教学设计

阅读 / 问答 / 标签

教师资格证考试案例分析和教学设计题怎么做

教学设计一:在教学生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讲授如下:连接AC,因为三角形ABC与三角形CDA的三边分别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ABC的面积等于1/2底乘高,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命题得到证明。然后,教师列举很多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结果 每个问题都正确解决了。下课前,教师又布置了十几个类似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教学设计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即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得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请问:两则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答案:“教学设计一”中的教师采用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没有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让学生主动应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探索。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技能,但如果一味采用这种方法,将使学生形成接受学习的方式,只会模仿,不会灵活运用,更不会创造。“教学设计二”中的教师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展开知识发生的过程,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自己思考,从而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三角形教学文本

1、内容:试讲时间约10分钟;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设计数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三角形的面积推导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板书。考核目标:活动设计,教学评价,教学实施。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理解三角形公式的推导过程,能运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推到三角形的面积的推导以及引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师生交流活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3、教学过程:故事导入。财主要给两个儿子分地,其中一块田地是平行四边形,一块地是三角形(图片展示),那同学们能不能帮老财主算一算哪个田地的面积大呢?我们已经学过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现在我们只需要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就可以比较了,那我们这节课就来一起探讨下三角形的面积应该如何计算呢? 4、探究新知:同学们观察一下我们平时生活中都有哪些三角形呢,引导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红领巾,有的说三角尺等等。给同学们发一些三角形的道具,有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让同学们分组讨论,是否有方法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呢,给学生5分钟的谈论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谈论完毕,请同学发言,有的学生说,将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在一起 变成了长方形,可以通过长方形的面积来求得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恰好是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有的说,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或者锐角三角形拼在一起,可以拼出平行四边形,可以通过四边形的面积来求出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恰好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6、对同学们提出表扬,指出由于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在黑板上画出两个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样子),可以直观的看到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更有利于同学的理解,由前面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S=ah,那么可以推出三角形的面积S=ah÷2,(其中a 是平行四边形的底也是三角形的底边长,h代表平行四边形的高,也是三角形这条边上所对应的高) 同学们现在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了吧,可以帮帮老财主计算一下啦,(告知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7、巩固练习:红领巾的底是100cm,高是33cm,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再加一道材料中的这个题目的做一做里的练习题课堂小结:同学们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又从中学到了什么呢?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如何确定三维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师对教学结果的一种预设。作为构成教学诸多要素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点。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恰当,教学过程中目标的达成度如何,将直接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进而决定教学质量。在此,本人拟从目前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现象分析出发,就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理解、把握和处理三维目标的有关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在一些课堂上,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中,有这样的现象:教师为了突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尽其所能地创设了各种“生动”的教学情境,安排了大量的游戏、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等活动,并在教学中不时地加入一些贴标签式的“道德情感教育”,这样的课堂学生往往兴趣高涨,气氛热烈。然而在“热闹”之余,往往看不到教师在知识与技能形成的关键处给学生以必要的引导和点拨,学生在实践活动之后缺乏理性的总结归纳,很多课堂上没有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作业的时间。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成绩检测时,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往往达不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还有一种现象,在一些教师的教学中,仍然表现出只追求知识技能单一目标的倾向。看其教学设计,难见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与情感态度诸方面的目标表述;观其课堂教学,基本沿袭传统模式,学生主要通过听讲或简单的问答去接受知识。一节课下来,除了被动接受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生在其他方面鲜有收获。   以上两种现象反映了当前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两个极端,它们都偏离了课程改革的正常轨道,若不及时纠正,将严重影响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要纠正这些现象,除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理解课程目标外,还应:      一、在教学设计中整合三维目标,真正体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教师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应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两方面着眼,突出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例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第九册)教材分析:本课含有以下教学内容:(1)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2)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首先,这两个教学内容直接对应了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同时,教材中还蕴涵着丰富的发展性目标因素,即在推导公式的时候,如果不是由教师包办,而是让学生去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就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并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   1.使学生初步掌握平行四边形的计算方法,能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操作实践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并初步感知平移、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以上的教学目标中:第1条属于知识技能目标,它含有“理解并记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和“会用公式进行计算”这两个具体的目标。第2、3条则体现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过程性目标。   显然,此教学目标避免了前面所述两种现象中目标缺失不全的弊端,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二、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在过程中落实目标      教学目标一经确立,教师就要根据教学目标去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一切教学活动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去展开。   例如,根据以上所确立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该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1.以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引入新课。(“转化”的起点)   2.进入探求新知的环节后,可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再通过合作交流和教师的引导,明确转化的方向。   3.动手实践。学生通过剪、移、拼等操作活动,完成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的转化。此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延高剪开”的必要性。(转化的关键)   4.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师应作小结并再现公式的推导过程,同时启发学生去感悟平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落实数学思考目标)   5.保证课堂练习的质量和时间,以使学生牢记和熟用公式。教师要根据课堂交流和作业反馈信息,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度进行量化检测。(落实知识技能目标、解决问题的目标)   在此,我们可以设想这样的教学进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动手剪切、平移和拼接,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带着成功的喜悦,利用公式去解决求面积的各种实际问题……整个过程完全围绕预先设立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学生通过亲历这个过程,不仅能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S=ah这个公式,而且对平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了初步体验,在数学思维和学习方法上进行了一次有效的积累,感受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这样的教学中,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目标都得到了落实,而且各个目标之间在功能上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而这正是实施新课程的目的所在。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如何确定三维目标设计

  一、在教学设计中整合三维目标,真正体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教师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应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两方面着眼,突出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例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第九册)教材分析:本课含有以下教学内容:  (1)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2)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首先,这两个教学内容直接对应了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同时,教材中还蕴涵着丰富的发展性目标因素,即在推导公式的时候,如果不是由教师包办,而是让学生去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就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并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使学生初步掌握平行四边形的计算方法,能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操作实践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并初步感知平移、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以上的教学目标中:第1条属于知识技能目标,它含有“理解并记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和“会用公式进行计算”这两个具体的目标。第2、3条则体现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过程性目标。  显然,此教学目标避免了前面所述两种现象中目标缺失不全的弊端,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二、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在过程中落实目标  教学目标一经确立,教师就要根据教学目标去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一切教学活动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去展开。  例如,根据以上所确立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该着重把握以下几点:以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引入新课。(“转化”的起点)    2.进入探求新知的环节后,可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再通过合作交流和教师的引导,明确转化的方向。  3.动手实践。学生通过剪、移、拼等操作活动,完成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的转化。此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延高剪开”的必要性。(转化的关键)  4.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师应作小结并再现公式的推导过程,同时启发学生去感悟平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落实数学思考目标)  5.保证课堂练习的质量和时间,以使学生牢记和熟用公式。教师要根据课堂交流和作业反馈信息,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度进行量化检测。(落实知识技能目标、解决问题的目标)  在此,我们可以设想这样的教学进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动手剪切、平移和拼接,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带着成功的喜悦,利用公式去解决求面积的各种实际问题……整个过程完全围绕预先设立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学生通过亲历这个过程,不仅能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S=ah这个公式,而且对平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了初步体验,在数学思维和学习方法上进行了一次有效的积累,感受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这样的教学中,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目标都得到了落实,而且各个目标之间在功能上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而这正是实施新课程的目的所在。

怎样撰写小学数学片段教学设计

一、模拟片段教学与说课的区别 1.说课: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程序。案例:《分数的初步认识》、 《用字母表示数》模拟片段教学:说教学程序。 2.说课的“说教学程序”:复习铺垫、新授、 巩固、综合运用、拓展延伸、小结等; 模拟片段教学的“说教学程序”:一般说“新授”部分。 3.说课主要说“为什么这样教”,模拟片段教 学重在“怎样教”。 二、模拟课堂片段教学应注意的几方面 1.要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情境;教师的语言表达:要注意教学语言的转 化; 教师的教学语言;学生的汇报交流:直叙、转述 2.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动手操作、小组合作、 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学课本等。 3.要体现课堂评价的多元;教师评价、学生评价 适时、恰当。 4.要展示板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与课堂教学同步(及时); 有所选择; 字体规范; 布局合理。 5.不能出现科学性的错误;如:《平行与垂直》 《认识几分之一》 《连续退位减 法》。 6.要注意培养学生数学信息收集、整理和交流的能力; 7.要体现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8.要关注学生方法多样化,体现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学生不同的解法、不同的理 解、不同的表述等要能及时板书。 三、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1.计算 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注重算理的引导与表述(如:9加几,凑 十法); 板书的巧妙设计:色笔、横线、位置 2.空间与图形 教师的演示; 学生的动手操作; 案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统计与概率 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板书不可少;案 例:《复式条形统计图》 4.解决问题 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学生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四、其它一些问题 1.如何开头? 2.教学目标要说吗? 3.复习多长时间比较合适? 《商的变化规律》 4.如何小结? 5.要充分利用资源-----没有三角板

> ③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_《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案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案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共性和各自的特点. 2.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 3.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和...·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共性和各自的特点. 2.会在方格纸上画长.....·垂直与平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教案 垂直与平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教案 教学内容:垂直与平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垂直和平行 教案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垂直和平行 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3、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画平行线 教案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画平行线 教案 教学目标: 1、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熟练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 2、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3、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巩固对平行线的认识,会用三角尺和直尺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

北师大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及反思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形成数学的经验. 2.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3.会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4.利用教师的情感特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 1.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课后反思(1)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说课稿 一、 教材简析和教材处理 1. 教材简析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的第四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通过具体的情境提出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这节课是在学生已.....·《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课后反思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课后反思 本节课中,学生兴趣盎然,始终以积极的态度、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探究得到了知识,获得了发展。主要.....·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反思设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反思设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为基础,它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梯形面积的计算打下了基?N以诮萄П窘诳问保?捎眉羝吹姆椒ǎ?哑叫兴谋咝巫?胨?嗟让婊?某し叫危?佣?研戮芍?读?灯鹄矗?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知识点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学生对于平面图形中边与边不成直角的情况的面积的计算是第一次遇到。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1、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培养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养成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2、教学重点:探究并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3、教学难点: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割补的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找出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4、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三角板等。 5、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西游记》里边的唐僧师徒遇到了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问题,让我们先来听听。唐僧想考考猪八戒和沙和尚谁更聪明些,便分派任务让他们去收割稻谷。唐僧说:“有两块地,一块是长方形,长9米,宽4米;另一块地是平行四边形,底是6米,高也是6米。你们随便挑一块吧。”猪八戒心想挑一块面积小一点的地,可以做少一点,所以他急忙说:“我挑长方形那块地,可以做少一点”,孙悟空听了笑着说:“老猪啊,你的如意算盘打错了。”,猪八戒怎么都不明白,同学们想知道为什么吗? (2)师:要知道两块地的大小就要分别求出它们各自的面积,我们已经知道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求我们还不知道。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6、探索新知: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我们在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用过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的大小。现在请同学们也用这种方法计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投影出示画着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方格纸)。 (2)比较。 师:请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按学生回答板书)(让学生说自己的猜想) (3)小结。 从上面的研究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来,但数起来比较麻烦,而且不能算得精确。特别是较大的平行四边形,像一块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用数方格的方法就不好数了。因此我们也要像求长方形面积那样,找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7、动手操作,推导公式。 (1)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到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用底乘高来计算呢?下面我们一起做个实验来验证这个猜想。我们已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了,并且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有些相似。现在请各小组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看看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呢?想一想该怎么做。 (2)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把你们的操作实验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们看? (按问题顺序让学生边操作边回答相关问题和完成板书,预设学生汇报如下。生1:我们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就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把三角形部分平移到梯形的另一边,就拼成了一个长方形。生2:平行四边形拼成长方形后,只是把剪下部分移到了另一边,形状变了,但它们的面积并没有变化,是相等的。生3: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生4: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我们就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高”。) 8、字母表示 师:刚才我们做了一个很成功的实验。(课件演示)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如果用字母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a表示底,h表示高,那么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从这个计算公式里我们知道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底和高) 9、 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下面老师想来检验你们到底学得怎么样。 10、反思评价,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自主探究了什么知识?在这节课里,你觉得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什么? 作业:课本89页的第5题。

如何考虑教学资源和教学设计的关系?

教学设计与案例参考答案一、填空题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的经验,基于对学生需求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分析,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活动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种可操作的过程。合作学习的实质是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个组员不仅要自己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全组每个同学都学好为目标,教师根据小组的总体表现进行小组奖励。3、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四个维度。 4、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 )、(评价 )的功能。 5、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有 席地式、双翼式:半圆式、秧田式、小组合作式 等。 6、教学案例的一般结构是主题与背景、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反思 。 7、教学模式指的是 .是广大教学工作者经过长期教学实践逐渐认识并总结出来的规范的实践方式 。8、“最近发展区”是指 儿童的智力第二发展水平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潜在发展水平 。9、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涉及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自我负责精神、意志力、对数学的价值意识、实事求是的态度等诸多方面。10、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的概念。它倡导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 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引导学生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自主的发展 。11、教学设计的书写格式有多种,概括起来分为 文字式 、表格式、程序式 三大类。教学方法是 指教学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结合是完成教学 任务的方法的总称学 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的总称。13、练习法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14、 “以问题探究为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是指: 不呈现学习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材料的实验、尝试、推测、思考,去发现和探索某些事物间的关系、规律。15、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就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 18、谈话法是指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教材内容组织成若干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展讨论、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一种方法 。21、编写教学设计要体现哪些特性?P15(1)科学性;(2)针对性;(3)实用性;(4)主体性;(5)体现课程资源整合的理念。22、举例说明“尝试教学法”的步骤。P24 第一步:出示尝试题,进一步是提出问题。出示的尝试题一般要同课本中的例题相仿,这样便于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去解决尝试题。 例如,课本例题:一个商店运进 4 箱热水瓶,每箱是 12 个。每个热水器 6 元,一共可以卖给多少元? 尝试题:文具店有 20 盒乒乓球,每盒 6 个。每个乒乓球卖 2 角,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新课伊始,教师宣布课题时,一定要明确指出:这堂课学什么内容,要求是什么,然后再出示尝试题。尝试题出示后,必须提出一些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老师还没有教,谁会做这道题目?”“看谁能动脑筋,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当大部分学生摇头时,转入第二步。 第二步:自学课本。阅读课本前,教师可提一些引导性的思考题。 例如,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可提: ① 分母不同怎么办? ② 为什么要通分? 当大部分学生自学了课本找到了解决尝试题的办法时,转入第三步。 第三步:尝试练习。 第四步:学生讨论。即讨论解题策略。 第五步:教师讲解归纳 。 23、简述教学案例形成的几个步骤。P49(1)确定教学任务的思考力水平与要求;(2)课堂观察并实录教学过程;(3)教师、学生的课后调查;(4)分析教学的基本特点及与思考力水平要求的比较;(5)撰写教学案例。24、难点的形成一般有几种情况?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怎样的策略?P2925、举一个例子说明尝试教学法的步骤。(同第22题)26、强调数学教学回归生活原因有哪些?P49(新课程教学设计)红色封面27、与新课程的要求相适应的数学教学模式,需要体现哪些特征?P27(同上) 一是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 二是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与活动构建。 三是学习主体的合作探究与个性发展。 四是加强学习者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和激励他们大胆创新。28、简述自主活动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P28—29 自主发展,构建动场 角色确认,自主探究 活动构建,自主评价 自主反思,活动延伸 29、简述练习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P29 ① 基本训练 。以训练学生的口算技能、公式记忆、数量关系的理解等为主。 ② 宣布练习的内容和要求 。明确地宣布本课练习的内容和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要求。 ③ 检查复习新授课的知识。一般采用板演练习,能及时发现问题,信息得到反馈,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和调控。 ④ 课堂练习。这是练习课的主要部分,一般设计专项练习、针对练习、综合练习、发展练习等几个层次的练习。 ⑤ 作业评价。 包括练习评价,贯穿在每个层次的练习中。 30、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相比,它更强调的方面有哪些? 探究学习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它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与接受学习相比,它更强调的是:①参与和过程;②平等与合作;③鼓励创新 。31、目前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哪些?P41 1 、组织形式不到位 2 、合作程度不到位 3 、评价机制不到位 32、复习课设计的注意事项有哪些?P31 ① 同一材料合理地用不同形式呈现,用不同例子讲解,以使学生产生新异感,并有利于学生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去仔细研究某一现象,便于全面理解。 ② 复习不是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练习应练在重难点之处,练在学生掌握薄弱、疑惑之处。 ③ 复习不是原地踏步,作同一水平的循环,而应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整理,使零散、孤立的知识形成网络,使学生产生新的认识与理解。 ④ 练习要体现“广度”、“坡度”、“深度”,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思维训练中;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学生逐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练习应引申,深化综合贯通,重点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与迁移能力。 33、简述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要素。P35(红色)问题生成 主动探究 成果交流、反馈延伸34、简述活动建构教学策略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 )师生角色的再定位( 2 )要注意开放、民主、实效的体现( 3 )问题要具有思考性、趣味性、生活性35、情境体验具有哪些特征?P92(红)一是强调以“情境”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情境功能最突出的一点即引导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生命体验。 二是强调以“情感”作为起点。情感因素是情境体验的首要因素。 三是强调对师生生命性的关照。“在体验世界中,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都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强调师生生命性的关照。 四是强调对学习过程的体验与构建。 五是强调教与学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四、论述题1、学生自主学习要不要教师?如果要请说明理由以及指出教师应做些什么?学生自主学习当然要教师引导和参与了。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学习的概念,它提倡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自主学习最大的特征就是主动性。这种主动性体现在学生主体上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在参与意向方面,学习者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进度;二是在学习策略方面,学习者拥有积极的心态和符合自身特点的个性化的思考策略,乐于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三是在情感的投入方面,学习者的学习驱动力来源于自身,并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四是在自我调节方面,学习者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在认知活动中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新的变化。 目前 ,有些教师有个错误的认识,即只要把学习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就是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应该认识到,让学生能够探索、学会探索,才是自主学习的本意。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自主活动的核心因素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则应从四个方面来实施,即:一是兴趣的引领;二是目标的导向;三是评价的激励;四是竞争的促动。 其次,要注意给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2、教师为什么要写教学反思?P50一什么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意义是什么?3、如何做到小组合作追求实效,防止流于形式?P42什么是小组合作.现流行小组合作的现状策略4、论述“探究”与“讲授”。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什么是讲授?学生在学习中有了困惑,想要明白而弄不明白,想说又说不清楚的时候,教师以自己的见解、体验、积累去开导、启发、点拨,这就是讲授。我们的课堂既需要学生的探究活动,也需要教师的讲授,我们要针对教学的对象(学生的水平、学习材料的情况)来决定是设计探究活动,还是讲授活动。当然,很多时候探究和讲授的相互渗透的,在探究活动中需要教师的讲授,要有效探究活动也需要教师的讲授;同样,教师的讲授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能独立探究的能力。5、教师应如何看待教材?P9教材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是一个引子,或者是一个案例,而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应把教材作为样板教师应把数学思想作为主线教师从学生生活实际中选取内容重组教材 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已有经验重组教材6、新课改要不要教学模式?为什么?P25—28(红) 从本质上来讲,教学模式应看做是实施教学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而作为一整套“方法论体系”,在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中,就应当包含着理念基础、教学目标和原则、教学程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技能、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若干内容。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才构成为一定的教学模式。它既是相对稳定的,但同时又呈现着动态开放的特征。 与新课程的要求相适应的数学教学模式,需要体现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是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 二是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与活动构建。 三是学习主体的合作探究与个性发展。 四是加强学习者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和激励他们大胆创新。 变革中的几种新的教学模式 (一)以自主活动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二)以问题探究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 7、新课程为什么要提倡合作学习?P38—39(1)合作学习是指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2)开展合作学习的优势: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鱼形成正确的评价,培养良好的品质;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8、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好问题?P81(红)一是应当明确、具体可感; 二是应当具有思考价值; 三是要关注多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是问题要具有情境功能。 9、你认为写教学反思时可从哪几个方面入手?(1)P50所谓教学反思就是对教学过程的再认识、再思考、再探索、再创造。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他人)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他人)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2)反思什么P51(3)如何反思P53 10、你认为问题设计要注意哪些问题?P88—89(红)要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 向学生提供成功体验,正确对待学生的每一个问题五、案例分析 1、案例描述两位教师上《圆的认识》一课。 教师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教师B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通过自学,你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吗? 生1: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生2:在同一圆里,所有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生3:如果用字母表示,则是d=2r。r=d/2。 师:这是同学们通过自学获得的,你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一结论是正确的呢? 生1:我可以用尺测量一下直径和半径的长度,然后考查它们之间的关系。师:那我们一起用这一方法检测一下。……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生2:通过折纸,我能看出它们的关系。……思考题:(1)两案例的主要共同点是什么?(2)是否真正了解学生的起点?(3)从线性与非线性的观点分析两教法。预测两教法的教学效果。案例分析:P25两个案例都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特征及联系B教师设计,是学生不断激活“内存”的过程。建构主义是非常强调个体的经验的,个体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以经验为基础展开的,让学生充分调集和展示经验,是师生高效对话的前提。我们不仅要充分承认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还要尽可能了解学生已经有了哪些颜色。很明显,第二位老师已经为学生创设了一次成功的数学活动,我们可以预测这样的活动一定能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这种魅力,一方面是因为它承接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学生感受到数学很简单、很日常、很好玩,有信心,有兴趣去学习。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多感官的活动,探究这些亲切有趣的现象背后的原理,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培养一定的数学能力,由此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持续动力。2、案例描述: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原题的内容是一个粮店三月份售出面粉674袋,每袋25千克,一共售出面粉多少千克?这样一道例题让学生感觉与自己生活太远,和白己的关系又不是很密切,所以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照着原例题讲,学生肯定会觉得枯燥无味。于是,我们联系学生的生活来进行延伸。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猜测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要白白流掉多少千克水?学生们一听是生活中经常能遇到的事情,兴趣盎然,有的猜测5千克,有的猜测10千克,还有的猜测20千克,有个别学生看到了课后的内容说出来是12千克。教师接着问,照这样计算,一年要流掉多少千克水?学生马上算出平年是4380千克,闰年是4392千克。随着计算结果的出现,学生觉得非常吃惊:“哇!这么多呀!”看着学生吃惊的样子,教师又提出新的要求:“你家所住的楼房一共有多少户?如果按一家一个水龙头计算,一年要白白流掉多少水?” 思考题:原题与改动后的题目比较有什么异同(包括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目标的维度、教学效果)?案例分析P51“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是一个比较抽象化的数学知识练习,但是它同样包含了丰富的过程性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时应提供具体有趣的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使学生获得“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的学习体验,并掌握“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算理。从上面的两个情景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个情景,由于学生缺乏真实的体验,缺少吸引学生的素材,学生很难对这教材产生学习积极性,也不可能很好的参与学习的过程了。不少专家指出,“教科书,只是教与学的工具,决不是唯一的资源”。“大胆而创造性处理教材,甚至重组或改编教材,那时教师的业务权利”。因此,在第二个教学情景中,老师进行了大胆的替换改造,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取代。在上面的片段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学生已初步学会了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周围世界,并且在这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真正体会到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3、案例描述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派车”的教学片断:(1)出示问题:假期里,我们班将组织25名优秀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夏令营,学校安排面包车、小轿车两种车接送。其中面包车每辆限乘8人,小轿车每辆限乘3人。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派车?(2)学生独立思考后并在小组内交流。(3)学生汇报:生1:派2辆面包车和3辆小轿车,算式:2×8=16(人) 3×3=9(人)。师:掌声鼓励!生2:派4辆面包车,留7个坐位放行李。算式:8×4-7=25(人)生3:派5辆面包车。师:说说你的理由。生3:每辆面包车坐5人,留3个坐位放行李,算式:5×5=25(人)师:也可以!生4:派6辆面包车,其中5辆面包车每辆坐4人,一辆坐5人,空位放行李。……学生海阔天空的答,而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体现“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待过了20分钟,学生说出了11种派车方案(其中有8种方案空位超过一辆车的坐位)时,教师小结并布置了练习:同学们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案,每种方案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果增加4位教师,共有29人,你又会怎样派车呢?……案例分析(从解题策略多样化要注意的有关问题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对几十个人去解决同一个问题而言的,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要求能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因此,对于学生个体来说,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学习能力低的学生只要求能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学习能力高的学生要求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过于追求算法多样化,往往会造成学生对每种算法的理解不够深入,思维仅仅停留在横向的比较层面上。而现在一般强调的算法要优化,实质是为了使学生的思维能够纵向地、深入地发展,同时算法的优化也有利于更好完成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如本课“寻求租车的多种方案”的目标。因为优化的方法往往是已经公认的、适合大多数学生掌握的、有推广和使用价值的方法,学生只有在掌握优化方法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去完成熟练的技能。4、案例描述 :师:(呈现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这两个图形分别是什么?生:左边的是长方形,右边的是正方形。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师:(边比划边说)通过折一折量一量,你能发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用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量一量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四个角,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与指定的方法探索)生1:我们组发现了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师: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的? 生1(边比划边说):用尺子量、用折纸的方法发现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用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发现四个角都是直角。师:还有不同的吗?生2:我们组是用绳子量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相等的。案例分析(从问题的品质的角度分析):参考:论述题中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一是应当明确、具体可感; 二是应当具有思考价值; 三是要关注多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是问题要具有情境功能。 5、[案例描述]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教学片断:⒈教师布置学生独立思考的内容:我们如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经知道面积公式的平面图形来研究它的面积公式呢?[案例分析](主要从问题的目的性与开放性的角度分析):我们广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考虑到的是问题的开放性,在数学探究过程中,设计出了大量的开放性的,具有一定思维空间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同样存在了目的性不强,答案不着边际的弊端,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答案,老师对他们的回答只能作出一些合理性的评价,但是,学生的回答,和老师的评价使得我们的数学课堂离我们心目中的理想的数学课堂却越来越远。所以我们老师在设计问题题不仅要充分考试问题的开放性,更要考虑设计问题的目的性,你设计的问题应当明确,具体可测,大部分学生能寻求到比较正确的答案。(可参考案场景2 某校四年级六班有56名同学,老师在教学实践活动课“秋游计划”一课时,在让学生合作制订购买秋游所需物品及所需钱数之后,又设计了一个活动——乘车与买门票。“一辆大客车可坐50人,每辆300元;一辆中型客车可坐30人,每辆200元。个人票每人10元,团体票每人8元(10人为一组)。”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这些数据,讨论交流应该怎样租车、怎样购买门票比较合理(在第二次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在继续计算买哪些吃的更好,有的在互相玩计算器)。 场景3 . 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数学课“克和千克”一课时,让小组合作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小组汇报时,有一个学生说:“我称的是竖笛,它的重量是8克。”老师问道: “是8克吗?”坐在旁边的学生提醒了一下:“它的重量是85克。”这名学生终于说出了合理的答案。思考题:场景1的合作缺少了什么?场景2在第二次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在继续计算买哪些吃的更好,有的在互相玩计算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场景3中为什么会出现第一次说是8克而第二次说是85克的情况呢?案例分析 :P63(红)案例分析: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奥苏伯尔有句名言:“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位老师的教学,没有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水平,使的课堂得探究活动显得乏味。我们必须认真体会新课程提倡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条理念。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1、内容:试讲时间约10分钟;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设计数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三角形的面积推导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板书。考核目标:活动设计,教学评价,教学实施。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理解三角形公式的推导过程,能运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推到三角形的面积的推导以及引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师生交流活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3、教学过程:故事导入。财主要给两个儿子分地,其中一块田地是平行四边形,一块地是三角形(图片展示),那同学们能不能帮老财主算一算哪个田地的面积大呢?我们已经学过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现在我们只需要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就可以比较了,那我们这节课就来一起探讨下三角形的面积应该如何计算呢?4、探究新知:同学们观察一下我们平时生活中都有哪些三角形呢,引导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红领巾,有的说三角尺等等。给同学们发一些三角形的道具,有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让同学们分组讨论,是否有方法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呢,给学生5分钟的谈论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5、谈论完毕,请同学发言,有的学生说,将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在一起变成了长方形,可以通过长方形的面积来求得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恰好是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有的说,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或者锐角三角形拼在一起,可以拼出平行四边形,可以通过四边形的面积来求出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恰好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6、对同学们提出表扬,指出由于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在黑板上画出两个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样子),可以直观的看到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更有利于同学的理解,由前面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S=ah,那么可以推出三角形的面积S=ah÷2,(其中a是平行四边形的底也是三角形的底边长,h代表平行四边形的高,也是三角形这条边上所对应的高)同学们现在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了吧,可以帮帮老财主计算一下啦,(告知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7、巩固练习:红领巾的底是100cm,高是33cm,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再加一道材料中的这个题目的做一做里的练习题课堂小结:同学们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又从中学到了什么呢?

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归纳教学设计

【 #小升初# 导语】对于每一场考试,学生掌握了考点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掌握了考点结构,对于每个知识点的掌控就游刃有余了。下面是 整理的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归纳教学设计,希望对即将备考小学生初中的同学有所帮助。    1长方形   (1)特征   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有两条对称轴。   (2)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   c=2(a+b)   s=ab    2正方形   (1)特征:   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有4条对称轴。   (2)计算公式   正方形的边长a用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   c=4a   s=a2    3三角形   (1)特征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内角和是180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角形有三条高。   (2)计算公式   s=ah÷2   (3) 分类   按角分   锐角三角形 :三个角都是锐角。   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等腰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各为45度,它有一条对称轴。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   按边分   不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长度不相等。   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长度相等;两个底角相等;有一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长度都相等;三个内角都是60度;有三条对称轴。   (2) 计算公式   三角形的底用a表示,高用h表示,面积用s表示。   s=ah÷2    4平行四边形   (1) 特征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相对的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相邻的两个角的度数之和为180度。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2) 计算公式   平行四边形的底a用表示,高用h表示,面积用s表示。   s=ah    5 梯形   (1)特征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中位线等于上下底和的一半。   等腰梯形有一条对称轴。   (2) 公式   梯形的上底用a表示,下底b用表示,高用h表示,中位线用m表示,面积用s表示。   s=(a+b)h÷2   s=mh    6 圆   (1) 圆的认识   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r表示。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每条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d表示。   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同一个圆里,直径等于两个半径的长度,即d=2r。   圆的"大小由半径决定。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2)圆的画法   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即半径);   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即圆心)上;   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3) 圆的周长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把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表示。   (4) 圆的面积   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5)计算公式   圆的半径用r表示,直径用d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   c=πd=2πr   s=πr2   d=2r   r=    7扇形   (1) 扇形的认识   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读作“弧AB”。   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扇形有一条对称轴。   (2) 计算公式   扇形的半径用r表示,n表示圆心角的度数,面积用s表示。   s=πnr2÷360    8环形   (1) 特征   由两个半径不相等的同心圆相减而成,有无数条对称轴。   (2) 计算公式   s=π(R2-r2)    9轴对称图形   (1) 特征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   等腰三角形有2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等腰梯形有一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菱形有4条对称轴,扇形有一条对称轴。60°。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 #教案# 导语】《三角形的面积》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84---85页的教学内容。也是继长方形、正方形面积之后又一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课,它是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的基础,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91页主题图、92页例2、 “做一做”, “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是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考点分析:   能根据具体情况应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新知讲授——巩固总结——练习提高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三角形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我们学校有一批小朋友要加入少先队了,学校为他们做了一批红领巾,要我们帮忙算算要用多少布。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帮学校解决这个问题?(屏幕出示红领巾图)   师:同学们,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   生:三角形的   师:你们会算三角形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二、新知探究   1、课件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得到的?   生说推导过程   师:在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我门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来研究的,那三角形的面积你打算怎么研究呢?   生1:我想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生2:我想看看三角形能不能转化成长方形或平行和四边形。   2、动手实验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一个长方型,一个平行四边形,你们可以利用这些图形进行操作研究,看哪一组能用多种方法发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成果,推导公式   师:同学们经过猜想,验证,已经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请展示给大家看。   生展示   汇报一: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汇报二: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汇报三: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除此之外,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还可以拼成三角形   三角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2   =长×宽÷2   =底×高÷2   4、例题讲解   红领巾底是100cm,高33 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三、巩固提升   1、 一种零件有一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5.6厘米,高是4 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单位:厘米)   2、指出下面三角形的底和高,并口算出它们的面积。 ( 单位:厘米)   3、上图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看图填空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三角形ABC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4 、思考题 你能在图中再画出与涂颜色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   四、 总结结课   1、学生总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小组说--组内总结--组间交流)   2、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 = 长方形的面积÷2   = 长×宽÷2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 底×高÷2 篇二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各种梯形各两份,剪刀,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主题   1. 生活中我们能找到许多平面图形,这个教室里有吗?   2. 请大家看看这组图片,看看你发现了谁?找到了就立刻喊出它名字!出现次数最多的是……?(梯形)板书 2.梯形,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认识它了,谁来介绍一下它。   3.今天,我们来更深入地了解这位朋友,研究梯形的面积。(板书)   二、回忆旧知,建立联系   1. 面积,我们现在已经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了?他们计算方法你们还记得吗?(课件)   2. 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还记得吗?   3. 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它们面积的计算时候,都用到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板书)把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而推导出面积计算的公式.这种思想,这节课我们也要用到。   三、转化梯形,推导公式   (一)应用的需要引出猜想 1.同学们喜欢什么体育运动?喜欢篮球吗?(课件出示篮球场地)你们知道这一处是什么区域吗?这是3秒钟限制区,是限制对方队员在这个区域内停留不能超过3秒钟。   2.但是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我们还没有学过,你猜想梯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你想怎样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   3.同学们都很有想法,那到底是不是像同学们想的那样呢?让我们来动手验证一下。在动手操作之前,老师提出三点建议:(1)想想能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什么图形。   (2)根据转化图形与梯形的关系,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3)填写好汇报单,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动作快。明白了吗?开始吧!   (二)小组活动十分钟   (三)汇报   1.刚刚同学们把梯形转化成了多种图形!现在让我们请这几个小组的同学说说他们的想法。大家注意听,你们的意见相同吗?你还有补充吗?汇报:平行四边形:两个怎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还有的同学拼成的是长方形,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拼的。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那你们的推导的结果应当是一样的。是吗?   2.师:同学们,观察这些图形,无论长方形还是正方形,都是……。再看,(移动图形)你发现什么了?过渡:看来,只要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就能拼成一个…….(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学过:……(板书)然后我们就可以根据两种图形间的联系来推导梯形的面积了。谁来帮老师梳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平形四边形的高就是……,所以梯形的面积……为什么除以2?   3.刚才展示的都是拼组的方法,还有些同学只用一个梯形就完成了任务,他们用了分割的方法。你们都看懂了吗?请这个小组的同学来简单说说你们是怎么推导的。你们小组的方法真独特!方法不同,那你们推导的结论呢?   4.总结: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法。但这些方法都有共同点。谁来说说?   5.是不是这样啊?那大家就一起把我们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的梯形面积公式读一读吧!(课件)如果用字母表示你会吗?   6.在这个公式中,哪里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呢?在计算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 四、加深理解,巩固新知。   1. 总结:好了,同学们,刚刚大家用学过的知识,通过拼合,分割,旋转,平移等方法,把梯形转化成了学过的图形,根据图形间的联系就推导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这个方法你们记住了吗?那老师可要考考你了!(判断题)   3.通过刚刚的研究和辨析,相信大家对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一定有了深刻的理解吧!这个三秒限制区到底多大呢?你会求吗?需要什么条件?(课件出示)动笔试试吧。   4.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生活中经常用到,你们想用新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吗?   5.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生活中还有更广泛的应用,小到…..大到…..都会用到它。   五、结语   转化在数学当中是一种非常重要而又常用的思想。在图形的学习中,同学们多次用到了转化的策略,(课件)其实在学习计算时我们也用到了。那我们转化的目就是化未知为已知。以后你再遇到一个未知的新问题,你会怎样想呢?是不是任何未知的问题都可以转化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去思考。 篇三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1、游戏导入。考考你的眼力,看看谁能找到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黑板预先出示如下题目和三角形图)(学生找到的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重叠给学生看后贴在黑板的左边。)   (1)找一找:出示几组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打乱顺序后让学生找。   (2)拼一拼:这些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能拼成你学过的什么图形?   (把贴在左边的完全一样的几对三角形让学生上台来拼成几种学过的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两个直角三角形合起来的大三角形,分别贴在黑板的左边。)   3、引入新课:这些拼成的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吗?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1、引导学生寻找思路:刚才我们这些图形都是由完全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拼成的,那么这些三角形与拼成的图形有什么联系呢?三角形的面积有没有计算公式呢?能否从这些拼成的图形中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出来呢?   2、小组合作探究。   3、展示学生的探索过程,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将你们探索的结果与大家交流分享?   汇报的每一小组两人代表带着实验报告表上台来汇报实验情况,并把拼出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还有不同的拼法吗?   4、归纳并用字母表示公式。   (1)引导学生归纳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师:根据刚才的分享交流,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会计算吗?那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 高   一半   三 角 形 的 面 积 = 底 × 高 ÷ 2   (2)用字母表示公式。   师:如果用字母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S=ah÷2)   三、实践运用,拓展创新。   1、学习P85的例1   师:你们真棒!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来了,下面我们应用公式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少先队员的标志是红领巾,你们知道自己每天佩戴的红领巾面积有多大吗?   这条红领巾的底长就是1米,老师把高也量出来了33CM(课件出示P85的例1),现在你们会计算了吗?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找来学生不同答案的练习本,展示学生的完成情况,让学生点评。   S = a h S = a h ÷ 2   =100×33 =100×33÷2   =3300(平方厘米) =1650(平方里米)   (生1)做错了,他那样做是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是求三角形的面积。   那求三角形的面积该怎么样?   S = a h ÷2,不要忘记除以2。(强调÷2。)   2、认识交通警示牌,通过计算渗透安全教育。(课本第86页)   师:少先队员要模范遵守交通规则,交通警示牌能让我们更好的遵守交通规则。那你们认识这些警示牌吗?(逐个让学生认识)   ……   *部门为了大家的安全,准备制作两块这样的警示牌,需要多少铁皮,同学们能帮忙算算吗?(课件出示题目和图)   3、课本第86页第3题:选择一个你自己喜欢的三角形量出有关的数据计算面积。   4、动脑筋。比较下面两个三角形的大小(小组讨论)练习题第5题。   结论: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四、评价体验,总结延伸。   能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能评评各小组或其他同学吗?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教学设计怎么写

