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幼儿园小班体育游戏蚂蚁搬家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小班体育游戏蚂蚁搬家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设计意图】   当前建构式课程中,对主题下的日常活动都进行了整合。我们可以看到,在教材中出现的体育集体教学活动内容不多,幼儿的体能发展目标难以得到落实,这就需要我们在户外的体育游戏中进行对接式补充。小班体育游戏《蚂蚁搬家》是根据小班第二学期体育活动《小鸡出壳了》的教学目标(即能在较窄的小路上行走),并结合《指南》中关于小班幼儿平衡能力发展的要求:能沿地面直线或较窄的低矮物体上走一段距离;能身体平稳地双脚连续向前跳,设计特定的情境游戏,以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巩固和发展平衡能力、协调能力,从而实现体育游戏与体育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对接,并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和合作意识。   【游戏目标】   1.通过在不同"路径"上以不同的方式行走,巩固和发展身体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2.在蚂蚁搬家的游戏情境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并培养勇敢、合作的精神。   【游戏难点】   1. 幼儿在游戏的开展中体现出自主性及规则意识。   2. 游戏过程中幼儿间体现出良好的合作意识。   【游戏准备】   1.场景布置:蚂蚁的家、两座不同层次的小桥、若干小石头;   2. 辅助材料:《小小蚂蚁》和《泡泡堂》的乐曲录音;音效《打雷下雨》;   3. 保育准备:幼儿运动毛巾和检查幼儿的衣服、鞋子;   4. 经验准备:关于蚂蚁的一些基本的生活习性。   【游戏过程】   一、蚂蚁出洞:(热身运动)   1. 蚂蚁妈妈带领小蚂蚁听音乐,锻炼身体各部分。   师:外面天气真好,一起去草地上晒晒太阳吧!(转转头、伸伸腰、伸伸小手、伸伸小脚、碰碰触角)   2. 蚂蚁妈妈带领小蚂蚁自由结伴走。   二、蚂蚁过河:(自主选择过河的方法,锻炼平衡。)   1. 蚂蚁妈妈提出问题,引导小蚂蚁自主想出各种过河的方法。   师:前面有一条河,该怎么过去呢?   2.小蚂蚁自主选择方法过河。   3.蚂蚁妈妈指导小蚂蚁过河的`注意事项,保证安全。   师:每只小蚂蚁选择一种过河的方法,不推不挤、一个一个走,要注意安全,走稳了,掉下去会被水冲走的。   指导要点: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及直观的材料想出各种过河办法和自主选择过河方法。   三、蚂蚁搬家:(自主选择搬家的物品及方法、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一)第一次搬家   1. 情境创设:打雷下雨——需要搬家。   ① 师:听,什么声音?   ② 蚂蚁妈妈与小蚂蚁一起赶回家。   ③ 雨越下越大了,河水越来越满了,要淹没我们的家了,怎么办?那把家搬到哪里最安全呢?   2.蚂蚁妈妈与小蚂蚁一起搬运物品。   指导要点:引导幼儿自主想出不同方法,相互合作搬运物品,从中培养孩子勇敢、克服困难、团结协作的精神。3. 蚂蚁妈妈评价小蚂蚁搬家的过程。   ①肯定小蚂蚁的劳动成果   ②评价并引导小蚂蚁搬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一人搬多样、合作、走平衡的要点)   指导要点:引导幼儿发现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二)第二次搬家师:雨停了,太阳公公也出来了,妈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我们蚂蚁有一个特点,在雨停之后,还是喜欢回到原来的家,你们愿意把东西搬回去吗?这次要用到我们刚才想到的好办法,注意安全。   指导要点:引导幼儿克服第一次搬家过程中的困难,并养成收拾整理物品的习惯。   四、蚂蚁休息:(放松运动)现在让我们放松放松吧!(抖抖手、抖抖脚、摇摇头)

《设计塔台模型》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本课重点聚焦工程设计这一核心内容。由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主要以小组讨论、交流、设计为主,教科书的编写体例不再沿用四个板块的模式,而是以工程建设的基本程序展开。教科书对塔台模型的设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提供了材料清单及评价表。一方面指导学生设计方向,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利用评价表来规范设计方案。学生制订方案时,可以利用教科书呈现的五个问题展开思考,全面而细致地考虑设计问题,尽可能设计出优质的塔台模型方案。本课的模型设计是对上一课“标书”的具体化,并且下一课建造模型要完全遵照本课的设计图纸实施,单元结束课也要针对本课设计的不足进行改进。所以,本课的学习内容在单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分析】学生在之前工程类课程学习中,很少有如此全面的设计活动。虽然本课为学生设计塔台模型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仍然具有挑战性,学生要经历多维度的思考与权衡,最终整合出最为合适的设计方案。在这一科学实践活动过程中,需要学生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注重小组交流合作,整合小组成员的想法。生生之间相互借鉴补充,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重要能力。学生在本单元前三课已经有了初步的合作,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创设情境,适时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和习惯。【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工程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及之间的关联。2.工程设计中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目标1.能根据建造塔台的具体任务,综合考虑相关因素,制订出建造方案。2.能根据限制条件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塔台模型,并能用文字和绘图的方式表达创意。3.能深入思考,发现并解决设计中的难点问题。4.能反思自己的设计,不断改进。科学态度目标1.对工程设计抱有极强的兴趣。2.愿意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共同完成设计任务。3.具有反思意识,能听取同学意见并不断改进自己的设计。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到科学知识对设计好塔台的重要作用。【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并理解工程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及其之间的关联。难点:能根据建造塔台的具体任务,综合考虑相关因素,在限制条件下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塔台模型,并能用文字和绘图的方式表达创意。【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塔台标书、学生活动手册、记录表。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评价表、三角形与正方形的框架实物、建筑物图片、铁塔图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一)展示多种模型,明确模型意义1.教师出示教科书塔台图片和设计模型对比图,让学生观察。2.教师引导:大家知道在工程设计中制作模型的作用和意义吗?3.学生讨论交流。4.小结:设计制作模型能够呈现工程师的设计,要针对设计进行测试、评估、改进,直至符合建设要求,因此制作模型在工程设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二)创设情境,聚焦任务谈话:我们从今天开始,一起像工程师一样,来设计、制作、测试、评估、改进塔台模型,经历建造塔台的过程。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和工程成果的对比案例,初步了解模型的重要价值。通过交流分析后深入理解模型在设计中的作用,增强学习动机。二、任务(一)明确工程要求1.教师出示教科书中建造塔台的要求。提问: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塔台?我们一起来看看学校对建造塔台有什么要求。教师提示学生阅读教科书中要求。2.学生阅读并明确教科书中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要求材料后全班进行总结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关键内容,汇总出工程要求的关键点:①塔台高度60厘米。②底部能够移动。③坚固并有承重能力。④具有抗风抗震能力。⑤节省材料。⑥美观。教师提示:设计作品的关键是达到坚固、美观、价廉的平衡。教师提出对于设计图纸和设计活动的要求:①设计图纸清楚明了,有条理,表达方式全面,有文字、图画、数字、标记等。②小组分工明确、系统,有序开展设计活动。3.分析工程要求的层次。教师引导:我们面临的工程任务的要求,哪些是必须达到的?哪些是重点考虑的?哪些是均衡整合考虑完成的?学生交流分析,总结得出工程设计活动的三个层次。(1)高度、安全、承重是必须要达到的要求。(2)底部能够移动、具有抗风抗震能力、坚固耐用是重点考虑的要求。(3)成本、美观、设计方式、分工等是均衡整合考虑完成的要求。(二)确定选取材料教师出示教科书内容,配合课件展示材料选取要求。展示材料实物,学生观察材料,准备开展设计活动。(三)阅读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1.教师引导:我们来阅读教科书中的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2.学生阅读后结合工程要求,了解细化评价标准和相应分值,明确塔台模型设计具体要求。设计意图:学生在认识工程任务中注重理解工程任务的层次,有些是必须完成的工程要求,有些是重点考虑的要求,有些是均衡整合考虑完成的要求。学生在理解以上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塔台模型的设计。三、制订方案(一)依据评价表思考问题教师利用教学课件出示教科书中的5个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1.为了尽可能达到60厘米的塔高,你们的设计是如何考虑材料使用的?2.哪些设计是为了稳固塔台模型?教师出示正方形和三角形的教具,提问:你们觉得正方形和三角形哪个形状更稳定?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学生观察两个形状受力后的变化。教师请学生亲自感受体验,再次感受三角形的承重能力。小结:三角形更加稳固,在塔台模型设计中我们要多设计三角形来保证塔台模型的稳固和承重能力。3.如何保证塔台不倒下?如何保证塔台的倾斜角最小?4.什么因素会导致塔台产生倾斜角?5.如何保证塔台能抵御大风或一定级别的地震?教师利用教学课件出示简单的抗震设计示意图,讲解抗震基本设计原理,与学生交流共同汇总三种抗震方法,供各小组在塔台模型设计中借鉴。第一种:耐震,可以在塔台模型中加入大量三角形。第二种:制震,可以在塔台模型底部加大面积或加大重量。第三种:免震,可以在塔台模型底部加滚珠。谈话:以上这些问题大家不用马上回答,各小组在设计中思考、交流、讨论,共同研究解决方案。设计意图:这些问题的提出并不是要学生当时回答出来,而是为学生顺利进行设计活动进行提示。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开展设计活动,评价表可以为学生的工程设计提供帮助和支持。三角形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是设计中要重点利用的科学知识。学生在设计要求驱动下,会主动参与学习,获取新知加以利用。通过观察稳定性和感受承重性两个实验,学生充分理解三角形的性质,对设计模型和制作模型活动都有非凡的价值。关于建筑物如何抗震,教师要精选抗震设计示意图,既不能过于繁复,又不能简单无效。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观察其相同点,共同总结出便于设计实施的方法有利于在现有条件下完成本单元工程任务。(二)开展设计活动1.出示教科书中的学生交流图。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教科书中的学生交流图,学生阅读对话框中的提示内容。2.交流设计关键点。学生进行全班交流,相互提示交流塔台模型设计的关键点。3.小组设计塔台模型。教师下发与活动手册相同的设计方案记录表,学生小组开展塔台模型设计活动。教师适时指导,随时提醒学生协同设计评价表中的各个项目,提示在设计塔台整体结构时多用三角形。(三)展示设计成果1.谈话:请各组成员一起来介绍、展示设计方案。同学们一起交流,各组讲解尽可能翔实、完整,这样更有利于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相互帮助。2.学生介绍设计方案,全班交流。设计意图:学生动手设计之前做好充分准备,通过阅读教科书配图文字、全班相互提示后再进行小组合作设计,并在设计过程中时刻提醒学生关注重点。这样一方面保证学生设计目的准确,另一方面保证课堂教学效率。四、研讨(一)我们的设计方案完备吗?是否考虑到了各个因素?在展示设计成果活动中,小组汇报后,教师提出此问题。组织小组间质疑、解释、交流、互动,帮助每一组反思自己的设计方案。(二)我们的设计方案还有需要调整的地方吗?打算怎样进一步调整?在展示设计成果活动中,在第一个问题研讨后,教师提出此问题。教师组织各小组寻找自己设计方案中的问题。学生借鉴其他小组设计方案的优秀经验,小组研讨解决方案,制订调整计划,及时整改设计方案,填补出现的漏洞和问题。

教学设计模式的四种类型

教学设计模式的四种类型   教学设计模式的四种类型,教学的时候,是需要教学者用不一样的类型教导的,而且“课堂结构”是指教学过程中各关键环节和关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联及整体设计。下面看看教学设计模式的四种类型。   教学设计模式的四种类型1    1.内容型策略   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提供学习内容是教学策略的核心内容。具体来说,可以有两条途径: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   结构化策略强调知识结构,主张抓住知识的主干部分,削枝强干,构建简明的知识体系。结构化策略在教材的排列方面还可分为直线式、分支平行式、螺旋式和综合式等。   问题化策略强调学习着重于考虑、发掘问题,及时培养问题求解能力。    2.形式型策略   形式型策略就是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美国教学设计专家肯普提出下列三种形式:集体教学的形式、个别学习的形式和小组教学的形式。   英国教育技术学家波西瓦尔则提出两种基本策略:以教师或学校为中心的策略(主要指的就是过去的班级授课制)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为适应学生个人学习方式而提供高度灵活的学习系统)。在这个策略中,教师和学校是起支持或辅助作用,而不是决定的作用。    3.方法型策略   方法型策略是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策略,这是一个包含着各种各样方法、技术、程序和模式的领域。应当对教学方法逐步做出科学的分类。    4.综合型策略   综合型策略不是以教学过程的某个构成因素为中心,而是直接从教学目标、任务出发,综合展开的教学策略。近来,综合型策略的改进出现了两个主要的取向:其一是融合行为主义与认知派学习理论的教师主导取向,或称指导教学;其二是体现人本主义与认知结构理论的学生自学取向。   教学设计模式的四种类型2   第一种“高结构/高控制”的课堂,也是我们目前最常见的课堂。教师精心备课,教案设计逻辑严密、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教学目标清晰明确,而且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按其教案,精准精细,一步不差地引导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思路与步骤,推进落实,这种课堂,严谨细密、滴水不漏, 每个时间节点都由教师严格掌控把握,   很少有打岔及个体化的生成,不容有“浪费时间”的试错与“胡思乱想”,学生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完成或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这一类课堂,对己有知识、结果性知识的理解掌握,对达成每一个可量化的、   以知识点为基础学习元素的预设教学目标是最有效的,是在单位教学时间内,对己有知识以短期记忆与理解为重点的教学,是最能出成果的。但是,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自主学习能力及想象创新力培养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第二类课堂是“高结构/低控制”。这种课堂,虽然有精心设计、完整严密的教案与流程结构,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拿捏把控”的严谨度却大大下降了,而学生的参与自主度大为提高,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对话分享争辩成为这一课堂学习的常态,个性化的试错与生成也是这一课堂模式中不可或缺的知识构建要素。   这种模式会让教师与学生作为学习双主体的功能得到更平衡、更有效的联结与融合,会使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个体认知的真实体验成为深度学习的最重要基础。没有教师的“低控制”,就不会有学生在课堂上的“高参与度”。   第三种课堂,是“低结构/高控制”的课堂,与第二种类型截然相反,教师对课堂结构与流程的设计是开放包容、主题式的。整堂课的流程结构是一个框架式的,主题项目引领,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不断有生成性内容、创意的开放课堂。在这类课堂中,由于没有严谨细密的教学设计流程,学生具有很大的自主探究空间,   教师的掌控把握反而变得更重要了。在一个灵动宽松、给予学生发挥创造想象空间的课堂,虽然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与参与度更少束缚,但为了实现和达成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这一类课堂中,需要发挥很大的掌控主导作用,否则,课堂很可能成为低效杂乱的“一盘散沙”。   第四类是“低结构/低控制”的课堂,既无严谨缜密的`设计和结构,也无教师的主导掌控,真正地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成了“隐性人”,学生构建自己的学习目标、内容、路径,通过自己搜集资料、整合学习资源、寻找学习伙体、研究学习方法,读书、实验、梳理、反思、总结、呈现……这一类课堂,是不少创新型项目式学习过程的最好平台。   这类课堂,是培养孩子自主创新力与探索实践力、建构过程性知识的最好载体。但“低结构/低控制”并不是”无结构/无控制”,而是教师的作用与功能由“显性”变“隐性”,学生的主体作用更为凸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让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的主体能力更好地生成与发展。   总之,这四类课堂,各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前两类课堂对己有结果性知识的学习及标准化考试有着“高效”的功能,而后两类课堂,则对培养孩子的学习素养、想象创新、探究实践,生成构建新知识却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学设计模式的四种类型3    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增强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学设计已成为广泛关注的研究和实践领域,所以教师应该成为教学设计者。   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是多样的、多元的.不同的学习对象、不同的教学环境应设计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模式则会形成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应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介绍两种较典型的教学设计模式:    1.以构建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为主的设计模式   这种教学设计有两大特点:一是从“仓库式”学习转变为“蜜蜂式”学习,教学设计所关注的是如何向学生展示物理过程,让学生博采众长、自我酿“蜜”。二是从知识学习向体验学习、发现学习转变,教学设计所关注的应是如何提供真实情况,模拟情况让学生体验与赏识、发现与探索。   范例:“问题法”设计《玻尔原子模型》教学   将汤姆逊原子模型交给学生(如何检验),介绍“α粒子散射实验”(怎样检验),要求学生思考假如汤姆逊原子模型正确,实验结果应该怎样?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给出实验结果,要求学生思考,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提出卢瑟幅原子模型,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接着提出卢瑟幅原子模型的困难(怎样解决),最后提出玻尔原子模型与它的缺陷。这样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从提出问题着手,体验物理学习过程(从汤姆逊原子模型→卢瑟幅原子模型→玻尔原子模型)的乐趣。    2.以关注学生学习需要与个性发展为主的`设计模式   这种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教师、学生、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不挤压学生思考和自主活动。   范例:“探究法”设计《人造地球卫星》教学   用媒体展示一些天体运动情况,让学生有一感性认识后,提出问题: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如果苹果树长得与月亮一样高,树上的苹果会绕地球转吗?由学生各自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学生的个性在思考、讨论中得到张扬。   在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由于认识结构的成熟程度不一样,上面两种模式可以交替使用。    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科学方法论   课堂教学设计并非只是对知识意义上的整合,而是通过知识的整合,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并升华成一种学习能力。而具备学习能力的特征就是具备基础的科学方法。在教学系统中,学生和教师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是这个整体的两个纬度,而科学方法论必须从这两个纬度来定位。

教学设计中“六步三阶段两分支”教学过程模型是

皮连生教授在《学与教的心理学》中按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广义知识学习阶段和分类模型,提出了广义知识教学过程模型,该模型对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 广义知识教学过程模型简介广义知识教学过程模型反映了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知识分类学习的思想,可概括为“六步三阶段两分支教学”(见下表1),从第5步开始,学与教分成了两支,分别指导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和教学。从上表可见,该模型注重师生的双向互动活动,为达到良好的教与学的效果,无论是哪类知识的教学,教师都应该按照模型中的各阶段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学习过程 教学步骤 1.注意与预期 1.引起与维持注意;告知教学目标 2.激活原有知识 2.提示学生回忆与巩固原有知识 3.选择性知觉 3.呈现经过组织的新信息 4.新旧知识相互作用 4.阐明新旧知识关系,促进理解 5.1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5.1指导学生复习与记忆策略 (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过程) 5.2经变式练习,知识转化为技能(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5.2指引学生反应,提供反馈与纠正(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过程) 6.1根据需要检索信息,提取与建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6.1提供提取知识的线索 (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过程) 6.2技能在新的情景中应用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6.2提供技能运用情境,促进迁移(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过程)

肯普模型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模型对吗

是。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肯普认为,任何教学设计过程都离不开以教为中心,以教为中心可构成整个教学设计模式的总体框架。肯普模式是一种教学模式(教育技术学),是由肯普(J.E.Kemp)在1977年提出,肯普在他的早期模式中,是用线条把各个要素顺时针连接起来。

教学设计的理念有哪些

什么是教学设计答: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原理,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略。1、过程是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包括了学法、教师、资源、学习方法、条件、情景等要素。教学设计就是要创设这样一个系统,并利用系统的科学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2、教学设计是从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为出发点,确定学习者的需求和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满足学习者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3、教学设计需要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据,转变传统的备课观,体现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相互作用。教学设计理念和依据一 教学设计理论1、现代教学理论理论的指导是教学设计由经验层次上升到理性、科学层次的基本前提。科学的教学理论是对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表现。依据科学的教学理论和学习原理设计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学设计的教学方案和措施符合教学规律。教育工作者只有自觉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设计,才有可能是教学摆脱险隘的经验主义,进而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的是学习的选择性、体验性、主动性、主观性,将学习看成是学习者对外在信息自主“生成”意义的理解过程。已有的经验是生成性学习的核心因素。生成性课堂教学能使学生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直接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同时又可以使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产生新的生成。3、系统科学原理(1) 整体原理。生成性教学设计也不是一盘散沙,它的设计是把多种因素的内部结构及“边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诸子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功能并不等价,其中教学目标起指导其他子系统的作用。同时,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系统的分析与系统的综合有机地结合,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2)程序性原则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具有程序性特点,即诸子系统有序地成等级结构排列,且前一子系统制约、影响着后一子系统,而后一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一子系统。根据教学设计的程序性特点,教学设计中应体现出其程序的规定性及联系性,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3)可行性原则教学设计要成为现实,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客观条件应考虑教学设备、地区差异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教学设计应能指导具体的实践。(4)反馈性原则教学成效考评只能以教学过程前后的变化以及对学生作业的科学测量为依据。测评教学效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反馈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

什么是教学设计理念

(一)创新性理念公共组织行为学科面对日益纷繁复杂的社会公共事务,迫切需要人类用新的智慧与方法解决新的问题。本课程组坚持以最先进的学科理论指导课程教学,以最前沿的学科理论成果构建课程体系,帮助学生能够获得卓越的专业视野和创造性思维,为课程发展不断注入活力。(二)国际性理念随着科技、经济全球化,公共组织行为学改革对本课程教学的质量标准提出了国际性要求,本课程组重视通过面向世界、参与国际教育竞争与合作,进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人才。(三) 本土性理念中国的公共组织行为事务急需大批专业水平高的管理人才,创建本土化的理论框架和操作范式成为课程建设的一个出发点,通过创建本土化的话语体系和解释框架,整理本土化的案例素材,构建“中国思维”的课程结构,本课程组在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本土性。(四)社会性理念公共组织行为的社会需求对课程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社会竞争、创造社会价值的素养,要求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构建方面要充分把握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五)实践性理念公共组织行为的实践性决定了其教学过程必须充分结合公共组织行为实践,体现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和实用性。既根据课程设置完善课程的系列教材,又根据公共组织行为的创新,及时补充和添加新的教学案例和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不要求面面俱到,关键是要使学生在重要的环节听有所感、学有所获。课堂教学内容的更新主要依靠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教学设计理念是什么?

教学设计理念是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指导试验和修改及评定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在我国,一般认为,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它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立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然后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教学设计的程序因设计任务及设计者的不同而呈现多种形式。对整个教育系统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均适用的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程序。他们把教学设计程序分为14个步骤。1、分析需求、目的及其需要优先加以考虑的部分;2、分析资源和约束条件及可选择的传递系统;3、确定课程范围和顺序,设计传递系统;4、确定某一门课的结构和顺序;5、分析一门课的目标;6、确定行为目标;7、制定课堂教学计划;8、开发、选择教学材料和媒体;9、评定学生行为;10、教师方面的准备;11、形成性评价;12、现场试验及修改。

教学设计理念是什么?

教学设计理念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原理,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略。教学设计需要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据,转变传统的备课观,体现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相互作用。现代教学理论理论的指导是教学设计由经验层次上升到理性、科学层次的基本前提。科学的教学理论是对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表现。依据科学的教学理论和学习原理设计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学设计的教学方案和措施符合教学规律。教育工作者只有自觉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设计,才有可能是教学摆脱险隘的经验主义,进而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教学设计理念是什么?

教学设计理念是一个动态过程,就是要把教师创造性突显出来。教学设计理念是指导教学设计的,是要把教学看作备课、上课、课后反思等一连串的动态过程,要看到在整个过程中老师的创造性劳动,惟其如此,教师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教学,理解教育。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教学的概念是从教学现象和教学实践抽象和概括出来的,教学的内涵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教学设计理念是什么?

教学设计理念是一个动态过程,就是要把教师创造性突显出来。因为,教学设计理念是指导教学设计的,是要把教学看作备课、上课、课后反思等一连串的动态过程,要看到在整个过程中老师的创造性劳动,惟其如此,教师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教学,理解教育。教学理念需坚持以下几点:1、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2、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3、关注可测性和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因此,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

什么是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理念是一个动态过程,就是要把教师创造性突显出来。因为,教学设计理念是指导教学设计的,是要把教学看作备课、上课、课后反思等一连串的动态过程,要看到在整个过程中老师的创造性劳动,惟其如此,教师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教学,理解教育。 说教学设计理念还意味着,一个教师对教学设计的理解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教学设计理念是一个学术概念,教学设计理念也是活生生的实践,与教师的创造劳动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这教学设计理念就有了丰富的意义。一个优秀的教师,他不断地学习教学理论,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说出全文结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北方农民、哨兵所具有的团结、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植物,以及自己喜欢它的哪一种品格,互动两轮,顺势引题。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谈谈读完课文有什么感受。   2、请学生简述文章中主要写了那些对象。   (杨树;人)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1、朗读课文1—6自然段,请用一个词概括杨树的特点。   (不平凡)   2、同桌合作,文中描写了杨树哪些不平凡?   (生长的环境:单调;形态:力争上游)   3、朗读课文7—9自然段,说说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哪些特点?   (生命力强;质朴、坚强、力求上进)   4、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从树过渡到人的?   (象征的手法)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相似性,为什么此处不是比喻而是象征?比喻和象征有何区别?   (比喻:喻体通常为具象的,两者是特征上的相似;象征通常是用具象象征抽象的特点,两者所体现的品格品质相似。)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请学生再次回想下自己喜欢的植物,使用象征手法写一段200—300字的短文,下次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   略   六、教学反思   本文写自1940年,茅盾曾经的文字多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为主角,此篇热情地歌颂了抗战中的士兵百姓。《白杨礼赞》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结合这段创作背景,学生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茅盾写作对象及写作风格的改变。   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熟读课文,探究白杨树的不平凡,理解作者赋予白杨树的精神。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探究白杨树的不平凡,理解作者赋予白杨树的精神。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所赋予白杨树的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小白杨》引入   2、解题“礼赞”的含义是什么?选择下列义项。   A、表示高度的赞扬B、表示尊敬和赞美C、表示某种礼貌和风格   3、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预习   无边无垠()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虬枝()   坦荡如砥()恹恹欲睡()秀颀()桠枝()晕圈()   2、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画出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情感。   点名读画出语句,强调怀着赞美之情。   3、文中反复赞美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应该怎样理解?   三、再读课文,探究主旨   探究白杨树之“不平凡”   要求:细读课文,找出你所感受到的白杨树不平凡的语句、段落,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   1、生长环境   2、外部形态   3、内在精神   4、与楠木对比   四、拓展迁移白杨树生长习性   白杨树能在戈壁上生长,生命力强。喜光,不耐阴,耐严寒,零下40度的条件下无冻害。耐干旱气候,但不耐湿热,南方栽培易病虫害,且主干弯曲常呈灌木状。耐贫的轻碱土,耐含盐量在0。4%以下的土壤,但在粘重的土壤中生长不良。深根性,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根蘖强。抗风、抗病虫害能力强。寿命达90年以上。   总结:白杨树尤其适合西北土质   出示几张景泰至白银路边的树木照片,如今西北地区的植被数量、面积都在逐渐减少,当下正值植树季节,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并鼓励身边的人们多植树,尤其是适合我们西北地区土质的白杨树,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五、布置作业   积累字词,背诵第7段   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底蕴和情感,学习并积累文章的优美语言。   2、领会烘托、对比、先抑后扬、象征等手法表现主题的写法,并灵活运用到课外阅读和写作中。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礼赞”的内涵,领会作者热情讴歌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之思想感情。   2、继承和发扬当年抗日军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把自己锻炼成不怕困难的生活强者。   三、过程与方法:   1、从课内往课外拓展,将“读”“写”“考”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2、上课重点放在思考感悟和动笔训练。   3、先学后教,教为学服务,在学生的难点处适机点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情感与结构,学习象征等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第二段的内容及作用。   五、教学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整体感知,把握线索结构和感情基调等)   第二教时:合作探究,赏析本文的艺术手法及其妙处。   【教学要点】   1、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2、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   3、探究二:品味描写景物遣词造句的特色。   4、总结本节课内容要点。   5、布置作业:写两个作文片段,运用本文技法。   第二教时   一、导入,朗读全文。   二、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一)问题导学,复习旧课。   (二)明确主题: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描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在形态和内在品格三方面的特点,运用象征手法、先抑后扬等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的赞美,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三、探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   (一)赏析象征及其表现效果。   1、什么是象征手法?它与比喻有什么区别?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又有区别:   (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   (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   (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2、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贵族化的楠木又象征什么呢?   (1)白杨树本身特点就是高大挺直,生命力顽强。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哪里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显示了不软弱,不动摇的顽强的精神,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用它象征内在品格近似的北方的农民和在敌后广大土地上守卫家乡的哨兵,也象征了在华北平原谱写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2)作者为什么运用象征,而不直接写抗日军民呢?   “人贵直,文贵曲”。美文运用象征,使文章显得含蓄委婉,让意境更美,给读者留下揣摩玩味的余地,同时,也可以逃过特定环境的政治劫难。   (3)“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说: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二)赏析先抑后扬的手法,理解其作用。   1、朗读第二段和第三段,思考:上下文是怎样衔接的?文意的重点在“单调”,还是“惊奇”?   明确:描述完高原景色,写景色给作者的感受是先“雄壮”后“单调”,为写见到白杨树“惊奇地叫了一声”作衬托,意在突出白杨树蓄势。强调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不平凡,即给西北高原带来无生机和活力,祛除色彩的单调的,给广阔无边的高原增添美感,让人们耳目一新、赏心悦目。   2、朗读第七段开头至“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思考:文意突出的“美女子”还是“伟丈夫”?   明确:先说长得太挺直的白杨树称不上“树中的美女子”,看似个缺点,而后强调它与西北风抗争的气质像是“树中的伟丈夫”。贬低它外形上缺乏多姿多彩,意在强调高大的白杨树具备的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等气质美,后者才是作者想赞美的部分。可见,白杨树属于内在美胜于外在美的一种树!   四、探究二:本文语言朗朗上口、生动形象,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谈谈它的妙处。   (一)词语运用准确、凝练、生动。   (1)第二自然段怎样描写高原景色的?在遣词造句方面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明确:语言凝练优美,又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   (2)课文第5段具体描写白杨树的树干树枝树皮运用哪些形容词?请找出来加以品赏。   明确:用“笔直”写树干树枝;用“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丫枝,用“片片向上”写叶子;用“光滑”写树皮的质地,用“银色”“淡青色”写树皮的颜色。用“倔强挺立”和“不折不挠”写白杨树外在形象的同时,也含蓄地赞美它的品格和气质了!   (3)课文第7段用哪些生动凝练的词语高度概括白杨树的`内在品格的?请找出来品赏。   明确:“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这些词语与上文是否重复出现呢?没有,作者有意避开重复运用,值得我们写作上学习。这些简洁凝练带有归纳作用的词语,这些词语蕴含丰富,是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外形特征浮想联翩和反复咀嚼感悟得来的结果。它们恰恰与北方抗战军民的优秀品质相吻合。   (二)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对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感染力。   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来,仔细品味。   四、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要点。   五、布置作业:   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种事物,给予热情赞美。要求:   1、先写外在特点,再写内在精神,语句表达务必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采用先抑后扬的技巧。   2、写真情实感,支持顺理成章,反对牵强附会。   3、字数不少于600字。   板书设计   14、白杨礼赞   茅盾   一、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二、赏析写法,理解作用。   1、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先抑后扬及其作用   3、遣词造句及其作用   三、布置作业,迁移运用   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并做以下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9.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倦怠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   (要求:让一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不正确的,找其他同学纠正。)   2.能从整体上把握即可。   3.作者是从那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明确:(景美、形美、神美。)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明确:(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明确:(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意义作铺垫。)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明确:(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明确:(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   (学生说出一点即可。)   8.研读赏析第7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3。)   ①白杨的“神美”可以用本段的哪几个词来概括?   ②为什么本段开头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③本段作者由树写到人,赞美了什么人?作者为什么会由树写到人?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④本段的四个排比句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加深的?   ⑤背诵本段。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②欲扬先抑。③北方农民、抗日军民以及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白杨树身上能折射出北方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换句话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者赋予了白杨树以不平凡的象征意义。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也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④“只觉得——不想到——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⑤指导背诵。)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收获及还没解决的问题。(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1.象征   2.排比、反问   景美------------------形美----------------神美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旋律高亢优美的歌曲《小白杨》,要求学生边欣赏边思考:歌中小白杨有何象征意义。屏幕投放“象征”: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学生交流归结:象征守卫边疆的战士;象征边防战士的坚强意志等。由此导入本文“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二、教学呈现   1.谈一谈   学生呈现并交流课下收集的背景资料。   2.读一读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然后进行朗读交流。学生交流的句式为(投放大屏幕):我读出了一株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3.理一理:篇章结构。   4.品一品:写法、语言(培养学生质疑、品读、揣摩的能力)。   (1)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2)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3)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5)象征手法的作用。   在此环节中,师生探究出:   (1)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2)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义作铺垫。   (3)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在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直说的方式改写本文,以便更好地理解象征的写法。)   5.想一想:探究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章该如何写。   6.练一练:以梅、兰、竹、菊、松、粉笔、蜡烛等物任选其一为题,写百字以内的片段文,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   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象征手法和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与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圈点勾画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设想】   重点把握文章5、7两段,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及反问、排比修辞方法的运用,突出朗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能力,推进民主、平等、和谐、友好,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观察语文课本封面,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   幻灯片:   的白杨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5-7段,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文中生字词的写法与读音。并运用圈点勾画法,找一找作者是如何描写白杨树的形态的。   三、再读课文,把握要旨   1、在学生回答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后,与学生共同赏析课文第5段,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   2、抛出问题: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由此导入第7段。赏析本段,要求学生将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   幻灯片:   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   3、抛出问题:读到这里,难道同学们还觉得本文仅仅是写白杨树吗?   4、讲解什么是象征   幻灯片:   象征是……   四、课外拓展,领会象征   1、适当扩展联想,加深对象征手法的理解   幻灯片:   绿色——长城——   2、听歌曲《白桦林》从中感受象征的含义   幻灯片:   《白桦林》歌词   ……   3、课后阅读散文《白杨》,理解文中内容及象征手法,并与《白杨礼赞》做比较阅读。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象征   树人   北方农民哨兵   上进的精神

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设计理念有哪些?

基本上还是套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多交流、多参与、多互动,老师要把握好40分钟的课堂。

教学设计理念有哪些内容

什么是教学设计  答: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原理,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略。  1、过程是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包括了学法、教师、资源、学习方法、条件、情景等要素。教学设计就是要创设这样一个系统,并利用系统的科学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2、教学设计是从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为出发点,确定学习者的需求和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满足学习者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3、教学设计需要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据,转变传统的备课观,体现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相互作用。  教学设计理念和依据  一 教学设计理论  1、现代教学理论  理论的指导是教学设计由经验层次上升到理性、科学层次的基本前提。科学的教学理论是对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表现。依据科学的教学理论和学习原理设计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学设计的.教学方案和措施符合教学规律。教育工作者只有自觉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设计,才有可能是教学摆脱险隘的经验主义,进而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的是学习的选择性、体验性、主动性、主观性,将学习看成是学习者对外在信息自主“生成”意义的理解过程。已有的经验是生成性学习的核心因素。生成性课堂教学能使学生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直接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同时又可以使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产生新的生成。  3、系统科学原理  (1) 整体原理。  生成性教学设计也不是一盘散沙,它的设计是把多种因素的内部结构及“边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诸子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功能并不等价,其中教学目标起指导其他子系统的作用。同时,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系统的分析与系统的综合有机地结合,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2)程序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具有程序性特点,即诸子系统有序地成等级结构排列,且前一子系统制约、影响着后一子系统,而后一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一子系统。根据教学设计的程序性  特点,教学设计中应体现出其程序的规定性及联系性,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3)可行性原则  教学设计要成为现实,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客观条件应考虑教学设备、地区差异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教学设计应能指导具体的实践。  (4)反馈性原则  教学成效考评只能以教学过程前后的变化以及对学生作业的科学测量为依据。测评教学效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反馈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理念介绍

教学设计理念是什么

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是指关注每一位学生,包括尊重、关心、牵挂,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设计教学时,我会通过不同的方法和策略落实课程标准里的基本理念和目标。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一、教学目标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标指出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应该重视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语文教学中,每篇课文、每个课时,都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注重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二、解读教材,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案。1、备课的深度决定教学的高度。(1)正确解读教材。把握内容、重点、难点,准确定位情感基调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同时也不过度游离挖掘教材。如设计《最后一头战象》时,嘎羧生命垂危,再次披战甲,重回战场,自掘坟墓等重要情节是课文的重难点。通过披文入境,自读感悟,情感升华等环节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嘎羧与战友生死相依的动人故事,感受到他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阅读故事能够深刻体验到悲壮、凝重的感情基调,英雄的壮举更让人敬仰、赞叹。(2)正确把握每篇课文的写作特色。每个单元都有不同的主题,课文的体裁也不相同,有说明文、古诗、散文、科学小品等不同的文章。设计每一节课老师都要精心研读,吃透教材,理清思路,捕捉重点,品读语言,才能在教学中收放自如,游刃有余。达到纵看思路一条线,横看语言成画面的效果。2、设计的巧妙度保证课堂实效。(1)重整体感悟。学习语文的最佳方法是熟读感悟熟读精思。书忌耳传,学贵自悟。通过解词、想象、媒体辅助等,使学生在读中感,在读中悟。学习时重要的是过程,没有过程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形式的读,如默读、自由读、放声读、拓展读等方法,深入学文,体会文章的内涵。(2)重学科融合。如学习古诗文,给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就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学习写景课文时,结合多媒体图画视频,感受奇山秀水,心旷神怡……语文课充满了情趣,让人回味无穷,这无疑会增加思维的灵活性,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不断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3)重语言积累。学习语文还提倡多读、多背、多记忆优美的诗篇和美文将对学生产生重要的意义。学生会在大量阅读中丰富知识,学习做人、懂得道理、学会表达,以量的积累促质的飞跃。强化语言积累,丰富语言内存,提高思维的广阔性。3、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厚度,是提高质量的关键。教师的听说读写训练意识强,可以准确把握教学,对学生的训练做到扎实有效。教师的见多识广,可以陶冶学生情操,终身受益。结语:在教学设计中,落实课标理念和目标至关重要。语文教学应努力引领学生进入美的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帮助学生体验、感受生活情趣,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设计理念有哪些

一、合作学习理念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合作、交流讨论,互相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有组织地开展学习活动。几个教学设计理念,让课堂大放异彩!X教师在分组时一般会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而在实际自由分组时,学生们往往会抱作一团,习惯于和自己能力相近的人组成一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积极干预,协调可能出现的多种问题和矛盾;小组合作学习也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难免会有人滥竽充数。鉴于此,教师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设置小组共同任务和个人独立任务相结合的形式,从而有效避免此类现象。二、探究性学习理念学习是一种主动探索而非被动接受的行为。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 B>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情趣,掌握程序与方法。几个教学设计理念,让课堂大放异彩!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是进行互动、探究学习的前提。问题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例如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围绕学生经常佩戴的红领巾,来引导学生聚焦三角形,抽象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从而提出研究问题。通过让学生猜想-验证-汇报一系列交流讨论与动手实践,使学生很自然地朝着学习目标一步步探索,既让学生掌握探索问题的一般方法,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方法的内在魅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三、分层教学理念分层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以及不同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实施分层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几个教学设计理念,让课堂大放异彩!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包括哪些内容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包括:   1、一般系统理论。系统论提供用相同原理构建不同学科概念体系的方法,其意义在于首先它为制定计划和解决问题提供了系统工具,其次是一般教学系统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一种系统方法。  2、传播理论。运用传播理论分析教学活动,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到教学信息传播过程的复杂性。第一,从教学信息的传播者(教师)和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学生)来看,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因素会影响教学信息传播的效果。一是信息传播的技能,二是态度和情意,三是知识和认知水平,四是社会以及文化背景。第二,从讯息本身来看也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传播的效果。第三,从信息传播的渠道来看,不同的传播媒体也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在教学设计中,要尽可能地运用多种渠道和方式展示知识,有效地调动学生运用多种器官接受信息,以取得更加满意的教学效果。  3、学习理论。教学设计就是通过选择适当的技术、工具、方法来帮助学习者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挂牌变化,教学设计者所关心的是如何发展学习者未来的能力与与倾向。有两在学习理论体系对教学设计的过程和决策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它们就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概括地说,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看作刺激与反映之间联结的建立或习惯的形成,而认知学派学习理论则认为学习是一种组织作用,是学习者对情境的认知、顿悟和理解,是学习者知觉的再构造或认知结构的变化。二者虽然对学习产生的情境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为教学设计的实践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  4、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是教学设计者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教学理论以教学的普遍规律为其主要的研究对象,其研究范围包括了教学任务(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这都为教学设计提供最基础、最核心的理论源泉。

初三《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三《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课文中一些词语和优美语句的理解。全文的抒情线索。课外阅读,迁移训练。细节描写。文章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优美语句的理解。全文的抒情线索。细节描写。   【 教学难点】 课外阅读,迁移训练。文章象征意义    【教学设计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成果,展示搜集信息。   1、学生前后四人交流,共享预习课文成果。   (1)课文中一些字的读音。   (2)课文中一些词语的理解。   2、小组内展示课前搜集的课文相关信息。   ——包括网络搜集、课外书籍查阅及其他途径来源。如,   作家作品简介。   3、小组代表班级交流课前搜集的课文相关信息,教师择其相关信息进一步明确。   (二)、形式多样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文意。   1、自由散读、小组竞赛读、全班齐读、磁带录音范读课文。   2、默读并在文中画出:   ①描写白杨树赖以生长的环境美的语句;   ②描写白杨树自身形象美的语句;   ③描写白杨树内在神美的语句。   3、小组讨论交流下面问题:   ① 全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明确: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② 比较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   明确: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4、小组代表根据上述问题在班级交流,教师归纳小结。   (三)、精读课文重要语段,理解局部细节描写。   1、阅读课文第2—3段,体会描写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黄土高原(注重从语言特点去体会)。   2、自己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下面问题:   ①黄土高原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明确:像“一条大毡子”。(比喻)   ②描写黄土高原的优美景色,在用词方面是如何形成相呼应的?   明确:“扑”与“奔驰” 相呼应; “绿波”“麦浪”“黄与绿主宰着”与“黄绿错综” 相呼应;“无边无垠,坦荡如砥”与“大毡子” 相呼应。   ③黄土高原在作者的视觉是优美的,而作者的感觉则是如何?   明确:先是“雄伟”、“伟大”、再是“倦怠”、“单调”、“恹恹欲睡”;最后为“傲然的耸立”的白杨树而“惊奇”。   ④作者写白杨树赖以生存的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写白杨树前先写黄土高原,目的有两个。其一交代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作铺垫。   3、学生根据上述问题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拨归纳。   (四)、课外阅读,迁移训练。   1、阅读九年级(上)《语文读本》中《花树漫记》和《山色》。   2、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第二、三题。   第二课时   (五)、落实课文语段背诵,体会白杨外貌“形美”。   1、课文第5段:小组内背诵交流——班级自主背诵竞赛——大组集体背诵竞赛   2、细读课文第5段,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如下问题:   ①画出体现白杨树外形、色彩,风格的词。其中最能体现白杨外貌“形美”的词是哪个?它的含义又是什么?   明确:外形:干—“笔直”;枝—“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叶—“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色彩:“银色”“淡青色”;风格:“倔强”,“直”“不折不挠”“力争上游”。最能体现白杨外貌“形美”的词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它表现了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   ②从表达方式看,可将本段分为两层,请归纳出段意。前后半部分的表达方式不同,它们分别是什么?   明确:u2026u2026淡青色。||这是u2026u2026西北风。第一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它的外形不平凡。第二层:揭示白杨树的内在气质不平凡。前半部分描写;后半部分议论。   3、教师有的放矢地加以点拨指导。   (六)、理解课文重要语段,把握文章象征意义。   1、师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7—8段。(散读—齐读)   2、结合文段内容,思考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如下问题:   ①第7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   讨论后明确:两个“没有u2026u2026”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但是u2026u2026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两词一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先抑后扬,赞美由树到人。   ②文中白杨树人格化形象的句子是什么?   明确: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① 白杨树象征了什么?“楠木”象征了什么?   明确: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   ④作者是如何使白杨与人(包括精神和意志)联系起来突出象征意义的?   点拨明确:写白杨就是写人,作者通过对白杨的人格化描绘与赞美,赋予白杨一种坚强不屈的`精神,借助联想,连用排比反问句,层层深入,强调和深化了白杨的象征意义。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择①、④作扼要分析。   4、师生共同理解:什么是象征手法?本文的象征体、象征义各是什么?   明确:象征是一种借助具体事物揭示某种意义或表现某种精神品质的修辞方法。象征包含有象征体和象征义两个因素。本文的象征体是白杨树;象征义是北方的农民、坚强不屈的抗日军民、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   (七)、梳理文章内容结构,明确课文段落大意。   1、整体阅读全文,依据“景—形—神—象征性”内容结构,自主划分段落,拟写段意。   2、小组交流段落划分、段落大意,并说明其根据或理由。   3、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本组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明确: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点明题旨。(抒情)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从直观感觉用肯定语气赞扬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描写、抒情)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美,以否定句式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叙述、描写、抒情)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运用欲扬先仰的手法,赞美白杨树内在气质的“不平凡”,再用排比反问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象征手法)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斥责那些鄙视“白杨树”的顽固派,再次赞美白杨树,呼应开头。(对比手法、抒情)   4、教师小结归纳课文。   归纳要点:这篇散文的开头从赞美白杨树不平凡起笔,首句标其目。写高原景色,一波三折,先是有壮美的感觉,同时又产生倦怠、单调,这一扬一抑之后才让白杨树出场,这是由面到点。从远视哨兵似的白杨树,到近视干、枝、叶、皮的细致描写,这叫由远及近的描写。继之,描写刻画白杨树自身外部形态的“形美”以及内在气质的“神美”,揭示其象征意义。最后“卒章显其志”照应开头。这篇散文思想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完美,艺术魅力非同小可。把散文“形散神凝”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突出。“神”是作者“礼赞”白杨的根本。“形”是作者工笔细描的白杨树外貌,是作者笔下的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黄土高原。本文结构上有疏有密,有散有拢,线索清晰,层次井然,作者淋漓尽致的抒情,一切都让白杨树的神韵风采活现于我们的面前。   (八)、课外阅读,迁移训练。   1、阅读九年级(上)《语文读本》中《黄河入海时》和《黄山小记》。   2、作业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第一、四题。    教后反思   与学生一起学习了《白杨礼赞》,凝眸回望,有不少的收获,也有些微的不足。   1、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u2026u2026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议一议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最欣赏的是哪一方面,说出欣赏的理由;想一想白杨树三不平凡象征什么;动手写一写今天的白杨又用来象征什么人,象征他们的什么精神;推荐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说出推荐的理由。以上的教学环节,既抓住了重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不断的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也显现出来了。尤其是动手写一写,更显现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所写的内容,虽只有50字左右,却百花灿烂,异彩纷呈。   2、注重了朗读,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很有必要多朗读。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已之口,如出已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叩住学生的心灵,引起心灵的共鸣。教学时,我注重了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朗读。利用多媒体音配画听课文朗读,给学生的朗读配乐,自己声情并茂的范读,男女声分读,小组朗读,集体朗读。这些方式和方法,不但给学生的朗读营造了情感气氛,而且又变换了朗读方式,既使学生有新鲜感,又使学生与作者思想相碰,情感相激,产生心灵的共鸣。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有哪些理论

(1)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是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对教学设计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任何系统都包括五个要素:人、物、过程、外部限制因素和可用资源,这五个要素间有三种联系形式:①过程的时间顺序;②各因素间数据或信息流程;③从一个系统中输入或输出的原材料(人或物)。  (2)传播理论  信息传播是由信息源、信息内容、信息渠道与信息接受者为主要成分的系统。进行信息传播,必须对信息进行编码,考虑信息的结构与顺序是否符合信息接受者的思维与心理顺序。信息不能“超载”,过于密集的信息直接影响传递效果,增加负担。而且不同信息的注意获得特性不同。有些材料宜于以视觉方式呈现,有些则宜于用听觉方式呈现。还可以运用多种暗示技巧来增强这种注意获得特性,更重要的是考虑信息接受者的特性(年龄、性别、偏好等),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等。  (3)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与教学设计。概括地说,行为主义观点在教学设计中最基本应用是把可观察行为作为教学基础,提出用可观察行为动词界定各类教学目标(包括价值观与态度教学)并依此进行教学传递与评价。  认知理论与教学设计。认知理论探讨学习者内部的认知活动,其中主要是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和认知建构学习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把人类的学习过程看成是由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转换过程,例如,加涅的信息加工的学习与记忆的8个阶段的学习模型。认知建构学习理论是在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知建构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指导意义是:建构过程要引导学生发现原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不协调性,然后主动去改变它。学习的认知建构发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在具体的情景中,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意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意义大都是在观念上,如何发挥人的潜能问题等。  (4)教学理论的概念模式  教学理论的概念模式是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教学的概念模式分为三类:时间中心模式、学习者中心模式与任务中心模式。  时间中心模式的代表性是卡罗尔模式,用理解教学的能力、能力倾向、教学的质量决定所需时间,用毅力与学习机会决定学生实用时间,与学习程度一起组成一个公式:    任务中心模式关注于如何促进学习的过程,例如,布鲁纳模式与加涅模式。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与储存取决于知识的结构方式,提倡编制学科中心的结构化教材,通过学生自我的探究来把握、理解学科结构。加涅模式源于他对认知学习的信息加工观点。他把学习结果(学习领域)分为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与态度五类,形成系统的教学任务分析观和九个事件的教学过程等。  学习者中心模式把有效教学建立在对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分析上。它的目的不在于要求每个学生接受所有学科规定的内容,而在于强调每个学习者都能得到个体的充分自由发展。依据一般都是采用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理论。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包括哪些内容

