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

阅读 / 问答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 (哲学的基本问题,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第三章第二节,第四章第一节)简答题

原理简介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指路明灯,他以建设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为最终追求,在世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不断证明其正确性和指导意义。 编辑本段原理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第一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专业立足于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研究相结合,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主要研究方向有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 编辑本段原理内容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辨证统一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第二节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第二节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节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需一篇马克思论文,2000字!可以网上摘抄,但是需要一个主题思想的!

找百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体会,300字左右。100分奉上!

已发至你邮箱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工业革命迅速发展,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空想社会主义盛行的19世纪中叶,它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下面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概论》四个方面的简要叙述来浅谈个人学习这一门课程的心得体会。    一、理论概述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世界的物质性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二、个人见解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显得尤为重要。想问题、办事情只有从这一原则出发,方能做成功想做、要做的事情。回眸几千年的历史,无论是历代帝王建立基业,还是近代革命先烈为美好社会的不懈奋斗,抑或是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无不考虑现实状况和社会环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也正因为一切从实际出发,才造就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当然了,人非圣贤,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个人意志的薄弱也会影响人们处理问题应坚持的原则。如学业的不顺利、就业屡次受挫、恋爱的不成功、人际关系的破裂等等。因此,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外部因素和主观意识的影响,懂得变通,学会适应,从而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规律,同时对立统一规律还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对立统一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每时每刻都要面对激烈而残酷的竞争,竞争的双方都有自己的利益出发点和立脚点,不能正确处理彼此竞争间的关系就会影响自己的大学生活和未来的社会就业。矛盾分析法,是处理我们现实生活矛盾的好方法。它要求我们既要看到竞争对手强势、残酷的一面,同时也应当了解到自己与众不同及彼此竞争相互促进的一面。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为自己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更多的机会。   (三)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从真理的本性上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我们身边,存在着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把课本的理论知识当做真理,有的人把时尚达人的言语认作社会的价值所在,有的人执迷于个人浅薄认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都不能成为真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实际行动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第一,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刻苦专研,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前提。   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联系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去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许许多多的问题。   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教条主义从本本出发,把个别的观点和结论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   (二)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人生旅途的指向标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理想和奋斗目标。   第二,运用马克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看待和处理生活中繁杂的问题和事物,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切实成为一名唯物主义者。   第三,努力参加社会实践,提高社会实践技能,为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奉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体会300字左右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学习其他课程是一个从宏观角度理解的基础。如果这门课程学习好了,其他课程也就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对我最大的益处,不仅在于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许多,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心得怎么写啊?

1、要加强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有三大部分组成,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因此,在讲授中必须处理好三者的关系。 在教学时要以课本为主,但同时又不唯课本,。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涵盖范围比较广泛的理论体系,它包罗万象,囊括了自然和社会。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以课本为主线,重点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内容,但不应只局限书本内容。因为课本教材内容比较简单,难以窥一般见全貌,只有在教学中以课本为主,但不唯课本,认真备好课前内容,要努力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2、要牢牢的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精神灵魂。我们学习的目的不是发现问题,而是要改造客观世界,这才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精神灵魂。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思想,不是一门单纯的学说,而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理论工具。故,在课堂上讲授时,一方面不应机械的为讲而讲,要联系当下的世界和社会及学生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在讲课时要把握好一条主线。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当下的马克思主义?怎样才能正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之所以不太喜欢这门课程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现实中用不上。我们在讲课时讲的大道理过多,理论性过强,跟学生相联系的过少,以致造成了理论跟实践脱节过于严重。所以在教学中尽量反映学生现实中碰到的问题,以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达到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把握。如,针对大学生努力学习而学习成绩提高不明显的情况,我们要用量变和质变关系的理论,让他们明白,只有量变达到一定得度之后才能发生质变,要有一颗平静的心,不要拔苗助长,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学习观。4、要处理好有限的课时与大量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的关系 在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时,大家普遍会遇到一个现实问题,就是该课程的课时短,而该课程又涵盖了较多的知识内容。如何能在有限的课时里,尽最大可能的讲好马克思主义,个人认为应该采用以线穿点、以点带面的方法,抓住重点内容进行讲解,讲透,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既有整体性,浑然一体,又能使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掌握。 5、.客观正确的处理意识形态与学术的关系,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吸引力。 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肩负着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和培养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责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还。 决定了其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必须要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在大力宣传的同时,还要以研究人员和学者的身份开展深度的科学研究。教师要树立学科意识,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寻求学术平台,关注学术前沿,以科研带动教学,为教学工作不断提供支撑和活力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范文3篇(2)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范文篇三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让我慢慢地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不应只建立在我们感性理解的基础上;而应通过系统的学习,把它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角度。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的大厦的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着门课在与时俱进的今天为我们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教会我们思考问题,思考生活的方式,在大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是应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邓小平同志多次讲过: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不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而是不要马克思主义了;二要解放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得出新的结论。同样我们大学生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也应联系实际 ,关键是:一要联系社会实际 ,二要联系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 ,这样的时代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认为这门课的所学在我们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时时可以用到 ,在生活中运用这些原理来解决问题 ,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大学生不仅是处在一个思想比较成熟的阶段,而且也是处在一个思想可塑的阶段,开设这门课程无疑是给学生一次意义非凡的头脑风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所学中我认为可以认识规划为以下几点:第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第二、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真理性指导原则;第三、马克思主义提高了我们认识人类社会以及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第四、 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分析当今世界两大社会类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第五、 马克思主义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规划了理想化方向。此外,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应正确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是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的双重内涵,要求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不但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研究,更要注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国情,而且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在现实中必须做到:第一,重视理论,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二,注重 总结 经验 ,把握事物的规律;第三,要坚强理论创新。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学习的最终目的无非就是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本领。第一,在思想上要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地辨明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观和主观世界观的行动指南。大学生要自觉的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性发展中国家融个起来,增强为祖国统一和为人民服务台的责任感,努力学习班,提高警惕本领。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范文篇四   早在大一的时候就听师兄师姐说大学生不管选什么专业都要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当时有一些师兄师姐说这门课很无聊,所以刚开始我也认为这门课应该会很枯燥。但后来,通过对这门课几个星期的学习,我渐渐发现这门课并不那么枯燥无味,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见解。   首先,该书详细论述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等,同时还讲述了如何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通过阅读此书,我发现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我学到了很多,譬如“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句话,其实这句话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初中历史课中就有学习到了,当时是邓小平在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其核心其实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句话对我们现在大学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因为现在很多人说大学生的经验不足,能力一般等。作为一名大学生,如果要摆脱这种困境,我们就要根据实际情况,一方面努力学习,另一方面借鉴前人的经验为自己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计划,并且要坚定不移,始终如一的去执行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现状,实现成功。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我还了解到了认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能只是片面的认识,而是要具体正确的认识,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因为它是不会因形式的改变而改变的。所以我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知道了认识事物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于对其内在含义的认识。从部分到整体,从有形式到内在,从片面到全面,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都是我们认识事物本质的关键所在。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认识和实践具有紧密的联系,并且实践对认识有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只有实践才能鉴别认识的真伪,从而将认识通过实践提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也只有实践才能升华认识,将认识的内容得到起真正存在的意义。后来,当我们学习到真理的时候,我又发现实践与真理也有紧密的联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我们听起来也不陌生,因为这句话也是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不久提出来的,当时是刊登在报纸上。我们不能小看这句话,就因为这句话当时在全中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关于“真理”的讨论。从真理的本性上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从实践的特点上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显示性的特点。就是说,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表为客观的事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与时俱进的今天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教会我们思考问题,思考生活的方式,在大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所以,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当成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指明灯,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我们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另外,我们也要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地辨明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最后,我们要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自觉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来。   我们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标题 谈谈你所知道和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分析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基本形式(在1000字左右)谢谢了

1、分析阐述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基本形式 答;(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凡是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都不能不讲实践。哲学原理教科书中和人们普遍接受的说法是:“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2)实践的特点: ①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这是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有机结合而构成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坚持实践的客观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②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虽然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但它与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因为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社会性动物,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动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人们在实践中变革客观事物,就是把原有的东西改造为新的东西,创造出新的东西。改造社会的实践,就是要不断地创造新的社会关系。这种有目的的创造就充分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意识的目的性,结果的创造性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实践才独有的本质特征。 ③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旧唯物主义哲学中,有的哲学家把实践看作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进行的活动。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才能进行的活动。 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因而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实践的这三个特点的关系是不可分的,统一在任何一项实践活动中。用这一特点去否定另一特点的思想是错误的。 (3)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即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其中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因为:生产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生产实践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人的生命存在、人的发展和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所以,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实践除了以上三种基本形式外,还有一些非基本的实践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6月30日考试同学可参考: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第二,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他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他的继承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第三,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清除一切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的改造世界,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他的深刻性,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即止。再次,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四个方面内容,如题,在线等,急求解!

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四个方面内容,如题,在线等,急求解! 第一部本分马克思主义基原理概论 第一章I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首先要从总体上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可以 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 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 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 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 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遍规律的学说。马克 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蹩体。其中,马克思主 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 思主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 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 *** 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 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 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 *** 、 *** 、 *** 、胡 *** 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 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 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14世纪末15 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 会内部开始孕育成长。美洲大陆的发现,加快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封建生产关系的过程。从18世纪60 年代开始的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兴起,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 产力及其经济发展,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既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的确 立和巩固,也使这种制度开始显露出它固有的内在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 矛盾。这种矛盾的发展、激化导致生产过剩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成为现代社会 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总之, ~ 2 , 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 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随着机器大工业对工场 手工业、雇佣劳动制度对封建生产关系的取代.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阶级一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它们之间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到了 19世纪30年代, "阶级斗争在实 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举行了两次起 义,1838年英国爆发了延续十余年的全国性的工人运动一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 二法、英、德的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这几次工人运 动均遭失败。这就迫切需要总结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形成科学的革命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 争。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再次,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现实需要,这些都 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和实践基础。这些客观条件只是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而这些可能性只有 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才会变成现实。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成为马克 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我们从他们的生平事业中可以看到,他们的革命理论活动具有以下特点:―是他们始终 同人民息息相通、命运与共,有为人类谋幸福、为无产阶级求解放的革命献身精神;二是他们的革命精神具有 很强的实践性,他们的全部科学研究都是同革命实践紧密联系的,是伟大的理论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三是他们 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而且是伟大的科学家,他们治学态度之严谨、勤奋毅力之惊人、涉及领域之广、造诣之深, 为世界思想史所罕见。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批 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 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二这种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 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19世纪70 年代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人垄断阶段, 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并 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造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胜利的历史条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统治的俄 国成为东西方矛盾的焦点和帝国主义统治体系中的最薄弱的环节。列宁深刻分析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 史条件的变化, 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 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工人阶 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 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 *** 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 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 生了 ***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 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 宣言》发表160多年以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 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 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 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 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 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 而完备的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 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 形成了科学的剩 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 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 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指明了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方向和道路, 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以及无产阶级建党学说.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 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 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其次,这是 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 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 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 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 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 ~ 3 , 体表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与 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所以,认 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 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 必然会突破我们。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坚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 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与时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 要求。 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诠释四个全面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民族复兴、怎样实现民族复兴”这样的基本问题,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科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背景,以探索和回答“什么是民族复兴、怎样实现民族复兴”这样的基本问题为主线,形成了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考什么,求助 这门课一般分为三大部分讲授: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现在由于政治原因,一般只着重考第1部分,其中的观点主要出自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毛的《矛盾论》和《实践论》,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不建议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作。应该用别的参考书,比如艾思奇的《唯物主义纲要》。当然,《矛盾论》、《实践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字数不多,可以简单阅读一下。务必掌握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表述。 第2部分观点主要出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评〉序言、导言》、《资本论》,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必深入,找一些ppt看一看即可,要求掌握剩余价值率的计算、了解一些基本概念、知道如何简要分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的发生。 第3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由于和中特不兼容,现在考得非常少,建议简单了解即可, 内容多而广,分值低,不建议花时间在上面,但是完全不了解这方面的内容,似乎又等于没学这门课,所以可花几个小时略读以下小短篇: 马克思恩格斯《 *** 宣言》(这是必读的经典),马克思《哥达纲领批评》,列宁《国家与革命》、《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毛的《论十大关系》。 着重1,了解2、3,一般就能拿高分。 华师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在线作业 题目太多了,这里显示不了。 你百度网页搜索 zyda8 华师在线 作业答案 看看里面有没有完整版的, 1.第1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 )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D.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标准答案:B 2.第2题 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观点属于( ) A. 主观唯心主义 B. 形而上学 C. 客观唯心主义 D. 不可知论 标准答案:D 3.第3题 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手脚分工 B.语言产生 C.生产劳动 D..社会交往 标准答案:C 4.第4题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这种说法从哲学上看是( ) A.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B.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的表 C.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表现 D.持形而上学的表现 标准答案:A 5.第5题 规律是( ) 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外部表面的偶然联系 C.人们按需要制定的规则 D.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标准答案:A 6.第6题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运动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 B.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 C.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D.联系的观点和变化的观点 标准答案:C 7.第7题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 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这段话强调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标准答案:C 8.第8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是( ) A.大同思想 B.三民主义 C. *** 思想 D. *** 理论 标准答案:C 9.第9题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 标准答案:B 10.第10题 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 A.从知觉到表象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标准答案:D 大工15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测试3 您看看是下面这套题吗?还有几个答案! 大工15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测试3 的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2、A 3、A 4、D 5、A  1. 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能否正确预见未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 A. 目标 B. 结论 C. 前提 D. 基石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的一种特点,这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 A. 周期性 B. 长期性 C. 相对性 D. 绝对性 3.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不断演进以及变化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是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 A. 个体资本所有制 B. 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 C. 法人资本所有制 D. 国家资本所有制 4. 商品交换以()为基础,依据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A. 货币 B. 使用价值 C. 交换价值 D. 价值量 5. ()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以及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A. 垄断利润 B. 金融寡头 C. 金融资本 D. 剩余价值 6. 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表现得最典型的是哪个国家()。 A. 美国 B. 德国 C. 法国 D. 英国 7.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通过了()才得以实现的。 A. 共产主义 B. 无产阶级革命 C. 资本主义 D. 暴力革命 8.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 A. 前提 B. 反映 C. 基石 D. 表现 9. 空想社会主义根源于()世纪初。 A. 16 B. 15 C. 14 D. 17 10. 在金融资本形成的基础之上,产生了() A. 金融寡头 B. 货币 C. 垄断利润 D. 剩余价值 大工11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测试123 大工11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测试3答案 DCDDB DDDDD ABCD ABC AC CD CD ACD ABD ABCD ABCD AC ABBBA BBBBA 追问求大工11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测试1,2答案 回答大工11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测试1 ABBCB BCCAC AB ABCD ACD ABCD BC CD ABCD ABCD BD BCD BBABB BBBBA 大工11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测试2 DDDCB BAACC ABC ABC BD ABCD BD ABC ABCD BCD AD ABC BABBB BAABA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 实践: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 变量:变量是指在程序的运行过程中随时可以发生变化的量。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 垄断:原指站在市集的高地上操纵贸易,后来泛指把持和独占。 福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上述说法是指狭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还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从本质上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第三,马克思主义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 首先,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其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再次,从它的研究对象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此外,从它的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华师在线作业答案。 在网上寻找具体的参考书上的答案是很难的,在网上是问不到答案的哈 还是自己多思考,不会的找同学询问 大家讨论,对自己是有好处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简述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形式上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内容上每一次循环认识和实践都比较的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一步步深化和提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密押)单选笔记

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D)。 A.原因和结果互相作用的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对立统一规律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D)。 A.理论性 B.逻辑性 C.战斗性 D.实践性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B)。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4. “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这是一种(B)。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5.作为马克思、恩格斯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是(C)。 A.唯物论和劳动价值学说 B.唯物论和辩证法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 6.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A)。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7.循环论的错误在于(C)。 A.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 B.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D.夸大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否认了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 8.下列各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是(D)。 A.认识客体具有客观性的观点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的观点 C.物质世界可以认识的观点 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 9.理性认识的形式是(C)。 A.感觉、知觉、表象 B.感觉、分析、综合 C.概念、判断、推理 D.识记、联想、判断 10.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B)。 A.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 B.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某些错误 D.真理既是全面的又是具体的 11.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这说明(C)。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1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B)。 A.影响社会结构的划分 B.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 C.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D.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13.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态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是(A)。 A.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B.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 C.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D.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14.划分经济社会形态所依据的标准是(A)。 A.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力的水平 C.社会意识的内容 D.政治制度的状况 15.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C)。 A.政治标准 B.思想标准 C.经济标准 D.道德标准 16.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指(C)。 A.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 B.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17.从较长时期看,再生产劳动所必需的消费资料的物质内容(B)。 A.不会有根本变化 B.会不断扩大 C.会不断缩小 D.只能有小幅度微调 18.以厂房、设备的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A)。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流通资本 D.流动资本 19.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是(C)。 A.剩余价值 B.可变资本 C.资本积累 D.剩余劳动 20.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统治的实现手段主要是(B)。 A.个人联合 B.参与制 C.控制新闻出版等宣传工具 D.设立如政策研究咨询机构等“民间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 21.垄断利润的产生说明(D)。 A.垄断可以创造新价值 B.垄断能转移更多旧价值 C.价值规律不再起决定价值的作用 D.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22.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关系方面的一系列新变化表明(D)。 A.其社会性质已经根本改变 B.其基本矛盾已经彻底解决 C.其社会状况并无变化 D.其社会发生了阶段性的部分质变 23.苏维埃俄国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是在(C)。 A. 1917年11月 B. 1918年春 C. 1921年春 D. 1936年12月 24.下列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A.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 B.是各个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的政党 C.可以吸收其他阶级、阶层认同党纲、愿为其奋斗的人入党 D.不应接受任何非工人阶级的人士入党 25.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的根本保证是(B)。 A.社会制度的和谐完善 B.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 C.人的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 D.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

