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

阅读 / 问答 / 标签

自考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要考多少分,才算可以啊???

六十分万岁

2017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讲解(16)

考点: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和历史趋势   资本积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社会化生产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表现为规模巨大的社会化生产企业。大量工人共同劳动,许多人共同使用生产资料,形成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劳动产品也是由许多人共同协作生产出来的社会化产品;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不断发展,形成了社会化分工协作关系;地方市场、国内市场再到世界市场的发展,形成了社会化的市场。   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由整个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以便对社会化的生产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和计划管理,并按照社会需要配置社会资源和分配劳动产品。这样,生产关系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用和生产社会化性质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就成为资本积累发展的必然历史趋势。   考点:单个资本的循环   单个产业资本在其现实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   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产业资本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 — 购买阶段。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条件。   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二阶段 — 生产阶段。购买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后,生产出一定数量的新商品。生产阶段是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是决定性的阶段。   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销售阶段。实现价值。   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阶段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所以,资本的循环过程是流通和生产的统一。   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 实现价值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就是资本的循环。   考点:单个资本的周转   产业资本家为了获取限度的剩余价值、实现资本价值不断增殖的目的,产业资本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循环。这种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就是资本周转。影响资本周转速度有两个因素: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   生产资本的构成是生产过程中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重要因素。生产资本的不同构成部分,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分。   固定资本是指产业资本家用于机器、工具、厂房、设备等劳动资料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本。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并非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依据这部分资本价值周转方式是多次转移、多次收回的特点,把它称为固定资本。   流动资本是指产业资本家用于原料、材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这部分资本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一次全部投入,并随着商品销售,又以货币资本的形式一次全部收回。依据周转方式是一次投入、一次收回特点,称为流动资本。   流动资本与流通资本不同,流通资本是处于流通领域中的资本,即货币资本与商品资本,它同生产资本相对应。而流动资本是生产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   生产资本的构成对产业资本家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周转速度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二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以年为单位)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年剩余价值率也越高。

2017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讲解(36)

考点: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第一,这些国家已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化生产力,这是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最根本的物质根源,在于生产社会化要求改变束缚发展的生产资料私有制。   第二,这些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时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使得它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够获得革命的成功。无论俄国革命还是中国革命,其社会历史背景是:社会矛盾极其尖锐,在旧社会内部进行渐进式的改良,根本不可能解决当时的社会基本矛盾。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客观现实,有其深刻的内外原因,并没有违反历史发展的规律。   考点: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在这些国家里大力发展生产力,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第二,在这些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第三,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是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环境下,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曲折前进的,面临着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和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不能急于求成,盲目冒进。   考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第一,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这是各国的发展道路不同的另一原因。   第三,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而更具多样。总结为三句话: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特点;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2017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讲解(34)

考点: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   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首先,无产阶级要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 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建立起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其次,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社会主义民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再次,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是改造社会、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实现繁荣富强、民主正义、共同富裕。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政权体制, 是人类社会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是在夺取政权后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建立起无产阶级自己的国家政权,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和复辟,巩固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对内实行社会主义民主,让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并逐步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   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   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   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 进入无阶级社会。这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具体形式不是只有一种模式,而是具有多样性,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实践表明,应根据不同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民族传统习惯等因素,探索本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具体形式。   考点: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民主   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一整套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包括理论基础、三权分立的制度等具体内容。它们标榜西方民主是“普世”价值,号称在它们的国家里已实现了真正的民主。但究其实质,自有阶级社会以来历存在的所有这些民主,都是少数人、少数统治阶级内部的民主。对广大劳动人民来说,始终处于被统治、被剥削的地位。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类型的民主,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从国体上说,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从政体上说,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政府,管理国家,劳动人民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   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社会主义民主作为上层建筑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民主是手段。作为一种优越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完善社会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民主又是目的。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民主是具体的、历史的和不断发展着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实现。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谁的课讲的好

取决于不同的人。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授课方式,也有不同的把握重点和理解能力,所以针对不同老师的讲解,学生的理解成果也会有所不同。如果想要了解哪位老师讲的好,可以向学校询问或者向其他学生询问,以便获取更多的信息。

自考本科段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开卷还是闭卷的?

闭卷,全国统一闭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书的主要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指路明灯,他以建设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为最终追求,在世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不断证明其正确性和指导意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和分析现实问题。本书是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修订而成的,这次修订主要体现了党的十八大精神进教材,同时适当吸收了一线师生使用中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全书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物质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发展,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等。

中南大学远端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的线上考试多少分算过?

中南大学远端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的线上考试多少分算过? 60 西南大学远端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系统 嘿,您好呀。西南大学思政专业考研参考书有: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逄锦聚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笔试)2、《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陈万柏、张耀灿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第二版(笔试)3、《 ***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吴树青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面试)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陈先达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同等学力笔试)5、政治经济学(同等学力笔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怎么考试 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先把历年真题都做一下。然后选择好的参考书,应该选择好点参考书来背题目。看看参考书的作者,看看这本书的试题跟考试的真题是不是一个思路,相似度高不高。有些胡写的参考书,跟考试根本不是一个思路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什么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基本都是开卷,除非你是专门学这种哲学和相关专业的,我们学校金融、财管、音乐、计算机这些专业都是开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有多少论证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主要从这三大部分进行论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论证要素如下: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的定义: 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⑵、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⑶、是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⑷、是含有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观、方法论的定义: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3、哲学与其他科学(非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4、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即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也即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⑴、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⑵、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6、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⑴、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 ⑵、现实社会的表象和概念中能不能正确的反应现实。 7、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 8、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⑴、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思、思维是第二性的; ⑵、物质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⑶、物质决定意识。 请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200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逄锦聚,陶得麟等。本书的主要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求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200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逄锦聚,陶得麟等。本书的主要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指路明灯,他以建设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为最终追求,在世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程序中不断证明其正确性和指导意义。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 答: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事物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或个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具体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包括:①两者是相互联络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共性的表现;②两者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概括了个性中的共同本质,而不是包括个性的全部内容;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定场合为共性的东西,另一场合就可能是个性的东西,反之亦然。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同时又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又体现著普遍性;第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的哲学根据. "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一方面,中国的发展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是正确的. -5联络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即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 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以“人”为例,如果没有具有各自特点的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也就没有了“人”这个普遍性了。但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的关系,也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是一种属性,性质上的关系。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因为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所以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例如矩形,菱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虽然各有其特殊性,但它们都包含有共同的本质:他们都有四条边,四个角,内角和都是360度,即都是四边形。其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及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这个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之,在这个场合为特一场合则变为普遍性。因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这里的场合包括两种情况:空间和时间。例如,同样的“人”,从空间方面来说有亚洲人,非洲人等;从时间方 面来说有唐朝人,宋朝人等。 因此,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实际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我们正确的认识事物。由于客观事物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因此,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就必须把这两方面辩证的统一起来,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或者说,从个别到一般,由一般到个别。人们认识金刚石就是一个由特殊到普遍的过程。人们先是了解到金刚石光彩夺目坚硬无比的特点,进而发现它与煤,木炭成分相同,都是由“碳”组成的——这是由特殊到普遍,接着又以这个普遍性的认识为指导进一步研究金 刚石在结构和形成条件的特殊性,造出了人造金刚石——这是由普遍到特殊。 第二,有助于我们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如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等工作方法,都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的科学的工作方法,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是行之有 效的好方法。 第三,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是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各国具体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矛盾的普遍性;各国的国情,环境,历史条件又不同,具体实践必然又有自己的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二者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正确道路,革命和建设。 中南大学有没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生 2016年的中南大学研究生招生目录里面是有的。以下是其招生目录的网址: :yz.kaoyan./csu/zhuanye/55f26e23700d3.

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答案有两个版本,该抄哪个呢?

第一个,第二个是地区性的

西南大学网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答案什么是商品?商品的二因素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复习资料1、(简)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诠释和回答:⑴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⑵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⑶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⑷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2、(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份: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3、(选)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即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4、(简/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它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原因:⑴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⑵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和循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⑶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5、(单选)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6、(选)哲学基本问题: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含内容:⑴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⑵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7、(选)哲学的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8、(选)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9、⑴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这是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辨证法、诡辩法的重要区别所在。⑵实践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存在的形式,实质上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系形式。10、(选)发展: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1、(简)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⑴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⑵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⑶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12、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涵义:⑴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⑵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矛盾的斗争形势:对抗性和非对抗性(论)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对立(斗争性)、统一(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两者关系:⑴两者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⑵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⑶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⑴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⑵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⑶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⑴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⑵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13、(选)矛盾群中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向决定的。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方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法去解决矛盾。14、(选)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15、(简)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⑴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⑵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⑶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⑷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16、(选)事物的辨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17、(多选/简)辨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其主要表现在:⑴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⑵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⑶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⑷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8、(多选/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⑴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⑵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⑶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⑷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9、(论)阐述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⑴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⑵这种能动反映具有两方面特点:1)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2)反映具有创造性,如果把人的对于对象的反映过程看做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3)因此,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人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而且能够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4)总之,反映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创造性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20、(选)认识运动是一个辨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21、(选)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客观性表现:⑴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⑵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真理最根本特征: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唯物主义之所以承认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它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最基本哲学前提。22、(选)真理的绝对性: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⑴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⑵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23、(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⑴从真理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⑵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24、(选)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25、(选)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26、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⑴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⑵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⑶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低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⑷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⑴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⑵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意识反映的能动性。27、(选)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28、(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表现:⑴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⑵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9、(选)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制度、组织和设施。*经济基础的实质: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⑵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⑶经济建筑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30、(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间落后于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自己的发展状况和水平。31、(选)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和进步是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的。32、(选)社会形态更替具有统一性,多样性,必然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前进性与曲折性。社会历史的五种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决定意义,人民群众是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3、(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⑴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⑵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⑶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34、(选)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两个途径: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实践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⑴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即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⑵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即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实践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35、(选)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自发波动。36、(论)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价值规律的作用(积极性):⑴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⑵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⑶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价值规律的后果(消极性):⑴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⑵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⑶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37、(选)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即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其中危机阶段是周期的基本阶段。38、(选)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多选)常见的垄断组织: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论)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1、2、3(见书P159)新特点(见书P160)39、(选)经济全球化: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进程。(多选)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业经营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动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40、(论)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利弊积极影响:⑴经济全球化加速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增强经济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⑵发展中国家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优势。⑶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⑷发展中国家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利益。消极后果: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⑵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⑶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抖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⑷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4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论或多选):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⑵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⑶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⑷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⑸政治制度的变化。4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⑴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⑵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⑶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⑷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43、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表现在:⑴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⑵资本主义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⑶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社会进步。44、(选)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十大,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度到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它的实施扭转了国家的严重危机,活跃苏维埃城乡经济,发展了生产,大大加强苏维埃社会主义经济基础。45、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理论思考,提出许多论述:⑴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⑶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⑵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⑷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46、(多选)苏联模式基本特征:⑴经济方面: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两部分组成。⑵发展战略方面:主要是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⑶经济体制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⑷政治方面:主要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等。47、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⑴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⑵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⑶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之前考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改版后要重新考吗

不用。只是改版后之后的考试参考的是改版后的内容,以前考的不需要重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201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图书,作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该书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本质特征和物质世界的本质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第一节攻略重点学习

1、先做好准备工作2、要想学得好,光死记硬背是不行的,要掌握好的学习方法3、绪论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政治根源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7、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内涵8、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科学技术条件9、1845年发表的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10、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先做好准备工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本书,2008年版本,卫兴华、赵家祥主编。两种不同颜色的笔,是为了强调重点。两本笔记本,一本用来整理重要知识点,加强记忆、便于复习;一本笔记本用来记录错题,并且注明错误的原因、正确的解释,保证理解该知识点、以后不会再错。2.要想学得好,光死记硬背是不行的,要掌握好的学习方法:1.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2.结合真题,掌握重点知识的考点。3.梳理体系,强化做题。4.联想记忆。3.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同时激化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政治根源: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地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人民宪章”运动c、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7.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8.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科学技术条件: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1845年发表的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9.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列宁对其的发展,不做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国化发展,需要重点掌握,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原理概论简答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有哪些

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有三个根源。一是社会历史根源,主要表现为产生初期生产力低下和科学不发达;二是阶级根源,保守、反动的阶级或集团的需要和支持是唯心主义能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三是认识根源,割裂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片面夸大认识过程的某一方面或环节,也将通向唯心主义。在这三个根源中,认识根源的作用最为持久,因而反对唯心主义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多选题

一、 多选题1、下列选项中,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组成部分的有( )A、民主社会主义 B、科学社会主义C、马克思主义哲学 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E、德国古典哲学2、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有( )A、生产方式直接决定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B、生产方式对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能起制约的作用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E、生产方式是社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3、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的积累引起质变这一哲学道理的有( )A.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 B.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C.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D.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E.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4、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B、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D、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E、真理是具体的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构成社会基本矛盾,是因为它们( ) A、概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B、形成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 C、贯穿于人类和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D、包括了一切社会现象 E、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6、下列关于劳动二重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B.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统一的D.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两个劳动过程E.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为什么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是辩证唯物,而辩证唯物的基础就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不能与时俱进自然就会脱离客观实际,所以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实践怎么样推动认识的发展?(用马克思理论来解释)

