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阅读 / 问答 / 标签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语文《黄山奇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黄山奇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观察图片,任选一种松树,仿照课文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卡片出示“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闻名于世,这“四绝”是指——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卡片出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我们还知道,这“四绝”中,人们最喜爱的是——黄山奇松,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卡片出示“情有独钟”,齐读)。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今天,咱们就一起去观赏黄山奇松。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第二节,待会儿告诉大家?(学生自由读)   2、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下面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用浪线划出描写陪客松的句子,用虚线划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   4、请三位同学分别读一读。   5、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在你的头脑中迎客松究竟是什么样的?   投影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1)同学们,你们在读的时候,头脑中出现了迎客松了吗?它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   (2)大家说得挺好,愿意看看真的迎客松吗?(映示迎客松)怎么样,真的迎客松和你想的一样吧!   (3)齐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4)看着这棵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的迎客松,读了描写迎客松的这几句话,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什么话要说吧!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指名说)   ①课前,老师查了资料,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所以文中说它饱经风霜(卡片出示“饱经风霜”),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卡片出示“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儿完全可以看出迎客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大家试着读一读第一句话看能不能不要老师教,就能一下子把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给读出来。(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②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它如同好客的主人欢迎宾客的到来。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   ③指名读第三句。把这句话改一个说法,用上“不仅……而且……”。(迎客松不仅是黄山松的代表,而且成了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会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   投影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___。   同学们,现在这句话理解了吗?能读好吗?(指名读,注意“乃至”后适当加重语气。)   (5)同学们,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姿态是那样的独特,它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不光要把迎客松的奇、美给读出来,还要把作者对迎客松的赞叹,喜爱之情给读出来。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吗?大家试着再读一读。(自由读、齐读)   (6)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迎客松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吗?怎么办?(指名说)下面,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待会儿,咱们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写迎客松的几句话。   6、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我觉得咱们已经来到了黄山,来到了玉屏楼下,迎客松就生长在这里。它旁边还有陪客松、送客松。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陪客松和送客松的部分。待会儿,咱们举行一场朗读比赛。告诉大家,要想读好这两部分并不难,只要你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眼前出现奇松的样子,你就一定能读好,一定能够站到领奖台上。大家准备一下。(学生自由读)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比赛朗读,师生评点。)   7、同学们,读完了课文第二节。看完了玉屏楼前的三棵奇松,我们一定会被枝干遒劲的迎客松,形似巨人的陪客松,姿态独特的送客松给深深地吸引住,下面我们再来观赏这三棵奇松。   引读:来到了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你举目望去,首先就会看到迎客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三、观看录像,升华情感。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   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咱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奇松好吗?   播放录像。   2、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看完了录像,咱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节吧!(齐读)   3、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还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更能说明黄山奇松形态多,我们在读的时候再放慢速度,这样就更能把黄山奇松千姿百态给读出来。请同学们再一起读一遍。(齐读)   四、作业:   同学们,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这些景色,黄山全有,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投影出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风景的确令人着迷。同学们可以记下徐霞客的这句话,回去后还可以把黄山的奇松介绍给爸爸妈妈,说不定爸爸妈妈听了你精彩的介绍后,暑假就能带你到黄山去游玩呢?   小学语文《黄山奇松》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5单元的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其中《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在本单元中起着提纲挈领、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写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全文结构上,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本课计划安排二课时来完成,其中第一课时着重读准读通,扫除障碍,整体感知。第二课时精读品悟第二自然段,积累内化“精妙”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发挥充分的想象。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会写本课六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5、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2、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想象,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为了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造精神,教学活动中可将看图、看书、训练融入质疑、梳疑、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景色的优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能认识美、感受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五、教学方法:   放手让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教师的牵引指导、学生的反复朗读和交流讨论,把握课文的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黄山的资料    七、教学时间: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景。   1、孩子们,你们是否听说过过一句话:“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呢?能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去过五岳就不想去看其它山了,去过黄山就不想去看五岳了。   师:对,它说的就是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称的黄山。(师板黄山)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多媒体画面(黄山四绝))人们对“四绝”之中的什么特别情有独钟?(师板:奇松)   2、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今天让我们再次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看看黄山奇松到底“奇”在什么地方?   (二)、导读,感受奇松。   1、过渡:要想观松,最好的去处就是(玉屏楼),举目四望,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2、读第二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奇松的句子,用()表示出来。这三大奇松有什么特点?“奇”在哪里?   3、小组合作学习。   4、讨论交流。   (1)品味迎客松   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棵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黄迎客松的评价很高:一提到黄山的松树,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会马上想到——迎客松,因为——齐读该句“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瞧,(多媒体展示画面)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资料,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品读,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   交流:   生:奇在模样。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姿态优美遒劲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遒劲这个词的吗?(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能读好这个词。看到“郁郁苍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能读好这句吗?   还奇在哪里?   生:奇在饱经风霜却生命力强   1、师:谁能说说“饱经风霜”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生: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时间长。(图文结合理解)   师小结:是啊,黄山上但凡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雨,风吹雨打!据说它已有1000多岁了。正如课文所说它饱经风霜,它顽强地活下来了,奇不奇?不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这本身就很“奇特”,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风撼不动它,雪压不断它,它仍然那么根深叶茂,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它还那么潇洒、挺秀,真是一棵奇树!再读。   3、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所以读“饱经风霜”这个词时,稍慢一些,突出它的沧桑感。(指名读,男生齐读)   这棵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枝繁叶茂,长得蓬蓬勃勃,多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年啊!(指名读女生齐读)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三奇热情好客   “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里?”   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师: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但老师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呢?它会说哪些欢迎词?(学生热情交流欢迎词,并加上动作)   喜欢迎客松的同学一起站起来(停顿),伸出你热情的手臂,大声地说:各位宾客欢迎你们!   通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出来。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学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迎客松呢?   填空:()的迎客松(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   对,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的象征啊!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由此,我想到了在作者的笔下,它仅仅是一棵松树吗?它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呀!这不仅是黄山松的热情,而且是黄山的热情,是整个黄山人的热情。你能饱满着这种情感,把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勃勃生机、热情洋溢读出来吗?(生读)师:这正是“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2)陪客松奇美   A、再被迎客松热情的迎上去之后,谁来陪同我们游览黄山风光?(陪客松)那他有奇在哪里呢?   出示:比喻句   师:从这个比喻中我们能感受到陪客松的什么特点?(抓“绿色的巨人”体会陪客松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师:看,陪客松正伸展那宽大的肩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那博大的胸怀,那浓烈的情感,那无私的奉献怎能不让我们心生爱意?通过朗读来表现。   如果陪客松会说话,它会对游客说些什么?   送客松   师:日暮降临,观赏完美丽的黄山风光,我们也该回家了。这时,谁又与你依依不舍地道别呢?(送客松)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儿呢?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枝干是弯弯曲曲的,就像什么呢?(“天然盆景”)   师:盆景是什么意思?哦,它是园丁精雕细琢的刻意造型,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可,送客松没有经过人工精雕细琢的刻意造型,却像盆景一样姿态优雅,你说奇不奇?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大自然、黄山   有一首诗写得好: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目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多么热情的送客松啊,像在挥手告别,又仿佛在作揖送客,又俨然在伸手挽留。它对远去的游客说些什么?   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啊!能把它的热情读出来吗?练读、指名读。   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像人一样的挽留你,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师小结: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奇松啊!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吧!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在一起把读一读,感受黄山奇松的神奇魅力。   (三)、观看黄山松图片集,升华情感。   1、孩子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让我们读读第三小节,看看善读书的你们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奇松数量多,千姿百态。   师:孩子你真会读书,从哪里读出来的可以分享一下吗?   师:黄山松的确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其它的黄山松吧!   4、结合欣赏到的图片,想象说话:   黄山松美丽的倩影一定深深地留在了你的脑海里,试着完成以下练习: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有的如同(),有的仿佛(),有的状如()……   (四)、小结。   1、课文学完了,回顾我们上课前的问题,你有答案了吗?黄山松奇不奇?(改板书“?”为“!”)   孩子们:黄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奇特的黄山松,黄山松更是展示着自己优美的身姿,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学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写下了的名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了。读到这里相信大家不仅明白了黄山松“奇”在哪里,更为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   (五)、作业设计。   1、当一次小导游,给爸爸妈妈绍黄山奇松。让他们“无须跋山涉水,黄山胜境一览无余”。   2、黄山奇松真是别有情趣,请你任选一个画面,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松树动起来、活起来。请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黄山奇松   优美迎客   千不   姿挺秀陪客屈   百不   态独特送客挠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如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光是直线传播的。过程与方法: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4、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二、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有关光是直线传播地图片和课件。分组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弯管和直管。三、教学重、难点。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四、教学过程。1、引入: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灯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你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2、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让学生推测光的传播路径,重在说出推测的依据书上已有:舞台上的灯光,从云层中透过的阳光。但应该启发更多: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能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影子形象和被照物体的侧面一致3、验证光的传播路线。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第28-29页,明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最好请个别学生描述一遍实验的操作)。4人一组自行操作,解释汇报两次实验的现象。4、其它验证光的传播路线。提示不要用眼睛直对很亮的光线。用书上资料的介绍。五、作业设计。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二年级语文上册《黄山奇石》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二年级语文上册《黄山奇石》 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语文上册《黄山奇石》 教学设计1    分析教材:   《黄山奇石》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本组教材内容十分丰富,以秋天为线索,又不局限于秋天的景色。学生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秋天的美好,体会美好的生活是勤劳的人们创造的,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训练点是继续指导学生学习默读课文,学习联系上下文了解某些句子的意思。《黄山奇石》一课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课生动具体地描写了黄山风景区里各种有趣的奇石,表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课文的2——5自然段具体描写了黄山奇石的样子,写出了黄山奇石的有趣。因此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也是本次教学的难点。    分析学生:   所任教的班级学生能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绝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地将句子读的通顺、流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 能踊跃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少数同学能在家长的帮助下查阅资料和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学生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分析课程标准:   1——2年级在阅读方面的要求: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课文,结合上下文和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教学策略阐述:   关于字词教学:   ①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主,使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由字引出词语,由词语引出句子,进而来体现教师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主动识字。   ②关于词语教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切忌让学生死记硬背词语的解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想象、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理解“秀丽神奇”“闻名中外”“尤其”等词语的意思,教师采用媒体和资料介绍的方法,使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加之适当的朗读指导训练,进一步理解体会词语的意思。    关于句子的教学:   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适时的朗读加深理解和体会,以完成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关于理解课文内容:   (1)教师首先抓住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结合资料和媒体的使用,使学生了解黄山风景区的景色特点,突出理解“世界闻名”“秀丽神奇”、由“尤其”一词理解黄山的“怪石”有趣极了,以此来导读全文,使学生学会在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内容。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指导和服务,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体现:2——5自然段的设计,以学生的回答为学习的顺序,打破串讲串问。   (3)采用同桌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习的效率。    关于文本的处理:   (1)第1自然段重点指导,使学生较全面了解黄山风景区,激发学习兴趣,导读全篇。   (2)第2——5自然段以学生为主,打破文本原有顺序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3)第6自然段简单处理,课件拓展内容。   (4)回归整体全文,利用第1自然段加强朗读训练,强化情感目标。    关于媒体的使用:   结合课文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多地了解黄山风景区,了解黄山的怪石,凭借生动的幻灯片图片,了解黄山怪石的“有趣”,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想去黄山看一看的愿望,激发情感,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同时资料的介入,也为学生了解黄山开拓了思路,提供想象的环境,丰富了内容。    教案设计: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读准生字字音,会读有关词语,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 正确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想象,有选择地说说黄山奇石的样子。    情感目标: 体会黄山奇石的生动有趣,产生去黄山看奇石的愿望和爱黄山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2—5自然段,了解黄山奇石的样子。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体会黄山奇石的有趣。体会“奇”在哪里。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揭示课题,质疑。   (利用遮屏功能遮住题目和图片)   开课质疑,课件出示课题“黄山奇石”,同学们你们看图上都有什么?(石头,松树…)这幅图是我国著名的黄山风景图。黄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而著名! 被称为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以奇取胜,以多著称。已被命名的怪石有120多处。其形态可谓千奇百怪,令人叫绝。似人似物,似鸟似兽,情态各异,形象逼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移动遮屏),齐读课题黄山奇石> 其中“奇”字用批注功能批注。让学生解释什么是奇?(谁能说一说奇是什么意思?)    二、欣赏课文的情景朗读,初读课文质疑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有哪些疑问?”在学生充分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然后,请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课件情景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欣赏、领略黄山美景,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然后让学生把书打开,自由小声读课文,并把课文中的生字词读一遍。然后出示课件,检查学生们生字词掌握情况    三、 精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内容。    1 学习第一自然段(利用课件创设情境,抓注重点词语理解本段内容,导读全篇)   (1) 自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知道的,请你画出来。   (2) 交流:   重点词语:闻名中外 景色秀丽神奇 尤其   (3) 课件演示:   安徽地理位置——黄山风景区——资料介绍(黄山四绝:奇松、 怪石、云海、温泉)   导语:黄山四绝,所以说黄山风景区是“闻名中外”的,相比之下,怪石更突出,所以用“尤其”。(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环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4) 指导朗读:你喜欢黄山风景区吗?将你的理解和感受读出来。    2 学习2——6自然段   (1) 读课文,同桌画找:课文介绍了哪些怪石?把它们的名字画下来,再读一读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2) 交流:   提问:哪些怪石是具体介绍的?哪些怪石是简单介绍的?(教师板书怪石的名字)   (3) 学习内容   (注:按学生的回答,选择一种怪石进行精读指导,总结方法,其他几种怪石按此方法学习)(此环节设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如:名字:猴子观海   样子:抱着腿、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   想象:猴子在干什么,看到什么?把你想象的说一说,有什么感觉?把你的感觉读出来。   课件演示:猴子观海   小结方法:名字 样子 想象 (师生共同完成)   (2) 课件演示:(拓展内容)   (有名字的怪石欣赏,没有名字的怪石,发挥你的想象给他起名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当教学到“仙桃石”时,课件出示仙桃石的图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图片,(用聚光灯突出仙桃石)可以看到山顶的巨石就像一个大桃子,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落在山顶的石盘上。让学生结合看过的神话传说,如《西游记》等,发挥想象,想象一下仙桃石的来历,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讲一讲。   当教学到“猴子观海”时,课件出示猴子观海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看到,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块形状像猴子的石头,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学生对“翻滚的云海”理解起来有困难,可以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并看看课件出示的翻滚的云海的图片,以此解决心中的疑团。   当教学到“仙人指路”时,课件出示仙人指路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上的巨石就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好像正在给游人指路呢。可以让学生学一学仙人指路的动作,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在讲课过程中穿插着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和体会黄山石的奇妙。   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要读出对仙桃石来历的一种猜想。读第三自然段要突出猴子观海的有趣,声音可以轻一点,仿佛怕惊动了正在观海的猴子。而第四自然段则要读出仙人指路这个传说的神秘感。朗读的方式也要多样化,有自由读、小组读、男女生分开读、表演读等。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练习背诵。   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可让学生将描写“金鸡叫天都”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理解什么是“金光闪闪的雄鸡”、“不住地啼叫”是什么意思。然后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发挥想象,画一画“金鸡叫天都”,再选几幅学生作品展示出来,大家来评一评谁画得好。   最后一自然段,让孩子们在课文中勾出课文还写了那几种怪石。(利用批注功能批注还有那些怪石)省略号是什么意思?    四、扩展想象   然后让学生欣赏黄山其它被命名的怪石。再仿照课文练习说话,如:天鹅孵蛋,它好像……..最后欣赏没有名字的怪石,让孩子试着给起名字,看看谁起的名字好,并说明自己的观点!   板书设计: 黄山奇石   有趣   仙桃石 天狗望月   猴子观海 狮子抢球   仙人指路 仙女弹琴   金鸡叫天都   二年级语文上册《黄山奇石》 教学设计2   《黄山奇石》课文围绕黄山石的“奇”,分别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景观。根据本文的特点及训练的要求,在突出主体性和体现文本资源的可拓展性方面,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认识石“奇”,还要让学生感悟 石“趣”。因此,我们可以按照“知─说─悟”的主线,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体会、感悟。启迪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陶治学生的情趣,自主、多元地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探究性准备   1、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黄山的图片资料或文字资料。   2、自读课文及相关内容:要求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并文图结合,分别在书中画出“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等。    二、激趣性导入   借助媒体(图片、多媒体影音)或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特点(图文结合),提示学习“看图学文”的方法。    三、体验性阅读    1、知“石”:   ⑴ 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黄山石的资料,边出示边讲解,将自己收集的奇石的种类及成因介绍给大家。   ⑵ 出示介绍奇石或介绍黄山其他奇特风光的资料,针对学生的兴趣,教师可让学生在班上进行交流。   ⑶ 自主读课文,归纳一下书中主要介绍了哪几种“奇石”。图文结合,边读边悟、边悟边读,对感兴趣的内容,不仅要读熟,而且要求能背诵。在积累中感悟表达的准确性,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2、说“石”:   ⑴ 读课文,对照插图,分别说说“仙桃石”“仙人指路”“猴子观海”“金鸡叫天都”等奇石的样子,引导学生既要说出石“形”,又要说出石“神”。   ⑵ 读课文,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分别说说“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奇石。这几处奇石,教材仅提及而已,因此,要鼓励学生大胆想像。   ⑶ 对学生课外收集的其他奇石的样子进行表述,充实观察、表达的内容,增强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训练学生掌握课内外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3、悟“石”:   ⑴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别想像一下:   “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这些石头的来历,可以以神话、童话故事的形式进行表现。比一比,看谁说得形象、生动、情节完整。   ⑵ 在广泛想像的基础上,选择一块奇石,就自己所想像的来历讲给父母听一听,然后写下来。   ⑶ 在自读、自悟及创造性想像的基础上,感悟大自然的神韵,陶治学生的情趣。    四、整理性阅读   整理性阅读,是指在网络资源、自读自悟、广泛交流的基础上回归于文本: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自读、齐读、小组读均可。)   2、通过学习,你有何收获(知识能力、情感方法、特殊感受等),有何疑问。    五、拓展性练习   本拓展性练习,主要是走出教材,适当增加阅读量,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其练习的资料既可以是《自读课本》上的内容,也可以是其他儿童读物上的有关写景状物、有益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像能力的短文。从来源的渠道上讲,既可以是教师收集的,也可以是布置学生自己收集。在拓展的要求上,尽量体现理解的层次性和多元化。   二年级语文上册《黄山奇石》 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复习生字词和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2)看懂图意,能抓住“奇”字欣赏奇石的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黄山有哪些著名的奇石,它们都是什么样的。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能力的当堂熟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看图、学文,运用讲、读、写、画等形式体会黄山石的奇特,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学习者特征分析   《黄山奇石》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但据调查,很多学生没有到过黄山,没见过黄山那种变化多端,形态各异的奇石,大多数学生缺少对黄山的直接经验。又结合二年级的学生能独立阅读一定数目的篇章,能根据学习的要求进行品词,品句,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根据上述目标和学生的情况选择和采用了如下策略:    (1)自主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策略的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其着眼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学”。    (2)创新学习策略   创新学习的课堂教学,打破了教师教学用书和学生教材的局限。从单一的,一刀切的“封闭式”教学转变到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开放式”的教学,把课堂教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当代科技相结合,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    1,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阅读是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结合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教育理论,就本课而言,“黄山奇石”的“奇”是全文精华所在,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中真切感受到千姿百态的黄山石,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大量文本的阅读及表象素材的感悟,拓展本课语文学习内容,让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学习和思考,独立判断,养成主动性地,创造性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    2,对语文来说: 要最终落实到“读”和“写”。多媒体环境下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跨越式资源,这些资源内容丰富,而且与课文的主题,教学目标有关,深具实效性和科学性。这样的学习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掌握的知识面大大增加,而且还为学生的打写创作积淀了创作的源泉,让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感悟语文,欣赏语文,最后还生成了属于自己的语文学习成果。这也充分体现了跨越式教学试验中“以生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尊重学生的自主权。    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图片;flash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录像,揭示“奇”   师:(播放介绍黄山风景录像片断。)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黄山奇石(点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受“奇”   1、谁来读读课题,你觉得“奇”是什么意思?带着你们对“奇”的理解,一齐把题目读一遍。   2、课文介绍了哪些奇石?具体写了哪块奇石的样子?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标出这些奇石,在具体介绍的石名旁打记号,读好后小组交流一下。   课文介绍了黄山上的“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些奇石。   具体介绍的石头是“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   师:(课件依次点击石名,指名一学生读这些奇石)    三、品读探”奇”   1、课文介绍了很多奇石,先让我们来看看第一块奇石“猴子观海”(点出“猴子观海”图),哪块石头像猴子?(指名学生上台指出)同学们看图,你觉得猴子在干什么?   2、课文是怎样写这块石头的呢?(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读读,教师点出课件出示句子: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课文这几句话,写得怎么样?小组讨论一下。   3、“猴子观海”有趣,“仙人指路”也很有趣。   (点击课件,播放”仙人指路”图及相关文字:远远望去,它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出手臂指向前方。)   自由读这几句话,谁来学做一下这块石头的样子。   4、同学们假如你在黄山游玩,山路一转,突然看到远处高高的山峰上有一块这样的石头,你会觉得怎样?   5、谢谢各位小仙人。在黄山,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块酷似猴子观海的石头,高高的山峰上有一位仙人在指路。这一切是多么的有趣!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把这一段话读一读。    四、观图联想,写“奇”   1、作者经过观察,抓住黄山石的样子,展开合理的想象,通过打比方,把静止的石头写活了,写具体了。(点击课件,播放“仙桃石”、”金鸡叫天都”图片)下面我运用这种方法,选择大屏幕上的其中一块石头,抓住它的样子,写几句话。   2、课文是怎样写这两块石头的呢?请你们闭上眼睛。(师配乐朗读课文第3段)你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五、读画诵说,赞“奇”   1、能让你们产生如此丰富想象的是作者笔下的“仙桃石”和“金鸡叫天都”,可见黄山奇石是多么不同寻常,多么神奇。来让我们一起认认真真读这段话,如果你朗读比较好,就用感情朗读,读出它们的神奇;   如果你画画比较好,就用简笔画画出它们的神奇;   如果你记性比较好,就用书上的句子加上你自己的话说出它们的神奇。   2、看了,听了你们表现,让我们真真切切地理解了黄山奇石的奇特之处。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谁愿意把自己这节课的收获与大家分享一下?    七、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放学回家以后,查找一下有关黄山奇石的资料,为自己设计一条游览黄山的导游图。    教学评价设计   在这节课中总体思路要做到:目标具体,教学环节清晰,学生主体性与主动性充分发挥。让学生通过学习,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都的得到较好的提高和发展。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处处能体现出老师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而进行的教学设计。   另外,在教学过程方面要充分体现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的特点。通过学生阅读资料,发现问题,主动学习和思考,独立判断,养成主动性地,创造性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在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反思   《黄山奇石》是人教版第四册的内容,作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事物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知识,表现欲望较强,喜欢展示自己。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已经能够自主学习,能够与他人合作学习。但学生对黄山奇石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表达能力、对事物的细致观察能力也处于薄弱阶段,对课文理解有一定难度。基于以上情况,我对本课的教学做了以下反思:    一、flash课件的使用恰当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根据课文内容,在情景导入、奇石探究、课文朗读等方面适时使用了flash课件,效果较好。如在欣赏完文中的第二、三自然段中的四块奇石后,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flash课件,再现了黄山许许多多千奇百怪的奇石。通过这一视听结合的课件手段就能有效地营造出声画并茂的课堂情境,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调整好准备上课听讲的愉悦的情绪背景,更重要的是为整堂课做好主题铺垫,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于授课内容上。另外调动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想看黄山奇石的好奇心,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很快找出课文中写到的黄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产生了对黄山 “奇石” 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产生深入学习课文内容的热情,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二、经过课件引导和学生的互动探究,对基础性知识点的掌握有效。   由于本课出现的“我会认”的生字较多。对学生的掌握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我结合课件辅助教学,把这些字在学生识记的基础上带入课文中学习,把识字和文本情景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对于要求“我会写”的生字,我通过课件展示书写顺序,并在黑板上示范书写和同学演板,帮助学生获得正确规范的书写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在阅读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研读课文,理解词义,读懂句子。并且通过多媒体如如课件的示范朗读等调动学的各种感官投入学习。在品读中让学生深刻体会黄山奇石的奇妙之处,既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又能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要适当的进行课堂气氛的调控,才能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图片展示、音频朗读示范、字词书写练习等比较全面的完成了各项教学目标。在最后一个环节,我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拓展延伸处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收获与理解,结合文本内容选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课文内容或读一读,熟记课文;或画一画,加深理解;或写一写,进行小练笔等,多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读写练中有收获、有发展。可当多数同学在兴趣盎然的陶醉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时,有位同学在读“山峰上的几块巨石,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他伸着脖子,对着天都峰不住的啼叫……”这一句的末尾时,故意捂着嘴巴小声“喔喔喔”地叫着,还对其他的同学扮着做鬼脸。多数同学都被他逗的无法安心学习,他却还在那里暗自得意。面对这种情况,我及时进行了制止,让他和同学们对他所做公鸡鸣叫的样子和声音与课文中“雄鸡”鸣叫的内容进行对比和再次表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较好的化解了一次课堂意外事故。在这件事中我感到课堂中适当的课堂气氛调控是必要和必须的。但要把握好时机,控制好教学节奏,化教学意外事故为课堂生成性资源,在赞赏、鼓励与探究的气氛中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听课随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的第29页到30页。 教学目标的确定: 表面上看是要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但是比这个目标更重要的是,理解计算公式的来龙去脉。就是要在头脑中清晰地建立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是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具体的讲就是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联想力,推理和证明。这就是所谓的数学教育的重点在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要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从碎片化的数学知识,到网状互联的知识结构,这是从浅表学习到深度学习的标志。只有深度学习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所学的知识掌握也更加牢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强。反之,如果仅仅是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公式,表面上看,学生也能够做相关的习题,但学生的学习力却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 基于此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通过实验,(因为是网课,可以在头脑中想象模拟实验过程)用自己的话说出正方体和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含义。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就是它所含有体积单位的个数。把一个长方体切割成一个个的体积单位小正方体。小正方体的个数跟长方体的棱长(长宽高)有关。用小正方体摆出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所用正方体(体积单位)的个数=长方体的长(个数)×宽(个数)×高(层数/个数)。教学设计的思路: 一、充分利用课本。课本儿是学生学习的最基本的学习材料。也是老师最基本的教学材料。所以有人直接把课本儿等同于教材。其实“教材”所包含的内容远远多于课本儿,课本只是老师教学的材料之一,但却是最重要的材料。所以无论什么学科都要充分利用课本,并且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课本,在听课的过程中,及时在课本上做标记和笔记。做作业之前要看课本,通过课本儿把知识再次重现。复习的时候要首先看课本儿。 二、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教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知道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是教学的起点。让学生从已知到未知,这就是温故而知新的过程。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见训练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学习的知识迁移能力是多么重要。学生的这一能力足够强的时候就可以“无师自通”,进而可以为别人的老师。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是为了不教”就可成为现实。 教材分析解读: 这节课所要教授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公式,是建立在前几节课的基础上的。我们来看看前几节课的知识跟这节课有什么样的关系。 课本儿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之后,课本的第20页安排了“做一做”。这里的做一做不只是做习题,而是动手做一做。这是小学生学习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能够动手做的,能够体验的就必须让学生去动手做,去亲身体验。这就是体验式学习。而众所周知,体验式学习的效果是所有学习方式中最佳的。用小正方体按要求搭建成稍大一些的正方体或者长方体。我认为:这些题目的设计目的就是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做铺垫的。 学生在搭建的过程中,在头脑中清晰的构建出小正方体和稍大一些的正方体之间的关系。小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以及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如果把小正方体看成是单位是一的正方体,那么它就是体积单位。在我们教授长度单位、面积以及其他单位的时候,就应该一次又一次的让学生明白:所谓计算数量就是计算所含计量单位的多少。计算面积就是计算所含面积单位的多少。那么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也就是就是计算这个物体所含体积单位的多少。 当学生用小正方体搭建出稍大一些的正方体的时候,进一步思考这两个正方体之间的体积大小关系。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就呼之欲出。 同样当学生用小正方体搭建出一个长方体的时候,通过乘法快速计数体积单位,那么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也呼之欲出。。 练习五第22页的第八题,是用另一种方式建构学生知识结构,让学生从另一个方面清晰小正方体与长方体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在为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做铺垫。第26页的第13题。同样也是这个意义,只不过不再是小拼成长方体。而是长方体切割成小正方体。为使用切割法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埋下了伏笔。 在第29页的情景图中,主问题:怎样知道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呢? 男生说:“如果能把它切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就好了。”那么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体积单位呢?一个长方体里面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我们老师教课就是要让学生从课本里读出这一层意思。读懂了课本的这一层意思,就明白了男生所说的含义。反过来说,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引导学生,既然一个长方体里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就是它的体积,那么我们可以用体积单位来拼成长方体,来探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规律。所以就有了下面的实验探究长方体与小正方体之间的关系无独有偶。课本在学习了体积单位之后,28页又安排了做一做。 第一题说一说1厘米、1平方厘米、1立方厘米分别是用来计量什么量的单位,他们有什么不同? 这道题正是要建构学生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通过“联系”进行“区别”。因为他们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所谓“点移动成线,线移动成面,面移动成体”,一维空间是线,二维空间是间,三维空间是体。线段有长短,面积有大小,体积占空间。 第2小题,下面的图形是用棱长是1cm的小正方体拼成的,说出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这道题的设计意图,再一次强化小正方体和长方体体积之间的关系。以及和各种形状物体体积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什么形状的物体所占的体积都是指他所含有体积单位的量。 教学流程设计: 一、联系已知: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前后联系着看:课本的第20页安排了“做一做”、第22页的第8题、第28页做一做和第29页的情境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长方体体积与小正方体之间的关系。计算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的本质是计算什么的数量? 【学生汇报刷屏,老师可以挑着浏览,也可以先不予以评判,结束发言后,直接说出自己的答案,让学生对照。有不同意见打出“不同”两字。以便老师了解学情。进一步解释自己的表达。下课之后有时间再听学生的发言。以便于个辅。】 二、探究未知:在头脑中想象虚拟实验过程。如果有小正方体,学具可以实际做一下实验过程。并做好实验记录。看看通过实验能否得出和课本里的同学同样的结论。把实验结果和结论写到纸上发群里。【老师反馈同上】三、总结归纳:请结合实验解释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四、形成结论:用字母表示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举例计算。附:课本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如何让学生们更快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呢?下面是有我为你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各自特征和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师:我们学过哪些基本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2.出示一张纸。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把这样大小的许多纸重叠在一起,你们看,是什么形状?(长方体)   3.师:在日常生活中,长方体形的物体我们常见到,如保健箱、粉笔盒等等,你们能说出一些来吗?(砖、墨水瓶盒子、教科书u2026u2026)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与我们联系很多,在工农业生产中用途很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示范操作,认识面、棱、顶点   1.拿出一根萝卜,用刀切一刀,要求学生观察并且动手摸一摸切出的面。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这叫做“面”。   2.将切出的萝卜平面朝下,再垂直切一刀,取出其中的一块,出示给学生看。   师:这块萝卜有几个面?两个 面相 交的边叫什么呢?(棱)   3.继续切,把萝卜一面平摆在桌面上,再垂直切一刀,出现了一个新情况,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有几个面,有几条棱。   师: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刚才我们通过切萝卜的活动认识了物体的面、棱、顶点。   4.教师出示长方体模型,学生取出长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并且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回答:一个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评析:教者在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时,教学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通过出示一张纸复习长方形特征,再由许多张同样大的纸重叠起来,使原来的长方形出现了“厚度”,使它起了质的变化,成为长方体。使学生认识到两者有内在的联系,又有原则的区别,学生重新构建的知识自然得体。2.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知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者通过实物演示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看一看、议一议、数一数、想一想,使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教学过程。在学生亲自感受的基础上获取的基础知识印象深刻,记得牢,用得上,不易忘。】   三、认识长方体   1.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实物,并自学课本,同时在黑板上出示下列自学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哪些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2)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2.讨论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简要板书。   (1)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把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称为相对的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2)长方体有12条棱,同方向的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8个顶点。   3.接着教师出示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告诉学生这也是长方体,在它的6个面中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板书:在长方体中,也可能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4.指导学生进行想象。   (1)师:①以上我们学习了有关长方体的知识,回忆一下看,长方体有哪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联系生活实际中你们见到的一些实物, 说说 它们的面、棱、顶点(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各抒己见,进行讨论)。②谁能说说教室这个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2)出示长方体模型。①师:你能看到长方体的哪几个面?②一般我们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③出示透视图。告诉学生:这幅图称为长方体的透视图。   (3)尝试练习:判断下列图形中哪些是长方体,说明哪些不是长方体,为什么。   【评析:长方体有几个面?什么样的面?有几条棱?几个顶点?通过学生观察学具,教师演示教具,学生自学课本并在课本上圈圈画画,再经过课堂讨论后,归纳 总结 ,得到解决。这些知识的获得是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的结果。教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活泼,饶有兴趣。】   5.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指导学生观察模型,指着模型的一个顶点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有几条棱?是哪三条棱?告诉学生: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我们把横的棱长称为长,纵的棱长称为宽,竖的棱长称为高。   (2)教师取出一个长方体模型,让学生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再把同一模型换三个位置,分别由学生指出它的长、宽、高。   (3)要求学生拿出各自带着的录音磁带盒,要求:①在教师规定的统一摆放位置,分别量出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②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摆放位置,量出长、宽、高并报出数据,让其他学生猜出报数据学生测量时的摆放位置。   (4)尝试练习(略)。   四、认识正方体   1.以练习二十二第4题,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是5厘米的立体图形为例,告诉学生:“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   2.学生取出正方体学具,教师要求学生动手量一量12条棱的长度,观察6个面的形状和大小。教师提出问题:发现了什么?   经过讨论,让学生阅读课本,根据课本的叙述,要求学生讲出:(1)正方体的特征。(2)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   五、总结比较   师:我们分别学习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请取出按照练习二十二第5题要求制作的纸样,再请大家比较比较:   1.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3.两者的关系怎样?   【评析:长方体长、宽、高的基础知识和正方体的有关基础知识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内在联系,教师都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自然引入和过渡的,既自然又得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   六、巩固练习   1.判断。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   (2)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 )   (3)正方体是由六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   (4)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2.看图填空。(单位:分米)   (1)右图是一个( )体, 它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   (2)右图左边的面是( )形,长是( ),宽是( ),面积是(),它和( )面的面积相等。   (3)( )面的面积是15平方分米。   (4)要做一个这样的长方体框架至少要( )分米铁丝。   3.讨论。   出示一叠纸。   (1)先拿去一部分,剩下的纸是什么形状?   (2)再拿走一部分,剩下的纸是什么形状?   (3)剩下一张纸,是什么形状?   (4)为什么上课前我们说一张纸是长方形,而现在说一张纸是长方体?(以前我们不研究纸的厚度)   七、游戏   出示两个同样的长方体容器,要求两名学生往里倒水,使容器里的水的形状为长方体,看谁倒得快。   【评析:本课的知识点多,纯属概念性的,巩固练习时,学生易产生厌倦情绪,为此,教者改变了传统方式,根据教学目标另行设计了一套练习题,使学生在填填、写写、画画及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巩固了基础知识。】   教学本课之前,先布置学生在家里预习,同时准备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带来。再让学生把准备的长方体拿出来,如有的拿烟盒、有的拿牙膏盒、有的拿菊花盒等,同桌共同探讨,看它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让学生自己板书。再拿出你的正方体观察一下,正方体的情况是怎样的?让学生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一种什么关系?还让学生探讨长、宽、高的含义。联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在我们身边有那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先说长方体,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笔盒、音响、还有肥皂、书、黑板等;正方体有 魔方 、积木等。最后让学生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   所以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把学生推到了主动学习上来,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合作、探讨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开动脑筋。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练习   一、填空   ⒈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是( )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所以叫它们都是( )边形。   ⒉ 长方形有( )条边,对边( ),有( )个角都是( )角;正方形有( )条边,四边( ),有( )个角都是( )角;平行四边形有( )条边,对边( ),有( )个角,对角( )。   判断   ⒈ 四条边相等的图形是正方形。( )   ⒉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有四条边。( )   ⒊ 有直角的图形都是长方形。( )   画图   ⒈ 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⒉ 画一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 猜你喜欢: 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3. 五年级上册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4. 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反思范文 5.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优秀教案设计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设计是什么?