请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的相关内容,分析本专业与相关专业或产业的

这类 文章网上太多了,你先自己百度一下,合适的下载下来就行了。

如何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第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第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又体现着普遍性。第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的哲学根据。 “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一方面,中国的情况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所以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是正确的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书籍有哪些?也就是一些通俗读物,用生活事例解释马哲、、谢谢了

毛泽东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详细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与历史进程,该书分《导言》、《总论》、《思想历程》、《反思与探索》、《简短的结语》五个部分。《导言》是全书提纲挈领的概述。《总论》编明确地提出了本书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观点,着重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意义、内涵和前提性问题,以详实的材料和严密的分析集中批评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可能”和“不必要”的观点,论证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进程》编按照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到现在的时间顺序,详细分析了一系列代表性人物和代表性阶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程中艰辛探索和开拓创造的足迹,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化过程中的继续和发展。《反思与探索》编在前编历史回溯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的方向和方法问题,强调必须以中国现代化问题为中心,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前特别要重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寻找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简短的结语》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哲学的创造作为全书的结论。 【本书目录】导言总论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课题  1.判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成功与否的标准 2.总结经验的历史主义原则 3.研究的视角和视野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个前提性问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可能性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要性问题思想历程编 1919:李大钊的思想足迹  1.“新纪元来!”  2.“问题”与“主义”  3.《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4.唯物史观与中国前途 陈独秀晚年的民主思想  1.关于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的解读  2.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及其特点 瞿秋自:在中国传播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一人 1.瞿秋白所理解的辩证唯物主义  2.对辩证唯物主义俄国特色的阐释  3.辩证唯物主义的中国论题 4.对中国革命问题的思考  5.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几点思考 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阐释  1.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论”  2.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考察目前中国的出路”  3.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类认识史的综合” 1920:毛泽东的思想足迹  1.从五四运动中走来的毛泽东  2.在不同思潮问的思考与徘徊  3.走向马克思主义 4.湖南自治运动的曲折与思考  5.蔡和森对毛泽东的思想影响  6.毛泽东对1920年思想转变的总结 毛泽东早期伦理思想的本体论意蕴和主要特征  1.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和毛泽东的批注  2.毛泽东早期伦理思想的本体论意蕴  3.毛泽东早期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及主要特征  4.毛泽东早期伦理思想在社会历史观中的运用  5.毛泽东伦理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当代意义 ……反思与探索编简短的结语附录

材料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是唯物史观区别于唯心史观的一个根本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们”是指社会的一切成员。由于各人所处的经济地位和其他社会条件不同,其意向、要求和利益亦各异。他们的活动,或者遵循或者违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不同的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各不相同。要研究历史的发展,必须在承认“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的基础上,探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根本观点出发,认为少数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些人,或者具有非凡的才智,或者秉承上帝的旨意,他们的思想动机决定历史的发展。这种观点不符合客观实际,是反科学的。唯物史观则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从而确认作为物质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主体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创造着自己的历史,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最终决定作用。正是他们的生产斗争和包括阶级斗争在内的各种社会斗争,推动历史的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具体地说:(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的承担者。他们生产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创造社会的一切物质财富,并为政治、科学、文化等其他社会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因此,停止了生产,人类就不能生存,社会就要灭亡。必须充分估计创造物质财富的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决定作用。(二)人民群众在精神财富创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阶级社会里,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分离,剥削阶级垄断了科学文化,劳动人民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他们的聪明才智受到很大的压抑。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出身于剥削阶级、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往往成为精神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但他们的发明创造,归根到底要以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为基础。人民群众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科学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不仅如此,人类历史上有许多科学发明、艺术创作是劳动人民亲自制作和创造的,在劳动人民中产生了许多发明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直接为人类创造了重要的精神财富。(三)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社会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通过被剥削、被压迫阶级反对反动的统治阶级的革命斗争来实现。奴隶阶级、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尽管在革命斗争中有过挫折和失败,但它们始终是各自时代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新兴的剥削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中,革命的主力军仍是劳动者阶级。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在17世纪的英国和18世纪的法国,甚至资产阶级的最光辉灿烂的成就都不是它自己争得的,而是平民大众,即工人和农民为它争得的。”强调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并不意味着对杰出人物作用的否定。但马克思主义认为,伟大人物发动的重大历史运动,不仅要考虑人心的向背,而且要以不同的方式同人民群众的斗争相结合。 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从量上说,人民群众是指居民中的多数;从质上说,人民群众是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障。人民群众的这一创造作用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原理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因为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劳动群众,乃是生产力的体现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科学、文化、艺术的唯一源泉;其次,劳动群众为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劳动知识分子在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既是社会革命的决定力量,又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社会革命、社会改革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不可能自发地起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这一社会变革的主体才能实现其作用。总而言之,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同时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制约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不可能离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些条件包括: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条件。①经济条件的制约。广义的经济条件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状况不同,人们创造历史的作用不同,生产关系制约着人们的历史活动。②政治条件的制约。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大不相同。在阶级对抗的条件下,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极大地被抑制。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有了全新的意义。③精神条件的制约。人民群众掌握科学文化水平的程度,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程度成正比。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分析图中所包含的哲学道理及其重要的社会意义?

问题请详细一点,谢谢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什么论述的?

唯物史观是指马克思主义者所揭示的历史观.具体包括;1.社会发展动力论,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有反作用;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论,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3.领袖和群众的关系论,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等

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

问题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包括哪些?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最重要的原理。 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4、作为上层建筑主要形式的国家,表面看来仿佛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实际上却是统治阶级的各个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5、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6、实现共产主义绝对必需的前提是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 问题二:历史观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有什么区别? 简单来说:历史观就是如何观历史?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两种历史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只有唯心史观,也就是唯心主义历史观。 从马克思以后为人类作出的理论贡献之一就是发现唯物史观,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希望能理解。 问题三: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 一样的,历史唯物主义又称唯物史观 问题四: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系统地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在 [ ] A.《德意志意识形态》 B.《资 A 问题五:谁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 ***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恩格斯1892年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英文版导言中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 “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修正为经济唯物论。 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以前,人们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其结果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资产阶级历史观用“人”的观点解释历史,比起中世纪用神的意志说明历史的神学观点是一个重大进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种抽象的人,即脱离历史发展条件和具体社会关系、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学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虚的“自我意识”。从这种抽象的人出发,必然把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归结为人类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这仍然是用非历史因素、人们想象和思考出来的东西去解释历史,因而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以及历史研究的对象。 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但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只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才能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它的任务就是为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其经典表述

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但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因此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对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马克思在下面哪一著作中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1、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著作中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2、《德意志意识形态》 是马克思、恩格斯作于1845-1846年的历史唯物主义作品。  3、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  4、《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其主要的理论贡献是:基本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思想,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以下是马克思提出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的是()。

以下是马克思提出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的是()。 A.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结成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B.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C.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正确答案: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结成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小论文题目,马克思是如何建立“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概念的?

马克思是如何建立“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概念的摘要: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如何建立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历史唯物主义的提出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可见,不理解实践活动是其主要缺点。而把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能动实践辩证统一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出以往哲学的地方。受达尔文的自然进化论的深刻影响,作为哲学家,其思想体系当然要把这么重大的科学发现概括进来。在自然界,不同时期,发展出不同物种与生态。而社会形式也是不断地发展,这些都是促成概念形成的重要依据。以此为基础,自然扩展得到了历史唯物主义。不足的地方,马克思没有发展处历史圆满的精神。但是对于那个时代,这个概念已经是自然界以及社会形式演变的最高的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及意义我国理论界有一个公认的观点,即认为马克思在1859年1 月为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所写的序言中第一次对唯物史观作了经典表述。其实,这一观点是不准确的。笔者以为,早在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有对唯物史观所作的经典表述。这一表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及其基本原理的规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是马、恩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作为唯物史观创立标志的这部巨著,其第一卷“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第一章“费尔巴哈u2022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在论述第一个问题,即“A,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时, 对唯物史观作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真正是“第一次”的经典表述。 为了分析研究之便,这里先把《形态》中对唯物史观所作的近1000字的表述抄引如下: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这种观点表明: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的东西承受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是他们神化了的并与之作斗争的东西的现实基础,这种基础尽管遭到以‘自我意识"和‘唯一者"的身份出现的哲学家们的反抗,但它对人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却丝毫也不因此而有所削弱。各代所面临的生活条件还决定着这样一些情况:历史上周期性地重演着的革命震荡是否强大到足以摧毁现存一切的基础:如果还没有具备这些实行全面变革的物质因素,就是说,一方面还没有一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还没有形成不仅反抗旧社会的某种个别方面,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的革命群众,那末,正如共产主义的历史所证明的,尽管这种变革的思想已经表述过千百次,但这一点对于实际发展没有任何意义。”〔1〕 从上面抄引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理解,尽管在这段文字中有的用词借用了当时德国流行的哲学术语,但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则阐明得非常清楚。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形态》中的上述对唯物史观的表述,可以得出其阐释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其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在哪里呢?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看法是绝然不同的。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做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做为历史发展出发点。如何确定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直接影响能否正确认识极其复杂的人类社会有机体,能否客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说,唯心史观是一种对社会历史的错误想象,对人类社会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根本错误的,而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社会有机体普遍本质的理论再现,其原因,就在于对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的理解不同。由此,马、恩特别重视并在对唯物史观的表述中首先明确指出考察社会历史要“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现象是复杂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结成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而人们在生产中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则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只有以这样一种物质关系、经济关系作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作为一种历史观,才能再现社会有机体的普遍本质,才能揭示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才能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这一内容,马、恩在上述表述中是阐述得非常清楚的。马、恩在指出整个历史的基础的同时,还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和“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同等意义的概念,这不仅说明了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这两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之间的联系,而且还揭示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原理。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在上述表述中,马、恩以“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回答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恩还明确指出,只有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才能够完整地描述其全部过程及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中,马、恩向我们指出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不能从范畴、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要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这也就是说,任何一种观念的东西,只要把它放在社会实践中加以考察,就能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和真实面目;错误的观念及一切唯心史观的谬论,都有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推翻这一社会基础,以致消灭由之产生的错误的观念和唯心史观的谬论。这里,马、恩科学地解决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说明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关系,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作用。 第四,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在上述表述中,马、恩明确指出,人类的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生产关系是整个历史的基础,而这一切,都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同时,马、恩还指出,生产方式规定了历史的每一阶段的生活条件,决定了其发展和特殊的性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里的环境指“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即生产方式。一定的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都是由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当然它也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是,它“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决定并制约着人的全部活动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领域和过程。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只有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自身的发展。马、恩明确指出,生产方式作为“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决不因为遭到历史唯心主义者的反抗,而对人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有丝毫削弱。 第五,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作为唯物史观,在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必然要论及社会革命。在这里,马、恩从生产力和革命群众两方面阐明了社会革命发生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革命的爆发。因此,一定的生产力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前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革命的根源。另一方面,革命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作为社会革命的主体,革命群众起着任何其他因素所无法取代的作用。没有革命群众的积极参与,任何变革的思想都没有意义,因为革命群众“不仅反抗旧社会的某种个别方面,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很显然,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在上述表述中是阐释得非常明确和清楚的。 应该指出,《形态》的上述对唯物史观的表述是为了清算马、恩以前的哲学信仰,达到自己弄清问题的目的而概括出来的。恩格斯在《路德维希u2022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1888年单行本序言”中曾说,《形态》中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解释,“表明当时我们在经济史方面的知识还多么不够”。〔2〕正是为了克服这一不足,马克思以后一直潜心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并为此而付出了极其艰苦的劳动,经过15年的研究,终于在《政治经济学批判u2022序言》中,又一次对唯物史观作了表述。(这一表述也就是理论界称为的“经典性表述”)比较《形态》和《序言》中对唯物史观的两次表述,其差异还是存在的:前者的出发点是批判旧哲学,清算以往的哲学信仰,后者则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成果总结;前者侧重于对历史的现实基础的阐述,后者则侧重于对物质生产关系的解剖。但二者的共同性更是明显:都揭示出唯物史观的实质性内容,强调了人类全部历史的现实基础及发展的基本规律,得出了要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来认识历史及历史发展的结论;都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革命发生的根源及物质因素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内容。从二者之间的联系而言,我们以为,《形态》对唯物史观的表述是规定其基本内容,搭框架,而《序言》对唯物史观的表述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作深刻剖析,为其提供充实的论据。因而,二者都可谓“经典”。二者的结合,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最完整、最准确,也是最完善的表述。 还需指出,《形态》的上述对唯物史观的表述尽管没能把唯物史观的所有内容都概述出来,对一些基本原理、基本范畴也未作详尽的解释,但它仍不失为“经典”。列宁曾指出:“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或更确切地说,彻底发挥唯物主义,即把唯物主义运用于社会现象,就消除了以往的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3 〕从前面本文对《形态》中的唯物史观表述所分析得出的五个方面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我们不难看出,以往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即:只停留在思想动机上而没能从物质生活方面去考察历史发展和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在这里已完全被消除。马、恩从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历史的现实基础、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等方面,彻底发挥了唯物主义,揭示出产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指出了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物质根源,说明了人民群众的推动历史发展、进行社会革命的决定作用。这一切,足以标示唯物史观的形成。摘要: 《列宁选集》,1960年、1975年,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002年,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是如何建立“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概念的?

脑残之后建立的

什么是"马克思历史观上的决定论"

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其包括两个方面 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无论是阶级斗争社会革命还是社会改革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二: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社会发展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是自然历史与人的创造性的统一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了历史的结局。