1 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2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它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但它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体现在: 第一,人们认识的根源只能是也必然是客观物质世界。 第二,真理虽然在形式上是主观的,然而真理所反映的内容却是来自客观物质世界,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由社会实践来检验。 第三,对同一事物的认识,真理只能有一个,不是多元的。真理只能是认识与客观对象的一致。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四,在阶级社会中,人是有阶级性的,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和利用,总是受阶级利益的影响和制约。这是阶级对真理的态度问题,而不是真理本身的阶级性问题。 运用真理的客观性原理评析马赫主义的一段话: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成”,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地组织起来的经验”。主观真理论以真理是“人造的”、主观的为基本前提,以满足个人主观需要作为真理的标准,鼓吹“有用就是真理”,貌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尺度,实际上是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根本不同的: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实用主义则把个人应付环境的行为称做实践。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结果作为检验真理的尺度,是指通过实践证明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实用主义所讲的效果则是指个人的主观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是有用的,是指凡是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指真理的属性和作用;实用主义主张“有用就是真理”,是把对我是否“有用”,作为真理的依据和标准。 2 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包含有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客观内容,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第二,真理所体现的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认识每向前迈出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接近,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的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指的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条件之下,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总是具有局限性,是不完全的。这也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从认识的广度来说,任何真理都是对无限发展的客观物质世界的一个阶段、一个局部的认识,都是有条件的、近似的。第二,从认识的深度而言,任何真理都只能达到对事物的一定层次、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 (2)真理的绝对性与真理的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并不是两个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个客观真理在人的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同的方面或两种不同的属性。任何真理既有绝对的一面,又有相对的一面,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颗粒;绝对之中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第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转化的。一方面,真理是一个过程,它永远处于相对和绝对的辩证转化和发展之中。我们已达到的相对性的知识越来越趋向于达到绝对真理,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同时,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和新属性的发现,已有的真理性认识暴露出局限性,使人们进一步明了其针对性和适用范围,这又是绝对真理转化为相对真理。第三,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是与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相联系的。从整个人类的认识来看,人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这就是思维的至上性、无限性和绝对性。从每一个人的具体认识能力来看,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人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亦即是有限的、相对的。这样,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至上性与非至上性、无限性与有限性的对立统一,它决定了认识和思维成果即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3)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 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者和相对主义者的表现形式虽有不同,但它们都否认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绝对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一成不变的,人可以一次把握绝对真理,把已经获得的科学真理看做万古不变的教条,从而窒息了真理的生命力。相对主义者认为真理仅仅只是相对的、可变的,否认在相对真理之中包含着客观的绝对真理,把真理的相对性夸大为主观随意性,从而导致唯心主义和诡辩论。 3 真理是具体的 真理的具体性有三重含义: 1)真理不是抽象的。任何真理都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这也就是说,任何真理都既是客观真理,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特定的对象、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一具体的规定,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3)真理是个过程。真理的具体存在是一个过程。把真理如实地看做是主体向客体、主观向客观无止境的接近,看做是历史的发展过程,而不是某种一经达到,便永远不变的静止状态。 1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核心内容。应重点加以掌握。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这是真理的两种基本属性。运用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原理来说明实际问题可以出“分析题”。 2 应该理解和把握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这是这一部分内容的难点。相对主义否认真理的绝对性,绝对主义否认真理相对性。 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1)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而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由实践的特点和真理的本性所决定的。 1)真理的本性决定了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因此,要判断主观与客观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在主观的领域内是无法解决的,而仅仅在客观世界的范围内也不能检验。实践则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 2)实践的特点决定了只有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一方面同主观相联系,另一方面又同客观世界相联系。人们抱着一定的理论观点去实践,由此而引出一定的客观效果,这样就能把原来的理论认识同客观现实相对照,从而直接检验出理论的真理性。由此可见,实践具有双重的直接现实性,不仅它本身是直接现实的,而且它能够使理论成为现实,这就使它成为了真理的标准。 简言之,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并且只有实践才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性认识的惟一标准。 5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凡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尔后的实践作出裁决。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既可防止唯心主义的随意性,又可避免形而上学的绝对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于冲破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拨乱反正,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起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1 关于实践标准的问题要着重掌握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惟一标准的原因及实践标准的现实意义,实践标准的惟一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具体含义。要注意辨别逻辑证明和实践在检验真理问题上的区别与联系。 2 坚持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从而防止“左”和“右”的错误,防止僵化。 3 实践标准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关系,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的关系,可以以分析题的形式命题。 4 “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这个知识点是新大纲新加上的知识点,不能因重视实践的作用而否认逻辑证明的作用,同时逻辑证明也不能代替实践标准。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的关系问题可以出辨析题和选择题。 6 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1)价值及其特点 1)价值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用关系。一个事物有没有价值主要看它能不能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如果某种事物能满足主体的一定需要,具有对人而言的某种有用性,对于主体的存在和发展有积极的肯定的意义,这种事物就是有价值的。反之,如果某种事物不能满足主体的需要,甚至妨碍主体实现某种需要,对于主体有消极的否定的作用,就会被主体认为是无用的甚至有害的,即无价值。 2)价值的特点:价值关系必然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主体的需要和要求;另一方面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性质、性能。价值是在二者之间的关系中形成的,所以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 ①价值具有客观性。这一客观性是指,价值必须以物质的或精神的现象本身所固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如果不具有某种属性,它们就不会成为对主体有用的东西。 ②价值具有主体性。主体的需要及其需要的程度,是某物是否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内在尺度,而且人的需要更多的是通过劳动和实践创造出来的产品来满足的,因此,价值关系更多的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关系。 (2)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真理与价值作为人类活动中的两大方面,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真理体现客体尺度的要求,要求人们在认识真理时不能考虑人的主体需要和利益;价值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要求人们的思维和行动要保证主体需要和利益的满足。 2)真理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而价值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 3)真理体现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体现社会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真理是一元的,真理本身没有主体的差别,它服从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价值是多元的,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价值要求和价值选择。真理与价值存在着矛盾,真理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人类活动的内在矛盾,它们之间的统一是人类活动的内在要求,二者矛盾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促进着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3)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所谓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有区别的:(1)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2)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3)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差异和矛盾,说明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之间具有矛盾性。这种矛盾性,一方面给人类的生活、活动造成了困难和困境;另一方面,这种矛盾的不断出现和解决又不断地推动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真理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人类活动的内在矛盾,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人类活动的内在要求。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实践活动中实际遵循的两个原则。这是近年来新增的知识点,应加以理解重视。 7 认识论与思想路线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是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反映论,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的正确认识是在实践中获得的,人们的认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感性认识,然后再从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为理性认识,用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并检验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党确立思想路线的哲学根据。党的思想路线则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般原则的具体化,是它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应用和体现。这种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实践相结合的生动体现。 8.党的思想路线及其意义 (1)党的思想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党的思想路线及其意义 我们党的历史经验证明,思想路线是否正确,是否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关系到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党的思想路线完整、鲜明地贯彻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明真理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路线不仅为确定和发展党的政治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 (四)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1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中介,是理论思维的工具 (1)什么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包括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包括自然界、社会以及人的实践活动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的认识和思维活动的辩证法,是以概念、判断、推理和理论体系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思维发展的辩证法,也称概念辩证法。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内容和本质上是同一的,客观辩证法决定主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在表现形式上,二者又是不同的,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的形式,主观辩证法则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是人的思维所特有的。 (2)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辩证统一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和中介的 人的实践活动的辩证法既包含和体现客观事物(主要是自然界)的辩证法,又内化和升华为主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既反映了客观事物的辩证法,又表现出实践辩证法的水平,同时又指导人的实际行动而作用于整个现实世界。 2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中介,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一个整体,它是由一系列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方法所组成的,其中主要有: (1)归纳和演绎 归纳和演绎是人们认识过程中的两种推理形式。归纳是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的结论、概念的思维方法。演绎法是从一般原理、概念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把归纳和演绎当成认识过程之中既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种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在认识过程中有各自的作用,也有各自的局限性。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归纳和演绎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具体表现在:第一,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以归纳得出的结论作为前提。演绎法是一种从普遍到特殊、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它只能揭示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统一关系,不能揭示共性与个性的对立关系。单纯用演绎法不能揭示个别事物多样化的属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运用归纳法。此外,演绎的结果也必须再运用归纳法来证实与丰富。第二,归纳法必须以演绎为指导。演绎法为归纳提供一般性的理论原则。规定归纳活动的方向与目标。同时,归纳所得到的结论不一定可靠,它必须靠演绎来修正与补充。 (2)分析和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在认识过程中比归纳与演绎更加深刻的认识方法。分析是在思维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中找到事物的本质。综合则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观的次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分析与综合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表现在: 第一,分析与综合是两种方向相反的思维方法。 第二,分析与综合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促成。分析是综合的基础,为了在思维中把握事物客观存在的统一性,必须先对该事物进行分析,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综合是分析的完成,在对事物矛盾发展的统一体进行分析时必须有整体的观念,否则就不能作出正确的分析。完整、科学的方法要求把分析法与综合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3)抽象与具体 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逻辑思维中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逻辑思维中的具体是许多规定性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作为辩证思维方法的具体与感性具体不同,后者是客观事物表面的、感官能直接感觉到的事物的具体性。 由抽象到具体,是从抽象的规定到思维的具体,它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第一,作为这一过程的逻辑出发点的“抽象”。它必须是反映事物本质的最一般、最基本的抽象与规定;第二,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中介;第三,作为这一过程逻辑终点的具体。它是以一定结构有机结合起来的具有多样规定性的丰富的总体,是一种理性具体。 (4)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由作为逻辑起点的抽象经由逻辑中介上升到作为逻辑终点的具体,这只是完成了辩证思维永恒运动的一个周期,人类总的认识和实践过程遵循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原则。 辩证思维中的历史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指客观事物发展的历史进程;第二是指反映客观实在的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如科学史、哲学史、认识史等。逻辑在此指的是逻辑范畴间的次序、层次、关系等。逻辑与历史一致,指的是理论概念体系的逻辑关系,次序应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和人类认识历史发展的顺序。历史是逻辑的基础与前提,逻辑是历史在辩证思维中的理论再现。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原则是思维与存在这一哲学基本问题在认识论、方法论中的具体体现。 1 辩证思维是客观物质世界与人类认识的辩证本性在思维之中的自觉反应,掌握辩证思维的本性,可对恩格斯的这段话作出评析:“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此处的理论思维就是指的辩证思维。 2 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作为辩证思维的方法,要求理解,不作重点要求。 3 由于“抽象”、“具体”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不同,因而考生应分析试题中抽象和具体所指的含义。辩证思维中的抽象是指对事物本质的最一般、最基本的概括与规定;具体是指思维的具体,是事物多种规定性的统一,它不同于对客观事物的感性具体。 3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研究 1)现代科学研究,一般是应实践的要求,在一定的认识水平上提出假说,然后由一系列的实践或实验对这些假说进行验证,再经一系列的研究形成理论体系去指导科学实践活动。 2)辩证思维方法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般指导方法。现代科学研究可分为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这两种研究都离不开辩证思维方法的指导。辩证思维方法渗透贯穿于科学假说的诞生、科学假说的验证以及科学理论形成的全过程。 3)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①辩证思维方法从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角度揭示事物的关系,侧重于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在确认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前提下,深入研究世界的某些具体关系。 ②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前提,哲学通过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等参与到科学研究中;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如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等,又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及其方法。因此辩证思维方法要从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中吸取营养,以丰富自身的方法系统。 ③在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关系上,要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用哲学的辩证思维方法来否定和取代科学研究方法的片面倾向;另一种是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否定和取代辩证思维方法的形而上学倾向。 内容应有尽有,所有可能的触角都已涉及,就有劳楼主整理了!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有两层含义,或者说“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有两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第一,逻辑必须与客观事物的发展史相统一。历史是逻辑的客观基础,逻辑是历史的理论概括。因此,逻辑的进程不能违背客观事物的发展进程。 第二,逻辑必须与人类认识的发展史相统一。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过程。科学的理论体系应该如实地反映这个过程。理论体系如果不同人类认识发展史相一致,就不能为人们所接受,就不能称为科学的理论体系。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谈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金融危机 ----------------克服当前经济困难的最好办法就是提高农产品价格 真正的真理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是被实践反复证明,颠覆不破的事物运行本质规律的真实描述.世界上能真正称得起伟人的人寥若晨星,而马克思称得上是其中最为耀眼的 “恒星”之一.近来网上有消息说,身处全球金融危机中的投资者,开始捧起马克思的著作,以求从中找到时下金融海啸的答案,揭开心中的疑惑.诚然,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不可能有时下金融危机的直接答案,但是,他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思考时下问题思路和方法,这是本源性的.马克思主义分三块: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贯穿其中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下面,我就其中的几条基本原理来谈谈时下的金融危机,由此诱发的经济危机,以及我们应当采取的措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有关于事务发展规律的论述: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这一过程来分析当前的金融危机.思路是:经济发展速度下降---政府下调利率刺激经济增长----市场利率下降---信贷扩张-----银行为谋求高额利润-----贷款给信用差的客户-----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积累------经济发展高涨发生通货膨胀----政府为抑制通货膨胀提高利率-----次级贷款者还不起贷款------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当今的世界金融、经济运行情况,及其发生的问题,是一个典型的由量的积累到质变的过程.下面引用一篇来源于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的文章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可以把次贷危机的演进逻辑概括为三个环环相扣的风险链条,即房地产市场繁荣导致抵押贷款标准放松和抵押贷款产品创新、证券化导致信用风险由房地产金融机构向资本市场传递,以及基准利率提高和房地产价格持续下跌成为危机爆发的导火索.在美国已实施证券化的次级抵押贷款中,大约75%属于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Adjustable Rate Mortgage,ARM)(Credit Suisse,2007).这种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在生效2至3年后,会经历一个利率重新设定(interest rate Reset)的过程,合同利率将从较低的初始利率,调整为市场基准利率加上一定的风险溢价.而从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美联储连续17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基准利率从1%上调至5.25%.因此,基准利率上调导致次级抵押贷款借款人的还款压力不断上升.在房地产价格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如果次级抵押贷款借款人不能还款,那么他们可以申请房屋重新贷款(Refinance),用新申请贷款来偿还旧债.如果房地产价格上涨显著,则借款人在利用新债偿还旧债之后还可以获得部分现金以作他用(Cash Out).然而,如果房地产价格持续下降,即使借款人申请房屋重新贷款,也不能完全避免旧债的违约.如果房地产价值下跌到低于未偿还抵押贷款合同金额的水平,很多借款人就干脆直接违约,让贷款机构收回抵押房产.危机如何从信贷市场传导至资本市场在未实施证券化之前,与次级抵押贷款相关的信用风险完全由贷款供应商(商业银行或专业贷款公司)承担.一旦实施了抵押贷款证券化,则与该部分抵押贷款债权相关的信用风险及其收益,就从贷款供应商的资产负债表中,转移到持有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或CDO)的机构投资者的资产负债表中.因此,一旦次级抵押贷款的整体违约率上升,就会导致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违约风险相应上升,这些证券的信用评级将被独立评级机构显著调低,市场价格大幅缩水.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和金融机构以市定价的会计记账方法,仅仅是信贷危机演变为资产价格危机的原因之一.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实行以在险价值(VAR)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则加剧了资本市场的价格下跌,相应发生的去杠杆化(Deleveraging)在资本市场的危机深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均采用了杠杆经营模式,即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远高于自有资本规模.金融机构的各项资产具有不同程度的风险,而在险价值管理的核心理念,就在于金融机构的自有资本应该能够弥补该机构承担的总风险,整体风险成反比.金融机构主动降低杠杆比率的去杠杆化过程,原则上有两条途径.途径一是金融机构通过出售风险资产来偿还债务,主动收缩资产负债表,从分子方面降低杠杆比率;途径二是金融机构通过吸引新的股权投资来扩充自有资本规模,从分母方面降低杠杆比率.相比之下,第一条途径更加痛苦.众多金融机构在同一时间内大规模出售风险资产,自然会压低风险资产价格,从而一方面引发市场动荡,另一方面造成金融机构尚未出售的风险资产的市场价值(账面价值)进一步下降.换言之,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过程本身就会加剧资产价格的下跌,这甚至可能演变成一种恶性循环,即资产价格的下跌触发了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过程,而去杠杆化过程导致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下跌,如此循环不休.因此,发生亏损的金融机构更加青睐第二条途径,即通过引资来扩充自有资本规模.这正是为什么自2007年夏季次贷危机爆发以后,发达国家政府对来自新兴市场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SWF)的态度发生了180度转变的根本原因.危机爆发前,发达国家政府对主权财富基金收购本国金融企业股权的态度是.危机如何从资本市场传导至信贷市场次贷危机的爆发造成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市场价值下跌,给实施以市定价会计记账方法的商业银行造成了巨额的资产减记与账面亏损.实施以在险价值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管理的商业银行被迫启动了去杠杆化过程,因此不得不降低风险资产(包括贷款)在资产组合中的比重,从而导致商业银行的“惜贷”行为.此外,与其他金融机构不同的是,商业银行还必须遵守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提出的自有资本充足率规定.由于次贷危机造成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发生亏损,在不引入新增股权投资的前提下,为满足自有资本充足率规定,商业银行不得不降低风险资产在资产组合中的比重(即降低资本充足率的分母),这也会导致商业银行的“惜贷”行为.危机如何从金融市场传导至实体经济我们将从危机本身对房地产投资的影响、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对居民消费与企业投资的影响、信贷紧缩对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的影响三方面来论证危机是如何从金融市场传导至实体经济的.次贷危机的爆发直接打击了美国的房地产行业.迄今为止,美国整体房价已经下跌了17%,然而根据中金公司实证模型的测算,美国整体房价还将下跌15%(中金公司,2008).房价下跌使得新房潜在购买者选择持币观望,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造成二手房供给增加,目前新房和二手房库存均处于历史最高水平.2008年3月份的新屋开工数跌破100万套,跌至17年来的最低值,较2006年初的高峰期已累计下降了60%.作为房地产市场的领先指标,新屋开工数跌势难止一方面预示着房价调整还远未结束,另一方面也预示着房地产投资的大幅缩水.当前住房投资占GDP的比重已经从2005年下半年的5.5%下降到3.7%,达到1991年经济衰退以来的最低点.次贷危机造成美国房地产价格泡沫破灭,股市价格也经历了深度调整,而这将通过财富效应影响居民消费,通过托宾Q效应和金融加速器机制影响企业投资.首先,从1990年代末期美国互联网泡沫开始,美国居民消费模式已经由“收入驱动”转变为“财富驱动”.由于资产价格上涨造成家庭财富价值上升,导致很多美国家庭越来越青睐当期消费超过当期收入的举债消费,这也是近年来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而次贷危机爆发后,资产价格下跌将通过负向财富效应影响美国居民消费.美国居民举债消费的意愿(风险偏好)和能力(财产价值)将显著下降,可能重新回归到“收入驱动”的模式;其次,次贷危机造成美国公司股票价值大幅下降,托宾Q值6 显著降低,这削弱了企业新增投资的动力;再次,次贷危机造成美国企业的现金流降低、资产净值下降,这一方面削弱了内部融资的来源,另一方面造成企业抵押品价值下降,能够获得的银行贷款规模下降,从而通过金融加速器(Financial Accelerator)效应7 削弱了企业新增投资的能力.次贷危机造成美国信贷市场上出现持续紧缩的局面,商业银行为了向濒临倒闭的SIV提供信贷支持,以及为了符合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向其他金融机构、居民和企业提供新增贷款的能力和意愿显著下降.这一方面导致住房抵押贷款、信用卡贷款、汽车贷款、助学贷款等零售贷款规模萎缩,限制了居民的举债消费;另一方面造成向企业提供批发贷款的规模下降(也受到企业抵押品价值下降影响),导致企业不得不推迟甚至取消投资计划.综上所述,次贷危机将通过多种渠道冲击美国的居民消费和私人部门投资,最终拖累宏观经济增长.最后,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次贷危机也将从美国金融市场传导至全球金融市场,从美国实体经济传导至全球实体经济.主要渠道包括:第一,美国经济减速将导致美国进口需求下降,美联储降息导致美元相对于主要货币大幅贬值,从而将对贸易伙伴国的出口行业构成冲击.对中国等出口导向的新兴市场经济体而言,美国经济下滑一方面将直接减少美国本国的进口,另一方面将通过影响全球其他国家的宏观经济增长而影响到其他国家的进口.对于出口导向经济体而言,这将显著拖累其宏观经济增长;第二,次贷危机将造成全球短期资本流动的波动性加剧.在2008年上半年,新兴市场国家股市与美国股市同步下跌,很大程度上是由跨国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降低风险资产比重的调整行为所致.美国政府应对危机的宽松货币政策加剧了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格局,这将会导致流入新兴市场国家的热钱从2008年下半年起急剧增长,从而吹大这些国家的资产价格泡沫.而最终热钱的突然撤出则可能刺破资产价格泡沫,导致下一轮金融危机的爆发;第三,美联储持续降息造成美元大幅贬值,推动了全球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为其他国家注入了通货膨胀压力.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前提下,这可能导致全球经济陷入滞胀困局;第四,美元大幅贬值造成其他国家持有的外汇储备资产的国际购买力显著缩水,这减轻了美国的对外债务负担,但却造成了其他国家的国民财富损失.结论基准利率上升和房地产价格下降是次贷危机的触发因素.次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金融机构以市定价的会计记账方法、金融机构以在险价值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导致危机从信贷市场传导至资本市场.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过程,以及SIV在传统融资来源枯竭时被迫抛售资产,导致资产价格价格不断下跌.商业银行直接或间接地购买了大量次级抵押贷款贷款支持证券,导致危机从资本市场再度传导至信贷市场.由于在流动性短缺背景下,商业银行实际控制的SIV通过发行ABCP进行融资的传统渠道萎缩,商业银行不得不被迫向SIV提供信贷支持.为符合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受损的商业银行不得不降低风险资产在资产组合中的比重.以上两方面因素均导致商业银行出现“惜贷”现象,这是当前信贷市场持续紧缩的根源.次贷危机直接造成房地产投资下降;资产价格泡沫破灭通过负向财富效应抑制了居民消费,通过托宾Q效应和金融加速器效应抑制了企业投资;信贷紧缩也抑制了居民的举债消费和企业投资.尽管净出口有所反弹,次贷危机仍通过消费和投资渠道拖累了美国经济增长,风险从金融市场传导至实体经济.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危机将通过贸易和投资渠道从美国传导至全球.美国经济减速将会影响其他国家的出口,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波动性增强可能放大并最终刺破新兴市场国家的资产价格泡沫,美元贬值加剧了全球通胀压力,美元贬值造成全球外汇储备资产的国际购买力流失.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是美国的问题,但次贷危机则是全球的危机.2008年10月16日,全球最大玩具代工商之一——港资上市企业合俊集团在樟木头两工厂的倒闭了.在两工厂宣布倒闭的当天,合俊股票也宣布停牌,停牌前每股只值0.08港元. 2007年9月,在玩具行业出现信誉危机时,合俊集团曾邀请粤港两地媒体参观了其在樟木头的两家工厂,向记者开放整个生产流程,期望借此恢复消费者的信心.然而仅仅过去一年,伴随着金融海啸愈刮愈烈,合俊也成为这场暴风雨中倒下的一员.有专家分析指出,“从影响和知名度来看,这可以说是美国金融危机波及中国实体经济企业关闭的第一案.”有学者称,合俊集团“撑到现在已经很不容易了”,受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与人工成本继续攀升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等众多因素影响,许多企业来年将面临的是更为严峻的挑战.金融危机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的传递,由美国向全世界的扩散,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科学论断:万事万物是处在一个直接或间接的系统之内,他们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或制约的.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雷曼等投行破产----导致华尔街金融危机----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增长担忧-----影响了全球投资者信心----投资者抛售投资的金融产品------世界上其他国家金融危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要想抓住主要矛盾,我们就要辨明内因外因的关系.那么,当前的经济我们要想克服当前的经济问题,就要从内部着手.时下,分析人士提出的路有三条:1. 扩大内需,促进国内消费.2. 鼓励投资.3. 促进出口.那么,怎样提高消费呢?我认为,中国当前中国要想摆脱经济下行的风险,要从增加农民收入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怎样增加农民收入呢?最可行的办法就是提高农产品价格.中国有13亿人口,其中农村人口7.37亿,占全国56%,如果他们的收入提高了,就会使得其消费支出提高,进而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其成功的条件是:农民的边际消费需求远远大于城市.第二是,具有广阔的市场.第三,当前国内外的农产品价差,客观上要求提高农产品价格.第四,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调节贫富分化局面,保证社会和谐安定.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克服当前经济困难的最好办法就是提高农产品价格,提高农产品价格

07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串讲(一)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与发展的科学   本章命题材的规律和预测的分析   一、本章命题的规律   本章为每年必考的章节,在马哲这门课中属于命题的重点之重,其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是本章命题的重点之重,命题的形式多种多样,各种题型都考过,从2003年到2005年的上半年,每年都考过这条规律,而且都是以论述题的形式出现,所以大家要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和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发展的总特征。   二、本章的试题预测分析   (一)基本概念:   1.什么是唯物辩证法?(重点)   所谓唯物辩证法就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联系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2.什么是联系?P60第二段(重点)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3.什么是系统?P64(非重点)   所谓系统,是指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   4.什么是条件?P63(非重点)   条件是指同一事物相关联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5.什么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什么?P67(重点)   发展是指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什么是新事物?P67(重点)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7.什么是旧事物?P67(重点)   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8.什么叫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就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宇宙观,它认为世界是孤立的、静止不变的,并否认客观矛盾的存在。   9.什么叫矛盾?P72(重点)   矛盾的概念包括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含义及其区别。逻辑矛盾是指思维中前后不一致,自相冲突。它是主观的,是人的思维违反逻辑规则造成的,是应当从思维中加以排除的。而辩证矛盾是对立统一关系,它是客观的、普遍的,是不能否认和排除的。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是不同的,如果把二者混淆起来,就会导致否认辩证矛盾。   10.什么叫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P72-P73(重点)   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就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是指矛盾双方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11.什么是内因和外因?P75(重点)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12.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P76(重点)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13.什么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P78(重点)   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种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就是次要矛盾。   14.什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P79(重点)   不仅同一事物中的各个矛盾是不平衡的,而且同一矛盾双方的力量也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15.什么叫质、量、度?P81-P82(重点)   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对立统一。   16.什么叫量变和质变?P83(重点)   量变是指事物量的规定性变化,即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质变是指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由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17.什么叫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P87(重点)   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事物为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   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18.什么叫扬弃?P88(重点)   扬弃是指对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东西,保留其中合理的、积极的因素,经过改造加以吸收,使之成为新事物的有机组成部分。   19.什么叫原因和结果?P92(重点)   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联系。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由原因引起的现象是结果。   20.什么叫必然性和偶然性?P94(重点)   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   偶然性则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向。   21.可能性和现实性?P98(重点)   现实性是指一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事物和现象的种种联系的结合。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22.什么叫或然率?P99第二段   或然率是对可能性大小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或然率是所要测定的偶然事物的数目与全部可能发生的偶然事件总数之间的比率。   23.什么叫内容和形式?P100(重点)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也就是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它们所规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和发展趋势的总和。   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24.什么叫本质和现象?P102-P103(重点)   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指组成事物的各个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   25.什么叫*和假象?P103(重点)   与本质一致的现象是*。   与本质很不一致的现象是假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世界的基本哲学原理吗?

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哲学的流派之一,哲学的派别有许多。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不是世界的基本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急需答案 若对了 我会追加分的!!

第一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物质世界和实践 2、事物的普通联系与发展 第二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三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2、意识的能动作用

马克思的作业题!求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基本原理及其意义!

  辩证的唯物的联系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了解联系观对于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1、联系的普遍性:   (1)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   (2)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之间)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整个世界)   (4)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客观性的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3)联系客观性的方法论: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4)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1)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有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方法论要求:   A. 要求人们想问题、办事情时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B. 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主义原理

给这么大一个问题,却一个悬赏分都不给,没几个人高兴回答的。我就解决你第一个问题:由于,因果关系具有普遍性,任何现象都是由其他现象惹起的,并能惹起其他现象的产生。 必然性中,因果关系明白,肯定的缘由总能得到肯定的结果。 必然性中,因果关系不明白,一个结果,可能是预料之外的缘由惹起的。 固然在必然性中,因果关系不明白,但总会是一定的缘由惹起的结果产生,因此,无论在必然性还是在必然性中,因果关系都是客观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题目是高手的话帮帮忙

ddd==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几个判断题.