一、公开课的简要回述上学期,我听了一节数学公开课: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施教教师对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定位是恰当的。教学方法是采用“目标──问题”的教学方法,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以下将教学过程作简要回述:教学从复习提问开始:平行四边形有哪些重要性质?请从边、角、对角线三方面来回顾。从边考虑: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从角考虑:两组对角分别相等;从对角线考虑: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接着教师引入新课,与学生一起进行以下操作:①画两条平行线MN和PQ。②在直线MN,PQ上分别截取线段BC和AD,使BC=AD。③提问:四边形ABCD是否为平行四边形?将学生带入新知识的探索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写出已知和求证,并利用三角形全等和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加以证明。当学生发现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后,教师将课堂教学引入重点程序,并以问题的形式层层展现,要求学生将上述发现表述成文字命题。这样本节课的一个教学目标已初步达到了。接着教师再次要求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抛出问题:“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将上述命题用符号语言改写成已知和求证,学生不难证明命题的正确性,从而也就得到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2。回顾这堂课的发现,得出结论: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种方法: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2。话锋一转,教师给出例题:例1 已知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的中点,判断:四边形AEFD、四边形EFCB是否为平行四边形?围绕教学重点,按教学目标,师生合作,再作示范。接着教师将上题进行深化,提出以下问题:例2 已知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E、F分别为AB、CD的中点,判断四边形EDFB是否为平行四边形?(个别学生回答)例3 已知点E、H、F、G分别为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AB、BC、CD、DA的中点,ED与AH、GC分别交于点A",D",BF与AH,GC分别交于点B",C",找出并证明图中有几个平行四边形。例4 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E、F分别为AD、BC的中点,且AG=CH,求证:四边形GFHE是平行四边形(全班学生在纸上做,个别学生回答)这几题是从简单的,基本的入手,层层深化。让学生能逐步掌握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1的应用,并且将所学的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1加以灵活运用,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课堂小结阶段,教师向学生提问“已学过用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有哪些?”,并且让学生回答后,作出总结加以强调。在师生共探索和归纳知识的乐趣中,一节公开课也就结束了。二、吹尽黄沙始现金前面近乎单调的回述,显然没法呈现课堂教学的精彩。尽管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吹尽黄沙始现金。一位入职才两年多的青年教师,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教材,经过设计──实践──再设计──再实践,以可贵的真实,留给了大家回味和思索。1.分析处理教材是教师的基本功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教材内容是两个判定定理的证明。经过证明之后,即可作为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的依据。从学习任务上看,属上位学习,它是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来证明,得出来的新的判定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依照建构主义学习观,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相互作用主要是一个顺应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对已有的认知结构作出必要的发展和变革,使之能在原有知识框架中“容纳”新的知识。数学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价值是巨大的,几何又以其图形语言展现无穷的魅力,平行性更是奇妙无比。平行的本质是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直线。符合“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的平行四边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的具有平行特征的图形。与古希腊对几何的研究是严格的公理化体系和逻辑证明不同的是中国古代数学家对几何的研究侧重于算法究,善用面积计算,是我们的祖先研究几何的最基本工具。如果教师能在这一层次把握教材,那么就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走出单纯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证明的误区,采用面积法或平行概念给出别致的证明,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是大有裨益的。因此,研究大纲(或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处理教材是教师的基本功。不如此,就不能明确哪些内容可以成为学生构建新知识结构的基础,哪些内容是需要新输入的知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同化”还是“顺应”;不如此,就难于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给学生留有自主的时间和空间。2.优化能体现现代理念的教学设计任重道远“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摈弃;“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形似启发式,实则是教师牵着学生,按教师事先设计的讲授程序的接受式学习,因而也贬之甚多。课例的施教教师采用“目标──问题”的教学思路。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程序:复习奠基──创境激疑──设问导探──问题解决──延伸迁移──巩固小结。各程序之间过渡衔接自然,是尝试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双主导学”模式较为成功的教学实践。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知识获得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师传生受”的过程,而只能由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在这个建构过程中,学生是教师主导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表现在把学生带入建立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之上的“问题情境”后,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索、交流,主动地建构完善的认知结构。纵观这堂课,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以及在引导学生探究过程的启发设问,都注意把问题定位在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因而问题具有导向性、递进性.“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课例中得到尽致的体现。这堂课的认知目标之一是平面几何中文字命题的证明。施教者富有创意地把目标的达成建立在学生参与命题发现过程的平台上,猜测和预见是每一个学生的天性,抓住这个心理特点,施教者“先猜后证”的教学设计,有效地激发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责任感,唤起他们在课堂上主动去感知、去探索、去建构知识,这是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成功实践。3.相信学生,才能体现教师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从平行四边形判定(一)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着意体现“指导建构知识”的理念和“与学生共享寻求答案”的实践,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同样深刻的是,教学过程中,总流露出这样的痕迹,没有把学生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个体的观念。这些提问是由教师精心设计,有半数的学生回答了教师的提问,而且在答问过程中还不时得到教师的提醒,以致有时难于发现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固然,“小步走,多提问”有利于学生思考和理解知识,有利于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但在倡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今天,更要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问起于疑,疑源于思,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质疑创造足够的空间和时间。目标──问题教学法的本质在于: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令人遗憾的是,这堂课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太少,尤其在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2后,缺少相应的提问与练习。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会淡化。课堂上,在探索问题的关键时候,教师碍于教学计划,缺乏耐心急于把思路给出,这也是缺乏对学生的相信。由此,学生将产生思维惰性。三、改进教学设计的建议在证明“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后,完成在同一平面内将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并使一组对应边互相重合,所得的图形是否一定是平行四边形?怎样拼才能得到平行四边形?发挥学生想象,可让学生自己用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拼凑,从而猜想是否所有的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的对应边拼在一起,就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呢?它是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的应用。

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急需

http://www.psdzhu.pudong-edu.sh.cn/editor/UploadFile/20093412169785.ppt有下载

北师大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及反思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形成数学的经验. 2.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3.会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4.利用教师的情感特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 1.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课后反思(1)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说课稿 一、 教材简析和教材处理 1. 教材简析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的第四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通过具体的情境提出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这节课是在学生已.....·《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课后反思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课后反思 本节课中,学生兴趣盎然,始终以积极的态度、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探究得到了知识,获得了发展。主要.....·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反思设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反思设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为基础,它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梯形面积的计算打下了基?N以诮萄П窘诳问保?捎眉羝吹姆椒ǎ?哑叫兴谋咝巫?胨?嗟让婊?某し叫危?佣?研戮芍?读?灯鹄矗?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知识点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学生对于平面图形中边与边不成直角的情况的面积的计算是第一次遇到。

[《面积》教学设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曲岸说案:“哲学家热衷于形而上,物理学家专注于形而下,数学家钟情于形之中,艺术家神游于形之外。”在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将数学教育和生活相联系?如何让学生能够钟情于形之中,乐于学习数学并真正学以致用?在这一期《曲岸说案》,我们为大家推出了信息技术支持的 教学设计 案例《面积》,供大家交流评析。   联系方式:曲岸,huxiaoy@hotmail.com;QQ:472275060      单元教学概述   1.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1)已学过的内容:认识厘米与米,简单的估测与测量(一年级下册);认识分米、毫米与千米(二年级下册);认识周长,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三年级下册)。   (2)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认识面积与面积单位;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认识(四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组合图形面积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五年级上册)。   2.单元教材分析   “面积”是《数学课程标准》三年级课程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课程内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共11课时。北师大版数学教材把面积概念独立出来进行教学,目的是改变以往偏重面积计算和单位换算、不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现象。“面积”概念是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的基础,因此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感悟和理解这一概念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材中所提供的大量“比一比”、“猜一猜”、“摆一摆”等练习都将成为课堂中学生亲历的活动过程。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创设了既涵盖知识内容又具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情境,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目标落到实处。   3.教学准备   (1)教学环节方面:阐述教学目标、基本步骤;简要调查学生对长度单位、测量和周长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及主动性合理划分学习小组;课前小调查;设计学生专题小研究。   (2)教学文件方面:《面积》课前小测.doc;《面积》课前小测反馈.doc;《面积》课前小调查.doc;《面积》专题小研究表格.doc;教学课件《比一比》、《摆一摆》;建筑短片。   (3)辅助物品方面:相同大小的明信片;不同面值的硬币;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1平方分米的方格纸等。   4.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面积含义,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会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换算;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正确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1平方千米和公顷这些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正确指出物体的表面或平面图形的面积;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4)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5)借助信息技术开展学习研究,在掌握丰富资料的基础上,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增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和优选,初步培养空间观念、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实际操作、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6)通过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成功运用,提高学习自信心,激发更高学习热情。   对应课标:“在教学中,要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也要注重帮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形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6.信息化教学环境及资源   (1)具备上网和投影功能的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   (2)数码投影仪:便于教师讲解示范,便于学生汇报展示学习成果。   (3)其他教师为辅助学生学习提供电子材料和各类“教学资源”。   专题1:《面积》教学过程设计(2课时)   1.交流课前调查资料   (1)学生展示课前从网上和其他渠道收集的有关面积的资料(如中国的领土面积、广州市及其十个区的地域面积、我校的占地面积、我校运动场的面积和各功能室的室内面积等)。   (2)顺势揭示主题:从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导出要研究学习的内容――面积。   2.任务活动   (1)面积概念的建立。   ①学生对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思考,谈谈对什么是面积的理解。   ②讨论后实际感知:摸一摸黑板、门、课桌、书面等物体的表面,看一看学校球场的表面等,感知物体的面的大小。   ③通过多媒体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平面图形,了解平面图形的大小。   ④结合课本和小组讨论,得出面积概念: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   ⑤欣赏建筑短片《回归生活》,领略“面积”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播放蔚蓝海岸、第一实验小学、广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图片及相关面积介绍)。   (2)面积的大小比较。   ①在每人一台电脑的网络教室里,阅读资源包内的文档资料,以四人小组研究的方式解决如何比较以下几组物体的大小的问题:两张长方形纸的大小;两个不同形状的图形的大小;两面墙壁的大小。   ②通过以上探究得出面积大小的比较有多种多样的方法(如两纸重叠比较、数格子比较、借助中介媒体比较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对各种方法进行优选。   3.分层练习,拓展提高   (1)基础练习:指出各种类型物体表面的面积。   (2)发展练习。   ①下面方格(如图1)中哪个图形面积大?比一比,说一说。      ②说一说下列每种颜色图形(如图2)的面积是多少。      (3)拓展练习:比一比天河体育中心和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面积的大小,我校各功能室室内面积的大小,广州市十个区占地面积的大小。   4.学习成果   四人小组合作,在电脑上画一张简单的本校校园首层建筑平面图,并能作简要说明(比例不作严格要求)。   专题2:《面积单位》教学过程设计(2课时)   1.创设情境   (1)情境:给学生每人发一张明信片(大小相同),让学生估计明信片的面积有多大。然后分组在明信片的背面摆硬币(每人摆的硬币面值不同),再数一数这张明信片的面积大约是几个硬币的大小。   (2)引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为什么有的明信片的硬币数多,有的明信片的硬币数少?   (3)思考: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4)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解决办法――统一用同一种大小的硬币来测量,从而导出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   (5)小结:因为每个人的测量工具标准不同,因此不能根据硬币数的多少来判断面积的大小,只有统一了测量标准,也就是统一了面积单位,才能更准确地知道面积的大小。   2.任务活动: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启发学习:数学家们经历了曲折的探索过程,才发现以一定标准的正方形的大小作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你听说过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呢?(调动学生已有经验,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计算机上操作:查阅老师提供的资料,小组合作学习本课内容。   (3)思考:这几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呢?(课件:生活中的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   (4)学生汇报:展示自己了解到的用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作单位的物体,说说自己对这三个面积单位的理解与疑惑。   (5)小组再次合作学习,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6)学习建议(以平方厘米为例):感知1平方厘米的卡片。摸一摸:感知1平方厘米的大小。比一比:用手指比划1平方厘米的大小。想一想: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   (7)学习评价:学习成效汇报,教师点评。   3.分层练习,拓展提高(略)   4.学习成果   (1)在电脑上绘制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2)用图示表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这三种面积单位的大小关系。   (3)在网上收集一些物体表面的国际标准面积。如:游泳池、篮球场等。   专题3:《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过程设计(2课时)   1.创设情境   (1)多媒体出示教师家里的客厅平面图,提问:“老师想装修家里的客厅,如果请你们当设计师,你需要了解哪些信息?(动画演示各种装饰材料的形状及装饰过程。使学生感到铺地砖需要知道地面的面积,做窗帘用多少布也与面积有关系等。同时给出有关方面的尺寸,方便选择计算)   (2)引出课题:看来要想装饰得既美观又经济,还需要掌握好多关于面积的知识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2.新知学习   (1)任务活动。   摆一摆:学生每人一台电脑,上机操作拼长方形(如图3),即用2~20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摆出一个长方形,并推导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给出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随机摆出3个长方形,填表1,求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算出长方形的面积。      (2)探索与讨论。   ①小组讨论并汇报:每排摆的面积单位数和长有什么关系?摆的排数和宽有什么关系?长方形面积和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②根据学生的发现,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③结合实际操作和计算验证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合理性。   ④演示长方形变成正方形的过程,利用知识迁移,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⑤设计:以组为单位分别从客厅布置的各方面自选内容进行计算(选择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有关的装修物品),然后整理汇报反馈材料。      3.分层练习,拓展提高(略)   4.小结与质疑   指导阅读课本,质疑、解疑。   5.学习成果   小组合作将针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问题,制作成演示文稿。   专题4:《面积单位的换算》教学过程设计(2课时)   1.问题引入,导出课题   (1)动画演示:小明家有一块长5分米、宽5分米的地面损坏了,身在外地的哥哥听后,买了一块面积是25平方厘米的方砖回家修补,回家后发现弄错了。问题出在哪里呢?   (2)引导小组讨论:小明哥哥为什么会弄错了?买砖前应先考虑什么问题?(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2.学习新知   (1)交流课前小研究:学生在电脑上利用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操作汇报“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的研究方法(如表2)。   小结:我们知道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就可以看成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即10×10=100平方厘米,因此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解决课前问题: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知道了,小明家的问题能解决了吗?如果用哥哥买的这种砖来修补,需要多少块方砖才能修补好?   (3)1平方米=( )平方分米:学生借助电脑操作及组内研究,实现知识迁移,形成结论,然后汇报平方米和平方分米的进率。   小结: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4)引导学生观察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寻找规律(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3.分层练习、巩固提高(略)   4.学习成果   小组合作将针对面积单位换算和实践作业问题,制作成演示文稿。      学习成果/综合作业(1课时)   1.单元知识归纳(略)   2.生活中的数学   2010年的亚运会将在广州举行,广州将新建多个体育场馆。下面请同学们分四人小组设计一个体育馆,在电脑上画出馆内场地的平面简图(不考虑布局比例),计算出各部分场地的面积,并简要说说你的设计意图。   单元评价要点、测试统计及分析(2课时)   1.单元评价要点   (1)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感受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等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能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   (3)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具有一定的探索愿望、初步的科学探究精神、合作意识和能力。   2.测试成绩统计及分析(如表3)   (1)学生测试情况分析:在《面积》这个单元中,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教学的重点,和以前学过的周长公式一样,看似简单,但要正确地区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仍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增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计算比较这一内容,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掌握得更牢固。在本次 单元测试 中,有96%的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有4%的学生没能正确计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主要原因是计算粗心和漏写面积单位。有90%的学生能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思路清晰;10%的学生基本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审题不够细心,出现看错已知条件或问题的现象,从而导致出错。   (2)典型错例及分析(略)。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1.播放运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火箭成功发射的录像。   2.师:为了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时刻,我们学校的小朋友们在数学活动上利用一些图形拼出了运载“嫦娥一号”的火箭模型呢!   3.(课件出示拼成的模型)让学生观察火箭模型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   提问:如果比较这些图形的大小,要知道它们的什么?哪些图形的面积是我们已经学过的?怎样求?   4.比较其中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可以用什么方法?(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   二、自主探究   1.数方格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1)提出要求:每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2)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两个图形的面积并填写书上80页表格。   (3)反馈汇报数的结果,得出:用数方格的方法知道了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   (4)提出问题:如果平行四边形很大,用数方格的方法麻烦,能不能找到一种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5)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6)引导学生交流发现并全班反馈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7)提出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2.操作验证。   (1)提出要求:请小朋友利用三角尺、剪刀,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想办法转变成我们已学过面积计算的图形,完成后和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方法。   (2)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展示不同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   (4)利用课件演示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过程。   (5)观察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A.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B.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6)交流反馈,引导学生得出:   A.形状变了,面积没变。   B.拼成的长方形,长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7)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8)活动小结: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了同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得出了平行四边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验证了前面的猜想。   3.教学例1。   (1)(出示例1)平行四边形的花坛的底是6m,高是4m。它的面积是多少?   (2)学生独立完成并反馈答案。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回答。)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1、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3)培养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养成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2、教学重点:探究并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3、教学难点: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割补的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找出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4、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三角板等。5、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西游记》里边的唐僧师徒遇到了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问题,让我们先来听听。唐僧想考考猪八戒和沙和尚谁更聪明些,便分派任务让他们去收割稻谷。唐僧说:“有两块地,一块是长方形,长9米,宽4米;另一块地是平行四边形,底是6米,高也是6米。你们随便挑一块吧。”猪八戒心想挑一块面积小一点的地,可以做少一点,所以他急忙说:“我挑长方形那块地,可以做少一点”,孙悟空听了笑着说:“老猪啊,你的如意算盘打错了。”,猪八戒怎么都不明白,同学们想知道为什么吗?(2)师:要知道两块地的大小就要分别求出它们各自的面积,我们已经知道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求我们还不知道。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6、探索新知: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1)我们在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用过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的大小。现在请同学们也用这种方法计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投影出示画着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方格纸)。(2)比较。师:请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按学生回答板书)(让学生说自己的猜想)(3)小结。从上面的研究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来,但数起来比较麻烦,而且不能算得精确。特别是较大的平行四边形,像一块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用数方格的方法就不好数了。因此我们也要像求长方形面积那样,找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7、动手操作,推导公式。(1)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师:到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用底乘高来计算呢?下面我们一起做个实验来验证这个猜想。我们已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了,并且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有些相似。现在请各小组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看看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呢?想一想该怎么做。(2)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成果汇报。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把你们的操作实验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们看?(按问题顺序让学生边操作边回答相关问题和完成板书,预设学生汇报如下。生1:我们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就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把三角形部分平移到梯形的另一边,就拼成了一个长方形。生2:平行四边形拼成长方形后,只是把剪下部分移到了另一边,形状变了,但它们的面积并没有变化,是相等的。生3: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生4: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我们就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高”。)8、字母表示师:刚才我们做了一个很成功的实验。(课件演示)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如果用字母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a表示底,h表示高,那么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从这个计算公式里我们知道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底和高)9、巩固练习,拓展延伸。师: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下面老师想来检验你们到底学得怎么样。10、反思评价,布置作业。今天我们自主探究了什么知识?在这节课里,你觉得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什么?作业:课本89页的第5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一、单元分析:(一)本单元在本册教材中的定位:本单元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进一步探索“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等知识。本单元知识的学习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今后进一步研究有关的几何知识,建立空间观念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本单元在相应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 平行四边形、圆的直观认识 第2册 角的直观认识 长、正方形和它们的周长 第5册 长、正方形的面积 认识轴对称图形第6册 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平角和周角 第7册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 梯形的认识,认识组合图形第9册 垂直和平行 第8册 圆和扇形的认识 第11册 地位: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图形认真发展上的一次飞跃。 (三)本单元与其他知识的联系: “长、正方形的面积”和“实际问题”的联系。 学生掌握求长、正方形的面积后,运用长、正方形面积的求法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单元目标 (一)单元整体目标: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会解决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 (二)课标对此目标的相关阐述及要求: 1.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能联系实际估计物体的长度和长、正方形的面积;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和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能灵活解决稍有变化的图形的面积与周长的问题。 该目标在本年段应达到的目标: 1.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第一课《面积和面积单位》 (一)课型定位---- 重点课 (二)本课分析 1.本课在单元中的定位 使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并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对有关知识的探索,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以及动手操作、观察和思维能力。 2.教法体现 (1)联系生活,情境导入,在比较、探索中引出概念。 (2)以需求定发展,体现做数学的思想。 (3)操作中体验,感知概念,建立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如何体现单元目标 通过例题“给大小不同的小区绿地平面图涂色”,比较“数学书和英语数封面的大小”,让学生感受面积有大有小,从而理解面积的意义。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4.本课知识与其它单元知识体系间的联系点。 本课的学习也为学生长、正方形的面积及以后解决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1-1学生建立面积的正确表象。 1-1-1学生能理解面积的含义。 1-1-1-1学生正确理解物体面积的含义,如黑板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1-1-1-2学生正确理解平面图形面积的含义,如三角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 1-1-2学生能理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观察法、重叠法。 1-2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1-2-1学生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2-2理解常用的面积单位。 1-2-2-1学生理解1平方厘米。 1-2-2-1-1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的正确表象。 1-2-2-1-1学生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适合用1平方厘米做单位。 1-2-2-2学生理解1平方分米。 1-2-2-2-1学生建立1平方分米的正确表象。 1-2-2-2-1学生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适合用1平方分米做单位。 1-2-2-3学生理解1平方米。 1-2-2-3-1学生建立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1-2-2-3-1学生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适合用1平方米做单位。 2、过程与方法: 2-1在观察、比较、实践操作等活动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和面积单位,建立空间观念。 (五)教学设计过程 教学目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使用及目的从生活实际导入,使数学的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1-1-1-1学生正确理解物体面积的含义,如黑板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1-1-2学生能理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观察法、重叠法。 1-1-1-2学生正确理解平面图形面积的含义,如三角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 1-2-1学生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2-2-1-1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的正确表象。 1-2-2-1-1学生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适合用1平方厘米做单位 1-2-2-2-1学生建立1平方分米的正确表象。 1-2-2-2-1学生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适合用1平方分米做单位。 1-2-2-3-1学生建立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1-2-2-3-1学生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适合用1平方米做单位。 1-2-2理解常用的面积单位。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确定在每件物品的后面应填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使学生进一步名片有关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一、操作感受,认识面积 师:同学们,前段时间李阿姨刚买了一套住房,你们想了解点什么? (学生回答。) 情况一:若学生回答的问题有价值。 师:同学们有的想知道……,有的想知道……,这是新房的平面设计图,从这个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 情况二:学生回答的问题没有价值。 师:同学们想知道的事情可真多,这是新房的平面设计图,仔细观察这个图,你知道了些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房间是有大有小的。)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有的房间大,有的房间小,房间的大小指的是面积的大小,客厅大也就是说客厅的面积大,卫生间小是指卫生间的面积小,那你能说一说,客厅的面积指的是什么吗?引导学生说出是指地面的大小。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房间地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比如,餐厅地面的大小是餐厅的面积,厨房地面的大小是厨房的面积。 师:再比如说,你看,这里是我手掌的面,那么这个手掌面的大小,就是我手掌的面积。那你们的手掌面呢?谁愿跟我比比,谁的面积大。 师:你来,同学们看,谁的面积大? 师:同位互相比一下。 师:其实,周围物体的面也有大有小。现在大家可以任意找一找,比一比。然后互相说一说,看看哪些面的面积大,哪些面的面积小。开始吧。(学生小组自由探究。) 师:谁来说一下,你们比较的哪些面的面积大,哪些面的面积小? 学生交流(学习重叠法的语言:这个同学是把这两个面重叠在一起来进行比较的,他发现垫壳的面多出一部分,所以就说垫壳的面积大,这个方法不错,我们可以叫它重叠法。) 师:刚才通过观察,同学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以前,我们学过不少图形,你们看,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课件出示),这些图形的周围都是封闭的,我们叫它封闭图形。这些图形也有大小吗? 师:你能看出正方形和长方形哪一个大吗?圆形和三角形呢? 师: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我们可以说正方形比长方形的面积大,圆形比长方形的面积大,你能说出在这四个图形中哪一个的面积吗? 生:正方形的面积。 二、比较面积大小,探索面积单位 师:刚才有的面的面积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大小,那你觉得餐厅和厨房哪一间的面积大呢?现在我们就想办法来研究一下,好不好?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学具,在信封里装着,可以利用这些学具摆一摆,数一数,看它们的面积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好吗?看哪个小组能最先得出结论。 学生小组活动并汇报。(师巡视观察学生摆的有几种情况) 展示摆的好的小组,正确的摆法有以下情况: 红纸 绿纸 正方形 12 12 圆形 12 12 长方形 18 18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一个小组是这样摆的,(出示错误的一组)你能说说你们比较的是哪张纸的面积大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答) 师:那你认为这样合适吗? 师:找同一小组同学说:那你认为怎样就合适了? 引导学生说:要用一样的。 师:也就是说,我们在测量面积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师:也就是说,我们在测量面积的时候,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叫面积单位。 刚才,我们用到的正方形、长方形都可以看作一个面积单位,为了方便,人们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想不想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几个?是怎样规定的?请带着这两个问题看数学课本73、74页,从这里边找到答案。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每个面积单位有多大? 学生看书后小组互相说说这两个问题。 师:谁来告诉同学们,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几个?(学生回答。) 师:你知道1平方厘米有多大吗? 师: 你能从你的学具里面找出1平方厘米吗?(师贴1平方厘米) 师:量一量,看它的边长是不是1厘米?在你的脑海里想象一下1平方厘米有多大?看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也可以跟你的同位说一说。(学生汇报。) 师:现在我们知道1平方厘米有多大了。现在你估计一下,这块橡皮的面积大约有几个1平方厘米呢? 生:5个。 师:5个1平方厘米也就是几平方厘米(5平方厘米),你认为橡皮这个面的面积是5平方厘米,还有谁想说? 是: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的1平方厘米摆一摆,看你们的估计是否正确? 学生小组合作验证。 师:刚才,咱们用1平方厘米的学具很快测量出了橡皮的面的面积。请你想一下,如果用它来测量这张桌子的面积,你觉得怎样呢?(学生答。) 师:对呀,太小了怎么办?你觉得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师:你能从你的学具里面找出1平方分米吗?(如果学生举起1平方分米就说,你知道这是多少吗?) 师:祝贺你们,找对了。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学生量。) 师:我们周围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呢?(学生找。) 师:想一下,用1平方分米可以测量哪些面的面积呢?(学生答。) 师:如果用它来测量操场的面积,你感觉怎样? 师:你觉得用哪个单位来测量操场的面积比较合适呢? 生:平方米。 师:你知道1平方米有多大吗? 师: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1平方米,看大不大。 师给学生展示1平方米。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找一找1平方米,好吗?(学生交流。) 师:估计一下,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几平方米?(师演示。) 师:看一下,1平方米的面积上能站多少个人,好吗? I-teach: 1、橡皮擦的表面约是4( ) A、平方厘米 B、平方分米 C、平方米2、一张手帕的面积大约是4( ) A、平方厘米 B、平方分米 C、平方米3、小红家的卫生间大约是4( ) A、平方厘米 B、平方分米 C、平方米三、小结,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咱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而且知道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咱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好吗? 四、巩固练习 (一)课本41页1、2. (二)填空 1、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 ) 2、钢笔长14( ) 3、倩倩的大拇指的指甲盖大约是1( ) 4、老师的手掌面大约是1( ) 5、池塘的水深2( ) 6、教室的地面是40( )(三)判断(i-teach) 1.物体表面或围成平面图形的( ),叫它的表面积。 A 多少 B 长宽 C 大小 下面图形中的两部分面积相等。 (1)正确 (2)错误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他喜欢大屏幕表面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摆。 统一面积单位用尺子去量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说: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1㎝ 大人的大拇指的手指甲的表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1块是1平方厘米,100块是100平方厘米 量:这个正方形的边长(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说: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①剪一个1平方分米的纸片,看看它有多大。再想一想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②估计一下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再测量一下。 黑板太大测量很麻烦 量:这个正方形的边长(1米) 说: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在地面上画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看看它有多大,估计一下能站下几位同学。 独立填写 独立思考 进行选择 (知道了什么是面积,了解了面积单位产生的简单过程,认识了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以及它们的大小,并且学会了选用不同的面积单位测量指定的面积的方法。) 课件出示情境图,有利于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出示学生摆错的方法,说明用两样大小不同的物体来测量同样大小的物体得到不同测量结果的事实,引出需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从而产生了学习面积单位的需要。ipad出示练习题。 利用i-teachi出示判断题,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区分“周长”和“面积”。 (六)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表面 大小——面积 平面 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七)作业预设 课本42页4、5、6. (八)教学反思

人教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如何教学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下面我给你分享人教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人教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内容。   知识目标:   通过长方形面积计算知识迁移,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能力目标:   在剪一剪,拼一拼、比一比中发展空间观念;在看一看,想一想中初步感知等积转化的思想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互相合作、交流、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转化的思想方法在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的作用,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   方格纸、平行四边形卡片、剪刀、三角板、直尺等。   探索新知教学片段:   1、 比一比,估一估 师:现在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花坛画到纸上,我们先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一样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一样长,它们的面积哪个比较大? 生:一样大。   2、 生:长方形比较大。 生:平行四边形比较大。 u2026u2026   师:大家都有不同的猜测,有很多同学都说一样大,那么,谁的想法正确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四人小组讨论。 生: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我先数出整块的,然后这些剩下的小块拼一拼,还可以拼成整块的。   师:那么用数方格的方法数数看。数一数,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u2026u2026   师: 哦,你们数的结果是都是72平方米,说明u2026u2026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师:也就是u2026u2026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是72平方米。   师: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可以用公式来计算,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有计算公式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探讨的问题。(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出猜想,再进行验证,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培养学生思考的深入性和严密性。也可制造悬念,进一步激发探究的欲望。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探究学习并不是任由学生发挥而不加引导的。学生往往在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某些障碍。这就需要教师相机诱导,及时介入,以保证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好的学习活动中去。]   2、师:还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哪个比较大呢?u2026u2026 生:我用割一割,补一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象这样剪开,然后再把它补到另一边去。 师:非常好,有自己的方法。下面我们用割补法来看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多大?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然后说说你的发现。    人教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存在三种状态:第一种状态,教师认为学生学习数学就是要掌握知识,所以仅仅关注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识记与演练,掌握。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第二种状态,教师开始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但重视过程是为了更快地接受知识、更好地理解知识,却忽视了过程本身的价值。第三种状态,希望学生不仅获得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知识,而且能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 不仅能够正确地应用公式,而且能更好地理解这一公式的来源。在学习中,展示探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真实思维过程,凸显“重知识更重方法,重结果更重过程”的价值追求。我一直在苦苦追求着第三种状态。以下是我在设计与执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中获得的一些启示。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对学生的学习,必须赋予“真实性”的学习任务。这种“真实性”的学习任务可以驱动学生迅速产生学习的需要。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课始出示主题图,提出:“学校门前的两个花坛分别是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怎样比较两个花坛的面积大小呢?怎样才能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入一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真正发挥了情境创设的作用。   “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小学阶段的几何形体面积、体积计算公式都是运用“转化”法推导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几何图形面积计算第一次运用“转化”思想方法推导得出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能够为推导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提供方法迁移。因此,本节课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明白什么是“转化”,深刻理解“转化”的本质。我在教学本节课时采用了“转化”的思想,先通过数方格求面积发现数方格对于大面积的平行四边形来说太麻烦,然后根据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谁有关,该怎样计算,学生面对“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一新问题,就很自然地得到了两种猜想:用平行四边形相邻两边相乘(以前学习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等知识的负迁移)和用平行四边形的底乘以高(转化思想方法的运用)。接着引出你能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的什么图形来推导它的面积。学生很自然的想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来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启发学生设法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接着,通过教师的教具演示,为学生架起由具体到抽象的桥梁,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转化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验证了用“底乘高”的猜测是正确的,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评课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教材简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等图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梯形和组合图形面积的基础。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运用转化的方法(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长方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为学生学习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做准备。   教学目标:   1.探究和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初步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探究和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找到拼出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第79页)。   你发现了哪些图形?你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图中)学校门前的两个花坛哪个大?你会计算哪个图形的面积?(导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猜一猜。你想用什么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生汇报交流猜想,教师引导提炼,逐步集中到用数方格、剪拼等方法找出计算方法。)   2.数一数(图见教科书第80页)。   (1)每个方格表示的面积是多少?不满一格的要怎样数?   (2)数一数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   比较得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两个花坛一样大。   (3)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有几米?   (4)从表中的数据看,你发现了什么?   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即将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换成底乘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小结:数方格的方法虽然可行,但是不方便。   3.剪一剪、拼一拼。   (1)教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问:如果用割补法,你想怎么剪、怎么拼?   (2)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可能采用不同的剪、拼方法,只要有利于公式推导,均应鼓励;剪、拼不当的,教师可适时指导。)   (3)汇报交流:这几种剪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引出:沿平行四边形任意一条高剪开,平移后都可以得到长方形。   (4)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讨论:①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相比,面积变了没有?②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③你能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汇报交流,得出: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拼出的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拼出的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 ↓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高   用字母表示:S=ah   4.反馈猜想。利用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框架进行演示,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变化(因为高变化),但周长始终没有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只与底和高有关。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教科书第81页例1。(由于条件完全,可以直接代公式计算,故可以作为基本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   分析题目,说一说怎么算,教师板书书写格式。   2.教科书第82页第1题。学生用练习本独立完成,注意书写格式。   3.(课件出示)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4.你会计算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掌握由不同的底确定该底边上的高的方法。)      四、总结全课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思考:当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时,用割补法可以剪拼成一个什么图形?    教学反思 :   本节课按“情境引入――引发猜想――探究验证――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教学。一开始,让学生观察社区情境图,重温学过的几何图形知识。接下来通过猜测、数方格、填表格、仔细观察等活动,使学生感悟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有着密切的关系,为进一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奠定了思想基础。然后通过剪一剪、拼一拼、小组讨论等活动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从而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另外利用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框架动态演示,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小与底和高有关,并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1.“猜想――验证”是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有效方式。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前,我让学生大胆猜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和欲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猜想的结果对否?激起了学生进行验证的需要。任何的猜想都要经过验证,只有猜想而没有验证,就无法确定知识的正确性。把猜想与验证紧密结合,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2.在动手中学习、思考,充分展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的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学习数学更是如此,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能取得实效。所以,课堂上我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动手“剪一剪、拼一拼”,与同伴互相探究,去发现、去总结,最终得出自己所需要的结果。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获取知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展现。   3.渗透“转化”思想,有效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小学阶段的几何形体面积、体积计算公式一般都是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推导的,如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就是典型的“转化”方法的运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数方格求面积,观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的关系,为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做好铺垫。学生发现数方格的方法虽然可行,但是不方便,进而激发学生用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进行计算。另外,我还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架起由具体到抽象的桥梁,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过程。“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的演示这个环节,加深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记忆,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这样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有效地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4.分层练习,拓展思维,面向全体学生。我本着“重视基础、提升能力、拓展思维”的原则,设计了基础练习、提升练习(在平行四边形中给出多余条件,让学生选择对应的底和高计算面积)、拓展练习(当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时,用割补法可以剪拼成一个什么图形)。整个练习设计题量虽然不大,但有一定的坡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就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来说,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深思并进一步改进。一是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完整、规范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做得不够。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训练不足,必然影响思维的发展。二是一些知识点的讲授和相应的训练不到位,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形成技能。三是有的教学环节“导”得过细而“放”得不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   勤于反思,是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实践的前提,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我思故我进,我思故我优,这就是教育的快乐。   作者单位   昆明市五华区麻园小学   ◇责任编辑:李瑞龙◇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小学语文老师的班级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老师的班级教学设计模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老师的班级教学设计模板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能熟练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3、学习怀素那样积极上进,把字写好。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示课题   简介:怀素是我国唐朝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善写草书,有草书《四十二章经》、《千字文》流传于世。他的字飘洒自如,对后人影响很大。他是怎样成才的呢?学了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出示课题:怀素写字    二、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将不懂之处打上“?”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   3、检查生字读音。   生字:gǔhéjìnxiānyàngrì   古时和好上进先看这样日子   chánghòushū   长生以后书法家   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4、课文分几自然段?   5、分小组朗读自然段,正音,指导句间停顿。    三、学习生字   1、出示所有生字,自读,同桌互相指正。   2、指名读,正音,组词。   3、怎样记住这个字?   4、教师范写。   5、学生描红。   教学后记:学生能认真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毛笔字(六年级学生),导入课文:   这幅毛笔字写得好吗?你们知道他化了多久才能写成这么漂亮?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怀素写字》,板书:怀素写字。看一看他是怎样练字的?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预习情况:   (1)小黑板出示生字词,抽个别学生读。   (2)小组长检查家长签名。   3、细读课文,体会课文意思。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抽一位学生朗读课文。   ②教师问:怀素是个怎样的孩子?我们也一样吗?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①自由读第二、三自然段。   ②教师问:怀素是怎样学写字的?   (3)齐读第四自然段后教师小结。   (4)有感情地读课文,体味课意。    四、学习生字,认真书写。 (课堂练)   1、教师先在田字格中范写,并指导字形结构,及正确的笔顺。   2、学生写字,教师巡堂指导。    五、课外延伸。   课后想一想该怎样写字才可以写得漂亮,并写一张交给老师作为评比。   教学后记:这次的写字比以前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认真了很多。 小学语文老师的班级教学设计模板2    一、教材简介   本课是一则寓言,讲的是小河与青草的一段对话。从中可以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身上的长处。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学会“青”的正确书写,认识其他生字。   过程和方法: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情感和态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身上的长处。    三、设计理念   1、以学定教,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关注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相信学生,让学生使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来充分展开自主学习,发挥教师“组织者”的功能。   2、低年级学生的定向能力尚处在较低的层次,他们的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易被直观、新异的刺激活动调动起来,激起学习的兴趣。   3、读中品位,培养阅读理解的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是建立在感悟体验基础之上的,朗读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环节。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为本,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形式多种多样。力求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四、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小河与青草》   齐读课题   2、把“与”换个词吗?   (二)、精读课文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   贴图出示:小河说说:()的小河   在小河边贴上:青草说说:()的青草   [将直观的小河、青草贴在黑板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注意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2、出示课文第一小节   (1)问:小草就一丛吗?课文中哪个词告诉我们的?   请学生起来贴图:长满青草   (2)指导读:小朋友,美吗?用美美的语气读一读。   指名读,齐读。   [用在小河边贴上很多小草的方式来让学生理解“长满”,巧妙自然,生动易懂。]   3、师:小河边为什么会长满青青的小草呢?我们来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出示第二、三小节(第一次对话)   (1)小草对小河说了句什么话?   出示一杯清水:你们觉得这杯水怎么样?   在杯底放上一张小鱼图片,请学生上台观察,问:你看到了什么?   师:这就叫“一眼能看到底”,老师送给大家一个词语:清澈见底   自读词语,指名读,齐读。   谁能夸夸小河?   自读,指名读,齐读。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的方式来理解“清”、“一眼能看到底”,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让学生多读多悟,并注意语词的积累]   (2)听了小草的话,小河骄傲了吗?他怎么样了,说了什么?   指名读小河的话   出示:紧紧抱住个别读   师:谁能来把这个词语表演一下   再指名读,齐读。   小草是用什么抱住小河的?   课件演示:小草用根把泥土紧紧抱住。   如果没有小草把河岸的泥土紧紧抱住,小河会怎么样呢?   在清水里加入泥土,使之变成浑浊的泥水,理解“浑浊”。   [表演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以演助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更好地理解了“紧紧抱住”。另外,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不仅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将抽象的语词形象化了。]   (3)说话:因为小草将河岸的泥土紧紧抱住,所以小河。   指名说   指导朗读:读出感谢的语气。   自读,指名读,分角色朗读。   [通过说话训练既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让学生进入角色进行情景朗读,在读中更好地感悟]   3、接着,他们又说起了悄悄话。   出示第四、五小节   (1)自读这段对话   (2)比较读:你长得碧绿碧绿的,真让人喜爱。   你长得碧绿的,真让人喜爱。   如果你是小草,你会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指名读,夸夸小草。   (3)小草听了小河的话有没有骄傲呢?他是怎么说的?   读小草的话   实物比较:碧绿的小草   干枯的小草   问:青草会在什么情况下干枯呢?   (4)说话:因为,所以。   (5)指导朗读:读出感谢的语气。   自读,分角色朗读。   4、正因为小河与小草互相,所以(出示第六小节)   (1)自读这一小节   (2)问:为什么“更欢了”“更绿了”?   (3)指导读:读出欢快的语气。   [让学生通过比较的朗读来体会词语的运用,在读中感悟。同时贯穿说话训练,并在上次说话的基础上要求有所提高,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全文   (三)、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2、如果我是河里的小鱼,我想对小草说……   如果我是爱到小河里游泳的孩子,我想对小草说……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说话,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并使学生的感情得到了深化]   (四)教学“青”   1、观察字,说说记忆方法   2、指导书写 小学语文老师的班级教学设计模板3    教学目标   1、学会写本课9个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写本课9个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语。   难点: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做到“五不”   (2)用“————”画出要求会写的字,用“~~~”画出会认的字。   (3)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二、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预先写在小黑板上)   2、指名分节读课文。    三、指导写字。   1、认读生字:青、边、对、能、到、住、得、分、干。   (多音字)   2、指导写字。   青:上下结构。第四笔横较长,第五笔是竖。   对:左右结构,左窄短,右宽长,第二笔变为点。   3、学生描红仿写。   实施修改意见   天天练:我来露一手   感情背诵《怀素写字》第二小节   “青”是上下结构的字。   精搜彩集创信意息   精彩创意:   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   (2)用“————”画出要求会写的字,用“~~~”画出会认的字。   (3)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实施修改意见   作实业践设活计动   必做:1、听磁带三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生字加拼音四遍。   实施修改意见    教学札记   孩子们非常喜欢这篇童话故事,这篇文章优美的语言中所流露的那种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的爱,积极调动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和语言参与的积极性。虽然课文篇幅篇长,但孩子们读得还只那么津津有味。尤其是小草和小河的对话,学生不知不觉中就采取了同桌合作的方式进行了分角色朗读,我想学生们读得那么好,兴致那么高,也和平时坚持不懈的“天天练”有很大的关系。 小学语文老师的班级教学设计模板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鱼面对强大的北风时毫不畏惧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1、实物投影仪。   2、图片、生字卡片。   主要板书计划: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描红、临写。   课外: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教师谈话,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能直呼的先拼再直呼,难读的多读几遍。   (2)二读课文,要求给自然段标好节号。   2、检查自学效果。   (1)检查读书,先组内读,学会互评,后汇报读,教师纠正字音、停顿。   (2)出示字词:(略)   (3)点名读,相机正音。   3、各自轻声朗读课文。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5、理清脉络,想想,课文哪部分写了以下内容:   (1)有些动植物怕北风,北风很得意。   (2)北风自以为是,但小雨不怕它。    三、指导写字   1、出示并认读生字。   2、记忆字形,指导。   3、范写,提醒注意。   4、学生在《习字册》上练习描红,临写。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写字姿势。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词。   2、指名朗读课文。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听课文录音。   (1)问:北风来了,天气就变冷了,北风呼呼地吹,它都吹向了谁?自读,找出后用笔画一画。   (2)它们怕北风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导朗读。你觉得北风怎样?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北风是怎样说这句话的?你能把这种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的语气读出来吗?   (3)过渡:真的大家都怕北风吗?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你怎么知道小雨不怕呢?   (2)怎样读?(坚定、勇敢)   (3)过渡:小小的鱼儿竟然不怕它,北风这下可气坏了,它是怎样的表现呢?   4、学习第四自然段。气极了的北风猛吹了一口气,这时发生了什么事呢?北风想干什么?   过渡:那小雨冻死了吗?   5、学习第五自然段。北风看不见小雨了,为什么会非常得意呢?小雨真的没有了吗?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呢?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 总结。   北风和小雨,你喜欢谁呢?这一篇童话故事,写了强大的北风虽然能够使许多动植物害怕,但是勇敢而聪明的小雨却不怕它。    四、朗读背诵。   1、反复练习朗读。   2、分段试背。   3、有感情地背诵。

