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阅读 / 问答 / 标签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篇 教学设计对于教师来说一定不陌生,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二、教学重难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四、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2.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3.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五)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多位数减法连续退位的算理,能熟练使用此算理正确计算被减数中间有0或末尾两位都是0的多位数减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发现被减数中间位置有0的多位数减法运算的算理的过程,感受由猜想到验证的数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收获通过合作与探究自主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就感,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被减数中间有0或末尾两位都是0的多位数减法的算理 难点:被减数中间有0或末尾两位都是0的多位数减法的算理、多位数减法的验证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同学们昨天晚上都看浙江卫视的《跑男》了么?大家最喜欢哪位明星呢? 老师昨天在网上看到了喜欢他们的观众人数。其中,喜欢邓超的有413人,喜欢Baby的有379人,喜欢李晨的有158人。你们能快速帮老师算出来喜欢Baby的人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个么?喜欢邓超的人又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呢? 师生互动:同学们可能较快算出379-158=221,413-158=225的结果,在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多位数减法中的不退位减及退位减。 提问1:哪位同学能站起来说一下221是如何得出的么? 提问2:哪位同学能说一下225又是怎么算的呢? 2、提出原理 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下几种特别的多位数减法(板书多位数减法) 老师还看到,喜欢陈赫的人有403人,大家能用同样的办法告诉老师喜欢陈赫的人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呢?同学们前后四人结为一组一起来讨论一下,3分钟过后老师请小组代表上台发言。 提问1:老师看到有的小组在讨论时按照原来的方法,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向前退一当十时遇到了困难。3不够减向前退1时,发现十位是0,没法退了,那怎么办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十位是0没法退1当10时,再继续向前一位退1当10,此时十位变成了10,拿去1给个位,个位变成了13,13减8余5,十位剩9,减5余4,百位退1后剩3,减1余2,所以403-158=245。 追问1:哪位同学能说一下403-158在计算时和我们前面学习到的多位数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得出,在被减数中间有0时,个位不够减应该连续向前退1进行两次。 追问2:同学们能否用学习过的方法来检验一下我们的结果是否正确呢? 预设一:158+245=403 预设二:403-245=158 3、讲解原理 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下,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连续退位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得出在被减数中间有0时需要连续退位。 4、应用原理 提问:现在老师还知道喜欢祖蓝的人最多了,总共有500人,大家能快速算出喜欢祖蓝的人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么? 追问:哪位同学能说一下他发现了什么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得出被减数末尾两位都为0时,也是需要连续退位的。 5、小结作业 提问:同学们通过本节课都学到了哪些有用的知识呢? 作业:同学们课下自己编一道中间有0的被减数的减法题目,回家考考我们的爸爸妈妈,看看他们是否和我们一样聪明呢?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3 [教材简解] 教材中,例题重点描述的是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让学生利用数数、几十多来比较相应数的大小,在“试一试”中再利用比较计数器所表示数的大小,揭示了其他两种情况: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接着在“想想做做”中,直接比较数的大小。这样由具体到抽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学会比较10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比较能力。 3、创新目标: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 4、德育目标: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比、怎样想的,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认识。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设计理念] 本节课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教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实际情境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同时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设计思路] 在教学设计上以为学生提供现实而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为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抓住“位数”和“数位”的排列顺序进行比较数的大小。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谈话导入法和和引导发现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观察、思考、讨论、练习相结合,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辅助验证,帮助学生获取有关数比较的方法,真正做到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了解家人的年龄,谁来汇报一下?(指名说) 2、刚才__×小朋友说他爸爸是36岁,爷爷是63岁,那么你们知道谁的年龄1大吗? 3、要比较年龄的大小也就是比较数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层次一: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1)将数按数位分类 多媒体展示:学生口答,教师课件展示 (2)比大小 多媒体显示: 一位数和两位数比大小,学生口答,教师多媒体展示 多媒体显示: (3)练习并小结: 课件出示题目,指明学生口答,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层次二:例题,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1)、出示多媒体主题图 教师讲述故事: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潮水退去以后,沙滩上露出了美丽的贝壳。一会儿,小松鼠、大白兔都捡了一篮贝壳。小松鼠数了数说:“我捡了38个贝壳。”大白兔数了数说:“我捡了46个。”小松鼠说:“我捡得多。”大白兔说:“我捡得多。”到底谁捡得多呢?你能给他们当一下裁判吗? 2、小松鼠、大白兔到底谁捡得多呢?为什么?请你把想法告诉你同桌的小朋友。 3、全班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表扬说得对的小朋友。 4、指出:比较两个小动物谁捡得多,也就是比较38与46的大小。(板书:46○38)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多种方法。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可以用学过的数学符号表示,谁来写一写? 5、指名板书后读一读。 6、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层次三: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1、多媒体显示63○68: 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3大。 2、试一试(出示计数器) (1)看着计数器把数写出来。(53、56;100、98) (2)这两组数我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学生在书上完成) (3)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小结学生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 三、组织练习,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2、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 (1)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个位是6的两位数,比一比哪个,哪个最小,去掉重复的,排一排。说说个位上是6的两位数一共有几个?是哪几个? (2)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十位上是6的两位数,比比哪个,哪个最小? 3、“想想做做”第5题 (1)看图,兔妈妈给小兔照了3张照片: 猜猜各是什么季节?各个季节的温度也不同,看了计温的温度计,老师写出了3个表示气温的数:2度、20度、35度。 (2)你能用符号表示3个数的大小关系吗? 4、“想想做做”第6题: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5、写数游戏:学生随意写一个数。 (1)以小组为单位从小到大排一排。 (2)比30大比60小的数站起来排队。 (3)个位是7的数站起来排队。 (4)大于60的数站起来排队。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4 《搭配中的学问》: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数学上册第26-2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有顺序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探索规律。 2、方法过程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中事物搭配规律和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体验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有序思考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并归纳出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会解决实际问题。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今天有许多位老师来到了我们教室和大家一起上课,我想用握手的方式对他们表示欢迎,谁愿意帮老师想想办法,怎样握手才能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呢? 2、揭示课题。 师:下面我们就用这中有序的、不重复、不遗漏的思考办法来学习新课——“搭配中的学问”。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笑笑的生日 1、穿衣搭配:一件T恤,一条牛仔裤,一条休闲裤,如何搭配出一套衣服?有几种搭配方法? 2、早餐搭配: 饮料:牛奶豆浆 早点:面包油条 饮料和早点各选一份,有几种搭配办法?先自己想想,然后四人一小组交流。 汇报。板书搭配方法,强调有序搭配。启发说出不同的方法。 3、去动物园的路线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汇报,再次强调有序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4、照相的搭配。 5、找搭配的规律。 6、师小结。 三、巩固练习 1、石头、剪子、布的。游戏。 2、猜电话号码。 四、总结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学生借助观察年历卡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有关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各多少天,平年、闰年的天数,掌握判断闰年的方法。 2、能与生活联系起来,熟练地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二)能力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时间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培养学生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结合有关时间给学生以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其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记住各月的天数及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具准备: 年历卡及表格,课件 导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从一年级入学到现在,你们在这所学校上学大约多长时间了?那你们记得大约有多少个月吗?你们知道大约有多少天了吗? 2、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时间单位年、月、日。现在,老师和同学们一同努力来探究年、月、日的知识。 3、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教师板书相关内容。 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集中反馈解决问题 (一)总结年、月、日的有关结论 1、从20__年到20__年,在这近三年的小学生活中,我们每天、每月、每年都在快乐地成长,都在收获知识。让我们一起看看我们走过的那些快乐的日子。愿不愿意把这些快乐的日子数一数记录下来呢?请同学们拿出20_—20__年的年历卡,把这三年1—12月份的天数填在表中,并计算出你喜欢的一个年份的全年的天数。怎样做既节省时间又高效呢?谁有好主意? 2、两人合作,全班汇报填写情况。 3、仔细观察表一,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给同桌同学。 3、汇报发现,教师相机板书。介绍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4、这么多月份,很容易把天数记混,怎么记住每个月的天数,谁有什么好办法?全班交流。 5、练习:儿童节、国庆节所在的月份是大月还是小月? (二)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1、计算20__---20__年三年的天数,发现天数不同的原因在2月份。查阅1997—20__年2月份的天数填表二。仔细观察表二,从表中记录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说给你的小组同学听。 2、汇报。 3、根据所学知识判断20__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4、出示资料,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解释与应用 1、判断下面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19__年19__年2400年1800年 2、思维训练 小明过了4个生日,他今年可能几岁?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说点什么? 五、作业布置 解答我们在这所学校学习了多少个月,多少天的问题,并写在数学日记中,也可以写一写其他与数学有关的事情。 六、板书设计:年月日 大月(31天):1、3、5、7、8、10、12 小月(30天):4、6、9、11 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七.附件如下: 表一:20__年至20__年各月份的天数记录表。 更多的收获。 表二:1997---20__年2月份的天数记录表 识,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吧! 仔细观察表二,你一定可以有新的发现、收获新的知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力求体现以下教学理念: 一、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观察比较 二、注重学生学习的实效性——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设计开放性的练习题 《年月日》教学教学反思 两次教学《年月日》,相同的教学内容,但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亦不相同。根据两次课堂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认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教学中这些方面需要改进: 一、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及时调控课堂,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控课堂教学,严格把握好教学时间,在教学重点、难点处,要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在重点、难点处给予点拨、引导,但教师不能引导过多,适可而止。 二、重合作过程也要重合作后的结果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思考后,合作交流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予以点拨,交流后有所收获,注重交流后得到的结论。 三、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思考 在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时间思考,不能提出问题后就急于找同学回答,这时回答问题的同学都是反应较快的同学,要注重学生的不同差异,面向全体同学。 四、习题训练量不足 要想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要加强练习题的训练,设计不同梯度的练习题,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以深化。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经历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并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2、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体验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新铅笔、米尺、数学课本、文具盒、1米多长的绳子。 一、创设情境 1、师生利用课前共同准备的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小组中各物品的长度。 2、指导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绳子的长度。 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会随机比较、选择用哪些测量工具比较合适。(主要是直尺或米尺) 3、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度。 二、体验探究 1、认识米,、知道1米有多长。 2、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3、学生在观察、交流过程中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归纳:100厘米=1米 1米=100厘米 1m=100cm 4、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找出几种长度是1米的物品。 三、实践应用 1、1米大约等于几枝铅笔的长度? 2、学生自主量一量教室中比较大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完成测量活动。 3、出示书中5页练习题。 4、课外小作业:让学生回家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 让学生自己操作既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为后面的测量做好铺垫,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通过动手操作亲自感知,从实践中总结出“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做单位”。 对1米多长的绳子的测量以及1米20厘米的书写既是对用米做单位的再次体验,又为后面的练习做好了铺垫。 让学生以一把米尺为准,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这种徒手做动作既使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的活动,又是让学生再次体验,从而建立1米有多长的空间观念。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7 教学目的: 1、通过买书这一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胡计算方法。 2、使学生初步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胡估算能力与求异思维。 教学准备: CAI课件,学生自备学具。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小朋友们你们去过书店吗?今天啊,淘气在动物王国的快乐书店开开张了,老板淘气进了不少的新书,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出示挂图课本主题画:书架上层依此放好28本《汪汪乐园》,4本《海底世界》。) 2、提问:快乐书店都进了什么新书呢?你能向老板淘气提出问题吗? 3、学生讨论,互相提问。指名学生就刚才的主题画提出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棒,老师能提出一个问题吗?《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一共有多少本? 2、学生列出算式,老师在黑板上板书:28+4= 3、师:这个算式可真难,是我们以前都没有看见过的,你们有信心把算式的答案给算出来吗?现在就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小棒,纸,还有笔开动我们的脑筋来打败这个难题。 4、分小组讨论,研究算法。 5、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老师有选择性地板书。比如: (1)摆小棒 (2)28+2=3030+2=32 (3)8+4=1220+12= (4)用竖式计算: 28 +4 32 (当学生想出办法用竖式计算时,教师及时进行指导。) 师:这个小组可真棒,想出了用我们刚学过的新知识:列竖式来进行计算,谁来说一说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数位要对齐)。刚才我们发现写算式的时候个位上加起来等于12,那那个十位上的1我们把它写到哪里去呢?我们把它先写到横线的上面,算十位的时候再把它给加进去。 6、尝试练习。 师:小朋友们聪明了,为了难住大家,淘气又买来了好多书(继续图片出示7本《淘气历险记》,16本《咪咪学校》。) 提问:你能算出下层共有多少本书吗?你是怎么计算的呢?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三、巩固应用 1、找书游戏。 (1)把剪好的书模型贴在黑板上,书上写有得数。 (2)发计算卡片给部分学生,自己上台找书。 (3)其余小朋友观察他们的书找对了吗? (4)讲评。 2、师:淘气看小朋友们这么聪明,很喜欢同学们,于是他请来了他的小牛售书员。(CAI出示课件,图片出示四种书的价钱。)你们想买书吗?看看小牛怎么说。 动画小牛提问:你最想买哪两种书?需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在本子上列出算式算出答案。指名告诉老师你用了多少钱。 3、师:同学们买书买得可真好,啊?那边有个小男孩碰到难题了,我们去帮帮他好吗? 动画小男孩提问:我有30元钱,可以买哪些书? 让学生先估算,再列算式计算,然后进行讨论和交流。 4、套圈游戏: 淘气套中了42分,你能说说他都套中了哪些小动物吗?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关于小学数学设计教案该怎么写?请看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阅。更多资讯尽在教学设计栏目!   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之数一数   课题:数一数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在计数物品数量的活动中,初步了解学生对数数的理解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基本方法。   2. 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的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3. 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并逐步养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数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数出图中事物的个数。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情境图、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已经是小学生了。在今后的日子里你们要和老师一起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好多问题呢!大家有信心学好数学吗?   教师:学习数学首先要会数数,你会数数吗?那你能从1数到10吗?数数看。   (二)探索新知   1. 激发观察兴趣   教师(多媒体课件显示):这是一所漂亮的小学校。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大家来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自己先看一看。   教师:把你看到的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教师:谁来说一说这幅图上都有些什么?还有什么?   2. 引导学生逐一数出数量是1~10的人和物   教师:大家都会数啊!真不错!我们能不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先数数目比较小的,再数数目比较大的?   教师在学生随意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数目从小到大的顺序数出图中的事物个数。   (1)数出数量是“1”的事物。   教师:同学们仔细看看,这里有几面国旗?( 配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一面国旗图并加上圈。)   教师:一面国旗,就可以用数字“1”表示。( 同时在图右边对应贴出数字卡片“1”。)   教师:同学们再找一找,图中还有什么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一位老师、一栋教学楼、一个足球……)   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出示相应的图片,并告诉学生,它们都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注意此时要帮助学生梳理语言,培养学生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2)数出其他数量的事物。   教师:同学们再数数看,数量是“2”的东西都有什么呢?( 配合学生的回答,依次贴出教科书4~5页上的各图片及对应的数字卡片。)   数数量是3以上的人或物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知道其数量的。学生可能会回答“看出来的”或“数出来的”。教师可以让数出来的学生到前面给大家数数看。数完后,可以让全班同学发表意见,说说他数得对不对。   教师:同学们,你们发现这样数有什么好处吗?   教师:如果以后让你数数,你打算怎么数?(适时渗透小学生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3. 认读1~10各数   (1)教师领读各数,同桌互相读一读。   (2)教师打乱顺序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认读。(为了了解学生认识这10个数的实际情况,教师还可安排一些游戏:如接龙数数游戏、跳数10个数等。)   4. 数身边的数   教师: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都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周围或生活中有没有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的事物呢?   学生不会说的话教师启发:数教室里的数(如教室里有几扇门?几扇窗?几盏灯?铅笔盒里有几支铅笔?一行有几个课桌……);数自己身上的数(如你有几只手?你有几只眼睛……)。   5. 课后延伸   教师:下课后数一数校园里的事物,看看有多少。放学后,再数数路上看到的或回家后家里的一些事物,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老师或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三)全课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数了漂亮的小学校里的人呀、花呀、树呀、鸽子呀等好多东西,还数了教室里的门和窗等。希望同学们做一个善于观察的好孩子。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第一册第14—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直观观察物体的基础上认识1—5各个数字。   2、培养学生数字的形成概念,理解1—5的实际数量。   3、培养学生初步了解1—5的数序。并能正确读写1—5各数学。   4、利用“野生动物”图,初步培养学生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受到保护自然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结合实际认识每个数的实际数量及正确规范地书写1—5各数。   教学难点:   认识数字的实际数量表示意义。   教具与学具:   电脑,各种动物图片、及小棒、计算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教学   教学构思:   通过课前谈话导入新课能够生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够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精神,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开拓学生学习思路。   1、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游动物园?喜不喜欢?(喜欢)   (接着电脑出示挂图)   师:同学们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谁能把整幅图意说一说?   生:这幅图画的是老师带学生去游动物园。   师:那么动物园里有些什么动物?除了动物以外还有什么?   请同学们从上到下,从左往右,从近到远逐一观察   2、分小组讨论:每4个人分一小组进行讨论。(5分钟后汇报)让他们大胆发现、探讨。   3、结束讨论,引导学生作全面回答。   师:图上有些什么动物?各几只?   生:图上有1头大象,有2头牛,有3只长颈鹿,有3匹马,有4只小鸟。   师:图上1头大象,2头牛,3匹马,3只长颈鹿,4只小鸟各用表示?谁能用手指指给老师看?   生:1头大象指1个手指,2头牛指2个手指。3匹马指3个手指,4只小鸟指4个手指。   师:图上除了动物园里面动物外,还有什么东西?   生:天空上飘着4朵白云,挂着一个太阳。   地面上有2棵树、5朵红花、4个小朋友和1位老师一共5个人。   4、结合学生不同回答,教师逐步提问题   师:刚才图上所出现动物的只数,天空上白云,地上花朵及人,各用什么数字表示?   生:各用“1 2 3 4 5这些数学表示的。   5、引导学生结合图幅选出与图片及数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发现贴在黑板上的图片及数字卡片是否有杂乱,需用什么方法整理,根据整理的结果,启发学生思考:你们发现这些数字有什么规律吗?   6、分小组讨论后,引导学生自由回答。   生:从小到大排:1、2、3、4、5 5前面有1、2、3、4 4个数。从大到小排:5、4、3、2、1 和3相邻两个数是2和4等等。1后面有2、3、4、5 4个数   师:你回答真棒,很有想象力,是个聪明的孩子。   7、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概括数字卡片多少让学生动手摆小棒,(例如:卡片是 , 让学生摆出4根小棒)进一步了解各数字表示的意义。   (教师巡视,摆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8、指导书写   设置好田字格,指导学生写数字。   (教师及时表扬会写的同学,对于格式错的进行指导。)   9、总结过程   指导学生自己总结,教师给予指导。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①今天我们学习1、2、3、4、5 5个数字。②也学习它们的顺序和5个数字的表示意义。③学习5个数字书写。   师:你们回答的真棒!棒极了!   二、巩固训练:   (1、设置数字迷宫 2、设置游戏情景 3、选择题)   教学构思:通过设置数字迷宫,游戏情景,选择题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听、说、动的训练。   1、设置数字迷宫,进行学习巩固。(出示打乱卡片)   ①提问题:你们看到什么?请你们找出本课学习的数字。再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②请同学们在排列好数字下面相应拨出计数器上珠子各几颗。   ③同学们进行比较总结。   2、设置游戏情景,切入学习兴趣。   ①老师报数,学生摆出数字卡片,再让他们进行不同顺序排列。   ②进行说、摆、看的训练。   例如:一个同学说数字了,另一个同学摆出表示3的物体,同时拿出3的数字卡片。   3、选择题   看下面各图,选出与图相应的数字在前面圆圈涂上颜色。   4只小鸟 01   02   05   04   03   04   01   02   04   01   05   03   三、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教学《1-5的认识》这节课中,主要是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本节课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让学生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学生们一开始便情绪高涨。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争着抢着回答问题,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愿望。在游览动物园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说说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数一数喜欢的小动物的个数,最后用相同个数的小圆片表示出来。通过创设的情景和摆圆片的操作过程,巩固了学生认识数1--5这一知识点。   新授知识中,主要通过四个环节来进行:分别是摆一摆、拨一拨、写一写、说一说。摆一摆,采用同桌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根据所摆图片的个数从学具卡片里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或根据数字卡片摆出相应的圆片个数,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并且由组内同学相互评价摆的是否正确。拨一拨,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器,知道在计数器上依次从1拨到5,每拨一次,珠子的个数就增加1个,可以使学生感知1—5各数的联系,体会这五个数的数序排列。写一写,先由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再让学生自己试一试,把这些数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从1写到5。写完后小组内的小朋友相互评价,师生互评。说一说,让学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1-5这几个数字?让大家深深体会到数字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现了数字的意义。   最后设计了多种多样的练习和游戏,使学生加深了对1—5各数的认识,把数学与活动密切联系。例如:设置进行“说、摆、看”的训练这一题,充分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意识和合作精神。从而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这些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上过于死板、不灵活。   比如,讲1—5各数的认识时,采取的是让学生在图中找一找哪动物的数量可以用数字1—5各数表示。学生都很容易地能从图中找到,并能说出,然后再到现实生活中找一找这些数,这一过程1、2、3都教完了,到4、5时就没必要再重复了,可以直接写出了。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不会使孩子产生厌烦的感觉。   2、在教学形式上,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体现学生探究合作意识,没有达到让学生在做中学的气氛。   比如,让学生拿小棒表示1—5各数的数量,由于把时间都浪费在从现实生活中找可以用1—5各数表示物体数的活动上,所以学生动手摆小棒时所用的时间就显得很紧,学生摆得不成功,教师也没有时间去指导,这样就导致学生探究合作的过程很失败。   3、我个人在授课时,教态过于严肃,语速过快。   低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刚刚从幼儿园步入校门,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老师的教态要和蔼可亲,面带微笑,要尽量用接近他们的生活的语言、行动来传授知识,这样他们就会乐于接受你,接受你的同时,也就接受了你教授的内容,这样他们就会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他们就会学的快,学得通,学得懂。如果教师过于严肃,孩子就会感到紧张、害怕,那他们对所学的内容大多数记不住、记不清、学不会,这样就会导致这节课上的不足。   由于孩子年龄太小,组织教学方面应下大力度,多增加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幼儿会更加喜爱,在认识的前提下,应加深对1-5五个数字的组成,在教学中发现孩子们对数字的组成很成问题,很多孩子很难将形象的实物抽象成数字,在头脑中建立数感,对于有的孩子不成问题,但少数反映慢的孩子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训练。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11—20各数的认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学习对象的分析: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好动,喜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童话故事。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或其他的数学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一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单元主要使学生掌握20以内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说法和写法。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教材的编写注意贯彻   《标准》的精神,提供的素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正式教学数数前,教材先给出一幅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的生活情景图,在这幅情景图中,一个老师带着学生过马路,马路上还有一些骑自行的人及一些树,使学生在已学过10以内数的基础上数出图中人物和物体的数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能够正确、迅速的读11—20各数。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一幅图片,你们看看,认识吗?   演示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图   生1:是我们在过马路。   生2:放学了,老师带我们过马路。   师:对,就是你们。队伍排得可真整齐。我们学校的门口就是一条马路,车来车往,小朋友们上学时也要和老师带着时一样,过马路要走人行道,并做到一停,二望,三通过。既遵守了交通规则又安全。   2、观察:图中有什么?有多少?   3、导入新课:生活中常常会碰到物体个数超过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数一数,让教师明确学生对新知识的已有水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当重点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新课展开   1、数数   ①、 老师这里有一些小棒,请你猜一猜多少根?   ②指名来数一数,   ③你猜对了吗?   ④、探索有什么好主意可以让自己和别人一下子看出小棒有多少根?   ⑤、集体交流:总结出好方法。   ⑥、数出10根小棒,十个一是( ),捆成一捆,一个十是( )。   接着数到20根,同桌互数,指名数。   ⑥、怎样才能一眼就看出下面物体有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根数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并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来培养学生的数感。通过圈10,为以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凑10法作准备。】   2、数的组成   摆小棒,说说是十几,这个数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①指名说11   ②、添上1根,同桌互说后交流。   ③、13-18各数任选一个跟同桌说一说,再交流。   ④摆19说一说再添一根有几个十是几根。   【设计意图:当前的教学改革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在这里,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寻找好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   3、数的顺序   ①看直尺上的数,从0读到10,再从10读到20   ②提问:13的后面是多少?16的前面是多少?11比13大还是小? 17比14大还是小?你发现了什么?   ③指名数数,从七数到十三,从十二数到二十,从十八倒数到九。   ④P87 练习十四,连一连,看看会有什么惊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读数,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数,知道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通过让学生把1~20各数连起来,学生既可以从大到小连,也可以从小到大连,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空间,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巩固延伸   1、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东西可以用十几来表示?   2、比一比谁翻得快   找出数学书第8、12、17、20页。介绍好方法,现在往前翻还是往后翻,再翻几张,为什么?数出10张,看看有多厚,再数20张,看看有多厚。   【设计意图:不仅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让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哪些新朋友?   【教学反思: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内容的教学,笔者认为应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并把这份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在这节课里,学生已基本上能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读数,数的顺序和大小,因此确定这节课重点辅导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建构新知识起着重要作用。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中,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我校学生中午由路队长带领下排队回家,每天放学,班主任老师领着他们排队出校门,穿过马路,这是多么熟悉的情景啊,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小学一年级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此本节课特别注重使学生通过操作(摆小棒)进行学习活动,促进独立思考以及在小组中的合作与交流。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 中的应用价值。平时我发现我班学生在翻书时速度较慢,一页一页地翻,有的甚至不知往前还是往后。学了20以内数的顺序后,让学生翻翻书,根据数的顺序来确定往哪边翻;体验一下10张、20张的厚度增强数感来确定大概还要翻多厚,增快翻书的速度。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_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数学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数学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怎样的呢?小学课堂该如何设计教学内容?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希望你喜欢!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一   【教学内容】:版本、章、节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设计思路】:现本节课的教法学法及体现的理念支撑。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设计评价方案,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也可以创建一个 自我评价 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教学 反思 】: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 学习 方法 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二:《小数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 经验 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 与手段:   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光盘。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出示例1的情境图。   谈话:这是同学们在文具商店购物的画面。你能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后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下面的问题及相应的算式:   (1)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   (2)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   (3)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   (4)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   (5)三个人一共用多少元?   2、揭示课题。   提问:同学们不但提出了许多的问题,还列出了算式。请大家观察这些加减法算式,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   谈话: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二、探究。   1、教学例1的第(1)问。   谈话:你能用竖式计算“4.75+3.4”吗?先试一试,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又是怎样想的?   围绕学生采用的算法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具体地解释思考过程。   小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   2、教学例1的第(2)问。   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知道了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那么怎样计算小数减法呢?   学生完成后,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再进一步追问: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时,为什么要把被减数和减数的小数点对齐?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3、教学“试一试”。   谈话:这里还有两道题,你能用刚才学到的计算方法自己算出结果吗?   学生计算后,再要求说一说是怎样算、怎样想的。然后提出把计算结果化简的要求,让学生说一说化简的结果和依据。   4、 总结 和归纳。   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会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你能说一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吗?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然后组织机交流。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出每道题中的错误,再分别改正,并组织交流。   3、完成练习八第1题。   4、完成练习八第2题。   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适当加以点评。   5、完成练习八第3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还可以自己补充问题:问学生你还想到了什么?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今天学得怎么样?   五、延伸。   同学们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提出了许多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其中,有些问题我们已经解决,剩下的问题下节课在继续研究。   六、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p   学生回答。   学生根据条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学生口答算式。   学生思考、交流后回答:算式中都用小数。   学生用竖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同时指名板演)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同学间交流自己想法。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学生交流后明确学生独立计算,并 说说 自己的想法。   同学们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要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减,都要从低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时,需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学生各自在书上填出得数,并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   结合线段图学生说说对前3个问题的理解   学生交流。   问题的提出来自学生本身的思索,这让学生更有兴趣去探索、尝试。   围绕学生采用的算法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具体地比较“数位对齐”、“相同数位对齐”和“小数点对齐”,最终让学生明白“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教师鼓励分小组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进而探讨小数加、减法的基本算理。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既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联系以前学过的整数加、减法,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   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既巩固了本课的相关知识点,又提高了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   4.75+3.4=8.15(元)4.75-3.4=1.35(元)   4.754.75   -3.4-3.4   8.151.35 猜你喜欢: 1.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3篇 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3. 小学数学教学小随笔3篇 4. 小学数学手抄报模板 5. 数学最简单手抄报的模板 6. 小学数学教学研修日志3篇   >>>下一页更多精彩“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5篇 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1 通过相关理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及小学二年级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分析,以及真实的课堂现状,本研究借助游戏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整合艺术技术等探究其是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在研究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采用哪种比较合适的方法。本研究根据乌美娜教学设计过程模型(如图2-1所示)设计本次基于游戏化教学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型(如图2-2所示),根据以下两个小学数学案例的模型设计进行研究。 一、游戏化教学设计的学习需要一个比较大的概念,笔者在进行设计游戏化教学以及制作游戏化课件之前,首先进行具体的学习需要分析,了解学生的需要与游戏化具体的结合点,以便制订符合学生的合理策略。我们常说的需求分析包括:对学习内容、学习者的分析,然后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 (一)数学拓展课程分析 在进行学习内容分析之前,先对笔者所教授的数学拓展课有一定了解:笔者所教授的班级为数学拓展班,主要强调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开发大脑,训练思维。这门课程是开设在信息学下的一门课程,是作为信息学的一个基础课程,主要是拓宽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从课程内容来看 数学拓展课是一个比学校基本课程内容稍难的课程,学生学习起来会觉得枯燥难懂,而且学生上课时是连续2课时,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会更加注意力分散、倦怠没有兴趣。,吉出的话份所出 本文中笔者借助游戏化教学主要是想利用生动活泼的画面与丰富有趣的游戏化活动相结合的形式,整体全面地对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进行锻炼和培养,以此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从而让学生轻松的学习和成长。与新课改里面课程教学大纲《综合与实践》类似,强调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积极的探索。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中强调多鼓励多动手、多实践,并不是单方面的考虑测试成绩,而是多方面地评价学生的发展。 2.从课程互动来看 由于在进行课程教学时,主要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讲授、学生做题的形式来授课,本班级中人数接近30人,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兼顾全面的学生,基本都是活跃的学生参与进来,而不能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因此,笔者在游戏化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个游戏化平台的做题活动,给子学生及时的反馈,包括鼓励和相关评价以及班级中所有学生的做题情况,平台的后台还可以看到每个学生具体的情况,教师可以参照这个与学生再次进行互动,这样可以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并兼顾大部分学生。 3.从评价角度来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评价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和选拔,关注学生、教师、学校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功能;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丰富评价与考试方法,如成长记录袋、情境测验、行为观察等,并且注重学生的评价从多方进行,如教师、同学、家长以及社区等多渠道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因此,只有关注发展的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在过重地在意总结性评价,多关注学生的过程,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完整的情感体验,以及价值观的形成。 笔者所在学校的班级之前主要采用平时的考勤以及学生的期末测试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然后给成绩好的学生发送奖品给子奖励,后来笔者改进这种奖励和考核办法,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对回答问题正确又积极以及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完成得较好的同学都予以表扬和奖励,并把最终考核的奖品分发在平时课堂中进行奖励。 货年(二)教学内容分析 并非所有的教学都适合采用游戏化教学,教师应该详尽地分析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本研究是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沪教版小学二年级的教学大纲以及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在已有的两个单元“方程与代数"“图形与几何”上进行材料的选取,拓展性的学习以及研究与实践,其中“方程与代数”专题内容较多,比较枯燥;“图形与几何"需要更多的空间想象,这两个专题适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创设生活故事情境,以及游戏化教学来增加其竞争和挑战性。对其两者的内容分析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教材中的方程与代数是知道和与其中的加数,求另一个两个加数,笔者就是在此基础上设计数字拆分这节课,以加强学生的数感,并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第二,几何图形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是息息相关的,在进行这方面的学习是教师要把学生的视野拓展到生活空间中去,重视现实世界中有关图形与空间的问题。在进行这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在教材中通过自主的探索逐步认识了几何图形的知识。在此过程中,笔者也通过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等学习活动,以此真正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觉和图形的设计与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2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在数学广角里玩了好多游戏,高兴吗?还想去吗?这节课我们再来玩一玩,喜欢吗?这个游戏的名字就叫“猜一猜”。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桔子和苹果 请一个同学和老师合作做游戏。 2、考老师 师:请到前面的同学双手拿水果,让老师猜猜你的另一只手里拿的是什么水果? 师:你们会玩这个游戏吗?你和你的同桌任意选两样东西一起来做这个游戏。 3、师:刚才的游戏太简单了,再玩一个难一点的。(找3个人)三种水果分给他们。 生1:我拿的不是桔子,也不是梨,你们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 生2:我不是桔子。 生3:猜猜我拿的是什么? 师:说说你们是怎么猜的? 4、小组玩游戏。 5、师:接下来我们来猜数字,按照刚才的方法我们来猜猜卡片上的数字,也可以用别的方式提醒伙伴。 6、师:还想玩吗?请3个人站到前面来,分别戴上三顶帽子,根据下面同学的提示猜猜自己头上的帽子是什么颜色的?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们高兴吗?那你学会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 如果有四种物品,你还能猜出来吗?下课后可以和小组同学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二、教学重难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四、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2.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3.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五)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多位数减法连续退位的算理,能熟练使用此算理正确计算被减数中间有0或末尾两位都是0的多位数减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发现被减数中间位置有0的多位数减法运算的算理的过程,感受由猜想到验证的数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收获通过合作与探究自主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就感,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被减数中间有0或末尾两位都是0的多位数减法的算理 难点:被减数中间有0或末尾两位都是0的多位数减法的算理、多位数减法的验证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同学们昨天晚上都看浙江卫视的《跑男》了么?大家最喜欢哪位明星呢? 老师昨天在网上看到了喜欢他们的观众人数。其中,喜欢邓超的有413人,喜欢Baby的有379人,喜欢李晨的有158人。你们能快速帮老师算出来喜欢Baby的人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个么?喜欢邓超的人又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呢? 师生互动:同学们可能较快算出379-158=221,413-158=225的结果,在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多位数减法中的不退位减及退位减。 提问1:哪位同学能站起来说一下221是如何得出的么? 提问2:哪位同学能说一下225又是怎么算的呢? 2、提出原理 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下几种特别的多位数减法(板书多位数减法) 老师还看到,喜欢陈赫的人有403人,大家能用同样的办法告诉老师喜欢陈赫的人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呢?同学们前后四人结为一组一起来讨论一下,3分钟过后老师请小组代表上台发言。 提问1:老师看到有的小组在讨论时按照原来的方法,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向前退一当十时遇到了困难。3不够减向前退1时,发现十位是0,没法退了,那怎么办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十位是0没法退1当10时,再继续向前一位退1当10,此时十位变成了10,拿去1给个位,个位变成了13,13减8余5,十位剩9,减5余4,百位退1后剩3,减1余2,所以403-158=245。 追问1:哪位同学能说一下403-158在计算时和我们前面学习到的多位数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得出,在被减数中间有0时,个位不够减应该连续向前退1进行两次。 追问2:同学们能否用学习过的方法来检验一下我们的结果是否正确呢? 预设一:158+245=403 预设二:403-245=158 3、讲解原理 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下,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连续退位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得出在被减数中间有0时需要连续退位。 4、应用原理 提问:现在老师还知道喜欢祖蓝的人最多了,总共有500人,大家能快速算出喜欢祖蓝的人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么? 追问:哪位同学能说一下他发现了什么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得出被减数末尾两位都为0时,也是需要连续退位的。 5、小结作业 提问:同学们通过本节课都学到了哪些有用的知识呢? 作业:同学们课下自己编一道中间有0的被减数的减法题目,回家考考我们的爸爸妈妈,看看他们是否和我们一样聪明呢?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5 [教材简解] 教材中,例题重点描述的是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让学生利用数数、几十多来比较相应数的大小,在“试一试”中再利用比较计数器所表示数的大小,揭示了其他两种情况: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接着在“想想做做”中,直接比较数的大小。这样由具体到抽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学会比较10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比较能力。 3、创新目标: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 4、德育目标: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比、怎样想的,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认识。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设计理念] 本节课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教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实际情境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同时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设计思路] 在教学设计上以为学生提供现实而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为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抓住“位数”和“数位”的排列顺序进行比较数的大小。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谈话导入法和和引导发现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观察、思考、讨论、练习相结合,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辅助验证,帮助学生获取有关数比较的方法,真正做到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了解家人的年龄,谁来汇报一下?(指名说) 2、刚才__×小朋友说他爸爸是36岁,爷爷是63岁,那么你们知道谁的年龄1大吗? 3、要比较年龄的大小也就是比较数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层次一: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1)将数按数位分类 多媒体展示:学生口答,教师课件展示 (2)比大小 多媒体显示: 一位数和两位数比大小,学生口答,教师多媒体展示 多媒体显示: (3)练习并小结: 课件出示题目,指明学生口答,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层次二:例题,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1)、出示多媒体主题图 教师讲述故事: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潮水退去以后,沙滩上露出了美丽的贝壳。一会儿,小松鼠、大白兔都捡了一篮贝壳。小松鼠数了数说:“我捡了38个贝壳。”大白兔数了数说:“我捡了46个。”小松鼠说:“我捡得多。”大白兔说:“我捡得多。”到底谁捡得多呢?你能给他们当一下裁判吗? 2、小松鼠、大白兔到底谁捡得多呢?为什么?请你把想法告诉你同桌的小朋友。 3、全班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表扬说得对的小朋友。 4、指出:比较两个小动物谁捡得多,也就是比较38与46的大小。(板书:46○38)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多种方法。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可以用学过的数学符号表示,谁来写一写? 5、指名板书后读一读。 6、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层次三: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1、多媒体显示63○68: 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3大。 2、试一试(出示计数器) (1)看着计数器把数写出来。(53、56;100、98) (2)这两组数我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学生在书上完成) (3)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小结学生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 三、组织练习,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2、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 (1)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个位是6的两位数,比一比哪个,哪个最小,去掉重复的,排一排。说说个位上是6的两位数一共有几个?是哪几个? (2)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十位上是6的两位数,比比哪个,哪个最小? 3、“想想做做”第5题 (1)看图,兔妈妈给小兔照了3张照片: 猜猜各是什么季节?各个季节的温度也不同,看了计温的温度计,老师写出了3个表示气温的数:2度、20度、35度。 (2)你能用符号表示3个数的大小关系吗? 4、“想想做做”第6题: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5、写数游戏:学生随意写一个数。 (1)以小组为单位从小到大排一排。 (2)比30大比60小的数站起来排队。 (3)个位是7的数站起来排队。 (4)大于60的数站起来排队。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优秀案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设计与反思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倍”的概念的教学内容,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并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1、教师的主观分析:对于初次接触“倍”的学生来说“倍”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难以理解。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此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7的乘法口决》后的一个学习内容,而学习理解“倍”的概念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基础就是乘法,为此应将乘法作为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基础来展开教学,以旧引新,化难为简。3、学生认知障碍点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初次接触“倍”这一新概念,在理解“倍”的时候思维迁移存在一定的难度。综上所述,本节课应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结合直观的方式构建新知,以学习活动为载体,通过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感知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做的过程,体验“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自然地探究出并接受新的知识,体验数学即生活,感受数学的乐趣,数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过程与方法:设置情境,复习旧知,引出新知。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新知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的学习习惯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数学即生活,感受数学的乐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并建立“倍”的意义,2、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小学数学优秀案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设计与反思

好无聊啊,现在小学开始搞这些东西

小学数学优秀案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设计与反思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设计与反思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六单元第一节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倍”的概念的教学内容,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并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1、教师的主观分析:对于初次接触“倍”的学生来说“倍”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难以理解。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此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7的乘法口决》后的一个学习内容,而学习理解“倍”的概念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基础就是乘法,为此应将乘法作为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基础来展开教学,以旧引新,化难为简。3、学生认知障碍点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初次接触“倍”这一新概念,在理解“倍”的时候思维迁移存在一定的难度。综上所述,本节课应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结合直观的方式构建新知,以学习活动为载体,通过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感知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做的过程,体验“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自然地探究出并接受新的知识,体验数学即生活,感受数学的乐趣,数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过程与方法:设置情境,复习旧知,引出新知。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新知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的学习习惯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数学即生活,感受数学的乐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并建立“倍”的意义,2、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我这个不是全部,你去“360”搜索“小学数学优秀案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设计与反思 ”即可,第三个回答。