马克思主义阶级决定论是个什么意思

摘要:西方舆论一直存在着马克思主义是否是经济决定论的争论,这直接影响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认识。 本文从分析特里u30fb伊格尔顿对马克思主义评价的“历史单调轮回”和“经济的幽灵”的论据出发,探究了马克思主义和经济决定论在古典经济学上的分歧,历述了恩格斯、葛兰西、卢卡奇等人对经济决定论的批判,揭示了“经济”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本来面目,特别是提出要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下的经济和剩余价值学说下的经济进行二分理解,从而厘清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决定因素,摆脱经济决定论的桎梏和消极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历史唯物主义;特里u30fb伊格尔顿 中图分类号:B0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6?0010?06 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研究代表人物特里u30fb伊格尔顿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谈到西方社会普遍存在将马克思主义看作是经济决定论的一种表现形式的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试图建立起唯经济主义的单一历史观。 他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入手,对经济决定论进行有力的驳斥与抨击。 他的论据是什么,是否触摸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正内核,是否将对经济决定论的批判深挖到了极致,是否还有其他忽略的地方?这些问题都亟待学界的深入思考。 一、特里u30fb伊格尔顿为马克思主义的 辩护 决定论从哲学层面上具有两大涵义。 首先是结构上的从属关系,即“归属什么范围之内”,第二是发展轴上的缘起关系,即“什么是某事物存在或发展的根本原因”,且一般意义上由后者表现出来,由此在讲述“经济决定论”时,并不能简单地从“世间万物都可以归属于经济范畴之内”(伊格尔顿语)等观点切入,不能将经济看作是某种历史的镜像或者投影,而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一词进行的匡正,应从“经济是历史的本源内核”等角度开始研究。 尽管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存在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内质性思辨,但是并不意味着马克 思就通过省时省力的手段将历史强行塞入经济的头套之中,也绝非表示经济是可完全脱离人而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以及社会形态的更替。 特里u30fb伊格尔顿在反思当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观点(如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单一历史观等)时,是围绕三大问题展开的:即物质生产与文明的关系,历史的单调轮回与经济抽象概念的强调。 [1](110?130)总体阐述他的思想,乃是在肯定经济所具备毋庸置疑的主导作用基础上,从狭隘的经济概念中生发出超越经济、实现自由王国的条件。 第一点上,伊格尔顿借用马克思“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2](531)的观点,文明并不是建立在虚无飘渺的人类臆想上的,必有其物质和行为的承载对象,人类社会是建立在物质生产基础上的社会,并不是凭空捏造的空中楼阁,而是依靠贯穿历史始终的物质生产劳动实践而发源的,并且生产的性质终将决定文明的性质,这一观点在马克思的“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2](602)中得到印证,表明生产力的水平、性质、状况及发展要求都对社会历史变迁起着颇为关键的影响,至少可以说经济层面的决定作用在多元状态中是占主导性的。 但是这种决定性到底在程度上表现如何,这就需要到第二点 上进行说明,即经济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始终是否有过中断。 在特里u30fb伊格尔顿看来,历史尽管在外在形态上表现的是如此纷繁复杂,难以理出内在逻辑思绪,但并不能否定历史滚筒中间“轴”的存在,“轴”的直接表现――“物质的匮乏、强迫劳动、暴力和剥削”让历史具备极强的整体性,且这一悲观主义基调让人类在“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历史决定力量之中不断地重复单调的轮回。 在他看来,“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3](30)都是绝对痛苦的历史,物质生产吸取的时空能量是一种对象性的、不为人所控的甚至到当前社会彻底失控的“负能量”,尽管依旧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双边互动,社会样态会因此而发生改变但其实质始终不变,这就说明经济因素起到的核心作用造成了历史的“永不满足”,因为社会历史总是遵循“为生产而生产”逻辑而非为人的满足而生产的逻辑,这也是马克思一再强调将人和社会从异化力量中解放出来的根本原因。 第三点上伊格尔顿对“经济决定论”中最为核心的概念“经济”进行简单界定,认为“财经媒体津津乐道的‘经济"不过是一个幽灵,当然也肯定没有人见过‘经济"到底长什么样”,提到“经济”是“抽象出来的概念”。 [1](126)这是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德国社会民主党“青年派”与正统马克思主义分道扬镳的分歧起点,亦是对马克思是否是经济决定论争论的真正逻辑起点。 在“走向经济必然王国”入口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认为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从作为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的人口开始”的方法是“错误的”,此时的“人口”只是“关于整体的一个混沌的表象”;另一种是从“人口”到达“最简单的规定性”后,再回过头来达到“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的“人口”,后一种方法显然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 [4](24?25)遵循这一思维模式,就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的“经济”一词简单地理解为狭义的经济概念,而是达到本质规定性后抽象并升华的产物,是涉及到围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矛盾为核心的社会方方面面的“经济式样的概括”,称之为“经济幽灵”是因其本质上便是高度的抽象物,因此社会发展并不是由具体的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经济亦只是历史多元推动力的主要构成而非全部,它必须依托于“人”才具备超越自身的能力,并且伊格尔顿认为马克思对物质生产劳动实践与阶级斗争的关注远远要高于对所谓经济的关注。 伊格尔顿在认可马克思用经济解释历史的前提上,为反驳西方学界认定马克思主义是经济决定论提供两大理论依据:一是历史悲观主义单调轮回的理论假想,二是抽象的、“幽灵化”的经济概念,前者正是历史的经济原罪说,后者是历史的经济混沌说;前者极大地塑造着历史的整体性,后者极强地还原了人在经济的历史中的整体性;前者为经济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历史提供精准标尺,后者直接抓住核心说明经济决定的历史归根到底还是人自己的历史,只是人从主体变成附庸参加者而已。 但是否伊格尔顿的辩驳就完全无懈可击,不存在丝毫的理论纰漏?笔者认为他在理解与把握马克思的历史观时未能认清这一理论的发展变迁过程,尤其是模糊了青年马克思与中晚年马克思间的理论差别,且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经济范畴当中的生产、物质生产、经济力量、生产方式等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因而在逻辑推导中难免出现偷换概念、以偏概全之嫌,故要进一步反驳马克思主义是经济决定论的观点,还需要进一步弄清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决定论的理论起点上的分歧。   二、马克思主义和经济决定论在 古典经济学上的分歧 从某种意义上思考,马克思主义和经济决定论都可看作是对古典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古典经济学是二者的理论逻辑起点,也几乎在同一时间成为二者的分歧起点。 它们的相似点在于都承认经济的巨大作用,只是马克思在谈论经济时更偏好使用生产力、劳动或资本等词汇,引援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生产力的这种发展(随着这种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穷的普遍化。 ”[2](538)一切回复原点、人与人在生存线上挣扎是任何理性的理论都不敢做出的尝试,马克思主义和经济决定论拥有共同的特质,那就是承认古典经济学在创造“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36)财富的肯定以及经济伟岸气力创造美好未来的憧憬。 古典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到底是什么,为何从中汲取涵养的马克思主义和经济决定论会存在区别呢?古典经济学创立者亚当u30fb斯密的《国富论》第一篇篇名便是“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5](2),这就划定了古典经济学研究主旨乃是财富的生产和分配问题。 其后在李嘉图、托马斯u30fb马尔萨斯、约翰u30fb穆勒等人的著作中分别对财富分配的原则、人口与经济供养的关系、财富增长的有限性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古典经济学的历史功绩一方面表现为重商主义和市场至上观念的确立,另一方面提出劳动价值论为资本主义制度持续进步与成熟提供动力,但古典经济学却忽视了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经济发展是否对社会与历史的正向推动力是永恒的,也即是说在每个个体对整体严重依赖的时代经济是否真能决定一切,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和经济决定论的起点分歧所在。 经济决定论在本质上盲目承接了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普遍永恒资本”的错误论断。 在资本主义制度中,“每个人在为自己获取、生产和享受时,实际上是在为任何其他人的享受而获取和生产。 造成这种情况的强制根源于每个人对全体的复杂的相互依赖,它现在将自身向每个人展示为普遍永恒资 本。 ”[6](32)黑格尔认为,商品社会是人类社会永远无法逃避的循环,资本的普遍性、绝对性和必然性远远超过个体的对抗力量,因为资本主义市场与经济让每个人“别无选择”的与其他人捆绑在一起,且这种捆绑关系通过劳动与资本的嵌入-互惠关系表现出来。 经济决定论在处理经济的角色时,一方面是以古典经济学的“颂扬”视角夸大了经济的功效,另一方面是通过以黑格尔的“普遍永恒资本”来论证经济规定一切、约束一切、成就一切的合理性。 而马克思却非常理性地认识到经济的“异化”力量,他所看到的资本主义制度表征是:“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越来越受到对他们来说是异己的力量的支配(他们把这种压迫想象为所谓宇宙精神等等的圈套),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结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2](541),经济的力量将个体力量统整到一起,但并不能实现人类大团结基础上的解放,而是陷入经济所制造出的物化境地。 所以可将马克思主义和经济决定论的起点分歧归纳为三点:第一,经济决定论将经济纯粹地看作是“生产”与“分配”两大环节,被经济所包涵的资料、对象、科技、甚至人都被冠以“资本”之名,生产力由此就简单地看作是资本在社会游动、转移、增值过程中的抽象物,将属于“人”的“经济”放置在“资本”的名号下;而马克思主义将重心放在主体人与生产力上,经济的全部内涵是由人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所定义的,经济理应成为人的力量而非物的力量。 第二,经济决定论本质上是“经济主义的自然发生学”的,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离开人而独立运动的自然历史过程”[7],所以不会将过多精力投放在复杂的社会关系探讨之中,顶多是以具体经济活动之中的“契约合同关系”作为无视“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补充;而马克思主义则是经济上“道德论”的,尽管马克思将人的本质定义为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但社会关系并不由冰冷的经济词汇来指代,而是深刻的表现为对人的社会性、主体性的尊重。 第三,经济决定论在上层建筑范畴上是单向度的,一方面它在高歌经济对社会推进的自动作用,另一方面已窥伺到了“必然王国”但也止步于此,尽管它是唯物主义出发,却是走向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极端,同古典经济学对上层建筑的幼稚幻想一样,都缺乏对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应有的洞察力;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目标之一就是对上层建筑的重新解构,在明确经济(生产与再生产)重要性基础上实现对既有资本主义体制的超越和对共产主义蓝图的勾勒。 三、恩格斯、葛兰西、卢卡奇等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对经济决定论的批判 对经济决定论的批判并不是当代的理论产物,而是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伊始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便开始进行区分和批判的工作,尽管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存在些许差异,但是在将马克思主义挽回到正确的认识轨道上来是不留余力的,他们是恩格斯、葛兰西与卢卡奇。 恩格斯对经济决定论的态度与其说是“批判”,不如说是对“同样的过错”的“反思”。 恩格斯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在“经济决定论”的批判历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这些书信主要包括1890年6月5日致保尔u30fb恩斯特、1890年8月5日致康u30fb施米特、1890年9月21~22日致约u30fb布洛赫、1890年10月27日致康u30fb施米特、1893年7月14日致弗u30fb梅林、1894年1月25日致瓦u30fb博尔吉乌斯等[8]。 在致保尔u30fb恩斯特中,恩格斯意识到历史唯物主义呈现出某种教条式发展倾向,提到:“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做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裁剪各种历史事实,那么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 ”[9](583)在致约瑟夫u30fb布洛赫中,恩格斯再次强调了“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无论马克思和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 但他也强调:“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并且恩格斯也在此进行反思,“青年们有时过分看重经济方面,这有一部分是马克思和我应当负责的”。 [9](591)在致弗兰茨u30fb梅林中,恩格斯再次承认了“错误”,他说:“在这方面我们大家都有同样的过错”,从基本经济事实中研究的缺点是“为了内容方面而忽视了形式方面”。 [9](657)总的说来,可以讲恩格斯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恩格斯是个多元论者,正如伊格尔顿在书中描绘的那般,经济因素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第二,恩格斯所坚持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决定性”实质讲的是基础性或缘起性,即所谓经济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中起到的主导作用;第三,上层建筑同样也能成为“总的合力”的构成部分;第四,社会的发展体现为经济的必然性和上层建筑的偶然性的矛盾互动,必然性将漫天星斗般的偶然性作为承载体和表现形态。   葛兰西对经济决定论也持批评态度的,只是较之恩格斯对经济的痴迷,他更加侧重于从文化中寻找答案。 葛兰西在论述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时谈到:“我看不能把它看作是从自然科学那里引入过来的,相反,应看作是对政治经济学领域里产生的概念,特别是根据大卫u30fb李嘉图所提出的经济学的形式和方法论而产生的那些概念的提炼发挥。 ”[10](239)可知葛兰西正是对恩格斯的“忽视了形式方面”的补充,也即是说在解答“由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产生的”走得更深更远,他坚持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与推进的原则,即以“经济”为起点来进行社会发展分析,但他认为必须而且应当明白“以某种规律性和自发性发挥相对经常作用的力量是怎样在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被后世曲解的原因便是马克思未能说清楚经济因素和历史必然性间的内在作用机制,葛兰西解释道:“只有存在着一种有效的积极的前提,人们在思想上一旦认识到这种前提就会化为行动……而这一前提应该包括,已经发展起来的或正在发展中的、为实现集体意志冲力所需的必要和充分物质条件;但是很明显,不能把一定的文化水平从这种‘物质的"可以计量的前提中抽调”。 [10](240?241)这是葛兰西对经济决定论的批判,也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物质因素和文化因素都应当看作是实现必然性的构成要素,其所遵循的是“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思想文化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循环”[11]模式,意思便是经济基础依然是处于基础性地位,但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思想文化上层建筑等构成的并非是直线结构,而是处于否认任何一个因素成为先验性质决定者的循环互动结构之中。 尽管最后葛兰西陷入“市民社会文化”的桎梏中,但他所开创的社会发展循环模式对推进历史唯物主义认识深化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尽管卢卡奇对《历史与阶级意识》做出深刻地自我批评:“它在客观上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史内部的一种倾向,即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的根基,在政治实践上则代表着一种以救世主自居的乌托邦主义”[12](4),但其从黑格尔辩证法思想中引申出来的“总体的观念”,回击将历史唯物主义误读为经济决定论的观点,为经济决定论的批判历程独辟蹊径。 卢卡奇认为:“不是经济动机在历史解释中的首要地位,而是总体的观点,使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科学有决定性的区别。 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使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地改造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层的方法的本质。 ”[12](16)毋庸置疑,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且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准确描述,强调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存在普遍联系,反对用割裂的、孤立的、绝对化的视野来看待社会发展与历史进程,所以“经济动机的首要地位”便从逻辑源头上给掐断了,卢卡奇在此所坚持的是多元主义的整体历史观,而细化到具体论述上,主要体现为对经济决定论的三重批判:第一,从客观辩证法范畴看,卢卡奇认为第二国际以伯恩斯坦为首的庸俗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源头是将经济的“唯一”取代“归根结底”,重提非经济因素的独特作用,挖掘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相互联系、相互运动背后的社会运动发展规律;第二,从主观辩证法范畴看,卢卡奇“总体的观念”强调“人”的主体作用,尤其对无产阶级行动主体和思想主体的定位大加颂扬,认为主客体间的运动才让社会发展具有意义,这便是在人的认识和思维运动中贯穿着辩证法思想,而非仅仅是对客观物质条件运动的重视;第三,从实践辩证法范畴看,由于卢卡奇将辩证法限制在历史与社会领域,为了理论完善就必须将自然领域也划归到社会范畴之中(这一观点是模糊人化自然与天然自然的界线),所以其在历史观上是“双主观”的:实践辩证法一方面是以社会化、主体化的形式展现着客观辩证法,另一方面客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由人决定的,抛弃任何与人脱离关系的客观存在,由此经济决定论便在该理论框架中丧失任何的生存土壤。 尽管这一理论存在较大谬误,主要是对自然辩证法的背离,但确实为重塑“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地位提供颇多真知灼见,“总体的观念”也为反击马克思主义是经济决定论的谬误奠定坚实基础。 当然,对经济决定论进行理论与实践上批判的人还有许多,诸如普列汉诺夫、布洛赫、列宁等人都从不同视域、不同框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决定论误读做出有力回击,但无论从哪种角度入手,都不可回避我们在前已提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及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经济”本来面目是什么,还需要深入到马恩经典著作中一探究竟。 四、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经济” 为何要绕如此大的圈子来讲述马克思主义是否是经济决定论的,笔者认为如果不从经济决定论的理论缘起入手,就无法认识经济决定论维持与发展的根本内因,如果不以对经济决定论批判历程为过渡,就难以有效校验经济决定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间的张力大小,也就难以认清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本来面目,更不要说对经典理论的匡正。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缘起于对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以及“宿命论”的客观唯心史观和“英雄论”的主观唯心史观的抨击,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 的。 ” [2](503)这段言语短小精辟但却寓意深远,从中至少可以窥测出历史唯物主义些许内涵: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存在本质固有的缺陷,而历史唯物主义便是扬长避短地将存在的客观性和人的能动性以实践的名义加以结合,既避免映射式的客观认识,又避免绝对意志的产生。 当然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并不在此,而是在两大矛盾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二者的决定与反作用矛盾运动决定着其他一切矛盾的发展和变动;而经济基础是经济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和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二者的相互作用其实质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经济的实体表现。 从上述分析中,可知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脉络是遵循“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批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更替”模式,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可以看作是广义的经济范畴内的,所以这一推导可以简化为“经济→社会形态更替”。   但真的可以这样简化吗?这样是不是脱离了“人”的因素?笔者认为这一简化过程并没有将“人”抛弃,因为生产力的三大要素中就包涵劳动者(人)的概念,这一模式若脱离了人是无法推导下去的。 莫非是抛弃了“人的主体性”?笔者依然不认同此观点,二个基本矛盾间都存在能动作用是保证这一模式通畅的前提条件,如果缺少“人的主体性”,那么能动作用如何从“具体的人”的身上上升且扩散至抽象的二大矛盾之中,这样的观点显然没有抓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 是否可以从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发现”――剩余价值学说的形成过程入手呢?马克思在剩余价值学说诞生过程中实现了经济社会观念的一次重要转换,“即从一般唯物主义地认为,物质经济生活是全部社会生活的永恒基础、前提和最终发展动力机制,到辩证历史地确认,由资本主义所开创的发达的市场经济社会形态无非是人类历史上暂时出现的一种盲目必然性居支配地位的社会生活秩序”[13],也就是说在发现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经济理解为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中的动力系统,其作用是“决定性”的,在发现剩余价值学说的过程中,经济则被看作是物质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高峰时期对社会生活起主导作用的总体结构,如果说前者是近似经济决定论的话,那么后者绝对与经济决定论存在显著的界限。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谈到:“在研究经济范畴的发展时,正如在研究任何历史科学、社会科学时一样,应当时刻把握住:无论在现实中或在头脑中,主体――这里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都是既定的;因而范畴表现这个一定社会即这个主体的存在形式、存在规定、常常只是个别的侧面”[4](30),这表明马克思在研究经济学时严格秉持资产阶级社会这一原则,而后他提到:“在资本处于支配地位的社会形式中,社会、历史所创造的因素占优势。 ……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 它必须成为起点又成为终点。 ”[4](31?32)马克思在此想说明的主旨是剩余价值论下的经济是历史唯物主义经济的某种程度上的退步,剩余价值论所涉及到的仅仅是资产阶级社会,它所描绘出的经济并不具备恒常的历史功效,仅仅是对短暂的(相比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而言)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勾画,是资产阶级社会中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表述,无论是在前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后资本主义时代,都不会像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存在如此巨大的不平衡。 因此,马克思在实现这一转变之后,经济一词所承担的宏观历史使命便急遽缩小,伴随而来的是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经济对微观社会影响的不断增强,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是经济决定论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经济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中是处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话语体系中,不存在绝对的经济概念来对应马克思所言的社会历史进程,而历史唯物主义中经济因素的作用逐渐被与经济紧密关联的劳动、阶级等所代替;另一方面经济决定论是指经济决定着一切,而微观化之后的经济只能停留在相对狭小的时空中,经济并不能决定一切,即使在谈论到它的基础性或支配性作用,也只能说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不平衡”状态下。

什么是"马克思历史观上的决定论

马克思历史观的决定论:①历史发展的终极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的反作用;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具体来说,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有反作用并且在特殊条件下对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如政治制度直接决定经济制度),经济、政治共同对文化起决定性作用,文化同样对经济、政治有能动的反作用;③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自然环境(地理环境)而是人,在阶级社会被压迫阶级才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生产者(原始社会时代是氏族公社成员,阶级社会时代是被剥削阶级)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④劳动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劳动在从猿到人的生物学进化和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生产和社会运动、社会变革中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⑤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运动的决定性因素,具体来说原始社会时代决定社会发展、运动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和氏族公社内部贫富分化的矛盾、私有制与公社所有制的矛盾,阶级社会时代社会运动由对抗性的阶级矛盾决定,共产主义社会时代决定社会运动的是其他社会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直接理论来源是什么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   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论就是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即研究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它以物质和意识或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主线,系统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践观和意识观。相应有四个原理:   1、物质存在形式原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2、实践本质原理(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主体能动性等特点);   3、意识的本质和能动性原理;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世界本质的原理,是唯物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唯物辩证法:   该部分回答了“世界怎么样”的问题。它通过阐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和发展的两个观点,进而讲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观点、三大规律、四对范畴”。

