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阅读 / 问答 / 标签

《静夜思》教学设计模板三篇

u2003u2003 《静夜思》教学设计 u2003u2003教学理念: u2003u2003本课是一首古诗的教学,对于古诗学生非常喜欢诵读,很多孩子在两三岁就开始背诵古诗,根据课前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本课这首《静夜思》,所有的孩子都已经能够背诵。所以我把本课的着眼点放在让学生认读、记忆古诗中的生字和对古诗的感受上,并且让学生接受古诗文化的熏陶,喜欢古诗,了解诗人,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对古诗由小时候的简单的韵文背诵,升华到有意识的对古诗的喜爱。 u2003u2003教学目标: u2003u2003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生字“头”、“乡”、“光”、“故”,认识新偏旁“攵”。 u2003u20032.初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诵读时能做到正确、有感情。 u2003u20033.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积极主动地诵读古诗文。 u2003u2003教学重难点: u2003u20031、会认10个生字,写好4个字。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u2003u2003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意境。 u2003u2003教具:录音机,《思乡曲》音乐磁带,多媒体课件,书中插图。 u2003u2003教学过程: u2003u2003一、音乐引入,感受情境美 u2003u2003(一)学生听音乐,体会乐曲中描述的意境。 u2003u2003师:图中的人在干什么, 他在想些什么? u2003u2003(课件出示学生兴趣盎然,发言踊跃。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引导学生看图的同时简介图上的画面内容。) u2003u2003师:这是一首《思乡曲》,思乡的感情可以用音乐来表达,也可以用语言来表达。 u2003u2003[〖设计意图:音乐、背景,首先在课前营造一种古香古色的韵味,引领学生们进入古诗境地,从而给整堂课罩上古诗的氛围,并让学生从图画浓郁的意境,从已有的古诗理解察觉到这首诗的情感基调。] u2003u2003(二)板书课题,简介李白,引入新课。 u2003u20031.课件出示李白画像及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认识“静”“夜”“思”三个生字,指导后鼻音及整体认读、平舌音的发音,从而读准字音。 u2003u20032.简介诗人李白资料及这首诗的背景:小朋友,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知道李白是谁吗?由学生畅所欲言,交流汇报自己课外搜集查到的资料。 u2003u2003教师小结: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古时候很多诗人都有自己的封号,李白就号称“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很多古诗,将近有一千首,他的诗想像丰富,风格豪放,正因为他的诗写得多,写得妙,简直就像一位作诗的神仙,所以人们还称他为“诗仙”。诗仙就是在说诗人(“李白”。)这首《静夜思》写的是他刚刚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亲人后,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u2003u20033.观察图画,结合图意,采用单字解释再串连的方式解释题目。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吗?放音乐,让学生背一背 u2003u2003〖设计意图:新课程倡导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教材处理要有开放的意识,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让学生课内交流对诗歌作者李白的认识,调动学生已知经验,关注学生已知世界,注重孩子的个性体验,可以满足部分学生的表现欲望,也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为整体感知诗意作好情感铺垫。 u2003u2003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u2003u20031、自主识字,分层学习 u2003u2003(1)自己读诗,随文识字。 u2003u2003师:这首诗生字比较多,同学们初读时,遇到困难:如有的字不会读,怎么办? u2003u2003生:可以借助拼音,可以问老师,可以问同学。 u2003u2003师:真好,这就是高效率的学习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生字圈出来,比一比看哪些同学最能干,不用老师教就能读准字音,读通全诗。 u2003u2003师:读完的同学快打个胜利的手势。刚才小朋友们读书可认真了,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古诗。(点生朗读,及时鼓励) u2003u2003师:刚才那个同学真勇敢,敢第一个来读,其实我们还有很多的小“战士”也想来读读,现在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朗读,每个小朋友都来勇敢地表现一下。 u2003u2003(2)检查识字效果: u2003u2003师:大部分同学都能随诗读准生字的音了,生字娃娃们有些不服气了,它们跑出课文,到投影仪中排好队要考考大家呢,小朋友们敢向它们挑战吗? u2003u2003(课件投影生字静 夜 床 光 举 头 望 低 故 乡) u2003u2003师:现在我们先请小朋友们在下面热身,自由认读生字,把它们牢牢记在心里。 u2003u2003(这个环节要让学生说说整体认读音节是哪个字,三拼音节的字有哪些。理解“故乡”,故乡是哪?我们的故乡是哪?) u2003u2003师:热身完毕了吧,请小朋友们同桌互相检查是否读准了字音。 u2003u2003师:同学们,现在该到你们展现的时候了哦!请你们齐读生字,注意发准字音。 u2003u2003〖设计意图:让学生读准生字的字音,并随时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如三拼、整体认读音节。通过相互检查的方法让同位两个小伙伴合作学习,互相纠正。 u2003u2003师:读的真不错,现在老师要加大难度了,你们给这些生字娃娃找个朋友吧,这样大家才会记得更牢啊! u2003u2003师:现在生字宝宝们和他的朋友已经排好队了,我们来与他们打声招呼吧,谁愿意当小老师教教大家读这些词语。 u2003u2003师:哦,老师看到好多小朋友都想当小老师,那我们来分组吧,一个小老师教一排,读完后我们评一评哪个小老师教的最好,我们奖励他一个“智慧星”。 u2003u2003师:小老师们真棒,你们要为有这么出色的小老师骄傲。同学们学的也真是认真,小眼睛睁的大大的,腰板挺的直直的,嗓门也放的大大的,小老师们也为有你们这些可爱的学生而高兴呢! u2003u2003(3)游戏巩固。 u2003u2003师:小老师们这么努力教大家了,相信好多小朋友已经学会了,那现在我们来开火车。火车,火车,哪里开? u2003u2003生:火车,火车这里开! u2003u2003师:好,我们就从这个外圈作为火车行驶的轨道吧!“火车修理员”们注意了,你们可不能闲下来,要随时发现情况,支援前线啊! u2003u2003师:经过努力,火车顺利到站了。现在要开始大波浪的翻江倒海了,小朋友们,做好准备了吗?这趟任务里,可不允许任何一个小朋友分心掉队哦,否则就要“翻船”了哦!所以大家一定要团结一致,齐心协力! u2003u2003师:真棒!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火车顺利到站了,大波浪也确实气魄压人。看来大家都已经认识这些生字宝宝了,那现在老师来增加些难度,看谁还能认出它。 u2003u2003(4)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及词 u2003u2003师:同学们,看到了吗?有什么不一样。 u2003u2003生:没有了拼音。 u2003u2003师:对了,生字宝宝们真淘气,把“帽子”甩掉了,那现在还有谁来挑战呢? u2003u2003师:恩,挑战者真多,看来老师可低估你们了。那你们自己派一个能代表吧! u2003u2003师:果然是不负众望,读音标准响亮!真了不起! u2003u2003师:现在生字宝宝们还是不服气,又有新招了,他们不按原来顺序排队了,同学们还能认识他们吗? u2003u2003(5)游戏巩固:课件出示生字转盘,学生们快速抢读 u2003u2003[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充分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来选择教学策略,真正体现以学定教,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部分学生对诗歌已耳熟能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孩子自己识字,互帮互学。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生字多次复现,加以巩固。在广泛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孩子们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u2003u20032、认清字形。 u2003u2003(1)交流方法 u2003u2003师:这么多的生字中,你记得最牢的字是哪个呢?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的?把你的识字方法教给大家吧! u2003u2003生:我记住了“静”字,它是由“青”和“争”组成,“青”是绿色是树林的意思,“争”是争吵,“静”是没有声音,连起来就是树林里在争看谁最青,没有争吵的声音。 u2003u2003生:我记住了“思”字,上面是“田”,下面是“心”。动脑筋种好田,让禾苗长出好多麦穗。 u2003u2003生:我记住了“床”字,广西有根木头。 u2003u2003生:我是这样记住“床”字的,这个木头很宽,可以给人睡觉。 u2003u2003生:我记住了“明”字,一个日是白天,一个月是夜里,两个在一起就是很清楚,很明白。 u2003u2003生:我记住了“是”字,上面是日字,下面是正字,只是下面的竖横变成撇和捺。 u2003u2003…… u2003u2003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那么多好办法来识记这些生字。识记生字的方法很多,我们可以编字谜,儿歌,故事,还可以拆分熟字组合,可以做动作,只要大家仔细观察,认真动脑筋,一定会认识更多的字。 u2003u2003(2)猜谜语强化巩固 u2003u2003师:同学们刚想了很多办法,那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看谁脑筋动的快!听老师叙述,猜猜是什么字。 u2003u2003谜语一:此木虽宽,供人卧躺。 u2003u2003生:床。(给最先说出答案的学生奖励“智慧星”) u2003u2003谜语二:他是何方人氏,老爱脚踢石子。 u2003u2003生:低。(给最先说出答案的学生奖励“智慧星”) u2003u2003谜语三:大字左上有两点,像人把头点又点。 u2003u2003生:头。(给最先说出答案的学生奖励“智慧星”) u2003u2003…… u2003u2003师:快把你们的方法告诉身边的同学们吧,互相帮助,你们的收获会更大,方法会更多,记忆也会更牢! u2003u2003〖设计意图:让学生们在一起,交流识字的办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记忆,也为其它学生提供了一种识字的方法与途径,通过各种形式的游戏“开火车”“快速抢读”“猜谜语”,反复的出现生字,让学生在快乐积极的态度中完成生字的认记。更重要的是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人团结合作,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u2003u2003三、朗读古诗 u2003u20031、体会诗意 u2003u2003⑴ 指名读古诗 u2003u2003⑵ “这首诗讲的是什么意思呢?”小组讨论交流,不懂的地方互相问一问 u2003u2003⑶ 指名说说 u2003u2003⑷ 提出不懂的地方 u2003u2003相机理解“霜”:在哪儿见过霜。(天冷的时候,玻璃上、地上会结出一层白白的冰晶,那就是霜。课件出示三幅放大的花草结霜的近景图,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了“霜”的意思。) u2003u2003师:一轮明月当空照,银色的月光撒在地面,就像天凉地上结了一层霜,李白抬起头来,望向皎洁的圆月,想起了自己独自一人,离家在外,于是低下头来思念故乡,思念着故乡的亲人。 u2003u2003〖设计意图:通过对诗意的大致理解,把学生引入到诗的意境中,诗人的情绪里,唤出学生朗诵这首诗的情感状态。 u2003u20032、入境朗诵 u2003u2003⑴ 学生自由练读 u2003u2003⑵ 指名读,大家评议,教师针对指导 u2003u2003导情:想一想李白的心情是怎样的?如果你离开了爸爸妈妈,十分想念他们,却无法相见,你的心情怎样? u2003u2003⑶ 师范读 u2003u2003⑷ 配乐读 u2003u2003同学们,现在你就是思念故乡的诗人李白,在的寂静的夜晚,独自一人,对着月亮,带着你的心情,你的表情,和动作来吟诵这首静夜思吧。 u2003u2003⑸ 学生练读 u2003u2003⑹ 指名朗诵 u2003u2003⑺ 全体起立,望月诵读“静夜思” u2003u2003〖设计意图:通过音乐的烘托、借助图画的感染,让一种思乡情涓涓流入学生的心间,全情投入朗诵。让学生熏到李白的情怀,读出古诗的韵味。 u2003u20033、拓展延伸:假如你是大作家李白,我想问问你当时在思念故乡的什么人?你想对他说什么呢? u2003u2003〖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想象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思念家乡的情感态度得到了升华。 u2003u2003四、指导书写 u2003u2003师:看来大家都是认字小能手了,我们已经会认12个生字了,现在,我们要学会写生字。比比看,谁把今天学的生字写得最漂亮。 u2003u2003课件出示:“头是乡故” u2003u2003师:来,齐读一遍。 u2003u2003师:要写好字,要按一定的笔顺规则来书写,你知道有哪些笔顺规则吗? u2003u2003生:先横后竖,先撇后捺 u2003u2003生: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u2003u2003生:先中间后两边 u2003u2003生:先里面后封口。 u2003u2003师:同学们真棒,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笔顺规则。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再来读读。(课件出示笔顺规则) u2003u2003师:我们先来看“头”字,请同学们看老师写字,注意每个字的笔顺和在田字格的占格位置。 u2003u2003师:写好了,同学们拿出小手来,我们一起再来书空一次。 u2003u2003师:写字还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窍门,注意正确的书写姿势,身坐直,纸放正,拿稳笔,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胸离桌子一拳远。好,老师看到同学们都做好准备了,现在请你们描红练习吧! u2003u2003〖设计意图:复习巩固书写规则,反复提醒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u2003u2003五、练习点评及展示 u2003u2003 《静夜思》教学设计 u2003u2003教学目标: u2003u20031、通过欣赏古诗了解中秋节全家团圆的含义。 u2003u20032、感受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u2003u2003教学准备: u2003u2003材料准备:古诗原文,动画 u2003u2003认知准备:知道自己的家乡,并且初步了解故乡的含义。 u2003u2003教学重点: u2003u2003理解故事内容 u2003u2003感受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u2003u2003教学过程: u2003u2003一、主题引入 u2003u2003孩子们知道再过几天是什么节日? u2003u2003你们知道这一天的月亮会有什么变化呢? u2003u2003中秋节大家要做些什么呢?(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u2003u2003小结:中秋节的月亮圆又圆,一家人都在一起赏月、吃饭、品尝美味的月饼,中秋节是阖家团圆(一家人团圆)的节日。 u2003u2003二、学习古诗 u2003u2003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可是有很多不在自己家乡工作的人,没办法回家和家人过中秋节,他们非常想念家乡,思念家人们。我们古代唐朝有一位著名诗人李白,他就怀着这种心情写了一首古诗——《静夜思》,我们来听一听,看一看:(出示古诗的动画视频) u2003u2003提问:古诗的名字叫什么?动画里的那个人在干什么? u2003u2003小结:古诗的名字叫《静夜思》,意思是李白在安静的夜晚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 u2003u2003再次欣赏古诗,帮助幼儿逐句理解古诗的内容(重点) u2003u2003小结:李白看到自己的床前亮光光的。看起来好像是在地上结了一层霜。于是,他就抬头来看天上的月亮,发现今晚的月亮特别的圆,特别的亮。想起了远方的故乡和亲人,心里感到很难过。 u2003u2003三、幼儿吟诵古诗 u2003u2003引导幼儿有感情的吟诵古诗,感受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难点) u2003u2003思考:作者为什么看到月亮会想起家乡? u2003u2003 《静夜思》教学设计 u2003u2003教学目标: u2003u2003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4个字。认识新偏旁点横头、反文旁。 u2003u2003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u2003u20033、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夜空,阅读有关课外书籍。 u2003u2003教学重点: u2003u20031、认读生字,写生字。 u2003u20032、朗读、背诵古诗。 u2003u2003教学难点: u2003u20031、在诵读古诗过程中体会古诗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u2003u20032、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落实观察夜空、阅读有关课外读物的实践活动。 u2003u2003教学时间: u2003u20031课时 u2003u2003课前准备: u2003u20031、每位学生留心看夜空,看看有些什么。 u2003u20032、收集并阅读了解有关李白的事迹、其它诗作等。 u2003u2003教学过程: u2003u2003一、观图导入。 u2003u2003说说自己看到的。 u2003u2003二、揭题、释题。 u2003u20031、“思”:思念,想念。 u2003u20032、谁在什么地方,思念什么? u2003u20033、课前准备情况(有关李白的)交流。 u2003u2003三、初读古诗。 u2003u20031、借助拼音自由读,要求把每个字音都读准。 u2003u20032、把诗中的生字单独拿出读两遍,认一认。 u2003u20033、检查读的情况。(主要是字音) u2003u20034、读后交流:你知道了什么,想知道什么。 u2003u2003四、细读古诗。 u2003u20031、朗读古诗。你喜欢怎样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读,多肯定,多鼓励) u2003u20032、配乐朗诵。 u2003u20033、当堂背诵。 u2003u2003五、认记生字。 u2003u20031、说说你认记生字的方法。 u2003u20032、生字卡片认读。 u2003u20033、“摘苹果”游戏:把认到的生字摘下,组成词大声说出来。 u2003u2003六、练习写字。 u2003u2003七、课外作业 u2003u20031、再看夜晚的天空,把新的发现说给同学听。 u2003u20032、课外继续收集和阅读:有关李白及他写的其他诗,还有描写夜空或介绍有关星体的科学知识的一些课外读物。把收集到的和读过的带到班里,向同学介绍或互相借阅。

语文一上《静夜思》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静夜思》是我国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该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反映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光、床”6个字。   2. 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3.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之情。   媒体运用:ppt   预设过程   (应包括课程导入、预习自学、展示交流、当堂练习检测等)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请学生背诵自己已经学过的古诗,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交流自己知道的古诗,背诵展示)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意。   出示课题,谁来读读课题?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齐读课题。   1.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录音,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说说听出了什么?(慢,忧伤,低沉)思念的滋味是什么?思念的滋味你尝到过吗?指名说。带着思念的感受读题。   2.自由读古诗,圈出不认识的生字。   3.请学生当小老师,带读生字的字音。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记字方法,说说怎样朗读古诗比较好。   三、朗读指导,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诵,教师随机指导。   2.朗读反馈,练习背诵。   1.观察范字,指导书写。   “耳”上横短,下横长;“头”的第五笔是“长点”。   形成写字口诀:   拼“耳”字:ěr ěr   写“耳”字:横 竖 竖 横 横 横   数“耳“字:“耳 耳 一 二 三 四 五 六”生边数边书空。   2.描红、临写,提醒正确的的写字姿势。   3.评价学生作业。   四、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1.将生字与音节打乱,让学生以找朋友的方式复习巩固要认的生字。   2.小组合作,认记生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识字竞赛,并评出优胜者。   3.用“词语转盘”的形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复习本课的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识,导入新课   1、多种形式复习二类字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齐读课题《静夜思》)   3、齐读课文。   二、学习全诗,体悟诗境美。   (一)初读课文。   1、读通、读顺全诗;   2、检查勾生字情况;   3、指导生读生字,读全诗。重点读好“静”、“床”、“霜”、“思”等字。   4、解题:   (1)“静夜”是怎样的夜晚?(多媒体创设情境)   (2)请你用“思”扩词,从所扩词中选出词义   (3)串词义。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5、小结学习题目的方法:   (1)读;   (2)说(词义——句意)   (二)读中理解,体悟诗意美。   1、学生运用以上方法学习古诗,读诗、说词义、句意,并用“。”勾出不懂的词。   2、生提出不懂的词,师用“。”点出。   [此处词主要集中在“明月光”、“疑”、“霜”、“举头”、“思故乡]   3、学习第一行   (1)读整行诗。   (2)“明月光”是指怎样的月光?   (3)说第一行诗意。   多媒体创设情景:(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床前)   4、学习第二行   (1)读整行诗。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理解“疑”的意思(怀疑、好像);   “霜”(老师哈气在眼镜片上,并解释这是雾水,如果是冰粒,便是霜。霜在秋冬季节形成在地面附近:如房顶、草叶、地面等,堆起来是白色。)   (3)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用上“什么好像是什么”的句式。(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象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   (4)朗读,引导。   诗人这样描写,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冷清)   师描述: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一样。环境如此冷清,再加上诗人远离亲人的孤独,就更感到冷清了。   师用冷清的语气范读   生试着用冷清的语气读。   5、学习第三行   (1)读整行诗。   (2)看多媒体理解“举头”(做动作)   (3)想想诗人在干什么?   (诗人抬头望着天上的明亮的月亮)   (4)朗读、引导。   问:诗人看着挂在天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   (会想到家乡,想到亲人)反复诵读。   6、学习第四行   (1)读整行诗。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将三、四行连起来说说诗意   (4)指导朗读,重点指导学生读“思故乡”。   7、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三、反复吟诵,表现诗意美。   1、以《思乡曲》为背景,体会全诗诗意,并朗诵全诗一遍。   2、生在音乐中自己吟诵,划节奏。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3、有感情地齐读,背诵。   四、和乐唱诗,感染熏陶美。   (一)听《思乡曲》主旋律一遍,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美。   (二)以《思乡曲》为主旋律,以《静夜思》为词,师先示范唱诗,师生和唱诗两遍。   1.谈话:小朋友,现在请你们静静地欣赏这幅图,看看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李白站在窗前难以入睡。他看到月光穿过窗又洒落在窗前,那月光明亮如霜。仰望那天上的明月,又低下头看看地上的月光,一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在他的心里油然而生,于是他写下了这千百年来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著名诗篇《静夜思》   2.离开家乡,离开亲人,李白的心里一定非常(生说:难过、伤心、悲哀……)   3.教师范读,学生看着画面,想着教师刚才的讲解感受诗中之情。   4.小朋友,此时的你们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优质课《静夜思》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课《静夜思》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优质课《静夜思》教学设计 篇1   [设计概说]   识字教学是重头戏,识字教学时,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兴趣,组织游戏,引领学生在快乐中自主识字。   学古诗,读更是重中之重,以读为本,有层次的朗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读为武器,突破重点,化解难点,“说、想、议、思、演”融入其中,让课堂情思绵绵,书声琅琅,精彩连连!   [教学内容]   识字,学古诗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汉字,认识1个偏旁“攵”   2、读古诗,感知诗意,初步体会诗中美好的意境。   3、朗读诗歌,想象情景,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4、背诵诗歌,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与热爱。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读古诗,初步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从朗读古诗中,悟诗意,品诗境,想画面。   [教学准备]   《静夜思》的配乐朗诵录音,(条件不允许则无需准备)   [教学流程]   一、谜语激趣,引发期待。   1、师说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进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边说边比划)聪明的孩子们,你能说出谜底吗?   2、生猜谜语,说谜底   3、师:对,就是夜空中的月儿,你喜欢月儿吗?喜欢它的什么?   4、生各抒己见。   5、是呀,明亮的月儿,谁都很喜欢。   (设计意图:以猜谜语,谈月儿,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伊始,应尤其重视兴趣的激发。)   6、古时候有位伟大的诗人——李白,他是唐代最有名的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呢,他也喜欢月亮,在一个安静的月夜里,他望着月儿,写下了一首诗,孩子们想看看他的这首诗吗?   7、揭题,板书课题:静夜思,相机指导学生认识“静、夜”两个生字(读音节,组词)   8、读题,引入新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去看看李白爷爷这位诗仙笔下的月亮。   (设计意图:以谈话,即介绍李白简单的生平资料,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读诗的期待心理)   二、初读识字,游戏巩固。   1、范读古诗(或播放录音)   2、自由读诗歌,圈出诗中的生字以及不认识的字,老师提示方法,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也可以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3、自主识字   ①一生读拼音,评一评。   ②同桌互相拼读生字。   ③小老师带读。   ④齐读   ⑤开火车认读音节。   ⑥生字开花,你会为生字宝宝找朋友吗?(组词)   ⑦识记生字,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生字宝宝呢?   ⑧生发言,师引导,渗透识记方法,如:   △加一加:青 十 争=静 广 + 木 =床   △编口诀:大字肩上加两点,右腿儿也跟着点一点(头)   △“故”引导学生认识偏旁“攵”,说说在平时生活中,还见过哪个字也有“攵”旁。   4、游戏增趣,巩固生字   ①师:大诗仙李白爷爷还准备了一些仙桃,想让孩子们跳一跳,摘下自己最喜欢的桃儿尝一尝呢?出示生字卡片(桃子状)。   ②贴在小黑板上(课前准备好)   ③你认识哪个词语朋友,那它身后的小桃儿就属于你了。   ④摘仙桃游戏,学生摘,读,其他同学跟着认读。   (设计意图:识字是教学的重点,如何让孩子们眼前枯燥的几个汉字生动起来呢?我以“摘仙桃”的游戏,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学习兴趣,在自主、快乐中巩固生字,提高实效,突破重点)   三、三读古诗,感知诗意。   1、师:要读好这首诗呀,老师为你们设置三个站,你敢挑战吗?相信你们都是勇敢的孩子。   2、第一站 读正确   ①师:读对每一个字, 你有信心吗?   ②生读,评   ③再读,评析。(随机应变,到位了就可以)   3、第二站 读流利   ①师:读书可不能结巴,要像河里的水一样通畅就更好了。   ②生读,评   4、第三站 挑战老师   ①师:孩子们,你们已经不错了,要是能超过老师,那就更了不起了。   ②师范读(有感情地吟诗,提醒孩子们古人是怎么吟诗的)   ③生挑战,评比,说说谁读得好。   ④指导,齐读   (设计意图:以挑战的方式,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引领学生三读古诗,在读中增趣,在读中不着痕迹的感知诗意)   四、议、想、读、演,品诗情画意。   1、看背景图,对照古诗,说一说图上的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的诗意,生发言,师小结,随文巩固识字“举”   3、看着这明亮的月光,住在别人家乡的李白爷爷想到了什么呢?你猜一猜,议一议。   4、结合最后一句诗,引导学生体会李白爷爷的思乡之情,想象他的心情。   5、指导朗读,师:看着如霜的月光,身在外地的李白爷爷多么想念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啊!指导学生读慢些,齐读。   6、演一演,李白可是诗仙呀,谁愿意当回仙人,来演一演他,读读这首诗,读出他对家乡的思念。一生读,(设计意图;在“说、议、想、读、演”中不露痕迹地指导学生感悟诗情画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7、指导背诵,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①师:古诗是我们中国最灿烂的文化,孩子们,你一定要认真学古诗,多背背古诗。   ②看看谁记性最好,一学就可以背出来,试着去背背吧!   ③展示,树立榜样,带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积累语言,古诗是祖国文化的瑰宝,不去积累,则是一件憾事,从小应引导学生养成背诵积累的习惯)   五、书写指导,身先士卒。   1、听了你们的朗读,看了你们的表现,李白爷爷在天上也一定会夸你们了,读书写字也是我们该做的,下面我们来比比看谁的字写得好。   2、范写,提示要点,如“头”最后一笔是点。   3、生描红,临写   4、展示佳作,评,引导学生取长补短。   5、结课   作业设计:   1、我会背 把《静夜思》背给家人或伙伴听   2、我会写 写课文中的四个汉字   3、我会读,再找找李白爷爷的诗读一读。   板书设计:   静夜思   李白   明月 霜   望月 思乡   优质课《静夜思》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攵”。   2.朗读古诗,在读中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背诵这首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10个生字。   2、教学难点:在读中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歌描绘的美好意境。   三、教学时间   1.5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孩子们喜欢古诗吗?你知道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听。   2、听过《静夜思》吗?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了解呢?   过渡:看来很多小朋友已经会读这首诗了,甚至有的小朋友还能背诵,但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要认识几个诗歌中的生字宝宝,还要把诗读得正确,有感情。有信心吗?   (二)学习生字   1、翻开书74页,自己读诗句,读完后将圈出来的生字宝宝多试拼几遍。   2、指名读,评议。   3、学习生字。   (1)读字音:静、夜、床、光、举、头、望、低、故、乡。   a、小老师带读   b、你想提醒大家怎样读好这个字?   c、他能和谁交朋友?   (2)记字形:   a、左右结构:静(在哪里看见过这个字?)、低(它的反义词知道吗?)、故(它的.偏旁是什么?区分反文和折文)。   b、上下结构:夜(分部件记忆,认识部件“夜下角”)、举(图画)、望(从前,有个小王子,他的妈妈死了,他很想念妈妈,人们告诉他妈妈到月亮上去了,于是他常常抬头望月亮想妈妈。同时教儿歌“王子望月望、望、望”。)。   c、半包围结构: 床(会意记忆:房子下面放了木板,做成了床)。   d、独体字:光(谜语记忆:小儿子是个大胖子)、头(谜语记忆:大戴两朵大红花)、乡(会意记忆:乡下山路多弯道)。   (3)检测。   小朋友,今晚不仅月亮姐姐来到了我们的现场,你看苹果妹妹也来凑热闹了。不过,它说:“我的身上有你们刚刚认识的字宝宝,只有把你认识的字宝宝读对读准,我才送给你。”   4、写字   过渡:还有一个生字宝宝,它说小朋友每天都用到它呢,想和他见面吗?它是?   (1)“头”可以和哪些字成为好朋友?   (2)观察幻灯,书空。   (3)观察:写好“头”要注意什么?写一个字   (4)抽生上黑板写,学生评价。   (5)注意再写一个字   (三)感悟意境,指导朗读   1.小朋友们,课题里的哪个字交代了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夜)(师手指课题。)哪个字交代了李白当时的心情?(思)   2.诗句中哪些地方写“夜”呢?(明月)从这个词怎么看出是写“夜”?   3.诗句中哪些地方写“思”?(思故乡)评价:对,这是作者直接地告诉我们他在思。请大家把李白思念故乡的感情读出来。指导:你们没读出李白思念故乡的感情,应该把“望”和“思”读真切一点。(师同时在黑板上标上着重号,并示范。)再读一遍试试,这次加上动作。   4.老师看到你们是抬头和低头,可是李白说他是举头和低头。“举” 和“抬”有什么区别?你们做“举”的动作给我看。(师:这不是举,而是伸手。再举一回,举起千斤重担来。对,这才叫“举”。)   5.李白抬起他的头像举千斤重,举得好费力。孩子们,你们说李白的头怎么就这么重?“举头”这个词怎么读?齐读后两句。   6. 李白在这样的夜晚独自一人身处异地,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同桌讨论一下,哪些句子是李白看到的景色,哪些句子是李白的想象。   7.老师引导:在这样静谧的夜晚,天上只有一轮什么?(明月)地上只有一个谁?(李白)是啊,天地这样广阔,却只有“明月与李白”相对望,难怪李白强调静夜里静思,他更加地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了。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情,怎样的语气读这首诗呢?学生感情朗读全诗。   优质课《静夜思》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演唱《静夜思》,并能体会到古诗的意境及其和新歌搭配在一起的独特感受。   教学目标:   1.学唱优美动听的歌曲《静夜思》,感受美。   2.在优美的旋律上填上富有意境的唐代诗歌,体验美。   3.随着四拍子来进行指挥,充分投入到歌曲的韵律中,表现美。   4.欣赏歌曲,并联想自己学过的古诗,回忆演唱以前学过的古诗歌曲,欣赏美。   5.除了演唱《静夜思》,还进行了为原旋律填加其他古诗词的创新尝试,创作美。   教学重点:   本课中学习歌曲的旋律,学会四拍子的指挥是一方面,更要能够引导学生进入源远流长的唐代文学――古诗与委婉动听的旋律搭配而创造出的美好意境。   教学难点:   歌曲中的曲谱学唱和二声部的合唱训练是一个比较难的教学环节。   教学用具:   录音机、歌曲伴奏、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律动进教室   1.在欢快、的歌曲中走进教室,使学生在每一节课都保持着高涨的情绪。   2.欢呼音乐课的开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拉开音乐课的帷幕。   3.和声练习,虽然只是三度的和声,却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合唱能力、创作和感悟和声美的一种方式。   4.师生问好,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懂得礼貌待人。   二、导入   师:上课的一开始,老师要给同学们出一个谜语,谜面是一首歌曲,谜底是一个人物,相信同学们仔细听一定会找到谜底。现在就由老师亲自展示谜面。请听好(老师演唱《但愿人长久》)。   生:北宋诗人苏轼。   师:同学们对诗歌很是了解,我想同学们一定是通过老师演唱的这首歌曲中的词而很快猜到了作者是北宋的诗人苏轼。同学们的知识很渊博。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刚刚过去,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景色也特别迷人。月亮总是会和“浪漫、温馨、迷人、团圆”等美好的词语联系在一起。古代文人都喜欢借用月亮来寄托自己的情感。那么除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你们还知道哪些以月亮为题材的优秀诗篇呢?   生:有《静夜思》……   师:好的,同学们知道得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学唱一首以李白的《静夜思》为词而谱曲的同名歌曲《静夜思》。   三、新授   师:我们先来聆听一次,感受曲调的抑扬顿挫。   生:初听,感受音乐。   师:多么美的诗词,听完歌曲后,我更加能够理解李白为何把情感和思念寄托给月亮。大家想,我们也许会相隔很远,但我们看到的都是同一轮明月,月亮会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这么有韵味的诗歌再配上了委婉的旋律更是天籁之声。我想现在我们再一次朗诵诗词时,就应该更加有味道、更加有感情,而且我们也应该换一个词,不叫朗诵而叫吟唱。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表现一下。   生:带动作地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师:我们一起来一次,要表现出你们丰富的情感。   生:共同朗诵   师:诗词写得多感人啊。体现出诗人王维的那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师:带着这样的情绪我们来学唱这首歌曲。歌曲总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齐唱部分,第二个部分是合唱部分,带有尾声。   1.教唱过程中尽量体现学生的自主学唱能力,并嘱咐学生注意装饰音的唱法与作用,使歌曲更加得委婉动听,为歌曲增添了色彩。   2.在第三句中的最后一个字要处理成声断气连的唱法。   3.让学生演唱曲谱,可以是简谱或者是固定调唱法。在第二部分的教唱过程中要着重注意音准问题(低声部有必要可以先唱曲谱),也要多培养学生的合作感,使歌曲的和声部分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对抗的效果。尾声的延长符号再次提醒同学们要很好利用循环呼吸法。   4.在美妙的歌声中,真想动情地舞蹈,但我们教室面积有限,那我们就利用上肢运动来指挥。(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体现)   四、巩固歌曲   再次聆听,反复演唱,体验音乐。   我们一定要好好地学习这首歌曲,也许你们现在还没有这个体会,因为你们还小,都生活在爸爸妈妈的怀抱中,等长大了也许为了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乡,就能体会到那句话‘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了,看到了月亮会更加想念家乡,思念故乡的亲人。也希望同学们学会了这首歌曲之后在明年的中秋节那天,能唱给爸爸妈妈听。(可以利用多种方法,如师生接力唱、男女生接力唱、领唱等来练习等,就不会有乏味的感觉。)   五、拓展   师:看到同学们的情绪这么高涨,老师突发奇想,想借助这小小的教室作为我们的舞台,来开一个“古诗词朗诵音乐会”,也就是古诗新唱,同学们是否有兴趣?   生:有!   师:那么老师就选用依靠首《读唐诗》的片段来作为演唱会的开场曲。(播放《读唐诗》)。   师:心细的同学一定在开场曲中发现了很多的诗歌,能说说都有哪些诗歌吗?   生: (略)   师:那在这些诗词里面,我们回忆一下,哪个是你们曾经学过的古诗歌曲?   生:有《咏鹅》和《江雪》。   师:谁来做第一个登场的歌手?   生:分别演唱《咏鹅》和《江雪》。   师:不知道同学们是否有兴趣把自己熟悉的歌曲或喜欢的、学过的歌曲与古诗利用起来,创编成自己的古诗新唱呢?   生:愿意!(讨论、思考)   师:老师先带个头,我为我喜欢的一首孟浩然的《春晓》进行一下古诗新唱。(一个小片段)   师:接下来,谁来大胆地尝试一下。   生1:选用了一首古诗,利用了《静夜思》旋律。   生2:……   六、小结   阶段目标:学生们已经能够体会到古诗新唱的乐趣,有了词再配上适当、协和的乐曲使得古诗更加完美,更能烘托出其中的含义。   师:同学们的创编能力真得很强,我想唐代的那些诗人一定不会想到我们为他们的诗歌配上了那么优美的旋律。好了,今天的演唱会到此结束,能够举办得这么成功,要感谢各位编曲家、各位歌星的参与和登台演出,谢谢,再见!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及反思「公开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体验,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加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设计思路:   从题目入手引出诗句,由诗句产生疑问,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通过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和文本的解释进行对照,进一步加深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和积累,让学生在诗、文结合中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   谁来读课题?(指名读)   范读课题,齐读。   2.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佳节”、“倍”分别是什么意思?)   不会,怎么办?(勤查字典是个好习惯。)   除了查字典,我们还可以通过读课文来帮助理解词句的意思。   我们来试一试,好吗?   (设计意图:三年级教学目标中就有“引导学生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和“引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的要求,这里的设计着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3.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或其中词语的意思,画下来,读一读。   4.交流。   (1)“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说 ?   “佳节”就是美好的节日,课文中指的是重阳节,重阳节是哪一天?(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有什么习俗?(插茱萸,登高)   (2)“茱萸”是什么?(一种带香味的植物,传说可以祛病驱邪,所以人们在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头插或臂戴茱萸,饮菊花酒,爬山登高,以求步步高升、长寿,这也是合家团圆的节日。   (3)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又到了,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就思念家乡的亲人,就是思亲,“倍”呢?(更加)   这就叫--“每逢佳节倍思亲”。   再读课题。   (设计意图:在“文包诗”类型的课文中,往往课题就是诗句中最精华的部分,引导学生反复读文,理解诗题,正是理解诗中的重点诗句。)   二、诗文对照,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我们已经知道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所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诗,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   (课件出示全诗)   自己读一读。   2.指名读。   提示:诗有诗的节奏。   (注上节奏)再读。   (设计意图:古诗特别讲究音韵之美,读古诗更加讲究读出诗句的节奏和抑扬顿挫,这里的设计是为了训练学生读古诗的基本功。)   3.我们通过读课文,已经理解了诗的第2句,你能通过读课文理解其它三句吗?   (生诗文对照读)   4.让我们来交流你们的发现。   (1)“独在异乡为异客”就是 ?   王维在异乡,“异乡”指哪儿?   板画:   华山   (西)长安 家乡(东)   解释: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东面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王维只身一人远离家乡到长安求学,客居他乡,这就是“独在异乡为异客”。   同学们,王维离开家乡时多大?15岁,只比你们大几岁,还是个少年,独自一人在外已经“两年了”,一年多少天?(365天),2个365天,远离家乡、父母、兄弟,他是多么孤独、寂寞。   谁再来读读第一段,齐读。   大家体会到了他孤独,思乡之情,再读第一行诗,“独在异乡为异客”。   正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再读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容易把诗中的“山东”当成今天的“山东”,使用板画的方式,一目了然,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人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而造成的思乡之情。)   (2)平时王维思念亲人吗?(思念)   到了重阳节这一天,他就更加思念亲人了,因为他看到了什么?   (指名读第二节)   什么是“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换个词吗?放到句子中说。   看到别人合家团圆,自己却独自一人在异乡求学,怪不得他(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怎么理解?   (出示课文第三节)   触景伤情,看到人家一家人登高游玩,王维想到了以前在家乡时u2026u2026。   再读一读这段话,体会一下一家团聚时的高兴,分离时的惆怅。   想到了兄弟们这会儿还是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聚会,却“少一人”,兄弟们也在思念自己。   真是兄弟情深呀!一齐读最后两行诗。   他仅仅想了这些吗?还有很多很多,从哪儿看出来的?(u2026u2026)   他想得真多呀!--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吗?(板书:思绪万千)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多数没有远离家人、思念亲人的情感体验,对诗人的情感有一定的距离,不容易体会到诗中蕴含的浓浓的思乡愁情,这里让学生结合课文中两种情景的对比,结合自己在家人不在时的真情实感,拉近与诗人心灵的距离,更有助于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中情感的体验。)   4.小结。   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场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了诗句。   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练习背诵。   三、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有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都有不少诗人借诗句来抒发思乡之情,以前我们学过李白的《静夜思》,(背《静夜思》),还背过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背《泊船瓜州》)。   (课件即时出示两首诗)   2.课后大家可以再搜集这样的诗来读读背背,我们下节课再来交流,好吗?   (设计意图:举一反三,学一带多,这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去搜集、吟诵更多的古诗,扩大教学的效果。)   四、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体会那深深的乡情,浓浓的亲情。   (播放音乐)   五、质疑释疑。   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如学生有疑问,则引导互相讨论解决)   (设计意图:学生的学由“疑问”开始,也应该由“疑问”结束,只有多“问”,才能想办法“答”,所以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从小养成多学多问的好习惯,从小培养一个个善于提问的“小思想家”。)    板书设计: 23 每逢佳节倍思亲   (更加)   遥知 登、插u2026u2026 (思绪万千)   华山   (西)长安 家乡(东)   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采用的是“文包诗”的形式,把难以理解的古诗转化为一个通俗易懂的小故事,让学生在读懂故事的同时学会古诗,形式新颖、充满趣味性,有助于学生轻松地学习古诗。   教学本课时,我努力从文与诗的融合上着眼,学文,以诗为线索,学诗,以文为参照,将诗文有效结合,在感悟古诗的时候,不仅仅停留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是还体会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同时通过诵读文本和诗句,理解并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乡情感,使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将思维的触角深入文本,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   因为这是第二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把课文读得比较通顺流利了,所以我是引导学生从复习旧知入手,从“旧”自然过渡到“新”,让学生从第一课时的学习轻松进入第二课时的学习。本课的课题就是诗中的精华诗句,所以一开始就让学生借助读课文解决对问题的理解,学生在理解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义后,自然而然就产生了“诗人为什么会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疑问,激发出探究答案的浓厚兴趣。   接着我引导学生诗文对照,通过读懂故事,理解诗句,通过读好诗句,体会诗中蕴含的浓浓思乡情。引导学生抓住“15岁”和“已经两年了”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通过“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那个省略号,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着内心的情感,为学生理解诗意作好了充分的铺垫。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多次让学生朗读课题,他们的理解感受不断深化,思想情感在不断升华。   为了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我又在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背诵以前学过的思乡古诗《静夜思》和《泊船瓜洲》,课后收集同类古诗读读背背,目的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有材料可收集。   对于“文包诗”这种新课型到底应该怎样教学,我还是在尝试,目的只有一个,激发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学的兴趣,促使学生在课内外不断阅读、积累,使我国古典文化成为滋养下一代的营养宝库。

小学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小学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诙谐“目、耳、头、米”4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   朗诵、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识记本课生字。   【用具准备】   1、布置作业:晚上观察夜空。   2、一幅描绘宁静月夜的课件图画。   【教学设想】   在古诗的诵读之前,可通过课件演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图中入境并伴有相应的音乐,还可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边做动作边朗读。这样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古诗。在理解词意方面可联系生活实际和动作来理解。如:在理解低头和举头时可用动作来示意。学完古诗时,可把说说看到的夜空景象来发展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静夜思》。“思”是思念的意思,诗人在什么时候,思念什么呢?   二、初读古诗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   3、师范读。   4、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   ①自己借助拼音读生字。   ②同桌互读,互相纠正。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名带拼音读生字。   ②齐读生字、正音。   ③去掉拼音读生字。   ④小老师领读。   开火车检查。   (3)随生字认识偏旁。   三、朗读古诗   1、领读古诗。   2、通过课件出示古诗,并出示相应的需停顿、读重音的地方: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3、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生生解疑,师辅助引导。   4、出示课件在课件和音乐声中指导朗读:   (1)同桌互读。   (2)男女生分读。   5、指导背诵:   (1)自己试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   (4)同桌互背。   四、细背古诗   这首古诗中有一组反义词,你能找出来吗?   举头──低头  2.小学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静、夜、思、床、前、明、举、低、故、乡”10个生字;会写“乡、头、是”三个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亲人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诵古诗。   课前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   3、释题:思、思念、想念。思考:诗人在什么时候思念什么?激发学生求知欲。   三、初步感知   1、引导学生看图,让学生欣赏,初步感悟古诗。   2、师范读古诗,体会古诗意境。   四、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并画出生字,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识记生字,学生互相交流怎样识记生字。   4、指导认识生字。   5、检查识记字形情况,互相交流,书空“乡、是、头”。   五、理解古诗,朗诵古诗。   1、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哪些词句。   (1)说说自己见过的“霜”。   (2)用动作表示“举头”、“低头”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   3、学习朗读古诗,主动汇报学习情况表演朗读。   4、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1)男、女生读。   (2)分小组读。   (3)开火车读。   5、指导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6、练习背诵。大胆评议,说说自己的学习方法,读书方法。   7、集体背诵古诗。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静夜思》,懂得了家乡和亲人的可爱,还会认了10个生字,学会写了3个生字。只要我们开动脑筋,主动积极地学习,就能不断地增长知识。   七、作业   1、书写生字。   2、请同学们看看夜晚的天空,把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3.小学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并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为此,我在本课的设计中,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1、利用旧知,铺路搭桥   新旧知识的切入口,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2、体现活动的双主体性,采取各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教师演示与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多层次的信息反馈,全班的教学活动与个体差异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生动有趣的电脑画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美妙动听的故事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电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手段,它能通过动画、声音、色彩等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本课始终穿插着电脑画面,   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爱玩好动,因此在教学中始终由李白天鹅来牵线,在意境中完成识字、朗读。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故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认识字宝宝。这样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巩固了所学知识。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到为充分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条件,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真正体现了上课注意力集中,下课之时仍能兴趣盎然,做到了教与学融为一体。 2.小学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学反思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一首的思乡诗,孩子们好多在入学前就会背诵,所以一上课当我刚揭示课题时,学生就在下头说开了,有的甚至就背诵起了《静夜思》,看到这种情景,我就问孩子们之前学过李白的那些故事,进而带领孩子们复习了《古朗月行》、《赠汪伦》   一、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必须的韵律节拍。孩子们虽读起来朗朗上口,记忆起来也比较迅速,但对古诗的韵律美不理解,所以在本节课中,我渗透了押韵的概念,并对古诗的韵脚、韵字进行解释说明,不求孩子弄懂,只是作为学习的开始,之后教师贩泛读、听录音读、孩子各种形式的朗读,并提醒学生按其韵律节拍,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   二、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在《静夜思》这首古诗的朗读教学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个别孩子在朗读的过程中开始根据自我的理解加上了动作,带有必须的表演形式,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们开始表演,在表演之后我引导学生练习生活是体验感情,对生活的切实体验:“你们有过想念亲人的体验吗?具体说说当时的感受。之后我又向同学们讲述李白此时的人生遭遇:在外漂泊一年之久,生患重病,举目无亲,在一家小旅馆里写下这首诗。此时,情感的共鸣,独特的感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构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到达共鸣。   这节课,我主要体现了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中“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这一教学理念。在新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和自主性明显增强。   可是本节课启发一轮环节较多,孩子们一开始自我感悟,便会开始讨论,坐在前面的大部分孩子都能跟着教师一齐学习,可是后排的一些男孩子就有些管不住自我。怎样掌控好低年级课堂纪律,让孩子们动而不乱,活而有序呢?我想这还有待自我经过不断的学习,获取更多的教学机智和更好的教学设计。 3.小学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学反思   今日我教学了第六课《静夜思》这首诗,教学之后感触不少。   《静夜思》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之一,其语言凝练,感情真挚,反映了外出游子深夜思乡之情。为了让一年级的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在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结合预习,让学生看拼音自读《静夜思》要求读准字音,初步识字。因为学生有以前的基础,再加上预习,所以对于古诗的背诵是很简便的事。然后我就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巩固识字。(一年级的识字教学是教学的重点)在学生读通了生字后重点就是朗读感悟古诗的意境了。对此我先让学生读,然后我范读,经过比较让他们发现自我的不足,从而想去学,读好古诗。再经过教师领读、小组比赛读、男女比赛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练习朗读,培养他们热爱读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朗诵、背诵古诗的乐趣。   在学生熟读后,我又引导他们提出不懂的问题,随机予以解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问题很丰富,有字词类的、有诗句资料的,还有的问他为什么想家乡呀等,这些问题都说明孩子们在动脑思考了。我们就应当从小就培养学生进取动脑思考的本事。

小学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学设计及反思

【 #一年级# 导语】《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旅居在外的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而思念家乡的感受。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诗人的思乡之情。全诗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学设计及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4个字。认识新偏旁点横头、反文旁。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3、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夜空,阅读有关课外书籍。   教学重难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朗读、背诵古诗。   2、在诵读古诗过程中体会诗意,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与月亮又关,让我们把书翻开,说说图上有什么。(板书课题)   二、介绍背景   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来的资料,释题意。“思”是思念的意思。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自由读,要求把每个字音都读准。   2、圈出生字,边圈边读,加深印象。   3、小老师带读生字,齐读生字。   4、去掉拼音抽读生字。   5、六人小组讨论:用老师教给你的识字方法,你认识了哪几个字?说给同学听一听。   6、全班交流:用了什么方法记字?你在哪里见过这个字?   (加一加、减一减、变一变、换一换、猜字谜)   四、生字回文,细读古诗   1、生字回到文章中,你还认识吗?找小伙伴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读,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教师倾听,多肯定,多鼓励)   2、诗人在什么时候,思念什么呢?带着问题读读古诗。   3、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说说夜空,朗读感悟   让我们站起来,当一回李白!请你们想像一下,如果你就是此时此刻的诗人,看着一轮明月,你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会想到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已见,体会感情,感受到李白那强烈的热爱家乡、思念家乡情感,同时学习有语气朗诵古诗的方法——要入情入境、大胆想象当时意境。   五、自我展示,当堂背诵   多种方式熟读成诵。(男女赛读,分行读,分组读)   六、学写生字   1、观察笔顺,小老师带领同学书空   2、观察范字与田字格的关系   教师提示:横与横之间的距离。“头”的第五笔是长点而不是捺,写得上尖下圆。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练写   注意学生的坐姿与握笔姿势,即使提醒纠正。(上身正,脊背直,下巴低……)   4、展示佳作   挑出自己写得最满意的字给同桌看,说说自己怎么写好它的。   5、组词,理解字意   七、作业设计   学了这首诗后,你最想做些什么?画一画,演一演,吟一吟,背一背,写一写……选择一项或几项完成。  2.小学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反文旁”,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古诗的朗读、讲解,学生能够背诵古诗,体会诗中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意境。   【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背诗导入   师:同学们很喜欢背古诗,而且在入学前你们已经会背一些古诗了。谁能为大家背一首?   (指名背诵古诗)   (二)教读古诗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诗题是《静夜思》。可能很多同学在入学前就已经会背诵这首诗了,请这些同学为大家背一背。(指名背诵《静夜思》)   2、教读古诗。教师范读全诗,学生个别读。   (1)指导学生把字音读准,注意“床”、“光”、“望”、“乡”是后鼻音。   (2)读出诗句的节奏,全班齐读。   (三)识记生字   1、教师板书:静夜思。这三个字连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啊?   “静”、“夜”这两个字你认识吗?怎样记住这两个字呢?   2、小组内学习:学生在课文中用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说一说有哪几个字是自已认识的,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自学。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互教互学。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4、学习新偏旁——反文旁   你怎样记住这个偏旁?   5、学生说说自已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四)指导书写生字   1、观察“目”、“耳”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这两个字要写得窄一些。学生描红,教师和学生一起评议。   2学生观察“头”、“米”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示范书写这两个字,提示学生“头”的第五笔要长一点,“米”字的第四笔和第五笔要写长一些。   (五)感受诗意,再读古诗   1、教师出示表现《静夜思》诗意的图画。   谈话: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在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李白躺在床上难以入睡。他看到月光穿过窗子洒落在床前,那月光明亮如霜。仰望那天上的明月,又低下头看看地上的月光,一缕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在他的心里油然而生。于是他写下了这首千年来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诗篇《静夜思》。   2、教师朗读全诗。   学生看着画面,想着教师刚才的讲解,感受诗中之情。   3、学生读古诗,教师略作指点。   4、背诵这首诗。   (六)拓展活动   同学们观察了晴朗的夜空,现在请你们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你们看到的星空。推荐一个学生到讲台前为大家讲述自已看到的星空。 3.小学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学设计及   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会背诵古诗。   2、会观察夜晚的星空,把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别人听。   3、积累收集有关思念家乡的诗句。   教学重点:   写字。   教学难点:   识字写字。   课前准备:   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中一张照片让小朋友想起了自己远在异国他乡的妈妈……大诗人李白看到皎洁的月光,也想起了自己的亲人。小朋友,让我们再来和李白一起,做一回思乡之人。朗诵古诗。   2、拓展说话:   那小朋友来看看这副夜景,(播放课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又让你想起了什么?(很凄凉、很伤感的感觉)   3、看书中插图,也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又让你想起了什么?   (很美好、很美丽的感觉)   小组内说――指名说。   (从说中,孩子们学会了即使是同样的夜晚,只要景物不同,所产生的联想也是不同的。)   二、指导书写,巩固识字。   1、自己认读、认记“头和米”,师范写,生练写。   2、复习四个生字,选择生字,找朋友扩词。   三、巩固练习,强化积累。   闯关游戏:   第一关:我会读。   (领读生字。)   第二关:我会背。   (开展背诵竞赛。)   第三关:我知道。   (拓展积累: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   (小组内比赛,选出获胜者,再由各获胜者进行比赛。)   四、教师拓展资料,把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会读,有能力的可以尝试背诵。   板书设计: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4.小学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学反思   李白的《静夜思》每个学生差不多都会背了,其实好多学生根本读不准,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认为自己会背了就不用学了。真要叫他们理解诗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因为他们长句都读不好,怎么在这堂课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在走进课堂的那一刻,我心里还是没有底,但我知道我不能像平时那样上了。所幸一堂课下来,倒也有了新的启发。   在板书课题后,让学生读读《静夜思》三个字,然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就说出了“静”读后鼻音,不能念成前鼻音,“夜”是整体认读,不能拼读。于是随机教学静与夜。给它们找找朋友,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两个字。但我还不满足于此,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周围有没有声音?哪个字告诉我们诗人是在什么时候?他在思念着什么呢?也乎意外的是,学生很快就明白了“静”和“夜”的意思。那诗人思念的是什么呢?以此,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梯度,马上进入了阅读。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不会在读书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唱。当学生能读出诗人是想念家乡的时候,我就不失时机地问:他会思念家乡的谁呢?学生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说是爸爸妈妈,有的说是亲朋好友,有的说是兄弟姐妹,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课前我还担心他们读不懂诗呢。于是我又问他们:你们也有过想念爸爸妈妈的时候吗?什么时候最想?我特意让住校生池升浩先说,他说每天晚上她最想爸爸妈妈,于是学生的话题就这样打开了,就这样他们明白了诗人的心情,知道了什么叫做思念。此时,我让他们再去读一读诗,有的说我也很想回家了。最后,我问他们,些时你觉得你读懂了哪一句或哪一个词,于是所有的诗意都在孩子们的嘴中被解释,他们甚至说:月亮都圆了,为什么我与家里人还没团圆呢!我明白,此时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也让学生明白了读书不仅仅只是会读,还要读会些什么。   本来我是打算上失败的一课的,没想到却有了这么多意外的收获,感谢我的学生,让我再一次看到了他们的潜力,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体验也尝试。 5.小学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学反思   今天我教学了第六课《静夜思》这首诗,教学之后感触不少。   《静夜思》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之一,其语言凝练,感情真挚,反映了外出游子深夜思乡之情。为了让一年级的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在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结合预习,让学生看拼音自读《静夜思》要求读准字音,初步识字。因为学生有以前的基础,再加上预习,所以对于古诗的背诵是很轻松的事。然后我就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巩固识字。在学生读通了生字后重点就是朗读感悟古诗的意境了。对此我先让学生读,然后我范读,通过对比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想去学,读好古诗。再通过老师领读、小组比赛读、男女比赛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练习朗读,培养他们热爱读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朗诵、背诵古诗的乐趣。   在学生熟读后,我又引导他们提出不懂的问题,随机予以解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问题很丰富,有字词类的、有诗句内容的,还有的问他为什么想家乡呀等,这些问题都说明孩子们在动脑思考了。我们就应该从小就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能力。

《不一样的你我他》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不一样的你我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不一样的你我他》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了解自己的特点,感受到大家的不同使集体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讨“怎样与‘不同"友好相处”和““不同"让生活更精彩”的活动,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体验和感悟。   3.情感与态度   通过本课一系列的活动,认识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和选择,培养尊重、理解他人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了解自己的特点。   (2)认识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   难点:观察同学和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学会尊重、理解他人的想法和选择,培养尊重、理解他人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师:请同学们看这两片树叶。观察一下,这两片树叶一样吗?   2.学生认真观察。   3.师生共同总结不同。   4.师:孩子们,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即使是同一棵树上的树叶,也不完全相同呢!如果说班级是棵大树,那么每一位同学就像树上的一片叶子。同学之间有很多相同点,可又各有不同。   5.师:同学们,请你们在这张心形的叶片上写上自己的特点,我们一起来装点我们的班级树。   6.学生在心形叶片上书写自己的特点。   7.全班同学一起来交流各自的特点并把叶片粘贴在班级树上。   8.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1:我发现有同学跟我一样也是单眼皮。   生2:我发现小新跟我一样都喜欢爬山。   生3:我发现大多数同学跟别人不一样。   9.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你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其实,就像你们分析的一样,人与人之间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   【设计意图:通过小游戏,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了解自己,通过比较,使学生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最真实的感受。】   二、展开想象   1.师:课本第11页有一个圆,你会把它想象成什么呢?把你的想象画出来,并涂上颜色。然后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的创意。   2.学生独立完成形象设计。   3.学生分别向同学们展示作品,并讲述自己的设计理念。   4.教师选出一部分贴在黑板上,师生共同欣赏在同样的圆上作画的结果。   5.师:请同学们讨论,为什么在同样的圆上作画,每个人画得却各不相同呢?   6.师点拨:因为大家的想象力、想法、喜欢的事物不同,所以画得也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在同一个圆上作画,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人即使是对同一事物也会有不同的想法,进而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和选择。】   三、与“不同”友好相处   1.师:同学们,我们都喜欢和自己情投意合的人交朋友,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过于强调这一点,结果会怎么样呢?(翻到教材12页“周同同日记”。)   2.师生共同观看。   3.师: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一下,你觉得周同同能找到好朋友吗?为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   5.班内交流意见,允许有不同意见,教师注意做正面引导。   6.师: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学会和“不同”的人相处是我们必须具备的本领。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身边有与你“不同”的朋友吗?你是怎么和他们相处的?   7.学生分享交流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8.师:孩子们,有些同学和“不同”的同学相处,心里会有一些小疙瘩。怎样才能解开这些小疙瘩呢?(教师出示教材13页的3个事例,让学生分别讨论。)   9.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向其他同学传授一些方法。   10.教师出示教材14页提示的与人相处的好经验,同学们一起学习交流。   11.师:孩子们,当我们学会用理解的眼光看待别人,接纳他人与自己的不同,我们将会交到更多的朋友。不同的树叶在同一棵大树上互相映衬,共同装点出美丽的风景。那么,不同的我们在同一个集体中友好交往,就会共同度过美好的时光。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教会学生一些与人相处的技巧,引导学生与“不同”友好相处。】   四、“不同”让生活更精彩   1.师:生活中充满了各种“不同”,当这些“不同”和谐相处时,是什么样的情景呢?(出示教材15页的两幅图。)   2.师生共同欣赏。   3.师:看到这些场面,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你还能找到哪些由于“不同”给生活带来精彩的例子吗?   4.学生讨论,班内表达。   生1:花园里的花朵五颜六色、千姿百态。   生2:田野里各种各样的庄稼精彩纷呈。   生3:果园里的各种水果,散发着不一样的果香。   生4:大自然中到处都是不一样的风景。   5.师:孩子们,你们说得真好。我们喜欢这充满不同的世界,我们愿意和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让我们学会接纳不同,欣赏他人,我们的生活将会更丰富、更精彩。   五、课堂小结   正是由于我们每个人都各不相同,因此对同一问题才会有许多不一样的想法,对同一件事情才会有各种不一样的做法,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发扬自己的优点,尊重、理解、接纳不同,与“不同”友好相处。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丰富、更加精彩。   《不一样的你我他》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同学的`特点,意识到每个人各有不同。   2.能够通过具体事物认识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和想法,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想法和选择。   3.了解身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闪光点,感受到正是大家的不同使集体和社会丰富多彩。   【教学流程】   一﹑感知差异,铺垫差异基调   1.问题讨论   宋老师虽然初次(送课下乡教研活动)与同学们见面,但老师非常愿意和大家交朋友,不知同学们是否也愿意把宋老师当作朋友?(愿意)作为新朋友,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样见面礼。   这个见面礼,老师用一则谜语来告诉大家:“形状不一有圆方,背穿红衣脸光亮。人们要想常整洁,随时请它来帮忙。谁猜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礼物?”(小镜)   我给大家带来的这几面小镜,如果送给全班每人一面,数量太少;如果每个小组送一面,还余出来两面。那么,我带来的这几面小镜应该怎么送呢?老师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2.谈话导入   听了大家的建议,我们可以看出对同一件事,大家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对同一个问题大家有着各自的见解,这就是不一样的“你我他”。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单元的第一课《不一样的你我他》。(板书课题)   3.自由研读课文   [点评:这里的问题讨论,差异的感知,既是“预热”也是为继续下去的学习做坚实的铺垫。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差异存在,使其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预设目标。]   二﹑发掘差异,达成差异共识   1.反馈研读体会   通过研读课文,你有怎样的想法?   2.同伴之间找差异   同学们生活在班集体里,朝夕相处,同学习同欢乐,但我们很少仔细观察过同学间的体貌差异。请同学们在小组中找自己的伙伴,比较相互之间的体貌不同之处,也可以找一找自己的体貌与你的同伴有什么不同,老师送给大家的见面礼现在可以派上用场了。   [点评:尽管孩子们“朝夕相处,同学习同欢乐”,但很少有孩子相互之间认认真真地端详比较过体貌的差异。所以,此时孩子们都能极为乐于接受老师提出的这颇具趣味性的建议,也为达成差异共识提供了感性认识。]   3.活动之中展差异   同学们相互之间已经发现了你我他的体貌各自差异。(板书:体态相貌不一样)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什么方法能发现相互间的其他不同之处呢?比较出相互间长处的差异呢?   (1)活动准备   给每个小组分发4张画有一个大圆的8开纸,没有涂颜色的4张牡丹花的画,一盒橡皮泥,一叠手工纸。   (2)活动要求   请同学们在这些材料中任选一种,充分发挥你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才艺能力,完成好你自己要完成的作品。   (3)才艺活动   (4)作品展示   [点评:好奇、好动、好胜,追求差异是孩子们共有的天性。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为孩子们差异的展示搭建了平台,留足了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掘了学生间存在的差异。]   4.生活之中谈差异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在同一件事情中,每一个人,每一个小组的想法及做法都各不相同。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各自的喜好和习惯也都各有差别。   (1)交流   联系刚才的活动,谈谈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喜好及习惯。   (2)交流   在家庭成员中,各有哪些不同之处。(如饮食、起居、兴趣、爱好、性格、成就。)   [点评:这些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并富有生活情趣的交流活动,既能调动学生畅所欲言的积极性,又能提升学生对“差异”的认知度。将学生对“差异”的认知涉猎面做到了最大限度的扩展。]   三﹑礼赞差异,领略差异风采   1.礼赞差异   通过上述学习活动,我们从感知差异到发掘差异、展示差异,达成了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的共识。那么这些差异的存在给我们的班级带来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谈谈。   [点评:引导学生谈同学差异的闪光点给班级带来引以自豪的人和事,这不只是谈差异,也升华了同学间差异存在的再认知,更提升了同学间和谐相处的理性认识。]   2.领略差异风采   听了同学们的交流,宋老师很受感动,我们能够看到由于大家多方面的不同喜好和差异的存在,为班集体争得了荣誉,使班集体增强了凝聚力,给班集体增添了活力。所以,让我们引以自豪和骄傲。(板书:引以自豪你我他,差异为班争荣光)这是对差异的礼赞。   其实,从一个家庭到我们的班集体,再到我们的整个社会,无不是由于多姿多彩的差异闪光点存在,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更加兴旺。下面,让我们从这段小片中了解几位不同的人和事。   课件出示:   丛 飞,自1994年起的十多年里,他为社会公益演出300多场,捐助金额超过300万元,无私资助183个贫困失学儿童。   邓亚萍,从5岁起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先后14次荣获世界冠军头衔。   袁隆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孙必干,凭借坚实的外语、外事能力,花甲之年临危受命,担起中国驻伊大使的重担。   任长霞,她在自己的岗位上保卫着人们的安康,她用生命和热血浇铸着金色的盾牌。   3.谈差异感怀   4.小结   附板书设计:   不一样的你我他   差异颂   体态相貌不一样,   情趣爱好各飞扬。   引以自豪你我他,   差异为班争荣光。   【总评】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生活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良好品德为目标,从学生直接生活经验入手,设计了源于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审视生活,回归生活的教学流程。其旨在挖掘学生生活中的积极因素,使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融合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之中。   每一个环节均体现出生活即教育的课程理念,诸如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看法的差异,在同伴中寻找体貌的差异,在活动中展示爱好的差异,在生活中比较习惯的差异,最后让学生在领略差异的风采中礼赞差异,促使学生由感性认知升华到理性认知,将文本传达的道德观念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情操。   《不一样的你我他》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学科要求构建一个真实的生活课堂,让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下体验生活,通过自己的发现和探索得出结论。   本课我首先通过提问直接引导学生查找出每天朝夕相处的老师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外貌不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明白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人,人与人存在着外貌的不同。接着通过游戏纸上划圆和小组交流汇报课前收集的关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哪些不同等教学形式。知道每个人的想法、选择、兴趣爱好是不一样的。最后,通过他评、互评等形式查找自己与同学们身上的闪光点。引导学生走进自己身边具体的、现实的学校生活中,使学生懂得天生我才必有用。正因为人各有不同,各具所长才能给我们的班级争得了荣誉,使班级充满了生气与活力。由此加深对自己和同学的理解,能尊重他人的想法和选择,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并为此而骄傲。   授课过程中的不足有:学生在查找学生与学生外貌不同时,回答的知识面窄、单一,但自己收集资料方面非常全面。其次,时间安排的有点紧,在学生他评、互评时有些受束缚,没有放开,其实班级的好人好事每天都有发生,但时间不够用,老师没来得及引导学生应从多方面寻找同学身上的闪光点。这些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去完善、提高,以便于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日臻完善。   《不一样的你我他》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共欢乐》里第一课《不一样的你我他》   二.教学班级:   xxx   三.教学时数:   xxx   四:课 型:   综合型   五:教学设计的理念或思路   1. 从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特点看,三年级学生仍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也正处于自我中心转向开始了解他人的发展阶段。   2. 本单元根据三年级儿童的特点,旨在使儿童通过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想   法。   六:学情分析   三年级孩子已经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开始渴望成长,而加上社会一些独生子女的问题,不太懂得与人很好的相处,不懂得尊重,因此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他人的存在及与自己的不同,能够尊重别人的选择,了解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都有优缺点,是一起组成了美丽的校园。   七: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的特点,意识到每个人各有不同。   2.能够通过具体事物认识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和想法,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想法和选择。   3.观察同学和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感受大家的不同给集体带来的丰富多彩,并为此感到骄傲。   八、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意识到每个人各有特点。   教学难点:   学会与人和睦相处   九: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答法   十:教学准备:   1. 彩笔,画纸   2. 可以分类的东西。例如铅笔、钢笔、粉笔、苹果、香蕉、糖果、小子   十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两片很漂亮的叶子,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两片叶子是否相同呢?(教师出示两片相似的叶子)。   生:……….   师:这两片树叶虽然很相似,但是它们是不相同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树叶是这样,那么人呢?同学们可以以我们身边的同学朋友为例,思考这个问题?   生:……….   师: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各有特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不一样的你我他》(教师书写课题)。   (二).在活动中了解自己与别人的不同   活动一:我的自画像   1、课前活动   (1)、每一位学生自主为自己设计和创造一幅“自画像”,不要标出名字、照片或可以被辨识地特征。写上自己的兴趣、爱好、愿望、自己最骄傲的事情以及生活体验等。   (2)、教师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   (3)、学生悄悄的将自己的画像交给老师。   2、活动中:   (1)、老师进行自画像陈列。   (2)、学生猜猜画的是谁?(教师可以在每张自画像前放一张纸条,学生将答案写在纸上)。   (3)、谜底揭晓。(每个学生看过“自画像”后,教师公布答案,并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活动后:   讨论:   (1)、从同学们的自画像中来辨认其他同学,是简单还是容易?   (2)、哪些同学比较容易辨认,为什么?   (3)、你对自己和同学有什么新发现?   (4)、能否在每位同学的自画像上,找出他们的特征?   思考:自己和其他同学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还有哪些不一样?   班里的同学有没有完全一样的或完全不一样的?   小结:   班里的同学没有完全一样或不一样的,都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每个同学也都有自己的有点也不足,同学们可以相互帮助,学习别人好的一面。