二年级语文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复习生词,掌握生词的读音,复习“得”的读法。   2.知道植物妈妈有多种不同的方法传播种子,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体会独立生活的乐趣。   3.理解课文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2-4节。   教学重难点:目标2、3   教具准备:   灯片2框,词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查词语:植物、知识、已经、旅行、准备、降落伞、许许多多、四海为家。   2.查多音字“得”的读法.出示课后的三个句子。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诗里讲了哪几位植物妈妈送孩子出去旅行,用——标出。   2.谁能说一说?(板书蒲公英、苍耳、豌豆)   三、学习第二节诗   1.我们先看蒲公英妈妈是怎样将孩子出家门的,自由读第二节诗。   2.(创设情境)蒲公英妈妈给孩子准备的是什么呢?用——标出来。(板书降落伞)   (出示灯片)看到一朵一朵的降落伞了吗?   光有降落伞行吗?还得有什么?哪怕是微微的。轻轻的风。   做动作体会“轻轻”,这句诗怎么读呢?(描述)风婆婆过来了,她轻轻地吹着,孩子们怎么样了呢?能不能用一个词说说你刚才看到的景象?“纷纷”是什么意思呢?   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轻声读“只要……”   3.谁来体会,谁能不看书读,可以试试,能背的一起背。   4.这时的孩子们多么自豪啊,他们长大了,终于可以离开妈妈独立生活了,他们在蔚蓝的天空中飞呀飞呀,他们会飞到什么地方呢?试试你能不能用“蒲公英娃娃飞呀飞呀,飞到(),()就是它的家”这样的句式说话。   5.蒲公英妈妈请风婆婆帮忙,把孩子送到了他们想去的地方,你觉得蒲公英妈妈怎么样?你喜欢蒲公英妈妈吗?(聪明、伟大、了不起、无私)   6.让我们来想像当时的情景,夸夸蒲公英妈妈。自己读读这节诗,你能加上动作读这节诗吗?会背的可以不看书,看谁读得最投入。   7.蒲公英妈妈借助了谁的力量把孩子送出去旅行的?   四、学第三、四节诗   1.像蒲公英这样的植物妈妈还有很多很多,她们一样聪明,一样无私,一样伟大,接下来我们来看苍耳妈妈和豌豆妈妈是怎样送孩子出去旅行的,读读第三、四节诗,并和同桌说一说。   2.你知道他们的办法了吗?   3.(引导学生理解第三节诗)谁来说说苍耳妈妈的办法?   知道铠甲吗?这带刺的铠甲有什么妙用呢?   (出示灯片创设情境)小兔跑过去,苍耳会说:“小兔小兔停一停,搭个车,带我去远行。”想一想,还会有哪些小动物从苍耳身边经过?苍耳又会说些什么呢?大家在小组里说一说。   就这样,苍耳跟着这些小动物们到田野,到山洼,小动物们把他们带到哪儿,哪儿就是他们的家,他们以四海为家。   4.这节诗怎么读呢?谁能不看书读?抽背。   5.苍耳妈妈又借助了谁的力量呢?   6.豌豆妈妈的办法是什么呢?谁来说一说。豌豆妈妈为娃娃准备了什么,又借助了谁的力量呢?夏天,火辣辣的太阳照着豌豆荚,听,什么声音?(动作体会“脆、响、有弹性”,反复体会读“啪的一声,豆荚炸开”)这一下可不得了啦,豌豆娃娃们迫不及待地蹦了出来,他们去干嘛?   这时候他们的心情怎么样?怎么读,试一试,谁把两句连起来读。   7.蹦到哪儿……跳到同儿……他们也以四海为家。   8.我们来读读这节诗,你想怎么读?自由朗读,自己体会,自己背诵,可坐可站可做动作,谁愿意背给大家听?   五、拓展延伸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知道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了吗?他们的传播方法还有好听的名字呢,蒲公英妈妈的方法叫风传播,苍耳妈妈的方法叫动物传播,豌豆妈妈的方法叫弹射传播。   2.(出示植物图片)看,这里有这样一些植物,你知道他们传播种子的方法吗?分四人小组讨论,可以猜一猜,也可以大胆地推测。   3.你喜欢哪位植物妈妈的办法?我们一起来表演表演,你愿意演植物妈妈呢还是演植物娃娃?选择你喜欢的一个角色自己在小组里先演一演,一会儿到台上来演,好吗?   4.同学们表演得真好,大自然有很多很多有趣的现象,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得到很多很多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把你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介绍给大家,好吗?   5.最后,我们一起来把这首既有趣又好听的诗读一读,把它读得美一点,好吗?   (第二稿)   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妈妈有多种不同的方法传播种子,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体会独立生活的乐趣。   2.理解课文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2-4节。   3.收集植物传播种子的资料,了解更多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教学直难点:目标1、2   教具准备:灯片2框,多媒体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昨天老师布置了三个自学题,同学们都完成了吗?   (出示演示文稿)   1.想办法读准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正确。   2.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   3.收集植物传播种子的资料。   二、正确读全诗,初步感知全诗内容   1.自由读全诗,做到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请五位同学读这首诗,其余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是不是读正确了。   3.你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我们再自己读一读,争取做到读正确。   4.我们轻声把这首诗一起读一读,好吗?   三、理解朗读全诗,体会诗的美和趣   1.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老师觉得这首诗既美又有趣,还很有意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我们一起仔细读读这首诗。   2.诗里讲了哪几位植物妈妈送孩子出去旅行呢?在书上把它们画出来。(板书:蒲公英、苍耳、豌豆)   3.我们先看蒲公英妈妈是怎样将孩子送出家门的,自由读第二节诗。(创设情境)蒲公英妈妈给孩子准备的是什么呢?用——标出来,(板书降落伞)   (出示灯片)看到一朵一朵的降落伞了吗?光有降落伞行吗?还得有什么?哪怕是微微的、轻轻的风。做动作体会“轻轻”,这句诗怎么读呢?   (描述)风婆婆过来了,她轻轻地吹着,孩子们你出发、我出发,大家都出发,这是书上说的哪个词语的意思,把它画出来。   4.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轻声读“只要……”   5.谁来体会,谁能不看书读,可以试试,能背的一起背。   6.这时的孩子们多么自豪啊,他们长大了,终于可以离开妈妈独立生活了,他们在蔚蓝的天空里飞呀飞呀,他们会飞到什么地方呢?   你能不能用“蒲公英娃娃飞呀飞呀,飞到(),()就是它的家”这样的句式说话。   7.蒲公英妈妈请风婆婆帮忙,把孩子送到了他们想去的地方,你觉得蒲公英妈妈怎么样?你喜欢蒲公英妈妈吗?   8.让我们来想像当时的情景,夸夸蒲公英妈妈,自己读读这节诗,你能加上动作读这节诗吗?会背的可以不看书,看谁读得最投入。   9.蒲公英妈妈借助了谁的力量把孩子送出去旅行的呢?   10.像蒲公英这样的植物妈妈还有很多很多,接下来我们来看苍耳妈妈和豌豆妈妈是怎样送孩子出去旅行的,读读第三、四节诗,并和同桌说一说。你知道他们的办法了吗?   11.(简略引导学生理解第三节诗)谁来说说苍耳妈妈的办法?   知道铠甲吗?这带刺的铠甲有什么妙用呢?   (出示灯片创设情境)小兔跑过去,苍耳会说;“小兔小兔停一停,搭个车,带我去远行。”你想,还会有哪些小动物从苍耳身边经过,苍耳又会说些什么呢?大家在小组里说一说。   就这样,苍耳跟着这些小动物们到田野,到山洼,小动物们把他们带到哪儿,哪儿就是他们的家,他们也以四海为家。   12.这节诗怎么读呢?谁能不看书读。抽背。   13.苍耳妈妈又借助了谁的力量呢?   14.豌豆妈妈的办法是什么呢?谁来说一说。豌豆妈妈为娃娃准备了什么,又借助了谁的力量呢?夏天,火辣辣的太阳照着豌豆荚,听,什么声音?(动作体会“脆、响、有弹性”,反复体会读“啪的一声,豆荚炸开”。)   这一下可不得了啦,豌豆娃娃们迫不及待地蹦了出来,他们去干嘛?这时候他们的心情怎么样?怎么读,试一试,谁把两句连起来读。   15.蹦到哪儿……跳到哪儿……他们也以四海为家。   我们来读读这节诗,你想怎么读?自由朗读,自己体会,自己背诵,可坐可站可做动作。谁愿意背给大家听?   16.像蒲公英、苍耳、豌豆这样的植物妈妈还有很多很多,我们怎么知道他们的方法呢?自己读读第五节诗。   17.(再出示演示文稿“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现在再谈谈你读这首诗的感受。   18.是的,这确实是一首非常美、非常有趣的诗,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你可以坐着读,也可以站起来读,可以做动作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今后,你要是拿到喜欢的文章,也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读,去享受阅读的乐趣。   四、拓展阅读   (出示问题3“收集植物传播种子的资料”)   1.谁愿意把你收集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对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适时点拨)   2.(出示鸟帮石榴传播种子的幻灯片)老师这里有一幅图片,你仔细观察,和同学一块讨论讨论,它可能是采用的什么方法传播种子呢?   3.(出示《植物》一书)老师这里也有一本书,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很快地知道书里有没有我们要查的资料呢?(老师通过实物展示平台展示查阅的过程,教学生查目录的方法)   书里有好多好多有用的有趣的知识,同学们赶快去阅读吧。   在实践与自我反思中成长——《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后感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人教社第三册的一篇课文,它以诗歌的形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集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于一身,深受师生的喜爱。   我曾经以这篇课文的同一个教学设计在重庆地区开过多次研究课,后来到南通参加国家骨干教师培训班,我又准备以它作课例展示,目的是想通过课例展示为老师和学员们提供一个交流教学思想与实践的具体案例,同时也希望验证一下在跨越地域差异之后,原来的教学设计是否同样有效。   在经过两次试讲和不断修改以后,我把《植物妈妈有办法》呈现在大家面前,这时已和我最初的设计大相径庭,但它得到了听课者的一致认可,我也在这个过程中成功地超越了自己。   在备课、试讲、上课的整个过程中,我一直以“如何体现新课标鲜明的人本位思想,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真正促使学生的发展”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寻找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结构,不断调整教学环节以适应学生的需要,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成长。   一、不断寻找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结构   第一次试讲,当我还在写小黑板时,学生无意的一句话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他们说:“这首诗我会背了。”在那个瞬间,我意识到我有可能把握不住学生。果然,在见面后,我将教学程序依次呈现:复习生词、句子——整体感知——重点理解2、3、4节诗——表演——总结。学生在这个过程被动地跟着我,终于逐渐失去耐心。我的话越来越多,我感觉自己已失去了他们。   课后讨论时,我剖析了自己失败的原因:教学设计的起点与学生之间的差距太大,他们喜欢主动参与,而我老在扮演挡路人,虽然这次试教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但我却有不少收获。   第二次试讲。我在第一次试教的基础上,重点修改了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留出了近10分钟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性学习。在黑板上给出了狗尾巴草等十余种植物的名称让学生分析或推测这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当时的场面倒是很热烈。我心里有了一丝轻松。但后来听上海一师附小张悦老师《奇怪的充气建筑》一课后我改变了想法,这位年轻的女老师以她的课堂教学真实地传达着这样一个教学理念:“教师淡出课堂”。我开始思考怎样让教学真正回到学生当中。   我准备大动教学结构,把教第二课时改为教第一课时,课前给学生三个自学题,即1.想办法读准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正确。2.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3.收集植物传播种子的资料。我把这三道题作为贯穿教学的主线。上课的头天晚上,我完成了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基本决定以这种全新的结构进行第三次教学。   一开课,我抛弃了以往老师谈话激趣的传统做法,直接出示三个自学题,并切入教学:“昨天老师布置了三道自学题,同学们完成得怎么样?先看第一题,你能做到把课文读正确了吗?自己读一读。”这样的切入具体、有效,奠定了整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在此基础上有序地展开,40分钟的课堂教学呈清晰的块面结构。   课堂结构的改变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老师,我觉得自己已不是挡路人,而是可亲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激励者,孩子们喜欢听这样的话:“你能读正确吗?不行就再试试。”“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   二、不断调整教学环节以适应学生   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后由于没有时间试讲,对每个教学环节所花的时间心里没有数,这就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不断地调整,但原则有一条,每个环节的教学应该见到实效,切忌虚晃一枪。   在教学第一个环节时,时间的安排就很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不能一下子做到把诗读正确,原来安排的自由读一遍显然达不到目的,怎么办?我果断地留出时间让学生读了四遍:自由读、抽读、再自由读、齐读。虽然表面看花了时间,但这种时间是应该花的,教学时间就应该用在学生读得不熟处、理解不清处、悟得不深处。   再如教学苍耳妈妈传播种子一节,也与课前的设计相距甚远。在自读这节诗后,有个小女孩把一颗苍耳粘到了她的毛线帽子上给我看,这是多么形象的理解方法,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于是,我抛弃了原有的教学设计,把小女孩请上台演示苍耳怎么挂在动物身上去旅行,接着辅之以一框拖动的幻灯片,学生恍然大悟。这个教学环节的处理简约、有效,并弥补了第一个环节造成的超时,使整堂课的教学得以顺利完成。   当然,也有处理不当的地方,如最后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这一环节,由于学生收集的资料太多,无法—一展示,我只给了三个展示机会,让很多孩子很失望,如能安排一次小组内的交流会更好。   课堂是师生、生生全方位互动的场所,这种互动不可能是事先设计好的,老师的教学机智、教学敏感、课堂驾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锤炼。   三、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首先我要求学生能正确地朗读全诗,初步感知全诗的内容,这是引导学生体验自己学习的成果,看到学习的成效,产生对自学的心理认同。   接下来我出示第二个问题: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这个问题指向学生对全诗的整体的初步感受,学生能朦朦胧胧地感觉这首诗好美、有趣,于是我顺势引导:“为什么这首诗会给我们这样的感受呢?让我们再仔细地读一读。”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采取幻灯演示、动作表演、想像体会、朗读表达等方式充分调动儿童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亲历获得美、趣、乐的过程,然后我又问:“你现在觉得这首诗怎么样?”学生说:“太美了!太有趣了!太好听了!很动听。”“给了我们很多知识,我觉得很有意义。”同样的问题,反映出学生情感体验的加深、丰富。这时,我继续启发学生:“你能把体会到的这些情感表达出来吗?选一种你喜欢的读书方式自己朗读全诗。”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之后我又加以点拨:“今后拿到喜欢的文章你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去读,享受阅读的乐趣。”这样做使学生的情感体验由对一首诗的关注升华到对阅读乐趣的体会,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学即将结束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自由展示收集到的资料这一环节,并出示了飞鸟帮石榴传播种子的幻灯片,让学生推测石榴种子的传播方法,最后我给学生展示了一本精美的《植物》画册,引导学生用查目录的方法找到我们想要的内容,这一连串的设计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更加广阔的天空,课外阅读、探究学习的乐趣也尽在其中,收到了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效果。 二年级语文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朗读,想像以及搜集相关资料,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等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朗读录音带、苍耳的种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千姿百态的植物点缀着美丽的大自然,装扮着我们的生活。植物王国的故事,也十分有趣,那么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如何一年年生长繁殖,让绿色铺满大地的呢?今天我们继续到《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开火车读字词卡片:植物办法四海为家旅行降落伞山洼豆荚炸开观察蒲公英准备苍耳仔细粗心飞得高就得告别妈妈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   3过度:小朋友们,植物妈妈在什么方面有办法,又有哪些好办法呢?你们想不想知道?请大家轻声读课文,想一想你都读懂了什么?   二、研读课文,学习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1、读了课文,你知道植物妈妈在什么方面有办法?(指名回答)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植物妈妈?教师板书:蒲公英苍耳豌豆   2、老师请五位小朋友逐自然节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课文的哪几小节介绍了这几种植物?   3、你认为那种植物妈妈最聪明,你最喜欢哪种植物妈妈的办法,就认真地读读这个小节。并想一想它的办法好在哪呢?吧你的想法和同桌的伙伴交流。   4、汇报交流:   (1)请喜欢蒲公英妈妈办法的同学一起读读这小节。(生齐读)   你们见过蒲公英吗?平常我们还管它叫什么你知道吗?(婆婆丁)   蒲公英娃娃是怎样离开妈妈的呢?   有谁吹过蒲公英吗?你见过蒲公英被风吹走时的样子吗?谁能说说蒲公英被风吹走时是什么样子吗?(它们被风一吹,就一个挨着一个飞走了,飞得到处都是)一个挨着一个,连续不断可以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是哪个词?(纷纷)   这些蒲公英娃娃纷纷离开了妈妈。它们可能会飞到哪,在哪里安家呢?(学生想象)   这些蒲公英娃娃飞到哪就在哪安家,用课文中的一个词就是(生四海为家)   朗读指导:请同学们看看课文的插图。看,小蒲公英在空中飞啊飞,它们终于长大了,可以自己去闯天下了,它们是多么快乐,多么自豪啊!吧你自己想象城那个快乐的小蒲公英,吧你此时的心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自由读指名读评议齐读背诵   (2)蒲公英妈妈真了不起,它用什么送走了自己的娃娃?板书风其实苍耳妈妈的办法也很巧妙,刚才说喜欢苍耳妈妈办法的同学一起读读第三小节,想一想它的办法好在哪呢?(学生读,发表自己的看法)   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礼物,打开礼包,看看是什么?(出示苍耳的种子)动手摸一摸它那带刺的铠甲,把它挂在衣服上,动一动,走一走,想想苍耳妈妈的办法好不好?   是啊,苍耳妈妈多有智慧呀!它能借助小刺挂住动物的皮毛,让孩子们走遍天下,四海为家。板书:动物。谁愿意读读这个小节,把你对苍耳妈妈的敬佩和赞赏读出来。自由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练习背诵.   很多同学喜欢蒲公英妈妈和苍耳妈妈的办法,有谁喜欢豌豆妈妈的办法吗?大声地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的办法呢?   用双手做豆荚炸开状,体验豌豆炸开时的情景。   孩子们出去旅行开心吗?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蹦着,跳着?是啊,小豌豆离开妈妈多开心啊,请你有感情地读读这小节,把你的感受读给同桌听。指名读,教师引读,学生接读。练习背诵。   5配乐回读2、3、4小节。   6、植物妈妈传播种子是不是只有这几种方法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请大家齐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读了这小节,你知道了什么?   “那里”指的是哪里?“仔仔细细”是什么意思?你能说几个这样的词吗?粗心的小朋友得不到它,“它”指的是什么?怎样做才能得到更多的知识呢?   三、课外延伸   对呀,自然界有徐徐小多多的知识,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大自然的无穷奥秘。除了课文中向我们介绍的这几种植物外,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呢?(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材料)   老师还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小诗,这首诗中也为我们介绍了一些植物妈妈的办法,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柳树妈妈准备了降落伞,   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只要有风轻轻一吹,   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凤仙花妈妈很聪明,   它给孩子穿上一件容易破的衣裳,   小朋友用手一碰,   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了妈妈。   椰子树妈妈有办法,   它把家安在大海边,   只要孩子成熟落了下来,   它就能跟着海水到岸边发芽。   樱桃妈妈给孩子穿上漂亮的衣服,   小鸟喜欢把它吃下,   一拉出粪便,   小樱桃在种子就在地里发芽了!   野葡萄妈妈办法不寻常,   她站在那里东张西望,   请小鸟飞过来尝一尝,   就把葡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探索了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奥秘,其实植物妈妈不仅会传播种子,有些植物还会捕食昆虫呢,这多不可思议啊!希望小朋友们都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成为一个会观察、爱思考的孩子,将来去揭开大自然的未解之谜。   五、板书设计   15、植物妈妈有办法   蒲公英—————风   苍耳—————动物   豌豆—————太阳

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

  《植物妈妈有办法》讲的是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以下是我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欢迎参考阅读!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在读中感悟课文的韵律美,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知识。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网站、演示课件或相关的挂图。   2、学生自己读课文,预习生字词,想一想:我会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3、学生了解有关“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的知识。    第一课时   课时学习目标:利用网络、课件或挂图,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了解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文;   1、由秋天植物的种子成熟引入,设问导入课文。   2、齐读课题:   (1)知道“植物妈妈”“孩子”分别指植物和它们的种子。   (2)用补充课题的方法了解课文大意。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辨,纠正字音。   2、学生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要求读正确。(“为”是多音字)   3、学生自己读课文,要求:   (1)勾画交流:课文中讲到了哪几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   (2)提出自己没有读懂的地方,并作上符号。   4、教师和学生一起整理出需要重点解答的问题。   三、带着问题,在朗读中感悟;   1、读第1节   启发提问:谁读懂了“四海为家“这个词语?学生结合上下文说说自己的看法。练习读好问句。   2、朗读2、3、4节   (1)说一说:你最欣赏哪一位妈妈的办法?为什么?   (2)通过网站或课件演示,帮助学生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学生在书上勾出关键词语。   (3)相机指导朗读,重点读好关键词语。   3、自由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读、表演读。分小组进行朗读比赛。   4、试着背诵课文。   四、实践活动:   读课后“泡泡”里的话,说一说除了课文中讲到的,自己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资料;通过网站了解一些典型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    第二课时   课时学习目标:巩固朗读背诵,进行字词训练。   达标过程:   一、巩固朗读、背诵;   1、齐读课文,回忆课文内容;   2、分组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3、学生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一节进行背诵,提高背诵兴趣。   4、“接龙”方式检查背诵情况;   二、进行字词训练,识记生字;   1、读“读读抄抄”里的词语。   (1)强调词语重叠时轻声的读法;   (2)仔细观察:这些词语有什么相同点?只观察不回答。   (3)学生试着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   2、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卡,读生字,练习口头组词;(“知识”中的“识”读轻声)   (2)学生交流:我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一个字?(区别“己”“已”的不同;)   (3)教师小结学生的识字方法,肯定学生的思维方式;   (4)巩固:在网站中通过文字游戏了解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3、指导书写;   (1)重点示范独体字的写法:(通过横中线和竖中线确定笔画位置)   (2)示范三个女字旁的字的写法(指名在黑板上写,然后进行笔画整理)   4、练习写一写生字,教师课堂巡视,看笔顺及写字姿势是否正确。   5、小结书写情况。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   3、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12个生字,写好已、甲、豆三个字。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和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一谈,揭示课题。   小朋友,你们最喜欢哪些植物?为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看到这题目你有话要说吗?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这篇课文,并一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二、创设情境,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弄清楚,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课文一共有5个小节,都讲了哪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3、检查初读效果:用幻灯机分别打出三幅图,说一说图中是哪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呢?   三、自主识字:   1、读文,勾画生字。   2、自主识字,交流方法。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一定有好多办法来记住这些字。咱们比一比,看谁记得多,记得快,并且把你的好办法告诉同学们,好吗?   3、检查识字效果,学生相互交流自己识字的心得,并且互相指读生字。   ﹙1﹚、游戏你读我贴。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我们请一名同学随意读这些生字,另一名同学与他合作,按他读的顺序把卡片贴到黑板上。   ﹙2﹚、游戏读字猜词   师:这些卡片背后都有一个词,你们想知道老师写的是什么词吗?大家来猜一猜好吗?﹙在词中巩固生字,完成由字到词的迁移﹚   ﹙3﹚、师:刚才我们读了很多字,又组了词,你们想不想用它们说几句话?﹙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巩固生字﹚   四、再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注意语气,语调。   2、指名读文。可分小节找5名同学来读。   3、看幻灯片有感情的复述课文,可以加动作。   五、指导写字。   1、出示汉字,引导观察。注意每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逐个范写,落到实处。学生认真观察老师范写,指出不足,教师逐步完善。   3、学生试写,感悟交流。先描红,再试写,并且圈出自己写得满意的字,同桌互相看看,相互学习。老师深入学生中间,挑选典型性作业用实物投影展示并评析。   六、课堂延伸。   这节课,同学们了解了3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的植物,它们也有自己独特的传播种子方法,让我们一起去观察,看谁的收获最大。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三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    课前透视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富有韵律感的诗歌。全诗生动形象地把自然知识蕴含其中,语言朗朗上口,内容浅显易懂,是优秀的科普作品。课文共有五小节,分别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配有两幅插图。教学中应抓住诗歌利于朗读,内容充满情趣的特点,激发学生童心,引导学生在多读读好上下功夫,进而体会文章表达的精妙和其中蕴含的知识。   课文是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科学知识的,学生容易被吸引,并且文中介绍的内容大多数的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和体验。教学时应在读中感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知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认真观察的好习惯,有一定词语积累。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在读中感悟课文的韵律美,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知识。   2、识字写字。    信息资料   1、教师准备有关网站、演示课件或相关的挂图,生字卡片。   2、学生了解有关“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的知识。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引入:小朋友,秋天是植物种子成熟的季节,种子宝宝要告别妈妈开始自己的生活,你们想知道植物妈妈是用什么好办法来送别自己的孩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板书课题。   (本课内容充满童趣,谈话直奔课文主旨,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2、课件演示:播放蒲公英、苍耳等植物传播种子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今天《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要告诉我们植物传播种子的巧妙办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   (采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引导学生观看动画,整体感知,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对话平台   感知   1、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小组内互相读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交流。小组选出代表,汇报小组读书的收获。(这只是初读,学生能说出自己的读书所得就要加以表扬,不能要求过高。)   (尝试朗读,整体感知,交流收获,培养自主读书的能力,体验读书的.快乐。)   识字   1、自己练读生字。引导学生可同桌之间接龙读生字。   2、小黑板出示生字,多种方式指读。   3、全班交流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给生字找朋友,用词语说话。   (新课标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方法,来调动学生识字的热情,相互交流识字方法,提高自主识字的效果。)   赏读   1、小组合作读课文,看谁读得美。   2、选读。选自己喜欢的一节练读,再展示。   3、通读全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整体感知课文,在正确、流利的读书的同时,获得初步的理解与体验。)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如、已、娃、纷、好。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的结构,交流书写注意的地方。   3、教师示范,指导重点笔画。如“已”要半封口,不能写成自己的“己”等。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在重视学生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应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导入   挑苹果游戏:(将生字卡片做成苹果形写上编号)你选择第几号苹果,读出上面的生字,再组词造句。   诵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语气。引导学生评一评老师哪读得好,哪读得不好。   2、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3、朗读比赛。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节,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让学生进行单纯的模仿,要引导学生的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获得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演读   1、教师引读,学生尝试背诵课文。   2、学生自由练背。   3、课文表演。边背边加上动作。也可让学生进行想象发挥,进行小型课本剧表演。(以鼓励为主,参与为主。)   (加强学生的诵读练习,加深学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发展语感,丰富学生的积累。)   讨论   1、“四海为家”是什么意思?   2、“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它?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加强对课文的体验和领悟,开阔视野,培养综合素养。)   练习   1、出示课后“读读抄抄”中的词语,引导学生多方式读词。   2、扩展仿说词语。这样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快来与同学交流。   (创设多样的练习方式,巩固所学,达到学用结合。)   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把你课外搜集了解到展示出来吧!   (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甲、洼、豆、识、经。学生认读。   2、自己练写,小组评议。   3、教师小结,指导重点。   4、学生再练写。   (写字是学生的重要技能,尝试之后,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增强写字效果。)   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   种子传播的奥秘   种子的传播方式大致有四种:风传播、动物传播、弹射传播、水传播。   如:春天,柳絮四处飞扬。你知道春天柳絮飞扬的奥秘吗?抓一团柳絮仔细观察,会发现里面有些小颗粒,那就是柳树的种子。柳树就是靠柳絮的飞扬,把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的。   凤仙花妈妈的办法跟豌豆妈妈的办法差不多,凤仙花果实成熟后炸裂,凤仙花妈妈用这种办法把种子送到四面八方。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四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课文生字   教学设计:   一、引入课题   同学们,秋天是迷人的,秋天的颜色是绚丽缤纷的,秋天的气息是清新浓郁的,在秋天更有许多奇特的自然现象,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植物妈妈在秋天怎么送出自己孩子的。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讨论思考:   1、植物妈妈有哪些办法送出自己的孩子?思考讨论后填表。   植物妈妈   有办法   2、同桌交流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教学方法同前略   三、熟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认读书写课文生字词。   2、收集关于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的资料。   (教给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查阅书籍工具书、通过互联网、问懂得相关知识的人)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课文理解赏析诵读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   2、抽生读或者背诵课文   3、课文告诉了我们植物妈妈有哪些办法?   二、进行新课   1、找一找诗歌的哪几节为我们介绍了植物妈妈的办法?   2、齐读第二节。读懂了些什么?展示画片,学生感知蒲公英的形状。指导学生朗读。   重点理解:降落伞在这里的意思?用“只要……就……”说一句话。   3、自由读课文第三节、第四节。读懂了些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提出来,全班交流议论。指导学生朗读。   4、课文第一节和第五节分别写的是什么?这两节后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拓展升华   通过资料收集,你还知道其他植物是怎么送出自己的孩子的?四人小组交流后,在全班交流。   四、指导背诵课文。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举办一次以“有趣的自然”为主题的活动,学生作好资料的收集准备。   附:板书设计   植物妈妈   有办法   ……   ……   ……   ……   植物妈妈的办法很多很多……

小学语文《操场上》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操场上》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操场上》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课以体育活动为主题,由一幅画、六个词语和一首儿歌组成,词语都是体育活动的名称,儿歌描绘了下课后在操场上学生活动的情景。本课属于按事物规律识字一类,反映的是学校生活,学生在生活中也较感兴趣。教学时,可将观察图画、认识事物、学习汉字有机结合起来,教材又倡导多认少写,及早阅读的识字教学新理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看图说、再反复多种形式学习词语,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在情境中学,增强了趣味性、参与性和可接受性。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对事物具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好动、好玩是他们的天性,所以让学生在动中学,学中动。本课插图上画了小学生在操场上所玩的大部他体育活动,学生在生活中见过或玩过这些体育活动,因此对这个内容比较感兴趣。儿歌概括了操场上活动的情形。告诉学生体育锻炼可使身体更强壮,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打、球、拔、拍等9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会写八、入两个生字。认识提手旁和足字旁。初步感知儿歌。   2.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及能力。   3.激发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认识9个生字和2个偏旁,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词语。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孩子们,老师知道你们生活中认识了很多字,现在都能替老师发作业本了。老师这儿有一些我们班的同学的名字,看谁能喊出他们的名字。   (出示学生名卡,让学生体会识字的快乐。)   一、导入、揭题师:老师请孩子们欣赏几张图片(课件出示图片)看看这是什么地方?(校园)再看看这是哪儿?(操场)对,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四课《操场上》(板书课题拼音,让生拼读,再写操场上,写到上时)请孩子们拿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师:孩子们,下课时,你们在操场上都参加哪些体育活动?或者你在操场上看过其他的哥哥姐姐们做过什么体育活动呢?(生自由说。)   二、看图并学会说句子师:老师这里有一幅小朋友们下课以后在操场上锻炼身体的图画,想和老师一起来看看吗?(想)(课件出示课文情境图))师:看,操场上多热闹啊!这些小朋友都在干什么呢?(生:有的在跑步、有的在打球)师:小朋友观察得都很仔细,说得也很好,现在老师把小朋友刚才说的用一句话连起来:下课了,操场上真热闹,小朋友有的拔河,有的跳高,还有的拍皮球。老师这句话说得好听吗?因为老师用了有的有的还有的(板书)这个词组,你也能学着说一说吗?   三、学习字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字。师:你们说的真棒!下课了,许多小朋友都到操场上参加自己喜爱的活动,操场上可真热闹呀。看看他们在做什么?(课件出示图片、词语)有一位作家伯伯就把这热闹的场面写成了一首儿歌,今天呢,孩子们就和张老师一起来认识词语和儿歌中的生字朋友。我们要认识哪些生字朋友呢?   它们在大屏幕上,现在请孩子们在儿歌中找到这些生字用铅笔圈出来,看谁找得又快又好。(生找、圈)师:老师也圈出了今天要学的生字,老师用蓝色的字来表示,看看你圈得和老师圈的一样吗?现在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认识生字。(生自学生字。)   2.反馈交流。   (1)同桌互考。师:小朋友们,老师看你们学得很认真,怎么样?都学会了吗?(学会了)真的?请拿出你的生字卡片,同桌两人你考考我,我考考你。如果你的同桌读得好,你夸夸他,如果他读得不好,你帮帮他。   3.多种形式,反复认读。   (1)(出示带拼音的词语)指名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   (2)(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指名读、齐读、抢读。   (3)(出示打乱顺序的生字)齐读、小组比赛读、开火车读。师:下面我们来开火车读,比一比看哪列小火车开得速度最快,声音最响亮。   (4)请孩子们当小老师教教张老师认读生字。师:这些生字都认识的孩子请举手?愿意当小老师来教教张老师的,请站起来。师:张老师谢谢你们,你们这老师当得真棒!师:孩子们真能干,这么快就认识了这么多的生字。谁来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生自由说)   (5)生读字卡,摆字卡。师:请小朋友以最快的速度把生字卡片在桌上摆开,听清要求:请你读一个摆一个,老师要考考你们是不是真的认识它们了。   (6)火眼金睛游戏。   A、师说谜语,让生在自己的.生字卡片中马上找出来,用手高高举起。一点一横长,口字摆中央,下面一扇门,门里张着嘴(高)。正字少一横,莫作止字猜(步)。   B、师说生字,生找到后举起。师:孩子们真聪明!现在请你们快速地把自己的生字卡片读一个收一个,比比谁收得最快,开始!   (6)给球组词。师:这么多生字宝宝中,球的朋友最多了,你知道它有哪些朋友?   (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知道得可真多!)   4.比较发现生字规律,学习提手旁、足字旁。师:老师请一个小朋友上台来,其他孩子读词语,让他表演。你们可要仔细观察哟,老师一会还要有问题提出呢。师:(表演后)你们有没有发现这几个词语有个秘密啊?(没有)师:(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动作,这回你发现了什么?生:(师引导后发现)拔河、打球、拍皮球都是用手的,跳高、跑步、踢皮球都是用脚的,(板书:手、足)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两个新偏旁,一个和手有关,叫提手旁。   看看老师是怎么写的:手扌。还有一个跟脚有关,叫足字旁。足,足字旁由足变化而来,当他做偏旁时腿一缩,多有礼貌。(生书空新偏旁)举起你的小手指一起来写写这两个偏旁吧!师引:我们的中国汉字非常奇妙,同一偏旁加上不同的生字宝宝,就能变成不同的新字。平时善于观察的小朋友们,就可以用偏旁加字的方法去记住其他的生字宝宝了。   四、再读儿歌师:认识了生字宝宝,现在请孩子们打开课本自己再读一读儿歌。生自由读、齐读。   五、指导书写八入孩子们读得真不错,现在张老师要看看你们写得怎么样?(出示八入)1、观察八和入的不同。   八和入同是一撇一捺,同是撇低捺高,但八两笔分开,入两笔相连。   2、教师示范   3、学生书空   4、描红,仿写   六、结束语:这节课我们学了9个生字,老师给大家留一项作业:请你下课后注意观察,你在哪儿见到了这些字,它和谁在一起,咱们下节课再交流,好吗?这节课我们还学了许多关于操场上的知识,我想小朋友们一定很想去操场上玩了吧。(运动员进行曲响起来),孩子们,音乐响起来了,下课的铃声也响了,就让我们一起到操场上做作运动吧。    【教学反思】   对于一个刚刚告别了无忧无虑的幼儿生活,正步入知识殿堂的七岁孩童来说,怎样才能获得更多更新的语文知识呢?不言而喻,兴趣便是一趟最快的列车。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设计他们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千方百计地为他们创设展现自我的舞台。因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端端正正地坐着听课,和欢天喜地的做游戏相比,自然后者对他们更有吸引力。所以,我竭尽全力地把枯燥无味的课本知识,融合在表演,游戏,讲故事,比赛等丰富多采的活动当中。   一、充分利用教材优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喜欢在操场上做什么体育活动,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了,他们争着发言,都想告诉我他们喜欢在操场上做什么体育活动。这时我就让他们看看课文中图上的小朋友在操场上做什么。学生边说边学习了词语,这就把观察图画、认识事物、学习汉字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些形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愉快地学习。   二、教学中创设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快乐识字。重视学生的自主发展,已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流意识。新课标也再次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在教学生字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以下教学策略的实施:   1、自主识字,感受乐趣。学生在课文中初读生字后,让学生拿出生字卡片,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记住字形,老师的引导只是体现在恰到好处的点拨上。交流汇报自己认识生字的方法,这样做,学生的自主权大了,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学习,使学习富有个性色彩,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敢于当众表现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自主识字中,感受成功的乐趣。   2、探究识字,培养能力。探究识字就是在识字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识字,初步寻找汉字的规律,培养自主认字能力。在教学时我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做做打球、拔河、拍球以及跳高、跑步、踢足球的动作,看看发现了什么特点,学生在实践中就发现打、拔、拍这些动作是跟手有关的,所以打、拔、拍用了提手旁,而跳、跑、踢这些动作是跟脚有关的,所以用了足字旁。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既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识字效率,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然而,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遗憾之处:   1.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学习提手旁、足字旁这个环节时,我已有放的意识,而放得还不够宽,不够大胆,生怕放出去,收不回,扰乱教学。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有宽阔的胸襟,让学生畅所欲言,做到收放自如。   2.对待学生的答问,应该要有灵活的应变能力,评价的语言应该更为精练,有吸引力和启发性。而我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调,教学调控不够灵活有效,教学机智有待提高。以后在这方面要加强学习。   小学语文《操场上》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足字旁、口字旁、言字旁和提手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有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刚才下课后都在哪里活动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识字一第四课(贴注音课题),拼读课题,个别读,正音,师领读题。   二、看图学词、认字。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去操场上看一看!   1、出示挂图,师指图:瞧,操场上的小朋友玩得可开心了!(出示卡片:___在____。)谁能用这个句子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说一说小朋友们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引出词语,小老师领读,齐读,再在挂图上贴词卡。   2、指导看图,认读生字和词语。   ①小朋友,你喜欢什么活动?谁能用这个句子说一说?(我喜欢。)拔河,齐读,做动作,说说还能拔什么?   ②你还喜欢什么活动?跑步(读)除了跑步,还能说什么步?(猜字谜)   ③你还喜欢什么活动?拍皮球,齐读,做动作。记拍=()+()   ④你还喜欢什么活动?踢足球(读)。除了足球,你还知道什么球?你还知道什么活动以外的球?   ⑤你还喜欢什么活动?打篮球,排球,乒乓球都叫做打球(齐读)你还知道打什么?生活中还有打什么?   ⑥操场上还有什么活动?跳高(齐读)给高说个词(组词、说句子)   师:还有哪些和跳有关的运动或词语?跳远——(贴词卡跳远、跳绳)   ⑦分类,读词。   A、师:你发现了没有这些活动有的要用(手),有的要用(足)。哪些用手(脚)?书空提手旁。区别足和足字旁,书写足字旁(认撇和捺)。   B、还有哪些带有提手旁和足字旁的?   3、按顺序说:   ①同学们在操场上_____。   ②小黑板:下课了,同学们有的在____,有的在____,有的在____,有的在____,有的在____,还有的在____,多开心啊!   4、分组读词(不拼)师指图。   5、猜词;生做动作,师抽词,一生猜;齐读跳高。   6、读生字,开火车,抢读   7、打开书读词(高兴的语气)。   8、巩固识字:发球认字。   三、写字   四、小结,拓展识字   1、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活动,学会了写八、入。你想到操场上干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参加体育活动?(强身健体)   2、小朋友在操场上开展的活动只是一部分,其实还有许多活动,知道还有哪些活动吗?(说词,示词卡,拼读,做动作。)   小学语文《操场上》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字,会写八、入2个字。认识足1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充分交流自己的发现。学习识字的方法。激发学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    教学准备:   1、游戏用品准备。   2、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最近我们学校在中午举行了阳光体育活动。小朋友们都参加过什么体育活动呢?(生自由说)那你喜欢什么体育活动呢?为什么?   2、有一个叫丽丽的小朋友,刚才听到我们说的那么起劲,她有点不服气了。她说:你们学校有那么多的活动,我们学校也有呢!不信,你们来瞧瞧。小朋友,那我们现在就去丽丽的学校看看他们有什么活动,好吗?   二、看图说话   1、(出示课文插图)你瞧,这就是丽丽的学校,小朋友活动的场景。小朋友们看,他们都在哪里活动啊?揭示课题:操场上。   (齐读拼音———指生读3个:注意平翘舌和后鼻音——师范读——齐读)   2、指挂图,操场上的小朋友们玩得可开心了!谁能说说他们在做些什么体育活动?   出示句式:……在操场上………(指生说)   (生回答一个,师就出示词语卡片让学生先读拼音,再读词语。)   3、(等全部词语出示完后)丽丽说啊,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子就把我的学校小朋友的体育运动都说出来了,真了不起。   (1)那现在谁能用这些活动来说话呢?   出示句式:下课了,小朋友们有的在有的在还有的在指着图说话。   (2)(先指一生说……师:他说得怎么样啊?谁会学着他的样来说说。再指生说。3个……谁愿意再说给大家听。)   (3)小朋友们可真能干啊!学会说一句话了。现在,丽丽小朋友要再增加一点难度,他要求我们说两句或两句以上的话。敢不敢向丽丽挑战一下?(指生来说3个——师带说)   出示句式:下课了,操场上,真……小朋友们有的在有的在还有的在他们玩得………   三、学习生字新词   1、丽丽说啊,刚才小朋友说的真好,我真佩服你们。可是,黑板上这些词语宝宝,我不认识啊。谁来教教我呢?小朋友先自己读读看。学生自由读词语。   2、指生读(要有点指导、比如跳高、跑步、拍皮球、踢足球的归音)……当老师来带读——开小火车读——齐读。   3、小朋友,读得顶呱呱。师:丽丽,那你现在会读这些词语宝宝了吗?   (丽丽)我会是会了,可是,如果去掉拼音宝宝的话,我就不会了,怎么办呢?我着急啊!   师:小朋友,词语宝宝去掉拼音宝宝,你们会读吗?   师:那我们来当当丽丽的小老师,好吗?首先,你们自己必须会认这些词语宝宝啊!   4、好,先给你们一次机会,自己练习练习,多读几遍。(去掉拼音,生自由读)……指名读(多指几个)……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5、小朋友,你们现在仔细看看黑板上的词语,你有发现什么小秘密吗?   (上面这些运动都是用手做的,下面这些运动都是用足运动的)   师:是啊,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上面的都是用手的运动。齐读。   下面的都是用足运动的。齐读。   过渡语:刚才小朋友们学习真认真!这些生字娃娃呀,都等不及了,都想和大家做朋友。你们想和它们做朋友吗?(想)   6、认识打、拔、拍、球   ①刚才小朋友们都已经分好类了,那看看这三个字(师边指卡片上边说)它们都是用手的活动,所以它们都是扌(出示扌)   谁来说说看你是怎样记住这几个字的。如:扌加丁打打打。   ②认识球字和王字旁。   7、认识跳、跑足、高   (1)请读用脚的活动那边的词语。那看看这两个字是什么旁啊?(师指跳、跑、)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足)跟读,你是怎么记住的?出示足字旁,认识足字旁。   (2)那你们谁来做做动作看:师出示卡片,指一生来做动作。   (3)那谁能说说为什么这些字都是足旁。   (4)足字旁与足字比较   (5)教学生认识高字。   四、课中活动:   我们学了这么长时间了,小朋友也累了,那现在我们来做做运动吧!   五、学习儿歌   过渡:刚才小朋友做运动的时候,丽丽一直在看,他看你们做得这么认真,这么愉快。他情不自禁地就吟诵起了一首儿歌。   1、(出示儿歌)师范读。   2、小朋友,请你们自己读读这一首儿歌,不会读的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3、指导读儿歌   (1)这些生字宝宝回到儿歌当中,小朋友还认识吗?自由再读儿歌。   (2)儿歌中,哪里要读轻声。   (3)现在谁来读读看?(指生读3个)———评议:你觉得他读的怎么样?   (4)小朋友,你们在每天的中午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时候,你的心里是怎么样的呢?(高兴、开心、愉快)   (5)那我们在读这首儿歌的时候也要很高兴,很愉快啊!现在谁来试试看?(指生读)   (6)指导背诵。   六、复习生字   1、开火车检查识字情况。(用生字卡片读生字:开小火车读字、组词。)   2、拼图识字游戏:现在,我们做一个小小的游戏好吗?足球足球谁来踢?   (朱老师这里有9张福娃踢足球的图片,每一张图片后面藏着一个生字娃娃,翻开一个就请小朋友们认读,9个生字认读完之后,再找一组同学读这些生字,每读一次,再翻过去,就是一幅图的一部分,等到这些字都读完过关了,就会出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标志———中国印。)   3、我们把读完了,出现了什么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标志。)   是啊,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我们全国上下都在喜庆奥运会的召开。小朋友们,我们明年有机会也要去看看奥运会啊!那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锻炼好身体。再读儿歌。   七、写字指导   1、出示八、入:齐读——怎么记住的?——组词   2、仔细观察八、入: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都有2笔;都是撇和捺组成;都是撇低捺高。   不同:八两笔分开,入两笔连接。   3、谁能告诉我,八在在田字格怎么摆才好看?(八要写在田字格中间,一撇从横中线上面开始撇,捺从竖中线左边开始捺。)   师:请你教我写一写。   生:我来教你写一写。按下去,撇过来,撇出尖。   按下去,捺过去,顿一下,捺出去。   4、谢谢小朋友教朱老师写了一个八字。现在请大家也来写一写写之前,我们要先来回忆一下写字姿势。   师:头正,肩平,背挺直,胸离桌子一拳头,两脚微微分开,平放在地面上。   保持这种写字姿势,头微微低下,在田字格描一个八。   5、学生描红。   八、小结   丽丽可见识了我们一(4)班小朋友学习这么认真,非常高兴。他要求我们以后还要继续加油。下一次,她还会来看我们的。