456 是对的别的都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几道判断说明题,求帮忙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谋事在人,成败在天 唯物主义 客观与主观 之间数木,不见森林主观唯心主义 天不变,道亦不变客观唯心主义 万物的始基是无限的空气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题《急需答案》

1)这一精巧的设计表明了人类实践活动中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互动的关系,即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人类主体既是导致环境污染的责任者,又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也是环境保护的主体。 (2)人类要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自然条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人类必须保护自然环境,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人们可以运用已获得的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达到对自然界的改造。 (3)度是指事物保持其质和量的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质,才能在实践中掌握适度的原则。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事物才能保持它自身的存在,超过了特定的范围,就会向对立面转化。在度中,质和量相互规定、相互渗透,密不可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适度的原则,使事物的变化保持在适当的量的范围内,既防止 “过”,又要防止“不及”,采取正确的方法,促使在实践活动中取得成功。 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也必须坚持适度的原则,一方面地球的自然资源是能够满足人类的合理需要的,只要人们在客观规律的指导下,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地球的自然资源又是无法满足人类的贪婪的,如果人们违背了客观规律,过度开发自然资源,污染环境,就会破坏作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体而存在的生态系统,反过来会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甚至整个人类的生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0005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1次作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60 分。)1. 认为一切物质都有意识的观点是( )。 A. 唯物论的观点B. 机械唯物论的观点C. 物活论的观点D. 唯意志论的观点 满分:3 分2.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是( )。 A.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 不可知论观点D. 二元论观点 满分:3 分3. 对于两种相反的可能性而言( )。 A. 它们可以同时变成现实B. 只有其中的一种可能性能够转变成现实C. 实现了的可能性是现实可能性,未实现的可能性是抽象可能性D. 一种可能性是真实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虚假的可能 满分:3 分4. 哲学的党性是指( )。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 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的对立D. 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词 满分:3 分5.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 )。 A. 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的量变阶段B. 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C. 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团结统一D. 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 满分:3 分6. 所有的决定论都主张( )。 A. 世界上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B. 世界上只存在着必然性,没有偶然性C. 世界上只存在着偶然性,没有必然性D. 偶然和必然是辩证统一的 满分:3 分7. 引起阶段性部分质变的根源是( )。 A. 事物内部根本矛盾的解决B. 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发展的不平衡C. 矛盾的主次双方相互易位D. 非对抗性矛盾转化成对抗性矛盾 满分:3 分8. 认识事物的最根本方法是( )。 A. 质量分析法B. 矛盾分析法C.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D. 辩证否定的方法 满分:3 分9.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的发展中条件的意义在于( )。 A. 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没有作用B. 任何具体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发展、灭亡C. 条件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D. 条件的改变只能引起事物的量变 满分:3 分10. 爆发式飞跃是指( )。 A. 解决因一切矛盾所引起的事物之质变的形式B. 既是解决事物之质变的形式,也是解决事物之量变的形式C. 解决因根本矛盾所引起的事物之质变的形式D. 解决因对抗性矛盾所引起的事物之质变的形式 满分:3 分11. 度是指( )。 A.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关节点B. 质和量的统一C. 事物的质的规定性D. 事物的量变状态 满分:3 分12. 事物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这种矛盾的说法属于( )。 A. 诡辩论的观点B. 绝对主义的观点C. 相对主义的观点D. 辩证的观点 满分:3 分13. 离开物质主体谈运动,必然导致( )。 A. 形而上学B. 诡辩论C. 唯心主义D. 二元论 满分:3 分14. 范畴( )。 A. 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B. 在内容上是主观的,在形式上是客观的C.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主观的D.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客观的 满分:3 分15.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 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B. 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C.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 事物由不完善向比较完善转化 满分:3 分16. 认为世界是( )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主张。 A. 客观自在的B. 人的意识创造的C. 客观精神的产物或表现D. 由两个本原构成的 满分:3 分17. 事物的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 )。 A. 先有联系,后有运动B. 先有运动,后有联系C. 运动构成联系D. 联系构成运动 满分:3 分18. 在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过程中,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 A. 是促使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必要条件B. 可使抽象的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可能性C. 可使不可能性变成可能性D. 可使任何可能性全都变成现实性 满分:3 分19. 事物的质是指( )。 A. 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B. 事物属性的直接表现C. 事物的存在并区别于他物的内在规定性D. 事物本身固有的程度,数量的规定性 满分:3 分2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 A. 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最顶峰B. 科学的哲学体系已经完成C. 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集大成和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D. 绝对真理体系的确立 满分:3 分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V 1. 下列哪些理论进一步证明了时空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性( )。 A. 宇宙热寂说B. 相对论C. 唯能论D. 非欧几里得几何学E. 牛顿力学 满分:4 分2. 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表现为( )。 A. 有什么样的形式,就有什么样的与之相适应的内容B. 当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可以促进内容的发展C. 当形式不适合于内容时,就阻碍内容的发展D. 形式对内容起决定作用E. 任何形式都始终有利于内容的发展 满分:4 分3. 扬弃”体现了事物发展的( )。 A. 克服和保留的统一B. 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C. 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D. 变革和继承的统一E.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满分:4 分4. 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A. 物是感觉的复合B.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C. 感觉是与外界隔离 的屏障D. 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影子E. 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满分:4 分5. 意识的能动性表现为( )。 A. .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B. 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C. 意识能够改变规律D. 意识对生理功能的自我抑制E. 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 满分:4 分6. 下列命题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命题的有( )。 A. 心外无物B. 世界统一于感觉C. 理在事先D. 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E. 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 满分:4 分7. 当事物处于量变状态时( )。 A. 矛盾双方的力量各有消长,但还没有易位B. 事物表现为相对静止C. 矛盾的主次双方已经易位D. 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没有任何变化E. 矛盾双方绝对同一 满分:4 分8. 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是( )。 A. 没有认识到意识的能动性B. 没有看到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C. 没有看到历史事变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D. 没有看到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E. 承认杰出人物的作用 满分:4 分9. 凡是唯物主义哲学派别都主张( )。 A. 世界是可知的B. 世界是统一的C.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E. 世界是运动变化的 满分:4 分10. 辩证法同循环论的区别在于( )。 A. 是否承认事物发展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B. 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曲折性C. 是否承认事物的发展变化D. 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前进性E. 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周期性 满分:4 分

全国200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2

16.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态度的理论依据是(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C.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 17.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 ) A.食肉动物 B.食草动物 C.微生物 D.绿色植物 18.在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 A.血缘关系 B.生产关系 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 19.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 A.能源系统 B.生产工具 C.仓储设备 D.信息传递系统 20.下列各项对社会意识的理解中,属于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 A.社会意识是人的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错误的社会意识是纯粹的主观臆造 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 21.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 ) A.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构 B.维持社会稳定的机构 C.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矛盾的机构 D.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构 2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是一种(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23.社会基本矛盾有两对,一对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另一对是( ) A.生产力和产业结构之间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C.先进生产力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D.先进生产关系和落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2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是( ) A.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C.按人们占有生产资料多少进行分配 D.按个人为社会提供的劳动量的多少进行分配 25.改革在人类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它是( ) A.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妥协的一种形式 B.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 C.对社会经济制度进行根本改造和变革 D.对社会政治制度进行根本改造和变革 26.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 A.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个人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D.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7.就其本质来说,科学既是知识的理论体系,又是( ) A.技术专家的技术发明活动 B.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育活动 C.获得知识的社会认识活动 D.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的活动 28.衡量历史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 ) A.社会秩序的稳定 B.民主程度的提高 C.自然环境的改善 D.生产力的发展 29.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途径是( ) A.学习他人先进经验 B.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C.寻求合适的发展机遇 D.利用良好的社会环境 30.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 ) A.人们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人们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 C.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人们不受任何限制的自主活动

2006年10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3

21.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 A.土地的私有权垄断 B.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C.土地的有限性 D.土地的等级差别22.金融资本是( ) A.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生长的资本 B.工业垄断资本和商业垄断资本融合生长的资本 C.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生长的资本 D.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生长的资本2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A.根本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彻底消除了生产无政府状态 C.完全排除了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 D.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发展2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向私人企业加工订货是( ) A.国家直接掌握垄断资本的一种方式 B.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结合的一种方式 C.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结合的一种方式 D.国家直接管理企业的一种方式25.经济全球化在制度上和组织形式上的体现是( ) A.国际经济一体化 B.国际政治一体化 C.国内经济一体化 D.国内政治一体化26.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对外经济关系中的重要经济特征是( ) A.货币输出 B.资本输出 C.劳动力输出 D.自然资源输出27.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联合体的典型形式是( ) A.东南亚国家联盟 B.欧洲联盟 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七国集团28.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福利政策”和“资本民主化”( ) A.减轻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受剥削的程度 B.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C.不能改变工人阶级的雇佣劳动者地位 D.表明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利益并非对立29.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必须首先经历(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级 C.社会主义社会第一阶段 D.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30.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最重要的途径是( ) A.增加劳动力投入 B.增加物质资料投入 C.提高劳动强度 D.提高劳动生产

2003年4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 )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2.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 )   A.客观性 B.实践性 C.历史性 D.社会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 )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是指( )   A.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B.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C.物质运动的永恒性 D.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   A.涨潮和退潮 B.日蚀和月蚀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D.体育竞赛的程序和规则   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   A.运动的 B.发展的 C.实践的 D.矛盾的   7.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   A.人们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政治思想工作的加强   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普通联系规律   C.永恒发展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9.科学活动不同于物质生产活动,它的生命力在于( )   A.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B.认真学习前人创造的知识   C.善于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 D.科学家之间合理的分工协作   10.下列说法中,说明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是( )   A.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B.掌握火候,适可而止   C.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11.“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D.激变论的观点   12.私人购车的增多,带动了中国汽车制造业、钢铁工业、石油工业、修车业、洗车业等的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 )   A.一果多因 B.一因多果   C.同因异果 D.同果异因   13.有人认为,地球上产生生命是纯粹偶然的,没有任何必然性,就像一个人偶然得到一笔巨款成为百万富翁一样。从哲学上看,这是一种( )   A.宿命论观点 B.非决定论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庸俗进化论观点   14.在人类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是( )   A.日常消费生活实践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实验 D.生产实践   1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反映论的观点 B.可知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16.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认识发展过程看,这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从感觉到知觉的飞跃   C.从意识到物质的飞跃 D.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7.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 )   A.具有客观性 B.具有能动性   C.具有历史局限性 D.具有社会性   18.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   A.是否具有思想意识 B.是否具有情感意志   C.是否具有血缘关系 D.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   19.劳动过程是劳动的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劳动的社会形式是指( )   A.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B.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C.人们在劳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合方式   D.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   20.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   A.仓储设备 B.生产工具   C.劳动对象的容器 D.能源和信息系统   21.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 )   A.管理社会各项公共事务的机关 B.调节社会各种民事纠纷的机关   C.统治阶段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D.保卫国家的独立和领土主权的组织   2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意在说明( )   A.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相同的   B.社会发展是一种受盲目力量支配的自发过程   C.社会发展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D.人的思想动机对社会发展的进程不起作用   23.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A.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B.政治思想、管理学、语言学   C.哲学、艺术、环境科学 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2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有两对,一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另一对是( )   A.开拓进取与保守落后之间的矛盾 B.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矛盾   C.经济与政治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5.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 )   A.直接动力 B.根本动力 C.最终动力 D.主要动力   26.改革在人类历具有普遍性,它是( )   A.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实行让步   B.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   C.实行社会制度更替的一种形式   D.缓和阶级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的一种手段   27.交往的两种最基本的形式是( )   A.政治交往和文化交往 B.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   C.战争交往和和平交往 D.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   28.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B.社会分配的原则   C.社会风气的状况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9.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   A.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 B.一切政治关系的总和   C.一切思想关系的总和 D.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0.个人社会价值的大小决定于他( )   A.社会地位的高低 B.拥有财富的多少   C.工作能力的强弱 D.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有( )   A.朴素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E.自然唯物主义   32.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人的活动与客观规律的关系的有( )   A.人能认识客观规律 B.人能消灭客观规律   C.人能创造客观规律 D.人能利用客观规律   E.人能改变客观规律   33.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有( )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贫生于富,弱生于强   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D.量体裁衣,对症下药   E.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3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D.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真实可靠   E.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5.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真理与谬误关系的有( )   A.在一定范围内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 B.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C.真理和谬误相斗争而发展 D.真理和谬误相互包含   E.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   36.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之所以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原因在于( )   A.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37.根据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叫作技术社会形态。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的有( )   A.封建社会 B.渔猎社会   C.农业社会 D.工业社会   E.信息社会   38.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其包括的内容是不完全相同的。下列各项属于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范畴的有( )   A.工人阶级 B.广大农民   C.民营企业的创业人员 D.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   E.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39.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科学的社会功能的有( )   A.科学具有解放思想、追求真理的功能   B.科学具有变革生活方式的功能   C.科学具有社会管理的功能   D.科学具有直接改变生产关系性质的功能   E.科学具有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功能   40.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它的基本特征有( )   A.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B.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C.消灭了旧式分工,个人得到全面发展   D.国家完全消亡,代之以社会管理机关   E.人们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极大提高,自觉遵守社会秩序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简述生产关系的含义、内容及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7分)   42.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7分)   43.简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是什么?(6分)   44.简述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46、47三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并用以说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2分)   46.说明我国当前进行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12分)   47.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说明正确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原理的重要意义。(12分)

帮我解决几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

1.生产力的发展总是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的出现本身就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人类社会无论是阶段内发展还是阶段性跳跃,无不是受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而做出的自然而又唯一的选择。2.毛主席说过,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少数英雄豪杰或者昏君奸臣对历史固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某些时间点甚至确实改变了当时的历史结果,但是从总体上、根本上,历史发展别无选择。那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3.通俗的讲,辩证法就是反对孤立、片面、静止地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与之相适应,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就是强调联系地、、全面地、发展地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阐释两点论、矛盾论和发展论等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

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 )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中世纪唯名论哲学 C.德国古典哲学 D.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 ) A.作为“科学之科学”的哲学 B.一切唯心主义哲学 C.一切唯物主义哲学 D.一切思辩的哲学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 A.掌握基本理论 B.亲自参加实践 C.理论联系实际 D.虚心向人求教 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 A.实际存在 B.运动变化 C.可感知性 D.客观实在性 6.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D.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7.时间和空间( ) A.同物质运动无关 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 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D.是运动着的物质自身 8.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B.实践第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10.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C.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11.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和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它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这说明( )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2.真相和假象的区别在于( ) A.真相是客观存在的,假象是主观想像的 B.真相是表现本质的,假象是不表现本质的 C.真相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表面 D.真相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14.宋代陆游的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在强调( )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5.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 ) A.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B.从感觉到知觉,从知觉到表象C.从概念到判断,从判断到推理 D.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 16.在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C.以多数人的意见定是非D.以实践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定是非 17.人类与动物界的最根本的区别是( ) A.人类有意识,动物无意识 B.人类有群体组织,动物无群体组织 C.人类有宗教信仰,动物无宗教信仰 D.人类会制造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动物则不会 18.对社会发展最有利的地理环境是( ) A.自然条件的单纯富饶 B.草木繁茂、雨量充足的热带C.土地肥沃、雨量适中的平原 D.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19.人口因素可以( )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20.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D.劳动者与剥削者的关系 21.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22.下列各组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有( )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C.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D.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 2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 ) A.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完全相同B.社会发展不受人的思想动机的影响C.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D.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 2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C.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5.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6.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 ) A.政治路线 B.组织路线 C.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 D.思想路线 27.在制约科学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中,最主要的是( ) A.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 B.社会制度的先进或落后 C.物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 D.哲学指导思想的正确或错误 28.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 ) A.社会秩序的稳定 B.民主程度的提高 C.生产力的发展 D.自然环境的改善 29.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 A.个人对社会所作奉献的多少 B.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C.个人知识才能的多少 D.个人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 30.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 ) A.两个不同的阶级 B.两条不同的道路 C.两种不同的结果 D.两种不同的状态 二、多项选择题 3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这是因为( ) A.它把科学的实践观作为自己的重要观点 B.它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结合起来 C.它把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 D.它把现代自然科学的成果汇集起来 E.它把现代社会科学的成果汇集起来 32.下列各项表述中正确说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关系的有( ) A.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B.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搞好了,精神文明建设自然就搞好了 C.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互相促进、互为条件 D.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要协调发展E.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的智力支持和思想动力 33.下列各项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或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的有( )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E.物极必反,乐极生悲 34.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 ) A.否定是自我否定 B.否定与肯定的区别 C.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D.否定是对旧事物的抛弃 E.否定是“扬弃” 35.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包括( )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E.第二性与第一性的关系 36.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作用的有( ) A.人口密度的大小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人口状况的优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C.人口增长的快慢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D.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E.人口的结构和人口分布状况决定国家的强弱 37.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有( ) A.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的关系 B.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 C.劳动产品的分配方式 D.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E.政治上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 38.下列各项属于无产阶级政党选择革命的形式和道路的基本原则有( ) 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惟一形式的原则 B.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C.由各国共产党自己决定、反对国际组织发号施令的原则 D.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争取革命的和平发展的原则 E.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首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原则 39.下列各项属于英雄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有( ) A.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人们的眼界 B.剥削阶级的偏见曲解历史的发展 C.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不高 D.认识上的直线性和片面性 E.保守落后思想的消极作用 40.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系是( ) A.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B.人生观是世界观的基础 C.人生观对世界观有重大影响 D.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E.人生观和世界观没有必然联系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6分) 4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7分) 42.简述真理标准的辩证法。(7分) 43.简述劳动在从猿到人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6分) 44.简述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与社会分工的关系。(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每小题12分,共24分) 45.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两手抓”的重要意义。(12分) 46.运用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论说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意义。(12分) 47.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12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A 4.C 5.D 6.D 7.C 8.B 9.C 10.B11.D 12.D 13.C 14.B 15.A 16.D 17.D 18.D 19.C 20.A 21.A 22.B 23.D 24.D 25.D 26.C 27.C 28.C 29.A 30.D 二、多项选择题 31.ABC 32.ACDE 33.ACE 34.ACE 35.ABCD 36.BD 37.BCD 38.BC 39.ABD 40.ACD 三、简答题 41.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真正把握住了时代的潮流。(2分) (2)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的全部优秀成果,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从而成为完备而彻底的唯物主义,使哲学第一次成为科学形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伟大认识工具。(3分) (3)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为时代的发展服务,又不断地用新的实践经验充实自身,使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2分) 42.答:(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坚持真理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2分)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是指: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此外没有别的标准;第二,无限发展着的实践对人们的一切认识都能做出确定的检验。(2分) (3)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是指:第一,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它不可能对现有的一切认识都做出确定的检验;第二,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经过实践证实的真理也只具有相对的近似的正确性,还需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3分) 43.答:(1)劳动促使类人猿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的手,从而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这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标志,是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2分) (2)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推动了语言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2分) (3)劳动形成了人类的社会关系。在生产劳动中,人与人之间结成了生产关系,在此基础上,人们还从事其他社会活动,形成其他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了人类社会。(2分) 44.答:(1)社会分工与职务高低同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大小有一定的联系。一般说来,一个人所任职务越高、从事的工作越重要,他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也越大,贡献也应当越多,与此相应,他的社会价值也应越大。(2分) (2)不能把一个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与社会分工和职务高低的关系绝对化。职务高低、工作不同,不是人的社会价值大小的决定性因素。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大小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他是否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以及贡献的大小。一个人为社会所做的贡献越多,他的社会价值也就越大。如果一个职位很高、担负重要工作的人,不能恪尽职守,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是以权谋私,不择手段地向社会索取,他不仅没有社会价值,而且是社会的蛀虫。相反,一个从事普通工作的人,只要尽心尽力地为社会做贡献,他的社会价值就高于前者。(4分) 四、论述题 45.答:(1)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有一种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实际工作中,应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忽略次要矛盾。(4分)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顺利解决创造条件。(4分) (3)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还要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等。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进步。(4分) 46.答:(1)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第一,交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交往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第三,交往是科学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第四,交往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 (2)自从历史进入“世界历史”以后,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特别是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以来,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分) (3)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利用和吸收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利用世界各国的自然资矗 巴夤 南冉 芾砭 椋 岣呔 眯б妫 铀傥夜 缁嶂饕逑执 ㄉ璧姆⒄埂5诙 谡 紊鲜敌卸酝饪 牛 欣 诟谋洳缓侠淼氖澜缯 沃刃颍 ⒑侠淼氖澜缯 沃刃颍 丛炝己玫暮推轿榷ǖ墓 驶肪场5谌 诳蒲 幕 鲜敌卸酝饪 牛 欣 谖夜 萍既瞬诺呐嘌 涌煳夜 萍肌⑽幕 ⒔逃 乱档姆⒄埂?6分) 47.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从根本上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显著特征,又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标志。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2分)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它把变革旧世界和改变现存事物作为自身的任务和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就是通过人的能动的活动,特别是通过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实现对旧世界的改造,并用共产主义的新世界去代替它。(4分)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一方面是指它自身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是指它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离不开其他社会实践,也离不开科学的实践。它在科学实践中产生,又反过来给科学实践以世界观的指导。(4分)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它的革命性是按照客观规律对旧世界的变革;它的科学性是坚持在对旧世界改造中遵循客观规律。(2分)

求助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一道题

1、反映了关于事物发展的哲学问题,第一个材料肯定了事物发展在形式上的周期性,但否定了内在本质的不同;第二个材料说明了事物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对原有事物的否定;第三个材料说明了事物的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2、(先把课本上量变质变原理和否定之否定原理的定义写上)根据否定之否定原理,事物的发展在形式上呈现周期的相似性,在第一个材料中,虽然“晒太阳”的形式是相似的,但两种状态下的生活质量有着本质的区别,而渔夫却忽略了这一点。根据否定之否定原理,事物的发展是旧事物的消亡和新事物的诞生的过程,即对旧事物的否定,在第二个材料中,这句诗表达了人生意义升华的发展过程,由生命到爱情,再到自由,是一个不断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根据量变质变原理,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相对稳定的时期,而质变是事物飞跃的阶段。在第三个材料中,对梵高艺术成就的认识是一个缓慢量变的过程,以至于在梵高死后,这种认识才发生质变,使他的艺术成就被世界所认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题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2分)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3分)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1分)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依据。(2分) (4)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又必须注意中国的特点,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只有这们,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4分)

