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幼儿园中班教学设计

幼儿园中班教学设计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幼儿园中班教学设计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幼儿园中班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园中班教学设计篇1 活动 一天早晨,欣欣小朋友一来幼儿园就拉着我的手,让我看她的衣服,原来妈妈给她买了一件新毛衣,上面还有三只小猫的图案。我说:“真漂亮,还有三只小猫呢!”小朋友一听都围过来,七嘴八舌的说起自己的衣服上的图案、颜色。于是,我抓住了这契机,结合《新年好》的主题,将认识图形、序数和排序等知识融合在一起,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服装,复习巩固图形、序数等知识。 2、幼儿初步运用图象,图案进行装饰。 3、在多次操作中,学习排序知识,掌握排序规律。 4、感受节日气氛,在装饰服装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美感。 物质准备: 1、纸制衣服5件 2、剪好的图形、图案若干。 3、胶水、棉签、纸巾、毛巾。 4、磁带。 经验准备: 幼儿已经认识各种图形和图案 活动过程: 一、通过欣赏服装,复习巩固图形、图案以及数、序数的相关知识。 1、小朋友们,要过年了,爸爸妈妈都会给我们买什么礼物呢?(幼儿自由回答) 2、小兔子的妈妈也给小兔子买了一样礼物,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幼儿自由回答)你们猜对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装饰好的衣服,请幼儿观察) 3、你看见小兔子的新衣服是什么样子的?和你的衣服一样吗?哪里不一样?你的衣服上有什么?小兔子的衣服上都有什么?你认识他们吗?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幼儿自由回答,并说出小兔子衣服上的各种图形、图案的名称,复习点数、序数等方面的知识) 二、引导幼儿运用图形、图案进行装饰 1、小朋友你们看,这是谁(辅助老师扮演小鸭子),小鸭子也带来了鸭妈妈给他买的新衣服,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观察小鸭子的新衣服) 2、小鸭子的衣服是什么样子的?上面有什么?(小鸭子的衣服上什么也没有)小鸭子也想把衣服变得像小兔子的衣服那样漂亮,可是怎么办好呢?(引导小朋友帮助小鸭子装饰衣服)那我们就来当个小小设计师吧,为小鸭子设计衣服吧! 3、幼儿分小组运用准备好的图形、图案进行装饰。 4、教师观察、辅助。(引导幼儿进行装饰的时候,注意胶水的使用,保持小手、桌面和小鸭子衣服的整洁) 三、在操作中,让幼儿找出排序规律。 1、请各组的小设计们展示为鸭子设计的衣服,大家互相评价。 2、你们觉得小朋友设计的衣服怎么样?有没有小兔子的好看?为什么?(小鸭子衣服上的图形、图案很乱)那小兔子的衣服呢?(图形、图案都很整齐)怎么整齐的呢?(引导幼儿发现并找出排序的规律) 3、我们再来动手设计一次好吗? 4、幼儿再次动手设计。(教师放音乐) 幼儿园中班教学设计篇2 活动目标: 1、使幼儿初步理解儿歌内容。 2、在数数游戏中感受儿歌的趣味和韵律。 3、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整地说儿歌。 4、体验踢毽子中互相合作的快乐及获得成功的满足。 5、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活动准备: 挂图、毽子若干、字卡 活动过程: 一、引课: 1、猜谜语。小小玩具长羽毛,抛向空中我踢它。(谜语的引入。意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出示挂图,想:毽子怎么玩?(培养幼儿仔细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 3、观察挂图后交流:图上的小朋友用什么踢毽子?脚的哪一部分?(通过观察、互动,让幼儿认识自己脚的不同部位,为后面活动的展开做好铺垫) 4、图片上有几个毽子,几个小朋友?思考:两个毽子几人踢?一个毽子呢?(让幼儿通过观察,知道毽子和人数一一对应,为理解儿歌内容做好准备) 二、操作活动:(幼儿活动动静交替) 1、老师这儿有个漂亮的毽子,谁想来试试?小朋友看看他是怎么踢的?(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并根据幼儿活动程度随机指导,让多数幼儿看清怎样踢毽子,为活动的继续做好技术铺垫和情绪铺垫) 2、教师小结:用脚的内侧踢毽子的底座。(教师的强调为幼儿理清方法,便于下面的模仿活动) 3、分组练习踢毽子。(个别指导。鼓励幼儿模仿参与,掌握技巧,为下一环节数数做准备) 4、分组比赛:数一数,哪组踢得多?(通过数数活动,让幼儿有序参与,并为学习儿歌中的数数语句做好铺垫) 5、教师踢,幼儿数数。(儿歌中的数数是简数,幼儿不易理解。通过给老师数数,当踢得数和数得数不一致的情景出现时,教师引导幼儿学习简数,理解和学习儿歌铺路) 三、学习儿歌 1、完整欣赏。(用听觉整体感知儿歌) 2、逐句学习,同时出示图片。(多种器官感知儿歌,图片利于幼儿理解儿歌,并为下一环节幼儿自己完整朗读儿歌起到拐杖作用) 3、根据图片引导幼儿朗读。(放开拐杖,让幼儿自己走) 四、思品教育:踢人、踢门等都是不文明行为,小朋友不能做。(对幼儿进行相关的文明礼仪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班级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五、游戏:找字卡(捉迷藏是幼儿最爱玩的游戏之一,字卡上印有踢毽子字样,幼儿在玩中无意识认识汉字,加强印象,可以把所开展的活动内容喜悦的和家长分享,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进步和变化) 幼儿园中班教学设计篇3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促使幼儿的协调性及灵活性的发展。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3.体会集体活动的乐趣 4.锻炼幼儿坚持到底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 5.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学会团结、谦让。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协调性及灵活性的培养锻炼 难点:对个别幼儿协调性及灵活性培养的指导。 活动准备 沙坑木质铁锹小桶小红旗 活动过程 1、开始 给学生分组,带学生进入活动场地做准备活动。 2、游戏 (1)让学生选地,确定城堡修建的范围。 (2)让学生说一说选地的原因。 (3)让学生动手做城堡,教师巡视观察学生。 (4)对协调能力差和灵活性不高的幼儿进行指导。 (5)城堡建成,让幼儿互相观摩,评一评谁的城堡建的好,说一说自己的城堡问题出在哪里,并动手重新建造,争取建造的更好。 3、活动结束 让孩子们说说对这次活动感受。 教学反思 1、幼儿中班的孩子由于心理特征的发展,他们的独立性和有意行为得到了发展,要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会交往,更要孩子们在团队活动中学会团结协作的精神。 2、对活动过程的反思 (1)师生互动的反思:大部分的孩子能安老师的要求去做,有个别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只看热闹,不见自己行动。老师对这部分孩子进行个别指导。效果良好。 (2)对自身专业知识的反思:因为以前都是上小学的课程,最近一年来上幼儿的课程,觉得很多事情无从下手,现在明白有关的理论知识太欠缺了,而且经验也不够。需加强有关幼儿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 (3)男孩子做城堡比较快,比较粗糙。一做完无所事事,女孩子做的比较慢,做的比较的仔细。在以后的活动中对男孩子要提高要求。让男孩子养成踏实,认真的习惯。 (4)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多观察学生,多和学生接触,走进学生的心里,了解学生的心理。 幼儿园中班教学设计篇4 活动目标 1.在熟悉歌曲的基础上,能根据动物尾巴的特征仿编歌词。 2.利用游戏的形式,激发幼儿对动物尾巴的兴趣。 3.体验歌唱活动带来的愉悦。 4.能跟着节奏打节拍。 活动准备 歌曲图谱《谁的尾巴看》一幅,歌曲《谁的尾巴看》。 活动过程 1.练习唱歌曲《谁的尾巴看》。 师:小朋友,昨天我们学习了《谁的尾巴看》这首歌曲,今天我们再来唱一唱好吗?(幼儿跟琴唱一遍) 2.说说各种小动物的尾巴特征。 师:小朋友们唱得真好听!公园里的小动物们听到这首歌也非常的喜欢,也想叫我们班的小朋友把它们编到歌曲里面去,那我们一起看看都来了哪些小动物?(出示准备好的动物图片)引导幼儿说出小动物的名称,你知道这些小动物的尾巴的特点吗?是什么样子?像什么?(个别幼儿说一说) 3.尝试根据小动物尾巴特征仿编歌词。 师:小朋友们说了这么多小动物尾巴的特点,那你能不能把它们也编到我们学的歌曲中呢?我们先编简单一点的,比如歌词的第一句:谁的尾巴长?猴子的尾巴长。看看下面的小动物谁的尾巴和猴子的尾巴一样是细细长长的?依次类推(如:老鼠尾巴长,乌龟的尾巴短,狐狸的尾巴好像一把伞;鸵鸟的尾巴弯,鸽子的尾巴扁,金鱼的尾巴看。)编好后一起说一遍歌词,演唱一遍,跟琴再唱一遍。 4.加大难度,继续鼓励幼儿仿编歌词。 师:小朋友们真棒!把歌曲编得这么好听,既然小朋友这么聪明现在老师要加大难度了,请你根据下面小动物尾巴的特点来编歌曲,比如:谁的尾巴细?黄牛、大象尾巴细。谁的尾巴粗?鳄鱼尾巴粗。谁的尾巴好像小板凳?啄木鸟的尾巴好像小板凳。谁的尾巴尖?蜜蜂尾巴尖。谁的尾巴软?蛇的尾巴软。谁的尾巴最有趣?小壁虎的尾巴最有趣。还有大象尾巴细,小燕子的尾巴好像小剪刀,猪的尾巴细、短、卷等。 编好第一段后一起说一遍歌词,再演唱一遍,跟琴再唱一遍。再进行第二段的创编。 5.玩游戏。 师:小朋友们编得太好了,小动物们听了都非常开心,它们想和小朋友们一起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 玩法:每名幼儿身上粘贴一个小动物的尾巴或头部图片,粘贴头部的幼儿在里圈,粘贴尾巴的站在外圈;幼儿随音乐做找朋友,音乐停,粘贴头部的幼儿找到自己的“尾巴”,找对的小朋友可以把自己编到歌曲里去,大家一起唱一唱。依次类推。 6.结束。 师:小朋友们玩的开心吗?那你们想不想知道更多小动物尾巴的特点?我们一起去幼儿园的图书室里去看看吧! 幼儿园中班教学设计篇5 活动目标: 1、懂得生病时要根据医生的诊断服药,不可以乱吃药。 2、通过在小医院的情境中互相讨论,积累生活经验,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 收集一些常见的药品:创口贴、含片、板蓝根、感冒药、退烧药、眼药水等。白大褂、听诊器。 活动过程: 1、通过故事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大森林里的小松鼠生病了肚子疼的厉害,于是它到森林小医院想找象医生看一看,可是象医生去给小鹿输液了没在家,请小猴子给它看门,小猴子看着小松鼠难受的样子,便从药柜里拿了一盒药说上次我感冒时象医生就是给我吃这样的药,病就好了,现在,你把这个药吃下去,肚子就会舒服的。 提问: (1)小松鼠能吃这种药吗?为什么? 幼:不能,因为吃药必须让大人看着。 幼:因为小猴子是感冒,小松鼠是肚子不舒服幼:吃下去会中毒的。 (2)你自己在家生病了能随便找药吃吗,应该怎么做? 幼:不能,打电话给爸爸妈妈。 幼:叫自己认识的邻居带着去医院。 幼:打120。 小结:药物种类很多,每一种药都有不同的用法来治疗一个病。 2、认识几种常见的药品,并能对症下药。 出示红药水、创口贴:这个红红的水有什么用?这个胶布又有什么用呢?(磕破皮擦的,贴伤口的。)出示眼药水:这个小小的瓶子里装的是什么呀?有什么用?(眼睛不舒服时点的眼药水) 3、幼儿共同讨论生病吃药时要注意些什么? (1)要听医生的话。 (2)吃药时要有大人帮助,小朋友不能自己拿药、自己吃药。 小结:不同的病会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果生病乱吃药,病会越来越严重,如果没病吃药,反而要生病。的方法是对症下药,生什么病吃什么药。要是不知道生的什么病,应该到医院找医生看。 4、观看图片,帮助幼儿丰富有观的经验。 教师出示关于药品的是非图片,幼儿以举手表示"对""错"如:咳嗽应该吃退烧药。眼药水可以解除疲劳。只要生病都可以吃感冒药。 5、情景表演《小医院》 现在一起到我们班"爱心小医院"请小朋友们分别来当医生和病人,看小医生开的药对不对,看谁能当个合格的小医生。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的教学设计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 篇1    活动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来表现各种动物的特点,提高幼儿的表演及表现能力。   激发幼儿合作意识,充分发挥幼儿的个性特点,感受活动的快乐。    活动口号   快乐动物,畅想森林    活动准备   1、环境布置:布置富有欢庆气氛的幼儿园环境及班级环境,横幅,宣传海报   2、节目准备:每班一个有关于“动物”系列的演出节目   3、画有五线谱的白布   4、“六一”礼物每个幼儿一份    活动内容安排   一、 森林里的小动物   每班推选出2个幼儿参加,开幕式童话剧的表演。   二、 狂欢动物由我画   1、以年级组为单位组织“动物”系列的画。(9:00——10:00)    小班: 以动物图片的剪贴为主;    中班: 以动物的涂色为主;    大班: 画动物加涂色,并装饰。   2、作品上墙(10:00——10:30)   三、 动物知识我来学   1、每班安排一个有关“动物”的教学活动。(9:00——9:30)   2、欣赏“动物狂欢”的作品。(9:40——10:10)   四、 森林动物在狂欢   1、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以“动物”为主题的表演。(全班)   2、各班准备:服装、音乐、道具等。   3、伴奏音乐于5月28日上交,表演时间控制在3~5分钟。    活动安排    周一: 开幕式+森林里的小动物童话剧欣赏    周二: 各年级组为单位画动物,并上墙。   (在白布的底部画上五线谱和音符,并把所画的小动物粘贴在白布上)    周三: 动物系列的教学活动+欣赏周二的作品展    周四: 各班周五节目排练    周五: 闭幕式+各班有关“动物”系列活动的演出,可以是童话剧,歌曲等。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 篇2    活动目标:   1. 感知1和2的数量。   2. 体验以自己为数量探索对象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二页,提供幼儿添画1和2的东西。   2.数量为1和2的点子卡。    活动过程:   1.带着1和2上幼儿园   (1)我每天带着1和2的东西上幼儿园,这些东西有的想给大家讲个故事,有的能看见你们的笑脸,有的能听见你们的声音,还有的能紧紧拥抱你们。这些东西就在我身上,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一张嘴巴、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两只手。教师边说边指向自己的这些身体部位,然后把它们画在黑板上)   (2)小朋友也带着1的东西来上幼儿园,请你们找一找自己脸上、身上是1的东西。(幼儿说出一种,教师请大家立即在自己身上找到相应的部位)   (3)小朋友带着2的东西来上幼儿园,请你找一找自己脸上、身上是2的东西(幼儿说出一种,教师请大家立即在自己身上找到相应的部位)   (4)仔细找找还有什么东西是1和2个的。(如一根小辫子、一顶帽子、一副眼镜、一朵胸花、两个发夹、两只口袋、两只袖子、两根辫子,如果幼儿发现不了自己身上的1和2,可以引导幼儿两两结对,互相寻找)   2.画出我的1和2   (1)翻到幼儿材料《数学》第二页,告诉幼儿:两个小朋友中一个是自己一个是自己的朋友。请幼儿在身体轮廓图上画出自己和朋友身上的1 和2。   (2)鼓励幼儿在轮廓图上添画其他是1和2的东西。如果看到幼儿画了超过数量2的东西,不要生硬加以否定。   (3)和幼儿一起数身体器官,告诉幼儿:人的鼻子和嘴巴只有一个,眼睛、耳朵、手和脚都是两个。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 篇3    【设计意图】   中班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常常想要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当成人的选择与他们的选择发生冲突时,时常会影响他们情绪。怎样才能既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又帮助幼儿通过协商进行合理选择呢?《去度假》读本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准备度假行囊的故事。幼儿可以在观察读本、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获得如何根据需要进行合理选择的经验。读本的画面内容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并且以幼儿说话的口吻来呈现它的句型结构,很适宜中班幼儿阅读。    【活动目标】   1.理解并能讲述图书画面的内容,体验图书中主人公的情绪变化。   2.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根据需要、通过协商进行合理的选择,提高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有与爸爸妈妈外出度假的经验。   2.材料准备:大书、大书中所出现物品的卡片、呈现物品用的卡纸、小号旅行箱、各种生活用品等。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度假吗?   幼:喜欢。   师:去度假前需要做什么准备呢?   幼1:要准备水。   幼2:要带旅行箱。   幼3:去度假肯定要住很久,所以一定要带衣服。   ……   师:这本书说的是一个小女孩去度假前收拾行囊的故事,我们来看看她为度假准备了哪些东西。   2.阅读图书《去度假》。   (1)阅读封面:教师引导幼儿认识封面上的小女孩及故事名称,以及封面上旅行箱中的物品。   师:妈妈已经为妞妞准备好了东西,并将这些东西放在这个旅行箱里,我们来看看都有什么。(教师在卡纸上逐一出示衣服、水壶、药品、饮料等。)   通过阅读封面,让幼儿了解妈妈整理好的旅行箱里都有哪些物品,为后面幼儿观察、理解“妞妞拿出妈妈的物品,放进自己的物品”做了铺垫。   2.逐页阅读。   (1)第一页:重点引导幼儿发现、认识画面信息。   师:妞妞在哪里?   幼:在家里。   师:你怎么知道?   幼:因为她后面有沙发、窗帘、装饰,还有妈妈。   师:她在干什么?   幼:妞妞把箱子里的东西拿出来,把毛毛熊塞进去。   中班幼儿已具备一定的观察细节的能力,能很快地捕捉到画面中一些细微部分,并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作出分析和判断,初步发现“拿出”与“放进”之间的联系。   (2)第二页至第五页: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每一页旅行箱中的物品与地面上的物品之间的关系。(妞妞先后拿出妈妈准备的衣服、饮料、药品等,放进自己的故事书、游泳圈、花皮球等物品。)   幼儿能较敏锐地感受画面所传递的信息,也能理解拿出的物品和放进的物品两者的联系。这使他们很愿意猜想下一页妞妞想带走的物品,想象自己要去度假需要带的物品,为之后展开讨论打下了基础。   (3)第六页:引导幼儿讲述妞妞和妈妈的表情以及她们可能说的话。   师:妞妞和妈妈是什么表情?她们会说什么?   幼1:妈妈很生气,会说“你为什么要把东西都拿出来”。   幼2:妈妈会很惊讶,会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啊”。   幼3:妞妞会说“这是我的箱子,要放我想要带的东西”。   幼4:妞妞会说“这些东西是我喜欢的”。   师:说的好像都挺有道理,可到底谁的东西该带走呢?   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并说出妞妞一定要带上那些物品的理由。   师:妞妞为什么一定要带上那些物品(毛毛熊、故事书、牙刷、皮球……)?   幼1:妞妞晚上要和毛毛熊一起睡觉。   幼2:妈妈要给妞妞讲故事,我晚上睡觉也要听故事。”   幼3:晚上睡觉前要刷牙。   幼4:妞妞喜欢拍球,所以一定要带上皮球。   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和讨论拿出来的物品和放进去的物品的实用性和方便性,从中帮助幼儿了解物品“要带”和“不要带”的理由,培养了幼儿的自我管理的能力。   (4)第七页: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人物的表情,体验整理好行李可以出发去度假的快乐心情。   师:妞妞一家开心吗?最后妞妞同意带什么东西去度假?   幼1:终于要出发了,真开心。   幼2:他们一人一个箱子,刚刚好。妞妞同意带妈妈要她带的那些东西了,因为那些东西需要带。   通过讨论,幼儿都能理解妈妈为什么生气,也同意妞妞带的那些东西不太方便,不适合去度假,可以看出他们和妞妞一起“整理”完后的心情是非常轻松愉悦的。这个经验能够帮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去参考成人的意见和理解有时他们提出的要求为什么没有得到成人应允。   3.实践活动:帮助老师整理旅行箱。   教师出示预先准备好的旅行箱,内装有:布娃娃、长柄伞、照相机、书、衣服、闹钟、水壶、床单、洗发水、沐浴露等物品,请幼儿帮忙看看哪些是必须要带的,哪些是可以不带的,并说出理由。   幼1:布娃娃不需要带。   幼2:闹钟不用带,爸爸妈妈都有手机。   幼3:床单不要带,宾馆都有被子。   幼4:宾馆里都有洗发水、沐浴露。   有些物品是幼儿很容易达成一致意见的,有的则引起了一些小争议。   幼1:长柄伞不用带,箱子放不下。   幼2:要带的,太阳很大。   幼3:是啊,万一下雨怎么办?   师:这个问题的确很难办哦,说的都挺有道理的。有什么方法是可以不用带这把长柄伞又可以解决太阳很大和下雨的问题呢?   幼1:可以戴帽子遮太阳。   幼2:换一个小的、可以折叠的伞就好啦!   当幼儿为了“长柄伞”而发生争议时,教师适时地将问题抛给幼儿,引导幼儿讨论,而达成了带折叠伞或者帽子比较合适的决定,进一步提升了原有经验。在这种自由讨论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机会,以致他们能够更加大胆、主动、自由地表达,同时增强了他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更好地做出合理选择,进行自我管理的能力。   4.在歌曲《我的20xx》中自然结束活动。   师:小朋友们真有本领,帮助老师整理好了旅行箱,我们可以出发啦!    【活动延伸】   1.开展亲子活动:春游。通过发放、填写《春游要准备什么?》调查表,引导家长与孩子共同商量去春游需要带的物品,进一步提高幼儿根据需要进行选择的能力。   2.区域活动:提供各种物品的.图片,请幼儿想一想“去野餐”(或者“去游泳”等)时什么要带,什么不要带。    【活动反思】   我们从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存在问题出发,充分挖掘和利用《去度假》这本图书的教育价值,较成功地开展了这个社会性活动。在之后的延伸活动中,幼儿能够清楚地通过《春游要准备什么?》调查表,记录自己认为需要带的物品。春游前,我们观察幼儿的书包发现食品和物品的种类、数量都比较合理,家长们也反映事先幼儿能和大人商量购买所需物品,再独立准备。可以看出通过这次活动,幼儿在合理选择、相互协商和自我管理能力方面有了明显提高。同时幼儿对图书的阅读兴趣也十分浓厚,从图书中延伸出的亲子互动也为家长和孩子增添了许多交流和沟通的机会。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 篇4   一、 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来一次遇到危险逃生小演习好吗?   (师多媒体播放,生演练。)   师:同学们真棒,除了这几种危险,你们利用课余时间还对   我们的危险做了哪些调查,哪个小组愿意到前面来汇报呢?   (生到前面来展示汇报)   二、 活动   师:从同学们的汇报、交流中,老师深刻地感受到了同学们调   查时的认真和极高的热情。我们的自身安全意识提高了,可怎么才能让我们身边的人们意识也有所提高呢?   (生:进行宣传……)   师:同学们想出了很多好办法,那今天我们就来试着用自护小   卡片的形式来进行宣传,好吗?   (好)   师:老师去其他学校参观学习的时候,看见了他们学校宣传   栏里的自护小卡片,就迫不及待地把它们带了回来,大家想欣赏吗?   (想)(师出示卡片)   师:请小组认真观察它是由哪些内容构成的?   师:找同学来汇报   师:同学们,开动你们的大脑想一想,还有哪些样式的卡片   呢?根据大家课前的调查,你们的自护卡片上哪些内容来警示人们提高自护意识呢?   (师出示问题和表格)   师:哪组小卫士来汇报你们的成果?   (生汇报)   师:我的自护小卫士们,你们都已经擦拳磨掌准备大显身手   了吧?那就让我们各显神通、团结协作来制作自护小卡片好吗?   (好)   师:请自护小卫士们立刻动起来,设计出属于你们团队的宣   传卡片。   师:在制作的过程中要注意我们的安全。   (师出示安全提示、生设计制作)   三、作品展示   师:全班展示   (师将作品贴在墙上)   四、 师生评价   1、 生互评   2、 师评   五、总结:   师:希望这一张张小卡片能发挥它巨大的作用,让我们的身边   所有的人都有安全意识。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 篇5    活动目标   学习自己穿脱棉背心和叠棉背心。    活动准备   铃鼓、小桌子、棉背心。    活动过程   1.老师向幼儿提出问题:今天外面非常冷,小朋友想出去玩怎么办?幼儿回答:"穿棉背心。"   2.老师又问:"你们会穿吗?"老师把棉背心拿到幼儿面前,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棉背心是什么颜色的。老师帮助找一找。幼儿都找到自己的棉背心,跟着老师学穿背心。   3.交代顺序:幼儿先找到背心领子双手拿好,双手举起甩过头顶,双手落在双肩上,别松手,一只小手轻轻伸进洞洞里(袖口),然后伸进小洞洞的手拿着另一边让一只小手也伸进洞沿里,两只胳膊就穿好了,老师巡视个别帮助。   4.幼儿穿好背心后到户外活动。   延伸户外活动后,引导幼儿学着老师的样子在小桌上叠好背心,放在小柜子上。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听音乐,吃点心。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幼儿园的教学设计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 篇1    活动分析   《火车舞》是一种简单易跳的舞蹈,主要考验幼儿间相互的协作配合能力。幼儿们能在舞蹈中学会分工合作,同时,培养幼儿活泼爱动的习惯,有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目标   (一)学跳《火车舞》,能较合拍地随乐做小跑步和找“车厢”等动作。   (二)理解舞蹈跳法,能在规定时间内做“邀请”和“感谢”的动作。   (三)体验“火车头”和“车厢”协调合作的重要,以及朋友越来越多的快乐。    活动准备   火车图片,知道火车头和车厢的形状及关系。    活动过程    (一) 熟悉《火车舞》乐曲旋律。   教师带着全体幼儿在乐曲伴奏下,小跑步进教室。进教室后合着音乐,一拍一下地拍手。   随乐做其他身体动作,如:拍腿、拍肩等。    (二) 练习舞蹈中的基本动作。   师:小朋友们知道小火车是怎样开的吗?讨论怎样表示火车行进;你知道小火车有什么特点呢?(长)那么怎么样可以让我们的小火车变长呢?   下面老师来当小火车的火车头,我要邀请小朋友当我的车厢。   教师示范怎样邀请“车厢”;怎样表示感谢等动作。   完整随乐练习舞蹈中的基本动作。    (三) 学跳集体舞。   全体幼儿坐成一圆圈,1---8小节教师做火车头,用小跑步去找“车厢”。9----10小节火车头对找到的“车厢”做两次邀请动作。11----12小节被邀请的“车厢”向火车头行礼表示感谢。   音乐重新开始,被请的“车厢”挂在火车头后面继续去找新的“车厢”。   幼儿学做火车头,去找“车厢”。   请2—3名幼儿做火车头,去找“车厢”,火车越来越长,直至圈上的人都被请完。    (四)复习歌曲《表情歌》。   “火车站到了,大家快乐地唱起了歌。”齐唱一遍。边唱边离开教室。    活动小结   宝宝们今天的表现都很棒,相信宝宝们都学会了有趣的火车舞。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 篇2   一、 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来一次遇到危险逃生小演习好吗?   (师多媒体播放,生演练。)   师:同学们真棒,除了这几种危险,你们利用课余时间还对   我们的危险做了哪些调查,哪个小组愿意到前面来汇报呢?   (生到前面来展示汇报)   二、 活动   师:从同学们的汇报、交流中,老师深刻地感受到了同学们调   查时的认真和极高的热情。我们的自身安全意识提高了,可怎么才能让我们身边的人们意识也有所提高呢?   (生:进行宣传……)   师:同学们想出了很多好办法,那今天我们就来试着用自护小   卡片的形式来进行宣传,好吗?   (好)   师:老师去其他学校参观学习的时候,看见了他们学校宣传   栏里的自护小卡片,就迫不及待地把它们带了回来,大家想欣赏吗?   (想)(师出示卡片)   师:请小组认真观察它是由哪些内容构成的?   师:找同学来汇报   师:同学们,开动你们的大脑想一想,还有哪些样式的卡片   呢?根据大家课前的调查,你们的自护卡片上哪些内容来警示人们提高自护意识呢?   (师出示问题和表格)   师:哪组小卫士来汇报你们的成果?   (生汇报)   师:我的自护小卫士们,你们都已经擦拳磨掌准备大显身手   了吧?那就让我们各显神通、团结协作来制作自护小卡片好吗?   (好)   师:请自护小卫士们立刻动起来,设计出属于你们团队的宣   传卡片。   师:在制作的过程中要注意我们的安全。   (师出示安全提示、生设计制作)   三、作品展示   师:全班展示   (师将作品贴在墙上)   四、 师生评价   1、 生互评   2、 师评   五、总结:   师:希望这一张张小卡片能发挥它巨大的作用,让我们的身边   所有的人都有安全意识。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 篇3   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锻炼孩子的观察、记忆、想象、表现和创造能力。我想教师应尽量避免呆板单纯学习绘画技巧的教学方法,而应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有以下教学反思:   1、兴趣是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我认为教师要根据时令和季节的变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孩子们去观察、认识、体会生活中各种美好的东西,开阔他们的视野,以提高他们对绘画的兴趣以及认识美和表现美的能力。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幼儿多看,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不仅能观察单一的物体,还要引导其观察物体的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如在画《活动中的小朋友》时,幼儿以某一处小朋友玩的情况为主要创作对象,但在丰富画面时还要再画一些其他小朋友的活动,使布局得以更加合理有序,内容更加丰富。   2、创造愉悦、宽松的心理环境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些想法在幼儿头脑中原本就没有。如果成人不横加干涉,我想他们会自己创作,自动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所以我们教师要正确面对儿童画中的“出格”“错位”的现象。儿童作画时经常会出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小孩的耳朵画成小动物的耳朵,鸭子长成尖嘴巴;兔子尾巴细又长;白天时画出个月亮……出现这种情况时,成人往往无法理解,有人甚至急于纠正,但我觉得我们教师不应打断幼儿的绘画活动,急于纠正其绘画内容,应该在事后引导他去观察、了解相关事物的特征,让他们在生活中通过观察、学习积累起丰富的科学知识。所以,面对儿童画中的“出格”,我认为教师要多加鼓励。   3、幼儿绘画活动中的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美术活动中,把握好幼儿的“说”,对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提高幼儿的绘画水平, 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教师在运用多种手段、媒体给孩子许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孩子进行自由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想法。这时要给孩子有充分说的自由,教师千万不能说“不可能”、“这是不对的”等话语来否定孩子的想法,对具有创造性的、离奇古怪的想法,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赞赏。让孩子感觉到这样的异想天开是对的,从而使孩子养成发散性思维的习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说的机会,我想可以采用自己说,和旁边小朋友说、小组说、以大家说的形式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同时也吸取别人的想像力。   4、以开放的形式提问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一些丰富多彩的开放性问题,激发幼儿联想、创造,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探索问题的不同答案。如在画《手指造型想象画》时,教师用手摆出几种造型,然后让幼儿发挥想象力,想像什么,幼儿则可以根据自己生活经验的积累,得出不同的答案。新颖有趣的提问,可使幼儿感到新鲜,促使他有兴趣去探究,极大的调动他们投入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5、教师不能忽略的一种绘画形式——意愿画   意愿画教学既能满足幼儿表达的愿望,又不受任何形式的束缚,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才能,教师应把握好每一个教育的契机,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达到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目的。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 篇4   课件国内幼儿园的室内环境相对比较单调,上大部分幼儿园都用墙体彩绘的方式作为标识,都期望色彩这种最直接也是幼儿园最容易感受到的元素,也能够作为最吸引幼儿的装饰。国外在色彩上偏向于使用鲜明的色彩来为这个建筑点缀和增添少许的亮点,或者使用纯木、植物等自然的东西来装扮幼儿园。   一个幼儿园最大的特征仍属于建筑所创造的形态和空间。而国内的幼儿园则较多的使用色彩作为建筑主要特征,彩色建筑也一举成为幼儿园建筑的名片可另一方面,大部分建筑除了色彩鲜明之外没有什么特征而言,千篇一律,仿佛色彩只是这个幼儿园的"一件外衣,同时更像一则广告。具体到建筑空间的设计,差异很多。   首先,国外在室内环境的设计上要丰富于国内,多变的内容也为幼儿的生活增多了选择性。   第二,空间的界限设计也不同,国外幼儿园室内的空间多开敞,灵活,强调多种可能,而国内则多封闭,且为单元式,强调安全和管理的便利。   第三,国外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的重点一般是公共的交互空间,在引导幼儿之间的交流和共享上构思很多,而国内侧重于幼儿的活动室和卧室的舒适度。   第四,国内幼儿园内的自主性不足,不同于国外那种交互式的教育理念,缺乏与他人的合作和接触,以及家长的参与。   最后,从整体的空间设计上讲,国内的室内环境设计空间区分明确,多不同功能的房间组成,而国外则多由室内外环境相互渗透,室内环境设计整体性更强。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剪纸作品,进一步了解剪纸的艺术特点,懂得剪纸的阴剪、阳剪技法和综合法,知道剪纸的基本纹样。   2.继续学习折剪的基本方法,设计制作一个动物或人物的剪纸作品。   3.通过剪纸练习,感受剪纸的趣味和美,体验剪纸的快乐,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   重点:   学习剪纸折剪的基本技法及阴剪和阳剪的组合等。   难点:   抓住动物和人物的特征设计构思剪纸作品。   教具准备:   剪纸范作、彩色纸、剪刀、美工刀、胶水等。学具准备:彩色纸、剪刀、美工刀、胶水等。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学生一般带的都是剪刀,不能够用美工刀把剪不到的地方刻出来。   教学建议要求学生能用一些巧妙的方法来剪。   课后反思由于工具有限,剪的作品不是很精美。   教 学 过 程本人教学思路   教 学 活 动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1.比一比。   (1)欣赏:展示河南陕县的《柿子对鸟》和广东佛山的《龙头》剪纸作品或展示剪纸实物作品,让学生对剪纸作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提问:你知道剪纸的起源吗?剪纸有什么用途?这些剪纸作品和平时看到的绘画有什么不同?左右一样的形象采用了什么方法?   教师小结:剪纸作品形象夸张、简洁,线条流畅,有一种鲜明的装饰美。采用对折剪的方法剪出了对称的作品。   (2)揭题:《巧折巧剪》。   2.学一学。   你了解关于剪纸的哪些知识?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1)展示《对马团花》、《对猴团花》和《五福捧寿》等剪纸作品。   由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来了解剪纸的方法:   阴剪——剪去轮廓线,或剪去形象以内的纸。   阳剪——剪去形象轮廓线内外的纸,只留下造型的线。   综合法——阴剪和阳剪结合法。   (2)展示常见的剪纸装饰纹样。   学生小组讨论:这些装饰纹样像什么?有什么特点?给它们取个题目。   小结:锯齿纹:——常用来表现动物的皮毛、刺、草以及类似的东西。特点:比较硬朗。   月牙纹:——用来表现衣纹褶绉、头发纹路、植物叶子以及类似的东西。特点:用途广泛,变化多端。   水纹:用来表现水波以及类似的东西。特点:光滑、柔和,有动感。   云纹:用来表现云雾、花朵、波浪、衣服上较为复杂的图案以及类似的东西。特点:用途广泛,装饰感强。   3.议一议。   :展示青蛙、小女孩的剪纸作品。   (1)这些剪纸作品的制作需要哪些步骤?   (2)你想剪怎样的动物或人物造型?   小结:①步骤:折、画轮廓(抓住特征);②剪(先内后外)、贴。③展示完成的剪纸造型作品。   4.做一做。   学生练习:用折剪的方法剪动物或人物。   5.展一展。   完成的作品叫什么题目,想做什么用?指出作品中的图案哪里是对称的。   6.理一理。   办一个班级剪纸展或整理一本学生剪纸集。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 篇6    活动目标:   1、对观察小昆虫、小动物有初步兴趣。   2、练习添画蝌蚪的尾巴。   3、认识黑色,巩固棉签画的方法。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幼儿有画棉签画的经验。   物质材料:黑色颜料、棉签、小毛巾等。画好蝌蚪身体的画纸,小蝌蚪的图片   一、开始部分:   1、用儿歌引出小蝌蚪   小蝌蚪,小蝌蚪,黑黑脑袋细尾巴,游来游去找妈妈。   2、认识小蝌蚪。   观看小蝌蚪的图片,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征。   二、基本部分:   1、观察画面   出示画纸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内容,发现画了几只小蝌蚪但都没有尾巴。   2、示范画法   教师拿出棉签,用棉签蘸黑色颜料在每只小蝌蚪的身后画出弯弯的(曲线)小尾巴,示范过程中注意提醒小朋友如何使用材料。   3、幼儿作画   (1)准备材料   每人一张画纸,一根棉签,黑色颜料放在桌子中间。   (2)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教师引导幼儿用棉签添画小蝌蚪的尾巴。   三、结束部分:   1、将幼儿作品摆放在一起进行欣赏,励幼儿大胆参与。   2、收拾绘画用品,组织幼儿洗手。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 篇7    【设计意图】   中班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常常想要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当成人的选择与他们的选择发生冲突时,时常会影响他们情绪。怎样才能既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又帮助幼儿通过协商进行合理选择呢?《去度假》读本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准备度假行囊的故事。幼儿可以在观察读本、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获得如何根据需要进行合理选择的经验。读本的画面内容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并且以幼儿说话的口吻来呈现它的句型结构,很适宜中班幼儿阅读。    【活动目标】   1.理解并能讲述图书画面的内容,体验图书中主人公的情绪变化。   2.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根据需要、通过协商进行合理的选择,提高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有与爸爸妈妈外出度假的经验。   2.材料准备:大书、大书中所出现物品的卡片、呈现物品用的卡纸、小号旅行箱、各种生活用品等。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度假吗?   幼:喜欢。   师:去度假前需要做什么准备呢?   幼1:要准备水。   幼2:要带旅行箱。   幼3:去度假肯定要住很久,所以一定要带衣服。   ……   师:这本书说的是一个小女孩去度假前收拾行囊的故事,我们来看看她为度假准备了哪些东西。   2.阅读图书《去度假》。   (1)阅读封面:教师引导幼儿认识封面上的小女孩及故事名称,以及封面上旅行箱中的物品。   师:妈妈已经为妞妞准备好了东西,并将这些东西放在这个旅行箱里,我们来看看都有什么。(教师在卡纸上逐一出示衣服、水壶、药品、饮料等。)   通过阅读封面,让幼儿了解妈妈整理好的旅行箱里都有哪些物品,为后面幼儿观察、理解“妞妞拿出妈妈的物品,放进自己的物品”做了铺垫。   2.逐页阅读。   (1)第一页:重点引导幼儿发现、认识画面信息。   师:妞妞在哪里?   幼:在家里。   师:你怎么知道?   幼:因为她后面有沙发、窗帘、装饰,还有妈妈。   师:她在干什么?   幼:妞妞把箱子里的东西拿出来,把毛毛熊塞进去。   中班幼儿已具备一定的观察细节的能力,能很快地捕捉到画面中一些细微部分,并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作出分析和判断,初步发现“拿出”与“放进”之间的联系。   (2)第二页至第五页: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每一页旅行箱中的物品与地面上的物品之间的关系。(妞妞先后拿出妈妈准备的衣服、饮料、药品等,放进自己的故事书、游泳圈、花皮球等物品。)   幼儿能较敏锐地感受画面所传递的信息,也能理解拿出的物品和放进的物品两者的联系。这使他们很愿意猜想下一页妞妞想带走的物品,想象自己要去度假需要带的物品,为之后展开讨论打下了基础。   (3)第六页:引导幼儿讲述妞妞和妈妈的表情以及她们可能说的话。   师:妞妞和妈妈是什么表情?她们会说什么?   幼1:妈妈很生气,会说“你为什么要把东西都拿出来”。   幼2:妈妈会很惊讶,会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啊”。   幼3:妞妞会说“这是我的箱子,要放我想要带的东西”。   幼4:妞妞会说“这些东西是我喜欢的”。   师:说的好像都挺有道理,可到底谁的东西该带走呢?   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并说出妞妞一定要带上那些物品的理由。   师:妞妞为什么一定要带上那些物品(毛毛熊、故事书、牙刷、皮球……)?   幼1:妞妞晚上要和毛毛熊一起睡觉。   幼2:妈妈要给妞妞讲故事,我晚上睡觉也要听故事。”   幼3:晚上睡觉前要刷牙。   幼4:妞妞喜欢拍球,所以一定要带上皮球。   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和讨论拿出来的物品和放进去的物品的实用性和方便性,从中帮助幼儿了解物品“要带”和“不要带”的理由,培养了幼儿的自我管理的能力。   (4)第七页: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人物的表情,体验整理好行李可以出发去度假的快乐心情。   师:妞妞一家开心吗?最后妞妞同意带什么东西去度假?   幼1:终于要出发了,真开心。   幼2:他们一人一个箱子,刚刚好。妞妞同意带妈妈要她带的那些东西了,因为那些东西需要带。   通过讨论,幼儿都能理解妈妈为什么生气,也同意妞妞带的那些东西不太方便,不适合去度假,可以看出他们和妞妞一起“整理”完后的心情是非常轻松愉悦的。这个经验能够帮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去参考成人的意见和理解有时他们提出的要求为什么没有得到成人应允。   3.实践活动:帮助老师整理旅行箱。   教师出示预先准备好的旅行箱,内装有:布娃娃、长柄伞、照相机、书、衣服、闹钟、水壶、床单、洗发水、沐浴露等物品,请幼儿帮忙看看哪些是必须要带的,哪些是可以不带的,并说出理由。   幼1:布娃娃不需要带。   幼2:闹钟不用带,爸爸妈妈都有手机。   幼3:床单不要带,宾馆都有被子。   幼4:宾馆里都有洗发水、沐浴露。   有些物品是幼儿很容易达成一致意见的,有的则引起了一些小争议。   幼1:长柄伞不用带,箱子放不下。   幼2:要带的,太阳很大。   幼3:是啊,万一下雨怎么办?   师:这个问题的确很难办哦,说的都挺有道理的。有什么方法是可以不用带这把长柄伞又可以解决太阳很大和下雨的问题呢?   幼1:可以戴帽子遮太阳。   幼2:换一个小的、可以折叠的伞就好啦!   当幼儿为了“长柄伞”而发生争议时,教师适时地将问题抛给幼儿,引导幼儿讨论,而达成了带折叠伞或者帽子比较合适的决定,进一步提升了原有经验。在这种自由讨论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机会,以致他们能够更加大胆、主动、自由地表达,同时增强了他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更好地做出合理选择,进行自我管理的能力。   4.在歌曲《我的20xx》中自然结束活动。   师:小朋友们真有本领,帮助老师整理好了旅行箱,我们可以出发啦!    【活动延伸】   1.开展亲子活动:春游。通过发放、填写《春游要准备什么?》调查表,引导家长与孩子共同商量去春游需要带的物品,进一步提高幼儿根据需要进行选择的能力。   2.区域活动:提供各种物品的图片,请幼儿想一想“去野餐”(或者“去游泳”等)时什么要带,什么不要带。    【活动反思】   我们从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存在问题出发,充分挖掘和利用《去度假》这本图书的教育价值,较成功地开展了这个社会性活动。在之后的延伸活动中,幼儿能够清楚地通过《春游要准备什么?》调查表,记录自己认为需要带的物品。春游前,我们观察幼儿的书包发现食品和物品的种类、数量都比较合理,家长们也反映事先幼儿能和大人商量购买所需物品,再独立准备。可以看出通过这次活动,幼儿在合理选择、相互协商和自我管理能力方面有了明显提高。同时幼儿对图书的阅读兴趣也十分浓厚,从图书中延伸出的亲子互动也为家长和孩子增添了许多交流和沟通的机会。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 篇8    活动目标:   1. 感知1和2的数量。   2. 体验以自己为数量探索对象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二页,提供幼儿添画1和2的东西。   2.数量为1和2的点子卡。    活动过程:   1.带着1和2上幼儿园   (1)我每天带着1和2的东西上幼儿园,这些东西有的想给大家讲个故事,有的能看见你们的笑脸,有的能听见你们的声音,还有的能紧紧拥抱你们。这些东西就在我身上,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一张嘴巴、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两只手。教师边说边指向自己的这些身体部位,然后把它们画在黑板上)   (2)小朋友也带着1的东西来上幼儿园,请你们找一找自己脸上、身上是1的东西。(幼儿说出一种,教师请大家立即在自己身上找到相应的部位)   (3)小朋友带着2的东西来上幼儿园,请你找一找自己脸上、身上是2的东西(幼儿说出一种,教师请大家立即在自己身上找到相应的部位)   (4)仔细找找还有什么东西是1和2个的。(如一根小辫子、一顶帽子、一副眼镜、一朵胸花、两个发夹、两只口袋、两只袖子、两根辫子,如果幼儿发现不了自己身上的1和2,可以引导幼儿两两结对,互相寻找)   2.画出我的1和2   (1)翻到幼儿材料《数学》第二页,告诉幼儿:两个小朋友中一个是自己一个是自己的朋友。请幼儿在身体轮廓图上画出自己和朋友身上的1 和2。   (2)鼓励幼儿在轮廓图上添画其他是1和2的东西。如果看到幼儿画了超过数量2的东西,不要生硬加以否定。   (3)和幼儿一起数身体器官,告诉幼儿:人的鼻子和嘴巴只有一个,眼睛、耳朵、手和脚都是两个。