(1)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是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对教学设计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任何系统都包括五个要素:人、物、过程、外部限制因素和可用资源,这五个要素间有三种联系形式:①过程的时间顺序;②各因素间数据或信息流程;③从一个系统中输入或输出的原材料(人或物).  (2)传播理论  信息传播是由信息源、信息内容、信息渠道与信息接受者为主要成分的系统.进行信息传播,必须对信息进行编码,考虑信息的结构与顺序是否符合信息接受者的思维与心理顺序.信息不能“超载”,过于密集的信息直接影响传递效果,增加负担.而且不同信息的注意获得特性不同.有些材料宜于以视觉方式呈现,有些则宜于用听觉方式呈现.还可以运用多种暗示技巧来增强这种注意获得特性,更重要的是考虑信息接受者的特性(年龄、性别、偏好等),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等.  (3)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与教学设计.概括地说,行为主义观点在教学设计中最基本应用是把可观察行为作为教学基础,提出用可观察行为动词界定各类教学目标(包括价值观与态度教学)并依此进行教学传递与评价.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包括哪些内容

(1)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是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对教学设计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任何系统都包括五个要素:人、物、过程、外部限制因素和可用资源,这五个要素间有三种联系形式:①过程的时间顺序;②各因素间数据或信息流程;③从一个系统中输入或输出的原材料(人或物).  (2)传播理论  信息传播是由信息源、信息内容、信息渠道与信息接受者为主要成分的系统.进行信息传播,必须对信息进行编码,考虑信息的结构与顺序是否符合信息接受者的思维与心理顺序.信息不能“超载”,过于密集的信息直接影响传递效果,增加负担.而且不同信息的注意获得特性不同.有些材料宜于以视觉方式呈现,有些则宜于用听觉方式呈现.还可以运用多种暗示技巧来增强这种注意获得特性,更重要的是考虑信息接受者的特性(年龄、性别、偏好等),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等.  (3)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与教学设计.概括地说,行为主义观点在教学设计中最基本应用是把可观察行为作为教学基础,提出用可观察行为动词界定各类教学目标(包括价值观与态度教学)并依此进行教学传递与评价.  认知理论与教学设计.认知理论探讨学习者内部的认知活动,其中主要是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和认知建构学习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把人类的学习过程看成是由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转换过程,例如,加涅的信息加工的学习与记忆的8个阶段的学习模型.认知建构学习理论是在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知建构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指导意义是:建构过程要引导学生发现原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不协调性,然后主动去改变它.学习的认知建构发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在具体的情景中,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意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意义大都是在观念上,如何发挥人的潜能问题等.  (4)教学理论的概念模式  教学理论的概念模式是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教学的概念模式分为三类:时间中心模式、学习者中心模式与任务中心模式.  时间中心模式的代表性是卡罗尔模式,用理解教学的能力、能力倾向、教学的质量决定所需时间,用毅力与学习机会决定学生实用时间,与学习程度一起组成一个公式:    任务中心模式关注于如何促进学习的过程,例如,布鲁纳模式与加涅模式.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与储存取决于知识的结构方式,提倡编制学科中心的结构化教材,通过学生自我的探究来把握、理解学科结构.加涅模式源于他对认知学习的信息加工观点.他把学习结果(学习领域)分为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与态度五类,形成系统的教学任务分析观和九个事件的教学过程等.  学习者中心模式把有效教学建立在对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分析上.它的目的不在于要求每个学生接受所有学科规定的内容,而在于强调每个学习者都能得到个体的充分自由发展.依据一般都是采用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理论.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包括哪些

(1)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是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对教学设计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任何系统都包括五个要素:人、物、过程、外部限制因素和可用资源,这五个要素间有三种联系形式:①过程的时间顺序;②各因素间数据或信息流程;③从一个系统中输入或输出的原材料(人或物)。 (2)传播理论 信息传播是由信息源、信息内容、信息渠道与信息接受者为主要成分的系统。进行信息传播,必须对信息进行编码,考虑信息的结构与顺序是否符合信息接受者的思维与心理顺序。信息不能“超载”,过于密集的信息直接影响传递效果,增加负担。而且不同信息的注意获得特性不同。有些材料宜于以视觉方式呈现,有些则宜于用听觉方式呈现。还可以运用多种暗示技巧来增强这种注意获得特性,更重要的是考虑信息接受者的特性(年龄、性别、偏好等),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等。 (3)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与教学设计。概括地说,行为主义观点在教学设计中最基本应用是把可观察行为作为教学基础,提出用可观察行为动词界定各类教学目标(包括价值观与态度教学)并依此进行教学传递与评价。 认知理论与教学设计。认知理论探讨学习者内部的认知活动,其中主要是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和认知建构学习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把人类的学习过程看成是由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转换过程,例如,加涅的信息加工的学习与记忆的8个阶段的学习模型。认知建构学习理论是在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知建构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指导意义是:建构过程要引导学生发现原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不协调性,然后主动去改变它。学习的认知建构发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在具体的情景中,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意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意义大都是在观念上,如何发挥人的潜能问题等。 (4)教学理论的概念模式 教学理论的概念模式是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教学的概念模式分为三类:时间中心模式、学习者中心模式与任务中心模式。 时间中心模式的代表性是卡罗尔模式,用理解教学的能力、能力倾向、教学的质量决定所需时间,用毅力与学习机会决定学生实用时间,与学习程度一起组成一个公式: 任务中心模式关注于如何促进学习的过程,例如,布鲁纳模式与加涅模式。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与储存取决于知识的结构方式,提倡编制学科中心的结构化教材,通过学生自我的探究来把握、理解学科结构。加涅模式源于他对认知学习的信息加工观点。他把学习结果(学习领域)分为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与态度五类,形成系统的教学任务分析观和九个事件的教学过程等。 学习者中心模式把有效教学建立在对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分析上。它的目的不在于要求每个学生接受所有学科规定的内容,而在于强调每个学习者都能得到个体的充分自由发展。依据一般都是采用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理论。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包括哪些内容

(1)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是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对教学设计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任何系统都包括五个要素:人、物、过程、外部限制因素和可用资源,这五个要素间有三种联系形式:①过程的时间顺序;②各因素间数据或信息流程;③从一个系统中输入或输出的原材料(人或物)。 (2)传播理论 信息传播是由信息源、信息内容、信息渠道与信息接受者为主要成分的系统。进行信息传播,必须对信息进行编码,考虑信息的结构与顺序是否符合信息接受者的思维与心理顺序。信息不能“超载”,过于密集的信息直接影响传递效果,增加负担。而且不同信息的注意获得特性不同。有些材料宜于以视觉方式呈现,有些则宜于用听觉方式呈现。还可以运用多种暗示技巧来增强这种注意获得特性,更重要的是考虑信息接受者的特性(年龄、性别、偏好等),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等。 (3)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与教学设计。概括地说,行为主义观点在教学设计中最基本应用是把可观察行为作为教学基础,提出用可观察行为动词界定各类教学目标(包括价值观与态度教学)并依此进行教学传递与评价。 认知理论与教学设计。认知理论探讨学习者内部的认知活动,其中主要是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和认知建构学习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把人类的学习过程看成是由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转换过程,例如,加涅的信息加工的学习与记忆的8个阶段的学习模型。认知建构学习理论是在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知建构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指导意义是:建构过程要引导学生发现原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不协调性,然后主动去改变它。学习的认知建构发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在具体的情景中,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意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意义大都是在观念上,如何发挥人的潜能问题等。 (4)教学理论的概念模式 教学理论的概念模式是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教学的概念模式分为三类:时间中心模式、学习者中心模式与任务中心模式。 时间中心模式的代表性是卡罗尔模式,用理解教学的能力、能力倾向、教学的质量决定所需时间,用毅力与学习机会决定学生实用时间,与学习程度一起组成一个公式: 任务中心模式关注于如何促进学习的过程,例如,布鲁纳模式与加涅模式。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与储存取决于知识的结构方式,提倡编制学科中心的结构化教材,通过学生自我的探究来把握、理解学科结构。加涅模式源于他对认知学习的信息加工观点。他把学习结果(学习领域)分为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与态度五类,形成系统的教学任务分析观和九个事件的教学过程等。 学习者中心模式把有效教学建立在对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分析上。它的目的不在于要求每个学生接受所有学科规定的内容,而在于强调每个学习者都能得到个体的充分自由发展。依据一般都是采用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理论。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包括哪些内容

进行教学设计的目的是支持学习过程。有计划的教学在影响人的发展方向上有短期和长期的目的。教学设计以人类学习的某些原理,尤其是学习赖以产生的条件为基础。教学的目的就是安排外部事件以支持学习者的内部学习过程,所以有必要对内部学习过程加以分析

教学设计理论有哪些

教学设计理论有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理论,是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对教学设计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2、传播理论 ,信息传播是由信息源,信息内容,信息渠道与信息接受者为主要成分的系统;3、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与教学设计,行为主义观点在教学设计中最基本应用是把可观察行为作为教学基础,提出用可观察行为动词界定各类教学目标并依此进行教学传递与评价;4、教学理论的概念模式是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教学的概念模式分为三类,时间中心模式,学习者中心模式与任务中心模式。教学设计的意义1、教学设计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教学的蓝图,一方面是教学的处方。2、教学设计是为提升教学功能与教学效果,有系统地应用各种学习及教学理论,并考虑教学及学习的成分要素,所做的全盘考量规划。3、教学设计的意涵包括三个重要议题:往那里去(教学目标)?怎么去(教学理论、策略与方法)?如何确定已达目的(教学评量与改进)?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应具备哪些方面的技能

1、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能力:能够正确的根据课文和相关的教学著作设计出符合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感等的教学目标2、 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的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把握设计课堂的重点、难点和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问题。3、 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能力: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实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孩子在课堂上能够更加感兴趣,更加开心的学习。4、 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能力:为了完成学校的目标和对学生的情况选择正确的教学模式和策略达到教学要求适合于中小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主要有个别化教学、小班化教学、小组教学、讨论式教学、合作教学、分层教学、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如何运用支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要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就必须根据学习者的认知需求设计相应的活动。学生需要知识方面的储备,需要背景图式的激活,需求策略技能方面的基础,否则学习难以开展。也就是说,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搭建支架。那么,什么是支架,教学设计中又该如何搭建支架?本文以一个写作设计原型为案例,介绍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搭建支架。一、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保障,虽然不同的学者对教学设计的诠释不尽相同。有的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1]有的认为教学设计是一种用以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2]有的认为教学设计是以促使有效学习的发生为目的,运用现代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教育传播学等原理和技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实施设计、评价、不断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3]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但是,作为一个系统,教学设计表现为机构、管理、教学和学习四个不同的层次。[4]目前的教学设计系统多是教学层次作为基本层次,关注的是教师应该如何教。

教学设计的写法

从当老师的那一天起就开始写教学设计,以前叫教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刚开始教书的前三年只知道是照搬照抄教案上的内容,虽然对自己有不满但并没有什么突破;在教第二轮的时候,稍微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就脱离了参考教案自己写,这也算是进步。但具体的格式、要求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今天看了2007年全国历史研修和其他几篇文章,结合广东历史培训中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文字稿的写作格式》,把今后自己教学设计的要求和注意点整理如下。 一、课前系统部分(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二)学生分析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确定知识目标。(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A、述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 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等表述方式行为条件 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通过收集资料”“通过观看影片……”“通过本课学习”行为动词 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如知道、归纳、列举、感受、参加等等表现程度 指学生学习之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达到的程度。比如自己以前写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教材第三目(行为条件),能够背写出(行为动词)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表现程度),了解(行为动词)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表现程度)B、叙述最好有不同层次 根据《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差异性,按照教学内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设计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如南京市溧水县教研室的周红英老师把《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1)知识与能力:A .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仁”的学说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学生能了解思想家老子及其辩证法思想;学生能了解“百家争鸣”及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 B. 通过学习,学生能列表归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形成利用图表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能运用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解释历史现象,并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培养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A .学生能通过收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及诸子百家的相关资料,编讲历史故事或编演历史短剧,再现历史情景,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 B. 学生能通过列表归纳、分组讨论等方法进行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理解和运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 .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言论,学生能正确对待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寻找有效的学习方法。 B. 通过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学生能感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C、过程与方法是什么? 对于过程与方法,真的存在很大的误区,以前写过程与方法,往往写的是:讨论法、合作探究、资料收集等,其实这些只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根本不能作为学生要获得的能力目标。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是指具体的内在的学习思维的过程,如搜集资料的过程与方法、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辨析史料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学会如何收集”“学会如何探究”。(这是以前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教学必须重视的内容,学生应该学会基本的历史思维的方法)(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与难点部分的写作要求:两个操作要求:(1)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重点。(2)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难点。(五)教学方式教学方式部分的写作要求:介绍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与技巧。(六)教学用具教学用具部分的写作要求:两个操作要求:(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部分课前探究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方案。(二)导入新课部分导入新课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教学引语要起到“凝神、起兴、点题”三个作用。(三)师生互动部分师生互动部分的写作要求:(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板书结构)。(2)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意图)此外,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要求:(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3)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存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四)课堂总结部分课堂总结部分的写作要求:(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五)课后作业部分课后作业部分的写作要求:每节课设计10道单项选择题(选择题突出对教材知识点的记忆、理解与掌握),1道材料解析题(材料解析题突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道问答题(问答题突出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比较、评价能力。)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教学后记部分教学后记部分的写作要求:(1)评价出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2)对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3)写出你的教学感想、心得、体会。反思的主要内容有① 教学目标实现了没有?② 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了吗?通过什么方式转化? ③ 有没有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 ④ 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 ⑤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转自:净水无香

为什么要树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观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和统率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学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创新都是新旧教学观念斗争的结果。那么,广大教师作用实施新课程、深化教学改革的主力军、实践者,究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学观才能适应实施新课程的需要呢?根据新一轮课改的宗旨和全面实施学科素质教育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师必须树立以下新的教学观念: 一、树立人本的学生观 大家知道,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现代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树立“人本的学生观”,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中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的倾向,真正把他们视为具有学习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发展潜能的生命个体,并将教学实施的重心放到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情感、激励不断上进、促进和谐发展上。这是实施新课程、搞好新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二、树立发展的教学观 我国的教学观有一个演变发展过程:解放初期可称为“知识型”教学观;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80年代中期可称为“智能型”教学观;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可称为“育人型”教学观;进入新的世纪,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推进,“发展型”教学观(其内涵是“双基”加“智力”与“非智力”再加“学会学习与可持续发展”)孕育而生。教学的重心由传统的偏重知识技能传授向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转变,既是当今世界各国教学价值观方面的一个根本性转变,也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是学习“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和方法”的过程,又是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过程;教学不再是为学生谋求一纸证书、多少考分(不是追求短期、表面效应),而是为了开发学习者的个体潜能,促进他们最大限度地发展;教学也不仅仅局限于帮助学生实现理想的“就业”目标,而是一种贯穿于学习者终身的活动。

教学设计获奖属于优质课吗

属于。优质课通常是指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学生成果等方面表现出色的课程。一节课是否是优质课,可以从理念层面、操作层面、策略层面三个层面加以判断,也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考察。

教学设计算优质课吗?

教育设计能不能算优质课,这个不好明确说的,主要是要看这个教育设计的效果的呀。

优质课教学设计

优质课教学设计(精选5篇)   从远古时代 起一直是人们幻想的“顺风耳”,“千里眼”,“空中飞行”和“飞向太空”都在这一世纪成为现实。回 顾二十世纪的重大科学技术进步,以下几个项目元疑是影响最大的,而数学的预见和推动作用是 非常关键。   以下是我整理的优质课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考!   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搜集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经典故事等,引导学生探究“诚信”的内涵。   2、通过身边事例培养学生讲诚信的美德。   3、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巩固演讲技巧。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讲诚信的美德。   核心素养训练   1、【核心素养:健全人格】下面是某校同学开展的“人无信不立”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以下任务。   (1)阅读下列材料,为材料拟写一个合适的标题。   参考消息网12月26日报道法媒称,最近一段时间经常传出中国的乘客在飞机上闹事的丑闻,引起舆论的激烈批评和官方的回应。中国民航局正在严厉处罚航班乘客的“不文明任性行为”,闹事乘客或被列为信用不佳,日后搭机可能受到限制。   据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25日报道,12月11日,4名中国游客在从曼谷飞往南京的廉价航空客机上发生争执,其中一名女乘客向服务人员泼开水,4人大闹机舱,迫使航班返航。中国民航局局长李家祥25日表示,此事件是个别乘客所为,但已严重损害中国整体形象。他说,文明出行是中国公民应该遵循的准则。近年来中国民航业发展迅猛,出行旅客增速较快,也出现了个别不文明“任性”旅客。国家旅游局已表示将依法惩处不文明行为,把相关游客行为纳入个人信用不良记录,民航局也将做出类似规定。   示例:为防乘客任性,中国民航拟设个人信用记录。   (2)“个别乘客的所为,不代表所有中国乘客的整体形象。”其实,我们在旅途中也常常遇到充满诚信的人和事,你在旅行途中看到过这样文明诚信的美丽“风景”吗?请为大家讲述一个这样的故事。   (略。(能讲述旅游中遇到的诚信的故事,注意称呼,重点突出,条理清楚。)   2、【核心素养:健康生活】班内决定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来参与其中的两个环节。   (1)【认识诚信】请写一个有关诚信的故事的名字,并简单概述。   示例:立木为信。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使得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很快就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2)【评说诚信】据报载:一出租车司机在救助一位被一辆货车(司机已逃逸)撞伤的老人时,先让老人写下证明(证明不是自己撞的老人),然后才救助老人。请你对这位出租车司机的行为加以评论。(60字以内,要求观点鲜明,说理透彻)   示例一:司机的行为可以理解,因为当今社会诬陷好人的事情时有发生,司机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依然心存善念,救助老人,是值得肯定的。   示例二:司机的行为不正确,因为人要常存善念,司机在救助他人之前,不应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应以救人为先,急人之所急。   3、【核心素养:理性思维】学校将要开展以“奏响诚信的美妙乐章”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八年级(1)班为了配合学校的这次活动,举行了演讲比赛,请你和同学们一起完成下列任务。   (1)【活动准备】在正式演讲比赛之前,请你根据比赛的主题确定自己的演讲内容,做好充分准备。   ①搜集、整理资料;   ②撰写讲稿(写演讲稿);   ③熟悉讲稿(背诵演讲稿);   ④设计演讲(恰当运用演讲技巧)。   (2)【拟写标语】为了营造活动的氛围,请你拟一条简洁、优美、富有感染力的标语。   示例:实话实说——诚信你我他。   (3)【简述事例】请你简述一个与主题相关的事例。   示例:尾生与女子期于桥梁,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   (4)【精彩发言】你作为小组的推荐选手参加班级演讲,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组排比句作为演讲的结束语,不少于60字。   示例:诚信是道路,随着开拓者的脚步延伸;诚信是成功,随着奋进者的拼搏临近;诚信是财富的种子,只要你诚心种下,就能找到打开金库的钥匙。同学们,让我们播下诚信的种子,让诚信之花绚丽绽放吧!   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读准“嗯”、“熬”等多音字,会写“虑”等12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忐忑不安”、“汹涌澎湃”、“熬”等词语的意思。   2.初步感受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将叙事诗改写成小说的高超写作技巧;创生语境,迁移习作,初步尝试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主动钻研文本,多元解读,从字里行间读懂穷人的“穷”与“不穷”,充分感受穷人的美好品质。   【流程预设】   第一板块 溯“穷”,整体感知   1.出示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和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头像。   2.介绍两个作家的关系:《穷人》是根据雨果的叙事诗《可怜的人们》改写而来的。   3.检查预习,正音。   4.课文写了哪几个穷人?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事?(借助情节图,梳理小说主要内容和行文脉络)   第二板块 扣“穷”,研究表达   1.读完全文,找不到一个“穷”字。那么,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穷人的“穷”?   (细读圈画——标序整理——小组分享)   2.交流点拨,研究表达。   预设,学生可能会从如下几个要点梳理作者是如何写出“穷”的:   A 恶劣的天气环境;   B 家中的陈设和衣食起居;   C 桑娜抱回西蒙孩子后的忐忑心情;   D 渔夫的忧虑;   E 西蒙死后孩子们入睡的细节。   ……   3.师生一起探究容易被忽略的文字“睡觉还早”,从看似不经意的话语中,感悟穷人之“穷”体会作品的“言简意丰”。   4.小结: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将诗歌改写成小说,通篇小说没有一个“穷”字,但读来催人泪下。这就是大师的文字,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第三板块 品“穷” 以写促悟   1.这些穷人,真的穷得一无所有吗?细读全文,完形填空:穷人虽然很穷很穷,但他们拥有( )。   2.分享与点拨。   预设:学生可能会从如下内容中,感悟穷人的“善良”、“富于同情心”、“母爱”等美好品质:   A 恶劣天气环境与室内温暖舒适的对比;   B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与渔夫的忧虑;   C西蒙死后的惨状与孩子们熟睡的对比;   ……   3.创生语境,迁移写作。   (创生写话语境——摹写人物内心——分享与交流)   4.引读小说中作者对 “睡”的细节描写,将情感引向高潮。   5.呼应导语,补充介绍翻译家草婴,倡导“以心换心发现经典”。   自选作业:   A.★★作业:阅读雨果叙事诗《可怜的人们》;   B.★★★作业:续写《穷人》,尝试运用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C.★★★★作业:阅读“美冠纯美阅读”书系《穷人》(列夫·托尔斯泰著);   D.★★★★★作业:尝试将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改写成小说(或自选一首叙事作文)   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老王的生活环境体会老王的性格特点。   2.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中作者“愧怍”的原因。   教学重点:   通过老王生活的“苦”与精神品质的“善”分析老王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学生学会评价作者对老王的特殊情感。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大家的记忆中,有没有对一件事或一个人念念不忘,有没有一件事或一个人,让你在多年后不经意间回想起来的时候,心中依旧充满了歉意?(学生答)我们是这样,杨绛先生也是这样,今天,让我们走进杨绛先生的故事里,感受她对老王的特殊情感。(板书《老王》)   活动一:读课文,理解人物   通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老王生活的怎么样,给出你的理由;老王的品质怎么样,给出你的理由。(设计缘由: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加强学生对人物的理解。)   明确:老王生活的“苦”,具体表现在:1.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2.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3.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4.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5.住在荒僻的胡同,塌败的小屋。   老王品质“善良”,具体表现在:1.愿意给我们家带冰块,车费减半;2.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的看病钱不够;3.受了人家好处念念不忘,去世前送来了自己最珍贵的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活动二:找“文眼”,理清情感   小组合作,找出这篇回忆性散文的“文眼”,并谈谈你的理解。(设计缘由:通过让学生寻找散文的“文眼”,理解杨绛对“老王”的特殊情感。)   明确:这篇散文的“文眼”为“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和老王相比,作者是“幸运的人”,作者对老王的情感,更多的是出于对老王的同情和怜悯,是幸运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和关怀之情,而老王在自己临终前给作者送来了自己最珍贵的香油和鸡蛋,老王对着这一家人的情感是家人般的关怀与爱,两者在情感上是不对等的,所以作者在多年以后仍感到愧怍。   活动三:找词语,品味语言   你认为文章中哪些词语用得好,给出你的理由。(设计缘由:品味语言,回归文本。)   明确:   1.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车。(“常”字说明我经常坐他的三轮照顾他的生意,突出作者的善良。)   2.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当然”一词说明作者认为不减半收费是理所应当的,表明作者一家人帮助老王是诚心诚意的,从来没有占便宜的念头。)   3.有一天……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是外貌描写,使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镶嵌”是夸张,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打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是夸张,“僵尸”是比喻,生动形象而又突出地表现了老王病重的形态,暗示他将不久于人世,可他却还关心别人,突出了老王淳朴善良和知恩图报的品质,表达我的同情和悲酸。)   课堂总结:   我们的生活中,总有许许多多像“老王”一样的不幸者需要社会和幸运者的帮助,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也希望我们在关爱不幸者时,能够做到仁爱和平等并举。   课后作业:   阅读散文《鲁迅爱子》   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确乎、挪移、涔涔、潸潸、徘徊、遮挽、蒸融”等词语,   理解生词意思;正确书写“蒸”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并积累具体描写“时间匆匆,一   去不返”的"语句,体会作者对时间的逝去感到无奈、惋惜和不甘虚度此生的思想感情。(重点)   3、学习通过不同修辞、不同句式表达情感方法并尝试运用。(难点)   【评价设计】   通过检查课前预习,达成并检测学习目标1;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达成学习目标2、3;   通过仿写句子,完成学习目标3的检测。   【学习流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咱们来学习第10课“匆匆”(板书课题),注意写的时候不要匆匆忙忙而忘记了中间这个长点,请大家齐读课题。   2、揭示课题,理解匆匆的意思。   二、检查预习(10分钟)   (一)词语检查   (1)小组合作读词,抽写,小组长将本组出错最多的字写到黑板上。   (2)集体交流,学写“蒸”字。   A、师板演“蒸”字笔画、笔顺,   B、生在练习本上写三个。同桌交换评价:正确加一颗星,美观加一颗星   (3)检查读词(课件出1出示词语)   正确认读下列词语   匆匆 一去不复返 头涔涔 泪潸潸 挪移   跨过 溜走 蒸融 遮挽 徘徊   A、指名读,随机正音:徊 (huái) 旋转(zhuàn)   B、齐读。   (二)借助词语感知课文大意   1、将词语重新分组,自读思考(课件出2出示词语)   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每组分别是描写什么的词语   匆匆 一去不复返 (时间特点)   挪移 跨过 溜走 蒸融 (时间是怎样逝去的 )   头涔涔 泪潸潸 遮挽 徘徊 (作者感叹)   2、把括号里的词语连起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借助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大意,这是理清文章脉络的好方法。   (三)简介作者   (1)我们都知道,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谁把它定格在文字中?关于他,能简单的说一说吗?   (2)请看大屏幕----(课件3出示朱自清画像、作品及特点。)   (朱自清画像)他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语言简练,情感丰富,被誉为“现代散文的典范”,他一生刻苦勤勉,共出版著作百余部,代表作有大家熟悉的《荷塘月色》《背影》等等。   3、咱们今天学习的就是他的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   【引导学生朗读重点词语,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效果,又让学生借助词语感知课文大意,同时渗透了学法指导,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蒸”字是书写难点,指导正确规范书写,检测目标1;简介作者,为进一步阅读、理解文章奠定基础。】   (四)交流疑惑,以学定教(预设)   1、预习时有同学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头涔涔而泪潸潸呢?”那我们就从这个问题开始我们的品读。(课件4出示: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2、“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这一句话呢?(一想到时间的流逝就头痛脑胀,流汗,流泪不止。)   3、你能读一读吗?(抽生读)   4、方法提示:同学们,要联系上下文,一边读,一边用心去感受,去与作者,与文章对话,你才能真正读懂作者为什么会因时间的流逝而“头涔涔”“泪潸潸”了。   【文章很长,内容很多,找到一个关键点切入,突出学习重点。】   三、研读课文,感悟情感,体会表达。(28分钟)   (一)自主合作,感知“头涔涔而泪潸潸” (8分钟)   1、读课文1——3自然段,把你认为能令作者“头涔涔”“泪潸潸”的句子,圈一圈,划一划,填写好自主学习记录单。匆匆优质课教案设计   自主学习记录表   令作者感到“头涔涔”“泪潸潸”的句子 谈体会,感情读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每小组找准一个点进行合作学习,确定最佳展示方案,为集体展示做好准备。   【通过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有序地完成重点内容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达成学习目标2。】   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做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倍加珍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三、教具:   生字新词卡片、电视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灯光》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它是谁写的呢?(王愿坚)王愿坚是当代著名的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的编剧就有他一个。   (二)、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认识生字词)   (三)、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2、学生自读往事这部分内容,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座互相说一说。再请几个学生装在全班说说,然后组织学生评议。   (四)、精读往事部分内容   1、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找出描写灯光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   2、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和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顾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学生就这些重点句子自读质疑,互相讨论。   (1)、学生质疑:为什么看到这上千万盏灯,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万盏灯这么多得灯,大放光明,广场周围还有许多宏伟的建筑,说明祖国的建设突飞猛进,所以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2)、学生质疑:郝副营长: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   (郝副营长的话道出了他的美好的心愿,反映了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他想的是祖国的下一代,希望能够给他们创造一个优越的学习条件。郝副营长所说的多好啊!是指孩子们在这光亮的灯下学习、生活是多么幸福啊!憧憬的内容可能是:等革命胜利后,劳动人民将为建设祖国、为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辛勤工作,不再为地主资本家卖命,他们的子女将有可能在舒适的环境中读书学习,不再像父辈那样被剥夺上学的权利------)   4、重点讨论: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充分发言,通过讨论,体会到这句话含义深刻,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惜牺牲自己性命为后代谋幸福的无私奉献精神。体会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无数先烈正是为了后代的幸福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我们生活在这幸福之中,不能忘记牺牲自己性命的先烈们。)   (五)、有感情地朗读回忆往事的这一部分内容 ;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

  自从学校发下书来后,我便利用空余时间进行阅读,下面汇报一下感悟。    一、对全书认识以及主要观点摘录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本书就是帮助老师们如何把“剩下的东西”教给学生。   本书的两位作者在课程设计、教育评估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他们融合理论与实践,提出“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创造 “逆向设计法”,使教学致力于发掘大概念,帮助学生获得持久、可迁移的理解,而不是灌输零散、学了不会用的知识。   什么是理解?它和知道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理解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我们如何知道学生达到了这个目标?在当前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情况下,我们怎样才能建设一套严谨的、有吸引力的课程体系,关注理解,注重学生的能力提升?   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中回答了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自1998年两位作者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这一理念引入教育领域开始,世界各地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用了UbD框架。通过借鉴大量教师的实践反馈,两位作者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对UbD理念进行修订和补充,用于指导教育工作者的课程体系建设、评估和教学设计。本书以优化的UbD模板为核心,借助各学科领域大量的实践策略、工具和案例,解释了逆向设计的基本原理;对一些关键概念作了清晰透彻的阐释,比如大概念和基本问题;并关注理解六侧面如何丰富学生的学习。本书为教师设计者建设课程体系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路径,确保学生获得更为有效的学习体验。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压力特别大,好多的名词我不是很理解。看的时候特别吃力。 通过学习我对理解有了新的认识:   传统的认识当中,我们经常把“理解”作为了解、明白来说,比如语文学习中让学生理解一个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大概含义等等。当学生能回答出这个词的意思时,我们就会判定他理解了。在这过程中,我们把“理解”的含义局限在了对一些概念知识的解释、回忆和再现上。往往这样简单地判定学生理解的后果是到了做题时,仍有学生不会做,这时身为老师的我们才发现原来这群学生还是没有“理解透”。读了绪论,发现“理解”内涵原来能更深。书中的“理解”更注重于学习的迁移,更意味着行动,而学生能否把所学的知识迁移的环境和挑战中也成为衡量理解的一个基本指标。因此,我觉得我需要树立一个新的教学观点了:我们要成为一个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的能力的指导者,而不是那个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的讲解者。   理解的核心是表现性能力,理解意味着能够智慧的和有效的应用与迁移——在实际的任务和环境中,有效地运用知识和技能。“理解了”意味着我们能够证明自己有能力转化所学习的知识。当我们理解时,我们能够灵活自如的运用知识,而不仅是僵化刻板的回忆和再现。   二、下面分享我从这部书当中勾勒出来的几个重要的教学实用办法观点。   一、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评价。   二,讲授教学法。某知识内容通过明确的教学和学生阅读,以最快的,最有效的方式获得,然后是检查学生对他们的理解。270页   三,建构助学法。   四、个别指导法。一味地讲而不让学习者尝试任务并得到必要的反馈是愚蠢的。   五、当学习中,没有一个特定的核心挑战目标或者表现性,目标需要关注时。教师往往会讲的太多。   六、注意适时与有备无患的区别。   七、提供前后反思和元认识机会。没有反思,就不是做中学。   八,将教材作为一种资源,而不是教学大纲。你的工作不是解释教材,而是将教材作为资源来使用,使学习者更容易理解重要概念,并引用特定表现所显示的知识和技能。   九、开展案例教学。   让学生来评价案例的优劣是非常有价值的。   第十 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时机就是一切,274页   包括一下内容,什么时候做某件事情?。   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时候不该讲。   什么时候我该帮助学生去体验并反思。   什么时候改让学生去尝试表现,并给予反馈。   什么时候我该提问,什么时候该回答。   什么时候该支持。什么时候该提供其他合理的选择。   什么时候我给讲自己的观点,什么时候该唱反调。   什么时候该去做研究?什么时候该让学生去做,什么时候该声明本课的目的?什么时候去做推断。   277页,检验理解的技术。   重要的观点之二,关于讨论。   什么时候我该提出问题,然后阻止大家讨论。什么时候该让学生自己发起讨论?   质疑一个不恰当的答案?什么时候该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挑战。   什么时候我该去进行帮助,一个对观点存在明显失误的学生?   什么时候我该去等一等?   什么时候改明确去纠正错误陈述?   什么时候该让学生自己来?   什么时候我该表现的像一个安静的旁观者?   什么时候我该像一个合作的参与者?   我们要确定。获得知识,并赶快使用它。   我们要确定智慧,不会被告知。   我们需要更多的形成性评价。   再一个重要的观点。口头提问。277页。   要使用下面的问题可进一步追问,来定期检验理解。   一什么如何类似不同于什么。   什么是什么的组成部分特征。   我们以哪种方式来展示,说明什么   什么如何与什么相关联。   你可以对什么增加哪些观点的细节。   给什么一个明显的例子。关于什么是错误的。   你会从什么当中推断出什么来。   从什么当中,你得出什么的结论。   我们试图回答哪些问题?我们试图解决哪些问题    二、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介绍和理解的六个侧面介绍。   我最感兴趣的一个章节,恐怕就是第一章《逆向设计》了。正如文中所说的,教师是设计师。我喜欢比较现实地学习实施的方法和步骤。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   阶段一:确定预期结果   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什么是期望的持久理解?在阶段一中,我们思考教学目标,查看已发布的内容标准,检验课程预期结果。设计流程的第一阶段需要明确学习内容的优先次序。   ——摘自《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第18页   在阶段一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要明确学习内容的优先次序。   阶段二: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我们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逆向设计告诉我们要根据收集的评估证据(用于证实预期学习是否已完成)来思考单元或课程,而不是简单地根据要讲的内容或是一系列学习活动来思考单元或课程。   ——摘自《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第19页   阶段三: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在头脑中有了清晰明确的结果和关于理解的合适证据后,就该全面考虑最适合的教学活动了。   在逆向设计的第三阶段,我们必须思考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如果学生要有效地开展学习并获得结果,他们需要掌握哪些知识(事实、概念、原理)和技能(过程、步骤、策略)?哪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所需知识和技能?根据表现性目标,我们需要教哪些内容?指导学生做什么?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开展教学?   ——摘自《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第19页   通过阅读,让读者认识和理解了一个很深刻的概念,就是UbD,逆向设计。本章节中向我们提供了逆向设计模板,第23页   它提供了UbD模板的雏形,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进行逆向设计,依葫芦画瓢,对于一个逆向设计的初学者来说,相当有意义!   为了让初学者进一步理解逆向设计的方法,掌握逆向设计的技能,文中还以(第23页)“三页模板:营养案例”为例,阐述了UbD模板设计标准、设计工具,帮助我们产生更高质量的设计。与此同时,还向我们剖析了使用UbD新手鲍勃.詹姆斯的设计思考和反思过程,引领我们走近UbD!   我想,同理,阅读理论书籍,了解知识技能,也只是停留在灌输与填鸭层面,如何真正理解"逆向设计",还应开展实战运用,模仿着进行一、二次逆向设计,针对性地开展点评指导,进行逆向设计比评、说说设计思考和反思,才能将教师们最终引向"逆向设计"之路,才能逐渐削弱活动式、灌输式教学的弊端!   本书我还特别看重的几个章节:第四章理解六侧面   侧面1:解释   侧面2:阐明   侧面3:应用   方面4:洞察   方面5:神入   侧面6:自知   理解六侧面对教与学的"关键启发   此章节将理解分为了六个侧面,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和自知。   侧面一:解释(恰如其分地运用理论和图示,有见地、合理地说明事件、行为和观点)   这里的理解是指人们能够解释事物是如何运作的,它们反映了什么,在什么地方相互联系,为什么会发生。也就是说在教学时要求学生们对一些问题给出自己的理解和解释,基于问题的学习。   侧面二:阐明(演绎、解说和转述,从而提供某种意义)   这里的解释是指一个人能够将一件事阐述得让别人从中感受到意义,培养学生提炼信息的本领。   侧面三:应用(在新的、不同的、现实的情境中有效地使用知识)   这里的理解是指具体知识的迁移和在实际情境中的运用。   侧面四:洞察(批判性的、富有洞见的观点)   这里的理解是指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理解,以及进行对比,从而锻炼洞察力。   侧面五:神入(感受到比人的情感和世界观的能力)   这里的理解我还不够明白,希望读完本书能够对此进行一个补充。   侧面六:自知(知道自己无知的智慧,知道自己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是如何促进或妨碍了认知)   在这六个侧面中,“解释”是处于第一位的,因此可以说,在理解中,首先要能够做到“解释”。基于这理解六侧面,书中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问题模版,让我也更深入地有了一个理解。在教学中,也可以以此由浅及深。第136页有一个非常好基于理解的六侧面的问题模板。   我们应当把理解六侧面渗透到逆向设计三阶段的思考中,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所需要的理解、必要的评估任务和最有可能促进学生理解的学习活动。这些侧面能提醒我们,理解不能靠陈述事实,为了使学习获得所期望的意义构建,理解需要有一定的学习行为和绩效评估。怎样才能让学习者理解老师所教的内容呢?这才是我们每个老师值得去深究的问题!理解才是我们老师的目标,然而教学设计必须使得特定的知识和技能在解决问题时有意义,而不是草草行事!   第九章 设计学习 213页也不错。   在所有章节的阅读中,第九章"设计学习"更是夺人眼球。根据教学目标,对于一个好的学习计划,我们究竟要完成哪些内容?什么样的计划是一个好计划?书中给出的答案是:它必须兼具吸引力与有效性。   那么吸引力和有效性的标志是什么?我们如何"体现"这些特质?书中提出了精彩的WHERETO要素,值得我们学习并实践。   还有第十章、十二章等。   教学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难就难在教材所呈现给师生的学习内容,其背后有许多“弦外之音”,需要师生借助综合性的思考来加以理解。教师自己如果对此没有深入的研究、洞察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想把教学工作做好是很不容易的。教育工作者要想成功,必须始终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理解他们在学生上的纠结与困难。   追求理解的课程设计必须帮助学生们意识到他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接受“灌输”的内容,还要主动“揭示”隐藏在事实背后的内容,并思考它们的意义。知识不能通过教师传授获得,它只能通过巧妙设计和有效指导由学习者自我构建而来。   这本书我还要仔细阅读。

教学设计心得体会,课堂教学设计学习心得

教学设计心得体会,课堂教学设计学习心得  教学设计心得体会篇一 学习教学设计心得体会的详细内容如下: 一、什么是备课 通过张老师的讲座,结合我自己的理解,我认为备课是面向学生教学前通过钻研教材、教参及有关资料,进行教学预设(写出教案或教学设计)的一种教学常规工作。它与备课、上课、作业、考试属于一条相互关联的完整性的教学环节,每一环不可欠缺。其内容一般分为:教学要求(现常说教学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关键)、教学准备、教学课时和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作业布置。这指的是备一节课的内容,如果是备一学期的课,那前面还要有学期教学计划(含教学进度安排)、学生成绩记载(现叫成长记录)、单元教学计划。 二、备一节课和备好一节课是一样吗? 备一节课,就按备课的一系列环节把教学预设的内容完成了就行。而备好一节课,那就难了。有人说把一节课备出来上成了一节优质课就备好了,这算备好了一节课。其实,备好一节课需花一辈子的努力!支玉恒老师说:“备课一次,往往汇集了自身多少年的知识储备和人生经历。” 是啊,备课——伴随我们一生的,我们只有心中有爱,不断积淀,不断创新,我们的课才能常备常新,享受教学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所以,我觉得要备好一节课,并非易事。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一辈子都在备课。”的确,有效备课,优化备课环节对我们教师显得尤为重要。 三、怎样备课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写教案只是备课的一小部分工作。如果把教案分为“有形教案”和“无形教案”,则“备课”基本等同“教案”。 “有形教案”,即文本教案,是教师将备课的部分内容,付诸文字,写于教案本上。有形教案应该“简而实”。“简”即简单、简约。因为不是所有的思想都可能、都必要写出来的,有些内容完全可以记在脑子里,比如,教学目标(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等,《教师教学用书》中都写好了,你为什么要抄到教案本上呢?为什么不能记在头脑里呢?如果你有补充,为什么不能补充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呢?你只要把教学大致步骤、所提精当问题、所设计恰当练习、需要特别强调(指导)的内容,写下来,就行。节省下来的时间做什么?备“无形教案”。“实”即实在、实用。教案是教学的方案,是指导教学用的,如果你课堂上,都不用教案,或者你的教案都不能在课堂上用(当然不是一成不变、按部就班),那你还写教案做什么?简单、简约才实在,实在才实用。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又提出写“教后反思”(或称“案例反思”、“教学反思”)。“教后反思”当然属于“有形教案”之列,当然有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不失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有效措施,但也不是说课课都要写反思,每篇反思都要求多少篇幅。教师的劳动,个体创造成份很大,只有充分尊重,才可能充分“个体创造”。 “无形教案”,即思想教案,或者说文化教案、人格教案,是教师的文化底蕴、专业素养、道德水准、工作作风、基本功夫等的综合体现。如果落实到某一课的备课上,就是老师为上好这一课所做的一切努力和准备(有许多东西是无法、也无须用文字表达)。无形教案要“丰而深”,即丰富、丰厚、广博、深刻,把这些工作做好了,或形诸笔端,更多的是存于胸、注于脑。只有这样,课堂才有可能“动态生成”,才有可能“充满生命活力”。相对而言,“无形教案”是“本”,“有形教案”是“末”。只有根深本固,才能枝繁叶茂,不能“本末倒置”、甚至“舍本求末”。 (二)、一般性备课的五步: 1、备好课标。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明灯,教师在备课之前应该认真的理解课程标准,为自己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找到坚实的基矗课标对各个知识模块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建议进行了非常精辟的阐释,同时,把整个九年义务阶段的知识全部罗列,细细研读,便可轻易实现各个知识模块之间的沟通与整合,对于备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备好教材。教材是无数专家用心血与经验编写而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载体。吃透教材是上好课的一个关键因素。拿到教材后一定要先对本册教材的编写理念、编排特点及内容结构有清楚的认识,对整个知识体系有全面的感知,再针对上课内容进行具体解读。广东资深教师石景章老师说他不读十遍书不上课。可见理解教材的重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之更加完善并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3、备好学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一主体而进行,所以教师“教”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学”的过程。在准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就要思考如下问题:什么样的学习目标适合他们?怎样帮助学生最快最有效的达到学习目标?具体而言,诸如哪些方法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该让学生自主发现、自我构建,哪些问题可让学生提出,哪些内容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哪些疑难可让学生自主解答,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哪些地方学生的理解会浮于浅层,停留表面,学生可能需要点拨、引导;哪些地方学生可能偏离主题较远,需要及时拨转方向;哪些语言含蓄处、文本空白处、意境深远处、情感共鸣处、认识分歧处可拓展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对话,激发创新的火花。总之,运筹帷幄,不打无准备之仗。 4、备好自己。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主导。备课时,教师应结合自己的特长,有效的利用好教材,以备在教学中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创出自己的特色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生命乐章中跳动的音符,你如何谱写,就将有怎样的乐章。 5、备好教学方案。教案分详案和简案,实录式教案设计称为“详案”,多表现为师生问答式,我总感觉这种形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削弱了师生交流的质量,降低了教师随机应变和灵活调控的能力。应该设计结构式教学方案,也称预案。预案设计是否可以说宜粗不宜细,理清整体思路框架,整体把握教学进程。多设计话题性、开放性问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为学生提供广阔思考的空间,设想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使教学过程成为多向交流互动、充满活力的过程。 总之,听了张老师的讲座,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教学实践,谈了以上的想法,或许所获、所思有偏颇的地方,但却是我内心的想法。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反思,让自己有一个更大的提升。   教学设计心得体会篇二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从变革课堂教学模式开始。而变革课堂教学模式,又首先取决于我们对“课堂”、“课堂教学”和“学生主体学习”的重新理解。这种理解的核心将学生真正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并以此为依据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特性和英语学科特性的课堂教学活动,才能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一、对主体参与式课堂教学的理解 在传统的意义上,课堂被我们视为一个场所,是教师和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场所,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是使儿童接受教育的场所,等等。有时,我们又将课堂看成是无形的,如每天每个教师上的每堂课;有时,我们也将课堂看成是有形的,如一定的空间和布局等。这样,使我们总是把课堂理解为教师权力主宰的、教授知识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场所。在这个场所,一切都为着知识而存在,教师为传授知识而存在,学生为接受知识而存在。这种以知识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案为中心的课堂,是学校课堂的主流形态。这样的课堂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于主体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来说,课堂应当是“师生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应当是“学生精神的家园”。它可以被视为这样的地方:是一个让学生生命充盈着灵气、智慧、活力和情感的地方;是一个引导学生自我鼓励、唤醒、发现的地方;是一个引发学生思维和想象的地方;是一个让学生展示经验和形成能力的地方;是一个善待幼稚、点燃创造的地方。 有了对课堂的重新理解,“课堂教学”也就有了其新的含义。以往我们对课堂教学总是在“你教我学”、“先教后学”、“你讲我听”、“你说我记”这样一个单向度的层面去认识,其结果是,教与学双方是分离的,教与学的方法是机械被动的。新的“课堂教学”,是在师生真正的双向互动层面,尤其是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体现出这样一些基本含义:教因学而在、教基于学、教为了学、教学生会学。也就是说,教师教的出发点、立足点是学生学的特性、需要和心理规律,教师教的内在根据是学生的学。如果离开对学生学的研究,离开对学生学习的把握,教师的教也就失去了基础。因此,新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必须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 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实现从“受教育者”向“主体学习者”的转变,还要对学生学习的实质予以深层理解。学生的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生被动地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不可能由他人所代替的;学生学习也是在自我理解基础上,在新旧知识经验双向相互作用后,才能建构起它的意义;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还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的,因此不宜强迫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满足教条式的机械模仿与记忆,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确定了的东西让学生无条件地接纳,而应关注学生是如何利用原有经验而建构新知识的含义;学生的学习更是思维具体化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总是要适应它所应用的环境,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保持和使用其所学的知识,就必须让他们在设计的情境中进行活动性学习,才能促进知与行的结合;学生的学习具有个体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本身就构成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所以,要通过与他人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合作学习,学生才能学得更有效。上述对课堂、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新理解,为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学生主体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小学英语主体参与式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实践尝试 小学英语是一门实用性和交际性很强的学科,这样的特点要求教师要树立好正确的知识观,不仅仅要教会学生们几个单词句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会这些句型,有一定量的词汇的基础上进而达到语言交际的语言能力,这也是我们教英语的最终目的。这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的感受才能获得的知识。另外,因为语言是有共通性的,所以在让学生英语时可以和我门的母语联系起来,从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和语言的某种共性出发进而帮助学生不断的学习与实践,逐步提高对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所有这些,最根本的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正确的学生观,同时也要确立教师自己的教师观。以此为基础,我们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充分突出考虑学生学习的特性,设计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 1.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征设计活动。小学生具有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易感兴趣的特点,对低年级的学生,课堂教学应多设计他感兴趣的游戏和角色表演等活动,对高年级学生应多设计具有竞争性的教学活动,如“记忆大比拼”、“谁是强者”、“讲演评比”等,这些活动会使课堂教学愉快而有效。 2.依据小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设计活动。学生是有生命、思想、情感和智慧的独立个体,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所以要以小学生的不同差异为着眼点,设计课堂教学的活动,充分考虑每个学生不同程度参与课堂教学的可能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如在每个单元的复习课中,我们将全班学生调整成A、B、C三个大组,A组由学习优等的同学组成,B组由学习中等的学生组成,C组由学习较为后进的学生组成。不同小组给予不同的学习内容要求,A组是针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相互的提问并共同探讨答案,B组是围绕本单元的内容相互背诵、默写和批改,C组则由教师将本单元最为基本的内容,如单词、词组和重点句型进行归纳辅导,并及时考测和批改。这样,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3.依据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设计活动。小学生具有儿童纯真好奇的心理状态,思维模式是由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发展,所以要设计多样性的活动形式,将课堂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问题或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是,设计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面向全体学生,难度适中,让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而且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如教学人体部位的单词时,如果纯粹按顺序一个个去教,学生就会感觉枯燥乏味,如果设计一个“摸五官”的游戏活动,则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计多中形式的表演活动,满足小学生自我积极表现的年龄需要,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在每次上课前安排五分钟的英语会话,可由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对话,而且每节课前的warming upexercise,都设计成表演活动,而且利用最佳表演奖的方式予以鼓励,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 4.依据学生合作学习的特性设计活动。传统的班级教学很容易只有少数学生有参与表现的机会,大部分学生也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局面,使学生在相互的合作中交流、启发和借鉴,增强和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机会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如在课堂尽量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同座二人一组pair work或前后左右四人组groupwork,并用最佳合作奖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5.依据小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设计活动。新课改的小学英语教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内容上更为新颖,如:Talkingabout hobbies、after-schoolactivities、family members等等。这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都能很容易地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关键是教师如何处理好现有的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关系,使教学内容更好地成为小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载体。如PEP第六册教材My favoriteseason那节课来说,为了使学生能够轻松、自主地掌握小会话:What"syourfavoritesenson?Whydoyou like…?BecauseIcan…/Because it"s…,我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看转轮,选季节,说原因,得幸运星”的游戏活动,二是“小组辩论赛”活动,四大组进行比赛造句,说明喜欢本组所选季节的原因,句子造得最多组获胜。这样的活动,既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也符合学生的语言水平,使学生享受到“用中学,学中用”的乐趣,不仅体现了学生参与的主体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几点体会与启示 通过对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新认识,我们对小学英语主体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在这个实践和尝试的过程中,我们也获得了以下几点体会与启示。 1.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意味着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意味着学生都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解放学生,把学习主权归还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自主参与学习是学生的天然权利,任何硬性灌输和强制训练都有悖于学生学习的特性与需要。 2.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主张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替代传授、灌输式教学。真正将这些教学理念和方式落到实处,课堂就势必在一定程度上要“重心下移”,教学要真正落实在学生的有效学习上。 3.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动力、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参与状态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性应视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资源,而不是课堂教学的障碍。 4.新课程改革非常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倡从学生的生活和情境中引出知识。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是促进学生主体参与的重要基础。 5.在新课程理念下,课本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是可变的、发展和开放的。因此,教师必须摒弃“教教材”的传统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教学思想,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设计活动,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主体。   教学设计心得体会篇三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一个先决条件。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课堂的质量、课程的落实。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把握教学设计的重点?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教学过程?这都是我们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通过这次“领雁工程”的教学设计课的探讨,我获益匪浅,在此谈谈我的一些学习心得。 我认为教学设计的重点,不管是确定教学的目标,还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实它都是要教师明确本堂课,我们要教会学生什么,以及解决学生什么问题。因此我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把握下面三个问题 一、立足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不同,特别是城乡学生的差别就更大,教师在教师设计时,就要考虑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设计,而不单单是考虑课程设计的安排和进度。比如在引人各种方程的教学时,我们可能都会创设情境让学生列出各种方程,然后引入方程概念,但是如果在创设情境时设计的问题过高,就会影响本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偏移难点,而且会影响教学进度。 二、挖掘教材 数学的许多概念、定理、思想的教学,都是采用螺旋式上升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把握一个总体的思路,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渗透。比如在七下“4.1二元一次方程”中例题教学, 例:已知方程3x+2y=10。 (1)用关于x的代数式表示y; (2)求当x=2,0,3时,对应的y的值, 对本例题(1)中的变形是已经学习过的整式变形,对于变形的结果就是学生今后要学习的一次函数解析式。而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刚好体现了一次函数由无数个对应点组成的关系,这也是两者之间的一个联系,也是这两者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把握课堂 学生是我们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但学生的情况教师不可能都会事先预计好,因此教学中必须要对学生的上课即时表现,做出合理的处理。比如在有些举实际例子时,教师就要好好分析学生所举的例子。如:在分析“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时,学生举例:气球从一个平面吹成一个球体。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知识还不深入理解和对实际问题的辨析能力不强。因此教师就要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当堂的分析,假如这是教师要是没有能力当堂解决的活,可以采取适当的处理方式:比如一起讨论,上网查询,暂时搁置等。总之要根据学生的反应,适当地调节教学设计。 以上是教学设计心得体会的全部内容,供大家参考学习!