小学三年级音乐《蜗牛与黄鹂鸟》歌词、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 #三年级# 导语】《蜗牛和黄鹂鸟》是由银霞演唱的一首儿歌,由陈弘文作词、林建昌作曲的儿歌,发行于1977年。歌曲亲切自然、欢快质朴,反映了动物世界中的有趣场景,而蜗牛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精神也是值得学习的。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音乐《蜗牛与黄鹂鸟》歌词、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音乐《蜗牛与黄鹂鸟》歌词   阿门阿前一棵葡萄树   阿嫩阿嫩绿地刚发芽   蜗牛背著那重重的壳呀   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阿树阿上两只黄鹂鸟   阿嘻阿嘻哈哈在笑它   葡萄成熟还早地很哪   现在上来干什么   阿黄阿黄鹂儿不要笑   等我爬上它就成熟了   阿门阿前一棵葡萄树   阿嫩阿嫩绿地刚发芽   蜗牛背著那重重的壳呀   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阿树阿上两只黄鹂鸟   阿嘻阿嘻哈哈在笑它   葡萄成熟还早地很哪   现在上来干什么   阿黄阿黄鹂儿不要笑   等我爬上它就成熟了 【篇二】小学三年级音乐《蜗牛与黄鹂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唱《蜗牛与黄鹂鸟》,理解歌词大意,并从中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   2、编创表演,通过音乐实践,体会坚持下去就一定会胜利的道理。   3、利用身边的物品作为简易的打击乐器进行伴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专注力、抗干扰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验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学会唱《蜗牛与黄鹂》,编创动作表演歌曲。   教学难点:集体为歌曲填加打击乐伴奏。   学前准备:   老师:琴、课件、蜗牛和黄鹂鸟的头饰、几种打击乐器、蜗牛和黄鹂鸟的图片   学生:身边能打击伴奏的器物   教学方法: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感悟品质。   2、听音学唱、逐句教唱法学唱歌曲。   3、指挥提示法帮助学生集体伴奏。   4、示范和鼓励法建议鼓励学生编创动作表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师出示蜗牛和黄鹂鸟的图片,问学生是否认识,教师相机把图片分别粘贴在黑板上。   师问:你喜欢蜗牛还是黄鹂鸟?为什么?   师:其实,蜗牛虽然爬得慢,但它身上有一种非常可贵的精神,很值得大家学习。是什么精神呢?先请听故事《蜗牛与黄鹂鸟》(在“蜗牛”和“黄鹂鸟”之间板书:与)   二、故事激趣感悟精神   播放课件图片,教师配音讲故事   春天来了,春雨滋润了万物,喝足了雨水的“门前一棵葡萄树,青枝嫩叶刚发芽。”黄鹂鸟惊喜地说:“鹿哥哥、猴弟弟,今年我们可以在这里吃葡萄了!”小鹿说:“葡萄成熟再来尝,脖子一伸就够着。”蜗牛听见了也想吃葡萄,早早就把树来爬。大家都笑它:“葡萄成熟早得很,现在上去干什么?”可是,“蜗牛不顾他人笑,一步一步往上爬。”秋天到了,“葡萄成熟多香甜,摘给大家来分享。”蜗牛终于爬上树,吃到紫亮大葡萄。   同学们,你认为蜗牛有怎样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三、学唱新歌   过渡:为了赞美这种笨鸟先飞、知难而进、坚持到底、勇往直前的精神,人们把这个故事编成了一首歌:《蜗牛与黄鹂鸟》广为传唱,想听听吗?   (播放课件歌曲)   1、学生完整聆听,初次感受。   2、边听歌曲边拍手   3、拍手跟老师按节奏读歌词   4、老师弹琴,学生听音学唱,逐句进行。   5、练习熟唱,老师弹琴帮助学生唱准确。   6、歌唱技巧辅导:师范唱,让学生唱得轻松、有弹性。每句的第一拍要唱得重一些。   7、多种形式练唱,记住歌词。(男女生比赛、小组比赛、独唱等)   四、表演歌曲   1、师示范表演   2、自编动作表演,师适当指导、建议   3、小组分角色表演   4、自愿上台展示,戴头饰表演,教师多激励评价   五、打击乐伴奏   1、跟老师学习拍击节奏   2、辅导学生分三组用不同的节拍形式为歌曲作简单的伴奏,教师可指挥提示学生完成。   六、结课   同学们真聪明,配合得非常好,和同学合作你快乐吗?那么,请全体起立,用歌声和表演尽情表达你的快乐吧! 【篇三】小学三年级音乐《蜗牛与黄鹂鸟》教学反思   《蜗牛与黄鹂鸟》是一首流行于的叙事性民歌,歌词以叙述者的口吻,讲述了蜗牛在葡萄树刚发芽的时候就背着重重的壳往上爬,而黄鹂鸟在一旁讥笑它的有趣情景。歌曲歌颂了蜗牛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这首歌曲孩子们不仅故事情节比较熟悉,而且旋律、歌词也不陌生!所以,在教授上,我注重了歌曲的细节教学如:节奏难点、旋律的共同性、歌曲的寓意等。在这课的设计中,我注意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让学生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   鼓励学生大胆创编歌词,音乐剧等进行音乐创造,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演唱与表演,重视学生的个性张扬及相互间的合作,通过将音乐与舞蹈、戏剧等艺术及地理、历史等其他学科的结合,让学生全面了解的多元文化,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歌曲的主要构成单位是乐句。乐句的主要音符顺序听出来后,教师再分别请代表视唱完整乐句比赛难度加大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却更高了。在紧张、激烈的竞争中,一首歌曲的主要乐句非常轻松地学会了,再学唱歌曲就轻车熟路了。   所以说,音乐教学艺术也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因为有了其他学科,其他形式的参与,音乐教学才能更加丰富,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如果说音乐欣赏课是培养学生听的审美能力,那么听唱培养的则是学生的记忆力与再现能力。

如何对初中地理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地理课堂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异常关键。教学设计首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重、难点,领会其思想理念显得尤为重要。不要受以前的思维束缚,要与时俱进。还应注意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三维目标的确定。以上就是教学设计这个环节应多加注意的。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地理课也是这样。良好的导入,能够引人入胜,激发学习兴趣,把同学们的注意力都转移到教学上,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导入应尽可能贴近生活,这也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导入还应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导入环节容易出现的错误是牵强附会,为了导入而导入。还有导入的时间不要过长。课堂教学导入要以最少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拉近学生与教材、学生与教师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一堂完整的课不仅应当有引人入胜的开头,丰满翔实的展开,还应有发人深省、余味悠长或知识升华的结课。课堂接近尾声的时候一定要对本堂课进行回顾总结,并突出重、难点,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实现知识的升华与迁移。 对于整个教学,也有很多值得我们注意,并不断地去实践。作为一名教师,站在讲台上就一定要自信,要有良好的精神风貌,还要树立良好的形象,着装大方,符合规范。另外,不要有小动作,教态自然大方。教学语言要科学性、专业性,尽量使用专业术语,简洁明了。切记口头语。声音要洪亮、清晰,有节奏,语气分明。教学过程要再现知识的学习过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关注学生的逻辑起点。突出重、难点。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与过渡要自然流畅。教学过程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不断引导。“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问题的设计也很关键。课堂教学提问应避免 “无效提问”,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提问的时机也应进行很好的把握,问题要具有启发性、思考性。并且必要时还要进行导答。提出问题后要留出时间让同学们思考。另一方面,老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尊重学生,还要鼓励学生尽量做出完整的回答。学生回答后要及时做出适当的评价,而不是简单地说“很好,请坐”。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环节要合理有效,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多关注学生,与学生要有一定的眼神交流,别低着头只顾讲课。教学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只是发挥引导的作用。另外,多媒体课件方面,PPT上文字要精练,忌密密麻麻的全是文字,PPT颜色的搭配要符合学生的色彩习惯,文字与背景的色彩对比度要大,确保文字能清晰可见。

我需要苏教版小学一年级美术课件和教学设计《这就是我呀》和《手印变变变》。好的狂加分。在线等,跪求。

教学设计《这就是我呀》课时:2课时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学目的:1、认知目标:观察自己的面部特征,了解五官的形状与特点。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抓住五官的特点并表现的能力。通过比较自己与同学的五官的不同,从而了解五官的 特点与 差异。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激发学生通过表现自己的脸表现自己的性格特点。教学重点:大胆画出自己的相貌,抓住五官特点,表现自己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能找出自己五官与同学的不同,了解五官的差异才有了每个人不同 的面貌。教学准备:镜子、表现工具(自选)。注:两节课连堂完成本课学习内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思路——教学反思一、情景设置,激发兴趣1、游戏:首先所有学生闭上眼,趴在桌上,然后选4位同学藏在面具后,让大家认是谁。问:你能认出他们是谁吗?问:为什么我们可以一下子认出每个人是谁?生:学生会从服装、头发、空缺的位置来判断。教师引导:露出眼睛、眉毛,脸。问:每个人区别最大的是哪里?生:脸。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脸部特点。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强烈的好奇心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每节课都应考虑更为丰富 的形式吸引学生、激发兴趣。二、观察分析,了解自画像。1、了解人们的相貌的区别。师:为什么老师能区分大家呢?生:因为我们每个人长得不一样,所以老师认识我们。师:是什么不一样呢?生:是五官、脸形、发型不同。师:谁能说说自己的特点?生:我的脸圆圆的、眼睛大大的,扎着两个翘翘的辫子。(多请几个小朋友说)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观察方法观察人物的主要特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之一就是要学生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相貌特点。并知道自己的相貌特点。 通过赏析画家作品,了解简单的美术知识。从感觉想造型表现转化。用手摸摸看,有什么感觉?(互相讨论、观察)2、出示课题:《这就是我呀》3、你认为自己什么表情画起来最好看:(对镜子做表情欣赏,请几位表情生动的同学上台表演)。4、欣赏课本范作,观察不同的表现方法。问:小朋友为什么把自己画成这样?(边欣赏边分析表现形式)学生的回答不能确定。 5、赏析徐悲鸿《自画像》师:看看画家笔下的自己。知道徐悲鸿吗?——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画家,早年留学欧洲学习西方油画,回国后结合我国传统绘画“中国画”创造了很多优秀作品,其中,他最擅长画马。他笔下的马栩栩如生。师:知道这张画是用什么画的吗?生:油画。(教师提醒)三、学生作画,教师巡视。1、学生作业。师:你们想怎样画自己?(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是什么样的表情或自己最美的时候。2、带了小镜子的同学可以看看镜子中的自己,作出一个表情试试。别忘了抓住自己五官的特点。3、本课时完成基本形的表现虽然认识自己,但不一定画得出来。借助小镜子更直接的、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五官特点。进行个别针对性辅导,鼓励好的,指出不足,帮助有困难学生.第二课时教学目的:画自己,并剪下来,粘贴到一张纸上,全班同学的集体照。增强集体意识,感受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教学重点:画好自己,并剪贴。教学难点:大胆表现,抓住特点。教学准备:剪刀、胶水、一张大纸。1、以头部为主,主要表现面部特征。自由作色,大胆表现。2、及时表扬落笔肯定、表现大胆、画出自己特点和个性的作业。3、对表现拘谨的孩子作鼓励性指导。四、欣赏评价及教学延伸。1、点评:选3-4张较好的画,请作者自己从构图、色彩、表现手法、表现心情等方面讲解。2、学生评价。3、分小组欣赏,每组选1-3张作业展示在黑板上,介绍挑选原因。4、把所有作业贴在大纸上。师:这是我们全班的集体照,长相不一样,个性不同但都聪明、可爱、充满自信。学生的自由评价可以显现出学生自己的审美特点。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我很喜欢这种形式,希望能以次增强班级集体意识。我将进一步了解班级“集体照”的再次利

你认为学习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和教学设计的意义有哪些?

我认为学习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和教学设计的意义可以开发小孩的思维

如何合理有效使用中小美术教材教学设计与梳理

如何合理有效使用中小美术教材教学设计梳理 教材使用情况分析:1、目前美术课特别是乡村学校美术课存在以下现象:⑴自创课程 教师上课自由安排,不用教材,以自己研究的、喜欢的、拿手的内容。认为自己擅长的就是内容。⑵偏离教材 不按教材中搭建的知识结构安排课程,选择自己喜欢的、好上的,随意摘取部分内容,而自己安排的课程不能贯穿为体系。⑶教学无中心 缺乏对教材的把握能力,捕捉不住教材的核心,抓不住重点。⑷教教材 没有把教材转化为课程,怕听课的人说重点不突出。欣赏课此现象更多一些。本课设置意图:1、在课改深入发展的阶段,重新认识美术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如何结合实际使用教材;如何通过对教材的有效合理地利用,提高学生美术欣赏水平与动手实践能力;引导教师认识教材、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2、通过本次学习,提升自己把握教材、将教材转化为课程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主要知识点:1、对美术教材的认识。2、理解和把握教材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3、如何用好、用活教材,发挥创造性。教学设计:一、对美术教材的认识什么是教材,教材是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包括教科书,视听、电子教材以及来源于生活的现实教材),是可供学生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既是教师教学的基本材料,又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教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教材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非常大的影响。《美术课程标准》从几个层面诠释了美术教材的性质,帮助我们对教材进行重新认识。1、美术教材在美术课中的地位——“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系。”2、美术教材的定位——“完整把握《标准》精神,科学建构教材的框架。3、中小学美术教材的特点——“具有基础性、趣味性和开放性”。4、教师要树立新的教材观——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既不是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教材的内容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教材向学生提供美术学习的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我们在使用新教材时,要用新课标理念,把握新教材的特点,发挥新教材的优势,才能用好新教材。二、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我们应如何做。第一:浏览教材,了解教材。不只是看一本教材,要了解使用的这套教材的总体编写思路,教材特点。要看到每个学段教材的课程内容,教材结构的纵横关系。明确“四个学习领域“在教材中的体现。教材的编写集中了美术界、美术教育界的精英,其中有美术理论家、研究教育教学的专家,有一线教学优秀的名师。课改教材的特点是什么:新教材既有知识内容又有教学活动建议,有评价形式和内容,有思考讨论的建议,完成作业的多种途径,兼顾到不同学校的情况,有作业形式和内容的选择性。第二:梳理教材。把教材内容进行梳理,理出头绪。分几大部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第三:吃透教材。教材传达给我们哪些信息,要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如何使用教材进行学习。第四:补充教材,整合资源。美术课这条最重要。美术教材篇幅有限,需要给学生更多的信息,教师可补充相关的有意义的材料,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相关的教材,处理教材、教师可以补充或开发新的教材,但补充和开发新教材的前提是尽可能“吃透”并“利用”现有教材。利用教材,首先可以表现为“调整”、整合教材,变换教材中各个单元顺序。“整合”教材是将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综合起来,使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照应,融合为新的主题,形成自己的思路。第五:把教材转化为课程。根据教材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根据学生认知过程,学习过程,根据完成作业所需时间及工具材料等多种因素安排课程。三、用好、用活教材,发挥创造性(一)认识教材资源,利用教材资源《美术课程标准》中对培养各学段学生的美术素养都有目标和指标,这些都通过每册每课教材体现出来。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有利于学生学习作为基点,教材内容包括:提示、设疑、选择、资料提供、方法指导、讨论和解释等方式,较少的篇幅中包含多方面的信息。展示了学习方法和过程。教材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教材通过典型图片、说明文字讲解来介绍美术、知识技法,并告诉和提示教师教学思路。各课均设置一些栏目,提示给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习。如小组研究、小组活动(活动方式)、作业提示(解决难点)、小资料、小知识(相关知识)、画家论述(创作理念)、自我评价(学习收获)、回答填写(划勾)等。教材版面分析。(二)发挥创造性思维,用活教材教材给了我们菜名和配料,如何炒才有营养,而且好吃,需要“转化”,即把教材内容变为合理有效地课程。包括课时安排,每课的环节、时间的分配等。1、精选教材,怡情励志。大家知道,小学美术教育是一种国民美术教育和生活美术教育。所以,教师要更多地从教育的角度来审视美术课程和美术教材,努力挖掘美术教材中的人文内涵。教师要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中,帮助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更好地汲取教材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同时也学会表达自己对人文精神的独特理解。由于小学美术新教材的每一课都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种材料的选择。这给师生以更大、更自由的选择空间,更有利于开发各地的教学资源,开展卓有成效的美术教育活动。总之,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德育为首,精选教材,有机渗透人文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能力,陶冶情操,从而使学生初步形成并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逐步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激励学生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而不懈努力。2、活化教材,激发兴趣。教师在教《童话里的小屋》(上册)时,抓住学生爱听、爱讲童话故事的心理需要,选取童话经典之作,引导学生观看童话故事碟片或听配乐童话故事。由于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加上教师采取了由静变动、由平面变立体的活化策略,将静止的教材内容形象化、活动化,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认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来积极参与。学生热情高涨,思维活跃,在听、看、思、做、说的过程中,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活动生动精彩,高潮迭起。3、拓展教材,探究体验。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才是真教,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连续展开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创设情境、动手演示、形象讲解;学生则从观察到表现,从现实到想象,从平面到立体的多方位构成……动脑想、用眼看、动手做、用嘴讲,多角度探究,多方位体验,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变通性和发散性,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得到挖掘;同时,也充分享受到了在做中探究学习的成功快乐。我认为,美术教材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众多媒介之一,为师生提供了许多有关美术的话题。而对于每一个话题,教师不能只考虑线形的深入,还应着力于点上的泛化,努力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有更多更大的展开空间,使学生的过程体验更细更实在。这样,以美术教材本身为新的生发点,加强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开发,适度增加教材容量和活动次数,使1加 1大于2。在实现教材的适度拓展过程中,为学生创造更多展现个人智慧才能的时间、空间和机会。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热情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加深了学生对美术学习活动的探究体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美术素养。4、整合教材,创生发展。实施美术新课程就如现代战争一样,光靠单兵作战是决不能取得最后胜利的。如在《淅沥的小雨》(上册)一课中,教师采用将音乐、小品剧表演与美术教学活动相结合的多兵种协同作战的策略,巧妙地将音乐、小品剧表演等与美术教学活动有机整合,以再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代替教师的千言万语,有效激发出学生积极回忆、自主感受的热情,直观而迅捷地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和独特个性。再如,教师在教学《电脑美术》(下册)时,先引导学生一边说画图工具的用途,一边示范,并通过主机调用分机影像,将学生的示范过程同步展示给全体学生观看,使大家能进行及时地相互交流,加深了对画图工具用途的了解,为创作作了操作知识、技能方面的准备。随后,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自己创建好的小网站名,指导学生进入网站。网站给学生提供了可供选择的三个创作命题(“瓢虫的花衣服”、“太空里的植物”和“心中的太阳”)及相关的图像资料。教师引导学生从自身的兴趣爱好、知识技能等实际情况出发,权衡分析,果敢选择。这样,既避免了学生创作的盲目性,又切切实实把自主选择的机会还给了学生。就适用范围来说,三个命题总比一个命题的适用面要广,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有利于教师进行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在构建的信息技术新平台上进行更富自主性和挑战性的创作活动。教师采取以多命题的丰富性破除单命题的狭窄性的教学策略,体现了教师的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和美术教学的开放性。而网站展示的非常丰富的图像资料和配套的绘画软件,为学生的想象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构建了以电脑网络技术系统为强大支撑的更高起点的学习平台;同时,通过让学生学习初步的上网知识、技能,有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信息技术意识及信息搜寻、处理能力。

如何做好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学习体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美术教学设计提出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还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过去的单纯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加大。学生学的很累,达不到老师的要求就必然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培养。教师教学设计时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使学生的能力等不到全面的发展。因此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过程与方法不改革,课程改革就等于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课程内容的改革,还要重视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改革。 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改革做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改后目前美术教学中存在的新误区 教师们普遍认为,新的课程观必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对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和评价要求也都能认同,教师们对新课程的实施有着高涨的热情,但是缺少的还是一些具体的可供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操作简便又有推广价值的教学方法。有个别美术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在教学中习惯于要在学生中分个你高我低,习惯于教师 一言堂的教学方法。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 1.误解自主学习,忽视教师主导。有的教师上课在没有作具体指导、具体要求的情况下,便让学生自己动手创作。这种自流式的教学,缺少教师启发学生对知识技能进行艺术探求的机会,缺少思维的启迪,缺少想象力的开发,表面上学生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不明显。 2.误解能力培养,忽视双基落实。为了强调自我表现,有的教师将美术学习等同于游戏,忽视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的知识与技能,这种做法显然是不正确的。有的教师片面理解《标准》的精神,认为新课程不以传授美术知识、技能为目的,而要降低美术作业的难度,强调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活动方式,于是出现了课堂上学生兴高采烈、热热闹闹,但整个教学即没有难度也缺乏美术学科的内涵,不能为学生提供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现象,背离了《标准》总目标的要求: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还要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美术素养。 我们知道教学的难度通常指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或操作技能上所难以达到的程度。 教学的深度通常指学生对美术本质规律的认识程度,具体又表现在对各种美术作品的形式规律、主题内容及其文化意蕴的认识程度。三者之间,我们主要关心的是作品的主题内容,比较忽视作品的形式规律和深层的文化意蕴。 但遗憾的是,我们有的教师在上欣赏课时,停留在引导学生只是关注作品内容的表现,如画的是什么(风景、景物还是人物),画了什么故事,或作品的题目是什么。一旦作品的主题内容与题目相符,就产生一种看懂了的满足感。可以认为,这样的观赏很肤浅,没有深度。因此,要提高学生对美术及其作品的理解深度,仅仅停留在主题内容这个层面是不够的,还需要从美术作品的形式规律及其文化意蕴两个纬度进行探索。 当然,新美术课程的知识不仅仅指制作美术作品的技能,还包括美术与文化、美术与自然相关联的知识;而技能也不仅仅指制作美术作品的技能,还包括欣赏、评述美术作品的技能,学生自主学习美术的技能,运用美术知识技能于其他学科学习中,或解决生活中所遇到问题的技能等等。 4.误解合作探究,忽视活动成效。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时间没保证,任务没有分工,有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任务繁重,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误解了合作探究,忽视了活动的成效。参与者少,旁听者多。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这种活动目的性差,有活动没有体验,没有反思。缺少活动实践的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的统一,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教师对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亲自体验过程的实践指导不够。 小组学习,由于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了陪衬,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听众,即使他们发表了意见也得不到重视,在小组汇报时成绩差的学生的意见往往被忽视。 5.误解学科综合,忽视视觉审美。个别教师由于过于强调学科之间的综合,出现了知识容量过多、时间不够、学科特点不明显,而匆匆过场的现象。教学时因对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处理欠妥,有时过于强调专业知识的技能要求,有时又忽视了学科知识的落实,教学指导只重表面现象,缺少对学生视觉审美的感受和体验,美术课上的不伦不类。 新课程实验区大多数学校的美术教室,还没有配备相应的多媒体设施,尤其是农村学校,即使该校有着素质较好的美术教师,有了相应的美术课件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这对于以视觉审美为主要特点的美术学科,其课堂教学的效果影响就更大。 6.滥用现代媒体,忽视传统手段。有的美术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还只是停留在把计算机当作普通的打字机和投影机使用,对计算机强大的美术功能效果,对相应美术软件的应用和开发知之甚少。有的教师有了课件后,就忽视了对传统美术教具的使用,缺少了对实践操作的示范和指导。电教媒体引入课堂,用好了,能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但媒体毕竟是手段而决非目的,为媒体而媒体的做法,不但吃力不讨好,还会弄巧成拙。 上述误区导致了我们的教学设计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我们应该认识到,在中小学进行的美术教育只是一种国民美术教育,我们的教育对象中绝大多数人目前不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美术上,将来也不一定以美术专业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我们对学生所实施的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应该是生活美术教育。我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对学生未来生活有帮助的,有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这次美术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要转变我们的观念,要更多地从教育的角度来认识美术课程,而不是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待美术教育。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更多地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组织课程内容,才会淡化学科中心,才会关注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才会努力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会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传统的美术课,同学们似乎已经习惯在书桌前写写画画。这次,孩子们听我说这节美术课要由教室搬到学校操场的沙坑里上,顿时欢呼起来,他们就像一群快乐的小鸟,从教室里飞了出去。

2021教师资格面试:小学美术-《包和袋》设计·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包和袋的组成及功能,初步掌握包和袋的造型、装饰特点,能够运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制作一个新颖有趣的包或袋。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欣赏、讨论和实践练习,学会包和袋的造型及装饰特点,提高设计意识和动手制作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强化“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养成发现美、创造美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包和袋的造型、装饰特点。 难点:设计制作的包和袋造型有趣并且装饰新颖。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讲述袋鼠存包的故事:有一只袋鼠兴致勃勃的去超市买东西,结果却很生气的两手空空的走了出来,他的邻居小兔子忙问:“你为什么生气了?”袋鼠很生气很委屈的说:“他们不让我进,非让我存包。”请学生思考: 我们都知道袋鼠有一个大大袋子,那它的袋子有什么作用呢?(装小袋鼠)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那我们生活中的包和袋有什么作用呢?大家想不想制作一个自己的手提袋呢?那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包和袋》吧! (二)描述分析 1.功能、造型 教师组织“穿外衣”的游戏。游戏规则为:出示不同造型的包、袋以及一些实物,如水杯、书籍、水果等,请学生以最快的速度为这些物品穿上“外衣”。 学生积极参与游戏,游戏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 (1)说一说你是如何为实物找到外衣的?(包的形状) (2)你见过哪些不同形状的包和袋?(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动物形状u2026u2026) (3)在生活中你会用包和袋装哪些物品呢?(书、文具盒、本子)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这些美观实用的手袋和背包。由于所装物品不同,所以包和袋的造型各异,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动物形状等。 2.组成、装饰、材料 展示没有提手的手工书包《猫》,请学生以美术小组进行思考与讨论: (1)这个手提包完整吗?(不完整) (2)缺少了哪一部分?(提手) (3)这个手工书包是什么造型呀?(黄色小猫) (4)手工书包上分别有什么装饰?(猫头、猫腿、猫尾巴、猫身斑纹) (5)色彩有什么特点?(黄底灰斑纹) (6)这件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彩色卡纸、挂历纸、彩色画笔) (7)运用了哪些技法?(剪、贴、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完整的书包和袋子的组成包括提手和包身两部分。包和袋的装饰题材多样,可以添加色彩、图案等,也可以设计制作一个动物、植物造型的包和袋。我们可以运用色卡纸、挂历纸等材料制作,通过剪、贴、画的方式进行装饰。 (三)示范讲解 教师以“猫”为主题设计制作一个手提袋,并演示创作步骤: 1.制作包身和提手。(根据用途设计手袋的长、宽、高以及猫身的图案和颜色;提手部分可双折并内加卡纸增加强度) 2.剪裁装饰。(将猫的头部、四肢、尾巴、斑纹用彩色卡纸剪出) 3.组合书包。(折出猫身基本的长方形,牢固粘合底部和边部;粘合包身和提手;最后粘贴猫头、尾巴等装饰物) (四)实践展评 1.请学生制作一个造型新颖,装饰独特的包和袋。 2.教师巡视指导。 3.完成作品后举办“时尚展销会”,请同学自愿分享自己的成果。 4.其他同学从创意、题材、造型等不同角度进行评析,师生共同评选出“最佳效果表现奖”“最佳创意奖”等奖项。 (如《西瓜袋》,水果题材,创意新颖;造型俏皮可爱,半圆西瓜袋身结合带状提手;西瓜装饰形象有红瓤、绿皮、黑瓜子,色彩搭配和谐。) (五)小结作业 1.请学生主动汇报本堂课都有什么收获和体会,教师总结升华:包和袋从古至今一直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生活用品,既方便生活,又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动手创造,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正如雕塑大师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能留心观察生活,去发现更多的美,并去创造改善它! 2.课后请同学们拍摄有创意的包和袋并制作成影集,下节课一起交流分享。 四、板书设计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整体思路怎么写

美术课的教学设计一般有以下四个步骤: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只有明确目标,教学设计才能有的放矢。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明确、具体、恰当,突出学科特点,符合教材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二、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材料,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1、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必要步骤。知识结构的设计要有针对性、目的性,知识脉络清楚,要针对学生心理活动和知识特点,设计相应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过程,突出趣味性、游戏性。 2、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最本质、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教学的核心。教学难点是教材中难学、难教的内容,教学中的难点大多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教师分析教材时,要找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提出突破重点和难点的措施,措施要具体而有效。 三、教学媒体的设计 教学方法的运用往往需要相应的媒体与之配合,使之发挥最佳效果。教学媒体的设计要善于把各种媒体组成最佳的结构,使他们在教学中发挥整体效益,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力的学习工具。 四、教学程序的设计 教学程序的设计是教学过程的优化问题,如何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条件,设计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使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收到最佳的效果。是教师创造性劳动,也是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艺术的体现。 1、导入的设计:教师要根据课型特点,设计多种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导入方法引起学生的新奇感和求知欲,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1)教师采用启发谈话、直观教具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根据教师的启发、引导、积极参与、大胆想象、探索思考、整体感知、了解获得、引起兴趣。 2、新授的设计:这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程序,其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发展创造性。 (1)教师在教学中讲究教学艺术,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启发学生联想、想象、感受、认知、领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发展智能。 (2)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主动参与、加深理解、体验情感、发展思维、使智能得到训练和培养,使经验得以逐渐扩充和发展。思想更主动、灵活。 3、实践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对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理解、掌握并动手实践,在探索中取得经验、提到认识、体现个人价值。 (1)教师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生活范围与信息积累中,找出导向性、启发性的直观形象,通过构思—艺术加工—构图的实践学习中,对学生进行直观地创作启迪,鼓励学生想象创造,突破教学难点。 (2)学生在具体的作品形象、色彩、基本形、美感等要素上欣赏,感受中主动的进行体验与实践。 4、作业的设计 (1)教师通过绘画表现、欣赏提示、辅导学生多法表达,以丰富的情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以情育人。 (2)学生通过自练、小组合作、个人创作、作业反馈在对美的体验中,驱动情感、净化心灵,提高综合能力与审美素质。 以上教学设计程序只是一个基本过程,在实际应用中,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和处理,保持高度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https://pan.baidu.com/s/1DhCVZjOfCHW0DwKLyXEojA?pwd=7vuf 提取码: 7vuf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画蘑菇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认识蘑菇的基本外形并进行绘制,巧妙的运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蘑菇以及表现画面的前后遮挡关系。 (2)通过思考与讨论、实践练习等学习活动学会展开联想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蘑菇。 (3)感受蘑菇的造型美与色彩美,提高对植物的热爱之情,养成热爱植物、观察植物的好习惯。 2、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蘑菇的基本表现方法,理解前后遮挡与穿插的关系。 (2)难点:通过本课学习启发学生对蘑菇产生丰富的联想。 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绘画工具、几种蘑菇实物等。 4、教学活动 (1)谜语导入新课 教师出谜:“一顶小伞,落在林中,一旦撑开,再难收拢”(打一植物)。引导学生思考,并提问谜底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画蘑菇》。 (2)新课讲授 赏析实物、引导想象,感知不同种类蘑菇的形状特点。 教师展示一篮实物小蘑菇,引导学生通过看、摸的形式了解蘑菇的外形分别是怎样的? 学生赏析回答,教师总结:花伞形、条形等。 (2)赏析作品,拓展学习 教师展示有遮挡关系的蘑菇组合图片和无遮挡关系的组合图片,引导学生赏析,并提问两幅图之间有怎样的区别?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一幅前后有遮挡,另外一幅前后无遮挡,高低错落。 教师继续讲解整组蘑菇的表现方法,从蘑菇的形状开始,同时注意画面的整体构图,前后遮挡穿插关系等。

小学三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三篇

【 #三年级# 导语】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   一、教材分析:纸版画是凸版画的一种,是绘画和手工相结合画种,它利用最简便的材料(各种纸张)和工具(剪刀),剪贴成具有一定高低层次的版面,通过拓印可以获得多份相同的纸版画作品,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制作过程较为简便,动手又动脑,对中学生创造型思维的培养有一定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教师的讲解,复习巩固有关美术课堂教学中学过的有关纸版画基本知识和技法,启发和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纸版画的造型规律,熟悉纸版画的几种常用技法,开拓思维,充分发挥纸张的形态特征,制作出较好的纸版画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感受纸版画的艺术美;难点是认识和掌握纸版画的造型规律和各种常用技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示范作品、投影仪等;学具:学具盒(剪刀、胶水、黑色颜料)纸材等。   五、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这节美术课的学习内容是黑白纸版画。   (板书,黑白纸版画制作)   我们在上一节美术课上已经学习了有关纸版画制作方法和有关制作技法。纸版画制作的工具,材料简便,各种质地、各种厚薄的纸张都可以用,工具也以剪刀为主,通过剪贴、撕贴就可以印制版画,效果也很好,同学们兴趣很浓,大多数同学都很好地掌握了纸版画的制作方法,并且课后都能完成一幅质量较高的作业。   (出示部分学生美术作业,利用投影仪打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重点与难点)   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哪位同学告诉老师,我们学习的纸版画的最基本技法是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生:纸版画最基本的技法是“拼贴法”。   师:对,纸版画最常用,最基本的技法是拼贴法,是用纸版剪下物体各部分的外形后,再进行叠贴或平贴,使版画产生凹凸不平的层次而成为可以印制的底版。   (板书:拼贴法)   譬如制作一棵大树的图样,要做成纸版面,就应该先画出稿样,再剪出树干、树枝、树叶,再拼贴起来拓印就可以了。   (利用投影仪出示图例)   同学们想一想,这样拼贴后的版面是靠什么来表现物体的轮廓线的?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生:靠……   师:同学们,由于纸版拼贴后就有了高低层次,树叶和树枝部分拓印时就分开了,纸版画主要就是用这种方法来造型的,由于剪贴或撕贴出来的大多是面状的,简洁明快,黑白灰分明,轮廓线有虚有实,具有纸版画特有的艺术效果。   (对学生回答给予评价,并讲出其中的一些道理)   教师再次强调制作步骤与技法,指出黑白纸版画造型方式力求概括、提炼,但要画出应有的体积和空间的联系。   六、布置课堂作业:   用黑白效果制作一幅风景纸版画。   要求:构图中黑白灰组合合理,或有简洁的颜色关系。   七、课堂辅导:   辅导时应注意方法,要多用启发引导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在制作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八、课后小结:   总结课堂上所学内容,巩固新课,指出应注意的有关“通病”,布置下节课学具准备工作,并作简单预习。    【篇二】   家乡的桥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桥的相关文化,欣赏桥的美丽。   2.了解桥的基本结构和形状,通过对桥的描绘进行爱家乡的情感教育。   3.培养观察力、记忆能力以及根据记忆表现画面,表现视觉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启发观察记忆重点,激发记忆的积极性。   难点:经过记忆思考后的创造性表现。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事先了解桥的实用和审美作用,水彩笔等绘画材料。   (教师)各种桥的图片资料,有关桥的文字作品、范画等。   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教师:桥,像彩虹一样美丽;桥,可使天堑变通途;桥,把希望送给苦难的人们;桥,把友谊传遍世界。   看到课题里的“桥”,首先浮现于我们脑海中的是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你们知道的桥有哪些呢?我们的家乡有哪些有名的桥?   学生:赵州桥、卢沟桥、南京长江大桥、上海南浦大桥、泸定桥……   2.桥的文化。   (1)桥是艺术品。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桥,这些桥有中国的、外国的;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   教师出示桥的图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①你比较喜欢哪种桥,能否从美术的角度来谈谈喜欢的理由。(从桥梁的形体、线条、色彩、光影及其周边环境的协调等方面赏析)   ②能否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一下桥?(结合图片资料的展示描述)   范例:桥是自然界一道靓丽的风景。   “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   大桥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十分壮丽。波涛滚滚的江水中,九个巨大的桥墩稳稳地托住桥身。正桥连接着二十二孔引桥,仿佛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面。   教师总结:通过欣赏,我们知道桥有着美丽的姿态,它既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实用价值,又是精美的艺术品,成为人们审美观赏的很好对象。   2.桥是效益的纽带。   教师提问:桥除了是人们审美观赏的对象外,它还有什么功劳吗?   学生根据事先了解到的知识进行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桥是经济发展的纽带。要想富先修路,要把路修得四通八达就需要造桥。如:北京的立交桥、杭州的钱塘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都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着贡献。同学们还记得北约轰炸南联盟的历史吗?对南联盟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千亿美元,其中被炸毁的桥梁有50多座。   3.桥是历史的见证。   教师:桥除了是精美的艺术品,是效益的纽带,它还能使我们联想到什么吗?   请大家看一首诗:“晓月照芦沟,大河曾流泪和血;狼烟腾燕蓟,长桥犹记恨与仇”。你们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哪座桥吗?芦沟桥。   教师归纳:芦沟桥使我们想到了“七七事变”,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桥上的古狮,曾亲历了战地烽烟,看到它,历史的沧桑感油然而生。桥成了历史的见证。   4.欣赏大师笔下的桥。   出示图片资料,学生欣赏。   教师提问:①美术大师们用怎样的形式再现美丽的桥?   ②大师笔下的桥在造型上、色彩上、功用上分别有什么特点?   ③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教师:大师们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再现桥的美丽、桥的历史,用这种方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拓展《心中的桥》。   教师:还有一种桥,它既不架在水上,也不架在陆地上,建造它们甚至用不上一砖一瓦,可它们却实实在在地发挥着   “桥”的作用,你们猜猜是什么桥呢?   学生猜测回答。   欣赏“心中的桥”有关图片,学生讨论。   教师提问:资料中的“桥”与现实生活中见到的桥有什么差别?学生从桥的形、色、材质、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   教师:心中的桥有许多种:有友谊的桥,有关爱的桥,有希望的桥。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根据有形的桥设计制作立体贺卡,来传递那份友谊、那份关爱和那份希望。   学生快速用单线勾勒的方式将心中的桥画下来。   6.评述讨论。   教师:下面我们来欣赏同学们设计的桥。   在欣赏的同时,请思考下列问题:   (1)同学设计的桥,有什么特点?   (2)有哪些可取之处?说说你最欣赏的作品。   (3)如果根据设计图稿建造大桥,你建议用怎样的材质更合适?   7.小结。   教师: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桥的文化,欣赏了桥的美丽的姿态,艺术大师笔下的桥以及同学设计的桥。下节美术课,请同学们带好彩纸或彩泥把漂亮的桥制作出来。    【篇三】   一、教材分析   本课生日快乐学习内容为命题方式的记忆想像画,由于有低年级阶段绘画学习的基础,“生日快乐”更重视相对条件设置和限制表现范围的方向上绘画表现能力的培养,生日快乐因此突出了主题的表现意义,有助于儿童在绘画学习中发展内在的情感和提高表达的水平。   生日快乐是儿童年年经历着的,自己、家人和朋友过生日时的自豪、幸福、快乐等诸多感受,成为儿童最为甜蜜的回忆。本课即围绕生日快乐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用绘画的语言大胆地表现生日中最开心、最富有情趣的场面。   本课生日快乐表现的是以人物为主的画面。教材呈现的三幅学生作业各有所侧重,中间的一幅画,画面主体形象特别突出,运用红色系列为主的色彩表现了爷爷过生日吃寿面的温馨与愉快;右下图画了一群小朋友围在一个大大的蛋糕旁,尽兴地吃蛋糕的情景,他们的神情、动作各异,画面想像丰富,夸张地表现了分享蛋糕的快乐。右上图利用深色的背景衬托出熊熊燃烧的篝火和舞蹈的人物、动物等。   教学生日快乐通过游戏指导学生表现人物不同的动态;运用对比教学强调突出画面的主体;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让学生感受运用暖色为主的色彩能表现画面欢快的气氛。   生日是人们期盼的开心的日子,孩子们一般都乐意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生日的美好和甜蜜。   二、教学目标   *学习人物画的表现方法。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发展想像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设计   本课的教学,重在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表现生日开心的场面。   教学过程可作如下安排:   记忆交流——游戏指导——比较分析——表现感受——交流评析。   记忆交流环节通过播放《生日快乐》的音乐,触动学生的记忆,并通过边看各自从家中带来的所拍摄的生日照片,边说有哪些开心事来展开学习讨论。   接下来分组抽取一张小作业纸,把上面规定的人物动作在纸的另一面画出来,动态表达准确、形象生动者为佳,用这种带有游戏性的方式来指导学生表现人物的不同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较分析环节先出示一张生日照片,再出示根据照片画的两张不同的构图:一张是没有取舍地画了照片中的生日场景;另一张是选择了场景中最精彩、最有意思的一部分,大胆、形象地进行表现,通过对比教学强调画面要突出主体。   然后欣赏教材呈现的学生作业,并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想像大胆、夸张地表现生日中开心的场景,适时利用多媒体呈现同一画面由暖色调变成冷色调,倾听学生的感觉,引导学生用以暖色为主的色彩来表现生日时欢快的气氛。   交流评析环节采用自评、互评等方式说说自己画了什么?是否真正表达了内心蕴藏的热烈情感,大胆、创造性地表现了生日的场景等。   作业要求:按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现生日中开心的场景,要求突出画面的主体。   四、教学建议   *“生日快乐”是一种情绪热烈的表现主题,教学活动的开展可着重于从情境创设入手进入到活动的各个部分中,做到以情育人,以情激趣,从而使主题和表现变得更为鲜明热烈。   *教学中的游戏环节,可先由学生围绕生日画人物的动作,如:舞蹈、唱歌、手捧鲜花、拍手笑、许愿、吹蜡烛、吃蛋糕……画时提示学生任选不同的角度(正面、侧面、背面),不同的姿态(站、坐、蹲等)来表现人物的动作。

小学二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二篇)