尝试与猜测的教学设计体现什么数学思想

归纳推理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鸡兔同笼的数学趣题,了解有关的数学史。能用列表法和画图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结合图解法理解假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画图分析、列表举例、假设计算等方法理解数量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方便性,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现实情景中,在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受到多种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进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2、【教学重点】用画图法和列表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3、【教学难点】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教学准备】课件。5、【教学流程】(1)问题引入,揭示课题。(2)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新知。(3)解决实际问题、课堂延伸。(4)课堂小结。

如何利用图书馆进行数学教学设计

【摘要】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校园的数字化建设也越来越普及。我国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从校校通到班班通,从功能单一的校园网发展到现在功能强大的数字化校园,对学校教育教学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本人关注了学校的数字化建设和教学的联系,并在如何利用数字图书馆提高自己的数学教学效果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和思考,找到了几种利用数字图书馆资源提高备课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几种方法。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关键词】:数字图书馆;电子备课;数学教学效果;学习兴趣;数学素养一、利用数字图书馆资源,提高备课效率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习主体充分被认识的今天,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效果不是老师灌输了什么,而是学生是否喜欢学的问题。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的问题。对小学生来说,学习的意义虽然都知道,但是心理年龄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特点,所以课堂更重要的要靠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即如何结合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所以老师备课在备学生方面就要考虑学习兴趣问题,以往备课由于资源的匮乏和时间的有限,所以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引趣”的问题上多下些功夫。[1]一、运用谜语、故事组织教学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趣味问题的设计上往往绞尽脑汁也收效甚微,有时候到网上搜集了半天没有一个合适的,有时搜集到了打开时候却发现是收费的,浪费了自己宝贵时间不说最后基本还要靠自己想办法。而我们的数字图书馆却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里面有很多好的素材,包括教学设计和课件。有的可以拿来直接使用有的可以稍作修改,最重要的是这些资源都是有指向性的,可以根据年级和时间直接找到,并且内容和能紧密结合教材,正是备课设计了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例如,教师在备课《秒的认识》时,备课过程中首先找到了一个谜语的素材:“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却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还有一个根据书本四幅插图,编出一个小朋友是如何爱惜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故事。这样让备课也有了一定的素材。很好的解决了备课设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中的难题。二、利用数字图书馆资源,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Multimedia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简称MCAI),是九十年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CAI技术结合的产物,是当今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2]而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字图书馆,正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传统介质的图像、文字和声音进行压缩处理,使其转化为数字信息,然后通过网络通讯技术进行虚拟存储、传播、接收的新型图书馆。它的资源库不但有很多文字资料,更重要的还有很多音频、视频文件更是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对资源合理的使用,让教学情景更形象生动.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优化了课堂教学效益.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新知,让比较枯燥的数学课增添活力,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快乐”学习,乐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合作学习数学活动中去。[3]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教材《认识人民币》一课,以往总是由于受到场地和教具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常常使学生囫囵吞枣,难以用课本上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总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这次在资源库中找到了购物的课件,课件创设一个“虚拟超市”的情境,利用网络,让学生进行“网上购物”,学生兴奋不已,都迫不及待地想做网上“顾客”,根据电脑显示,学生可以自己充当售货员,也可以是“顾客”,自由去花钱购物,将手中的钱计划着用,学生学习热情达到高潮。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既学到了教学知识,又接触了生活知识,还学会了网上浏览和网上购物知识,促使每个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通过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缩短了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长了学生的才干,使学生自主探索精神得到发扬,一节课下来学生意犹未尽,很好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三、利用数字图书馆资源,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教育改革必须通过教学改革来加以实施,而数学教学在学生的基础教育过程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因而数学教学改革应被予以高度重视。[4]在改革之初,我们提出的问题是“改什么”,而现在我们的回答是“变更观念,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所谓素养指的是素质与修养。数学素养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综合性思维形式,它具有概念化、抽象化、模式化的认识特征。学生的数学素养形成了,教学效率自然也提高了,在学生认识论和方法论正在逐步形成的过程中,除了老师的引导起作用外,还有学生自己学习对本身的影响,而这种学习完全可以通过在数字图书馆这个平台实现(一)利用数字图书馆平台,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精神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只有经过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不断发现,数学教学结构才能真正被学生接纳为认知结构。[5]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是一个组织者、促进者、网上资源的提供者、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时,要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和生动的实践材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觉参与探索过程。例如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由于这是一个很古老的数学问题,学生又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素养,我布置了自学任务,学生当时就提出,老师这个知识在哪本书上有,到哪里去买呀?是呀一系列的问题也难倒了我,教室也热闹起来,有的推荐书城,有的说读过故事,还有的……由于网络的发达,现在哪有去书上找的,这是一个孩子的声音“老师我们不是有图书馆吗?”顿时教室就安静了下来,是呀当着孩子的面,我打开了数字图书馆,输入了“鸡兔同笼问题”几个字,好几本书包括一些出版社的信息都有,孩子们眼睛也亮了,恨不得现在马上奔到图书馆去。后来看到孩子捧着各种版本的书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有说不出的感动。在这个平台上只要有疑难问题或者需要查找的资料都可以轻松搞定了,免去到网络搜索进行筛选的机会,也免去被不良网站坑害的机会,打消了老师和家长对孩子小不能上网的顾虑,又能很好进行自学。(二)利用数字图书馆平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归宿。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6]创造实践环境,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练习是实践的一种形式,是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形成技能的心要条件。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巩固新知识,拓宽他们的思路,我遵循知识的“再现性一发现性一创造性”原则,引导学生到图书馆自己找学习资料,因为在数字图书馆中有很多运用多媒体技术精心设计制作出了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于一体的有坡度、有层次的练习题课件,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尝试解答,同时通过网络计算机不断从各类学生中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解决疑难,使学生理解了算理、形成了技能。学生在游戏中还能巩固知识,一箭双雕。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我们就利用数字图书馆中的“几何画板”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做“数学实验”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做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再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的“平移”、“旋转”功能,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平行四边形,然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观察发现、讨论交流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与已学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三)利用数字图书馆平台,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的实质是创造性。它力求从认识上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质疑问难,大胆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当前课堂教学面临的迫切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需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努力改革,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断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思维氛围,让学生的广阔的思维空间,在教师的正确启发引导下,使每位学生都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如在教学较复杂的行程应用题时,可以到数字图书馆中找到一些资源,比如运用多媒体技术形象逼真地展示运动状态的课件,是相对而行还是相背而行,是同时出发还是先后出发,是相遇还是相距等等问题,例如,数学应用题;甲乙两地相距800米,小明和小华两人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小明先走2分钟后,小华才出发,已知小明每分钟走45米,问经过多少分钟后两人相遇?为了学生更明确地了解他们的运动状态,我利用图书馆资源库中的课件在屏幕上先甲、乙两地相距800米的线段图,再展示两人站在甲乙两地。接着让小明先移动2分钟的路程,用蓝色光线闪烁出来,并标出2个45米。然后,演示小华这时与小明同时出发,屏幕上出现两人不断同时靠近的图像,并且配合提出问题“他们同时出发的路程是多少”,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接着分步演示,在他们同时出发时画面上每人各走一分钟距离,电脑就闪烁定格得出速度和。学生观看了屏幕上生动逼真的图像后,兴致勃勃地积极思考,发挥想像,很快就找出了解题思路,并且凭借直观,大胆创新,想出了多种解题思路,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培养。数学素养不不断的提高,学生自然就会形成自己画图解决的能力。总之,数字图书馆整合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网络资源、设备资源、软件资源、资源库资源、智力资源等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把数字图书馆的很多功能用于我们的教学中,就能有效的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把图书馆资源与我们的教学有效的进行整合,就会优化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过程,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穷举法算法案例 《用穷举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穷举法及其特点,以及用穷举法设计算法的基本过程;能够根据具体问题的要求,使用穷举法设计算法。   过程和方法: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应用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归纳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探究与自主发现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计算机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体验将算法转变为程序的过程,享受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快乐。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用穷举算法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根据具体问题的要求,提高运用穷举算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通过观察、类比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归纳思维。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教师活动:某同学用自己的QQ号登录,可他记不清密码了,你能帮他找回密码吗?他的密码是一个5位数,67□□8,其中百位和十位上的数字他不记得了,但他还记得该数能够被78整除,也能被67整除。你能帮他设计一个算法求出该密码吗?希望大家能在学习完下面这个例子后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该导入正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着手的。      2.观察―发现―归纳―应用   (1)观察。   教师活动:逐语句调试以下程序,分析程序的执行过程,让学生填写下表,指出此程序功能。   For i=100 to 999   a=int(i /100)   b=int(i /10) mod 10   C=i mod 10   If a^3+b^3+c^3=ithen   Printi   Endif   Next i   (2)发现。   教师引导:在分析上一程序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发现:①通过分析程序的执行过程,可看出变量a存放的是一个三位的自然数百位上的数字,变量b存放的是其十位上的数字,变量c存放的是其个位上的数字;②一个三位的自然数,若满足百位的立方、十位的立方与个位的立方之和等于它本身,就输出;③此程序的功能是输出100~999之间的自然数。   教师总结:此程序的特点是将求解对象一一列举出来,然后逐一加以分析、处理,并验证结果是否满足给定的条件。当穷举完所有对象,问题将最终得以解决。我们把这种算法称之为穷举法。      教师引导:对于此题,某同学给出了另一种解法,请分析程序的执行过程,说出他采用的是什么算法,比较哪一种方法的效率更高,为什么?   For a=1 to 9    For b=0 to 9   For c=0 to 9    If a^3+b^3+c^3=a*100+b*10+c then   Print a*100+b*10+c    Endif   Next c    Next b   Next a   学生发现:第二种方法依然采用的是穷举算法。在第一个程序中,循环的次数是900次,每次循环要执行四条语句。而在第二个程序中,循环的次数是9×10×10=900次,但每次循环只执行一条语句,所以第二个程序的执行效率高。   (3)归纳。   教师活动:通过“输出自然数”这一例子,能归纳出用穷举法解决问题的步骤吗?   学生归纳:①确定穷举对象及搜索范围:用循环或循环嵌套实现;②写出符合问题解的条件:用IF语句实现;③尽可能缩小搜索范围,减少程序运行时间,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   (4)应用。   教师活动:现在我们反回头来看刚开始时让大家思考的那道找回QQ密码的题,在编程实现之前,我们先来分析回答以下几个和此题相关的问题:①穷举的对象是什么?其搜索的范围是什么?②符合问题解的条件是什么?③你有方法减小搜索范围,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吗?   学生活动:①穷举的对象是密码,其搜索的范围是67008~67998;②符合问题解的条件是:此数既能被78整除,也能被67整除。   学生活动:在用自然语言描述其算法后,编程实现,帮助某同学找回QQ密码。   师生互动:在编程过程中,你遇到哪些困难?你是如何解决的?   设计意图:从一个学生熟悉的例子着手,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发现中质疑,在质疑中归纳,在归纳中解决问题。学生增长知识的过程是轻松愉快的。      3.对比归纳,深化思维   (1)判断下列两题能否用穷举算法解决,为什么?通过分析,你能归纳出哪些能用穷举法解决,哪些不能用穷举法解决?   ①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三条边a、b、c的长度都为整数,且一条直角边a的长度已确定,斜边c的长度不能超过某数I,找出满足条件的所有直角三角形。   ②使用一根长度为L厘米的铁丝,制作一个面积为S的矩形框,要求,计算出满足这种条件的矩形的高h和宽w。   学生归纳:通过两题的对比分析,穷举算法适用的条件是:有明显的穷举范围且求解对象应该是有限的;可以按某种规则列举对象;有穷举规则;一时找不出解决问题的更好途径时。   (2)《孙子算经》中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题,“鸡兔同笼”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原题是:“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①此题能用穷举算法解决吗?若能,请编程实现。   学生活动:首先用自然语言描述用穷举算法解决,然后在此基础上编程实现。   ②此题还可以用其他算法解决吗?若能,请编程实现。   问题分析:此题可用现在的方程来解,可以设鸡有x只,兔有y只。根据题目条件,因为1只鸡有1个头和2只脚,一只兔有1个头和4只脚,所以可列出这样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学生活动:用解析法编程实现。   ③通过以上问题分析,归纳穷举算法的优点与缺点。   学生活动:比较两种不同算法,归纳出穷举算法的优点及缺点。   设计意图: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燃烧的火把。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由表及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鸡兔同笼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鸡兔同笼》 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鸡兔同笼的数学趣题,了解有关的数学史。能用列表法和画图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结合图解法理解假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画图分析、列表举例、假设计算等方法理解数量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方便性,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现实情景中,在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受到多种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进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用画图法和列表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问题引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主题图)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书中说:“今有雉(野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问:这段话是什么意思?谁能说说?(生试说) 师:这段话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 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笼中鸡和兔各有几只?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鸡兔同笼问题,如何解决这个1500年前古人提出的数学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鸡兔同笼问题) (二)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师:说明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先将题目的条件做一个简化。 (课件出示)例1:鸡兔同笼,有8个头,26条腿,鸡、兔各有几只? 师:同学们先讨论一下,看能不能给大家提供一种或几种解这道题的思路,让其它的同学能很容易就理解、弄懂这道题。(学生讨论) 学生初步交流,教师提炼:可以用画图法、列表法、假设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先认真思考,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看看你们小组该选择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再把你们的想法,你的思考过程用你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学生思考、分析、探索,接下来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活动充分后进入小组汇报、集体交流阶段。 师:谁能说一说你们小组探究的过程,你们是怎样得出结论的?鸡兔各有几只? 学生汇报探究的方法和结论: 1、 画图法: 给每只动物先画上2条腿(也就是都看成鸡),这样一共用16条腿,还剩下10条腿。一次增加2条腿,一只鸡就变成了一只兔,要把10条画完,要把5只鸡变成兔。 总结:画图的方法非常便于观察、非常容易理解。 2、列表法:(展示学生所列表格) 学生说明列表的方法及步骤: 学生汇报:我们先假设有8只鸡这样一共就有16条腿,显然不对,再减去一只鸡,加上一个兔,这样一个一个地试,把结果列成表格,最后得出3只鸡、5只兔。 师:同学们的探索精神和方法都很好,都能用自己的方法成功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不过上面的两种方法,老师还是觉得比较麻烦,又是画图,又是列表的,有没有更方便简洁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假设法:(随学生能否出现此种情况作为机动出示) 教师引导:观察上面的表格我们发现。如果8只都是鸡,则一共只有16条腿这样就比26条腿少10条腿,这是因为实际每只兔子比每只鸡多2条腿。一共多了10条腿,于是兔就有10÷2=5(只),所以我们还可以这样去想: 板书:方法一:假设8只都是鸡,那么兔有: (26-8×2)÷(4-2)=5(只) 鸡有8-5=3(只) 同样如果8只都是兔,则一共只有32条腿这样就比26条腿多6条腿,这是因为实际每只鸡比每只兔子少2条腿。一共多了6条腿,于是鸡就有6÷2=3(只),所以我们还可以这样去想: 板书:方法二:假设8只都是兔,那么鸡有: (4×8-26)÷(4-2)=3(只) 兔有8-3=5(只) 小结方法:刚才我们用这么多的方法解决了鸡兔同笼问题,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现在我们重新总结一下这些方法:数目比较小时,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比较快,数目比较大时,用假设法比较好。 (三)解决实际问题、课堂延伸。 1.尝试解答课前提出的古代《孙子算经》中记载的鸡兔同笼问题。书中说:“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看看我国古人是怎么解这个题的。 2、自行车和三轮车共10辆,总共有26个轮子。自行车和三轮车各有多少辆?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用画图法、列表法和假设法解决了我国古代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其实在1500年以来,我们中国历代的数学家都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这个问题,也得出了许多的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而且从中得到了很多的数学思想。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总结方法。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内容: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尝试与猜测第一课时《鸡兔同笼》80~81页.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掌握用尝试法、假设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列表举例、作图分析)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明确数量关系。 教学重点:明确鸡兔同笼问题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 教学过程: 一、历史激趣,导入新课(3分) 导语:老师听说我们某某班的同学非常喜欢读书,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部1500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课件出示古书动画打开书出现原题),里面记载着许多有趣的数学名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请看: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师读,课件中标注出题目中的“雉”:(读成“zhì”)野鸡;几何:多少。)谁知道,这是一个什么问题?(鸡兔同笼问题,课件出示鸡兔同笼情境图)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数学趣题 “鸡兔同笼”。(板书:鸡兔同笼) 【设计意图:这一引入,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初步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 1、分析题意: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这道题目是说,现在有一些野鸡和兔子,关在同一只笼子里,从上面看,共有35个头;从下面看,共有94条腿。问有多少只野鸡、多少只兔子?) 2出示例题:贴出例题及插图:鸡兔同笼,上面看有35个头,下面看有94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请一名同学读题) 你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这道题里还有隐藏的数学信息吗? 同学们先来猜一猜鸡、兔可能各有多少只?(找一两个同学猜测) 过渡:看来这么大的数据,同学们尝试猜测有一定的难度,那我们把它化难为易,从简单入手找出规律,再来尝试猜测解决这个问题。 二、化难为易,寻找规律(15分) (1)如果 鸡兔共6只,共有22条腿,尝试猜测一下鸡、兔各 有多少只? (2)鸡兔共6只不变,腿数变为20条腿,鸡兔各几只?你是怎猜测出来的? (3)鸡兔共6只不变,鸡兔的只数还有其它情况吗?腿数呢 (4) 请同学们借助表格1,整理一下我们的解题过程; 头数 鸡(只) 兔(只) 腿数 (4)(拿其中一名同学的表格在展示台展示)请同学们观察分析这些数据,看看有什么规律?(设想生答:1、满足鸡兔共五只的条件;2、鸡的只数在逐一增多;3、兔的只数在逐一减少;腿的条数也在减少;4、鸡增加一只兔减少一只,腿数减少两条)根据情况追问:腿的条数是怎样减少的?谁的只数变化使腿数减少?反过来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吗? 教师小结:由于鸡兔的只数是固定的,每减少一只兔就要增加一只鸡,腿的总数就减少两条; 过渡:刚才我们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了简单的鸡兔同笼问题,并且在表格中发现了规律,那么你们能不能运用列表的方法以及刚才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板书:列表法 三、汇报交流 构建新知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选出:1逐一列表法2腿数少小幅度跳跃3腿数多大幅度跳跃4跳跃逐一相结合5取中列表) (2)、学生汇报: 谁愿意来汇报你尝试猜测的过程 1)、(假如有采用逐一列表法的)请一个采用逐一列表法解决的同学汇报,汇报讲出理由(腿数多或少说明什么?怎样进行调整的也就是调整的方法)(生:因为鸡和兔的只数是固定的,每增加一只兔子减少一只鸡,腿的总只数就增加2条。) 还有哪些同学与他的方法相同或类似?补充说明理由和发现的规律。 你们认为这种方法有什么特点?(板书:逐一) 小结:逐一列表法虽然比较麻烦,但是不重复不遗漏; 2)、请小幅度跳跃列表的同学汇报;(汇报,说出是如何确定第一组数据的?计算验证后发现了什么问题?如何调整的?谁还有不同的调整策略?) 问: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简便、快捷) 3)、请大幅度跳跃列表同学汇报(你是怎样想到把鸡或兔的只数从 只一下调整到 只的) 4)、请大或小幅度调整与逐一相结合的汇报(重点追问:你每一步是怎样进行调整的?根据什么进行调整的?) 小结:列表过程中根据需要我们可以有规律的小幅度跳跃,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现大幅度的跳跃;(板书跳跃) 5)、请选用取中列举法的同学汇报?追问:你是怎样想到这种列表法的(说出理由) 还有那些同学与他的方法相同或类似,你们认为这种方法有什么优势? 小结:取中列举法在逐一和跳跃的基础上直取中间数,验证后调整幅度缩小更为简便快捷(板书取中) (3)、回顾一下我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首先根据已知信息进行尝试猜测,然后进行计算验证,分析后进行合理调整。(相机板书:猜测、验证、调整) 4)你最喜欢那种列表方法?理由呢? (5)、同学们还有其他的方法解决这道题吗? 直观画图法:大家明白了吗?你觉得这种解法怎么样? 小结:画图的方法非常直观便于观察、非常容易理解。 (6)、同学们还有具有独特个性的解法吗?可以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汇报。 过渡: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你们很了不起。 四、方法应用,巩固新知(5分) 过渡语:鸡兔同笼问题由我国传到了日本叫做龟鹤问题,日本的龟鹤问题和我国的鸡兔同笼问题有联系吗?抓住数学的本质,这里的鸡不仅仅代表鸡,这里的兔也不仅仅代表兔,运用我们所学的方法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基本题;请看题: (1)迎奥运学校开展乒乓球比赛,有12个球案在进行单打和双打比赛,共有30人正在比赛,单打、双打球案各有几张? 独立完成后学生汇报: 你采用的是那种列表方法? 为什么要选用这种列表方法? 谁有不同的列表方法? 就这道题而言你认为用哪种方法解决最好? 单双打问题与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联系?日 那还有什么问题与鸡兔同笼有联系呢?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去看一看,请看题;(课件出示) 五、分析应用,提高升华(14分) (一)分析数量关系,提高认知水平 1、在我们购物消费中的鸡兔同笼问题,那么它与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联系: 小明买了6角和8角的两种铅笔共7支花了5元钱,分别买了多少支?(生:6角相当于鸡的两条腿,8角相当于兔的四条腿,7支相当于鸡兔 的总头数,5元相当于推的总条数;) 2、在活动安排中的鸡兔同笼问题,那么它与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联系: 学校准备开展一次象棋和跳棋的比赛,象棋和跳棋学校共有31副,恰好可让150个学生同时进行比赛,象棋2人一副、跳棋6人一副,象棋和跳棋各有多少副? (生:31副相当于鸡兔的总头数;150人相当于鸡兔的总推数;2人一副相当于鸡的两条腿;6人一副相当于兔的四条腿。 (二)实践应用拓展,解决实际问题 3、运输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地震后要用大小卡车往灾区运29吨食品,大卡车每辆每次运5吨,小卡车每辆每次运3吨,大小卡车各用几辆能一次运完? 尝试运用你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此题 学生汇报: 你采用的是那种列表方法? 为什么要选用这种列表方法? 谁有不同的列表方法? 1)、(如分别出现两种不同的正确答案)两种答案都正确吗?那么用什么方法能使所有的正确答案都不遗漏呢?师生集体尝试逐一列表的方法。 就这道题而言,你认为它与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联系?不同之处呢?(没有限定大小卡车的总辆数) 哪种方法解决最好? 2)、(如出现一名同学有两个正确答案和分别一个正确答案)你认为谁的方法更好? 过渡语: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耐心细致的做每一件事请。 六、总结全课交流收获(3分) 生活中随处可见鸡兔同笼问题,愿意告诉老师这节课你的学习收获吗? 结束语:数学自古以来是中国历史上的璀璨明珠,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相信同学们只要敢于猜测尝试、并且不断的实践验证、调整创新,任何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假设方法的一般性。 教学重点:会用列表法和假设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用合理的方法解答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表格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孙子算经》是我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数学名著,里面描述了很多数学名题。其中,有这样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师:这句话中,你们有不明白的词语吗?谁来说一说,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解释题意)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数学趣题 “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 2、我们先从简单一些的问题入手,来探讨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好吗?大家请看。 出示题目:鸡兔同笼一共有8个头,一共有26条腿。 鸡和兔各有几只?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活动一:探究用猜测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学习方式:自学教材,小组合作交流 1.师:请大家自由读题,你们都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鸡和兔一共有8个头。鸡兔一共有26条腿。求分别有几只? 师:还有补充吗?有两个隐藏条件看谁细心发现了?。 生:鸡有2条腿,兔子有4条腿。鸡和兔一共有8个头。鸡兔一共有26条腿。求分别有几只?师评:他还发现了隐藏条件,审题真细心。 2.先猜一猜,鸡兔可能有几只?可能只有一种动物吗,为什么? 学生猜测,汇报。不可能都是鸡,因为如果都是鸡就会有16条腿,而题目中是26条腿。也不可能都是兔,因为如果都是兔就会有32条腿。 (1)师:我们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好吗?翻开书104页,按照顺序列表试一试。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从尝试举例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汇报交流) 小结讲解:鸡兔的总只数不变,多一只兔子就会少一只鸡,并会增加两只脚;多一只鸡就会少一只兔子,并会少两只脚。 活动二:探究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学习方式:自学教材,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1:假设全都是鸡:2×8=16(条)26-16=10(条) 10÷2=5(只)??兔子 8-5=3(只)??鸡 谁有不懂得问题要问他?你们看看是不是这样:看演示板书“假设法。” 师:除了可以假设都是鸡,还可以怎样假设呢? 小组2:引导学生说出都是兔,并演示。 师:实际上,你们刚才的这些方法都运用了一种数学思想。你们知道是什么思想么? 师:真好,你们发现了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就是假设思想。如果我们学会了用假设的数学思想啊,那我们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很多问题,是不是啊。 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用很多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些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假设。所以鸡兔同笼问题又叫假设问题。) 3、发散思考、加深理解。 下面我们来解决书本中的数学问题,好吗? 出示: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有几只? 师:我们发现课本上的假设法理解起来比较抽象,现在大家换一种假设法来思考。你们看,这样行不行? 生:是什么样的假设法,让我们先睹为快! 师:是这样的,如果让每只兔子都立起两条腿,这时,鸡和兔的脚数是相等的,接下来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生:每个头有两条腿,20个头是40条腿。(54-40)少了14条腿,正好可以求出兔子的只数,14除以2等于7。. 生:鸡的只数为:20-7 = 13(只)。 师:还有别的做法吗?怎样解答? 生:把每只鸡的翅膀看成是两条腿。这样每只头对应的是4条腿。共有80条腿,多出26条腿,多出的是13只鸡的腿,那么,兔的只数也可以求出来。 6、小结:现在你能从新总结一下这些方法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吗?数目比较小时,用列表法。数目比较大时,列表法计算量大,就有局限性,比较麻烦,最好用假设法比较好。用假设法时要特别注意:如果假设是鸡而先求出的就是兔子,如果假设的是兔子那先求出的是鸡,两者相反。 *古人是怎样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 1、假如让鸡抬起一只脚,兔子抬起两只脚,还有26÷2=13只脚。 2、这时每只鸡一只脚,每只兔子两只脚。笼子里只要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 3、这时脚的总数与头的总数之差13-8=5,就是兔子的只数。 三、巩固练习 1、鸡兔同笼,有35个头,94条腿,鸡兔各有几只? 2、课本105页“做一做”的1、2题。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练习册上的课时作业。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鸡兔同笼,是中国古代著名典型趣题之一,记载于《孙子算经》之中。鸡兔同笼问题,是小学奥数的常见题型。接下来我搜集了人教版鸡兔同笼教学设计,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P103——P104页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有趣的数学问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教材在本单元安排“鸡兔同笼”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列表法或假设法。“假设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列表法可以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等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通过两种方法的探究让学生感知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因此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选用哪种方法均可,不强求用某一种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用列表、假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感知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2、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鸡兔同笼”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假设法,能运用假设法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具准备: 表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生谈话导入新知 (设计理念:通过谈话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同时引出课题,让学生感知我国古代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谈话引出问题为下一教学环节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质疑:提问: (1)一只鸡和一只兔不看外表单从数量上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鸡和兔相比:什么比什么多?多多少? (3)出示:如果有4只兔和3只鸡同笼,一共有多少个头和多少只脚呢? (4)尝试解决,交流想法; (5)出示交换已知条件以后的题目。 (设计理念:通过对比两种动物的异同,引出基础题目,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过程,同时也让学生了解鸡兔腿数数量的差别,每只兔比每只鸡腿数多2,这为下一教学环节,猜测、调整和有序整理探究列表法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探究假设法做好铺垫。) 2、教学例1 (1)出示例题1。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和前面的题目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请同学们大胆的猜一猜鸡兔各有几只?猜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共有8个头) (设计理念:通过对比两题的已知和未知条件的不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也为后面的猜测、有序整理、验证做好铺垫。) (2)学生自由猜测。 师:大家的猜测有很多种,听起来有点乱,我们按顺序整理一下(出示表格)。 (3)验证猜想。 (4)观察发现规律。 (5)总结概括:在数学中这种方法叫列表法。(板书)。 (设计理念:通过猜测让学生感知在解决类似问题时这是最基础的.方法,然后通过列表法进行验证让学生感知有序整理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最后通过观察、交流探讨发现鸡兔数量的变化引起腿数变化的规律,这样也积累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 质疑:如果遇到鸡兔数目多的时候,这种方法行吗?怎么办呢? 3、探讨假设法: a、假设全是兔。 1师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引入全是兔的情境。 2集体探究,引导交流。 b、假设全是鸡。 1师再次继续童话故事引入全是鸡的情境。 2小组独立探究交流假设全是鸡的计算方法。 3指名小组展示并叙述计算过程。 4小结:刚才我们假设都是鸡或都是兔,所以把这种方法叫做假设法。(板书:假设法) 5延伸:其实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还有其它方法,同学们如果有兴趣的话下来以后可以了解一下。 (设计理念:通过情境假设,让学生感知数学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也为假设法的探究增添了趣味。同时,学生又经历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体验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为后面灵活的解决问题打下了基础。) 三、练习巩固 出示练习题。 四、课后总结 (设计理念:学生通过练习一方面加强了对列表法、假设法的巩固,另一方面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的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小结收获整理课堂新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板书设计: 鸡兔同笼 1、列表法 2、假设法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思路。并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与鸡兔同笼有关的问题。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尝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用不同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用方程解鸡兔同笼问题的一般性。 3、了解我国古人解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感受其趣味性。 教学重点 :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在尝试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法:分析、引导 学法: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 :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2分钟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大约在1500年前,我国古代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着一道有趣的数学题:(课件出示,题略)你们知道这道题的意思吗? 生:……(课件演示) 师:这就是有趣的“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一问题。 2、学习目标: 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或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思路。并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与鸡兔同笼有关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8分钟 内容:课本p104例1的(1) 时间:5分钟 方法:边看书边完成下面要求: 1、“鸡兔同笼”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 2、书上用了()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信息? 生理解: (1)鸡和兔共8只; (2)鸡和兔共有26只脚; (3)鸡有2只脚; (4)兔有4只脚; (5)兔比鸡多2只脚。(课件演示) 师:那问题是什么? 生: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3、猜一猜: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鸡和兔可能各有多少只?(学生猜测)还有其它的猜测吗? 4、介绍列表法: 师:你们猜出的结果鸡和兔的总只数都是8只,但是你们猜想的结果都正确吗?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的猜想整理到这张表格中,并进行调整,看看哪个结果才是共有26只脚。(学生活动) 5、观察发现,列式计算 三、合作交流:5分钟 假设全是兔,怎样解决?试一试。 四、质疑探究:5分钟 解决鸡兔同笼这类问题,有几种假设的方法? 五、小结检测:20分钟 1、小结方法: 同学们真了不起,刚才我们在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时,用到了多种方法:列表法,假设法。 2、检测: a、问答: (1)如果老师让你们解决《孙子算经》中的原题,你会选哪种方法解决呢? 为什么不选择列表法?难?为什么难?(要列举的情况很多)有没有好的办法?(有没有不用列举那么多就能找到答案呢) (2)如果一定要你用列表法解答你有什么办法?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列表折半调整。) (注:如果前面出现了折半列表,就把这个环节提前讲。) (3)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类似于鸡兔同笼的问题有很多的,这些问题都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一些题目? b、解决问题 (1)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112条,龟和鹤各有多少只? (2)全班一共有38人,共租了8条船,每条大船乘6人,每条小船乘4人,每条船都坐满了。问大船和小船各多少条? (3)新星小学”环保卫士”小分队12人参加植树活动。男同学每人栽了3棵树,女同学每人栽了2棵树,一共栽了32棵树。男女同学各几人? 作业:p106;1、2、3。 板书: 鸡兔同笼 假设全是鸡,就有脚8×2=16(只) 比实际少26—16=10(只) 一只鸡比一只兔少4—2=2(只) 兔子:10÷2=5(只) 鸡:8—5=3(只)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掌握用尝试法、假设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列表举例、作图分析)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明确数量关系。 教学重点: 明确鸡兔同笼问题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 教学过程 一、历史激趣,导入新课(3分) 导语:老师早就听说我们班的同学最喜欢看书,最善于思考,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部一千五百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课件出示古书动画打开书出现原题),在这里记载着许多有趣的数学名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请看: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这句话中,你们有不明白的词语吗?(电脑出示:题目中的“雉”(读成“zhì”),就是野鸡。)谁来说一说,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谁能用现代文翻译一下:(这道题目是说,现在有一些野鸡和兔子,关在同一只笼子里,从上面看,共有35个头;从下面看,共有94只脚。问有多少只野鸡、多少只兔子。) 师:古代人对这样的题目有着自己独道的见解,我们把类似于这样的问题,统称为:“鸡兔同笼”。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数学趣题“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鸡兔同笼) 2、我们先从简单一些的问题入手,来探讨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这一引入,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15分) 1、请同学们看一幅鸡兔同笼的情景图(课件出示)你能猜出这笼子里有几只鸡和几只兔吗? 请看题目,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你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这道题里还有隐藏的数学信息吗? 2、先猜一猜,可能只有一种动物吗,为什么? 学生猜测,汇报。不可能都是鸡,因为如果都是鸡就会有40条腿,而题目中是54条腿。也不可能都是兔,因为如果都是兔就会有80条腿。 3、独立思考: (1)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举手,师:不着急说,先自己想一想!学生静想10秒。 鸡兔可能各有多少只?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找几名同学说一说解决的办法。 同学们可以借助表格清晰明了的呈现出你的解题方法,如果有其他解题方法,请写在答题纸上。 【设计意图:尊重教材;不束缚限制任何学生的思维,养成专注倾听的习惯拓宽学生思路,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倡导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4、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5、学生汇报: 1)、(假如有采用逐一列表法的)请一个采用逐一列表法解决的同学汇报,汇报讲出理由(你是如何确定第一组数据的,验证后发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进行调整的也就是调整的方法),并且说一说调整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因为鸡和兔的只数是固定的,每增加一只兔子减少一只鸡,腿的总只数就增加2。) 还有哪些同学与他的方法相同或类似?补充说明理由和发现的规律。