2004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们的生产关系归根结底是一种()      A.物质利益关系B.政治利益关系      C.平等交换关系D.自由买卖关系      2.支配社会经济形态更替的规律是()      A.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C.社会劳动在各部门按比例分配的规律      D.节约劳动时间的规律      3.关于价值和交换价值相互关系的正确论断是()      A.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C.价值就是交换价值,二者完全一致      D.价值由交换价值决定,二者量上没有区别      4.劳动二重性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创造使用价值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创造价值      C.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D.具体劳动创造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使用价值      5.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的货币,执行的是()      A.价值尺度职能B.支付手段职能      C.贮藏手段职能D.流通手段职能      6.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A.等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      B.大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      C.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D.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7.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总公式是()      A.W-G-W B.G-W-G      C.G-G" D.G-W-G"      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前提是()      A.资本家集中大量货币B.劳动力成为商品      C.生产资料成为商品D.消费资料成为商品      9.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价值增殖过程中()      A.作用不同B.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      C.创造价值的方式不同D.创造剩余价值的方式不同      10.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抽象劳动()      A.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B.转移了劳动力的价值      C.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D.创造了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11.资本循环所经历的时间包括()      A.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B.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C.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D.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      12.既属于流动资本又属于可变资本的是用于购买()      A.厂房、机器设备的资本B.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的资本      C.劳动对象的资本D.劳动力的资本      13.固定资本无形磨损是由()      A.自然力对机器设备腐蚀造成的B.人为破坏机器设备造成的      C.机器设备贬值造成的D.机器设备使用过程中磨损造成的      14.公Ⅰ(v+m)>Ⅱc是()      A.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B.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C.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前提条件D.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15.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A.揭露了利润的真正来源B.表明了利润的本质      C.掩盖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D.完全消除了各企业、各部门在所获利润上的差别      16.资本主义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      A.商品的个别价值B.商品的社会价值      C.商品的生产价格D.商品的垄断价格      17.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      A.等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B.少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C.多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D.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成正比      18.商业资本的出现,在一定限度内能够()      A.增加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减少流通资本量      B.减少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增加流通资本量      C.使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和流通资本量同样增加      D.使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和流通资本量同样减少      19.商业资本家对商业店员的剥削体现在()      A.无偿占有商业店员剩余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      B.直接占有商业店员销售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C.直接榨取商业店员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D.无偿占有商业店员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      20.利息率和平均利润率在量上的关系是()      A.利息率等于平均利润率B.利息率低于平均利润率      C.利息率和平均利润率无关D.利息率和平均利润率成反比      21.土地价格()      A.与地租量成正比,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      B.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正比,与地租量成反比      C.与地租量成正比,与平均利润率成反比      D.与平均利润率成正比,与地租量成反比      2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A.国家垄断了一切经济活动的资本主义      B.国家干预全部经济生活的资本主义      C.国家政权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D.国家进行微观经济管理的资本主义      23.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中最主要的是()      A.直接调节与控制B.间接调节与控制      C.行政手段调控D.法律手段调控      24.提高最低准备金率将直接导致()      A.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B.流通中的货币量减少      C.市场商品价格上涨D.市场商品价格下降      25.垄断形成后,资本主义对外经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A.商品输出B.资源输出      C.资本输出D.劳务输出      26.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垄断组织形式是()      A.卡特尔B.混合联合公司      C.托拉斯D.康采恩      27.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      A.生产全球化B.贸易全球化      C.资本全球化D.资源配置全球化      28.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各种改良主义措施和社会福利政策()      A.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到根本的改变      B.使工人的收入超过了劳动力价值      C.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和雇佣工人的地位      D.改变了工人的地位,使工人成为企业的主人      29.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调节经济活动要()      A.完全依靠"看得见的手"调节      B.完全依靠"看不见的手"调节      C.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对立起来      D.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结合起来      3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      A.按劳分配制度      B.按资本分配制度      C.按生产要素分配制度      D.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经济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点在于()      A.前者具有客观性,后者不具有客观性      B.前者离不开人们的经济活动,后者可以完全离开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      C.前者绝大多数只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发生作用,后者大多数是长久不变的      D.对前者的认识和利用往往受阶级或集团利益的局限,对后者则不受这种局限      E.对前者只能认识而不能利用,对后者既能认识又能利用      32.下列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是()      A.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B.支付的租金C.发放的工资      D.偿还的债款E.缴纳的税款      33.货币转化为资本既在流通领域中进行,又不在流通领域中进行,是因为()      A.在流通中能低价购买生产资料      B.在流通中能高价出售商品      C.在流通中能购买特殊商品劳动力      D.在生产领域中劳动力的使用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E.通过流通领域能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34.分析产业资本循环的意义在于说明()      A.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      B.资本不是静止物,而是无止境的价值增殖运动      C.产业资本循环过程要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      D.产业资本循环不仅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而且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E.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      35.固定资本是()      A.以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B.按照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程度其价值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本      C.经过多次生产过程才实现其价值全部周转的资本      D.在流通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资本      E.以原材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36.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是()      A.商品内在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B.商品销售价格的最低界限      C.商品价值中的c+v部分      D.商品生产中的实际生产费用      E.商品生产中实际耗费的资本      37.商业纯粹流通费用包括()      A.商店的建筑费B.簿记费C.广告费      D.商业店员工资E.商品运输费      38.股份公司()      A.是随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信用制度的发展而产生的      B.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资本经营组织形式      C.有利于加速聚集资本和优化投资结构      D.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E.有利于企业财产的完整和稳定      3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及历史局限性表现在()      A.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矛盾      B.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C.它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总体利益      D.它是垄断资产阶级实现其统治的工具      E.它必然向更高的历史发展阶段过渡      40.资本输出对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是()      A.为过剩资本找到出路,获取高额利润和利息的手段      B.控制输入国经济、政治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手段      C.扩大商品输出的手段      D.使金融资本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统治的手段      E.缓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矛盾的手段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政治经济学为什么要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      42.简述等价形式的特点。      43简述"资本一般"或资本共性。      44.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各个资本家企业的利润率是否都一样?为什么?      45.简述资本主义跨国公司及其作用。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      47.试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      48.试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和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关系及其主要途径。   

2003年10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00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由于经济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人们()   A.不能创造它,但能认识和改造它   B.不能认识它,但能利用和改造它   C.不能利用它,但能认识和改造它   D.不能改造它,但能认识和利用它   2.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必需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A.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B.劳动、劳动工具、劳动资料   C.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资料 D.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原料   3.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   A.价格反映供求关系,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格不反映供求关系,长期稳定不变   C.价格反映供求关系,始终低于价值   D.价格反映供求关系,始终高于价值   4.在价值形式发展中,没有发生本质变化的两种价值形式是()   A.简单价值形式和扩大价值形式 B.扩大价值形式和一般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D.货币形式和简单价值形式   5.下列反映资源配置两种方式的经济范畴是()   A.产品经济和商品经济 B.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C.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 D.计划经济和产品经济   6.下列经济行为中不属于执行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是()   A.用现金购买商品 B.交纳税款   C.付房租 D.发工资   7.在货币和资本的关系上,正确的论断是()   A.货币本身就是资本   B.任何数量的货币都能成为资本   C.货币和资本没有本质区别   D.货币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转化为资本   8.分析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目的是要说明剩余价值是()   A.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与生产领域无关   B.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但要以生产领域为条件   C.在生产领域中产生的,与流通领域无关   D.在生产领域中产生的,但要以流通领域为条件   9.在价值形成过程中,抽象劳动()   A.转移了生产资料价值 B.转移了劳动力价值   C.创造了新的价值 D.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   10.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之一是()   A.前者能把分散资本合并为大资本,后者则不能   B.前者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量,后者则不会   C.前者会使个别资本迅速增大,后者则只能缓慢增大   D.前者需借助于竞争和信用,后者则不需要   11.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生产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商品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12.产业资本循环中属于流通领域的阶段是()   A.购买阶段和生产阶段 B.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   C.销售阶段和消费阶段 D.购买阶段和销售阶段   13.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社会生产力再生产问题 B.社会生产关系再生产问题   C.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比例关系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14.公式I(v+△v+ )=Ⅱ(c+△c)是()   A.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B.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C.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D.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15.在资本主义市场上,商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是()   A.商品的个别价值 B.商品的社会价值   C.商品的生产成本 D.商品的生产价格   16.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市场价格上下波动围绕的中心是()   A.价值 B.生产价格   C.市场价格 D.生产成本   17.超额利润反映的是()   A.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的关系   B.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资本家之间的关系   C.同一企业内部不同岗位工人之间的关系   D.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关系   18.商业店员的工资相当于他在()   A.必要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   B.剩余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   C.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剩余价值   D.全部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   19.假定某产业资本家,依靠借贷资本100万元经营产业,平均利润率为18%,年利息率为10%,该产业资本家获得企业利润为()   A.8万元 B.10万元   C.18万元 D.20万元   20.股份公司的权力机构是()   A.董事会 B.监事会   C.股东会 D.职工代表大会   21.资本主义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A.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   B.土地地理位置的差别   C.对土地资本主义经营权的垄断   D.对土地资本主义私有权的垄断   22.垄断组织在购买生产资料时规定的有利于它的价格是()   A.垄断高价 B.垄断低价   C.自由价格 D.保护价格   23.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主要经济调节机制是()   A.国家调节市场,市场自由竞争 B.国家调节市场,计划引导消费   C.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D.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24.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是()   A.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B.维持较高的就业率   C.促进国民经济的有计划发展 D.维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   25.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量资本输出()   A.只有必要性,没有可能性B.只有可能性,没有必要性   C.既无可能性,也无必要性D.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   26.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   A.科学技术现代化 B.产业结构合理化   C.资源配置国际化 D.国际贸易自由化   27.资本国际化的发展进程是()   A.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到商品资本的国际化   B.从产业资本、借贷资本到商业资本的国际化   C.从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到产业资本的国际化   D.从借贷资本、产业资本到商业资本的国际化   28.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是()   A.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 B.经济迅速发展和相对停滞   C.生产社会化和占有私人化 D.世界多极化和地区集团化   29.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中居主体地位的是()   A.按劳分配 B.按生产要素分配   C.按资分配 D.按生产能力分配   30.我国当前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   A.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B.使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C.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   A.为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富强献计献策   B.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提出理论依据   C.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被新社会经济制度取代的运行规律   D.揭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本质关系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   E.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提供理论根据   32.货币具有支付手段职能后,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因素有()   A.待售商品总量 B.商品的价格水平   C.支付前期赊购商品的货款 D.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   E.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33.相对剩余价值是()   A.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人工作日的结果   B.在工人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C.所有企业都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必然结果   D.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工人必要生活资料价值下降的结果   E.劳动力价值下降,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缩短的结果   34.在资本家的纺织厂中,棉花是()   A.劳动对象 B.生产资料   C.可变资本的物质形式 D.不变资本的物质形式   E.流动资本的物质形式   35.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受到生产资本构成的影响,这种影响来自()   A.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所占的比重 B.生产资本中流动资本所占的比重   C.固定资本各组成部分的周转速度 D.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E.预付资本的数量   36.利润向平均利润转化的过程同时就是()   A.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   B.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过程   C.超额利润完全消失的过程   D.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   E.各部门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分配剩余价值的过程   37.借贷资本主要来源于闲置的货币资本,包括()   A.正在周转中的商业资本   B.在生产过程中发挥职能的生产资本   C.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的折旧费   D.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   E.暂时闲置的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   38.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有()   A.产业利润 B.商业利润   C.银行利润 D.利息   E.地租   39.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控货币流通量的主要手段是()   A.公开市场业务 B.商品市场业务   C.货币市场业务 D.最低准备金率政策   E.再贴现率政策   40.第二次大战后发展起来的地区经济集团,主要有()   A.欧洲联盟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亚太经合组织 D.非洲经济共同体   E.东南亚国家联盟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怎样决定的   42.简述马克思考察社会再生产的理论前提。   43.简述部门之间竞争的原因和结果。   44.简述垄断利润的来源。   45.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调整和自我扬弃有哪些形式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本大题满分共20分)   在46、47、48三小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48题无效。   46.试述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7.试述资本主义地租的主要特征及其基本形态。   48.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什么迫切需要国际经济调节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具体形式有哪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求答案

1、D2、C3、C4、A5、D6、D7、D8、C9、A10、A

马克思原理复习题论述简答举例:

马原论述简答 绪论 1、 简述马克思的“两个最伟大的发现” 答: 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学说 1)唯物史观。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2)剩余价值学说有两种 一是从价值的创造者而言,“剩余价值”是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 二是从价值的载体而言,是与“已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 2、 简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答: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产生和发展又开辟了新的时代。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现实的时间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现实时间作为客观基础。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答:1)组成2)相互关系:三者之间既相对独立,作为独立的学科,自成体系,又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 三者都是从不同侧面概括和分析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 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伟大作用和历史使命, 这种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的逻辑联系, 是与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历史联系相一致的, 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中经济、政治与文化各领域的辩证关系。 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 答: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5、简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答: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① 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② 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论述: 1、 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理解。 答: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立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的辩证的方法。 A) ; B) 心主义和主观主义; C) 历史的辩证的方法,就是在发展、变化、联系中看问题的方法,不搞形而上学。这样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样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是信仰马克思主义 2、谈谈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2)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 3)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第二章——简答题 1、 什么是实践,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含义:实践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2、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 答:含义: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1)真理是客观事物的反应 2)真理是一种客观事实 3)真理的形式是客观 4)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答: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4、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答: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道德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辩证关系: 1)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2)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论述: 1、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区别。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继承和发扬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的 认识路线,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坚持了科学的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同时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同机械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是: ⑴ 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指明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 反映,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否认实践作用 ⑵、它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人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缺陷。 ⑶、是彻底的科学的反映论。它以实践观和辩证法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 观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缺陷。 第三章——简答题参考答案 1、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答: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 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答:1 ①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② 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规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2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答: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2) 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5、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答:①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须的生活资料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在阶级社会中 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论述 1、 答: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变化。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的大转变的时期,许多不好的思想就会传入中国,比如拜金主和平演变。 2)社会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人们的思想的转变,有不好的因素,就会给中国当今的思想带来不好的影响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表现在: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阻碍作用。 (EG .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又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它对经济建设不但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保证它的发展方向。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离不开政治建设提供的政治动力和政治保障,离不开文化提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 答:总: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社会发展的动力应从社会内部去寻找。 1)它们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并贯穿于每一社会形态的始终, 它们制约着其他的社会矛盾,它们的性质规定着社会的本质。 2)它们是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更为根本,决定着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而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也制约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后一矛盾的根本解决有赖于前一矛盾的解决。 总:正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2002年1月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哲学)试题

课程代码:00001 00006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   A.人类哲学思维达到了顶峰   B.科学的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C.崭新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理论体系的诞生   D.绝对真理的体现   2.一切唯物论坚持的观点是(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B.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C.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D.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3.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   A.万物皆备于我 B.心外无物   C.物是感觉的复合 D.死生由命,富贵在天   4.一元论哲学认为( )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是精神的 C.世界是运动的 D.世界是统一的   5.在意识本质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   A.否认意识依赖于物质 B.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   C.否认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D.否认物质决定意识   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 )   A.存在 B.精神 C.实物 D.物质   7.思想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它( )   A.是否理论化、系统化 B.是否被群众所接受   C.是否得到一定的传播 D.是否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   8.“机器思维”的实质是( )   A.用机械的、物理的过程完全取代人脑思维   B.人所给予的对人类思维的模拟   C.人的思维的独立实现   D.人的精神活动的物化表现   9.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减 B.事物场所的变更   C.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D.周而复始的循环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   D.肯定和否定辩证统一的观点   11.假象是指( )   A.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B.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C.主观想象的现象 D.表露于外的现象   12.辩证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 )   A.客观性和主观性 B.普遍性和特殊性   C.平衡性和不平衡性 D.同一性和斗争性   13.质与属性的统一性在于( )   A.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 B.质和属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质和属性是直接同一的 D.质是由属性所决定的   14.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程度和规模   15.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   A.否认肯定和否定的区别 B.否认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C.否认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D.否认肯定和否定是辩证的统一   16.对待古代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   A.全盘接受 B.全盘否定   C.批判为主继承为辅 D.批判地继承   17.循环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 )   A.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前进性   B.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直线性   C.事物发展的普遍性而否认了特殊性   D.事物发展的连续性而否认了间断性   18.感觉、知觉、表象是( )   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B.意识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9.“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   A.实际经验高于书本知识 B.实际经验是可靠的   C.实践出真知 D.要事事取得直接经验   20.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   A.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B.从真理中不断排除谬误的过程   C.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D.具体真理和抽象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21.实践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   A.实践具有客观性 B.实践具有历史性   C.实践具有主观性 D.实践具有能动性   2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3.恩格斯所讲的“两种生产”是指( )   A.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   B.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精神资料的生产   C.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   D.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生产   24.在生产力中物的要素是指( )   A.自然环境 B.生产资料 C.劳动资料 D.科学技术   25.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在( )   A.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B.决定经济基础的变更   C.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D.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推动社会前进   26.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阶级斗争( )   A.已不再存在   B.已不是主要矛盾但在一定范围还会长期存在   C.只存在于人民内部   D.总的发展趋势是不断激化   27.社会进步的根源在于( )   A.无产阶级革命 B.科学技术的发展   C.党的教育 D.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28.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是( )   A.仅仅是唯物史观的观点   B.唯心史观的观点   C.历史二元论的观点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都能接受的观点   29.人生观是人们对( )   A.自然界和社会的总的看法   B.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C.社会某一问题的具体看法   D.人的思维方式的看法   30.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 )   A.完全按照个人的意志创造历史   B.不受客观必然性制约   C.摆脱必然性的束缚获得自由   D.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历史形态(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辩证法   C.近代庸俗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E.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下列哪些说法表示了时间的一维性( )   A.时乎时乎不再来   B.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C.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D.失落寸金容易找,失落光阴无处寻   E.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3.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 )   A.理 B.绝对观念 C.感觉   D.心 E.上帝   4.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 )   A.共性大于个性 B.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C.个性中包含了共性 D.共性和个性可以相互转化   E.共性是个性的总和   5.正确地把握度才能( )   A.正确地认识事物的质 B.在实践活动中掌握适度的原则   C.提出指导实践的科学准则 D.在实践活动中避免“过”与“不及”   E.避免犯“左”和右的错误   6.“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理表明( )   A.人的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B.人的认识的相对性和不可靠性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D.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一致性   E.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   7.生产工具是( )   A.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B.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C.划分不同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D.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   E.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要素   8.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A.是非对抗性的   B.大量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   C.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D.能够通过改革不断加以解决的   E.不断削弱直至最终消失的   9.社会心理是( )   A.低水平的社会意识   B.以理性形式为特征   C.主要表现为个人意识   D.对社会存在的不系统的、自发的反映   E.具体表现为感情、风俗、习惯、成见等   10.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在于( )   A.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B.消灭了私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C.消灭了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   D.消灭了“三大差别”,使人们摆脱了旧式分工的束缚   E.全体社会成员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极大提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2题每题7分,3、4题每题6分,共26分)   1.实践及其特点是什么   2.两点论和一点论、重点论和均衡论的区别是什么   3.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4.怎样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在第1、2、3三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3题无效。每小题12分,共24分。)   1.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2.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原理说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必要性。   3.试述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浙江省200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哲学)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001 00006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C 2.B 3.D 4.D 5.B   6.C 7.B 8.B 9.C 10.A   11.B 12.D 13.A 14.B 15.C   16.D 17.A 18.C 19.C 20.A   21.B 22.D 23.C 24.B 25.A   26.B 27.D 28.D 29.B 30.D   二、多项选择题(多选、少选、错选均不给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A D E 2.A B C D E 3.C D 4.B C D 5.A B C D E   6.A C D E 7.A B C E 8.A B C D 9.A D E 10.A B C D E   三、简答题(第1、2小题每题7分,3、4小题每题6分,共26分)   1.(1)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是客观的活动,具有客观性。   (3)实践是能动的活动,具有能动性。   (4)实践是社会历史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2.(1)两点论就是要全面地看问题,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一点论就是片面地看问题,只看到一个方面而看不到另一个方面。   (2)重点论就是要突出重点,在看到两个方面的时候,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均衡论就是不分主次,把两个方面等量齐观。   (3)唯物辩证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的形而上学观点。   3.(1)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论意义主要是:第一,它指出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第二,它指出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的整体。第三,它指出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3)只有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才有可能对社会进行精确的研究,才有真正的社会科学。   4.(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3)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属性,因而不存在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   (4)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的,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人的本质。   (5)抽象地谈论人的本质是典型的历史唯心主义。   四、论述题(三题任选两题,每题12分,共24分)   1.(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它们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有着质的区别。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统一的,表现在: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3)这一原理的意义从理论上说,要反对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两种错误观点,即唯理论和经验论,从实践上说要防止和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2.(1)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经济基础的要求,相适应是基本的。   (3)但是,在某些环节、方面还有不适应的情况,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加以解决的,不相适应的方面是非基本的。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5)四项基本原则分别属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由于它们基本上适合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坚持。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才能加快发展生产力,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3.(1)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2)内容和形式既互相区别,又互相统一。其统一表现在:第一,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第二,相互作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第三,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根据内容的发展,适时地改变旧的形式,如依据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创造与之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同时,要保持那些适合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形式的相对稳定性。   (4)在实际工作中,要反对不注重内容,夸大形式作用的形式主义,也要反对抹煞形式作用的形式虚无主义。

2015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预测试卷(第二套)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无产阶级要最终实现自身解放,只有(  )   A.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B.建立社会公有制   C.提高劳动生产率   D.解放全人类   2、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因为(  )   A.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B.原因的作用会引起结果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认识的目的在于(  )   A.总结理论   B.概括理论   C.归纳理沦   D.运用   4、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  )   A.“一切为了群众”   B.“一切依靠群众”   C.“从群众中来”   D.“到群众中去”   5、生产价格形成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的基本规律是(  )   A.价值规律   B.生产价格规律   C.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D.平均利润规律   6、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   A.学习书本知识   B.进行社会调查   C.研究历史资料   D.参加社会实践   7、资本主义社会的利息来源于(  )   A.资本所有权的收入   B.借贷资本自身增殖的价值   C.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D.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的报酬   8、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人民群众与历史人物的关系问题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D.民主政治与法治理念的关系问题   9、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   A.工业资本   B.银行资本   C.金融资本   D.商业资本   10、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变动状态   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11、 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物质是运动的形式,运动是物质的内容   C.物质是运动的原因,运动是物质的结果   D.物质是运动的本质,运动是物质的现象   12、划分阶级的惟一标准是(  )   A.经济标准   B.政治标准   C.思想标准   D.法律标准   13、 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4、从性质上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是(  )   A.帮助发展中国家克服经济困难的一种方式   B.新殖民主义的一种方式   C.扼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手段   D.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独立的工具   15、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  )   A.批判精神   B.革命精神   C.创造精神   D.实践精神   16、 哲学上的二元论就是否认(  )   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B.世界的本原是精神   C.世界是发展变化的   D.世界的统一性   17、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对象的广度   C.劳动者的素质   D.劳动产品的质量   18、 扩大再生产条件下,通过本部类内部交换就可实现的是(  )   A.Ⅰv   B.Ⅰm/x   C.Ⅱ△c   D.Ⅱ△v   19、 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资产阶级对_______实行强力统治。(  )   A.农民阶级   B.知识分子   C.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   20、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  )   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21、 资本家加速资本周转的目的是(  )   A.提高平均利润率   B.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C.提高剩余价值率   D.提高资本积累率   22、 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是(  )   A.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与时俱进   C.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D.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2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商品价值表现为(  )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   B.不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   C.生产成本与利润之和   D.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   24、 否定之否定规律认为,事物的发展是(  )   A.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   B.一帆风顺的前进运动   C.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运动   D.时进时退的曲折运动   25、商业资本独立化的条件:一是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分工,二是(  )   A.存在独立的商业活动   B.有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分工   C.商业资本家有独立的投资   D.有商业店员可供剥削   26、 从资本周转的角度来考察资本的构成,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是(  )   A.生产资本   B.货币资本   C.商品资本   D.流通资本   27、 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关是(  )   A.法院   B.检察机构   C.议院或国会   D.警察机构   28、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检验真理韵标准   C.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29、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   A.类似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错误   B.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C.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30、 哲学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的哲学家是(  )   A.费尔巴哈   B.谢林   C.培根   D.黑格尔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 垄断时期竞争的特点是(  )   A.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B.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化   C.竞争更加激烈、更具持久性   D.竞争的范围更加广泛   32、下列各项属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有(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3、 辫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  )   A.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B.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C.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   D.认为世界是杂乱无章的,没有秩序,变化不停的   34、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  )   A.物质生产实践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教育、医疗实践   D.科学实验   35、 生产成本的形式(  )   A.表明了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   B.使剩余价值表现为全部所费资本的增加额   C.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D.混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   36、资本主义农业中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主要有(  )   A.平均利润   B.级差地租   C.绝对地租   D.利息   37、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  )   A.许多部门的利润量与剩余价值量不再相等   B.进一步掩盖了利润的真正来源   C.更加掩盖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   D.商品不再按照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价格出售   38、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机构形式主要有(  )   A.议会君主制   B.二元君主制   C.君主立宪制   D.民主共和制   39、 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A.只有在社会集体中才能实现   B.要以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为支撑   C.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D.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   40、 下列各项属于阶级产生的基本前提的有(  )   A.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   B.通过不平等分配占有他人劳动   C.社会分工及随之而来的产品交换   D.投机商人通过不平等交换赚取钱财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42、 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43、 简述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   44、 简述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45、 为什么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类型的民主?   47、 为什么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