【 #二年级# 导语】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二篇)》,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   一、本班情况分析   1、基本情况   男生:15人女生:15人合计:30人   备注:   2、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本班班级纪律较好。   以前学习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一般较为巩固,对于美的事物有兴趣,有初步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作画时初步养成了爱观察的习惯,对于物体形象有一定的目测能力和概括表达能力,对于绘画、手工有较大的兴趣,能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的描绘表现。   完成作业的速度不一,部分同学习惯于带回家去完成少数同学形象表达能力还停留在一年级的水平。   3、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生们都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愉快的学习当中来,都能认真积极主动地参与,认真观察,并大胆想象,并运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大胆绘画自己的感受并按照自己的喜好涂上漂亮的颜色。   4、班中优生情况   尤诗姻、许小妮、陈瑜、王巧巧等同学都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认真观察、积极讨论、大胆发挥想象,大胆绘画主题内容并根据个人喜好填色。接受能力好的同学也能积极主动的帮助其他同学,从而达到共同协助,共同进步的目的。   5、班中后进生情况   有少数同学接受能力较慢,没能及时准确的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绘画时胆子较小,生怕自己画不好或画坏,没敢大胆动笔绘画,但是在老师的指导及鼓励下都能执笔描绘。   二、本学科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湖南美术出版社二年级美术上册)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方面。具体有绘画、泥塑、剪纸、手工、欣赏。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求新、求异为目的,形式多种多样,给学生很大的发展空间,满足学生创造美和表现美的愿望。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绘画)自己选择颜色,描绘景和物。用记忆画、想象画、创作画等形式,表现自己熟悉的、喜欢的内容。   (手工)制作简单的纸工。用撕、折、剪等方法,用各种材料制作、贴画纸工图形。制作简单的泥工模型。   教学重点、难点:   1、用记忆画、想象画、创作画等形式,大胆的描绘,用颜色表示自己熟悉的内容。   2、制作简单的纸工,及各种平面材料贴画,进一步提高撕纸折纸和剪纸拼贴能力。   3、欣赏儿童画及自然物,提高欣赏能力。   4、在绘画中要求大胆想象,用色要大胆,造型较生动自然。   5、在纸工制作中培养其动手制作的精神,动手的协同性,在泥塑中培养空间想象力。   四、本学期教学措施   1、加强对学生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整体性的渗透,采取好学生带动差学生的方法。   2、要求在构图时饱满,画满,画大,画得有生气,有意趣。   3、通过课堂讲评作业,教绘画技能与工艺制作相结合,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技能表现。   五、教学进度安排表   略。 【篇二】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两思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健全德育、美育网络,加强教育科研,加快教育现代化,改革进取,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努力把教书育人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使学生成为:“四有”新人,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的优秀品质。并通过各种题材歌曲的学唱,中外名曲、名歌的欣赏,让学生感受美的艺术和高尚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环境意识、心理条件等,努力进取,为中国的明天而热爱学习。   二、学情分析   本年级共有116个学生,他们大都活泼可爱,并且喜爱音乐,特别是唱歌与表演,大部分学生能掌握正确的唱歌姿势,自然的发声方法,有百分之五十的学生能独立、自信、有表情的进行律动和即兴动作。学生在识谱与欣赏方面是弱项,但我相信,经过师生的共同的努力,孩子们的音乐素养将会不断提高!并从综合课入手,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美育,在课上进行多媒体教学,加强教育科研,加快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改革,努力使学生在上课过程中逐步实现全面发展。在五种课型中,学生比较爱好歌舞唱游课,这种课型使学生在学习时积极性高,创新能力自然发挥出来。总的来说,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要注重音乐基础知识训练,进一步巩固、完善教学,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教材分析   本教材突出了培养学生的爱好音乐的情趣,重视学生对音乐实践的主动参与,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除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整和外,新扩展了音乐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内容,重视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及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本册教材各单元都有目的明确的主题,各主题之间具有有机的联系。各单元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为他们熟悉和理解。教材将评价机制渗透在各个单元之中,既注重终结性评价,又注重过程性评价。在评价的形式上,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增进学生对音乐课的情感体验,激励他们更有兴趣学音乐。教材所选的歌曲,乐曲,大多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易于学习,乐于学习。   四、教学目标及措施   本学期通过对学生坐姿、唱姿、合理呼吸的培养,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基础;注重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改革进取,加快教育现代化,使学生能在他们的薄弱环节上加强学习,通过综合训练,使学生的艺术修养、音乐素质大大提高。导学生学习正确的坐姿、唱姿,以及合理的发声练习曲;注重学生的音乐综合技能、技巧、知识训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歌唱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了解歌曲的情绪,并能用正确的情绪来演唱不同的歌曲。每节唱歌课给学生三分之一的时间练习,教师正确处理、引导;合理安排时间进行音乐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开拓学生的视野,并了解一些音乐知识;通过律动以及集体舞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乐感。以素质教育为本,不断提高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并落实于教学,充分发挥音乐课益智、促体、辅德的功能。

二年级美术教学设计

二年级美术教学设计5篇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有关二年级美术教学设计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二年级美术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二年级美术教学设计篇1 需要知道的安全知识: 1、了解并遵守各种公共场所活动的安全常识。 2、认识与陌生人交往中应当注意的安全问题,逐步形成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 3、了解基本公共卫生和饮食卫生常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健康行为及饮食习惯。 4、初步识别各种危险标志;学习家用电器、煤气(柴火)、刀具等日常用品的安全使用方法。 5、初步学会在事故灾害事件中自我保护和求助、求生的简单技能。学会正确使用和拨打110、119、120电话。 6、学会安全饮用纯净水的方法:先适当地倒一些冷水,再慢慢添加一些热水,以防烫伤。 体育运动常识安全教育 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要听从老师的统一安排布置,认真做好准备活动,遵守运动规则,杜绝发生哄闹现象,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课间、课后在没有指导教师的情况下,不允许攀爬体育器材。 防火安全教育 不要将火柴、打火机和刀具等物品装在身上;不要将鞭炮、火药等易爆当作玩具带进校园;不得玩弄、搬动消防器材。初步识别各种危险标志;学习家用电器、煤气(柴火)、刀具等日常用品的安全使用方法。 防毒安全教育 注意饮食卫生,不在学校巷道及校门口等摊点上购买任何不符合卫生规范的小食品,防止食物中毒。不喝生水,不吃零食;不带各种药品进入校园,远离毒品。了解基本公共卫生和饮食卫生常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个人卫生习惯。 劳动安全教育 在做卫生值日工作时,不准玩耍劳动工具,杜绝拿着工具追逐打闹,以防造成意外的伤害;擦玻璃时要防止划伤,高层楼窗户只需掸尘,防止失足坠楼;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时,听从老师的安排,确保安全。 防电安全教育 严禁乱动日光灯管、保护电器插头、插座,发现盖板破损、电线落地立即报告老师。 校园安全教育 课间玩耍时,不要剧烈运动,不要快跑,要稳稳地走,防止摔倒或和高年级学生发生碰撞;不做危险的游戏;不私自攀爬建筑物;不要把文具如直尺、铅笔等含在嘴中,也不要拿着玩耍,防止戳伤他人或被戳伤。 二年级美术教学设计篇2 [学习目标] 1.说出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碰到的一些问题。 2.尝试解决学习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3.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提高自己适应新的学校生活的能力。 [背景知识] 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学生会碰一些困难与问题,这对于刚进入一年级学习的小学生来说,如何指导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教给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尤为重要。 课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说说我碰到过的问题。这部分教学内容包含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通过教材中的四幅插图,让学生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学习生活中碰到了哪些困难与问题。第二层次是引导学生想想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碰到过哪些困难与问题。教材中的五幅图,主要反映在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教学时,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本班学生在生活上有哪些问题,在学习上有哪些困难,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组织教学,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困难与问题说出来,以达到指导解决的目的。 第二部分:我有办法。有了问题怎么办?学生在一段学校学习生活中他们也已积累一定的经验,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组织讨论、交流。教材插图提示的方法有:对常忘了带学习用品的,可每天根据课程表整理学习用品;对同学之间的游戏出现的争执,可采用制定游戏规则或方法解决;身体不适的、学习困难、同学间矛盾等问题,可告诉老师帮助解决,还可以跟爸爸、妈妈说。教学时,教师不要局限这一些方法,应鼓励学生尝试各种方法,从中讨论哪种方法相对比较好,进一步提高学生适应新的学校生活的能力。 [活动建议] 一、老师让同学们看教材中插图,图中的小朋友在学习生活中碰到了哪些问题来导入活动,再让学生在小组、全班说说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碰到过哪些问题,同时思考,碰到问题怎么办?从而获得一些必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活动不仅要使学生说出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及碰到问题后自己的想法与做法,而且在交流、研讨过程中习得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尝试去解决有关问题。 三、活动指导。 活动一在学校里有时候也会碰到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中的小朋友们在学习生活碰到了哪些问题?也可利用自己班上某某同学碰到过的问题或通过一则小故事的形式来导入。引导学生讨论碰到问题怎么办? 活动二说说自己碰到过的问题。 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碰到过的问题,包括生活上、学习上的各种问题。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代表小组向全班同学交流,教师选择学生中碰到过的问题进行板书。 活动三我有了办法。 同学碰到过那么多的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可针对一个个具体问题展开讨论,让同学把自己的经验或想法说出来,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讨论,形成比较科学的解决问题方法。 教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能说出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及碰到问题后自己的想法与做法,而且在交流、研讨过程中习得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尝试去解决有关问题。 二年级美术教学设计篇3 教材简析: 本课实际上就是运用彩绘、粘贴等方法包饰一个废旧的容器,使其成为一件美化生活、环境的装饰品。 教学目标: 1.用彩绘、粘贴等方法包饰一个废旧的容器,使其成为一件美化生活、环境的装饰品。 2.在设计、制作过程中能够合理选用多种媒体及方法。 教学重、难点: 能否根据瓶子的形状及质地选择装饰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各种废弃的容器、包装纸、彩色纸、碎布、缎带等材料,准备彩泥、颜料、胶水等工具。还可准备各种野生植物的花朵、种子、石子、贝壳、泥土等。 2、教师准备范作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教师先出示几个装饰得非常漂亮的瓶子,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提问:这么漂亮的瓶子可以摆在什么地方? 知道它原来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讨论:说说老师是怎样装饰这只瓶子的? 在教材中介绍了几种方法? 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 活动二: 1、学生用装饰材料将容器全部掩盖起来,使它看上去好像穿了一件花衣裳 2、用水粉颜料涂色,应该少加水,也可以现在瓶子上裹一张纸,干后再涂颜色。 3、用纸片拚贴的同学,可以根据需要将纸裁(撕)的小一些,这样比较容易伏贴。还可用绳子、线绕圈捆绑的形式来使纸片固定。 4、还可以用蜡笔画好图案,在水粉涂色,然后用它包装容器。 5、还可以选择贝壳、石子等材料粘贴。 活动三: 将装饰好的容器集中在一起,看看哪些适合单独放置,哪些适合组合在一起。 收拾多余的材料 课后拓展 将穿上花花衣的瓶子进行装置艺术的摆放。 教学评价: 1、能否合理学用多种媒材进行设计制作 2、能否牢固的拚接、粘贴材料 3、能否在作品中表现出大胆的想象 二年级美术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泥、纸盒等材料设计、制作电话机或手机,体验材料带来的美感。 2、通过欣赏相关资料启发学生用夸张、变形、重组等方法,制作与众不同的电话机。 教学重、难点: 1、设计方法。 2、拓展思维。 教具学具:垫板、尺子、铅笔、剪刀、牙签、橡皮泥、纸盒、彩纸等。相关欣赏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导入课题 实验游戏:取自然课的纸口杯与线制成的电话,请俩生表演打电话。 揭示课题:奇妙的电话机 二、讲授新课 1、设计原则 通过图片资料简介电话的有关知识;欣赏一些电话机的设计,“这些电话机给你的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设计要新颖独特。激发学生的兴趣,“自己设计电话机。” 2、师示范设计一款喇叭花电话机,生纠正,引导生认识到设计原则:造型新颖的同时要满足听、说、拨号的基本功能。 欣赏达利作品《虾形电话》、《唇形沙发》等,“是否符合新与用的设计原则。” 3、设计方法 分析作品:唇形沙发、彩色热水瓶、一个超现实的房间 问题:“它是一个沙发,它象什么?”(嘴唇)“人的嘴唇是这么大吗?”“它是运用了什么方法设计成沙发的。”(夸张) “这一组彩色热水瓶圆圆的瓶盖、扁扁的瓶嘴、胖胖的瓶身,象什么?”(企鹅)它是运用什么方法设计的。(变形) “它是怎么设计成一个房间的?”“想想设计师是怎样设计的。”(把人的脸通过夸张、重组的方法设计成一个特别的房间。) “设计师从哪里寻找设计资料的?他们运用了哪些方法?” 讨论:“我们还可以把哪些东西变成我们的设计资料?我们还有其它方法吗?”引导学生认识到把生活中常见的人物、五官、字母、建筑及各种自然物,通过夸张、变形、重组等方法设计电话机。 4、设计材料 问题:“可以用什么材料来表现。”指生答。 5、讨论交流 “我想设计什么样的电话机,它有什么特点。” 三、学生创作 四、展示作品:以打电话的游戏方式介绍自己的设计,交流电话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五、收拾整理:提醒学生收拾整理工具材料,保持环境的卫生和整洁。 六、课后拓展:收集有关电话机的资料。运用综合材料设计、制作新颖的电话机。 七、板书设计 奇妙的电话机 八、教学反思:通过图片资料简介电话的有关知识;欣赏一些电话机的设计,“这些电话机给你的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设计要新颖独特。激发学生的兴趣,“自己设计电话机。” 二年级美术教学设计篇5 教材简析: 彩泥在学生一年级时已经接触过,但作为一个专题来制作这才是第一次。用彩泥来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彩泥表现生活中的事物,体验材料带来的美感。 2.强调在创作的过程中,发扬团结协助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能否图突破常规的造型与色彩、进行大胆的夸张、变形、想象与创造。 2、能否在制作上创新。 教学准备: 教生共同准备垫板、尺、铅笔、剪刀、牙签、泡沫盘子、彩泥等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活动一: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以前用彩泥做过哪些东西,你都会运用那些制作技法? 活动二: 欣赏天津“泥人张”的泥塑作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谈谈从作品中得到的审美感受。 欣赏本校美术小组的同学用彩泥制作的装饰挂盘“瓢虫”、“风景”等,说说他们运用了哪些学过的制作技法,以及他们是如何进行夸张变形的。 将作品发到各组,请学生近距离的欣赏,并互相谈一下自己的欣赏感受。 请学生起来说说自己最欣赏哪幅作品,为什么? (提示:可以从夸张、变形、色彩的搭配、造型组合等方面引导学生想象;还可以适当的介绍一下运用综合材料进行制作的方法。) 活动三: 以书上的范作“小狮子”为例,与真实的狮子的照片相比较,看看作者对它进行了哪些夸张、变形。尤其是狮子的鬃毛和五官的制作技法。 教师以小猫为例,通过夸张变形现场演示猫头的制作。 活动四: 引导学生独立制作一两件富有情趣的作品。教师向学生展示其它欣赏作品。 教师引导学生突破常规的造型与色彩、进行大胆的夸张、变形、想象与创作。 活动五: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作品,并且可以通过自我介绍的方式对作品进行自我评价。 收拾与整理。 布置下节课带泡沫盘子。 第二节 活动一: 欣赏工艺小组的同学制作的彩泥浮雕挂盘,启发学生思考要在挂盘上做彩泥浮雕,可以做什么形象的。 说一说自己想做什么,怎样对创作对象进行形象的加工。 针对范作《瓢虫》,说说哪里做的,最有立体感,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平,为什么要这样做? (引导学生明白:在盘子上做橡皮泥塑要有层次感) 再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创作思路谈一谈准备怎样表现作品的层次感。 活动二: 同学们在自己带来的纸盘上用橡皮泥制作动物形象的泥浮雕,背静可以用水彩笔添画,也可以一个小组的同学制作一个系列或一个故事,如:《十二生肖》、《小蝌蚪找妈妈》。充分体现合作学习。 活动三: 做好后在纸盘上扎眼,穿上绳子系成挂环,按照表现对象的类别挂到美术教室的展示台上。 教师带领全班同学象参观美术馆一样对每件作品进行欣赏和评述,鼓励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时不要只谈技法的运用和形象表现得是否真实,对有创造性、大胆夸张变形的作品要给予充分肯定。 收拾与整理。 课后拓展: 回去后试着利用其他材料(陶土、纸浆等)制作各种形象。

小学一年级美术教学设计三篇

【 #一年级# 导语】帕顿(Patten,J.V.)在《什么是教学设计》一文中指出:“教学设计是设计科学大家庭的一员,设计科学各成员的共同特征是用科学原理及应用来满足人的需要。因此,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以下是 无 整理的相关资料,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   一、教材分析   本课划划印印小学美术教案一年级下:07课划划印印融游戏、训练、知识为一体。使儿童在轻松愉快的刻印活动中,通过认识、感受线条和色彩的组合获得耐人寻味的形象,能使儿童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发展。小学美术教案一年级下:07课划划印印   划划印印课教学内容是版画中的一种特有形式。让儿童尝试、体验硬笔在纸板上刻划后产生的痕迹,涂上颜色可以印制出美丽的画面。   本课划划印印的图例介绍了在不同纸板上刻划后印制的画面。由于纸板软硬程度不同,刻划时用力的轻重不同,刻痕的深浅也不一样。印出的效果也就有区别,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儿童自己去体验、感受,用正确的方法,使刻划的痕迹更清楚,更具趣味性,使印制的图形变化更丰富,以此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印制时可让儿童尝试用多种颜色来印制画面,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刻划变化有趣的图形,培养想象能力和审美情趣。   掌握刻划的要领和印制的方法、步骤。   养成细心工作的习惯。   三、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中,教师要准备用不同纸板刻印的不同样式的范图,让儿童了解各种纸板刻印的效果,并通过范刻、范印让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基本方法刻印清晰有趣的画面,使之在轻松愉快的操作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   教学过程的安排要注意各个教学环节的设置和处理及各个环节的衔接和过渡。通过观察感受——尝试体验——分析比较——表现创造——自我评价,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增长知识。   本课教学可设计为一课时。教学以活动体验的方式入手,用软硬不同的纸让儿童在上面刻划,感受有什么区别,什么样的纸容易刻划出清楚明显的痕迹,在实践中找到合适的刻划方法进行表现创造。   教学中,教师要对刻画、印制的方法、步骤及涂色方法、要求做出正确引导,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快乐。印制时要求画纸与纸板不能移动,以免印出的画面出现重影。   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儿童用几种颜料涂在一个版面上来印制,看画面的色彩会有什么变化。使儿童的思维创造得到拓展。   作业评价:可以让儿童从刻划印制好的画面谈自己的感受,体会和想法。   作业要求:运用正确的方法,流畅的线条来刻划、印制有趣的图形,并给它取个题目。   四、教学建议   教学中,在刻画线条时要提醒儿童将硬笔稍作倾斜,控制刻划的力度,并提示学生可用多种线条来组合画面。作业形式以表现创造为主较为适宜。   印制时,涂色不能太湿.以免印出的画面模糊不清;也不能涂得太干,以免印得不清楚。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让儿童通过重复涂色之后再印,直到印清楚为止。   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运用展示平台来演示方法步骤、评价学生作业。    【篇二】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一年级使用了新课程标准下的九年义务教育湘版美术实验教材。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安排了四个新的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即运用多中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   “设计、应用”(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梅花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   “欣赏、评述”(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组部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   “综合、探索”(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   这些课程内容新颖,版面美观,贴近学生的生活,受到了小朋友们的喜爱。   二、学情分析   对于美的事物有兴趣,有初步感受美的能力,作画时初步培养了观察习惯,对于想象画、命题画有较大的兴趣,能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的描绘。   完成作业的速度不一,部分同学习惯于带回家去完成少数同学形象表达能力还停留在幼儿园的水平。   三、本学期教学的总要求   1、知识教育要点   (1)感知各种随意形状。   (2)认识和运用各种平面形、常用色。   (3)运用形和色,进行临摹、添画、记忆画、想象画练习。   (4)学习使用各种简易绘画工具,学习撕、折、拼、贴和揉捏、搓、挖等手工制作法,养成正确地绘画、制作姿势与习惯。   (5)欣赏祖国风光和儿童画、民间美术作品的美。   2、能力培养要点   (1)在美术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促进从无意想象过渡到有意想象,从再现想象过渡到创造想象。   (2)在绘画活动中大胆用笔用色,鼓励儿童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3)提高手部运动的灵活性,促进手和脑的协调发展。   (4)提高对色彩美、形状美的能力。   3、审美教育要点   (1)培养儿童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2)让学生感受美术活动的愉悦,激发儿童对艺术创造活动的兴趣。   四、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   周次教学内容课时备注   1七彩飞虹2   2飞旋的纸条2   3民间玩具2   4小小手2   5月亮走我也走2   6蝶儿飞飞2   7划划印印2   8踢踢腿弯弯腰2   9纸拖鞋2   10泡泡乐2   11彩球滚滚2   12小树快快长2   13折纸动物2   14瓜果飘香2   15由小变大的画2   16蚂蚁搬家2   17鼓儿响咚咚2   18办家家2   19小动物小人物2   20总结测试2    【篇三】   第1课认识美术工具   教材分析:工具和材料是进行美术活动的重要条件,如何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这些引导是这一节课的难点。在课堂上我把它定位为美术课教学中的综合。探索领域,目的是想结合儿童以往的(学前)绘画经验,进行延伸由此引发全体孩子对学习美术的欲望。   教学目标:   1、熟悉和了解美术的表现形式,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新的思维加深对美术的新认识。   2、观察和发现各种工具的使用方式,培养爱护学习用具的良好行为习惯。引发对各种工具和材料的联想。   3、开阔视野,拓宽想象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教学重点:观察各种工具和材料使用方式,引发对工具和材料的联想。   教学准备:课件、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实物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   二、导入新课:   回顾学前绘画经验引语:今天我们要在课堂上找朋友,这个朋友是谁,我先不告诉您们,上完课你们就知道了。请大家想一想下列的问题,小组讨论,代表回答,要求回答时要完整。   1、你在画画的时候用过那些工具,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它叫什么名字?怎样使用,能出示你的作品向大家展示吗?   2、你见过那些绘画工具,请你介绍一下,你在那里见到的?你认为它们能用来干什么?   3、你最想拥有的美术用品有那些?为什么?   蜡笔小知识   1、是年幼儿童最常用的绘画工具   2、同彩色铅笔相比,蜡笔的色彩比较鲜艳、笔芯也稍软,使用时不会因手在纸上摩擦而弄脏画面。   3、蜡笔即可以用来画线条,也可用于大面积的涂色。   油画棒小知识1小朋友最喜欢使用的工具,色彩鲜艳、浓烈2油画棒比蜡笔要软得多,而且因为是油性的,颜色之间容易混合,色彩的变化,层次都比较丰富。   彩色铅笔小知识:   1、最简单的色彩画工具,如同铅笔一样,比较适合年龄幼小的小朋友使用   2、色彩柔和,即可以用来涂颜色,但涂色的时候不能用力过大,因为它的笔芯是硬性的,会在纸上留下痕迹。   3、比较适合于画轻柔、淡雅的画面。   师小结:在绘画过程中,工具和材料是很重要的,它就象一个好助手能帮助你实现你的绘画愿望。   三、引导观察思考发现新的工具和材料课件展示:   1、欣赏中国画、书法作品。   2、欣赏油画作品。   3、欣赏水粉、水彩画作品。   4、欣赏版画作品。   5、欣赏儿童画作品。   师:欣赏了这些画,大家能猜出这些画是用什么工具和材料来完成的吗?生自由议论。   6、课件再次展示(结合作品进行展示),目的是让学生感悟工具和材料的不同魅力,引发学生明白工具和材料的重要,以便今后在美术课的课前准备能有所重视。大家现在可以猜出我们要找的朋友是谁了吗?   7、怎样爱护这些工具和材料。   课件:工具和材料使用小知识,进一步强调爱护工具、保护学习用品、正确使用学具的良好品质。   四、评价,师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回答问题。   1、你能认识的美术工具和材料有()种?   2、通过学习你又认识了那些绘画的小伙伴它的名字叫()?   3、你能爱护和正确的使用工具和材料吗?   五、课后观察和思考   1、收集和尝试一种你没有用过的美术工具和材料。   2、到美术用品店去观察文房四宝是什么?又发现了什么新的工具和材料。

小学美术优质课教育资源应用教学设计方案怎么写

美术课的教学设计一般有以下四个步骤: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只有明确目标,教学设计才能有的放矢。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明确、具体、恰当,突出学科特点,符合教材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二、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材料,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1、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必要步骤。知识结构的设计要有针对性、目的性,知识脉络清楚,要针对学生心理活动和知识特点,设计相应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过程,突出趣味性、游戏性。 2、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最本质、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教学的核心。教学难点是教材中难学、难教的内容,教学中的难点大多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教师分析教材时,要找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提出突破重点和难点的措施,措施要具体而有效。 三、教学媒体的设计 教学方法的运用往往需要相应的媒体与之配合,使之发挥最佳效果。教学媒体的设计要善于把各种媒体组成最佳的结构,使他们在教学中发挥整体效益,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力的学习工具。 四、教学程序的设计 教学程序的设计是教学过程的优化问题,如何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条件,设计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使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收到最佳的效果。是教师创造性劳动,也是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艺术的体现。 1、导入的设计:教师要根据课型特点,设计多种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导入方法引起学生的新奇感和求知欲,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1)教师采用启发谈话、直观教具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根据教师的启发、引导、积极参与、大胆想象、探索思考、整体感知、了解获得、引起兴趣。 2、新授的设计:这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程序,其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发展创造性。 (1)教师在教学中讲究教学艺术,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启发学生联想、想象、感受、认知、领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发展智能。 (2)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主动参与、加深理解、体验情感、发展思维、使智能得到训练和培养,使经验得以逐渐扩充和发展。思想更主动、灵活。 3、实践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对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理解、掌握并动手实践,在探索中取得经验、提到认识、体现个人价值。 (1)教师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生活范围与信息积累中,找出导向性、启发性的直观形象,通过构思—艺术加工—构图的实践学习中,对学生进行直观地创作启迪,鼓励学生想象创造,突破教学难点。 (2)学生在具体的作品形象、色彩、基本形、美感等要素上欣赏,感受中主动的进行体验与实践。 4、作业的设计 (1)教师通过绘画表现、欣赏提示、辅导学生多法表达,以丰富的情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以情育人。 (2)学生通过自练、小组合作、个人创作、作业反馈在对美的体验中,驱动情感、净化心灵,提高综合能力与审美素质。 以上教学设计程序只是一个基本过程,在实际应用中,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和处理,保持高度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https://pan.baidu.com/s/1DhCVZjOfCHW0DwKLyXEojA?pwd=7vuf 提取码: 7vuf

小学美术小老虎教学设计精选范文合集

美术教学要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注重艺术能力发展和审美情趣的培养程。在教学设计中充分挖掘单元主题的人文精神内涵。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美术小老虎教学设计,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小学美术小老虎教学设计范文一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力度、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 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继续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小学美术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式和自主化多操作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 湘教版二年级下册美术共22课,紧密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与需要。教材以人文主题为显线,突出美术学习的艺术价值。 以学科知识技能为隐线,学段更注重感性的积累和体验;采用点式的、跳跃的、随机的、积累的方式,服从、渗透于人文主题。 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注重艺术能力发展和审美情趣的培养程。在课程设计中充分挖掘单元主题的人文精神内涵。 从和小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中选择人文主题,并注意单元主题的延伸与拓展。教材突出趣味性、游戏性、注重过程与参与。 三、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认知的训练,已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基本绘画知识和技能,但在绘画,动手过程中还缺乏大胆想象创造,这些方面有待提高。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美术表现和欣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运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绘画和简单工具制作。 3、培养学生空间知觉,形象记忆,创造等能力。 五、教学措施 1、努力钻研教材,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做好课前准备,精心制作教具。 3、运用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绘画兴趣。 4、充分展示图片,作品等教学手段,教师加以示范。 六、教学内容安排 周次 内容 第一周《大脚丫》 第二周《剪刀添画》 第三周《小老虎》、《动物聚会》 第四周《左邻右舍》 第五周《六面怪脸》 第六周《快乐地舞蹈》 第七周《彩点点》、《动漫亮相》 第八周《民间玩具》、《小蜗牛慢慢爬》 第九周《打扮相框》 第十周《杂技高手》 第十一周《男生女生》 第十二周《四格画》 第十三周《信封娃娃》 第十四周《影子大王》《听听画画》 第十五周《蹦蹦跳跳》 第十六周《小泥人》 第十七周《猴子上树》、《剪纸动物》 第十八周测评 小学美术小老虎教学设计范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老虎的基本形象特征,正确地画出不同形态的老虎。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老虎,学生能掌握利用椭圆形动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和善于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圆椭形并用基本形画老虎。 【教学难点】 画出老虎的不同动态。 【教学准备】 1、老师准备:彩色粉笔、老虎动态变化分析图一幅、老虎在森林中活动画一幅。 2、学生准备:塑料水彩笔、美术课本、图画纸。 【教学过程】 1、猜谜语游戏导入课题。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喜爱猜谜语,喜欢动物。所以我将学生较熟悉的兔子和小鸟的形象编成谜语让学生猜,再引出老虎的谜语,便自然过渡到课题学习了。 2、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与想象。 通过出示多媒体课件,出现歌曲《两只老虎》精彩的动画和音乐,让学生边欣赏片中拟人化的老虎形象,边引导学生进入老虎形象的想象之中,并伴随欢快的节奏来轻声哼唱而展开联想,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 3、情境对话让学生欣赏与判断。 为了把避免绘画技能的简单枯燥传授,我设计将范画的出示用投影仪放出。并根据出现的老虎范画,教师扮演老虎角色来配音,与学生进行情境对话。学生在这种童话故事般的对话中,不知不觉地明白如何艺术表现老虎的形状,色彩,花纹等绘画技巧知识。 4、音乐情境中的创造表现。 学生在歌曲旋律《两只老虎》的轻声伴奏下,自由自在地用画笔来描绘艺术化的老虎,学生完全可以边哼唱边画,甚至在手舞足蹈中去描绘。 5、自主评价式的新颖展示。 根据歌曲的意境,我用彩色纸制作了三个漂亮的"“老虎”分别取名:《自我创新》、《模样好看》、《颜色鲜艳》。让学生将自己的画放进自认为适当的小屋里,自己对自己的画作最初的自我评价。然后再由师生共同欣赏简评。 6、表演唱。 再次播放歌曲,师生一起大声学唱歌曲,并在有歌词“真奇怪、真奇怪”的地方,一起加以拍手节奏练习。然后,根据歌词意思自由想象加上各自的动作边舞蹈边演唱,结束课堂学习。 小学美术小老虎教学设计范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老虎的基本形象特征,正确地画出不同形态的老虎。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民间玩具老虎,临照玩具画出老虎形体,并通过动手实践发挥想象力绘画制作纸质小老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和善于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临照民间玩具老虎描画老虎形体。 难点:画出老虎的不同动态。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资料、布老虎玩具。 学生:软纸、水彩笔、剪刀、胶水、图画纸、色卡纸、订书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朗读:小小老虎真威武,大大眼睛圆又鼓,不吃不喝不会跑,原来是只布老虎。 2、展示老虎玩具。 同学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见过这样的玩具吗?你们觉得它可爱吗? 3、请同学上台来仔细观赏这只布老虎,并向同学们介绍你喜欢它哪里?它有什么特点?学生上台介绍解说,师从旁协助补充。 二、回归教材。 请同学们现在欣赏书本第七页的各种“老虎”,有谁来说一说布老虎和真老虎的不同之处? 同学们喜欢老虎吗?让我们来动动手,亲自设计制作一只可爱的“纸老虎”! 四、学生实践。 1、先在纸上描画老虎的外形,可参照老虎的图片,也可以临照老虎玩具来绘画。 2、将纸张重叠剪制外形。 3、用彩色的纸片或者画笔装饰美化“老虎”。 4、把两张纸订合或缝合。 5、在两张纸内塞入棉花或者软纸,填充后封口。 6、漂亮又可爱的纸老虎就做好了! 五、作品展评。 师选取优秀有特点的作品上台展示,请制作同学介绍作品。 六、课后延伸。 老虎是我国的保护动物,也是“百兽之王”,同学们课后继续收集了解更多的关于老虎的知识吧!

小学二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三篇

【 #二年级# 导语】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具有程序性特点,即诸子系统有序地成等级结构排列,且前一子系统制约、影响着后一子系统,而后一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一子系统。以下是 为您准备的小学教学计划,希望能帮助到你! 【篇一】   教案重叠的形状   课题:重叠的形状   课时:一课时   课型:欣赏、造型、表现、评述   教学目标:   1.小学二年级美术下册教案《重叠的形状》:通过观察自然界中重叠的现象,学生初步了解重叠形状的特点。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能力,从而提高审美素养。   3.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学会用一种或二种重叠形状排列的方法,并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   教学重点:了解重叠形状的特点,并制作。   教学难点: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重叠方法,创作图案。   教具准备:水果两个、几何图片若干、重叠形状拼贴画一幅。   学具准备:彩色纸(两色以上)、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观察导入   1、重叠的概念:   师出示两个水果,做重叠摆放,提问水果产生了什么效果?   生答略,师引导学生观察上下、前后的重叠特点   2、观察自然现象   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树,前后树的重叠,上下、前后树叶的重叠   师小结,自然界有了重叠就变得更加有节奏和美丽   3、导入课题:《重叠的形状》   三、新课教授   1、知识窗:   一样物体在另一样物体的前面,就产生了重叠。   一样物体在另一样物体的上面,也会产生了重叠。   2、学生活动:   活动一:请2组学生(每组5人)上讲台表演重叠。(加强重叠的印象)   活动二:请2位学生上讲台用教师准备的几何图片教具拼摆重叠的形状。   3、欣赏课本范图(加深重叠的印象)   城市雕塑(世纪之钟)、油画(静物)、学生作品   4、重叠形状的制作   a、选择造型:动物、植物或人物   b、选择重叠的方式:上下或前后   c、欣赏教师范画,学生讨论画中的重叠形状.更加深学生对重叠的印象   四.学生实践创作(探索阶段)   1.完成重叠形状的设计和制作   2.鼓励学生大胆创作   五.作品展示   1.分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   2.欣赏他人的作品,并评述   六.收拾整理   整理桌面,收拾工具和材料。   七.归纳拓展   1.生:谈感受   2.师:小结   3.拓展:展播电视风光片,让学生感受重叠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和运用   教学反思:   这一课是造型表现课,是通过对重叠形状的学习,增强学生的造型能力。本科的重点是1、了解重叠的形状可以使画面产生各种不同的效果;2、了解重叠形状的特点,并会制作。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有重叠现象的图画和生活中的照片,使学生了解重叠现象在生活中处处都有,运用到绘画中可使画面层次丰富,具有节奏感。    【篇二】   教案点线面   课型:综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耐心细心的学习习惯。   2.学习用点、线、面进行排列造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学二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点、线、面》:通过欣赏点、线、面的抽象画来揭示课题。   2.引:在一个宁静的夜晚,画室里正在上演精彩的表演。我们快去看看!   3.旁白:看!舞台的布幕徐徐拉开了。第一场表演是……。   4.设问: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这幅画里有哪些形状?(各种各样的点、线、面)   5.让学生直观地在视觉和听觉等各方面都得到亲身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欲望,开拓学生的思路。   二.教授新课   1介绍点、线、面的知识。   引:什么样叫点、什么叫线、面呢!?我们一起去探索。   设问:地球在宇宙中,显得怎样?   2.设问:当我们在近处看地球时,它显得怎样?   动画课件直观地了解点、线、面的知识。   2.学习运用小物品制作点、线、面的方法;认识抽象画给人们带来特殊的视觉美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引:画室里的表演正在进行着,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去欣赏。知识点:点、线、面是美术世界的基本元素、真正主人。   设问:看着画面,你有什么感觉?你觉得画家在画的时候,在想些什么呢?画家是用什么方法什么材料画出这幅画?我们还能用哪些不同的方法、材料来画画呢?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3.帮助学生明确课堂学习任务。   引: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增强了知识,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术世界,去探索、去创造!   设问:欢迎你们来到美术世界,走上点、线、面的表演舞台,你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表演?   请把你的想象用画面的形式表现出来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在童话的气氛中提出作业要求,营造学习气氛。   三.布置作业实践活动的细则,说明评价方法。   1.教师:选择一张你喜欢的彩色纸作为“舞台”,用课桌上现有的材料,组织“点、线、面”进行“表演”,先排列好,再把画面粘贴固定。我们将对作业分别评出:创新奖、制作奖、评价奖。   2.各类废弃物品。   3.几何形的彩色卡纸。以游戏的形式提出作业要求,活跃学习气氛.   四.作业评价   引:这里的每一场舞会都是各具特色,我们一起来欣赏。   说说你的感想,并且为这些美丽的画面取名字。   作业展示板。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评价的能力。   五.拓展   1.欣赏:名画A.教材中德国女画家—──康定斯基的《绘画201号》B.凡高----《向日葵》《抽象画》D.照片《故宫城门》、《现代城市》   2.日常用品A.《时钟》B.《自行车》C.《雨伞》D.《建筑物》扩展学生的视野。   3.儿歌儿歌:你是点,我是线,变大以后就成了面,描画美好的画面。   营造课堂学习气氛,巩固课堂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了解大千世界都是由点、线、面这些最基本的元素组成的,感受艺术可以表现生活,艺术可以表达情感。由此我利用大师作品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点、线、面给人们带来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感受生活中点、线、面独特的艺术语言及艺术魅力。通过对基本元素的了解,让学生感受生活、表现生活、美化生活。点、线、面随处可见,恰当而有个性地表现自己的独特感受,赋予点、线、面的艺术生命力是解决教学重点的要点。    【篇三】   教案纸片插接   1、《纸片插接》   课题:纸片插接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初步了解新的手工制作知识及掌握基本的插接技巧。   2、引导学生在欣赏造型与色彩中勇于发表独特见解。   教学重点:插接图形的造型设计。   教学难点:插接技巧的了解与掌握(插接方法与摆设形状)   小学二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纸片插接》:教学工具:彩色卡纸、剪刀、示范作品、学生作品及精美艺术图片。   教学过程:   一、授课   1、制作方法对比导入——点出课题   师言:小朋友们,我们在上几个学期的美术课中,上过很多的手工课,学到了许多新的制作方法。(请几个学生讲讲学过什么样的方法:粘、剪、卷……)。教师指出今天我们要学习新的制作方法——插接(纸片插接)。   2、欣赏、对比,发现新的纸工技法   欣赏制作精美的插接作品。(扑克牌插接、几何形插接、水果形插接及粘贴式的立体桥梁作品。)   请学生观察这些纸艺作品与以往的手工课制作纸艺作品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在观察粘贴式的桥梁作品与插接成的纸片作品中引导学生对比发现两者有制作方法何不同之处)   这些作品都巧妙的利用了插接方法。(由学生回答、发现。)   3、观察范作:   师问:观察作品并告诉老师哪些比较好看,为什么?   生答:纸片的图形十分漂亮,颜色丰富,搭配和谐。   4、教师边示范制作,边讲解:   刚才我们经过观察,已经发现了这课要学习的内容——纸片插接制作的一些要点,现在老师把具体的制作步骤示范,让同学们进一步掌握其中的制作技法要点。   (1)设计纸片造型(由于时间较久,也可用简单方形代替,)   (2)剪。   (3)研究插接方法(提醒学生先由设计作品的底座)   (4)插接。   提醒学生插接的底座一定要牢固,可选择井字格形结构。(鼓励学生找其它更牢固又美观的插接方式。)若想插接得越高,底座建议做大些。   5、让学生先讨论,并分组动手先制作插接底座。   6、看看谁的底座最牢固,并把这个新发现方法介绍给大家。   二、布置作业:   1、学生可自行分组制作。   2、要求色彩搭配合理,插接牢固。   3、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巡视辅导,发现底座不牢固的立即给予指正、修改、加以巩固。   三、评价、作品展示、比一比:   选出造型夸张、拼接牢固的小组作品,比比看,谁的最有创意,谁最有办法,插得,由学生为主参评,小组间互相评价,讲一讲,这些作品的优缺点?相互交流插接经验。   四、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到了一种新的纸艺制作方法,知道了利用插接也可以做出精美的纸艺作品,其实还有很多的方法我们还没学到,老师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多动动手,你们就慢慢会发现这其中的美,并且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把这种美制作出来。   2、《点、线、面》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感到学生在感受、表现生活中以张扬个性的方式充分自由地表达情感、情绪于创造之中,他们收获的不仅包括认知的,更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情感的丰富与情操的提升,以及在整个过程中所经历的挑战,所获得的鼓舞与感动。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认识蘑菇的基本外形并进行绘制,巧妙的运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蘑菇以及表现画面的前后遮挡关系。(2)通过思考与讨论、实践练习等学习活动学会展开联想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蘑菇。(3)感受蘑菇的造型美与色彩美,提高对植物的热爱之情,养成热爱植物、观察植物的好习惯。2、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蘑菇的基本表现方法,理解前后遮挡与穿插的关系。(2)难点:通过本课学习启发学生对蘑菇产生丰富的联想。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绘画工具、几种蘑菇实物等。4、教学活动(1)谜语导入新课教师出谜:“一顶小伞,落在林中,一旦撑开,再难收拢”(打一植物)。引导学生思考,并提问谜底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画蘑菇》。(2)新课讲授赏析实物、引导想象,感知不同种类蘑菇的形状特点。教师展示一篮实物小蘑菇,引导学生通过看、摸的形式了解蘑菇的外形分别是怎样的?学生赏析回答,教师总结:花伞形、条形等。(2)赏析作品,拓展学习教师展示有遮挡关系的蘑菇组合图片和无遮挡关系的组合图片,引导学生赏析,并提问两幅图之间有怎样的区别?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一幅前后有遮挡,另外一幅前后无遮挡,高低错落。教师继续讲解整组蘑菇的表现方法,从蘑菇的形状开始,同时注意画面的整体构图,前后遮挡穿插关系等。