液体压强与流速成反比,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物体所受的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压强用来比较压力产生的效果,压强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流体压强的介绍流体是液体和气体的总称。流体是由大量的,不断地作热运动而且无固定平衡位置的分子构成的,它的基本特征是没有一定的形状和具有流动性。流体都有一定的可压缩性,液体可压缩性很小,而气体的可压缩性较大,在流体的形状改变时,流体各层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运动阻力即粘滞性。当流体的粘滞性和可压缩性很小时,可近似看作是理想流体,它是人们为研究流体的运动和状态而引入的一个理想模型。固体和流体具有以下不同的特征,在静止状态下固体的作用面上能够同时承受剪切应力和法向应力。而流体只有在运动状态下才能够同时有法向应力和切向应力的作用,静止状态下其作用面上仅能够承受法向应力,这一应力是压缩应力即静压强。固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在弹性极限内变形和作用力之间服从虎克定律,即固体的变形量和作用力的大小成正比。而流体则是角变形速度和剪切应力有关,层流和紊流状态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所不同,在层流状态下,二者之间服从牛顿内摩擦定律。当作用力停止作用,固体可以恢复原来的形状,流体只能够停止变形,而不能返回原来的位置。固体有一定的形状,流体由于其变形所需的剪切力非常小,所以很容易使自身的形状适应容器的形状,在一定的条件下并可以维持下来。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捕捉并分析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2、潜心品味语句,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和艺术价值。3、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增强对遇难者的同情和对法西斯的痛恨;学习优秀的记者崇高的社会使命感和人道主义良知。教学过程1、反差分析一: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2、反差分析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3、反差分析三: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结语余秋雨说:“人类是需要废墟的,没有皱纹的老祖母是可怕的。”同样,人类也是需要奥斯维辛的,没有伤疤的历史只会催生新的罪恶产生新的苦难。让我们谨以这样的思考纪念400万在奥斯维辛被无情摧残的生命吧。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播放一小段来自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关于纳粹焚尸的剪辑,为学生理解作者沉浸在文字中的悲痛与沉重营造情境)教师开场白:“世界上很难找到这样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命运、许多民族的命运都和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家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吗?同学们对这个地方有所了解吗? (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道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投影一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图片,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大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密布的电网”、“巨大的焚尸炉”、“囚房”、 “一批犹太人在毒气室里在等待死亡”、“集中营里堆积如山的尸骨”、“集中营里的万人坑”、“集中营中的孩子们” 、“奥斯维辛集中营档案室中部分死者的照片”等等)教师解说: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实验室,还建有4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室”及储尸窖和焚尸炉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约6000具尸体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著名记者罗森塔尔一起走进这让人触目惊心的奥斯维辛纪念馆吧(投影出示课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二、 整体感知在沉静、严肃的气氛中,让学生带有沉重的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思考:①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②从作者的语言中感受残酷与震撼:文章哪些描述是让人触目惊心的?在奥斯维辛曾经发生过怎样让人惨不忍睹的事实?让你最受震撼的是什么?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元讨论、交流、发言3、教师引导、点评、归纳,明确:①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参观者沿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参观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罗森塔尔的眼光敏锐地追寻着参观者的行动与神态,通过他们的一系列行动神态来反映惨绝人寰的历史事实以及他们内心的感受如:“惊惧万分”、“张大嘴巴”、“不由自主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用恳求的目光”等描写,开启了想象所带来的一份无尽的恐怖②让人触目惊心的奥斯维辛:“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土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这里进行集体屠杀”、“用人体做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以上的描述足以说明奥斯维辛集中营充斥着杀戮,惨无人道,是名副其实的“死亡工厂”让人最受震撼的是:无论纳粹多么冷血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原来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又是如此的顽强!三、 精读品析教师:高尔基曾说“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刚才同学们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下面让我们再来细读课文,品析细节,把握本文的精神核心1、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探究、讨论:①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美好的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个噩梦”,为什么?②整篇文章是否都是压抑沉重的,在这种灰暗色调之中,有没有一些亮色让我们看到一丝光明?2、教师点拨、肯定、补充、归纳,明确: ①“最可怕”等词,作者用反语,景象固然美好,但布热金卡因为曾经是人间地狱,只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能与之相称作者表达出自己内心无比的愤懑 ②品读细节 品味精彩之一:“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毒气室和焚尸炉 → 纳粹灭绝生命的地方雏菊花 → 生命不息 顽强抗争怒放 → 讽刺纳粹永远无法阻碍生命之花的绽放品读细节 品味精彩之二:“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温和的微笑 → 对生死的超脱,生命的坚韧 为梦想而微笑 → 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 美好而又隐秘的 → 深藏内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反复朗读这两个片段,感受生命的坚韧、顽强、美好四、 感悟提升让学生再速读课文,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深刻内涵(一)、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如下问题:1、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3、1958年这篇最先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文章,在美国新闻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一时各媒体争相转载并于年末获得了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奖为什么作者在文中反复声明的“没有什么可供报道的新闻”能最终获此殊荣,并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讨论明确:1、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2、“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3、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二)、教师小结:十四年的岁月长河,流走了数不完的鲜花和果实,流走了想不完的梦幻和希望,但流不走的是人们对法西斯暴鲜血淋淋的记忆,流不走的是作为目击者和见证人的奥斯维辛对未来的昭示这里不该再有什么新闻了,新闻也不过是过眼烟云,能让历史昭示未来,这难道不是新闻的价值所在吗!五、拓展迁移(播放《苏菲的抉择》中苏菲与女儿生离死别的片段)让学生阅读下面的选文 ,并就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选一个角度写一则阅读感受,不少于300字(课外完成)①二战时期,在一座纳粹集中营里,关押着很多犹太人,他们大多是妇女和儿童他们遭受着纳粹无情的折磨和杀害,人数在不断减少②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和她的母亲一起被关押在集中营里一天,她的母亲和另一些妇女被纳粹士兵带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她的身边人们知道,她们肯定是被杀害了因为每天都有人被杀害,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人们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活到第二天但当小女孩问大人们她的妈妈哪里去了,为什么这么久了还不回来时,大人们沉默着流泪了,后来实在不能不回答时,就对小女孩说,你的妈妈去寻找你的爸爸了,不久就会回来了小女孩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和询问,而是唱起妈妈教给她的许多儿歌,一首接一首地唱着,像轻风一样在阴沉的集中营中吹拂她还不时爬上囚室的小窗,向外张望着,希望看到妈妈从远处走来③小女孩没有等到妈妈回来,就在一天清晨,纳粹士兵用刺刀驱赶着,将她和数万名犹太人逼上了刑场刑场上早就挖好了很大的深坑,她们将一起被活活埋葬在这里人们沉默着,死亡是如此真实地逼近着每一个生命面对死亡,人们在恐惧中发不出任何声音④人们一个接一个地被纳粹士兵残酷地推下深坑当一个纳粹士兵走到小女孩跟前,伸手要将她推进深坑中去的时候,小女孩睁大漂亮的眼睛对纳粹士兵说:“刽子手叔叔,请你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了”纳粹士兵伸出的手僵在了那里,刑场上顿时响起一片抽泣声,接着是一阵愤怒的呼喊……⑤人们最后谁也没能逃出纳粹的魔掌,但小女孩纯真无邪的话语却撞痛了人们的心,让人们在死亡之前找回了人性的尊严和力量⑥暴力真的能摧毁一切?不,在天真无邪的爱和人性面前,暴力让暴力者看到了自己的丑恶和渺小刽子手们在这颗爱的童心面前颤抖着,因为他们也看到了自己的结局六、板书设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无论纳粹多么冷血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 孩子们追逐游戏、雏菊花怒放 、温和的微笑……一、导入昨天我们观看了电影,相信大家对于奥斯维新集中营的印象是怎样的?请用几个词语来形容[明确]:可怕、惨绝人寰、恐怖…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文章,看看这里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是怎样的二、分析课文1.参观者参观的顺序是怎样的?[明确]: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架2.作者没有描写集中营是怎样残害“犯人”的,而是一再描写了参观者表情的变化请找出这些句子,并指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明确]:“开头,他们表情茫然” “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 人们表情的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志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三、细节分析除了参观者的表情描写外,还有一些环境细节的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下面我们就对这样一些环境的描写进行赏析1.“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明确]: 如此美好、和平的景象,作者为什么觉得可怕? 可怕的不是景象本身,而是这一切与布热金卡的历史太不相配了,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个“不该”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与它最相配而现今,两种不相配的东西结合在了一块,所以作者感到“可怕”在这里无一句控斥却强烈表达了作者的愤懑,同时在开头给读者造成了情感上的震撼和心里上莫名的压抑2.“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些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是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明确]: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究阻止不了声明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声明的毡房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声明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3.”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的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明确]: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细节描写,在集中营长廊里那数以千计的已遇难的囚徒们的照片中,竟有这样一张充满青春与梦想的照片,而这美好的生命已化为灰烬,这不正是对法西斯的控诉吗?四、合作探究1.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很多,而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它和我们过去读的新闻有什么不同?[明确]:一般的新闻很客观,相当冷静,而这篇文章突破了新闻“零度写作”的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里灌注着个人的情感2.本篇新闻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大奖,获奖就要有颁奖词,下面就请同学继任合作,尝试为这篇文章设计颁奖词,要求从作品本身的价值以及它的社会价值两个角度来设计[明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了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于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民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五、结语 奥斯维辛是一个尺度,关于时代的、道德的、人性的尺度,无法弃置的尺度,及时作家所写的题材毫不涉及战争和杀戮,时至今日,也都与奥斯维辛有关在这里,奥斯维辛已成为现实的一部分,虽然属于过去,却向未来敞开师:课前大家读过这篇文章吗?生(部分):有师:阅读课文前大家听说过奥斯维辛吗?生:集中营、二战、犹太人、屠杀……师:关于二战的题材,有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如《辛德勒名单》、《钢琴家》、《美丽人生》、《灰色地带》等都让人流泪,因为它们都在拷问所有生者的灵魂下面,我们用《辛德勒的名单》带着大家走进奥斯维辛(播放电影片段《辛德勒的名单》,播放器故障,没打开)师:《辛德勒的名单》这部影片相当经典整个作品均是黑白的色调每天,一列又一列火车从被纳粹占领的欧洲国家开进这个大门那巨大的烟囱终日不停地向外面排放烟雾,也就意味着又有许多人被杀害在毒气室和焚尸炉中一位党卫军的头目弗里希上尉对一批又一批新来的囚犯说过这样的话:“我警告你们,你们不是到一个疗养院来,你们是到一个德国的集中营来,你们除了从烟囱里出去外,就没有别的路走出这儿”这是银幕再现的历史那么今天来到奥斯维辛的人会什么感受呢?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用一个词来形容罗森塔尔笔下的奥斯维辛给你带来的的感觉并且从文中找到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解说这个词(学生读课文)师:不少同学已经看完了课文请你思考一下,你会要用哪个词来概括,这个词可以是文章中的,也可以是文章之外但一定要用文中一个具体的例子解说先请一位同学来,这位女生,准备用一个什么词?生一:我觉得现在的奥斯维辛和以前的不一样以前的奥斯维辛是“恐怖”,现在的是“安静”“安静”的例子在第1页第一段,“恐怖”的例子在第1页第五段师:旁边一位,你会选一个什么词?生二:“讽刺”这个词贯穿在全文,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犹太人死亡的牢笼,而现在这里却是孩童嬉戏的地方,阳光灿烂对待历史,人们是来旅游观光书中有一句话写得好:最后一段说这里没有新鲜可供报道的新闻,这也是一个讽刺来到这里看到的都是恐惧,有什么可报道的?师:请坐很有自己的想法但我发现你和同伴找到的例子是相同的,都是环境描写,但感受不同我刚才的问题是文中具体的例子还有什么具体的例子?可用什么词语来概括?生三:我觉得是“噩梦”出现在第二段,每场梦都会有梦醒的时刻,奥斯维辛在梦中是一个黑暗的无底洞师:很有趣大家的例子都集中在一点,环境描写上除了环境描写之外呢?生:挣扎例子在倒数第二段,“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绝望中的挣扎——而微笑”前面描述奥斯维辛的可怕,最后却点出在可怕的环境下有一个温和的微笑师:所以你认为绝望中不乏希望,是吗?她读出的是这是人物描写,一个温和的微笑其实文中可以读出许许多多具体细致的描写,环境,人物,看看还有没有生:还有语言描写倒数第二段:“……够了”师:我举一个例子好吗?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文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参观者”……对参观者的神情和动作的描写,是不是可以传递出某种特别的感触?为什么提这个问题呢?就是要提醒同学们注意文中最主要的手法:细节描写在阅读作品时,常常会有一些细节打动你所谓细节,就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摹,或对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一细微事实的形象描写高尔基称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人们读作品,常常会有一些细节打动着你,特别是那些思想光芒彻照肺腑的细节,那些艺术芳醇醉迷魂灵的细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久而久之,故事情节淡忘了,甚至书名都忘却了,可那些精彩的细节描写仍然鲜明灿烂地镶嵌在记忆中文学作品中的细节犹如电影的特写镜头它是用准确的语言把某一现象、某一局部加以特别突出、强调,从而将那一表象分外强烈地感诉于读者的想象力,在心中唤起具体而丰满的艺术形象从而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影片《辛》:夜里,德军找来大夫,持医用诊听器来勘察楼层夹缝中是否有人藏匿……诊听器本来是给人以生的希望,在这里,却带来死亡的信息——生的荒谬!师:请看一张图片(出示图片——集中营的大门上有三个词,组合起来就是:“劳动使人自由”)看了这一细节你会有什么感觉?生:讽刺师:这个细节里传递出一个信息、思想,就是哪个灾难岁月中,一个莫大的生命谎言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讨论,在刚才找出的细节中能不能思考它们所引发出来的思想(同学思考讨论)师:(提示)讨论应该是交头接耳的,而不是埋头苦想哦(同学开始自由讨论)师:我看到你们刚才讨论得很热闹,现在请你们把自己对某一细节的思考说出来生:还在思考师:那就把思考的问题提出来生:文章中“参观着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为什么? 师:“为什么会羞红了脸”,哪个同学来回答?如果你无法回答,就把你的某一细节思考说出来生:第2页的第二自然段师:能否告诉我“惨状”是什么?生:生命的消亡师:后面的两位女生——生:第2页第三段最后一句,“在德国人 怒放”这句比较讽刺,反衬犹太人被屠杀师:这个细节有没有同学有不同意见?生:首先我想提醒大家,这篇文章是二战后写的,不存在讽刺,而是一种憧憬“雏菊花”是什么?“雏”是年轻的新的生命师:在这里我听到了两种声音因为他们所关注的细节不同,感悟也不同我发现同学们关注到文中两种非常鲜明的细节特征:黑暗的,让我们读到了生命的消亡;与之相对的是光明,读到了雏菊,微笑也就是我们在读到生命的消亡的同时,也读到了生命的力量和希望师:刚才说的都是生命,有没有不谈生命的我们来关注一个细节第2页的第五段,(多媒体显示图片——一个长条盒子)师:刚才有人提到“羞红了脸”,大家看到这幅图片有什么感想?生:“反省”二战后经济发展,人的观念改变,现在人过着奢侈的生活,忘记了过去,看到战争年代人们生活的地方,会想到曾经的贫穷 师:它让你想得到是“贫穷”?生:不,是“丑恶”,它限制了人身自由师:很好,这就是灾难岁月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生命的消亡,更是尊严的绝望为什么会“羞红了脸”?因为尊严受到冲撞可见,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是:见微知著不仅是展示二战背景下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场景,更希望通过展示引发人们对生命,对人性的思考师:有一句话说,中国的人性自觉是从文革以后开始的,西方人性的自觉是从奥斯维辛之后开始的师:对于细节我们应该做更深入的思考如果思考仅仅是生命的消亡,人性的丧失,读出的除了沉重还是沉重文章中的菊花和微笑,让我们还是看到希望的寒冷中寻找温暖,绝望中寻找希望,这才是文章审美所在师:我又想到一个问题,这是外国作品,有不同的译本它有另一个译名——《布热金卡: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师:课文为什么不选择后一种呢?比较一下两者的不同提醒一下,第二种译名觉得很熟吧?对,答案就在文本中细心地读1、2、3自然段这三段中是否反复出现一个词?生:“可怕”师:刚才你的感受是“平和”,你再站在作者的角度斟酌一下,这里的“阳光明媚”为何会觉得“可怕”?生:相冲突的,历史是残酷的,我也不太理解,“一切都可怕得颠倒了”,我不理解师:这位同学,你理解吗?生:历史在远离,现今人们对历史的反思,抛开噩梦,把这里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在这里嬉戏从作者的用词可看出,作者不仅是为了对比,我一开始认为是“讽刺”,也是一种反思吧!师:这里作者“怕”什么?生:怕悲剧重演师:为何有此担忧?生:一切恢复平静后,面对阳光明媚,作者不希望历史重现师:他怕人们对曾经过的历史……生:遗忘!师:很好可以体现一个话题——“忘记与铭记”也就是为何以“奥斯维新没有什么新闻”为题的原因,过去的一切可能被遗忘了亡国先忘史,怕的就是这个师:正如文章中“记者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提醒人们铭记,有一种“不安的心情”——怕(多媒体出示一段话)(文学)惟有保持与人类苦难记忆的联系,它才是道德的、人性的、人生的;惟有这样,它才可能返回人类的心灵,获得为其他精神创造所没有的温暖和力量尽管遗忘的诱惑是巨大的,但我们绝不能屈服,牢记是我们的道义和责任——施罗德师:从中我们也读到了记者的责任,那就是牢记历史师:我自己在阅读时有一个失误,没有发现这是一篇新闻稿有同学注意到这一点吗?生:有,开头的“波兰布热金卡电”师:如果我把电讯的开头拿掉,你还会觉得它是新闻稿吗?它与过去阅读的一般的新闻稿有何区别?生:修饰词太多师:能否举个例子,什么是修饰词?生:形容词,像我们做的阅读理解师:我能不能帮你补充以下,你是不是觉得过去阅读的新闻很客观?修饰词呢?生:可怕,恐怖,都是表示内心的词语师:我帮你说:一般的新闻很客观,相当冷静,而这篇文章带有情感,突破了新闻稿“零度写作”的原则,让我们感受到记者的情绪,读到了记者的使命感还有吗?生:细节这篇文章具体、细致入微的描写很多师:我们阅读一篇新闻,除了要关注形式上的创造,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关注到新闻的价值所在,本文的价值在哪儿?师:我选择了普利策的一段话(多媒体显示):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并及时发出警报——普利策师:这是一篇相当出色的新闻稿,一被评为普利策新闻大奖我们能不能尝试着给这篇文章写一段颁奖词?先欣赏普利策的颁奖词——在去年“卡特里娜”飓风期间,《时代花絮报》和《太阳先驱报》坚持对灾情展开深入详细的报道获得第90届普利策份量最重的公共服务奖:勇敢、全面地报道了卡特里娜飓风,给受灾读者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生命线对卡特里娜飓风灾难进行史诗般、多层次的报道,使得报纸在服务一个水淹城市中发挥了非凡作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莫里斯&8226;梅特林克,比利时著名的象征主义戏剧家,一部六幕十二场的童话剧作《青鸟》对世界文学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该剧表达了对探索人类真理的努力,强调幸福就在人们身旁,只有慷慨地把幸福给予别人的人才能得到幸福19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作品的风格具有深远的创造性和独特性,与传统的文学形式迥然不同他才华中蕴含着的理想主义特征已经上升到一个神秘的精神境界,它拨动了我们心灵深处纤细的心弦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作品本身的价值在哪?社会价值又在哪,能不能从这两个角度思考,几人合作试写一段颁奖词?(同学们试写颁奖词——多媒体显示上述新闻或作品的颁奖词:)对卡特里娜飓风灾难进行史诗般、多层次的报道,使得报纸在服务一个水淹城市中发挥了非凡作用勇敢、全面地报道了卡特里娜飓风,给受灾读者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生命线因为他作品的风格具有深远的创造性和独特性,与传统的文学形式迥然不同他才华中蕴含着的理想主义特征已经上升到一个神秘的精神境界,它拨动了我们心灵深处纤细的心弦(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颁奖词的写作一人执笔,准备交流)学生分小组交流颁奖词:小组一:因为他的作品在形式上有着非凡的创造性,他作为记者所具有的正义感、使命感让他的新闻报道突破零度报道的界限正式他的正义感与使命感重新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人性与良知师:提一个小小的意见,颁奖词重复出现了“正义感”和“使命感”语言不够简洁有请下一位——小组二:因为他的报道突破了零度写作的束缚,不同于传统的新闻报道,细节地描写了奥斯维辛带给我们的反思,唤醒了人们对历史的铭记,对人性尊严的关注,对生命的希望小组三:通过环境及参观者的细节描写,再现了当年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氛围,更重要的是,它从一个民族责任感的高度给人的心声带来极大震撼,其中体现出的希望,是人类历史上不可缺乏的主旋律师:写得好,相当完整,既概括了作品的创作手法,又突出了对人性的关注师:再看一个小组,写的特别有创意——小组四:一篇不同以往形式的新闻报道,一篇发人深省的轰鸣,一篇有关二战集中营的新闻报道没有什么新闻的背后是一则惊天动地的新闻师:我也展示一下我的颁奖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希望大家记住,《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新闻史上不朽的名篇,更记住“奥斯维辛”!师:好,下面是课堂结语——奥斯威辛是一个尺度:关于时代的、道德的、人性的尺度,无法弃置的尺度;即使作家所写的题材毫不涉及战争和杀戮,时至今日,也都与奥斯威辛有关在这里,奥斯威辛已成为现实的一部分,虽然属于过去,却向未来敞开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奥斯维辛没有新闻优秀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承载着人类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震撼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根据课文的这一特点,本 教学设计 首先以情感体验为突破口,通过对集中营图片资料的展示,调动学生走进文本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在现实与历史的巨大反差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和使命感。第三,以师生平等交流为平台,通过对参观过程的品读和思考,引导学生从对**罪行的控诉向人性反思的层面深入。第四拓展延伸,展示当代新闻,引发学生对现实的关照。   教学目标   1.阅读文本,感悟作者的情感倾向和作为新闻记者的神圣使命感,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深刻内涵。   2.学习作者巧妙地将文学叙事融入新闻写作中,客观的事实叙述投射主观情感的新闻写作方法。   3.认清**反人类的罪恶,反思人性,告诫世人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希望悲剧不要重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要带领同学们去探访一个特殊的地方。那是一座平静的小镇,曾经是世界上最恐怖的死亡工厂;那里见证了人性的堕落,凝结了一个时代的苦难;它是人类历史无法跃过的一页,它就是奥斯维辛。   2.投影一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图片,如“焚尸炉”“女囚房”“在毒气室等待死亡的犹太人”“用来做医学实验的孩子”“集中营里的万人坑”等等。(出示幻灯片)   3.一张张图片向我们讲述了曾经发生在奥斯维辛的血泪历史。1958年,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后的第十四年,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来到这里访问并写下了一篇新闻。但他却自称这里没有什么新闻,就是这篇自称没有新闻的新闻,一经发表便被各大报刊争相转载,并一举获得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普利策新闻大奖”。这篇新闻到底特殊在哪里,为什么会有如此恒久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这篇新闻。   二.思考质疑   1.新闻标题最讲究四个字,那就是引人入胜。那么这篇新闻的标题吸引了你吗?   提示:课文的标题的确引人入胜,它留下了悬念,引人思考“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什么新闻”。1958年,已经时过境迁,这里早已没有了“新闻”,有的只是大家熟悉的“旧闻”,如第五段“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了很多次”,如第七段“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   2.既然没有新闻,作者为什么要写呢?   提示:见第六段,这一段交待了作者的写作缘由,首先是来这里“参观”,然后引起了“不安的心情”,进而产生了“非写不可的使命感”。作者究竟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他想告诉读者什么呢?让我们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三.深入分析   1.首先,我们从参观的起点说起,作者初到集中营,看到现在的奥斯维辛是怎样的景象?   提示:见课文一、二段和十六段。(全班齐读,出示幻灯片)   2.两处都写到了现状,但有什么不同之处呢?请加以比较。   提示:十六段是很平实的记录,而一、二段带有很明显的感情倾向,作者似乎很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画面。例如:“居然”带有吃惊、让人倍感意外的语气;“不该有”明显是一种主观意愿,而且作者一连用了四个“不该有”构成排比,表现出一种难以接受的情绪;此外作者还用了“可怕”“噩梦”“人间地狱”来形容奥斯维辛。在此,作者打破了新闻写作“零度情感”(新闻写作时不能加入自己的主观情感)的原则,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的愤懑之情,让读者感到莫名的压抑。(指导学生带着情感再读一遍)   3.作者为什么说这里不该有温暖的阳光,不该有孩子追逐、嬉戏?曾经的“人间地狱”“杀人工厂”就不该有欢乐的场景吗?(或欢乐的场景为什么让记者不安?)   提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杀人工厂”,现在快乐的场景容易让人们忘却历史,忘却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历史的悲剧就有可能重演,所以作者有种神圣的使命感,提醒人们要永远铭记历史。正如前德国总理施罗德所说“尽管忘却的诱惑是巨大的,但我们决不能屈服,牢记是我们的道义和责任”。(幻灯片显示施罗德话语)   四.自主探究   1.要铭记历史,在奥斯维辛,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走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去听去看去感受去思考。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游客依次参观了哪些地方?   提示:游客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试验室、纪念墙,一直到绞刑室。(出示幻灯片)   2.请同学们自主品读这些段落,然后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一处谈谈你们的感受与思考。   毒气室:①“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u2018小的u2019,还有一个更大的。”**用毒气的方式,成批地、高效率地杀人,毒气室的存在既是对**残忍罪行的控诉,也是**人性堕落的见证。   ②“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废墟与雏菊花,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并置在一起,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却是最恶劣的行径;另一方面,任凭**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雏菊花象征着生命的生生不息、顽强抗争。   焚尸炉:“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①“成堆”表明遇难者数量众多,遇难者中竟然还有婴儿。婴儿多么弱小,多么可怜,**连婴儿都不放过,其毫无人性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②本段还描写了参观者的动作、神态,这正好印证了第五段的一句话“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无法想象的”,参观者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集中营的可怕、恐怖。同时,记者把自己隐藏在参观者身后,在看似冷静的记录中抒发着自己的情感,表达着自己的思考。   女牢房:“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的一个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塞”字写出了牢房的拥挤不堪,也表明**完全没有把囚犯当人看,视人命如草芥。“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这里运用了反语,不是不值得看,而是因为实在不忍心看。   试验室:这一段很短,只是点出了“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孕试验的地方”。试想这些妇女被摆在手术台上任凭那些“医生”在身上做各种实验的情景,她们遭受的不仅是肉体上的折磨,更是心灵上的煎熬,此刻人的尊严已被无情地践踏。   照片墙:①被囚禁的人们“表情木然”,“木然”说明人们已被酷刑折磨到极致。②“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一个如此美丽、鲜活的姑娘,却在法西斯的集中营中被残忍地杀害,这不由得激起读者对法西斯的痛恨;另一方面,这位姑娘“温和地微笑着”,面对着死亡,她没有痛苦的表情,没有凄惨的泪水和恐惧的神色,这是生命的坚韧、顽强、乐观,是对生死的超脱,她在绝境之中仍不泯灭对美好希望的向往,彰显了一种人性的光辉。   绞刑架:“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供祷告的地方。”奥斯维辛是一座人间地狱,这里没有上帝,即使有上帝,他也会无立锥之地,他也会对奥斯维辛的悲剧无能为力。这些都表明在这人间地狱,不仅生命被灭绝,连信仰也被灭绝,惨无人道的**哪有信仰可言!   3.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写道“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为什么?   提示:奥斯维辛沉痛的历史让人不堪回首,“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是希望不要再有新闻,不要再有悲剧在奥斯维辛上演,愿奥斯维辛永远阳光明媚,愿和平之光永照人间!   五.拓展延伸   集中营的可怕、恐怖唤起了我们对于灾难的沉痛记忆,苦难中生命的顽强、坚韧与**人性的堕落则促使我们对人性进行深刻地反思。下面请同学们来看一条新闻。   2004年9月1日,一伙****闯入俄罗斯别斯兰市某中学劫持了正在参加开学典礼的包括学生、家长、教师在内的1500多名人质。52小时后,人质谈判失败,俄罗斯特种部队采取强攻方式实施营救,经过激烈的枪战,危机终于解除。此次危机共造成322人遇难,其中大部分是孩子。解救人质事件第二天,俄罗斯《消息报》刊登了解救人质全过程和部分死伤儿童照片。(出示幻灯片)请同学们就这一事件,以记者的视野,带着对人性的反思写一段话。   提示:反思人性,真正去尊重每一个人生存的权利,带着人性的善去面对一切,就可以超越国籍、种族、宗教的界限,就有可能从根源上去消除悲剧。   六.课后习题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报道与我们平日在报纸上看到的报道有什么不同之处?   板书设计:(略)      孙华,江洪,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荆州。本文编校:艾永芳

《短歌行》教学设计

  教案是每个老师上课必备的讲课材料,但一份好的教案,也能决定一堂课的质量。如何备好教案呢?以下文章“《短歌行》教学设计”由为您提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短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况;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本诗。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历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到了魏晋时期,中国诗歌史上又出现了一个重要时期:建安文学时期。此期许多作品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创作五言抒情诗,五言诗由此走向成熟,同时出现七言诗,更从促进了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在中国诗歌诗起到它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与组织者,也正是这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   二.曹操简介   三、解题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u2022平调曲》。   曹操《短歌行》有二首,这是其中的一首。   四、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   这年冬天,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在赤壁大战前夕,曹操宴请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有感此景而横槊(shuò)赋诗,吟唱了千古名作——《短歌行》。   五、朗诵   把握情感:慷慨、激昂   六、解读诗歌   1.“对酒当歌”   诗的一开始,诗人就提出了“酒”这个意象,请同学们回忆我们曾经学过哪些与酒有关的诗句,分别表达何种情感?   闲适轻松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孟浩然《过故人庄》   孤独寂寞时: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失意落寞时: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离别伤感时: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在《短歌行》中,曹操借酒抒发的是什么感情?诗中有没有哪一个字直接点明了作者的情感?   明确:“忧”   忧到了何种程度?(翻译相关句子)板书   2.诗人在忧什么?   明确:人生短暂(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对于人生短暂,许多文人都曾发出概叹,有人选择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有人选择消极避世,那么,作为一代枭雄的曹操,他为什么也发出这种感叹呢?   明确:功业未就   4.想要实现这种建功立业的包袱,需要什么条件?   天时地利人和。要有贤才帮助。   5.诗中有没有描绘贤才相聚的热闹场面?   明确:“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是一首描写贵族盛宴热情款待尊贵客人的诗歌。   “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想象贤才归己时的热闹场面。   6.群贤毕至是如此美好,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更加急切,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比喻贤才?   明月、乌鹊(翻译这两句)   7.在“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之后立即感叹道“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此刻,诗人忧虑的内容还是“人生短暂”吗?   不是。此刻,作者忧虑的是“求贤不得”   8.除了运用比喻来表达作者对贤才的渴望,还有哪些地方是借用典故来表达作者对贤才的渴望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苦心。   作者此时,既是在感慨自己人生短暂,也是在概叹贤才人生短暂,同样功业未就,期望贤才们都一起来投奔自己。   “山不厌高……天下归心”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里使用了《韩诗外传》里的典故,相传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里曹操既是以周公自比,也是以周公自励。   同样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七.小结   虽然这一首《短歌行》中,充满了忧伤的情调,但这种忧,是站在一个英雄的角度,国家的角度的忧,从这种忧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曹操:他有渴望同意的包袱,有招揽人才的坦荡胸襟,他的忧,是他手中的杜康酒不可解的。八、作业   1、回忆与酒有关的文学作品,以“文人与酒”为题,写一则小论文。   2、背诵全诗

大学管理专业沙盘模拟教学设计

大学管理专业沙盘模拟教学设计   通过对高校管理决策模拟沙盘体系的设计,将高校管理决策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与沙盘模拟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公司管理决策的整个运营过程,分析在不同宏观环境下、结合企业自身的条件做出一系列关于管理决策的最优策略。   1.管理决策模拟沙盘实验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管理决策的思想不断的得到丰富,越来越多样化。高校教学的素材来源于实践。对于一个在校的大学生别说没有管理决策的能力,就算有也没有哪家企业敢把决策交到他的手上。因此在实践所不能满足教学的情况下,采用模拟的方式就变的尤为重要。采用模拟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公司管理决策的知识,其核心不再是把教师掌握的现有知识技能直接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主动去了解公司建立、运行、市场及行业的环境分析,已达到对公司管理决策的学习与了解的目标。   鉴于公司管理决策的市场需求性,决定了院校必须加强学生的管理决策技能培养,使之具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然而传统的枯燥、繁杂的灌输式授课方式加上现代许多高校的实践基地和教学设备不够完善,许多教学的效果仅仅限于理论的学习上,在实践、操作等其他方面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以较少的资源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操作能力,需要引起我们的深思。不少高校针对这样的现象实施了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课堂情景模拟教学的方式,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由于存在实践环节时间有限、课堂情景模拟无法照顾到全体学生等内在矛盾,所以仍需要进一步对目前高校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创新。采用管理决策模拟沙盘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问题,设计出能使学生充分发挥潜在能动性的模拟环境。   2.高校管理决策模拟沙盘体系结构   管理决策模拟沙盘是可以让教师根据需要设置各种模拟实验参数的,以改变不同环境下的模拟要求。此模拟沙盘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客户服务、产品生产销售、金融投资、上市、风险投资等一系列内容与沙盘模拟形式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管理决策的整体运营过程。   学生在完成公司登记后,就可以和其他团队成员一起制定经营战略的规划。确定战略规划就是应该确定如何开拓市场、研发什么样的产品组合、相关的ISO标准是否具备,在确定公司的战略方向以后就可以进行公司的运营,比如选择企业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都是学生所需要斟酌和思考的。同时投资主管需要对当年的市场投资情况给与分析,确定金融投资情况。   为达到上述要求我们设计出高校管理决策模拟沙盘体系结构设计如图1所示。   高校管理决策沙盘模拟体系结构设计图:   在整个沙盘的操作过程中将高校管理决策的各门分散的核心专业课程融为一体,使得学生能够在模拟演练中学习掌握管理决策方面的各种理论知识,并可以受到管理决策方法与技巧的基本训练,使得具有发现、分析和解决公司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使得学生在整个沙盘模拟对抗中体会决策管理工作与企业整体经营战略之间关系,探究总结企业在管理决策实务中的规律,感悟各主管在管理中的作用。   3.高校管理决策模拟沙盘的角色分工   高校管理决策模拟沙盘分六个角色:分别扮演公司总经理、生产运输主管、投资主管、财务主管、市场营销主管、人力资源主管。各主管在公司总经理的率领下,依据宏观环境、市场信息来制定本公司的战略目标,并按照公司目标的要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同其它的主管一起进行分析并协商制定公司战略方案,同时根据实际市场需求和宏观环境的变化来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各主管通过分工协作,采取有效的经营管理策略,与其它公司展开竞争,使得销售收入最大化,金融投资收益最大化,从而实现公司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1)公司总经理:企业的最高领导人,具有绝对的决策权。   在模拟沙盘中,总经理负责公司团队的建设,确保公司资金的合理使用,还要制定公司的年度战略规划,确保企业的战略规划真实可行,除此之外还要协助各个主管完成他们的本职工作。在整个沙盘操作过程中起到了执行和监督的作用。   (2)生产运输主管:负责企业产品的生产和产品的运输工作。   在接到生产订单以后,生产运输主管根据所要生产的产品数量和种类来制定相应的原材料采购计划和生产配置计划,并在制定好各计划以后确保计划的可行性,控制生产的直接成本最小化。同时做好销售的物流工作,将产品运输到目的地,实现零库存。   (3)财务主管:负责公司的财务管理。   负责公司的全面财务会计工作,编制相关的财务报表,时刻监督好公司的资金流状况。   (4)投资主管:主要负责公司的投资管理。   针对各种投资进行风险评估、收益评估,综合公司的自身情况选择投资相应的项目,给公司带来收益。   (5)市场营销主管:主要负责市场分析、品牌建设、产品营销工作。   针对公司生产的产品对市场进行分析,分析出各个市场的的产品消费情况。同时做好公司的宣传工作,建设公司自己的品牌。结合市场因素和公司品牌因素,通过各种销售渠道对公司产品进行销售,实现公司最终目标。   (6)人力资源主管:主要负责公司人事的变动。   在整个模拟过程中,各个角色职责明确,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需要各自承担公司各个部门的职责,又需共同努力为公司的同一经营目标制定统一的战略路线。   管理决策模拟沙盘对抗指通过沙盘模拟的方式,把涉及管理决策的诸多内容完全展示在沙盘上,看得见摸得着,使每个参与者都能直接参与管理决策的模拟,体验复杂、抽象的管理决策理论,从而使得参与者的学习内容既丰富多彩又充满乐趣。这种教学方法集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和专家诊断为一体,新颖的参与式教学、强烈的竞争场景设计和高效的团队协作,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弱点,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参与者兴趣,达到在攻克难题、纠正错误中学习的目的。管理决策模拟沙盘的实用性强,产生的印象深刻,受训的效果明显。通过高校管理决策沙盘模拟体系的设计,可以剔除不相关的其它经营要素,从而突出管理决策在企业经营战略目标中的重要作用。 ;

[战台风]教学设计_战台风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因此,本课中我让学生通过分段细听音乐,感受各个乐段音乐表现要素的特点,并领会音乐表现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二)理论依据: 依据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法,我在本课细听音乐的环节让学生根据音乐的表现内容通过聆听音乐自主发现音乐基本要素的特点来理解音乐作品。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因此,我让学生先唱唱主题乐句再欣赏音乐,而且是带着问题欣赏音乐。例如:欣赏第一段我让学生听听主题乐句出现在哪了?欣赏第三段我让学生听一听主题音乐出现了几次?这样学生就会有对所听的音乐感兴趣,回去带着问题就、研究它,从而走进音乐。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战台风》是一首标题音乐作品,表现码头工人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暴风雨奋力抢救国家财产的主人翁精神。乐曲气势磅礴、形象鲜明。除引子外分为五段:第一段:强而有力的节奏,热情洋溢的曲调,表现了码头上热烈的劳动情景。第二段:发出混乱而强烈的音响,渲染了码头上热烈的劳动情景。第三段:坚强而有力的旋律,从低音区向上推进,发出急促的音调。这一段音乐生动的表现了码头工人在狂风暴雨中奋力抢救国家财产的战斗情景。第四段:抒情的歌唱性旋律,恰如雨过天晴,工人们眼看着一大堆从风雨中抢救出来的物资,从内心发出胜利的微笑,表现了一种欣喜之情。最后是第一段的再现,工人们重新投入紧张而热情的劳动中。 (二)学生情况分析: 能够感受并描述音乐中力度、速度的特点,因此,在细听音乐的环节,我让学生结合音乐表现内容自己感受音乐的基本要素的特点并用语言描述。能够感知音乐主题,因此,在第一乐段和第三乐段我让学生联系音乐主题欣赏音乐。体验音乐的情绪,能用语言作简单描述,并能够自然流露出相应表情或作出体态反应,而且能够用简明的表演动作表现音乐情绪。因此在细听音乐的环节,我让学生感受音乐情绪,并做简单描述,在第三乐段这样的重点段中,我还让学生用动作表演音乐情绪。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在了解音乐的表现内容的环节,采用音乐与图片相结合的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在分段细听的环节,通过表演的方法让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在课的最后,采用听辩音乐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检测。 (四)技术准备: “台风”录像、战台风全曲及各个乐段音乐、钢琴曲《秋日私语》、筝曲《高山流水》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本首乐曲《战台风》突出表现的是码头工人们去台风中抢救国家财产,作为内地孩子来说,对台风的了解不是很多,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作品中表现的勇敢和大公无私的精神,先给学生建立台风凶猛无情的认 识是很重要的。所以在课的开始部分,我通过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来达到了解台风的目的,为欣赏音乐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通过欣赏《战台风》这首乐曲教育学生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培养为集体献身的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初步思考各个乐段的音乐表现要素与表现内容之间的关系 2.通过表演第三乐段的方法让学生加深对音乐表现献身精神的感受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战台风》这首乐曲由五个乐段组成。 2.能够听音响准确的辨别这五个乐段。 3.认识筝,并能够准确的从音响上进行识别。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赏析各个乐段音乐表现要素与表现内容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听出第三乐段的九次主题旋律 五、教学过程 一、观看录像《台风》 师:观看《战台风》的视频文件:谈对台风的认识和感受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台风吗?老师这里有一段关于台风的录像,咱们先来看一下 播放录像 师:台风的威力是无穷的,损害也是巨大的。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乐曲《战台风》。这首乐曲表现的是在国家财产将要受到台风侵害的时候,码头工人 们奋力抢救,使得财产得到了保护。 设计意图:了解台风的危害,为学生理解乐曲中要赞颂码头工人冒着生命危险去台风中抢救国家财产的可贵精神做铺垫。 二、初听乐曲 师:好,现在,咱们就先来完整的欣赏一遍这首乐曲。听一听这首乐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 学生回答 师:这首乐曲可以分为五个乐段。那五个乐段呢?下面,让我们来分段细致的听一听 设计意图:完整聆听乐曲,初步感受乐曲的曲式特点。 三、分段细听 (一)、听第一乐段 1.结合图片了解表现内容 师:先来听第一段,咱们先来了解一下这段的表现的是什么?看书上第一幅插图,工人们在干什么?(生答)工人们在劳动。这段表现的是工人们在码头上劳动的场面。工人们的劳动态度怎么样?是积极肯干、对工作很热情还是消极怠慢、不愿意干呢? 2.听音乐表现要素,分析它的作用 师:下面咱们来听音乐? 播放音乐 师:你是怎么听出来的? 师:这一乐段的速度怎么样?力度呢?旋律怎么样?(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是活泼欢快的还是优美抒情的?通过这些让我们感受到音乐表现的是热烈的劳动场面。 3.唱主题乐句,听主题乐句出现的位置 这是这段的主题乐句,(出示主题乐句)同学们自学。。。。。一起来唱 师:这个主题音乐在这一段中出现在哪了?听到了你举手 教师播放音乐 师:让我们再来听一遍 教师播放主题乐句部分 设计意图:感知音乐的主题,联系主题欣赏音乐,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二)、听第二乐段 1.结合图片了解表现内容 师:下面我们来欣赏第二乐段,第二乐段表现的是什么?咱们来看书上第二幅图。学生回答。 师:对,刮起了台风,并且向工人们工作的这个码头上侵袭过来。那么,这个台风刮得使你的心情怎么样? 2.听音乐表现要素,分析它的作用 师:下面咱们来听音乐来想像刮台风的情景 播放第二乐段 生答:很害怕 师:为什么呢?因为音乐的力度怎么样?力度强让我们感受到台风刮得大而且猛烈。音乐还很混论咱们再来听一听,这样混乱的音乐就让我们感受到黑色的台风携着暴雨,带着闪电和雷鸣,铺天盖地的袭来。一阵一阵混乱的音乐正是表现了风在怒吼,树在飘摇,雨在瓢泼,垃圾杂物在空中飞舞,人在风雨中踉跄。 师:好,下面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遍第二乐段 播放音乐 设计意图:并通过启发学生想像刮台风的场面,让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充分展开想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三)、听第三乐段 1.结合图片了解表现内容 师:遭遇突然刮起的台风,看着眼前的这些国家财产,工人们来不及多想,就去抢救国家财产。第三乐段表现的正是台风中抢救国家财产。2.听音乐表现要素,分析它的作用 同学们听一听这一段音乐表现的情绪? 师:你是怎么听出来的?音乐的速度?力度? 师:咱们想像一下,刮台风时候有人在台风中走顶着风都走不动了、工人们退缩了吗? 师:你是怎么听出来的?好,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一段的主题乐句的旋律 3.唱主题乐句,并听出主题乐句出现的次数 师:这里是第三乐段的主题乐句,同学们自己先试着唱一唱,分析一下这个主题音乐进行的方向。 师:好,咱们来听着音乐一起来唱一唱(教师带着孩子们用手势来表现音乐进行的方向)。旋律的进行方向是。。。。。。诶,从低音区向上推进的。 师:这个主题乐句让我们感受到工人们的做法是不怕困难、一直向前的 师:好,我们再来欣赏第三乐段,听一听这个主题乐句在音乐中出现了几次? 播放音乐 学生回答 师:出现了九次,下面,我们分别来听一听 教师播放出现的九次主题音乐 师:好我们听着音乐来表现一下工人们抢救国家财产时努力克服困难、坚持不懈、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听主题乐句出现的次数方式,让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欣赏音乐的初步技能。 (四)、听第四乐段 1.结合图片了解表现内容 师:下面,我们来欣赏第四乐段,这一段表现的是什么呢?我们看书上第四幅插图,天气变得怎么样了?台风停止了,天晴了,第四段音乐表现的正是雨过天晴,那么,这一段的情绪怎么样了呢?是平静的还是沸腾的? 2.听音乐表现要素,分析它的作用 播放音乐 师:(平静)你是怎么听出来的?诶!音乐的旋律很抒情。速度怎样?力度怎样?看书上的插图,雨过天晴了,工人们眼看着他们看着抢救的成果,感觉到累没有白挨、功夫没有白费呀,感到很欣慰,于是他们的脸上露出 了笑容 师:好!我们再来欣赏一遍第四乐段,表演一下工人们看着成果时的欣慰 (五)、听第五乐段 1.结合图片了解表现内容 师:好,现在咱们听第五乐段,这一段表现的是工人们又重新回到原来的劳动中去了,这一段工人们的劳动态度怎么样?比第一段表现的劳动态度怎么样 2.听音乐表现要素,分析它的作用 播放音乐 师:你是怎么听出来的?速度比第一段更快,力度比第一段更强,旋律比第一段更欢快,所以这一段表现的是更加热烈的劳动场面 四、最后,完整的欣赏乐曲 师:好,下面再让我们来完整的欣赏一遍这首乐曲《战台风》 设计意图:通过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 五、介绍筝和王昌元,观看录像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战台风》这首乐曲使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介绍筝。(出示王昌元的照片)这位就是王昌元。1965年,王昌元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一位年轻的学生。一次,他在码头上体验生活时,亲眼目睹了工人们冲进台风中去抢救国家财产,他很受感动,于是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就创作了这首乐曲《战台风》。 设计意图:了解作家知识,知道作品源于生活。 六、检测: 师:这首《战台风》我们就欣赏完了,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 1.这首乐曲共分为五个乐段,下面,老师播放其中的一个乐段,你们听一听,是哪一个乐段? 播放乐曲片段 学生回答 师:下面 2.你们听一听老师播放的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播放音乐 学生回答 七、总结:你喜欢音乐中表现的码头工人吗?为什么? 板书设计: 战台风 六、学习评价方式 教师评价方式: 学生评价方式: 七、 教学设计 的特点 引导学生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认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u201eu201e谁能说透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说明音乐具有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的作用。而任何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都是通过各种音乐要素来体现的。本课中,我引导学生充分揭示音乐的要素(速度、力度、旋律、情绪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如第一段:通过又快又强的有欢快的音乐表现热情的情绪和热烈的劳动场面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而不是进行枯燥的、单纯的技巧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并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将音乐要素贯穿在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将音乐的各种构成元素支离破碎的讲授。 《战台风》 教学反思 本课的成功之处是:以人为本,从教育学的观点来说就是学习者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强调学生的主导地位,一切都要为学生考虑。引导孩子听音乐并思考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在教学中,我牢牢把握情感这条主线,通过音乐情绪与情感的这种特质,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情感强度,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同音乐情绪、情感和谐的沟通与交流。音乐情绪与情感体验不仅仅停留在外表的层面上,而是更注 重内心深处的体验,寻求那种动人心魄的、使人感到震撼的艺术效果与境界。因此,我多让音乐本身面对学生.用音乐的情感来呼唤学生的情感。因此在体验情感的同时我更深层次的挖掘音乐要素的变化,小小的音乐要素变化了,音乐的情绪、情感就会发生变化。 不足之处:教学中应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本节课,应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探究的方法和规律,自己发现知识,老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在学生中间巡视,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起到促进作用。比如:可以让学生用画线条的方式探究这首乐曲的曲式,即分为五个乐段。教师在课堂中教的时间和内容都是有限的,而学生的发展是无限的,因此在课堂内应尽量创设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气氛。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可以通过网络,自由自主地寻找他所需要的素材。比如:观看视频文件筝独奏曲《战台风》,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授转变为主动学习音乐。探究学习方式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教师要在教学中尽量的给学生创设探究的环境。另外,这节课,老师的语言有时罗嗦,应做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我要在上课的语言上再加强锻炼。

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是一回事吗?

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的区别是:1、定义不一样:教学案例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个是描述,一个是设想。2、包含的内容不一样:教学案例必须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并且也可能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内。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一个是针对已经发生过且有解决方案的,一个是设想的方案。3、写的时间点不一样:教学案例是对已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写在教之后。教学设计一般写在教之前,是教学内容的一个设计和计划。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教学案例百度百科-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有什么区别吗?

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的区别是:1、定义不一样:教学案例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个是描述,一个是设想。2、包含的内容不一样:教学案例必须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并且也可能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内。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一个是针对已经发生过且有解决方案的,一个是设想的方案。3、写的时间点不一样:教学案例是对已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写在教之后。教学设计一般写在教之前,是教学内容的一个设计和计划。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教学案例百度百科-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有什么区别?

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的区别是:1、定义不一样:教学案例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个是描述,一个是设想。2、包含的内容不一样:教学案例必须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并且也可能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内。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一个是针对已经发生过且有解决方案的,一个是设想的方案。3、写的时间点不一样:教学案例是对已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写在教之后。教学设计一般写在教之前,是教学内容的一个设计和计划。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教学案例百度百科-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有什么区别?

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的区别是:1、定义不一样:教学案例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个是描述,一个是设想。2、包含的内容不一样:教学案例必须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并且也可能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内。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一个是针对已经发生过且有解决方案的,一个是设想的方案。3、写的时间点不一样:教学案例是对已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写在教之后。教学设计一般写在教之前,是教学内容的一个设计和计划。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教学案例百度百科-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语文彩色的翅膀教学设计

  《彩色的翅膀》来自于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书上册第7课,是一篇散文,老师们要如何上好这一课呢?我在此整理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彩色的翅膀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彩色的翅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继续领会关键词句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教学重点: 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边防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    教学难点: 是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前阅读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之间的关系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祖国南部的领海上,有许许多多的岛屿,为了保卫祖国,解放军战士就驻守在这些远离大陆、条件艰苦的海岛上。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个有关海岛战士的美丽而感人的故事,请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彩色的翅膀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请同学们翻开书25页,先看这篇文章的连接语,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节课有两个学习任务,分别是什么?用线画下来并写上序号。   2、谁来说一下这节课的两个学习任务,分别是什么?。生边交流,师边点击课件,出示学习任务:1、想想小高为什么把昆虫带往宝石岛?2、交流读文后的体会。   3、齐读任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第一个任务   1下面,就让我们来挑战第一个任务: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小高为什么把昆虫带往宝石岛?要边读边想,(注意联系课前阅读的资料考虑用因为……所以……来回答)。   2、谁来挑战第一个任务,说一说小高为什么把昆虫带往宝石岛?   四、精读课文体会交流关键词句   (一)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板书:战士爱岛   (二)这些感受你又是从文章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的呢?   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读读课文,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静静地看,细细地品,画出最能体现战士爱岛的句子,多读几次,并在旁边做上批注,写上自己的一些感受。   (三)学生交流:   同学们读得多认真啊,老师被深深地感动了。下面就让我们来完成第二个学习任务。抓住关键词语交流一下自己的体会。   1、小高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却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1)哎呀,那个大提包可装着许多好东西呀,有妈妈为他准备的他最爱吃的黑龙江土特产香脆的松子啊、榛子啊什么的,这些东西在条件艰苦的海岛上那简直就是人间极品呀!而严重晕船的小高却把大提包扔一边,怀里却抱着那只装满那些又不好吃的又不好用的昆虫的纸箱子,而且还是紧紧地抱着。小高真爱海岛呀!   (2)小高怀里抱得仅仅是一只纸箱子吗?   (3)你看,就这样抓住这些关键的词语来体会战士对海岛的热爱之情。   2、他们在岩石下、小路旁,垒出一块块“海岛田”,把从家乡带来的蔬菜种子,连同自己爱岛的深情一起播种下去。   (1)找两个同学交流   (2)哦,战士们对海岛的爱啊,使这片布满礁石的海岛也有了块块良田,使这片不毛之地也焕发了勃勃生机。他们播种下的是种子,更是什么?改造海岛的那份美丽的愿望,更是热爱海岛的那一颗颗火热的心呀!   (3)男孩子们你们来读一下这句话。   3、他们像抚养婴儿似的照看着这个小瓜,浇水,施肥,一点也不马虎。   (1)找两个同学交流   (2)同学们,你们帮助大人照料过婴儿吗?你知道照料那样娇嫩的婴儿有多难吗?   (3)海岛上的战士们哪,像抚养柔弱的小婴儿一样,精心照看着这个小瓜。想一下,在条件恶劣的海岛上,都会遇到哪些情况呢?战士们又是怎么做的?当岛上严重干旱时——,战士们是怎么做的?当刮起台风时,战士们是怎么做的?当下起暴雨的时候,战士们又是怎么做的?   (4)谁来读读这句话?把这种战士对小瓜的爱读出来吧。   4、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1)战士们对海岛的这份爱呀,创造了一个奇迹。在这个荒凉的小岛上成熟了第一个西瓜。在尝瓜会上,你找到哪句让你感受深刻的句子,你体会到什么?   (2)同学们平日吃西瓜都是怎么吃的,而此时:战士们笑着,用两个指头捏着,细细地端详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啧啧的赞叹着:(和学生一起边说,边做动作)你从中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3)请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找学生读,一起读。   5、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1)刚才我们和战士们品尝了一起品尝了岛上第一个西瓜的甘甜,体会到战士们爱岛建岛的那份深情。相信在许许多多小高那样的战士的努力下,岛上会结出更多的西瓜。小高带的那些小昆虫带现在怎么样了?让我们一起读课文的14—17自然段。男同学读作者,女同学读小高,老师读旁白   (2)从小高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能不能用你的读把小高的这种感情读出来?   6、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   (1)小高说的没错呀,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像我们的战士一样,已经在祖国的海岛上安居乐业了。从哪儿看出来的,齐读这句话。   (2)文章结尾用“彩色的.翅膀”点题了。这彩色的翅膀啊,不仅代表了在海岛安家的那些蝴蝶等小昆虫,还代表了什么?想想海岛在边防战士的建设下,会有彩色的什么?还代表的战士们那丰富多彩的、建岛爱岛的革命生活。战士们对海岛的爱啊,更是对祖国那深深的爱!   五、美读课文   战士们对海岛对祖国的这份爱呀,由那彩色的翅膀舞动着,就闪现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里啊!同学们,接下来,让我们再课文,你想读哪一段,就可以读哪一段,读出战士对祖国海岛的爱,读吧,同学们,把你的感受都读出来,好吗?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彩色的翅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明白题目的双重含义。   2、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去发现宝石岛的几个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海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扎根海岛、改造海岛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4、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的关系。   5、学习运用文本“吃西瓜”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仿写练笔;运用文末段进行想象练笔训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边防战士爱祖国海岛的独特方式,体会战士的爱海岛、爱祖国的情感。   2.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的关系。   3、依据文本特点,运用第一单元“联想和想象的表达方法”进行深化练笔训练。   难点:理解战士小高最后说的那段话的含义,感受战士们对海岛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读题存疑   1、导入:同学们季老先生留学在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母亲;驻扎在海岛的边防战士,则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海岛的爱,今天我们要学习新的一篇课文《彩色的翅膀》(师板书课题)看看课文是用哪些文字来表达自己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决心的。   2、指名读题。谁的翅膀?(会飞的小昆虫的翅膀,如蝴蝶。)“彩色”二字仅仅是说小昆虫的翅膀是彩色的吗?还有什么别的含义?   3、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想想小高为什么把昆虫带往宝石岛?2.交流读文后的体会)   (意图:在略读课文中,连接语所起的作用就如同精读课文中的课后题,他是学生学习略读课文的领路人,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但这些要求和方法又往往不是特别清楚明显的摆在学生面前,所以在学生从连接语中提取出信息之后,我又引导他们从找到的信息中梳理加工。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阅读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实效;又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大气、简约,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   二、检查预习、交流   1、理解以下词语:碧空如洗、矮墩墩、水落石出、精灵:   2、交流如下问题:   (1)、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想想小高为什么把昆虫带往宝石岛?   (3)、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通过预习的检查,梳理文本内容,形成整体思路,为文本的学习感悟做好铺垫。)   三、探秘小岛   咱们中国有台湾岛,这是我国的第一大岛,那里有日月潭、阿里山、蝴蝶谷;海南岛,是中国的第二大岛,那里有“天涯海角”,五指山,椰子树;咱们浙江的舟山岛,是中国的第四大岛,舟山的普陀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这些岛屿不但风景优美,人文荟萃,而且物产丰富。那么,文中的宝石岛当年又是怎样的一个岛屿呢?请你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找出这个岛屿的特点。   1、不毛之地   教师解释“海岛田”:宝石岛属于珊瑚岛礁(由珊瑚礁沉积形成的岛屿),不适宜种植蔬菜,战士们带土上岛和舰艇运土上岛,垒出一块块可以种植庄稼的田地。   2、条件艰苦:“西瓜嫌我们的岛艰苦,不愿在这里安家。”   饮水主要靠雨水,生活物资需要从大陆运达。   3、远离大陆:“小岛远离大陆,没有蜜蜂,也没有别的昆虫。”   战士们远离家乡,与亲人朋友联系不便。   形成板书:不毛之地 条件艰苦 远离大陆   (文章用了几句凝练的、极不起眼的文字描述了小岛艰苦的生存环境,但正是这几句从另一侧面烘托出边防战士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爱国之心,足有给人一两拨千斤之感。因此,做足这几句文字,感受文字背后的深层次的内涵,对领悟边防战士的爱国之举是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四、爱岛深情   (指着板书)宝石岛远离大陆,条件艰苦,又是一个不毛之地,为什么要在这里建起了观察通讯站?(宝石岛虽小,但也是祖国领土的一部分,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建立观察通讯站的目的就是有力地守卫祖国的领土。)   那么,战士们能在这里安心守卫吗?   根据学生的交流,理解并朗读好以下句子:   ①他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有力地说明小昆虫在小高心中的重要地位。句子中“扔”与“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②他们在岩石下、小路旁,垒出一块块“海岛田”,把从家乡带来的蔬菜种子,连同自己建岛爱岛的深情一起播种下去。   “播种”在句子中的意思既是种子种下去,又指让建岛爱岛的真情长留在海岛上。   ③他们像抚养婴儿似的照看着这个小瓜,浇水,施肥,一点也不敢马虎。   爱瓜即爱岛。   ④战士们都笑着,……好像有一股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   这两句话写出了战士们收获西瓜后喜悦、激动、自豪的心情,表现了他们对自己劳动成果的珍爱。   这一段话的细节描写,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帮助,请以〈吃 〉为题,仿着写一段话。   ⑤“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句子表面上赞扬小昆虫,实际上是小高内心的表白:自己热爱祖国海岛,决心用双手把海岛建设成美丽的家园。句子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五、导入练笔,思岛景美:   是啊,这些小精灵怎能么会不在这安居乐业呢?你看——出示:   ⑥第二天我醒来,天已经放亮了。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小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彩色的翅膀。”   从“彩色的翅膀”体会到小高带的昆虫在岛上安居乐业了。除了小高带回的昆虫的翅膀是彩色的,还有什么是彩色的呢?(海岛被建设的更美丽富饶,是彩色的;战士们用各种方式建设海岛,他们的爱的彩色的;战士们对海岛的希望是彩色的,海岛的未来也是彩色的。)刚上课时有同学问翅膀为什么是彩色的,“彩色的翅膀”是什么意思,现在明白了吗?   练笔:   《我是一只小小的蝴蝶》   这只扇动着彩色翅膀的小蝴蝶,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来到窗前看望辛劳一天的战士,因为这是一群多可爱的战士啊,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梦想,一心改造着祖国的海岛,荒芜的海岛开始显现绿色的生机,寂寞的海岛也有了多彩的生命!此时此刻,我亲爱的同学们,假如你就是一只小小的蝴蝶,就让我们也扇动着彩色的翅膀,放飞想象。想一想,经过十几代海岛战士的努力,现在的海岛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新景象呢?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把它们写下来吧。   (1)学生练笔   (2)师生交流   (对比是最能反映出事物的本质的,采用以练笔的形式去感受海岛今昔对比,即提升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又强化了对边防战士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守卫海岛、建设海岛,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的认识)   五、回应课题   再次读题。课文为何以“彩色的翅膀”为题?(点明了小昆虫的美丽可爱,也反映了战士们的美好心愿,那就是建设海岛,扎根海岛,守卫海岛。)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彩色的翅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了解海岛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边防战士艰苦的生活条件。   2.细读课文,从战士们的言谈、行动中,体会边防战士对祖国海岛的真心热爱之情。    情境导入   1.出示语段,要求学生自由朗读:   小瓜果然结了不少,水灵灵的,真惹人喜爱。谁料一阵暴雨过后,巨浪扑上了小岛,把小瓜一个个打掉了。后来一检查,只有种在大石头后边的一棵瓜秧上,还残存着一个小瓜。   2.指名若干学生分别朗读语段,教师简单评价朗读的投入程度,相机提问学生:   A、“残存”是什么意思?   B、有哪些词语可以在这里替换“残存”?   C、通过“残存”,在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3.揭示课题。   教师:读了这个语段,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预设学生质疑:   这个残存的小瓜最后长大成熟了吗?   小瓜为什么种在小岛上?   小瓜一个个都打掉了,主人会有怎样的反应?   ……(教师选择课文能够解答的问题进行板书。)   教师:(板书:彩色的翅膀)同学们提的问题很有水平啊!请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残存的小瓜和“彩色的翅膀”之间有什么联系?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读读《彩色的翅膀》这篇课文,不但要把课文读通顺,而且把刚才我们的提问整理一下,看看课文可以解决哪一些问题,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   建构“海岛”意象   1.根据板书,指名汇报读后所得,引导学生用读书的方式来回答提问,要求把相关语句读正确、读流利,读得有感情。   2.引导学生建构“宝石岛”的意象。   教师:课文中的“宝石岛”是一个怎样的海岛?你能够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仔细找找答案吗?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巡视帮助。   4.指名汇报读后收获。   学生可能汇报的要点:   海岛离陆地远。   海岛面积小。   海岛的自然环境相当恶劣,连昆虫都没有。   海岛上除了一群可爱的战士,好像没有其他什么人了。   ……   (在指名学生进行汇报的时候,教师需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感情朗读,尽量不要作过多的分析和说教。)   重点指导下列句子的朗读:   两年前,战士们来到宝石岛上,建立起这个新的阵地。他们在岩石下、小路旁,垒出一块块“海岛田”,把从家乡带来的蔬菜种子,连同自己建岛爱岛的深情一起播种下去。   (教师引导语参考:荒芜的海岛开始显现绿色的生机,寂寞的海岛终于迎来了可爱的子弟兵!战士们笑了,小岛也笑了!)   瓜苗出土了,瓜秧拖蔓了,还开了一朵朵小黄花。可是到了收获季节,竟连一个小瓜也没结。有些战士灰心了,撅着嘴巴,说:“西瓜嫌我们的岛艰苦,不愿在这里安家。”   (教师引导语参考:海水是咸涩的,土地是贫瘠的,没有和风细雨,多的是风急浪高,西瓜啊西瓜,确实难为了你,但是,我们实在是不甘心啊!)   小岛远离大陆,没有蜜蜂,也没有别的昆虫。   小瓜果然结了不少,水灵灵的,真惹人喜爱。谁料一阵暴雨过后,巨浪扑上了小岛,把小瓜一个个打掉了。后来一检查,只有种在大石头后边的一颗瓜秧上,还残存着一个小瓜。   海岛“尝瓜会”   1.找到课文第九自然段描写“尝瓜会”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思考,观察通讯站站长如果问大家:在我们的宝石岛上,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大西瓜,今天,我们应该把第一块西瓜送给谁尝呢?为什么?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归纳总结——雷达兵。   教师:是啊,如果没有雷达兵头脑里那些农业知识,恐怕宝石岛上的战士们吃不上自己种的大西瓜了!我们应该让雷达兵在吃第一口大西瓜之前,先向我们介绍一下他找到答案的过程,你们说好不好?那么,他可能会怎么介绍呢?请你展开丰富的联想,写一段雷达兵的“战功”介绍吧!   3.课内小练笔。教师巡视、指导,相机组织学生交流表演。   结识战士“小高”   教师:小高是宝石岛观观察通讯站的信号兵,是他陪着“我”来到宝石岛的。这个小战士很有意思,请通讯们把课文中描写小高的一些词句用” “画出来,多读读;说说你觉得这个小战士的身上有些什么特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可以同桌或者小组之间相互讨论。   2.指名学生汇报对战士“小高”的印象。   重点指导下列句子的朗读:   小高在码头上有说有笑,这时候不吭声了,紧闭着嘴唇,两眼直发楞。他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教师引导语参考:一边是一个大提包,一边是一只纸箱子,同学们,这两样东西,你能够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吗?——装的东西不同,和小高的距离不同,小高对他们的重视程度不同……读读这个句子吧,好一个可爱的小高啊!)   小高点点头告诉我,晚饭以前,他已经把纸箱里的小昆虫全放了。他笑嘻嘻地说:“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认识升华   1.用一两句话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海岛,海岛上有一群怎样的战士。   2.指名学生汇报后教师提问: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战士们为什么要到这样一个人迹罕至的小岛上生活呢?   战士们守着这样一个环境恶劣的小岛,有什么意义吗?   ……   教师:同学们问得真好,这些问题,也是老师一直在思考的。让我们再来关注这样两个问题:   第一:这个小岛,可能位于祖国的那些方位?   第二:如果这个小岛上没有战士驻守,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   3.学生发言后,播放《说句心里话》结束课文教学。   布置作业   1.摘录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2.给宝石岛的战士写一封信,可以刊登在黑板报上,也可以投稿给编辑部,有条件的把信发布在网站上。