语文教学设计怎么写

教学设计无论在教师招聘考试,还是在教师资格考试当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因此,对于我们的考生来说,如何高质量完成教学设计就是拿高分的关键。很多考生认为,教学设计非常容易,就是完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即可。其实,真正的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撰写起来,需要思考多个方面的内容,比如教材内容的设计、学生的学情、授课思路等。接下来,我会通过五个方向来分别阐述教学设计的撰写内容,以便大家更全面了解教学设计。第一,说说教材。教材是我们开展教学设计的基础。教学设计需要围绕着教材内容来进行,从教材当中分析需要给学生讲解的内容。首先,我们能够通过教材看到课程的类型,是演唱课还是欣赏课。这也决定了我们在设置课程时,教学过程应该如何处理?教学重点是什么?其次,通过教材我们还能够看到教学中的知识点都有什么?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技能?最后,在教材当中,也提出了在相对应的学段,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第二,说说学情。学情这个部分在我们撰写教学设计时,虽然不需要像说课稿那样,将学情详细的描述到教学设计当中,但是对于整个教学过程来说,它的地位最为重要。因为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都需要根据学情来进行具体的设定,一定要契合学生的学情,处于哪个学段就要设计相对应的教学内容。

浅谈如何高效进行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能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绽放生命的色彩,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形成相应的素质,这应该是高效课堂的本质。语文以它细腻而生动的语言,丰富而真挚的情感,深厚而独特的人文,博大而精深的意蕴浸润着学生的心灵。面对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求教师以一个优秀的导演的身份,引领学生去欣赏、去解读、去品味、去揣摩、去感悟。为了推行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上,要努力培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参与探究动机和自信。 怎样的课堂才算是“高效课堂”呢?我认为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教学目标。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能否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其进行必要的合作与展示,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设计是一种充满激情和活力地创造性劳动,更是整体构思的艺术,不但讲求完整统一;而且讲求环环相扣,前后关联。如何才能使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在教学设计上体现整体性和较高的艺术性。 一、精当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的基础,因为教学目标指出了教学的主攻方向,规定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学习层次水平,影响着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的深广度等,它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并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学改革,不管怎么改,怎么创新,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这 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影响着教学个目标和方向就是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评价及教学效果等各方面。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各学科都要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之下,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系统建立了“三个维度”的模型:一 、知识与能力。所谓知识目标,这里主要指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教材中的间接知识)、意会知识(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等)、信息知识(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而获得的知识)。 所谓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它既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二、过程与方法。所谓过程,其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发展过程,是以智育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所谓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并学会的方法。它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过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谓情感,是指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所谓态度,这里不仅指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它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 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首要的是确定课堂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一栏里把知识与能力目标写出来即可,我们应该把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至始至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每一篇课文,可以有多个教学目标,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每一个目标都一一落实这是不现实,我们必须精当静心设计教学目标,要学会大胆取舍。我们研究高效课堂,实际上首先就是科学确立课堂教学的目标。作为一名教师,追求高效课堂最本质的含义,就是为每一堂课,确定一个精当的教学目标。 二、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的重要环节,它是动态教学活动,在时间连续性上展示所需要经历的基本程序。常见环节是“预习→自学→交流→展示→反馈”。教学目标的达成是至关重要的,任何成功的教学过程都要体现这一点。 语文课堂有一个有效的教学过程是必要的。但在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却不能应运的得心应手,只是因为我们还是思考的太少,实践的太少。相信遵循这个流程,不断的在教与学中督促、改进,我们都会打造出一堂精彩高效的课 三、关注课堂教学亮点 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要抓住一个适当的教学时机(最佳契机),把握一个教学的亮点,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更好地把知识播撒进学生的心里,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效课堂。 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堂上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有些细节稍纵即逝,很容易被忽视。一个教师能在看似寻常的细节中有独特的发现,并有意识地开发和深化它,足以显示这位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教学修养,所以,教师要学会让某些教学细节成为课堂上的“亮点”使灵动的细节充盈课堂,用教师的智慧之火去点燃学生的心灵之光。 四、精细设计课堂作业 精心细致的设计课堂作业能最大限度地当堂解决问题,即学在课堂,练在课堂,高效出在课堂。又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丰富课余生活,促进个性发展。我们要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设计语文作业,既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优化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既重视语文素养的提高,又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因此,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就需要我们树立大语文观的意识,不断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朴素,更深刻,更精彩,更高效。

高中数学教案教学设计

  人生要敢于理解挑战,经受得起挑战的人才能够领悟人生非凡的真谛,才能够实现自我无限的超越,才能够创造魅力永恒的价值。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数学教案教学设计一   函数单调性与奇偶性   教学目标   1.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概念,掌握有关证明和判断的基本 方法 .   (1)了解并区分增函数,减函数,单调性,单调区间,奇函数,偶函数等概念.   (2)能从数和形两个角度认识单调性和奇偶性.   (3)能借助图象判断一些函数的单调性,能利用定义证明某些函数的单调性;能用定义判断某些函数的奇偶性,并能利用奇偶性简化一些函数图象的绘制过程.   2.通过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提高学生在代数方面的推理论证能力;通过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3.通过对函数单调性和奇偶性的理论研究,增学生对数学美的体验,培养乐于求索的精神,形成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1)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包括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单调区间的概念函数的单调性的判定方法,函数单调性与函数图像的关系.   (2)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包括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函数奇偶性的判定方法,奇函数、偶函数的图像.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概念的形成与认识.教学的难点是领悟函数单调性, 奇偶性的本质,掌握单调性的证明.   (2)函数的单调性这一性质学生在初中所学函数中曾经了解过,但只是从图象上直观观察图象的上升与下降,而现在要求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去刻画它.这种由形到数的翻译,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变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要在概念的形成上重点下功夫.单调性的证明是学生在函数内容中首次接触到的代数论证内容,学生在代数论证推理方面的能力是比较弱的,许多学生甚至还搞不清什么是代数证明,也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所以单调性的证明自然就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教法建议   (1)函数单调性概念引入时,可以先从学生熟悉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图象出发,回忆图象的增减性,从这点感性认识出发,通过问题逐步向抽象的定义靠拢.如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图象怎么就升上去了?可以从点的坐标的角度,也可以从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关系的角度来解释,引导学生发现自变量与函数值的的变化规律,再把这种规律用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对一些关键的词语(某个区间,任意,都有)的理解与必要性的认识就可以融入其中,将概念的形成与认识结合起来.   (2)函数单调性证明的步骤是严格规定的,要让学生按照步骤去做,就必须让他们明确每一步的必要性,每一步的目的,特别是在第三步变形时,让学生明确变换的目标,到什么程度就可以断号,在例题的选择上应有不同的变换目标为选题的标准,以便帮助学生 总结 规律.   函数的奇偶性概念引入时,可设计一个课件,以      的图象为例,让自变量互为相反数,观察对应的函数值的变化规律,先从具体数值      开始,逐渐让      在数轴上动起来,观察任意性,再让学生把看到的用数学表达式写出来.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再得到等式      时,就比较容易体会它代表的是无数多个等式,是个恒等式.关于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的问题,也可借助课件将函数图象进行多次改动,帮助学生发现定义域的对称性,同时还可以借助图象(如      )说明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只是函数具备奇偶性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高中数学教案教学设计二   高中数学第一册(上)1.1集合(一)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理解集合、集合的元素的概念;2、了解集合的元素的三个特性;3、记忆常用数集的表示;4、会判断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集合(一)教学案例   。教学重点:1、集合的概念;2、集合的元素的三个特征性质教学难点:1、集合的元素的三个特性;2、数集与数集的关系课前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制作数学家康托介绍,包括头像、生平、对数学发展所作的贡献;本节课所需的例题、图形等。2、布置学生预习1.1集合.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激发兴趣:为科学而疯的人——康托托康(Contor,Georg)(1845-1918),俄罗斯—德国数学家、19世纪数学伟大成就之一—集合论的创立人。康托生於俄国圣彼得堡,父母亲是丹_,父亲出生於丹_都哥本哈根,是一个富裕的商人,他的母亲玛丽具有艺术家血统,他父母亲年轻时移居到俄国圣彼得堡,康托就出生在那里,康托是家中长子,并於1856年全家移居到德国法兰克福,也因为康托多次改变国籍,许多国家都认为康托的成就都是它们培养出来的。康托自幼对数学有浓厚兴趣。23岁获博士学位,以后一直从事数学教学与研究。他所创立的集合论已被公认为全部数学的基础。1874年康托的有关无穷的概念,震撼了知识界。康托凭借古代与中世纪哲学著作中关于无限的思想而导出了关于数的本质新的思想模式,建立了处理数学中的无限的基本技巧,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分析与逻辑的发展。他研究数论和用三角函数地表示函数等问题,发现了惊人的结果:证明有理数是可列的,而全体实数是不可列的。由于研究无穷时往往推出一些合乎逻辑的但又荒谬的结果(称为“悖论”),许多大数学家唯恐陷进去而采取退避三舍的态度。在1874—1876年期间,不到30岁的康托向神秘的无穷宣战。他靠着辛勤的汗水,成功地证明了一条直线上的点能够和一个平面上的点一一对应,也能和空间中的点一一对应。这样看起来,1厘米长的线段内的点与太平洋面上的点,以及整个地球内部的点都“一样多”,后来几年,康托对这类“无穷集合”问题发表了一系列 文章 ,通过严格证明得出了许多惊人的结论。康托的创造性工作与传统的数学观念发生了尖锐冲突,遭到一些人的反对、攻击甚至谩骂。有人说,康托的集合论是一种“疾病”,康托的概念是“雾中之雾”,甚至说康托是“疯子”.来自数学_的巨大精神压力终于摧垮了康托,使他心力交瘁,患了精神_,被送进精神病医院.他在集合论方面许多非常出色的成果,都是在精神病发作的间歇时期获得的.真金不怕火炼,康托的思想终于大放光彩。1897年举行的第一次国际数学家会议上,他的成就得到承认,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罗素称赞康托的工作“可能是这个代所能夸耀的最巨大的工作。”可是这时康托仍然神志恍惚,不能从人们的崇敬中得到安慰和喜悦。1918年1月6日,康托在一家精神病院去世。今天,我们将学习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的1.1集合(一),让我们回顾一下初中涉及到集合的有关知识。二、[复习旧知识]复习提问:1.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集合?实数集、二元一次方程的解集、不等式(组)的解集、点的集合等。2.在初中,我们用集合描述过什么?角平分线、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圆、圆的内部、圆的外部等。   实数有理数无理数整数分数正无理数负无理数正分数负分数负整数自然数正整数零3.实数的分类3、实数的分类:   实数正实数负实数零   4、以下由学生完成:(1)、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圈内   0、、2.5、、、-6、、8%、19   整数集合分数集合无理数集合   (2).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大括号内1、-10、、、-2、3.6、、—0.1、8、负有理数集合:{}   整数集合:{}   正实数集:{}   无理数集:{}   3.解不等式组(1)2x-3〈5   4.绝对值小于3的整数是—————————————————三、[学习互动]1、观察下列对象(1)2,4,6,8,10,12;(2)所有的直角三角形;(3)与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4)满足x-3>2的全体实数;(5)本班全体男生;(6)我国古代四大发明;(7)2007年本省高考考试科目;(8)2008年奥运会的球类项目,   《集合(一)教学案例》通过学生观察以上对象后,教师提问:[集合的概念](1)集合是什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简称集。(2)什么是集合的元素?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3)集合、集合的元素怎样表示?一般用大括号表示集合且常用大写字母表示;集合中的元素用小写字母表示。(4)集合中的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是集合A的元素,称a属于A,记作a∈A;a不是集合A的元素,称a不属于A,记作aA。2、探讨下列问题(1){1,2,2,3}是含有1个1、2个2、1个3的集合吗?(2)的科学家能构成一个集合吗?(3){a,b,c,d}与{b,c,d,a}是否表同一个集合?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得出下面结论: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得出结论:[集合中的元素的性质]确定性: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集合的元素的特点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互异的。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是无先后顺序的。组成集合的元素可以是:数、图、人、事物等。[常用数集的表示](1)自然数集:用N表示(2)正整数集:用N﹡或N+表示(3)整数集:用Z表示(4)有理数集:用Q表示(5)实数集:用R表示(正实数集用R_R+表示)四、[四、[互动参与]例1下面的各组对象能否构成集合是()(A)所有的好人(B)小于2004的实数(C)和2004非常接近的数(D)方程x2-3x+2=0的根例2用符号填空(1)3.14Q(2)πQ(3)0N+(4)0N   32(5)(-2)0N_6)Q   3232(7)Z(8)—R   五、[分层议练]1、选择题(1)下列不能形成集合的是()A、所有三角形B、《 高一数学 》中的所有难题C、大于π的整数D、所以的无理数2、判断正误(1){x2,3x+2,5x3-x}={5x3-x,x2,3x+2}()(2)若4x=3,则xN()(3)若xQ,则xR()(4)若xN,则xN+()   常用数集属于a∈AN、N_或N+)、Z、Q、R。集合集合的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中元素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不属于aA   本节课设计的目的: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预习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益,使教学呈现方式多样化;探索现代教学手段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    高中数学教案教学设计三   集合的概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   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1.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   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   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   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P4)   二、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_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   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_N+Q、Z、R等 其它   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   的集,表示成Z _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   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5、⑴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⑵“∈”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三、练习题:   1、教材P5练习1、2   2、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   (1)所有很大的实数(不确定)   (2)好心的人(不确定)   (3)1,2,2,3,4,5.(有重复)   3、设a,b是非零实数,那么可能取的值组成集合的元素是_-2,0,2__   4、由实数x,-x,|x|,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A)   (A)2个元素(B)3个元素(C)4个元素(D)5个元素   5、设集合G中的元素是所有形如a+b(a∈Z,b∈Z)的数,求证:   (1)当x∈N时,x∈G;   (2)若x∈G,y∈G,则x+y∈G,而不一定属于集合G   证明(1):在a+b(a∈Z,b∈Z)中,令a=x∈N,b=0,   则x=x+0_a+b∈G,即x∈G   证明(2):∵x∈G,y∈G,   ∴x=a+b(a∈Z,b∈Z),y=c+d(c∈Z,d∈Z)   ∴x+y=(a+b)+(c+d)=(a+c)+(b+d)   ∵a∈Z,b∈Z,c∈Z,d∈Z   ∴(a+c)∈Z,(b+d)∈Z   ∴x+y=(a+c)+(b+d)∈G,   又∵=   且不一定都是整数,   ∴=不一定属于集合G   四、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   2.集合元素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3.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   五、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略)   七、课后记:

清明节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清明节主题班会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主题班会教学设计(精选11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明节主题班会教学设计1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2、激发对古诗吟诵的兴趣,初步学习按古诗的节律吟诵。   3、了解清明节人们踏春扫墓的传统习俗。   4、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节日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节日的活动。   5、愿意积极参加活动。    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情节的图片一幅,VCD教材。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观察讲述,引起学诗兴趣。   1、教师根据古诗讲述“清明”的故事。   2、出示图片,提问,你在刚才的故事里,这张图片上看到了什么呢?(古时候的一个小孩,一个老人…)他们在干什么呢?(在问路,在说话…)天气怎么了?(下雨)   (二)观看VCD片,观赏体验,感受古诗意境。   1、教师讲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   在春天呢,有一天是清明节,清明节人们都要干什么啊?(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小结:清明节是人们踏春扫墓的日子。   古时候,有一位杜牧的诗人,就在这天写了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3、教师播放VCD,请幼儿观看。   4、问:刚才我们看了碟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节发生了什么事啊?   (请幼儿讨论。)   5、向幼儿介绍那个老人就是行人,那个小孩就是牧童,刚才看的那首诗呢,就是描写行人向牧童问路的情节。   (三)教师朗诵,解读诗句,帮助幼儿理解。   1、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请幼儿欣赏。   2、朗诵第二遍,请幼儿边听边对照图片内容。   3、教师请幼儿回答有没有在诗歌中听到什么?   4、解读其中的诗句,理解个别字词“雨纷纷”、“欲断魂”、“借问”、“遥指”,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四)学习朗诵,表达感情,幼儿感受古诗意境。   1、教师朗诵第三遍,请幼儿慢慢跟读。   2、幼儿分组学念,感受古诗意境。   3、教师请几个幼儿上来表演,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提醒,注意表达合适的感情,轮流请几批幼儿。   4、请幼儿集体朗诵1-2遍,进一补感受古诗意境。    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活动延伸   1、请幼儿把学会的古诗在清明节来到时朗诵给爸爸妈妈等家人听   2、在图书区添设古诗图书,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感受古诗意境。   清明节主题班会教学设计2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古诗《清明》,感受其古诗内的基本内容,初步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故事内描写的画面。   2、激发幼儿对本次清明节活动的参与兴趣和学习兴趣,激发幼儿对吟诵古诗的兴趣。   3、通过学习古诗《清明》,了解清明节的习俗以及清明节的日期等。    二、活动准备   1、古诗《清明》   2、清明节PPT   3、与清明节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三、活动过程   1、教师播放PPT,出示第一张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并讲述一下在图片中你看到的景象。   (1)教师问:刚才我们欣赏的图片中有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2)现在老师再请大家看下面一张图,请告诉老师你在图片中看到了什么?他们正在干什么?而此时的天怎么了?   (3)幼儿答:看到了一个小女孩和一个老人家,他们在问路在说话,此时天上这下这雨。   2、教师播放古诗《清明》的相关图片,引发幼儿联想季节,引出本次的主题,清明节。   (1)春天到了,四处一篇绿色生机,花儿开了小鸟在唱着歌,而在春天还有一个重要的节日,那就是清明节。   (2)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人们在清明节这一天要干什么吗?   3、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取扫墓、踏青,在古时候诗人杜甫还写了一首关于清明节的古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教师播放古诗《清明》,幼儿安静观看。   (2)老师边播放古诗,一边讲解古诗中的人物和景象,引发幼儿的回忆。   (3)教师朗诵故事并给幼儿讲解其中的内容和理解。   4、教师带幼儿一起学习古诗,从故事中了解清明节的相关习俗。   (1)教师有表情的,生动的有节奏的给幼儿朗诵一遍故事。   (2)教师朗诵第二遍,幼儿可以小声跟读。   (3)教师朗诵第三遍,请幼儿跟着老师一起朗诵。    四、结束部分   请小朋友回家之后将今天学习的故事朗诵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五、资料参考    古诗: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主题班会教学设计3    设计意图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来到之际,我们组织幼儿开展了清明节主题教育活动《画菊花》,目的是让幼儿通过去扫墓、踏青等活动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树立继承先烈遗志、认真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通过本活动,让幼儿了解传统的风俗习惯。    活动名称   美术活动:《菊花》    活动目标   1、了解清明节的来历,知道清明节的风俗习俗,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动。   2、在观赏、讨论的基础上,能通过绘画表现菊花的基本形象和主要特征。    活动过程   1、用古诗导入活动内容: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小朋友你们知道几月几日清明节吗?(4月5日清明节)   2、教师讲述清明节的由来。   3、课件:边放课件教师边讲述,让幼儿了解老革命烈士的先进光荣事迹。   4、出示事物菊花,引导幼儿观赏菊花,了解菊花的主要特征。   教师:清明节,去拜祭祖先或革命烈士人们都会带上菊花、水果、鸡蛋等去,就代表我们对祖先和烈士的怀念和尊重。你看见的菊花是什么样子的。   2、欣赏范画《美丽的菊花》   提问:画画上有什么?你知道他是什么方法一步一步完成的?   3、师生共同探索怎样去表现菊花的形态。   4、幼儿创作活动。   教师提醒幼儿尽量将菊花画得大一些。鼓励幼儿用浅色和鲜艳的颜色表现菊花,且涂色要有力,颜色要深一些。   5、展览幼儿的作品   幼儿互相欣赏,并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清明节主题班会教学设计4    活动前言:   在一年之中有许多的传统节日,其清明就是春季中的节日之一,但是小朋友们对于清明节了解多少呢?以下就让我们以清明节为主题探讨下有关四季中的节日,及了解清明节的由来!    活动目标:   1、理解四季轮换,感知清明是春天的节日,产生进一步探索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   2、喜欢古诗、古画等一些表达方式,在欣赏与体验中加深对我国节日文化的了解与喜爱。    活动准备:   清明上河图、有关清明照片。    活动过程:   一、猜猜讲讲,理解四季轮换。   1、演示画面一,看到这个图形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一年从1月开始,从12月结束;新的一年又从1月开始,从12月结束。   2、演示画面二,现在,你们又想到了什么?   小结:一年有四季,一年中,我们从春天开始,然后经过夏天和秋天,紧接着是冬天,这之后又是春天。一年又一年,季节就是这样在不停的交替着。   3、演示画面三,前些时候我们在日历上发现了一些节气,想一想,她们可能会在什么季节?   4、小结:一年从春天开始,过了立春,是惊蛰,过了春分,过了大寒,又是立春,节气能告诉我们季节的变化。   二、看看找找,感知清明。   1、现在我们处在什么季节?   2、春天里除了有立春、惊蛰、春分这些节气,还有哪些节气?   3、从文字上看,清明可能是什么意思?   4、今天王老师准备了许多图片,请小朋友来找一找,哪些与清明有关?幼儿分组商讨。(再现与迁移已有经验:咏柳、游园不值、清明时节等古诗)。   5、小结:清明不仅是春天的节气还是春天的重大的节日,是我们中国人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踏青到大自然的怀抱,享受着春天温和的气候和万物苏醒带来的欢乐,感谢先烈、祖先给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   三、视听欣赏,感受传统艺术。   1、清明这个节日在中国古代就有了。中国古代的人不仅用文字、古诗记载了清明,还用绘画的方式进行了记录。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中国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名画,你们想不想看看那时清明节的热闹场面?   2、幼儿欣赏《清明上河图》。   3、提问:有什么感觉或?   4、教师朗诵古诗进行   小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墓笙歌收拾去,万珠杨柳属柳莺。   清明节主题班会教学设计5    一、指导思想:   清明节是国务院规定的法定传统假日,同时也是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清明节是中国人继春节后又一个重大的节日,我国祭拜祖先从古有之。国家实行清明长假,有着很重要的精神文明教育意义。孩子通过纪念革命先烈、祭奠逝去亲人,祭祀华夏始祖,可以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增强孩子热爱环境、保护自然的意识,这也使文化习俗焕发新的时代文化精神。因此,幼儿园为了进一步落实和加强对幼儿的道德教育,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我园结合清明节这一节庆教育的契机,组织题为“敬、孝、礼”的清明节系列活动。通过活动,教育孩子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教育孩子“敬怀先人、孝敬长辈、礼貌待人”,度过一个有意义、充实的清明节。    二、活动内容:   1、搜集资料,了解清明文化(最后选取孩子搜集到的材料制成展板交流)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清明节作为我国的法定传统假日,有着其悠远的文化内涵,通过资料的收集等,让孩子逐步了解清明的文化习俗,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与丰富内涵,增加孩子的文化知识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具体内容如下:   1、清明节的由来   2、各地的清明节习俗   3、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   4、了解清明期间的各种春游活动   2、组织教师谈谈自己对清明节各种习俗的感想。有哪些是作为文化传统可继承的,哪些是封建迷信活动应破除的?   3、清明节亲子“四个一”活动:   (1)参观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开展一项清明节民间传统习俗活动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这里提供一些习俗活动供参考:   A、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B、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C、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D、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3)诵读一篇与清明有关的诗篇或文章   (4)收看一个关于清明节的电视节目   (三)总结交流:领悟清明,升华爱国情感   文化的根在于传承,清明节留给孩子的感受是丰富的、个人的,只有通过交流总结,才能形成一种班级文化,起到更好的教育作用。   安排以下总结交流内容:   1.以“清明”为话题撰写文章。   2.以班级为单位出一块“清明节”主题展板。   展板内容:孩子收集到的资料及其在清明节期间的活动照片、优秀文章等。   清明节主题班会教学设计6    活动目标:   了解清明节的习俗,懂得用文明的方式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活动准备:   扫墓图片(献花、植树、送食)、清明节的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知道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吗?(桃花开了,小草发芽了,小动物也出来晒太阳了,还有轻轻的风)   师:在这个美丽的节日里,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节日,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二、介绍清明节   师:清明节是个什么样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都干些什么呢?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爷爷奶奶,那你爷爷的爷爷你们见过吗,他们都去哪里了?(去世了)。他们去世以后,人们非常想念他们,就在每年的清明节去墓地看他们,所以呀,清明节就是去拜祭死去的亲人,表达对他们的思念。   三、清明节扫墓   到了清明节呀,人们就要去拜祭死去的亲人,你们知道怎样拜祭吗?(引导幼儿说出一些拜祭的方式,如,送花)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现在的人们是怎样拜祭死去的亲人,表达对他们的思念的。   1、播放图片   2、幼儿讲述   3、教师小结(人们把最美的花献给亲人,有的给他们敬酒,还有的通过植树,表达对他们的思念,告诉他们你很想念他们)   四、清明节的习俗   通过播放课件,了解一些清明节的习俗。   五、小结,结束   清明节的习俗可真多,有献花、送食、植树、荡秋千、放风筝等。那到了清明节的时候呀,你们可以让你的爸爸妈妈带你们去扫墓、踏青、春游,并拍下一些照片来带到幼儿园,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过清明节的,好不好?    活动反思:   在设计这节活动时,我一直在考虑用不用告诉幼儿一些如今不文明的一些祭奠方式。但经过和大家的讨论研究,一致认为中班幼儿很多的都没经历过扫墓,并不知道那些不文明的行为,我们应当还给幼儿一个纯净的心灵,不该知道的就不要让他们知道。在整个活动中,我以谈话法为主要活动方法,通过幼儿的讨论、已有的社会经验及观看视频,从而使幼儿了解清明节的习俗和表达对亲人思念的方法。每个环节环环相扣,幼儿兴趣很高,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但是有不足的地方就是在播放清明节习俗课间的时候没有对一些习俗进行简单的讲述,只是一遍而过,效果不太明显,幼儿记忆不深刻。再来,如果时间充裕,可以自制简单的花朵,风筝等,既环保,又可以加深记忆,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清明节主题班会教学设计7    活动目的:   1、让幼儿了解,插柳是黄河口一带清明节期间的一种习俗,并知道其由来。   2、通过插柳活动,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   3、让幼儿理解插柳的意义,懂得植树造林的好处。   4、知道节日的时间、来历和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气氛。   5、体验人们互相关心的美好情感。    活动准备:   柳枝若干,小铁铲、小水桶的数量各为幼儿人数的一半、小面包车一辆。    活动过程:   1、教师介绍清明节插柳的习俗。   ①启发提问:“清明时节,草青树绿,黄河口一带的人们有一种习俗即折柳枝,这是为什么?”(人们要插柳)   ②教师:“小朋友知道吗,人们为什么要在清明节插柳?”介绍插柳习俗的来历:晋文公在清明节的第二天,到大臣介之推坟前祭奠时,发现与介之推同时被烧死的柳树复活了,晋文公便掐下柳枝插在了头上,他的群臣也仿效晋文公掐戴柳枝。另外还有一种民谣说:“清明不插柳,死了变黄狗。”   2、向幼儿讲解插柳的意义,激发幼儿动手插柳的兴趣。   ①插柳可以渲染节日的气氛,增添节日乐趣。   ②插柳可以绿化周围的环境,每到柳枝展绿的时候,它便告诉小朋友们春天已来到了。   3、组织幼儿在院子周围进行插柳活动。   ①要求:四个小朋友一组,其中一人用小桶提水,两人用小铁铲松土,一人拿柳枝。四人要团结协作,看哪一组插得好又快。   ②方法:先用小铁铲松好土,然后浇水,最后插柳枝。   ③幼儿动手插柳,教师巡回指导。如:松土时可找个松软的地方,松的土要稍深点,以免柳枝歪斜不牢固;浇水不能太多。   ④柳枝插完后,教师组织幼儿将工具放好,然后小结活动的情况,表扬不怕脏、不怕累的幼儿及团结协作好的小组。   ⑤要求幼儿每天给柳枝浇水,轮流看护并管理。   清明节主题班会教学设计8    活动目的:   1.让幼儿理解扫墓的意义,培养幼儿尊重烈士的情感。   2.教育幼儿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活动准备:   白纸、线、彩笔。    活动过程:   1.让幼儿知道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扫墓日子。   ①教师:每年4月4,5或6日是清明,它是我国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又是传统的扫墓日子,为了纪念革命先烈和死去的亲人,人们往往在这一天扫墓。   ②讨论:人们是怎样过清明节的?   2.教师解释:   扫墓为什么选择清明呢?原因之一,清明时节气候转暖,雨水增多,草木蔓生,陵园墓地不免要荒芜,需要整理;之二,清明前后,山青水秀,桃红柳绿,人们借此大好春光,出去郊游;之三,为怀念古人介之推,而现在已将清明节扫墓作为缅怀革命先烈的主要活动了。   3.集体制作花圈。   教师: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们的解放事业,为了使小朋友都能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在战争中光荣牺牲了。为了纪念他们,今天我们将组织为烈士扫墓活动,现在,先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制作一个花圈。动手制作,教师扎竹圈,写挽联,然后把幼儿做好的小花绕在花圈上,再贴上挽联。   4.扫墓。   教师讲解扫墓活动应注意的事项(要严肃,不乱讲话,表示对先烈的尊重),然后由二位幼儿抬着花圈,其余幼儿排好队出发。   清明节主题班会教学设计9    活动目的:   1、了解清明节的来历,知道清明节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动。   2、初步了解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怀念先祖、尊重长辈等。   3、敬仰怀念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5、参与节日游戏。    活动准备:   课前与家长联系好参与本活动,电脑课件,实物:各种图案的彩蛋、每幼儿一个熟鸡蛋,彩笔、帖纸、橡皮泥、剪刀、胶水等。    活动过程:   1、用古诗导入活动内容: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   小朋友你们知道几月几日清明节吗?(4月5日清明节)   2、教师讲述清明节的由来。   3、课件:边放课件教师边讲述,让幼儿了解烈士的先进光荣事迹。   (1)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课件同时播放毛主席树立纪念碑的录音,教师讲述:毛主席为了让后人永远记住、永远怀念这些英雄,并在1949年3月30日在天安门广场树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2)现代英雄:抗洪救灾、抢险救火、保卫国家生命财产等等许多现代英雄也献出了生命。   5、观看课件:老师带孩子们扫墓的画面。   6、放哀乐、人民英雄纪念碑画面,请家长与幼儿起立,向英雄们行礼、默哀,表示怀念。   7、与幼儿交谈:清明节有那些习俗?   运动习俗:踏青、荡秋千、打马球、放风筝、蹴鞠、插柳等。   饮食习俗:吃冷食、吃鸡蛋等。   8、出示彩蛋请幼儿观察与自己带来的鸡蛋有什么不同?用什么制作的?   9、放彩蛋图片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及制作兴趣。   10、幼儿与家长共同制作彩蛋(方法形式不限,画画、涂色、剪纸粘贴、橡皮泥制作小动物等)。   11、幼儿到台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用完整的语言讲述自己的作品。   12、玩鸡蛋:请幼儿发挥想象力用鸡蛋作出多种玩法(滚、转、抛、立、碰鸡蛋等),幼儿比赛看谁的玩法多。   结束部分:请幼儿把彩蛋给其他班的小朋友欣赏并与朋友们一起玩,在音乐伴奏下走出活动室。   清明节主题班会教学设计10    活动目的:   1、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使幼儿了解清明节的来历和基本风俗。   2、让幼儿了解各种文明祭扫的方式,理解生命的意义,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4、让幼儿知道节日的时间。    活动准备: 对清明节有初步认识、音乐、有关清明的图片    活动过程:   1.播放轻音乐,师幼齐念古诗《清明》。   师:你知道这首诗写的关于什么节日的事情吗?你知道清明是怎样来的吗?   2、讲介之推的故事——即清明节的来历。   3、教师小结:让幼儿知道寒食节的第二天是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给烈士扫墓的日子。   教师:每年4月4日、5日或6日是清明节,它是我国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又是传统的扫墓日子,为了纪念革命先烈和死去的亲人,人们往往在这一天扫墓。请幼儿观看有关清明节习俗的图片。   4、互动猜想环节:人们是怎样过清明节的?(吃青团、扫墓、踏青)   教师讲解:扫墓为什么要选择清明呢?   1)清明时节气候转暖,雨水增多,草木蔓生,陵园墓地不免要荒芜,需要整理;2)清明前后,山青水秀,桃红柳绿,人们借此大好春光,出去郊游;3)为怀念古人介之推,而现在已将清明节扫墓作为缅怀革命先烈的主要活动了。   5、一起品尝青团,结束活动。   清明节主题班会教学设计11    活动目标:   1、教幼儿知道清明节是几月几日。   2、让幼儿通过各种活动,了解清明节的意义。   3、了解民族的传统风俗,体验春天的美好。   4、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节日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节日的活动。   5、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节日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节日的活动。   活动准备:录象、图片、纸花    活动过程   一、通过谈话让幼儿知道清明节的日期。   二、引导幼儿观看录象,体验清明的气氛。   二、.教师讲解清明节的意义。   1、清明时节气候转暖,雨水增多,草木蔓生,陵园墓地不免要荒芜,需要整理;   2、清明前后,山青水秀,桃红柳绿,人们借此大好春光,出去郊游;   3、为怀念古人介之推,而现在已将清明节扫墓作为缅怀革命先烈的主要活动了。   三、组织幼儿.制作小花。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革命先烈用生命为我们换来的。为了纪念他们,今天我们一起来为我们的烈士们制作小白花来缅怀他们。   四、教育幼儿爱祖国。 ;

三下课文《东郭先生和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狼的狡猾、凶残,东郭先生的糊涂、愚昧,老农的机智、果断,懂得“决不能怜悯像狼一样的恶人”的道理。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读、写、理解意思,能用“犹豫”、“大吃一惊”造句。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子中感叹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反问句意思。   4、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排演成节目演一演。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东郭先生和狼   1、读课题   2、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小节齐读课文,说说文中主要介绍了哪几个角色?   3、学生读课文    二、角色分介绍    1、课文介绍了哪些主要角色   2、学生回答东郭先生狼老农   3、用这几个词说上一句话,介绍本文的大意   4、说说:( )的东郭先生 ( )的狼 ( )老农   三、再读课文,角色分析   1、( )的东郭先生,文中表现在什么地方?   1)东郭先生犹豫了一下u2026u2026   为什么犹豫一下,当时东郭先生会想些什么?   2)东郭先生又犹豫了一下u2026u2026   为什么又犹豫了一下,这是他又在想些什么?   3)东郭先生只好绕着毛驴躲避u2026u2026   4)东郭先生急忙拉住老农,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老农,然后问道:“我应该让狼吃吗?”   你能学生东郭先生的样子向老农诉说经过吗?   “我应该让狼吃吗?”这是依据什么句?   5)东郭先生再要往口袋里装书u2026u2026   这个动作说明什么?   2、( )的狼,文中表现在什么地方?   1)u2026u2026慌慌张张地对他说:“u2026u2026”   恩情是什么一次?   2)狼很着急,它说:“u2026u2026”   3)狼伸伸腰,舔舔嘴,对东郭先生说:“u2026u2026”   4)狼不等老农回答,抢着说u2026u2026   狼为什么要抢着说?“u2026u2026这样的坏人,我不该吃吗?”这句话是什么句?   狼为什么说东郭先生是坏人?在没救它之前狼称东郭先生是什么?   同样一件事前后用了完全不同的称呼,说明了什么?   3、( )的老农   1)老农想了想u2026u2026   老农在想什么?老农想的和说的一样吗?与下面的哪一句话是一致的?   2)东郭先生正准备往口袋里装书,老农立即抢过去u2026u2026   3)他对东郭先生说:“u2026u2026”   这几教训对东郭先生来说是什么?对我们来说是什么?   4.填空:我们要像( ),不要像( ),更不能像( )。

四年级语文上册《搭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的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教学目标】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挂图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提问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21课《搭石》,(板书)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从课文当中知道什么?(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作用?在什么地方搭石头?为什么要搭石头?……)   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出几个主要问题并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你们很会思考,也很会提问题。我想这些问题在课文内容中都有答案,只要大家读熟课文、读懂课文,这些疑问都能解决,明白了吗?下面,同学们就开始自由的大声读课文,注意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咱们看一看在文中出现的一些词语,谁会读?(指名领读)把词变成字还会读吗?谁来试一下?   (指明读、齐读。)   2、读得都不错,看来大家的识字能力都很强,那课文能读好吗?咱们来检查一下!   (指5名同学读。)   3、课文读完了,大家听得非常认真,能不能评价一下?你觉得哪个地方读得特别好?哪里还需要提醒一下?   (学生评价。)   4、书读到这里,前面提到的问题能解决了吗?谁来说说你能解决哪个问题?   (学生解决,教师擦掉已解决问题。)   四、精读课文,研读品味,发现“美”,感受“美”   1、同学们,老师发现你们很会读书,很会思考问题,刚才的问题都解决得非常好。搭石不过是方方正正的、二尺间隔摆放的天然石块,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石块呢?大家读课文2、 3、4自然段,把特别能打动你的句子画下来,然后想一想哪些地方打动你?   (学生边读边勾画。)   3、谁来把感动你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   4、这么多打动你的地方,都少不了谁?(搭石)难怪作者说这普普通通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书读到这里,你能说说这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吗?(学生畅所欲言)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板书: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靠的是什么?(板书:用心)下面,用我们的心再次走进由搭石构成的风景,好好的体会这风景里饱含的美!   5、请同学们默读2~4自然段,画出你感受到美的句子,并简单的写出自己的感受。   6、一边读一边理解这也是读书的好方法。谁来说一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美:   (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受。)   ⑴ “上了点年纪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招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从这几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美?(为他人着想)为他人着想是一种美,谁能读出这种美?(一名学生读)老师听到这位同学在读“无论、只要、一定”这些词语时,都加重了语气,我们在读的时候还应该把那些词语读得重一点,更能体会到为他人着想的这种美。(学生说,)谁再来读一读,争取读得比刚才好?   (指生读、齐读。)   ⑵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美: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的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① 你感受到了什么美?   (风景美、音乐、动作协调。)   ② 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美丽的画面。   (老师范读。)   ③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让我们感受了动作的协调美;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让我们感受到了节奏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让我们感受到了风景美。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一段美美的读一遍。   (学生自己读、指名读,齐读。)   ⑶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美?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收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被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① 你感受到了什么美?   (学生说:互相谦让,尊敬老人。)   ② 尊敬老人也是一种美,你在平日里做过帮助老人、尊敬老人的事吗?   (找一两个学生说。)   ③ 你在帮老人做事时,你想过得到别人的表扬了吗?你们也像这个村子里的人,把尊敬老人看成是平常事,是理所当然的事。   ④ 你们自己读一读,把感受的美读出来。   (学生自读、指一名学生读。)   7、读到这里,你觉得搭石在你的心中还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块吗?   (学生说。)   搭石虽然还是那块普普通通的石块,但是它默默无闻,任人走,人任踏,不仅仅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接着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人任踏,它们连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连接着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请同学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课后延伸,拓展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我们的心灵在平凡的搭石这一事物中感受到了什么?(美)也在乡亲们平平常常的小事中感受到了(美)。我想问问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没有像搭石这样普通的事?你发现了吗?   (学生说。)   小练笔:这么多普普通通的事都能感受到他们中间有美,我们不能一一都说出来,那就把它们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   用心   21搭石   美    【课后反思】   《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一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这节课我主要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针对这一课的教学效果,我的课堂反思如下:   1、课堂的调控上不够灵活,不能很好的驾驭整堂课。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反思,多听课,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   2、讲课的语调平缓,没有及时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   3、课准备得太仓促,心理上还是较为紧张,底气不足,很多设计好的环节没有把握好,一带而过,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4、课文最后一句话“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句话揭示了本文的中心,没有很好地让学生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在感悟后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表达。   整体感觉教学设计还应多一些预设,课堂语言再自然些,这样课堂会更生动。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我还应该学会聆听孩子的心理,这样的课堂才是最美,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多吸取丰富的教学经验,升华自己的情感。   这堂课肯定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提出你们宝贵的建议。再次谢谢大家!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搭石》原文及教学设计

  《搭石》   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五六个小村庄分布在小溪的两岸。小溪的流水常年不断。每年汛(xùn)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qiǎn)责这里的人懒惰(duò)。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sú)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xié)调有序(xù)!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chuò)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fú)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搭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自读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3.交流搭石给人留下的印象。   三、引导质疑,自主寻美。   1.根据学生对搭石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质疑。   2.默读2-4自然段,寻找美丽风景。   3.交流所寻风景,相机板书:整走让背……过……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1.一行人“走”石图。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1)读通句子,正音。   (2)引导学生用查字典、联系语境、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小结学法。   (3)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的方法,尝试学习,体会“走石图”的美。   (4)反复创设真实情境,深入体会画面的美,相机指导朗读。   (5)变换文字的排列,读出诗的韵味。   (6)补充作者的生活体验,配乐情境引读。   (7)解疑,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背老人“过”石图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1)指名读。正音:伏。   (2)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   (3)指导朗读,运用字理、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相机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4)再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   五、激发想象,训练表达。   1.展开想象,试着用“假如,总是,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写一句话。   2.写话交流。   3.升华情感,又一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六、总结并预告下节课学习内容。

小学语文《搭石》教学设计3篇

小学语文《搭石》教学设计3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搭石》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薰陶。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自读课文: 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3、交流搭石给人留下的印象。 三、引导质疑,自主寻美 1、根据学生对搭石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质疑。 2、默读2~4自然段,寻找美丽风景。 3、交流所寻风景,相机板书: 整走让背……过……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1、一行人“走”石图: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擡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⑴读通句子,正音。 ⑵引导学生用查字典、联系语境、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小结学法。 ⑶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的方法,尝试学习,体会“走石图”的美。 ⑷反复创设真实情境,深入体会画面的美,相机指导朗读。 ⑸变换文字的排列,读出诗的韵味。 ⑹补充作者的生活体验,配乐情境引读。 ⑺解疑,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背老人“过”石图: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⑴指名读: 正音:伏。 ⑵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 ⑶指导朗读,运用字理、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相机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⑷再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 五、激发想象,训练表达 1、展开想象,试着用“假如,总是,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写一句话。 2、写话交流。 3、升华情感,又一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六、总结并预告下节课学习内容 【板书设计】 摆 整21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走协调有序理所当然 让 背……过 教材分析: 《搭石》这篇课文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写的是乡村质朴的事物,用的是乡村般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村民们质朴纯洁的美好心灵。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碑老人过搭石等画面的描述,表明搭石的作用不仅在于供人们在溪面上行走,它还联系着故乡的小路 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感情。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识谴、惰、绰等7个生字,读准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溪水猛涨、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在朗读和评价过程中品位拖鞋绾裤、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协调有序等词,并感受看得见的具体的美。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识搭石。 1、(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从这幅图你们看到了什么? 是呀,一块一块平整方正的石头摆在小溪就是搭石 齐读课题 2、课文中有一句话具体地描述了什么是搭石, 出示: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3、现在你会介绍搭石了吗? 二、整体感知,疏通课文。 1、自由读读课文。出示要求: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把你喜欢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 2、交流反馈,出示词语, 3、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交流释疑,理解搭石的重要性。 那如果没有这些搭石,家乡的人们都怎么过小溪的呢?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出示: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重点理解脱鞋绾裤) 四、感悟搭石,构成风景. 1、摆搭石那么有讲究,走搭石就更有讲究了,你知道走搭石要注意什么吗? 出示: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搭石》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 请记住本站网址:.以便下次访问!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搭石》教学设计及反思 2、自主交流 出示: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擡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理解:协调有序) (1)生读句子,正音。 (2)给人画一般的美感,那你从哪里体会到美了呢?还能从哪里体会到画面美呢? (3)指导朗读: 五、小结。 师: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走出了画面美,那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我们留到下节课来学习。 六、作业 教学反思: 第一次上语文公开课,我选定了《搭石》这一课,并进行了认真的备课。当我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面对面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乡村的生活气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种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在文本中和谐共生。这篇课文一开始设计的时候我是让学生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来让学生找出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遇到老人走搭石。来体悟,最后试教下来感觉面面俱到但都是蜻蜓点水,所以最后还是扎扎实实,在第一课时就上掉一行人走搭石的美。 通过这次上课,各位前辈的指导我也明白了很多教语文的方法,如:以读为基本手段,促进理解、促进感悟,习得语感。读是学习语言最基本的方法,在课堂上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读,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这一出一进,就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途径,就是学生发展语言的方法,就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手段。 所以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 如在教学一行人走搭石这块内容时,我主要是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各种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蕴涵的情景。指导朗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擡起脚,后面的紧跟上,踏踏的声音,像轻快地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一句时我将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点击成红色引导学生读一读,说说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相机学习生字绰,课件出示字典的三种解释,学生联系上下文知道应该是姿态柔美,然后让学生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画面,通过画面让学生如临其境地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羣中,师生合作着读一读,真切体验协调有序。 学生通过品读、感受,在头脑中就形成了一幅一行人走搭石是那么协调有序的美。 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薰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李吉林老师曾说,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学生掌握好语言文字的工具,因为他要用一辈子。但是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掌握工具的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还要给孩子人文的薰陶感染,使他的道德、情感、智慧都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培养。而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关注写法、迁移运用就是守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准“间隔、懒惰、俗语、清波漾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发现美、欣赏美,感受乡亲们美好的情感、纯朴的民风,体会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作者难忘的乡情。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品读语言,感悟优美语句中包蕴的美好心灵,美丽画面。学习作者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扫清生字障碍,正确认读7个生字,识记“暴、惰、衡”字形。 3、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搭石”,体会搭石在人们生活中的总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 刘章爷爷是当代诗人,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山村,对搭石的印象非常深刻。三十年前,刘章爷爷来到大城市工作,当他看到人们抢着挤公共汽车的时候,看到人们无序地忽然横穿马路的时候,心里便幽幽地想到家乡潺潺的小溪,想到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他突然觉得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于是1980年,他写出了散文《搭石》,把他心中长留的那份景、那份情传达给我们。 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刘章的家乡,去看看给作家刘章留下深刻印象的《搭石》。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疏通生字障碍。 1、生自由练习读文,读准生字词。 2、生词学生认读。指导暴、惰、衡的写法。 3、指名轮读课文,师随时正音。 三、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了解搭石。 1、默读课文,简要地说一说每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摆放”搭石的画面、“调整”搭石的画面、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2、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给老师同学听。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搭石。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孩子们,如果你是刘章的乡亲,你能不能用书中的话语告诉大家什么是搭石? 进入秋天,天气转凉,家乡的人们……这就是搭石。 抓住“方正、二尺左右”体会人们精心选择搭石,细心摆放搭石。 2、如果没有搭石,人们日常生活会怎样? 扣住“脱鞋绾裤”反复朗读去感受。 3指导感情读第一自然段。 五、作业设计: 练习有感情地读文。抄写生词3遍。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采用“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即“变话为画”的阅读方法。教学本课,继续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刻体会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结合板书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搭石的美的。 课时目标: 1、抓住关键句,想象画面,感知课文,寻找由搭石构筑的风景,让学生从乡亲们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发现美,感受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说搭石。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作家刘章一起认识了搭石。谁来为大家读一读什么是搭石。 二、细读文本,品搭石。 (一)品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搭石,文章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写出了搭石很美,谁能找出来?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细读课文,边读边想,搭石构成了怎样的风景呢?你看到了怎样的风景?边想边画出相应的句子,如果有感受及时写出来。 2、学生读出找到的句子。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擡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在你们的理解中,“协调有序”是什么意思,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 (2)文中的“协调有序”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我们自由地再读一读这两句话。 (3)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后面的——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前面的——擡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速度再渐快)前面的——擡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踏踏的声音,像——。 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也没有人指挥,一行人走得既轻快又整齐,那么默契,那么有序,那么的和谐,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3、你还可以从什么词中感受到走搭石的美?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1)绰字在字典中有这样几种解释: A宽裕,缓B舒缓柔美C外号 在“人影绰绰”中,“绰”是什么意思呢?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2)读一读这两个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溪水,溪水中怎样的人影? (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我们可以由词联想到画面同样可以由画面联想到词: 出示画面:杨柳()白雪()明月() 4、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同时想象:你还看到什么?还听到了什么? (学生说说自己脑海中出现的画面。蓝天、白云、晚霞、绿树、青草、红叶、夕阳……人们的欢笑的声音,谈话的声音,孩子歌唱的声音……) 5、配乐美读这几句话。 (二)品味: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统观全文,文中还怎样评价了搭石? (1)、学生读出这样的句子。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你从文章的语句中体会到了这样的情感吗?你从哪儿体会到的呢?画一画句子,想一想感受以备交流。 (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老人踏上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样想?表情动作会是怎样的呢?你此刻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表达,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 (2)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从“总会”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招手示意、说家常话是一种习惯;乡亲们谦让的品格、和睦的情感。) (3)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A、这里描写年轻人动作的的词“伏”。这个字的意思是:趴,脸向下,体前屈 学生站起身做一下这个动作,师:你伏下身子准备做什么?你伏下身子时是什么心情?(尊敬老人)你为什么要背老人过搭石?你期待老人感激你吗?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B、假如你是一位身强体壮的年轻人,你还愿意帮助谁,并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在这里你又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尊老爱幼) 引读: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 如果—— 假如—— 三、关注写法,总结拓展 本文的作者刘章,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山村,他觉得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于是在1980年,他写出了这篇情真意切的精美散文《搭石》。你能说说作者是如何把搭石的美呈现出来的吗? 结合板书引导: 作者写出了看得见的美:一道风景; 看不见的美:美好的情感 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在搭石上传递。雕塑大师罗丹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像搭石上发生的那样平平常常的小事。它们虽小,却时时温暖着我们。今天,老师走进我们四年级学生中间,看到同学们一张张笑脸,你们非常热情地欢迎我这个陌生的老师,让老师的心情放松了许多。这是一种美。有一天下课时,老师又看到两个女同学弯着腰睁大眼睛,仔细认真地帮一位小妹妹找她丢失的一个发卡,就像是在干一件什么大事。这也是一种美……这样的美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也睁大发现的眼睛,找找身边的美吧! 四、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你喜欢的句子。 2、写一写你发现的生活中的美。 板书设计: 搭石 一道风景: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美好的情感:为他人着想谦让和睦尊老爱幼

求《化学教育》第6期让化学的课堂散发出浓浓的生活气息——“生活中常见的盐—碳酸盐”课堂教学设计?

酸碱盐是初中化学中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笔者从教学中发现每次教完酸碱盐特别是盐这部分内容后,经常会听到学生抱怨:“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酸已有几条,碱又有几条,现在再加上盐又有几条……”为什么我们的课堂带给学生的感受就是这些需要背诵记忆的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原理呢?我们该如何化解学生内心的困惑?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一单元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2课时“碳酸盐”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思考、探索与尝试。  1 教学设计的理念  化学来源于生活,传统教育把科学从生活中剥离出来,使学生固定在单一的“书本世界”或“科学世界”里,致使学生忘掉了自己,远离了“生活世界”,于是教育丧失了鲜活的生命。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要使科学教育从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把科学看成是人类生活中的科学。因此,新课程中的化学教学应力求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努力构建生活化的课堂。  2 教材内容的剖析  从新教材的编制来看,有关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似乎在弱化,但这并不意味着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就不作要求了,一些重要的化学反应,重要的反应通性实际上还是有要求的,这些知识还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但如果我们像旧教材那样过于密集纯粹地传授这些反应规律,必然会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怎么办?将盐有关的知识“包装”起来,选用生活的场景、生活的问题来衬托和贯穿,让学生感受化学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的紧密联系,有效地理解知识,进一步强化建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这一化学的基本观念。  新教材中介绍了3种生活中常见碳酸盐的代表物——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对于这3种盐的介绍课本中的内容并不多,尤其是3种盐在生活中的用途仅仅只是几张图片的展示或简单一句话的说明。可见,教材无非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生活范例”,而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中却蕴藏着许多现实性、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材料,这是需要我们去进一步挖掘的。  3 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了解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在组成上的共性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了解我国科学家做出的杰出贡献。  过程与方法:从自然、生活等多种视角来认识碳酸盐这一类物质;通过性质实验的探究,认识碳酸盐的共性,由此归纳出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并引导学生将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使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领悟“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化学基本观念;通过经历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由现象探究本质的科学思维和实验研究的方法;通过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树立应用化学知识解决日常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活中化学现象和事例所蕴含的化学原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化学、用化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爱国热情,激发学生振兴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 教学设计的思路  从“火烧圆明园”历史事件开始,创设情境,以此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高度关注,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角——碳酸盐,然后紧紧扣住“碳酸盐的性质和用途”这2条知识线,不断地把握教学时机,寻找化学与生活的结合点和生长点,将化学知识的学习融入到有关的生活现象和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之中,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化学物质,切实感受化学学习的实用性,体验学以致用带来的快乐感。  5 教学的过程与分析  5.1 再现历史,感知物质  (图片引入)圆明园遗址照片。  (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圆明园号称万园之园,是我国劳动人民用血汗修建的一座皇家园林,其中收藏了许多精美的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动用了大量的汉白玉石料。你们知道汉白玉石料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学生发出惊叹,对此成分很好奇,很兴奋,互相询问,根据生活经验猜测是碳酸钙。)  (追问)请你说出碳酸钙的化学式?俗称?  (追忆历史)汉白玉就是大理石的品种之一,由于它洁白如玉、材质坚硬,自古以来就是上等的建筑物材料。但有段历史我们是不应该忘记的!1860年,有2位强盗闯入了园内,他们在园内大肆抢夺、破坏,到处放火,一些用汉白玉修建的宏伟建筑经大火焚烧,酥裂开来,成为了碎片。  (教师适时有意“留白”,学生沉浸在悲愤的心情中。)  (教师趁势激发)圆明园的烧毁太让我们心痛了,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应该珍惜今天美好的时光,努力学习。  (教师趁势联系实际追问)它的被烧毁,其实蕴含着一个化学原理。为什么那些坚硬的汉白玉石材经过大火焚烧就碎了呢?你能用化学原理去解释吗?  (学生情绪又高涨起来,积极思考,争相回答,并书写有关反应原理的化学方程式。)  (再联系生产询问)这样的原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中一般有哪些应用?  (学生作答)工业制二氧化碳。  (继续追问)那么我们在实验室里是如何制取二氧化碳的呢?  (学生板书有关化学方程式。)  [分析]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如果不想方法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是很难有效地吸取知识的。”笔者通过“圆明园遗址照片”展示到真实历史事件再现(这里借用了沪教版课题“石灰石的利用”中有关圆明园的材料),设置恰当的情境,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吊起学生的胃口,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感悟其中蕴含的化学原理,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距离,激起了学生长久的学习热情。  5.2 实验探究、走进生活  (提问)利用石灰石和稀盐酸的原理制取二氧化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CaCO3在物质的分类上我们把它归为酸碱盐的哪一类?  (学生作答)盐  (转入正题)今天我们再介绍生活中另外2种常见的盐:碳酸钠,化学式Na2CO3,还有一种叫碳酸氢钠,它的化学式NaHCO3。(学生思考1)请你们观察这3种盐CaCO3、NazCO3、NaHCO3在组成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学生观察、交流)都含有碳酸根离子  (教师补充说明)事实上碳酸氢钠NaHCO3在水溶液中先解离出碳酸氢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再进一步解离出碳酸根离子。由于这3种盐在组成里都含有碳酸根离子,因此我们把这3种盐又称为碳酸盐。  (学生思考2)这3种盐会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吗?有什么样相似的化学性质?  (学生积极猜想:可能会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探究碳酸盐与酸反应规律,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归纳总结)碳酸盐与酸反应规律:含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盐能与盐酸反应,生成CO2气体。  (引导学生拓宽思路)从3个实验中,你能获得启示如何检验某物质中含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呢?  (学生归纳总结)检验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方法  (学生亲自体验、探究设计实验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其中含有碳酸根离子。)  (联系生活追问)家中有什么物质能代替上述实验中的药品?  (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  [分析]化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每学到一知识点就应设法引导学生与自己身边的实际生活、所见所闻相联系,一旦所学的东西被派上“用场”,学生求知的劲头会更大,跃跃欲试的要求会更强烈,对于活跃课堂、延伸课堂、激活知识、发展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笔者以“探究鸡蛋壳的主要成分”为背景,把应用与学习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带到生活中去,使实验变得有现实意义,使化学的学习变得有价值。  5.3 回归生活。学以致用  (联系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含有碳酸钙?  (学生七嘴八舌,自由发言,相互补充。)  (教师补充归纳、展示图片)日常生活中含有碳酸钙的物质:珍珠、贝壳、牙膏、珊瑚、千奇百怪的溶洞、大理石、汉白玉作品等。  (联系生活)碳酸钙广泛存在于生活中,你知道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学生相互交流)用途:①做建筑材料(展示华表、大理石地面图片);②做补钙剂、治疗胃酸过多(展示相关药片标签图。  (学生思索生活)你知道碳酸钙做补钙剂、治疗胃酸过多的原理吗?  (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是利用碳酸钙与胃酸中盐酸反应原理。)  (过渡)除了碳酸钙可以治疗胃酸,碳酸氢钠也可以用来治疗胃酸。  (展示图片)碳酸氢钠片药片说明书。  (学生聚焦课件画面、文字,分析碳酸氢钠治疗胃酸的原理。)  (过渡、提问)碳酸氢钠除了治疗胃酸过多以外,还有哪些用途?  (投影图片)碳酸氢钠做发酵粉。  (介绍)碳酸氢钠的俗称:小苏打  (学生思索生活)碳酸氢钠在其中起什么作用?  (提供信息:发酵粉中含有碳酸氢钠和有机酸;馒头、面包、糕点等发面食品的一个特点是面团中有许多小孔)  (学生结合前面刚学的碳酸盐性质作出分析判断:小孔原来是二氧化碳住过的小房子。)  (过渡)除了碳酸氢钠可做发酵粉,碳酸钠也可用于发酵粉。  (展示实物、投影图片)方便食用碱包装袋。  (联系生活、教师介绍)碳酸钠广泛应用于洗涤、造纸、玻璃生产等;碳酸钠俗称苏打、纯碱、口碱。  (学生感悟碳酸钠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提问)碳酸钠属于盐,但为什么俗称纯碱?  (学生通过生活经验提炼出碳酸钠化学性质可能呈碱性。)  (实验探究)碳酸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观察思考)从这个实验中你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顿悟:盐溶液不一定都呈中性)  (化学史介绍)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事迹  (小组合作)以我们现在所学的生活中常见的碳酸钠为例,并结合前面所学到酸、碱有关性质的知识,从中概括出盐所具有的化学性质。  (教师补充实验,完善盐有关的性质。)  (反馈练习)略  (感悟与收获)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你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化学就在我的身边;化学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分析]从化学回归生活,这一回归是理性的升华,是知识的应用,是能力的提高,是成功的体验。  6 教学反思  不妨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这样的教学必然使原本五彩缤纷的化学世界显得那么苍白,那么僵化,久而久之使学生觉得化学的学习是那么的索然无味,看不到学习它的价值,只是觉得这是一堆需要拼命记忆的符号。化学不应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传授,不能墨守陈规、照本宣科,化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化学的教学应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这样的课堂才能使学生全面、真实、高效地建构知识,激活知识的生存与应用,这样的课堂才能使学生尽情地舒展生命的灵性,这样的课堂才能使化学的学习真正融入到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之中。  参考文献  [1] 刘英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5):1  [2] 魏雯,陈益,陆真,化学教学,2006,(7):28-29  [3] 王攀峰,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32-237  [4] 李惠娟,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9):24-27