七年级下册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游山西村》这首诗的作者是围绕一个“游”字贯穿全文的,生动刻画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的淳朴和好客的品质。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七年级下册游山西村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七年级下册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陆游的知识及相关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含义;赏析诗歌中蕴含哲理的名句;体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   朗读、合作探究;   读说结合,想象画面,体会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领悟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体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分析诗句,领悟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探究、合作互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各种题材、不同风格的古代诗歌异彩纷呈,芬芳四溢,它们犹如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使人陶醉,令人神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朵清新而又迷人的田园之花吧!   板书课题:《游山西村》   【知诗人,解诗题】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存诗9300多首,是中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传世。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陆游由于支持张浚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居住在山阴镜湖之三山村。“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这首诗作于次年春。   【听范读,想画面】   学生活动:认真听,自由朗读;   分组合作,结合注释,想象画面,能准确、流利地描述各诗句的内容。   明确:   不要笑话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味薄,丰收之年他们款待客人菜肴丰足。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释诗句,明诗意】   1、教师板书,总结诗句含义:   首联:热情好客颔联:山村美景(对偶)颈联:淳朴民风(对偶)尾联:抒写愿望   2、引导,分析诗歌中的表达方式以及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风景美,民俗美,人情更美   喜悦、赞颂、热爱、留恋   (情景交融)   【入意境,悟哲理】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既生动地写出了江南农村山水环绕、绚丽明媚的自然风光。又在写景中蕴含哲理:身处困境之时,只要你坚定信念,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就会迎来一个充满光明和希望的崭新境界。(景中寓理)   小结:   《游山西村》是一首记游的七言律诗。本诗紧扣“游”字,按照“叙事—写景—抒情”的顺序,生动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表达了对古朴淳厚的乡村民俗的留恋和热爱之情。   【再拓展,作比较】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sh,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huán来就菊花。   【注释】   1、过:拜访,探访,看望。   2、故人:老朋友   3、具:准备。   4、鸡黍:指烧鸡和黄米饭。   5、合:环绕。   6、郭:指村外。   7、斜:(xiá)   8、轩:窗户。   9、场圃:农家的小院。(场:打谷场。圃:菜园。)   10、话桑麻:谈论庄稼。   11、就:赴。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比较阅读,学生分组探讨学习)   明确:   《过故人庄》以亲切的语言,如话家常,写诗人到农家做客的情景,描绘了恬静秀美的田园风光,歌颂了淳朴诚挚的友情,表达出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比较两首田园诗   1、相同之处:都是律诗;都先写做客原因,再写路途见闻,最后写重游之愿;都表达了对优美田园风光的热爱。   2、不同之处:《游山西村》中,“拄杖无时夜叩门”,表明诗人重游的时间不确定;而《过故人庄》中,“待到重阳日”,表明重游时间是确定的。   《游山西村》侧重表达了诗人对农村古朴民风的留恋;《过故人庄》更侧重于表达对深厚友情的赞美。   【课堂练习】   1、一般来说,格律诗的()联和()联需要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找出《游山西村》一诗的韵脚,标记出来。此诗所押的韵是()。   2、既写景又蕴含哲理的诗句是()   3、赞赏农民朋友热情好客的诗句是()   4、表现村民淳朴风俗的诗句是()   5、表明留恋田园风光和古朴民俗的诗句是()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游山西村》。   2、搜集几首田园诗,摘抄下来,积累知识。   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田园四时杂兴》(其一)   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等等。   3、阅读并摘抄陆游的诗,体会他的爱国情怀和创作风格。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七言律诗)   首联:热情好客   颔联:山村美景{对偶}   颈联:淳朴民风{对偶}   尾联:抒写愿望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七年级下册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   1、初步了解陆游,理解诗意;背诵本诗。   2、理解主题,学会赏析名句,体味诗词意境。   3、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   目标1。   教学难点 :   目标2。   教学方法 :   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抒发了抗金爱国的情怀,一度得到孝宗的赏识,所以入朝当了军器少监。但朝中的投降派百般排挤他,不断上书皇帝,诬陷他终日赏花吟诗,不务正业,皇帝偏听偏信,结果陆游被弃。   陆游怀着满腔的愤怒,回到老家绍兴闲居。一天,陆游前往山西村拜访友人,友人及左邻右舍听说陆游来访,都热情地接待他,家家户户摆酒设宴相迎。那淳朴的民风使陆游十分感动,他诗兴大发,写下诗篇《游山西村》。诗中有这样两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句既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象,又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寄予希望的心境。“柳暗花明”后用来比喻环境的突然转变;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1、“游”,出游。“山西村”,是指当时三山附近的一个小村。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乡下做客时,农民殷勤好客的情形,表达了诗人热爱农村的真挚感情。   2、陆游(1125—1210),南宋伟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现浙江省绍兴市)人,做过宝章阁待制。幼年时正当金兵向南入侵,随家逃难,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年时期,曾到四川、陕西一带,参加军队生活,前后九年,进一步激发了爱国激情,对他的创作   有很大的影响。由于他坚决主张抗战,政治上经常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他晚年失去了官职,回到了故乡,报国信念始终没有衰退。一生留下九千多首诗,大都洋溢着爱国热情,充满收复失地的信心。风格豪迈是他诗歌的特色。   三、细读品味:   1、“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农家热情、淳朴、热情好客,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足鸡豚”,形容菜肴很丰盛。“足”,“足够”。“豚”,小猪,这里泛指猪。   2、“山重水复疑无踟,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联描绘了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实感受。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象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   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前一联写村外风光,这一联转为写村中所见所闻。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农家的穿载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这二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4、“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意思是说,从今以后,假如你们允许我在空闲的时候趁着晚上的月色前来访问的话,那么,我会随时在夜间拄着杖叩启你们的家门的。这里,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多么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四、教师小结:   这首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的诗篇,题材比较普通,不同的是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诗中表现了农家的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六、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农家——丰衣足食;村外——景色优美;村内——民风古朴;希望——随时做客。   七年级下册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4个生字,了解“山西村、腊酒、豚、疑”等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感受村民的.淳朴以及蕴含的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理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难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并尝试加以运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在游历西林山寺有感而发,题诗写词,而流传至今,而在宋朝同样也有这么一位诗人,在游历一座村落时,也写下了千古绝唱!这位诗人他是谁呢?又留下了怎样“绝唱”?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下《游山西村》。   (二)初读感知   1、读过标题你是否有疑问?   预设:山西村在什么地方?   过渡:山西村只是一个小山村,作者去这个山西村游玩会有什么收获呢?   2、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读音和停顿。   3、学生自由朗读,解决生字词。   指导:学习生字“豚”,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写法上左窄右宽。   4、学生齐读,思考概括诗歌大意。   (三)深入研读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四句诗都是什么意思?   2、作者这次出游到底收获了哪些呢?(小组合作)   收获一:村民的热情   (1)从哪里看出来村民热情好客?   明确: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不要笑话农民朋友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十分充足。山民招待客人时的情景,他们会尽其所有、想尽办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够客气。你能把山民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通过读表达出来吗?此刻诗人已被山民这份淳朴,这份热情深深的打动了,从“莫笑”一词可以看出,诗人叫大家不要笑。这里的酒菜虽然简单、淳朴,但包含了村民对诗人的深厚情谊。)   (2)再次齐声朗读,读出情感。   收获二:人生哲理   (1)从哪句诗获得哲理?   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   (2)在山重水复,作者以为无路可走的时候,突然他眼前一亮,看到了什么?这里景色怎么样?   (3)这句诗看出了怎样的哲理?   明确:对自己眼下困顿遭遇表示乐观豁达。提出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的人生哲理。   (4)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欣喜,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四)巩固提高   诗人出游获得了很多收获,那么经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小结作业   小结:回顾本课所揭示的哲理,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结束课堂。   作业:   1、将这首诗背给你的家长听,并和他们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2、制作“陆游小档案”。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题写前言、后记,包括作者的生活年代、代表作品等,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

探究性教学设计活动总结

  探究性教学设计活动总结 篇1   通过探究式教学,一是提高了教师处理教材和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的能力,教师能根据学生探究式学习的需要,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二是提高了教师研究学法的热情和能力,在探究式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和体验,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研究每节课教什么,怎么教,还要研究学生怎么学。三是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没有具有探究精神的教师,是很难培养出具有探究精神的学生的,所以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积极主动地探究。四是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评价正文:   由我校中学理科教研中心组织开展的“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专题试验于正式开题,起动试验,开展此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我校推进课程改革,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下面谈谈我们的做法和体会。   一、试验的基本情况   根据课题组总的计划安排,该课题试验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第一阶段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探索课堂教学中(包括新授课、实验课、复习课等)进行小型探究活动的内容和方法,并建立起初步的教学模式。   (二)第二阶段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探索课外进行专题探究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如怎样联系本地实际确定专题,探索研究的形式和方法。   (三)第三阶段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探索初中物理教学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评价的原则、内容和方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四)第四阶段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探索初中物理课内外综合优化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的功能和作用。   二、实验的基本做法   (一)明确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把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作为重点,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在交流与实践中探索、发现与应用新知,形成积极主动的、轻松活跃的、气氛和谐的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进行中物理“探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其目的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确定科学的评价原则和内容   我们在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时遵循了下列原则:一是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探究的结果;二是重视学生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是知识的数量;三是重视学生亲身参与探究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而不是一般地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四是重视全员参与而不是只关注少数尖子学生。其中最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一一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由于对学生探究活动的评价应关注学生探究的全过程,所以让学生参与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等等都是评价的主要内容。   3.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评价内容的需要,由于学生的探究活动内容是多元和综合的,那么对应的评价工具和方法也应注重多样化,尤其强调过程性评价。实践证明只有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纸笔测试、观察法和学生的自我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才可以全面、有效地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主要综合应用以下几种评价方式。   三、实验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改变了课堂教学方式   探究教学的实践,改变了课堂教学的面貌,教学方式产生了变革:一是变被动接受为积极探究;二是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静态的讲授过程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动态教学;三是变学生呆板消极的学习行为为主动的动手、动口、动脑的灵活的学习过程,从而使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二)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明显增强   通过探究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学生进行创造发明和技术革新的意识增强,如有的同学能探究设计家庭合适的提水设备;有的同学能自行设计、改进自家的炉灶,以提高热效率节约燃料等。特别是通过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课外实践等,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明显增强。   (三)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明显提高   通过探究式教学,一是提高了教师处理教材和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的能力,教师能根据学生探究式学习的需要,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二是提高了教师研究学法的热情和能力,在探究式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和体验,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研究每节课教什么,怎么教,还要研究学生怎么学。三是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没有具有探究精神的教师,是很难培养出具有探究精神的学生的,所以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积极主动地探究。   探究性教学设计活动总结 篇2   一、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为了能把这个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好,我们主要做了以下的准备工作:   1、制定了《位庄小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并组织教师学习,方案中详细介绍了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及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通过学习,全体老师都对研究性学习有了科学的认识,正确的理解,为下一步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打下了基础。   2、成立了位庄小学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组员为各班主任。由领导小组协调,各班相互配合,以确保研究性学习活动顺利开展。   二、认真组织活动过程   研究性学习强调的就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运用各种方式如:查阅资料、动手实验、走访、问卷调查、网上查询等方式来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课题的选择由班主任组织学生选择活动内容,为了便于管理,活动小组在本班同学间组合。   2、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及周末、假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学校每学期安排两次活动。   3、组织中期评价。指导教师汇报前一阶段的活动进展情况,并研讨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4、各小组将搜集获取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研究成果,参加展示。   三、取得的"成绩与体会   虽然我校的研究性学习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个过程也并不完美,但是我们还是欣喜的看到了这门课程给老师和同学们带来的变化,也让全体师生对新课改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一位教师在总结中说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面对不同班级、不同个性的学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热情、智慧,这是教师付出的过程,也是教师接受挑战的过程,也是课改的新环境下成长的过程。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感受到教师受专业、兴趣、年龄、精力等的局限,有时的辅导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需要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学习,丰富自己,充实自己”。从这段话中我们能感受到研究性学习活动给老师们带来的压力和改变,老师的角色已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成为指导者、合作者和辅助者。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也收获了很多,其中5年级的同学感受到:“当我们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中,才发现我们的准备并不足以面对这个社会。在调查过程中,我们无数次的受到别人的驱赶与嘲笑,冷嘲与热讽。但我们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保证了我们能坚强的走下去。在做数据统计时,我们在没有任何高科技的帮助下,认真细致工作,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虽然活动已经结束了,但我们在合作之中筑就的团结之火仍在燃烧着,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从同学们的这些话语中,我们能体会到研究性学习活动给他们带来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将意义深远。   四、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应该说我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已经顺利开展并且已经完成了几次活动做的非常出色。但是,由于经验不足,从开始到活动都出现了一些问题,现总结如下:   1、对教师和学生的培训不够。虽然我们对教师进行了培训,但力度远远不够,有的教师自己对研究性学习都不很了解,并且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指导起学生来就很盲目,没有清晰的思路,造成学生更是无所适从,研究工作进展不顺利。同时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也不到位,有的学生甚至把研究性学习活动当成了一种外出游玩的机会,使活动陷入了误区。   2、活动过程中,有的学生不能及时记录自己的研究内容,造成第一手资料的丢失;有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还不够,积极性不是很高。   3、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和人员对研究性学习的关心和帮助不够,学生得到的支持不够。   总之,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我校已经顺利起步了,虽然我们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我们也收获了许多。我想,在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做得更好!收获更多!   探究性教学设计活动总结 篇3   这学期,只要是传统节日和重大活动的到来,我们年级组都要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我们从主题的选择,到活动的开展,都进行了全新的尝试。我们结合本地区的节日文化,社会热点问题及学生的身心特点来开展活动。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要从学生实际和兴趣出发。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如何真正发挥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综合活动课题的选择尤为重要。提起研究人们好像总习惯把它与有学问的人联系在一起,因而有些教师在看学生选择的课题时,往往会觉得幼稚可笑,但我们不要轻易加以否定。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自主地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课题,从而自主确定或选择。往往学生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越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学生的兴趣、贴近社会现实,学生越能够较好地操作,越有积极性。   如我们在开展“有趣的昆虫”活动时,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昆虫,了解其独有的特点,并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惯。在观察动物时,学生表现出来的兴趣很大,积极性也很高。学生们有的记录了昆虫的生长习性,有的记录了昆虫的“建筑”特点,有的还记录了昆虫怎样产卵等等。想想昆虫的奇特特点都是学生们通过观察、上网查询、搜集有关昆虫书籍资料来完成的,学生们在忙中收获了知识,获得了快乐。   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   假日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不是学生活动的旁观者,而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领导者,而且还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实践的过程。教师的指导任务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学生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教给学生各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比如我们在开展“心系亚运”综合实践活动时,先要教给她们如何在网上“搜索”的方法,而学生面对着纷繁复杂的各种资料和信息又无从入手,于是又要教他们如何从亚运会的由来、徽章的设计、吉祥物的意义、亚运会的运动项目等几个方面并指导他们对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将资料分类保存。此外,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督促,指导学生写好记录,真实记录个人体验。   三、综合实践活动要重过程,而非结果。   综合实践活动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的环境,要关注实践的结果,但不要很在乎学生最后“作品”、“成果”的质量的高低,我们更应关注的是我们的学生实践了没有,我们的学生经历了没有;我们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他又是如何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的;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哪些体验;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中是怎样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我们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否产生了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社会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需要怎样的指点针对这些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学生的研究活动允许是多种结论,也可能是没有结论的,也可能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发生变化的,如我们研究了食物与生活的关系,在对各类粮食的认识与了解过程中,初步认识了各种粮食的产地及营养,同时他们还发现:粮食的颜色比较丰富,形状也多种多样,还能将粮食加工成各种食品。并让学生回家利用双休及节假日时间学着动手制作各种食品,此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把活动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从而发展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应多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   在这学期我们开展的实践活动中,很多学生的家长对我们的这项活动以他们的方式给予了支持和帮助,有给自己孩子物质上帮助的,也有精神上鼓励的。但在开展的这一些活动中,也总有不自己亲自去参加实践的。这就说明我们部分的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还不太了解,在这种活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奢望得到所有的家长的支持与帮助。然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主体的学生,在开展活动时,很多时候需要在课外校外进行,涉及有关安全、与人交往、策略指导等方面的问题,如果没有家长的支持,活动很可能就不能进行。因此我们在每次学校召开的家长会进行宣传,同时,在平时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努力与家长取得联系,让他们参与到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来,让他们也成为我们实践中的一位积极参与者。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将活动真正落到实处,让家长真切地感受到:通过活动,自己孩子的见识广了,能力强了,脑子活了,家长们就会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的优势,他们就会全力以赴地加入到我们这一行列中来,就会不遗余力地支持我们的这项活动。   我们的活动虽然开展的时间不是很长,但学生从中获得了不少的收获。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活动中不断地实践,就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成长。在今后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会继续发扬前一阶段取得成功的经验,努力把活动的质量再提高一个档次。尤其要引导学生多走出家门,走进社会,多做一些社会公益劳动。例如,让孩子到车站去义务服务,让孩子到敬老院去看望老人,让孩子到医院给病人献爱心等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真正的使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今后我们要在认识上尽可能站得高一点,在操作的过程中尽可能将要求放得低一点,在实践的过程中尽可能做得实一点细一点,让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绽放更多得光彩。   探究性教学设计活动总结 篇4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   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及听课活动中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比如:有些合作小组一看就知道是为公开课而临时凑合的,在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则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就匆忙展开讨论,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等等。导致这种低效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小组合作教学本身,而在于一些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   本学期我们数学组继续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对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实践探索,我们都知道,“自主——合作——探究”是最主要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其重大意义在于:注重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模式;取缔了传统教育中教师的启发式作用,更多的是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自主实践,自我小结学习心得;发挥了学生的各种优势,积极主动交流,合作学习互动,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如何在学生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地学习习惯,如何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的学习方法,如何真正把合作学习的思想化为学生们的行为等等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为此,我们在研究了解了本册的教学内容后,选出《循环小数》这一教学内容为课例。采用“一课多上”的研究方式,先针对教材进行透彻研究分析,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以及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问题,集思广益,形成教学预案。再由设定授课教师,一人在不同的班多次试讲,在不同的授课环境中找寻合理的教育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给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时遇到了不少问题,同时也及时进行反思找到了应对的策略,逐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设计中选择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时,有哪些要求?

(1)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的教学情境。(2)要依据学科教学目标的整体要求,依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依据学生实际已有的和可能的发展水平,选择和确定探究发现的问题(课题)与过程。(3)有序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发现活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探究发现学习不是一种自发的、随心所欲的放任活动,也不是一种全新的发明与创造活动,而应该是一种“再探究、再发现”的活动过程。因此,合理有序的组织,教师的积极有效的引导是保证探究发现学习效果的不可缺少的条件。(4)教师要帮助学生独立能动地跨越探究发现过程中的障碍,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的联想、分析、研究,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化。

学生情况分析及改进提高措施教学设计

  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语言文字的积累,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积淀,同时他们也具备一定的欣赏美、 辨别美的能力,他们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语文学习,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但是作为十来岁的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对真、假,美、丑的辨别是十分有限的,加上他们的个人表现欲望十分强烈,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教学时决定凭借教参,结合学生的阅读心理,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点,设计教学环节,确立教学重点、难点和目标,继续加强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循序渐进,减少学生的无效劳动,增强计划性,减少盲目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课内外语文学习紧密联系,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努力使学生达到课内学,课外用,使语文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多得的好伙伴、成为学生前进过程中的挚友.   教材整体分析   本册语文教材,主要特点如下   (一)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   本册教材的编排方式仍然是按专题分组编写。专题内容新颖、丰富,内涵深刻,富有人文气息,同时也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特点。比如,热爱生命专题,从对自然万物生命勃发的感悟,到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救助,及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对学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大自然的启示专题,则从生物、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给人类的启迪,提出对生存环境的思考,比前几册相关专题内容更深入,具有丰富的思考价值。   1.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在本册8个单元导语中,提示学习内容,点明专题,布置学习任务。在内容上,力求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单元学习;在语言叙述上,体现文学色彩,强调感染力。比如,第一单元,“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用诗一般的语言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画面,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2.精读与略读课文的联系和整合。为了体现单元整合,加强在精读与略读课文中间的联系。本册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安排有“连接语”,这段文字承上启下,内容突出,过渡自然,明确地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体现学习方法的迁移,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的整体感更强。   3.单元学习活动的贯通和整合。单元整合不仅体现在课文内容上,还体现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活动上。本册教材继续加强专题内学习活动的整合,力求设计的各项活动贯通、严密。本册继续在每组课文后安排“词语盘点”,就本组课文所学生词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学生自查自测、复习巩固之用。从导语到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作文、日积月累、宽带网(安排在第一、四单元)、展示台(安排在第三、六单元)等,围绕专题内容,各项活动一以贯之: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复习、拓展、交流,整组教材乃至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全面推进语文各项能力的训练。   (二)安排“综合性学习”,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   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着力点。本册教材继续安排两次综合性学习,一个安排在“大自然的启示”专题中,要求观察大自然现象或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交流从中的发现或得到的启发;也可以做做实验或搞搞小发明。一个安排在“田园生活”专题中,了解乡村景物和人们的生活。编排方式是:导语点出活动的内容及要求;第一篇课文后具体提出活动方式的建议;“语文园地”中凭借“口语交际”、“习作”进行交流,在“展示台”中以举出几个例子的形式展示成果。随着学生主体活动能力的增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较之三年级,本册不再编排“综合性学习提示”。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要着重抓好三个环节:一是通过布置,使学生明确任务,知道要做些什么,该怎么做;二是在学生自行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关心、了解活动开展的情况,及时表扬好的做法,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三是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展示交流。   (三)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作为中年级的最后一册,本册仍然采用第一人称“我”的语言叙述方式,继续强调自主学习意识。同时,为了体现文本交流,精读课文中仍然以泡泡的形式出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质疑问难能力。泡泡的内容大致有:引导学生理解词句及课文内容的;引导想象的;体会文章结构特点的;引导课外阅读的等等。   “我的发现”是自主学习方式的重要体现,在本册共安排8次。在内容安排上继续体现中年级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一些语言现象,初步掌握一些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分别是:认识排比句、养成留心观察和勤动笔的习惯、体会副词的表达效果、体会比喻句表达的感情色彩、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认识拟人句、了解双引号的作用、学习怎样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册精读课文一般安排三道题:第一题,引导朗读、背诵,重视语言的积累;第二题,侧重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第三题,加强词句训练。有的课文后安排了选做题。为了加强自主学习意识,本册仍以学习伙伴的语言方式,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提问题、谈感受、讨论交流,以便让学生把自主学习化作经常的行动和习惯。本册在理解内容深度上、阅读方法的要求上,较前几册均有所提高。   (四)丰富课本内容,拓宽学习资源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语文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本册课后继续安排“资料袋”,在课文背景或相关知识上,增加了深度和广度。语文园地的“宽带网”安排在一、四组,引导学生搜集有关祖国五岳和五大淡水湖的资料以及了解有关战争给人类造成灾难的事实和英雄人物的事迹,拓展知识面。“展示台”安排在第三、六单元,作为综合活动的"组成部分,交流认识大自然和感受农村生活的活动成果。“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古诗名句、谚语、成语等,“趣味语文”中的《说“信”》《趣联巧对》,“成语故事”中的《鹏程万里》《手不释卷》,集中安排以古代传统文化为主的内容,在趣味阅读、轻松记背中,积累语言,感受中华文化的优秀和博大精深。此外,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课外阅读,重点推荐《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和中国的民间故事。这些都为丰富学习、拓展学习开辟了资源空间。   总体教学目标   本册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在识字写字、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全面达到中年级的阶段教学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研专题(注明此专题研究属于哪一层次——学校、教研组、个人)   中年级语文教研组:   提升阅读品味,激发习作兴趣。   个人教研专题:   巧设家庭作业,激发学习兴趣

仁爱英语优质课课堂实录和教学设计一样吗

最佳回答:不一样。教学设计是执教者依据对教材、学情分析而预设的教学步骤、流程及评价等,是一种预设;而课堂实录是记录师生双边活动的真实...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一等奖公开课5篇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一等奖公开课1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2、体会石猴敢作敢为的特点,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简洁的导入。 播放歌曲《猴哥、猴哥……》。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孙悟空) 2、简介《西游记》。 作者吴承恩,取材于唐玄藏上天竺取经的故事,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 沙僧、唐僧的形象。故事写四人一路取经,一路降妖的经历,是一部神话小说。 3、小结过渡: 大家谈得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西游记》中第一回——《猴王出 世》。请大家翻开课本67页,自由读读阅读提示,看看,它给我们提了几点阅读的要求。 (二)、读提示,明要求。 1、读课文,看看石猴是哪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跟同学、老师讨论。 3、把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也可抄下来。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主要解决字词问题,扫清文字障碍。) 3、请大家找出与石猴出生有关的词语,再想一想通过这些词语可以看出石猴出生时有什么特别之处? ( “东胜神州”、“仙石”、“仙胎”、“石卵”、“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等词语,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石猴是天地生成。) 4、石猴一出生就会做什么? (“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这些词句。) 5、这只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众猴在游玩中发现一处瀑布飞泉,约道:谁有本事进去,就推它为王。结果,石猴应声而出,经入瀑布,发现了花果山这块福地,乃为一座石房,房内有天地设的家当。石猴引众猴入洞,众猴便拜石猴为王。) (四)自由读课文 你喜欢哪些句子,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把它们有感情的读出来。 (五)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1、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 (活泼、可爱、敢作敢为、机灵、快乐……) 师:说得好极了,看来这只石猴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中,你喜欢哪些句子,请把它有感情地读出来,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2、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段落。交流时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1)四面更无树木遮阳,左右倒有芝兰相衬……通灵之意 (这几句交待顽石生成的环境,文字清新,很美) (2)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朝游峰洞之中。 (这几句写石猴活动,机灵可爱,语言对仗工整很有意思。) (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这一段写石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爱。) (六)、拓展迁移: 《西游记》共有一百回,在其他的几回里,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塑造了孙悟空、沙僧、猪八戒、唐僧的形象。重点塑造了孙悟空这个大胆、富有反抗性的神话英雄形象,他敢于反抗天宫,反抗地府的统治,能上天入地,能呼风唤雨。下面,就请同学们将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小故事说给同桌听。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一等奖公开课2 一、揭示课题 1、揭题,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 2、谈谈你对人物的了解。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二、初读感知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交流自学情况。 三、了解石猴的由来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了解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2、交流: ⑴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理解“盖自”(自从)、“即久”(已久)、遂(于是) 提示:这一句交代顽石生成的环境。 ⑵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朗读并感受作者运用了排比句,语言简练,初步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提示:这几句写石猴活动,机灵、可爱、勇敢。写出了石猴出世后自由自在的生活,为后文石猴敢于进洞埋下了伏笔。 四、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原因 1、自由读读2~4自然段,画出并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相关句子。 2、交流: ⑴“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 ⑵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石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爱。) ⑶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3、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五、课外阅读扩展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一等奖公开课3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3、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受到教育。 4、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教学难点】 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 (孙悟空。) 2、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围绕这件事情,作者讲述了哪几个部分? 石猴诞生──独闯水帘洞──带领群猴入洞。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主要解决字词问题,扫清文字障碍。) 四、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1、石猴的诞生: ⑴石猴从哪里来? ⑵想象一下他出世时的情景,再交流交流。 2、水帘洞内是什么样的情景? 3、石猴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五、语言积累 1、自由读课文,你喜欢那些句子,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把它们有感情的读出来。 2、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这些段落。 3、摘抄你喜欢的语句。 六、课外阅读扩展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一等奖公开课4 教学目标: 1、了解石猴出世并成为美猴王的经过。结合有关语句,了解石猴的性格特点。 2、朗读课文,感受古代白话文的特点。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4、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结合有关语句,了解石猴的性格特点。 2、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导入。 师:《西游记》是我国四大经典名著之一,是吴承恩先生的一部充满了瑰丽想象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摘自《西游记》的第一回,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字词,同学们也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生:概括这篇课文讲的是石猴出世以及石猴怎样成为猴王的。 师:再次浏览课文,哪段是写石猴是怎样出世的? 哪段是写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学生交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叙述顺序。 二、学习石猴出世部分 1、师:石猴究竟是怎样出世,请大家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学生自由读文。 2、师:大家再读思考:石猴如此出世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交流感受。(与众不同、神奇等) 师:老师也觉得很神奇,这是究竟是一块什么样的石头啊,居然内育仙胎,见风化猴?大家不妨来个猜想。 生思考并交流想法。 3、师:其实啊,原著中对这块石头描绘得特别具体,丰富,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读读怎么样,看看这是块怎样的石头吧。 读后交流,你从原著中知道了关于这块仙石的哪些信息? 生交流比较阅读感受。 师:大家说原著好,还是课文好? 生:原著好。 师:为什么?说出你的想法。 生交流感受。 师:大家真的很懂得评价和鉴赏,有机会的话就把原著找来读一读,你会发现更多的精彩之处的。 三、学习石猴生活的部分 师:石猴来到世上,怎样生活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想象他生活的情景。 指名读(2生) 师:通过阅读,你眼前出现了一只怎样的猴子?结合你自己的想象说一说。 生交流(活泼可爱、友善、顽皮可爱、有亲和力) 师:你觉得石猴的小日子过得怎么样啊? 生交流 师:高声朗读此段,试着读出石猴的快乐、自由。 指名读(2生)。 师:品味语言,再读此句,试着读出节奏和韵味来。 指读(一生) 师小结:就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了一只顽皮可爱的石猴,逍遥自在的石猴。语言和内容高度融合,就叫经典。石猴就这样生活了许多年。文中一句话表达——大家齐读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过渡语:石猴的出世就与众不同,是一块内预仙胎的仙石迸裂而生,石猴神异的出生方式为后文描写猴子的神通广大埋下了伏笔,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 四、学习石猴变成猴王的部分 (一)精读课文,思考(幻灯片出示思考题,明确阅读要求) 石猴能成为王,凭借的是什么? (二)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语句并做批注,小组自由交流,教师引导 1.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勇敢。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2)眼前的孙悟空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聪明伶俐,身手不凡??) (3)想象当时的情景,读一读相关语句。 2.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过人的本领。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座铁板桥; (2)读句子,注意“瞑、蹲、纵、 跳、睁、抬、观”这些动词; (3)边读边想象石猴进洞的情景; 设计意图:抓住文本相关语句品读,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3. 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他的无私。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2)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无私; (3)通过石猴的语言,你感受到了什么? (4)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读出美猴王的个性特点。. 4.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他的聪慧、机敏。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何不拜我为王?” (2)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聪慧、机敏; (3)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教师先用问题引领学生读书,把学生的注意力指向文字,用书中的文字回答问题;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在明了大意的基础上再度关注语言,关注文字中的此部分,不至于浮躁;书中的文字也融入学生的语言;读出自己的感受,将学生想象到的、体会到的,通过朗读抒发出来。 五、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1、过渡语:通过学习,我们对孙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谁来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2、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猴王的印象: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并说出你的理由。 这是一只神奇的猴子,由石卵开裂而生,生即能跑能跳; 这是一只争强好胜的猴子,群猴不语唯他敢于应答; 这是一直勇敢的猴子,进出水帘洞无人能及; 这是一只识文断字的猴子,竟认得楷书大字; 这是一只生而知之的猴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随口道出?? 过渡:我们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在我们有滋有味的品读中,猴王的形象呼之欲出,这就是名著语言的魅力。 3、思考:作者是怎样塑造出这样的猴王形象的呢? 交流: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还有反衬等描写方法,把石猴写得非常生动。 师小结:正是因为作者妙笔生花,才塑造出孙悟空这样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应该得当运用这样的方法,是自己的作文语言更加生动,更有感染力。 六、拓展延伸,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原著,让学生明白看电视不能代替读书的道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她的语言非常优美。从19世纪开始,《西游记》被翻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流行于世,深受人们喜爱。希望同学们都能读到原著,切身感受古典的文化,感受经典的魅力, 2、同学读过《西游记》后,我们要召开一个故事会,每人准备好一个故事,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七、板书设计: 出世:神奇、与众不同、自由自在 27、猴王出世 成王:有勇有谋、有担当、无私、有过人的本领、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一等奖公开课5 【学习目标】 1、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2、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石猴”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个性特点。 3、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2、学生准备: 查找字典、资料自学课文,理解难懂的字词并做出注释,标注出实在不理解的字词,课上讨论。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 (孙悟空。) 2、你知道孙悟空打哪来?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猴王出世》,了解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二、扫清文字障碍 1、默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对于不理解的词句,可引导学生通过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查字典解决。) 2、交流自学情况,逐段汇报难懂的字词和和句子,教师引导学生大概了解句子的意思。 例如: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一句,使学生大概知道“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这个意思就行了。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边读边想:石猴是从哪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2、交流讨论: ⑴问题:石猴是从哪来的? (课文第一自然段前七句话介绍了石猴的来历,引导学生画出相关的语句后用自己的话概括。) ⑵问题二:石猴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课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讲述了石猴成为美猴王的过程,其中有些贯穿始终的关键语句要引导学生找出,以便了解事情发展的脉络,为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一过程作准备。) 例如: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石猴笑道:‘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石猴端坐桥头要求众猴信守承诺拜他为王等语句。 小结过渡:了解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美猴王的过程,孙悟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三、品词析句,感悟人物品质 1、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孙悟空的第一印象。 (勇敢顽强、无私无畏、顽劣活泼等皆可。) 2、再读课文,从课文的哪些具体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他的这些个性、品质特点? 3、反馈交流: ⑴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身手不凡……) ⑵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敢作敢为,充满自信,当仁不让……) 4、感情朗读课文,读出美猴王的个性特点。 四、复述课文 四人小组合作:选择一个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详细复述课文,比较课文的叙述和我们的叙述有什么不同之处?感受课文的语言简练、概括,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浅显、易懂。 五、布置作业 1、把下面两个片断多读几遍,用自已喜欢的符号画出描写动作的词语,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然后写一个同学们劳动或活动的片断。 ⑴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⑵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神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也都进去了。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 3、阅读《西游记》或《西游记》故事书,准备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守株待兔文言文优秀教学设计