四年级上册语文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

幸福是什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童话的特点;能理清故事的脉络;读懂故事的内容,理解幸福的含义;能和同学合作表演课文内容。2、过程与方法目标:搜集处理信息,丰富学习资源,丰厚感悟的能力;提高合作探究能力。3、情感目标:发现身边的幸福,感受到自己给别人或者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教学重点:了解故事内容。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所讲的幸福的含义。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幸福拍手歌》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1、配乐齐唱《幸福拍手歌》2、谈话:从你们的歌声中,我听出了你们的快乐和幸福,多么美好的感觉呀!父母、师长疼爱,同学、朋友关爱,我们整日包围在幸福之中。但是,你们能告诉我幸福是什么吗?(指名回答)理答导入:方案一:(学生不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谈个人对幸福的认识)哈,有幸福的感觉,却不能说出什么是幸福。不要紧,幸福本身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它的确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读了保加利亚作家埃林·彼林的童话《幸福是什么》,相信你们能给出自己的回答。方案二:(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谈个人对幸福的粗浅认识)真棒,你们都是感觉敏锐的孩子!正像你们回答中表现的一样,每个人对幸福的认识都是不尽相同的。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保加利亚作家埃林·彼林的一片童话《幸福是什么》,看看作者给出的答案是什么。二、自学探究,读懂故事1.运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自读课文三遍,扫清字词障碍,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可以用文中现成的话来回答,有所理解和体认即可)3、复述童话故事。(2-3名学生,引导学生按叙述顺序把故事说完整)三、合作交流,品读体验1、幸福是什么,三位青年都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再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2、与文本对话,理解“幸福是什么”①读三位青年的对话,理解他们对幸福的认识。理答要点:十年后,三个小牧童都长成了健壮的青年。往东的、往西的、留在村子里的,他们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做医生的、当工人的、做农民的,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经历,对幸福的感受却是相同的,用故事里一位人物的话来说,那就是——(智慧女儿的话:“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义务”怎么解释?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引导学生根据故事内容、具体句子,正确理解“智慧的女儿”所说的这句话)理答过渡:是的,正如大家所谈的那样——要想获得幸福,就要通过辛勤的劳动,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给别人带来方便和好处,让别人感到幸福,自己也就幸福了。三位青年从事的都是一些普通的工作,如他们自己所评价修葺泉井的劳动那样,他们并没有拥有巨额的财富、显赫的业绩,但平凡的劳动却为他人带来好处,他们也因此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有人说:“幸福是一种感觉”。也有人说:“幸福是一种对既得所持有的满足感”。请带着一种满足感、愉悦感来读三位青年的对话,说说你新又体味到了什么。理答要点:——满足自己所拥有的。——幸福不在于虚无缥缈的幻想中。——心有所满足,才能感觉到幸福。②三位牧童起初对“幸福”这个概念一无所知,所以他们问“你祝我们幸福。请你告诉我们,幸福是什么呢?”当接受“智慧女儿”的启迪引导,他们分手前是怎么说的?从这些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理答要点:——幸福无处不在。三位青年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们:往东往西,下南上北,甚至就留在本村,都能寻找到幸福,幸福无处不在。幸福在外面的世界、在周围、在内心。——只有心中充满了对幸福的渴望,非常想得到幸福,才有可能找到幸福。3、与作者对话,深入理解“幸福是什么”在三位牧童寻找幸福的旅途上,有一个人物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她是谁?作者在故事中安排这样一个人物,用意何在?理答要点:对幸福的寻找需要来自外界的帮助和支持,青少年更需要别人的指导,我们的父母、师长甚至同学朋友,充当的就是文中“智慧的女儿”这样一个角色。有了他们的帮助、支持、指导,我们才能少走弯路,尽快地寻找到幸福的真谛。所以,我们要多听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另外,“智慧的女儿”只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是个虚构的童话人物,是一个精灵、一个神,生活中并不存在,但是,智慧的确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它真的能帮我们尽快找到幸福。所以,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当中,千万别忘了使用我们的头脑和智慧。智慧能创造看得见的财富,也能创造看不见却能感觉到的幸福。4、与生活对话,全面理解“幸福是什么”除了劳动可以给我们带来幸福之外,生活中我们还在哪些地方感受到幸福?分组讨论,全班交流。理答要点:——幸福无处不在。但它又不能单独作为一件具体的事物而存在,所以我们无法看见,也无法触摸,但它的的确确存在于我们周围,只有用心感受生活、感受生命的人才能到觉察到它的存在。——三位青年为什么能寻找到各自的幸福,就在于:一是智慧的女儿的引导,这是外因;二是他们因不知幸福为何物而对幸福充满了渴望,这是他们能寻找到幸福的内因,也是最为重要的因素。5、与心灵对话,让“幸福”走进每个人的内心。谈谈你的幸福观,并以名言的方式概括成一句话。提示:“我认为幸福就是。”6、与文体对话,认识童话的特点与《巨人的花园》一样,这个故事也是一篇童话。再读全文,讨论:童话有什么特点?理答要点:——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其语言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编织奇异的情节。——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童话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境界,出现于其中的“人物”,是并非真有的假想形象;所讲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射。——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手法,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展开离奇的情节,造成浓烈的幻想氛围,形成超越时空制约、亦虚亦实、亦幻犹真的境界。四、拓展延伸,布置实践作业1、课外阅读毕淑敏的《提醒幸福》2、以小组为单位排练课本剧,待课外活动时间汇报演出。

人教版四年级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2.读懂课文内容,知道什么是幸福,受到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教育。3.能把课文演一演。 教学重点1.初步形成自己的幸福观。2.演课本剧。教学难点 1.初步形成幸福观。2.理解文章内容。 一、 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着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来到了《巨人的花园》,进入了一个唯真、唯善、唯美的童话世界,下面让我们再来重温童话里的真、善、美,看看你又会有哪些新的收获呢?(课件展示图片、文字) 请大家齐读。谁来交流一下你的感受?说得真好,分享快乐也是一种幸福!这节课就让我们跟谁着保加利亚作家埃林.彼林继续追寻《幸福是什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 检查预习。 三、 初读感悟。 1、下面请同学们默读链接语,提炼出学习信息,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2、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幸福是什么?下面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文中的三个孩子是怎样寻找和认识幸福的?注意做好批注。 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老师相信大家都会有很多收获,下面哪个同学来交流一下这三个孩子是怎样寻找和认识幸福的?(简要复述课文) 哪位同学来评价一下他们复述的怎么样? 大家说的很好,复述课文时要做到语言简洁,内容具体,脉络清晰,记住了吗? 四、再读感悟。 人们常说“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16至26自然段,也就是从42页“他们都照自己的话做了,到课文结尾”,看看你是否会有新的体验,或者让你心动的地方?动心处请做批注。 下面咱们来交流一下你的学习体验。 板书 听到同学们读得这么美,老师都忍不住想要读一读了,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再次感受一下幸福是什么,好吗?下面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2、交流情感体验。 大家都明白了幸福是什么,相信大家也都有过许许多多幸福的记忆,下面结合自己身边的事说说你对幸福的理解,哪位同学来打第一炮?机会总是给勇敢的人准备的! 同学们说得太感人了,是啊,幸福是一朵美丽的小花,找到他的人都是快乐的;幸福是一幅美丽的画卷,看到他的人个个心满意足;幸福是一缕明媚的阳光,温暖着寒日里的每个人。幸福是一种感觉,却可以画在脸上,描在眉间,唱在嘴上,写在心里。幸福是一种体验,却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起拥有。拿出你的幸福,一个人的幸福会变成许多人的幸福。 五、拓展阅读: 让我们感谢埃林彼林,讲我们带入这样一个真善美的童话世界,无独有偶,作家鲁克也给我们记录了一篇美丽的童话《谁丢了尾巴》,让我们赶快来读一读,想一想这篇童话和《幸福是什么》之间在写作手法上有哪些相似之处? 1、 语言亲切、自然、优美。 2、故事情节动人。 3、写作方法多样,想象丰富。、 4 、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是啊,每一篇童话都会引起我们感情的共鸣,语文基础训练上也为我们编排了一篇感人的童话《幸福在哪里》,让我们一睹为快,看看哪些地方引起了你心灵的震颤呢? 谁来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把句子补充完整。) 六、 作业: 同学们,幸福就像是氧气将我们围绕,只要我们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就会发现幸福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在你给妈妈捶背时,你是幸福的;当你扶着年迈的老奶奶过马路时,你是幸福的;当同学教会你一道难题时,你是幸福的,当你们送给老师一张节日的贺卡时,我们都是幸福的!总有那么一些幸福的瞬间让我们感动于心,铭记于心,课后,请把你印象最深刻的幸福瞬间记录下来吧! 同学们,就让我们在幸福的歌声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好吗?大家一起来!齐唱《幸福拍手歌》。能与同学们一起上课,我感到很幸福,大家幸福吗?那就让我们共同祝福所有爱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的人生活幸福,好吗?

幸福是什么的教学设计

问题一:幸福是什么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人们从你的劳动中得到了好处和快乐,你也就得到了幸福。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并说说课文的中心思想,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幸福是什么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了解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从而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教学难点 理解智慧的女儿两次话语中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声导入,齐唱《幸福拍手歌》 二、揭题,解题 学生交流,并谈谈自己的幸福观。 三、快速阅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三个青年人是怎样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再次阅读课文,划出相关的句子。 (学做医生,为人治病;勤恳工作,对人有用;耕地种麦,养活多人)(板书) 五、理解三个青年说的话。(读句子想情景,议现实,感情读) 他们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请你朗读课文后说说。说后再回答:这些体会是怎么得到的?(通过劳动得到的。) 六、朗读全文,把智慧的女儿两次说的话划下来 读这两段话,结合三个青年的体会说说幸福是什么? (通过自己的劳动,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这就是幸福。) 说说什么叫“有益”?(益就是好处。) 七、朗读全文,现在你对幸福又有什么理解呢? 1.自己思考; 2.小组讨论; 3.大家讨论得出:本文告诉我们幸福是靠劳动,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从而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 知道什么叫“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吗?(“义务”就是应尽的责任。例如,作为学生,应尽的责任是好好学习;作为子女,应尽的责任是孝顺父母。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都做得很好,就是智慧的女儿说的“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 八、除了劳动可以给我们带来幸福之外,生活中我们还在哪些地方感受到幸福? 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九、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你们想知道爸爸妈妈的想法吗?回家请家长谈幸福,写下来。 十、作业: 1、写下家长的幸福观 2、课外阅读毕淑敏的《提醒幸福》 3、以幸福为主题写一篇随笔,题目自 问题二:《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 一、 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着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来到了《巨人的花园》,进入了一个唯真、唯善、唯美的童话世界,下面让我们再来重温童话里的真、善、美,看看你又会有哪些新的收获呢?(课件展示图片、文字) 请大家齐读。谁来交流一下你的感受?说得真好,分享快乐也是一种幸福!这节课就让我们跟谁着保加利亚作家埃林.彼林继续追寻《幸福是什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 检查预习。 三、 初读感悟。 1、下面请同学们默读链接语,提炼出学习信息,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2、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幸福是什么?下面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文中的三个孩子是怎样寻找和认识幸福的?注意做好批注。 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老师相信大家都会有很多收获,下面哪个同学来交流一下这三个孩子是怎样寻找和认识幸福的?(简要复述课文) 哪位同学来评价一下他们复述的怎么样? 大家说的很好,复述课文时要做到语言简洁,内容具体,脉络清晰,记住了吗? 四、 再读感悟。 人们常说“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16至26自然段,也就是从42页“他们都照自己的话做了,到课文结尾”,看看你是否会有新的体验,或者让你心动的地方?动心处请做批注。 下面咱们来交流一下你的学习体验。 板书 听到同学们读得这么美,老师都忍不住想要读一读了,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再次感受一下幸福是什么,好吗?下面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2、交流情感体验。 大家都明白了幸福是什么,相信大家也都有过许许多多幸福的记忆,下面结合自己身边的事说说你对幸福的理解,哪位同学来打第一炮?机会总是给勇敢的人准备的! 同学们说得太感人了,是啊,幸福是一朵美丽的小花,找到他的人都是快乐的;幸福是一幅美丽的画卷,看到他的人个个心满意足;幸福是一缕明媚的阳光,温暖着寒日里的每个人。幸福是一种感觉,却可以画在脸上,描在眉间,唱在嘴上,写在心里。 幸福是一种体验,却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起拥有。拿出你的幸福,一个人的幸福会变成许多人的幸福。 五、 拓展阅读: 让我们感谢埃林彼林,讲我们带入这样一个真善美的童话世界,无独有偶, 作家鲁克也给我们记录了一篇美丽的童话《 谁丢了尾巴》,让我们赶快来读一读,想一想这篇童话和《幸福是什么》之间在写作手法上有哪些相似之处? 1、 语言亲切、自然、优美。 2、故事情节动人。 3、写作方法多样,想象丰富。、4 、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是啊,每一篇童话都会引起我们感情的共鸣,语文基础训练上也为我们编排了一篇感人的童话《幸福在哪里》,让我们一睹为快,看看哪些地方引起了你心灵的震颤呢? 谁来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把句子补充完整。) 六、 作业: 同学们,幸福就像是氧气将我们围绕,只要我们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就会发现幸福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在你给妈妈捶背时,你是幸福的;当你扶着年迈的老奶奶过马路时,你是幸福的;当同学教会你一道难题时,你是幸福的,当你们送给老师一张节日的贺卡时,我们都是幸福的!总有那么一些幸福的瞬间让我们感动于心,铭记于心,课后,请把你印象最深刻的幸福瞬间记录下来吧! 同学们,就让我们在幸福的歌声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好吗?大家一起来!齐唱《幸福拍手歌》。能与同学们一起上课,我感到很幸福,大家幸福吗?那就让我们共同祝福所有爱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的人生活幸福,好吗? 这节课就上到这,谢谢大家,下课!...>> 问题三: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应尽可能引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幸福是什么》是一种超人体童话,童话就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儿童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或介绍科学常识的一种文学体裁。在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直接走进文本,把自己作为童话中的一员,在读中感悟童话的真谛。同时又让学生走出文本,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看看自己是如何理解幸福是什么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童话的特点;能理清故事的脉络,读懂故事的内容,理解幸福的含义。 2、情感目标:发现身边的幸福,感受到自己给别人或者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 3、技能目标: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编写童话,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读懂故事的内容,理解幸福的含义。 教学难点:发现身边的幸福,感受到自己给别人或者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 问题四: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 问题五: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 我没有现成的教学设计,不过可以介绍将知识点设计进关卡里的教育类游戏给您,可以在应用商店找一下成语填字、识笔画、柳树醒了、菜园里、春雨的色彩、淘气的雨点、自己试一试、有趣的组合、自选商场、平搭积木、古诗连连看之村居、古诗连连看之春晓、同音字比拼、争分夺秒来写字、乐学古诗-所见、汉字真有趣、语文消消乐、成语猜一猜、叠词大猜想、区分比喻和拟人、我爱学生字、春天的声音、故事小火车山行、火眼金睛找错字、借生日、乐学古诗小池、巧辩多音字、生字闯关、消灭生字、小松鼠找花生、小熊住山洞、学习近义词、雪地里的小画家、雪孩子等,注册的话邀请码是6663 问题六:《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篇略读课文的教学,要充分让学生自主阅读和表达。本篇教学设计以演童话为线索,我剧―小演员―小发言人,努力让每一角色和环节都饶有兴趣并成为需要。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进行有效的合作指导,鼓励每个学生都有出色表现,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感悟和启迪。【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自读自悟课文,能和同学合作表演课文内容。2.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并懂得珍惜幸福。【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编拟课本剧提纲,黑板简单布景。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通读顺,画出文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有哪些人物。搜集关于幸福的名人名言。【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由需激趣,明确学习要求1.第10课课后泡泡提醒同学们可以和同学合作演一演这个童话,这节课我们就来演《幸福是什么》(板书课题),你喜欢吗?2.我们不仅要演好这个童话,还要学习写剧本,当发言人,我剧、小演员、小发言人这几个角色,我们可以一一过瘾,高兴的话就拍拍手吧……(模拟《幸福拍手歌》曲调,调节气氛...... (本文共计3页) [继续阅读本文] 赞 问题七: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板书设计及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童话的特点;能理清故事的脉络,读懂故事的内容,理解幸福的含义。  2、情感目标:发现身边的幸福,感受到自己给别人或者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 3、技能目标: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编写童话,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读懂故事的内容,理解幸福的含义。

《巨人和孩子》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2)

  1、孩子,春的使者,春天的代言人。站在树下的小男孩可创造了奇迹。默读8-11自然段,静静地读,静静地想:小男孩创造了哪些奇迹?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会找出这样几点:   小男孩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使巨人心里感到火辣辣的;   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小男孩使巨人明白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小男孩在巨人宽大的脸颊上亲了一下,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   2、想象:小男孩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他可能会对巨人说些什么?   师:看着小男孩纯真的眼神,巨人仿佛读懂了这一句句无声的劝告,他心里感到——火辣辣的。他感到后悔——莫及。感到羞愧——不已。   3、重点研读:   噢!是这么回事呀!”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1)聚焦中心句,定位核心词。   启动你们的慧眼,找出段落中能体现本段中心意思的一句话。   汇报,贴出卡片: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师:能再快速找出句子中的两个关键词吗?(孩子 春天)   师:孩子,春天,春天,孩子。拥有孩子,他就能享受春天,赶走孩子,他就失去了春天。王尔德在给儿子讲《巨人的花园》时,竟然情不自禁哭了起来。儿子问他问什么哭了?王尔德说:明媚的春天,可爱的孩子,多么美呀!我是为真正美丽的事物感动而流泪。   于是,王尔德感动地写下了------(生: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巨人枉然大悟--------(生: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师: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那么,有孩子的地方就有 (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鲜花盛开的春天、绿树成荫的夏天、鲜果飘香的秋天、快乐、分享、幸福、宽广的胸怀、无私)   有 的地方就有快乐。(宽容、友善、热情、温暖)   (2)小结:孩子们,有人说,童话会帮助我们实现u2018心灵天鹅u2019的高贵飞翔。浸润在《巨人的花园》这道温润的鸡汤里,我们又体验了一次飞翔的快乐。   五、回归故事,体验幸福。   1、师:从此,巨人拆除围墙,巨人的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会怎样和巨人玩耍呢?   屏幕出示:从那以后,巨人的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站在巨人的脚下,爬上巨人的肩膀,尽情地玩耍。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   2、(背景音乐《绿色花园》)师生感情读结尾。   3、师:孩子们,童话故事就是这样,在优美的语言中,描绘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情节,就像小河一样弯弯曲曲,长长的小河中,潜藏着一课闪光的试金石,那就是童话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板书)   4、今天这条小河的拐弯处,都漂浮着一片绿树叶,谁为小树叶找到正确的位置?出示卡片,学生贴“欢乐”、“孤独”、“激动”、“火辣辣”、“幸福”,回顾故事内容。   5、故事结尾,巨人感到幸福了。他的幸福来自于——(他让孩子们来花园玩了,他与孩子们分享快乐了u2026u2026)你认为快乐是——幸福就是——   ★ 宽容产生的道德上的震动比责罚产生的要强烈得多。--- 苏霍姆林斯基   ★ 世界上没有比快乐更能使人美丽的化妆品。--- 布雷顿   ★ 想得到幸福、快乐,就不要计较太多。--- 郑艳华   六、总结:   课后,愿我们继续徜徉在童话世界,向着心灵天鹅的梦想,继续飞翔!    教学反思——   孩子的本性是什么?那就是对事物的兴趣,向往快乐,追求快乐,得到快乐。快乐课堂就是要求我们的课堂也按照孩子的本性去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追求快乐,获得快乐。怎样才能实现孩子们的快乐学习呢?在教学时,以小组合作、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这篇意蕴深刻的童话,让每一位学生的心灵都为之一颤,为他们点燃心中的一盏明灯,让他们学有所获。本篇课文是选自王尔德童话集的一篇意蕴深刻的童话。童话,深受学生喜爱,它那动人的故事、曲折的情节和优美的语言,能把学生带人美好的情境,使他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作为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接触了不少童话,童话本身以其生动有趣深深吸引了这些爱幻想的孩子。孩子对童话的浓厚兴趣使本篇教材具有莫大的磁性,但磁性到底能吸引住多少孩子,得靠教师的精心引导,因为孩子们毕竟没真正掌握阅读童话的技巧。   根据课文特点,围绕“对比”展开教学。包括花园变化前后内容的对比,冬天性格的巨人和春天性格的孩子内容的对比以及巨人醒悟前后的言行对比。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讨论,关注课堂教学生成,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教学本课时,可作如下的教学流程设计:   1、在第一学时中先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学习生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了解课文的内容。   2、在第二学时,学生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花园情景的变化和人物态度的变化、感情的变化来独学来初步理解理解课文内容,再通过小组交流收获和提出疑惑讨论,然后我将导学引领中的三个任务分配给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确定中心发言人再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其他小组补充朗读、评议,最后引导学生朗读和想象画面的方法,让学生紧紧抓住巨人的表现与花园里的情景变化来理解感悟童话所揭示的道理。如在教学中运用对比方法让学生感受巨人回来前后花园里的情景变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巨人回来前,花园是什么情景?巨人回来后,花园又是怎样的?再让学生边读边想像,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最后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表现这种情景。在学生的充分朗读和想象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交流读后的体会。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兴趣浓厚,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真正让学生做到愿学、愿说、乐学、乐说、会学和会说。   通过学生们的各抒己见,他们达成了共识:“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在学习中,大家共同探讨,交流想法。不仅把自己的快乐表达出来,还把自己成功的快乐传递给他人,这样,快乐繁衍快乐,人人获得了快乐。这种快乐的亲身体验不正告诉自己“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吗?   在课堂教学中,立足于学生自身的特点,追求孩子们的快乐源,在课文与学生之间构建了一座桥梁,孩子们多元解读文本,学生与课文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自己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因此,课堂上呈现了五彩缤纷的精彩场面。“快乐的课堂”营造着“课堂的快乐”。我也享受到因为为学生创造快乐而带给自己的快乐。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体会到了: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一理念的正确性和现实意义,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教师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的重要性,这也是建设快乐课堂的真谛所在。   当然在这节课上,也存在着我们在常规教学中一直思索探讨的问题:   1、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探究的合作方式,充分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对于阅读课文的教学,快乐课堂上遗失了浓浓的“语文味”,教学中品读感悟不到位,如文中巨人的花园有几次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这些问题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应通过多层次的多形式的反复品读、揣摩感悟,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由于时间有限,对于读的部分读得不是很透彻,尤其是描写有孩子与没孩子时花园的情景变化的内容,由于在时间分配上存在一定的偏差,读得不够透,不够深刻。若是采用对比朗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学生将会学得轻松愉快,如抓住花园变化前后内容的对比朗读、冬天性格的巨人和春天性格的孩子内容的对比朗读、巨人醒悟前后的言行对比朗读,也在这朗朗的书声中自然突破。若是在在花园变化的前后内容的对比读中,引导学生观察花园前后的不同,再填空的方式进行对比朗读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通过想象巨人发火时的神态动作引导学生从“生气、训斥、叱责”的意思中感受巨人这三次发火是一浪高过一浪,如果在此指导读出语气,加深理解。这样,整堂课都是书声朗朗,学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课文的重点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自然突破,这是我在课前未曾预设到的。   2、在引导学生对“有孩子就有春天”和“没有孩子就没有春天”的相关句子进行对比阅读的时侯,注重了朗读的训练,而忽视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描写冬天的词雪花飞舞、狂风大作、鲜花凋谢、树叶飘落、冰雪覆盖和描写春天的词如阳光明媚、草翠花开、绽出绿芽等这些词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运用,也没有让学生进行积累。   3、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的,由于教学经验的不足,在教学的过程中并不能得心应手,没有抓住课堂生成。如小男孩在文中是一个奇异的人物──他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美丽的花朵。是他使巨人幡然醒悟,他用眼睛专注地看着巨人,仿佛在跟巨人说着什么,孩子用他那双会说话的眼睛,给巨人带来了怎样的震撼?巨人从小男孩的眼里读懂了什么?课文中没有写出来,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在这里,一个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巨人凝视着小男孩的眼睛感到火辣辣的?”我没有及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体会:巨人从小男孩的眼里,读出了温情,读出了爱,为自己的任性与冷酷感到了羞愧,这是很遗憾的。   4、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课前独学未落实,学生的课文读得不熟,以至于学生在学习品读感悟时很吃力,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书读不熟,不能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无法深入理解课文的。不能如何将课前独学有效地落到位。   总之,我在不断探索、反思、总结,再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实践,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与反思中不断成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课堂会是真正的高效的、快乐的课堂。

《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凝视、覆盖、米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明白“快乐应该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后的感受。   教学目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作为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学习《巨人的花园》一文,要让学生初步体验“快乐应该和大家分享”的积极情感。通过合作交流和拓展练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阅读实践中学习语文知识,获得情感体验。   学习者分析:   我班共有46名学生,刚刚升入四年级。学生基础较好,有一定的识字能力,阅读水平有待提高。四年级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四年级的语文学习更要注重阅读和思维的训练,重视字词语段等语言文字的训练。本课的教学设计,一方面体现在教学中重视字、词、句的教学,另一方面根据童话故事语言浅显、情节生动等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激发学生主动读书,在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从具体语境中体会词语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2、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阅读过哪些优美的童话故事?   师:童话故事里有美丽善良的白雪公主,有勇敢可爱的小红帽,还有坚强执著的丑小鸭u2026u2026这节课让我们跟随王尔德,走进《巨人的花园》中,一起感受童话的魅力吧!   板书:巨人的花园   (通过回顾已阅读过的童话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新词。   (出示生字课件 :课件中的小女孩儿摆动着小手,以学生的口气说:嗨,生字宝宝,我们来认识一下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汇报自学情况。   ⑴说说通过自学掌握了哪些生字,交流记忆方法。   ⑵词语的理解(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老师总结)   3.朗读课文,说说你从文中了解了什么?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为学习课文打好基础,同时培养自学的能力。)   三、分段熟读课文。   四、巨人的花园为什么会不断地变化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板书设计:   巨人的花园   鲜花盛开 鲜花凋谢   绿树成阴 狂风大作   鲜果飘香 北风呼啸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巨人的花园里的景象在不断地变化,你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我们赶紧走进巨人的花园里,去看个明白吧!   (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很好地与本课时衔接。)   二、品读课文,感知体验。   出示巨人回来前花园景象的课件:   1.巨人回来前,花园的景象是怎样的呢?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2.巨人回来以后,花园多次发生变化,这是什么原因呢?   (引导学生仔细读文,在读中感悟:花园的变化跟巨人对待孩子的态度有关。)   3.请你把巨人叱责孩子们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喂!你赶快滚出去!   ⑴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巨人在斥责孩子们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并指导朗读。   ⑵说一说,巨人是个怎样的人。(自私、冷酷、任性)   出示巨人斥责孩子们之后,花园里的景色发生巨变的课件:   (3)他斥责孩子们之后,花园里的景色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指名学生从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北风呼啸,隆冬来临,刺骨的寒风吹起雪花。   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   ⑷巨人独自在花园里生活,他过得快乐吗?(荒凉、寒冷、孤独。)   4.后来是什么又让春天来到了花园里?(孩子)   5.师:同学们一定对这个小男孩特别感兴趣吧,让我们来仔细地读一读第八自然段吧。   ⑴想象一下小男孩面对巨人的大声斥责,可能会说些什么?   猜一猜这个小男孩儿是个什么人?(春天的使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神奇的力量?(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他为什么不像别的孩子那样逃跑?他留下来是为了什么?(想教育巨人:快乐与人分享)他用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告诉巨人什么?(是你的冷酷赶走了春天,你要学会与人分享快乐!)   这样引导学生,可使学生真正走进小男孩儿和巨人的心中,明白其中的道理,受到思想教育,懂得与人分享的快乐。   ⑵有了小男孩的提醒,巨人才醒悟过来,指名朗读巨人的话。   “噢!是这么回事呀!”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⑶巨人终于醒悟了,他拆掉了围墙,迎来了春天u2026u2026你看到了什么画面?(学生想像拆掉围墙后花园里的美景。)   出示巨人和孩子们一起生活的课件:   ⑷巨人把花园给了孩子们,巨人的生活变的怎么样了呢?   1、巨人把花园还给了孩子后,他还那样孤独寂寞吗?(巨人不再孤独,因为有了孩子们的陪伴。)   2、猜猜巨人陪孩子们做了哪些游戏?   生甲:老师,巨人陪孩子们做捉迷藏的游戏,让孩子们藏在他的身后。   生乙:老师,巨人陪孩子们做拔河游戏,让孩子们把他的手臂当成绳子来拔。   生丙:老师,我来说个更有趣的游戏。   师:是吗?还有什么有趣的游戏呢?你来说说看!   生丙:老师,巨人可慈爱了!他让孩子们爬到他的身上,抱着他的脖子,坐在他的肚子上滑滑梯,一定很好玩!   师:情感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想象画面,并演一演。   (在阅读中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我重新修改了这个环节,孩子们兴味盎然,说出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游戏,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的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快乐。)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他们的"幸福吧!(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抓住人物态度的变化、感觉地变化和花园情景的变化通过朗读、想象等方法感悟童话所揭示的道理,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三、感悟道理,初识童话的特点。   1.巨人的冷酷和任性唤来了寒冬,巨人醒悟后花园里一片美景,正是这强烈的对比,让我们从中体会到其中蕴含的道理。谁来说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有与别人分享快乐地经历吗?说一说你是怎样与人分享快乐的?   生甲: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秋天,我们家的苹果成熟了,我摘下一些红红的苹果,送给了我的同桌,他还夸我们家的苹果很甜呢!   生乙:我把新买的故事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一起看,可开心了!   生丙:我的爸爸买了照相机,我让爸爸给我拍照,我把照片拿到学校,给同学们看,她们都说我漂亮呢!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当你把快乐分享给大家时,一个快乐就会变成无数个快乐,那样,你才会感到内心的幸福。同学们,让我们做个懂得分享的孩子吧!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了自己的亲身经历,这样,“与人分享快乐”的种子才会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   快乐要和大家一起分享。   (通过合作交流和拓展练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阅读实践中学习语文知识,获得情感体验。)   2.通过学习本课,你对童话题材有什么认识?   语言生动浅显,具有浓厚的幻想色彩,运用拟人的写法u2026u2026   (让学生说说从中体会到的道理,锻练总结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了解作者。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篇童话故事怎么样?你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简介王尔德。   王尔德是英国的童话作家,《王尔德童话》里还有《快乐王子》、《夜莺与玫瑰》、《星孩》等童话故事,这些故事的语言华丽唯美,情节纯真生动,堪称完美世界的化身。细细地研读,你可以从中体会到人间的冷暖,领悟到人生的哲理。课下,同学们可去图书室去阅读这些优秀的童话故事。   (向学生推荐王尔德的作品,让学生走进王尔德的内心世界,感受王尔德童话的魅力。)(了解王尔德,激发学生阅读王尔德童话的兴趣。)   五、用自己的话复述《巨人的花园》   引导学生带感情复述课文,加深印象。   教学反思:   作为四年级的同学,读懂童话已经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了,所以阅读的关注点就不能只停留在内容的理解上,而更应该去欣赏语言,欣赏童话的表达方式,学习和积累童话故事。学习《巨人的花园》之前,在确定本课教学目标时颇费心思,经过了一番思考,最终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尤其在猜那个小男孩的身份时,学生说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1、小男孩儿是个可爱的小精灵,会施魔法,才让枯枝发芽开花。2、小男孩儿是个花仙子,他不怕巨人的呵斥,用实际行动教育了巨人。3、小男孩儿是春天的使者,是他带来了春天,才让巨人幡然醒悟。孩子们说出的答案是那样新奇,令人忍俊不禁。走出课堂后,我不由得哼起了《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是啊!“春天就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春天就在孩子们的心中!有孩子的地方才有春天!与此同时积累部分印象深刻的语言,为复述故事做好准备。

《巨人的花园》优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快乐要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4.能在读的过程中,想象出文章的画面,并用比较优美的文字写出来。    教学重点:   1.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懂得快乐要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2.能在读的过程中,想象出文章的画面,并用比较优美的文字写出来。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及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扫清文中字词障碍。另外,将自学字词过程中得出的心得加以记录,到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   2.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遍以上,就课文内容提出具体问题,待到课堂集体解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第三单元都是什么题材的文章? 童话 (板书)   2、今天我们学的就是一篇童话 《巨人的花园》 (板书)   师:这是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作品 (PPT)   3、师:这篇童话的名字有意思,一看便知道这是篇童话,为什么?   (生 : 巨人 )   (出示PPT:巨人与孩子们玩耍的图片)    二、初读课文,理解字词。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边读边想   2、出示三组词语(出示PPT)   ①自读词语,读准红色字   ②三组词分别描写了什么?   第一组:巨人 指名读、分组读(边读边想象)   第二组:花园 齐读   第三组:孩子们   ③检查字词预习,写生字详解“洋溢”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字词 能说说“洋溢”的释义吗?(生回答)   “洋溢”详解 (出示PPT)   溢u2192洋溢u2192充满u2192出示句子   “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师:这句话中什么满出来了?   师:连整段话帮助理解“洋溢”   指名读:从前u2026u2026那里玩。(出示PPT)   ④(出示PPT)   师:孩子们的笑声洋溢在u2026u2026 春(鲜花盛开)   生:鲜花盛开的春天 夏(绿树成阴)   师:孩子们的笑声洋溢在u2026u2026 秋(鲜果飘香)   生:绿树成阴的夏天 冬(白雪一片)   (再次出示PPT)   师:难怪课文里说u2026u2026   生: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读了这篇童话,你对主人公有什么大致的印象?   生:自私、冷酷、任性u2026u2026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王尔德笔下的《巨人的花园》,它那动人的情节和优美的语音,能把我们带入美好的情境。今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巨人的花园》,看看那儿还发生了哪些有趣和神奇的故事。   师:大家还记得这篇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回忆一下,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冷酷,自私)    二、再读课文,指导演读,体会情感。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个巨人印象深刻,那是什么让你们对这巨人有这些看法的呢?   我们还需要细细地来读一读这个童话,先看看故事的开头。   1、巨人哪儿去了?(旅行) 引出“孤独的巨人”   2、巨人回来如何对待欢快的孩子们?   读3-8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划一划。   3、出示PPT三句巨人斥责孩子(们)的话。   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指名回答)师提醒:标点,巨人分别在对谁说。   师:如何读好这三句话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巨人的内心世界,看看他到底在想什么?为什么会这么生气?   (出示加有提示语的三句话)   指名读——全班读   师:如果你是巨人,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分句指名回答)   4、演一演   请3位巨人分别演说这三句话!   其他同学和老师一起扮演孩子们!(扮演孩子们让同学们有不同的反应)   ①出示第一句话:“允许你们到这儿玩的?都滚出去!”   师:好凶的巨人,我们“四处逃散”   师:从此已经是春天了,巨人的花园里还是......   生:狂风大作 雪花飞舞   师:一个早晨,孩子们从围墙的破损处钻进花园,这时花园变得u2026u2026   生:草翠花开   ②出示第二句话:“好容易才盼来春天u2026u2026!”   师:这时,巨人的花园里u2026u2026   生:鲜花凋谢 树叶飘落   ③出示第三句话:“你赶快滚出去!”(师生评价三位巨人的演读)   5、抓住童话的特点   ①师:读到这儿,演到这儿,我们再一次读出了一个u2026u2026   生:自私、冷酷的巨人   师:是啊,这样的巨人却拥有那么美丽的花园,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在这短短的一个季节里,巨人的花园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出示PPT图,总结引出神奇的`花园,神奇的童话——童话的特点)   ②师:和花园一样神奇的还有故事的情节(出示PPT)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请看这张图。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为什么巨人又和孩子们玩到了一起?   师:是谁让他有了这样的转变?   生:小男孩。   师:这个小男孩可真神奇,他站在树下一伸手......   生: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③通过“男孩一伸手u2026u2026”强调童话的特点——神奇。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依次出示PPT)   A.男孩在凋谢的鲜花上一伸手u2192 生:鲜花盛开   B.男孩在飘落的树叶上一伸手u2192 生:绿树成阴   C.男孩在覆盖的冰雪上一伸手u2192 生:草翠花开   师:多么神奇的一个小男孩呀!他不仅神奇还很勇敢,当其他小朋友纷纷逃窜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呢?   生:小男孩没有拔腿就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   师: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男孩什么都没说,却在告诉巨人什么?   他分明在说 :A.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B.快乐是要与人分享的;   C.再这么任性春天将永远离你u2026u2026   师:巨人心里感到火辣辣的,心想:孩子你都知道这些道理,我感到真u2026u2026   生:惭愧、自责u2026u2026    三、小练笔。   师:现在的巨人心里可能在想什么呢?   请同学们用一两句话,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写。   师指名展示。   四、总结。   师:明白道理后的巨人,变得u2026u2026   生:快乐、宽容、热情u2026u2026   师:所以就有了这样的一幕(出示图片)   这真是个u2026u2026   生:奇妙的童话    板书设计:   巨人的花园   孤独 孩子 快乐   自私 ——————u2192 宽容   冷酷 春天 热情    教学反思:   《巨人的花园》是一篇朴实的童话故事,本文的显着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正是这些对比使故事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显现出来。但所有的情节变化都以墙为线索,所以我在教学这课时,就以“墙”为切入点。然后,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索出与墙有关的对比变化。结果,有的组发现巨人砌墙前与拆墙后花园情景有了很大的变化:之前花园风景如画,之后却花不开,鸟不来,还有的组发现巨人砌墙与拆墙态度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先前他表现的很自私,之后变得宽容了u2026u2026   之后我让学生们把自己的发现用列提纲的形式板书到黑板上。最后,再根据学生预习时提出的两个有价值的问题:1.为什么巨人要赶走孩子们? 2.为什么男孩一伸手桃树就绽出绿芽? 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同学们都积极踊跃地说着自己的想法和体会。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整堂课上都是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取向,我只是充当了引导者,参与者。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功能,也体现了孩子自主预习的成效。

四年级《巨人的花园》第一课教学设计

引导语:你曾经让我在你的花园里玩耍,这次,我要带你进入我的花园,它就是天堂。《巨人的花园》是小学四年级经典课文,以下是我整理的四年级《巨人的花园》第一课教学设计,欢迎参考阅读!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受巨人的花园前后发生的变化。   重点难点: 感受花园的变化。 一、单元整体了解.: 1、回忆看过的童话故事。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第三组课文,预习过的同学一定知道这一组课文都是童话。童话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告诉大家你都读过哪些童话? 产生回忆、交流。 童话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总能把我们带入美好的情境。 2、读资料袋,了解童话的类型。 童话可以分为两大类,哪两大类哪?打开语文书到45页,仔仔细细读资料袋,一个字也不能落,待会儿你回答时是不能看着书的。 (一类是由作家创作的。如《安徒生童话》,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宝葫芦的秘密〉,叶圣陶《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一类是羣众中口头流传,后经有心人蒐集、整理而成的。如《格林童话》共有210篇,蒐集整理者是德国的格林兄弟) 二、学习新课,课题质疑。 1、读准课题 英国的《典雅》杂志将王尔德和安徒生相提并论,说他的《巨人的花园》堪称“完美之作”。(板书课题)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王尔德笔下的童话世界,去感受童话的无穷魅力吧! 谁来读课题。强调“人、的”读轻声。 齐读课题。 2、质疑课题 读了课题后,你最想了解什么? (预设:巨人到底有多大?它是一个怎样的人?巨人的花园是怎样的?) 师在课题处打“?”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让我们带着问题去读一读这个童话故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可以借助拼音,或者同伴合作来解决。 学生读、想。 2、交流反馈词语。 出示词语:(小黑板) 鲜花凋谢瑟瑟发抖喧闹脸颊(摸摸你的脸颊,脸颊就是我们的脸蛋) 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冰雪覆盖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 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这是冬天哪一段时间)孤独训斥凝视冷酷愉快拆除增添 自己试读 带拼音的生字拼读一遍。(把拼音擦掉) 请小老师一排一排领读 齐读 听写词语:覆盖围墙告示牌拆除增添 指名写黑板上,其他同学仔细看他们的书写笔顺,也可以在桌子上写一写。 重点讲解笔顺:牌(笔顺)、添(两点)、覆(笔画)、拆(竖上加点,把这一竖给拆了;拆,去掉提手旁就是斥)、墙(笔顺,右边先写十) 这几个生字在44页生字表的旁边写一写,你觉得写一遍就记住了就写一遍。 齐读词语 四、默读课文,解决问题。 1、默读课文,用“——”划出描写花园的句子。 2、交流 谁来说说你读到了一座怎样的花园?板书:美丽 “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 是呀,多美的花园!我们也一起来读一读。 来到这样一座美丽的花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说一个读一个) 你还从哪一句也读到了美丽的花园。 “巨人激动地跑到花园里,他看到花园里草翠花开,有许多孩子在欢快地游戏,他们大概是从围墙的破损处钻进来的。” 草翠花开是怎样一种景象? 读 3、你还读到了一座怎样的花园?板书:荒凉(冰冷) “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 读 你还从哪句也读到了花园的冰冷与荒凉? “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 你是怎么理解“冰雪覆盖”的? 如果我们生活的地方一年四季“冰雪覆盖”,那是多么,(叫几名学生回答) 4、有人读到了一座美丽的花园,有人读到了一座荒凉的花园。同一座花园,同一个季节,为什么时而鲜花盛开?时而冰雪覆盖呢? (一开始孩子们都在花园里玩,所以花园里鲜花盛开,非常美丽,可巨人把孩子都赶走了,还砌起了围墙,花园里就狂风大作,冰雪覆盖了。) 五、结束 至于巨人为什么要把孩子赶走,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明天我们继续研究。到那时,一开始的问题这是个怎样的巨人也就一清二楚了。