《搭石》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搭石》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搭石》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搭石在农村是司空见惯,而城里的孩子却是见所未见,缺少农村生活体验的城市学生,要领会文中搭石的美以及联结着家乡的小路,联结乡亲美好的情感,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更要让学生透过朴实的文字感受乡村人们走搭石的情景,感受山里的人朴实、善良的人性之美。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探究、实践、体验”的学习方式。在教室搭建搭石让学生走一走搭石,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走搭石的情景引导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合作探究,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结合画面体验,理解文本。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美的。   2.理解“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句子的深刻含义   课前准备   铺搭石用的石头。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步学习感知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交流自己学习收获,对课文进行质疑。   第二课时   一、复习,质疑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搭石》这篇课文,同学们从中读懂那些内容?   2.在学习中还有哪些疑问需要大家讨论的问题?   二、学习课文,解质疑   1.在这些问题中“为什么说搭石,构成家乡一道风景呢?”,这道题理解了,其它的几个问题就迎刃而解。   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风景是什么意思?   师:是啊,风景是指美丽的地方,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了家乡搭石的“美”,请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师:不错,我们的班的同学真会读书,找出了文中描写搭石美的句子,请自己再读一读好好体会一下家乡的搭石到底美在哪里?   (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师相应指导学习,师简笔画)   2.找出文中描写人们排搭石的关联词(“无论……只要……直到……才……”)读读,从这些关联词中你读懂什么?   课件:课间同学在操场做游戏,做得很高兴,可看到地上有纸张,他们都会停下来把纸拣干净。   ①谁能用书上关联词(“无论……只要……直到……才……”)说说这件事。(小组交流)   ②“在家乡上了点岁数的人“无论……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稳”他为什么“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石块搭上而且还要在再上边踏上几个来回?这是什么美?所以这一段应带着什么语气来读这句?   【通过对照亲身体验,感受乡亲们美好的心灵】   3.这里的人心真美。还有哪些句子也是写家乡搭石的美?   4.你是从哪里看出来?轻声读这段话,想象那优美动人的画面,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什么情景。(简笔画)   【简笔画勾勒,再现人性之美。研究表明,看一遍比听一遍所获得的信息多1.66倍。单凭听觉,一份材料3天后只能记住15%;单凭视觉3天后只能记住40%;如果视听结合,3天后则能记住70。   《搭石》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21搭石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汛期、清波漾漾”等词语。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3.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点: 让学生们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   谈谈对搭石的了解。通过预习,你对搭石有哪些了解?   二、学习字词,走进课文   1、抽读生子   2、读“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荡漾理所当然联结”、   三、小组合作分段学习讨论   (一)学习   自读本段,你明白了什么?人们是怎样挑选、摆放搭石的?找出文中的词语理解体会。   “平整方正”是为了让人们??按照“两尺左右”的间隔均匀摆放是为了??从中感受乡亲们的善良、质朴。   (二)、学习2——4自然段。   在这美丽的山村,搭石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睁大眼睛发现美、一起来欣赏美。   1、指名分段读二三四自然段,边听边想象,说说你都见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2、生谈自己发现的美   (1)老人及时调整搭石。   (2)一行人协调有序地过搭石。   (3)两人相遇,招手礼让;遇见老人,背负过溪。   3、欣赏第一幅:读段落想象,老人踩到不稳的搭石会怎样想,表情、动作会怎样?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   讨论后表演有感情地朗读。   4、欣赏第二幅:听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理解“紧走搭石慢过桥”,进一步感受乡亲们相亲相爱,生活默契,所以动作协调。配乐感情朗读,读中体会美好情感。   5、欣赏第三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拿起笔发现美、寻找美。然后各抒己见。重点体会“理所当然”感悟每一位乡亲都是这么做的,都具有无私奉献精神。   四、用朗读和讨论来理解最后的情感升华。   在反复的朗读中,悟出无私的搭石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搭石》教学设计 篇3   李吉林老师曾说,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学生掌握好语言文字的工具,因为他要用一辈子。但是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掌握工具的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还要给孩子人文的熏陶感染,使他的道德、情感、智慧都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培养。而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关注写法、迁移运用就是守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准“间隔、懒惰、俗语、清波漾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发现美、欣赏美,感受乡亲们美好的情感、纯朴的民风,体会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作者难忘的乡情。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品读语言,感悟优美语句中包蕴的美好心灵,美丽画面。学习作者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扫清生字障碍,正确认读7个生字,识记“暴、惰、衡”字形。   3、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搭石”,体会搭石在人们生活中的总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   刘章爷爷是当代诗人,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山村,对搭石的印象非常深刻。三十年前,刘章爷爷来到大城市工作,当他看到人们抢着挤公共汽车的时候,看到人们无序地忽然横穿马路的时候,心里便幽幽地想到家乡潺潺的小溪,想到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他突然觉得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于是1980年,他写出了散文《搭石》,把他心中长留的那份景、那份情传达给我们。   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刘章的家乡,去看看给作家刘章留下深刻印象的《搭石》。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疏通生字障碍。   1、生自由练习读文,读准生字词。   2、生词学生认读。指导暴、惰、衡的写法。   3、指名轮读课文,师随时正音。   三、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了解搭石。   1、默读课文,简要地说一说每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摆放”搭石的画面、“调整”搭石的画面、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2、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给老师同学听。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搭石。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孩子们,如果你是刘章的乡亲,你能不能用书中的话语告诉大家什么是搭石?   进入秋天,天气转凉,家乡的人们……这就是搭石。   抓住“方正、二尺左右”体会人们精心选择搭石,细心摆放搭石。   2、如果没有搭石,人们日常生活会怎样?   扣住“脱鞋绾裤”反复朗读去感受。   3指导感情读第一自然段。   五、作业设计:   练习有感情地读文。抄写生词3遍。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采用“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即“变话为画”的阅读方法。教学本课,继续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刻体会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结合板书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搭石的美的。   课时目标:   1、抓住关键句,想象画面,感知课文,寻找由搭石构筑的风景,让学生从乡亲们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发现美,感受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说搭石。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作家刘章一起认识了搭石。谁来为大家读一读什么是搭石。   二、细读文本,品搭石。   (一)品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搭石,文章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写出了搭石很美,谁能找出来?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细读课文,边读边想,搭石构成了怎样的风景呢?你看到了怎样的风景?边想边画出相应的句子,如果有感受及时写出来。   2、学生读出找到的句子。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在你们的理解中,“协调有序”是什么意思,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   (2)文中的“协调有序”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我们自由地再读一读这两句话。   (3)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后面的——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速度再渐快)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踏踏的声音,像——。   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也没有人指挥,一行人走得既轻快又整齐,那么默契,那么有序,那么的和谐,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3、你还可以从什么词中感受到走搭石的美?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1)绰字在字典中有这样几种解释:   A宽裕,缓   B舒缓柔美   C外号   在“人影绰绰”中,“绰”是什么意思呢?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2)读一读这两个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溪水,溪水中怎样的人影?   (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我们可以由词联想到画面同样可以由画面联想到词:   出示画面:杨柳( )白雪( )明月( )   4、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同时想象:你还看到什么?还听到了什么?   (学生说说自己脑海中出现的画面。蓝天、白云、晚霞、绿树、青草、红叶、夕阳……人们的欢笑的声音,谈话的声音,孩子歌唱的声音……)   5、配乐美读这几句话。   (二)品味: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统观全文,文中还怎样评价了搭石?   (1)、学生读出这样的句子。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你从文章的语句中体会到了这样的情感吗?你从哪儿体会到的呢?画一画句子,想一想感受以备交流。   (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老人踏上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样想?表情动作会是怎样的呢?你此刻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表达,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   (2)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从“总会”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招手示意、说家常话是一种习惯;乡亲们谦让的品格、和睦的情感。)   (3)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A、这里描写年轻人动作的的词“伏”。这个字的意思是:趴,脸向下,体前屈   学生站起身做一下这个动作,师:你伏下身子准备做什么?你伏下身子时是什么心情?(尊敬老人)你为什么要背老人过搭石?你期待老人感激你吗?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B、假如你是一位身强体壮的年轻人,你还愿意帮助谁,并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在这里你又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尊老爱幼)   引读: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   如果——   假如——   三、关注写法,总结拓展   本文的作者刘章,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山村,他觉得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于是在1980年,他写出了这篇情真意切的精美散文《搭石》。你能说说作者是如何把搭石的美呈现出来的吗?   结合板书引导:   作者写出了看得见的美:一道风景;   看不见的美:美好的"情感   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在搭石上传递。雕塑大师罗丹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像搭石上发生的那样平平常常的小事。它们虽小,却时时温暖着我们。今天,老师走进我们四年级学生中间,看到同学们一张张笑脸,你们非常热情地欢迎我这个陌生的老师,让老师的心情放松了许多。这是一种美。有一天下课时,老师又看到两个女同学弯着腰睁大眼睛,仔细认真地帮一位小妹妹找她丢失的一个发卡,就像是在干一件什么大事。这也是一种美……这样的美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也睁大发现的眼睛,找找身边的美吧!   四、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你喜欢的句子。   2、写一写你发现的生活中的美。   板书设计:   搭石   一道风景: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美好的情感:为他人着想 谦让和睦 尊老爱幼   《搭石》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搭石》这篇课文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写的是乡村质朴的事物,用的是乡村般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村民们质朴纯洁的美好心灵。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碑老人过搭石等画面的描述,表明搭石的作用不仅在于供人们在溪面上行走,它还联系着故乡的小路,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感情。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识谴、惰、绰等7个生字,读准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溪水猛涨、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在朗读和评价过程中品位拖鞋绾裤、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协调有序等词,并感受看得见的具体的美。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识搭石。   1、(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从这幅图你们看到了什么?   是呀,一块一块平整方正的石头摆在小溪就是搭石   齐读课题   2、课文中有一句话具体地描述了什么是搭石,   出示: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3、现在你会介绍搭石了吗?   二、整体感知,疏通课文。   1、自由读读课文。   出示要求: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把你喜欢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   2、交流反馈,出示词语,   3、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交流释疑,理解搭石的重要性。   那如果没有这些搭石,家乡的人们都怎么过小溪的呢?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出示: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重点理解脱鞋绾裤)   四、感悟搭石,构成风景。   1、摆搭石那么有讲究,走搭石就更有讲究了,你知道走搭石要注意什么吗?   出示: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   2、自主交流   出示: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理解:协调有序)   (1)生读句子,正音。   (2)给人画一般的美感,那你从哪里体会到美了呢?还能从哪里体会到画面美呢?   (3)指导朗读:   五、小结。   师: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走出了画面美,那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我们留到下节课来学习。   六、作业   教学反思:   第一次上语文公开课,我选定了《搭石》这一课,并进行了认真的备课。当我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面对面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著乡村的生活气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种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在文本中和谐共生。这篇课文一开始设计的时候我是让学生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来让学生找出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遇到老人走搭石。来体悟,最后试教下来感觉面面俱到但都是蜻蜓点水,所以最后还是扎扎实实,在第一课时就上掉一行人走搭石的美。   通过这次上课,各位前辈的指导我也明白了很多教语文的方法,如:以读为基本手段,促进理解、促进感悟,习得语感。读是学习语言最基本的方法,在课堂上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读,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这一出一进,就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途径,就是学生发展语言的方法,就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手段。   所以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   如在教学一行人走搭石这块内容时,我主要是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各种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蕴涵的情景。指导朗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后面的紧跟上,踏踏的声音,像轻快地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一句时我将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点击成红色引导学生读一读,说说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相机学习生字绰,课件出示字典的三种解释,学生联系上下文知道应该是姿态柔美,然后让学生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画面,通过画面让学生如临其境地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师生合作着读一读,真切体验协调有序。   学生通过品读、感受,在头脑中就形成了一幅一行人走搭石是那么协调有序的美。   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小学语文微课教学设计:推敲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 【教材解析】 这个故事讲的是贾岛为了斟酌《题李凝幽居》一诗中的一个字, 不知不觉地撞进韩愈的仪仗队, 当韩愈弄清真相后, 与之一起思考, 并由韩愈敲定, 从此“推敲”一词因此而生,“推敲”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 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故事内容简单明了,五年级学生基本能自己读懂。但课文所蕴含量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审美内涵以及“推敲”所体现的不同意蕴学生是难以体会的,需要教师在言语实践中去引导、揣摩。 点评 王永林老师对教材的解析既包括了“推敲”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又揭示了故事的思想教育意义,更为可贵的是针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做了分析,点明了教学的重点。略显不足的是,没有关注到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没有从“让学生学会表达”的角度去思考。从故事的角度来讲,这篇文章的来龙去脉交代得非常清楚;从叙述的角度来讲,用词准确生动。关注于此,也就是在关注学会学习,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 【目标预设】 1.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2.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3.在推敲字词的妙用中学会推敲文字。 【教学重、难点】 理解“推敲”的含义。在推敲中学会推敲。 【教学设想】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语言实践中丰富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本教学设计注重让学生读中品味文本语言,在学习《推敲》中学会推敲,学会揣摩语言、锤炼文字,并训练思维,力求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点评 从“教学设想”中可以看到,王永林老师对于语言文字运用从思想上还是非常重视的,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也把“推敲字词”放到比较重要的位置上,但是就阅读而言,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在布局谋篇方面的特点,也应该是基本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应该把“了解并且能够有条理地复述《推敲》这个故事”也列为教学目标,这样我们的教学才可以既从大处着眼,又从小处着手。 当然,因为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推断关于生字词的教学目标是在第一课时达成的,其实,细分析就不难发现,像本课这样的课文,重点字词的理解更应该纳入阅读过程中,让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互相促进,有机整合,方显语文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教学过程】 一、动作引入“推”“敲”,初识推敲意蕴 1.板书课题,齐读。 2.“推”是一个动作,谁来做做看。如果你的面前有一扇关着的门,你会怎么敲?你看这位同学,他敲得很有礼貌。这两个动作组合起来就成了一个词语——“推敲”,课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这个词语的意思? 3.出示:人们把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推敲文字又叫斟酌文字。 4.我们知道“推敲”一词有一段来历。他既是一个千古传诵的文坛佳话,也是一个感人至深的传奇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读一读、品一品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推敲的意思理解是个难点,让学生从做动作中初步理解推与敲的本意。这也是为下文体会贾岛所做的动作作铺垫。而当把这两个字合到一起时,竟然会产生一个与本意相去甚远的意思,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再让学生读课文,找出解释这个词的句字,使学生对“推敲”的理解有了一个搭石。 点评 初看该环节,王永林老师的教学可谓“行云流水”:课题导入直截了当;用动作体验“推”“敲”二字,生动形象;揭示“推敲”的含义简单明快;导入故事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换种角度,学生对于课文并非一无所知,他们已经有了第一课时的学习,将第二课时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已经有的认知前提下,那才是我们应该大力弘扬的“以学定教”。也许我们可以试着让学生自己来板书课题《推敲》;让他们来回顾和复述这个故事;让他们用一句话来概括“什么是推敲”;让他们自己来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和话题…… 二、亲历推敲过程,认识推敲方法 1.这是一个历史小故事,故事哪几节讲贾岛“推敲”的经过呢?(三—七自然段) 2.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三—七自然段,思考:关于用“推”字,还是用“敲”字,韩愈观点是什么?有几大理由? 韩愈认为还是用“敲”字更好些。有三大理由:“敲”字可以说明贾岛是个有礼貌的人;“敲”字可以衬托出月夜的宁静;“敲”字读起来比“推”字响亮。 3.韩愈思索了一会儿才明确用“敲”字更好,他在思索什么呢?谁来把韩愈的思索通过自言自语表现出来。 像这样反复比较、斟酌的过程就叫推敲。 4.同学们亲自实践,推一推,敲一敲,哪个动作更有礼貌?(韩愈是个读书人)哪个动作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自己读一读这两句诗,“推”和“敲”哪个字读起来更响亮些? 5.总结推敲字词方法。 再读一读韩愈的话,你觉得推敲字词要从哪些方面进行? ①要符合人物的身份。②要符合当时的生活情境。③要讲究音韵。 【设计意图】直击故事的高潮部分,通过自言自语的表演再现韩愈的心理活动,深入体会推敲的内涵。学生演说的过程就是言语实践的过程。顺其自然地对推敲字词方法的总结为下面利用文本学习“推敲”打下了基础。这也是没有逐节学习的原因。 点评 如王永林老师所言,该环节直奔“推敲”这一重点,通过动作体会,细读品味,明确“推敲”的涵义,这本身就是一个“推敲”的过程,只不过,故事中推敲的是用字用词;教学中推敲的则是韩愈的语言的层次性,是表达自己观点时的言之有据、言之有理。 该环节还有一个处理得比较“妙”的地方,那就是让学生用“自言自语”的方式读出韩愈的思考。这既是对朗读的恰当指导,又渗透了一种学习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内容。 当然,对该部分处理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完善,因为这个语段是完整故事中的一部分,要充分考虑故事的情境,考虑故事中的人物角色。如果让学生“化身”为韩愈,让他用暗自思忖的方式来自言自语,用对贾岛谈话的方式来“说”(而不是读),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依托文本推敲,领会推敲内涵 1.我们知道了推敲的方法,请大家再读一读三—七节小节,你觉得哪个字或词用得特别好? 预设①:“闯”字用得好。符合人物情境,因为当时的贾岛非常投入。(指导朗读投入的语段,理解贾岛严谨的创作态度。) 其次“闯”有闯祸的意思,结合文中行人、仪仗队的表现,贾岛的行为已经“冒犯”了大官。 第三符合人物的性格。补充故事:一年秋天,贾岛骑着毛驴经过长安大街,阵阵秋风吹得树上的黄叶纷纷飘零,贾岛诗兴大发,信口吟首:“落叶满长安。”又经过一番寻思,耸突然想到了很适合此句的上联“秋风吹渭水”,心中的喜悦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就在他是意洋洋之时,已闯入了当时正在京城当官的刘栖楚的仪仗队。结果贾岛被抓了起来,关了一个晚上。 可他却没有吸取教训,这次又闯进了仪仗队。是贾岛胆儿特别大吗?从这个“闯”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设计意图】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在情境中,学生通过“闯”字在文中的意思、用法、意境的比较,感受到其用词的精妙,对贾岛思考时的全神贯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同时通过一个“闯”字,借助文本实践了推敲字词的方法。通过对词语的比较、推敲,用以点带面的方法完成了三—七小节的学习。 预设②: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安静)。 宁静的程度比安静更“静”,更准确地写出了深夜的情境。 点评 如果说上一个环节是“授之以渔”的过程,这个环节则是让学生去“打渔”的过程,让他们自己去品读课文,去推敲文字,体现了从“知”到“行”、从“学”到“用”的层次性。而且,王永林老师做了预设,引领学生针对“闯”字再一次推敲。 关于这部分教学,我们应该思考一个“树木”和“森林”的问题。如果只把目光聚焦于“推敲”这个词语,这样的教学已经很不错。但是从阅读的整体性上去考虑,先关注第七自然段,再去研读前面的段落,是欠妥当的,这样“推敲”这个故事的完整性和条理性就被忽视了。 当这个故事被学生完整地把握以后,“推敲”这个词语的内涵被学生品读以后,如果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找出课文中用词精妙的地方,并加以推敲,应该是一个容易生成精彩的环节,课文中的“摸”“不知不觉”“闯”“斟酌”等等,都可以衍生出学生自己品味和推敲语言的精彩。 四、走近推敲诗人,感受推敲精神 1.历的贾岛究竟是怎样的人呢? 再读文章的第一节: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 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写诗方面取得得了很大的成就,补充出示贾岛生平: 贾岛,早年出家为僧。作诗以苦思苦吟著称,善于反复推敲,常为诗中字而茶饭不思,被称为“苦吟诗人”,锤炼出许多精品,其创作精神感人之深。贾岛长于“五律”,被人称之为晚唐“五律”的领袖。 2.看了贾岛的生平,你对他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呢? 3.介绍他写的名句: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4.这是一个关于贾岛的千古佳话,如果让你把这个小故事讲给别人听,你会怎么讲呢? 回顾故事情节,把握起因、经过、结果,练习复述。 【设计意图】本片断设计通过补充贾岛的生平介绍和他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再现了历真实的贾岛,使学生对贾岛的认识更深入,并理解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下一番苦功夫,只有经常推敲才能写出好文章。因这是一个历史小故事,了解故事的特点,练习讲故事是利用文本特点作出的言语实践。 点评 从推敲的故事到诗人贾岛,从《题李凝幽居》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从一次偶然的事件到一个必然的典范,让学生在认知上又有了一次提升。此处可以看到王永林老师的匠心。 承接我们前面的分析,此处教师安排了学生的复述,也印证了“教学目标”部分的缺失。另外,从阅读的整体性上来讲,复述故事的环节也应该前移至阅读课文的环节为好,像这样放在拓展延伸之后给人感觉不太顺畅。 五、走出文本推敲,拓展推敲深度 1.古人写诗、作文时推敲文字的故事很多。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大家看,这句诗句中哪个字用的,为什么?(生交流) 2.请根据对画面的理解,完成诗句。 淡月( )梅花 轻风( )细柳 3.结语: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善于推敲的“苦吟诗人”贾岛,知道了如何推敲文字,通过推敲体会了语言文字的精妙,让我们在今后的阅读和习作中养成推敲的习惯,做一个关善于推敲的人。 【设计意图】学生对贾岛创作时的精益求精的态度有了充分的认识。对文本中的字词有了初步推敲实践,但还必须寻求这个典型的普遍意义,进一步感受古人创作的追求以及用字的精妙。而情境练习拓展了学生言语实践的深度,增强了学生对形象的感受,使学生的感悟力、创造力、思维品质得到发展。 点评 该环节再次向外拓展,从贾岛拓展到其他人,从推敲的故事拓展到更多的经典案例,学生的认知也再一次得到提升。 需要反思的是,我们现在采取的方式是教师引领,是“告诉”。我们的教学还能不能更开放些,学生能不能更自主些?比如,考虑到是“第二课时”,考虑到学生是高年级,能不能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有关“推敲”的经典故事和案例,在课堂上讲述这些故事,分析这些案例?如果这样做,其实学生本身就是在进行“推敲”了,他们离学会推敲也就更近了一些。 总评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20余年的小学语文教研经历,我逐渐明晰了一些自己的认知:优秀课例存在的意义不在于它可以让人模仿,而在于它是哲学意义上的“麻雀”,它可以我们发现规律,从而指导实践;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就是融入一个学术团队,视野开放,兼容并包。机缘巧合,受王旭平老师之约,得以领略王永林老师执教《推敲》一课的风采,并以一孔之见去评头论足。总的来说,该课教学设计有众多精妙之处,显出了永林老师的匠心所在。 一妙:重点突出——咬定青山不放松。 整个教学过程,王永林老师牢牢抓住了“推敲”这一核心,并紧紧围绕着这一核心去展开一系列教学环节,课堂节奏明快,干净利落。教师的教是目标明确的,学生的学是方向准确的,学生的得也是实实在在的。课随其人,可以想见,执教者也是一个性格爽快、不喜欢拖泥带水的老师,他的课堂教学是效率也是比较高的。在低效行为充斥课堂的当下,这样的教师和教学实属难得。 二妙:层层推进——曲径幽深见洞天。 王永林老师的教学设计颇具层次性,从“生活体验”“推”、“敲”到“文本故事”《推敲》,再到诗人贾岛的苦吟故事,到中国文坛推敲文字的经典案例,可谓层层推进,拾级而上,渐上层楼。单就“推敲”这一重点内容来说,从体验推敲的字面意思,了解《推敲》的这个故事,总结推敲的方法,把握推敲的内涵,感受推敲的精神,拓展推敲的深度,让学生在曲径通幽的经历中,一课一得,领略到推敲这一独特的洞天。 三妙:策略得当——为有源头活水来。 做做动作,切身体验“推”“敲”的动作;品词析句,总结归纳推敲的方法;补充人物故事,推进强化推敲的内涵;延展延伸,加深推敲的感悟……在众多的教学策略中,我们都感到很流畅,很舒服,很简约,很实用。这样的设计,这样的课堂教学,这样开阔的视野,大气的手笔,应该源于永林老师的丰厚的积淀和对语文教学的深刻思考。 当然,对于优秀的教师,优秀的课例,我们也会有更多的期待。比如,我们期待这节课在关注推敲这一教学重点的时候,也要关注文本阅读的整体性;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也要努力促成学生的自学自练、自悟自得。衷心期待王永林老师有更多更好的优秀课例让我们分享!【执教者】王永林,男,小学高级教师,盐城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苏省特级教师后备高研班成员,先后获盐城市、苏州市、江苏省语文优课竞赛一等奖,近年来,有三十多篇教育、教学文章在《江苏教育》《小学教学设计》《山东教育》《湖南教育》《新疆教育》《师资建设》《青年教师》等刊物发表。 联系方式: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王永林 邮箱地址:fzwangyonglin@163.com QQ:13029018 电话:15895554099 邮编:215028 【点评者】张东兴,男,中学高级教师,河北省小语会常务理事,沧州市小语会理事长,冀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编者,河北省优秀教研员。承担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著有论著《享受语文每一天》《换种视角来阅读》《作文快乐岛》,从事教研工作20余年,有多项教材、教辅、论文等教学成果发表、获奖。《作文快乐岛》一书荣获2012年度冰心儿童图书奖。 联系方式:河北省沧州市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所 张东兴 邮箱:czzdx@163.com QQ176297005 电话:15103275036 邮编:061001

语文四年级上《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我整理的语文四年级上《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四年级上《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发现美   1、谈话:   同学们,上节课咱们通过学习认识了刘章爷爷的家乡,也认识了他的最爱——搭石。(师板书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再次走进那个美丽的山村,去发现,去感受,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2、指名说说什么是搭石,再谈谈对搭石的印象。   3、小结后引生质疑:   看来同学们上节课学得还真不错啊。正如你们所说,搭石的确很重要,难怪刘章爷爷要赞美它。文中有一句话就直接赞美了搭石,谁来说说?(师相机板书: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学生齐读。   师:大家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   师过渡:问的好,爱提问题的孩子才会学习。是呀,搭石为什么会成为一道风景呢?它究竟美在哪里呢?别急,学完这一课,你们自然就会明白的。不过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认真读书,静心思考。   4、学生自主读文寻美。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想想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美,请用“”标出相关语句。读书的时候,还可以在文字旁边作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   二、感受美   师过渡:老师发现同学们读书真认真呀,那现在咱们就来交流一下,看看究竟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美。   预设一:   生汇报:“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离去。”   1、请学生继续谈体会。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品读。   师: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同学们,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打动了你?你又体会到了什么?(生汇报)谁再来读一读?   (师过渡:读得真有感情,不过老师现在想增加一点难度,请看大屏幕。)   3、启发想象。   课件出示:“当上了点年岁的人发现,他不由得停下了匆匆的脚步,担心地想:。   “他首先,接着,然后,看到搭石稳极了,他满意地,他仿佛看到人们。   4、再次指名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善良、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认真、勤劳……)   5师小结、引读:   真是一位善良的老人,我们感受到了心灵美,所以刘章爷爷深情地写道——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6、怀着对老人的敬意,生齐读这一句。   预设二:   生汇报:“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的美感。”   师鼓励:你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真不错。   1、请生继续谈感受……,师启发引导:这两句话写的是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那你们具体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美的呢?(生汇报)   2、学生走搭石,感悟“协调有序”的和谐美。   师:看来你们都有一双慧眼啊,真好。这样吧,现在咱们也,来走一走这搭石,走得不好可要掉进水里的哦,有信心吗?(生走搭石)没有人踩脚,没有人不掉入水中,动作是那么的默契,那么的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   3、品读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感悟和谐之美。   (1)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意思,想象画面。   (2)生读悟美。(由画前进入画里)   4、品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之美。   (1)生谈感受,美读。   (2)生齐读第二句“前面的抬起脚来……美感。”   5、师生有感情朗读。   师过渡,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啦。读的好,给点掌声哦。   (1)师配乐范读这两句,生闭眼想象画面。   (2)生赛读。   (师:读得真好,感觉如诗如画,现在就请同学们读一读大屏幕中的这首清丽的小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3)生齐读。   6、小结:同学们,如此美丽动人的画面,怎能不让人赞美呢?所以刘章爷爷深情地写道——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预设三:   生汇报:“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相背而行。”   1、请学生继续谈感受。   2、生齐读此句。   3、师小结:这是一种谦让之美,所以刘章爷爷深情地写道——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预设四:   生:“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理所当然的事。”   1、请学生继续谈体会。   2、师启发:哪些词语深深地打动了你呢?(生汇报:伏、理所当然)   3、演“伏”悟美。   请两名学生上台表演,师随机扮演合肥晚报记者采访:小伙子,你认识这位老人吗?你在背他的时候是怎么想的?老人家,您年轻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当时是怎么想的?   4、理解“理所当然”,师顺势加强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教育。   (师过渡:还有哪些来走搭石呢?乡亲们又是怎样做的呢?)   5学生仿照课文写句子。   课件出示:假如遇上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要,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上来走搭石,总要,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6、小结、齐读。   师:在刘章爷爷的家乡,尊老敬老就是这样代代相传,所以刘章爷爷深情地写道——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生齐读,读出感动。   三、升华美   1、总结写法。   师:今天我们有幸欣赏了这一道道由搭石构成的风景,你还觉得这搭石还是普普通通的石头吗?谁来说说?(生汇报、板书“乡亲们”)齐读最后一段。   师顺势总结写法:刘章爷爷就是通过仔细的观察,透过这小小的搭石,让我们感受到乡亲们的纯朴善良和无私奉献,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生板书“借物喻人”)大家也要认真学习这种写法。   2、写一写生活中的美。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刘章爷爷从平凡的搭石上发现了美,那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呢?快拿出你们的纸和笔,一起来写写吧!   语文四年级上《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搭石》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深厚的乡情。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同学,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是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轻波荡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们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   2、学习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轻波荡漾,理所当然,联结。   2、通过学习你对这篇课文有了哪些了解?   二、依标导学,深入探究课文   大家通过上节课的朗读对课文有了这么深的了解,老师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分析,大家一定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   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明白了什么?   你能用简单的话语描述清楚什么是搭石么?   人们是怎么挑选,摆放搭石的?   (理解“平整方正”“两尺左右”,体会人们的细心和爱心。)   三、学习二、三、四自然段   在这美丽的山村,搭石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睁大眼睛一起来发现,感受这之外更感人的美吧!   1、请同学来朗读二、三、四自然段。   (朗读是安排三位学困生,这样便于掌握同学们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请大家自己再来朗读一遍,边读边想象,说说你都见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生谈自己发现的美。   (生在谈自己发现的美时,会读出课文中相应的句子,师提示:你能不能用简单的话告诉大家?锻炼孩子们概括能力。)   3、下面让我们来逐段欣赏文中的美景吧:   ⑴请大家朗读第二自然段:   边读边想,这一段写的是什么美?   (引导概括出:老人及时调整搭石,教师相机板书。)   默读课文,展开联想,想一想:   老人踩到不稳当的搭石会想什么?表情,动作会怎样?   挑选合适的石头时,老人会怎么想?   老人满意的离开时,他会想什么?什么表情?   你从老人的这些想法,表情,动作中体会到了什么?   ⑵请大家听老师朗读第三自然段,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引出:真正的美在于一行人一起过搭石时候的动作协调有序。师相机板书:一行人协调有序过搭石。)   理解“紧走搭石慢过桥”。   ⑶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第四自然段,来发现美,寻找美。   你认为美在哪儿?   (有了前两段归纳方法的介绍,这一自然段的归纳放手给学生。师板书。)   理解“理所当然”。   四、学习最后的段落   我们发现小村庄有优美的风景,清澈的小溪,还有美丽的搭石,从以上几段的分析中你体会到的美是什么?   请大家齐读这最后一段。   你对这段话是怎么理解的?或者说你认为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加上这一段有什么用意么?   (这样同学们很容易就将文章的主题定位到最后: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你能谈一谈“美好的情感”具体指的是什么?   五、我们在日常有付出自己的爱,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么?你是怎么做的   希望大家以后能够继续无私的奉献。   【板书】   心老人及时调整搭石   灵一行人协调有序过搭石   美两人相遇互相礼让   遇见老人背过小溪

四年级语文上册《搭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十一个字,会正确书写八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谴责、理所当然、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悟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品味文字,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2.通过“采访”“表演”等形式,把学生带入文本描写的情境之中,使他们在角色换位体验中深入文本,增进理解。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乡间搭石这一平凡事物,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体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真情并从中感受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品读课文,想象画面,从平凡的事物中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体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真情并从中感受美。   教学难点:   初步感悟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三、教学策略   《搭石》这篇文章通过质朴的语言,把我们带入了乡间人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境中,体现了人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家乡事无限而深切的怀念之情。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以“感情朗读”为主线,体验文本之美。   通过自主默读,感悟人们走搭石的行为美;通过想象画面、配乐诵读,感悟人们走搭石协调、有序的画面美;通过整体回读,感悟人们走搭石的情意美。   2.以“创设情境”为手段,体会文本内涵。   为缩短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本设计力求通过“采访”“表演”等形式,把学生带入文本描写的情境之中,使他们在角色换位体验中深入文本,增进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搭石   我们跟随作家刘章爷爷来到他的家乡,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这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流动的小溪。但作者始终难以忘怀的却是溪中的这一排普普通通的石头,这就是搭石。   【设计意图】一曲明快轻松的乐曲,配以教师的深情描述,将学生带入课文描绘的乡间美景之中。    (二)回顾课文,提出质疑   1.回顾课文内容。   初读了课文,我们跟随着作者的描述,看到了发生在搭石上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谁能说说:你都看到了哪些画面呢?(预设:摆搭石、走搭石)   2.通过预习,你对课文内容有什么困惑吗?   预设:为什么说这平平常常的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一排排搭石联结着乡亲们怎样的美好情感呢?   出示课件: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设计意图】学生初读课文后提出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时老师应引导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去读书、去思考,进入第三个环节的学习。    (三)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1.出示学习提示,请同学们按照要求学习课文第二到第四自然段,然后交流反馈,表达见解。   出示课件:   默读二至四自然段想一想: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搭石是家乡的一道风景?先画出让你感受深的句子,再圈出让你有感受的词语,然后在旁边简单写出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为美的切入口,让学生在体会搭石的自然美的基础上,挖掘其蕴含的情感美。“自学提示”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自主阅读,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2.学习画面一:乡亲们摆搭石,换搭石。   (1)在欣赏“摆搭石”的风景时。   抓住“早早地”“谴责”等词语,理解将搭石摆放好的原因。   出示课件:   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①为什么“早早地”?(秋凉以后,如果人们来来去去还趟着水走,是很凉的)   ②那为什么人们会“谴责”没有摆好搭石的村民懒惰?(因为十里八村的乡亲都要在寒凉的水里走,所以这个村子的人会受到谴责)   ③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我们明白了人们摆搭石的原因,体会到了早早地摆放搭石的重要,是为了让人们免受秋的寒凉,也不会受到乡亲们的谴责。   ④指导朗读。   (2)在欣赏“换搭石”的风景时。   ①品味文字,以读促悟。   上了点年岁的人每次遇到搭石不平稳的这种情况会怎么做呢?   引导学生关注关联词语“无论、只要、一定、直到、才”来回答。   ②创设情境,随机采访。   两三个学生接着谈体会后,顺势采访学生:看来,不少同学都对这句话有体会。好,那么咱们师生合作一下。你们就扮演这里上了年岁的人,我扮演记者,看到此情此景,我很想知道你们是怎么想的呢?下面,我就采访你们其中的几位。准备好了吗?   创设采访情境:   师:老人家,您找到这块合适的搭石就不容易了,为什么还在上面踏来踏去呀?   预设学生发言:我心里不踏实!这样踏几个来回,才知道它稳不稳,免得人走上去东摇西晃。   师:大娘,我看您在这地上都找半天了,您想找一块什么样的石头啊?   预设学生发言:姑娘啊,你不知道,这摆在溪中的搭石,一定得找平整的、方正的。   师:大爷,您都在这搭石上踏了好几个来回了,歇歇吧!   预设学生发言:不累,不累!这溪中的搭石只有多踏几个来回,它才稳当啊!   出示课件:   想一想,说一说。   大娘,我看您在这地上都找半天了,您想找一块什么样的.石头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爷,您为什么要在石头上踏来踏去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借助“随机采访”这一学生感到新奇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体会人们在调整搭石过程中“找”“踏”的行为,从中感受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淳朴情感。   (3)回扣“一道风景”。   老师总结:村里人及时摆放,精心调整搭石的画面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3.学习画面二:一行人走搭石。   (1)品味语言,想象画面。   出示课件: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协调有序”什么意思,谁知道?(相互配合得好,很有顺序)   谁能想象这情景,读一读这一行人是怎么协调有序走搭石的呢?   开火车师生合作学习。让一组第一个同学做前面的,第二个同学做后面的,第三个同学做前面的,第四个做后面的,依次类推:   前面的抬起脚来,(一组一桌小朋友读)   后面的紧跟上去。(一组二桌小朋友读)   前面的抬起脚来,(一组三桌小朋友读)   后面的紧跟上去。(一组四桌小朋友读)   …………   出示课件: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   后面的──紧跟上去。   前面的──抬起脚来,   后面的──紧跟上去。   …………   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老师总结:人们没有踩脚,没有人掉入水中。动作是那样地默契,那样地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协调有序。   【设计意图】这样的情境创设,关注了每个学生,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课堂。学生仿佛自己就在走搭石,在情境中体会了什么是协调有序。   (2)体会“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指名配乐读:这个情景打动了你、我,咱们一起读读。请大家看大屏幕,找两个同学分别来读,其他人静静地欣赏这有声有色的画面。   清早,晨雾还没有散去,只见在朝霞中,乡亲们就说说笑笑地来到搭石前,他们是怎样走搭石的?每当上工──   到了黄昏,夕阳洒下了它最后一缕光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一路欢歌笑语,又来到搭石前,他们又是怎样走搭石的呢?每当下工──   你们看,作者描写得多么生动啊!不仅写出了声音美,还写出了形态美,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   【设计意图】此环节力求通过品析文字、想象画面等方式引导学生将读与悟有机结合,以读促悟,以悟激情,以情导读。   4.画面三:两人面对面走搭石。   我想这一行人走搭石时的画面一定印在了你们的心里,那么两个人走搭石时,又是怎样的表现呢,你还体会到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抓住“总会”“止步”“招手示意”谈自己的感受,老师可以让学生相对而站演一演,走进文本,感悟村里人先人后己的美德。   5.画面四:年轻人和老人走搭石。   两个人走搭石,互相礼让。那么,遇上老人过搭石呢?   出示课件: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1)依托“伏”字感受淳朴,理解“理所当然”。   学生抓住“伏”字谈自己的感受,老师顺势让学生说一说“伏”的意思,表演“伏”的动作,再说一说年轻人为什么要“伏”下身子。   学生谈到“理所当然”,老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村里人世代沿袭的敬老的民风和民情。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关注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学习通过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探究体验,认识到家乡这种礼让敬老之美体现在时时处处,延续于世世代代。   (2)激发想象,练习表达。   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碰上小孩,提着重物的外乡人,残疾人……走搭石,村里人会怎么做呢?   出示课件:   年幼的孩子   提着重物的外乡人   残疾人   …………   假如碰上_______,村里人会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设计意图】有效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想象,联系表达,使学生在感受什么是“协调有序”“人影绰绰”的基础上,感受到这美是动作美,更是心灵美。   6.再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设计意图】四个画面,有主次的教学,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并且通过三次吟诵中心句,使学生每次都有不同体会和感悟,层层深入,步步递进,一咏三叹,不露痕迹地理解人文内涵。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学习第五自然段。   总结:这些“理所当然”的美,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那一排排搭石还仅仅是一排排联结故乡小路的石头吗?它还联结着什么呢?(联结着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2.看来,在你们的心中已经深深地记住了这一排排默默为人们提供方便的普普通通的搭石,因为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大声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出示课件: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设计意图】学生在深入体会、品味搭石环节中,不断感受到村里人淳朴的民情和美好的民风,此时以读代讲,学生再理解“搭石联结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便水到渠成。    (五)课外延伸,读写指导   1.同学们,作者具体地描绘出了人们摆搭石、走搭石时美丽生动的画面,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风景美、人情美。普普通通的搭石为什么给作家刘章爷爷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呢?预设:他小时候走搭石,年轻时走搭石,离开家乡数年后,还要回来走搭石。这一排排搭石,他不知见过多少次,也走过无数次。   教师小结:作者就是这样留心观察生活,从“搭石”这么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   2.其实在我们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像这样的“搭石”还有很多,你发现了吗?    (六)布置作业   小练笔:生活中的“美”。   生活中,“美”无处不在,你发现了吗?请你回想身边那些普通的人、平凡的事,把想到的情景写一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四年级语文《搭石》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语文《搭石》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指导读准多音字“涨”“间”,指导书写难写生字“惰、暴、衡”。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用段意合并法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脱鞋挽裤”等词语,感受乡亲们为别人着想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脱鞋挽裤”等词语,感受乡亲们为别人着想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用段意合并法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PPT;学情分析。   2、学生: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简介作者。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位作家,他叫刘章。   (课件出示刘章照片)他是我国著名的诗人、作家,到现在为止,他出版了《刘章诗选》、《刘章乡情诗选》《刘章新诗》《刘章散文选》等21部诗文集。有人说他是中国当代文坛最有影响力的20位诗人之一。大家喜欢称他为“农民作家”。   这节课,我们将跟随刘章爷爷的脚步,一起走近他的家乡去看看——《搭石》。   2、师板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课文,认识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词:山洪暴发猛涨脱鞋挽裤懒惰平稳俗语平衡协调有序起伏齐读——个别读——齐读。   3、指导读准多音字“涨”,指导书写难写生字“惰、暴、衡”。   (三)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课文围绕搭石写了乡亲们的哪些事?四人小组读书,讨论每段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交流。师相机点拨并板书。摆搭石、走搭石   3、预设学生对第二自然段的大意会有争议,着重引导学生思考人们摆搭石前做了什么?先走搭石。   4、出示课件,试根据各段的`大意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围绕搭石主要讲了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情景。)   5、刚才我们是把各段的大意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叫做段意合并法。   6、同桌说一说主要内容。   (四)运用方法,理解词语。   1、课文围绕搭石主要讲了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情景。那么人们是怎样摆搭石的?   2、个别读第一段。注意指导读准多音字“涨”“间”。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脱鞋挽裤”。   4、如果有了搭石,人们就不用脱鞋挽裤了,那么你知道是搭石怎样摆出来的吗?画出有关的句子。   5、(课件出示图片),谁能看着课文插图来说说什么是搭石?   (摆在小溪里的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就是搭石。)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6、这些搭石是随便找、随便放的石头吗?从哪些词看出来?(平整方正、根据水的深浅、二尺左右)   7、为什么要根据水的深浅?从(平整方正、根据水的深浅、二尺左右)体会到什么?(人们特别为别人着想)   8、这样的搭石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   六、板书设计:   21、搭石   摆搭石一心为别人着想   走搭石段意合并法

四年级上册《搭石》教学设计

  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不妨看看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搭石》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感知美(估计用时2分钟)   1、点击课件,伴着轻松明快的音乐,眼前出现一幅幅乡村美景图。   2、教师配以深情的语言:   我的家乡在一个小山村,那儿流水潺潺,炊烟袅袅;那儿的人们善良淳朴,互敬互爱。最让我难忘的还是小溪中的那一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为我们带来了多少方便,多少欢乐。   3、瞧!这放在小溪里用来帮助人们踩踏过河的石块就是搭石。板书课题,读题。   (课堂伊始,一曲明快轻松的乐曲萦绕于教室之间,为整堂课奠定了“和谐”的基调;抬起头,几块形态不一的石头平整地跨过小溪——简笔画摆放在黑板上,不仅唤起学生对“搭石”的感知,也帮助他们理解“搭石”的含义。)    二、初步感知——寻找美(估计用时4分钟)   1、这些小小的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它,睁大双眼去发现美,欣赏美。   2、细细地读读课文。要求: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感到课文中都流淌着怎样的美呢?   3、说说你仿佛见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课件随机出示相应的画面:   精心摆放搭石 老人调整石块 一行人走搭石   同时过溪,招手礼让 偶遇老人,背负过溪   学生每寻到一处美,就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黑板的石头上写上一个“美”字。   (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的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    三、品读体味——欣赏美(估计用时28分钟)   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搭石。   (一)例段指导(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仔细听,在书上圈画你认为最能体现美的词句。   2、说说你从课文中感受到怎样的美,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   重点体会“平整方正”、“按照两尺左右的间隔”中体现出来的乡亲们心中有他人的美德。随机在石头上板书:善良。   3、指导朗读。   (例段的指导意在向学生渗透学习方法,为后面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自主学习2、3、4自然段。   美丽的画面还有很多,你们想不想来欣赏欣赏?   1、学生从2、3、4自然段中选择最喜欢的一段以学习小组或个人为单位欣赏,体会其中流淌着的美。   2、推荐几种学习方式,自己有更好的方式也可以。   出示课件:学习小帮手   我想读一读课文中的美文。   我想说一说自己的感悟。   我想画一画文中的美景。   我想演一演文中的情景。   我想邀请同学(老师)一起……   我想……   (推荐学习方式,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提供了创新的契机。)   3、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其中,从中发现有创意的学习方式。   4、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评议。   (评议这一环节,意在使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讨论交流,互相启发、补充,加深理解与感受。并结合评议将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与感悟落在实处,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5、在交流展示过程中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体会到的美。(个人感受不同,不强求统一的答案。)   随机在石头上板书:勤劳、和谐、谦让、尊老。   6、随机指导各种形式的朗读,以求达到品品读读、以读促悟的效果。   (读书是师生对话,尤其是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组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目的。)   (三)学习中心段。(最后一段)   1、课件再次出示几幅画面。思考: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齐读最后一段。   (1)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搭石和乡亲们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体会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文章最后一句话含义深刻,不易理解。在学生对文中所流露出的人性美有了感悟之后,再让学生来理解句子,句子含义就自然出来了。)    四、走向生活——发现美   1、是啊!美无处不在,有看得见的美,看不见的美,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你现在对美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   2、艺术家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的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中寻找美。)   随机板书:友善美、团结美、奉献美、无私美、敬业美……    五、超越文本——传播美   1、听故事:《一个承诺》   2、谈感受。主要引导学生学会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   3、升华情感;   美是一把雨中的小伞;美是一句风中的问候;美是一个关怀的眼神;美是一片温暖的阳光……   让我们将真善美撒播到每一个角落,让世界因我们而充满爱。   4、课件播放《爱的奉献》,在温情的音乐声中结束全课。   (“美”作为全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学生们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   附:板书说明   该课板书为一幅风景画:几块形态不一的石头平整地跨过小溪,每一块石头上用不同颜色的笔写着——善良美、勤劳美、和谐美、谦让美、尊老美、团结美、奉献美、敬业美……

语文搭石教学设计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搭石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一、课文内容分析   《搭石》是一篇意境优美、生活气息浓郁的散文。作者通过对家乡环境的介绍,反映出“搭石”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借助对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等几个生活画面的细致描写,赞美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和家乡的淳朴民风。   全文按照“介绍搭石—摆放搭石—走搭石—赞美搭石”的顺序展开,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从家乡的生活环境谈起,介绍了什么是搭石。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写搭石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第2自然段写乡亲们摆搭石的场景;第3自然段描绘了乡亲们走搭石的美好画面;第4自然段选取典型事例,描写了乡亲们走搭石时互相礼让、尊老爱幼的情景。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点明主旨,揭示搭石承载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课文语言质朴生动,截取了农村生活中几个平凡的极具画面感的场景,处处体现着乡亲们美好淳朴的情感。秋凉在即,乡亲们在小溪中摆搭石;“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看得出搭石在家乡人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如果某处没摆搭石,人们会谴责那里的人懒惰,上了点儿年岁的人会主动调整搭石,反映出乡亲们的淳朴善良、与人为善。一行人走搭石协调有序,两人面对面走搭石会互相礼让,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体现岀乡亲们和睦友善的美好情感。这一幕幕情景清晰、生动,呈现出一幅幅和谐美好的乡村生活画面。   本课作为阅读策略单元的第一课,重在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和基本阅读习惯。学习提示有两点要求,一是“用较快的速度默读”,提示学生阅读时要有意识地提高速度,同时记录自己的阅读时间,用于对自己阅读效果的检测。二是“集中注意力”和“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集中注意力”是最基本的阅读习惯,指的是阅读的时候不分心,不走神,能够抵抗来自周边环境和自己内心的干扰;“不要回读”是提高阅读速度的基本策略。“回读”指的是目光重新扫视前面读过的文字。   课后第一题有三方面要求:一是回应学习提示中“记下所用时间”,二是检测自己在一定阅读时间内能了解到多少课文内容,三是交流阅读体会。两位学习伙伴提示了重要的阅读方法。其中,“汛期”是很多学生不理解的词语,“紧走搭石慢过桥”是学生不易理解的句子,在这些地方学生容易出现回读,教材以学习伙伴的形式提出建议,提示大家在哪些地方可以尽量不要回读。   课后第二题指向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借助回忆印象深刻的画面,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借助对词句的品读,体会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本题旨在引导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目标,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课文插图给学生展示了“搭石”的样子。搭石连接着河流的两岸,方便人们的生活出行。画面中虽然没有出现人物,却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这为有效地展开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搭石以及搭石所描绘的生活场景离学生的生活有点远,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需要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学生对于不熟悉的文章,在阅读时容易受到周边环境和自己内心的干扰,以至于分心、走神。另外,学生遇到不懂的词句往往会回读。回读的次数越多,阅读速度也就越慢。因此,本课在教学设计时将学习提高阅读速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之一。    三、教学目标   1.认识“汛、谴”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间”,会写“汛、挽、懒、惰”等10个生字,会写“汛期、山洪”等16个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借助对词句的品读,体会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了解快速默读的阅读策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刘章爷爷的一篇文章——搭石。   (板书:搭石)   2.了解速读策略,出示阅读要求。   请同学们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老师帮大家记下所用的时间。读的时候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回读。   出示阅读要求:   (1)集中注意力。   (2)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   (3)不回读。   3.汇报交流,理清脉络。   通过刚才的快速默读,你了解了哪些内容?   (1)第一自然段。   ①什么是搭石。   出示句子: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对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着过去,这就是搭石”。   ②人们是怎样挑选、摆放搭石。   理解体会“平整方正”“二尺左右的间隔”等重点词语。   ③从这些搭石的挑选和摆放,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乡亲们的善良、细心、友爱、团结、默默奉献……   ④小结: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找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距离摆放搭石,让人们从上面平稳地过去。从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乡亲们的善良与质朴。   (板书:介绍搭石)   (2)第2自然段:人们摆搭石。   (板书:摆放搭石)   (3)第3、4自然段:人们走搭石时协调有序,招收礼让,年轻人背老人。   (板书:走搭石)   (4)第5自然段:搭石任人踩踏,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板书:赞美搭石)   3.交流阅读体会。   通过刚才的快速默读,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你还有哪些快速默读的阅读体会吗?   预设:①遇到不懂的地方,不停顿,不反复读;②眼睛始终注视课文;③不被其他同学翻书、咳嗽等外界声音干扰;④通句通行地读,不能逐字逐词地读;⑤注意力集中,边看边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提示,学生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和基本阅读习惯。一是提示学生阅读时“集中注意力”,有意识地提高速度,二是“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抵抗来自周边环境和自己内心的干扰,而“不要回读”是提高阅读速度的基本策略。】   (二)再读课文,引发思考,解决问题   1.题目引发思考。   同学们,齐读课题。在快速阅读之后,你对题目有了怎样的理解?   预设:“搭石”是家乡人们过小溪时摆放的石头构成的;“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出示作者介绍:   刘章出生在河北省兴隆县的一个村庄,被誉为“农民诗人”“草根诗人”。他从小在农村长大,后来又回到农村工作,在那里生活了十多年。刘章深爱着家乡的一切,家乡的乡亲,林间的草木,田野上的庄稼,农家院里的瓜果蔬菜、猪驴牛羊,乃至溪涧的一砖一石都能涌入他的笔端,生发出浓浓的诗意。   对于作者的简单了解,有利于我们读懂他的文章。让我们带着这些理解再次走进课文,去刘章爷爷的家乡看一看吧。   3.自主学习,出示学习提示:   (1)默读课文,用已有学习方法学习生字、词语。   (2)找出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并批注相关语句,体会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4.交流:   (1)学习生字。   出示词语:   汛期 访友 脱鞋挽裤 间隔 懒惰 平稳 平衡 协调有序   (2)指导生字书写。   [汛]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第一笔是横斜钩;第二笔是横,不是点;第三笔是竖,不是撇。   [挽]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部的第六笔是一撇通下来。   [衡]左中右结构,中间部分紧凑,“大”的捺改点。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出示词语:   汛期 山洪 谴责 暴发 间隔 唯独 懒惰 平稳 保持 平衡 美感   示意 家常 假如 联结 理所当然 协调有序 人影绰绰   同学们,理解词语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你能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些词语?   预设:①根据图片理解“汛期”“间隔”的。②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家常”“挽裤”。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协调有序”。④查字典理解“谴责”“懒惰”“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等词语。   【设计意图: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这个环节不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充分准备。】   (三)课堂回顾,总结收获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预设:①学习了生字、新词。②了解了什么是搭石。③学会了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交流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3.继续读课文,体会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搭石》这篇文章,谁来说一说,什么是搭石?   出示句子: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对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着过去,这就是搭石”。   2.出示课文插图:   这就是人们过小溪时的搭石。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石头,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设计意图:回忆课文内容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搭石”再次理解的兴趣,为理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奠定基础。】   (二)品读课文,体会美好情感   1.快速默读,寻找美丽风景。   出示默读要求:   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从哪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找出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看看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将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2.交流反馈,出示重点句。   (1)摆搭石。   ①出示句子:   “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引导体会:秋凉人们摆搭石,体现出人们的勤劳。   (板书:秋凉勤劳摆搭石)   ②出示句子:   “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想象体会:老人踩到不稳的搭石会怎样想,表情、动作会怎样?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无论……只要……一定……”“踏几个来回”“直到……才”   引导体会:乡亲们默默奉献,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   (板书:无私奉献换搭石)   (2)走搭石。   ①一行人走搭石。   出示句子:   “每当上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美?   预设:理解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协调有序”走搭石的配合默契,“人影绰绰”的姿态美……   引导体会:乡亲们相亲相爱,生活默契,所以动作协调。   (板书:协调有序走搭石)   ②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出示句子: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引导体会:乡亲们互相礼让。   (板书:谦让走搭石)   ③背老人过搭石。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理所当然的事,就是不讲任何条件都应该做的事;是做了以后不求回报的事。那么文中指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   预设: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是理所当然的事……   这句话读起来让人感到融融乡情,读起来让人感到那么亲切。   (板书:谦让敬老过搭石)   【设计意图:围绕“印象最深的画面”设计相应的问题加以引导,能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提高自学能力。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再次培养学生提高阅读速度的意识,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三)理解文章主题,解释作者写作意图   1.出示句子: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   预设:这样的结尾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赞美搭石,赞美像搭石一样的乡亲们的思想。   2.结尾为什么不直接赞美乡亲们,而赞美搭石呢?   预设:无私的搭石,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情感纽带,体现了乡亲们的心灵美。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板书:搭石是联结家乡人们美好感情的纽带。)   【设计意图:对于文章结尾的分析,有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对“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的理解,并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四)总结写作方法   刘章爷爷是如何借助普普通通的搭石写出乡亲们美好情感的?   预设: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用心感受,以小见大,平凡事物中见真情。   【设计意图:对写作方法的总结,能让学生了解写作方法,为学生的习作提供方法,提升写作能力。】   (五)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对我们很有启发,同学们也可以尝试写写平凡事物中的美。   出示作业:   小练笔: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对我很有启发,我也来写写平凡事物中的美。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发现平凡事物中的美,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表达自己感受到的美好情感。】    六、板书设计   秋凉勤劳摆搭石   无私奉献换搭石 搭石是联结   搭石 协调有序走搭石 家乡人们   谦让敬老过搭石 美好感情的纽带   热爱家乡赞搭石

《搭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读课文,引导孩子从读中感悟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人性美。 2.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亲爱的孩子们,有一位农民诗人,他叫刘章,虽然他离开农村几十年了,但他依旧怀念乡村,怀念乡村搭石那一幕幕情景。今天,就让我们和刘章爷爷一起去感受搭石带给我们的温暖吧! 二、解读课题 自由朗读课文,理解什么是搭石? “搭石”是作者刘章的家乡河北兴隆县的地方方言,“搭”本义支,有架设义。此外,还有抬和交接,配合的意思。方言对象一般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与当地的坏境紧密的联系。 三、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结合文章分段,并说明理由。 a.找同学根据朗读分段,并说明理由。 b.师小结:本文结构为三个语义段,首自然段成一段,是介绍搭石的背景和功能。2——4自然段是介绍当地的搭石文化。末段是主题升华段,将主题明确表达出来。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家乡人摆搭石的原因和季节 a.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圈化出来。 b.从文中找出家乡人摆搭石的原因(多个村庄分布在小溪旁,搭石是为人服务的) c.划出描写搭石季节的句子(进入秋天,天气变凉) d.读句子“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放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着过去,这就是搭石”理解搭石搭建方法和作用。 3.学习第二部分 a.读准字音,理解“谴责、协调”等词语的意思。 b.读句子“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和“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分析这两个句子间的联系。(“早早地”叠词强调,表现了当地人的勤劳。“勤劳”和“懒惰”进行对照,不至于突兀,包含了家乡人责无旁贷的强烈责任感。) c.第二部分描写人们行走在搭石上的画面,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分小组合作探讨,并选代表总结发言。(承接上段末老人搭石不平稳,讲述搭石过桥的技巧。由于当地人都熟谙搭石过河之道。) 4.学习第三段 a.齐读,感悟这段话的人情美。 b.用“联结着……也联结着……”说一句话,并把它写下来。 c.小结(以两则具体情景来呈现当地人淳朴的人际关系,借用经常到山里的外人的视觉。用533言起,充满韵律感,在强化句式中升华主题。) 三.布置作业 家乡的搭石真的是一副美丽的风景画,一起画一画吧!

语文《搭石》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搭石》教学设计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搭石》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会认谴、惰、俗等七个字,会写洪、暴、猛等11个字。   2、积累文中喜欢的句子。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体现出的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体会乡亲们的美好心灵。    【教学准备】   录音机、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   21、搭石,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可能会提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在什么地方搭石头?为什么要搭石头等相关问题)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出几个主要问题。   二、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在自己读明白的地方或者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指名读课文,相机出示谴责、俗语、协调有序、人影绰约等词,指导读准字音。   2、谁来读一读你已经读懂的句子或者自然段?如果学生读到一自然段,相机指导学生勾画并读一读写搭石的句子。   三、出示挂图   看,这就是人们过小溪时踩踏的搭石。就是这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看看哪些词语或者句子能让你体会到乡亲们的美好情感,把他们划出来。   小黑板相机出示几个重点句。上了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上了年岁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感受抓住重点词语无论只要一定踏几个来回直到)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体会来。)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事?举几个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事说一说。师归纳:对,像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事,都是我们每个人不讲任何条件都应该做的事,是做了以后不求回报的事。那么课文中指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说说你的感受,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和小组同学演一演。   四、乡亲们有什么样的美好情感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语文《搭石》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自读课文:   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3、交流搭石给人留下的印象。    三、引导质疑,自主寻美   1、根据学生对搭石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质疑。   2、默读2~4自然段,寻找美丽风景。   3、交流所寻风景,相机板书:   整走让背……过……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1、一行人“走”石图: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⑴读通句子,正音。   ⑵引导学生用查字典、联系语境、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小结学法。   ⑶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的方法,尝试学习,体会“走石图”的美。   ⑷反复创设真实情境,深入体会画面的美,相机指导朗读。   ⑸变换文字的排列,读出诗的韵味。   ⑹补充作者的生活体验,配乐情境引读。   ⑺解疑,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背老人“过”石图: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⑴指名读:   正音:伏。   ⑵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   ⑶指导朗读,运用字理、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相机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⑷再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    五、激发想象,训练表达   1、展开想象,试着用“假如,总是,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写一句话。   2、写话交流。   3、升华情感,又一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六、总结并预告下节课学习内容   语文《搭石》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紧扣文中所流淌的美,引导学生感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指导书写“暴”。   2、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引导质疑,培养学生读中质疑的能力。   3、指导朗读感悟课文,体会搭石上的风景美,人情美。   4、领悟作者留心观察事物并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朗读感悟课文,体会搭石上的风景美,人情美。   2、领悟作者留心观察事物,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情景图)同学们看,这个小山村就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每当作者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又美丽的搭石吧。   2、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交流收获   1、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本课字词。(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相信词语难不倒大家了)   第一组:俗语 谴责 懒惰 汛期(平翘舌音读的很准确)   第二组:间隔 联结 一行人   你发现了什么?(这组字中都有多音字)   第三组:山洪暴发 清波漾漾 理所当然   2、指导“暴”字。(上下结构,下面是个日子,要写的扁一点,下面有两部分组成,撇捺要写的稍微长一点,最下边是个象水底,水字发生了变形。写完的同学,自己对照一下课本,看看是否写正确写漂亮,写不规范的同学,课下在练习)    三、初步感知,寻找美   1、请同学们翻开书本110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想一想什么是搭石?(听明白了吗?开始读吧)   2、同学们读书都非常认真,知道什么是搭石了吗?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说?   (你找的非常准确,读的也很流畅)板书,搭石简笔画,边画边一起说说什么是搭石。   3、提问: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又是怎么过小溪呢?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课件出示: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4、“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明确:卷起)   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收工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赶集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访友就必须——脱鞋绾裤,一句话,人们来来去去都必须——脱鞋绾裤。   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你体会到了什么?(麻烦)   5、如果没有搭石,人们过小溪,就会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依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 读 什么是搭石。(生齐读:进入秋天……)   6、你们都有自己的感受,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也写了搭石很美,找找看。“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是啊,普普通通的搭石,在作者的眼中不仅仅是过小溪的一种方式,它还构成了家长的一道风景。想不想去欣赏欣赏这道风景呢。那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跟随家乡的人们一起去走走搭石吧。    四、围绕风景,自主寻美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4自然段,一边读一边体会,找找人们走搭石的有关语句?用笔画下来。   2、生自由读。    五、细读课文,体会美   过渡: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已经走进了大家的心里。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吧!你都找到了哪些语句?   (一)“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透过这个句子,我们仿佛看见了在瑟瑟的秋风中,一位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平稳,放下包裹,俯身搭石的情景,)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关联词:无论、只要、一定、再、直到、才,正是这些关联词,我们更能看出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也正是因为老人的这一善良之举,才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3、多么善良,多么可亲的老人啊!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来感受一下吧!(生齐读)   (二)你还画出了哪些句子,请你来。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你们从哪些词语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协调有序)   2、怎样的动作叫做协调有序呢?   3、这样吧,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中,咱们合作着读一读。(现在你们走的是什么?走不好,就要掉进水里,有没有信心?)(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多么美的句子呀!   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在指挥吧?(不是)   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体会的多好啊!   4、再来看看这个句子,你们还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画面的美呢?(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绰还是这节课的生字呢,课下你查字典了吗?查字典是种很好的学习习惯!老师课下也查了查字典,想一想,在这个词语中,绰是第几种意思?   5、“清波漾漾,人影绰绰”,闭上眼睛,你放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6、听你们一描述,我感受到了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这画面是多么和谐啊!(板书和谐)再来读读这两个词。   7、这既像一幅美丽的画,又像一首清丽的小诗,谁能读出诗一样的美,谁来读?   多么美的画面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8、是啊,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1、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2、从这幅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谦让)   3、这份谦让也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4、那就把这种友好、亲切带进句子里读一读吧。   (四)“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2、句子读一遍是不够的,你们再读读,读着读着,有的词语会让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你就抓住它,多读几遍。(生自由读)   3、读了句子,那个词语让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伏下,总要,理所当然)   4、正是这样,老人才能轻而易举地趴在年轻人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5、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为什么?(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为什么?(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也一定伏下身子背其他老人,因为——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别的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因为——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6、透过这个“伏”字,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敬老)   7、正是因为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当成理所当人的事,这更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六、升华情感,总结美   1、读到这里,你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不是)那它是什么?   2、这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走在搭石上一心为他人着想,相互谦让,尊老敬老的人才是家乡这道风景最美的风景呀,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3、像作者这样,通过描写身边的小事,让我们见证了人间真情,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做以小见大。    七、作业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拿起笔,写写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   此课被评为校级优质课。    【教学反思】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1、目标明确,每个环节的教学目的性较强。   我紧紧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情况下,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协调有序”“伏下”以及“无论”等关联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并通过多种方式地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   2、以“美”为切入点,创设情境,读中感悟。   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朗读,如在学习“协调有序”一词时,我运用想象,让学生置身其中的方法领读课文,开火车让学生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让学生充分地感知文字中所描写的画面。   3、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通过查阅工具书,给词语找同义词和反义词、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式理解词语,抓住关键词和关联词理解体会句子,从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在教学中,尽管我课前精心备课,努力挖掘教材。但是,整堂课上了下来后,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这些都充分说明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技巧、教学机智、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组织教学等方面的能力十分欠缺。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更加努力学习,总结与反思,使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小学语文《搭石》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搭石》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搭石》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自读课文:   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3、交流搭石给人留下的印象。    三、引导质疑,自主寻美   1、根据学生对搭石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质疑。   2、默读2~4自然段,寻找美丽风景。   3、交流所寻风景,相机板书:   整走让背……过……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1、一行人“走”石图: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⑴读通句子,正音。   ⑵引导学生用查字典、联系语境、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小结学法。   ⑶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的方法,尝试学习,体会“走石图”的美。   ⑷反复创设真实情境,深入体会画面的美,相机指导朗读。   ⑸变换文字的排列,读出诗的韵味。   ⑹补充作者的生活体验,配乐情境引读。   ⑺解疑,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背老人“过”石图: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⑴指名读:   正音:伏。   ⑵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   ⑶指导朗读,运用字理、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相机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⑷再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    五、激发想象,训练表达   1、展开想象,试着用“假如,总是,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写一句话。   2、写话交流。   3、升华情感,又一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六、总结并预告下节课学习内容   【板书设计】   摆   整21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走协调有序理所当然   让   背……过   小学语文《搭石》教学设计篇2    教材分析:   《搭石》这篇课文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写的是乡村质朴的事物,用的是乡村般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村民们质朴纯洁的美好心灵。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碑老人过搭石等画面的描述,表明搭石的作用不仅在于供人们在溪面上行走,它还联系着故乡的小路,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感情。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识谴、惰、绰等7个生字,读准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溪水猛涨、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在朗读和评价过程中品位拖鞋绾裤、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协调有序等词,并感受看得见的具体的美。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识搭石。   1、(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从这幅图你们看到了什么?   是呀,一块一块平整方正的石头摆在小溪就是搭石    齐读课题   2、课文中有一句话具体地描述了什么是搭石,   出示: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3、现在你会介绍搭石了吗?   二、整体感知,疏通课文。   1、自由读读课文。出示要求: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把你喜欢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   2、交流反馈,出示词语,   3、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交流释疑,理解搭石的重要性。   那如果没有这些搭石,家乡的人们都怎么过小溪的呢?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出示: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重点理解脱鞋绾裤)   四、感悟搭石,构成风景.   1、摆搭石那么有讲究,走搭石就更有讲究了,你知道走搭石要注意什么吗?   出示: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搭石》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请记住本站网址:www..以便下次访问!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搭石》教学设计及反思   2、自主交流   出示: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理解:协调有序)   (1)生读句子,正音。   (2)给人画一般的美感,那你从哪里体会到美了呢?还能从哪里体会到画面美呢?   (3)指导朗读:   五、小结。   师: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走出了画面美,那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我们留到下节课来学习。   六、作业    教学反思:   第一次上语文公开课,我选定了《搭石》这一课,并进行了认真的备课。当我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面对面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著乡村的生活气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种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在文本中和谐共生。这篇课文一开始设计的时候我是让学生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来让学生找出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遇到老人走搭石。来体悟,最后试教下来感觉面面俱到但都是蜻蜓点水,所以最后还是扎扎实实,在第一课时就上掉一行人走搭石的美。   通过这次上课,各位前辈的指导我也明白了很多教语文的方法,如:以读为基本手段,促进理解、促进感悟,习得语感。读是学习语言最基本的方法,在课堂上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读,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这一出一进,就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途径,就是学生发展语言的方法,就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手段。   所以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   如在教学一行人走搭石这块内容时,我主要是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各种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蕴涵的情景。指导朗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后面的紧跟上,踏踏的声音,像轻快地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一句时我将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点击成红色引导学生读一读,说说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相机学习生字绰,课件出示字典的三种解释,学生联系上下文知道应该是姿态柔美,然后让学生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画面,通过画面让学生如临其境地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师生合作着读一读,真切体验协调有序。   学生通过品读、感受,在头脑中就形成了一幅一行人走搭石是那么协调有序的美。   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小学语文《搭石》教学设计篇3   李吉林老师曾说,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学生掌握好语言文字的工具,因为他要用一辈子。但是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掌握工具的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还要给孩子人文的熏陶感染,使他的道德、情感、智慧都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培养。而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关注写法、迁移运用就是守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准“间隔、懒惰、俗语、清波漾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发现美、欣赏美,感受乡亲们美好的情感、纯朴的民风,体会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作者难忘的乡情。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品读语言,感悟优美语句中包蕴的美好心灵,美丽画面。学习作者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扫清生字障碍,正确认读7个生字,识记“暴、惰、衡”字形。   3、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搭石”,体会搭石在人们生活中的总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   刘章爷爷是当代诗人,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山村,对搭石的印象非常深刻。三十年前,刘章爷爷来到大城市工作,当他看到人们抢着挤公共汽车的时候,看到人们无序地忽然横穿马路的时候,心里便幽幽地想到家乡潺潺的小溪,想到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他突然觉得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于是1980年,他写出了散文《搭石》,把他心中长留的那份景、那份情传达给我们。   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刘章的家乡,去看看给作家刘章留下深刻印象的《搭石》。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疏通生字障碍。   1、生自由练习读文,读准生字词。   2、生词学生认读。指导暴、惰、衡的写法。   3、指名轮读课文,师随时正音。    三、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了解搭石。   1、默读课文,简要地说一说每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摆放”搭石的画面、“调整”搭石的画面、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2、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给老师同学听。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搭石。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孩子们,如果你是刘章的乡亲,你能不能用书中的话语告诉大家什么是搭石?   进入秋天,天气转凉,家乡的人们……这就是搭石。   抓住“方正、二尺左右”体会人们精心选择搭石,细心摆放搭石。   2、如果没有搭石,人们日常生活会怎样?   扣住“脱鞋绾裤”反复朗读去感受。   3指导感情读第一自然段。    五、作业设计:   练习有感情地读文。抄写生词3遍。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采用“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即“变话为画”的阅读方法。教学本课,继续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刻体会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结合板书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搭石的美的。   课时目标:   1、抓住关键句,想象画面,感知课文,寻找由搭石构筑的风景,让学生从乡亲们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发现美,感受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说搭石。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作家刘章一起认识了搭石。谁来为大家读一读什么是搭石。    二、细读文本,品搭石。   (一)品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搭石,文章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写出了搭石很美,谁能找出来?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细读课文,边读边想,搭石构成了怎样的风景呢?你看到了怎样的风景?边想边画出相应的句子,如果有感受及时写出来。   2、学生读出找到的句子。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在你们的理解中,“协调有序”是什么意思,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   (2)文中的“协调有序”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我们自由地再读一读这两句话。   (3)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后面的——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速度再渐快)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踏踏的声音,像——。   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也没有人指挥,一行人走得既轻快又整齐,那么默契,那么有序,那么的和谐,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3、你还可以从什么词中感受到走搭石的美?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1)绰字在字典中有这样几种解释:   A宽裕,缓B舒缓柔美C外号   在“人影绰绰”中,“绰”是什么意思呢?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2)读一读这两个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溪水,溪水中怎样的人影?   (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我们可以由词联想到画面同样可以由画面联想到词:   出示画面:杨柳()白雪()明月()   4、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同时想象:你还看到什么?还听到了什么?   (学生说说自己脑海中出现的画面。蓝天、白云、晚霞、绿树、青草、红叶、夕阳……人们的欢笑的声音,谈话的声音,孩子歌唱的声音……)   5、配乐美读这几句话。   (二)品味: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统观全文,文中还怎样评价了搭石?   (1)、学生读出这样的句子。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你从文章的语句中体会到了这样的情感吗?你从哪儿体会到的呢?画一画句子,想一想感受以备交流。   (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老人踏上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样想?表情动作会是怎样的呢?你此刻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表达,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   (2)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从“总会”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招手示意、说家常话是一种习惯;乡亲们谦让的品格、和睦的情感。)   (3)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A、这里描写年轻人动作的的词“伏”。这个字的意思是:趴,脸向下,体前屈   学生站起身做一下这个动作,师:你伏下身子准备做什么?你伏下身子时是什么心情?(尊敬老人)你为什么要背老人过搭石?你期待老人感激你吗?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B、假如你是一位身强体壮的年轻人,你还愿意帮助谁,并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在这里你又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尊老爱幼)   引读: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   如果——   假如——    三、关注写法,总结拓展   本文的作者刘章,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山村,他觉得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于是在1980年,他写出了这篇情真意切的精美散文《搭石》。你能说说作者是如何把搭石的美呈现出来的吗?   结合板书引导:   作者写出了看得见的美:一道风景;   看不见的美:美好的情感   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在搭石上传递。雕塑大师罗丹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像搭石上发生的那样平平常常的小事。它们虽小,却时时温暖着我们。今天,老师走进我们四年级学生中间,看到同学们一张张笑脸,你们非常热情地欢迎我这个陌生的老师,让老师的心情放松了许多。这是一种美。有一天下课时,老师又看到两个女同学弯着腰睁大眼睛,仔细认真地帮一位小妹妹找她丢失的一个发卡,就像是在干一件什么大事。这也是一种美……这样的美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也睁大发现的眼睛,找找身边的美吧!    四、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你喜欢的句子。   2、写一写你发现的生活中的美。   板书设计:   搭石   一道风景: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美好的情感:为他人着想谦让和睦尊老爱幼