如何正确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哲学

如何正确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 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 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 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所以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 造者~ 如何正确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上的一切都是人创造的,因为有人的智慧,社会才能进步,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力量。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从总体上把握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承认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依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这是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物质第一性.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共同的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着的物质又以时间和空间为存在形式,物质与运动及时空是不可分割的.在时空中运动着的物质表现出无限多样的形态.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和改造是无穷尽的.现代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研究,极大地深化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具体说就是在方法论上我们能够以此为工具把握事物的本质,在世界观上我们树立一个物质性的科学的世界观.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你是回答问题还是自己思考啊 如果是自己的思考的话就是 哲学只是怎样的去解释生活,是事实要求改变现实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 楼上明显过敏了,被人整过吧,有点怨妇口吻。马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只有正确理解它才能明白其他理论。唯物辩证法,矛盾观是核心,在生活中理解和应用,不要被教条或是栽赃迷惑。 如何正确理解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地位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表现为 (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的认识只能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因为只有通过实践,人的感官才能同客体接触,使客观事物及现象反映到人的头脑来;也只有通过实践,主体同客体反复相互作用,才能使客体的各种本质特征逐渐暴露出来,为主体所把握。人们在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的实践中,逐渐地认识了自然的现象、性质和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产生了各们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地认识了人与人的关系,认识了社会的本质和运动规律,从而形成了各门社会科学。哲学则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归根结底,也是来源于实践。 (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们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现代科学的发展,新学科的出现,新知识的增加,都是由于实践的推动。这是因为:第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推动着人类的认识不断发展,人们在总结实践提供的新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新理论,解决了新课题,认识也就向前发展了。第二,实践的发展,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推动认识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感官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社会实践的发展对于认识深化的需要,迫使人们创造出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突破了人的生理器官的局限,推动了人类知识的发展。第三,实践的发展锻炼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一个人的实践经验越丰富,实践的水平越高,认识的能力也就越高。 (三)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检验这种反映是否同客体相符合,只能是把主体和客体连续起来的社会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 实践是认识的目标和归宿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还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理论如果不用于指导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这种理论再好也就失去了意义。我们今天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其目的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科学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物质和意识关系得以产生的根源是社会实践,从而建立了辩证的唯物主义。没有科学的实践观,就无法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正确的理解和解决。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和核心的,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 ①从实践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辩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②从实践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ue004 如何理解人民群众的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说的是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1、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障.人民群众的这一创造作用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原理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因为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劳动群众,乃是生产力的体现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科学、文化、艺术的唯一源泉;其次,劳动群众为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劳动知识分子在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既是社会革命的决定力量,又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社会革命、社会改革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不可能自发地起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这一社会变革的主体才能实现其作用. 如何理解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障。人民群众的这一创造作用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原理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因为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劳动群众,乃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科学、文化、艺术的唯一源泉;其次,劳动群众为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劳动知识分子在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既是社会革命的决定力量,又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社会革命、社会改革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不可能自发地起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这一社会变革的主体才能实现其作用。 1、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在一定裎庋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须的生活资料.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有哪些》

马克思主义都是围绕唯物主义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起源于哪里

大脑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哪里那么多,那就是针对唯心而来的。一句话:物质决定一切。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而且是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是由三大部分组成的,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

1000字的马克思哲学学习心得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 WAY,NO ONE! 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 a coin !”(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可以泛指为“问题”、“困难”。诗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可正是这些坎坷让我们一天天长大、成熟。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正确面对他们,承认“矛盾”的积极作用,既然“问题”在所难免,为什么我们不把这看作一次提高能力的机会哪?反正我对电脑硬件的知识的了解,都是从解决家里电脑的问题学来的。 在与同事、朋友交往中同样难免出现一些矛盾,我们也不要千方百计掩饰或一次次的仅仅通过自己的让步来避免矛盾的激化。我们应该明白,这些矛盾可能会反而促使我们彼此加深了解,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关系,“不打不相识”吗!实际上矛盾的发展只有三种结果:一方压倒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一种新的对立统一关系产生。所以我们既不能一再的谦让,也不要拼个你死我活,而是不卑不亢的寻求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关系。 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处理各种问题要分清主次、考虑轻重缓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大堆问题扑面而来,到底哪个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影响最大的,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集中起来,别的问题到要让路,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是不是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哪!或者一些小问题办不好就算了,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没什么大的原则性的错误就行了,完美主义者是最累的。 而一个问题、一个矛盾又有一方起着决定性的,或是一方比较重要,只要把握好解决问题的关键也会事倍功半。比如我们通常会遇到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而且大家都觉得“越到考试工作越忙!”,分析起来,我们不可能从工作中拿出太多的时间,所以关键就是怎样在业余时间上做文章,少睡一会儿、少玩会儿、提高点效率、平时紧张点不就行了吗?关键之关键有成了平时要控制自己多学一点儿。另外,办事要有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就能提高效率。 四、 矛盾的双方总是处在不断的转化中; 这点大家很容易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理解,想想VCD刚出现时,“求”大于“供”,利润很大,大量厂家一窝蜂的生产之后,矛盾就转化了。而对于我们中有些总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金子们”,很多情况下,是在抱怨中虚度了时光,等机会真正来临,又没有能力把握了,变成了“用武之地无英雄”了。所以正在郁闷的我们更要打牢基础,要知道“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 五、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我对这点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这也是来自钢琴的学习,因为我这个人兴趣比较广泛,音乐、美术、英语、乒乓球、摄影样样喜欢,但因为小时候没有机会接触,总想找个什么机会弥补,后来终于知道了青年宫有这样的钢琴成人班,便欢天喜地的报了名,开始还挺新鲜,可每天最少得练一个小时,真是没办法坚持,而且老师说至少的弹两年才能像点样子——还得聪颖好学,后来没俩月我就退学了。之后我就琢磨:学点什么才能又省力见效又快哪?钢琴得弹两年;素描、色彩什么的没两年也差的多吧;英语就更别说了,这都学了十多年了不还那样吗?想来想去终于明白了:什么都得慢慢积累,别太急于求成,人的时间是很有限的,踏下心来认认真真的做好一件事情已经很不容易了。你如果想在“台上”风光十分钟,还就的能耐得住那十年的辛苦。 这其实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种的“度”的道理。节俭是一种美德——过分了就是吝啬;忍让是大度——太甚了就是软弱。在生活中,就要特别注意这个“度”:对人别太苛刻,那样会让人无法与你相处——也不能太软弱、没主见,这样大家总是充当保护的角色,在困难的时候又没法得到你应有的支持,当然也不愿和你呆在一起;对自己别太苛刻,那样活着会很累,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是逼着自己比别人强,最后赢了别人输了自己——也不能太放纵,人都有惰性,谁都知道呆着轻松,可还得逼着自己尽量克服这种惰性,在年轻的时候多学一点东西。 六、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我们总是抱怨机会太偶然,再轮到自己头上可能性就更小了,却没有想到偶然中又蕴藏着必然。汪国真说过:“实力就是机会!”的确,只要你有实力,在你的言谈举止中,在你处理的任何小事中,群众雪亮的眼睛当然能够辨别出你的与众不同,领导自然也会将难度一件大于一件的事情交给你处理,机会自然多了,得到的锻炼也多了,成功的必然性也就大多了! 七、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则可以指导实践,这可以引申到我们面临的“学习”与“应用”的关系,通常我们在业余时间学习,都比较辛苦。也许是因为书本上学到的东西真的与实际相差太大,或认为有些科目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数”、“管理学”一类的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总之是没什么兴趣,我们基本上都是被逼学习,单单为了“考”而学。其实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辨证法的逻辑观点,研究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正因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具有指导一切的普遍性,我们才不可能期望它在某个具体问题上给出明确的答案。而其他那些看起来没什么实际应用的科目,恰恰也是普遍应用在工作生活之中的。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是什么?

由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前人理论并不断发展产生的。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主要内容

从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类历史看成是人运用自身的本质力量不断地与外在自然界打交道、进而丰富和完善自身本质力量的活动过程。人类历史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但肯定不是纯粹的自然变化过程。人类历史是人进行自觉选择又受到诸多因素制约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着曲折和反复的不断进步的过程。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人们都遵循由自己行动所构成的历史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充分肯定历史过程对人来说的客观性,同时高度重视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坚持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特殊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和核心的、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要保证社会主义革命获得胜利并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工人阶级必须组成与有产阶级一切旧政党对立的独立政党。工人政党要有一个新的科学世界观作为理论基础,它比其余无产阶级群众更善于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始终代表着整个运动的利益,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利益。扩展资料:马克思和恩格斯提供了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的基本要点。列宁在这方面的新贡献,就在于他向前发展了这些要点,把它们扩展为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严整体系,扩展为无产阶级不仅在推翻沙皇制度和推翻资本主义的事业中,并且在无产阶级专政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都对城乡劳动群众实行领导的严整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无产阶级专政时期看作相当长的并充满革命搏斗和国内战争的时期,掌握政权的无产阶级在这个时期内采取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和组织上的种种必要措施,以便建立社会主义的新社会、没有阶级的社会、没有国家的社会,来代替资本主义的旧社会。列宁是完完全全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些基本原理为根据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 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 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 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 1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13、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 14、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 1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 16、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 1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8、人的价值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结构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1)辩证唯物主义(2)历史唯物主义:①社会历史观②人生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什么区别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个组成部分,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社会经济学的分析手段,擅长于用矛盾冲突的观点分析社会中利益存在冲突的社会群体,是一套"经典"的社会学理论。马克思采取了唯物的看待历史的观点,假设社会变化的原动力在于阶级之间的冲突。认为历史有其客观的支配规律,认为社会变化是辩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阶层冲突的分析来帮助理解系统性的经济社会变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阶级冲突是由于资产所有者所拥有的高生产率生产资料与无产者从事的社会化劳动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导致的。由无产者劳动所得的价值剩余未能公平的分配给劳动者而集中在资产所有者手上。冲突的后果便是劳动所有者的"异化",这将导致社会动荡引发革命。革命的最终结果便是社会主义的建立--一种基于社会公有产权的生产模式,基于个人贡献所得的分配模式以及按需生产的经济模式。尽管马克思并未预言共产主义社会的模样,但他指出基于科技及生产率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将会过渡到共产主义。到那时阶级,国家,社会将被公有制取代。各尽其用,各取所需。马克思其实也是一种早期的社会经济学理论,其供需理念分析了物质条件即生产中的生产资料,经济活动以及社会需求的关系。认为这些关系组成了社会结构的基础以及其上层建筑。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生产要素在一个社会政治体制安排下没能被很好的利用是阶级冲突产生的一个原因。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看哪些书籍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看哪些书籍 1844哲学经济学手稿。资本论。。另外读一读马尔库塞的理论,以及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批判的精髓,否定一切,推翻一切。还有对机器的批判,机器对的“异化”,正是因为马克思理论,在工业革命时期完成了工会的建立,8小时工作制的建立,员工福利的建立。所以,请大家也不要一味地否定它。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书籍有哪些 倾听心灵的钟声 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我们无数次面对这样的抉择:爱与恨、悲与喜、苦与乐、得与失……我们犹豫、踌躇、举棋不定、左右为难。其实,此时我们只需静下心来,倾听心灵的钟声,作出正确的抉择。 古代学者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者也,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又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简单两句话,便概括出古代男儿舍身取义报国的壮志雄心,勾勒出中华儿女赤胆忠心,这是我们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牎看过这样一篇文章吗? 一个小女孩,站在法庭上面对离婚的父母,她会选择谁?这不是一个普通的选择,因为选择了母亲,她就选择了富贵、选择了澳大利亚;选择父亲,她就选择了贫穷,选择了中国。人人都说这太难了,可小女孩选择了父亲,选择了含辛茹苦单独抚养她长大的父亲,舍弃了富有却极少见的母亲。大家都被震撼了, 这难吗牵“其实很简单”,小女孩如是说。我相信,这的确很简单,面对这种艰难的抉择,你只需要静下来,听听你的心灵,让它来告诉你,你需要什么。小女孩做到了,尽管她才14岁。 钻石镶嵌的王冠珠帽,质地优良、做工精细的衣服、靓装,这一切构筑了一个美丽而华贵的女人。西方一位哲人说:“女人啊,就是一种贪婪的动物。”此话不假,但也要看你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珠光宝气的人恃“财”傲物、目空一切,她们用金钱堆造外表的美丽,却忽视了心灵的纯净,到头来也只是换来人们的不屑一顾。这也就是一种抉择,她们无法平静倾听心灵的钟声,最终选择了令人可悲、可叹的抉择。 我无力举出太多例子证明抉择的重要性,也乏回天之术让那样错误抉择的人重选一次。我只有感慨,感慨聪明的人,感慨糊涂的人,但我又深知人岂能永远活在感慨之中牵牎前人走过的路,犯过的错,便是前车之鉴,它们用真最实的东西阐明了一个道理,作出正确的抉择,便是促你走向成功的关键。 是啊,人生就是在这不断地抉择中前进,从不断地跌倒中爬起,世事便是这样的,人就是这样长大的。 朋友,当你面对人生的抉择时,请不要慌乱,静下心来,倾听你心灵的钟声。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看哪些书好?如题 谢谢了 现在通用的..也是用的最多的就是<<马克思则学原理>>这本书一般也是研究生考试必须学习的。. 采纳哦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要看哪些书,要哪些书,应该按什么顺序去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包括辩证唯物论、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三个方面的内容。在原著上可以根据马哲创立的过程看书。 首先是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其后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是继《手稿》之后对于新世界观的进一步探索,处于异化劳动理论向唯物史观转变的过渡性著作,也为马哲创立的标志性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 作了直接的思想理论准备。再往后当然要数《资本论》,因为《资本论》不仅是伟大的经济学著作,也是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它不仅在于对唯物史观的证明和重大发展,而且在于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过程时最彻底地运用和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资本论》的逻辑就是把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统一起来。再就是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书中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高中哲学就是按此书内容编排。最后也可以看一下《自然辩证法》。 如果觉得经典著作有难度,可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教材),从而对马哲内容框架做一个大致了解。还有一本书《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也很不错。希望回答对您有帮助。 如何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认真、系统地学习它,才能正确对待它; 第二,认真、系统地学习其他西方哲学,才能发现马克思哲学与传统西方哲学以及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哲学的异同;才能正确对待它; 第三,认真、系统地学习中国古代先贤的哲学智慧,如《周易》、《道德经》、《庄子》、《论语》、《大学》、《中庸》等道、儒包括佛家的思想,寻找不同思想之间的异同,才能正确对待它。 寻找这些哲学的出发点,发现它们要的归宿,辨别它们各自要求的过程,发现它们实现终极目标所要求人们采用的方式。学习完根据自己的判断,根据自己的喜好,再去选择接与否,就是正确地对待。 如果是在校的学生,还请无论接受与否,先把成绩考好再说。 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 分两大部分: 1,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2,历史唯物主义 分别回答了: 1,如何更好的认识宇宙世界、并解决关于宇宙的问题? = 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 2,如何更好的认识人类社会、并解决关于人类的问题? = 历史唯物主义! 3,如何更好的认识自我人生、并解决关于人生的问题?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认真、系统地学习它,才能正确对待它;第二,认真、系统地学习其他西方哲学,才能发现马克思哲学与传统西方哲学以及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哲学的异同;才能正确对待它;第三,认真、系统地学习中国古代先贤的哲学智慧 【一】,要系统学好马哲有两个基本要求:①把握马哲体系;②背诵原理性文字。 【二】,马哲体系分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等部分。原理内容本身不多,专门准备一个笔记本,把原理摘抄下来,然后熟记背诵就可以。同时多看关于原理的说明性文字,加深对原理的理解,对马哲的体系要有总体把握。 【三】,在对体系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把原理展开:①唯物论主要是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原理(扩充套件开还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②辩证法主要是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和七大范畴(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偶然与必然等);③认识论主要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历史与逻辑统一,主观和客观统一;④人生观价值观主要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人生价值与奉献。体系展开就这些,然后记住每条原理的内容,体系就算把握住了,下一步就是做题。 【四】,解题技巧。哲学题目包括问答题、材料解析题和选择题。①,问答题和材料题,解题分三步:首先答世界观,以“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开头,然后把题目反映的原理写上;第二步答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奥秘,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永葆青春的源泉,这是马克思主义战无不胜的根基。这个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就是一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历史。历史经验证明:谁抓住了这个活的灵魂,谁就会有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谁就会在革命和建设中取得胜利;谁丢掉了这个灵魂,谁就背离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谁就会在革命和建设中招致失败。这是真假马克思主义的分界线,也是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 所谓与时俱进,就是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把坚持和发展结合起来;在坚持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中坚持,是对待马克思主义唯一正确的态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不断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什么

我觉得整体上而言,应该是有区别的!  寒冷的地方或天气影响下,夜晚比较沉稳懒动一点!  而热带及燥热的夏天夜晚,则比较激情好动些!  当然对精力充沛的勤奋者来说,是不惧这些影响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是什么?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顾名思义,就是一,唯物;二,辩证。  所谓唯物,就是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人们在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时,物质是第一性的东西,是存在于思维以外的东西,人的思想来源于外部客观世界。换句话说,即使你不复存在了,世界仍然在那里。  唯物主义区别与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认为“我思故我在”,认为人的思想是第一性的。人的思想是与生俱来的,和外部世界没有关系。我在,世界就在;我不在了,世界也就没有任何的意义。  那么,什么是辩证法呢?  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而且一旦条件成熟,矛盾的双方就会发生转换,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福祸相依”的古训。  唯物辩证法就是要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问题详解