学习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下面是我带来的学习教学设计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学习教学设计心得体会(一)   通过这次培训,,我的收获很大。在学习了《高中政治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这一课之后,我就政治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方面,谈谈我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师生共同的活动。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既是活动的设计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教师即使引导者也是学习者。也要不短的学习,增加知识的视野。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过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要引导学生按照社会的要求,围绕课程标准的内容进行学习,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方向的把握上,要发挥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   教学设计,必须改进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是作为指导。需要教师多带动学生的思维,不再限制于课本上的内容,是让学生自己创造。通过情景再现、综合探索,并设计创造一些新的东西,教师只是提供一些方法和材料,要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采取的最多的方法是讲授式教学法。对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学生活动时间缺乏等缺陷。目前,探究式、体验式、合作式、都是被倡导的主导教学活动方式,在多样性的基础上,要着力体现当前主导的活动形式。我们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师自己的特点,进行适时、适地的选择和整合,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活动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以及正确价值取向的发展。   同时在这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教学也有许多困惑和不足之处。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   首先是对教学组织的反思。尽管我已经竭尽了全力,仍然无法顾及到每一位学生,有时活跃了课堂气氛后无法掌握,导致课堂局面出现混乱。这种情况虽然不多,但是给了我一个警告,教师上课需要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还应该包括掌握全局,迅速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而这些是无法通过理论直接获得的,必须在不断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加强。   其次,是对教学态度的反思。新教师大部分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年轻气盛,就难免血气方刚,对学生的忍耐力和包容度不足。特别是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捣乱行为,同时,我也在不断地充实自己,开阔自己的心胸,只有心胸开阔才能正确面对发现学生的不同优点,而不被他们的棱角刺伤。   最后 ,也是最关键的,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即对平常的上课的反思。教师始终是要站到讲台上去的,课上的好坏与否是检验教师的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因而就需要对自己的课堂行为作出反思,以便能及时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和水平。   通过本次培训我体会很深,学到了不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这对我以后的教学工作有非常大的帮助。我想通过我的反思,可以发现新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解决办法,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克服自身的不足,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习教学设计心得体会(二)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一个先决条件。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课堂的质量、课程的落实。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把握教学设计的重点?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教学过程?这都是我们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通过这次教学设计的探讨,我获益匪浅,在此谈谈我的一些学习心得。   我认为教学设计的重点,不管是确定教学的目标,还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实它都是要教师明确本堂课,我们要教会学生什么,以及解决学生什么问题。因此我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把握下面三个问题   一、立足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不同,特别是城乡学生的差别就更大,教师在教师设计时,就要考虑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设计,而不单单是考虑课程设计的安排和进度。比如在引人各种方程的教学时,我们可能都会创设情境让学生列出各种方程,然后引入方程概念,但是如果在创设情境时设计的问题过高,就会影响本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偏移难点,而且会影响教学进度。   二、挖掘教材   数学的许多概念、定理、思想的教学,都是采用螺旋式上升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把握一个总体的思路,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渗透。比如在七下“4.1二元一次方程”中例题教学,   例:已知方程3x+2y=10。   (1)用关于x的代数式表示y;   (2)求当x=2,0,3时,对应的y的值,   对本例题(1)中的变形是已经学习过的整式变形,对于变形的结果就是学生今后要学习的一次函数解析式。而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刚好体现了一次函数由无数个对应点组成的关系,这也是两者之间的一个联系,也是这两者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把握课堂   学生是我们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但学生的情况教师不可能都会事先预计好,因此教学中必须要对学生的上课即时表现,做出合理的处理。比如在有些举实际例子时,教师就要好好分析学生所举的例子。如:在分析“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时,学生举例:气球从一个平面吹成一个球体。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知识还不深入理解和对实际问题的辨析能力不强。因此教师就要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当堂的分析,假如这是教师要是没有能力当堂解决的活,可以采取适当的处理方式:比如一起讨论,上网查询,暂时搁置等。总之要根据学生的反应,适当地调节教学设计。   学习教学设计心得体会(三)   在前几两个月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参加了盛立群老师的教学理论与设计的网络课程。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起初是抱着提高教学效果的心态来的。通过12个课时的认真学习和笔记后,我获得了超越提高教学效果的东西。现在总结如下:   首先从备课方面说起,备课对于上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备课备好才能上课,上课上好才能评课,评课评好才能说课,所有备课是作为一名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基础。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以前备课的目的是把教学的内容能更顺利更容易理解的讲出来,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学了这门课后提醒了我在备课的时候需要注意了解学生的情况、明确目标、精心的设计、匹配一致、聚焦问题、统筹任务。在备课过程中明确学习目标也是比较重要的,很多学生没兴趣的一个关键点是根本不知道学习目标,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还有在备课的时候如何使课堂内容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很多学生不想听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课堂不能引起他的注意力。在备课过程中还要注意的就是教学过程能推动学生心理过程的发生,要能促进学生思考、想象、记忆和心理体验等。   接着说一下上课,通过学习教学理论与设计后我才发现,其实作为教师你光能讲课,把该教的都教了,那是比较低的水平,是最差的教学方式。一个高水平的老师是要帮助学生分析;帮助学生综合;帮助学生评价,使学生能真正的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所用,让学生学会该学的,这才是最好的教学。所以在上课过程中要注意1.激活旧知识、凸显结构;2.呈现新知,展示过程;3.尝试练习,交流反思;4.课后运用,融汇贯通。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注意要善用媒体、环境友好、协同生成、持续激励,这就联系到盛立群老师讲到的掌握学习和合作学习,我比较有感触的是合作学习。我觉得这样的课堂才是比较好、比较高质量的课堂。所以根据这些原理我对我以后的上课进行了一定的反思,决定以后课堂中要尝试合作学习,以小组教学的方式,评分以小组来评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还设计了一个章节名为食谱编制的教学内容,具体如下:首先上课说明这个章节的重要性,然后说明教学目标,接着通过一些案例来引起同学的注意力。随后到了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怎么编制食谱,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方法:首先手把手带着学生制作最简单的一餐的食谱,然后让学生自己制作一天的食谱,有问题我进行一一指导,最后让学生完全自主的去制作一周的食谱,看学生能不能自己做。通过这个方式把同一类别的知识重复至少三遍让学生真正的内化并掌握食谱编制的内容。   最后我想说的是教学理论与设计这门课真的是一门值得学习的课程,他给像我这样的青年教师指明了上课的方向,明确了什么是上课,什么是课堂,怎么上课,真的是雪中送炭。虽然课程结束了,但是我还会继续去买相关书籍,看相关资料,继续深入的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争取在教学中做的更好,不辜负学生,不辜负学校对我的期望。    我精心推荐

如何做教学设计与反思

反思得等你讲完了课以后在写。这堂课有哪些地方是成功的,还有那些不足,需要怎样去改进,怎样讲会更好。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一课《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一、教材阅读   1.课文简说。   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先写父亲和妹妹说“我”在音乐方面是个白痴,使“我”十分沮丧,不敢在家中练琴。接着写“我”到林中练琴,遇到一位自称耳聋的老妇人,她猜想“我”拉得很好,并愿意天天做“我”的听众。每次“我”停下练琴,她总是夸奖“真不错”。在她的鼓励下,“我”找回了自信,又回到家中练琴。最后写“我”从妹妹那儿知道了老妇人的真实身份,心灵受到震撼。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每次演出时总会想起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本文语言质朴、清新、很有美感。如,对林中景色的描写,“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优美动人;对老人语言的描写,如诗一般,打动了文中的“我”,也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体会“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二是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提出不懂的、有价值的问题与同学讨论;三是体会课文写作上的一些特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   用“白痴”形容“我”拉小提琴的水平,这对已经能拉小夜曲的“我”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更要命的是父亲和妹妹只是经受了数次“折磨”之后就下了这样定义。为此,“我”失去了在家里练琴的自信。文章开头直接点明父亲和妹妹的做法,为下文“我”走出家门,到林中练琴作了铺垫,同时也与下文老教授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侧面赞美了老人对“我”的爱护与帮助。   ②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这句话写出了早晨树林的安静,以及“我”为能找到这样安静的练琴环境的兴奋心情。沙沙的足音在“我”听来,竟成了一曲悠悠的小令,形象地说明“我”对拉好琴重新找回了自信。正因为如此,“我”才会庄重地架好小提琴,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   ③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   这句话真实地写出了“我”发现老人后沮丧的心理。“我”希望自己能在这优美的环境中拉出好听的琴声,可偏偏琴技不争气,那声音“觉得自己似乎又把锯子带到了树林里”;不希望有人听见自己在拉琴,却偏偏被老人发现了。文中的两个“一定”,强调了难听的琴声带来的后果,突出了“我”的沮丧。说明“我”又一次失去了自信。   ④“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这是老人对“我”说的一句话。作为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老人听出“我”拉得并不好,更从“我”被人发现后“准备溜走”的举动中,发现“我”缺乏自信。出于对年轻人的"爱护,老人谎称自己耳聋,为听不到好听的琴声向“我”表示歉意。听惯了亲人对“我”白痴的评价,第一次听到陌生老人的称赞,尽管是个聋子,但“我”还是充满了快乐。老人的话让“我”有了面对老人拉琴的勇气。   ⑤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这“从未有过的感觉”就是被人肯定的快乐。而这恰恰来自于老人的陪伴,来自于老人的夸奖。老人并不指点“我”如何拉琴,她就用自己的语言帮助“我”重新找回自信,激励“我”刻苦练习。在她的激励下,“我”终于敢在家里练琴了,而且练得十分认真,十分刻苦。这句话反映了老人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   ⑥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在老人热情的鼓励下,“我”的琴技在不断地提高,这正是老人所希望的。她发自内心地为“我”的进步而高兴。在“我”的眼里,老人也不再是一个聋子,她在用心感受琴声,“我”和她是用音乐在相互交流。“我”对老人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平静地望着我”这在文中是第三次出现。从相识的第一天起,老人就一直平静地望着“我”拉琴。从她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切、鼓励,读出了老人为“我”琴技的点滴进步的高兴,读出了老人对“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觉得她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⑦“聋子?”妹妹惊叫起来,“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   妹妹的话道出了老妇人的真实身份,表现出她对老人的敬仰。妹妹的话,也引起“我”心灵的震动,激起“我”对老人的无限敬意与感激。   ⑧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句子用“唯一”来修饰限制“听众”,有“独一无二”的意思。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我”唯独想起的是这位自称“耳聋”的老人,表明老人在“我”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句子写出了“我”对老人的感激,同时点明了课题。   (2)对词语的理解。   白痴:病,患者智力低下,动作迟钝,轻者语言机能不健全,重者起居饮食不能自理。课文中形容“我”没有掌握拉小提琴的技术,是对“我”的打击。   荒唐:(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   声望:为众人所仰望的名声。   二、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神圣、悠悠、庄重、仪式、抱歉、溜走、介意、追问、荒唐、声望、割舍、大吃一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本课前,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欣赏一些小提琴演奏的曲子,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并交流欣赏后的感受。也可以与音乐老师联系,开展音乐欣赏课,赏析《月光》奏鸣曲。   2.教学课文,有两种思路可供选择。   思路一:围绕“我”练琴过程中的心理、行动上的变化进行教学。可以谈话的形式导入课题,先初读课文,练习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尝试着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我”心理、行动变化的句子,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体会“我”心理与行动发生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再次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思考“我”的心理与行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通过交流,理解老教授的鼓励对“我”的激励作用,感受老教授爱护年轻人、培养年轻人的美好品质,懂得老教授谎称自己是聋子的良苦用心,从而领会文章的思想和写作特色。   思路二:围绕老教授的言行进行教学。首先揭示课题。运用查词典等方法,了解“唯一”的意思。并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如,“听众是很多人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唯一来修饰?”“课文中‘唯一的听众"指谁,她做了什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试着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围绕“作为‘我"唯一的听众,老教授做了什么”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找出老教授对“我”讲的几段话,弄清楚她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她为什么这么说。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在个人“读”的基础上,小组和全班进行交流。理解老教授的话的真正含义以及对于“我”提高琴技的作用,感受老教授爱护年轻人、培养年轻人的美好品质,领会文章的中心,最后理解课题的含义。除了抓人物语言,也可适当地注意文章中人物神态的描写,这样可使学生对老教授这个人物了解得更加深刻。   无论是哪种思路,都可以采取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讨论交流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三点:①要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引导学生能围绕课文的重点内容提出问题;②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③要开展有效讨论。讨论前,先梳理问题,一般性的问题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解决。讨论要有理有据,同时也要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必要时再读课文。   3.课文情感真挚,适合于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一方面,要抓住老教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那几段话。如,在“我”灰心时,在“我”有了几分自信时,各是怎样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使学生体会老教授的良苦用心。另一方面,抓住“我”的心情变化,使学生体会“我”总忘不了老教授的原因。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读,通过读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可以适当地范读。在指导过程中要注意讲究方法,让学生展示各自的朗读水平,在相互帮助中实现共同提高。   4.课后练习要求摘抄印象深刻的句子。完成本练习要结合理解课文进行,摘抄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这些句子为什么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于学生的发言,在尊重个性体验的同时,教师要注意价值引领。印象深刻的句子可以是关于老人的,也可以是关于“我”的,甚至是关于父亲与妹妹的,引导学生不要局限在一个方面。   5.本文生字新词不多,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溜”读liū;“悠”书写时不要漏掉中间一竖;“歉”与“谦”的偏旁不同。   四、教学案例   提出问题讨论交流   师:现在我们学习课文第八段。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老师巡视。)   师:课前老师读这段话时,读着读着,脑海里出现了许多问题。你们读了后,有什么问题吗?   (生自由准备。)   生:我想知道,文中的“我”不是到树林练琴了,怎么又回到家里练了?   师:这个问题等会儿我们讨论。继续提问。   生:老师,基本练习曲是什么意思呢?   师:班里有同学练过琴,或者练过字的吗?你能举例说说什么是基本练习曲呢?   生:我练过钢琴,一开始练的是训练指法的曲子,很简单。这些曲子就是基本练习曲。   师:学习任何技能都会有一些基本的练习。练琴,就要练习基本练习曲。还有问题吗?   生:课文为什么要写“我”在家里练琴的情况呢?   生:“我”为什么会忘记她是聋子?   生:为什么“我”觉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师:刚才同学们问了五个问题,有一个已经解决了,还剩下四个。下面就带着这四个问题,请大家再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找找问题的答案,如果有想法了,可以和同学进行讨论。   (学生自主学习、讨论。)   五、相关链接   小令习惯上人们把词分为三类:58字以内的称“小令”,59字至90字的称“中调”,91字以上的称“长调”。唐五代、宋初文人所用的词调多为小令。   小夜曲一种黄昏或夜间在室外独唱或独奏的歌曲或器乐曲。渊源于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的一种爱情歌曲。其音乐情绪缠绵委婉,常为青年人徘徊于恋人窗前时所用,流行于西班牙、意大利等国。通常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另外还有一种供乐队合奏的小夜曲,其曲调轻快活泼,始于十八世纪末,常为上流社会达官显贵餐宴时助兴而用。   小提琴弦乐器,琴身由木材制成,琴弦则由纯钢制成。它的长度是多种多样的,但琴身常在36厘米左右。小提琴是四根弦的乐器,通过琴弦振动发声。现代的小提琴源于16世纪欧洲早期的四弦琴。意大利的小提琴是世界上最好的,特别是阿马提家族制作的。

教学设计反思作文大全600

从一定程度上讲,教学反思就是在课堂教学后的“自我揭短”,这对一般人来讲是痛苦的行为。因此,缺乏毅力者即使反思技能再强,反思也难以顺利进行。因此教学反思呼唤那些具有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进取精神的勇士。(一)记教学日记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或教学结束之后,对自己教学得失可以进行总结反思,这种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教学参与者看,可以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得失。主要涉及到的是教学方法的反思,如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概念、原理等)是否采用了相应的方法,以及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的适合性,可以反思学生的学习行为得失,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从教学进行的步骤看,可以反思教学的导入,教学各环节的衔接;从教学内容看,可以反思教学目标设置的合适性,教材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单元教学内容在学科体系中的位置等。(二)说课说课是对备课的口头说明,但它不同于备课,说课讲备课的过程及其理由,而备课主要是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说课教学反思方面具体体现在:教师在备完课乃至讲完课之后,对自己处理教材内容的方式与理由做出说明,讲出这些过程,就是讲出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而这种策略的说明,也正是教师对自己处理教材方式方法的反思。事实上,说课总是讲给同行听的,同行听后要提出建议与评比,这是一个很好且有效的教学反思途径。并能形成反思群体,共同提高。(三)听课与评课听课决不是简单地评价别人之优劣,不是关注讲课者将要讲什么,而是思考自己如何处理好同样的内容,然后将讲课者处理问题的方式与自己的预想处理方式相对照,以发现其中的出入。教师讲课时并不总是能注意到自己教学上的得失,但若课后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特别是与同行、专家教师一起,边看边评,则更能看出自己在教学中的长短。(四)征求学生意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所以潜心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教师,往往会向学生征询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意见,层次好、中、差的学生会有他们不同的看法,学生的某些想法也许教师没想到。通过对他们意见的征询,结合自己的思考,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这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的渠道。(五)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规范化的教学应在单元教学结束时,通过多种方式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查。检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提出自己改进的建议,不论检查什么内容,都包含着对自己教学的反思。这种反思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学生学习中的得失表现,造成得失的原因,大部分学生在内容掌握上存在的一致性倾向,自己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六)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写“再教设计”一个教师在自己漫长的教学生涯中,谁没有教得得心应手的时候?谁没有发现“新大陆”的时候?谁没有精雕细刻的得意之作?谁没有激情澎湃的创新灵感?但是这些别人无法领略的“得意之作”、“成功之法”,不及时的总结和积累,得不到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终归会“事过境迁”而“烟消云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勤于积累,善于思考,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教学反思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行动研究法,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益,而且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统一。同时,为以后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基本的科研方法。

一份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都有哪些,与教学设计的区别

体育课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这六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除此之外,教师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也是教学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 教学任务在体育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技术课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因此,教学由教技术向用技术转变。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而现在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二) 教学对象学生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归宿和核心,因此,必须对学生的基本特征、已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认知结构、学习风格等有一个基本了解。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它有哪些自主权和交互行为?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一系列的问题是“学生”要素所要研究和考虑的。(三) 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中对于目标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理解,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归宿。主要包括对学习者培养的阶段性目标和学完学习内容之后所要达到的单元目标。这两个目标应是一致的,后者服务于前者,单元目标是阶段性目标实现的基础,总目标的实现又依赖于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目标的实现;而培养总目标则和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和总需求、现代人才观、学习者的具体状况相联系,不同的社会需求,不同的学习者状况就会有不同的学习目标。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目标的主体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教学目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它与传统教学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考虑到。 (四) 教学策略制定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教学策略的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的选择、学法指导、教学媒体的应用等等。(五) 教学过程现代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四个要素组成,教学系统的运动变化表现为教学活动进程(简称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那么怎么样在新课程理念下,把诸因素很好地组合,是教学设计的一大难题。(六) 教学设计自我评价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它不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教学设计,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在教学元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 (七) 教师在上述的六个要素中,每一个要素都与教师有着必然的联系,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着教师的活动。或者说,上述的六个要素都是通过教师来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调整、理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其达到最优化的程度,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制定学习策略、学习目标、提供学习资源等方面,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是根据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本省课标实施方案,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的,保证学校体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必不可少的教学文件。它是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全面实现四个方面教学目标、克服教学盲目性、片面性和随意性的基本保证。制定切实可行的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可使教学工作有明确的目标,加强体育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保证体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是提高学校体育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它有利于客观地检查和总结体育教学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从而不断地提高体育教学工作质量。 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一般包括:水平教学工作计划、全年教学工作计划、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模块教学工作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这些就是教学计划。 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科的重要分支,形成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它包括宏观设计和微观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分析方法、解决教学问题,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科学性、再现性和操作性。 教学计划以设计的不同之处: 一、对应层次不同 教学设计是把学习者作为它的研究对象,所以教学设计的范围可以大到一个学科、一门课程,也可小到一堂课、一个问题的解决。目前的教学组织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运用最多的一个层次。教案:就是教学的内容文本指导老师自己上课用的。也是考察一个教师备课的一个依据。从研究范围上讲教案只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层次关系是不完全对等的。 二、设计的出发点不同 教案是教材意图和教师意图的体现,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为依据的一种纯粹的“教”案。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设计是 “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掌握程度为依据,教师在设计中既要设计教,更要设计学,怎样使学生学得更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三、包含的内容不同 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的,教学方法,重难点分析,教学进程,教具的使用,课型,教法的具体运用,时间分配等因素,从而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计划和安排。 教学设计从理论上来讲,有教学目标分析、教材内容分析、学习重点目标阐明、学情分析、教学策略的制定、媒体的分析使用及教学评价等七个元素,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讨论比较多的是学习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三个主要元素。 教学计划与教学设计的内容对比 (1) 目的与目标 教案中称之为教学目的,多来源于教学大纲的要求,比较抽象,可操作性差,使课程重视了整体性、统一性,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淡漠了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修养。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可由教师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制定,教学目标更加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目标更加具体,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2) 重难点分析与教学内容分析 教案中的重难点分析主要由教学大纲指出,是教师上课讲解的主要内容和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内容结合学习者进行分析,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分析得到的重点和难点常常是媒体设计时所针对解决的对象。(3)教学进程与新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教案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的过程。重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价阶段。不同的课型教学过程的设计流程不一样。但是一定要体现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对象,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这一主要特点。(4) 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 教案中的教具使用比较简单,多为模型、挂图等公开发行的教具,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媒体的选用和使用,而且注意使用时的最佳作用和最佳时机,有较理想的教学效果。(5)教学评价 教学计划:在编写的过程中评价体现的不明显; 教学设计: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状况作出准确而及时的评价,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1.由过去主要评价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 2.由过去注重“双基”和“学科能力”目标落实的评价向既注重“双基”和“能力”的形成,也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发展转变; 3.由注重教师对教材使用和教学方法选择的评价,向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教学媒体的有效利用转变。 总之,教学计划作为经验科学的产物仍需进一步理论化,特别是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媒体的日渐介入,对教案的编写有巨大的冲击力; 教学设计虽然有了自己的理论框架,但还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充实和完善。由于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明显区别。而且二者都要在教育实践中得以发展,很可能在不久的教育实践中二者回走上相互融合的道路。完全有理由相信拥有现代教学设计思想的教案会有着更加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区别是什么?

课程设计指的是针对一门课程,例如:与语文课程设计;而教学设计针对的是一节课或一个课题的内容而进行的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太空生活趣事多》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太空生活趣事多》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材简说:   这是一篇深入浅出的科学说明文,介绍了一些新奇有趣的太空生活知识:睡觉得把自己绑在睡袋里;喝水时把杯子倒过来,水却不会往下流,非得用吸管不可;走路时必须穿上带钩子的鞋走在带网格的地板上;洗澡也得用特殊的淋浴器,不然,喷头喷出的水总是飘浮在空中   文章语言浅显生动,并且把造成“奇特”的原因巧妙地安插在第三段:“因为在宇宙飞船里,水失去了重量。”这就是失重,也就是造成睡觉、喝水、走路、洗澡都很有趣的原因。这些有趣的事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把课文读好,使学生在了解一些太空生活常识的同时,还会产生了解新科技的兴趣。   学习目标:   1、识记14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有趣、舒服、必须、普通、飘浮、设计”等词。   2、抓住“趣”字,指导学生读好课文,体会太空生活的有趣。要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3、在语境中感知,初步掌握“为了,”这种结构的句式。   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读并记住本课14个生字。   2、指导学生读出“趣”味。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写好“事”字。理解“失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20xx年10月,中国航天事业发生了一件振奋人心的大事。回想一下是件什么事?(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上太空,杨利伟是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中国人。)(课件出示杨利伟图)   课件出示杨利伟在太空中生活的画面,教师一边讲述。   课件出示神舟六号升天的画面,教师讲述。   师:同学们,那么在太空中生活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32课《太空生活趣事多》(板题)   二、感知课文。   1、先自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再向别人请教。   2、采取同桌互读、小组分段轮读、指名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3、重点练读2至4自然节,用自己的话说说太空中究竟有什么趣事?(睡觉、喝水、走路、洗澡)   三、巩固识字。   (1)正确读出下列带有生字的词语:舒服、挺好、必须、绑住、普通、塑料杯、咳嗽   (2)去掉词语中熟字开火车读生字:舒、必须、绑、通、塑、钩、件、设、杯、喷、嗽   (3)找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小组讨论如何记住这些字。   (4)教师念读字词,学生亮出卡片。用“必、通、钩、喷”等字扩词。   (5)用“要想必须、要想得、为了都”各说一句话。   (本课要求学生认读的生字较多,只有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复现生字,才能保证识字效果得以巩固,完成识字任务。)   四、书写指导。   1、整体指导,发现规律。左右结构的字有哪些?(杯、件、住、须、能、飘)后两个字左右大致相等。教师范写。   2、学生先描红,再临写。师生评议。   临写时,请注意三点:一看二写三对照。写前先看范字,看偏旁、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看字的结构特点及笔画的差异;临写时,要一气呵成,把整个字一气写完,不能写一笔看一笔;写完一个字后,再回头看看范字,对照一下哪儿写得好,哪儿写得不好,发现问题并找到原因,写下一个字的时候力求有所进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认读生词:舒服、必须、绑好、普通、杯子、塑料、咳嗽、淋浴   2、小组内朗读:每人读一段。看谁读的好,选拔一名同学参加全班的比赛,比赛要求是:一是要让人听了觉得新鲜有趣,二是让人觉得惊奇。   二、感悟文本。   1、小组学习讨论,太空生活怎么有趣?与我们地面上生活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文本)   2、汇报交流,教师板书,加深学生对太空生活的认识。(绑在睡袋里、只能用吸管吸、穿带钩的鞋,走网格地板)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争取能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   3、谁能从课文中找到一句话来说明睡觉,喝水,走路,洗澡都这么奇特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失重”现象。(课件出示填空)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太空中的趣事,并进一步弄清发生这些趣事的原因,丰富学生认知,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愿望。)   三、扩展延伸。   1、你们还知道太空生活中别的趣事吗?是怎么知道的,谁来向大家介绍?   穿插:太空吃饭讲究多   太空餐桌是特别的,它具有磁性,能吸住刀、叉、勺、盘等餐具,桌上装有水冷却器和加热器。吃饭时,宇航员必须先把脚固定在地板上,把身体固定在座椅上,以免飘动。面对摆在餐桌上的饭菜,千万不能着急,一定要注意端碗、夹饭、张嘴、咀嚼一连串动作的协调。端碗要轻柔,动作太猛,饭会从碗里飘出去。夹饭、夹菜要果断,要夹准、夹住,使用叉子效果最好。饭菜夹住后,张嘴要快,闭嘴也要快,因为即使是放到嘴里的食物,不闭嘴它也会“飞”走。咀嚼时节奏要放慢,细嚼慢咽利于消化,还可以减少体内废气的产生和排泄,避免宇航生活环境的污染。在太空吃饭最忌讳的就是边吃边说,这样会使嘴里嚼碎的食物碎末飞出嘴外,飘在餐厅或生活舱里,宇航员稍不注意吸进鼻腔就容易呛到肺里发生危险。   2、以“我要向杨利伟叔叔学习”为题,想象在太空中会发生什么事?并说说自己将来想在太空中做点什么?   3、自由想象太空的奥秘,用彩笔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太空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包括了学法、教法、资源、学习方法、条件、情景等要素。教学设计就是要创设这样一个系统,并利用系统的科学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学设计是从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为出发点,确定学习者的需求和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满足学习者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教学设计需要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据,转变传统的备课观,体现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相互作用。 一、教学设计的本质 教学设计是由目标设计、达成目标诸要素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设计亦称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要素进行分析与设计,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 创设教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学设计实质上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策划,是对学生达成目标、表现出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做出的精心安排。 对上述定义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理解∶第一个方面是教什么和学什么,回答的是“我去哪里”的问题,即教学目标的制订(也叫目标设计),解决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如何教和如何学,回答的是“我如何去那里”的问题,解决怎样教和学的问题,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它们都属于达成目标的各个要素);第三个方面是教的怎样和学的怎样,回答的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的问题,即教学的评价,解决的是教学效果问题。 (二)教学设计的分类 一般来说,从现代学校教学活动领域所涉及的问题来看,教学设计可以分为∶课程(学科)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三个层面。 课程教学设计,亦称为学科教学设计,主要是指对一门具体课程的教学设计。在学校教学活动中,课程教学设计工作一般需要一个专门的小组来共同研究完成,如学校的学科教研组。单元教学设计是介于课程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之间的一种阶段性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一般是指针对一节课或某一个具体问题所进行的教学设计活动,所以也称为即时教学设计,也就是教案,一般由任课教师完成。 (三)教学设计的过程分析 教学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完整的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学习对象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阐述、教学过程分析及教学策略制定、教学媒体运用和教学评价设计。各个环节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一般来说,教学设计过程的共同特征要素应包括∶ 1.学习对象分析 教学设计过程应该比较全面地分析学习者的兴趣、需要和学习风格及认知与发展特征"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起点水平及学习动机等。 2.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的内容主要应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编排与组织,教学内容展示的程序和方式等。 3.教学目标阐述 教学目标阐述主要是指教学目标的整体性与层次性分析,教学目标的行为、条件、标准等要素的确定与阐述等。 4.教学过程分析及教学策略制定 现代教学背景与环境的分析,教与学双方活动特征的分析,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与综合应用等。 5.教学媒体运用 教学媒体运用内容主要包括∶多种教学媒体特性与效果功能的分析,教学媒体的优化选择,教学媒体的使用策略与方式的确定等。 6.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教学评价设计是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教学活动信息反馈方式与渠道的分析,教学效果检测内容、检测方式的确定,制定总结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的有机结合策略等。 来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一般模式探讨 一、课前系统部分(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生分析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确定知识目标。(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A、叙述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 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等表述方式行为条件 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通过收集资料”“通过观看影片……”“通过本课学习”行为动词 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如知道、归纳、列举、感受、参加等等表现程度 指学生学习之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达到的程度。B、叙述最好有不同层次 根据《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差异性,按照教学内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设计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1)知识与能力:A .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学生能了解…..;B. 通过学习,学生能….,形成……能力;学生能运用…..观点解释......现象,并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A .学生能通过收集……的相关资料,编讲…..短剧,再现…情景,产生对….的认同感。 B. 学生能通过列表归纳、分组讨论等方法进行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理解和运用……主要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 .通过学习….教育言论,学生能正确对待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寻找有效的学习方法。 B. 通过学习……的思想观点,学生能感知…. 思想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C、过程与方法是什么? 对于过程与方法,真的存在很大的误区,以前写过程与方法,往往写的是:讨论法、合作探究、资料收集等,其实这些只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根本不能作为学生要获得的能力目标。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是指具体的内在的学习思维的过程,如搜集资料的过程与方法、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辨析史料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学会如何收集”“学会如何探究”。(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与难点部分的写作要求:两个操作要求:(1)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重点。(2)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式教学方式部分的写作要求:介绍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与技巧。(六)教学用具教学用具部分的写作要求:两个操作要求:(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部分课前探究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方案。 (二)导入新课部分导入新课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教学引语要起到“凝神、起兴、点题”三个作用。 (三)师生互动部分师生互动部分的写作要求:(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板书结构)。(2)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意图)此外,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要求:(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3)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存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四)课堂总结部分课堂总结部分的写作要求:(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五)课后作业部分课后作业部分的要求.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部分教学后记部分的写作要求:(1)评价出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2)对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3)写出你的教学感想、心得、体会。反思的主要内容有 ① 教学目标实现了没有?② 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了吗?通过什么方式转化? ③ 有没有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 ④ 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 ⑤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三、教学设计的意义(一)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是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按照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发现(鉴别)问题、选择和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案、试行方案及评价与修改方案,可见教学设计和传统的备课有明显的差别。在利用教学设计优化学习的过程中,设计人员一方面要善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谋求解决的方案,另一方面需要在设计、试行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思维习惯得以有效地培养,发现、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也会逐渐提高。此外,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技术和思维方式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可用于其他相似的问题情境和实际问题。 (二)有利于教师控制整个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和学习者可以清楚地知道学习者要学习什么内容,学习者将出现哪些学习行为,并为此确定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和学习者可以依据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征,采用有效的教学模式,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和方法,实施既定的教学方案,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教学设计是以帮助学生的学习为目的,它常以学生学习所面临的问题为出发点,寻找问题,确定问题的性质,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达到解决的目的。因此,教学设计是以问题找方法,而不是以方法找问题,使教学工作更具有目的性。教学设计应注重调控和教学评价,不断根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修改程序。在设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上,不断地收集、反馈信息,并对教学设计整个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价,为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依据。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准确地掌握学习者学习的初始状态和学习后的状态,便于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通过教学设计,可以优化效果并提高教学绩效。(三)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促进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说它是一门科学,是因为教学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是能够通过建立在系统论思想基础上的科学方法——教学设计使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说它是一门艺术,是因为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直觉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所展示的人格、语言魅力以及表现出来对课堂的游刃有余都给人一种艺术般的享受。要掌握这门艺术固然有天生的成分,但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却不是几年内所能达到的,尤其是青年教师,而通过教学设计则可以实现新理论、新方法的有效运用。由此可见,学习和运用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技术,可促使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也为师资队伍的培养提供了一条有效地途径。

《太空生活趣事多》教学设计

《太空生活趣事多》教学设计   《太空生活趣事多》出自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上册读本。下面是我整理的《太空生活趣事多》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考。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1、孩子们,还记得一年级时我们学过的〈地球爷爷的手〉这篇课文吗?地球爷爷有一双很大很大的手,这双大手能把地球上的所有东西像磁铁一样牢牢吸住。那么,当我们远离了这双大手,乘宇宙飞船到达茫茫太空后,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是的,你会惊奇地发现,所有的物体在太空中失去了重量,变得轻飘飘的。物体在太空中失去重量,也叫失重。——齐读句子。   过度语:由于失重,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发生了很多很多有趣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板题(趣:注意走字旁的一捺要写得舒展。事:和老师一起书空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努力把课文多读几遍。建议大家可以圈一圈生字朋友,标一标小节序号。   2、用手势交流:你已经读了几遍书了?读了课文后,想说点什么?   3、我们刚才读书的任务是努力把课文读通读顺,现在老师还想请小朋友再读一遍课文,这次要求稍微高一点,请小朋友一边读一边想想:由于失重,太空中出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呢?找到有关句子划下来。   三、朗读理解,随文识字   1、交流:太空中的哪些现象很有趣呢?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现句子。   语段一:   在宇宙飞船里,站着睡觉和躺着睡觉一样舒服。不过,要想睡上一个安稳觉,宇航员必须把自己绑在睡袋里。不然,翻一个身,就会飘到别处去了。   这段话中有好几个新词,你能读正确吗?自由练习——指名读   重点指导“舒服”一词的.轻声和“绑”的第三声。   去掉拼音,谁来把句子读一读——指名读   2、理解“安稳觉”:什么是安稳觉?(没有人来打扰)可是在太空上想舒舒服服地睡个安稳觉,必须——你看见过这样的睡觉吗?   3、在太空中睡觉多有趣啊!你能把句子读好吗?指名感情朗读,教师随机评价。   语段二:   喝水的时候,如果用普通的杯子,即使把杯子倒过来,水也不会往下流。   1、读准词语:普通杯子   2、词语读好了,句子能读对吗?指名   想象:要喝水了,可即使把杯子倒过来,杯中的水也不会往下流,会出现怎样有趣的现象呢?   过度:真是不听不知道,一听真奇妙。我们一起来读读。   语段三:   在宇宙飞船里走路更有趣。人稍一使劲就会飘到半空中,咳嗽一声就有可能后退好几步。   一生读。指导读准“稍一使劲”、“咳嗽”指名——男女生读、同位读。   理解“稍一使劲”:咳嗽一声有可能后退好几步,那打个喷嚏会u2026u2026脚蹬一下地板呢u2026u2026手拍一下墙壁呢u2026u2026是啊,只要人稍一用力,稍一使劲就会飘到半空中。   把你感受到的有趣用朗读表达出来。   语段四:   在宇宙飞船里洗澡可不是件容易事,从喷头喷出来的水总是飘浮在空中。   1、“可不是件容易事”就是说是件(困难的事),你能把前半句话读好吗?   2、自由练习——指名——齐读   引读   小朋友,通过刚才的朗读、交流,我们知道了,在太空中由于失重会出现u2026u2026,由于失重也会出现u2026u2026,由于失重又会出现u2026u2026,由于失重还会出现u2026u2026。   四、随机识字,练习说话   过渡语:是啊,由于失重,给宇航员的睡觉、(喝水)、(走路)、(洗澡)带来了许多的不便。为了宇航员生活得稍微舒服些,科学家们特意为他们设计了几种特殊的生活用品。到底有哪些特殊的生活用品呢?请小朋友从课文中找找吧,用“”把它划出来。   1、交流:设计了哪些特殊的生活用品呢?出示词组:   有绑带的睡袋 带吸管的塑料杯 带钩的鞋子 特殊的淋浴器   生字带拼音认读(一生做小老师)——去掉拼音认读(同桌互读)   这四种生活用品跟我们平时普通的生活用品可不一样,普通的反义词是(特殊)。   2、宇航员是怎样利用这特殊的生活用品来克服失重的,我们来读读吧。   出示:为了能平稳地走路,宇航员都穿鞋底带钩的鞋子,好牢牢地钩住带网格的地板。   a:齐读这句话   b:不穿鞋底带钩的鞋子,结果怎样?请你加上“不然”把话说清楚、完整   c:师述:所以为了能平稳地走路,宇航员必须都穿鞋底带钩的鞋子。   3、你能不能学着这样的句式“为了u2026u2026,宇航员必须u2026u2026,不然u2026u2026”,选择其中的一种生活用品来说一说呢?(自由练习——指名说)   五、观看录象,运用字词   1、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段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叔叔在宇宙飞船上的生活片段。   2、能把你刚才见到的说给大家听吗?老师建议你可以用上刚才的句式,这样可以帮助你把话说得清楚、明白些。(自由准备——指名发言)   为了u2026u2026必须u2026u2026不然u2026u2026   六、齐读全文,质疑问难 ;

如何运用课程与教学理论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内涵、过程与特征教学设计就是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一种系统研究方法。(一)教学设计的内涵解读教学设计的实质,是将教学成效建立在教师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技术化等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加以个体创造性地整合,也就是说进行教学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程序,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关于教学设计的内涵,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解读:1.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求解的过程。(教学问题要明确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教学问题的解决要运用反映学习规律的理论知识和有科学理论基础的教学模式。)2.课堂教学问题解决的对象。(教学设计所面对的问题目标状态,是由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教学内容本身的性质,以及教学对象的特征所决定的。教学设计所面对的问题起始状态,是由学生的状态所决定的。)(二)教学设计编写流程(重点中的重点)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应包含如下几个环节:1.确立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2.分析学生特征(学情分析),选择相适应的教学内容3.制定教学目标4.确立适用的教学模式、选择恰当的教学媒体5.实施课堂学习评价6.编写教学设计方案(三)教学设计的特征1.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是围绕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教学全过程。2.教学设计的研究方法是将学习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系统地应用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教学技术。3.课堂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教师提供一种科学的教学技术手段。二、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分析(一)学习内容的分类学习分为事实的学习、概念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原理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学习等五类。(二)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对学习者应当取得的学习成果和达到最终行为目标的明确阐述。确定教学目标必须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社会需要的因素;二是学生的特征因素;三是具体学科的特点因素。1.教学目标的分类(1)认知领域——包括有关信息、知识的回忆和再认,以及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的形成。 认知领域教学目标按照智力特性的复杂程度分为六个等级: ①知识 ②理解 ③应用 ④分析 ⑤综合 ⑥评价(2)情感领域——包括兴趣、态度、思想、鉴赏能力和价值观等。 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通常可以分为五个等级:①接受 ②反应 ③价值判断 ④组织化 ⑤价值或价值复合体的个性化(3)动作技能领域——指通过练习使一连串动作实现熟练化和“自动化”。 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按照肌肉与神经所要求的动作协调程度分为四个等级:①模仿 ②操作 ③精确 ④联接2.教学目标的编写(重点)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一般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 (1)主体——即学习者。它指明了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对象。(2)行为——做什么,即要求学生做到的目标行为内容。(3)条件——在什么条件下。行为目标的条件表示学习者完成规定行为时所处的环境。(4)标准——做到什么程度。3.陈述教学目标的要求(1)目标应描述教学结果而不是教学过程(2)目标要反映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水平(3)陈述目标必须具体、准确(4)目标陈述应达到可测量的程度(三)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分析表将学习内容按知识点作细致的划分,并确定其对应的教学目标水平,列成表格,称为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学习水平)分析表。(见P93示例)(四)如何处理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三维目标不可割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程标准强调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三、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设计(一)教学模式概述1.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下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一个完整的新教学模式应该包含以下五个因素: (1)理论基础:指教学模式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 (2)教学目标:指教学模式所能达到的教学结果,即能够在学习者身上产生何种效果。 (3)操作程序:指教学活动的环节步骤以及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方法。 (4)实现条件(手段和策略):为了发挥教学模式的效力,教师在运用教学模式时必须对各种教学条件进行优化组合,遵循一定的原则,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5)评价:由于每种模式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教学目标,因此,其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也会有所不同。2.教学模式的分类(1)按学习理论依据分类的教学模式:①行为修正模式。②社会互动模式。③人格发展的个人模式。④信息加工模式。⑤建构主义模式。(2)基于教学论分类的教学模式:①问答模式②授课模式③自学模式④合作模式⑤研究模式(3)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流程图的编写教学模式分为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流程图)。①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所谓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在教育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小班教学等。②教学流程图的编写教学流程图体现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媒体、学习内容与学生等四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优点:首先,可以直观地显示整个课堂活动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比重;其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也可以简洁地呈现出来;再次,可以比较好地反映出教师教学过程设计的逻辑性、层次性等。总之,教学过程流程图是浓缩了的教学过程,它层次清楚、简明扼要、一目了然。(见P106示例)需要编写流程图(二)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常用的教学方法有:(1.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4.试验法 5.实习作业法 6.练习法 7.参观法)。三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即主导讲授法、互动讨论法、自主探究法。1.主导讲授法主导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1)正确认识主导讲授法①主导讲授法不等于注入式学习②讲授仍然是教师发挥主导的主要形式新课标指导下,授课教师应该在深入研读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当讲即讲,在讲授中采取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疑难问题,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课堂焕发出无限生机。(2)主导讲授法的优势与局限 ①主导讲授法的优势主导讲授法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主导讲授法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得到远比教材多得多的东西;主导讲授法是其他方法的工具,教师只有讲得好,其他各种方法的有效运用才有了前提;使用主导讲授法,教育成本低,教师讲课能较快较多地传授相关知识,而且对教育设备和设施的要求也较低。 ②主导讲授法的局限性教师单纯运用主导讲授法,往往阻碍师生的课堂对话与交流。主导讲授法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从而导致知识与能力的脱节。单独用主导讲授法无法满足学生实践能力生成的多样化需求。(3)主导讲授法的有效运用①主导讲授法的基本要求I讲授内容的要求(内容要有选择;内容要正确。)II讲授形式的要求(要有逻辑性;要有启发性;注意语言艺术。)②主导讲授法的优化I调动学生“听”的积极性(首先要保证教学内容的“新”;其次,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考。) II及时取得反馈信息(教学反馈信息就是学生对教师的讲授所做出的反应,教师只有把握了这些信息,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讲授,做到有的放矢,增强讲授的针对性。)(4)传统课堂主导讲授法改革的若干策略思考具体的措施如下:①提倡“意义接受学习”。 教师使用主导讲授法一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二要将每一次讲解的东西纳入学生旧有的知识结构之中,使之对学生具有“潜在的意义”。②在使用主导讲授法的同时,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在课堂里提倡对话、交流,引进“发现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中的合理做法来改造“主导讲授法”,从而形成师生能够互动、彼此能交流的融洽的局面。③精心设计和恰当地运用课件与板书。(板书布局要合理;板书上的内容要言简意赅;板书展现内容要有启发性;板书中的字体、图表要清晰。)④改革课堂讲授还需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做起。 2.互动讨论法所谓互动讨论法,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为弄懂和解决某个问题而相互提问、回答、诘难、反驳、说明、补充,以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1) 互动讨论法的优势与局限 ①互动讨论法的优势第一,互动讨论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从中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行为来看,互动讨论法是进行教学的有效方法。第三,互动讨论法有利于集中大家的智慧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第四,互动讨论法有利于发掘事物的内在逻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思考问题的能力。②互动讨论法的局限第一,互动讨论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的不恰当使用往往使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遭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第二,互动讨论法是一种比讲授法更具难度的教学法,它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三,互动讨论法不可随意滥用。(2)互动讨论法的合理运用 ①讨论前的准备第一,论题的确定。 第二,论题的公布。第三,教师的知识准备。 ②讨论中的启发诱导主要是注重于解决学生思维方式方面的问题;注重于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从分析论题的逻辑结构入手,由浅入深,层层逼近,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也可以在学生讨论出现偏差时,适时给予引导,使学生思路趋向正确合理。③讨论后的归纳总结一是对学生讨论发言概况的总结;一是讨论题本身的分析总结。 3.自主探究法自主探究法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自主探究法:内涵、特点及其价值①自主探究法的内涵与自主探究法相表里的是“发现学习”,它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再发现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的基本过程是学生从各种事例中归纳出结论并用以解决新问题,实际是“人类知识的再发现”,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强调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成的知识。②自主探究法的特点及其价值特点: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学习过程的自主参与性;学习成果的创造性;学习评价的多元性。价值:自主探究法有助于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自主探究法有助于学生丰富其对学习的体验;自主探究法有助于学生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自主探究法有助于学生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自主探究法有助于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自主探究法有助于学生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自主探究法有助于唤起教师的创造性。(2)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自主探究法的原因、原则及方法①自主探究法应用于各学科课堂教学的原因将自主探究法应用于课堂教学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将自主探究法应用于课堂教学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将自主探究法应用于课堂教学能破除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定势,促进教师和学生在探究中“共同发展”。②自主探究法引入课堂教学过程的原则 .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强调自主探究法的多样化设计模式。在不同学习阶段,对探究的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 .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应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自主探究法应面向全体学生,并注意关照个别差异。 .给自主探究法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支持条件。 .在探究中要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探究中既要强调动手,更要强调动脑。 .探究过程中要重视并正确处理学生已有的个人知识和原始概念,引导学生积极反思。 .自主探究法的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③自主探究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四步法”——激趣导入;析疑点拨;触类旁通;激励评价。(3)自主探究法实施策略①教师应充分发挥“向导”作用。②精心设计探究性教学活动。(第一,要明确教学思想:变教为导,变学为思。第二,要探究教学过程:让学生活动起来。第三,要准确设计方法:针对不同的问题选择适当的方法。)四、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一)教学媒体选择的基本依据 1.依据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3.依据教学对象4.依据教学条件(二)教学媒体选择的基本原则1.施兰姆公式 媒体选择的几率=媒体产出的功效/需付出的代价2.媒体最优选择决策模型P1413.视听教学理论(三)确定媒体使用的目的 1.突出教学重点 2.解决教学难点 3.提供教学资料 4.创设教学情境 5.提供教学示范 6.启发学生思考五、教学评价的设计(一)教学评价的内涵分析 意义: 第一,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考试与测验是为了“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改进或形成,而不是鉴定或选拔。它的直接目的是为教师改进教学或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第二,评价的对象和范围突破了学习结果评价的单一范畴。包括对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第三,在方法和技术上,它不是单纯的定量分析,而是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第四,评价重视受评人的积极参与及其自我评价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评价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管理、选拔,而且是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第五,评价更加重视对评价本身的再评价,使得评价是一种开放的、持续的行为,以确保评价自身的不断完善。作用:调节作用;激励作用;决策作用(二)教学评价的一般方法1.绝对评价法——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以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评价对象与这一客观标准相比较,判断其达到程度的评价方法。2.相对评价法——是从评价对象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对象作为基准,将余者与基准做比较,排出名次优劣的评价法。3.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是以评价对象自身状况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评价方法。(三)教学评价的类型1.诊断性评价 2.形成性评价 3.总结性评价(四)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步骤内容:教学设计中,完整的教学评价内容包括收集资料、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资料作价值性判断。步骤:1.收集资料(1)结构化观察(①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程度;②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正确性;③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④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形成性练习的独立性和正确性。) (2)问卷调查(①对教学过程的评价态度; ②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效果; ③对媒体本身质量的评价意见;④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3)形成性练习(目的性强;知识要点和教学目标的覆盖面大;题目数量少而精。)(4)总结性测验(主要适用于单元考试、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2.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1)建立指标项体系(2)确定权重系数(3) 等级的划分与标准(4)评价指标体系总表(P162)3.教学评价结果的描述(1)绝对性评定(2)相对性评定(3)比较性评定(4)发展性评定六、教学设计案的编写(重点)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成果至少应包含两部分内容:一份规范的教学设计案和一份媒体素材清单。一个规范的教学设计案必须体现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应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目标的阐明、教学模式选择与学习活动设计、教学资源和工具的设计、学习评价和反馈设计、教学反思。)(课堂教学设计模板P165)教学设计案编写过程中要注意如下五个问题:一要注重教育教学思想理念下的系统设计;二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做到教、学并重;三要注重学情分析基础上的学习目标的确立;四要关注各级目标之间的整合;五要注重情感目标的制定与实施。