1. 守株待兔的公开课怎样教学 《守株待兔》公开课教学设计设计意图:本寓言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载。 教学中我抓住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抓住理解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抓住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教材分析:《守株待兔》一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7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寓言。 《守株待兔》讲的是古时候一个种田人,偶然得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守在树桩旁边等着,结果再也没有得到野兔,地也荒了。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懂得不要把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看成是会不断发生的事情,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7个生字。会写5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过程与方法目标:继续练习默读课文的方法,在读的过程中感知兔子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那个种田人“白捡”到野兔后“乐滋滋”的心情和盼望天天能捡到野兔的心理,悟出他“不劳而获,心存侥幸”的错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对意外(偶然)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教学重点:1.认识7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教学难点:懂得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解题 1、同学们喜欢寓言故事吗?播放动画片。2、揭题。 板书:守株待兔。解题:守着树桩等待兔子。 二、初读课文,质疑课题1、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生:谁守株待兔?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2、同学们,答案就藏在我们的课文里面。翻开书,请大家自由读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看书下面的拼音读也可以问一问同桌或者老师。三、深读课文,明白寓意(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你们知道谁守株待兔吗?板书:种田人2、种田人正在种地,发生了什么事情?生:有一天他在田里干活,一只野兔忽然从树林里窜出来,撞到田边的树桩上死了。3、这只野兔不知怎么的,它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 想一想,“撞”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出示生字卡片:“撞”,读。组词。 4、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吗?“儿童”的“童”加上提手旁,就是“撞”。一个儿童伸出手,就是“撞”。 儿童伸手撞一撞。读“撞”的时候应该怎样读呢?5、齐读第一自然段。 6、老师刚才听你们在读中,有同学把一个字读错了。(出示字卡:窜)他读成了“串”,对吗?谁来纠正?生:这个字读“窜”。 组词:窜逃、流窜、乱窜7、“窜”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跟着种田人一起去看一看。(课件演示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的动画)8、这只野兔怎么样的从树林里跑出来?生:飞快地、像闪电一样地、慌慌张张地……9、同学们,像刚才大家说的那样,飞快地、慌乱地跑,就是“窜”。 10、想一想这段我们该怎么读这段内容呢?谁来试着读一读?11、声音真洪亮,读得也很流利。老师也想读一读,老师读完之后请同学们说说我读的时候注意了什么?12、生评价老师的读生:老师把“忽然”读得很快,让我感觉想不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生:老师把“窜”读的很重很快,让我感觉野兔真的从树林里飞快地跑了出来。13、大家听得真仔细。 同学们,你们愿意读一读吗?还可以把你自己的体会也融入到朗读中。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看到一只野兔撞死在树桩上,种田人就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白捡”什么意思?板书:白捡生:没花一点儿力气就捡了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生:不费吹灰之力。 2、指名读这一句话。 面对这样意外的收获,种田人的心情怎样?谁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生:乐滋滋。3、“乐滋滋”是什么样的表情?生:很高兴。 (露出高兴的神情)4、谁愿意拎着这只又肥又大的野兔来乐滋滋地说上两句? 生:(手拎野兔)哎呀,你看我今天运气真好!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今天回去得好好吃一顿。生:(手拎野兔)我今天没想到能捡到这么肥的野兔,让我把它拿到集市上卖了,买两斤酒喝。 5、我们一起乐滋滋地读一读这句话吧。6、这个乐滋滋的种田人还有一个更美的想法,谁知道?课件出示句子: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7、读句子。(读时强调了‘每天")8、从你的读中我感受到这个种田人希望天天能捡到一只野兔。 师:同学们,能不能带着你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读这句话?9、个性化朗读句子。10、兔子撞死在树桩上,这样的好事情会不会每天都发生?生:不会!11、也许几十天以后会再次发生,也许几十年以后会再发生,也许永远都不会再发生。 像这样不经常的,很少发生的事情,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生:偶尔。生:偶然。 (板书:偶然)。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1、种田人他知道野兔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非常偶然的事情吗?生:不知道。 2、他是怎么做的?请大家默读课文,读完之后划出。 2. 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寓言两则》(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以及一些新词,会认“揠”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寓意. 教学重难点:体悟寓意 教具准备:词卡、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寓言”,齐读,能说说你了解的寓言是怎样的吗? 小结:“寓言”就是小故事大道理. 2、再出示“两则”,齐读“寓言两则”,说说“寓言两则”是什么意思? 3、这节课上,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则寓言.这个成语就是第一则寓言的题目. (板书:揠苗助长)指名读,齐读.[点明“揠”“长”的读音] 二、学习寓言,体悟寓意. 1、检查朗读,了解故事. ①指名4人各读一小节 ②完成填空 出示:宋国有个农夫,因为巴望禾苗,就把禾苗,结果. ③小结完成板书(起因、经过、结果)(巴望、拔苗、枯死) 2、结合内容,理解成语. 现在,你能根据这一段话,说说成语“揠苗助长”的意思吗?特别是先说说“揠”的意思. 3、精读体悟,认识道理. ①过渡:但这只是成语字面的意思,想要知道它深刻的内涵,我们还得深入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接下来,老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或轻读,或默看,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去读,去体会,说说(出示:读了课文,我觉得这个农夫很.) ②交流汇报,朗读体悟. A、[很心急]出示第一自然段 结合回答,扣住“巴望”,理解意思. 指导朗读,你们认为怎样读,才能读出农夫焦急的心情呢? 指名读,说说你仿佛看到了农夫怎样?仿佛还听到他在说什么? 齐读 B、[很辛苦]出示第二自然段 能说说你的理由吗?结合回答: 扣住“一棵一棵”(展示图片),感受“棵数多”,体会辛苦. 扣住“一直”,感受“没休息”,体会累. 扣住“筋疲力尽”,理解词意,感受累,体会辛苦. 指导朗读:这次除了要读好上面这些词,还要边读边想象农夫一棵一棵拔禾苗的情景,才能读出农夫的辛苦,筋疲力尽.先自由练读,再分男女生读. C、[很开心]出示第三自然段 谁先来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你从哪个词体会到农夫的开心?理解“兴致勃勃”,说说意思相近的词. 指导朗读. 第一步:指导看图 第二步:想象农夫说话时的动作、表情 第三步:指名赛读 第四步:一起边做动作边读 D、[很可怜] 结合前后文说说 E、[好愚蠢] 根据回答,追问为什么说他傻?他傻在哪里? 扣住关键词,体悟道理. “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其实禾苗在不在长?怎样长?(板书:生长规律) 可农夫恨不得禾苗每天能长多少?(板书:急于求成) 结果禾苗全枯死了,就是把——(板书:事情弄糟) 把板书连起来说一段通顺完整的话. 小故事学完了,大道理也不知不觉被你们悟出来了. 小结提炼:农夫的可怜就在于他不懂得这个道理,结果是一切的辛劳化成了泡影,空欢喜了一场.真是“急于求成”,反而“事得其反”. (出示:假如你是农夫的邻居,你会怎样用这个道理来劝他?假如你是农夫的儿子,你知道父亲犯了什么错误吗?)让学生任意挑选一个说说. 揭示寓言:是啊,不仅仅是禾苗的生长规律不能违背,所有事物的发展规律都不能违背,这就是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的最深刻的道理.[出示寓意]指名读,齐读. 现在,你对成语“揠苗助长”有更深刻的理解吗?它让你联想到了哪些言简意概又意思相符的词语? (出示:急于求成、事与愿违、违背规律、欲速则不达) 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揠苗助长”这样愚蠢的事呢? 三、回归整体,练习自述. 农夫后来后悔极了,他要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其他人听,希望大家别学他那样做傻事. (学生练习:《“农夫”的自述》) 四、推荐读物,指导写字. 1、寓言虽然短小,却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多读寓言,学会思考,会让人变得更加聪明.(推荐读物) 2、指导写字 ①观察田字格中的6个生字 ②说说你的书写建议。 3. 成语故事守株待兔教案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守株待兔”的由来。 2、理解“守株待兔”的寓意,体验不劳而获是不会成功的。 活动准备: 1、《守株待兔》动画视频、农夫、兔子的手偶。 2、“守株待兔”寓意的相关图片若干幅。 活动过程: 一、通过猜测,引出主题,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农人”:“这是谁啊?”(这是一个宋国时期的农人) 2、教师出示“兔子”:“这是谁啊?”(兔子) 3、“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么一起来听听看。” 二、理解故事内容,知道成语“守株待兔”的由来。 1、教师讲述故事开头至“等着兔子跑过来撞死”。 提问: (1)“他是在什么地方捡到兔子的?”(树桩旁) (2)“兔子是怎么死的?”(自己不小心撞死的,是碰巧,是偶然遇上的) (3)“农人捡到兔子后,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5)“你觉得兔子还会再来吗?为什么?可是那个农人一直相信它会再来。” (幼儿猜测) 2、“他到底有没有等到兔子呢?我们继续往下听这个故事。”教师继续讲述故事至最后。 4. 谁给我一份< >具体教案,谢谢了 守株待兔》教案 作者:罗海燕 教师风采来源:市一小 更新时间:2006-5-24 教学目标:1.认识6个字,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3.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的心理。 教学重难点:1、2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同学们,你们都读过或听过哪些寓言故事呀?这些寓言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了一个大道理。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则寓言《守株待兔》,看看这则寓言又向我们说明了什么道理呢?(板课题,识记“守”) 2. 想听听这个故事吗?不过,我有一个要求:边听边想一想: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3. 交流(板:百捡野兔 整天坐等 庄稼全无) 二.整体感知: 1. 自由读 2. 检查字音 三.深入理解: 1. 学习第一段: 过渡:种田人怎么会白捡了一只野兔呢?这只野兔又是从哪来的呢?让我们一起读读第一自然段吧。 (1) 全班读 (2) 指名交流 (3) 在书上标示出“窜”“撞” (4) 识记“窜”“撞” (5) 给“窜”换词。 (6) 自由练读(用较快的速度读) (7) 指名读 2. 学习第二段: 过渡:一只野兔撞死在树桩上,这样的事是不是天天都有的呀?那种田人对这件偶然发生的事他又是怎么做怎么想的呢? (1) 默读第二段 (2) “种田人怎么做的” 指名读 “白捡”的含义 指名读 全班读 (3)“种田人怎么想的” 看图说话 他还会怎么想呢? 课文是怎么写的指名读 他白捡了一只野兔,心情怎么样?(乐滋滋,用“乐滋滋”说话) 带着高兴的心情指名读 (3) 师生配合读 3. 学习第三段: 过渡:真的有那么好的事吗?这个种田人后来又是怎么做的呢? (1) 自由读 (2) 指名说 (3) 全班读 (4) 师读漏“整天”,为什么要加上“整天”,从“整天”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5) 看图:如果你是种田人的朋友,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想怎么劝劝他呀? 4. 学习第四段:引读 5. 这个故事学完了,你现在知道“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的意思了吗? 四.寓意 五.小组合作表演 六.指导写字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读9 个生字,1 个多音字,会写6 个字,继续培养学生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和分析合体字字形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培养学生注意倾听和评价朗读的能力。 3.通过成语故事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不要存有侥幸心理,如果不主动努力做事,而寄希 望于意外,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 二、教学重点 1.会认读9 个生字,1 个多音字,会写6 个字。 2.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 理解“守株待兔”成语的含义以及告诉人们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挂图,朗读课文录音带,投影片,生字卡,作为奖励用的绿、黄、红色星 若干颗。 五、教学时数 2 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故事导入。 1.(出示本课的三幅图)同学们,你们都爱听故事吧?故事的种类可多了,有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童话故事、神话故事等等。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成语故事。 请你看看图中有谁? 他在干什么?结果怎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为学习课本的规范语言做准 备。) 2.谁能用简短的句子或词语给这个故事起个名字?(以此种方法了解学生对故事的主 题把握的情况,从而发现学习的小骨干。) 3.借助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守株待兔。 4.谁来给大家讲一讲“守株待兔”这个词语的意思? 5.你们看图后的猜想和给故事起的名字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吧!瞧,这是三 颗不同颜色的星星(出示星)想不想得到?这是需要经过努力的。 只要把字读正确,把句子 读通顺,把课文读流利,就可以分别得到绿、黄、红三颗星。咱们比一比,看谁最先得到三 颗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争夺绿星开始。 请大家一边看课文,一边听录音。要求听清字音。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圆圈画出来,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 音读准。 (3)出示词语卡片,进行认读。 shǒu zhūdàitùɡǔ dàihuānɡ mánɡtáozǒu 守株待兔古代慌忙逃走 Page 116 of 130 zhuànɡ duànjiǎnqǐtù ròudédàopánɡ biān 撞断捡起兔 肉(得) 到旁边 这些字是我们读书的障碍,要想得到绿星就要先把它们清除。 ①指名读字词,同学间互相正音。 注意“捡”是前鼻音,“慌、撞、旁”是后鼻音。 ②去掉词卡上的拼音再读词。 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听一听。 ③全班齐读生字词。 (教师要采用先按顺序读,再打乱顺序读,抽卡片读等多种形式练 习。) (4)小结:同学们真不简单哪!只用了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就顺利地得到了第一颗绿星, 请大家夸夸自己吧! 2.现在我们要夺取第二颗黄星。 (1)请小朋友们自己轻声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你觉得哪句话难读就多读 几遍,读通顺后再接着往下读。 (2)通过读文你知道了什么?兔子是怎么死的?农夫是怎么想的? (3)引导学生朗读“他想,这可是白捡来的便宜,不费一点力就能吃上美味的兔肉”。 (要读出农夫强烈的侥幸心理。) (4)板书:捡 (5)看第二幅图,进行发散想象。农夫越想越高兴,请你根据课文的内容想想,他心 里在想什么?。 5. 守株待兔的成语教案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守株待兔”的由来。 2、理解“守株待兔”的寓意,体验不劳而获是不会成功的。 活动准备: 1、《守株待兔》动画视频、农夫、兔子的手偶。 2、“守株待兔”寓意的相关图片若干幅。 活动过程: 一、通过猜测,引出主题,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农人”:“这是谁啊?”(这是一个宋国时期的农人) 2、教师出示“兔子”:“这是谁啊?”(兔子) 3、“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么一起来听听看。” 二、理解故事内容,知道成语“守株待兔”的由来。 1、教师讲述故事开头至“等着兔子跑过来撞死”。 提问: (1)“他是在什么地方捡到兔子的?”(树桩旁) (2)“兔子是怎么死的?”(自己不小心撞死的,是碰巧,是偶然遇上的) (3)“农人捡到兔子后,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5)“你觉得兔子还会再来吗?为什么?可是那个农人一直相信它会再来。”(幼儿猜测) 2、“他到底有没有等到兔子呢?我们继续往下听这个故事。”教师继续讲述故事至最后。 提问: (1)“他等到了吗?有没有再捡着兔子?为什么没有等到兔子?” (2)“他没有等到兔子,反而怎么样了啊?” 教师小结:他坐在树桩旁边等呀等,庄稼也死了,人也瘦了,最后一只兔子也没有等到。 3、“那现在我请小朋友再来听一遍这个故事,等下请小朋友来告诉我如果你是这位农人,你会怎么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播放“守株待兔”动画视频,理解成语“守株待兔”的寓意。 1、看完视频后教师提问: (1)“原来他的庄稼长得怎么样?后来又怎么样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2)“可是为什么等了却得不到兔子呢?他该怎么做才能得到很多的兔子呢?” (3)“如果你是这个人,你轻松的得到了一只兔子,你会像他这样天天等兔子吗?为什么?那你会怎么做呢?” 2、引出成语“守株待兔”的字面意思,及寓意。 (1)“这个故事的题目叫做什么?”(守株待兔) (2)“守株待兔是一个成语,那你现在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了吗?谁来说说看” (3)“守”“株”“待”“兔”分别是什么意思?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教师小结:字面意思:守在树桩旁边等待着兔子。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不经过努力劳动,是不会有收获的,只有自己通过自己的劳动才会有所收获,才会成功。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守株待兔”的事情,比如,有些小朋友每天不好好学习,心里却总想着成为最棒的。还有些小朋友每天懒得练习跳绳,却心里想着成为班上跳绳最棒的小朋友。还有些人懒得工作,心里却总想着发财,挣很多钱,这种就是“守株待兔”。我们不能做守株待兔的人,不通过自己的努力,却想这成功,最终还是一无所获,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成功。 四、教师出示关于守株待兔的图片,请幼儿选择哪张哪个是“守株待兔”的意思,加深成语的理解。 1、一张为“一人在路边捡到钱后就什么事也不做,每天在那里等着捡钱,想着自己会有很多钱。 2、一张为”有个小朋友不努力学习,却总想着成为班上最棒的。 3、一张为一个小朋友每天努力练习跳绳,最后成为班上跳绳最棒的小朋友。 延伸活动: 今天晚上回家后你可以把这个《守株待兔》的成语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告诉他们千万不要做守株待兔的人,要靠自己的劳动,自己的努力,来获得成功。 6. 大班成语故事教案 守株待兔 词目 守株待兔 发音 shǒu zhū dài tù 释义 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出处 《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 守株待兔的故事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7. 结合寓言的特点,教守株待兔可以有哪些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初步解题 导入: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地方,我们一起到田地里去看一看。 好不好? 师:(课件出示田地图)你们瞧,春天来了,田里已经长出了绿油油的小苗。在田边曾发生过一个有趣的故事。 想知道吗? 师:想知道,可要接受挑战的哦!挑战开始吧! 出示二类字,开火车读(两列),全班拼读。 (1)老师把这些字放进词语中,看谁最聪明,能认读(指名读、男女同学接龙读)旦龚测夹爻蝗诧伟超连 (2)听写易错字。 师:恭喜大家闯关成功!孩子们都棒极了!现在,请你伴随着老师的朗读,我们来欣赏课文录像。 师:故事的名字就在老师的板书中。 拿出小手来跟老师一起写一写课题。(板书课题)——《守株待兔》谁愿意把题目读一读? 初读课文,质疑课题 1、师: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谁守株待兔?守株待兔的目的是什么?守株待兔的结果怎样?) 2、师:同学们,答案就藏在我们的书里面。 打开书,请大家读课文。老师想问一问你们,初读课文你想给自己提个什么要求呀? 请大家按照自己提出的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3、自由朗读课文。 8. 《守株待兔》古文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守株待兔”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人们用它来比喻不想努力,而希望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 注释 耕——耕田种地。耕者,耕田的人,农民。 株——树木被砍伐后,残留下来露出地面的树根。 走——跑的意思。 颈——音井,脖颈,就是脖子。 释——释放,把东西从手里放下来的意思。 耒——音累,耒耜,古代耕田用的农具,就是犁耙。 冀——音计,希冀,就是希望的意思。 评点 这个故事包含着两种意义,既讽刺了懒汉思想,也批判了经验主义。这告诉我们,切不可把偶然的侥幸作为做事的根据,如果抱着侥幸的心理,片面地凭着老经验去办事,一般是不会成功的。 9. 【古文《守株待兔》两个而的意思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出自《韩非子·五蠹》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那个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野兔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现在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

寓言两则《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寓言两则《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寓言两则《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教学设计 篇1   【课前透视】   本课由《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两篇寓言组成。课文分别勾勒出了古代两个可笑的人物形象。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一个是对意外的收获心存侥幸,不认真做事,结果一事无成。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   寓言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裁。教学中应抓住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抓住理解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抓住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信息资料】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或课文插图、课文内容的录音或录像。   【教学流程】   切入举偶   1、观察谈话:   出示《揠苗助长》插图,启发谈话: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吗?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通过这两则寓言,我们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呢?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引出课题)《揠苗助长》 。   2、解题引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寓言故事吗?(学生交流)。教师介绍:寓言和童话、记叙文一样,是一种文章体裁,它往往借一个虚构的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说话包含着某种意思。“则”在这里是一个量词,表示条数。“二则”就是二条。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发学生的交流讨论。自然引出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寓言的常识性知识,丰富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对话平台   学习《揠苗助长》   一、初读   1、读题思考:   读了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相机教学“揠”字的读音和意思,“长”在这里读“zhang”。   2、出示课件或录像资料,变“话”为“画”,引导学生观看,细致了解故事内容。   由题引入,变文字为画面,激发学生的热情,了解故事的内容,为学文奠定基础。   3、自读课文:   轻声朗读课文,找出并读准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同桌互相讨论。   4、全班交流生字词语的识记:   教师充分鼓励学生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适时地强调重点字词。   5、游戏巩固识字:   采用“字词大转盘”“摘果子”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强调自读自学,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掌握。通过交流丰富识字经验,提高学生自主识字能力。   二、朗读   1、引导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出朗读体会:   你为什么这样读?结合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情,教师相机启发、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如:   指导读第一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   种田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生长?种田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而禾苗长得如此之慢,他的心情怎样呢?在学生交流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巴望”一词,教师指导学生读出焦急和自言自语的语气。   指导读第二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   种田人想出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呢?他又是怎样做得? 理解“终于,筋疲力尽”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焦急而又疲惫”的感觉。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最好手段,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再现了当时的场景,理解了人物。在对情节的深刻体悟中,读出理解、读出个性,解读文本。   3、引导学生从农夫的自信的语言和最终的结果中,体会当时人物的心情和表现。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弄清,结果为什么是这样?初步体会寓意。   抓住事情发展的最终结果,联系农夫的表现,进行鲜明的对比。从强烈的反差中,理解寓言所要揭示的道理,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讨论   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什么道理?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情吗?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引发学生讨论,教师相机点拨,抽象出寓意。   升华对寓意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概括性,在对寓意的理解中,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事情,促进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   四、拓展   1、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让你给这个农夫起个名字,你认为他应该叫什么?说出自己的理由。   2、 你还知道什么寓言?讲给大家听一听,并说说从寓言中你有哪些收获?   开阔学生思路,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问题设置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融合学生个性化的见解,丰富了语文积累,促进了学生想像能力、思维水平及表达能力的提高。   五、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焦、费、望、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在结构和笔画上的特征,交流观察的收获,教师适当强调。如:   “焦”的上面,右边是四横,不要写成“住”;“算”字中间是“目”不是“日”;“费”字上面的是“弗”,要先写“弓”字;“望”字上面左半部的“亡”字的最后一笔有变化。   2、教师范写难点字,边写边强调重点笔画的书写。   3、学生自主练写,写后互相评议。写得不好的多写几个。   抓住生字特征,加强范写指导,自主写字评议,提高学生书写能力。   寓言两则《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掩耳盗铃、铃铛、守株待兔、树桩、乐滋滋、锄头。   2.朗读和背诵课文。抄写《守株待兔》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的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教师板书:掩耳盗铃。   4.通过预习,谁知道掩耳盗铃中的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   二、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l)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勾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勾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明明知道 只要就   (2)在书上勾出含有只要就的句子齐读。   (3)指名用只要就口头造句。   (4)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投影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第(1)小题: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学生在书上勾出写偷铃人怎么想的句子读一读。   ②这句话里用了一个关联词语,是哪个关联词语?掩住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如果把耳朵捂住,响声就听不见了。)   ③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铃声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别人还能听见铃声吗?   (5)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还这么做 刚就课文中的插图所描绘的就是这个结果,指名说出图意。)   (6)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盗铃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关键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朗读时要把盗铃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投影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铃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总结扩展。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铃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熟记本课生字所组成的新词。   2.用只要就造句。   3,把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给家长听。   4.背诵《掩耳盗铃》这则寓言。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掩耳盗铃》这则寓言,同学们很喜欢,谁能说一说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说)能把课文背下来吗?(指名背)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守株待兔》。   (板书课题。株、待二字带拼音)   株指什么?待又指什么?这则寓言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老师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学习能解决这些问题。   二、根据上节课的学习,确立学习目标   (或出示上节课学习目标投影、由学生自己订本节课学习目标。)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全文   1.提出自学要求,布置自学。   (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①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②勾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③在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后面做上记号。   ④思考题目守株待兔的意思。   ⑤完成学习任务后同小组交流。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出示字词投影片检查字词的读音及词语理解。   ②指读课文。(正音通句)   ③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株:树根或树桩。待:等待。题目的意思是说:守在树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到死的兔子。)   3.激发学生情趣。让学生看《守株待兔》动画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第一二自然段。   (1)过渡:那只兔子是怎样死的?   (抓住不知怎么的、一头撞到,理解兔子撞桩而死完全是偶然的。)能读出这个意思来吗?(学生试读)他为什么这样乐滋滋的?(没花一点儿力气、自捡)他还会想什么?(启发想象)能读出这个种田人此时的心情吗?(试读)   2.第三自然段。   (1)如果你碰到这种事该怎样想,怎样做?   (事情完全偶然,不必专门等这件事再发生,该做什么事做什么事。)   (2)这个人是怎么做的?(整天坐在,等着,看看有没有)   当时他会怎么想?(着急、盼望、失意。)学生想象。如果你看见了,会怎样劝他?   3.事情的结果是怎样的呢?对事情的这个结果你感到怎样?(可笑)能读出这个意思来吗?(学生读)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讨论:《守株待兔》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不能存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要主动地努力去做。)   2.守株待兔是一个成语,就是从我们所学的这个寓言故事中来的,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   3.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发生过?你是怎么做的?以后应怎么做?   六、布置作业   1.熟记生字词。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学分四个步骤:   (1)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指导理解题意。   (2)组织学生自学,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3)借助媒体,生动形象地描绘。   (4)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两则寓言。通过学习懂得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有正确的处事态度:做事要老老实实;做错事要及时改正。   探究活动   学生自由组合,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拓展,再次体会寓意。   寓言两则《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教学设计 篇3   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寓言二则》全篇演示、农夫拔禾苗的过程。   生字、生词卡片。   从课外查找有关寓言的知识、收集其他寓言故事。   教学过程   (学习《揠苗助长》)   一、揭示课题,弄清题意   出示课题“寓言两则”,由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来解释课题。(“寓言”是用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则”的意思就是“篇”)   二、教学《揠苗助长》   ①播放课件理解课题、了解故事。   a.学生讲解题意:“揠”是拔的意思。“助”是帮助。“长”是生长。   b.按照“理解题意了解故事理解内容认识道理”的顺序来进行学习。   c.播放课件,要求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学习生字。   a.范读课文,听准生字字音。   b.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注意指导读错的字。   同桌之间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c.巩固生字。   读生字卡片。(齐读、指读、开火车读)   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在朗读中巩固生字。老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③感悟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出示四个问题:   a.种田人看到禾苗几乎没长高时,他的心情怎样?将描写他心情的词句画出来。你能理解他的心情吗?   随机理解重点词语:巴望、焦急。   出示重点句子,体会种田人的心情。禾苗好像一点儿出没有长高。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词句,要读出种田人的焦急心情。   b.种田人在这种情况下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结果怎样?   用软件演示种田人拔苗的过程,朗读第2段,要读出那个人卖力拔苗的情景。   读第3、4段,体会种田人回家后得意的心情,以及后来知道禾苗都死了,十分失望的心理。   c.这则寓言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d.我们已经知道种田人的愿望是好的,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或亲属,你怎样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愿望?   ④诵读全文,复述课文。   寓言两则《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学习《揠苗助长》一文,通过读懂词句,理解寓意。   教学 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什么是寓言?你读过寓言故事吗?你能举例说说吗?   寓言中的寓是寄托的意思,言,讲道理。寓言就是用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 教育 和启发。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寓言二则》,二则就是两篇的意思,现在我们学习第一篇《揠苗助长》。 板书 :揠苗助长   二、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1.学生按要求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本课生字要掌握以下方面:(举例)   生字   焦   音序   J   部首   灬   除部首还剩几画   8   在字典中的页数   232   组词   焦急   2.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揠苗助长”的“长”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zh3ng”,不要读成“ch2ng”。   “筋疲力尽”的“筋”应读“j9n”,不要读成“j9ng”。   3.分析结构,识记字形,   “筋”上下结构,下面左边是“月”,右边是“力”,不要写成“办”。   4.理解词语。   巴望:盼望的意思。   焦急:心里特别着急。   白费:白白地耗费,本文指白费力气。   一大截:一大段。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劳累,没有一点力气了。   三、细读课文,领悟寓意。   1.课文写的是谁?干什么?结果怎样?   (课文写的是古时候一个种田人,为了使田里的禾苗长高些,长快些,他就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   2.这个种田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你是从那些词语中看出来的?   (这个种田人急切地想让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于是天天去看。由于心情急,感到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于是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想办法。从“巴望”、“焦急”两词语可以看出。)   3.这个种田人使用的办法好不好呀?为什么?   (这个人使用的办法不好。他不但累得筋疲力尽、气喘吁吁,而且禾苗都被枯死了。最终没有达到他想要的结果,如果用一个成语来概括的话,就叫作“欲速则不达”。理解: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4.好心、费力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小组讨论、汇报。   (禾苗只能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慢慢地、一点一点地生长。如果把禾苗往高里拔,它的根就离开了哺育它的土壤,它就失去了水份与营养,就如同婴儿离开了母乳一样无法生存下去。)   5.这个人的问题出在哪儿了呢?   (他不明白禾苗的生长不能靠人去拔高,而只能靠自己的力量。人们希望它长得快些,只能采取合理施肥、浇水,适时锄草,灭虫等办法。如果硬要把禾苗拔高,损伤了它的根或者切断了它的养份来源,禾苗怎能不枯死呢?这是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种田人违背了这个规律,想借助外力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落得个好心办坏事的结果。)   四、小结   1.归纳、明确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道理。   2.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   (1)你在实际生活中,有没有做过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事情?   (2)小组讨论,班上交流。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寓言两则《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教学设计 篇5   一、引入新课   1、用部首查字法查寓:   ⑴ 认读字音。   ⑵ 积累新词寓言、寓意。   ⑶ 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帮学生理解词义时,可以简化为:寓言是借故事来说明道理的一种文章。   寓意:寄托或隐含的意思。   2、本课的两则寓言,讲的是什么故事?这两个故事各说明什么道理?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自读感悟   1、自读课文。   2、感悟上面提示的问题。   3、选择一则细读体会。   三、小组合作讨论   1、同选一则寓言的一组,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2、学当老师,给另一组的同学讲你学的寓言。   3、小组代表综合同学意见,整理讲稿。   四、大组互讲、互学寓言,体会寓意   1、看图讲述寓言故事。   2、读课文中带讽刺性的词句。   3、体会寓意:   ⑴ 联系课文谈体会。   ⑵ 联系周围实际谈体会。   五、朗读比赛,大胆质疑   1、两组比赛朗读。   2、质疑。   六、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童话故事《小马过河》教学设计