教学设计的几个环节

问题一:教学设计包括哪些环节? 什么是教学设计?包括哪些主要环节? 教学设计是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其主要环节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或资源和学习效果评价。 教学设计是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主要环节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或资源和学习效果评价。 教学设计方案,内容包括学习内容特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任务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或意图、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含板书设计)、自主性教学评价(教学反思)、教学资源链接等。 1、评估需求确定教学目的:测量学习差距、确定完成教学后能够做什么? 2、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学习之前的知识技能分析? 3、学习者分析:学习者个性特征和学习环境分析? 4、编写教学目标:具体陈述学习后能够做什么? 5、开发评价方案:你准备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 6、开发和选择教学材料:你设计各种教学资源和材料为教学做准备? 7、实施与评价:实施你的设计并进行多方面的评价? 8、修改:整理反馈资料和数据,进行修改教学设计 9、总结性评价:对学习者使用效果进行最终评价 教学设计的本质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的一门应用性的教学技术,最早起源于美国。美国教育家杜威最先提出应发展一门连接学习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科学”,桥梁科学即为教学设计的原意。80年代初,由邬美娜、刘茂森等人引入我国教育技术领域,但那时的教学设计只是原封不动的将教学设计从国外“拿来”,介绍给大家的观点和理论也是零星的、支离破碎的,根本谈不上体系,实践几乎没有。经过这些专家20年的努力,现在教学设计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个别成功的实践应用。 但是纵观我国教学设计的理论,我们看到的多数还是国外教学设计的印迹,由此导致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我国的教学实践不适应,表现为:理论反映的是西方教育观念、学习理论、教学模式发展的轨迹和成果,提倡学生创造性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实践是我国千百年形成的“儒家”教育观念、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以应试教育为主,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样必然造成教学设计在我国形成了所谓“两张皮”的尴尬局面。在教学设计理论的普及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教学设计的理论比较抽象、宏观,缺乏可操作性的实际环节。既使教学专家都很难把握其实质,更别说新手了。我们可以看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型,其中前期分析、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三个过程都只是宏观的描述,根本未提供容易掌握的研究方法和操作工具,教师只能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来揣摩模型所提供的教学设计过程,这样,优秀的教学设计就成为个别教员的专利,远远没有发挥教学设计的教学应用性,实现规模效益。认为教学目标是高于一切的,它既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通过教学目标分析可以确定所需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评价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过程的一切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 探究型学习的基本过程。 虽然因为探究的程度不同,探究学习活动有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但是总的来说,探究的过程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包含了一些基本的活动要素。 确定问题 探究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问题,分析问题的属性,根据问题的属性,进而可以确定采用哪一种程度的探究活动,......>> 问题二:教学设计包括哪些环节 我认为有效的教学设计应主要围绕下面几个主要环节: 一、明确教学内容:这里应写明版本、学科、单元、课时及课题。 二、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这里应该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就是任务,教学目标应该是可以预测的,这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可测的目标才能给学生指出明确的学习方向。 三、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这是教学设计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确定是一定不能偏离主干知识,学生学不会的,应该有办法让学生学会。 四、教法:即教师如何“教”。不同的教师,“教法”是不同的,但教师个人教学的艺术特点是确定教学实施策略的基础。教师如何的“教”,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用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使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这是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的问题。 五、学法:即学生如何学,采取怎样的“学”的策略,才会保证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六、教学准备:与本节教学相关的工具,如课本、挂图、多媒体等。 问题三:教学设计有哪些环节?各环节内容如何 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教学理念,2、重点难点,3、教学时间,4、教学流程,5、课堂小结(含板书设计),6、课堂作业,7、教学反思等。 教学中最关键的环节是教学流程,教学时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导入:每节课的导入,是教师讲授新课的铺垫,为进入新授学习提供背景, 具有引发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2、内容讲解:教材内容的讲授,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能否把握住内容的重点,突破难点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 3、换位思考: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让学生自己思考的问题,设计出一种或几种方法,如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综合、演绎等。告诉学生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具体指导学生在运用这些方法后,产生自己的结论和认识。 4、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是对一节课所学知识的系统归纳和总结。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的水平,通过积极的引导,将这个教学环节交由学生完成。使他们既重现和复习了刚刚学过的知识,又在方法和技能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训练。也是对这节课所授知识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进行线条式的梳理。使学生在已经学习和认知的基础上,理清头绪,掌握重点。 5、课堂练习或作业:课堂练习或作业,既是教师随堂或课后检测、评估学生学习收获的手段,也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实践学习技能和方法的途径,更是教师反思自己教学成败的主要依据。 6、课后反思:教师的反思,最核心部分就在于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它一般包括这样两部分:一是针对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实施效果,及时做出自我评价;二是根据教学实际,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必要及时的修订。教学反思是教学设计的延伸,也是教学设计的必要环节。 问题四:教学设计的主要有哪些环节 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策略、选择教媒体或资源和学习效果评价。 学习需要分析。教学设计以学习需要分析开始,这本身就理顺了问题与方法、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即从问题的分析和确定作为出发点,形成总的教学目标(解决“为什么”和“是什么”),然后寻找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即达到目的的手段,从而最终解决问题。如果没有搞清楚真正的问题所在,就是说如果教学的目标脱离教学的实际需要,甚至是错误的时候,无论所采用的方法是多么科学,后继工作必然陷人盲目,那么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用各种手段的努力必然付诸东流。 学习内容分析。学习内容分析以总的教学目标为基础,旨在规定学习内容的范围、深度和揭示学习内容各组成部分的联系 学习者分析。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否采用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是教师能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学习环境分析。学习是个体以心理变化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将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结果。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身心赖以发展的基础,它以自身特有的影响力潜在地干预着学习者学习活动的过程,系统地影响着学习活动的效果。 确定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和关键环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组织和实施的依据,具有引领和指导的作用。需要设定的教学目标,包括学生的学习目标(三维目标)、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设计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情境、教学过程中为最大程度地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有效教学策略的获得与实施是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和条件。 教学设计的本质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的一门应用性的教学技术,最早起源于美国。美国教育家杜威最先提出应发展一门连接学习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科学”,桥梁科学即为教学设计的原意。80年代初,由邬美娜、刘茂森等人引入我国教育技术领域,但那时的教学设计只是原封不动的将教学设计从国外“拿来”,介绍给大家的观点和理论也是零星的、支离破碎的,根本谈不上体系,实践几乎没有。经过这些专家20年的努力,现在教学设计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个别成功的实践应用 问题五: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哪几个环节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 问题六: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有哪些? 1、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教学设计是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我认为有效的教学设计应主要围绕下面几个主要环节:理解《课程标准》、把握教材体系、分析学情、设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精选教学资源、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编排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活动等环节。 理解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分析教科书,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把握教材体系。不仅要了解每一课的内容和具体的知识内容,还应分析每一课的结构、内容与单元主题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知识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或地位,每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分析学情。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否采用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是教师能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设定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和关键环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组织和实施的依据,具有引领和指导的作用。需要设定的教学目标,包括学生的学习目标(三维目标)、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教学重点,也即重点知识。在每课中均处于核心的地位,具有统领性、代表性、典型性等特点。教学难点需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确定,而非教师的教学角度。是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可能存在认知障碍、理解困难或实践难度大的知识内容。教学难点的确定,应是知识学习与学习方法、技能的训练和培养相结合的最佳契合点。 精选教学资源。在充分利用教科书材料的同时有必要再精选一些材料,使其起到补充教科书材料不足, 或弥补教科书材料单一、抽象、静态等缺憾,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知。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有讲授式、组织研讨活动、自主探究活动等。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和活动教学过程和活动,是学科课堂教学设计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是指教师组织教学的程序和环节,也是学生学习和认知的程序和环节。 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教学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有:讲授式,组织研讨活动、探究活动等。 编排教学过程和设计教学活动。本部分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应把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生活动、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及教学指导策略表达清楚,可附教学流程图。常态(常规)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内容: 一、明确教学内容:包括教材版本、学科、单元、课时及课题。 二、确定教学目标:即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就是任务,教学目标应该是可以预测的,这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可测的目标才能给学生指出明确的学习方向。 三、确定教学重点难点:这是教学设计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一定不能偏离主干知识,学生学不会的,应该有办法让学生学会。 四、选择教法:即教师如何“教”。“教无定法”,教师个人教学的艺术特点是确定教学实施策略的基础。教师如何创设教学情境,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用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使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这是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的问题。 五、导学方法:即学生如何学,采取怎样的“学”的策略,才会保证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六、教学准备:与本节教学相关的工具,如课本、挂图、多媒体等。 七、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一节课的导入,不仅为教师讲授新课作铺......>> 问题七:编写教案应包括哪几个主要环节 教学设计的几个主要环节: 1、分析教学内容 2、学习者分析(学生) 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4、教师分析 5、教学策略的分析 6、教学评价的设计 各环节的内容: (1)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包括教的目标,也包括学的目标。它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最后达到的一种目标。它是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般依据《历史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 (2)教学方法的设计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用的方法很多。教师在备课时要对选用教学方法进行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实际上就是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选用的依据包括五个方面,具体内容参照第二讲中的相关内容。 注意一个课时的教学往往不止一种方法,在设计方法时最好具体到每个子目或每个知识点上。(如洋务运动一课中,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张可以用辩论法,也可用图表对比呈现观点;洋务企业可用图表法;洋务企业的特点可用讲解法或讨论法;评价可用讨论法) (3)教具的设计 历史教具是历史教学必要的辅助手段,包括实物类教具、图示教具、多媒体教具等。实物教具如小黑板、某种历史物件的模型或样品、有利于教学的其他具体物品;图片教具主要是一些历史图片、地图;多媒体类教具就是多媒体课件及相关的设施。备课时要精心考虑可以选用的教具以辅助教学,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4)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板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效果。怎样进行板书设计,将在后一节讲述。 (5)教学思路设计 教学思路设计是教师对已确定的教学内容怎样教及推进程序的一个总体思考,其中重点是教学过程的推进顺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活动的时间和学生活动的时间。教师活动主要包括:讲解、提问、教具演示、板书等;学生活动主要包括:学生读书、回答问题(时间可灵活)、讨论、练习等。对于这些活动什么时候做、用多少时间做都要有计划性。 ②分配好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时间。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时间安排一般是这样的:组织教学1分钟、导入新课3分钟左右、讲授新课30―35分钟、小结3―5分钟;布置作业灵活处理。教学中应按这个时间安排进行。 ③设计每个知识点的用时; ④设计好子目间的过渡。 对教学思路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使整个课堂节奏紧凑,环环相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教学设计是对教学的一个总体规划,是保证课堂教学有序、有效推进的前提。因此,在备课时要充分予以重视。(来源:屈老师) 问题八: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我认为有效的教学设计应主要围绕下面几个主要环节: 一、明确教学内容:这里应包括版本、学科、单元、课时及课题。 二、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这里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这是教学设计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确定不能偏离主干知识。学生学不懂的,应该有办法让学生弄懂。 四、教法:即教师如何“教”。不同的教师,“教法”是不同的,但教师个人教学的艺术特点是确定教学实施策略的基础。教师如何的“教”,要根据学生的“学”来设计。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用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使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这是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的问题。 五、教学准备:与本节教学相关的工具,如课本、教具、多媒体等。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节课的导入,不仅作为教师讲授新课的铺垫,而且为进入新课学习提供背景,还应具有引发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功能和作用。 (二)探究新知:是课堂教学的主干部分,也是一节课的核心,应考虑怎么样“教”和怎样“学”才更有效。 (三)体验发现: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体验发现,巩固提高。 (四)拓展延伸:由课内迁移到课外,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 (五)课堂小结:对一节课所学知识的系统归纳和总结。 七、板书设计: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力求简练、精当地表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八、课后反思:客观公正的教学反思不仅能矫正教学行为,还能提高教学能力,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问题九: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哪几个环节 一、复习内容,要有“新鲜感” 在复习课中,根据知识重难点的不同,设计抢答竞赛形式,会使学生热情高涨、兴趣猛增。竞赛有激发学习动机、鼓舞斗志、克服困难的作用。有了激励,不甘落后,谁也不愿“拖后腿”。对于那些平时贪玩的学生,由其他同学共同监督,让其养成自觉复习习惯;对于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其他同学进行互帮互助,不仅帮助别人解决了难题,帮助者也有成就感,也巩固了自己的知识,这样就形成了共同进步、团结向上的局面。激励竞赛使陈旧的内容不再索然无味,变得有“新鲜感”了。 二、复习内容,要有计划性和针对性 每一节的复习内容不求多,只求落实,一定要有计划性和针对性。 根据复习的内容和课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周详地写出复习课教案。注意复习内容的系统化,把已学的知识系统归类,把知识聚零为整。 复习内容要有的放矢。重点复习学生容易混淆或感到困难的项目,复习课要“抓的拢”也要“放得开”,切忌面面俱到,才能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问题十:教学设计包括几个方面 教学设计过程一般包括: 1、前期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和学习环境分析) 2、确定目标 3、制订策略 4、选择媒体或资源 5、试行方案 6、评价和修改。

六年级美术教学设计

六年级美术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经常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六年级美术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六年级美术教学设计(精选篇1) 第一课明与暗 教学目标: 1.了解物体在光照射下所产生的明与暗。 2.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存在的自然现象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观察、分析和比较物体在光照射下的明暗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教具准备: 球体、立方体石膏模型数个、射灯、静物桌、衬布、范画两幅 第1课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出示素描范画,说说这些作品有什么特点? 小结:这些作品都是用明暗造型方法表现的石膏体。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研究明暗怎样产生的。 ①把一张白纸放在灯光下观察,它的表面上有没有明暗变化? ②把纸卷一下,观察在光的照射下发生了什么变化? 总结:有了从明到暗的渐渐过渡。 ③把纸折一下,放到灯光下,有什么变化? 总结:明和暗有了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对比非常强烈。 ④把纸揉皱了,在灯光下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总结:纸上出现了丰富的明暗变化。 2.通过观察,你能总结出明暗是怎样产生的吗? 总结:有体积的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呈现出一定的明暗变化。 三、观察体会 1.把石膏球体摆在桌上,观察光线照射时,我们有什么发现?球体的亮部有没有明暗变化?暗部呢?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总结:光照后,球体表面出现了明、暗半球。球体的明暗变化比较复杂,而且是逐渐转变的,可概括为:亮面(即直接受光面),灰面(即侧面受光面),暗面(即没有受光的面),明暗交界线(区分明暗两部的界限),反光(侧面环境光影响),投影(物体挡住光源产生)。 2.出示石膏几何体观察,找找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发现了什么?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希望同学们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绘画中,画出优秀的作品。 第2课 教学目标: 1.了解物体在光照射下所产生的明与暗。 2.学习用铅笔表现石膏立方体或圆柱体的明暗关系。 教学重点: 初步运用物体的明暗画法规律,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 教具准备: 球体、立方体石膏模型、射灯、静物桌、衬布。 教学过程: 一、演示绘画 同学们,怎么作素描画呢? 师用铅笔画素描的形式表现圆柱明暗关系,并讲解画法。 1.整体观察分析。确立光源方位,找出明暗交界线所在的位置。 2.起稿。直线画出圆柱的结构轮廓;标出明暗交界线、投影。 3.铺大色调。铺出暗面、投影的基调。(注意:用直线排成块面,顺着球的弧面画;投影近实远虚。) 4.细致刻画。从明暗交接线入手,先画出背光面基本调子;背光面近暗远灰,但不能比受光面的灰调亮;再从明暗交界线向亮调子由深到浅过度;亮调子用较硬铅笔画。 二、学生实践 1.选择立方体或圆柱体画明暗素描,师巡回指导 2.注意把握以下问题: A、灰调过少或高光位置不对; B、明暗交界线不准; C、投影不准; D、排线问题; E、反光太亮。 三、欣赏讲评 1.展示作品,学生欣赏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总结 通过同学们动手作画,谈谈你的感受。 这节课我们运用物体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表现了石膏几何体的立体感,希望同学们能观察生活中各种不同物体的明暗,并用画笔把他们描绘出来。 六年级美术教学设计(精选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内容,使学生感受色彩的魅力,了解色彩基本知识。并引导学生学会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大量的图片感知色彩,感受画家笔下的线条与色彩所传达的不同的感觉。自主探索用色彩等绘画语言表现情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艺术家对艺术的真挚感情,养成积极观察、传达情感和表现美好生活的良好习惯。提高色彩的感知能力,培养善于想象、大胆表现的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 1.针对色彩的感知、识别中感受色彩的美,了解色彩的相关概念。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欣赏、运用色彩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能力。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同时融入色彩的基本知识。运用不同线条、色彩的组合与搭配进行有主题的表现。 【学习准备:】 学生:风景照片、绘画工具 教师:风景照片、印象主义绘画作品、传统绘画作品、示范画工具和材料、PPT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呈现目标 1、助理: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上美术课,今天的美术课由我和大同学一起主持。 助理:同学们,我们的班级口号是:( ) 助理:我们来欣赏著名大画家法国莫奈画的的干草垛。(课件出示莫奈的《干草垛》) 预设问题:(1)你看到这组画后第一感觉是什么? (2)这组画中,干草垛分别是什么颜色,为什么色彩不一 样呢? (3)你更喜欢这组画中的哪一幅? 助理小结:同学们说出了对画面的色彩感受。在莫奈笔下,一个普通的干草垛在早晨、正午、傍晚等不同的时刻,呈现出不同的迷人色彩。自然界的景物在不同的光照下,会产生不同的色彩变化。引出课题《记录色彩》 2、出示目标: (1)发现和认识自然界中景物色彩的变化与光线作用的关系,感受其魅力。学习运用对比色、邻近色,表现适合的主题。 (2)尝试运用多种表现方法记录自己对色彩的感受,发展表现色彩的能力。 (3)学会感悟色彩的情感、生命力与表现力,提高认识色彩世界的能力。 二、示范引领 规范要求 1、助理:那么怎样运用色彩来表现风景画呢?下面请大同学(或____美术学科长)给我们进行风景画的画法示范。 2、示范要点:作画步骤、简单技法: (1)概括描绘色彩的主色调。 (2)丰富色彩的变化。 (3)画前景,调整完成。 3、大同学补充: (1)色彩冷暖变化是受季节时间和环境影响的。 (2)暖色:能带给人温暖、热情、喜庆等气氛的色彩;冷色:能带给人冰凉、清爽、安宁等感觉的色彩。 (3)丰富对色彩的感受。 三、合作建构 小组讨论 1、出示作业要求 2、各学科长负责:先自画后组议,评选作品准备展示 四、展示分享 规范指导 1、助理:同学们的作品都已完成,哪个小队来展示? 2、生: (1)、下面由我们是____小队来展示。(我用色彩记录的是-----) (2)我们小队展示完毕,谁来点评? 谢谢,我会虚心接受,努力改正。 (3)我们小队展示完毕,谢谢大家。 3、助理:还有谁来展示? 大同学有要说的吗? 3、小助理点评或大同学点评。学生评价优点或建议。 五、总结归纳 提升意义 1、助理:学了本课,你有那些收获。快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讨论1分钟) 2、小队派代表汇报分享。(汇报语言:同学们好,通过本课学习,我有了以下收获1. 学会运用色彩的冷暖表现风景画2.体会记录色彩的乐趣3.掌握知识感受色彩魅力。) 3、助理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同学们对色彩认识有所提高,学习积极性很高。各小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尝试运用多种表现方法记录自己对色彩的感受。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 六年级美术教学设计(精选篇3) 教学目标: 1.回忆生活中一次难忘的经历,感受事物的细节之美。 2.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和材料,学会用记忆画的形式描绘一件难忘的事。 3.通过造型表现活动,形成将生活与创作相结合的美术实践能力。 教材分析: 生活中总有一些难忘的片段,值得人们通过各种方法将其表达出来。本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难忘经历,关注生活场景中的细节之美。 本课教材围绕课题,选用了多种形式的欣赏范例。如:漆画、版画、儿童画、漫画等,意在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表现方法以及材料和工具。教材中的4幅不同题材、不同形式的漫画作品,从多角度表现了同一个主题。漫画的画风简洁,幽默风趣,人物形态丰富,叙事风格紧凑,为学生创作了形式和内容的借鉴。 教学重点: 刻画最难忘的场景细节。 教学难点: 人物的动态表现。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思考什么样的事最难忘,为什么难忘?常用的绘画工具,假日生活照片。 (教师)美术工具一套,课件,范作,班集体活动的照片。 教学过程 1.活跃气氛、趣味导课。 (1)提问:你最难忘的事是什么?(简单地描述当时的场景。) (2)情景表演:请一位或一组学生上台大胆地表演一场难忘的情景。教师用简笔画的形式描绘表演的情景,让台下同学充分感知肢体与表情的特征。 (3)师生共同点评讨论,解决课程难点。 2.探究需要表现的主题。 出示课件“最难忘的一件事”。展示班集体活动记录或播放班级活动视频,师生讨论确定最适合表现“难忘”的场景。 3.深入讨论。 (1)学生出示自己的假日生活照片,通过照片回忆场景。四人小组讨论:从什么角度选择表现内容? (2)反馈后,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著名的叙事画。拓宽学生的创作思维。 教案与修改: 4.大胆创作。 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和材料,学会用记忆画的形式描绘一件难忘的事。 5.欣赏交流。 (1)评一评,同学或自己的作品。 (2)教师:主题是否明确、构图是否饱满、色彩表现是否合理等。 六年级美术教学设计(精选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了解中国文字的演变过程,激发民族的自豪感。 2、体验各种不同的形态文字的造型美感,初步掌握文字联想的设计方法。 3、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绘画制作的表现形式进行文字的联想设计。 教学准备:一些范作图片。 教学重点:用新奇的联想装饰一个或几个字。 教学难点:如何发掘学生的创造力,让文字更形象、更生动、更有趣。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游戏引入新课。猜字谜。目、面、耳、象。(出示图片) 二、作品赏析。 1、我们的中国的文字是我们祖先的结晶,现代的人同样也非常聪明,看!经过,装饰的文字,同样有趣别致。 2、欣赏字。 甜。 为什么用一个苹果放到笔画中。他代替了哪一个笔画呀。代替的笔画效果是否一样。如果把整个字用苹果代替行不?想想,还有哪些字也可以这样装饰。 秋。 这个什么字。你发现了它的变化吗?说说这样变化好在哪里? 学。 看到学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引导学生创作。 1、根据字形字意来联想。 2、夸张变形的字来联想。 3、学生练习,美化字。 二、作品展评。 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六年级美术教学设计(精选篇5)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学设计说明及教学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综合运用艺术字、自选图形知识制作班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方式落实本节课的知识目标。通过学生的学习汇报,还有最后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的能力及表达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自我展示的过程也是在进行自我激励,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提升个人审美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利用自选图形和艺术字制作班徽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审美能力。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播放课件《标志设计》,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各种有特点的标志应用(交通标志、安全标志、商标标志、电视台标志),产生联想,然后适时与学生共同总结标志设计的三种构成方式:图形、文字、图文结合。 二、1、提出本课任务:发挥你的想象力为本班设计一个班徽,要求:利用自选图形和艺术字制作。 2、提供参考样式:让学生参考几个班徽形象设计,给学生一个引导的方向,而不是让他们盲目的去创作。 3、师:为完成本课任务我们需要应用以下内容,现在以组为单位讨论这三个问题(五分钟): 1)插入自选图形、艺术字 2)调节图形之间的层次关系(上、下) 3)组合图形 (以上内容让学生小组讨论,最后汇报讨论结果。) 第二课时 一、布置任务:上机实践,并让学生遵循以下几个原则设计: ●简:简洁简练,一目明了 ●准:内容准确,有主题思想 ●奇:独树一帜,不能雷同 ●美:符合艺术美的规律 符合大众审美情感 制作的过程中以组为单位进行设计。 二、发布作品 请各组派一名代表展示小组成果,并讲解设计意图。 其他同学参照设计原则评价作品 三、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评选出最喜爱的作品。并鼓励学生:这一课我们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一目的已经实现了,希望同学们以后多思考、多实践、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句子教学设计的总结

   篇一:句子转换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巩固扩句和缩句的方法,掌握缩句的要求。   2、通过归纳复习和练习巩固句式变换的方法,能按要求熟练转换句式。   复习重点:句式变换的复习   复习过程:   一、复习扩句和缩句。   1.出示自学提示:   (1)什么是扩句?什么是缩句?扩句与缩句的方法是怎么样的?   (2)扩句与缩句要注意什么呢?   (3)出示句子:小明读书。(扩句)   小明在教案里认真地读书。   我很难忘记巴塞罗那奥运会结束的那一天的夜晚。(缩句)   2.学生练习,讨论交流。   3.师生共同总结方法:扩句是在主干的基础上添枝加叶。缩句与扩句正好相反,删去句子中的“枝”和“叶”,即删去附加成分,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简洁。 (师小结归纳:扩句可在名词和动词前面增加修辞的成分,缩句先找了句子的主干,即谁干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等,然后把修辞的词语删去,如“的”字前面的成分,“地”字前面的成分,“得”后面的成分。)   4.请学生说说缩句关键要注意什么?(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5.练习:扩句,至少扩两处。:   (1)红旗升起来了。   (2)月光照耀着大海。   (3)战士冲向阵地。   (4)路灯发出光芒。   (5)太阳升上天空。   缩句:   (1)运动健儿的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   (2)我们像爱惜生命一样爱惜宝贵的时间。   (3)我们的船渐渐地逼近那棵枝叶茂盛的榕树。   (4)六岁的弟弟津津有味地吃着又香又甜的苹果。   (5)彭总经常检查海防前线战士们的战备情况和训练情况。   二、复习改换句式。   (一)反问句与陈述句间的转换:   1、出示句子,能否把下面的句子换一个说法,意思不变?   (1)有几个省市的建设与兴安岭完全没有关系呢?(改为陈述句)   (2)这么美的水真吸引人。(改为反问句)   2.学生练习做题,交流评议,并归纳总结方法。   转换方法:反问句与陈述句间的转换: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需要把句中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词改成否定或肯定的词,再将原句中的问号改成句号,并去掉“难道吗”和“怎么呢”语气助词。同样,也可以把陈述句改写成反问句,首先把句中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词改成表示否定或肯定的词,再将原句中的句号改成问号。为了加强语气,一般都要加上“难道”、“怎么”等语气助词。有不(否定词)去不,无不加不(否定词)。陈→反:加上疑问词(怎么、难道)和语气词(呢?吗?)   3.练习巩固,反问句与陈述句互换:   (1)革命战士连牺牲都不怕,更不怕困难。   (2)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不会忘记。   (3)没有比守住你们的阵地更重要的事了。   (4)小孩掉进河里,我们能见死不救吗?   (5)日子过得这样好,难道你还不感到满足吗?   (6)对于这种破坏纪律的行为我们怎么能不闻不问呢?   (二)双重否定句和肯定句互换:   1.出示例句:   (1)写得不怎么样,但还是有希望的。(改为双重否定句)   (2)你不是不知道这件事有多重要。(改为肯定句)   2.学生做题,并讨论交流做题的方法。   3.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方法:   方法:一般改在后半句,找能构成否定词的字(有、能、是、可能),如果没有可以再加否定词,最后看句子是否通顺,可进行适当的增减。   4.巩固练习:   (1)他这样做虽然过分了点,但还是有道理的。(改为双重否定句)   (2)问题还没有弄清,但已经有了一点儿头绪。(改为双重否定句)   (3)要渡过大江,非坐船不可。(改为肯定句)   (4)这件事情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改为肯定句)   (三)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互换。   1.出示句子:   (1)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谦将军吗?”(改为转述语句)   (2)妈妈说,她今天去开会。(改为直接引语)   2.学生做题,交流讨论,总结方法。   3.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方法:   (1)改变人称,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或者第一人称),如果是第二人称则改为引号以外的具体人称。   (2)改动标点符号,冒号与逗号互换,去掉或加上双引号。   (3)如果与到问句,则改为表示商量的祈使句。   (4)增删个别词语,保证语句的通顺。   4.巩固练习,将下列句子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互换:   (1)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有看见。”   (2)老师对我说:“您明天把作业交到我这儿来。”   (3)鲁迅在回信中说,他的信如果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他可以同意。   (4)向阳告诉爸爸,妈妈打来电话,叫爸爸明天十点去火车站。   (四)把字句与被字句互换。   1.出示例句:   (1)伶俐的猴子激怒了船长的儿子。(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2)指导员交给了我们一项艰巨的任务。(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2.学生做题,讨论交流做题的方法。   3.师生共同总结互换的方法:一般句式改为把字句或被字句,不仅是形式的改变,句子的意义也随之有所变化。改为把字句时,原来的主语(施动者)得到强调(放在最前边);改为被字句时,原来的宾语变为主语(受动者),被放到了强调的地位(放在最前边)。理解句子意思,自问自答。如“谁做了什么”该为“谁把什么做了”,“谁怎么样”改为“谁把什么怎么样”;“谁做了什么”和“谁怎么样”改为“什么被谁怎么样”。   4.巩固练习,把字句与被字句互换。   (1)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   (2)那只大虫被武松使尽气力按定。   (3)鸭先生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了。   (4)少先队员把盲人叔叔扶过了马路   (五)把句子改为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句。   1.出示例句:   (1)雨下得很大。(改为比喻句)   (2)田里的青蛙叫。(改为拟人句)   (3)教室里很安静。(改为夸张句)   2.学生做题,讨论交流,总结方法。   3.师生共同归纳方法:改比喻句,一样事物(本体)+比喻词(好像、仿佛、是、宛如、似乎)+另一样事物(喻体,和原事物有相似之处:性质、形状、颜色、特点等)。改拟人句,被描述的对象一般是动物或植物,改拟人句就是赋予他们人的动作或行为。(好处:生动、形象)。改夸张句,夸张句:分为夸大和夸小两种,多是讲程度的。夸大比较常见,先说说夸小,如,这个山凹就有巴掌大的地方。分析:真的就有巴掌这么大的一块地吗?不可能,只是夸小了,来说明他的地小。   4.巩固练习。   (1)岸上的树林都在哗哗作响。(改成比喻句)   (2)阳光映照之下,湖水跃起粼粼波光。(改成比喻句)   (3)天气真热啊!(改成比喻句)   (4)小河流向远方。(改为拟人句)   (5)花儿开放了。(改为拟人句)   (6)这座山很高。(改为夸张句)   (7)这房间很小。(改为夸张句)   (六)句子仿写。   仿写题是近年来中考中的新题型,也是热门试题,既能考查考生理解语言、驾驭语言的能力,又能考查考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因而在中考试卷中大量涌现,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1.套用式仿写 仿照例句的形式,写一个句子,内容自定。   例1: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做此类试题,首先要明确题意,辨明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直接套用。   例句从内容上看,写出了秋天的三个特点;从句式上看,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因此本题的仿写重在仿句内容的选定,其句式只需直接套用例句。内容的选择可以是景,可以是人或物,关键要把握其特点。如:人们都爱春天,爱她的风和日丽,爱她的花红柳绿,爱她的雨润万物。   2、续写式仿写 根据例句的内容和句式,续写一个或多个句子。   例2、读下面语段,在横线上补写一个与画线的句子句式相同、语意连贯的句子。   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要求学生根据例句的内容和句式,续写一个句子。首先分析例句,例句采用了“读出了”的句式,内容上以拟人的手法突出所写事物的特点。参考示例:读春雨,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读大海,读出了它气势磅礴的豪情。读石灰,读出了它粉身碎骨不变色的清白。(能说出事物特点,句式相近即可)   3.命题式仿写 给定一个语言材料,再另外命题确定内容。   例3.仿下面例句,以“校园”二字开头写一句话。   例:家园如一块啃不完的饼,让流浪者一次又一次地补充能量;家园如一根抽不断的线,末端总系着一个流浪者的大风筝。   校园:____________   [解析]这类题目没有前后文,不需要考虑意义内容上的前后关联,只考虑句子本身的句式和意义关系。例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内容上表达了家园对于流浪者的重要意义。   参考示例:校园是一畦充满希望的苗圃,让无数学子一批又一批地成为参天的大树,校园是一艘乘风破浪的船,船里总装着老师对学生的情和爱。   4.造句式仿写 实际就是仿照示例的格式造句   例4.仿造下面的句子。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   例句:适应是什么?适应是泰山悬崖上迎风劲舞的青松,是寒冬腊月里傲雪盛开的腊梅,是点闪雷鸣中高傲飞翔的海燕。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一眼看来,似乎给了同学们很大的仿写空间,但仔细推敲,会发现,对该题要严格的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和修辞特点,这个例句是设问和比喻构成的。而且要求进行重新选择新的本题和喻体。题目中不提供语言材料,只有内容或形式的要求;或提供语言材料,但所写内容自定。解题时,同学们要注意。   如:友谊是什么?友谊是联系情感的纽带,是相互沟通的桥梁,是化解矛盾的良药,是团结奋进的火炬。   5.开放式仿写:一是不提供语言材料,只有内容或形式的要求;二是提供语言材料,但所写内容自定。   例6.请模仿下面句子的形式,从“鲜花”、“矿石”、“蜡烛”、“航船”等事物中选择两个作为陈述对象,写两组句子。也可自选其他事物来写,要突出所写对象的特征。   例句: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内容开放性大,要善于联想,自己选定陈述的对象。从例句看,无论选择什么事物,表述的内容必须符合事物的特点,还要包含一定的生活哲理。 参考示例:(1)鲜花,如果害怕凋谢,那它永远不能开矿。(2)矿石,如果害怕焚烧(熔炉),那它永远不能成钢(炼成金子)。(3)蜡烛,如果害怕熄灭(燃烧),那它永远不能发光。(4)航船,如果害怕风浪,那它永远不能到达彼岸。(符合题意即可)   三、总结各种句式转换的方法以及注意的地方。   四、巩固练习。   1.老师关怀我们。(改比喻句) 2.老师批改作业。(扩句)   3.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改拟人句)   4.一匹匹骏马在美丽的大草原上飞快地奔跑。(缩句)   5.一群蚂蚁吃了一条大青虫。(改为把字句与被字句)   6.我忘不了童年的一件件趣事。(改反问句)   7. 我们怎么容忍破坏纪律的人和事?(改陈述句)   8.一位台湾同胞说,他是中国人,他爱中国。(改直接引语)   9. 王小明对李芳说:“我要向你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改转述句)   10.这次活动全班同学都参加了。(改为双重否定句)   11. 仿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时间”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A、时间好比一个万花筒,它能让我们看到世间百相。时间好比一块试金石,它能帮助我们分辩出真善美和假丑恶。B、时间好比一本教科书,它能帮助我们阅尽人世的沧桑。时间如同一口百宝箱,它将让我们尽情领略生活的幸福。)   12. ①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 。   ②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风是 。   (希望是河的对岸,即使跳不过,也能够游过去。②风是海的同伙,会把你扔进无边的波涛。)   13.照例句,任用一种事物,用“事物+否定+想象”的格式写一个句子。   例句: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出的智慧的花絮。   答案:教室前有一块黑板,不,那不是黑板,那是播种知识的沃土。   14.仿照例句写一句话,句式字数要求跟例句相同。   奶奶说我是一颗小小的开心果 ,总能使她满是皱纹的脸,绽开欢乐的花朵。   答案:爸爸说我是一只快乐的百灵鸟,总能使他满是烦恼的心,升起奋进的火苗。   15.仿写句子:桌子说:“做人要脚踏实地!”粉笔说: .   16.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语文是 。   17.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书是阶梯,能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   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能__________________;   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能__________________。   18. 例句: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   仿句:如果 ,就 。(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份绿意;如果你是一颗星星,就点缀一角天空。如果你是一朵鲜花,就装点一分春色。)    篇二:句子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什么是生动具体;什么样的句子才是生动的句子,什么样的句子才是具体的句子。   2、通过练习,进一步领会把句子写生动具体的方法,写出生动具体的句子。 教学重点:掌握把句子写生动具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写出生动具体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想写出好的,美的文章吗?   2、文章是由一段一段组成的,段是由一句一句写成的,所以,把句子写好,就是写好文章的基本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把句子写得具体而生动。 板书,读课题,质疑:具体、生动   二、在( )里填上怎样的词语,才使句子更具体。   1、 小鸟在树上唱歌。   ( )的小鸟在树上( )地唱歌。   2、树上结满了苹果。   ( )的树上结满了( )的苹果。   三、下面请自己读读这些句子。找找它们的不同。   A比较领会。   1、多媒体:①秋天,银杏树的叶子黄了。   ②秋天,把黄色给了银杏树。   ③秋天,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色的叶子,就像一把把小扇子。   ④秋天,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色的叶子,就像一把把小扇子,它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B引导比较。   第二句和第一句比较,写出了银杏树的哪个特点?   这两句哪一句优美?(这就是生动)   板书:生动就是句子写得优美。   第二句里使用了一种方法把句子写生动了,你们找到吗?   聪明极了,就是拟人手法,把秋天当作人来写。   第二句再和第三句比较,哪一句更优美?   对极了,是第三句,那么使用了什么方法把句子写得比第二句更优美了? 真会发现,就是比喻句。再想想,第三句,除了写出了叶子的颜色外,还写出了叶子的什么?(形状)   对啊,他把叶子的形状也写出来了,这就是具体,你能吗?试试看: 板书:具体就是能写出食物或人更多的特点。   秋天的树叶形状各异,有的树叶像……有的树叶像……有的树叶像……   再看看第四句和第三句相比,又写出了叶子哪一方面?(叶子被风吹动时的样子。)   这就更加具体了,又用了什么方法写生动,把叶子当作人来写。   3、小结:可见,要把句子写生动,就要用比喻、拟人、还有夸张等方法法,   要把句子写具体,就要写出多个的特点。下面让我们学以致用,把这两个句子写生动,写具体。(同学交流)   四、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在一句话或一段话里,同时运用几种修辞方法,句子更具体、生动。   如下面例句:秋天来了。天空像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一对小白鹅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田里的稻子,低着头、弯着腰,在秋风中默默地等待着人们去收割。半空中,排着“人”字形的雁群,高兴地唱着歌,告别人们,向天边慢慢飞去……   上面的几句话都是排比句,它能增强语气、充分表达感情。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有气势,很有表现力。   五、练习巩固:   会说还要会写,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写的时候要注意:书写工整;用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句等把句子写得更生动更具体。   秋天,枫树的叶子红了。   秋天,苹果熟了。

教学设计思路怎么写?

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目标:一、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二、品味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三、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诗歌。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过程:一、导入了解学生重回母校的情况,结合学生再次离开母校时的感受导入新课。(去年的这个季节,大家离开了伴随你六年的母校,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来到了附中,(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大家有没有从她的大门前经过或者利用假日重回母校去看看?)当你再次离开她时,你的感受是怎样的?请用一个词语来描述。生交流感受,师引入:诗人徐志摩在告别自己的大学母校康桥时,他的感情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再别康桥》,来了解他的内心,体会他的感情。)(板题)。二、解题,了解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含义?读注释,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从注释中的哪句话里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康桥的深情?)1、学生思考,交流自己的理解。2、老师点拨,总结:再一次告别康桥或又一首告别康桥的诗。两次重返母校。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生自读诗歌,画出重点词语。2、联系注释、运用工具书,小组交流,掌握其读音和含义。3、个别质疑,老师点拨,强调:浮藻沉淀?长篙?漫溯斑斓笙箫。4、再读诗歌:1)自由读。2)个别读,其他同学点评,强调。3)齐读。四、理解体会,朗诵诗歌。1、你从中读出了作者对康桥怎样的感情?2、你认为应该怎样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请任选一节,从语速、语气、语调、重音、停顿五个方面设计朗读脚本,并进行朗诵。1)学生交流各自的理解,老师点拨:依恋(眷恋)之情。2)老师示范设计一节朗读脚本,并进行范读。3)学生交流自己的设计,并进行朗诵,其他同学点评补充,再读本节诗。4)老师示范朗诵,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景物,感受诗人的感情。五、品味语言,赏析诗歌。1、老师任选词句进行赏析示范。2、学生交流各自的理解赏析。3、个别质疑,师生共同探究解惑。六、小组竞赛,协作背诵。七、拓展延伸,学以致用。请大家发挥自己的写作才能,创造性的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对母校的深情。1、学生动笔写作。2、小组代表交流,师生共同点评。八、总结本课,学有收获。1、学生交流。2、老师补充,并以一首小诗结束本课。

教学设计思路从哪几方面入手?

从以下4个方面写教学设计思路:1、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目标;2、根据学习目标,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升学习者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什么”;3、要实现具体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掌握需要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什么策略,即“如何学”;4、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扩展资料:教学设计思路的原则:1、系统性原则: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诸子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功能并不等价,其中教学目标起指导其他子系统的作用。同时,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系统的分析与系统的综合有机地结合,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2、程序性原则: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具有程序性特点,即诸子系统有序地成等级结构排列,且前一子系统制约、影响着后一子系统,而后一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一子系统。根据教学设计的程序性特点,教学设计中应体现出其程序的规定性及联系性,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3、可行性原则:教学设计要成为现实,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客观条件应考虑教学设备、地区差异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教学设计应能指导具体的实践。4、反馈性原则:教学成效考评只能以教学过程前后的变化以及对学生作业的科学测量为依据。测评教学效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反馈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教学设计思想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所应用的理论是什么

教学设计是运用教育技术去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方法和途径,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这样一种系统的计划过程。整个教学活动、教学过程都受教学目标控制,教学设计必须首先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学”和“学习者”组成的动态开放系统,认真对该系统各要素进行分析,才能搞好教学过程结构设计;应用优秀方法和决策技术对各级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比较,评价,选择出教学设计的最佳策略,使其符合教学的需要;利用反馈信息将系统的反应输出状态与预期目标相比较,对输入进行修正,使系统输出状态与目标要求相一致,这四点便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即目标控制原理;要素分析原理;优选决策原理;反馈评价原理。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包括了哪些方面

  对各学科教案的设计,都有一个基本要求。每一个教师在达到了基本要求之后,要写出学科特色和个人的教学风格来。  ①教案中必须有:  教学内容(教学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板书设计(及演示文稿.ppt)、主要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各阶段时间分配、教学过程(五个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各阶段设计意图、课后评价与反思等内容。  同一个教学内容,在同一时期,不同的教师设计的教案形式可以不同。  同一个教学内容,在不同时期,同一个教师设计的教案也会不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设计方法和风格,只求基本部分相同,不求完全相同。  教师的备课和讲课,要依据《纲要》和《课标》、依据教材,但是不能唯《纲要》和《课标》、教材,要根据该地区的情况、学校的条件、学生接受能力和水平,二次开发教材。要发挥出自我,要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来,让听课的专家、领导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找到有悟性的您”。  ②青年教师教案要详细,但是不能超过A4纸5页。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教案要简洁(简洁不简单),但是不能少于A4纸2页。教案要保留书面和电子两种形式,以备后期利用和检查。杜绝无教案上课,后补教案和不规范教案。  教案的后期利用是指将旧教案复制过来。首先是改换日期时间等基本信息。然后,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情况、所授班级的情况、教学环境的变化,个人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个人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高等,将教案中的旧的东西剔除掉,加进新的教育教学观点、概念和方法,加进新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加进更切合本班学生实际的例子……。最终,将旧教案改变为适合教育教学的新教案。  ③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也要根据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能够灵活多变地、轻松自如地驾驭课堂,不拘于教案。  ④设计教案目的是在上课时,给自己看的。不是给学生或是其他什么人看的。  但是,对于同行教师进行教学交流、讨论研究的教案;对于教学领导检查教学要看的教案,对于教学设计大赛和评比的教案,对于选入《教学设计案例》的教案,一定要注意区别对待。  对于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同用途的教案,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写成多种形式。既不要求个个都做成经典教案,亦不必投入太多的无谓劳动。教案可繁可简、可粗可细,但是都要认真地对待,最起码也要符合教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优质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   4.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教学过程    一、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仅以中学语文课本涉及的为限。)   二、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板书标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三、研读标题,发现问题。   提问:本文标题属于议论文标题中的哪种类型?你读了标题之后明确了什么,有哪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本文标题属于论题型。我们从标题明确了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读标题后,要思考两个问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四、阅读课文,解决问题。   (一)这两个问题正是我们理解这篇杂文的钥匙,是我们阅读本文的入门。让我们先在课文寻找第一个问题的答案。   让同学们阅读课文(4分钟),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找出哪些段落回答了“什么是u2018拿来主义u2019”这一问题。   学生阅读。教师指名回答。最后明确:第8、9段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背景介绍了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是8、9两段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却谈什么“大宅了”之类的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第9段,把这一段内容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联系起来,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学生阅读,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最后明确:“大宅子”指文化遗产,“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鸦片”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这里“大宅子”、“鱼翅”、“姨太太”并不难理解,对“鸦片”的含义可作适当启发:清末有些人吸食鸦片,身体垮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看来鸦片不是好东西,但鸦片作为药用,有很好的止痛效果,看来鸦片又是有用的东西;那么究竟应当怎样评价鸦片呢?想想文化遗产中什么样的作品与鸦片具有相似之处。明确了“鸦片”所指之后对“烟枪和烟灯”的含义也要作适当的启发:吸食鸦片时烟枪烟灯是工具,而鸦片则是吸进来的内容,联系文化遗产中某些不好的内容究竟是凭借什么才得以流传的,想想烟枪烟灯指什么。   明确了“大宅子”、“鱼翅”等所指内容之后要进一步明确拿来主义者对待这些事物的态度。   提问:1.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应取什么态度?(吸收)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读出课文中有关的阐述,不能多读,也不能少读,要恰如其分。(“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批判地吸收)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u2018出售存膏,售完即止u2019的玄虚。”)   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应取什么态度?(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4.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应采取什么态度?(坚决抛弃)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5.用一句话概括拿来主义的作法。(回答第9段第1句,答第10段第2句也可)   (三)理解第9段内容之后再来理解第8段内容。“得了一所大宅子”自然是指面对文化遗产,其余的内容应当怎样理解?仔细阅读课文,在笔记本上填好下列表格。(出示投影片)   指名回答。最后由教师明确:孱头,“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昏蛋,“勃然大怒放把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废物,“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四)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主张实行“拿来主义”,议论文写作目的是宣传作者的观点,但是,文章不仅要明确地提出论点,还要进行论证即回答“为什么要实行u2018拿来主义u2019”。   引导学生先想一想,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每天先复习老师讲课的内容再做书面作业 ,你能用几种方法回答?   学生讨论,发表见解,教师总结。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说清这种做法的好处,另一种是说清楚其它做法的害处。这种回答问题的方法所表现的思维方式是普遍适用的。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1至第6---7段,看看作者在这里是否回答了“为什么要实行u2018拿来主义u2019”,是用什么方法回答的。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是通过批判与“拿来主义”相反的“送去主义”来证明必须实行“拿来主义”。)   重读第1段,说说这段是从什么角度批判“送去主义”的。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最后明确本段第一句说明“送去主义”的由来,以后语句列举了反动政府一味送去的可耻行为。   提问:本段开头就指出“送去主义”和“闭关主义”一脉相承,这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思考不难理解“送去主义”是“闭关主义”在新形势下的表现。从闭关锁国到投降卖国从对旧文化的抱残守阙到对进步文化的深闭固拒,都是与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不相容的,文章一开始就把问题放到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去考察。   提问:联系本文写作背景,想想为什么“别的且不说”,而“单说学艺上的东西”?   (因为本文着重要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所以作者集中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   提问:本段最后一句“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其中“进步”一词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这是反语,表现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嘲讽。)   提问:你还能从本段的哪些语句上体会出对“送来主义”嘲讽的感情?   这里主要靠学生“意会”,大家互相补充,具体到每个学生不必要求找完全。同时只要指出有关的语句即可,不必要求说清怎样表现了这种感情。本段中“大师”、“捧着”、“儿张”、“一路挂过去、”、“发扬国光”、“传道”等都表现出嘲讽的感情。   (五)重读第3、4两段,想想一味送出去究竟有什么坏处?填好下面的表格。(出示投影片)   根据课文不难填出表上的内容,但要求学生语言要尽量简明,不能大段地抄录原文,以提高他们获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尼采;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没有好结果,发了疯。送去主义;只想送去,不想拿来;中国永远贫穷落后。   提问:第3段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批判送去主义?   (本段用将“送去主义”与尼采进行比较的方法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   提问:第3段开头意思紧承第1段,联系第1段的内容应怎样理解“丰富”、“大度”、“不算坏事情”?   (这里是对“送去主义”的讽刺,不是“丰富”,而是自欺欺人;不是“大度”,而是媚外求宠。一味地送出去,当然是坏事情。   提问:说说“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   (“抛给”、“送来”是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一句“不要误解为u2018抛来u2019的东西”,把“抛来”和“抛给”之间的善恶分得十分清楚。)   提问:请同学们说说3、4两段和第六段的意思。   (3、4两段通过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来批判“送去主义”,第6段揭示“送来”产生的祸患,说明“拿来”的必要。)   (六)学习本文最后一段。   要求学生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设计好问题后请把问题和答案连在一起读一遍,看看是否通顺,自然。   (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提问:最后一句的“新文艺”、“新人”指什么?   新人指无产阶级文艺工作者,新文化指无产阶级文艺。   提问:请同学们用简明的话归纳本段的本意。   本段总结了全文,指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当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五、理清全文思路。   我们带着问题阅读了全文,基本掌握了文章内容,理解了鲁迅先生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文章。作者开始先批判了“送去主义”,边批判边树立自己的观点,然后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拿来主义”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明确了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学生如能写在投影胶片上更便于交流)   教师指名回答。(或选2 ̄3份投影胶片进行交流)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供参考)   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1.(1------2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拿来”的主张。   2.(3------5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3.(6------7段)指出“送去主义”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   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六、布置作业。   这篇课文难度比较大,课后要认真复习,熟读课文,并且完成课文后面〔思考与练习〕一、二、三题。   另外,每人要准备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发言稿,说说本文所提倡的对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在我国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布置这个作业 一是继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二是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生可以联系当今改革开放大潮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来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作业 ,指名回答课文后〔思考与练习〕一、二、三题,请1--2名同学到前面面对大家谈谈“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2.进一步理解本文中对国民党政府卖国政策的揭露和批判,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   3.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略)    二、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全面地把握中心思想。   通过上一节课,大家都明确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主要是针对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批判了错误态度,阐述了正确主张。现在请大家读下面几个句子,联系本文写作背景想想句子中加黑部分的意思,说说它们是否只是谈文化遗产问题。(出示投影片)   1.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2.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u2026u2026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3.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学生思考、议论,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通过第一节课很容易理解第2句是在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行径。第1句只要看下文“别的且不说”,“单是学艺的东西”就可以明白“什么都是”主要指“学艺”之外的情况,联系写作背景,不难理解这是在愤怒痛斥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行径。第3句较难理解,作者用“摩登”一词揭示出当时“送去主义”的盛行。如此盛行,自然不止于“学艺”方面的事情。选用“摩登”一词能启发读者广泛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起到了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行径的作用。   提问:由此看来,本文的中心思想不只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这一个方面,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归纳本文中心。要求内容完整,语言通顺。(如能写在投影胶片上更利于交流。)   教师指名回答。最后要明确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三、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一)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全文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   请同学们阅读第8、9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方法。   启发。如果将第9段内容改写为“拿来主义对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占有、挑选。对其中的精华要全部吸收。对那些精华、糟粕互见的,要区别对待的部分,应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中的有害的旧形式应当废除,只保留很小一部分作为反面有害的教材,文化遗产中腐朽的东西则要彻底抛弃”,和原文相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改写的这段话可用投影展现,以利于学生比较。)   学生不难发现第8、9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教师明确: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板书)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二)请同学们阅读第3段,想想这段是否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学生议论。老师明确:这里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的方法。(板书)它与比喻论证有明显的区别:类比论证是同类事物作比较,比喻论证是用不同类的、只是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二者的区别一定要弄清。   (三)请同学们重新阅读8、9两段,想想作者为了更清楚地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除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之外还用了什么方法。   启发:作者的目的是要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为什么还要分析“孱头”、“昏蛋”、“废物”的表现?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明确: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论证方法叫对比论证。(板书)对比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   附:论证艺术部分板书   本文的论证艺术:   1.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2.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四、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一)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的不同说法的意思和表达效果,指出其不同点。(出示投影片)   学生讨论,发表见解,老师归纳。   每组的两种说法意思一致,但表达效果却明显不同。第一组第1句用“送来”、“拿来”两个词把两种事物的本质区别揭示出来,第二组第1句用“抛来”、“抛给”两个词揭示了两种事物的本质区别。这种用极少的词语深刻揭露事物的本质的语言,反映了鲁迅先生语言的犀利的特点。   (二)请同学们说说下面句子中加黑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出示投影片)   1.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2.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学生很容易品味出其中的讽刺、幽默的韵味,接着要求学生再尽自己所能举出课文的其它例子。   教师小结。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固然是高超的语言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对事物的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对敌人和旧事物的憎恶痛恨。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没有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感情,就不会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我们应当透过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附:语言风格部分板书   本文的语言特点:   1.犀利   2.讽刺幽默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第四题。   2.给下列词语中加黑字注音。   脑髓 孱头 蹩进   3.解释下列词语中加黑语素的意思。   礼尚往来 自诩 残羹冷炙 国粹 冠冕堂皇

粗心的小画家大班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粗心的小画家大班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粗心的小画家大班教学设计范文1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趣味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幽默故事,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体会幽默蕴含的道理。   4、学会观察,养成做事求实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能结合图画识记生字。   2、正确流利有趣味地读诗歌。    教学准备   课件工具书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有一个年龄和你们相仿的孩子也很喜欢画画,可是当他把自己的画拿给朋友们看时,朋友们却都说他是个粗心的小画家。这是怎么回事呢?想不想知道,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幽默板块的第二课〈〈粗心的小画家〉〉,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随文识字。   1、教师范读儿歌,学生听准字音。   听老师读课文,注意听准预习中你圈出的字宝宝的读音。   2、学生自由读文,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请同学们在自由读文前快速数一数课文共有几句话?(3句)然后自由读文两遍,注意句子之间的停顿,每读完一遍都把文中出现的字宝宝读一读。   3、由问题“文中的主人公是谁?”引入指生读第一句话。随文识“夸”字,强调它是三拼音节,交流识字方法(部件组合:大加亏),强调笔顺,指导书写,注意书写时“大”应将“亏”盖住。师范写、生写、师展示学生写的字写、生评、生再写一个。   4、由谜语“云上飞人”引入“会”字,强调上下结构,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同桌交流,独立学习书写,写后由学生做友情提示及互评互订正。书写后学生试着用“我会……”进行说话练习。通过对夸口的理解,训练学生朗读第一句话,要求读出丁丁骄傲、神气的语气。   5、学习第二句话,学生自由朗读第二句话,用——画出丁丁都画了什么东西。(螃蟹、鸭子、小兔、大马)。朋友们看了他的画都是怎么评价的呢?(哈哈哈,哈哈哈,真是个粗心的小画家!)学习“哈”交流识字方法,强调它在文中表示笑声,生自由交流还知道哪些表示声音的词。强调第三句话是感叹句,生齐读,读出感叹、批评的语气。   6、为什么朋友会说丁丁是粗心的小画家呢?先请同学们来描述一下丁丁笔下的四只小动物都是什么样子的。(画只螃蟹四条腿,画只鸭子尖嘴巴,画只小兔圆耳朵,画匹大马没尾巴。)学习“尾巴”强调“巴”读轻声,交流看到“尾”想到了哪些和它有关的知识?(交流、生汇报:“尾”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尾”可以用部件组合的办法记住它“尸”加“毛”)交流还知道哪些“尸”字头的字。   7、学生做评委评价丁丁的画画得好不好?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生活中对这四种动物的认识,前后桌之间交流这几幅图哪里不好。生汇报。(螃蟹八条腿,鸭子扁嘴巴,小兔长耳朵,大马有尾巴。)师出示对比图片,表场学生的细心观察。这四种可爱的小动物在丁丁的笔下变得如此滑稽、可笑,请同学小组赛读,要求读出可笑。   8、表扬学生的精彩朗读和善于观察,由大马送出字宝宝礼物“匹”强调读音,请一个小组同学开火车领读。强调这个字在文中做量词使用。练习“匹”做量词的使用“一匹马一匹布”   9、丁丁粗心的坏毛病让他被朋友笑话,但是大家都是善意的。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助他改掉这个坏毛病吗?他应该怎么做呢?生自由发言(细心、不说大话、认真观察。)   三、巩固练习   不仅仅是画画,对待任何事情我们都应该细心、认真,下面就让我们来个细心大考验吧!   1、开火车巩固生字词。(第一关,读词语。)   2、指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关,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韵味。)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粗心的小画家》一课,在这一课中我们感受到了快乐,在快乐中明白了道理,希望同学们能从这个小故事中汲取教训:多观察,多思考,不夸口,做事求实。最后让我们在一首好听的歌曲《粗心的小画家》中结束今天的语文学习吧!   五、作业   1、回家后动笔画画,帮助丁丁改正画中的错误。   2、把《粗心的小画家》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粗心的小画家   丁丁   (不)粗心   (要)细心   五、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是采用了随文识字,以创设情境的方式把字与故事结合,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感受快乐。由于本课生字数量较少我也引导学生识字时穿插写字教学,对于文中两个字“夸”和“会”的书写我采取了师范写和生交流观察独立书写的两中方式,尽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目地在于培养学生写字前观察,写字后对比习惯。当然在这一课中也有遗憾,“匹”字的读音强调还显得有些不够,学生在读文时还偶尔会出现错误,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于易读错的字应该加强指导。对于文中的插图,利用也显得不够充分,应该尽量做到图文结。   粗心的小画家大班教学设计范文2    教学目标:   1、结合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母语基础,认识3个生字,学写3个生字。   2、朗读课文,感受幽默的乐趣。   3、通过读幽默故事,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体会幽默蕴涵的道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做事求实的品质。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认识三个生字,掌握新字新词。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热身游戏,激趣导入。   课前游戏“说反义词”师说生对,如:长—短;高—矮;胖—瘦;远—近;细—粗;细心—粗心。师问:粗心是什么意思?我们做事要细心,粗心就容易出错,还会闹出笑话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叫丁丁的小朋友画的四幅图,你们看看,他画得怎么样?(出示图片)   为什么说丁丁是个粗心的小画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粗心的小画家》,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同学们一定等急了,快让我们打开书一同走进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听老师读课文,注意听清字音。   2、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课文,然后在诗歌中找出条形格中的三个生字并圈画出来。   3、自由读圈出的三个生字标好拼音,一定要读准音,并把生子所在的句子读通顺。   4、同桌互考生字。   5、汇报生字宝宝藏在哪句话里了?边汇报边识记生字并组词。   夸:大+亏;夸奖;夸大;   1、说大话,自吹:夸口、夸张、夸耀   2、用话奖励,赞扬:夸赞。夸奖得出自别人之口,自己说大话夸耀自己就会吃大亏。   匹:pǐ声调是三声不是一声。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的?(数笔画)组词:匹夫   哈:口+合,哈是一个多音字。   5、生字我们都认好了,消灭了拦路虎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好。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有没有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如果有你就帮帮他。   6、组织评价朗读情况。   三、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老师把一些字宝宝也请到了大屏幕上,看看你们认识它们吗?   2、分小组合作学习,看哪组识字方法多,记字方法好。   3、汇报组词并联系用词语说话。   4、指导书写本课三个生字。   夸:上下结构,大部要舒展,亏字最后一笔的竖折折钩到竖中线再钩。   会:上下结构,人字头也要舒展,让云字藏在它的下面。多音字。   尾:半包围结构,尸字头要稍扁一些,毛字稍大,最后一笔竖弯钩要在尸字头的外面。   四、理解课文,再现生字。   1、齐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首诗有几句话?   2、指名逐句读课文,边读边指导。   他对别人把口夸,什么东西都会画。应用什么样的语气?(骄傲自满)最后一句要读出欢快的语气。   3、多种形式读诗歌。   (1)男女生对读。   (2)分行比赛读。   (3)拍手读诗歌。   4、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丁丁是个粗心的小画家呢?你能用读诗的方式回答刚才这个问题?(生读5—8行)   5、静下心来我们思考一下:丁丁出现这么多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呢?没有认真观察,对周围的事物不留心。   6、在平时的生活中你粗心过吗?以后再做事情应该怎样?   小结:看来粗心可真是个坏毛病,真是害人不浅。我们要认真细致做事,这样才不致闹笑话,让大家喜欢你。   7、听音乐(粗心的小画家)轻松一下。   练习巩固:请同学们开火车领读词语:粗心、画家、铅笔、布匹、喜欢、图画、有头无尾、心神领会   8、让我们做一个细心的孩子,从修改丁丁的画开始吧!   五、总结全文,受到教育。   同学们,丁丁因为粗心,闹出了笑话。学了这首诗歌之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老师相信大家从此以后一定能做个细心的好孩子,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能做到吗?   粗心的小画家大班教学设计范文3    目标:   1、尝试用自然音进行唱歌,掌握附点音符的唱法。   2、感受歌曲诙谐,幽默的特点。    准备:   图片,磁带,录音,铃鼓,附点节奏图示    过程:   一、激发幼儿兴趣。   小朋友,你们看,今天谁来和大家一起做游戏了?(出示丁丁)   这个小朋友的名字叫丁丁,你们知道他最喜欢做什么吗?   丁丁今天还带来几张图画,请小朋友帮忙看一下,画得怎么样?   二、通过图片理解歌词:   1、幼儿观察后集体讲述“请你们看一下,画了些什么?画得怎么样?(引导幼儿用歌中的句子来回答。)   2、幼儿回答后,教师说:“我们把丁丁的故事编成几句话来说一说吧!”(引导幼儿按歌曲节奏来学说歌词。)   三、学唱歌曲:   1、练声: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丁丁,现在我们一起来相互问候一下吧,我是中二班的魏老师。(小朋友们好,你好你好,魏老师你好你好)   2、欣赏歌曲(教师范唱一遍)   现在我们就把丁丁这个故事,配上音乐一起来听听,感觉怎么样?   3、幼儿学唱歌曲:   现在我们一起来跟着唱一唱,唱的时候注意音乐中的"符点。   四、在学唱基础上提高演唱要求:   1、、给音乐起名字。   小朋友我们把这个故事变成了好听的歌曲,可是它还没有名字呢?你想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幼儿讨论后起名字)   刚才小朋友都说了丁丁是个粗心的人,那么你们说做事粗心马虎的话,会有什么后果?   对了,那么在这首歌曲中,丁丁有没有被别的小朋友笑呢?我们再来听一遍,请你听到是小朋友笑丁丁的地方,举手表示。   2、幼儿听歌曲举手表示笑声:   除了笑声,老师还听到一个声音,是什么?为什么要加这个声音?(是“咦”。它表示奇怪的意思。)   对,就象我们小朋友看到了这样的画也会觉得很奇怪,所以要说“咦”,你们能不能来学学它的口气?能不能吧后面的笑声一起加上吗?   3、幼儿练习唱最后一个乐句。(提出要求:有表情的来唱,表现出既奇怪又好笑的情绪)。   4、幼儿完整演唱歌曲,变换多种形式教幼儿演唱(如:拍手、拍腿、分组、集体唱等)。   小朋友,你们学了这首歌后,会不会象丁丁那样粗心?哦,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不会象丁丁那样的,一定会做个做事情细心、认真的小朋友。   粗心的小画家大班教学设计范文4    教学目标   一、能学会《粗心的小画家》这首歌,并用明亮的声音、生动有趣地进行演唱   二、能主动、积极的参与表演活动,自信、有表情的表演    教学重点   学会唱《粗心的小画家》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生动有趣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机、钢琴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导入新课   在美术课上我们学会了画画,在音乐课上我们学会了唱歌,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小朋友   2、明确目标   这节课我们来学唱一首新歌   3、预期效果   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用明亮生动有趣的声音来表现歌曲   二、民主导学   1、任务呈现   这节课我们要用自己最美丽动听的声音来表现歌曲   2、自主学习   问一问   1、师:丁丁的自我介绍,你们听清楚了吗?我来考考你们吧!   张老师来提问,小朋友们来回答。(师击掌)   师:丁丁说他是什么?   生:丁丁说他是小画家。   师:彩色铅笔有多少?   生:彩色铅笔一大把。   2、师:其实同学们刚才自己编创了一个小歌谣。(课件:丁丁说他是小画家,彩色铅笔一大把。)   3、师:同学们再来齐读一遍吧!(全班齐读)   4、师:我们来看看丁丁都会画什么呢?注意听他的语气呀!(课件丁丁说:我是个小画家,我什么东西都会画!)丁丁是怎样夸自己的?(生答)   (课件:   他对别人把口夸   什么东西都会画)   5、师:我们来进行歌谣接龙游戏吧,张老师来提问,小朋友们来回答。(课件:   师:丁丁说他是什么?   生:丁丁说他是小画家。   师:彩色铅笔有多少?   生:彩色铅笔一大把。   师:他对别人把口夸   生:什么东西都会画)   6、现在老师把同学们创编的小歌谣加上歌谱,你们听!(课件)我们来学唱这段小歌谣吧。(师弹琴,学生唱)   看一看   1、师:丁丁说他什么都会画,让我们来看看他的画吧。(课件)   2、师:丁丁画得对不对?你能找出画中错误的地方吗?(生答)(课件)   3、师:张老师来提问,小朋友们来回答。   (画只螃蟹几条腿?画只螃蟹四条腿。   画只鸭子什么嘴?画只鸭子小尖嘴。   画只小兔什么耳朵?画只小兔圆耳朵。   画匹大马没什么?画匹大马没尾巴。)   小朋友来提问,张老师来回答。   画只螃蟹几条腿?画只螃蟹四条腿。   画只鸭子什么嘴?画只鸭子小尖嘴。   画只小兔什么耳朵?画只小兔圆耳朵。   画匹大马没什么?画匹大马没尾巴。)   4、师:我们来做个小游戏,每组扮演一个小动物,这组来读小螃蟹,四条腿的螃蟹怎么表演呢?这组来读尖嘴小鸭子,怎么表演呢?这组圆耳朵的小兔子,这组没尾巴的大马。   5、师:张老师来提问,小动物们来回答。   画只螃蟹几条腿?画只螃蟹四条腿。   画只鸭子什么嘴?画只鸭子小尖嘴。   画只小兔什么耳朵?画只小兔圆耳朵。   画匹大马没什么?画匹大马没尾巴。   6、师:老师也把这四句歌谣加上了歌谱,你门来听听!(课件播放歌曲)   7、师:同学们想不想学唱呢?(教唱四句歌词,和教师一起唱,学生唱。)   8、师:你们听,是谁在笑呀?(课件)噢!原来是丁丁的同学看了他的画后在笑他呢!我们也来笑笑丁丁吧!(学唱最后一句,教师唱咦,学生唱哈,交换)   听一听   1、全歌听赏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和丁丁一起编创了一首歌,下面就让我们来完整的听听吧!(课件播放范唱)   2、自取歌名   师:对了!同学们,你们自己创作的歌曲还没有歌名呀!给这首歌取个名字吧!(启发学生说出“粗心的小画家”后课件歌名)   画一画   1、师:丁丁最大的缺点是什么?(生:粗心)你们要不要学他呀?(生答)平时你们在学习中应该怎样做?(生:细心)   2、师:请同学们拿起小画笔来帮丁丁改改画中错误的地方吧!这组画小螃蟹,这组画小白兔,这组画大马,这组画小鸭子。(四人一小组画,教师参与到小组中)   3、师:小朋友们画得真好,下面请每一组推选出一幅最好的画上台来展示!(粘贴在黑板上)   3、展示交流   1、师:丁丁看到你们帮改的画可高兴了,你们听,他唱起歌来了,我们和他一起来表演吧!请起立。(表演歌曲)   2、师:同学们,现在丁丁知道了自己的错误,那我们的歌词是不是也应该变一变呢?(课件)我们来唱一遍吧!(师弹琴学生唱)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同学们能用明亮生动的声音进行演唱   2、结果反馈   同学们不仅能演唱歌曲,而且还能自主创编动作   3、反思总结   同学们在创编动作的时候,动作显得单一