如何通过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预设提高教学效果

  1.目的性原则  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课的内容、目的、任务以及各个教学环节的需要,选择不同性质的游戏。例如,在课的准备部分,可选择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的游戏,比如反口令四面转法。在课的基本部分,可选择有助于完成主要教材教学内容任务的游戏,比如案例中的打纸炮的动作就是投掷最后用力的动作,借鉴过来加以引导就能让学生很快进入练习状态。结束部分的游戏选择应有助于调整学生心率恢复,降低兴奋程度,使肌体尽快得到休息恢复的游戏。  2.趣味性原则  由于学生性别、年龄不同,加之个性差异,对运动项目有不同的爱好和选择。如果体育游戏富于趣味性,则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所有的参加者自始至终、全力以赴地参加活动,收到愉悦身心的功效。这种趣味性最好还是学生平常喜欢玩,乐于玩,玩的比较广泛的,男生女生都可以参与的活动。因此,在选择的时候,应注意选择竞争性较强,情节发展较生动,富于新颖性、趣味性的体育游戏。  3.自主性原则  游戏的自主性以及它的自由选择,明确了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把教材、教学方法和活动方式进行处理,让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成为活动的主题,个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自由发展。学生能够自由选择,自我发挥,既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又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幼儿园的教学设计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 篇1    活动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来表现各种动物的特点,提高幼儿的表演及表现能力。   激发幼儿合作意识,充分发挥幼儿的个性特点,感受活动的快乐。    活动口号   快乐动物,畅想森林    活动准备   1、环境布置:布置富有欢庆气氛的幼儿园环境及班级环境,横幅,宣传海报   2、节目准备:每班一个有关于“动物”系列的演出节目   3、画有五线谱的白布   4、“六一”礼物每个幼儿一份    活动内容安排   一、 森林里的小动物   每班推选出2个幼儿参加,开幕式童话剧的表演。   二、 狂欢动物由我画   1、以年级组为单位组织“动物”系列的画。(9:00——10:00)    小班: 以动物图片的剪贴为主;    中班: 以动物的涂色为主;    大班: 画动物加涂色,并装饰。   2、作品上墙(10:00——10:30)   三、 动物知识我来学   1、每班安排一个有关“动物”的教学活动。(9:00——9:30)   2、欣赏“动物狂欢”的作品。(9:40——10:10)   四、 森林动物在狂欢   1、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以“动物”为主题的表演。(全班)   2、各班准备:服装、音乐、道具等。   3、伴奏音乐于5月28日上交,表演时间控制在3~5分钟。    活动安排    周一: 开幕式+森林里的小动物童话剧欣赏    周二: 各年级组为单位画动物,并上墙。   (在白布的底部画上五线谱和音符,并把所画的小动物粘贴在白布上)    周三: 动物系列的教学活动+欣赏周二的作品展    周四: 各班周五节目排练    周五: 闭幕式+各班有关“动物”系列活动的演出,可以是童话剧,歌曲等。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 篇2   一、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发现事物的规律,有主动探究的兴趣。   2、通过操作体验,进一步了解单数、双数的排列规律。   3、锻炼分析比较的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二、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数字与筹码”;数字卡1-10;图片上印有数量是1-10 的物品若干。   2、学具准备:“数字与筹码”;雪花片若干;图片上印有数量在20 以内的物品若干;1-20的数字卡片;1盒豆豆。   3、《操作册》第4册第31-32页。    三、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候。   走线,线上游戏:好朋友。先让幼儿在线上报数,并记住自己是第几,再一边念儿歌一边做动作,当念到与自己相同的数时就跳一跳,当念到最后两句时,是单数的幼儿一起跳,是双数的幼儿一起跳。   2、复习10以内单数和双数。   幼儿用“数字与筹码”操作:在1-10的数字下,2个2个地摆放筹码,将结果记录下来,并说出13579是单数,246810是双数。   3、分组活动。   第一组:在桌面上先摆好数字卡1-10,并在下面放上雪花片。两两排列,观察比较,说出哪几个数是双数,哪几个数是单数,为什么?   第二组:在印有不同数量物品的图片上2个2个地圈数,写出总数,并说出是单数还是双数。   第三组:做涂色练习。图片上有20以内不同数量的物体,先点数再为单数双数分别填上不同颜色。重点引导幼儿知道单数双数是两邻的。   第四组:2名幼儿操作“数字与筹码”,摆2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单数摆在左边,双数摆在右边,再在傍边摆上相应的数字卡片。   4、游戏活动。   ①游戏“手拉手”。将幼儿任意分成几组,随意站在一起,教师发出口令,两组幼儿迅速2人一对手拉手,并迅速报告各组人数是单数还是双数,看哪一组站得快,报得对。   ②游戏“捡豆豆”。幼儿任意从盒中抓一把豆豆,2个2个地放入小碗,看看是几颗,是单数还是双数。   5、 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教师报数,说出1、3、5、7、9这几个单数时,幼儿拍手(是几就派几下),说出2、4、6、8、10这几个双数时,幼儿跺脚,(是几就跺几下),进一步巩固幼儿对单数和双数的认识。引导幼儿收拾学具。    四、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五、活动延伸   完成《操作册》、《作业纸》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剪纸作品,进一步了解剪纸的艺术特点,懂得剪纸的阴剪、阳剪技法和综合法,知道剪纸的.基本纹样。   2.继续学习折剪的基本方法,设计制作一个动物或人物的剪纸作品。   3.通过剪纸练习,感受剪纸的趣味和美,体验剪纸的快乐,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   重点:   学习剪纸折剪的基本技法及阴剪和阳剪的组合等。   难点:   抓住动物和人物的特征设计构思剪纸作品。   教具准备:   剪纸范作、彩色纸、剪刀、美工刀、胶水等。学具准备:彩色纸、剪刀、美工刀、胶水等。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学生一般带的都是剪刀,不能够用美工刀把剪不到的地方刻出来。   教学建议要求学生能用一些巧妙的方法来剪。   课后反思由于工具有限,剪的作品不是很精美。   教 学 过 程本人教学思路   教 学 活 动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1.比一比。   (1)欣赏:展示河南陕县的《柿子对鸟》和广东佛山的《龙头》剪纸作品或展示剪纸实物作品,让学生对剪纸作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提问:你知道剪纸的起源吗?剪纸有什么用途?这些剪纸作品和平时看到的绘画有什么不同?左右一样的形象采用了什么方法?   教师小结:剪纸作品形象夸张、简洁,线条流畅,有一种鲜明的装饰美。采用对折剪的方法剪出了对称的作品。   (2)揭题:《巧折巧剪》。   2.学一学。   你了解关于剪纸的哪些知识?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1)展示《对马团花》、《对猴团花》和《五福捧寿》等剪纸作品。   由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来了解剪纸的方法:   阴剪——剪去轮廓线,或剪去形象以内的纸。   阳剪——剪去形象轮廓线内外的纸,只留下造型的线。   综合法——阴剪和阳剪结合法。   (2)展示常见的剪纸装饰纹样。   学生小组讨论:这些装饰纹样像什么?有什么特点?给它们取个题目。   小结:锯齿纹:——常用来表现动物的皮毛、刺、草以及类似的东西。特点:比较硬朗。   月牙纹:——用来表现衣纹褶绉、头发纹路、植物叶子以及类似的东西。特点:用途广泛,变化多端。   水纹:用来表现水波以及类似的东西。特点:光滑、柔和,有动感。   云纹:用来表现云雾、花朵、波浪、衣服上较为复杂的图案以及类似的东西。特点:用途广泛,装饰感强。   3.议一议。   :展示青蛙、小女孩的剪纸作品。   (1)这些剪纸作品的制作需要哪些步骤?   (2)你想剪怎样的动物或人物造型?   小结:①步骤:折、画轮廓(抓住特征);②剪(先内后外)、贴。③展示完成的剪纸造型作品。   4.做一做。   学生练习:用折剪的方法剪动物或人物。   5.展一展。   完成的作品叫什么题目,想做什么用?指出作品中的图案哪里是对称的。   6.理一理。   办一个班级剪纸展或整理一本学生剪纸集。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 篇4    活动目标:   1. 感知1和2的数量。   2. 体验以自己为数量探索对象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二页,提供幼儿添画1和2的东西。   2.数量为1和2的点子卡。    活动过程:   1.带着1和2上幼儿园   (1)我每天带着1和2的东西上幼儿园,这些东西有的想给大家讲个故事,有的能看见你们的笑脸,有的能听见你们的声音,还有的能紧紧拥抱你们。这些东西就在我身上,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一张嘴巴、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两只手。教师边说边指向自己的这些身体部位,然后把它们画在黑板上)   (2)小朋友也带着1的东西来上幼儿园,请你们找一找自己脸上、身上是1的东西。(幼儿说出一种,教师请大家立即在自己身上找到相应的部位)   (3)小朋友带着2的东西来上幼儿园,请你找一找自己脸上、身上是2的东西(幼儿说出一种,教师请大家立即在自己身上找到相应的部位)   (4)仔细找找还有什么东西是1和2个的。(如一根小辫子、一顶帽子、一副眼镜、一朵胸花、两个发夹、两只口袋、两只袖子、两根辫子,如果幼儿发现不了自己身上的1和2,可以引导幼儿两两结对,互相寻找)   2.画出我的1和2   (1)翻到幼儿材料《数学》第二页,告诉幼儿:两个小朋友中一个是自己一个是自己的朋友。请幼儿在身体轮廓图上画出自己和朋友身上的1 和2。   (2)鼓励幼儿在轮廓图上添画其他是1和2的东西。如果看到幼儿画了超过数量2的东西,不要生硬加以否定。   (3)和幼儿一起数身体器官,告诉幼儿:人的鼻子和嘴巴只有一个,眼睛、耳朵、手和脚都是两个。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的教学设计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 篇1    活动目标:   1、对观察小昆虫、小动物有初步兴趣。   2、练习添画蝌蚪的尾巴。   3、认识黑色,巩固棉签画的方法。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幼儿有画棉签画的经验。   物质材料:黑色颜料、棉签、小毛巾等。画好蝌蚪身体的画纸,小蝌蚪的图片   一、开始部分:   1、用儿歌引出小蝌蚪   小蝌蚪,小蝌蚪,黑黑脑袋细尾巴,游来游去找妈妈。   2、认识小蝌蚪。   观看小蝌蚪的图片,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征。   二、基本部分:   1、观察画面   出示画纸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内容,发现画了几只小蝌蚪但都没有尾巴。   2、示范画法   教师拿出棉签,用棉签蘸黑色颜料在每只小蝌蚪的身后画出弯弯的(曲线)小尾巴,示范过程中注意提醒小朋友如何使用材料。   3、幼儿作画   (1)准备材料   每人一张画纸,一根棉签,黑色颜料放在桌子中间。   (2)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教师引导幼儿用棉签添画小蝌蚪的尾巴。   三、结束部分:   1、将幼儿作品摆放在一起进行欣赏,励幼儿大胆参与。   2、收拾绘画用品,组织幼儿洗手。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 篇2   课件国内幼儿园的室内环境相对比较单调,上大部分幼儿园都用墙体彩绘的方式作为标识,都期望色彩这种最直接也是幼儿园最容易感受到的元素,也能够作为最吸引幼儿的装饰。国外在色彩上偏向于使用鲜明的色彩来为这个建筑点缀和增添少许的亮点,或者使用纯木、植物等自然的东西来装扮幼儿园。   一个幼儿园最大的特征仍属于建筑所创造的形态和空间。而国内的幼儿园则较多的使用色彩作为建筑主要特征,彩色建筑也一举成为幼儿园建筑的名片可另一方面,大部分建筑除了色彩鲜明之外没有什么特征而言,千篇一律,仿佛色彩只是这个幼儿园的一件外衣,同时更像一则广告。具体到建筑空间的设计,差异很多。   首先,国外在室内环境的设计上要丰富于国内,多变的内容也为幼儿的生活增多了选择性。   第二,空间的界限设计也不同,国外幼儿园室内的空间多开敞,灵活,强调多种可能,而国内则多封闭,且为单元式,强调安全和管理的便利。   第三,国外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的重点一般是公共的交互空间,在引导幼儿之间的交流和共享上构思很多,而国内侧重于幼儿的活动室和卧室的舒适度。   第四,国内幼儿园内的自主性不足,不同于国外那种交互式的教育理念,缺乏与他人的合作和接触,以及家长的参与。   最后,从整体的空间设计上讲,国内的室内环境设计空间区分明确,多不同功能的房间组成,而国外则多由室内外环境相互渗透,室内环境设计整体性更强。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 篇3    活动分析   《火车舞》是一种简单易跳的舞蹈,主要考验幼儿间相互的协作配合能力。幼儿们能在舞蹈中学会分工合作,同时,培养幼儿活泼爱动的习惯,有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目标   (一)学跳《火车舞》,能较合拍地随乐做小跑步和找“车厢”等动作。   (二)理解舞蹈跳法,能在规定时间内做“邀请”和“感谢”的动作。   (三)体验“火车头”和“车厢”协调合作的重要,以及朋友越来越多的快乐。    活动准备   火车图片,知道火车头和车厢的形状及关系。    活动过程    (一) 熟悉《火车舞》乐曲旋律。   教师带着全体幼儿在乐曲伴奏下,小跑步进教室。进教室后合着音乐,一拍一下地拍手。   随乐做其他身体动作,如:拍腿、拍肩等。    (二) 练习舞蹈中的基本动作。   师:小朋友们知道小火车是怎样开的吗?讨论怎样表示火车行进;你知道小火车有什么特点呢?(长)那么怎么样可以让我们的小火车变长呢?   下面老师来当小火车的火车头,我要邀请小朋友当我的车厢。   教师示范怎样邀请“车厢”;怎样表示感谢等动作。   完整随乐练习舞蹈中的基本动作。    (三) 学跳集体舞。   全体幼儿坐成一圆圈,1---8小节教师做火车头,用小跑步去找“车厢”。9----10小节火车头对找到的“车厢”做两次邀请动作。11----12小节被邀请的“车厢”向火车头行礼表示感谢。   音乐重新开始,被请的“车厢”挂在火车头后面继续去找新的“车厢”。   幼儿学做火车头,去找“车厢”。   请2—3名幼儿做火车头,去找“车厢”,火车越来越长,直至圈上的人都被请完。    (四)复习歌曲《表情歌》。   “火车站到了,大家快乐地唱起了歌。”齐唱一遍。边唱边离开教室。    活动小结   宝宝们今天的表现都很棒,相信宝宝们都学会了有趣的火车舞。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 篇4    活动目标   学习自己穿脱棉背心和叠棉背心。    活动准备   铃鼓、小桌子、棉背心。    活动过程   1.老师向幼儿提出问题:今天外面非常冷,小朋友想出去玩怎么办?幼儿回答:"穿棉背心。"   2.老师又问:"你们会穿吗?"老师把棉背心拿到幼儿面前,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棉背心是什么颜色的。老师帮助找一找。幼儿都找到自己的棉背心,跟着老师学穿背心。   3.交代顺序:幼儿先找到背心领子双手拿好,双手举起甩过头顶,双手落在双肩上,别松手,一只小手轻轻伸进洞洞里(袖口),然后伸进小洞洞的手拿着另一边让一只小手也伸进洞沿里,两只胳膊就穿好了,老师巡视个别帮助。   4.幼儿穿好背心后到户外活动。   延伸户外活动后,引导幼儿学着老师的样子在小桌上叠好背心,放在小柜子上。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听音乐,吃点心。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 篇5    活动目标:   1. 感知1和2的数量。   2. 体验以自己为数量探索对象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二页,提供幼儿添画1和2的东西。   2.数量为1和2的点子卡。    活动过程:   1.带着1和2上幼儿园   (1)我每天带着1和2的东西上幼儿园,这些东西有的想给大家讲个故事,有的能看见你们的笑脸,有的能听见你们的声音,还有的能紧紧拥抱你们。这些东西就在我身上,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一张嘴巴、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两只手。教师边说边指向自己的这些身体部位,然后把它们画在黑板上)   (2)小朋友也带着1的东西来上幼儿园,请你们找一找自己脸上、身上是1的东西。(幼儿说出一种,教师请大家立即在自己身上找到相应的部位)   (3)小朋友带着2的东西来上幼儿园,请你找一找自己脸上、身上是2的东西(幼儿说出一种,教师请大家立即在自己身上找到相应的部位)   (4)仔细找找还有什么东西是1和2个的。(如一根小辫子、一顶帽子、一副眼镜、一朵胸花、两个发夹、两只口袋、两只袖子、两根辫子,如果幼儿发现不了自己身上的`1和2,可以引导幼儿两两结对,互相寻找)   2.画出我的1和2   (1)翻到幼儿材料《数学》第二页,告诉幼儿:两个小朋友中一个是自己一个是自己的朋友。请幼儿在身体轮廓图上画出自己和朋友身上的1 和2。   (2)鼓励幼儿在轮廓图上添画其他是1和2的东西。如果看到幼儿画了超过数量2的东西,不要生硬加以否定。   (3)和幼儿一起数身体器官,告诉幼儿:人的鼻子和嘴巴只有一个,眼睛、耳朵、手和脚都是两个。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 篇6   一、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发现事物的规律,有主动探究的兴趣。   2、通过操作体验,进一步了解单数、双数的排列规律。   3、锻炼分析比较的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二、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数字与筹码”;数字卡1-10;图片上印有数量是1-10 的物品若干。   2、学具准备:“数字与筹码”;雪花片若干;图片上印有数量在20 以内的物品若干;1-20的数字卡片;1盒豆豆。   3、《操作册》第4册第31-32页。    三、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候。   走线,线上游戏:好朋友。先让幼儿在线上报数,并记住自己是第几,再一边念儿歌一边做动作,当念到与自己相同的数时就跳一跳,当念到最后两句时,是单数的幼儿一起跳,是双数的幼儿一起跳。   2、复习10以内单数和双数。   幼儿用“数字与筹码”操作:在1-10的数字下,2个2个地摆放筹码,将结果记录下来,并说出13579是单数,246810是双数。   3、分组活动。   第一组:在桌面上先摆好数字卡1-10,并在下面放上雪花片。两两排列,观察比较,说出哪几个数是双数,哪几个数是单数,为什么?   第二组:在印有不同数量物品的图片上2个2个地圈数,写出总数,并说出是单数还是双数。   第三组:做涂色练习。图片上有20以内不同数量的物体,先点数再为单数双数分别填上不同颜色。重点引导幼儿知道单数双数是两邻的。   第四组:2名幼儿操作“数字与筹码”,摆2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单数摆在左边,双数摆在右边,再在傍边摆上相应的数字卡片。   4、游戏活动。   ①游戏“手拉手”。将幼儿任意分成几组,随意站在一起,教师发出口令,两组幼儿迅速2人一对手拉手,并迅速报告各组人数是单数还是双数,看哪一组站得快,报得对。   ②游戏“捡豆豆”。幼儿任意从盒中抓一把豆豆,2个2个地放入小碗,看看是几颗,是单数还是双数。   5、 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教师报数,说出1、3、5、7、9这几个单数时,幼儿拍手(是几就派几下),说出2、4、6、8、10这几个双数时,幼儿跺脚,(是几就跺几下),进一步巩固幼儿对单数和双数的认识。引导幼儿收拾学具。    四、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五、活动延伸   完成《操作册》、《作业纸》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 篇7   一、 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来一次遇到危险逃生小演习好吗?   (师多媒体播放,生演练。)   师:同学们真棒,除了这几种危险,你们利用课余时间还对   我们的危险做了哪些调查,哪个小组愿意到前面来汇报呢?   (生到前面来展示汇报)   二、 活动   师:从同学们的汇报、交流中,老师深刻地感受到了同学们调   查时的认真和极高的热情。我们的自身安全意识提高了,可怎么才能让我们身边的人们意识也有所提高呢?   (生:进行宣传……)   师:同学们想出了很多好办法,那今天我们就来试着用自护小   卡片的形式来进行宣传,好吗?   (好)   师:老师去其他学校参观学习的时候,看见了他们学校宣传   栏里的自护小卡片,就迫不及待地把它们带了回来,大家想欣赏吗?   (想)(师出示卡片)   师:请小组认真观察它是由哪些内容构成的?   师:找同学来汇报   师:同学们,开动你们的大脑想一想,还有哪些样式的卡片   呢?根据大家课前的调查,你们的自护卡片上哪些内容来警示人们提高自护意识呢?   (师出示问题和表格)   师:哪组小卫士来汇报你们的成果?   (生汇报)   师:我的自护小卫士们,你们都已经擦拳磨掌准备大显身手   了吧?那就让我们各显神通、团结协作来制作自护小卡片好吗?   (好)   师:请自护小卫士们立刻动起来,设计出属于你们团队的宣   传卡片。   师:在制作的过程中要注意我们的安全。   (师出示安全提示、生设计制作)   三、作品展示   师:全班展示   (师将作品贴在墙上)   四、 师生评价   1、 生互评   2、 师评   五、总结:   师:希望这一张张小卡片能发挥它巨大的作用,让我们的身边   所有的人都有安全意识。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幼儿园的教学设计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 篇1    活动目标:   1、对观察小昆虫、小动物有初步兴趣。   2、练习添画蝌蚪的尾巴。   3、认识黑色,巩固棉签画的方法。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幼儿有画棉签画的经验。   物质材料:黑色颜料、棉签、小毛巾等。画好蝌蚪身体的画纸,小蝌蚪的图片   一、开始部分:   1、用儿歌引出小蝌蚪   小蝌蚪,小蝌蚪,黑黑脑袋细尾巴,游来游去找妈妈。   2、认识小蝌蚪。   观看小蝌蚪的图片,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征。   二、基本部分:   1、观察画面   出示画纸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内容,发现画了几只小蝌蚪但都没有尾巴。   2、示范画法   教师拿出棉签,用棉签蘸黑色颜料在每只小蝌蚪的身后画出弯弯的(曲线)小尾巴,示范过程中注意提醒小朋友如何使用材料。   3、幼儿作画   (1)准备材料   每人一张画纸,一根棉签,黑色颜料放在桌子中间。   (2)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教师引导幼儿用棉签添画小蝌蚪的尾巴。   三、结束部分:   1、将幼儿作品摆放在一起进行欣赏,励幼儿大胆参与。   2、收拾绘画用品,组织幼儿洗手。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 篇2   一、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发现事物的规律,有主动探究的兴趣。   2、通过操作体验,进一步了解单数、双数的排列规律。   3、锻炼分析比较的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二、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数字与筹码”;数字卡1-10;图片上印有数量是1-10 的物品若干。   2、学具准备:“数字与筹码”;雪花片若干;图片上印有数量在20 以内的物品若干;1-20的数字卡片;1盒豆豆。   3、《操作册》第4册第31-32页。    三、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候。   走线,线上游戏:好朋友。先让幼儿在线上报数,并记住自己是第几,再一边念儿歌一边做动作,当念到与自己相同的数时就跳一跳,当念到最后两句时,是单数的幼儿一起跳,是双数的幼儿一起跳。   2、复习10以内单数和双数。   幼儿用“数字与筹码”操作:在1-10的数字下,2个2个地摆放筹码,将结果记录下来,并说出13579是单数,246810是双数。   3、分组活动。   第一组:在桌面上先摆好数字卡1-10,并在下面放上雪花片。两两排列,观察比较,说出哪几个数是双数,哪几个数是单数,为什么?   第二组:在印有不同数量物品的图片上2个2个地圈数,写出总数,并说出是单数还是双数。   第三组:做涂色练习。图片上有20以内不同数量的物体,先点数再为单数双数分别填上不同颜色。重点引导幼儿知道单数双数是两邻的。   第四组:2名幼儿操作“数字与筹码”,摆2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单数摆在左边,双数摆在右边,再在傍边摆上相应的数字卡片。   4、游戏活动。   ①游戏“手拉手”。将幼儿任意分成几组,随意站在一起,教师发出口令,两组幼儿迅速2人一对手拉手,并迅速报告各组人数是单数还是双数,看哪一组站得快,报得对。   ②游戏“捡豆豆”。幼儿任意从盒中抓一把豆豆,2个2个地放入小碗,看看是几颗,是单数还是双数。   5、 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教师报数,说出1、3、5、7、9这几个单数时,幼儿拍手(是几就派几下),说出2、4、6、8、10这几个双数时,幼儿跺脚,(是几就跺几下),进一步巩固幼儿对单数和双数的认识。引导幼儿收拾学具。    四、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五、活动延伸   完成《操作册》、《作业纸》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 篇3    活动分析   《火车舞》是一种简单易跳的舞蹈,主要考验幼儿间相互的协作配合能力。幼儿们能在舞蹈中学会分工合作,同时,培养幼儿活泼爱动的习惯,有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目标   (一)学跳《火车舞》,能较合拍地随乐做小跑步和找“车厢”等动作。   (二)理解舞蹈跳法,能在规定时间内做“邀请”和“感谢”的动作。   (三)体验“火车头”和“车厢”协调合作的重要,以及朋友越来越多的快乐。    活动准备   火车图片,知道火车头和车厢的形状及关系。    活动过程    (一) 熟悉《火车舞》乐曲旋律。   教师带着全体幼儿在乐曲伴奏下,小跑步进教室。进教室后合着音乐,一拍一下地拍手。   随乐做其他身体动作,如:拍腿、拍肩等。    (二) 练习舞蹈中的基本动作。   师:小朋友们知道小火车是怎样开的吗?讨论怎样表示火车行进;你知道小火车有什么特点呢?(长)那么怎么样可以让我们的小火车变长呢?   下面老师来当小火车的火车头,我要邀请小朋友当我的车厢。   教师示范怎样邀请“车厢”;怎样表示感谢等动作。   完整随乐练习舞蹈中的基本动作。    (三) 学跳集体舞。   全体幼儿坐成一圆圈,1---8小节教师做火车头,用小跑步去找“车厢”。9----10小节火车头对找到的“车厢”做两次邀请动作。11----12小节被邀请的“车厢”向火车头行礼表示感谢。   音乐重新开始,被请的“车厢”挂在火车头后面继续去找新的“车厢”。   幼儿学做火车头,去找“车厢”。   请2—3名幼儿做火车头,去找“车厢”,火车越来越长,直至圈上的人都被请完。    (四)复习歌曲《表情歌》。   “火车站到了,大家快乐地唱起了歌。”齐唱一遍。边唱边离开教室。    活动小结   宝宝们今天的表现都很棒,相信宝宝们都学会了有趣的火车舞。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 篇4    活动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来表现各种动物的特点,提高幼儿的表演及表现能力。   激发幼儿合作意识,充分发挥幼儿的个性特点,感受活动的快乐。    活动口号   快乐动物,畅想森林    活动准备   1、环境布置:布置富有欢庆气氛的幼儿园环境及班级环境,横幅,宣传海报   2、节目准备:每班一个有关于“动物”系列的演出节目   3、画有五线谱的白布   4、“六一”礼物每个幼儿一份    活动内容安排   一、 森林里的小动物   每班推选出2个幼儿参加,开幕式童话剧的表演。   二、 狂欢动物由我画   1、以年级组为单位组织“动物”系列的画。(9:00——10:00)    小班: 以动物图片的剪贴为主;    中班: 以动物的涂色为主;    大班: 画动物加涂色,并装饰。   2、作品上墙(10:00——10:30)   三、 动物知识我来学   1、每班安排一个有关“动物”的教学活动。(9:00——9:30)   2、欣赏“动物狂欢”的作品。(9:40——10:10)   四、 森林动物在狂欢   1、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以“动物”为主题的表演。(全班)   2、各班准备:服装、音乐、道具等。   3、伴奏音乐于5月28日上交,表演时间控制在3~5分钟。    活动安排    周一: 开幕式+森林里的小动物童话剧欣赏    周二: 各年级组为单位画动物,并上墙。   (在白布的底部画上五线谱和音符,并把所画的小动物粘贴在白布上)    周三: 动物系列的教学活动+欣赏周二的作品展    周四: 各班周五节目排练    周五: 闭幕式+各班有关“动物”系列活动的演出,可以是童话剧,歌曲等。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 篇5    【设计意图】   中班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常常想要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当成人的选择与他们的选择发生冲突时,时常会影响他们情绪。怎样才能既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又帮助幼儿通过协商进行合理选择呢?《去度假》读本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准备度假行囊的故事。幼儿可以在观察读本、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获得如何根据需要进行合理选择的经验。读本的画面内容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并且以幼儿说话的口吻来呈现它的句型结构,很适宜中班幼儿阅读。    【活动目标】   1.理解并能讲述图书画面的内容,体验图书中主人公的情绪变化。   2.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根据需要、通过协商进行合理的选择,提高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有与爸爸妈妈外出度假的经验。   2.材料准备:大书、大书中所出现物品的卡片、呈现物品用的卡纸、小号旅行箱、各种生活用品等。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度假吗?   幼:喜欢。   师:去度假前需要做什么准备呢?   幼1:要准备水。   幼2:要带旅行箱。   幼3:去度假肯定要住很久,所以一定要带衣服。   ……   师:这本书说的是一个小女孩去度假前收拾行囊的故事,我们来看看她为度假准备了哪些东西。   2.阅读图书《去度假》。   (1)阅读封面:教师引导幼儿认识封面上的小女孩及故事名称,以及封面上旅行箱中的物品。   师:妈妈已经为妞妞准备好了东西,并将这些东西放在这个旅行箱里,我们来看看都有什么。(教师在卡纸上逐一出示衣服、水壶、药品、饮料等。)   通过阅读封面,让幼儿了解妈妈整理好的旅行箱里都有哪些物品,为后面幼儿观察、理解“妞妞拿出妈妈的物品,放进自己的物品”做了铺垫。   2.逐页阅读。   (1)第一页:重点引导幼儿发现、认识画面信息。   师:妞妞在哪里?   幼:在家里。   师:你怎么知道?   幼:因为她后面有沙发、窗帘、装饰,还有妈妈。   师:她在干什么?   幼:妞妞把箱子里的东西拿出来,把毛毛熊塞进去。   中班幼儿已具备一定的观察细节的能力,能很快地捕捉到画面中一些细微部分,并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作出分析和判断,初步发现“拿出”与“放进”之间的联系。   (2)第二页至第五页: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每一页旅行箱中的物品与地面上的物品之间的关系。(妞妞先后拿出妈妈准备的衣服、饮料、药品等,放进自己的故事书、游泳圈、花皮球等物品。)   幼儿能较敏锐地感受画面所传递的信息,也能理解拿出的物品和放进的物品两者的联系。这使他们很愿意猜想下一页妞妞想带走的物品,想象自己要去度假需要带的物品,为之后展开讨论打下了基础。   (3)第六页:引导幼儿讲述妞妞和妈妈的表情以及她们可能说的话。   师:妞妞和妈妈是什么表情?她们会说什么?   幼1:妈妈很生气,会说“你为什么要把东西都拿出来”。   幼2:妈妈会很惊讶,会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啊”。   幼3:妞妞会说“这是我的箱子,要放我想要带的东西”。   幼4:妞妞会说“这些东西是我喜欢的”。   师:说的好像都挺有道理,可到底谁的东西该带走呢?   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并说出妞妞一定要带上那些物品的理由。   师:妞妞为什么一定要带上那些物品(毛毛熊、故事书、牙刷、皮球……)?   幼1:妞妞晚上要和毛毛熊一起睡觉。   幼2:妈妈要给妞妞讲故事,我晚上睡觉也要听故事。”   幼3:晚上睡觉前要刷牙。   幼4:妞妞喜欢拍球,所以一定要带上皮球。   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和讨论拿出来的物品和放进去的物品的实用性和方便性,从中帮助幼儿了解物品“要带”和“不要带”的理由,培养了幼儿的自我管理的能力。   (4)第七页: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人物的表情,体验整理好行李可以出发去度假的快乐心情。   师:妞妞一家开心吗?最后妞妞同意带什么东西去度假?   幼1:终于要出发了,真开心。   幼2:他们一人一个箱子,刚刚好。妞妞同意带妈妈要她带的那些东西了,因为那些东西需要带。   通过讨论,幼儿都能理解妈妈为什么生气,也同意妞妞带的那些东西不太方便,不适合去度假,可以看出他们和妞妞一起“整理”完后的心情是非常轻松愉悦的。这个经验能够帮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去参考成人的意见和理解有时他们提出的要求为什么没有得到成人应允。   3.实践活动:帮助老师整理旅行箱。   教师出示预先准备好的旅行箱,内装有:布娃娃、长柄伞、照相机、书、衣服、闹钟、水壶、床单、洗发水、沐浴露等物品,请幼儿帮忙看看哪些是必须要带的,哪些是可以不带的,并说出理由。   幼1:布娃娃不需要带。   幼2:闹钟不用带,爸爸妈妈都有手机。   幼3:床单不要带,宾馆都有被子。   幼4:宾馆里都有洗发水、沐浴露。   有些物品是幼儿很容易达成一致意见的,有的则引起了一些小争议。   幼1:长柄伞不用带,箱子放不下。   幼2:要带的,太阳很大。   幼3:是啊,万一下雨怎么办?   师:这个问题的确很难办哦,说的都挺有道理的。有什么方法是可以不用带这把长柄伞又可以解决太阳很大和下雨的问题呢?   幼1:可以戴帽子遮太阳。   幼2:换一个小的、可以折叠的伞就好啦!   当幼儿为了“长柄伞”而发生争议时,教师适时地将问题抛给幼儿,引导幼儿讨论,而达成了带折叠伞或者帽子比较合适的决定,进一步提升了原有经验。在这种自由讨论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机会,以致他们能够更加大胆、主动、自由地表达,同时增强了他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更好地做出合理选择,进行自我管理的能力。   4.在歌曲《我的20xx》中自然结束活动。   师:小朋友们真有本领,帮助老师整理好了旅行箱,我们可以出发啦!    【活动延伸】   1.开展亲子活动:春游。通过发放、填写《春游要准备什么?》调查表,引导家长与孩子共同商量去春游需要带的物品,进一步提高幼儿根据需要进行选择的能力。   2.区域活动:提供各种物品的图片,请幼儿想一想“去野餐”(或者“去游泳”等)时什么要带,什么不要带。    【活动反思】   我们从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存在问题出发,充分挖掘和利用《去度假》这本图书的教育价值,较成功地开展了这个社会性活动。在之后的延伸活动中,幼儿能够清楚地通过《春游要准备什么?》调查表,记录自己认为需要带的物品。春游前,我们观察幼儿的书包发现食品和物品的种类、数量都比较合理,家长们也反映事先幼儿能和大人商量购买所需物品,再独立准备。可以看出通过这次活动,幼儿在合理选择、相互协商和自我管理能力方面有了明显提高。同时幼儿对图书的阅读兴趣也十分浓厚,从图书中延伸出的亲子互动也为家长和孩子增添了许多交流和沟通的机会。

幼儿园教学设计方案

  幼儿园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幼儿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班共有幼儿xx名,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生活行为习惯各不相同,大多数孩子在家受家人宠爱,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或爷爷奶奶的依赖性比较地强,比较难融入集体活动,没有形成规则意识,缺乏与同伴相处的经验。孩子们还存在动手意识弱、动手能力差和依赖性强以及缺乏交往技巧、语言表达弱等不足。还有的孩子在入园初期情绪比较稳定,在新奇感过后,出现了严重的哭闹现象等等。为了使这些孩子们尽快稳定情绪,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常规意识,我们老师将齐心协力,团结合作,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使每位幼儿都能愉快的生活,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二、教育总目标:   1、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技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2、发展幼儿正确运用感官和语言交往的能力,增进其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发展智力。   3、教育孩子们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质、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三、五大领域目标:   (一)健康:   1、逐步适应集体生活,对幼儿园产生安全感和信赖感,保持良好地情绪。   2、学习一日生活中最基本的生活常规,初步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如会独立进餐,不把手指、不干净的东西放进嘴里,不抠鼻孔,会将脱下来的衣、鞋、帽放在指定的地方。   3、在成人的帮助下,有生活自理的愿望,学习收拾日常用品。   4、愿意参加体育活动。   (二)语言:   1、愿意与老师、同伴进行交谈,感受用语言进行交流的乐趣,爱听故事、念儿歌、看图书。   2、初步掌握看图书的基本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会用简单的句子说出画面的主要内容。   3、听懂并学说普通话,准确学会发音难度较大的和容易混淆的语音。   4、能安静地倾听老师、同伴的讲话,听懂并遵照成人提出的要求。   5、能用简单的句子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意思。   (三)社会:   1、乐意参加集体活动,了解并逐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2、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是个中国人,愿意与老师、同伴交往,在老师的帮助下,能与1—2个同伴一起玩耍。   3、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愿望,愿意学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4、喜欢老师、阿姨,了解父母的家务劳动,有爱父母的感情,高兴参加节日活动。   5、了解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最基本的规则,知道幼儿园的玩具是大家的,不独占,学会轮流玩,能在老师的提醒下遵守常规。   (四)科学:   1、认识幼儿园环境,认识常见的交通工具和生活用品,认识自己身上的五官及用途。   2、观察几种常见的动植物,掌握其名称、显著特征,感受冬季的特征。   3、认识几种最简单的几何图形,在老师的示范下,拼搭简单的物体,分清上下方位   (五)艺术:   1、乐意用声音,动作表达自己喜爱的事物,学唱简单的2/4拍歌曲,学做简单的韵律动作,初步用动作表现音乐的内容。   2、能愉快、自由地团、搓、撕、贴进行平面塑、粘贴,能大胆地用圆、线条、画出自己喜欢的物体,画大画满。   四、主要工作措施   (一)做好幼儿一日常规及习惯的培养   由于小班幼儿刚入园,各项常规性活动还没有走上正规,我们两位老师协力,加强常规性教育。   1、加强户外活动及其常规的"指导。及时的组织幼儿的户外活动,活动中,严格要求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及户外活动的规则,指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强化规则的意识。同时,小班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差,需要老师提前对幼儿做口头提醒,老师也得紧跟幼儿,做到眼到、口到、手到。   2、加强集体活动常规的指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我们将通过多种形式,让幼儿清楚的了解集体活动的要求和规则,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班级的集体活动有序的开展。   (二)加强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1、幼儿年龄小,安全意识差,在自由活动与户外活动时,我们要做到手勤,眼勤,口勤,反复讲解,反复提醒,特别是要及时提醒那些自理能力差的小朋友,使他们知道不远离老师,不做危险的动作。   2、教师做有心人,时刻关注幼儿安全,及时排除不安全隐患,做到预防为主,全面管理。   3、坚持保教并重的原则,严格执行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制度。   (1)勤洗、勤晒、常消毒幼儿床铺及教玩具。   (2)认真做好每天的日常卫生工作。   4、以多种形式开展幼儿体育锻炼,培养幼儿的运动兴趣。   (1)灵活组织适合小班幼儿的户外活动。利用各种户外体育器械布置场地,指导幼儿更好地开展分散活动。   (2)充分利用阳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进行“三浴”锻炼,增强幼儿身体的适应和抵抗能力。   5、小班的孩子抵抗力弱,容易受到病毒的侵扰。   (1)我们将通过各种渠道向家长宣传传染病的预防工作,使家长更好的配合我们的工作。   (2)同时我们要把好入园关,孩子入园后,保健医生做好晨检工作;我们老师注意室内通风透气,一旦发现病情及时采取措施,努力将病情控制在最小范围。料、多种方法,进行环境创设,使环境与幼儿互动。   6、在做好这些工作的同时,还要勤洗勤晒勤消毒,每次做好记录。   (三)安全工作。   1、安全工作是我们的重中之重,教师时刻提高警惕,经常要互相提醒,不松懈,发现隐患及时汇报。   2、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每个活动都做到:活动前强调安全要求、活动中提醒注意安全、活动后总结。幼儿的安全教育主要以日常教育为主、与教学活动结合,使每个幼儿都形成安全的意识和防范的基本能力。   3、分析每日活动,找出容易出漏洞的时间和场所。如离园时、户外活动时、洗手间、如厕等,加强对这些时段和场所的关注。带班教师合理地分散照看幼儿,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制止和处理。   (四)建家园联系的桥梁   家长的支持对我们的教育工作至关重要,我们将充分挖掘家长的资源,做好家长工作。   1、家长会、开放日是我们做好家长工作的重要途径。开学初及时召开家长会,将本学期的主要工作传达给家长,开放日我们将采用集中开放的形式,欢迎家长参与我们的活动,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   2、充分利用宣传栏。我们将选择一些家长关心的问题刊登出来,让家长了解科学育儿知识和家庭教育经验,发挥宣传栏的作用。   3、做好家访工作及个别访谈。个别的交流、谈话不仅能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也使家长和老师更容易沟通,更能清晰的了解自己孩子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从而对症下药。家访可使家长能够了解幼儿在园的表现及老师了解孩子在家中的情况,听取家长意见,使家园共同配合教育好幼儿。   4、定期开展亲子活动。   幼儿园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活动目标:   1、使幼儿了解龋齿形成的原因以及预防龋齿的有关知识。   2、使幼儿懂得保护牙齿的意义,了解保护牙齿的方法。   3、指导幼儿学会刷牙的正确方法,培养幼儿养成早晚刷牙的良好卫生习惯。   4、体验健康洁白的牙齿给人带来的快乐与美感。   活动准备:   提前两天将洗净的蛋壳浸在醋里,收集幼儿的漱口水若干杯   故事准备《爱吃糖的老虎》   活动过程:   1、故事《爱吃糖的老虎》引出主题   提问:狐狸想出了什么办法?老虎的牙齿怎么了?   引出问题找找自己是不是也有坏掉的牙齿。   2、找龋齿   (1)用小镜子找一找自己的牙齿有没有变黑或坏掉的。   (2)观察长有龋齿的幼儿的牙齿   (3)变黑坏掉的牙齿叫龋齿   3、利用实验探索龋齿形成的原因   (1)幼儿讨论:龋齿是怎么形成的   (2)观察幼儿漱口水,请幼儿观察里面有沉淀物质,请幼儿闻一闻是什么味道?(酸的、臭的)这中酸得、臭的物质会对牙齿产生怎样的影响。   (3)观察蛋壳浸在醋里的变化并讨论醋里浸过的蛋壳为什么会变黑、变软。   小结:食物残渣在细菌的作用下会分解成酸,酸会腐蚀牙齿变黑、形成龋齿。   4、讨论如何保护牙齿形成龋齿(少吃甜食、早晚刷牙、吃完东西漱口)   5、结合《刷牙歌》教会幼儿正确的刷牙方法   结束活动。   幼儿园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活动目标】   1、锻炼幼儿身体的协调本事,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以及竞争意识。   2、幼儿能在游戏中体验游戏带来的欢乐。   【活动准备】   螃蟹头饰若干,皮球若干。   活动玩法:   男女两队排在前面的两个小朋友为一组,两人学小螃蟹的姿势,背靠背,夹住球。胳膊像钳夹一样互相勾住,向前走,走到标志处再走回来,把球放入筐内,然后排在队尾等待下次继续玩。下一组小朋友只要前一组的把球放入筐内就能够出发。两只"小螃蟹"必须要注意团结协作好,球不要掉下来,如果掉了,从头再来,走时必须要注意安全。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动作的灵敏性和反应本事,学会躲闪。   2、培养幼儿合作本事   【活动预备】   1、小鱼头饰若干,鱼网头饰两个。   2、用一个呼啦圈放到地上做小桶。   3、音乐CD《很多小鱼游来了》   【活动玩法】   一、将全班幼儿分成两部份,两个幼儿做鱼网,其余的幼儿做成群结队的小鱼。做网的两名幼儿双手相握,举过头顶,然后分开成鱼网状,做小鱼的幼儿排成一字队形,等待穿越。   二、游戏开始,全体幼儿念童谣:“很多小鱼游来了,游来了,很多小鱼游来了,游来了,快快捉住!”,扮做鱼儿的幼儿低头弯腰快速从鱼网下部经过,扮鱼网的两名幼儿听到“捉住”二字后,赶紧把鱼网放下,捉住没来得及经过的幼儿,把鱼儿网住,放到桶里,没有捉到的鱼儿继续参加游戏。当捉到3—5条小鱼时,让捉到的小鱼团体表演一个节目。   三、第二次游戏让幼儿换主角进行。   【活动反思】   很多幼儿都能顺利完成任务,教师要随时提示扮鱼网的两名幼儿不要提早放下鱼网,当听到“捉住”两字时,迅速将鱼网放下。扮小鱼的幼儿要首尾相接,鱼贯而进。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方案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方案(精选5篇) 教学设计方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幼儿园的教学设计方案怎么写?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幼儿园的教学设计方案,希望能帮到各位。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方案(精选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瓶罐盒子的用处,不随意丢弃。 2.体验边手工粘贴边念儿歌的乐趣; 3.乐意用普通话大胆、清楚地朗诵儿歌。 活动重点: 用普通话大胆、清楚的朗诵儿歌。 活动难点: 注意个别孩子在边手工粘贴边念儿歌的困难。 活动准备: 1.瓶子、罐子、盒子若干,瓶盖多个(贴好双面胶),海绵纸(剪成条状,把瓶盖贴在上面),糖果,玩具,包装好的盒子,手工吉他。 2.教学cd,录音机。 3.字卡(盒子、糖果、门帘、吉他)。 4.轻快的音乐。 活动过程: 1.听轻快音乐入活动室 2.播放cd,请幼儿认真听。 3.学习儿歌,《瓶罐盒子玩游戏》。 ——糖果玩具分别装进瓶子里。 “瓶罐盒子别丢弃,装了糖果和玩具,” ——拿出穿好的瓶盖门帘,把盒子堆起来。 “穿成门帘真有趣,堆成城堡玩游戏,” ——拿出手工吉他,“哇,还可以做成吉他哦。” “做成吉他弹歌曲,” ——出示包装好的盒子,“盒子变成礼物哦,送给谁呀?” “包装礼物送给你。” 4.认读字卡,请小朋友把字卡正确地放到对应的物体上。 5.教小朋友学儿歌,播放cd请小朋友一起跟着录音机一起读。 6.请小朋友一边朗读儿歌一边把瓶盖做成门帘。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方案(精选篇2) 活动过程: 一、 活动前准备: 教师带幼儿进入活动场地,幼儿手持彩球,随音乐沿场地四周进行走跑交替练习。 二、一物多玩游戏 1、讨论:想想手里的彩球可以怎么玩? 2、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自主游戏。 3、集体交流:你是怎么玩彩球的? 4、幼儿再次进行游戏,鼓励幼儿进行合作游戏。 三、小组接力竞争游戏:运果子。 教师提出运果子的要求,不能用手可以自由结组。看哪组运的果子最多。 四、结束, 集合进行做放松、整理活动,引导幼儿进行舒缓活动稳定幼儿激动情绪。 五、活动延伸: 继续探索彩球的多种玩法。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利用滚、踢、抛等多种玩球方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游戏能力。 2、通过不同的体育游戏方式,发展幼儿跳跃、挥臂(向上或向前)、上肢抛接等的运动机能和动作速度及身体协调性的发展。 3、培养幼儿想像力及创造力。 活动准备:报纸做的彩球若干、大篮子若干等。 音乐一段。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方案(精选篇3) 学习目标 . 1、通过游戏,锻炼反应力及身体动作的敏捷性。 2、培养游戏中的规则意识。 活动过程 学习领域: 形式 :小组 1. 传球游戏:幼儿分成两队,分别从上和下传球。 2. 三分之二的幼儿拿取皮球,然后提出要求: 有球的孩子要保护好自己的球,没有皮球的孩子可以动脑筋把别人的球夺过来,每个人只能拿一个皮球。夺球的过程中,要多动脑筋,不能推拉别人或者硬抢。 3. 3.教师和无球幼儿一起来进行夺球游戏,教师可以先夺球,然后转换角色保护自己的球。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游戏。 4. 4.放松部分:两人一组拍皮球,整理,回教室。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方案(精选篇4) 设计背景: 在“美丽的大自然”的话题中,我们带孩子们来到大自然,孩子们在欣赏美丽景色,呼吸芬芳气息的同时,似乎缺少了什么。于是我想起了孩提时代常玩的游戏“捉小鸟”,这是一个民间传统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可以促进大运动技能的发展,锻炼反应能力和判断能力。双休日、长假中,家长们带着孩子走向大自然,与孩子在大自然中玩一玩、乐一乐,感知大自然的美丽,既拓宽孩子的生活领域,又增长孩子的知识。 游戏目标: 1.通过模仿小鸟的动作,学习躲闪,提高反应能力与判断能力。 2.萌发喜爱和保护小鸟的情感。 游戏准备: 1.选一个树木成林的地方或创设相关游戏情境。 2.录音机、磁带。 游戏玩法: 1.三人为一组开展游戏,一边做动作一边念儿歌: 小鸟小鸟飞飞飞,飞到东,飞到西,(小鸟自由飞翔) 飞到草地找吃的,(蹲下找东西吃) 突然来了一张网,(快跑) 小鸟小鸟快快躲。(找一棵树抱住躲躲好) 2.与家人一起做游戏时,孩子扮作“网”时,家长可以适时地被孩子抓住,调动孩子的游戏兴趣,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范例: 一、“小鸟游戏操。” 幼儿扮“小鸟”,教师扮“鸟妈妈”,听音乐四散在场中央飞,做动作活动身体。如:整理羽毛(上肢运动)、游戏(下蹲运动)、与同伴打招呼(体转运动)、喝水(腹背运动)等。 二、幼儿练习躲闪的动作。 1.教师:小鸟正在草地上找东西吃,突然,天空中来了一张网,哎呀!小鸟该怎么办呀?“快快飞走!”“躲起来”…… 幼儿讨论,请个别幼儿示范动作。 2.每位幼儿自由选择一样物体当作自己的家,边飞边探索怎样快快地回家,不让网捉到。 3.请2—3位幼儿示范游戏。 三、游戏“小鸟快快躲”, 提高反应能力与判断能力。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小鸟飞的时候 ,念到“飞到草地找吃的,”就蹲下找东西吃,念到“一张网”就快跑找一棵树抱住。被捉到的“小鸟”就当“网人”。 2.幼儿游戏。 老师扮演“网”,幼儿扮演小鸟,模仿小鸟在空中飞行,边飞边念儿歌:小鸟小鸟飞飞飞,飞到东,飞到西,飞到草地找吃的,突然来了一张网,小鸟小鸟快快藏。幼儿模仿小鸟在林中飞行,老师扮作的网悄悄地躲在一旁,当儿歌说完最后一个字时,老师马上从一旁扑出来,张开双臂扮作网去抓小鸟,小鸟只要马上抱住身边的任意一棵树即可安全。 3.讨论:在游戏中遇到的困难。 4.幼儿再次游戏。 三、放松游戏: 听音乐做放松动作:小鸟休息。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方案(精选篇5) 活动目标 . 喜欢玩影子游戏,初步了解影子形成的基本条件。 . 探索发现影子的大小与物体离光源远近的关系。 活动准备 . 有密闭窗帘的房间,探照灯或手电筒,小动物模型。 活动内容 学习领域: 形式:小组 1. 在晴天的时候,和幼儿在户外玩影子的游戏。 2. 与幼儿讨论:如何在活动室里造出影子。 3. 幼儿运用自己的方法在活动室里制造影子。 4. 拉上窗帘,用手电筒和动物模型做出影子。在游戏中引导幼儿了解有物体挡住光,便形成了影子。 5. 启发幼儿思考并尝试,一个物体形成的影子为什么有时大有时小?与什么有关? 6. 引导幼儿进行对比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离光源的远近和影子的大小。如在墙上画出大小不同的影子,并在影子下端注明离光源的距离。通过对比得出影子的大小与物体离光源远近的关系。 7. 幼儿分享自己的记录结果,通过集体对比统计,得出物体离光源远近与影子大小的关系。 评价 u2022 喜欢玩影子游戏,能积极思考,主动想办法。 u2022 能发现物体离光源的远近与影子大小的关系。