小学三年级美术教学设计三篇

【 #三年级# 导语】帕顿(Patten,J.V.)在《什么是教学设计》一文中指出:“教学设计是设计科学大家庭的一员,设计科学各成员的共同特征是用科学原理及应用来满足人的需要。因此,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相关资料,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1、欣赏优秀美术作品,能对自己喜爱的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   2、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   3、学习简单立体物的表现方法,学习色彩表现方法,进行和自己生活切近的设计与制作。   4、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   教学难点: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   个人教研专题: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习惯意识的培养。   完成任务的措施:   认真钻研教材,进一步领会课标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的教学计划。   1、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活动。   2、拓展教学思路,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求达到教学效果。   三年级美术教学进度表   时间   授课内容   3.2   教学准备、   3.3-3.6   第1课《色彩的纯度渐变》   3.9-3.13   第2课《漂亮的灯》第3课《风》   3.16-3.20   第4课《风筝》第5课《飞机》(一二)   3.23-3.27   第6课《我设计的动漫形象》   3.30-4.3   第7课《换一种工具》第8课《动起来动起来》   4.7-4.10   第9课《厨房》第10课《干干家务活》   4.13-4.17   第11课《装饰瓶》   4.20-4.24   第12课《纸版画》   4.27-4.30   第13课《远古的朋友》   5.4-5.8   第14课《怪兽奇想》   5.11-5.15   第15课《动物面具》   5.18-5.22   第16课《水墨情趣》   5.25-5.30   第17课《重复的形》   6.1-6.5   第18课《渐变的形》   6.8-6.12   第19课《渐变的形》   6.15-6.19   第20课《小泥人》   6.23-6.26   复习   6.29   复习    【篇二】   一、教材分析   本课生日快乐学习内容为命题方式的记忆想像画,由于有低年级阶段绘画学习的基础,“生日快乐”更重视相对条件设置和限制表现范围的方向上绘画表现能力的培养,生日快乐因此突出了主题的表现意义,有助于儿童在绘画学习中发展内在的情感和提高表达的水平。   生日快乐是儿童年年经历着的,自己、家人和朋友过生日时的自豪、幸福、快乐等诸多感受,成为儿童最为甜蜜的回忆。本课即围绕生日快乐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用绘画的语言大胆地表现生日中最开心、最富有情趣的场面。   本课生日快乐表现的是以人物为主的画面。教材呈现的三幅学生作业各有所侧重,中间的一幅画,画面主体形象特别突出,运用红色系列为主的色彩表现了爷爷过生日吃寿面的温馨与愉快;右下图画了一群小朋友围在一个大大的蛋糕旁,尽兴地吃蛋糕的情景,他们的神情、动作各异,画面想像丰富,夸张地表现了分享蛋糕的快乐。右上图利用深色的背景衬托出熊熊燃烧的篝火和舞蹈的人物、动物等。   教学生日快乐通过游戏指导学生表现人物不同的动态;运用对比教学强调突出画面的主体;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让学生感受运用暖色为主的色彩能表现画面欢快的气氛。   生日是人们期盼的开心的日子,孩子们一般都乐意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生日的美好和甜蜜。   二、教学目标   *学习人物画的表现方法。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发展想像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设计   本课的教学,重在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表现生日开心的场面。   教学过程可作如下安排:   记忆交流——游戏指导——比较分析——表现感受——交流评析。   记忆交流环节通过播放《生日快乐》的音乐,触动学生的记忆,并通过边看各自从家中带来的所拍摄的生日照片,边说有哪些开心事来展开学习讨论。   接下来分组抽取一张小作业纸,把上面规定的人物动作在纸的另一面画出来,动态表达准确、形象生动者为佳,用这种带有游戏性的方式来指导学生表现人物的不同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较分析环节先出示一张生日照片,再出示根据照片画的两张不同的构图:一张是没有取舍地画了照片中的生日场景;另一张是选择了场景中最精彩、最有意思的一部分,大胆、形象地进行表现,通过对比教学强调画面要突出主体。   然后欣赏教材呈现的学生作业,并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想像大胆、夸张地表现生日中开心的场景,适时利用多媒体呈现同一画面由暖色调变成冷色调,倾听学生的感觉,引导学生用以暖色为主的色彩来表现生日时欢快的气氛。   交流评析环节采用自评、互评等方式说说自己画了什么?是否真正表达了内心蕴藏的热烈情感,大胆、创造性地表现了生日的场景等。   作业要求:按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现生日中开心的场景,要求突出画面的主体。   四、教学建议   *“生日快乐”是一种情绪热烈的表现主题,教学活动的开展可着重于从情境创设入手进入到活动的各个部分中,做到以情育人,以情激趣,从而使主题和表现变得更为鲜明热烈。   *教学中的游戏环节,可先由学生围绕生日画人物的动作,如:舞蹈、唱歌、手捧鲜花、拍手笑、许愿、吹蜡烛、吃蛋糕……画时提示学生任选不同的角度(正面、侧面、背面),不同的姿态(站、坐、蹲等)来表现人物的动作。    【篇三】   目录:   1水墨游戏2重重复复3曲曲直直4平平稳稳5感受声音6迷彩服   7彩色玻璃窗8我的同学9家乡的桥和塔10我设计的一本书11绒线绕绕   12甜蜜的梦13金色的浮雕14变幻无穷的形象15我们的节日16二十二世纪的建筑   17电脑美术18会飞的玩具19保护珍稀野生动物20民间玩具   第1课水墨游戏   (1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中国画的工具材料,了解材料的性能和用法   2学习简单的笔墨技法,尝试和感受笔墨的变化   3培养学生对国画的学习积极性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在尝试和实践中理解墨色的变化和用笔的变化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灵活用笔用墨,尽情感受笔墨的丰富效果   课前准备:师生共同准备国画用具,师再准备一些传统的墨条和砚台   课堂教学:   一引导阶段:   1出示国画作品及其他美术作品,请学生观察比较,发现画种的不同,请学生说说这是什么画   2认识国画的用具材料(可请班上学过国画的同学来介绍)   师对同学的发言进行补充说明   毛笔:笔锋柔软程度视所用的毛的质地,硬的有狼毫,软的有羊毫,软硬适中的叫兼毫   墨汁:加水后可调深浅,能在纸上体现出丰富的变化效果   宣纸:有一定的吸水性能,分为生宣熟宣和夹宣,古代也有用绢代替宣纸的,是画国画专用的纸   砚台:是古时候人们用来磨墨用的,质地好的砚台可使磨出的墨很细很滑,画出的画能保存很长时间现代人为了方便,用墨汁代替砚台   3这些用具有一个很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就是它们是中国人发明的,是中国画专用的,体现出我们国画的特点   二发展阶段:   1同学们对这些用具中的哪一种最感兴趣?你们想不想亲自感受一下它们的功能?   2师带领学生尝试,感受墨色的变化,认识:焦浓重淡清五种墨色   3学生实践用不同墨色进行随意书画   4请学生思考:在画的过程中,是否发现用笔的变化   小结:用笔锋的尖端(中锋)画得出细的线,用笔锋的侧面(侧锋)画可得宽粗的面   5学生结合笔锋墨色变化再练习   三小结:   1在这节课中,你学到什么知识,你打算如何运用它们   2拓展:回去用学到的笔墨技法临摩一幅国画   第2课重重复复   (1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认识什么叫重复,并理解图形重复排列的美感   2学习用绘画剪贴等方法将一个单一的图形进行重复排列,感受不同排列带来的变化   3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图形重复排列给人的感受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将同一图形用不同的方法方向顺序排列出来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注意图形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创造   课前准备:师收集有重复图案的各种实物,生活中各种形状相同的单个物体如火柴胶圈瓶盖等,以及彩色卡纸剪刀胶水   课堂教学:   一引导阶段:   1师出示有重复图案的物体,请生观察,找出是由哪个单一图形排列而成   请生展示自己收集的物品,说说其中哪个是单一图形   2看书中作品,这些图形在排列过程中产生什么变化?   师提示:如图形的方向顺序数量等   3小结:图形在排列过程中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就叫重重复复   二发展阶段:   1回忆:在生活中,什么物体可以作为单一的图形进行重复排列?   请生出示找到的材料   2师出示示范作品,开拓学生思路   3要求:用手中的材料进行上下左右有规律地重复排列,形成一幅作品   辅导:没有实物的可以用彩色卡纸剪出数个同样的图形进行排列   4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排列规律   5展示作品,说说自己的排列构思   三拓展:   1除了这些小物体,生活中有许多大的物体重复排列起来就会成为一座建筑或一道风景   2启发学生讨论,用身边的立体物进行重复排列如书包桌椅甚至人等   四整理,下课   第3课曲曲直直   (1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树立曲和直的概念,能区别自然界中的曲线和直线   2感受曲线和直线的美感,能运用不同的曲线和直线进行美术创作   3说说曲线和直线给人的感受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大利运用自然物及人造物的曲线和直线进行美术创作   教学难点:创作时注意线条的排列和组合   课前准备:师准备能随意弯曲变形的软电线长纸条等,生收集生活中直线和曲线状的材料,如吸管毛线等,带上剪刀胶水   课堂教学:   一引导阶段:   1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和一条曲线,请生对比,说说两种线给人的感受   2小结,引导生读书中的知识点   3思考问题:直线和曲线还有什么别的样子?(师提示:折线漩涡线等)   请生上黑板分类画出   二发展阶段:   1引导学生看书,直线和曲线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请生举例   2启发:其实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材料创作出各种直线和曲线,让它们互相变化,互相衬托,师出示示范作品   3学生实践:用带来的各种线材料组成有直线和曲线的作品   教师指导   4评价作品   三拓展   利用直线和曲线制作立体的造型   四小结下课   第4课平平稳稳   (1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认识对称与均衡的现象,并能说出生活中存在的对称与均衡   2用剪纸绘画等形式表现对称与均衡的作品   3说说对称与均衡现象给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对称与均衡的含义,并对生活中及美术作品中对称与均衡的现象作出准确判断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灵活利用材料表现作品   课前准备:师准备表现对称与均衡现象的活动教具(贴图),或借一只天秤和收集对称与均衡形式的范画;生准备制作材料,百宝箱   课堂教学:   一引导阶段:   1师出示对称形式的范作,复习对称知识:左右两边的图形色彩相同就称为对称请生说说生活中常见的对称现象   2介绍新知:看书中的知识窗,认识多种形式的对称:中心线对称中心点对称   3赏析书中的对称范例,再请学生找找对称的例子   二发展阶段:   1师出示活动贴图,在中心线或点的一边摆放一个造型,请生选择合适的造型放在另一边,形成对称形式   2师将其中一边另换一造型,引导学生认识均衡   3赏析书中或师收集的均衡形式图例,师再以纹样骨格的方法演示对称与均衡   4生说说生活中的均衡现象   5小结对称与均衡的特点:给人整齐平稳的感觉   三学生创作:   1用剪纸拼贴绘画等方式,小组合作或独立完成一幅对称或均衡形式的作品   2教师辅导:强调对称是两边或四周一样,而均衡是视觉上感受平衡,造型和色彩不必相同   3展示作品,师生评价   四拓展:回家用立体材料进行对称或均衡的创作   五小结   第5课感受声音   (1课时)   教学目标:1从各种类型的音乐中吸取灵感,用心感受音乐带来的美感和震撼   2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利用感受到的音乐进行创作   3用点线面和色彩将音乐给予你的特别感受表现出来   教学重点:师播放不同类型音乐,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用点线面及各种色彩表现自己听到的音乐   课前准备:师准备一些不同类型的音乐,准备一些抽象画装饰画作品   生准备绘画工具   课堂教学:   一引导阶段:   1师播放剪辑好的不同类型的音乐如轻音乐交响乐流行音乐迪斯科等,播放时说明是什么类型请学生闭上眼睛倾听感受,同时可跟随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做动作   2请学生说说刚才听到的音乐中给自己感受深刻的一段,让你有什么感受,联想到了什么   二发展阶段:   1师课件出示收集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作品的色彩和线条,思考:它们使你联想到哪一类的音乐   2随着学生的回答和讨论,教师点击画面播放相应的音乐,共同讨论音乐给人的联想:   A轻柔的音乐象无垠的大海也象湛蓝的天空   B欢快的音乐象在公园里玩   C节奏强烈的象在开运动会   D沉重的节奏像可怕的噩梦   3学生创作:根据自己听音乐的感受,加上想象中的各种图案和点线面,画出音乐给你的感受:   分析音乐与色彩线条的关系师提示:   A鲜艳的色彩可以表现欢快热闹音乐   B接近的颜色可表现轻柔的音乐   C恐怖的音乐用黑色蓝色紫色等表现   三作品展示交流   说说自己表现的是什么样的音乐   四拓展:   用各种材料拼贴表现回家可再尝试其它的音乐   第6课迷彩服   (1课时)   教学目标:1欣赏各种动物身上的美丽斑纹,能用语言描述花纹的组成   2学习用点线面描绘各种动物花纹,并将动物外形套画在图案上   3说说自己对保护动物的想法   教学重点:学习用点线面描绘各种动物的斑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大胆创新,画准备各种动物的外形特征   课前准备:生收集各种有斑纹的动物图片,准备绘画工具,师准备数幅动物斑纹的范画和各种动物外形的镂空造型   课堂教学:   一引导阶段:   1师出示部分动物花纹范画,请学生判断属于什么动物身上的花纹   2请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动物图片,说说自己喜欢什么动物身上的斑纹,   3请生台画出自己喜欢的动物斑纹   二发展阶段:   1师生分析小结:动物身上的斑纹可用点线面画出   2欣赏书中范例:这些斑纹就像动物身上的迷彩服,请生说说斑纹对动物的保护作用:可以躲避敌人的追捕   3师将镂空的动物外形套在斑纹上生猜出动物的名字,提示:可以针对动物的特征选择外形,也可选择其它动物的外形   4学生创作:画或剪贴出动物的斑纹,然后剪出外形   三展示作品   将学生剪出的动物外形贴在教师的大幅纸上,组合成动物联欢会   四小结下课   第7课彩色玻璃窗   (1课时)   教学目标:1能够收集各种图案的彩色玻璃纸及彩色画报纸   2用学过的对称二方连续重复等方法剪出各种形状的玻璃窗   3用彩色玻璃纸拼贴出彩色玻璃窗

小学二年级美术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美术教学设计篇一:《小鸟的家》   【教学目标】   1、学习小鸟做窝的方法,做一个富有创意的小鸟窝。   2、在学着用彩泥做几只小鸟与鸟窝搭配。   3、引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鸟类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会用彩泥、树枝、卡纸、甘草等物品做材料,通过揉、搓、捏、拼、折、剪、贴等方法制作成小鸟和鸟窝。   【教学难点】   巧妙利用各种材料,设计制作独特而美观的鸟窝和小鸟。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提前制作好几种小鸟和鸟窝。   学生:彩泥、树枝、树叶、卡纸、羽毛、干草、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图片展示各种小鸟和鸟窝。   教师播放小鸟叫声的音乐,戴上小鸟头饰扮演小鸟,带领同学们去观看自己和同伴的家。   2、导入课题《小鸟的家》。   二、赏析评述,讲授新知   1、看书欣赏各种小鸟和鸟窝的图片   看一看,说一说鸟窝有什么特点。(形状,材质,结构等)小结:   (1)鸟窝基本上呈一个杯状构造,将鸟窝拢为一个整体。   (2)小鸟一般将窝搭在树枝上、草丛边、房檐底下等等。   (3)小燕子衔泥造窝,大部分鸟类采用树枝、甘草、羽毛等材料造窝。   2、展示2008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的图片   以鸟巢的外形而设计的,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   3、出示漫画,渗透环保教育   讨论:“小鸟为什么会失去了家?”   思考:“你能为小鸟做点什么?”   (重建美丽的家园。)   4、提问:你会给小鸟设计个什么样的家呢?   (1)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设,采用彩泥或者卡纸制作小鸟,树枝或者树叶等等材料制作鸟窝。   (2)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根据小鸟和鸟窝的外形,设计基本图形,突出概括、简洁特点。   5、视频示范,让学生直观的学习制作鸟窝的过程。   6、学生、教师范作欣赏   鸟窝是用什么材料来制作的?   三、实践操作   作业:运用彩泥、卡纸、碎纸条或草等手头拥有的材料,合理分工共同完成鸟窝和小鸟的制作。   要求:巧用材料,大胆创作,制作精美独特;注意工具使用正确安全,垃圾装进袋子里。   四、作业展评   分小组展示作品。对作品的选材、制作方法、创意以及学习态度进行介绍。   五、拓展小结   1、将所做的鸟窝投放大自然。   2、小鸟是我们的朋友,让我们行动起来,爱护它,保护它,给它们创造一个美丽温暖的家。   六、教学结束 小学二年级美术教学设计篇二:《添画》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系列,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根据图片情境添加适当内容的添画方法,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本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新能力,训练和提高学生动手制作(剪、画、贴)能力,掌握图片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添画的基本方法,掌握如何使图片内容与添加内容统一的相关知识。利用图片情境添加适当内容,采用剪、画、贴的方法进行装饰的添加。   2、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参与美术活动中,学习相关的美术知识,提高审美情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图片情境添加内容,学习简单的添画方法。   难点:使内容与环境尽可能统一。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德育渗透   培养学生积极动手参与,享受劳动所带来的乐趣。   六、材料准备   风景图片一张(可以使用旧挂历)、剪子、胶水、彩色笔。   七、教学过程   1、提示学生集中注意力,准备好学习用具。   2、组织学生欣赏图片,分小组交流。   了解图片内容,为添画做铺垫。   (介绍、分析、欣赏图片内容)   3、教师讲解,出示课题——添画   4、出示图片,组织同学分析画面情境,讨论问题:   (1)如果以这幅画为背景添画,你认为可以添加什么内容?说一说理由。   (2)你认为根据画面情境添画,应该注意什么?   5、播放教学课件,根据图片内容选择适当内容进行添加。   学习如何使添画内容与图片情境相统一,解决教学重点。   6、看教材第2页、第3页,分析书中作品:   (1)你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   (2)说一说制作方法。   7、组织师生共同演示:在前一张展示图片中完成添画内容。   8、作业:   要求:根据你自己选的图片内容进行添画练习,注意图片情境与添画内容的统一。   老师辅导要点:   (1)能否巧妙图片。   (2)图片内容与添加内容是否统一。   (3)添画构图是否美观。   (4)注意近大远小的关系。   9、组织展示、讲评作业。   布置、展示作品。   10、通过本课教学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   课后记   如果让学生把自己的图片交换给别人制作添画,更能反映他们每个人的应变能力,也许作业效果会更好,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小学二年级美术教学设计篇三:《绘画游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综合游戏的基本方法;会利用随意线条形成的图形想象添加形象,完成一幅有趣的画。   2、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了解线条游戏的方法与内容,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利用随意线条形成的图形,想象添加具象或抽象的形象。   难点:巧妙地利用随意形,添加生动有趣的形象。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德育渗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对生活的热情。   五、材料准备   图画纸、水彩笔、黑色水笔。   六、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提示学生准备上课,集中注意力,准备好学习用具。   2、讲授新课   (1)画线游戏。   规则:请你在一张纸上随意画一条线,要连贯画满画面。(可以闭上眼睛画。)   (2)请你看看这幅画好看吗?说说理由。   学生活动,相互观看、分析。   (3)教师利用学生作业演示。(实物投影)   利用学生画面上的图形添加具象和抽象形象,学生观察了解绘画方法。   (4)想象练习   利用实物投影仪放映学生作品中的某一个形状,奖形状上下左右翻转让学生联想像什么。   (5)看书第4页、第5页,讨论:   ①欣赏米罗的作品(色彩、线条、构图)都表现了什么?   ②线的排列,哪张疏密关系处理得好?   ③你认为画面哪一部分添加得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形状巧妙?   学生分组讨论:分别讨论三个问题,组内进行交流,小组代表进行典型发言,其他成员补充。   3、完成作业   (1)作业要求:   ①在一张图画纸上随意画线,一笔画完,注意疏密关系。   ②利用自己画好的或与别人交换的图形,联想进行添画,注意巧妙利用随意形。   分析作业要求,准备作业用具,选择作业形式,学生完成作业,在完成作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教师辅导要点:   ①随意形的疏密关系。   ②添加内容是否生动。   ③调整画面的整体感觉。   4、作业展示   学生自评、互评结合。   按照作业要求评价作业。   分析创新表现内容。   5、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小学生卫生常识教学设计

1.小学生日常卫生教案 小学生理卫生小常识教案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掌握相关的生理卫生常识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运用。 教学方法分类讲授授课人石小丽教学过程小学生生理卫生常识1 小学生个人及日常生息用品卫生学生天天衣着单纯、指甲、头发纯粹。每周剪指甲一次、每两周剪趾甲一次定期洗头洗澡。 饭前便后用烦躁水洗手早晚要涮牙。日常生息用品应专人专用两样是天天接触的盆、巾、碗、筷不只要专用还要往往消毒。 被褥、床单勤洗勤晒。并且应当有专程的人员施行检查。小学生生理卫生常识2 小学生餐饮卫生刀、菜板、盆筐、抹布等做到耳生披散洗涮纯粹食具一餐一消毒并有防蝇设施不买或不加工溃烂变质食物买来的熟食加热论处后再吃守备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的发生。搞好进食卫生养育学生不偏食、不吃零食的好习惯。 进餐前后要让学生休憩一会儿。进餐过程不宜论处学生行径上的问题。 2.小学生日常卫生教案 小学生理卫生小常识教案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掌握相关的生理卫生常识做到心中有数以便 运用。 教学方法分类讲授 授课人石小丽 教学过程 小学生生理卫生常识 1 小学生个人及日常生息用品卫生学生天天衣着单纯、指甲、头发纯粹。 每周剪指甲一次、每两周剪趾甲一次定期洗头洗澡。饭前便后用烦躁水洗手 早晚要涮牙。日常生息用品应专人专用两样是天天接触的盆、巾、碗、筷不 只要专用还要往往消毒。被褥、床单勤洗勤晒。并且应当有专程的人员施行 检查。 小学生生理卫生常识 2 小学生餐饮卫生刀、菜板、盆筐、抹布等做到耳生披散洗涮纯粹食具 一餐一消毒并有防蝇设施不买或不加工溃烂变质食物买来的熟食加热论处 后再吃守备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的发生。搞好进食卫生养育学生不偏食、 不吃零食的好习惯。进餐前后要让学生休憩一会儿。进餐过程不宜论处学生行径 上的问题。 3.小学安全教育卫生安全教案 小学安全教育课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了解交通、活动、意外事件中必备的安全知识,懂得安全的重要性,知道时时刻刻要注意安全,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并把自己学到的安全知识传达给周围的人们,做安全教育的小小宣传员。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她不象财富能失而复得,也不象离离原上草周而复始。谁失去了生命,不仅仅是自己失去了一切,还要给活着的亲人留下心灵的创伤。上星期五,发生了一件谁也不希望发生的事故,葛威,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她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那天早上,就在那个寒冷的早上,她倒在了无情的车轮下,她才7岁啊! 出示主题:珍爱生命、健康成长 (二)、明理导行 1、这位可爱的小姑娘,才7岁,就这样离开了我们。像她那样的悲剧,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展示资料 2、在你的生活当中,你还知道哪些像发生在葛威身上的悲剧。 (1) 生讨论、介绍 (2) 小结、过渡:我们每天上学、放学,都是路上最拥挤的时候,一不小心,就可能发生意外。因此,我们必须注意交通安全。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交通方面的常识。 3、安全过马路 (1)认识红绿灯 板书: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 (2)讨论:没有红绿灯的马路或公路怎么过? 板书:先往左看,再往右看,靠右行 (3)游戏“过马路” 一个学生演汽车,演时手学开汽车的样子,嘴发出汽车开动的声音,几个学生表演过马路的小朋友。 4、我们在学校里或外出活动、乘车回家时也要注意安全。否则,后果就不堪设想。 说说应该注意哪些不安全行为 (如:爬楼梯扶手、爬栏杆、追赶汽车、在上下楼梯时拥挤……) 5、认识特殊作用的电话号码 我来考考大家,你们知道哪些特殊的电话号码? 它们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出示: 120 110 114 119 6、了解在家里、在校外自己保护自己的方法 我们不仅要注意交通安全、活动安全,还必须对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保持一定的警惕。说说如果遇到了以下情况,你会怎么做。 A、有人敲门,称你妈妈受了伤,让他来接你去医院。 B、外出活动时,天黑路又偏僻,小明不知如何才好; C、放学回家的路上,两个陌生人强迫你跟他们走; D、外出活动中,同大家走散了,迷了路。 E、遇到雷雨天气,躲在大树下。 (三)、总结 1、说说自己学了这节安全课后的感受 2、在写有“珍爱生命、健康成长”的倡议书上集体签名。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4.小学个人卫生教案 小学个人卫生教案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懂得个人卫生对身体健康的好处。 2、培养学生有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人为什么要经常洗头、洗澡、理发、换衣? 教学难点: 人为什么要经常洗头、洗澡、理发、换衣? 教学辅助: 多媒体、挂图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提问:你们知道理发间隔多长时间;多长时间洗一次澡;多长时间换一次衣服? 二、探究新知。 1、人为什么要洗头? 2、学生回答。 因为人的头发暴露在外面,容易被灰尘弄脏,再加上头皮油脂分泌、汗水浸渍,易形成污垢。所以要勤洗,以促进头发健康的生长。否则在细菌的作用下头发会发臭、头皮发痒,用手搔破了还会发炎,有时还会引起头癣。 3、人为什么要勤洗澡、勤换衣呢? (1)洗澡是个人卫生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洗澡能将衰老的细胞及时清除,并且洗去皮肤上的汗渍及油垢,使毛孔畅通,人会感到舒服、轻松,充满活力。 (2)洗澡时由于水温、水压以及水中所含的一些元素,能使皮肤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和皮肤的排泄作用。改善肌肤营养,使肌肉松弛,起到消除疲劳的作用。 (3)换衣:衣服分内衣和外衣,外衣要经常换洗,保持干净卫生。内衣要根据季节变化来选择。夏天,气候炎热或劳动后,人要大量出汗,衣服被弄湿,通透性就会下降,不利于散热。因此,夏天宜选用麻、真丝、毛、棉等通透性、吸湿性能良好的织物。冬天宜选棉、毛织物做成的内衣。不要穿纤维类的织物内衣。夏天,每天就要换洗一次,冬天可每周换洗2~3次。 4、那多长时间理发呢? 做为一名学生应该有学生的发型,头发的长与短是学生精神面貌和仪表的体现。定期理发,天天梳整,对头皮还有 *** 作用,能促进头皮血液循环和毛囊的新陈代谢,既有利于头发生长,又可预防头皮疾病。男同学头发要短,应每隔3周理发一次。女同学头发不宜搭肩,不要烫发。应每隔一月修剪一次。 三、课堂总结。 作为一名小学生搞好个人卫生是非常必要的,个人卫生做的好,不仅能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仪表,而且能促进身体健康的成长。 板书设计: 促进身体健康 搞好个人卫生 预防疾病 使人仪表美 5.小学环保知识的教案 小学环保教学教案 在现实美术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环保美术课纯粹上成了说教型的环保课,而忽视了审美素养的培养及其审美活动本身对学生环保意识提高的促进作用;也有些环保美术课仅仅是为了制造一种奇特效应,而无视教学内容中环保意识培养的价值内涵,错失了“一箭双雕”的教学机会。 可见,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应该合理处理好儿童审美素养提高与环保意识发展两者的关系,尤其是要合理把握好如下几个教学的关键点: (1)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滋生环保意识的“冲突型”审美情境。 要让学生真正产生环保意识,形成保护环境的积极行动,一定要有一个丰富而真实的情境作为其体验的依托,而这个情境不仅要给学生带来对生活中具体环境鲜活状态的“第一接触”,而且更需在思维与视觉感官上形成与他们常规美好生活截然不同的“冲突”,从而促使学生在身临其中感受环境污染造成的自然灾害时,激发起因人类美好生活的破坏而愤慨的情绪,并滋生改变这一现状的环保设想,特别是为后来个性化形成视觉型的解决方案,奠定表现语言的原发性基础。 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社区周围某一真实环境问题的引入,来诱发学生产生利用环境中令人关注的材料来畅想与探讨改善具体环境问题的方式与方法,以及想象加以绿化、生态化后可能会出现的美好生活环境等方面创意表现的学习行动。如《瓶的联想》一课,首先让学生置身于乱扔酒瓶这一触目惊心的生活现实场景之中,于是学生一下子进入到“看了乱扔酒瓶这一现状你有什么感觉?你将如何处置这些废弃的酒瓶来达到变废为美的目的呢?”等问题的探讨之中,从而自然而然触发他们产生联想与装点旧酒瓶的原初冲动,这种学生“先入为主”的教学导入,使后来的探究、尝试、欣赏,乃至创意表现,变得“水到渠成”。 从学生课堂作业的分析来看,不仅呈现出了综合运用与个性表现占73.3%、简单应用仅占26.7%的较好表现,更让人觉得可喜的是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每一幅作品里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可见,在教学中我们创设一个有利激发学生环保意识产生与发展的审美教育情境,对于环保美术教学来说,确实很重要。 而这个情境应该是“冲突型”的,并能够让学生的环保情感不断滋生、卷入其中,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2)寻找审美与环保的合理结合点。 环保美术课中审美与环保的结合,可以让我们找到教学的合力。根据日常的教学经验,找结合点一般来说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材料的环保处理与审美表现相结合。 为了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我们可以在校本课程资源包的开发上,有意识地把环保与美术加以结合,通过利用废纸箱、废铁罐、废布料等生活中常见的废品,引导学生进行巧意创作,促使他们获得“变废为宝”的审美体验。几年来,我们通过《用捡来的树叶美化生活》、《瓶的联想》、《还我清清水乡》等课的设计,有力地增强了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环境问题及其相应材料的环保体验,促进了他们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式审美观的形成。 二是发现作品的美感与强化环保意识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重视通过欣赏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环保美术作品中美的发现能力,及其发展他们解读蕴涵在生活中的环保问题、作品中的环保价值等方面的能力。 如《拼拼贴贴造美景》一课教学中,我让学生观赏作品时思考:这些作品是用哪些废旧材料拼贴成的?这些废物如果到处乱扔会造成什么危害?而利用这些材料构成的画面给了你怎样的感觉?正是有了这些问题作引导进行的欣赏,才使后来学生的作业既做出了造型各异的美景,而且在不同程度上也表达了他们的环保思考。 (3)重视拓展性学习,让儿童在更宽广的体验中获得审美与环保素养的互补发展。 拓展性学习,可以为学生主动转变学习方式构筑起一个平台。由课堂教学引向课外研究,这正是学生由教师引导的学习活动转向他们自由自主进行探究的经历。 课外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学生可以获得比课堂学习更为丰富而广阔的体验。作为学生个体来说,广阔的生活世界是值得他们关怀的,在这里他们能真正感触到环境恶化所带来的问题,以激起他们那分来自心底的震撼,这便非常有利于其改变各种现状的审美思维的触发,而正是审美思维牵动的审美创造的需求,才真正带动了儿童用自己的双手来改变某一环境问题、美化生活的远大理想与长远行动。 他们可以通过综合探究的方式对较大范围的环境问题通过招贴、漫画、多媒体艺术传达等方式来多方位展示学生基于某一个环保关注点的个性认识及独特见解。因而,拓展性学习空间的广阔性、体验的真切性可以让儿童获得审美与环保的互补发展。 如《还我清清水乡》一课教学后学生大量表达他们心声的美术日记、连环画展,多媒体艺术展示及其论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视觉表达能力、提高了运用美术理解与应对生活的能力,而且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了持续化、深入性地发展,其教学意蕴是深刻的。大自然真美丽绿色环保课教案《大自然真美丽》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第三单元《大自然真美丽》 一、亲亲大自然教材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地一个永恒的主题,儿童与自然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三条轴线之一。 本活。 6.小学生饮食健康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以及人需要的营养成分主要来自食物。 2、增强不偏食、不挑食和注意食物多样性的意识。 3、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坏处,知道安全饮食的常识。 4、培养关注自己饮食健康的责任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二、教学重点 知道如何健康饮食? 三、教学难点 培养关注自己饮食健康的责任感。 四、教学准备: 课件(故事录音、课前搜集的资料、短片等)、食物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讨论:小朋友,在你的印象中,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是健康的?(学生各抒己见) 2、是啊,过胖、过瘦、面色蜡黄……都不能称为健康的人。看来,一个人的健康直接跟饮食有关,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健康饮食。 (板书课题:健康饮食)学生齐读课题。那如何做到健康饮食呢? (二)从故事中收获知识 1、同学们生活在幸福、温暖的家庭里,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关心、爱护,似乎并不存在什么危险。 但是,生活中仍然有许多事情需要备加注意和小心对待,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重。下面请听一个故事。 (故事大概内容:一位小朋友放学回家,肚皮饿了,狼吞虎咽地吃了很多东西,因为消化不良,后来上吐下泻,被送进了医院。) 2、小朋友听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话想说? 3、是呀,我们在吃食物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暴饮暴吃,要细嚼慢咽……这样才能有助于食物的消化。 (板书:不能暴饮暴吃) (三)从资料中感受健康 1、课件出示(老师课前搜集的资料)大致内容如下:①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及作用;②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的危害;③什么是绿色食品,绿色食品的标志是什么;④新鲜食物,怎样吃才安全。 2、看了资料后,四人小组合作谈认识,交流感受。 3、全班交流,各组派一位代表交流发言。可以举例证明,谈亲身体会。 4、师:小朋友,“肯德基的苏丹红一号事件”,让我们同学为食品安全担忧;“农药、化肥对农产品的污染”更让同学们震惊;而绿色食品的管理和质量监测又给同学们带来了希望,所以,在平时饮食中,我们要多吃绿色食品,少吃带有色素等添加剂的食品。 (板书:多吃绿色食品,少吃带有色素等添加剂的食品) (四)在自主学习中了解营养 1、给食物分类 讲述:我们每天吃食物有很多很多,老师这里有一些食物卡片,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在黑板上贴卡片) 2、了解各类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 3、下面,我们按营养成分再给这些食物分类。 (1)同桌合作给食物分类。 (2)说一说分类的结果。 4、讲述:在平时,老师发现有些同学不吃肉、只吃蔬菜,有的是只吃肉、不吃蔬菜,长时间这样会有什么结果呢? (1)缺少维生素,为什么会营养不良? (2)人体到底需要什么营养呢?一起来看大屏幕,看看大屏上幕告诉我们什么。 (3)提问:人的生长发育需要哪些营养成分?这些营养对身体有什么好处? (4)强调挑食的害处 (5)小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偏食很重要。 (板书:食物要多样化,不偏食挑食) (五)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食物的合理搭配 1、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见一些关于食物中毒或过敏的事件,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如:在食物中不小心放入了有害物质,有些食物馊了还在食用等,然而还有一个被人们忽视的原因,那就是有些食物乱搭配。下面请看短片(菠菜和豆腐做汤) 2、看了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3、出示卡片,讨论:你认为这几份食物的搭配合理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4、看来如何搭配食物、合理饮食,也有很多科学知识在里面。 这有待于我们今后去慢慢了解。(板书:食物搭配要合理) (六)总结:看着板书小结。 小朋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要做到健康饮食,就不能暴饮暴吃,要多吃绿色食品,少吃带有色素等添加剂的食品,食物要多样化,不偏食,同时,还要注意食物搭配要合理。 (七)课外拓展 制作宣传标语,号召全校学生健康饮食。 板书: 不能暴饮暴吃, 健康饮食 多吃绿色食品,少吃带有色素等添加剂的食品 食物要多样化,不偏食挑食 食物搭配要合理。 7.校园卫生小常识,小学生卫生常识 不扣鼻子;不蘸口水翻书;饭前洗手;便后洗手;不乱吐唾沫;不喝冷水;不吃不干净的零食;不要抱着毛娃娃睡觉;看完电视后洗脸,睡前洗脚口腔健康是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牙齿健康是指牙齿、牙周组织、口腔相邻部分及颌面部均无组织结构与功能异常。表现为:牙齿清洁,无龋齿,无疼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由此可见,口腔健康是指具有良好的口腔卫生,健全的口腔功能及没有口腔疾病。 龋齿的发病原因及防治 龋齿的发病原因目前虽尚未完全明确,但初步确定龋齿的发生与以下四个因素有关: a.细菌的作用 细菌在牙齿表面形成菌斑,分解食物中的糖类产酸,导致牙齿脱矿 b.食物的因素 食物过细、过黏,易于粘附在牙面上,食物中糖含量过高,都容易导致细菌大量繁殖 c.牙齿的条件 有明显解剖缺陷(如深窝沟)或排列不整齐的牙齿,容易导致食物积聚,利于细菌繁殖产酸 d.时间因素 以上情况时间越长,患龋几率越高 龋病的防治以预防为主,而预防龋齿的关键内容是保持口腔卫生 a.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养成饭后刷牙的良好习惯,定期使用牙线。 b.定期口腔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期龋治疗简单,痛苦小,效果好,龋病一旦进展到牙髓疼痛,治疗起来程序复杂,需要多次复诊,治疗反应大,患牙预后较差。 c.提高牙齿的抗龋能力,可使用含氟牙膏,儿童还可饮用氟水、用0.5%氟化钠溶液漱口等。对于儿童新萌磨牙可进行窝沟封闭。 什么人需要作窝沟封闭?什么时候适合作窝沟封闭? 1.一般来说,深窝沟,特别是可以卡住探针的(包括可疑龋); 2.患者其它牙齿,特别是对侧同名牙患龋或有患龋倾向的人应当行窝沟封闭; 3.儿童牙齿萌出后达到咬合平面即适宜作窝沟封闭,一般在萌出4年之内; 4.封闭的最佳时间是:乳磨牙3-4岁,第一恒磨牙6-7岁,第二恒磨牙11-13岁,双尖牙9-13岁。 窝沟封闭的方法很简单,通过清洁牙齿、酸蚀、冲洗干燥、涂布封闭剂和固化几个步骤即可完成。 材料固化后与沟壁紧密粘合,并具有一定的抗咀嚼压力,对进食无碍,并且,材料固化后无毒,对人体无害。但需要强调的是窝沟封闭需有专业人员进行操作,需要必要的仪器设备。 窝沟封闭成功的标志是封闭剂能够完整存在,可疑磨损但不能脱落,因此需要定期检查,如果材料脱落需重新封闭。 牙齿颜色异常有几种可能? 1.牙釉质发育不全:釉质发育期矿化不良造成。 2.氟斑牙:长期生活在含氟较高地区。 3.四环素牙:在牙齿发育矿化期服用四环素族药物。 4.牙髓坏死:各种原因导致牙髓感染坏死后牙齿变色。 5.牙着色:吸烟、饮茶、咖啡等造成牙体着色。 什么情况下需要镶牙,不镶牙有什么害处? 除个别牙缺失、多数牙缺失、全口牙缺失需镶牙外,牙冠大面积龋坏的死髓牙、残根在经过适当治疗后也可通过修复的方法恢复牙齿形态和功能,因此残根、残冠不要轻率拔除,最好请修复医师看看,确定是否有保留价值,此外,氟斑牙、四环素牙、死髓变色牙也可通过烤瓷固定修复改善美观。一般来说,拔牙后需要等2-3个月才能镶牙,这时候伤口完全愈合,牙槽骨吸收改建完成,镶牙后义齿比较稳固。 长期缺牙不修复不但影响美观和发音,影响咀嚼功能,还会因邻牙不断向缺牙间隙移动导致咬合错乱,继发颞下颌关节疾病,引起咬合创伤,引发和加重牙周病,破坏余留牙健康。 活动假牙与固定假牙之间有什么区别,什么情况下镶活动假牙,什么情况下镶固定假牙? 活动假牙在医学上称可摘义齿,患者可自由摘戴。 这种假牙在制作时对真牙的切磨较少,制作方便,费用低,但体积较大,戴用有异物感,有的会影响发音,且稳固性较差,对咀嚼功能的恢复有限。固定假牙就是固定义齿,镶牙后粘固在患者口腔中,不需摘戴,具有体积小、稳固、坚实、戴用舒适、对发音无影响、有效恢复咀嚼功能等优点,但镶牙前对天然牙的切磨较多,费用比活动假牙高。 镶固定假牙首先要考虑患者的缺牙情况,同时也要考虑缺牙隙两侧真牙的情况。一般前牙缺时1-4颗,缺牙隙两侧的真牙有足够的高度,牙根稳固、牙体组织健康,牙齿位置正常、没有倾斜和扭转,就可以安装固定假牙。 小孩的牙齿没有发育好,牙周组织萎缩、牙齿松动、倾斜错位的成人最好不要选择固定义齿修复。至于活动义齿,绝大多数患者均可安装。 多大年龄做正畸治疗合适,成年人可以做吗? 从理论上讲,错?的矫治并无严格的年龄限制,只要牙周组织和颌骨处于正常的生理和解剖状态牙齿就可以在矫治力的作用下在牙槽骨内进行移动以矫治错?。 口腔正畸治疗的最佳时机是12岁左右,此时牙齿替换已经完成,颅面骨骼的发育也已完成85%-90%,错?形态基本稳定,而患者尚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牙颌面还有一定的生长潜力,组织对矫治力的反映良好,矫治效果较好,疗程相对较短。 但某些骨性错?畸形的儿童可能需要在更小的年龄接受治疗,在替牙期甚至乳牙期即开始治疗,此时治疗目的为去除影响骨骼发育的各种干扰因素,促进和引导骨骼向有利于畸形矫治的方向发育,这类患者在牙齿替换完毕后,还需要接受常规的正畸治疗,已建立正常的牙列。成年人也可。 8.小学生生活自理好习惯教案 要想使孩子有出息,必须从小养成好习惯,这是父母们都明白的道理。然而,好习惯到底是怎么养成的?坏习惯究竟如何才能改正?这是许多父母并不一定清楚的。儿童少年时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也是关键时期。教育家指出:“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因此,每一位父母和教师,都应当像勤劳而智慧的农民那样,抢在春天里播种:播下良好习惯的种子,收获健康人格的果实。为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编写了《好习惯 好人生: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好习惯》一书,书中从教育孩子按计划做事、合理饮食、讲卫生、参与家务劳动、科学使用电脑与网络、合理消费、生活自理、热爱运动、重礼仪等几个方面讲述了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对广大父母的家庭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 生活篇 心里有个“时间表” 培养孩子按计划做事的好习惯 生命在于营养 培养孩子合理饮食的好习惯 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 培养孩子讲卫生的好习惯 家务劳动总动员 培养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好习惯 生活学习好帮手 培养孩子科学使用电脑与网络的好习惯 小小年纪会当家 培养孩子合理消费的好习惯 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 培养孩子生活自理的好习惯 热爱运动的人才美丽 培养孩子热爱运动的好习惯 礼仪之花绽放心田 培养孩子重礼仪的好习惯 交往篇 有话好好说 培养孩子及时与父母沟通的好习惯 学会关爱 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好习惯 懂得分享更易成功 培养孩子乐于分享的好习惯 一个好汉三个帮 培养孩子友善合作的好习惯 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他人 培养孩子懂得尊重的好习惯 学会共处 培养孩子乐于交往的好习惯 心有他人天地宽 培养孩子善良宽容的好习惯 一诺千金赢四方 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好习惯 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培养孩子负责任的好习惯 尊敬长辈教养好 培养孩子尊敬长辈的好习惯 彬彬有礼做绅士 培养孩子礼貌待人的好习惯 为他人喝彩 培养孩子乐于赞扬他人的好习惯 学习篇 送给孩子独立思考的钥匙 培养孩子爱思考的好习惯 我要自己写作业 培养孩子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为孩子打开一个世界 培养孩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不怕失败 培养孩子耐挫折的好习惯 减轻焦虑 培养孩子从容应考的好习惯 集中注意力 培养孩子专注不分心的好习惯 管理好时间 培养孩子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的好习惯 记下生活的点点滴滴 培养孩子勤写日记的好习惯 让孩子的眼睛亮晶晶 培养孩子科学用眼的好习惯

