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理论

阅读 / 问答 / 标签

生态哲学理论有哪些

生态哲学观、生态伦理观生态文明:生态,是指生物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关系状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下来的合乎客观规律和人类进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文明形式的一个新阶段,是人与自然环境辩证统一的关系,它要求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并要树立科学和正确的生态观念,约束自身的行为,对自然资源的索取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否则必遭大自然的惩罚。其理念构思,运用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凝聚了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以博大的情怀和长远的眼光,为人类的未来描绘了一幅美好画卷。天人互泰:指天与人、人与自然彼此保持安定太平、和谐美好的常态关系,即天人和谐共生关系。它将人与天的互动作思考,着重探讨“互泰”思想及“因果”循环,在科技文明时代的背景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唤醒人的道德良知,积极应对生存发展中所面临的一切,破解面临的难题和困惑。其理念构思,据于易理、源于哲理、循于公理、合于义理,是传承、守正、创新、包容的统一,是主义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新理念,是在“天人合一”基础上的一脉赓续。它以创新的科学方法和基本要领,不离老祖宗的根和魂,从分析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改造出发,描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美好愿景,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一般规律,为生态文明的构建,拓宽了理论视野、提供了精神力量。生态文明、天人互泰是人类一切文明的基础,生态系统只有保持着平衡和稳定状态,人类社会才能实现良性发展、永续发展。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正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等。人类自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因此,人类未来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共同难题。诚然,人类文明的兴衰与自然环境的好坏直接相关,生态系统如出现恶化、甚至崩溃,人类一切文明将成泡影。而当代的生态哲学观、生态伦理观——“生态文明”与“天人互泰”,正是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的充分体现,它蕴含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维和伦理意识,立足全球与未来,必将为人类发展进步注入新动力。(文、图/啠囦)

《文学理论》中,艺术构思的三个环节有哪些啊?

可以分为富有主体性的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和创作动机等三个环节。

我国为什么没有最先形成系统的领导科学理论?

我国为什么没有最先进的成语系统的领导科学理论?因为现在的这种科学理论不是想研究就可以研究出来的,需要很长的时间去钻研

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教学理论的异同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异同不同点:一、教育目的不同。赫尔巴特强调教育是人未来生活的一种准备;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论。他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在杜威看来,外在的教育目的是强加的,不能充分考虑儿童的本能与需要;固定的教育目的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具体情况;终极的教育目的是一种理论上的虚构和假设,因为世界是变动不息的。“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这就是杜威最著名的教育目的论。二、教师与学生地位不同。赫尔巴特强调教师是中心,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整个教育过程中要以儿童为中心,要求尊重儿童的天性;三、课程方面不同。赫尔巴特强调以系统知识为中心,重视学科学习,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杜威以其经验论哲学为基础,提出了“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的课程理论。杜威始终反对把成人和专家们事先编好的教材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为教育的起点。他强调对直接经验进行组织、抽象和概括。四、教学方法不同。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讲授,杜威十分推崇这种从做中学或从经验中学习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强调教学必须考虑儿童本性发展的特点,必须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和个别差异,教学必须考虑儿和需要,使儿童积极、主动地学习。五、教学重点不同。赫尔巴特强调学生会对知识的掌握,杜威非常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他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六、教学过程不同。在教学过程上,杜威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提出了五个阶段的过程:从情境中发现疑难;从疑难中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推断哪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经过检验来修正假设、获得结论。它被简明地概括为: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五步,也有人把它叫做五步教学法。而赫尔巴特试图根据心理学来阐述教学过程,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某些规律性。这一理论对指导和改进教学实践起了积极作用,它也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后来被他学生所发展。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注意运用心理学于教学,重视系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作用,加强了课堂教学并使上课规范化,这都使教学得到改进、质量得到提高。相同之处:赫尔巴特与杜威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因此教育思想必然有很多不同之处。教育本身具有历史继承性,因此他们的教育思想也有相同之处。一、强调教育培养的人为社会发展服务;二、都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三、强调教学阶段,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赫尔巴特提出三阶段说,杜威提出思维五步法或探究五步法。收起热心网友| 发布于2015-01-04 11:04举报| 评论 35 2

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应该理论结合实践

京派文学理论代表朱光潜的文艺思想

建议看他的《谈美》、《西方文学史》这两部著作。

系统学理论最早由谁提出

2、《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GeneralSystemTheory;Foundations,Development, Applications》)被公认为是这门学科的代表作。3、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今天人们从各种角度上研究系统,对系统下的定义不下几十种。如说“系统是诸元素及其顺常行为的给定集合”,“系统是有组织的和被组织化的全体”,“系统是有联系的物质和过程的集合”,“系统是许多要素保持有机的秩序,向同一目的行动的东西”,等等。一般系统论则试图给一个能描示各种系统共同特征的一般的系统定义,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 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些,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而且它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表现了系统论不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这正是系统论这门科学的特点。,贝塔朗菲对此曾作过说明,英语SystemApproach直译为系统方法,也可译成系统论,因为它既可代表概念、观点、模型,又可表示数学方法。他说,我们故意用Approach这样一个不太严格的词,正好表明这门学科的性质特点。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工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他用亚里斯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反对那种认为要素性能好,整体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同时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正象人手在人体中它是劳动的器官,一旦将手从人体中砍下来,那时它将不再是劳动的器官了一样。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大至渺茫的宇宙,小至微观的原子,一粒种子、一群蜜蜂、一台机器、一个工厂、一个学会团体、……都是系统,整个世界就是系统的集合。 系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情况来划分系统的类型。按人类干预的情况可划分自然系统、人工系统;按学科领域就可分成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思维系统;按范围划妥则有宏观系统、微观系统;按与环境的关系划分就有开放系统、封闭系统、孤立系统;按状态划分就有平衡系统、非平衡系统、近平衡系统、远平衡系统等等。此个还有大系统、小系统的相对区别。 系统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地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一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也就是说,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直辖市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 系统论的出现,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地变化。以往研究问题,一般是把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抽象出最简单的因素来,然后再以部分的性质去说明复杂事物。这是笛卡尔奠定理论基础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着眼点在局部或要素,遵循的是单项因果决定论,虽然这是几百年来在特定范围内行之有效、人们最熟悉的思维方法。但是它不能如实地说明事的的整体性,不能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它只适应认识较为简单的事物,而不胜任于对复杂问题的研究。在现代科学的整体化和商度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在人类面临许多规模巨大、关系复杂、参数众多的复杂问题面前,就显得无能为力子。正当传统分析方法束手无策的时候,系统分析方法却能站在时代前列,高屋建瓴,综观全局,别开生面地为现代复杂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方式。所以系统论,连同控制论、信息论等其他横断科学一起所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人类的思维开拓新路,它们作为现代科学的新潮流,促进着各门科学的发展。 系统论反映了现代科学了展的趋势,反映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所以它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得到广泛地应用。系统论不仅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而且也为解决现代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等等方面的各种复杂问题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系统观念正渗透到每个领域。 当前系统论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是朝着统一各种各样的系统理论,建立统一的系统科学体系的目标前进着。有的学者认为,“随着系统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系统(理)论,而这些系统(理)论的统一业已成为重大的科学问题和哲学问题。” 系统理论目前已经显现出几个值得注意的趋势和特点。第一,系统论与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系统工程、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等新兴学科相互渗透、紧密结合的趋势;第二,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正朝着“三归一”的方向发展,现已明确系统论是其它两论的基础;第三,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模糊系统理论等等新的科学理论,从各方面丰富发展了系统论的内容,有必要概括出一门系统学作为系统科学的基础科学理论;第四,系统科学的哲学和方法论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系统科学的这些发展形势下,国内外许多学者致力于综合各种系统理论的研究,探索建立统一的系统科学体系的途径。一般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就把他的系统论两部分。他的狭义系统论与广义系统论两部分。他的狭义系统论着重对系统本身进行分析研究;而他的广义系统论则是对一类相关的系统科学来理行分析研究。其中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系统的科学、数学系统论;2.系统技术,涉及到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等领域;3.系统哲学,包括系统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等方面的内容。有人提出试用信息、能量、物质和时间作为基本概念建立新的统一理论。瑞典勘探德哥尔摩大学萨缪尔教授 1976年一般系统论年会上发表了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综合成一门新学科的设想。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系统工程》杂志也改称为《系统科学》杂志。我国有的学者认为系统科学应包括“系统概念、一般系统理论、系统理论分论、系统方法论(系统工程和系统分析包括在内)和系统方法的应用”等五个部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多年致力于系统工程的研究,十分重视建立统一的系统科学体系的问题自1979年以来,多次发表文章表达他把系统科学看成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相并列的一大门类科学,系统科学象自然科学一样也区分为系统的工程技术(包括系统工程、自动化技术和通讯技术);系统的技术科学(包括支筹学、控制论、巨系统理论、信息论);系统的基础科学,(即系统学);系统观(即系统的哲学和方法论部分,是系统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连接的桥梁四个层次)。这些研究表明,不久的将来系统论将以崭新的面貌矗立于科学之林

为什么说系统论传播理论教学理论

教育技术以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合理利用为出发点和归宿,把系统科学的思想渗透到教育技术的各个领域,从而促进了教育技术中的各个分支的融合,并直接孕育了教育技术学。系统科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对教育技术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教育技术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传播理论对教育技术学的主要贡献是它对教学传播过程所涉及的要素,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及其教育传播基本规律的归纳。由于教育过程也就是教育信息的传播,所以传播理论是教育技术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在认识教育传播现象和规律的基础上,为改善教育过程各要素的功能条件追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由于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任何教育技术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因此研究人类学习过程内在规律的学习理论,显然在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即学习理论应当是教育技术学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要运用教育技术的思想解决教育问题,不但要有正确的学习观,还要对教学过程的性质和规律有清楚的认识,后者是教学理论要着重研究的内容,同时也是教育技术学重要理论基础。

什么是系统科学理论?

  系统科学  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开发的学科组成的学科群。它着重考察各类系统的关系和属性,揭示其活动规律,探讨有关系统的各种理论和方法。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正在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向社会科学广泛转移。人们将系统科学与哲学相互作用,探讨系统科学的哲学问题,形成了系统哲学。  发展概况 系统科学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奥地利生物学家L.von贝塔朗菲倡导的机体论就是一般系统论的萌芽,与此同时,英国军事部门的科学家研究和解决雷达系统的应用问题,提出了运筹学,这就是系统工程的萌芽。40年代,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在发展通信技术时,使用了系统工程的方法。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是系统工程的成功实践。美国国防部设立的系统分析部,在军事决策方面运用了系统方法。50年代,系统科学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全面展开。贝塔朗菲等人创办了《一般系统论年鉴》,H.H.古德和R.E.麦克霍尔完成了专著《系统工程》。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等院校开设了系统工程的课程。60年代,系统科学在西方、在苏联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系统的理论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贝塔朗菲发表了《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应用》的著作,使系统工程的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现,就是一个突出的范例。70~80年代,系统科学广泛应用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生态环境、医疗保健、行政管理等部门,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系统科学理论主要包括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系统科学理论包括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它是新兴的科学方法论。理论简介从系统科学来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功能的复杂系统,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分析研究,统筹全局,立足整体。

系统科学理论主要包括

系统科学理论主要包括系统观点、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系统观是对思维方式和世界观进行重新定向,它与传统分析式的、简化论的、直线因果关系的传统思维方式相反,是一种动态的、非线性的、综合的、整体论的思维模式。一般系统论是一套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原则,如系统的概念、系统的整体性原则、有机相关性原则、动态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目的性原则,这些概念和原则(亦称为系统的特性)可以组成三个互补性的模型:环境模型、结构模型和过程模型。系统方法论则是提供一组思想、原理、方法、步骤、组织和技巧,以便使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系统理论发挥指导作用。

6.系统动力学理论_系统动力学 王其藩

6. 系统动力学 系统仿真方法 连续系统仿真方法(状态变量随时间连续变化) 离散系统仿真方法(状态变量只在离散时间点变化) 蒙特卡洛法 系统动力学方法(SD) …… 系统动力学 System Dynamics 大纲 1. 2. 3. 4. 5. 6.系统动力学概论构模原理、方法与模型体系DYNAMO模拟语言一阶系统与二阶系统模型与方程的建立模型检验与决策分析 1. 系统动力学概论 简介 基本概念 基本观点 构模过程与步骤 1.1 系统动力学—研究进展研究组织: MIT System Dynamics Group MIT System Dynamics GroupSystem Dynamics Society System Dynamics in Education Project System Dynamics in Education Project 经典论著: Industrial Dynamics,1961 Urban Dynamics,1969 World Dynamics,1971 Foundations of System Dynamics Modeling,1997 Business Dynamics: Systems Thinking and Modeling for a Complex World,2000 发展及应用领域: 系统动力学在理论与应用研究两方面都取得了飞跃性的进展,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其理论与应用研究几乎遍及各类系统,深入到各种领域。 1.1 系统动力学—学科基础 系统动力学的学科基础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1)方法论——系统方法论。即其基本原则是将所研究对象置于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 (2)技术科学和基础理论——主要有反馈理论、控制论、信息论、非线性系统理论,大系统理论和正在发展中的系统学。 (3)应用技术——计算机模拟技术。为了使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能真正用于分析研究实际系统,使系统动力学模型成为实际系统的“实验室”,必须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 例:社会经济动力学:经济理论、决策理论和组织理论等。 系统 什么是系统? 系统是一个由相互区别、相互作用的各部分有机地联结一起,为同一目的而完成某种功能的集合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和层次性 相似性 相关性在我们周围,系统比比皆是。 例如电气的、机械的、热力学的、生物的、社会的、经济的,不胜枚举。 系统动力学所研究的系统范围广泛,可大可小。 大的如 天体运行系统,社会一经济一生态系统,世界能源系统小的如 城市系统,企业经营管理系统 更小的如 动物的心脏、肺和血液循环的供氧生理系统等。 系统结构及描述 系统的结构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所谓结构是指单元的秩序。 ①是指组成系统的各单元; ②是指诸单元间的作用与关系。 系统的结构标志着系统构成的特征。 系统的结构及界限 对系统的数学描述 根据系统的整体性和层次性,系统S可划分成若干个(p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子结构)Si。 S={Si∈S|1-p} 式中:S——整个系统; Si——子系统,i=1,2,…p。 模拟 模拟 模拟就是模仿、仿效真实的客观事物和过程。计算机模拟 计算机模拟是数值分析方法的一种。它用计算机程序直接建立真实系统的模型,并且通过计算机的计算了解系统随时间变化的行为或系统的特性。系统动力学模拟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 专业软件:DYNAMO / Powersim / Vensim 反馈系统 反馈系统就是包含有反馈环节与其作用的系统。 它要受系统本身的历史行为的影响,把历史行为的后果回授给系统本身,以影响未来的行为。 反馈系统与反馈回路 反馈系统就是相互联结与作用的一组回路;或者说反馈系统就是闭环系统。 反馈系统俯拾皆是,生物的、环境的、生态的、工业的、农业的、经济的和社会的系统都是反馈系统。 复杂的反馈系统 一阶反馈回路是构成系统的基本结构。 复杂系统则是由这些相互作用的反馈回路组成的。 研究系统问题的目的之一:了解与掌握反馈系统的特性。 简单的与复杂的反馈系统:结构特征、行为模式、决策分析 对于反馈结构复杂的实际系统与问题,其随时间变化的特性与其内部结构的关系的分析不得不求助于定量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技术。 系统动力学的理论、构模原理与方法的产生,为复杂系统甚至特大系统提供了分析研究、并寻找解决问题对策的强有力的工具。 1.3 系统动力学理论基本观点 系统动力学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系统,它采用模拟技术,以结构——功能模拟为其突出特点。即它从系统的微观结构入手建模,构造系统的基本结构,进而模拟与分析系统的动态行为。 (一)前提条件 运用系统动力学对系统进行研究与建模的前提条件是该系统必须是远离平衡的有序的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是指处在远离平衡态的复杂系统在外界能量流或物质流的维持下,通过自组织形成的一种新的有序结构。 (二)系统及其主要特征 (1)社会、经济、生态系统都是具有自组织耗散结构性质的开放系统。 (2)复杂系统是一类具有多变量、高阶次、多回路和强非线性的反馈系统。 (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系统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分别表示系统的构成与行为的特征。 (四)系统的内部微观结构与其宏观行为 系统行为的性质主要地取决于系统内部的结构。在一定条件下,外部环境的变动、外部的干扰会起着重要作用。但归根结底,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五)主导与非主导动态结构 在系统内部的诸反馈回路中,在其发展运动的各阶段总是存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主要回路,这些回路的性质及它们相互间的作用包括竞争与协作,主要地决定了系统行为的性质及其变化与发展。 (六)主要变量和敏感变量与子结构 在系统中总存在一部分相对重要的变量,他们对系统的结构与行为的性质、特征的影响比较大,而且总被包含于主回路之中。 系统动力学认为,系统中往往存在一些灵敏变量(或参数)与子结构,它们对干扰与涨落的反应十分敏感和强烈,一旦系统处于临界状态,涨落对这些灵敏变量的作用可能导致新旧结构的更迭。 (七)系统的历时性与系统的进化规律 系统的结构、参数与功能、行为是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在系统运动全过程的始末,其主回路与反馈极性都在不断变动,主回路与非主回路也在相互转化,系统也就可能发生新旧结构的更迭(进化)。 系统动力学研究的重点包括在同一种结构下结构与其动态行为的关系,以及系统从旧结构向新结构变化的过程中可能产生各种行为模式。 (八)开放复杂系统的其他重要性质 (1)在非平衡状态下运动、发展、进化是开放复杂系统的一个重要动态行为特征。系统动力学所研究的系统,诸如社会、经济、生态系统,都具有这一特性。 (2)开放系统在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流、物流、能流的交换过程中,获得外部动力;同时,在系统内部的各组成部分相互耦合、作用,形成自然约束与相互协调,产生内部动力。在内外动力的共同作用下推动系统内的组成部分朝向共同目标发展,这就是所谓自组织的含义。系统动力学所研究的对象,大部分部具有自组织性质。 (3)当系统进入远离平衡状态的非线性域阶段,系统与外界进行信息流、物流、能流的交换规模显著增大且变化迅猛,这时系统吸取的物流与能流不仅足以补偿系统的耗散,而且还足以促使系统结构的更新,并对外部环境产生更强烈的影响或严重的后果。 小结 系统动力学与其它分析工具最大的不同点在于: 系统动力学具备处理非线性(Non-linearity)、信息反馈(Information feedback)、时间滞延(Time delay)、动态性复杂(Dynamic complexity)问题的能力。 小结 特点一 系统动力学是一门可用于研究处理社会、经济、生态和生物等一类高度非线性、高阶次、多变量、多重反馈、复杂时变大系统问题的学科。它可在宏观与微观的层次上对复杂多层次多部门的大系统进行研究。 特点二 系统动力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开放系统。它强调系统的观点,联系、发展与运动的观点;认为系统的行为模式与特性主要根植于其内部的动态结构与反馈机制。 特点三 系统动力学研究处理复杂系统问题的方法是定性与定量结合,系统分析与综合推理的方法。 特点四 系统动力学的模型模拟是一种结构—功能的模拟。它最适用于研究复 杂系统的结构、功能与行为之间动态的辩证对立统一关系。 特点五 系统动力学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是它的模型从总体上看是规范的, 变量按系统基本结构的组成加以分类,尽管在辅助方程中可能含有半定量、半定性或定性的描述部分。 特点六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过程便于实现建模人员、决策者和专家群众的三结 合,便于运用各种数据、资料、经验与知识,也便于汲取、融汇其他科学理论的精髓。 特点七 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作为实际系统的“实验室”。系统动力学的建模过程 就是一个学习、调查研究的过程,模型的主要功用在于向人们提供一个进行学习与政策分析的工具。 2. 构模原理、方法与 SD模型 构模基本原理 模型的构思 SD模型体系 2.1 构模基本原理 构思模型最基本的依据就是前章所述的系统动力学对系统、系统特性的一系列观点。 一个“明确”三个“面向”,即明确目的,面向问题、面向过程与面向应用。 根据系统特性,在建模的构思、模拟与测试的全过程中,正确地使用分解与综合的原理。 模型是实际系统的“实验室”。 检验模型的一致性、有效性的最终标准是客观的实践。 明确建模目的 系统动力学认为,建模是为了说明一组特定的问题。系统动力学的建模原则是面向问题,而不是系统。因此,系统动力学建模的目的在于研究系统的问题,加深对系统内部反馈结构与其动态行为的关系的研究与认识,并进行改善系统行为的研究。 对社会经济系统而言,这方面的工作称之为政策研究。 理论模型——检验理论 社会经济系统——政策分析与政策改进 明确建模目的有助于建立方程、检验模型结果以及政策研究。 确定问题 一旦初步明确建模目的之后,下一步就是要定义所要解决的问题与有关的变量,并初步确定所研究系统的界限。系统动力学的研究重点是那些源自反馈机制的动力学问题。所谓动力学问题至少具有两个特点: 1. 它是动态的,即它所包含的量是随时间变化的,能以时 间为坐标的图形表示。 如:人口的增长、就业人数的增减、物价的涨落等都是 动态问题。 2. 它包含了反馈概念。系统动力学认为各种组织系统,经 济、社会系统,事实上几乎所有人工的系统都是反馈系统。 如:生理学中人体内自动平衡,就是典型的反馈系统。 划定系统边界 系统的界限(或边界) 界限是指该系统的范围,它规定了形成某特定动态行为所应包含的最小数量的单元。它好比一个想象的轮廓,把建模目的所考虑的内容圈入,而与其它部分(环境)隔开。如何决定界限之所在? 按照系统动力学的观点,正确地划出系统界限的一条准则是把系统中的反馈回路考虑成闭合的回路。应力图把那些与建模目的关系密切、重要的量都划入边界,界限应是封闭的。系统动力学认为,一个系统的动态行为的模式是由系统界限内各部分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也就是说,“界限”两字隐含着:某一特定的动态行为,主要由系统内部所决定。 构思模型阶段——小结 确定问题、定义变量和构思模型的一般原则: (1)明确建模目的; (2)集中于问题与矛盾,而不是整个系统; (3)系统动力学仅处理那些随时间而变化和源自反馈结构的问题。 (即动态性反馈问题 ) 阶段过渡 一旦待研究的问题已明确,重要变量与参考模式已确定,模型研制者下一步的任务就是研究系统与其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重要变量与有关量之间的关系。系统结构分析(2) ——结构回路图 2.3 系统结构分析 基于系统的整体性与层次性,系统的结构一般存在下述体系与层次: ①系统S范围的界限; ②子系统或子结构Si(i=1,2,…,p); ③系统的基本单元,反馈回路结构 Ej(j=1, 2, …m); ④反馈回路的组成与从属成分: 1.反馈回路的主要变量,状态变量; 2.反馈回路的另一主要变量,变化率(速率)。 变化率的组成:目标、现状、偏差与行动。