体育《跑》教学设计

背景分析: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四年级的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有极大的学习热情,他们已具有一定的独立分析和思考能力,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好奇心强、爱表现自己。因此在课堂中采用情境教学和音乐教学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体验不同方式的合作跑练习以及游戏,使学生了解合作跑的基本要点,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顽强拼搏的精神。 案例介绍: (一)学习阶段: 小学四年级(水平二) (二)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发展学生合作跑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合作体验,来达到掌握合作跑动作的目的。 (2)用游戏来提升学生的合作跑能力。 3、知识与技能: (1)通过练习,学生初步了解合作跑的动作方法和基本要点。 (2)学生尝试性的学习合作跑的动作方法。 (三)学习内容:《跑》 片段介绍: 【开始部分:激发兴趣】 导语: 师: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正确的跑步姿势,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合作跑的动作,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玩个小游戏,这个游戏叫做:“开火车”。等一下所有的同学双手搭在前面同学的肩上成一路纵队绕着我们篮球场白色的边线慢跑,在慢跑过程当中大家要注意听老师的口令,老师会报出两个个数字,数字“1”表示火车继续向前开;数字“2”表示火车向后转向开;大家在游戏的过程当中大家要注意听清楚老师喊得数字,同时也要注意安全,避免有同学撞到一起了,明白吗? 生:明白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开火车”游戏 【基本部分:技能学习】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的热身操做得很棒,都是两个同学一组互相配合完成的。如果我们把这种非常默契的配合运用到我们的跑步上来,同学们能不能跑好呢? 生:能。 师:非常好。大家都对自己很有信心,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两个人一组合作跑的动作,首先是两个人一组拉手跑的动作,我们来比一下看哪个组的动作最协调,跑得最快。 师:刚才我们每个组都尝试了几次拉手跑,大家觉得两个人拉着手跑,怎样才跑的快呢? 生1:两个人要步调一致。 师:很好,还有没有其他答案。 生2:两个人摆臂要协调用力。 师:刚才两个同学说得很好,我们要跑得快,首先两个人要同心协力,无论是步子,或者是摆臂,都要统一用力。才能跑得快而整齐。下面老师想让大家来尝试另一种合作方式,两人一组搭肩跑,让两个人的距离拉得更近一些,心灵也靠得更近一些,看看同学们能不能做到同心协力。 【巩固提高部分】 师:刚才我们体验了一些我们常见的合作跑方式,同学们都能够按老师的要求,安全而有序的进行练习,非常棒!下面我们提高难度,来进行一个游戏比赛,这个游戏叫:两人三足。相信很多同学都有玩过或见过。现在每个组到老师这里来拿一根布条,肩并肩站好后把自己的一只脚和同伴的"一只脚绑在一起,绑好的组在我们的起点线准备,每次四个组一起比赛,看哪些组有更好的表现,同时大家也要注意安全,记住步调要一致!明白吗? 生:明白 师:好的!预备… 案例分析: 1、水平二学生有该年龄段孩子固有的特点,譬如身体条件、运动能力、兴趣爱好、心理承受等个体差异大,好奇心强而不持久,喜欢直观模仿等等,因而在设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要求教师灵活多变并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依据教学大纲的指导方针,合作跑教学在水平二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对合作跑基本要点的了解和初步掌握,因而在课堂中对基本动作不要作过多强调。 3、合作跑的目的是通过教学中的相互合作、相互学习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与他人交流,学会信任他人,增进同学们的友谊。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谈谈对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面的一些看法或体会

在座的初中老师即将担任小学六年级的教学任务,面对的是小学生,除了要了解小学教师的教法的特点外,还要了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盘点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点击率比较高的关键词有这四个:生活、兴趣、直观、创新。关键词一:生活 新课程倡导数学教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可实际上,学生在生活中是不易发现数学问题的,那么教师就一定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到数学问题,并且会分析和挖掘生活中蕴涵的数学信息,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熟视无睹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我自己就有一件亲身体验的事,记得几年前,我的儿子上小学三年级,小侄女上幼儿园大班。有一天带他两人吃肯得基,儿童套餐是29元一份(两小孩每人要一份)。付帐时,我有意考儿子: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儿子嘴巴喃喃念着:二九十八进一,二二得四……,一会儿小侄女拽我的衣服,小声地告诉我:“姑,你蹲下来,我告诉你,你拿60元钱给阿姨,她会找你2元。付完钱后,牵着小侄女的手走向店外。我问她:你怎么知道给阿姨60元,还会找2元。小侄女说:我是数的,29再过去就是30。两个人共要给60元,但是阿姨一定要找我们2元才可以,她多拿了2元嘛!” 小侄女的算法实际上就蕴涵了加法速算的方法。 可以这样说,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数学来源于数学,同样也应用于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要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应用意识,要会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才是学习数学的价值体现。 例如(百分数)练习中先读一读,说说下面百分数的意义,你还联想到什么? 吸烟引发的肺癌是不吸烟者的500%,这样一个数据,学生马上联想到叫家里人不要吸烟,吸烟危害太大了!例如(统计)电脑出示四位同学家一年扔废电池的情况统计图 估计全班全校扔废电池的数量,你知道一节5号电池的危害吗?你知道一粒纽扣电池的危害吗?(一节5号电池1平方米土地永远失去利用价值,一粒纽扣电池扔在水里会使600吨水受到污染,相当于人一生的饮水量……)同学们,听到这些你想说什么呢?学生对于这些统计出来的数据十分吃惊,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数学的再次回归生活,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要学数学。关键词二: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的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如果数学课堂老是提供写抽象的数据,枯燥的教材和习题,无疑会导致学生对数学的没有兴趣。一切建立在学生没有兴趣的状态下的教学也是可想而知的,老师感觉我讲过了学生就应该会了,其实不是那么回事,他要是没有兴趣,没有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这个知识是永远不会进入他的脑袋,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记得有一次我上一节公开课,课题是《条形统计图》书上的例题统计的是住家分布图。上下来才知道学生没什么兴趣,回去以后我就好好的进行了反思,问自己: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关键词三:直观 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为主,要解决这一对矛盾,就必须加强直观。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直观,包括实物直观,抽象直观,语言直观和现代化手段。 实物直观就是通过直接接触具体实物来感知。包括教师的实物演示和学生的实践操作。教师的实物演示是教师演示给学生看,教师是操作者,是主动的,而学生是观察者,相对是被动的;而学生实践操作,人人动手,认真思考,思维随之展开,容易把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记得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这样很经典的三句话:对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就记住;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这三句话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就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来处理教材,把书上静止的教学内容设计为物质化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学习乐趣,理解数学知识。 在小学教材中,许多内容都可以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来完成。例如:验证三角形内角得是180度,让学生通过撕下不同的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推导圆锥的体积,准备等底等高的空心圆柱和空心圆锥,让学生通过倒沙实验,理解圆锥的体积等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从而得出公式,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往往理解得透,记得牢。再如:建立千克的重量概念,一定要让学生接触1千克的具体物品,如两袋食盐,1大包洗衣粉,通过称一称,掂一掂,到拎一拎,实实在在感受到1千克的实际重量。 模象直观,就是为事物模拟形象,相对实物直观而言有一定的抽象性。在解决问题中,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就是一种模象直观,能使题中的数量关系直观化、形象化、明朗化,便于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发现解决问题方法。例如:一次五年级考试时有这样一道题:一列火车用同样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行驶7小时距离乙站448千米,行驶10小时离乙站还有124千米,这列火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这道题并不难,做错的学生人数却超过四分之一,如果将题意画成示意图,能使题中数量关系明朗化,解题方法,就一目了然了。 语言直观是指教师对事物作生动形象的描述和举例。很多几何概念都是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描述的,如:射线、线段、直线、角、平行线等,再比如建立1吨重量观念的建立,不可能像体验千克重量那样去掂一掂,称一称,这时必须借助语言直观,描述每袋500克的盐,2000袋合在一起是1吨,学生通过想象,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1吨的重量。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幻灯、投影、录像、电影、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声色俱全,动静搭配,能大能小,灵活方便,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显示了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关键词四:创新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40年代就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改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的呼声,我们在入场的教学中发现,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后,想到的问题往往不敢大胆的提出来,有的担心自己想法不够成熟,担心自己的见解不被老师个同学接受,这样无疑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勇气,努力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让他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例(百分数)课结束时,生活中既然有百分数,引导学生大胆猜想生活中有没有千分数,这是多么大胆的一个问题啊,虽然这位同学也不知自己问的对不对,声音还不是很响,这个时候我觉得老师应该对这种大胆的想法给表扬,欣赏,而不是否定学生,不要瞎想!然后让学生设计想象中的千分号,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老师再展示生活中找到的千分数,同学们该是多么的兴奋和惊讶啊!进一步鼓励和肯定了同学们大胆的猜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范文

1、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概括出这个定律。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渗透通过现象看本质和变中不变的思想。 2、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归纳出定律。 3、教学难点:抓住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特征和联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4、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学具卡,多媒体课件。 5、教学过程:设疑引入:口算A B,(2+8)5 25+85,(2+10)3 23+103,(9+11)6 96+116,(12+18)5 125+125(出现第四组口算题时,后一道先不出示,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是怎样的口算题。学生猜后再公布答案。)教师提出疑问:你们真厉害,一下子就猜对了。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吗? 6、我们观察这两组口算题的结果怎样?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等号左右的算式一样吗? 7、教师设疑:为什么上面算式不同而结果相等呢?结果相等的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刚才你们有是根据什么秘密猜出了最后一道口算的?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8、指导探索:(小黑板出示长方形图)书P55的第3题:学校要在这块长方形草地周围植树,你能算出这块草地的周长吗?学生动手,独立计算周长。汇报解答思路:(选代表回答)交流时要讲清每一步计算的意义。教师板书算式:(64+26)2 642+262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怎样?可用什么符号连接?并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655+455=(65+45)5 9、统计本班的男女生人数,写在小黑板上。现在要求每人栽3棵树,那我们班一共能栽多少棵树?学生动手,独立计算棵树。汇报解答思路:(选代表回答)交流时要讲清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10、教师板书算式: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怎样?可用什么符号连接?并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 11、尝试讨论:从上课到现在,我们一共写了6组算式,他们结果相同,可是算式不一样,我们来找找看,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等号的左边都是一些怎样的算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即时小结两个加数的和乘一个数并板书)仔细观察等号的右边,这些算式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和左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小结两个加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积相加并板书) 12、验证发现:是不是所有像这样写的两个算式就有这样的规律呢?你能照样子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并验证一下吗?在写之前,先想一想,你写了2个算式准备如何验证?(引导学生用计算的方法验证)学生尝试写算式。验证 然后汇报交流。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板书学生的算式,并问学生是如何验证的? 13、观察这些算式,等号左边有什么共同点?右边呢?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联系? 14、小结:等号左边的算式都是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号右边的算式都是这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两个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不同的乘数;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一个乘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相同的乘数. 15、总结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规律吗?学生自编公式,集体汇报介绍自己写的公式。 16、反馈调节: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释 刚才你怎么猜出第四道口算题的?现在我们把书翻到P55第1题,这些等式不完整,你能把它们补充完整吗?先请学生读题目要求。(42+35)2=42 +35、2712+4312=(27+ )、1526+1514= ( )、72(30+6)=()学生自己思考,填写,校对时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填写的依据是什么? 17、书P55的第二题:在作业纸上呈现。先请学生读题目要求,再独立完成,校对时说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64+36)8 648+368、(28+32)7 287+32、1539+4539 (15+45)39、4050+5090 40(50+90)、74(20+1) 7420+74、25(17+3) 2517+253再请学生在四组得数相等的算式中各选做一题,比比谁算得快。学生选题计算。交流都是选得什么题目?为什么选它们?(因为计算简便)运用乘法分配律还可以使计算简便,该怎样简算,这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内容。 18、解决实际问题:变新授时的长方形题目为求这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多少米?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交流。(得到两种解法,板书)变植树题为求女生比男生少种多少棵树?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交流。(得到两种解法,板书)现在你对乘法分配律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19、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乘法分配律吗?

《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P44——46,例1——例3    教学课题 :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应用,并能用字母表示简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2、知道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略写方法及平方的意义及读写法,会根据计算公式用代入法求值。   3、 让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优点,初步了解抽象概括的思考方法,体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感受符号化思想。教学重难点:学会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教学重点 :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    教学难点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代入求值。    教学准备 :多媒体,扑克牌    教学设计流程设计:    一、由仆克牌引入新课   1、学生观察按顺序排列的扑克牌,A、1、2、3、4、5、6、7、8、9、10、、Q、,这里的A,,Q,,代表什么?   学生发言,A表示1,表示11,Q表示12,,表示13。   2、教师小结:看来,字母还能表示具体的数。    二、讲授新课   1、出示例1(用出示)   让生观察:3、12、9这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8、6、14这三个数在这行图中的数排列有什么规律?   提问:想一想前面两个三角形中三个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该等于多少?   师:把□和△换成英文字母,你会吗?试一试。   (出示:   学生二人一组,互相讨论。共同完成。   2、出示例1第(2)小题(出示)   ○+○+○=12 ○=?   n×5=15 n=?   3、出示   2、4、6、、10、12   师:这个数列有什么规律?(学生很自然就找到了规律。)   师小结:在数学上,可以用符号和字母表示某个具体特定的数,想一想,我们以前还用字母表示什么?(运算定律)   4、教学P45例题2   ① 师:在数学知道中,你学过哪些运算定律?   (生: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绛合律、乘法分配律)   师:那乘法交换律会用字母表示吗?   生回答师板书:a×b=b×a   师:有什么优越性?   (生:简明、易懂、易记,也便于应用)   ② 师:大家想记的`更简便吗?自学x45小精灵下面一自然段。   师:学到了什乘?   师小结:在含朋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师板书:ab=ba或ab=ba   ③ 师:用a、b、c刦别表笺三个数,写出其他述算定律〢   学生交流<师板书:   a+b+c=a+(b+c)   a+b=b+a   abc=a(bc)   a(b+c)=ab+ac   师:a、b、c可以表示哪些数?(生:我们已学的任何数)   师小结: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省略,其它运算符号不能省略。   ④ 用字母表示计量单位   师:为了书写方便,常用字母表示计量单位。   要求学生自己阅读P45,你知道吗?   5、教学P46例3(1)   出示例3(1),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a   用s表示面积,用c表示周长   S=aa   师:aa可以写成a2,读作:a的平方,表示2个a相乘。   C=a4=4a   师:a4是字母与数字相乘,省略乘号时,一般把数写在字母前面。   练习:出示   bb= 7×7= tt= b7= 9a= s5=    三、练习巩固   1、练习P46第1题   用字母表示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a   b   S=_____ c=______   2、判断题   ①a×b写作ab ( )   ②a×1.2写作a1.2( )   ③a×a写作2a ( )   ④2×3=23 ( )   ⑤s÷12=12s ( )   3、省略乘号写出下列各式   X×3= a×a= 2×a= a×4×b=   4、P49第2小题,   把结果相同的两个式子连起来   a2 2.5×2.5 xx 62   x2 6×2 2.52 a×2    四、小结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连乘、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 #教案# 导语】《连乘、乘加、乘减》是混合运算中的一部分,学习这个内容,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关键是现在学习了小数的乘法,能否把整数混合运算的知识迁移到这里来,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内容:  连乘、乘加、乘减和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结果。   2.理解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3.提高学生的类推能力,培养学生知识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的思想。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法,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新知识,看哪位同学学得快,掌握得好。   一、复习旧知   1.出示投影,先回答问题,再计算。   (1)12×5×60   (2)30×7+85   (3)250×4-200   教师提问:每个式题各含什么运算?是什么式题?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在练习本上计算结果。   订正:(1)3600 (2)295 (3)800   教师说明:小数的这些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教学意图:本环节通过三个式题复习整数连乘、乘加和乘减的运算顺序,并向学生说明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一样,为下面学生将整数运算顺序迁移到小数作准备。   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   1.初步尝试。   出示例6:光明小学的同学们在校园里种了300棵蓖麻,平均每棵收蓖麻籽0.18千克,每千克可榨油0.45千克,一共可榨油多少千克?   全班学生默读题目后,指名让学生说出怎样列算式,教师板书。然后让学生独立尝试把这道题做完,教师指名板书计算过程   0.45×0.18×300   =0.081×300   =24.3(千克)   答:一共可榨油24.3千克。   订正答案后,教师提问   (1)算式中有几步计算?每个数目都是小数吗?是什么式题?   (2)这个含有小数的连乘式你是按什么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按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进行类推。   计算下列各题。   (1)72×0.81+10.4 (2)7.06×2.4-5.7   学生先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在订正答案时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订正:(1)68.72(含有乘法与加法两种运算,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2)11.244(含有乘法与减法两种运算,先算乘法,再计算减法。)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这些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板书:连乘、乘加、乘减   教学意图:本环节利用迁移,让学生将整数的运算顺序类推到小数,尝试完成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三、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1.复习。   教师提问:我们在学习整数乘法时曾学习过几个运算定律,谁还记得是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   教师贴出:a×b=b×a   (a×b)×c=a×(b×c)   (a+b)×c=a×c+b×c   提问学生:乘法交换律中两个数的范围是什么?结合律中三个数的范围是什么?分配律中三个数的范围是什么?(这些数的范围都是整数。)   2.观察讨论。   教师用投影出示两组算式,学生口答结果,然后教师用○将左右两组算式相连。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让学生观察这三组算式,并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三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2)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特点?与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一样?   (3)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通过讨论将得出如下结论   ①三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   ②第一组是把两个相乘的数交换位置,结果不变,与学过的乘法交换律一样。第二组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三个数相乘,与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结果相等,与乘法结合律一样。第三组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与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后求和,结果不变,与乘法分配律一样。   ③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   教师提问:我们分别比较这三组算式左右两侧的式子,哪一个式子在计算中更为简便?(第一组写成竖式,右边的比较简便,第二组不明显,第三组左式比右式简便。)   3.教师小结:通过观察讨论,我们发现整数的乘法运算定律可以推广到小数乘法,并且利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乘法计算更简便。   板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教学意图:本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每组两个算式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等关系,并且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也适用,同样可以使一些计算更加简便,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填空,并说一说应用了哪个运算定律。(填在书上)   4.2×1.69=□×□   2.5×(0.77×0.4)=(□×□)×□   6.1×3.6+3.9×3.6=(□+□)×□   2.计算下面各题。   (1)19.4×6.1×2.3   (2)3.25×4.76-7.8   (3)18.1×0.92+3.93   (4)5.67×0.21-0.62   (5)7.2×0.18×28.5   (6)0.043×0.24+0.875   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存在问题。   3.判断对错。   (1)50.4×1.95-1.9  (2)3.76×0.25+25.8   =50.4×0.05    =0.9776+25.8   = 25.2      =26.7776   全体学生用手势判断,并说出错误原因。   4.应用题。   玉山农场新建一座温室,室内耕地面积是285平方米,全部栽种西红柿,一茬平均每平方米产6千克。每千克按1.30元计算,一共可收入多少元?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及时订正   2.(1)272.182 (2)7.67 (3)20.582 (4)0.5707 (5)36.936 (6)0.88532   3.(1)运算顺序错误。改正:(2)计算错误。改正   50.4×1.95-1.9  3.76×0.25+25.8   =98.28-1.9  =0.94+25.8   =96.38    =26.74   4.1.30×6×285=2223(元)   教学意图:本环节通过多种练习使学生分别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与小数连乘、乘加、乘减这两部分知识进行巩固。其中第二题的六道计算题,各题目计算结果小数部分位数较多,除了注意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外,还要注意学生的计算正确率。篇二   教学内容: 连乘、乘加、乘减 (P.11页的例7和“做一做”,练习二第1~4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正确地计算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式题。   教学用具: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02×0.2 0.45×0.6 0.8×0.125 0.759×0   0.25×0.4 0.067×0.1 0.1×0.08 0.85×0.4   2、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5×60 30×7+85 250×4-200   ⑴ 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⑵ 得出:   ① 整数连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② 整数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⑶ 让学生算出结果并集体订正。   3、揭题谈话:同学们已学会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的一样,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已学的知识为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出一份力。   二、尝试:   1、出示例6:学校图书室的面积是85平方米,用边长室0.9米的正方形瓷砖铺地,100块够吗?   2、全班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分析数量间的关系并列出算式。   板书:0.9×0.9×100=81(平方米) (100块不够)   4、那110块够吗?(可以怎样算?)   (1)0.9×0.9×110 (2) 0.81×10+110   =0.81×110 =8.1+81   =89.1(平方米) =89.1(平方米)   4、(2)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式题?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5、你认为在做连乘试题时应注意什么?   7、尝试后练习:P.11页的“做一做”。   ⑴ 生先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⑵ 独立计算出结果。   ⑶ 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订正。   ⑷ 做乘加题注意什么?   三、运用:   1、P.14页7题   ⑴ 出示: 50.4×1.95-1.8 3.76×0.25+25.8   =50.4×0.1 =0.094+25.8   =5.04 =25.894   ⑵ 怎样判断它对不对?   ① 先看它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   ② 再看它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⑶ 根据这两点进行判断并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⑷ 集体订正。   2、看谁算得快。(分组比赛)   19.4×6.1×2.3 3.25×4.76-7.8 18.1×0.92+3.93   3、P.14页9题   四、体验:   今天都学了什么?   五、作业:   P.13页5题   P.14页6、8题篇三   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第11页例7及后做一做、练习二5-10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小数的运算顺序和整数运算顺序相同。   (2)使学生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并能解答有关应用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旧知迁移新知识的方法来学习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解答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有关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5×2×7 25×4×8 9×10×6   2、说出运算顺序:12×(5+60) 30+7×85250×4÷200   小结:刚才我们复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而小数的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二、新授   1.教学教材第11页例题7.   (1)出示例题7: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3)生尝试练习。   抽生板演:0.9×0.9×100   =0.81×100   =81(平方米)   (4)分析订正: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质疑或师提问:)   ①这个算式是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先算0.9×0.9,再乘100.)   ②0.9×0.9是什么意思?(求的是一块砖的面积)   ③为什么要用0.9×0.9呢?不可以就用0.9×100吗?(因为占地的是瓷砖的面积,而不是瓷砖的边长。)   ④再乘100呢?求的是什么?(100块砖能够铺地的面积。)   ⑤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5)如果有110块够吗?   ①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思路:   第一种:0.9×0.9×110 第二种:0.9×0.9×10+81   =0.81×110=0.81×10+81   =89.1(平方米) =89.1(平方米)   ②学生说出第二种算法先算的什么,再算什么,并说出每一步的意思。   (6)小结: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今后我们在进行小数四则运算的时候一定要先搞清楚运算顺序再计算。   三、练习   1、完成第11页“做一做”。   生完成在练习本上,抽生板演,并说出运算顺序。   2、课堂作业:第13页练习二5-10题。   3、拓展练习:计算(2.4+3.6)×0.5你能想到哪些方法?   教学后记:   成功之处:利用课件出示例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通过学生探索不同的解题思路,使学生体会到小数的混合运算也是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通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解答过程,逐步培养了学生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不足之处:教学中只重视了计算顺序,而忽视了计算的准确性,在后面的学习中还要加强计算方面的训练。

五年级上册数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设计

【 #教案# 导语】《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和简便算法,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猜测—验证—应用等环节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正确、合理、灵活的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有关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孩子们大部分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性,让他们通过亲自探索和体验来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汇报验证”等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探究中交流,在合作中归纳解决问题。具体地说分为以下几种方法: 1、情景创设法。 2、活动探究法 。 3、集体讨论法 。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精心选题,多层训练,——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会向孩子们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谁能来说一说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有哪些?   学生们会回答: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接着我会让孩子们用数字、字母或者符号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出这三个定律。学生展示后,我进行小结:我们知道乘法运算定律在整数乘法中,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了,那么在小数乘法中,这些运算定律是否也能运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同时板书课题。   在这一环节中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三个定律,一方面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为学习新课作准备。以旧引新,激发孩子的探究*,让他们有目标的去思考。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一)小组合作,猜测验证   1、用幻灯片出示以下题目。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让孩子们猜一猜,每一组算式它们有怎样的关系?(当然由于是猜测,学生出现的答案很可能会不一样。)   2、学生自己探究,验证。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计算得出结论,原来每组算式的结果都是相等的。   接着我引导学生们仔细观察每一组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   学生们通过观察会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组算式运用了乘法交换律,第二组算式运用了乘法结合律,第三组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举例验证。   我向孩子们提问:通过上面的一组例子,能否就说明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孩子们可能有两种意见:能或是不能。   针对不同意见,我会引导他们:对,单纯的一组例子并没有说服力,我们需要多举几个例子进行验证。下面咱们就以小组为单位仿照第一组的例子,也写出三种这样的算式,并验证是否相等。   (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动手写,验证后让他们进行汇报,尽量多让几组学生汇报,这样例子多了,结论更有说服力。)   学生汇报的同时,我会有目的的板书几组算式,让学生观察发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在大家交流结束后,我这样引导他们:刚刚小组同学相互交流后,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们的发现吗?(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在头脑中初步感知每一组算式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验证,进一步理解每一组算式之间的关系,再次启发学生自己举例验证,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以及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点拨,决不把规律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猜测、发现、验证。   (二)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出示例题8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两题,看看它们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0.25×4.78×4 0.65×201   (1)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尝试写在练习本上。   (2)指名让学生板演。   然后我会让孩子们思考:第①题中为什么先让0.25和4相乘?这里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呢?   孩子们会自然而然的答出:运用了乘法交换律   接着问他们:你们认为第②小题中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会根据以往的知识答出:把201分成200+1,然后用乘法分配律完成。(因为乘法分配率在上学期的学习中就是一个难点,所以这里我也会强调一下,让孩子们体会到先把特殊的数进行分解,然后才能进行简算。)   然后继续提问:在小数乘法中,要使计算简便,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启发学生思考,认真审题,要观察数的特点等。)   在这一环节里,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是数学学习的目的。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想,尝试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激发了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运用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性,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第三环节:精心选题,多层训练。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   练习题组设计如下   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四环节: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用幻灯片出示以下两个问题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评,接着让他们互评,最后我会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在本环节通过交流学习所得,增强孩子们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了他们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能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正确地、合理地、灵活地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类推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2、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 电脑投影、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已经知道了整数混合运算顺序适用于小数,除此以外,还有哪些适用于小数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整数乘法运算定律适不适用于小数(教师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师:谁来说说你们在整数乘法中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用定母表示。   生: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的分配律:(a+b)·C=ac+bc。 (板书)   0.7×1.2=1.2×0.7   (0. 8×0.5)×0.4=0.8×(0.5×0.4)   (1. 4+3.6)×0.5=2.4×0.5+3.6×0.5   师:(手指算式)这些算式各说明了什么呢?   生1:第一行算式运用了整数乘法的交换律;   生2:第二行算式运用了整数乘法的结合律;   生3:第三行算式运用了整数乘法的分配律。   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些算式说明了什么?   生4:说明了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2、教学怎样运用乘法运算定律:   师:(板书)0.25×4.78×4   请同学们认真地观察,看看这道题能不能用简便方便计算,怎样算简便,请把你们的思路在小组里相互交流。   (学生观察,思考,再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其中,共同研讨)。让学生在班级汇报交流。   (教师随着学生的归纳板书:看、想、算)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刚才总结的方法来计算这道题,看怎样算简便。   师:(板书)0.65×201   (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思路,教师参与,适时点拨、引导,然后学生计算,学生完成后,教师抽取代表性的作业,用电脑投影展示)。0.65×201   =0.65×(200+1)   =0.65×200+0.65×1   =130+0.65   =130.65   师:(能把你的解题思路说给同学们听听吗?   生1:我先找特殊的数201,因为201可以写成200+1,再把200和1分别与0.65相乘,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的。   (教师边说边板书,分解后再简算)   师:刚才,我们共同探讨了两种简算技巧,有的同学还有许多简算的技巧,同学们可以相互学习,请同学们再来看看下面两道题,怎样算合理简便(让学生独立做)   (电脑投影出示)32×1.25 (4+2)×0.9   三、拓展练习   师:老师这里有三个数4、0.8、1.25请你们根据乘法的运算定律编式题,并说一说如何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四、总结全课,反思体验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请你运用正确合理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1、必做题:   (1) 102×0.45 (2)0.34×0.5×0.6 (3)1.25×0.7×0.8   (4)1.2×2.5×+0.8×2.5 (5)(0.8+0.2)×6.7   2、选做题   (1) 99×1.45 (2)99×1.45+1.45   (3)99×1.45+3×1.45-1.45×2 (4)99×1.45+2×1.45-1.45篇三   教学内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P.12页例8和“做一做”,练习二第2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乘法运算定律中数(包括整数和小数)的适用范围。   教学难点: 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的简便运算。   教学用具: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计算:   25×95×4 25×32 4×48+6×48 102×56   2、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已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b+ac   2、让学生举例说明怎样应用这些定律使计算简便。(注意学生举例时所用的数。)   3、出示教材P.9页的3组算式:下面每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0.7×1.2○1.2×0.7   (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让学生看每组算式是否相等。   ● 从而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4、揭题并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二、尝试   1、出示例8第(1)题:0.25×4.78×4   2、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你能仿照整数乘法中,类似的题目的简算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吗?请你试着做一下,指名板演。   3、你能说一说每一步各应用了哪一条运算定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0.25×4.78×4   =0.25×4×4.78 乘法交换律   =1×4.78 乘法结合律   =4.78   指出:用虚线框起来的部分可以省略。   4、尝试后练习:   50×0.13×0.2 1.25×0.7×0.8 0.3×2.5×0.4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5、示范:例7第⑵题:0.65×201   你认为此题的关键是什么?(把201变成200+1,用乘法分配律完成)   你会做吗?谁来讲讲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指名上台讲解演示) 0.65×201   =0.65×(200+1)   =0.65×200+0.65   =130+0.65   =130.65   6、练习:   0.78×100.5 1.5×102 1.2×2.5+×0.8×2.5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运用   1、P.12页做一做:用简便方法算下面各题。   0.034×0.5×0.6 102×0.45   2、   右图是红光小学操场平面   图。图中长和宽的米数是按   照实际长、宽各缩小1000 0.025米   倍画出的。求这个操场的实   际面积。 0.048米   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先说说打算怎样做以及自己的想法。对能应用简便方法解答的同学给予表扬,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集体订正。   四、体验: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P13页4题。

3 运算定律 教学设计1: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并掌握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2:使学生亲历“回顾再现——观察比较——迁移类推——归纳概括”的数学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从而初步形成适应终身学习的技能基础。 3: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学生刚刚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而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与之有很大相同之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我设计了以迁移类推为主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一课的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探究新知的方法,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形成和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 一、 复习铺垫 1:回答:前面我们学习了什么定律?请你用语言描述,用字母表示好吗? 师: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来对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掌握较好。我相信你们对于乘法一定学得也不错,下面的题目你们一定觉得很轻松。 2:旧知回顾 师:根据“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请你写出两道乘法算式来。 师:你还能说出这样的口诀并写出相应的算式吗?(学生口答板书如下) 7×8﹦56 6×7﹦42 3×7﹦21 8×7﹦56 7×6﹦42 7×3﹦21 【设计意图】通过引领学生再现旧知(加法运算定律、乘法口诀)为学生探索新知搭建知识的桥梁。 二:探索新知 (一) 探索乘法交换律 1:观察上面每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两个(数相乘,交换位置,积不变) 2:引领验证 师:不是乘法口诀会不会也像你发现的那样呢?算了下面的两组题你会明白的。 25×4﹦ 17×23﹦ 4×25﹦ 23×17﹦ 3:概括乘法交换律 师:根据计算结果,你能再概括乘法运算中的这种规律吗? 你认为怎样称呼这一规律?(乘法交换律)你怎么会想到这样的称呼?(有加法交换律想到的) 师:正如你们说的,这就叫“乘法交换律”你们真会推想。请你们试着用字母表示它。(随机板书a ×b ﹦b ×a ) 【设计意图】在学生获得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引领,使学生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轻松而自然地获取乘法交换律。 4:巩固知识 (1)口答: 15×23﹦ 8×125﹦ (2)口答:17×( )﹦36×( ) ( )×126﹦( )×37 (3)下面每组算式同桌比一比,看谁算得快。换过来试一试,你对乘法交换律有什么更深的认识? 25×126×4﹦ (4)组织反馈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和开放性题目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共苦乘法交换律。通过比一比使学生感受乘法交换律在计算中的应用价值,初步建立简便计算的理念。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太棒了,简单的计算却蕴含着如此奥妙,希望同学们继续发挥潜能探索更加深奥的数学奥秘。 (二) 探索乘法结合律 师:同学们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节吗?你了解植树的重大意义吗?有一所学校组织了一批学生正在进行植树活动,同学们干得很起劲,我们一起去现场看看吧。(四年级的同学参加植树活动,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种树,2人负责浇水。)小组内说一说你了解到的信息。 师:根据现有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有时候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通过课本的主题情境图,培养学生了解数学信息并能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 2:解决问题初步建立乘法结合律感念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很多很有价值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很强,相信你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一定很强。 (1) 请回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解答?(指名口 答,板书:25×4﹦或者4×25﹦体现了什么定律?(乘法交换律) (2) 请同学们笔答:一共要浇多少桶水?(学生独立解答,同桌可以交流 意见) (3) 组织反馈交流(请学生上台来展示,要求不同列式的学生。) 25×2×5 5×2×25 25×5×2 (25×2)×5 (25×5)×2 25×(2×5) (4) 引导概括,初步建立乘法结合律概念 师:从上面算式和结果中,你又有什么新发现?(三个数相乘,无论哪两个先乘,积不变。)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和应用价值,这里既有乘法交换律的理解与应用,又让学生初步建立乘法结合律的概念,从而为进一步探索乘法结合律做好充分的准备。 3:引导概括,形成乘法结合律 (1) 激发引导 师:你们的发现非常符合上面算式的实际,很有发展性,这些算式中又蕴含着乘法一运算定律,请你们会想一下加法结合律,然后对上面的算式做出选择,写成两组等式,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吧! (2) (25×2)×5 ﹦(25×5)×2 (25×5)×2 ﹦ 25×(2×5) (3) 观察概括 师:通过观察说一说你的发现(指名说一说) 生: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师:说得太好了!你们知道该怎么称呼这一规律吗?(乘法结合律)我想你们一定是由加法结合律想到的,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叫迁移类推,在今后的学习中会不断的用到,下面我们共同的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a ×b )×c ﹦a ×(b×c) 【设计意图】通过引领学生继续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探索乘法结合律,使学生在探索中能力得到提高,技能得到发展,从而形成适应终身学习的方法基础。 (4) 巩固运用,提升乘法结合律 (1) 填□ 5×(14×9)=(5×□)×14 125×(8×13)=(□×□)×13 a ×25×4=□×(□×□) 6×13×5=13×(□×□) (2) 算一算,比一比,想一想,你有什么感受? 15×12u201eu201eu201e15×2×6 36×25u201eu201eu201e9×(4×25) 【设计意图】在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并有开放性的练习中,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乘法结合律。 三:新知推广,内化提高 29×4×5 4×(35×25) 125×23×8 40×52×25 4×8×25×125 16×17×5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巩固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发展。 四:回顾反思,拓展延伸 1:回顾反思 (1) 知识回答:请你说说你收获了哪些知识? (2) 方法回顾: 师:看来你们的收获还真不少,你能和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比较一下,有什么新的想法? 2:拓展延伸 师:前面有同学提出“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你想不想解决这个问题? 你能想到几种列式方法?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祝你成功!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节课知识、情感、方法的问题、梳理,使之内化为能力,通过课外延伸,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的欲望,为学习乘法分配律打下基础。