  《小马过河》是一篇童话故事,充满童趣,适合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议自练的形式读懂课文,理解寓意。因此,我设计了“听读说演”四大块教学方案。    一、听——听课文录音   老师先播放录音,学生听故事,感受童话的趣味性,初步和故事的主要人物----小马交上朋友,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二、读——读课文内容   1、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准生字新词,读通句子。   2、精读课文   通过初读,学生对课文已有了整体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中的重点句。通过对重点句的朗读分析,课文其他内容便也迎刃而解了。   3、分角色朗读   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小马、老马、老牛、松鼠之间的对话,在读中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会故事的`寓意。    三、说——说个人看法   读,是了解课文基本内容。而说,则是在学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说理。同样一条河,老牛说河水很浅,松鼠说河水很深,这是为什么?如果大象和小白兔也要过河,你应该对它们怎么说?学生展开想象,设计与大象、小白兔的对话,进一步理解课文寓意。    四、演——演故事精髓   学生通过“听读说”三步,已经理解了课文内容,明白课文所蕴涵的寓意,达到了内化的目的。然后让学生戴上自己制作的头饰,自由组织,自选角色,进行分角色表演,则是一个由内化到诠释的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塑造故事中的人物,使故事人物更加丰满,达到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励志小故事》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励志小故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励志小故事》教学设计1   阅读目的:让孩子们通过阅读关于狼的故事,来了解狼的多面性,更进一步认识动物的多   面性,打破童话故事中狼凶恶的唯一面貌!阅读材料:《小绿狼》 《狼狼》 《狼大叔的红焖鸡》 《笨狼路路》 《一只好狼的故事》推荐故事:《狼王梦》阅读活动:   一、了解群文阅读   二、群文阅读指导   (一)学习《小绿狼》   孩子们,你们见过狼吗?喜欢狼吗?觉得狼应该是什么样的?(相机出示狼的图片)看来孩子们对狼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关于狼的故事,想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分享,你们愿意去看看吗? 1、先请孩子们自己阅读第一篇。(阅读绘本故事)   2、孩子们,故事读完了,你喜欢这个故事吗?在这个故事里你认识了谁?你喜欢它吗?它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你觉得它是一只怎样的狼? 3、小结:我认识了一只(   )的狼。(据孩子们的回答相机作出小结)   (二)阅读学习《狼狼》 《狼大叔的红焖鸡》 《笨狼路路》和《一只好狼的故事》 1、老师认识的狼有很多很多,现在也请孩子们去认识认识,看看你能了解几只狼,能不能和它们成为朋友呢?   2、请孩子们自行阅读后面几篇故事。   3、你认识它们了吗?它们都是怎样的?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你们对它们有什么评价呢?   4、集体交流:谁能来说一说你认识了谁?了解了谁? 5、小结:   (三)群文阅读小结 (四)阅读活动延安伸   孩子们,关于狼的故事其实还有很多,每一只狼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不同的人生,试试去读读《狼王梦》吧,或许你还有更多的发现呢!读了之后欢迎再来和我交流哦!   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看上去容易,实则很困难,因为每个人都会从其他人的反应中来定位自己。你的长相、性格、语言等方面和其他人不一样,就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信当然重要,但有时又是自负的同义词;相信自己,又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其实也是认识自我的重要方面。 《励志小故事》教学设计2   蚂蚁与屎壳郎   夏天,别的动物都悠闲地生活,只有蚂蚁在田里跑来跑去,搜集小麦和大麦,给自己贮存冬季吃的食物。屎壳郎惊奇地问他为何这般勤劳。蚂蚁当时什么也没说。   冬天来了,大雨冲掉了牛粪,饥饿的屎壳郎,走到蚂蚁那里乞食,蚂蚁对他说:“喂,伙计,如果当时在我劳动时,你不是批评我,而是也去做工,现在就不会忍饥挨饿了。”这是说,尽管风云变化万千,未雨绸缪的人都能避免灾难   橡树和芦苇   一天夜里,一场可怕的风暴刮过森林。许多树被吹倒了,到处是树枝。一棵长在河边的橡树被刮倒在水里,顺流而下。   橡树在河中漂流的时候,发现两岸依然长满芦苇,觉得很奇怪。 “你们是怎么设法活下来的?”橡树问道,“你们看上去那么纤细而脆弱,而我,一棵大树,却快要死了。”   “这没什么可奇怪的,”芦苇细声细气地说,“你和风暴进行搏斗,所以你被摧毁了。我们为它让路,对最轻微的风也屈身相让,所以我们得救了。   松鼠和松鸡   见松鼠忙忙碌碌地采集核桃、松籽、蘑菇,松鸡忍不住说道:“朋友,你爸爸、妈妈留给你那么多好吃的,你还费这么大的劲,瞎忙乎啥?”   “父母留下的,总有一天会吃完。”松鼠说,“我还得靠自己贮备食粮,不敢有半点儿偷懒。”   松鸡“格格”发笑,笑松鼠有福不会享,说自己的生活过得潇洒又自在。松鸡在吃食方面从来都是挑挑拣拣的,非常讲究,再好的果子,它也是这儿叮几口,那里啄几下,就丢在一边不再理会;许多果实被它糟蹋了。松鸡不但不心疼,还得意地宣称:“这是我的福分;松鼠那穷命,甭想沾边儿。”   不久,下了几场暴雨,树林里的野果被冲洗一空,很难寻到充饥的食物。   这天黄昏,松鼠冒雨采蘑菇归来,见自己树洞贮藏室外,吊着一只鸟儿。赶近一瞧,竟是松鸡!   原来,松鸡肚饿难挨,趁松鼠不在家,便把脑袋伸进洞里偷吃,一时啄得太猛,嘴里叼的食物太多,吞不下喉咙,头又抽不出来,便活活卡死在小洞口了。   龟兔赛跑   兔子长了四条腿,一蹦一跳,跑得可快啦。乌龟也长了四条腿,爬呀,爬呀,爬得真慢。有一天,兔子碰见乌龟,笑眯眯地说:“乌龟,乌龟,咱们来赛跑,好吗?”乌龟知道兔子在开他玩笑,瞪着一双小眼睛,不理也不踩。兔子知道乌龟不敢跟他赛跑,乐得摆着耳朵直蹦跳,还编了一支山歌笑话他:   乌龟,乌龟,爬爬,一早出们采花;乌龟,乌龟,走走,傍晚还在门口。乌龟生气了,说:“兔子,兔子,你别神气活现的,咱们就来赛跑。” “什么,什么?乌龟,你说什么?” “咱们这就来赛跑。”兔子一听,差点笑破了肚子:“乌龟,你真敢跟我赛跑?那好,咱们从这儿跑起,看谁先跑到那边山脚下的一棵大树。预备!一,二,三,---”   兔子撒开腿就跑,跑得真快,一会儿就跑得很远了。他回头一看,乌龟才爬了一小段路呢,心想:乌龟敢跟兔子赛跑,真是天大的笑话!我呀,在这儿睡上一大觉,让他爬到这儿,不,让他爬到前面去吧,我三蹦二跳的就追上他了。“啦啦啦,啦啦啦,胜利准是我的嘛!”兔子把身子往地上一歪,合上眼皮,真的睡着了。   再说乌龟,爬得也真慢,可是他一个劲儿地爬,爬呀,爬呀,爬,等他爬到兔子身边,已经累坏了。兔子还再睡觉,乌龟也想休息一会儿,可他知道兔子跑得比他快,只有坚持爬下去才有可能赢。于是,他不停地往前爬、爬、爬。离大树越来越近了,只差几十步了,十几步了,几步了???终于到了。   兔子呢?他还在睡觉呢!兔子醒来后往后一看,唉,乌龟怎么不见了?再往前一看,哎呀,不得了了!乌龟已经爬到大树底下了。兔子一看可急了,急忙赶上去可已经晚了,乌龟已经赢了。乌龟胜利了 《励志小故事》教学设计3   通过一组童谣的比较阅读,让学生了解童谣中多样的生活内容,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对童谣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   在一组童谣的比较阅读中,让学生了解童谣中多样的生活内容,并对童谣产生兴趣。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1、孩子们,老师可羡慕你们了,花儿一样的年纪,无忧无虑,看着你们的样子不由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小时候,我最喜欢倚在奶奶身边听奶奶念童谣:“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台。”设计意图:教师充满趣味的诵读及歌谣内容的诙谐迅速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了学习兴趣。   2、你喜欢这首童谣吗?为什么?   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几首像这样好听又好玩的童谣,请你们打开书册,看看都有哪些童谣吧?(《问答歌》《贴鼻子》《十二月菜》) ☆   二、趣读童谣,感知内容   (一)自由认读,读准字音,句子读流利   1、那就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这几首童谣,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多读几遍,一定要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流利。   设计意图:正确流利地认读是开始感知内容、体会情感的基础。   (二)指导朗读,感知内容,体会乐趣1《问答歌》   (1)谁愿意读一读第一首童谣《问答歌》?请一名学生读童谣,注意字音正确。   孩子们,你知道童谣里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吗?   原来,两个小朋友初次见面,他们在一问一答中知道了对方的名字。 (2)你平时是怎样向别人提出问题的呢?谁来试着读一读“你姓啥?”   请2-3名同学试读,引导学生读出相交朋友时欣喜、急切、询问的语气。男生女生配合读完整首童谣。   设计意图: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引导学生感知童谣的内容,体会问答的语气及节奏,自然流畅地读出童谣。2《贴鼻子》   2、谁愿意读一读第二首童谣《贴鼻子》?请一名学生读童谣,注意字音的正确。   (1)这首童谣是写什么呢?为什么要排好队?为什么不能说话?   引导学生逐步感知这首童谣讲了“贴鼻子”这个游戏的规则和过程。请3名学生到台上做游戏。   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引导孩子在具体环境中运用语言。预设: “他们没有排好队,你怎么提醒他?”   “你们读的太着急了,贴鼻子的同学是蒙着眼睛的,你们怎么读呢?”   “在游戏中,他刚才不小心撞到了黑板上。把这个游戏中的意外情况加入到童谣中,会更有意思。”   “哈哈,鼻子贴到了哪里呀?”   “你们真聪明,立刻改了最后一句。哈哈,鼻子贴到脸外面。”   “根据我们的游戏过程,这首童谣也有了变化,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新的《贴鼻子》吧!”   设计意图:让孩子们通过读童谣了解游戏规则及方法,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感悟,将读懂的文字与真正的游戏配合起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把握童谣的节奏,同时再次体会童谣带来的乐趣。后面的即兴创编也是让孩子感受童谣与他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童谣是源自生活的3《十二月菜》   (1)谁愿意读一读第三首童谣《十二月菜》。 ( 2)这首童谣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3)这些蔬菜在它生长的时间里长得怎么样?你能找到描写的词语吗?(刚发绿、长得好、嫩青青、红彤彤、甜又香、脆生生、家家有、水灵灵)认真读读这些词,写了蔬菜的哪些方面?(颜色、长势、口感、外形、多)   师:这首童谣是怎样写了蔬菜生长的时间?(从一月到十二月有规律的写) (4)这些蔬菜这么好,你喜欢吗?你想怎样读出来?   老师引导学生用比较简单地读童谣和拍手有节奏地读童谣两种方式。设计意图:这是一首关于科学小知识的童谣,首先让学生读童谣学知识,再让他们感受词句,积累语言,最后拍手诵读,感知童谣的清脆节奏和朗朗上口的韵律。   三、比较阅读,寻找异同   (一)感知童谣的趣味性与生活化特点。   (1)我们一起读了这么多的童谣,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预设:   1.童谣读起来不像平时读到的课文,有点像唱歌,但是又跟唱歌不一样,可以打着节奏读,很好玩儿,充满乐趣。设计意图:这样的谈话是为了让孩子们感知到童谣就像是没有乐谱的歌谣,它可以有节奏地唱,可以有节奏地说,因此很好玩。 2.童谣里写的都是我们生活中的事。 《问答歌》属于交往性的童谣,《贴鼻子》属于游戏性童谣,《十二月菜》属于生活常识性的童谣。   3你想把自己的事编进童谣吗?你想把什么编进去呢?(喜欢看的书,喜欢玩的游戏、天气、动物……)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让学生明白童谣大都源自生活,很多都是他们亲身经历的事情,感知童谣的丰富内容,更体会到自己生活的丰富多彩。)   (二)体会歌谣具体内容的差别及表达方式的差别。那你有没有发现这三首童谣不一样的地方呢? 1表达方式不一样。   《问答歌》使用一问一答的方式。   “你愿意用童谣的方式交朋友吗?现在你想问问谁?” “除了问朋友的姓,你还想问什么?”(问名字,问住址,问喜欢读什么书,问喜欢玩什么……)请大家跟身边的同学一问一答尝试编出属于自己的童谣,看看哪个小组的童谣最有趣。设计意图:让学生大胆模仿创编,体会童谣的生活化特点,同时对童谣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 2具体内容不同。 (1)《贴鼻子》写了游戏的开始、过程和结果。   “你有喜欢的游戏吗?想想是几个人玩?规则是什么?怎么一步一步地玩?结果是什么?试着编个歌谣吧!”例如:(2)《十二月菜》是有规律的,从一月按顺序写到了十二月,写了蔬菜的颜色、味道、长势。 “你还见过这样有规律的童谣吗?” (出示《拍手歌》)   “我知道,现在同学们的生活非常丰富,除了每天上课学习,课下还学习唱歌、跳舞、弹琴、吹笛子等等。你每天的生活也可以这样来说一说。”(星期一……星期二……)设计意图:每一次创编都会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童谣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会不断激发他们对童谣浓厚的兴趣.☆   四、总结拓展   孩子们,好玩的童谣很多很多,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说着童谣认识新朋友,说着童谣做游戏,说着童谣增长知识,我们的.生活有多丰富,童谣就会有多么好玩儿。亲爱的孩子们,让我们在课后继续寻找好玩的童谣,继续我们幸福的生活吧。 《励志小故事》教学设计4   任务   1.阅读《别让任何人偷走你的梦》   2.阅读《十个成功励志小故事》   目标   1.在小故事中感受折射出的大道理、受到熏陶,怀揣梦想,调整心态,走向成功。   2.认识群文阅读,以此提高阅读效率,提升阅读兴趣。   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谁知道我们国家现任的主席是谁?他提出了一个什么愿景?我们先来读一则关于“梦想“的小故事。   二、示范阅读《别让任何人偷走你的梦》   1.自由阅读。思考:文中主人公是谁?他有一个什么梦想?老师怎样评价?最终结果呢?   2.读完这篇短文,你想说点什么?   3.小结:坚持+奋斗梦想成真!   三、阅读《十个成功励志小故事》   1.要求:阅读《十个成功励志小故事》,然后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或最能触动自己心灵的几个小故事再次细细品味,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提要求:交流前,说清楚自己喜欢的是第几个小故事,题目是什么,再说喜欢或触动心灵的理由。   2.交流   《相信自己是一只雄鹰》   感受1:磨练召唤成功的力量。   引导:环境对人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置之死地而后生”?   《五枚金币》   感受2:珍惜生命,就能走出挫折的沼泽地。   引导:鼓励的重要,成功需要信心去战胜困难、挫折??   《扫阳光》   感受3:把封闭的心门敞开,成功的阳光就能驱散失败的阴暗。   引导:想起艾青的《太阳的话》“打开你们的窗子吧,打开你们的板门吧,让我进去,让我进去,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一只蜘蛛和三个人》   感受4:有成功心态者处处都能发觉成功的力量。   引导: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态观察的结果也迥然不同:第1人:失败;第2人:变通;第3人:坚强??   《自己救自己》   感受5:自己救自己。   引导:求人不如求己,不要凡事依赖他人,否则你就是那棵永远不能成活的“桃花心木”?《让失去变得可爱》感受6:成功者善于放弃,善于从损失中看到价值。   引导:对自己毫无用处,为什么不能成全别人呢?假如这双鞋被卖火柴的小女孩拾到,那不就有用了吗?不要总是沉浸在失去的痛苦中,也许“失去”也是一种好事呢!   《请不要开错窗》   感受6:打开失败旁边的窗户,也许你就看到了希望。   引导:不要总往坏处看,也要看到美好的一面,乐观面对??   《人生的感受》感受8:中年以前不要怕,中年以后不要悔。   引导:既然选择了就不要怕,便只顾风雨兼程;做了就不要悔,悔也没用?   《司机考试》   感受7:不要和诱惑较劲,而应离得越远越好。   引导:金钱、名誉、地位都不及生命重要,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狮子和羚羊的家教》   感受8:记住你跑得快,别人跑得更快。   引导:这是一场生死角逐,不过我希望把它看成是学习中的你追我赶?   四、——阅读励志书籍《小故事大道理》   1.小结:不同的故事,不同的道理,“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小故事,往往能折射出大道理,发现人性的光辉、生命的意义以及生活的乐趣。希望今天的阅读能让同学们有所启发,多阅读,在阅读中提升阅读兴趣,得到阅读快乐。   2.同样十句立志名言送给大家:   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生活不是等待风暴过去,而是学会在雨中翩翩起舞。   快乐不是因为得到的多而是因为计较的少!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我走得很慢!但我从不后退!   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放弃。   想要逃避总有借口,想要成功总有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要为成功找出路!   命运如同手中的掌纹,无论多曲折,终掌握在自己手中。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便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为帮助广大教师实施好新教材的教学我们将从日常教学中经常接触的教学设计、教案设计和说课设计三个方面出发,探讨信息技术教育新教材的实施点滴。一、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设计教学问题的过程,它包括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及方案、评价和修改教学设计直至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等几个方面。教学设计要求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综合考虑教师、学生、教材、媒体、评价等诸多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强调运用“整体---局部---整体”的思维方式,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使各教学要素相辅相成,提高和确保教学系统整体的最优效应。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设计是指微观教学设计,包括单元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和微观教学设计。其中课时教学设计是以某堂课的教学为设计对象,而此处的微观教学设计则指以某个教学环节为设计对象。2、教学设计的操作步骤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步骤:(1)、学习需求分析:从教材的角度出发,课程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需要具备哪些条件?(2)、教学内容分析:课时教学目标是什么?进行学习任务分析,要完成学习任务需要的必备、辅助的知识技能,要教哪些内容。(3)教学对象分析:了解学生学习心理、认知水平、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起点水平与学习特点。(4)、确定教学目标:根据课时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制定明确、详细的教学目标。(5)、教学策略设计:主要解决“如何教、如何学”,要同时考虑目标、内容学生、时间、教学条件等要素,从争取整体教学效益的角度正确选择教学策略。如程度教学策略、发现式教学策略、认知教学策略、掌握学习策略、和谐教学策略等。(6)、教学媒体设计:根据学习目标、教学策略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适时使用恰当的教学媒体,在运用媒体上,主张恰如其分,和谐、统一,不要为使用媒体而用媒体,避免与整体教学过程的脱节。(7)、教学过程反馈、调控设计: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动态活动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预计学生将作出的反应,设计好另外的教学方法、问题和练习,一旦出现非常情况,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要求、教学策略和方法。(8)教学评价设计: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检测不同层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指在知识教学完成后的总体评价。 3、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 针对信息技术学科新大纲、新教材与以往教材的不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要求教师要从其学科特点出发,根据其教学规律进行教学设计。(1)、从课程特征角度出发设置教学目标的原则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计算机的工具性越来越突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对公民开展的信息素养基础教育,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计算机文化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所以教学一定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正确确立教学目标,注重教学的基础性,反对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培训化”。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角度出发并结合新大纲的要求,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目标、技能领域目标和情感领域目标三个方面,其目标的确定更加突出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功用性。(2)、从课型的特点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课往往是认知和技能相结合,不同的课型侧重点有所不同,从教材编写来看,有理论课、操作技能课、综合实践三类。理论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机器人的作用,计算机和机器人的基本知识,对这类课要定位在了解和理解上,在情感领域让学生破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兴趣,教师可运用插图、形象的比喻、进行直观教学,教师可精心设计学生的教学活动,如分组讨论、网络查询等形式。在程序设计学习时,情感领域要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对操作技能课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工具的正确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操作技能,教师要注重规律性知识的讲授,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技能训练主要根据行为主义的刺激反映理论进行,研究表明,最佳的训练组合也许是最初使用连续强化安排,然后固定间隔强化安排,最后是变化比例强化安排,随着训练期的推移,比例可进行变化,最终形成技能。如小学生的指法练习,教师在学生掌握正确的使用后,可在每课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反复训练。对综合实践课要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培养,让学生在作品、成果中获取成功感。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在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给教师预留了很大的空间,教者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如小学课本《龙宫寻宝》一课,某教师的导入环节设计如下:编制了一副孙悟空在龙宫舞动金箍棒的动画软件,在同学们津津有味欣赏的时候,教者伴随讲到:你们看孙悟空一会变大,一会变小,金箍棒在不停地旋转,多么神奇呀?这样设计直接点中本节课的主题---扭曲与拉伸。如某教师在基础练习环节将课后的练习题《小鸡》和《春天》两副作品引入到课程作为复制、粘贴的基础练习,这不仅扩充教材训练知识的不足,而且将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教学中要重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设计,教学重点要重在将知识的“透”上,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消化,难点则重在其突破手段和方法的设计上。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有一定“起伏”,要有高潮、有重点,由于信息技术教材在编写上不是尽善尽美,需要教者适当将某些知识淡化与提升,如将一些知识变成自学阅读,一些留为课后阅读等,要做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让学生学透,同时要给学生预留充足的发展空间。练习部分的设计要重在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同时要重视过渡语、小结和板书的设计,克服语言的随意性。在板书部分,我想虽然有了计算机展示工具,但板书的作用在于当教学结束时,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起到总结、点拨的作用,不应轻易抛弃,板书设计要讲究平衡、美观。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目前的许多知识具有很强的工具性,所以教师要重视主题化的设计和教学评价的设计,在设计中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题性和发展性环节的设计。除此之外,应注重教学模式、教法和学法的设计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基本要求的贯彻落实。 二、教案设计教案是教师上课的依据,是按照预定的教学目标、计划,经过充分考虑准备和慎重考虑所写出的关于课堂教学的一切具体措施的方案。不仅是教师备课水平的标志,也决定了一堂课的好坏。1、 编写教案的准备工作教师编写教案前,首先要通读教材,对照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系统地分析教材,了解教材的来龙去脉,了解这部分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要注意找出对全局性关键性的一环,如果是新教师应对课后习题反复练习。在熟悉教材后,根据大纲要求设计好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明确,便于实施、检测,对目前信息技术的课程,落脚点基本上是技能性,但不要忽视知识性和学科思想的渗透。根据确立的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分析组织教材,准确地确定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对有些知识可以不讲或略讲。在确立教学重点和难点之后,要研究用什么方法来突出重点,什么手段来突破难点,要分析教材为什么这样安排,其意图何在。在上述内容确立之后,应根据教学内容确立合适的授课地点,对于以知识性为主的教学应选择教室教学,避免在机房上课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上机部分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选择合适的教具,要注重示范性教具的选择,某些课程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的特点(如课件、同步教学系统等),充分展示其示范性,重点在于选好工具软件,如职专DOS的FAT表教师根据教材选取了“诺顿”工具软件作为教学工具使教学内容简单化,并增加了教学导向性。2、编写教案应考虑的问题:要复习哪些为新知识打基础的旧知识;采用什么形式导入新课,其形式是否新颖,关系到是否启发学生思维;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模式、教法和学法;时间分配;选取什么例题,练习部分如何设计,如何进行;用什么方法检查和巩固教学效果;什么时候采用什么教具效果最好;各环节如何过渡;课堂小结如何实施;是否布置作业,布置什么样的作业;要根据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可以不布置作业或以思考题的形式为宜。在设计时要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目标、学习环境,构建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2、 教案的基本内容课时教学设计教案的基本内容应包括:授课教材、班级、时间、课题、教学目标、课型、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手段、教法、教具、授课地点、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其中教学过程应包括教学的各个环节及其衔接,教学提纲、教学方法及教具的使用,师生活动和时间分配的内容。教学环节一般可以包括:复习提问(设计问题及正确答案);导入新课(具体导入手段);讲授新课(教授过程、学生怎样做;哪些由学生回答,哪些由学生练习;重点如何讲述、难点如何处理,哪些容易出错,须防止、提醒,上机指导如何实现;如何设计练习和小结)。3、 编写步骤:(1)、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掌握教材的基本思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具体、明确,便于检查和执行。要从学生的素质和教学手段等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可能达到的教学目的。(2)、确立合适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关键性的知识,解决这部分知识,其他问题将迎刃而解;而难点是相对的,是学生容易误解和混淆的知识,对同一节课不同的学生其难点可以不同。(3)、设计课型、准备教具、设计教学手段与教法(4)、设计教学全过程、时间分配、师生双边活动和教具的使用4、教案的使用:一般在课堂提问、书写例题时应看教案,防止题目错误,浪费教学时间;在讲完一个段落后要看教案,避免漏掉某个环节和重要内容,如果布置作业,应看教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可以适当调整更改教案,如出现由于对学生水平掌握不准出现教学设计过高、过低情况;出现突发事件,教案可适当更改,但不易更改过大。 三、说课设计说课这一形式目前已推广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此项教学形式对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教育理论水平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说课这一形式目前在许多教学活动中已经作为评课的一项指标,有些地区也因此延伸出“说片”、“说课件”等多种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形式,那么什么是说课,怎样说课,计算机学科在说课时应注意哪些方面,就这些与大家共同探讨。(一)、说课的基本理论1、什么是说课 说课就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授课教师向评委或同行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论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属于教师教学研究的范畴,它可以帮助教师认识备课的规律,提高备课的能力。教师说课要求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叙述备课中的思维过程,主要使用书面语言,并且主要是在于说理,即要求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说课的实施对象是教师,所以每一具体内容的设计上,不仅要说出做什么,怎么做,而且还要说出为什么这样做。既要把一个具体的课题进行全面系统的讲述,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又有一定的理论性。2、说课的组成说课就是要教师口头表达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即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活动,说课包括四个方面: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有上机操作时应做适当的上机操作。3、说课的特点(1)、深刻性:说课时应将具体课题写成说课讲稿,通过语言媒介展示出来,更深地剖析了课题。(2)、研究性:说课是面向广大同行,由同行评,因此可以通过“评”取长补短,相互受益,是一个很好的集体教研活动,更注重于集体教研,是提高备课质量,教师业务水平的一条最佳方法。(3)、演练性:说课是教师备好课,先经同行评研,然后再反馈加工、创新直至满意才给予学生上课,是在备课与上课之间重要的一环,实则是对象不同的教学活动,是备课的引申与发展,是对备课的检查补充。(4)、理论性:说课不仅要求教师说出“怎样做”,而且更要说出“为什么做”的探究式研究。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深入钻研大纲和教材,更要学习教育理论和学科教学精神与要求,并熟练地运用这些理论研究和探讨说课的内涵和形式。4、说课的意义(1)、宏观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说课是一项教研活动,在说课的过程中,必须说出科学依据,要想说好课,必须自觉地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教育理论。因此,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机制,使广大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教法、学法与教学程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2)、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水平,能促进课学教学三个体现,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体现教材的思路,教课思路和学生学习的思路和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为原则。(3)、是最有效的备课和教研形式,可以取长补短,互相交流,共同提高。(4)、说课有助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备课是教师已经对教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科学的处理,便易忽略教材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教学时为什么这样处理,只有通过说课,才能被发现。通过说课可以锻炼教师执行贯彻教学大纲、驾驭教材的能力,由于在对教学内容分析上,要说明教学目的的制定依据,重点,难点的分析,知识点之间的理解,可以加深教师对大纲理解,同进在有效的时间内,可以展现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同时将提高教师教学方式的运用和教学手段的设计能力,哪些内容讲,哪些内容练,哪能此内容读,怎能样突破难点,用什么手段训练重点,怎能样引导、启发、怎样培养思维品质,都通过说课来完成。(二)、怎样说课说课一般要求教师说出自己对教材的分析处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说教材:交待课题,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单元及整个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与前面知识的联系及新知识的影响;教学目标认知、操作技能、情感和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其理论设计依据。说教法:为实施和完成教材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和学生实际采用的教学方法及训练手段及其依据。说学法:让学生如何学,教给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说教学地点的选取(教室/机房),选用的教学工具。除此之外,应说明教学对象及课型特点(理论课、实践课、综合练习课)说教学过程:说教学过程部分总的要求是知识正确,线路清晰,相应的操作准确。首先说明教学线路,对每个环节要讲明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同时强调设计意图。对软件演示和作品点拨等使用软件的场合一定要配以相应的软件操作。要充分考虑各环节的过渡语、小结语及导入环节的设计,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上要自然、巧妙,立足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重点要讲透、难点要突破,要注有检验环节的设计。以上我们从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教案设计、说课设计三个方面谈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特点与要求,这些是教师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关键与基本,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基本功。四、教师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掌握上述教学基本功外,作为教师应注重目前信息技术学科的几个突出问题。1、新教材主要是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编写的,任务驱动是一种符合信息技术教育层次性和实用性特点的教学方法,它为我们提供一条由浅入深、逐步深入、逐步求精的教学思路,同时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的角度,符合探究式教学的开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关于任务驱动教学,教师应做到“有题—有线-有程—有果”,所谓有题是指课堂教学应提出主题,如课程整合、美丽的家乡、保护环境、爱好和平等主题;所谓有线是指教学线路,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教材的挖掘和延伸,把握知识点和技能点,注重创设情景,在情景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用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程是指注重学生的分析、思考、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果是指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完成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成就感,从而使学生在分析、思考、应用创新解决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2、新教材是以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作为培养目标,教师要挖掘教材的内涵、延伸教材,注重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依据学生的生理特点,选用适当的教法,营造教学情景,实施教学。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能动地运用教学过程的规律,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3、教师应认真开展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成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学设计至关重要。在开展教学设计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教学目标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确定,要明确、恰当,教学环节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立要依据课型和学生实际确立,要求恰当、准确,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过程。突出重点就要讲透---练透,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掌握;突破难点要讲究采用怎样的方法、手段、措施突破。如某一课按教材要求为新授课,如学生在小学阶段基本上已经掌握本节课的知识,那么我们可以将重点放在知识综合应用和能力培养上。教学结构要在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结构设计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两个角度,要做到层次分明、各种教学活动搭配合理、组织紧筹、环环相扣、逐步深入,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对一些知识进行“提升、淡化”处理,切忌“平铺直叙”。设计中要注重知识渗透、能力培养、创新、应用意识的培养,对导语、过渡语、小结、板书设计、习题常被看作“小环节“的地方不要轻视,切忌“随意性”,要认真考虑对待。教师要从学科特点、课型特点出发进行设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软件资源、多媒体同步教学系统等)在学科方面应注重突出信息素养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在课型上要针对不同课型进行设计,如习题课应在练习的设计上体现目的性、阶梯性、多样性和实践性。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和要求,选取相应的教法,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并由此出发,兼顾新知识的特点,帮助学生吸收和消化新知识。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一堂成功的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总之,评价一堂课关键在于“教”和“学”两方面,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搞好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为帮助广大教师实施好新教材的教学我们将从日常教学中经常接触的教学设计、教案设计和说课设计三个方面出发,探讨信息技术教育新教材的实施点滴。一、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设计教学问题的过程,它包括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及方案、评价和修改教学设计直至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等几个方面。教学设计要求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综合考虑教师、学生、教材、媒体、评价等诸多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强调运用“整体---局部---整体”的思维方式,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使各教学要素相辅相成,提高和确保教学系统整体的最优效应。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设计是指微观教学设计,包括单元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和微观教学设计。其中课时教学设计是以某堂课的教学为设计对象,而此处的微观教学设计则指以某个教学环节为设计对象。2、教学设计的操作步骤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步骤:(1)、学习需求分析:从教材的角度出发,课程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需要具备哪些条件?(2)、教学内容分析:课时教学目标是什么?进行学习任务分析,要完成学习任务需要的必备、辅助的知识技能,要教哪些内容。(3)教学对象分析:了解学生学习心理、认知水平、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起点水平与学习特点。(4)、确定教学目标:根据课时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制定明确、详细的教学目标。(5)、教学策略设计:主要解决“如何教、如何学”,要同时考虑目标、内容学生、时间、教学条件等要素,从争取整体教学效益的角度正确选择教学策略。如程度教学策略、发现式教学策略、认知教学策略、掌握学习策略、和谐教学策略等。(6)、教学媒体设计:根据学习目标、教学策略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适时使用恰当的教学媒体,在运用媒体上,主张恰如其分,和谐、统一,不要为使用媒体而用媒体,避免与整体教学过程的脱节。(7)、教学过程反馈、调控设计: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动态活动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预计学生将作出的反应,设计好另外的教学方法、问题和练习,一旦出现非常情况,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要求、教学策略和方法。(8)教学评价设计: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检测不同层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指在知识教学完成后的总体评价。 3、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 针对信息技术学科新大纲、新教材与以往教材的不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要求教师要从其学科特点出发,根据其教学规律进行教学设计。(1)、从课程特征角度出发设置教学目标的原则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计算机的工具性越来越突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对公民开展的信息素养基础教育,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计算机文化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所以教学一定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正确确立教学目标,注重教学的基础性,反对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培训化”。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角度出发并结合新大纲的要求,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目标、技能领域目标和情感领域目标三个方面,其目标的确定更加突出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功用性。(2)、从课型的特点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课往往是认知和技能相结合,不同的课型侧重点有所不同,从教材编写来看,有理论课、操作技能课、综合实践三类。理论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机器人的作用,计算机和机器人的基本知识,对这类课要定位在了解和理解上,在情感领域让学生破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兴趣,教师可运用插图、形象的比喻、进行直观教学,教师可精心设计学生的教学活动,如分组讨论、网络查询等形式。在程序设计学习时,情感领域要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对操作技能课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工具的正确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操作技能,教师要注重规律性知识的讲授,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技能训练主要根据行为主义的刺激反映理论进行,研究表明,最佳的训练组合也许是最初使用连续强化安排,然后固定间隔强化安排,最后是变化比例强化安排,随着训练期的推移,比例可进行变化,最终形成技能。如小学生的指法练习,教师在学生掌握正确的使用后,可在每课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反复训练。对综合实践课要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培养,让学生在作品、成果中获取成功感。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在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给教师预留了很大的空间,教者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如小学课本《龙宫寻宝》一课,某教师的导入环节设计如下:编制了一副孙悟空在龙宫舞动金箍棒的动画软件,在同学们津津有味欣赏的时候,教者伴随讲到:你们看孙悟空一会变大,一会变小,金箍棒在不停地旋转,多么神奇呀?这样设计直接点中本节课的主题---扭曲与拉伸。如某教师在基础练习环节将课后的练习题《小鸡》和《春天》两副作品引入到课程作为复制、粘贴的基础练习,这不仅扩充教材训练知识的不足,而且将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教学中要重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设计,教学重点要重在将知识的“透”上,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消化,难点则重在其突破手段和方法的设计上。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有一定“起伏”,要有高潮、有重点,由于信息技术教材在编写上不是尽善尽美,需要教者适当将某些知识淡化与提升,如将一些知识变成自学阅读,一些留为课后阅读等,要做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让学生学透,同时要给学生预留充足的发展空间。练习部分的设计要重在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同时要重视过渡语、小结和板书的设计,克服语言的随意性。在板书部分,我想虽然有了计算机展示工具,但板书的作用在于当教学结束时,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起到总结、点拨的作用,不应轻易抛弃,板书设计要讲究平衡、美观。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目前的许多知识具有很强的工具性,所以教师要重视主题化的设计和教学评价的设计,在设计中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题性和发展性环节的设计。除此之外,应注重教学模式、教法和学法的设计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基本要求的贯彻落实。 二、教案设计教案是教师上课的依据,是按照预定的教学目标、计划,经过充分考虑准备和慎重考虑所写出的关于课堂教学的一切具体措施的方案。不仅是教师备课水平的标志,也决定了一堂课的好坏。1、 编写教案的准备工作教师编写教案前,首先要通读教材,对照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系统地分析教材,了解教材的来龙去脉,了解这部分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要注意找出对全局性关键性的一环,如果是新教师应对课后习题反复练习。在熟悉教材后,根据大纲要求设计好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明确,便于实施、检测,对目前信息技术的课程,落脚点基本上是技能性,但不要忽视知识性和学科思想的渗透。根据确立的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分析组织教材,准确地确定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对有些知识可以不讲或略讲。在确立教学重点和难点之后,要研究用什么方法来突出重点,什么手段来突破难点,要分析教材为什么这样安排,其意图何在。在上述内容确立之后,应根据教学内容确立合适的授课地点,对于以知识性为主的教学应选择教室教学,避免在机房上课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上机部分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选择合适的教具,要注重示范性教具的选择,某些课程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的特点(如课件、同步教学系统等),充分展示其示范性,重点在于选好工具软件,如职专DOS的FAT表教师根据教材选取了“诺顿”工具软件作为教学工具使教学内容简单化,并增加了教学导向性。2、编写教案应考虑的问题:要复习哪些为新知识打基础的旧知识;采用什么形式导入新课,其形式是否新颖,关系到是否启发学生思维;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模式、教法和学法;时间分配;选取什么例题,练习部分如何设计,如何进行;用什么方法检查和巩固教学效果;什么时候采用什么教具效果最好;各环节如何过渡;课堂小结如何实施;是否布置作业,布置什么样的作业;要根据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可以不布置作业或以思考题的形式为宜。在设计时要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目标、学习环境,构建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2、 教案的基本内容课时教学设计教案的基本内容应包括:授课教材、班级、时间、课题、教学目标、课型、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手段、教法、教具、授课地点、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其中教学过程应包括教学的各个环节及其衔接,教学提纲、教学方法及教具的使用,师生活动和时间分配的内容。教学环节一般可以包括:复习提问(设计问题及正确答案);导入新课(具体导入手段);讲授新课(教授过程、学生怎样做;哪些由学生回答,哪些由学生练习;重点如何讲述、难点如何处理,哪些容易出错,须防止、提醒,上机指导如何实现;如何设计练习和小结)。3、 编写步骤:(1)、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掌握教材的基本思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具体、明确,便于检查和执行。要从学生的素质和教学手段等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可能达到的教学目的。(2)、确立合适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关键性的知识,解决这部分知识,其他问题将迎刃而解;而难点是相对的,是学生容易误解和混淆的知识,对同一节课不同的学生其难点可以不同。(3)、设计课型、准备教具、设计教学手段与教法(4)、设计教学全过程、时间分配、师生双边活动和教具的使用4、教案的使用:一般在课堂提问、书写例题时应看教案,防止题目错误,浪费教学时间;在讲完一个段落后要看教案,避免漏掉某个环节和重要内容,如果布置作业,应看教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可以适当调整更改教案,如出现由于对学生水平掌握不准出现教学设计过高、过低情况;出现突发事件,教案可适当更改,但不易更改过大。 三、说课设计说课这一形式目前已推广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此项教学形式对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教育理论水平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说课这一形式目前在许多教学活动中已经作为评课的一项指标,有些地区也因此延伸出“说片”、“说课件”等多种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形式,那么什么是说课,怎样说课,计算机学科在说课时应注意哪些方面,就这些与大家共同探讨。(一)、说课的基本理论1、什么是说课 说课就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授课教师向评委或同行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论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属于教师教学研究的范畴,它可以帮助教师认识备课的规律,提高备课的能力。教师说课要求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叙述备课中的思维过程,主要使用书面语言,并且主要是在于说理,即要求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说课的实施对象是教师,所以每一具体内容的设计上,不仅要说出做什么,怎么做,而且还要说出为什么这样做。既要把一个具体的课题进行全面系统的讲述,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又有一定的理论性。2、说课的组成说课就是要教师口头表达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即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活动,说课包括四个方面: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有上机操作时应做适当的上机操作。3、说课的特点(1)、深刻性:说课时应将具体课题写成说课讲稿,通过语言媒介展示出来,更深地剖析了课题。(2)、研究性:说课是面向广大同行,由同行评,因此可以通过“评”取长补短,相互受益,是一个很好的集体教研活动,更注重于集体教研,是提高备课质量,教师业务水平的一条最佳方法。(3)、演练性:说课是教师备好课,先经同行评研,然后再反馈加工、创新直至满意才给予学生上课,是在备课与上课之间重要的一环,实则是对象不同的教学活动,是备课的引申与发展,是对备课的检查补充。(4)、理论性:说课不仅要求教师说出“怎样做”,而且更要说出“为什么做”的探究式研究。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深入钻研大纲和教材,更要学习教育理论和学科教学精神与要求,并熟练地运用这些理论研究和探讨说课的内涵和形式。4、说课的意义(1)、宏观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说课是一项教研活动,在说课的过程中,必须说出科学依据,要想说好课,必须自觉地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教育理论。因此,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机制,使广大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教法、学法与教学程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2)、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水平,能促进课学教学三个体现,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体现教材的思路,教课思路和学生学习的思路和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为原则。(3)、是最有效的备课和教研形式,可以取长补短,互相交流,共同提高。(4)、说课有助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备课是教师已经对教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科学的处理,便易忽略教材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教学时为什么这样处理,只有通过说课,才能被发现。通过说课可以锻炼教师执行贯彻教学大纲、驾驭教材的能力,由于在对教学内容分析上,要说明教学目的的制定依据,重点,难点的分析,知识点之间的理解,可以加深教师对大纲理解,同进在有效的时间内,可以展现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同时将提高教师教学方式的运用和教学手段的设计能力,哪些内容讲,哪些内容练,哪能此内容读,怎能样突破难点,用什么手段训练重点,怎能样引导、启发、怎样培养思维品质,都通过说课来完成。(二)、怎样说课说课一般要求教师说出自己对教材的分析处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说教材:交待课题,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单元及整个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与前面知识的联系及新知识的影响;教学目标认知、操作技能、情感和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其理论设计依据。说教法:为实施和完成教材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和学生实际采用的教学方法及训练手段及其依据。说学法:让学生如何学,教给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说教学地点的选取(教室/机房),选用的教学工具。除此之外,应说明教学对象及课型特点(理论课、实践课、综合练习课)说教学过程:说教学过程部分总的要求是知识正确,线路清晰,相应的操作准确。首先说明教学线路,对每个环节要讲明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同时强调设计意图。对软件演示和作品点拨等使用软件的场合一定要配以相应的软件操作。要充分考虑各环节的过渡语、小结语及导入环节的设计,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上要自然、巧妙,立足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重点要讲透、难点要突破,要注有检验环节的设计。以上我们从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教案设计、说课设计三个方面谈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特点与要求,这些是教师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关键与基本,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基本功。四、教师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掌握上述教学基本功外,作为教师应注重目前信息技术学科的几个突出问题。1、新教材主要是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编写的,任务驱动是一种符合信息技术教育层次性和实用性特点的教学方法,它为我们提供一条由浅入深、逐步深入、逐步求精的教学思路,同时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的角度,符合探究式教学的开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关于任务驱动教学,教师应做到“有题—有线-有程—有果”,所谓有题是指课堂教学应提出主题,如课程整合、美丽的家乡、保护环境、爱好和平等主题;所谓有线是指教学线路,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教材的挖掘和延伸,把握知识点和技能点,注重创设情景,在情景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用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程是指注重学生的分析、思考、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果是指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完成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成就感,从而使学生在分析、思考、应用创新解决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2、新教材是以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作为培养目标,教师要挖掘教材的内涵、延伸教材,注重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依据学生的生理特点,选用适当的教法,营造教学情景,实施教学。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能动地运用教学过程的规律,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3、教师应认真开展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成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学设计至关重要。在开展教学设计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教学目标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确定,要明确、恰当,教学环节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立要依据课型和学生实际确立,要求恰当、准确,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过程。突出重点就要讲透---练透,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掌握;突破难点要讲究采用怎样的方法、手段、措施突破。如某一课按教材要求为新授课,如学生在小学阶段基本上已经掌握本节课的知识,那么我们可以将重点放在知识综合应用和能力培养上。教学结构要在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结构设计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两个角度,要做到层次分明、各种教学活动搭配合理、组织紧筹、环环相扣、逐步深入,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对一些知识进行“提升、淡化”处理,切忌“平铺直叙”。设计中要注重知识渗透、能力培养、创新、应用意识的培养,对导语、过渡语、小结、板书设计、习题常被看作“小环节“的地方不要轻视,切忌“随意性”,要认真考虑对待。教师要从学科特点、课型特点出发进行设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软件资源、多媒体同步教学系统等)在学科方面应注重突出信息素养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在课型上要针对不同课型进行设计,如习题课应在练习的设计上体现目的性、阶梯性、多样性和实践性。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和要求,选取相应的教法,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并由此出发,兼顾新知识的特点,帮助学生吸收和消化新知识。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一堂成功的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总之,评价一堂课关键在于“教”和“学”两方面,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搞好教学设

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它既具有设计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教学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教学系统设计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学科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目的 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与 教学设计 的区别   篇一:教案和教学设计的区别及步骤   教案: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内容的具体方案,是针对40min内的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设计:以学习者为研究对象,对本课程教学的设计,可以以课时为单位,或者以单元模块为单位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二、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课标和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2、本节内容与前后内容、与处置内容的联系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能力基础   2、学生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学生可能才丶各种学习策略   四、教学目标(用具体、明确和可操作的行为语言进行表述)   五、重难点   六、教学策略设计   七、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准备:学生 教师 教学环境   2、每个教学环节和步骤(含设计目的与意图)导入、讲解、活动、小结和作业   八、教学反思(含教学评价)   1、评价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   2、对该教学设计的修改、补充和完善   3、教学感悟   教案   1、课题   2、课型、课时(新课或者复习课)   3、教学目标   4、教学重难点   5、教学方法   6、教学过程(详细的环节、步骤和时间分配)   7、教具   8、作业处理   9、板书设计   10、课后记(分析和反思教学)   篇二、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区别(一)   一、概念的范畴不同   教案是教育科学领域这的一个基本概念,又叫课时计划,是以课时为单元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案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教学进程,内含教学纲要和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和各种组成部分的时间分配等。   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科的重要分支,形成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它包括宏观设计和微观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分析方法、解决教学问题,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科学性、再现性和操作性。   课堂教学设计属于微观教学设计的范畴。   二、对应层次不同   教学设计是把学习者作为它的研究对象,所以教学设计的范围可以大到一个学科、一门课程,也可小到一堂课、一个问题的解决。目前的教学组织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运用最多的一个层次。   教案:就是教学的内容文本指导老师自己上课用的。也是考察一个教师备课的一个依据。从研究范围上讲教案只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层次关系是不完全对等的。   三、设计的出发点不同   教案是教材意图和教师意图的体现,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为依据的一种纯粹的“教”案。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设计是 “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掌握程度为依据,教师在设计中既要设计教,更要设计学,怎样使学生学得更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四、包含的内容不同   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的,教学方法,重难点分析,教学进程,教具的使用,课型,教法的具体运用,时间分配等因素,从而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计划和安排。 教学设计从理论上来讲,有教学目标分析、教材内容分析、学习重点目标阐明、学情分析、教学策略的制定、媒体的分析使用及教学评价等七个元素,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讨论比较多的是学习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三个主要元素。   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内容对比   (1) 目的与目标   教案中称之为教学目的,多来源于教学大纲的要求,比较抽象,可操作性差,使课程重视了整体性、统一性,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淡漠了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修养。   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可由教师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制定,教学目标更加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目标更加具体,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2) 重难点分析与教学内容分析   教案中的重难点分析主要由教学大纲指出,是教师上课讲解的主要内容和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内容结合学习者进行分析,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分析得到的重点和难点常常是媒体设计时所针对解决的对象。   (3)教学进程与新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教案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的过程。重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价阶段。不同的课型教学过程的设计流程不一样。但是一定要体现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对象,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这一主要特点。   (4) 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   教案中的教具使用比较简单,多为模型、挂图等公开发行的教具,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   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媒体的选用和使用,而且注意使用时的最佳作用和最佳时机,有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5)教学评价   教案:在编写的过程中评价体现的不明显;   教学设计: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状况作出准确而及时的评价,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1.由过去主要评价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   2.由过去注重“双基”和“学科能力”目标落实的评价向既注重“双基”和“能力”的形成,也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发展转变;   3.由注重教师对教材使用和教学方法选择的评价,向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教学媒体的.有效利用转变。   总之,教案作为经验科学的产物仍需进一步理论化,特别是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媒体的日渐介入,对教案的编写有巨大的冲击力;   教学设计虽然有了自己的理论框架,但还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充实和完善。由于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明显区别。而且二者都要在教育实践中得以发展,很可能在不久的教育实践中二者回走上相互融合的道路。完全有理由相信拥有现代教学设计思想的教案会有着更加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二)   教学设计与教案有联系也有区别,从内容上来区分,教案是原来我们老师备课结果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讲,教案大致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备学生部分,教材部分,教法部分。教学设计则不同,它首先是把教育、教学本身作为整体系统来考察,运用系统方法来设计、开发、运行、管理,即把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使之成为具有最优功能的系统。   教学系统设计综合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将运用系统方法的设计过程模式化,提供一种实施教学系统设计的可操作的程序与技术。在教学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通过系统分析技术(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形成制定、选择策略的基础;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技术(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等)以及评价调控技术(试验、形成性评价、修正、终结性评价等)使解决与人有关的复杂教学问题的最优方案逐步形成,并在实施中取得最好的效果。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学系统设计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原比教案范围要广,目光的着眼点可能会在整个学段的知识体系,或者整个单元,再到某节课。另外,从定义中我们也会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技术将使我们从感性的教案设计走向更加理性的技术应用,掌握教学设计的技术将是我们成批量培养优秀教师的一个途径。 教学设计与教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的内涵是有一定差别的。   教案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通常上课使用的教学过程安排计划,一个教案就是一节课的 教学计划 具体的实施方案,应写得较为具体详细。特别对新教师来说,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包括开头语、各教学层次衔接语、结束语等都要用文字表达好,以免上课时因心理紧张而词不达意。   教学设计应包括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活动的评价与反馈。   教学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是教师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广阔天地。教师学xxx行教学设计除了了解有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外,主要是通过案例学习来模仿、分析、移植、创新,反复实践、反思、总结,逐步掌握教学设计的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一般来说,教师教学设计应该是教师教案的理性反映,如果说教案着重于写“教什么”,“如何教”的话,则教学设计应该是着重于从教学理论上去叙述“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