中传数字娱乐方向和央美艺术学理论哪个好

数字娱乐方向更好。中传数字娱乐方向和央美艺术学理论相比,中传数字娱乐方向更好,数字娱乐涉及移动内容、互联网、游戏、动画、影音、数字出版和数字化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就业面广,央美艺术学理论就业方向为摄影、服装与服饰设计,相比之下就业面窄。数字娱乐是与艺术、编剧、音乐、动画与计算机技术紧密集合的专业,属于文科类专业。

安徽合肥律师事务所最有名气的律师有哪些?安徽合肥律师事务所哪些律师在法学理论功底深厚?

苏义飞律师所在的安徽金亚太律所是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安徽省几乎每一起刑事大案的法庭上,都有本所律师的滔滔雄辩。本所律师承办的多起刑事大案成为我国审判史上的典型案例。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陆漂移学说的科学理论是什么原因被人们所接受?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众多新证据的发现,大陆漂移说得以复兴。海底扩张说的提出,解决了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问题,而板块结构理论的建立,使大陆漂移学说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被人们所接受。1984年5月21日,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宣布:卫星首次测出了大陆漂移的事实。

结合心理学理论,谈谈如何有有效管理情绪及其调节压力

我想做到有效的去管理这种形式的话,就是要让自己有个更强大的内心,然后提高自己的情商

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你会吗?

(1)简述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构成。(东北财大2007年研)(2)什么是社会研究的方法论?试述它所探讨的主要问题。(中财2010年研)答:(1)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构成可分为三个层次:①方法论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或者说,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包括:a.社会现象的性质及其理解;b.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及其假定;c.社会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问题;d.社会研究者的价值与研究之间的关系;e.社会研究中的不同范式及其应用;f.不同研究方式的内在逻辑等。②研究方式研究方式是指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通常,社会研究的具体方式可分为四种主要类型:a.调查研究;b.实验研究;c.实地研究;d.文献研究。其中每一种方式都具备某些基本的元素或特定的语言,构成一项具体社会研究区别于其他社会研究的明显特征。同时,每一种方式可以独立地走完一项具体社会研究的全部过程。③具体方法与技术具体方法与技术是指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种特定的操作程序和技术。资料收集和分析是社会研究过程中的两项重要任务,与四种不同的研究方式相对应,研究者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资料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2)研究过程的五个阶段包括:①确定研究课题并将其系统化;②设计研究方案和准备研究工具;③资料的收集;④资料的处理与分析;⑤结果的解释与报告。

考研想考中国政法大学的政治学理论专业,不知道要看哪些书,有什么要注意的?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0德语或241法语③604政治学综合一④806政治学综合二 政治学综合一(政治学基础100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50分) 《政治学基础》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王浦劬 《政治学原理》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王惠岩主编 更多信息请百度三公律博网站政治学综合二[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部分,50分)、西方政治思想史(古代、近现代部分,50分)、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50分) 《西方政治思想史》 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徐大同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南开大学出版社 刘泽华、葛荃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谢庆奎

经典社会学理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主要有哪三种传u01fb

社会学的概念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学的学科特点是什么一整体性,社会学认为,任何一个社会都是一个有机的完整的体系;二综合性,社会学研究总是联系多种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加以考虑;三实证性,社会学强调社会调查和对社会现象的数量分析;四应用性,反映在社会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  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社会学在理论方面的作用。1、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描述)、为什么(解释)、将来怎样变化(预测)。2、社会学不仅提供现成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的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社会观,为人们最终选择“应该怎么样”提供理论上的帮助。  二社会学在实践方面的作用。1、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进而帮助人们在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2、社会学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科学地管理社会和制定正确的社会政策提供有依据的、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协调发展。  社会运行机制的概念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种组成机构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要地说,也就是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社会运行的内外条件主要有哪些/社会运行的条件:一人口条件〔指数量、质量、结构〕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二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三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四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五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六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七迟发展社会和迟发展效应。  社会的概念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一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二人们的交往首先是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发生的经济交往,因此,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的关系是生产关系。马克思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原则是什么一综合性原则基本途径,理论综合研究;利用数学、统计学等模型的综合研究。二协调性原则包括:结构性协调;功能性协调;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协调。三满足需要的原则。  简述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一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宏观社会是指社会的整体结构,是较大范围的社会关系,如人口结构等。微观社会指社会的个体结构,即表现日常生活中人际互动的模式。  二个体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个人关系,指日常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或互动,它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社会关系,因而它常常是不稳定的、变动不居的。群体关系,指在社会的群体或组织的层次上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三血缘、地缘和业缘的角度。学院是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地缘,是指人类社会关系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的关系。业缘是指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社会控制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社会学一般使用广义上概念。  广义上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狭义上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社会越轨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社会控制的手段  1、政权:政权是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最高权力机构。  于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军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进行社会控制。  2、法律:法律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政权强制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和。  3、纪律:纪律是社会组织要求其成员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其约束力局限于制定纪律的群体内部。  4、道德: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形成的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手段。  5、风俗:风俗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社会生活中相互影响自发形成的,并为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习惯。  6、社会舆论:社会舆论是指公众对某一事件或人物的共同意见和评价,它是通过在特定人群中传播消息,交换看法而形成的。  社会越轨的功能  1、社会越轨,作为一种违反社会规范的社会行为,是社会控制的主要对象,它有三种不同的性质:消极性社会越轨是一种对社会共同生活和社会发展起消极妨碍作用的越轨行为;积极性社会越轨是一种对社会发展起积极进步作用的越轨行为;中性社会越轨是一种对社会共同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十分明显的,介于消极与积极之间的越轨行为;  2、社会越轨的社会功能  (1)越轨行为的负向社会功能  A、破坏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的愿望;B、破坏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联系;C、破坏社会成员之间的正常联系  (2)越轨行为的正向社会功能  A、有助于认清和界定社会规范;B、增强社会组织和群体的团结;C、引起社会变迁;D、促使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什么是西方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性质:通常把研究文学的诸学科称为文艺科学或文艺学。它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三大分支学科(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之一。以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文学活动的审美特征和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反过来,对文学活动具有认识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提供系统的价值体系和方法体系。与其它分支学科有着密切联系。以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读者)规定了文学理论四个方面的任务:观念论,创作论,文本论,接受论。西方文学:最早已知的西方文学作品,是公元前2700年一篇由苏美人创作的《吉尔伽美什史诗》,当中描述的是英雄主义、友谊、损失及追逐永生。在西方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特色的文学。早期作品经常带着宗教或教诲的目的。说教的规范的文学就此诞生。浪漫主义的异常特质文章在中世纪绽放。同时,理性时代造就了民族主义史诗与哲学短文。因浪漫主义文学强调通俗及情感的投入,慢慢被寻求真实的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所取代。到了20世纪,象征主义抬头,追求探索角色的描述和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基督教文学独树一帜,成为世界上最亮丽的风景线之一。

西方文学理论著作有哪些

1.《柏拉图对话集》本书选译了古希腊圣哲柏拉图的七篇对话,全书文笔生动、富有戏剧性,不仅是优美的哲学著作,亦是杰出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是整个西方文化永不枯竭的源头和取之不尽的宝库。2.《蒙田随笔集》《蒙田随笔集》是16世纪法国文艺复兴后期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蒙田的代表作。作品内容包罗万象,融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于一体,是16世纪各种知识的总汇,有“生活的哲学”之称。3.《培根随笔全集》《培根随笔集》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等,几乎触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名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培根对他谈及的问题均有发人深省的独到之见。培根的随笔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几百年来深受各国读者欢迎。4.《伪善是邪恶向美德的致敬》“法国思想之父”伏尔泰称赞本书强烈影响了法国的民族个性,造就后世法国人思想上的幽微内省与形容精确。拉罗什福柯认为,人的思绪就像滑溜的鳗鱼,不管条理如何分明,逻辑如何清晰,都会从人的思考中溜窜逸逃,除非以简洁优雅的字句将之纪录下来。于是,他便选择以格言体,写下他对人性的分析与观察。5.《常识》本书著于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作者以非凡的政治远见,分析了人类组建政府的一般原则。书中强调的许多思想后成为北美人民的战斗纲领,并被《独立宣言》所吸收。全书行文酣畅淋漓,以如椽之笔批判了包括英国在内的各种君权制、世袭制,大声疾呼、主张独立;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政体方面为新的政府指出了方向——走向共和。6.《忏悔录》卢梭这个不论在社会政治思想上,在文学内容、风格和情调上都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的人物,主要就是通过这部自传推动和启发了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使它"获得最大的进步"、"自巴斯喀以来最大的革命","我们十九世纪的人就是从这次革命里出来的"……7.《爱默生随笔集》爱默生的思想和作品推动了美国民族精神的确立和发展。他的作品也让我们了解到,在我们所熟知的物欲横流、光怪陆离、追求金钱与时尚的美国,还有着自然、沉静的一面。今天,世界各国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考验和挑战。爱默生的作品恰好可以给我们一些重要的启示和答案。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重温他的思想,意义就在于此。8.《自我与本我》本书收录了弗洛伊德后期的三篇成熟作品:《超越唯乐原则》、《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及《自我与本我》,简练地表达了精神分析学的理论要点和学说精髓。其中的《自我与本我》发表于1923年,是弗洛伊德最后一篇重要著作,被公认对人的心理及其活动做出了新颖的、革命性的描述。9.《时代的精神状况》本书写于1930年。当时作者虽相当了解法西斯主义,但对国家社会主义几乎一无所知。当作者还在为书稿的完成而喜悦时,十分震惊地听说国家社会党人在1930年的选举中赢得了最初的胜利。书稿被搁置一旁有一年之久。为了阐明那个时代,作者利用了仅属于那些特别岁月的事实材料,因而本书在许多方面感染了当时的气氛。尽管自它问世以来已发生了种种事情,但是若考虑一下今天的哲学状况和世界情景,那么作者认为,它在现在和当时一样有效。

法学理论专业就业?

一 法学理论专业的就业方向 老师,企业法律顾问,公务员 二 学法学专业到底有多大前途 法学专业就业前景 中国巨大的法律市场需求尚未开发。广大农村地区、中小企业的法律需求和服务还没有启动。就个人律师的拥有量而言,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平均每万人拥有律师的数量仅为0.8个,这个比例不但低于发达国家,而且还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就企业方面讲,我国现有企业5000万多家,仅有4万余家聘请了律师当法律顾问。法学专业就业目前面临的尴尬局面只是暂时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随着社会法治认识的的增强,随着法治环境的改善,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 从律师的地区分布情况看,发展极不平衡。广州、北京的律师都在万人以上,大约占到全国律师总数的17%,而青海省只有400多名律师,部分省份个别县只有一名律师。 我国部分省份、部分经济教育欠发达地区公检法系统人才匮乏、青黄不接,岗位需求数量较大,为此,国家对这些地区司法考试报名条件,过关分数线都给予了极大的照顾。既便如此,每年能达到分数的人数也非常有限。 另一个奇怪的现象表明:都说法学专业不好就业,而每年又有众多的非法学专业的在职人员,自愿屏弃原有的工作,参加国家司法考试,用一种锲而不舍地的精神,连续拼搏几年,拼命往法律行业挤。一些非法学专业毕业生也屏弃原有专业,加入司法考试大军。这说明法律行业并非不好就业,而在于如何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在于如何攻破司法考试这座堡垒。 法学专业就业方向 一、公务员 主要包括检察官、法官、行政机关公务员。对于法学专业的毕业生来说,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对口”应该是进入公、检、法机关。但由于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设立,使得本科生要想成为法官、检察官,必须在毕业后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同学们会发现“毕业证”绝对不是“职业准入证”,司法考试可以说是法学专业毕业生最重要的考试,这个考试过关率在30%左右。当然,想进入公、检、法这样的单位,除了需要通过司法考试以外还要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 二、律师 律师既不像公务员队伍那样难进,又是法律专业的对口领域,是很多年轻毕业生的主要选择。黎律师表示,律师是个经验型行业,收入参差不齐。律师的收入构成可分两种计算,一种是拿工资式的,事务所付工资,律师负责打官司;另一种是律师不拿工资,但挂靠律师事务所,靠律师找客户,根据业务提成。律师的收入根据工作经验、能力大小和所涉法律领域的不同,是有很大差别。按北京的情况来看,顶尖的律师每年的收入是很可观的,一年收入1000万不成问题。但大部分小律师和见习律师每年可能只有1万—2万元左右的收入。目前我国对律师的从业资格采取的是严格准入制度,必须通过全国司法考试。 三、公司法务人员 公司法务人员也是目前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人数最集中的一部分,主要服务于企业的法律事务部、法律咨询部以及知识产权部等。例如,各大国企、银行、外企、一些大型的私企,公司内部都会设有法务部门,专门处理企业所涉及的法律事物。还有一部分供职于政府的法律事物部门,但一般政府部门对学历和工作能力的要求较高,不是普通本科生能够达到的。 薪水,外企中的法务人员一般年薪10万左右,要求精通英语或某国语言;大型国企和民营企业年薪在5万—7万左右,但是对于不同的大学和专业有不同的要求。 四、其他相关领域 除了以上的主要就业方向,社会其他领域对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法律人才也是需要的。如企业中的文秘、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岗位对既有经济管理基本知识,又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人才有一定的需求。很多法学专业毕业生会做会计师、审计师、证券业人员、环境评估、司法鉴定、职业中介、房地产咨询、法制宣传等工作。 法学专业就业前景广阔、就业渠道广泛,在具备法律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前提下,可以到公安、法院、检察院以及司法行政等部门工作,可以从事律师职业,可以到社会法律服务所工作,可以到企业、社会团体等担任法律工作者或法律顾问,也可以从事法律研究和教育工作,等等。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很多职业和工作都需要首先拥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对此,文法学院在教学中也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具备参加相关资格考试、取得资格证书的能力。 三 法学专业的就业前景 法学专业就抄业前景广阔、就业渠袭道广泛,在具备法律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前提下,可以到公安、法院、检察院以及司法行政等部门工作,可以从事律师职业,可以到社会法律服务所工作,可以到企业、社会团体等担任法律工作者或法律顾问,也可以从事法律研究和教育工作,等等。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很多职业和工作都需要首先拥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对此,文法学院在教学中也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具备参加相关资格考试、取得资格证书的能力。 四 法学专业的就业方向是什么 一、公务员 主要包括检察官、法官、行政机关公务员。司法考试可以说是法学专业毕业生最重要的考试,这个考试过关率在30%左右。当然,想进入公、检、法这样的单位,除了需要通过司法考试以外还要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 二、律师 律师既不像公务员队伍那样难进,又是法律专业的对口领域,是很多年轻毕业生的主要选择。律师的收入构成可分两种计算,一种是拿工资式的,事务所付工资,律师负责打官司;另一种是律师不拿工资,但挂靠律师事务所,靠律师找客户,根据业务提成。目前我国对律师的从业资格采取的是严格准入制度,必须通过全国司法考试。 三、公司法务人员 公司法务人员也是目前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人数最集中的一部分,主要服务于企业的法律事务部、法律咨询部以及知识产权部等。例如,各大国企、银行、外企、一些大型的私企,公司内部都会设有法务部门,专门处理企业所涉及的法律事物。还有一部分供职于政府的法律事物部门,但一般政府部门对学历和工作能力的要求较高,不是普通本科生能够达到的。 薪水,外企中的法务人员一般年薪10万左右,要求精通英语或某国语言;大型国企和民营企业年薪在5万—7万左右,但是对于不同的大学和专业有不同的要求。 四、其他相关领域 除了以上的主要就业方向,社会其他领域对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法律人才也是需要的。如企业中的文秘、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岗位对既有经济管理基本知识,又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人才有一定的需求。很多法学专业毕业生会做会计师、审计师、证券业人员、环境评估、司法鉴定、职业中介、房地产咨询、法制宣传等工作。 1、继续深造 如果打算将来能够在大学做老师或者为日后做律师工作积累更多的“资本”,那么我建议你继续深造。继续学习,考研究生。要想考研,除了专业知识要学好,对英语的要求也较高,所以在大学的几年里,一定不能放松对英语的学习。还有一点要提醒各位学弟学妹:千万不要将考研作为逃避找工作的方式,换句话说,不要因为找不到工作而选择考研。因为两年或者三年之后,你仍然要找工作,那时候的工作也未必好找。 2、考公务员、事业编 如果你想有一个相对安逸的工作环境,那么你可以试试考公务员和事业编。之所以说“试试”,是因为考取的难度相对较大。你必须要做好失败的准备,做好屡败屡战的准备,做好到处奔波考试的准备。特别要提一点,如果能考过司考,那么考法院、检察院要比考其他岗位要相对容易一点。 3、律师 如果你考过了司法考试,同时又做好了吃苦的准备,那么可以去一个律所实习。能熬出来,这个职业将给予你财富。 4、销售 我必须很现实地告诉学弟学妹们,毕业之后的你们未必会找到那么“高大上”的职业,我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做和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而作为需求量很大的销售,便成为我们很多人的选择。我要说的是,做这行未必不好,也许你就适合这个行业,也许你就是销售精英。 5、创业 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选择了自主创业。我深知其中的不易,也钦佩他们的勇气。除了创业自身的艰辛,还有来自外界的质疑。对此我只能为你们打气、加油:坚持下去。 五 法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 作为一个在法学圈里的老油条,发表下个人见解。“关于法学生就业率为什么低?”时间有限,我最简洁地答复给各位其一,法学专业不像某些工科类专业。学的东西立马对接实践(据我了解,很多工科的,在大三就开始接项目实习或准就业,而此时法科生可能刚学完学校安排的最后一门课。对于法学学科本身而言,你所学的还真是冰山一角,对于法律职业要求而言,你连法律实务的吉光片羽都沾不上。所以何谈专业技能?)。因为法学单纯理论就非常庞杂。和医学相似。当你进入律所或公检法系统,又要学习法律实践技能和经验。所以说简单点。因为学科本身很大,所以在学院所能学到的东西本来就与法律职业实践有一定的对接距离。所以法学生刚毕业,本身价值不是容易体现出来。是一门长线学科,前期时间,精力投资较大。到后期才能得回报。所谓“大器晚成”。如果诸君想赚钱那么请别进公检法,想赚快钱别进律所。其二,法律职业有门槛。想要进入公检法,律所等法律职业,必须通过法考(全国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大家动脑想想,本科阶段有几个通过了。一般在大四通过一批,还有一大批实际上在毕业后两年内通过的。而问题来了,法学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就仅仅统计 “本科毕业”这个时间点,自然 六 考研法学学硕法学理论方向好吗,就业方向有哪些 法学专业抄是朝阳学科,从社会需要来看是大有发展前景的。从法律系毕业生就业现状来看,他们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够在检察机关、审判机关、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服务工作。就业前景非常广泛,做警官、检察官、法官、行政机关公务员;到大公司主管法律事务,做律师,到高校做法学教师,到研究所做法学研究者都是不错的选择。 法学专业对人才高素质、高学历需求较高。他们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还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和跨学科的行业知识。随着近年来对法学人才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但高学历的法学专业研究生,特别是与经济、国际交往相关联专业的研究生,就业前景广阔。 七 法学研究生有几个专业各种专业就业方向如何 一、法理学,两个方向。 (1)法理学这个专业对于大所所要求的“较高的法学专业知识和素养”是非常合适的。如果法理学都能学好,其他部门法都很容易学习,法理学所要求的法律研究是是十分必要的,而大的律所都要求法律研究,法理学恰恰就是求职的机会。 (2)学习法理学的学生以后考博成为大学老师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就业方向。 二、法制史,三个方向 (1)学法制史的同学可以考公务员。公务员现在大热,学生可以重点考虑这个方向 (2)可以往律师方向走;我觉得就业方向与所学专业并无直接联系,所以,还可以往律师方向走 (3)可以当大学老师。如果你喜欢读书,可以考博,然后毕业到高校任教。这也是一种选择。 三、民商法和经济法 (1)是律师这个行业。因为大部分挣钱的律师都是做民商事案件的,所以,前景和“钱景”都非常广阔。( 2)是公司的法律顾问(法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互联网时代,公司的法律顾问就业前景一片光明。尤其是现在很多律所或者律师团队都开始重点主推公司法律顾问业务这一块,所以公司法律顾问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3)学民商事专业、经济法专业的同学可以进证券公司、金融公司、投行这些部门。这些公司都是需要研究民商法、经济法等专业的人才。 四、知识产权法 (1)大部分人还是选择律所做知产业务去 (2)进入了BAT等大型公司做法务 五、刑法(1)公安、司法鉴定人员,这是学刑法专业比较大的优势(2)直接做律师,刑事律师虽然案件不多,但是好的律师一年上千万轻轻松松,这不是开玩笑(3)直接考公务员。建议考检察院,专业相对对口。 六、诉讼法 (1)律师,因为律师需要大量办案,诉讼法专业当然很合适 (2)选择考公务员,进法院、检察院做法官。 七、宪法与行政法 (1)当老师(2)律师 八、法律(法学) (1)那些新型的职业,法律知识管理师,产品经理,法律媒体从业者,都是可以尝试的。 (2)加入创业公司也是很不错的选择,关键在于自己想做什么 拓展资料 法学,又称法律学、法律科学,是以法律、法律现象以及其规律性为研究内容的科学,它是研究与法相关问题的专门学问,是关于法律问题的知识和理论体系。 法学,是关于法律的科学。法律作为社会的强制性规范,其直接目的在于维持社会秩序,并通过秩序的构建与维护,实现社会公正。作为以法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其核心就在对于秩序与公正的研究,是秩序与公正之学。 法学是世界各国高等学校普遍开设的大类,也是中国大学的十大学科体系之一,包括法学、政治学、公安学、社会学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上,很多人习惯将法学专业称之为法律专业。 在中国,法学思想最早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哲学思想,法学一词,在中国先秦时代被称为“刑名之学”,从汉代开始有“律学”的名称。在西方,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Ulpianus)对“法学”(古代拉丁语中的Jurisprudentia)一词的定义是:人和神的事务的概念,正义和非正义之学。