人教版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运算定律,也是学生最难掌握的一个运算定律。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本36页例3.   【教材与学情定位】   本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之中的一个规律性知识,是在学生学习认知了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之后的知识内容,其承载了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的内容,学生计算起来容易出现问题或者错误,总是会把其中一个加数与因数相乘,却把另外一个加数忽略。   【设计理念】   1、乘法分配律在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笔算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中已经有所渗透。乘法分配律的学习是否可以由此引入,由此加强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的联络,运用知识的正迁移,解决学生对乘法分配律难理解,易用错的问题。   2、乘法分配律到底难在哪里?是学生体验不到成功,还是乘法分配律作为简便运算的一个方法而不能体现其简便性。如果是又当如何体现,其教学的临界点在哪里?   2、乘法分配律必须在学生了解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吗?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是否可以进行汇入?如果可行,是不是我们在一年的教学中把‘花开两朵单表一枝"做的太过了而忽略了另一只鲜花的存在?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引导学生概括、理解并且掌握乘法分配律,体会到乘法分配律作为一种简便运算的手段的可实行性和其存在的必然性。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从数字到图形到字母形式的转化提炼,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1.理解乘法分配律,体会其优越性。   2.乘法分配律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如何有效突破。   【教学过程】   1、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过两位数乘两位数,   出示:25×14=   算式表示什么意义?14个25是多少。你能计算这个题目吗?能完成在练习本上。   师把25×14写在黑板左侧,指生上展示台展示自己的书写过程,并分别说明100是怎么求的?250呢?教师把学生的想法记录在展示本上   过程:25   ×14   100 25×4   25 25×10   350   问及全班,相同计算过程与结果的举手,师边走边问回到黑板刚才我们怎么计算的?100=25×4,再算250=25×10,然后把它们的积+起来,顺手板书注意前后顺序先写右侧25×4,在写25×10最后写‘+"号。注意看,前面明明是25×14,怎么在右侧却变成了25×10 和25×4?实际上是把14分成了10+4的和   师随生动:14分成10+4的和乘25   指25×14表示什么?14个25是多少   指10+4×25表示什么?14个25是多少?   指10×25+4×25表示什么?14个25是多少?   可以画等号吗?可以   那下面这几个算式表示什么?也可以这样写吗?   【设计意图】   本环节设计主要是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算理的研究,打通与乘法分配律的关系,初步建立知识的感知。   出示15×12= 23×16=   学生观察:发现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表示可以。   师指生描述算式的含义并由学生独立完成算式转换。   学生通过验证认识到:   15×12=10+2×25=10×15+2×15   23×16=10+6×23=10×23+6×23   16×25=10+6×25=10×25+6×25   现在还想等吗?   15×12=10+2×25=10×15+2×15   23×14=10+4×23=10×23+4×23   16×25=10+6×25=10×25+6×25   生:相等。   师:为什么?谁能说明白为什么仍旧相等?等号左边表示什么右边又表示什么?   生:等号左边表示10+4的和个23就是14个23是多少;右边10个23+4个23是多少。两边都是14个23是多少,所以相等。   师:读一遍等式,体会等式的意义。此处不去小结,让学生初步意会到,但是不适合言传   【设计意图】   本环节意在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存在,通过等号左右两边的关系和意义说明乘法分配律的存在的意义与其存在的实际价值。   师:同学们如果给你写出左边的算式,你能推汇出右边的算式吗?   生:可以。   2、出示三道练习题目,完成在练习本上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总结规律   20+3×37=   10+9×23=   32+25×74=   学生写出正确的右半边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和萤幕上全部内容,等号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你发现了什么?   生可能发现:左侧先算加法,再算乘法,右侧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左侧三个数,右侧四个数;   ……   小结:两个数加起来的和乘第三个数,就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然后把乘积加起来。   【设计意图】   通过仿写,学生体会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作用。深刻认知‘分别"的含义。   师抓住第二条,对呀,怎么多了一个数还想等?引导学生发现,萤幕红色字型呈现以20+3×37=为例说明是左侧括号里面的数分别乘括号外的数,所以多了一个。你能说出一组符合这个规律的数吗?   生一:10+5×74=10×74+5×74   同意的举手,鼓励的掌声送给他   生二:10+7×52=10×52+7×52   生三:10+9×24=10×24+9×24   生四:30+2×52=52×30+52×2   【设计意图】   学生如果完全可以自己仿制,说明这个内容孩子们真的掌握了,明确了,可以使用了,意思能够说明白了,但是仅仅是不能语言描述而已。   师:能说完吗?不能,看来这个层次的大家都没问题了,我出一个你会做吗?下面内容分层出示,体现知识层次性。   16+△×51=   △+■×○=   引汇出字母形式:   a+b×c=   师:观察和班上和萤幕上的所有式子,你发现了什么?可以进一步引导有规律吗?,同桌交流---组内交流教师深入小组参与交流,全班交流。   【本环节学生必须充分的讨论,争论,作为教师必须在学生的练习中找到问题,并及时全班范围内解决。】   汇报时学生说的意思对就可以,多组汇报之后,逐步修正成比较完善的说法。教师出示规范的说法,学生自己说一遍,同桌互说一遍   小结:刚才我们从两位数乘法入手逐步发现: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两个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相加,得数不变。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字母形式:a+b×c=a×c +b×c   也可以写成a×b+c=a×b+a×c   【设计意图】   本环节实现从数字到图形到字母形式再到文字表达形式的转化,提高认知难度的同时开拓新的只是先河,为五年级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   3、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4+6×27 ○ 4×27+6×27   14+86×39 ○14×39+86×39   100+1×37○100×37+1×37   3×62+5×62+2×62=   集体订正,说学生的做法,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计算,感悟、发现乘法分配律作为一种简便运算的手段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4判断:   136+27×5=36×5+27×5   213+79×12=13+79×12   334+61×43=34×61+43   42+4+3+1×5=2×5+4×5+3×5+1×5   手势表示,对的举对号,错误的举起十字。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学生判明乘法分配律易错题目的认知,避免今后的练习中出现类似的错误。   5、情景剧:生活中的握手问题:   两个学生到老师这里来看望老师,进门需要握手,通过握手分别对以上题目进行展示,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为什么不对,把知识做到最大程度的内化。   【设计意图】学生在今后的解决问题中难免碰到类似的错误,如何更加有效地突破其难点,设计一个小情景剧,学生一旦出现类似的错误,只要想起握手问题,将会很容易改正,有效的突破手段。   6、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乘法分配律,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样的算式才符合乘法分配律吗,乘法分配律你会应用了吗?   师:透露个小秘密,这是我们四年级下学期的内容,距离我们还很远,而我们却掌握了这个规律,最后一次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   人教版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在全校领导和数学教师的帮助和支援下,乘法分配律得到了比较好的呈现和展示,课堂中展示了如下几个亮点:   一、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过渡到乘法分配律是可行的。   自我感觉这样的设计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碰到乘法分配律问题完全可以退一步,来更加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譬如学生碰到101×37 99×26等等类似的题目计算起来将更加游刃有余,从而最大程度上避免错误的发生。   二、实现了从数字到图形到字母的自然过渡。   这样的设计与执行,教师的导引学生的观察,而后的给左写右,然后的仿写,说一说。整整操作过程以庞大的资料说明问题,很大程度上自然有序的实现了从数字到图形到字母形式的转化,这个阶段奠定了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基础的理解和其字母形式的最初也是最真实的认知,有利于学生知识连续性的发展和练习中的应用。   三、情景剧的适时引入,促使学生认知更上层楼   生活中的握手问题与乘法分配律有异曲同工之妙,为此,在判断部分加上情景剧,其主要目的是提前的预见性,在学生没有形成问题的时候,我们预感到这里会出现问题而提前预设,从而生成学生的纠错能力,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力。   四、评价给力,激发学生思维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一句肯定性的评价,一个赞赏的目光,一个给力的动作都会让我们的学生感到教师的鼓励,给自己的鼓舞。正是这样的兴奋才能促使孩子又不断地想法不断迸发出来,去发展,去实现教师所希翼的内容甚至还能出现更高的突破性发展,这正是良性评价的优点,也正是我在课堂上所使用的,这只需要我们教师适时的适度的给孩子们一个合理的良性的评价,而不是哗众取宠,为了评价而评价。   存在不足:   一、细节之处仍存有瑕疵。   个别之处感觉总是不尽人意,很大程度上感觉放不开,不敢放开,这样的感觉制约了课堂的发展,同时制约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也是我今后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这需要我们做好积淀的同时,给学生一个个升华的机会和时间以及空间,让他们真正的能够当家作主,用他们的语言进行阐述,进行思考。   二、落实上面书写部分尚显弱化。   为了避免学生出现不听课现象,我大力落实学生听课制度,让学生在课堂上最大程度的关注黑板,关注教师,关注其他同学的发言。这样确实提高了学生听得质量,课下反馈,学生听得不错,但是回头考虑,学生写的能力却被忽略,被弱化,长此以往对学生反而会造成另一个极端的不良现象,这更不是我想要的。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掌握好听与写的度,把握好时间分配,提高自己课堂组织能力,给学生一个全方位的发展机会和机遇,让他们在课堂上真正能够玩的开心,听得进去,说得出来,写的正确。保证人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人人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学习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   研修将全面结束,磨课已经接近尾声。而我们的教学却在新的平台上全面铺开,作为一线教师,需要我们以研修的精神为引领,以磨课的态度对待平时的每一节课,使我们的每节课尽量精品化,教师和学生能力增长化。让进步成为一种习惯,让成功一次次倍增叠加。   认知不当之处万望批评指正,不胜感激。谢谢!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1、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概括出这个定律。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渗透通过现象看本质和变中不变的思想。2、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归纳出定律。3、教学难点:抓住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特征和联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4、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学具卡,多媒体课件。5、教学过程:设疑引入:口算AB,(2+8)525+85,(2+10)323+103,(9+11)696+116,(12+18)5125+125(出现第四组口算题时,后一道先不出示,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是怎样的口算题。学生猜后再公布答案。)教师提出疑问:你们真厉害,一下子就猜对了。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吗?6、我们观察这两组口算题的结果怎样?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等号左右的算式一样吗?7、教师设疑:为什么上面算式不同而结果相等呢?结果相等的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刚才你们有是根据什么秘密猜出了最后一道口算的?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这个问题。8、指导探索:(小黑板出示长方形图)书P55的第3题:学校要在这块长方形草地周围植树,你能算出这块草地的周长吗?学生动手,独立计算周长。汇报解答思路:(选代表回答)交流时要讲清每一步计算的意义。教师板书算式:(64+26)2642+262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怎样?可用什么符号连接?并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655+455=(65+45)59、统计本班的男女生人数,写在小黑板上。现在要求每人栽3棵树,那我们班一共能栽多少棵树?学生动手,独立计算棵树。汇报解答思路:(选代表回答)交流时要讲清每一步计算的意义。10、教师板书算式: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怎样?可用什么符号连接?并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11、尝试讨论:从上课到现在,我们一共写了6组算式,他们结果相同,可是算式不一样,我们来找找看,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等号的左边都是一些怎样的算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即时小结两个加数的和乘一个数并板书)仔细观察等号的右边,这些算式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和左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小结两个加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积相加并板书)12、验证发现:是不是所有像这样写的两个算式就有这样的规律呢?你能照样子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并验证一下吗?在写之前,先想一想,你写了2个算式准备如何验证?(引导学生用计算的方法验证)学生尝试写算式。验证然后汇报交流。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板书学生的算式,并问学生是如何验证的?13、观察这些算式,等号左边有什么共同点?右边呢?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联系?14、小结:等号左边的算式都是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号右边的算式都是这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两个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不同的乘数;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一个乘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相同的乘数.15、总结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规律吗?学生自编公式,集体汇报介绍自己写的公式。16、反馈调节: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释刚才你怎么猜出第四道口算题的?现在我们把书翻到P55第1题,这些等式不完整,你能把它们补充完整吗?先请学生读题目要求。(42+35)2=42+35、2712+4312=(27+)、1526+1514=()、72(30+6)=()学生自己思考,填写,校对时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填写的依据是什么?17、书P55的第二题:在作业纸上呈现。先请学生读题目要求,再独立完成,校对时说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64+36)8648+368、(28+32)7287+32、1539+4539(15+45)39、4050+509040(50+90)、74(20+1)7420+74、25(17+3)2517+253再请学生在四组得数相等的算式中各选做一题,比比谁算得快。学生选题计算。交流都是选得什么题目?为什么选它们?(因为计算简便)运用乘法分配律还可以使计算简便,该怎样简算,这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内容。18、解决实际问题:变新授时的长方形题目为求这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多少米?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交流。(得到两种解法,板书)变植树题为求女生比男生少种多少棵树?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交流。(得到两种解法,板书)现在你对乘法分配律有什么新的认识吗?19、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乘法分配律吗?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人教版5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人教版1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知道它的一些应用。 2.经历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乘法分配律的过程,通过计算、观察、举例、验证、概括、说理等活动,积累数学探究活动经验。 3.体会乘法分配律的现实背景,了解乘法分配律的作用、意义及价值,初步感受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并运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从现实背景中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不知道同学们注意过没有,我们说的话中存在着一种有趣的分配现象。比如说:“我爱爸爸和妈妈。”可以把它分成两句来说:“我爱爸爸,我也爱妈妈。”照这样“我爱吃苹果和西瓜”可以怎样说?(我爱吃苹果,我也爱吃西瓜。)当然,也可以反过来,将两句话合成一句话来表述。“我爱看漫画书,我也爱看故事书。”可以这样说“我爱看漫画书和故事书。”今天中午我吃了米饭、青菜和鱼可以怎样说?是不是挺有趣的?其实在我们的数学中,也存在着这种有趣的分配现象,想不想一起去研究? 通过前几节课的探索,我们已经发现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这一节课,咱们再继续探索,看看又会发现什么新的规律。(板书:探索与发现(三)) 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1、初步感知。 (1)(出示长方形草坪图)课件演示。 师:我们宝鸡的人民公园最近正在改建,大家看,这是一块草坪,工人叔叔准备在草坪的四周围上栅栏。看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师:求栅栏长多少米?就是求长方形的什么呢?请同学们算一算。(生计算,师巡视) (3)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算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A) 师:像这样算的同学请举手。谁来说说,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 (4)师:有没有不一样的想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B) 师:这样算的同学请举手。这种算法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呢? A: B: (61+39)×2 61×2+39×2 =100×2 =122+78 =200(米) =200(块) (5)师:这两个算式,解决了同一问题。计算的结果也相等。那么,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6)师:这两个算式真有趣,明明是不同的算式,却能得到相等的结果。它们之间一定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与区别。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生讨论,师巡视) (7)师:说说你们的想法。 (8)师根据学生发言引导学生发现: 相同点:都使用了乘法和加法 ; 参与运算的数是相同的; 意义相同(都算了长方形的2条长与2条宽之和。) 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 左边先算和,再算积;右边先算积,再算和 2、再次感知。 你们帮老师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老师奖励给大家一些笑脸,(出示笑脸图,每行有五个黄色笑脸图,三个红色笑脸图,共四行。) (图略) 知道这上面一共有多少个笑脸吗?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学生再次各自列式计算,并很快说出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和算式,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接着上题板书如下: (5+3)×4=5×4+3×4 3、概括定律。 我们现在已经得到了两个等式: (61+39)×2=61×2+39×2 (5+3)×4=5×4+3×4 从上面的算式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师:(惊奇地)你们真的发现了这些算式中隐含着的规律,请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好吗? 师:从大家的神态和脸部表情中,老师知道你们一定觉得自己发现了什么规律。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我能猜到。不过,你们所看到的也许只是一种偶然现象,是一种猜想而已。你们能再举些例子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吗? 生在练习本上举例验证。 师:从同学们举的大量的例子中,可以确定你们的发现是正确的。 还有不同意见吗? 师:你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什么叫乘法分配律?请同桌再交流一下。 学生积极地与同桌交流着,又踊跃地参加集体交流。 生1:把括号里的两个数加起来后乘以一个数,等于把括号里的两个数都去乘以一个数,再把乘出来的积加起来。 生2:乘法分配律是:左边把两个数加起来乘以乘数,等于括号里的一个加数乘以乘数加上括号里的另一个加数乘以乘数。 师:你们想表达的是这样的意思吗?(教师出示幻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这叫做乘法分配律。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a+b)×c=a×c+b×c 师: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稍等)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师:看来你们已经发现了规律,下面根据你们发现的规律,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 小黑板出示:(25+36)×4 ,谁是它的好朋友? 6×(20+30) (a+50)×6 45×8+55×8 7×16+7×184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中填上合适的数。 ①(12+50)×3= □×3+□×3 ②15×(40 + 23) = 15×□+15×□ ③78×20+22×20=(□+□)×20 ④▲×+●×=(□+□)×□ ⑤66×28 + 66×32 + 66×40=(□+□+□)×66 3、选择。请用手势表示正确答案的编号。 与 25×(4×8)相等的算式是( )。 ①25×4+25×8; ②25×4×25×8; ③25×4×8 全班学生中有一位选①,三位选②,其余都选③。通过辨析,学生更加清楚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及与乘法结合律的区别。 (学生独立在作业纸上完成后,集体订正,电脑逐个显示订正后的答案。 4、选择其中一组题目来计算 甲组乙组 ①100×13+2×13 ① 102 ×13 ②(63+37)×39 ②63×39+37×39 ③ 9×(46+54) ③ 9×46+ 9× 54 师:先观察,确定一下你做哪一组。(先选好要做的内容,并说明理由。最后总结出:利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然后学生独立做题,完成后交流答案。) 5、实际应用。 足球比赛的时候,学校为同学们准备了饮料。准备了24箱苹果汁和26箱橘子汁,每箱都是24瓶,你知道一共有多少瓶饮料吗?(学生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 师:每箱饮料36元,付1500元够吗?(学生完成后,交流)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2、你觉得自己的表现哪里最好? 3、老师小结: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真的很棒。乘法分配律是一条很重要的运算定律。应用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计算简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同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它,希望它永远成为你的好朋友,伴你生活、成长。 4、作业(略)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人教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情景创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迁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究和归纳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作用,了解运用运算定律可以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从中感悟科学验证的方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和欣赏自然景色的美,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懂得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学习例5。 (1)出示例5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2、学习例6。 (1)出示例6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 ×c=a× (b×c) (4)完成例6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习例7。 (1)出示例7。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c=a×c+b×c a×(b+c)=a×b+a×c (4)完成例7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习例8。 (1)出示例8。 (2)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 (3)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4)读懂过程,感悟不同方法 课后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1、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数。 78×85×17=78×(_____×______) 81×(43×32)=(_____×______)×32 (28+25)×4= ×4+ ×4 15×24+12×15= ×( + ) 6×47+6×53= ×( + ) (13+ )×10= ×10+7× 2、判断对错。 (1)39×22-39×2=39×22-2 ( ) (2)39×22-39×2=39×(22-2) ( ) (3)39×28+39×72=39×28+72 ( ) (4)39×28+39×72=39×(28+72) ( ) (5)39×12=39×(12-2) ( ) (6)39×12=39×(10+2) ( ) 板书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人教版3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理解、应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 (三)《大纲》要求 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正确理解乘法分配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但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二)智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自主学习、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自学、运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通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第一步我用课件出示口算题: 125 × 8 25 × 4 25 × 6 × 4 7 × 8 × 5 2 × 3 × 50 课件设计可以使学生看得更清楚。也是为了让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激发他们早点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步创设情境,师生比赛。出示一组题从中选取两道,谁能看一眼题目就能说出得数。 ( 40+4 )× 25 37 × 45+55 × 37 68 × 32+68 × 68 ( 80+8 )× 125 比赛的结果:老师算得快学生算得慢。学生心里就会想:老师怎么你算得那么快?这 时 老师导入:刚才的比赛老师算得快,是因为老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你们想知道吗?此时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了高潮。老师告诉学生乘法的又一法宝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进入新知。 二、出示学习目标,自学新知。 本环节先用幻灯片出示学习目标: 1 、什么叫乘法分配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 2 、应用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用? 3 、什么地方用乘法分配律? 4 、例 7 的两道计算题有什么特点?如何计算? 学生依据学习目标 , 自学课本 64 — 65 页的内容。要求学生用 6 、 7 分钟的时间掌握学习目标中的内容。学生欲望值高,所以学生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想尽办法去记忆新知识。在学生的自学过程中,老师要巡视指导,帮助个别学生掌握新知识。此环节即使有个别同学不理解课本中的知识,可他为了在测验环节中取得较理想的成绩,也会用心的去掌握乘法分配律。 三、互相交流,加强记忆。 老师相信,经过自主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乘法分配律。下面同学们就根据学习目标把自己认识的乘法分配律为大家介绍一番。 由于上一环节学生学会了乘法分配律,这时他一定会特别想把自己的看法、见解告诉大家。这时就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师生间、生生间互相交流,合作学习,加强记忆。 四、当堂测验,检验学习效果。 (幻灯片出示下面各题) 在巩固练习阶段,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并通过比较,感悟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设计练习时,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 附: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a+b) × c = a × c+b × c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人教版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页例7,练习十四的第3一10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进行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将复习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试题: 1.(35+65)×37 2.35×37+65×37 3.85×(174+26) 4.85×174+85×26 5.(80+8)×25 6.80×25+8×25 7. 32×(200+3) 8.32×200+32×3 “根据乘法分配律,都有哪些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为什么?” 教师:根据乘法分配律,第1个算式和第2个算练功的得数应该一样,第3个算式和第4个算式的得数也应该一样。下面大家一起来计算。第1、2、3组的同学的第1题和第3题,第4、5、6组的同学第2题和第4题。大家抓紧时间做,比一比看哪几个组的同学算得快。 “哪几组的同学做的快?想一想,为什么第1、2、3组的大部分同学都那么快就算出了得数?”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第1题和第3题中,两个数的和都是整百数,整百数乘以一个数当然是很方便的。而第2题和第4题都要先算出两个乘积再相加,比较麻烦。 教师:下面还有两组等式,大家再来计算一下,第1、2、3组做第5、7题,第4、5、6组做第6、8题。 “这次哪几组的同学做得快?想一想,这次为什么第4、5、6组的大部分同学都做得快了?” 教师:第6题和第8题分别乘得的两个积,都有整百数,计算比较方便。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二、新课 1.教学例7 (1)教师出示例题:计算9×37+9×63。 教师:这道题是要计算两上乘积的和。 “仔细看一看这道题里的两上乘法计算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两个乘法计算有相同的因数9,另外两个因数是37和63,它们的和正好是100。) “联系上面的复习题,想一想这道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呢?“(先把37和63加起来,是100,再同9相乘,得900。) “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教师,这道题告诉我们,有些题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再来看一看怎样的计算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呢?先让学生说一说。 教师概况,首先,要计算的是要两个乘积的和,两个乘法计算要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的和又是整百或是整十数,这样的计算我们就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2)教师出示例题:102×43 教师:这道题是一个三位数乘以一个两位数,我们可以用笔算进行计算,但是比较麻烦。 “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使我们能够用口算就能算出得数呢?”(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 教师:从上面的复习题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两个加数分别要乘以一个数,而这两个加数中有一个整十数或整百数,就先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乘以那个因数再相加比较简便。现在的题目是102乘以43,想一想,能不能把其中一个因数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使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多让几个学生发言。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 板书:102×43 =(100+2)×43 =100×43+2×43 =4386 “上面计算中的`第二步根据是什么?”(乘法分配律)。 教师概括:两个数相乘,如果其中一个因数可以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这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十四的题目。 1.第3题,2.让学生口算。当计算101×57和45×102时,3.提问:“你是怎样做的?得多少?” 2、第4题,5.先让学生自己计算。核对时让学生回答。 “如果按运算顺序计算,应该先算什么?” “怎样计算简便?根据是什么?” 第4小题,如果学生有困难,教题先把算式38×?=38。学生回答后教师把“38×?”中的“?”改为“1”。 “下面应该怎样算呢?”让每个学生先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然后再请一个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3、第7题,7.先让学生独立做,8.然后集体核对,9.核对的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当核对“26×3”时,10.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后,11.再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学生发言后,12.教师说明:26乘以3可以写作(20+6)×3,13.根据乘法分配律等于20乘以3的积再加6乘以3的积,14.这实际上是应用了乘法分配律。这就是说,15.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口算有些应用了乘法分配律。这道题中的第7小题应用乘法结合律比较简便,16.第4、6、8、9题应用乘法分配律比较简便。 4、 第9题和第10题,18.先让学生独立做,19.核对时要让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 5.提前做完的学生可以做第l9*题。当学生想出一种算法后,还要引导学生想一想其它的做法。这道题的做法有:(80—30)×110一30×110; (80—30—30)×110; (80—30×2)×110。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5、6、8题。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人教版5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1、 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 2、 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方法指导: 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约3分钟)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老师想请大家帮一个忙,我有一个朋友开了一家小公司,有4名员工,她想给公司的员工每人买一套工作服,她去商店看中了几件衣服和几条裤子,想选一套衣服做工作服。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搭配? 2、学生思考:(1)有几种搭配方案 (2)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案,并算出总价。 (学生自己选择方案并在练习本上完成。师强调:是买4套衣服) 二、自主学习 (约7分钟) (一)组内研讨,确定方案 1、组内研讨 (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案? (2)介绍自己的方案,并说一说,你推荐的理由。 (3)说说你推荐的方案,需要花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 三、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1、汇报交流 师:哪一个同学想先来给老师推荐他的方案? 师:要想求4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元?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分别列式解答 师:因为总价相等,这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学生回答后,师在两个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 师:这个等式怎么读呢? 生尝试读等式。 (预设学生读法:A.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乘225乘4加75乘4 B.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225和75分别与4相乘的积再相加。 ) 2、研究其它方案 由学生依次汇报出其余3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并引导说出是怎么想的。计算后分别加上等号。 教师板书 一套 4 = 4件上衣 + 4条裤子 (225+75)4 = 2254 + 754 (225+125) 4 = 2254 + 1254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课堂教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教学,也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因此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的形式展开教学。刘爽老师的课堂清新自然,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周老师安排了简单活跃的拍手活动作为课前游戏,又出示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情境进行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2、在教学中善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为切入口进行有效的教学   在课堂中周老师让学生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在理解完过山车中2+2+2+2+2表示5个2相加,周老师提问,如果20个2相加,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标准地列出了,2+2+2+2+……这时周老师适时地引入乘法计算。学生进行对比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3、合理设计练习导练,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在练习上,周老师也颇费苦心,通过我会连、我会选 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这些巩固性、多样性、层次性的练习,符合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整节课下来,我觉得有以下两点值得商榷:    1、从图中来,没有回图中去。 课的伊始,刘爽老师很好的利用主题图,让学生发现了其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了数学问题。从而提炼出了3道题目的解决方式。但剩下的大多数时间,周老师都是根据算式理解含义,基本上没有再回到图中去。其实就2年级的小朋友而言,对抽象的算式的理解远难于对形象的图意的理解。    2、3×4与4×3的板书,混淆视线。 这节是表内乘法的起始课,虽然很多小朋友已经知道有乘法这种计算,个别小朋友还会背乘法口诀。但是在意义的理解上还一知半解。课上,刘老师有意图的把3×4,4×3这两个算式写在上和下,然而在讲解这两个算式的意义时问题出现了,学生不知道哪个算式表示4个3,哪个表示3个4。我觉得在板书的书写上可以避免这种算式写在上下位置,或者提炼其他的数据作为素材。

谁有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设计

去文库里找不就行了?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讲述的是在美国的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所以在本课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来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一)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四)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一)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二)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重点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一)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本课生字。   (二)教师准备课件。(用PPT制作的有关课文内容的文字片和与地震相关的图片与音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一)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进入第六单元的学习。这一单元,将让我们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第17课(师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三)检查生词   (四)整体感知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儿呢?   (五)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了不起父子)   二、披文入情,感悟语言   (一)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看看,文中的父亲为什么了不起。请大家默读课文1-12自然段,看看文中哪些文字让你感到了父亲的了不起?用波浪线把它们画出来,在旁边用一两个词简单地写下你的感受。   (二)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以下重点句段   1.第3自然段   (1)从哪里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2)从哪看出痛苦?为什么?痛苦到什么程度?用一个词来概括父亲此时的心情。   (3)尽管痛苦,但他还是坚定地站了起来,透过“坚定”这个词,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4)朗读,读出父亲的痛苦与坚定   2.第5—11自然段   (1)谁阻挡过他?是怎样阻挡的?   (2)为什么父亲反复只说这一句?   (3)分角色读课文。   3.第12自然段:第一句:“他挖了8小时u2026u2026,没人再来阻挡他。”   (1)从哪里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2)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   (3)为什么说没人再来阻挡他?(引导学生学习5-11自然段)   4.第12自然段:第二句:“他满脸灰尘u2026u2026到处都是血迹。”   (1)从哪里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2)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   (3)你觉得这是一位什么样的父亲?(师板书:坚强执著)   (4)联系生活,出示地震灾害图片。   (5)用一句或者几句话写下你的感受。   (6)小结全课   (7)这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为什么说他的儿子也同样了不起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三、布置作业   (一)写生字   (二)摘抄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父亲的形象已经刻在我的心中,让我们深深感动。那么,他的儿子又为什么了不起呢?请大家自由读13至23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儿子的哪些画面感动了你?   二、自读自悟,交流体会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感悟如下句段:   (一)“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二)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三、展开联想,即时练笔   (一)讨论   大家设想一下,刚才有个同学谈到,当时埋在废墟底下的阿曼达也可能害怕,他害怕还是不害怕?请大家讨论一下,可以想象,可以用书上的语言来证明。   (二)想象   师:同学们,让我们跟随记录片,再亲自看看1994年美国发生地震的一刹那。就在灾难发生的这一刻,忽然楼房晃动起来,身体也跟随着晃动,教学楼象山一样向我们压下来,把我们送进了漆黑的废墟底下:   师:只听见四周是────(生阐述想象)   只看见──(生阐述想象)   (三)练笔   1.阿曼达是那样的了不起!他在废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时啊!在这38小时里他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用你的心去写,用你的想象去写,把了不起的阿曼达用说手中的笔写出来。   2.请几位写得有代表性的同学朗读。   四、诵读经典句段,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感情朗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二)分角色朗读父子对话   (三)小结全课,拓展延伸   推荐课外书《感悟父爱》   五、作业   (一)完成练笔   (二)课外阅读《感悟父爱》   (三)复习生字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下面是我整理的该课文教学设计,一起看看吧!   教学目的:   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有感情朗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   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3.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   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把握整体,创设情境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生引答:父与子)【板书课题】   2、初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一切都失去了他往日的模样。(出示影音)   旁白:你们看,在地震中楼房倒塌,成了瓦砾堆,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人群从四面八方赶来,纷纷加入救援的队伍。一双双手,一把把铁锹,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都加入了到这场与死神的竞赛中。然而,救出每一个人都显得那样艰难。   二、直奔主题,整体感知   1、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位父亲执着地挖了38个小时,他7岁的儿子竟顽强支撑了38个小时。课文中早已对他们给予高度的评价,说他们是一对――(生答:了不起)的父与子。【板书:了不起】   2、你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他们的了不起?动笔划出来,还可以用简短的语句做些批注。(学生读划写)   3、学生交流   过渡: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这位父亲如此伟大,如此――,如此――(生自由答)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出示文字)   三、品读语句,以读代讲   1、现在你们会怎样读这些句子?你会抓住哪些字眼来读出父亲的了不起?大家在小组里读一读。(分小组朗读)   2、交流品读   你来读,你为什么会这么读?【结合回答板书:挖 动作 外貌 细节】   时间词:文中为什么不厌其烦的把这些时间词写出来?(看出时间长,父亲支持了这么久很疲劳,看出不容易困难很大……)36小时,这是两个白天一个黑夜,父亲就这样不停地挖啊挖啊。这是一个多么坚韧不拔的父亲。我们一起来朗诵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灰尘,血丝,衣服,血迹……   孤军奋战的父亲没有任何工具,仅凭他的一双手,一双血肉模糊的手不停地挖呀挖呀,这里饱含着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我们一起来读,记住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生齐读)   3、挖了这么久这么艰难,父亲为什么没有放弃?因为(生齐答)(出示文字)   【板书:无论…总…】   4、这是父亲常对儿子说的话。这是一个约定,这是一个承诺,这是一份沉甸甸的爱。这位慈爱的父亲曾经在什么情况下说过这句话?(学生简答)   5、现在,在一片废墟前,父亲也是凭借着这句话(指,生齐读)执着地挖掘。在这片废墟上,他曾经听到其他父母的痛哭和呼喊(生接读);他曾经听到好心人的劝慰(生接读);曾经听到消防队长的告诫(生接读);曾经听到警察的规劝(生接读)。面对这一切的不理解,面对身心的巨大伤痛,父亲停止了吗?(生:没有)为了和儿子在一起,父亲都克服了哪些困难?你能不能用“不论……总……”这个句式来说一说。   6、无论发生了什么,父亲只有一个念头――(生自由答)   这个信念支撑起了父亲了不起的形象。(配乐)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面对废墟他曾经绝望过,但对你不离不弃的爱让他变得坚强伟岸……(生齐读)   7、也许正是这份深沉的父爱创造了奇迹,挖到了第38小时……(师生同读,学生只接儿子的"语言部分)   8、父亲挖了38小时,年仅7岁的阿曼达就在黑暗中(等)了38小时。【板书等】当父亲找到他时,儿子的话让我们由衷地钦佩,你会怎样赞赏他?(出示投影填空)(学生发言,解释自己所填的内容)你还会怎么表扬他?(学生发言,解释自己所填的内容)【相机板书 语言】   过渡:身处险境时的勇气和镇定,安全出口前的无私无畏都来自――来自“――”(出示投影)的坚定信念。(引答,简单解释)   9、引读:当父亲伤痕累累,疲惫不堪快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让他充满力量……(出示投影);当儿子饱受煎熬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希望……(出示投影)。   小结: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个人的心。从这父子二人身上,似乎让人看到的不仅仅是深切的父子之情,还有更令人感动的人格力量。(出示投影)这的确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镜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学生齐读)   三、拓展阅读,指导写法   我们虽不曾有过这样轰轰烈烈的经历,但浸润在平凡生活中的爱,依然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挖掘挖掘那份生活中那份深沉的父母之爱吧!学完了课文你会怎样表达这种情感,你会抓住人物的哪些方面来表达呢?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动作   父亲 挖 外貌   了不起 无论…总… 细节   儿子 等 语言

小学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应主要围绕三个基本问题展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正确评价教学效果。教学设计是由目标设计、达成目标的诸要素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所以,要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必须围绕以上三个基本问题展开。 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二、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 (一) 分析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应着重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及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1.学习者起始能力的诊断 2.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 3.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二)组织教学内容 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内容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所以,首先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其次要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应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合适的内容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选择教学方法三、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 教学设计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一位教师在“统计”一课的设计中,做了如下的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例题以及想想做做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正确辨认从前面、左侧面、右侧面、后面等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在换位观察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锻炼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与别人交流的能力,同时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到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给学生分组、多媒体课件(附图片)、玩具猴一个、玩具企鹅一个、紫砂壶每组一把、学生各自带来的茶杯、洒水壶和玩具等物品。   教学过程:   一、看图竞猜,激趣导入。   1、师:小朋友,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一组动物照片,你们要仔细观察,猜一猜拍照的人是站在动物的哪一面拍摄的?前面?后面?左侧面?还是右侧面?一起大声说出来!   2、教师放映课件中的照片,学生齐说(说左右侧面时可能会说错)。   3、引出课题:小朋友,刚才啊有些照片你们说对了拍照人的位置,有些呢没说对。想要全部说对呢,就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板书课题)你们想不想用自己的 方法 研究一下观察的方法呢?有兴趣吗?等到认真学完了新课,你就可以又对又快地说出拍照人的位置了。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 经验 是发展学生空间概念的基础,学生的空间知识又来自于丰富的现实原型。而可爱的动物照片能更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探究的欲望,当然更有强烈的求证欲望。所以这个环节的设计,为接下来的教学组织起了引出课题和激发学习欲望的作用]   二、细心观察,分组探究。   过渡:有些小朋友也许对动物不太熟悉,所以说不准,那么老师先带大家观察一下我们周围比较熟悉的环境吧!   1、教室环境,分辨前后。   (1)师:小朋友,我们的教室真漂亮,老师很喜欢。(放教室的两幅照片)   提问:这两张照片一样吗?(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呀?(同桌交流后指名 说说 )哪一张照片是老师站在教室的前面拍摄的?(指名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另一张照片是老师站在教室的哪一面拍摄的?(后面)你又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2)小结:我们发现,站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拍,得到的照片是不一样的。这两张照片,一张是站在前面拍的(板书:前),另一张是站在后面拍的(板书:后)。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从自己教室拍的两张不同的照片,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会看到不同的样子。]   2、校园门口,分辨里外。   (1)师:小朋友,你们每天从校门口进进出出,仔细观察过那里吗?老师也拍了两张照片(放两张照片),这两张,有什么不一样?(指名说说)哪一张是在学校外面拍摄的,哪一张是在学校里面拍摄的?(板书:里外)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小结:看来大家都是细心观察的高手啊,在生活中,我们就要做个细心观察的有心人!   3、观察玩具,分辨左右。   (1)介绍企鹅   师:从小到大,老师相信你们家里一定有很多玩具吧?肯定比老师多!你有没有从不同的角度仔细观察过这些陪伴你长大的好朋友呢?(出示玩具货架图片)今天老师从陆文娟小朋友家请来了一位玩具朋友——企鹅妹妹。(出示玩具)瞧!谁想上来轻轻地摸一摸,看一看,然后告诉大家企鹅妹妹长什么样啊?   指名代表上台完成刚才的要求,教师给予肯定,适当引导。   提问:为什么老师称她为“企鹅妹妹”呢?(扎了蝴蝶结)   追问:你能介绍一下她可爱的样子吗?   师:现在她觉得累了,让她坐下来,好吗?你们欢迎吗?(挑选中间一组,让企鹅“坐”在桌子中央,注意朝向)   (2)观察企鹅   师:先请坐在企鹅妹妹这四个方位的小朋友帮她拍几张照片(教师做出拍照的样子喊“1、2、3,喀嚓”指导方法,学生模仿教师进行拍照),闭上眼睛想一想拍到的样子再睁开眼睛看一看,并且记在脑子里。老师也拍好了(出示四张照片)。   [设计意图:以模拟拍照这一游戏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实际观察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人人参与。通过有目的的指导和分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想一想照片的样子并把这些照片“印”在自己的脑子里,指导学生不仅要仔细地去观察,而且要注意观察到了什么,从而提高了观察活动的有效性。]   提问:你们有没有拍到这些照片呢?谁拍到了1号照片?你坐在她的哪一面?(板书:前)   追问:2号照片呢?3号呢?4号呢?(依次板书:后、左、右)   提问:你们发现哪几张照片比较好认啊?3号和4号这两张照片有什么不一样?(对面的学生进行交流)   追问: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分辨出哪张是左侧面拍的,哪张是右侧面拍的呢?(学生思考后全班交流,教师及时评价并肯定观察方法)   小结:你们说的都是好办法!如果是站在她的左侧拍照,拍到的是左边的脸,嘴巴朝着左边;而站在右边拍照的话,拍到的是右脸,嘴巴朝着右边。现在请你们换一下位置,再观察一下,坐在新的位置上拍的照片还和刚才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呢?(位置换了,观察的角度也变了,所以照片不一样。)   (3)分组观察   现在请大家拿出自己带来的物品,玩具、茶杯、洒水壶等等,放在桌子中间,互相说一说,你从自己坐的位置看到了什么?坐在对面的小朋友互相说说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巡视,指导各组的观察情况。   选取其中一组进行全班性的观察交流。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以后,通过观察对象的变化,让学生再次参与实际观察的活动,进一步体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会看到不同的视图。]   三、观察比赛,火眼金睛。   1、观察小猴。   (1)出示观察小猴的画面,提问:你看到四位小朋友在给谁拍照?(小   猴)他们分别站在小猴的哪一面为它拍照?(同桌交流后指名说说,用玩具猴子辅助,重点引导说出小玉站在小猴的左面、小云站在小猴的右面)   (2)师:不过,他们拍的四张照片不小心打乱了,你能帮小红、小芳、小云和小玉找一找吗?怎么连线?(学生P94书上连线)教师巡视。   (3)小组交流:你们是怎样找到四位小朋友的照片的?和小伙伴说说判断的理由。怎么连线呢?   (4)集体校对,指名小组代表说一说以上问题的想法。   (5)小结:正是因为观察的位置不一样,所以观察到的样子和拍到的照片就不一样。   [设计意图:有了上面给企鹅“拍照”的经历,学生不难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让学生在书上连一连,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让他们利用在上面的观察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进行想象并作出判断。]   2、观察汽车   (1)(出示图片)师:小兰、小亮和小刚正在观察这辆汽车呢,他们站的位置一样吗?(不一样)那他们看到的会一样吗?(不一样)请大家先想一想再打开书本P95连一连。   (2)教师巡视,指导练习。   (3)提问:你能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说一说三位小朋友分别看到哪幅图吗?你的判断方法是什么呢?   (4) 总结 :在我们观察的时候,要看清楚物品的一些特点,才能判断正确。   3、观察茶壶   (1)师:接着瞧,这组小朋友又在看什么呢?(紫砂壶)老师这里也有一把,这是壶嘴,这是壶把!这幅图上,四位小朋友分别能看到右边的哪幅图呢?先和你的小伙伴们说一说吧!   (2)师巡视指点,再指名回答,作出选择。   (3)提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4)小结:从不同的位置看茶壶,看到的样子是不一样的。   4、小结。   看来大家都有一双和孙悟空一样明亮的火眼金睛,都有一颗细心观察的心,学得非常棒!那么,现在再来欣赏那几张动物照片,你能说出拍照人的位置了吗?(放照片,齐说位置)   四、 反思 总结,联系生活。   1、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一些物体,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进行观察的?   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全班交流并总结)   [设计意图:在学生经历了三次观察物体的活动以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活动过程、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体验作出进一步的解释,形成更清晰的认识和更深刻的体会。]   下课后,小朋友们还可以找身边别的东西观察一下,换个角度看,你发现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   苏教版小学数学《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看一看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本节课有如几个特点:   1、活动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比如,观察纸箱的活动中,不是让学生单纯地站在位置上看一看、说一说,而是设计了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他们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2、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比如,猜猜看(美丽的学校):判断是从正面、侧面,还是从上面拍摄的。让每个学生结合学校的实景观察图片,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及通过玩手中的长方体并猜出颜色这个游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上面和侧面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纸箱,把所看到的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纸箱的哪几个面,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这几个操作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民主作风,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间。   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1 .学生对于面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在最初观察时,有的孩子竟然说自己能看见四个面,甚至更多。细思原因,原来学生把看到的一条边当成了一个面,我想如果在课前复习时,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我想学生就不会出现以上问题了。   2.本节课学生动了起来,思维也活跃起来了,不过学生活动的有些没有章法,我想也许是大班额的原因吧,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会更容易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同时对于大班额的教学,我更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在新课改实验中,教学既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学的"活而不乱"。   3.在课堂上曾出现这么一段小插曲:让学生自学长方体各个面的名称后,汇报时,有的学生理解错误,他站在长方体的正面(正面红色),说正面是红色的,当他站在这个长方体的侧面(侧面黄色)时,还说正面是红色的。这时,一个孩子很敏锐的发现他说的是错的,及时走上前纠正了刚才那位同学的错误,而且表述的非常清楚。这个孩子多会学习呀,可惜的是我的评价没有跟上去,没有为他的勇于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无疑是我这堂课的遗憾。都说现在的孩子倾听不好,如果我及时抓住了这一契机,对其他学生无疑是个最好的榜样,可惜我错过,我也深深的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是多么的重要。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 一节课《小树有多少棵》教学设计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板块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一、复习 1.师生一同复习乘法口诀。 2.教师向学生出示口算乘法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二、新授 1.小树有多少棵? 教师出示教学课件,并提出问题:小树有多少棵? 2.将学生的方法板书到黑板上,并让学生说说20×3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3.学生完成本道题4.教师再提出问题: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 5.完成P1第2题,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6.完成P1第3题,做完说说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三、练习 完成练一练第1-3题 1.1-2题 学生独立完成。 2.第三题前两问可让学生先讨论怎样算,然后再做。最后一问有开放性,学生要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解答。 四、数学游戏 教师先向学生说明游戏的规则,并演示几次,让学生明白玩法后,再互相进行游戏。 五、小结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学得怎样? 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20×3=60(棵) 想:2×3=6 20×3=60 答:小树一共有60棵。 教后随记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体现了数学化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课程标准理念;更加关注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力求使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  重视算法多样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在本节课中,我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是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使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我比较注重计算方法的训练,而忽略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也没有创设这方面的练习题,我准备下节课在这方面适当加强,以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小学数学4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范文模板合集

教师要让学生能正确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经历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在探索口诀记忆方法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数学4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小学数学4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范文一 一、教材简析: 教材用通过小熊串红果准备请客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自觉经历用4连加的过程,为列乘法算式和编口诀做好准备,然后通过“填一填”的活动,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编制口诀的经验,编出4的乘法口诀,最后安排了“说一说”、“练一练”,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口诀。 二、学情简析: 学生通过2、3、5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已经有编制口诀的经验,因此自己编制出4的乘法口诀应该不是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采用实践探索法,让学生感知知识形成过程,发扬教学民族,让学生体验成功,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三、目标预设: 1、知道4的每一句乘法口诀的含义,较熟练记住4的乘法口诀。 2、结合“小熊请客”的具体情境,经历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掌握4的乘法口诀。 3、会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点: 知道口诀的意义,并正确熟练应用。 五、教学难点: 理解口诀的意义,并正确熟练应用。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帖图 2.学生准备:小棒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小熊快过生日了,他请了许多小伙伴到他家里做客,看,他正在为客人准备好吃的红果串了。 (二)、探索口诀,解决问题。 1、数一数 看图说一说:每串有几个红果?小熊串了几串呢? 同桌两人数一数,思考回答:每串有4个红果,小熊已经穿了9串了…. 2、填一填: (1)将数的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2)填好的小朋友,请你想一想,你是怎样知道答案的? 方法多样化:4个4个的数。 先用口诀算出2、3、5串有多少个,再用加、减法来算出其它的个数。 用乘法算式。(板书算式) (3)自主研究,尝试编制4的乘法口诀(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交流)。 根据乘法算式,和以前的经验,自己编制4的乘法口诀。 (4)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适时的引导。 3、说一说 (1)汇报学习过程,说说是怎样推导4的乘法口诀? (2)说说4的乘法口诀有和特点? 相邻两个口诀之间相差4. (3)说说你认为4的乘法口诀哪几句难记?你是怎么记的? (4)活动:小组合作边摆4边形边记口诀。 (三)、练习巩固 1、请打开书20页动手快速完成.(板书如下) 1×4=一四得四 2×4=二四得八 3×4=三四十二 4×4=四四十六 4×5=四五二十 4×6=四六二十四 4×7=四七二十八 4×8=四八三十二 4×9=四九三十六 2、连一连。 出示书P21.1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弄清题意,然后连一连,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用到了哪句乘法口诀。 3、算一算 出示书P21.2,独立计算,记时,竞赛。集体讲评。 4、看图写算式 出示书P21.3方格图,先数一数,再根据数的情况列出算式,并结合图说出算式的含义。 参考:一个大方形里面有4个小的正方形,4个大蓝正方形里面有几个小的蓝正方形? 4X4=16(个) 一个大方形里面有4个小的正方形,5个大黄正方形里面有几个小的黄正方形? 4X5=20(个)或5X4=20(个) (四)、拓展性学习 1、学生可独立完成,也可以在小组内开展竞赛进行游戏。 先算出每个算式的结果,找出规律,按规律走出迷宫. 2、一块正方形地块,每边各种有7棵树,4个角上都有1棵树,这块地4边共种了几棵树? 4X8=32(棵)或8X4=32(棵) (五)、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有什么收获? 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六)、板书设计 4的乘法口诀 1个41×4=4一四得四 2个42×4=8二四得八 3个44×3=12三四得十二 4个44×4=16四四得十六 5个44×5=20四五二十 6个44×6=24四六二十四 7个44×7=28四七二十八 8个44×8=32四八三十二 9个44×9=36四九三十六 小学数学4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范文二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学习4的乘法口诀并能熟记、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正确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经历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在探索口诀记忆方法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3、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熟记4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应用4的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3分钟、复习3的乘法口诀、对口诀。 一、情境创设、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小丑玩球研究了3的乘法口诀、咱们来开个小火车吧(出示课件对口诀)。看来同学们都掌握的不错、这节课我们来共同研究一下小丑顶碗中的数学问题。(重读顶碗两个字。)请看大屏幕、观察这幅杂技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一共有多少个碗? 师:哦、你提了一个数学问题。图上都画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 生1:每个小丑有4个碗 生2:有5个小丑。 师:哦、这么多信息、那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多少个碗? 师:哦、你是说5个小丑一共有多少个碗、老师把你的问题贴在黑板上。谁还想提?(重读5个) 生1:4个小丑有几个碗? 生2:3个小丑有几个碗? 生3:2个小丑有几个碗? 生4:1个小丑有几个碗?(教师逐个把问题贴在黑板上) 师:一个小丑有几个碗、用不用算? 生:不用。 师:数一数就行了。一个小丑有4个碗、表示? 生:1个4 师:1个4就是4、用乘法算式表示就是1×4=4(板书)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1、小组合作 师:那两个小丑几个碗? 生:8个。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一个小丑4个碗、有来了一个小丑顶4个碗、所以一共有几个4?(在黑板上用图画出2个4)改为用课件展示2个4相加 生:2个4(板书) 师:2个4相加、怎么列算式呢? 生:4+4=8、4×2=8(板书) 师:那4×2=8中的4表示什么? 生:表示每组4个 师:那2表示什么呢? 生:有两组。 师:这样我们就知道了2个小丑有8个球。那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3个小丑、4个小丑、5个小丑有几个碗呢? 生:想。 师:好、同桌两个人可以合作一下、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画一画、算一算、两个人分工合作、一个操作的、一个填好操作记录单、开始。(出示课件温馨提示)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指导时再次提醒学生所用的方法、可以摆一摆、可以画一画。并将时间适当缩短。 师:请你用你的坐姿告诉老师你已经完成了。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3个小丑几个碗? 生:12个。 2、展示交流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哪位同学愿意到前面来展示一下你的成果?要求学生展示时拿着自己所画的图或摆的小棒到前面展示。 生:(学生实物展示)3个小丑12个小球、表示3个4相加。加法算式是4+4+4=12、乘法算式是4×3=12。 师:嗯、那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是用小棒摆还是画出来的? 生:我是画的(实物展示学生的画图)这是一个4两个4、三个4。 师:嗯、他用一个小圆圈表示一个碗、这种方法好不好? 生:好。 师:你是怎么列出的乘法算式?根据什么? 生:因为有3个4相加。 师:真棒。乘法算式中的4表示? 生:每组4个。 师:3又表示什么呢? 生:有3组。 师:我们又解决了一个问题。那么4个小丑有几个小球呢? 生:16个。 师:怎么得到的16个?谁愿意到前面来展示一下你的成果? 生:(学生实物展示)4个小丑16个小球、表示4个4相加、加法算式是4+4+4+4=16乘法算式是4×4=16。 师:那你又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 生: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学生摆放) 师:这个方法也很好、谢谢你给大家做了精彩的演示。同学们给点掌声吧。这样我们就知道了4个小丑有16个碗。还有最后一个问题。5个小丑几个碗呢? 生:20个。 师:哦、最后一个问题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你的成果呢? 生:5个小丑20个碗。表示5个4相加、加法算式是4+4+4+4+4=20、乘法算式是4×5=20。我也是用摆小棒的方法求的。 师:哦、你也是用小棒摆的、看来啊小棒真是我们的好朋友。好了孩子们、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那么多问题、不知不觉我们编成了一首小儿歌、快用你们响亮的声音读一读。 生:1个小丑4个碗、2个小丑8个碗、3个小丑12个碗、4个小丑16个碗、5个小丑20个碗。 3、编口诀 师:真好听。除了儿歌你还想到什么更简洁的记忆方法吗? 生:乘法口诀。 (师:1个小丑4个碗、可以用什么口诀来表示? 生:一四得四。 师:那2个小丑8个碗呢? 生:二四得八。 师:3个小丑12个碗的口诀就是? 生:三四十二。 师:那接下来的口诀是? 生:四四十64五二十) 乘法口诀是由乘法算式得到的、不是小儿歌。 改为:4×1=4怎么编口诀呢?生:一四得四。 师:那么4×2=8呢?生:二四得八。 师:4×3=12怎么用口诀表示呢?生:三四十二。 师:真棒、4×4=16呢?生:四四十六。 师:你们太厉害了、还有最后一个4×5=20呢?生:四五二十。 师:这些口诀中很多都是我们学过的、快来找一找我们的好朋友在哪?哪些口诀我们已经学过了? 生:二四得八学过。 师:哦、这节课我们知道二四得八可以表示成2个4相加、我们学过它还可以表示成? 生:4个2相加。 师:很好、二四得八既可以表示成4个2相加、也可以表示成2个4相加。找一找还有我们的好朋友吗? 生:三四十二。 师:哦、你在哪学过? 生:在3的乘法口诀中、表示4个3相加。 师:哦、说的真好。三四十二不仅可以表示成3个4相加、还可以表示成4个3相加。找到了两个好朋友了、还有吗? 生:四五二十。 师:哦、这也是我们的好朋友、在哪里学过? 生:5的乘法口诀。 师:我们知道四五二十可以表示成5个4相加、还可以表示成4个5相加。孩子们、我们有这么多好朋友、那你把他们背下来吗?一起背一下吧。 (学生齐背口诀) 师: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仔细观察、这些口诀有什么规律? 生:都有四。:很好、所以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4的乘法口诀。(板书标题) 师:你还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从上到下一个比一个多4. 师: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从上到下的得数依次比前面的多了4。我们发现8比4多了4,12比8多了4、16比12多了4、20比16多了4。假如有个粗心的小朋友忘了四四多少了、但他记得三四十二、怎么办呢? 生:用12加上4得到四四十六。 师:真棒、这个规律非常好用。除了这个规律还有吗? 生:从下往上、得数一个比一个少4。 师:嗯、没错、这也是个很好的规律。如果有个粗心的小朋友不记得四四多少了、但他记得四五二十、怎么做呢? 生:用20减去4得到16。 师:所以得到四四十六。这个规律真好。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师:同学们学了那么多、下面咱们来做个小游戏来奖励你们一下吧、咱们来对口诀吧、小火车从哪开起来呢? (课件出示练习题) 师:看来同学们都背下来了4的乘法口诀了、咱们在这么短的时间解决了那么多问题。我们的舞台上除了有小丑在表演、装饰的也很漂亮、一共有多少个黄灯笼呢?怎样列式呢? 生:4×4=16 师:为什么这么列式呢? 生:每组有4个灯笼、有4组。 师:嗯、那用到了那句口诀呢? 生:四四十六。 师:回答的真响亮。 为了加强运用、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身边有哪些问题用到了4的乘法口诀。 师:孩子们、除了课本上用到了4的乘法口诀、你能在你的身边找一找哪里还能用到4的乘法口诀吗? 生:一个凳子有4条腿、3个凳子有几条腿? 师:你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那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4×3=12 师:同意的同学坐端正。这个乘法算式用到了哪句乘法口诀? 生:三四二十。 四、课堂小结、回顾反思 师:同学们、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就到了、相信你一定收获了很多、咱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吧。 生1:我学会了4的乘法口诀。 生2:我学会了这首小儿歌。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我们根据这首小儿歌编了4的乘法口诀、而且解决那么多的问题、那你们想不想知道6个小丑、7个小丑、8个小丑、9个小丑有几个碗呢? 生:想。 师:这些问题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思考一下。学了这么多、这节课你们开心吗? 生:开心。 师:老师也很开心。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小学数学4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范文三 学习目标: 《4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已经学会2、3的乘法口诀,初步理解了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本课中,学生将围绕以下四个目标展开学习: 1、知识技能:学生通过操作软件,在学习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提高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数学思考:在整理1~4的.乘法口诀及其他一些练习中,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3、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情景中感受乘法口诀形成的过程,并能利用口诀熟练地计算乘法。 4、情感态度:学生在编乘法口诀和利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学习环节: 本课学习内容包括想想、做做、玩玩三个部分。 1、想想中包括一个例题和两个练习,引导学生体验4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并能够初步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 2、做做中有三个练习,学生可以自主探究,在实际应用中巩固知识。 3、玩玩中有四个练习,是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过程,全面调动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既内化了新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课件说明: 本课件的制作采用Authorware为开发工具,它是一种比较实用的课件制作软件,它支持几乎所有的视频、动画、图象、音频等格式的文件,具有信息容量大、检索快、传播效率高的功能优势。课件在必要的地方设计了交互按钮,操作使用简洁明了,学生单击按钮可进入到下一画面。在每一个练习内容的最后,单击交互按钮就可以切换回问题界面或主界面。 1、想想这部分的作用是:激情导趣,掌握方法 (1)例题: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游乐园中的小火车的情景,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在描述的过程中说到:有4个小车厢,1个车厢里有4个人。随着课件的点击,出现动态的变化,让学生说出2个、3个、4个车厢的人数。然后引导学生填表算一算,填表算一算起两个作用:一是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二是让学生熟悉4的连加,为学习4的乘法口诀打下基础。 (2)练习1:设置了4个不同的水果,给了学生可选择的空间,自主选择,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四个练习都是编4的乘法口诀,这里多个数的连加可以看屏幕数出,从而解决了乘法算式的得数问题。再想一想和你真棒的提示,体现了人机对话。教师通过转播的形式达到人机互动,起到了互相学习、集思广益的效果。 (3)练习2:学生运用前面掌握的方法填出积,编出口诀。在做题中内化了思维方法。 2、做做是激导探究,巩固知识的过程。 (1)练习1:通过探险主题,让学生自由选择,可进入小兔或海豚两个画面,每副图意都有两种理解,能列出2个算式,使用的口诀是相同的。怎样理解图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这里学生可通过人机对话判断对错,通过教师转播达到互动。 (2)练习2:学生在练习中,可以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3)练习3:学生在练习中,既能提高计算能力,又再次看到一句口诀能算两道乘法算式。这三个练习,都配上了感情色彩,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玩玩是应用知识,内化提高的过程。 (1)练习1:通过送信游戏,让学生发现口诀表的排列规律,并能说一说。这些规律学生在学习中已初步发现,通过口诀表会感受更清楚,在游戏情景中,印象会更深刻。 (2)练习2:通过人机对话,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转播,达到思维的交流。 (3)练习3: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互动讨论,找出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4)练习4:引导学生从1只小青蛙身上找出问题,如:1只青蛙有1张嘴、2只眼、4条腿接着以人机对话的形式进入2只、3只、4只青蛙的填空练习。这个练习既巩固了1~4的乘法口诀,又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并在游戏中内化了知识,熟练了乘法口诀。 教学效果: 本课教学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转播学生的练习,达到人机互动,直接诱发了学生在感情和行为上的参与意识。练习中生动有趣的画面,直观动态的演示,强有力地吸引学生,把学生带进一个个崭新的学习境界,创造出激动、高昂、活泼的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尝到学会创造、追求真知的乐趣,其参与性学习的程度是普通形式下的授课所难以达到的。同时增强了课堂密度,强化了学生思维的整合度,给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很大幅度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的教学设计

asdfgth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存在哪些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深入,一些课堂教学问题也随之出现。下面针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分别加以分析,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1. 情境创设不恰当。 关于“创设情境”,有些课只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创设情境,与本节课所学内容关系不大;有些课虽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没有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或可以提出的问题太多,利用价值不大;有些干脆就是把课本情境图片做成课件,费力、费时而效果不大。 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服务, 既要有趣又要有数学价值,并与本节课密切相关,还要有利于激起学生的疑问,能从中提出本节课要探索的数学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探索这个问题,从而进入探究过程。2.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而现在,我们在数学课堂上看到几乎都是小组合作学习,这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尤其是在公开课、观摩课教学中。学生围成一圈,当教师号令一下“现在开始合作”,学生马上动了起来,有的小组内所有学生都在做同样的事情,有的小组学生连合作干什么还没有搞明白,教师又说“停止”,学生则马上恢复原状。过一会儿,当听到教师的号令则又再来一次“合作”。当教师说“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内每个学生马上都开始了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教室里很是热闹,可小组内谁也没有听清同伴的发言,有的甚至连自己说了什么都不清楚;当教师让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时,总有个别学生“代表”了全组,成了专门的“发言人”,更多的学生只是旁观者。 小组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学生的教学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小组学习只是众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因此,合作与交流首先应该是作为一种意识来激发,其次是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在数学课堂进程中适合采用小组学习的时机一般有:个体操作条件不充分需要帮忙时,独立探索有困难需要相互启发时,形成不同意见有分歧需要交换时,学生争着发言教师不能满足其表现欲时,等等。3、教材使用率过低。 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广大教师的课程观、教材观也在不断变化,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