备课必做的三个方面工作钻研教材教学设计和什么

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课的三备是什么:第一,备教材。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观念,正确使用好教材,把教材当成教学的一个引子,而不能当成全部。要吃透教材,弄清楚教材的编写意图,重点难点。第二,备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熟悉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学习习惯,掌握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教材,来探索学生将会怎么学,从而制定出教学计划。第三,备课堂。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课堂上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行充分的预设,制定应急方案。要科学安排课堂教学时间,突出教学效果。1.备课还要备教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所以,教师要考虑怎么教,也要考虑学生怎么学,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2.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3.备课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个人备课是教师自己研究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活动。集体备课是由相同学科和相同年级的教师共同钻研教材,解决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等问题的活动。

怎样写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指对一个教学过程中一个实际事件或情境的描述再加上作者的看法。一般由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分析三个部分组成。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事件、典型的教学事例的处理过程、以及对该案例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因此,教学案例就是对课堂教学中真实发生的某种具体教学情景的记叙,不仅记叙教学行为,还记叙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想、思路、对策等。教学案例不是课堂实录,也不是教师教案、教师个案。如果对教学事件做静态的,缺少过程性的描述,没有以客观真实为基础,缺乏典型意义的教学事件,都不能称为教学案例。

怎样写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这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来理解: 教学案例是事件:教学案例是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讲述的是一个故事,叙述的是这个教学故事的产生、发展的历程,它是对教学现象的动态性的把握。 教学案例是含有问题的事件:事件只是案例的基本素材,并不是所有的教学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能够成为案例的事件,必须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并且也可能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内。正因为这一点,案例才成为一种独特的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件:案例必须是有典型意义的,它必须能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启示和体会。案例与故事之间的根本区别是:故事是可以杜撰的,而案例是不能杜撰和抄袭的,它所反映的是真是发生的事件,是教学事件的真实再现。是对“当前”课堂中真实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述。它不能用“摇摆椅子上杜撰的事实来替代”,也不能从抽象的、概括化的理论中演绎的事实来替代。

如何写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如何写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第一部分 关于教学设计一、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性文件2000年试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是目前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依据,另外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也可以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参考。根据课程指导纲要,信息技术教材形成了一纲多本的状态。同时要提高信息技术专业素养也要进一步阅读专业书籍,并查找专业网站资源,加强学习。二、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一)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将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转换成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2)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学情)( 3)教学目标(三维)( 4)教学重点和难点( 5)教学流程图( 6)教学过程(资源、模式选择)( 7)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8)评价标准( 9)板书设计(二)教学设计中的困惑困惑一:不知教学设计每一项具体写些什么困惑二:如何进行学前分析困惑三:不知教学重点、难点该如何确定困惑四:不知如何进行教学效果评价设计(三)如何开展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学科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指导思想将影响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等;这一部分也是依托、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环节。( 2)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要分析本阶段内容在整体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本节课在本节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学生情况:学生的基础状况,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所选择的主要教学方法及原因,(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技术准备:包括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 3)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主语是学生目标要体现出学生要掌握的技术内容目标要体现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方面的内容目标要体现出对应课标中课程目标中的内容目标要体现出能力层次(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 4)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本节课的主要支撑部分(不宜很多)教学过程中应该有一定的篇幅和时间用于突出重点难点 ——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部分(不一定是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中应该有一定的篇幅和时间,设计一些环节用于突破难点,一节课不宜重难点过多,或没有重点。( 5)教学流程示意目的:使教学过程一目了然,体现出授课教师思路的清晰程度教学流程的参考环节:创设情境 ——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温故知新 ——引发知识的承前启后,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加强知识的应用新课讲解 ——知识传授,多种学习方式的呈现实践操作 ——学生操作,教师指导,关注全体学生分享交流 ——通过作品等方式的交流,引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开阔视野、获得经验、体验成功的喜悦效果评价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要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状况归纳总结 ——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本节课知识和以前知识的联系,形成信息技术的整体概念,总结学习方法拓展提高 ——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拓展应用,引导知识应用于学生身边( 6)教学过程教学整体过程环节不一定面面俱到,要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学生情况、教学环境情况而定。教学过程展现出每个教学环节 ——活动过程要与流程一致教师活动要体现出教师的作用,讲授、引导、学习过程监控等学生活动要体现出学生的学习关键点,思考、观察、操作、讨论等设计意图要对这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进行解释分析,对应教学目标、重难点处理、课程目标的实现等。技术应用要体现出这一环节所使用的技术手段、资源等时间安排要体现出教师对整体课堂的流程安排( 7)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一节课的评价方式不宜过多;评价内容不要过于繁复,要易于操作;评价结果的用途是什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学习过程情况、学生之间学习情况的认可程度、学生对自己的了解程度等。( 8)评价标准要设计评价量规,量规内容不宜过多,形式可以是填写分数、给出等级、简单评语等。( 9)关于板书板书的用途 ——提醒学生、突出重点提醒的内容 ——技术的主要环节、学习任务的要求等提醒和重点要起到标尺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握自己的学习方向(四)如何提升教学设计1.认真学习学科课程标准2. 积累教与学、心理学相关理论3.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文字背后的教学价值和教育价值4. 多听课,多分析,多反思,多实践!第二部分 关于教学设计案例案例一、《爱心传递——图形的改变》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第 9课 《社区活动要文明——图形的改变》是海淀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下册,“画图与文件管理”,第三单元《绿色家园》的第二课。介绍“画图”软件基本技能——图形的改变(翻转 /旋转和缩放)的方法。结合今年是奥运年,是对学生进行奥运教育最好的时机,故将前一课改为《圣火传递——图形的选定与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熟练掌握了图形的选定和移动。在本节课即将上课时,遇到国家突发事件——四川汶川发生 8.0级大地震,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全社会都在奉献爱心,捐助受灾的同胞。因此,教师抓住这个时机,将教学内容改为《爱心传递——图形的改变》。一方面保证学生能在整个课堂学习过程中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完成,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关爱生命,伸出援手,将爱心传递给受难的灾区的小朋友们。(二)学情分析:1 .本册教材的学习主体是小学三年级学生。2 .已有知识技能:( 1)会使用“选定”工具和“任意形状裁剪”工具选中图形。( 2)会移动选中的图形。3 .本课所涉及的知识技能:( 1)学习图形的“翻转 /旋转”命令。( 2)学习图形的缩放。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图形的翻转和旋转的操作。熟练掌握图形的缩放操作。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当一名小小志愿者,帮助清理泥石流造成路面阻碍的过程,掌握图形修改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创设的真实的情境中快速解决问题,感受时间就是生命,提高学习效率。渗透学习知识是为了能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思想。教学重点: 图形的翻转和旋转教学难点: 对翻转和旋转的理解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演示法、竞赛法学习方法: 观察、模仿、合作、交流教学准备:1 .演示课件、作品范例——安装教师机2 .学习资源——安装学生机3 .多媒体教学网教学流程图:教学评价设计(一)语言评价,激励交流、演示和创新。(二)学习评价表(本课学习效果测评)序号 姓名 实际问题 10 交通问题 20 钟表问题 30 数学问题 40 实际得分1234小组总分:说明:组长根据各位同学的真实情况填写,汇总本组得分。板书设计: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不仅仅让学生收获技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会获得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在特定的时机、特定的情境下,学生还能收获真实的情感体验和体会生命的可贵,亲历活动过程,树立其关爱他人的意识,真正实现让爱心传递,让每一位学生的生命都精彩。案例二、《鸡群觅食——绘图工具栏》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终身学习”成为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教育技术的发展也逐步从“支持教师的教”转换为“支持学生的学”。教师的任务由过去的设计课件转换成开发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学生的行为也从被动的观看与操练,变为主动的应用与体验。因此开展适应新环境的教学研究非常重要。一、研究专题——从研究者的角度探索学生、教师共同发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对教学资源、教学媒体、教学方法和策略的精心设计、合理选择,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都要围绕着“促进学生发展”这个中心来进行。同时教师不再是以往专家的角色,而要在不同情境下扮演指导者、助学者、合作者和研究者的多元角色。因此,开展面向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方法研究十分必要。经过一段的研究与实践,通过深入课堂教学内部,关注学生发展的每一个细节,开展有效地教学设计得到如下启示:(一)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视角入手,研究如何学“会”中指导渗透学习策略的选择与实施;(二)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要开展有效的自主学习,研究如何“会”学;(三)教学设计中要重视创设情景,任务设计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让全体孩子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四)教学设计中要包含科学有效的评价量规,指导学生自评、互评,能帮助学生及时修正自己的学习目标。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互动的,因此在课堂中还要注意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时刻把握教师、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生成的教学、学习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二、教学理念——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进行理论提升认知心理学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的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环境相联系的。知识与能力是由学生观察外在事物后的探索、体会与反思等思考活动通过同化与顺应而形成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可持续发展教育,基本上是价值观念的教育,核心是尊重:尊重他人,包括现代和未来的人们,尊重差异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我们居住的星球上的资源。人是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核心,可持续发展教育强调与终身教育相结合,强调在不同阶段关注发展个人的意识、能力、态度与价值观,强调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和学会发展等。学习过程设计的基本原则:1 .注重情境的创设与转换,并最终在真实的情境中灵活应用。2 .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的主线。3 .为学生提供有援的学习环境,以保障学习活动的有效性。4 .充分发挥评价的目标导向功能,重视学生评价技能的提高。三、教学思考——从助学者的角度进行学习过程设计1 .学习者情况分析:本课程的学习主体是小学五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学习过 Word软件的简单的功能。本课中所介绍的“绘图”工具栏是对以往学习的知识、技能的一个小综合。学生应用 Word软件也可以制作出个性插图,并且在尝试操作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学会相互合作,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2 .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绘图”工具栏,掌握其启动方法,并会灵活使用。巩固设置线条、填充效果的方法。掌握同时选择多个图形,并将其进行组合。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个性插图的过程,了解美化文档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现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效率的方法。3 .学习与助学:导入 环节——让学生认真阅读观察日记《鸡妈妈和鸡宝宝》体会应用已掌握的写作知识、应用信息技术可以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精彩瞬间,进一步分析对比修改后的图文并茂作文,引出应用“绘图”工具栏设计个性插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大组竞赛 环节——研究“绘图”按钮的作用,快速启动“绘图”工具栏,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选择研究方法,另一方面通过竞赛形式快速解决本课的重点问题——掌握启动“绘图”工具栏的操作,通过学生的自主尝试、互相指导等方法达到全体学生均掌握的目的,而且为下一步的设计做好充分准备。体验操作 环节——让学生通过带着问题尝试操作,边操作边研究解决问题。问题的设计:选择学生在实际绘制插图时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可能遇到的关键问题,同时设计 4个难度不同的问题,让学生人人有问题可答,有研究项目:1 )如何绘制图形? 2)如何填充颜色 ?3) 如何调整线条的粗细? 4)你能移动全图吗?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进行分工,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并介绍给同组的同学,从而实现学生有效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同时教师提供学法指导:自主探究、阅读教材、《跟我学》帮助文档。从这个环节中,让学生体会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去,达到面向全体,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做,每个孩子都有成就感,使之在研究、交流的过程中发展自我。同时通过逐步地训练,鼓励学生们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尝试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有效的学习能力,最终实现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答疑解惑 环节——通过展示研究的问题,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研究过程、获得的方法、发现或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梳理本课的重点知识与技能目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一组或几组同学的示范操作,拓宽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通过这个环节能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学生们可以通过同学的示范操作过程中发现自己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的得与失,不断修正自己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自我发展的水平。设计任务 环节——通过给出四个难度不同的学生作文,让学生自主选择为其设计个性插图的任务,分层次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水平开展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如何能更有效、更恰当地应用本课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同时通过设计过程,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实现设计个性插图的目标,并从中体会通过自己的创造使文章增色,体会创作的快乐!作品欣赏与评价 环节——通过展示几位同学的设计的带有个性插图的文章,让展示的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总结设计过程中地点方法,阐述自己设计中最得意的地方。同时听取他人的评价意见,以便更完善自己的作品。倾听展示的学生则可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提出想要了解的其它问题。通过展示的过程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使整个学习过程进一步向深度、广度发展。同时还设计了学生自我评价的标准,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提高学生的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最终实现自我发展。课堂小结中,学生和老师共同将本节课知识的应用发散出去——应用“绘图”工具栏还可以有许多用途:可以根据需要设计环保小卫士、节约小标兵……胸卡、标牌等。四、课后反思——从合作者的角度审视学生与教师的发展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多形式1.大组竞赛中,全体学生参与,成功后在黑板上公布名次;2.答疑解惑中,及时鼓励展示的学生,并对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深入、广泛给予激励式评价;3.在评价与展示中,鼓励学生欣赏他人作品,对展示的学生予以肯定;4.在自评过程中设计了 5☆评价标准,让学生根据标准进行自评并记录在黑板上。教师导学、助学效果的评价分析: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认真研究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从教师的课件到学生的学件都取材于学生的身边、取材于教材,通过指导学生参与课堂竞赛、带着问题研究、自主选择设计以及作品欣赏与评价等各个环节的教学过程基本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的作业提交率 100%,全班 42人,自评达到 4☆的学生 39 人,互评达到 4 ☆的学生 40人。基于以上的数据,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达成度较高,学生参与度 100%;本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也基本落实,同时有超过 13位学生的设计中有本节课知识的延伸;由于在《答疑解惑》环节中简单问题展示用时过多,致使《展示与评价》的环节学生表达不够充分,应在此处多用时,让学生充分地体会与反思,此处感觉有些遗憾。总体上,本节课落实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目标,基本实现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并通过今后的进一步实践逐步完善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目的是更好地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案例三、《文本框的应用》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第 13课《古诗赏析——文本框的应用》是海淀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画图与 Word提高”,第三单元《七彩文学社》的最后一课。应用“ word”中的文本框——设计制作古诗赏析页面。这部分内容是教学 Word文字处理模块的终点,又是应用该模块的起点,鼓励学生应用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创作作品,达到能正确表达自己想法的目的,树立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树立设计思想,应用“文本框”设计制作古诗赏析页面并体会文本框的妙用。学生在本节课学习的认知结构图如下: 学情分析本册教材的学习主体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他们开始进入少年期,开始有独立见解,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学习的兴趣更为广泛。在课前我通过访谈的方式向五年级的教师和学生了解古诗教学及学习的情况:本学期古诗学生已经学习了四首,分列在《马》单元的《房兵曹胡马》和《马诗》以及《水》单元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浪淘沙》。学生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创作古诗赏析页面,达到《纲要》中所要求的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插入文本框。( 2)合理设置文本框的格式、效果,设计古诗赏析。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设计中,应用自主探究学习方法,在互助合作中完成任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诗情古韵中创作,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体会古诗的意境,畅抒心意。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 1.插入文本框的方法。2 .设置文本框格式。教学难点—— 合理设置对象的格式。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学习方法: 观察、模仿、合作、交流教学资源准备1 、演示课件、作品范例——安装教师机2 、学习资源——安装学生机3 、作品评价表4 、多媒体教学网教学流程图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环节 1:诗情画意——激情导入入情: 创设情境,布置任务。目的: 将学生带入情境,引发学生对祖国古老文化的热爱之情。入景: 对比语文书中的古诗排版,让学生观察思考背景图案的作用和其与文字的关系。目的: 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图文之间的关系。学习策略 :对比感知,思考作答。教学策略 :激情引入,任务驱动。任务驱动: 通过欣赏古诗赏析范例作品,布置本课任务——制作古诗赏析页。目的: 明确任务,了解设计顺序,做好准备。环节 2:诗情古韵—赏诗 内容:教学插入文本框,先介绍学习资源位置——资料丰富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同时设计了相同页面规格,不同文字排版的各类古诗文档,以便学生应用时产生认知冲突,建构应用信息技术的知识技能。在随后的思考辨析中,应用多媒体教学网对比学生中的不同设计,让学生体会文本框的作用,自己得出结论——应用文本框可以方便地排版。最后梳理插入文本框的方法,目的是帮助学生建构应用软件的技能技巧,渗透合理应用的理念。设计意图: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教学策略: 放手尝试,先用后讲。学习策略: 自主探究、思考辨析环节 3:入情入境—观景内容:教学设置文本框格式,本环节采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让学生回忆设置自选图形、背景等设置对文本框的线条、填充等项目进行综合设置达到协调统一的效果。同时在学生设置之前提出探究问题:如何设置文本框才能实现整体和谐?目的是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审美意识和创作美的能力。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产生知识迁移,解决本课重点。教学策略: 对比效果、讲解审美,突破难点。学习策略: 知识迁移、尝试探究。环节 4:畅抒心意—评析内容: 美化文本框, 通过对学生作品的审美指导,让学生领会什么是和谐统一,从模仿做起,逐步实现具有审美的能力,能在自己的作品中产生美,突破这节课的难点,同时还有学生归纳梳理方法的环节,落实应用信息技术的目标。设计意图: 通过对作品的审美分析,让学生理解整体和谐统一的设计思想。教学策略: 分析审美,梳理方法。学习策略: 理解审美,模仿创新。 环节 5:展示与评价内容: 应用评价量规,开展有针对性的评价,落实评价的公平性、广泛性、多元性目标。学生应用量规评价自己和同学的作品,避免了人情分等不公平的现象。五年级的学生完全有能力应用评价量规评价法,对自己的作品和能力水平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而且还能分析出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同时还对创作有激励作用,又能随时纠正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作品评价量规评价项目 评价指标体系 自评 互评5 ☆ 3 ☆ 1 ☆1 、诗与图片 根据诗的内容选择适合的背景图片 会选择背景图片 会插入图片,但未设置为背景2 、字体设计 字体、字号、颜色的设计与整个画面协调 有字体、字号、字体颜色的设计 部分完成字体、字号等方面的设计3 、诗的位置 文字摆放位置不遮挡画面 文字摆放位置不遮挡主要画面 文字摆放位置遮挡画面4 、文本框格式及效果 文本框的填充、线条以及效果设计与整个画面协调 有对文本框格式、效果的美化设置 没有对文本框的美化设置5 、创新设计 古诗评析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古诗评析合理 作品中未有古诗评析的内容

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的区别是什么?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课前预设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总结。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

教学案例与教学设计的区别是什么?

一、性质不同1、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2、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二、作用不同1、教学案例是主要用来交流,或者自我教学实例积累的。2、教案是指导老师自己上课用的。也是考察一个教师备课的一个依据。三、结果不同1、教学案例是对已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写在教之后,是结果。2、教案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写在教之前,是预期。

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的区别是什么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课前预设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总结。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

《台湾的蝴蝶谷》优秀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台湾的蝴蝶谷》语言优美,富有韵律和较强的画面感,描绘了台湾的蝴蝶谷瑰丽而壮观的奇异景色,表达了人们对蝴蝶的喜爱之情。全文共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祖国的宝岛台湾是蝴蝶生长的好地方。第二自然写“蝴蝶谷”名称的由来。第三自然段具体形象地描写了蝴蝶谷的迷人景象。第四自然段写蝴蝶谷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这篇课文文质兼美,借助教材,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走进台湾,了解台湾,激发学生对宝岛台湾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及相关音乐、导游帽、导游证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二年级的课文,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蝴蝶谷远在台湾,学生不了解。对于城市孩子而言,他们也很难有机会欣赏到各种颜色的蝴蝶成群结队飞舞的样子,课文中描绘的美丽画面对他们来说很抽象。所以我把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通过大量的蝴蝶图片和相关视频,配上优雅的音乐,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进行多层次地朗读,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逐层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积累优美语言,感悟蝴蝶谷的迷人景色。这样利用多媒体的直观、生动优势,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蝴蝶谷得名的由来,凭借课文想象蝴蝶谷迷人的景象,   3、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宝岛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感悟蝴蝶谷的迷人景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今天我们继续走进“台湾的蝴蝶谷”,课文中的生词朋友还认识吗?让我们开火车喊出它们的名字吧。   出示词语:祖国 照耀 撒下 花瓣 景象   翩翩起舞 大批游客 小精灵   气候温暖 水源充足 花草茂盛   飞过花丛 穿过树林 越过小溪   金光灿灿 五彩缤纷 五颜六色   (2)为什么台湾是蝴蝶生长的好地方,你能选择上面的词语说一说吗?   【设计意图:既复习了上一节课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   (3)出示图片,创设情境。   幻灯片自动放映蝴蝶图片,播放音乐《科尼的蝴蝶》。   教师动情讲述:蝴蝶是大自然的精灵,有人说,它们是“会飞舞的花”,台湾被叫做“蝴蝶王国”,这里蝴蝶,有的颜色艳丽,有的色泽淡雅;有的展开大大的翅膀,有的则显得小巧玲珑;它们在花丛中飞舞,有时候成群结队地落在同一多花,同一棵树上,多么壮美啊!看了这些美丽的蝴蝶图,各位游客你想说什么?让我们到课文的语言中再游览一番吧。    二、自由朗读,感悟美景   (1)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抓住关键词语,边读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   2、用“——”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画下来,美美地多读几遍。   (2)朗读小秘诀:朗读时抓住关键词语,边读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你也能成为朗读高手哦。   (3)小组学习:   课文的哪个部分吸引了你呢?先有感情地读一读你划下的句子,再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吧。    三、交流讨论,品读美景   (1)蝴蝶谷的景象怎么样?【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重点句体会课文内容。】   (非常迷人。出示: 蝴蝶谷的景象非常迷人。 )   “非常”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啊?(很 特别 十分u2026u2026)   (2)交流讨论第二自然段。   出示: 台湾的山多,山谷也多。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人们就把这些山谷叫做蝴蝶谷。   1、播放蝴蝶动态图片。   是啊,每年春季,都会有一群群蝴蝶来这里聚会, 你看见了什么颜色?你想用什么词来赞美蝴蝶(的颜色)啊?(鲜艳、色彩斑斓、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2、你能用动听的朗读让老师眼前浮现这美丽的画面吗?   3、它们是怎么来的?(相机出示:飞过、穿过、越过)其实这儿都可以用飞过,飞过呀。(比较两个句子)那为什么要说穿过、越过、赶到呢?   4、这几个动词用得生动准确,谁愿意读给老师听听?   5、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我好像看到蝴蝶扇动着翅膀,迫不及待的样子了。我还看到蝴蝶飞得很轻快,很活泼,很高兴呢。   6、喜欢蝴蝶谷吗?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3)交流讨论第三自然段。   出示:蝴蝶谷里的"景象非常迷人。有的山谷里只有一种黄颜色的蝴蝶,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灿灿,十分壮观。有的山谷里有几种蝴蝶,上下翻飞,五彩缤纷,就像谁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2、课文介绍了哪几个山谷呢?你能为这两个蝴蝶谷取个名字吗?(金蝶谷、彩蝶谷)   3、欣赏“黄蝶谷”   (1)你觉得黄蝶谷哪儿迷人?(板书:成千上午 金光灿灿 )   (2)(出示黄蝶谷图)看!成千上万只黄蝴蝶金光灿灿,多壮观啊!带着我们的感受读一读。   【设计意图:利用电教媒体重现鲜活的画面,更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把学生带入情境。】   4、黄蝶谷的蝴蝶成千上万,金光灿灿,景象是多么壮观,多么迷人啊!彩蝶谷又是怎样的呢?   (1)彩蝶谷可能有哪些颜色?   师引:大家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啊!想出了这么多的颜色,谁能用一个词语来说出它们的颜色多和美?(五颜六色 色彩斑斓 五光十色u2026u2026)   师:看来,这些词语都有着同一个意思,表示颜色的多和美,它们都是近义词。   (2)彩蝶谷还迷人在哪里?(引导体会“上下翻飞”和比喻句)   (3)让我们当一当这美丽的蝴蝶,站起来,边起舞,边读一读彩蝶谷的美景吧。   5、出示填空:   蝴蝶谷里的景象非常迷人。有的山谷里只有一种(黄颜色)的蝴蝶,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灿灿,十分壮观)。有的山谷里有几种蝴蝶,(上下翻飞),(五彩缤纷),就像谁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   【设计意图:进行语言积累,同时渗透课文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   6、总结:课文先总写蝴蝶谷的景象非常迷人,然后从金蝶谷和彩蝶谷两方面具体写出蝴蝶谷的景象非常迷人。让我们闭上眼睛,试背课文,把这美景记在心中。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蝴蝶是怎样欢迎前来观光的游人的呢,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2、老师想演一演游客,谁来演蝴蝶来欢迎我?哈哈,我的四周都被蝴蝶包围了,用一个词语形容就是——“团团围住”,蝴蝶扇动着翅膀,舞姿特别漂亮,就叫——“翩翩起舞”。   五、导游大pk.   假期就要到了,我不知去哪儿旅游,哪个小导游能说服我去台湾的蝴蝶谷玩一   玩呢?看谁能把蝴蝶谷的景色介绍得最迷人。   (学生带导游帽和导游证进行PK)    六、看板书总结全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到了台湾的蝴蝶谷,知道了金蝶谷、彩蝶谷的迷人景色,还当导游,介绍了蝴蝶谷。今后大家有机会去台湾的话,一定要去蝴蝶谷看一看。    七、布置作业   1、我们感受了台湾蝴蝶谷的美丽,赶快把你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收集在积累本上,还可以继续查找台湾蝴蝶谷的资料,把蝴蝶的迷人景象摄入心底。   2、推荐阅读《台湾蝴蝶甲天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创意在于它的拓展与延伸,丰富课外知识。】

教室有多长教学设计

教室有多长教学设计如下:【教材分析】《1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米的长度单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总结米、厘米之间的关系,具体出长度单位“米”。“米”这个长度单位比较具体,教材通过三个步骤帮助学生体会米有多长:第一步:通过同学们一厘米木棍接起来,体会1米有多长;第二步:通过测量学生身高,体会1米有多长;第三步:通过测量教室等场景,体会1米有多长。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这些简单的活动,真正体会到1米的距离到底有多长。在进行认识“米”教学时,充分联系前面厘米有多长,使学生体会到在表示距离时,要用“米、厘米”作单位,并介绍怎样用字母表示以及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学生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多数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厘米。但“米”这个长度单位比较重要和常用,学生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实地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

狮子和鹿的教学设计

  《狮子和鹿》是三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七组课文的一篇略读课文。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狮子和鹿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狮子和鹿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这是课文学习的重点。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体会故事中所讲述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会故事中的寓意: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不要光图外表的美丽,更要讲实用和它的存在价值。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展示:在大森林里,有一美丽的小鹿。同学们,你们喜欢它吗?最喜欢它的什么?   2.这头鹿也认为自己的角很美,可是它经历了一件事,使它改变了一些看法,咱们先来听听它自己是怎么说的?(放音,出示句子)“唉,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个句子。   3.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那还得从《狮子和鹿》的故事说起,板书课题,生齐读题。好,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初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1.你想想自己读一读课文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吧!(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2.老师要看看同学们读书时认不认真,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些词语,你都认识它们吗?(课件出示词语)   A、同桌互相读。B、开火车读。C、生齐读。   3.你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根据提示说一说。   三、深读课文,体会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不同态度改变的原因。   1.师:故事到底怎么向我们展开呢?让我们一起慢慢走进课文,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1-3段,想一想小鹿认为自己的角怎么样。板书鹿角   2.小鹿认为自己的角怎么样?(美丽)板书美丽   小鹿是怎样赞美自己的角的?   (1)学生朗读,师在屏幕上出示句子,齐读。   A.它把自己的角比作什么?(珊瑚)出示珊瑚图,感受读   B.小鹿,小鹿,你发现自己的角如此美丽,你心情如何?是怎么想的?(兴奋、惊讶)   C.同学们,现在你就是这只漂亮的鹿,谁快来夸夸自己?   (2)带着你的满足,带着兴奋再次来读一读这句话   3.正在小鹿得意洋洋的时候,一阵清风吹过,池水泛起了层层波纹。鹿的视线往下一移,看到了自己的腿,请你读一读课文的第四段,   找一找它怎么评价自己的腿?板书鹿腿   A.它认为自己的腿怎么样?(难看)板书难看   B.小鹿为什么会认为腿是难看的?(太细、配不上自己的鹿角)   C.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特别不满意自己的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   师:看起来它十分不满意自己的腿啊!小鹿,小鹿,撅起嘴,皱起眉头,把你的抱怨告诉大家吧!   课件出示句子: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能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个别读、齐读   4.师:就在小鹿抱怨的时候,危险也向它逼近了,看,你看见了什么?(狮子)小鹿,你心里怎么样?(害怕)   多么紧张,多么危险的时刻啊,带着你的害怕和紧张,谁来读一读第5段?   (1)师:狮子正向小鹿逼近,多么危险啊,我们都很想知道,鹿能脱险吗?它又是靠什么脱险的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2)反馈,小鹿靠什么逃离狮子的追赶?(腿)这是怎样的腿?(有力的腿)从哪儿可以看出腿的有力?(读课文第六段的第一句)   (3)那美丽的角是不是也帮了它很大的忙?(没有,差点害了它)朗读剩余部分,读出危险   (4)幸好有惊无险,鹿最终逃脱了狮子的追捕,这让我们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小鹿也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唉,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四、师生共同总结,提示寓意,拓展延伸。   1.好了,学习到这里,我想你一定有很多收获,你懂得了什么?   2.师总结:很高兴同学们从这则寓言里悟出这么多道理来,在生活中,任何事物不可能完美无缺,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板书)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他的长处。不要光图美丽,更要讲实用和它的存在价值。   3.小鹿经历这样一件事,它也懂得了许多。现在,它又一次来到小溪边,看见了自己的角和腿,它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呢?请你拿笔写下来   板书设计:   狮子和鹿   鹿角鹿腿   美丽难看   差点送命逃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狮子和鹿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教学难点: 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   课前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一只漂亮的鹿站在池塘边。   2、看,今天老师把谁请来了?你最喜欢小鹿的什么地方?学生交流。   3、可是小鹿却说,(出示句子)“唉,两只美丽的鹿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4、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学习28课:《狮子和鹿》   二、初读全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要求读通,读顺。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欣赏 抱怨 凶猛 匀称 珊瑚 撅嘴 逼近 犹豫 挣脱 精美别致 没精打采 灰心丧气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正音   3、从上面选几个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原来是这么回事,小鹿才会说,“唉,两只美丽的鹿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三、细读课文   1、开始,鹿非常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细长的腿,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讲了这个意思?   2、自由读课文2—4段,划出小鹿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细长的腿说的话,细细读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3、交流,结合指导:   1)出示:“啊!我的身子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①、它把自己的角比作什么?你还能把小鹿的角比作什么,请你学着小鹿用“多么┅┅多么┅┅”来说话。   ②、一起看看图中的小鹿是多么得意啊,你觉得小鹿会用什么语气说呢?谁能学着小鹿的样子夸夸,指名朗读,齐读。   2)出示句子: “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①、你读出了什么?小鹿认为……,你能把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吗?   唉,这四条腿太细了,配不上这两只美丽的角。……那我们能不能课文中的句子换成这句呢?你读一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是啊,小鹿多不喜欢自己的腿啊,你能把他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小鹿这样就是在……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说(抱怨),给抱怨换个词。   ②、小朋友,读着读着,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话想对小鹿说吗?   3)你们真能干,知道不能光看外表,还要看他有没有用。   (二)学习课文5、6段   1、美丽的角和难看的腿后来给小鹿带来了什么呢?赶快读课文5、6段,边读边想,划出相应的句子。学生自学。   2、交流,结合指导:   1)鹿不敢犹豫,撒开长腿就跑。有力的长腿在一灌木丛中蹦来跳去,不一会儿,就把凶猛的狮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从这儿读出了什么?   是啊,你觉得,这时的小鹿,心里会想什么?   小鹿的心情是多么紧张,请你读这两句话,用朗读把小鹿的心情读出来,自由读,指名的,齐读。   2)就在狮子灰心丧气不想再追的时候,鹿的角却被树枝挂住了。狮子赶紧抓住这个机会,猛扑过来。   从这两句话你读出了什么?   什么是灰心丧气?给他找个近义词,什么时候你也会这样?   小鹿本来已经逃远了,狮子灰心丧气了,可角却被树枝挂住,真危险啊!请你读出这时的紧张。指名读,齐读。   3)眼看就要追上了,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扯,才把两只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然后又拼命向前奔去。   读着这句话,你又读出了什么?   (三)学习第七自然段:   1、多危险啊,你就是小鹿,靠着难看的长腿,终于逃脱危险了,又来到了河边,看到河水中美丽的角,和难看的腿,这时候,你想说什么?请你说一说。   2、看来,小鹿们都已经明白自己的错误。   3、读小鹿的话,你体会到什么?想对同学说什么?或明白什么道理? 写一写   4、教师小结:是啊,物有所长,也有所短,任何一件事物,任何一个人都有优点、缺点。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了它的长处。不要光图美丽,更要讲实用和它的存在价值。所以不管对人、对事、对物我们都要全面地去看待它。这就是这个寓言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狮子和鹿教学设计 篇3   《狮子和鹿》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而奋力脱险的故事。平时,鹿非常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细长的腿。当凶猛的狮子向它扑来的时候,鹿的四条有力的长腿帮它从狮口脱险:而美丽的双角被树枝挂住,险些丧了性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还告诉我们,不要光图美丽的外表,更要讲实用;美和实用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存在的价值。   全文情节紧凑,前后对比鲜明突出,语言丰富优美,在生动的故事中蕴含了深刻的.道理。理解指导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的态度,是课文学习的重点;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是课文学习的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鹿对自己的脚和腿的前后不同的态度。   教学难点: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   教学过程(预设):   一、激趣导入   1、师板书狮子,会想到哪些词?板书鹿,又会想到哪些词?   2、凶猛的狮子和美丽的鹿放在一起,齐读课题,又想了解什么?   3、小结激趣:学习时能够提出疑问,是一种很好的习惯,我们就可以通过读书把一个个问号变成句号、感叹号,甚至是长长的省略号,下面就看谁的读书本领强,能够自己读懂课文,打算怎样去学这篇课文?   4、自由读课文,把难读的词、句读正确,把文章读流利,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自主读书 ,获知大意   1、学生自由读书,自主学习。   2、交流:谁已经读懂了,课文主要讲了谁的一个什么故事,用几句话讲出来。自己先练习一下。   3、指名说。   师随机板书:角 美丽 送命腿 难看逃生   4、师:我们可以用谁开始怎么样后来怎么样来说?或者抓住一些重要的词语来说,来,自己再练习一遍,肯定会讲得很好。   5、指名说。   三、深入引导,感悟道理   (一)理解前后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不同态度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读书,你知道这个故事主要讲谁?   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看看这到底是一只怎样的鹿?拿起书,用心地默读课文,仔细地体会体会。   2、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鹿?   3、交流。   3、切入:   看来,鹿说的话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们拿出笔来,快速读课文,找出鹿说的话,划一划。   生说,师出示鹿说的四句话。   (1)自由读一读,前后联系的地想一想,你会发现更多。   (2)指名读,你发现什么?   (3)谁来夸夸鹿的美丽的角?   (4)方法的引导:那怎样才能把这几句话读好呢?   就请你们用上这些好方法来练习练习。   (5)角色体验:你就是这只小鹿,你来夸夸自己。   (课件出示:美丽的珊瑚)你瞧,美吗?小鹿把自己的角比作美丽的珊瑚,可见,它对自己的角(是多么满意,是多么喜欢,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板书:欣赏)来,把自己的感受送进去,女同学读 ,男同学读。   师:对于自己的腿呢?请同学们运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读好第四段。也可以和同桌互相读读。(出示第四段)   (6)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7)说自己的腿不好,不喜欢自己的腿,可以用书上的一个词说:板书:抱怨。   (8)谁再来当当小鹿。   过渡:这时候,小鹿是如此欣赏自己的角,又是如此讨厌自己的腿,可后来却说(出示第七段的话)齐读 。这是为什么呢?   (二)深入文本 体会小鹿变化的过程   1、自由读第五、六自然段,认真地读,仔细体会当时的情形。   2、你读懂了什么?想说点儿什么?   3、在关键时刻,难看的腿成了怎样的腿?(有力,有用)从哪儿看出来的,读出句子。多好的腿呀!齐读(有力的长腿在灌木丛中蹦来跳去,不一会儿,就把凶猛的狮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多么灵活的腿呀!读出来多有用的腿呀!齐读。   4、发散说话,体会心情。   5、引读第五段   师:这时候,鹿的心情怎样?   最后,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两条有力的长腿。就是这件事,就是这种心情,让鹿重新认识了自己。   四、拓展写话   1、小鹿带着这种复杂的心情再次来到池塘边,再次看到自己的倒影,肯定会有不同的感叹,它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拿起笔写下来。   2、生写,评价。   3、指生读。   4、小结:事物各有所长、所短,我们要正确对待它的长处和短处,还要注重它的实用,这些道理,还藏在下面的谚语中,来,我们一起读读。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人不在大小,马不在高低。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大家夸,一朵花,自己夸,人笑话。   狮子和鹿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故事讲述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的态度。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词进入,谈话导入。   1、老师想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写两个词语,谁来试试?(美丽 难看)   2、“美丽和难看”,你喜欢哪一个词语呢?为什么?   过渡:有一只小鹿,它又是怎样看待“美丽”和“难看”的呢?让我们打开课本,走进《狮子和鹿》的故事。   二、初读感知,自学生词。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正确、流利的读下来。   2、可以了吗?故事中新的词语朋友可真不少,让我们轻轻的开启词语王国的每扇大门,去认识每一位新的朋友。(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   过渡:同学们在词语王国中尽情畅游的时候,小鹿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出示:一只小鹿),它迫不及待的想见见大家,给大家讲讲它的故事。   三、从句入手,自主探究。   1、从句入手,朗读感悟。   故事得从“美丽的角”和“难看的腿”说起……(板书:角 腿)小鹿对于自己“美丽的角”和“难看的腿”有什么看法,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句了读给大家听听!谁来?(学生读句子,老师随机课件出示)   “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①怎样的身段才称得上“匀称”?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身材很匀称。   ②小鹿的身材是多么匀称呀!它还有一对像珊瑚的角。   看见过珊瑚吗?老师把它们也带来了。(播放珊瑚图)   ③海底的珊瑚给你怎样的感觉?   ④海底的珊瑚多美啊!小鹿用漂亮的珊瑚来比喻自己的角,可见他心里——很喜欢自己的角。你能带着喜爱的心情再读读这句话吗?(指名读)(学生互评)   “哎!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①说这句话时小鹿的表情怎样?(小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你觉得这时鹿的心情会怎样?咱们就撅起嘴,皱起眉读的这句话。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这句话。(指名读)   “两只美丽的角差点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①是什么事让小鹿改变了对自己脚和腿的看法?(板书:差点送命 狮口逃生)   ②在逃脱狮子的追赶时,小鹿的腿有何惊人的表现?你来读读。(指名读 惊险的感觉)   ③经历了了狮口逃生小鹿深有感触地说——生接读“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指导读:小鹿此时的心情怎样?应怎样读?)   2、积极讨论,引导探究:   ①过渡:这次灾难之后,鹿决定锯掉头上那两只美丽的角,同学们讨论一下,小鹿该不该这样做呢?(前后四位同学讨论)   ②好了吗?说说你们的意见。(指名谈,引导学生说出寓言寓意)   3、故事总结,感悟道理。   读了《狮子和鹿》的故事,知道了事物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短处,一味欣赏长处而看不见短处,是不对的;因为它的短处完全否定长处也是不对的,我们要做到扬长避短,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像这样讲故事明道理的文章叫做寓言。(板书:寓言)   四、交流理解,拓展延伸。   1、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篇寓言故事,我们一起来读读。   朋友与熊   两个平常非常要好的朋友一道上路。途中,突然遇到一头大熊,其中的一个立即闪电般地抢先爬上了树,躲了起来,而另一个眼见逃生无望,便灵机一动马上躺倒在地上,紧紧地屏住呼吸,假装死了。据说,熊从来不吃死人。熊走到他跟前,用鼻子在他脸上嗅了嗅,转身就走了。躲在树上的人下来后,问熊在他耳边说了些什么。那人委婉地回答说:“熊告诉我,今后千万注意,别和那些不能共患难的朋友一起同行。”   2、我们来交流一下,你通过读故事,懂得了什么?   结束语:在这个脚步匆匆的世界里,寓言是一种别致的快餐,能让我们在读后获得智慧,希望大家能和寓言交上朋友,享受寓言带给我们的快乐。