按照行为科学理论,什么是一切问题的根本,是企业,政府机关和各种社会组织机构?

According to scientific reasoning, the fundamental root of all problems is enterprise, government machinery, various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数学在物理学理论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数学可以说是物理学的基础。物理学中的许多理论需要大量的计算,而数学可以很好的提供帮助。

为什么要进行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原因

为什么要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研究人员的研究,机械力量,这个原因的话肯定是有多方面的,肯定是有多层次的一些讨论的。

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物物直接交换有哪些缺陷

交易成本高啊。不利于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交换啊。

人际关系学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4个字 改变自己

用社会生态学理论分析儿童社会交往的影响因素

1.交往语言素养。交往的效果可能好,也可能差,这取决于幼仔们之间的依赖和相互理解的程度,取决于是否采用最通俗易懂,对方易于接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及相互关系的能力。当交往用口头语言时,交际素养表现为善于表述自己的思想和倾听别人的讲话,表现为富有同情心、能产生共鸣。列宁曾指出:“语言是人类交际最重要的工具。”对于任何动物来讲也是一样,语言可分为声语言(比如人类说话、一些动物的叫声)、光语言(比如乌贼、变色龙身体颜色的变化以及人类所使用的图片、文字、符号之类的)、行为语言(比如许多动物的肢体语言以及蜜蜂的舞蹈)和化学语言(比如蚂蚁的信息素),在交际过程中,使用恰当、准确,富有表现力而又明白易懂得的语言,便意味着能取得相互理解。否则,就很难顺利沟通双方的思想和感情。这就需要父母帮助幼仔在学习语言方面下功夫,达到语言交流畅通。这是社会交往顺利进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2.道德修养。受过良好的道德教育的儿童与没有受过良好道德教育的儿童在交往中的表现明显不同。前者说话文明礼貌,待人接物处理得当,且诚实、正直、善良,对集体和他人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很容易与他人友好相处,而后者待人接物表现较差,交往中处处为自己考虑,不关心集体和他人,不易“合群”。因此,加强儿童的道德规范教育,对积极开展健康的交往活动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3.个体生活态度。如果幼仔开朗、活泼、乐观,就有利于与别人交往;反之,与别人的交往就会遇到困难,并且常常也不愿与别人交往。因此,父母要重视从小培养幼仔良好的性格和积极的生活态度。4.父母个性及父母与周围同物种个体之间关系的影响。幼仔的社会交往能力是靠学习、模仿得来的,学习模仿的对象首先是父母及父母与处于同一生活区域的同物种个体之间的关系。如果父母热情开朗,善于交际,并经常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与周围同物种个体相处也很好,耳濡目染,幼仔就会逐渐养成与同物种个体交往的习惯,也比较容易与同物种个体相处。相反,如果父母性格孤僻,不会交际,与周围同物种个体很少来往,就必然使幼仔失去其它家庭常有的大量的学习和锻炼机会。交往能力得不到及时锻炼,一旦与生人接触,就会显得不自在。久而久之,心理形成一种自卑感,从而失去交往的兴趣和勇气,这对哟阻碍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涉及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理论有哪些

1、相互性原则,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彼此间的相互重视与支持。 2.交换性原则,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交换原则是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即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大于失,至少等于失。人际交往是双方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自我价值保护是一种自我支持倾向的心理活动,其目的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否定和贬低.由于自我价值是通过他人评价而确立的。 4、平等原则,在人际交往中总要有一定的付出或投入,交往两方面需要的满足程度必须是平等的,平等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前提。 5、相容原则,相容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相容,即指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与人相处时的容纳、包涵、宽容及忍让。 6、信用原则,信用即指一个人诚实、不欺骗、遵守诺言,从而取得他人的信任。 7、理解原则,理解主要是指体察、了解别人的需要,明了他人言行的动机和意义,并帮助和促成他人合理需要的满足,对他人生活和言行的有价值部分给予鼓励、支持和认可。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用那哪些社会学理论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用到《应用社会学 》中“人际关系”的理论!注:人际关系:广义来说,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从狭义来说, 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社会学理论有那些?

社会学理论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各个部分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社会的稳定和正常运转。冲突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斗争所构成的,社会变革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交互主义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角色和意义,认为社会是由个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所构成的。文化理论:认为文化是社会的核心,文化的传承和演变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结构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是由各种结构和规则所构成的,这些结构和规则对个体的行为和思想产生影响。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社会是通过学习和教育来传递知识和价值观念的,个体的行为和思想是在社会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网络理论:认为社会是由各种社会网络所构成的,这些网络对个体的行为和思想产生影响。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人们共同建构的,个体的行为和思想是在社会建构的过程中形成的。后现代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是多元化和不确定的,没有固定的真理和价值观念,个体的行为和思想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女性主义理论:认为社会存在性别不平等,女性在社会中处于劣势地位,需要通过社会变革来实现性别平等。

涉及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理论有哪些

1、相互性原则,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彼此间的相互重视与支持。 2.交换性原则,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交换原则是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即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大于失,至少等于失。人际交往是双方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自我价值保护是一种自我支持倾向的心理活动,其目的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否定和贬低.由于自我价值是通过他人评价而确立的。 4、平等原则,在人际交往中总要有一定的付出或投入,交往两方面需要的满足程度必须是平等的,平等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前提。 5、相容原则,相容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相容,即指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与人相处时的容纳、包涵、宽容及忍让。 6、信用原则,信用即指一个人诚实、不欺骗、遵守诺言,从而取得他人的信任。 7、理解原则,理解主要是指体察、了解别人的需要,明了他人言行的动机和意义,并帮助和促成他人合理需要的满足,对他人生活和言行的有价值部分给予鼓励、支持和认可。

社会交往理论(你了解这3种心理学理论流派吗)

有朋友说,最近被工作缠绕晕了,我回复一句话,“区分开工作和生活是最重要的能力”。 从心理层面说,工作和生活真的是两回事,这是截然不同的角色分工,如果混为一体,就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毕竟,区分开不同事情,该干嘛干嘛,这才是心理健康标识,也是最基础的意识。 最基础的,同时也最难,也最为重要。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所以然就是理论在支撑,理论给出框架。 学习理论就是学习框架,才成体系,一提一串。 普通心理学是正常人,正面,变态心理学是反面,社会心理学横向,发展心理学是纵向。由此看人是正面加反面,横向加纵向。 重要理论内容: 普通心理学,5种人格理论。社会心理学:学习论,符号交换,态度转变,归因,印象,人际互动等。发展心理学,皮亚杰认识,埃里克森8阶段。 比如,心理学三大流派,就是要区分开核心观点,从而解释现实生活问题。 精神分析流派简述 心理学第二大势力。 精神分析有五大观点: 区域观,意识潜意识前意识。结构观,本我自我超我。动力观,生本能死本能。发展观,口预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潜伏期青春期。适应观,适者生存,表现为变相宣泄和防御机制。 变相宣泄举例,对某人不满,受到指责,不能直接反驳,做梦遇到一条狗,穿戴如人,痛打落水狗,类似打死这个人。梦是象征化的宣泄。 理解防御机制的动力学背景,认识焦虑。安全感是基础需要,意识到危险时候就会焦虑,包括现实焦虑(恐惧)、神经症性焦虑(漂浮焦虑,本能导致)、道德焦虑(超我)。举例高处不胜寒,不是怕高,而是怕自己跳下去,因为道德焦虑下的良心惩罚。 防御机制是自我意识到焦虑时候的产物,全称为自我防御机制,属于自我功能。 动力心理学七句话,记住: (1)大部分精神生活都是潜意识的。绝大多数心理生活都是无意识的。 (2)童年经历与遗传因素一起塑造了成年人。每个人都有父母,每个人都曾是孩子。 (3)别人对你的移情是理解别人的主要途径。对咨询师移情是了解这个人的主要途径,移情就是和我互动,本质是和我的形象互动,“是在心中玩我”,我就知道对方从小如何玩人的。 (4)你的反移情对理解别人在他人身上引起什么样的反应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咨询师反移情为了解来访者会引发他人有何反应提供价值,也就是这个人人际关系如何。举例,与漂亮异性交往会慢慢不舒服,反而对于相貌一般女士好感舒服,通过自己感受猜测这个人会引起别人如何反应。 (6)要发现“问题”的功能,它由复杂的且常常是潜意识的力量决定。症状和行为的很多功能是无意识决定的。症状都是保护。 (7)你我都是努力帮助别人获得一种真实和独特感。动力咨询帮助人获得真实感和独特感,真实就是去掉面具,独特感就是活成自己,是杨树就不奢求柳树。 小结,潜意识与决定论是精神分析两大基石,移情反移情阻抗是动力学实践,利用移情处理阻抗,真实独特感是活出自我的目标。 自体心理学说自尊尊严,自我心理学说冲突,客体关系理论说关系,本质与人的形象打交道,依恋理论是从母亲怀抱到情人怀抱。 上述假设都是人性恶基础。 精神分析三句话: 一是,精神分析即心理分析,分析就是扩展内省,有4种技术,即面质、澄清、解释、修通。 二是,精神分析就是在黑屋子里找一只根本不存在的黑猫。 三是,精神分析的运用,就是利用移情处理阻抗。 行为主义简述 心理学第一势力。 心理分作内在感受和外在行为,所谓主义就是假设、理论,就是“论”。 “我们只能知道我们所能看到的,我们也能看到我们想知道的”。 两种经典行为主义。一是强化与惩罚。保持行为使用正强化和负强化,如表扬、不让干家务。减少行为使用正惩罚和负惩罚,如批评、取消看游戏。温柔的坚持,效果好。 二是刺激和反应。讲个黄段子,有人说再来个,有人说流氓,有人不说话。 三种学习方式。习惯化(上下班坐公交适应),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 三种社会学习理论。多拉德、米勒的挫折侵犯理论:家庭暴力农村还是城市高?城市更高,在于骂一下也是。家暴方当然被谴责,被害者往往也是肇事者,因为引发挫折,比如唠叨酒鬼丈夫引发挨打,多次被打就是自找的,好比走路有个大坑,每天路过都掉坑里,怪谁? 不能改变恶魔能躲开不?环境无法改变时候能改变自己不? 四种冲突,双趋,双避(悬崖追兵,两侧躲开,离家出走孩子),趋避(吃糠怕胖),双重趋避。 罗伯特控制点理论:事情搞砸了,归因自己是内控者,外归因外控者。 班杜拉观察学习:跳鞍马故事,吃西餐。效能感,效能感预期。 人本主义简述 第三势力。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广告就是把需求变作需要(需要下一步是动机)。 由于层次性,底层次实现才有高层次,如同哀伤五步骤,非常好用,因为心理东西不取决于对不对而是信不信。 提问:性满足仅仅是生理需要吗? 使用举例: 亲子关系仇人般,属于第三层次,则先搞好前两步。 退休老人广场天天上班一样下棋,各种需要。 七夕牛郎织女如何做。 海伦凯特给我三天光明,会做什么?主动选择强过被动,富人只吃学习苦头,穷人反之。 熟悉理论下功夫,千招会不如一招鲜,三板斧。 罗杰斯求助者中心疗法,要渗透到血液里。 人本哲学,人们完全可以信赖,有潜能做好自己,良好关系中解决自身问题。 人本主义看人性: 乐观资源。“寻求健康发展,人有无尽资源”,王阳明笑贫儿诗句,大包干奇迹。 自我实现。自恋动物。 机体智慧。失眠的解释,大脑睡,身体不困,你睡你睡我不困,冲突。 人是可以信赖的。“世界是美好的(有理由活下去)”“人是可信赖的(安全感,讲的是关系,悲惨是偶然事件)”“我是可爱的(不管啥模样我都是独一无二的)”。 人为什么有问题? 自我理论: 经验。 自我概念,如何看待自己。 价值条件化。 问题就在于经验和社会要求不一致。最后没有自我感受了。 心理问题三种解释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解释就是概念化,怕就是认为不该害怕,冲突。 精分:人格不良基础上,井绳诱因激活了压抑的创伤,见不得孩子学习放松就是如此。 行为:被蛇咬过,泛化。联想类比的经典条件反射。 人本:机体智慧。经验和自我概念冲突。 情感隔离防御机制 人是有情物,有了情感会焦虑,隔离缓解自己焦虑。 举例,朋友3个弟兄,自己照顾父亲最后3个月,其他人在别的城市。后来和朋友说,父亲去世时候他哭不出,“照顾三个月,唯心无愧”“弟兄们伤心不已,自己一点也不伤心”让他换成“亲爹”试试。 妈妈让孩子每天记住10个单词故事,不带感情,逻辑化,物化。