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深度教学?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只有在给学生打好牢固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但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特点、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仍以"比一比──求平均数"一课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1.通过丰富的实例,以统计为背景,使学生初步了解求平均数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渗透对应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夹玻璃球比赛,由于是学生自己亲自参加比赛,他们非常积极主动,通过实际操作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让学生决定男女生最后的冠军组激起学生的思维矛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进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每组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男女生组夹球的平均数决定最后的冠军是公平的,从而了解求平均数的必要性。接下来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根据现场比赛结果制作的统计图,思考当参赛人数不同时,怎样确定冠军组才是公平的。教师选择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平均数" 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了解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设计了三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会了运用知识,还体会到了数学的实际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展开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温度教学设计【三篇】

【 #教案# 导语】《温度》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是《生活中的负数》的第一课时,属于“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数的认识范畴。 考 网整理了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温度教学设计【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温度教学设计一   设计说明   生活中存在着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为了表示它们,自然就引入了负数。鉴于学生对负数并不陌生,遵循“学习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的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上课伊始,通过引导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创设有利于认识负数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切体会到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巧借经验,生成新知。   数学学习活动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新知探究中,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的生长点,在教材提供的素材的基础上,恰当地增加一些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使学生对负数获得基于自身经验的不同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自己收集的一些城市的天气预报记录单温度计模型纸热水冷水温度计   教学过程   ⊙交流信息,提供资源   1.谈话激趣。   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对全国一些大城市的气温进行调查,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你调查的方法与调查结果。   学生展示收集的信息,并交流调查的方法,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将相关的数据板书在黑板上,如:-2℃、0℃、5℃、15℃、12℃等。   请同学们观察这些数据,每个数据后面都有一个“℃”,读作摄氏度,是计量温度的单位。如果让你们把这些数据进行分类,你认为分成几类?   2.导入新课。   关于温度,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你们还想知道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温度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导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信息,在培养学生自主收集生活中数学信息的意识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每天都接触的气温的背景下进行负数的学习。   ⊙探究新知   1.体会温度表示的意义。   (1)(课件出示教材84页上面的情境图)通过观察情境图,你们发现了什么?   ①温度用哪个符号来表示?读作什么?   (用℃来表示,读作摄氏度)   ②今天北京的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是多少?   (今天北京的气温是5℃,最低气温是零下2℃)   (2)尝试表示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   ①请同学们想办法表示今天北京的气温和最低气温。   (引导学生从用实物表示想到用文字表示,再到用正负数表示)   ②学生汇报自己的表示方法。   方法一在温度计上表示。   (学生展示在温度计模型纸上表示的结果,教师适时提问,引导学生加深对温度计的认识)   方法二用图示表示。   (表示方法如教材所示或类似,合理即可。鼓励学生自己创造出不同的表示方法)   方法三用正负数表示。   (5℃表示为+5℃,零下2℃表示为-2℃)   ③比一比,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用正负数表示比较简便)   (3)小结。   用文字和符号表示都是可以的,因为用符号表示比较简便,所以数学上通常用+5℃表示零上5℃,用-2℃表示零下2℃。   (4)对“0℃”的认识。   ①想一想,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以谁为分界点?   (以0℃为分界点)   ②0℃是表示没有温度吗?   (不是)   小结:0℃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2.认识温度计。   观察活动:学生分组观察温度计并通过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温度计的用途?   (2)它由几部分组成?   (3)温度计上的刻度是怎样排列的?   学生汇报,教师利用实物和投影来展示,加强直观性。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探讨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3.用温度计。   引导学生用自制的温度计把这几个城市的气温和最低气温表示出来。重点引导学生对比零上12℃和零下12℃不一样。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4.感受温度的高低。   (1)实践活动: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用手分别摸一摸,感受一下水的温度,并猜一猜两杯水的温度各是多少。   (2)用温度计分别测一测两杯水的温度。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让学生观察温度计的变化情况,并请学生来读出温度,同时让学生用两只手体会两杯水温度的差异,体验温度的高低与读数的大小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猜一猜、测一测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温度的高低,并学会测量温度。    温度教学设计二   (一)教学内容   《温度》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第一课。它是学生认识万以内的数、小数、分数以及体会万、亿等大数的实际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每天气温的变化是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因此,教材通过天气预报图介绍北京等地的温度,使学生了解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初步理解负数的意义。教学时,应从学生实际经验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地进行探究,体验两个相反意义量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引导学生完成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收集信息,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正负数的表示方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读写,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思维能力目标: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数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各种生活情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和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1.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能正确读写。   2.正确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3.让学生经历调查气温活动的过程中,从中积累感性知识,并通过讨论、交流把感性知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1.情景创设,激发兴趣   兴趣是的老师。因此,本节课我创设了各种情景,如看一看、做一做、摸一摸、猜一猜、测一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由对“活动的兴趣”发展为“数学的志趣”。   2.联系生活,体验感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联系生活体验感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还要还原于生活。   二、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交流信息素材,提供资源   新课开始,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对全国一些大城市的气温进行调查,谁愿给大家说一说你调查的方法与调查结果。学生展示收集的信息,并交流调查的方法,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将相关的数据板书在黑板上,如:-2℃、0℃、5℃、15℃、12℃等。请同学观察这些数据,每个数据后面都由一个“℃”它读作摄氏度,用字母℃来表示,是计量温度的单位。如果让你们把这些数据进行分类,你认为分成几类,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我加以整理并对温度的写法加以规范。   关于温度,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你们还想知道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温度有关的知识,   第二环节操作观察,主动构建   1体会温度表示的意义。   同学们,你们想当天天气预报员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天气预报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和小组成员交流一下,待会请你当天气预报员给大家解说一下。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我提出了两个问题   (1)北京-2~5℃表示什么?   (2)-2℃表示什么?   让学生自主解决,体会温度表示的意义。   2认识温度计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温度,那它是怎样得到的呢?是啊,它们是用温度计测量出来的,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温度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把你的发现和疑问说一说。学生在质疑与释疑的过程中认识温度计,知道温度计上有刻度、水银指示柱,并会读写温度计。   【意图:我给学生充分地思考、探讨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3.用温度计   我们已经认识了温度计,下面我们用自制的温度计把这几个城市的气温和最低气温表示出来。重点引导学生对比零上12℃和零下12℃不一样。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4.感受温度的高低   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用手分别摸一摸,感受一下水的温度,并猜一猜两杯水的温度各是多少?然后用温度计分别测一测两杯水的温度。   【意图:通过摸一摸、猜一猜、测一测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温度的高低,并学会测量温度。】   5.温度大小的比较   机灵狗还给我们带来了拉萨的气温,你能读出来吗?拉萨的气温是零下3℃,最低气温是零下20℃。让学生用刚才学习的方法把它表示出来是-20~-3℃。-20~-3℃哪个温度高,哪个温度低,为什么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用课件进行演示。接着让学生比较另两个温度的大小。   【意图:通过情景图和温度计,让学生初步学会温度大小的比较,并总结出比较的方法。】   第三环节:实践应用拓展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四个针对性的练习:   1.出示第一题让学生结合温度计读出个城市的气温,并加以比较,通过想一想,使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生活。   2.连一连,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会到同一样物体,所处的环境不同,温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读一读,通过读一读,使学生知道,温度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4.试一试,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要标出个城市的气温,应先确定0℃。   第四环节:总结交流课外延伸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温度中的学问,现在你对温度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总结汇报后,我揭示正数、负数的意义,并提出:关于负数,你还想知道什么?   【意图:“学起于疑,又终于疑。”当学生总结汇报后,我提出关于负数,你还想知道什么?独具匠心的设计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为后继的学习打下伏笔。】 温度教学设计三     一、谈话导入,引入气温:   1、交流所在地今日天气状况及获取信息的途径。   2、播报天气预报,感知一天温度高低变化。研究温度变化中的数学知识。(板书课题温度)   [教学手段:课件视频播放]   天气播报时要求学生把听到的城市气温写在表格中。(生听边记录)   (生小组交流,互相补充,找记录不同符号的学生到黑板书写。)   3、模仿播音员播报天气预报。(生读记录)   4、自主创造引出新数。   (学生交流不同的记录方法,统一介绍温度的读法和规定的写法。)   (1)认识温度单位℃。   (2)认识零上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3)认识零下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4)指名读北京的最低气温,检查反馈。   5、教学反馈。(投影出示天气预报的城市气温表示方法)   学生检查记录订正完善,练习读城市温度。   二、合作探究,理解意义:   1、合作探究温度计组成部分。   2、汇报交流,认识0℃及理解温度情境下表示的意义。   (1)温度计组成。(两种不同的单位、数字、刻度线、水银柱(煤油柱)组成,有的温度计一格表示1℃,有的表示2℃。   (2)认识零度在温度计的位置,介绍意义。   (实物)在自然界中,我们把水刚结成冰的温度也就是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0度比冰的温度要高,比水的温度要低。   在0℃以上的温度就是零上温度,在0℃以下的温度就是零下温度。因此今天的0又有了一个新的意义,它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3、在温度计上找到零下温度,理解零下温度表示的意义。   (1)拨出长春的气温,生读温度,追问表示的意义。   (2)指名学生拨出9.5℃、拨出-9.5℃、零下6度、追问怎样找到的。(从零度向上10个半格)意义?(生做)   (3)比较零下6度和零上6度的不同?   教学小结:刚才的学习你了解到了什么?(零上温度比零度高,零下温度比零度低)温度计是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三、联系生活,丰富认识:   1、从温度计上读出教室的温度,表示的意义。   2、游戏活动猜温度:现在老师说一个温度,你猜猜看它到底是多少?   它是一个零下温度,在-10℃和-15℃之间,比-15℃高2℃   3、从课件中读取城市温度:(几种特殊情况温度大小的比较,课件出示的温度计)   一组是两个零上温度;两个零下温度;一个零下一个零上温度的比较)   广州:12度---25度佳木斯:-6度-----12度丹东:-2度---8度   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零上温度比零下温度低,零下温度数字越大温度越低)   4、在题卡上画出三个不同城市的温度高低。(87页括号3)   四、走进生活,深化认识:   1、说一说-5℃和-20℃哪个温度低?   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比较。   2、看图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情,灵活选择相关练习)   3、某日黄山的气温中午12时为8℃,到晚上9时下降了9℃,那么这天晚上9时的气温是多少?   质疑:两个城市之间的温度相差多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五、课堂小结:   请大家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和疑问。

小学数学《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学数学《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长方形、正方形等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的探索过程,会画简单的几何图形的对称轴,并借此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2、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情操,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会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白纸、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各一张,梯形和三角形。   学生:白纸、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各一张。   教学对象的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特征。学生在前面已经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了一个图形对折,折痕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且认识了对称轴。所以针对这一具体内容,课的一开始就通过撕纸玩轴对称图形,学生对这一内容非常感兴趣。   教学过程:   一、“玩”对称,谈话激趣   谈话:如果给你一张纸,你打算怎么玩这张纸?……你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玩这张纸?看好了,先对折,对折后有一条折痕(板书:折痕),然后从折痕处撕开。怎么样,想试一试吗?(把教师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二、自主探究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1、仔细观察你的作品,它是一个什么图形?(我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线,有一条折痕,两边完全一样,完全重合)板书:轴对称图形   提问:为什么你觉得你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呢?(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2、谈话:轴对称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而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板书: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提问: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那说明对称轴是一条什么?(直线)直线有什么特征?(无限延长)那么对称轴怎么画呢?   谈话:画对称轴的时候我们一般用点划线来表示。(板书:点划线)也就是先画一点再画一横,由于对称轴是一条直线,并且是无限延长的,所以我们要把这条点划线分别向上向下延长。   3、你能像老师这样在你的作品上画出对称轴吗?画好了吗?画好后同座位之间相互看看。   4、没想到吧,就这么一张白纸,简单的一折,一撕,居然创造出了数学上的轴对称图形。其实轴对称图形离咱们并不遥远。   5、教学找长方形的对称轴   1) 这是一张长方形的纸,如果让你找出这个长方形纸的所有对称轴,你准备怎么办?(对折)你赞同吗?那咱们就动手折一折并画出它的对称轴吧。   2)指名到讲台前展示自己的折法和画法。   3)通过对折,我们发现了长方形只有几条对称轴?(两条)   4)刚才我们用折纸的方法找到了长方形纸的两条对称轴,(出示黑板上画好的一个长方形),这儿也有一个长方形,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还能对折吗?如果要你画出它的对称轴,你有还方法吗?小组内讨论讨论。指名说一说。   (先量出长方形对边的中点再连线)提问:你是怎么找到对边中点的?(量一量)谈话:我告诉你这个长方形的长是30厘米,怎么找这条边的中点?15厘米处。这条边的中点跟上面的一样。然后把两个中点用点划线连起来。   提问:对称轴找完了吗?请你继续用这种方法找完长方形其他的对称轴。   5)让学生在书上画一画。画好后提醒学生:画好的同学把老师刚刚画的这条对称轴也画上去。   提问:你一共画了几条对称轴?   由此可见,不管是长方形纸还是长方形的图,它都只有两条对称轴。   6、教学正方形的对称轴   1)研究了长方形,你觉得我们下面要研究什么图形了?(教师拿出正方形的纸)拿出正方形纸,请你用刚才研究长方形的方法,找到正方形所有的对称轴并画出各条对称轴。   2)通过刚才的研究,你能画出几条对称轴?(四条)哪四条?斜的这条你是怎么找到的?你们和他找的一样吗?原来老师和你们找的也是一样的,演示课件,是这四条吗?   3)现在我们知道了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和长方形相比怎么样啦?(比长方形多)多几条?哪两条?(斜的两条)   三、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完成想想做做1   1、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找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对称轴,知道了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出示书本62页想想做做第一题中的所有图形。这儿有很多我们学过的图形,看看哪些同学能一眼就找到其中的轴对称图形,你觉得它是轴对称图形的用铅笔在上面轻轻地打上一个勾。学生独立判断。   2、你判断好了吗?你觉得怎么去检验你的判断是对的还是错的?(折一折)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这些图形折一折,如果是轴对称图形的,请你在书上画出它的对称轴。   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集体反馈交流。   谈话: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现在机会只有六个,每个同学可以选择你最有把握的一个,说一说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的,有几条?   4、谈话:通过刚才的活动,大家都能准确的判断这6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但是,吉老师觉得心里有话要说,不知道同学们心里有没有话要说。我特别想说的是,就以梯形为例吧,1号图是一个什么梯形?(等腰梯形)虽然这个等腰梯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但是……不是每个梯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比如6号梯形还有我手里的这个梯形,他们都不是轴对称图形。看来一般的梯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只有等腰梯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好了,我的话说完了,剩下的图形你们来说吧。   完成想想做做2   1、我给大家又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图形。下面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吗?是轴对称图形的在下面画“√”。独立完成,指名回答,你来说一说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出示第一个图形。这个图形有几条对称轴呢?四人一组讨论。指名回答,那你能把它画出来吗?和老师画的一样吗?其他的两个图你能找到他们的对称轴吗?   3、学生独立完成第二、第三个图形。集体交流。   4、第二个图你找到了几条对称轴?第三个呢?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前3个图形,先仔细观察题中的三个图分别是什么图形?如果学生说第一个图形是三角形,要追问是什么样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又叫正三边形)如果学生说第三个图形是五边形,谈话:这个图形不是普通的五边形,它的5条边相等,它是正五边形,2、这3个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呢?你能在书上画一画吗?学生在书上画一画。   3、反馈:正三边形有几条对称轴呢?有没有不同意见的?是这样吗?那正四边形呢?对吗?正五边形呢?   4、教师手指着黑板,正三边形有3条对称轴,正四边形有4条对称轴,正五边形有五条对称轴。你发现了什么?(正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   5、根据这个结论,你能知道第四个图形正六边形有几条对称轴吗?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六条。正八边形呢?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其实,大自然对于轴对称的创造远远不止这些。仰望蓝天,俯瞰大地,拥有生命的地方何处没有轴对称的足迹。看那花丛中飞舞的蝴蝶和蜻蜓,那翱翔天际的大雁和白鸽。就让我们在幽雅的音乐声中做一回小小设计师,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完成书本63页想想做做第5题。   教学反思:   学生在一年前已经学习过了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可能已经遗忘。所以课的一开始,设计了教学复习,可以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调动其已有的知识储备,特别是教师画对称轴的画法为学生画对称轴做了示范。这节课重点研究对称轴的画法,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在新授的内容中,首先让学生通过折纸发现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研究怎样画长方形的对称轴。这样的程序可以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进行思考。教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预测,以便在不同情况下实现难点的突破。教师的示范作图和必要的讲解使学生对对称轴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教学试一试中,先放手让学生尝试折纸和作图。这样做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在评议时关注后进生的认知状况,启发他们通过操作提高认知水平。   在练习的这个环节中,练习的操作程序清楚,而且题目讲解到位。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很多学具准备的不够充分,比如为学生准备的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太小,以致于在教学反馈时,坐在下面的学生根本看不到上面学生展示的作品,其实教师这时可以使用事物投影来展示学生的作品。并且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的气氛非常的沉闷,没有平时的课堂氛围好,经教研员分析是教师对学生的正面的,积极的评价太少,导致学生的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在上完课之后,我努力尝试了积极评价学生的回答,果然有不同反响。看来年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多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平时多上一些教研课,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小学数学《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几何第二册   第三章 三角形   第六单元 第四节 轴对称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二、单元设计:   本单元内容分四快:逆命题与逆定理,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的轴对称。   轴对称放在最后,利于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类比加强对问题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形形色色的对称现象。   2、识别轴对称现象。   3、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会利用性质解题。   四、教学过程:   活动1:展示各种对称图形。 让学生体会对称美,认识生活中的数学,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2:准备好角、等腰三角形、长方形、圆等图形,完全对折,让学生说出结论。叙述出这个过程。   这个活动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但观察的结论不一,把范围缩小,语言叙述有困难,要注重。   活动3 问题引入:有两对称点,如何画出对称轴?   画线段、角、等腰三角形,试画对称轴。观察,分析。   讨论:(1)△ABD和△ACD的关系,怎么说明?   ⑵对称点和对称轴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归纳结论。性质:对称的两个部分全等。   对称轴是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活动4:出示例题,让学生分析解答。   活动5:习题解答。   小学数学《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3   教材简析:   《轴对称图形》是六年《数学》中继“认识圆的特征”,“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顺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放在圆的后面,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说明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另一方面可以对所学的各种平面图形中轴对称的情况作全面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教学难点: 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分析:学生已学过简单平面图形,对平面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且初步了解研究平面图形的方式方法。高年级的学生具有好胜,好强的特点,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互讨论的气氛较浓。   设计理念: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以及鼓励学生在具体、直观操作中发现知识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特点。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事物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体会对称美。   2、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   3、使学生直观的认识轴对称图形,在操作中理解掌握轴对称的概念,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流程: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课题。   1、(屏幕出示相关图片)观察下面的图形,(折一折,看一看)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2、指出:像前三个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轴对称图形。   3、引入课题:轴对称图形   二、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加强对图形的认知和感受。   1、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思考:现在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检验一下这几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a、学生试说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b、教师板书: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完全重合重点强调)   c、让学生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轴对称图形的。(以小组为单位,用手中图形举例说明)   d、教师结合图形说明对称轴的概念。   2、完成做一做。(让学生来汇报,同时电脑演示。)   3、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平面图形,现在你动手折一折、看一看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各有几条,请你画出来。(汇报从杂乱————有规律)   4、完成做一做1(口答,屏幕演示)   5、完成做一做2(口答,屏幕演示)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知道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并且知道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我们还通过动手操作知道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以及各有几条对称轴。   6、质疑。   巩固练习:1、数书P1021(口答)(屏幕)   2、数书P1024(口答)(屏幕)   3、画出每组图形的对称轴。   4、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你能不能举例说明?   5、欣赏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   6、判断:   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   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是对称图形()   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

数学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如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设计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立在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学科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设计原则之上。1.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根据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了解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促进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和理解。2.学科教育理论:数学教学的理论基础涉及到数学学科的本质、结构和发展规律。通过深入了解数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教师能够更好地设计数学单元,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资源,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数学基础。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通过主动参与、探索和建构新知识来实现的。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应该被鼓励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活动构建数学概念和技能。4.教学设计原则:在数学单元的整体设计中,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教学设计原则,如目标导向、系统性、循序渐进、启发性等。这些原则有助于确保教学活动的连贯性和有效性,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技能,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数学理解能力的方法:1.探究性学习:通过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和情境,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并提供合适的引导和支持。这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合作学习: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或合作项目,促进互动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数学单元中,学生可以共同解决问题、讨论策略和分享思路,从而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3.技术融入:利用技术工具,如数学软件、在线学习平台等,增强数学教学的交互性和趣味性。通过数字工具和模拟软件,学生可以进行实验和探索,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4.跨学科整合:将数学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例如将数学与科学、艺术或社会研究等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跨学科的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0×5=?》教学设计

【 #教案# 导语】“0×5=?”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第四单元“乘法”中有关0的乘法教学。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34—3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教学难点:   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出示挂图,在果园里,小刺猬摘了5篮子苹果,每个篮子6个苹果。他一共摘了几个苹果呀?回到家它又来找小兔子、小猴子、小熊猫、小鹿和它一起分享苹果,每个小动物都把自己篮子里的6个苹果吃光了,还剩几个苹果?结果是多少?   二、玩中学   1、探索有关0的乘法规律。   (1)出示情境图,引导观察。   引导学生看图小刺猬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用6530(个)每个小动物篮子里的6个苹果都吃光了剩几个呢?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再汇报。   (2)独立计算,提出问题。   0×3   7×0   0×26   引导学社列举出类似的口算题,如:8×0=? 19×0=? 0×14=?。。。   (3)总结规律   学生观察教师板书上的算式,说一说你从中发现的什么?   2、 探索因数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计算   (1)独立探索计算方法   让学生独立计算130×5,列出竖式,想一想各位上的0应该怎么乘?   (2)组内交流   小组之间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结合13×5=65,使学生明确13个十乘5德65个十,就是650,而且“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所以130末尾0不用成直接落下来。   (3)自主探索、掌握因数中有0的计算方法   出示题目402×3,独立计算,然后交流算法互相比较,找出最正确的再让学生举几道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题,思考:看一看结果你发现了什么?最后总结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商的中间不一定有0。   三、学中做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比较,发现上、下两题之间的不同的变化规律。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引导学生独立解答,结合具体的情景,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用加法,也可能用乘法。如果用乘法可以进一步解释第(1)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解答时为什么要乘3.   3、完成“练一练”第3、4题。   第三题学生填空后,可以让那个学生说一说判断大小的方法。观察和估算的方法都要给予鼓励。   4、 下面计算对吗?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5、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   (3)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觉得谁表现的好? 篇二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材第34页内容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 0”这个规律。   2、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 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 0”。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 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口算卡,学生口答后揭示本节课探究内容。   2、创设“小猴吃香蕉”的情境,初步感知0×3=0。   二、探索新知。   1、引导学生猜想:0×5=?   (1)请学生独立思考,先自己算算结果。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结果,并试着加以说明。   2、结合数学情境,理解算法: 结合“5个盘子中有几个苹果”这样的实 际情境去理解为什么“0×5 = 0”。   3、推理归纳。   (1)根据0×5=0想一想:0×6,0×7,0×8u201eu201e又是得多少。   (2)让学生做课本34页的“算一算”,指名口答。   (3)请学生任意出几道0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包括“0×0”)。   (4)引导学生认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4、根据以上的结论判断   下面哪道题的得数大?画“√”   √0+1+2+3+4+5+6+7+8+9 ( )   0×1×2×3×4×5×6×7×8×9 ( )   5、试一试——探究算理。   (1)一个乘数末尾有0:130×5=?   ①学生独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②引导交流自己的算法。   ③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先将13和5相乘,再在乘得得数的末尾添上一 个0”的写法。   (2)一个乘数的中间有0:402×3=?(学生独立计算后说一说自己的想 法。)   三、拓展应用。   1、算一算,填表。   2、争当“数学医生”。   3、小狗送信。   (1)小狗从邮局出发给狐狸送信,往返需要走多少米?   (2)小狗先给狐狸送信,再给松鼠送信,然后回到邮局。   四、课堂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35页“练一练”的第1~2题。 篇三   教学内容:   P34-35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3、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探索并掌握被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过程:   一、“0”的乘法   让学生口答“0×5=?”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再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学生们举了许多例子,其中还提出了“0×0=0”,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0乘任何数都得0,这一结论。   二、被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1、解决“130×5=?”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2)在小组中说一说怎么算的,计算时应注意些什么。   (3)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注意让学生理解算理。学会用较为简洁的乘法竖式的书写方法。   学生可能难以独立写出来,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2、解决“402×3=?”   让学生先尝试独立计算,再让学生说说各自的想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练一练第1、3题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反馈交流。   三、课堂小结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思考的问题 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

你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它的指向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教材。本人在新课标之前就在摸索总结了,简单回答,觉得有必要可以聊聊,我的qq2451953221、为什么教让学生由衷的意识到以前所学的知识不管用、不够用,还有激化与旧知(以前获得的经验)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享受获得知识的满足感。2、教什么教学生有疑惑的、有障碍的、知识链条中缺失的点、面。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精讲。3、怎样教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线段图、示意图、操作包括动手动口、电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去体验去感知。另外,对于难点,可以采用退的策略(从最简单的入手),退到学生一无所知的状态,再施教。4、为什么这样教借助知识的传授,达到育人的本质。

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数学教学设计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呢?

简单分析一下,详情如图所示

小学数学优质课《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44—45页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教材结合具体的事物,通过观察与操作认识周长,然后在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探索掌握周长,最后,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重点应放在让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和感悟中体会周长含义,从而自然的获得求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他们的数学交流、合作和动手操作的意识.要引导好学生获得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和体验.理解周长的含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视野比较开阔,知识丰富,而且可以通过家长、书籍、网络等了解到一些数学知识.从“数学学习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而且学生已经了解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城市的孩子通过美术课也理解了“边线”“轮廓”这些词的含义,因此教材让学生在“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想一想”“算一算”的基础上来理解周长的含义,更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动感十足的教学情境,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班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已经很出色,学生明白什么时候独立学习,什么时候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中更懂得怎样合理分工才能完成任务.因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动”起来,使他们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流程:创设情境(认识一周)——动手操作(认识周长、测量周长)——小组合作(测量圆的周长)——巩固提高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认识周长的过程,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物体的面和简单图形的周长. 2.通过观察、测量、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 3.通过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操作中分析问题,又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数学思想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资源开发:从周长联系到用皮尺测量腰围头围,体现数学的生活价值. 教学媒体:线、直尺、皮尺、树叶、小篇子、课件 板书设计: 周长 树叶的边线图 各种图形 作业设计: 必做:练习册相关内容 选作:从周长联系到用皮尺测量腰围头围.(资源开发) 课后反思: “什么是周长”一课的教学,遵循了课改的新理念,采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意识、教学思路、教学实施都立足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本节课突出了以下的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 本节课以学生熟知的生活素材为载体.新课开始又创设了小蚂蚁绕树叶的边缘爬一周的情境,找身边物体的周长等活动,从多角度让学生建立“一周”的空间概念.能够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设计了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尤其是让学生描树叶的周长、量圆的周长让学生在自己最感兴趣的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教学方式真正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由教师提问题,指名个别学生回答,教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新课伊始创设各种情境,不但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互相学习,培养合作意识与探究能力.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学得轻松愉悦,积极主动. 3、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指导. “不仅重结果,更要重过程”是课程标准的又一新理念.我在引入“周长”这一概念时,没有过早地给出什么是周长,而是让学生通过眼、口、手、脑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逐步认识“周长”的含义.每个知识点的学习都是让学生亲自去参与,亲自去体验,亲自去经历,充分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小学数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导语:《复式折线统计图》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统计》第二课时内容。以下是我带来的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产生过程,了解其特点,并能在教师指导下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能做出合理推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学生的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带给人们的帮助,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统计的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教学准备:学习纸、简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沟通   板书:统计图   师:学过统计图吗?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统计图?(学会回答,能讲多少是多少)老师这里有几个统计图,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单式条形统计图。   师:这就是条形统计图。它表示的是我们实验小学5名学生的身高情况。看一下,谁最高?谁最矮?看来,要表示数量的多少,用条形统计图是比较方便的。   2、单式折线统计图。   这就是折线统计图。它表示的是张强在10-14岁时的身高变化情况。看一下,10岁时他身高多少,15岁呢?他从几岁到几岁身高增长最快?看来,折线统计图也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的变化趋势。   3、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认识这个统计图吗?(估计学生应该说不出来,所以引导练习。如果说出名称,则直接肯定)我们来分析一下。   对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简单的读图练习。   1、中国在哪一届奥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最少?是多少?   2、美国在哪一届奥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最多?是多少?   3、中国和美国金牌数量相差最多是在哪一届奥运会?相差了多少?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发现,在这张条形统计图中实际上表示了两组不同的信息,像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我们以前已经学过了,叫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实际上统计图的种类还有很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统计图。   二、分析单式折线统计图   师:老师先告诉大家一个信息,我们实验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这段时间在进行1分钟跳绳比赛,其中有两个小朋友已经比了一个星期了。老师把他们的成绩画成了两张折线统计图,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两个折线统计图)   读图:以第一张统计图为例。   1、反映了谁的成绩?   2、说说横轴、纵轴的意思。   3、说说55表示星期几的成绩?   完成之后提出问题:请你判断一下,经过这5天的比赛,张明和王星到底谁获得了胜利?(课件出示这个问题)   在解决这个问题中重点分析下面两个问题:   1、请你比较一下,在这5天的比赛中,张明哪几天获得了胜利?   2、请你比较一下,在这5天的比赛中,星期几他们的成绩相差最大?   根据学生分析,肯定张明获得胜利。然后质疑:如果他们俩在下个星期再比5天,你觉得谁获胜的可能性比较大?(课件出示这个问题)   在学生预测张明获胜可能性大之后,教师质疑:现在明明是张明获得了胜利,为什么下个星期王星获胜的可能性反而大呢?从图上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在这个问题中重点分析两人的进步趋势。   在这些都已经分析好了之后教师质疑:你们通过比较这两条折线,发现了两人成绩的变化趋势,然后进行了预测。可是现在这两条折线在两张统计图上,我看你们刚才左看右看感觉好像很不方便是吗?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把这两张折线统计图给他处理一下,使我们能更加方便的比较两人成绩的变化趋势?   预计学生应该能提到把两张统计图合并成一张统计图。   师:你们的意思就是在一张统计图上表示两人的成绩,而不是在两张统计图上表示,是吗?   三、制复式折线统计图并分析   1、学生独立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2、反馈   (1)没数据的。   师:你觉得他这样画有没有问题?   (2)用同一种颜色画且不注明姓名的。   师:这张还有什么不足吗?   (3)这时学生可能会出线多种方法,先反馈写名字的,发现交叉后难以区分。   (4)反馈用不同颜色画的。   展示用两种颜色画的,如果没有,根据学生提出来的意见教师展示自己准备的。教师给予肯定:确实,像这样在一张统计图上表示两个人的成绩,两条折线我们可以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   然后再质疑:现在还有没有问题?(解决图例问题)   师:确实,用不同颜色表示时,我们还要在统计图的右上角画一个图例(板书:图例)进行说明。(教师补充获展示学生画好的)实际上以前学复式条形统计图时,我们已经用过这样的方法了。   (5)介绍其它方法。   除了用不同的颜色区分,我们有时也可以用实线和虚线进行区分。老师这里就有一张用实线和虚线区分的统计图(出示制作好的统计图)。   (6)像这样在一张统计图中表示两组不同数量的折线统计图,我们数学上把它叫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补充完整)   3、课件完整演示制作过程。   4、统计图分析   (1)现在你再来看一下,在这5天中,谁的进步趋势更加明显?   师:看来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我们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2)这样一变化,确实使变化趋势看起来明显了。那我们刚才比较的张明在哪几天获胜、两人差距最大是在什么时候能不知道是不是比起来也方便了呢?   师:复式折线统计图同样也可以便于我们比较数量的多少。   5、总结优点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现在你觉得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呢?便于比较   在学生进行简单总结之后,教师重点总结:我们以前曾经把两个条形统计图合并在一起组成复式条形统计图,今天我们又把两个折线统计图合并在一起组成复式折线统计图,他们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便于比较两组数据。   6、配套读图练习   师:刚才我们已经发现了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比较的优点。老师这里有张统计图,请你来分析一下。   出示并告诉信息:这张统计图表示的是7-15岁男生、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   问题:   1、请你用刚才学到的知识简单分析一下男、女生的身高发展趋势。   2、请你把自己的身高和这张统计图反映的信息对比一下,看看自己现在的身高标准吗?你估计再过一年你的身高会是多少?   四、巩固练习   1、根据书本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书本P126例2。   (1)教师介绍书本要求。   (2)学生独立制作。   (3)集体反馈。   (4)统计图分析。   问题一:中国和韩国获得金牌最多分别是在哪一届亚运会上?   问题二:中国和韩国金牌数量相差最多是在哪一届亚运会上?相差最少呢?   问题三:你还能发现什么?   衔接问题:接下来老师想考考你的课外知识,我们都发现了中国在第11亚运会上获得的金牌特别多,这是有原因的,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介绍11届亚运会举办地:北京。简单认识东道主。   师:其实韩国在其中也举办过一届亚运会,你知道是什么时候吗?   体会东道主优势。   2、预测北京2008年奥运会中国获得金牌的情况   (1)师:2008年,奥运会将在我们中国北京举行。根据刚才的认识,请你预测一下我们国家在本届奥运会上将会取得多少枚金牌?   学生猜测。   (2)师:这样凭空猜测是不科学的。要想使自己的预测有说服力,我们就要查找这件事的一些资料来分析,然后作出合理、科学的预测。还记得这张统计图吗?(介绍一下今年是第29届奥运会)仔细分析一下,然后再预测。   学生给出猜测结果,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分析的。   (3)提问:你觉得这一次中国有没有可能在金牌上超过美国?   这里要分析两国的变化趋势,然后引入统计图变形。   (4)把复式条形统计图变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师:对比刚才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和现在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感受?   3、备用练习   师:实际上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表示两组数据,还可以表示两组以上的数据。请你看一下下面这张复式折线统计图,和我们刚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你能用学到的知识给大家分析一下这张统计图。 小学数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三年级《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材第78~79页“间隔排列”。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一一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喜洋洋和灰太狼排列在一起的图片,问学生排列有什么特点?你能猜出灰太狼后面的是谁吗?指名生回答。并揭示课题。像这样一个隔着一个排列,就叫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间隔排列中的规律。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谈话:小兔们听说我们今天要来找规律,已经在它们的花园里等着我们了,你们看,小兔的花园美不美啊? 1、研究排列特点 仔细看看图上都有什么呀?他们是怎么排的呢? (1)同学们说得很对,我们先来看一看活泼可爱的小兔和蘑菇是怎样排列的? 生1:一个小兔一个蘑菇…… 师: 还有不同说法吗? 生2:它们是一个接一个排的。 师:具体说说它们是怎样一个接一个排的呢?(一只小兔一个蘑菇一只小兔一个蘑菇)也就是小兔和蘑菇是一个隔一个排的。 (2)说木桩和篱笆 师:刚才我们讨论了小兔和蘑菇排列的特点,那么木桩和篱笆是怎样排列的呢? 同桌互相交流一下。谁来说说。 (3)说夹子和手帕 师:夹子和手帕是怎么排列的呢?请谁来说 (4)比较三排物体在排列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结论:每排的两种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 如果学生说不出,就问:用今天刚学到的知识,可以怎么说。 2、研究个数规律 下面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一间隔排列中 两种物体数量之间 有什么关系? (1)请小朋友们拿出作业纸,数一数每种物体的数量并把表格填写完整。核对数量。 (2)比较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巡视。 师:谁来说说你们小组的发现。 生:小兔比蘑菇多1,木桩比篱笆多1,夹子比手帕多1。 蘑菇比小兔少1,篱笆比木桩少1,手帕比夹子少1。 师:经过比较,我们发现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 (3)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呢?要解开这个疑问,我们需要继续研究。 刚才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都很棒,老师还要来考考你们的动手能力。我们来给小兔分蘑菇吧,看看老师是怎么分的,把一只小兔和一个蘑菇圈起来看成一组,你们会分吗?那老师就把分蘑菇的任务交给你们了。 分好了吗? 在分蘑菇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最后一只小兔没有分到,多了一只小兔,少了一个蘑菇…… 师:是吗?(不相信的语气)老师也来分一分,真的是这样,这就说明小兔比蘑菇多1。 请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把木桩和篱笆,夹子和手帕也分别一组一组地圈一圈,最后会怎样? 师:我们先来看木桩和篱笆,最后怎么样? 学生回答。 师:这就说明木桩比篱笆(多1)。 夹子和手帕呢?我们也一起来圈一圈,最后怎么样? 师:这说明夹子比手帕多1。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确实相差1。 (4)师:指着表格中的数据,可是为什么都是这些物体多1呢? 生可能回答:最后一只小兔没有蘑菇了 师:也就是说排在最后的是什么?(小兔)排在最前的呢?(小兔)一头一尾,也就是两端都是小兔,在这种情况下,小兔比蘑菇多1。 师:木桩和篱笆这排物体两端都是什么?(木桩)所以木桩比篱笆多1。 师:夹子和手帕这排物体谁多,为什么?(夹子多1,因为两端都是夹子,所以夹子比手帕多1) 师:当两端物体相同的时候,排在两端的物体和排在中间的物体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小结:当两端物体相同的时候,排在两端的物体比排在中间的物体多1。 (板书:两端物体相同) 3、练习(核心问题:明确谁多,求的是多的还是少的,多1或少1) (1)出示小兔蘑菇图,师:这里有8只小兔7个蘑菇,如果接着往下排,一共20只小兔,还是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 学生回答,说想法。 (2)出示夹子和手帕图 再看,夹子和手帕。如果把20块手帕像下面那样夹在绳子上,一共需要( )个夹子。 学生回答,为什么? 师:同学们一定要仔细审题,要我们求的是排在两端的物体还是排在中间的物体。 三、应用思想,拓展规律。 如果把□和○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有10个,○需要几个? 自己先摆一摆,画一画 学生汇报,展示学生作业纸。 (1)□○□○□○□○□○□○□○□○□○□ □有10个,○有9个。 (2)○□○□○□○□○□○□○□○□○□○□○ □有10个,○有11个。 为什么第一种摆法○有9个,而第二种摆法○有11个? A、师:○还有可能是几个?有没有可能○也是10个呢?这时候怎么排列呢? 同桌讨论讨论,并把你的想法画出来。 B、这里还有一种摆法跟前两种都不一样,我们来看看 □○□○□○□○□○□○□○□○□○□○ □有10个,○有10个。 师:为什么像这样排成一行,○与□的个数相等呢?(板书:相等) 如果也像刚才那样将一个□和一个○看成一组(暂时圈一个圈),大家想想最后余下的是什么?(没有多余)全圈。这也就说明了○与□的个数是相等的。 师:老师这还有一种摆法,和第三种差不多,出示: ○□○□○□○□○□○□○□○□○□○□ □有10个,○有10个。 师:为什么这两种摆法,○的个数和□的个数是相等的呢? 师:两端物体不同,两种物体的数量是相等的。(板书:两端物体不同) 师:□有10个,○最少几个?最多有几个?还可能是几个? 师:在什么情况下,○比□少1?在什么情况下,○比□多1?在什么情况下,○和□数量相等呢? 小结: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行,当两端物体相同时,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并且是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当两端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数量相等。 刚才我们研究的是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如果一个隔一个围成一圈,出示 这时,数一数□有几个?○有几个? 仔细看,剪刀一剪,拉成直线,围成一圈其实也就是两端不同的情况,两种物体数量相等,数学可真神奇! 四、联系生活、感悟规律。 老师出示校园外的图片,要求学生说说看到的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 黑色方块和黄色方块,红蜡烛和白蜡烛,跨栏的栏杆和跑道,柱子和栏杆,屋檐上圆木头和扁木头,石柱和石桌。 瞧,人们把一一间隔排列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五、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来源于生活,可以说,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一定能发现更多规律,解决更多问题。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注意的哪几个问题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即复习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即使在学习环节中注重了“预习”,也是为了更好地“讲授新课”,为了更好、更快地让学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以致于丧失了创造力。因此,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1、教学设计的特征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设计过分强调预设、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师生的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而现在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实现结论与过程,认知与情感、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因此,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教学设计应该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1整合性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应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有机整合;在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应紧紧围绕目标,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获得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1.2交互性课堂师生交互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完整化。教学本是师生双方在同一时空中共同参与的传授活动,双方互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贯穿着教学的全过程。一份好的教学设计不仅应体现教师如何教,同时也应体现学生如何学,以促使师生之间的知识互动,情感互动和思维的碰撞,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1.3开放性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上,应从传统的书本知识向学生的生活数学开放,把学生的个体知识,直接经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上,应从单向的教师教,学生学向师生交往,互动开放,让预设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开放地纳入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在教学方法上,应从灌输式、填压式的教学向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开放;在练习的设计上,应从答案唯一、解法唯一、向条件、问题算法和结果的不唯一开放,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4实效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实效。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所有的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媒体的选定,教学情境的创设,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等,都必须注重实效,并摒弃与实现目标无关的内容,方法和形式,扎实地提高学生的素质。2、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策略课堂教学设计反映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反映着教师教学的轨迹。在新的课改实验中,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课堂教学结构,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角色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无疑教学设计应与时俱进。其主要策略是: 2.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参与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份。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可见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形成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以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教学中,教师可采取讲故事、猜谜语、念儿歌、开展游戏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实际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需求。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别具匠心地创设了情境,使学生在愉快而又紧张的氛围中学会这一抽象的知识。刚上课,教师给学生讲一个“猴子分饼”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一天,做了3个大小同样的饼,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猴甲1块。猴乙看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王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8块,给他2块。猴丙更贪心,说:“我要3块”,猴王又拿出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他3块。“小朋友,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吃得多?”不一会儿,学生都说:“同样多”。于是,教师追问:“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你们想知道吗?”正当学生聚精会神地听完故事,而又百思不得其要领时,老师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就知道了!”在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之下进行了新课。在教师引导下,大家通过比较、综合、抽象、概括,逐步得出分数基本性质的内涵后,教师风趣地激活学生的思路:“现在你们知道猴王是用什么规律来分饼了吧!”“如果猴丁要4块,你们想猴王该怎么办?要5块呢……”学生们信心十足地回答出来,此时老师充分表扬大家:“你们真比猴王还聪明!”既巩固了新知识,又满足了学生求知欲望,整个40分钟学生始终在愉悦、欢乐但又紧张的气氛中学习,体现在“在愉快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愉快。” 2.2精心设计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新课标主要的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合作—探究”的互动式教学,教师通过相互矛盾的事件引起学生认识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2.3注重过程,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现成的知识结论,更重要的目的是将可得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广角找次品教学设计