第一章   1.1.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ACD)。   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B.思维能否产生理论   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 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E.思维能否反作用于存在   1.2.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CDE)。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理在事先   C.物是感觉的集合 D.心外无事   E.吾心即宇宙   1.3.以下各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BCDE)。   A.“心外无物” B.“天下物皆可理照”   C.“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 D.“理在事先”   E.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1.4.哲学和具体科学关系问题上的错误观点主要有(BCD)。   A.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B.哲学是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   C.哲学高于所有具体科学 D.具体科学可以蔑视哲学   E.具体科学需要有哲学的指导   1.5.主张思维能认识现实世界的有(BC)。   A.所有唯心主义 B.有些唯心主义   C.所有唯物主义 D.有些唯物主义   E.休谟和康德哲学   1.6.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ABDE)。   A.用机械力学的尺度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 B.具有形而上学性   C.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 D.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E.对社会历史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1.7.旧历史观的主要缺陷是(CDE)。   A.否认阶级斗争的存在 B.不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   C.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作用 D.没有找到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根源   E.没有摸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1.8.现代西方哲学从思想倾向上可分为两大思潮,它们分别是(CD)。   A.本体论 B.认识论 C.人本主义 D.科学主义 E.理性主义 1.9.下列哲学属于非理性主义的有(BD)。   A.黑格尔哲学 B.唯意志主义 C.贝克莱主义 D.弗洛伊德主义 E.存在主义   1.10.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变革表现的有(BDE)。   A.提出了阶级斗争的观点 B.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C.实现了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结合 D.实现厂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   E.实现了唯物的自然观和唯物的历史观的结合   1.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BD)。   A.强调发展和变化的观点 B.公然申明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   C.强调入在世界中的中心地位 D.主张理论来源实践又为实践服务   E.主张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1.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引起了哲学的革命变革,主要表现在(ABDE)。   A.结束了“科学之科学”的哲学时代 B.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   C.使哲学发展到了顶峰 D.建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E.使被剥削、被统治的劳动者阶级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世界观理论体系   1.13.下列哲学流派属于人本主义的有(AD)。   A.唯意志主义 B.马赫主义 C.存在主义 D.贝克莱主义 E.逻辑实证主义   1.14.下列哲学流派属于科学主义的有(DE)。   A.存在主义 B.生命哲学 C.唯意志主义 D.实用主义 E.逻辑实证主义   1.1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主要自然科学前提是(ABE)。   A.生物进化论 B.细胞学说 C.信息科学 D.控制论 E.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1.1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主要特征是(ABC)。   A.直观性 B.非科学性 C.辩证性 D.机械性 E.形而上学性   1.17.当今科技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有(ABE)。   A.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B.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C.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 D.否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E.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   1.18.唯物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出现过三种主要形态(ACD)。   A.朴素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E.原子唯物主义   1.19.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两个结合和统一是指(BC)。   A.认识与思维的结合和统一 B.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结合和统一   C.辩证唯物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的历史观的结合和统 D.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结合和统一   E.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结合和统一   1.20.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同我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大理论成果是(DE)。   A.中国革命的战略和策略 B.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学说 C.李大钊的唯物史观   D.毛泽东思想 E.邓小平理论

马克思主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什么?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用辩证方法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从它的本质来讲是物质的,物质按照本身固有的对立统一规律运动、发展,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也叫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辩证的唯物论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世界观和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量变质变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量、度.掌握适度原则的重要意义.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 4.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以及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认识的辩证运动 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辩证运动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 3.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意义. 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4.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 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一致性.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四)历史唯物论 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 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 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 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 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 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3.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4.人与社会发展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人民群众是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表现.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基本的观点有: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2、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对基本矛盾与两条客观规律。3、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4、价值与价值观,人生的价值。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原理]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意识能动作用 [原理]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1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 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 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 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 [原理]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 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1.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原理]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 意识能动作用 [原理]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 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 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 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 [原理]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 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讲(2)1

第二章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 本章重点:辩证法。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物辩证法的定义: 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的定义: 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否认矛盾的)观点和方法。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对立的主要表现: ⑴、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⑵、发展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 ⑶、全面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 ⑷、承认矛盾观点和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这是最根本的对立,是二者对立的焦点,也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根本分歧。 4、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联系的定义: 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和互相依赖。 5、联系的客观性: 是指事物本身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的联系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反映。 6、联系的普遍性: 是指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而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同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同一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或环节。 7、联系的多样性: ⑴、是指联系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⑵、是指各种不同的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作用是不一样的。 8、联系的条件性: ⑴、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⑵、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⑶、改变条件也是要有条件的,只有有条件这点才是无条件的。 9、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性的观点: ⑴、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具有各部分所不具有的新性质、新功能; ⑵、部分依赖整体,脱离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⑶、整体和部分可以相互转化; ⑷、整体和部分相互包含。 10、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整体观: 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特点,有源远流长的思想传统。 ⑴、从概念上;如:太极 ⑵、从理论上;如:天人和一 ⑶、从价值上。 ⒈中国古代整体观比西方哲学传统中天人两分的思想有更多的合理与优越之处; ⒉研究整体观的辩证思想,可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人类智慧的继承,同时中国的整体观又可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思想的真理性,丰富其理论体系。 11、事物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的联系: 运动:说明事物是变动不居的,标志变化的哲学范畴; 变化:说明物质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飞跃; 发展:指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性变化或不断更新的过程。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承认运动即变化的观点并不一定是辩证法,如机械论、循环论只承认某种变化,只有承认发展才是辩证法。 12、发展的本质是新生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3、质、量、度及其认识意义: ⑴、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律性; ⑵、量:是事物所固有的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⑶、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是质的量的统一。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质,做到“胸中有数”,才能在实践中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与“不及”,避免“左”或“右”的错误。 14、量变的基本形式: 包括单纯数量的增减和构成事物的成分的变化。 1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原理: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⑴、相互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即量变不仅是质变的前提、基础,而且决定质变的性质和方向;质变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⒈只有质变才能使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⒉体现和巩固量变结果; ⒊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⑵、相互渗透: ⒈量变中有部分质变,包括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 ⒉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1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的重要意义: ⑴、在理论上坚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观点,反对把量变和质变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形而上学观点; ⑵、在政治上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 ⑶、在实践上既要重视量变又要重视质变。 17、规律的含义: 规律即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8、规律的特点: ⑴、本质性的特点; ⑵、必然的联系; ⑶、稳定的联系; ⑷、客观的,不能为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19、人的自觉活动与规律的关系: ⑴、规律是客观的; ⑵、规律是人可以认识的; ⑶、规律是可以为人所利用、驾驭的; 人们虽然可以利用规律,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实现的形式,但决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20、必然和偶然是揭示和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确定趋势和不确定趋势之间的关系。 21、必然和偶然的定义: 必然: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过程中不一定要发生、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2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性的表现: 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⑴、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⑵、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 23、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⑴、掌握必然性是科学认识和实践的基础,认识必然和利用必然才能获得自由; ⑵、重视偶然,利用有利的偶然、机遇,避免不利的偶然、机遇,通过偶然掌握必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要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间及社会历史条件,旨在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它和一般的哲学及科学的关系。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的含义和它们的相互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时代   (1)现代西方哲学概念的指称对象及其主要思潮和流派。   (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3)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及其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时代精神的精华。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   (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过程。   (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条件。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两大理论成果。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的含义。   (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第二章  世界统一于物质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列宁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区别。   (3)关于运动的唯物主义观点与唯心主义观点的根本区别。   (4)关于运动的辩证法观点与形而上学观点、相对主义及辩论的根本区别。   (5)相对静止的含义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6)关于时间空间的唯物主义观点与唯心主义观点的根本区别。   (7)关于时间空间的辩证法观点与形而上学观点的根本区别。   (8)如何理解社会的物质性。   二、意识的起源、本质、作用   (1)意识起源的几个环节。   (2)劳动在意识的起源上起决定作用。   (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实在的主观映象。   (4)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5)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和途径。   (6)人工智能及其与意识的关系。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2) 规律概念的定义和规律的特点。   (3)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4)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学说   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1)联系概念   (2)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唯物主义的联系观。   (3)联系的条件性及联系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关于联系的辩证法观点。   (4)唯物辩证法的联系概念同一般系统论的关系。   (5)系统概念及系统的特征。   (6)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7)发展概念与运动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8)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   (9)新生事物的本质特征。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1)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作用。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3)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的辩证关系。   (6)“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   (7)质、量、度概念。   (8)度与关节点概念的区别。   (9)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0)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   (11)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   三、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2)唯物主义决定论与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概念。   (3)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关系。   (4)在偶然性和必然性关系问题上的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错误。   (5)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6)现实性、可能性、抽象可能性、现实可能性、不可能性的区别和联系。   (7)或然率概念。   (8)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9)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10)假象和错觉的区别。   第四章  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概念及其特点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认识的本质   (1)认识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2)主体和客体是改造与被改造、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   (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不可知论、唯心主义先验论、机械唯物主义的消极被动反映论的根本区别。   (4)反映是主体对客体的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三、认识的辩证过程   (1)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不断发展过程。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3)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四、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   (1)真理和谬论的辩证关系。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3)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第五章  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本章内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主要知识点有4个:   一、劳动的一般性质和社会形式的统一;劳动在人与自然界间的中介地位。   二、地理环境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它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但又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三、人口因素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它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四、生产方式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它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第六章  社会基本结构与社会形态的更替本章的知识点中,概念和名词术语较多,且容易混淆,基本原理相对要少一些。   一、社会结构概念与社会形态要领的区别。   二、社会结构构成中的社会经济构成、社会政治构成、社会意识构成。   三、社会经济构成中的生产力系统及其4个构成要素的区别。   四、社会经济结构中的生产关系体系及其3个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   五、社会政治结构中的国家:国家的起源、基本特征、职能,以及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六、社会意识结构中的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概念,意识形态概念与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的区别,个体意识同群体意识的区别。   七、社会形态概念。   八、经济社会形态的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与三种社会形态划方法及两者的关系。   九、技术社会形态的概念十、为什么说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本章主要基本理论问题有:   一、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辩证关系原理。   三、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关系原理。   第七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人类社会是个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个发展过程表现为旧质态的社会形态转变为新质态的社会形态。这是第六章的结论。但是,在那里并没有说明社会形态更新的内在动力。本章的任务就是阐述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间的矛盾运动。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思想的上层建筑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的关系。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四、阶级的实质和产生的前提条件。   五、阶级斗争及其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六、社会革命的概念。社会革命的根源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七、社会改革的概念。社会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   八、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原因。   九、人民群众与历史人物的概念。人民群众在历的作用。   十、杰出人物在历的作用及正确评价杰出人物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十一、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十二、科学的本质。科学的社会功能及科学发展的历史制约性。   十三、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十四、交往概念。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八章  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本章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后一章,也可以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终点,其主要知识点有:   一、社会进步概念与社会发展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二、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什么?   三、社会进步的生产力标准与评价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的关系。   四、马克思主义以前关于人的本质的探索。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六、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   七、人的价值的实现及其根本途径。   八、人生观概念的含义及其与世界观的关系。   九、自由王国和必然王国的关系。   十、人类解放与共产主义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复习提要   「重点考点所在」重点是第三、四、五、六章,尤其是前三者。它们本身是该学科的重点难点内容;历年试题,尤其是辨析题和分析题这类主观大题也主要集中在这几章,这就更证明了它们应该成为复习重点。其他各章主要考到选择题,其中某些知识点和原理有出到大题的可能性。   「出题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出题特点有:①题干部分常用历史典故、科学事例、社会现实事例来命制,考察考生对原理的理解运用能力。但一般而言,不直接涉及现阶段的方针政策事例,相对而言与社会现实保持一定距离;②只要把握好考点,选择题和分析题都可以在相对脱离题干和材料的情况下解题。选择题多数只要是选项正确的就考虑选。分析题更侧重于要求答出较完整的原理。   「06年、07年分析题出题特点」06年所有分析题的出题特点是:问到两个以上的问题,考察到两个以上的跨章节考点。体现了试题的综合性考察方向。07年很有可能沿用这种出题特点。   第一章 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唯物史观的意义(选择题)   「96年理科第11题,97年文理科第11题」   第二章 唯物论   1、物质与运动、时空的不可分割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选择题)   「96年第1 题:“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表明惠能的观点是。06年第1题:世界上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哲学涵义是」   2、实践的定义、特点、形式等(选择题)   3、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及其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多年考到的选择题)   「02年文科第1题,理科第1题,03年第2题,04年第2题,05年第34题」   4、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非常可能的选择题)   「99年文科第2题,00年理科第1题,01年文科第2题,理科第3题,02年文科第16题,理科第17题,05年第1题: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其哲学上的含义是」   第三章 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相关的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选择题和分析题的某个方面)   「01年理科第17题:DNA遗传信息,04年第31题:漫画“任务终于落实到人了”,05年第16题: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六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06年第38题Ⅱ: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说明人类面临的三重困境」   2、四大辩证法范畴:本质和现象、必然性和偶然性、原因结果、可能和现实(尤其是前二者,选择题或分析题的某方面)   「96年理科第23题:辨析: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95年文科第23题:辨析: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3、质量互变规律:其考试方向:①度(选择题);②关于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即连续性和阶段性、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分析题的某个出题方向)   「01年理科第2题:鲁迅评《三国》人物塑造,98年文科第12题:中国古代格言成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4、否定之否定规律:其考试方向:①对待一切事物的辩证否定即批判继承的态度;②理解事物的发展趋势和道路即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分析题的某个出题方向)   「04年第37题Ⅱ:(3)在两制并存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才能更快地实现自身的发展?」   5、矛盾规律(选择题和分析题。必考,考分析题的可能性很大)   「01年理科第16题:中国加入WTO的启示,03年第16题:“和实生物,同则不继”,04年第17题:广告画说明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同一性;04年第37题Ⅱ:(3)在两制并存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才能更快地实现自身的发展?93年第15题:“白马非马”割裂了事物的…关系;99年文科第35题:分析题:某鞋场的生产营销策略;00年文科第33题:论述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请用唯物辩证法矛盾学说阐述对它的看法;03年第37题Ⅱ:(3)运用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分析解决南北问题的正确途径,06年第34题: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   第四章:认识论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选择题或者分析大题的某方面)   「06年第3题:“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03年第3题:人的视觉与光谱;02年理科第2题:马克思原话:搬运夫与哲学家的区别小于家犬与猎犬的区别;96年文科第27题:辨析:科学活动中,为了公正,应当避免“有色眼镜”,应当排除头脑中已有的理论和哲学指导,使人们对一切理论持中立态度」   2、认识的发展过程原理(考到的概率很大,且涉及到大题的可能性很大)   「99年文科第3题:“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00年理科第17题:同一棵树,在木匠、画家、植物学家看来不同。00年理科第30题:辨析:凡是亲眼所见,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02年文科第31题:辨析:古希腊哲学家说,如果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03年第34题:分析题:“伯乐相马”」   3、真理观(多年考到分析题,今年选择题、很可能的大题考点)   「06年第34题: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97年文科第23题:辨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01年第34题:分析题:关于丁肇中的夸克模型,」   「模拟试题」   故事1:相传在古时候,两个穷乡僻壤的樵夫相遇,在劳动间歇,遥想着皇帝的生活说:“皇上每天上山砍柴,用的恐怕是金斧头吧”。   故事2:相传清末,有河北的农民在夏夜乘凉,想象着慈禧太后在紫禁城里的生活。有人说到:“老佛爷在宫里的生活好得没得说,顿顿都吃烧饼卷大葱。到了夏天的晚上,坐在老槐树下乘凉,有宫女给摇着扇子。老佛爷肚子饿了,就喊一句:”太监,拿柿饼来!‘“   故事3:古时候,北方的市集上来了一只大象,人们很稀罕,都跑去看大象。有几个瞎子看不见,就去摸象。摸过之后,那几个瞎子交流感受。有一个说:“大象象条蛇,又长又细”。另一个说:“不对。大象象蒲扇,又薄又软”。又一个说:“也不对,大象象堵墙,又大又宽”。最后一个说:“都不对,大象象柱子。又圆又粗”。原来,瞎子们摸到的分别只是大象的尾巴、耳朵、肚子和腿。   (1)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有关原理分析上述故事。(6分)   (2)“盲人摸象”的故事对我们辩证地看待、思考问题有何启示?试举一例说明之。(4分)   「考点与试题分析」   考点:①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尤其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知识点。该原理与知识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要内容认识论部分的重要考点。②认识和实践的有限性原理。③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及其认识的发展过程原理。④辩证法的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   本题这类运用典故和故事设计出题的情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题的考察中很常见,考生应当加以注意。   「答案要点」   (1)前两个故事较贴切地说明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人们的认识包括想象,归根到底都来自实践。故事中的樵夫和农民,他们头脑中关于富裕生活的认识,来自于其有限的相对落后的生活生产实践。他们对于皇家生活,既无直接的感性经验,也没有其他方面的间接经验,所以他们对皇家生活的想象与实际情况是大相径庭的。(2分)   后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说明了认识论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每个瞎子各自只是获得了关于大象的感性认识,这些认识和感性经验是片面的、粗浅的、有限的,只是对于事物的初步的现象层面的反映。感性认识和经验有待于丰富、全面,并上升到理性认识并最终得到实践的检验。瞎子们对于大象的概念只是建立在片面有限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所以陷入了谬误。(2分)   这些故事都体现了人的认识和实践的有限性,人们的实践是有限的,感观能力和感性认识是有限的,理性能力和理性认识也是有限的,所以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是有限的。每一时代和每个人的认识都是有限的。人的认识只有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才能获得准确的认识,也才能达到日益丰富的实践水平和成果。(2分)   (2)“盲人摸象”的故事启示人们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事物本身是多方面的,丰富的,客观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和多样的,这就要求人们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不要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2分)   考生应当举出历和现实中有关全面联系看问题的一个事例或者故事,指出其所蕴涵的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原理,并说明其重要性。(2分)   第五章 社会基础与社会本质、社会结构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今年的新增考点,属于大纲表述的补充完善。可能的选择题)   2、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多年来考到大题的知识点,重要的跨学科的知识点,今年可能再次涉及到分析题,如在07年第38题Ⅱ中考到)   3、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涵义和构成要素(选择题,尤其是关于科技在其中的地位)   「02年文科第2题,理科第3题,01年文理科第31题:辨析:“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4、社会意识形态的构成(选择题)   5、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分析题的某个方面)   「模拟试题」   《伊索寓言》有一则故事说,有个放羊娃赶着他的羊群到村外很远的地方去放牧。他老是喜欢说谎,开玩笑,时常大声向村里人呼救,谎称有狼来袭击他的羊群。开始两三回,村里人都惊慌得立刻跑来,被他嘲笑后,没趣地走了回去。后来,有一天,狼真的来了,窜入羊群,大肆咬杀。牧羊娃对着村里拼命呼喊救命,村里人却认为他又在像往常一样说谎,开玩笑,没有人再理他。结果,他的羊群全被狼吃掉了。   请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有人从这则故事得到启发说,“谎言重复一万遍,也就成了真理”。请分析故事的本意,并对以上观点进行驳斥。(6分)   (2)放羊娃的多次撒谎而失去了人们的信任,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说明“诚信”等道德准则的重要性。(4分)   「考点与试题分析」   本题设计考到的考点有:①认识论的真理及其客观性原理;②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③历史唯物主义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作用原理。这些知识原理都是本年可能考到的重要考点。   本题还考察了考生结合典故事例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并且关于“诚信”道德准则的考察,还贴合了当前社会现实状况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的实际。这种引用典故材料,同时又结合现实状况的出题方式,是本年和以后考研政治分析题的重要的出题方向,考生应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   「答案要点」   (1)这则故事的本意是说,放羊娃多次撒谎,失去了人们的信任,最终使自己受到损失,自食其果。这则故事主要是说明在社会生活中诚信等道德准则的重要意义。   “谎言重复一万遍,也就成了真理”的观点,是对这则故事涵义的误解。它违背了真理观的基本原理。(2分)   真理就是主观同客观的认识,是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检验标准、作用等都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转移的。真理有其客观的确定的内容和标准,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或者靠“谎言重复一万遍”得来的。   真理和谬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真理和谬误二者有原则区别,但又相伴而生,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即超出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转化为谬误,反之亦然。但是二者的相互转化,需要具备相应的客观条件。谬误、“谎言”可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真理,但决不是靠主观意志或者“重复一万遍”来实现。(3分)   “谎言重复一万遍,也就成了真理”是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这种相对主义诡辩论抹杀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理论和实际上都是有害的。(1分)   (2)“诚信”等道德原则属于意识形态。它又称思想上层建筑或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形式。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意识形态又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包括反映社会存在、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以及观念创新等方面。(2分)   先进的意识形态推动社会的发展。“诚信”等道德原则,作为人类社会积极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成果,是人类和谐共存的社会生活的需要和反映,它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推动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这则故事也说明,人类社会要坚持和弘扬“诚信”等道德原则。(2分)   (评分参考:如果考生的论述与答案不尽相同,但是用真理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进行了分析,言之有理,自圆其说,也可酌情给分,但不超过6分。)   第六章 社会规律与社会发展动力   1、人类社会历史规律,历史规律与人的活动的关系(非常重要的选择题考点,可能的分析题方面)   「06年第18题,05年第4题,04年第16题,00年理科第35题」   2、群众史观和历史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可出选择题或者分析大题方面)   「模拟试题」   一夜间,继前两年鸭脖子借着《生活秀》风靡全国之后,又一发迹湖北的小吃——掉渣儿烧饼迅速窜红全国。短短数月,上海、杭州、北京、南京、广州……2块钱一个的掉渣儿烧饼几乎风靡全国大中城市,几乎随处可见写着“油而不腻,口感柔和,入口即融,鲜香可口”广告词的牛皮纸带。在北京西单、新街口等繁华地段,比邻而开的烧饼店同样随处可见。   有人说,掉渣儿烧饼风靡的原因不外乎价格便宜、大众口味容易接受、包装有特色、名字“掉渣儿”有特色等等。也有人说大众的口味谁也说不准,和鸭脖子的风靡一样,掉渣儿烧饼的火爆完全是偶然的。   趁火打劫地傍着“掉渣儿”走的烧饼店还在从蔓延:掉渣渣、掉掉渣、土掉渣、掉渣王、土家掉渣、土家掉渣的……但就在此时,风靡一时的号称“中国式比萨掉”的渣儿烧饼从窜红到衰落同样似乎是在一夜之间。以春节为标志,北京、上海烧饼店排队的队伍越来越短。据了解,眼下混水摸鱼发“掉渣儿”财的人主要有三种,一些烧饼店、早点摊挂出掉渣儿烧饼的招牌混水摸鱼。一些商家,趁着“掉渣儿”烧饼知识产权保护的漏洞,傍着“掉渣儿”、“土家”搞加盟收取加盟费,而一些像“200元传授恩施土家烧饼制作技术及提供配方”的帖子在网上随处可见,价格也越来越低。   认真分析,掉渣烧饼昙花一现式的盛开的原因也未必完全是偶然的。比如,对商标的保护不利。有关报道称,作为烧饼热最核心的“掉渣儿”商标只是刚刚申请。又比如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利,在掉渣儿烧饼推广过程中,创始人没有注意对配方的保护。烧饼店泛滥了,有人就卖配方赚钱,结果市场越做越烂,陷入恶性循环。再比如,对像有特色的包装纸袋的设计没有及时申请著作权保护。   (1)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掉渣饼“从窜红到衰落同样似乎是在一夜之间”的原因。(5分)   (2)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在生产发展和经济建设过程中,完善知识产权和提高公平竞争意识的重要性。(5分)   「考点与试题分析」   考点:①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该原理与知识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辩证法部分07年的重要考点。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该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规律部分的重要内容。   本题还考察了考生结合社会现实事例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这种出题方式近年也出现过,如05年第34题考到“大型科普展”。考生对这种出题形式也要有针对性地加以注意。   「答案要点」   (1)必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的趋势。偶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必定要发生的、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偶然性体现出来。偶然性之中隐藏、体现着必然性。掉渣饼“从窜红到衰落同样似乎是在一夜之间”的事例,既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2分)   掉渣儿烧饼迅速窜红全国,有其偶然性因素,但偶然中隐藏着必然,掉渣儿烧饼的口味大众化、包装新颖、价格适中等自身优势中有其迅速被大众接受的必然性。掉渣儿烧饼的迅速衰落中也有其偶然性,如不重视商标和知识产权的保护等,但偶然性之中隐藏、体现着必然性,不符合市场规律的操作手段必然被市场所淘汰就是偶然性之中的必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我们要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辩证法原理,来做到全面、深刻地分析事物及其原因。(3分)   (2)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其中包括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经济基础就是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就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与其相适应的制度与设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2分)   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就是经济基础的发展。市场经济建设必然要求有相应的知识产权法规,还有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意识和观念与之相配合,这些法规和意识等就是上层建筑的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市场经济建设决定了知识产权法规、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意识和观念的必然性。同时,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我国及时地完善知识产权法规和培育提高公民的公平竞争意识等方面,将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建设。(3分)   第七章 社会目标   1、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的统一、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可在分析题中作为一个方面涉及到,做基础性理解而结合材料展开即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的统一”历年曾作为选择题辨析题考到,今年可能考到选择题)   「98年理科第23题,97年文科第23题,00年文科第30题,00年文科第18题,02年文科第17题,06年第18题」   2、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选择题,几乎每年必考到,尤其是“人的价值”。今年也将是结合社会现实事例出到选择题,一般难度不大)   「97年文科第2题:马克思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01年理科第18题: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有;04年第3题:“非典”病愈者捐出血清;02年文科第3题,02年理科第18题;05年第31题辨析:关于“许衡不摘道旁之梨”的典故,06年第20题:丛飞的故事」   「模拟试题」   我国选手刘翔在2004年奥运会上夺得男子110米栏冠军,并在2006年的世界锦标赛中打破了世界记录,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后来他也由此获得了高额的奖金和其他各种商业性收入。这说明 (D)   A人的社会价值是体现为人的能力的大小 B人的社会价值是以自身的利益为归宿 C人的社会价值就是通过其能力满足自己的需要 D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本质上是统一的。