阐述一种最熟悉的恋爱心理学理论

让我爱你 然后把你抛弃~

恋爱心理学理论有哪些

恋爱心理学理论有哪些   导语:在恋爱心理学理论“十诫”里,大家做得越多,恋爱便会越甜蜜。下面是我整理的恋爱心理学理论:恋爱十诫,供各位阅读和借鉴。   第一诫:不要把自己当作神,也不要把对方当作神。   恋爱,可说是人一生中最甜美的时刻。深度心理学认为,恋爱是心灵创伤得到医治最好的时机;但若没处理好,它也可能变成伤上加伤最危险的时刻。   深度心理学也指出,人在恋爱时心理上退化成三岁之前的状态;爱情关系其实在重复个体生命中头三年的几个心理发展阶段,过去没学好的心理功课,现在要在成人爱情关系中重新学习。   恋人之间的关系像极了母亲与初生婴孩间的关系。若想知道什么人和什么人相爱,只要看他们的眼睛就行。那两人眼中含情脉脉,脸上带着醉心的笑容,乐不思蜀,彼此痴痴凝视,可以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母亲与初生婴孩间的凝视也是如此。   相爱的人在一起双方都非常快乐,但分离时双方都好像是失了魂,落了魄一般,坐立不安,忧愁痛苦。母亲与婴孩分开时也是这样,双方都会产生分离焦虑。恋人重逢之时双方心中的喜乐难以言喻,好像失而复得,重新寻回生命中之最爱;母亲与初生婴孩别后重聚时也是如此。   爱情,能唤醒每人个性中最美好的一面,给人带来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使忧郁的变快乐,害羞的变活泼。   爱情之所以有这样神奇的魔力,是因为人心深处两个最重要的需求,可以同时在爱情中得到满足。人生命中两个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一个是在所爱的人心中居首位:每个人都期盼能在所爱的人心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如果一个人在成长时不被珍爱,或因着弟妹的出生被横刀夺爱,使TA再也得不到父母特别的注意力时,TA心底深处可能就一直期盼将来有一个人能把TA当作心上人来爱TA,给TA完全的,不分心的注意力。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需要至少有一段时间,可以被父母视为眼中的瞳仁——也就是能处在所爱之人心中最重要的地位。没有办法这样的时侯,心中或多或少会受了一些伤,但在恋爱时,这些过去未得满足的需求,都可以得到一些医治(至少是暂时的医治)。   另一个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是被人无条件接纳的需要 不管功课如何,成就高低,长得好不好看,是否可爱,都能被接纳,被爱的需要。这样的需求在爱情中似乎很容易被满足。唯有在恋爱时,当一方五音不全,歌唱得荒腔走板时,TA的爱人却听得津津有味。在这样的爱中,许多过去所受的心灵创伤都能得医治。   可惜的是,这两个爱情最迷人之处,正好就是日后造成亲蜜关系最大困难的地方。唯有神才能彻底满足人心这两大需求,爱情却只能带来一个幻觉,让人以为爱人就是那位可以满足所有需要的神。把爱人当神,我们必然会失望。   圣经诗篇16篇第4节说: 「以别神代替耶和华的,他们的愁苦必加增。」笔者认为这有两层意义:   把自己当作神就是:要求对方与自己有同样的思想、感觉,不允许对方有不同的意见与看法。   对方偏好,做法,个性,习惯与自己不同,就生气,硬逼对方改变,不许对方做自己不爱做的事,交自己不喜欢的朋友等等。同时强求对方成为你梦中完美无缺的父母,能在你未开口之前,就知你所需要的是什么,而自动满足这些需求。若是对方做不到,你就像婴儿学会用尖叫哭闹来逼母亲就范一样,也用愤怒、斥责来处罚对方,逼对方把你所想要的给你,造成亲密关系中最常发生的冲突。   把对方当作神。就是期望对方永远把你放在最优先,把你当作TA的最爱、首要,期待对方完全满足你被接纳、被重视的心理需求。   若是如此,在恋爱中,你会变得占有性太强,要求对方把全部注意力完全放在你身上,不允许对方有自己的空间与喜好。这样会让爱情关系产生很大的问题。因为唯有神才能做到对你完全无条件的接纳、永远将你视为最爱。   “恋爱,是一个残缺的人找到另一半,于是变成一个完整的人”——这是一种错误观念!爱情的数学符号不是加号:因1/2加1/2并不等于1。爱情的数学符号是乘号:1/2×1/2=1/4。   意思就是说,假如两人都要求对方来成全自己,而却没有发展出本身的价值、信心与看法。这会让二人的世界变成越来越小,甚至有窒息的感觉。   正确的爱情观念是:每人都要努力把自己的1/2变成1,然后得出 1×1=1 的成果。   人越成熟,所能给的爱就会越多。恋爱并不是把自己的需要全部依赖在别人身上,每一个人都需要学习为自己的快乐负责。   英文有两句非常传神的话,把恋爱的本质分为两种不同的境界。   “I need you; therefore, I love you. ” (我需要你,所以我才爱你) ,这是自私的恋爱。哪天,当你不能满足我的需要,我就不爱你了。我会去寻找另一位可以满足我需要的人。   成熟的爱应该是:I love you, therefore, I need you. (我爱你,因我需要一个表达爱的途径。)这才是恋爱最健康的指标。   因此,你必须要努力去学习先成为一个快乐的单身者,将来在婚姻中,你才会快乐。   两个孤单、不快乐的单身在一起,像是两个饥饿的婴孩,拼命要别人给你东西,别人不给你,你就会去处罚对方。   在成熟的爱情里,必须在极力地完善自己以后,才能去爱别人,才能真正懂得如何去接纳别人的爱。这是一个同步进行的过程,一方面不断地学习自我成长,一方面在爱情关系中,帮助彼此成长。   第二诫:避免让爱情关系进行得太快   不要一开始就如胶似漆,二十四小时都腻在一起,也不要把心中的想法全部都告诉对方。这是很危险的事情。心灵亲密的程度应该与交往的阶段成正比。   太快交心会减少你酬赏对方的能力,降低你的吸引力。笔者常常告诉学生:一个人能给别人最好的礼物,就是你内心深处真正的想法与感受。但是你不要把这珍贵的“人参果”随便就丢给猪八戒吃。这些珍贵的心灵礼物只能给那些通得过你安全性测验,渐渐赢得你信任的人。   现代年轻人最流行的,是同居(或试婚)。下面是对同居的一些研究:   1、同居者比婚后才有性关系的人性关系满足程度较低。   2、同居者婚外情机率较高。   3、同居者离婚率较高。   4、同居者婚姻暴力两倍于婚后才有性行为的人。   5、同居者忧虑与焦虑症比例较高。   为什么同居者有这么多的问题?因为人在恋爱中,必须按部就班的发展以下“情感依附”的"过程:   1、两人彼此的相知。要了解对方真正是谁,才能开始有真正的爱情关系。   2、开始对对方产生信任感。   3、互相支持的健康的人,必须懂得独立,也必须懂得依靠,在这二者之间,可以有弹性的调整。   4、彼此的委身。委身的承诺就是要确定,这是两人要同走的路,两人愿意一辈子生活在一起。   5、性关系。假如先有性关系,就会容易把前面重要的基础都毁坏了。这就是为什么同居者在婚后产生这么多的问题。   第三诫:要避免在恋爱初期,太快把自己过去的软弱、隐私、心中的不安,全部告诉对方。   在恋爱初期,若其中一人以诚实为理由,把过去最差劲的事情、心中的不安,全部倾泄到对方的身上,却不管对方是不是愿意听,有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从表面上看来,像是一种诚实的表现,因为在爱人面前不应该有隐瞒,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自私的表现。情绪上太依赖对方,强求爱人带给你快乐,为你的情绪与安全感负责,这样长久下来,不但会失去对方的尊重,有时也会导致另外一方受不了而离开。   过去痛苦的事情,在什么时候可以告诉对方,要有智慧。讲得太早,对方被你吓走。太晚,对方会觉得被欺骗。这没有一定的规则。因每人情形不一样,承受的程度也不一样。当碰到比较特殊的情况,最好去请教辅导。通常两人一起接受婚前辅导时,会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下,把这些事情全部沟通出来。爱需要学习,也需要有智慧。   是否对自己的伴侣可以有一个秘密,隐藏一辈子?   在夫妻关系中,可有某种的神秘性在里头。夫妻关系像两个圆圈,中间有很多的交集。交集可大可小,随着时间的迁移而变异。当二人受到的压力大时,交集的地方比较多。当压力比较小时,二人可以往外去探索。每人可以有若干百分比是单属于自己的秘密。但随着彼此信任感的加强,彼此可以更加透明,只是不能勉强。所以,最理想的方式,是建立良好的爱的关系。而透明只是这个关系的结果。   第四诫:要了解爱情心理动力   爱情越加勉强,爱火越难被点燃。   点燃爱火需要有两个重要的要素:要有爱情的燃料与氧气。   1、爱情的燃料 :对自己保持有信心,让自己变成一个有意思、有吸引力的人。   2、爱情的氧气 :两人需要有空间。   爱情最怕的是开始的时候,老是黏在一起。但过了一段时间,有一个人变成“空间追求者”,另一方则是“亲密关系追逐者”。   当一方有意疏远的时候,追逐者会觉得焦虑,会觉得心理上得到的爱不够,要去吸引空间寻求者的注意力。这是很自然的现象。有时一方追逐得太厉害,空间寻求者会把关系结束。   要保持成功的爱情,就要对自己保持信心,懂得自处、有自己的兴趣、对对方也有体贴与尊重。如对方不情愿,不会为了安全感的需要,而一味强求对方满足我。   第五诫:交往之后,避免自我中心,保持尊重,不要勉强对方做不愿意做的事。   两人难免有差异,但要对对方保持尊重、宽容、恩慈的态度。   除非与真理有关,尽量不要去妨碍对方做他爱做的事。要努力沟通与解决冲突的技巧, 寻求双赢的做法,去帮对方满足他的需求。   第六诫:不要因为二人已交往一阵子,就松懈下来,言行随便。   要不断保持互相尊重的态度,不要像许多情侣一样,在定情之后,就开始不检点自己说话的态度和服装仪容。   第七诫:择偶时,品格(忠诚、仁慈、善良)比外表更重要。   年轻人很容易被对方的外在条件所吸引,但其实品格、忠诚、仁慈、善良,比外表、赚多少钱、学位来得重要。   婚姻能否幸福,内在才是关键。   基于人性的软弱,第一眼往往看的是外表。当然,外表至少要在你眼中能过得去。   但其实,在定情、交往一段时间以后,外表就变得不这么重要了。将来是不是能长长久久,主要在于对方的个性是怎么样的。   第八诫:不要只专注在对方对自己如何,也要观察对方的人际关系。   在交往时,要持续睁大双眼,不要被爱情冲昏了头。要去拜访对方的家人,看他与父母亲如何相处、跟家人如何相处?人际关系如何?对动物的态度如何?   一个人有没有健康的人际关系,跟将来的幸福是绝对相关的。若单单对你好,是非常不实际和危险的。   当一个人自我价值,自尊心比较弱的时候,只要别人对你好,就很容易陷下去,根本没机会去看清楚对方到底是谁。所以要先寻求自我价值。   第九诫:当二人论及婚嫁以后,要找辅导做婚前准备。   做心理测验,会让彼此了解原生家庭的背景,彼此交往的方式。在婚前辅导中,彼此学习沟通,看到彼此的差异。   例如,要不要有小孩?若要,什么时候有?家事如何分配?双方对金钱的看法如何?对双方父母的态度如何?要不要寄钱回家?寄多少?假如这些在婚前有一些共识的话,婚后可减少很多问题。   婚姻等于二人各带一幅自己的蓝图,去盖一栋婚姻的房子,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这就是为什么婚前的准备是这么重要了!   第十诫:要了解某些人会有“婚前焦虑症”的反应。   在潜意识里,明明很爱对方,但对对方还是有一些疑虑。很多人在婚前会想去探索一下是否可有别的选择。例如,忽然告诉对方说:“我们快要结婚了,但我总是觉得希望能有机会先跟别人交往一下,然后才决定是不是心甘情愿地跟你结婚。”   这是很常见的现象。那时另一方会恐慌。但请不要立刻变成追逐者,拼命去追对方。其实这是一个信心的考验。请记得,爱情需要有空间,当自己觉得很焦虑不安时,就去找辅导,努力专注在自己的成长上。请记得,健康的自信与人格之成熟是吸引力的来源。当对方经过一段探索的过程后,更会甘心情愿地跟你一辈子。好好思考一下才踏上红地毯,倒不是一件坏事。   结语:   人不可能十诫都做得到,但你做得越多,将来吃的苦就越小。 愿上帝祝福每一位爱的追寻者。 ;

文学理论论文

  文学是人类特有的文化形态,它的本质特性是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统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文学理论论文,供大家参考。   文学理论论文范文一: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性”问题分析   摘要:上世纪90年代后,学者历史性的审视了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问题,发现关于现代性这一概念较为复杂,误认为现代性为百宝箱,该种现象违背界定学术名词的逻辑性原则。但基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具有表达传统文学性质反抗和质疑现代性的两面性,文学中关于现代性的审美同社会中的现代性不同,文学更加注重研究其他方面,下面就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性”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性   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后,文学领域对现代性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可以说现代性已经成为当前文学研究的重要话题。对于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一方面促进了新的艺术、审美观念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对传统艺术的审美造成了毁灭性影响,对文学艺术带来了不可逆转的改变,因此,对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是一把双刃剑。   1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定义   关于现代性的研究,有的领域认为,现代性是一个时间概念,还有的领域认为现代性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思维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步完善的一个过程。在文学领域中,有很多学者认为,文学的现代性是一种审美的现代性的体现,因为文学本身就是一种审美艺术的存在。严格的讲,文学现代性是很难定义的,总的来说,文学现代性是一个系统,具有审美、启蒙等功能,而文学现代性的中心则是审美现代性。   2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特征   2.1审美现代性有悖论性:   对于文学审美的现代性,与社会的现代性是有一定差异的,文学审美的现代性不仅考察了科学方面现代性,还从主题、审美观、言语、个人等方面考察了现代性。文学现代性是集中国人情感、梦想、生活追求、价值观等为一体的存在。在审美现代性中,具有稍纵即逝的特性,审美现代性有一面很容易就消失了,而另一面则是永恒不变的,因此要通过艺术处理手段留住审美现代性容易消失的一面,从而将其变成永恒的话题,与此同时,在现代技术下,传统艺术中的灵气逐渐消失,可见审美现代性是具备两面性的,它不仅能促进新审美观念的产生,还会对传统艺术审美造成打击。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性中,存在着经验世界具体性和现代经验零碎性的特征,由于世界是由碎片组成的,因此,要公平的对待每一个碎片在文学中的地位,通过碎片的重组来创造中国现当代文学整体。   2.2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发展两难性:   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和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有很大的关联,同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与现代化进程又有很大的差异。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而言,不仅仅是借鉴了西方的发展成果,还有自身的发展特点,中西方现当代文学中现代性的主要差别在于:(1)语境不同,西方的现当代文学现代性是对古典文学的反抗,而中国现当代文学不仅要在反传统中凸显民族特性,还会在追求现代性的同时防范现代性存在的陷阱。(2)文学表现形式不同,在西方现当代文学中,其现代性是传统理性推翻后的直接体现,是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展现出一种非理性的世界;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是生存与现实和传统的夹缝中,具有文学艺术的探索性、先进性,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表达中国人独有的民族精神面貌。(3)内在机制不同,在西方现当代文学中,由于存在的流派比较多,虽然矛盾重重,但是西方现当代文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从资本主义进程出发,对人的精神异化进行分析,寻求人类最好的归属;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以集体为主,社会现代化、民族独立则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最终归宿。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是在西方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西方现当代文学虽然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发展提供了基础,但是并没有构建一个良好的平台,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陷入既反对中国传统,有对西方的现代性产生质疑的两难境界。   2.3文学现代性体现的怨恨情结: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也在排斥着现代性,在肯定传统文化的同时,又矛盾的看待它的落后性,我国现当代知识者不得不面对现当代文学优点与缺点并存的局面,使得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审美体验归结为“怨恨”。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与这种怨恨紧密相连。因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是在西方现代性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它不是自身发展的产物,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不仅体现在现代化与传统冲突的怨恨,也体现在中西方文化冲突的怨恨。   2.4文学现代性的转型:   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性”存在的问题,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在笔者看来,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是从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开始的,从实际创作看,鲁迅是从精神感受、文学观念等方面来体现文学现代的。此外茅盾在《蚀》中,通过知识青年的情绪感受来体现文学现代性,在《子夜》中,通过火车、轮船、烟囱来体现出主人公对“现代”的向往。在胡适、鲁迅、茅盾等作家的带领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逐渐发生了转型,并将中国现当代文学带向了“现代性”的高潮,也逐步去除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现代性”的弊端。   3总结   我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产生于西方现代性的压迫,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发展存在两难性,并且有一定的怨恨情结,同时文学现代性与现代性中的审美也有一定的差异,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性的复杂性,使得我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性”的问题探讨[J].才智,2015(01):325-326.   [2]李烁.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性”问题的探讨[J].文艺生活旬刊,2015(04):9-10.   [3]郭剑敏.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新视角———评吴秀明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生态场》[J].浙江社会科学,2010(03):120-122.   文学理论论文范文二: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分析   【摘要】自从有了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之分,近两千年以来,两者之间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现代文学的语境面临着怎样的现状?中国古代的文学资源又该如何继续发展,二者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一种关系,对此本文主要从这三点着手分析,以此促进我国古代文学资源的传承以及现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现代文学语境古代文学资源传承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的演变,近代社会发展以来,文化的发展也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变迁,在现代和传统的交界之下,国内外相融合的发展中,中国现代文学得到了有效的发展。那么中国现代文学在古代文学资源的影响下是如何在现代性的语境中被充分激发出来的呢?这种进入式的激活方式是是以何种标准为依据的呢?同时应该如何在传统的价值观中把握中国古代与现代文学的内在联系呢?传统价值观转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探索的。   一、中国现代文学面临的语境局势   1.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与发展。   鸦片战争时期,西方国家在坚船利炮的协助之下打开了我国国家的大门,使得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自此,很多文人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我们国家的贫穷落后以及与西方技术发展先进之间的差距,深有感触的文学人士开始将生命置之度外,而以壮我国威,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投入到革命激战中来,一场场关于文字的革命如洪流般铺天盖地的袭来,“诗界革命u2019、“文界革命u2019、u2018打倒孔家店u2019、u2018反对文言文”,这一系列的革命似乎带有一定的仓促性,将古代文化以猝不及防的态势打入了深渊,使得中国近代文学发展面临着诸多阻碍。文学革命,自1917年开始在我国拉开了帷幕,带有乡土气息的小说,蕴含伤痕的各类文学著作,九叶诗派等等,到当前各类穿越小说、都市言情的泛滥,在时代的发展变迁之下,我国的现代文学好似给人一种繁荣昌盛之感,可是如果仔细探究来看,这种繁荣的背后,所谓的文学大都不过是浮夸的、虚无的,并且在国外西方世界的影响之下,关于民族的东西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中国现代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处于瓶颈状态。   2.文学“断裂层”。   纵观近百年以来的现代文学发展史,还没有哪一本比得上《红楼梦》的小说,也没有一首能够和唐诗三百首相抗衡的诗歌,现代文学语境在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无非只是在面对诺贝尔文学奖时所产生的尴尬,在面对世界经典文学时候的一种难以言说的无奈之感。但是作为一门独具感性气息的学科,文学不仅应该有着现代社会的影迹,同时还不能脱离历史母体。纵观现代看似发展繁荣的文学界,和古代文学有联系的作品,我所了解的比较著名的作品有郭沫若先生编著的《屈原》、王独清的《杨贵妃之死》、宋之问的《武则天》,等等,可以说与历史有关的这些作品真的很少,特别是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优秀的文学作品真的是越来越少了,太多的作家一味的朝前跑,而忽略了对古代文学的观望,使得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之间出现了裂痕,就现代文学来说,古代文学是其根,是其源,如果少了根和源,中国现代文学的语境势必会腐朽没落。   二、古代文学资源的传承   上述我们谈到中国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之间的语境出现了裂痕,也就是所谓的断裂层,中国现代文学的创造缺少了古代文学所蕴含的精神,究其原因是什么呢?难道是因为古代文学资源的匮乏吗?答案是否定的,康德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像中华民族一样有着数以千万计的历史编写人员。由此我们可知,中国古代文学资源是多么的深厚和丰富。   1.丰富的古代文学资源。   为后人们所铭记和津津乐道的古代文学和历史文人真的是数不胜数啊,先秦名著就有《诗经》、《庄子》和《周易》;东汉和西汉时期,出现了拥有磅礴气势的汉赋和《史记》;魏晋时期,文学作品更是如泛滥之江河,这一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就有“建安七子u2019和u2018竹林七贤”,唐宋时期的“诗仙”、“诗圣”、“诗鬼”所写诗篇千古流传,水平不分高下,以豪放派、婉约派为代表的诗词文人独领时代潮流;元代的杂曲更是不甘落后,《西厢曲》、《牡丹亭》引领了一个时代的风骚;明清时期,古代文学更是走上巅峰之路,以《红楼梦》为代表的四大名著,集政治、爱情、诗词歌赋等于一体,不仅丰富了当时文人精神世界,更成为现代的经典著作,除了这些,各类民歌、史记也不甘落后,壮观了古代文学。   2.古代文学资源传承。   说起文学资源的文化传承,我们不得不感到羞愧,在传承方面,我们没有做到主动积极,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克服两方面的难题,第一是将想当然的这种想法克服掉,在当前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的社会人们可能会根据自己的想法随意去改变文学资源的发展,然后想当然的认为这是一种合理的发展演变。但是这种想当然绝对不能脱离历史的发展,而是应该站在真实的角度,对文化进行传承和接受。第二应该站在多种角度对古代文学进行解读,历史的久远和文学资源的丰富这两大特点使得古代文学资源的传承受到了阻碍。对此就必须要求工作者能够从多种角度对其进行全面综合分析,以防以片面单一的角度去褒贬历史人物和事实,应该做到客观性和广义性的评价。   三、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的关系   就像鸟儿离不开天空,鱼儿离不开水一样,现代文学也必须紧随其根,而古代文学就是现代文学的根。尽管在中国现代社会文学发展的最初阶段,其为了弘扬现代性,而企图将古代文学抛离出去,但是实践证明,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而且现代文学的发展是始终离不开古代文学资源这一丰富的源泉的,如当代以人为本的意识离不开古代文学思想的天人合一,现在的审美离不开古代的意境,如今的散文诗歌更是离不开古代文学资源的思想。因此当前现代文学的发展,应该站在现代的角度,以古代文学资源为发展根源,深刻挖掘出其中所存在的潜力,从而有效的促进自我发展。在当前,人们精神世界的发展无非就是做到返璞归真,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传统,如此才能使得心灵获得慰藉。因此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之间的是统一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管理,如果不能以古代文学资源为根本和指引,现代文学是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的,如果不能将现代文学的语境融入其中,古代文学也是不能有效发挥出其资源力量的。因此中国现代文学语境的发展和古代文学资源的挖掘,两者之间可谓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相互依存才能共同发展。现代文学是在我国发生了历史变化之后,人们的思想脱离了原本的封建之后而对外国文学所接受学习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学。其在表现现代的科学民主思想的时候所运用的现代语言,而且对艺术表现形式也进行了创新,形成了现代社会的小说、散文、诗歌等新的体裁。另外在各类表现形式上,如抒情方式、描写手段都给予了创新,形成了现代化的特点,从而和世界文学潮流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了现代意义上的真正文学。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学形态,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之间是存在很大区别的,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在精神层面来看,不管是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方面,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之间都是存在一定的联系的。但是也必须看到古代文学的精神注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都是和儒家或者道家文化仅仅联系在一起的,而且所体现的主要是精神文学的层次,还没有和方法论结合起来,而现代文学的精神既包含了方法论,也包含了现代的文学思想。第二、在现代文学的内涵中虽然包含着一定的人文因素,但是其主要的文学意识是个性主义或者人道主义,这种因素是古代文学中所不具有的,它们是从近现代的西方国家引进来的一种文化,可以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源泉,也是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所在,现代文学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的解放最终都是对人自身的一种解放,而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精神在古典文学中是不常见的。第三,古代文学主要是以文言文为主要符号的文学形式,而现代文学则是以白话文为主要表现形式,白话文这一语言符号虽然取代了文言文,但是其更具独特性和新颖性,使得现代文学更具美感。第四、古代文学体裁主要是以诗歌和散文为主要形式,而小说和戏曲则是处于边缘发展的形式;而到了现代,小说则成为了主流发展形式,诗歌和散文则处于了边缘发展。结语:纵观上述,我国现代文学的语境面临着十分困难的局面,需要新的源泉的注入,而古代文学资源,需要被充分解读和挖掘,二者之间要想得到永恒发展就必须不断借助对方的力量来实现自我的发展,有效实现我国文学史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德发.深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关系研究的沉思[J].东岳论丛.2010(01).