四年级下册语文《牧场之国》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牧场之国》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牧场之国》教学设计1 一、初知荷兰,导入解题,激发朗读课文的兴趣 1、导语: 真的非常感谢你们精彩的朗诵,你们的朗诵似乎又让我看到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来到了甲天下的桂林,感受到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情画意;更是被金华双龙洞的神奇所迷惑,又被七月天上的春景所陶醉…… 作为回报,我带大家飞越重洋,直达位于欧洲的荷兰,做一次跨越国际的长途旅游。请欣赏: 2、出示一组荷兰的风光图片,师根据画面内容简要地介绍荷兰。 (主要了解水之国、花之国、风车之国的特点) 3、听了我的介绍,你了解到了一个怎样的荷兰? 4、是的: 你们看到的、听到的,所说的都是荷兰的特点。但是有人却认为,这都不是真正的荷兰,他认为真正的荷兰国是一个──板书课题,齐读。 5、什么叫牧场? (放养牲畜的地方。告诉你们一点课外知识:甲骨文中的牧字就是作人们放手持鞭子牧放牛羊的形象) 6、荷兰为什么又能被称之为牧场之国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二、朗读课文,感悟体验,体会牧场之国的韵味 1、交流: 随着学生的回答,朗读相关的内容,随机教学2~4自然段。 牛: ⑴学生读到有关牛的内容,随即引导学生读另外的相关内容。 (在这一段里你还看到了什么?除了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的牛,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牛?有牛犊还有其它牛吗?……) ⑵随机出示:“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无比尊严。” 读着这样的句子,你还觉得眼前的仅仅是一群牛吗?你想到了什么? 朗读:你愿意读“正在思考”的牛这一句吗?你能读“像贵夫人”的牛这一句吗?谁能当上牛群中无比尊严的家长呢? ⑶师小结: 这么多各种各样的牛,这么多神态各异的年,难怪,作者写到──出示: “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花牛。” 指名读。你为什么这么突出“全是”这个词? ⑷师: 碧绿的草原上全是黑白两色的牛!我想这样来形容: 板书:碧绿草原牛谁来帮老师接着往下说? 马: ⑴学生读到马的相关内容。随即问:这是一群( )的骏马? 读完一句引导再读写马的相关内容:写马的还有吗? ①膘肥体壮──我们班有没有称得上膘肥体壮的同学?注意理解膘肥体壮:肥壮结实,与肥胖的意思不一样。这是一个表扬人的词语,一般可以用在看上去很强壮的人的身上。男孩子,你们愿意成为很强壮的男子汉吗?一起来读读这一句。如读不好,可以提示:怎么?一个一个都变成体虚瘦弱的了?再来! ②自由──写马自由的语句还有吗?读着这样的句子,我也愿成为它们中的一员,去享受无人能挡的自由,体会拥有一切的公爵般的尊贵!你想不想来体验一番?指名读。 ⑵师:成群膘肥体壮的骏马,在这无垠的原野上拥有绝对的自由。看到这一幕,我不由地想写下:骏马飞驰任(生填) 猪、羊、鸡: 学生读到相关内容,随机板书,并展开: 羊──有天堂般的绿色草地,羊当然什么也不愁,完全一幅悠然自得的神态。有一个字来形容羊,板书:羊闲 猪──“赞许”是什么意思?如果猪会说话,它会对谁怎样加以赞许呢?如果也请你用一个字来形容猪的这种神态,你会选择什么呢?拟板书:猪乐 鸡──连平日里很胆小的鸡,在这样的环境里也是显得非常──板书:鸡安闲。 2、读着这些内容,想象着──生齐读黑板上的三句话: 你同意将荷兰称之为牧场之国吗?那么,当夜晚来临,牲畜要归圈了(板书:牲畜归圈),牧场之国又呈现出一种怎么样的情景呢? 指名读第5自然段。 ⑴请问,读着读着,你感受到了什么?(静)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指句读。 重点读: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⑵随着牲畜的归圈,整个原野,整个牧场之国更安静了。这样的夜晚,板书:夜你来给个词。 三、总结升华,重点感悟“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这就是牧场之国,这就是作者眼里真正的荷兰。板书: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2、读完课文,我完全同意这真的是个牧场之国。却对文中一而再,再而三出现的这一句:“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持有疑意。这句话,文中出了几次?2、3、4、5自然段各一次。 难道说,以郁金香而闻名的“花之国”就不是真正的荷兰了?难道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而运河纵横交错的“水之国”就不是真正的荷兰了?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在这句话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大家再次回顾课文,结合插图,静下心来想一想。 3、交流: 鼓励学生独到的见解。师引导:作者不是否认“花之国”、“水之国”是真正的荷兰。他是通过这样的句子,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被为“牧场之国”的荷兰的深深的喜爱与赞叹。这份喜爱与赞叹,全都融在了这四次出现的“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一句话中了!而这四句话分别出现在不同的自然段中,作者所赞叹情象又各不相同。他分别赞叹了──齐读黑板上的四句。 4、让我们与作者一起来表达对牧场之国这份深深的喜爱与赞叹! 师生合作: 师:在牧场之国,碧绿草原牛成群。 生: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师:在牧场之国,骏马飞驰任自由。 生: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师:在牧场之国,羊闲猪乐鸡安闲。 生: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师:在牧场之国,牲畜归圈夜悠悠。 生: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师:被称为牧场之国的荷兰。 生: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下课! 一个作业:在课文中,至少选择5个自己喜欢的句子背下来!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牧场之国》教学设计2 【教学模式】 一、激趣导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三、品读课文,感悟美丽 四、总结点题 五、课外拓展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异国的田园风光。 3、揣摩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并摘抄下来。 4、搜集查阅有关荷兰的图片及资料。 5、实物投影仪。 学习重难点 重点:积累词句。 难点:培养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荷兰的风土人情的资料。 2、教学挂图、课文录音,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题 1、出示郁金香图片,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郁金香代表哪个国家吗? 生:荷兰。 2、汇报资料: 师:是的,荷兰以郁金香、风车、牧场和运河而闻名天下。同学们,你们了解荷兰吗? 生:展示搜集的资料。 3、简介荷兰: 师:下面就让我们随作者一同走进这优美、恬静的地方吧!去感受真正的荷兰。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师: 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听听他读得对吗?读通顺了没有?听了课文后,说说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整体印象? 师:谁能评一下?(教师相机出示重难点词语和生词,提示朗读。) 2、师: 谁来谈一谈荷兰留给你的整体印象。 读完后,你能用文中的词句来完成老师大屏幕上的填空吗? 白天,奶牛_________,骏马_________,家畜_________。 傍晚,人们_________,这里一片寂静,__________________。 夜晚,_________不断地运往远方,车船过后,__________________。 3、填完以后,你有没有什么发现? 你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发现了本文是按照从白天到傍晚到夜晚这样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很好,你的发现又上了个台阶,你已经掌握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一自然段的大致意思连接起来。 是啊,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娇艳欲滴的郁金香,动物们的自由王国,黄昏挤奶的劳作,寂静无声的夜晚,这一幅幅画面就组成了荷兰无限美丽的田园风光。 师:正如大家所感受到的,荷兰是个牧场之国,是个美不胜收的地方!咱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课文第一段。 三、品读课文,感悟美丽 1、现在,赶快让我们来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荷兰的田园风光,说说这个迷人的田园什么最吸引你,它又让你感受到了怎样的诗情画意了呢?同时画出你不理解的地方。如:课文第一自然段与全文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你喜欢文中的那些语句,为什么? (语言的优美及拟人写法) 第二自然段: ⑴ “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 生读说喜欢的理由指导读学生评读 概括出牛犊和老牛各自的特点;瞧,牛群这一家子多么温馨和睦,其乐融融啊 ⑵ 不仅是牛犊和老牛,草原上的奶牛也各具情态,有的──引读“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正在低头吃草;有的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什么。” 老师也特别喜欢这两句,同学们看,前一句用“有的…有的…”排比的方法刻画了牛的姿态,后一句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它们看做牛群大家族的家庭成员,生动地描写了他们的活动或姿态,刻画出了各自的特点。 这段文字让人想象到如同丝绒般柔软而细密的碧绿草原上,活动的全是黑白两色的花牛,景致壮观,色彩明丽,于是作者发出了赞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相信这片牧场,会因大家精彩的想象而分外迷人,令人心驰神往的。描述得好,读得可要更好哦!让我们齐读第二自然段,读出奶牛生活的悠闲、有趣。 第三自然段: 生读说理由再读 ⑴ “成群的骏马骠悍强壮,腿粗如桩,鬃毛随风飞扬。” 骠悍强壮是怎样一种体魄!鬃毛飞扬又是怎样一种速度啊!谁能表现出骏马的力量、速度之美? ⑵ “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 没有了这些骏马,原野还会这样充满生机吗? 欣赏一组骏马奔驰图,增强感悟,再读体味。 李白也曾写下“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的诗句来赞美奔马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力量。 徐悲鸿的八骏图不知同学有否看过,他笔下的骏马有的腾空起飞,有的蹄下生烟,有的勇往直前,英姿勃发。 如果说刚才我们所欣赏的奶牛还是以静态、安闲为主的话,那么这里骏马则是挥洒了阳刚和奔放,请我们班的男子汉们一起来读好这两句话! 第四自然段: ⑴ 不止是骏马和奶牛,绿色草原还是其它许许多多动物们的天堂般的王国,你是怎么理解这里的“天堂般的”、“它们自己的王国”的? ⑵ 生交流感悟 ⑶ 请一小组带着喜欢之情读好这一自然段,读出动物们的悠然自得? 第五、六自然段: ⑴ 相比之下,荷兰牧场的夜就另有一番独特的丰韵了,请同学前后比较一下,你能说说荷兰牧场的白天和傍晚、夜晚有什么不同吗? ⑵ 板书:白天 生机勃勃 傍晚 宁静安详 夜晚 ⑶ 哪儿写出了傍晚、夜晚的寂静?你能读好它吗? ⑷ 总结: 白天,是生机勃勃的;夜晚,是宁静安详的;白天是热闹富有动感的;夜晚,是优美独具韵味的。带着这种感受,请女生一起朗读4、5自然段。 ⑸ 你觉得女生读得好吗?找出你认为你可以读得更好的句子,再读给大家听听,感受感受! 四、总结点题 1、课文学完了,你能说说你心目中的荷兰吗? 2、出示“的荷兰”先总的概括一个你印象最深的特点,然后用一两句话来叙述叙述,谁想来试试? 3、对啊,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不仅是花之国,水之国,牧场之国,动物们自由的天堂,更是寂静得让人神清气爽的夜晚,是默默无言、享受生活的荷兰居民。 4、真正的荷兰是一个如诗如画(板书)、充满诗情画意的"国度,是优美恬静而充满生机的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 5、最后让我们在舒缓的音乐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课外拓展 荷兰之所以能拥有如此天堂般幽雅洁净、风景宜人的环境,是因为荷兰人民的由衷的热爱和保护,他们的付出同样也得到了自然的回报,使他们能在这片优美、独具景致的土地上自由安闲地生活。 课后,我们可以继续搜集更多有关荷兰的风景、风情,了解它的更多。 【教学反思】 我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模式,新课伊始我用郁金香激趣导入,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能回答出荷兰,然后自然而然的想了解荷兰,所以这时汇报资料,在学生对荷兰有一个初步印象、心里想了解荷兰时在读课文。本节课的重点是积累词句,难点是培养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的能力。 为了能解决这两点我以读为主,使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最终,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本节课的缺点是评价语言的单一,部分学生平翘舌音不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这方面训练学生。 这节课的教学模式基本适用。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牧场之国》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词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 3、揣摩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荷兰牧场的美。 2、感受课文中语言的优美,积累好词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荷兰牧场的田园风光,体会动物与人以及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 2、体会作者拟人手法的运用,感悟语言的生动。 3、理解课文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荷兰的图片及资料。 教学过程: 一、自读提示,导入课题。 1、请同学们读提示,看看提示告诉了我们什么,提了哪些要求? 2、那么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到“牧场之国”去感受一下异国的田园风光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 1、读生字,正音,注意文中多音字的读法。 2、词义。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解决。 3、主要内容。 在绿色的国度里,动物们悠然自得、惬意舒畅地生活,即使傍晚来挤牛奶的人也是默默无语,漆黑的夜晚更是一片静谧,给人以优美迷人、自然和谐之美。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教师引导: 课文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作者所介绍的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的?请选择你最欣赏的一处,细细地读,看看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学生自读欣赏、体会。 3、小组汇报。 4、全班交流。 A、真正的荷兰:牧场上一片碧草,上面有黑白两色花牛,它们在吃草,悠闲自得。 B、真正的荷兰:碧绿色的低地上有成群的骏马,它们膘肥体壮,成了原野的主人。 C、真正的荷兰:在绿色草原上,绵羊悠然自得,猪群不停地呼噜,小鸡、长毛羊安闲自在。 D、真正的荷兰:傍晚,有人驾船默默挤奶,船只行驶舒缓平衡,车船离去又是一片平静;夜幕降临,牲畜沉睡,低地无声,夜晚漆黑,灯塔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一片静谧,一幅沉寂的静夜图。 五、总结全文,提高认识。 1、教师小结:真正的荷兰,牧场有无垠的碧草、成群的牛、马、猪、羊和小鸡,它们悠闲自得,快乐舒适,没有人打扰,没有人侵犯,人和动物和平共处,人、动物、环境形成和谐的统一。 2、通过作者介绍,我们了解了荷兰的牧场,感受到牧场独特的异国风情,但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呢? (既是在向人们介绍荷兰的特点,又是对荷兰独特牧场风光的由衷赞叹。) 六、指导朗读,感悟写法。 1、学完了课文,你喜欢文中的哪些语句?请把它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生自由朗读感悟。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让学生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作业设计: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荷兰的风土人情。 板书设计: 22牧场之国 黑白花牛 傍晚:人无言 成群骏马 船平稳 绿色低地白色绵羊 安闲 静谧 黑色猪群 夜晚:畜沉睡 长毛山羊 地无声 优美迷人,自然和谐

北师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29课《好事情》教学设计及教学总结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1个生字,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做好事的愿望必须付诸行动,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孩子们,平时,我们班有不少同学喜欢做好事,说说看,你都做过哪些好事儿?   2.看来,我们班的孩子都是乐于助人,喜欢做好事的好孩子。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非常可爱的小伙伴儿,他叫尤拉。小尤拉很想做点好事情,那他,到底想做什么好事情呢?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孩子们打开课文,听清老师的要求:   (1)边读边圈出生字。   (2)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记一记生字。   (3)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开始。   2.检查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   我请孩子读,其他孩子认真听,读错了,就帮他改正。   (2)出示课件。   这些生字娃娃也带来了他的朋友,有信心认识吗?谁来叫叫他的名字?请学生读,开火车读,齐读。   三、学习课文。   1.这些生字娃娃回到课文中,你们还会认识他们吗?那就快速读读课文,想想尤拉到底想做哪些好事情?请同学们文中用“----”勾画出来并读一读。   2.谁来告诉老师尤拉到底想做哪些好事情?   3.从中,我们知道尤拉想帮助谁?   4.尤拉在想帮助妹妹、小狗、奶奶的时候,他们正需要尤拉的帮忙,而尤拉帮助他们了吗?我们先去看看尤拉想帮马莎做的事。   请看课文中的第一幅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出示课件)   5.结合插图的内容,齐读课文第2自然段。   6.尤拉坐在窗户边,他在想什么呢?用“”勾出来。哦,尤拉在想:如果马莎掉到河里,我就跳下去救她。板书:跳河救妹妹   从这儿看出尤拉怎么样?   7.是啊,尤拉很勇敢,他想当小英雄。谁来读读这句话?   8.从他的朗读中,我们体会到了尤拉想当小英雄的勇气了吗?大家想读吗?好,老师领读。   9.马莎掉在河里,这件事儿发生了吗?(没有)   从哪个词看出来的?(如果)   如果可以换成哪些词?(假使、假如)   如果的意思是假使、假如。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叫“换词法”。   10.谁会用“如果”说一句话?   11.尤拉在假想着妹妹掉进河里,他就去救她,这个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儿?(妹妹恰好走来了,要尤拉带她去玩。)板书:假想   12.“恰好”是什么意思?用换词法理解。   13.用“恰好”说一句话。   14.妹妹走过来,要尤拉陪他玩,尤拉怎么说的。用“”勾出来。   15.尤拉答应了吗?尤拉没有答应妹妹,反而让妹妹走开,别扰乱他想事情。这句话该怎么读?谁来试一试?   16.尤拉拒绝了妹妹之后,妹妹心情怎样?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委屈)   17.用换词法理解“委屈”的意思?(难过、伤心)   18.尤拉幻想着救落水的妹妹,而妹妹正需要他帮助时,他却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样子。我们分角色朗读,去感受一下尤拉在想法和做法上的巨大差异。   (二)学习第3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   妹妹走了之后,尤拉又开始想他的好事情了。接下来,同桌相互学习第3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请先看学习要求。(出示课件)   汇报学习情况:   1.妹妹走了之后,尤拉又在想什么好事情呢?   板书:开枪打狼救小狗   2.尤拉在想开枪打狼救小狗的好事情时,小狗正好需要尤拉给它喝点儿水,尤拉是怎么说的?   3.小狗遭到尤拉的拒绝之后怎么样?课文是怎么写的?   4.这部分我请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5.尤拉赶走小狗后,又在想什么好事情呢?   板书:背奶奶去医院   6.说来读读这句话?他读得怎么样?你会读得更好吗?   7.尤拉在想好事情的时候,正好奶奶需要帮助刷碗,尤拉是怎么拒绝的?   8.尤拉拒绝奶奶的话谁来读?   9.奶奶被拒绝后会怎么想?   10.尤拉想象着打狼救奶奶的好事情,而奶奶正好需要他的帮助,他却不耐烦的拒绝了。这部分分角色朗读。   (三)学习第5自然段。   1.回绝了奶奶之后,小尤拉想不出该做什么好事情,就去问妈妈。孩子们看看妈妈是怎么回答他的?   2.妈妈说的对不对?算不算好事情?   3.是呀,带妹妹去玩,给小狗喝水,帮奶奶刷碗,这些虽然是小事儿,也发生在尤拉身边,但是只要去做了也算好事情。像这类事情,在我们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你还做过哪些好事情或你看到过哪些同学做过好事情?   4.刚才,同学们谈的这些好事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情,因此,好事情就应该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儿做起。   板书: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5.好事情不一定是像当英雄那样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好事就在我们身边。做好事就应从我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儿做起。在这里,老师用一句经典来结束今天这堂课。 【教学总结】   一、随文识字,巩固生字   针对本课渗透性识字较多的特点,在本课的生字教学上,我在学生掌握词语的前提下,再引用多种识字方法,如换偏旁法,数笔画,找朋友,熟字带生字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形象性的记识生字。但鉴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及认识特点,我在学生识字的基础上,二次采用随文识字,将识字与阅读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课堂内有效掌握生字。虽然花的时间多了点,但是学生却可以当堂解决生字,这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二、引导答疑,理解课文   本课的难点是,让学生从课文中明白做好事情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学生如果仅是读读课文可能没办法完全理解,或者达到情感的激荡。因此,我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答疑,进而理解课文,升华情感。在课堂中,我让学生讨论“带马莎去玩,给小狗喝水,帮奶奶刷碗,这些事如果尤拉去做了,算不算好事情?”学生经过讨论后,一致认为是好事情,但是他们可能还不明白这些事都是身边的小事。所以这时老师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了,师必须引导学生去认识“为什么尤拉不做这些事情?他的想法对不对?他做得对不对?”这些问题的背后老师稍加总结归纳一下,学生的情感便得到升华。   此外,在本课教学上,我还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让学生用“如果,我就”说一句话。学生在理解课文及词语意思的情况下,一句比一句说得好,说得精彩。但是本课的教学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如学生在理解课文时,可能是教学方法采用不恰当,不够吸引学生,致使个别学生的注意力焕散。

北师大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学设计及反思

北师大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学设计及反思 “比多少”教学设计学内容:教科书第6~8页。 学目标:使学生知道“同样多”的含义。 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等思想品德教育。 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学反思 精品 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学 1.在课堂教学中.我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一原理设计了一系列活泼有趣,符合一年级特点的教学活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中国与日本,韩国与日本“比金牌”中让学生理解多得多,多一些的基础上启发学生逆向思考,日本与中国比怎样,日本与韩国比怎样,运用类比的方法去探究少得多,少一些的含义,自然顺畅,很好的为课堂目标服务。 2.自主学习,培养数感.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比一比,说一说,猜一猜,估一估等多种学习活,并融游戏于知识的学习之中,启发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获取知识,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投入,思维积极.从直观到抽象,偶合学生的数感,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3.注重学生个性思维的培养。课堂中我既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不框架学生的思维,力求多种答案。同时也注意引导学生如何逆向思维,例如:有“多得多”就有“少得多。” 一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比多少教学反思 1.在课堂教学中.我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一原理设计了一系列活泼有趣,符合一年级特点的教学活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中国与日本,韩国与日本“比金牌”中让学生理解多得多,多一些的基础上启发学生逆向思考,日本与中国比怎样,日本与韩国比怎样,运用类比的方法去探究少得多,少一些的含义,自然顺畅,很好的为课堂目标服务。 2.自主学习,培养数感.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比一比,说一说,猜一猜,估一估等多种学习活,并融游戏于知识的学习之中,启发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获取知识,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投入,思维积极.从直观到抽象,偶合学生的数感,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3.注重学生个性思维的培养。课堂中我既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不框架学生的思维,力求多种答案。同时也注意引导学生如何逆向思维,例如:有“多得多”就有“少得多。” 比多少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整体观察。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准确描述数之间的大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中估测,渗透区间套的思想,在观察中比较,学会由观察情境图比较转化为数的比较。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存在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 4、学生能用一句话描述身边某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重点: 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相对性,并能用准确的语言叙述。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互动探究. 1.(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韩国,日本得金牌记录统计图) (1)中国得的金牌与日本比怎么样?用符号怎样表示? 韩国得的金牌与日本比怎么样?用符号怎样表示? (2)中国,韩国都比日本得的金牌多,想想他们多的程度一样吗? 揭示多得多,多一些 (3)日本比中国怎样?日本比韩国怎样? 揭示少得多,少一些 (4)谈话揭示课题. (5)选一个合适的词,说明中国与韩国的大小关系. 二.合作学习,升华提高. 1.出示课本第40面的金鱼图. 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随便选两种比一比,用上今天学得词,说一说. 2.完成第40面的做一做.第43面的第4题. 三.游戏巩固新知.(猜数玩区间套游戏) 四.举例拓展延伸. 五.总结收获. 《比多少》教学反思 1、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一原理设计了一系列活泼有趣,符合一年级特点的教学活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中国与日本,韩国与日本“比金牌”中让学生理解多得多,多一些的基础上启发学生逆向思考,日本与中国比怎样,日本与韩国比怎样,运用类比的方法去探究少得多,少一些的含义,自然顺畅,很好的为课堂目标服务。 2、注重学生个性思维的培养。课堂中我既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不框架学生的思维,力求多种答案。同时也注意引导学生如何逆向思维,例如:有“多得多”就有“少得多。” 3.自主学习,培养数感.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比一比,说一说,猜一猜,估一估等多种学习活,并融游戏于知识的学习之中,启发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获取知识,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投入,思维积极.从直观到抽象,偶合学生的数感,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4.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课堂纪律还不是很好,使得课堂节奏放慢,因此举例拓展延伸在本节课中还未能得以很好的落实.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应加强学生课堂纪律的教育.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小树有多少棵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演算法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结合具体情况,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能计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的方法 师生互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造林对人类的好处吗?每年我们学校都要植树,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看,等待我们种的小树有哪些数学知识. 2、出示主题图 观察图后和同座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明确一共有几捆小树?每捆有几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二)探索口算方法 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解答,小组交流. 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学生尝试计算.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 新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下比多少应用题 是比多比少应用题吧,看看和谁比较,小明比小亮高,就是小明多,可以把“比谁谁”去掉理解。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谁的红果多教学设计和反思 你好。 反思一: 本课是一年级第三单元第4课时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抽象的比较数的大小比较困难。因此,教材首先通过小猴和小熊比红果的生动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在练习中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自主的探索进行抽象数的比较。 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用小积木对两个数摆一摆、比一比大小;在计数器对两个数拨一拨、比一比大小;用数数的方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这样通过多种体验,使两个抽象的数字比大小变成具体的数量比较大小,加深了学生对数字大小比较的理解。 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使用多种方法、让多种感官参与,有助于教学的达成。 (作者:黄苏金,来源:石练小学) 反思二: 上周日,我上了一堂公开课,不管讲的好不好,因为这是一个学习的机会。 上课铃响起了,我的表演课也开始了。 师:春天花儿开了,小草绿了,老师请你们去大森林里去走一走看一看,想不想去? 生:想! 师:好的,(多媒体出示图片)小朋友,看!小猴和小熊正 蹦蹦跳跳的的欢迎我们呢。小朋友仔细看哦,他们手里拿着什么呢? 生:红果。 师:那现在请你们当裁判,看看谁的红果多。你们可要仔细数一数哦! 生:小猴有18 颗,小熊有21颗。小熊多。 师:为什么呢? 小朋友们积极的说出他们的想法,然后我指导着他们找中间数比较,数数比较,堆小方块比较,最后用计数器的方法来比较两位数 利用多媒体课件带领小朋友一起探讨两位数比较的两种情况:(1)十位上的不同怎么比(2)十位上的数相同又怎么比 最后我又利用PPT讲解当两位数遇到三位数的时候怎么比,小朋友们学的很认真,也积极的配合我的教学! 最后以我的课堂小结结束了这堂课! 这虽是一堂公开课,但我却并没有怎么刻意的准备太多,我就是把我平时上课的状态呈现给各位老师看,请他们来指导我如何更好的教育一年级的小朋友,如何更有效的教他们知识!课后,听课的几位老师和领导对我的课提出了几点建议,我认为他们说的很有道理,其中有几点:1、课堂互动比较少,可以在讲授新知后多出几道例题让全班做,再指名几位学生上来演板。2、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最好在上课一段时间发现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做做小游戏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边玩边学。尽量让孩子演板,让孩子说,老师说太多,不如孩子自己讨论……。其实老师不能一直讲课,要让学生多讨论,不要怕浪费时间。老师们的话使我一直纳闷的问题有了答案。那就是为什么我那么用心的教他们,他们还是没有达到我预期的目标呢?哦,原来一直都是我在说他们在听,应该把课堂还给孩子,不要怕浪费时间,要让孩子多说,多练,多演板。 这堂公开课真的让我学到了很多,感谢领导老师如实的向我提出他们宝贵的建议,他们的话促使着我的成长,希望以后的我尽量多改变,多学习增加专业知识,使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地提高,不让我自己失望,加油!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猜一猜》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 本节教学内容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第六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猜一猜”(第73、74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经历可能性试验的具体试验过程,合作学习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获取资料、并利用资料进行猜测与推理的能力;学会和同伴交换意见,发展合作交流意识;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列举出简单事情可能发生的所有结果。 难点:寻找各种可能性大小不同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迁移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 生:硬币 师:记得二年级时我们玩过的抛硬币游戏吗?回忆一下,将它丢掷去落到桌子上,会出现几种可能? 师:都认为有两种可能,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 师:这两种可能性大小一样吗? 生:两种可能性大小一样。因为硬币落下时,不是正面朝上,就是反面朝上,它们的可能性各一半。 师:同学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得真好,带着这些经验,让我们再次走进可能性的知识王国,猜测并探索有关可能性大小的奥秘!(板书课题:猜一猜)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抛纸杯 师: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里的这个纸杯,如果把它丢掷去,自由落下,会出现什么情况? 师:同学们认为可能杯口向上、也可能杯口向下、还可能杯子侧放,这三种情况哪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大呢?大胆猜测一下。 师:同学们的看法各不相同,看来这一次可能性大小不像刚才那么好判断了,怎么办呢? 师:亲自实验,说得好,通过实际验证得出的结论才能更加准确。 师:这个实验非常简单,老师想让大家自主探究解决。不要着急,我们先来读一读活动要求。 课件出示要求:1、 每人抛五次纸杯,把每次实验的结果记录在学习卡的表(1)中,做一次,就记录一次。2、 试验后将结果汇报给组长。 师:同学们根据要求开始活动吧! 师:下面请组长汇报,(课堂教学用电子表格汇总) 师:根据组长的汇报我们来统计一下。 师:观察这些资料,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们都发现杯子丢掷后侧放的可能性最大。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开动脑筋思考一下。 师: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 师:哪个小组先来交流? 师:你们小组认为跟杯子形状大小的有关,(板书:形状大小 有关)杯子上粗下细,所以落地时不容易站稳,导致它落地时侧放的可能性大。 师: 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还有不同想法吗? 师:你们小组认为跟面积大小有关,杯身面积最大,杯子落地时,侧放的可能性最大。(板书:面积大小) 师:其他小组也来说说。 师:善于发现,真好!刚才我们用亲自实验的方法发现了有关可能性大小的秘密,(指著板书)它与形状、面积的大小有关。同学们请记住这个秘密,同时也记住实验法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 活动二:摸球 师:看到你们兴致这么高,我们再做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好吗? (出示布袋)看,这是什么?(摇晃布袋)我在布袋里放了3个大小相同的球,你们猜猜它们会是什么颜色? 生:红色 生:白色 生:黄色 (自由猜测) 师:大家猜测各不相同,到底谁猜对了呢?现在请你们睁大双眼,注意观察!我们请这两组同学轮流从布袋中任意摸出一个球。看看都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生轮流摸球,全体说颜色)。 师:根据刚才摸球情况你们再重新猜猜布袋中的球会是什么颜色的? 生:黄色和白色 师:都这样认为,为什么? 生:因为刚才从布袋中只摸出了黄色和白色两种颜色的球。 师:善于观察和思考,这是合理猜测的前提,你们说得很好。那你们能再猜猜每种颜色各有几个呢?说说猜测理由。 生1:老师,我认为黄球应该有2个,白球有1个,因为刚才摸出黄球的次数比较多,我想黄球的数量应该比较多。 生2:老师,不一定呀!虽然摸出黄球的次数比较多,但有可能是凑巧啊! 生3:老师,我认为黄球有2个的可能性更大。因为一共有3个球,如果黄球只有1个,白球有2个,要让黄球摸到的次数比白球多得多,很难有这种凑巧。我觉得只有数量多摸到的可能性才会大些。 师:你的思考真细密!同学们,想不想揭晓谜底?(开启布袋) 师:现在老师再往袋里多放入3个白球(2黄4白)同样一次摸一个,猜猜看会是什么结果? 生: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比较大。 师:如果往袋里再放入3个白球呢?(2黄7白) 生: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更大。 师:如果往袋里再放入3个白球呢?(2黄10白) 生:摸到白球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为什么? 师:因为白球的个数越来越多,所以摸到白球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 师:你们的想法对吗?谁愿意来试一下?这回我们请另外两面组同学来摸。男生用笔记白球出现次数,女生用笔记黄球出现次数。(为了方便统计,可用“正”字记数法) 师: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与我们的猜测一样。白球的个数越多,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偶然中的必然现象。 师:在这个布袋中我能摸出红球吗? 生:不能 师:如果我想从布袋中摸出红球,应该怎么办? 生:在布袋内放入红球。 师:想让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一些,又该怎么办? 生:让布袋里的红球多。 师:你们发现可能性大小的另一个秘密了吗? 师:是啊,数量多,可能性就大,同学们,你们有一双慧眼,能发现可能性大小与数量多少有关。(板书:数量多少) 三、闯关活动 师:看到小朋友这么爱动脑筋,智慧爷爷想出到难题考考你们,有勇气接受挑战吗? 第一关:箱子里是2个黄球,2个白球,一次摸出两个球,可能出现哪些结果? 自由猜测,尝试说明理由。 在小组内活动讨论一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 各组汇报出现的情况,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第二关:转转盘 师:同学们表现的真不错,为了奖励大家,我特意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小礼物,以转盘抽奖的形式送给你们,想要吗? 师:老师带来四个转盘,你打算选哪一个转盘来抽奖?(出示书中四个转盘) 生:选转盘并转动抽奖。 师:谈谈本次抽奖感言好吗? 生:我选中奖区域面积大的转盘抽奖,一转就中奖了! 师:想想商家通常怎样设计抽奖转盘?我们要记住,生活中的抽奖活动在不同的情况下中奖可能性有大有小,以后再参加类似这样的活动要三思而后行。 第三关:回归生活 生活当中还有很多关于可能性大小的问题,我们也可以用可能性的知识作出合理决策。读书中74页“你知道吗”,讨论交流“明天降水概率为80%,明天上学要带伞吗? 四、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课后延伸 在生活中,有些事情看似必然,但也会出现一些意外,这就叫必然中的偶然;有此事情看似偶然,但往往它就会发生在我们身边,适当做出合理的预测与决策就至关重要。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络,希望同学们能做个有心人,课后继续收集生活中的可能性问题,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与感想,把它写在数学日记中。 板书设计: 猜一猜 形状大小 可能性的大小与 面积大小 有关。 数量多少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谁的红过多》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数位的意义,以及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进一步积累比较数的大小的经验,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 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激趣汇入 1、(1)10个十是( ) (2)8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数是( ) (3)48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4)计数器上从右往左数,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第三位是( )位。 (5)21的个位上是( ),表示( )个一;十位上是( ),表示( )个十。 2、猜数游戏,激发兴趣 教师先提出游戏规则:不能说出数字,只能说大或小。 (挑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一个20以内的数字,另一个同学背对黑板,面向学生猜数字。) 请你们帮他提示一下,是大了还是小了。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在具体情境中感知两个数的大小。 小猴和小熊觉得我们班的小朋友很聪明,经常帮它们解决问题,看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数学资讯? (板书:小熊21 小猴18) 师:从这两个资讯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谁的红果多”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2.怎样来比较谁拿的红果多呢? 怎样来比较21和18的大小?你有什么好办法? 3.学生独立思考,交流。 学生交流,可能找到的方法有: 方法1:用数的顺序比较。(根据100以内数的顺序,从前往后数。先数18,再往后数三个数是21,所以21比18大,21﹥18) 方法2:实物模型比较。用方块代替红果摆一摆,比一比,发现21个方块比18个方块多出3个,所以21﹥18。 方法3:借助中间数比较。(21比20大,18还不到20,所以21比18大,即21﹥18) 方法4:借助计数器比较。(先把21和18 这两个数在计数器上拨出来,再在计数器上比较:21的十位上有两个珠子,表示2个十,18的十位上有一个珠子,表示1个十,2个十比1个十大,所以21比18大,即21﹥18) 方法5:用数的组成比较。(21的十位上是2,表示2个十,18的十位上是1,表示1个十,2个十比1个十大,所以21比18大,即21﹥18)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评价、总结。 3、探索32和34大小的方法。 师: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探索出了这两个数的比较方法,智慧老人还不服气,不相信你们能这么快探索出来,所以又出了两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说出比较方法。 教师小结:十位相同时我们比个位。三位数大于两位数等。 三、反馈练习。 1考考你。(课件) 在( )里填上“>”、“<”或“=”。 48( )45 62( )75 59( )59 57( )56 80( )90 98( )89 (抽两三道让学生说出比较方法) 2、把下面的数放在正确的位置。 58 98 60 36 79 > > > > 3、完成课本28页看一看,填一填。 4、完成29页1题和2题。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能通过吗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题 能通过吗 教学 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人民币的单位及温度的单位。 2.能对长度单位等作初步估计。 3.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 重难点 对长度单位等作估计 达 成 目 标 教 学 过 程 集体备课 一、创设情境,激趣汇入 1、口答: (1)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作单位。 (2)量一量,我们的数学书长大约是()厘米,宽大约是()厘米。 2、让学生量一量黑板的长度。 3、老师拿出一把米尺,学生量,学生发现认识到量黑板等长的物体的长度时,用长的尺子比较方便。直接说出:我们把这把尺子的长度叫做米尺。 4、让学生小组观察认识认识米尺。观察米尺上有什么?总结:米尺上也有刻度线、米尺上也有数字、每两个数字之间的间隔都是一样的、还是和学生尺子一样把零刻度线作为起点。 揭示:我们把这统一把尺子的长度叫做一米,长度是一米的尺子叫做米尺。 5、教学生认识温度计。 二、一米到底有多长呢? 达 成 目 标 教 学 过 程 集体备课 说说两手间相距的长度大约是多少。 (2)说说1米大约有几枝铅笔长、有几本数学书的长。 (3)用米尺比身高,1米到自己身体的什么地方。 (4)用米尺量量课桌长的一边,看比1米长还是比1米短。说明:课桌长的一边接近1米。你还能说出大约长1米的物体吗? 学生讨论生活中大约是一米的长度的物体。 三、出示教册图示,提问卡车能不能通过呢? 1、说说3.25米和3.5米有多高呢? 2、指名字举例,让学生感受长度。 3、教师指导完成讨论。 3、拓展、活动 在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时我们除了可以用米尺量,还可用软尺和卷尺等。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四、巩固练习。 五、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利用课余时间量一量篮球场的长和宽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实践一下。

高二上册《蜀道难》教学设计

  【高二上册《蜀道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4、多媒体影音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天地是怎么形成的?(盘古开天辟地)可是在我们西南部有一个传说,天是男神造的,地是女神造的,因为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没法和天合起来,于是她便把地折叠起来,形成了高山、低谷,这样天地就吻合了也许是西南部的崇山峻岭给了人们灵感,让他们创造了这个神话,也许是西南的山山水水给了我们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以灵感,让他创作了诗歌《蜀道难》(PPT展示)   说起《蜀道难》唐代的诗评家殷番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究竟这首诗奇在何处,今天,我们就通过诵读和鉴赏共同感受诗歌的奇特之处    二、诵读感知风格之奇(PPT展示)   1[活动] 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老师诵读,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   2[活动] 生诵读   3[提问] 通过通过诵读和听读感受这首诗歌又怎样的风格?   [明确] 雄浑、豪放   4 [活动] 诵读诗歌主旋律再次感悟雄浑豪放的风格(PPT展示)   5 [提问] 主旋律是那几句话?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明确] 噫吁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   6 [活动]指导诵读,感受诗风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下面试分层加以解说:   ①“噫吁……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能使红润的脸色枯萎,应读出害怕的感情,声音也应该越来越低沉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小结] 通过对主旋律的诵读,诗歌一唱三叹的风格就体现出来了   三、品读涵泳意境之奇   欧阳修这样评价《蜀道难》“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PPT展示)李白的这种于众不同的风格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营造的,他反复咏叹蜀道难,蜀道到底难在哪儿?请同学们抓住文章的主旋律,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个角度突出了蜀道难,选择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加以赏析,注意句子所用的表现手法   1.赏析第一小节   (1)[提问] 第一处的难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难的?   [明确]第一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的“难”主要是说山势之高   (2) [提问] 哪些句子可以体现这一特点?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一句来鉴赏一下   [参考]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小结] 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斗争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这句话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而且这句话还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③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   ⑤“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 通过摹写神情、动作侧面: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这也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说明】根据学生所选句子进行诵读指导   [小结]由此可知,第一小节里有大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用了神话传说,虚实结合,意象十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人魂魄的效果充分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5)[活动] 生再齐读整个第一小节读的时候注意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激情   2.赏析第二小节   (1)[活动] ①这是第一小节,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鉴赏了一下接下来看二小节,第二小节有两处描写的文字,请分别把它勾画出来   (2)[提问] 这两处描写展示了蜀道的什么特点?   [明确] 描写了蜀道的险   (3)[提问] 这两处文字是怎样来变现蜀道的`险峻的?   [明确]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小结]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绝非虚言!   (4)[活动] 生齐读   3.赏析第三小节   [提问] 第三段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的呢?   [明确]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表现了蜀道易守难攻,地势的险要   所守或匪亲,……杀人如麻蜀地凶险   [活动] 生读这几句话,感受蜀地的凶险读出紧张的语气   [小结] 蜀道如此的高峻,如此的险阻,猛兽如此的凶恶   [提问] 如果让你们进蜀山,走蜀道,你们会有什么感受?(生可能答害怕)   [明确] 雄奇可怖(PPT展示)这就是李白这首诗给我们营造的奇特的意境   同样是写蜀道,我们看三秦民谣怎么写的: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孤云两角,去天一握山水险阻,黄金子午蛇盘鸟栊,势与天通(《三秦民谣》)(PPT展示)武功县的太白山很高,离天只有三百尺孤云、两角二山,离天只有手一拳那么近;山高水急的子午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蛇盘、鸟栊两座山,山势曲折险峻,高耸接天   [提问] 同样是写蜀道,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首民谣和李白的事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相同好不同之处?   [明确] 相同:夸张 不同:想象 神话传说 侧面描写 虚写映称   [小结] 李白的这种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奔放的激情,就构成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手法多样造意境 奔放的激情 瑰丽的想象 大胆的夸张 神奇的传说(PPT展示)   四、精读揣摩意蕴之奇   [提问] 那么李白为什么要极写蜀道难呢?请看教材注释①   这首诗是为送别友人而作“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同样是送别,却没有一点送别的哀婉之情,而是极写蜀道难,目的是为了劝有人不要去,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意图?   [明确]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PPT展示)   [提问] 这三个句子中那些字需要重读?   [明确] 何时 不可 胡为 早   [活动] 分组朗诵   看来是极力劝友人不要去那么这是不是全诗的所有意图呢?   (PPT展示):写作背景   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并无实职唐玄宗沉迷于声色,任用奸臣李白气质傲岸,桀骜不驯,蔑视权贵,不久,得罪权贵,而被谗言毁谤,排挤出京   天宝初年, 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   请同学们结合背景以及诗歌的第三小节讨论一下,诗人有没有言外之意?(PPT展示)   [明确] 言外之意两种解读   第一种:融入身世之感,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不如放浪形骸,回归精神家园   第二种: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军阀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PPT展示)   [小结] 李白是在一番奇语倾吐一腔幽愤之情,一副狂态难掩一颗赤子之心(PPT展示)   结束语:全体诵读,感受诗人的这幅心肠吧

小学一年级语文《ɑo、ou、iu》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语文《ɑo、ou、iu》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三个复韵母ɑo、ou、iu及它们的四声,每个复韵母都配有一幅图。第一幅图是奥运会的会标──五环旗。“奥”提示ɑo的音。第二幅图用莲藕的“藕”提示ou的音。第三幅图用游泳的“游”提示iu的音。第二部分是两拼音节和三拼音节的拼读练习。第三部分是看图读句子,识字。句子中有含复韵母ɑo、ou、iu的音节。通过看图读句子,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动物的常识,并认识“小、爱、吃、鱼、和、牛、草”七个汉字。第四部分是一首儿歌。儿歌中有含复韵母ɑo、ou、iu的音节及要认识的汉字“好”。    教学目标:   1、学会复韵母aoouiu及其四声,读准音,记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声母与aoouiu拼读音节。   3、能够看图说话,根据音节拼读句子。   4、能够自己拼读儿歌,做到词语连读。   5、认识“小、爱、吃、鱼、和、牛、草、好”8个生字,并能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   教学重点: 学会aoouiu三个复韵母,并且能拼读这三个复韵母构成的音节。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区分iu和ui,注意ou和o的发音和口形。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三个复韵母aoouiu及其四声,并能运用学会的方法和具体语境中练读声母与aoouiu的拼读音节。   课时目标:   1、学会复韵母aoouiu及其四声,读准音,记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声母与aoouiu拼读音节。   教学重点:学会aoouiu三个复韵母,并且能拼读这三个复韵母构成的音节。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正确的标调方法。   教学准备:实物模型、动物图片、音节卡片、课件及黑色卡纸   教学过程:   一、趣味复习   蓝猫从太空旅行回来了,给大家带来了神秘礼物,谁愿意上来摸摸其中的礼物?(出示蓝猫太空囊)先摸一摸,再说一句话,再把你摸到的礼物用拼音拼出来。   彩笔话梅飞机太阳水   引导发现:这些音节中都有共同的朋友aieiui,回想下,它们有哪几个单韵母组成?好,蓝猫看到大家的表现很高兴,决定带大家去参加小动物们的趣味奥运大赛,小动物们为第一组,小朋友们是第二组。(走进奥运村)   二、学习aoouiu   1、出示奥运五环图。小朋友请看这幅画,这是奥运会的五环旗,上面有五个彩色的环。“奥运会”的“奥”,复韵母ao就是“奥”的第一声,大家一起来发ao。板书:ao   (1)ao怎么读呢?先发a音,紧接着向o音滑动,a重o轻,就成了ao。(教师示范读ao,领读、齐读、指名读)   (2)练读四声,请生上台标调,回顾口诀“有a标a上”   2、参加比赛的小动物有哪些?(贴出“小狗”“小猫”“小牛”的图片)猜猜它们参加的项目:①小狗叼莲藕(ou)   ▲顺势学习“ou”的读音:   (1)看老师念ou,说说口形是怎样变化的?(先发o音,很快地向u滑动,o重u轻。)   (2)教师领读、指名读、齐读。   (3)ou的声调标在o上,谁会给ou标上四声?练读ou的四声,回顾口诀“没a找oe”   ②小猫游泳(aoiu)   ▲顺势学习“iu”的读音,谁能说说怎么发iu这个音?(先发i,口形再变到u,i重u轻。)指名读、齐读。回顾“ui”的发音方法,区分两者。   ▲告诉学生iu的声调标在u上,指定一位学生上台标声调。板书口诀“iu并列标在后”   ③小牛长跑(iu)   三、课中操   儿歌为,“iū、iū,什么iū,我写生字得了‘优";iú,iú,什么iú,鱼儿鱼儿水中‘游";iǔ,iǔ,什么iǔ,你是我的好朋‘友";iù,iù,什么iù,上下楼梯要靠‘右"。”   四、音节练习   1、经过这组激烈的比拼,大家都表现得很出色,目前难分高下。小动物那一组里,小牛跑步得第一,小猫游泳得第二。领奖时,蓝猫裁判给它们两张领奖单,它们不会读很着急。我们快来帮帮小牛和小猫吧!   [屏幕出示]zaosaozhaoyao   louzouzhouyou   jiuniuliudiu   ▲比一比,谁的反应快(教师指读抢答——加声调读)   ▲鼓励:和聪明的同学在一起,真快乐!   2、快乐大转盘——“拼音小博士”竞赛   ▲小组内,自由拼读——组长转,组员读,评出“拼音小博士”   ▲请小博士为“小猫、小狗、小牛”加上拼音。(巩固aoouiu)   3、游戏结束。师:小朋友们得到了老师奖励的小博士帽,请大家给动物们颁奖,把礼物的名字拼出来!   (出示图片和对应的拼音标签:奥特曼、牛奶、手套、米老鼠、、帽子……)   五、小结   今天我们参加了一场有趣的奥运赛,并且认识了三个朋友,也看到了小猫、小狗和小牛在比赛中出色地完成了竞赛项目。相信大家在今后的拼音竞赛中也能越来越棒!   六、作业布置   ★做“音节卡片“   要求:给今天所学的韵母戴上帽子,帮它找个声母朋友,组成一个音节,写在音节卡上。写完音节卡片后,可以在卡片四周画上花边或自己喜欢的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jqx与ao的三拼音节的拼读,看图读句子,识字以及熟读一首儿歌。   课时目标:   1、能够看图说话,根据音节拼读句子。   2、能够自己拼读儿歌,做到词语连读。   3、认识“小、爱、吃、鱼、和、牛、草、好”8个生字,并能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参加有趣的动物奥运会,大家玩得很开心。那天还有好多小动物也参加了运动会,而且玩得很开心。你能一一叫出这些动物的名字吗?   hóuzi、hǎiōu、měizhōubào、lǎohǔ、xīniú、méihuālù   二、学习三拼音节   1、回顾三拼音节的拼读口诀(声轻、介快、韵母响)   练习拼读:j↗xiao   q—i-ao→qiao   x∕↘jiao   2、谁能用这几个音节说词语?   三、读词学句   1、还记得上节课我们给哪三个小动物颁奖了吗?(小猫、小狗、小牛)   (1)拼读动物的名字   (2)出示图片:它们在干什么呢?(出示卡片:吃鱼、吃ròu,吃草)   (3)打开书,自读句子,圈出带有aieiuiaoouiu的音节,波浪线画出本课要认识的生字,多读几遍。   (4)指名读音节、读卡片。   (5)指名读句子,同桌读,全班交流读。(教师重点指导语气、语速、重音)   2、课外拓展,引发兴趣。   教师问:“你还知道那些动物爱吃什么呢?”   (这个问题提的很好,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若和语言的训练结合起来更好,如教师给个句式:——爱吃——,这样训练了学生说完整话。)   四、学读儿歌,再识生字。   1、课件引出“大公鸡”,出示要学的儿歌,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   有礼貌   大公鸡,有礼貌,   见了太阳就问好。   太阳公公咪咪笑,   笑他戴顶大红帽。   2、学生自学后,指名读——表演读。——请学生范读   3、认读“好”这个生字。   4、师:说说读了这首儿歌想说点什么。   五、小结,随机教给学生“礼貌歌”   六、作业布置   从本课生字中任选几个字说句子   小学一年级语文《ɑo、ou、iu》教学设计(二)   一、教学目标:   ⒈学会复韵母“ao、ou、iu”及其四声,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⒉学习声母与“ao ou iu”组成的音节,能准确拼读音节。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复韵母“ao ou iu”的发音。拼读有关音节。了解“iu”的标调。   教学难点:“ao”的发音是难点,口型唇位到位,才能正确发音。   “iu”的教学也是难点。发“iu”时,中间有“o”;“iu和   “ui”的字形相近,学生容易混淆。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⒈师:老师给你们变魔术,看谁的小眼睛最亮,一眼就看出老师变的是什么拼音朋友?   用电线加手型变出:z、s、n、d、q、x、b   ⒉师:同学们真能干!我们在拼音王国里认识了很多拼音朋友,老师这儿就有几位老朋友很想念大家了。来,小朋友,咱们和它们打个招呼。   出示单韵母卡片:a、o、e、i、u、ü。(齐读)   ⒊师:谁能从这六张卡片中找出二张拼成我们已经认识的三个复韵母?   请学生上台拼卡片并指导说话:   a和i在一起ai、ai、ai   e和i在一起ei、ei、ei   u和i在一起ui、ui、ui   ⒋导入:单韵母的本领可真大呀!除了能组成“ai、ei、ui”外,还可以组成另外的新朋友呢!想不想跟他们交朋友啊?(板书课题)   (二)初步认形。   ⒈师:请同学们翻开书本汉语拼音第10课。看看今天要写的3个复韵母分别是由哪两个单韵母组成的?   ⒉指名说,师板书:ao ou iu   (三)读准音。   ⒈这几个新朋友谁会读呀?指名读。   ⒉不会读的小朋友,我们也可以根据图来猜出读音。   像第一张图,图上画的是五环旗,是奥运会的标志。“奥”字就是“ao”的第四声。   第二张图上画的是“藕”,“藕”就是“ou”的第三声。   第三张图画的是小朋友在游泳,我们就可以推出这个复韵母念“iu”。   ⒊听录音读→同桌互听互读→全班抽查→正音。   ⒋读读四声。   ①自由读→同桌指读。   ②师任意写“ao”的四声,学生读,开火车读。   ③生标“ou”的四声→纠正→各种方式读。   ④生标“iu”的四声,注意与“ui”比较,儿歌记忆——小i在前iu、iu、iu,小i在后ui、ui、ui,同时强调“iu”的声调标在“u”上。   ⒌做手势齐读板书,抽读。   ⒍“比耳朵”游戏:师读带调韵母,生上台指出韵母,对了,其余学生拍三下手,齐说“对、对、对”;错了,就举手帮助他。   (四)课间操。   iū ,iū ,什么iū ,语文写字得了优;   iú ,iú ,什么iú,鱼儿鱼儿水中游;   iǔ ,iǔ ,什么iǔ ,你是我的好朋友;   iù ,iù ,什么iù ,上下楼梯要靠右。   (五)音节练习。   ⒈“ao ou iu”很喜欢交朋友。瞧,它和谁交上了好朋友?   出示:z—ao→zao j—iu→jiu y—ou→you   l—ou→lou y—ao→yao   自由拼→指名拼→开火车拼。   ⒉它们还可以和谁交朋友呀?你来帮它找找朋友,好吗?   ①根据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   ②小组互相交流自己找到的朋友。   ⒊同学们真能干啊!老师这里还有几个朋友呢!看看你们能不能认识它们?   j jiao   出示三拼音q——i——ao——qiao 指名拼→同桌互拼→标声调拼   →选一个音节扩词说句子训练。   x xiao   (六)书写练习。   ⒈说说要注意什么?①要靠拢;②要匀称;③写中间。   ⒉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强调写字、拿笔姿势要正确。   (七)扩展练习。   ⒈做音节卡片   要求:⑴给韵母戴上帽子。   ⑵写完了要把它拼一拼。   ⑶完成后端端正正坐好。   ⒉汇报交流。   ⑴小组代表上台领读音节,并把卡片贴在墙上。   ⑵学生走出座位拼音节。   ⒊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第10课,学到了什么本领?   四、板书:   ao ao ao ao ao z-ao→zao sao bao   y-ao→yao dao mao   tao lao   ou ou ou ou ou l-ou→lou mou   y-ou→you fou   zou zhou   iu iu iu iu iu j-iu→jiu niu liu   qiu xiu   j jiao   q——i——ao——qiao   x xiao   小学一年级语文《ɑo、ou、iu》教学设计(三)   教材分析:   《ɑo ou iu 》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部分的第10课。本课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三个复韵母ɑɑo ou iu及它们的四声;第二部分是声母与ɑo ou iu 的拼读;第三部分是看图读句子,识字,同时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动物的常识;第四部分是一首儿歌,进一步巩固音节并认识汉字。   本课时为第一课时,完成本课一、二部分内容的教学。   设计理念:   1、趣味性:《课标》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全国正在鼎力举办的奥运会吉祥物、大家喜闻乐见的小福娃为线索,贯穿教学始终,激发学生兴趣。   2、活动性。活动是儿童喜欢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以活动为教学载体,通过设计多种有趣活动,,使学生乐于参与,从而轻松学习和巩固拼音知识。   3、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虽然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但也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来学习本课新的知识。同时引导学生自教自学,使每位孩子在学习中都能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1、学会复韵母 ɑo ou iu及其四声,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习声母与 ɑo ou iu组成的音节,能准确拼读音节。   教学重点:   ɑo、ou、iu的发音、声母与它们所组成音节的拼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具准备:   拼音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单韵母:   复习 ɑɑ o e i u ü   2、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谁知道?(单韵母)。   3、复习复韵母ɑi ei ui   你是怎么读出复韵母的?   (设计意图:复习环节侧重于单韵母和复韵母ɑi ei ui的发音特点和方法,这为学习新知识ɑo ou iu作了铺垫。这样的设计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一个桥梁,有利于复韵母学习方法的迁移与运用。)   (点评:“温故而知新”,这既是古语,也是一条教学原则。建构主义的学生观中也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此时,老师在学习新的知识前,复习和本节课相关的单韵母、复韵母,既起到复习巩固原有知识的目的,又为学生在本节课学习的自主学习给了予铺垫。)   二、学习 ɑo ou iu   1、认读复韵母ɑo   ⑴出示奥运福娃、奥运主会场、奥运标志,让学生说名称。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喜爱的福娃形象,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⑵你能用奥运会说一句话吗?   ⑶板书ɑo。   ⑷把“奥”读得平平的就是ɑo的读音,谁会读?   学生读   ⑸ɑo是由哪两个单韵母组成的呢?听老师读,并让学生注意看老师的口型。(由ɑ 快速地划向ɑo )→学生开火车读   2、认读复韵母ou   ⑴板书   ⑵谁会读这个复韵母?看看28页的第二幅插图,自己再来练一练。   ⑶你用什么好办法读出ou 的音?   ⑷请你教教小朋友。   (设计意图:根据语文学习规律和孩子的认知水平,教师要创设自主学习空间,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从第一个复韵母的教,到第二个复韵母的放,让孩子充分自主参与、观察、思考、发现,从而掌握复韵母的发音方法。)   3、认读复韵母iu   ⑴奥运福娃把我们带到哪里了?(出示水立方)   你知道要在这里举行什么奥运项目吗?(游泳)   ⑵我国有许多游泳选手在奥运会中为我们祖国争了光,看,他们是林莉、钱红、罗雪娟、庄泳。我们学习的第三个复韵母就是游泳的游的第一声。   ⑶板书iu ,谁来读读这个复韵母?   ⑷发这个音的时候,嘴型由i快速地划向ou ,看老师的口型   ⑸学生读   4、老师做ɑɑo ou iu口型,学生发音。   5、学习 ɑɑo ou iu的四声   ⑴给 ɑo ou iu标调,复习标调儿歌。   ⑵出示 ɑo ou iu的四声。自由练习读准它们。   ⑶开火车读,并用一些读音组词或说一句话。   (点评:1、在学习“ao ou iu”时,老师由学生感兴趣的奥运福娃入手,非常自然地引出来“ao”的读音;由美丽壮观的水立方引出游泳,将游泳和我国著名的游泳冠军林莉、钱红、罗雪娟、庄泳自然联系在一起,此基础上引出了复韵母“iu”,整个环节集知识性,思想性为一体,集本节课知识和相关拓展为一体,信息量多且自然顺畅。2、教学中,既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读自练,有很好地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该领读则领读,该示范读则示范读,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和谐的师生在共谈奥运的情境中共同学习的学习图景。)   三、拼读音节。   1、练读两拼音节。   出示:z—ɑo→zɑo l—ou→lou j—iu→jiu   自由拼→指名拼→开火车拼。   2、练读28页的其他音节   (1)小组互相交流读书上的其他音节。   (2)指名请学生领读   3、三拼音节的学习  jiɑo qiɑo xiɑo   指名拼→同桌互拼→标声调拼→选一个音节扩词说句子训练。   四、巩固练习:   1、小组比赛读音节:   ⑴ 两拼音节:   yāo qiú lǎo niú gāo lóu kǒu   zhào shuì jiào zǒu lù jiù jiu   ⑵三拼音节:   diū diào jiāo ào xiǎo gǒu tiào gāo kǎo ròu qiǎo miào   2、奥运福娃买了好多东西,咱们看看他们都买了些什么?   ⑴水果:shuǐ mì táo shí liu pú tao cǎo méi dà zǎo   ⑵蔬菜:là jiāo dòu jiǎo jiǔ cài yóu cài ǒu   ⑶食品:bāo zi niú ròu qiǎo kè lì jiǎo zi shāo jī   3、奥运福娃也要给大家表演一下了,看,它在做哪项运动?   Lěi qíu tǐ cāo shǒu qiú yǔ máo qiú tiào shuǐ   Róu dào shuǐqiú pái qiú shuāi jiāo zú qiú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孩子活泼爱动、喜欢游戏,难以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以激趣为手段,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在小福娃的引领下,以多种游戏形式巩固了教学内容,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4、同桌互相读一读卡片上的音节,读对了,这张卡片就送给你。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对每一个孩子的关注,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帮、互学,这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活动形式,同时有助于培养自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感,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点评:三、四环节中,老师步步引着学生走进了学习的深处,因为老师将学习内容融在了学生喜欢的“福娃购物”中,有以学生喜欢的游戏为教学方式,因此,学生丝毫不会感到学习内容多,练习量大,仍然学得愉快、轻松。)   五、书写练习:   ⒈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   ⒉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强调写字、拿笔姿势要正确。   六、总结延伸:   今天我们在奥运福娃的带领下,学会了ɑo ou iu,还拼读了ɑo ou iu和声母组成的音节,回到家后,把你的收获给爸爸妈妈说说吧。   小学一年级语文《ɑo、ou、iu》教学设计(四)    教学目标:   1、学会复韵母ao ou iu及其四声,读准音,记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声母与ao ou iu拼读音节。   3、能够看图说话,根据音节拼读句子。   4、能够自己拼读儿歌,做到词语连读。   5、认识“小、爱、吃、鱼、和、牛、草、好”8个生字,并能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   教学重点: 学会ao ou iu三个复韵母,并且能拼读这三个复韵母构成的音节。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区分iu和ui,注意ou和o的发音和口形。   课时目标:   1、学会复韵母ao ou iu及其四声,读准音,记清形,正确书写。   2、能够看图说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卡片a o i u,看老师的口形,猜一猜读的是哪一个单韵母。   2、指名读复韵母ai ei ui,说说读这三个复韵母时口形是怎样变化的,轻重又该怎样?   3、对比读:a——ai e——ei u——ui说说每组有什么不同?(如:a是单韵母,发音时口形不变。ai是复韵母,发音使口形从a向i滑动,a重i轻。)   (二)引出新课,提出要求。   上一课我们学了3个复韵母,知道复韵母发音时口形要从前一个音向后一个音滑动。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3个复韵母,看谁学得最好,能认清字形,读准字音,还会带调读。   (三)教学复韵母ao ou iu。   1、教学复韵母ao。   (1)看插图说话引出ao:图上画着什么?(奥运会的标志)领读:“奥运会”,复韵母ao 就是“奥”的第一声。板书:ao。   (2)ao怎么读呢?先发a音,紧接着向o音滑动,a重o轻,就成了ao。(教师示范读ao,领读、齐读、指名读)   (3)练读四声,标调在a上:āo(凹进凸出)áo(熬药)ǎo(棉袄)ào(骄傲)   2、教学复韵母ou。   (1)看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图上画的是藕。)谁能把ǒu改成第一声来读一读,出示:ou。   (2)看老师念ou,说说口形是怎样变化的?(先发o音,很快地向u滑动,o重u轻。)   (3)教师领读、指名读、齐读。   (4)ou的声调标在o上,谁会给ou标上四声?练读ou的四声:ōu(海鸥)óu(óu,真奇怪)ǒu(鲜藕)òu(怄气)   3、教学复韵母iu。   (1)看插图:图上画着谁在干什么?(人们在游泳池里游泳。)出示:iu。   (2)iu:i在前,u在后,读的时候口形应该怎么变?谁会读?   谁能说说怎么发iu这个音?(先发i,口形再变到u,i重u轻。)指名读、齐读。   (3)告诉学生iu的声调标在u上,指定一位学生上台标声调。   四声练习:iū,努力学习要得优。iú,我替妈妈去买油。   iǔ,他是我的好朋友。iù,我们要尊老爱幼。   (四)巩固练习。   1、看卡片,认读复韵母ao ou iu。   2、打乱次序读带调的ao ou iu。   (五)指导书写。