如何理解新冠肺炎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原理?

新冠肺炎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唯物主义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以及量变和质变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囊括马克思主义总论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和医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哲学和医学对新冠肺炎该物质的理解,哲学是对已有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思考,而医学强调以实证法来探索新的知识,深度挖掘对于新冠肺炎的内在内涵,如传染源、传播途径、诊治方法等。医学强调单一领域如新冠肺炎等疾病,是局部观,而哲学是以整体的世界作为对象,是以方法论式的整体观。对于新冠肺炎的理解,医学较为深入,哲学相对笼统。医学为哲学提供素材,哲学依靠医学提供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可靠性。医学利用哲学的观点方法论的更好的深入研究,改善研究方法。可以说,哲学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始终与医学保持发展活力。下面就来谈谈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蕴含的马克思哲学原理: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1.将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统一的基础归结为思维,此路径强化理性本身,会使得“我们的理论思维的本能和无条件的前提”脱离意识而存在,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是突发卫生公共事件,人类对于该新生事物了解不清楚,在忽视认识论的前提下,实践也是盲目的,也达不到疾病预防和诊治的效果。2.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统一基础归结为自然而然的存在,该路径认识新冠病毒肺炎会从客体的直观形式理解,忽视主观的作用,忽视社会实践即实践式的诊疗方案和管控措施,也可能会造成新冠肺炎的大爆发。只有将建立在认识论的基础上的实践才能有效的改造自然,正确的认识思维和存在的相互作用,才能有效管控新冠肺炎疫情。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从联系观来看,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新冠肺炎大爆发有其独有的原因,不良的饮食嗜好(蝙蝠和野生动物)、初期疾控管控效率、群众的自我防意识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叠加的结果。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事物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事物的前进、上升,是新事物替代旧事物的结果,03的SARS到今年的新冠肺炎,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人类科技在不断的发展,病毒的结构和性质和种类也随之更新,具有某种程度的客观性。认识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的运动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新冠肺炎的控制情况主要看确诊患者增加人数和治愈人数之间的斗争中,最终达到新冠肺炎人数得到有效控制,这一理论指导我们要注重增加和减少的对立关系。量变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新冠肺炎患者的增长最最初的几人发展到几百人到现在的几万人,每一个量的变化达到的每一个阶段意味着每个阶段的量的变化,这为中国有效的制定是否封城举措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安徽省的分区域风险管控政策的制定就是该方案的体现。否定之否定: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新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在新冠肺炎管控时,旧有SARS的应急管控制度不太适合中国如今的新冠肺炎的有效管控,未来的发展可能对于旧有制度的批判性继承。如钟南山院士所说的中国CDC的地位太低,分级上报,没有一定的自主权,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经多方讨论后可能会做出相应修改,也是这一原理的运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什么?

物质运动导致精神活动的产生,又反过来促进物质过程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形式的基本观点(BD )。

DBCE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条件,标志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观点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构成。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西欧,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英、法、德3国是其发源地。诞生的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75年,马克思完成了《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写作,这标志着马克思完成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全部设计与写作。诞生的意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什么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引向深入.这就是党中央提出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我们要通过兴起学习贯彻新高潮,切实使广大党员和干部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的认识上达到新的高度,在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上取得新的成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同心同德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先进性、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这一科学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党中央同意印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比较系统地概括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取得的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不仅表明我们党在理论的自觉性和实践的主动性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再一次有力地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仍然是我们正确认识和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锐利思想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坚持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认为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论述,但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定不移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赋予它们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根据实际制定和实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强调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要立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以兴国为己任、以富民为目标,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经过长时期的努力,不断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向党的最终目标前进.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鲜明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同时又为在锲而不舍的努力中不断朝着实现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胜利前进指明了现实途径.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养分,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工作必须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以最广大人民的实践为理论创新的源泉,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理论创新的目的.这些重要理论观点,适应我们党的历史地位和执政条件的发展变化,适应我国人民利益要求和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提出了全面要求. 第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 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提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不从书本、概念和抽象的原则出发,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刻总结实践创造的新鲜经验并上升到理论,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卓有成效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红线,在许多重大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走上歧途,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以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条件,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丧失活力,就不能很好地坚持下去;最广大人民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就不能对人民群众产生感召力、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要全面把握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特征,也要全面把握它在继承前人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的特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旗帜.

马克思恩格斯是怎么看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呢?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毫无疑问,工人阶级在不可避免地夺取政权之后,将使理论的和实践的工艺教育在工人学校中占据应有的位置。”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还提出了综合技术教育思想,使得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具有了实质性内涵。

什么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诞生

要分开说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它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恩格斯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做出了哪些伟大贡献?

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 马克思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的一个犹太家庭。1835年秋,在中学毕业试卷上,他说明了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谋福利的职业的伟大抱负。同一年,进入波恩大学。后转入柏林大学。在柏林大学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活动,吸取了黑格尔的辨证法思想。1841年,大学毕业后,接受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最后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842年1月马克思开始为科隆的《莱茵报》撰稿。同年10月进入该报当编辑。他发表了一系列抨击普鲁士专制统治和德意志的封建势力的论文,不久马克思被迫离开主编职位,后《莱茵报》也被查封。 1843年马克思与燕妮·封·威斯特华结婚,婚后迁往巴黎。在巴黎,他研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和各国革命史,参加工人团体的活动。马克思这一时期的著作里明确地、科学地回答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动力和途径问题,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1844年8月底—9月初,在巴黎与恩格斯会见,开始为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共同进行斗争。1845年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前往布鲁塞尔。在布鲁塞尔,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想以此组织建立国际性的共产党,以便吸收各国先进分子。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了1847年底“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伦敦举行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委托他俩起草同盟纲领。1848年2月他们写成的纲领随即发表,这就是著名的《共产党宣言》。 1848年维也纳和柏林爆发革命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回到德意志,在科隆创办了《新莱茵报》,指导了德国和欧洲革命,声援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1849年后定居伦敦。 到伦敦后立即重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地方组织和中央委员会。系统地全面地总结了1848年欧洲革命的历史经验。1864年9月创建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通过同形形色色机会主义派别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1867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第二、三卷在他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出版),在这部巨著中,他阐明了剩余价值论,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在1805年—1870年间。马克思几乎每天都同在曼彻斯特的恩格斯通信,商讨各种政治、社会和自然科学问题。从1851年开始,他还为美国《纽约每日论坛报》和英国及其他国家的一些报刊撰稿,其中包括对中国问题的评论。1871年3月18日巴黎公社建立,马克思高度评价这一无产阶级的革命首创精神,并给予热情的歌颂和支持,写出了《法兰西内战》一书,总结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1875年马克思抱病写了《哥达纲领批判》,对拉萨尔机会主义给予了彻底的批判。由于反动政府的迫害,极端贫困的生活以及繁重的工作,严重的损伤了马克思的健康。1883年3月14日下午,马克思因病与世长辞。后和他的夫人燕妮同葬于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 马克思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指引了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前进的道路。恩格斯指出:马克思是“科学巨匠”,“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赖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解放条件的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马克思的名字将永垂史册。 http://rcs.wuchang-edu.com/RESOURCE/CZ/CZLS/ZSD/SJJDS/GJGCZYYD/328_SR.htm 恩格斯(1820-1895)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剥削被压迫群众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者。 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诞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的一个纺织厂主家庭。1837年9月,中学未毕业就被他的父亲送去学习经商。1838年7月至1841年3月,在不莱梅一家贸易公司实习经商,业余刻苦自学,著文批判德国的封建专制统治、宗教迷信和资本家的贪婪,表现了初步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1841年9月至1842年10月,在柏林服兵役,旁听柏林大学的哲学讲座,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在此期间,他先后发表了《谢林论黑格尔》、《谢林和启示》以及《谢林――基督教的哲学家》等小册子,尖锐批判了宣扬"天启哲学"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谢林,他还著文揭露以德皇威廉四世为代表的德国封建专制制度,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1841年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发表后,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1842年11月,恩格斯在英国曼彻斯特"欧门――恩格斯"纺织公司当办事员,在这里,他参加宪章派活动,结识了正义者同盟的活动家,并深入研究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开始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科学共产主义的转变。1844年2月,在马克思主编的《德法年鉴》上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初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 1844年8月底,恩格斯在回国途中绕道巴黎会见了马克思,开始了二人的终身合作。1844年9月至1845年3月,他在巴门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描述了无产阶级的悲惨处境和历史使命。1845年与马克思合写《神圣家族》,同年11月到次年5月又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完成了两大转变。1846年春,恩格斯和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创建共产主义通迅委员会。同年秋天,赴巴黎开展活动,争取和教育正义者同盟的成员,使之摆脱"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影响。 1847年1月,恩格斯和马克思一起加入正义者同盟。6月,他出席在伦敦举行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创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同年10月,被选入同盟巴黎区部委员会,并受委托起草同盟的纲领草案(即《共产主义原则》),用问答的体裁初步阐明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11月,与马克思一起出席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并任大会秘书。大会接受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张,制订了符合民主制原则的章程,并委托他们起草同盟的纲领。1848年2月中旬,在《共产主义原理》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出版。 1848年2、3月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相继在巴黎、柏林、维也纳等城市爆发;3月,恩格斯当选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委员,在巴黎与马克思共同拟订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4月,他们到达德国科伦。恩格斯担任《新莱茵报》编辑,协助马克思主持该报编辑部工作。他还曾去巴门和莱茵省的其他城市活动。1848年秋至1849年初,为了躲避官方的追捕,流亡到比利时和瑞士,在瑞士协助组织工人协会。1849年5月,在爱北斐特参加武装起义。6月,在巴登――普法尔茨任维利希志愿军团副官,亲临前线参加战斗。起义失败后流亡到瑞士。11月抵伦敦,当选为同盟中央委员会委员,负责改组同盟工作。1850年3月和6月,先后两次与马克思合作起草《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为了支援陷于极端贫困的马克思一家,恩格斯于该年迁居曼彻斯特,在"欧门-恩格斯公司"再度经商。 在曼彻斯特居住期间,恩格斯同马克思保持了频繁的通信联系,共同研讨国际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策略,探讨各个领域里的学术问题。恩格斯进行了广泛的理论研究,尤其对军事学、语言学和自然辩证法作了深入的探讨。1851年11月至1852年11月,恩格斯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写了一组题为《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的文章,深刻总结了1848-1849年德国革命的经验,提出了武装起义是一种艺术的著名论断。1857-1859年,他为《美国新百科全书》撰写了许多军事条目。1861-1865年,撰写了关于美国内战的许多文章。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他为工人报刊和利用资产阶级报刊撰写了许多篇战争评论,准确地分析和预示了战争的进程。 1870年9月,恩格斯结束了二十年"埃及幽囚式"的经商生活,从曼彻斯特迁居伦敦,与马克思一起参加国际工人协会的领导工作。1872年9月国际海牙大会期间,恩格斯与马克思一起为击败巴枯宁阴谋集团,通过关于政治问题和组织问题的决议作出了重要贡献。根据恩格斯的提议,国际总委员会迁至纽约。1875年3月,他在给倍倍尔的信中阐明了他对德国工人运动中两派合并的原则立场,批评了党内某些领导人追求无原则合并的错误。1876-1878年,他写了一组题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的文章(即《反杜林论》)。1880年夏,应法国工人党领导人拉法格的要求,把《反杜林论》中的某些章节改编为《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本被马克思称为"科学社会主义入门"的小册子,对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起了重要作用。在1873年至1883年间,恩格斯拟定了《自然辩证法》的写作提纲,完成了若干篇章和片断,奠定了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基础。 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独自肩负起指导国际工人运动、整理和出版(或再版)马克思遗著、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各国年轻的社会主义活动家和理论家的重任。 1889年7月,在恩格斯的指导和推动下,国际社会主义工人代表大会(即第二国际)在巴黎召开。在他的关怀和指导下,第二国际联合各国工人政党,开展了反对无政府主义和改良主义倾向的斗争,1893年8月,恩格斯在欧洲大陆旅行期间出席了正在苏黎世召开的第二国际的第三次代表大会。这是恩格斯唯一的一次参加第二国际的代表大会。 恩格斯在晚年承担了整理、出版马克思未完成的《资本论》第二、三卷手稿的巨大工作,1885年7月,《资本论》第二卷出版。1894年12月,《资本论》第三卷出版。在他主持下,1887年1月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版。他还再版了马克思的其他著作以及共产主义者同盟的著名活动家威廉·沃尔弗、格奥尔格·维尔特等人的作品,并筹备出版马克思全集。 八九十年代,恩格斯继续在各个思想领域内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全面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1884年10月,《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书出版,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第一次系统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史前史,揭示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发展及其消亡的规律和家庭的变迁史。1886年4月至5月,发表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90年和1893年,先后发表《沙皇俄国政府的对外关系》和《欧洲能否裁军》,分析了九十年代初欧洲国际关系的特点和趋势,揭露了沙皇俄国是欧洲反动势力的堡垒,阐述了无产阶级对战争、和平和革命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方针。针对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内部右倾机会主义思潮日益抬头的情况,1891年1月发表了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并为之作序,3月再版了《法兰西内战》并写了导言,6月写了《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1895年初为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单行本写了导言。恩格斯在这些导言中集中地捍卫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1894年11月,他写的《法德农民问题》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争取农民同盟军、引导农民走向合作制的原则、方针和政策,批判了法国工人党和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农民问题上的右倾错误。他指出,在农民占人口多数的国家里,"为了夺取政权,这个政党应当首先从城市跑到农村,成为农村中的力量"。 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因患癌症逝世。10日,在威斯敏斯特桥的滑铁卢车站大厅举行追悼会。27日,遵照他的遗嘱,他的骨灰被洒在伊斯特勃恩海滨的大海中。 http://219.239.11.21:8088/datalib/2003/Celeb/DL/DL-1516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是?