全国200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

全国200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00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一元论和二元论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 )   A.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B.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朴素性   C.机械性、庸俗性、形而上学性   D.形而上学性、主观性、不彻底性   3.现代西方哲学的两股主要思潮是( )   A.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这是一种(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5.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前提是( )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群众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C.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   A.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7.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   A.手脚分工   B.劳动   C.语言的产生   D.社会分工   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有两个,一个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 )   A.永恒发展的观点   B.辩证否定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量变质变相互转化的观点   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   A.客观性和普遍性   B.绝对性和相对性   C.同一性和斗争性   D.变动性和稳定性   10.“杀盗非杀人”,“白马非马”,这两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割裂了事物的( )   A.部分与整体的联系   B.个性与共性的联系   C.现象与本质的联系   D.形式与内容的联系   11.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   A.否定之否定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本质决定现象规律   12.有人提出“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主张进行科学研究必须完全排除偶然性。从哲学上看,这是( )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机械决定论观点   13.有人提出:“一念之发动处,便是行了”。就是说一种念头一产生就是行动了。这是一种( )   A.客观唯心主义实践观   B.主观唯心主义实践观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实践观   D.庸俗唯物主义实践观   1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含义的是( )   A.认识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认识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C.认识客体是外部自然界的一切事物   D.认识客体是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   15.概念、判断、推理是( )   A.社会意识的三种形式   B.思想体系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6.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态度的理论依据是(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C.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   17.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 )   A.食肉动物   B.食草动物   C.微生物   D.绿色植物   18.在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   A.血缘关系   B.生产关系   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   19.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   A.能源系统   B.生产工具   C.仓储设备   D.信息传递系统   20.下列各项对社会意识的理解中,属于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   A.社会意识是人的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错误的社会意识是纯粹的主观臆造   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   21.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 )   A.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构   B.维持社会稳定的机构   C.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矛盾的机构   D.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构   2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是一种(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23.社会基本矛盾有两对,一对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另一对是( )   A.生产力和产业结构之间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C.先进生产力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D.先进生产关系和落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2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是( )   A.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C.按人们占有生产资料多少进行分配   D.按个人为社会提供的劳动量的多少进行分配   25.改革在人类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它是( )   A.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妥协的一种形式   B.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   C.对社会经济制度进行根本改造和变革   D.对社会政治制度进行根本改造和变革   26.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   A.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个人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D.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7.就其本质来说,科学既是知识的理论体系,又是( )   A.技术专家的技术发明活动   B.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育活动   C.获得知识的社会认识活动   D.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的活动   28.衡量历史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 )   A.社会秩序的稳定   B.民主程度的提高   C.自然环境的改善   D.生产力的发展   29.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途径是( )   A.学习他人先进经验   B.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C.寻求合适的发展机遇   D.利用良好的社会环境   30.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 )   A.人们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人们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   C.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人们不受任何限制的自主活动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实现的革命变革表现在,它把( )   A.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起来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   C.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统一起来   D.感性认识和理性知识统一起来   E.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统一起来   32.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社会的物质性的有( )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C.物质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D.社会生活中不存在物质关系以外的关系   E.社会的物质活动决定社会的精神活动   33.在社会生活中,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这是因为( )   A.新事物在时间上是新出现的   B.新事物具有新的形式和特点   C.新事物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D.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E.新事物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34.下列选项中,比喻量变的积累会引起质变这一哲学道理的有( )   A.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B.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C.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E.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有( )   A.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B.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生动具体   C.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E.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36.下列各项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 )   A.地理环境   B.科学技术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E.国家机构   37.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的有( )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具有非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8.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有( )   A.古代社会   B.农业社会   C.工业社会   D.信息社会   E.现代社会   39.下列各项属于交往的社会作用的有( )   A.交往是社会制度改变的根本原因   B.交往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交往可以推动社会关系的变更和改善   D.交往是科学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E.交往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   40.共产主义作为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具有多方面的基本特征,其中有( )   A.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B.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C.消灭了旧式分工,个人得到全面发展   D.人们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极大提高,自觉遵守社会秩序   E.国家完全消亡,代之以社会管理机关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简述实践的含义以及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7分)   42.简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7分)   4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6分)   44.简述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每小题12分,共24分)   45.试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并说明内因外因关系的原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46.说明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47.论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及这种反作用与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关系。

2014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考 网为大家整理的2014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供大家学习参考!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涂黑,每小题1分,共30分)   1.哲学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2.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事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上的根本变革,这表明   A、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为"科学之科学"   B、马克思主义哲学穷尽了一切真理   C、马克思哲学是哲学思想继续向前推进的新起点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   4.在哲学上,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   A、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C、否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D、否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5.科学证明,人脑是   A、思维的源泉   B、思维的产物   C、思维的器官   D、思维的对象   6.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A、否认物质的运动的   B、否认运动是绝对的   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7.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8."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9.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   A、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B、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成   D、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   10.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A、昼夜交替   B、寒来暑往   C、磨擦生热   D、电闪雷鸣   11.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   A、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   B、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质量互变规律   12.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   B、事物量的变化是不超出度的范围   C、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   D、事物的变化是不顺利和显著   13.马克思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本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14.有些同志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A、类似唯心主义验论的错误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15."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一个   A、客观唯心主义命题   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   C、庸俗唯物主义命题   D、机械唯物主义命题   16."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7.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18.劳动过程是劳动的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劳动的一般性质是指它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B、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C、劳动者之间的分工协作过程   D、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   19.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20.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  21.划分经济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准是   A、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   B、生产关系的性质   C、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D、上层建筑的性质   22.承认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A、必然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   B、必然导致机械论和宿命论   C、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理论   D、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   2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24.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根源是   A、不同阶级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B、不同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   C、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D、不同阶级在职业分工上的根本对立   25.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   A、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   B、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   C、革命阶级向反动统治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   D、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势力反对保守势力的斗争   26.科学活动的生命力在于   A、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   B、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   C、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D、生产出社会需要的精神产品   27.在人的依赖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A、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进行的   B、是在完全自由平等的社会关系中独立进行的   C、是在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级森严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D、是在人与人的普遍联系中进行的   28.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   A、标准   B、标准   C、必要标准   D、价值标准   29.人生观是指个人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信念。它包括   A、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人生体验   B、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意义、生活情趣   C、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意义、职业选择   D、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人生意义   30.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   A、两种不同的道路   B、两种不同的状态   C、两种不同的方式   D、两种不同的结果  二、多面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涂黑,多涂、少涂、错涂均无分。第小题2分,共20分)   31.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唯心正确态度的有   A、全盘否定,划清界限   B、基本肯定,积极继续   C、认清其本质,揭露其错误   D、剖析其根源,指出其危害   E、具体分析,批判继承   32.下列各项属于意识能动性具体表现的有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影响作用   D、意识活动具有通过实践改变世界的作用   E、意识活动能够改变社会运动的规律   33.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   A、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C、时间、空间是整理感觉材料的工具   D、时间、空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E、时间、空间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34.下列命题中属于提示事物本质的有   A、水往低处流   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E、国家是阶段压迫的工具   35.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E、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36.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有   A、生产方式直接决定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生活方式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37.下列各项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   C、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   D、暴力革命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基本途径的原理   E、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38.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38.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39.下列各项属于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作用表现的有   A、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   B、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   C、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   D、科学技术的作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   E、科学技术把生产力各要素组合成现实生产力的功能明显加强   40.下列表述中,违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观点的有   A、人之初,性本善   B、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C、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   D、人的本质属性是理性思维   E、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0分)   三、简答题(将答案写在答卷纸的相应位置。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的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的基本形式。(7分)   42.简述内容和形式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7分)   43.简述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6分)   44.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6分)   四、论述题(将答案写在答卷纸的相应位置。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46、47三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立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哲学依据及重要意义。(12分)   46.应用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原理,说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12分)   47.运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关系的原理,说明参加社会实践与学习书本知识的关系。(12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B   2.A   3.C   4.A   5.C   6.D   7.C   8.D   9.B   10.C   11.C   12.B   13.A   14.D   15.B   16.D   17.D   18.A   19.C   20.C   21.B   22.D   23.D

2014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论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物质的特性是( B )   A、运动变化性 B、客观实在性 C、具体性 D、可感知性   2.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D )   A、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 B、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   C、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 D、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3.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A )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4.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这是对运动的( C )   A、唯心主义理解 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   C、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5.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D )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C、否认静止的存在 D、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6.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 A )   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B、否认运动的存在   C、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D、否认静止的存在   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C )   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8.时间和空间( C )   A、同物质运动无关 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   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D、是运动着的物质本身   9.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D )   A、手脚分工 B、语言的产生 C、社会的出现 D、劳动   10.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现( D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C、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11.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种观点是( A )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物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客观唯物主义观点   1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种观念是( D )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唯意志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3.列宁关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说法( B )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正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C、具有唯意志主义的倾向 D、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14.唯心主义的一元论主张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A )   A、精神 B、某种实物 C、原初的物质 D、原子   15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C )   A、存在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可知性   16.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 A )   A、社会实践 B、主观努力 C、客观规律 D、先进的物质手段   17.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D )   A、个人积极性的发挥 B、集体智慧的调动   C、解放思想 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18.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是( B  )   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哲学物质范畴可以取代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 D、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19.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在于 ( B )   A、没有自然科学的依据 B、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   C、否认了物质的客观性 D、是对物质的自发猜测   20.承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特性的哲学是( C )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21.首先提出世界的物质是世界本原的哲学派别( B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22.运动是物质的( A )   A、根本属性 B、特性 C、外部现象 D、内部本质   23.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会导致( C )   A、形而上学 B、机械唯物论 C、唯心主义 D、二元论   24.在世界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上存在着( A )   A、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 B、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对立   25.时间具有一维性,这是指它的( C )   A、可变性 B、无限性 C、不可逆性 D、连续性   26.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突出地表现为意识能( B )   A、创造物质 B、改造客观世界   C、自由地创造和运用规律 D、决定物质的状态   27.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与感觉相近的反映特性,这是一种( A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   28.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没有语言就不会有思维和意识,这种观点属于( C )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马克思主义哲学 D、历史唯心主义   29.意识的本质( B )   A、在外界刺激下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B、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人脑纯粹的主观想象 D、在内外刺激作用下人脑发生的生理变化过程   30.“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B )   A、意识是生物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发展的产物 D、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1.“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 D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32.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 B )   A、意识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 B、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   C、对人脑机能的认识已经完成 D、及其四位最终会超过人类思维   33.物质运动最终高级的形式是( D )   A、化学运动 B、物理运动 C、生物运动 D、社会运动   34.“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B )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35.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 C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辩证法的观点   36.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指出,万物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一种( C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37.能够证明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自然科学理论是( D )   A、电磁场理论 B、原子结构学说 C、牛顿力学理论 D、相对论   38.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 D )   A、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 B、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   C、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 D、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39.古诗说“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D )   A、是客观的 B、是有限的 C、是可知的 D、是相对的   40.“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 B )   A、时间的连续性 B、时间的一维性 C、时间的顺序性 D、时间的重复性   41.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C )   A、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 B、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   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D、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42.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是( C )   A、历史范畴 B、经济范畴 C、物质范畴 D、阶级范畴   43.“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啥也能办到。”这是( B )   A、主张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44.事物的规律是( D )   A、事物之间的特殊联系 B、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C、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 D、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45.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D )   A、人可以改变规律 B、人可以创造规律   C、人可以消灭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46.时间和空间“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只是在我们头脑中存在地空洞的观念、抽象。”这段话是说:( D )   A、时间和空间是人脑中自生的概念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 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47、因为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所以( C )   A、没有运动就没有物质 B、没有物质就没有运动   C、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D、运动是无限的,静止是有限的   48、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D )   A、人类有意识,动物无意识 B、人类有群体组织,动物无群体组织   C、人类有宗教信仰,动物没有宗教信仰 D、人类能生产自己必须得生活资料,动物不能   4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是( D )   A、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B、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C、物质运动的永恒性 D、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50、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C )   A、人们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政治思想工作的加强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静止是指( ADE )   A、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B、绝对不动 C、排斥运动   D、事物处于量变状态 E、事物在特定参考系中未发生位置变动   2.把感觉经验当成第一性的东西,实质上是( BDE )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先验论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E、贝克莱主义观点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 ABC )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运动不一定是物质的运动 E、物质不一定都在运动   4.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 ACD )   A、劳动是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B、在社会中不存在精神的现象和活动   C、物质资料的产生是社会历史的前提 D、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E、社会生活中不存在物质关系以外的其他关系   5.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 ACD )   A、反映客观世界 B、创造物质世界 C、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D、创造理论体系 E、为自然界创造秩序   6.意识的本质是( BC )   A、人脑的分泌物 B、人脑的机能 C、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D、观念的系统 E、人与生俱来的特性   7.下列活动属于人所独具的意识活动的有( ACE )   A、三思而后行 B、饥不择食 C、眉头一皱计上心头   D、趋利避害的本能 E、预见未来   8.物体的相对静止是( ABDE )   A、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 B、生命的根本条件 C、物体存在与否得根本条件   D、正确理解事物多样性的条件 E、正确理解绝对运动的条件   9.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需要具备的条件是指( BCE )   A、意识正确反映物质 B、意识掌握群众 C、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   D、是否遵循物质决定意识的原则 E、社会实践   10.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 AC E )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B、客观规律不能违背,所以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D、越是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就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E、越是尊重客观规律,就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11.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 ABCDE )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C、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 D、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E、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2.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下列选项中属于物质的有( ABC )   A、山脉河流 B、社会生产关系 C、引力场 D、城市建设规划 E、党的方针政策   1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家把原子理解为( ABCDE )   A、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 B、是不变的   C、没有广延性 D、是不可分割的   E、是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   1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运动含义的有( BDE )   A、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   C、运动是物质位置的移动 D、运动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E、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运动和静止关系的有( BC )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C、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D、运动是有条件的,静止是无条件的   E、无动则有静,无静则有动   16.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静止是指( BCDE )   A、事物没有任何变化 B、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C、事物的空间位置未变 D、一事物还未能转化为他事物   E、事物还没有发生根本质变   17.动摇牛顿绝对时空观的有( CD )   A、信息论 B、电子学理论 C、狭义的相对论 D、广义相对论 E、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   18.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 ABC )   A、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B、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C、时间空间具有相对性 D、时间空间具有无限性   E、时间空间具有有限性   19.下列说法中,表示时间一维性的有( ABCDE )   A、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 B、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   C、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复回 D、莫说年纪小,人生容易老   E、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0.从起源上说,意识是( CD )   A、感性认识的产物 B、理性认识的产物 C、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E、语言发展的产物  21.下列成语和常用语中,正确说明意识能动性的有( ACE )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E、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22.下列见解中,能引导人们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有( BCD )   A、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 B、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C、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有利条件 D、从现实条件出发,尊重客观规律   E、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23.规律的特点有( ABCE )   A、客观性 B、稳定性 C、重复性 D、无条件性 E、普遍性   24.尽管历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毁掉哥白尼的数,监禁伽利略,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收“日心说”。这一事实说明( ADE )   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客观规律起作用是无条件的 D.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E、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   25.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区别是( AC )   A、客观与主观的区别 B、客体与主体的区别 C、人与自然的区别   D、客观于客体的区别 E、相对于人的可能性存在与现实性存在地区别   2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命题揭示了:( ABDE )   A、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是对立的统一 B、在意识中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D、观念的东西是对物质的东西的能动反映   E、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27.客体与物质形态的区别是( BCDE )   A、一切客体都是物质的,一切物质形态都是客体   B、部分物质形态是客体,客体不完全是物质   C、物质形态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客体与人的实践密切联系   D、物质形态是无限多样的,客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是有限的   E、物质形态是客观存在的,客体还包括精神现象   28.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人的活动与客观规律的关系有( AD )   A、人能认识客观规律 B、人能消灭客观规律 C、人能创造客观规律   D、人能利用客观规律 E、人能改变客观规律   29.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 ABCE )   A、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B、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前提和基础   C、劳动发展史是打开全部社会史的钥匙 D、劳动是社会活动的全部内容   E、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变得过程   30.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 ABCDE )   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 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异性   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 D、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   E、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

2000下半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答案)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第小题1分,共30分)在第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 )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 )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 )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5、相对静止是指 ( )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6、时间和空间是 ( )   A、物质的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 )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1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 )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 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   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 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   11、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血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 )   A、较差的可能性 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   A、主观精神的产物 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15、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 )   A、伟人之言 B、吾人之心 C、众人意见 D、社会实践   16、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7、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 ( )   A、阶级斗争发展史中去寻找 B、生产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   C、地理环境变迁史中去寻找 D、政治制度演变史中去寻找   1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 )   A、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 B、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   19、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集资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 )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阶级消灭了的社会   C、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D、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20、国家就其起源来说,它是 ( )   A、暴力掠夺的产物 B、社会契约的产物   C、产品分配不公的产物 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1、否认主体选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属于 ( )   A、非决定论 B、辩证决定论   C、机械决定论 D、唯心主义决定论   22、马克思主义认为,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 ( )   A、形式 B、基本形式 C、辅助形式 D、特殊形式   23、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 ( )   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被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24、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它指的是 ( )   A、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式   B、人与人之间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C、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活动   D、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形式   2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2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27、从根本上说,科学活动的生命力在于 ( )   A、继承前人创造的知识 B、继承他人创造的知识   C、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D、科学家之间的合理分工   28、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 ( )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   C、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D、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29、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 )   A、人的社会属性 B、人的生理结构   C、人的心理状况 D、人的自然属性   30、人生观的核心是 ( )   A、关于人生目的的观点 B、关于人生理想的观点   C、关于人生态度的观点 D、关于人生意义的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材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的革命变革表现在它实现了 ( )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世界观和方法论和统一   C、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E、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32、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表现在 ( )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E、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条件制约   3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 )   A、是否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   B、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是否承认世界是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是否承认世界是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E、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34、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 )   A、磨擦生热,热胀冷缩 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E、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5、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 ( )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E、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   36、国家与旧的氏族组织相比较具有的显著特征有 ( )   A、按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B、按地区划分居民   C、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D、拥有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   E、拥有特殊的武装队伍   37、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 )   A、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它制约着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D、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38、下列选项中属于科学的社会功能的有 ( )   A、科学可以使人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B、科学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C、科学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管理社会   D、科学可以推动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E、科学可以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   39、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进步内容的有 ( )   A、物质文明的进步 B、精神文明的进步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生产力的发展   E、道德水平的提高   40、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人的本质( )   A、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 B、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C、是变化的,不是不变的 D、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   E、是自然的,不是社会的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每题7分,43、44小题每题6分,共26分)   4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7分)   4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7分)   43、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6分)   44、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46、47三题中任选两道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46、以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为指导,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   47、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二000年下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B 2、A 3、B 4、D 5、C   6、C 7、D 8、B 9、C 10、A   11、D 12、D 13、C 14、C 15、D   16、C 17、B 18、D 19、C 20、D   21、C 22、B 23、D 24、B 25、C   26、A 27、C 28、A 29、A 30、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评分标准]多选、少选、错选均不给分。   31、AC 32、ABCDE 33、CDE 34、ADE 35、ABCD   36、BE 37、ACDE 38、ABCDE 39、ABCDE 40、ABC   三、简答题(共26分)   41、[参考答案]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分)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2分)   (3)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2分)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1分)   42、[参考答案]   (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2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2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2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1分)   43、[参考答案]   (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1分)   (2)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三项内容。(3分)   (3)这三项内容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决定作用,它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2分)   44、[参考答案]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2分)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及其性质;其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原改变。(2分)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务时,起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2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   [评分标准]   (1)论述题的第45、46、47题三题中,考生任选其中二题作答。如果三题全部作答,第47题的答卷无效。   (2)要求答卷政治观点正确,政治观点错误的,该题为0分。   (3)要求答案观点全面,表述清楚。观点不全面,表述不清楚,酌情扣分。   (4)如果答卷表述与参考答案不完全一致,但意思相近,也要给分。   (5)如果答卷在某些方面阐述深入,有创见,可以多给分,但全部得分不得超过该题总分。   45、[参考答案]   (1)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2分)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1分)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3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2分)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反对盲目蛮干。(2分)   (4)同时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反对墨守成规。(2分)   46、[参考答案]   (1)人中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2分)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2分)第二,人口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续作用;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3分)   (2)我国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一段时间内增长过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比例严惩失调,从而导致了人口生产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2分)   (3)必须采取适当措施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一是要自觉地、有计划地对人口生产实行调节和控制,降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增长率;二是要提高人口质量,提倡优生优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3分)   47、[参考答案]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2分)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3分)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1分)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依据。(2分)   (4)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又必须注意中国的特点,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只有这们,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4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