高中英语词汇的教学设计

高中英语词汇的教学设计   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每一级学生应掌握的词汇及习惯用语在数量上和使用上的要求,(例如,目标八级中规定:学会使用30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运用词汇理解和表达不同的功能、意图和态度;运用词汇描述复杂的事、行为和特征,说明概念等)。这足以说明词汇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英语教学工作者,应思考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探索如何进行英语词汇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英语、切实有效地运用英语。    一、词汇教学的重要性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之一,是语言的基本材料,离开词汇就无法表达思想。语言学家威尔金斯(Wilkins)说:“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词汇教学的任务是:不仅要使学生学习到规定数量的单词,而且要使学生掌握学习词汇和快速有效记忆单词的方法;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或构词法知识推测词义和理解句意的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时能够准确地掌握同根词或多义词在文中的意思并准确地理解文章。    二、词汇教学的一些误区   在词汇识记教学中,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未能依据英语词汇自身的特点教授单词。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将单词的拼写与读音规则加以联系,只是让学生一味地跟读,导致学生在记忆单词时也不懂利用音形记忆法,提高效率。   2. 未能遵循记忆规律有效合理地复习和检测单词。有些教师在新词汇学完后第二天就通过听写或联系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检测。没有多次重复和多角度复习单词,以帮助学生长期记忆,导致这些词汇逐渐遗忘。   3. 教师往往采取错误的补救措施。为了让学生掌握词汇,教师常常10遍、20遍逼学生课下写单词,结果适得其反,这种罚抄只会让学生越来越厌恶英语。   4. 词汇复习形式单一化-----死背单词表。有些学生复习词汇时,只背词汇表,所以尽管滚瓜烂熟,但一到具体运用就不行了。    三、词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在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改变过去传统教学法中过分重视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的弊端,强调理解和领悟词语的基本含义以及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运用词汇理解和表达不同的功能、意图和态度等。这就要求教师在了解英语词汇特点的基础上,能够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采取精妙设计的教学措施,有效合理地进行词汇教学。   (一)词汇教学方法:   1. 音形记忆法。学好语音不但有利于正确地以声音的方式表达思想,而且对词汇的学习和记忆大有帮助。教师从一开始就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为词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掌握字母或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引导学生按语音来记忆单词。   2.同义、反义辨析法。在学习新词或词组时,若该词或词组与先前所学的词或词组意义相同或相反时,教师往往可以采用同义、反义辨析法进行教学。其教学方式一般以语义和句形为主线,进行系统归纳、分类、比较加以辨析,以达到克服混淆和灵活运用的目的。这种以语意为核心、以句形为主线的词汇教学法, 有利于克服孤立学习词汇的弊端,把词与句结合起来,句与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情景中去了解新词汇、操练新词汇,真正帮助学生实现新课改中提出的培养实际运用语言能力。   3、词汇解释法。由于英语单词的意义与汉语解释的对应关系是相对的,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词义解释最佳方法是用英语解释英语,这种用英语解释的词汇教学,既能使学生准确理解单词的含义,又能让学生增加语言信息量。   4、辐射思维法。对于一词多义或一词多性的词以及用法繁多、词语搭配较多的词,往往可以采取辐射式进行教学。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能力。其教学方式是以一个新授词为中心,将该词已学过的含义和用法进行辐射,并各写出一句话,让学生进行分析、归纳,然后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词义及用法各自造句。   词汇教学除了以上的方法还有交际化教学法、图示、图解法、整体教学法等。但是我们在具体应用时,无论那一种方法都应体现新课改中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词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要达到如何优化英语单词的展示环节,有利于学生记忆,掌握新词汇。而更应该达到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单词,形成自己的单词学习策略。   (二)词汇教学策略   元认知策略是词汇学习中的重要策略之一,是为了成功掌握英语词汇而采取的管理步骤,比如,确定学习目标,指定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学习效果。培养学生掌握自主的词汇学习方法。   首先应该提高元认知意识,也就是学生对自己的词汇学习状况以及对学习任务和方法的意识 。教师除了应向学生讲明这些具体策略的意义之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帮助他们确定学习目标,指定学习计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词汇的方法。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侧重对学生认知方面能力的培养。例如,学生在一个新单元的学习中,是否能区别积极词汇或消极词汇,从而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去掌握它们;   其次,学生是否经常在课外阅读中巩固单词,扩展新词汇;   再次,学生是否根据构词法或上下文语境来猜测词汇。   影响词汇学习的策略还有调控、交际、资源策略等,这些都是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如何渗透的问题。   总结:学生词汇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其英语水平。词汇教学要贯穿于每一分钟,让学生意识到词汇的重要性,自觉地将“背单词”进行到底。 ;

高中英语词汇的教学设计

  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每一级学生应掌握的词汇及习惯用语在数量上和使用上的要求,(例如,目标八级中规定:学会使用30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运用词汇理解和表达不同的功能、意图和态度;运用词汇描述复杂的事、行为和特征,说明概念等)。这足以说明词汇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英语教学工作者,应思考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探索如何进行英语词汇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英语、切实有效地运用英语。    一、词汇教学的重要性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之一,是语言的基本材料,离开词汇就无法表达思想。语言学家威尔金斯(Wilkins)说:“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词汇教学的任务是:不仅要使学生学习到规定数量的单词,而且要使学生掌握学习词汇和快速有效记忆单词的方法;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或构词法知识推测词义和理解句意的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时能够准确地掌握同根词或多义词在文中的意思并准确地理解文章。    二、词汇教学的`一些误区   在词汇识记教学中,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未能依据英语词汇自身的特点教授单词。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将单词的拼写与读音规则加以联系,只是让学生一味地跟读,导致学生在记忆单词时也不懂利用音形记忆法,提高效率。   2. 未能遵循记忆规律有效合理地复习和检测单词。有些教师在新词汇学完后第二天就通过听写或联系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检测。没有多次重复和多角度复习单词,以帮助学生长期记忆,导致这些词汇逐渐遗忘。   3. 教师往往采取错误的补救措施。为了让学生掌握词汇,教师常常10遍、20遍逼学生课下写单词,结果适得其反,这种罚抄只会让学生越来越厌恶英语。   4. 词汇复习形式单一化-----死背单词表。有些学生复习词汇时,只背词汇表,所以尽管滚瓜烂熟,但一到具体运用就不行了。    三、词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在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改变过去传统教学法中过分重视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的弊端,强调理解和领悟词语的基本含义以及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运用词汇理解和表达不同的功能、意图和态度等。这就要求教师在了解英语词汇特点的基础上,能够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采取精妙设计的教学措施,有效合理地进行词汇教学。   (一)词汇教学方法:   1. 音形记忆法。学好语音不但有利于正确地以声音的方式表达思想,而且对词汇的学习和记忆大有帮助。教师从一开始就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为词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掌握字母或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引导学生按语音来记忆单词。   2.同义、反义辨析法。在学习新词或词组时,若该词或词组与先前所学的词或词组意义相同或相反时,教师往往可以采用同义、反义辨析法进行教学。其教学方式一般以语义和句形为主线,进行系统归纳、分类、比较加以辨析,以达到克服混淆和灵活运用的目的。这种以语意为核心、以句形为主线的词汇教学法, 有利于克服孤立学习词汇的弊端,把词与句结合起来,句与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情景中去了解新词汇、操练新词汇,真正帮助学生实现新课改中提出的培养实际运用语言能力。   3、词汇解释法。由于英语单词的意义与汉语解释的对应关系是相对的,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词义解释最佳方法是用英语解释英语,这种用英语解释的词汇教学,既能使学生准确理解单词的含义,又能让学生增加语言信息量。   4、辐射思维法。对于一词多义或一词多性的词以及用法繁多、词语搭配较多的词,往往可以采取辐射式进行教学。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能力。其教学方式是以一个新授词为中心,将该词已学过的含义和用法进行辐射,并各写出一句话,让学生进行分析、归纳,然后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词义及用法各自造句。   词汇教学除了以上的方法还有交际化教学法、图示、图解法、整体教学法等。但是我们在具体应用时,无论那一种方法都应体现新课改中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词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要达到如何优化英语单词的展示环节,有利于学生记忆,掌握新词汇。而更应该达到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单词,形成自己的单词学习策略。   (二)词汇教学策略   元认知策略是词汇学习中的重要策略之一,是为了成功掌握英语词汇而采取的管理步骤,比如,确定学习目标,指定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学习效果。培养学生掌握自主的词汇学习方法。   首先应该提高元认知意识,也就是学生对自己的词汇学习状况以及对学习任务和方法的意识 。教师除了应向学生讲明这些具体策略的意义之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帮助他们确定学习目标,指定学习计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词汇的方法。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侧重对学生认知方面能力的培养。例如,学生在一个新单元的学习中,是否能区别积极词汇或消极词汇,从而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去掌握它们;   其次,学生是否经常在课外阅读中巩固单词,扩展新词汇;   再次,学生是否根据构词法或上下文语境来猜测词汇。   影响词汇学习的策略还有调控、交际、资源策略等,这些都是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如何渗透的问题。   总结:学生词汇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其英语水平。词汇教学要贯穿于每一分钟,让学生意识到词汇的重要性,自觉地将“背单词”进行到底。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由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所作。下面是我整理的《岳阳楼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考。   一、导入   以一篇时文作为课文教学的导言。教师先请一位同学朗诵这篇文章。文章点明了《岳阳楼记》的三大优点:写景好、政论好、人生观好。教师顺此带领学生进入课文。   二、读讲   把课文立意新(政论好、人生观好)与语言美(写景好)作为重点。采用反复朗诵课文并当堂背诵的方法,在不断吟诵中深化对重点问题的理解。   第一节: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及原因。   第二节:欣赏洞庭湖全景。体会转折句的作用。   第三节、第四节:把握景与情的关系,落实对字词、表现手法的理解。   第五节:理解全文的主旨。   以上教学过程中,朗读形式多样,背诵则结合讲析逐步进行;以读为主,读读讲讲。   三、辨异   罗列一些意见不一的解释性内容,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判断,去决定取舍。 如“而或长烟一空”有两种解释:   1、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   2、雾气充满天空。 要求学生对比着结合课文分析。   四、归纳   着重从语言方面去探究,分别从词语、句式、修辞、节奏等方面去概括、归纳:   1、词语──炉火纯青,如“衔远山,吞长江”。   2、句子──精练形象,如四字句式中,有成语、对偶句、排比句等。   3、修辞──巧妙运用,如对偶,对比、排比、借代等。   4、节奏──抑扬顿挫,具有音乐美。   五、补析   教师还强调了文章开头及结尾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开头似乎平淡,其实包含了作者对滕子京的赞颂,对当时政治的不满,结尾既是对古仁人的爱慕称赞,又是作者政治理想的表白,也是对朋友的劝勉,情在意中,意在言外。   【评析】   方伯荣老师设计的此教例朴实、淡雅,似乎平淡无奇。 实际上它很讲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教者注意了如下方面的“组合”。   1、内容的组合:   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主、适当引进课外内容;教材内容中以单纯性理解为主,适当插入思辩性内容。   2、方法的组合:   教学中以诵读为主,配合以讨论法、问答法、讲析法。新课的导入别具一格,实际上是运用了铺垫式的先入为主法(起定向作用)。   3、程序的组合:   教学中以循序渐进的推进为主──导入、读讲、辩异归纳、解析等步骤环环相扣,同时注意适当重复和迂回──“归纳、中的内容就是“读讲”内容的深化和条理化。   4、节奏的组合:   主旋律是学生的诵读、反复出现并且不断变化方式,中间插入其他各类教学活动,从而形成疏密相间、跌宕有致的`和谐共振。   所以,此教例看似乎淡平淡却含有丰富的“潜台词”。   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是语文教师策划水平的体现。恰当的组合不仅能使教师完满地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有益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能力因素的健康发展,日常教学中的只讲不读、教师单边活动、教学程序杂乱、教学无法深入等等现象,都与组合不当有关。教师中真正从理性的角度来思考教学的“布局谋篇”的,似乎还为数不多。从这个意义来讲,此教例提醒着我们: 请注意课堂教学的组合美! ;

写一篇《岳阳楼记》的教学设计:侧重于利用背景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伟大情怀。

从宜兴,再次经过三个小时的颠簸,我又回到了我的狗窝窝。躺在床上,望着手中的那个蝴蝶标本,这又使我想起了化蝶园中的情景。那段梁祝化蝶的戏剧自然听不懂,但制作这标本的过程还是值得一提的。这是一只黄黑交加的蝴蝶,当我打开纸包,第一眼看见它时,就油生出一种喜爱之情。我喜欢秋,而它,就像一片随秋风飘荡的落叶,飘飘悠悠的飘进了我的梦乡。工作人员替我小心的摘下蝴蝶的两对翅膀,那是自然死亡的蝴蝶,它的一生注定了是为了人类,那对翅膀在自然的情况下变得硬而脆,那仿佛神圣而不可侵犯,我明知那翅膀不是我亲手摘下,但每一声清脆的声响都如针般扎进了我的心里,我一阵痛心,为这只可怜的蝴蝶感到惋惜。蝴蝶是在花香丛中的舞者,但在它的灵魂飞离后却发出一阵阵微微的恶臭。工作人员在帮我贴上了一片翅膀后,我小心地拿起另一片翅膀,那种感觉很舒服,我发自内心地感叹:“活着该多好!”在上了些胶水后,我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试图把这翅膀贴对称,但我的手一抖,那片翅膀以优美的姿势,滑落在了桌面上,这是生命!一旁的工作人员抓起我的手成功的把这翅膀放了上去。在贴第四片翅膀时,我已深知自己无法掌控好拿捏蝴蝶翅膀的力度,就连这最后一片翅膀也不是我亲手贴上去的。我算是完工了,静静地望着这美丽的“蝴蝶”。这“蝴蝶”会动!我以为自己眼花,再定睛一看,这蝴蝶竟脱离了叶片。飞了起来,我被吓傻了------我惊醒了,并且又听到了那令我心痛的清脆的声音。直觉得胳膊下有东西,抬起一看,什么也没有!天!它竟因为我的汗液而粘在了我的胳膊上,那时我的蝴蝶标本,差点没被我梦中扭动的胳膊撕得粉碎!无论什么都有被毁坏、毁灭的一天,到那时,我们无法挽回。有的说梁山伯是被马文才打死的,那是马文才的错,是他轻视生命;而有的说梁山伯是病死的,但病从何来,不就是气?与其说病死,不如说是气死的,那是梁山伯的错,是他胸无希望。我终于懂得了什么是珍爱,蝴蝶不是人,但它也有尊严,它有权利在它死后得留完美,我们没有权力去剥夺它的权利,珍爱自己,首先要珍爱生命,无论是死的还是活的。写这篇文章时,我还睡意朦胧,可以说,还在“白日做梦”。我有选择自己中学的权利,我并不愿照父母的意思去考外国语中学,哪怕我有这个实力,但我不愿再做一个可怜虫,去编

小学语文《一块奶酪》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一块奶酪》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9个生字,认读“诱人”、“恼火”、“犹豫”等词语,掌握“处”“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蚂蚁队长严于律己,爱护幼小的品质,蚂蚁群体团结合作的精神,学习蚂蚁们的优秀品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吃过奶酪吗?好吃吗?   面对一块美味诱人的奶酪,搬运奶酪的蚂蚁队长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一下。   板书课题:“一块奶酪”。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出示ppt,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多种形式读,正音、巩固。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随时纠正出现的问题。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1.出示ppt朗读课文的指导方法,按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什么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____________事。   四、精读课文,读出感受,读出感情。   (一)默读课文,思考:   1.蚂蚁队长的禁令是什么?在文中画出。   2.蚂蚁队长想吃奶酪吗?结合文中句子说一说。   3.你喜欢这位蚂蚁队长吗?说说理由。   (二)小组交流讨论,把自己想象成是其中一只蚂蚁。   (三)全班交流,根据交流,出示ppt句子,边交流边读句子体会,师随交流板书:   蚂蚁们多么自律,多么有毅力!他们的心真齐啊!   蚂蚁队长严格遵守纪律,不违反禁令,严于律己,爱护幼小。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体会。   五、课外拓展,说一说。   结合课文的学习,联系生活中曾经遇到的这样有诱惑力的事,当时怎么做的?学习后觉得应该怎么做?今后在生活中面对诱惑该怎么做?   六、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蚂蚁队长的品质。   七、小组内演一演这个故事。   注意指导学生表演时的动作、神态,把蚂蚁们的心理活动演出来。   八、知识拓展。   出示ppt:   奶酪(cheese),又名干酪,是一种发酵的牛奶制品,类似酸牛奶,比酸奶浓度高,近似固体食物,营养价值更丰富。    板书设计:   一块奶酪   蚂蚁们:自律,有毅力,心齐。   蚂蚁队长:严于律己,爱护幼小。    教学反思: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只有自己走进文本,被文本感染感动,才能够感动学生,带动学生。课堂上,我要求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面对美味诱人的奶酪的小蚂蚁,随着文字走进蚂蚁们的内心世界,感悟体验蚂蚁群的自律,毅力,体验作为队长的蚂蚁的严于律己,爱护幼小的品质,从而受到教育。我要求学生们在生活实践中践行这些优秀品质。这应该是我们语文课堂作为教育阵地的重要作用。

简述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简述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如下:(1)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中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的关键是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经过努力获取新知的学习情境。新奇的问题情境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时要分析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要做学习内容分析,旨在规定学习内容的范围、深度和揭示学习内容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保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内容效度;要运用各种可能的课程资源,为教学问题创设合适的情境,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达成课程目标打下基础。(2)开展探究活动。 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习者的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引导学生明确重点问题。重点问题应根据课程标准,结合课程内容来确定,一节课可以有一个或多个重点问题。第二步,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展开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是教学设计的中心活动。在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一些子问题,分解难点,引导学生由解决子问题逐步过渡到重点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重点问题的目的。第三步,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重点问题。这过程不但可以巩固新知识、扩展新知识、完善知识体系的建构,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获得成功体验。 评价与交流探究结果是进一步认识事物规律的必要过程。评价是为了促进发展。学生通过评价与交流,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培养合作精神,更重要的一点是获得成功的体验。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当人的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很难产生出强烈的认知需要。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也影响着学生的积极性。这其中,关键是引导学生树立信心。当学生在学习上有了哪怕是小小的进步,也给予热情的鼓励。一句真诚的鼓励话语,可能带出一批好学生。一个鼓励的目光,可能使这位学生终身铭记。

2022下教资面试:初中语文《木兰诗》教学设计

本文是一首长篇叙事的民歌,善于运用对偶、对比和排比的表现手法,塑造了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木兰。本首诗也正体现了北朝民歌的粗犷豪放的特点。下面为大家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文言文中常见的对偶、排比的表现手法。 2.通过多次朗读,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能够把握文章大意,分析人物性格。 3.学习木兰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文章大意,分析木兰形象。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学习文章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音频及视频);朗诵法(集体朗诵、音频范读);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动画人物花木兰图片引入课堂,对话同学: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人物吗?这节课我们一起去走进这个既英姿飒爽又柔情万种的传奇人物,学习《木兰诗》。 (二)初读课文,感知诗歌情感基调 1.播放音频,根据范读课文,明确字音。(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 2.大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复述故事主要情节。(明确:从军缘由、征途思亲、十年征战、凯旋归乡、团聚改装,设喻回答)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提问:木兰的事迹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是哪个?你能从中看出木兰诗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从军缘由部分。原因:描写细腻,详细描写木兰替父从军的缘由,细致刻画木兰的儿女情态,从中看出木兰是一个孝顺,忠孝的人。 2.除了从军缘由外还有描写细腻的部分吗?(指定学生答) 明确:征途思亲、凯旋归乡、团聚改装 3.通过以上的细腻描写,你能总结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 明确: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权贵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俏皮活泼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 总结:木兰是一个既勤劳孝顺又勇敢坚毅,既淳朴又机智,既孝顺又忠心。她既有英雄气概,又有儿女情长,是一个饱满立体的人物形象。(板书:忠孝、勇敢、勤劳) 4.赏析语句(详写部分)(小组讨论)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买东西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2)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描写木兰辞官还家的部分,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3)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 (1)运用了互文的手法,互文需要将前后文联系在一起,才能表达出完整的含义,此句实际的意思:到集市上四处买东西。通过互文的手法渲染了战争气氛和离家出征前准备工作的紧张。 (2)运用了排比、对偶、互文。其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的手法,渲染了全家团聚、欢乐的气氛,“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对偶、互文,表现出木兰欣喜若狂的心情和俏皮爱美的本性。 (3)运用比喻、设喻的手法,作者用兔作喻,从侧面赞扬了木兰的机智、聪明。运用反问,巧妙地解答了木兰女拌男装的奥秘,使得文章生动有趣。 5.归纳本文最大写作特点是什么?(同桌交流) 明确:在结构上,详略得当的布局安排,文章更加紧凑;在内容上,细腻语言和简洁语言相辅相成,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木兰的英雄性格。(板书:详略得当)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观看影片《木兰从军》节选部分,体会木兰的爱国之情。 2.背诵本诗;比较阅读《诗经》中刻画人物方法的异同。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首叙事诗歌,在理清本文的叙事情节之外,还要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以及分析人物形象。本堂课的教学,主要抓住塑造木兰形象的手法,体会木兰的人物魅力。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叙事顺序和思路的理解较为容易,但是本节课的分析讲解对于主人公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没有过多涉及,可能会造成学生对于人物形象理解上不够深刻,因此课堂中要充分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最后,本节课达到了预设目标,实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020小学音乐春晓教学设计优秀范文合集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歌曲《春晓》的学习,感受音乐与古诗的完美结合,对以我国古典诗词为题材的现代音乐作品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音乐春晓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小学音乐春晓教学设计范文一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的了解大自然的春天,塑造合作精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活动,增强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轻柔的声音演唱优美、抒情的歌曲《春晓》。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地演唱歌曲《春晓》。 【难点】利用声音、身体律动、打击乐器创编情景剧。 三、教学用具 图片、杯子等供学生创造的教具、钢琴、多媒体、打击乐器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复习《杜鹃圆舞曲》 老师引导学生根据音乐表演《杜鹃圆舞曲》。 老师设置问题:春天除了有杜鹃还有那些声音?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春天万物复苏,大地绿色盎然,同时也带来了美妙的声音,比如河里小鸭子的声音、小燕子的声音、春雨的声音、小草发芽的声音等等,都给了我们美的享受。(展示图片) (二)新课教学 1朗读《春晓》 学生朗读歌词,由老师引导体会诗歌韵味和意境。 学生跟随音乐表演诗朗诵。 2.欣赏《春晓》 老师设置问题:这首歌曲描写了春天的景物,你们说说描写了春天什么样的景物呢?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在音乐中我们听到了小鸟的叫声、风雨声,还看到了落花,好像给我们展示了春天雨前、雨中、雨后三幅画面。 老师设置问题:歌曲的速度是快的还是慢的?它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歌曲的速度是比较慢的,优美、抒情的的旋律好像是在歌颂春天、赞美春天。 3.学唱歌曲 (1)老师弹奏、范唱歌曲 老师设置问题:音乐中从歌词和旋律中有几处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讨论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歌曲分三个部分,从歌词中可以看出_部分是诗歌,比较抒情优美;第二部分是以“啦”的形式展开,速度稍快,情绪也变得欢快起来;第三部分又是_部分的再现。歌曲有回归到了优美的氛围中。 (2)学生学唱歌谱 老师一句一句的教唱歌谱,纠正学生歌唱时不正确的节奏和“fa”和“mi”的音准。 学生完整的演唱歌谱。 (3)为乐谱填词 老师引导学生注意一字多音的旋律,并进行示范演唱。 学生学唱歌曲 (4)学生完整的演唱歌曲 4.为歌曲配伴奏乐器。 (1)老师根据歌曲,将学生分为四组。 老师为_组的学生分配三角铁和串铃,表演歌曲的_部分;为第二组的学生分配木鱼和碰钟表演歌曲的第二部分;第三组的同学分配三角铁和串铃表演歌曲的第三部分;第四组的同学演唱歌曲。 (2)学生自由排练,老师指导。 (3)学生表演。 师生评价:三角铁和木鱼_好在每小节的开头,强拍上演奏,串铃要注意时值,不能太长。结尾处大家一起演奏,让声音更加饱满。 (4)学生完整的演奏。 (三)巩固提高 1.创设情境 (1)老师将《春晓》设置为三个情景:雨前、雨中、雨后。 (2)学生分为三组分别代表雨前、雨中、雨后。 2.发挥想象,创造意境 老师设置问题:我们已经说过了,春天有很多种声音特别的美妙,大家回忆一下都有那些声音可以放在雨前、雨中、雨后? 学生讨论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春天的雨是非常的清晰动人,小鸟在欢呼、流水声、蛙鸣声、风声、小雨的声音小鸭子的声音等等很多,请同学们发挥小组的能力,根据乐器和材料创造出动人的旋律。 3.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自制乐器,并创作乐曲。 4.学生表演情景剧:由老师独白每剧的情景,学生投入的表演。 师生评价:将《春晓》的三部分背景音乐分别设置为雨前、雨中、雨后,学生表演时要有表情。 5.学生完整的、有表情的表演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小杜鹃寻找了春天的足迹,聆听了春天的声音,随着《春晓》的歌声感受到了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象,美丽的春天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在优美的歌曲《春晓》的歌声中结束这节课。 小学音乐春晓教学设计范文二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歌曲《春晓》的学习,感受音乐与古诗的完美结合,对以我国古典诗词为题材的现代音乐作品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通过用不同的速度来演唱歌曲《春晓》,体会不同的速度对音乐情绪和音乐形象所产生的作用。 3、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创作表现《春晓》。 教学重点、难点: 1、八分休止符的运用 2、附点节奏的演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 师:同学们听过《春天在哪里》这首歌吗?让我们随着音乐跳起来吧。 1、歌表演《春天在哪里》。 2、同学们,春天是一年四季中__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季节,春天是那样的美,到处是万紫千红,到处是花红柳绿,哪位同学能够用你的歌声来表现春天呢? ——让学生自由演唱。 3、刚才大家演唱了赞美春天的歌曲,还有哪些同学能够吟诵赞美春天的古诗呢? 三、古诗文化 1、刚才有位同学吟诵了《春晓》这首诗,你们看,唐朝诗人孟浩然多了不起,仅仅用了20个字就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感受这美妙的诗句吧! ——师生共同诵读古诗。 2、提问:读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了春天的哪些美景呢? 3、师:大家说的太好了,面对这么美丽的春光,我们的诗人孟浩然不禁吟到:“春眠不觉晓,……” ——师配乐朗诵。 四、学唱歌曲 师:同学们知道吗,这首诗还能唱一唱,这种唱法叫古诗新唱,想听听吗? 1、欣赏童声合唱《春晓》,感受歌曲情绪。 2、出示歌单,老师做示范演唱。 3、老师逐句教唱。 4、老师唱词,学生唱la音。 5、轻声演唱歌词。 6、解决难点: 1)歌曲的四个休止符处加上四个动作:听、听、看、摇头。 2)_后一句附点节奏 7、再次轻声、有感情地演唱。 8、女生领唱,男声伴唱。 9、男生领唱,女生伴唱。 10、分组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创作表现《春晓》。 11、教师指挥完整演唱一遍。 五、歌曲处理 1、师分别用慢速、中速和快速演唱歌曲,请学生仔细聆听后说一说三遍演唱的速度和情绪有什么不同。 2、排练合唱《春晓》,用慢速和中速演唱歌曲。 3、表演节目——大合唱《春晓》。 六、小结 感谢全体同学,你们的歌声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_后,让我们在美妙的歌声中结束这节音乐课吧! 小学音乐春晓教学设计范文三 一、创设情境 1、找春天 师:同学们,在这节课的一开始老师要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学生答:春季) 那春天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在《春天在哪里》的歌声中去寻找春天,看看是是和大家想象的春天一样呢。(播放音乐) 学生用词语,句子来描述春天。 教师小结:刚才大家说的都非常好,用大家的话概括春天就是: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到处都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2、引导学生对古诗新唱的认识 刚才大家一起跟着演唱了歌曲《春天在哪里》,那大家想不想用另外的方式来赞美春天的美呢?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唱法:(出示古诗新唱)。同学们可以想想,在以往的学习中有没有接触过这样的歌唱形式?对,以前学过的《咏鹅》《游子吟》都是这种诗与歌的完美结合。那好,既然今天这节课的主题是“春”,那大家先回顾下以前学过的哪些古诗是赞美春天的呢? 学生举例。让学生分别朗诵学过的古诗 现在就让我们来学唱这首根据家喻户晓的唐诗改编的歌曲——《春晓》 二、古诗新唱《春晓》 (一)听赏歌曲 1、初次欣赏童声合唱《春晓》(播放音乐) 提出欣赏要求:在这首歌曲里面,你觉得与平常学过的歌曲有什么不一样呢? 再提出问题:为什么作曲家要把合唱与古诗朗诵融合在一起呢?这样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 2、带着问题再次听赏《春晓》感受音乐与古诗的完美结合 (二)按节奏朗诵古诗 1、教师领读,学生模仿。 2、小组练习,教师巡视。 (三)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歌曲旋律,学生可用“呜”哼唱旋律。(要求:随节奏晃动身体,感受节奏的平稳,速度要徐缓,曲调要流畅、柔美) 2、难点解决: (1)感受歌曲第二乐段音乐,引导学生感受旋律如春风轻轻吹拂。发“呜”哼唱旋律。学生模仿,教师示范。 (2)加入古诗朗诵 (3)结尾句的学习,自由延长,声音越来越弱,切分节奏表现回味无穷,意犹未尽的感觉。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3、歌曲中加入动作丰富表演。 加入动作:听、摇头。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听)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摇头) 共同演唱歌曲《春晓》并加入动作。 4、合伴奏演唱,加动作,分配演唱角色。 (四)、古诗新唱(举一反三) 任选一首符合该旋律意境的五言绝句进行演唱练习。小组比赛。 三、总结归纳

小学二年级语文《春晓》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春晓》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二年级语文《春晓》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晓、眠、觉、闻、啼”5个生字,做到能读会写、能结合诗句讲解其意思。   2、能理解各句诗的基本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解全诗的意思。   3、能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4、体会诗的意境,产生“春天真美”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思路:   遵循学习古诗的一般过程(解诗句→讲诗意→悟诗情)和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粗略感知→深入理解→准确把握),牢牢抓住朗读这条主线,充分发挥两个画面(课文中的插图、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画面)的作用,全面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资料:   1、朗读古诗时,句中停顿的规律与要求是什么?   古诗的节拍(音步)跟速度有关,但跟停顿关系更密切。在每一个节拍后面轻轻拖腔之后,往往有短暂的停顿,这种停顿主要是为了突出节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句中停顿。节拍的划分一般都是五言三拍,二、三拖腔或二、四拖腔,即可在第二、三个字或第二、四个字后分别停顿;七言四拍,二、四、五拖腔或二、四、六拖腔,即可在第二、四、五个字或第二、四、六个字后分别停顿。另外在一首诗中,有的可能是同一拖腔,即采用同一种停顿方式,有的可能是两种拖腔同在,即要采用两种停顿方式,这应根据古诗的实际而定。   2、为何“春眠不觉晓”?   冬去春来,春暖花开,人们常常会觉得困倦,这种现象称为“春困”。“春困”期间,人特别爱睡,往往天大亮不知醒,所以诗人写出“春眠不觉晓”。   从生理角度看,到了春天,气温回升,人体表面的毛细血管和毛孔逐渐舒张开来,体表的血液循环随之旺盛,流往大脑的血液和氧气也就相对减少,脑细胞的活动受到抑制,所以人便会感觉“春困”,以至于天都亮了,还不知道醒过来。此外,春季昼长夜短,不够睡,气候宜人,催人欲睡,也是春眠不觉晓的原因。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学生预习课文。   1、板书课题。   2、读课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查字法查出下列生字。   晓、眠、觉、闻、啼   二、指导学生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检查读的效果(注意指导学生读准5个生字的音)。   3、教师范读,并布置学生边听边看书中的插图,边想:这首诗可能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候的景色?   4、组织学生围绕上述问题讨论,注意追问学生: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5、解题:春晓—晓,天明,早晨;春晓,春天的早晨。这是一首描写雨后春天早晨情景的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   三、读讲诗句,结合理解生字词。   1、读前二句诗,理解词、句的意思。   (1)边读、边看文中插图(有条件的可以出示挂图)、边想:这两句诗大致写的是什么意思?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来?(提示学生根据预习时所查字意来分析,后同。)   (2)结合讨论,具体理解字词。春:春天;眠:睡的同义词;春眠:在春天的夜晚里睡觉。晓:天亮;不觉晓:不知不觉就天亮了。处处:到处;闻:听到;啼:鸟叫。闻啼鸟:听到鸟的啼叫声。   (3)边读边看文中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二句诗的意思。(春天的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早晨醒来,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   2、仿照上面二句的学习方法读讲后二句。   (1)边读边看文中插图边想:这两句诗大致写的是什么意思?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来?   (2)结合讨论,具体理解字词。夜来:一夜,诗中指昨天一夜。知多少:不知道多少的意思,本诗指花不知被风雨打落了多少。   (3)边读边看文中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二句诗的意思。(想起夜里曾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花儿被风吹雨打,落下了多少。)   四、作业: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体会意境。   1、过渡谈话:上节课,我们一句句地理解了诗的意思。这首诗,诗人描写的是雨后春天早晨   自己的所闻、所想的情景。那么,诗中哪两句描写的是诗人听到的情景?哪两句描写的是诗人想到的情景?   2、边读边看插图边回忆:你见到过、感受过诗中所描述的情景吗?同座间互相把自己见到的、感受过的情景说一说。   3、结合自己见到的、感受过的情景,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4、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想?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启发谈话:多美的春光啊!我们应带着什么感情朗读这首诗呢?   2、指导朗读。   (1)确立感情基调(赞美、喜爱)。   (2)标出节奏和重音。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朗读。先试读,再指名读,读读评评,有条件的还可以配乐朗读。   三、背诵、默写课文。   小学二年级语文《春晓》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初步了解诗意。   3、充分感受春天的美好与乐趣,培养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挂图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谁愿意把你最喜欢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   (学生自由背诵)   2、揭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古诗──《春晓》。   3、解题:   看了题目你能猜到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吗?   (春季)   那它写的是一天中的哪一段时间呢?   (告诉学生“晓”就是“早晨”的意思,“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春天的早晨,那一定很美吧!快让我们来读读这首诗吧!   二、初读古诗   1、教师范读。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   孩子们,你们的音发得真准啊!想把这首诗读得更美些吗?   好,我们先来瞧瞧诗里说了些什么吧?   三、指导朗读   1、结合彩图,了解诗意:   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春天)是呀,春天到了,天气暖和起来啦,(出示挂图)你瞧,花开得多美呀,到处都是鸟儿飞来飞去。天气这么美,你们昨晚睡得舒服吗?你看,这位大诗人睡得也很香,连早晨天亮了都不知道,是谁把它叫醒的呀?(小鸟)对啦,到处都是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学生自由想象)大诗人一起床,就听到这么好听的叫声,精神真好呀!可他突然记起昨晚上听到了刮风下雨的声音,就想:园里的花开得那么好,被这风吹了一晚上,不知道掉了多少花瓣下来呢!   2、指导读第一句:   春天的早晨,睡得这么舒服,一醒来听到这么美的叫声,心情真舒畅呀!来,试试看,第一句如何读好呢?   ⑴ 生试读。   ⑵ 指名读。   ⑶ 全班读。   3、指导读第二句:   诗人在回想昨晚听到的声音,可以把“回忆”的感觉读出来:   读得轻一些,慢一些。   4、把1、2句连起来读一读。   5、男女生赛读。   四、导背   1、看图试背。   2、分组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好。   3、全班齐背。   小学二年级语文《春晓》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的了解大自然的春天,塑造合作精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活动,增强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轻柔的声音演唱优美、抒情的歌曲《春晓》。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地演唱歌曲《春晓》。   【难点】利用声音、身体律动、打击乐器创编情景剧。   三、教学用具   图片、杯子等供学生创造的教具、钢琴、多媒体、打击乐器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复习《杜鹃圆舞曲》   老师引导学生根据音乐表演《杜鹃圆舞曲》。   老师设置问题:春天除了有杜鹃还有那些声音?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春天万物复苏,大地绿色盎然,同时也带来了美妙的声音,比如河里小鸭子的声音、小燕子的声音、春雨的声音、小草发芽的声音等等,都给了我们美的享受。(展示图片)   (二)新课教学   1朗读《春晓》   学生朗读歌词,由老师引导体会诗歌韵味和意境。   学生跟随音乐表演诗朗诵。   2、欣赏《春晓》   老师设置问题:这首歌曲描写了春天的景物,你们说说描写了春天什么样的景物呢?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在音乐中我们听到了小鸟的叫声、风雨声,还看到了落花,好像给我们展示了春天雨前、雨中、雨后三幅画面。   老师设置问题:歌曲的速度是快的还是慢的?它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歌曲的速度是比较慢的,优美、抒情的的旋律好像是在歌颂春天、赞美春天。   3、学唱歌曲   (1)老师弹奏、范唱歌曲   老师设置问题:音乐中从歌词和旋律中有几处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讨论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歌曲分三个部分,从歌词中可以看出X部分是诗歌,比较抒情优美;第二部分是以“啦”的形式展开,速度稍快,情绪也变得欢快起来;第三部分又是X部分的再现。歌曲有回归到了优美的氛围中。   (2)学生学唱歌谱   老师一句一句的教唱歌谱,纠正学生歌唱时不正确的节奏和“fa”和“mi”的音准。   学生完整的演唱歌谱。   (3)为乐谱填词   老师引导学生注意一字多音的旋律,并进行示范演唱。   学生学唱歌曲   (4)学生完整的演唱歌曲   4、为歌曲配伴奏乐器。   (1)老师根据歌曲,将学生分为四组。   老师为X组的学生分配三角铁和串铃,表演歌曲的X部分;为第二组的学生分配木鱼和碰钟表演歌曲的第二部分;第三组的同学分配三角铁和串铃表演歌曲的第三部分;第四组的同学演唱歌曲。   (2)学生自由排练,老师指导。   (3)学生表演。   师生评价:三角铁和木鱼X好在每小节的开头,强拍上演奏,串铃要注意时值,不能太长。结尾处大家一起演奏,让声音更加饱满。   (4)学生完整的演奏。   (三)巩固提高   1、创设情境   (1)老师将《春晓》设置为三个情景:雨前、雨中、雨后。   (2)学生分为三组分别代表雨前、雨中、雨后。   2、发挥想象,创造意境   老师设置问题:我们已经说过了,春天有很多种声音特别的美妙,大家回忆一下都有那些声音可以放在雨前、雨中、雨后?   学生讨论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春天的雨是非常的清晰动人,小鸟在欢呼、流水声、蛙鸣声、风声、小雨的声音小鸭子的声音等等很多,请同学们发挥小组的能力,根据乐器和材料创造出动人的旋律。   3、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自制乐器,并创作乐曲。   4、学生表演情景剧:由老师独白每剧的情景,学生投入的表演。   师生评价:将《春晓》的三部分背景音乐分别设置为雨前、雨中、雨后,学生表演时要有表情。   5、学生完整的、有表情的表演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小杜鹃寻找了春天的足迹,聆听了春天的声音,随着《春晓》的歌声感受到了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象,美丽的春天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在优美的歌曲《春晓》的歌声中结束这节课。   小学二年级语文《春晓》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5个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古诗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背诵并默写课文,学会学习一般古诗。   2、过程与方法:利用课件引导生看图,读诗、品句进行总结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诗意,懂得爱惜春光。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爱惜春光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教学软件,实物投影,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越导入新课:   1、启发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或看到的春天美丽的景色,(学生结合实际自由说)。   2、电脑演示:雨后春天早晨,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景,听配乐朗读古诗。   3、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孟浩然(学生注意听):《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他写的田园山水诗很有名。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得连贯,注意读准下列字音:“觉”是多音字,在诗中读jué,啼是二声。(学生自读初步感知)   2、指名说说诗中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边读边思考)。   三、深入理解   1、结合插图与实际理解前二句诗。   (1)边读、边看电脑演示,边想,这两句诗大致写什么意思(看图自悟,讨论)。   (2)你是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提示学生根据所查字义来分析)充分想象。   (3)结合讨论,具体理解字词。   (4)边读边看文中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电脑显示古诗,学生答出来词义后,电脑再显示答案,最后,屏幕上清楚地展示古诗及注释,有助于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2、仿照上面两句的学习方法,读讲后两句。   四、准确把握。   1、自读全诗,说说诗的意思。 2、指名读。   3、指导朗读:启发谈话:多美的春光啊!我们应带着什么感情朗读这首诗呢?   (1)确定读诗情感(赞美、喜爱) (2)自己试读   (3)和同学交流 (4)指名读,读读评评,并配乐朗读。   五、课外拓展:   古诗中,描写春天景色还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古诗?说一说大家自学一下,如《春夜喜雨》《咏柳》(学生自学,师点技)   六、总结方法:   掌握了阅读方法后我们就能自学古诗啦,望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多学古诗。   设计说明:   遵循学习古诗的一般过程和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牢牢抓住朗读这条主线,充分发挥两个画面(电脑资料,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画面)的作用,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中,师充分利用电脑课件,将春天早晨的绚丽图景展示出来,引导学生看图,读词,品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本首诗并不难,因此我重视学习方法的教学,当堂课就安排一首难度相当的诗,让学生从学习中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小学二年级语文《春晓》教学设计 篇5   【设计理念】   教学要通过动情的语言,借助优美的音乐、图画、场景等,把春天的种种意象变成一首“立体交响曲”,再通过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生日常的见闻,加以关键点拨,使学生在愉快的状态下接受新信息,充实完善课堂学习内容,把教学一次又一次地推向高潮,让学生感受到春天很美好   【教材分析】   《春晓》一课首先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春晨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晓、啼”等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积累背诵一些描写春天的古诗。   3、思想品德目标: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悟春天的美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器具】生字卡片,新词卡片,录音机,磁带。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课文与生活,为学生学习作好铺垫   师:小朋友,春天已经悄悄来临,睁开你那明亮的眼睛瞧一瞧,竖起你那小耳朵听一听,春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生:春天来了,柳树姑娘穿上了新衣服,小草从地下钻了出来,鸭妈妈带着可爱的鸭宝宝出业春游了。   生:春天来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它用剪刀似的尾巴剪出了春天的秀丽风景,青蛙醒了,看见周围的小朋友正忙着种葵花,它赶忙跳出洞口捉虫去了。   师:草青了,树绿了,花儿开了,鸟儿唱起了欢快的歌……多么诱人的春色。多么美好的春光啊!古时候,诗人们为此写下了许多精彩美妙的诗篇,《春晓》就是其中的一首。   二、以学定教,重视效率   师:我们来学习《春晓》,谁来读一读?   生:(读)春眠不觉晓。   师:学习古诗要从字词入手,你觉得第一行中哪几个字不理解,需要大家帮助?   生:“觉”是什么意思?我不知道。   师:“觉”是多音字,“不觉”在这里可以解释为“不知不觉”。   生:“眠”是睡觉的意思吗?   师:说得真好,古诗中的一个字相当于现在的一个词。现在你能把这行诗句的意思告诉大家吗?   生:春天的晚上,人们睡得正香,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师:学懂诗句要从字词入手,在说整句诗的意思时,你还得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地加上一些字词,有时还要调整一下顺序。   师:试着学一学下面三行。要是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怎么办?   生:可以看词语手册,查字典。   师:利用工具书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生:可以找老师帮忙。   师:是的,“学问学问,边学边问。   生:也可以和同学讨论。   师:对,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可以产生智慧的火花。   三、在想象中唤醒学生的思维   师:春天的早晨,鸟语花香,风雨过后,落花满地。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想想那是怎样的一幅景象?   师:那是一个春天的早晨,你躺在暖暖的被窝里,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只听到窗外到处是鸟儿的叫声,鸟儿多么快乐!可是昨天夜里……   师:闭上眼睛的这会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我好像听到小鸟们停在树枝上互相打招呼:“你早!你早!”   生:我仿佛看到春风把花瓣儿撒在了水面上。   生:我真想变成一片花瓣儿,像小船儿一样漂向远方。   生:我仿佛听到春雨沙沙地下着,看到柳树的枝条上又抽出了一片新绿,桃花的花苞一下子胀大了。   师:是啊,这就是春的气息,这就是春的脚步。《春晓》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画面上花红柳绿、流水潺潺,活泼可爱的小鸟停在枝头。让我们再来美美的读一读。   师:春天这样美好,有多少诗人曾经赞美过它呀!把你所知道的关于春天的诗朗诵给大家听,好吗?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春风真是一位魔术师。   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多么美妙的意境啊!   生:“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师:好一个和美的春天。   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师:春色真是无处不在啊!   五、注重读写结合   师:春天的美景如此令人陶醉,就让我们以《春晓》为题把春天早晨的景象写下来或画下来吧!   师: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春天在小朋友们的笔下诞生了。让我们一起欣赏。   生:(读自己写的内容)春天到了,春风妈妈出差回来了。小草乐得钻出了土,桃花乐得笑红了脸,柳树乐得跳起了舞。小青蛙闻到春风妈妈温暖的气息,伸了一个懒腰,活动了一下身子,呱呱叫着:“妈妈,我整整睡了一个冬天,饿坏了,我要吃虫子。”   生:(不甘落后地站起来朗读)春风吹呀吹,小草偷偷地从地下钻出来了,柳树的枝条绿了,桃花的花瓣红了。小朋友在阳光下奔跑着放风筝。周围的一切都变了,变得那么生机勃勃。春天就这样悄悄地走来了。   【板书设计】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教学反思   这是本学期学的第一首古诗,古诗一直以来都是较为难上的篇章,因为文章简单短小,处于记忆黄金阶段的一年级学生早已是背得琅琅上口,但是对于其中的寓意,学生又是很难掌握的,把握不好便会将课文讲的枯燥乏味。   教学时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让学生自主地识字。   在板书课题后,我让学生读读《春晓》这二个字,然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就说出了“春”要读翘舌音,不能念成平舌音。于是我又让学生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两个字,有的说写一写,有的说拆一拆,还有的说可以给它组组词……   二、从生活情感中体会诗的情感   只有当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于是我问学生:当春天来了,你发现周围有什么变化吗?你自己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吗?这时学生的话可多了,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感受说了出来,于是我相机地引出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让学生想象春风来时,春雨来时大自然中是怎样的一番景象,于是教室里热闹极了,有的比动作,有的拿画笔画了起来……在学生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后,我及时地引导他们说说诗人在看到雨后清晨的美景时的心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通过对学生的一番引导,当我们再次朗读起诗时,我感觉到了学生把诗人、把自己对春天的喜爱读了出来,这时我想他们不再仅仅是会读会背诗句了,更体会到了春天的美丽景色。   改进措施:   第一,应让学生在“问”中发现古诗奥妙无穷。   第二,要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诗意。   第三,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切记超之过及

《观刈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紧扣关键字词的解释,用散文化的语言复述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2、通过比较了解劳动人民的矛盾心理,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3、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并通过仿写形式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面对五月麦收,我作了一首小诗:   《五月的心情》   五月的心情是土地开出的花朵,   它笑意盈盈,   那笑是麦子散开的麦芒,   那笑是刈麦人上下俯仰的身浪……   你们能从我的诗中看出我的心情吗?   在诗后续一句“然而,五月的心情却全不是这样。”   曾经的五月,麦收的季节 ,诗人白居易于田埂边看割麦,于是有了我们今天要共赏的《观刈麦》中不一样的“五月心情”。   (二) 新授:   1、 诗中人   大声朗读诗歌,找出诗中人,并用诗中原词作答。   (妇姑、童稚、丁壮、贫妇人、“我”)   2、 诗中景   农家人很少有空闲的时候,到了五月,夜晚刮起了一场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了……诗中的人们面对这样的情景都在干什么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中人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肯定不可能把诗中的字词一个不漏地翻译下来,所以教师可以在他们的回答中即兴提问,如:“妇女孩子往哪送饭”、“贫妇左臂悬着怎样的.筐子”、“丁壮们在什么天气情况下劳作”等,为的是有效调控学生字词翻译的落实情况。)   3、 诗中情   ①引言:我们通过文字,看到了他们的行为,我们能再通过行为,看到他们的内心吗?   A、 我们先来关注一下诗中的丁壮和贫妇。请以诗中字词句为依据,揣摩丁壮和贫妇的心理,向站在田埂边观刈麦的诗人说说自己的心理话。   追问:丁壮和贫妇哪个更苦?(落实翻译:家田输税尽)   小结: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今日的拾麦人即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悲凉之意在这种恶性循环中不言自明。   B、古代表现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诗篇不胜枚举,但本文着实高人一筹,那是因为诗人在那个时代就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作此诗时他正任县尉,是主管一县的治安、催租等事物的官员。看到此情此景,他“自愧”,于是他自言自语道:   ②引言:作者的情通过作品传给了我们,我们是否也该拥有这份“诗心”来悲悯一下农人呢?请依据本诗内容,对老师的自创诗歌《五月的心情》进行续创作。   《五月的心情》   五月的心情是土地开出的花朵,   它笑意盈盈,   那笑是麦子散开的麦芒,   那笑是刈麦人上下俯仰的身浪……   然而,五月的心情却全不是这样。   五月的农人 ,(不肯放下手中的镢头)   五月的贫妇 ,(艰难觅寻散落的麦粒)   五月的诗人 ,(带着“诗心”悲悯眼中的农人)   ③引言:此诗中的农民如此,此诗外的农民呢?让我们一同来看看其他古诗中的农民众生相,请同学们读读诗句,说说诗中人的命运。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土》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蚕妇》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你能结合《观刈麦》一诗说说造成以上这些诗中人物悲苦的社会根源吗?   教师小结: 古诗中此类农民矛盾心理和矛盾现象众多。一个“税”字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瓦不遮屋的真正原因。强烈的讽刺意味在这些矛盾中不言自明。   (三)诵读:   引言:“一首诗只有读出来,生命才算完成。”以下是一位网友对本诗的阅读建议,请你参考他的建议读一读,并以最后一段为例,从语速、语调、重音等角度谈谈自己的阅读建议。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有一点丰收的欣慰,节奏比较快。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平静的念下来就好,不用特意调节速度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心心相连的感觉,要用将心比心的语气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悲伤、压抑节奏较慢,最后一句声音拉长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四)尾声: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我们庆幸的是他的笔下有刈麦的丁壮和贫苦的妇人,然而在他的文笔触及不到的地方呢?所以我想给刚才的诗再添一个结尾来结束本课。   《五月的心情》   五月的心情是土地开出的花朵,   它笑意盈盈,   那笑是麦子散开的麦芒,   那笑是刈麦人上下俯仰的身浪……   然而,五月的心情却全不是这样。   五月的农人不肯放下手中的镢头,   五月的贫妇艰难觅寻散落的麦粒,   五月的诗人带着“诗心”悲悯眼中的农人。   我带着很多人走近你,   倾听你五月用历史诉说的秘密。   五月,你诉说着不同的心情,   然而我们,   听到的却只是同一个声音。   课后思考:谈谈你对《五月的心情》中“秘密”的理解,并用自己的理解说说“同一个声音”是指什么。

如何写好文章的开头──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麻烦告诉我

一、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作文开头的重要性。2.在活动中掌握作文开头的写作方法。3.使学生能写出诱人的开头。二、活动设想在具体的收集、整理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收集资料的方法,掌握写好作文开头的方法。三、活动安排1.教师收集学生平时的作文开头。2.学生收集自己认为写得好的作文开头,并与自己的作文开头比较,找出自己作文开头存在的问题。3.查找资料,寻找如何写好作文开头的方法。4.总结活动得失。四、活动的具体过程(一)出示例子,激情导入师: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篇文章好的开头可以使全文焕发生机,古人把好的开头称为“凤头”,指一篇文章有了好的开头,就像凤头一样鲜明、美丽。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下如何才能使我们的文章开头更美丽、更引人入胜。下面请欣赏几篇佳作的开头:●朋友,你读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吗?你不为词中“山舞银蛇原驰腊象”的盛景陶醉吗?如果你是温柔细腻的南方人,那你一定对北方的隆冬充满热切的向往吧,请你随着我的拙笔畅游一番吧!●我有一个小小心愿,就是去看海。妈妈说:“去吧,孩子,画卷上没有真正的海。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十一课 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1、内容要点:元代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2、认知提示:认识元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1、知识和能力 知道元朝辽阔的疆域范围;理解元世祖忽必烈改行汉制的原因和影响;知道元朝首创行省制度,是元朝设立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省制度影响深远;知道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 历史 上中国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元朝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识读《元朝疆域图(1330年)》,学会联系地理信息掌握元朝统治的系列治理措施,并适时分析其特点;通过引用毛主席词句,引出元世祖改行汉制(相应分析原因和影响),首创行省制度等内容;创设情境(写信),加深对元朝地方统治区划的理解;利用课后活动,分析概括元朝统一的 历史 意义,以升华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元朝在西藏、台湾设置行政机构,实行有效管辖,再次表明西藏、台湾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朝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和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对西藏、台湾) 全面理解行省制度(目的、内容、作用),并结合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分析元朝统治的特点(因地制宜)和意义。 导入: 蒙古草原(增强游牧民族直观印象),出示史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元史》),复习元朝的建立和统一过程,温故而知新,出示课题和学习目标。 一、元朝的疆域 通过汉、唐疆域图,并比较,明确元朝疆域的具体范围和辽阔的规模及地位。(结合课本,明确《元史》"四至";结合地图,特别强调指出:1、包括今天的新疆、西藏、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2、版图 历史 上最大。) 通过引用毛主席《沁园春·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引出忽必烈改行汉制(结合课本第十课P49相关内容,并简要分析原因、影响,进行相应地评价。对此,学生们应该很快理解,因为类似知识和认识在前面有关民族关系的教学中也多次涉及;另外,本知识点虽是上一课内容,安排到本节课,原因是:忽必烈改制,既是元朝能统一全国的基础,又是元朝加强统治、巩固统一的基础,如此安排,应该主题更突出、时间更紧凑。) 二、行省制度和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出示:阅读思考 1、 元朝的疆域如此辽阔,那元朝统治者又是如何对它进行有效治理的呢? 2、 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又有什么建树和创新? 学生阅读回答后,老师实时评价和小结: 1、 改行汉制,确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 首创行省制度。 师生对话、阅读教材,结合地图,找家乡所在行省(完成课后活动二),并和秦朝对比,理解认识这一制度。明确: 1、具有汉式特色(和秦朝中央、地方官制对比得出)。 2、西藏和台湾正式纳入祖国版图,强调标志:澎湖巡检司和宣政院的设立。可联系一下当今台湾和西藏时事,完成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分析得出元朝统治的方式:因地制宜的特点。 4、行省制度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使中央集权在行政制度上得到了保证,加强了统治。行省制度影响深远。 如时间允许,完成课后活动1,来深化认识,升华爱国 情感 。 1、 元朝的疆域 2、 行省制度和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 元朝统一的 历史 意义 两大困惑: 2.在课前的"预设"与课堂的"生成"问题上教师的点拨与指导是否到位?