D 考研做过 啊

恩格斯 马克思 的一个小故事

恩格斯出生在德国一个工厂主的家里,他从小就喜欢思考。有一天,他问妈妈:“为什么有许多人吃不饱?”妈妈对他说:“等你长大了再去研究吧!”小恩格斯拿着早餐,到学校去了,以后他总要带些食品到学校去,回家就拼命地大吃。妈妈觉得奇怪,一天终于发现了这个秘密,原来他把食物都带给了贫困的同学。恩格斯如实告诉了妈妈,妈妈很感动,以后就多做一份让恩格斯带去。小恩格斯的同情心,使他以后成为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怎么去世的?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德国政治哲学家及社会理论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犹太人。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他是无产阶级的导师,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带头人。一般信奉他理论的人被称为马克思主义者。 生平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生于德国莱茵省特里尔城一个律师家庭。他的祖父马克思·列维是一名犹太人律法学家,他的父亲希尔舍·卡尔·马克思,后改名亨利希·马克思,生于1782年,同荷兰女子罕丽·普列斯堡结婚,生育多名子女,但从一确定继承人的文件中发现,只有卡尔·马克思和三个女儿索非亚、爱米尔、路易莎存活。 1830年10月,马克思进入特利尔中学。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后转学到柏林大学,并于1841年完成柏林大学学业,同年另以论文《民主主义的自然哲学和经验主义的自然哲学之区别》申请获得耶拿大学博士。毕业后担任莱茵报主编,后辞职。期间认识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他学识渊博,精通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学、数学。 1843年6月19日,马克思与苦等了他7年之久的生于1814年的贵族小姐燕尼结婚。 1844年1月,与燕尼一起踏上流放的征途。去到巴黎。 1845年秋,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去到比利时布鲁塞尔。 1845年12月宣布脱离普鲁士国籍。其后和恩格斯一起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书中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第一次系统的阐述了他们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奠定了初步理论基础。后来才诞生了《共产党宣言》。 随后不久遭到比利时当局的迫害。和妻子一起回到德国。 1846年初 ,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应邀参加正义者同盟。1847年6月同盟更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且起草了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 1848年4月,和恩格斯在德国一起创办了《新莱茵报》。 马克思在德国特里尔的故居,现在是马克思博物馆后被驱逐,去了巴黎。在被要求离开巴黎,去了英国伦敦。在伦敦,他们度过了一生中最困难的日子。在5年时间里,马克思和燕尼失去了四个孩子中的三个。但在这期间,马克思写出了他最重要的著作——《资本论》。 1864年9月28日马克思参加了第一国际成立大会,被选入领导委员会。他为国际起草《成立宣言》、《临时章程》和其他重要文件。 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1870年10月与移居伦敦的恩格斯再度相聚。由于被许多国家驱逐,到处流亡,他曾自称是“世界公民”。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寓所去世,葬于[[海德公园]内。 《资本论》后两卷为恩格斯整理马克思的遗稿后出版,分别在1885年、1894年相继出版。 恩格斯,F.Friedrich Engels (1820~1895)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K.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国际无产阶级的领袖。1820年11月28日出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今乌培塔尔市)一个纺织厂主家庭。少年时就学于巴门市立学校,1834年转入爱北斐特理科中学。1837年其父坚持要他辍学经商。1年后到不来梅一家商行供职。当时德国正面临民族统一和民主革命的任务,恩格斯被民主主义的政治思想所吸引,同青年德意志运动发生联系。1839年春,在该派机关刊物《德意志电讯》发表《乌培河谷来信》,揭露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虔诚主义的黑暗,倾注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由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1841年9月,恩格斯到柏林服兵役。并在柏林大学听课,研究黑格尔哲学,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1841年底和1842年初写出《谢林与启示》等 3篇文章,抨击为普鲁士政府服务的哲学家F.W.J.von谢林,维护G.W.F.黑格尔的辩证法和青年黑格尔派从事进步活动的功绩,在德国哲学界引起轰动,在国外也有强烈反响。这时,恩格斯在政治上和世界观上虽然是一个民主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但他重视革命实践,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实际斗争中,逐步意识到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同德国现实之间的矛盾,再加上L.A.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影响,他开始向唯物主义者转变。 1842年11月,恩格斯到英国曼彻斯特的欧门-恩格斯棉纺厂当职员,接触到真正的产业无产阶级。他和工人交往,参加他们的集会和斗争,并同宪章运动领袖建立联系。为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恩格斯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他分析英国的社会状况,研究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为宪章运动机关报《北极星报》和马克思主编的《莱茵报》撰稿。1844年3月,在《德法年鉴》上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两篇文章,以社会主义观点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指明一切弊端都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统治的结果,论述社会主义革命和消灭私有制的不可避免性,批判英国历史学家T.卡莱尔的唯心史观,初步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这清楚地表明恩格斯已经完成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与马克思合作创立和丰富马克思主义 1844年 8月,恩格斯在回德国途中拜访侨居巴黎的马克思,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决定为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制定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而奋斗。同年 9月,与马克思合写《神圣家族》一书,批判黑格尔哲学中的唯心主义,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重要原理。1845~1846年间两人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指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系统地论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探讨历史上各种所有制的形式,论证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这部著作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系统的阐述。1845年,恩格斯根据他在英国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材料,写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第一次明确地指出无产阶级不只是一个受苦的阶级,它所处的政治经济地位必然推动它去争取自身的解放;而社会主义只有成为工人阶级的政治斗争目标时才会成为一种政治力量。 为了把科学社会主义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恩格斯和马克思于1846年初在布鲁塞尔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同各国的社会主义团体建立联系,宣传科学社会主义。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应邀加入德国工人的秘密组织正义者同盟,并积极参加它的改组工作。恩格斯出席同盟在6月召开的第1次代表大会,向大会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把旧的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他为新的同盟先后起草两个纲领草案:《共产主义信条》和《共产主义原理》。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书中指出,共产主义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在同年11~12月同盟第 2次代表大会期间,马克思、恩格斯受大会委托,在前两个纲领草案的基础上负责起草党的纲领。1847年12月~1848年 1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公开升起共产主义运动的旗帜,是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48年欧洲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的委托,为德国无产阶级制定了行动纲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德国三月革命爆发后,他们立即回国参加革命斗争。恩格斯除协助马克思创办《新莱茵报》外,亲身参加南德和爱北斐特地区保卫革命成果的几次激烈战斗,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革命失败后,1849年11月10日恩格斯流亡伦敦与马克思会合,担负起重建同盟中央委员会和地方组织的工作,着手总结1848年革命的经验教训。1850~1852年先后写了《德国维护帝国宪法的运动》、《德国农民战争》、《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并与马克思合写《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分析革命失败的原因,论证工农联盟的必要性,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战略和策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850年,恩格斯重返曼彻斯特从事他十分厌恶的经商活动,以便在经济上接济马克思,使之能够完成《资本论》的写作。工作之余,他还研究自然科学和军事科学,就各种理论问题同马克思交换意见,写了大量军事、政治论文。恩格斯极其关心欧美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在第一国际前期,尽管他无法直接参与活动,仍通过信件和马克思讨论有关国际的重大问题。他很关心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写过不少论述波兰问题的文章。他在《波斯和中国》、《俄国在远东的成功》等文章中,揭露沙皇俄国和英国对中国的侵略,预言今后必将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1870年 9月,恩格斯从曼彻斯特迁居伦敦。10月,当选为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委员。在国际的后期发表《论权威》等名著,总结了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批判了巴枯宁派的无政府主义思潮。 70年代初期,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关心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成长。在1875年爱森纳赫派与拉萨尔派合并时,恩格斯和马克思一起批评了爱森纳赫派领导人无原则妥协的错误和哥达纲领中的拉萨尔主义观点。两派合并后,杜林主义危及德国党的理论基础。1877~1878年恩格斯写出《反杜林论》,深刻批判Е.К.杜林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哲学、庸俗的政治经济学和假社会主义,第一次系统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1880年,把《反杜林论》一书理论部分中最重要的部分改编成《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小册子在法国和其他国家的工人中广为传播,被马克思称作“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 恩格斯重视总结自然科学的新成就,批判自然科学领域的反动哲学思潮,研究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从1873年开始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写了许多札记和片断。其中《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科学地解决了人类起源的问题。这些手稿在恩格斯逝世后被编成《自然辩证法》一书出版。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883年3月马克思逝世,恩格斯担负了整理和出版马克思文献遗稿工作。1885年和1894年先后出版《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完成了马克思未竟之业,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884年,恩格斯发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论述原始社会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揭示在私有制基础上形成的阶级对抗和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的起源和实质,指明私有制、阶级、国家消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批判资产阶级学者、拉萨尔主义者以及无政府主义者关于国家问题的谬论。1886年,他发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系统地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L.A.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及唯心史观,精辟地论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从1890年起,他在有关唯物史观的一系列著名通信中,驳斥了E.E.P.巴尔特等资产阶级学者以及德国党内“青年派”等机会主义者的观点,在全面论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基础上,着重阐明上层建筑的积极作用,进一步论述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原理,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 恩格斯在从事理论工作的同时,还肩负着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担。1889年7月,在他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建立第二国际,进一步团结和发展了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使社会主义运动获得广阔的发展。他帮助和指导德、法、英等国社会主义政党开展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先后写出《1845~1885年的英国》、《〈论住宅问题〉一书第二版序言》、《〈法兰西内战〉一书导言》、《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英国版序言》等序文和书信,深刻地批判了各种机会主义思潮,指导各国党制定正确的纲领和策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1894年写出《法德农民问题》一文,指出无产阶级在争取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斗争中与农民结成联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阐述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后引导农民走向农业合作化的纲领和步骤,强调对小农不能用暴力剥夺,而应通过示范把他们逐步引向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问题的重要著作。1895年 3月为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新版写了导言,分析和总结1848年以来无产阶级斗争条件和方法的变化。1895年8月5日在伦敦病逝。骨灰罐由他的亲密战友F.列斯纳等遵照遗嘱投葬于英国伊斯特勃恩岩崖附近海中。

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创立学科社会主义理论的?

两个人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神圣家族,这两部作品对于两个人的影响是比较大的,逐步的创立了社会主义理论。

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原理

转: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个组成部分。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同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的结合中发展的;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的;是在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创造性研究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 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他们的继承者继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制定了关于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他总结了苏维埃俄国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进到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在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历史、社会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以下 3个规律: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运动的根源在于矛盾。矛盾双方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个别人的认识又是有限的,这个矛盾要在无穷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力。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等;所以每一个历史时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思想的基础。从原始公社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个人在历史上有一定作用,每个时代都需要而且能够创造出自己时代的伟大人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各个时代的生产关系,尤其是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生产的重要特点是自由雇佣劳动制,工人的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而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马克思发现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一天创造的价值同它每天的消耗全然不同。雇佣工人每天除了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以外,还必须额外工作若干小时,马克思称之为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称之为剩余价值。还对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分解等等作出科学分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成为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马克思把社会产品按价值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 3个部分,从而分析了资本主义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深刻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社会性和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和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性。马克思阐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指出资本积累必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更为尖锐。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从而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让位于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的发现,使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成为可能。剩余价值的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这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它的任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本身的性质。它是最直接又全面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斗争的行动科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合乎规律的结果,推翻资本主义并实现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是通往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按其成熟程度不同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在低级阶段,各方面还存在旧社会的痕迹,实行的是等量劳动的交换;在高级阶段,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那时将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要保证社会主义革命获得胜利并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工人阶级必须组成与有产阶级一切旧政党对立的独立政党。工人政党要有一个新的科学世界观作为理论基础,它比其余无产阶级群众更善于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始终代表着整个运动的利益,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共产党在为实现自己纲领的斗争中要实行正确的战略策略,要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要善于争取各种同盟者,善于同其他政党采取种种共同行动。 马克思主义除了以上 3个主要组成部分之外,还包括政治学、军事学、历史学、教育学等方面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第一次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正确的道路,而且为各门科学的发展提供锐利的武器。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一百多年来,它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取得重大胜利,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进行深刻的科学研究工作的同时,亲身参加和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组织,指导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运用中必须同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列宁在世界历史进入帝国主义的时代向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各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在结合本国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补充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辨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史观。任何学科的发展都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任何活动中都应当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原理。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西方国家中一种反对列宁主义但又自称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与欧洲各国共产党内,最初是共产国际内部一种“左”倾思潮,在受到共产国际的批判后,在党外发展起来。创始人为匈牙利的卢卡奇·吉厄尔吉、德国的K.科尔施和意大利的A.葛兰西。这股思潮在开始时没有自称或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1955年,法国存在主义思想家M.梅洛-庞蒂在《辩证法的历险》一书中,强调西方马克思主义同列宁主义的对立,并把前者的传统追溯到G.卢卡奇在1923年发表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在这以后,人们就广泛地用这个概念称呼这一思潮。在60年代末期西方的新左派运动中,特别在1968年的法国“五月风暴”中,这一思潮曾被激进的青年学生和工人奉为反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等级制异化制度的思想武器。西方马克思主义是西方各国一批左派知识分子,他们自称信仰马克思主义,但否定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阐释的权威性,主张对马克思主义作批判性的考察,重新发现马克思主义的真谛。他们否定十月革命道路具有普遍意义,批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缺陷和弊病,力图根据现代西方社会发生的实际变化,在革命的战略和策略上,提出了同列宁主义相对立的见解。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企图把马克思主义和现代西方各种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集合起来,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补充”和“重新创造”,用来分析现代西方社会的新情况、新问题,探讨一条适合现代西方社会特点的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内,有两种不同的趋向:①按照黑格尔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的精神解释和发挥马克思主义,被称作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②按照新实证主义、结构主义的精神解释和发挥马克思主义,被称作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逐渐不适应历史运动,并对非马克思主义获得的成就加以排斥,因而经常处在不理解工人阶级和其他阶级的变化发展的经验的危险之中。为了防止和克服这种危险,西方马克思主义断然反对教条主义 ,主张由每一代来重新发现、重新创造马克思主义。在“重新发现”和“重新创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趋向和流派,都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某个方面,而指责、否定其另一个方面;都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对立起来,并按照自己的需要批评恩格斯和列宁阐述的某些原理。 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有影响的派别是法兰克福学派。它于1930年形成于德国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主要代表人物有M.霍克海默、H.马尔库塞、T.W.阿多诺和J.哈贝马斯。这一学派以“社会批判理论”著称。他们发挥青年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和异化理论,结合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其他一些流派的理论,批判现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奴役和人的异化,主张建立一个符合人的本性的,以自由为特征的社会制度。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重要派别是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该派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主要代表人物是梅洛-庞蒂和J.-P.萨特。该派认为马克思主义忽视了具体的、个别的人,因此,他们要用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去补充和“革新”马克思主义,把人恢复到马克思主义中去。在他们看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是扼杀人的自由,造成人的异化的社会制度,主张以革命的造反行动消灭异化,实现人的解放。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趋向和流派一致强调借用资产阶级思想的伟大成就,它们或者从现代西方哲学的某些流派那里系统借用概念、术语和范畴,或者进而用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的某些思想去“补充”和“革新”马克思主义,由此形成马克思主义同形形色色资产阶级哲学流派的混合物。 也有人比如齐泽克,重视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地位,尽管他的观点也有错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趋向和流派,在分析研究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现象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痼疾和问题,探索了西方革命的途径,并且批评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和缺陷。但是,由于它们脱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没有能够为现代西方社会指出一条摆脱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就是”一词把“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辩证地连接起来,以积极的而不是悲观的态度阐明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讲清楚了发展中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这种态度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这种认识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本质特性。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既有德国古典哲学的渊源,也有18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不仅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紧扣时代呈现出开放性、包容性,呈现出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的崭新形态。系统自然观是一种关于自然的存在与演变的自然观,是以“系统”总的自然界模型来揭示自然界的本质与规律的,阐述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生态自然观就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对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生态危机”的反思与总结,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价值基础。