大小多少公开课教学设计

大小多少公开课教学设计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归类识记、图文对照等多种方法,认识“多、少、黄、牛”等10个生字,认识反犬旁和鸟字边2个偏旁。会写“小、少”2个生字。2、了解“大小”“多少”的对比关系。重点:通过归类识记等方法,识记生字。难点:会写“小、少”2个生字。教学准备1.制作本课的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2.熟读课文,预习生字。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引出课题。1、借助生活所见引出课题。2、引出课题:大小多少,学生读课题。3、提问:我们的课题写的是两组什么词语?(反义词:大小,多少)。二、逐一学习本课生字。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和四组参赛选手简单地打了一下招呼,下面让我们好好去认识它们吧。三、写字。1、送两个生字宝宝回家。有什么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笔画?点有什么不一样?还有什么看似一样,但是不一样的笔画生说小,少的笔画顺序。两个字都有一个点,少的点右边要高一些。小的两点都一样。小的是竖勾,少的没有竖勾。2、师范写,生描写,写字。3、展示学生作品。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加涅曾在(教学设计原理)(1988年)中界定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systematic)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作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

教学设计的学科性质

  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  一、在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中,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  教育、教学理论是发展历史比较悠久的学科,它着重研究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通过一套范畴(概念)如教育、教学的任务、内容、过程、原则、方法、组织形式和效果等,建立从“教”的角度出发的本理论体系,揭示了教学机制,但它并不研究学生学习的内部机制。而学习理论则是探索人类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着重研究学生学习的内部因素。这两方面的基本理论为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为制定和选择教学方案提供了关于教学机制和学习机制的科学依据。教学系统设计为了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不仅关心如何教,更关心学生如何学,因此在系统分析、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把人类对教与学的研究成果和理论综合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学系统设计起到连接学科的作用一方面是指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在设计实践中的相连接,另一方面尤为重要的,就是教学系统设计把教与学的理论与教学实践活动紧密地连接起来。  作为应用学科,教学系统设计在其科学实践中,又不断地检验和发展学与教的理论,因此有许多教育心理学家致力于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并成为教学系统设计的专家。另外,教学系统设计自身的理论和方法也都是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用于分析、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理论和方法。  二、教学系统设计也是一门设计学科  设计的本质在于决策、问题求解和创造。教学系统设计的实质就是教学问题求解,并侧重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过程。它不是发现客观存在的、还不曾为人所知的教学规律,而是要运用已知的教学规律去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面向实际,正是教学系统设计的一个突出标志。  教学系统设计和所有的设计科学一样,虽然应用了大量的科学原理、科学知识,但其基本出发点是要告诉人们应当怎样做才能达到目的,应当如何行事才能更有效。理论按性质可分为规定性理论和描述性理论两大类。描述性理论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便是:在条件a(a1,a2,……an)下,如果实施教学策略A(A1、A2……Am),对出现的结果a(a1、a2……an)进行描述;规定性理论一般是以描述性理论揭示的客观规律为依据,关注达到理想结果所采用的最优策略与方法,即在条件a(a1、a2……an)下,为获得理想结果a(a1,a2,……an),需要执行的策略A(A1、A2……Am)是什么。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正是以达到教学目标作为出发点,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去选择和确定最好的教学策略,所以它是一种规定性理论。但这种策略的制定是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等描述性理论作为科学依据的。  一切设计科学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抓住了设计活动最根本的因素--人类设计技能。教学系统设计也是从这种智慧和技能上去描述一般设计过程,提出了普遍适用的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这样就为恰当应用已总结出来的现有设计方法和开发更加有效的设计方法提供了可靠依据。

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设计分别从那几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

解释: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目标设计可以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教学设计方法:1.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目标;2.根据学习目标,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升学习者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什么”;3.要实现具体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掌握需要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什么策略,即“如何学”;4.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

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设计分别从那几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

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从宏观层面和长期性来看,教学设计可指对一组课题或一门课程,乃至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的设计。这样的设计可以由学校组织的教师团体进行,也可以由教材编写委员会进行。从微观层面和较短时间来看,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针对一个班级或单个教学内容的教学所作的设计和准备。这是广大教师熟悉的课堂教学设计。从教师使用的广泛角度出发,可把教学设计界定为: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和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确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活动,对教学效果进行测量和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的三个主要环节。其中确定教学目标是实施教学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一方面它对教学活动起着导向、激励和检测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又是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的重要依据和指标。因此,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与设计是必要的也是首要的一项工作。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确定合适、良好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国内外教学心理学家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和技术,为我们全面、正确地认识教学目标,科学地分析和设计教学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奠定了可操作的技术基础。(一)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简介 在众多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目标系统。 1.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 以布卢姆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心理运动(或动作技能)三大领域,每个领域的目标又由低级到高级分成若干层次。 (1)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布卢姆将认知领域教学目标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级层次。其中除第一级“知道”外,其余五级均属于高层次智力技能范畴。智力技能与知识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加工知识的方式,需要学习者在思维中对知识进行组织。 知道(knowledge)是认知领域最简单的目标,指能够记住获得的信息,该目标强调记忆的心理特征,强调材料本身的特性以及对材料的复述、加工和提取过程。例如,背诵概念的定义或复述原理。 领会(comprehension)是最简单的理解,主要是指对所获得的信息的理解。例如,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个概念的定义或者原理。 应用(application)指能在特定的具体情况下对所学的概念和原理以实际的运用。例如,用某个原理来求解数学问题。分析(analysis)是指能将传达的信息分解成若干要素或者组成部分,明确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对结构。例如,能分析出一个概念所包含的几层含义或某一数学原理所要满足的条件。 综合(synthesis)是指能够将各要素、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以形成新的形式和结构。它既需要对已知的要素和部分进行操作,也需要对未知的要素和部分进行操作。主要包括创作新产品的能力、融合多种观点形成新理论的能力、超越现有认识水平的能力、提出新见解的能力、独创交流成果的能力。 评价(evaluation)是指能够根据特定目的对材料或者方法的价值作出判断,亦即对材料或方法符合标准的程度作出质或量的判断。它处于认知技能的最高层次,包含了以上五种能力中的所有各种要素。 认知目标分类的意义不仅在于为教师确定教学目标、评定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依据,同时它提醒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或进行教学评价时,不能只停留在传授或要求“知道”的水平上,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而学生智力技能的培养,不能只局限于理解的水平,还应重视创新能力与判断能力的培养。 教师按六级水平确定教学目标时,需要注意:①不是一节课的教学就能达到六级水平,而是需要通过精心组织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来达到;②由于学科特点及学生年龄特征,某些教学内容只要求达到一定的水平。如为小学生开设的计算机课,通常只要求能操作计算机,达到运用水平。(2)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厌恶等。个体的情感会影响其作出行为上的选择。情感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克拉斯沃尔(D.R.Krathwool)于1964年提出了情感教学目标分类,并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将其分为五级,每一级均由连续的子类构成。现分列如下。“接受、注意”,指愿意接受或注意某一事件或活动。由意识、接受意愿和控制注意或选择注意三个连续的子类组成,意识为始端,控制注意或选择注意为终端。在该目标中,教师的任务是从始端出发,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其指向终端,呈现学生所喜欢的刺激。“反应”,指乐意参加或主动参与。由反应中的默认(如遵从或顺从)、反应的意愿(赞成、赞同或自愿反应)、反应的满足三个子类组成。在此目标中,教师的任务是使学生伴随着满意感,产生一种愉悦的情绪反应,即达到某种满足。“价值化”,指将特殊的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并以该标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作出对某事的接受、追求乃至奉献。价值化由价值的接受、偏爱、信奉等子类组成。教学要达到该级的最高水平——信奉,教师要使学生确信所学内容的正确性,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获得成功。 “价值观的组织”,即当遇到多种价值观念出现的复杂情景时,将价值观组织成一个系统,把各种价值观加以比较,确定各种价值的相互关系及它们的相对重要性,接受自己认为重要的价值观,形成个人的价值体系。如,先处理集体的事,再考虑个人得失;先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再玩等。该级由价值的概念化(如试图识别一个其所欣赏的艺术客体的特征)和价值体系的组织两个子类组成。价值体系的组织可能产生一种新价值或更高层次的价值复合体。“价值或价值系统的性格化”,指价值观和价值系统已形成稳定的、具有个人特点的价值体系。其个人行为是一贯的、泛化的和可以预期的。如学习一贯勤勤恳恳,保持良好的个人学习习惯。该级由泛化心向和性格化两个子类组成。由于情感教学目标难以用行为变化来说明,因此它不如认知教学目标分类那样清晰、明确,具有明显的较为具体的外显指标,这给客观观察、测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克拉斯沃尔的分类毕竟为我们提供了情感教学目标的发展层次,其层次揭示了情感教学是一个价值不断内化,最后形成稳定的价值体系的过程。其子类构成的情感发展连续体较为详尽地描绘了教学过程中情感的细微发展变化,这些都为我们探讨情感教学目标提供了借鉴。同时,该分类还启示我们:①情感是一个价值标准不断内化的过程,外在的要求标准要变成学习者的内在价值,需要经历接受、产生反应和认识到其价值(价值化)等连续内化的过程;②情感并不是秘不可言、秘不可测的,该分类对情感发展的连续描绘,为教师完成情感教学的任务提供了方向与途径;③情感教学是各科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每门学科都应重视相应情感的培养。只有当学习者以积极、肯定的情感参与学习时,“我要学”才会代替“要我学”。克拉斯沃尔的情感教学分类目标揭示了情感发展的全过程及最高教学目标,但与认知教学目标一样,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不同的教学内容或一切不同年龄的学生都要完成全过程,达到终端。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能依据学科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地确定并描述相应的情感教学目标。(3)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关于动作技能的分类,先后出现了辛普森(Simpson,1971 )的七级分类、哈罗(Harrow,1972)的六级分类、基布勒(R.J.Kibler)的四级分类等。目前还没有一个一致的广泛认可的理论框架。但相比较来看,辛普森的分类应用较广,下面我们就辛普森的分类作简要的论述。“知觉”,指了解与某动作技能有关的知识、性质、功用。“定向”,指对活动的准备,包括心理定向、生理定向和情绪准备。“在指导下作出反应”,指能在教师的指导或说明书的指导下,表现出有关的动作行为。例如在示范者的指导下进行练习,直至形成正确动作,按照说明或示范启用电脑。“机械化动作”,指学习者的反应已成习惯,动作表现无误。例如,不需要教师示范指导或看说明书,就能启用电脑。“复杂的外显反应”,指能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表现全套动作技能,一气呵成,连贯娴熟,得心应手。例如,熟练地按指定程序开启电脑。“适应”,指技能的高度发展水平,学生能修正自己的动作模式以适应特殊的装置或满足具体情景的需要。例如,电脑型号改变,按钮位置发生变化,仍能根据指定程序启用电脑。“创新”,指创造新的动作模式以适合具体情景,强调以高度发展的技能为基础的创造能力。例如,练习书法至相当的高度,独创一格,达到“人各有体”的境界。该目标分类描述了动作技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对体育课、艺术课、工具操作技能课以及自然科学中的实验课、语言教学中的书写技能课等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都具有指导意义。我国的教学心理学研究者在借鉴布卢姆等人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目标分类:(1)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中学阶段为记忆、理解、应用、综合,小学阶段为记忆、理解、运用;(2)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按照行为分类和内容分类相结合的思路,中小学阶段为接受、反应、爱好、个性化等;(3)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中小学阶段为知觉、定势、熟练、自动化等。(4)人际关系技能的目标分类。当代教学设计专家罗米斯佐斯基(A.J.Romiszwski)在继认知、情感和技能三类教学目标之后,又提出了人际关系技能目标。罗米斯佐斯基在20世纪80年代初即提出,人际交互技能同认知技能、心理动作技能、反应技能一样,必须在学校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类目标涉及培养与他人有效地交往、处理人事关系的能力等,包括咨询、管理、讨论、合作、销售等方面的技能。对此目标分类,这里就不再作进一步具体介绍。2.加涅的学习结果目标分类系统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认为学生学习的结果有五种类型,即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但是这五种结果都属于能力的范畴,不能直接观察到,只能通过其在使用这种能力完成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的行为推断出来,为此,必须制订出清晰的行为目标。于是,加涅确定了九个方面的教学目标。现分列如下。“辨别学习的目标”,是指对各种客观的情景或者物理特征进行辨别,涉及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所有感觉方面。但它不是对情境的全面描述。“具体性概念学习的目标”,是指建立在辨别学习目标之上的,能够确定某类事物中的一个或多个例子的学习目标。“定义概念学习的目标”,是指学生能够通过一定的规则对事物或事件进行分类。这个规则表达了概念的本质和功能之间的关系。“规则学习的目标”,是指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要求描述和转换情景中的概念和命题。“问题解决学习的目标”,是指学习者能够在新的情景中运用规则和概念去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高级的规则和概念。“言语信息学习的目标”,是指学习者能够记住由有意义的命题构成的言语信息,具体表现为能够复述和加工这些命题。“认知策略学习的目标”,是指学习者能够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认知过程。“动作技能学习的目标”,是指学习者在完成操作和动作时达到了一种熟练状态,它可以用操作或动作的执行速度、精确性、力量或连续性等特征来描述和测定。“态度学习的目标”,是指学习者形成了一种能够对行为作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者反应倾向。以上所列目标中,辨别学习、具体性概念的学习、定义概念的学习、规则的学习、问题解决的学习属于智慧技能学习的目标。总的来说,布卢姆和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经实践证明是非常适当的,在教学设计中应予以充分的重视。但也不能不论教学情境的差异简单机械地套用他们的理论。当我们在分析和确定某一具体教学情境的教学目标时,应体现其独特性。由于学科的特点及学生年龄特征的差异,不同的教学情境下要求教学活动应达到的水平是不一样的。况且,并不是所有的学生、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必须达到教学目标体系中的最高水平。二、教学目标设计的心理学技术(一)教学目标的分析一般说来,目标分析通常从提出问题入手,然后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收集各方面信息,最后在分析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制订教学活动的目标体系。具体来说,目标分析过程可以归纳为六个步骤。(1)了解问题,确定目的。了解现实教学活动与期望之间的差距,明确教学活动问题所在,从而确定教学设计的目的。这既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基础,也是整个教学设计工作的起点。通常教学设计者可以通过调查、访谈来发现问题。例如,通过对中学校长、教师的访谈调查,了解中学教学的问题所在,从而确定教学设计的目的。(2)确立目标。围绕某个目的,按照布卢姆或加涅等的目标分类体系,建立一系列具体的教学目标。(3)提炼目标。按照一定的标准(通常是目标对于实现目的的重要性程度)对提炼后的目标进行选择和排列,区别主要目标、核心目标与次要目标、支持目标,并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4)再次提炼目标。再次对目标进行提炼,确保目标的价值。这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将已确定的目标一一与现实教学活动进行比较,确定两者之间的差距,从而确证目标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另一方面,将已确定的目标与前面确定的教学设计的目的进行对照,确定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以保证每个目标确实是围绕某个共同的目的而设计的。(5)再次排列目标。对目标进行最后的排列,形成教学设计目标体系。(二)教学目标的表述 如何科学地表述教学目标以保证所制订的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有效是教学目标设计应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对此问题,主要形成了行为观、认知观及两种观点相结合的陈述方法与技术。1.用可观察的行为术语来表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杰(B.F.Mager)于1962年出版了《准备教学目标》一书,系统论述了用行为术语陈述教学目标的理论和方法。马杰认为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所陈述的目标,它应该能够说明“学生能做什么以证明他的成绩和教师怎样知道学生能做什么”。他还指出,一个好的行为目标应该包括行为的表述、行为条件的表述、行为标准的表述。后来,有学者认为还有必要增加对教学对象的表述。据此,教学设计者在确定教学的行为目标时,应该清楚地陈述以下四项内容。(1)教学对象的表述,即说明学习者是谁。学习者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只有当学习者积极地进行心智的加工和技能的训练时,才会有学习活动发生。所以,教学目标设计确定教学的行为目标时必须首先明确教学对象。如教学对象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2)行为的表述,即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表述的基本方法是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宾语则说明学习的内容。如能进行加、减、乘、除运算,能列举三至五个质数和合数等。(3)条件的表述,即说明学习者在什么情况下表现行为。对行为发生条件的表述,也指明了在何种状况下对教学活动进行评定。例如,陈述“要求学习者能够辨别各种鸟类”这一教学目标时,就必须指明“是从黑白图片中还是从彩色图片中”;陈述“能够操作计算机”这一教学目标时,就必须指明是“在教师指导下或者说明书指导下操作还是独立操作”这一行为条件。 一般来说,行为产生的条件包括下列因素:①环境因素(空间、光线、温度、气候、室内或室外、安静或噪音等);②人的因素(单独进行、小组集体进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等);③设备因素(工具、设备、图纸、说明书、计算器等);④信息因素(资料、教科书、笔记、图表、词典等);⑤时间因素(速度、时间限制等);⑥问题明确性的因素(提供什么刺激来引起行为的产生)。(4) 行为标准的表述,即规定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最低要求,以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测性的特点。行为标准通常是规定行为在熟练性、精确性、准确性、完整性、优良性、时间限制等方面的标准,所以其表述常常与“精确到什么程度”“至少百分之几正确”“在多少时间内完成”等问题有关。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

  教学设计是泊来之物,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门学科,必须经历本土化过程。以下是我整理的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它一方面把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在设计实践中连接起来,另一方面把教与学的理论与教学实践活动紧密地连接起来。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学领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为提高教学效率和实现教学最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它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然后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教学设计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单元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和媒体的设计。   教学是人类传承文明的活动,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有目的的认识,而且是认识前人认识的知识。它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并使其身心获得较好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教学也是一个多要素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它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目标和方法等要素。为使这些要素有机配合,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就必须对它进行整体的计划与安排,即进行教学设计与评价。要对教学进行设计与评价,就要考虑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以及如何学效果才能最好,并要考虑如何进行评价与补救等一系列问题。   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等为理论基础。   1.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   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均为人员要素)、教材(教学信息要素)和教学媒体(物质要素)等四个最基本的要素构成。由于功能不同,教学系统可以是学校的全部教学工作,也可以是一门课程、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教学,或是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实施的、有控制的教学信息传递过程。   2.教学设计的研究目的。   教学设计是一项设计工作,其最终目的是优化教学效果。具体地说,就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3.教学设计的研究方法。   由于教学设计研究的是教学系统,所以教学设计的研究方法必须采用系统方法。所谓系统方法,就是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它侧重于系统的整体性分析,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中去发现系统的规律性,从而指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一般步骤、程序和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学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通过一整套具体的操作程序,使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以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   4.教学设计的结果。   教学设计的结果是经过验证、能实现预期功能的各个层次的教学系统。它们可以是直接应用于教学过程,完成预定教学目标的教学资源,比如文字教材、声像教材、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学习指导手册、测试题和教师用书等;也可以是针对某门课的大纲及实施方案,或是对一个单元、一节课的教学计划的详细说明。   5.教学设计的学科性质。   首先,在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中,教学设计是一门桥梁学科、应用学科。教学设计是对教和学的双边活动进行设计,为了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不仅要关心教师如何教,更要关心学生如何学,因此在系统分析、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把人类对教与学的研究成果和理论综合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学设计的连接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使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在设计实践中的相互连接,第二,使教与学的理论与教学实践活动紧密地连接起来。作为应用学科,教学设计在其科学实践中,又不断地检验和发展学与教的理论,因此有许多教育心理学家致力于教学设计的研究并成为教学设计的专家。另外,教学设计自身的理论和方法也都是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用于分析、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其次,教学设计也是一门设计学科,它植根于教学的设计实践。

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设计分别从那几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

解释: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目标设计可以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教学设计方法:1.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目标;2.根据学习目标,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升学习者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什么”;3.要实现具体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掌握需要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什么策略,即“如何学”;4.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

什么叫教学系统设计?教学设计方案内容包括哪些?

一。教学系统设计也称作教学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等。各类型教案的主要内容及其功能 1.新授课教案 主要内容是提出新课的教学目标,把握传授新知识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其主要任务是完成新知识的传授。 2.复习课教案 主要内容是提出复习的范围和要求。主要任务是帮助、引导学生巩固掌握已有的知识,并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3.实验课教案 主要内容是提出培养技能技巧的具体内容、要求。主要任务是完成教师的示范性操作、实验原理的讲解,指导学生独立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学科实验操作方法。 4.检查课教案 主要内容是提出检查(即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具体目标和要求。主要任务是检查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以利于下阶段制定针对性极强且有效的教学设计方案。 5.详细教案 主要内容是课题、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具(包括学具)、教学过程(包括反馈检测题等)、板书内容、补充教材、教材前后知识点的衔接、当今科技动态等,侧重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其主要任务是:(1)教师完成对教材深度和广度的把握;(2)通过多年的备课、搜集和整理大量的信息,不断地补充同一问题的新知识、新进展,同时完成教师的知识更新和完善。 6.表格式教案 这类教案多适用于有经验的老教师。主要内容有课题、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具(包括学具)、教学程序(所有教具的操作顺序、教学方法的具体操作过程,学法指导的具体操作过程)、板书设计,侧重教法、学法的具体操作。主要任务是:(1)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引导学生学会应掌握的知识,并学会学习的方法(即学法);(2)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并且不断更新、完善。 7.课堂实录教案 多采用优质课评选、公开课等。它是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产物,是教师课堂具体实施教学过程的安排表或实录。主要内容有:课题、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具(及学具)、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侧重于教学过程的具体安排。其中导言、知识的过渡、重点的教法、难点的学法指导、教具的选择和使用等将体现教师的教学特色、教改意识和教改的具体做法。主要任务是:(1)为各级领导、各类教师听课、评课提供参考资料;(2)为教师互相学习、交流经验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提供学习的材料。

《平均数问题》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了解平均数学习的必要性,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我校一年一次的阳光体育节开始了,现在正进行的是1分钟投篮男女对抗赛。想看看他们的比赛情况吗? 课件播放:第一轮男女对抗赛投篮画面,并出示第一轮投篮情况统计表。女生队 男生队丽丽 3 亮亮 6佳佳 5 田田 3萱萱 4 丁丁 5文文 2 强强 2总数 14 总数 16师小结:通过比较总数知道:第一轮比赛男生队获胜。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师:想再接着看看第二轮比赛吗?现在我要求加入女生队进行第二轮比赛,并出示第二轮投篮情况统计表。女生队 男生队丽丽 4 亮亮 7佳佳 7 田田 3萱萱 5 丁丁 5文文 4 强强 9范老师 5 总数 25 总数 24想一想: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让学生找出一个公平的比较办法。学生汇报,交流想法。最后得出比较每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方法。师:对,比较每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也就是平均数,那怎样求平均数呢?让我们来分享三种求平均数的方法: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第一种方法:“移多补少”法。 师:用黄圆片代替女生投中的篮球,用红圆片代替男生投中的篮球。先看女生队,很明显佳佳投中7个是最多的,丽丽和文文投中4个是最少的,我们把7个移一个补给最少的丽丽,再移一个补给最少的文文,每人同样多这样就平均了。再看男生队,强强9个是最多的,田田3个是最少的,我们把9个其中的3个移给田田,他们俩就同样多了,再把亮亮多出的一个移给丁丁,这样他们四人投中的个数也就平均了。像这样把不一样多的东西通过将多的移给少的,从而变得同样多的方法叫“移多补少”法。同样多的数,我们就叫它“平均数。”在这里女生队平均数是5个,男生队平均数是6个。因此,得出第二轮比赛男生队获胜。第二种方法:“先合后分”法。女生队 男生队 师:这是女生队合起来投中的总数25个,我们把它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5个。师:这是男生队合起来投中的总数24个,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6个。第三种方法:“列式计算”法。女生队:(4+7+5+4+5)÷5=5(个)男生队:(7+3+5+9)÷4=6(个)师:第一道算式,括号里表示的是所有女生投中的总个数,除号后面的5表示平均分的份数是5个人,等号后面的5表示女生队投中的平均数为5个。第二算式是求男生队投中的平均数,同样是用总数除以份数等于平均数,得出男生队投中的平均数是6个。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师:通过以上三种方法我们求出了平均数,仔细观察,你还有什么发现吗?以女生队的平均数为例追问:你怎么认识理解5这个数? 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体会描述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师小结:5这个数是4、7、5、4、5这一组数的平均数,它表示的是一组数平均分后同样多的数,它总是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师: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求平均数的方法有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它的特点,在生活中应结合实际,全面分析,正确选择合适的方法去灵活的解决问题。【板书设计】 “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基础上得出求平均数 另两种方法: 先合后分法及列式计算法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如何优化教学设计与实施

优化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的研究和运用 1.用现代教学论的观点审视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最初由美国学者乔伊尔和韦尔等人于1972年提出,其观点主要反映在《教学模式》一书,其意图是“试图系统地探讨教育目的、教学策略、课程设计及教材、社会和心理理论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可以使教师行为模式化的各种可供选择的类型”。目前,国内外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很活跃,理论成果也较多,对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也有很多种。例如,有学者认为,教学模式就是教学过程的结构,即根据教学目标,遵循一定的教学理论,所设计的教学结构以及相关的教学策略、方式、方法及教学评价。也有学者认为,教学模式是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相应的策略。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中介,其核心是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来分析教学过程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已有的或创新的各种操作范型,从而形成一种系统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体系,提供给教师选用。 教学理论、观念通过教学模式来实施,教学模式的实施通过教学评价来调控和检验。教学模式从形式上看,应具有直观的、简约的、完整的特征;从功能上看,应具有优效的、可操作的、开放的特征。 2.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教学活动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之中,在空间表现为根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构成教学过程的各要素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在时间上表现为教学活动的各个阶段或环节怎样安排其程序。这样,不同的教学理论、教学目标,对师生活动不同的安排,就构成不同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结构一般由下述要素组成: (1)提出模式涉及的教育理论和价值取向; (2)提出模式所针对的教学目标; (3)提出实施教学所必需的条件; (4)建立教学程序; (5)师生角色; (6)提出相关的教学策略、方式和方法; (7)提出评价的标准和方法。 其中最核心问题是教学程序。 3.现代教学模式的类型和发展趋势 现代教学模式的分类由于基准不同,方法不一,类型也非常多。例如,有学者认为最有影响的包括: (1)着重于认知发展的教学模式; 例如:原苏联凯洛夫五环节教学模式:西德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模式;赞科夫的一般发展教学模式;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教学模式;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模式等等。 (2)着重于技能训练和行为形成的教学模式; 例如: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 (3)着重于整体优化的教学模式; 例如: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模式;日本广冈亮藏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模式。 (4)着重于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 例如,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美国萨奇曼的探究训练教学模式;其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模式。 (5)着眼于非理性主义的、开放性的教学模式; 例如:美国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保加利亚洛扎洛夫暗示法教学模式。 在我国,八十年代以来,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比较有影响的,例如:上海育才中学“八字教学模式”,北京景山学校“单元教学模式”,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教学模式”,黎世法的“六课型(因素)最优化教学模式”,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模式”,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模式”,顾冷源的“尝试回授??反馈调节教学模式等。 发展趋势的展望: (1)重视现代教学论、现代心理学、系统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揭示课堂教学运动的规律,以此构建新的操作模型。 (2)重视学生主体性和师生民主、平等、和谐、合作; (3)重视创造力和潜能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4)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大幅度提高教学效能。 4.以课型研究为突破口,研究运用教学模式 组织教师学习、研究各学科,各种基本课型的性质和特点,揭示其规律,进而建立各种课型的规范化要求。导向教师课堂教学观念更新、教学行为转变是当前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操作措施。在此基础,鼓励少数有经验的骨干教师,研究教学艺术,总结和概括个人课堂教学经验,形成个人教学特色和风格。再进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研究面向21世纪,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构建。

怎样做好课程的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

年轻教员在接受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后,首先要全面认识本专业的教学总体设计,然后认真搞好本门课程的教学设计,并在每节课的授课过程中做好组织与实施工作,才能上好课。  一、年轻教员必须明确所任课程在本专业的地位、作用和目的  我国目前的教育结构有四种,即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普通高中与9年义务教育。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用于培养各专业的博士、硕士层次的研究人才;工程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用于在本科、高职院校、中专、技校等培养这两类技能和管理型人才;普通高中与9年义务教育为基础教育。  在各种教育结构中,都详细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方案中对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与原则、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及要求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这个方案就是各个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是各个专业组织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众所周知,这个总体方案就是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结合各自专业创办的历史和对人才的现实需要制定的。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它明确规定了每门课程的类别、地位、学时、教学要求、主要内容、实践环节和考核方法等。每位教员只有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出发,清楚认识所任课程在其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目的和要求。才能自觉地围绕人才培养方案的主旨,有的放矢地搞好教学工作。比如机械制图课程,对于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而言,重点是读图。即能读懂零件图、局部装配图和总装配图,读懂飞机图。而不是用尺规绘制飞机或航空发动机的零件设计图。再如,机械设计基础课,主要讲常用机械及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基本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及设计步骤,对于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刚度计算则讲得很少。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为了使学员能理解飞机或发动机构造中的有关常用机构的运动源于:论文致谢怎么写http://www.udooo.com原理。就是在有关机械零件的设计中,如链条传动,在飞机和航空发动机中根本不用,可以不讲;再如,航空材料学课程中,尽管铸铁是工业重要的结构材料,并且白口铸铁一节在相图理论中又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共晶反应典型代表。但在航空材料学中不应该讲。因为从实际应用角度看,碳钢尚且极少应用,更何况铸铁。因此,在航空材料学课程中,我们一直将有色金属及其应用,即铝合金、镁合金和钛合金作为重点讲述。只有这样,才能积极地自觉地围绕着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搞好所任课程的教学工作。  年轻教员要加强现代先进教育理论的学习,明了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在教育理念上与研究型人才的区别,后者要求“理论够用,注重应用”、“不追求每门课程中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只有深刻了解学员的培养目标,了解他们就业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主动地、积极地在教学实践中探索适于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年轻教员要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看待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过程,搞好教学设计  众所周知,教学是由学校、专业、教员、学员、教材、教学媒体、评估方法等组成的动态系统。说它是动态,主要指时间、空间、内容、方法和对象都会发生变化。  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做指导,采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和现代教学技术,分析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策略和媒体,并对教学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称为教学设计。分析教学系统中各个要素及其在整个系统中的功用,进行优化处理,使得系统综合功能发挥最好,就是教学设计。  它包括四个层面的设计,即学校、专业、课程的宏观与微观设计。学校层面的设计,包括学校的定位,办学的目标,办学的条件等;专业层面的设计,包括专业的定位、目标、教学条件等;课程宏观层面的设计,包括课程的标准、教材的选择、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媒体的选择等;课程的微观设计,包括每一节课的内容选择、讲授方法和步骤安排、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作业的布置等。  教学实施则指讲好每次课,做好每次试验、安排好复习和考试、做好授课总结等。显然,年轻教员必须了解前两个层次的设计,而重点是做好后两个层次的设计及其做好教学的实施工作。  为了搞好所任课程宏观层面的设计。首先,认真研究所任课程的课程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明确所任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与前后课程的关系;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好教材;才能对学员提出合理的要求;才能使自己的工作不陷入盲目性。其次,认真选择合适的教材十分重要。毕业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各个专业的年轻教员,到军队院校的相应专业担任专业基础课比较多。由于地方各个本科院校的同名专业与军队院校的专业有很大区别。因此,选择教材对搞好教学是十分重要的,这就使得年轻教员在教材选取上面应该注意很多地方。再次,要安排好教学进度计划和考核方法。对教学计划中的主要内容,必须采用考核方法,否则可以安排自学或简要介绍,也就没有必要安排相应的考核。  为了搞好所任课程微观层面的设计。首先就要备好课。也就是要用对比的方法读参考书,用压缩的方法写讲稿,用归纳的方法提炼教案中板书内容,即做好所任课程的细节设计工作。备课时,找三种层次的教材,琢磨同样问题各自的提出、展开、论述和讲法的特点,从中选择出适合自己的讲法。  备课是“为给学员提供一杯水,而自己必须准备一桶水”的过程。此处仅就阅读参考书、写讲稿和教案的过程谈一点我的认识和做法。

教学设计怎样实施在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设计不仅是教师备好课写好教案的基础,更是反映教师教学能力、体现教师自身教学特色和风格的重要途径。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下面就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谈几点看法,与老师们共同切磋。 1.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设计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设计的起点,这一目标将自始至终贯穿并体现于教学设计全过程,起着灵魂作用。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如下几点:一是一定要根据课标和学情,既要依据课标,又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立足于学生实际;二是教学目标一定要细化,具体可行,不提那些笼统的一节课无法达到的要求;三是要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四是教学目标要有整体性、层次性、延续性和针对性。 2.依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 在确立教学目标后,首先要思考的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一方面,要用好教材,做好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明确重点难点;另一方面,要结合校情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校本课程的整合,增加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反映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内容。在这里,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脱离教材,另起炉灶;二是一本为本,照本宣科。 3.依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环节——教学过程 要按照我们制定的各课型教学模式去制定教学环节,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我们制定的各课型教学模式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学习环节附和新课程的理念。主要表现在学习环节上注重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上。二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比较突出;三是各学习环节循序渐进,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四是各学习环节简便易学,操作性较强。 进行教学设计的一个特色之举就是环节备课,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将一节课学习过程分解为几个具体的学习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一是从整体上设计教学环节,环节之间应强调逻辑性、递进性,做到环环相扣;二是一节课的教学环节不应太多,一般做到五个左右为宜,多了不利于每个教学环节的深入进行,容易流于形式;三是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进行环节预设时,要留有一定空间,给学生留出思考、消化、吸收及生成的机会。 4.为每个教学环节设计恰当的学习情境和探讨活动 只有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和探究活动才能让学生有所体验,进而在交流及老师的指导下有所感悟,达到学习目标,因而这一环节是备课过程中最细化的一个环节,也是使课堂教学生动丰富、独具个性的一个关键环节。在情境和活动的创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如下因素:一是注重活动的内涵,活动要有针对性、深刻性,不切合学习内容的活动,再新颖巧妙也不能使用;二是活动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个体独特的体验留有空间,为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留有空间,为学生的实践留有空间;三是活动的设置要精细化,要充分考虑到活动的具体步骤、活动中学生可以做什么、教师可以做什么,活动如何步步深入,达到实效;四是活动过程中的总结反思,一方面要对学生在活动过程的表现及时点评,不断提高学生开展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将学习内容渗透到活动中去,通过活动要有所提高。 5.对照教学目标,反思教学环节及其活动的教学价值 这一步骤,是对自己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再反思的过程。这一过程,一方面能确保教学设计比较科学、精致并紧扣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在反思中又能不断提高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

如何在课堂中有效的实施教学设计

完整的教学活动设计主要包括以下6个环节(部分):1.教学目标设计;2.教学内容设计;3.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选用设计;4.教学评价设计;5.板书设计; 6 .教学思路设计。各环节的内容:(1)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目标包括教的目标,也包括学的目标。它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最后达到的一种目标。它是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要的内容。(2)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师在备课时要对选用教学方法进行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实际上就是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注意一个课时的教学往往不止一种方法,在设计方法时最好具体到每个子目或每个知识点上。(3)教学评价设计素质教育中的一切评价应是促使学生以成功者的良好心态进入后续学习的动力,绝不是找学生的漏洞。为此,我们本着激励性的宗旨,在师评和自评、互评、家长的多维评价中,不管是哪种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或是有了进步就应给予不同的奖级,尽量减轻同学间横向比较的心理负担,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人人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自信心。(4)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板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效果。板书要能概括本科的重点,让学生一目了然。(5)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思路设计是教师对已确定的教学内容怎样教及推进程序的一个总体思考,其中重点是教学过程的推进顺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活动的时间和学生活动的时间。教师活动主要包括:讲解、提问、教具演示、板书等;学生活动主要包括:学生读书、回答问题(时间可灵活)、讨论、练习等。对于这些活动什么时候做、用多少时间做都要有计划性。②分配好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时间。导入新课3分钟左右、讲授新课25-30分钟、小结3—5分钟;布置作业灵活处理。教学中应按这个时间安排进行。③设计每个知识点的用时;对教学思路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使整个课堂节奏紧凑,环环相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教学设计是对教学的一个总体规划,是保证课堂教学有序、有效推进的前提。因此,在备课时要充分予以重视。

如何使教学设计有效的实施

想要有效地实施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首先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教学时间,设计好教学步骤,同时还要有应变能力,课间如果出现小故障,能够及时反映并补救,这样才能够使教学设计有效的实施。

怎么实施教学设计

1、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设计的起点,这一目标将自始至终贯穿并体现于教学设计全过程,起着灵魂作用;2、依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在确立教学目标后,首先要思考的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一方面,要用好教材,做好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明确重点难点;另一方面,要结合校情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校本课程的整合,增加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反映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内容;3、依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要按照我们制定的各课型教学模式去制定教学环节,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4、为每个教学环节设计恰当的学习情境和探讨活动,只有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和探究活动才能让学生有所体验,进而在交流及老师的指导下有所感悟,达到学习目标;5、对照教学目标,反思教学环节及其活动的教学价值,这一步骤,是对自己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再反思的过程。