《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

《巨人的花园》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下面是我整理的该课文教学设计,一起看看吧!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2、品味课文生动、形象、准确的语言。 3、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童话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想象等方法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2、在悟读中初步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你认为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地探究? 3、学生汇报探究问题。提取主要探究的问题。 二、入文究读,生发感悟 1、感悟巨人回来前花园的“美丽” (1)品读感悟。 媒体出示: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到那里玩。 (2)范读想象。 (3)词语积累。 (4)朗读感悟。 2、探究巨人回来后花园的“变化”及原因 (1)品读感悟。 默读课文6、7两个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描写花园情景的句子,想想花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读后与小伙伴交流自己的看法。 (2)交流讨论。 a、相机出示: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 b、相机出示: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 c、感悟“变化”的"原因。 3、体会巨人行动和心理上的变化 a、体会巨人的“自私” (1)品读感悟。 媒体出示:读读巨人每一次训斥孩子时说的话,联系上下文,想想巨人说这些话时可能是什么样子的?他心里可能又是怎样想的?然后和小伙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交流讨论。 b、探究巨人的“改变” (1)角色体验。 (2)想象补白。 (3)读中感悟。 c、感受巨人的“幸福” (1)交流讨论。 (2)看图想象。 (3)朗读感悟。 三、话说童话,拓展实践 1、说说童话特点。 2、激发阅读兴趣。 3、感受童话魅力。 4、课堂结课。 (此教案写于2007年,教学效果良好) 板书: 9、巨人的花园 (春天) 花园 孩子 乐园 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

四年级上册语文《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认识“溢、允”等8个生字。会写“溢、允、墙”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洋溢,允许、训斥”等1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课文描写想象画面,体会“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5、 抄写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文描写想象画面,体会“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准备】   1、让学生回顾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再次阅读自己感兴趣的童话故事。   2、课文教学录音带或与课文相协调的音乐。   3、生词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先问学生读过哪些童话故事,知道哪些童话中的角色。然后引导学生简要说明自己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或故事中的角色。   2、教师小结:是啊,童话世界真吸引入。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童话世界。(播放本课录音至第;自然段。)激趣:这是英国著名童话作家王尔德作品《巨人的花园》,有人称是童话中的“完美之作”。这是花园里是不是一直洋溢着笑声呢,那里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好吗?   二、放手阅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a、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出示生字和词语卡片互读,注意读准字音。   c、找出生词所在的句子,反复朗读,注意体会生词的意思。   d.指名读课文,读后相互评价,看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2、再读课文,想想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什么,并交流各自的看法。   3、 质疑问难:读了课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这时学生可能会提出许多问题,教师要注意梳理,最后把问题归纳一下,点出“巨人拆除围墙前后,巨人的表现和花园里的情境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布置学生课后思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述故事,研究问题   1、请同学讲一下这个故事。   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就上节课提出的“巨人拆除围墙前的表现和花园里的情境”这个问题,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或段落来回答。   3、有感情地读这些句子或段落,边读边想象:从这些段落或句子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二、小组朗读,交流感受   1、小组分角色自读课文。   2、小组交流朗读体会,交流对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   3、基于对课文认识的加深,再读课文。   三、总结交流,揭示道理   1、学生汇报阅读感受,可以是朗读方面的,可以是小组交流讨论过的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可以是自己读童话后想到的事情。交流的时候老师要注意小结和引导。(重点是像“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赶走了。”等含义深刻的句段。)   2、播放录音或配乐范读,引导学生边听边想像边思考这个童话说了个什么道理。   教师总结:是,阿!任性、冷酷的心唤来的是寒冬;善良、宽容的心带来的是春天。“快乐应该和大家分享”(板书)。   四、再读课文,感受特点   1、自读课后“资料袋”,谈谈读后了解了些什么。   2、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文,从这篇课文印证“资料袋”中说的童话的特点。   3、读后,可以与同学合作表演片断,还可以抄写自己最喜欢的词、句。   五、布置作业   1、生字词书写。   2、布置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3、《黄冈》第9课   【板书设计】   9、巨人的花园   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阳光明媚 狂风大作   草翠花开 雪花飞舞   绽出新绿 瑟瑟发抖   开出花朵 鲜花凋谢   【教后反思】   《巨人的花园》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正是这些对比使故事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显现出来,但所有的情节变化都以墙为线索,所以我在教学这课时,就以“孩子”“春天”为切入点。然后,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索出孩子与春天有关的对比变化。然后我让学生们把自己的发现用列提纲的形式板书到黑板上。最后,再根据学生提出的这两个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同学们都积极踊跃地说着自己的想法和体会。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整堂课上都是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取向,我只是充当了引导者,参与者。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2   作者:徐以明    能力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把握人物,理解主题。   品味课文生动、形象、准确的语言。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童话的兴趣,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制作动画片)    教学过程    一、想象展开   1、师:同学们,首先老师要进行一项调查,你们喜欢童话作家吗?喜欢的同学请举手。   2、师:谁来谈一谈喜欢童话作家的原因?(学生回答)   3、给学生机会,让其充分阐述。   4、师:既然同学们这么喜欢童话作家,老师就让你们尝试一下当童话作家的感觉,一份想象快餐送给你们,(多媒体出示)面对这幅卡通图画,发挥你们的想象力,构思一个美丽的故事吧!   5、发挥学生想像能力,只要说得得当就给以肯定。   6、师:你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善良纯洁的心灵,才会想象出这么动人的童话故事,你比故事中的小孩更出色!   7、指名另一名同学来编故事。   8、师:思路清晰,构思独特,你已具备童话作家的基本素质,如果有一天你成为童话作家,老师一定不会意外!    二、合作探究   1、师:同学们的想象力让老师折服,那就让我们带着这非凡的想象力再次走进王尔德的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吧!(媒体出示课题及作者)(板书课题:6 巨人的花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成功的收获了字词,了解了故事内容,那么在本节课你会不会满载而归呢?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找出你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是你不理解的内容,并记录在纸上。(媒体出示“认真读书吧,你会从书中发现很多的奥秒!”)开始!   2、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将不懂的问题写下来。   3、教师到学生中,与学生一起探讨。   4、师:同学们不仅想象力丰富,而且善于思索,把你们的问题提出来,看谁的更精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此时不必回答)   5、师:同学们的问题提的.很深入,很有研究价值,老师将你们的问题归纳一下,共有这几方面:   (多媒体展示:   1、为什么巨人不愿与大家共享花园的美?   2、为什么春天要离开巨人的花园?   3、为什么后来春天又回到了巨人的花园?   4、这个童话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6、下面你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把课文大声的朗读一遍,开始!   7、我们一起来思考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巨人不愿与大家共享花园的美?(孩子在花园里乱蹦乱跳,会踩坏绿茵,会折断花枝,会破坏花园的美,他就不能欣赏花园的美了;我自己的花园凭什么让你们玩耍……)   巨人想得如此自私,怪不得他这样粗暴地把孩子们赶跑了,你能读出他的冷酷无情吗?(媒体出示)(学生读“这是我的花园,我不准任何人在里面玩!”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他的自私导致了什么后果呢?(师板书:自私时风狂雪飞)   8、那为什么春天要离开巨人的花园?(师适当引导:是巨人剥夺了孩子们的欢乐,气跑了美好的春光和快乐的花草树鸟。)   9、巨人知道自己的任性和冷酷导致的不幸后果了吗?(知道)你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是呀,他经孩子的提醒终于醒悟了,他明白了什么?(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10、醒悟后的巨人不再冷酷、任性,我们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他把围墙推倒,把禁止孩子们到花园里来玩的牌子也摘了。把花园给了孩子们)所以春天又回到了巨人的花园!(师板书:无私时花开遍地)    三、品读感悟   我们一起把最后一自然段齐读一遍!(生齐读)巨人现在高兴吗?(高兴)他的幸福来源于什么?(宽容、善良,愿与别人共享美好的东西。)(师板书:与人共享快乐)这也是这个童话故事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   是呀,巨人变得不再自私无情,他学会了给予、奉献。他想让更多的人分享到他的幸福,还送给大家两句话,我们一起来看看!(媒体出示,生读)    四、心灵感悟   爱使花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   才是真正的快乐。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爱的奉献》吧!   (师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五、拓展延伸   推荐:我们从童话中可以得到更多的宝物,王尔德写的很多童话与《巨人的花园》一起编印成一本书,书名就叫《巨人的花园》,请同学们课后认真读一读,也可以互相推荐好的童话故事,希望大家会获得更多。    六、布置作业   抄写本课的新词   板书设计:   自私时   风狂雪飞   巨人的花园   与人共享快乐   无私时   花开遍地

《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融入童话,能对童话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童话的神奇。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懂得快乐要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展开想象,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教学难点   感受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前后对比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介绍童话的分类,引入课题   1、你喜欢读童话吗?谁来说说你都读过什么童话?(学生回答,交流)   2、根据童话的来源,可以把童话分为两类,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学生阅读,了解)谁说说根据童话的来源,可以把童话分为哪两类?(学生回答)   3、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英国的王尔德的一篇童话《巨人的花园》。   4、板书课题,指导“巨”的书写,注意笔顺要正确。   二、学习生字词   1、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学情估计:学生会提到“巨人的花园是怎样一座花园”、“巨人是什么样的巨人”)   2、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划出描写花园的居住,体会花园的漂亮。   学生交流:花园漂亮的(出示课件展示花园的漂亮)   3、这么漂亮的花园,你想不想进去玩?(学情估计:学生会想去)   4、可是在去花园的路上会遇到一些障碍,这些障碍就是本课的生字词,要想到达花园进入花园去玩,得扫除这些障碍,想不想挑战一下?   5、出示生词,开火车读,矫正后齐读;出示易写错的字:牌、添、覆、凝、拆,学生说说哪些地方需要多注意不写错,然后自由练写,同位互查,教师巡视指导;展示书写规范的练习、和书写不正确不规范的练习各一份,和学生一起评价、矫正,然后再次练写。   三、融入童话,想象情景,分享感受,感情朗读   1、我们终于顺利进入漂亮的花园了,大家知道这座漂亮花园的主人是谁吗?花园这么漂亮,说明花园的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勤劳能干)   2、谁愿意做这个勤劳能干的巨人?请你到前面来。你知道巨人干什么去了吗?(外出旅行)   3、我们在花园里可以干什么了?玩什么?(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大家玩得怎么样?大家高兴的时候会发出什么声音?(欢快的笑声)课件出示句子,理解“洋溢”的意思。   4、可是就在大家玩得开心的时候,巨人突然回来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谁来读第三自然段?读完后:巨人说了什么?他说这些话的时候,可能心里想什么?他说话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5、在这篇童话里,巨人可是不止一次地训斥孩子们,请大家把巨人训斥孩子的话都找出来,用“ ”画出来,并像刚才一样,想象巨人说话时心里会想些什么,他说话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并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小组合作探究)   6、全班交流:巨人一共几次训斥孩子们?谁读出巨人第二次训斥孩子的话?说说他说话是会怎么想,会是什么样子。他一次比一次生气,第三次又会说出什么话呢?他会怎么想,他的样子会是怎样的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7、巨人看到小男孩是这想的,我们作为读者,看到这个没有拔腿逃跑的小男孩,你会想什么?你认为小男孩为什么没有拔腿逃跑?他用眼睛对巨人说了些什么?(结合上下文理解)   8、巨人听了小男孩的话,醒悟了吗?他悟出了什么?(理解“任性、冷酷”)体会巨人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除了巨人的话说明他醒悟了,还有一个动作也说明他醒悟了,你找到了吗?(抱住,理解“不禁”)巨人由原来的任性冷酷,变得怎么样了?(热情友好)   9、巨人醒悟了之后他做了什么呢?巨人和孩子的生活都因此有了什么样的变化?(乐园,快乐相处)我们可以想象我们除了玩以前玩的那些游戏,还会和巨人一起玩什么?(学生想象谈话)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1自然段。   四、悟出道理,升华情感,体验神奇,了解童话   1、巨人在经历了寒冬之后,在小男孩的眼神中终于悟出了“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并用真挚热情的心唤回了春天,那我们通过学习这篇童话故事,悟出了什么道理呢?相信同学们悟出的这些道理一定对你们的成长有所帮助。   2、同学们喜欢这篇童话吗?你觉得这是一篇什么样的童话,为什么这么认为?(学生说到这篇童话是美好的时,补充原著的结尾。)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中外童话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搜集自己喜欢的中外童话,认真读一读;再和同学互相推荐,交换阅读;然后自由组合排演童话剧。   板书设计:   巨人:勤劳能干、任性冷酷 热情友好的 分享快乐   花园:漂亮 寒冷荒凉 乐园   教后反思:   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先学生字词,再依照本文的叙述顺序通过三组重点句子体会巨人的任性、冷酷,悟出“快乐要与人分享”的道理,最后通过谈“这是一篇什么样的童话”体会童话的特点。本以为这中设计重点突出、思路顺畅,课堂效果一定不错。但课堂教学结束后,通过自我反思和与几位听课老师的交流,我看到了自己课堂教学的三个大缺点:一是抓不准切入点,做不到提纲挈领;二是不敢打破、整合教材进行课堂设计,使得课堂教学不生动,没有新意;三是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不强,使教学环节不够紧凑。   《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 2   设计意图:   《巨人的花园》是中下体验式课程《秘密花园》中的一个活动,将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很生气,他在花周围建起了高墙,将孩子们拒于门外。从此,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春、夏、秋都不肯光临,自由冬天永远留在这里。故事以“巨人外出、巨人回来、巨人醒悟”三个环节为主线,故事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感觉的对比。正是这些对比中,使故事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因此,在活动中运用图示,通过直观的对比进行梳理,从而帮助幼儿理解和感悟,知道有分享、有宽容、才会有快乐的道理。   活动目标   (一)倾听并理解故事内容,感受童话的美妙。   (二)愿意和大家分享快乐。   活动重难点:   重点:倾听并理解故事内容。   难点:理解“快乐是需要分享的”的道理。   活动准备:   记号笔,白板,美丽花园和残墙的图卡。幼儿用书第3册第22~27页语言CD(《巨人的花园》)。   活动过程:   (一)远方的花园。   1、导入故事,想象巨人的花园。很远的地方,有个巨人,他有一个大大的花园,你们觉得会是一个怎样的花园呢?(幼儿自由猜测。)   (二)花园里的故事。   1、倾听故事第一遍,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2、有一个巨人,经常到外地去旅游……·(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完整地讲述故事一遍。)   (第一遍完整地讲述故事,有助于幼儿整体感受童话作品的艺术性。)   (三)走进巨人的花园   1、阅读幼儿用书第22页。巨人出去旅游的时候,谁喜欢来花园做客?那时巨人的花园是一个怎样的花园?(教师在白板上画下孩子的笑脸,旁边贴上美丽的花园图卡。)   2、阅读幼儿用书第23页。多么美丽的花园,多么美好的.春天。可是,巨人欢迎花园里的小客人吗?(教师在白板上画下巨人生气的脸)他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   3、阅读幼儿用书第24页。春姑娘来了,她有把美丽的春天送到巨人的花园吗?巨人的花园变成了什么样子?巨人感到怎么样?(教师在巨人生气的脸旁贴上残墙的图片)春姑娘为什么不把春天送给巨人?   4、阅读幼儿用书第25页。一天早上,巨人醒来,他从窗口看到谁从小洞里爬到他的园子里来了?(教师画上孩子的笑脸)巨人说他明白为什么春天不到他的花园里来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5、阅读幼儿用书第26页。巨人发现了树下的小孩,是怎么想的?巨人是怎么帮助小孩的?巨人的花园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在孩子的笑脸旁边贴上美丽的花园图卡。)   6、阅读幼儿用书第27页。巨人还做了什么?你们猜,巨人的花园以后会变得怎么样?   7、讨论话题,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看,花园是在什么时候才会变得美丽的?(教师引导幼儿对比观察白板上的图示。)你们喜欢什么时候的巨人?为什么?   教师小结:开始巨人很自私,所以孩子们害怕他,春姑娘不喜欢他,他的花园冷冷清清,巨人是不快乐的;当巨人愿意和大家分享快乐的时候,花园里变得热闹又美丽,大家都很快乐。所以,快乐是需要与别人分享的。   (理解“有分享、有宽容,才有快乐”的道理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运用图示,可以帮助幼儿通过直观的对比进行梳理,有助于幼儿的理解和感悟。巨人是在转变的,所以问幼儿“喜欢什么时候的巨人”,让幼儿知道能改正错误的人应该得到宽容。)   (四)讲讲花园的故事。   翻阅幼儿用书,完整讲述故事一遍。

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的教学设计

   内容预览: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设计简说】   《星星变奏曲》是九年级上学期的一篇自读课文,它是上个世纪朦胧诗的代表作品之一。有人说,“星星”在诗里象征着黑夜里的有限光明。对朦胧诗的解读,历来说法不一。   诗人徐敬亚认为“诗,诗飞翔着的东西。读诗,要自己先飞起来”。他说的是读诗要有怀疑精神,不必轻信现有的名家解说。在徐敬亚看来,诗是没有固定的解释通道。无论从创作心理学或者接收美学的角度,一首诗一旦形成,它就成为一个独立的语言生命个体,也就具备了内在的多义性与空间的歧路性。任何阐释都不会绝对的正确或错误。阅读时展开的空间越大越好。   引导学生从多个视角解读这首诗,是本设计的起点与归宿。    【教学过程】   一、描述生活中的情景,引起兴趣。   问题设计:   看到“星星”一词,你首先会想到什么?   活动建议:   写出你能想到的词语,情景,物品,人物等等。把这些词语、物象进行归类,看看这些类型分别代表或象征了什么?   (说明:引导学生从自己观察到的生活现象,自己的阅读体验,日常经历入手,是理解文学艺术作品的捷径,也使学生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对诗歌产生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关于归类,教师可以有意识引导学生按照诗歌中“星星”所象征的类别进行归纳,以便第四个环节中将学生的想象与诗人的像想作对比。看看诗人为什么这样想,从而理解诗影响歌创作主要因素--时代,个性等。)   二、配乐朗读,初步感知。   问题设计:闭上眼睛,静心聆听配乐朗诵的《星星变奏曲》。听完,说说你感受到的星星是什么。   交流的重点:学生自己感受的“星星”。   活动建议:听录音、自由散读等。   (说明: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星星,这一次感受到的星星还有着学生自己的经验痕迹,可能与作者的星星会有比较大的距离。这也是读诗歌需要的,教师不能急于求成。)   三、小组探究,发现诗歌的意蕴。   问题设计:找到诗中有关“星星”的诗句,把握“星星”这一形象的内在含义。另外再选择“蜜蜂、萤火虫、春天、鸟、白丁香、旗子、火、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中的两个形象,发现它们的象征含义,进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探究核心:作者的“星星”。   文中九次出现“星星”的形象,含义都不尽相同。有的是实指天空中的星星,有的是指没有光明时的希望,有的比喻光明和温暖,还有比喻艰难困苦之后微弱的"自由与温暖,也有指在挣扎中保留下来的温暖的火种。总之,“星星”在诗歌中象征光明、温暖和希望等美好的东西。   活动建议:小组合作学习。   (说明:要把握作者的“星星”是什么,出发点还是诗句本身,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仔细圈划,体会,理解,比较,归纳。这个环节要落到实处,尤其是交流阶段,教师要有耐心,善于点拨。讲讲读读,仔细玩味。)   四、比较辨析,知人论世。   问题设计:回忆上课伊始,大家由“星星”想到写下来的种种内容,与作者诗中“星星”的内在含义有哪些相似点,哪些不同点?   (更直接的问法:比较你的星星与作者的星星。)   活动建议:自由发言,师生对话碰撞。   (说明:第一个环节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兴趣,很多类似的设计往往目的单一,只是为学生能尽快进入学习的情景,这当然也是对的。但是许多时候可以把一个设计用足,前后勾连起来,学生将自己的经验、想象等与作者的想象、体验相印证,会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可能。   作者的“星星”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的个性直接相关。《星星变奏曲》是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的,是诗人的处女作。有人认为“江河似乎是含蓄的……江河总是腼腆地……他的诗与顾城的诗一样,充满了悲伤、失望和依依不舍”。   引导学生比较的目的,是指导学生能够知人论世,能够亿多元的眼光打量自己,打量这个世界,进而用多元的眼光对待自己,对待这个世界。这就会有宽容,有和谐。)   五、拓展交流,发散思维。   问题设计:   1.“星星 (还可以是什么……)”   2.如果不是星星,还可以是什么?

《竹影》教学设计

  《竹影》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体味文章中优美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人物描写。   抓住语段要点,明白画竹的美术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1分钟)   用歌曲《丢手绢》引入“游戏”的话题,进而引出丰子恺的《竹影》。   二、整体感知(5分钟)   教师出示抢答题:⑴速读课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⑵围绕“竹影”,文章写了四处情节,请参照“看竹影”这样的词语结构,写出其余三处情节。   学生进行抢答。没有抢答到小组进行纠正。   教师归纳:看竹影——描竹影——论竹影——悟竹影。(亦可对应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品读描写(15分钟)   师生合作朗读课文。教师分配任务:1、3、5组女生——旁白;1、3、5组男生——华明;2,4,6组女生——“我”;2,4,6组男生——弟弟;爸爸——老师。   教师出示问题:课文写“我 ”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 人影看竹影 , 充满童趣 , 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 , 并谈谈你的理解?(提示:描写既包括景物描写也包括人物描写)   小组选择讨论的内容。教师进行干预,形成两组讨论景物描写,四组讨论人物描写(四组又分华明组、“我”组、弟弟组、爸爸组)   小组进行讨论3分钟。小组进行黑板展示2分钟。   教师在适当的地方进行点拨、归纳,提示学生注意:景物描写的艺术化、人物描写的动作、语言的童趣。   四、略读文段(10分钟)   教师导学:老师刚才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发现了 一 个问题,这些生动的描写都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后面还有四个自然段几乎没有涉及。尤其是5、6两个自然段都是爸爸的话语,介绍了画竹 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 。   全班齐读第5、6段。   教师出示问题:⑴第5自然段说的是画竹之难,画竹难在何处?请在文段中找出核心句子。⑵第6自然段开头提出了问 题: 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请就文章内容回答这一问题。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然后进行抢答,没有抢答到小组进行纠正。   五、当堂抽测(9分钟)   1.教师口述抽测题目。附题目:⑴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⑵围绕“竹影”,文章写了四处情节,请用带“竹影”一词的三字词写出四处情节。⑶五个生字词。   2.学生完成题目,交换批改。   《竹影》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天真浪漫的童真、童趣。   2、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童真童趣。   教学方法、手段   多媒体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记下。   3、 查找有关丰子恺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丰子恺的《竹影》。   二、 检查预习   1、 对于作者你了解多少?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   2、字音词意   蘸 惬意 参差 撇 口头禅 闷热 水门汀 徘徊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1、题为竹影,是写景还是写人物活动?   2、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是什么?   3、文中有哪些人物?   4、文中人物都进行了哪些活动?主要写的是什么?   本文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即以u2026(一件事)引出u2026(对什么的思考)   板书:画竹影——叙艺术   四、 内容研讨   童心是天真浪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常的游戏也让孩子有了艺术美的发现。在一位独巨匠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小伙伴从一次不经意的游戏中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各自魅力,   (一)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文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文中的孩子们呢?   (二)欣赏下面的一组西洋画和中国画,你能不能用最恰当的话来概括这两者的不同?(可用课文中的语言概括,也可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板书: 中国画 西洋画   符号 照相   神似 形似   五、 自主探究(浏览课文,品味语言美点)   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也让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   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生动形象、体现童真童趣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   六、 拓展延伸   你知道哪些关于“竹”的成语或古诗呢?   七、布置作业:   请你乘着回忆的翅膀,穿过成长的时光,拾起那充满童真的往事,用你的笔抒写出来,写一篇文章。

怎样理解语文课程教学设计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新课程呼唤新课堂,新课堂需要新设计。新的语文教学设计是语文教师教学思想、思维流程和教学艺术优化和物化的体现。它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所谓科学性,是要求语文教学设计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反映阶段目标,切合学生实际,对实际教学有指导作用;所谓艺术性,就是要求语文教学设计要日臻精致、完善,行之有效和富于独创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辩证统一,是语文教学设计的本质特征,也是对教师进行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 探 讨】 一、新课程呼唤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对课文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要着力培养“五种人”:即乐学语文的人(兴趣领先,快乐第一)、会学语文的人(学法指导,重中之重)、具有文化底蕴的人(积累感悟,尤为关键)、善于运用语文的人(学用结合,实践突破)、具备终身可持续发展素质的人(三维目标,立体推进)。而要实现培养“五种人”的目标,就应该给学生一个快乐、对话、开放、感悟和探究的语文课堂。 (一)呼唤一个快乐的语文课堂 快乐教学是一种成功的教学实践,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是新课程的一个最基本的理念。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求知欲望强烈,以学为乐。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第一条金科玉律就是快乐。”怎样才能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呢?要求教师在确立课堂教学“零”理念(即情感交流的零距离、师生互动的零位差、教学效益的零损失、考试评价的零功利)的前提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三个充满”: 1、充满情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学习 兴趣是入门的先导,热情是不竭的动力,要把一节课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就必须把激发兴趣、调动热情放在首位。2、充满激励,让学生信心十足地学习 激励性语言犹如催人奋进的号角,能鼓舞人心、增强自信。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多是批评的教育、挑错的教育,孩子们犯点错误就不依不饶,有毛病就批得狗血淋头,实质上那不是在对待学生,而是对待敌人。现在的教育应该是充满激励的教育,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贾志敏提出的“二主”(以激励为主、以训练为主),其中之一就是“以激励为主”。那么,怎样使教学充满激励、使学生具有学习的信心感和安全感呢?主要采取三条策略:①确保学生“无错”原则,从多角度评价学生;②民主平等的原则,多和学生对话、商量;③尊重学生人格的原则,不挖苦、不为难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同时提倡教师采用激励性的课堂用语。比如,促其成功:“你想得真好!为大家开了一个好头”;盼其成功:“别着急,再想想,你会想起来的”;帮其成功:“你的想法挺好,能把想法说清楚些吗?” 3、充满赏识,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 赏识能使人快活,赏识能使人心智开启,赏识能使人灵感涌动;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才可能赏识学生。赏识学生,就要蹲下来看学生,细心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赏识学生,就要包容学生,在包容中为学生指明前进方向。同时,要求教师的课堂评价更有赏识性和期待性——善待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赞赏他们回答问题中的微小进步;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永远不要对学生说“你不行”。说学生不行就是学校不行、教师不行,应该检讨的是学校和教师。有人问一位日本教师:“你们班上谁最差、谁最笨?”这位教师说:“不知道,我们班里没有最差的学生,更不存在笨学生,只有在不同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足够的耐心,就能读出每位学生的优点,欣赏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分享每一位学生成功的快乐。欣赏是一种善良,学会欣赏应该是一种做人的美德!不要吝啬我们的赞美,哪怕是对学生最细微的进步! (二)呼唤一个对话的语文课堂 对话教学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是相对于传统“独白式”的教学而言的,是以“沟通性”的“对话”为其本质的教学。教育理论家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法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本质性的标识。”目前,对话已经超出了原初的语言学范围,成为一种渗透于人类一切行为的意识或哲学,它不仅指人与人之间透过语言进行的平等交流,也包括人与文本、人与自我等的理解或反思。以此意义来划分,对话教学主要有言语型对话、理解型对话、反思型对话三种课堂实践形式。言语型对话是指以言语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教学对话,可分为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理解型对话是指人与文本的相互理解与阐释,包括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反思型对话是指以自我反思为主要手段的师、生的自我对话。在课堂上,几种对话形式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错综复杂的对话教学实践形态。根据新的教育理念来审视,进入对话状态的语文教学主要由生本对话、师生对话与学生的自我对话所构成,并且具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积极参与、面向生活的广阔天地、能挖掘无限的创新潜能四个显著特点。因此,语文教学要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必须抓住三种对话状态、突出四个显著特点: 1、生本对话,充分感悟——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使学生在感悟中不断提高 生本对话就是指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将学生阅读文本视为对话,强调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参与意识,使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将个体感受与文本意义交融,与文本共同生成各种带有学生个性色彩的文本意义。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就是对这种解读的最高明的形容。 2、师生对话,丰富引领——让学生与教师对话,使学生在引领下不断进步 作为语文教学状态的师生对话,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语文课堂上的师生问答,而是蕴涵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需要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它不仅表现为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 3、生生对话,互动交往——让学生与学生对话,使学生在交往中不断发展 合作学习理论认为,生生对话是教学系统中极具潜力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因为,生生对话赋予了教学浓厚的情意色彩,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生生对话给每个人提供了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倾听他人意见的机会,能使同窗真正成为学友。生生对话主要有讨论式、问答式、辩论式三种形式。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在方式上不应再是单向的传授与示例,而是平等对话、合作探究。由于对话的地位是平等的,气氛是民主的,内容是“非预设性”的(开放的、动态的)、目标是“非精确性的”,感情是真实的,方法是“非指示性的”,因而对话教学与我们传统的驯化教学状态相比较,至少具有四个显著特点或优势:具有和谐的教学氛围、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能面向学生的广阔天地、能挖掘无限的创新潜力。 (三)呼唤一个开放的语文课堂 新课程追求的教学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和教师心态的开放等方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教学改革的“三个超越”就是要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在教学中要能真正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必须在教学时空、教学课型、教学内容等方面实施开放策略。 1、 教学时空的开放——拓展学习时空,让学生时时处处可以学语文 传统教学的教学时空是封闭的,以上课、下课铃声为教学的起始和终结,教师走进课堂才表明教学的开始。开放的教学时空是没有严格的起点和终点的,它包括:①课堂的时空向课前开放。比如,课前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学生可先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预习新课,以便课堂上与教师、同伴、文本对话,使课堂真正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特别是作文教学,如果事先让学生拟题、议题、定题,给学生1~3周准备时间,到作文课时,学生就会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②课堂的时空向课后开放。下课铃声绝不是教和学的休止符,它应成为继续探究的新起点,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是把所有问题解决在课内,而开放式教学则提倡把问题带出课堂、带向生活。如 【案例片段】教学《落花生》一课,课堂上让学生讨论:落花生的品质与现代社会需求的异同,你想做什么样的人?课上教师不给统一答案,让学生在课外去采访当地普通劳动者、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等,把这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的讨论引向更广阔的时空。 2、 教学课型的开放——创新学习的形式,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 开放的教学课型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将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构建开放的教学课型:二是不搞统一的教学课型,鼓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鼓励百花齐放,鼓励争鸣,鼓励尝试。 【案例片段】这里介绍几种开放式教学课型: ①质疑式:操作程序为“学生质疑→带疑阅读→尝试讨论→大组交流→解疑存疑”。 ②讨论式:操作程序为“出示讨论题目→定向学习材料→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③辩论式:操作程序为“学习新教材→确定讨论题目→分组做准备→两组展开辩论→辩后师生小结”。 ④茶馆式:操作程序为“课前预习教材→七嘴八舌谈见解→教师适当作评点”。 ⑤小组式:操作程序为“自我尝试学习→小组交流体会→小组代表发言→评出优秀小组”。 ⑥采访式:操作程序为“教师明确提出采访要求→个人(或小组)采访有关人员→写好采访记录→汇报采访情况→得出采访结论”。 ⑦主题式:操作程序为“课前明确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充分表达想法→师生共议主题”。 ⑧主持会议式:操作要领为“学生充当节目主持人,教师退居二线做导演,整堂课由学生主持、串连、设问、解答、存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3、 教学内容的开放——开发学习的资源,让学生的学习内容丰富多彩 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是由新课程中“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决定的。以往教师的教学依据是学科教学大纲,关注的只是学科知识本身的输出与输入,完成教材内容的讲授即是教学的目的;新课改中诞生的课程标准,重视对某一学段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标准的刻画,而对实现目标的手段与过程,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每一节课教学什么不做硬性规定,这就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体现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营造了比较好的环境。 【案例片段】开放的课程观认为,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媒介、一种载体,师生周围有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一是用好有字之书,包括教科书(引导学生读好用好课本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要由教教材转变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为师生的教与学所用)、课外书(古代多少学者说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如果诗人说“功夫在诗外”的话,那么学生则是“功夫在课外”。“开放阅读,创新作文”之路——“三轨阅读”:“一轨”读好教科书,“二轨”读好学校指定的课外必读书,“三轨”读好学生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创新作文:走出命题作文封闭的圈子,低年级以创作童话为主,中年级以创作儿童故事为主,高年级以创作儿童小说为主,让学生放飞想像的翅膀,畅想童真、童心、童趣)。二是关注无字之书,因为教学起源于劳动、生活,理应回归生活。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生活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我们应该随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三是开发自己的书,就是根据学校特色,开发校本课程,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四)呼唤一个感悟的语文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从心里学角度来描述语文教学过程的心理动词有很多,比如“感受、体验、想象、体会、思考、感悟”等。事实上,“感悟”与语文及语文教学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感悟”一词所提示的心理特征更真实具体地反映了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的心理过程。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的阅读特别强调“感性、感觉、感悟”,文学作品的阅读特别强调“多义性”,不能以“一解”去断然地统一“多解”,去否定“多解”,不能用“人解”(别人的解)去统一“我解”(自我的解),去否定“我解”。诗歌的阅读就更应如此,传统的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教学模式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文教学规律,应树立“以人为本,自读自悟”的教学理念。因为在所有的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郭沫若把音乐性看作是诗的生命,只有吟咏、诵读,才能把诗歌的音乐美充分体现出来。因此,朗读应该成为小学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读中质疑、读中探究、读中感悟、读中释疑”,应该是阅读教学特别是诗歌教学的基本途径。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的目的有三个: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要在感悟中体验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书籍,可以净化灵魂,升华人格。于是有人说,读书会改变你的气质,读书会让你脱俗,读书会使你变得聪明……”教育 家朱永新 教授说过:“让学生利用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经典、最精华的作品牢牢刻在心灵深处,融化到血液里,努力让这些浓缩了中华民族品格和精神的作品,构成孩子一生发展的文化根基。我们应该相信: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孩子的日益长大,释放出源源不断的清流,滋养他们的思想,升华他们的人生。” (五)呼唤一个探究的语文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说,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增强学生创造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是新课改的焦点、热点,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重点。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种综合的、自主生成的、创新性的学习活动,给学生一个探究的课堂,有利于克服基础教育课堂长期存在的“三重三轻”(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模仿、轻创新)的弊端,有利于满足学生渴望探究的心理需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实践证明,探究有利于唤醒学生的无知意识,探究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发展,探究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究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人格品质。怎样才能给学生一个探究的课堂或者怎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呢? 1、激发探究的欲望——让学生乐于探究 2、设计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善于探究 3、提供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勤于探究 总而言之,语文新课改要求我们着力培养“五种人”,而有效培养“五种人”就必须从建构快乐、对话、开放、感悟和探究的语文课堂入手。 二、新课堂应该怎样进行有效设计 根据新课改对语文新课堂的新呼唤、新要求,对语文新课堂的有效设计,必须从重新认识教学设计的意义、确立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入手,着力于创新设计思路、改革设计方法,特别要注重研究主题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策略,努力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实用性和实效性。

年月日教学设计 年月日教学设计示例

1、教学内容:人教社教科书第六册81-83页的内容。 2、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有关时间单位“年、月、日”的基础知识。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能够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引导学生进行收集处理信息,观察比较,进行联想,提高学生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好品质。 3、教学重难点:闰年、平年的区分与计算及大月、小月的记忆。 4、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辅助课件及某年天数统计表若干份;学生课前收集不同年的年历、学具盒。 5、教学过程:谜语导入;探究新知。

年月日教学设计 年月日教学设计示例

1、教学内容:人教社教科书第六册81-83页的内容。 2、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有关时间单位“年、月、日”的基础知识。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能够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引导学生进行收集处理信息,观察比较,进行联想,提高学生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好品质。 3、教学重难点:闰年、平年的区分与计算及大月、小月的记忆。 4、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辅助课件及某年天数统计表若干份;学生课前收集不同年的年历、学具盒。 5、教学过程:谜语导入;探究新知。

小学六年级怎样写读书笔记教学设计

读书笔记一般分为摘录、提纲、批注、心得几种,格式及写法并不艰深,心得笔记中的读后感有点麻烦,但只要懂得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三要素的关系,就会轻松拿下,因为读后感不过就是一种议论文而矣。我觉得以失败告终,是因为你学而不用。很多应用文种只有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才能具体应用,而读书笔记属日用文类,应即学即用。 你猜:一定要说到头悬梁锥刺骨和萤囊映雪了吧?再不就要说书山有路学海无涯的话?总不至于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吧?你很聪明,并且对书敬畏而疏远。电视、卡通书和流行歌已经瓜分了你的心田,可我还想为书开垦出一亩三分地儿。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着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常用的形式有: 1、摘要式读书笔记 摘要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时把与自己学习、工作、研究的问题有关的语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摘录原文后要注明出处,包括题目、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日期,页码等,便于引用和核实。摘录要有选择,以是否有用作为摘录的标准。摘录式笔记可分为:(1)索引读书笔记 索引读书笔记是只记录文章的题目、出处的笔记。如书刊篇目名、编着者、出版年月日、藏书处。如果是书,要记册、章、节,如果是期刊,要记期号,报纸要记年月日和版面,以备日后查找方便。例如:庄照:《也谈为谁立传》,《光明日报?〈史学〉》(2)抄录原文读书笔记 抄录原文读书笔记就是照抄书刊文献中与自己学习、研究有关的精彩语句、段落等作为日后应用的原始材料。摘抄原文要写上分类题目,在引文后面注明出处。2、评注式读书笔记评注式读书笔记不单是摘录,而且要把自己对读物内容的主要观点、材料的看法写出来,其中自然也包括表达出笔记作者的感情。评注式笔记有时对摘录的要点做概括的说明。评注式笔记有下列几种:(1)书头批注 书头批注,是一种最简易的读书笔记作法。就是在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地方和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用笔在字句旁边的空白处打上个符号,或者在空白处加批注,或者是折页、夹纸条作记号等等。这种笔记方法不但对书中的内容可以加深理解,也为日后查找提供了方便。(2)提纲 提纲是用纲要的形式把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论点、论据提纲挚领地叙述出来。提纲可按原文的章节、段落层次,把主要的内容扼要地写出来。提纲读书笔记可以采用原文的语句和自己的语言相结合的方式来写。(3)提要 提要和提纲不同。提纲是逐段写出来的要点,提要是综合全文写出要点。提要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语言扼要地写出读物的内容。提要除客观叙述读物内容外,带有一些评述的性质。另一种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梗概作简要的说明。(4)评注读书笔记评注读书笔记,是读完读物后对它的得失加以评论,或对疑难之点加以注释,这样的读书笔记叫作评注笔记。例如鲁迅读《蕙櫋杂志》中的一段:清严无照《蕙櫋杂志》:西湖有严嵩和鄂王《满江红》词石刻,甚宏壮。词即慷慨,书亦瘦劲可观,末题华盖大学士。后人磨去姓名,改题夏言。虽属可笔,然亦足以惩奸矣。案:严嵩篇和岳飞词,有如是作为,后人留词改名,有如是自欺,严先生以为可笔而又许其惩奸,有如是两可。寥寥六十字,写尽三态。(鲁迅《集外集拾遗?书苑折枝(二)》)(5)补充原文读书笔记 补充原文的读书笔记,是在读完原书或文章之后,感到有不满足的地方进行补充。需要注意的是补充原文不是随意地加以补充,而是要围绕中心思想加以引申或发挥。3、心得式读书笔记心得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之后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得到的启发与收获的一种笔记。它有如下几种:(1)札记 札记也叫札记,是读书时把摘记的要点和心得结合起来写成的。这种札记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可长可短。(2)心得 心得笔记也叫读后感。读书后把自己的体会、感想、收获写出来。这些读书笔记,可以写读书时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写对原文的某些论点的发挥或提出批评、商榷的意见。写这种笔记,一般是以自己的语言为主,也可适当地引用原文。(3)综合读书笔记 综合读书笔记是读了几本或几篇论述同一问题的书文后,抓住中心评论它们的观点、见解,提出自己看法的笔记。上述三种类型的读书笔记,不论采用哪一种类型,目是都是为学习、工作、科学研究和写作服务。作笔记时开始可采用摘要式,以后读书多了,有了比较,产生了看法,就可以写译注式,至于心得式是更进一步了,它是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归纳小结:作读书笔记不仅能提高阅读书、文的效率,而且能提高科学研究和写作能力。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图书馆的作用,不但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

小学一年级科学课《运动前后》教学设计

  1.通过对运动前后呼吸和脉搏频率的对比,探究加强体育锻炼的意义。   2.能准确地测试、计算、对比运动前后的心跳、呼吸次数及运动前后每分钟吸入空气、泵送血液的数量变化,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   3.亲历模拟心脏舒张和收缩的活动过程,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的原理。   4.尝试对运动时心跳、呼吸频率加快的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准备】   测试运动前后心跳、呼吸频率的记录表、水槽、血液循环器官的挂图或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对于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2、师: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很大。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运动与健康的关系。(揭示课题)   二、运动起来会怎样   1.我们每个同学经常在运动,运动前后我们有什么变化?   2、我们都能感受到运动时心跳、呼吸会加快,但1分钟内会加快多少次你知道吗?怎样做就可以知道了?   (1)怎么测心跳的次数?心脏位置在哪里?教师出示心脏位置图。仔细观察图,再摸摸自己心脏的位置。   【心脏位于胸腔之内,约2/3在身体正中线的左侧,1/3在正中线的右侧。心脏的大小和本人的拳头相当。】   (2)怎样算呼吸一次?怎么测?   (3)1分钟时间怎么看?(出示课件钟表)   【测心跳,可以测脉搏的跳动。测呼吸只要将手捂在鼻子下,感觉热气一次就算呼吸一次。1分钟时间就看秒针从哪里开始,再回到那里,教师出示课件闹钟。】   3.学生设计方案后分组活动:(要求:四人小组中两人测心跳数,两人测呼吸数)   (1)测试并记录平静时每分钟的心跳和呼吸次数,把数据填写在表格上。   (2)原地跳动1分钟后,测试并记录每分钟心跳和呼吸次数。   休息时和运动(1分钟)后呼吸、心跳次数比较   姓名:班级:实验时间:年月日   状态项目呼吸心跳   休息时次次   运动后次次   增加次数次次   (3)汇报、交流。   休息时和运动(1分钟)后呼吸、心跳次数比较(学生汇报时用)   状态项目呼吸心跳   休息时次次   运动后次次   增加次数次次   让学生自己比较数据,说明什么?对不合理的数据作出评价。   三、为什么心跳会加快   1.模拟活动:心脏肌肉的力量。   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为什么运动后心跳、呼吸会加快?   【教师出示心脏跳动有关知识,见书P77,可以以课件形式出现】   读后提问:读了这段话后,你知道了什么?   你知道心跳是怎么回事?(板书:心脏在收缩和舒张)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血液循环模拟器,指名演示血液循环模拟器的收缩和舒张,并请学生模仿,体验心脏的力量。   2、心脏跳动是干什么?   猜一猜心脏舒张时血液怎么流的?心脏收缩的时候血液又怎么流?   师给各组一盆水,分组做血液循环的模拟实验。   【教师用课件演示心脏收缩、舒张与血液循环关系】(板书:血液在全身循环)   3.血液不停地在体内循环有什么意义呢?   阅读教材资料P77,说说血液循环有什么作用。教师借助课件说明。(板书:输送氧气、营养,排出废物)   4.指导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数据来计算平静时和运动时肺吸收的空气和心脏泵送到全身的血液量。   平静时和运动时吸进的空气量、泵送的血液量比较姓名:班级:实验时间:年月日1分钟呼吸次数吸进的空气量心跳泵送的血液量   (毫升)(毫升)   平静时运动时   增加   注:按每次呼吸吸进500毫升空气.每次心跳泵送70毫升血液计算。   5.汇报、交流。   平静时和运动时吸进的空气量、泵送的血液量比较1分钟呼吸次数吸进的空气量心跳泵送的血液量   (毫升)(毫升)   平静时   运动时   增加   6、讨论:   (1)运动时吸进的空气和泵送的血液量都大大增加,现在你认为运动时人的呼吸和心跳为什么要加快?   (学生回答后,出示:因为人运动时能量需求增加,那么氧气和营养物质也需要增加,运送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就要加快流动   才能满足身体各处的需要。所以运动后人的呼吸和心跳就要加快。)   (2)呼吸加快,心跳加剧了,血液流动快了,能量消耗大了,这对人体有什么好处?   出示训练有素运动员运动时吸进的空气量、泵送的血液量   训练有素运动员平静时吸进的空气量、泵送的血液量   1分钟呼吸次数吸进的空气量心跳泵送的血液量(毫升)(毫升)   平静时1070004036000   得出:运动时吸进的空气和泵送的血液量都大大增加,这能加快人体新陈代谢,加强呼吸肌和心肌的力量。(板书:运动能使新陈代谢加快,呼吸肌、心肌力量加强。)   四、总结:学了这一课后,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运动与健康   心脏跳动   心脏在收缩和舒张   血液在全身循环   输送氧气、营养,排出废物   作用:运动能加快新陈代谢,加强呼吸肌、心肌力量。