《狮子和鹿》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狮子和鹿》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狮子和鹿》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狮子和鹿》讲的是鹿一心赞美自己的角精美别致,而抱怨自己的腿太细配不上两只美丽的鹿角,最后却因鹿角差点送命,而因鹿腿狮口逃生的故事。   【设计理念】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有着非凡的魅力。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还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撑,探求寓意,需引导学生凭借想象将文字变成活动的生活画面,激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在此基础上再以读促思。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使学生的理解得以深化。   【教学目标】   1、抓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故事情节。   2、能读懂课文中鹿说的三句话,体会语气词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和情感。   3、懂得每样事物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   【教学重点】   能读懂课文中鹿说的三句话,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鹿角和鹿腿各自的长处和短处,以及辨析“砍掉鹿角行吗”,明白每样事物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具有初步地辨证地看待事物的理性思考。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出示图片,请生猜猜是哪则寓言故事,并说说从这则寓言故事里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   2、出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新的寓言故事,叫《狮子和鹿》。   凶猛的狮子和美丽的鹿在一起,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这则寓言又蕴涵着什么道理呢?这节课就看看同学们能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它搞明白。   二、理清脉络   1、请大家自己读读故事,生词注意读准字音,有觉得难读或常常读错的地方可以用笔划一划,做上记号。   2、学生交流自己觉得难读的词语或句子。特别注意:撒、称、挣   3、老师也整理了一些难读的词语,有的和大家交流的一样,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倒影、匀称、撅嘴、珊瑚、欣赏、抱怨、逼近、犹豫、撒腿就跑、凶猛、挣脱、配得上、狮口逃生、差点儿   4、这则寓言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请你快速默读课文,从这些词语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括号里,再和同桌交流一下:   一天,一只鹿在池塘边喝水,十分()自己美丽的角,却()四条腿长得难看。忽然,鹿发现一头狮子向自己(),那两只美丽的角()让他送命,而那四条有力的长腿却帮他()。   指名回答,齐读。   三、细读品味   1、初次评价鹿角和鹿腿   ⑴瞧,这就是故事里那只美丽的鹿。看着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小鹿对自己的模样有什么评价?请自己读读课文1-4段,找出相关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板书:鹿角、鹿腿)   出示:   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①你从这两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②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鹿角很美丽?(多么精美别致,好像珊瑚)   ③你又从哪里感受到腿很难看?(太细了,怎么配得上)   谁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开火车读。   ⑵师朗读出示缺少语气词的句子,生提出异议。   为什么这两个词不能少?(“啊”能看出小鹿很高兴、得意,“唉”能看出小鹿很难过。)   请两生再次分别读读两个句子。(“啊”语调上扬,“唉”语调低沉,语速较慢。)分左右组齐读:   当鹿看到它美丽的角时,它高兴地说:————————————当它看到自己那难看的四条腿时,它难过地说:————————————————。   ⑶语气词能让我们体会到小鹿当时的心情,细心的同学一定能发现,小鹿的动作也能看出他当时的心情。请你再读读3——4段,你还有什么发现?   请你带着不同的表情来试着读读这两段。指名读,分男女读。   2、再次评价鹿角和鹿腿   ⑴小鹿喜欢美丽的角,讨厌难看的腿,可后来他又是怎么看待它们的呢?请你默读5——7段,用波浪线划出有关句子。   出示:   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难看的腿有什么优点?美丽的角又有什么缺点?(板书:险些送命、狮口逃生)⑵你从哪里看出长腿的优点?找找有关句子:有力的长腿在灌木从中蹦来跳去,不一会儿,就把凶猛的狮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⑶美丽的角又带来什么麻烦?(被树枝挂住了。)   是的,就在鹿将要逃离狮子之口时,那两只精美别致的角——却被树枝挂住了,原本灰心丧气的狮子又猛扑过来,鹿的性命危在旦夕,此时此刻它的心里会想些什么?指名感情朗读。   ⑷师引读:眼看就要被狮子追上了,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扯,才把两只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然后又拼命向前奔去。这次——狮子再也没有追上。   ⑸鹿能狮口逃生,靠的不是——精美别致的角,而是——难看的腿。难怪他在脱险后,叹了口气说——   想想小鹿说这话时是怎样的语气?要是请你在这里加一个语气词,你会加哪个?加入词语再指名让生读一读。齐读。   故事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有的东西看起来美,但有时却会带来麻烦,有的东西虽然不美,在危急时刻却能派上用场。不要被外表美丽的东西所迷惑。)   四、延伸拓展   1、后续:   经历了这次灾难之后,鹿痛定思痛,它毅然锯掉了头上那两只美丽的角。同学们,你们认为它做得对吗?   生各抒己见(鹿角有时也是和敌人作战的武器,不能锯;不能因为鹿角这次挂住了树枝就锯掉鹿角,那下次腿跑得不够快了,是不是就应该锯掉四条腿呢?鹿应该认识到“角和腿”各自的优点,扬长避短,再苦练奔跑的本领和敏捷的听力,正确看待”角和腿”的长处和不足。)   2、那么,这个寓言又让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板书: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   3、你知道这则寓言选自哪本书吗?出示《伊索寓言》推荐阅读。   【板书】   鹿角:美丽 险些送命 尺有所短   取长补短   鹿腿:难看 狮口逃生 寸有所长   《狮子和鹿》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课文重点句的自读自悟,体会并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前后不同的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质疑,解疑,明白故事中所讲述的道理,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会鹿对自己的角和腿前后不同态度。   教学难点是了解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激趣揭题   1、同学们看,老师今天把谁请到我们的课堂?   2、对呀,小鹿说今天非常高兴能来到我们的课堂,见到各位同学,小鹿夸我们了,说今天我们班的同学都很精神,等会一定会表现很棒,那你也能夸夸小鹿吗?你觉得它什么地方最美?   3、小鹿也认为自己的角很美,可是它经历了一件事,这件惊心动魄的事使它改变了一些看法,咱们先来听听它自己是怎么说的吧。   (出示句子)“唉,两只美丽的鹿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4、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究竟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让小鹿姐姐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狮子和鹿》的故事吧。请同学们举起你的小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吧。   (板书课题《狮子和鹿》)   二、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大意   1、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同学们赶紧打开书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吧。开始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老师给出的读书要求:   (出示要求,师读: 1、自由读课文,在拼音的帮助下把课文读正确。   2、读完后想想,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小鹿改变了看法?)   2、同学们读得非常整齐,而且有感情。同学们请看,老师今天要考考你们了,敢接受挑战吗?那就先进入词语王国看看吧。这里有也接受老师今天带来了三个门,智慧门、快乐门、趣味门,这些词语都藏在这里面呢,你能读好吗?(出示“词语王国”)   欣赏 匀称 精美别致   抱怨 难看 撒开 挣脱 狮口逃生   3、同学们可真棒!把这三关都过了,你们都拥有了快乐、智慧和趣味,恭喜你们!可是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哦,怕不怕?请看(出示“挑战之门”),谁能选用刚才三道门上的词语说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丛林中,一只漂亮的鹿对着池水欣赏自己______的身段和_______的鹿角,抱怨______的腿。而当凶猛的狮子扑来时,却是鹿那_____的腿救了他的命。   4、同学们可真聪明,老师只讲了一次,你们就都记住了。当凶猛的狮子扑来时,却是鹿那难看的腿救了他的命。于是鹿叹了口气说——   (屏幕出示: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5、是啊,当鹿逃脱了狮口后,唉了口气说,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三、细读课文,体会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不同态度改变的原因   1、美丽的角,有多美丽?难看的腿,有多难看?小鹿自己是怎样认为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吧。   2、同学们,小鹿把自己的角比作什么?(出示图片)   小鹿把自己的角比作美丽的珊瑚。你还能用哪些词来赞美它?   鹿角确实很美!美丽的小鹿,当你发现自己的角如此美丽,你的心情怎么样啊?   《狮子和鹿》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奋力脱险的故事。鹿非常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的细长的腿。当遇险时,鹿的四条有力的腿救了它,而美丽的双角被树枝挂住,差点让它丢了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了它的长处。不要光图美丽,更要讲实用和它的存在价值。   设计说明:   1、根据特点,抓住特点。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由于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的。它既有对孩子们理性的思想教育,又是感性的语文课。因此,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小鹿对角的欣赏,对腿的抱怨,以及最后为什么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不断地循环推进。此外,利用简单凝练的板书,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使学生对寓言的理解更趋理性化。   2、略中有精,粗中有细。略读课文教学中要整体把握“略”处理,重点感悟“精”处理,略与精相辅。因此,在与学生的感悟和交流中寻找“精”的落脚点,力求做到“教”略而“学”不略。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白道理的同时,进行诸如朗读、语气词、字词句等多种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力求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结合。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这是课文学习的重点。   3.教学难点是使学生体会故事中所讲述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看,今天老师把谁请来了?(课件出示:小鹿图片)   2、你们知道吗?小鹿认为自己的什么地方最美?(学生回答:角)而认为自己的什么很难看呢?(腿)   3、可是有一天,它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出示句子)   “唉,两只美丽的鹿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4、学生朗读句子,师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第28课《狮子和鹿》,去探究事情的真相。   5、板书课题,齐读读题。   二、初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同学们,我们要学习好一篇课文,要做到多读、多想,每读一遍课文,都有不同的要求,也会有不同的收获。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生字词,相互纠正字音。   3、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课件出示词语)   4、学生合作朗读,小组内分自然段轮流读课文,检查彼此的正误。   5、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通过读课文,应该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现在请你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6、先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意思,再根据以下提示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   丛林中,一只漂亮的鹿对着池水欣赏自己______的身段和_______的鹿角,抱怨______的腿。而当凶猛的狮子扑来时,却是鹿那_____ 救了他的命。   三、深读课文,体会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不同态度改变的原因。   1、小鹿开始很欣赏自己美丽的角,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找出来读一读。(课件出示句子) “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①、学生朗读句子。   ②、小鹿把自己的角比作什么?   ③、当它发现自己的角如此美丽,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兴奋、惊讶)   ④、谁能把这样的心情读出来,指导朗读,指名朗读。   ⑤、练习用“多么┅┅多么┅┅”来说一句话。(课件出示)   我们的教室多么明亮,多么______!   我们的祖国多么______,多么______!   ____________多么______,多么______!   2、小鹿对自己的腿很不满意,你又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找出来读一读。(课件出示)   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①、学生朗读句子,齐读。   ②、谁能读好这一句,带着怎样的表情?指名读句子(皱眉)   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能换种说法来说说吗?   这四条腿太细了,配不上这两只美丽的角。   3、可是后来,是什么让它改变了这种看法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读5自然段。教师引读。   4、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中,雄狮追赶猎物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吗?现在,小鹿正在被一头凶猛的狮子追赶着,灾难即将来临,请你们闭上眼睛,跟着老师的朗诵展开想象吧!(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5、同学们,你们听了老师的朗读,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者感受到了什么?   6、多么紧张的场面,现在请你们吧这段话里的“鹿”换成“我”,把自己置身于这茂密的大森里面,凶猛的狮子正在后面猛追你,再来读读这段话,看看感觉如何。   7、谁愿意把这段话读给我们听听看,让我们再次感受那紧张的场面。   8、通过这次逃离,小鹿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出示)   “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①美丽的角有什么缺点?(挂住树枝)   ②难看的腿有什么优点?(有力、灵活、快速奔跑)   五、明理   同学们,小鹿凭着有力的双腿,终于狮口逃生,我们悬着的一颗心也落地了。学到这里,你觉得作者要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小结:是呀,孩子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要全面地看问题,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出示课件)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六、把课文和《陶罐和铁罐》作比较学习,把两篇课文联系起来说说共同之处。   想想看,我们前面学过的哪篇课文和这篇课文有共同之处(《陶罐和铁罐》)它们的共同之处又在哪里呢?(课件出示)   共同点是两篇课文告诉我们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 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   表达方法上是两篇课文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道理。   七、联系实际谈感受。   八、拓展介绍《伊索寓言》   附:板书   28* 狮子和鹿   鹿角——美丽(挂住树枝) 险些送命   鹿腿——难看(有力灵活) 狮口逃生

高二政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理论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各个构成要素进行整体的、系统的规划和安排,使这些要素有机地配合,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政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必修③《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一框。   二、教材分析   第九课主要讲述在文化建设中我们所确立的目标、道路和任务,主体是国家。第一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本框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三部分: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三单元的学习,学生已掌握文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第四单元的教学任务是给学生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究竟该“怎么办”。第八课我们带领学生领略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并学习了面对各种问题、现象时,如何做出选择。第九课开始探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   2.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3.明确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4.明确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给中华文化点个赞”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从而掌握并区分文化大国不等于文化强国。   2.通过 “2015春晚总导演”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设计创意和策划能力,培养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树立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信念,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五、教学重点   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六、教学难点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七、教学思路   该教学设计立足文化强国的教学目标,采用了“点赞中华文化”的复习导入法,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引导讲解文化大国不等于文化强国,结合学生熟知的素材,如“最强大脑”“感动中国”“爸爸去哪儿”“米歇尔写书法”“春晚”等节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接下来,结合教材98页,让学生打造一台国家定制的2015年春节联欢晚会,如果你是总导演,你会怎么设计? 为什么这么设计?小组讨论,请四位“学生导演”发言。教师结合学生发言对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知识部分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再回到本框第一部分教学内容──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展示文化复古和全盘西化观点的持有者及其思想,引起学生重视和思考,总结出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最后引用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升华课堂,同时布置课下作业:文化强国微写作。   八、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已经学过的文化知识,给中华文化点个赞──说说你认为最赞的中华文化是什么?   学生:青花瓷、孔子的儒家学说、中山装的四个口袋代表的是“礼义廉耻”、汉字从古到今源远流长、风筝等是我国特有的文化形态。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巩固旧知,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2.衔接过渡   教师:刚才我们找了几位同学给中华文化点了赞,根据同学们的点赞,我们能不能回忆我们中华文化的特征是什么呢?   学生:我们有五千年的文化,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教师:不可否认我国是个文化大国,自古至今五千年的文化确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那么,我们思考一下,文化大国是不是等同于文化强国?(PPT)   学生:沉思并持有不同意见,回答者各持己见。   设计意图──引出课题,体验对比文化大国不等于文化强国   3.新知讲授一   教师:很高兴看到同学们真实地表达了自己对文化大国还是文化强国的看法。下面我们就进入今天的新课学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学生:打开课本95页预习新授课的内容。   教师:下面哪些可以成为你心目中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符号?为什么呢?   图一:米歇尔到师大二附中写书法 图二:最强大脑   图三:爸爸去哪儿 图四:功夫熊猫   图五:来自星星的你 图六:感动中国   图七:习连套餐 图八:2014春节联欢晚会   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回答,有的选图一、图八,还有的选图六。   教师:请同学们对比图四《功夫熊猫》、图五《来自星星的你》与其他六图的区别是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对比,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学生:在课本96页跟随老师标记重要的教学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什么。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对比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   4.新知讲授二   教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图片,阅读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文化强国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对比图四《功夫熊猫》和图五《来自星星的你》与其他六图,分析总结出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符号。   教师:为什么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学生:阅读课本97页教学内容,并结合上述图片分析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角度五个路径去分析思考。   五个路径:   (1)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党的性质宗旨;   (2)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   (3)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   (4)人民群众根本意愿;   (5)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熟悉的节目,层层递进,分析出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5.新知讲授三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选出这组图中你认为最能成为中国文化强国符号的那一个。   同学:春晚。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图八,春节晚会那些事儿。   1983年至今,春晚已经走过了31个年头,在演出规模、演员阵容、播出时长和海内外观众收视率上,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收视率最高的综艺晚会;世界上播出时间最长的综艺晚会;世界上演员最多的综艺晚会。   同学:朗读PPT   2012年4月,中国春节联欢晚会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2014年1月,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首次升格为“国家项目”,与奥运会开幕式等同。“春晚”是家喻户晓、闻名海内外的节日文化盛宴,是所有炎黄子孙追求和谐、进步、吉祥的民俗盛典。   教师:2013年除夕夜当晚,全国有202家电视台对春晚进行同步播出,综合计算出全国有7.04亿观众收看了马年春晚。春晚不是“私人订制” 、大众订制,它是“国家订制”。 央视春晚肩负着对内、对外弘扬中华文化的双重使命;承担着展示中国形象、打造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使命。请同学们打造一台国家定制的2015年春节联欢晚会,如果你是总导演,你会怎么设计?请说明设计理由。   学生:阅读课本98页“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讨论方案。   学生甲“林导演”──结合生肖,凸显羊年文化宣传;总结前一年的大众流行文化;传统的相声小品还需要保留;服饰文化要体现中国风;科技创新体现在科技3D的舞台设计,如果能有穿越文化设计理念就更好了。   学生乙“张导演”──主持人可以穿旗袍和唐装。   教师:发展中华文化,“春晚总导演们”都说得非常好。我们在总体的设计理念中要不忘记文化自觉──觉察、觉醒、觉悟,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认识文化视角)   学生丙“郑导演”──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要有创新;面向现代化,面向大众;我们还要加入一些西方元素,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学生丁“康导演”──每年春晚的最后一个节目都是《难忘今宵》,想请来演唱压轴节目。要有国际媒体的参与和宣传。   教师:“康导演”提到的国际媒体的参与和宣传,说明春晚的设计除了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还要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信心、信念、信仰,指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待文化态度)   设计意图:情境体验,探究新知,分享合作,成就设计。   6.倒叙回顾   教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可以引导我们走向文化强国,下面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观点:   “我们如果还想把这个国家整顿起来,如果还希望这个民族在世界上占一个地位,只有一条生路,就是我们自己要认错。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学生:全盘西化论   教师:大家能猜猜这是谁的观点吗?   学生:小声议论,没人举手回答。   教师:展示PPT,胡适。不加评论,继续展示PPT请同学们继续猜猜看。   “中国立国数千年,礼仪纲纪,云为得失,皆奉孔子之经,若一弃之,则人皆无主,是非不知所定,进退不知所守,身无以为身,家无以为家,是大乱之道也。”“冒万死以力保旧俗,存礼教而保国魂”。   学生:阅读并等待答案的揭晓   教师:揭晓答案──康有为。请同学们回到课本95页,引导学生分析教材这两段文字,得出结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由之路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   具体做到:   一是要不忘本来。   二是要吸收外来。   三是要着眼将来。   设计意图:首尾呼应,巩固新知,引起重视。   7.升华巩固   师生:齐诵──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教师:请同学们就今天的学习感受进行140字左右的微写作,下节课我们进行微分享。   设计意图:升华课堂,布置作业,课后成长   九、教学反思

讲课教学设计ppt模板-怎么做教案ppt课件

教学课件PPT模板应该如何制作?1、先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好母版:背景、格式等2、设计好母版以后,打开“文件”-“保存”,在保存对话框中的保存类型选择“演示文稿设计模板(*.pot)”,给母版命名,并根据保存的默认路径进行保存C:DocumentsandSettingsAdministrator目录下的templates文件夹。3、然后一同样的方式将该母版另存为:C:ProgramFilesMicrosoftOfficeTemplatesPresentationDesigns,关掉ppt,在重新打开ppt就会发现你设计的母版已经出现在设计模板中,可以随时使用。注意要保存到该路径的前提是office要装到c盘下,总之就是要保存到office所装的目录下。求一个高中政治课试讲20分钟的教案和PPT,要求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容易讲教案模板:《树立公平意识》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教学设计是试讲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试讲离不开一篇好的教学设计,然而,在实际备考过程中,许多考生对教学设计感到很迷茫,不知道如何下手,不知道教学设计到底应该包括哪些环节。因此,今天中公教育的老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树立公平意识》这一框题的教学设计,希望对考生有所启发,有所收获。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公平的意义,自觉树立维护公平的情感。【能力目标】在小组讨论和情景模拟的过程中树立公平意识。【知识目标】知道公平的意义以及如何树立公平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公平的意义以及如何树立公平的意识。【难点】树立公平意识。三、教学方法案例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四、教学过程环节一:课堂导入多媒体展示案例:张某和李某合伙偷盗,平分赃款;公交车上的爱心专座;李明的爸爸给学校捐款5万,学校推选李明为校学生会干部。思考:你认为上述行为中,那些是公平的?那些是不公平的?为什么?学生回答,平分赃款不算是公平,因为赃款的取得是不合法的;李明被选为学生会干部不公平,是因为他爸爸的捐款;公交车上的爱心专座是公平的,因为老人、妇女、小孩属于弱势群体,需要特殊照顾。老师总结:看来大家在生活中都接触过关于公平的事件,而且大家对于公平都有自己的理解,公平意识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那么怎样才能树立公平意识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环节二:新课讲授(一)维护公平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老师多媒体展示案例:(1)法律诉讼,法官公平判案;(2)足球比赛,裁判公平裁决;(3)社会利益分配,要求公平分配;(4)收入分配,坚持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思考:以上案例说明了什么现象?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学生回答,以上案例说明了社会各方面都在坚持公平,维护公平有利于社会各方面的正常运行,并能维持社会和谐。教师总结:社会各方面都在维护公平,没有公平社会将陷入一片混乱,制度不能实行,秩序被打乱,所以维护公平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二)树立公平意识,需要我们在竞争与合作过程中遵守相同的行为规则情景模拟:掰手腕比赛,一个学生可以用两个手,另一个学生只能用一个手。学生自愿报名参加,上台后,打开自己所占一边的规则纸条,看看是用一个手还是可以用两个手。比赛结束后让参赛选手说自己的感受,输的一方认为规则不公平,因为没有相同的规则。老师总结:比赛中如果没有相同的规则,则会陷入混乱,出现不公平现象,所以树立公平意识,要在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遵守相同的行为规则。(三)树立公平意识,需要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利益,尊重他人的权利情景模拟:同学演绎情景剧,张同学和李同学评三好学生,考试分数张同学比李同学多一分,但是老师误判试卷,多给了张同学两分,张同学明知误判,没有指出,最终张同学被评为三好学生,但是张同学并不开心。小组讨论,全班分成五组:张同学为什么不开心?这样做有怎样的后果?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办?学生回答,张同学不开心是因为三好学生本来不是自己的,结果因为老师误判而被评为三好学生,所以内疚;这样做侵害了李同学的利益;如果是我,我会向老师反映,指出问题,把三好学生荣誉还给李同学。老师总结:看来同学们都有公平的意识啊,关键是在生活中遇到类似事情之后要把言行变成实践,说到做到哦,上述案例告诉我们,树立公平意识要正确看待自己的利益,尊重他人的权利。环节三:巩固提高体验公平:全班一起玩一个推手比赛,全班分成五个小组,共同制定游戏规则,每个小组按规则先选出本组的代表,再和其他组代表比赛,最终选出最佳选手。提问:比赛顺利进行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归纳:制定共同的规则,并且尊重了他人权利。环节四:小结作业课下搜集关于公平的小故事,下节课找人分享。五、板书设计怎么做教案ppt课件现在,全国各地的学校开始倡导计算机教学,掌握PPT的制作已经成为教师的基本技能之一,制作PPT教案并非难事,OfficePowerPoint制作教案的方法如下:一构思根据PowerPoint的特点,设计课件方案时,把方案写成分页式,即按照幻灯片一张一张的样式,按屏幕页面的方式写出,同时要考虑模板的选取、板式的选择、效果的设置、动画出现的时间以及放映时的链接等。然后精心构思场景,写出课件制作的方案。二新建PowerPoint文档1、新建空白文档2、根据模板新建为制作统一风格的幻灯片模式课件,先是根据教案的设计,精心选择设计模板,PowerPoint提供了几十种经过专家精心制作、构思精巧、设计合理的模板。利用模板,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创建出较为理想的幻灯片,大大节省时间和精力。当然模板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可随时更换,并且可以修改。3、根据向导新建三插入幻灯片1、选择空白版式,自由发挥你的想象力,创建有个性的页面;2、选择合适的版式,加快制作进程;3、编辑现有版式,为我所用。插入了幻灯片,接下来就是向其中添加各种内容——媒体。四添加文本文本可在幻灯片视图中输入,亦可在大纲视图中输人。还可以输入竖向的文本。页面上的文本是“文本框”的形式。文字输入后就可编辑和格式化文本,如设置字体,字型、字号,颜色等。可以改变文本框的位置和大小。五添加图形将图形和文字配合在一起,不但可以正确表示课件的内容,而且可以大大增强课件的渲染能力,增强演示效果。1、插入图片可以从剪辑库中为幻灯片添加图片,更多的是插入文件中的图片。可对插入的图片进行移动、裁剪和修饰等加工。2、绘制图形可以使用PowerPoint提供的绘图工具轻松绘制诸如直线、圆、椭圆、正多边形等简单的图形,还可修改图形的线宽、填充颜色等。3、插入艺术字PowerPoint中艺术字是以图形的形式出现的。对编辑好的多个图形,可以进行“组合”。六插入图表和结构图插入新幻灯片时,选择带有图表版式的幻灯片,按幕提示操作即可插入图表。为了形象地表达结构、层次关系,可以在幻灯片中制作组织结构图,在新幻灯片版式图中选择组织结构图的版式,双击组织结构图的占位符,就可启动组织结构图处理窗口。这时可方便地进行增加、删除等组织结构图的编辑。七插入声音和视频1、插入声音PowerPoint可以插入剪辑库中的声音,也可以插入文件中的声音。插入声音之后,会显示一个图标,可以改变图标的大小,可以设置幻灯片放映按钮,鼠标点击可以播放声音,可以通过“动作设置”命令选项来设置声音的自动播放。2、插入视频可以插入剪辑库中的影片,更多地把avi类型的影视文件插入到当前课件幻灯片中。PowerPoint播放影片时,可随时单击鼠标暂停和重放,这对于上课来说非常方便。可以调整视频播放窗口的大小。3、媒体播放器对象为了插入更多的媒体,如VCD视频,需要插入“媒体播放器对象”。从[视图][工具栏]中打开[控件工具箱]→点击[其它控件]→找到[WindowsMediaPlayer7]项点击→在页面上[画一个框]→右击此框→选[属性]→点击自定义后的[]→在出现的对话框中填入[影片URL]→确定→调整播放器的大小和位置→OK。八插入Flash动画Flash动画的魅力是从所周知的。在PowerPoint中可以插入Flash,步骤是:从[视图][工具栏]中打开[控件工具箱]→点击[其它控件]→找到[ShockwaveFlashObject]项点击→在页面上[画一个框]→右击此框→选[属性]→点击自定义后的[]→在出现的对话框中填入[影片URL]→确定→调整Flash的大小和位置→OK。九设置动画动画在课件设计中,有其极重要的地位,好的动画效果可以明确主题、渲染气氛,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PowerPoint中有如下几种动画:1、幻灯片切换定义幻灯片切换时整体过渡的动画2、幻灯片动画方案定义幻灯片中各个元素(文本、图形、声音、图像和其他对象)的动画3、自定义动画分别定义幻灯片中各个元素(文本、图形、声音、图像和其他对象)的动画动画类型:进入、强调、退出、路径动作条件:单击、按键、定时、之前、之后、触发附加特性:速度、声音十幻灯片的链接在a认情况下,PowerPoint幻灯片是“顺序型”的,但我们可以加入超链接来实现幻灯片之间的任意跳转,使课件具有“树型”或“超媒体型”结构。幻灯片的链接就是根据教学的需要,确定好幻灯片的放映次序、动作的跳转等。可以建立一些动作按钮,如“上一步”,“下一步”、“帮助”、“播放声音”和“播放影片”文字按钮或图形按钮等。放映时单击这些按钮,就能跳转到其它幻灯片或激活另一个程序、播放声音、播放影片、实现选择题的反馈、打开网络资源等,实现交互功能。不要害怕犯错,失败是成长之母,学习PPT制作需要耐心。

建筑结构教学设计实践?

1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教学设计误区1)教学观念陈旧。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认为建筑就是艺术,艺术重于技术,于是乎就有绝大部分学生只重视建筑设计及原理、外国建筑史、建筑物理等等主导课程,反而忽视了建筑力学、建筑结构等等技术类课程。实际上建筑师在考虑空间方面的问题的同时,一般是先形成总体方案,然后再考虑具体构件的构造。但是,与总体设计的思想相反,建筑学的学生往往是通过学习基本受力构件以及其有关的具体设计和施工要点来学习建筑工程知识,其思路恰好和建筑设计思路相反。一个设计者的实际设计经验模式与学习技术知识的模式之间的不协调,将使学生难以在学习设计思路的阶段运用相关知识。因此传统的建筑结构的教学方式即从具体构件设计到整体结构设计不利于学生学好该门课程。2)教学评价陈旧。建筑结构课程符号多、计算公式多,构件的构造要求多,这些知识的掌握重点在于理解和运用,大部分无需死记硬背。但是以传统的闭卷期末考试的方式来考核学生,一定会误导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为了应试,学生就一味刻板性的死记,不去理解和琢磨。这种过于突出总结性评价的期末考试极具功利性,非常不利于在课程横向联系密切的条件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且易误导学生对自身学习能力的判断。2面向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教学设计1)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建筑结构课程内容覆盖面广,涵盖了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基础工程和工程抗震等相关内容,而理论课时是相当有限的,如笔者所在学院建筑结构仅有48个理论学时,因此教学内容就必须最大程度地优化。建筑学专业在工程建筑设计中主要是利用结构概念来设计出合乎材料和结构基本规则的建筑方案,并不需要具体的结构设计和计算过程,这些工作交给结构工程专业的人士或者注册结构师们去完成。如在讲到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近似计算和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近似计算时,笔者建议不要花大量的时间来讲解如何计算以及示例说明,而应该着重介绍分层法、反弯点法和D值法作了哪些假设及适用条件,D值法在反弯点法的基础上作了什么改进;在讲到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力构件的计算时,不要一味强调大、小偏心构件承载力的具体的计算,构件的配筋率As或As"为多少,而应该把重点放在大偏心受压构件和小偏心受压构件如何界定,两者的破坏本质上有何不同,分别有什么特征;在讲到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设计时,对肋形楼盖的结构平面布置、结构内力计算和截面配筋计算等教学内容可适当地简单介绍,而对肋形楼盖板、梁的构造要求则应作为重点内容来讲解。总之,应该突出概念,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的教学过程中意义非凡。概念设计是一种定性的设计,不是定量的数值计算。概念设计应从工程设计一开始,就从房屋体型、结构体系、刚度分布和构件构造等几个方面把握好结构的合理性。对于房屋结构而言,抗震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从建筑方案设计开始就要考虑相应的抗震要求如建筑的最大高度、场地的选择、多道抗震防线的设置等。在建筑结构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建筑学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确的安排,增强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对建筑学各门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相互融合。2)教学手段立体化。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能再运用传统的纯板书教学,而应该借助于动态仿真、智能模拟、动画再现等新的教学手段,克服单纯板书授课的不足。在极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给学生传递更多的信息;在极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对建筑结构课程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授课时,可以通过一些著名的实体建筑物,如悉尼歌剧院、比斯迪拜塔、北京鸟巢等来引出建筑与结构的关系,进而考虑采用课堂讨论式的教学形式,悉尼歌剧院、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游泳中心的结构形式是什么,选用这样的结构形式有什么优点。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最后授课老师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目前市场上主流的结构形式有哪些,它们有哪些优点和缺点。进一步提出建筑设计和建筑结构的关系,建筑结构选型对建筑设计方案的重要性等等。3)注重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受教学课时的限制,在学习建筑结构课程的过程中,自学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比如在讲到砌体和砌体结构的相关内容时,在重点介绍无筋砌体构件的承载力计算的基础上配筋砌体构件的有关内容可列入学生的自学范围。当然,自学内容可通过课后习题来巩固,自学内容的学习效果可通过课堂提问来检查。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主要采取做结构模型的方式,提出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将想象中的建筑造型以结构模型的形式制作出来。在建筑结构模型只有支撑建筑的结构骨架,而没有附以外观的装饰和构造的复杂材料,当建筑仅以结构骨架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对结构一定会有切实的体会和强烈的感性认识。笔者带学生参加过几届江苏省结构创新建模竞赛,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与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有一点体会深刻,那就是学生在自己动手制作模型后对结构的概念、对力的概念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注册建筑师的考试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会如何将结构的力和美应用到建筑方案的构思和建筑设计中,如何用结构来表现建筑造型,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4)完善教学评价。由于传统的期末考试极易误导师生只重视解题技巧和方法,忽视了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课程的培养目标,只重视定量分析,忽视了定性分析。为了避免上述误导,笔者认为应该改革题型,试卷中不应该出现大量的计算题和死记硬背式选择题,提倡加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题型,比如增加力的概念题、概念性设计分析题和结构选型等有关的试题。建议考虑开卷考试的方式,并进一步加大形成性评价的比重。形成性评价包括非正式的教师观察、平时模型的制作情况,平时作业情况等等。课堂提问是基于课程内容的形成性评价的常见方式,其更加注重解决问题的方式或方法,而不是答案本身。3尝试性教学改革情况笔者所在学院从07级开始尝试性教学改革,基于教考分离的原则,建筑结构期末考试均采用相同的考核方式,且采用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的方式(试题库中的每一份试题的试题内容分布均依据考核大纲,难度系数也基本相当)。学生考试成绩分布如表1所示。由表1的成绩分布看,参加教改的年级(建筑107、建筑108)考试成绩略好于未参加教改的年级(建筑106)考试成绩。考试成绩只是一个方面,除此之外,上后续课程的老师也对参加教改的学生反映良好。4结语本文根据笔者所在的淮阴工学院近几年对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教学改革的尝试,提出了几点想法,旨在抛砖引玉,以期从事建筑学专业的同仁共同探讨,建立一种适应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的建筑结构教学新思路。通过对建筑专业的学生进行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改革,对比分析最后学生的考核成绩,可以得出结论:教学改革是成功的。诚然,本次教学改革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形成性评价的量化问题和公平性问题等等。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数学原理课教学设计的理论有哪些

2、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数学活动,建立数学模型,发现规律。渗透“建模”思想。3、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六年级数学《抽屉原理》公开课教学设计

  抽屉原理又称鸽巢原理,它是组合数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最先是由德国数学家狭利克雷明确地提出来的,因此,也称为狭利克雷原理。它是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首先明确的提出来并用以证明一些数论中的问题,因此,也称为狄利克雷原理。它是组合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原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六年级数学《抽屉原理》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六年级数学《抽屉原理》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六年级数学下册70页、71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抽屉原理”的一般形式。   2、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体会比较、推理的学习方法,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的实际问题。   4、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经历“抽屉原理”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抽屉原理”的一般规律。   教学准备:   相应数量的杯子、铅笔、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让五位学生同时坐在四把椅子上,引出结论: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了两名学生。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一个新的有趣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3根铅笔放到2个杯子里的问题。   师:现在用3根铅笔放在2个杯子里,怎么放?有几种放法?大家摆摆看,有什么发现?   摆完后学生汇报,教师作相应的板书(3,0)(2,1),引导学生观察理解说出: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2根铅笔。   2、教学例1   (1)师:依此推下去,把4根铅笔放在3个杯子又怎么放呢?会有这种结论吗?让学生动手操作,做好记录,认真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汇报放结果,结合学具操作解释。教师作相应记录。   (4,0,0) (3,1,0) (2,2,0) (2,1,1)   (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不难发现有与上个问题同样结论。)   (3)学生回答后让学生阅读例1中对话框: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放进2根铅笔。   师:“总有”是什么意思?“至少”呢?让学生理解它们的含义。   师:怎样放才能总有一个杯子里铅笔数最少?引导学生理解需要“平均放”。   教师出示课件演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放”。   3、探究n+1根铅笔放进n个杯子问题   师:那我们再往下想,6根铅笔放在5个杯子里,你感觉会有什么结论?   让学生思考发现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铅笔。   师:7根铅笔放进6个杯子,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   学生回答完之后,师提出:是不是只要铅笔数比杯子数多1,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放进2根铅笔?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汇报。   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用实验验证想法。   师:把10根小棒放在9个杯子里呢,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几根小棒?(2根)   师:把100根小棒放在99个杯子里,会有什么结论呢?(2根)   4、总结规律   师:刚才我们研究的都是铅笔数比杯子数多1,而余数也正巧是1的,如果余下铅笔数比杯子多2、多3、多4的呢,结论又会怎样?   (1)探究把5根铅笔放在3个杯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几根铅笔?为什么?   a、先同桌摆一摆,再说一说。   b、你怎么分的?   学生汇报后,教师演示:将5根笔平均分到3个杯子里里,余下的两根怎么办?是把余下的两根无论放到哪个杯子里都行吗?怎样保证至少?   引导学生知道再把两根铅笔平均分,分别放入两个杯子里。   (2)探究把15根铅笔放在4个杯子里的结论。   (3)、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结论:商加1是总有一个杯子至少个数。   (4)教学例2   课件出示:   1、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2、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3、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学生汇报   小结: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商加1”本书了。   师:这就是有趣的“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最先同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今人惊异的结果。   三、解决问题   1、7枝笔入进5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中至少有2枝笔。为什么?   2、8只鸽子飞回3鸽笼,不管飞,总有一个鸽笼里至少有3只鸽子。为什么?   师:最后,我们再来玩个游戏,你们都玩过扑克牌吗?一共有几张牌(54),抽出大王和小王还剩几张(52)有几种花色(四种),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任愿的抽出5张,不用看,老师就知道,不管怎么抽,至少有2张是同花色的。老师说的对吗?为什么?   四、课时总结   板书设计:   抽屉原理   铅笔数(物体数) 杯子数(抽屉数) 总有一个杯子(抽屉)至少放进物体数   3 2 2   4 3 2   6 5 2   7 6 2   100 99 2   n+1 n 2   5 3 5÷3=1…2 1+1   15 4 15÷4=3…3 3+1   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物体的个数:商数+1   六年级数学《抽屉原理》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抽屉原理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章内容。在数学问题中有一类与“存在性”有关的问题。在这类问题中,只需要确定某个物体(或某个人)的存在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指出是哪个物体(或哪个人),也不需要说明是通过什么方式把这个存在的物体(或人)找出来。这类问题依据的理论,我们称之为“抽屉原理”。“抽屉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Dirichlet)运用于解决数学问题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   学情分析   本节课我根据“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通过几个直观的例子,用假设法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学生难以理解,感觉抽象。在教学时,我结合本班实际,用学生熟悉的吸管和杯子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活动中真正去认识、理解“抽屉原理”学生学得轻松也容易接受。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 的类推能力,形成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六年级数学《抽屉原理》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2、引导学生用操作枚举或假设的方法探究“抽屉原理”的一般规律。   3、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经历从具体的抽象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提高学生又根据有条理的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体会比较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抽屉原理的理解和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找出实际问题与抽屉原理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开展小游戏,引入新课。   师:在我们上课之前,先做个小游戏:老师这里准备了4把椅子,请5个同学上来,谁愿来?   师:听清要求,老师说开始以后,请你们5个都坐在椅子上,每个人必须都坐下,好吗?(好)。这时教师面向全体,背对那5个人。   师:开始。   师:都坐下了吗?   生:坐下了。   师:我没有看到他们坐的情况,但是我敢肯定地说:“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位同学”我说得对吗?   生:对!   师:想知道老师为什么会做出如此准确的判断吗?其实这里面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抽屉原理。   二、实验探索   第一步:研究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有哪些不同的放法?你们又能从这些方法中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1、(出示)师:把4枝笔放进3个文具盒,有哪些不同的放法?(请一生示范)你们又能从这些放法中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2、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并把放法和发现填在记录卡上。   放法   文具盒1   文具盒2   文具盒3   最多放几枝   A   B   C   D   我们的发现   3、小组汇报交流。   (4,0,0)、(3,1,0)、(2,1,1)、(2,2,0)   生: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文具盒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总有”是什么意思?   生:一定有。   师:“至少”是什么意思?   生:不少于2枝,可能是3枝或4枝。   生小结: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总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放进2枝铅笔。(最多有2枝或2枝以上)   4、师:把4枝笔饭放进3个文具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有2枝铅笔。这是我们通过实际操作发现了这个结论。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也能得到这个结论,找出至少数呢?   生:我们发现如果每个文具盒里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的1枝不管放进哪一个文具盒里,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有2枝铅笔。   (学生操作演示)   师:这种分法,实际就是先怎么分的?   生众:平均分   师:为什么要先平均分?   生1:要想发现存在着“总有一个文具盒里一定至少有2枝”,先平均分,余下1枝,不管放在那个文具盒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文具盒里一定至少有2枝”。   生2:这样分,只分一次就能确定总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有几枝笔了。   把笔尽量每个文具盒里都放,还要尽量平均放。怎样用算式表示呢?   4÷3=1……11+1=2   5、那照这样的思路:把6枝铅笔放进5个文具盒,怎样想?(用铅笔操作演示)6÷5=1……11+1=2   把7枝铅笔放进6个文具盒,怎样想?……   100枝铅笔放进99个文具盒呢?   师提问: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小结,师整理:铅笔数比文具盒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同桌之间说一说)   第二步:研究铅笔数比文具盒数不是多1的现象。   1、师:研究到这儿,还想继续研究吗?还有哪些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问题?(生自主提问:如不是多1,什么是抽屉原理等等。)   2、师:如果铅笔数比文具盒数不是多1,而是多2、3……,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会有几枝铅笔?   (出示: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会有几本书呢?)   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师:许多同学都没有再摆学具,用的什么方法?   生:平均分。把5本书平均分到2个抽屉里,每个抽屉里放2本书,还剩一本书,无论放在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生:5÷2=2……12+1=3   (出示:5本书放进3个抽屉呢?8本书放进5个抽屉呢?)   5÷3=1……21+1=28÷5=1……31+3=4   师:至少数为什么不是“商+余数”?(小组讨论,汇报)   4、对比观察算式,你能发现求至少数的规律吗?   物体数÷抽屉数=商……余数至少数=商+1   5、总结抽屉原理,运用抽屉原理的关键是什么?(找准物体数和抽屉数),阅读相关资料。   a÷n=b……c(c≠0)把a个物体放进n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b+1)个物体。   三、应用原理。   1、请你试一试。(口答,指出什么是物体数,什么是抽屉数)   (1)6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鸽舍,为什么?   (2)把13只小兔关在5个笼中,至少有几只兔子要关在同一个笼里?   (3)有5袋饼干,每袋10快,发给6个小朋友,总有一个小朋友至少分到几块饼干?   2、下面的说法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向东小学6年级共有370名学生,其中六(2)班有49名学生。   A、六年级里至少有2名学生的生日是同一天。   (370个物体,366个抽屉)   B、六(2)班只有5名学生的生日在同一月。   (49个物体,12个抽屉,“只有”就是一定)   C、六(2)至少有25位学生是同一性别。   3、玩“猜扑克”的游戏。   抽掉大小王,抽出5张牌,至少几张是同花色?5÷4=1……11+1=2   抽15张至少有几张数字相同?15÷13=1……21+1=2   4、学生把学生生活中能用抽屉原理解释的现象写下来。   留心观察+细心思考=伟大发现   四、全课总结。   六年级数学《抽屉原理》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4   导学内容:P70——71例1、例2,完成做一做及练习十二1、2题   导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导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导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预习学案   同学们玩过扑克牌吗?扑克牌有几种花色?取出两张王牌,在剩下的52张扑克牌中任意取出5张,我不看牌,我敢肯定的说:这5张牌至少有两张是同花色,大家相信吗?   导学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知道些什么?   自主操作探究新知   (一)活动1   课件出示:   把3本书进2个抽屉中,有几种方法?请同学们放一放,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1、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了解情况。   2、汇报交流说理活动   你们有什么发现?谁能说说看?   根据学生的回答用数字在黑板上记录。板书:(3,0)(2,1)(1,2,)(0,3)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记录?我把用图记录的用课件展示出来。   ①再认真观察记录,还有什么发现?   (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   ②怎样放可以一次得出结论?(启发学生用平均分的放法,引出用除法计算。)板书:3÷2=1(本)……1(本)   ③这种方法是不是很快就能确定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呢?(学生交流)   ④把4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呢?还用摆吗?板书:4÷3=1(本)……1(本)   ⑤课件出示:把6本书放进5个抽屉呢?   把7本书放进6个抽屉呢?   把10本书放进9个抽屉呢?   把100本书放进99个抽屉呢?   板书:7÷6=1(本)……1(本)   10÷9=1(本)……1(本)   100÷99=1(本)……1(本)   ⑥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学生说出:至少数=商+余数   师:是不是这个规律呢?我们来试一试吧!   3、深化探究得出结论   课件出示:7只鸽子飞回5个鸽笼,至少有两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里,为什么?   ①学生活动   ②交流说理活动   ③到底是“商加余数”还是“商加1”?谁的结论对呢?在小组里进行研究、讨论。   ④谁能说清楚?板书:5÷3=1(只)……2(只)至少数=商+1   (二)活动二   课件出示: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分组操作后汇报   板书:5÷2=2(本)……1(本)   7÷2=3(本)……1(本)   9÷2=4(本)……1(本)   那么探究到现在,大家认为怎样才能确定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几本书?   (至少数=商+1)   我同意大家的讨论。我们这个发现就是有趣的.“抽屉原理”,“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提出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让我们来试试好吗?   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1、解释课前提出的游戏问题。   2、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不管怎样分,总有一个鸽舍至少有几只鸽子?   3、任意13人中,至少有两人的出生月份相同。为什么?   4、任意367名学生中,一定存在两名学生,他们在同一天过生日。为什么?   畅谈感受: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感受?   课堂检测   一、填空   1、7只鸽子飞进5个鸽舍,至少有( )只鸽子要飞进同伴的鸽舍里。   2、有9本书,要放进2个抽屉里,必须有一个抽屉至少要放( )本书。   3、四年级两个班共有73名学生,这两个班的学生至少有( )人是同一月出生的。   4、任意给出3个不同的自然数,其中一定有2个数的和是( )数。   二、选择   1、5个人逛商店共花了301元钱,每人花的钱数都是整数,其中至少有一人花的钱数不低于( )元。   A、60 B、61 C、62 D、59   2、3种商品的总价是13元,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是整数,至少有一种商品的价格不低于( )元。   A、3 B、4 C、5 D、无法确定   三、解决问题   1、现有5把锁的各1把钥匙混在一起跟锁对不上号了,请问最少试几次就可能全部对上号?   2、六、一班四组有男女同学各5名,把他们的名字分别用10个数字代替,至少要点几个数字,才能保证叫到两名男生或两名女生?   课后拓展   1、六、二班有学生35人,李老师至少要准备多少本练习本,才能保证有一个人的练习本在两本或两本以上?   2、从1、2、3……100,这100个连续自然数中,任意取出51个不相同的数,其中必有两个数互质,这是为什么呢?   板书设计   抽屉原理   5÷2=2……1至少有3只   7÷2=3……1至少有4只   9÷2=4……1至少有5只   11÷2=5……1至少有6只   至少数=商数+1   六年级数学《抽屉原理》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抽取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能解决有关简单的问题。   2.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抽取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抽取问题的基本原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1、出示复习题: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问题,不知道哪位同学能帮助解答一下?   2、课件出示:把3个苹果放进2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2个苹果,为什么?   3、学生自由回答。   二、教学例2   1、出示: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出几个球?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教师:你们能猜出结果吗?   组织学生猜一猜,并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时可能会答出:只摸4个球就可以了,至少要摸出5个球……   教师:能验证吗?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红球及蓝球,组织学生到讲台前来动手摸一摸,验证汇报结果的正确性。   (2)教师:刚才我们通过验证的方法得出了结论,联系前面所学的知识,这是一个什么问题?   2、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再指名学生汇报。   教师:上面的问题是一个抽屉问题,请同学们找一找:“抽屉”是什么?“抽屉”有几个?   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使学生明确:抽屉就是颜色数。(板书)   教师:能用例1的知识来解答吗?   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   使学生明确:只要分的物体比抽屉多,就能保证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荡2个球,因此要保证摸出两个同色的球,摸出球的数量至少要比颜色的种数多一。   (3)组织学生对例题的解答过程议一议,相互交流,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不难发现:只要摸出的球比它们的颜色种数多1,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   3、做一做   第1题。   1、独立思考,判断正误。   2、同学交流,说明理由。其中“370名学生中一定有两人的生日是同一天”与例1中的“抽屉原理”是一类,“49名学生中一定有5人的出生月份相同”则与例2的类型相同。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生日问题”转化成“抽屉问题”。因为一年中最多有366天,如果把这366天看作366个抽屉,把370个学生放进366个抽屉,人数大于抽屉数,因此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两个人,即他们的生日是同一天。而一年中有12个月,如果把这12个月看作12个抽屉,把49个学生放进12个抽屉,49÷12=4……1,因此,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5(即4+1)个人,也就是他们的生日在同一个月。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二第1、3题。   四、总结评价   1、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或感想?   五、布置作业   1.做一做。把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小棒各10根混在一起。如果让你闭上眼睛,每次最少拿出几根才能保证一定有2根同色的小棒?保证有2对同色的小棒呢?   2.试一试。给下面每个格子涂上红色或蓝色。观察每一列,你有什么发现?如果只涂两列的话,结论有什么变化呢?   3、拓展练习(选做)   (1)任意给出5个非0的自然数。有人说一定能找到3个数,让这3个数的和是3的倍数。你信不信?   (2)把1~8这8个数任意围成一个圆圈。在这个圈上,一定有3个相邻的数之和大于13。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高中生物《植物细胞工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植物细胞工程》教学设计,欢迎参考!   高中生物《植物细胞工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理解和掌握植物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操作过程和联系   (3)了解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   2、能力目标:(1)应用细胞的基础知识,分析植物细胞工程的理论基础;   (2)收集、分析和交流有关植物细胞工程的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讨论植物细胞工程的技术、应用   【 教学 方法 】   讲授法、讨论法及 其它 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考纲目标:   解读本课题在《考纲》及《考试说明》中的要求及高频考点   二、复习细胞全能性   1、概念   2、细胞全能大小的比较   三、复习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学生活动:回忆细胞工程所包含的内容,写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流程简图   教师活动:检查学生书写情况并解读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流程简图中各环节的注意要点   学生活动:完成课题练习。   师生共同讨论、归纳 总结 :   1、 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原理、过程。   2、 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全能性大小的比较   3、 植物组织培养所需的条件:离体(为什么?)、无菌、培养基(形态、成分)、环境条件。   4、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1)该过程从繁殖方式上应为无性繁殖,细胞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包含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阶段。   (2)获取细胞产品的时期应为脱分化之后再分化之前的愈伤组织;制作人工种子需再分化后形成的胚状体阶段。   四、复习植物体细胞杂交   课件展示植物体细胞杂交具体过程并提出以下问题进行思考讨论:   1.你认为两个来自不同植物的体细胞完成融合,遇到的第一个障碍是什么?   2.有没有一种温和的去除细胞壁的方法呢?   3.为什么两个原生质体能发生融合,这与细胞膜的什么特性有关?   4.如果两个来源不同的原生质体发生了融合,下一步该做何处理?   5.如何将杂种细胞培育成杂 种植 株?   课件展示,教师与学生讨论基础上,教师讲解:   1.概念: 用来自不同植物的体细胞融合成一个杂种细胞,并且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的植物体的方法。   2.原理:细胞膜的流动性和细胞的全能性。   3.过程:该图是两种不同品种的植物细胞A、B进行细胞融合的过程。   C:用酶解法去掉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的过程,所用酶为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D:在诱导剂的作用下进行诱导融合,先进行膜的融合,再进行核的融合,最后形成杂种细胞E,E细胞有三种(A A型 、B B型 、 AB型 ,只有AB型才是所需的杂种细胞,所以需进行筛选)   常用的诱导方法(物理法:离心、震动、电刺激;化学法:聚乙二醇)   表示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新的细胞壁的生成;   G:表示植物体细胞的融合   F:表示进行组织培养。   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总结:   1、 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概念、原理、过程。   2、 该技术的目的是培养成杂种植株,而不是形成杂种细胞就结束。杂种植株的特征:具备两种植物的遗传特征,原因是杂种植株中含有两种植物的遗传物质。   3、 该技术最大的优点: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障碍。   4、 体细胞杂交即两个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不管染色体、基因组还是染色体组都采用直接相加的方法   5、 该过程培育新品种的过程中,遗传物质的传递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6、 目前还不能让杂种细胞完全按人们的需要去表达亲代的优良性状   五、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   引导学生回归教材,阅读课本P38—41,归纳总结   1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微型繁殖——高效快速实现种苗的大量繁殖;作物脱毒——取材:茎尖、根尖部位进行组织培养可得到无毒植株;人工种子——结构、优点)   2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单倍体育种——花药离体培养;突变体利用)   【课堂教学小结】   【巩固练习】课件展示习题