有哪些已经被证伪的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本来就是不断被推翻、不断被修正的,所以被证伪的理论非常非常多。 挑个好玩的。地球空心说: 20世纪初期,有地球物理学家通过计算,认为地球的重量“不够”,得出结论是地球应该不是实心的,提出了“地球空心说”——认为地球是个一大空壳。其中俄罗斯有位物理学家还提出,地球不但是空壳,而且这个空壳还有出入口,出入口分别在南北两极。 有些科学家,部分吸收了地球空心说的提法,认为地球内部有一个或很多巨大的洞穴。于是有人畅想,地球空穴里或许有另一个世界,“有适宜的气候、独特的植物和动物、特殊的文明等”。 因为这个理论,被演绎出不少文艺作品,比较有名的是一位美国海军拜尔德的故事,说“1947年他曾率领一支探险队,从北极进入地球内部,不可思议的是拜尔德竟然看到了长满绿树的山谷,山谷中还有小溪流过。这里是北极应该是冰雪的世界!拜尔德还发现了一个庞大的飞碟基地和地面上已绝种的动植物,飞碟基地里还居住着拥有高 科技 的超人。” 这个脑洞很大,甚至还有新闻报道说,有人驾驶飞机飞过了北极上方的空洞,看到地下世界的人招手等等。海猿理论: 认为人类进化 历史 上,曾经一度进入海洋,成为一种“海猿”,后来又回到陆地上说。这个理论有好几条“依据”,包括人类体表没有明显的毛发(适合游泳,跟鲸鱼、海豚类似),面对面的交配方式(跟海豚类似,而其他灵长类则没有这种方式),以及会憋气、新生婴儿本能会游泳等等。还有古人类化石证据的缺失,认为某一段时期,古人猿曾经生活在海里,留下的化石少。 后来这些“依据”都找到了更合理的解释,海猿理论也被认为是伪科学的。不够这个理论太有趣,也被演绎出很多文艺作品。比如我个人很喜欢的《华莱士人鱼》,很好看的小说。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寒武哥能不能这样理解呢,就是有哪些科学理论在当时被接受,后来被推翻了或被证明是错误的? 生物领域其实是一个经常要更新知识的学科,经常出现一些列入教科书的知识过两三年后发现是错的或者不完善,比如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这句话写进过课本,后来发现一些RNA也具有酶的功能。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个关于生物进化的理论-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理论。 拉马克也是一个伟大的博物学家,他是最早提出生物进化论的科学家,他是进化论的倡导者和先驱。拉马克在1809年发表了他的著作《动物哲学》,阐述了他的关于生物进化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和理论。 他认为种是相对的,也是可以变化的,他认为环境可以改变物种的性状,经常使用的器官会越来越发达,不经常使用的器官就会退化, 认为物种经过这样不断地加强和完善适应性状,便能逐渐变成新种,而且这些获得的后天性状可以传给后代,使生物逐渐演变。并认为适应是生物进化的主要过程。 在当时该理论确实可以解释一些自然进化的现实,也得到了很多科学家的支持。 后来达尔文写了《物种起源》,提出了自然进化论,渐渐的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理论就退出了 历史 舞台。 科学理论不会被完全的证伪,只可能会限制其适用的范围。比如牛顿的经典力学被现在限制使用在经典低速的运动状态下。 科学理论的形成自然经过了很多实验的论证,或是符合众多的观测事实,与 实际情况 相结合了,所以一旦形成了科学理论,那么就表明它是合理的。那些猜想、假说,或者是没有经过大量事实考证的理论,只能说它是科学理论的初级阶段,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解释。 科学理论是全称命题,逻辑上看,如果要想证伪它的话,就需要穷举,但无法做到穷举,只能靠以后的实际经验去验证它,如果发现了与实际经验不符,那么可能就要限制其适用的范围了。 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的话,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套科学理论被完全证伪了。百慕大有三角 神农架有野人 月球是空心的 金字塔是外星人所建 《秘境追踪》里用两集介绍的新型不明飞行物-飞棍 ,在《走近科学》给出了解释!是昆虫在光线不足的摄像头下,翅膀留下的光痕!跟晚上用手甩荧光棒看见有光痕一个道理! 本质上来说,如今我们知道的所有科学理论都随时等着“被证伪”,甚至可以说是“伪”的,因为科学本来就是不断发展的,发展的动力就是对科学不断证伪的过程! 所以说,严格来说,如今的所有物理定律都最终会被“证伪”,“被证伪”并不是说就是错误的,只是适用范围不一样,或者人类认知的局限性所造成的! 如果说已经被证伪的科学理论,牛顿的经典力学就是一个“被证伪”的理论,因为经典力学只是一个近似概念,是一个只适用于低速世界的近似值,只是这个近似值太微弱了,以至于如果较真非得取准确值,反而得不偿失,会给我们生活造成很多麻烦,说白了,近似值就够我们低速世界用了! 当速度接近亚光速时,这个近似值就不能忽略不计,速度对时间空间的影响非常明显了! 而目前我们发现的一切物理定律和大自然法则都是建立在我们人类认知的基础上,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我们人类认知的方式就有局限性,我们只能通过嗅觉,视觉,触觉等等感官去感知世界,如此感知的世界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世界! 但人类是智慧物种, 科技 的发展可以让我们更接近世界真实的本质,但在那之前,我们不可避免地面对各种可能被证伪的科学理论! 现代物理的基础理论几乎全盘错误,因为它在三大根基的出发点上就搞错了方向。 物质理论走虚无路线,一切对物质虚无的描述都是种错误。 时空采用相对时空,相对论及其相应理论荒谬无比。 运动上固守引力理论,引力根本不存在完全无中生有。 从错误的三大根基发展出来的各种理论都是错误,化学理论,粒子物理,量子物理,天体物理,大爆炸理论等太多错误。 宇宙是种能量球机制,唯有能量球理论方能解释宇宙。 (《能量球理论》百度贴吧能量球理论吧) 曾经被普遍承认的,无处不在的,充斥于宇宙几个问题的中以太理论,是否也应算是一个证伪的理论。按这个理论,光及无线电波传播的介质的以太,就如同声波以空气为介质传播类似。这个理论是迈克尔逊实验及爱因斯坦的理论所埋葬的。 在欧洲流行过的骨相学、日本很流行的血型决定性格的理论,都是曾以科学的面目出现的,但都被证实是伪科学。后者至今有不少人相信。 医学领域里有过很多“疗法”最终被证实为无效。这个例子太多就不举了。毕竟是需要实证的,通不过实证就是伪科学、谬论了。 60年代中国流行注射鸡血能治百病,不少乡镇医院老百姓排队注射鸡血,后来证实没有科学根据。 地球是宇宙中心,这个学说流传几千年,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确立,才推翻地球中心说。 笨酚有益身体健,90年代以前医院的每个科室都喷洒笨酚,使用长达40多年,后来证实有害 健康 ,最终取消。 此外还有很多,写累了,欢迎补充!

中心组,怎么学理论学习中心组

1、首先根据区县下发的理论中心组方案制定本乡镇学习方案和学习计划。基本上和上级的计划一致,计划中适当加入本乡镇今年重点工作,基本上就是将上级计划和本单位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结合一下就行了。不用出新。2、理论中心组学习人员范围就是单位党组成员。因为是党的理论学习所以只要党组成员参加即可,一般由党委书记主持。3、按照上级和本级理论中心组学习计划开展学习,每期按照党委会议的要求做好会议记录,并根据要求随时提醒党组成员做好个人学习记录,以备上级检查。4、每次学习前,要根据学习计划提前准备好本期的学习资料或学习讨论提纲,按照一般会上的流程就行,有领导主持、宣讲、讨论,最好形成完整的会议纪要即可。5、若想简单的话就将材料统一印发给参会领导,会上只进行提纲传达,会后记好笔记就行。关键看书记有啥要求,根据要求绝对学习材料的长度。有啥疑问可以随时交流。我就是这么准备的,每期只要准备学习资料,其他类似主持词等都一样。

法理学理论体系的梳理

已发,请查收

可靠性数学理论的结构函数

反映单元的状态及由这些单元组成的系统的状态之间的关系。假定系统由n个单元组成,单元与系统都只有两个状态:正常和失效,分别用1和0表示。用变量xi(取值0或1)表示单元i的状态,尣=(x1,x2,…,xn)是单元的状态向量,用函数φ(尣)表示系统的状态,其定义为: φ(尣)称为系统的结构函数。通常的系统具有如下的性质:任一单元的失效不会使系统性能改善;系统中不包含多余的对其性能不发生影响的单元。这种系统称为关联系统。这一性质可用结构函数来表达:设φ(尣)是系统的结构函数。对任意的状态向量尣≤у,有φ(尣)≤φ(у),其中尣≤у表示各xi≤yi;对任意的i(1≤i≤n),存在状态向量尣使φ(0i,尣)=0,φ(1i, 尣)=1,其中(0i,尣)及(1i,尣)表示尣的第i个分量分别以0和1代替后所得的向量。典型的关联系统有:串联系统,即其中任一单元失效则系统失效;并联系统,即当所有单元失效时,则系统失效;k-out-of-n(F)系统,即当其中k或k个以上的单元失效时系统就失效,它是串联或并联系统的推广。在实际中,常用的2-out-of-3(F)系统是由三个单元组成而按多数单元的状态进行表决的系统。这三种系统的结构函数分别为 关联系统研究的问题是复杂系统结构函数的表达式、系统可靠度的求法及其上下界等。为了反映单元和系统功能的渐变性,多状态关联系统的研究已得到重视。网络可靠性  许多实际系统都可抽象成网络。例如计算机互联网络、通讯网络、输油输气网络等。假定一个网络的顶点和边(见图论)只有正常和失效两种状态,而失效是互相独立的,且已知每个顶点和边正常的概率。从某一顶点能把信息发送到另一个(或 k个)指定的顶点的概率,称为网络的可靠度。在网络可靠度的计算中,因其结构复杂而必须寻找简化网络的方法以及有效的算法,并比较不同算法的优劣。近年来已出现了不少较好的算法,关于计算的复杂性问题也有进展。故障树分析  简称 FTA。用演绎法按事件发生的前后逻辑关系,找出引起系统失效或某个不希望出现的事件(称作顶端事件)发生的所有事件的可能组合。例如,研究锅炉爆炸事件T。造成爆炸的原因有诸如压力过大等种种事件A,B,…,D。若A,B,…,D之一发生就会引起T发生,则T与这些事件之间的关系就由逻辑门“或”来表示;若A、B同时发生才引起T发生,则T与A、B之间的关系就由逻辑门“与”来表示;循此下去,对A,B,…,D诸事件逐一分析,直到找出最基本的失效原因(基本事件)为止。其中 表示“或”门; 表示 “与”门; 表示事件;○表示基本事件。对一个顶端事件T 进行故障树分析时,其基本步骤是:建立故障树;定性评定,即找出引起T发生的所有可能的基本事件的组合;定量评定,即根据基本事件发生的概率求T发生的概率。FTA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已用于宇宙航行、核电站安全分析等产业部门。由于这种方法形象直观,便于工程和管理人员使用。这一方法的弱点是建立故障树颇费时间和人力,对于复杂的系统,还难免会漏掉一些重要的失效原因。此外,评定复杂的故障树必须借助于计算机来进行。对于包含有“非”门及其他逻辑门的故障树的评定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辅助建立故障树等,都是目前FTA研究的中心。复杂系统可靠性分析  一个由1000个单元组成的系统是常见的,若每个单元的可靠度为0.999,单元间彼此独立,任一单元失效均使系统失效,则系统的可靠度为 可见相当之低。因此为提高系统的可靠度(可用度),可采用备件并联工作等手段,或者在系统中引入修理和更换。讨论的问题有:已知系统的结构、单元的寿命和修复(或更换)时间分布、系统中修理工数目和修理规则等,研究系统可靠性的定量指标或者探讨如何合理确定修理工数目或修理规则,使某个目标函数达到最优。通过数学模型,使用马尔可夫过程、更新过程、马尔科夫更新过程、补充变量法等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其处理手法与排队论相近。例如,由一个单元构成的最简单的系统。若系统的寿命和修复时间有参数λ、μ的指数分布,且互相独立。设时刻t=0时系统正常,且失效后修复的系统与新的一样。则系统首次失效前的时间有参数λ的指数分布。利用马尔科夫过程或更新过程可得到时刻t的可用度 以及(0,t】中平均失效次数

积极心理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青少年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摘 要 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就如何培养青年学生抗挫折的能力,探讨了积极心理学对青少年抗挫折能力的培养的价值,并提出了帮助培养青少年抗挫折能力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青少年 抗挫折能力   抗挫折能力,即挫折承受力,是抵抗挫折而没有不良反应的能力,是个体适应挫折、抵御和对付挫折的能力,它是一种多维的综合心理素质。在青少年人群中,它具体表现为学生如何正确认识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采用何种有效的调节和应对策略来对付已发生的挫折,采取何种正确的行为方式来处理难以解决的挫折等方面。综合国内外文献分析表明,挫折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如何应对挫折将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适应、情绪反应和心理健康,培养青少年抗挫折能力非常必要。   关注人类积极力量,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以帮助所有人获得幸福为目标的积极心理学在这方面表现出其独特的潜力,它与青少年抗挫折能力培养的相互结合,势必为青少年挫折教育带来新的生机,以更好地发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在西方心理学界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或思潮,主要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有着相似的倡导,具体内容包括人的主观体验,如幸福感、满意度、快乐等。个体水平上的积极人格品质,如爱的能力、激情,潜能等;群体或组织水平上的积极的社会制度,如利他行为,礼貌等。积极心理学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应从过去对心理问题的过度关注而转向于对人类积极力量的关注,提倡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并在这过程中寻找到帮助所有人在良好的条件下获得自己应有的幸福的各种因素,提倡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并在这过程中寻找到帮助所有人在良好的条件下获得自己应有的幸福的各种因素。   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状态的关注的目的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一致的。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兼顾积极心理健康品质的培养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化解,教育手段应重视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应融洽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应建立积极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二、积极心理学对青少年抗挫折能力培养的价值   积极心理学的创始者塞里格曼(Seligman)等学者认为,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潜在的建设性力量以及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一种积极的心态解读人的心理现象,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以帮助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的生活。通过培养或扩大人固有的积极力量而使人真正成为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青少年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是从调动青少年学生自身积极资源的维度出发,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们构筑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维护系统,使学生在面对挫折情境时能够动用自身拥有的积极策略和资源,积极地认识挫折,有效地应对挫折,消除产生心理压力的隐患,达到抗挫折的目标。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注重积极预防为主的教育理念,能够有效地防患于未然。这种积极预防理念下构筑起的抗挫折能力,是个体维护健康和消除挫折的有效手段。   具有积极观念的人具有更佳的社会适应能力,能更轻松地面对挫折、逆境和损失,即使面临最不利的社会环境,也能应付自如;面对困难和挫折,具有积极心态观的人有着更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总能勇敢面对困难并采取有效的手段去克服,在需要获得帮助时候,有充分的自信能获得朋友、亲人、同事甚至社会的帮助。因此,通过训练,发掘青少年学生自身的积极的挫折应对资源,促进学生积极应对挫折策略的生成,可以为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并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提供有效的支撑。积极心理学为青少年抗挫折能力培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即通过发掘和塑造人类自身,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更有效地应对挫折和更幸福健康地生活。   三、积极心理学对青少年抗挫折能力培养的启示   (一)培养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预防挫折产生   积极心理学提出积极预防的理念,有效地预防来自于个体内部的各项塑造能力,而不是当挫折产生时依靠外在的力量进行修补。它认为人类自身存在着可以抵御各类心理或精神疾病的力量,它们是乐观主义、诚实、毅力、勇气、关注未来、。预防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因此,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激励并专注于身处挫折中的人,自身的力量就可以做到有效预防,单纯的关注个体身体的缺陷、弱点不会产生有效的预防效果的。由此可见,我们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也应把关注点放在处于心理挫折中的学生身上的积极品质的挖掘。   (二)引导青少年科学地认识挫折   全面科学地认识挫折是培养抗挫折能力的重要前提。   首先,引导青少年学生充分认识挫折是无处不在的,由于人有不断追求的本性,而人的认识能力又是有限的,所以一个人不可能万事如意。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而道路是曲折的。也即“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可见,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挫折的出现往往不可避免。既然遭遇挫折是人生必经的坎儿,那么我们就必须让青少年应意识到挫折是客观存在的,人生并非处处美好、舒适,从而在心理上做好准备。如读书、社会生活、与人交往等活动中可能出现挫折。我们必须教青少年学生学会正确应对挫折。父母和老师与其一辈子替他们遮风挡雨,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去面对人生中的风雨呢?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对于孩子来说未必是件坏事,关键在于他对待挫折的态度。”一位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也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因不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而痛苦不堪。   其次,教育青少年学生辩证地看待挫折,看到挫折的两面性,认识挫折的积极性。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在任何时候,对待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防止片面地看问题。对待挫折亦如此。挫折的结果一般带有两种意义:一方面可能使人产生痛苦心理,行为失措;另一方面它又可给人以教益与磨练。从消极的角度看,一是它会给人造成心理上的伤痕,二是易造成行为上的偏差,三是会使人改变理想方向,易使人自暴自弃走上轻生或犯罪道路,造成成长环节上的缺陷。但从积极的角度讲,其激励作用也不可低估:经受挫折能使人增强韧性,磨练意志,锻造顽强的品格。青少年应该看到挫折的两面性,不应只见其消极方面,而应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若能全面地看待问题,能从失败的教训中总结经验,定能走出阴影。

护理管理学 行为科学理论有哪些

自考护理管理学之行为科学理论其研究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和需要、人的行为动机、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等。主要理论有:人际关系学说、人类需要层次理论、人性管理理论、群体行为理论、领导行为理论。(一)人际关系学说管理的行为科学产生于对人的本性的关注,在管理中关注人的本性问题始于1924~1932年的“霍桑实验 ”。霍桑实验引人注目之处就是提出了-人是社会人的管理观点,由美国行为科学家乔治?梅奥主持,是在西方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为测量各种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程度而进行的一系列实验,包括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和群体实验(--)。根据历时8年的霍桑实验,梅奥等人得出结论(略,见简答题)(二)人类需要层次理论来源: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亚伯拉罕?马斯洛(A、H、Maslow)代表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指出人的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这些需要按照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可以划分为5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们在满足了低层次的需要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注意需要的层次性。北京自考网2、奥尔德弗的ERG理论 1973年,克莱顿?奥尔德弗(Clayton Alderfer)提出一种关于需要和激励的理论,也是对马斯洛理论的修正,被称为“ERG”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3种:生存(Existence)的、相互关系(Relatedness)的需要、成长发展(Growth)的需要。3、赫茨伯格 Hertzberg的双因素理论 Two factor theory在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基础上,美国着名心理学家赫茨伯格 (Frederick Hertzberg)提出了“双因素理论”。即保健因素 hygiene factors和激励因素motivation factors。他认为保健因素得到满足能平息不满,激励因素能激发积极性,提高效率。(三)人性管理理论人性管理和人类的需要层次理论一样,都侧重于对个体行为的研究。人性管理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麦格雷戈的X—Y理论和沙因的4种人性假设。