小学趣味数学教学设计方案5篇

  小学趣味数学教学能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每一个学生真正走进数学,感受数学,喜欢数学,在数学中得到快乐,加强我校数学 文化 建设。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趣味数学教学设计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趣味数学教学设计方案一   教学内容:数学趣味题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解题,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是具有趣味性的。   2、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出示趣味题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有趣的问题,希望大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1、小卫到文具店买文具,他买毛笔用去了所带钱的一半,买铅笔用去了剩下钱的一半,最后用去剩下的8分,问小卫原有( )钱?   2、苹苹做加法,把一个加数22错写成12,算出结果是48,问正确结果是( )。   3、小明做减法,把减数30写成20,这样他算出的得数比正确得数多   ( ),如果小明算出的结果是10,正确结果是( )。   4、同学们种树,要把9棵树分3行种,每一行都是4棵,你能想出几种   办法来用△表示。   5、把一段布5米,一次剪下1米,全部剪下要( )次。   6、李小松有10本本子,送给小刚2本后,两人本子数同样多,小刚原来   有( )本本子。   二、小组讨论   三、指名讲解   四、评价   1、同学互评   2、老师点评   五、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小学趣味数学教学设计方案二   教学内容:数学趣味题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解题,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是具有趣味性的。   2、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过程:   二、出示趣味题   1、小明在小红左边5米,小冬在小红左边8米,问小明和小冬之间有   ( )米。   2、河中有几只鸭子在 游泳 。游在最前面的一只鸭子后面有2只鸭子,   游在最后面的一只鸭子的前面也有2只鸭子,游在中间的一只鸭   子的前面和后面各有一只鸭子,河中共有( )只鸭子在游泳。   3、一支铅笔二个头,二支半铅笔( )个头。   4、走上一层楼梯要走10级,从一楼走到四楼要走( )级楼梯。   5、解放军叔叔做了一个靶子,靶子分6格,小王射了几枪,每次都   打中了,总分为100分,问小王打了( )枪?打中了哪几   格?( )   二、分析   教师带领全班,整体分析。   三、小组讨论   四、交流汇报   五、小结   通过这两次的课程,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趣味数学教学设计方案三   教学内容:神奇的扑克   教学内容:在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季度的概念后,寻找历法与扑克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对   2、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这个你们一定见过吧!这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   生:......   (教师补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师:   生:......   二、新课   1、桃、心、梅、方4种花色可以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猜你喜欢: 1. 小学数学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2. 小学数学兴趣小组活动实施方案 3. 小学数学课堂小故事 4. 数学趣味小故事 5.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3篇   >>>下一页更多精彩“小学趣味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语文《海上日出》课堂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海上日出》课堂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海上日出》课堂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海上日出》是s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选自巴金的散文集《海行杂记》。《海上日出》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展示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课文的第1自然段交代了看日出的时间、地点。第2、3自然段写了“我”在晴朗的天气里看到的海上日出。第4、5自然段写了“我”在有云时看到的海上日出。第6自然段用反问的句式总括了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这篇课文的重点是第2——5自然段,描写了晴天和有云时看到的海上日出。以这两部分为主,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语。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课文,在脑海里构建“海上日出”美景。   3、通过学习、理解文中“伟大”、“奇观”的涵义,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感悟海上日出的动静相宜的描写。   2、体会作者观察角度的变化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随文入精境、以境促读,以情怡景。    教学难点:   1、学生能感悟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观。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题激趣。   1、同学们见过海上日出的情景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道去海边观看太阳从海面升起的样子,愿意吗?(板书课题:海上日出。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我们生活在内陆山区,同学们都没有见过海上日出的景观,听说老师带他们去海边看日出,自然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心情和好奇心的驱动下,去学习课文,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3、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二位学生上黑板听写生字,其余学生在下面听写。   4、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我为什么早起?四周清静说明什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借助画面,引入课题,引领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的学习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激起学生想要看到海上日出的欲望。)   二、随文品词析句。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第二自然段后注意观察老师出示的画面。思考:天是什么颜色?转眼间又有什么变化?接着又有什么变化?我这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2、引导理解。   (设计意图:把指导朗读与激发想象结合在一起,激起学生读下文的欲望,这正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果然”一词说明了什么?接下来看见什么?我当时是怎么想的?后来的变化又怎么样?   2、分组讨论。   3、本段描写太阳形状的词语有那些?描写太阳色彩的词语有那些?用拟人手法描写太阳动态的词句有那些?(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回答:   描写太阳形状的词语有:小半边脸、圆东西。   描写太阳色彩的词语有:红、深红。   用拟人手法描写太阳动态的词语有:一纵一纵慢慢地使劲向上升,冲破云霞,跳出海面,发出夺目的亮光。   (设计意图:让学生读读、看看、想想、说说,意在引导学生用心去看,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边看,形成与文本的对话,,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有共同讨论的机会。这样培养了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独立思考,自我检查、合作探究的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读懂课文,更有益于自主能力的提高。)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齐读第四自然段。思考:我为什么分辨不清那里是水?那里是天?   2、观察画面,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如同身临其景,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和常见的自然常识,从观察的角度、方法等方面展开联想,在阅读中感悟和体会,促进师生与文本的对话。)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五自然段。思考:“有时”说明了什么?“金边”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2、观察画面,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从教材文本出发,紧紧扣住课文,挖掘学生思维潜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从而把内在的感受表达为外在的语言,使文本与学生思想产生共鸣。)   (五)、指名读第六自然段:“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   思考:从这句话中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说这是一种伟大的奇观?分组讨论,引导理解。   辨析:“伟大”、“奇观”。   “伟大”:品格高尚,才识卓越,气象雄伟,规模宏大,超出寻常,令人景仰或钦佩的。   “奇观”: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伟大”和“奇观”之处。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归全文,既为学生完整地欣赏文中意境创造条件,又大大刺激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欲望;既能让学生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又进一步内化学生知识,使老师、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了全面的对话和沟通。)   4、出示课文后面的练习。   ①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伟大”、“奇观”的意思。   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文中“伟大”、“奇观”所在。   ②给2——5自然段加上小标题。   让学生自己做,然后根据前面听写的内容,提炼出2-5自然小标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回顾全文内容,用智慧的金钥匙打开语言表达和思维想象的大门,将课文创设的意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受,获得感性认识。)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拓展。   “海上日出”的自然美景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回去能将这幅美丽的图画亲自画下来吗?你能将自己观看到的海上日出的经过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享受一下,好吗?   板书设计:早起看日出   天:蓝红霞亮光目不转睛   太阳:半边脸无光负重荷慢慢升冲跳夺目光彩海上日出躲进云堆光射水面水天一片灿烂   躲进黑云镶金边光亮   伟大奇观   小学语文《海上日出》课堂教学设计2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4.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二、学习准备   1、课前自己有可能观察日出景象,观察要求:   (1)从日出之前到太阳完全升起来,天空和太阳有什么变化;   (2)太阳升起前后周围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2、收集有关巴金的生平、文章等相关资料;   3、收集有关描写日出的诗或文;    三、学时安排   两学时。   第一课时有感情地朗读、品评13自然段课文;   第二课时诵读46自然段,质疑及交流收集的资料。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2、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范、刹、镶的读音);   3、反复诵读第一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能讲的讲,不能讲的可以读。体会出观看日出的时间、地点和次数;以机帆船的机器声衬托周围很静;能熟知日出的整个过程及不同天气情况下的日出景象,得益于作者常常不懈的观察);   4、诵读、品评二、三自然段,体会出:   (1)作者在晴朗的天气里看到的海上日出。先写出了日出前天空的变化。从天空是一片浅蓝到出现红霞,这一变化非常迅速,只在一转眼间;红霞给蓝色的天空、大海抹上了一层瑰丽的色彩;从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既体现了海上日出的特色,又将这幅壮观的画面无限延伸,让人感到视野开阔、心旷神怡。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这一句可以通过想象画面来感受:红霞慢慢布满了蓝色的天空;渐渐焕发出光彩;天空的霞光映在海水中,海天相接,绚丽壮观。   (2)能熟知日出的整个过程及不同景象,既得益于作者不懈的观察,又与其观察的认真专注分不开,文中体现为目不转睛。   (3)可结合两幅插图理解领会重点的句子:   1)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这句话先将太阳升起的过程形象地比作负着重担,又用慢慢、一纵一纵、使劲儿具体描述如何上升,具体的动态又和负着重担的感觉极吻合,强调了上升的缓慢和吃力。朗读时可想象太阳升起时吃力的样子,使自己的语速语调和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从慢慢开始速度要慢,慢慢儿、一纵一纵、使劲儿三个词语气加重一些。   2)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可结合上句太阳升起时的艰难来理解:太阳尽管很吃力,可仍然不懈地努力上升,一旦冲出海面便发出夺目的光芒。读这句话时语速稍快,在刹那、夺目、突然三个词上要加重语气。)   5、诵读、背诵13自然段。可以先在同座或小组里练读、练背,再和他人赛一赛。   6、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巩固13自然段的背诵、体会;收集的资料自己相互交流。   第二学时   1、听老师报词语,会写的写下来:   (1)目不转睛;   (2)转眼间一会儿一刹那间;   (3)浅蓝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小半边脸跳出海面发出夺目的光。   2、自由练读第4、5自然段,抓住透、镶、染来体会太阳的光芒是不可阻挡的,光明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   3、品评最后一节,体会出:既赞美了奇妙的自然景观,更惊叹于光明的伟大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光明、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这句话用反问的句式表达了赞美之情,朗读时语调稍平,语气上体现出赞叹的感情。   4、质疑。   5、练习背诵全文,可按无云微云厚云的顺序背;也可一边背一边想象画面。   6、相互讨论思考-练习3。   7、交流收集的资料。   小学语文《海上日出》课堂教学设计3    目的要求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3、学会本科生自信词,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练习用“扩大”、“分辨”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学难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具学具   自制幻灯片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年月日)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住在海边,大部分同学都看过日出,水来说说日出的景象是怎样的?指名说说。   二、指导看图:   1、投影图片1和图片2   说说图商会了怎样的景象   2、检查朗读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第一段   ①指名读课文   思考:“我”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日出?   ②指名回答   2、讲读第2—3自然段   ①微机出示图片(一)说说图意   顺序:(天空—太阳—海面)   ②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   ③讨论解答:   日出前天空有什么变化?   重点理解词语:天水相接范围目不转睛   太阳是怎样升起的?说说过程   理解词语:一纵一纵一刹那夺目   演示日出的过程欣赏壮观的景象   ④指导朗读句子(日出过程的句子)   体会用词的准确   3、讲读4—5自然段   ①微机出示图片(二)   指导观察云—太阳   ②指名读4—5自然段   理解词语:分辨灿烂重围光亮   概括段意   指导读句子“他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黑边……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红色。”体会“镶、透、染”等词好在那里?   4、讲读第6自然段   齐读课文   “奇观”指什么?   这伟大的奇观指什么?   作者看到这壮观的景形象,心情怎样?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个什么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朗读课文   四、作业:   1练习背诵课文   2识记生字

洋葱微课之《认识年月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年月日》76、77、78页 教材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的感性经验,因此关于年月日的概念,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教材选取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素材,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有意义的日子引入,让学生初步认识年月日;然后利用年历和月历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了解年、月、日和平年、闰年的含义等相关知识。教材还介绍了拳头点数和记忆大月的歌诀,有助于帮助学生利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记忆月和日的有关知识。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年历卡的活动中,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一年有12个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会记忆大月和小月对应的月份。 2.在年历上查找、交流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习难点: 记忆大月和小月对应的月份。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一)复习旧知 师: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时间单位?(时、分、秒) 师:时、分、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时=60分,1分=60秒) 揭示课题:今天再来学习三个较长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板书课题 ) (二)认识年历 出示2011年年历卡,辨认特殊日期。 师:这是2011年的年历卡,上面记录了2011年的所有日期,你知道圈出的日期都是哪些特殊的日子吗?(1月1日元旦、5月1日劳动节、6月1日儿童节、9月10日教师节、10月1日国庆节……) 师:在说这些日子的时候,我们都提到了年、月、日,看来这三个时间单位是密不可分的。下面我们来好好研究一下这三个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 二、探究发现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一)发现:一年有12个月 出示2011年和2012年的年历卡。 师:观察这两年的年历卡,它们全年的月份数有什么相同点?(都是从1月开始,到12月结束) 小结:每一年的月份都是从1月到12月,所以一年有12个月。 (二)发现:大月和小月 师:这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都是一样的吗?(不一样,1月有31天,2月有28天,3月有30天……) 师:我们把这两年每个月的天数来整理一下,把每年每月对应的天数填到表格里,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对照两年的日历填写表格,集体交流发现。 学生1:每月的天数有三种,31天、28天、30天。 学生2:有31天的是1、3、5、7、8、10、12月。有30天的是4、6、9、11月。 学生3:2011年的2月有28天,2012年的2月有29天。 …… 师总结: 1.每个月最多有31天,我们把这样的月份叫做大月,大月的月份分别是1、3、5、7、8、10、12月; 2.我们把一个月有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分别是4、6、9、11月。 3.2月最特殊,有的年份是28天,有的年份是29天,我们把2月叫做特殊月。 (三)知识拓展:每月天数是如何划分的? 师:有同学肯定会有疑问,为什么不把每个月的天数都分成一样的呢?这就要到遥远历史中去找答案了。 播放洋葱视频: (四)记忆大、小月的方法 师:这样一看,每个月的天数没有规律,该怎么记呢?有两种记忆的方法:拳头记忆法和口诀法。 1.拳头记忆法 学生举起自己的左拳,从食指的骨节开始从一月数起,凸起的地方每月是31天,凹下的地方每月是30天,要除去2月。 同桌间互相考查,通过游戏加深记忆。 2.口诀记忆法 师出示口诀:一、三、五、七、八、十、腊(12月),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 三、知识拓展,了解年月日的来历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年、月、日的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那么年月日是怎么划分的呢?这就与大自然的规律分不开了,通过一个小视频来了解一下。 播放洋葱视频: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年月日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师:年、月、日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的非常紧密,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可以多多观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年、月、日》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 #三年级# 导语】学教学计划是老师对每一课时做的特定教学方式的规划,是一个老师对他的工作尽职尽责的表现,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非常看重的一个表现,不是只照着课本去念去学,它包含了老师的心血和希望在里面。以下是 整理的《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年、月、日》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希望帮助到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讨论交流解决问题中,发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每个月有多少天。   2、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利用年历卡探索并交流,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有关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适当介绍中国农历等方面的知识。   3、归纳梳理,形成比较清晰的时间单位知识体系,运用数形结合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自学任务卡、自带年历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好,你们知道今天是几月几日吗?谁能说说你的生日是哪年哪月哪日吗?(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生日)很高兴大家能记住对自己有特殊意义的日子。你能说说刚才自己说的生日用到了哪些时间单位?(板书课题:年、月、日)年、月、日是我们常用的时间单位,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二、自学新知   昨天让同学们在家搜集不同的年历卡,带来了吗?都有哪些年份的年历?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你收集到的信息,由小组长记录在表中,然后将不同的年历卡放在一起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合作完成自学任务卡)   自学任务卡:   (1)一年有()个月。   (2)有31天的月份有(),是大月。   有30天的月份有(),是小月。   (3)你是怎样记忆大月和小月的?   (4)二月有()天?   为什么二月善变,有时28天,有时29天?(可以上网查阅资料)   2、学生小组分享交流   刚才大家在小组内分享交流了年月日的一些知识,你还想知道其他小组同学的自学成果吗?   (学生汇报,教师整理板书)   学生:我知道年月日的知识是这样的: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有31天,是大月。4月、6月、9月、11月有30天,是小月。   学生:我同意你的看法,我还想补充一下:一年有(12)个月。   师:每个月有多少天?是大月还是小月?有什么规律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一记吗?   (学生可能汇报儿歌记忆法,拳头记忆法)   学生:二月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   学生:平年二月有28天,闰年二月有29天,举例说哪些年是平年,哪些年是闰年,以此类推,每过四年就会出现一个闰年。   学生:我们查阅了资料,想补充一下:公历年份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不能被4整除的是平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能被400整除的才是闰年,比如2000年得被400整除才是闰年。   3、检测练习   (1)判断下面年份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2)算一算一年有多少天?   4、学生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我有个问题,谁能帮我解答…为什么二月有时28天,有时是29天?一年有时是365天,有时是366天?为什么会多出来一天?(请学生自己解疑,或教师帮助解疑)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年月日的哪些知识?学会了吗?还有什么疑问或者问题吗?下面我们就用年、月、日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基础练习   练习十七第1题   (1)儿童画展从星期几开始?到星期几结束?一共展出几天?   (2)5月5日妈妈出差回来,回来那天是星期几?共出差几天?   2、实践运用   练习十七第2题   (1)2015年2月14日早晨,牛奶还能喝吗?   (2)学习机今天坏了,在保修期内吗?   (3)灭火器从哪年开始必须进行检验?   3、拓展延伸   商场进行相机促销活动,从某月28日开始,为期5天结束,结束是哪一天?   可能是:   还可能是:   想一想,说说你的理由   4、活动记忆,记一记节日。   先在今年的年历上找一找,五月有哪些特别的日子?九月有哪些特别的日子?   请学生在自带的年历上动手找一找,圈一圈,儿童节是几月几日?国庆节是几月几日?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春节是几月几日?   春节怎么总在变化呢?出示不同年份的年历,找出春节是几月几日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按农历计的,请学生观察农历,像这样的传统节日还有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5、布置课外作业,回去搜集整理一下,一年中有特殊意义的节日还有哪些?它们在几月几日?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还知道哪些时间单位?   生:世纪、星期、季度…   生:时、分、秒……   师:大家知道的真不少,像世纪、星期、季度、年、月、日   时、分、秒……都是时间单位,以后学习中我们将继续探讨有关时间的问题。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年月日》教学的重点是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年月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运用良好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问题:同引导学生观察,读出今天的日期,从而引出课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重视了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原有的基础。本课“年月日”的知识,对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绝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在导入新课时与学生交流了有关年月日的信息后再进行新课的教学,把知识蕴含于学生具体活动的经验背景之上,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欲望,并且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一年有几个月?每月有几天?并把每月的天数填写在书上)自学,接着进行反馈,归纳出:一年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约有31天,是大月。四、六、九、十一月。二月是平月有28或29天。大月和小月的记忆还可以用拳头法。在教学大小月之后,我安排了数学小游戏:听老师报月份,男女生分别起立,学生在游戏中加深了对大月小月的记忆。   在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备课时预设的不够充分,以致课上出现的突发情况应对不够及时,解决繁冗。   2、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不多。不能很好的给予评价。   3、左拳记忆法在讲授时如果利用课件出示给学生会比直接用手演示的效果好。   4、本节课练习较少,学生动笔的不多。应给孩子更多的思考问题的时间。   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仍需要更多的去引导组织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年级下册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人教版5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人教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亲身经历探索年、月、日知识的过程。 2、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年、月、日的长短不同。 3、会用各种方法记大月、小月;并能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体会年月日的长短 教学过程: 一、单元主题图引入 师:那年的奥运会将在我国举行? 国际儿童节是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过年? 这些都要用道年月日的知识,今天老师就合小朋友一起来研究关于年月日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年月日 1、出示XX年的年历表 观察年历表,讨论、交流知道了什么? 一年有()个月。 完成各月的天数表 观察统计:31天的有(), 30天的有(),2月有()天。 2、介绍大月与小月 31天的月份叫大月,30天的月份叫小月,二月份是一个特殊的月份。 3、记大约与小月的方法 拳头记忆法 口诀法 三、小结 一年共有()个月,()个大月()个小月 四、课堂练习 由学生独立完成,在交流。 课后记: 第二课时平年与闰年 教学内容: 书82页例284页课堂活动、练习十五2--6题 教学目的: 1、巩固前一节课学习的年月日的基本知识。 2、知道平年、闰年各有多少秒天,以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3、能解决与2月有关的时间问题,会判断闰年与平年。 教学重点:理解平年、闰年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年有几个月? 哪几个月有31天? 哪几个月有30天? 二、学习新课 分发年历表,分小组观察、记录历年来2月的天数。 完成表格 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给出含义:2月有28天的年叫平年,2月有29天的年叫闰年。 观察闰年与平年间的间隔? 了解闰年与平年的来历? 由学生自学。理解“四年一闰”的含义,并能用他判断一年是否闰年? 三、课堂活动 1、算一算,一年共有多少天? 分小组,自己想办法计算,提倡不同的方法。 2、交流与年月日相关的知识。 四、课堂练习 1、练习十五2题猜生日 2、练习十五3题说出重大的节日 3、练习十五4题难忘的日子 4、练习十五5题自制年历 三年级下册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人教版2 《年月日》这样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但比较生活化。不管是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那么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是我们教师孜孜以求的问题。下面我结合上《年月日》一课,谈谈我的一些思考和做法:本课我分四层组织学生学习的: 一,让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值得自己记住的日子,引出课题。 二,观察年历卡,主动探索年,月,日的知识。 三,巩固拓展,推向生活。 四,作业练习,整节课以探索为基础,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氛围中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和学数学的乐趣。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留给学生探索空间。 让学生统计年历卡,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想探索,把他们拉进探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的活动。教师转换了角色,只为孩子投身自主探索营照宽松和谐的场地和服务。 二,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空间,感知年,月,日的来历和四年一闰年的规律,通过这一新奇的演示,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提高了学生认识程度,学生可以触类旁通地知道更多知识,扩大知识面,因此,我提供了电子年历卡,宇宙运行的光碟等把抽象的变直观。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索学到了有关年,月,日等方面的知识。 三,重视拓宽,增强情感体验。 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要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数学生活化”,所以我在第三层的教学中设计了生活中一些有关年月日知识的问题,让学生应用知识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总之,要向40分钟的课堂要质量,全面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就要优化我们的课堂,创新我们的课堂。 三年级下册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人教版3 每人对数学的理解都与他自身的经验、知识背景、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有关,由此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和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不仅可以使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不断完善、优化,还能让不同的解题策略为大家所共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足够的活动时间与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不断拓展思路,展现思维的真实碰撞。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基本理念,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片段一: 师:屏幕上有三个醒目的大字“年、月、日”,当你读出这三个字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生: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都有30天。 生:由年月日,我想到了时分秒,我们应该分秒必争,做一个合理安排时间的小主人。 生:能不能计算出一年有多少天?有多少小时?有多少分钟?又有多少秒? 生:我每年都要过一个生日,可有的人为什么4年才过一个生日? …… 探索的基础是发现。发现问题可以激活学生的探索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使学生明确探索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学生们众说纷纭,无拘无束,这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片段二: 师:请小组中每个同学拿出自己准备的年历卡,仔细观察,看大家有什么新的发现?(注意及时做好记录) 每个小组汇报反馈: 生:有的月份有31天,有的月份有30天,2月份有28天,所以刚才有同学说“每月都有30天”是不正确的。 生:有的年份2月份是29天。 师:有31天的月份称为大月,有30天的月份称为小月,2月份有29天的年份称为闰年,2月份有28天的年份称为平年,平年和闰年有什么区别呢? 生:2月份的天数不同。 生:全年的天数相差1天。 ……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2000年2月份是29天,所以说2000年是闰年,2003年是平年,那么我们怎样知道其他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呢? 生:查看万年历,看2月份有多少天? 生:这样太麻烦了,我想可能会有一个简便的判断方法。 师:你的想法不错,下面让我们一起探讨,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学生点击电脑进入万年历) 生:四年中有三个平年,一个闰年…… 生:1992年、1996年、2000年……都是闰年,那这些年份与“4”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独立举例说明如何判断一个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生:能被4整除的年份是闰年。 生:1900年能被4整除,说明1900年是闰年,而通过查万年历,它的二月份有28天,它确实是平年,这岂不是矛盾吗? 生:是不是万年历编错了。 生:用公历年份除以4这种方法来判断一个年份是不是闰年,这种计算方法不准确。 适时点拨,引出公历年份是整百年份的应该除以400这个判断方法。 师:同学们,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有的人4年过一个生日吗? 学生只有亲手“做数学”,才能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探究:首先,要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不要将教学过程变成机械兑现教案的过程;第二,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不要急于得到圆满的答案;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 学生不仅要独立探索,还要有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听、说、交往等各项技能。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必正襟危坐,而是处于一种“放松的警觉状态”中,这种放松着的思考状态是学生思维最活跃、最便于激发学生灵感和创造欲的状态。 三年级下册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人教版4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知道每年有12个月和每月有多少天,帮助学生建立较长时间的观念。 2、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3、在经历探索年月日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推理。 4、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意识,以及探究与收信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学会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理解闰年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年历若干。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导入课题 师:今天是20xx年的几月几日?(9月28日)这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但在生活中会有许多令人兴奋或难以忘怀的日子,我们一起看屏幕回顾一下这些日子(香港回归的时间、北京申奥成功的时间、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 师:这些难忘的日子里还藏着数学知识呢,你们知道吗?这里有我们学习的另外几个时间单位,是什么? 生:年月日 师:关于年月日你了解哪些知识呢?(学生汇报)同学们了解的可真多,那你们说的对不对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较长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板书课题:年、月、日) 二、通过观察,探究新知。 (一)通过观察,认识年历,探究有关大月和小月的知识。 1、认识年、月、日。 (1)出示20xx年年历卡。 师: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们的年历卡,仔细观察,然后根据白板上的自学提示找一找。(自学提示:1、一年有几个月?2、每月的天数一样吗?你能给分分类吗?) 生1:一年有12个月(板书:一年有12个月) 生2:每个月的天数不一样,按照天数进行分类。 师:31天的月份有哪几个?同时用白板(板书:31天: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30天的月份又有哪几个?(板书:30天:4月、6月、9月、11月)还剩下二月,二月有多少天?(板书:二月28天29天) 师:同学们会发现不管哪一年31天的都是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30天的都是4月、6月、9月、11月。它们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我们把每月有31天的月份叫大月,(板书:大月)每月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板书:小月)2月即不是大月,也不小月,二月是个特殊月我们把它叫做平月。(板书:平月) 师:好,同学们快来数一数,大月有几个月?小月有几个月?(板书:7个、4个) (二)识记大月、小月的方法 1、拳头记忆法 师:我们研究了大月、小月,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呢,我们古代的劳动人民特别聪明,想出了一种拳头记忆大小月的方法,有同学会吗? (1)教师借用白板讲解,注意两点:①讲清数的方法;②数到2月虽然在拳头的凹处,但2月不是小月,习惯上称“2月平”。 (2)学生伸出自己的左拳,跟老师一起数。 (3)学生试着在下面自己数一数或和同桌数一数 2、儿歌记忆法 师:除了这种拳头记忆大小月的方法,我们还可以用儿歌形式记住大月?(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师:这里的腊指的是几月呢?你们知道吗?(12月)只要我们记住了大月,二月特殊剩下的就是小月,好同学们试着背一背这首儿歌,记住哪些月份是大月…记住了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师:我们学习了两种记忆大小月的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好,你就用哪种方法记。 3、记7月8月 (1)师:你再来观察大月的月份,你有什么发现?(尽量引导学生说出单数月和双数月,以及7月8月两个相邻的月份都是大月)你还可以这样记忆,这两个月正在放暑假,都是大月,我们可以多休息几天。 (2)师:为什么7、8两个月都是大月呢?这里面有一个小故事,你们想听吗? 古罗马有一个叫恺撒的皇帝,他的生日在7月,7月是单数,于是他就规定一年的12个月中,单数月是大月,双数月是小月,他死后,他的侄子继位,可他的生日在8月,8月是小月,他觉得这样有失尊严,便把8月改成大月,8月变成大月后,后面的月份也就变成单数月是小月,双数月是大月了。 (三)反馈: 1、师:同学们记住了大小月了吗?好,那老师考考你们,你的生日在几月,这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 2、师:课堂上老师不能叫到,这样吧你的生日在大月的现在举起手来,生日是小月的再举起手来,有没有生日在二月的? (四)深入研究,了解闰年 看来同学们已经记住了大小月,但在这些月份里面有一个特殊月二月,它有时28天,有时29天,这28天、29天的变化中有什么规律吗?这是老师整理的部分年份二月份的天数如下: (1)师:请你仔细观察二月份的天数是怎样变化的? 生:每隔三年就有一次29天。 师:那就是说每4年就会出现一次29天,我们把二月是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二月是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2)发现闰年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发现每4年就会出现一次29天,也就是每4年就会出现一次闰年,我把表格中年份又整理了一下,我们一起看看(课件)按照规律是…所以最后一行是? 师:那么闰年的年份与“4”有什么关系呢?举个例子,20xx与4有什么关系呢?谁发现了? 生:正好是4的倍数,教师试算。 师:好,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判断一下这两个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师:我们知道平年和闰年就因为二月而差出一天,闰年比平年多一天,那平年全年到底有多少天?该怎么算?(生说一年有12月个,把12个月的天数加起来,就是全年的天数。然后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生A: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 生B:31×7+30×4+28=365天生C:30×12+7-2=365天生D:31×12-4-3=365天 (板书:365、366) (3)介绍平年与闰年的科学常识。 师:同学们都知道了,每4年就会出现一次闰年,这是为什么呢,这里还有一个科学常用识呢,我们一起看一看。 (4)我们再来判断一些年份是否是闰年,(白板)用加4减4的方法或看数字的后两位是不是4的倍数来判断闰年。 (5)引出1900年是闰年吗?总结: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三、练习 我们研究了大小月,又了解了平年和闰年,现在老师出一些要考考大家。 五、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2、师:今天是20xx年的9月28日,虽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但对于你们来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你们的家长看到了你们在课堂上的出色表现,所以老师希望你们能够珍惜时间,每日都学会新知识,每月都有大收获,每年都会取得很大的进步。 三年级下册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人教版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操作、比较、猜想、讨论等一系列活动,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会判断平年、闰年。 2.技能目标:让学生利用校园网,互联网自主查找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4.发展目标: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 教学准备: 校园网、互联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以奇增趣。 1.一上课,“同学们,你们想听故事吗?有一个人犯罪后想逃到深圳,他拿着一张签发日期是2003年2月29日的边防证,在深圳边检站准备入关。尽管他经过整容,改变了模样,可还是被检查证件的警察叔叔一眼识破,将他扣留。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当学生都急于想知道答案的时候,我又说,只要同学们学习了这节课,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二、合作探究,创新发展。 1、根据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学生点击校园网人机对话) (1)你跑100米大约用多长时间? (2)你知道一场篮球比赛用多少分钟吗? (3)今年《春节联欢晚会》几点开始?什么时候结束?大约演播了几个小时? (4)从开学到六一儿童节共多少天?(或几个月零几天) (5)你从上小学到现在经过了几年?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年、月、日的知识? 3、自学、交流,掌握重点。 (1)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让学生上网:查询万年历2004-2005年各年的日历,并结合课本,个人尝试观察,数一数: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各有几天?把结果填在表格中。看看你们还有什么发现? (2)小组交流:让学生自己把自己观察、发现的结果在小组交流。由小组长写成卡片后进行板书。 (3)记忆大小月: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观察大月、小月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同桌互相交流,发现记忆大小月的方法。 4、猜想——验证,突破难点。 (1)观察:请同学们在网上查找1993年——2005年的年历卡,并整理成表格。 (2)猜想:鼓励学生进行猜想:为什么每4年里总有一个闰年?闰年与4有什么关系呢? (3)验证:请同学们通过分组计算年份数与4的关系来验证。 引导学生发现: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一般都是闰年。 (4)揭示闰年的特殊性。 当学生提出:“1990年是4的倍数,但不是闰年。为什么?”先请同学们进行讨论,再让学生上网:查找1900年2月的年历卡来验证,使学生了解到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1900年不是闰年。 (5)质疑:导入课前故事揭迷:边防证写的是2003年2月29日,为什么说边防证是伪造的? 三、精心设练,乐中求实。 本课练习内容分三个层次,基本层——综合层——开放层。 四、评价体验,激活情感。 1、请你说说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 2、还有什么问题? 3、你能说说自己或小伙伴在这节课中的表现吗? (好奇心是创新的萌芽。学生有了好奇心,可以增加学习的乐趣。) (这样使学生通过网上学习,各得其所,各得其乐,在一种没有心理负担的自主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 (通过小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教师的板书也向学生开放,由学生来完成。 (先观察发现规律,再进行记忆,避免了学生机械地记忆。同时记大月小月的方法放开让学生去创造。)) (这样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发展。) (本题设计前后呼应,有进一步复习了平年二月的特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问题,体现数学的价值。) (通过总结,自评、互评,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使知识的脉络更清晰,更有条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这样,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采用拳头记忆法和歌诀记忆法,在快乐中记住每月的天数 学生对4年一闰理解较容易,但对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闰,感到疑惑。

年月日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人教社教科书第六册81-83页的内容。2、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有关时间单位“年、月、日”的基础知识。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能够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引导学生进行收集处理信息,观察比较,进行联想,提高学生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好品质。3、教学重难点:闰年、平年的区分与计算及大月、小月的记忆。4、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辅助课件及某年天数统计表若干份;学生课前收集不同年的年历、学具盒。5、教学过程:谜语导入;探究新知。

高三数学教学设计

高三数学教学设计5篇 时间的脚步是无声的,它在不经意间流逝,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写一份计划,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吧!那么高三数学教学设计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三数学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高三数学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掌握圆的标准方程的基础上,理解记忆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由圆的一般方程确定圆的圆心半径,掌握方程x+y+Dx+Ey+F=0表示圆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方程x+y+Dx+Ey+F=0表示圆的的条件的`探究,学生探索发现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激励学生创新,勇于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圆的一般方程,以及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一般方程。 【难点】 二元二次方程与圆的一般方程及标准圆方程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高三数学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充要条件的意义。 2.掌握判断命题的条件的充要性的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简单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充要条件意义及命题条件的充要性判断。 教学难点 命题条件的充要性的判断。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教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由上节内容可知,一个命题条件的充分性和必要性可分为四类,即有哪四类? 答: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既充分又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本节课将继续研究命题中既充分又必要的条件。 二、新课:§1.8.2 充要条件 问题:请判定下列命题的条件是结论成立的什么条件? (1)若a是无理数,则a+5是无理数; (2)若a>b,则a+c>b+c; (3)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有两个不等的实根,则判别式Δ>0。 答:命题(1)中因:a是无理数a+5是无理数,所以“a是无理数”是“a+5是无理数”的充分条件;又因:a+5是无理数a是无理数,所以“a是无理数”又是“a+5是无理数”的必要条件。因此“a是无理数”是“a+5是无理数“既充分又必要的条件。 由上述命题(1)的条件判定可知: 一般地,如果既有pq,又有qp,就记作:pq.“”叫做等价符号。pq表示pq且qp。 这时p既是q的充分条件,又是q的必要条件,则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续问:请回答命题(2)、(3)。 答:命题(2)中因:a>b a+c>b+c.又a+c>b+ca>b,则“a>b”是“a+c>b+c”的充要条件. 命题(3)中因: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有两个不等实根Δ>0,又由Δ>0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有两个不等根,故“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有两个不等实根”是“判别式Δ>0”的充要条件。 讨论解答下列例题: 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在“充分而不必要条件”、“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中选出一种)? (1)p:(x—2)(x—3)=0;q:x—2=0。 (2)p:同位角相等;q:两直线平行。 (3)p:x=3;q:x2=9。 (4)p: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q:四边形是平形四边形;q:2x+3=x2 。 充要条件(二) 人教选修1—1 生:(1)因x—2=0 T(x—2)(x—3)=0,而: (x—2)(x—3)=0x—2=0,所以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2)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所以p是q的充要条件。 (3)因x=3x2=9,而x2=9x=3,所以p是q的充要分而不必要条件。 (4)因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又四边形是平四边形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所以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5)因 ,解得x=0或x=3.q:2x+3=x2得x=—1或x=3。则有pq,且qp,所以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师:由例(5)可知:对复杂命题条件的判断,应先等价变形后,再进行推理判定。 师:再解答下列例题: 设集合M={x|x>2},P={x|x<3},则“x∈M或x∈P”是“x∈M∩P”的什么条件? 生: 解:由“x∈M或x∈P”可得知:x∈P,又由“x∈M∩P”可得:x∈{x|2<x<3}.< p=""> 则由x∈Px∈{x|2<x<3},但x∈{x|2<x<3}x∈p.< p=""> 故“x∈M或x∈P”是“x∈M∩P”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三、课堂练习 课本__页,练习题x、x。 四、课时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充要条件”的判定方法,即如果pq且qp,则p是q的充要条件. 1.书面作业:课本P37,习题1.8 1.(3)、(4) 2.(4)、(5)、(6) 3. 2.预习:小结与复习,预习提纲: (1)本章所学知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本章知识内容的学习要求分别是什么? 板书设计 §1.8.2 充要条件。 如果既有pq,又有qp,那么p就是q的既充分又必要条件,即充要条件。 教学后记 高三数学教学设计篇3 一、基本知识概要: 1.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 从代数的角度看是直线方程和圆锥曲线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无解时必相离;有两组解必相交;一组解时,若化为x或y的方程二次项系数非零,判别式⊿=0时必相切,若二次项系数为零,有一组解仍是相交。 2.弦:直线被圆锥曲线截得的线段称为圆锥曲线的弦。 焦点弦:若弦过圆锥曲线的焦点叫焦点弦; 通径:若焦点弦垂直于焦点所在的圆锥曲线的对称轴,此时焦点弦也叫通径。 3.①当直线的斜率存在时,弦长公式:=或当存在且不为零时,(其中(),()是交点坐标)。 ②抛物线的焦点弦长公式|AB|=,其中α为过焦点的直线的倾斜角。 4.重点难点: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相切条件下某些关系的确立及其一些字母范围的确定。 5.思维方式:方程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设而不求与整体代入的技巧。 6.特别注意:直线与圆锥曲线当只有一个交点时要除去两种情况,些直线才是曲线的切线。一是直线与抛物线的对称轴平行;二是直线与双曲线的渐近线平行。 二、例题: 【例1】 直线y=x+3与曲线() A。没有交点B。只有一个交点C。有两个交点D。有三个交点。 〖解〗:当x>0时,双曲线的渐近线为:,而直线y=x+3的斜率为1,1<3 y="x+3过椭圆的顶点,k=1">0因此直线与椭圆左半部分有一交点,共计3个交点,选D。 [思维点拔]注意先确定曲线再判断。 【例2】 已知直线交椭圆于A、B两点,若为的倾斜角,且的长不小于短轴的长,求的取值范围。 解:将的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消去,得由,的取值范围是__。 [思维点拔]对于弦长公式一定要能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民。本题由于的方程由给出,所以可以认定,否则涉及弦长计算时,还要讨论时的情况。 【例3】 已知抛物线与直线相交于A、B两点。 (1)求证: (2)当的面积等于时,求的值。 (1)证明:图见教材P127页,由方程组消去后,整理得。设,由韦达定理得在抛物线上, (2)解:设直线与轴交于N,又显然令 [思维点拔]本题考查了两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函数与方程的思想,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4】 在抛物线y2=4x上恒有两点关于直线y=kx+3对称,求k的取值范围。 〖解〗设B、C关于直线y=kx+3对称,直线BC方程为x=-ky+m代入y2=4x得: y2+4ky-4m=0,设B(x1,y1)、C(x2,y2),BC中点M(x0,y0),则 y0=(y1+y2)/2=-2k。x0=2k2+m, ∵点M(x0,y0)在直线上。∴-2k(2k2+m)+3,∴m=-又BC与抛物线交于不同两点,∴⊿=16k2+16m>0把m代入化简得即, 解得-1 [思维点拔]对称问题要充分利用对称的性质特点。 【例5】 已知椭圆的一个焦点F1(0,-2),对应的准线方程为y=-,且离心率e满足:2/3,e,4/3成等比数列。 (1)求椭圆方程; (2)是否存在直线,使与椭圆交于不同的两点M、N,且线段MN恰被直线x=-平分。若存在,求的倾斜角的范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依题意e= (1)∵-c=-2=,又e=∴=3,c=2,b=1,又F1(0,-2),对应的准线方程为y=-。∴椭圆中心在原点,所求方程为: =1 (2)假设存在直线,依题意交椭圆所得弦MN被x=-平分,∴直线的斜率存在。设直线:由 =1消去y,整理得 =0 ∵直线与椭圆交于不同的两点M、N∴⊿=4k2m2-4(k2+9)(m2-9)>0 即m2-k2-9<0① 设M(x1,y1)、N(x2,y2) ∴,∴② 把②代入①可解得: ∴直线倾斜角 [思维点拔]倾斜角的范围,实际上是求斜率的范围。 三、课堂小结: 1、解决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时,对消元后的一元二次方程,必须讨论二次项的系数和判别式,有时借助于图形的几何性质更为方便。 2、涉及弦的中点问题,除利用韦达定理外,也可以运用点差法,但必须是有交点为前提,否则不宜用此法。 3、求圆锥曲线的弦长,可利用弦长公式=或当存在且不为零时,(其中(),()是交点坐标。再结合韦达定理解决,焦点弦长也可利用焦半径公式处理,可以使运算简化。 四、作业布置: 教材P127闯关训练。 高三数学教学设计篇4 一、数学的“双基”是指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 它是数学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与有效支撑,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数学的考查重点,因此在复习时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基础复习,要“细”; 力求主次分明,突出重点。 1、课本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与基础,课本中结论,定理与性质,都是学习数学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立足课本,迅速激活已学过的各个知识点,强调课本的重要性,不放过课本的每一个角落。 2、注意所做题目使用知识点覆盖范围的变化,有意识地思考、研究这些知识点在课本中所处的地位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3、要重视数学概念的复习,深刻体会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 如在函数的复习习过程中要重视函数概念的复习, 深刻体会函数的本质特征,学会函数的思维方式。 (二)对核心的知识要概括,解题的方法要概括,对每一章节、每一单元的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做一概括! 在知识的复习过程中注意每一模块复习完要注意引导学生建立网络图,其目的是一方面,所学知识层次清晰,知识的逻辑关系清楚,更重要的是,这个知识结构图也体现了学生应掌握的数学思维的基本模式与方法。 将典型问题模型化,将通解通法固化在我们的解题思维中,能够有效地提高我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复习的质量,也是老师提高复习效率最应该做的事情。 (三)分层教学,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 高三数学复习,绝不能等同高一,高二阶段,平铺直叙,对每章的知识结构,在复习开始与复习结束时都要能写出或说出各章节的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特别要强调课本内涉及的内容与课外补充的内容,及高考考过的知识点,为此,师生要研究近三年的高考题目。例如:“函数”一章,课本目录:集合与函数、基本初等函数、函数方程与零点。因为函数是高考的重头戏,函数知识与函数思想地位,需让同学们下大力气掌握,扩充内容:求函数解析式,函数值域,求函数定义域,函数图像及变换,函数与不等式,函数思想的应用;重点知识重点掌握,重点训练,也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方向,而对于集合,因为高考要求降低,就适当减少课时,针对性处理数学知识点。减少盲目性,在高三能帮助同学们居高临下复习,提高复习效果。 (四)渗透数学思想,数学方法。 数学高三总复习要抓得住“魂”,要通过复习,确实把握学科的基本思想. 目前的高考,强调对数学基础知识考查,在知识交汇点设计试题。还考查中学数学知识中蕴涵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而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是贯穿了整个中学数学的各个章节,比如方程有解,求的取值范围。就可以转化为求关于的函数的值域问题。并且很多问题的解决都是在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或方程组,利用方程思想,同时还须注意通性通法的训练,淡化特殊的技巧;而作为数学知识更高层次的抽象与概括,需要分章节在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中,不断渗透与总结,暗线变明线,渗透变明确。先认识数学思想与方法的作用,以问题为载体,以方法为杠杆,再想办法应用于解题,例如在不等式的解法一章,首先强调化归思想,即大多数的不等式最终都转化为一元一次或一元二次不等式,再强调等价转化,即常说到的等价组,包括函数定义域,运算的等价性等等,这样将资料中的分式不等式,简单的指数不等式,对数不等式,三角不等式,一块学习统一在数学思想前提中,便于很好的掌握,此外,可以开展讲座,集中学习数学思想与方法,加强理性认识,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 不断提高数学能力,特别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考试说明》中特别强调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适应现在考题的发展要求,在这一问题上必须加强,我的体会是:在平时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方式的选择和运用,一方面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认识数学与实际的联系;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和身边的数学问题,把现实问题“数学化”,并加以解决,而“研究性课题”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通过“研究性课题”的学习,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从中提炼出有一定社会价值背景的应用问题,促进学生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和增强数学运用意识,学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同时有意识地把教学过程施行为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把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每一节课,每一道题之中,有意识加强不同知识点的联系,选择一些开放性试题供学生探索,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三、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应试技巧 (一)注意学生的解题习惯。高考最终要通过解题见分晓,因此高三复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解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解题习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审题要准。最好采取二次读题的方法,第一次为泛读,大致了解题目的条件和要求;第二次为精读,根据要求找出题目的关键词语并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 第二、算理要清。在解题过程中不仅要明确每一种运算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还要明确这种运算的条件是否具备。 第三、跨度要小。解题过程(尤其是运算过程)的衔接要紧密,不要跳步骤。 第四:考虑要周。切忌思考问题丢三落四、想当然、麻痹大意,在平时训练时,出现此种情形,除性格因素外,要特别考虑一下在知识和方法上的缺陷。 同时高考是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指定的题目,因此解题的速度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解题一定要有速度意识,用时多了即使对了也是“潜在丢分”,要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拿到该拿的分数,不要把遗憾留在考试结束之后,在平常做题时则需按三个步骤完成,(1)先做容易题(捡着做),所谓容易题就是看了题目只须简单的运算就能得到结果的题目;这样学生对整张试卷的情况就会心中有数,此时已有五六十分的分数到手了,心中有底,可以消除一些紧张的心理。(2)再做中档题,所谓中档题就是需要认真思考,可能会有一定的运算量的题目,(3)最后在看难题能写多少就写多少。在一些中难度的解答题中还要注意解本题靠后面的小题时可能会用到前小题的结论,或前小题不会证也可以“跳步解法” (二)注意学生的书面表达。高考最终的成绩是由各个阅卷老师给出的总和,学生与老师的交流是通过书面表达的形式进行的,因此书面表达又显得至关重要,(1)表述要全。到了高三,相当一部分学生考试时,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失分非常严重,主要表现在表述上,导致79分的解答题中,几乎没有一个题能得满分,问题主要在于表述不够全面,术语不够准确,逻辑性不够严密,运算失误较多等。因此要避免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现象。(2)突出得分点和踩分点。不会做不等于得不到分数,在平时的教学中尤其在高考前的这一阶段,对于解答题有必要向学生说明阅卷的评分情况是按步得分,按点得分,让学生知道一个题目中哪些是关键步骤,必不可少的。真正不会做也可以将一些条件进行一些简单的变形,或许也能得到一两分,不要小看它,可能是“万人之上”,同时书写要求做到简洁、明了。如果在高三总复习中注意解决这一问题,它必是高考中分值的一个增长点。 对于上文提供的高三第一轮数学复习教学计划方法指导相关内容,是不是感觉很关键呢?希望大家都能取得好成绩。 高三数学教学设计篇5 为了能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效率地完成高三数学学科教学复习工作,正确把握整个复习工作的节奏,明确不同阶段的复习任务及其目标,做到针对性强,使得各方面工作的具体要求落实到位,特制定此计划,并作出具体要求。 1. 三轮复习总体要求:科学安排,狠抓落实。要求第一轮复习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起点不能太高,复习要有层次感,选题以容易题和中档题为主,尽可能照顾绝大多数学生。这样才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确保基础和方法扎实,同时尽可能缩短第一轮复习时间,给后面的拔高和思维的反复训练提供足够的时间。第二、三轮复习要求起点较高,对准中等及其以上学生,选题难度以中档题为主,根据知识点的需要穿插少量综合性较大的题,在整个复习过程中坚持讲练结合,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对所学方法的模仿训练,切实落实好作业、跟踪检测和信息反馈。 2、多互相听课,吸取他人优点,扬长避短,提高复习效率,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快统一一种可行的、科学的复习模式。 3、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利用教研活动,能创新、群策能力。本届高三的教研活动以高考中的知识专题为主,如高考考什么?怎样考?同时确定专题专人发言,加强对每次单元测试和月考试卷考前的审题、考后的总结和评估,加强对资料和信息整理的互通,特别要加强对第三轮复习中高考常见大题的研讨,加强针对性训练,突出效果。 4、作业要求:坚持三轮都有单元测试的做法。务必落实好测试的做和评,搞好课后巩固这一重要环节,力求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和提高。 5、考试要求:坚持考前审题和考后小结与评估,注重对反馈信息的整理(如知识和方法掌握不好的),大题各种方法探索及整理,每次考试主要采用自主命题、确定一人负责,全组共同讨论的方式命制试题。 6、努力抓好各班总分靠前而数学成绩偏弱的这一部分学生,通过重视、关注、关心、个别辅导,提高他们的学数学的积极性,确保升学率和平均分的提高。 衷心希望大家能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研讨创新,发扬拼搏、奉献、吃苦耐劳精神,切实落实好工作中每一个环节,争取取得优异成绩。

初中八年级生物下册《用药和急救》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下册《用药和急救》教学设计 海口市长德学校 黎仕强 教学目标: 1、学会区别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2、学习掌握一些安全用药的常识。 3、说出一些常用药物的名称、作用和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概述安全用药的常识 教学难点:说出一些常用药物的名称、作用和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搜集药品的使用说明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 提问的方式,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免疫,知道人体有一定的免疫功能,但每个人食五谷杂粮,还是免不了会生病;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危急情况或意外伤害,面对这些你首先想到的措施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第二章《用药和急救》。请同学们看两个有关用药的资料,我们再下结论。 资料1:据统计,我国每年5000多万病人中,至少有250万人入院治疗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其中50万人是严重不良反应,因此致死的人数每年约有19.2万人,比传染病致死的人数还要高出许多倍。 资料2:据调查,我国现有的180万聋哑儿童中,有60%以上是由于不合理用药造成的;我国1000万聋哑人中,60%-80%也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 教师:当我们遇到一些小病时,如果家长有一定的医学常识,对轻微病症的诊断和用药方法正确,这样做是可以的。同时又起到节省时间,及时治病的效果。但,俗话说得好,“是药三分毒”,在自己用药的时候,怎样选择药物、如何服用,才能充分发挥药物的效果,避免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或危害呢?我们这节课来探讨有关“安全用药”的知识。 二、讲授新课 一、安全用药 教师: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在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方面都要恰到好处,充分发挥药物的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或危害。所以了解一些安全用药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我们了解药物的分类。 (一)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1、学生分析小活动: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些常用药:草珊瑚含片、阿司匹林、黄连素、红药水……它们都是用来干什么用的? (生分组讨论尝试回答) 这些药物我们可以在哪些地方买到? 生讨论答出:医院、药店、医药超市等。 2、处方药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疾病,仅凭我们所掌握的一些医学常识,不能够做出病情判断,也不能决定用何种药物,这时我会怎么办? 需要医生给我们开出药方,然后按照药方去抓药,按照医生的要求服用。这类药和我们刚才学的非处方药不同,我们称为处方药,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并按照医嘱服用药物。 3、了解什么是非处方药 上述这些药我们可以不用医师开药方,直接去买到,按照说明书使用即可,这一类药称为非处方药,简称OTC,非处方药用于治疗一些消费者容易诊断,自我治疗的常见轻微病症。比如,同学们有时觉得自己在发烧、流鼻涕等症状,就判断自己患感冒,便自己去购买一些感冒药,这种现象在生活中经常发生,也体现了非处方药的优越性,质量稳定,疗效好,使用方便。 (二)药品的服用 1、教师: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在使用前都要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确保用药安全。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自己的那份儿《使用说明书》并进行交换阅读。解读说明书中的各项信息,然后对教材88页的问题进行讨论,并选一名记录员记录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 (1)哪些是中药,哪些是西药,你是怎样分辨的 (2)药物的使用说明中有哪些信息对于安全用药是十分重要的? (3)你能否从使用说明中概括出一些药物保存的基本要求? (4)关于安全用药,你还有哪些希望与大家讨论的问题? 教师:请每小组的记录员根据本小组的情况向大家汇报讨论的结果。 学生1:我们小组的中药有……,西药有……,我们是根据药物的主要成分来分辨中药和西药的。 学生2:《使用说明书》中的作用与用途或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规格、有效期、批准文号、制造单位和注意事项对于安全用药都是十分重要的。 学生3:药品的保存大多需要放在干燥、避光的地方,而且要密闭保存,避免受潮,药物受潮后有效成分可能分解,甚至发生霉变,影响疗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鼓励性评价,同时及时纠正某些不正确的观点,归纳出讨论题的参考答案。) 2、对照同学们搜集的药品说明书,寻找在药物说明书上有没有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和用量、药片规格、注意事项、生产日期、有效期、生产批号等。 教师补充讲解:一般来说药品的有效期为1-5年,没有规定或表明有效期一般按5年来算,失效期指药品在规定的储存条件下,其质量不符合国家认可的质量标准和要求,不能继续使用的日期。 举例:1、“有效期为1999年7月”指该药可用到1999年7月31日。 2、“失效期为1999年7月”指该药可用到1999年6月30日。 我们掌握了以上的常识也是安全用药的必备,我们购买了非处方药必须严格认真阅读说明书,按照要求进行服用,而处方药则必须在医师的具体指导下方可使用。 二、家庭小药箱的配备 在生活中,有时候会突发性的出现一些小毛病,如感冒、腹泄等,这时候如果家中早已准备好了那就方便多了,因此家中配备一个科学的家庭药箱或旅行药箱,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现在请你设计一个家庭药箱,在设计时,你首先要考虑家庭中常备的药物有哪些?家庭成员中是否有特殊情况,这些药物的保存方法你了解吗?如何将这些药物摆放? 学生进行小组设计,设计完成后小组交流。 三、巩固练习 看谁选得对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的药物 B.非处方药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购买,因此这类药物可以随意服用,不会对身体引起毒性或副作用 C.中药和西药是根据其有效成分的不同来区分的 D.无论何种药物,在使用之前都应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 答案:B 2.当你的家人因腹泻需要服药时,你应该选择下列哪种非处方药 A.感冒冲剂 B.牛黄解毒片 C.阿司匹林 D.诺氟沙星胶囊 答案:D 3.下列药物已经过期不能使用的是(假设教学时间为2003年6月1日) A.生产日期为2001年6月,有效期:三年 B.生产批号为020601,有效期:二年 C.有效期至2003年6月 D.失效期至2003年6月 答案:D