求: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当今经济现状

不喜欢ifso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方法论:世界的物质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客观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东西。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是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一经产生就反作用于物质,加速或延缓客观事物的发展进程。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推动人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从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从而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除了要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还要注重和发挥意识的反作用力,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用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①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③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之间的辨证关系。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多样性。方法论:坚持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片面地看问题。因果关系的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在每事每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方法论: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的因素联系,对于我们科学认识事物和有效地进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反对倒因为果,倒果为因。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局部离不开整体,整体也离不开局部,全局高于局部。 方法论: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观念。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反对形而上学静止地看问题。矛盾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原理: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对立和统一不可分割。 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的分析方法,对矛盾作全面分析,防止片面性。善于创造和利用条件,促使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 方法论:不仅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还要善于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两点论,防止片面性,反对一点论。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反对千篇一律、一刀切。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在不同场合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我们认识事物时,就必须把这两方面辩证地统一起来,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主次矛盾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既要反对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视次要矛盾的“单打一”。 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甚至颠倒主次,混淆事物性质的错误倾向。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方法论: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方法论:我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忽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或否认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作用都是错误的。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这两种状态,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方法论: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急噪冒进;反对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时瞻前顾后,畏缩不前,贻误时机;反对不顾分寸,盲目乱干,做事过头。 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任何事物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把自己的命运与改革大业紧密联系起来,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反对把事物发展的道路设想成一帆风顺,盲目乐观,又要反对看不到事物发展前途,一遇困难和挫折便灰心丧气、悲观失望的倾向。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原理: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它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因而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发展和发展。 方法论:它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切忌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努力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对你有什么启示和帮助

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用以说明事物、解决问题,使之变成生活的哲学、行动的哲学。唯物辩证法是客观世界规律和人类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原本深深植根于现实的活的哲学。但是,在当代,许多人对辩证法的认识,停留在经过高度抽象形成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上。辩证法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理论中,专搞概念的演绎,死抠书本的教条,就会变成空洞的、枯燥的、僵死的东西,那就会陷入本本主义的泥潭。只有使辩证法回到现实中来,密切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工作,用以认识和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才能显现其活的、旺盛的生命力。  辩证法就是哲学在生活中最生动、最突出的体现,展示了辩证法无坚不摧的强大威力。有许多将辩证法运用得活灵活现的经典例子。例如:“夏天有苍蝇、蚊子,但夏天能长出我们所必需的粮食和各种作物;冬天虽然少一些害虫,但冬天也不长庄稼,因此,谁也不会希望总是过冬天。”道出了评价改革开放要看主流的道理。又如:“按锁配钥匙,锈锁先膏油。把思想问题比做锁,是先有锁,钥匙后配。对很落后、难办的人,转化得有个过程,得先点一点儿油,慢慢再捅,不然不是把锁捅坏了,就是把钥匙弄断了。”告诫人们做思想工作要尊重规律,要讲究循序渐进。  我们如果把唯物辩证法、群众的智慧和通俗生动的语言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使他的思想和观点呈现出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道出了许多深刻的辩证法道理,给人印象深刻。比如:“下了高棋得意,下了臭棋生气,下了废棋不在意,其实废棋有时比臭棋损失还大,它耽误了许多时间和机遇。回想一下,建国以来我们下了多少废棋!”又如:“自吹不好。越吹越灰,越吹越飞。八分成绩吹成十分,人们最多给你打六分;八分成绩只说六分,人们反而给你打八分乃至十分。如果你不服,继续加大吹的力度,那么群众会只看你的缺点问题。”

请简述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基本原理一、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物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2、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二、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会受主客观方面因素的影响,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会不同。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有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结构不同。2、方法论要求: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三、意识反作用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既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又要反对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四、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第二课基本原理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和多样性。2、方法论要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片面地看问题。二、因果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在每事每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2、方法论要求: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反对倒因为果,倒果为因。三、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局部离不开整体,整体也离不开局部,全局高于局部。2、方法论要求: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观念。四、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2、方法论要求: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反对形而上学静止地看问题。五、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 原理归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方法论意义: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按客观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否则会遭到规律的惩罚。六、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一方面,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另一方面,由于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所以,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并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2、方法论意义: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认识客观规律是前提和基础,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坚持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统一。------------------------------------------------第三课基本原理1、矛盾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对立和统一不可分割。(2)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的分析方法,对矛盾作全面分析,防止片面性。善于创造和利用条件,促使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向转化。2、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2)方法论要求:不仅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还要善于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两点论,防止片面性,反对一点论。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2)方法论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反对千篇一律、一刀切。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1)原理归纳: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在不同场合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2)方法论意义: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我们认识事物时,就必须把这两方面辩证地统一起来,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科学的工作方法,如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都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的运用。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求我们遵循科学的认识秩序,要求我们遵循正确的工作方法,要求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5、主次矛盾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既要反对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视次要矛盾的“单打一”。6、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甚至颠倒主次,混淆事物性质的错误倾向。------------------------------------------------第十二讲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张江英考试要求:一、内因和外因:内因和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二、量变和质变: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三、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四、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知识整理:基本概念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量变: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在量变阶段,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仍然是这个事物。质变: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性质的事物向另一种性质的事物的根本转变。基本原理一、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2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忽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或否认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作用都是错误的。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这两种状态,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2方法论要求: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急噪冒进;反对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时瞻前顾后,畏缩不前,贻误时机;反对不顾分寸,盲目乱干,做事过头。三、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任何事物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2方法论要求: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把自己的命运与改革大业紧密联系起来,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反对把事物发展的道路设想成一帆风顺,盲目乐观,又要反对看不到事物发展前途,一遇困难和挫折便灰心丧气、悲观失望的倾向。四、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它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因而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发展和发展。2方法论要求:它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切忌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努力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命题研究:一、考点简析考试要点 出题方向 解题策略内因和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选择题或论述题,考查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 ,这几年考查较多 解此类题目要注意结合扩大内需,实施“走出去”战略等,无论是企业的改革还是农民生活的提高、国内经济的发展,都有一个正确处理内因和外因的问题,只要这部分知识掌握好了,一般是可以应付高考的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 以选择题为主,注意适度原则的掌握 解此类题目要注意结合经济结构调整等热点问题,深刻理解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及适度原则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一般出选择题,了解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原因及新事物的成长壮大要经历艰难曲折过程的原因 解此类题目要注意明确新事物的成长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明确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选择题或论述题 ,考察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与根本分歧 本部分内容是高考的重点,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会不自觉地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因此,必须深刻理解两者的分歧与根本分歧,对分析和解决问题会有很大的帮助一、 考点分析与展望[知识点理解]1、为什么说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事物内部矛盾的双方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斗争,由此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和地位发生变化,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和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所以,事物的发展不可能离开一定的外部条件。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即通过促使内部矛盾双方情况的变化而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因此,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须通过内因,而决不可能撇开内因单独地起作用。2、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怎样正确对待内因和外因? 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善于捕捉和利用机遇,做到身处顺境头脑清醒,身处逆境,不悲观、不消沉。 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因此,不能忽视外部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对周围环境作“一分为二”的分析,做到趋力避害。3、为什么说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1)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2)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这样两种状态,永不停息地变化、向前发展。4、量变引起质变有哪两种情形?(1)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能够引起质变。(2)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5、为什么说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这是因为,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当矛盾双方在斗争中力量的增减还没有引起依存关系的破裂时,事物处于量变状态。而当矛盾双方在力量上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矛盾双方地位的变化,从而使依存关系破裂,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这就是说,在一定范围和限度之内的量变并不影响事物的存在,不会改变事物的性质。量的变化只有超过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事物才会发生质变,由一事物变为他事物。6、为什么说新事物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1)因为新事物符合客观事物,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它的成长壮大。(2)因为新事物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3)在社会领域里,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7、为什么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1)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2)旧事物决不会自行消亡,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地方,它总是要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成长壮大。这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有表现尤为明显。(3)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表现在哪里?(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的分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9、青年学生为什么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高中时期的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和唯物辩证法的基础知识,看问题往往容易偏激,容易绝对化。青年学生要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就要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3)坚持唯物辩证法与反对形而上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才能真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在学习和工作中减少失误,少走弯路,作出更大的贡献。[拓展延伸]1、区分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根据和条件(1)事物发展的动力是矛盾,包括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即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2)事物发展的源泉是内部矛盾。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内部矛盾引起的,内部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如果将事物发展的动力说成是源泉,就会混淆内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同作用。(3)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也即源泉、根本原因、根本动力,第一位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也即第二位原因。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和“内因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的说法是否矛盾?(1)两种说法不矛盾。他们是从不同侧面思考同一问题,前者是从静态来看,后者是从动态来看。(2)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也分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外部矛盾的影响下,内部矛盾双方的力量及地位发生变化,使主、次方面发生转化。一旦这种转化实现,事物的根本性质就会发生根本改变。因此,这两种说法是有内在联系的。3、澄清在内外因关系问题上的几种错误观点(1)不能认为外因有时也能起决定性作用事物的发展首先是事物本身的运动和变化,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的表现和结果。而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又总是和事物外部的影响分不开的,这种影响是通过加强或削弱矛盾双方的某一方面而表现出来的,即通过促进内部矛盾双方情况的变化而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因此,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须通过内因,而决不能撇开内因单独起作用。(2)不能认为内因的作用可以离开外因。内外因在事物的发展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但不是惟一的原因。(3)不能认为内因决定外因。内外因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内因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但不能认为内因决定着外因。4、有质变不一定有发展 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但质变是一种根本性质的变化,有两种方向。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质变,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质变。只有向上的、前进的质变才是发展。5、澄清量变和质变关系问题上的几种错误观点(1)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所以量变比质变更重要。 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来实现,因此,就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来说,质变比量变更重要。(2)只要有量变,就一定会发生质变。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引起矛盾双方地位的变化,从而使依存关系破裂,才会发生质变。(3)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是事物变化发展的终结。 质变是原来量变的终结,又是新的量变的开端;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又进行着新的量变。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正是这两种状态的相互交替,才构成了事物永恒发展的过程。(4)质变根源于事物的内部矛盾,量变根源于事物的外部矛盾。 质变是由于矛盾双方的斗争使它们的力量增减和地位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导致双方依存关系破裂、统一体瓦解,从而使事物的根本性质发生变化;量变是矛盾双方的斗争引起它在力量上的增减,但这种变化是在统一体内部进行,还没有引起矛盾双方依存关系的破裂和统一体的瓦解,事物的根本性质未变。但无论是质变还是量变,都根源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当然也离不开事物的外部矛盾的作用,将其割裂开来是错误的。6、把发展的实质等同于发展的总趋势。发展的实质构成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发展的总趋势包含着发展的实质,但二者不能等同。发展的实质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即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是指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总方向和总趋势,不是指事物发展的各个具体阶段的方向。7、发展的含义、原因、状态和趋势的内在联系 发展作为哲学概念,指事物的运动和过程。发展作为一种运动,从性质上讲,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从内容上讲,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陈代谢;从状态和形式上来看,是从量变到质变;从动力和原因上说,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矛盾;最后从趋势和途径上讲,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8、为什么说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1)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饿根本内容,即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必然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2)它揭示了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即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所以,唯物辩证法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由于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发展,只能用静止的观点去看问题,它否认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不能理解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力的推动。所以,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9、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坚持唯物论是统一的(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与辩证法是统一的。这是因为,它们的研究对象是统一的,即客观物质世界。只不过两者研究的角度有所不同罢了。唯物论所要说明的是世界本质“是什么”的问题,而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世界的状况究竟“怎么样”的问题,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是坚持辩证法的唯物论,它在解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时是贯穿着辩证法的。因此,唯物论离不开辩证法。(3)同样,辩证法也离不开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是唯物的辩证法,而不是唯心的辩证法。它在解释世界状况“怎么样”的问题时,是从唯物论原则出发的,始终贯穿着唯物论。(4)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一项原理之中。必须坚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离开了任何一方,都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10、如何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这“两个对子”?哲学中的这“两个对子”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1)二者的区别表现在:它们所回答的是哲学中的两个不同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在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是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都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世界本原的,都属于唯心主义观点。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根源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的问题所作出的不同回答。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属于辩证法;采取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的,属于形而上学。二者的联系表现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又受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影响和制约。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所以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因为,第一,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一般说来,首先需要解决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然后才进一步解决这个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第二,如何解决世界的本原问题,规定了在世界的状况怎么样问题上的方向。第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作为两种思想观点从来不存在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独立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哲学派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唯物?

政治学原理历史上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

政治学原理历史上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以下5种:第一种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第二种认为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第三种 认为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 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第四种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 这种看法被称之为管理政治观;第五种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依据是认识论的什么原理

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依据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关于理论创新的原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坚持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要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所谓理论创新,就是理论观点、思想体系不断根据实践要求进行新的、创造性的提升和发展;实践创新,就是由理论创新所指导的,人们改造和变革客观世界的活动要富有创造性和超前性。而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说。而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挑战,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决定着他一定会根据时代变化,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里真理论和认识论哪位兄台知道呀

认识论原理包括: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真理的客观性原理。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原理以及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其中后面三个就是真理的观点。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即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同时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指导作用,而错误理论则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方法论:①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②要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反对:①脱离实践,夸大认识的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②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真理客观性原理: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由于真理所反映的对象——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具有客观性,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因此,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方法论:①划清真理与谬误的界限。②坚持用实践去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反对:①混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②用真理去检验认识的正确性。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即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即真理是具体的。方法论:①正确认识真理适用的范围与条件,坚持与时俱进。 ②坚持从实践出发,并在实践中a不断地检验和发展。反对:①认为有绝对真理的存在。②把真理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由于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规律客观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反对: ①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②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的客观性物质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作为自己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其意思有两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和活力是实践,目的和归宿也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观点,原理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实践精神的精华,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归宿指导的实践活动,使人能更自觉地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2、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理论体系的一条主线。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出发点是实践范畴,从实践观点看,物质只不过是实践活动的一个对象性要素。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是围绕实践这一核心而展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诸理论都以实践观点为基础和核心。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认识论部分的主要原理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第一:“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主要阐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真理与价值”。主要对人们认识的客观性与主体性特征进行阐释。第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重点阐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以及这一本质规定在实践中运用的根本要求,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坚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坚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同时,高度重视理论,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反作用,指导实践取得成功。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如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的客观性物质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作为自己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其意思有两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和活力是实践,目的和归宿也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观点,原理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实践精神的精华,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归宿指导的实践活动,使人能更自觉地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2、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理论体系的一条主线。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出发点是实践范畴,从实践观点看,物质只不过是实践活动的一个对象性要素。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是围绕实践这一核心而展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诸理论都以实践观点为基础和核心。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认识论部分的主要原理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第一:“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主要阐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真理与价值”。主要对人们认识的客观性与主体性特征进行阐释。第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重点阐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以及这一本质规定在实践中运用的根本要求,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坚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坚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同时,高度重视理论,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反作用,指导实践取得成功。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1、“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主要阐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2、“真理与价值”。主要对人们认识的客观性与主体性特征进行阐释。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重点阐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以及这一本质规定在实践中运用的根本要求,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坚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它首先是可知论。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人们不仅能够认识物质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及其规律的学说。它坚持反映论的观点,认为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对象和源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政治书书上有 有3大点每段一个要点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什么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是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

矛盾论 是 马克思 毛泽东 还是 黑格尔 提出来的?

毛泽东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