  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小学数学广角找次品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广角找次品教学设计(一)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找次品》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猜测、验证等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渗透优化思想,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学习用图形、符号等直观方式清晰、简明地表示数学思维的过程,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3、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经历“比较——猜想——验证”的过程,寻求找次品的最优策略。   学情分析:   “找次品”的教学内容在“奥数”活动中时有出现,用图形帮助思考,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是比较好的,学生虽然是初次接触,但只要通过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等方式来解决问题,掌握一题多解的方法还是不难的。关键是最优化的解决策略,学生总结方法时有些难度,教师要适时引导。   教学过程:   一、弄清问题题意,激发探究欲望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某公司招聘员工的一道题目开始,假定你就是应聘者,想不想接受一下智慧的挑战?(出示课件)   问题是:假如你有81个外观完全一样的玻璃球,其中有一个球比其它的球稍轻,属于次品,如果只能利用没有砝码的天平来断定哪一个球轻,请问你最少要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到较轻的那个球?   (一分钟思考)学生汇报:1次丶2次u22efu2026   师:请只用1次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   生2:   师:看来,1次虽少,但只是有可能,不能保证找到那个次品球,所以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光要最少,还要以保证能找到为前提。   师:如果以“保证能找到”为前提,在同学们这么多的答案中,哪个次数是最少的呢?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一一找次品。   二、简化问题,经历问题解决基本过程。   对于从81个小球中找次品的问题,比较复杂,那么怎样开始我们今天的研究呢?   生:可以从最少的试一试。   师:如果从最简单的入手研究,2个小球至少称几次?   生:1次。   师:如果是3个呢?   生猜测:2次?3次?1次?   师:老师这里有3瓶口香糖,其中有一瓶少了3粒,你觉得应该怎样称?   生汇报:先把其中的2瓶放在天平的两侧,如果左边下沉,就说明右边的是次品;如果右边的下沉,就说明左边的是次品;如果天平平衡,则没称的是次品。(学生边说老师边配合进行称量演示。)   师边演示课件边带领学生进一步感受推理过程:虽然有3瓶,而天平只有两个托盘,但是只需要把其中的2瓶放在天平的两侧,可能平衡,也可能不平衡,如果平衡u22efu22ef如果不平衡u22efu22ef不论是否平衡,利用推理,只要称1次肯定能将那个次品找出来。   师小结:看来2个和3个虽然数量不同,但是都只称1次就可以将次品找到。(将探究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三、再次探究“关键数目”,初步感知、归纳规律   1、探究4个小球的情况。   (1)师:如果再增加一个球,现在有4个球,其中有一个是次品,一次可以保证找到次品吗?   生猜测:4次?3次?u22efu22ef   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咱们还是亲自动手探究一下吧。请同学们与自己的同桌共同讨论一下。可以借用小方块摆一摆,也可以在纸上画一画,不论用什么样的方式,都要将思考过程简要记下来。   (生分组研究)   师:4个小球时,你们称了几次?   (生边汇报师边板书枝状图)   师:4个球有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但结果测量的次数都一样,至少要2次才能保证找出次品。(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师:如果球的个数再多一些,例如9个,至少需要几次才能保证找出次品呢?请同学们用学具摆一摆,用笔画一画。   (生汇报师出示课件)   师:为什么把9个球分成(3,3,3)只要2次就可以找到次品呢?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把结果填入表格中)   师:4个球只需要2次就可以保证找到次品,9个球也只需要2次就能保证找到次品,那么大胆猜测一下,在4与9之间的5、6、7、8个球,至少需要几次就能找出次品呢?u22efu22ef现在我们分组来研究一下:第1大组的同学研究5个小球的情况,依次研究6、7、8个球。   (生汇报,重点是8个球)(把结果填入表格中)   师:我们来比较一下,我们将8个小球分成(3,3,2)三组称2次,可是把8个小球分成(4,4)两组却称了3次,多称了1次,多称的1次多在哪儿呢?   生:小球数是2和3个时只用一次,把8分成(3,3,2)每组是3个或2个,3个或2个都只需要称1次就能找到次品。   师:你们明白他的意思吗?你们看,称(3,3)或(4,4),都只称1次就能确定次品在哪边,可是接下来,第一种是在3个或2个里找,只需一次,第二种要在4个里找,要用2次,所以会多一次。   师:大家最后称的次数不同,原因是什么呢?   生:分的组数不同,每组数量也不同。   师:那到底怎么分,才能既保证找到次品,又能使称的次数尽可能少呢?   (生分组讨论后汇报)   生1:应该分3组,因为天平有2个托盘u22efu22ef   生2:每组的数目还要少。   生3:尽可能让每组数目比较接近,每次称完,次品就被确定在更小的范围内。   师:你们太了不起了,通过我们刚才的试验、讨论、交流,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发现了其中分组的秘密规律。   (师板书:分3组,尽量平均分。)   四、进一步发现规律   师:现在我们就应用分组的规律,再来一次实验,如果小球个数是10个(课件),该怎么分?称几次?   (生汇报,师板书:10(3,3,4)3次)(课件)   师:如果是27个呢?(课件)   (生汇报,师板书:27(9,9,9)3次(课件)   师:这位同学说的太好了,他先是分成了3组,然后用转化的思想把问题变成我们前面解决的9个小球的找次品问题了。   看来大家都掌握了分组规律。最开始的招聘问题,81个小球,大家能解决了吗?谁有了答案?把结果直接写在黑板上。   (生讨论并汇报结果)(课件)   师:你能发现它和前面我们解决的27个,9个,3个,有什么关系吗?   (小组研究)   生汇报:被测小球数目是几个3相乘就称几次,比如4个3相乘是81,81个小球就只需称4次。   师:你们很了不起,既解决了公司“招聘”问题,又发现了“被测物品数目与称的最少次数之间”神秘的规律。   五、课堂小结   随着招聘问题的解决,今天的课也即将结束,回顾我们整节课的经历,从最初的招聘问题,回归到解决2、3的问题,再到研究8、9发现分组规律,直至研究了更大的数目,像27、81这样的数目,发现了被测物品数目与称的最少次数之间的一些关系。   在这一路的探究过程中,我们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发现,我想大家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一定收获了更多的智慧。最后有两句话与大家共勉:(课件出示)   探究问题,学会化繁为简   解决问题,要有优化意识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_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教案1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33—3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感受100以内数的大小,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与数感。 2.使学生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渗透估计、优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与数感。 教学难点:数“拐弯数”,即: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是多少。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橡皮筋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复习20以内数的数法。 师:还记得我们上学期学了哪些数字吗?(0到20)说说其中某个数的组成。 (课件出示灰太狼)师:灰太狼怎么突然跑来了啊?他来干什么呢?原来是给我们送东西了。(师出示小棒)问:你能估计一下有多少根小棒吗? 学生积极举手。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100以内数的认识(生齐读课题)。 3、数100以内的数 师:怎么样才能知道到底有多少根小棒?(数一数) 学生四个人为一组,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规定的时间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学生数之前教师先说数数的要求)。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数数的方法,并比较哪种最容易看出数的多少。随机总结出:10个一是一十。 二、探究新知 (一)数数量是100的物体,认识10个十是一百。 1.学生四人一组互相合作,数100根小棒。 2.请几个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的数法。 3.通过课件展示数100根小棒的方法:先一根一根地数,每数10根捆成一捆,再十根十根地数,10个十是一百。让学生观察之后予以评价。。 4.引导学生概括:10个十是一百。 问:观察你们刚才数的十捆小棒,谁知道几个十是一百? 学生说完后,教师板书。 (二)数数。 1、思考:怎样摆才能一眼看出是三十五根呢?并说说是怎样摆的,请生到黑板上摆。 2.学生边摆小棒边从35数到42,当数到39时,注意让学生理解39的下一个数是40。 3.练一练(课件出示) 4.让学生脱离小棒,采用师生对口令的方式从八十八数到一百。 5.男生女生对口令,从五十六数到六十三,之后全班接着数到七十二。 (三)两位数的组成 1.(出示课件:36根小棒)然后提问:图上有多少根小棒?36里面有多少个十,多少个一。 2.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四十三里面有多少个十,多少个一,点名学生回答后用电脑验证。 3.让学生同桌合作,一人任意说出两位数,另一个人说说它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然后互换。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数字迷宫里面四种类型的练习,请生说说自己做题的想法。 四、课堂小结 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认识 10个一是一十 10个十是一百 教案2 数数,数的组成(2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33~35页 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物体的个数,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对计数单位“一(个)”、“十”、“百”有一个感性认识。 2、初步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对100以内数的兴趣,养成在活泼氛围中进行合作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感受100以内数的大小,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 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难点: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该是多少,弄清数的组成,会数整十数左右的数。 教学过程: 这节课是让学生学习100以内数的数法和组成,在 教学设计 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学习新知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老师:同学们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吗? 学生:喜欢 老师:那同学们可以告诉我《喜羊羊与灰太狼》里面有多少只羊吗? 学生:6只羊 老师和学生一起说出他们分别是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沸羊羊,暖羊羊,慢羊羊 2.加深理解20是多少。 老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草原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大草原看一看。瞧,草原上来了两群羊。同学们,仔细数一数有多少只羊?(出示主题图) 生:有20只羊。 师:请你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数的? (学生会说出是,一只一只数的,两只两只数的,五个五个数的,十只十只数的。) [设计意图:先数20只羊目的在于联系旧知,为本课找到知识点。在感知20的大小后更有助于学生感知100的大小,形成100的数感。] 3.整体感知100有多少。(出示整个主题图) 师:同学们知道现在有多少只羊吗?猜猜看,看谁猜得准?(这里不需要学生数出准确结果,仅仅是猜测) 4.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的眼力真不错!这里确实有100只羊。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00以内数的数法和组成(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1:数数是100的物体。 ①老师:同学们一起数一数这些小棒,然后形成一捆后,那一捆里面有多少个小棒呢? 学生:10个小棒。 老师:很好。那我们可以看出10个一是十,十里面有10个一。回到第3张PPT,同学们这里到底有多少只羊呢? 学生:100只羊 老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接下来我们一捆一捆的来数(PPT6),那这里有多少捆呢? 学生:10捆 老师:同学们真棒!回到第5张PPT,我们知道一捆里面有10个小棒对不对?那我们这十捆小棒总共有多少根小棒啊? 学生:100根 老师:非常正确!那我们可以看出10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10个十 学生互动: 1. 让学生数100根小棒,两人一组,数100根小棒,一人数,另一人评判,然后交换进行。我注意观察学生不同的数法。 2.汇报数数的方法。 老师:你们小组是怎么数的? (学生会回答:一根一根数的,两根两根数的,五根五根数的,十根十根数的。) 我紧接着问:100里面有几个一?(有100个一)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先表扬在数数过程中合作得好、数得正确的小组,然后鼓励合作不够好的小组下次表现更好。 [设计意图:在数一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100的大小和计数单位。] 引导概括: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数好的10捆小棒或10堆种子,同桌的互相述说: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学生说完后教师板书。 u0192.数100只小羊。 让学生回过头来数主题图中小羊的只数,提示学生每数10只就用笔把它圈一圈,然后10只10只的数,看看图中是不是有100只小羊,对比自己刚才的猜测。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再次数数过程中直观感知计数单位“一(个)”“十”“百”。] 2.教学例2:从88数到100 老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好不好? 学生:一起数 老师:我们可以看出89添1是90,99添1是100,我们接下来从35数到42好吗? 学生:一起数 老师:我们可以看出39添1是40 老师: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数出68后面的5个数 学生和老师一起:69,70,71,72,73, 老师:69添1是70,我们再来5个5个的一起数,从55开始数 学生:55,60,65,70,75,80,85,90,95,100 老师:我们一起来数小棒。10个10个的一起数,从10数到100好吗? 学生:一起数 总结案列2: 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①.学生边摆边数,教师巡视。然后演示数的过程。师:39根小棒再添一根就是多少根?(40)。又得到一个十,下一个数就是40了,接着数41、42。 师:要想清楚地看出有42根小棒,可以怎么做?(引导学生把十根小棒放一堆或扎起。) ②.引导学生离开实物直接数数,从88数到100。(目的在于让学生先从实物数数逐步摆脱实物,再进行抽象数数。) 问:49后面的数是几?69呢?89呢?99数完是数几? ③.做33页例3上面的做一做。拿出56根小棒,接着数到63,再接着数到72。 ④.学生同桌对口令,从五十六数到六十三,之后全班接着数到82. [设计意图:通过数数感知计数单位“一(个)”“十”“百”的联系和进率,同时突破数数难点: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该是多少。] 3. 教学例3:数的组成。 ①.老师:请同学们拿出3捆又5根小棒,看一看是多少根小棒?(35) 老师:说一说,35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学生会一眼看出是由三个十五个一组成的。)接着追问:三个十五个一组成多少呢? ②.想一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64、86、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100是由几个十组成的,是由几个一组成的? ③.完成例3下面的做一做。 三、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1.数一数我们班今天来了多少同学,这个数字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2.智慧闯关。(小黑板) ①.与七十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 一百里面有( )个十,一百里面有( )个一。 4个一和6个十组成( )。 ②.数出三十二前面的五个数。(这是难点,在教学中我们可借助小棒,让学生拿出32根小棒,往前数就是依次拿掉一根,拿掉一根是31,再拿掉一根是30,再拿掉一根是29,依次是28,27。然后再脱离小棒数数。) . ③.摘果子游戏。(师出示写有数字的卡片,让学生说出他的组成,说对了水果卡片就归谁。) ④.数一数:小猪吹了多少个气泡?(35)35是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试一试: 看哪个同学做的又快又准? 做一做: 说出10以后的整十数 猜一猜: 看谁猜的最准确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能评价自己学得怎么样吗? 总之,在这节课中,部分内容我采用情境式、问题式的导现方式,以小组活动的形式为主,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他们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案3 课题:《100以内数的认识》读数与写数u2002 一、教学目标u2002 (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读出和写出100以内的数。u2002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计数器正确读数、写数,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u2002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认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u2002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读出、写出100以内的数字。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的数的顺序。u2002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探索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演示、u2002活动体验法和合作交流法等教学方法u2002 四、计划课时u20021个课时 五、教具准备u2002小棒、计数器。 六、教学过程及学习活动设计u2002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师:小朋友们,我们看看第一张图,这是多少根小棒呢?u2002 生:十一根 师:谁来告诉老师怎样用计数器表示? 生:在十位上拨一颗珠子,在个位上拨一颗珠子 师:我们读作多少,写作多少呢?请两位小朋友上来写写看。 师:嗯,小朋友们都写对了。我们读作十一,写作11。那看这张图,这是多少根小棒呢?u2002 生:二十根。 师:怎么用计数器表示呢? 生:在十位上拨两颗珠子,在个位上不拨珠子。u2002师:我们读作多少,写作多少呢?谁上来写写看。 师:小朋友们很不错哦!看来都没有忘记我们以前学的知识哦!在前面我们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而且小朋友们也认识1到100甚至更大的数字,那么我们这节课学习新的知识100以内数的认识,读数与写数(板书:100以内数的认识u2002u2002读数u2002写数) (二)导入新课,认定目标u2002师:我们看看这些纽扣,看看每种颜色的纽扣各有多少粒?给小朋友们一分钟的时间数数这些纽扣各有多少粒? 师:好啦!小朋友们一分钟时间到了,黄色纽扣有多少粒?u2002生:四十粒(板书u2002u2002黄色纽扣:四十粒)u2002师:你是怎么数的呢? 生:一个一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 师:嗯,小朋友们很棒,数黄色纽扣,我们十个十个地数,有4个十,就有四十粒黄色纽扣,那么四十我们怎么用计数器表示?u2002生:在十位上拨4颗珠子,个位上不拨珠子。u2002师:这位小朋友上来画一画在计数器上的表示,其他小朋友拿出你们手中的计数器拨一拨。u2002师:这位小朋友在黑板上写一下读作和写作,其他小朋友在本子上写写四十的读作与写作。 师:大家看他写的对不对。写的对…写的不对…u2002生:对…不对… 师:那现在我们看看蓝色纽扣有多少粒? 生:二十七粒(板书:u2002u2002蓝色纽扣:二十七粒)u2002师:你是怎么数的 生:先十个十个数,有二个十,再加上七个,就共有二十七粒。u2002师:我们怎么把二十七用计数器表示? 生:在十位上拨2颗珠子,个位上拨七颗珠子。u2002师:哪位小朋友上来画一画在计数器上的表示,其他小朋友拿出你们手中的计数器拨一拨。u2002师:这位小朋友在黑板上写一下读作和写作,其他小朋友在本子上写写二十七的读作与写作。 师:大家看他写的对不对。写的对…写的不对…u2002生:对…不对… 师:那现在我们看看红色纽扣有多少粒?u2002生:三十三粒(板书u2002红色纽扣:三十三粒)u2002师:你是怎么数的 生:先十个十个数,有三个十,再加上三个,就共有三十三粒。u2002师:我们怎么把三十三用计数器表示? 生:在十位上拨3颗珠子,个位上拨3颗珠子。u2002师:哪位小朋友上来画一画在计数器上的表示,其他小朋友拿出你们手中的计数器拨一拨。u2002师:这位小朋友在黑板上写一下读作和写作,其他小朋友在本子上写写三十三的读作与写作。 师:大家看他写的对不对。写的对…写的不对…u2002生:对…不对… 师:我们现在知道黄色纽扣有四十粒、蓝色纽扣有二十七粒、红色纽扣有三十三粒,那么三种颜色的纽扣共有多少粒?给同学们一分钟的时间数数看,并与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数的。 师:好了,一分钟时间到了,谁起来告诉老师你的答案?u2002生:100粒,我是十个十个的数的(三种颜色纽扣:100粒) 师:嗯,veryu2002good,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数一下,十粒纽扣,二十粒纽扣,三十粒纽扣,……,100粒纽扣 师:那么100粒我们该怎么用计数器表示?u2002生:在十位上拨十颗珠子 师:小朋友们,你们说他说的对吗? 生:不对,应该在百位上拨一颗珠子,十位和个位都不拨珠子。u2002师:百位是在十位的旁边还是在个位的旁边?u2002生:十位的旁边 师:嗯嗯,小朋友们都很棒呢,百位在十位的左边。 师:那小朋友们有没有发觉我们在读数与写数的时候,都是先从哪一位起。u2002生:高位起的 师:没错,读数与写数都是从高位起的,比如说,黄色纽扣有四十粒,我们读作与写作时,都是先从高位起的。哪位小朋友们再给我们说说其他的数字。u2002生:…… (三)实际应用,强化新知u2002师:嗯,小朋友们都很棒哦!那我们再看看大屏幕:写出计数器上的数并读出来。小朋友们翻到书的37页,做在书上,做完后并与同学交流交流。 师:三位小朋友们来把你们的读作与写作写在黑板上。小朋友们,看他们写的对不对?u2002 生:对 (四)全课小结、课后练习 师;小朋友们,与同桌互相交流,你们在这节课中学习到了什么。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比如说四十、二十七、三十三、一百的读数与写数,我们也知道我们在读数与写数中都要从高位起。u2002 师:我们的课后作业是练习八:P40页9、10、11题u2002下课。

小学数学《什么是面积》的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1. 参与认知过程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2. 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3. 在活动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重点】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教学难点】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教学设想】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面积的含义,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线过渡到面,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过渡,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学习好本节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为后续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加强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1.课上我采取与学生合作互动的方式完成导入,这样既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又自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体会物体表面有大有小,对于封闭图形的理解,我通过在课件演示封闭图形并让孩子指出面积,感知封闭图形的面积,并利用种草种不完来解释不封闭图形没有面积等活动,让学生亲历了面积形成的过程。2.在探索比较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大小时,是先让学生体会观察法和重叠法之后,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索不同的方法,优化画格子法。这一环节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3.本节课练习的设计,力求紧扣重点,面向全班学生,因材施教。最后的创意大比拼,诣在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基础上了解面积相同,形状可以不同。【教具】多媒体课件、两片树叶。【学具】硬币(一角和一元)、一平方厘米的塑料片、10×10透明胶片、直径为2厘米的塑料圆片、彩笔、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附页2中6)。【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师:(出示数学书和信息书)同学们熟悉这两本书吗?它们什么是一样的?学生会说到是大小一样,追问:什么大小?指的是哪里?学生会尝试说出是面一样大,或是会用手摸书的封面来解释。然后,师对全体生:我们大家都来摸一摸,再来说一说,数学书和信息书的封面一样大。生:主动去摸一摸,然后其他学生也来摸。【设计意图: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面”上来】师:那这两枚硬币呢?有什么不一样吗?谁的面大,谁的面小呢?师:这是老师的手掌面,你们的手掌面在哪?谁想和老师比比手掌面的大小?哈哈,我的手掌面大。这两片树叶有面吗?(在展台展示一名学生摸的过程)谁的面大,谁的面小呢?【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中引出对面的初步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探究新知做铺垫】(二)探索新知1.初步感知面积概念(1)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师:我们刚才摸到的都是物体什么?(表面) 比的又是什么?(物体表面的大小)【设计意图:虽然本课没有要求对物体表面的概念进行探究,但仍然在引导学生认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中,从物体的一个面开始,让学生认识到物体一个面的大小就是这个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意识到物体的表面有时是由多个面组成的。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小结:通过观察、操作与比较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有大有小。师:我们就说物体表面 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地摸物体的表面,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渗透了面积大小相对性的数学思想,为学生学习“面积”建立了感性认识,同时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2)结合具体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师慢说: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谁能把这句话完整地说说。师:课本封面的大小呢?(多指名几个人说)谁能像老师这样说说其它面的面积?并用学生举出的例子比面的大小(3)看一看、说一说。屏幕展示书上四幅图抽象成平面图形的过程。师:这些图形能通过摸来感受它们的大小吗?这些图形有大小之分吗?那也就是说这些封闭平面形也有面积,谁能说说它们的面积是指哪里呢?有什么办法能够把面积呈现出来?生:指出面积,课件演示(用单一颜色涂色)师:为什么是封闭图形呢?(课件演示将一幅图擦拭一些。)若这里种草,能种完吗?【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封闭”一词】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面积?(指出几名学生描述)完成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学生齐读,师板书课题)(4)联系生活拓展。谁还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学习中还见过哪些物体表面、封闭的平面图形面积吗?先小组说,再集体交流。(帮助学生完整表述)小结:看来面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是很普遍的,只要大家多注意观察,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看老师——自己尝试——创新举例”一系列实践,认识面积的概念,从直观形象到抽象,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深刻的建立起面积的表象】2.动手操作、比较大小,正确理解面积的意义(1)直接观察比较出示两个大小悬殊的三角形比较面积大小(观察法和重叠法)再出示41页练一练第一题。【设计意图: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培养了直观估测的能力,发展了空间观念。】(2)借助工具比较师:有些图形我们直接观察就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现在请同学们看这两个图形(附页2中图6)谁的面积大?①提问:猜一猜,哪个图形面积大些?②找验证策略:A.到底哪个结论是正确的?能不能结合学具袋里的学具想办法来验证?B.个人尝试C.小组同学交流,相互说一说。归纳小组的办法。D.小组代表展示验证,并说明理由或想法。至少可以呈现这样四种方法:折叠、用圆形图片摆、用小方块摆、用透明胶片的格子比较 。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反思和评价。(在汇报多样比较方法时,按由繁到简的顺序,如:先是剪后重叠比的;然后是用圆片摆的;最后是数格子的;……这个在学生活动时由教师巡视发现确定汇报顺序。)(3)师小结: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但验证过程必须科学、认真。大家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呢?【设计意图: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多种比较方法(“观察法”“剪拼法”“摆图形”“数格子” “统一标准”),让学生参与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在交流中学生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要“统一标准”,从而顺利验证猜一猜的答案,体验了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学生上台交流展示自己的办法,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使自身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实践应用1.直观感受图形面积的大小练习41页的2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渗透数格子比大小是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2.创意大比拼练习40页画一画。让学生先说一说要求中要注意什么,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学生自己尝试画,先完成的同学的可以相互看一看,分享不同的画法。然后再全班展示交流中,体会形状不同的图形,面积可能相等。【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面积的认识,让学生自由想象,画出各种图形,然后组织交流,并让学生直观感知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四)总结收获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设计意图:使学生再次巩固所学的知识,达到充分吸收掌握的目的。】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三角形的分类》

  由同一平面内,且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得到的封闭的内角和为180度的几何图形叫做三角形(triangle),符号为△。三角形是几何图案的基本图形。下面我精心整理了《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会根据三角形的角和边的特点进行分类,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2、在活动中渗透分类和集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三角形分类的过程中,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会根据角和边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   教学难点 :   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各类三角形学具、实验报告单、量角器、尺子等。   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用手比角。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1、猜谜,复习旧知   师:孩子们,喜欢猜谜吗?(喜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猜猜看。   课件出示:   形状似座山,   稳定性能坚。   三竿首尾连,   学问不简单。   ——打一几何图形   师追问:猜得真准!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导入、揭示课题   师:三角形有三个角和三条边,它的稳定性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你瞧,今天三角形王国的许多朋友来了(课件出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它们的形状一样吗?(不一样)对,它们形态各异,各有各的特点。这节课咱们就根据它们的特点来分分类。(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设计意图:趣味竞猜,引“生”入胜。通过竞猜,唤起学生对三角形的角和边的有意注意,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做到“课伊始,趣亦生”。)   二、实践操作,探究分类   师:孩子们,认真想一想,你要根据什么来给这些三角形分类?有不同意见吗?对,分类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三角形可以按三个角和三条边的特点进行分类。接下来我们先按角来分。   (一)、按角分   1、师:老师把这些三角形放在小组长的1号信封里,在操作之前我们来看看学习提示,请位同学读一读。   学习提示:   A、每个组员从1号信封里取出2个三角形,仔细观察或比一比、量一量三角形三个角的每个角分别是什么角,标在三角形上。   B、有顺序地汇报,把同一类的三角形放在一起。   C、组长填写好报告单。   D、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   2、动手操作,合作分类。   3、全班汇报交流、评价。   师:你们组分成几类?哪几个分成一类?有什么特点?有不一样的分法吗?   4、课件展示,并根据各类三角形的特点起名称。   5、小结,师介绍三角形按角分的集合图并板书集合图。   6、比较三种三角形的异同点。   7、小结   (二)、按边分   1、师:学会了按角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我们再来研究按边分的三角形。我把这些三角形放在小组长的2号信封里。操作之前请看学习提示,请位同学读一读。   学习提示:   A、每个组员从2号信封里取出1个三角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研究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B、有顺序地汇报,把同一类的三角形放在一起。   C、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   2、动手操作,合作分类   3、全班汇报交流、评价。   4、课件展示,并根据各类三角形的特点起名称。   5、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以及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关系和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关系。   6、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课件展示。   7、小结。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的过程实际就是教学活动的过程”。以活动促学习是本节的教学定位。在活动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由的、开放的探究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分一分、猜一猜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数学对话”的机会,力求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充分展现做中学,从而获得对三角形边、角特征的认识,进而学会给三角形分类,促进学生的分类、概括、推理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使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感悟出数学的真谛,逐渐养成探索的习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1、猜角游戏   师:把三角形藏起来,只露出一个角,你能猜出是哪种三角形吗?(课件分别出示:露出一个直角、一个钝角、一个锐角)   追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在点子图中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   投影展示,介绍既是什么三角形又是什么三角形的知识。   (设计意图: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力求把学生带人一个活动场,一个思维场,一个情感场!学生在这个场域中游历,逐渐地内化知识、增长智慧、提升能力。)   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说说吧!   2、完成课本第87页第5题。   3、用三角形拼一幅美丽的图案。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帮助学生统揽知识要领,完善认知,使得对三角形有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再把知识从课堂延伸课外,有效沟通数学与生活,实现小课堂大社会,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更多相关热门文章推荐阅读: 1. 一年级下数学《图形的拼组》优秀教学设计 2.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优秀教学设计 3. 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的分类》教学设计 4.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面积和面积单位》 5. 《除法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设计模板 6. 《葡萄沟》优质教学设计模板 7. 一年级数学下册《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三角形的分类》

小学数学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优秀范文合集

小学数学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优秀范文合集 教师可以给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体会三角形的本质特征,理解三角形的含义,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了解三角形的特性。认识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数学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小学数学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范文一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 懂得判断三角形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请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 2播放录像 师:接下来来看老师收集的到的一组有关三角形的录像资料。 3导入新课。 师: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三、师生互动引导探索 (一)三角形的意义: 1活动。要求:(1)每个小组利用教师事先为其准备的三根小棒,把小棒看成一条线段,利用这三条线段摆一个三角形。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做得最快! (提供的小棒有一组摆不成的。) 2学生拼图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请同学一起来观看做得有代表性和做得有特色的图案(展示学生所摆的图) 请同学们一起做裁判,看看哪些是三角形?[学生会认为(1)、(2)、(3)(4)为三角形,但对(2)、(3)(4)有争议] 师:那你认为怎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到底这几个图是不是三角形呢?同学们可以从书上找到答案!请学生阅读课本的内容。 板书:三条线段围城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因此判断图案(2)(3)(4)不是三角形。 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3。教师问:除了三角形概念,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1)三角形的边、角、顶点 (2)三角形表示法; (3)三角形的高和底 (二)三角形的特性: 1课件出示自行车、屋檐、吊架等三角形的图片,为什么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 2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先做个试验: 出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具,让学生试拉它们,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要使平行四边形不变形,应怎么办?试试看。 4那些物体中用到三角形,你知道为什么了吗?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今后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想想,怎样把数学中的有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1师:在我们围三角形的时候,有一组同学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看来不是任意三个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这里面也有奥秘。 这与它三条线段的长短有关。现在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到底组成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活动:(时间约6分钟)。 下列每组数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学生每回答一题后就利用电脑动画进行演示:三条线段是否能组成三角形) (1)6,7,8;(2)5,4,9;(3)3,6,10; 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探讨结束后让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归纳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学生代表可结合教具演示。 教师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大小关系来检验)。 4得到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电脑显示)。 教师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三角形的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何关系呢? 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下课继续研究。 5巩固练习:为了营造更美的城市,许多城市加强了绿化建设。这些绿化地带是不允许踩的。(电脑动画演示有人斜穿草地的实践问题)。他运用了我们学习过的什么知识? 6(1)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然后电脑演示篮球明星姚明的身高及腿长,以此来判断步幅应有多大?) 7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1)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2)用长度为1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3)在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 四、反思回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范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体会三角形的本质特征,理解三角形的含义,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了解三角形的特性。认识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观察操作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概念,感知稳定性 教学难点:高的画法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一、三角形的概念 1、在画中建立概念 其实三角形大家并不陌生,现在请你把心目中的三角形画下来。 展示作品。 2、交流中完善概念 三条线段怎样画才会是三角形? 由3条线段围成(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3、延伸中强化概念 不在一条线上的三个点就能确定一个三角形。 4、介绍各部分名称 二、三角形的稳定性 1、设疑 为什么要把篱笆围成这种形状? 2、操作 围一围、拉一拉、比一比小结:当三角形的三条边长确定后,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确定了,所以在拉的时候,三角形才不会变形,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3、欣赏 三、三角形的高 1、初认高 回忆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 其实在三角形中,像这样,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所作的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2、再识高 移动顶点,找高。 旋转三角形,辨高。小结:只要是从顶点向对边做的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还有其他高吗? 3、画高 ①画AB边上的高。 展示学生作品。 画高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小结:看来我们的高不仅要垂直、要从顶点出发,还要注意所画的高与底要对应。 ②再画出AC边上的高。 ③在指定底上画高。 四、课堂总结 小学数学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范文三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圆的形状和名称;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能辨认和区别出这两种图形。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环保意识教育。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在机器人图图的带领下来到了图形国,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图形国里到底有什么宝藏呢?今天我们就继续跟着图图去游览图形国。 二、讲授新课。 1、初步认识三角形(继续演示动画认识图形)。 (1)学生举例。还有哪些图形是三角形的? (2)教师出示红领巾。问:红领巾的面是什么形状的?再拿出三角板、七巧板,问:它们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小结:这些大大小小不同的形状,都可以用这样一个图形表示△(画三角形),问:这叫什么形?(板书三角形) (3)数一数三角形有几条边?用三根小棒摆三角形。(三生在前,学生分三组用三种不同长度的小棒)摆后问:这三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教师归纳:从上边用小棒摆三角形来看,三角形的三条边不一定是同样长的。因此三角形的形状也不一定是一样的。 (4)反馈练习,请说出几号图形是三角形。 1234 2、初步认识圆(继续演示动画认识图形)。 (1)生活中还有哪些图形是圆形的? (2)学生举例。教师同时出示钟面、硬币、圆扣子等,问:这些物体的面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圆。同时在黑板上画圆。说明这样的图形是圆。 (3)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和一个球。问:圆和球一样吗?教师归纳:圆和球不一样;圆是一个面,球是一个体。 (4)你还能向教师和同学们提出什么问题? (5)反馈练习:请说出几号图形是圆形。

小学数学怎样进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1、目标分解:任何一级的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以其上一级目标为依据,下位目标是为上位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自上而下的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具体化的过程。课时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中最为具体的目标,要确定课时目标,就必须明确其上位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及其相互关系;要设计单元教学目标,就必须明确其上位目标——年级教学目标及其相互关系;要设计年级教学目标,就必须明确其上位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及其相互关系。这就涉及到一个教学目标的分解过程。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为正确教学目标的确立打下基础。2、任务分析:单元目标或者课时目标确定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进行任务分析。这里的任务分析,实际上就是指对学生为了达到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规定的知识以及能力、情感态度等进行具体的剖析。通常的做法是,从已确定的教学目标开始提问和分析:如果我们要求学生获得教学目标所规定的能力,那么根据目前学生的认识水平、知识基础,他们必须具备哪些次一级的从属能力?而要培养这些次一级的能力,又需具备哪些更次一级的能力?……这种提问和分析一直进行到教学起点为止。3、起点确定:教学目标不仅是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要求,更是对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的要求。既然如此,要设计出合适的教学目标,就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分析,就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起点能力进行分析,即确定教学的起点。 教学起点的确定,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作用发挥。教学起点定得太高,则可能导致课时教学目标过高,超过了一般学生的能力,并且导致学生产生畏难心理。教学起点定得太低,则会在学生已掌握的内容上或教学活动上浪费时间和精力,并可能导致学生厌学心理。一般说来,确定教学起点,主要应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学生目标技能的分析。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重点应该是什么? 在这个学习阶段,教案该怎样设计,请看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阅。更多资讯尽在教学设计栏目!   一年级数学下册《图形拼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27《图形拼组》   二、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各种图形的纸片、圆纸片、胶水、剪刀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的实际操作,加深对图形的感性认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能力。   4、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观察和动手实践中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在摆一摆中体验各种图形之间的转换与联系。   (二)、教材分析:《图形拼组》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一些特征。   (三)、学情分析: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有意注意时间短,但经过一学期多的系统训练,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思维活跃,在课堂上更多地还是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在练习呈现方式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孩子感觉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   (四)、设计理念及意图:这节课通过先创设学生到聪聪、明明作客这样一个情境引入,再让学生参与活动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先是通过观察:“这些图形娃娃里藏着有什么秘密呢?”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折一折,进行比较,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长方形变成正方形,使学生认识到图形和图形之间是有联系的。再把圆形变成正方形、把正方形变成4个三角形等等。一环接一环,过渡自然、连贯。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想出了很多不同的拼组办法。教师及时贴在黑板上,起到了示范、指导和鼓励的作用。整堂课,教师尽可能让学生多尝试、多动手,让他们在有趣的活动中去探索、去体验、去创造,并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了图案美、数学美。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活跃气氛。   1、课件出示聪聪、明明两张图片,邀请学生到他们家玩。学生四人搭火车唱着歌前进。   学生:按四人一组侧身,左手搭在前排学生的肩上,右手做火车的轮子绕圈滚动。唱:火车头,呜呜叫,拉着车厢快快跑,轰隆隆,唱着歌儿,向前进,向前进,向前进。   2、认识聪聪、明明家门口的图形娃娃   学生观察回答,教师同时贴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   3、研究长方形的秘密。   师:小朋友们自己先想一想,再说给同桌的伙伴听。(学生自主学习、反馈1)   生1:我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   生2:我发现了长方形的边有些长,有些短。   ……   师:谁还有不同的发现?(反馈2)   生:我发现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是一样的。   ……   学生之间可以有疑问地进行自主评价,同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验证。   4、学生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发现并上台演示正方形的特征。   师:小朋友们,刚才你们一起用自己的小手玩了玩图形,发现了图形里藏着好多好多的秘密,其实我们还可以让图形来变魔术。就看我们的小朋友们怎么变,怎么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图形变变变”(课题出示)。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1、今天,聪聪、明明的妈妈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午餐,可是午餐的菜还没有准备好,想请你们亲自动手做一做,你们会做吗?   2、出示第一道菜,叫“月饼拼盘”。要求学生用圆形变成一个正方形的月饼?请小朋友们打开我们的书第28页自己看一看做一做,同桌讨论一下应该怎么做?一生上台讲解。学生自主学习。   3、出示第二道菜。要求学生用正方形拼摆成组合的三角形。指名回答并命名。学生动手操作。讲评学生的作品。再让同桌互评,自己是怎么做,图形像什么?   4、聪聪明明的妈妈看到小朋友们这么聪明,她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个好玩的游戏----有趣的七巧板(出示),七巧板的游戏已有千年的历史,它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一幅七巧板,它是用一个正方形分成7份得来的,大家认真的观察七巧板是由几块什么图形组成的?现在就用七巧板来拼图,比比看谁拼的图最好看。学生动手。   5、刚才小朋友们拼得实在是太棒了,我把你们拼的图案都集中在电脑里面,大家请看。   这些都是你们自己动脑筋,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拼出的美丽图案,真不简单,可见,将来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就在你们里面。   (三)、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我们去了聪聪明明的家,自己亲手做了两道菜,知道了图形之间有那么多的秘密,也用图形拼出了很多好看的、有趣的图案,我们成了小小设计师、厨师。今天我们在聪聪明明家也玩了一天了,应该要回去了,小朋友们准备好,我们要坐火车回来了。(放音乐)   上课开始,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以孩子们喜欢的卡通人物导入,旨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自主去评价,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必要的指导。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注意去倾听,而且自己也要注意去倾听。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评议点,从而适时引导学生介入评价。如长方形的上下、左右两条边是否一样长,需要动手折一折,这些都是要教师加以肯定的评议点。   这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师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索、合作与交流,发现了正方形的特征,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能力,同时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创设让学生帮助别人做“菜”的情境,激发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感受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沟通几种图形之间的联系及做“家务”的乐趣。   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练习,使学生能轻松地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在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的练习,让学生自己设计拼摆“七巧板”的图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造欲得到满足,进一步体会到“图形的拼组”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整个活动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全体学生能积极热情地投入到活动之中。通过对学生作品的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五、教学片段实录:   师:好,聪聪、明明的家到了。今天他们家打扮的真漂亮,有这么多的图形娃娃在门口欢迎你们,你们想进去看看吗?他们有问题要考考小朋友们:在这些认识的图形娃娃中你认识哪些图形?(出示贴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   师:这么多的图形娃娃,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里藏着什么秘密。请小朋友们拿出桌上长方形的纸折一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自己先想一想、再说给你的伙伴听一听。   生1:我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   生2:我发现了长方形的边有些长,有些短。   师: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生3:我还发现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是一样的。   生4:(学生站起来问)生3,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我刚才把长方形的上面与下面折了一下,发现了上面的那条边与下面的那条边是一样的。   生4:我也试一下,(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高兴的笑着说)是啊,是啊,我也发现了。   生5:陈老师,我也用“生3”的方法,发现了长方形的左右两条边也是一样长。   师:是嘛,那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吧。   生6:陈老师,我刚才通过对折,发现了一个长方形可以变成两个正方形。   课堂上出现一阵混乱,有个小朋友说是,有的小朋友说不是,有些小朋友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生7:我的这个长方形对折之后,不是两个正方形,而我的同桌对折之后是两个正方形。(如下图:)   生8:我刚才把长方形剪一剪,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而且可以摆出不同的图形。(如下图:)   在这个学生的启发之下,其他的学生纷纷拿起手中的剪刀,把一个个长方形剪一剪,拼成自己喜欢的图形。   六、教学反思:   小学生学习数学与具体实践操作活动分不开,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数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培养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能力,而动手操作可以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使脑、手、口在同时动的基础上从直观现象到抽象出算理算法,展现知识的构成过程,分散难点,以便把新的知识内化成符合自己认识水平的知识结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为此,重视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对“图形拼组(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从操作入手,引导学生在自主评价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可以更好地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学生最初的发现比较表面,后在教师引导下,放手让学生自主评价,知道了长方形有哪些特点、长方形可以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变成其它图形,使知识逐步趋于完善。正是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发现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反思,展开了积极的讨论甚至争论,真正使学生介入了思维活动。学生也再次切身感受到在实践中动手操作的乐趣。这无疑对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大有裨益。   那么,为什么引导学生自主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呢?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几点启示:   1、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不仅能真正确立起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的主体地位,也能确立他们评价主体的地位,使他们能摆脱习惯于接受老师指导、评价的束缚,树立动手操作的信心,获得“我能行”的体验。   2、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要求学生关注自己或他人的学习过程,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对动手操作进行深入地反思。要对自己或别人的发现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必须去倾听,去思索,哪些是好的,哪些还需改进。这种思维活动的真正介入,可以使学生对图形的特点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是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3、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魅力。上述案例清楚地表明,一个人的发现也许是不够完善的,但大家都来动脑筋,都来参与,就可能得到一个比较完善的发现。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对学生自主评价的过程就是一个调动大家都来参与动手操作的合作过程。特别是在合作过程中的交流与对话,必将会点亮每个合作者的智慧的火花,在扬弃中凝炼思维,发展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学生的自主评价是评价的最重要的一种,教师在课堂里应充分利用,但是在课堂实践中,实施自主评价也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逐渐改进。   自主评价比较费时,因此进行一次自主评价,需要教师花较大的精力。教师要在有效的准备时间里做到高质量的自主评价教学,就需要平时多积累对学生个体的了解程度,做到教学自主评价时能有的放矢。这方面,给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一些新教师往往显得手足无措。因此在新课改教学中,提高自主评价质量,对教师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在学生方面来说,自主评价的一个问题是有的时候学生往往说不到“点”上,有时甚至会离题很远。虽然促进学生的扩散性思维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但是在一堂课上如果没有一个主题,则会对该课的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学生出现跑题时,教师应该及时的予以补救,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堂主题上来。这时候教师就要把握一个“度” 。合理地运用这种评价方式,既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某一点,也不能让由学生思维信马由疆。这方面也给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总之,自主评价教学应该由学生与教师共同来完成。在自主评价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拓展性思维既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课改的基本方向,因此应该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准备:一些图形纸制品、学具、多媒体课件、小剪刀等。   教学方式:分小组活动,每四人为一小组,设立小组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入: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位老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   1.认一认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让学生认一认,并说出物体的名称。(课件出示)   2.选物体   你们的学具盒里有这些物体吗?请小朋友挑出自己喜欢的物体,挑好了吗?   3.初步感知(摸一摸描一描 剪一剪 贴一贴)   师:请你选择一个面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呢?   那么,你想把摸到的面留在纸上吗?谁能想个好办法?请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摸到的面留在纸上,并用小剪刀把它剪下来,我们要听音乐来比一比,看哪个小朋友剪得又快又好。   你们想把自己剪得图形贴出来让别的小朋友也看看吗?(师生共同贴出剪得图形)   二、【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剪得图形真漂亮,你们想看的更清楚吗?看!老师已经把你们剪得图形移到了大屏幕上了。   谁能给这些图形取个好听的名字?   现在,大家看一看那些图形长的比较像?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   过渡: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认识图形》。   三、【实践操作】   这四种图形我们已经认识了,下面我们来动手围一围,摆一摆。   1. 用钉子板围。   2. 用小棒摆。   四、【课间活动】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新的图形,孩子们,你们高兴吗?下面就让我们用歌声来庆贺一下吧!(师生共同表演唱《幸福拍手歌》)   五、【走向生活,提高能力】   1、找一找(在生活中找有关的图形)。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这4种图形,请大家仔细想想我们的生活中有吗?(有)   请你找出来,找到的小朋友请告诉你小朋友们!   2、辨一辨。(教师出示一些实物,指着有关实物有表面抢答。)   师:小朋友,你们都找了这么多有趣的图形,老师也找了一些回来,你们想不想看看?下面进行抢答游戏,知道的小朋友马上站起来说。这是什么?它的面是什么形状的?(老师出示准备的几个实物课件)   3.数一数。   看,数学多有意思,就连我们今天学的图形也能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孩子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数数这些有趣的图形吧!(课件出示组合的图形)   4.认一认。(多媒体出示交通标志)   小朋友,看!这是什么?(交通标志)这些交通标志表示什么?每个图形里有哪些图形?谁来说?(过马路要走斑马线)(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教育学生要认清交通标志,遵守交通规则,安全行驶。)   六、【创新活动——当个小小设计师】   1、导入。(多媒体出示学校的体育室,导入“小小设计师”。)   师:小朋友真聪明!那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就是   我们学校的未来的体育运动室)   漂亮吗?这位设计师利用了哪些图形来设计呢?这个是什么图形?这个呢?... ...   原来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图形能设计出这么漂亮的图画。   2、设计图画。   听音乐,运用今天学过的图形设计一幅美丽的图画。   3、汇报成果。   教师把设计好的图形展示给同学们欣赏。   4、教师小结。   其他学生设计得也不错,课后我们就开个“小展览”大家一起来评一评,好不好!   今天,我们每个同学都做了小小设计师,只要大家努力学习,长大后,一定会成为著名的设计师。老师相信经你们之手,一定会把我们的祖国设计的更加美丽、壮观!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位置》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咱们班今天来了很多可爱的小动物,它们可想和你们交朋友呢(出示动物卡片)你想跟哪个动物交朋友,你就对它介绍一下你的位置,它好过去找你。   小朋友自我介绍,并拿到动物卡。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以学生喜欢的动物形象导入,直接激趣,调动全班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创设游戏活动,进一步感知位置   1、找座位游戏   师:每个小动物背后都有一个小秘密,打开看一看(动物卡背后有新座位号)。   师:先用你的眼睛找一找你的新座位在哪里,与你的同伴说一说(学生互相说一说)。   师:在行动之前,你想提醒小伙伴们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互相谦让。   学生按卡找座位   2、介绍方法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这么快找到座位的?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在小动物的帮助下,找到了新座位,而且有的同学很乐于助人,看来同学们对前后左右掌握得较好,刚才你们的找座位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位置”   板书课题:位置   【设计意图:把单纯的表述学生自己原来的位置,升级到让学生在教室所有位置中找出指定的位置,在学生动起来的过程中,让他们进一步掌握并运用本堂课的知识点。】   3、介绍新位置   师:你们都有了新的座位,周围有了新的学习伙伴,现在请你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位置,然后请小朋友起来说给大家听一听。(多说一些)   4、点名游戏   师:现在我们再做一个点名游戏,先看老师怎么做?   第6组第3个站起来!   第2组第1个拍拍手!   ……在哪里?   第3组第4个是谁?   师:谁愿意像老师这样发令做裁判?   5、进一步探究位置相互间的关系   师: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同学的位置都是不一样的,左右两个同学的座位与你有什么关系?前后两个同学的位置又与你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小组汇报   生:左右同学和我是同一排,前后的同学和我是同一组。   (三)练习反馈   1、教师谈话:在日常生活中,对号入座的机会的很多,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今天我们就到电影院去看看。   (1)课件出示第8页的第4题   师:让我们好好看看电影院的座号有什么特点?   生:左边是双数,右边是单数,越往两边号就越大。   (2)师:那第一位小女孩拿着9排12号,不知道应该坐哪呢?谁来帮帮他,上讲台指出。   师:你们是怎样找到这个座位的?(生口答)   看书:把剩下的小朋友找见座位连线   (3)全班汇报,学生说,教师课件演示。   小结:我们都给小朋友找到了座位,你瞧他们多高兴呀!小蚂蚁又给我们出了道难题!   【设计意图:把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场景,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真正体验数学生活化。】   2、挂图出示第8页的第5题图   (1)情景导入   师:有这么多好吃的,小蚂蚁都爱吃,但它最爱吃苹果,我们帮它想一想,小蚂蚁怎样走能吃掉苹果?   (2)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为么多办法,它太感谢你们了,下面请你们帮助它完成第8页的第5题吧。   3、同学们帮助小朋友找到了座位,帮助小蚂蚁找到了好吃的,小兵、小明也想考考我们!   完成书中的第6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师:同学们学习很认真,解决了许多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现在就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一个小游戏:“听反话”   要求:(1)同座位的,一个说一个做。   (2)一个同学说,全班做   (3)一个同学做,全班同学说。   【设计意图:利用这个简单的游戏,再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玩中巩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本中相关作业   设计思想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教学《位置》时也应体现这一理念。如寻找自己的位置,电影院对号入座等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其实经常会遇到。通过学生的课堂模拟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的游戏活动,既有趣味性,又很好地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材分析   《位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本课通过对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景,帮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在本课前,教材已经依据学生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编排了上、下、前、后、左、右的知识学习。在本课中,把这几个方位进行整合,对学生进行位置的综合训练学习。让学生能更系统全面的感知方位和位置。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本节课在帮助学生学会辨别:上、下、前、后、左、右的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纬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坐在第几组第几个。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描述物体的位置。   2、在对物体位置关系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3、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结合活动,使学生受到热爱劳动、助人为乐、遵守公共秩序教育。   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根据行列确定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是能用语言去描述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通过挂图和课件等直观教具,从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一系列模拟活动,让学生更乐于融入课堂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有哪些