梅花香自苦寒来——中学生挫折教育活动课教学设计

梅花香自苦寒来——中学生挫折教育活动课教学设计   梅花香自苦寒来中学生挫折教育活动课教学设计   活动目的:   1.使学生懂得人生免不了要经历挫折,人们的受挫能力不同,挫折所造成的后果也不同。挫折能磨练人,挫折孕育着成功。   2.使学生能勇敢地面对挫折的考验,培养学生具有积极进取、不畏困难的良好意志品质。   活动准备:   1.搜集有关名人奋斗的故事资料和有关战胜挫折的人生格言。   2.回忆自己所经历的最难忘的一次挫折所造成的后果,从中总结几条经验或教训。   3.准备服装、音响、道具,排练挫折教育小品。   活动过程:   主持甲:前几天,我们学完了《能够承受挫折》一课。为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受挫折能力,今天我们组织了这节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活动课。   主持乙:欢迎大家积极参与,希望我俩的主持能得到大家的喜欢。   主持甲:你听说过贵州某市一对孪生姐妹杀死自己亲生父母的事吗?   主持乙:没有呀,快说说是怎么回事。   主持甲:这是一幕不该发生的悲剧。XX年秋天,贵州某市一对孪生姐妹初中毕业后,没有考进重点中学,多次受到父母的斥责。面对挫折,姐妹俩的心理崩溃了,她俩承受不了来自父母的压力。于是,在一个可怕的夜晚,她俩悄悄地拧开了家中的煤气罐,将熟睡的父母毒死,然后双双出逃!   主持乙:真是太可怕了,难怪说挫折对弱者来说是万丈深渊,对强者来说是成功的阶梯。一个人经受不起挫折,危害还真大,幸亏着这样的事很少发生。   主持甲:不错,这样的事确实很少发生,但类似的事却时有发生,就连我们身边也存在这样的隐患。不信请看小品《离家出走》。   画外音:湖北省某县某校两名优等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受到老师的批评、父母的训斥、同学们的嘲笑,两人承受不了这些压力,于是结伴离家出走,登上了从宜昌开往武昌的火车。车厢内旅客们正在议论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学生甲、乙及前排同学扮作旅客)   旅客甲:康熙不愧为一代英雄,他在位的60年里,建立了不朽的功业,如除鳌拜、平三藩、收复台湾、剿噶尔丹。正因为这些政绩,才有可能带来后来的康乾盛世呀!   旅客乙:是呀,有道是:生于忧患,死于安逸。康熙可谓是少年不幸,他8岁丧父,9岁丧母,从小经历了痛苦的磨难,才造就康熙这样的旷世英雄。   旅客丙:所以说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汉代的司马迁假如当年不是因为受腐刑,也许还写不出《史记》这部史学巨著。(旅客丙讲司马迁的故事)   旅客丁: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有一个人,他在失去了双手和双腿的情况下,用嘴含笔写出了一本33万字的辉煌着作《极限人生》,他的名字叫朱彦夫。(旅客丁讲朱彦夫的故事)   画外音:列车在荆楚大地奔驰,旅客们的议论引起了离家出走的两位学生的注意。此时武汉人民广播电台的一则新闻报道更是深深地打动了他俩的心。   画外音:武汉人民广播电台,现在报道新闻:备受社会关注的残疾青年丁亚伟今日被武汉理工大学正式录取,丁亚伟终于走进了他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丁亚伟是一位靠拐杖支撑着走路的残疾青年,凭着顽强的毅力,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中师范大学,就在他即将踏进大学校门时,却收到了华中师范大学的退学令。他的事迹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关注,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武汉理工大学终于对他敞开了校门。今天是丁亚伟上学的`第一天,让我们向他表示热烈祝贺。(全体同学热烈鼓掌)   学生甲:看来,在人生的道路上不一定都铺满鲜花,也经常会是遍地荆棘。但是,不经历狂风暴雨,哪有美丽的彩虹?   学生乙:时世造就英雄,挫折带来财富,人生经历一点磨难是一件好事。相比之下,我们俩经历的这点困难,简直叫小菜一碟。   画外音:列车在某个小站停留,夜幕中传来一个小姑娘的叫卖声(一名女生扮演的又小又瘦又黑的小姑娘提一筐上)   小姑娘:卖茶蛋哟,谁买茶蛋?   学生甲:小妹妹,天这么晚了,你一个人出来卖茶蛋不怕吗?   小姑娘:爸爸外出打工去了,妈妈又生病不能出来,我怕又有什么办法呢?   学生乙:那你明天上学怎么办呀?   小姑娘:家里没有钱,我已经不上学了,我要卖茶蛋赚钱给妈妈治病。   学生甲:你不想上学吗?   小姑娘:(从衣服里抽出课本)怎么不想,没有车来的时候,我就在站台上的灯下读书,等我卖茶蛋赚了好多好多的钱,给妈妈治好了病,我还要上学去读书。(歌曲《爱的奉献》轻轻传来,在音乐中,旅客争着买茶蛋……)   画外音:两位离家出走的学生到武汉后,找到了其中一位在华中师范大学读书的表哥。在表哥的导引下,参观了武昌起义纪念馆,瞻仰了八七会议会址,拜谒了东湖屈原塑像,登上了黄鹤楼。最后,他们来到武汉市新世纪中学。   表哥:这里是湖北省素质教育实验基地学校,我就在这所学校实习,担任初一(1)班班主任。今天,我们班要召开一个战胜挫折,迎接挑战主题班会   ,我带你俩一起参加好吗?   学生甲、乙:太好了!(表演室内剧《主题班会》,由后排同学扮演)   主持:同学们,大家都看过电视剧《长征》吧?长征是红军在遭受重大军事挫折之后的一次战略性大转移。面对失败,红军没有被压倒,他们在毛主席的率领下,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到达陕北根据地。下面让我们以崇敬的心情来欣赏毛主席的诗词《七律·长征》。(播放电视剧《长征》主题歌)   主持人:有人说,人生像条河,既有绿水清波,也有惊涛骇浪,每个人在前进的路上都会遇到坎坷。下面请同学们回忆自己所经历的最难忘的一次挫折所造成的后果,并从中总结出经验或教训。(每个小组选一人讲自己经历的挫折)   主持人:同学们的故事都很感人,同学们的小品也很精彩。我们大家要时时牢记挫折对于弱者是万丈深渊,对于强者是前进的阶梯的道理。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要时刻准备战胜挫折,迎接挑战。下面请大家分别展示自己抄写的有关承受挫折的格言,并互相赠送。   主持人:同学们,今天参加我们主题班会的还有两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下面掌声欢迎两位客人为大家讲话!(学生甲、乙上台)   学生甲:同学们好,我叫×××,来自湖北省西部,我俩是受了一点小挫折后负气跑出来的。在武汉的几天里,我们参观了武昌起义纪念馆,看到了辛亥革命取得胜利所经历的千辛万苦;瞻仰了八七会议纪念馆,体会到了中国共产党在成长中所经历的血雨腥风;拜谒了东湖公园屈原塑像,领略到了做人的酸甜苦辣;登上了黄鹤楼,感受到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博大胸怀。武汉之行,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人生难免有挫折,新世纪的青少年一定要战胜挫折,迎接挑战!谢谢大家。(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学生乙:同学们好,我叫×××,也来自湖北西部。我们很幸运参加了你们的班会活动,是你们的热心帮助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随时都可能遇到挫折,必须要有心理准备。要以乐观的态度、顽强的毅力,勇敢地迎接命运的挑战,千万不要像我俩一样,遇到一点困难和打击就悲观失望、心胸狭隘。从今天起,我一定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向命运屈服!谢谢大家!(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主持人:看了同学们互赠的礼品,听了两位客人的讲话,我心情很激动。我想起这样一个人。他名字叫丹丹,来自湖北。由于病魔的摧残,小丹丹成了一个弱智者。面对命运的挑战,小丹丹毫不屈服,他刻苦学习音乐指挥。终于成为全世界惟一的不识乐谱的指挥家,并多次随中国残疾人艺术代表团出国访问,为祖国赢得了崇高的荣誉。最后,让我们欣赏由小丹丹指挥的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在音乐声中主题班会结束)   主持甲: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这使我想起了孪生姐妹的悲剧,假若她俩能够明白这个道理,那么,这幕悲剧还会发生吗?   主持乙:歌德说:斗争是掌握本领的学校,挫折是通向真理的桥梁。我想起了《长征》的故事,中国红军如果不是因为战胜了无数的艰难险阻,我们能取得今天的胜利吗?   主持甲: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但我们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主持乙: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饥其体肤,空乏其身。让我们懂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主持甲、乙:请全体起立,高唱《长征》主题歌《红军不怕长征难》!   主持甲、乙:梅花香自苦寒来活动课到此结束,祝同学们在新的一年里扬鞭催马、战胜困难,一马当先,跨越人生!

教学设计思路怎么写模板图片?如何写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幼儿园教案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怎么写?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撰写活动设计是备课的重要环节。教案写得好,目标明确、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那么在教案的实施过程即上课时就能得心应手、有条不紊、中心明确。反之,则条理不清、轻重不分,教者思绪不明,学者一头雾水,就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可见,写好活动设计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那么,怎么样才能准备好一个好的教案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一、教材的选择我们选择教材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一节课的内容深了、浅了、多了、少了,都是不恰当的,只有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能引发幼儿兴趣的教学内容,才能先发制人,从根本上达到教育的目的。二、目标的确定目标的制定原则上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一个活动目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确定:1、认知2、能力3、情感如儿歌《过桥》的目标是:1、学习口齿清楚、声音自然地朗读诗歌。2、尝试简单地仿编。3、体验活动的乐趣。目标1学习朗读、学习儿歌是知识层面的,是知识的积累和巩固;目标2尝试简单地仿编是能力层面的,是能力的提高和锻炼;目标3体验活动的乐趣是情感层面的,是情绪的体验和表达。当然,在确定目标时虽然基本是从以上三个方面来考虑,但也不是说每个活动设计都是这样三条目标,有时候也可以结合起来,而且可以根据每个活动的侧重点来安排目标的前后。如儿歌《太阳和月亮》的目标就是这样的:1、能积极地参与活动,体验诗歌带来的乐趣。2、尝试创编诗歌,激发幼儿的创造精神。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pwd=r6jr_崛÷:r6jr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的设计思路怎么写[教学思路的创新设计]所谓“教学思路”,是对如何展开教学内容的“想法”,是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所规划的、所要实施的教学流程,教学思路的创新设计。它或明或暗地被划分成若干个教学步骤,以便在课堂上有序地向前推进。但从中学语文大面积上的阅读教学来看,科学地、艺术地设计教学思路的意识比较淡漠。教学模式普遍地表现为“导入课文——熟悉课文——课堂讨论——收束教学”这样一个俗套的流程。由于在“课堂讨论”中提问过多或讲析过多,这里往往形成一个内容繁杂时间冗长的“不歇气”的教学“大板块”,从而使课堂教学缺少节奏。因此我们应该进行教学思路的创新设计,让课堂教学的步骤明朗起来,生动起来,艺术起来。可进行如下方面的一些创新尝试。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pwd=3vzr提取码:3vzr如何写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整个教学过程,秉承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切实做到了:做中学,做中教。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1)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2)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3)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4)强调“协作学习”。包括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如实施跨年级和跨学科的基于资源的学习等。(5)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1)突出创新课程模式应体现学科及教学内容的特色。教学的问题是什么,教学改革要解决什么问题要突出。(2)融合技术将信息技术合理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中,围绕教学内容合理、恰当地选择教学媒体、技术与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媒体与资源的内容,注重信息技术及数字资源的整合与运用,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重难点问题及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技能的掌握,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3)应用理论教学设计应该基于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所有的理念要能落地,要能实际应用,而不是只是假借名头。(4)展示效果教学设计立意新颖、设计巧妙,适用于实际教学,能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达成教学目标,有推广性。陈述的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能用事实、数据证明教学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pwd=upgx提取码:upgx

请问信息技术的教师资格证在笔试的时候有个教学设计题但没有信息技术相关教学设计,那应该选择哪个答题?

教资最后的教学设计题目是可以自己六选一的,自己选择一个作答即可,不限制学科的。

小学四年级信息技术 计算机为什么慢了教学设计

浅谈计算机教学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对于现代的小学教育,学生已开始不满足于“知识=书本+粉笔+嘴巴” 的教学模式,随着小学生心理发展、生理发展期的提前,现代科学环境的影响,活动范围和方式的不断拓广,他们对知识、对信息有了更高、更多的要求,而计算机教学的引入正好顺应了这种时代发展的趋势,它将外界与学校、活动与课堂、书本与信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将“知识=书本+粉笔+嘴巴”更新成为“知识=书本+电教+嘴巴”,满足了小学教育乃至于现代教育的要求。一、计算机教学可以弥补教学器材的不足。增强小学教学中形象化成分。顺应小学生心理思维的发展规律。伴随着教育的发展,学生知识面的不断扩大,教材的不断更新,许多新事物、新知识的不断涌现,作为面对着心灵幼稚、思维能力低下、抽象认识发展缓慢这一特殊群体的小学教师来说,已很难通过简单的介绍、片面的几句话来让学生在内心世界形成完整的认识,即使是教师自己,也很难仅仅凭借自己的所知来弄清楚问题的关键,很难在很短的时间、较小的校园范围内找到合适的答案。而能让学生比较形象了解的实物模型、鲜明的彩图,完整的文字介绍,即使在城市学校也很难比较完整、全面的找到,因此,在传达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因教学资料、知识资料不能满足需要所造成知识盲点,造成教师与学生在知识传递上的阻塞。而计算机能够全面满足教学需要,解决这一问题,它通过网上传输获取教学中的所需资料,有力的弥补了教学器材数量与质量的不足,提供了丰富的教辅工具,并且运用各种动画、图解、音乐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系统全面的传输知识信息。更重要的是,小学生这一不成熟的群体,获取知识的绝对途径则完全依赖于教师课堂的传播,他们心理和思维的发展所要求的形象性资料,是任何教师都无法估计和全部满足的,而计算机教学则具有很强的形象性、灵活性、多样性,它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有针对性的选择,能把书本上简单或是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深刻、形象,很好的针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发展快而抽象思维发展缓慢的心理特点进行信息的多元化处理,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二、计算机教学可以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克服传统教育教学过程的弊端。创造最佳知识传输效果。计算机教学引入课堂,其高效、快速的信息传递功效,与传统教学相比大大节约了教学时间,在相同的课堂45分钟,采用计算机教学能够加大课堂教学容量、扩大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这在小学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小学生幼稚的思维对事物的认识需要寻求丰富的感官刺激,计算机教学可传递他们对知识需求,满足其求知欲。另外,计算机教学还能够简化教学步骤,克服传统教育教学过程的弊端:①可以简化教师繁琐的书写过程,以演示稿、幻灯片代替黑板板书内容,大大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②克服了教学空间的限制,完成了以前在教室不能完成的教学内容,使教学从教室走向了校外,从有限空间走向无限空间,拓展了教学范围。③克服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计算机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始终围绕学生这一活动主体,采用师生交互式的对话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值得我们认识的是,计算机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动画式的三维效果,能够完成教师光靠双手所不能完成的动作演示效果,特别在小学社会课的教学中,其优势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学生心理对动的事物的认识远远比对静的事物的认识深刻,对多颜色事物的认识比单一颜色的事物认识深刻,对图像事物的认识比文字知识的认识深刻,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比抽象事物的认识深刻。而计算机教学的三维效果正是起到了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静态的事物动态化,文字性的知识图像化,单一的事物多彩化的作用,适合小学生心理的发展,增强了小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刻性和长久性,因此,计算机教学在小学教学中的作用与中学或其它阶段的教学表现得更明显、更直接。三、计算机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培养小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计算机教学是学习革命的产物,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作为小学生,对于新事物的渴望和思考是非常强烈的,对于计算机教学所带来的丰富信息,是他们从未接触过的。第一,计算机本身就是一种现代科学产物,小学生对其中奥妙在教师的引导下必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计算机所提供的对话式功能,能满足于小学生爱动的心理,对计算机本身的操作就是一个自觉学习的过程,对计算机信息的寻找过程本身也就是一种满足求知欲的过程;第二,计算机所提供的虚拟式的演示功能,是在现实生活和实践过程中所无法实现和观察到的,它通过对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模拟的动画演示,如火山喷发的过程,化石形成的过程,江河形成的原因等等,能通过具体的视觉观察,使小学生产生外在教学认识与内在心理认识的差异,从而就培养小学生思考问题能力,产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第三,随着计算机教学的引入,使小学生接触面的快速扩大,知识掌握程度的不断加深,思维能力的不断加强,其所遇到的疑难也就越来越多,其心理内在对知识的需求也就日益强烈,问题是促进学习最有利的动力。因而,他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必然会更加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对疑难问题答案寻求,同时也解决了以布置作业被动促学的教育弊端,从根本上符合了素质教育的号召,让学习的过程成为了“快乐学习、自主学习”。随着计算机教学深入课堂,它已开始逐步取代传统教育方式的地位,其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它所带来的教学效果的飞跃,是任何时期都不能相比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计算机教学必将成为课堂教育的主宰,成为推动现代教育巨大的动力和武器。

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让品德与社会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利用信息技术可创设形象、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能模拟变化万千的社会情况,可以制作交互性强,介面友好的教学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极大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性,突显《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导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营造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 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情绪,开启心智,从而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师在选择开课环节时,就要精心的提炼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倍添新鲜感,从而使他们感到品生课堂不再枯燥、抽象,从而对品生课产生亲切感。如山东人民出版社《品德与生活》五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个主题是《好大一个家》,活动动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我国共有五十六个民族,感受到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家庭;初步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感受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懂得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独特文化。这是一个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较为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和感受的主题。而教材提供了的画面和文字也无法展示大中华、多民族、多文化的背景。又由于五年级的学生的知识面有限,对祖国和民族的认识模糊,课堂上往往会出冷场和老师“一言堂”的现象。课前教师以《爱我中华》歌曲为背景,制作了有中国版图、中国名山大川、有故宫长城、有现代城市标志建筑、有古代四大发明和“神六”飞天、有各民族幸福和谐生活情景的课件。上课伊始,我就播放课件,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通过观看录像感受祖国的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团结、生活美好,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为活动的开展铺垫了认知基础和感情基础。 二、运用信息技术,再现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延展课堂的空间界限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品德与生活》的课程内容应来源于与儿童生活关系密切的、儿童耳熟能详乐于学习的、且有教育意义的儿童生活实际。因此,让现实生活更多地融入到《品德与生活》中,让《品德与生活》更深入广泛地介入现实生活,让孩子们在《品德与生活》中更清晰地了解生活和社会,形成适应社会、热爱生活的能力和品德,是每位品德学科教师的职责。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模拟和实拍功能,较好地再现了学生生活场景,使《品德与生活》课堂更富有生活情境,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如组织五年级下册教材《来到黄河岸边》这一课活动导入新课时,播放家乡青山绿水的风景片,让学生欣赏水之美,紧接着演示水源污染的图片课件,教师话锋随即一转:这些污染的现象你们身边有吗?把你们课前调查到的我们身边的水资源被污染的资料都拿出来。将课堂交给学生,将教学内容牵引到学生生活中去,充分让学生谈自已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想告诫人们什么。接着教师再将学生的视角由“我们”身边拉到了更广阔的空间,通过播放黄河水资源污染情况图片课件,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水资源污染的严重性和残酷性。提醒同学们思考:我们要保护母亲河做些什么呢?随后又将学生拉回现实中来,通过观看一些同学在水龙头旁洗手、玩水、打水仗、水龙头也不关的录像课件,通过讨论交流:看了这段画面,你有什么话想说吗?再通过交流展示自己收集周边人浪费水的现象的材料,学生深深地明白了哪些行为是污染水、浪费水的行为了,在今后的生活中就能够避免那些行为,学会保护水资源,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三、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的潜能 信息技术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入情入境就会思维敏捷,适时地留有一定的空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如:在讲五年级上册《科技改变生活》一课时,我在教育网站上查找“未来城市”、“超级城市”、“巨型建筑”等各种各样的设想方案展示给学生欣赏,帮助学生拓展思路,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调查、采访时了解到的情况、发现的问题,设计自己心中美好的家园,学生潜能获得了发展,想象的翅膀展开了,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提高,学生按自己的认识和想象画出家乡的明天。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的信息化教学改变了以往枯燥单调的教学方式,让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多媒体技术成为促进品德与社会教学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时代的发展,也是时代的需要,当然,信息技术的运用也要因学生和教学的需要而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他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运用科学的教育观念,先进的教学思想去教书育人,做真正的引导者,这才能真正实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动形象。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设计

现如今无论是在哪所学校,老师们对多媒体教学是趋之若鹜,只要一讲到公开课就一定是多媒体教学,真正成了“无多媒体不成为公开课”只要是多媒体课就是好的,否则就是不成功的。多媒体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教师的崇拜物。因此,有的学科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放在多媒体教室来上,学生一天下来要听多节课的多媒体教学,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视觉疲劳,一开始对多媒体课的兴趣也荡然无存了。所以,过分崇拜和依赖多媒体教学,不但发挥不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可能还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多媒体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方式,属于现代教育教学范畴,那么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作指导。如果用原来的一套,即使设备再先进,教师准备得再好,也不能算多媒体教学。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所突破,围绕学生如何学好所要掌握的知识做文章,在写教案前必须先进行教学设计,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必须有助于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否则就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技术。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做好5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数一数、算一算的学习活动中,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归纳过程。  2、熟记5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3、在归纳口诀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习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答乘法应用题.  难点:根据图意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一人根据算式口算出结果,另一人说出所用的乘法口诀.  3×3=  4×1=  2×2=  2×4=  2×3=  3×1=  1×2=  4×4=  2.同桌的人互相背一背1~4的乘法口诀.  二、新授  1.导入新课  (1)出示准备题:每次加5,把得数填在空格里.  (2)问:每次加5,也就是后一格比前一格多1个5,第一个格是1个5,后面格子应分别是几个5相加呢?  (3)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强化每个格是几个5,并板书:1个5、2个5、3个5、4个5、5个5.  2.探究发现  (1)学习口诀: “一五得五”(以教师指导为主)  教师出示五星红旗的图片(做成简单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问:你们看见了什么?(指导学生根据图意说出:一个五星有五个角.)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出:一个五星有五个角,也就是1个5,可以列一个乘法算式表示:5×1=5,根据这个乘法算式可以编出一句乘法口诀:一五得五.  (教师板书:5×1=5 一五得五)  (2)学习口诀: “二五一十”(以教师指导为主)  教师再出示二个五星,问:现在有几个角,是几个几?  问:2个5是多少呢?谁能根据这个图列出一个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教师板书: 5×2=10 二五一十)  学习口诀: “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学生自主探索)  第三、四、五句乘法口诀,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理解题意,运用知识的迁移类推,学生独立编写并填书.  教师再依次出示三个五星,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写出乘法算式,从准备题表格中找出算式得数,编出相应的口诀.  教师板书三个算式和三句乘法口诀.  (3)问:看一看这五个算式和五句乘法口诀,它们有什么特点?  (5的乘法口诀共有5句.每句口诀的前半句都表示几个5,后半句都表示得数.相邻两句口诀的得数间相差5.一个数乘5,得数最后一位上的数字总是5或0.)  三、巩固练习  1.  2.5×2+5= 5×3+5= 5×4+5=  5×3= 5×4= 5×5=  问:这道题的上下两个题目之间有什么关系?  (1.上下两个题目的结果相同.2.下面一题书写起来比上面的题目简单.  2个5再加上1个5是3个5;3个5再加上1个5是4个5;4个5再加上1个5是5个5.)  四、归纳质疑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布置作业(略)2楼发布时间:2015-09-12回复   教材说明:  本课题选取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册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1-4的乘法口诀,积累了编制乘法口诀的部分经验,这为新课学习奠定了基础。  设计理念:  课前先复习1-4的乘法口诀,熟悉口诀的排列规律;然后通过组织数手指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该活动中逐步编出5的乘法口诀;最后通过相关练习巩固强化。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能理解每一句口诀的意义;  2、 能够熟练应用它们进行口算,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数感。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理解每一句口诀的含义。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4的乘法口诀,你能全背出来吗,你觉得它们好背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乘法口诀,你有信心学好吗?  二、探索新知  1、 师伸出一只手,说:你们知道有几个手指吗?  生答:5个  师:你知道这是几个5吗,你能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吗?  生:1个5,乘法算式是:1×5=5或5×1=5  师:你能根据这两个算式编出一句口诀吗?  指名学生汇报。随学生的回答板书:1个5 1×5=5或5×1=5 一五得五  2、 师伸出两只手,说:你们知道是几个几吗?能写出乘法算式吗?  指名汇报,2个5 2×5=10或5×2=10  学生齐说口诀:二五一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个5 2×5=10或5×2=10 二五一十  3、 编制口诀“三五十五”,“四五二十”  师;刚我们已经编出了前两句口诀,接下来你能与你的同桌用伸手指的方法编出下两句吗?学生活动,教师穿插指导。  同桌两人派代表汇报探索结果,随学生的汇报板书:3个5 3×5=15或5×3=15 三五十五 4个5 4×5=20或5×4=20 四五二十  4、 师生合作学习。  师伸出一只手,随机找两位学生各伸出双手,让其他学生数出一共有几个5?  学生集体汇报,集体说出最后一句口诀。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个5 5×5=25 五五二十五  5、小结:刚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已经把5的乘法口诀全部编出来了,你觉得它们好编吗,你们能很快背上吗?  三、巩固强化,熟练应用  1、 读背口诀,集体背、指名背、分组背、男女生接替背。  2、 巧记口诀,引导学生发现5的乘法口诀每句间的关系,说一说哪句最容易记,哪句最难记?  3、 归纳整理:前后两句相差5,积的个位是5或者0;一五得五最容易记,五五二十五最难记。  4、 完成教材第13页“想一想”。  5、 完成14页“想想做做”第1、4题,看算式,说口诀。  6、 同桌合作背口诀,一人背前半句,另一人背后半句。  7、 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完成14页“想想做做”第5、6题。  四、全课总结,汇报所学  亲爱的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获取了什么新的技能,能说给你的同学和老师吗?3楼发布时间:2015-09-12回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在初步掌握乘法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直观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及意义。  (2)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会应用口诀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2)引导学生找到口诀规律,寻找最佳的记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并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  教学难点:  熟记5的乘法口诀,能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小棒、小黑板、主题图教学过程:  一、 复习铺垫  1、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有关乘法的知识,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吗?  2、 出示小黑板:  把下面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4+4+4+4+4+4 8+8+8+8+8+8+8 6+6+6  3、大家掌握的很好,但要算出结果却很麻烦,不过老师能很快算出结果,大家信不信,试试看!玩游戏,同学们说出一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算式,老师能在一秒钟之内说出结果,来,神不神,其实老师用的是一个法宝,(神秘的)乘法口诀,板书,在我们的祖先又称为“九九歌”  二、探究新知。  1、引导编口诀。  一只手有几个手指?也就是求几个5是多少?怎样列式?  板书:1个5 1×5=5 5×1=5  如果编口诀就是“一五得五”  两只手有几个手指?也就是求几个5是多少?师生一起列式、编口诀。  2、尝试编口诀。  3只手有几个手指?4只手呢?5只手呢?  (1) 让学生试着列出乘法算式,并编出口诀。  (2) 小组交流。  (3) 汇报:3个5 5×3=15 , 3×5=15 三五十五  4个5 5×4=20 , 4×5=20 四五二十  5个5 5×5=25 五五二十五  3、记口诀。  (1)齐读口诀。  (2)找规律记口诀。  (3)对口令记口诀,打乱顺序记。  (4)读歌谣 ,记口诀。男女生齐背,个人背。  三、拓展应用。  1、我能行(练习十第3题)  一五( )二五( )  三五( )四五( )  五五( )  2、你一定会 (一句口诀说两个算式)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二五一十 五五二十五  3、(练习十第4题)  4、想一想  5×1=( ) 5×2=( )  口诀( ) 口诀( )  5×3=( ) 5×4=( )  口诀( ) 口诀( )  5、课本第51页的“做一做".  6、做练习十第8题。  7、提高题。(出示课件)想一想:分针走1大格代表几分钟?走2大格代表几分钟, 走3大格……能用上5的乘法口诀吗?  四、归纳总结。让学生说说这节课有什么说获。

如何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前教育部部长陈至立说:“21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正以惊人的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人类社会正快速形成为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知识爆炸式增长、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教育也走了教育信息化之路,信息技术已经在教育管理、教育改革、教育教学活动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教育界正经历着一场由信息技术带来的从形式、内容到观念上的重大变革。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一大课题。一、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众多不足,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引起了教育新的变革。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给现代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与传统的教育技术相比,有着更强大的优势和显著的功能特点。(一)信息技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多媒体技术使得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文本、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各种单一形式或者是几种形式的组合来表现,从而使得知识内容丰富多彩。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刺激多种感觉器官,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进行联想的线索。(二)有效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因特网可以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全球共享和及时更新,电子邮件、聊天室、视频点播、视频会议等可以实现老师与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信息技术进入教学将会空前扩展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源,他们可以访问各种电子化的课程资源库,获得直接相关的素材和资料。(三)自主式学习的良好实现多媒体技术不仅具有模拟性,且可生动直观地展示原来无法直接展示的东西,而且具有交互性摆脱了传统的、被动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因而易于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并为其实现探索和发现知识创造有利条件。学生还可建立个人主页或小集主页,创设个性化的学习平台。(四)提供虚拟化的教学环境信息技术能够提供虚拟化的教学环境,这意味若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特征。虚拟教学环境有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校园、虚拟学社、虚拟图书馆等。虚拟现实技术能使学生犹如身在真实环境当中一般的感受。(五)提供良好的教学管理功能计算机管理教学的发展趋向是在网络上建立电子学档,其中包含学生电子作品、学习活动记录、学习评价信息等。利用电子学档可以支持教学评价的改革,实现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提高教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树立正确的观念并主动学习和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才能使信息技术真正发挥促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学效率提高的积极作用。二、 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一)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可见,我们国家已经把信息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能够在发展学生的信息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去培养学生的其它能力,将会取到事倍功半的效果。1、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指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并能检索、评估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化社会里,知识量以爆炸式速度增长,要想让学生将这些知识都撑握是不可能的,所以教会学生如何去利用这些信息显得尤为重要,具备一定信息素养的学生,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够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所以,信息素养是21世纪人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之一。信息技术课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技术基础。信息素养的形成需要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作为支撑,所以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使用一些基本的技能:如个人操作系统、网络浏览器和搜索引擎以及下载工具的使用,信息加工和字处理软件、多媒体制作工具、网页制作工具等。2、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由于知识的快速增长和更新,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远远不足以应付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所以,自学能力便成为了21世纪人材的重要能力之一。(1)、利用信息技术环境给学生提供个别辅导。例如利用一些辅助学习型软件来进行个别化学习,这些软件大多图文并茂,人机交互性较强,能够寓教于乐,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设置不同的难易程度,让学生容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别化调整。在这种学习模式下,不仅实现了一对一的交流学习方式,而且让学生学会了独自面对问题,根据计算机的提示来解决问题,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来获得帮助,有助于其自学能力的培养。(2)、利用信息技术环境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面对一定的学习目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来搜索学习资料,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远程学习就是很典型的一个模式,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并且通过网络获得帮助,这些资源可以是老师的预先设置好的,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在internet上搜索的,由于网络上的知识量浩如烟海,所以学习可以在此过程中有很大的选择余地,相对于课本来说,信息量更大,角度更多,知识更新更快,而且面对大容量的信息,学生必须进行选择分析和加工,不知不觉锻炼了其自学能力。3、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1)、让多种协作方式成为可能。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小组学习方式由于受物理位置的制约变得比较勉强,教师往往让座位相邻的学生一起讨论,而实际上,座位相邻的学生其观点和思维方式以及学习节奏都大不相同,所以小组学习的效率往往很低,并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而在网络化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分组方式可以不受制约而变得灵活多样,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网上对话、网上论坛、网上个人主页等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交流学习资料。(2)、提供一个总结交流的工具性平台。当小组要解决同一个问题时,成员间的协作能力显得尤其重要,这种协作有可能是分工,有可能是合作,也有可能是竞争,而信息技术环境给这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友好的平台,例如小组成员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和学习资料放到网络的同一个文件夹或者网站上供全体成员来交流和评价,也可以将这些搜索整理到的学习资料与其它小组共享,最后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协作能力得到了提高。4、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可以给予强有力的支持。(1)、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其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愿望。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媒体课件的生动形象的特点以及网络资源容量大、门类多、即时性强的特点,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有了对问题的兴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2)、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可以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协助他们取得成功。一个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学生首先会确定他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资源,然后根据现有信息技术环境来得到这些资源,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过滤、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就是问题目求解的过程,在这个问题过程式中,随着信息的不断丰富,对问题的认识也更加全面。5、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认知领域的一种高层次能力,它必须以一定的知识量和对事物的理解作基础,“熟能生巧”是对这种能力最朴素的注释,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让学生涉猎广泛的知识并能将它们融会贯通,有了这些知识作基础,创新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信息技术可以作如下的支持:(1)、提供大容量的知识。创新教育是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而信息技术刚可以以提供这些资源,除了一些内部资源库,互联网上针对某一知识点的网络资源更是多不胜数,这些资源为创新思维提供了物质基础。(2)、加强学科间的联系,进行学科知识的整合。首先是信息技术和其它学科的整合,它可以将信息技术的优势赋于其它学科,从而使这些学科的教学从以教师为主导传统的教学模式走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而信息技术多媒体特性、超文本特性、交互性等特点,有利于其想像力、发展式思维和跳跃式思维的养成。其次,学科之间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这条纽带进行整合,实现课程的综合性,创造教育需要的是多学科的支持,它要求学科间的融会贯通,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间的有机整合变成了可能。(3)、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教师要让学生成为有自主意识的主体,让他们掌握自身发展的主动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他们进入情境,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充当向导和顾问的角色,和学生是一种平等交流的关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性学习中,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早用信息技术落后环境及其资源,去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面对大量的知识,学生拥有充分的信息选择的自主权,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以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各学科的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电教媒体的桥梁纽带作用,使学生充分感受情景,发现、提出、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设疑——利用多媒体创新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设疑”是指在知识铺垫过程中创设问题情景。即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声、色、图、文等多种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上课开始就进入一个具有魅力、引人入胜的数学境界,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析疑——利用多媒体进行新知内化,诱发学生创新思维教师精心设计好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知、动手操作,使新知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教师把握时机恰当提问、适时点拨,变学生“学会知识”为“会学知识”,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及时地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3、质疑——利用多媒体引申知识迁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启发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纵横联系,提出没有弄明白的问题,或进行独特见解的思维活动。学完新知后,精心组织学生围绕新知内容展开讨论、大胆质疑,把所学知识引申、深化学生的参与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动静中悟出道理,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4、释疑——利用多媒体优化巩固与应用,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释疑”是指巩固新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使学生在巩固和运用知识过程中拓展思路、发展智能的一种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设计练习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程整合是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主要课题之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1、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的技能;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通过互联网还可以促进本校学生与全球性学习社区的合作交流,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2、在实施课程整合工作中应遵循的原则(1)层次性原则。强调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确立不同的创新教育目标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2)主动性原则。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观察能力,注重维持其好奇心,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地探求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3)个别化教学和协作学习相结合的原则。个别化教学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指导无疑是有好处的。但只强调个别化是不够的。协作学习对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明显促进作用,也是最有利于培养21世纪新型人村的教学策略之一。所以在课程整合中,应该考虑把个别化教学与协作学习相结合,使学习收到最好的效益。(4)注重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5)正确利用信息技术原则。在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信息垃圾带来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也带来了令人不安的问题,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泛滥。要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三)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一堂好课与其说是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教学,还不如说是以现代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使教学的内容得以充实,也促使着教学方法及手段的不断改革先进的科技成果带来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在数字化时代,电脑及其网络理应成为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但如果把电脑及其网络视为解决教育问题症结的灵丹妙药,或攻破教学难关的万能工具,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要首先着眼于转变老师观念,让老师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美国儿童电脑教学课程专家毛尔科维奇说:“先进工业国如美国和德国,所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以为电脑可以代替教师。到了最近,他们才逐渐明白,人才是最好的教育工具。”并认为,“成功的教学要由多样因素结合。就像学游泳,不能单靠游泳池(硬件),也不能单靠水(软件),还要有好教师。而好教师一定是拥有科学、先进教育理念的教师”。2、建设符合需要的资源库没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如同“有车无货”。学校资源库建设必须用开放的、相对统一而又反映学校特色的标准,以整合知识内容为核心,而不是简单地堆砌离散信息,尽量做到素材的标准化,适用于不同软件的使用。各类素材应注重交互性与可操作性,适合开展实时的互动教学。3、以人为本开展培训 最理想的课件是创意与设计都由使用者完成,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一线教师学会在制作课件时,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个性化的教学特色融入到课件之中。因此,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提高就成为“整合”的根本性问题。三、信息技术的引入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一)在教学思想上应有现代的教育思想 教师应有新的教学观念,如何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贯穿在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克服学习困难,并引导他们循序渐进,逐步走向成功,并让这种成功的体验一直激励他们去不断进取。通过信息技术的引用,实现趣味性、知识性、实践性相结合,让学生在兴趣中学知识、在实践中练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特点、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精心安排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培养学生的观念上,应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遵循认知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二)在教学方法上应有全新的方法与手段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以可视的静态或动态的画面、悦耳的声音和丰富多彩的图像映入学生眼帘,传入学生耳中,以新颖和独特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三)教学活动中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教学中应从激发学习兴趣、加强情感沟通,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开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学习感到愉快,求知欲得到满足。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教材、教师、学生、设备等的特点,将学与玩结合起来,教与兴趣培养结合起来,知识与应用结合起来,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在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同时,要注意兴趣的持久性,引导学生从开始学习时的神秘感、好奇感平稳过渡到认真、投入、主动地学习。(四)在思想意识上要有较强的时代意识和超前意识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教学的需要,通过自修、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培训班等,及时掌握最新科技信息,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教师和学生已不再是以前的一桶水和一碗水和关系,而是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四、科学有效地应有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最优化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教学手段、方法、内容的重大变革,加快了教育信息化进程。我们一方面要在教育教学中积极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通过教学设计,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科学而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1、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在帮助和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问题解决、交流协作等方面具有强大优势。但教师不能“为用技术而用技术”,避免“机灌”或其他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2、正确处理人机关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教学和学习的社会性和人文性,重视人的个性和情感要求,避免“电脑取代人脑”、“技术取代文化”的不良技术应用倾向。充分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需要和利益,要让机器为学生服务,为他们提供方便而不是造成新的障碍。3、实现综合化、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杜绝切断学生与社会、生活实践联系的“全盘电化”,不能为用信息技术而剥夺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避免信息技术应用与其他活动方式的树立。4、避免以媒体演示替代教材,杜绝“课本搬家”、“课堂搬家”,忽视教材对教学的支撑作用,和在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方面的主要作用。具体的说,就是不能仅仅以具体材料的演示和纲要性的课件替代教材,而忽视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教材。五、结束语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并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要强调在科学的教育观指导下,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进生全面的改革。

如何用信息技术提高英语教学设计

Happiness by adding those sad there the elements.I can only love you one, because I have only got a full of love.