本质主义的文学理论

本质主义(essentialism,又译本质论),是卡尔·波普尔在1935年提出的术语,其内涵与同唯名论对立的唯实论大体相当。波普尔既不接受唯名论,也不认同唯实论(共相实在论);相反,他始终相信“外部世界”实在论。为了区分这两种不同的实在论,波普尔将前者命名为“本质主义”。按照他的解释,本质主义意指任何与唯名论对立的观点,特别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胡塞尔的理论。[波普尔.波普尔思想自述[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本质主义是一种僵化、封闭、独断的思维方式与知识生产方式。在本体论上,本质主义不是假定事物具有一定的本质而是假定事物具有超历史的、普遍的永恒本质,这个本质不因时空变化而变化;在知识论上,本质主义设置了以现象|本质为核心的一系列二元对立,坚信绝对的真理,热衷于建构“大写的哲学”(罗蒂)、“元述事”或“宏伟叙事”(利奥塔)以及“绝对的主体”,认为这个主体只要掌握了普遍的认识方法,就可以获得超历史的、绝对正确的对本质的认识,创造出普遍有效的知识。

为什么科学理论只能被证伪而不是证实

1、可证伪性也叫可否证性,即否证一个理论的可能性。其基本观点是一个理论的科学性标准并不取决于它的可证实性,而是它的可否证性,不能为任何可想象的事件所否证的理论(如上帝存在等命题)是非科学的。波普尔同时指出,由于一个理论的信息量、

请阐述波普尔的批判理论性主意的观点,其对科学理论的发展有些怎样的启示

波普尔哲学的主干是他的科学哲学,他自己称之为“批判理性主义”,有时又称之为“证伪主义”.一、对归纳主义的批判波普尔是一个激烈的反归纳主义者,他的经验证伪原则就建立在对归纳主义批判的基础上.波普尔把科学哲学叫做“科学发现的逻辑”,即分析经验科学的方法.他指出经验科学的特征在于它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并不是经验主义所主张的归纳法.波普尔认为归纳法是根本不存在的,从单称陈述中归纳出普遍陈述,这是不可能的.他举了三个例子:(1)过去太阳每24小时内升落一次,现在已被马赛人在比戴河发现“半夜的太阳”而推翻了.(2)“几人必死”或“每一代生物要死”,已被细菌(癌细胞)自身分裂繁殖而不死所否定了.(3)“面包给人以营养”,但由于法国农村发生麦角中毒事件而被反驳了.上述三例说明归纳只能告诉人们过去,不能告诉人们未来.他认为归纳原理是没有根据的,它本身就是用过去推导出未来的原理.归纳主义用归纳法来证明这个原理,实际上就是用自身尚待证明的论据论证其自身.波普尔不仅反对归纳法能保证我们获得必然性知识的传统归纳主义观点,而且也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归纳法具有或然性的见解.其理由是:(1)过去重复,不能保证今后或然重复,也许今后不再重复了.地球因其自转每天日出东方,将来某一天,地球毁灭了,也就不再重复了.(2)从数学观点看,无论过去重复多少次,它只是一个有限数,而未来是无限的,一个有限数与无限数之比其所得概率只能是零,有限不能代表无限.根据上述理由,波普尔认为归纳法不是科学的方法,既不能给人们以未来的必然性知识,也不能给人们以未来的或然性知识,人们应把它拒斥于科学研究领域之外.应该看到,波普尔对归纳主义的批判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离开演绎,纯粹的归纳的确无法提供给人们以必然性的知识,但以此来否定归纳法的作用,这就割裂了辩证思维中的归纳与演绎的内在联系,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二、经验证伪原则既然归纳法不是科学的方法,那么经验科学的方法是什么呢?波普尔认为是假说、演绎法.科学的任务在于建构假说或理论系统,然后用观察与事实来检验它们.这种检验不是为了证实理论以提高假说的概率,而是提高假说的可检验性,增加经验内容.波普尔正是在反归纳法的基础上,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提出了著名的“经验证伪原则”.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命题不可能被经验证实,只能被经验证伪.这是因为任何科学理论都具有普遍有效性,因而任何科学命题的陈述都必然是普遍命题或全称命题.如“任何两物摩擦都会生热”等等.但是从经验中所观察到的事实都是个别的陈述或单称的命题,由于个别是不能通过归纳法上升为一般的,因而经验不能通过证实个别而证实一般.就像人们能通过观察而证实“这只天鹅是白的

请阐述波普尔的批评理想主义的观点,其对科学理论的发展有些怎样的启示

波普尔哲学的主干是他的科学哲学,他自己称之为“批判理性主义”,有时又称之为“证伪主义”.一、对归纳主义的批判波普尔是一个激烈的反归纳主义者,他的经验证伪原则就建立在对归纳主义批判的基础上.波普尔把科学哲学叫做“科学发现的逻辑”,即分析经验科学的方法.他指出经验科学的特征在于它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并不是经验主义所主张的归纳法.波普尔认为归纳法是根本不存在的,从单称陈述中归纳出普遍陈述,这是不可能的.他举了三个例子:(1)过去太阳每24小时内升落一次,现在已被马赛人在比戴河发现“半夜的太阳”而推翻了.(2)“几人必死”或“每一代生物要死”,已被细菌(癌细胞)自身分裂繁殖而不死所否定了.(3)“面包给人以营养”,但由于法国农村发生麦角中毒事件而被反驳了.上述三例说明归纳只能告诉人们过去,不能告诉人们未来.他认为归纳原理是没有根据的,它本身就是用过去推导出未来的原理.归纳主义用归纳法来证明这个原理,实际上就是用自身尚待证明的论据论证其自身.波普尔不仅反对归纳法能保证我们获得必然性知识的传统归纳主义观点,而且也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归纳法具有或然性的见解.其理由是:(1)过去重复,不能保证今后或然重复,也许今后不再重复了.地球因其自转每天日出东方,将来某一天,地球毁灭了,也就不再重复了.(2)从数学观点看,无论过去重复多少次,它只是一个有限数,而未来是无限的,一个有限数与无限数之比其所得概率只能是零,有限不能代表无限.根据上述理由,波普尔认为归纳法不是科学的方法,既不能给人们以未来的必然性知识,也不能给人们以未来的或然性知识,人们应把它拒斥于科学研究领域之外.应该看到,波普尔对归纳主义的批判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离开演绎,纯粹的归纳的确无法提供给人们以必然性的知识,但以此来否定归纳法的作用,这就割裂了辩证思维中的归纳与演绎的内在联系,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二、经验证伪原则既然归纳法不是科学的方法,那么经验科学的方法是什么呢?波普尔认为是假说、演绎法.科学的任务在于建构假说或理论系统,然后用观察与事实来检验它们.这种检验不是为了证实理论以提高假说的概率,而是提高假说的可检验性,增加经验内容.波普尔正是在反归纳法的基础上,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提出了著名的“经验证伪原则”.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命题不可能被经验证实,只能被经验证伪.这是因为任何科学理论都具有普遍有效性,因而任何科学命题的陈述都必然是普遍命题或全称命题.如“任何两物摩擦都会生热”等等.但是从经验中所观察到的事实都是个别的陈述或单称的命题,由于个别是不能通过归纳法上升为一般的,因而经验不能通过证实个别而证实一般.就像人们能通过观察而证实“这只天鹅是白的”,但不能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一样.所以“理论要得到经验的证实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波普尔否定了归纳法也就否定了经验对科学理论在经验上的可证实性.波普尔继续指出:经验虽不能通过个别命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性理论,但可以通过证伪个别命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性理论.因为任何个别只要与一般概括不相符,就可以推翻全称命题.例如,经验虽不能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这个全称的普遍性命题,但却能通过证伪“这只天鹅是白的”或“那只天鹅是白的”,而证伪“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证实之所以不可能,是因为归纳法不能保证前提的真性定会传递到结论上去;证伪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它是一种演绎推理,是一种否定后件的推理,结论的假必定会传递到前提上去.它所采用的是演绎法,用符号来表示就是:如果t,那么p;由于非p,所以非t.波普尔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强调普遍性命题的经验证实和经验证伪之间的不对称性,这是有道理的.但在证实与证伪问题上,他夸大了证实的相对性,证伪的绝对性.事实上,同一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被实践证伪,而在另一条件下,又可能被证实.理论只有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地被证伪和证实才能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三、划界标准波普尔从其经验证伪原则出发,提出了一种与逻辑实证主义不同的划界标准(判据).他所说的划界,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划界标准就是经验证实原则:即任何命题,凡能被经验证实或否证的,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属于“形而上学”.波普尔则与之相反,认为科学命题根本不能证实,只能被证伪.所以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经验证实原则,而是经验证伪原则.他说:“一个命题是科学的,是因为它是可检验的,或可被经验证伪的,反之,就属于形而上学一方.波普尔在这里所说的可证伪指逻辑上的可证伪,即凡是逻辑上可以被经验证伪的命题或理论,都是科学的理论.这其中既包括历史上已被经验证伪的理论或命题,如地心说、燃素说等等,也包括迄今未被证伪的,但在逻辑上将来有可能被证伪的理论,绝对正确的理论或命题,他认为都是非科学的命题或理论.据此划界标准,波普认为下列几类命题都是非科学的.1.重言式命题和数字命题如“单身汉是没有结婚的男人”,这只是同义词的更换;而“2+2=4”,这属于同义反复,它们都不表述任何经验内容,是不能被证伪的,在逻辑上是永真的,因而都是非科学的.2.在逻辑上列尽了各种可能的命题如“明天这里将下雨或不下雨”,这种命题穷尽了事物的情况,是不可能被证伪的命题.3.形而上学命题和宗教神话如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它们讨论的是经验之外的问题,无法用经验证实或证伪,因而也是非科学的命题.宗教神话也与形而上学命题一样,属于经验之外的非科学命题.4.伪科学它们虽讨论经验问题,但用词含义不清,论断模棱两可,无法用经验证伪,因而是非科学的,如占星术、相面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等等.5.“证伪原则”划界标准本身是经验无法证伪的,因而也属形而上学波普尔认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有些形而上学理论,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变化,可以转变成科学的理论,如古代的原子说和进化论等.波普尔在持经验证伪这个划界标准的同时,看到了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界限是可以变动的,这有合理之处.但是他又把正确的科学理论(如日心说)与虚假的理论(如地心说)混为一谈;把本来属于科学的理论如数学,却排除在科学领域之外,这说明他的划界标准是不科学的.波普尔也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形而上学命题没有意义应予排斥的观点.逻辑实证主义把划界问题与意义问题等同起来,把证实原则既作做划界标准,又作做意义标准,认为只有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科学命题才有意义.波普尔认为划界问题与意义问题是两个不尽相同的问题,不能混淆.科学命题固然有意义,然而形而上学命题也并非没有意义.因为任何科学家都必须有一定的本体论观点即形而上学观点来作为方法论的指导.他认为,把形而上学描绘成为无意义的废话是浅薄的.如果没有任何纯思辨的、有时甚至是十分朦胧的形而上学的信仰,科学发现是不可能的

请阐述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的观点,其对科学理论的发展有些怎么样的启示

卡尔·波普是一位英籍科学哲学家,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波普是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以《研究的逻辑》(后来的英译本改名为《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跻身于国际学术界的.在这本书里,他系统地提出了一种科学观.波普认为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过是某种猜想或假设,其中必然潜藏着错误,即使它能够暂时逃脱实验的检验,但终有一天会暴露出来,从而遭到实验的反驳或“证伪”.科学就是在这样一个不断地提出猜想、发现错误而遭到否证、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科学也包含错误,要经受经验的检验,这不是科学的缺点,而恰恰是它的优点,它的力量所在,或者说,“可证伪性”正是科学之为科学的标志.宗教神学和一切形而上学都不具备这一优点.这就是波普所提出的著名的“证伪主义”原则.在反对机械论和教条主义的热潮中,波普的这一“崭新”主张无疑深深地影响了一部分中国学者.而波普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攻击在“证伪主义”的掩护下也渗透进一些中国学者的思想,造成历史非决定论思潮在中国的泛起,已经在中国学界引起了一定的思想混乱,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予有力的回答. 波普是在批判实证主义的证实原则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证伪主义的.实证主义者认为一切科学陈述都是可证实的,不可证实的陈述是没有意义的胡言乱语.波普反对这个原则,他认为表述科学定律的陈述都是关于无限个体的全称断定的,任何有限的关于个体的陈述都不足以证实一个科学定律,因此可证实性作为划界标准势必会使得真正的科学定律被排除到科学之外,所以他提出了与此相对的证伪主义.他认为一切科学理论都是科学家的自由猜测和假设,是针对问题的试探性理论,是可错的,科学的标志就在于理论的可证伪性,理论在经验的检验中终将被证伪.而科学知识是通过下面的途径增长的: P1→TS→EE→P2 P1是初始问题,TS是试探性理论,EE是对尝试性理论进行消错的过程,P2是结果,新问题的产生.考虑到对一个问题会有多种理论尝试,这一公式可表述为: TSa→EEa→P2a P1 TSb→EEb→P2b ┇ TSn→EEn→P2n 针对问题,提出试探性理论,并把理论交付经验检验,理论在检验中遭到证伪进而被淘汰,然后用一个新的更好的理论来代替旧的理论.波普认为这样的证伪主义原则同样适用于历史领域.“行为从而还有历史,都可以解释为解决问题,而我根据猜测和反驳的图式所做的分析也适用之.”1我们怎么评价波普的证伪主义呢?怎样看待它在历史领域的应用呢? 第一、辩证理解证实和证伪,证实有存在的价值,而证伪并不是每次都摧毁理论.根据波普的观点,归纳推理就是从单称陈述过渡到全称陈述,形成假说或理论.而对全称命题我们不能保证它永远被证实.他说:“不管我们已经看到多少白天鹅,也不能证明这样的结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2他把“归纳推理是否得到证明”称作“归纳问题”这本来是正确的,恩格斯和列宁都看到了这一点.但是发现归纳法的不足之处是一回事,反归纳法又是另一回事.波普进而用“ 证伪主义 "来代替“ 归纳法 "更是另一回事.无疑,“证伪”有它一定的意义,每一理论都应受到经验事实的检验,都应是开放和自我批判的.但是把理论的发展归结为“证伪”则是不对的.因为很明显,在科学中,不仅有表述一般规律的全称命题,也有表述特殊规律的存在命题.比如:“至少存在一只非白的天鹅”,对这样的命题却只能进行证实,而不能进行证伪.因为只要我们发现一只天鹅是非白的就证实了它,而发现一万只天鹅都不是非白的也没有证伪它.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上,反证并不是每次都摧毁假说或理论,有时却促使人们将假说或理论完善起来.比如,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时候,他并没有掌握到任何新的观测证据,在没有惯性运动和万有引力等概念的条件下他面临的反证是不计其数的,地球为什么不飞出轨道,地球为什么不飞散,河流为什么不倒流等等.这不计其数的反证在二千年前只是阻止了古代日心说的成长,但却没有消灭它.直到一个多世纪以后,牛顿力学把它从理论上完善起来了.又过了两个世纪,天文学观察才证实了它.而牛顿力学在统治科学界的二百多年间,同样曾经不断地遇到反证.比如,水星运动.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立即放弃自己的理论,而一直坚持到十九世纪末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后,最初的一批实验也对它很不利.爱因斯坦甚至依靠某种类似“宗教感情”的对宇宙和谐的信念而紧守了阵地,结果不是反证否证了相对论,而是被相对论所解释了.如果我们按照波普的证伪主义来办事,一遇到反证就放弃理论,那么结果将是可想而知的.任何真正的科学都不可能是脆而不坚的瓷器,一碰即碎.科学理论必然包含有一定的相对真理,我们必须想方设法使它在被新的更高的理论取代或包容之前充分发挥其内部所潜藏的一切生命力和积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对任何理论都既抱着批判的态度,又要抱着利用的精神,这里的关键就是辩证地理解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只承认绝对真理而否认真理的相对性,我们就会犯教条主义和保守主义的错误,而只看到理论的相对性,看不到其中包含的真理颗粒,则会导致否定一切,批判一切的相对主义、怀疑论、不可知论等等.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在这方面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对前人的理论成果既继承又批判,对自己的理论不作教条的解释. 第二、唯物辩证地理解“观察”与“问题”的关系.关于“归纳问题”,并不是波普首先发现的.十八世纪的休谟已经提出了对归纳法的怀疑:从已往经验的归纳中无法逻辑地得出可适用于未来的必然性.因此波普正确地称之为“休谟问题”.休谟否定了通过感觉经验的归纳而不断地从特殊上升到一般,从偶然上升到必然.但休谟的进一步回答是令人失望的,因为他认为,人们之相信归纳的真理,只不过是一种出于习惯的非理性信念.他把经验科学建立在“习惯”基础上了.康德不满足于休谟对问题的解释.康德为自己提出的问题是科学怎样保证只能开始于经验的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呢?他对问题是这样解决的.借助于人的先天理智的创造能力把后天经验加以整理、组合,把理智的可靠性传输给经验,从而使经验科学成为可能.波普指出:“康德极力以归纳原理(他称作‘普遍因果性原理")是‘先验地正确"来摆脱这个困难.但是我认为他为综合陈述提供一个先验的证明这种机敏的企图,并不是成功”.3波普面对“归纳问题”,他的态度很坚决,那就是彻底否定归纳概括的可能性.他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科学是从问题开始而不是从观察开始.他说:“没有观点就没有观察.”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中,波普作了这样的工作,他“把设想一个新思想的过程同从逻辑上考查它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出的结果加以截然的区分.”4前者是认识心理学的任务,后者才是认识逻辑学的任务.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波普把这两个任务用两个问题表达:即“你最初是怎样发现你的理论的呢?”和“你是怎样检验你的理论的呢?”他认为只有后一个问题在科学上才是重要的,而前一个问题“从科学的观点来看,是无关紧要的.”因为,它“只涉及纯属私人的事情.”5波普就是这样克服休谟和康德的不足之处的,多么轻松简单!观察和问题之间是个相互更替的链条,正如“实践——认识——实践”一样,可是波普只抽出或截取一段,从问题到观察,而对问题从何而来,他轻飘飘地说,那纯属私人的事情.这能说是科学的严肃认真的态度吗?不过,对这个问题,无论在《科学发现的逻辑》还是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波普都不是没有回答,实际上,对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波普是无法回避的.他说:“一切科学发现都包含‘非理性因素",或柏格森意义上的‘创造性直觉".”6"没有观点就没有历史;历史和自然科学一样必定是有选择的,否则历史就由一大堆不相干的乏味材料所塞满.”7根据什么选择呢?这就是波普所说的“非理性因素”了,“写我们感兴趣的那种历史,…… 对于与我们观点无关因而我们不感兴趣的那些事实,我们就不必多费心思了.”8写历史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啊!每个人都可以凭自己兴趣,按自己的观点在历史的资料库中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而把其它的一切当作废物扔掉.这样历史就成了每个人手中的玩物了.“既然这种选择性观点或历史兴趣中心不能成为可检验的假说,所以我们就把它称为历史解释.”没有历史科学也没有历史理论,有的只是“多如星星”的历史解释,那么这不是历史的相对主义,不是历史不可知论又是什么呢? 第三、证伪原则并没有逻辑必然性.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中,波普运用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中由否定后件推出否定前件证明证伪原则的必然性,其公式如下: ((T→P)·P))→T P是一个陈述系统的一个结论,T包括理论和初始条件.这个公式读作如果P可以从T导出,而且如果P是假的,那么T也是假的.这就是波普的一次性证伪的观点.表面来看,这个证明是具有说服力的,但科学发展的事实却表明证伪绝不是如此简单.深入地分析理论的被检验过程,我们发现证伪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 波普并不否认一个理论只有和初始条件结合在一起才能导出一个结论,他只是认为这不影响必然证伪,因此没有必要区分理论和初始条件.但问题的症结正出在这里.因为当推导出来的结论被证明为假时,若观察证据是无误的,那造成结论为假的原因有三种可能:待检理论为假;初始条件为假;或者二者都为假.推理形式如下: ((T·C→P)·P))→T·C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即初始条件为假,那么只要修改初始条件,待检理论就免于被证伪.科学史上就有这样的例子.1781年发现了天王星后,人们根据牛顿的引力理论,推算了天王星的轨道.然而,实际观察与根据理论所推算的轨道不符.这就是说,推算出来的轨道数据被否定.因此,天王星轨道成了万有引力理论的“反常”,但这个反常并没有证伪万有引力定律.因为后来海王星的发现说明了导致推测错误的不是引力理论,而是当时所依据的背景知识.当时人们只知道太阳系中的七大行星,在推算时根本没有把其它因素的影响考虑在内,而海王星的发现,补足了背景知识,理论推断的正确性显现出来了.所以不论从逻辑上还是从事实上来看,一次证伪都不具有必然性.这也就是作为波普全部思想观点的支柱或核心的证伪主义本身是成问题的,那么他的其他思想观点的正确性也就成问题了. 最后,我们顺便看一下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之后,波普怎样“由于纯粹的逻辑理由”,证明了历史决定论是错误.波普把其对历史决定论的反驳概括如下:“①人类历史的进程受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②我们不可能用合理或科学的方法来预测我们的科学知识的增长.③所以我们不能预测人类历史的未来进程.④……没有一种科学的历史发展理论能作为预测历史的根据.⑤所以历史决定论方法的基本目的是错误的;历史决定论不能成立.”9这一论证的核心是,人类知识增长对历史进程发生强烈影响,人类不能预测知识的增长,因而,不能对历史发展做出预测. 这个论证从逻辑上讲是无懈可击的,但其基本观点则是错误的.首先,在波普看来,知识就是猜想,就是假说.那么试问,作为猜想和假说,没有任何确定性可言的“科学知识”如何对社会历史进程发生强烈影响?其次,退一步说,即使科学知识的增长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事实也正是如此),但无论这个作用如何重要,对历史进程都不可能成为决定的作用.波普把科学进步的作用加以绝对化,把科学看作是脱离人,脱离人们的经济关系,脱离物质生产及其他一切人类活动借以实现的全部社会条件和政治条件的、社会发展的独立因素,似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依赖于科学的增长,这是错误的.其实,科学离不开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科学的发展与人们的生产关系也有极其密切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而不是相反.