图文结合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设计    数学应用题教学一    一、通过审题找准数量关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审题是解答应用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审清题意,就无法找准数量关系,会导致解题过程中出现疑问、错误或答非所问等情况。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为此,至少要做到三点。一是要求学生拿到题目后,逐字逐句默读题干,同时最好用笔画出题干中的主要信息。二是要求学生通过思考已知解题条件,找准题中的数量关系。三是提醒学生看清题干中的问题,弄清题目要“求什么”,做到有的放矢。    二、在做题中培养逻辑思维关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渠道。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运算相对来说较为复杂,主要是加、减、乘、除的综合运算。在解题过程中,理清解题思路是成功解题的前提条件,而理清解题思路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至少要做到三点。一是指导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掌握解答应用题的基本规律。二是通过应用题的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在课堂上让学生做应用题的练习,只要求学生说出解答这些应用题的思路,暂不要求具体的求解运算,以集中精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快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    三、辅助解题手段的巧妙运用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有些应用题的题干较为复杂、较难理解。针对这类应用题,可通过辅助解题手段解答。   例3:小明和小刚分别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已知小明每小时走15千米,小刚每小时走13千米。经过一段时间后,两人在距离中点3千米处相遇。问两地的距离是多少?   解析:“两人在距离中点3千米处相遇”是正确理解本题题意的关键。从题中可知小明速度较快,小刚速度较慢,小明过了中点3千米,小刚距中点3千米,就是说小明比小刚多走的路程是(3×2)千米。因此,相遇时间=(3×2)÷(15-13)=3(小时),两地距离=(15+13)×3=84(千米)   这道应用题比较复杂,单从语言上理解较难找准数量关系,更谈不上解题思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通过辅助手段来解题。例如这道应用题很适合采用画图法解决。这样,题意一目了然,问题迎刃而解。画图法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帮助学生快速解题。因此,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教授一些辅助解题的方法。例如画图法、“数形结合”法和做辅助线法等。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解题,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有较大帮助。    数学应用题教学二    一、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小学低年级简单应用题多以半图半文类型为主,是由图到文过渡的承接点,培养学生此类型应用题的审题能力就是看说结合。   “看”就是引导学生对应用题的题目进行准确、全面的观察,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通过观察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在观察中要注意两点:首先,要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小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分散,常常被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所以教师让学生读图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学语言要简洁明了,对观察的方向要指向清晰,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有价值的信息上,让学生学会以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去搜集有价值的信息。其次,观察图片的时候要与文字结合起来,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往往过于看图而忽视了文字的内容,这也是半图半文应用题常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确保理解图中所给出的信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说”就是引导学生口述应用题,大声的读题,整体把握题意,在图文结合型的简单应用题中观察并口述是审题的关键,通过读可以让学生更快地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做好准备。这里需要注意,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要做出明确的规定,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读,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二、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1.转化视角,指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看待问题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然而很多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往往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解决。因此,我们要在简单应用题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要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能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教学不应仅限于书本,还要从学生的周围现实中收集素材,丰富教学内容,这样在指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时候也更能接近学生的思维现实,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简单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个喜闻乐见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数学问题,这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应用题教学三    做好应用题的启蒙教学   简单应用题教学,其实从教10以内的加减法就已经开始。学生在入学之初,对汉字还不认识,因此不会出现文字叙述的应用题,对于“应用题”、“已知条件”及“问题”也难以理解,主要是与加减法的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对每一种运算的意义进行理解,即通过具体事物或直观教具让学生了解运算的意义与应用,并将直观的动作及语言有意识地联系起来,初步建立数量关系的概念。   此外,在解答简单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要把分析数量关系作为教学重点,不能交给学生一些死办法及解法公式,不然,会使学生养成死记硬套的习惯。为了给学生打好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让学生逐步能把应用题里的生活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可适当做一些文字题的练习。如:把5和3合并起来是多少?3个4是多少?把1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借用学生熟悉的实物或图片演示,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来叙述应用题,使学生认识到教师演示及叙述的事物都是常常在他们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且也让学生对加减法的意义与应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阶段,不能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只要求学生会动手操作,可根据教师的引导复述题里告诉了什么,问的.是什么,然后对算法加以选择,写出算式,口述答案即可。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时,逐步向半文半图的应用题过渡,可训练学生看着题根据教师的引导回答:题里说了什么?先告诉了什么?又告诉了什么?问的是什么?然后通过教师的帮助对应用题进行复述。在此基础上,再出现完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已知条件”、“问题”及“应用题”等术语了。之后再教学生如何了解应用题的结构,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及解题步骤与方法。让学生对解答简单应用题的步骤进行了解非常重要。在教学之初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有步骤地分析及解答应用题的良好习惯。    把例题具体化,简单化。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应用题时,直接把教材中的例题照搬在黑板上教学,或者干脆不动,直接讲解,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根本没有起到作用,因为教材中的例题,几乎都不是思考直接“答案”摆在你面前了,最多让你算出结果,写出答案而已。这样,往往就出现“不劳而获”、一教就会、一做就错等现象,学得不牢固,不扎实。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讲应用题例题时,应该从练习中找出类似的题来做为例题教学,或者是自编的题做为例题教学。   然后,把例题转化为具体化、简单化,如教学相应时,叫两位学生上来表演,两个人面对面,从规定地点(甲乙)同时向同一个地点向对走来,直到相遇,并强调“同时”、“相遇”等关键术语。由于两人在相同的时间里,速度不同,所以各自所走的路程不同。利用线段图帮助理解。接着提出问题:“甲乙间的距离(路程)有多少千米?”这样,学生很明显地知道,甲乙的路程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甲所走的路程,另一部分是乙所走的路,这样,就把比较抽象复杂的应用题转化为具体化、简单化了。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学起来很轻松,同时达到了教学目的,使教学最优化。   把握应用题中的关键术语词,如:“比、是、占、相当于,增长、减少、单位、几分之几”等,还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如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先出示一道分数应用题,让学生练习,然后,把“几分之几”变成“百分之几”让学生找出两者不同的地方。   (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相同点(几分之几和百分之几都是分数)反而推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分数应用题与百分数应用题解法相同。于是,在此基础上再把“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让学生解答。在分析过程中突出了与分数应用题分析过程一致的地方,即明确以谁作单位,确定谁和谁比,根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答方法,仍用除法计算,只是结果要化成百分数。这样,既学习了新知识,又复习了就知识,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很有好处。 ;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学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重点应该是什么? 在这个学习阶段,教案该怎样设计,请看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阅。更多资讯尽在教学设计栏目!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学期《四则运算》教学设计   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 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 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 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 (1)987÷3×6 (2)6÷3×987   =27+85 =329×6 =2×987   =113(人) =1974(人) =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6/例3 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出示例4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 (2)24×2+24÷2 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 =48+12 (1)270÷30-180÷30 (2)(270-180)÷30   =48+12 =60(元) =9-6 =90÷30   =60(元) =3(名) =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面的。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 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 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   P12/做一做1、2   P14/4   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   P14—15/2、3、5—7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三)   (1)42+6×(12-4) (2)42+6×12-4 运算顺序:   =42+6×8 =42+72-4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   =42+48 =114-4 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90 =110 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   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13/例6(0的运算)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100+0=   (2)0+568=   (3)0×78=   (4)154-0=   (5)0÷23=   (6)128-128=   (7)0÷76=   (8)235+0=   (9)99-0=   (10)49-49=   (11)0+319=   (12)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   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四、作业   P15—16/8—13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 235+0=235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0能否做除数?   0+319=319 0+568=568 0不能做除数。   99-0=99 154-0=154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 0×78=0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 0÷23=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49-49=0 128-128=0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学期《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加减法第95页至97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新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先计算,后验算 246+48= 347-39=   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起相加减。   2、哪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哪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再减。   二、教授新课   1、激情导入,提出问题。   师:请看大屏幕: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队选手劳丽诗、李婷获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冠军的场景。课件展示决赛成绩表。   师:你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学生交流后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相应的问题算式:   (1)在第一轮比赛中,中国队领先多少分?   53.4-49.8=   (2)在第二轮比赛中,中国队领先多少分?   58.2-49.2=   (3)中国队两轮总成绩是多少分?   53.4+58.2=   (4)加拿大队两轮总成绩是多少分?   49.8+49.2=   (5)中国队两轮总成绩领先多少分?   2、揭示课题。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加减法算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算式中都有小数)   怎样计算小数的加减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3、探究   (一)小数减法(探究问题1)   (1)、算一算   师:中国队第一轮究竟领先多少分(53.4-49.8),你能算吗?请先试试。   (2)、说一说   师:你是怎么算的?把你的算法与同桌交流一下,比一比,是相同的吗?   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3)、议一议。   师:你们组有几种算法,哪种更合适?   全班交流一下,怎样算既合理又简便?   (围绕学生采用的算法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具体解释思考过程。)   板书:   53.4   - 49.8   3.6   (4)、小结算法   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把两个小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尝试练习:(解决问题2)   58.2-49.2=   (二)小数加法   (1)、试做   师:刚才一起探索了小数的减法,那么怎样计算小数的加法呢?请同学们独立解决问题(3)和(4)。   (2)、交流   师:把你的算法轻轻地告诉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遇到了什么困难?   (3)、追问   师: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呢?   (4)、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   53.4 49.80   + 58.2 + 49.20   111.6 99.00   (三)解决问题   师:中国队两轮总成绩领先多少分?怎么算呢?   (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   师:把你的算法介绍给全班,好吗?   方法一:53.40+58.20=111.6分   方法二:53.40-49.80=3.6分   49.80+49.20=99分   58.20-49.20=9分   111.6-99=12.6分   3.6+9=12.6分   师:比较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呢?   你喜欢哪种方法?   试着计算下面各题。12.4+24.36= 7.81-3.735=   数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后再进行计算。   (四)、小组尝试总结: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什么?   汇报:小数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满十进一……结果中点上小数点。补充:计算的结果要化简。 小数减法:数位对齐,从低位减起,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当十再减……结果中点上小数点。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数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后再进行计算。   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注意:上面数据中并没有去掉0是为了统计分数的时候能够方便比较。   生活中还有的时候也不需要把0去掉,谁能举例?(价签上)   (五)验算   计算 5.64-1.78 6.07+4.89   小数加减法计算很容易出错,你有什么办法检验计算的结果呢?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一样。加法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或用和减去另一个加数来检验。减法可以用差加减数,或用被减数减差的方法。举例。   三、巩固练习   1、计算并验算 2.98+0.56   12.53+4.67 7.2-6.45 5-0.41   2、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我们一直在和小数打交道,我们生活还有哪些地方经常能够用到小数?(购物)   3、 小明是一个爱运动的孩子,星期天爸爸带小明到体育商场买东西。买了一双运动鞋38.5元,一根跳绳4.8元,他们一共花了多少元?爸爸付给售货员50元,应找回多少元?   你会解决吗?列竖式算一下。   四、作业设计:   教科书P98页 练习十六 ( 1 、2两题)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如果是你,你想提醒大家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呀?   归纳: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要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减,都要从低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时,都要把小数点对齐,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学期《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页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连减时不同算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寒假期间,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出示情境图。(多媒体演示)   师:现在正是踏青的好季节,李叔叔打算外出旅游。在出发前,他要查阅资料。请同学们看,你从图上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自助旅游》这本书共234页   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   问:还剩多少页没看。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会解决吗?那就试试吧。   2、小组交流汇报。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第一种解法: 234-66-34 (从总页数中减去昨天看的,再减去今天看的。)   第二种解法: 234-(66+34) (先算出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中减掉。)   第三种解法: 234-34-66 (先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再减去昨天看的。)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就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任选一个计算一下吧。   3、交流。   你是用哪种方法计算的?   4、小精灵(动画人物)总结。   通过解决问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掉;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连减的计算。(板书课题:简便运算)   5、现在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你认为怎样计算简便?   (学生思考回答)   三、巩固练习   1、比一比,谁的方法简便。   621-82-18 560-178-22 756-189-156   2、利民水果店原有711千克苹果,已卖了476千克,坏了24千克,还剩多少千克好苹果没卖?   3、提出可以用连减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小精灵总结全课   同学们在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连减计算的不同方法,并且都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巧妙的运用到生活中。希望你们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发现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学期《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33页-35页内容,《乘法运算定律》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⑴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总结过程,感知“猜想----验证”这一总结规律的方法。   ⑵学生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不同方式表示运算定律,以及利用运算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⑶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对数学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重点   学生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不同方式表示运算定律,以及利用运算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四、教学难点   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总结过程,感知“猜想----验证”这一总结规律的方法。   五、教法和学法   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问题性和可探究性,所以,我采用了以组织探究学习活动为主的教学策略。力求在通过“猜想----验证”的方式总结运算定律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呈现问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   说一说植树有什么好处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解决与植树有关的问题去发现、总结乘法中的运算定律。   (二)猜想验证,总结规律;   1、引导为主探索乘法交换律   ⑴提出猜想   (出示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一步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师板书)   “你们还有不一样的算式吗?”(板书两个算式。)   “同样的问题我们列出了两个不同的算式,但结果是一样的。那我们可以说25×4=4×25。”(板书算式)   观察这个算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这样一个式子,我们发现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那么,我们只是提出了一个猜想,这个规律能否试用于所有的乘法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⑵验证猜想   说一说,你们打算怎样验证这个规律呢?   ⑶得出结论   汇报。   小结:通过刚才的猜想、验证,可以证实我们发现的规律不是偶然的,它可以应用于所有的乘法。   (板书:乘法交换律)   “你们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吗?”   ⑷小结:我们已经探索出了乘法交换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按怎样的过程总结出乘法交换律的呢?   引导学生回答:先解决实际问题——发现规律——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   2、自主探索乘法结合律   按《友情提示单》自主探究学习。   (1)提出活动要求。   (2)学生活动。   (3)汇报总结并板书。   (4)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并板书。   三、巩固应用,拓展总结   (一)基本练习   1、书后做一做第1题   2、你根据乘法运算定律,猜一猜小猫背后的数。37页2题(猜数、说说用了哪条运算定律。)   (二)综合练习   课件出示小精灵的问题,说说你们的发现。(交流、汇报)   小结:交换律是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两个数相乘交换位置的规律。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或三个数相乘,改变运算顺序的规律。   (三)拓展练习   完成做一做第2题。   1.提出一个用两步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并独立解决?   2.汇报   小结:计算三个数相乘时,乘积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先相乘,这样计算简便。   四、课堂小结   回忆一下这节课内容,说说你有什么收获?(重点说你学会了什么?怎么得到的和怎么发现的。)

小学数学教案《认识角》教学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数学课的导入一般是通过设置问题开始,有了问题,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数学教案《认识角》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一: 《认识角》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认识角”是国标本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64-66页的内容。本课是第1课时,主要认识角的形状,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感悟角是有大小的,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 方法 做出角。   2、感悟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3、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教具准备: 活动角、多媒体课件、白纸等。   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纸、一个图钉、两张硬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角   谈话:数学王国里住着一群漂亮的三角形娃娃,今天他们要来我们班和小朋友一起上课,大家欢迎吗?(u2026u2026)瞧!(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一群三角形娃娃边唱边跳走过来的情形。)他们来了。(课件动画:一个三角娃娃得意地跳着舞u2026u2026甩掉了一条边。)u2026u2026咦?这个三角形娃娃怎么少了一条边呢u2026u2026原来调皮的三角形把一条边给弄丢了,出示, 它少了叫它---角。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找“角”娃娃,并与“角”交朋友,好吗?   二、探索新知,认识角   1、抽象角,认识角。   (1) 从实物中感知角   三角形帮我们请来了很多“角”娃娃, “角”娃娃想跟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你们愿意吗?(出示多媒体画面:长方形纸、三角板、钟面、五角星、剪刀)你能找到这些小客人吗?看谁的眼睛最亮!   谁来 说说 ,你从哪里找到了角?并用手指一指、摸一摸。   小结:原来调皮的角就藏在这些物体中,小朋友真聪明。   师(惊喜状):这会儿,角娃娃藏到教室里来了,你能在教室里找到它吗?   生:u2026u2026   (2)折角,体会角的特征。   出示一张白纸。   师:角跑到老师这张纸上了,你能帮老师找出来吗?   这张纸还能变出很多角呢,谁会变出一个角来?请小朋友拿出一张纸折一折。   请学生将纸对折,折出大小不同的角。   师:小朋友,用你折出来的角对着自己的手心或脸,戳一戳,试一试有什么感觉。” (师边说边示范)   为什么会有痛的感觉呢?(u2026u2026)对,因为它尖尖的,再摸摸它的两边还戳人吗?有什么感觉?(平平的、滑滑的u2026u2026)   (3)抽象出角,感知角的样子。   小朋友,角的本领可大了,它不仅能藏在物体的身上,还能从物体身上走下来呢。(学生睁大了眼睛,感到不可信)不信?你瞧!(课件动态演示角从剪刀、三角尺、钟表上移下来的情景)学生发出惊叹声。   2、演示画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刚才小朋友找到了许多角,老师也找到了一个,并把它画在电脑上了。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画的?(课件动画演示“手握铅笔”画角的过程。)   谁来说说你看到老师刚才是怎么画角的,先画什么,再画什么。你能自己画一个角吗?指一名学生到黑板上画角。(有意识让学生画开口方向不一样的角。)   那你知道这个尖尖的地方和直直的线叫什么吗?它们就藏在数学书第64页里面,赶快去找一找吧。   学生交流后,小结: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3、练一练,巩固角。   a.数学王国的图形娃娃听说我们在学习角,都争着说自己是角。谁说得对呢?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b.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想想做做”第2题。   三、动手操作,比较角   1.图形王国里两个角在争吵,都说自己大。到底谁大呢?请看屏幕。   学生争议后,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两个角重叠。(顶点对齐,其中的一条边对齐。) 小结:看来我们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2.角娃娃看我们学得这么认真,给我们送来了一件礼物,看!(动画演示鸟衔“活动角”的一边不断活动的情景。)   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老师也有一个这样的角,因为它的两边可以活动,所以我们叫它——活动角。   拿出你们的活动角(老师和学生的活动角两边同样长),谁能上来拉一个和老师同样大的角。   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和老师比的,是哪和哪重合了?   哪个同学再过来拉出一个比老师拉的角大一点的角?你能拉出比老师小的角吗? 小结:角有大有小。   3.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师生比活动角的大小:边一样长的活动角相比,边不一样长的相比。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2)让学生拉一个和老师一样大的角,提问:如果老师把你的活动角的两边给剪掉一段,你还敢和老师的角比大小吗?   讨论:你认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小结: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4、活动角的应用   你在生活中见过像这种大小会变化的角吗?说给同学听听。   你知道剪刀、扇子设计成活动角有什么作用吗?   四、巩固拓展,应用角   1、拿出两支铅笔摆角   ⑴摆出1个角⑵摆出2个角⑶摆出4个角   学生摆,师指导。   2、数一数有多少个角?   3.最后“角娃娃”送给我们一把金剪子,让我们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掉一个角,看看还剩几个角?我们动手做一做吧。   五、 总结 评价,延深角。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学得快乐吗?你能用角说一句话吗?   篇二:二年级认识角的优质课教案    教学内容: P84-85例1及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发现角、知道角、初步认识角   2.动手画角、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并能比较角的大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准备: 课件、正方形纸片、三角尺、小闹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春天来了,天气暖了,大雁从南方飞回来了,它们一会儿排成“一”字形,一会儿又排成“人”字形。大家看,这时大雁飞行所形成的图案是什么图形?   生:角   导入:对,是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   二、新授   (一)感知角   1.出示插图:剪刀、钟表、红领巾   告诉学生:剪刀上有角。学生模仿说除钟表、红领巾上的角   2.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1)请各小组同学拿出用纸做的角,摸摸这里,有什么感觉?(刺人、很尖)对了,也就是说,尖尖的,这里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作顶点。   (2)再摸摸这里,又有什么感觉?(很光滑,很平)对,也就是直直的,我们也给它们取个名字,叫边。 相关 文章 : 1. 数学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2.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 3.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4. 听课教师外出心得体会范文 5.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三道程序是什么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二、动手实践,深入探究。三、解决问题,提升认识。四、巩固提高(练习)。五、课堂小结。小学数学简介:小学数学是通过教材,教小朋友们关于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图形和长度的计算公式,单位转换一系列的知识,为初中和日常生活的计算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荷兰教育家弗赖登诺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的确,现代数学要求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来阐述世界。从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做中学,玩中学,将抽象的数学关系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将使儿童学得更主动。从我们的教育目标来看,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应用等综合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三篇

【 #一年级# 导语】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以下是 整理的相关资料,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   一、联系生活、复习引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谁能说说在我们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从桌面上拿出自己喜欢的物体,并说说它们的的形状。   3、摸一摸手中的物体,有什么感受?与同学交流想法。   4、引导学生说出有些物体的一面或几面是平平的,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认识图形。   1、认识长方形。   (1)让学生动手找出长方形的面(生可以用摸),认识长方形并出示图形。(电脑出示:从长方体中取下长方形。)   (2)其余生也找找手中物体中的长方形的面,看一看,摸一摸。   2、能不能从其他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呢?(学生独立找、小组内找、与教师一起找)。   3、汇报交流,认识正方形、三角形、圆。(电脑演示)   4、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和过去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立体图、平面图)   5、用自己的办法把他们图形画下来。   三、联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出示教材中的交通标志图让学生辨认,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2、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呢?请同组的同学相互说说。   四、课堂活动。   1、小明和同学们一样也认识了这些图形,这是小明利用今天认识的图形拼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电脑演示)你们能从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找出今天学的这些图形吗?   2、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互相合作,利用老师给你们的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漂亮的图画,要尽量和小明的不一样。   五、课堂小结   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想今天认识的图形。   六、布置作业   2、在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这些图形,同学们回到家后仔细观察家里的物体,看看能在哪些物体上找到这些图形,把你的发现告诉爸爸和妈妈。 【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   2、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三、教学重点:   初步正确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特别注意过九的数。   四、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五、教具准备:   计数器、数字卡片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数位表: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第三位呢?(个、十、)对!   “那么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11?”(指名回答,说一说数位表示的意思)   (二)导入:   “刚才表示的数都是20以内的数,如果是20以上的数又应该怎样表示呢?谁知道24这样用计数器表示?”   说一说数的组成。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写作:24读作:二十四)   (三)新课:   1、想一想应该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42?(指名回答)   想:42由4个十和2个一组成,所以在十位上拨4,在个位上拨2。   写作:42读作:四十二   2、(1)教师拨珠子:十位4颗,个位3颗   “请问珠子表示的数是多少?”(指名回答)   板书:写作:43   全班齐读“十位是4,个位是3,所以读作四十三”   读作:四十三   3、练习巩固:   (1)接拨珠子,分别用指名答、开火车答、全班齐答等方式。过九的数:39,49,59,69,79,89,99.   (2)教师读数,学生听数并动手写数,再全班对答案。   (3)同桌2人合作,一人说数,另一个人在听写本上写数,要求写数和读数都要写出来。每人说3个数。   (4)巩固练习   u20221、个位是7,十位是4,这个数是()。   u20222、65的6在()位上,表示(),5在()位上,表示()。   u20223、一个两位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7,第二位是2,这个数是()。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读数和写数。(板书:读数、写数)其实方法和20以内数的读写都是一样的。不知道小朋友们是否都熟练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写呢?好我们现在来做练习。 【篇三】   一、巩固旧知进行铺垫   1、口算练习(出示口算题卡)   10+2= 4+10= 13-3= 12-10= 6+10= 10+5= 15-5= 17-10=   [请一两个学生说一下你是怎样算的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一个十和几个一中去掉几个一剩多少]   2、数的组成的练习。   6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8个一和5个十合起来是多少?   46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28里面有几个一,几个十?   [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巩固达到对新知识进行铺垫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   1.利用进行动画演示:小明要过生日,请了好多同学,妈妈带小明到商场去买酸奶。(显示妈妈领着小明到商场的情景。)售货员阿姨先拿给妈妈30瓶(显示30瓶酸奶在左边),又拿给小明2瓶(显示2瓶酸奶在右边),问: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请学生观察要买的酸奶,怎样放的,引导学生看到成排放置,每排10瓶,放了三排,还放了两瓶]   2.解决30+2。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一共买了多少瓶酸奶?师板演用小棒代替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板书:30+2=32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求30和2合起来用加法,依据百以内数的组成: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32]   3.还可以怎样列式解决2+30。   教师板书:2+30=   独立思考后写在练习本上,发表意见,进行全班交流。   巩固练习30+3= 6+20= 70+8= 9+40=   4.解决32-2。   教师问:现在我们知道妈妈给小明买了32瓶酸奶,仔细看图发生了什么事(小明拿走2瓶),还剩多少瓶?请列出算式,学生口答,教师板书:32-2=30。你能告诉大家是怎样计算的吗?   指出:为什么要进行减法计算,再依据减法的含义,从32里去掉2,计算32-2的结果,可以依据数的组成知识,32里面有3个十和2个一,去掉2个一还剩3个十,就是30;还可以这样想: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3个十和2个一加在一起就是32,从32中减去2个一,就剩下3个十即30。   巩固练习63-3= 57-7= 48-8= 29-9=   [请多个学生说说怎样算的,新知的强化。让学生明白整十数加一位数与相应的减法的算理]   三、运用实践操作,   1.摆一摆,算一算,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请一名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摆小棒,请其他同学一起按要求摆小棒学生仔细观察后,提出问题在练习本上写出相应的算式,并由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先摆5捆,再摆6根(一共有多少根?)   50+6=56 6+50=56   先摆44根,再拿走4根。(还剩下多少根?)   44-4=40   2.填一填连一连   课本做一做第一题填空,个别同学在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   第二题数学游戏:在课本上连线,在展示台展示正确者奖励玉米图片   3.我当小法官   4+60=46 4+60=64   4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644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46   65-5=60 65-5=6   5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575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75   74-4=? 90+6=?   [出示小兔和小猫他们那分别对应同一道题,结果不同,学生用手势比划小兔对还是小猫对,面向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出的是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学生在明白算理及仔细观察对比下选出正确的。最后一组题要求学生自己解答进一步巩固]   四、解决问题(第43页的第6题。)   在这里将首先出示一张春天的景*进行情景创设,﹙春天到了,老师带同学们去春游,在出游时出现了一个小问题,需要你们来解决﹚运用多媒体出示课本上两人对话的场景(有老师3名,学生40名,45瓶矿泉水够吗?),看后先进行同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会用算式表达的同学,可以列出算式来。请个别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40+3=434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要注意哪些问题

通俗易懂

如何做好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主要是把握住教学内容

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例如,同样的“确定位置”一课,由于两位教师确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因而形成了两种不同水平的教学设计。    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基于这一目标,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写有第几列、第几行的卡片,让学生手拿卡片到前边站好,然后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应的位置。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汇报是怎样找到位置的,最后达成了教学目标。从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与教学过程设计来看,认知性教学目标是主体,尽管教学设计质朴,也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但却造成了学生的单一认知发展,而缺少良好的情感体验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另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该目标的指导下,教师首先让学生尝试用最简捷的数学方法描述班级中一名同学的位置,然后把同学们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加以分类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不同的表示方法的共同特点──都是用“第3组、第2个”描述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的。此时教师指出,其实这名同学的位置还可以用(3,2)来表示,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就叫“数对”。在师生共同研究了“数对”的读写方法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教师用手指一个学生,请这个学生用“数对”说出自己的位置,其他学生判断正误;教师说“数对”,请坐在相应位置的学生起立,其他学生用手势判断对错。最后教师还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砸蛋游戏,把代表每个学生位置的“数对”输入电脑,同学们随机叫停,这位幸运的同学就到前边,在正确用“数对”说出想砸的金蛋或银蛋在方格纸上的位置后就可以砸蛋了,砸中后,电脑上会出现一句祝福的话。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简捷性、唯一性,同时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享受了成功,体验了快乐。    通过对以上两个教学设计的对比,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布卢姆以学习者的外显行为作为目标分类的基点,以行为的复杂程度作为划分目标的依据,提出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的六级分类──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克拉斯沃尔等人于1964年提出了情感教学目标分类,并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将其分为五级: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化,价值观的组织,价值或价值系统的性格化。辛普森将动作技能依次分为知觉、定向、在指导下做出反应、机械化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三位教育家的目标分类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基本依据,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对这三个目标领域统筹加以考虑,并把较高水平的目标当做影响内容的主题和根本目的来看待,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    二、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    (一) 分析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应着重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及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1.学习者起始能力的诊断    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及其关于学习条件的思想,为学习者起始能力的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及诊断的基本思路。加涅将学习的结果分成了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及态度五类。根据智慧技能学习的不同复杂程度,他又在该范畴中分出若干个亚类,即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解决问题)。辨别是概念学习的基础,概念是规则学习的基础,运用若干个简单的规则是解决问题获得高级规则的基础。如“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自己总结与概括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内容属于规则学习的范畴,而规则学习的前提条件是获得运用有关概念的能力。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个公式中包括了“三角形”“面积”“等于”“底”“高”“乘”“除”七个概念,如果这七个概念中的任何一个概念没有掌握,规则学习都将无法进行。同时,学生必须掌握“剪”“拼”“转化”等策略,否则将不能自主地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因此,准确地诊断学习者的起始能力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    2.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总要与背景知识发生联系,以有关知识──包括正规和非正规学习获得的知识来理解知识,重构新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背景知识的分析,不仅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包括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背景知识的分析。    一位教师根据学生背景知识的不同,对“质数与合数”一课做了三种不同的教学设计。    设计一: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根据农村中心校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数、分类、奇数、偶数、约数等背景知识,首先让学生把班级同学的学号数──1~16根据奇数与偶数进行分类。接着让学生找出2~16各数的所有约数,并根据约数个数的特征把这些数分成两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概括这两类数的特征,进而在教师的不断追问下,师生共同概括出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    设计二:在校际交流活动中,根据县实验小学学生已经掌握的背景知识,首先让学生把班级同学的学号数──1~59根据奇数与偶数进行分类。接着让学生找出1~59各数的所有约数,并根据约数个数的特征把这些数进行分类(应该分成三类)。在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独立尝试概括、讨论交流、汇报辩论,揭示出质数、合数的概念,明确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设计三:在“省优秀教师教学成果汇报会”上,根据班级学生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已经知道了质数、合数的概念(尽管学生知道概念,但并没有真正理解概念),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在师生的共同辨析争论下,使全体学生真正理解质数、合数的内涵与外延。    通过对“质数与合数”一课三种不同教学设计的分析,我们认识到,正确地分析学习者的背景知识,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    3.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埃德·拉宾诺威克兹在《思维·学习·教学》一书中说:“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也许,我们只是自以为了解了他们。”的确如此,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了解学生,其实不然。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多关注的是怎样进行教学,而很少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学生是如何思维的。一位教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复习体积单位并出示相应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方体木块,然后让学生估计一个比较大的长方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接下来让学生用正方体的小木块摆大小不同的各种长方体,并记录得到的数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概括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在实际进行教学时,学生并没有按照设计者的思路估计这个较大的长方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而是说这个长方体的长大约是30厘米、25厘米、50厘米,宽大约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高大约是40厘米、50厘米、55厘米等。在记录数据的过程中,同样没有按照设计者的思路记录长方体的长、宽、高及体积各是多少,而是直接记录了小木块的个数。造成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设计者缺乏对学生是如何进行思维的基本判断。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但要对学习者起始能力进行诊断,对学习者背景知识进行分析,还应关注学生是如何思维的。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对达成教学目标也十分重要,也是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忽视的内容。    (二)组织教学内容    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内容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所以,首先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其次要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应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合适的内容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一位教师是这样组织“比一比──求平均数”一课的教学内容的:    上课伊始,把男女生各分成3组(男生每组5人,女生每组4人)进行夹玻璃球比赛,由每组的记录员记录比赛的成绩。根据每组夹球的总个数评出男女生的冠军组。再从男女生的冠军组中选出最后的赢家。由于男女生冠军组的人数不等,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最后的赢家是不公平的,由此引出问题──求平均数。教师出示两组夹球情况统计图,在师生共同根据统计图合作探究出求平均数的方法并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之后,让学生解决三个实际问题──求平均气温,求五名同学的平均身高,求同学们平均每周的饮水量。    之所以如此组织教学内容,是因为教师首先认真地分析了教材。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图和统计表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利用统计图中的信息,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让学生认识平均数的特征,教材结合“比一比”两个组投篮球的情况,根据统计图讨论哪个组学生的整体实力强,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教师没有让学生比较两个组投篮球的情况,而是现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夹玻璃球比赛,以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男女生组各自的冠军时,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但在是否可以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最后的赢家时,则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从而引出问题──求平均数。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男女生冠军组夹球个数的统计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最后又安排了三个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三)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但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特点、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仍以“比一比──求平均数”一课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1.通过丰富的实例,以统计为背景,使学生初步了解求平均数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渗透对应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夹玻璃球比赛,由于是学生自己亲自参加比赛,他们非常积极主动,通过实际操作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让学生决定男女生最后的冠军组激起学生的思维矛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进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每组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男女生组夹球的平均数决定最后的冠军是公平的,从而了解求平均数的必要性。接下来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根据现场比赛结果制作的统计图,思考当参赛人数不同时,怎样确定冠军组才是公平的。教师选择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平均数” 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了解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设计了三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会了运用知识,还体会到了数学的实际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展开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三、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    教学设计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一位教师在“统计”一课的设计中,做了如下的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问题一:你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感觉怎么样?    请全体同学合作进行现场调查,看一看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有多少名同学很快乐、比较快乐,又有多少名同学不开心,把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另外,请采访不开心的同学,了解他们为什么不开心,并帮助不开心的同学,争取让他们也能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但能让全体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全过程,尝试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制作统计图表,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并回答数学问题,学会看统计图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可以为改进教学提供基本的依据。    问题二:给统计图命名。    下面是一个画好的统计图,请观察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1)你认为这幅统计图可能用来表示什么?    (2)请按照自己的想法给这幅统计图起名。    (3)请写出根据这幅统计图你所能想到的事情。    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解答时需要一定的创造性。评价教学效果时设计这样的问题,不仅能考查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考查学生是否具有统计的意识,是否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对现实问题的了解情况。    教学效果评价的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课堂上的应用练习,也应结合课堂观察、对学生的访谈、作业分析等综合加以设计。通过比较全面的教学效果评价,了解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提供比较科学的依据。    教学设计是由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诸要素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系统的整体观认为,只有各组成部分和谐地统一、协调于系统的整体之中,才能达到整体的优化。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不仅要掌握每个子系统的特点、功能以及各子系统设计的方法与策略,还要对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有深刻的认识,洞察每一子系统与整体教学目标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综观全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进行整体优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李晓梅    (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3)      摘要:教学设计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应主要围绕三个基本问题展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正确评价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作为一门艺术,它需要融入设计者诸多的个人经验,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再创造,同时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那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才能使其不但具备设计的一般性质,同时还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让其更加充分地体现教学设计者的教育智慧呢?    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马杰(R.Mager)指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最后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即教学的评价。教学设计是由目标设计、达成目标的诸要素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所以,要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必须围绕以上三个基本问题展开。    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例如,同样的“确定位置”一课,由于两位教师确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因而形成了两种不同水平的教学设计。    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基于这一目标,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写有第几列、第几行的卡片,让学生手拿卡片到前边站好,然后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应的位置。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汇报是怎样找到位置的,最后达成了教学目标。从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与教学过程设计来看,认知性教学目标是主体,尽管教学设计质朴,也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但却造成了学生的单一认知发展,而缺少良好的情感体验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另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该目标的指导下,教师首先让学生尝试用最简捷的数学方法描述班级中一名同学的位置,然后把同学们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加以分类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不同的表示方法的共同特点──都是用“第3组、第2个”描述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的。此时教师指出,其实这名同学的位置还可以用(3,2)来表示,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就叫“数对”。在师生共同研究了“数对”的读写方法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教师用手指一个学生,请这个学生用“数对”说出自己的位置,其他学生判断正误;教师说“数对”,请坐在相应位置的学生起立,其他学生用手势判断对错。最后教师还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砸蛋游戏,把代表每个学生位置的“数对”输入电脑,同学们随机叫停,这位幸运的同学就到前边,在正确用“数对”说出想砸的金蛋或银蛋在方格纸上的位置后就可以砸蛋了,砸中后,电脑上会出现一句祝福的话。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简捷性、唯一性,同时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享受了成功,体验了快乐。    通过对以上两个教学设计的对比,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布卢姆以学习者的外显行为作为目标分类的基点,以行为的复杂程度作为划分目标的依据,提出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的六级分类──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克拉斯沃尔等人于1964年提出了情感教学目标分类,并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将其分为五级: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化,价值观的组织,价值或价值系统的性格化。辛普森将动作技能依次分为知觉、定向、在指导下做出反应、机械化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三位教育家的目标分类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基本依据,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对这三个目标领域统筹加以考虑,并把较高水平的目标当做影响内容的主题和根本目的来看待,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    二、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    (一) 分析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应着重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及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1.学习者起始能力的诊断    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及其关于学习条件的思想,为学习者起始能力的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及诊断的基本思路。加涅将学习的结果分成了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及态度五类。根据智慧技能学习的不同复杂程度,他又在该范畴中分出若干个亚类,即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解决问题)。辨别是概念学习的基础,概念是规则学习的基础,运用若干个简单的规则是解决问题获得高级规则的基础。如“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自己总结与概括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内容属于规则学习的范畴,而规则学习的前提条件是获得运用有关概念的能力。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个公式中包括了“三角形”“面积”“等于”“底”“高”“乘”“除”七个概念,如果这七个概念中的任何一个概念没有掌握,规则学习都将无法进行。同时,学生必须掌握“剪”“拼”“转化”等策略,否则将不能自主地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因此,准确地诊断学习者的起始能力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    2.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总要与背景知识发生联系,以有关知识──包括正规和非正规学习获得的知识来理解知识,重构新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背景知识的分析,不仅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包括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背景知识的分析。    一位教师根据学生背景知识的不同,对“质数与合数”一课做了三种不同的教学设计。    设计一: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根据农村中心校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数、分类、奇数、偶数、约数等背景知识,首先让学生把班级同学的学号数──1~16根据奇数与偶数进行分类。接着让学生找出2~16各数的所有约数,并根据约数个数的特征把这些数分成两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概括这两类数的特征,进而在教师的不断追问下,师生共同概括出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    设计二:在校际交流活动中,根据县实验小学学生已经掌握的背景知识,首先让学生把班级同学的学号数──1~59根据奇数与偶数进行分类。接着让学生找出1~59各数的所有约数,并根据约数个数的特征把这些数进行分类(应该分成三类)。在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独立尝试概括、讨论交流、汇报辩论,揭示出质数、合数的概念,明确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设计三:在“省优秀教师教学成果汇报会”上,根据班级学生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已经知道了质数、合数的概念(尽管学生知道概念,但并没有真正理解概念),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在师生的共同辨析争论下,使全体学生真正理解质数、合数的内涵与外延。    通过对“质数与合数”一课三种不同教学设计的分析,我们认识到,正确地分析学习者的背景知识,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    3.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埃德·拉宾诺威克兹在《思维·学习·教学》一书中说:“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也许,我们只是自以为了解了他们。”的确如此,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了解学生,其实不然。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多关注的是怎样进行教学,而很少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学生是如何思维的。一位教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复习体积单位并出示相应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方体木块,然后让学生估计一个比较大的长方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接下来让学生用正方体的小木块摆大小不同的各种长方体,并记录得到的数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概括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在实际进行教学时,学生并没有按照设计者的思路估计这个较大的长方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而是说这个长方体的长大约是30厘米、25厘米、50厘米,宽大约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高大约是40厘米、50厘米、55厘米等。在记录数据的过程中,同样没有按照设计者的思路记录长方体的长、宽、高及体积各是多少,而是直接记录了小木块的个数。造成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设计者缺乏对学生是如何进行思维的基本判断。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但要对学习者起始能力进行诊断,对学习者背景知识进行分析,还应关注学生是如何思维的。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对达成教学目标也十分重要,也是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忽视的内容。    (二)组织教学内容    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内容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所以,首先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其次要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应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合适的内容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一位教师是这样组织“比一比──求平均数”一课的教学内容的:    上课伊始,把男女生各分成3组(男生每组5人,女生每组4人)进行夹玻璃球比赛,由每组的记录员记录比赛的成绩。根据每组夹球的总个数评出男女生的冠军组。再从男女生的冠军组中选出最后的赢家。由于男女生冠军组的人数不等,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最后的赢家是不公平的,由此引出问题──求平均数。教师出示两组夹球情况统计图,在师生共同根据统计图合作探究出求平均数的方法并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之后,让学生解决三个实际问题──求平均气温,求五名同学的平均身高,求同学们平均每周的饮水量。    之所以如此组织教学内容,是因为教师首先认真地分析了教材。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图和统计表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利用统计图中的信息,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让学生认识平均数的特征,教材结合“比一比”两个组投篮球的情况,根据统计图讨论哪个组学生的整体实力强,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教师没有让学生比较两个组投篮球的情况,而是现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夹玻璃球比赛,以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男女生组各自的冠军时,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但在是否可以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最后的赢家时,则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从而引出问题──求平均数。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男女生冠军组夹球个数的统计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最后又安排了三个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三)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但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特点、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仍以“比一比──求平均数”一课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1.通过丰富的实例,以统计为背景,使学生初步了解求平均数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渗透对应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夹玻璃球比赛,由于是学生自己亲自参加比赛,他们非常积极主动,通过实际操作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让学生决定男女生最后的冠军组激起学生的思维矛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进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每组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男女生组夹球的平均数决定最后的冠军是公平的,从而了解求平均数的必要性。接下来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根据现场比赛结果制作的统计图,思考当参赛人数不同时,怎样确定冠军组才是公平的。教师选择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平均数” 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了解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设计了三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会了运用知识,还体会到了数学的实际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展开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三、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  教学设计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一位教师在“统计”一课的设计中,做了如下的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问题一:你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感觉怎么样?    请全体同学合作进行现场调查,看一看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有多少名同学很快乐、比较快乐,又有多少名同学不开心,把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另外,请采访不开心的同学,了解他们为什么不开心,并帮助不开心的同学,争取让他们也能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但能让全体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全过程,尝试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制作统计图表,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并回答数学问题,学会看统计图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可以为改进教学提供基本的依据。    问题二:给统计图命名。    下面是一个画好的统计图,请观察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1)你认为这幅统计图可能用来表示什么?    (2)请按照自己的想法给这幅统计图起名。    (3)请写出根据这幅统计图你所能想到的事情。    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解答时需要一定的创造性。评价教学效果时设计这样的问题,不仅能考查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考查学生是否具有统计的意识,是否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对现实问题的了解情况。    教学效果评价的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课堂上的应用练习,也应结合课堂观察、对学生的访谈、作业分析等综合加以设计。通过比较全面的教学效果评价,了解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提供比较科学的依据。    教学设计是由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诸要素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系统的整体观认为,只有各组成部分和谐地统一、协调于系统的整体之中,才能达到整体的优化。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不仅要掌握每个子系统的特点、功能以及各子系统设计的方法与策略,还要对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有深刻的认识,洞察每一子系统与整体教学目标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综观全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进行整体优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练习设计就是要针对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练习设计方法。1、新授课的练习设计。新授课主要是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为内容的课型,这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常用而又最复杂的一种课型。一般的说,在新授课之前要安排一些“铺垫性”的练习,“铺垫题”的设计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完全由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组成的题目,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复习,为引进和学习新知识搭桥铺路,从而为促成新知识的迁移作好准备;另一类是把要学习的新知识转化为学生学过的旧知识,分层出现,要求学生逐步分析解答,有意识地分散教学难点,从而为学生顺利地学习新知识做好思维上的准备。讲解新知识之后要安排巩固练习,即通过提问、板演等形式,及时了解各类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巩固练习中加深理解,消除疑难,力争使新知识当堂消化。练习设计的艺术是教师紧紧围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一种同类型、同结构的练习,其常见的形式是:基本题(与例题相仿)——变式题(比例题稍有变化)——综合题(新旧知识的适当结合)——思考题(仅供学有余力的同学练习)。体现了学生对新知识 的“认识、巩固、加深和发展”的过程。2、练习课的练习设计。练习课主要是以练习为主,教师要针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以及不同的知识点,通过多种方式设计练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娴熟的技能技巧。应在练习的形式、层次和安排上狠下功夫。常见的练习形式有:巩固练习、变式练习和综合练习。(1)巩固练习。这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目的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巩固和加强新知。(2)变式练习,即变换概念、图形、应用题等非本质特征,突出其本质特征的一种练习。在练习课上经常应用这种练习,对学生概念的正确形成、图形特征的认识、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法的掌握,有着显著的效果。(3)综合练习,就是注意把新旧知识放在一起或把相关的不同的知识放在一起而进行的练习。一般有五 种形式:①统一计算法则的综合练习;②进行知识间比较区别和联系的综合练习;③进行知识归类的综合练习;④单一知识练习到复合知识的综合练习。例如教了归一应用题后,可进行与一般应用题进行复合应用 的综合练习;⑤以一个单元的内容进行综合练习等。3、复习课的练习设计。复习课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并使知识系统化,以便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与技巧。复习课并不是把所讲述的内容简单地重复、再现,它不同于新授课和练习课,因而在练习设计上,要服从复习课的“查漏(缺漏知识)、系统、加深、提高”的特点。常见的练习形式有巩固 练习、归纳练习、引伸练习、发散练习等。(1)巩固练习。复习课的巩固练习要抓住重点知识、主要的能力要求,可抽取某一部分内容或学生的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题,目的是让学生排除错误,加深、提高。(2)归纳练习。主要是学生学完某章、某节或某一单元之后,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条理化的整理而设计的练习。它一般采用归纳要点、列表总结、列表对比等形式来进行。(3)引伸练习。即在复习课上以某一类知识为起点,把与其有联系的相关知识也容纳进来而设计的目的明确、层次清楚、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系统练习。其目的有二,一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某一类知识全面、深入的了解;二是促进学生用基础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高解题能力,更好地形成技能技巧 。(4)发散练习。即在复习课上引导学生从某一类知识出发,紧紧围绕这一类知识内容而进行的多种形式的练习,其目的是把封闭性习题变为开放性习题,以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来理解问题的实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以及多向思维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篇】

【 #一年级# 导语】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进一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学习兴趣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四种图形的过程中,能用自己的话初步概括各种图形的本质特点;   教学重点:   1、能用自己的话初步概括各图形的本质特点;   2、能利用所学知识拼摆图案。   学具准备:   1、积木各小组一套;   2、供折叠用的正方形、长方形纸片每人一张;   3、供学生拼图用的色卡纸及各种图形每小组一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猜谜语(课前):让小朋友把自己带来的谜语给大家猜一猜,然后教师提出“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小家伙,木脑袋,要说他的本领可不小,造房、造桥样样行,小朋友们喜欢他。”(积木)   2、导入:你们喜欢玩积木吗?喜欢的小朋友请举手?但是今天这节课我们不是来玩积木,而是看积木;现在请每个小朋友挑选你最喜欢的一块积木。挑好的请举手?   (设计意图:从学生比较喜欢的积木引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孩子们能较快的进入学习状态。)   二、实践活动,激发兴趣   1、初步感知(摸一摸、描一描)   (1)活动:请你把手中积木的面摸一摸,你能把你摸的面用水彩笔描在这张白纸上吗?我们要听音乐来比一比,看哪个小朋友描得又快又好!   (2)展示:你能把你描的图形给大家看一看吗?抽学生的作品帖在黑板上,然后问:“有没有和这些图形不一样的?”帖出不同形状的   (3)认识揭题:请看这些图形都是我们小朋友们描下来的,你们看的清楚吗?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老师把他们放大到了屏幕上。你认识吗?一边认识,一边出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些图形。出示课题:认识图形   (4)联系实际: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形状的?学生自由说。   2、认识特点   (1)观察交流:刚才小朋友们举了许多生活中的例子,现在请你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这些图形。想一想,他们有什么特点?请每个小朋友挑选你最喜欢的图形,找一找他的特点,先在小组里说给大家听一听,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汇报:   a:哪个小朋友能勇敢地站起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选择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b:哪个小朋友选择的图形和他不一样?自由说,适当表扬。(正方形方方正正的,长方形扁扁的,三角形尖尖的,圆形圆圆的。)   (3)比一比   a:你觉得在这些图形里面,有哪些图形长得比较相似?(长方形和正方形)   b:它俩有什么地方非常相似呢?(4条边和4个角)又有什么不同呢?(4条边相等与否)   (4)折纸验证   a:你真聪明,发现了正方形的4条边相等,长方形上面的边和下面的边相等,左边和右边的边相等。那哪个小朋友有好办法来验证xxx的想法?(折纸)   b:那我们就用这个小朋友的方法和老师一起把这张正方形的纸再折一折。(对折)这样折你发现了什么?(变成了长方形)你还发现了什么?(两条边叠在一起,这两条边相等。)这样折你又发现了什么?(变成三角形,这两条边相等。)   c:小结:所以正方形的4条边相等。   d:你能用这张长方形的纸来验证长方形上面和下面的边相等,左边和右边的边相等吗?请你折一折,学生活动。   e:抽生上台边折边讲,集体表扬。   (5)摆一摆   a:你能根据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点,用牙签来摆一摆吗?学生活动,教师适当指导。   b:抽生实物投影较对,有不同摆法的举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想象这些图形的形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小结回顾   小朋友们都能说能找能摆,真厉害!现在请你回忆一下,今天这节课一共认识了几种图形?是哪几种?   四、深化练习   1、课件出示   提问:   (1)图上画的是什么?   (2)有哪几种图形?请你数一数,正方形有几个?有哪3个,你能上来指给大家看一看吗?课件闪烁。长方形呢?三角形有几个?一起数一数。圆形呢?   2、拼图   (1)出示范品:你们看,这幅图像什么?找一找在这幅图里有哪些图形?你也能用信封中的这些图形拼一幅漂亮的图画吗?听音乐,比一比,看一看哪个小组拼的图画最漂亮。   (2)小组合作活动。 2.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   1、海底世界——数数   2、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   (1)1-10各数的认识   (2)0的认识   3、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减法   (1)10以内数的加法   (2)10以内数的减法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4)探索规律   4、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   (1)11-20各数的认识   (2)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5、小小运动会——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1)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2)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   (二)空间与图形   1、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长方体、正方体、柱和球的认识   2、有趣的游戏——图形与位置   (1)左右、前后、上下方位的认识   (2)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的形状   (三)统计与概率   1、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   (1)按指定标准和自选标准分类   (2)比较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2、我又换牙了——统计   (1)简单的数据整理   (2)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的初步认识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   1、实践活动找找周围的数   2、教学广场找规律   3、数学广场简单组合问题   4、实践活动大蒜有几瓣   5、雪山乐园——总复习   二、教学目标:   1、数与代数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认识“〈”、“=”、“〉”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能认识个位和十位,识别十位和个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的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   2、空间与图形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2)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统计与概率   (1)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   (2)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   4、实践与综合应用   (1)加深对20以内的数有关知识的理解   (2)加深对分类与比较及统计方面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0以内数的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难点:统计   四、具体教学措施:   1、在教学中,注意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构成“情境串”,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形成“问题串”,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2、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3.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这样就需要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把学生带回生活中,学习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介绍同学,通过不同方向的介绍,明确前后的确定与面对的方向有关,为分清左右突破难点,学习左右时采用介绍同学、作游戏解决生活问题等,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在感受生活的同时学习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中,体验前与后、左与右的位置与顺序。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初步培养学生首先确立参照物,再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反应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体会前后,左右的相对性,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   准确的区分左和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想和大家做一个游戏,猜一猜同学的位置。   教师说位置,学生做一做,找一找   二、新授:   (一)学习左右。   1、你能不能不转身,把你周围的同学介绍一下?   (1)出现两种情况:   说出左右,(他这样介绍同学的,你还能介绍吗?)   说不出左右,(他这样介绍同学的,你还能怎么介绍?)   (2)比较,两种说法哪种更好?   (3)原来我们可以用左右来介绍两边的同学,这样说真清楚,你也能这样介绍你两边的同学吗?   (4)我们刚才用了哪两个词介绍我们两边的同学的?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板书:左右。   你的哪边是左边?右边呢?   指指你左边是谁?右边呢?   2、做游戏。   跟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   举左手、指右眼、左手摸右耳、左手摸左腿、(起立)伸右腿、左脚向前一步……   3、练习   提出问题:他们为什么都在左边走呀?   组织学生讨论,像前后那样得到结果:面对方向不同,左右不同。   (二)、学习前后   向你的朋友介绍你的前后都是谁?   (三)、观察课件,请你向大家介绍你看到景物   学生认识上、下   三、巩固练习   46页试一试。   1、看参照物。   2、说出相对应的前后左右的车。   47页练一练   1、左右的练习。   2、相对性的靠右行走(公共道德)   3、思考题:上下左右的相对位置综合练习。   四、课堂小结:   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方法有哪些

第一类方法:“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第二类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第三类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第四类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例如陶冶法等。第五类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三篇)