初中七年级英语下册Unit5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七年级英语下册Unit5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日志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Go for it ( 下 ) Unit 5。主要围绕“What are you doing?”这一主题展开各种教学活动,并以这一主题引出现在进行时的一般疑问句,否定句以及特殊疑问句等语言功能。本单元旨在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交流环境,通过听、说、读、写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并让学生能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通过有限的课堂实践活动,注意观察别人的行动,能准确地用英语来表达。 SectionA 1a--1c部分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这一课时通过常见的一些动词短语引出现在进行时的教学,学好本课对以后的SectionB部分的学习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 教学目标 1.语言目标 1)短语和单词doing homework, watching TV, cleaning, eating dinner, reading a book, talking on the phone, apartment 2)句型结构 What are you doing?I"m watching TV. What"s he/she doing? He/She"s reading. What are they doing ? They"re watching TV. 3)语法The structure of the Present Progressive Tense The present participle 2.语言技能 1)能用现在进行时的各种形式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表达正在发生的动作。 2)能掌握现在进行时态及一些表示具体动作的词组搭配,如:doing homework, watching TV, eating dinner… 等。 3、学习 策略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活动时能用现在进行时来准确地表达所发生或进行的动作。 4、情感态度 通过对本单元的任务性活动,我的目的是能培养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强烈兴趣,乐于参加各种活动的积极情感,乐于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5、文化意识 了解西方人是如何表达或描述正在进行的动作。 三、教学的重、难点 基于上述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词汇、词组搭配和现在进行时的用法。 教学难点为现在进行时中现在分词的结构及读音,能在交际中准确地运用现在进行时来描述或表达正在进行的动作。 四、学情分析 我所教学的对象是初一学生(以中等生为主),对英语普遍感兴趣,但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学习英语既感到好奇又担忧,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因此我在教学活动中尽量让他们参与到活动中来,有更多的机会来说英语,减少他们的恐惧感,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五、教学方法 1、教法分析 1)现在进行时是学生刚刚接触的一种新的语法项目,而本单元的话题源自生活,立足这一点,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生活化的真实情境(或半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 运用语言中学习语言,然后在学习新的语言知识后创造性地运用语言(为用而学, 在用中学,学了就用)。 2)开展多种类型的任务型活动,如小组表演、游戏、做报告、编歌曲等提供给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促使学生为完成任务和同学进行合作,为完成任务进行探究性学习。 2、学法指导 新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自信心,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策略,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放在了首位。依据课改的精神,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1)、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以及思维能力。用生动的课件调动学生的感官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2)、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我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开放的,和谐的,积极互动的语言氛围,把课堂变成有声有色的舞台,让学生在乐中学。 3)、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过连贯的听说读写,游戏竞赛等,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4)、学习策略的指导 本节课将在课堂活动中让学生围绕着课堂任务在小组中分工合作,在活动中相互探讨、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发展他们的能力。创建开放式,探究式的课堂,有意识渗透学习策略的训练。我让学生观察课件画面,回答问题,让学生学会使用认知策略;让学生表演对话,实现交际策略;引导学 3、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将本课所需要的动画、录音、图片、文字、图表和音乐制成CAI软件,使抽象的语言变得直观,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创设情景,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的多向交流。 五、教学过程设计 Step 1 Greeting Step2 Revision What do you(does he/she)do? What do you(does he/she) want to be?Why?(通过复习一般现在时的句型结构为下面的现在进行时的学习起一个比较的作用。) Step3 Presentation 1.Listen to a song(听一首活泼愉快的歌曲,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顺利地过渡到现在进行时的学习) 2.Lead out the new phrases and target languages. ( Show some pictures on the screen and ask some students to perform the actions.) eg.T: What are you doing ? S: I am doing homework.(Help him/her to answer) T:What is he /she doing ? Ss: He /she is doing homework. Teach : watching TV,cleaning reading a book, eating dinner, talking on the phone...as the same way.( 通过多媒体课件显示和学生的亲自表演,目的是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学习短语和感受出现在进行时的结构和用法。) Step 4 Practice 1.Ask and answer in pairs: What is he/ she doing? He/She"s... 2.Groupwork A:What are you doing ? B: I am doing homework. A:What is he/ she doing ? C:He/ She"s doing homework. (我设计的任务是要求三个学生为一小组, 进行问答练习。这样的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在情景中用现在进行时交际,巩固了本节课的重点,从而突破了难点,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细心观察。) 3.The structure of present progressive tense and the present participle.(让学生观察句子和现在分词形式分别总结出现在进行时的结构和怎么给动词加ing,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Step 5 Practice 1a and 1c 1.Match the words with the people in the pictures in Section A( 1a) 2.Pairwork, 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about the pictures. Ask some pairs to act out their conversations.(1c) Step 6 Listening 1b 接下来的任务型听力要求学生对动作作出反应,教师可承接刚开始的话题,引导学生根据所学语言完成以下任务: 1.What are the people doing? 2.Write numbers from 1a below. 3.Check the answers in pairs like this: A: What is Jenny doing? B: He is watching TV. A: What are Dave and Mary doing? B: They are eating dinner. A: What is John doing? B: He is doing homework. (通过听力训练,现在进行时的结构得以很好的落实) Step 7 Guessing game (在大组之间进行竞赛性的游戏活动,能促进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Step 8 Make a survey Step9 Make a report Hello! Everyone! I am a reporter from…(通过做调查和做报告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语言知识的运用和口头表达能力。运用奖励的机制,给表现好的同学发小礼物。) Step 10 Make a song(利用所学的目标语编歌曲,实现跨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且奖励优秀歌手。) Step 11 Exercises (笔头及时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Step 12 Summary and Homework 1.Blackboard design 2. Recite and copy the new words and target languages. 3. Draw a picture of A. your school B. a park C. a club D. a zoo then talk about “What are they doing 板书设计 Unit 5 I"m watching TV.(Section A 1a-1c) doing homework What are you doing ? watching TV I am watching TV . cleaning What is he/she doing? eating dinner He/She is reading. talking on the phone 现在进行时结构: 主语 + am/ is / are+ 动词的现在分词 六、课后反思 本课时学生参与面广, 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获。 基础较差学生能运用所学句型进行简单的交际练习。英语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进行了大量的游戏、做报告、编歌曲等口头练习,语言能力拓展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教学成功与否,学生掌握程度如何,关建在于教师如何创造性地设计课堂教学。任务的设计要体现多样化和层次感;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任务的难度系数(深度)是可以调控的;而面对同一群体里的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任务设置时注意不同角色的设定,做到有针对性,使每一层面的学生皆有所得。教师要有意识地积极引导学生以教材上的简单东西为媒介向他们熟悉的生活发散开去,大胆地用英语去了解生活中的各类简单事物,解决生活中的各种简单事情。教师要善于活化教材,对其精加工, 在给定的语言材料基础上进行适度挖掘和拓展,使其更好服务于教学目的。

初中语文《社戏》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初中语文《社戏》优质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社戏》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的详略安排。   2、学习用简洁的的语言概括表述并欣赏文中优美的景色描写,体会“人在图画中”的感觉。   3、能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4、感受民间风俗的无穷乐趣   课前预习:   通过查阅书籍或网络搜索等方法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主要作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欣赏多彩的戏剧舞台(投影):百姓看戏;孩子们看戏   2、回顾生活我们看戏。(跳蹯神)   37人组成的队伍,圆场一圈,东西南北中五神五将一一亮相,浓眉、大眼、高鼻、阔嘴、方脸,既威武又凶猛;接着,队形不断变化,先是两将挥动大刀对舞;接着是中神带着一名大将居中,东西南北四神带领各自的大将站于四角,拿着彩球、大刀,原地手舞足蹈,又有十六只马灯跳跃飞奔,不断穿插其间。此时,一旁的乐队,把小锣小鼓,大锣大鼓越敲越急,扣人心弦,伴随而来的是唢呐声声,高昂激越。而五神五将跳跃越烈,穿插越快,对舞越猛,令人目不暇接。一派欢乐景象!   3、比较导入。   4、走近作者。   二、感知内容,寻找话题   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感知内容,寻找话题。   组织交流评价,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与文章条理。(投影归纳)   1、平桥村是我的乐土—盼看戏   2、看社戏   (1)看戏前的波折   (2)月夜航船—前往看戏   (3)看社戏—船头看戏   (4)月夜归航—偷吃“罗汉豆”   3、回忆平桥村生活—看戏、吃豆   三、探究话题:   1、平桥村为什么是“我”生活的乐土?   2、为什么在“我”的感觉里,那夜看到的戏是平生最好的戏,那夜吃到的豆是平生最好的豆?   3、你在生活中有同样的感受吗?(或者“一次愉快的旅行”或者“难忘的探亲故事”?)   (方法:自主研读—合作探究—交流感悟——评价)   四、感悟发现:   甲   1、在小村里,一家的客,也就是公共的客。   2、阿发:直起身来说偷我们的吧,我们大得多。   3、我说:“很好。”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将大拇指一翘,得意地说,“我也要送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   乙   1、“哈,不认识了吗?我还抱过你呢!”一种尖利的怪声使我愕然了,只见她显出鄙夷的神色,“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2、“迅哥儿,你阔了!你现在出门大轿,三房姨太太。吓!什么都瞒不过我。”我闭着嘴,无话可说,只见她愤愤地回转身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选自《故乡》   五、比较归纳   平桥村的老老少少——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无私,厚道善良。   平桥村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   六、乡情觅风:   走进生活、交流家乡的民风及自己难忘的美好生活回忆   七、品味、欣赏、拾珠   读自己喜爱的话,说自己美好的感受,欣赏最美好的画面。   八、课后学习:   你也曾有过一次愉快的旅行或难忘的探亲故事吧,能否写下来让我们也来欣赏一下?   初中语文《社戏》教学设计2   知识目标   1、积累“惮、踱、棹、归省、行辈、撺掇、踊跃”等词语。   2、揣摩、品味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   能力目标   1、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2、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取舍材料,安排详略的方法。   3、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认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融情人景的,鉴赏文章细致逼真的图画美。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语言流畅自然,景物描写生动逼真,心理描写细腻且富有情趣。教学中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审美鉴赏。   2、点拨与探究结合法。指导学生揣摩晶析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探究,教师适时点拨,以长文短教,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学习效益。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整体感知,理清故事情节。赏析精段,积累美句,品味美词。   合作研讨,如难句释疑、评点人物形象、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及安排详略的方法等。就作品内容,联系生活体验进行反思。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诵读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感受到的是流淌着的孩童时清新甜美的意趣。的确,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忆起儿时往事,笔调也是温馨浪漫的。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鲁迅的童年,去感受那富含诗意的浓郁风致。   (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二):   同学们,童年是快乐美好的,是记忆长河中一段永不褪色的难忘体验,无论它是温馨,还是灰暗,人生经历的书本总是诱人流连追思。恰如一首小诗中所吟唱的:   多媒体显示:   童年   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呵/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   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飞歌唱……   小说《社戏》便是在流离颠沛中燃点的童年记忆。   (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三):(背景音乐:《唱脸谱》)   被誉为民族文化瑰宝的戏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韵味,为百姓所喜爱。今天我们学习的小说《社戏》,就是鲁迅先生记述童年看社戏的一段经历,文中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么,是一场什么样的戏,让先生这样倾心呢?让我们走进作品去看个究竟。   (板书文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默读,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多媒体显示:   (1)查字典给下列字注音。   篙潺蕴藻惮踱归省   行辈凫水棹撺掇踊跃   (2)释义。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踊跃:①跳跃。②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   弥散:弥漫消散。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通常写作“缥缈”或“飘渺”。   惮:怕,畏惧。   2、学生听读课文录音。要求:听清语气,体会感情。   3、学生自由诵读,把握主要情节,多角度概括课文内容。   教师在学生圈读课文中,指导从“时间”角度,从“事情”角度,从怀念童年的“原因”角度概括全文内容,并指名学生口述。   明确:   本文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从“时间”角度概括:看戏前——看戏——看戏后   从“事情”角度概括: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舟——船上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   从“原因”角度:怀念童年是因为有乐土——美景——趣事——伙伴   4、学生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说“在我是乐土”?   (2)作者写夏夜行船是怎样烘托急迫心情的?   (3)作者急切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4)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各小组代表发言,在班上交流。教师点拨、归结:   (1)作者笔下的平桥村:“离海不远”“偏僻”“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以“种田”“打鱼”为业,“只有一个杂货店”。   这样一个偏僻不打眼的小村庄,作者说“在我是乐土”,其中“乐土”一词既写出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我”对平桥村的情感。“乐”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②可以免读《诗经》之类难懂的书;③可以钓虾、放牛,体验自由快乐的乡间生活。   民风淳朴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自由快乐的天堂。这种新鲜有趣极具魅力的乡间生活是相对于城镇宅院中“我”的那种受束缚而言的。   (2)夏夜行程是课文的精彩片断。作者写起伏的连山如奔兽,以动写静,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听到歌声,料想发自戏台,里更是迫切。而宛转、悠扬的笛声,使“我”沉静,反衬出此前着急的心情。   (3)不好看。理由在于: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除正面写出戏不好看,文中“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这些神态描写,也从侧面作了烘托。   (4)月下归航时,写了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欢畅、轻松。   三、赏析精段:积累美句,品味美词   1、学生集体朗读“夏夜行船”和“归航偷豆”有关段落,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别摘出来并记诵。   学生摘录的美句有:   所见:①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②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③……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④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⑤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⑥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所闻:①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②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③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④……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所嗅: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所感: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②但我还以为船慢,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④回望……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再说回去看看。   2、请学生用“我认为________(美词)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或表现了)________”的形式,对以上摘录的美句中的美词进行品味、讨论,准备精彩发言。   教师作示范品味:我觉得“朦胧”和“皎洁”用得好,好在它们写出了月光的色彩美。指导学生从色彩、气味、声音、心情、动态方面品味美词。   同学们深情品读,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精彩发言简述如下:   生l:“碧绿”“淡黑”“红霞”分别写出了豆麦、连山、灯光的色彩美。   生2:“缥缈”“仙山楼阁”写出了戏台的神奇美。   生3:“清香”写出了豆麦和水草的气味美。   生4:“潺潺”写出了水声美,“宛转,悠扬”写出了笛声美。   生5:“轻松”“舒展”表现了作者心旷神怡之情。“船慢”表现了作者的迫切之情。“沉静”表现了作者由焦急而平静之情。“自失、弥散”表现了作者的陶醉之情。“回望”表现了依依之情。   生6:“起伏、踊跃”写出了连山的动态美。“蹿”“喝采”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船行的轻快美。   教师小结:文章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渲染描绘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给读者以冲击,而产生精神愉悦,富有美感。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月夜行船、午夜归航精彩片断,品味文章细致逼真的图画美和作者深挚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1、根据课文内容填词。   (1)填写动词: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开船,在桥石上一(),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有说笑的,有()的……   (2)填写关联词:我们年纪都相仿,()论起行辈来,()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我们是朋友,()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2、(1)仿照“生活就是一块五彩斑斓的调色板”一句的形式,写两句话。   希望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童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例句,选择了高山,你也就选择了坎坷。选择了宁静,你也就选择了孤单。   仿句:选择了________,你也就选择了____________。   3、写出古诗中表现朋友之间深厚友情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先在学习小组内自改、互查,然后抢答交流,教师给以评点。   二、快速阅读,研讨内容   1、请学生深情研读课文,结合语境,揣摩语言的深层含义。思考: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句中的“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的什么样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句中的山为什么说“踊跃”?   (3)“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中“回望”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罩”表现了怎样的情形?   (4)“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地说道……”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   学生小组讨论,推举代表在班上交流,教师点拨、明确:   (1)句中的“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2)“踊跃”意为“跳跃”,用以写山,把静物写活了。作者在这里是创造性地赋予这个词以新的含义。   (3)“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4)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   2、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发现疑难问题,提请班上讨论、交流,教师整理、点拨,加深对文意的领悟。   学生的问题可能涉及:   (1)文中“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摘取有关语句说明判断的理由。   (2)文中写看戏余波中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起什么作用?   (3)文章结尾处:“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应该怎样理解?删去可以吗?   (4)《社戏》按文题所示似乎应该写戏,而文中大量的篇幅写戏外的天地,因此有人建议把标题改为“平桥村一夜”之类的题目,可以吗?   明确:   (1)看社戏的时间从文中相关语句的提示应在春末夏初。如“消夏”“扫墓完毕之后”“罗汉豆正旺相”“两岸的豆麦”等信息。被称为“罗汉豆”的蚕豆,在浙东一带,是越冬植物,清明以后才开始结果,到夏季才能收割,能剥了煮着吃的时候,应该是在初夏。   (2)孩子们偷了六一公公的豆,第二天他“竟非常感激起来”,并又亲自送豆,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淳朴厚道的农民本色,进一步说明“我”之所以视平桥村为乐土,正因为这里的人善良可爱。   (3)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是过去那段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生活的标志,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童年的美好回忆,充满浪漫的理想色彩,相形成人烦恼无限,束缚重重的现实生活,表现了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4)课文用大量的篇幅写我对平桥村的热爱(“乐土”)和因看不成戏的焦急心情,写了赴赵庄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归途中的偷豆、剥豆、烧豆、吃豆等事,这样花费笔墨,非但没有离题,而是紧扣主题的。因为小说是通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民孩子的美好友情,歌颂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才干。   三、说话训练,评点人物   小说塑造了热情的伙伴和淳朴的乡民形象,请同学们深情研读课文,运用“我喜欢文中的__________(人物)。因为他(他们)__________(评价其性格、品质),比如________(举人物表现)”的句式,用三言两语,简笔勾勒人物形象,闪亮登场发言。   教师归纳学生评价如下:   生(1):我喜欢文中的双喜。因为他胆大心细,聪明伶俐,比如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计上心来,解决大船的问题,并且“打包票”保证“我”的安全,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因为他像个小领袖,敢于负责,比如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   生(2):我喜欢文中的阿发。因为他纯洁无私,比如午夜归航时,阿发以“我们的(豆)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   生(3):我喜欢文中的一群小伙伴。因为他们友爱热情,比如“我”是“远客”,他们得到父母许可,“伴我来游戏”;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船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因为他们聪明活泼,比如对付细心的八公公,他们议论之后,想出要八公公归还枯桕树,当面叫他“八癞子”的办法。因为他们很能干,比如他们驾船技术高超,水性很好。   生(4):我喜欢文中的六一公公。因为他淳朴厚道,热情好客。比如,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轻加责备,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是“应该的”;亲自送豆给“我”吃,“我”夸他的豆好吃,他“竟非常感激起来”。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任务型教学法 教学设计

  一、关于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派生于行为导向教学法,是指师生以完成一个具体的、完整的项目为核心而实施的教学活动,其理想化目标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作者认为,这里的项目必须符合以下特点:适用于教学活动,具有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有具体的起止时间,有明确的成果内容,能合理的评价分析。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设计家乡宣传电子小报”、“绘制个人履历表”、“制作个人生涯规划演示文稿”等都可以看作是一个项目。   二、关于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教师以项目(实例)为引领,以任务为导向,以知识点为纽带,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任务。学生紧密围绕任务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现知识的内在建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如“设计家乡宣传电子小报”项目可以分解为素材的收集与加工、分析电子小报构成、完成电子小报初稿、交流评价作品、完善电子小报等五个任务,以降低学生实施的难度,使得学生在实施项目、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将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能力的转变。   任务驱动教学法尤其适用于计算机等操作类学科。但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高效实施,必须避免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走,缺乏自我驱动力和创新性的现象;同时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中要更加关注人文素养的提升。   三、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践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为“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用任务和项目引入新知识,突破重难点;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巩固、融合已学知识并“学有所用”,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习渴望。接下来作者就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制定个人生涯规划演示文稿”项目为例,谈谈对于“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践与反思。   1.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演示文稿制作的基本步骤,合理导入多种媒体素材,有效实现文档美化。   2.课前准备   (1)针对项目的难易程度,结合学生技能、智能、学习风格的差异,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合理分组,实现优势互补,同时明确各人责任,充分体现组间竞争、组内合作、人人自主。   (2)课前学生根据项目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拟定、交流具有个人特色的“生涯规划”初稿,提升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利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和技术搜集、整理相关素材,培养信息的搜集、取舍和处理能力。   (3)教师准备好多媒体教学网络平台、大屏幕投影等现代化教学媒体,同时提供多媒体课件、素材资源库等教学资源。   3.项目导入   分析哈佛大学关于“人生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的调查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生涯规划对于人生成功的重要性,产生对本项目的初步认识和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师再通过一个内容详实、制作精美的生涯规划演示文稿的展示,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做好完成本次项目的心理准备。   4.任务驱动   任务一:创建演示文稿   子任务1:认识PPT。学生借助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的适时点拨,通过自主学习,了解PPT的相关概念,熟悉PPT的操作界面。   子任务2:创建演示文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掌握创建演示文稿的多种方法,并在教师的点评下,体会各种方法的适用性、易用性,并能初步根据文稿内容、类型合理选择不同的创建方法。   子任务3:导入文稿内容。学生根据个人生涯规划,联系已掌握的Word、Excel等类似操作,从提供的教学素材中有选择性地导入文本、图片等信息,并设置页眉页脚等个性化信息。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对素材进行合理的取舍和处理,提高信息的整理和加工能力。   任务二:美化演示文稿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参照教材、教学课件及教师提示,联系前阶段Word、Excel等类似操作,对演示文稿中的各种对象进行格式美化。教师通过巡回指导、个别辅导与集体讲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演示文稿作品应遵循内容简洁明了、版面美观大方的基本原则。   任务三:交流作品心得   各小组代表展示交流作品,相互欣赏评价,思考其他作品的可借鉴之处和自己作品尚需完善之处。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精彩的灵感,积极加以鼓励和肯定,同时提出有针对性的完善建议。   5.任务拓展   指导学生进一步完善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填写“自评表”,完成实训报告,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四、相关思考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的关键之一是项目的设计和任务的分解应该依据课程设置需要,并力求贴近现实生活或未来职场需求。针对学生项目实践能力较为欠缺的现状,应采取异质互补的方式实现分组合作,实施协作学习,并明确组内分工,达到共生效应。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真正价值应体现在学生探究任务、创作作品的实践过程之中,学生作品的是否完备不是衡量学生能力或教学方法成功与否的最终指标。即使学生的作品可能还很不完美甚至存在缺陷,只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确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提升了能力,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并明确了日后的努力方向,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有效应用,要求教师除了要不断夯实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完善教学实施机智外,更应对专业以外的知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学习了解,具备项目设计、管理、实施、评价等多元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和思考”,“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则有助于我们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协作为要求,以探究为方法,以创新为目的”这一教学理念。   (责任编辑 付淑霞)

探讨|项目化教学设计的六个步骤

项目教学法包括:情景导入,明确任务;收集资料,制定方案;自主协作,具体实施;点拨引导,过程检查;展示成果,修正完善;评估检测,拓展升华。 一、情境导入,明确任务 对学生而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是要求教师结合学科性质、特点,采取灵活的导课方式,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像情景剧导入,案例导入、问题导入、故事导入、歌曲导入等,当然也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一堂好课需要教师用教学艺术把学生引入自然美妙的学习环境之中。情景导入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是一节课必要的铺垫,是一堂精品课的序曲。导入新课之后,要确立一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由认知、能力和情感三维目标来决定。“能力本位”就是要突出能力目标,把教学活动变成学生积极参与的动脑、动口和动手的创造活动;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要把学习内容分解为具体的问题或任务,在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帮助学生确立学习任务时,注重的不仅是最终的结果,而且包括完成项目任务的全过程,让学生的能力在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学习任务时一堂课的中心和方向,要指向明确,且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可由教师制定,也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教师要出示学习任务,经过认定,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楚明白。 二、收集资料,制定方案 教师在上节课结束时,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收集与本节课学习和操作相关的必要资料。让学生利用课前时间,自己解决能力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圈点不懂的地方,记录存在的疑问。可通过检测的方式,督促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前准备,为学习新知、新技尊定基础。“能力本位项目化”六个环节教学模式,可采用学生分组的形式组织学习活动。学习小组的构成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既便于组内帮扶,又适用于组间竞争。围绕学习任务,制定学习方案。学习方案的制定可由师生共同制定,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小组制定个性学习方案,方案中要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协作的学习内容和操作任务。 三、自主协作,具体实施 这是一节课最为重要的环节,要具体实施设计方案,完成学习任务。对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而言,一般分为两个步骤:一是自主学习,每个学生要独立完成自学的任务。教师在导学案上应明确自学的内容、方法、时间、需要解答的问题、自学结果的检测,学生要独立完成的任务,达到检测要求。这个步骤应尽量避免交流,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学生在自学时有困难的可以向老师和同学寻求帮助,以使所有学生都能完成自学任务。二是协作探究。学生经过组内帮扶解决个别问题,把个人单独难以完成的或综合性的问题在组内进行交流互动,通过协作完成任务,利用团队的智慧集体攻克学习堡垒。小组交流使学生由封闭走向开放,在协作探究时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增加了课堂生机与活动。专业技能课,依据任务单,学生能独立完成的任务,要求自主完成,需要进行合作的任务,由组内成员分工实施,协作完成。 四、点拨引导、过程检查 在“自助协作,具体实施”过程中,要进行“点拨引导、过程检查”。 教师的作用是巡查学生自主协作的参与情况,督促小组长组织完成本组自主协作学习任务,寻找学生合作探究难以克服的难点,学生难以达到操作规范时,教师要进行动作师范,并适时点拨引导,纠偏纠错,防止学生掉队,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在学生具体实施完成任务时,要进行过程检查和监督。过程检查可以是个人自查,组内互查、组间互查、教师检查等多种形式。通过过程检查,发现学生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时纠正,以防在任务完成时出现无法弥补的错误。在过程检查时,要督促学生完成个人及小组任务,并注意利用小组作用增强学生自我监督、自我激励意识,防止学生掉队,不留盲点和死角,提高知识技能的应知应会率。 五、展示成果,修正完善 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成果的平台,展示学生的思想感受、独特设计、知识理解、任务成果、口语表达、个性与特长等。这是最为精彩的环节,学生心智的灵光闪现,思想火花的碰撞,精美作品的呈现,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引学生深思和欢笑,让学生刮目相看,使教师喜出望外的精彩片段层出不穷,展现出新课堂的生命力所在。 展示过程,要依据不同的情况,可安排人人展示,或推荐小组代表来完成。小组代表展示组内成果时,组员可以补充完善。通过小组展示可以反映出小组个性设计的风采和创新成果,也能够充分反映出学生自主与写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小组展示后,教师组织组间公开挑战,互助找茬,进行评价和修正完善。对学生的表现按小组进行积分评比,分阶段统计分数,表扬先进,鞭策后进。学生能解决的问题都由学生来解决,教师暂不做任何评判,以免左右学生的思路,禁锢学生的思维。学生修正完善结束之后,教师进行必要的点评。 六、评估检测,拓展升华 在一堂课的最后,要设置检测环节进行效果评估。由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任务书上的堂清测验,教师为学生提供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采用小组交换的评分方式进行测验评分。教师收集测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评价,并根据具体情况布置学习任务,特别是对检测不达标的同学要进行专门的辅导,使之课后完成学习任务。拓展升华是一堂课的点睛之笔,教师要拓展学生的思维,把一节课的内容与学科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把学生的所学知识及技能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联系起来,把一节课的学习与终生学习联系起来,激发学生更加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励学生去预习新的学习任务。

【高职教育项目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 项目教学法教学设计

  笔者曾跟踪某高职院“项目教学法”实践的调查,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提出“项目教学法”的来源与含义;叙述“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实践;总结“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原则;分析推行“项目教学法”的实际意义。      一、“项目教学法”的来源与含义      (一)来源   “项目教学法”最早见于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合著的《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理论认为:知识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自主建构获得;学习是信息与知识、技能与行为、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长进;教育是满足长进需要的有意识、有系统、有组织的持续交流活动。2001年4月,查德博士曾来中国北京讲授“项目教学法”。该教学法陆续引进欧洲、南美、大洋洲、日本、韩国。德国引进该教学法后,联邦职教所自主创新,并于2003年7月制定了“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法规。中国职教电子专业教师2004年10月前往德国进修,德方就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      (二)含义   “项目教学法”起源于儿童教育法,各国引进总是结合本国情况,使用在不同领域。德国自主创新在职业教育领域。笔者认为,高职教育“项目教学法”应有这个领域的特定的含义。高职教育“项目教学法”的含义是:高职制定、指导有实际意义的项目与计划,组织学生自主设计项目实施计划,进行自主学习、践行、操作,以培养学习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与提高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二、“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实践      某高职院“项目教学法”课题组,在3个专业《图像处理》课程中进行“项目教学法”的科研,教学实践过程概括如下:      (一)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   课题组对项目《图像处理》课程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认为该课程适合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分析研究有两点:   第一,课程特点:实践强、使用广、联系多。《图像处理》课程操作实践性强,用于《图像处理》的Photoshop软件功能多,在工作、生活中使用广泛,如平面设计、网页设计、建筑效果图、平面广告、修饰照片、特效文字、界面效果、绘画、影像创意等。其他课程与《图像处理》课程联系也多,也要对图像进行处理。   第二,学生有兴趣。使用Photoshop软件能产生很多奇妙的效果,学生有兴趣。有关《图像处理》,市面上有很多资料,图书馆、网上也可查找,资料易获,学生有兴趣。学生常接触这些领域,易与现实联系,使用价值高。因此,使用“项目教学法”时,学生能用心投入其过程,能较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目标。      (二)项目 教学计划 的制定   项目的教学计划主要有两点:   第一,项目教学目标:通过项目教学使学生掌握制定项目实施计划的知识,培养制定计划的工作能力;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培养收集、选择、运用资料的学习能力与方法能力;自主学习、践行、操作实施计划,培养实践能力、合作能力与创作能力,提高素质。   第二,项目教学任务:项目教学的教学时间为一学期,共24节课。主讲教师针对《图像处理》课程内容、特点,设计了9个具体项目教学任务。      (三)自主学习前的准备   学生自主学习前,进行项目教学时要做好如下4项准备:   第一,项目计划准备:教师要公布项目教学计划与项目任务,发放案例资料,提供学生选择,辅导与示范。   第二,实施计划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9个小组,每组实施一个项目。分组后学生要制定有任务分解、具体阶段、成员分工的项目实施计划。   第三,知识技能准备:教师要精讲《图像处理》课程的结构知识、关键知识,《图像处理》软件使用的基本方法。   第四,公布学习质量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      (四)自主学习、践行、操作的过程   教师在做好项目教学计划与准备后,进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践行、自主操作阶段,大致有如下五个步骤:   第一,收集与构思:课外用3至4周时间,学生自主收集信息,检索文献,查阅资料,对项目构思,锻炼独立工作能力与创作能力。   第二,巡回与指导:课内用1周时间学生上机,继续收集、检索、查阅资料,构思项目。学生有差异,进展有快慢。教师要巡回,了解、检查、督促、指导学生操作项目进程,把握教学动态,掌握全局,帮助后进,解决困难,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第三,交流与讨论:课外用1至2周时间,小组成员在组内讲解、讨论、交流项目,并推选代表在班上交流,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交流后每个学生的项目设计报告作业交教师批阅与评价。教师还要审定在全班讲授项目报告的学生名单。   第四,讲解与研讨:课内用3-4周研讨。学生上讲台演示作品、阐述构思、叙述过程(每人30至40分钟)。教师要主持、导向、鼓励。学生针对项目作品,提问质疑,拓展思路,发展创作能力。主讲学生,解答问题,交流研讨。全班学生用一定时间,再重复制作上台学生的项目作品。   第五,总结与提高:课外用1周时间,学生根据项目教学实施的切身经历,写1篇项目开发过程的总结和1份项目任务设计报告书,有实践体会,有理论高度。      (五)学习质量的评价内容、标准、方法   第一,评价内容:评价内容与“知识、能力、素质”的高职教学目标一致。(1)《图像处理》课程知识掌握程度、项目作品成果、书面报告;(2)收集《图像处理》资料的方法能力,选择运用资料的学习能力,独立实施计划的实践能力,与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力,项目作品的创作能力;(3)自律遵守纪律状况与学习态度,参与小组集体活动情况与参与班级研讨的积极程度。   第二,评价标准:知识3个方面,能力5个方面,素质3个方面,共11个方面细化,分成“优、良、一般、差”4个等级进行量化,制成表格评价。   第三,评价方法:“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践行、自主操作,应提高过程的权重,应从师生、小组、班级多方面进行评价。      三、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原则是:教师备课要进行针对性的项目备课;学生自主学习、践行、操作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学生自主学习、践行、操作过程要循序渐进,遵循规律。      (一)备课要进行针对性项目备课   教师除进行备教材、备学生外,还要备项目、定计划,明确教师的作用。   1.备项目就是确定项目:进行职业市场调查与可行性分析。项目可大可小但一定要有实际意义,它可以是一项作品、一个产品、一项工程、一台节目、一桌菜肴、一门课程………。   2.定计划就是制定项目教学计划,包括项目的题目与目标、任务的内容与要求、设备场景、工具材料与信息资料、科学分组与完成时间。制定目标要与高职培养目标一致,以培养学习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与提高素质为目的。   3.明确教师作用:教师要发挥的是指导、互导、协导、引导作用,不主导学生学习的具体过程,但要调控、组织、管理动态教学。      (二)学生自主学习、践行、操作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教师要向学生公布项目教学计划与分组名单、项目任务与完成时间,发放工具材料与信息资料。教师要精讲与项目有关的结构知识、关键知识与程序知识,以及有关操作的使用基本方法。还要公布学习质量的评价内容、标准、方法。      (三)学生自主学习、践行、操作过程要循序渐进,遵循规律   学生自主、践行、操作过程要循序渐进,遵循6步回路的辩证认识过程:   1.学生制订的项目实施计划,包括任务内容、分阶段完成内容与完成时间、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安排(认识)。   2.学生自主独立学习、践行、操作内容,培养学习能力、方法能力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律(实践)。   3.学生个人总结,小组沟通交流,培养合作能力,提高做人素质(再认识)。   4.吸纳小组成员项目构思的长处与成功处,再学习、践行、操作,修改各人项目任务完成的内容,培养品德修养(再实践)。   5.学生演示作品,报告项目完成的思路与行动、成果与价值,提高自信。班级与小组集体研讨,有利发散思维与集思广益,培养团队精神与创造能力,提高水平与项目质量。   6.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学生写一篇在整个项目教学行动中的收获与提高、体会与经验的思想品德总结,以及一篇业务项目报告(再认识)。   从计划到总结,构成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螺旋上升回路,是一条辩证实践路线。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践行、自主操作过程中去学会做事,提高学习能力;学会方法,提高方法能力;在协作、交往、研讨、评价过程中去体验如何做人,提高社会能力与素质。      四、推行“项目教学法”的实际意义      实施“项目教学法”,既是一种教法改革,也将推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的的全面改革。      (一)“项目教学法”提供了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新途径与方法   项目教学从计划开始,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实践”到总结,是一条螺旋上升的辩证实践方法。学生制定实施项目计划,实施操作运行,思考建构知识,实际训练技能,项目作品构思创作,参与小组讨论交流,上台演示讲授答辩,师生研讨评价小结等自主过程,有利提高学习活动、社会活动、职业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有利提高能力,有利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是指生存与发展能力,即既有从事一种职业活动的实际能力与行为能力,以及与职业有关的认识方法与实践方法;又有从事跨职业的适应能力,信息接受处理能力,新技术理解使用与创新能力。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是高技能人才。“项目教学法”提供了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实现与职业岗位无缝对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条途径与方法。      (二)“项目教学法”将有利于推动高职教学内容改革与课程改革   高职教育进行项目设置,离不开专业知识,离不开技术技能,离不开有关职业岗位所需的内容。“项目教学法”将有利于推动以职业实际工作为导向(职业本位)的高职教学内容与课程的改革。      (三)“项目教学法”将有利于推动高职教学过程与教育工作改革   项目教学主要过程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实践教学过程也不是以教师计划好的实践步骤进行,而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践行,学生自主操作为主要教学过程。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与教师“主导教学过程”是有区别的。“项目教学法”将有利于推动“以学生为本、以服务为宗旨”的高职教学过程与教育工作的改革。      (四)“项目教学法”将有利于推动高职教学管理改革   实施项目教学,教师不是学生具体学习过程的主导者,不起直接的主导作用,而是指导、引导、协导者;是项目内容的设计者,项目计划的制定者;是动态教学的调控、管理者。实施项目教学,学生的自主性强,自由度大;教师备课量增加,动态管理事物多,要求也高;学习质量评价出现多元综合复杂情况。思考教学管理如何适应这些变化,将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      参考文献   [1]钟山学院《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研究》课题组.高职教育“有价值取向课堂生活”的课程;高职学生全面重点“适应”与“发展”;高职教育“有价值取向课堂生活”的原则、内容与方法[J].职教论坛,2007.1;2;3.   [2]李法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6.   [3]何小琴.关于案例教学法的总结[J].课程主讲教师2004.12.   [4]许高炎.综合实习[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北京.   [5]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   [6]王军伟.面向21世纪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与教材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   [7]中国职业教育编辑部.光辉的事业.成功的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

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中文化意识怎么写

和舍中学李小红外语作为一门语言,它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介值观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胡文仲教授曾说过,语言和文化有密切关系,学习外语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英语教学一定要贯穿文化教学,我们要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人才,就需要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知识教学和文化理解教学,文化知识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目的语文化知识,而文化教学既帮助学生理解目的语文化知识又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同区域,不同民族,所处时代的发展是不同的,这就构成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所以,我们英语教师要根据所教的内容,认真备好课,挖掘内在的文化因素,因势利导,努力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人才,为此我尝试做好以下几方面:一、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涵,通过日常教学活动渗透跨文化意识。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内容丰富,不少课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我们结合课文,介绍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民族、宗教、制度、饮食习惯等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英美国家。我们的学生即将面向世界,与各国人民交往,必须了解西方文化中重大的节日圣诞节,复活节和感恩节等等。我们的教材里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我们将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制作了有关课件。其提供了圣诞节的历史,有关圣诞的英语故事、歌曲,整体内容丰富有趣,学生通过感官与心灵接触英语国家的文化信息,以轻松愉悦的心情体验外国文化并感悟其文化内涵。在课堂活动中,学生可以和可爱的圣诞老人现场互动并且进行对话;学生可以通过阅读ChristmasEve等英语故事,可以欣赏Silentnight等优美的歌曲来感受圣诞的气氛。课后,让学生制作一张ChristmasCard并送给自己的好朋友。浓郁的外国节日文化气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英语学习的兴趣。谈及赠送礼物时,就将接受礼物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西方人性情外露,表达感情直接,不当面拆封欣赏礼物是非常不礼貌的。而中国人则恰恰相反,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在呈现圣诞文化同时,还让学生与中国的传统节日进行比较,使学生感受节日的气氛,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场所,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应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初中起始阶段的教学中,我们严按照《新课标》二级要求,让学生知道英语中最简单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对一般的赞扬、请求等做出适当的反应;知道国际上最重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知道英语国家中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的名称;知道主要英语国家的首都和国旗;了解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如:英国的大本钟等。通常第一堂英语课会进行介绍与问候,由于中外两种文化对礼貌称呼的习惯存在着差异,我们向学生进行简单的阐述。中国人见面对年龄、婚姻、收入等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的人却对此比较反感,因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有鉴于此,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我们适时向学生传授英美人谈话的禁忌。生活在两种不同环境里的人,所持有的人生观、介值观、社会行为和道德规范都不一样。不熟悉这些文化介值观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很容易出现语用失误。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反之,在英语国家对年长者直呼其名并非冒犯,而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恐怕就会有不尊老之嫌。按英语习惯,亲属之间是直接用名字相称的。而讲英语的人这类称呼则比较简单:一般在姓氏之前加Mr.,Mrs.,Miss即可。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去?、吃过了吗?而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doyoudo?Nicetomeetyou.Howareyoudoing?在关系亲密者之间可用Hello或。这种寒暄在在我们上海已渐成习惯,原因之一是受到外域文化影响之故。 我们中国和英语国家的人民都十分讲礼貌,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youlikesometngtoeator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或者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由于中西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所以在交际过程中就常常出现一些失误,影响交际效果。如中国人听到别人赞扬时,往往用否定口气回答,而英美人士却乐于接受。对别人的赞美,中国人习惯说最普通的回答是:哪里,哪里而在英语国家却应该说Thankyou.如,B:Yoursrtlooksnice.A:Thankyou.英美人士的思维就与我们不一样。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认识并接受外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是很有必要的。対了 目前我在学的ABC天欧美口语的助敎和我提到 就是要学好英语应该是不费力地。坚持有个符合的研习空间跟熟练口语対象 这取决于外敎资质 标准口音(建仪找欧美外敎)才行,坚决逐日练习口语,1on1家敎式敎学才能够有更.好.的学习效果;完成捰堂后需要重复复习彔音文档,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如果真的没人帮忙的状况下 希望能到旺旺或大耳朵得到捰外敎材练习 多问多听一下子口语能力会进步许多,学习效果肯定会达成目标的 语言学家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设置不同的语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引导学生将文化因素放到有意义的交际场合中使用,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听说训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我们通常通过角色表演(roleplay)和快速应答(suickresponses)设置文化语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初次见面的外国游客和中国导游,进行情景对话。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进行跨文化交流,引导学生遵循英语交际的基本礼仪,要求学生在听说过程中注意使用礼貌用语和避免谈话禁忌,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感受到不同的交际氛围和文化氛围。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其自觉又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介绍各国的特色菜外,还给他们介绍不同国家的一些饮食习惯,比如美国人喜欢在饭后吃点甜点,在美国等西方的餐馆里,点菜的顺序一般是这样的:饮料(drinks),汤(soup),色拉(salad),主菜(maindish;maincourse;enter),甜点(dessert)等。同时,我们共同回顾所学过的课程请学生进行口语操练,同时希望他们keepagooddiet。这样,学生进一步了解一些关于健康饮食方面的知识,此时我们适时地给学生讲解一下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目前,一些快餐在我国比较盛行,让学生比较一下中西方饮食,以选择健康合理的饮食。另外,我们还教授学生如何使用西方餐具,使他们不至于在现实生活中闹出笑话。在课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二、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收集、传播文化。我们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这样一片广阔的天地来共同开发学习资源。英语杂志、电影、小说、广播和互联网等都是学生接触、理解英语文化的有效途径。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外国友人交笔友,在交流过程中逐步认识、了解异国文化,从而加强文化意识。另外,还可以组织一些英语活动,如英语角、英语讨论等活动,能活跃英语学习气氛,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中,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努力:1.课堂内外穿插英语歌曲,英语短诗和故事教学。例如:我们在讲到教材九年级中的TheNewOceanWaves乐队时,又讲述了摇滚音乐产生的历史背景、爵士音乐诞生的社会环境等,这样寓教于乐,提高学生们学习跨文化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校利用每天晚自修时间让学生收看程度相当的英语动画片或教学节目。这类节目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学习英语的理解,而且也会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时候老师有意识的给他们几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查资料,自己去找答案。.在校园里的宣传栏和板开辟了英语学习园地,介绍一些习惯用语,名言名句,利用这些展板定期进行英语文化宣传。此外,我们重视教室英语氛围的创建,我们通过教室布置,体现文化理念。比如:本学期开学,我们预备级通过走出家门,了解世界这一主题来布置,学生们搜集世界各地的丰富多彩的材料,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初步了解了世界各地特别是英语国家的概况,以及英语国家的一些地理历史状况、风土人情和潜在的文化理念。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我们要了解西方文化,吸收其先进思想,但不能因此放弃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爱国,爱家乡意识。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三、通过广泛阅读,感受文化气息,渗透文化。语言学说过,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读者语言因素很重要,只有借助文化知识的帮助,才能读懂字里行间,因为词的意思是在一定文化环境下形成的。如果学生不了解英语文化、历史、介值、思维模式、风俗习惯、宗教和生活方式,也就不能理解篇章的真正含义。我们一向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余阅读一些英美文学作品和英语刊,并促使他们在阅读时注意留心和积累有关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这样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因为学生在阅读理解时,能吸纳一些相关的语言背景文化知识,扩大英语知识面,掌握词语运用的内涵和外延,了解西方人的情感、态度、介值观,这些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之处。阅读的目的是获取正确的信息,但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由于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欠缺,使其对英文的某些内容百思不得其解,甚至出现误解篇章是文化现象的一个方面。在词汇的文化内涵方面,我们就拿一些颜色词为例,如:green-back(美钞),green-house(温室),green-eyed(眼红的),blackletter(倒霉的),blacktea(红茶),redmeat(牛羊肉),redgold(纯金),blue-blood(贵族出身),blue-jackets(水兵水平),wte-livered(胆小的),wte-headed(淡黄色头发的),yellow-belly(可耻的胆小鬼)等等。此外,还有很多的俚语,谚语等等,如: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Morehaste,lessspeed.欲速则不达。以上内容都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气息。因此,我们建议学生要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减少误解,更好地欣赏英语文章,就必须平时处处留心,用心积累,努力加强自身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四、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英语教学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教会学生得体地运用语言,最终达到能够正确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目的。所以,我们英语教师自身要加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把文化知识的传授融人到教学中去,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总之,我们只有把语言与文化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巨人的花园》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巨人的花园》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巨人的花园》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增添、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话的特点,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明白乐应当 大家分享。   3、摘抄喜欢的词句。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提示课题   1、上周,老师已经请同学们阅读了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的两部童话集,请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你读的童话故事,或说说你的感受,好吗?   2、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童话世界,用心读读其中的一个童话故事,去感受童话的魅力。它是根据王尔德童话中的《自私的巨人》改编的。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主学习,组内交流   1、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字、词的学习情况。   3、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个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二)集中交流   三、质疑问难,探究理解   1、细读这 篇童话,你对课文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边读边勾画圈点,或做一些批注。   2、师生共同梳理,确定重点解决的问题。   学生的疑问一般会集中在对课文第9自然段中的几句话的理解上:   (1)“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这句话怎么理解?(2)“唤来寒冷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巨人为什么这样说?   3、精读课文,尝试着联系上下文体会这几句话的含义。   四、信息反馈,巩固练习   1、读词语,并自主选择词语造句。   洋溢允许围墙增添训斥喧闹告示牌   覆盖凝视冷酷愉快拆除脸颊火辣辣   2、摘抄文中你喜欢的优美词句。 《巨人的花园》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巨人的花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他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们拒于墙外。从此,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一天,孩子们从墙洞爬进来,春天也就跟着孩子们来了,园里立刻变得生机勃勃。当巨人把孩子们再次赶出花园之后,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随即拆除了围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幸福。   童话的情节往往较为曲折,故事性强,常有丰富的联想或幻想,也正是有了这些特征,因此,童话故事往往比其他类型的文章更有魅力。从文章中看来,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行为的对比,正是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喜欢读童话,之前也学过不少童话。二年级的时候学过《小壁虎借尾巴》《两只小狮子》《小蝌蚪找妈妈》等,三年级的时候学过《小柳树和小枣树》《风娃娃 》《纸船和风筝》等。所以孩子们对于童话中拟人化的语言、神奇超凡的形象并不奇怪,孩子们喜欢童话的有趣,喜欢角色的善良,更喜欢童话中美好的一面。既然是童话,教师就要用童话的方式去引导学生读童话、学童话、演童话、写童话。通过朗读、讲述、想象等多种方法去理解童话的内容、感悟童话特有的魅力,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设计说明   童话故事是孩子喜欢阅读的文类。《巨人的花园》这一篇童话故事不论是在故事情节、表达方式、还是用词用语都很有特点,但作为童话,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文体特点。本课教学立足于教材,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资源,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协同发展。本课教学紧扣主线,抓住花园前后的变化及巨人态度的变化,通过不同层面、多种形式的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反复触摸文本语言,感受童话的魅力。在读故事、说故事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通过续编故事激发创作童话的欲望,感受创作童话的快乐。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8个生字词,积累“草翠花开”等好词佳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故事。   2.能理清故事的主要内容。在对比阅读中,感受巨人的花园前后的不同。   3.通过品读感悟,想象画面等体会童话故事的特点,激发起对童话阅读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理清故事内容,积累词句,感受巨人的花园前后的不同。   三、教学难点   体会童话独有的语言特色,学习作者对比、想象等表达方式。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童话,体会童话特点   1.猜一猜: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童话故事,你们喜欢这些童话故事吗?童话故事和我们平时读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随机概括:拟人化、富有想象、情节生动有趣……)   2.今天就让我们一同随英国作家王尔德走进他的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板书,齐读。   (二)走近童话,整体感知内容   1.引导学生初读。   读童话可不能像读普通课文一样,读童话要像讲故事一样读。边读边想,这个故事讲了什么?还要想办法解决掉不会读的字词。(站起来读,读完坐下,思考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厉害的小朋友会在文中找一些帮助你概括这个故事的词句,圈画下来,这就叫批注。)   2.读词语,并运用。   洋溢 允许 训斥 围墙 告示牌   巨人的花园曾经( )着孩子们的笑声,当巨人砌了( )、插了( )、不( )孩子们入内,还( )孩子们后,他的花园就变了。   凝视 冷酷 火辣辣 覆盖 拆除 愉快   当桃树下的小男孩( )着巨人,巨人也变了。感到脸上( )的,( )的心也被融化了,他立刻( )围墙,和孩子们( )地玩耍。   师小结:孩子们学的词语不仅要会读,而且还要会用。   3. 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有时候我们可以串联课文中的生字词来概括主要内容,多好的一种新方法。   (三)走进童话,对比学习巨人的花园的前后之变   1.巨人的.花园到底有什么变化呢?默读课文,找找描写巨人花园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2.随机学习句子。   句一: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到那里玩。……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1)巨人曾经的花园是怎么样的?(板书:四季如春。)   (2)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带着这种体会读出这种美丽与欢乐。   句二: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   句三:孩子们的欢笑使花园增添了春意。   句四: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   句五:从那以后,巨人的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1)巨人的花园前后有什么变化?(板书:凄凉、增添春意、冰雪覆盖、充满欢乐。)   (2)花园的变化和什么有关?(孩子们的到来和离去、巨人的训斥和驱赶。)   师小结:花园似乎被施了魔法,前后会有这样神奇的变化,这是童话语言的魅力。作者不仅用这样的对比写法,他的用词方面很有特点,你们发现了吗?把他们圈一圈,读一读。   3.学生圈画句子中的四字词语,一起来读一读:   鲜花盛开 绿树成阴 鲜果飘香 白雪一片 狂风大作   雪花飞舞 鲜花凋谢 树叶飘落 冰雪覆盖   师小结:这也是作者写这则童话用词用句的魅力之处。让我们再一起把这种神奇读好。   4.谁来用讲故事的语气为大家美美地读一读。   (四)聚焦小男孩,感受童话之魅力   当巨人训斥孩子们时,所有的孩子都跑了,唯独有一个小男孩,他站在桃树底下凝视着巨人。   1.把描写小男孩子的句子画下来,一起读一读。   2.小男孩有这样的举动,你有什么感叹?有这样神奇的人物我们也不足为奇,因为这是一篇──童话,童话里处处充满着──想象(板书:想象。)   (五)设疑结课,完成部分作业   1.小男孩的眼神和亲吻让巨人改变了,这眼神和亲吻到底有什么魅力呢?巨人前后会有怎样的改变呢?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2.完成作业本部分作业。   (六)板书设计   巨人的花园   四季如春 拟人化   凄凉   增添春意 对比   冰雪覆盖   充满欢乐 想象   分享、温暖、关爱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在对比阅读中,体会巨人前后的态度变化。   2.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快乐要与大家分享”的道理。   3. 学习童话独有的语言,续编故事。   二、教学重点   在对比阅读中,体会巨人前后的态度变化,从中明白道理。   三、教学难点   感受童话的魅力,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续编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学会积累运用   听写四字词语,读一读说一说。   鲜花盛开 鲜花凋谢 鲜果飘香 白雪一片 狂风大作   雪花飞舞 绿树成阴 树叶飘落 冰雪覆盖   巨人的花园以前是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他赶走孩子们以后,花园里天天( )、( ),孩子们偷偷钻进来后又给了花园春意,可是巨人又训斥孩子们,把孩子们赶跑了,与此同时( )、( )、花园又被( )了。   师小结:是巨人的态度和行为让花园前后有了这样的变化。让我们打开书本继续走进王尔德的《巨人的花园》。   (二)对比朗读,体会巨人的冷漠与改变   1. 默读课文,想一想巨人之前的态度是怎么样的?他几次驱赶孩子们?后来是怎么样的?把描写巨人言行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2. 学生画一画,读一读,交流反馈。   3. 指导朗读。   4. 你感觉到这是怎样的一个巨人?   补充资料:巨人没有朋友,他一个人呆在花园里。他每天都很孤独,唯一的朋友是一个妖怪。因为自己是巨人,所有的人都向他投去奇怪的眼神。他变得不爱说话,有一次他到妖怪家去,把他想说的话都说了,这一走就是七年。   5. 小男孩的眼神仿佛在说什么?   6. 这是一个普通的亲吻吗?它吻走了什么?吻来了什么?(冷酷、无情、训斥;关爱、温暖、改变。)   7. 如果你是巨人,你明白了什么?(快乐要与人分享。)   (三)结合生活,领悟童话中的道理   巨人懂得了与孩子们一起分享,所以他快乐了,所以他的花园四季如春了,这是多美好的画面,这种美好的画面,我们在童话世界里常常能够看到,在生活中也能看到。   孩子们你们在生活中有与人分享带来快乐的小故事吗?(学生自由说。)   师小结:是啊,快乐就是与人分享。快乐就是给别人送去温暖与关爱。虽然现实生活中的美好没有童话中那么神奇,但同样也会带给人许多欣喜,对吗?   (四)续编故事,感受童话的魅力   1. 读完这个故事,我们仿佛和巨人同喜同悲,孩子们,你们愿意成为童话中的一员吗?那么就让我们继续把这个故事写下去吧。   续编故事:巨人把花园还给了孩子们,又是一年春天来了。   (词语提供:不再是……而是……;巨人、孩子们、花园。)   2. 故事交流。   3. 完成课堂作业本剩余作业。   4. 补充资料袋。推荐《格林童话》《王尔德童话集》   (五)板书设计   巨人的花园   四季如春   第一次训斥 凄凉   增添春意 对比   第二、三次驱赶 冰雪覆盖   改变 充满欢乐 想象   分享、温暖、关爱 《巨人的花园》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认识“溢、允”等8个生字。会写“溢、允、墙”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洋溢,允许、训斥”等1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课文描写想象画面,体会“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5、 抄写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文描写想象画面,体会“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准备】   1、让学生回顾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再次阅读自己感兴趣的童话故事。   2、课文教学录音带或与课文相协调的音乐。   3、生词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先问学生读过哪些童话故事,知道哪些童话中的角色。然后引导学生简要说明自己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或故事中的角色。   2、教师小结:是啊,童话世界真吸引入。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童话世界。(播放本课录音至第;自然段。)激趣:这是英国著名童话作家王尔德作品《巨人的花园》,有人称是童话中的“完美之作”。这是花园里是不是一直洋溢着笑声呢,那里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好吗?   二、放手阅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a、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出示生字和词语卡片互读,注意读准字音。   c、找出生词所在的句子,反复朗读,注意体会生词的意思。   d.指名读课文,读后相互评价,看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2、再读课文,想想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什么,并交流各自的看法。   3、 质疑问难:读了课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这时学生可能会提出许多问题,教师要注意梳理,最后把问题归纳一下,点出“巨人拆除围墙前后,巨人的表现和花园里的情境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布置学生课后思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述故事,研究问题   1、请同学讲一下这个故事。   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就上节课提出的“巨人拆除围墙前的表现和花园里的情境”这个问题,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或段落来回答。   3、有感情地读这些句子或段落,边读边想象:从这些段落或句子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二、小组朗读,交流感受   1、小组分角色自读课文。   2、小组交流朗读体会,交流对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   3、基于对课文认识的加深,再读课文。   三、总结交流,揭示道理   1、学生汇报阅读感受,可以是朗读方面的,可以是小组交流讨论过的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可以是自己读童话后想到的事情。交流的时候老师要注意小结和引导。(重点是像“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赶走了。”等含义深刻的句段。)   2、播放录音或配乐范读,引导学生边听边想像边思考这个童话说了个什么道理。   教师总结:是,阿!任性、冷酷的心唤来的是寒冬;善良、宽容的心带来的是春天。“快乐应该和大家分享”(板书)。   四、再读课文,感受特点   1、自读课后“资料袋”,谈谈读后了解了些什么。   2、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文,从这篇课文印证“资料袋”中说的童话的特点。   3、读后,可以与同学合作表演片断,还可以抄写自己最喜欢的词、句。   五、布置作业   1、生字词书写。   2、布置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3、《黄冈》第9课   【板书设计】   9、巨人的花园   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阳光明媚 狂风大作   草翠花开 雪花飞舞   绽出新绿 瑟瑟发抖   开出花朵 鲜花凋谢   【教后反思】   《巨人的花园》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正是这些对比使故事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显现出来,但所有的情节变化都以墙为线索,所以我在教学这课时,就以“孩子”“春天”为切入点。然后,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索出孩子与春天有关的对比变化。然后我让学生们把自己的发现用列提纲的形式板书到黑板上。最后,再根据学生提出的这两个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同学们都积极踊跃地说着自己的想法和体会。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整堂课上都是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取向,我只是充当了引导者,参与者。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 《巨人的花园》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认识8生字,会写12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读懂课文,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感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童话的兴趣,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是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制作动画片)、生字卡、搜集神秘花园的音乐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播放多媒体视频。   2.过渡——出示语句: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3.学生围绕中心句质疑   4.教师揭题:古人云:学贵生疑,疑则进也。解疑的最好方法就是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读──9 巨人的花园    二、初读感知   1.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者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读通句子。   ○读完以后,想想自己能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哪些问题。   2.学生自主读书。   3.检查自学。   ○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生字情况。   ○出示新词““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语。   各自交流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课文朗诵通顺流利。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指名回答补充。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溢 、允、墙、牌、添、训”认读,自己想把法记住字型。   2.你还能用这些生字组和课文不一样的词吗?   3.重点指导以下字的书写。   允应该读yun 第三声,不要读成 rǔn 、yǒng。   “添字的右下部分容易写错,要引导学生观察仔细。   4.生书写练习,教师巡视。    五、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生字词。   2.分段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感悟   学生围绕“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这个问题进行研读, 巨人醒悟前是什么样的?醒悟后又是怎样?应该怎样读巨人醒悟前的话?   1.研读课文第二三—八段。   2.自然段,体验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   ○读了这大段话,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体会对比手法)   ○通过朗读,进一步体验盘古开天地的艰难   3.指导朗诵,能以赞赏的语气读读这一自然段。   4.续读第二三—八自然段,体验童话故事想象神奇的特点。   ○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再读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你还想到什么情景?能模仿书中的句式说一说吗?   5.学生朗读醒悟前的对话。   ○自由朗读,一边读一边想像。   ○指名学生多人次朗读。    三、想象感悟   1.浮想联翩:学生伴随配乐朗读,想象巨人砌墙与拆墙花园的情形。   2.展示台:选择自己最爱读的句子,把它几在脑海里,注意像“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等这样的词语。   3.学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中心句。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把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讲给家长或朋友听,请他们提提意见,准备参加班内将要开展的“故事大王”评选活动。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巨人的花园》课文原文及教学设计