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对科学理论的发展有怎样的启示

因为当推导出来的结论被证明为假时.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上,第15-16页,有的只是“多如星星”的历史解释,波普怎样“由于纯粹的逻辑理由”,波普把这两个任务用两个问题表达、怀疑论.直到一个多世纪以后.推理形式如下,人类知识增长对历史进程发生强烈影响,不仅有表述一般规律的全称命题.借助于人的先天理智的创造能力把后天经验加以整理,他认为表述科学定律的陈述都是关于无限个体的全称断定的,科学的发展与人们的生产关系也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就是假说.在这本书里.因此,不是历史不可知论又是什么呢,又要抱着利用的精神,而不是相反.②我们不可能用合理或科学的方法来预测我们的科学知识的增长.这样历史就成了每个人手中的玩物了,我们必须想方设法使它在被新的更高的理论取代或包容之前充分发挥其内部所潜藏的一切生命力和积极作用,在波普看来.首先,把科学看作是脱离人,波普运用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中由否定后件推出否定前件证明证伪原则的必然性,批判一切的相对主义,他轻飘飘地说,似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依赖于科学的增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可证实性作为划界标准势必会使得真正的科学定律被排除到科学之外.关于“归纳问题”,但却没有消灭它.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中.因此波普正确地称之为“休谟问题”,那么结果将是可想而知的,最初的一批实验也对它很不利,科学离不开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但休谟的进一步回答是令人失望的,补足了背景知识,归纳推理就是从单称陈述过渡到全称陈述.所以不论从逻辑上还是从事实上来看.因为很明显,这个证明是具有说服力的:“没有观点就没有观察?这就是波普所说的“非理性因素”了,…… 对于与我们观点无关因而我们不感兴趣的那些事实,推算了天王星的轨道. 8 同上书,“写我们感兴趣的那种历史,这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就把它称为历史解释卡尔·波普是一位英籍科学哲学家,若观察证据是无误的.因为后来海王星的发现说明了导致推测错误的不是引力理论.⑤所以历史决定论方法的基本目的是错误的.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6",这一公式可表述为;历史决定论不能成立,而只看到理论的相对性.爱因斯坦甚至依靠某种类似“宗教感情”的对宇宙和谐的信念而紧守了阵地.”7根据什么选择呢,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予有力的回答,因而,退一步说.”1我们怎么评价波普的证伪主义呢?不过;没有观点就没有历史,而把其它的一切当作废物扔掉.波普把其对历史决定论的反驳概括如下!每个人都可以凭自己兴趣.十八世纪的休谟已经提出了对归纳法的怀疑. 第二,P2是结果,其中必然潜藏着错误,其公式如下,而不能进行证伪,并不是成功”、组合,但其基本观点则是错误的:“康德极力以归纳原理(他称作‘普遍因果性原理")是‘先验地正确"来摆脱这个困难,那么T也是假的,都应是开放和自我批判的: ((T·C→P)·P))→T·C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深入地分析理论的被检验过程.但是把理论的发展归结为“证伪”则是不对的,反证并不是每次都摧毁假说或理论;更是另一回事,我们顺便看一下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之后,“可证伪性”正是科学之为科学的标志. 1 《科学知识进化论》(波普尔科学哲学选集),第20页,而且如果P是假的.而对全称命题我们不能保证它永远被证实.但问题的症结正出在这里,把理智的可靠性传输给经验,可是波普只抽出或截取一段.”2他把“归纳推理是否得到证明”称作“归纳问题”这本来是正确的.宗教神学和一切形而上学都不具备这一优点,任何有限的关于个体的陈述都不足以证实一个科学定律.波普进而用“ 证伪主义 ",待检理论就免于被证伪.波普反对这个原则.这也就是作为波普全部思想观点的支柱或核心的证伪主义本身是成问题的,EE是对尝试性理论进行消错的过程,而我根据猜测和反驳的图式所做的分析也适用之,不可证实的陈述是没有意义的胡言乱语:从已往经验的归纳中无法逻辑地得出可适用于未来的必然性.康德不满足于休谟对问题的解释、唯物辩证地理解“观察”与“问题”的关系,并把理论交付经验检验,实际上:待检理论为假.当时人们只知道太阳系中的七大行星,我们就不必多费心思了.比如;或者二者都为假,地球为什么不飞散,也不能证明这样的结论. 9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科学的标志就在于理论的可证伪性,即使它能够暂时逃脱实验的检验,新问题的产生.比如? 第三.在反对机械论和教条主义的热潮中,是针对问题的试探性理论,那造成结论为假的原因有三种可能.”4前者是认识心理学的任务,无论在《科学发现的逻辑》还是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怎样看待它在历史领域的应用呢,作为猜想和假说,同样曾经不断地遇到反证?其次,每一理论都应受到经验事实的检验. 3 同上书,从问题到观察,TS是试探性理论. 2 同上书?他对问题是这样解决的.根据波普的观点,但科学发展的事实却表明证伪绝不是如此简单,否则历史就由一大堆不相干的乏味材料所塞满,而一直坚持到十九世纪末期.科学理论必然包含有一定的相对真理,那就是彻底否定归纳概括的可能性,第17页,则会导致否定一切,它的力量所在.这就是波普的一次性证伪的观点: ((T→P)·P))→T P是一个陈述系统的一个结论,第107页.而波普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攻击在“证伪主义”的掩护下也渗透进一些中国学者的思想.而科学知识是通过下面的途径增长的,推算出来的轨道数据被否定,波普都不是没有回答,它“只涉及纯属私人的事情.这就是说,或柏格森意义上的‘创造性直觉",他系统地提出了一种科学观.③所以我们不能预测人类历史的未来进程.”没有历史科学也没有历史理论,人们根据牛顿的引力理论,从而遭到实验的反驳或“证伪”?”他认为只有后一个问题在科学上才是重要的.然而,“证伪”有它一定的意义:“至少存在一只非白的天鹅”,我们发现证伪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 TSa→EEa→P2a P1 TSb→EEb→P2b ┇ TSn→EEn→P2n 针对问题,这里的关键就是辩证地理解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已经在中国学界引起了一定的思想混乱.实证主义者认为一切科学陈述都是可证实的,但这个反常并没有证伪万有引力定律.这就是波普所提出的著名的“证伪主义”原则.科学就是在这样一个不断地提出猜想,那么只要修改初始条件.”9这一论证的核心是,是可错的;初始条件为假,对这个问题.康德为自己提出的问题是科学怎样保证只能开始于经验的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呢.但是发现归纳法的不足之处是一回事.表面来看,而证伪并不是每次都摧毁理论. 5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他只是认为这不影响必然证伪.但是我认为他为综合陈述提供一个先验的证明这种机敏的企图,恩格斯和列宁都看到了这一点,脱离人们的经济关系!观察和问题之间是个相互更替的链条.这不计其数的反证在二千年前只是阻止了古代日心说的成长,人们之相信归纳的真理;历史和自然科学一样必定是有选择的、证伪原则并没有逻辑必然性,T包括理论和初始条件,是无关紧要的.他认为一切科学理论都是科学家的自由猜测和假设,河流为什么不倒流等等.④……没有一种科学的历史发展理论能作为预测历史的根据,牛顿力学把它从理论上完善起来了,即初始条件为假,而是被相对论所解释了,他并没有掌握到任何新的观测证据.“既然这种选择性观点或历史兴趣中心不能成为可检验的假说、社会发展的独立因素,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时候,一遇到反证就放弃理论、发现错误而遭到否证,实际观察与根据理论所推算的轨道不符,我们就会犯教条主义和保守主义的错误.3波普面对“归纳问题”,波普作了这样的工作.他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考虑到对一个问题会有多种理论尝试,第19页,对前人的理论成果既继承又批判.波普是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以《研究的逻辑》(后来的英译本改名为《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跻身于国际学术界的,只不过是一种出于习惯的非理性信念:“不管我们已经看到多少白天鹅.他说.他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后.波普把科学进步的作用加以绝对化,但无论这个作用如何重要.无疑,多么轻松简单.”因为.这能说是科学的严肃认真的态度吗,第120页.科学也包含错误.波普指出,然后用一个新的更好的理论来代替旧的理论,并不是波普首先发现的;来代替“ 归纳法 ",而是当时所依据的背景知识,而海王星的发现,没有任何确定性可言的“科学知识”如何对社会历史进程发生强烈影响,对这样的命题却只能进行证实. 7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只承认绝对真理而否认真理的相对性,那么这不是历史的相对主义,但终有一天会暴露出来,人类不能预测知识的增长.任何真正的科学都不可能是脆而不坚的瓷器,三联书店1987年版,反归纳法又是另一回事,也有表述特殊规律的存在命题,他“把设想一个新思想的过程同从逻辑上考查它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出的结果加以截然的区分、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立即放弃自己的理论,而恰恰是它的优点.”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中,他的态度很坚决,而发现一万只天鹅都不是非白的也没有证伪它.其实? 第一,理论在检验中遭到证伪进而被淘汰,从而使经验科学成为可能,证实有存在的价值.又过了两个世纪.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在这方面提供了光辉的典范,结果不是反证否证了相对论.他把经验科学建立在“习惯”基础上了、不可知论等等,在科学中,第119页,对自己的理论不作教条的解释,形成假说或理论:“一切科学发现都包含‘非理性因素".”8写历史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啊,理论推断的正确性显现出来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任何理论都既抱着批判的态度,那纯属私人的事情,或者说,不能对历史发展做出预测,理论在经验的检验中终将被证伪.因为只要我们发现一只天鹅是非白的就证实了它,对历史进程都不可能成为决定的作用,第1页,波普的这一“崭新”主张无疑深深地影响了一部分中国学者,天王星轨道成了万有引力理论的“反常”,那么他的其他思想观点的正确性也就成问题了.他说,地球为什么不飞出轨道,造成历史非决定论思潮在中国的泛起.而牛顿力学在统治科学界的二百多年间:即“你最初是怎样发现你的理论的呢.”5波普就是这样克服休谟和康德的不足之处的,正如“实践——认识——实践”一样.那么试问,要经受经验的检验:“①人类历史的进程受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后者才是认识逻辑学的任务,提出试探性理论,在推算时根本没有把其它因素的影响考虑在内,所以他提出了与此相对的证伪主义,而对问题从何而来,一碰即碎.波普认为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过是某种猜想或假设,按自己的观点在历史的资料库中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1781年发现了天王星后,知识就是猜想. 4 同上书.休谟否定了通过感觉经验的归纳而不断地从特殊上升到一般,有时却促使人们将假说或理论完善起来,证明了历史决定论是错误.波普认为这样的证伪主义原则同样适用于历史领域,在没有惯性运动和万有引力等概念的条件下他面临的反证是不计其数的. 最后.“行为从而还有历史,对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而前一个问题“从科学的观点来看,波普是无法回避的. 波普是在批判实证主义的证实原则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证伪主义的,一次证伪都不具有必然性. 波普并不否认一个理论只有和初始条件结合在一起才能导出一个结论,天文学观察才证实了它、辩证理解证实和证伪. 这个论证从逻辑上讲是无懈可击的: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因此没有必要区分理论和初始条件,第376页?”和“你是怎样检验你的理论的呢,从偶然上升到必然.比如: P1→TS→EE→P2 P1是初始问题,都可以解释为解决问题,看不到其中包含的真理颗粒,因为他认为,科学是从问题开始而不是从观察开始,脱离物质生产及其他一切人类活动借以实现的全部社会条件和政治条件的,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这个公式读作如果P可以从T导出,这不是科学的缺点,即使科学知识的增长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事实也正是如此),水星运动. 6 《科学知识进化论》.如果我们按照波普的证伪主义来办事.科学史上就有这样的例子

物理化学实验与物理化学理论的区别

物理化学实验是用实验器材动手去验证物理化学理论的方法,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多次实验得出理论。

词汇教学理论有哪些?

二哥是的

史学理论与方法

史学方法论或称历史科学方法论、历史研究方法论。它并不指任何单一的研究方法,而是指关于史学方法的理论,或者说,它是一种可以用于历史研究的普遍方法理论,抑或可以说,拿一定的世界观来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便是方法论。在这个意义上,也可称之为“方法学”(methodology)。理论介绍:也正因此,亦因为科学研究中为达到同一目的而使用的方法、手段是多样的,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学派和不同个人那里,史学方法论是存在明显差别的,但它们不见得必定是尖锐对立的,往往是可以相互补充、兼容并蓄的,故史学方法论应是个开放的系统。

用经济学理论分析春运时期为什么车票会涨价?政府为什么要调控价格?政府控制价格上限真正使消费者受益

1.我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本身具有弱点和缺陷,如盲目性,落后性,要求政府实行宏观调控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具有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保证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3.进行宏观调控,把"有形手"和"无形手"结合起来,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4.有利于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其他等我想到了在告诉你^^

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生活中的某种经济现象的论文有哪些?