【篇一】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88页例5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巩固已学过的各种规律及找规律的方法,能灵活运用发现的规律与所学的知识进行推理,确定后续或缺失的图形。   2、熟练掌握并运用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   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从不同的起点,方向观察,找到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   1、复习旧知: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前面我们学习了找规律的哪些知识?(让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加以引导与整理。)   2、情境创设:看来大家对我们学习的找规律的知识已经基本掌握了,那么,你能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帮助小红解决她遇到的难题呢?(课件呈现例5的手链图。)   (二)引入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规律——穿珠子。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同时设置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一)阅读理解:完整呈现例5   1、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让学生与同伴先说一说。   2、你认为在这个题目中,哪个词语最关键?   3、师:对,关键词就是“按规律”,那她是按什么规律来穿的呢?学生可能会说出:   (1)这串手链是用2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为一组,依次重复穿出来的。   (2)这串手链是用1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1颗黄珠子,为一组,依次重复穿出来的。   对于学生所发现的规律,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说出:第一种规律是从左往右观察得到的。第二种规律是从右往左观察得到的。   4、题目让我们帮小红解决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手链断了,掉了两颗珠子,问掉的是哪2颗珠子。   (二)分析解答   1、我们刚才找到的规律是什么?那我们能不能利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解答呢?   2、引导:你从哪边开始看?(左边)所以找到的规律是黄黄蓝为一组重复排列。掉的珠子应该是1颗蓝色的,1颗黄色的。(课件演示,圈一组)   3、你还有不同的发现吗?从右边开始看,发现的规律是黄蓝黄为一组重复排列,掉的珠子应该是1颗蓝色的,1颗黄色的。(课件演示,圈一组)   4、师小结:我们发现,从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方向看,找到的规律是不一样的,   (三)回顾反思   1、我们的解答正确吗?如何证明是正确的呢?引导学生说出:要动手摆一摆,看看是否正确。   2、同桌合作:利用学具摆出她的手链,看符不符合她穿的规律。   3、汇报结果:学生汇报时,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得出:通过摆一摆,证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在这几个环节中,教师既要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又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的同时,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4、整理小结   (1)说一说:师:刚才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是先怎么做的?   (2)师生共同小结(师板书):   ①认真审题,发现规律;   ②找准起点,圈出一组;   ③按照规律,补上珠子;   ④动手操作,检验解答。   (四)练习反馈   课件呈现P88的“做一做”   1、小英也穿了一串手链,但掉了3颗珠子,你们也来帮帮她,好吗?   2、引导学生利用以上的解答步骤来独立解决问题。   3、交流反馈:请学生代表说出自己的"解答步骤,师生给予评价。教师对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与反馈练习,让学生再次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进一步巩固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体会所学数学知识的价值。】   三、实践应用,巩固拓展   (一)基本练习   P90练习二十第9题。   本题与上面的两题相比,规律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是一组相同的珠子简单的重复,但在颜色与形状上稍稍复杂一点,所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二)提高练习   P89练习二十第4题:   1、让学生按照以上的解题步骤去完成。   2、在说规律时,着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黄珠数量不变,蓝珠数量是依次增加的。   (三)拓展练习   P91练习二十的“思考题”:   1、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完成。   2、交流汇报,展示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不断加深学生对规律的认识与理解,不断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与推理能力、概括和归纳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与提高。】   四、回顾小结,提出希望   (一)回顾小结:本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二)师生共同梳理: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三)知识延伸:处处留心皆学问,如果我们能在以后生活与学习中都能做一个有心人,那么你将会发现更多、更有趣、更神奇的规律。 【篇二】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一、班级情况分析   这一学期我担任一年级2班数学课的教学任务。学生在幼儿园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养成不够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要让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准备课:数一数,比多少;位置:上、下、前后、左右;1-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6-10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习。   2、教材编写特点:   (1)根据《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己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3)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是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8)安排实践活动,是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二)能力方面。   1、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符号感和初步的数学思想。   4、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完成作业、书写工整的良好习惯。   3、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等。   四、教学措施。   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的习惯。   4、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   五、教学进度。   1、准备课4课时;   2、位置6课时;   3、1—5的认识和加减法,10课时   4、认识图形(一),3课时   5、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5课时   6、1—20各数的认识,10课时   7、认识钟表,3课时   8、20以内的进位加法,20课时 【篇三】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9加几的加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能熟练计算了10以内的加法和10加几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以后学生学习各种进位加法的基础。教材采用的是“凑十法”来进行加法计算。   重点:让学生理解凑十法的算理。   难点:让学生掌握凑十法。   关键:让学生掌握凑十法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练习。   学习目标:   1、让学生了解9加几加法的算理,经历9加几加法的计算研究过程;   2、使学生能正确的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并选择自已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等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4、在发现加法算式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的思维能力,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一、课前谈话   师:小朋友的歌声真动听,老师想看到你们漂亮的坐姿。哪个漂亮的小朋友给老师介绍一下你们在下课时间玩的游戏,说说当时的心情。好,那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数学世界。   二、师生问好:小朋友,你们好!   三、创设情景,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师:猜猜今天老师来我们一(2)班是干什么?其实我是带来一个难题想让咱们班小朋友帮帮忙,愿意吗?   2、秋游活动,老师买了一些饮料,小朋友帮老师看看?提取数学问题。   要求:四人小组讨论,我们可以用小棒当饮料,把每个人的想法说给小组长听,在派一名代表汇报。(通过小组合作,能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并且折射出更多的计算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以引导思维为主,开发智力为重,切忌培养傻子学生

什么是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确定教学目的或目标围绕总的教学目的,确定每堂课的教学目的或目标(依据大纲、课标、教学用书)1、知识技能目标要使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形成什么样的技能技巧、达到什么样的熟练程度等。对知识技能的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应用四个层次2、过程与方法目标如何引导学生经历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的学习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学习与掌握哪些数学思想与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2)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3)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4)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请论述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五大原则

  (一)、教学背景教学背景分析包括教学对象分析、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分析、以及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说明。(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确立合理、适当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任务。(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是教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中心内容,是知识网络中的联结点,是设计教学结构的主要线索。  (四)、教学策略制定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  (五)、教学过程  在做好课前分析后,接下来要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众所周知,现代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四个要素组成,教学系统的运动变化表现为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分数除法的计算及相应问题解答 分数除法的计算及相应问题解答 练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计算两、三步计算的分数四则运算式题,提高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 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运用分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练习过程:...·《运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案 《运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解决问题...·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两步计算) 教学设计 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两步计算)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P59~61页,例4,练习十三第1~5题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相应的书写格式。 3、进一步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初步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2、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生活中处处.....·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初步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2、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会用自己...·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用乘法和除法计算实际问题的特点,会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用新课标理念指导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现实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下面就怎样用新课标理念指导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谈谈我的一些想法。一、 课标中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建议第一学段:1.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2.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教师则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和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3. 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的多样化。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4. 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第二学段:1.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教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2.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数学学习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和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空调思路。3. 加强估算,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4. 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本学段学生的重视、能力、情感和态度与第一学段的学生相比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二、 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1. 学习需要的分析。这个环节是对所要教的女人进行为什么要学。2. 以及所教学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作用的分析。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3. 教学内容的分析。是对教学内容构成要素(知识点)及要素间的关系分析。通过分析,明确教学任务。这是教学设计的基础。4. 教学对象的分析。这是对教学对象已有的知识基础、年龄特点和学习风格的分析,明确教学的起点和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开心内容分析和教学对象的分析主要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5. 教学目标编写。这是教案编写的重要方面。应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制定出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实施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课标对教学目标的编写确定了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知识技能目标;二是过程性目标;三是情感目标。我们在编写教案时应仔细运用,把握准确,不随意拔高,也不随意降低。6. 教学策略设计。是指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通过教学策略设计,明确怎样教的问题,也包括怎样指导学生学的问题,促使教学过程最优化。虽然我们不可能做到每堂课都最优化,但是,我们可以建立起这个意识。每堂课尽力去做,这样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所收获。7. 教学媒体设计。是指在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媒体去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帮助教师数学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的设计和教学媒体的设计都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8. 教学评价的设计。对所制定的教学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实施后的效果做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预期价值判断,使其更完善,更具有实施价值。这一环节的工作能对前6个环节的设计做出修订,使我们的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教学设计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 注意教学目标的多样性。教学内容不同、各章节要求不同,这就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样性,所以,教学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2. 注意教学资源的建构性(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先前的教学,教师是教材的奴隶,教师只能教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在课标指导下,教师是教材的主宰,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学生实际适当调整课程,自主开发教材。一切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内容和手段均可作为课程资源。教师可根据课标的精神自主编写教材——开发校本教材。3. 注意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主观愿望,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将生成一些出乎意料的状况。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要有预见性、前瞻性,多准备几个预案,要有较强的处理课堂上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4. 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课标指导下的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如用数学中,常常只呈现一个或几个情境,让学生根据所呈现的内容自己提问,自己用掌握的知识去选择性的解决。教师在教案编写中不可能全部写出来,但是,对学生将会有什么问题,应当认真考虑,有必要的应对措施。新课程倡导的是开放的、多样化的教学,因而,课堂教学设计的形式也是开放的多样的。我这里所说的只是最基本的一般要求。望朋友们扬其长,避其短,探索出更有效的,更优化的教学设计,为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求一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的教学设计

我只有这个·http://video.baidu.com/v?word=%D2%BB%C4%EA%BC%B6%CF%C2%B2%E1%A1%B6%C8%CF%CA%B6%C8%CB%C3%F1%B1%D2%A1%B7&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800

小学数学教师怎样进行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师怎样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时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提高教学实效传统教学的备课也是一种教学设计,但这种设计大都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教学决策往往是凭教师个人经验和意向而做出的。许多教师从重知识传授的理念出发,以教材和教学用书为研究重点,只要有教科书和教学用书,就进入规范的教学实践程式:教师用教材教学生。当面对着淡化了学科知识体系的<<数学>>新教材,教师们的困惑和茫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它需要克服教师教教材的局限,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教材和多种课程内容的同时,通过学生自身的独立思考、生活体验、感悟和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发展为学生的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从过分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向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的转变,改变把教材仅仅视为传授学科知识工具的认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设计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教学内容应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构建。自主探究 合作,猜想,验证,根据教材的情景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新知识,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真正主人.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以学生生实际为主导,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获取数学信息;从而将数学知识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提升学生思维的目的。教师的教学活动出发点和归结点就是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情感体验的最佳结合。教学设计要抓住重难点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它直接制约着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实施,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选择和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指引、操作和调控等功能,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如果课堂教学没有明确目标,那就会导致很大的教学随意性。如果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选择上,过分注重知识目标,轻视能力目标,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会造成教学失去整体性。如果教学目标太笼统、抽象,不够具体、明确,就会缺乏可操作性,不能有效发挥指导教学的作用。如果教学目标在制定时只重视“教”的目标,忽视“学”的目标,很难促使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质的变化。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讲得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精彩。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目标的确立,如果习惯于过去的老方法,习惯于照搬教学参考书,那就势必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目标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愿望,是对完成教学活动、学习者应达到的行为状态的详细具体的描述。它是通过教学活动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从而在学生身上引起的素质和行为的变化。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就应考虑:在教学之前,学生能够做什么;在教学之后,学生的行为应该有什么变化。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课程标准给出的课程目标和内容目标为依据,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在全面系统思考的基础上科学地制定。

你所理解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怎样的

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liudong456 的工作室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作为一门艺术,它需要融入设计者诸多的个人经验,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再创造,同时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那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才能使其不但具备设计的一般性质,同时还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让其更加充分地体现教学设计者的教育智慧呢?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马杰(R.Mager)指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最后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即教学的评价。教学设计是由目标设计、达成目标的诸要素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所以,要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必须围绕以上三个基本问题展开。 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例如,同样的“确定位置”一课,由于两位教师确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因而形成了两种不同水平的教学设计。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基于这一目标,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写有第几列、第几行的卡片,让学生手拿卡片到前边站好,然后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应的位置。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汇报是怎样找到位置的,最后达成了教学目标。从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与教学过程设计来看,认知性教学目标是主体,尽管教学设计质朴,也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但却造成了学生的单一认知发展,而缺少良好的情感体验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另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该目标的指导下,教师首先让学生尝试用最简捷的数学方法描述班级中一名同学的位置,然后把同学们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加以分类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不同的表示方法的共同特点──都是用“第3组、第2个”描述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的。此时教师指出,其实这名同学的位置还可以用(3,2)来表示,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就叫“数对”。在师生共同研究了“数对”的读写方法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教师用手指一个学生,请这个学生用“数对”说出自己的位置,其他学生判断正误;教师说“数对”,请坐在相应位置的学生起立,其他学生用手势判断对错。最后教师还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砸蛋游戏,把代表每个学生位置的“数对”输入电脑,同学们随机叫停,这位幸运的同学就到前边,在正确用“数对”说出想砸的金蛋或银蛋在方格纸上的位置后就可以砸蛋了,砸中后,电脑上会出现一句祝福的话。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简捷性、唯一性,同时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享受了成功,体验了快乐。通过对以上两个教学设计的对比,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布卢姆以学习者的外显行为作为目标分类的基点,以行为的复杂程度作为划分目标的依据,提出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的六级分类──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克拉斯沃尔等人于1964年提出了情感教学目标分类,并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将其分为五级: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化,价值观的组织,价值或价值系统的性格化。辛普森将动作技能依次分为知觉、定向、在指导下做出反应、机械化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三位教育家的目标分类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基本依据,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对这三个目标领域统筹加以考虑,并把较高水平的目标当做影响内容的主题和根本目的来看待,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二、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一) 分析学生情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应着重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及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1.学习者起始能力的诊断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及其关于学习条件的思想,为学习者起始能力的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及诊断的基本思路。加涅将学习的结果分成了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及态度五类。根据智慧技能学习的不同复杂程度,他又在该范畴中分出若干个亚类,即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解决问题)。辨别是概念学习的基础,概念是规则学习的基础,运用若干个简单的规则是解决问题获得高级规则的基础。如“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自己总结与概括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内容属于规则学习的范畴,而规则学习的前提条件是获得运用有关概念的能力。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个公式中包括了“三角形”“面积”“等于”“底”“高”“乘”“除”七个概念,如果这七个概念中的任何一个概念没有掌握,规则学习都将无法进行。同时,学生必须掌握“剪”“拼”“转化”等策略,否则将不能自主地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因此,准确地诊断学习者的起始能力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2.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总要与背景知识发生联系,以有关知识──包括正规和非正规学习获得的知识来理解知识,重构新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背景知识的分析,不仅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包括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背景知识的分析。一位教师根据学生背景知识的不同,对“质数与合数”一课做了三种不同的教学设计。设计一: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根据农村中心校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数、分类、奇数、偶数、约数等背景知识,首先让学生把班级同学的学号数──1~16根据奇数与偶数进行分类。接着让学生找出2~16各数的所有约数,并根据约数个数的特征把这些数分成两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概括这两类数的特征,进而在教师的不断追问下,师生共同概括出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设计二:在校际交流活动中,根据县实验小学学生已经掌握的背景知识,首先让学生把班级同学的学号数──1~59根据奇数与偶数进行分类。接着让学生找出1~59各数的所有约数,并根据约数个数的特征把这些数进行分类(应该分成三类)。在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独立尝试概括、讨论交流、汇报辩论,揭示出质数、合数的概念,明确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设计三:在“省优秀教师教学成果汇报会”上,根据班级学生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已经知道了质数、合数的概念(尽管学生知道概念,但并没有真正理解概念),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在师生的共同辨析争论下,使全体学生真正理解质数、合数的内涵与外延。通过对“质数与合数”一课三种不同教学设计的分析,我们认识到,正确地分析学习者的背景知识,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3.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埃德·拉宾诺威克兹在《思维·学习·教学》一书中说:“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也许,我们只是自以为了解了他们。”的确如此,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了解学生,其实不然。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多关注的是怎样进行教学,而很少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学生是如何思维的。一位教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复习体积单位并出示相应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方体木块,然后让学生估计一个比较大的长方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接下来让学生用正方体的小木块摆大小不同的各种长方体,并记录得到的数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概括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在实际进行教学时,学生并没有按照设计者的思路估计这个较大的长方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而是说这个长方体的长大约是30厘米、25厘米、50厘米,宽大约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高大约是40厘米、50厘米、55厘米等。在记录数据的过程中,同样没有按照设计者的思路记录长方体的长、宽、高及体积各是多少,而是直接记录了小木块的个数。造成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设计者缺乏对学生是如何进行思维的基本判断。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但要对学习者起始能力进行诊断,对学习者背景知识进行分析,还应关注学生是如何思维的。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对达成教学目标也十分重要,也是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忽视的内容。(二)组织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内容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所以,首先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其次要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应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合适的内容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一位教师是这样组织“比一比──求平均数”一课的教学内容的:上课伊始,把男女生各分成3组(男生每组5人,女生每组4人)进行夹玻璃球比赛,由每组的记录员记录比赛的成绩。根据每组夹球的总个数评出男女生的冠军组。再从男女生的冠军组中选出最后的赢家。由于男女生冠军组的人数不等,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最后的赢家是不公平的,由此引出问题──求平均数。教师出示两组夹球情况统计图,在师生共同根据统计图合作探究出求平均数的方法并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之后,让学生解决三个实际问题──求平均气温,求五名同学的平均身高,求同学们平均每周的饮水量。之所以如此组织教学内容,是因为教师首先认真地分析了教材。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图和统计表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利用统计图中的信息,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让学生认识平均数的特征,教材结合“比一比”两个组投篮球的情况,根据统计图讨论哪个组学生的整体实力强,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教师没有让学生比较两个组投篮球的情况,而是现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夹玻璃球比赛,以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男女生组各自的冠军时,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但在是否可以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最后的赢家时,则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从而引出问题──求平均数。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男女生冠军组夹球个数的统计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最后又安排了三个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三)选择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但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特点、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仍以“比一比──求平均数”一课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1.通过丰富的实例,以统计为背景,使学生初步了解求平均数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渗透对应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夹玻璃球比赛,由于是学生自己亲自参加比赛,他们非常积极主动,通过实际操作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让学生决定男女生最后的冠军组激起学生的思维矛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进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每组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男女生组夹球的平均数决定最后的冠军是公平的,从而了解求平均数的必要性。接下来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根据现场比赛结果制作的统计图,思考当参赛人数不同时,怎样确定冠军组才是公平的。教师选择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平均数” 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了解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设计了三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会了运用知识,还体会到了数学的实际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展开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尽情的发挥。三、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教学设计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一位教师在“统计”一课的设计中,做了如下的教学效果评价设计。问题一:你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感觉怎么样?请全体同学合作进行现场调查,看一看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有多少名同学很快乐、比较快乐,又有多少名同学不开心,把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另外,请采访不开心的同学,了解他们为什么不开心,并帮助不开心的同学,争取让他们也能快乐地学习和生活。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但能让全体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全过程,尝试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制作统计图表,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并回答数学问题,学会看统计图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可以为改进教学提供基本的依据。问题二:给统计图命名。下面是一个画好的统计图,请观察统计图并回答问题。(1)你认为这幅统计图可能用来表示什么?(2)请按照自己的想法给这幅统计图起名。(3)请写出根据这幅统计图你所能想到的事情。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解答时需要一定的创造性。评价教学效果时设计这样的问题,不仅能考查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考查学生是否具有统计的意识,是否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对现实问题的了解情况。教学效果评价的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课堂上的应用练习,也应结合课堂观察、对学生的访谈、作业分析等综合加以设计。通过比较全面的教学效果评价,了解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提供比较科学的依据。教学设计是由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诸要素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系统的整体观认为,只有各组成部分和谐地统一、协调于系统的整体之中,才能达到整体的优化。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不仅要掌握每个子系统的特点、功能以及各子系统设计的方法与策略,还要对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有深刻的认识,洞察每一子系统与整体教学目标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综观全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进行整体优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得来说第一 内容充实 二 设计科学 三 形式多样 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五 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可以下载科学的教学设计。举例来说。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发现、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简单图形的排列规律。2、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3、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发现、欣赏、创造数学美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发现规律,创造规律。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每生一张入场券和白纸、一盒彩笔;每组一个围裙、不同颜色的小花和平面图形。教学过程:课前播放音乐《生日快乐》。师:今天是谁过生日?想知道吗?呆会上课我们就知道了。【设计意图:播放生日快乐歌,营造氛围,使数学课堂充满浓浓的生活味。】一、创设情境,引入规律(课件出示生日画面)师:大头儿子过生日,小头爸爸和围裙妈妈为他开生日party,正在摆放水果。(课件演示两组西瓜和菠萝。)师:猜一猜,接着摆是什么?(西瓜和菠萝)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西瓜和菠萝是一组。)师小结:像西瓜、菠萝,西瓜、菠萝这样重复排列的事物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找规律。(揭示课题)【设计意图:创设可爱的大头儿子过生日的情境,让学生在摆水果的过程中,感知规律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二、观察交流,发现规律(课件出示生日party会场图)师:瞧,生日party的会场布置好了,漂亮吗?仔细观察,在这幅图中,哪些事物的排列有规律?有怎样的规律?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点击课件。)(灯笼的排列有规律。)师:有怎样的规律?完整地说说。(紫色红色、紫色红色)师:接着排是什么颜色?师:谁还有新的发现?(小花的排列有规律,一朵绿色一朵紫色------)师:你观察的很仔细,接着排是什么颜色?(绿)师:谁有与众不同的发现?(彩旗的排列有规律,一面红色一面黄色-----)师:接着排是什么颜色?(红色) 师:谁还有更多的发现?(小朋友的队伍也有规律)师:说说你的看法。(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师:你是从男孩开头的,还有不同意见吗?(一个女孩,一个男孩)师:对,这是一个圆形的队伍,我们既可以从男孩开头,也可以从女孩开头。 如果这样站(课件出示)接着是男孩还是女孩?(女孩)师小结:我们在会场找到了彩旗、小花、灯笼、小朋友队伍的排列规律。(课件演示)像彩旗的一红一黄、小花的一绿一紫、灯笼的一紫一红和小朋友队伍的一男一女都叫做一组,如果这一组重复排列,我们只要根据其中的一组,就能发现它的规律。【设计意图:利用有趣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概括,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三、激趣练习,应用规律1、涂一涂师:生日party要开始了,让我们抓紧准备好入场券。 (课件出示入场券)师:这是一张颜色变化有规律的入场券,我们只要涂对颜色就可以入场了。请小朋友拿出入场券和彩笔,仔细观察,找准规律,再动手涂一涂。(学生涂入场券)师:第一行图形颜色排列有什么规律?(生交流,汇报)第二行呢?第三行有怎样的规律?(根据生回答,课件揭示答案)师:你们涂对了吗?请每个孩子都来当小小检票员,同桌交换入场券,涂对了宣布他通过,涂错了请他立即改正。(生相互检票)师:老师祝贺你们都取得了入场券,现在我们可以进入会场了,高兴吗? 2、做一做师:小寿星来了,让我们祝他生日快乐,你们唱歌,老师做动作,如果看明白动作的规律,就跟着老师一起做。(课件播放《生日快乐》,老师随着旋律做动作,学生跟着做。)师:真聪明,这么快就学会了老师的动作!你们也能学着老师的样子,编出一些有规律的动作吗?小组内商量商量,试着编一编。(小组合作,创编动作。)师: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一下?(全班展示)师:有规律的动作真美!3、猜一猜师:大头儿子看大家这么聪明,他也想出题考考大家,敢不敢接受挑战?(课件出示第87页做一做,指名回答。)【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涂一涂、做一做、猜一猜的活动中,进一步感受规律,应用规律,为创造规律提供思维方法。】四、动手操作,创造规律1、摆一摆师:大头儿子还想比比谁的小手巧。请拿出白纸,组长拿出学具,在白纸上摆一摆,设计出你喜欢的规律。(学生动手摆。)师:让我们欣赏几个孩子的作品。(实物展台汇报)师:你摆的是什么规律?接着摆是什么?(展示3个作品)师:下面的孩子摆的都很美,请把你的作品举起来,让听课的老师看看,再转回来让老师也欣赏

小学数学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教师的教学设计既包括对一节课的设计,也包括综合性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师的教学设计在关注教学目标的同时,要关注有利于引发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因此我认为在设计教学设计时应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教学设计的目标: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提高学生素质的最基本的途径,有效地设计教学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条件。“直觉不是有效课堂表现的关键,实际上,收放自如的优秀表现是经过周密计划的”。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教学已经取得了很多明显的成绩,教师普遍认为学生思维更活跃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关注教学目标、关注学生参与、关注课堂效益和质量上,做了许多创造性的劳动。但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二、教学设计的内容:教学设计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以各种学习和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理念、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小学数学都研究什么,小学生六年中要学数学的哪些内容?从数学内容层面而言,小学数学研究对象是数与形。研究数与形的表示、意义、关系和度量四个方面。三、教学设计要环环相扣1 .追寻本质,将数学学得通透些——要有高度2 .放慢脚步,把教学过程拉长——拉大半径,拉大密度教学内容分析要关注数学本质,整体把握数学内容——将数学学通透些,数学才会更简单。教学活动的设计——给学生多一些空间,学生才会施展数学能力。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对新教材学习,已经初步的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有一定个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两个班总的来说,基础是差不多的,(3)班的尖子生和(4)班差不多,不过,后进生方面,二(4)班多了好几个。两个班的学习习惯都较好,本这个学期的教学重点还是要放在良好听课习惯的养成上和数学思维能力训练。另外,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教育与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步爱上数学。    二、教材分析   本期课程内容涉及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而且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具体表现:   “数与代数”领域有3个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结合实例和调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图形与几何”领域有3个单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注重学生动手实践和积极思考。“方向与位置”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认识并能辨认八个方向,能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测量”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认识图形”通过生活实景,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将初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除此之外,还有综合与实践活动“数学好玩”。   本期课程内容知识点散、多,难度相比以前增大不少,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只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对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养成踏实、细致的学习态度,应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学习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结合分物活动,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通过具体情境,探索万以内加减法及连   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结合实例和调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并能结合实际,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了解   其数位顺序,会用万以内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会用词语或符号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3.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景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的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二)图形与几何   1.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认识八个方向。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途径的地方。   2.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3.通过生活实景,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三)统计与概率   学生将初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    四、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数学,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游戏、讲故事、直观表演、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照顾学困生以及思维偏慢等的学生,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用多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激发学习兴趣。   4、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在教学中,结合课   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5、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与家长进行适时沟通,让家长用正确、适当的方法指导孩子学习。   6、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挖掘各种网上教学资源,用好各种教学媒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首先从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上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敢于提问、善于倾听、乐于表达的内在品质。   7、继续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和优生的提拔工作。 ;

做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设计基本流程:1、教学目标拟定教学目标,一般是在第二小题。要从三维教学目标进行拟定。2、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重点、难点,一般也是在第二小题。语文教学重难点基本上就是识字和阅读理解课文。例如可以这样设计:重点:掌握生字词,掌握课文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语言特色。难点:能够运用的修辞或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就是写教案了,一般是在第三题,分值为20分。这个就要根据你设定的教学目标及活动重难点来设计相应的活动过程了。下面是活动过程的各个部分:(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的方式类型很多,有故事导入、直接导入、游戏导入、情境导入、图片导入、视频导入等。具体要怎样导入,就需要考生简单地叙述一下。根据自身擅长的方式进行导入,选择有趣能吸引学生的方式最佳。导入,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再引出新课题,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讲授新课教师在讲授新课时,为了能突出本节课的三维目标,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对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初步感知。自主学习完成后,学生能对重要的生字词进行认读,大致讲解其意思。新课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学生可自主进行探究学习,也可以小组合作探究,增进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的情感。(三)巩固练习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写一段学习感悟或者生字词听写巩固等。(四)小结课堂小节是必不可少的,可以教师自己总结,也可以请学生扮演小老师进行总结,回顾学习的内容。(五)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根据课堂内容,做练习册相应页数的题,学习这篇课文之后写一篇读后感,记背生字词下次课听写等。(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是对所学内容的一个呈现,主要是课题,课文中重点生字词,教学内容,课文结构等。形式多样。分为文字板书、图画板书和综合板书,考试时为了吸引阅卷老师眼球,可采取图画板书。板书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的有效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学习工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呈现本节课的学习主旨。扩展资料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教的问题。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科学的,有道理,严谨的出一个prefect计划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 #三年级# 导语】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什么是平移以及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数学活动,增强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图形的平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成功的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难点】   能对图形平移过程中的距离进行准确判断。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老师做关窗、拉黑板的动作。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现象吗?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平移现象。   追问:你还能说出生活中有哪些关于平移的现象?学生答:升旗,缆车,火车在笔直的铁轨上开等。   2、生成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例题1图。   先让学生说出虚线部分和实线部分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提出问题: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动画演示小船图和金鱼图运动的过程,让学生观察,感受平移,并强调平移的方向。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进行了平移,它们是朝哪个方向平移的呢?学生观察得出: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   (3)认识平移的距离。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吗?引导学生发现:小船图平移的距离比金鱼图远一些,并数一数。(引导:数一数,小船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进行纠错。之后组织全班交流。师质疑:有位同学数出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是4格,他认为平移的距离就是4格,你觉得对吗?引导学生得出:4格只是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小船平移的距离。追问: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了怎样数平移了几格的方法,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数的?   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数法,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判断,必要时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数的方法。   数法预设:   方法一:看船帆上的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方法二:看船头的一个点,这个点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4)数一数:金鱼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再与同学交流。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教师巡视。   (5)小结确定平移的距离的方法。   先让学生说说,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我们在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点,看它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向那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3、应用新知   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   (1)学生独立画图。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辅导。   (2)组织汇报。   学生一边用投影展示画出的图形,一边汇报是怎么画的。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画法:一种方法是先确定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找出每个顶点平移后的对应点,再将这四个对应点依次连接起来;另一种方法是找每条边平移后的对应边。   4、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篇二】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以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过程(方法)   教学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过程的理解。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下面各题   40×2,42÷2,84÷4,90÷3。   60÷3,36÷3,99÷9,66÷2。   (42÷2要说说是怎样想的)。   二、导入   我们知道,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应先从被除数的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板书课题)   三、教学例题   1、出示挂图。   (1)学生看图   (2)问:   ①从图中你可以知道些什么?要求什么?   ②要求“每班能分到多少个”该怎样列式?(板书52÷2)   ③52÷2=?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尝试,让一生板演)   计算的过程有没有什么发现?十位上的5除以2不能除尽,那么这题到底怎样来计算,结果是多少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小棒代替羽毛球来分一分。(一捆小棒代替一筒羽毛球)   (3)学生动手操作。   汇报操作结果:你是怎样分的?最后每个班分得几个羽毛球?   (4)教师根据生的汇报再次演示分法:   ①先把5捆平均成2份,每份2捆,剩下1捆,再把1捆拆开,变成十根再与剩下的2根合起来就是12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最后得到26根。   ②先把剩下1捆拆开先分,再分2根。   ③全部拆开分。   (4)问: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第①②种分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这两种分法都是先把整捆的分,多下来的捆拆开来分。   (6)谁能再来完整地说说刚才我们是怎样分小棒的?   (7)同桌互相说一说,分一分。   2、教学笔算   (1)根据刚才摆小棒的过程,52÷2的笔算该怎样写呢?(板书)谁来说说52÷2的笔算该怎样算呢?先算哪一位上的?   (2)十位上余下来的1表示什么意思?接下去该怎样除?   (3)请你接下去除。完成书上第7页上的例题。   (4)谁来告诉大家,刚才是怎样除的?(把关键的地方用红笔标出来)   追问:十位上剩下1以后怎样除的?   (5)检验:这道题计算是不是正确呢?可以怎样检验?   (6)比一比:52÷2和口算题中的42÷2,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补充板书:首位不能整除)   3、练一练   (1)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前2题。   ①评讲:当十位上有余数时,接下去要怎样算?   ②同桌互相校对。   (2)其他题独立完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前2组题,让学生任选一组进行计算。   (2)出示后两组题,分组练习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6题。   (1)先让学生然算。   (2)问:你是怎样想的?   通过计算来验证估算得对不对。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1)让学生独立观察,理解图意。   (2)提问:不计算,你能说说哪种分法的组数多些?   (3)还可以每组几人来分?   4、完成“想想做做”。   (1)你能根据图提出一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   (2)同相互说一说,指名说,全班一起列式计算。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上,在摆摆、说说、算算中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练习 【篇三】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设想   1、在实际情境中,给定一个方向,学生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2、通过亲身经历、体验,获得真正的感受,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定向观念。   活动准备   收集判断东西南北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收集资料   1、课前收集有关判断方向的资料。   2、展示、交流收集材料。   二、活动一:在操场上   1、组织全班学生到操场上辨认方向。   2、谁能辨认东、西、南、北?你是怎么辨认的?   3、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方向板,标上东、西、南、北。   4、看一看、说一说:东、西、南、北各有什么?在记录纸上把它们记下来,并标明4个方向。   活动二:在教室里   1、展示记录纸。   2、互相看看有什么不同?   3、在教室里辨认东、西、南、北,说一说各有什么?   活动三:你说我做   (给定一个方向,朝其余三个方向走)   1、同桌2人合作,互换角色。   2、指名上台表演。   活动四:指挥交通   1、模拟表演:请一名同学当黑猫警长,12名同学扮演带卡片的小动物。   2、宣布活动规则:得数大于10的朝北走,其余的朝南走。   3、评一评:谁是遵守交通规则的小动物。   4、渗透有关交通安全的教育。   谈一谈:这节课的感受或收获。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三篇

【 #二年级# 导语】帕顿(Patten,J.V.)在《什么是教学设计》一文中指出:“教学设计是设计科学大家庭的一员,设计科学各成员的共同特征是用科学原理及应用来满足人的需要。因此,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以下是 整理的相关资料,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1.探索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钝角,知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一定是钝角。   2.进一步巩固对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经历完整的活动过程,培养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美。   目标解析:   用三角尺拼角是一项内涵丰富的数学活动,又是安排在第三单元最后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它既能巩固学生对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认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积累学生活动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还能使学生更加熟悉三角尺上角的特点,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教学重点: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钝角,知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一定是钝角。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角的知识拼角。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活动前──充分准备   (一)理解“一副三角尺”的含义   1.观察一副三角尺中两个三角尺中的角分别是什么角?   2.给一副三角尺上的每个角编号。   如: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尺编为A尺,其中的直角为A尺直角,另两个锐角分别为A尺①号锐角和A尺②号锐角;另一块三角尺编为B尺,它的直角为B尺直角,另两个锐角分别为B尺①号锐角和B尺②号锐角。   (二)复习旧知,激趣引入   1.锐角、直角、钝角有什么关系?(锐角直角钝角)   2.三角尺上直角、锐角都有,就是没有钝角,你能用它们拼出一个钝角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一副三角尺拼角活动前学生首先要了解的就是“一副三角尺”中“一副”的含义,知道一副三角尺中的两块三角尺各有哪些角,有什么特点。同时调动锐角、直角、钝角之间大小关系的知识,为“拼角”作好准备。】   二、活动中──合作交流   出示例6: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   (一)小组讨论,自由拼角   1.思考如何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   2.学生动手拼角并画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二)汇报展示,师生交流   1.组长汇报。   2.挑选不同的拼法展示在黑板上。   3.在拼钝角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三)作品分类,讨论质疑   1.黑板上的拼法各有不同,你能将它们按一定的规律分类吗?   2.讨论交流:一类是锐角与锐角拼成的,另一类是直角与锐角拼成的。   3.质疑:锐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吗?(不一定)直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吗?(一定)   (四)验证钝角,优化拼法   1.交流验证方法   目测──看上去比直角大   测量──用三角尺的直角比   推理──直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   2.总结拼法   用一副三角尺上的一个直角与一个锐角一定能拼成一个钝角。   【设计意图:通过“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的活动,在自由拼角中感知,在合作交流中思考,在分类讨论中质疑,在验证优化中升华。理解根据直角和钝角的关系,以直角为基础和锐角去拼的优势。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有序思考,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三、活动后──运用拓展   (一)教材第42页“做一做”   1.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钝角。   2.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直角。   3.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锐角。   同桌合作拼角,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展示。   (二)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三个,拼一个钝角。   同桌合作拼角,并画下来,再全班交流讨论。   (三)教材第45页练习八的第13题。   综合运用锐角、直角和钝角的知识,用七巧板上的图形灵活拼角。   【设计意图:运用拓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在用一副三角尺拼的基础上,用两副三角尺中的两块拼角,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层次用两副三角尺中的三块拼角,发散学生的思维;第三层次用七巧板中的各种图形拼,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感受七巧板中的数学美,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活动总结   (一)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二)拓展延伸   1.钝角去掉一个直角是什么角?钝角去掉一个锐角是什么角?为什么?   2.你还想到了……   【设计意图:通过谈收获归纳总结全课,让学生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同时提出几个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数学内在的兴趣。】 【篇二】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和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抽象能力,增强学生用数学思想认识事物的意识。   3.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感受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刚刚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的基础之上。通过在学生熟知的情境中展开探索,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判断锐角和钝角,进一步拓展完善对角的认识,为以后学习三角形的分类等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认识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理解锐角、钝角和直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尺、活动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导入   (一)在生活中找角。   1.课件出示例5:在图中,你能找到哪里有角?   2.根据学生汇报,在上图显示描出六个代表性的角。(2个直角,2个锐角,2个钝角)   (二)在交流中复习。   角是由什么组成的?怎样判断直角?   (三)在问题中引入。   1.课件演示:从例5实物图中抽取刚才描出的六个角。   2.引发思考:这些角长得一样吗?你能根据它们的特点分类吗?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物中找角,再从中抽象出角,既是对旧知的复习,又能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引起学生注意,并引发思考,为下一步探究指明方向。】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交流汇报,感知特征。   1.小组讨论:这些不同的角,你按什么标准分类?说说分的理由。   2.全班反馈,交流分法。   方法一:按是不是直角分为两类。   方法二:按角的大小分为直角、比直角大的角和比直角小的角三类。   (二)分类验证,体验特征。   1.验证直角。指导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进行正确的判断。   2.验证比直角小的角和比直角大的角。   明确方法:像这两类角有时用眼睛就能分辨它是属于哪一类角的,就不需要三角尺去验证。   【设计意图:从直观感知层面入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给角分类,交流分类的理由并概括每一类角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接着以三角尺上直角为标准,验证判定角的类别,直观、形象,使学生真切体验到三类角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三)归纳整理,认识特征。   1.自主命名,发挥想象。   像你们这样按照大小把角分成三类,其中这一类有它特定的名称叫直角,其余的两类角你们想不想为它取个合适的名字呢?   2.明确概念,点明课题。   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其实人们已将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叫做钝角。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锐角和钝角。   3.比较大小,深化认识。   (1)用活动角拉一拉,能拉出哪些角?   得出方法:把直角的开口拉大就成钝角,反之把直角的开口缩小就成锐角。   (2)揭示规律:锐角直角钝角   【设计意图: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命名、自由做角,在活动中对三类角的特征及相互关系有了更深刻认识和理解,同时为学生提供充分思维和更多探索的空间。】   三、巩固新知,理解运用   (一)连一连   1.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2题。   2.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二)找一找   1.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第9题。   2.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3.小组合作:找一找身边的角,并说一说分别是哪类角。   (三)画一画   1.学生独立画一个锐角、钝角和直角。   2.同桌交流:说说画法,相互判断画得是否正确。   (四)演一演   1.自由表演:用身体的四肢动作表示角。   2.汇报表演。(这是趣味性的练习,学生只要做出动作基本符合三类角的特点就可以,不需要用直尺去比。)   (五)想一想   1.找出下面三角形中直角、锐角和钝角。(教材第44页第10题)   2.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从三种三角形角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上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形式多样、由浅入深的练习,学生不仅对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更为透彻,也为以后学习三角形的分类作好铺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课堂中学知识,感受数学的内在美。】   四、梳理反思,拓展延伸   (一)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二)到生活中找角,并向你的家人和同学说一说各是什么角。   【设计意图:此环节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又能将数学学习从课内延伸至课外,使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猜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简单推理的经验。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猜的方法。让学生对数学推理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图片:师:同学们知道这是谁吗?   师:谁来介绍一下柯南?   生:柯南是一名侦探。   师:“对呀,柯南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侦探,是一个破案高手,他在破案当中经常用到推理。今天陈老师把柯南邀请来到了2(2)班,和同学们一起来玩一玩推理的游戏——猜一猜。(板题)   师:柯南还带来了礼物给我们班的小朋友呢,礼物就在我手上,你们猜一猜礼物在我的左手还是右手?猜到的同学,礼物就送给他!   生1:礼物在教师的左手。   生2:礼物在教师的右手。   意见不同,原来缺少一条信息。   师提示:“我的礼物不在左手上,你能猜出礼物在我的哪一只手上吗?谁愿意说说你是怎么推断出来的?”   生:因为老师说礼物不在左手,那么礼物就在右手。(师相机板书:不是——就是——)   师引导小结:只有两种可能,礼物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不是左手,就是在右手。   二、串设情景,感受推理的过程   1、第一次猜书的游戏   师:同学们真聪明,就像是一个小小侦探一样。下面小柯南想考一考大家了,请看题:欢欢和乐乐两人手里分别拿着语文书和数学书,柯南想让你们来猜一猜,他们是拿着什么时候书?你能猜出来吗?   生1:我猜欢欢拿着语文书,乐乐拿着数学书。   生2:我猜欢欢拿着数学书,乐乐拿着语文书。   师:是的,有两种情况我们不能确定,我们要怎样才能猜出来呢?(多加一个条件),咱们看看乐乐说些什么?   出示乐乐的话: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我拿的不是数学书。   师:现在你们能猜出他们分别拿着什么书吗?   生:欢欢、乐乐都有可能拿着语文书和数学书,但乐乐不是拿着数学书,那么他就是拿着语文书,拿欢欢只能是拿着数学书。   师小结:同学们刚才说的很好,当我们猜两种物体时,如果不是其中一种,就是另一种。(板书:不是其中一种,就是另一种)   2、第二次猜书的游戏   师:柯南说:“两个人两种书你们懂得做了,那么3个人3种书你们会猜吗?,小丽、小红和小刚三个人分别拿着语文书、数学书、社会书,请你们来猜一猜小丽她拿着什么书?   生1:小丽可能拿着语文书。   生2:小丽可能拿着数学书。   生3:3种书都可能。   师:有这么多种情况,能猜得准吗?   生:不能。   师:那怎么办呢?   生:要给一些条件。给提示!   出示:小红说:我拿的是语文书,小刚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同学们读一读他们说的话。   师:现在再猜猜他们分别拿着是什么书?先在4人小组里交流想法。再让两、三名学生回答。   师:我们应该怎样猜?先猜谁的?   生1:因为小红说拿的是语文书,所以我们先确定小红拿的是语文书,那么剩下小丽和小刚他们都可能拿着数学书或社会书。又因为小刚说他不是拿着数学书,那小刚就是拿着社会书,那么最后小丽是拿着数学书。   师:说的真清楚,掌声表扬!谁还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猜的?   生2:先确定小红拿的是语文书,那么小丽和小刚他们可能拿着数学书或社会书,再来肯定小刚,小刚说不是拿着数学书,就是拿着社会书,最后小丽拿着数学书。   师:XXX的思路真是清晰啊,说得真好!掌声表扬!   师:对比分析:刚才第一次猜书与第二次猜书有什么区别?   师:猜两种书时,怎么猜?   生:不是……就是……   师:猜三种书时,怎么猜?   生:知道小红拿什么书,可以放在一边,再猜另外两个。   师:对了,猜两种物品时,有两种可能,不是其中一种,就是另外一种。猜三个物体时,先确定已经知道的,把先知道的条件放在一边,再按照猜两种物品的方法来猜。(师适时板书:猜两种物品:不是其中一种,就是另外一种。猜三种物品:先确定已经知道的,再接猜两种物品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步骤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学设计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2.小组学习,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是学习的目标,学生要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 3.协作交流,释疑解难交流的过程促进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群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4.汇报成果,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内探索、交流、达成共识后,由各组组长汇报学习的成果。学生的回答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理不合理之分,教师可提出适当的建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课外延伸,实践运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所以课后要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地运用。

怎样做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1、 让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学会数学的思维方法;3、 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4、 给学生阅读的方法;5、 让学生掌握操作方法;6、 使学生形成质疑问题、敢于提问的好习惯;7、 教会学生整理知识脉络,总结学习过程;8、 教会学生进行数学交流;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技巧

学习数学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技巧 开放 教学 方法 ,引导自主学习 学习方式体现自主性,教学空间体现开放性。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开放教学方法,以生活化的教学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掌握、运用数学知识。 学生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存在的,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引导他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 经验 和社会生活经验,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和探究,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教师应进一步拓宽思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把活动的空间延伸到校外、课外……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应用数学知识。 重视课外拓展,实施全面评价 《 课程标准 》指出:“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应贯穿整个数学课程之中。”所以,一方面,在开展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们还应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际中感受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通过这一过程来巩固其课堂学习效果——使他们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应用、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也得到相应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改变以往数学学习评价中只重书本知识学习、只重课堂学习的做法,把学生参与课外拓展学习的情况纳入学习评价,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我们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其目的也就是深入贯彻《课程标准》的上述要求,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尽量丰富其现实经验,让他们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只有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走向生活,才能实现“知”与“行”的和谐统一,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2数学教学技巧 加强数学实践活动,实现生活化教学 1.设计数学游戏。数学游戏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如数学 谜语 、数学诊所、数学擂台、数学接力、数学迷宫等。数学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学生在游戏中动手、动脑、动口,开心地合作,积极地思索,既激发了学习热情,又学习了知识,理解了概念,训练了技能,开发了智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全面综合地发展了学生的能力素质。 2.注重数学实践。“实践是知识的源泉”,数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试一试、做一做,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的感性材料,而且锻炼了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如让学生了解附近工厂近几年的发展情况,制成统计图表,并分析调查结果;制作圆柱与圆锥硬纸模型,加深对圆柱与圆锥的认识;测算各家客厅面积与铺地砖块数,进一步认识长、正方形面积与比例知识等等。 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数学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 例如,在讲授“利息”的知识点后,笔者安排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自己做一次小小会计员”,让学生去银行了解现在的利率,然后让他们把积攒的零用钱存起来,怎样存最合算?这样的作业学生极有兴趣。在这一系列的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的实践中,学生对利率、利息这一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而且此次活动.还可以是对学生不乱花钱的思想 教育 ,实现教知识和育人的统一。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创新教育要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挥。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5、50、5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为之感到新奇,议论纷纷。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到5元=50角=500分,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到5米=50分米=500厘米,此时教师提出能不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就得出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对于这几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的性质”,这样的情境创设,形成悬念,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3数学教学技巧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 学习态度 、学习情感人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只能来源于自身的学习活动。打破上述僵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发展,是培养学生具备各方面能力的需要。现实中,对学习有厌倦的学生.往往对体育活动、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兴趣浓厚.我们应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把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的动机与学习数学联系起来,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学将会事半功倍。 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融合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是它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 文化 的产物,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去贴近学生生活,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知识。 创设生活画面情境。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生动的内容被列入教材后就成了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创造性地再把教材还原于现实生活,将数学教学与生活融合,勾勒出“生活画面”,就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大家有信心学好它吗?”又如,认识几分之一时,我们创设一个分苹果的情境,这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个学生都在积极思考,让学生对几分之一有了清晰的认识。 4数学教学技巧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生活化 1.教学方法生活化。从教学方法看,教师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编拟成科学的探究程序,使学生能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为发掘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自觉地进行求异 思维训练 。例如教学“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时,我设计这样一道题:哪一张统计图是销售 游泳 衣的?哪一张统计图是销售羊毛衫的?学生可以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游泳衣的销售高峰在第二季度:夏天;羊毛衫的销售高峰在第四季度:入冬。迅速得出哪一张是销售羊毛衫的,哪一张是销售游泳衣的。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托,思考方法,促进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 2.教学手段生活化。从教学手段看,教师要重视观察和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猜想、推理、证明等活动,发现数学知识的特征及其与其他知识的关系。另外,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合理、恰当地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现代气息,使他们感受到现代科技成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立足生活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 课程标准 》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总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围绕这一总目标,根据学科和学生生活实际,制定出具体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目标。 例如,“24时计时法”跟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掌握这一内容,能帮助学生珍惜时间,科学地安排时间,进而使他们从中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使学生了解24时计时法,掌握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换算方法;使学生在探索、认识24时计时法的过程中,体会这一方法在自身日常生活里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引导他们爱惜时间;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技巧相关 文章 :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 小学数学教案《认识角》教学设计 ★ 小学数学如何有效地进行应用题教学设计 ★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方法大全 ★ 2020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有哪些?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转型方法 ★ 小学数学图形剪纸教案 ★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心得3篇 ★ 数学教学设计读书心得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包括哪几个过程

1、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总结、作业布置、反馈; 2、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3、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4、教案的后期利用是指将旧教案复制过来; 5、首先是改换日期时间等基本信息,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情况、所授班级的情况、教学环境的变化,个人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个人教育教学
 首页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