半截蜡烛 教学设计

23、半截蜡烛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重点、难点 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学习时间 第(一)课时 学 习 过 程 思考与调整 一、 揭示课题 1、 板书课题:23 半截蜡烛 2、 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为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3、 教师质疑: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学生自由读课文。 2、 通过朗读课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3、 学生交流。 4、 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况。 三、 再次读课文,重点学习字词。 1、 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语句,读通全文;边读边用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并通过联系上下问或查字典解决。 2、 检查自学情况。 (1) 读准字音。 (2) 检查词义掌握情况。 3、 讨论主要内容。 学 习 过 程 思考与调整 4、 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1- 2):伯诺德夫人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3 ):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大儿子杰克想结搬柴生火之际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6-7):小女儿杰奎林在万分危急关头借口上漏税缴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5、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四、 课堂练习 1、 写字练习。 2、 用钢笔描红、临写。 3、 抄写词语。 教后感: 课 题 23、半截蜡烛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泊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 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学习时间 第(二)课时 学 习 过 程 思考与调整 一、 学习第一段 1、 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 学生质疑:绝密、绝妙。 3、 教师质疑: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这样做? 4、 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办法来收藏。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 5、 出示句子:在你认为重要的句子下面画上着重号。 为了情报的安全,她想了很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指名朗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二、 理清故事情节,引入编排课本剧程序。 1、 学生深入读课文,弄清故事情节。 2、 指导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表现故事情节。 3、 指导编排课本剧。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2、通过合作的形式,续编故事,培养孩子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一、感悟全文: 1、读课题:《半截蜡烛》。预习了课文,知道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导:简炼地概括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或含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人沉着地和德国军官一次又一次地周旋,保护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 2、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想了哪些办法在跟敌人周旋?请同学们用心地读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 交流中: (1)教师相机板书:一吹二端、外静内急 (2)“外静内急” “外静内急”,这不仅是伯诺德夫人一家人跟三个德国军官的斗争方式,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整个法国人民的一种特有的斗争方式。 “外静内急”,着急什么? (“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导:“秘密就会暴露”,这是一份绝密的情报,可能会影响到整个法国的战局;“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这是一个情报的中转站,一旦破坏,来送情报的、来取情报的,会牺牲多少法国人啊!要知道,德国鬼子比当年的日本鬼子还要凶残百倍,他们杀人如麻。总之“万一”之下,后果不堪设想。同学们,情况——万分危急。〕 3、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这三个人你最佩服谁?为什么?请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同桌相互交流。 ◆ 交流中: 1、你最佩服谁?还有哪些同学佩服(伯诺德夫人、杰奎琳、杰克)?你们觉得这家人怎么样? 2、板书: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 3、师要追问、生疑。引导孩子再读。 4、小结:听了同学讲的,老师也想讲一讲我的想法,伯诺德夫人一家人那种爱国的精神,那种在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镇静确实令人敬佩,同学都讲得十分精彩。不过徐老师想提醒大家一句,伯诺德夫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是她,第一个意识到蜡烛燃烧后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是她,在两个孩子吓得脸色苍白的情况下能急中生智,想出了换灯“吹”蜡烛的办法;也正是她,稳定了两个孩子的情绪,使杰克和杰奎琳能在要紧关头想出两个“端”的办法。 二、续编故事: 1、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下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 2、出现两一种情况,被中尉发现;没有。辩论。 3、如果被发现会出现什么情景?如果没有被发现又会出现什么情景? 4、交流、补充、点拨。 5、总结:本文仅仅是法国人民抗击德国强盗的一个缩影,其实当时的整个法国天天都在发生着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所进行的斗争,最终将德国强盗赶出了法国的土地。 三、作业: 1、将续编的故事写下来。 2、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比一比谁问的问题最有价值。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附: 1、介绍二次大战: 1939-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全球60%的国家参战)、伤亡最重(5000万死亡)、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2、介绍《马赛曲》 “前进,前进,祖国的儿郎,那光荣的时刻已来临。专制暴政在压迫着我们,我们祖国鲜血遍地,你可知道那凶狠的敌兵到处在残杀人民!他们从你的怀抱里杀死你的妻子和儿女。公民们,武装起来!公民们,投入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净!” 《半截蜡烛》教后反思 丹阳市实验小学 徐留军 我认为,任何语文教学的改革都必须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把握母语教育的核心目标(培育孩子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想唤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这两点的强烈关注和准确把握。因此不管东南西北风,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以上两点不放松。 一、深入解读:凭借文本,悟出自己独特的体验。 因为是语文,因为是母语,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并非零起点。像《半截蜡烛》,孩子读过一两遍后普 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因此教师就应该基于这样的起点来实施课堂教学。我在“了解大意“和”明确与敌人周旋的办法“这两块的处理上,只是想引导孩子准确简洁地表述内容,反馈孩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情况。教师引导孩子关注“外紧内急”,旨在为孩子个性化体验人物渲染万分危急的斗争背景。基于此,学生对人物的体验确实超出其对人物的原有认识,或更丰满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也有了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当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将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二、读写结合:依托文本,创作《半截蜡烛》续篇。 语文,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其实写的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当然从孩子的写作中教师也能发现其对文本理解的程度,指导今后的课程教学。本堂课就作了这方面的尝试,引导孩子以本 故事记叙的是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母亲伯诺德夫人和儿子杰克、女儿杰奎琳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情报在危急关头与三个德国敌人巧妙周旋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紧张激烈的战斗。 课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引子,创作《半截蜡烛》续篇

中学物理实验的教学设计方法

1.传统的教师备课写教案与现代教学设计的比较教学设计是现代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中介与桥梁,与教学改革相伴产生和发展,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过程为对象,为教学实践提供一种策略、实施方案、或操作规程,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传统的教师备课,是以教案为标志的,教案的编制又按照统一的模式突出“三备三写”,即“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和写“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始终捍卫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观念,守着自己的传统经验不敢放手,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想,认为“我都给你讲了多次,你还不懂?”学生的知识是教师给予的,教师传授多少知识信息,学生就应该获得多少知识信息,完全忽视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自主建构,没有意义的建构,不是有效的教学,有的学校更是将教案统一标准或模式,要求同年级同学科任课教师之间,要统一计划、统一内容、统一目的、统一方法、统一评价等,更是把教学活动的主体一一学生放到了脑后,作为一种没有生命的知识容器,完全失缺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的足够关注。 2.倡导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指导教学实践的一门教育实用技术,是联系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其中,教学目标设计又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一环,课堂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活动将要预期达到的结果,对教学活动起着导向、激励、调节、检测、评价的作用,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只有确定了科学、合理、良好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才有意义,实现有效的教学才会成为可能。三、由教学目标向学习目标转变 要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一方面需要广大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精心设计出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以学期为时间单位,以一册教材为内容单位,教师精心设计、制定的,教学目标要细化到每个单儿、每节课,它既包含知识与能力,也包含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每个学校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在教研组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制定出本学校、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在统一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特长以及学生的情况,将教学目标更加细化为教学目标的落实打下基础,在制定学期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防止不顾学生情况的“闭门造车”现象,也要防止片面强调教学个性而由教师随意制定教学目标的“各自为政”的倾向。 另一方面,应该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而制定的、让学生通过学习达到的结果或发生的变化。在过去,教学目的只有教师自己知道,教学、评估等主动权都操持在教师的手中,现在的教学目标制定出来后,也不能只有教师知道,如果教学目标只停留在教师的备课本上,只有教师知道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而学生本身处于盲目的状态,学生就不能够知道自己应该通过学习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就无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只有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让学生切切实实明确自己应该达到哪些要求,学生才会掌握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权,教师应该给学生讲明学习目标的重要作用,对学生进行指导、跟踪调查访谈,进行个案研究,督促学生学会利用学习目标,检查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使他们真正步入自主学习的轨道。 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如何展示,何时展示,既是一项教学技术也是一门教学艺术,此处不在赘述,设计好评价程序和工具,是落实教学目标、检测学习目标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过去,我们将命制试题看成是一项比较简单的工作,缺乏科学的程序,更缺乏考试后的科学分析和反思性总结,不论是用什么试题来考试,我们都将学生的成绩作为对学生评价、排名的最主要依据,而很少有人去质疑试题本身是否科学,更没有人去研究这套试题的效度和信度如何。笔者认为,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加强评价工具或标准的科学化。 测评工具和程序,应该包括课堂检测工具,单元检测工具、期中期末阶段检测工具以及这些工具所测出的结果各占什么地位、怎样进行测评、如何分析测评结果等内容,评估工具的设计应该严格遵循科学的原则和方法,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使评价工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在检测之后,要对检测工具进行信度和效度的分析,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标准差,看到分数分布的离散程度,对教学进行及时的反思,根据试题中具体的题型、题目,进行科学的归因分析,找出自己教学的不足,以及今后的对策。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任务、目的、原则、方法

1.传统的教师备课写教案与现代教学设计的比较教学设计是现代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中介与桥梁,与教学改革相伴产生和发展,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过程为对象,为教学实践提供一种策略、实施方案、或操作规程,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传统的教师备课,是以教案为标志的,教案的编制又按照统一的模式突出“三备三写”,即“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和写“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始终捍卫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观念,守着自己的传统经验不敢放手,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想,认为“我都给你讲了多次,你还不懂?”学生的知识是教师给予的,教师传授多少知识信息,学生就应该获得多少知识信息,完全忽视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自主建构,没有意义的建构,不是有效的教学,有的学校更是将教案统一标准或模式,要求同年级同学科任课教师之间,要统一计划、统一内容、统一目的、统一方法、统一评价等,更是把教学活动的主体一一学生放到了脑后,作为一种没有生命的知识容器,完全失缺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的足够关注。 2.倡导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指导教学实践的一门教育实用技术,是联系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其中,教学目标设计又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一环,课堂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活动将要预期达到的结果,对教学活动起着导向、激励、调节、检测、评价的作用,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只有确定了科学、合理、良好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才有意义,实现有效的教学才会成为可能。三、由教学目标向学习目标转变 要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一方面需要广大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精心设计出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以学期为时间单位,以一册教材为内容单位,教师精心设计、制定的,教学目标要细化到每个单儿、每节课,它既包含知识与能力,也包含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每个学校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在教研组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制定出本学校、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在统一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特长以及学生的情况,将教学目标更加细化为教学目标的落实打下基础,在制定学期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防止不顾学生情况的“闭门造车”现象,也要防止片面强调教学个性而由教师随意制定教学目标的“各自为政”的倾向。 另一方面,应该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而制定的、让学生通过学习达到的结果或发生的变化。在过去,教学目的只有教师自己知道,教学、评估等主动权都操持在教师的手中,现在的教学目标制定出来后,也不能只有教师知道,如果教学目标只停留在教师的备课本上,只有教师知道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而学生本身处于盲目的状态,学生就不能够知道自己应该通过学习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就无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只有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让学生切切实实明确自己应该达到哪些要求,学生才会掌握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权,教师应该给学生讲明学习目标的重要作用,对学生进行指导、跟踪调查访谈,进行个案研究,督促学生学会利用学习目标,检查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使他们真正步入自主学习的轨道。 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如何展示,何时展示,既是一项教学技术也是一门教学艺术,此处不在赘述,设计好评价程序和工具,是落实教学目标、检测学习目标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过去,我们将命制试题看成是一项比较简单的工作,缺乏科学的程序,更缺乏考试后的科学分析和反思性总结,不论是用什么试题来考试,我们都将学生的成绩作为对学生评价、排名的最主要依据,而很少有人去质疑试题本身是否科学,更没有人去研究这套试题的效度和信度如何。笔者认为,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加强评价工具或标准的科学化。 测评工具和程序,应该包括课堂检测工具,单元检测工具、期中期末阶段检测工具以及这些工具所测出的结果各占什么地位、怎样进行测评、如何分析测评结果等内容,评估工具的设计应该严格遵循科学的原则和方法,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使评价工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在检测之后,要对检测工具进行信度和效度的分析,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标准差,看到分数分布的离散程度,对教学进行及时的反思,根据试题中具体的题型、题目,进行科学的归因分析,找出自己教学的不足,以及今后的对策。

化学探究实验教学设计主要有哪些具体方法

如何开展好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点,利用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势和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当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可以建构实验教学新模式,不断诱导学生建立新的目标,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并采取一定的辅助教学途径,实现初中化学实验的有效教学。并让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这一实践活动来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学习学生能力是最佳选择。一、让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唱主角通过化学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理性认识而忽视感性认识的错误做法。在化学实验中让学生寻找操作错误的原因,探索最合理的操作程序,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学生明白了知识的结论重要,获取知识的过程、手段更重要。通过化学实验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判断能力,分析现象的能力,让学生透过简单现象发现内在的本质。若以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团队的意识,协作的精神,这也是素质教育最新要求。通过化学实验使学生能提高环保意识,节能降耗的意识。例如在实验结束时,对实验废弃物(包括用剩的药品,取药品用的纸槽等)的处理,以及实验室制氧气后对催化剂的回收再利用,能让学生懂得环保是每一个人的义务,节约是有理论依据的,通过实验可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科学习惯。利用好化学实验可以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素质,要使之落在实处。二、让化学实验贴近现实生活现行课本中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有典型性,实验现象也很吸引人,确实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课本中所列实验用品很多在日常生活中找不到,没法在生活中得以亲身体验。所以学生往往把教师的演示实验看成一次精彩的魔术表演,而学生只不过是一名观众。为了避免化学实验脱离实际,使学生不仅喜欢看演示实验,更喜欢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合适的物品自己设计方案自己亲手做实验。例如在归纳物质的物理性质时,通过日常生活中人人离不开的食醋、食盐、酱油的对比让学生自己总结三者的区别后,再归纳物理性质包括的范围;利用两张废纸,一张撕成碎片,另一张点燃,来推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利用废电池的金属外壳,水垢来制取氢气和二氧化碳;到学校附近的化工厂考察化学变化在工业上的应用;到大自然中采集土壤样品;利用植物来制取酸碱指示剂;通过调节水样的酸碱度现象观察牵牛花颜色的变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灭火比赛,教师制造出不同位置不同燃料的火灾,让学生自己寻找灭火的材料,设计灭火的方案,通过亲身的体验让学生明白灭火的原理。同时也增强消防意识,还可以让学生从家中自制一些溶液互换后通过简单的实验推出溶液的名称。指导学生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进行科技小发明,利用木炭的吸附制作净水装置。总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多创立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实验情境,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化学实验中,让学生在实验中收获知识,得到乐趣。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学习的过程关键在于学习者认识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存在不足或者错误,然后在外界和内部的推动下形成完善和优化认知结构的意识,形成预期的认知目标,才能实现认知结构的转变。教师作为重要的外界因素,其引导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就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当在化学实验课堂上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帮助。通过渗透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进行指引。首先,问题导入设置问题情境;其次,建构概念创设判断条件;再次,问题解决形成最近发展区,获得独立概念和结果;最后,归纳总结,通过获得的新概念和原有认知结构进行融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许多实例进行有意识的应用和尝试。例如在进行下面的实验时,就可以进行尝试。在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对白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进行改进,用导管向烧杯的热水中缓缓通入氧气,可看到热水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后,也开始燃烧,产生火光。演示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3个问题:在介绍上面的问题后,继续向同学演示红磷燃烧的实验。先将少量红磷放在铁纱网上,然后使用酒精灯进行加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思考现象背后原因和规律。借助于这种方法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由于实验现象饶有趣味,所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变化,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四、让化学实验成为探究性课题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是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最好方法。选择合适的实验项目是关键,要求教师把握好尺度,所定实验用品从生活中能找到、实验操作简易无危险、实验目标比教材中要求略高、实验方案要求多样化、实验内容融合相关学科,例如可以设置如下实验项目:(1)证明自来水不是纯净物(2)验证白酒中含有水(3)收集一瓶你卧室里的空气样品(4)收集一些利用水生植物制得的氧气(5)测定苹果、桔子的酸碱度(7)证明纸中主要成分是碳元素、氢元素对教材中的实验装置进行改进,让学生利用物理中学过的电学知识设计一套检验酸、碱、盐溶液导电性的装置。让学生利用实验中破损仪器,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如饮料瓶、药瓶、输液管、废笔杆等制作简单的仪器。例如可制作简易的启普发生器,洗气瓶,冲洗瓶,集气瓶等仪器。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认识的源泉,是训练科学方法的有效途径,是养成科学态度的必由之路。在素质教育全面的今天,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独特的作用,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构建以实验为基础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展示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获取真知,收获乐趣。

优质课《滕王阁序》教学设计与反思

   【指导思想】   《滕王阁序》文辞华美,气韵生动,句式整齐,具有骈体文赋的韵律和格调;同时又志趣高远,兼具文人雅士的情趣和抱负,以其“文”“质”相得益彰、珠联璧合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教学本文,应设法引导学生对其中精美的对句、华美的辞采、丰富的典故、作者的襟怀与情志进行揣摩体味,含英咀华。然而文章文辞微约,典故繁多,又使文本的解读障碍重重,导致学生畏难情绪严重。故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扫除阅读理解障碍,创设生动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鉴赏活动。    【设计特点】   本设计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养成学生的合作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本文丰富的精神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从而将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体验有机结合,体现了课程目标的三纬设计要求。    【教学目的】   知识能力目标:   1.学习掌握作家和文体知识   2.把握文章主旨,体悟作者复杂跌宕的情思。   3.背诵全文。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引导学生树立积极高尚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骈文的音韵和句式特点,感受华丽的语言风格,进而自主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内容:    一、自读明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查阅工具书,读准字音,易错的字音、字形要重点标注。   2、紧密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先独立阅读,后四人一组,协作解决读不懂的语句。(根据骈文铺排渲染的特点,不必字字落实,重在意会,对文中的难理解的词句,老师可以适当地点拨,如:“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中的“雾”“星”名词作状语;“襟三江而带五湖”中的“襟”“带”名词的意动用法 )   【设计说明】本文词语丰富生疏,典故繁多,学生理解确实有难度。但教材注解十分详细,教师不宜讲读,因此让学生借助注释通读全文十分必要。同时,将预习放到课堂上,提供了学生间合作解决问题的机会,也方便了教师对预习过程的必要监控与及时指导,增强了预习效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于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本设计通过第一步的筛选、识记,第二步的合作答疑,突出重点,层层落实,既落实了文言文教学目标,又突出了针对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朗读明音律   1.听读。(要求听字音、听停顿、听情感)   2.仿读。(要求读准字音、停顿,体会情感)   3.对句读。同桌分为两组,一读上句,一读下句,读中感悟节奏。   教师提示:不仅要读出句内的停顿,还要读出各句间的节奏变化。如第二段先以四字句点出秋令时节,之后以舒缓的长句描摹秋景,再以四字短句显抑扬顿挫,登阁则用短促的三字句以显轻快,最后用错落的四六句写极目所见,长短相间,错落有致。   4.学生试着总结本文的节奏特点。   教师点拨小结:形式上《滕王阁序》采用了当时流行的骈体文传统,讲求对仗,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平仄相对;又加以散文化,音韵和谐而又富于变化。   【设计说明】本文属于骈体文赋,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在读中自然体会“骈体” “赋”的对仗整齐,也要引导他们体会其“文”的错落变化。    三、精读明思路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标题往往是文章展开的依据。本文全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大家速读课文,看文章各段是怎样扣住题目层层展开的?   明确:   第一段:扣“洪府”, 写地势雄伟、人才杰出。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写秋景特色、登阁胜景   第四、五段:扣“饯”,写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第六、七段:扣“别”,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设计说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教会学生“解题以明文意”的阅读技巧。   2、分角色朗读体会。(要求读出情景、读出情感)   齐读第一段,读出气势,边读边想象滕王阁饯人杰地灵的盛况;女生读第二、三段,声音清丽,体会滕王阁的雕梁画栋、叠金铺翠、山明水秀、霞飘鹜飞的美景;教师范读第四、五段,声音浑厚,表现出失意的悲怆和穷且益坚的追求;第六、七段齐读,体会世存知音的欣慰、临别赋诗的诚挚。   【设计说明】第二环节的听读、仿读的朗读与第三环节的分角色朗读体会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读。第二环节中全体学生都能在凝神谛听中产生一种朦胧的美感,并自觉地去模仿体会,但此时学生得到的美感只是朦胧的,心知其美而口不能言;教师适时设置第三环节的精读,借助行文思路恰当地予以点拨,启发学生进行较具体的想像和思考,使学生时时感到自己处在文意境界之中,并陶醉于文本营造的种种境界,及时深化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四、品读探主旨   “文为心声”。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语句,反复诵读,要读中见情,读出文意。   参考: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包括描写宴会盛况的语句,尤其是直接抒情的语句及典故的用意。   要读出情感,如:读“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聚,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两句时,要读出不得志之苦和渴望被赏识之情,“难”“悲”“怀”“不见”“何年”需重读。“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要读出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语调要昂扬、高亢。   【设计说明】通过关键句的朗读,领悟文章的主题在于抒发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怀才不遇之情,忧伤但不消沉。   五、赏读求鉴赏   1、骈体文用于诗词,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富有音乐美。它的基本特点是对仗、藻饰和用典。下面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任选其中一点,自由组合成对仗、藻饰、用典三个兴趣小组,深入品读探究。   2、小组活动:   搜集整理对仗/藻饰/用典的常识知识,对课文中的典型例句进行赏读,设计适当习题对本部分知识进行巩固;做好活动记录,准备下节课进行小组汇报展。   【设计说明】分组探究的设计,顾及了学生在原有基础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注重个性化的阅读,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小组汇报展示;检测、巩固活动成果    教学内容:    一、小组展示   各小组展示本组的活动成果,其他小组学习、记录。    二、小组交流   各小组之间互相质疑、答疑。   三、检测巩固   教师给出检测练习,检验全班对三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   (一)对仗检测   1)教师根据课文情境给出上句,由学生抢答下句。   滕王阁中,高朋满座,见秋水之浩淼,文不加点,谁人腾蛟起凤   参考答案:都督宴上,盛友如云,望长天之一色,倚马可待,王勃绣口锦心   2)2004年全国高考卷(鲁、晋、豫、冀、皖、赣)(4分)   第一题 ①扫千年旧习 ②祖国江山好   第二题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参考答案:①树世纪新风书 ②神州大地新  冰消雪化万朵梅花扑鼻香   【设计说明】该设计即巩固拓展了对仗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藻饰检测   1)赏析“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参考答案: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山光水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消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现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   2)名对补缺:   相传,苏东坡与其妹苏小妹互相题试。苏小妹要哥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思索后改为“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仍道:“好是好了,但不属上品。”你能试试填出这两个字吗?   最后苏小妹念出自己的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不禁托掌称妙。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妙在何处吗?   参考答案:因为“扶”字和苏轼的“摇”和“舞”比起来使无形的风仿佛有了知觉,使其人格化了,而且与“细”的搭配别出心裁。用“失”比“映”和“隐”好,是因为“失”字表现出了特定情境中(月下)的物(梅花)的特征,具有不映不隐的朦胧美。   【设计说明】两题既培养了学生对文字的审美情趣,也训练了学生意境、炼字类型的鉴赏、解题能力。   (三)用典训练   1)这篇文章是饯别序,四、五两段大量用典抒发作者的个人心志,如果去掉这两段,结构仍然完整。如果没有这两段,你认为这篇序文还会不会流传千古?   教师点拨小结:本文打动读者的不光是华丽的形式和辞藻,更美在大量典故表现出来的交织于作者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跌宕的思想感情,同时,它展示出的“居逆境而思有为”的乐观精神征服了一代代读者,激励无数有识之士自我完善、笑对人生。这也启示我们,写文章要文质兼美,要写出情志,写出波澜,尝试运用多种抒情方式。   2)才华横溢而又恃才傲物的李白被逐出长安时,在与朋友饯别的宴会上作了一首《行路难》,成为流传千古的佳作。大家试试分析,他此时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参考答案:这首诗也和《滕王阁序》一样,由宴乐想到自身的失意,感到前途茫然,再通过联想历史人物的际遇,结尾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振起,表现了乐观旷达的情怀。   【设计说明】通过类比加以印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用典曲折传情的理解,同时丰富学生积累,开阔学生眼界。   四、布置作业   1、准备小组课文背诵比赛。   比赛规则:1)仍按上节课的三个活动小组进行评比;2)每组随机抽出5人代表本组比赛,个人满分为10分(要求能准确、熟练背诵);3)按小组参赛成员平均分给三个小组排名;   2、写演讲稿:人生难免失意。历史上许多名人都遭逢过失意,你如何评价他们的选择?面对人生的失意,你会如何选择?请以“面对人生的失意”为话题写演讲稿,并在班内张贴(全体参与);自主报名参加下节语文课的演讲比赛。   3、对“对子”大擂台(本周内结束)   规则:1)在后黑板的班级论坛上张贴帖子,每人至少出两个上句(可引用可原创),并准备好对跟帖进行评价。2)自由跟帖,被采纳1帖获1分。3)根据跟帖的得分,评选出本次活动的3名“擂台之星”。   【教学反思】   《滕王阁序》在第四册课本中位置尴尬。它是第二单元的重头戏,但前面却是整个一单元都要求全文背诵的古文。所以,我一宣布这篇课文也要求全文背诵,全班立即哀叹声一片:“不会吧,又要背!”“太长啦!”“太难了,看不下去!”当时我心里就一凉。全班畏难情绪这么严重,必然会有大量的中下游成绩的学生自主偷懒甚至放弃;如果一味强制背诵,就会有大量同学只应付当时的检查,吃夹生饭。尤其是,像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千古奇文,如果在怨声载道中强摁学生去分析、背诵,也实实在在是浪费资源。于是,我就把设计重点放在了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面。修改了数不清多少次,才终于有了以上设计。从上课试用的效果看,达到了预设目的。   “读”是语文学习的本质手段,所以,第一课时我将“读”作为学生经验获得的基本途径,以学生朗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文本的形式、语言特点,自己试着走进文本的灵魂,触摸作者的情感,教师绝不说教。这个环节由于只设置了读的任务,没有其他繁琐的任务压力,学生们读的很投入。尤其是到了后半部分的品读体会环节,学生们开始逐渐读“进去”了,有的不自觉的摇头晃脑,有的边读边比划,读到动情处,或苍凉悲怆,或激越高亢,很是动人。   经过逐层深入地品读之后,转入理解把握文体环节。骈体文的文体知识在学生手头的各种学习资料上都能找到,我决定“能不讲的不讲”,不越俎代庖,而是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自选专题,通过小组合作,搜集资料。由于是自主选择、“自给自足”,学生们兴趣高涨,本来枯燥的常识也不觉得枯燥了。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进行课文探究赏读,自主设计巩固练习,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己在积极主动地自学,效果自然比由教师干巴巴的讲解、检查好得多。小组展示活动迎合了学生的“炫耀” 、“攀比”心理,给足了学生成就感。最后教师给出必要的针对性题目,检测巩固,夯实了知识能力目标。   课后安排背诵比赛、演讲比赛、对“对子”比赛,引进了竞争机制,刺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背诵比赛按小组进行,同时还强化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为了不给本组拖后腿,每个同学都背得热火朝天,尤其是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也不惜占用休息时间结伴儿互相检查督促,很好地落实了背诵目标;演讲话题引导学生由关注文本进而关注人生,培养学生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引导学生树立积极高尚的人生观;对“对子”比赛既巩固了本课对仗知识,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还拓展了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对我国传统的对联文化的浓厚兴趣。   通过这次案例实践,我深深体会到,一节课有没有“效”,能不能“活”起来,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设计。教师只要敢于相信学生,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去思考、探究,就会发掘出学生惊人的学习潜力。

如何进行幼儿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升学习者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什么”;要实现具体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掌握需要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什么策略,即“如何学”;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

为打击乐教学设计动作的原则是动作频率一致对吗

为打击乐教学设计动作的原则是动作频率一致。是错误的。要根据具体的乐曲节奏和节拍来设计动作,使动作与音乐节奏相符合,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逐步引导学生完成适合自己的动作。因此,打击乐教学设计动作原则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以达到教学效果。西洋打击乐器一般有:定音鼓、木琴、小军鼓、蒂姆巴尔鼓,三角铁、铃鼓,马林巴、沙锤、响板、吊钹、沙球、大鼓、勺、震音器、擦衣板、管钟、颤音琴、架子鼓、非洲鼓等。民族打击乐器有:响鼓、缸鼓、铜鼓、四面鼓、木鼓、堂鼓、长鼓、排鼓、镲、钹、木鱼、响板、碰铃,双响筒、快板、编钟、磬等。在打击乐教学中,动作选择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因为它决定了学生的练习效果和技能水平的提高程度。其中,动作频率一致是一个重要的设计原则,即让学生练习一组动作时,每个动作的频率都是一样的,不会有某个动作过于频繁或不够频繁的情况。提高技能稳定性将动作频率一致作为教学设计原则,可以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渐形成稳定的手臂和手腕动作,避免了因为某个动作过于频繁或不够频繁导致的技能失调的情况。由于动作频率一致让学生的编程习惯不会被破坏,从而能够促进学生技能的稳定性,提高演奏水平。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说课指导的学习随笔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我出课的内容是青岛版《科学》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21课《有趣的浮沉现象》,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教材分析:第四单元《水的科学》,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借助学生对水已有的认识,编排了认识自然界水的分布、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探究水的形状和形态的变化、认识水中物体的浮沉、比较水的多少、认识水的压力等探究活动。本单元旨在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认识与水有关的基本知识。是在第二单元《它是什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感官的作用,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有趣的浮沉现象》是本单元的第四课。学生对水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对水有许多亲身的体验,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因如此,人类对水的探究利用从未停止过。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安排了“认识浮沉现象”、“探究水的浮力”、“认识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探究改变浮沉的方法”等逐层递进的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物体在水中有浮有沉的现象入手,经历一个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对水的浮力的认识。本节课我的教学设想是:用科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因为科学课是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学科的知识结构和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规律,并结合三年级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科学探究目标: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采用简单的仪器对物体的浮沉原因进行定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出简单的记录;会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愿意合作与交流;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由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及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本课的重点;使学生理解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向上的托力,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二、教法设计: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猜想与假设能力和设计实验自行探究的能力,本课采用了“引探教学模式”,即“观察——猜想——引导——探究”。首先通过谈话、看图片,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从而开展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自行根据物体的浮沉现象,运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这样把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有机结合,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既掌握了知识,又获得了掌握知识的技能。三、学法设计:本课属于引导式探究课例,是第一次严格意义上的实验。通过观察、实验探究,认识水的浮力,对学生着重进行实验能力的培养。因此本节课让学生亲身经历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应用拓展”这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活动过程都是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自主完成的,学生学的轻松、学的愉快、且学有所得:不仅体验到了探究的兴趣、认识了与浮力有关的基本科学知识,而且还引导学生意识到实验是一种基本的、科学的探究方法,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四、教学流程: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将本节课设计为以下六个环节:1. 谈话实验,激发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通过谈话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看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精心选择的、有结构的观察研究材料,学生通过对“礼物”进行猜想、实验验证和开展汇报讨论,思想上产生了一些迷惑,提出了研究的问题。这样就揭示了本节课活动的主要内容和目标,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为后面的研究讨论奠定了基础。2. 激烈辩论,启迪智慧。虽然所有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学生对于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容易理解,对于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理解起来相对困难一些。因此,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在课堂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样,课堂气氛活跃、民主、和谐。3. 验证猜想,深化理解。为了更好地理解物体浮在水面上和沉在水底的原因,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用纸盖住玻璃杯口,先后把一个小粉笔头和一个100克钩码分别放在这张白纸上,纸能托住轻的粉笔头儿,托不住重的钩码,及时引导学生根据这一现象,推想物体浮在水面上和沉在水底的原因,然后让学生通过自主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学生在实验中不但亲自体验到向上托的力量的存在,而且还体验到不同的物体受到的向上托的力量有大有小,从而深化理解了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4. 设计实验,验证想法。使学生理解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向上的托力,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猜一猜,吊一下学生的“胃口”,然后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利用教师提供的有结构的、开放性的实验器材,自主设计实验,选择运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探究。5. 总结规律,揭示结论。在这里揭示出“水的浮力”这一概念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因此,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通过让学生谈对水的浮力的理解,使学生对水的浮力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6. 联系生活,拓展延伸。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的浮力,最后一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通过谈感受、举实例,使学生把水的浮力与生活结合起来,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讨论解释促进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发展

《跳动起来会怎样(二)》教学设计

科学概念:1.人体需要的氧气又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在排出体外。2.人体运动量的增加,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氧气,心脏跳动速度的增加可以加大运输血液的数量。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实验的方式,了解到心脏工作强度和工作量。2.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完成实验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体呼吸与循环过程中,身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过程,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五、教学重、难点: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要完成的输送血液的功能。六、教学准备:吸耳球、水槽2个、水、心脏模型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这个单元,学生主要观察和探究与“传导”相关的问题,在前五课的学习中,学生们不断地经历着给物体加热的活动。特别是第5课,用酒精灯给金属物体加热,他们已感觉到了在加热过程中,金属物体会快速地热起来——铜球、钢条很快就变得烫手,不可触摸。对于铜球、金属条会变热,相信学生们也能做出解释:因为酒精灯火焰的热传给了它们。那么,钢条在酒精灯上加热时,只是一端或其中一小部分与火焰直接接触,钢条的其他部位会热起来吗?如果也会热起来,热是怎样传过去的?“热是怎样传递的”研究话题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下被提出来了。在金属条的一端加热,另一端是否会热起来,学生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如果将不锈钢勺的勺部浸在热水中,勺柄露在外面,过一会儿,勺柄也会热起来。尤其是在吃火锅、喝热汤时,如果把金属勺子勺部浸在汤锅中,一会儿勺柄就无法用手直接拿。这其中的原因就是热汤的能量传递到了勺子的勺部,然后又从勺部传到了勺柄。这里的热传递方式主要是靠传导。这一课,学生将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继而让学生尝试着自主设计实验,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然后综合观察结果,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形成粗浅的关于热是怎样传导的认识。内容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学生经历了液体、气体、固体热胀冷缩现象的实验后,知道热是可以传递的。特别是学生们在上一节课观察铜球、钢条的热胀冷缩时,更是明显地感受到了热的快速传递。同时,他们也可能相应地产生了一些疑问:钢条在酒精灯上加热时,只是一端或其中一小部分与火焰直接接触,钢条的其他部位怎么也会热起来?热是怎样传过去的?关于热传导的话题就这样被提出来了。“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观察活动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的活动是用手(触觉)感受金属条中的热传递:把金属条的一端浸在很烫的热水中,用手触摸露出水面的那部分金属条,感觉露出部分的金属条哪里先热,哪里后热?每个地方的冷热程度是否一样?通过手的感觉,判断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第二个层面的活动是设计直观的实验,观察金属条中的热传递。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或黄油)粘上一根火柴棒,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并使火柴棒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观察哪端的火柴棒先掉下来,火柴棒掉下的顺序是怎样的。然后对同样的装置,在铁丝的中间加热,推测并观察火柴棒掉下的顺序是怎样的。通过这两项活动,学生们能观察到,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逐步传递到较冷的一端的。用蜡(或黄油)粘在铁丝上的间隔相同距离的火柴棒,掉下来的时间间隔是不相同的,就说明了这一点。第二部分: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第一部分的活动,让学生“触摸”到了和“看到”了热的传递(准确地说是热传导)现象。这一教学环节希望学生能更深入地观察热传导现象。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学生们往往会认为热传导是一个线型的过程,经过上面的实验观察活动,似乎更强化了他们的这种认识。热传导真是这样的吗?教科书的这部分让学生观察:在涂有一层薄蜡的金属圆片的中心或边缘的一个点上加热,通过观察蜡的熔化情况,推测热在金属片上的传递方向和过程。这项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探究思路,也会使学生对热传导产生新的认识。一些学生或许还会想到一个金属球中的热传递。通过深人的观察和思考,学生们会认识到热传递是一个从热源中心向四周各个方向逐渐扩散的过程。这样,学生在这部分的探究过程中,他们对热传递,确切地说是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就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学习目标】科学概念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导的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所获得的成功喜悦。【学习准备】为每组准备:铁架台、火柴、金属圆片、酒精灯、蜡烛油等。【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说说这几天的气温,早晚温度,引出热量的变化。聊聊取暖的一些方法,让学生明白热量多了我们觉得温度高,很暖很烫,少了觉得冷,平时我们感觉到热感觉到冷都是与热量有关。二、热水中的调羹1.设置情境:热水中的调羹。2.研究热水中的调羹热量的传递。3.初步得出热量是如何传递的。(板书课题:热是怎样传递的) 三、热量在金属丝中的传递1.热量在金属丝上的传递。2.研究如何看到热量在金属丝上的传递。3.确定方法,呈现热量传递过程。4.从热量在金属丝上的传递,进一步归纳热量传递特点。5.质疑,改变加热点,再次研究热量的传递。6.重新归纳热量传递的特点。四、热量在金属片中的传递1.热量在金属圆片上的传递。2.讨论,预测,说说理由。3.实验研究,做好记录。4.讨论归纳,热量在金属圆片上是怎样传递的。5.介绍生活中物体之间的热传递现象。归纳热量是怎样传递的。五、课堂延伸刚才在学校的操场上老师看到有单杠,你们平时玩单杠吗?夏天用手摸单杠和冬天用手摸单杠有什么不同啊?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释吗?

苹果为什么落地科学课堂实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力”单元中的第三课。 “无处不在的力” 单元着重引导学生建立一些有关力的一般概念,同时通过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以及二力平衡条件,进一步认识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并通过对重力、摩擦力和阻力的研讨,使抽象的概念在研讨中逐步得到理解和深化。本单元由《力在哪里》、《物体形状改变以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摩擦力的秘密》、《做小车》五课组成。《苹果为什么会落地》从感性认识物体为什么总会落地开始,认识地面上的任何物体都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上升到物体都有重力的理性认识。【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经过学习前一单元 《物体的运动》和本单元《力在哪里》、《物体形状改变以后》两课,对力已有了初步体验与感受,但力的概念仍是比较抽象且难于理解,我们既要让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活动从多方面感知力、认识力,又要在学习活动中避免过早过生硬的给出力的三要素的概念,这样的教育现状下如何把握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是很具难度的。《苹果为什么会落地》中“牛顿发现地球引力”的故事,介绍牛顿对观察到苹果落地的现象如何进行思考和研究的过程,体现出爱因斯坦讲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伟大意义,学生对此课内容的学习充满了期待与热情。【设计思想】本课将组织学生立足于自身的生活经验,透过“苹果落地”、“抛文具”、“给引力打比方”、“准确轰炸目标”等活泼有趣的活动,再现重力与引力的现象并进行有系统、有层次的探讨与研究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像大科学家牛顿发现引力和重力的经历,进一步认识科学与生活的息息相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2、知道物体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总要竖直下落。过程与方法1、能够收集相关事例来说明重力的普遍存在。2、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意见。2、体会到任何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教学重点:1、认识到由于地球的吸引会使物体受到力——重力,重力是物体受到地球引力产生的。2、认识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教学难点:1、认识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2、不管物体处在地球上什么位置,受到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球的中心。教学准备:模拟图示、棉线、杯子、建议卡、学生身边的任意文具、标示重力的箭头贴【教学过程预设】(一)导入新课1、(出示一粒苹果,高举后放开,苹果下落。重复演示。)提问:苹果为什么最终都要落到了地上,不会往上飞?这是为什么呢?2、交流。(设计意图:通过问题,了解学生的知识前概念情况。)3、谈话: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出示课题:苹果为什么会落地。)(二)认识引力的存在1、活动体验(1)活动:每位学生从自己身边找出一样轻便的东西向上抛出,观察体验物体会落地。(2)提问:物品总是要落到地面,这是为什么呢?(3)试解释、交流。(4)介绍牛顿发现地球引力并提出地面上任何物体都受到引力作用科学观点的背景故事。(设计意图:教师及时介绍牛顿发现地球引力的背景故事,让故事中的牛顿发现引力的过程引出引力的概念,显得适时、必要、自然。)(5)讲解:物体会落地是因为地球有引力,会对地表上的物体产生作用力。(板书:地球有引力。)2、质疑梳理(1)问题:受到支撑或停留在空中的物体是否也受引力的作用。(2)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3、明晰引力与重力的关系。(1)讲解:地球有引力,地球的引力会作用于地球上的任何物品。像这样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我们称之为重力,任何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2)举例:哪些物体受到重力作用。(3)小结:不管有没有物体,地球的引力总是存在的。只要有物体存在,物体就会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所以,任何物体都具有重力。(板书:地球有引力,物体受引力作用产生重力。)(三)认识重力的方向1、游戏活动 (1)“准确轰炸目标”游戏规则:同学两人一组,利用身边的各种文具材料作为实验用品开展活动。每次活动由其中一位同学在地面上先放一个小物体,另一位同学将一件文具用品拿到高处描准目标后松手,让用品自由下落,准确轰炸下面的目标。边活动边思考:上面物品应在怎样的位置才能准确打击到下面的物品。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2)活动、交流。(3)讲解:下落的物品要与地面目标物品同处于竖直的位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2、画单个物体的重力图示(1)问题:你能画出苹果的重力图示吗?(2)试画并展示。(用箭头贴指示出物体的重力,注意箭头贴的出发点与方向。)(3)指导画规范的物体重力的图示,并讲解:重力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竖直方向是当地的水平方向构成直角(画图示讲解),就是我们前面做的物体下落的方向。(设计意图:学生要画出正确的单个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图示,困难比较大,力的图示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十分必要。)3、画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物体重力的图示(1)(出示图片)问题:有8个物体分别处于地表上空不同的方位并即将下落,那么,它们将如何下落呢?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各是怎样的?(2)在模拟图示上用彩笔画出物体下落的路径。(3)展示交流。(4)评价。(5)问题:为什么这8个物体受到重力的方向不一样?你有什么新的发现?(6)讨论交流。(7)讲解:物体不管在地球上什么位置,都有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都指向地球的中心。(四)拓展应用1、挑战重力活动:根据科学书第46页的实验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借助带棉线的塑料杯进行挑战重力的体验活动。2、交流。3、想一想,如果地球没有引力,将会产生什么结果?4、交流。5、总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就存在于生活的每件小事中。如果你能留意发生在身边的事,如果你在发现的基础上能做个细心人,相信同学们也能提出自己独特的科学见解,也许有一天这些见解还会成为新的科学真理呢!附:板书设计(略)【课后小结与反思】基于 “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自主有效地活动为出发点”的精神,我在备课之际格外注意做以下三件事:一是,调查了解学生对于将学习内容的兴趣指向和已有经验(即前概念)水平及水平差异等各种学习的状况。二是,再学习课程标准的。通过再学习,不仅强化课程教育的中心理念,明确课堂教学活动应具有的指向目标,还找出了本课学习应落实的具体培养目标。三是,结合教材编写专家提供的教学参考书,仔细品读教材,认真研讨教学专家所设计的每一个教学活动环节,认识教材活动设计的目的与意义。以上三件事,最需花时间的是第三件事,因为,与教材文本进行的交流,绝不仅是读清教材的每一个活动要求那么简单。课程改革提出的“用教材”的理念指引着我们,所以说:尊重教材,切莫等于崇拜教材。经过对教材的体捂与研究,我发现教材中有些地方值得商榷。商榷之一:在按教材的设计进行体验性学习的过程中,我没能感受到教材编写者所期望让学生体验的学习乐趣。思考后,我认为学习的乐趣体验不如意,可能与学生现今所处的生活环境令他们拥有着很丰富的视野有关系。就牛顿与苹果的故事,绝大多数学生早在学龄前阶段已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有所了解,并知道有引力,一些同学还知道重力。所以,以这样一个学生都已知的故事展开教学,虽能引起学生的一定学习热情,但热情的强度不会太大,持续的时间也不会太久,应考虑适当延伸活动。商榷之二:教材出示牛顿的第一个解释,接着让学生通过抓尺子的活动去体验牛顿所作出的第一个解释。而后,牛顿第二个解释的学习方式重复了牛顿的第一个解释的学习模式。这样安排的活动环节,学生虽看似经过了“动手”学习,然而,正所谓 “‘动手"只是一种手段,‘动脑"才是目的,‘动手"并不一定会‘自动地"促进‘动脑"”,由于在学生的每次活动开始之前,都已经明确知道了最终解释,活动仅是去验证,不需要自己再去思考、去解释、去得出自己的结论,所以,我认为这样的活动设计也值得商榷。商榷之三:教材中关于牛顿的第一个解释的描述中的最后一句“它使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并不是正确的重力特征的描述。还有,对于抓尺子活动前,教材设计的引言“我们来做一个和重力赛跑的游戏”,这之中的“和重力赛跑”的表述与教材的教学目标相勃。 “一位同学拿着一根长尺,从高处往下丢落,另一位同学在下面接住”, 这个活动要解决什么问题?是解决自由落体的下降速度变化还是训练学生接物的反应速度?我认为教材中这个拦截活动,容易产生重力与速度有关系的误导,这节课要解决的是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因此,我设计“准确轰炸目标”的活动能解决物体受竖直方向的重力作用竖直下落的教学难点。怎样让教学活动围绕“物体落地”这一主题展开,层层深入,并富有儿童情趣,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怎样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通过对自己活动作出的个性解释,从而认识引力,认识重力?怎样避开专业而抽象的术语和定义,让学生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地表述出自己新建构的引力与重力的概念?此外还有,怎样处理活动中教与学的关系?怎样促进活动中的生生与师生间的互动?选择怎样的材料,才能即简约、方便、实惠,又有效的保障学生活动的开展?怎样处理好材料的出现、使用与控制?……思考着这些问题,我大胆改变了原教材对教学内容的设计、表述及呈现次序,经过多次对教学活动设计的选择与实践,我对《苹果为什么会落地》一课的教学过程做了以上的预设安排。由于备课的精心、细心、尽心,本课教学活动落实了教学预设的各项教学目标,通过学生对生活中类似苹果落地和旋转的桶中物体不会掉落的现象的体验与分析,既认识重力——地球引力,又接触了地球引力可以被克服的知识;既讨论了学生们都会想到的问题,又恰到好处地介绍了牛顿的思考,引发学生关注身边的现象,促成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身边事物的变化。本课在公开教学活动中受到的在场听课的教授、专家、教师的一致好评。【专家点评】《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注重教材解读,用教材并完善教材,以创设“准确轰炸目标”活动最为典型。全课的活动设计合理,且关联性强,以学生为主体,极力创造出了让学生更主动学习的环境与条件;活动的探究指向明确,层层深入,层层递进;活动材料选择典型而有效;善于将抽象与专业的术语,转化为具体的表象,如引导学生利用一个箭头卡片表示出物体受重力而下落的路径及给引力打比方;记录的转化有艺术,以图、线的表征描述为主,并巧妙地通过图、线应有的位置的指导,渗透了相关的知识概念要素。关注教学细节的处理,不论是预设还是面对知识的生成,这样的学习方法对于以直观和具体为主要思维方式的小学生而言是非常需要而有效的。

小学四年级科学怎样加快水果糖溶解的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引入探究1、出示一杯纯净水,请一位学生上来喝一喝,说说水的味道。2、在纯净水中加入两个糖块,马上让这位学生再喝一喝,说说现在水的味道。3、教师设问:加了两块糖,水为什么还不是很甜呢?4、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5、教师提出探究的任务:你有什么办法能加快糖块在水中的溶解呢?