【 #四年级# 导语】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九课是《巨人的花园》是一篇童话,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巨人的花园》      从前,一个小村子里有座漂亮的花园。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到那里玩。   花园的主人是个巨人,他外出旅行已有好久了。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有一年秋天,巨人突然回来了。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孩子们吓坏了,四处逃散。   赶走孩子以后,巨人在花园周围砌起围墙,而且竖起一块“禁止入内”的告示牌。   不久,北风呼啸,隆冬来临,刺骨的寒风吹起雪花。巨人孤独地度过了漫长的严冬。春天终于来了,村子里又开出美丽的鲜花,不时传来小鸟的欢叫。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巨人裹着毯子,还瑟瑟发抖。他想:“今年的春天为什么这么冷,这么荒凉呀……”   一天早晨,巨人被喧闹声吵醒了。他抬头望去,一缕阳光从窗外射进来。好几个月没见过这么明媚的阳光了。巨人激动地跑到花园里,他看到花园里草翠花开,有许多孩子在欢快地游戏,他们大概是从围墙的破损处钻进来的。孩子们的欢笑使花园增添了春意。可是巨人又发脾气了:“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孩子们听到可怕的训斥,纷纷逃窜。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巨人不解地看看四周,突然发现桃树底下站着个小男孩。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声叱责。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噢!是这么回事呀!”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小男孩在巨人宽大的脸颊上亲了一下。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于是,他立刻拆除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   从那以后,巨人的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站在巨人的脚下,爬上巨人的肩膀,尽情地玩耍。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 《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知道课文讲了一个关于巨人的花园的怎样的故事,知道巨人的花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先勾画再交流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采取默读与适当方式的朗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读懂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思考巨人的花园发生变化的原因,体会故事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在生活中学会宽容,学会分享。   课前准备:课前预习,认读生字,了解故事的整个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很喜欢读童话,相信这篇童话你们也读过几遍了,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认真地读这个故事,因为还有好多的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认真地读文。   2、检查学生的认字情况。   3、指名读文后,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4、指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三、深入读文,品味探究。   1、默读课文,想一想,巨人的花园发生了几次重大的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在文中勾画出相应的语句,之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班内汇报:   (1)巨人的花园,鲜花盛开,是孩子们的乐园。   (2)春姑娘没有光顾巨人的花园,仍是冬天的景象,因为巨人不喜欢孩子们到花园里玩,筑起了高墙围住花园。   (3)花园迎来了春色,因为孩子们从小爬进园子,巨人也意识到自己太自私了。   (4)春天跟着孩子们来到了园子,因为巨人拆了围墙,和孩子们快乐地玩着。   2、引导学生思考   ①花园为什么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孩子们为花园带来了快乐,带来了春意)   ②想一想巨人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开始很自私,后来知错就改了,因为巨人感受不到春色,他也不快乐,和孩子们在一起,他也分享了欢乐)   四、拓展延伸(课后练习三)   巨人要和孩子们一起为花园起个好听的名字,请你也来参加吧!再为巨人花园里的告示牌上重新设计一句话吧!   五、指导书写   1、“旅”字注意右半部分的笔画,可跟“派”字对比学习。   2、“瓦”要写端正,注意写好第三笔。   3、“恼”可以和形近字“脑”对比学习。

四年级语文上册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溢、添、拆”等12个生字;结合语境理解“洋溢,喧闹,冷酷”等词语的意思,并能复述故事梗概,把握故事的主旨。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理清故事的发展脉络。 3.从故事中体会“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的深刻含义,明白“与人交往要和善友好”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几次情节的对比来理清故事发展脉络。 【教学难点】 明白故事带来的深刻道理并运用到生活实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请同学上台讲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 导入语:同学们之前都看过哪些童话故事?谁上台给咱们讲讲《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你们从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今天学习新的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看看学完之后你又有怎样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疏通文意) 1.读准字音,认识生字。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3.疏通文意: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简单复述。 (生回答并总结) (三)抓住重点,体会情感 1.请两名同学,一个扮演旁白,一个扮演巨人,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在读完之后,给予及时的朗读指导。 2.接下来请同学们4人为一小组,按照以下3个问题进行5分钟的讨论,也可以列提纲的方式进行讨论: 巨人几次斥责孩子们? 每一次孩子们又都是怎样反应的? 每一次都发生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最后结局怎样? 巨人最终明白了什么样的道理? 在讲的过程中,锻炼同学们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例如:理解“洋溢,喧闹,冷酷”等词语的意思。 3.请同学们齐读巨人明白的第9自然段,并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深刻含义。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把“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这句话让学生进行换句表达,增强表达能力的同时能够让这个道理深入孩子们的心里,并指导自己以后的生活。 (五)总结全文,回顾知识 请同学上台当小老师,总结本节课后所学习的内容,可以从字词、情感等方面来谈谈。 (六)课后作业 搜集其他童话故事来读一读,下节课与同学进行分享。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巨人的花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他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们拒于墙外。从此,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一天,孩子们从墙洞爬进来,春天也就跟着孩子们来了,园里立刻变得生机勃勃。当巨人把孩子们再次赶出花园之后,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随即拆除了围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幸福。 童话的情节往往较为曲折,故事性强,常有丰富的联想或幻想,也正是有了这些特征,因此,童话故事往往比其他类型的文章更有魅力。从文章中看来,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行为的对比,正是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喜欢读童话,之前也学过不少童话。二年级的时候学过《小壁虎借尾巴》《两只小狮子》《小蝌蚪找妈妈》等,三年级的时候学过《小柳树和小枣树》《风娃娃 》《纸船和风筝》等。所以孩子们对于童话中拟人化的语言、神奇超凡的形象并不奇怪,孩子们喜欢童话的有趣,喜欢角色的善良,更喜欢童话中美好的一面。既然是童话,教师就要用童话的方式去引导学生读童话、学童话、演童话、写童话。通过朗读、讲述、想象等多种方法去理解童话的内容、感悟童话特有的魅力,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设计说明 童话故事是孩子喜欢阅读的文类。《巨人的花园》这一篇童话故事不论是在故事情节、表达方式、还是用词用语都很有特点,但作为童话,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文体特点。本课教学立足于教材,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资源,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协同发展。本课教学紧扣主线,抓住花园前后的变化及巨人态度的变化,通过不同层面、多种形式的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反复触摸文本语言,感受童话的魅力。在读故事、说故事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通过续编故事激发创作童话的欲望,感受创作童话的快乐。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8个生字词,积累“草翠花开”等好词佳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故事。 2.能理清故事的主要内容。在对比阅读中,感受巨人的花园前后的不同。 3.通过品读感悟,想象画面等体会童话故事的特点,激发起对童话阅读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理清故事内容,积累词句,感受巨人的花园前后的不同。 三、教学难点 体会童话独有的语言特色,学习作者对比、想象等表达方式。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童话,体会童话特点 1.猜一猜: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童话故事,你们喜欢这些童话故事吗?童话故事和我们平时读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随机概括:拟人化、富有想象、情节生动有趣……) 2.今天就让我们一同随英国作家王尔德走进他的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板书,齐读。 (二)走近童话,整体感知内容 1.引导学生初读。 读童话可不能像读普通课文一样,读童话要像讲故事一样读。边读边想,这个故事讲了什么?还要想办法解决掉不会读的字词。(站起来读,读完坐下,思考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厉害的小朋友会在文中找一些帮助你概括这个故事的词句,圈画下来,这就叫批注。) 2.读词语,并运用。 洋溢 允许 训斥 围墙 告示牌 巨人的花园曾经( )着孩子们的笑声,当巨人砌了( )、插了( )、不( )孩子们入内,还( )孩子们后,他的"花园就变了。 凝视 冷酷 火辣辣 覆盖 拆除 愉快 当桃树下的小男孩( )着巨人,巨人也变了。感到脸上( )的,( )的心也被融化了,他立刻( )围墙,和孩子们( )地玩耍。 师小结:孩子们学的词语不仅要会读,而且还要会用。 3. 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有时候我们可以串联课文中的生字词来概括主要内容,多好的一种新方法。 (三)走进童话,对比学习巨人的花园的前后之变 1.巨人的花园到底有什么变化呢?默读课文,找找描写巨人花园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2.随机学习句子。 句一: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到那里玩。……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1)巨人曾经的花园是怎么样的?(板书:四季如春。) (2)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带着这种体会读出这种美丽与欢乐。 句二: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 句三:孩子们的欢笑使花园增添了春意。 句四: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 句五:从那以后,巨人的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1)巨人的花园前后有什么变化?(板书:凄凉、增添春意、冰雪覆盖、充满欢乐。) (2)花园的变化和什么有关?(孩子们的到来和离去、巨人的训斥和驱赶。) 师小结:花园似乎被施了魔法,前后会有这样神奇的变化,这是童话语言的魅力。作者不仅用这样的对比写法,他的用词方面很有特点,你们发现了吗?把他们圈一圈,读一读。 3.学生圈画句子中的四字词语,一起来读一读: 鲜花盛开 绿树成阴 鲜果飘香 白雪一片 狂风大作 雪花飞舞 鲜花凋谢 树叶飘落 冰雪覆盖 师小结:这也是作者写这则童话用词用句的魅力之处。让我们再一起把这种神奇读好。 4.谁来用讲故事的语气为大家美美地读一读。 (四)聚焦小男孩,感受童话之魅力 当巨人训斥孩子们时,所有的孩子都跑了,唯独有一个小男孩,他站在桃树底下凝视着巨人。 1.把描写小男孩子的句子画下来,一起读一读。 2.小男孩有这样的举动,你有什么感叹?有这样神奇的人物我们也不足为奇,因为这是一篇──童话,童话里处处充满着──想象(板书:想象。) (五)设疑结课,完成部分作业 1.小男孩的眼神和亲吻让巨人改变了,这眼神和亲吻到底有什么魅力呢?巨人前后会有怎样的改变呢?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2.完成作业本部分作业。 (六)板书设计 巨人的花园 四季如春 拟人化 凄凉 增添春意 对比 冰雪覆盖 充满欢乐 想象 分享、温暖、关爱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在对比阅读中,体会巨人前后的态度变化。 2.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快乐要与大家分享”的道理。 3. 学习童话独有的语言,续编故事。 二、教学重点 在对比阅读中,体会巨人前后的态度变化,从中明白道理。 三、教学难点 感受童话的魅力,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续编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学会积累运用 听写四字词语,读一读说一说。 鲜花盛开 鲜花凋谢 鲜果飘香 白雪一片 狂风大作 雪花飞舞 绿树成阴 树叶飘落 冰雪覆盖 巨人的花园以前是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他赶走孩子们以后,花园里天天( )、( ),孩子们偷偷钻进来后又给了花园春意,可是巨人又训斥孩子们,把孩子们赶跑了,与此同时( )、( )、花园又被( )了。 师小结:是巨人的态度和行为让花园前后有了这样的变化。让我们打开书本继续走进王尔德的《巨人的花园》。 (二)对比朗读,体会巨人的冷漠与改变 1. 默读课文,想一想巨人之前的态度是怎么样的?他几次驱赶孩子们?后来是怎么样的?把描写巨人言行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2. 学生画一画,读一读,交流反馈。 3. 指导朗读。 4. 你感觉到这是怎样的一个巨人? 补充资料:巨人没有朋友,他一个人呆在花园里。他每天都很孤独,唯一的朋友是一个妖怪。因为自己是巨人,所有的人都向他投去奇怪的眼神。他变得不爱说话,有一次他到妖怪家去,把他想说的话都说了,这一走就是七年。 5. 小男孩的眼神仿佛在说什么? 6. 这是一个普通的亲吻吗?它吻走了什么?吻来了什么?(冷酷、无情、训斥;关爱、温暖、改变。) 7. 如果你是巨人,你明白了什么?(快乐要与人分享。) (三)结合生活,领悟童话中的道理 巨人懂得了与孩子们一起分享,所以他快乐了,所以他的花园四季如春了,这是多美好的画面,这种美好的画面,我们在童话世界里常常能够看到,在生活中也能看到。 孩子们你们在生活中有与人分享带来快乐的小故事吗?(学生自由说。) 师小结:是啊,快乐就是与人分享。快乐就是给别人送去温暖与关爱。虽然现实生活中的美好没有童话中那么神奇,但同样也会带给人许多欣喜,对吗? (四)续编故事,感受童话的魅力 1. 读完这个故事,我们仿佛和巨人同喜同悲,孩子们,你们愿意成为童话中的一员吗?那么就让我们继续把这个故事写下去吧。 续编故事:巨人把花园还给了孩子们,又是一年春天来了。 (词语提供:不再是……而是……;巨人、孩子们、花园。) 2. 故事交流。 3. 完成课堂作业本剩余作业。 4. 补充资料袋。推荐《格林童话》《王尔德童话集》 (五)板书设计 巨人的花园 四季如春 第一次训斥 凄凉 增添春意 对比 第二、三次驱赶 冰雪覆盖 改变 充满欢乐 想象 分享、温暖、关爱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认识“溢、允”等8个生字。会写“溢、允、墙”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洋溢,允许、训斥”等1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课文描写想象画面,体会“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5、 抄写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文描写想象画面,体会“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准备】 1、让学生回顾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再次阅读自己感兴趣的童话故事。 2、课文教学录音带或与课文相协调的音乐。 3、生词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先问学生读过哪些童话故事,知道哪些童话中的角色。然后引导学生简要说明自己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或故事中的角色。 2、教师小结:是啊,童话世界真吸引入。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童话世界。(播放本课录音至第;自然段。)激趣:这是英国著名童话作家王尔德作品《巨人的花园》,有人称是童话中的“完美之作”。这是花园里是不是一直洋溢着笑声呢,那里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好吗? 二、放手阅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a、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出示生字和词语卡片互读,注意读准字音。 c、找出生词所在的句子,反复朗读,注意体会生词的意思。 d.指名读课文,读后相互评价,看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2、再读课文,想想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什么,并交流各自的看法。 3、 质疑问难:读了课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这时学生可能会提出许多问题,教师要注意梳理,最后把问题归纳一下,点出“巨人拆除围墙前后,巨人的表现和花园里的情境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布置学生课后思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述故事,研究问题 1、请同学讲一下这个故事。 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就上节课提出的“巨人拆除围墙前的表现和花园里的情境”这个问题,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或段落来回答。 3、有感情地读这些句子或段落,边读边想象:从这些段落或句子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二、小组朗读,交流感受 1、小组分角色自读课文。 2、小组交流朗读体会,交流对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 3、基于对课文认识的加深,再读课文。 三、总结交流,揭示道理 1、学生汇报阅读感受,可以是朗读方面的,可以是小组交流讨论过的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可以是自己读童话后想到的事情。交流的时候老师要注意小结和引导。(重点是像“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赶走了。”等含义深刻的句段。) 2、播放录音或配乐范读,引导学生边听边想像边思考这个童话说了个什么道理。 教师总结:是,阿!任性、冷酷的心唤来的是寒冬;善良、宽容的心带来的是春天。“快乐应该和大家分享”(板书)。 四、再读课文,感受特点 1、自读课后“资料袋”,谈谈读后了解了些什么。 2、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文,从这篇课文印证“资料袋”中说的童话的特点。 3、读后,可以与同学合作表演片断,还可以抄写自己最喜欢的词、句。 五、布置作业 1、生字词书写。 2、布置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3、《黄冈》第9课 【板书设计】 9、巨人的花园 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阳光明媚 狂风大作 草翠花开 雪花飞舞 绽出新绿 瑟瑟发抖 开出花朵 鲜花凋谢 【教后反思】 《巨人的花园》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正是这些对比使故事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显现出来,但所有的情节变化都以墙为线索,所以我在教学这课时,就以“孩子”“春天”为切入点。然后,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索出孩子与春天有关的对比变化。然后我让学生们把自己的发现用列提纲的形式板书到黑板上。最后,再根据学生提出的这两个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同学们都积极踊跃地说着自己的想法和体会。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整堂课上都是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取向,我只是充当了引导者,参与者。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系统性原则、程序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反馈性原则。1、系统性原则: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程序性原则: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具有程序性特点,即诸子系统有序地成等级结构排列,且前一子系统制约、影响着后一子系统,而后一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一子系统。3、可行性原则:教学设计要成为现实,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二是具有操作性。4、反馈性原则:教学成效考评只能以教学过程前后的变化以及对学生作业的科学测量为依据。

高中英语优秀教学设计课件(精选5篇)

【 #课件# 导语】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它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使用课件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情绪,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面是 课件频道。    1.高中英语优秀教学设计课件   一、课题准备与启动阶段情况   为了更好地开展《高中英语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的研究,自申报课题开始,课题组就开始积极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学习相关理论,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这一阶段充分的准备工作为之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课题研究实施阶段情况   (一)做好开题论证、明确研究内容   xx月xx日下午,工作站召开了关于《高中英语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课题开题会议。在开题会议上,课题主持人陈述了课题开题报告,对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研究价值、研究方法与步骤、研究分工和预期研究目标及课题研究保障条件等进行深入细致的介绍。学校领导及课题专家与课题组成员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交流,对课题实施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进行评议,并对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指导。学校领导对课题组课题的研究表示了高度的支持,期望课题组能把课题研究工作搞得扎实有效,并拿出研究成果推进我校的英语课堂教学改革。   (二)抓好文献研究,提升理论水平   在xx月中旬到xx月初,课题研究处于文献研读阶段,课题组对本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文献资料作了进一步的学习。所有成员积极参与,并及时撰写了文献研读心得体会。通过本阶段的学习,我们对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向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对于高中英语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的必要性达成了共识。因为,通过学习我们得知传统教学设计存在着弊端。传统教学设计形式过于单一化,机械化,无法适应教学现实的丰富性与动态性,不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商;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便在课堂上,学生能够在教师营造的教学氛围中积极地“表演”,那也只不过是一种“被动的参与”。   然而,参与式教学设计则具有独特的优势与特点。参与式教学设计具有独特的学习观。这种教学设计的理念提倡学生能以主人翁的姿态,以更加负责的态度参与到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活动的设计。这个过程本身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习的动力。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学习过程不再是学生去接受他人提前预设的、选取的、传授知识的过程。其次,参与式教学设计提供了独特的教学设计思路,改变了传统教学设计由教师独自进行设计的观念。它着眼于学生多样化需求的个性化设计,真正实现面向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教师倾听学生的声音,在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能有效生成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教学方案,从而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参与式教学设计有利于实现真正的“师生对话”,为实现真正的“师生对话”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这种对话与协商能创设出师生相互信任、尊重的氛围。通过参与到教学设计来,学生中对教师的教学构想和意图会更加理解,而且教师也能更加清楚学生的个性需求。这种氛围,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进一步提升。   本阶段扎实的理论研究提高了课题组教师开展与推进课题研究的信心,也为后期的高中英语参与式教学设计模式构建及运用研究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三)立足课堂实践,有序推进模式构建   为了能有序推进高中英语不同课型教学的参与式教学设计模式研究工作,课题组积极开展了基于课堂实践的参与式教学设计活动,并进行定期交流以了解研究的动态信息,对参与式教学设计的模式作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本阶段,我们开展了高中复习课、听说课、阅读课、语法课和写作课的课题实验课。每次上课前,课题组针对课型特点与学生情况确定具有特色的参与式教学设计模式方案,并认真研讨。上课教师根据集体研讨的方案,进行个性化备课之后,组织学生执行参与教学设计方案,并做出评价与反馈。上完课后,课题组对参与式教学设计模式进行分析、评议与优化。每次活动后,成员都及时撰写了活动感悟和改进意见。   扎实有效的课题实践研究活动逐步提高教师了的教学水平、更新了教学设计理念、优化了教学设计模式,促进了教师成长。目前高中英语不同课型的参与式模式初步成形,但还需在后一阶段的实践运用中继续完善与改进。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课题研究工作扎实、有序地推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课题组教师工作繁忙,水平有限,目前尚未达到理想的研究效果。此外,课题组成员虽高度重视研究工作,并能精心设计、实施课题实验课,但在家常课中缺乏大胆尝试与勇于实践的精神与意识,造成了实验课与家常课之间依然存在较大的差异。   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课题组将组织教师更深入的进行课题研究,努力把研究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有效,力争实现以“课题研究为契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师成长”为目的的研究效果。    2.高中英语优秀教学设计课件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结合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选修5中有关过去分词的语法内容,进行过去分词的学习,教学中将语法知识的传授和语言基本技能的学习结合到一起,注重复习语法与语言的运用。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从而扩大课堂的语言输入量及学生的语言输出量。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英语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语言结构和一定程度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复习的过程中,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掌握水平,巩固基础强化正确使用语法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深度和难度、但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仍然较为薄弱,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较差,主动学习的动力不够,然而他们学习比较认真,渴求知欲旺盛,思维比较活跃。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好,能主动配合老师。只有设置使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因材施教,才能让他们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过去分词在真实的生活语境中的使用。培养学生通读,分析,理解,综合的能力,教会学生体察语境,结合上下文,符和逻辑推理和合理的想象,结合语法和题干中的语境解决问题。在运用语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想象力和自学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和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2、能力目标:   利用多媒体手段营造积极和谐教学氛围,使学生进入情景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规范学生运用英语知识准确表达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3、德育目标:   用含过去分词的句子结构表达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   1、过去分词的用法   2、过去分词的运用   五、教学难点:   1、结合语法知识,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全面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加强和提高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2、过去分词在真实的生活语境中的使用。   六、教学策略:   通过小组讨论、小组竞赛等具体形式,创设有利于高中生自己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调节的情境,利用他们自身较高的自我意识水平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节、监控。因此,本课采用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为中心,任务的设计焦点是解决某一具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在的各种“任务”中,学生能够不断地获得知识并得出结论。   七、学习策略:   本课将各种活动设计成小组活动并开展小组竞赛和填写课堂自我评价表等非测试性评价手段,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具备科学的价值观。    3.高中英语优秀教学设计课件   一、指导思想   按照20xx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学生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培养口、笔头初步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增进对所学语言国家的了解;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思维、观察、记忆、想象、联想等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一步加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兴趣。   二、教学要求(各单元具体教学要求见教参)   1.语音教学:语音教学要紧密结合词汇、对话和课文进行,要充分利用口语录音带、听力训练与测试带,让学生听录音,模仿标准的语音语调。   2.词汇教学:词汇教学主要是使学生掌握词义(见课标词汇表)、词的搭配和用法,通过有情景的教学达到目的。教学中要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根据新的教改趋势,注意适当扩大词汇量。注意总结归纳构词法,适当介绍常见词根。   3.语法教学:语法教学主要通过实例进行。学生先接触语法现象,然后总结归纳,并进行强化训练。   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包括听、说、读、写、测试(必须含有听力测试)等项。   各年级根据《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组织实施教学。具体安排(略)   特别提示:高一阶段抓好学段的过渡,学习意识的改变,方法的调整,重课本,重基础。   高二阶段在重课本的同时,注重扩展性阅读,穿插专题训练,有意识的贴近高考。高三阶段提倡用新的语言材料复习基础知识,加强词汇知识的扩充与学习,注意做题方法的指导和规范答题的训练。    4.高中英语优秀教学设计课件   一、所教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我所任教高二(5)(6)两个班级为理科,除少数学生外,大多数同学的学习态度已有好转,上课认真听讲,作业独立完成,学习方法越来越有效。虽然他们的成绩还不拔尖,与其他有些学生的成绩还有距离,但他们在这一年的学习过程中,还是有着很大的进步,特别是那些已有将来明确目标的同学。但也有极个别学生上课效率低,作业马虎、不交,课外时间全部放在休闲娱乐上,课堂上打瞌睡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一些学生则是由于缺乏坚持不懈的顽强毅力,害怕背诵、记忆,只满足于课堂上听听课,课后没有复习、预习等学习环节,导致英语成绩提高缓慢。   二、教学目标   高二年级是高中的重要阶段,又是高中三年的承上启下阶段。因此,让学生在高二年级打好学科基础并有所发展是极其重要的。下列目标应在本学期内达到: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培养口头和书面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智力,培养自学能力。争取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缩小与上学期期末考试时平均分排在我们前面的几个理科班的差距。   三、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及方法   根据教学步骤完成模块5及模块6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练习适当做出调整,删减。让复杂问题简单化,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所学知识。利用《英语周报》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此外,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要狠抓基础及单词、句型及语法等,扎实基础知识,突击写作训练,为高考打下扎实的基础。具体方法如下:   1、钻研并创造性地利用教材,灵活使用,发挥教材特点。   2、内容要求学生一定要过词汇关,反复朗读、默写单词、以便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摒弃不切实际的教学步骤,抓重点,搞强化,在日常教学中渗透语法意识。利用教材提高学生的基本功,坚持默写单词及重点句型。   3、本学期仍要坚持训练学生的听力和并开展任务型写作教学。扎实写作常用句型的同时,要求向句群篇章背诵过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写作基础。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以这些材料为基础,扩充学生词汇量,做到每学完一篇课文,就进行词汇检测。拓宽教材,扩展学生阅读量,努力补充学生的词汇。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不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词汇教学以新带旧,从而达到巩固扩充词汇的目的,做到经常督促、检测。   5、加大基础写作训练的力度,大力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并要求学生背范文、教师精选的课文段落、写作必背句型,使学生熟悉英语的句式结构及习惯用法,从句到篇,从而写出完整的英语文章。另外每周进行一篇的写作训练,鼓励运用背过的句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6、综合检查。准备每一单元做一次练习,主要以结合当前教学内容为主要测试内容,间或分块测试,习题的训练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在教学中尽量按照高考的知识体系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性题目。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精讲,让学生在书本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源泉,学会思考、整理和归纳。   四、课时安排   必修模块5、选修模块6教学内容,共十个单元。每单元7-8课时每一单元一测验。    5.高中英语优秀教学设计课件   一、学情分析:   针对我所带的班级高一(xx班)学生生员构成复杂,大部分来自农村,远到喊叫水,下流水,城区学生少,普遍英语底子差,基础薄的实际,打算在高一起始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本着低起点,爬坡走,抓习惯的原则,长期不懈地抓好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的兴趣和习惯养成。指导思想是坚持“狠抓双基,改进学法,激发兴趣,提高学习英语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高一(上)的12单元内容。   三、具体安排:   1、继军训后结合学生初中英语实际状况,用一个月复习初中教材,为平稳向高中教材过度奠定基础,梳理初中知识,配发相应练习,通过习题讲练,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顺利进入新教材的学习。   2、对于高一(上)内容中的12单元,每一单元用8课时,新授5课时,练习2课时,阅读1课时,共用4个月的时间。适时适情的进行单元测试,详细分析学情和授课情况,及时调整进度,改进教法。   3、为了使学生打牢基础不至于出现知识断层,本学期要有计划的把学生初中学过的但掌握不好的时态、句式、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动词不定式以及部分掌握不好的词汇、短语、句型分插于12单元的新课教学中。   4、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尤其与旧大纲不同的地方,清楚哪些内容是新增加的,哪些内容是已经删掉的,哪些内容初中已经学的。认真研究新教材,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认真备课、上课,认真进行自习辅导和批改作业。   5、为了减轻高三听力训练的压力,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从高一就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除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外,还坚持每周三次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集体放听力。   6、单词一直是学生的难点、薄弱点,直接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要重视词汇教学,狠抓单词的记忆与巩固以及对词汇的意义与用法的掌握。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单词记忆方法和养成勤查词典的习惯。   7、坚持每周一次作文训练,训练题材、方法力求多样化,并能及时进行讲评。坚持每天课前做值日报告和每周三篇的短文背诵检查(新概念英语2)。鼓励学生写英文日记,对个别英语特差的学生尽量多批改、多指导。   8、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高中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的重头戏。在单元教学中配发适当的阅读练习,在月考测试卷中阅读篇幅占一定比例,突出重点。有计划的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9、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有力保证,有利于经验丰富的教师与年轻教师互为补充、共同提高。坚持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集同课头带课教师的智慧和经验,化解单元教学中的难点,减少教学中的授课弯路,突出重点。   10、坚持教学研究和相互听课,向同行学习,积极上网,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解决自己教学中的疑难和困惑。

小学英语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英语教学设计方案   Part A Letu2019s learn   一、 学生分析 :   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讲,应该说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同时也具备一些运用的语言知识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们一来学习这样一个关系到他们个人的未来职业爱好的内容应会引起他们更大的兴趣。而教师更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并帮助他们树立起远大的理想与目标,并鼓励他们每个人只要脚跳实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实现他们的理想。   二、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进行分析,详细情况如下:   1. 知识目标:   ①能听、说、读、写本课的单词:singer, writer, actor,   TV reporter, actress, artist   ②能理解、认读句子:What does your father/mother do? Heu2019s/Sheu2019s a/anu2026   2. 能力目标:   ①能够简单介绍人物的职业,如:Sheu2019s a singer.   ②能运用句型:“What does your father/mother do?”进行询问,并给出相应回答。   ③能按要求完成Group work的活动   3.情感目标:   ①通过本节课,让学生了解和尊重别人的职业。   ②能从小树立自己的理想职业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掌握以上五种职业的英文表达,并能简单问答、介绍自己的理想。   2.难点:①正确区分运用冠词an, a 例如:an actor, a singer ②actor, actress, artist这三个单词比较容易混淆,注意区分。   四、课前准备:   ①相关职业的头饰与图片 ②相关的录相带 ③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热身(Warm-up)   播放56页Letu2019s chant一遍,然后师生一起跟录音唱一遍。可以根据歌谣的内容,边唱边做动作。   2.复习(Review)   通过听力练习,复习以前四年级学习的几个关于职业的单词:doctor, nurse, driver, farmer, baseball player.具体的听力练习如下:   ① My father works on the farm, he is a _________.   ② My mother works in a hospital, sheu2019s a _________.   ③ My sister works in a school, sheu2019s a ________.   ④ I study here, I am a _________.   3.新课呈现(Presentation)   ①导入:   利用游戏,复习旧单词,从而引出本课的新单词,具体操作如下:   教师把doctor, nurse, driver, farmer, baseball player等单词卡片朝下放在桌上。一名学生抽一张卡片,用动作扮演卡片上的职业,让其他学生猜职业名称。   教师先来一句开场白:“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梦想过长大以后要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今日我们很荣幸请来了各行各业的精英代表: Thereu2019re doctor, nurse, driver, farmer, baseball playeru2026Welcome our guests! (拍手掌欢迎) Now the first one isu2026“   然后请一位同学上台做上面那个游戏,扮演其中一个职业,让其他同学猜。哪个同学猜中了,就请他扮演下一个职业。   以上五个职业的单词扮演完后,接着教师再说:“Youu2019re wonderful!   不过,除了以上五位嘉宾以外,今日老师还请了几位特别嘉宾!Who are they, do you know? OK! Letu2019s see!”   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张“张学友”的相片。   教师:“Who is he?”   学生一起回答:“Heu2019s ZhangXueYou!”   教师:“Yes, he is ZhangXueYou. But, What does he do?”   ②教学新知识:引出新句型:What does he do? 并板书在黑板上,用此句重复问两次。   然后教师说:“He can sing songs. Heu2019s a u2026”   这样就可以慢慢地引导学生说:“Heu2019s a singer!”   教师:“Yes, heu2019s a singer.” 教师把singer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并带读。   再板书新句型:Heu2019s a singer. 带读新句型。   利用同样的方法教学其它职业:writer, TV reporter, artist. 利用课件先出示一张学生熟悉的男演员的相片,再出示一张女演员的相片,然后分别提问: What does he do? What does she do? 引导学生区分好actor与actress之间的不同。有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Heu2019s a actor./ Sheu2019s a actress.”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并纠正错误: “Heu2019s an actor./ Sheu2019s an actress.”帮助学生解决难点。   先听一次录音,再跟录音读单词。   ③利用分组读,分男女读,开火车读,自由读等形式巩固新单词。在读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即时反馈,特别是actor, actress, artist这三个单词是比较容易混淆的,应该多读,帮助学生区分好。   ④“快看快拼”活动   教师快速出示一张本部分的单词卡片,学生争取最快拼出此单词。最快的拼出来的那一组加一分。   ⑤“快看快说”活动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快速的出示一张关于职业的相片但马上会消失掉,画面上会出现一个问题:What does she/he do? 全班学生一起读这个问题,然后教师请其中一个学生根据刚才相片的内容回答:Heu2019s/Sheu2019s a/anu2026回答正确的该组加一分,最后总结那一组胜利。   六、巩固和延伸:(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①教师利用课件,把学过的职业从头到尾演示一遍,说:“同学们,今日我们邀请的嘉宾都已经到齐了,老师介绍他们给大家认识,目的.是让大家能以他们为榜样,从小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那么你们长大以后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从而引出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并引导学生用:Iu2019m going to be a/anu2026 来回答。