2 A3 A4 C5 C6 D7 C8 D9 B10 C11 A12 B13 A3 4两题的提法是新教材里的说法吗?我不确定。其他都是会考程度的题目

2003年1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00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我们要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应当( )   A.改革与调整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进行生产关系革命,使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C.彻底变革生产关系,永远消除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   D.摆脱生产关系的影响,靠生产力自身的发展   2.社会生产方式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C.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D.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3.商品诸因素中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是( )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   A.商品的价值量B.商品的交换价值量   C.商品的使用价值量D.商品的价格水平   5.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的是生产该商品的( )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   C.劳动生产率D.劳动强度   6.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成正比关系的因素是( )   A.货币流通速度B.货币周转次数   C.商品价格总额D.相互抵消的货币额   7.通过对资本流通公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剩余价值只可能产生在( )   A.G-W阶段的货币上   B.W-G′阶段所销售的商品上   C.W-G′阶段销售商品所得到的货币上   D.G-W阶段购买的商品上   8.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   A.是由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大小决定的   B.是由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大小决定的   C.是由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的   D.是由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具体劳动时间决定的   9.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抽象劳动的作用是( )   A.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生产出使用价值   B.转移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   C.创造出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   D.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和剩余价值   10.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主要是通过( )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的   B.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C.延长工作日实现的   D.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   11.在产业资本循环中,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是( )   A.购买阶段B.生产阶段C.销售阶段D.流通阶段   12.公式Ⅱ(c+v+m)=Ⅰ(v+△v+ )+Ⅱ(v+△v+ )是( )   A.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B.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C.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D.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3.按实物的最终用途,社会总产品分为( )   A.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B.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C.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   14.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是( )   A.市场经济的必然规律B.商品经济的必然规律   C.社会化大生产的具体表现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   15.资本主义利润率反映( )   A.不变资本的增殖程度B.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C.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D.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16.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在量上相比,通常是剩余价值率( )   A.大于利润率B.小于利润率   C.等于利润率D.变化与利润率变化无关   17.生产价格和价值的关系表现在( )   A.生产价格与价值无关   B.生产价格与价值完全一致   C.价值是生产价格的基础,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D.生产价格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生产价格的转化形式   18.商业资本的职能是( )   A.通过商品销售,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B.通过商品销售,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C.通过商品生产,生产剩余价值并实现价值   D.通过商品生产,生产价值并实现剩余价值   19.资本主义商业中的纯粹流通费用是指( )   A.商品的保管费和运输费   B.商品的运输费和包装费   C.由商品的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   D.由商品的使用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   20.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所获得的企业利润在数量上是( )   A.平均利润和银行利润的差额B.平均利润和产业利润的差额   C.平均利润和商业利润的差额D.平均利润和利息的差额   21.股份公司的出现表明( )   A.单个资本的经营方式转变为联合资本的经营方式   B.单个私人资本代替了社会资本   C.私有资本代替了公有资本   D.资本分散化代替了资本集中   22.资本主义地租是( )   A.农业工人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   B.农业工人创造的全部剩余生产物   C.农业工人创造的全部利润   D.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   23.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金融资本是指( )   A.银行资本   B.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的总和   C.垄断的工业资本和垄断的银行资本融合形成的资本形式   D.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融合形成的资本形式   24.垄断高价一般是( )   A.垄断组织出卖商品时规定的价格B.垄断组织购买原材料时规定的价格   C.非垄断组织必须接受的购买价格D.垄断组织必须接受的购买价格   25.垄断价格出现后( )   A.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未发生任何变化   B.否定了价值规律   C.并未否定价值规律   D.价值规律对垄断部门不起作用   26.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式是( )   A.资本输出B.商品输出C.货币输出D.劳务输出   27.发展中国家经济现代化的障碍是( )   A.没有现代经济成份B.经济结构单一   C.经济结构二元性D.生产关系单一   28.制定缔约国间商业关系行为准则和有关贸易规则,促进贸易自由化的国际经济组织是(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C.世界贸易组织D.国际垄断同盟   29.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统治造成经济( )   A.既有迅速发展趋势,又有停滞趋势   B.既无迅速发展趋势,也无停滞趋势   C.只有迅速发展趋势,没有停滞趋势   D.没有迅速发展趋势,只有停滞趋势   30.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是( )   A.生产力自身运动的规律决定的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决定的   C.价值规律决定的   D.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存在商品经济的社会有( )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E.社会主义社会   32.商品的使用价值( )   A.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B.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C.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D.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E.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33.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有( )   A.劳动过程的要素都属于资本家   B.劳动者是自由、自主的劳动   C.劳动者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   D.劳动成果归劳动者部分所有   E.劳动成果完全为资本家所有   34.固定资本正常的有形磨损包括( )   A.生产过程中的使用造成的磨损B.自然力作用造成的磨损   C.科技进步使原有设备提前报废D.劳动生产率提高造成原有设备贬值   E.意外事故造成设备的损失   35.在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影响年剩余价值量的主要因素有( )   A.不变资本数量B.可变资本数量   C.不变资本周转速度D.可变资本周转速度   E.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36.平均利润是( )   A.各部门资本有机构成趋于平均化的结果   B.各部门资本周转速度趋于平均化的结果   C.各部门之间竞争和利润率平均化的结果   D.投入不同生产部门的等量资本取得的等量利润   E.各部门依照资本大小按平均利润率取得的利润   37.下列属于职能资本家的有( )   A.工业资本家B.农业资本家   C.商业资本家D.运输业资本家   E.借贷资本家   38.土地价格( )   A.与地租成正比B.与地租成反比   C.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正比D.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   E.是资本化的地租   3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之所以能起到促进生产发展的作用是因为( )   A.国家投资能解决私人投资的不足   B.国家可代表全体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活动   C.它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D.它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各种矛盾   E.它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40.大量资本输出给资本输出国带来一些严重后果,如它会( )   A.使输出国变成食利国B.使大量资本外流   C.造成国内生产发展停滞D.促进国内经济快速发展   E.激化各国争夺有利投资场所的矛盾斗争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与时俱进的经济科学   42.价值规律为什么能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43.平均利润和超额利润有什么区别   44.垄断阶段银行业的作用发生了什么变化   45.简述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及发展生产力的主要途径。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本大题满分共20分)在46、47、48三小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48题无效。   46.试述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联系与区别。   47.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对资本家有何意义   48.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015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冲刺试题(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是(  )   A.工农联盟   B.无产阶级   C.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联盟   D.工农商学兵联盟   2、资本各形态中能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是(  )   A.生产资本   B.货币资本   C.商品资本   D.借贷资本   3、根据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  )   A.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B.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C.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   D.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4、社会革命的最深刻根源在于(  )   A.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   B.先进思想的传播   C.英雄人物的组织   D.人口数量的增多   5、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的根本保证是(  )   A.社会制度的和谐完善   B.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   C.人的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   D.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   6、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  )   A.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B.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C.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   D.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7、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  )   A.生产方式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   D.生活资料   8、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是看它是否承认(  )   A.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B.人们的思想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   9、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  )   A.唯物论   B.辩证法   C.历史观   D.自然观   10、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依据是(  )   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D.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   11、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   A.社会改革   B.阶级斗争   C.社会基本矛盾   D.科学技术革命   12、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   A.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革命性和批判性的统一   C.先进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D.创新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3、 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这是一种(  )   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D.宿命论观点   14、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  )   A.唯物论   B.辩证法   C.历史观   D.自然观   15、 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物质是运动的形式,运动是物质的内容   C.物质是运动的原因,运动是物质的结果   D.物质是运动的本质,运动是物质的现象   16、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   A.资本积聚   B.资本集中   C.剩余价值   D.平均利润   17、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  )   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最显著的特点是(  )   A.理论性   B.实践性   C.指导性   D.科学性   19、 生产资料的购买时间属于(  )   A.运输时间   B.劳动时间   C.非劳动时间   D.流通时间   20、 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A.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B.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   C.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D.法律思想、哲学、艺术   21、 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渗透性因素主要是(  )   A.劳动对象   B.生产工具   C.自然科学   D.科学技术   22、 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这两大基本派别是(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一元论和二元论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3、 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  )   A.“一切为了群众”   B.“一切依靠群众”   C.“从群众中来”   D.“到群众中去”   24、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5、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   A.惟一动力   B.最终动力   C.根本动力   D.直接动力   26、 真相和假象的区别在于(  )   A.真相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真相是确定的,假象是不确定的   C.真相是稳定的,假象是变动不居的   D.真相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27、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  )   A.消灭等级制度,实现人人平等   B.****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C.消灭贫富悬殊,实行平均主义   D.取消按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28、 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通过(  )   A.“参与制”来实现   B.“个人联合”来实现   C.资本输出来实现   D.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融合来实现   29、 阶级产生的根本前提是(  )   A.用暴力掠夺他人财产   B.用特权侵吞公共财产   C.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出现剩余产品   D.由于产品分配不公而出现两极分化   30、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  )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流通资本   D.流动资本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 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有一组是全部属于意识形态性的,一组是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性的,它们分别是(  )   A.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   B.政治思想、逻辑学、哲学   C.法律思想、语言学、艺术   D.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宗教   32、 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经历的决定性环节有(  )   A.从反应特性到刺激感应性   B.从刺激感应性到动物心理   C.从动物心理到人类意识   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33、 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有(  )   A.工人在工厂织布   B.农民在田里插秧   C.科学家在实验室做试验   D.运动员在赛场比赛   34、 商业资本的作用是(  )   A.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   B.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   C.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   D.可以缩短流通时间   35、 19世纪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是指(  )   A.英国的欧文   B.英国的斯密   C.法国的傅立叶   D.法国的圣西门   36、 劳动的旧式分工,在人类历突出表现为(  )   A.工农分工   B.城乡分工   C.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   D.工商分工   37、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取决于(  )   A.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   B.生产资本的构成   C.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D.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38、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这是因为(  )   A.社会平均利润的总额与剩余价值总额相等   B.生产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相等   C.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D.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39、 认识主体的属性有(  )   A.自然性   B.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对象性   40、 尽管历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毁掉哥白尼的书,烧死布鲁诺,监禁伽利略,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这一事例说明(  )   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D.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42、 简述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   43、 简述资本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的含义以及二者同资本周转速度的关系。   44、 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   45、 简述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 试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   47、试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对我国 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2001年4月份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涂黑,每小题1分,共30分)   1.哲学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2.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事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上的根本变革,这表明   A、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为“科学之科学”   B、马克思主义哲学穷尽了一切真理   C、马克思哲学是哲学思想继续向前推进的新起点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   4.在哲学上,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_____   A、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C、否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D、否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5.科学证明,人脑是_____   A、思维的源泉 B、思维的产物 C、思维的器官 D、思维的对象   6.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______   A、否认物质的运动的 B、否认运动是绝对的 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7.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_____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8.“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____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9.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____   A、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B、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成 D、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   10.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_____   A、昼夜交替 B、寒来暑往 C、磨擦生热 D、电闪雷鸣   11.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 _____   A、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 B、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质量互变规律   12.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___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 B、事物量的变化是不超出度的范围   C、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 D、事物的变化是不顺利和显著   13.马克思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____   A、主本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14.有些同志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____   A、类似唯心主义验论的错误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15.“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一个____   A、客观唯心主义命题 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   C、庸俗唯物主义命题 D、机械唯物主义命题   16.“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 quot;。这表明____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7.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_____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18.劳动过程是劳动的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劳动的一般性质是指它是______   A、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B、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C、劳动者之间的分工协作过程 D、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   19.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______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20.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____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   21.划分经济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准是____   A、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 B、生产关系的性质   C、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D、上层建筑的性质   22.承认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_____   A、必然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 B、必然导致机械论和宿命论   C、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理论 D、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   2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_____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24.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根源是___   A、不同阶级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B、不同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   C、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D、不同阶级在职业分工上的根本对立   25.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______   A、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 B、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   C、革命阶级向反动统治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 D、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势力反对保守势力的斗争   26.科学活动的生命力在于____   A、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 B、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   C、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D、生产出社会需要的精神产品   27.在人的依赖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_____   A、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进行的 B、是在完全自由平等的社会关系中独立进行的   C、是在等级森严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D、是在人与人的普遍联系中进行的   28.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____   A、标准 B、标准 C、必要标准 D、价值标准   29.人生观是指个人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信念。它包括____   A、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人生体验   B、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意义、生活情趣   C、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意义、职业选择   D、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人生意义   30.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_____   A、两种不同的道路 B、两种不同的状态   C、两种不同的方式 D、两种不同的结果   二、多面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涂黑,多涂、少涂、错涂均无分。第小题2分,共20分)   31.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唯心正确态度的有   A、全盘否定,划清界限 B、基本肯定,积极继续   C、认清其本质,揭露其错误 D、剖析其根源,指出其危害   E、具体分析,批判继承   32.下列各项属于意识能动性具体表现的有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影响作用   D、意识活动具有通过实践改变世界的作用   E、意识活动能够改变社会运动的规律   33.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   A、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C、时间、空间是整理感觉材料的工具 D、时间、空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E、时间、空间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34.下列命题中属于提示事物本质的有   A、水往低处流 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E、国家是阶段压迫的工具   35.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E、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36.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有   A、生产方式直接决定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生活方式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37.下列各项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   C、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   D、暴力革命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基本途径的原理   E、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38.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38.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39.下列各项属于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作用表现的有   A、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   B、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   C、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   D、科学技术的作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   E、科学技术把生产力各要素组合成现实生产力的功能明显加强   40.下列表述中,违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观点的有   A、人之初,性本善 B、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C、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   D、人的本质属性是理性思维 E、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0分)   三、简答题(将答案写在答卷纸的相应位置。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的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的基本形式。(7分)   42.简述内容和形式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7分)   43.简述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6分)   44.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6分)   四、论述题(将答案写在答卷纸的相应位置。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46、47三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立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哲学依据及重要意义。(12分)   46.应用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原理,说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12分)   47.运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关系的原理,说明参加社会实践与学习书本知识的关系。(12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0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B 2.A 3.C 4.A 5.C   6.D 7.C 8.D 9.B 10.C   11.C 12.B 13.A 14.D 15.B   16.D 17.D 18.A 19.C 20.C   21.B 22.D 23.D 24.C 25.C   26.B 27.A 28.A 29.D 30.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1.CDE 32.ABCD 33.ABDE 34.CDE 35.ABCDE 36.CDE 37.ABE 38.BCD 39.ABCD 40.ABCD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4分)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3分)   42. (1)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2分)   (2)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分)   (3)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之间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1分)   43. (1)人类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获取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动物只能获取自然界提供的现成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2分)   (2)人类的活动具有社会性,动物的活动没有社会性。(2分)   (3)人类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动物则只能消极地适应自然。(1分)   (4)人类社会发展的继承方式与动物界发展的继承方式不同。(1分)   44. (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包括以下四个内容:第一,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第三,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第四,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4分)   (2)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其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   45.(1)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哲学依据是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1分)   (2)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5分)   (3)我国的社会发展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4分)   (4)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我们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以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2分)   46.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6分)   (2)这一原理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思想政治工作就是用先进的社会意识,特别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人民,抵制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   (3)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为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4分)   47. (1)直接经验是指个人亲自实践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指前人、他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2分)   (2)直接经验和间接知识的“源”和“流”的关系。从源泉上说,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都是人们亲自实践获得的。间接经验虽然不自己亲自实践获得的,但它归根到底也是源于别人的实践。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对自己来说是直接经验,对他人来说则是间接经验。(4分)   (3)一个人的知识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构成。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每个人都不可能事事亲自实践,大量的知识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等间接经验获得的。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理解和运用书本知识;学习书本知识,有利于在实践中获取新的知识。我们既要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又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把参加社会实践和学习书本知识结合起来。(6分)

全国2003年4月高等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 )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2.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 ) A.客观性 B.实践性 C.历史性 D.社会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 )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是指( ) A.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B.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C.物质运动的永恒性 D.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 A.涨潮和退潮 B.日蚀和月蚀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D.体育竞赛的程序和规则 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 A.运动的 B.发展的 C.实践的 D.矛盾的 7.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 A.人们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政治思想工作的加强 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普通联系规律 C.永恒发展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9.科学活动不同于物质生产活动,它的生命力在于( ) A.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B.认真学习前人创造的知识 C.善于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 D.科学家之间合理的分工协作 10.下列说法中,说明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是( ) A.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B.掌握火候,适可而止 C.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11."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D.激变论的观点 12.私人购车的增多,带动了中国汽车制造业、钢铁工业、石油工业、修车业、洗车业等的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 ) A.一果多因 B.一因多果 C.同因异果 D.同果异因 13.有人认为,地球上产生生命是纯粹偶然的,没有任何必然性,就像一个人偶然得到一笔巨款成为百万富翁一样。从哲学上看,这是一种( ) A.宿命论观点 B.非决定论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庸俗进化论观点 14.在人类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是( ) A.日常消费生活实践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实验 D.生产实践 1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反映论的观点 B.可知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16.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认识发展过程看,这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从感觉到知觉的飞跃 C.从意识到物质的飞跃 D.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7.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 ) A.具有客观性 B.具有能动性 C.具有历史局限性 D.具有社会性 18.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 A.是否具有思想意识 B.是否具有情感意志 C.是否具有血缘关系 D.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 19.劳动过程是劳动的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劳动的社会形式是指( ) A.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B.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C.人们在劳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合方式 D.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 20.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 A.仓储设备 B.生产工具 C.劳动对象的容器 D.能源和信息系统 21.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 ) A.管理社会各项公共事务的机关 B.调节社会各种民事纠纷的机关 C.统治阶段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D.保卫国家的独立和领土主权的组织 2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意在说明( ) A.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相同的 B.社会发展是一种受盲目力量支配的自发过程 C.社会发展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D.人的思想动机对社会发展的进程不起作用 23.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A.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B.政治思想、管理学、语言学 C.哲学、艺术、环境科学 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2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有两对,一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另一对是( ) A.开拓进取与保守落后之间的矛盾 B.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矛盾 C.经济与政治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5.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 ) A.直接动力 B.根本动力 C.最终动力

2000年4月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   A.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2.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   主义采取了全面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是( )   A.批判其错误观点 B.吸收其合理思想   C.把二者结合起来 D.批判地继承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   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 B.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   C.逻辑推理的方法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   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B.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C.否认物质的可知性   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5.空间是指( )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C.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D.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6.规律是指( )   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外部表面的偶然联系   C.人们按需要制定的规则 D.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7.二无论的根本错误是( )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变动性和稳定性   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1.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 )   A.因果观上的唯物主义观点 B.因果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C.因果观上的形而上学观点 D.因果观上的相对主义观点   12.*与假象的区别在于( )   A.*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是内在的,假象是外在的   C.*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   D.*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3.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   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 B.医生给病人作手术   C.农民收割庄稼 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14.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D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   1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   D.概念-判断-推理   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17.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 )   A.实事求是 B.阶级斗争理论   C.社会发展理论 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18.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   A.是否具有思想意识 B.是否具有自然属性   C.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D.是否具有宗教信仰   19.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 )   A.地理环境 B.风俗习惯 C.伦理道德 D.物质生产   20.“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主体的选择无关   21.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   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 B.生产工具的水平   C.劳动对象的质量 D.运输设备的状况   2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   A宗教 B.艺术 C.哲学 D.逻辑学   2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   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B.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C.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24.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 )   A.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B.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C.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5.划分阶级的标准是( )   A.政治标准 B.经济标准 C.道德标准 D.社会标准   26.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7.科学的发展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   A.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 B.哲学指导思想的正确或错误   C.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 D.意识形态的先进或落后   28判断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 )   A.社会秩序的稳定 B.民主程度的提高   C.自然环境的改善 D.生产力的发展   29.人的价值包括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   A.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 B.个人对社会奉献的多少   C.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 D.个人知识和才能的多少   30.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人们( )   A.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   C.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按照共同拟定的计划改造自然和社会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问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C.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   D.物质世界能否为人们认识的问题   E.运动是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问题   3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有利于( )   A.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物质的可知性   C.坚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克服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E.批判孤立静止的错误观点   33.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千里之堤。演于蚁穴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E.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34.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有(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联系发展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E.因果作用规律   3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表现在(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E.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36.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原因在于( )   A.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C.地理环境不能影响生产的发展   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方式制约   E.地理环境不能影响人的心理特点和生理变化   37.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称为技术社会形态,下列选项中属于技术杜会形态的有( )   A.原始社会 B.渔猎社会   C.农业社会 D.工业社会   E.信息社会   38.下列各对矛盾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 )   A.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B.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E.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39.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是( )   A.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B.人生观是世界观的基础   C.人生观和世界观没有必然联系 D.人生观对世界观有重大影响   E.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40.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下列各项属于社会进步的标准的   有( )   A.先进的社会意识代替腐朽的社会意识   B.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C.先进的生产关系代替落后的生产关系   D.进步的政治制度代替反动的政治制度   E.良好的道德风尚代替腐朽的道德风尚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3小题每题7分,42、44小题每题6分,共26分)   4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7分)   42.简述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6分)   43.什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7分)   44.简述国体和政体的含义及二者的相互联系。(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46、47三题中任选两道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46.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对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47.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多选题