如何优化教学设计

问题一:如何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实效 教学如同三套马车: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即备课,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成功的教学在于教师出色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影响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因素。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优化学校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是改善教师教学行为的积极策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教学设计能力是众多技能的组合,如何通过改进教学设计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制定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首先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从激发认知兴趣、提高阅读分析技能、加强情感互动等方面去思考,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与实效性,既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做到教学形式与学习内容的统一。有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在设计教案时有个总体的思考方向。 二、整体把握教学框架 由于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个动态过程,出乎意料的情况时有发生,或者每个环节的进度并不完全在教师的掌控之中,这便对教师提出了要求,不仅要认真研读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思想、方法,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能够整体把握教学框架,对课堂的教学进程有个清楚的定位,而且要考虑所授班级学生基本情况、学习基础情况,从而为实现整体的教学目标随时进行调整。 三、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学习情境是否有效,并不是为有情境而创设情境,是指情境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即:情境安排科学、合理,有其实在的意义。有效的教学情境应当使学生身心愉悦且为之入迷,在课堂中表现得精神焕发,充满乐趣。构建生动的问题情境,可以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现代气息,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要让学生与课本人物、课本知识产生共鸣,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因此,构建有现实性、趣味性、科学性、时代性的情境,才是符合学生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 就小学《品德》课程来说,如何改进教学设计来提高教学实效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教学设计: 一、走近生活,贴近社会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小学《品德》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学时,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近生活,贴近社会,从而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 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和学习书本上的东西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并把道德寓于儿童的实践生活中,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例如教学《文明从我做起》这一活动时,我课前设计许多纸条,纸条上写有任务,首先让学生以抽签的形式接受任务,然后告知学生怎样完成任务,把学生引到课本以外的实践生活中去,观察生活,亲自体验生活,让学生了解文明不仅体现在课堂......>> 问题二:如何优化教学设计与实施 优化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的研究和运用 1.用现代教学论的观点审视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最初由美国学者乔伊尔和韦尔等人于1972年提出,其观点主要反映在《教学模式》一书,其意图是“试图系统地探讨教育目的、教学策略、课程设计及教材、社会和心理理论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可以使教师行为模式化的各种可供选择的类型”。目前,国内外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很活跃,理论成果也较多,对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也有很多种。例如,有学者认为,教学模式就是教学过程的结构,即根据教学目标,遵循一定的教学理论,所设计的教学结构以及相关的教学策略、方式、方法及教学评价。也有学者认为,教学模式是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相应的策略。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中介,其核心是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来分析教学过程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已有的或创新的各种操作范型,从而形成一种系统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体系,提供给教师选用。 教学理论、观念通过教学模式来实施,教学模式的实施通过教学评价来调控和检验。 教学模式从形式上看,应具有直观的、简约的、完整的特征;从功能上看,应具有优效的、可操作的、开放的特征。 2.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教学活动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之中,在空间表现为根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构成教学过程的各要素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在时间上表现为教学活动的各个阶段或环节怎样安排其程序。这样,不同的教学理论、教学目标,对师生活动不同的安排,就构成不同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结构一般由下述要素组成: (1)提出模式涉及的教育理论和价值取向; (2)提出模式所针对的教学目标; (3)提出实施教学所必需的条件; (4)建立教学程序; (5)师生角色; (6)提出相关的教学策略、方式和方法; (7)提出评价的标准和方法。 其中最核心问题是教学程序。 3.现代教学模式的类型和发展趋势 现代教学模式的分类由于基准不同,方法不一,类型也非常多。例如,有学者认为最有影响的包括: (1)着重于认知发展的教学模式; 例如:原苏联凯洛夫五环节教学模式:西德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模式;赞科夫的一般发展教学模式;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教学模式;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模式等等。 (2)着重于技能训练和行为形成的教学模式; 例如: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 (3)着重于整体优化的教学模式; 例如: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模式;日本广冈亮藏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模式。 (4)着重于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 例如,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美国萨奇曼的探究训练教学模式;其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模式。 (5)着眼于非理性主义的、开放性的教学模式; 例如:美国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保加利亚洛扎洛夫暗示法教学模式。 在我国,八十年代以来,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比较有影响的,例如:上海育才中学“八字教学模式”,北京景山学校“单元教学模式”,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教学模式”,黎世法的“六课型(因素)最优化教学模式”,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模式”,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模式”,顾冷源的“尝试回授??反馈调节教学模式等。 发展趋势的展望: (1)重视现代教学论、现代心理学、系统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揭示课堂教学运动的规律,以此构建新的操作模型。 (2)重视学生主体性和师生民主、平等、和谐、合作; (3)重视创造力和潜能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4)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大幅度......>> 问题三:如何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引导学生多看书,注重基础,高考不管怎么出题都离不开书本,最终高考化学基础好的都差不多能拿高分! 问题四:如何优化教学设计及课堂行为 汉寿县太子庙中心学校 曾菊桃   努力实现整体优化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对一节课来讲,这个整体就是根据学年、学期、单元计划的具体内容和目标进行整体设计,关照学生活动的各个方面、层次,使学习活动的形式与学习内容相适应,并在时间上给予保证。   一、突出教学内容这个整体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是个复杂的整体,字、词、句、段、篇密切联系,听、说、读、写相互渗透。为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每位教师要牢牢把握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把握各年段的教学要求和训练重点,从整体上统揽全局,站在小学语文教学总目标的高度,注意教学和训练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出色地完成“双基”训练的任务。   二、落实单元训练重点   重点训练项目是编写和教学一组教材的核心,它贯穿于一组教材全部内容的始终。围绕训练重点这个核心,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完成语文“双基”体系中阶段性的任务。   在设计教学时,要围绕单元训练重点确立教学目标,然后再考虑每个教学内容应该承担的任务。例如《荷花》一课的教学就承担着“把事物写具体”这个单元训练重点。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学生理解第二自然节之后,出示重点句“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是如何描写荷叶的。学生会很容易体会到“挨挨挤挤”写出了荷叶的姿态,“一个个”写出了荷叶的数量……教师最后小结:“作者只用了一句话就把荷叶的姿态、数量、颜色、大小、形状这么多的特点写了出来,而且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得多具体呀!”这样教学,学生对“写具体”获得了感性的认识。   三、突出语言文字训练   四、注意积累语言   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为了考虑到学生学习语文这个整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帮助学生养成勤于读书、勤于积累的习惯。课前学生诵读自己查阅的与课文相关的诗句;课中指导学生背诵,老师朗读名篇名段;课后学生摘抄课文中的好句好段。这种课堂上看似无意安排的环节,对学生乐于开卷,勤于积累起到促进作用。 问题五:如何优化教学设计及课堂行为 石大伟 河北省邯郸县第十七中学 摘要:理学家对学习过程分析过,把学习过程分成了八大阶段,即引起动机、了解、获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和反馈,这是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作为审美为主线的美术教学,不仅有一般学习的共性,又有它的独特之处,美的欣赏的想象延伸,非画面表象所包揽,而美的创造又扩展了作业类内涵,变巩固为创造,变规律为多样化。如果说学是教的基础,那么,教就是学的主导方向,优化课堂设计,就可以更好地激活美术教学。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课堂设计、优化 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优化课堂设计、更新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美术教学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艺术思维能力、创造的表现能力以及艺术评价能力。这就必须靠教师的课堂教学去完成,需要教师去优化课堂设计,它必须是科学的、新颖的,同时也是有实效的。笔者认为,注重研究课标、研究学生,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规律全面考虑,才能找到适合每一节课的最佳教学方案,激活美术教学。 一、 课堂设计要注意过程的顺序性 美术教学,前者为“美”后者为“术”,两者互为作用,怎可截然分开。如七年级第十四册《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空间的表达》一课,如果按先概念再因素后法则的顺序讲解,必定违反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习规律,效果不会好。如果教师先展示图片让学生分析这些立体图像采用的是什么样的表达方法,分析出构图因素,归纳出概念,学生便得到了了解、获得。再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使立体物象的结构形态和体积量感等要素以直接的动态的方式和最清晰的剖析表达出来,以此来认识构图的可变性,引出构图法则,了解重心、均衡、和谐的道理。同时其他的同学根据自己的意愿画出构图形式简图,由于课堂形式新颖,图片的感召力强,容易引起参与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急切的表现心情益于言表,得到了获得。然后以学生生活体验作为教学的重要辅助内容,用多元化的艺术手法代替美术语言的表达,以手绘线图像的基本方法为轴心,辐射生活中涉及造型和空间艺术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区分不同形式的构图,深化所学的知识,启发认识构图的作用,得到了回忆、概括。这一课融入启美、益智于其中,顺于学生的认知心理,符合感性到理性、具象到抽象和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把握住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因而课堂效果很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七年级第十四册《多姿多彩的袋和包》一课中,笔者教学设计的大框架是通过直观的欣赏,分析手袋、背包的种类样式与人的审美心理趣味的关系,激发学生议论、畅谈感受等积极思维的主体活动,使学生对这类产品的不同造型特点与不同的人文文化背景有所认知,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出造型结构独特、属于自己的作品,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 课堂设计要重视兴趣引发和气氛培养 教师善于诱发学生深厚的兴趣,是形成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一环。课堂教学本身应该是一种注重人的兴趣、情感、精神、活力得以提升和释放的整体行为过程。兴趣的提高是课堂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环节,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学生的兴趣,一部分是由自身审美素质激发的,主要靠教师优化教与学的气氛而诱导引发,这是教学设计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如七年级《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一课,先让学生收集一件民间工艺品,分析它的色彩搭配特点,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探究性;再利用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优美的音乐、多彩的画面镜头,把同学带入一个美......>> 问题六: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的主体部分,是确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我们在长期的教学中一直摸索着如何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那课堂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就必须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要有所变化.没有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就算怎么更换教师队伍都是徒劳,所以做好前提工作,保证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的丰富度,坚持教学过程的科学化.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指以最少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达到这一点,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精心搞好以下四个设计. 一是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一般认为,按时间序列把化学课划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心和课的结尾,这样固定的三个部分较为合适,这种划分适合于任何一种课型.课的开始,重要的是应该向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这部分,所以课的开始和课的结尾都要紧密围绕课的中心来进行.在课的结尾部分,要使学生对所学到知识得以归纳、概括,重点强化,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 二是问题设计.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将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 *** 叠起.如在《盐类的水解》这节课中,首先设疑:“盐溶液是显中性还是显碱性或显酸性?为什么?”接着通过实验演示说明现象,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学习“氮气”一节,讲氮气的化学性质时,首先分析分子的键能,提出:氮气在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如何?当在高温等条件下,氮气分子获得足够能量后,从氮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来看,氮气可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由于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必然对所学内容产生一股强大的吸引力,效果不言而喻. 三是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布置适当数量的考查学生最基本最主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各种类型的习题,以便打好基础.还要注意布置综合性和有一定灵活性的习题,并加强解题指导,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要布置学习解答过深、过难和过量的习题,以减轻学生负担.”认真实施这一要求,加强化学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设计是极为必要的.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主要是着重考察学生刚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起到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所以要紧密配合上课内容,适时地穿插安排,多选用难度不大,全班学生绝大多数都可以答对的习题;对于课外作业的设计,要配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达到加深理解,综合运用,并逐步形成化学知识结构的作用.因此,课外作业题的综合性、题型的多样性、例题的灵活性及答案的隐蔽性等都要比课堂练习高一些.这样经过相当时间的培养、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伴随教学进程的发展得到提高. 四是板书设计.课堂教学的板书,是教师教学思维的文字表达形式,它既可以弥补语言难以表达的不足,如化学用语,又可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一份好的化学教学板书,应有科学性、直观性和艺术性.板书设计要体现以下原则:①体现教学目标性,能揭示一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一堂课的精髓;②体现教授的系统性,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③体现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上课的注意中心. 特别要注意的是,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充分运用化学实验这一重要的教学方法,认真开展实验设计,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这样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原电池”一节可设计以下实验来突破:①观察锌板和稀硫酸的反应;②在锌板和稀硫酸的反应中用铜板接触锌板,有何现象?③......>> 问题七:如何优化语文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增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其年龄比较小,不容易用自己的意志力去克制自己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小学生的兴趣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执着不如乐知者,孔子的这句名言也告诉我们,兴趣的重要性。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应该积极的探求提高小学生们兴趣的策略。在阅读教学中就可以采取一种创设情境法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阅读的效率。比如说,在上课之前,就可以根据即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好情境的创设,这种情境可以是通过多媒体来展现,可以放一段与课文相关的视频,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同时也让学生初步的了解了学习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就能够提高阅读的效率。也可以在上课之前,由教师讲述一个故事,由故事引进课文,学生在一种好奇心与期待中联想着故事中的任务来学习课文,这就增加了阅读的效率,更好的理解阅读的内容。(二)加强阅读指导,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一种导读法。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的自读作为前提与中心,教师的主导作为一种条件,然后师生之间形成互动,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由之前的学习客体变为主体,发挥出他们的自觉性、主动性、以及积极性。教师要引导着学生自己去学习未知的知识,实现一种学习的迁移,教会学生怎么样去阅读,进而提高他们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这个“导”的作用发挥出来,小学生可能会因为年龄的原因对于一些阅读中的重难点还不能够很清楚的把握好,这就需要教师要帮助他们把握好这个方向,要突出关键与重点,要不但的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及诱发他们的想象力,对于他们的阅读思路要及时的进行疏导,进一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阅读,提高阅读的效率。“导”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介绍一些资料、设置一些问题与疑问等等,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提高阅读效率。(三)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对于阅读来说,如果小学生能够有一个正确的、良好的阅读的习惯,那么在阅读中就会提高效率。而这种习惯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它需要长时间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应该要在平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教会学生默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一些材料,规定好一定的时间,在这些时间内进行默读,把握主旨。让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提高默读的质量。第二,对比并分析的习惯。在阅读新的材料时,可以启发学生进行联想,以前有没有读过与这篇相类似的文章呢,有什么样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点,带着这样的问题再进行阅读,相信阅读的质量与效率肯定也会提高。第三,求异论辩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文章时,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中心是什么,意图又是什么,根据自己的理解与经验,看有没有新的立意,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以及见解。第四,设疑自答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实质就是对于课文中的一些情节以及对一些物的描写的一种思索,要让学生提出在文中的一些疑问,带着这些疑问再去深入的阅读课文,边读边问,在问的过程中又通过深入阅读,自己解答,这样不断的循环,在不知不觉中就领悟了文章的主旨,也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四)切忌忽视语文知识新课标就要求不能仅仅是重视语文知识,要更加的促进学生的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了在语文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就过于注重能力的现象,而对于语文知识认为是讲也可不讲也可,严重忽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妨碍了阅读教学,因为语文知识的欠缺就会造成学生在阅读相关的文章时,有可能对于一些知识的不了解而读不懂。最平常的比如说,解字、释词等,这些都需要教师要对学生讲解造字法的相关知识以及词法的构成情况。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将一些有用的知识进行提取,然后达......>> 问题八:什么是说课教案如何优化教学设计 课教案如何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更要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情境,诱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从中得到探索者的收获,发现者的欢乐,胜利者的喜悦。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教师应以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为己任,使学生更加充分地、热情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问题九:如何优化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如何优化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即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的过程,掌握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态度。 问题十:如何优化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 对学生而言,探究性学习意味着开放的心态,主体的凸显和个性张扬;对教师而言,更重要的是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共同提高,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个体发展的促进者,由教育理论的消费者,转变为先进思想的构建者。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教学设计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块3、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圆珠笔芯为什么能伸缩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理念]:小学科学课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实验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通过认真观察、认真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学对象分析]:圆珠笔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是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平时学生很少用心去观察、研究它们,问个为什么。本课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引导学生自主猜想、设计实验、得出结论、拓展探究,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营造我要学、我爱学的课堂氛围。[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针对学生常用的笔芯提出的研究问题,从而引发对弹簧的研究,并延伸与弹簧有类似特点的其他物体的弹性研究。本课重点研究圆珠笔芯为什么能方便地伸缩,以此引发出圆珠笔中蕴含的科学知识——弹力与弹性。教材力图通过观察、提问、猜想、实验等一系列环节,使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获得相关的直接经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能发现使圆珠笔芯伸缩的原因是有弹簧,通过实验能发现弹簧的特性;能举例说出与弹簧有类似特点的物体,会做物体弹性实验,并能感受到弹力的存在。2、能力目标:能根据实验现象说出什么是弹力和弹性,并能举例说出弹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3、情感目标:乐于与同学合作、交流,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敢于提问,意识到科学技术给我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教学策略]:本课按照“根据现象提出探究问题——观察找出初步原因——实验探究原因——拓展探究——得出结论——应用”的过程安排教学活动。整节课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媒体]:教学课件、能伸缩的圆珠笔、弹簧、橡皮筋、气球、钢尺或塑料尺。[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提出问题1、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件小小礼物,猜猜看是什么?(用透明的笔盒装着)2、师反复按压圆珠笔,问:关于圆珠笔你想提出哪些想研究的问题?(学生交流)3、导入并板书课题——圆珠笔芯为什么能伸缩?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学习用品入手,引出课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二、实验验证,自主探究1、圆珠笔芯为什么能很方便地伸缩呢?猜想是什么原因?2、要验证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应该怎么办?(学生谈)3、当学生发现有小弹簧后,教师引导:是不是里面的弹簧在起作用?怎样验证?引导学生把弹簧取出来后,再试,看笔芯还能不能很方便地伸缩。让学生试验,验证猜想。4、引入更深层次的问题:弹簧为什么能使笔芯很方便地伸缩呢?弹簧究竟有什么特点?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关于弹簧的问题,好不好?师:首先,认识一下你们手中的弹簧是什么样的?然后,说说你想怎么玩?5、分小组,放手让学生玩弹簧,并说出新的发现。(教师要强调:在玩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弹簧有什么现象发生?你的手有什么感觉?)6、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CAI出示:用手拉,弹簧会变长,松手后弹簧又回到原来的长度;用力压,弹簧会变短,松开后,弹簧又回到原来的长度。在拉、压的过程中,会感觉到当用手向外拉弹簧的时候,弹簧有一种力在向里拉;当用手向下压弹簧的时候,感到弹簧有一种力在向上顶。这就是弹簧的特点。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实验,验证猜想,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适时给予恰当肯定和引导。三、巩固拓展,完善科学概念1、弹簧具有这样的特点,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有类似弹簧的特点呢?(学生举例:橡皮筋、气球、直尺、橡皮、海绵等)2、引导学生反复拉、压、按这些物体,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交流)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教材分析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是小学科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课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那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那些不能溶解。影响溶解的因素是什么,溶解的状态怎样,如何改变物质溶解的速度,怎样把溶解在中的物质分离出来。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食盐可以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让学生掌握分离溶解物的方法。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学情分析  1.高锰酸钾是学生不太熟悉的物质,对于它溶解在水中的状态很陌生,所以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理,而本课实验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体会到高锰酸钾溶解在水中的奇妙和有趣。  2.察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分两步,第一步是静观高锰酸钾是如何逐渐分散到水中去的。第二步是搅拌后,观察高锰酸钾的水溶液。  3. 通过观察让学生注意到溶液是均匀的,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物质颗粒而且高锰酸钾溶液不会自行沉降。然后通过与食盐进行比较,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过程,帮助他们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概念,理解溶解现象的本质。  教学目标  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选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学科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高锰酸钾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知道食盐在水中是溶解,那么食盐在水中又是怎样被溶解的?  生:回答。  师:物质在水中到底是怎样溶解的呢?我们今天这节课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二)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状态。  1、观察高锰酸钾,讲解高锰酸钾的特征。  师:(拿出高锰酸钾)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生:高锰酸钾。  师:(是的,)这是一种化学药品,叫做高锰酸钾。人们常用它来消毒和防腐。那么谁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它呢?  生:它是紫色的,小颗粒状的。  师:说的很好,它是紫色的,小颗粒状的。因为高锰酸钾是我们第一次接触的化学药品,所以在取时不能用手直接接触以防伤了皮肤。注意一定要像我这样用药匙来取用。(教师示范)  2、做实验、学生观察、并记录。  师:我们就来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是怎样慢慢变化的。  (教师示范讲解,把几小粒高锰酸钾,轻轻地放入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  师:同学们要认真注意观察,我将高锰酸钾放入水中之后高锰酸钾是如何在水中分散的。  生:缓缓的,慢慢的……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观察得很仔细,高锰酸钾颗粒到了水中后下沉,下沉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紫红色向下扩散,之后紫红色慢慢扩大,请同学们将这个现象记录在课本25页下面的表格中。  师:我们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一段时间以后,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生:整杯水变成紫红色,高锰酸钾全部溶解。  师:对,是不是经过搅拌,形成了均匀的紫红色溶液,我们还能在观察到高锰酸钾的颗粒吗?  生:不能  师:同学们把这个现象也记录在表格中,高锰酸钾颗粒消失,形成了均匀的紫红色溶液。  师:那位同学,来完整的描述一下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状态。  生:描述。  师:同学们知道食盐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它从溶液中分离出来,那么高锰酸钾能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它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呢?  生:我们一起来做一下高锰酸钾的过滤实验看看同学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  师:通过过滤,我们并没有把高锰酸钾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师:同学们说一下高锰酸钾完全溶解了吗?  生:均匀溶解。  (三)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做记录。  师:回顾我们已经做过了食盐、沙、面粉的溶解实验,下面我们把书上的表格填写完。  师:我们通过实验已知道食盐和高锰酸钾这两种物质在水中完全溶解了。而面粉和沙这两种物质在水中没有溶解。你们能说一说物质溶解以后有什么共同特点吗?它与物质没有在水中溶解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  师:我们应怎样观察和区别物质是否溶解呢?  生:……  师:回答很对。溶解就是物质在水中形成均匀、稳定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四)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那些内容,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回答。  师:回答很真确,你们知道了很多知识,那么我要提出一个问题,看谁答的最准确,你们知道妈妈在家洗带油的碗的时候要用洗洁精,这是为什么吗?  生:回答。  师:是不是你们答的那样呢,下节我们在研究吧!下课。  教学环节  1、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2、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状态。  3、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4、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教师活动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高锰酸钾,了解高锰酸钾的颜色和结构状态。  2、教师给学生示范实验方法。  3、组织学生做实验,观察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状态。  4、学生分组讨论,汇报实验结果  5、教师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想通过实验,学生对溶解现象有所理解。  预设学生行为  学生对高锰酸钾不太熟悉,有好奇感,我想他们对实验兴趣很浓,在做实验时观察很认真,对高锰酸钾溶解的状态 ,能够描述的准确,因此,对溶解现象有深刻的理解。  设计意图  学生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缺乏感性认识,那么,选用高锰酸钾溶解在水中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描述的概念。  板书设计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  化成 微粒  物质溶解的特征 分布 均匀  沉降过滤不能使其分离  使水变成紫红色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各小组分别做实验,看那一组操作方法规范。  2、每个小组分别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记录。  3、教师对小组的汇报结果进行总结,看那一组汇报的具体,选出最优秀的一组进行表扬鼓励。  教学反思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的第2课,在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基础上,安排学习本课内容。学习本课的目的是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物质在水中的不同状态,发现溶解与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通过上节课食盐能溶解在水中提出溶解过程的问题,使学生对于物质的溶解产生兴趣,能深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通过再次观察食盐放入水中的现象,得出只有一种物质有颜色的情况下才能清楚的观察到溶解的整个过程,从而引出高锰酸钾是怎样溶解在水中的有关的一些知识。《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是一堂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课,学生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实验与观察得出了溶解的概念。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去的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选用溶解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中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并通过后来的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不同状态的对比,逐渐形成“溶解”的科学概念。  本课重点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高锰酸钾与水的混合时的情形,借助高锰酸钾溶解时产生的红色慢慢在水中的扩散,把水染成红色,最后整个水都变成均匀的红色。这一活动,看似学生只是简单的描述高锰酸钾与水混合的现象,但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可以知道在学生头脑中物质在溶解时的微观世界。  本节课经过认真理解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思路。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叙述—得出结论。整体来说基本符合科学课的教学理念。由于课前已经准备好实验的物品,几个环节都基本能开展,也能比较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实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如:把面粉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立即观察,以为面粉没有沉在杯底,就说出面粉溶解在水中;面粉过滤时要缓慢倒入,太急溢出来了。需要指导学生把面粉放入在水中搅拌后要静放一会儿,这样才观察发现一些面粉沉在杯底,一些浮在水面上,才知道面粉在水中不溶解。在让学生过滤时,要指点操作,不可倒快,缓慢过滤。在引导学生如何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学生没有预设反应得那么好,举手的学生不多。但通过做实验后,学生回答基本上是中准确的,对溶解的概念有所了解。在实验中,由于高锰酸钾的多少没有控制好,出现了高锰酸钾溶液颜色过深,影响到了学生观察溶解的特征,教学效果没有预设的那样好。  探究是本节科学课学习的主要方式。探究可谓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知识内化的最有效途径。溶解概念的形成是学生在亲历探究活动后逐步完善和建立起来的。我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知识和技能。在探究活动中我把重点落实在了物质的溶解过程和物质是否会溶解这两方面,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但对于物质是怎样溶解的过程却不是很清楚,而高锰酸钾这种带有颜色的物质,可以使学生清晰的看清楚物质溶解的整个过程。在高锰酸钾溶解的过程中,学生对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出现了浓厚的兴趣,对物质的溶解更是产生了极强的好奇,学生的思维被积极调动,对于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学生也出现了不同描述方法。尽管他们对于溶解的过程描述不一,少数还出现了失误。但我想,正是在这种不断探究和不断修正的过程中,提升了他们的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跟着老师的思维到按着老师的要求做,最后到自己探究实验,学生的体验是真实的,充分的。活动课题遵循“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本课时在激趣的同时注重让学生亲自实验亲口描述自己的感知和探究,有助于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体现了科学的实践性。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对你教学设计的启示是什

1、特点板书内容少且较为抽象,知识点多而散,实验几乎贯穿全教材。2、谈及小学科学教学带来的启示注重科学学科特点,贯彻德智。遵循儿童身心健康,处理好课程的难易程度。毕竟小学生还是个被动接受新知识的微弱群体,科学教学。

(新教材)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小学科学 第一单元 物体的运动(1-6课)教案(教学设计)

小象科学三年级下同步科学课(36节)(960×540视频)百度网盘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T2QxWO2UKCvjcOsan_w3Kg 提取码: wdnp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运动起来会怎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2.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3.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过程与方法:1.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能够测量单位时间内心跳与呼吸的次数,并进行数据分析。2.能够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尊重事实、以证据求结论的科学态度。2.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3.能够耐心、细致的完成心跳和呼吸次数的测量活动。【教学重点】 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呼吸和心跳的变化为线索,用体验和实验的方法,验证气体交换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发生了变化。【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证明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一定的氧气,通过对实验的分析能发现“吸进的空气中氧气较多,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较少”这一事实,从而懂得新鲜空气对健康生活的重要性。【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秒表,呼吸汇总表、心跳汇总表各一份,3个集气瓶,3块毛玻璃片,自制的插有3根蜡烛的金属架,打火机。学生:记录表(长纸条),记号笔,医用听诊器,塑料袋。【教学过程】(一)、测量“平静状态”、“跳动一分钟后”每分钟呼吸和心跳的次数。 1.测量“平静状态”每分钟心跳和呼吸的次数,并做好记录。 2.出示课题:运动起来会怎样 3.测量“跳动一分钟后”的每分钟心跳和呼吸的次数,并做好记录。 4.各组反馈,将数据分别粘贴在呼吸汇总表和心跳汇总表上。 5.引导学生分析呼吸汇总表的数据,据此提出研究的问题:“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6.试着分析“运动后呼吸加快”的原因。(二)、研究“呼吸为什么加快”(1)认识和呼吸有关的器官 1.平时呼吸要吸进空气,跳动后也要吸进空气,吸进去的空气到了哪里? 2.空气经过了哪些地方到达肺部?呼出的气体又经过了哪些地方? 3.小结:空气在人体内的流动路线——气体从鼻腔吸入,经过气管,支气管到达肺部,人体不需要的气体在肺部集中,经过支气管,气管,鼻腔流出体外。(2)寻找气体发生变化的证据 1.我们吸入空气又呼出来,吸进的空气在肺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2.体验反复呼吸一袋空气的感觉。 ①体验活动:反复呼吸塑料袋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 ②交流自己的感受,试着解释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3.教师做演示实验,比较新鲜空气与呼吸过一次的气体、反复呼吸过的气体的区别。 ①讨论: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②小结。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下第一单元4课电路出故障了教学设计

以下供你参考:一、出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发光的简单电路,让学生画出简单的电路图,并说一说电流是怎样流动的。说明:小灯泡发光是因为在这个电路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回路。板书:回路二、提供一个出了故障的电路,并提出问题:小灯泡为什么不亮了?建议:教师可准备多个好的和坏了的小灯泡,有电的和没电的电池等材料。三、什么地方出故障了?1、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检查连接的方法,结合前面的学习,排除连接方法上的问题。2、引出新的问题:为什么连接方法正确而小灯泡却不亮呢?引导学生来整理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各种原因。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原因1、小灯泡坏了;2、灯座松了,没有连上;3、四、讨论,用什么办法来检测有故障的电路?……从而引出电路检测器

为什么要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更好的教学生。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可以使得这个老师的教学多样化的,乳沟需要提高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学习,能更好的教学生上课。教学设计能力是以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理解为基础来设计总体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能力。

粤教版小学科学五下:《植物生长靠什么》教学设计

观察书上的一组对比实验,得出植物的生长不仅需要水分还需要营养。 二)土壤浸制液里有什么? 土壤里有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这些养分溶解在水中,能被植物吸收。 三)不同土壤对植物生... 相关:◇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提要 >>详细◇ 《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五 >>详细◇ 翼教:《形形色色的植物》 >>详细◇ 植物是怎样长大的 >>详细 教学目的 1.认识植物生长不仅需要水分,还需要养分。 2.知道砂土、黏土、壤土的不同特性对植物生长会产生影响。 3.知道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有水、养分、空气、阳光、温度等。 重点 知道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包括水、养分、空气、阳光、温度等。 难点 砂土、壤土、黏土的特征与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波波、妍妍、琪琪三个好朋友走到一个墙角边,发现墙角边的两株植物长得大小不同。 为什么生长在相邻位置的两株植物的生长状况有很大不同呢? 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植物生长靠什么》(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植物只“喝水”就够了吗? 观察书上的一组对比实验,得出植物的生长不仅需要水分还需要营养。 二)土壤浸制液里有什么? 土壤里有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这些养分溶解在水中,能被植物吸收。 三)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1.壤土能保水保肥,养分丰富,最适合植物生长。 2.黏土能保水保肥,养分较丰富,但透气透水性差。 3.砂土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较少。 根据三种土壤的特点,把你的预测填写在P64“我的预测”里。 四)各种因素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我们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营养,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因素对植物的生长有较大的影响? 阳光、空气、温度会对植物产生什么影响呢? 1.如果植物的生长缺少了阳光,植物会有什么变化? 2.如果植物的生长缺少了空气,植物会有什么变化? 3.如果植物的生长没有适宜的温度,植物会有什么变化? 得出:阳光、空气、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的生长有较大的影响。 五)拓展:制作豆苗迷宫 指导阅读P67 三、作业 制作豆苗迷宫 板书设计 11.植物生长靠什么 一、植物只“喝水”就够了吗? 二、土壤浸制液里有什么? 三、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1.壤土 保水保肥、养分丰富 2.黏土 能保水保肥、养分较丰富,但透气透水性差 3.砂土 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较少 四、各种因素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1. 阳光 2. 空气 3. 温度 五、制作豆苗迷宫

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的原因

之所以要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主要原因是为了培养小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谁流得更快一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液体黏度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进行预测并设计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理解公平实验,为保证公平,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公开的、民主的讨论有助于辨识实验的准确性;小组内分工合作对开展实验是十分重要的。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怎样加快溶解》教学设计二及教学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探索“怎样加快溶解”的过程中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2、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过程,并认识影响物体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几个因素。3、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的科学素养。教学重点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知道搅拌、用热水、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掌握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教学准备(小组用)筷子、玻璃杯、热水和冷水、小锤、冰糖、表、汤匙、肥皂、高锰酸钾等。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本节通过让学生们收集相关的资料(图片、文字、实物),知道生活、生产中有各种各样的光源.通过对资料和实物的分析,还可以得到光源的共同特性——发光体.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让学生明确——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教材中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的图,示意性展示了光直线传播的应用.教材以声音在空气中速度大小为基础,从“光的传播比声音快”的感悟中,了解光的传播速度.“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作为“科学世界”内容给出,以弘扬科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用光速的知识理解自然世界,拓展性地理解一些天文知识,了解最大的长度单位——光年.以探究光的直线传播条件为核心,重视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是处理本节课教学内容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从教学模式上突出“探究”,让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感悟.将“光的传播”作为探究课来处理,可以强化课题的方法教育功能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将本课题的教学变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课.设计引入课题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开始讨论,以激发学生认识光的兴趣并对学生进行劳动创造人类文明的思想教育.问题提出后,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研究,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对于一些抽象的物理现象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化,让学生从直观的物理现象中自行探究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的状态之中,充分展现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 =3×108m/s.(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2.阅读“科学世界 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3.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教学资源】1.演示:小激光灯、手电筒、演示课件;2.学生探究实验器材:小激光灯、果冻、水、蜡烛、手电筒、带孔的纸板、地球仪、乒乓球等.【教学过程】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清晨,太阳冉冉升起,万丈光芒映红了朵朵朝霞,给大地带来了光明和色彩,夜晚,华灯初放,世界依然是姹紫嫣红,五彩缤纷.还记得刚结束不久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彩灯和焰火让人叹为观止.大家能不能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的确,光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多姿多彩的美丽世界.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色彩斑斓的光世界. 回忆、思考并交流. 联系实际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引起注意.