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⑴介绍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文体特点;   ⑵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⑶能准确指出诗中的修辞手法;   ⑷掌握一些词中字词的注音及意义。   2、情感态度方面:   ⑴通过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⑵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包抱负,抒发了对当代无产阶级和人民无比信赖和热爱的激情。   3、能力方面:   ⑴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情,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⑵领会上下阕写景议论抒情的关系,懂得诗用形象思维的特点,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分析】   1、领会作者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   2、懂得诗用形象思维的特点,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情感体验。   (可进行课堂讨论并个别发言。)   3、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了解毛`泽东: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毛`泽东的著名词作《沁园春·雪》。   2、介绍词的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3、介绍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二、教学新课   1、整体感知:   ⑴播放录音,学生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⑵一生朗读;指出朗读注意的地方:   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②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⑶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重读的字词以及应该停顿的地方。   如:   分()外妖娆()成吉思汗()   数()风流人物今朝()   惟余莽莽风流人物折腰风骚红装素裹   ⑷齐读,进一步体会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求读的时候尽量处理好音量、语速、和语气的变化。   2、学习上阕:   ⑴提问: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明确:词的上阕。“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⑵讨论: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⑶指出写静、动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明确:“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而上,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格调非凡。   ⑷讨论: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明确:“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⑸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⑹讨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   ①视觉因素:   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②精神因素:   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③时代因素:   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⑺讨论: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⑻提问: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3、学习下阕:   ⑴提问: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⑵提问: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⑶提问:“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⑷提问: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明确:“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⑸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⑹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⑺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4、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三、布置作业   背诵全词。   完成课课练上习题。

语文《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把握词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测背诵    二、出示目标   1、背诵下阕   2、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    三、自学自测   (一)朗读下阕   (二) 自测   1、提问: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提问: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3、提问:“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4、提问: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明确:“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5、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6、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7、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四、讨论答疑    五、小结    六、当堂达标   1、背诵全词   2、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及重点】   1、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2、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3、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4、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5、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作者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作者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作者亲赴重庆。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作者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教学新课   1、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   投影:   1、正音:   分娆逊数汗   2、解词:   惟余竞折腰红装素裹风骚   2、整体感知:   ⑴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⑵齐读一遍。   ⑶教师讲解: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3、重点学习与训练:   ⑴学习上阕:   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⑵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 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解题思路:“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⑶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⑷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作者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作者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解题思路: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⑸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声齐读。)   4、梳理、总结、扩展:   ⑴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⑵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后回答。)   解题思路: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作者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三、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初中语文《沁园春雪》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背景,理解词语,欣赏诗歌形象,领悟借咏雪抒发的思想内容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词语魅力,感悟词的意境,通过朗读传递词的磅礴大气;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⑶、情感、价值观目标: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教学重点: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全词点睛之笔,如何表现全词主旨   教学难点:下阕评古的态度及用意   教学过程:   (一)、预习交流,认定目标: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设计了如下导语: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革命家,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其实,毛泽东还是一个文人,而且绝对是一个大气十足的文人。毛泽东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七十多首诗词,每一首都像一扇窗户展示着他那风骚独具的个性情怀。不信,就让我们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亲自感受一下他的词风。(板书课题)   老师介绍写作背景,出示教学目标,学生预习交流.   (二)、走进文本,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全文, 想~想词的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绘北国壮丽雪景,抒爱国之情。   下片:评历史人物,赞当代英雄。   (三)、研读文本,指导朗读   1、走进雪国,感受诗人形象   (1)、虽然历史风云已经散去,但我们仍可以用“第三只眼睛”在想像的世界里再现当时豪壮的雪景。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诵读上片,为大家描述一下你最喜欢的画面。   学生交流。   教师点拨:①读着“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这几句,这几个句子让人仿佛看到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给大地披上了红纱,皑皑白雪在红日的映照下,宛如青春美少女一般妩媚动人。   生二:我喜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两句,感觉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座巨大的粉妆玉砌的宫殿,还不时有雪花飘飘悠悠落下来,好富有诗意又好壮观!   生三:我喜欢“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几句,起伏的群山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大片大片的高原像白象在奔跑,远远望去,雪山与蓝天相交接,似乎是在和天公比高低呢!那种辽阔的感觉令人心旷神怡!   (2)、诗人的词写得好,同学们理解的也很到位。诗言志,那毛泽东笔下的雪世界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是人呢?   生一从“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两句我感到毛泽东是一个勇敢的人,一个有大气魄的人,一个伟大的人。   生二:从“欲与天公试比高”,可见毛泽东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   生三:从“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这几句,可以看出毛泽东是一个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人。   (3)、刚才同学们能够结合文章,介绍画面,感受诗人形象,谈得都很好,但是却未能通过你的朗读展示词的魅力,将这首词的磅礴大气传递出来。下面请同学们观察画面,揣摩意境,再次朗读文章上片。   注意:朗读要收到成效,标准的普通话必不可少,但把握感情,做到适当的停顿、重读则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个别示范朗读,自评(你是如何处理重读、停顿的);同学点评,穿插老师点拨。(把握关键处:如“冰封”和“雪飘”动静结合;望领起七句写景;山舞的“舞”、原驰的“驰”;竞折腰的“竞”;“惜”等)   师生一起朗诵上片。   2、俯仰古今,探询诗人心路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面对北国雪后美景,毛泽东又该如何?请同学们听读下片,探寻诗人心路。   教师范读   请同学们借助刚才的听读,体味作者情感,做一次“朗读指导老师”,范读并讲解理由。   (学生四人小组活动,互听互评互指点)   生一:“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应重读“如此”、“无数”和“竞”字,“江山”、“引”、“英雄”后应停顿。这样可以突出江山之美,突出英雄为江山之美折服人数之多。(示范)   生二:“惜秦皇汉武”中的“惜”字可轻读,但要延长,表现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缺少文治的惋惜之情。(示范)   生三:“只识弯弓射大雕”中的“只识”要重读,并且要停顿一下,感觉毛主席对成吉思汗的批评更严厉些。(示范)   生四:“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读得要慢,“俱往矣”语调上扬,“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可用平调,但要读得字字顿挫,坚定有力,现出毛泽东那天之骄子的自信来。(示范)   这几位老师指导的多好啊!朗读就要这样,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一下下片。师生一起朗诵下片。   注意:朗读方法的指导很有必要,不然的话,学生对于作者的情感把握可能不那么顺利,对于重点词句的理解就不会那么深入。这一环节,在指导朗读时,对重点词注意:朗读方法的指导很有必要,不然的话,学生对于作者的情感把握可能不那么顺利,对于重点词句的理解就不会那么深入。这一环节,在指导朗读时,对重点词语要作品析,只有如此,才能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品读文本,激扬文字   感受了诗人豪迈的胸怀、宏伟的气魄,读懂了诗人那傲视群雄的天骄情怀,下面我们把目光收回来,关注文章的语言之美。(投影:品读文本,激扬文字)   诗词的语言凝练而形象,特别有表现力。如“舞”字,既让人感到舞蹈的轻盈灵动,又展示了群山绵延的秀丽之美、生机之美。你还对那些词感受较深,用一句话说一说。   生一:“千里冰封”的“封”字写出了万里河山被冰雪覆盖的景象,“飘”写出了雪花飘飘悠悠落下来的样子。动静结合,表现力强。   生二:我喜欢这个“望” 字,一下子将长江黄河等祖国江山尽收眼底,这诗人真像个顶天立地的巨人。   在这个环节又加入词语品析,通过词语品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事半功倍。   (五)、诵读全词,升华感情   看!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和词人溶为一体,也变的气宇轩昂,意气风发。老师是灵机一动,又有了一个新的提议,看看我们同学能否给词配上必要的神态、动作等,更好地展示这首词的魅力。   【设计意图】诵读是不讲之讲,是熏陶。诵读文本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音的抑扬顿挫,无不传递着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感悟与态度。诵读时的文本成了读者心灵间的一个载体,交流与沟通汇集于文本一身。   (六) 、徜徉诗路,吮吸营养   一首《沁园春雪》只不过是毛泽东播撒在民族精神文化长河中的一朵小花,在毛泽东的诗里,有蓬勃的青春意气,有婉丽的爱情悲欢。有残阳如血的壮烈,有战地黄花的灿烂。有风流人物的慷慨,有人间正道的沧桑。有宏图惊世界,有腊梅傲雪霜。课下请同学们徜徉诗路,搜集毛泽东诗词,吮吸香甜的文化之蜜,让自己的人生摇曳多姿。请让我们一起上路吧!   教材只是个例子,为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特设计此环节。   (七)拓展迁移,学以致用   1、 请学生对对联:上联 望万里河山见雄浑壮丽,美哉!   下联 评千古帝王显胸襟气魄,壮哉!   2、结合诗词的表现手法,写一段关于雪的短文,字数不少于200字   本文的板书设计为:(用雪花形状)   景:江山多娇(望) 评:古代帝王(惜)   沁园春·雪   颂:人民大众(主旨)   教学反思   今天正式学习新课,我在初四两个班中安排学习《沁园春雪》。作为诗词教学,我一直认为要通过诵读来进行感悟体会。词语分析、意境感悟其实都可以在朗读的过程中解决。课堂上我按照读品思感四个步骤进行教学。这四个步骤中,读是基础,我重点在朗读技巧上进行了指导。说实话,农村孩子的朗读确实需要加强,对朗读的状态以及语音语调、语速重音以及情感表现等,孩子们都表现出不太适应。两个班的课堂上我都进行了示范性的朗读。看得出来,孩子们还是很感兴趣的,虽然在自己朗读的时候有点扭扭捏捏,不好意思。作为教师要为孩子们创造这样一个场。品读词句环节,孩子们做的就比较好,可能与提前预习有关。我重点赏析了惜字的含义。并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来体会感悟,多数学生频频点头,看来是理解了其内涵,并有所感悟,这样下一个环节思考感悟作者的情感就顺理成章了。最后请学生谈学了此文的收获,因为时间上的原因,没来得及展开,作为随笔之一写在作业本上。   回顾这一节课,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尤其是在朗读指导上,应该说达到了我之前预想的结果。如果能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更加的神采飞扬的诵读,那就是语文课堂的理想状态了。(如果是初一年级的话,是可以拿出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来进行诵读的,因为初四,那就另当别论了)我是希望虽然是初四,但语文课堂上也不该少了朗朗的读书声。 初中语文《沁园春雪》优秀教学设计

《狐假虎威》优质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狐假虎威》优质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学习“行、走”古今义的不同。理解古文大意和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诵读领悟古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3、情感与价值:懂得“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说出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教学重点】 学习文言文的朗读,能够正确流利、古色古香地朗读《狐假虎威》。 【教学难点】 理解狐假虎威的寓意,看清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孩子们,你们喜欢动物吗?谁来告诉大家,你最喜欢什么动物?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学生自由说) 来,老师这里带来两种动物,你能说说它们的特点吗?(画面出示狐狸和老虎) 一、导入课题: 两千多年前,中华大地四分五裂,群雄纷争,齐楚燕赵韩魏秦战国七雄各霸一方。为了让各国诸候听信自己的主张,出现了像苏秦、张仪等许多纵横家,这些纵横家的游说之词,人们把它记录了下来,西汉时的刘向将它们编辑成一本书《战国策》,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战国,看一看这部书中第十四卷《楚策一》中的一则寓言故事《狐假虎威》,请同学举起右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师生齐写课题《狐假虎威》)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哪位同学说一说,什么是寓言?(假托一个短小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一读:(自由读)从课题我们可以看到“狐”和“虎”这两种动物,这两种动物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提个小小的要求:1、读准字音,特别是文中的多音字。2、拗口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读:(学生读)古文离我们年代太久远了,要想读好古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哪个同学第一个吃螃蟹,谁来读一读?(指名读)真不错,每个字都字正腔圆,特别是他读准了多音字:子以我为(wéi)不信、吾为(wèi)子先行、虎以为(wéi)然、以为(wéi)畏狐也。(课件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三读:(节奏读)古代诗文有着音乐的韵律、节奏美。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学习古文首先要知道断句,准确读出句子中的停顿,这对理解意思大有帮助。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已经划好了节奏,请同学按照节奏停顿,停顿处可以拖长一点音,边读边想想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学生自由读课文) 有信心读一读吗?谁来读一遍?(学生读) 四读:(教师范读)不错,这样读就有板有眼了,古文还得古色古香、摇头晃脑地读。请听老师为大家读一遍。(配乐、摇头晃脑读)老师读得怎样?大家得鼓励一下我吧? 五读:(配乐诵读)来,请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读一遍。(学生配乐齐读) 三、诵读并理解品读: 同学们读得真不错,古文要读懂它可得花一番功夫,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和后面的大意,互相对照,看看你读懂了哪句。(学生自由读课文和大意)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句? a.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请比较:和“刻舟求剑”的求?(寻找) 古文简洁明了,短短9个字就写出了事情的起因,如果加上你的想像,这段话你会怎么说?此时,饥饿难耐的老虎抓到了一只狐狸,心情是怎样的?把老虎的欣喜读进文章里,齐读。 b.子无敢食我也! 狐狸说这话的时候,语气是怎样的`?来,谁来读一读? “狐曰”曰得有点突然,谁能想象一下,“老虎一下子抓住了狐狸,狐狸 地说”加上狐狸的神态、动作,把故事铺阵得详细些。(学生说) c.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以我为不信”上“认为我不相信”吗?(认为我的话不值得相信) “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这是什么句?(反问句) 反问句为什么用感叹号呢?(强烈地肯定)说明了什么?(狐狸很有把握)你能读出狐狸的信心吗?(读) 谁能把这句话改成肯定句式?(观百兽之见我皆走。观百兽之见我不敢不走。)你觉得改成哪名好?为什么?(双重否定表示肯定) 百兽见了它们是在慢悠悠地走吗?这里的“走”表示什么?(逃跑)“走”的意思在古文中用什么词来表示,请在这句中找出。(行)百兽见之皆走了吗?你是从哪句知道的?(兽见之皆走) d.虎以为然。 狐狸的一番话唬住了老虎吗?“以为然”是什么意思?现在我们还有个词“不以为然”。 看到百兽皆走后,虎不知……(学生接) 百兽怕的是老虎,可老虎却认为怕的是狐狸,这是因为狐狸( )了老虎的威风(板书“假借”) 因此我们也就知道了“狐假虎威”的意思,谁来说说?(狐狸假借考虑的威风吓走百兽) 四、理解寓意: 前面我们说了,这些纵横家们是借寓言故事来说生活中的现象,狐假虎威说的是生活中的怎样一种现象呢?(凭借别人的威风来欺负别人或抬高自己) 你能说一说你在生活中看到过这种现象吗? (1、仗着有个高年级的哥哥,经常欺负小同学。2、凭着家里人的权势,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多让学生说,教师适时评价。 讨论:狐狸是想借着老虎的威风欺负百兽吗?狐狸为什么要借老虎的威风? (狐狸也是迫不得已,为了自己能活命) 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不要借着别人的威风欺负人。 五、课堂延伸: 让我们牢牢地记住这则寓言故事,齐读。(齐读课文) 我们相信,如果这只老虎再次抓住这只狐狸,也许情况又会发生变化了,请同学们课后续写:老虎明白后,又一次抓住了狐狸…… 像这样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古文的寓言故事韵味十足,大家对画蛇添足的故事,老师推荐同学们课后阅读:古文版《画蛇添足》 出示: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板书设计】

《狐假虎威》优质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狐假虎威》优质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学习“行、走”古今义的不同。理解古文大意和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诵读领悟古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3、情感与价值:懂得“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说出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教学重点】 学习文言文的朗读,能够正确流利、古色古香地朗读《狐假虎威》。 【教学难点】 理解狐假虎威的寓意,看清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孩子们,你们喜欢动物吗?谁来告诉大家,你最喜欢什么动物?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学生自由说) 来,老师这里带来两种动物,你能说说它们的特点吗?(画面出示狐狸和老虎) 一、导入课题: 两千多年前,中华大地四分五裂,群雄纷争,齐楚燕赵韩魏秦战国七雄各霸一方。为了让各国诸候听信自己的主张,出现了像苏秦、张仪等许多纵横家,这些纵横家的游说之词,人们把它记录了下来,西汉时的刘向将它们编辑成一本书《战国策》,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战国,看一看这部书中第十四卷《楚策一》中的一则寓言故事《狐假虎威》,请同学举起右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师生齐写课题《狐假虎威》)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哪位同学说一说,什么是寓言?(假托一个短小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一读:(自由读)从课题我们可以看到“狐”和“虎”这两种动物,这两种动物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提个小小的要求:1、读准字音,特别是文中的多音字。2、拗口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读:(学生读)古文离我们年代太久远了,要想读好古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哪个同学第一个吃螃蟹,谁来读一读?(指名读)真不错,每个字都字正腔圆,特别是他读准了多音字:子以我为(wéi)不信、吾为(wèi)子先行、虎以为(wéi)然、以为(wéi)畏狐也。(课件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三读:(节奏读)古代诗文有着音乐的韵律、节奏美。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学习古文首先要知道断句,准确读出句子中的停顿,这对理解意思大有帮助。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已经划好了节奏,请同学按照节奏停顿,停顿处可以拖长一点音,边读边想想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学生自由读课文) 有信心读一读吗?谁来读一遍?(学生读) 四读:(教师范读)不错,这样读就有板有眼了,古文还得古色古香、摇头晃脑地读。请听老师为大家读一遍。(配乐、摇头晃脑读)老师读得怎样?大家得鼓励一下我吧? 五读:(配乐诵读)来,请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读一遍。(学生配乐齐读) 三、诵读并理解品读: 同学们读得真不错,古文要读懂它可得花一番功夫,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和后面的大意,互相对照,看看你读懂了哪句。(学生自由读课文和大意)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句? a.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请比较:和“刻舟求剑”的求?(寻找) 古文简洁明了,短短9个字就写出了事情的起因,如果加上你的想像,这段话你会怎么说?此时,饥饿难耐的老虎抓到了一只狐狸,心情是怎样的?把老虎的欣喜读进文章里,齐读。 b.子无敢食我也! 狐狸说这话的时候,语气是怎样的`?来,谁来读一读? “狐曰”曰得有点突然,谁能想象一下,“老虎一下子抓住了狐狸,狐狸 地说”加上狐狸的神态、动作,把故事铺阵得详细些。(学生说) c.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以我为不信”上“认为我不相信”吗?(认为我的话不值得相信) “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这是什么句?(反问句) 反问句为什么用感叹号呢?(强烈地肯定)说明了什么?(狐狸很有把握)你能读出狐狸的信心吗?(读) 谁能把这句话改成肯定句式?(观百兽之见我皆走。观百兽之见我不敢不走。)你觉得改成哪名好?为什么?(双重否定表示肯定) 百兽见了它们是在慢悠悠地走吗?这里的“走”表示什么?(逃跑)“走”的意思在古文中用什么词来表示,请在这句中找出。(行)百兽见之皆走了吗?你是从哪句知道的?(兽见之皆走) d.虎以为然。 狐狸的一番话唬住了老虎吗?“以为然”是什么意思?现在我们还有个词“不以为然”。 看到百兽皆走后,虎不知……(学生接) 百兽怕的是老虎,可老虎却认为怕的是狐狸,这是因为狐狸( )了老虎的威风(板书“假借”) 因此我们也就知道了“狐假虎威”的意思,谁来说说?(狐狸假借考虑的威风吓走百兽) 四、理解寓意: 前面我们说了,这些纵横家们是借寓言故事来说生活中的现象,狐假虎威说的是生活中的怎样一种现象呢?(凭借别人的威风来欺负别人或抬高自己) 你能说一说你在生活中看到过这种现象吗? (1、仗着有个高年级的哥哥,经常欺负小同学。2、凭着家里人的权势,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多让学生说,教师适时评价。 讨论:狐狸是想借着老虎的威风欺负百兽吗?狐狸为什么要借老虎的威风? (狐狸也是迫不得已,为了自己能活命) 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不要借着别人的威风欺负人。 五、课堂延伸: 让我们牢牢地记住这则寓言故事,齐读。(齐读课文) 我们相信,如果这只老虎再次抓住这只狐狸,也许情况又会发生变化了,请同学们课后续写:老虎明白后,又一次抓住了狐狸…… 像这样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古文的寓言故事韵味十足,大家对画蛇添足的故事,老师推荐同学们课后阅读:古文版《画蛇添足》 出示: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板书设计】

有多少张贴画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78—79页《有多少张贴画》(6的乘法口诀)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中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此时学生对编制乘法口诀具有了一定的经验和能力,教科书通过创设“有多少张贴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利用正向迁移,主动探索6的乘法口诀,体会新旧乘法口诀的联系,逐步学会从已知寻求未知的思想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了2~5的乘法口诀,知道了每句口诀的来源和意义,并能应用这些口诀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经历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在探索规律的基础上理解口诀的意义。 2.能用6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借助点子图,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会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体验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想方法。 学习重点:经历独立探究、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从已有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想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口诀之间的关系,知道根据两句熟悉句口诀可以推出一句陌生的口诀。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复习旧知 师生对口令,复习2、3、4、5的乘法口诀。 2.情境导入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大家带来了一位小客人,大家看,是谁?(课件出示小青蛙)对,是小青蛙。小青蛙是捉害虫的能手,是保护庄稼的小卫士,所以我们要爱护小青蛙。可是小青蛙每次遇到数学问题总出错,于是就想和我们小朋友们一起学习数学。你们愿意吗? 师:瞧,小青蛙把它的好朋友都叫来了(课件出示)。看到这么多小青蛙,你想提一个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预设:一共有多少只小青蛙?)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估一估。师:到底有多少只小青蛙呢?你不用数,能不能估计一下大概有多少只小青蛙?生估计。 2.说一说,填一填。 师:同学们的估算答案真多,到底有多少只呢?我们来数一数。(课件出示)为了方便,我们用表格把数据记录下来。这个表格能看懂吗?第一行表示什么?第二行表示什么?1行有几只?(6只)2行呢?(12只)后面的会填吗?请大家打开课本78页,把表格补充完整,看谁填的又对又快。(1)学生独立完成。(2)交流汇报。师:谁来读一下你填的结果?你是怎样很快填出这些数的? 3.编口诀,找关系。(1)编口诀。(课件出示)师:1行有6只青蛙,是几个6?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呢?你能编出乘法口诀吗?生写算式、编口诀。师:2行有多少只?3行......9行分别有多少只?该怎样写乘法算式,怎样编口诀呢?你们能独立完成吗?老师相信你们能行。请打开课本78页,先把算式补充完整,再根据算式编口诀。 学生独立写算式并编写6的乘法口诀。(2)读口诀。 师:男生读一个算式,女生读这个算式所对应的口诀。生读算式和口诀。师:(课件出示)老师这儿也编好了,请大家对照大屏幕,看看你编的跟我编的一样不一样。生自查。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6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请大家读一读口诀。(3)理解意义。 师:观察这些口诀,哪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四六二十四”这句口诀是什么意思?它还可以计算哪道乘法算式?这几句新口诀什么意思? 生交流。 (4)找关系。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想一想这些口诀之间有什么关系?(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1个6)不相邻的口诀它们的积相差几?(不相邻的口诀前面的数相差几,积就相差几个6。) 举例说明。4.找方法,记口诀。(1)记口诀。师:请大家利用口诀之间的这些关系来背诵口诀,老师给你一分钟的时间,你能把它背下来吗?试试看,重点是背诵后面这四句口诀。a、生背诵。b、师抽查。全体按顺序背(正背、倒背);师生对口令;同桌对口令。师:刚才在背的过程中,你觉得那句口诀难记?谁有好办法教教他?如果我忘了六八呢?六九呢?总结:如果忘了其中一句口诀,可以利用口诀之间的规律来推导这句口诀。(2)引导学生利用点子图验证6×7的结果。(课件出示)师:同学们,在计算6×7时,淘气忘了口诀,他是用下面这种方法来推算6×7的结果,你能看懂吗?上面圈起来这部分是几个6?(5个6)下面圈起来这部分是几个6?(2个6)5个6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2个6呢?5个6和2个6合起来是不是7个6?下面这个空你会填吗?试一试。交流汇报。师:想一想,还有其它的填法吗?生交流。师:这个方法你们学会了吗?接下来我们去智慧岛看看有哪些难题等着我们去挑战,准备好了吗? 三、应用口诀,巩固新知 1.把口诀补充完整。(课件出示) 2.课本79页的第1题。 师:墙上有这么多的手抄报,老师都看晕了,你们能算算一共有多少张手抄报吗?在本子上完成。 3.课本79页的第4题。师:算一算每个图中有多少格子?自己完成。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自己的算法。 4.课本79页的第5题。6×9在这幅图中表示什么意思?你能用刚才的把9个6拆分成两部分相加的形式吗?请完成79页的第5题。想圈一圈,再填一填。 5.找一找生活中的“6”。 师:6是一个神奇的数字,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课件出示一根火柴棒)师:这是什么?对,火柴棒。摆一个六边形用了几根火柴棒?摆2个、4个、6个呢?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回答。师:原来小小火柴棒里也藏着数学问题,你们还发现日常生活中哪些事物的计算也可以用6的乘法口诀计算?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师:你真会观察。同学们不但能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还能准确地用我们学习的乘法口诀计算出来,可真了不起。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师: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都有哪些收获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会了6的乘法口诀,还会用学过的知识来探究新知识,真了不起。老师相信,聪明的同学们,只要肯动脑,你会发现数学越来越有趣。一说教材:教材内容:这节课《有多少“粘贴画”》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的第1课时的内容。教学目标:1、掌握6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经历独立探究、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从已知求未知的思维方法。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估算的策略以及它对计算的作用,培养估算意识。教学重、难点:1、编制6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体会估计的方法以及它在计算中的作用,在计算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学会从已知寻求未知的思想方法。二说教法:这节课是在学生学“2—5的乘法口诀”以后,由于他们已经具有了学习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呈现的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课本的意图是要让学生学会独立编写意图,我就利用学生学过的数学知识推到出六的乘法口诀。1、情景教学法:利用课件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很简单,就是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2、游戏教学法: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使学生在玩中学,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3、小组合作教学:找规律教学时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三说学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学习方法:1、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知识,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结构的连惯性。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都可用原有的知识来解决所遇到的新问题。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如:你发现了6的口诀里有什么秘密!让学生自已去探索、去发现,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从中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和成就。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学生用编写6的乘法口诀表等。五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探讨新知1、估算2、编写6的乘法口诀3、找规律(你发现了什么秘密?)4、6的口诀在生活中的运用(二)课堂练习1、算一算,想一想师:智慧老人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出示课件)师:谁知道怎么填?(点名学生说一说)师:你们会填吗?(生:会)师:那么现在来填一填P73页。(检查 播放课件)2、对口令师:智慧老人夸我们今天真棒,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游戏:对口令(听好要求:女生说前面,男生对后面。)(出示课件)师:看是男生棒,还是女生棒!(再交换进行一次)3、找朋友师:智慧老人对我们很满意,不过他还想考考我们,看看谁能准确的找到自己的朋友(出示课件)师:打开书P73页第3题做在书上。(点名学生说一说)4、想一想,算一算师:智慧老人,夸你们今天真爱动脑筋,他还想考考你们,来看看是什么题目呢?(出示课件)师:打开书P73页第4题5、算一算每个图中各有多少个小方格。师:智慧老人说,你们太棒了,还想考考你们。看看是什么题目!师:提示:不仅要会算,而且要巧算。(移动方格的方法来算)。 6、解决问题师:智慧老人,夸我们今天真了不起,他要奖给我们童话书,每本书6元钱,12本书多少钱?师:谁会解决这个问题,乘法算式怎么列?12×6=?(元)师:怎么算呢?(可把12拆成6和6、5和7、4和8……)四:全课小结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生:6的乘法口诀。让学生概括出本堂课所学的知识,唤醒学生对本堂课的记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

15运动起来会怎样《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 3、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数据进行合理分析。 2、能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做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尊重事实、以证据求结论的科学态度。 2、能够耐心、细致的完成呼吸次数的测量活动。【教学重点】用体验和实验的方法,验证呼吸前后气体中氧气发生了变化。【教学难点】通过实验证明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一定的氧气,通过对实验的分析能发现“吸进的空气中氧气较多,呼出的气体中氧气较少”这一事实,从而懂得新鲜空气对健康生活的重要性。【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呼吸汇总表、集气瓶,毛玻璃片,自制的插有3根蜡烛的金属架,打火机、水槽等。学生:记录表(长纸条),塑料袋。【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今天是一堂竞赛课,后面做着的老师就是今天的评委,这些评委时时刻刻都在关注我们每个同学的一言一行,你会觉得紧张吗?2、我们一起来做一次深呼吸,来放松一下自己好吗?刚才你是怎么呼吸的?(一吸一呼就是一次呼吸)(配合手势)3、你又是用什么部位来呼吸的呢?咱们用鼻子自由地再做几次深呼吸,同时数一数,当老师叫停的时候你做了几次,好吗?你做了几次?(看来有的时候呼吸是可以控制的。)4、但接下来我们要测量的是自然的呼吸,不能认为的去控制它。二、测量“平静状态”和“运动一分钟后”每分钟呼吸的次数1、测量“平静状态”每分钟呼吸的次数,并做好记录。2、测量“运动一分钟后”每分钟呼吸的次数,并做好记录。3、各组反馈,随机抽取6组数据记录在呼吸汇总表上。4、引导学生分析呼吸汇总表的数据,据此提出研究的问题:“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5、试着分析“运动后呼吸加快”的原因。三、研究“呼吸为什么加快”(一)、认识和呼吸有关的器官1、呼吸时,相应的哪些地方有明显的感觉?这些地方有很多与我们的呼吸相关的器官。我们一起来认一认。2、空气经过了哪些地方到达肺部?呼出的气体又经过了哪些地方?最后去了哪里?(二)、寻找气体发生变化的证据1、呼出的气体和吸进的气体一样吗?能否用实验证明?2、体验活动:反复呼吸塑料袋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3、交流自己的感受,试着解释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4、教师做演示实验:①比较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区别。②比较新鲜空气与呼吸过一次的气体、反复呼吸过的气体的区别。③讨论: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④小结。

科学五年级下册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2、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教学准备】  教师:烧杯一个、热水、金属棒、凡士林、牙签、金属圆片、课件。  学生:金属棒、涂好蜡油的金属圆片、酒精灯、火柴、牙签、木夹、凡士林、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根金属棒,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摸摸,看看它是冷的还是热的?如果我把它的一端放入热水中(教师示范),猜猜过一会儿金属棒的另一端会有什么变化?  2、你们猜的是不是和事实一致呢?请刚才上来摸过的同学再来摸摸。请你告诉大家,现在有什么感觉?哦,金属棒的这一端真的变热了,和同学们猜的结果一样。老师现在有个疑问了:金属棒的这一端并没有浸入热水中,它怎么也变热了呢?你为什么这样猜测?(结合学生回答教师画图示)  3、金属棒上的热真的是像你们所说的那样传递的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热是怎样传递的)  (设计意图:通过把金属棒放入热水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热水如何把热传到金属棒的另一端,从而引发热到底是怎样传递的问题,并激发学生想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的欲望。)  二、热在金属棒中的传递  1、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一些猜测,是否正确呢?该怎么检验?对,我们需要用实验来证明。  2、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一根金属棒、酒精灯、几根牙签、木夹和凡士林。(教师出示凡士林)并介绍:这个小盒里装的就是凡士林,这种材料很特别,在常温下有一定的粘性,可以粘住一些细小的物体,如它可以粘住牙签、火柴等。但是遇到热它就会熔化,不能再粘住细小物体了。  你们能不能利用老师提供的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让大家能亲眼看到热在金属棒上传递的过程呢?  3、小组讨论并设计方案。(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在开放的环境下,教师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发散思维,自主设计实验来验证之前的假设。)  4、小组上台汇报设计成果。  学生交流,并完善方案。(应用木夹夹住金属棒的一端,凡士林粘的多少要差不多,牙签粘的距离应差不多,给牙签编号……教师结合学生汇报在黑板上画出两种图示)  5、听了刚才两组同学的汇报,你们肯定又有新的启发吧?下面老师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把自己组的设计方案再完善下。  (设计意图:这个实验中,变量的控制对实验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这里通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思考对凡士林的量、牙签粘的距离等的控制,使学生形成缜密的思维方式,养成较好的探究能力。)  6、同学们真了不起,设计出这么新颖的方案来。那等会实验时应注意些什么呢?为了使实验更成功、更安全,老师这儿也有几个小提示,请你们默读一遍。(课件出示,学生默读)  7、材料员领取实验材料,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8、小组代表上台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实验现象。(教师结合学生汇报在图示上标出)  9、小结:听了刚才同学们的汇报,老师发现无论是在金属棒的一端加热,还是在中间加热,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都是有规律的。谁来总结下,热在金属棒上到底是怎样传递的?  (设计意图:探究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手动起来,也不仅仅是获得一些事实,重要的是让学生有目的地对这些科学现象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从而得出合理的科学解释——即科学概念。让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1、过渡语: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是从较热的一端传递到较冷的一端。如果我把这根金属棒换成一块金属圆片,热在这块圆片上又会怎样传递呢?你为什么这样猜呢?(教师同时在黑板上画出两种图示。)  2、猜测需要实验来验证,老师已经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块涂好蜡油的金属圆片,(师述:蜡油和凡士林差不多,遇热很快会熔化)等会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个方案进行研究:在中间加热或在边缘加热。加热时重点观察什么呢?  3、材料员领金属圆片,学生实验。  4、学生交流实验现象。  5、小结:根据这两种现象,谁来总结一下,热在金属圆片上传递又有什么规律呢?(也是从酒精灯火焰加热的部位开始传递,从较热的部分传递到较冷的部分。)  (设计意图: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和上一活动的设计,学生往往会认为热传递是一个线型的过程,而这一探究活动的设计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探究思路,也会使学生对热传递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研究了热在金属棒和金属片上的传递。那么谁再来说一说热是怎样传递的?(结合学生回答出示:热是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并出示热传导的概念)  2、今天我们主要研究的是金属材料,它能较快地进行热传递,那么其他材料是不是也都能较快地进行热传递呢?这个问题下一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好吗?

运动起来会怎样教学设计与反思

科学概念  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的氧气。  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过程与方法  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并进行数据分析。  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认识到耐心、细致地完成测量活动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呼吸次数记录表一张  为每个学生准备:塑料袋一个、吸管一根、关于呼吸的资料一份  教师准备:水槽一个、集气瓶三个、玻璃片三片、水、火柴、牙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问题1: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呼吸,那么怎样才能算呼吸一次?  1.学生讲述一呼一吸算呼吸一次  2.教师再次强化,演示呼问是不是一次,再演示吸问是不是一次。  (二)问题2:假设要我们测量一分钟呼吸的次数,你应该怎么测?  1.演示人为控制的急促呼吸,问:这样能不能算正常的呼吸,这样的情况下能正确测出我们平静时的呼吸次数吗?  2.提问:那要怎么测?(预设:要平静,不人为控制)  3.再次强调测量呼吸时要平静,不人为控制。

选择中学物理教材的某一课,阐明你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何考虑选择教学方法的?

百度文库里面有许多啊

《运动起来会怎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人体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2、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的氧气。3、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过程与方法:1、在体验活动中感受呼吸过程中的气体变化。2、结合实验现象对数据及相关资料进行合理分析,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尊重事实、以证据求结论的科学态度。2、知道经常锻炼身体,会增大呼吸能力,增进身体健康。教学重点:用体验和实验的方法,验证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难点: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了变化,并试着解释“为什么运动后呼吸加快了。”教学准备:学生探究准备:①保鲜袋每人4个、铁夹子4个②吸管1支、集气瓶2只、毛玻璃片2片、标签纸1张、竹签2根、火柴1盒;实验记录单教师探究准备:兔子舞音乐、秒表;演示材料:保鲜袋1只、铁夹子1个;吸管1支、集气瓶2只、毛玻璃片2片、竹签2根、火柴1盒、气球2个;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1、引导: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首先我们来进行一项小小的运动比赛,谁愿意上来试试?出示两个相同的气球,有意识选择两位男同学(个头差不多,一位爱运动,一位很文静)上台吹,比比谁吹得大——规则:只能吹一口气,可以先吸足一口气,然后使劲吹,吹完后马上捏住气球口,防止气体外逃。2、比赛:学生比赛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想这是为什么?和什么会有关系呢? 汇报:和他们的气量有关,和他们的呼吸功能有关,和他们的肺活量大小有关。3、.揭示课题:刚才这个游戏说明人的运动和呼吸有着一定的关系,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运动和呼吸》。(板书:运动和呼吸)二、科学探究:1、活动一:认识呼吸器官刚才同学们说了,人体的运动和呼吸有关,那我们就一起先来体验一下,让我们来做几次深呼吸,并猜猜空气进入我们身体时都经过了哪些地方,然后又是经哪里出来的?教师示范:深呼吸辅助动作。 a.体验:师生一起深呼吸。b.交流:学生汇报c.引导:在呼吸的时候,其实有许多人体器官参与了这个过程,这些器官我们可以统称为呼吸器官。(板书:呼吸器官)d.交流: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后说说人体的呼吸器官有哪些。看人体半身模型,认识主要呼吸器官,并让学生说说呼吸是怎样进行的,尝试描述空气在人体内的流动路线。e.小结:师生共同讨论小结吸气和呼气的路径。2、活动二:体验空气变化——呼吸体验、—寻求证据(1)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人体的呼吸离不开空气,可我们把空气吸进去后怎么又呼出来了,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呼吸?你怎么知道它们不一样呢?你有什么方法证明吗?想研究一下吗?(提示:先装一袋普通空气,然后用袋口封住嘴巴和鼻子,尽量不要漏气,反复呼吸,觉得难受就停下,同时把袋口拧紧,不要让空气跑了。比一比:看看谁袋中的空气不会漏掉?把你们反复呼吸直至不能再呼吸的空气收集好,用夹子夹住)。(安全教育:不比时间长,要比不漏气。)a.游戏:反复呼吸同一袋空气。b.交流:学生交流活动感受。(越来越觉得闷,到后来就不能呼吸了)c.提问:在这个实验中,袋子里空气的总量有没有减少?那为什么到后来我们不能继续这样呼吸了呢?d.汇报:是空气发生了变化;空气的成分改变了。e.小结:是啊,如果空气成分没有变化,我们应该可以一直这样呼吸下去。而现在,我们却不能在同一袋空气中进行长时间的呼吸了,说明经过呼吸的空气确实发生了变化。(与生活的联系:有些人喜欢晚上用被子闷着头睡,其实就是在反复呼吸被子里的空气,会引起恶梦,早上起来也会觉得不舒服,这样的生活习惯对身体健康不利。)3、活动三:检验空气变化——分组实验、—寻求证据(2)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吸进去和呼出来的空气是不一样的,它们已经发生了变化,那它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引导进行猜测。a.引导: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吗? b.汇报:学生说说他们的方法。c.引导:物体燃烧是需要氧气的,当氧气不足或没有时,燃着的物体就会熄灭。我们要检验呼吸后的空气氧气是不是减少,就可以用这个方法。能不能直接将点燃的竹签放进保鲜袋?d.指导:现在老师教你们一个办法:把你们前面反复呼吸过的气体倒入集气瓶。强调注意事项:袋子要倒着,袋口要捏紧。 (教师示范)e.提问:为比较空气吸进去呼出来是否发生了变化,我们就检验袋子里的空气就行了吗?为了效果更明显,我们需要几瓶空气进行对比,需要怎样的空气?f.汇报:需要两瓶,一瓶是反复呼吸过的,另一瓶是没有经过反复呼吸的。指导:收集方法指导。并要求贴上标签,用以区别。 (教师示范)强调:①竹签要用两支。②毛玻璃片拿开应同时。③点燃后要同时放入。④应倾斜着放入。⑤速度不能太快。学生分组实验交流。延伸:学习资料、提升认识——寻求证据科学家们对人体吸进去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专门进行了研究比较,我们也来看一看,它们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课件: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比较)交流: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小结:科学家的研究和我们一致,说明我们的猜测和实验是完全正确的。事实上人的呼吸过程就是在进行气体交换,把氧气吸收,将把二氧化碳等其他气体排出体外的过程。4、活动四:运动与呼吸的关系:看来,呼吸对我们人体是非常重要的,你知道在平静时自己一分钟大约呼吸几次吗?如果剧烈运动后,呼吸的次数会不会变化呢?想不想测量一下?a.强调:测量时应注意什么?不能刻意控制呼吸,还要及时记录b.讨论:怎样呼吸算一次(一呼一吸算一次)。c.测量:测量平静时的呼吸次数并记录——平静测量测量运动后的呼吸次数并记录——随音乐做深蹲运动并测量。(播放兔子舞音乐。)d.交流:选取几组学生代表汇报。e.汇总:教师在黑板上完成表格填写。 f质疑:为什么运动后呼吸的次数就会增加呢?学生分析交流讨论汇报 教师概括: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呼出和吸入气体的数量也比平时多。呼应开头:前面两位同学为什么个头大小差不多,但是他们吹出来的气球大小为何会明显不同呢?(是因为他们的肺活量不同。)追问:什么是肺活量呢?肺活量大有何好处呢?怎样才能增大我们的肺活量呢?释疑:因为其中一位同学是体育委员,爱运动,而另一位同学则不爱运动,所以他们的肺活量大小会不同。 倡议:经常锻炼身体,会增大我们的肺活量,从而获得更多的氧气。三、巩固练习四、拓展延伸总结:通过今天学习,知道了什么?运动后呼吸会发生变化,心跳呢,我们下节课来研究。

如何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我在教学中,往往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相脱离;这是提高教学设计的大忌。我的教学设计,要求通篇类度;而教学实践,要求课堂上分分钟都要计算在内,把握好每一分钟,让学生们掌握所学的知识点,学会自学,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课堂设计,却无法体现。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

  导语:《圆柱的体积》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柱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圆柱体的特征,让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又一次飞跃。下面是儿童网我为您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9—31页。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圆柱体积,探索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及简单应用的过程。   2.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能计算圆柱的体积。   3.在探索圆柱体积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能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   教具准备:两个不易直观比较体积大小的圆柱桶,探索体积的课件   执教者: 张聪棉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准备好的圆柱筒,同学们这两个物体,哪个大一些,   谁大就是指它的体积大,今天我们就学习--圆柱体的体积   师:看到课题你能想到哪些有关的数学知识?或想知道什么数学知识?   体积的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相邻的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二、圆柱的体积公式   下面请同学看书29-31页,   二、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一)圆柱的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二)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三)根据公式能计算圆柱的体积   三、出示自学指导   (一)先观察两次拼出的近似长方体,说一说有什么不同。再提出:等分的分数越多,拼成的长方体会怎么样?   (二)观察拼出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关系?   (三)你能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   四、学生自学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   五、学生试做   学生试做   1. 底面积是25平方厘米,高4分米   2. 底面半径2分米,高10分米   3. 底面直径和高都是 20米   判断对错   1.一个圆柱形水桶,它的容积也就等于它的表面积。 ( )   2.一个长方体与一个圆柱,底面积相等,高相等,那么体积也相等。 ( )   3.底面积不相等的两个圆柱的体积一定不相等。 ( )   4.等底、等高的两个圆柱的体积相等。 ( )   5.计算一根圆柱形钢材有多少立方分米,是钢材的表面积。 ( )   填空:   1.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   )。它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 ),它的高就是圆柱的( )。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 ),用字母表示是( )。   3.一个圆柱底面积是25cm2,高是4cm,体积是( )cm3。   4.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2cm,高是10cm,体积是( )cm3。   六、议一议   议:“圆柱的体积公式中的底面积怎样理解?”   (1) 把圆柱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可以拼成一个()图形?这两个图形的()相等   (2)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是?   (3) 圆柱体的底面积是什么图形?   师:做完的同学看黑板上同学的做法,是否正确,如果有不同答案,可以上前面来改正。   评议黑板上的数学题。   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七、小测试   今天同学们的收获一定不少,现在我们做个当堂测验,只写答案不抄题,看谁又快又对(见测验题)   一、填空(每题10分)   1.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 )。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 ),高等于圆柱的(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 )乘( ),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 )乘( )。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80平方厘米,高是5厘米,体积是( )平方厘米。   3.一个圆柱的体积是21平方厘米,底面积是7平方厘米,高是( )厘米。   4.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25平方厘米,高是0.4分米,体积是( )平方厘米。   二、判断(每题5分)   1.把一个圆柱截成两个小圆柱,它的表面积和体积都增加了。( )   2.如果两个圆柱的体积相等,那么他们的高也相等。( )   3.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2倍,高不变,它的体积扩大2倍。( )   三、计算圆柱的体积(每题10分不写答话)   1.底面积10平方厘米,高15厘米。   2.底面直径和高都是20厘米   3.底面周长62.8厘米,高10厘米   四、一根长50分米的长方体钢材,底面是一个边长10分米的正方形。如果把它锻造成底面面积是1000平方分米的圆柱形钢材,这根圆柱钢材的高是多少分米?(15分)   教学反思:   本节的教学重难点是:1.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能计算圆柱的体积。   2.在探索圆柱体积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方法:我利用课件演示和实物演示来解决。让学生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成功之处:1.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说理,调动多种感观参与学习;   3.正确处理"两主"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学生学习的参与过程及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达到预期效果.   不足之处:1.个别学生还是对公式不会灵活应用。   2.练习题有些多,应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题,这样小测验就能有充足的时间了。   3.关注学生的有些少,尤其是应关注做错的学生,应知道为什么错,及时在课堂评价出结果会更好。   4.老师讲得多,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处理自己总结,会更好。 更多相关热门文章推荐阅读: 1. 七色花的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2.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3. 《葡萄沟》教学设计及反思 4.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5. 《从现在开始》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6. 《亡羊补牢》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7. 《可贵的沉默》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模板 8.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尊严》教学设计 9. 《最后一分钟》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0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2、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估计意识和合情推理能力。3、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与同学合作的良好习惯。教具准备:小猪、小猴、小猫图片。星星等。教学过程:课前交流:比一比,找生长点。师:小朋友们,你们和同桌比过高矮吗?下面我们来和同桌比高矮,说说你比同桌怎样?同桌比你怎样?生答。如果,老师和你比,结果怎样?过渡:比高矮,两个人比较近的可以说高一些、矮一些,两个人差得远 可以说高得多,矮得多。比高矮,小朋友们都会,那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呢?一、复习,在○里填>、 < 、 =45○48 98○39 47○75 100○90过渡:比较两个数之间的大小,除了用>、<、=表示,还可以用语言来描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1.呈现问题情境。新年快到了,小动物们正忙着做星星来打扮它们的家呢!(多媒体出示画面:三个小动物围坐桌前,每个动物面前一堆星星)有哪些小动物呢?(小猴、小猪、小猫)在黑板上贴出三个小动物的头像。谈话:这是小猪做的星星,它做了10个。(在黑板上贴出星星并标上“10个”)师提问:小猴做了儿个呢?提示可以先和小猪做的比一比,再猜猜它做了几个。(板书学生猜的个数如11、12、13等)小猫做了几个呢?用刚才的方法猜猜看。(板书学生猜的个数如30、35、40等) 3.初步体会“多一些、多得多”。 启发:看来,小猴、小猫都比小猪做的多。同样都比小猪做的多,为什么大家猜小猴只做了十几个,而小猫却做了三十几个、四十几个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汇报交流。归纳:小猴只比小猪做的多了一点点儿,小猫比小猪做的多了很多。我们可以说“小猴比小猪做的多一些”,“小猫比小猪做的多得多”。 板书:小猴比小猪做的多一些。小猫比小猪做的多得多。4、引出少一些 少得多(1)我们知道小猴做的星星比小猪多一些,那么这句话反过来怎么说?小猪做的星星比小猫怎么样?(2)板书:小猪比小猴做的少一些。小猪比小猫做的少得多5、你能用今天所学的“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他们之间的关系? 选择一题说一说。45○48 98○39 47○75 100○90小结:小朋友的小脑瓜真聪明!理解能力强,很会表达。知道了比较两个数的多少,而且要反映数量的相差程度时,就可以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些词来表达。 二、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1、小动物手儿真巧,一会儿做完了星星,它们又在做纸花,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小动物做的纸花吧!课件出示:小猪:我做了32朵花。 小猴:我做了60朵花。 小猫:我做了48朵花。(1)比一比,小猪各小猫各做了多少个? 板书:32 48比大小。指名上台填空 >、<(2)学小猫说:我比小猪做的多一些。想一想小猪会怎么说?那我们可以怎么说? 生:小猪比小猫做的少一些(3)小猴和小猪比,它们会怎么说?我们会怎么说?方法同上。2、课间休息: 欣赏一分钟欢快的音乐提问: 这段音乐好听吗?播放这首曲子用了1分钟,我们上一节课需要多长时间?(40分钟)谁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将这两个时间比一比?得出: 一节课的时间比这首曲子的时间长得多,这首曲子的时间比一节课短得多。引导:你知道有哪些事情所用的时间要比一节课的时间长一些?(学生自由发言)3、举生活的例子。你能联系身边的事物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一句话吗?生1:我们班的男生人数比女生多些。生2:我们学校的女老师比男老师多得多。生3:我妈妈比我大得多……小朋友好厉害,除了比多少,而在现实生活中,两个事物比较,还有比大小,比高矮、比贵得多等。三、提升练习 ,巩固提高。1、说一说。小动物们用星星、纸花把家里打扮得漂漂亮亮。小猪、小猴、小猫都特别喜欢金鱼,它们还在房间里放了金鱼。小猪喜欢红金鱼48条,小猴喜欢花金鱼15条,小猫喜欢黑金鱼10条。(课件出示)比一比,你能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话?2、猜一猜。出示小猴说:苹果有50个。小猫神秘地说:梨的个数比苹果少得多。小朋友,梨可能有多少个?在你认为合适的答案下面画"v"。学生选择后,指名说一说理由。再问:小猪:我准备的草莓比梨多一些,猜一猜我准备了多少个梨?3、小结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不仅要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而且要反映数量相差的程度时,就可以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这些词来表达。四、质疑反馈,点拨引导。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ue5e5ue5e5生1:“多一些”、“多得多”我觉得有点乱。ue5e5ue5e5生2:“少一些“、“少得多“我也不太理解。)五、猜数游戏,结束全课, 谈话:小朋友今天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最后,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猜数游戏。好不好?介绍游戏方法:甲想好一个两位数,让乙猜。乙每猜一次,甲都要作出评价,如“太大了”、“再小一些”等,直至猜对。想一想,怎样用较少的次数猜对。多媒体示范游戏。学生自由分组游戏。课后反思:苏霍林斯基指出,学生对课堂学习知识不感兴趣,智力情感就会贫乏,就会对新知识、新事物、丰富的思想和认识的敏感性变得迟钝,课堂学习如果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的游戏的鲜艳色彩,那学习就会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而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应注意从生活和学生的角度去选择内容、设计图画、编写例题、设置练习,学生才会更深刻认识数学知识。本节课,选用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的素材,加上学生感兴趣的小动物图片,使原本枯燥的内容形象化,生活化,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孩子们真正成为这堂课的发现者,探索者。本节课我运用了学生好奇心较强的心理,用生动的语言,很好的导入新课,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授学生认识“多一些”、“少一些”时学生都撑握得较好,但在教授“多得多”、“少得多”时,由于我问题交待得不够清楚,使得部分学生对这两个词与“多一些”、“少一些”有点区分不清楚,也因而导致了在练习中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不高的后果。由于他们声音太小,表达得不够清楚,整节课的教学目标未能很好的完成。这些都使我深刻的认识到,授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备好课是相当重要的,而备课不但要设计好整节课的教学过程,而且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备好课。在授课过程中要多训练学生的胆量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勇敢的用清楚、响亮的声音来回答问题。今后,我还将多训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清楚的表达课本的内容,从而使学生易懂、易学。

中班健康活动《快来拍拍》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中班健康活动《快来拍拍》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和掌握拍球的运动技能,提高手眼协调能力。   2、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活动重点: 初步学习连续拍球。    三、活动准备   皮球人手一个,录音机,光盘。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准备部分(4分钟、集体)   1.教师带领幼儿单手夹球踏步进入场地,双手持球在场地中听信号进行快走、慢跑交替活动。   2.在音乐声中幼儿跟随教师的示范做头颈、上肢、腰腹、下肢、手腕、脚踝等关键部位的肢体活动。   (二)教学与练习部分   3.师:小朋友们,利用皮球有多种锻炼的方法,现在我们每个人都试一试,看看自己能想出几种锻炼身体的办法来。   教师观察指导幼儿进行拍、踢、滚、投、抛接球等运动。(3分钟、自由)   4.教师集中幼儿,向幼儿进行右手、左手拍球运动技能示范与讲解,要求全体幼儿按教师的示范进行模仿拍球。教师观察幼儿拍球的能力和水平。(3分钟、集体)   5.集中幼儿,请个别拍球能力差的幼儿示范,要求小朋友找出不能连续拍球的原因,再请个别拍球能力强的幼儿进行拍球示范,教师总结、提示正确的左右手拍球要领。(4分钟、个别)   6.全体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用口中数数的方法继续进行左右手拍球练习。(2分钟、集体)   7、将幼儿分成四个小组站立在场地一端,场地对面一端对应四个组放置四张凳子,幼儿听信号进行推滚球锻炼(去时右手推滚球,回来时左手推滚球)。(3分钟、分组)   8、全体幼儿散立在场地上进行拍球比赛。   听到教师用右手拍球的信号后,全体幼儿开始用右手连续拍球。约一分钟后教师说停,幼儿报自己拍球的次数。(2分钟、集体)   听到教师用左手拍球的口令后,全体幼儿开始用左手连续拍球,约一分钟后教师说停,幼儿报自己拍球的次数。(2分钟、集体)   听到教师左右手交替拍球的口令后,全体幼儿开始用左右手交替拍球的方式拍球。约半分钟后教师说停,幼儿报自己拍球的次数。然后再重复进行两次。(3分钟、集体)   (三)结束部分   9、教师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讲评后,带领幼儿跟随轻松的音乐坐在球上各自做放松运动:拍腿、体屈伸展、慢扭腰等。   10、教师小结活动,带领幼儿单手夹球踏步退场。(3分钟、集体)

96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0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2、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估计意识和合情推理能力。3、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与同学合作的良好习惯。教具准备:小猪、小猴、小猫图片。星星等。教学过程:课前交流:比一比,找生长点。师:小朋友们,你们和同桌比过高矮吗?下面我们来和同桌比高矮,说说你比同桌怎样?同桌比你怎样?生答。如果,老师和你比,结果怎样?过渡:比高矮,两个人比较近的可以说高一些、矮一些,两个人差得远 可以说高得多,矮得多。比高矮,小朋友们都会,那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呢?一、复习,在○里填>、 < 、 =45○48 98○39 47○75 100○90过渡:比较两个数之间的大小,除了用>、<、=表示,还可以用语言来描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1.呈现问题情境。新年快到了,小动物们正忙着做星星来打扮它们的家呢!(多媒体出示画面:三个小动物围坐桌前,每个动物面前一堆星星)有哪些小动物呢?(小猴、小猪、小猫)在黑板上贴出三个小动物的头像。谈话:这是小猪做的星星,它做了10个。(在黑板上贴出星星并标上“10个”)师提问:小猴做了儿个呢?提示可以先和小猪做的比一比,再猜猜它做了几个。(板书学生猜的个数如11、12、13等)小猫做了几个呢?用刚才的方法猜猜看。(板书学生猜的个数如30、35、40等) 3.初步体会“多一些、多得多”。 启发:看来,小猴、小猫都比小猪做的多。同样都比小猪做的多,为什么大家猜小猴只做了十几个,而小猫却做了三十几个、四十几个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汇报交流。归纳:小猴只比小猪做的多了一点点儿,小猫比小猪做的多了很多。我们可以说“小猴比小猪做的多一些”,“小猫比小猪做的多得多”。 板书:小猴比小猪做的多一些。小猫比小猪做的多得多。4、引出少一些 少得多(1)我们知道小猴做的星星比小猪多一些,那么这句话反过来怎么说?小猪做的星星比小猫怎么样?(2)板书:小猪比小猴做的少一些。小猪比小猫做的少得多5、你能用今天所学的“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他们之间的关系? 选择一题说一说。45○48 98○39 47○75 100○90小结:小朋友的小脑瓜真聪明!理解能力强,很会表达。知道了比较两个数的多少,而且要反映数量的相差程度时,就可以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些词来表达。 二、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1、小动物手儿真巧,一会儿做完了星星,它们又在做纸花,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小动物做的纸花吧!课件出示:小猪:我做了32朵花。 小猴:我做了60朵花。 小猫:我做了48朵花。(1)比一比,小猪各小猫各做了多少个? 板书:32 48比大小。指名上台填空 >、<(2)学小猫说:我比小猪做的多一些。想一想小猪会怎么说?那我们可以怎么说? 生:小猪比小猫做的少一些(3)小猴和小猪比,它们会怎么说?我们会怎么说?方法同上。2、课间休息: 欣赏一分钟欢快的音乐提问: 这段音乐好听吗?播放这首曲子用了1分钟,我们上一节课需要多长时间?(40分钟)谁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将这两个时间比一比?得出: 一节课的时间比这首曲子的时间长得多,这首曲子的时间比一节课短得多。引导:你知道有哪些事情所用的时间要比一节课的时间长一些?(学生自由发言)3、举生活的例子。你能联系身边的事物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一句话吗?生1:我们班的男生人数比女生多些。生2:我们学校的女老师比男老师多得多。生3:我妈妈比我大得多……小朋友好厉害,除了比多少,而在现实生活中,两个事物比较,还有比大小,比高矮、比贵得多等。三、提升练习 ,巩固提高。1、说一说。小动物们用星星、纸花把家里打扮得漂漂亮亮。小猪、小猴、小猫都特别喜欢金鱼,它们还在房间里放了金鱼。小猪喜欢红金鱼48条,小猴喜欢花金鱼15条,小猫喜欢黑金鱼10条。(课件出示)比一比,你能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话?2、猜一猜。出示小猴说:苹果有50个。小猫神秘地说:梨的个数比苹果少得多。小朋友,梨可能有多少个?在你认为合适的答案下面画"v"。学生选择后,指名说一说理由。再问:小猪:我准备的草莓比梨多一些,猜一猜我准备了多少个梨?3、小结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不仅要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而且要反映数量相差的程度时,就可以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这些词来表达。四、质疑反馈,点拨引导。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ue5e5ue5e5生1:“多一些”、“多得多”我觉得有点乱。ue5e5ue5e5生2:“少一些“、“少得多“我也不太理解。)五、猜数游戏,结束全课, 谈话:小朋友今天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最后,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猜数游戏。好不好?介绍游戏方法:甲想好一个两位数,让乙猜。乙每猜一次,甲都要作出评价,如“太大了”、“再小一些”等,直至猜对。想一想,怎样用较少的次数猜对。多媒体示范游戏。学生自由分组游戏。课后反思:苏霍林斯基指出,学生对课堂学习知识不感兴趣,智力情感就会贫乏,就会对新知识、新事物、丰富的思想和认识的敏感性变得迟钝,课堂学习如果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的游戏的鲜艳色彩,那学习就会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而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应注意从生活和学生的角度去选择内容、设计图画、编写例题、设置练习,学生才会更深刻认识数学知识。本节课,选用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的素材,加上学生感兴趣的小动物图片,使原本枯燥的内容形象化,生活化,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孩子们真正成为这堂课的发现者,探索者。本节课我运用了学生好奇心较强的心理,用生动的语言,很好的导入新课,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授学生认识“多一些”、“少一些”时学生都撑握得较好,但在教授“多得多”、“少得多”时,由于我问题交待得不够清楚,使得部分学生对这两个词与“多一些”、“少一些”有点区分不清楚,也因而导致了在练习中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不高的后果。由于他们声音太小,表达得不够清楚,整节课的教学目标未能很好的完成。这些都使我深刻的认识到,授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备好课是相当重要的,而备课不但要设计好整节课的教学过程,而且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备好课。在授课过程中要多训练学生的胆量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勇敢的用清楚、响亮的声音来回答问题。今后,我还将多训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清楚的表达课本的内容,从而使学生易懂、易学。

苏教版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0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2、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估计意识和合情推理能力。3、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与同学合作的良好习惯。教具准备:小猪、小猴、小猫图片。星星等。教学过程:课前交流:比一比,找生长点。师:小朋友们,你们和同桌比过高矮吗?下面我们来和同桌比高矮,说说你比同桌怎样?同桌比你怎样?生答。如果,老师和你比,结果怎样?过渡:比高矮,两个人比较近的可以说高一些、矮一些,两个人差得远 可以说高得多,矮得多。比高矮,小朋友们都会,那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呢?一、复习,在○里填>、 < 、 =45○48 98○39 47○75 100○90过渡:比较两个数之间的大小,除了用>、<、=表示,还可以用语言来描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1.呈现问题情境。新年快到了,小动物们正忙着做星星来打扮它们的家呢!(多媒体出示画面:三个小动物围坐桌前,每个动物面前一堆星星)有哪些小动物呢?(小猴、小猪、小猫)在黑板上贴出三个小动物的头像。谈话:这是小猪做的星星,它做了10个。(在黑板上贴出星星并标上“10个”)师提问:小猴做了儿个呢?提示可以先和小猪做的比一比,再猜猜它做了几个。(板书学生猜的个数如11、12、13等)小猫做了几个呢?用刚才的方法猜猜看。(板书学生猜的个数如30、35、40等) 3.初步体会“多一些、多得多”。 启发:看来,小猴、小猫都比小猪做的多。同样都比小猪做的多,为什么大家猜小猴只做了十几个,而小猫却做了三十几个、四十几个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汇报交流。归纳:小猴只比小猪做的多了一点点儿,小猫比小猪做的多了很多。我们可以说“小猴比小猪做的多一些”,“小猫比小猪做的多得多”。 板书:小猴比小猪做的多一些。小猫比小猪做的多得多。4、引出少一些 少得多(1)我们知道小猴做的星星比小猪多一些,那么这句话反过来怎么说?小猪做的星星比小猫怎么样?(2)板书:小猪比小猴做的少一些。小猪比小猫做的少得多5、你能用今天所学的“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他们之间的关系? 选择一题说一说。45○48 98○39 47○75 100○90小结:小朋友的小脑瓜真聪明!理解能力强,很会表达。知道了比较两个数的多少,而且要反映数量的相差程度时,就可以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些词来表达。 二、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1、小动物手儿真巧,一会儿做完了星星,它们又在做纸花,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小动物做的纸花吧!课件出示:小猪:我做了32朵花。 小猴:我做了60朵花。 小猫:我做了48朵花。(1)比一比,小猪各小猫各做了多少个? 板书:32 48比大小。指名上台填空 >、<(2)学小猫说:我比小猪做的多一些。想一想小猪会怎么说?那我们可以怎么说? 生:小猪比小猫做的少一些(3)小猴和小猪比,它们会怎么说?我们会怎么说?方法同上。2、课间休息: 欣赏一分钟欢快的音乐提问: 这段音乐好听吗?播放这首曲子用了1分钟,我们上一节课需要多长时间?(40分钟)谁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将这两个时间比一比?得出: 一节课的时间比这首曲子的时间长得多,这首曲子的时间比一节课短得多。引导:你知道有哪些事情所用的时间要比一节课的时间长一些?(学生自由发言)3、举生活的例子。你能联系身边的事物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一句话吗?生1:我们班的男生人数比女生多些。生2:我们学校的女老师比男老师多得多。生3:我妈妈比我大得多……小朋友好厉害,除了比多少,而在现实生活中,两个事物比较,还有比大小,比高矮、比贵得多等。三、提升练习 ,巩固提高。1、说一说。小动物们用星星、纸花把家里打扮得漂漂亮亮。小猪、小猴、小猫都特别喜欢金鱼,它们还在房间里放了金鱼。小猪喜欢红金鱼48条,小猴喜欢花金鱼15条,小猫喜欢黑金鱼10条。(课件出示)比一比,你能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话?2、猜一猜。出示小猴说:苹果有50个。小猫神秘地说:梨的个数比苹果少得多。小朋友,梨可能有多少个?在你认为合适的答案下面画"v"。学生选择后,指名说一说理由。再问:小猪:我准备的草莓比梨多一些,猜一猜我准备了多少个梨?3、小结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不仅要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而且要反映数量相差的程度时,就可以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这些词来表达。四、质疑反馈,点拨引导。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ue5e5ue5e5生1:“多一些”、“多得多”我觉得有点乱。ue5e5ue5e5生2:“少一些“、“少得多“我也不太理解。)五、猜数游戏,结束全课, 谈话:小朋友今天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最后,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猜数游戏。好不好?介绍游戏方法:甲想好一个两位数,让乙猜。乙每猜一次,甲都要作出评价,如“太大了”、“再小一些”等,直至猜对。想一想,怎样用较少的次数猜对。多媒体示范游戏。学生自由分组游戏。课后反思:苏霍林斯基指出,学生对课堂学习知识不感兴趣,智力情感就会贫乏,就会对新知识、新事物、丰富的思想和认识的敏感性变得迟钝,课堂学习如果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的游戏的鲜艳色彩,那学习就会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而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应注意从生活和学生的角度去选择内容、设计图画、编写例题、设置练习,学生才会更深刻认识数学知识。本节课,选用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的素材,加上学生感兴趣的小动物图片,使原本枯燥的内容形象化,生活化,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孩子们真正成为这堂课的发现者,探索者。本节课我运用了学生好奇心较强的心理,用生动的语言,很好的导入新课,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授学生认识“多一些”、“少一些”时学生都撑握得较好,但在教授“多得多”、“少得多”时,由于我问题交待得不够清楚,使得部分学生对这两个词与“多一些”、“少一些”有点区分不清楚,也因而导致了在练习中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不高的后果。由于他们声音太小,表达得不够清楚,整节课的教学目标未能很好的完成。这些都使我深刻的认识到,授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备好课是相当重要的,而备课不但要设计好整节课的教学过程,而且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备好课。在授课过程中要多训练学生的胆量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勇敢的用清楚、响亮的声音来回答问题。今后,我还将多训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清楚的表达课本的内容,从而使学生易懂、易学。

如何描写动作 习作教学设计四年级 李晓艳

教学目标: 1. 以个性鲜明的动作表现人物特点。 2. 合理分解动作,精描细摹人物动作完整过程。 3. 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描写动作,增强文章趣味。 教学重点:合理分解动作,精描细摹人物动作完整过程。 教学难点: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描写动作,增强文章趣味。 教学方法:引导法、讨论法、讲评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搜集素材制作PPT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昨天的作业有两位同学表现特别出色,让我非常满意,我决定奖励这两位同学,他们是甲同学(男)和乙同学(女),下面有请两位同学上来领奖。(学生鼓掌) 我看到许多同学都是面带微笑的注视这两位同学领奖,说明大家对这两位同学还是比较赞同的。下面我要来个小测验,看同学们的观察是否细致,给大家一分钟时间简单思考并组织语言,然后口头描述一下两位同学上台领奖时的动作。 二、评价过渡,出示课题 学生口头描述(学生的口头描述中可能会含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注意强调并界定动作描写的概念),教师评价——不同性格的人物,有不同的动作表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通过动作描写,丰富人物特点。 出示课题:描摹动作刻画人物 三、写作训练,技法归纳 一精确选词,符合特点 1.PPT展示《背影》动作描写经典文段。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师生共同探讨词语的选择,主要从动词和修饰性词语两个方面进行。 2.PPT展示图片: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和正值妙龄的女中学生。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分别对这两个人物进行动作描写。 指名学生读自己写作的段落,师生从动词和修饰性词语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3. PPT展示动作描写示例。 ⑴十字路边有一个老妇人,费力地打着伞在空旷的路上艰难地行走。狂风夹着大雨扑面而来,她使劲向前躬着身子,抓紧伞,进一步,退半步,踉踉跄跄地向前走着。 ⑵校门口一群背着书包的少女姗姗走来,手拉着手,蹦着跳着,紧身拖曳的裙子在随风摇摆。她们迈着轻盈的步子,好像一群美丽的仙子从天而降。 4.师生从动词和修饰性词语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两组动作,教师明确:不同的动作展现不同身份的人物的特点。 二合理分解,精细描摹 1. PPT展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动作描写经典文段。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共同探讨并明确:选段中的动词“扫”“支”“撒”“系”“牵”“”拉“罩”将捕鸟的动作细化,使得文段更加具体形象。 2.PPT展示“飞人”百米赛跑起跑线上起跑的图片。请同学们根据图片,对起跑动作进行描写。 指名学生读自己写作的段落,师生评价。 教师明确:写运动员起跑的预备动作,不能简单地写运动员突然蹲起,准备起跑,而应该将他的动作细化分解,一一写出手、腿、眼神等如何配合,做到具体形象。 3.PPT展示动作描写示例。 他半蹲在起跑线上,左脚尖顶住起跑线,右膝跪在跑道上,两手就像两根钉子插在地上。整个身体微微前倾,抬着头,目不转睛地盯向前方,那样子,就像一只展翅待飞的雄鹰。 4.师生讨论分析所用动词。教师明确:这个片段中“蹲”、“顶”、 “跪”、 “倾”、“盯”、 “绷”等动词,细致而逼真地刻画了运动员起跑前的预备动作。 三巧用修辞,增添情味 1.PPT展示百米赛跑视频。请同学根据视频内容对动作进行描写。 指名学生读自己写作的段落,师生评价写作段落中比喻的运用。 2.PPT展示动作描写示例。 “预备……”随着这拖长的声音,他慢慢绷直右腿,仿佛是一张拉开了的弓。“啪!”像箭一般猛然射了出去。他飞快地跑着,像闪电,像受了惊吓的羚羊,像脱了缰的野马,奔跑着……跑了一段后,他的速度渐渐慢了,可是他仍然大幅度地挥摆着双手,努力向前跨着大步。离终点不远了,他猛地抬起头,闭上眼,咬紧牙关,拼命地冲向终点。只见他猛一低头,身体向前冲,那条终点绳挂在他的身上,如同一条荣耀的绶带。 3.师生分析明确:文段中“仿佛是一张拉开了的弓”“像箭一般猛然射了出去”“像闪电,像受了惊吓的羚羊,像脱了缰的野马”等一些比喻句的运用,使片段更加形象生动。 四、课堂写作,学以致用 1.PPT展示跳高视频。请同学根据视频内容写一段动作描写,要求综合考虑精确选词、细化动作和巧用修辞三个方面,五分钟完成。 2.学生展示自己习作,教师点评。 五、拓展练习,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在课间十分钟观察到的内容,写一篇小短文,充分使用动作描写,不少于500字。

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教学设计

气体的压强跟体积的关系(一)教学目的1.了解定量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关系。2.了解打气筒的构造和原理。3.了解压缩空气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 定量气体的压强跟体积的关系。(三)教学难点 打气筒的工作过程的叙述。(四)教学过程一、前言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压强,即包围地球周围的大气层中的压强,今天我们介绍某一容器中的气体的压强。所谓某一容器内的气体的压强,例如一个乒乓球内的气体、自行车胎内的气体的压强。二、气体的压强跟体积的关系1.实验。我们先做一个实验。这是一个注射器,活塞位于筒的中部,用手指堵住前端的小孔,这样筒内就封住了一部分空气,空气跟外界隔绝。这些气体就是一定质量的气体。现在,我们向前推活塞,筒内的定量气体的体积变小,手指有什么感觉?(请几位同学试试看)。这个实验说明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大。向后拉活塞,手指有什么感觉,怎样解释。2.实验。拿一根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一端插入装有水银的容器内(边讲解边演示)。用手指堵住上口,管内封住了一些空气,而且这部分空气的质量是不变的。请一位同学用刻度尺测量这段空气柱的长。管内气体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将管轻轻上提,下口仍在水银面下,我们看到管内水银面上升,说明管内气体的压强变小了。再用刻度测量空气柱的长度,显然气体的体积增大了。3.这两个实验中的气体温度没有变化。可见,在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大;体积越大,压强越小。4.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得到应用。我们人体的呼吸就是这个道理。人吸气时,胸部扩张,肺泡同时扩散,肺的容积增大,肺内的气体压强变小,小于外界的大气压强,大气压将新鲜空气压入肺中。呼气时则相反。胸部收缩,肺容积减小,肺内气体压强增大,超过了外界大气压,肺中的一部分气体呼出体外。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胸部肌肉的力量,有利于增大肺的收缩和舒张,对增大肺活量和改善呼吸大有好处。三、打气筒定量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关系还应用在打气筒、抽气机、空气压缩机和喷洒农药的喷雾器上。这是一个打气筒,将它拆开,我们发现它的构造很简单(边讲边拆)。在金属圆筒中有一个活塞,活塞上安装一个橡皮圆盘,俗称皮钱。它和金属筒之间有空隙。活塞下压时,活塞下的定量气体体积变小,压强增大,橡皮盘紧贴筒壁使气体不能漏出,较大的压强冲开轮胎的气门芯进入轮胎。活塞上提时,活塞下边的气体体积增大,压强减小,筒外的空气顺着橡皮盘周围的缝隙进入活塞下边。这样往复运动,可以将大量的空气打进轮胎(学生叙述)根据打气筒的原理和工作过程可知,打气筒中的关键部件是橡皮盘,它必须大小合适、且成凹形。这为我们维修打气筒提供了线索。打气筒可以使定量气体的压强增大到三个大气压,要得到压强更大的压缩空气,应使用空气压缩机。我们这里只简单介绍压缩空气的应用。四、压缩空气的应用在很多机器设备上都要使用压缩空气,矿山上用压缩空气开动风镐、风钻,电车和汽车用压缩空气开关车门;火车上用压缩空气制动等等。请大家看课本第137页的图。这是利用压缩空气制动的示意图。我们应练习看这种机器的示意图。能根据平面图想象出立体实物,根据静止情况想象出工作时的运动情况。1.我们先看构造。给大家一分钟,能记住它。(学生回答)2.再看图,分清哪些部件是静止的,哪些部件是可动的。(学生回答)3.可运动的部件怎样动(学生回答)。4.谁主动、谁被动(学生回答)请大家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认真阅读课本第137页,结合示意图填空。五、总结。今天我们学习的重点是一定的气体在温度不变时,体积越小、压强越大,体积越大,压强越小。以及应用这个道理制成了打气筒。并介绍了压缩空气的应用。六、作业1.叙述打气筒的工作原理及过程。2.复习利用压缩空气制动的过程。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语文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丑小鸭》教学设计【三篇】