一CD 客观唯心是把外在的精神或者力量当作世界的本原,比如说C D.AB是主观唯心,C是朱熹说的,D是柏拉图说的,都是客观唯心,E是唯物.二C 我简单点来说吧,辨证和循环论都是认为会从肯定再回到肯定的一个过程,肯定就是否定之否定,所以A错误.只不过,辨证法认为这种回到原点的过程是进步的,是前进的.三AB 量变是渐变还没有质变,表面上没有变化,其实矛盾双方在此消彼长四BC 它重视精神和少数杰出人物,否定客观,否定人民群众五E 能动性是被动的,意识最多是客观的反映.六BC 形式与内容可归为表象与矛盾的关系 七ABC 主观唯心承认人的内在意识精神观念是本原,D和E都是承认一种外在的意识和精神,并不是人本身的.D是柏拉图说的,E应该是黑格尔的.八ABCD 好象以前给人做过道一样的题目 不想再多解释了,反正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意思九BDE 我物理学的不好,这道题没什么把握.十BC 唯物主义有主张可知的也有主张不可的,世界是统一的,都统一于物质,也就是物质的第一性.D是辨证唯物主义才主张,不是每个唯物主义学派都主张E机械唯物主义就认为世界是不变的综上,除了第九题,其他我都很确定.当然,全看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A)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 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C)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B)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B) 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C)的理论 A.唯物主义B.二元论 C.唯心主义D.怀疑论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D) 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 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 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C)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D)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 17.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D) A.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B.在实践中自己探索 C.循序渐进 D.理论联系实际 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 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 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D)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2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D)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1.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B)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 22.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B) A.唯物主义决定论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D.相对主义诡辩论 23.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B)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内容和形式都是处在不停的显著运动状况 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24.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在目前不 能实现的,属于(D) A.不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D.抽象的可能性 25.度是(B) A.事物的质量和数量的界限 B.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C.事物保持其量的稳定性的范围 D.事物发生变化的关节点 26.《坛经》“时有风吹幡动,----僧曰风动,---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关于运动的观点是(D) A.运动是物质之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27.从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看,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B   ) A.运动性B.客观实在性 C.不可分性D.时空性 28.实践是指(D) A.个人的生活活动B.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活动 C.人有目的的、达到真理性的认识活动 D.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9、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B)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30.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D) A.掌握这一正确的哲学理论 B.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C.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 D.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2.A3.C4.C5.D6.B7.B8.C9.C10.D 11.D12.D13.A14.A15.C16.D17.D18.A19.D 20.D21.B22.B23.B24.D25.B26.D27.B 28.D29.B30.D二、多项选择题 1.“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AB)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 E.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 2.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ABC)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E.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3.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CDE)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D.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E.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ABCD)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E.联系的本质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之中 5.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BCD)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E.某种时尚开始流行 6.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BD)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E.使统一体分解 7.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CDE) A.水往低处流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E.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8.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ACDE) A.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由变异的积累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E.同样的元素由于结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事物 9.辩证的否定是(ABCDE) A.事物的自我否定B.事物发展的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D.扬弃 E.既克服又保留 10.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ABD)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E.社会规律没有客观性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2.ABC3.CDE4.ABCD5.BCD6.ABD 7.CDE8.ACDE9.ABCDE10.ABD三、辨析题 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答案要点] 这是错误的观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2.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3.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所谓重点论是指在分析解决矛盾时,要着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两点论则是指在着重抓重点的同时,对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给予适当的关注。 重点论的对立面是均衡论,两点论的对立面是一点论。由于讲重点论是以承认非重点的存在为前提的,因而它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4.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5.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既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又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四、简答题 1.哲学的基 [答案要点] 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从多方面展开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二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根据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被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根据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认识论可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种基本观点。 2、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有哪些? [答案要点] 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有三个根源。一是社会历史根源,主要表现为产生初期生产力低下和科学不发达;二是阶级根源,保守、反动的阶级或集团的需要和支持是唯心主义能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三是认识根源,割裂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片面夸大认识过程的某一方面或环节,也将通向唯心主义。在这三个根源中,认识根源的作用最为持久,因而反对唯心主义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3.为什么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答案要点]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上全面地论证了实践在整个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和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把实践的观点看作是自己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同时它强调它的全部理论都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化作群众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新世界观”,“新”就新在它既不是像旧唯物主义那样仅从所谓纯客观的角度去直观事物,也不是像唯心主义那样仅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事物,而是以实践为基点去理解事物,从而开辟了一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视角、新天地。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4.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如下意义:首先,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把握运动。其次,相对静止是事物分化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条件。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把事物区分开来进行科学分析。 5.怎样理解意识活动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答案要点] 意识活动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表现在以下三方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它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差别是主观的,但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客观的;意识对对象的反映是近似的、有时甚至是歪曲的,这是意识最鲜明的主观特征,但任何反映归根到底都有自己的客观原型。 6.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答案要点] 第一,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旧事物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因而新生事物能战胜旧事物。 第二,新生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中产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东西,又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且增加了更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具有适应新环境的新功能和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社会领域中,新生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能战胜旧事物。新生事物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我们必须要满腔热情地支持和扶持新生事物,为新生事物的成长开辟道路。 7.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案要点] 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第三,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最后,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8.简述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答案要点] 一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内因,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外因。 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事物发展第二位的原因;外因一般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9.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量变是事物的数量及其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超越度的范围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量变和质变相互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二,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不断转化、循环往复、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 10.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要点] 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本身的创造性;意识活动对人体的控制作用;意识通过人的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五、论述题 1.试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案要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可以表述为:世界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其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该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它包括了物质观、运动发展观、规律观和意识论。对于指导我们的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既然世界是不依赖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 其次,既然客观世界是在时空中运动、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变化着的实际情况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实事求是制定方针和政策。 第三,既然客观世界有自己固有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 2.试述普遍联系观点的方法论意义 [答案要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总是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之中。 这个观点的方法论意义主要有二:一是有助于我们树立条件论的思想。联系是普遍的,而具体事物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随着条件的改变,联系的方式也要发生变化。“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者是条件论者。但又不唯条件,因为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又在创造条件和改变条件。二是有助于我们树立整体性的思想。和系统论一样,唯物辩证法认为,从功能上看,整体常常大于部分之和。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有全局观念。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 (二)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现代西方哲学分为两大思潮,它们分别是( )   A.人本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相对主义诡辩论   E.科学主义   32.以下选项中正确表达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内容的有,时间和空间( )   A.是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 B.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随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D.是不可分割的   E.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3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 )   A.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B.它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   C.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D.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E.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34.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   A.2005年11月松花江水污染造成哈尔滨市供水危机   B.植被的破坏造成沙尘暴频发   C.彗星的出现造成地球上爆发战争   D.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大气污染   E.对森林的大量砍伐使生物物种减少   3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D.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   E.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的成分   36.下列各项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的有( )   A.文学艺术等知识因素 B.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C.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D.渗透性因素   E.准备性因素   37.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有( )   A.渔猎社会 B.农业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工业社会   E.信息社会   38.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下列各项属于新的社会阶层的有   ( )   A.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   B.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C.个体户、私营企业主   D.自由职业人员   E.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   39.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对地理环境依赖关系的有( )   A.地理环境的优劣可以决定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   B.地理环境的变化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的自然资源   D.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场所   E.地理环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40.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 )   A.人的本质是自然的,不是社会的   B.人的本质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C.人的本质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   D.人的本质是变化的,不是不变的   E.人的本质在阶级社会是有阶级性的,不是超阶级的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7分)   42.简要说明由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是历史的进步。(7分)   43.简述度的含义以及把握度的意义。(6分)   44.简述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每小题12分,共24分)   45.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12分)   46.试述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12分)   47.试述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12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习题及答案(二)

一、选择题Ⅰ 1.【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本质上的根本观点是能动的反映论,反映论是所有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中的共同的观点,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反映论。本题中“建构论”、“内省论”、“选择论”作为认识的本质均是唯心主义的。在这里,承认认识有建构、内省和选择的能动作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但把认识的本质归结为建构、内省、选择,就变成了唯心主义的观点了。 2.【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具体理解。陆游的诗句反映了正确的认识要来自于实践即“躬行”。选项A本身表述是错误的。C、D是正确的,但与本题题干内容无关。 3.【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准确理解。实践标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它的确定性是因为实践标准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的不确定性是因为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不断发展的。依据对实践标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认识,所以本题选A。 4.【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的含义与特征。所谓客观真理指的是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客观性指的是人的正确认识中的客观内容,所以本题选A。 5.【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的含义与特征。真理具有三个特性,即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所以我们又说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和客观真理,这样的表述不能理解为有三个真理,真理只有一个。就真理的绝对性我们说有绝对真理,就真理的相对性我们说有相对真理,就真理的客观性我们说有客观真理。所以本题选择命题C,即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6.【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的主体特征的把握。认识的主体是指一定社会中从事认识和实践的人,它具有社会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其中认识的主体性原则指的就是主体的能动性原则。 7.【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是对认识和实践统一的特点的认定。认识和实践的统一的过程中,当然有必然和偶然、本质和现象的问题,但不能仅仅归结为这些问题,符合题意的应该是命题D。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8.【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性认识的概念和特点。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全面的认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依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特征,本题选择命题D。 9.【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准确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但标准是社会的历史的,所以对于检验真理这一点而言,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所谓确定的是指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人类的整个实践可以检验所有的真理,但是每一时代的实践只能检验一些真理,所以又是不确定的。 10.【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准确理解。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因为实践是沟通主观与客观的桥梁,同时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选项BCD本身都是关于实践的正确表述,但是不合乎题干要求,不选。 21.【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理解。本题四个命题的表述都是正确的,但题干的材料主要讲的是人的认识的发展方面。命题C比较确切地表达了这句话的含义,所以选择应该是C。 22.【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维方法与观点。“历史是逻辑的基础”,指逻辑是对历史的反映,而“逻辑是历史的修正”,指逻辑反映的是历史的必然性。本题是辩证思维方法中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运用。 23.【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把握。本题要注意理解材料的涵义。题干主要是说明感性的局限性,正因为感性认识有局限性,所以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本题要说明的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答案是C。 24.【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的无限反复和发展。回答此题,首先确定这句话是讲认识问题。这样就将D项排除掉。然后分析A、B、C项。题干是讲真理性认识,没有涉及到感性认识,A项又被排除掉了。这样只能在B和C两项中选一。题干中的关键词“追求真理”,是指真理性认识的扩展和深化问题,而不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的问题(B项),所以C项是最符合题意的。回答此题要求考生必须将这句话理解清楚,并抓住关键词“追求真理”,可以运用排除法进行选择。 25.【答案】B 【解题思路】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理性认识特点的理解和把握。题干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段话。主要是说“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B项)。题干中所说的“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一切科学的抽象”就是指“理性认识”,“一切科学的抽象”即理性认识“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C项(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明显是错误的选项,因为,抽象的东西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这样将C项排除。A、B、D三项都是正确的观点,但根据已经理解的题意,只有B项才是最合题意的。 26.【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实践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是以科学实践观为核心,所以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之所以是认识论之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在于实践是认识的动力、来源、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标准。 27.【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是关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知识点。在认识论上,辩证唯物主义与其他唯物主义一样,都是反映论,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性。当然,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是有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反映论,而旧唯物主义则是消极的反映论。所以答案是A。 28.【答案】D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共同原则的确认。在认识论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两种认识论的对立,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在哲学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们都坚持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个共同原则,因此称之为唯物论的反映论。 29.【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的指导作用。考生要注意理解题干句子的关键词之一:“先导”一词只是表面认识对实践能动的指导性而非决定性作用。“在实践基础上”,这表明理论创新是有基础的,并没有忽视实践基础的决定性作用,也没有夸大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30.【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发展的过程,具体是认识发展两次飞跃的知识点。认识过程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我们把从实践到认识看作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而把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看作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所以本题选B。 31.【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真理概念和特征的理解。真理的最根本的特点或曰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有用的,真理之所以有用,是因为真理是客观的,换言之,真理的有用性是其客观性的必然产物。所以本题选B。选项C、D也是干扰项。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真理没有阶级性,而社会科学的真理具有阶级性,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社会科学的真理,具有其阶级性。 32.【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知识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而两者统一的正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 33.【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是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区别的确定。感性认识是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是概念判断推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二、选择题Ⅱ 1.【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主体客体关系的内涵。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人在实践过程中与客观事物形成的认识、价值、审美关系,因此四项均符合题意。 2.【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这是所有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共性,所以不是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区别。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并把辩证法引入人的认识过程,是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区别,所以本题选BC。 3.【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不等于是直觉的,命题A错误。命题B的后半句是不正确的,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全面的反映,具有间接性、抽象性,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概念判断推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所以应选C、D。 4.【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作为认识的发展动力的全面理解。根据相关知识,本题中四个选项均从某一方面揭示出实践作为认识发展动力的特点,所以全选。 5.【答案】AB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客观规律和真理的正确理解。题干以历的“日心说”这一事例,来揭示客观规律和真理的特点,即ABD三项。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条件论,一切都是有条件的,客观规律的作用也是有条件的,所以C不对。 6.【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关于真理问题的正确理解。题干是列宁同志的一段话,它揭示出真理具有条件性、相对性、具体性,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会向谬误转化。 7.【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准确理解。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实践本身的历史性和不断发展性所决定的,所以本题选命题BC。命题D否认了实践的客观性,把实践标准变成了主观标准。命题A否认了实践标准的性,把有些真理划归为逻辑证明,这也是不对的,逻辑证明是立足于实践证明基础之上的,是对实践证明的补充,它不能取代实践证明的性。 8.【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掌握,还有对孙中山知行观的基本理解。D项的“先”是逻辑上的先。B项的知行合一是明代王守仁的认识论命题,中心意思是认为知就是行,而知本质上是决定行的,知是行的来源、开始,行只是知的作用、结束。显然,这不是孙中山先生知行观的含义所在。考生即使对孙中山先生的知行观没有了解,那么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的实践与认识的正确关系,也可以作出准确的选择。 9.【答案】A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准确理解,具体考查考生对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的理解和掌握。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指的是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实践标准是的,即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只能是实践;二是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做出检验,考生若牢牢把握了这两点,就不难判断出正确答案。 10.【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命题A、B都不属于客观实际,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之为真理是因为它与客观相符合,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11.【答案】A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感性和理性的关系。感觉是人对世界低层次的反映,是感性认识的组成部分,“跟着感觉走”是唯心主义经验论的命题。感觉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跟着感觉走”否认了理性,所以这又是一种否定理性作用的观点。命题B、C与题干不符合。唯物主义认为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跟着感觉走”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没有人本主义方面的意思。 12.【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的辩证过程。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知识点,答案是B、C。命题A、D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明显的干扰项。 13.【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综合考察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感性与理性的关系。“按图索骥”的成语是教条主义的命题。它没有看到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主张照学书本,生搬硬套。A、B、C、D均符合题意。2003年的第33题,以“按图索骥”为材料,考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材料分析题。 14.【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的辩证过程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该题是一道综合性试题,强调考生要注意加强知识的综合性的记忆理解。 15.【答案】AB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的主体性、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把握和理解。试题中的“眼看”属于感性认识,职业背景属于理性知识和已有的认识。不同职业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感性认识,并体现了认识的能动性。C项的错误之处在于把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颠倒了,因此正确答案为ABD。 16.【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非理性因素的内容。本题比较简单,即使考生不知道非理性因素具体包括哪些方面,也可以用排除法将D项排除掉,因为D项讲的是辩证思维方法,因此可得出正确选项是ABC项。 17.【答案】A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过程中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各自的作用。理性因素的作用有:解释作用、指导作用、预见作用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有:动力作用、、诱导作用和激发作用。试题问的是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所以答案是AD。 18.【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的无限发展和不断反复的理解和把握。由于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其矛盾的暴露需要一个过程,又由于认识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以及人的认识能力在一定条件下的局限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因此,ABC项都是正确答案,D项的错误在于只承认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而否认了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 19.【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全面把握。本题中四个命题均从特定角度反映了实践的决定作用。 20.【答案】BC 【解题思路】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马克思这段名言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题中有两个主句,即“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两句话讲了两层意思,前者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C项),后者是说“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B项)。选择此题还可以用排除法。AD明显是错误的选项,应当排除,只有B项和C项反映了马克思这段话的原意。此题不难,即便考生没有读懂马克思的话,也能找出正确选项。 21.【答案】A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把握。就二者的关系而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而理性认识则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所以本题选AD,至于其他选项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无关,所以不选。 22.【答案】A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的客观性的知识点。真理的客观性具有两重含义,一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在本题中,命题D是不对的,真理之为真理不是由大多数人认同的公共性所决定的。真理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讲的是真理的功能,所以不选C。 23.【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特点,具体是主体对客体的信息选择问题。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对客体信息的选择,表现为主体以感觉器官为门户的生理系统所决定的选择。在此基础上,思维活动还要对信息进行自觉的、能动的选择。人的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它既要受被反映客体的制约,也要受逻辑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制约,还要受到人的感觉器官的制约。 24.【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认识问题的理解。“熟知”即对事物的熟悉、了解,但并不意味着对其本质的正确把握。“真知”即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相当于理性认识阶段。A、B、C项都是可能的。D项不恰当。真知不一定首先是熟知。 25.【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发展的过程,具体是考查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意义。认识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是比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更伟大的一次飞跃。而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之所以更重要,就在于通过这次飞跃,使理性认识接受实践的检验,发挥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认识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并使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此命题ABC均选。至于命题D不是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所能解决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事物主客观综合作用的结果,有着更深刻的原因。 26.【答案】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命题A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先验论是唯心主义的,因此不属于唯物主义。BCD命题都准确反映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 27.【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的发展过程原理。选项ACD都是关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意义的正确表达。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本身就包含着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一环节,所以不能改变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只是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故而不选B。 28.【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实践与理论的关系问题。题干重在说明革命的理论与革命的运动的关系。由于革命的运动是人的高度自觉的运动,没有革命的理论的指导是产生不了的。但革命理论与革命运动的关系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因为理论包括革命的理论,从其产生的总根源来说,都是从实践中来的,是实践的理论总结。“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并没有否认理论与实践的根本观点,只是强调了革命理论与革命运动的辩证关系,所以不能认为这句话“颠倒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把理论当成实践的来源和动力”,“规定了理论对实践的决定意义”。所以本题选BC。 29.【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真理与谬误概念的正确理解。A命题的后半句话即“两者没有绝对的界限”是对的,但不能由此得出真理就是谬误,谬误就是真理的结论,所以命题A不选。命题C指出了真理转化为谬误的具体条件,与题意一致。命题D指出谬误转化为真理的条件,与题意相符。B命题是错误的,因为在同一范围内,对于同一问题的同一回答,不能既是真理又是谬误。真理的绝对性,在同一范围内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不能转化,否则真理就没有绝对性了,所以命题B不选。依据上述分析,本题选CD。 30.【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四个命题都指出了真理与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命题A指出真理和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命题B指出真理和价值侧重点不同从而指向性的不同,命题C指出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性,以及真理与价值的相互作用,命题D则是指出实践是真理和价值的检验标准,所以四个命题全选。 31.【答案】BCD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考生对真理的条件性或曰具体性的理解。题干是列宁的一句名言,主要是讲真理的条件性。A项明显是错误的观点。真理的具体性是一个哲学概念,把具体性理解生动的形象,这是艺术上的概念,二者不能等同,所以命题A混淆了两种意义上对具体的理解,故而不选。B项是说真理是发展变化的,C项是说真理有其具体的适用范围,D项更进一步说明了真理的具体性。BCD项符合了列宁的原意,是正确的选项。命题BCD都准确反映了真理条件性或曰具体性的含义,即真理的具体性是与真理适用的范围、条件、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相关的,正因为这样,真理不具有抽象不变的公式。 32.【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的正确理解。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就在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客观实在性)、普遍性的特点,并且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在本题中命题BD是一个意思,因为“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也就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只是不同的表述。 33.【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正确思维方法的重要性。实践和实践证明是人类的自觉活动,逻辑在这一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且由于实践检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在实践证明的过程中,要不断发挥逻辑证明的作用。命题ABCD,准确反映了逻辑证明与实践检验的关系,是正确的。 34.【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价值的概念和特征。以上各项都是价值的特性即主体与客体性的含义及其关系的正确表述。 35.【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价值评价问题的知识点。一个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必须符合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二是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只有那些既有利于社会发展,又对个人或群体有意义的需要,才是真正符合主体利益的具有客观必然性的需要。 36.【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所谓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 37.【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教条主义是指理论脱离了实际,结果是“左”的和右的错误,其根源都在主观脱离客观。认识和实践的脱离,不必然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38.【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的理解把握。命题B否认真理的绝对性,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真理性的表述。归纳方法的不完满性,同样是强调感性认识的局限,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A、C、D命题符合题意。 39.【答案】A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价值理论的掌握,具体是考查价值的客观性问题。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第一,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第二,人的需要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命题B、C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表述。 40.【答案】A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价值理论的认识。价值是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价值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主体的需要和要求;另一个是客体的某种性质、性能。价值既有客观性,也有主体性。价值的客观性与主体性是内在统一的。命题B、C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表述。 41.【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价值理论的认识。对客体实际状况的正确认识,是形成科学的价值评价的基础和前提;主体为了形成合理的科学的价值评价,在认识对象的同时也需要把自己称为客体,正确理解和认识自身的实际需要。命题A、B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表述。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法国启蒙哲学 D.德国古典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根本原因是( )   A.世界革命的影响   B.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介绍   C.它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D.它能适应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   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一种( )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庸俗进化论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5.人工智能出现和发展的哲学意义在于( )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B.证明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C.否定了电脑与人脑的本质区别   D.证明了电脑在整体上超过人脑   6.哲学上的二元论的错误在于否认( )   A.世界的统一性   B.世界的运动变化   C.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   D.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属于( )   A.高级和低级的关系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简单和复杂的关系   8.“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即只承认事物之间的联系,否认事物之间的区别。这是一种   ( )   A.形而上学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唯物主义观点   9.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它( )   A.是不是在新时代产生的 B.是不是具有新的特点   C.是不是得到多数人的承认 D.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10.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思想的是( )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11.否认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一种是直线论,另一种是( )   A.激变论 B.循环论   C.庸俗进化论 D.庸俗唯物论   12.国体与政体之间的关系属于( )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种观点是说(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相同观点,其中一个是都主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另一个是都主张(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C.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   D.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15.有人认为,一定历史条件下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理论,是永恒不变的终极真理。这是一种( )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物辩证法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16.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7.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 )   A.地理环境 B.生产劳动   C.社会生活 D.信息交流   18.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 )   A.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19.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互助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20.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 )   A.管理社会各项公共事务   B.为全体社会成员谋福利   C.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D.保护国家领土主权不受外来势力侵犯  21.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   A.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它具有系统性、理论性   C.它继承了人类的先进文化 D.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22.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所依据的标准是( )   A.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 B.国家政权的不同性质   C.意识形态的不同性质 D.人的发展的不同状况   2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社会形态的发展( )   A.与自然界事物的发展完全相同   B.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不受人的自觉活动的影响   D.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2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A.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矛盾   B.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C.先进社会意识与落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5.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   A.根本动力 B.直接动力   C.最终动力 D.动力   26.社会革命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 )   A.先进的政治思想代替落后的政治思想   B.高效率的政治体制代替低效率的政治体制   C.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里   D.合理的经济体制代替不合理的经济体制   27.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   A.杰出的个人在历的重大作用   B.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C.人们的思想动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D.剥削阶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8.下列关于人性的看法,属于正确观点的是( )   A.人之初,性本善 B.人之初,性本恶   C.人性无善无恶 D.人性是在社会中形成的   29.在价值关系中,人与物的区别在于,人( )   A.只能是价值主体   B.既可能是价值主体,又可能是价值客体   C.只能是价值主客体关系的中介   D.只能是价值客体   30.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个人是什么样的,主要取决于( )   A.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B.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   C.他们的个人意志 D.他们的天赋条件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巩固试题及答案