怎样移动重物 小学科学 教学设计

杠杆原理 你懂得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四季是怎样形成的》教学设计

四季是地轴偏转造成的,可以用地球仪和手电筒做实验。

求小学科学"制作小车” 一课 教学设计。

樫枯黄在磊落 在在有板有眼厅局级枯有板有眼在在在枯厅 人民仍在此

小学科学优质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老师在开始上课时拿出二胡)知道这是什么吗?(二胡)前些天,吴老师学会了拉二胡,大家想不想听一听老师拉得怎样?(想) 2、教师拉好《二泉映月》的片断后问:老师拉得怎样?可以给老师一点掌声吗? 二、作出假设,初步验证。 1、刚才大家听了老师拉的二胡,还鼓掌了,这拉二胡和鼓掌都发出了声音,你们能猜猜看这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学生猜测) 2、刚才同学们做了很多大胆的猜测,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同时用课件揭题) 3、学生利用牛皮筋进行分组实验。 (1)、(教师拿出牛皮筋)请看,老师这里有一条牛皮筋,既然要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那我们就要想办法让它发出声音,你认为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声音最好呢?各小组讨论一下。 (2)、学生汇报实验的方法。 (3)、刚才大家讨论出了很多种方法,其中有一种方法老师认为很好,那就是由一位同学两手拉开牛皮筋,另一位同学用手来拨。当然,用这种方法我们要注意这样几点(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3.《我是怎样出生的》教学设计

《我是怎样出生的》教案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运用交流的方法,获取需要的信息。  2.整理信息,会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收集到的资料。  (二)科学知识:  1.知道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己的后代的。  2.了解一些人出生前后的简单情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生命的珍贵。  2.体会与父母的亲情,体验父母养育的辛苦。二、教学准备:  1.学生回家向父母询问自己刚出生时的一些情况。  2.学生带好自己刚出生时的照片,小脚印拓片和胎毛制成的毛笔等(如果有的话),还要准备好与父母交流时的问题和答案。  3.学生准备“沙袋”等重物。  4.教师准备一套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或音像资料。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亲切地对学生:“我们已经知道动物、植物都可以繁殖他们的后代。我们人类也在一代一代地繁衍着。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我们长大后也会有自己的宝宝,下面就请你向同学们介绍你的出生情况。(二)进行新课  1.交流自己的出生情况,并把交流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在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情况,自己刚出生时的情况和妈妈怀孕时的情况,妈妈生下我之后的情况。  如:我在妈妈“肚子”里住了多少时间?  刚出生时我是什么样的?  妈妈在怀孕的时候有哪些反应?  我出生时他*的情形是怎样的?  2.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  (1)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  a.教师展示自己准备的一套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b.排序。P36页五副图是我们在妈妈子宫里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图。  请将它们按照从小到大的发育时期排个序。  (教师可以指示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胎儿的大小、像婴儿的程度以及孕妇腹部隆起的程度进行排序)  讲述:它们分别代表了胎儿在母体内1个月、3个月、5个月、9个月和10个月的发育时期。  (2)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  讲述:孕妇临产前,胎儿、胎盘及羊水的总重量约为5.5公斤,我们来体验一下妈妈怀孕时的负担。(要把重物在身上绑上一天。)  提示:在模拟孕妇的“负重”活动中,教师应教育学生认真对待,不要把此活动视为一种游戏,而应把它视作体验母亲怀孕辛劳的科学活动,从而使学生以严肃的态度感受母亲怀孕的身体负担,从而产生珍爱生命,孝敬父母的情感。  3.讨论、交流、思考、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话题:“我们应该怎样珍爱生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三)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四、板书设计:  4.我是怎样出生的  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后代的  我在妈妈“肚子”里住了10个月五、后记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一、教材解读:本节课是在前面观察的基础上,推测和验证光的传播特点——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懂得光是直线传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三、教学重、难点: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四、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激光笔。分组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及夹子,一张黑色卡纸做屏、塑料管。小孔成像的材料(火柴、蜡烛、黑色光屏、带洞的卡纸)五、课时安排:1课时

小学科学 怎样让小球动起来 教学设计

用静电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食物的营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阐明:   1.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淀粉、蛋白质、脂肪等。   2.指导学生能正确使用酒精灯等实验器材,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技能.   3.用火烤、滴碘酒、按压等方法研究生活中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   4.能按照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对常见的食物进行分类。   5.能用所学的食物营养知识改善自己的营养结构,培养健康科学的饮食健康观念。   教学策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智趣。   教学媒体:《食物的营养》多媒体课件,教学材料(略).   教学片断及点评:   环节一: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都爱吃什么啊?   生:鸡肉、面包、粥、鱼、馒头、米饭、鸡蛋……   师:很丰富,各种各样,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食物中都含有什么营养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食物的营养》。   [在这个环节上我作简化处理了,交流时以开展简短交流会的形式来展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环节二:学生实验探究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   师:今天我们同学还带来了许多食物,在投影仪上出示(面包、米饭、熟鸡蛋、肉、花生、核桃,苹果、青菜)老师这儿还有一些材料,出示:碘酒、白纸、酒精、火柴、镊子。你们能根据这些材料想办法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吗?   师:小组先商量一下(出示课件):   1.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找出食物中的什么营养成分?   2.预测有什么现象?   3.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开始热烈地讨论。   交流,汇报:   生1:用小刀把肉切开,在火上烧,会闻到焦味。   生2:将核桃放在纸上按压   ……   师:同学们说的真不错,现在就按你们的方法去找找这些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好吗?   课件出示实验提示:   1.正确使用酒精灯,注意安全.   2.滴碘酒时,只要滴一滴就够了。   3.在用酒精灯烧时,只要能看到实验现象就可以,可不要把它烧没了。   学生按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环节三:归纳实验现象   师:可以交流了吗?你是怎样做的?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得到什么结论?   组1:我们用滴碘酒的方法,面包、米饭、馒头、滴到碘酒的部分变成了蓝色了。   组4:我们小组用压、碾的方法,肥肉、花生、核桃,我们看到这些食物压之后纸上有油的痕迹。   组8:我们用烧的方法,烧鸡蛋、肉,我们闻到了一股烧头发的焦臭味。   组3:我们也是用按压的方法,青菜在纸上压后有水的痕迹。   ……   引导学生归纳:   熟鸡蛋、肉——在火上烧后有烧头发的气味。   面包、米饭——滴碘酒后变成蓝色。   花生、核桃——在纸上按压后有油迹。   苹果、青菜——有水分   [在这两个环节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的科学方法思维的培养,引领学生进行食物营养成分的探究。活动的设计为“提供实验材料,启发学生讨论找营养成分的方法——小组分工,领取材料,活动探究——交流汇报”,这样的安排让学生经历“猜测——提出解决的方法——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这样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旨在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从中培养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行为习惯。从实际的教学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处理后学生自主开展的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环节四:教师介绍食物营养的资料、归纳   熟鸡蛋、肉——在火上烧后有烧头发的气味。(含有蛋白质)   面包、米饭——滴碘酒后变成蓝色。(含有淀粉)   花生、核桃——在纸上按压后有油迹。(含有脂肪)   苹果、青菜——含有大量的水分、维生素等。   [使实验活动得到验证。]   环节五:比较、分类,进一步认识食物中丰富的营养成分。   师:刚才我们想办法找出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那么这些食物中是否只含有我们找到的这一种或二种营养成分呢?   生:不是。   师:那还会含有哪些营养成分?老师这里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份“营养大餐”,让我们看看食物中还含有哪些营养成分?请你们根据抽屉中的友情提示,对这些食物进行比较,并整理分类。好,先请记录员拿出这张友情提示,小组成员看一看,再请材料员上来领取这份营养大餐。   友情提示:   1.看这些食物图片的营养成分表,你们发现了什么?   2.请按要求整理其中的一类含量丰富的食物。   3.在整理中你发现这类营养成分一般都含在哪些食物中吗?   师:请材料员上来领取这份营养大餐。   学生分析比较,获得信息。   师:在比较,观察这些卡片上的信息时,还有什么发现呢?   学生汇报:   汇报时,汇报员上台,一边汇报一边放上卡片,并把这其中含量最丰富的食物图片贴到黑板上。   蛋白质 脂肪 淀粉 维生素 矿物质   牛肉 猪肉 面包 A C E 钙 磷 铁   蟹 青椒 碗豆 蟹 豆腐干 豆腐干   生:我们的发现是蛋白质主要含在鱼、肉、乳、卵等动物性食物中。脂肪主要含在肉类、油类中。淀粉主要含在小麦、稻谷等粮食中。   生:我们所观察的食物中图片中维生素A含量最多的是蟹、含维C最多的是青椒维生素E最多的是碗豆。   ……[通过学生比较、分类,整理从而进一步认识到食物营养成分的多样性、差异性。上一个探究活动是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了解到哪些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而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而且在认识的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的比较,分类、整理等科学活动的能力。]   环节六: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些什么收获呢?   生:没有任何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成分,我们应该不挑食、不偏食。   课外拓展:   请同学们为自己搭配一份营养餐。   [能把所学的运用在平时的饮食中,做到不偏食,不挑食,合理地搭配自己的饮食。使学生明白,合理膳食,是促进身体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二课。本课内容分为“混合沙和豆子”、“观察白糖的变化”两部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混合、分离沙和豆子,加热白糖的实验使学生懂得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和用蜡烛给白糖加热。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养成细心观察并及时记录的习惯。②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教学重难点】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不是产生了新物质本课以教师引导启发为主,讲解示范为辅的教学方法,学生则以合作探究,小组实际操作、交流、讨论等为主的学习活动。【教学准备】沙、豆子、筛网、搅拌棒、记录纸、白纸、火柴、蜡烛、小铁勺、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也知道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比如;铁丝变弯,压瘪的易拉罐,燃着的火柴。它们都在发生着变化,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师边说边演示) 这节课老师与你们一起研究我们身边的物质会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二、混合沙和豆子1.观察沙子和豆子请学生从杯中取出少量的沙和豆子放在纸盒中,用自己的各种感官观察沙和豆子,之后把各小组观察到的结果用文字记录下来。2.猜测:如果我们把杯里的沙和豆子混合,沙和豆子会发生变化吗?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会或不会),然后进行实验。3.实验一:混合沙和豆子:让我们把用于观察的沙和豆子继续留在白纸上,将杯子中的沙倒入装有豆子的杯中进行混合,用自己的方法搅拌。(学生分组实验)在混合沙和豆子的过程中,沙发生变化了吗?(没有)豆子呢?(也没有变化)4.实验二:分离混合物:既然大家都发现了沙和豆子没有什么变化,那么为了更进一步的观察清楚现在的豆子和沙子与没有实验前的豆子和沙子是否相同,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分离它们?可以用筛网分离豆子和沙的混合物。现在大家用分离开的豆子和沙子与原来的豆子和沙子进行一下比较,看看有没有发生变化?5.小组交流观察到的情况并汇报。小结:沙和豆子的特征和性质都没有改变,沙还是沙,豆子还是豆子。它们的混合没有产生新的物质。三、观察白糖的变化是不是其它物质的变化也和混合沙和豆子的变化类似呢?下边我们在来做个白糖变化的实验吧!1.观察白糖:每组用药匙取一小勺白糖放在白纸上,从白糖的状态、颜色、气味等方面仔细观察白糖的特点并记录在表格中。2.预测:现在我们要用金属汤匙给白糖加热,大家预测白糖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写在记录表中。3.教师讲解并演示给白糖加热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给白糖加热的方法:手握汤匙顶端,用药匙取一小勺白糖放在汤匙上用蜡烛外焰加热;观察不能靠汤匙太近;加热时手不能摸加热部分;加热结束后,把汤匙放在盘子中冷却;记录下白糖在加热中的变化过程。注意事项:学生概括 4.分组实验:学生分工进行加热白糖的活动,并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教师分小组引导)5.学生分组交流、整理观察到的现象。教师先请学生将实验得出的记录展示给大家看看,学生汇报:白糖加热过程中的状态变化:颗粒状---液体状---糊状---固体状;颜色变化:白色---褐色---深褐色---黑色;气味变化:白糖香味---焦味 6.集体交流:白糖充分加热后留下的黑色物体还是白糖吗?(引导对比状态、颜色、气味的不同得出结论:不是)也就是说加热后的白糖产生了新的物质。四、对比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1.总结概念:我们发现前一个实验中混合后的沙和豆子并没有变化。而后一个实验中我们发现加热后的白糖变成了新物质;所以我们说两个实验的变化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把混合沙和豆子的实验变化称为物理变化,因为它们的变化仅仅是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并没有产生新的不同物质。像加热白糖那样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因为它们的变化有新物质的生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由学生根据实验情况来先谈,尽可能让学生找出两实验的不同之处,然后教师做适当的概括总结。)2.找区别:大家说说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有没有新物质的产生。没有新物质的产生是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的产生是化学变化)五、拓展与应用1.根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你能说说下列物质变化中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吗?(玻璃打破,铁器生锈,木柴燃烧,湿衣服晾干)为什么这样判断?2.说说日常生活中你看到的一些物质变化是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由学生举例进行说明)3.说说这节课你都收获了些什么?(巩固、升华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理解,引导学生围绕本课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活动经验、感受来谈。)

小学科学实验怎样滚的快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斜面是最简单的机械之一。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斜面来达到省力的目的。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不仅与斜面的长度有关,而且跟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有关。教材安排的这次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获得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发现斜面与地面成怎样的角度时,圆柱形物体可以滚得远一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通过将圆柱形物体在不同角度的斜坡上滚一滚,比较什么角度下滚得最远,来了解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不仅与斜面的长度有关,而且跟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有关,并了解在哪种角度下圆柱形物体滚得最远。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小组交流等活动,了解在何角度下圆柱形物体滚得最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不仅与斜面的长度有关,而且跟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有关,并了解在何角度下圆柱形物体滚得最远。  [教学难点] 如何使实验更精确,并对实验的结果及时总结、归纳。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空气有重量吗》教学设计

《空气有重量吗》教学设计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空气有重量吗》,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怎么样验证空气有重量”这一中心。空气有重量,在概念形成之后,学生的好奇心就会自然的转移到“怎么样去验证”,教师在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创设一个情境,给学生一个探究的环境和平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二、物质科学领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1. 教学内容本节课想让学生认识到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都具有重量,从而认识空气是一种物质。对物质有一定的重量和占有空间等基本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课上有四部分内容:一、空气有重量吗?二、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三、整理观察结果。对工具的认识也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内容。2.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到空气有一定的重量,自主探究:怎样验证空气有重量。三、学情分析具有一定的质量是物质的本质特征之一。单位体积空气的质量很小,平均密度为1.29千克/立方米。在前面的几课中,学生学习了几种不同的物质,而且对空气也是其中一种物质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本课中,学生对天平这种测量工具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会认识到一些因素会影响到天平的测量效果。对工具的认识也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因为工具能够帮助科学家更好的进行观察和测定。让学生认识到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都具有重量,从而认识空气是一种物质。全面的了解空气。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空气有一定的重量。过程与方法: 在称量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学习准确称量。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并能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有重量;通过对石头、水、空气的三者比较,初步建立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体系。教学难点:设计多种方法,重复验证空气有重量。六、教学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1根长细木条(或竹条)、3根细线、多个气球、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演示实验材料: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给每个学生准备:石头、水、空气的比较表格。七、教学过程设计一、空气有重量吗。师:在老师的手里和同学们的桌上有木棍细绳子,还有气球,小夹子,请同学们看老师做一个实验。(教师示范操作)通过课前的准备快速的组装好简易小天平,两端用细绳系好,将小夹子拴在细绳上。现在老师请两个同学把气球打上气(注意不要打爆)。把气球夹到小夹子上,调节,使小天平平衡。(现在小天平是平衡的。)师:请同学们看老师手中的小天平,现在平衡了,说明天平两端重量相等。那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把一边的气球里面的气放掉。看看小天平的两端,还是平衡的吗?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请同学来思考一下回答。(板书课题:空气有重量吗?)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到空气有重量,激发学生思考。师:说明了空气有重量吗?同学们说的对吗?怎么样验证自己的想法呢?好,现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验证空气有重量。设计意图:教师创设了一个情境,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空气有重量。师:谁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设计这个实验的?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设计意图:教师了解学生的设计,及时指导并预测会出现的问题。二、天平测空气的重量。师:同学们的想法都非常棒,谁来指导我一下,让我完成这个实验?这次我不用小天平了,老师用这个—天平。请同学们指导我,帮助我好吗?设计意图:教师示范天平的操作,使同学们对天平有初步的了解;学生的探究想法从老师的手里得到验证,激发学生思考。师:我先称量一下瘪瘪的皮球的重量,请一位同学记录一下数据,请问这个数据是谁的重量呢?没错,是皮球的重量(球)!再请一位同学帮我在皮球里打满气,用力打哦。现在皮球里多了什么?对,多了空气!如果现在老师再称一次重量,我想知道现在的重量又是谁的呢?很好,是皮球和空气的(球+空气)。请同学们记录一下现在的重量。老师想用最简单的算式算一下空气的重量,谁能帮老师算算?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使用工具的习惯,并且得到空气的直观的重量。三、整理观察结果。经历了小天平和天平的实验,学生们能够清楚的掌握空气这种物质的一些特点:有重量,能占据空间,无色,无味。八、教学评价设计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本教学设计中,学生的思考和设计渗透于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中,让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实验验证。重视过程性评价,使学生学会反思,学会评价自己和别人。让老师适时的鼓励,使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得到充分的珍视,孩子的心智之花灿烂开放,个性得到尽情张扬,给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宽松环境。尽可能在最大限度上促进每个学生的潜能发展,有效促进课堂教学,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达到了提高学生整体科学素养的目的。九、教学设计特色简述本教学设计注重体现物质科学从具体到抽象过渡的教学理念,注重“观察质疑”“探究验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合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关键作用。强调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支持“学”。强调根据学生的求知需要,有机地整合教学目标,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本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将学会实事求是的把实验结果总结为实验结论。在体验实验的过程中学会严谨、科学的态度以及尊重事实的品质。在合作中激发个体的发展,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十、附:板书设计空气有重量吗(球):(球+空气):空气=(球+空气)-(球)=空气有重量!实验记录表格 研究的问题空气有重量吗?实验方案设计1、先称出气球的重量:G12、把空气装入气里称量:G23、气重:G3=G2-G1实验记录数据G1= G2= G3=实验结论(空气有一定的重量)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我们的呼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并做出猜想和假设;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会收集资料并分析整理资料。   情感目标:养成细致观察的学习习惯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能够珍爱生命。   知识目标:了解人体呼吸的过程,知道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   【活动准备】   玻璃吸管、集气瓶、试管、试管夹、澄清的石灰水、水槽、保鲜袋、玻璃片、火柴等。   搜集有关呼吸器官的文字、图片资料或视频资料等,帮助学生设计实验的提示卡。   【活动过程】   一、 谜语导入,认识呼吸的重要性   1、 猜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摸不着,我们人人离不了。(空气)   2、 讨论:为什么人人离不了空气呢?   3、 做憋气小游戏。   4、 交流憋气的感受,认识呼吸的重要性。   二、 认识呼吸器官   1、 学生做深呼吸,思考:完成一次呼吸需要几个过程?   2、 交流:呼吸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   3、 思考: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   4、 学生查阅资料,交流。   5、 教师板画呼吸器官图,学生画出吸气和呼气的路线图。   三、 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相同吗   1、 根据路线图,提出新问题:我们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成分相同吗?   2、 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交流。   3、 教师补充空气的组成,让学生了解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 量。   4、 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提示: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②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氧气支持燃烧。   5、 交流补充实验方案。   ① 往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里吹气。(对比实验更明显)   ② 利用排水法收集呼出的气体,用燃烧的火柴验证。   ③ 用保鲜袋收集呼出的气体,用燃烧的火柴验证。   6、 学生合作完成实验,教师提示注意实验安全。   7、 交流实验现象,形成自己的结论:人吸进和呼出气体的成分是不同的,吸进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多,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很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   8、 根据实验结论引导学生继续提出问题:我们吸进的氧气到哪里去了,那么多的二氧化碳从哪里来的?   9、 学生查阅资料交流。   四、 如何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   1、 交流对呼吸器官的认识。   2、 讨论:呼吸器官容易的哪些病?生病的原因是什么?   3、 如何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   4、 学生简单交流。   5、 教师小节:建议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做成剪报,或者制作一期有关呼吸系统卫生保健的手抄报。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版六年级下册课本第二单元第32—33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安排了三个教学内容,分别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和“产生了什么气体”。教材先用图片形式呈现了小苏打和白醋的形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了解它们的特点。之后是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由于混合反应速度很快,于是教材提示学生不要仅仅被气泡所吸引,还可以采用盖上玻璃片、用手触摸杯的外壁等方法,进行更全面细致地观察。对二氧化碳的确定,教材不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而是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发现该气体的一些性质,做出初步的判断,再结合提供的资料,确定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最后,教材提出“观察玻璃杯里的液体,小苏打还在吗?留下的液体还是白醋吗?”,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继续进行探究。 【学情分析】学生对醋的认识多一点,对小苏打的认识可能不多,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产生什么现象,知道得更少。因此,对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学生是没有经验的。通过让学生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剧烈反应过程,阐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发生的变化,分析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变化后产生的物质,经历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体会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2.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养成教育训练点】养成认真观察,及时记录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对实验的合理分析和论证。 【教法学法】观察法、实验法、探究法、合作法、分析法等。 【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杯子、量筒、钥匙。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老师一手拿白开水,一手拿白醋问:“你知道哪杯是白水,哪杯是白醋吗?用什么方法来区别白醋和白开水呢? 2.今天老师带来了两种材料:一种固体的小苏打,一种液体的白醋,它们各自有怎样的特征呢?你们准备怎样来观察这两种物质,用什么方法来观察?(看、闻、尝、摸)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猜杯中的液体是什么这个环节?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借此也让学生回顾一下观察方法效果极佳。 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1.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边观察边记录在表格一中。 (2)运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 (3)分别观察这两种物品,不能把它们混合。 2.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始观察。 3.同学们刚才观察了小苏打和白醋的特征,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上来汇报一下。 4.小组汇报。 5.教师小结:馒头吃起来非常的蓬松,非常的柔软,因为在里面添加了小苏打。(放下小苏打,拿起白醋)白醋呢?它是一种无色的透明的液体,闻上去有一股酸味,我们一般可以用作烹调的作料。白醋可以作为简单的清洗剂,可以除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多种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全方位的去观察小苏打和白醋这两种物质。既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三、猜测两种材料混合后的现象 1.现在我们有了这两种物质,请大家大胆的猜想一下,如果把这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会发生时能现象呢?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想一下。 2.学生猜想。 【设计意图:猜想是科学家应具有的一个重要品质,让学生通过猜想这个环节,来培养学生的科学习惯。】 四、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1.刚才同学们汇报了刚刚猜想到的可能发生的现象,究竟这些现象会不会发生呢?如果让大家做实验,你们准备怎样实验呢?实验究竟要观察什么呢?实验时你又需要注意些什么呢?刚才老师提了3个问题。小组讨论一下。 2.小组讨论 3.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实验计划是什么? 4.小组汇报 5.同学们你们在实验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这些器材容易碎,你们在实验时一定要小心,千万别打碎了。(在这一环节应该注意:1.小苏打放入杯中的先后顺序。2.放入小苏打和白醋的方法。3.小苏打和白醋的用量。)老师这儿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课件出示实验步骤。 6.学生开始实验。 7.刚才同学们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在一起,究竟会有什么现象呢?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8.小组汇报。 9.刚才同学们汇报了实验中的现象,那么老师也非常想看一看这个现象,也想做一做这个实验,现在请你们来看老师的这个实验现象是否和你们的实验现象一致呢?教师演示实验(讲解取药品的操作过程)。 【设计意图:在实验中,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如: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手摸等多种观察方法,多角度的去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实验现象,这样观察才会具体,才会深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五、解释新物质 1.刚才在实验中大家都看到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以后会产生气泡、你认为这种气体是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变化?怎样来验证这些新的物质呢?老师这里有两个实验,来验证产生的气体究竟有什么性质。 2.第一个实验:老师用点燃的火柴伸入杯中,观察到什么现象,思考它有什么性质? 3.第二个实验:老师用火柴点燃蜡烛,(然后把蜡烛放到一个烧杯里)老师把这种气体像倒水一样倒向这个杯子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它有什么性质?大家想不想试试? 4.学生做这两个实验。 5.刚才我们做的这两个实验,它的现象说明什么? 6.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及说明。 7.教师小结:二氧化碳有不支持燃烧的性质,那究竟产生的是不是二氧化碳呢?刚才我们的这两个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经过科学家大量的实验证明,已经证实了产生的气体确实是二氧化碳。板书:新物质(二氧化碳气体)。我们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的物质,是什么呢?这种变化属于什么变化?(化学变化),同时板书:(化学变化)。我们也可以说小苏打和白醋发生了化学反应。 8.刚才我们认识了二氧化碳,生活当中哪里有二氧化碳呢?(空气、气球、排气孔、汽水……)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又比空气重,于是想到了灭火器。 9.今天我们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的新的物质,那我们杯中小苏打还在不在呢?杯中的液体还是不是白醋呢?这个在书中43页有解答,打开书43页,自己看书。 10.同学们,你们在书中找到答案了没有?杯中的物质是什么呢?(醋酸钠)。小苏打的化学名称叫碳酸氢钠,白醋里含的是醋酸,这两种物质混合后就会产生醋酸钠,还会产生二氧化碳,还可以产生水。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两个实验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做了探究,但这两个实验并不能证明产生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气体。要求学生尊重证据,尊重事实,从而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对待科学的态度。】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以后希望大家在生活当中用科学的知识去解决科学的问题。 板书设计: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小苏打+白醋--------------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 化学变化

苏教版小学科学《空气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空气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  △培养初步的化学实验技能.  2、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  △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了解空气的成分.  2、 难点: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准备〗 蜡烛、水槽、集气瓶、杯子、石灰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来了解空气.  2、蜡烛的燃烧能离开空气么?你怎么知道的?  3、现在老师这里有三个蜡烛,分别放在空气中,小杯子、大杯子里,蜡烛能燃烧吗?  4、他们的燃烧情况会不会有什么不同?  5、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谁流得更快一些》教学设计

《谁流得更快一些》教案及反思 作者:汪冰倩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709 更新时间:2013/1/8 9:39:36 谁流得更快一些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液体黏度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进行预测并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理解公平实验,为保证公平,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公开的、民主的讨论有助于辨识实验的准确性;小组内分工合作对开展实验是十分重要的。二、教学重点:简单设计对比实验,描述并简单解释液体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影响。三、教学难点:设计对比实验,理解公平实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每个小组材料1份,一瓶水、一瓶食用油、一瓶洗洁精、1块流动板、3根滴管、若干面巾纸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今天走在上班的路上,老师听到路边传来一阵阵吵架声,我一看原来是水、食用油和洗洁精三位。一打听,原来是他们三位都认为自己跑得是最快的,谁也不服谁,于是就吵起来了。那老师一时也犯难了,于是就把他们带进我们今天的课堂里,请我们三(3)班的小朋友来帮忙。我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肯定能解决这个问题。你们知道这三种液体谁跑得更快呢?请把你们的预测结果写在作业本的第1题中。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第三课《谁流得更快些》。(板书课题)(二)、设计流动比赛 1、 师:请我们的小朋友来回答一下,谁跑得快呢? 生:学生的答案出现了分歧。 师:我们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样了,那他们三位就更加不服气了。那应该怎么办呢? 生:做实验。 2、设计水、油、洗洁精的流动比赛 师:要想知道刚才的猜测到底是对还是错,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们进行流动比赛,那么该怎样比呢?请各位同学担任本次比赛的裁判,想一想可以在哪里比?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一下,待会请你们拿出一个最好的比赛方案。 。。。。。。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确定在流动板上的比赛方法。 师:刚才大家想到了这么多的好办法,真棒!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样秘密武器----投影展示流动板。 和学生一起讨论流动板的特点、如何使用,以及注意事项,完善比赛规则: (1)滴加的液体的体积要相同;(怎样做到相同的液体——引出滴管的使用) (2)先平放着滴加好之后,再将流动板竖立起来(同时); (3)多做几次,保证实验的精确性。 板书:同样高度 同样多的液体 同时流动 (三)、分组实验, 做好观察记录。 1、师:请你们观察流动比赛记录单,有什么发现?(记录单上有预测有结果,要记录好几次实验结果,通过讨论学生就会明白记录预测和结果的重要性以及重复实验的必要性。) 2、学生实验,并完成记录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建议使用完整的说法来回答交流:如,我们组一共进行了几次实验,实验结果是……因此,我们觉得谁流得更快些。 4、实验的结果和我们的猜想是否一样呢?(明确实验的重要性) 5、为什么同样是液体,它们的流动速度会不同呢? 6、从这次比赛中,大家有什么发现?液体的流动快慢跟什么有关? 小结:流得最慢的最黏稠,流得最快的最稀。

小学科学:《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能够按照动物的食性不同进行正确的分类。  2、知道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食物来补充能量。  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学习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分析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的兴趣。  2、感受奇妙的动物世界。  重点难点  亲临大自然调查动物的食性,感受奇妙的动物世界,领悟生命的真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些特殊的小嘉宾跟我们上课。(出示一些动物标本)你们喜欢动物吗?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2、学生自由发言。  3、请再欣赏一些动物图片。  4、是啊!动物们真的很可爱,而且有很多还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呢!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保护它们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们饿了要吃东西,那动物要吃东西吗?那么,“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板书: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  二、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小结。  1、下面我们分小组来讨论一下: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  2、你能以小鸡为例说明它为什么要吃东西吗?  (先在小组中进行交流,然后选出代表进行汇报)  3、引导学生归纳出它的生长、运动、维持体温功能。  4、课件出示动物捕食经过的视频,体会食物对动物的作用,并概括出动物所吃的食物能起到哪些具体的作用呢?  5、指名学生说。老师小结:动物所吃的食物有三大作用:1、食物转化为身体生长发育的食物 2、运动需要的能量 3、维持体温需要的热量  6、师生共同小结。同学们都讨论得很好,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人要生存,必须吃东西。动物也一样。通常情况下,动物和我们一样,一段时间不吃东西就会感到饥饿。我们在饥饿的时候会感到乏力。这是因为食物在我们的身体里会转化成身体需要的物质和力量。这些物质会被身体所吸收,它所产生的能量可以提供运动的力量,并维持体温。其他动物也是这样,它们要生长、运动和维持体温就要不断地进食。  7、刚才我们通过讨论知道了动物吃东西是起到维持生命的目的,但是不同的动物吃的食物可能不同,那么根据我们日常生活的观察,请你说说以下哪些小动物吃的是什么?请完成下面的表格(出示“我的记录”)  动物蚯蚓麻雀蚂蚁青蛙  食物  ①抽一、两位同学的记录表检查。  ②学生发表意见。(学生们会发现多种答案:麻雀除了吃害虫外,也会吃一些果实;蚂蚁除了吃饼干外,也会吃一些甜的食物;青蛙除了吃虫子外,也会吃飞蛾。)  二、探究新知  1、同学们刚才说的动物吃什么的都有, 下面请同学观看动物捕食的视频,了解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  2、通过观看视频,同学们能不能按照它们吃的食物给它们分分类呢?应该怎么样分?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好吗?  3、小组讨论,并选出代表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归纳出动物按食性分类的标准: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  4、(投影出示课本中的彩图)请同学们说说以下的动物吃的是什么?并按照它们的食性分分类。  ①植食性动物:  ②肉食性动物:  ③杂食性动物:  <1>让学生观察,小组讨论。  <2>分类、检查答案。  三、巩固练习  1、观看动物吃东西的录像,按食性给动物分类。  2、指名学生说说各种动物的食性,并给它们分类。  3、老师小结什么叫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  ①、以植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植食动物,如蝗虫、牛、马羊等。  ②、以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肉食性动物,如蜻蜓、鲨鱼、鹰、虎等。  ③、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杂食性动物,如鸡、乌龟、猪、熊等。  4、指导学生观察动物的牙齿、爪子的特征,推断其食性。(多媒体出示动物牙齿、爪子的图片)  四、知识拓展:小动物,大食量(让学生根据资料提示进行阅读,丰富课外知识。)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除了学习到动物为什么吃东西和吃什么东西外,也知道部分动物的食性和食量,大家一定还想知道更多有关动物方面的知识,那么自己就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看谁搜集得最多、最好。另外大家也要明白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和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家一定要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  2、小结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1、《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声音的大小、高低、产生的原因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探究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的,学生经过实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情趣。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有: 知识目标:知道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可以传播。 技能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活动认识声音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声音的过程。 情感目标: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二、重难点定位 本课的重点确定在:知道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可以传播,并且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三、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包括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两部分,强调探究式学习活动是科学课程的一大特色,我认为教学中要让学生先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胆猜测,为了验 证猜想,建立科学的概念,学生就要通过实验等方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证据。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获得新知,并能运用所学知识科学地解释生活中的一些 现象。因此,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设计时我准备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教具准备:简易听诊器、漏斗、胶管、钥匙、石头、铃、线、纸杯、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教师:手拿事先准备好的简易听诊器,同学们都去过医院看过病,为什么医生要用听诊器听心脏的声音? 生猜:可能会清楚一点。 教师:心脏声音是怎样“传播”到医生耳朵中去的?这就是这节课我们研究的问题。由简易的听诊器设置情景,想想医生为什么用听诊器听心脏的声音?想想声音是怎样传到医生耳朵里的。 板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设计目的:课的开始,创设了一个疑问氛围,学生可能会猜出一些想法,教师也不必评价,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教师随即开门见山出示课题。创设有问题的情境的意图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对下面的探究学习新知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加强直观,探索新知,通过3个步骤完成。 第1步:实验分析声音在固体和气体中的传播。 (1)、相互听一听写字的声音。 A、四人一组,一人写字,一人把耳朵贴至桌面,另两人仔细听;然后再交换做法。 B、小组汇报不同的途径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经桌子(固体)听到的声音比直接用耳朵(经空气)听到的声音要清楚。 (2)、听听纸杯(土电话)传过来的声音 A、照书上图做相互听,听听纸杯中的声音; B、说说纸杯中的声音是怎样传过来的? C、换个纸杯听听看,与刚才的声音一样吗? 学生说说听到的情况。(初步感知纸杯有扩大声音的功能) (3)、听听听诊器里的声音 A、说医生是怎样听病人心脏跳动的声音的? B、把漏斗接上胶管,作成一个简易的“听诊器”试试做做医生; C、用“听诊器”听听心脏的声音(自己的和别人的); D、听心脏的声音是怎样传播过来的? 声音是通过胶管和漏斗中的空气传播的。 (4)、通过实验说说声音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传播? 教师补充、板书、小结:固体、气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且固体比气体传播声音的本领要大。 【设计目的:这一步的教学,让学生动手实验,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学会了物体传声的实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2步:分组实验分析声音能否在液体中传播。 A、教师讲解实验要求,小组讨论设计实验,让物体在水中发出声音,并试试能不能听到; B、听一听,在水槽中碰响石头或铃,能不能听到发出的声音(教师巡视指导)。 C、说一说,有没有听到从水中发出的声音?说明了什么?(汇报实验结果) D、想一想,听到的声音是不是就是单单靠液体来传播的? E、交流,游泳时潜入水下听到过声音吗?是怎样传播过来的?(运用知识) 教师小结,并板书: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设计目的:让学生动手实验,分析,学会了液体传声的实验,并结合学生实际游泳时潜入水中上否听到声音?有什么特点?通过实验和交流帮助学生认识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第3步: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 A、学生自己看书上的材料; B、说说从这些材料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播声音,固体传播声音本领最强,气体传播声音本领最弱。 C、思考回答:如果把一只钟放在没有空气的罩子中,你会听到声音吗?为什么? 【设计目的:这一步教学,让学生自己阅读这段有具体数字的资料,培养自学能力;在通过资料思考得出结论:固体传播声音本 领最强,气体传播声音本领最弱。在这一部分中,还让学生学会逆向思维思考问题,既然声音能在空气能传播声音,那么把一只钟放入真空中,你会听到钟的声音 吗?从而认识到声音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 以上三个步骤紧密联系,通过实验----分析----综合的形式,步步深入,培养了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同时注重讲练结合,使学生逐步提高知识水平和技能。 (三)强化练习,综合运用。 1、 铁路上你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远处是否有火车驶来?为什么? 2、 为什么狗把一只耳朵贴在地面上休息? 【设计目的:经过学习,学生基本上从理论上掌握了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还需让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发展学生智力,让学生学习致用,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气体 固体 都能传播声音 液体 固体传播声音本领最强,气体传播声音本领最弱。

小学科学 怎样认识物体 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简单地介绍了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基本特征,和运动方式。将这些生活常识归纳总结。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科学知识:1.知道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2.了解物体常见的几种运动方式。  能力培养: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定量观测记录、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观察物体的运动知道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特点和分辨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培养观察记录、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意识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对一个常见的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各种物体运动时的变化,分析物体运动的共同特点以及运动方式的不同,并尝试利用简单的材料模仿物体的几种运动方式。

从教学目标多元化角度,谈一谈如何开展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不进行实验和探究就无法学到技能和知识,无法体会到探究的乐趣,也无法真正理解科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在课前要尽可能多地去预设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根据预设尽可能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而实验材料的有效选择对实验和探究的成效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提高实验的有效性,是小学科学教师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一)加强实验目的性的认识,提高实验探究针对性。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先认真研读科学课程标准,了解本册教材中的实验安排的目的,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要先对学生进行实验目的性的教育。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在做在实验前,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是为了证明什么问题,实验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怎样才能让实验更准确,怎样才能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现象等等。使学生懂得做科学实验很有趣但却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的实验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是一项严谨的科学研究活动。如:小学科学四上《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一课时,教师拿出一把尺子,说:“尺子与音高有关系吗?”,一生说:“有,尺子长声音大,尺子短声音小”。另一生说:“尺子伸出多,声音强,尺子伸出短,声音弱”。显然,学生对探究的问题还没有搞清楚,结果,实验设计无法进行。实验时,学生把握不住观察重点,汇报时众说纷纭。其实,教师在开始前应让学生仔细审题,“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探究的重点是什么?什么是音高变化?尺子怎样发出的音算是高的,怎样的音是低的?这样学生一般就会明确实验的目的,后续的实验才能展开。(二)重视学生的实验假设,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在实验活动前,有一段时间是对实验进行假设。要求学生对客观事物进行假定的说明。通过活动,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假设有依据的关键。如:让学生提出“苹果为什么落地”假设前让学生进行了如下的活动:1、让玩具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推或拉)2、指定学生接住老师扔来的苹果(思考苹果是怎么到你手上的)上述两步目的是在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然后让学生继续做小实验。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发现,各种物体在没有人为施力的情况下,最终都落向地面。学生就会自然地作出结论:苹果落地肯定是受到了一种力的作用,这种力是竖直向下的,可能来自地球的吸引力。教师让学生有根据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培养了用学生事实说话的证据意识。(三)、提供高效的实验材料,提高实验的实效性。良好的、有结构的材料是有效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实验材料的自身不足会直接影响探究活动的效果。那些材料是属于真正有效的呢?首先,材料要保证科学性:如在摆的研究实验中实验材料的选取问题,教材推荐用大小不同的两种螺帽表示不同的两种重量的摆锤,当摆线一样长时,实质上摆的长短却是不同的,换上沉浮实验盒里的小吊桶,里面分装塑料块和金属块,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其次,材料要简明:科学探究的材料构造要简洁明了,要尽量控制影响孩子们探究的干扰源。张红霞教授在《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中指出:越成功的教学越是简洁明了。可以用5个材料说明的就不用6个,能用简单材料解决的就不用复杂材料。如《压缩空气》注射器就是一个有利于学生集中探究目标、专注地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找根据证实推测的实验材料。第三,材料要有兴趣性:小学生对新奇事物有一种天生的好奇,易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如《空气占据空间》,教材用纸被压入水中而不湿进行实验,一方面易影响结论,再则也不卫生,改用乒乓球沉浮可更直观也有趣。第四,材料要有结构:根据活动目标选择有结构的材料,使活动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中的活动二:改变浮标的沉浮。老师在几次试教中在材料的控制上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材料1:浮标内不加任何重物,怎样让它沉下去?(学生自然想到加重物,虽然浮标也沉下去了,但它同于本课的第一个活动----改变玻璃瓶的沉浮属于同一思维层次。材料2:浮标内已放入重物,但易取出,学生受前思维的影响,取出重物,这样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材料3:浮标内有重物,但被封住不易被取出,但可以拉长(改变体积),学生终于想到改变大小(体积)也可以改变沉浮。(四)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 保证有效科学实验有效实验探究活动不仅是学生动手操作上的探究活动,还应包括思维上的探究活动。一堂课只有40分钟,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很多事情,如计划制定、小组讨论、动手实践、汇报交流等,经常会出现时间不够的情况。所以教师要有所侧重,不能为活动而活动。在安排学生探究活动环节上,必须留有足够的时间,不仅能力强的学生要有时间探究,相对探究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活动。如在《今天的天气怎么样》一课中,涉及知识较深,相关因素多,过程复杂,既要求学生发展观察能力,还要求学生能够把各种相关的因素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概念。再从设计气象符号中得出结论,这是一个需要积极动脑的过程,仅通过动手探究是很难发现的。因此,教师必须把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动脑的地方所花的时间考虑进去,才能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五)精心的设计实验方案,确保实验的有序性精心设计好实验方案是顺利进行科学实验的保证。在科学探究实验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学生不按规定操作,导致实验现象出不来。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实验前教师没有把实验的方案设计好或者是设计得不够合理造成的。1、注意实验的安全性。教师最好课前先把课堂上学生要做的实验做过一遍,并作好记录:什么地方要注意的,什么地方需要学生全神贯注观察的,做到心中有数。到学生动手做实验时,教师就可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如在研究金属的热胀冷缩时,要用到酒精灯给铜球和金属条加热,加热后的铜球和金属条是非常烫的,教师必须及时提醒学生规范操作注意安全,禁止用手触摸以免烫伤皮肤。2、规范实验操作。在我们的科学教学中,有许多的实验要求学生去规范地操作,如温度计、量筒、量杯的使用和读数,操作的规范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探究实验的准确性;再如酒精灯的使用,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具体的使用规则,怎样点火,怎样加热,怎样熄灭酒精灯等等,它会影响的整个实验的安全性。通过规范的实验操作和准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获得最典型,最真实的直观感性认识。(六)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充分调动探究积极性科学实验教学倡导合作性学习方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习惯,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应合理搭配,使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更大进步,同时也使实验能力相对弱的同学,得到及时的辅导和帮助,获得锻炼与提高,充分发挥实验小组对实验教学的作用,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和信息交流。在“物体能否导电”实验中,各小组学生共同准备各类材料,选择感兴趣的材料,到组装好的电路检测器中检测哪些物体能导电,哪些不能导电,每小组内材料员、记录员等分工合作,学生开展小组比赛,激发了学生协调完成任务的积极性。(七)强调实验过程的自我评价,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对于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应重在学习过程,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根据每一个学生实验的参与程度、实验操作过程、实验中的表现、实验记录情况、能否有自己的见解、是否还能提出其他问题等内容进行评价。教师可制定量化的评价表,也可用定性的语言作出评价。同时在学生中进行自评和互评,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并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有助于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学习科学就会积极主动,探究的习惯也会慢慢养成。“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实验教学作为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和各方面能力。实验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学生长期的共同努力。怎样发挥实验探究有效性,也有待于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中,只有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了,科学课的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才能得到更好地得到体现。

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教学设计

元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有:l 科学探究1、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2、 能提出进行某项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3、 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探究活动的过程与结果。4、 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l 科学知识1、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2、关注与生物繁殖相关的技术问题。3、列举常见的几类动物的不同生殖方式。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能参与教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2、 愿意合作与交流。3、 珍爱生命。4、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本单元的内容:1、 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2、 动物怎样繁殖后代3、 我是怎样出生的 前概念调查问卷1、 你能说说看自己是如何出世的吗?2、 对于动物繁殖后代的过程,我知道:3、 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有哪些不同吗?4、 植物不用种子可以繁殖后代吗?我认为:1、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课程标准: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关注与生物繁殖相关的技术问题。教学目标:l 过程与方法1、 能够根据需要,查阅一些关于植物营养繁殖方面的资料。2、 能够用植物的营养器官繁殖一些植物。l 科学知识1、 知道植物除了种子繁殖后代以外,还可以用营养器官进行繁殖。2、 了解常见的几种营养繁殖方式。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验到培育植物的乐趣。2、 能坚持观察,实事求是的做好记录。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知道植物除了种子繁殖后代以外,还可以用营养器官进行繁殖。能够根据需要,查阅一些关于植物营养繁殖方面的资料。能够用植物的营养器官繁殖一些植物。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不知道植物除了种子繁殖后代以外,还可以用营养器官进行繁殖。层次2:知道植物除了种子繁殖后代以外,还可以用营养器官进行繁殖。层次3:能具体了解常见的几种营养繁殖方式情况。探究能力:层次1:不能够根据需要,查阅一些关于植物营养繁殖方面的资料。层次2:能够根据需要,查阅一些关于植物营养繁殖方面的资料。层次3:能够根据需要,查阅一些关于植物营养繁殖方面的资料。并能够用植物的营养器官繁殖一些植物。教学材料:植物的根、茎、叶 、花盆、泥土、相关图书、视频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

小学科学植物单元《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我看到了什么》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三上教材的第一课。本课以生活中常见的大树为观察对象,以一个初学科学观察学生的一般发展过程为线,通过几个依次递进的结构活动,让学生经历并体验一次科学观察活动方法及其意义的过程,为后续科学学习活动奠定良好基础。本课也是植物单元的起始课。植物是学生十分熟悉的事物,大树又是学生经常接触的物体。对大树的观察,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关于这棵树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方面的事实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树看做一个生命体。教科书表达的一个基本思想是,看照片只能获取有限的信息;回忆看到过的事实,能够丰富我们的信息;实地观察能够获取更多更丰富的信息。希望学生在与看图片的对比过程中,体会到实地观察与从图片上看对信息的获得是有很大区别的。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是观察方法。当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学生会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大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2、简单了解树的结构过程与方法:1、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2、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3、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4、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从图片中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2、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3、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教学重点:用各种科学方法观察这棵树教学难点:尝试用感观感知树四、教学准备1、物色校园中或校园周围可供学生观察的大树,教师课前实地看一下,考虑活动中学生可能会产生的安全问题,加以预防。2、准备一些观察活动中学生可能需要使用到的观察工具。3、教学PPT,人体器官图(或者是课前简笔画)五、教学过程活动一:我看到了什么(图片上的大树)1、谈话:同学们,在校园里、在路上、在公园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大树,你有没有仔细地去看过它们?有没有想过要去仔细地看看大树?2、(PPT展示),仔细看看图上的大树,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比比谁看得仔细说得多。学生看教师投影图,说说所看到的相关信息,比比谁说得多。(预测:学生说的信息以树的结构为主,如树干、树叶、树冠、树根等)3、小结:从图片中,我们获得的有关大树的信息很有限。

小学科学《怎样才能省力》教学设计特色简述

斜面能省力

在课程所介绍小学科学的教学设计流程的五个环节中,您最难理解的是哪个环节,简单谈

有哪几个环节?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3.《我是怎样出生的》教学设计

《我是怎样出生的》教案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运用交流的方法,获取需要的信息。  2.整理信息,会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收集到的资料。  (二)科学知识:  1.知道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己的后代的。  2.了解一些人出生前后的简单情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生命的珍贵。  2.体会与父母的亲情,体验父母养育的辛苦。二、教学准备:  1.学生回家向父母询问自己刚出生时的一些情况。  2.学生带好自己刚出生时的照片,小脚印拓片和胎毛制成的毛笔等(如果有的话),还要准备好与父母交流时的问题和答案。  3.学生准备“沙袋”等重物。  4.教师准备一套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或音像资料。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亲切地对学生:“我们已经知道动物、植物都可以繁殖他们的后代。我们人类也在一代一代地繁衍着。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我们长大后也会有自己的宝宝,下面就请你向同学们介绍你的出生情况。(二)进行新课  1.交流自己的出生情况,并把交流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在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情况,自己刚出生时的情况和妈妈怀孕时的情况,妈妈生下我之后的情况。  如:我在妈妈“肚子”里住了多少时间?  刚出生时我是什么样的?  妈妈在怀孕的时候有哪些反应?  我出生时他*的情形是怎样的?  2.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  (1)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  a.教师展示自己准备的一套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b.排序。P36页五副图是我们在妈妈子宫里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图。  请将它们按照从小到大的发育时期排个序。  (教师可以指示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胎儿的大小、像婴儿的程度以及孕妇腹部隆起的程度进行排序)  讲述:它们分别代表了胎儿在母体内1个月、3个月、5个月、9个月和10个月的发育时期。  (2)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  讲述:孕妇临产前,胎儿、胎盘及羊水的总重量约为5.5公斤,我们来体验一下妈妈怀孕时的负担。(要把重物在身上绑上一天。)  提示:在模拟孕妇的“负重”活动中,教师应教育学生认真对待,不要把此活动视为一种游戏,而应把它视作体验母亲怀孕辛劳的科学活动,从而使学生以严肃的态度感受母亲怀孕的身体负担,从而产生珍爱生命,孝敬父母的情感。  3.讨论、交流、思考、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话题:“我们应该怎样珍爱生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三)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四、板书设计:  4.我是怎样出生的  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后代的  我在妈妈“肚子”里住了10个月五、后记反思
 首页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