【 #一年级# 导语】《丑小鸭》是人教版第四册的最后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丑小鸭》改编的,故事中的丑小鸭是一个面对艰难曲折的历程仍然一心一意追求美好理想的形象。以下是 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会认本课的生字,积累词语。   2、学习课文,体会丑小鸭变天鹅的惊喜。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使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要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天鹅挂图。   课时划分: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复述《丑小鸭(一)》的故事。   2、教师导:寒冷的冬天里,丑小鸭遇到了一个好心的农夫,他把丑小鸭抱回自己的家里,故事会怎么发展下去呢?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   二、读文感知,说内容。   1、教师读课文,学生倾听故事。   2、指名反馈:丑小鸭的命运发生了什么变化?   3、再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序号。   4、集体反馈。   5、小组分段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认读生字,积累词语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读。   2、检查生字的认读。   3、把含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四、学文,体会丑小鸭的美以及惊喜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画出丑小鸭冬天过后的样子。   2、指名反馈,集体读相关的句子。   3、指导感情朗读这些句子。   4、讨论:丑小鸭发现自己变成了美丽的小天鹅,心里怎样?   5、集体反馈,找出句子,指导感情朗读。   6、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7、夸一夸天鹅。   8、教师导言:是呀,孩子们都夸丑小鸭好看。丑小鸭此时心里会怎么想呢?他又会怎么做呢?希望大家课后能一边读文一边思考这个问题。   五、课时总结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认读。   2、画出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第二课时   一、检查生字,复习课文   1、老师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指名读。   2、大家一起读一读。   3、朗读课文。   4、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丑小鸭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这令丑小鸭自己都想不到,真是又惊又喜。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丑小鸭是怎么对待这件事的呢?   二、继续学文,总结深化   1、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当自己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后,丑小鸭表现怎么样呢?   3、读相关的句子,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丑小鸭。   4、丑小鸭成了漂亮的天鹅,他没有一点的傲气,高兴地和同伴一起游玩,他是怎么想的呢?   5、学生反馈后,老师启发学生:那从丑小鸭的身上,你们学到了什么?   三、朗读课文,自由背诵   四、课时总结。   五、布置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篇二】   【预设目标】   《丑小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一篇课文,其第一课时的预设目标主要有以下三点。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暖烘烘、讨厌、讥笑、欺负”等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知道丑小鸭名字的由来,了解丑小鸭与其他鸭子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故事,引出课题,了解作者   1.出示卡通人物形象图,猜童话故事书名。   2.《丑小鸭》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童话故事,哪些同学读过?知道故事的作者是谁吗?   (学生介绍安徒生,课件出示相关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这个故事很有意思,读起来会更感人。让我们一起认真地来读一读吧!   出示初读要求:   (1)读准生字,想办法记住字形。   (2)正确朗读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2.交流。   (1)认读生字,记字形。   (2)理解词语。   暖烘烘:换词理解──暖洋洋。   归类理解词语,注意他们的异同。   芦苇   篱笆讨厌   讥笑   欺负   【设计意图:词语教学要尽可能做到整合。字词的“义”是核心,教学不仅仅要关注“义”是否确切,还要引导体会其情味和用法。把“芦苇”“篱笆”放在一组教学,是考虑到他们分别是同偏旁的词,根据偏旁可以明确他们的“义”;把“讨厌、讥笑、欺负”合为一组,让学生研究他们有什么异同,巧妙地进行词语的“整合”教学:不喜欢的程度越来越深──心里的讨厌→语言上的讥笑→行为上的欺负。归类,使词语教学更富有实效。】   (3)分段朗读课文,及时正音。   (4)交流对故事内容的了解,提出不明白的问题。预设:   一只鸭子小时候很难看,长大后变成了美丽的天鹅。   丑小鸭受了很多苦,最后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只要求说出大概意思即可。)   丑小鸭为什么跟其他鸭子长得不一样?   丑小鸭是怎么变成白天鹅的?   三、读议对比,了解丑小鸭与别的鸭子的不同之处   1.同学们认为丑小鸭小时候很难看,跟别的鸭子长得不一样。我们仔细读读课文,看看究竟有什么不一样。   (1)蛋大、出世晚。   (2)长得难看。   2.从课文中找到写他丑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   出示句子: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   3.出示插图:说说他与其他鸭子有什么不一样。   仿写句子:“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   别的鸭子的毛________,嘴巴________,身子________。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丑小鸭的“丑”,分三步走:(1)读名字,猜想感受小鸭的“丑”。(2)找具体描写丑小鸭“丑”的句子,在读中体会小鸭的“丑”。(3)看图根据例句,用同样的表达方式,说说其他的小鸭子,在对比中再一次感受丑小鸭的“丑”。学生在猜想中感受,在朗读中感悟,在对比中加深理解和积累运用词句。】   四、感情朗读,品味天鹅的美丽   1.长得怪模怪样的丑小鸭慢慢长大了,他还是那样丑吗?画出他变成天鹅的句子。   2.指导朗读。   读出天鹅的美丽。   看着自己惊人的变化,丑小鸭的心情怎样?   (读出快乐的心情。)   3.丑小鸭是怎么变成美丽的天鹅的?我们下节课仔细阅读。   五、指导书写生字   生字书写的重点是“鸭、鹅、蛋壳、翅膀”。   第二课时   【预设目标】   1.理解“惊奇”“羡慕”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丑小鸭生活的艰辛;懂得要尊重他人,与人为善。   3.激起阅读经典的兴趣。   【教学过程】   有小朋友提出问题:丑小鸭是怎么变成美丽的天鹅的?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要了解丑小鸭的成长经历。   一、入情品读,感受丑小鸭生活的艰辛   1.丑小鸭来到世界上,开始了他的生活,他过得怎样?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3—6自然段,用“这是一只()的丑小鸭”句型练习说话。   2.你从哪儿感受到他的可怜?请找到句子读给同桌听。   3.朗读交流,适时点拨。   预设的句子有:   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观察插图,说说丑小鸭受到的欺负。)   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想象:如果你是丑小鸭,会想些什么?)   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他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他在“躲”什么?)   秋天到了,树叶黄了,丑小鸭来到湖边的芦苇里,悄悄地过日子。(抓住“悄悄”,再一次感受丑小鸭的孤独。)   天越来越冷,湖面结了厚厚的冰。丑小鸭趴在冰上冻僵了。   4.选择你认为丑小鸭最可怜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实施整体观引领下的细节学习策略,让学生观察插图、抓重点词、发挥想象,体验丑小鸭的艰辛生活,使观察、想象、理解三种能力互生共长。采用多种形式,层层深入地朗读、研讨,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感受丑小鸭可怜的境遇,实现学生情感与文本的融合。】   二、深入研读,感受丑小鸭生存的意志   1.丑小鸭虽然历经苦难,可是他没有放弃生活的勇气,他心中还有美好的向往。再读3—6自然段,找找写他顽强生活、怀有美好愿望的句子,思考后四人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预设的句子有:   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他离开家是为了什么?──寻找美好的生活。)   秋天到了,树叶黄了,丑小鸭来到湖边的芦苇里,悄悄地过日子。(抓住“悄悄”一词,感悟丑小鸭虽然孤单,但仍不放弃生活的勇气。)   丑小鸭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又惊奇又羡慕。   重点学习第三句。   (1)播放课件:丑小鸭仰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从天上飞过。   (2)想象说话,理解“惊奇”和“羡慕”。   师:“丑小鸭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惊奇极了,他心里想……”学生想象说话。   师:“丑小鸭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羡慕极了,他心里想……”学生想象说话。   (3)指导朗读。   3.齐读三句话。读到这儿,你能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丑小鸭吗?再次用“这是一只(   )的丑小鸭”句型练习说话。   【设计意图:这是全文教学的重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言语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充分感受丑小鸭悲惨的境遇,感悟他面对苦难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填空练习“这是一只(   )的丑小鸭”出现了两次,从外貌的丑陋到生活的艰辛再到面对苦难的坚强,在词语和句子的练习中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认识丑小鸭的形象。】   三、原文再现,品味丑小鸭的美好心灵   1.历经苦难,丑小鸭终于苦尽甘来,他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出示描写天鹅的句子,齐读。   2.丑小鸭变得这么美丽,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出示句子师生对读。   师: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   生: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   3.丑小鸭这时候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畅谈交流。)   4.出示安徒生原作中的最后一段话:   他感到非常难为情。他把头藏到翅膀里面去,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   5.读到这儿,你想对丑小鸭说些什么?   (丑小鸭丑不气馁,美不自满。他有着一颗善良、高贵的心。)   6.假如变得美丽的丑小鸭回到家里,哥哥、姐姐、公鸡、养鸭的小姑娘会对他说些什么?   (展开想象。)   7.小结:是呀,不管别人相貌怎样,不管是漂亮还是难看,我们都要尊重他们,善待他们。   【设计意图:结合原文品味,自然无痕感受美好心灵;合理展开想象,深切感悟与人为善。】   四、推荐原文,阅读经典 【篇三】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积累本文中的生字词语。   2、能力目标:认识《丑小鸭》这一部童话作品的自传色彩。理解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丑小鸭之所以能成为白天鹅,是因为心中有梦,并向着梦想飞翔,让学生懂得命运其实没有轨道,关键在于要有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   教学重点:通过丑小鸭的经历,认识到要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童年的记忆里,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善良的白雪公主,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寂寞的嫦娥,慷慨无私的快乐王子。有过一只可爱的丑小鸭吗?----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情况,老师作适当的补充(安徒生的生平可详细一些)。   三、清除阅读障碍:(指名完成后齐读识记)   注音:讪笑吐绶鸡灯芯草铰链迸出   听写:沼泽地嫉妒木屐飕飕讪笑   释义:排挤来势汹汹弥漫   四、你喜欢这篇童话吗?请谈谈你的理由。   丑小鸭“丑在什么地方?它刚出生时的处境是怎样的?请联系书中的语句来回答。(见彩图)   五、学生跳跃阅读全文后,进行研究性学习。   1、你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吗?(指名回答)-(理线索)   以丑小鸭的流浪足迹为线索   2、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请分别找出来--(明结构)   沼泽地--老太婆--灌木林里---老农家---花园里   3、并简要概括它在各个地方所发生的故事。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丑小鸭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的?请联系具体的语句来回答。--(知内容)   沼泽地:(同情、歧视)   老太婆家:(被嘲笑)   灌木林里:(向往美与幸福)   老农家:(被追打)   花园里:(被赞美)   4、找出童话中的若干人物(动物)形象,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辨形象)   启发:老师看到了仁爱的农夫,是他在冰天雪地里救回了丑小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善良仁慈乐意帮助别人的人。(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可悲的、可笑的、可鄙的、美丽的……可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认识猫绅士与鸡太太)--结合此题让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理解本文童话的自传色彩。   5、你知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原因是什么吗?在文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分析--(悟主题)   关键句子:   A、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才好。   B、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在冬天里受苦要好得多   C、只要你是一只天鹅,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D、他到非常难为情,.....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也不会骄傲的   研究探讨:有人说,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它是自己追求和努力的结果;有人说,他如果不被善良而又软弱的鸭妈妈赶走,就是最初生活的地方,也会变成白天鹅。你同意哪种看法呢?   (此题的设置,是让学生争辩,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   剖析:   1、丑小鸭之所以“丑“,是用鸭氏家族的审美标准来评价的;之所以在猫绅士和鸡太太眼里是无能的,也是用猫族及鸡族的能力标准来衡量的。所以人们永远也不可能承认它的美丽。   2、丑小鸭如果不离开老太婆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从而在灌木林中认识白天鹅的话,他永远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六、丑小鸭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可板书学生的精彩发言)   1、能够勇敢地离开那个让他饱受欺凌的出生之地,走向一个未知的世界。   2、能够舍弃所谓的温暖舒适的生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3、它对自己的认识发现过程说明,没有对美好境界、理想生活的追求,不经历那么多的磨练,就不会发   现自己其实也可以成为生活的一个奇迹。   七、拓展引申:   1、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丑小鸭,他们经过自己的拼搏奋斗,最后也成为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欣赏文章----<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命运无轨道>   2请学生谈谈自己听了两篇文章的感受。

《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汤姆索亚历险记》优秀教学设计(通用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梗概,获得阅读初期的真实体验。   2、通过品析“精彩片段”,抓住人物言行、外貌、心理,感悟人物的形象,了解写作方法。   3、激发学生的阅读名著的兴趣。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采用填表格的形式初知冒险的经历。   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词组用信封装好。    教学过程:   一、视频引入   1、先板书课题。昨天我们已经预习了第17课《汤姆、索亚历险记》。为了奖励大家认真与勤奋,我们先来欣赏一段根据《汤姆、索亚历险记》改编的动画片。   2、《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我们曾在五下年级学过他写的《金钱的魔力》,感受到他那风趣幽默的写作手法。(出示封面与作者)   3、今天这节课会帮助我们以后更好地去读这本书。让我们走进课文,这篇课文与以往的课文有所不同,有梗概和精彩片段两部分组成。“梗概”就是《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的大概的内容。   二、了解“梗概”   1、请大家浏览梗概部分,然后拿出昨天完成的表格,说一说汤姆经历了哪些的冒险呢?   根据学生的反馈,重点评价小标题。   2、请你再浏览梗概部分,最吸引你的是哪一次冒险呢?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你讲的是汤姆和哈克在墓地试胆量的经历,同学们,最吸引你的冒险经历还有吗?   这是发生在山洞中的一次冒险经历,汤姆和贝琪在洞里陷入了绝境,后来经过重重困难终于奇迹般地脱险了……   3、出示历险图,这就是汤姆冒险的整个过程,也是整本书的主要内容。   4、让我们再去亲身经历这一次次的冒险吧,请再浏览梗概,我们的主人公汤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顽皮,胆大,勇敢,有正义感……)   5、真好,我们以后看名著就应该先了解书的梗概,这样就初步知道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主人公的形象了。   三、品析精彩   读名著不仅要了解梗概,还要品味其中的精彩,课文就给我们安排了一个精彩细致的片段。   1、师:请你快速浏览这一精彩片段,遇到生字自己把它读正确,然后找一找这个精彩片段是大致在梗概的哪几个自然段呢,请在梗概中把相关的段落划出来。   2、师:你找到了吗?请你来说。   你找得很准确,大家找得一样吗?精彩片段写的就是山洞陷绝境的一小部分。   3、汤姆和贝琪在山洞中迷了路,人们都认为他们已经找不回来了。撒切尔太太和波莉姨妈陷入了悲痛和绝望之中,请你来读读描写她们的语句。出示:撒切尔太太病得厉害,大部分时间都在说胡话。人们听见她呼喊孩子的声音,看见她每次抬起头侧耳听上整整一分钟,然后一边呻吟着一边软弱无力地倒下头去的情景,那真是让人心碎。波莉姨妈已经陷入了悲痛绝望之中,她那满头的灰发几乎全变白了。   A、请你读一读这些语句,读完后谈谈你的感受。   B、请你带着感受读一读。   C、大家发现没有,作者在描写撒切尔太太的悲痛,重点是抓住了她的——动作。请你把这些动作快速圈出来。   说胡话、呼喊、抬起头、侧耳听、呻吟、倒下头   D、是啊,失去亲人是何等的难受,每次撒切尔太太抬起头侧耳都要听上整整一分钟,此时撒切尔太太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交流。   可是她听到孩子的回答了吗?然后撒切尔太太一边呻吟着一边软弱无力地倒下头去,在倒下头去的时候又会她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交流。   小结:这一次次充满希望地抬起头,这一次次又极度失望地倒下头,可见她心里对于失去亲人是多么的难受啊!   F、让我们带着这份跌宕起伏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些描写撒切尔太太的句子。   G、接着读。写波莉姨妈悲痛绝望的句子就一句,但这一头几乎全白的头发就已经足够了表达她当时的心情了。   D、交流:学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马克、吐温精练的写法!   4、在撒切尔太太和波莉姨妈悲痛绝望的时候,远在山洞里迷了路的汤姆和贝琪是怎么一步步脱离险境的?请你浏览第5自然段。   A、拿出脱险过程的相关词语,同桌一边浏览一边摆一摆脱险的过程。   词组排序(洞中迷路——摸索出口——找到出口——说服贝琪——爬出洞口——进行呼救——安全脱险)   B、说说汤姆和贝琪是靠什么走出绝境的?   自信、聪明、勇于挑战。   5、再出示描写撒切尔太太和波莉姨妈的语句。描写撒切尔太太和波莉姨妈的悲痛绝望,与汤姆和贝琪的自信、聪明、勇于挑战有什么作用呢?   更加反衬出姆和贝琪的自信、聪明、勇于挑战的精神。   6、汤姆和贝琪最后终于找到了山洞的出口,他们回家了。全镇的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请你默读第2—4自然段,马克、吐温又是怎样把人们当时的喜悦心情写出来的呢?   交流写法:抓住语言、动作、夸张。   这极度的喜悦其实还和第一自然段人们的悲痛绝望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7、这冒险的经历终于结束,接下去又会发生什么,请大家快速的跳读到文章的结尾,接下去可能又会发生什么呢?让我们去读一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吧,希望《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能够与你成为朋友,希望更多的名著伴你成长。下课。   板书:   《汤姆、索亚历险记》   了解梗概 动作、语言、外貌   品味精彩 细节、夸张、对比   《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通过阅读课文,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整部外国文学名著的兴趣。   3、初步了解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他的性格特点。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交流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课外阅读外国文学名著的兴趣。    教学策略:   1、小组合作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扫清字词障碍。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解决重难点,让学生在快速阅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阅读理解   采用自主阅读的方式,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初读课文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课文围绕汤姆写了一件什么事;再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自悟为主,抓住中心问题探讨交流,读出个性,读懂片段的内容,在对主人公人物特点的逐步认识中完成学习任务,升华情感,在畅谈个人见解的过程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既形成独到的认识,又达成共识:扬善惩恶,真与善是永恒的教育主题。   3、表达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激发学生及时针对文本交流探讨,品味马克·吐温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整本书;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相关背景;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课堂导入。今天给同学们讲一位大作家的.故事。   大作家有一次到某地的一个旅店投宿,别人事先告知他此地蚊子特别厉害。 他在服务台登记时,一只蚊子正好飞来。作家对服务员说:“早听说贵地蚊子十分聪明,果不其然,它竟会预先来看我登记的房间号码,以便晚上对号光临,饱餐一顿。” 服务员听后不禁大笑。结果那一夜作家睡得很好,因为服务员记住了房间号码,提前进房做好了灭蚊防蚊的工作。   2、简介作者:这位大作家是谁呢?让我们来认识他吧!   课件出示:   马克·吐温,美国的幽默大师、作家,也是著名演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财富不多,却无损他的幽默、机智与名气,堪称美国最知名人士之一。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位幽默大师写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节选片段。板书课题。(课件出示:《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封面)   4、质疑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你最想了解什么?   预设:汤姆·索亚是个怎样的人?他是怎样历险的?   5、看来读一本书,咱们首先要关注书名、作者。(板书:书名、作者)   【设计意图】采用故事导入的方法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为文本的学习埋下伏笔。   《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梗概的大意即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他的性格特点。   2、欣赏作品的精彩片段,感悟作者语言的特点,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学习重点:   在快速阅读中了解梗概的大意,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学习难点:   在片断赏析过程中选取一个语言训练点(六个“怎样”,五个“如何”),让孩子展开想象进行小练笔。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第四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外国名家的作品?   2、今天老师还要推荐一篇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板书)给你们,它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先生(板书)的四大名著之一。对于马克吐温你们不陌生吧。语文园地四中有讲到幽默的他。在五年级也学过一篇课文《金钱的魔力》。他是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大师,语言风趣幽默,亲切自然。《汤姆索亚历险记》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历经百年,魅力不减。有人说:如果马克。吐温的小说是皇冠的话,那这部小说就是皇冠上的一颗闪亮的明珠。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见一见这颗明珠。   二、学习梗概   1、请看题目,你觉得这篇小说的关键词应该是什么?什么叫历险?   2、学习梗概部分,写了汤姆的几次历险,你能用小标题的形式写下来吗?   墓地历险   荒岛历险   鬼屋历险   山洞历险   3、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历险结果是什么?   ——挖出了强盗“乔埃”埋藏的金币。所以这篇小说还穿插着一个谁的故事?使得整个故事格外的惊险和引人入胜!——真正强盗“乔埃”的故事。   4、通过学习梗概你对汤姆有了什么样的了解?   淘气的机灵鬼、孩子头儿、在小伙伴中无所不能   胆大妄为、顽皮好奇、无拘无束、向往自由独立   三、赏析精彩片断   1、默读课文精彩片断,你觉得这是属于哪一次历险后的故事?——山洞历险返回家后的故事。它是属于梗概中的哪一部分内容?   2、梗概十一自然段中哪个词最能表达人们和两个孩子的心境?——虚惊一场。虚惊一场是什么意思?受了一场不必要的惊吓,有惊无险。从精彩片断中找中虚惊一场的证据来。——“半夜时分,镇上传来了发疯般的钟声。不一会儿,街道上簇拥着欣喜若狂、衣衫不整的人群,他们高声喊着:“快来看!他俩被找回来了!”   3、在他们被找回来前后,人们的情感分别有什么不同?——正所谓“大悲大喜,先悲后喜。”大师就是大师,写文章就是与别人不一样。他的语言主要以夸张幽默著称。现在我们以大喜的部分为例,你觉得哪些描写最吸引你?为什么?   4、汤姆夸张地吹嘘这次历险过程的描写更为精彩,有两个词一连用了五六次,你能否找到?——六个“怎样”,五个“如何”。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一段再读一读,结合梗概部分相关的描写,你能否尽情地展开你的想象,把第一个“怎样和如何”的具体内容写出来呢?   5、再回到精彩片断,现在你对汤姆是否又有了新的认识?   乐观勇敢、顽皮可爱、有爱心   四、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1、通过阅读这篇课文你还想了解汤姆历险的哪些具体内容?   2、小说第二我章中有关出让刷墙权的那段描写充分展现出汤姆具有杰出的领导才能。本不知不觉地自愿成了汤姆的“俘虏”,他不仅替汤姆刷墙,而且为了能刷上墙,连自己的苹果也赔上了。当孩子们抢着刷墙时,汤姆却暗自高兴。汤姆是个多种角色的复合,他身上还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也许有着你的影子。请同学们找出《汤姆·索亚历险记》整本书阅读并完成读书推荐卡。   读书推荐卡   书名《汤姆·索亚历险记》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彩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业布置   1、文中有很多词看上去是贬义词,实质表达了作者对人物的喜爱之情,如“臭味相投”,你能找出来吗?   2、积累成语。   3、马克·吐温是作者的笔名,关于他笔名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呢,你能否去找找?   板书: 《汤姆·索亚历险记》   梗概 墓地历险   荒岛历险 无所不能   鬼屋历险 向往自由   山洞历险   精彩片断 先悲后喜,大悲大喜   幽默夸张   “怎样”“如何”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海宁市狮岭校董伟【习内容】:教科版《科》五级册【教材析】单元主要观察探究与传导相关问题前五课习断经历着给物体加热特别第5课用酒精灯给金属物体加热已觉加热程金属物体快速热起--铜球、钢条快变烫手触摸于铜球、金属条变热相信能做解释:酒精灯火焰热传给钢条酒精灯加热端或其部与火焰直接接触钢条其部位热起热起热传热传递研究题情景提金属条端加热另端否热起着丰富经验:锈钢勺勺部浸热水勺柄露外面勺柄热起尤其吃火锅、喝热汤金属勺勺部浸汤锅勺柄用手直接拿其原热汤能量传递勺勺部勺部传勺柄热传递式主要靠传导课教师指导通实验观察热金属条传递程向继让尝试着自主设计实验观察热金属片传递程向综合观察结析热传导程共同特点形粗浅关于热传导认识内容两部第部:热金属条传递经历液体、气体、固体热胀冷缩现象实验知道热传递特别节课观察铜球、钢条热胀冷缩更明显受热快速传递同能相应产些疑问:钢条酒精灯加热端或其部与火焰直接接触钢条其部位热起热传关于热传导题提热金属条传递观察两层面第层面用手(触觉)受金属条热传递:金属条端浸烫热水用手触摸露水面部金属条觉露部金属条哪先热哪热?每冷热程度否?通手觉判断热传递程向第二层面设计直观实验观察金属条热传递段铁丝每隔定距离用蜡(或黄油)粘根火柴棒铁丝固定铁架台并使火柴棒都向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端加热观察哪端火柴棒先掉火柴棒掉顺序同装置铁丝间加热推测并观察火柴棒掉顺序通两项能观察热总较热端逐步传递较冷端用蜡(或黄油)粘铁丝间隔相同距离火柴棒掉间间隔相同说明点第二部:热金属片传递第部让触摸看热传递(准确说热传导)现象教环节希望能更深入观察热传导现象根据经验往往认热传导线型程经面实验观察似乎更强化种认识热传导真教科书部让观察:涂层薄蜡金属圆片或边缘点加热通观察蜡熔化情况推测热金属片传递向程项仅拓宽探究思路使热传导产新认识些或许想金属球热传递通深观察思考认识热传递热源向四周各向逐渐扩散程部探究程热传递确切说热传导程向更全面认识理解【习目标】科概念1.热总温度较高端(物体)传递温度较低端(物体)2.通直接接触热物体传递给另物体或者物体部传递另部传热叫热传导程与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程向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关于热传导现象情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观察探究热传递兴趣2.体验通积极思考探究所获功喜悦【习准备】每组准备:铁架台、火柴、金属圆片、酒精灯、蜡烛油等【习程】、谈导入说说几气温早晚温度引热量变化聊聊取暖些让明白热量我觉温度高暖烫少觉冷平我觉热觉冷都与热量关二、热水调羹1.设置情境:热水调羹2.研究热水调羹热量传递3.初步热量何传递(板书课题:热传递)三、热量金属丝传递1.热量金属丝传递2.研究何看热量金属丝传递3.确定呈现热量传递程4.热量金属丝传递进步归纳热量传递特点5.质疑改变加热点再研究热量传递6.重新归纳热量传递特点四、热量金属片传递1.热量金属圆片传递2.讨论预测说说理由3.实验研究做记录4.讨论归纳热量金属圆片传递5.介绍物体间热传递现象归纳热量传递五、课堂延伸刚才校操场师看单杠平玩单杠夏用手摸单杠冬用手摸单杠同啊能用今知识解释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一分钟》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一分钟》(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一分钟》 篇1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使学生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2、认识本课钟、零等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   2、学习课文,使学生由此想到分秒必争,年年如此,一生坚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全体同学立正站好,两臂侧平举,闭上眼睛,一动不动地站立,看谁坚持得最久。你们觉得一分钟长吗?   生:同桌互相交流。   师:一分钟可以说很短,也可以说很长,刚才我们就感觉时间很长,因为有的同学都坚持不住了。今天我们学了课文《一分钟》以后,你对一分钟一定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文,标出自然段。   2、找出生字,并同桌互读。   3、读词:丁零零叹气闹钟迟到哈欠决定后悔。   4、范读,文中一分钟指的是什么?   三、朗读感悟,交流体会   1、元元只是多睡了一分钟,怎么会迟到了二十分钟呢?原因就藏在课文的句子里,再读课文,把你读懂的句子画出来,帮元元把二十分钟找回来,好吗?   生:读课文,小组讨论。   2、读一读自己画的句子。   3、小组讨论:元元两次叹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   生:读文,体会元元当时的心情;小组汇报。   4、指导朗读,读出叹息自责的语气。   5、你觉得一分钟重要吗?指生回答。   是的,很重要,就因为元元多睡了一分钟,所以他被红灯拦住,还没能追上上汽车,只好自己走着去上学,耽误了许多时间,所以这一分钟确实是太重要了。   6、元元为什么红着脸,低着头走进教室?他在想些什么?   7、指生表演。   8、你想对元元说点什么?   9、你想对全班同学说点什么?   10、有感情朗读全文,边读边体会元元的心情。   四、拓展延伸,   1、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时间的诗句颜语。   时间就是金钱—————————富兰克林(美)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季在于晨————————萧绎(中)   2、你知道一分钟能做哪些事情?   A、人们驾驶汽车一分钟可以行驶11公里   B、印刷厂的工人叔叔借助先进的机器一分钟可以印刷133张报纸。   五、总结   多睡一分钟带来的是一分钟的迟到,是一路焦急的等待和不停的叹息,是步行的辛苦和脸红的尴,是深深的后悔和宝贵的教训,多睡一分钟,只不过是放松一下自己,结果耽误了半节课。   课后反思:   从学生的节身感受入手,让学生懂得分秒必争的道理。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表演能力,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在朗读中表演,在表演中感悟,学生们很有兴趣。在教学中创调了富有情趣的学习情境,课件演示,做游戏,表演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阅读中精心设计问题,引起学习探究欲望,抓住重点问题并讨论:元元两次叹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先让学生读书感悟,体会元元当时着急的心情再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想法,揣摩元元的心理;然后派全班交流;最后通过朗读表现元元当时的心情,注意读出叹息、自责的语气。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体会时间的重要,从而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每一分钟。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一分钟》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课时教学目标:   1、会认“钟、零、闹、哈、欠、迟、叹、决、悔”9个生字,会写“欠、元、包、钟”四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大意,初步懂得时间的宝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昨天呀,黄老师和你们的数学老师吵了一架。黄老师做了一道数学题,可你们的数学老师偏说不对,今天呀,你们一定要给黄老师评评理。黄老师说“1=20”(板书:1=20),你们的数学老师连连摇头说不对,你们说对不对呢?   2、你们也认为黄老师做得不对呀?那好,今天,黄老师将带领你们学习第七课,去看看1是不是等于20。   3、板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同学们,1等不等于20呢?读完课文,你们就知道了。请同学们认真地朗读课文,把带有生字的词语画起来,并告诉老师,1是不是等于20。   2、了解课文大意   (1)把生字画好的请举手!读完课文后,认为1等于20的同学请举手!   (2)这里的“1”指的是什么?“20”指的是什么?板书:1分钟=20分钟   (3)在这一分钟里,元元做了什么?(睡觉)可是,元元就是因为贪睡了一分钟,却让自己上学迟到了(20分钟)。可见呀,一分钟,有的时候,可重要了,可宝贵了。   3、认读生字   同学们,在这个等式中,藏着一个生字,谁能把它说出来?(学习“钟”)   (1)出示生字卡片,拼读(个别读或角色读、小组读、齐读)   (2)背面读组词,学生尝试组词:谁还能给“钟”字组词?   (3)将生字卡片贴示黑板上,把拼音遮住,认读。   (4)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其它生字“零、闹、哈、欠、迟、叹、决、悔”。   (5)抽读,检查。   三、再读课文,读准读通   1、同学们,你们对本课的生字掌握得非常好,假如老师把这些生字请回到课文里,那你们还能读得这么准确吗?(能!)那就大声地读一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开火车读文,检查,正音。   四、识记生字,交流方法   1、孩子们,老师把生字请回到课文里,你们一样读得很准确。不过,在老师看来,这样还不算厉害,如果你们能想办法把生字记下来,那才叫本事呢!在这么多的生字中,你能记下哪几个呢?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下的呢?   2、一两个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3、请大家像刚才两位同学那样跟你的同桌说说你记下了哪个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下的。   4、学生同桌间交流后班上汇报。   5、记生字,你们真有办法!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决定和你们玩一个游戏,叫“找生字”。(板书)请同学们用“口、门、钅、辶”和“尺、欠、合、中、市、又、井”等字组成新字,看谁组得多。(学生上黑板连线组字。)   五、写字指导   1、同学们真是了得,不管这些生字藏在哪儿,你们都能准确地把它们找出来。你们还能不能同样准确地把它们写出来?这节课,我们先来练习写前面四个生字。   2、教师范写,强调,学生描红、临写。   3、教师巡视,检查,指导,展示,评价。   六、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9个生字,会写了其中的4个生字,还知道了一道有趣的数学题,1分钟=20分钟。那1分钟为什么会等于20分钟呢?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一分钟》 篇3   教学目标   1、复习“钟、零”等9个认读字和“欠,元”等8个四会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使学生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不能因为个人的喜好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要做遵守时间的孩子。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在朗读中揣摩并体会元元的心理,感悟时间的宝贵。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语:   摘苹果,出示苹果,指名摘,开火车读,齐读。   闹钟翻身叹气哈欠决定迟到后悔书包影子   二、听音乐,导入新课   同学们,苹果摘得真好,老师奖励你们听一段音乐《时间歌谣》。好听吗?我们刚听这段音乐用了一分钟,是不是很短暂,都没听够?但有时候短暂的一分钟却能变成20分钟,想不想知道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起看课文《一分钟》,齐读课题。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范读课文,回答问题:文中元元只多睡了一分钟,却迟到了20分钟,时间都浪费在了什么地方?课件出示:   2、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找出元元时间浪费在了哪儿,看看你会填空吗?课件出示:   因为多睡了一分钟,所以();   因为多睡了一分钟,所以();   因为多睡了一分钟,所以();   因为多睡了一分钟,所以最后()。   可见一分钟的时间,是不是很宝贵?   四、体会心情,朗读感悟。   1、学习第一件事   我们一起跟着元元看看一分钟是怎样变成20分钟的,在路上都发上了什么,首先他们来到了哪儿?指名朗读。   指导体会:元元叹了一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指名读,体会元元后悔莫及的心情。齐读分组竞赛读。   2、学习第二件事   过了好一会,元元走过了十字路口,又到了哪儿?指名朗读。   采访:元元,你现在的心情怎么样?你后悔吗?为什么?你能尝试着读一下吗?你呢?〔多问几人〕。   是啊!等红灯时,元元已经够焦急了,眼看就要跑到车站,赶上公共汽车,车却开走了,怎么能不后悔啊!同学们,把你现在的心情送入文中来读给大家听。男女生对读,齐读。   因为没赶上公共汽车,元元只能走着去上学,那结果只有一个,怎样?从哪里看出来的?   3、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采访:元元,你迟到了,虽然老师不批评你,但是你的心情依然会怎样?你呢?元元?〔多问几人〕文中的元元是什么样的?从哪句可以看出来?从文中勾出来,指名朗读。   4、齐读第六自然段,说说:元元,你为什么后悔了?   我从同学们刚才的朗读中,听出了元元追悔莫及的心情。那么当初他多睡一分钟的时候,知道一分钟有多重要吗?让我们来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   5、朗读第一自然段   你感受到了元元什么态度?读一读,让我听出无所谓、不在乎的语气。   五、引导感悟,拓展积累   1、角色扮演:你是元元的同学,你会对他说:“……”   你是元元的老师,你会对他说:“……”   2、老师这儿也有一些数据:打字员一分钟可以在电脑上打200个汉字,可口可乐厂家1分钟生产600瓶可乐,文具厂1分钟生产铅笔1600支,三峡水电站1分钟约发7万度电。可见,短暂的一分钟也是很宝贵的。我们千万不可以小看它。   3、你愿意用一句时间格言或诗句与元元共勉吗?让我们一同进步?   4、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写小练笔,元元,我要对你说:“……”   5、说一说今后你用怎样的实际行动来珍惜时间?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一分钟》 篇4   一、学习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明白时光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我,珍惜时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与朗读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方法:   引导自学、合作讨论、探究法   四、教具准备:   卡片、课件、录音带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人   正式上课前,全体同学立正站好,两臂侧平举一动不动的站立,看谁坚持得最久。然后让同学谈感受,再面向全体同学淡话。   你们觉得一分钟长吗?(学生自由交谈)   是啊,一分钟能够说很短,也能够说很长;在某种状况下,要能克制自我,坚持一分钟也是不容易的。我们这天学了。课文《一分钟》以后,对“一分钟”的体会必须会更深。   自白读课文,想想题目中的“一分钟”,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学生自读后说一说)   元元只多睡了一分钟,怎样会迟到20分钟呢?原因就藏在课文的句子里。我们再读读课文,把你读懂的句子画下来,帮元元把这20分钟找回来,好吗‘;(学生读课文,画句子,分组讨论。)   (二)朗读识字   1.让学生在课文中画出带生字的词语,自主认读、识记   2、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给生字正音,注意读准翘舌音“钟、迟”,后鼻音“零”,鼻音“闹”。注意“欠”在“哈欠”一词中读轻声。   3、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说说哪些字是自我已经认识的,从什么渠道或用什么方法认识的。如:   (1)熟字加偏旁识字:钟、零、闹、哈、迟   (2)熟字换偏旁识字:快一决、海一悔。   (3)猜谜语识字:“大门里边是市场""(闹)。   (4)运用汉字构字规律识字:哈、叹、钟、迟、悔   4、巩固识字。   (1)同学之间相互考考生字是否认识。   (2)用“找找说说”中的偏旁和字组成新字,比一比,看谁组得多。   (3)游戏巩固:从“我会认”和“我会写”的生字中,选取几个,分组进行组词比赛,哪组组词多,哪组获胜。   (三)拓展延伸   课后练习“找找说说”是组字练习,用偏旁“门、口、”和“尺、欠、合、中、市、又、井”等字能够组成:闹、哈、吹、钟、迟、进等字。如果学生用合、中、市、又、井等字,如果学生用“门”和“口”组成“问”.也应给予肯定。   (四)课堂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想一想:听了老师读课文,你明白了什么?(学   生自由谈)   2、自由朗读,讨论:元元两次叹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   (1)先让学生自我读书感悟,体会元元当时着急的情绪;   (2)小组讨论,谈谈自我的想法,揣摩元元的心理;   (3)派代表到全班交流;   (4)透过朗读表达元元当时的情绪,注意读出叹息、自责的语气。   3、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讨论:你觉得这一分钟重要吗?为什么?   当同学们看见元元“红着脸,低着头”走进教室时,必须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就这一分钟,使他迟到了整整20分钟;就这一分钟,耽误了学习,使他感到愧疚和后悔。   4、小组讨论,让大家领悟到每一分、每一秒的重要。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一边读一边体会元元的情绪。   (二)指导写字   1、指导写字分两步进行。   (1)、写字之前要仔细观察要写的九个字,把部件和笔画看清楚,保证把每个字写正确。如,“包”字里边是“巳”,不是“r;“钟”字金字旁的最后一笔不能穿过上横;“迟”字里面的“尺”,末笔捺变点。   (2)、仔细观察字的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把字写得匀称、美观。比如,“悔”的第六笔“撇折”、第七笔“横折钩”,要仔细观察其在田字格的位置,支好架子,不要缩得太小,要留有空间,为上下两点着想;“叹”和“哈”都有口字旁,口字旁要写得小一些,位置偏上;“闹”字的吖刁”要写得稍大一点,给里边的“市""留出足够的空间。   2、学生自主练写   (三)实践活动   1、组织学生从活动中体会“一分钟”的价值。   (1)透过查找资料说明,人们一分钟能做多少事(如农民、解放军、清洁工)。   (2)以“我一分钟能做什么”为主题,交流自我的切身感受,体会时光的宝贵。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一分钟》 篇5   一、组织游戏:   全体学生立正站好,手臂平举,坚持一分钟。   学生谈感受。板书课题。   二、感知课文:   1、听老师读课文,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2、学生自我读课文,读准字音,再想一想课文中的“一分钟”指什么?   3、同桌互读课文,纠正字音。   三、合作探究:   1、元元只多睡了一分钟,怎样会迟到二十分钟呢?   A、自由组成学习小组,交流自我不一样看法。   B、全班交流。   2、思考:你觉得这一分钟重要吗?为什么?   四:学习生字:   1、复习全文生字。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生字,给生字找朋友,说说识字的方法。   3、教师范写,学生在树上描红练习。   4、展示评比。   五、拓展与巩固:   1、你们说一说“一分钟”能做哪些事?(自由想象说)2、总结谈话:本课的学习促使大家都能对自我严格要求,珍惜时光。因为时光是最宝贵的。一分钟、一秒钟也要学习珍惜。   六、作业设计:   把“一分钟”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和小朋友听。

两分钟有多久 教学设计作文

两分钟到底有多久呢?你一定会说:“两分钟算什么!才120秒!在这短暂的一百二十秒中我们能体验到什么呢?眨眨眼就过去了!”可是……今天,老师跟我们做了一个时间游戏,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时间的宝贵性。首先,老师刚上课就发给我们每天一本书,她神秘地说:"请你们每天拿出一张纸。"难道老师让我们写读后感?”“会不会是摘抄好词好句?”正在我疑惑时老师说“这不是让你们看书比赛而是抄书比赛!”“天哪!怎么办?”我只好使出看家绝活——“自创连笔”。开始,随着,老师一声令下,同学们马上就拿起笔写起来。随着时间一点点的流逝,的手像拧上了发条,唰唰地写个不停,我的纸上龙飞舞的字越来越多,说时迟那时快,老师提醒说:“一分钟过了!”我惊呼:“哦,太快了!”原本紧张的心更紧张了,我的手越来越累,也越来越酸,胳膊似乎都不听使唤了,字也变得更潦草了,真希望时间更慢一点再慢一点。“10。9。8。7。…。。21时间到!”随着老师的倒计时令下。我几乎不敢呼吸,只得把笔一扔,趴在桌子上叫道:“累死我了!”“悲哀啊!写得太少了!”哎!两分钟太少了!正当我们趴在桌子上交头接耳时,还算幸运,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我写了71个字,接着老师把我们请进了客厅,老师又发出了新的指令:我们来第二个活动。“现在你们每个同学选一个拿手的动作。”“小意思”我想一个在体校最拿手又有难度动作——金鸡独立,“好5!4!3!2!1!开始!”我们摆出了一个自认为最酷的造型。这时老师又说:“现在请大家坚持两分钟!”“啊!”同学们又一阵惊呼,只好硬着头皮坚持着大家想出的最难造型:只见小李的动作很滑稽,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我那最拿手的金鸡独立的姿势,手臂渐渐下垂了。腿也打起颤了,也搞得东倒西歪,但是看到老师严厉的神情,我只好撑着,就在我快撑不住的时候,老师终于喊"停"了。哇!好漫长的两分钟呀!

顾城《远与近》教学设计

一、文本解读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远和近》是一首表现特定心理和审美情趣而有些朦胧的诗,表达含蓄、精炼,而内容深刻。第一节,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是写“你”左顾右盼的行为。第二节是写“我”的独特感觉。“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从表层形式上看,这种感觉是反常的。因为你、我同处地上,你既然能看到我,说明我在你的视线里,双方距离并不遥远。而“云”处天际,它与人的距离遥不可及。诗人透过表层形象着意揭示了一种心理距离的远和近。人与人,虽然近在咫尺,但心理却存在各种隔膜与不可逾越的鸿沟,因而觉着“很远”。而人与云、人与大自然却能沟通感情,因而觉得“很近”——亲近、融洽。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了心理距离与物理距离的不和谐,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追求与向往。《远与近》只有一个画面;两个层次:看、想(觉得);三个意象:你、我、云。短短的二十七个字,阐述了一种美妙的、常存于我们生活中但经常被我们忽略的哲理。乍看顾城的《远和近》,有一种特“小儿科”的感觉,甚或觉得荒唐。然而,披文入境,好生玩味,方悟出一种幼稚里的成熟、肤浅下的深刻。本诗在形式上用半格律体,语言简洁朴实,但在内容上却流露出深沉的感伤情绪。总之,小诗《远和近》给人一种童话般的美感,深刻地提示了表面悖谬而实际合理的现象。读罢,“余音绕梁”,令人回味不已。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熟读成诵。感知诗中“我”、“你”、“云”的形象。明确诗词的基本特点,学会阅读分析诗词的方法,着重提高多元解读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深思索诗人通过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重难点: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多元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四、教学过程:1、导入激趣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爱因斯坦吗?他最著名的科学理论是什么?相对论。关于相对论他有一个很幽默、通俗的解释。(出示幻灯片1)如果在漂亮的姑娘身旁坐一个小时,你觉得只坐了一分钟;相反,如果坐在热火炉上,一分钟就像一个小时。——爱因斯坦关于“相对论”的幽默说法可见在时间的长与短上,人的感觉起着重要的作用。时间是如此,其实空间也是这样。大家还记得吗?我们初中学过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面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句,你们背背。(出示幻灯片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什么远隔天涯却像是近邻一样呢?因为空间的距离并不能阻隔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沟通、交流,所以即使远隔十万八千里,也觉得近在咫尺。可是著名戏剧家曹禺(yú)先生却在他的作品《雷雨》的扉页上写了意思完全不一样的话——“比邻若天涯”。他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一起回忆《雷雨》。(出示幻灯片3)比邻若天涯——曹禺在《雷雨》扉页上写的一句话(指着剧照)大家看,这是谁?周朴园。这个呢?鲁大海。他们是什么关系?父子,应该很亲近。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呢?面对面,很近。但实际上你们感觉怎样?像仇敌,关系很疏远,难道这不正是“比邻若天涯”吗?可见不论是时间的长与短,还是空间的远与近,都因人的感受各有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进朦胧诗人顾城的内心世界,看他是如何探求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出示课题)设计意图:本导入通过名句、对比的方式,分别展示了爱因斯坦关于“相对论”的时间长短的通俗例子,表现空间距离远、心理距离近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图画,以及表现空间距离近、心理距离远的《雷雨》剧照,辅以情境、启迪思维、激发兴趣、互动交流。2、朗诵背诵。朗诵指导: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yuǎn)你看云时很近。(jìn)你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设计意图:从直感上说,这是一首表达“你”与“我”之间特殊感情的诗,两人的关系具有特定性。首先从建行的特征看,全诗仅6行,其中“你”字单占一行,显然有突出、强调的意思。另外我们知道,在朗读(默读)诗歌时,单占一行的字会引起较长时间的停顿,这种停顿本身也是一种突出、强调:既突出“你”在全诗中的位置,也突出“你”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其次,全诗6行中,有4行是两两对应的,只在个别地方换字。这使得“你”和“我觉得”两行无形中形成呼应。这种呼应,既是由建行特征引发的读者对诗行排列的视觉感应,也是一种心理暗示:暗示“我”的一切感觉(“觉得”)是以“你”为中心的。如果觉得上述解读比较勉强的话,我们试着重新排列一下诗行:你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很明显,重新排列诗行后,诗的表义功能没有变化,但“表情”功能则弱化了许多。因为:(1)取消单独占行后,无论从视觉上还是心理上,“你”和“我觉得”的呼应关系都不复存在。(2)由于单独占行而在读者那里引起的对“你”,包括对“我觉得”的突出、强调作用也消失了;朗读或默读时的停顿时间自然也缩短了许多。2、图形表达用一个几何图形表现你、我、云三者的关系。设计意图:意象几何学。探讨一个恰当的图形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把语文教学与几何图形联系起来,让学生理清了诗中的人物关系,为理解文本打下基础。3、帽子过渡设计意图:插入顾城的帽子,说据说是用半截牛仔裤做的,帽子是自己的家,老呆在家里很安全,生气时可以当烟囱,有人乐意往里放钱也并不太坏——既奇妙,又有趣,自然地引出给诗文造顶帽子(题目)的环节。4、给诗造“帽”(题目)假如这诗是你写的,你想用什么做题目?最后出示顾城《远与近》的题目。设计意图:自造——合作——阐述。拟题只是一个凭借,目的在于以此引导学生自主理解感受诗文,多元解读诗的主旨,并通过交流分享语文学习经验。因为“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交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教育过程》(美)布鲁纳“诗歌阐释的丰富性,诗歌的诗意是无穷的”5、想象填词“我觉得你看我时( )( )很远/ 你看云时( )( )很近”中添两个词,使所表达再明晰点,把诗的空白填出来。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用这种方式推敲品析字词的微妙作用。五、总结归纳正如泰戈尔所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 /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便是相爱者空间上的距离。虽然远在天涯海角,但却像是就在身旁一样。 “无缘对面不相逢”,这是无缘之人空间上的距离,虽在眼前,却“生生世世不相识”;你和云虽然“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却期待“天上人间会相见”。纵然千山阻,万水隔,光阴流转千载,也消灭不了这心灵撞击的火花,心灵与心灵在生活中激起的共鸣!远之为远,近之为近,在乎一心。这心,在你,在我,也在他! 附:名句链接“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而投影到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惊喜,/转瞬间消失了踪影”。——徐志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 /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泰戈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情若是久常时,又其在朝朝暮暮?心有灵犀一点通。无缘对面不相逢。同床异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尽管天空把大地新娘抱在怀里,天空总是无穷遥远---泰戈尔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优秀教学设计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仔细阅读课文,说出课文围绕闻一多哪两个方面写作,把握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阐释课文紧凑的结构。   2.抓住课文内容,说出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怎么做、做了什么,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怎么做、做了什么,学习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并合理裁剪材料的方法。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抓住课文对闻一多的记叙、描写、议论,学习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3.根据文章内容,在研读文章过程中,抓住文章的的关键词句,说出闻一多治学的态度和爱国热情,受到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围绕中心选择、剪裁材料。   难点:品味关键词句,学习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说:“言必信,行必果。”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关涉这个人道德修养的高低。只说不做,叫夸夸其谈,这样的人是行动的矮子,天长日久,终将一事无成。为此,我们要做一个言行一致的人。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谈谈课题的意思,揭示文章的文学样式。   3.简介闻一多和臧克家。   二、读通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1.抽学生分段读课文,随文学习生字词语,读后交流说出内容。   2.文章写了闻一多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什么?闻一多是如何“说”和“做”的?   3.引导学生概述文章的内容。   4.弄清文章的结构。   三、研读文章,学习言语形式   (一)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1.文章写作为学者的闻一多选择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分别说了什么?这些材料对中心有什么作用?   2.文章写作为革命者的闻一多选择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分别说了什么?这些材料对中心有什么作用?   3.根据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如何围绕中心选择和剪裁材料。   (二)学习夹叙夹议的写法.   1.研读作者在文章中对闻一多先生做出的评价,学习议论的写法。   2.抓住作者为了证明自己对闻一多先生的评价所选取的部分事例,说出事例写了什么,学习记叙的写法。   3.明确事例和观点之间的联系。   4.总结:作者为了证明自己对闻一多先生的看法,选取了典型事例进行证明。   (三)学习有详有略安排材料。   1.材料的详略解读。   2.有详有略安排材料的好处(避免平铺直叙)。   四、抓住关键词句,学习诗化的语言,感受人物品质   1.示例研读课文第3、4自然段,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感受人物的品质。   2.学生根据示例研读,从课文中其他地方抓关键词句,感受并说出人物形象。   3.人物品质概括,明确课文结尾的总结作用、概括总用。   诗化语言:语言凝练、句式整齐、读音铿锵,感情浓郁,震撼心灵。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根据板书进行总结,加强学生对文章言语形式的进一步感受。   2.阅读闻一多现代诗《一句话》,进一步理解闻一多精神。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六、作业   学习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大家一定有不少的感触,认识到言行一致对一个人来说极其重要。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足,部分人价值观、道德观沦陷,让人忧心忡忡。   请以《我的说和做》为题,选取你生活中的说和做的具体事例,说说你是怎样说和做的?对自己的"说和做做出较恰当的评价。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优秀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   2.方法与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究、师生合作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对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把握。   2.本文选材技巧和结构技巧。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叙述中的描写的运用及作用。关键词语。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搜集与闻一多先生和臧克家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人们常用说:说者容易做者难。在生活中,说活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多,能潜心贯注,持之以恒做事者少。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位近、现代史上杰出的人物——闻一多先生。感受他强烈的爱国热情,他的敢说敢为,言行一致。(板书课题作者)   二、资料交流,资源共享:   1.作者介绍:   臧克家,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2、臧克家和闻一多: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相知甚深。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3.闻一多: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愤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长。“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衰微(shuāi)   赫然(hè)   锲而不舍(qiè)   兀兀穷年(wù)   沥尽心血(lì) 潜心贯注(qián)迥乎不同(jióng)慷慨淋漓(kǎi)   2 学生提出不能理解的生词。着重检查黑体词语。   (1)衰微:(国家、民族)衰落,不兴旺。   (2)赫然:形容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呈现的样子。   (3)迭起: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   (4)高标: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指超群、出众。   (5)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   (6)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穷:尽。   (7)沥尽心血:用尽自己的毕生精力。沥:滴。   (8)潜心贯注:用心专注而深刻。   (9)心会神凝:指集中注意力。   (10)迥乎不同:形容相差很远。迥:差得远。   (11)一反既往:完全改变以往的作法。既:已经。既往:过去。   (12)慷慨淋漓:形容情绪、语调十分激动,说法十分畅快。   (13)气冲斗牛:形容怒气很盛。斗:北斗星。牛:牵牛星。斗牛:泛指天空。   4.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小黑板出示)   (1)文章从那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   (2)据此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闻先生“说和做”的什么特点?   (3)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在说和做上,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人?   学生听读后,默读思考后发言。   教师引导明确板书:   (1)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2)分两部分,1——7自然段为第一部分,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的特点;8——20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记述闻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   (3)“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研讨课文:我们通过朗读、讨论,认识到闻先生“说和做”是完全一致的,这种高贵的品格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闻先生这一高贵品格的?   5.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学生默读,讨论下列问题:   (1)这部分列举了那些事例?这些事例选材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怎样?   (2)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学术的目的是什么?那些语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闻先生潜心研究学术的精神和态度?   (3)“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怎样理解“群蚁排衙”?这句话表现出闻先生怎样的治学态度   (4)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闻先生学者形象?   学生默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明确:   (1)三个事例: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写作《唐诗杂论》事例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他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详写第一件事,略写后两件事。   (2)闻先生研究学术的目的是“要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先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再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语句(略)   (3)“群蚁排衙”,文中指闻先生写字工工整整,十分认真,他的手稿都是蝇头小楷,好象群蚁排衙。表现了闻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4)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治学严谨、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言行一致的爱国者。(意思对即可)   教师小结: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严谨,不畏艰辛,这种治学态度值得我们共同学习。   6.研读第二部分: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要读出气势来,思考下列问题。   (1)闻一多先生说了,是怎么说的?说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   (2)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了,文中写了他做了几件事?反映了闻先生什么精神   学生朗读后,讨论发言。   教师引导、明确:(略)   7、探究学习:   (1)把学者闻一多和革命家闻一多综合起来,概述闻先生的形象。   (2)文章一、二两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这样衔接有什么好处?   学生自读课文,同桌研讨、探究。   教师巡回指导,集体交流:   (1)(略)   (2)文中第七自然段承接上文进行总结,并照应开头;第八、九自然段开启下文。   好处:承上启下,前后呼应,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度自然,把闻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教师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大家领略了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受益非浅,让我们沿着闻一多先生的足迹,让理想在奋斗中闪光!   齐读全文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优秀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一些双音节词语和“锲而不舍、兀兀穷年”等成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臧克家、闻一多。   3、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4、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深层体会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5、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段的作用,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探讨研究法。2、朗读法。3、语感品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他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二、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学习本文的过渡句的用法。   三、教学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带。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步 骤: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反思   一、导入   提问:闻一多是谁?   可以做适当补充。(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闻一多画像。   二、初读感知   播放示范录音。   三、检查预习   多媒体课件出示: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音、形、义的掌握情况。   四、研读探究   1、问:那么,你们认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适时板书)   2、课件出示问题: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注意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适时板书)   3、问:那么,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4、教师做适当补充,并做小结。   (部分解决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   5、闻一多先生后期作为民主战士,他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   讲:注意这里有过渡,找出来。(课件出示)(训练学生对过渡段的作用的理解)(解决课文的教学重点)   6、教师做适当补充,并做小结。结合闻一多先生的演讲,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闻一多先生的言行一致和大无畏精神。   (解决课文的教学难点)   五、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出还不明白的问题,鼓励其他学生回答,也可以由老师代答。课后练习二的问题如果课堂讨论没有涉及到,或者学生未能质疑,可以提问学生,予以解决。   六、评议总结   本课文字不多,却浓缩了闻一多先生的一生,他的言行一致体现在他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和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上。而当今,言行一致、爱国守法正是我们中学生明理诚信的基本要求所在。希望闻先生的高尚品格能够指引我们今后做人的方向。   七、布置作业   1、课下搜集闻一多先生的作品。、,可以举办“闻一多先生作品展”。   2、完成《三导》。   根据资料简单介绍闻一多。   (考察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听读,初步感知文章,注意正音。   一组同学开火车领读后全班齐读两遍。   齐读全文,进一步感知课文。   思考后自由作答。(说自己的感受即可,也可以参照原文。)   思考后自由抢答问题。(考查学生快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快速读课文,思考问题,找出重点词、关键句。合作伙伴之间交流、探讨。   学习小组汇报结果。(汇报形式可以是板书、美读、也可以就课文提出问题,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探讨。)   找到过渡段,并分析、理解其作用。   思考问题,找出重点词、关键句。合作伙伴之间交流、探讨。   学习小组汇报结果。(汇报形式可以是板书、美读、也可以就课文提出问题,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探讨。)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回顾学习内容,自己小结学习收获,自评参与的主动程度。   七、教学板书设计: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学者→{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优秀的学者。   ↘口的巨人   ↘   革命家→{说了再做}→大勇的革命家。↗行的高标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优秀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理解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作者对闻一多的赞美敬重之情。   教学重点:   品味重点语句关键词语,探究其内涵。   课前准备 :   阅读课文,预习生字、生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学习了《邓稼先》这篇文章,我们无不为我国优秀知识分子为祖国默默奉献的感人品质所感染。甘愿为国为民而献身,是我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光荣传统。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篇写我国优秀知识分子的文章,让我们在从闻一多身上感受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检查生字、生词预习效果。   二、整体感悟:   1、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听读的学生思考如何归纳文章的中心内容。   2、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一分钟,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本文叙述了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在说和做方面表现的不同特点,热情赞扬他救国救民的需要而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三、品味探究   1、闻一多一心救国救民的精神,最突出的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a.全班讨论交流。估计不止提到老师预期的两件事。   b.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每一   阶段中最突出的表现:苦读写作《唐诗杂论》,在李公朴被害后大无畏地参加群众大会。   2、探究品味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的部分:   a、齐读三、四小节。   b、这部分文章叙述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的目的以及他为了这一目的而苦读钻研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表现这些内容的关键词句的表达作用。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时间不少于三分钟。   全班讨论交流,教师随时评议归纳学生的讨论意见:   要给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深宵灯火“大开光明之路”,用比喻、拟人手法表达闻一多先生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古籍的目的。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以整齐的句式,流泻的激情,热情赞美闻一多治学“潜心贯注、心会神凝”。   “无暇”“惜”,表现他治学专心致志的程度。“贪”,表现他治学如饥似渴的欲望。“辛苦”“凝成”,表现其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3、品味探究第二部分:   a.齐读第二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b.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抓住关键语句,说一说他们表达中心内容的作用。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出还不明白的问题;鼓励其他学生回答,也可由老师回答。课后练习二提出的问题,如果课堂讨论未涉及,学生又未质疑,可提问学生,予以解决。   五、巩固拓展   请你列举一首闻一多的诗,说明他作为诗人也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者。   六、拓展延伸   1、回顾学习内容,自结学习收获;自评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   2、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结束教学过程。   课后记:   本文主要围绕闻一多先生的说、做两个方面展开,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握他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的不同,概括他在这两个方面说和做的不同点,思考其深刻思想根源,进而更全面地把握人物的思想内涵。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优秀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积累生字词,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领会本文生动、精练的语言;理解个别词句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感受闻一多的光辉形象,并从中受到启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   1、研究探讨法2、朗读法。   教学用具:   课件。   课时:   第一课时   一、音乐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曲“七子之歌”。引出课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二、介绍作者与闻一多。   臧克家,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他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有“农民诗人”之称。   闻一多(1899—1946),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都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三、检查预习,朗读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   地壳弥高兀兀穷年   校补迭起沥尽心血   赫然炯炯目光群蚁排衙   函寄目不窥园迥乎不同   漂白锲而不舍气冲斗牛   2、通读课文,你觉得闻一多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闻一多,勤奋努力的学者,大无畏的革命家。一位爱国人士。(自由回答)   四、整体感知,思考探究。   1、同学们,文中为我们介绍了闻一多先生的哪两种身份?   明确:学者,革命家。   2、作为“学者”方面他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作为“革命家”方面,他又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   明确: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说了就做。   五、品读课文,感受人物。   (一)学者的闻一多。   1、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他做了哪些事?请大家浏览《1-7》自然段,相邻的同学互相讨论找出来。   明确:他从唐诗下手写出《唐诗杂论》,十年艰辛写了一部《楚辞校补》   再到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   (品析句子,通过重点语句感受人物性格)   2、那么闻一多先生这么辛苦的治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又做了不说,目的是为了什么呢?   明确:他是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国的文化药方。   (二)革命家的闻一多。   1、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在“说和做”方面与作为学者的他有什么区别?下面让我们快速浏览课文的《17-20》自然段。   2、想一想,怎么样来读能让闻一多先生那大义凛然的革命形象浮现在我们面前?(练读课文16-18自然段)。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朗读,我们来看看闻一多在两个方面的“说”和“做”矛盾不矛盾?不矛盾,无论是作为学者的做,还是革命家的说,他是始终如一,那就是言行一致。   在闻一多先生的身上,他的每一言,每一行,都切切实实的印证着一个中国知识份子的高贵和悲壮,他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他就是一个大写的人。臧克家先生就是饱含着对闻一多先生高度的敬仰和赞赏之情,写下了最后两段。那么我们就用这种感情来读一下最后两段。   七、拓展探究。   说说你们眼中的闻一多。   闻一多先生,您是。   (要求:可以用到文中的词语为闻一多先生写一段嘉奖词,也可以用到一种或两种修辞手法。字数不限)   八、作业布置。   1、完成一段描写闻一多的嘉奖词   2.查阅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感受他那强烈的爱国情怀。   九、板书设计。

热是怎么传递的 教学设计 说课反思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2、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3、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师:烧杯一个、热水、金属棒、凡士林、牙签、金属圆片、课件.学生:金属棒、涂好蜡油的金属圆片、酒精灯、火柴、牙签、木夹、凡士林、实验记录表.一、导入课题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根金属棒,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摸摸,看看它是冷的还是热的?如果我把它的一端放入热水中(教师示范)(结合学生回答教师画图示)3、金属棒上的热真的是像你们所说的那样传递的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出示凡士林)并介绍:这个小盒里装的就是凡士林,这种材料很特别,在常温下有一定的粘性,可以粘住一些细小的物体,如它可以粘住牙签、火柴等.但是遇到热它就会熔化,不能再粘住细小物体了.你们能不能利用老师提供的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让大家能亲眼看到热在金属棒上传递的过程呢?3、小组讨论并设计方案.(教师巡视)(设计意图:在开放的环境下,教师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发散思维,自主设计实验来验证之前的假设.)4、小组上台汇报设计成果.学生交流,并完善方案.(应用木夹夹住金属棒的一端,凡士林粘的多少要差不多,牙签粘的距离应差不多,给牙签编号……教师结合学生汇报在黑板上画出两种图示)5、听了刚才两组同学的汇报,你们肯定又有新的启发吧?下面老师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把自己组的设计方案再完善下.(设计意图:这个实验中,变量的控制对实验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这里通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思考对凡士林的量、牙签粘的距离等的控制,使学生形成缜密的思维方式,养成较好的探究能力.)6、同学们真了不起,设计出这么新颖的方案来.那等会实验时应注意些什么呢?为了使实验更成功、更安全,老师这儿也有几个小提示,请你们默读一遍.(课件出示,学生默读)7、材料员领取实验材料,学生分组进行实验.8、小组代表上台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实验现象.(教师结合学生汇报在图示上标出)9、小结:听了刚才同学们的汇报,老师发现无论是在金属棒的一端加热,还是在中间加热,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都是有规律的.谁来总结下,热在金属棒上到底是怎样传递的?(设计意图:探究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手动起来,也不仅仅是获得一些事实,重要的是让学生有目的地对这些科学现象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从而得出合理的科学解释——即科学概念.让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教师同时在黑板上画出两种图示.)2、猜测需要实验来验证,老师已经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块涂好蜡油的金属圆片,(师述:蜡油和凡士林差不多,遇热很快会熔化)等会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个方案进行研究:在中间加热或在边缘加热.加热时重点观察什么呢?3、材料员领金属圆片,学生实验.4、学生交流实验现象.5、小结:根据这两种现象,谁来总结一下,热在金属圆片上传递又有什么规律呢?(也是从酒精灯火焰加热的部位开始传递,从较热的部分传递到较冷的部分.)(设计意图: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和上一活动的设计,学生往往会认为热传递是一个线型的过程,而这一探究活动的设计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探究思路,也会使学生对热传递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结合学生回答出示:热是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并出示热传导的概念)2、今天我们主要研究的是金属材料,它能较快地进行热传递,那么其他材料是不是也都能较快地进行热传递呢?这个问题下一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好吗?(设计意图:既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回顾,又很好地引出了下节课的研究内容.)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实验记录表我们小组的实验设计(画简图表示)我们的猜测本课内容是围绕“热传递的方向”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并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原有想法是否正确.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热传递的方向他们已经具有很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用实验验证并不是一件难事.所以,我在第一次试教中,我就提供一根金属棒,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在金属棒上怎样清楚地看到热传递的方向.我希望学生能在开放的、没有教师指导的环境中,展开思维,发散思维,设计出很好的实验来进行验证.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在什么材料也没有提供的情况下,设计出来的方案可谓是千奇百怪:有的是在金属棒上滴水,观察水干的过程;有的是用温度计来测量金属棒各部位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有的是在金属棒上涂凡士林和蜡烛油……于是我在肯定学生思维的同时,动员学生们对这些方法一一进行讨论和完善,去粗取精.但是这样教学,发现时间远远不够,怎么办呢?我对教案又重新进行了设计,改为教师提供一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学生根据这些材料进行实验设计.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们设计出了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案,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2、正确处理好教师指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在科学教学中,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关系非常重要.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能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比如:当学生在完成第一个实验活动之后,我让学生来说说从刚才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离酒精灯火焰最近的牙签先掉落,离酒精灯火焰最远的牙签最后掉落”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结果很多学生的回答只能停留在“热是从酒精灯火焰的这端向另一端传递的”这一层面上.这时我通过图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离酒精灯火焰近的这端温度怎样?离酒精灯火焰远的那一端呢?经过教师点拨学生很快就得出:热是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递到较冷的一端的.3、问题的设计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个好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探究的欲望,指明方向,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探究学习的领域.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引导性、探究性,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比如: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金属棒的这端并没有浸入热水中,它怎么也变热了?”“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些问题的设计,很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想法,自然地引出下一教学环节.又如:在第一个探究活动结束之后,我出示了一块金属圆片,并提出问题“热在这块金属圆片上又会怎样传递呢?”“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里问题的设计不仅能使环节之间衔接自然,而且通过“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一问题,能使学生对前面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想出:热在金属圆片上也是从较热的部位传递到较冷的部位.4、某些细节的处理欠到位.本节课的教学在某些细节的处理方面不够到位,比如我是选用木夹来夹住金属棒的,这种固定方法不够稳定,容易摇晃,从而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如果采用架子固定会更合理.另外,在图示法的运用方面也可以做到更好.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