  1、社会形态是()   A、社会存在各个方面的统一   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统一   C、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D、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总和   参考答案:D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被称为社会基本矛盾,()   A、是因为它们贯穿整个人类社会的始终B、它们互相配合   C、它们相互渗透D、它们互相决定   参考答案:A   3、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主体是()   A、社会主要矛盾   B、人民群众   C、科学家   D、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确定   参考答案:B   4、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作用机制的基础是()   A、社会根本性质B、社会物质基础   C、社会基本矛盾D、社会存在   参考答案:C   5、社会基本矛盾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经济基础B、生产关系C、生产力D、上层建筑   参考答案:C   6、有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作用机制"是()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是一个辩证过程   D、生产关系是形式,生产力是内容   E、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   参考答案:ABCDE   7、有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作用机制的是()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   C、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是一个辩证过程   D、经济基础是形式,上层建筑是内容   E、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   参考答案:ABCE   8、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的因素有()   A、生产力B、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C、意识形态D、上层建筑E、政治   参考答案:ABD   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因为()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   C、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和制度创新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基础强大   E、人民群众运动活跃   参考答案:ABC   10、下面属于"群众观点"的是()   A、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D、把人群众当作英雄E、向人民群众学习   参考答案:ABCE   11、辩证法所说的`否定是指在事物发展中()   A、简单地宣布某一事物不存在   B、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C、要对旧事物采取全盘否定、抛弃的态度   D、要对一切现存事物都特怀疑的态度   参考答案:B   1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变化的形式或状态   B、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事物发展的各种趋势或趋向   参考答案:B   13、下列现象符合辩证否定的是()   A、砍伐树木B、碾碎谷种   C、花朵开放时花蕾消失D、洪水冲毁庄稼   参考答案:C   14、我国汉朝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A、唯物论观点B、唯心论观点   C、辩证法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   参考答案:D   15、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参考答案:B   16、同质的事物也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的依据是事物的()   A、度B、属性C、量D、特殊矛盾   参考答案:C   17、正确把握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必须学会:()   A、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B、在现实中把握问题,在问题中把握现实   C、在现存中把握未来,在未来中把握现存   D、在理论中把握实践,在实践中把握理论   参考答案:A   18、科学研究证明,地球上的核反应、元素蜕变等现象与宇宙天体物理活动存在共同规律,这说明这两种现象之间具有()   A、间接的联系B、内在的联系C、偶然的联系   D、本质的联系E、外部的联系   参考答案:BD   19、辩证的否定是()   A、外力作用的结果   B、事物内部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   C、事物内部肯定方面战胜否定方面   D、事物的自我否定   E、绝对的否定   参考答案:BD   20、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   A、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根本标志   B、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   C、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D、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E、生产方式决定自然界的变迁   参考答案:ABCD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包括哪些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包括如下内容:1、社会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有机整体和复杂系统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2、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3、马克思主义强调要正确处理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4、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标。扩展资料: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第一次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正确的道路,而且为各门科学的发展提供锐利的武器。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一百多年来,它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取得重大胜利,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包括哪些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包括如下内容:1、社会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有机整体和复杂系统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2、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3、马克思主义强调要正确处理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4、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标。扩展资料: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第一次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正确的道路,而且为各门科学的发展提供锐利的武器。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一百多年来,它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取得重大胜利,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

谈谈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党的十六、十七大以来,以胡锦涛主席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认真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扩展理论视野,做出理论概括,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一种重大战略思想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和整个世界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形势下也在不断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完善,更是一次补充,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着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科学发展现,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进一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对于我们以理论自觉的态度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是两者的结合体。所以人既有自然需求,又有社会需求。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的。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既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又是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必须贯彻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坚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关心群众、为了群众,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奋斗的最高目标。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还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发展的第一要义和根本目的。我们强调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中以人为本,则不仅仅是为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为了解放人、发展人。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从必然王国进到自由王国。  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但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矛盾,加入世贸组织后又面临种种新的挑战。为此,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发展观,克服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唯GDP是举的不良倾向,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全面发展”就是要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看成一个系统工程,着眼于对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思考,着眼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建设。  “协调发展”就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协作、相互推动,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的有机统一。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同唯物辩证法基本要求相符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不是事物的一般的运动状态,而是特指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事物辩证的运动过程。科学发展观就是以辩证发展观为哲学基础的, 辩证的发展观就是矛盾的发展观: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具有普遍性,辩证的发展观就是要用矛盾的原理和方法论去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矛盾;  辩证的发展观就是全面的发展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系统的发展过程,系统的各个因素在发展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系统的整体发展;辩证的发展观就是协调的发展观:必须系统、全面、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只有经济发展,忽视其他发展,最终还是会损害社会的发展;辩证的发展观就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只有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才能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  总之,马克思主义需要与时俱进,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更加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统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走同新的和谐统一,推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时代特点的结合走向新的发展阶段,达到新的历史高度。马克思主义随时代发展而前进,在与各国实际的结合中不断更新内容,改变形式。当前,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所要突出解决的主要任务,已经从社会制度的革命、社会体制的改 革,转变为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转变为发展观念、发展模式、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与更新。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面临的是一场发展观念上的深刻的革命,这是对中国的长期发展带有决定命运性质的革命。以解决发展观问题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主题、主要任务,既是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规定,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和国情、世情的共同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包括哪些内容

1.社会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有机整体和复杂系统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马克思在在定义“社会”时曾经指出:“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生产的承担者对自然的关系以及他们互相之间的关系,他们借以进行生产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就是从社会经济结构方面来看的社会.”2.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是自然史的过程,从而创立了真正科学的发展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在《资本沦》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的过程的考察,科学地论证了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同时,他又深刻地指出:“人类史同自然史的区别在于,人类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自然史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3.马克思主义强调要正确处理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首先使自然界人化.自然界的人化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然对象化过程.以一种物质的力量作用于自然界,改造自然界,这一过程就是人类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占有自然界的过程,其结果则产生了获得人的本质的自然界.这种获得了人的主观性、人的本质的自然界,就是所谓的“人化自然”,从外延上来说,就是纳入人类社会活动、纳人人的文化或文明之中的自然界,这种自然当然包括人自身的自然.它充分表明了人的主观性的超越性本质.4.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标马克思、恩格斯深切地关注入的发展、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全人类的解放,作为自己毕生研究的主题和为之奋斗的最高目标,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标准.他们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出发,批驳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所造成的人的片面、畸形的发展,把对人的发展问题提到了重要地位,科学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及其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离开了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有离开入的、与人相对立的、外在于人的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总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其一,它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出发,把社会看作是一个由各个要素或子系统组成的社会有机整体;其二,它一方面强调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另一方面又指出人的自觉活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把两个方面辩证地统一起来;其三,它强调要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其四,它强调和重视人的发展,把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什么集中表现

  答案: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表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个命题为我们从哲学高度领会和运用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指导。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基本模式,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指明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科学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个命题为我们从哲学高度领会和运用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指导。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基本模式,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指明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科学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相互联系的整体,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地域、各个方面,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等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发展问题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是指导我们推进发展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发展速度与效益、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改革发展稳定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在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促进政治、文化、社会共同发展,解决好与经济增长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科学发展观提出统筹兼顾的根本要求,把发展看作是相互推进、系统协调的过程,强调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使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协调一致地运转。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以前瞻的眼光创新发展模式、健全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处理中心与全面、重点与非重点、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注重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实现发展的均衡和协调,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  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也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理论。科学发展观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环节,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各个方面,坚持和丰富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简述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方法论意义

一、唯物论的方法论意义: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客观规律办事。 2、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其一,在认识世界时,由于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我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其二,在改造世界时,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践目的的需要改变规律赖以起作用的条件,从而限制和防止规律的有害作用,利用其有利作用。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意义: 1、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第二,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第三,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应顺应世界潮流,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发展自己。 2、把握矛盾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解决矛盾时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但要抓重点、抓关键、看主流。

谈谈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党的十六、十七大以来,以胡锦涛主席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认真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扩展理论视野,做出理论概括,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一种重大战略思想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和整个世界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形势下也在不断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完善,更是一次补充,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着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科学发展现,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进一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对于我们以理论自觉的态度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是两者的结合体。所以人既有自然需求,又有社会需求。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的。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既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又是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必须贯彻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坚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关心群众、为了群众,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奋斗的最高目标。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还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发展的第一要义和根本目的。我们强调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中以人为本,则不仅仅是为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为了解放人、发展人。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从必然王国进到自由王国。  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但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矛盾,加入世贸组织后又面临种种新的挑战。为此,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发展观,克服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唯GDP是举的不良倾向,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全面发展”就是要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看成一个系统工程,着眼于对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思考,着眼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建设。  “协调发展”就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协作、相互推动,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的有机统一。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同唯物辩证法基本要求相符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不是事物的一般的运动状态,而是特指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事物辩证的运动过程。科学发展观就是以辩证发展观为哲学基础的, 辩证的发展观就是矛盾的发展观: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具有普遍性,辩证的发展观就是要用矛盾的原理和方法论去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矛盾;  辩证的发展观就是全面的发展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系统的发展过程,系统的各个因素在发展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系统的整体发展;辩证的发展观就是协调的发展观:必须系统、全面、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只有经济发展,忽视其他发展,最终还是会损害社会的发展;辩证的发展观就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只有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才能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  总之,马克思主义需要与时俱进,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更加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统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走同新的和谐统一,推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时代特点的结合走向新的发展阶段,达到新的历史高度。马克思主义随时代发展而前进,在与各国实际的结合中不断更新内容,改变形式。当前,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所要突出解决的主要任务,已经从社会制度的革命、社会体制的改 革,转变为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转变为发展观念、发展模式、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与更新。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面临的是一场发展观念上的深刻的革命,这是对中国的长期发展带有决定命运性质的革命。以解决发展观问题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主题、主要任务,既是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规定,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和国情、世情的共同要求。

简述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方法论意义

一、唯物论的方法论意义: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客观规律办事。 2、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其一,在认识世界时,由于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我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 其二,在改造世界时,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践目的的需要改变规律赖以起作用的条件,从而限制和防止规律的有害作用,利用其有利作用。 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意义: 1、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第二,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 第三,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应顺应世界潮流,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发展自己。 2、把握矛盾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 解决矛盾时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但要抓重点、抓关键、看主流。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其实就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总看法,方法论是世界观具体运用的结果,是建立在世界观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世界观就没有方法论。具体就是人们按照世界观的根本看法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或者把世界观的各种原理、原则用来指导对世界、现实的认识时,世界观就成了方法论。因此世界观同方法论是一个整体,任何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所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不是各指什么而是一个整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上一切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唯心主义哲学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机械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它哲学不同,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现,就是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唯物辩证的方法论。辩证法、唯物论、唯物史观都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而且,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这种统一始终贯穿于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其中任何一个规律,任何一范畴都既是世界观,又起着方法论的作用,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把辩证法作为方法而否认它是世界观,或者把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而否认它是方法,都是不全面的,因而也是错误的。世界观、方法论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体系,不仅说明了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内容,更重要的在于说明了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个理论体系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容,任何抛弃世界观、方法论来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观点是错误的。世界观、方法论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体系,还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与实践的结合中是不断发展的,这是理论原理、理论运用和理论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任何将马克思主义区分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的马克思主义、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和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的做法,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是反映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错误的,任何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理才具有发展性的观点也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这一世界观,首先在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共产主义宣言》中问世,经过足足20年的潜伏阶段,到《资本论》出版以后,就越来越迅速地为日益广泛的各界人士所接受。”这一发展过程是马克思运用世界观、方法论对政治经济学进行研究,使世界观、方法论集中体现在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的有机结合上,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研究,使世界观、方法论集中体现在唯物史观与共产主义理论相统一上,从而使世界观、方法论走向完善和成熟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还特别强调哲学的实践功能。马克思认为,哲学不能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重要的是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这种既能科学地解释世界又能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不是彼此独立的板块结构,而是相互渗透的统一体。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不是两个不同的“主义”,而是同一个主义,即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包括历史观在内的辩证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创立之前,马克思是从哲学原则出发,把共产主义看做是某种哲学原则的实现,并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之所以合理、之所以必然实现,是因为这种制度是符合人性的制度,是向人性的复归,“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批判精神。它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化。马克思指出,唯物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检验真理性认识的标准,通过概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按照世界本来面目认识世界,坚决排斥主观臆测。纵观全部哲学史,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哲学基本是哲学家的哲学,是少数人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不同。它不是少数人的哲学,不单纯是哲学家的哲学,而是群众的哲学,也可以说是大众的哲学。从当代世界来看,对人类实践和认识影响最大、最深、最广泛的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必然给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极大的影响。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科学技术进步,不断地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创新中吸取养分,并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提出的问题作出新的指导概括。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又为现代科技革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及辩证思维的方法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同时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创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与各国实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及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相结合,使之具有中国的作风、气派,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形式表现出来并获得发展,为中国人民所掌握,化为中国人民的方式,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性”哲学又必须成为各国民族文化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结果,除中国革命实践需要的根本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中国哲学自己就有丰富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这一哲学传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的思想桥梁和理论途径。世界观、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和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是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重要基础。世界观、方法论及其运用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马克思运用世界观、方法论对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使世界观、方法论集中体现在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的有机结合上,集中体现在唯物史观与共产主义理论相统一上。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与共产主义理论三者的相互贯通,使世界观、方法论走向完善和成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必须自始至终贯穿世界观、方法论。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我了解很。真的?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革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胜利的科学,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这一门科学是不能停滞不前的,——它是在发展着和完备着。”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世界观。恩格斯在他撰写的《卡尔u202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反杜林论》、《路德维希u2022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和一系列著名通信中一再将马克思所创立的学说,不论是关于哲学、经济学还是社会主义的理论都称之为“世界观”。“新的科学的世界观”。那么,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这一性质呢?第一、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上的。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他们的世界观的过程中,充分依据了当时经验科学的最高成就。列宁说:“马克思主义是欧洲整个历史科学、经济科学和哲学科学的最高发展,这才是合乎逻辑的结论。” ,而当时的经验科学所达到的水平,为构思一幅现实世界生动的图式,提供了必备的材料。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这些材料,创立了科学的世界观。他们没有用想象和虚构弥补科学材料不足,而是将细节留给后人加以补充,所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里说,他们的学说“已经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第二,正如恩格斯阐明的,他们的“世界观”指的是“对包含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的那种发展过程的阐明。”既然是发展过程的阐明,马克思主义就是一门历史科学,必须随着历史过程的演进而不断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关于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历史科学一点,本文在后面的章节中还将再次详细论述。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系统,动态,开放的,不是若干抽象观点的论集,是世界历史进程的理论概括,是实践之树的奇葩。马克思主义,在我们的理解视域中,不应被看作是马克思个人的理论活动,而已被约定俗成看作一门的特定研究对象的科学,是已形成“范式”而可以吸引无数人对其进行实践探索的科学。这门学科以使其成为科学的马克思的名字来命名。任何人对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这门学科研究对象的探索成果,只要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就可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否则,将马克思主义等同于马克思个人的理论活动,那么马克思主义就只有历史考证和经典注释的意义。哲学家许衡就认为,人们“穷”的“理”,既包括“命”(即事物的“所以然”),又包括“义”(即事物的“所当然”)。一种完整的世界观必然包括对本体论和价值论两个根本方面。从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中,我们还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是严整的科学理论与崇高的价值目标的统一,既解释了“实然”,更在科学历史观的基础上回答了“应然”。如果放弃了为“被压迫和剥削群众的革命”服务的目标,放弃了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目标,还能称为马克思主义吗?正是这一价值目标才使马克思主义以其无比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一批批仁人志士不惜生命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奋斗,也就是在各国共产主义者这一价值目标而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发展了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可以说,立场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除本体论与价值论外,还要用认识论解决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问题。“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恩格斯)。在马克思那里,逻辑、辩证法和实践的认识论是统一的。不可能从一般原理中直接引出具体问题的现成答案。列宁说:“一般真理的单纯逻辑发展中去寻找具体的问题答案,这是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并且完全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嘲笑。” 没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即价值观)、方法,并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体系的总联系中探索具体时代、具体国家中的问题,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包含着异常丰富,精深的内容。为制订新的世界观,马克思在很多领域都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一系列涵盖众多学科的理论发现和知识原理组成了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庞大系统,而后又被恩格斯、列宁、毛泽东以其他马克思主义者不断补充。然而,这一系列论断、发现和原理之间并不是平行并列、主次不分的,而是有主次的、系统的、多层次的。从不同角度,对它们可以有不同分类、划分的方法。一般多人学科分野角度进行分类,并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如列宁1913年在《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提出的权威见解。直到2000年,高哲、温元著、贾建梅等编写的《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中虽然刻意增加了学科门类,但仍沿用学科划分法。为了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立在坚实的逻辑基础上,还可采用以辩证逻辑为依托的按普遍与特殊关系划分的层次划分法,中国学者段若非李延明等也曾尝试进行层次划分。可将马克思主义划分为三个层次:1、根本原理这类原理反映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共同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是世界的一般规律。例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思维与存在关系等等。2、普遍原理这类原理反映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内各自的普遍规律,以及由普遍规律推导出的一系列判断。例如,自然领域里关于吸引与排斥,物质运动无限循环、有机界无机界统一等原理,在社会领域里,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在这类普遍规律指导下,马克思依据历史的实证资料,在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中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普遍性的原理,如剩余价值学说,小生产无时无刻不在生产资本主义,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内存在资产阶级法权等等原理,只要这些原理所包含的范畴在,这些原理就一直起作用。3、个别判断这些判断是根据具体的时代、国家及民族特点,依据作判断时所掌握的有限资料做出的,不可任意推广到其它国家、其他时代。此外,随着更多的实证材料被掌握,还不断修正对过去判断的认识。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原理按层次划分的问题,重要的在于这一划分的方法论意义,原理的层次高低与它们的重要程度并非是一个问题。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整的体系,只有根据具体条件和特定历史要求着重强调某一方面的问题,而不存在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的问题。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原理,区分为不同层次,弄清楚不同层次原理的时空界限,是我们准确理解和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首要前提。如同任何事物和过程都有其确定的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一样,作为这些事物和过程的正确反映的原理,也都有适用的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如果任意超越这些界限,真理就走向自己的反面。马克思《资本论》的“原始积累”一章中,论述了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从封建社会经济制度内部产生出来的道路。这就是生产者同他们的生产资料分离,从面把他们变成雇佣工人,而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则变成资本家,这一历史运动的基础是对农民的剥夺。1877年10月俄国民粹派理论家米海洛斯基在《祖国纪事》上发表一篇文章,包含着对马克思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论述的错误引申。他把马克思的上述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在他看来,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经过要走西欧历史发展的道路。对此,马克思十分反感,他于1877年11月给《祖国纪事》编辑部写信,反对任意引申、扩大(他的理论)的企图。马克思说,米氏“这样做,会给我太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每个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理论为研究对象的人们,应该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他们自己的理论原理所持的慎重的,科学的态度,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各个原理的时空界限,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的意义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在中国的实践过程中才能产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一个科学的世界观,以此指导我们从实际出发,去研究探索,去开拓创新就能帮助和引导我们寻求回答和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重大问题的答案。马克思主义一个重大的特点,就它的自我更新能力,能够在自身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发展,随历史前进,这是由于:第一、作为世界观,它是建立在坚实基础上的,这个科学世界观在基本框架是不可能推翻的,而科学认识是可以修正、充实、完善它的。它的更新是自身的更新。第二、它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其根本基础,正如列宁所指出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最有决定意义的东西。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能说简单点吗~

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对哲学的观点、社会理论和社会政治学说.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维形式和内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维形式是辩证唯物主义,其内容是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系统理论科学.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划分.马克思主义其内容划分为二个部分:关于社会认识的部分---科学社会主义和关于社会实践的部分---科学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念为什么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精髓,是终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党领导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所谓的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首先,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马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结合中国实际将其进一步具体化,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其次,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具有丰富内容的科学理论体系,贯穿在这些内容中的一条红线就是实事求是。  最后,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哲学基础,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原则,在实际工作中,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主要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一.马克思主义(Marxism)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为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含两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即政权理论部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四.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结构设计;第二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原理设计。五.理论介绍: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什么?

还有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是什么?

唯物主义

标题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及其相互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领导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各个历史阶段,始终坚持不渝地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又是与时俱进的关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作为相对独立的理论形态,有着各自产生的历史条件、各自的针对性、各自的理论侧重点以及各自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但从联系的角度来看,后来形成的理论则是在前面理论基础上的新发展。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首先,这几大理论成果是有统一的世界观、方法论贯穿其中的,而实事求是是这几大理论成果的精髓。其次,它们辩证地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最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属于哲学还是法学,急!!!

哲学!!

政审工作严格,甚至查三代体现了什么马克思主义原理

集中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政审工作严格,甚至查三代体现了集中概括的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什么

二楼正解

马克思主义具有的三个来源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第一次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正确的道路,而且为各门科学的发展提供锐利的武器。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一百多年来,它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取得重大胜利,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进行深刻的科学研究工作的同时,亲身参加和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组织,指导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运用中必须同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俄国的领导者——列宁在世界历史进入帝国主义的时代向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各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在结合本国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这指明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