基于大观念的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迈入了一个新阶段。《新课标》首次使用了“大概念”一词(本文采用“大观念”),强调“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教育部,2018)。《新课标》虽然未对学科大观念进行具体说明,但在学科本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维度蕴含了重要的大观念,对确定课程目标、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和开展课堂评价具有核心的指导作用(王蔷等,2020)。 大观念的提出为解决教学设计缺乏纲领性统领、内容碎片化、过程表面化和评价形式化等问题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案,为课程改革迈入新阶段注入了活力。深化课程改革一定要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为抓手,推动教学设计以大观念为统领,促进英语课程由聚焦语言知识点转向关注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容,由碎片化学习转向整合关联的结构化学习,确保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落地课堂。本文将从大观念的视角,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如何开展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二、大观念的内涵 从学科本质看,大观念是反映学科本质的核心知识、思想和价值。 Whiteley(2012)认为,大观念(big ideas)是理解的基础,是联结碎片化知识点的有意义的模式。大观念可以理解为从零散概念中统整或提炼出来的上位观念,将有限的、深层次的重要观念进行有意义的联结,共同构成学科的连贯整体。大观念集中体现学科本质性的思维方式和关键观点,是“学生深入挖掘学科内核的概念锚点”(王蔷等,2020)。 从课程内容看,大观念是联结教学内容的核心概念架构。 Bloom等(1981)认为,教育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就是学者和教师要提炼学科领域的抽象大观念,帮助学生将其运用到各种情境中去解决问题。大观念是学科结构的骨架和主干部分(顿继安、何彩霞,2019),为课程内容的组织提供了有序框架,帮助学生在不同知识点间建立合理对接,形成持久留存的、体系化的核心观念,为迁移应用奠定基础。 从过程与方法看,大观念是“统摄教与学过程的原则和方法”(王蔷等,2020)。 李刚、吕立杰(2018)指出,大观念是教学设计的核心与基础,它指导教师从更上位的视角出发,整合教学内容,规划教学和评价活动。对学生而言,大观念可以帮助他们在零散的知识之间建立关联、形成结构,为推动整合性的学习创造可能,指向深度学习。 综上所述,大观念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以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学科知识或不同人群对象,同时还有不同的层次。就英语课程而言,既有宏观层面关于英语课程本质和内涵的大观念,也有相对微观层面关于语言知识的内涵和教学的大观念。对教师而言,它是统领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对学生而言,它是通过课程内容学习所达成的育人目标。具体来说,它是学生完成学习后生成的新的认知结构、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以及价值观念,是学生可以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用于解决问题的素养,是能够对学生一生产生深远影响的观念,并会持续影响其品格、品性和行为表现。显然, 有关特定主题的大观念通过单一语篇的学习是难以实现的。学生只有从多角度建构相关主题的知识,挖掘单元内不同语篇背后的深层意义,才能形成相对完整的对该主题的认知、价值判断和行为取向。 三、基于大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内涵与意义 基于大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基于课程标准,围绕特定主题,深入解读、分析、整合和重组教材等教学资源后,结合学习主体的需求,搭建起的一个由单元大主题统领、各语篇子主题相互关联、逻辑清晰的完整教学单元,使教学能够围绕一个完整的单元主题设定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单一语篇小观念的学习和提炼并建立关联,生成基于该单元主题的大观念。基于大观念开展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大观念有利于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把握立德树人的本质,聚焦主题意义的建构,剖析单元内各子主题间的关联及其对学生建构该主题下大观念的价值,为学生探索学科关键知识、转化能力、形成素养奠定基础,服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第二,大观念有利于指导教师整合课程内容、整体规划教学与评价活动。 它使教师超越对零散知识的关注,重视以完整的主题意义为指引,以学生的持久理解为目标进行单元内容的组织和活动的设计(Hume & Berry,2011)。也就是说,教师能从更上位的角度,将凌乱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织成网,纳入知识结构,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单元知识体系(崔允漷,2019),并在教学中融入持续的评价,确保目标落实。 第三,大观念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形成单元大观念,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融合发展。 通过单元整体教学,教师能够有效依托多种类型语篇,从不同的角度或深度围绕同一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解析(王磊、黄燕宁,2009),并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意义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建构起连贯的、整合性的知识结构(Wiggins & McTighe,2005),逐步形成单元大观念,促进语言能力、人文素养、思维品质等多方面的融合发展。 四、基于大观念开展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途径 开展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师 首先 要从课程大观念出发,明确单元设计的指导思想,阐述单元教学的核心理念; 第二 ,从课程内容视角,研读单元全部内容,提炼单元大、小观念,搭建单元整体框架图,确定单元教学目标; 第三 ,围绕具体语篇,梳理结构化知识和语言重点,确定课时教学目标; 第四 ,基于大观念对单元内课时目标进行整体规划,并基于规划设计各语篇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探究主题意义,建构小观念并逐步形成单元大观念。在活动设计中,教师应同步拟定课堂评价的方式和具体的评价要点,推进教、学、评一体化。 下面以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新教材必修三Unit 8 Green Living单元为例,从学科本质、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三个视角阐释如何以大观念为统领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1. 阐明单元教学的指导思想和设计理念 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首先要基于大观念,从学科本质视角阐明单元教学的指导思想和设计理念。教师应用完整的陈述句概括自己对学科本质和学科内容的认识,提炼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例如,我们为Green Living这一单元的教学设计确立了如下指导思想: 单元教学设计围绕Green Living这一主题展开,关注单元内各文本之间的联系,在主题引领下设计层层递进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知识的建构中形成对Green Living的深层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推动核心素养落地课堂。 以上指导思想是教师基于对《新课标》的深入理解和内化提炼出来的大观念。教师以这一大观念作为统领,把握教学主线,选取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并在整个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不断监测自己的教学流程是否围绕主题意义探究展开,活动设计是否偏离逻辑,以及学生是否能创造性地表达个人观点等,从而适时地进行调整。 2.搭建单元内容框架并确定单元教学目标 教师应从课程内容视角,研读单元全部内容,提炼单元大、小观念并建立关联,搭建单元内容总体框架图,确定单元教学目标。 围绕单元主题意义梳理单元内各语篇的核心育人价值,建立单元内各语篇内容间的有机关联是设计和组织单元内容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基于大观念,在看似各自独立的语篇内容之间建立联系,梳理单元内各语篇的子主题,提炼小观念,并在小观念之间建立显性关联,共同指向单元大观念的建构,形成以大观念为统领的单元框架图,为促进学生多方面融合发展绘制蓝图。 Green Living这一单元属于人与自然主题语境中的环境保护。基于单元主题,教师首先对各语篇子主题进行提取与分析,生成小观念。例如,Lesson 1 Roots and Shoots一课阐释了just-me-ism这一错误观念对环境的危害,介绍了环保组织Roots & Shoots的理念,并号召每个人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在此基础上,教师建立Lesson 1与Topic Talk主题之间的联系,并将其提炼为“绿色生活中对个人作用的认识”。接着,教师继续挖掘各语篇小观念之间、语篇小观念与单元大观念之间的联系,将语篇进行整合、重组。在本单元中,教师通过分析各小观念所体现的绿色生活的不同侧面,建构起绿色生活中“对个人作用的认识——众人的努力——对现状的关注”的显性关联,形成单元主题内容关联图(见图1)。 need-to-insert-img 图1 Green Living单元主题内容关联图 进一步挖掘语篇之间的共性联系可以发现,单元内各语篇分别从微观层面的个人、社区,到宏观层面的国家、人类,构建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单元核心价值,而“全球携手,人人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则融合在每个语篇之中。本单元的Project中关于绿色生活的倡议涵盖了绿色生活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内容,有效地整合了各语篇的主题内容,从而能够促使学生获得对绿色生活的全面和深刻的理解。统观整个单元,教师围绕Green Living这一主题形成了多角度的小观念建构,进而引导学生自然生成该单元主题下的大观念,即绿色生活是每个人的选择结果:树立环保观念,加入环保行动,关注环保现状。 基于以上对单元内容的梳理和整合,单元内容不再呈现为散片状,而是构成了层次分明、关联紧密的单元框架图。教师基于对整个单元内容的清晰和全面的把握,可以在分课时教学中,定位所授课语篇在单元中的位置以及对形成单元大观念的作用,帮助学生逐步构建大观念,形成对单元主题的深层认知。 完成单元大、小观念的提炼后,教师下一步就要思考如何设计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和整体规划单元教学活动,以确保在各个语篇的教学中落实大观念。 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制定需围绕大观念和小观念的建构展开,遵循可操作性、可检测性的原则,反映学生完成某一课时学习后所形成的素养。单元目标应兼顾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的融合发展,体现学生学习后形成的新的认知、态度、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即能够伴随学生未来成长的大观念。 以Green Living单元的教学为例,教师基于单元大、小观念,制定了如下单元目标和课时安排(见下表)。单元目标体现了从单元主题中提炼的对个人作用的认识、众人的努力等角度,具有关联性和建构性特征。 Green Living单元目标与课时安排 单元教学目标 语篇及课时 对个人作用的认识 描述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谈论自己能为绿色生活做出的努力; Topic Talk (1课时) 梳理并描述Roots & Shoots机构的信息,阐释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发挥作用的必要性,说服他人加入环保行动。 Roots and Shoots(阅读;2课时) 众人的 努力 介绍易解放及她创立的公益组织,评价易解放的行为; Greening the Desert(听说;2课时) 谈论共享单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提出促进共享单车良性发展的措施; “White Bikes” on the Road(阅读;2课时) 拓展阅读Reading Club 1: Recycling 介绍太阳能并阐释人类利用其进行生活生产的方式,论述该清洁能源的环保价值。 Solar Energy(看;1课时) 对现状的关注 完成关于共享单车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A Survey Report(写作;2课时) 拓展阅读Reading Club 2: The Environment: A Local and Global Issue 开启绿色生活 合作完成倡导绿色生活的广告,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践行环保举措。 单元Project(1课时) 3.确定课时目标,设计教、学、评一体化活动 教师应从课程实施视角,围绕具体语篇,梳理结构化知识和语言学习的重点,确定课时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与评价一体化的活动。 教师应深入研读每一个语篇,提炼小观念,建构基于该语篇的结构化知识和语言学习的重点,如语篇结构、修辞手法、语言特点等。这既是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向能力、能力向素养转化的重要前提,也是确定课时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在Green Living这一单元中,我们以阅读语篇Roots and Shoots为例,说明如何提炼小观念和梳理语言重点及结构化知识,使学生在围绕小观念探究意义的过程中实现对语言的整合性学习,并能在语言输出环节,有意识地根据交际目的和所学的修辞手法与特定表达,组织逻辑连贯的话语表达观点、态度和价值取向。 Roots and Shoots这一语篇的小观念,即育人价值,是呼吁人们摒弃just-me-ism,重视发挥个体力量参与环境保护。教师需要从这一小观念出发,提炼有关这一小观念的结构化知识;同时还需要对语篇的篇章结构、修辞手段、语言知识等进行梳理和分析,为教学活动的设计和评价要点的拟定奠定基础。 Roots and Shoots一文属于介绍与议论结合类的文体,结构上采用递进的方式:第一部分(第1段)说明just-me-ism的表现及其危害;第二部分(第2~3段)介绍Roots & Shoots组织(成立时间、创始人、目的、名称意义等);第三部分(第4段)讲述该组织的环保理念,呼吁个体加入环保行动。 文章作者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信息组织结构,并多处使用排比句或结构相近的短语增加语势,加强说服力。例如,介绍just-me-ism时,作者使用了leave a tap running、leave a light on、drop a piece of litter等,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行为;通过millions of gallons of water would be wasted、 millions of lights would be left on、millions of pieces of litter would be dropped构成排比,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个人行为汇聚带来的巨大影响。再如,“Every individual matters; Every individual has a role to play; Every individual makes a difference.”这些表达富有节奏感,且说服力强。 通过研读语篇的主要内容、文体结构和语言特点等,教师围绕小观念梳理、整合出如图2所示的知识结构图,实现对语篇小观念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层层递进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零散信息和新旧知识间建立关联,形成基于主题的新知识结构;在问题解决中形成对个体在环境保护中有重要作用这一小观念的深层认知。 need-to-insert-img 图2 阅读语篇Roots and Shoots知识结构图 基于小观念梳理结构化知识后,教师要将对语篇的研读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究意义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基于单元主题的大观念。结合英语学习活动观的三个层次,教师确定的阅读语篇Roots and Shoots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学完本课后,学生能够: ① 通过阅读获取与梳理有关just-me-ism的细节信息,如行为表现、危害等,体会排比句的功能与作用。 ② 提取与概括Roots & Shoots的基本信息(成立的背景、时间、创始人、名称的内涵、宗旨及其主张等),梳理结构化知识,体会排比句的力量。 ③ 提炼语篇的信息组织结构,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尝试向他人介绍该组织。 ④ 讨论roots和shoots的象征意义以及Jane Goodall的话语,探讨该机构成立的意义及其核心倡议,联系自我,思考个人应以怎样的行动参与环保。 ⑤ 评价Roots & Shoots这一组织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并运用所学的排比句式等语言修辞手段,号召他人加入环保行动。 目标的设置遵循了英语学习活动观中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个层次,反映出学生基于语篇主题进行意义探究的全过程,体现语言、文化、思维的融合发展,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的特点,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施与评价。 内容和目标确定之后,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的设计就是关键。《新课标》指出,英语学习活动观是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教育部,2018)。基于具体语言的教学,教师要以帮助学生建构语篇小观念以服务于单元大观念的建构为目标,从学生已有的主题知识和经验出发,设计从学习理解到应用实践,再到迁移创新的主题意义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梳理结构化知识,把握语言重点,将逐步生成的语篇小观念整合到单元大观念的体系中,使师生从广度到深度上探究单元大观念成为可能;之后基于活动观展现教学活动设计,力求体现有层次、有逻辑和有内在关联的学习活动和评价活动。 在学习理解类活动中, 教师首先进入感知注意环节,让学生观看教材上的三幅图片并描述图中的行为(leave the tap running while brushing one"s teeth; leave a light on when leaving the room; drop a piece of litter without bothering to pick it up),同时思考并回答问题:Do you agree that such behavior is common among us? What do you think of such behavior? 教师通过日常生活中影响环境的小事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铺垫相关语言,进而启发学生思考:Why do people do this? 从而引出本课的关键词汇just-me-ism。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该词的构词法,帮助学生理解其内涵。在此基础上,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进入获取梳理和概括整合的环节。学生阅读第一段,首先回答“What is just-me-ism?”这一问题;然后根据所读信息,继续思考并阐释just-me-ism的含义及其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段落中的排比句,体会作者的意图和语言的力量。教师此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进一步激活学生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学生阅读后续段落,分步获取并梳理Roots & Shoots这一组织的基本信息(如成立的背景、原因、时间、创始人、命名的内涵、目的和倡议等),并尝试使用可视化图形概括、整合结构化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表现,根据需要提供必要的个体和全体的指导和反馈,鼓励学生交流并完善所建构的结构化知识,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同时,教师还会适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逐步开展对语篇背后意义的分析与判断,指导并评价学生的思维表现。例如,教师可以提问: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underlying meaning of its name? What are roots? What are shoots? 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并阐释其象征意义。 接着进入应用实践类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整个语篇的信息组织方式,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基于这一信息组织方式和所提炼的结构化知识,展开描述与阐释、内化与运用的活动。具体而言,学生先进行个人内化,再向同伴介绍Roots & Shoots组织,之后在班内分享,充分内化基于学习和理解所获得的语言和文化知识。至此,完成本课教学目标①、② 和③。 在迁移创新类活动中, 教师结合文中Jane Goodall的话,与学生探讨个体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推动作用,引导学生再次关注和体验排比句的功能,同时启发学生联系个人的行为,思考个人的行动,开展批判与评价和推理与论证的活动。教师首先提出两个问题:What contributions does Roots & Shoots make to society? In your opinion, what role can an individual play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此时学生需要整合所学内容,评价Roots & Shoots这个组织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在评价时学生需要基于语篇内容,合理论证个人参与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发展批判性思维,完成本课教学目标④。接着,教师创设情境,结合课程导入部分三个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场景,鼓励学生基于本课所学内容劝说他人加入环保行动,开展想象与创造的活动。教师在本环节带领学生回归语篇,朗读、鉴赏文中的排比句式,体会其增强说服力的效果,并尝试运用该句式在具体情境中说服他人。在课后作业中,学生以Roots & Shoots组织的志愿者身份,完成一篇说服他人加入环保行动的短文,在新的情境中运用语言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创新,完成教学目标⑤。 评价是英语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在教学和评价活动中,分层、分段评价学生在新知识建构、语言运用、思维发展、观念形成过程中的外显行为(王蔷、李亮,2019)。下面列举几条有代表性的评价要点: ① 学生能举例描述文中提出的具体环保问题。 ② 学生能利用思维导图呈现该组织的基本信息,多数学生能根据思维导图阐释其命名的内涵,部分学生能评价其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③ 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自己可以为环保做的大事和小事。 ④ 学生能在合作中有效组织逻辑连贯的话语阐述身边的环保问题,运用排比句式倡议他人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 从以上具体语篇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深入探究just-me-ism的危害及Roots & Shoots的理念内涵,逐步形成该语篇子主题下的一个小观念,即摒弃just-me-ism,重视发挥个体力量,从而树立起绿色生活从我做起的环保观念。完成该语篇学习后,本单元第二个教学目标“梳理并描述Roots & Shoots机构的信息,阐释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发挥作用的必要性,说服他人加入环保行动”得以达成。 以大观念为统领的单元整体教学指向学生的素养发展,相应地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关注的是学生是否形成了有关Roots & Shoots的结构化知识,并整合性地运用新的知识结构,逻辑连贯地表达对个体环保的新认知,评价该组织的环保理念,创造性地号召他人加入环保行动。教师通过思维导图、问题回答、小组展示等评价工具,关注学生行为表现,评价学生学习状况,从多维度开展综合性评价,监测学生生成基于主题的单元大观念的过程,及时指导和反馈,确保核心素养目标落地课堂。 五、结语 基于大观念的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碎片化教学模式,转而开展纲领性统领的结构化、整合化的课程教学。从学科大观念的视角出发,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这一长远的育人目标转化为基于大观念的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充分挖掘单元的育人价值,并将育人目标融于主题意义探究和语言实践活动中,构成结构清晰、情境丰富的单元育人蓝图,推动单元主题大观念背景下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融合发展,促进英语学科育人价值落地课堂。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基于大观念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还有待更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年级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设计(通用5篇)   教学设计是分析教学需求与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和方案,通过评价和反馈来检验方案实施的效果,并修订完善方案,以优化教学的一种规划过程操作。下面是我收集的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设计,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一年级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35—36页,例9及做一做。练习九第6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能准确的计算出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三)德育渗透点   进一步感知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100以内的组成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并能准确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小棒、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填空   (1)40是(    )个十   (2)45里面有(    )个十(    )个一,4个十和5个一是(    )   (3)38里面有(    )个十(    )个一,3个十和8个一是(    )   2.口算(出示口算卡)   ①6+3=②5+8=   ③9-4=④15-7=   ⑤8+9=⑥15-6=   ⑦14-6=⑧4+6=   二、探究新知   1.设疑导入   通过口算练习,同学们对2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已掌握。那么,如果再给你一些比20大的数字,让你计算加减法,你能算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教师边口述边板书课题。)   2.教学例9   (1)用小棒摆一摆。   请同学们先摆出4捆小棒,明确:它们代表4个十。(板书:4个十)   再摆出5根小棒,明确:5根小棒代表5个一。(板书:5个一)   请同学们把两部分合到一起,讨论一下,一共有多少根?   引导学生明确:4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45,所以一共有45根。   4个十是40(板书:“40”)   5个一是5(板书:“5”)   教师讲述: 40加5(边口述边板书上“+”)就是把4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所以40+5=45(板书:“45”)   (2)引导学生讨论总结40+5的计算方法。   把40看成4个十,5看成5个一。   40+5就是把4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45   所以4O+5=45   (3)教师出示:60+3   引导学生思考用小棒怎样表示,学生叙述教师在投影仪上演示。   引导学生说出:把60看成6个十,3看成3个一,   60+3就是把6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63   所以60+3=63   (4)反馈练习   ①做一做第1题,第(1)小题。   投影出示题目,学生摆小棒。   明确:5捆小棒是5个十,也就是50   6根小棒是6个一也就是6   5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是56   列成算式是:eq x(50) eq x(6)=eq x(56)(填书)   ②让学生边说算法边计算出结果。   30+4=20+8=50+2=   3.教学:“45-5”   (1)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试着算出45-5=?说一说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明确:45是4捆小棒和5根小棒组成的,也就是4个十和5个一,减去5就是去掉5个一,还剩4捆,就是剩下4个十,也就是40   所以45-5=40。   (2)教师指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45是4个十和5个一,45-5就是从4个十和5个一中去掉5个一,还剩4个十也就是40,所以45-5=40   (3)学生试算 63-3(板书:63-3=)   引导学生说出:63是6个十和3个一,   63-3就是从6个十和3个一中去掉3个一,还剩6个十,也就是60,所以63-3=60(板书“60”)   把例9填充完。   (4)反馈练习   ①做一做第1题,第(2)小题。让学生看书摆小棒填书启发学生说出想法。eq x(35) eq x(5)=eq x(30)   ②计算并说出算法。   36-6=   48-8=   4.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   想一想:5+40=□(板书)应该怎样计算?   (1)可以启发学生再摆一摆小棒,引导学生明确:   5+40表示5个一和4个十合起来,得45。与例9:“40+5”只是加数的位置不同,但结果相同。(板书结果“45”)   (2)反馈练习   ①试算2+50并叙述计算方法。   ②自己编几道同类加法口算题,再颠倒位置口算。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2.34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3个十和5个一是(    )   3.看图写算式   四、全课小结   让学生结合例9说一说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   五、布置作业   36页练习九6题。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这既是前面学习口算的拓展,又是以后学习笔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的基础。分析学生的情况,我们认为有的孩子已经能够口算整十数加、减一位数,多数学生也能够自主解决本课的新问题,只是学生由于个体差异所用时间长短和方法会有所不同。但是孩子们要认识到“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这一算理层面,还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导。如何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找准新旧知识的链接点就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一个数学问题。 现在我就结合本次课例谈谈我们的做法。   一、大量练习唤旧知——功夫在诗外   各位老师已经感受到这节课的复习旧知时间很长,共出示了15幅图片,近三分之一的同学来回答,目的是为了唤醒学生的旧知。与本课知识的链接是在两个单元之前,相隔时间较长,孩子们年纪小易记但遗忘也快,大量的练习就是一个对学生思维慢慢预热的过程。大家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细节:开始孩子们还一个一个地去数是不是整十,后来一眼就看出有几个十和几个一。所以当这个练习结束之后,面对本课的新问题,孩子们很自然地理解30+5=35算理是3个十和5个一加起来就是35。算理的难点迎刃而解。陆游曾在教孩子写诗时说过:“如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本节课我觉得要想弄懂算理,其功夫也正是在旧知。   二、为后续学习作铺垫——无意插柳柳成荫   作为计算教学,前后知识紧密衔接是其显著特点,每节课相对后续学习来讲都是下一个知识的生长点,对后面的学习影响很大。弄明白了,以后的学习水到渠成;理解不透,其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纵观本课所处的第八单元,不难发现无论是学习10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还是笔算加减法,都需要学生明确算理,而本课又是这一知识链中重要的一环。因此,我们将本节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明确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算理。其意在为学生深入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这一知识作好准备。如果我们每节课都扎实地为学生营造说算理的活动,让学生每天在这种看似无意的训练中得到“无意插柳柳成荫”的收获。   一年级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页的例题,第9~10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比较熟练的进行口算。   2、了解加、减发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的事物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   1、设置情境。   谈话:小猫开了一家餐馆,现在它正忙着洗盘子呢!(出示场景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看图列式,思考算法。   提问:根据这幅图,你会列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30+4 = 4 +3 =   34-30= 34-4 =   提问:30+4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   34-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你们是根据数的组成来思考的。34+4就是把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34-30就是从3个十和4个一里去掉3个十,还剩4个一,还剩4个一。   提问:4+30等于多少,你又可以怎样算?   (1)4个一和3个十和起来是34。   (2)因为30+4 =34,所以4 +30=34。   3、解答“试一试”。   谈话:“34-4”你会算吗?填在书上,并轻声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交流。   4、介绍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称,在每一个算式中每部分也都有各自的名称。在加法算式里,像这里的30+4 =34中,相加的两个数,你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对了,相加的这两个数都叫做加数。两个加数相加的结果叫做什么呢?   讲述:两个加数相加的结果叫做“和”。(边说边在“30+4 =34”的算式下面板书各部分的名称:加数、加数、和)   提问:谁来说一说算式4 +30=34中各部分的名称。   (2)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减法算式中的各部分也有名称。在34-4 =4里,减好前面的数叫做什么?请你猜一猜。   讲述:减号前面的数是被减数。(板书:被减数)   那么,减号后面的数又叫做什么呢?指名说。   减号后面的数叫做减数(板书:减数)   减法算式中的得数叫做什么呢?请学生试着说说。   减法算式中的得数叫做差。(板书:差)   指名说出算式34+4 =30中各部分的名称。   (3)提问: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有什么区别?   二、教学“想想做做”   1、第1题。   (1)出示20只白兔和8只灰兔的图片,让学生说图意。   (2)根据左边20只白兔和右边8只灰兔,列出四个算式。   (3)组织交流:算式是怎样列的?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2、口算第2题。   同桌同学合作练习,说出得数。   交流:说说怎样想的?   提问:根据60+3 =63能想到其他三个算式吗?   3、第4题。   (1)让学生根据表中第一行的名称说说左表用什么方法计算,右表用什么方法计算。   (2)算一算两张表中的得数。   (3)校对。   4、第5、6题。   (1)指导学生看图中的对话,然后说说题意。   (2)列式计算。   订正第6题诗追问:“我拔的个数和山羊同样多”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兔子拔了几个萝卜?   三、全课总结   讲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并且知道了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加号前后的数都叫做“加数”,加得的结果是“和”;减号前面的数是“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是“减数”,减法中的得数叫做“差”。   四、作业   “想想做做”的3题。   教学后记:情景导入得好,注重学生说的能力培养.   一年级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设计 篇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41-43页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运算过程是从数的组成角度去理解这些简单的加减口算,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的认识,巩固100以内数的组成,同时也为后面正式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做准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计算。   2.巩固数的组成概念,渗透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渗透加法交换律。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100以内数的组成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并能准确计算。   二、说教法及学法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法,为学生提供形象思维的材料,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主要采用创设情景、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帮助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初步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三、教学过程   1、进行“数的组成”的练习   课始通过“文字叙述填空”和“一数分两数图示填空”进行“数的组成”的练习。“数的组成”这部分的复习,为下面学习“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进行必要的铺垫。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通过课件展示“妈妈带小明到商场去买酸奶”的情景,将学生带入生动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问题设计主要是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经常思考、提问的意识。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图意,引导学生理解算理。   3.运用实践操作,巩固练习   幻灯片出示摆小棒,请学生仔细观察后,列出相应的算式,再计算,并由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随后根据教师的描述先摆小棒,然后根据操作列出相应的算式。如此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加深对所学加减法计算过程的理解,也是培养学生利用学具帮助学习的意识,更是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找朋友”游戏   在音乐声中让上台的5名同学出示算式依次呼叫找朋友。数学游戏的设计,有利于“寓教于乐”,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知识与能力得到了长进。   5.反馈练习   通过计时计算课本练习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度和计算能力,加强对新知的巩固程度,同时教师在巡查中掌握全班同学对本讲内容的掌握情况。   6.数学游戏:谁先吃到玉米   通过有趣的故事,把学生带入游戏情境之中,利用游戏进行口算练习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愉快的活动中。通过这个练习,可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掌握的程度。另一方面,提升了一年级小同学的注意力。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注重“动手实践”数学游戏的设计,有利于“寓教于乐”,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知识与能力得到了长进。充分利用了新课程实验教材的特点,将新的教学理念融入了常规教学。   一年级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设计 篇4   一、巩固旧知进行铺垫   1、口算练习 (出示口算题卡)   10+2= 4+10= 13-3= 12-10= 6+10 = 10+5= 15-5= 17-10=   [请一两个学生说一下你是怎样算的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一个十和几个一中去掉几个一剩多少]   2、数的组成的练习。   6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8个一和5个十合起来是多少?   46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 28里面有几个一,几个十?   [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巩固达到对新知识进行铺垫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   1.利用进行动画演示:小明要过生日,请了好多同学,妈妈带小明到商场去买酸奶。(显示妈妈领着小明到商场的情景。)售货员阿姨先拿给妈妈30瓶(显示30瓶酸奶在左边),又拿给小明2瓶(显示2瓶酸奶在右边),问: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请学生观察要买的酸奶,怎样放的,引导学生看到成排放置,每排10瓶,放了三排,还放了两瓶]   2.解决30+2。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一共买了多少瓶酸奶? 师板演用小棒代替 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 板书:30+2=32 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求30和2合起来用加法,依据百以内数的组成: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32]   3.还可以怎样列式 解决2+30。   教师板书:2+30=   独立思考后写在练习本上,发表意见,进行全班交流。   巩固练习 30+3= 6+20= 70+8= 9+40=   4.解决32-2。   教师问:现在我们知道妈妈给小明买了32瓶酸奶,仔细看图发生了什么事(小明拿走2瓶),还剩多少瓶?请列出算式,学生口答,教师板书:32-2=30。你能告诉大家是怎样计算的吗?   指出:为什么要进行减法计算,再依据减法的含义,从32里去掉2,计算32-2的结果,可以依据数的组成知识,32里面有3个十和2个一,去掉2个一还剩3个十,就是30;还可以这样想: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3个十和2个一加在一起就是32,从32中减去2个一,就剩下3个十即30。   巩固练习 63-3= 57-7= 48-8= 29-9=   [请多个学生说说怎样算的,新知的强化。让学生明白整十数加一位数与相应的减法的算理]   三、运用实践操作   1.摆一摆,算一算,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请一名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摆小棒,请其他同学一起按要求摆小棒学生仔细观察后,提出问题在练习本上写出相应的算式,并由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先摆5捆,再摆6根 (一共有多少根?)   50+6=56 6+50=56   先摆44根,再拿走4根。 (还剩下多少根?)   44-4=40   2.填一填 连一连   课本做一做第一题填空,个别同学在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   第二题数学游戏:在课本上连线,在展示台展示正确者奖励玉米图片   3.我当小法官   4+60=46 4+60=64   4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64 4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46   65-5=60 65-5=6   5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57 5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75   74-4=? 90+6=?   [出示小兔和小猫他们那分别对应同一道题,结果不同,学生用手势比划小兔对还是小猫对,面向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出的是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学生在明白算理及仔细观察对比下选出正确的。最后一组题要求学生自己解答进一步巩固]   四、解决问题(第43页的第6题。)   在这里将首先出示一张春天的景色图进行情景创设,﹙春天到了,老师带同学们去春游,在出游时出现了一个小问题,需要你们来解决﹚运用多媒体出示课本上两人对话的场景(有老师3名,学生40名,45瓶矿泉水够吗?),看后先进行同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会用算式表达的同学,可以列出算式来。请个别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40+3=43 4345 所以够 ﹚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什么知识?我们学的是整十数加一位数和几十几减几这样的减法,下课以后同学之间互相出题,互相说得数,回到家里,和家长互相出题,互相说得数,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一年级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经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2、了解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的事物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资源:   教学挂图、计数器、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自主学习   1、师:今天,小猴的桃园丰收啦!它请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去吃桃。(出示挂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提问:根据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列式?   (1)一共有多少个桃?30+4=34 4+30=34   你是怎么算的?   ①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   ②数:30、31、32、33、34(可借助计数器或小棒)   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字,加法算式中的每个数也有各自的名称。教师介绍“加数”、“和”。   引导学生说说“4+30=34”中各部分的名称。   (2)一共有34个桃,筐里有30个,外面有几个?   34-30=4   你是怎么算的?   ①34是3个十和4个一,去掉3个十,剩下4个一(借助学具)   ②想加法。   (3)一共有34个桃,外面有4个,筐里有几个?列式并说说算法。   介绍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观察四个算式的特点,揭题: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二、巩固练习,深化应用   1、计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80+5 56-50 62-2 96-90   3+50 2+80 20+6 28-8   选择几题说说各部分名称   2、“想想做做”第1、2题   (1)出示图,让学生说图意。   (2)根据图意,列出四个算式。   (3)反馈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1)同桌合作练习,说出得数。   (2)反馈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3)根据下面的算式,你能想到其它三个算式吗?   ①3+70 ②54-4   4、“想想做做”第4题   (1)让学生根据表中第一行的名称说说左表用什么方法计算,右表用什么方法计算。   (2)算一算两张表中的得数。   (3)反馈交流。   5、“想想做做”第5题   (1)要求学生在两分钟内完成。   (2)交流并请做得快的学生介绍经验:怎样才能做得既对又快。   6、“想想做做”第6、7题   (1)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2)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反思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板书: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挂图   30 + 4= 34 34 - 30= 4   ↓ ↓ ↓ ↓ ↓ ↓   加数 加数 和 被减数 减数 差 ;

小学生英语教学设计3篇

【 #小学英语# 导语】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生英语教学设计3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生英语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套教材编写的总思路是以话题为纲,以交际功能为主线,兼顾语言结构,逐步引导学生运用英语完成有实际目的的语言任务,即话题——功能——结构——任务。本套教材的主要特点是:强调语言运用;注重能力培养;突出兴趣激发;重视双向交流;融合学科内容;重视灵活扩展;实现整体设计;提供立体化配套。这个单元分为A、B、C三大部分,主要让学生学习与生活学习有关的单词及句型。而Unit1 是介绍学校的一些场所,Unit 3是介绍学生各种颜色的衣着,三个单元都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本单元与前后单元都是一脉相承的。本课时内容结合实际,贴近生活,插图生动活泼,体现了教材“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将本单元划分为八课时,以下是我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1、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认知目标:   (1)能听懂、会说日常交际用语,并能熟练进行问答:What time is it ?It"s o"clock.It"s time for .   (2)能听懂、会说与生活学习相关的单词:   breakfast,lunch,dinner,English class,music class,P.E.Class.   3、技能目标:   (1)学会表达时间的句子。   (2)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及语言运用的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English class.What time is it ?It"s o"clock.It"s time for .   本课的难点是breakfast,运用所学词汇及句型 It"s o"clock.It"s time for .谈论时间。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爱游戏、好模仿、好奇.喜欢群体活动,喜欢被称赞。所设计的教学手段及方法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基本能面向各层次学生。因为学生好动,在分为三个大组做游戏时,可能会出现一些乱糟糟的.情况。   三、教学设计   本课为新授课,根据学生情况,为落实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1、课前热身(Warm-up)   首先打开录音机听“Let"s do”,让学生边听边做,接着唱英语歌“Ten Little Indian Boys”、“ABC song”,使学生情绪高涨,快速进入“角色”,沉浸在浓厚的英语氛围。让学生具有心理准备和顺应同化新知识的认识准备,学生对这种形式也比较感兴趣。   2、导入新课(Lead-in)   唱过字母歌后,我背对学生在黑板上写一字母“C”,让他们猜是什么字母;接着我又将“C”变成“O”,让学生猜,再将“O”加几笔,成一(clock)的模样,最后以真钟拨点,学习one o"clock到twelve o"clock,分散教学难点o"clock。   这样不仅复习了字母,而且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今天的教学重点What time is it?及重难点It"s_____o"clock,并且降低了教学难度。   3、呈现(Presentation)   引出本课的重难点句型,随后通过投影仪上的卡片,引出本课的生词难点breakfast及另一重难点句型It"s time for .并呈现出来。按照认知心理学理论和交际法的要求,在介绍新课时,应注意帮助学生感知并理解新学的知识和技能。   4、操练(Drill)   这一步都是新授性操练,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新材料,达到初步熟练程度。主要采用机械操练,通过模仿、跟读、分组分角色读等手段进行。在模仿时,按照听先于说的习得原理和先个别操练再集体操练的原则进行。为了巩固新句型,运用卡片等进行替换性操练,并融合几个新词汇于会话操练中,让学生反复操练重难点句型及重点词汇。   5、练习(Practice)   通过操练,学生在认知结构中形成较深的印象.但这不是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达到这一步就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内容展开交际活动,拟准备采用游戏活动的方式,任务型的教学模式。   (1)Pre-task.它又分解说任务和准备活动。这一步老师指导学生或做一些示范表演。游戏的方法是:每组发十几张时钟卡片,它们上面标有各种时间和活动,同时标有奖品,反过来让每个学生摸,其余学生问,摸的学生答。   (2)Task.完成任务阶段。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运用词语和句型,属巩固性表演。   (3)Post-task.通过游戏活动展示所完成的任务。在任务型教学中,在老师指导下,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实践、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在完成任务中,我以过程评价为主,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6、巩固(Consolidation)   巩固这一步全面地体现了反馈这一心理因素,恰当的反馈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内驱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主要包括要求学生创设情境,课后运用日常用语和词汇,老师进行小结(本课重难点内容,小组比赛成绩,评价本节课内容)。   7、板书设计说明(略)   8、教具配置(略)   9、作业布置 【篇二】小学生英语教学设计   一、【课题名称】   字母歌:Hello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能实现《英语》课程标准的如下方面:   1、学生学习26个英文字母,学会唱英文字母歌,打好学习英语的基础;   2、学生可以学到见面问好的简单词汇,并能在生活实践中交际;   3、培养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自信心;   4、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5、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初步运用语言的能力。   6、灵活运用语言,拓展课程资源。   三、【教学理念及其方法】   1、本次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支点,以交际为目的,以现实生活为情景为原则,主要运用情景教学法、运用信息技术,采用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启发点拨为线,以学生合作与竞争为基调,把语言的亲身体验、交际运用贯穿始终,努力做到关注学生个体生命,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大胆实践,发展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2、教学方法:指导阅读法、媒体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讲解法、谈话法、比赛教学法等。   3、参与的评价:鼓励性评价,评价标准:学生合作、交流、倾听等技巧;通过活动,检验学生基本问候词、句的掌握情况;通过完成任务,检验学生对本课语言功能和结构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内容】   1、基础内容:掌握A、B、C、D等26个英文字母的正确发音,会唱字母歌。   2、认知内容: 能听懂会说–How are you?—Fine, thank you。 –Hello! I"m??等问候语。   3、能力要求:学会用–How are you?—Fine, thank you。 –Hello! I"m?? 来问候和交流。   五、【重点难点】:   与人见面时一些简单问候语的学习,并进行问答对话练习   六、【课的类型】:   综合课   七、【教学准备】:   课件光盘、字母卡片、英文字母歌磁带、奖品贴画、教材相关人物的面具或头饰等。   八、【教学时间】:   45分钟   九、【教学过程】   一、英文字母   (一)教学导入(5分钟):   提问“大家知道英文字母有多少个吗”,26个。把26个字母写在黑板上,提问“你们认识这些字母吗,下面让我们来学习它们”,教师播放英文字母歌, 让学生仔细聆听,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教学新课   1、指导阅读法(5分钟):教师按照黑板上所罗列的字母顺序,逐一教导学生该如何去读,待26个字母都教过后,教师领学生读几遍,加深学生的印象,让他们能够自己大致将它们读出来。   2、媒体教学法(6分钟):在学生已经大致能将26个字母读出来的基础上,教师再次播放英文字母歌,让学生一边听一边跟着唱。如此练习几遍后,教师关闭录音机,让学生们自己尝试着一起唱。   3、游戏教学法(4分钟):“抢读字母”这是一个训练学生认读字母的游戏,教师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然后逐个出示字母卡片,学生们举手抢答,教师让最先举手的学生读出该字母,读对的给该组奖励一个奖品贴画,最后得到的奖品贴画最多的组为优胜,教师给予适当的表扬。   4、讲解法(10分钟):接下来,进入问候语的教学。首先,教师给学生播放与Hello有关的课件光盘(是小学生感兴趣的动画形式的),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问候语。在学生了解了什么是问候语之后,教师开始细化的向学生讲解该如何使用问候语,如:见面时对别人say“hello或hi”,然后介绍自己用I"m??,接着教学生–How are you?—Fine, thank you。的对话。此时教师可以拿自己作为例子来给他们讲解这些问候语的运用,先由教师问学生答,然后让学生们自己练习。   5、谈话法(5分钟):教师在教室中随便找一个学生进行谈话   T:Hello ,I"m she Xiao Pei   S: Hello, I"m P1   T: How are you?   S: Fine , thank you !   如此多找几个学生进行谈话,让他们亲身体会用英语进行问候的乐趣。   6、比赛教学法(6分钟):教师让学生俩俩组合进行对话练习,然后让学生举手到讲台上去表演,看哪个组的学生表演的好,好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以及鼓励。   (三)小结(2分钟)   以教师与全班同学的一起对话,对问候语做一个小小的总结。   (四)布置作业(2分钟)   让学生课后唱唱英文字母歌并用英文进行问候语的对话练习。 【篇三】小学生英语教学设计   准备导人:   1、教授下列单词:bag,pen,book和pencil.拿起每件物品,说出单词让学生重复。然后指着物品让学生说单词。   2、在教室里边走边拿着一件东西说:What"s this?当学生回答:It"s a …..后,再问:“what colour is it?”(注意,学生们不一定要会问这个问题。)这时学生应该回答:“It"s…”   举例:   老师:What"s that?   学生:It"s a book.   老师:What colour is it?   学生:It"s red   活动1:听音指图   1、让学生看书并用汉语提问。如:孩子们在哪儿?为什么汤姆有那么多问题?汤姆为什么害怕?   2、放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指出相应图片。   3、向学生说明,由老师来说图中物品的名字,由他们来指出正确的图片。   举例:   老师:It"s a cat.   学生:(指向猫的图片)   老师:It"s a bag.   学生:(指向书包的图片)   4、让学生两人一组做练习。   活动2:听说   1、读例句或放录音,每句停顿并让学生重复句子。再做一次。   2、让学生合上课本。重放录音,每个问题后停顿,让学生给出答案。再放一次让他们检查对错。   活动3:指图问答   1、拿起书,指着上面的`一个拼图小片说:What"s this?引导学生回答:“It"s a (颜色十物品)”举两到三个例子。   2、让学生两人一组做练习。六次后交换角色。   补充活劝:   1、让学生在课桌上放一些不同颜色的铅笔、钢笔和书包。拿起其中一件说:What"s this?引导学生回答。   2、多举几个例子,要使学生的答案里既有物品的名字也有物品的颜色。   3、让学生两人一组继续练习,四次后交换角色。   教学技巧:   把教室里的物品名分别写在一些双面胶贴或小卡片上,然后交给学生,让他们把双面胶或卡片贴或放在相应的物品上。如果他们在家里也想这么做,告诉他们需征得家长的同意。这是一个记单词的好办法。

初三英语阅读课教学设计

初三英语阅读课教学设计   以下是我为大家提供的初三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设计,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学习一下哦!   【初三英语阅读课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1) 教学内容:本课是一堂英语阅读课,文章介绍了有关生肖和个性特征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阅读教学,使学生从阅读中获取相关的关于生肖的信息,让学生学会对信息的处理和加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①知识目标:;了解生肖的知识,增加词汇量。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听、说、读和写的能力,尤其是阅读方面的技巧。通过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用英语描述自己的个性。   ③情感目标:了解中国的文化,加深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重要的单词和短语,充分利于关键词复述课文。训练学生的fast reading、careful reading等阅读技能。   (4) 教学方法:问答式、演示法、任务型阅读、竞赛法。   二、教学手段:多媒体   三、教学过程   step 1: 读前和热身(pre---reading and warm up)   by asking student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the teacher can raise studentsu2032 interest in this topic.   whatu2019s your animal sign?   are you interested in the animal signs?   do you often read your animal sign?   「设计说明」   为了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给出三个问题,让他们来回答。既引出了话题,也可练习学生的英语口语和用英语发言的勇气于胆量。   step 2:导入 (leading in)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animal sign?   what decides your animal sign?   what are the 12 animal signs?   「设计说明」   通过多媒体展示12生肖的图片,初步熟悉生肖的英文名称,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生肖,图片和英文名称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step 3 读中和快速阅读 (while reading and fast reading)   firstly ask some students to read some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these words have been studied in the last lesson. before students end the text, ask some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what subjects will be covered in the passage. 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do people who share the same animal sign have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does what the animal sign says match your characteristics?   「设计说明」   首先让一些学生朗读本课中的"单词,其中有些是生词,这些在上节课中已经领读过了,再次让学生的读单词,既复习了上一堂课的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口语和胆量。培养了学生参与阅读的动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出任务,带着任务去阅读,帮助学生预测话题,学生只要泛读就能回答这些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主要针对文章的主旨大意和比较明显的细节内容。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从而降低了阅读难度,为进一步阅读作好充分的准备.   step 4 精读 (careful reading)   part one: read the details below and choose which ones are true(t),which ones are false(f).   my father was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rat. he should be active and sporty.   my mother was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rabbit. she should be kind but quiet.   my aunt was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goat. she should always want people to care more about her.   my cousin raymond was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snake. he should love telling jokes.   my cousin jane was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rooster. she should be good at planning things.   i was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horse. i should be loyal and always support friends.   my cousin jim was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pig. he should be clever and hard-working.   「设计说明」   通过判断对错题,旨在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发现特别信息的能力,加深对文章的整体与细节的理解,学生学到了这方面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step5: 竞赛competition.   divide the students into four groups. let students have a competition.. choose the best group. ask them to describe their friends.   「设计说明」   为了改变英语阅读课堂的紧张而又枯燥的课堂气氛,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来描述他人的特性,即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让学生体验和感受集体主义精神。根据学生的反映,评出最佳小组,给于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step 5难点处理(difficult points)   write some difficult and new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ask students not to refer to the dictionary or ask me for an explanation every time they come across a new word. .encourage them to guess the meaning from the context..   「设计说明」   由于本课教学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文章中琐碎的语言点我安排在下一课时。文中的新单词和比较难理解的词汇,我并没要求学生查字典,也没有直接说出他们的汉语意思。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猜测词的含义。特别要注意该词所在的前后句子。   step 6 读后( post reading):discussion   让学生联系自己分组讨论星座、生肖和人的性格的相关话题。然后每组挑选一名代表描述自己。   try not to focus on their mistakes, as this will discourage students from speaking in front of the class.   「设计说明」   组织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或者他们能找到的生肖和星座关于性格的资料,在课堂上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我给予适当的鼓励,一定不要专注与学生的错误,因为他们可能丧失在课堂上发言的勇气和信心。这侧重与训练学生的开口说的技能。   step 7 布置作业(homework)   do some exercises on the text to practise phrases ;

高中英语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怎么写

Ⅰ.Teaching ContentsModule 7 Unit4 Sharing Reading: A Letter HomeII.Analysis of teaching material本单元的话题是Sharing,本课设计的这篇课文是一个志愿者的一封家书,她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共和国的一个小山村教书。信中详细地描述了她所在学校的情况和她去一个学生家做客的经历。通过这封信,学生可以了解巴布亚新几内亚共和国各部落的生活状况和风俗习惯,同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志愿者的工作,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Ⅲ.Analysis of students 1.学生经过高中阶段必修1~选修6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技能,如查找细节信息,抓住段落要点和全文大意等,在阅读速度方面也有了较大的提高,这有助于学生较好地完成这个课时的课文阅读。2.这个单元的话题是分享、帮助与合作。对于高二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已经基本形成,本课通过阅读志愿者的家书,了解一些志愿者的工作,小组讨论“如果你是志愿者你将做什么工作?为什么?”帮助学生认识这个世界,理解互助合作的意义,即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3.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需要用到预习策略、搜集分析信息策略、归纳整理策略等。Ⅳ.Design of Teaching Objectives1.Knowledge objectives(1)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及运用本课出现的单词。(2)学生掌握本课词组的意思并能在句子中熟练运用。2.Ability objective(1)强化略读、查读等阅读技能,训练通过寻找关键词、主题句等方式更快速并准确地确定文章的段落大意,理清文章的总体框架与脉络的技能。(2)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发展借助图片、表格等非语言信息进行语言输出的能力。3.Affective objectives(1)帮助学生理解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人、扶贫救困的爱心。(2)在小组合作互动中,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分享意识。Ⅴ.Teaching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1.训练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理解作为志愿者 工作的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Ⅵ.. Teaching Methods1. Task-based method to make students interested in what they will learn.2. Fast reading to get the general idea of the passage. 3. Careful reading to get some detailed information.Ⅶ. Teaching AidsMultiple-mediaⅧ. Teaching procedures and waysStep I Warming-up and lead in1. Enjoy a video and a song, then raise Qsa. What can you see from the video?(Ss are planting trees/helping the disabled/cleaning the street…)b.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video ?(to devote our youthful power to the world.)c. What do you mean by “sharing”? (Ss read the meanings together.)2. Show Ss the sign of volunteer, then talk about the meaning of the sign and “ volunteers”.a. Do you know what the sign stands for?( T:A Hand? Ss: Help. T:A Heart? Ss: Love. T: A Dove? Ss: Peace. T: A Letter “Y”? Ss: Youth.)b. What"s the meaning of “a volunteer”? (The people who are helping others in the video are called volunteers. Volunteers are not paid which means they are not given money, not because they are not worthless but because they are priceless, but because they cannot be measured by money.) c. What voluntary work can volunteers do? (Ss give their answers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设计说明] 本环节主要是课文导入和热身环节,利用多媒体播放和本课主题相关的直观、生动的图片和音乐,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自然进入本课话题,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教学。 Step II. Pre-reading1. Look at the title and pictures and try to guess “What"s the author"s work?”(a teacher and a volunteer)[设计说明] 通过看幻灯片呈现的题目和图片,让学生猜测本文作者的工作,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有利于阅读活动的展开。Step III. While-readingTask 1 Fast reading1. Skim and scan the text quickly and try to get its main idea.(Ss skim and scan the text) ( Then get one student to come to the blackboard to fill in the blanks. Then check the answers.)2. How many paragraphs in the text? Divide it into 4 parts and match each part with its main idea.(get one student to do it. Then check the answers.)Part 1 (Para 1) The beginning of the letter and introduction to the topicPart2 (Para 2-3) The school and Jo"s work as a teacherPart 3 (Para 4-8) A visit to a local villagePart 4 (Para 9) The end of the letter [设计说明] 快速限时阅读把阅读课文作为整体来处理,掌握主旨大意,这一任务过程中为了降低难度设空完成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在对课文表层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每段大意把文章进行划分部分。本环节难度不高,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务,不仅训练和提高了学生略读、查读的阅读技能。而且,提高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Task 2 Detailed reading 1. After knowing the general idea of the text, lead the Ss the customs and lives of people in Tombe"s village. Listen to the text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nunciation. Meanwhile, read after the listening and underline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in the text. (Ss listen to the text and read) 2. Look at the screen and fill in the blanks.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Jo"s high schoolIt"s a(n) ____ school — the classrooms are made from ________ and the roofs from grass. There"s no ______ and we don" t have any textbooks.Why do boys jump out of the windows in the science lesson?Why did Jo wonder how relevant chemistry was to the boys?The visit to Tombe"s homeDescription of the houseA low ______ hut with grass _________ of the roofNo windows, very _____doorwayFamily relationshipThey have ______ and extended familiesCooking methods_______ are placed in an oil drum. Vegetables in the drum are covered with _______.Sleeping arrangementsJenny and I sleep on ____________________DietWe eat _______, _____ and greens.Possessions I can only see a few __________________AgricultureNo machineryBeliefsThey believe in evil spirits. They think that the _________ attracts evil spirits so they dry it out in a can over the fire.Answering questionsWhy did Tombe"s mother cried “ieee ieee” when she saw Jo?Why did Jo feel it was a privilege to have spent a day with Tombe"s family?(Ss read the answers) 3. Read aloud to find out some difficulties. (Ss read the text aloud) [设计说明] 本环节是对课后练习1和2的创造性改编。练习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教学。先让学生听录音的同时跟读来完成细节信息填空,这样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听力,而且让学生了解了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部落的生活状况和风俗习惯信息。在此基础生让学生通过朗读,训练学生朗读能力提高语音语调,鼓励学生发现文章中的疑难点并解决。StepⅣ. Post-reading1. Solve the important sentences from the text (Ss translate and analyze the sentence) ①I know you are dying to hear all about my life here, so I"ve included some photos which will help you picture the places I talk about.②Science is my most challenging subject as my students have no concept of doing experiments.③The other day I was showing the boys the weekly chemistry experiment when, before I knew it, the mixture was bubbling over everywhere!④To be honest, I doubt whether I"m making any difference to these boy"s lives at all.⑤The hut was so dark inside so it took time for our eyes to adjust.⑥I loved listening to the family softly talking to each other in their language, even though I could not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⑦My muscles were aching and my knees shaking as we climbed down the mountain towards home.⑧It was such a privilege to have spent a day with Tombe"s family.2 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text?(Jo worked as a volunteer teacher in a poor area.)3. Would you like to work as a volunteer teacher in a poor area?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a volunteer? Why?(Team work. Ss discuss with their members then show their discussion)4. Summary: There are many people around us, in our country or even in the world who need different kinds of help. So voluntary work is an important and great cause. Not only can it make people live better but also it can bring happiness to volunteers. So we should form a sense of helping others and take an active part in any kind of voluntary activities from now on and try to make the world more beautiful and harmonious. Just stand up and show me your voluntary gestures, let"s sing together. [设计说明] 本环节属于读后活动,首先处理课文中的典型的长难句,这也引出了本课的语法项目定语从句。小组讨论“如果你是志愿者你将做什么工作?为什么?”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了这个单元的主题,帮助他人、分享合作。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对于志愿者工作和帮助他人的看法,有利于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后大家共同举起志愿者手势,齐唱英文歌曲 Tomorrow Will Be Better, 将课堂活动推向高潮,激发了他们帮助他人、扶贫就困的热情,达到了本课情感价值教育的目标。StepⅤ.Homework Find out some attributive sentences from the text and write down them onto the exercises book.[设计说明] 课后阅读文章继续找出文章中的定语从句,为下节语法课做准备。教学反思经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要精心设计一堂阅读课,教师要在课前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课的类型、主题、结构等诸因素作充分的考虑和研究。这堂课基本做到了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气氛中愉快度过,既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又促进其情感教育。教学中融入了素质教育,且使学生在趣味中学得了知识,这也是目前提倡的教育教学理念。我感到多媒体教学用于英语阅读教学有很多好处:首先,课堂的导入是十分重要的,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生动的图片、动画使得学生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把学生从枯燥的课堂解放 ,有利于师生的互动, 能更好地实现教师的教学意图。其次,多媒体课的容量大,教师可以把原来花在板书的时间用于指导学生,或设计一些多样的题型。再者,通过听录音,朗读课文,配以在幻灯片呈现问题,让学生有目的性带着问题去听课文,朗读课文,一部分一部分的分析课文,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不同的任务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用英语表达的欲望。教学内容设计要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难度适中,尽量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在任务的设置中应充分考虑学生是否能够完成。本堂课的细节理解部分难度合适,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完成。我认为在教学中只有师生处于平等地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发挥;只有使课堂交际化,师生才能融合在智力与情感的交际过程中,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才能激起学生积极求知的学习欲望。

教学设计和说课稿的区别

教学设计和说课稿都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准备的重要文档,但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区别。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备课阶段制定的针对某课程的教学计划,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估方式等方面的设计。教学设计通常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计划,用于指导整个授课过程。说课稿是指教师在备课阶段为了进行授课而准备的讲稿,主要是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详细说明和解释。说课稿注重阐述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策略等方面的问题,便于教师在授课时更加有条理地讲解。因此,教学设计是一种全面、系统的教学计划,而说课稿则是根据教学设计编写的教学讲稿,两者在形式和应用场景上略有不同。
 首页 上一页  16 17 18 19 20 21 2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