信息技术课堂纪律及要求教学设计

一天在某教育论坛见一帖子,题目曰“信息技术课的课堂纪律如何把握?”内容是“我在上信息课时总出现这样一个现象,不知是否是通病:学生总会在下面叽叽喳喳,交头接耳,而且感觉比较嘈杂。有些同学是在讨论问题,而有些则在混水摸鱼说些无关的话。对于这样的场面,该如何掌握,以致教学能顺利进行,教学效果达到最好?”回者甚众,都在感慨为何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如此难教,也有不少真知灼见,从各个角度提出许多好的建议和方法。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教师,看完之后我也深有同感,感触颇多。课堂纪律的杂乱只是表面现象,其深层次的原因不外两点:教与学。教师教学热情高,学生学习兴趣浓,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信息技术课有它的特殊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处于一个过渡期。在对这门课本身的认识还有待深入的时候,必然会有学生不满足,包括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材教法等方方面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去看信息技术课,出现一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像信息技术总在发展变化一样,信息技术教育本身也需要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2003年4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颁布后,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正式成为高中必修课中的一科。这也给我们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学生眼中的信息技术课谈到信息技术课,尤其谈到课堂纪律,就不能不提到在学生心目中,信息技术课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他们怎么看待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他们心目中信息技术课是什么样子。为此我在学生中做了调查。由于学生层次不同,条件各异,接触信息技术的深度、广度不同,在谈到信息技术课时,差异还是比较大的,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对信息技术课怀有感激和兴奋的心情。认为信息技术课确实为他们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从最初的入门到入迷,学习有明确的目标。有此观点的同学占少数,主要是以前对计算机缺乏了解和必要的接触。随着神秘感的消失,新鲜感也没有了,但总的来说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另外一种看法是对信息技术课“深恶痛绝”。我刚听到这个词的时候不禁有些诧异,到底是什么导致如此强烈的对抗情绪呢?经调查发现有这几点原因:一是学习内容重复单一。初中学了什么,高中还学什么,而且是单纯的重复,并没有从重复中进一步深入。二是教学仅局限于教材。很少有老师能对教学内容范围进行有效拓展,而且在教的时候以书为权威,唯书是从。教材编写也存在问题,有的内容很不严谨。例如“‘桌面墙纸"文件的扩展名为‘.bmp"”,难道jpg文件就不能作为“桌面墙纸”了?三是为考试而学。考试考什么,你就必须学什么,不考的就不可以学。就是你发明Linux,只要你不会用OE发E-mail,你就是不如其他人。这部分学生占大多数,普遍认为“上课学的是早已会的内容,想学的老师又不教”,因此产生抵触情绪,上课时无心听讲,“自学”其他东西。当然,也存在极少数学生就是贪玩,只对“玩”的内容感兴趣。二、教师眼中的信息技术课在其他学科的教师眼中(甚至在大多数人眼中),担任信息技术课可算是一个人人羡慕的“好差事”:课时少,没有升学压力。但信息技术课的任课教师却有不少的苦恼。首先是人们的重视程度不够。从学生到一般教师再到领导,都认为信息技术课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尤其在以升学为目的的高中阶段。其次是由重视程度不够带来的软硬件发展不协调。有时一节课跑来跑去修机器、调软件,老师烦恼,学生抱怨,最后还不能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还造成教材与信息技术发展不同步,而任课教师缺乏再培训、再“充电”的机会,只能对着学生“老生常谈”,也使得学生“怨声载道”。三是信息技术课教学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前无车,后无辙,翻开报纸杂志,长篇大论的都是“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而对信息技术课本身教学有指导作用的不多。三、分析现象,把握本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与以往相比,信息技术课的性质和地位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认识的深入是一回事,教育观念的转变和课堂实践的落实更是重要的。信息技术课在各地各校的开设情况千差万别,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落实起来恐怕更存在很多人为因素,同时也有很多单个人所不能掌握的变数。学生想学的东西老师不教,老师教的东西学生都已经会了。信息技术课上的尴尬很值得反思。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南京师范大学李艺教授曾指出,“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特征是有明显不同的,每一个学段的目标、内容必然有其清晰可辨的特征。将课程任务进行轮廓性分野,尽力给基础教育的各个阶段设定合理的空间……各学段课程任务的轮廓性分野是这样确定的:小学──初步接触信息技术,形成感性经验;初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开始学习使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高中──在持续经历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化发展,培养主动追求信息文化的能力。”四、激励策略教学,提高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的一贯做法。问题症结找到了,就要寻求解决的办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就从兴趣入手,采取激励策略,使学生爱学、乐学,从而彻底扭转不利局面,解决信息技术课堂纪律杂乱的问题。所谓教学激励,就是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前进的过程。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激励的功效,引导学生自觉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的激励策略。1.需求激励为什么一些同学对某些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欲望不强呢?并非他们没有学习的需求,而是因为这些同学对自己的学习需求意识不强,没有显现出来,我们姑且称之为“隐性需求”。对一些知识的需求明显,我们就称之为“显性需求”。对于不同需求的学生,教师就要结合其不同的显性需求来激励其自觉挖掘自身的隐性需求。笔者认为,这种激励策略在计算机“基本技能”的教学中特别有效。2.情境激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因而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虽然目前信息技术可以创造许多情境,但是空有情境,而不注意情境的科学合理性和激励性,情境可能就成了教学中的“空中楼阁”。因此,要想使情境具有强的驱动力和启发性,需要教师及时的激励。在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多采用此类激励策略。3.兴趣激励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顺势诱导,把他们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中来,学生才可能乐学、爱学、活学。也就是说,对知识的讲解和操作的演示要注意学生的兴趣,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事物切入,并顺势诱导,教学才能引人入胜。4.任务激励学习每一个知识、技能都组织一些有关的任务,通过一个个循序渐进、有梯度的任务来驱动学生,通过一个个任务完成后的成功和喜悦来激励学牛。当然要注意任务的目标性、典型性、渐进性。5.实际激励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许多同学没有学习兴趣,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清楚学了有什么用。因此,教师在学习之前就要让学生知道学习之用处、与实际的关系,这样就可以消除学习者“不知学有何用”的困惑。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特别要注意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的结合和类比,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通过形象、生动的实际事例化解学生畏难情绪,激发学习欲望。6.相关学科知识激励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抓住不同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兴趣进行有机的整合,从而激励其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如,有的学生对数学有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电脑制作的数学课件或几何画板等来激发学生。又如可用Windows98中的“画图”,结合美术课内容开展“电脑画图”的比赛活动;用Excel做物理中“平抛运动”的实验数据分析,并用WPS2000写成实验报告;用网上BBS分享学习、生活中的喜悦,解决平时学科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等等。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只要我们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把握好激励的时机,目标明确、有针对性和实施有效的激励策略,教学效果肯定会改善。

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于高中英语教学设计

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帮助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提高综合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按照教学目标去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语言的交际活动,使学生在交际中通过体验、感悟、总结、归纳而获取知识,提高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而现代信息技术则能帮助教师组织更生动的教学活动,教师的讲解演示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有些比较抽象的概念经多媒体的演示变得形象、生动了,使教学更富直观性,教学过程更加活泼、有趣,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使得教学是师生互动、人与电脑互动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起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并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的了解和兴趣。教师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开拓多媒体教学空间。让学生直观感知、动手操作,使新知识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例如:我在教授高一英语必修3 Unit4 Body language时,通过互联网找到一些表示身势语的漂亮精美的图片,然后制成课件,在讲授warming up时让学生说出这些图片的意思,这样就为学生创设愉快直观的语言学习氛围,让学生从上课开始就进入一个具有魅力、引人入胜的学习境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正确理解不同国家的身势语是有所不同的,从而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把握时机恰当提问、适时点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和目标,通过语言实践过程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变学生“学会知识”为“会学知识”,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二、利用信息技术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拓展课堂容量,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浏览相关内容,进行网上练习,也可以通过网页教案中挂接的相关网站上网自主浏览学习。当然,在目前学校的条件下,要每节课都通过网上学习是不现实的,此时,我就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在讲授每一课书前,都先从网上下载一些相关的练习放到班里教学平台上,一讲完课就让学生立即进行巩固练习,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例如:当学习了分词的用法后,很多学生对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作状语的用法很难区分清楚,我首先写出下面两个句子:Seen from the top of the mountains, our school looks very beautiful.Seeing from the top of the mountains, we feel our school very beautiful.比较这两个句子后,学生终于明白了过去分词和现在分词作状语的区别,seen表示被动,seeing表示主动,趁热打铁,我紧接着让学生做了大量相关的练习,结果学生们都很快地掌握了这个知识点,使这个高中阶段的重点难点得到充分的落实与巩固。三、信息技术更好地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网络环境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网络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中心地位,学生成了课堂中的主角,老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至于互动活动是否发生、如何进行完全是由学生根据自己学习需要而定,由学生自主控制互动活动。在这种互动活动模式下,学生可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资源来进行学习,还可以根据具体的学习目标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有疑问时,通过电子邮件或其他方式向教师提出,教师就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予以回答。教师还可向许多学生提出同一问题,通过交流空间师生展开讨论与协商,最后取得一致意见,在这种互动活动中教师常常作为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网络教学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网络环境下,教师不再只是管理学生的师长,更重要的是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指导者、引路人、帮助者。师生之间成了完成学习目标的合作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网络环境中的英语学习赋予了每位学生学习的机会和动力,丰富了教学手段,扩大了信息输入量,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生动而丰富的互动环境。作为信息时代的英语教师,我们要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对现代英语教学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适应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转变,为新时代的英语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

1、行动研究法:教师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教师参与研究和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 2、文献研究法:多渠道收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以及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3、经验总结法:通过总结,全面深入、系统地提高经验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教育教学方法。 4、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掌握实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5、观察法: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下的外在表现进行考察,然后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现状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

1、行动研究法:教师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教师参与研究和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x0dx0a2、文献研究法:多渠道收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以及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x0dx0a3、经验总结法:通过总结,全面深入、系统地提高经验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教育教学方法。x0dx0a4、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掌握实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x0dx0a5、观察法: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下的外在表现进行考察,然后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现状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如何在信息技术背景下进行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是当今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变化最快,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它也是的渗透力最强的科学技术。信息技术课程是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一门新的学科。在新课程改革下,将渗透到数学、语文等其他学科。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人才的培养途径、人才的鉴别方法等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也对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发展起来,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这就要求老师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下设计教学时,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我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遵循本学科的学习特点。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懂得操作技能,还要懂得相关的理论。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信息技术教学设计遵循的原则有别于其它学科,其原则有:(1)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注重学习者能力的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的的培养;教师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2)充分利用软件及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3)学方法主要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为主,学生自主进行学习。(4)调“协作学习”。这种协作学习不仅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协作。⑸强调学习过程和学习过程的评价。 二、 “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中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进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非常适宜。然而,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是“任务”的选择与设计。这些年来在高中教学实践中,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针对教材规定的各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一些不同类型的“任务”,要求教师在总体目标的框架上,将总目标细分成若干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例如,在WORD文字处理课程,当讲到《给文档插入图片和艺术字》时,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到因特网信息检索、计算机图文编排、计算机文件存储等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个制作好版板页——“任务”。在设计这个综合性的“任务”时,要考虑到应该包图文混排的一些知识。以及设计版板时制作所涉及的知识、方法与技能。然后将这个任务分解为几个较小的任务,指导学生分步骤去完成。 任务”分解、编排要注意分解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每个“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学生的知识点的含量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前后“任务”之间的连接等多方面的因素,一点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三、在教学设计时要体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素质教育已经提倡了好多年,但是任课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还是经常摸不着头绪,放不开手,找不到下手点。而且还要明白人信息技术课不等同于“计算机”课,要在平时的理论及操作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讲课时要灵活的运用课本,例如:在讲解C语言的求一个班级的每个学生的总分和平均分。在讲解循环语句时学生就已经知道这道题的程序设计思想。在讲数组时,我便让学生自行解决此问题。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充实素质教育所需的活动。这符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最大目标——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培养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播的能力。 四、老师要有教学评价设计 传统教学的评价重结论,轻过程,只注重教学设计的结果。评价的形式和要求各学科都一样。这样不适合新课改精神。在新课改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有学生学习在促进者,协作者。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知识的研究者。既然是知识的研究者就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教学评价,教师在教学评价时,不能一律统一的方法,要强调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表达能力,知识灵活运用能务,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教学评价不仅是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也可以评价教师。这体现评价的相互性。这样师生可以更好的互动,教学评价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课改需要。五、教师要注重教学模式的设计目前,在各个学校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为主的旧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不利于学生的自身的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我们应积极、大胆地尝试和探索多种教学模式。比如:探索式学习,教师设置一些适合由学生来解决的问题,协作式学习,让学生协作完成某个给定学习目标的教学方,任务驱动式教学。改革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新的契机。做这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渗透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如何实施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教学设计

近年来,信息技术教育在广大中小学迅速发展起来,已经成为中小学一门独立的具有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必修基础课程,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密切、发展迅速、实践性强、应用广泛的学科。随着教育改革逐步推进,国家教育部已将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新兴学科在教学研究方面明显滞后,其突出表现就是还未形成适合本学科个性特点的基本教学方法,沿袭其它学科的教学方法又不能适应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要求。为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我是一名在信息技术教学战线上工作多年的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了一些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些思路。借此机会与大家共同探讨。一、认真分析一下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即教师、教材和学生的在教学中的地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1、以教材为中心:传统的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在课前,教师充分和教材对话,即钻研教材;在课中,教师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分章、分节、分点、分面给学生授课;学生如装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接受;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也是在教师指导之下和要求之下与教材对话2、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兴趣学习的基础上,使学生从单纯地接受知识转变为自我学习,自我发现,更有利于因材施教,个别教育。3、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可能过多的展示自己的教学技能、个人魅力,从而淡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模式可能更多出现在教师优质课比赛方面。

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为帮助广大教师实施好新教材的教学我们将从日常教学中经常接触的教学设计、教案设计和说课设计三个方面出发,探讨信息技术教育新教材的实施点滴。一、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设计教学问题的过程,它包括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及方案、评价和修改教学设计直至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等几个方面。教学设计要求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综合考虑教师、学生、教材、媒体、评价等诸多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强调运用“整体---局部---整体”的思维方式,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使各教学要素相辅相成,提高和确保教学系统整体的最优效应。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设计是指微观教学设计,包括单元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和微观教学设计。其中课时教学设计是以某堂课的教学为设计对象,而此处的微观教学设计则指以某个教学环节为设计对象。2、教学设计的操作步骤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步骤:(1)、学习需求分析:从教材的角度出发,课程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需要具备哪些条件?(2)、教学内容分析:课时教学目标是什么?进行学习任务分析,要完成学习任务需要的必备、辅助的知识技能,要教哪些内容。(3)教学对象分析:了解学生学习心理、认知水平、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起点水平与学习特点。(4)、确定教学目标:根据课时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制定明确、详细的教学目标。(5)、教学策略设计:主要解决“如何教、如何学”,要同时考虑目标、内容学生、时间、教学条件等要素,从争取整体教学效益的角度正确选择教学策略。如程度教学策略、发现式教学策略、认知教学策略、掌握学习策略、和谐教学策略等。(6)、教学媒体设计:根据学习目标、教学策略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适时使用恰当的教学媒体,在运用媒体上,主张恰如其分,和谐、统一,不要为使用媒体而用媒体,避免与整体教学过程的脱节。(7)、教学过程反馈、调控设计: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动态活动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预计学生将作出的反应,设计好另外的教学方法、问题和练习,一旦出现非常情况,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要求、教学策略和方法。(8)教学评价设计: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检测不同层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指在知识教学完成后的总体评价。 3、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 针对信息技术学科新大纲、新教材与以往教材的不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要求教师要从其学科特点出发,根据其教学规律进行教学设计。(1)、从课程特征角度出发设置教学目标的原则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计算机的工具性越来越突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对公民开展的信息素养基础教育,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计算机文化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所以教学一定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正确确立教学目标,注重教学的基础性,反对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培训化”。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角度出发并结合新大纲的要求,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目标、技能领域目标和情感领域目标三个方面,其目标的确定更加突出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功用性。(2)、从课型的特点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课往往是认知和技能相结合,不同的课型侧重点有所不同,从教材编写来看,有理论课、操作技能课、综合实践三类。理论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机器人的作用,计算机和机器人的基本知识,对这类课要定位在了解和理解上,在情感领域让学生破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兴趣,教师可运用插图、形象的比喻、进行直观教学,教师可精心设计学生的教学活动,如分组讨论、网络查询等形式。在程序设计学习时,情感领域要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对操作技能课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工具的正确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操作技能,教师要注重规律性知识的讲授,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技能训练主要根据行为主义的刺激反映理论进行,研究表明,最佳的训练组合也许是最初使用连续强化安排,然后固定间隔强化安排,最后是变化比例强化安排,随着训练期的推移,比例可进行变化,最终形成技能。如小学生的指法练习,教师在学生掌握正确的使用后,可在每课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反复训练。对综合实践课要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培养,让学生在作品、成果中获取成功感。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在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给教师预留了很大的空间,教者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如小学课本《龙宫寻宝》一课,某教师的导入环节设计如下:编制了一副孙悟空在龙宫舞动金箍棒的动画软件,在同学们津津有味欣赏的时候,教者伴随讲到:你们看孙悟空一会变大,一会变小,金箍棒在不停地旋转,多么神奇呀?这样设计直接点中本节课的主题---扭曲与拉伸。如某教师在基础练习环节将课后的练习题《小鸡》和《春天》两副作品引入到课程作为复制、粘贴的基础练习,这不仅扩充教材训练知识的不足,而且将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教学中要重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设计,教学重点要重在将知识的“透”上,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消化,难点则重在其突破手段和方法的设计上。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有一定“起伏”,要有高潮、有重点,由于信息技术教材在编写上不是尽善尽美,需要教者适当将某些知识淡化与提升,如将一些知识变成自学阅读,一些留为课后阅读等,要做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让学生学透,同时要给学生预留充足的发展空间。练习部分的设计要重在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同时要重视过渡语、小结和板书的设计,克服语言的随意性。在板书部分,我想虽然有了计算机展示工具,但板书的作用在于当教学结束时,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起到总结、点拨的作用,不应轻易抛弃,板书设计要讲究平衡、美观。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目前的许多知识具有很强的工具性,所以教师要重视主题化的设计和教学评价的设计,在设计中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题性和发展性环节的设计。除此之外,应注重教学模式、教法和学法的设计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基本要求的贯彻落实。 二、教案设计教案是教师上课的依据,是按照预定的教学目标、计划,经过充分考虑准备和慎重考虑所写出的关于课堂教学的一切具体措施的方案。不仅是教师备课水平的标志,也决定了一堂课的好坏。1、 编写教案的准备工作教师编写教案前,首先要通读教材,对照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系统地分析教材,了解教材的来龙去脉,了解这部分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要注意找出对全局性关键性的一环,如果是新教师应对课后习题反复练习。在熟悉教材后,根据大纲要求设计好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明确,便于实施、检测,对目前信息技术的课程,落脚点基本上是技能性,但不要忽视知识性和学科思想的渗透。根据确立的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分析组织教材,准确地确定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对有些知识可以不讲或略讲。在确立教学重点和难点之后,要研究用什么方法来突出重点,什么手段来突破难点,要分析教材为什么这样安排,其意图何在。在上述内容确立之后,应根据教学内容确立合适的授课地点,对于以知识性为主的教学应选择教室教学,避免在机房上课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上机部分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选择合适的教具,要注重示范性教具的选择,某些课程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的特点(如课件、同步教学系统等),充分展示其示范性,重点在于选好工具软件,如职专DOS的FAT表教师根据教材选取了“诺顿”工具软件作为教学工具使教学内容简单化,并增加了教学导向性。2、编写教案应考虑的问题:要复习哪些为新知识打基础的旧知识;采用什么形式导入新课,其形式是否新颖,关系到是否启发学生思维;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模式、教法和学法;时间分配;选取什么例题,练习部分如何设计,如何进行;用什么方法检查和巩固教学效果;什么时候采用什么教具效果最好;各环节如何过渡;课堂小结如何实施;是否布置作业,布置什么样的作业;要根据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可以不布置作业或以思考题的形式为宜。在设计时要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目标、学习环境,构建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2、 教案的基本内容课时教学设计教案的基本内容应包括:授课教材、班级、时间、课题、教学目标、课型、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手段、教法、教具、授课地点、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其中教学过程应包括教学的各个环节及其衔接,教学提纲、教学方法及教具的使用,师生活动和时间分配的内容。教学环节一般可以包括:复习提问(设计问题及正确答案);导入新课(具体导入手段);讲授新课(教授过程、学生怎样做;哪些由学生回答,哪些由学生练习;重点如何讲述、难点如何处理,哪些容易出错,须防止、提醒,上机指导如何实现;如何设计练习和小结)。3、 编写步骤:(1)、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掌握教材的基本思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具体、明确,便于检查和执行。要从学生的素质和教学手段等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可能达到的教学目的。(2)、确立合适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关键性的知识,解决这部分知识,其他问题将迎刃而解;而难点是相对的,是学生容易误解和混淆的知识,对同一节课不同的学生其难点可以不同。(3)、设计课型、准备教具、设计教学手段与教法(4)、设计教学全过程、时间分配、师生双边活动和教具的使用4、教案的使用:一般在课堂提问、书写例题时应看教案,防止题目错误,浪费教学时间;在讲完一个段落后要看教案,避免漏掉某个环节和重要内容,如果布置作业,应看教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可以适当调整更改教案,如出现由于对学生水平掌握不准出现教学设计过高、过低情况;出现突发事件,教案可适当更改,但不易更改过大。 三、说课设计说课这一形式目前已推广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此项教学形式对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教育理论水平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说课这一形式目前在许多教学活动中已经作为评课的一项指标,有些地区也因此延伸出“说片”、“说课件”等多种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形式,那么什么是说课,怎样说课,计算机学科在说课时应注意哪些方面,就这些与大家共同探讨。(一)、说课的基本理论1、什么是说课 说课就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授课教师向评委或同行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论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属于教师教学研究的范畴,它可以帮助教师认识备课的规律,提高备课的能力。教师说课要求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叙述备课中的思维过程,主要使用书面语言,并且主要是在于说理,即要求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说课的实施对象是教师,所以每一具体内容的设计上,不仅要说出做什么,怎么做,而且还要说出为什么这样做。既要把一个具体的课题进行全面系统的讲述,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又有一定的理论性。2、说课的组成说课就是要教师口头表达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即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活动,说课包括四个方面: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有上机操作时应做适当的上机操作。3、说课的特点(1)、深刻性:说课时应将具体课题写成说课讲稿,通过语言媒介展示出来,更深地剖析了课题。(2)、研究性:说课是面向广大同行,由同行评,因此可以通过“评”取长补短,相互受益,是一个很好的集体教研活动,更注重于集体教研,是提高备课质量,教师业务水平的一条最佳方法。(3)、演练性:说课是教师备好课,先经同行评研,然后再反馈加工、创新直至满意才给予学生上课,是在备课与上课之间重要的一环,实则是对象不同的教学活动,是备课的引申与发展,是对备课的检查补充。(4)、理论性:说课不仅要求教师说出“怎样做”,而且更要说出“为什么做”的探究式研究。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深入钻研大纲和教材,更要学习教育理论和学科教学精神与要求,并熟练地运用这些理论研究和探讨说课的内涵和形式。4、说课的意义(1)、宏观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说课是一项教研活动,在说课的过程中,必须说出科学依据,要想说好课,必须自觉地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教育理论。因此,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机制,使广大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教法、学法与教学程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2)、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水平,能促进课学教学三个体现,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体现教材的思路,教课思路和学生学习的思路和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为原则。(3)、是最有效的备课和教研形式,可以取长补短,互相交流,共同提高。(4)、说课有助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备课是教师已经对教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科学的处理,便易忽略教材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教学时为什么这样处理,只有通过说课,才能被发现。通过说课可以锻炼教师执行贯彻教学大纲、驾驭教材的能力,由于在对教学内容分析上,要说明教学目的的制定依据,重点,难点的分析,知识点之间的理解,可以加深教师对大纲理解,同进在有效的时间内,可以展现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同时将提高教师教学方式的运用和教学手段的设计能力,哪些内容讲,哪些内容练,哪能此内容读,怎能样突破难点,用什么手段训练重点,怎能样引导、启发、怎样培养思维品质,都通过说课来完成。(二)、怎样说课说课一般要求教师说出自己对教材的分析处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说教材:交待课题,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单元及整个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与前面知识的联系及新知识的影响;教学目标认知、操作技能、情感和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其理论设计依据。说教法:为实施和完成教材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和学生实际采用的教学方法及训练手段及其依据。说学法:让学生如何学,教给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说教学地点的选取(教室/机房),选用的教学工具。除此之外,应说明教学对象及课型特点(理论课、实践课、综合练习课)说教学过程:说教学过程部分总的要求是知识正确,线路清晰,相应的操作准确。首先说明教学线路,对每个环节要讲明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同时强调设计意图。对软件演示和作品点拨等使用软件的场合一定要配以相应的软件操作。要充分考虑各环节的过渡语、小结语及导入环节的设计,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上要自然、巧妙,立足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重点要讲透、难点要突破,要注有检验环节的设计。以上我们从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教案设计、说课设计三个方面谈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特点与要求,这些是教师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关键与基本,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基本功。四、教师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掌握上述教学基本功外,作为教师应注重目前信息技术学科的几个突出问题。1、新教材主要是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编写的,任务驱动是一种符合信息技术教育层次性和实用性特点的教学方法,它为我们提供一条由浅入深、逐步深入、逐步求精的教学思路,同时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的角度,符合探究式教学的开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关于任务驱动教学,教师应做到“有题—有线-有程—有果”,所谓有题是指课堂教学应提出主题,如课程整合、美丽的家乡、保护环境、爱好和平等主题;所谓有线是指教学线路,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教材的挖掘和延伸,把握知识点和技能点,注重创设情景,在情景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用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程是指注重学生的分析、思考、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果是指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完成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成就感,从而使学生在分析、思考、应用创新解决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2、新教材是以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作为培养目标,教师要挖掘教材的内涵、延伸教材,注重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依据学生的生理特点,选用适当的教法,营造教学情景,实施教学。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能动地运用教学过程的规律,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3、教师应认真开展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成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学设计至关重要。在开展教学设计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教学目标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确定,要明确、恰当,教学环节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立要依据课型和学生实际确立,要求恰当、准确,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过程。突出重点就要讲透---练透,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掌握;突破难点要讲究采用怎样的方法、手段、措施突破。如某一课按教材要求为新授课,如学生在小学阶段基本上已经掌握本节课的知识,那么我们可以将重点放在知识综合应用和能力培养上。教学结构要在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结构设计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两个角度,要做到层次分明、各种教学活动搭配合理、组织紧筹、环环相扣、逐步深入,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对一些知识进行“提升、淡化”处理,切忌“平铺直叙”。设计中要注重知识渗透、能力培养、创新、应用意识的培养,对导语、过渡语、小结、板书设计、习题常被看作“小环节“的地方不要轻视,切忌“随意性”,要认真考虑对待。教师要从学科特点、课型特点出发进行设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软件资源、多媒体同步教学系统等)在学科方面应注重突出信息素养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在课型上要针对不同课型进行设计,如习题课应在练习的设计上体现目的性、阶梯性、多样性和实践性。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和要求,选取相应的教法,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并由此出发,兼顾新知识的特点,帮助学生吸收和消化新知识。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一堂成功的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总之,评价一堂课关键在于“教”和“学”两方面,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搞好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为帮助广大教师实施好新教材的教学我们将从日常教学中经常接触的教学设计、教案设计和说课设计三个方面出发,探讨信息技术教育新教材的实施点滴。一、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设计教学问题的过程,它包括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及方案、评价和修改教学设计直至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等几个方面。教学设计要求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综合考虑教师、学生、教材、媒体、评价等诸多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强调运用“整体---局部---整体”的思维方式,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使各教学要素相辅相成,提高和确保教学系统整体的最优效应。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设计是指微观教学设计,包括单元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和微观教学设计。其中课时教学设计是以某堂课的教学为设计对象,而此处的微观教学设计则指以某个教学环节为设计对象。2、教学设计的操作步骤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步骤:(1)、学习需求分析:从教材的角度出发,课程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需要具备哪些条件?(2)、教学内容分析:课时教学目标是什么?进行学习任务分析,要完成学习任务需要的必备、辅助的知识技能,要教哪些内容。(3)教学对象分析:了解学生学习心理、认知水平、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起点水平与学习特点。(4)、确定教学目标:根据课时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制定明确、详细的教学目标。(5)、教学策略设计:主要解决“如何教、如何学”,要同时考虑目标、内容学生、时间、教学条件等要素,从争取整体教学效益的角度正确选择教学策略。如程度教学策略、发现式教学策略、认知教学策略、掌握学习策略、和谐教学策略等。(6)、教学媒体设计:根据学习目标、教学策略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适时使用恰当的教学媒体,在运用媒体上,主张恰如其分,和谐、统一,不要为使用媒体而用媒体,避免与整体教学过程的脱节。(7)、教学过程反馈、调控设计: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动态活动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预计学生将作出的反应,设计好另外的教学方法、问题和练习,一旦出现非常情况,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要求、教学策略和方法。(8)教学评价设计: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检测不同层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指在知识教学完成后的总体评价。3、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 针对信息技术学科新大纲、新教材与以往教材的不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要求教师要从其学科特点出发,根据其教学规律进行教学设计。(1)、从课程特征角度出发设置教学目标的原则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计算机的工具性越来越突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对公民开展的信息素养基础教育,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计算机文化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所以教学一定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正确确立教学目标,注重教学的基础性,反对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培训化”。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角度出发并结合新大纲的要求,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目标、技能领域目标和情感领域目标三个方面,其目标的确定更加突出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功用性。(2)、从课型的特点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课往往是认知和技能相结合,不同的课型侧重点有所不同,从教材编写来看,有理论课、操作技能课、综合实践三类。理论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机器人的作用,计算机和机器人的基本知识,对这类课要定位在了解和理解上,在情感领域让学生破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兴趣,教师可运用插图、形象的比喻、进行直观教学,教师可精心设计学生的教学活动,如分组讨论、网络查询等形式。在程序设计学习时,情感领域要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对操作技能课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工具的正确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操作技能,教师要注重规律性知识的讲授,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技能训练主要根据行为主义的刺激反映理论进行,研究表明,最佳的训练组合也许是最初使用连续强化安排,然后固定间隔强化安排,最后是变化比例强化安排,随着训练期的推移,比例可进行变化,最终形成技能。如小学生的指法练习,教师在学生掌握正确的使用后,可在每课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反复训练。对综合实践课要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培养,让学生在作品、成果中获取成功感。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在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给教师预留了很大的空间,教者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如小学课本《龙宫寻宝》一课,某教师的导入环节设计如下:编制了一副孙悟空在龙宫舞动金箍棒的动画软件,在同学们津津有味欣赏的时候,教者伴随讲到:你们看孙悟空一会变大,一会变小,金箍棒在不停地旋转,多么神奇呀?这样设计直接点中本节课的主题---扭曲与拉伸。如某教师在基础练习环节将课后的练习题《小鸡》和《春天》两副作品引入到课程作为复制、粘贴的基础练习,这不仅扩充教材训练知识的不足,而且将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

简述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媒体选择的基本依据。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高效地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在丰富多彩、功能各异的教学媒体中选择最为合适、最为有效的组合时,应该遵循的基本依据如下:(1)依据教学目标。每门课程、每个单元、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为了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常常需要使用不同的媒体去传递教学信息。(2)依据教学内容。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性质不同,对教学媒体会提出不同的要求。(3)依据教学对象。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者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时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及知识背景。(4)依据媒体特征。各种教学媒体具有不同的适用性。在实际应用中.只有最适用媒体,而没有最优媒体。只有充分了解各个媒体的优点和局限性,才能在使用中扬长避短,对它们进行综合应用。(5)依据教学条件。教学中能否选用某种媒体,还要看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其中包括资源状况、经济能力、师生技能、使用环境、管理水平等因素。因此,理论上的最适用媒体,不等于实际上的最适用媒体。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媒体、怎样运用这些教学媒体,才能使教学更为有效,这是教学设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住问题的关键,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兼顾其它因素。

如何进行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教学一节好的课其实就是各个教学环节的优化,如导入、目标、导读、总结与作业等方面的优化.1、导入的优化:导入课的方法很多,例如题目导入法2、教学目标的优化:依据课文特点,依据文体特点学习品析语言的方法,教会方法,然后让他用你教会的方法去学习.作为一个教师,心中特别应该有一个方法目标,同样一个问题,不同年级是不一样的.应该考虑七年级教会,八年级提升,九年级拔高.3、导学过程的优化:导学思路艺术化,教材处理,导学方法科学化.不同的课文用不同的思路设计.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的方法有哪些

方法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教学方式四个层面组成。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具体而言,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优化语文教学设计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三年级,我在讲授《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时,像很多课一样,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引入了美丽的海底世界。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这时,我不是把课文中的知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向海底世界的大门。学校的局域网里就提供了河北远程教育网关于本课的资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组合成小组,自己到网站上去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于是,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分成了“海底动物考察队”、“海底植物考察队”、“海底探险队”等不同的小组。在我给精心准备的网站中,学生们就像进入了一个神奇而美丽的海底世界,一个个奇形怪状的动物、一种种姿态万千的的植物、一座座奇异的山峰、一朵朵盛开的珊瑚,就那样真切地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大家兴奋地浏览着,热切地交谈着,认真地记录着,一个个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此时此刻,学习是那么快乐而有趣。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已自然而然地达成,何用教师再去枯燥地介绍海底的知识呢。由于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有了探究的内容和对象,学生自主搜集和处理信息,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因此在小组汇报的时候,学生们就自己小组选取的对象进行了认真而详尽的汇报,其丰富程度连我都始料未及。汇报后,再结合课文的文字理解和感悟海底世界的美丽和物产丰富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如何引导学生来学习古诗,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体会古诗之神韵呢?我觉得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解决了这个难题。如在教学白居易的《忆江南》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笔下江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我设计制作了能体现诗情的课件,并选取了古琴曲作背景音乐。上课初,我先以一张配有诗文的电子幻灯片呈现教学内容,在具有古风古韵的音乐声中,我动情诵读全诗,激起了孩子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理解诗意时,我演示了课件。在太阳缓缓升起,遍地开放着鲜艳的花朵,春光水碧,红花像燃烧的火焰的画面出现时,学生眼神中透露出异彩,不但对诗意的理解了然于心,而且感情得到了升华。同样的在讲授《桂林山水》时,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讲到桂林的山水之美时,播放课件,画面上山川林立,水在潺潺的流淌,音乐响起,把学生带入到山水之间,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逼真地体会到桂林的山水之美,上课时学生激情高昂,纷纷说将来要到桂林去旅游。这样,在一节课当中,溶入音乐、美育的欣赏,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三、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被动地参与多。在语文教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从而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如在《夜莺的歌声》一文教学前,我发现学生对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背景了解甚少,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是,学生的信息来源之一——校图书馆这方面的资料很少,因此我直接组织学生上网查询,以苏联卫国战争为线索,上网进行拓展阅读。当学生坐在电脑前,便会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没有陌生感,没有约束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学习。这样,他们有了更独立的思维空间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学生的自主精神得到了体现,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活泼。四、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

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建立个人网页》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建立个人网页》是第四单元的基础,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一课,本课主要指导学生启动与退出FrontPage 2000、在网页中输入美化文字、插入图片等知识,操作技能比较强。从教材内容上来看,跟以前学习Word内容相似。为了防止学生在制作网页时出现盲目性、随意性,这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协作学习”相结合,充分将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与其他课程进行整合,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制作网页的能力。为下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启动与退出FrontPage 2000; 学会在网页中输入和美化文字; 学会在网页中插入图片; 掌握打开、保存网页的方法。 2.能力目标 让学生学会认识FrontPage 2000软件、建立简单网页,掌握网页文字的输入、我、保存等方法,通过学生的操作和协作探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通过知识的再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作品展示和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通过小组的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在网页中输入和美化文字; 学会在网页中插入图片。 教学难点 学会在网页中输入和美化文字; 学会在网页中插入图片。 学情分析 本课面向六年级学生,由于因特网的普及,学生已具备网页概念,已初步掌握了网络通信的基础知识,因特网的信息服务,网络信息的搜索、浏览和下载,以及电子邮件的使用等内容。再加上由于FrontPage 2000跟Word的操作界面大致相同,学生容易产生轻视心理,自行操作,动手操作愿望强烈。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尽量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操作欲望。积极引导学生,解决本课重点难点。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整合信息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独立意识和团体协作精神。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任务驱动法、比较教学法。 所用课时 2课时。 教学环境 多媒体机房。4人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学生出任组长。教师针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适当调整,以达到各个小组的力量均衡。本课教学应至少一人或两人一机,投影机一台或机房配备广播系统,整个机房以宽带的形式接入因特网,网速较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我们常常畅游在网络世界里,欣赏图片、下载歌曲,甚至可以及时地与人聊天、视频。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成了我们与别人交流的重要手段。我们也可以利用网页展示自我,与更多的朋友交流。制作网页的软件工具有多种,FrontPage 2000就是其中的一种。由于FrontPage 2000与Word 2000的界面非常相似,会用Word的同学学起来会觉得很轻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FrontPage 2000。(板书:初识FrontPage 2000。) 师:首先请同学们启动FrontPage 2000,启动FrontPage 2000后可以直接在我区内我网页了。 教师演示操作启动FrontPage 2000,向同学们介绍FrontPage 2000界面。 二、讲授新课 (一)建立简单网页 输入文字 师:与我Word文档相似,我们可以直接在我区输入文字。(板书:输入文字。) 教师演示操作在我区输入文字。 (二)提供机会,学生实践探究 投影广播任务:请同学们在FrontPage 2000中,输入以下文字: 宝贝小猪的家 个人档案 姓名:××× 昵称:××× 网名:宝贝小猪; 爱好:电脑、上网、科技小制作、足球; 理想:做个电脑工程师,遨游太空; 最喜欢的人:爸爸、妈妈; 最崇拜的科学家:爱迪生; 最喜欢的球星:贝克汉姆; 喜欢的卡通片:《宝贝猪》、《机器猫》、《猫和老鼠》; 最爱吃的零食:果冻; 最喜欢的运动:游泳、骑自行车、踢足球。 教师随堂检查并指导学生。 学生练习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输入文字时,当一行的长度超过窗口的显示范围时,FrontPage 2000会自动换行;没有超过窗口显示范围,想要另起一行时,在Word中按“Enter”键就可以了,而在FrontPage 2000中要用“Shift+Enter”键,如果直接按下“Enter”键,则会空一行,重新开始一个段落。 教师展示学生作品。 修饰文字 师:在网页中输入文字后,我们再来看看如何修饰文字。在FrontPage 2000中对文字的修饰与在Word中基本相同。但要注意,由于网页是在网络上给其他浏览者观看的,如果浏览者的计算机中没有安装相应的字体,网页中的文字可能显示不出来,那样我们漂亮的网页就会显得混乱了。所以,制作网页时使用标准字体,少用一些特殊、新奇的字体。下面请同学们修饰文字。 (三)提供机会,学生实践探究 投影广播任务:将文字设置成以下效果。 教师随堂检查并指导学生。 学生完成后展示学生作品。 图片插入和调整 师:修饰好文字后,我们还可以在网页中插入图片,利用图片会使我们的网页更生动,在FrontPage 2000中插入图片的方法与在Word 2000中插入图片的方法基本相同。但调整图片位置的方法略有不同。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操作。(板书:图片插入和调整。) 教师演示操作: 步骤1:插入图片后,选定要调整的图片,右键单击“图片属性”。 步骤2:在打开的“图片属性”对话框中选择“外观”。 步骤3:选择合适的参数,直到将图片调整到合适的位置。 步骤4:点击文件中的“保存文件”,将网页命名为“宝贝小猪的家.htm”。网页文件的扩展名是“.htm”,我们可以使用网页浏览器打开网页文件。 (四)提供机会,学生实践探究 投影广播任务:请同学们在网页右上角再插入一幅图片,并将图片调整到合适的大小。 结束语 师:同学们,在这节课中我们认识了FrontPage 2000,学习在网页中插入和美化文字图片。为我们今后的网页制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后,你们肯定会制作出更加漂亮的个人网站。 三、授课完毕,课程总结 本节课主要讲了以下几个知识点: 1.学会启动与退出FrontPage 2000; 2.学会在网页中输入和美化文字; 3.学会在网页中插入图片; 4.掌握打开、保存网页的方法。 四、课堂作业 投影广播任务: 1.到网上寻找其他小朋友的个人主页,看看它们各有些什么特色;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创建一个简单的网页。 教学反思 Frontpage 2000是Office家族中的一员。在开展教学时,应该注重将Word 2000所学制作网页的知识迁移过来,降低学习难度,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Frontpage网页设计与Word做网页的区别,从而让学生在知识迁移中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因此,本课的内容主要依靠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任务解决,教师在学生探究之后给予总结性知识,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同时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 此外,笔者觉得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1)课堂教学内容要减少,理论性要降低。(2)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上网查资料、阅读资料,并思考。(3)增加师生互动的机会和时间,加强学生的探究学习,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开展网上讨论,可以使许多学生同一时刻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设计的任务应该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并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 此外,教师应该给学生强调做网站应该先建立站点,要有整体的规划。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建议?

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进行一个全新的设计,以信息化先进的手段来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以期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要遵循教育规律。运用信息化进行教学,要遵循教育规律,利用符合教学理念的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要为教学而服务,需分清主次。要熟练、灵活运用信息化技术服务于教学现代化的信息化教学要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相适应。现代化的信息化教学要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相适应,以前有个课件、插个图片就是信息化教学,放在现在这就是小儿科,根本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新的教学手段的要求。现在的信息化教学有时尚、交互、即时、共享、高效等特点,在教学中要做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比如清华大学和学堂在线同推出的新型智慧教学解决方案-雨课堂。雨课堂是轻量级的翻转课堂,是新形式的混合式学习。旨在连接师生的智能终端,将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一个环节都赋予全新的体验。课内限时习题的存在使得学生注意力提高,“不懂”按键、弹幕、课前预习等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而课前课后推送的PPT等资料则可以让学生随时学习;学生所有的学习行为数据均被自动完整采集,有助于量化了解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把握学生学习轨迹。再比如云班课。教师使用云平台发送课程通知、推送图片、视频、音频、PPT课件、教案、作业、教学资源等到学生的移动设备上。在课堂内外,随时开展投票、头脑风暴、讨论、答疑、计时测试等教学活动。依托云平台,突破常规网络学习对电脑的依赖,突破时空的局限,可以带给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全新体验,能够解决以往教学模式‘教、学、评各环节的一些共性问题,改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WORD文档中图文混排》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WORD文档中图文混排》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掌握新建、打开、保存与另存为文档的方法掌握文本及图形的选定、剪切、复制和粘贴的地方掌握文本格式段落格式的设置方法掌握页面设置和页面边框底纹的设置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文档的创建及基本编辑方法掌握文本及图像的选定、剪切、复制和粘贴的方法掌握插入图片、艺术字、文本框的方法及格式的设置方法表格的创建、编辑、修饰方法    教学难点:   1. 图文混排   2. 文档模板的编辑与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老师出示两份WORD文档(一张纯文字、一张WORD文档中图片处理的)。提问:比较一下 哪一张更漂亮?学生可能回答:带图片的更漂亮。图文并茂的板报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老师的提问一方面能促进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忆,另一方面能激起学生对新知识渴望。   这张漂亮的板报制作,哪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他们是怎么进入板报的?学生回忆先前知识并回答。   (二)、自主探究与协作学习   任务一:图片的插入与大小调整   1、打开桌面上已准备好的 课用.doc,点击菜单栏“插入”—“图片”—“来之文件”,然后选择所需要的图片,具体如何操作,请同学们独自进行尝试,并将尝试过程中的经验与困难记录下来。各自动手实践,并回答问题:经验与困难。   2、教师引导性的提问使学生自主探究中不会迷失方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总结能够使学生对新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深刻。   3、请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解决小组内各成员的"困难,对于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教师适当点拨。协作讨论交流,分小组汇报结果。   总结图片插入方法与大小调整并讲解常见问题的解决。   任务二:图片位置调整与WORD文档中图片的处理方法   1、以某一位同学设计的板报为例,请同学思考怎么将图片放到指定的位置,并设置为自己需要的文字环绕方式,让大家在自己的电脑上自主学习,将尝试过程中的经验困难记录下来。各自动手实践,并回答问题:经验与困难。   2、请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解决小组内各成员的困难,对于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教师适当点拨。协作讨论交流,分小组汇报结果。   总结图片位置调整与图片混排,并讲解常见问题的解决。   (三)、自主创作设计阶段   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动手实践。(新知识的运用与巩固)   (四)、评价   每个小组推荐一个优秀作品,老师利用电子白板进行展示,并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学生代表的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来评价同学的作品,并反思自己的作品。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讲了3遍。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给学生营造了学习的环境,学生通过自己学习和动手操作去认识图片插入,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引导,“我为社区环境综合治理做广告”的活动,给学生萌发求异思维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做到了与地方课程的整合,增强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和信心。通过对作品的展示,让学生看到在小组内评选出的同学作品,给学生以美的欣赏和智慧的碰撞,这样的活动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培养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1、评价不够科学,分层教学做得还不够。   没有充分体现以过程评价为主。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发展。与学生亲切的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会为每节课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参与面不广,应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教学。   2、小组合作的机会不多   虽然学生都能自主学习,但是电脑数量少,因此有部分学生没有动手操作,学习过程中缺少小组间的交流,学生遇到困难就只能在小组内探讨,在今后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与能力,使他们愿意合作,学会知识。   本节课在教学环节设置上应再合理,紧凑。应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引领学生学会知识,顺着学生思维走,尊重学生个性。巧设任务调动学生的兴趣,把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点分解到任务中去,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

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作品制作课的教学设计

为帮助广大教师实施好新教材的教学我们将从日常教学中经常接触的教学设计、教案设计和说课设计三个方面出发,探讨信息技术教育新教材的实施点滴。一、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设计教学问题的过程,它包括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及方案、评价和修改教学设计直至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等几个方面。教学设计要求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综合考虑教师、学生、教材、媒体、评价等诸多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强调运用“整体---局部---整体”的思维方式,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使各教学要素相辅相成,提高和确保教学系统整体的最优效应。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设计是指微观教学设计,包括单元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和微观教学设计。其中课时教学设计是以某堂课的教学为设计对象,而此处的微观教学设计则指以某个教学环节为设计对象。2、教学设计的操作步骤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步骤:(1)、学习需求分析:从教材的角度出发,课程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需要具备哪些条件?(2)、教学内容分析:课时教学目标是什么?进行学习任务分析,要完成学习任务需要的必备、辅助的知识技能,要教哪些内容。(3)教学对象分析:了解学生学习心理、认知水平、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起点水平与学习特点。(4)、确定教学目标:根据课时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制定明确、详细的教学目标。(5)、教学策略设计:主要解决“如何教、如何学”,要同时考虑目标、内容学生、时间、教学条件等要素,从争取整体教学效益的角度正确选择教学策略。如程度教学策略、发现式教学策略、认知教学策略、掌握学习策略、和谐教学策略等。(6)、教学媒体设计:根据学习目标、教学策略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适时使用恰当的教学媒体,在运用媒体上,主张恰如其分,和谐、统一,不要为使用媒体而用媒体,避免与整体教学过程的脱节。(7)、教学过程反馈、调控设计: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动态活动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预计学生将作出的反应,设计好另外的教学方法、问题和练习,一旦出现非常情况,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要求、教学策略和方法。(8)教学评价设计: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检测不同层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指在知识教学完成后的总体评价。 3、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 针对信息技术学科新大纲、新教材与以往教材的不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要求教师要从其学科特点出发,根据其教学规律进行教学设计。(1)、从课程特征角度出发设置教学目标的原则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计算机的工具性越来越突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对公民开展的信息素养基础教育,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计算机文化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所以教学一定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正确确立教学目标,注重教学的基础性,反对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培训化”。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角度出发并结合新大纲的要求,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目标、技能领域目标和情感领域目标三个方面,其目标的确定更加突出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功用性。(2)、从课型的特点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课往往是认知和技能相结合,不同的课型侧重点有所不同,从教材编写来看,有理论课、操作技能课、综合实践三类。理论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机器人的作用,计算机和机器人的基本知识,对这类课要定位在了解和理解上,在情感领域让学生破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兴趣,教师可运用插图、形象的比喻、进行直观教学,教师可精心设计学生的教学活动,如分组讨论、网络查询等形式。在程序设计学习时,情感领域要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对操作技能课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工具的正确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操作技能,教师要注重规律性知识的讲授,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技能训练主要根据行为主义的刺激反映理论进行,研究表明,最佳的训练组合也许是最初使用连续强化安排,然后固定间隔强化安排,最后是变化比例强化安排,随着训练期的推移,比例可进行变化,最终形成技能。如小学生的指法练习,教师在学生掌握正确的使用后,可在每课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反复训练。对综合实践课要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培养,让学生在作品、成果中获取成功感。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在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给教师预留了很大的空间,教者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如小学课本《龙宫寻宝》一课,某教师的导入环节设计如下:编制了一副孙悟空在龙宫舞动金箍棒的动画软件,在同学们津津有味欣赏的时候,教者伴随讲到:你们看孙悟空一会变大,一会变小,金箍棒在不停地旋转,多么神奇呀?这样设计直接点中本节课的主题---扭曲与拉伸。如某教师在基础练习环节将课后的练习题《小鸡》和《春天》两副作品引入到课程作为复制、粘贴的基础练习,这不仅扩充教材训练知识的不足,而且将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教学中要重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设计,教学重点要重在将知识的“透”上,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消化,难点则重在其突破手段和方法的设计上。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有一定“起伏”,要有高潮、有重点,由于信息技术教材在编写上不是尽善尽美,需要教者适当将某些知识淡化与提升,如将一些知识变成自学阅读,一些留为课后阅读等,要做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让学生学透,同时要给学生预留充足的发展空间。练习部分的设计要重在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同时要重视过渡语、小结和板书的设计,克服语言的随意性。在板书部分,我想虽然有了计算机展示工具,但板书的作用在于当教学结束时,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起到总结、点拨的作用,不应轻易抛弃,板书设计要讲究平衡、美观。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目前的许多知识具有很强的工具性,所以教师要重视主题化的设计和教学评价的设计,在设计中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题性和发展性环节的设计。除此之外,应注重教学模式、教法和学法的设计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基本要求的贯彻落实。 二、教案设计教案是教师上课的依据,是按照预定的教学目标、计划,经过充分考虑准备和慎重考虑所写出的关于课堂教学的一切具体措施的方案。不仅是教师备课水平的标志,也决定了一堂课的好坏。1、 编写教案的准备工作教师编写教案前,首先要通读教材,对照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系统地分析教材,了解教材的来龙去脉,了解这部分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要注意找出对全局性关键性的一环,如果是新教师应对课后习题反复练习。在熟悉教材后,根据大纲要求设计好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明确,便于实施、检测,对目前信息技术的课程,落脚点基本上是技能性,但不要忽视知识性和学科思想的渗透。根据确立的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分析组织教材,准确地确定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对有些知识可以不讲或略讲。在确立教学重点和难点之后,要研究用什么方法来突出重点,什么手段来突破难点,要分析教材为什么这样安排,其意图何在。在上述内容确立之后,应根据教学内容确立合适的授课地点,对于以知识性为主的教学应选择教室教学,避免在机房上课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上机部分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选择合适的教具,要注重示范性教具的选择,某些课程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的特点(如课件、同步教学系统等),充分展示其示范性,重点在于选好工具软件,如职专DOS的FAT表教师根据教材选取了“诺顿”工具软件作为教学工具使教学内容简单化,并增加了教学导向性。2、编写教案应考虑的问题:要复习哪些为新知识打基础的旧知识;采用什么形式导入新课,其形式是否新颖,关系到是否启发学生思维;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模式、教法和学法;时间分配;选取什么例题,练习部分如何设计,如何进行;用什么方法检查和巩固教学效果;什么时候采用什么教具效果最好;各环节如何过渡;课堂小结如何实施;是否布置作业,布置什么样的作业;要根据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可以不布置作业或以思考题的形式为宜。在设计时要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目标、学习环境,构建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2、 教案的基本内容课时教学设计教案的基本内容应包括:授课教材、班级、时间、课题、教学目标、课型、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手段、教法、教具、授课地点、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其中教学过程应包括教学的各个环节及其衔接,教学提纲、教学方法及教具的使用,师生活动和时间分配的内容。教学环节一般可以包括:复习提问(设计问题及正确答案);导入新课(具体导入手段);讲授新课(教授过程、学生怎样做;哪些由学生回答,哪些由学生练习;重点如何讲述、难点如何处理,哪些容易出错,须防止、提醒,上机指导如何实现;如何设计练习和小结)。3、 编写步骤:(1)、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掌握教材的基本思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具体、明确,便于检查和执行。要从学生的素质和教学手段等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可能达到的教学目的。(2)、确立合适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关键性的知识,解决这部分知识,其他问题将迎刃而解;而难点是相对的,是学生容易误解和混淆的知识,对同一节课不同的学生其难点可以不同。(3)、设计课型、准备教具、设计教学手段与教法(4)、设计教学全过程、时间分配、师生双边活动和教具的使用4、教案的使用:一般在课堂提问、书写例题时应看教案,防止题目错误,浪费教学时间;在讲完一个段落后要看教案,避免漏掉某个环节和重要内容,如果布置作业,应看教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可以适当调整更改教案,如出现由于对学生水平掌握不准出现教学设计过高、过低情况;出现突发事件,教案可适当更改,但不易更改过大。 三、说课设计说课这一形式目前已推广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此项教学形式对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教育理论水平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说课这一形式目前在许多教学活动中已经作为评课的一项指标,有些地区也因此延伸出“说片”、“说课件”等多种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形式,那么什么是说课,怎样说课,计算机学科在说课时应注意哪些方面,就这些与大家共同探讨。(一)、说课的基本理论1、什么是说课 说课就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授课教师向评委或同行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属于教师教学研究的范畴,它可以帮助教师认识备课的规律,提高备课的能力。教师说课要求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叙述备课中的思维过程,主要使用书面语言,并且主要是在于说理,即要求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说课的实施对象是教师,所以每一具体内容的设计上,不仅要说出做什么,怎么做,而且还要说出为什么这样做。既要把一个具体的课题进行全面系统的讲述,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又有一定的理论性。2、说课的组成说课就是要教师口头表达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即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活动,说课包括四个方面: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有上机操作时应做适当的上机操作。3、说课的特点(1)、深刻性:说课时应将具体课题写成说课讲稿,通过语言媒介展示出来,更深地剖析了课题。(2)、研究性:说课是面向广大同行,由同行评,因此可以通过“评”取长补短,相互受益,是一个很好的集体教研活动,更注重于集体教研,是提高备课质量,教师业务水平的一条最佳方法。(3)、演练性:说课是教师备好课,先经同行评研,然后再反馈加工、创新直至满意才给予学生上课,是在备课与上课之间重要的一环,实则是对象不同的教学活动,是备课的引申与发展,是对备课的检查补充。(4)、理论性:说课不仅要求教师说出“怎样做”,而且更要说出“为什么做”的探究式研究。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深入钻研大纲和教材,更要学习教育理论和学科教学精神与要求,并熟练地运用这些理论研究和探讨说课的内涵和形式。4、说课的意义(1)、宏观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说课是一项教研活动,在说课的过程中,必须说出科学依据,要想说好课,必须自觉地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教育理论。因此,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机制,使广大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教法、学法与教学程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2)、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水平,能促进课学教学三个体现,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体现教材的思路,教课思路和学生学习的思路和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为原则。(3)、是最有效的备课和教研形式,可以取长补短,互相交流,共同提高。(4)、说课有助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备课是教师已经对教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科学的处理,便易忽略教材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教学时为什么这样处理,只有通过说课,才能被发现。通过说课可以锻炼教师执行贯彻教学大纲、驾驭教材的能力,由于在对教学内容分析上,要说明教学目的的制定依据,重点,难点的分析,知识点之间的理解,可以加深教师对大纲理解,同进在有效的时间内,可以展现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同时将提高教师教学方式的运用和教学手段的设计能力,哪些内容讲,哪些内容练,哪能此内容读,怎能样突破难点,用什么手段训练重点,怎能样引导、启发、怎样培养思维品质,都通过说课来完成。(二)、怎样说课说课一般要求教师说出自己对教材的分析处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说教材:交待课题,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单元及整个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与前面知识的联系及新知识的影响;教学目标认知、操作技能、情感和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其理论设计依据。说教法:为实施和完成教材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和学生实际采用的教学方法及训练手段及其依据。说学法:让学生如何学,教给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说教学地点的选取(教室/机房),选用的教学工具。除此之外,应说明教学对象及课型特点(理论课、实践课、综合练习课)说教学过程:说教学过程部分总的要求是知识正确,线路清晰,相应的操作准确。首先说明教学线路,对每个环节要讲明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同时强调设计意图。对软件演示和作品点拨等使用软件的场合一定要配以相应的软件操作。要充分考虑各环节的过渡语、小结语及导入环节的设计,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上要自然、巧妙,立足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重点要讲透、难点要突破,要注有检验环节的设计。以上我们从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教案设计、说课设计三个方面谈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特点与要求,这些是教师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关键与基本,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基本功。四、教师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掌握上述教学基本功外,作为教师应注重目前信息技术学科的几个突出问题。1、新教材主要是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编写的,任务驱动是一种符合信息技术教育层次性和实用性特点的教学方法,它为我们提供一条由浅入深、逐步深入、逐步求精的教学思路,同时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的角度,符合探究式教学的开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关于任务驱动教学,教师应做到“有题—有线-有程—有果”,所谓有题是指课堂教学应提出主题,如课程整合、美丽的家乡、保护环境、爱好和平等主题;所谓有线是指教学线路,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教材的挖掘和延伸,把握知识点和技能点,注重创设情景,在情景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用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程是指注重学生的分析、思考、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果是指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完成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成就感,从而使学生在分析、思考、应用创新解决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2、新教材是以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作为培养目标,教师要挖掘教材的内涵、延伸教材,注重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依据学生的生理特点,选用适当的教法,营造教学情景,实施教学。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能动地运用教学过程的规律,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3、教师应认真开展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成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学设计至关重要。在开展教学设计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教学目标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确定,要明确、恰当,教学环节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立要依据课型和学生实际确立,要求恰当、准确,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过程。突出重点就要讲透---练透,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掌握;突破难点要讲究采用怎样的方法、手段、措施突破。如某一课按教材要求为新授课,如学生在小学阶段基本上已经掌握本节课的知识,那么我们可以将重点放在知识综合应用和能力培养上。教学结构要在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结构设计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两个角度,要做到层次分明、各种教学活动搭配合理、组织紧筹、环环相扣、逐步深入,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对一些知识进行“提升、淡化”处理,切忌“平铺直叙”。设计中要注重知识渗透、能力培养、创新、应用意识的培养,对导语、过渡语、小结、板书设计、习题常被看作“小环节“的地方不要轻视,切忌“随意性”,要认真考虑对待。教师要从学科特点、课型特点出发进行设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软件资源、多媒体同步教学系统等)在学科方面应注重突出信息素养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在课型上要针对不同课型进行设计,如习题课应在练习的设计上体现目的性、阶梯性、多样性和实践性。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和要求,选取相应的教法,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并由此出发,兼顾新知识的特点,帮助学生吸收和消化新知识。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一堂成功的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总之,评价一堂课关键在于“教”和“学”两方面,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搞好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开展教学设计(2)