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设计

完整的教学活动设计主要包括以下6个环节(部分):1.教学目标设计;2.教学内容设计;3.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选用设计;4.教学评价设计;5.板书设计; 6 .教学思路设计。各环节的内容:(1)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目标包括教的目标,也包括学的目标。它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最后达到的一种目标。它是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要的内容。(2)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师在备课时要对选用教学方法进行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实际上就是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注意一个课时的教学往往不止一种方法,在设计方法时最好具体到每个子目或每个知识点上。(3)教学评价设计素质教育中的一切评价应是促使学生以成功者的良好心态进入后续学习的动力,绝不是找学生的漏洞。为此,我们本着激励性的宗旨,在师评和自评、互评、家长的多维评价中,不管是哪种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或是有了进步就应给予不同的奖级,尽量减轻同学间横向比较的心理负担,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人人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自信心。(4)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板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效果。板书要能概括本科的重点,让学生一目了然。(5)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思路设计是教师对已确定的教学内容怎样教及推进程序的一个总体思考,其中重点是教学过程的推进顺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活动的时间和学生活动的时间。教师活动主要包括:讲解、提问、教具演示、板书等;学生活动主要包括:学生读书、回答问题(时间可灵活)、讨论、练习等。对于这些活动什么时候做、用多少时间做都要有计划性。②分配好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时间。导入新课3分钟左右、讲授新课25-30分钟、小结3—5分钟;布置作业灵活处理。教学中应按这个时间安排进行。③设计每个知识点的用时;对教学思路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使整个课堂节奏紧凑,环环相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教学设计是对教学的一个总体规划,是保证课堂教学有序、有效推进的前提。因此,在备课时要充分予以重视。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实录+反思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3、研读文本,以读促写,能模仿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教学重点:   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并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   教学难点:   研读文本,以读促写,能模仿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   蜻蜓眼睛、尾巴、翅膀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回顾文本。   1、(投影出示)  慈 爱抚摸 商量   七嘴八舌 入 神 放飞   结构复杂 保持平衡 掌握方向   (1)指名读。   (2)集体读。   2、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轻声读一读第一行词语,你能发现什么呢?第二行词语、第三行词语又会让你想到课文中的谁?(指名回答)   过渡:课文讲述的就是 陶行知 先生和孩子们一起放飞蜻蜓的故事。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走近我们的好朋友——蜻蜓。   (相机板书:好朋友)   二、自主阅读,互动交流。   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7——10节,从陶先生和小朋友的对话中,你对蜻蜓又有了哪些了解?   2、生自主阅读。   3、组织交流。   (1)阳光下,它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2)你们看,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   (3)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u2026u2026   4、指导朗读。   三、感悟写法,迁移练习。   1、(投影出示)   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   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u2026u2026   1、默读比较,发现课文中描写蜻蜓尾巴和眼睛的两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1)指名回答。   (2)小结:描写蜻蜓眼睛和尾巴,都是先写样子,再写作用。   3、过渡:蜻蜓被称为“除害飞行家”,这和它有一对神奇的翅膀是分不开的。   (投影出示蜻蜓翅膀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翅膀的外形。   (1)观察图片,指名交流。   (2)师结合资料介绍蜻蜓翅膀的作用。   (3)迁移练习:(课堂小练笔)   学习课文的写法,介绍蜻蜓的翅膀。   (4)组织交流,进行评议。   四、创设情境,升华情感。   过渡:在 陶 先生的启发下,孩子们放飞了手中的蜻蜓。重新获得自由的小蜻蜓在空中尽情享受大自然的乐趣。如果你就是这只蜻蜓,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1、(投影出示)童心留言:如果你就是蜻蜓,你想对人们说:   (相机板书:)保护动物   2 、再读课题,放飞蜻蜓,放飞的仅仅是蜻蜓吗?放飞的是真情,是爱心,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珍爱。让我们用心去呼唤:保护动物 珍爱生命   五、课后实践。   观察身边的小动物,学习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板书设计:   19 放 飞 蜻 蜓   好朋友   保护动物 珍爱生命   《放飞蜻蜓》课堂实录   一、复习词语,回顾文本。   1、(投影出示)   慈爱 抚摸 商量   七嘴八舌 入神 放飞   结构复杂 保持平衡 掌握方向   (1)指名读,强调读音注意点。   (2)集体读。   2、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轻声读一读第一行词语,你发现什么呢?第二行词语、第三行词语又会让你想到课文中的谁?   生:第一行词语让我想到了课文中的 陶行知 先生。   生:第二行词语让我想到了课文中的小朋友们。   生;第三行词语让我想到了蜻蜓   师:课文讲述的就是 陶行知 先生和孩子们一起放飞蜻蜓的故事。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走近我们的好朋友——蜻蜓。   (相机板书:好朋友)   二、自主阅读,互动交流。   1、提出读书要求。   师;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7——10自然段,想一想, 从陶 先生和小朋友的对话中,你对蜻蜓又有了哪些了解?   (生自主阅读课文,师深入指导。)   2、师:把你的收获先和同桌进行交流。(生同桌交流)   3、组织集体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收获和大家分享。   生:我知道蜻蜓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u2026u2026   师:(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蜻蜓的眼睛。你看到一双怎样的眼睛呢?   生:它的眼睛很大。师:是呀,大约占了头的一半。   生:眼睛里有很多小亮点。师:原来蜻蜓的一只眼睛里面就有许多只小眼睛,所以说它的眼睛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   师:这么奇特的眼睛本领可大啦!它能——生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师:老师发现,这句话的末尾用了一个省略号,这是让同学们来补充的。谁来为我们补充介绍蜻蜓眼睛的作用。   生:它的眼睛能看到 九米 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分。   生:蜻蜓的眼睛能看到千米之外飞行的同类。   u2026u2026   师:蜻蜓的眼睛这么奇特,谁能把这句话读好,表现出蜻蜓眼睛的特点。(指导感情朗读)   师:继续交流,你对蜻蜓还有哪些了解?   生:我知道蜻蜓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   师(出示图片)蜻蜓的尾巴是什么样的?   生:一节节的,又细又长。   师:谁能通过读让大家看到这样的尾巴。   生:读(突出“一节节”“ 又细又长”)   师:读书就应该这样,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蜻蜓的尾巴又有怎样的作用呢?   生:保持平衡,调整方向。   师:蜻蜓的尾巴在飞行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可书上却说蜻蜓在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掉一截,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   生(议论纷纷,说法不一)   :师:为什么我们不能得出肯定的答案呢?   生:因为这句话前面有一个“据说”。   师:“据说”是什么意思,能去掉吗?   生:据说就是听别人说,在课文中不能去掉,去掉意思就不一样了。   生: 陶 先生是听别人说的,他自己也不敢肯定,所以要加上“据说”。   师: 陶行知 先生就是这样一个求真求实的人。看来,准确用词很重要。那么,这种说法究竟是否正确呢?老师查了资料,蜻蜓并没有吃尾巴,而是由于生殖的需要,会咬自己的尾巴。   师:继续交流。   生:我知道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师:“一闪一闪”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想到了星星、钻石、金子u2026u2026   师:蜻蜓的眼睛在阳光下就像星星、钻石一样闪亮,多美丽呀!谁能通过读让老师看到这样美丽的眼睛。(指名练读)   师:“一撅一撅”用手做一做这个动作,瞧,小蜻蜓多可爱呀1你能把你对它的喜爱表现出来吗?(指名练读)   师:用上“一闪一闪” “一撅一撅”这样的词语,小蜻蜓显得格外可爱与活泼。同学们在说话时,也可以用上这样的词语:如小鸭走路一扭一扭的,青蛙的肚皮(生接说)一鼓一鼓的这样语句会更生动。   师:谁还有自己的收获?   生:蜻蜓的尾巴会点水。   师:谁给大家说一说,蜻蜓真的是在点水吗?   生:蜻蜓点水其实是蜻蜓在产卵。   u2026u2026   三、感悟写法,迁移练习。   1、(投影出示)   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   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u2026u2026   师:再读一读这两句话,你会发现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生:都是先写样子再写作用。   生:都写出了样子的奇特和作用大。   师:孩子们,蜻蜓是昆虫世界最出色的“飞行家”,它不光有神奇的眼睛和翅膀,还有一对了不起的翅膀,。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蜻蜓的翅膀。   (出示图片)先观察翅膀的样子。   生:蜻蜓的翅膀是透明的。   生:蜻蜓的翅膀很薄很薄,   生:蜻蜓有两对翅膀,对称。   生:蜻蜓的翅膀上有一些黑色的点。   u2026u2026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那么,它的翅膀有什么作用呢?请大 家结合 老师发给大家的资料来谈一谈。   生;蜻蜓的翅膀能连续飞行一个小时。   生:翅膀上黑色的部分是翅痣,有了它蜻蜓在飞行时,翅膀不会被折断。   u2026u2026   师:请同学们模仿课文中描写蜻蜓尾巴和眼睛的句子,写一写蜻蜓的翅膀。   (生动笔写话。)   师:谁愿意读一读你写的片段。   (组织交流,进行评议。)   四、创设情境,升华情感。   师:(过渡)看起来普普通通的蜻蜓却如此神奇,孩子们听得都入神了。(引读最后一节)   (投影出示)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师:“口吻”可以换成什么词?   生:口气。   师:谁来用商量的口气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评价。   师:孩子们纷纷说:   生接: 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   师:翠贞张开小手将蜻蜓往上一送,   生接:蜻蜓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   师:(出示图片,音乐响起)在 陶 先生的启发下,孩子们放飞了手中的蜻蜓。重新获得自由的小蜻蜓在空中尽情享受大自然的乐趣。如果你就是这只蜻蜓,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投影出示)童心留言:如果你就是蜻蜓,你想对人们说:   生:谢谢你们让我重新回到大自然。   生;我们是你们人类的好朋友,请不要再捕捉我们了。   生;希望你们能和我们友好相处。   生:保护我们,不要再伤害我们。   u2026u2026   师;你们道出了所有动物的心声。(相机板书:)保护动物   师:(音乐响起)再读课题,放飞蜻蜓,孩子们,放飞的仅仅是蜻蜓吗?放飞的是真情,是爱心,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让我们用心去呼唤:保护动物 珍爱生命(投影出示)   五、课后实践。   观察身边的小动物,学习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板书设计:   19 放飞蜻蜓   好朋友   保护动物 珍爱生命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每一节课都是学生成长历程中不可重复的经历,作为教师应努力让学生在每节课上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拿到课题后,我反复思考: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又能获得什么?   《放飞蜻蜓》一文讲述了著名教育 家陶行知 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学生凭借自主阅读完全能掌握关于蜻蜓的知识,并不需要教师花费过多时间去分析、讲解。因此,在课堂上,如果仅仅围绕教材分析教材,无疑是在浪费时间,教学显然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反复研读文本,结合文本的特点,遵循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为本节课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并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3、研读文本,以读促写,能模仿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围绕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我努力淡化自己,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扎扎实实地引领学生走近文本,感悟文本,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读为主线,以读促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读为主线”。课堂上,尽量减少教师的讲解,大量时间用来让学生自主阅读。通过个别读,集体读,比较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引领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课文语言文字的精妙。紧扣文本,抓住课文中关键词句,如:“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 “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u2026u2026 ”“阳光下,它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让学生反复阅读,从“一闪一闪” “一撅一撅”“一节节”“又细又长”“结构复杂”等词语中感受到蜻蜓的活泼、可爱与神奇,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从内心喜欢上蜻蜓。在这种情感基础上,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自然会增强。   二、感悟写法,读写结合。   语文课应摒弃追求表面热闹的课堂形式,去除“泛语文”“非语文”的教学内容,踏踏实实地引导学生进行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学生学习课文不仅应感知课文“写什么”,还应感悟“怎么写”,从而发挥教材在学生写作过程中的引领作用。   解读文本过程中,课文中描写蜻蜓尾巴和眼睛的句子引起了我的注意。三年级学生作文刚刚起步,教材无疑是引导学生习作的最佳范文。因此,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反复读品味课文中的重要词句,感悟其遣词造句的方式,并设计了相应的小练笔。由于有章可循,学生完成情况令人比较满意。由此看来,读写结合确实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阅读教学不应拒绝“写”。   当然,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对于课堂各个环节的处理都没能做到尽善尽美,尤其对于课堂生成的东西不能及时把握,教学机智明显不足,还需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学习,多磨练。

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一样吗

不一样.教学设计是执教者依据对教材、学情分析而预设的教学步骤、流程及评价等,是一种预设;而课堂实录是记录师生双边活动的真实过程的,既有预设,也有生成.换言之,教学设计只是纸上谈兵,而教学实录则是真实的战场实况转播.

《我为什么而活着》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还有人活着

一、教学实录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英国思想家、哲学家、曾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罗素作品《我为什么而活着》。课文标题“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个设问句,运用设问句作为文章的题目,有什么好处呢?请同学们用简明的语言说一说。(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生:运用设问句为题,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生:设问往往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师:是的,设问类文题,确实有像你们说的这些好处。你们还见过类似的文题吗?生: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一样吗

不一样哦,教学设计只是文字材料,课堂实录是课堂的实践活动

迪克-凯瑞模式,肯普模式,尼文模式三种教学设计模式的共同环节与不同环节各是什么

三种模式的不同点:肯普模式肯普模式由学生、方法、目标和评价这四个基本要素及其关系是组成教学系统开发的出发点和大致框架,并由此引伸开去,提出了一个教学系统开发的椭园型结构模型,首先,肯普列出了10个教学设计的“因素”,而不称之为步骤,以表示它的整体性以及设计过程之弹性。其次,肯普模式的另一个特色是将“学习需要”、“教学目的”、“优先顺序”和“约束条件”置于中心地位,以强调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随机拿这几个因素作为参考的依据迪克-凯瑞模式迪科-凯利模式是典型的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系统开发模式。该模式从确定教学目标开始,到终结性评价结束,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开发过程。在该模式中,教学设计活动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确定教学目标(二)选用教学方法(三)开展教学评价尼文模式将线性模式与环行模式相结合。该模型更加直观形象地描述了教学系统开发的真实过程,有两个方面特点:1.将原来的评估部分细化为形成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两部分。2.设计、开发、实施以及形成性评价是一个循环往复的统一体。三种模式的相同点:一,都包括一些基本的教学因素。二,设计活动相似。三,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体育教学设计的种类、作用及方法。

1 直线型。这种设计可以理解为从几个关联或者概念的几个层次,进行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可以逐步推动步骤的实施最后完成整个技术或者技能的一种设计.例如: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它要完成的是原地传接球----侧身跑动---移动中的传接球这几个流程。教师根据这几个流程设计若干个教学步骤逐步推进整体技术。体现形式由分解到整体的概念性推进。这就是我所说的线型。通常情况下这种教学体现的是教学思路清晰,节奏紧凑,给人感觉很流畅。如果教学设计不合理,就会产生脱节,队伍调动频繁甚至完不成教学的达成度。它体现一个教师思维的传统性,经常可以看见的教学一贯性,也就是说,很多体育教师在拿到教材时的第一反应顺序或者说是技术的还原。2 折线型。这种设计可以理解为一个主题框架下的若干次延伸。它体现的是一个点向外延伸很多的触角。它的基本模式是:从一个技术或者技能开始,向其他方向的一种尝试,体现若干个联系(可能)等。比如快速跑教学。从快速跑的基本技术开始学习,然后利用跑的基本技术去完成:反应、灵敏、速度、耐力、追逐、接力、搬运、协同等等跑的形式。不断增加学生的心理体验,从而达成对快速跑学习的不断刺激。通常情况下显示一个教师的思维发散性。“条条大道通罗马”。教学驾驭好的话体现出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和实际运用结合巧妙,甚至贴近生活,学习具有实际运用效果。如果体现不好的话,就会给人感觉画蛇添足。这样的教学设计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功不可没。3 台阶型。简单的就可以理解为爬台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逐步提升学生学习难度或者境界,不断有层次上的变化。这种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是:跳一跳就够得到,不跳肯定够不到。若干个台阶已经形成,学生必须付出思考和努力,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进行。比如教学中的基本技术学习----技能掌握--技能实践---技能拓展等方式。这种教学形式往往体现教学分层或者教学竞赛。所谓“望梅止渴”,让学生形成对比和挑战,激励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教学组织好的话,表现出学生都能“吃饱”,而且根据学生的学情体现学习的灵活性。课堂教学气氛活跃,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挑逗性”。表现不好的话,就会出现“该吃的没吃到,不该吃的也没吃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它体现一个教师思维的跳跃性。这种教学设计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行为和兴趣,在学习体育的同时加强学生学习方式的锻炼,让学生学会学习,这对于技能自动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 循环型。可以理解为圆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教学设计设计成一个闭合的回路。无论是教学行为设计还是教学资源的利用都能很好体现其利用价值。这种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是:“万佛朝宗”。这种教学设计体现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教师的教学环节逐步从教学本体到教学媒体,最后回到教学本体。体现了教学价值的回归和技术回归。通常情况下这种课往往被很多人忽略它的价值和文化取向。这种课在日常教学中可见,在评比课中少见。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见到过一节这样的舞蹈课。推荐一下概况:教学内容:街舞。教师首先跳了一段霹雳舞,并选择了其中四个动作教给学生,让学生连贯起来练习。然后讲解四个舞蹈动作,是:扫地动作。然后教师让学生思考擦玻璃动作---拉单杠动作。学生讲,老师跳---随老师模仿。最后老师说音乐节奏、舞蹈节奏、和你想表达的动作组合起来,就能跳出街舞。然后把音乐放的大大的,学生自由跳,老师自由跳。最后学生跳的非常棒。结束的时候老师说,回去把你们今天想表达的舞蹈动作取个名字,连成顺序,我们下节课一个一个展示,挑出大家认为好的集中编排。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这位老师真的这样做了,这些孩子估计个个都是高手。这样的课上好的话,可以让我们看见“历史和创新”,上不好,就有可能“出去了,回不来”。这样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的一个学习环节为原型,然后开始建模,当学生学会建模以后,就会触类旁通。这是典型的建构式教学设计。这些老师会谦虚地说:真正的好学生,不是老师教的!5 螺旋型。可以想象为”漩涡、龙卷风”,倒过来理解为“圆锥体、喇叭”等。这种模式是借助一个“点”的力量进行知识的融合。这种教学设计体现一个教师思维的开阔性。这种教学设计通常体现教学的整体性。就象造房子一样,一砖一瓦层层铺垫,累积厚度和高度。最后展现出来宏伟建筑。这种教学设计适合与学习领域或者教学计划的构建,在一节课中体现并不明显。但通过学生表现出来的素质和体育行为可以看出。然而正是各种评比、展示,让我们忽略了对学生本身发展的评价。螺旋型设计,它的出现不是孤立的,起码具有双螺旋性。教学中教师一层一层解开密码,才会让我们领略其中的道理。平常看课的时候我们仅仅理解为一种教学手段,从而忽略每个教学环节的叠加和延伸。螺旋型设计如果仅仅是“开口(漩涡型)就收不回来,通常它还有一个倒螺旋(喇叭型)跟随。能上这种课出来的一般都“名师”,起码对体育课堂教学能有较高的驾驭能力。这样的课上的好,如行云流水没有痕迹,上的不好就是拖泥带水。这样的教学设计,经常出现在“高水平教练员”(仅是猜测,没有全部考证)身上,他们通常在教学中注重学生重点技术、技能的培养,并且带有周期性的特点。他们的教学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学习的科学性和规律性。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把握有独到的见解和分析。在学生学习水平的研究上有较高的造诣。

谈数学教学方法、数学教学模式、教学设计三者之间的关系??

大黄啊大黄~~~!!!

教学设计说明怎么写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

微课的教学设计包含有哪些要素呢

下列五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任务: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因此,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教学目标x0d教学设计中对于目标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理解,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归宿.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教学目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考虑到.教学策略制定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1、教学组织形式2、教学方法3、学法指导4、教学媒体特别要指出的是,板书作为传统的、常规的媒体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应该有一席之地,而且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设计媒体时千万别忽视了对板书的设计.教学过程众所周知,现代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四个要素组成,教学系统的运动变化表现为教学活动进程(简称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那么怎么样在新课程理念下,把诸因素很好地组合,是教学设计的一大难题.教学设计自我评价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的在于它不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教学设计,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在教学元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有几个优点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有几个优点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基于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设计的焦点在教学上,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uf02a 优点:有利于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监控;有利于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有利于教师教学目标的完成;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uf02a 缺点:1、重教轻学,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容易造成学对教师、对教材、对权威的迷信; uf02a2、使学生缺乏发散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创建。 uf02a 3、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教为主”的局限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经过几十年众多专家的深入研究与发展 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 严密的理论体系 既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以教为主”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的理论基础包括四个组成部分 即系统论 学习理论 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其代表模型有“肯普模型”和“史密斯——雷根模型”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中媒体选择比较简单 只需根据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以及各种媒体的教学特征就可以对媒体形式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顺序的确定则稍微复杂一些 加涅提出了直线式教学顺序布鲁纳提出了螺旋式教学顺序 奥苏贝尔则为确定教学顺序提出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原则 瑞奇鲁斯等人提出了确定教学顺序的精细加工理论其过程分析包括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需要分析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表达 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 “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重视“情境” “协作”在教学中的重要运用 强调发挥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 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其基本原则是:(1)以问题为核心来驱动学习 问题可以是项目 案例或实际生活中的矛盾 (2)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各种教学因素只是作为一种广义的学习环境 来支撑学习者的自主学习 (3)强调情境创设 教学内容必须在真实的情境中展开(4)强调协作学习的重要性 要求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协作学习 (5)强调非量化的整体评价 反对过分细化的标准参照评价(6)要求提供能保证学习任务展开的学习环境——特别是要提供学习资源 认知工具等内容 (7)要重视运用自主学习策略以诱导学习者更好的发挥意义建构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有学习任务设计 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资源设计 提供认知工具自主学习策略设计 管理与帮助设计 总结与强化练习 教学评价 两者的优缺点分别为:“以教为主”教学设计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 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过程 便于师生之间的交流 因而有利于科学知识的传授 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弊病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 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成长 “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由于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 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并要求较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认知探索工具的支持 因而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自主发现 既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这是其突出的优点 但是 由于这种教学设计模式只强调学生的学 往往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另外 由于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 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 可见 这两种教学设计模式都有其优点与不足 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 互相取长补短 优势互补 将可相得益彰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典型模式是以什么为单位进行设计的

Web Quest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一种典型模式。它是一种面向探究的活动,活动中学生们所用到的所有或大部分信息都来自网络。这种活动有以下主要特点:(1)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或问题(可派生出多个具体问题);(2)这类问题可通过寻求信息而得到解答;(3)问题的解答没有唯一性。一个标准的Web Quest教学设计包括介绍、任务、资源、过程描述、学习建议、评价和总结七个部分,各部分的设计要点如下:(1)介绍——简要描述所要“探究”的问题。(2)任务——描述学习者要做的事情。教师要清晰地描述学习者行为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在Web Quest中涉及的“任务”可以是:一系列必须解答或解决的问题;对所创建的事务进行总结;阐明并为自己的立场辩护;具有创意的工作;任何需要学习者对自己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和转化的事情等。(3)资源——提供网上相关站点的链接。教师提供一些有益于学习者完成任务的网址,并且在每一个链接中嵌入对此资源的描述,以便学习者准确地点击所需要的网站。

无论哪种形式的教学设计都包括四个基本要素

无论哪种形式的教学设计,都包括四个基本要素 进行分析,从中总结出教学设计过程的四个基本要素. 认识?要求用具体可观察、可测量的术语精确表述学习目标,这是教学系统设计的一项基本要求. 2.进行任务分析.确定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到教学目标之间所需获得的能力和子能力及其层次关系. 3.选用教学方法.包括教与学的形式、媒体、活动等方面的选择与设计. 4.开展教学评价.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并为修正教学系统设计提供实际依据. 上述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的其他环节都是在这四个基本 要素的构架上建立起来的.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模式”是对理论的一种简洁的再现.不论哪一种教学设计模式, 都包含有下列四个基本要素. (1)教学对象 教学系统的服务对象是学习者.为了作好教学工作,必须认真分析、 了解学习者的情况,掌握他们的一般特征和初始能力,这是做好教 学设计的基础. (2)教学目标 度和情感,用可观察、可测定的行为术语精确表达出来.同时,也 要尽可能地表明学习者内部心理的变化. (3)教学策略 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模式、程序、方法、组织 形式和对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的总体考虑. (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三部分,它的 目的是为了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从而作为修正设计的依据. 对象、目标、策略和评价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 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教学设计模式与教学模式有何不同?

包含三个要点:(1)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模式是对教学系统设计实践的再现;(2)它是理论性的,代表着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内容;(3)它是简约的形式,是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简约体现。

安德鲁斯和古德森的教学设计有几个模式

  首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总感到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对教学的指导作用没有达到我们预想的效果,甚至理论与实践脱节,或者说实践已向指导的理论提出了挑战。  第二,系统理论是一种封闭式的理论,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开放过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静态设计,以静对动,以不变应万变,是不是系统理论下的教学过程设计已显得力不从心。  第三,从传统的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来看,我们认为还是以“教”为中心,甚至以“教师”为中心的色彩比较浓厚。随着认知建构主义的理论指导,现在发展趋势已从单纯的校园教育转向打破传统校园界线的开放式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从应试教育转向以提高学习者自身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从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向以探索、发现、协作、解决问题为主的创新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为大家共识,显然传统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已经显得捉襟见肘。

中学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指导案的目录

第1章 中学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 11.1 中学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概述 11.1.1 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涵义 11.1.2 中学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21.2 中学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模式 31.2.1 常规型教学设计模式 41.2.2 探究型教学设计模式 7第2章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132.1 初中一年级第二册 132.1.1 常规型教学案例——《爱莲说》 132.2 初中二年级第一册 192.2.1 常规型教学案例——《色彩》 192.2.2 常规型教学案例——《乡愁》 262.2.3 探究型教学案例——《记承天寺夜游》 312.2.4 探究型教学案例——《公输》 382.3 初中二年级第二册 432.3.1 常规型教学案例——《食物从何处来》 432.4 初中三年级第一册 512.4.1 探究型教学案例——《想和做》 512.4.2 常规型教学案例——《关雎》 572.4.3 常规型教学方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12.4.4 常规型教学案例——《醉翁亭记》 68第3章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753.1 高中一年级第一册 753.1.1 常规型教学案例——《荷塘月色》 753.1.2 探究型教学案例——《胡同文化》 823.1.3 探究型教学案例——《我有一个梦想》 923.2 高中一年级第二册 973.2.1 常规型教学案例——《<宽容>序言》 973.3 高中二年级第一册 1043.3.1 常规型教学案例——《沁园春·长沙》 1043.3.2 常规型教学案例——《扬州慢》 1113.3.3 探究型教学案例——《念奴娇·赤壁怀古》 1193.3.4 常规型教学案例——《前赤壁赋》 1273.4 高中二年级第二册 1333.4.1 常规型教学案例——《林黛玉进贾府》 1333.4.2 探究型教学案例——《<雷雨>节选》 142第4章 语文教学课件设计和制作  1534.1 课件设计和制作概述 1534.1.1 教学课件的特性和原则 1534.1.2 教学课件制作的一般流程 1554.2 脚本编写 1574.2.1 A类脚本编写 1584.2.2 B类脚本编写 1634.3 语文课件制作 1654.3.1 PowerPoint课件制作 1654.3.2 Authorware课件制作 1914.3.3 网页课件制作 2104.3.4 Flash课件制作 226第5章 语文课程资源获取 2535.1 IE浏览器 2535.2 语文课程资源搜索 2555.2.1 语文网站搜索 2565.2.2 语文教案搜索 2585.2.3 语文课件搜索 2615.2.4 常见网站上的搜索 2655.2.5 搜索引擎使用指导 2665.3 语文课程论坛资源 2695.3.1 语文课程常用论坛 2695.3.2 论坛使用指导 2705.4 其他获取资源途径 2725.4.1 数字图书馆 2725.4.2 数据库镜像站点 2765.4.3 校园网资源 2775.4.4 各类教育资源网 2785.4.5 各类教育资源库 280第6章 语文课程资源下载与保存 2816.1 IE浏览器中资源保存 2816.1.1 保存网页 2816.1.2 保存文字 2826.1.3 保存图片 2836.1.4 单击下载 2836.2 使用FTP(文件传输协议)下载资源 2856.2.1 FTP搜索 2856.2.2 登录FTP 2876.2.3 选择文件下载 2876.3 常用下载软件 2886.3.1 网络蚂蚁 2886.3.2 网际快车 296第7章 语文课程资源管理 3017.1 网络资源管理 3017.1.1 添加网络资源 3027.1.2 整理网络资源 3037.2 本机资源管理 3067.2.1 整理本机资源 3067.2.2 查找本机资源 307附录 浅谈信息化教学设计 313

教学设计的目标模式是螺旋型吗

教学设计的目标模式是渐进式由低向高进行。不完全是螺族型教学。

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为什么不要修改

内容丰富,知识多。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是内容丰富,知识多,才不要修改。“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简称“双主”模式)是何克抗教授在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动机理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什么是数学教学模式?什么是数学教学设计

你好: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在大量教学实践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主题形成的稳定、简明的教学框架及其具体可作的实践活动方式。教学设计包括教案、学案、评方式,甚至学生问题的创设、教具的应用等,所有的与教学设计有关的内容都是教案设计。所以,教学设计是一个泛化的概念,不是指的一个具体的东西。我知道所以你知道!

教学设计特色怎么写

问题一:教案中的设计特色写什么 众所周知,现代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四个要素组成,教学系统的运动变化表现为教学活动进程(简称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那么怎么样在新课程理念下,把诸因素很好地组合,是教学设计的一大难题。 问题二:怎么写好教学设计 不少青年教师考编或者参加职称评聘,总是对教学设计该写些什么才能获取高分产生疑惑,因此,选择本文,以供参考。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模式”是对理论的一种简洁的再现。不论哪一种教学设计模式,都包含有下列五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一)教学任务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因此,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二)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中对于目标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理解,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归宿。 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教师与学生。 教学目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考虑到。 (三)教学策略制定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 1.教学组织形式。2.教学方法。3.学法指导 。4.教学媒体 特别要指出的是,板书作为传统的、常规的媒体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应该有一席之地,而且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设计媒体时千万别忽视了对板书的设计。 (四)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现代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四个要素组成,教学系统的运动变化表现为教学活动进程(简称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那么怎么样在新课程理念下,把诸因素很好地组合,是教学设计的一大难题。 (五)教学设计自我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的在于它不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教学设计,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在教学元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 二、教学设计书写 1.书写内容及步骤 (1)教学设计说明:写出本教学设计意图和整体思路(突出新课程特点); (2)教学分析:包括教学内容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教学策略(或学法指导):选用的教弧方法,教学手段,媒体及板书设计;(5)教学过程;(6)教学反思、评价。 2.书写说明 (1)书写的形式。书写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表格的,也可以将文本和表格二者结合。......>> 问题三:教学设计说明怎么写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 问题四:怎么写教案的设计理念 目标正确就是指制定的教学目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终极回宿。如何制定出一个具体明确又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呢?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数学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出本节课的教学计划:要使学生把握哪些知识、形成什么样的技能技巧、达到什么样的熟练程度、会用哪些方法解题等,这就是双基目标。其次是考虑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思维能力,这是思维能力的目标。再次是想一想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哪些思想教育,培养哪些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渗透思想教育的要求。最后是考虑哪些地方可以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创新教育的要求,这也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目标。 问题五:教学设计怎么写 不少青年教师考编或者参加职称评聘,总是对教学设计该写些什么才能获取高分产生疑惑,因此,选择本文,以供参考。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模式”是对理论的一种简洁的再现。不论哪一种教学设计模式,都包含有下列五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一)教学任务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因此,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二)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中对于目标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理解,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归宿。 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教师与学生。 教学目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考虑到。 (三)教学策略制定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 1.教学组织形式。2.教学方法。3.学法指导 。4.教学媒体 特别要指出的是,板书作为传统的、常规的媒体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应该有一席之地,而且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设计媒体时千万别忽视了对板书的设计。 (四)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现代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四个要素组成,教学系统的运动变化表现为教学活动进程(简称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那么怎么样在新课程理念下,把诸因素很好地组合,是教学设计的一大难题。 (五)教学设计自我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的在于它不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教学设计,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在教学元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 二、教学设计书写 1.书写内容及步骤 (1)教学设计说明:写出本教学设计意图和整体思路(突出新课程特点); (2)教学分析:包括教学内容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教学策略(或学法指导):选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媒体及板书设计;(5)教学过程;(6)教学反思、评价。 2.书写说明 (1)书写的形式。书写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表格的,也可以将文本和表格二者结合。 一般文本形式可以比较充分地表达思想和具体的内容,信息量大,但不宜直观地反映教学结构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表格形式能够比较简洁、综合体现教学环节教、学诸因素的整合......>> 问题六:教学设计说明怎么写 我不会 问题七:教学设计思路一般怎么写 列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然后确定流程:导入,教学环节,小结。 问题八:教学设计怎么写 1.教学目标;2教学重点、难点;3教具;4教法、学法;5教学过程;6板书设计;7教后记, 在前面也可加上教学内容,学情分析等。重点是2--6。 问题九:小学语文优质教案的推荐理由怎么写 主要说说教案的特色,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教学设计从学情出发,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等! 问题十:“课程教学设计特色描述“怎么描述 课程教学设计特色描述“怎么描述 教师教学的心态,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它是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反映,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要保持教学是最佳的心理状态,首先,课前准备要充分。课前应认真仔细地做好准备工作,特别是对教案要胸有成竹,教学各主要环节能历历在目,做到教学过程清新、结构合理、方法恰当、内容适度,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

不同的教学设计理论或模式产生不同风格的教学计划。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能出现(  )的课堂。

【答案】:D建构主义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重点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而不是知识的传授与灌输。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民主型的课堂。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式有哪些分别有什么特点

一、课题的提出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已在神州遍地开花,教师们通过培训、学习与交流,学生观、教育观有了很大的改进,从心理上接受了新课改,但是许多老师回到课堂教学中难以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实际的课堂教学行为,只好用回自己原来的一套。有的教师虽然尝试着用新课标的教育理念,但一阶段后发现教学效果不理想,甚至觉得不如以前。教师也普遍反映新课程与老教材比自由度较大,在教学内容的划分,练习题的搭配等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完全由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练习题,教师觉得难以准确把握。分析原因,我们觉得关键是缺少与新课改理念相匹配的新的课堂教学操作程序和教学模式。也就是说,教师没有掌握一种科学的教学设计方法,不能系统地对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进行规划与实施,这使他们即使有了好的教育理念,也不知如何有效地付之行动。教师备课、讲课时往往只凭经验,这使教师们常常感到盲目无助、顾此失彼;有些教师甚至只是不加思考地照搬教参,很少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这样,使教学质量过分地依赖于教师的个人天赋、经验的积累和敬业精神,而达不到大范围内的质量稳定性和普遍性。本课题试着把教学成功的基础建立在教师教学工作的规范化、有序化和技术化之上。通过系统设计教学的理论指导,能够指导帮助教师目标更明确(知道要做什么)、程序更清晰(知道应怎样去做)、针对性更强(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和灵活性更大(知道在什么样的具体情况下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然后根据系统分析的结果,选择与教学任务相匹配的教学策略即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使教师的教学程序化、规范化、技术化、模式化,促使教师的专业成长。二、课题设立背景系统设计教学在国外的发展高潮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其主要标志有:(1)出现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教学设计流派或理论。至80年代中期,在美国形成的有重要影响的教学设计理论或流派有:·加涅和布里格斯(Gagne,R.M.&Briggs,L.J.)提出的“学习条件论”等等。(2)出版了一批系统成熟的教科书和专著。·加涅、布里格斯和韦杰(Wager,W.W.)编著 《教学设计原理》,加涅的另外几本有影响的著作是《学习的条件》、《教学的学习要义》。·迪克和加里(Dick,W & Cariy,L.)编著的《系统化设计教学》。(3)国内出版了一批比较系统成熟的专著。盛群力主编《现代教学设计论》,浙江教育出版社;盛群力、褚献华编译《现代教学设计应用模式》;皮连生主编《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 高等教育出版社等。(4)国内出版的教学模式著作高文著《教学模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皮连生主编《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在这些理论专著中以加涅倡导的理论给第一线教师的影响最大,他倡导学习结果分类,教学九大步骤,学习过程模式,学习层级观等都是20世纪系统设计教学的最重要成果。浙江大学教育系盛群力教授在研究了国外的教学设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我国实际教学的教学设计理念,他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六大步骤。他从系统化的角度指导教师设计教学,帮助教师系统考虑教学的各种因素,使之优化组合。高文著《教学模式论》论述了近十种教学模式,针对各种教学任务和教学情境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他的理论正好弥补了教学设计理论中教学策略薄弱的弱点。以上这些教学设计流派、专著和教学模式专著,给本次研究垫定了理论基础。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侧重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求和决策过程,是一种以系统方法为基础的问题——解决式的操作方法。三、课题界说(一)教学设计的概念分析 当前我国学者普遍认可的教学设计概念的定义是:“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评价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即强调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包括如何进行任务分析、如何编写目标、如何选择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如何编制标准参照测试等。(二)教学设计的学科性质分析 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对象不是教学系统的性质,而是教学系统的设计方法;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对象也不是教学规律,而是如何使实际教学更符合教学规律的方法。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寻找解决方法的方法。因此教学设计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同时,教学设计也是一门设计科学,设计的本质在与决策、问题求解和创造,因此它的发展植根于教学的设计实践领域。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式有哪些分别有什么特点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式有:  一、“引导——发现”模式  这种模式是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  将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与合作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种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引导——发现”模式的教学结构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猜测——推理验证——得到结论。(例: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二、“活动——参与”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通过动手探索,参与实践,密切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掌握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和数学建模方法,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内容是丰富多彩的,部分数学活动既可在课内进行又可以在课外进行,像问题解决、数学游戏、数学实验。一般来说,课外活动更重视培养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学习内容受课本的约束也很少。  “活动——参与”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数学调查;②数学实验;③测量活动;④模型制作;⑤数学游戏;⑥问题解决。  这种模式的教学目标是:积极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进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该模式一般的教学结构是:创设问题情境——实践活动——合作交流——总结。(例:用正多边形拼地板)  三、“讨论——交流”模式  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有助于学生合作学习,因此也是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模式。  这一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培养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协作能力。它的特点是,对学习内容通过问题串形式开展讨论,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通过讨论,交流思想,探究结论,掌握知识和技能。  “讨论——交流”模式一般的教学结构是:提出问题——课堂讨论——交流反馈——小结。(例:完全平方公式)  四、“自学——辅导”模式  “ 自学——辅导”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下进行自学、自练和自改作业,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学生通过自学,进行探索、研究,老师则通过给出自学提纲,提供一定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问题的线索,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它的特点是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较强,有利于学生在自学中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  “自学——辅导”模式一般的教学结构是:提出要求——自学——提问——讨论交流——讲解——练习。  以上四个教学模式是数学新课程所提倡的主要教学模式。同时,我们认为传统的“讲解——传授”模式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也并未被抛弃,只不过是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改革其中的一些陈旧的作法而不是对其全盘否定。  五、“讲解——传授”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的系统讲解为主脉,教师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促使学生进行积极思考。这种教学模式主要用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它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和形成熟练技能。  “讲解——传授”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凯洛夫教学思想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学习”的理论。  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迅速系统地掌握较多的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采用这种模式最需要关注的是:学生必须有进行对学习材料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与新知识产生联系。  以上几种常见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在选择教学模式时,要明确三点:  1. 最有效的学习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2. 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学生接受式学习与发展式学习互相补充、合理结合;  3. 数学教学模式不能机械的截然划分,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几种模式可以进行相互渗透与综合。  每一位教师都应认识到,没有可适用于各种情况的教学模式,也没有所谓最好的教学模式。对某一种教学目标、某一类数学教学内容、某一个班学生不一定只有一种教学模式,有多种模式可以选用。我们必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的特点等诸多方面来考虑,灵活地进行选择与组合,这样才能实现最佳的教学过程。

数学教学模式与数学教学设计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在大量教学实践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主题形成的稳定、简明的教学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教学设计包括教案、学案、评价方式,甚至学生问题的创设、教具的应用等,所有的与教学设计有关的内容都是教案设计。所以,教学设计是一个泛化的概念,不是指的一个具体的东西。
 首页 上一页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