* 回复内容中包含的链接未经审核,可能存在风险,暂不予完整展示!   4、教案的使用:一般在课堂提问、书写例题时应看教案,防止题目错误,浪费教学时间;在讲完一个段落后要看教案,避免漏掉某个环节和重要内容,如果布置作业,应看教案。   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可以适当调整更改教案,如出现由于对学生水平掌握不准出现教学设计过高、过低情况;出现突发事件,教案可适当更改,但不易更改过大。   三、说课设计   说课这一形式目前已推广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此项教学形式对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教育理论水平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说课这一形式目前在许多教学活动中已经作为评课的一项指标,有些地区也因此延伸出“说片”、“说课件”等多种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形式,那么什么是说课,怎样说课,计算机学科在说课时应注意哪些方面,就这些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说课的基本理论   1、什么是说课   说课就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授课教师向评委或同行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论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属于教师教学研究的范畴,它可以帮助教师认识备课的规律,提高备课的能力 。教师说课要求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叙述备课中的思维过程,主要使用书面语言,并且主要是在于说理,即要求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说课的实施对象是教师,所以每一具体内容的设计上,不仅要说出做什么,怎么做,而且还要说出为什么这样做。既要把一个具体的课题进行全面系统的讲述,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又有一定的理论性。   2、说课的组成   说课就是要教师口头表达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即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活动,说课包括四个方面: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有上机操作时应做适当的上机操作。   3、说课的特点   (1)深刻性:说课时应将具体课题写成说课讲稿,通过语言媒介展示出来,更深地剖析了课题。   (2)研究性:说课是面向广大同行,由同行评,因此可以通过“评”取长补短,相互受益,是一个很好的集体教研活动,更注重于集体教研,是提高备课质量,教师业务水平的一条最佳方法。   (3)演练性:说课是教师备好课,先经同行评研,然后再反馈加工、创新直至满意才给予学生上课,是在备课与上课之间重要的一环,实则是对象不同的教学活动,是备课的引申与发展,是对备课的检查补充。   (4)理论性:说课不仅要求教师说出“怎样做”,而且更要说出“为什么做”的探究式研究。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深入钻研大纲和教材,更要学习教育理论和学科教学精神与要求,并熟练地运用这些理论研究和探讨说课的内涵和形式。   4、说课的意义   (1)、宏观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说课是一项教研活动,在说课的过程中,必须说出科学依据,要想说好课,必须自觉地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教育理论。因此,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机制,使广大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教法、学法与教学程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2)、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水平,能促进课学教学三个体现,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体现教材的思路,教课思路和学生学习的思路和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为原则。   (3)、是最有效的备课和教研形式,可以取长补短,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4)、说课有助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备课是教师已经对教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科学的处理,便易忽略教材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教学时为什么这样处理,只有通过说课,才能被发现。   通过说课可以锻炼教师执行贯彻教学大纲、驾驭教材的能力,由于在对教学内容分析上,要说明教学目的的制定依据,重点,难点的分析,知识点之间的理解 ,可以加深教师对大纲理解,同进在有效的时间内,可以展现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同时将提高教师教学方式的运用和教学手段的设计能力,哪些内容讲,哪些内容练,哪能此内容读,怎能样突破难点,用什么手段训练重点,怎能样引导、启发、怎样培养思维品质,都通过说课来完成。   (二)、怎样说课   说课一般要求教师说出自己对教材的分析处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说教材:交待课题,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单元及整个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与前面知识的联系及新知识的影响;教学目标认知、操作技能、情感和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其理论设计依据。   说教法:为实施和完成教材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和学生实际采用的教学方法及训练手段及其依据。   说学法:让学生如何学,教给什么样的学习方法。   说教学地点的选取(教室/机房),选用的教学工具。除此之外,应说明教学对象及课型特点理论课、实践课、综合练习课   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部分总的要求是知识正确,线路清晰,相应的操作准确。首先说明教学线路,对每个环节要讲明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同时强调设计意图。对软件演示和作品点拨等使用软件的场合一定要配以相应的软件操作。要充分考虑各环节的过渡语、小结语及导入环节的设计,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上要自然、巧妙,立足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重点要讲透、难点要突破,要注有检验环节的设计。   以上我们从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教案设计、说课设计三个方面谈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特点与要求,这些是教师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关键与基本,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基本功。   四、教师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掌握上述教学基本功外,作为教师应注重目前信息技术学科的几个突出问题。   1、新教材主要是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编写的,任务驱动是一种符合信息技术教育层次性和实用性特点的教学方法,它为我们提供一条由浅入深、逐步深入、逐步求精的教学思路,同时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的角度,符合探究式教学的开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关于任务驱动教学,教师应做到“有题—有线-有程—有果”,所谓有题是指课堂教学应提出主题,如课程整合、美丽的家乡、保护环境、爱好和平等主题;所谓有线是指教学线路,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教材的挖掘和延伸,把握知识点和技能点,注重创设情景,在情景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用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程是指注重学生的分析、思考、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果是指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完成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成就感,从而使学生在分析、思考、应用创新解决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2、新教材是以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作为培养目标,教师要挖掘教材的内涵、延伸教材,注重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依据学生的生理特点,选用适当的教法,营造教学情景,实施教学。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能动地运用教学过程的规律,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师应认真开展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成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学设计至关重要。在开展教学设计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教学目标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确定,要明确、恰当,教学环节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立要依据课型和学生实际确立,要求恰当、准确,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过程。突出重点就要讲透---练透,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掌握;突破难点要讲究采用怎样的方法、手段、措施突破。如某一课按教材要求为新授课,如学生在小学阶段基本上已经掌握本节课的知识,那么我们可以将重点放在知识综合应用和能力培养上。   教学结构要在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结构设计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两个角度,要做到层次分明、各种教学活动搭配合理、组织紧筹、环环相扣、逐步深入,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对一些知识进行“提升、淡化”处理,切忌“平铺直叙”。设计中要注重知识渗透、能力培养、创新、应用意识的培养,对导语、过渡语、小结、板书设计、习题常被看作“小环节“的地方不要轻视,切忌“随意性”,要认真考虑对待。   教师要从学科特点、课型特点出发进行设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软件资源、多媒体同步教学系统等)在学科方面应注重突出信息素养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在课型上要针对不同课型进行设计,如习题课应在练习的设计上体现目的性、阶梯性、多样性和实践性。   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和要求,选取相应的教法,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并由此出发,兼顾新知识的特点,帮助学生吸收和消化新知识。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一堂成功的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信息技术课程开展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采用的教材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讲授的内容为第二章第二节:因特网信息的查找中的“搜索引擎的使用”。这一内容在全书中位置很重要,获取准确、有效的信息是处理、加工信息的基础。对学生而言,涉足因特网是他学习知识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二、学生分析   通过平时的调查分析,我们学生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全班70人,能够熟练上网浏览、查找、下载信息的也就有几个人,还有一小部分经常打游戏,大部分同学只会简单的打字、文字处理、画图等。鉴于此,上课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积极的引导,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搜索引擎的含义及其分类。   2.使学生学会用搜索引擎查找到符合需要的信息。   3.使学生能够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发挥集体精神共同进步。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全文、目录搜索引擎查找信息。   难点:关键词的选择和搜索技巧。   五、教学策略的选择   由于我们这里客观条件受经济因素的制约,学生的整体水平比较低,高一的新生实际水平也就停留在打打字,玩纸牌的水平上。所以,在设计教学时,内容涉及的尽量少,以简单的任务为引子,使学生切实能够学会通过因特网找到所需的信息。再者,由于上网机会少,而因特网上的信息又是丰富多彩、复杂多变,学生很难通过一两节课就会熟练应用,教学基本方法还是先讲,精讲。安排任务上,要有层次,防止出现有的同学找不到,有的却转移视线,只关注娱乐、新闻或游戏。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T:同学们好,“神舟六号”升空这一爆炸性新闻我们大家都肯定听说过了吧,或者看到了相关的图片、文字、视频信息吧,下面我找同学说一下自己是通过什么媒体了解的这方面的信息?   S:有的同学说,有电视、报纸、广播等。有的同学还说通过手机短信、因特网。   T:提问:凡是通过因特网了解到这方面信息的同学请举手。   S:一个班70个人,只有2、3个同学举手。   T: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看一下怎么样通过因特网来查看有关的信息。首先,大家要知道在因特网上查找信息也有它自己的工具,那就是搜索引擎。   (设计思路)   考虑到学生上网的机会比较少,可能会查找信息,技术上勉强过关。但对搜索引擎这一知识点不一定了解,搜索引擎的分类及常见的网站这些信息学生有必要掌握。   屏幕转播:   全文搜索引擎Baidu、Google   目录索引类搜索引擎Sina、Sohu、Yahoo   元搜索引擎InfoSpace、Dogpile、Vivisimo、搜网   我们这节课重点学习的是全文搜索引擎,以baidu为例。   (二)全文搜索引擎的使用   启动IE,输入http://www.b***.com,百度网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搜索引擎,我们以神舟六号为搜寻目标来看看怎么查找到相关的信息。首先,大家注意观察百度网的主要界面,非常简洁,把你要查询的信息的主题用一个词组来表示,也就是关键词,输入到相应的搜索框里面,然后单击“百度搜索”按钮。来看看查询结果,搜索到相关的网页多少篇,用时零点多少秒,可见速度之快呀。在结果网页中选择一个看上去比较合适的,单击打开,浏览信息。通过几个简单网页的浏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找到的信息,有相关的新闻报道、图片、专题信息。如果我们只要相关的发射时间、图片或资料,怎么办?   (设计思路)   通过一个有代表性信息的查找,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怎么快速查找到需求的信息。从而产生查找东西的浓厚兴趣,更进一步的提问,让学生明白查找到准确有效的信息还要动动脑筋,还要有耐心。   S:大部分同学摇头。   T: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如要查找神舟六号的.发射时间,要在神舟六号和发射时间这两个关键词之间加上一个空格再搜索,一定要注意关键词要简短精悍。给学生简单演示即可。   布置今天的任务:   十运会今天的金牌榜   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以一个民族为例,如:藏族)   (设计思路)   让学生查找金牌榜的问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注意审视信息的真伪和信息的时效性,不要简单的以为找到了就万事大吉,同时,也好关注一下我们的国家大事,激发爱国热情。设置第二个任务,一是为了了解我们丰富的民族文化;二个也是完成作业中的一部分,因为学生一般没有课余时间来上网。   S:学生练习。   T:教师通过巡视,分析常见的问题。   1.地址栏不见了   部分同学在打开IE后,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输入网络地址。可能的原因一个是地址栏和其他工具栏重叠在一栏中,用鼠标拖动下来即可。另个是地址栏隐藏了,可以从查看菜单下工具栏项下启动。   2.“转到”按钮不见了   有的同学想不到用ENTER键来实现网络链接。   3.关键词输入繁琐   关键词的选择应该能够代表要查找信息的主题,尽量用词组,不要用一句话来代表,如果表达的意思复杂要使用空格将各个关键词分开。   4.找到的信息不够准确   和预想的差不多,有的学生找到的信息可能是几天前的,不是今天的金牌榜。还有的没找到比较详细的描述服饰文化的页面,只是一张图片或一段文字,就不继续找了。   S:部分学生展示自己搜索到的比较符合要求的网页,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   (设计思路)   教师及时的分析问题,是帮助学生发现并改正错误的时机,也是提高学生搜索能力的催化剂。学生演示找到的比较好的网页信息,对其他学生是个督促,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行。同时,对得到表扬的同学也是鼓励,最起码自己的学习状况还有老师关注,还有好多同学关心,所以会更加努力的。   (三)目录索引类搜索引擎的使用   T:通过学习全文搜索引擎,大家可以看出,它是通过从因特网上提取的各个网站的信息而建立的索引数据库,当用户查询时,它在库中检索出符合条件的记录,以网页文字为主。目录索引类的搜索引擎,它的工作原理是将因特网上的信息按照目录分类,建立索引数据库供人们分类查找,常见的新浪、搜狐、雅虎、网易的搜索引擎,下面我们以搜狐为例给大家介绍怎么查找十运会的相关信息。   教师演示:   在IE地址栏里输入http://www.s**.com,打开搜狐主页,找到搜索引擎,让学生注意观察新的网页界面。从分类目录中,找到总目录体育健身(由学生来选择),再找子目录,一步步向下找,直到打开有关十运会的网页。   给学生布置任务:   1.查找社会文化中关于民俗/神话方面的优秀网站。   2.请描述“信息高速公路”的含义。   3.清华同方台式机的最新报价。   4.查找一款爱国者品牌的价格在900元左右的电子词典。   5.国务院于哪年发布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6.请解说成语故事:“刮目相看”、“约法三章”。   参考网站:http://www.s****.com   S:学生自由练习,将搜索到的页面添加到收藏夹。   (设计思路)   对于目录类的搜索引擎,没有给学生固定的任务,因为这种方法容易,但查找麻烦;提供多个任务让学生自由选择,目的就是不局限于一种搜索引擎,让学生自主探究任务,发现问题自己想办法尽量解决,锻炼自学能力;同时,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学生可以查找自己感兴趣的一些信息,满足其好奇心,也可以相互讨论交流经验;提供搜网的目的,让学生了解有关搜索引擎的知识,扩大认知范围。   T:教师巡视课堂,积极引导。   提问学生本节课学到的一些知识点。   教师总结:   我们主要学习了两类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大家要善于总结两类搜索引擎的区别,总结搜索信息的技巧,以便我们更好地查找信息。   1.全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信息量大,很难一次找到恰好符合我们需求的信息,需要你不断更换关键词,反复搜索。目录索引相当来说,查找的信息一般比较准确,但要求大家要不厌其烦地一步步地找。   2.两类搜索方法大家不要割裂开来,要综合起来看,它们的功能也越来越向综合性方向发展,比如Google、Sina、Yahoo既有目录查找,也有关键词查找。遇到搜索不到的情况,除了更换关键词外,还要多尝试其他的搜索引擎网站,要善于总结搜索技巧,我们下节课重点学习。   3.另外,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都能发挥集体的力量,相互协作,非常好。如果你收藏了比较好的网页文件,也尽量传到教师机上指定的文件夹内,分享给大家。   七、教学反思   1.本节课教学目标比较明确,教学任务的安排基本合理,各个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2.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遇到搜索不到情况,应该积极鼓励学生,使他有信心继续搜索下去,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才能体现因特网的优势和自己的能力,找到自信。   3.在教学任务的安排上,要体现一定的层次,使学生各尽其能,多劳多得。   4.有关搜索引擎的一些常用网址应该提前传输到学生桌面上或者板书在黑板上,方便学生使用。   5.信息的搜索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功。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除了课堂上教师的观察指导和部分学生任务的展示外,还应该由小组长进行监督执行,因为学生之间相对容易交流,这样才能确保绝大多数同学熟练应用。

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

1、行动研究法:教师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教师参与研究和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 2、文献研究法:多渠道收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以及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3、经验总结法:通过总结,全面深入、系统地提高经验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教育教学方法。 4、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掌握实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5、观察法: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下的外在表现进行考察,然后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现状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四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四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5篇 信息技术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这些学科在信息的管理,传递和处理中的应用,相关的软件和设备及其相互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四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篇1 课所教授的是四年级学生,这些学生掌握了PowerPoint制作的一些技巧,所以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设计思路】 动员—明确任务—一起分析具体制作方法,教授新知识—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作品—作品展示(互相评点)。 【教学目标】 1.学会在PowerPoint中插入声音及超级链接。(新授内容) 2.实践应用插入图片、背景、设计版式、艺术字、(已有知识),制作声形并茂的美丽的海底世界演示幻灯片(意义构建)。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想和同学们进行一次对抗赛,行不行? 生:行。 师:比什么呢?比谁知道的海洋动物多和它们发出的声音! 谁愿意接受我的挑战?(请两位同学来举例。) 师:该轮到我了,我可有绝招。(教师配合制作好了的《美丽的海底世界》课件来演示。)怎么样,我和他们谁模拟声音更好? 生:老师的好,因为老师的有音乐、有图片。(可能有的同学会指出比赛不公平,如果他们也有这样的作品来配合,他们就可以超过老师。) 师:那你们想不想也制作一个这样的作品,然后我们再来一次对抗赛,看同学们能不能超过老师? 生:想! 师:好,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美丽的海底世界的制作。 师:同学们想一想,要制作这样的作品,需要做哪些工作呢? 生:(自由发表意见)选好图片;理解意境;配好画面;选好音乐;分工合作等。 师:插入文本框、图片我们已经在前几节课学会了,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插入音乐与动画的设置好吗? 生:好! 师:同学们这部分知识想怎么学呢?是想自己学还是由我来教? 生:自己学。 师:你们想怎么学呢? 生:我们小组研究学习;我们看书来学习;我们使用一些共享资源…… 师:同学们的`方法都不错,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快地掌握这些知识,老师还为同学们准备了“图片素材”栏目,有信心的同学可以下载网上的实例分析来学习,也可以看电子图书来学习。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吧。别忘了老师也是你们的好帮手。开始学习吧。 (学生利用多种方式学习。) 师:同学们学会了吗?能说说怎么学的吗? 生:我是通过看书学会的;我是看电子图书学会的…… 师:既然你们都学会了,我想检验一下你们是不是真地学会了。出一个小实例考考你们。老师在制作这个作品的时候遇到了这样几个问题,如:声音不能背景播放;幻灯片不能顺序出现等。谁愿意帮我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印象。) (学生解决教师准备的一个个小难题。) 师:看来同学们是真地学会了。刚才你们说要“分工合作”来制作,现在就分分工吧。 (学生积极讨论如何分工。) 师:你们小组是怎么分的?能跟大家说说吗? 生:监制:____;音响:____;素材整理:____;制作:____。 师:你们分工的方法不错,其他组也可以借鉴。同学们制作上有没有什么困难呀? 生:没有了,老师,我们想开始制作了。 (学生开始以小组的方式分工合作,老师深入到各小组中协助学习完成作品。) 师:下面来展示一下你们的作品好吗?哪个小组先来?(一共找四组进行展示。) 师:哪个小组来评一下这组同学的作品? 生:首先,这组同学的几个难点都解决得比较好,如声音一直播放,其他的对象是自动播放的。音乐配得也很好,体现欣赏海底世界的意境。 师:好了,我们就展示到这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可以借助计算机把以前在语文中学习知道的海底知识表现得更精彩、更有意境。下课的时间快到了,同学们说说这节课的感受好吗? (学生述说本课感受。) 师:大家讲得都很好,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更上一层楼。下课。 四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符号键与上档键的关系,学会录入符号。 (2)掌握大写字母锁定键和上档键的区别,熟练录入大、小写字母。 (3)知道下排键与中间字母键的指法,并能正确操作。 2、过程与方法 学会在字符输入时正确、恰当地使用Shift、Caps Lc、Bacspace、Enter、空格键这些常用功能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功能键的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意识,同时增强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课时安排] 建议安排2课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符号键与上档键的关系;下排键与中间字母键的指法。 2、难点:学会在字符输入时正确、恰当的使用Shift、Caps Lc、Bacspace、Enter、空格键这些常用功能键。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需求,鼓励学生自主尝试,小组合作,讨论总结功能键的用途。在运用中学习新知识,在运用中形成技能。 [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本课的是键盘学习的最后一课,键盘的功能键的基本学习完毕,本课着重对Shift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练习,在练习的同时又融入了Bacspace、Enter、空格键这三个功能键。 1、符号键和Shift键 和以前的功能键学习类似,本课安排了四个小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符号键和上档键的关系,以使学生掌握符号的录入方法。教学中可采取小组合作、讨论、学生示范等方式进行。键盘上有两个上档键,是为了使左右手更好地配合,使符号录入更方便。 2、上档键与大写字母锁定键的区别 使用Shift键和Caps Lc键都可以输入大写字母,要注意两者在使用方法上的区别,当大写字母比较少时可使用上档键。 3、娱乐性的练习 本课教学内容中的练习部分相对比较枯燥,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材中设计加入了网络流行表情、字符画的练习,通过表情和字符画的设计,引导学生进一步灵活运用Shift键和字符键。 4、本课安排了下排键与中间字母键的指法练习 同前一课的上排字母键一样,都是在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指法的训练,在教学中不要求快,要求准,先养成正确的操作习惯,在此基础上再求速度。当然,指法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需要长久地下功夫,在日常教学中要作常规训练进行。 四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这一单元中内容最少的一课,在单元内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一课的文件移动做好准备。 二、课前准备 1、资料准备将本课的教学素材发放到学生电脑的D盘中。 2、教学环境多媒体机房。 3、对学生的要求掌握打开文件夹的操作ue006能够快速准确地打开文件夹窗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文件类型及其与扩展名之间的关系,认识几种常见的文件类型,理解文件夹与文件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自己的体验,养成良好的信息管理习惯,将信息资源管理的理念用于学习和生活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文件夹的概念及其与文件的关系,了解文件的类型。 2、教学难点 认识几种最常见的文件类型。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多数文件都有扩展名,那么扩展名的作用是什么呢? 2、创建文件夹 创建文件夹的方法有很多种,窗口的左侧有一个“常见任务”窗格,单击其中的“创建一个新文件夹”即可,还可以用另外一种方法:单击右键,使用快捷菜单也可以。指导学生对文件进行重命名: (1)、用鼠标选择中文输入法 (2)、选择文件重命名命令 3、输入文件名。 在此过程中要强调不能更改文件的扩展名。 六、知识扩展 1、文件和文件夹的命名规则 2、文件的搜索 3、文件的关联 4、文件的图标 5、常见的文件类型 四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及其关系、文件名的构成、文件的扩展名。 2、了解文件的类型、大小、修改日期等属性,认识几种最常见的文件类型。 3、理解窗口中文件的查看方式、排列顺序。 4、使用Windows__P系统的搜索功能搜索文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提出问题:你去过商场吗?商场里的商品多不多,要找到所需的商品难不难ue009为什么?假如把它们放乱,会怎样? 2、设计一个小游戏,比如,教师准备一些写有字的卡片,杂乱无章地摆放,让学生从中找出一张,计时。再将它们按一定的顺序摆放,让学生从中找出一张ue006计时。 3、引导学生讨论哪种情况下好找一些?为什么? 4、你们的电脑里有哪些文件资料?都保存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好看的、好听的ue009能展示给大家看看吗? 二、学习指导 1、指导学生打开“我的资料”文件夹窗口ue006提示学生单击后退、前进按钮ue006体会其作用。 2、指导学生改变查看方式查看图片。 3、指导学生改变文件的排列顺序。 4、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何种情况下选择缩略图?什么情况下选择详细信息? 5、教师设计一个小游戏,告诉学生:电脑里有一个文件,只知道文件名,但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能不能找到? 6、指导学生搜索文件,体会搜索文件的作用。 三、动手实践 1、指导学生继续完成“学一学”的操作任务。 2、指导学生试着完成“做一做”的操作任务。 3、巡视、监督、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4、提醒学生相互帮助。 四、学习指导 1、人有姓名,文件也有名称。请同学们观察电脑中的文件,看一下文件名的格式是什么? 2、文件有大有小,如何表示文件大小呢?请同学们观察电脑中的文件,它是如何表示大小的? 3、讲解表示文件大小的单位,要求学生观察各个磁盘的大小。 五、交流体会 引导学生交流本课的学习内容如查看方式有几种?如何搜索文件等、文件名、文件大小等问题。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 四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掌握修饰文字字号、字体、字形、颜色以及字符间距等其他格式的操作方法。 2、技能性目标 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练习,在掌握文字美化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够使颜色搭配合理、字号大小搭配适当。 3、情感目标 注重对学生审美观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继续培养学生“先选定,后操作”的操作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文字字体、字号的设置方法;字号的表示方法及大小比较。 (2)文字颜色的设置方法。 (3)字符间距的设置方法;通过“字体”对话框美化文字的方法。 2、教学难点 (1)对文字进行合理的美化。 (2)各种文字格式的搭配。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师讲解时间约15分钟,学生操作时间约25分钟。 教学方式:教师利用教学软件进行讲解、演示,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学习。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屏幕投影:未美化“环保倡议书”与美化后“环保倡议书”对比画面。教师活动: 提问:两种不同的效果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活动:观察、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学生发表观察结果: 学生1:字的大小粗细颜色不同,教师点评。 学生2:字与字间的距离不一样,教师点评。 学生3:字的位置不同,教师点评。 学生4:……,教师点评。 第二阶段:自主学习 打开E:中“环保倡议书”一文,根据老师演示的步骤,尝试进行设置、美化。 教师巡视,解决部分学生问题,并对突出问题进行记录。 第三阶段:教师讲解 展示学生设置的优秀作品,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针对本课重要知识点,以及刚才同学们操作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进行点评。 1、打字时的正确坐姿最重要。有些同学平时进行单独打字训练时,都能够注意正确的打字习惯,可是在操作时,就忘记了,一定要记住。相信同学们都会养成良好的习惯的。 2、操作时一定要先选中文字,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4、段前空两格时击空格键是不正确的。 5、要注意养成随时保存的好习惯。 第四阶段:协作学习 选出每小组的小老师若干名,即先完成的同学,小老师协助老师帮助本组内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完成操作作业,最后我们将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完成速度最快,效果。 教师巡视指导(并选出或最快的小组)。 第五阶段:评一评 根据本课的学习情况,给自己打分。

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教学设计,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1】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教学设计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语文教育的本质,了解语文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找准整合点,才能充分运用信息资源上出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实现教学最优化。   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语文课中的运用,我们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实施过程中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应该如何减少教师对于多媒体课件的过度依赖;如何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回归“语文味”,而不是“技术味”;如何才能在网络环境教学当中真正发挥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让他们成为形式上的“参与者”,实质上的“旁观者”等等。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如何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这需要我们首先从思想上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一切以学生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让技术为人服务,而不是让人被技术牵着鼻子走。其次,需要在语文教学的具体过程中,从情境设置、突破重难点、学练结合、拓展延伸等环节上寻找两者的最佳整合点,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任何时候都应为了语文课的教学而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而不应该是为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而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是否使用信息技术应是有目的的,它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组织需要。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是要将信息技术看作是进行语文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语文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要达到“整合”的目标,老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语文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技术所提供的能力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值得注意的是: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首先要清楚课程教学的目的、需求,以及信息技术的自身特点,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这堂课的学习效果,能使学生完成哪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能做到却效果不佳的学习任务,然后才能决定用整合模式进行教学。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如:2000人教版试用修订本第二册的一篇课文——《敬畏生命》,写的是作者在印第安那州的一个湖边见到树不断飘送白色纤维——种子的情景,及由此洞察到的生命的来之不易和为了延续生命所做出的无私的奉献。课文的主题是歌颂生命的,而题目“敬畏生命”这个概念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这样表达的用意,体会“敬畏生命”的含义,我就采用了生物学科,思想品德学科中有关生命知识的内容进行了多学科的整合教学,并用信息技术制作成了一个以《敬畏生命》为主题的个人网站,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进入网站学习,这样就很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的。   2.信息技术应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认知工具。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课上的具体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在学习中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如,在网络课《敬畏生命》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生命的投资是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这个学习难点,设计需要学生上网查看人的生命形成的过程。这不仅能解决本文的学习难点,也从生物学角度让学生自己体会到生命的来之不易。在本课教学设计的“拓展”部分,为了让学生知道自己应“敬畏生命”,需要让学生上网查看一些有关学生**的新闻材料,看后,让学生在留言板上用最简洁的话输入自己的感想——自己应该如何对待生命,方便大家讨论。这两部分内容,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就无法更快、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内容。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要求,和其他课程整合一样: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如,在《敬畏生命》一课中,我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首先是语文知识和能力方面。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情况,思考并讨论写作思路,再对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点拨,讨论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在多学科整合方面。借助互联网上生物学科中有关生命形成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生命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互联网上一些学生**的新闻资料,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珍视生命、热爱生命。再次,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网上获取知识信息的意识。这样的设计,不但让学生学到了语文课知识,也有了上网查寻语文方面的知识信息的意识。更有了网上也可获取其它知识信息的意识。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新型的教学模式,均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所以,我设计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课,都是教师进行引导、点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这样,教学过程不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探究、发展、创造的过程。如:《秋魂》(初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十四课)的教学设计中,利用多媒体,将秋天的肃杀、凄凉及文中所描写、歌颂的“秋实”、“秋色”、“秋味”、“秋风”、“秋叶”、“秋土”、“秋景”均用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从视觉角度去体会作者笔下秋之美,再适当配以舒缓的音乐——钢琴曲《秋日私语》,让学生朗读这篇散文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只需在欣赏和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理解文中的“秋魂”,再引导学生学会诠释自己心目中的“秋魂”,甚至是“春魂”、“夏魂”,乃至“冬魂”。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协同工作的精神。同样,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高级认知场合(例如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环境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如,在《敬畏生命》一课中,关于作者的情况,我先展示网上作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快速阅读,并抓住主要信息点,再让学生在留言板上输入自己所掌握的作者的关键信息,用大屏幕把留言全部展示后,学生讨论谁输入的信息最重要;然后,教师点评。学习完课文内容后,我又让学生上网查看一些学生**的新闻材料;一段时间后,教师让学生在留言板上用最简洁的话输入自己看后的感想,自己应该如何对待生命。教师进行联网让学生开展讨论。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去思考,并得出该如何对待生命的结论。这种讨论正是协作式的学习。这样的协作学习不但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得出应掌握的关键内容。又能了解、掌握更多的思想和知识。   【2】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教学设计   1.前言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视野,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课标指出,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沿着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学会如何获取、处理信息以及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来分析、解决实际的问题。   2.新课改理念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下面结合案例《信息及其特征》,具体分析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   2.1三维目标结合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在案例《信息及其特征》的教学设计中提出了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提出了让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以及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提出了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提出了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三维目标的结合,是学科课程目标的框架,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2.2创设良好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基于信息技术的特点,学生容易对信息技术课产生兴趣,作为教师应抓住时机,加以引导、扶植、培养,使学生形成学习兴趣。在《信息及其特征》的教学中设计了学生朗读表演“海上求救故事”和“感觉剥夺实验”为学生开设了情景课堂,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情景课堂的开设,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让学生不再被动地学习,而是主动进行想象和思维,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2.3选择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及学校计算机硬件设备的逐步更新,信息技术教师应利用好这些有利的因素,在秉承已有的教学方法上,进行有益而可行的教改探索。在所有方法中的任务驱动式是最受大家所喜爱的,我省的信息技术课教材就是基于这种教学模式所编写的,实践证明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学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也较好。在《信息及其特征》的教学设计中把学生分为了百战百胜队、真假难辩队、永不退色队、千锤百炼队、百变一身队,让学生通过完成不同的任务从而发现信息的不同特征。学生在生动具体的任务驱动下,积极地进行查阅、思考、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之间积极开展了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真正培养了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诸方面的素质。这是新课改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   2.4设计教学策略   2.4.1在交往中快乐学习   快乐学习一直是学生最渴望的梦想,也是家长和社会所期待的。而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上的合作交流,给教学带来了清新的空气,给我们的快乐学习带来了希望。在《信息及其特征》的教学设计中“海上求救故事”、“感觉剥夺实验”、讨论信息的载体依附性和价值性特征时无不体现了师生的交流与合作,体现着快乐学习。   2.4.2开展课堂多元评价   积极开展课堂多元评价是新课程所要求的,也是促成快乐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案例《信息及其特征》的教学评价中,不仅有对学生搜集信息这一任务的评价,还涉及了对小组的合作与交流的评价;不仅有对搜集信息结果的评价还涉及了对搜集信息过程的评价;不仅有教师评价还涉及了自评、互评等多种评价形式。这样的评价让每位学生成为了评价者和被评价者,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又检测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2.5优化媒体手段   作为一个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较领先的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把自己的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在《信息及其特征》案例中使用了投影、课件、学校BBS论坛、在线提交学习网站等多种媒体手段。同以往的单一、枯燥的课堂教学相比,媒体手段的使用,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优化了课堂教学,形成了快乐学习。   3结语   总之,新课改使教学目标从传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转变为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这些都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从根本上发生转变,传统的讲授法、“电灌”法已不再适应新课标的教学实践,探究、自主、合作、讨论。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有着其必然要遵循的原则,呈现出其新的特点和优势。 ;

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教学设计

  【1】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教学设计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语文教育的本质,了解语文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找准整合点,才能充分运用信息资源上出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实现教学最优化。   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语文课中的运用,我们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实施过程中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应该如何减少教师对于多媒体课件的过度依赖;如何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回归“语文味”,而不是“技术味”;如何才能在网络环境教学当中真正发挥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让他们成为形式上的“参与者”,实质上的“旁观者”等等。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如何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这需要我们首先从思想上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一切以学生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让技术为人服务,而不是让人被技术牵着鼻子走。其次,需要在语文教学的具体过程中,从情境设置、突破重难点、学练结合、拓展延伸等环节上寻找两者的最佳整合点,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任何时候都应为了语文课的教学而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而不应该是为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而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是否使用信息技术应是有目的的,它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组织需要。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是要将信息技术看作是进行语文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语文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要达到“整合”的目标,老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语文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技术所提供的能力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值得注意的是: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首先要清楚课程教学的目的、需求,以及信息技术的自身特点,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这堂课的学习效果,能使学生完成哪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能做到却效果不佳的学习任务,然后才能决定用整合模式进行教学。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如:2000人教版试用修订本第二册的一篇课文——《敬畏生命》,写的是作者在印第安那州的一个湖边见到树不断飘送白色纤维——种子的情景,及由此洞察到的生命的来之不易和为了延续生命所做出的无私的奉献。课文的主题是歌颂生命的,而题目“敬畏生命”这个概念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这样表达的用意,体会“敬畏生命”的含义,我就采用了生物学科,思想品德学科中有关生命知识的内容进行了多学科的整合教学,并用信息技术制作成了一个以《敬畏生命》为主题的个人网站,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进入网站学习,这样就很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的。   2.信息技术应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认知工具。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课上的具体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在学习中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如,在网络课《敬畏生命》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生命的投资是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这个学习难点,设计需要学生上网查看人的生命形成的过程。这不仅能解决本文的学习难点,也从生物学角度让学生自己体会到生命的来之不易。在本课教学设计的“拓展”部分,为了让学生知道自己应“敬畏生命”,需要让学生上网查看一些有关学生**的新闻材料,看后,让学生在留言板上用最简洁的话输入自己的感想——自己应该如何对待生命,方便大家讨论。这两部分内容,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就无法更快、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内容。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要求,和其他课程整合一样: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如,在《敬畏生命》一课中,我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首先是语文知识和能力方面。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情况,思考并讨论写作思路,再对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点拨,讨论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在多学科整合方面。借助互联网上生物学科中有关生命形成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生命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互联网上一些学生**的新闻资料,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珍视生命、热爱生命。再次,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网上获取知识信息的意识。这样的设计,不但让学生学到了语文课知识,也有了上网查寻语文方面的知识信息的意识。更有了网上也可获取其它知识信息的"意识。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新型的教学模式,均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所以,我设计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课,都是教师进行引导、点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这样,教学过程不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探究、发展、创造的过程。如:《秋魂》(初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十四课)的教学设计中,利用多媒体,将秋天的肃杀、凄凉及文中所描写、歌颂的“秋实”、“秋色”、“秋味”、“秋风”、“秋叶”、“秋土”、“秋景”均用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从视觉角度去体会作者笔下秋之美,再适当配以舒缓的音乐——钢琴曲《秋日私语》,让学生朗读这篇散文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只需在欣赏和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理解文中的“秋魂”,再引导学生学会诠释自己心目中的“秋魂”,甚至是“春魂”、“夏魂”,乃至“冬魂”。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协同工作的精神。同样,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高级认知场合(例如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环境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如,在《敬畏生命》一课中,关于作者的情况,我先展示网上作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快速阅读,并抓住主要信息点,再让学生在留言板上输入自己所掌握的作者的关键信息,用大屏幕把留言全部展示后,学生讨论谁输入的信息最重要;然后,教师点评。学习完课文内容后,我又让学生上网查看一些学生**的新闻材料;一段时间后,教师让学生在留言板上用最简洁的话输入自己看后的感想,自己应该如何对待生命。教师进行联网让学生开展讨论。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去思考,并得出该如何对待生命的结论。这种讨论正是协作式的学习。这样的协作学习不但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得出应掌握的关键内容。又能了解、掌握更多的思想和知识。   【2】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教学设计   1.前言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视野,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课标指出,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沿着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学会如何获取、处理信息以及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来分析、解决实际的问题。   2.新课改理念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下面结合案例《信息及其特征》,具体分析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   2.1三维目标结合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在案例《信息及其特征》的教学设计中提出了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提出了让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以及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提出了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提出了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三维目标的结合,是学科课程目标的框架,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2.2创设良好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基于信息技术的特点,学生容易对信息技术课产生兴趣,作为教师应抓住时机,加以引导、扶植、培养,使学生形成学习兴趣。在《信息及其特征》的教学中设计了学生朗读表演“海上求救故事”和“感觉剥夺实验”为学生开设了情景课堂,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情景课堂的开设,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让学生不再被动地学习,而是主动进行想象和思维,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2.3选择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及学校计算机硬件设备的逐步更新,信息技术教师应利用好这些有利的因素,在秉承已有的教学方法上,进行有益而可行的教改探索。在所有方法中的任务驱动式是最受大家所喜爱的,我省的信息技术课教材就是基于这种教学模式所编写的,实践证明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学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也较好。在《信息及其特征》的教学设计中把学生分为了百战百胜队、真假难辩队、永不退色队、千锤百炼队、百变一身队,让学生通过完成不同的任务从而发现信息的不同特征。学生在生动具体的任务驱动下,积极地进行查阅、思考、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之间积极开展了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真正培养了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诸方面的素质。这是新课改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   2.4设计教学策略   2.4.1在交往中快乐学习   快乐学习一直是学生最渴望的梦想,也是家长和社会所期待的。而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上的合作交流,给教学带来了清新的空气,给我们的快乐学习带来了希望。在《信息及其特征》的教学设计中“海上求救故事”、“感觉剥夺实验”、讨论信息的载体依附性和价值性特征时无不体现了师生的交流与合作,体现着快乐学习。   2.4.2开展课堂多元评价   积极开展课堂多元评价是新课程所要求的,也是促成快乐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案例《信息及其特征》的教学评价中,不仅有对学生搜集信息这一任务的评价,还涉及了对小组的合作与交流的评价;不仅有对搜集信息结果的评价还涉及了对搜集信息过程的评价;不仅有教师评价还涉及了自评、互评等多种评价形式。这样的评价让每位学生成为了评价者和被评价者,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又检测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2.5优化媒体手段   作为一个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较领先的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把自己的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在《信息及其特征》案例中使用了投影、课件、学校BBS论坛、在线提交学习网站等多种媒体手段。同以往的单一、枯燥的课堂教学相比,媒体手段的使用,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优化了课堂教学,形成了快乐学习。   3结语   总之,新课改使教学目标从传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转变为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这些都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从根本上发生转变,传统的讲授法、“电灌”法已不再适应新课标的教学实践,探究、自主、合作、讨论。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有着其必然要遵循的原则,呈现出其新的特点和优势。

什么是教学设计?授导型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由哪些环节构成?结合你的教学实践叙述一节课的设计过程。

导学生揣摩语气,个性朗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力求达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情境,培养学生语感的教学目标。5、拓展练习,积累语言。当七星瓢虫治好棉花姑娘的病后,她的心情又如何呢?让学生带着这种心情读第6自然段,划出自己喜欢的词语,穿插说话练习碧绿碧绿的()、雪白雪白的(),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积累语言。

哪个教学设计最适合于信息化环境的教学设计

首先,是教学内容的变化。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将过去静态的、二维的教材转变为由声音、文字、动画、图像构成的动态的、三维甚至四维教材。网络教学的运用,又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样,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的知识,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可以学得更多、更快、更好。其次,是教学过程的变化。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归纳、逻辑演绎式的讲解式教学过程转变为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学习等新的教学过程。再次,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通过信息技术,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掌握“如何学”的能力。学生必须有独立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协作能力、协调能力等。学生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知主体。最后,表现在教师角色的变化上。教师由传统的知识讲解者、传递者、灌输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教师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方法上,为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创设有利的情境,使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和“怎么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认识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 总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主导,讲授型的教学,学习环境相对贫乏。而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交互型的教学,学习环境非常丰富。

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教学评价仅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对吗

不对。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教学评价不仅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对教师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评价,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及教学资源的选择等的评价。

翻转课堂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有

翻转课堂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有课堂互动交流有效性原则。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也可译为“颠倒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前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人交流。在课后,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其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翻转课堂模式是大教育运动的一部分,它与混合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其他教学方法和工具在含义上有所重叠,都是为了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让学生的参与度更强。互联网时代,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丰富的在线课程,不必一定要到学校接受教师讲授。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催生“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式”是对基于印刷术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彻底颠覆,由此将引发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变革。翻转课堂的实质:1、增加学生和教师互动和个性化沟通的方法。2、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3、教师不再是讲台上的圣人,而是身边的导师。4、直接指导和建议式学习的混合模式。5、翻转课堂让那些因病或参加活动的学生不会被落下功课。6、翻转课堂的内容被永久保存,可供查阅和修正。7、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8、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个性化教育。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

【答案】:A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1)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2)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3)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4)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5)强调“协作学习”,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九年级化学哪一节对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设计信息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支持仅仅信息化教设计表面特征两更重要、更根本特征:①关注能力培养;②关注习程两特征渗透习程各要素形更具指导意义设计原则:  原则1:注重情境创设与转换  信息化教设计应该注重情境创设使经历与实际相类似认知体验同注重情境转换使知识能够自迁移与深化  原则2:充尊重工具资源性比较  信息化教设计注重信息技术工具信息资源使用进行设计些工具资源应同主题任务相关能够帮助完问题解决程促进意义建构比提供给与教主题或问题相关网络资源、典型案例习进行定指导帮助等信息技术工具信息资源信息化教设计具替代作用  原则3:任务驱问题解决作习研究主线  该原则几面含义:①习展通围绕某问题或主题些内容通自现实习些具体事例②习具明确任务性、目性知道做教师重点放何效引导面③现实任务与问题同于强加给习目标或现答案通问题主题主探索体验习快乐培养习兴趣  原则4:习结通采用灵、视化式进行阐述展现  习结束应自习结进行总结展示同进行讨论协商加深习程理解反思些内容通研究报告、演讲、讨论等形式展些程教师应习进行必要指导帮助帮助习者更习展示  原则5:鼓励合作习  信息化教习者通组或其协作形式展习习程互相帮助共同完某项任务目标实现问题解决每习者间承担定任务担定角色习程习者身份意义双重建构间相互协作共享知识背景共同实现组织目标  原则6:强调针习程习资源评价信息化教设计连续、态程习程教师通断研究质量评估收集数据使用程性评价达改进设计目同由于信息化习资源种类繁效利用信息化习资源必须资源进行优化选择

信息化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有什么不同

个人见解:信息化教学更生动有趣,接近实践。传统的教学,离不开说教,死板。

信息化教学设计主要是以下面哪个理论作为指导

选择题 1.教育技术具有教育和技术双重性。一方面它的核心内容是教育,服务的实践领域是教育;另一方面它又是教育范畴中的一个特定领域,是(A ) 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和方法的总和 在教育中使用计算机人工智能,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 对教学设计的评价和教育活动的管理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2.电唱机属于(B)视听型媒体听觉媒体视觉媒体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多媒体就是多种媒体的线形组合多种媒体组合的功能比单一媒体的功能要强 不存在任何一种万能的媒体新出现的媒体一定比原来的媒体功能强大 4.下面的教学媒体中,(A ) 很有利于个别指导教学用。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