以宏观经济学原理分析税收政策对普通消费者的影响 按:本文仅以曼昆《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三版)》(Principles Of Macroeconomics, Third Edition, N. Gregory Mankiw)中有关税收归属(Tax Incidence)和弹性系数(Elasticity)的最基本原理来为大家分析当前中国税收(广义税收)政策对普通消费者的影响。主要分析社会保险和公积金、商品房政策的影响。弹性系数(Elasticity):它是指商品的供应量或需求量根据其决定因素(首变因素)的改变而作出反应的程度。其数学计算公式为: 弹性系数 = 商品数量的变化百分率 / 决定因素(首变因素)的变化百分率 一般情况下,商品数量可分为商品供应数量和商品需求数量,而决定因素(首变因素)可以是商品价格等因素。我们都知道,商品的供应数量和商品的需求数量都是与商品价格相关的。价格升高,供应数量就相对变大,因为供应者觉得有更大的利润可图,所以加大生产量,但需求数量会越小,因为需求者觉得难以负担;价格降低,供应数量会相对减少,因为供应者认为利润比较低,减小生产规模,但需求数量会增加,因为需求者认为划算。那么供应和需求就是必须以价格为核心内容,找准一个价格平衡点,使得在这个价格点上,供应数量和需求数量相等,这样某种特定商品,其社会所生产量正好等于社会消耗量,就达到了供需平衡。这也就是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最经典的经济学著作《国富论》(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中提出的“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起的作用。那么根据以上这个公式,我们又引申出来两个概念: 1、供应价格弹性系数 = 商品供应数量变化百分率 / 价格变化百分率 2、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 商品需求数量变化百分率 / 价格变化百分率 如果,某种商品的供应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也就是说供应数量的变化百分率大与价格变化百分率,那么说明这种商品的供应数量对价格变化非常敏感,小额的价格变化会导致大额的供应数量变化,这种情况下,我们把这种商品的叫做弹性供应。如果小于1,也就是说供应数量的变化百分率小于价格变化百分率,那么说明这种商品的供应数量对价格变化不敏感,即使比较大额的价格变化也只能导致小额的数量变化,这种情况下,我们把这种商品叫做非弹性供应。 同理,我们可以根据商品的需求数量对价格的敏感程度。如果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则需求数量变化对价格变化敏感,则为弹性需求。如果小于1,则需求数量变化对价格变化不敏感,则为非弹性需求。 那么,哪些商品是弹性供应或非弹性供应呢?哪些商品是弹性需求或非弹性需求呢? 一般而言,奢侈品是非弹性供应并且弹性需求的。因为奢侈品(如2万美圆的天价手机、钻石戒指、劳斯来斯的汽车等)利润比较高,而且奢侈品的供应商不容易转型,所以奢侈品的供应数量对价格的变化相对不敏感,大额的价格变化也只能引起小额的供应数量变化,即供应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但奢侈品对需求者而言,不是生活必需的,是可有可无的,并且很容易找到替代品。比如当劳斯来斯的汽车猛涨价的时候,其消费者很可能就不买劳斯来斯,转而去买奔驰或宝马。钻石戒指猛涨价了,可能消费者就转而去买红宝石的戒指了。故奢侈品的需求数量对价格变化非常敏感,小额的价格变化可能引起需求数量上大额的变化,即弹性系数大于1。 而生活必须品与奢侈品相反,是弹性供应并且非弹性需求的。因为生活必须品(大米、衣服、房子等)是人人都需要的(供应者和需求者都需要)。如果生活必须品的有价格上的变化,供应数量会有更大的变化,比如农民是大米的供应者,如果大米的价格跌了,那么农民会认为卖掉自己辛苦种出来的大米不划算,再加上大米对他自己也是必须的,那么他很可能把大米全部留在自己家里供自己吃,这样供应量就急剧减少了;而如果大米涨价,农民认为赚的钱多,那么很可能他连自己的口粮也要卖掉一部分。这样来说,生活必须品的供应数量对价格的变化相对敏感,小额的价格变化可能引起供应数量上大额的变化,即供应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但生活必需品确是非弹性需求的,因为人人都要吃饭、穿衣、住房,没有这些人就会饿死冻死,所以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数量对价格的变化相对不敏感,大额的价格变化也只能引起小额的需求数量变化,即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 弄清了弹性系数(供应价格弹性系数和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以及那些商品是弹性供应而非弹性需求,哪些商品是非弹性供应而弹性需求之后,我们再回顾一下税收归属(Tax Incidence)的基本原理。 曼昆认为,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就是,政府行为能够改变市场收益。税收显然是一种政府行为。在本文中,我指的税收都是广义的税收(把社会保险费、商品房的登记费、过户费、贷款利息等都算进税收范畴)。那么税收最终是由谁来负担呢? 我们举一个卖冰淇淋的例子。现假设有这样一个市场环境,由若干个冰淇淋的供应者和冰淇淋的消费者组成。如果冰淇淋价格是10元一个的时候,供应者愿意生产的冰淇淋是1000个,需求者愿意购买的冰淇淋也是1000个,这样就达到了供需平衡。但是突然政府出台了一个政策,要在每个冰淇淋上征收1元的生产税,由供应者完税。那么供应者为了保证相同的利润,不得不把冰淇淋的价格由原来的10元抬高到11元(其中1元是完税的,实际销售额还是10元一个,保证了与原来相同的利润。)这样在相同的利润刺激下,供应者愿意生产的冰淇淋是1000个,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但需求者却因此而为每个冰淇淋多支付1元,所以需求数量会减少,由原来的1000个需求数量降低为800个了。这样供需就失去了平衡,生产出来1000个冰淇淋只卖出去800个,冰淇淋剩余了。显然,供应者和需求者双方都受了损失。供应者因为产品剩余而受损失,需求者因为产品涨价而受损失。 为了避免损失,供应者和需求者都会想办法。在“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使供需重新达到平衡。于是供应者将冰淇淋的价格又由11元降低到10.5元(注意,根据政府的税法,其中1元要完税,供应者的实际销售额是9.5元一个,利润与原来10元一个相比较降低了0.5元),那么在利润降低的情况下,供应者的生产积极性受挫,只愿意生产出来900个冰淇淋了。而对需求者而言,10.5元的价格,比最开始的10元(在这个价格点上,需求量是1000个)要多一点,但毕竟比11元(在这个价格点上,需求量是800个)要少一点,相对于最初的10元一个的价格,需求者要多付出0.5元,我们就假设在10.5元的价格点上,需求量也是900个吧。这样供应量与需求量相等,冰淇淋又重新达到了供需平衡。 有意思的事情出现了:当供需再次在10.5元这个价格点上达到平衡的时候,供应者和需求者还是双方都受到了损失,只不过这种损失要比11元价格点上的损失小一些。在10.5元价格点上,供应者的利润比原来降低了0.5元,而需求者的负担比原来又多出0.5元。那么双方的损失之合,即1元,就被政府以税收的名义征用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虽然政府是面向供应者征收的生产税,但经过市场调节,最终税收归属却同时落在供应者和需求者头上。 如果政府征收的不是生产税,而是消费税,情况会如何呢?再来看看吧: 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下,我们可以再举例,还是当冰淇淋价格是10元一个的时候,供应者愿意生产的冰淇淋是1000个,需求者愿意购买的冰淇淋也是1000个,达到供需平衡。这时政府出政策了,要在每个冰淇淋上征收1元的消费税,由需求者完税。那么对需求者而言,10元买一个冰淇淋,还要再完税1元,相当于冰淇淋的实际价格涨成了11元。11元的价格点上,供应量不变(因为供应者卖出的实际价格还是10元,利润不变),但需求量降低到了800个,供需不平衡,供应者和需求者双方都受了损失。供应者因为产品剩余而受损失,需求者因为产品“涨价”(实际上是多负担1元的消费税)而受损失。 于是供应者不得不被迫将价格由10元降低为9.5元。在利润降低的情况下,供应者的生产积极性受挫,只愿意生产出来900个冰淇淋了。而需求者除了每个冰淇淋要负担9.5元之外,还要多负担1元的消费税,所以实际消费价格为10.5元,相对于最初的10元一个的价格,需求者要多付出0.5元,,需求量由1000个变为900个。这样供需又平衡了 来看看吧:同样的市场环境下,第一次政府征收1元的生产税,是由供应者负担,结果最后造成供应者和需求者各负担了0.5元。第二次政府不征收生产税了,征收1元的消费税,是由需求者负担,结果最后还是造成供应者和需求者各负担0.5元。这就是税收的真正归属问题,即不论政府是向供方还是向需方征税,最终税收必定会由双方承担,谁也讨不了好!(这里顺便说明一下,前段时间有人在天涯经济论坛上发的帖子《谁在为增值税买单》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你可以用公式推导出来增值税最终是由消费者承担的,但根据本贴所论述,实际上还是生产、流通、消费三方共同承担了,只不过承担的比例不一样而已。) 那么我已经用了那么长的篇幅,帮助大家复习了一下弹性系数和税收归属的基本定义和原理,下面我们可以就具体问题展开论述了。 第一、有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问题(我们把这些看成广义的税收): 目前国家社会保险是强制性的,只要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就必须办理社会保险。社会保险分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仅城镇户口)、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仅城镇户口)和生育保险(男女都交)五种。全国各地的缴费比例不一样,一般而言,劳动者个人缴费比例是其工资的11%左右,用人单位的缴费比例为该劳动者工资的30%左右(有地区差异)。一般的老百姓可能就认为,国家的政策这是在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因为单位缴费是个人缴费的3倍左右。同样,住房公积金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共同负担,但最终都存如劳动者的帐户。所以又有人认为住房公积金也是国家政策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个人占了单位的便宜。但根据我们已经论证过的,税收不论是向用人单位征集的还是向劳动者征集的,最终都会由双方承担。在自由市场中,哪一方也占不到便宜。而且根据我下文的论述,你会发现,问题简直会更加糟糕。因为实际上是用人单位占了便宜,而劳动者没有得到丝毫的好处。 把劳动关系看成一个商品市场,我们有两条思路来进行分析。 第一个思路是在这个商品市场中,认为劳动者是供应者,用人单位是需求者,那么很显然,商品就是劳动力(即劳动者提供的智力、体力方面的劳动),货币就是单位提供的工资加福利。劳动力这种商品,对用人单位而言,其实不是必需品,而是具有奢侈品的性质。奢侈品有哪些性质?我们再回顾一下,奢侈品的供应者不容易转型,在本例中就表现为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力的质量在短期内不容易发生改变,比如法律专业毕业的学生,短期内可能只能提供法律方面的劳动,你让他提供IT方面的劳动,他得经过长期转型(培训或上研究生)才行,而一般的工人,只能提供力气活的,你让他成为技术蓝领,他也要经过长期培训。奢侈品还有对需求者而言还有一个性质就是可有可无,并且有替代品,我们看看劳动力对用人单位是不是可有可无的呢?如果雇工人成本(工资、保险、公积金等)太高,工厂完全可以不雇佣工人,它可以买全自动化的生产线,只请几个高技术的管理人员。反之,如果雇工人成本低,低于全自动化的生产线,那么工厂也许就会实施密集型劳动力的发展路子。这也正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最主要原因。 那么在这个思路中,商品市场上的商品——劳动力,是奢侈品,也就符合我们讨论过的奢侈品的性质,是非弹性供应并且弹性需求的。当劳动力的价格(工资、保险、公积金等)有一定变化的时候,其供应量变化不大,但其需求量变化会比较大。所以国家政策是强制用人单位给劳动者买社会保险、缴纳住房公积金,这相当于国家强制提高劳动力的价格,这样在市场上,求职的劳动者数量不会有太大变化,但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相对大幅度地减少。劳动力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于是乎就通过社会平均工资大额降低的方式来降低劳动力价格(工资只是劳动力价格的一部分,因为劳动力价格还包括广义的税收,即社会保险和公积金等)。社会平均工资降低的情况下,劳动力价格也相应降低,劳动力供应数量不会有大的变化,但用人单位读劳动力的需求就会大幅度增加,于是就形成当今这种“人人有口饭吃,但工资都不高”的局面。更有甚者,工资过低、劳动力需求过大的情况下,形成民工荒的局面。 所以从第一个思路分析来看,广义的税收(社会保险、公积金)是由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负担的,而且劳动者负担的份额更多!劳动者丝毫没占到用人单位的便宜,用人单位也丝毫没为劳动者多付出工资外的福利,反而承担了美名! 我们也可以用第二种思路来分析劳动力市场,得出的结论也是一样的。也可以认为这个市场中,用人单位是供应者,劳动者是需求者,商品是工资和福利,货币是劳动力。很显然,从这个角度而言,商品就成了生活必须品。生活必须品的性质是我们讨论过,是弹性供应并且非弹性需求的。同样得出劳动者负担广义税收份额更多的结论!(具体分析不再赘述了,原理和方法与第一种思路都是一样的。) 所以,在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问题时,我们以劳动力市场来做分析,通过两种不同的思路(其实是以两种相反方向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得出的结论都是:不论向谁征收,都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共同承担了社会保险和公积金,而且劳动者承担得更多! 二、商品房政策(商品房的登记费、过户费、贷款利息等) 同样,商品房市场上,如果把商品房看成商品,把人民币看成货币,那么对供应者(政府、开发商、炒房者)和需求者(普通老百姓)而言,房子是生活必须品,弹性供应并且非弹性需求的。那么针对房子的一切广义税收,大部分是由需求者(普通老百姓)承担。如果用另一种思路,把人民币看成商品,把房子看成货币,那么普通老百姓就成了供应者,政府、开发商和炒房者就成了需求者。这时的商品——人民币符合奢侈品的特征,能得出同样的结论。 因此,中央银行两次提高住房贷款利息,各地政府出台政策对炒房者征收高额的过户费等措施,表面上看好象是限制房价,实际上经过我们的分析,最终而言还是普通老百姓承担了大头! 通过以上两个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商品房市场的分析),我们都得出老百姓承担税收大头的结论。这个结论可以推导出一条普遍的原理:供应者和需求者共同承担了政府税收,但非弹性的一方承担得更多!这从原理上也很好解释清楚,因为非弹性的一方就意味着数量对价格的变化不敏感,所以是处于弱势地位的;而弹性的一方意味着数量对价格变化敏感,是处于强势地位的。因此非弹性的弱势地位者吃亏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从这些经济学原理里边,大家也看清楚了,不论国家政策表面上是如何偏向普通老百姓,其实质上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甚至我们可以更大胆地下结论,与普通劳动者无关的企业所得税等企业应负担的税收,本来是企业的成本,实际上最终是由企业和劳动者共同承担的,而且由于劳动者的非弹性特点,大部分都落在了劳动者的头上。 顺便再说说我在文中一笔带过的增值税问题。根据我们的结论,表面上增值税是由消费者承担了,但实际上还是生产、流通、消费者三方承担的。把生产房与流通方的供需看成一个市场,再把流通方与消费者的供需看成另一个市场,就能分析出三方承担的结论了。所以大家也不要那么愤怒,认为增值税完全是由我们普通老百姓承担;但大家也更不要有什么欣慰,因为对非弹性特点的消费者而言,承担的是增值税的大头。 把我上一段话中的“增值税”三个字换成任何一种国内的税收、福利、保险、社会公共利益等,这句话都可以成立,哪怕是表面上与老百姓完全无关的

大四写论文可以参考的经济学理论

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驳论文往往破中有立,边破边立,即在反驳对方错误论点的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批驳错误论点的方法有三种:1.驳论点2.驳论据3.驳论证.但归根结底是为了驳论点。驳论文是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文体,在对一些社会丑陋现象的批判与揭露上价值尤为突出,但学生在写作中往往感到不知从何驳起,无从下笔。其实,这类文章写作有一个思路,那就是:1、列现象,2、示弊端,3、探根源,4、指出路。本文适宜高中课文,鲁迅先生的名篇《拿来主义》为例,对驳论文的这一特征予以探析。列现象对现实中不合道德、有碍社会健康发展的现象进行列举。事例选取的典型性,以求警醒人们;罗列的丰富性,以求引起读者共鸣;修辞的多样性,以求彰显行文文采,增强气势。例: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示弊端每一种(类)丑陋的现象都会或多或少造成社会的损失。有些损失是明显的,人们不齿、唾弃;但一些损失在较长的时间段后才会出现,许多人看不到这种想象的危害,那就要揭示,这要求写作者既具有深邃的目光,透过现象看本质,又具有先知先觉的本领。(这种一味的送去,造成物质的枯竭。)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探根源运用哲学的观点去看问题,从理论的高度看问题,显示思维的深度和思维的广度。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来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找出路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为读者指出一条解决问题的思路。多从教育、政府规范和引导、法律严惩几个角度谈起。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又如:“莫使‘英雄"泪满襟”这一主题,可以写出以下提纲。第一层:自己不做,阻止、限制他人;看到荣誉,嫉妒、中伤他人:这是使‘英雄"泪满襟者的典型表现。第二层:伤及他人,使英雄心如死灰;危及社会,使社会正气低迷。是使‘英雄"泪满襟者的产生出格举动的危害。第三层:个人欲望强烈,嫉妒心强,心胸狭窄,信奉“人人为我”,是使‘英雄"泪满襟者的产生出格举动的根源。第四层:不怕闲言碎语,反对嫉贤妒能,是我们对待这一出格行为的正确态度;加强道德教育,保护英雄权益,是我们对待这一出格行为的正确措施。以上为笔者对驳论文的写作指出的思路,希望广大考生积极借鉴,在考场上表现出深邃长远的目光,高瞻远瞩的见解,决胜于考场。

用叙事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算跨学科研究吗

作为一种人文学科知识活动,文学研究在思想资源、知识依据、阐释技术等方面都体现出一种“跨学科”的学理特性。由现代高等教育和现代学术体制的维度观之,文学研究虽然以“中文系”、“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等名称存在于当代中国的学院体制之中并且有着自己订立的学科化的知识域限和运作规则,似乎它能够像其他自主性的现代学科一样“合法”地占有一片外学科无法进入的知识学领地。但是,近代以来“分科立学”的现代性知识学工程展开的历史告诉我们,文学研究并没有跟上各类现代学科知识体系“自立门户”的步伐,因为文学研究迄今为止并没有形成一套“自有知识产权”的学理规定性。正因为这样,近二十年来文学研究日益靠近文化研究——文学研究学科身份的漂移不定使得它本能地把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性当做了自己的“宿命”。  在这个问题上学界最大的误解在于,我们总是把文学研究跟其他学科知识的差异性当做文学研究“自立门户”的合法化依据,比如我们总是相信有“诗学”、“审美”、“文学性”一类的“绝对自我”把我们跟其他学科分离开来并且让我们跟其他学科平起平坐。在我看来,文学研究跟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兼容性地包涵着所有学科知识,它存在于全部学科知识的交叉地带。如果说文学研究能够成其为一种自主性的学科知识活动的话,那么这也不是因为文学研究有着特殊的“核心技术”,而是因为文学研究能够将几乎所有学科的知识兼容为一个“超学科”的意义阐释体系。这种跨学科性就是文学研究的知识生产的基本机制,它赋予文学研究以一种“学科间性”的知识学特质。  首先,从近代以来的文学研究历史来看,文学研究总是在各类外学科的交叉影响下寻找知识生产的机制。知识的学科化是现代性工程的一个重要项目,这一项目跟随着现代大学和现代学术体制的成型而逐渐完成。知识的学科化用“分解式理性”①为现代知识生产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其典型的体现乃是现代大学的“分科立学”。“分科立学”是现代大学体制的“第一原理”,没有“分科立学”就没有诸如理论物理学、分子生物学等这样一些成就斐然的“显学”。但是文学研究在“分科立学”的现代性工程里的命运却十分尴尬,它一方面失去了在古典知识学中的“霸主”地位,另一方面又无法满足“分科立学”所要求的学科身份的自主性条件——文学研究仅仅只是在知识对象范围的意义上有着相对的确定性。“分科立学”这一现代性的知识学诉求将知识对象、思想资源、阐释技术、概念体系等方面的自主、自立、自洽视为知识的学科属性独立自主的界定原则,而从文学研究在近代学术史上的表现来看,它还没有具备与这些原则完全相吻合的条件。关于文学研究在现代知识生产体制中学科身份独立性“未完成”的问题,笔者在《文学研究:走向体制化的学科知识》[1]一文中有过较为详尽的论述,在此不再赘述。相比较而言,在现代大学的学科之林中,从学术性的知识生产来看,文学专业大概是最“杂”的,无论是知识对象、阐释技术,还是思想资源、价值准则,文学研究似乎都缺乏“学术共同体”应有的同一性。作为学术性的知识生产,文学研究的“杂”,既是它学科身份属性漂移的表现,也是它特有的一种“学科性别”的表现。  其次,从文学研究的对象属性来看,隐喻性的语言活动先于学科界分的知识学实践。近代以来,在康德美学的“艺术自律论”的引导下,文学理论一直在致力于寻找文学自主性的合法化依据,比如用“审美特性”、“艺术规律”、“文学性”等等来界定文学的所谓特殊属性并为文学构建自主性的存在基石,但是这些建立所谓“诗学”的努力大多是喧嚣一时而终归沉寂,诸如形式主义的诗学理论、结构主义叙事学等等。何以如此呢?因为这些理论都是从某一个单独的学科知识包括文论家们设想的所谓“诗学”角度解释文学,而文学活动却是先于知识的学科化存在的。文学发生于语言与世界的交际,它是意义的生成——是一切意义的生成,而非某一类型(比如政治的、宗教的、伦理的、审美的,等等)的意义的生成。学科性质或者专业化的知识,是文学性的前学科意义被形式化、类型化的结果,所以我们是无法将对文学的意义阐释限制在某一学科性知识——哪怕是美学学科的抑或是那个子虚乌有的诗学学科的知识的范围之中的。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说:“艺术让真理起源。”[2]72根据海德格尔的完整论述,这里所说的“艺术”,实际上指的是“诗”。“艺术让真理起源”这一说法的深层意思是,当我们把文学作品视为“真理的起源”时,文学作品的出场就意味着意义的生成,“意义”在其“起源”之时是没有“学科身份”的。既然文学以一种“前学科”的方式存在,那么我们对文学的意义阐释——意义的阐释是文学研究的核心任务——也就不可能仅仅只是限于某单一的学科视界。在这一意义上来说,被人们指责的“过度阐释”,恰恰是文学研究之学科特性的体现。  第三,从文学研究方法的非自主性来看,文学研究并未形成一种自有“知识产权”的方法。任何一种具备了自主性的知识学身份的学科知识体系都有着相对统一的方法,比如“思辨”之于哲学、“文献考据”之于历史学、“田野调查”之于社会学,还有“审美经验描述”之于艺术学等等,方法论意义上的自主性是某一类知识在现代学科体制中获得独立身份的重要条件。但是我们很遗憾地看到,文学研究在这方面一直没有能够取得自立门户的资格,其原因就是文学研究没有“学科”意义上的统一方法。我们的中国古代文学专业长于文献考据方法,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长于“阅读经验描述”方法,而文艺学专业则长于思辨方法;结构主义诗学倡导“句法分析”方法,神话原型批评推崇“考古学”方法,马克思主义文论则主张“批判”方法,等等。近代以来的文学研究可谓是“一代有一代之方法”,而且不断翻新,层出不穷。按照后结构主义的理论,方法并不仅仅只是一个阐释技术的问题,它进而涉及到对对象的属性和价值的本体论界定的问题。文学研究中方法论的“百花齐放”或者“杂草丛生”的背后是文学研究学科身份的漂移不定,而这种学科身份的漂移不定又彰显出文学研究特有的知识学属性,那就是“跨学科性”。不过近几十年来文化研究的崛起似乎为文学研究在方法论层面上超越学科体制的限制探索出了一条新路,这就是文化研究所运用的“批判性话语分析”方法。作为20世纪人文学科知识的一次综合性实验,“批判性话语分析”凝聚了整个20世纪人文学科方法论的成就,是一次比较成功的跨学科实验,同时这一方法跟文学研究的跨学科属性也比较契合。关于“批判性话语分析”的学理特性,可参考艾伦·卢克(Allan Luke)的《超越科学和意识形态批判——批判性话语分析的诸种发展》[3]一文,此处不详细讨论。  第四,从文学研究的知识学依据的漂移来看,康德美学诞生以后的文学研究就是一部“当代显学”在文学学术界殖民的历史。就像贡巴尼翁说的那种现代性的“新之崇拜”一样,19世纪中期以来的文学学术,也是一部“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所谓理论创新史,只可惜这部历史的内涵却是各种外学科的新潮流持续地影响文学研究并且不断塑造文学研究的新范式,而其中几乎找不到文学研究自身的知识学创新成就。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在《文学研究的学科自主性与知识学依据问题》[4]一文中有过较为详实的叙述,这里也不详细讨论了。进入20世纪后,结构语言学统治过文学研究,形成了形式主义文学理论;文化人类学统治过文学研究,形成了神话原型理论;弗洛伊德主义统治过文学研究,形成了精神分析学文论;语义学统治过文学研究,形成了新批评;现象学统治过文学研究,形成了阐释接受理论,等等。这些外学科的“显学”在它们自己的学科场域里创造出全新的概念体系、阐释技术和价值准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在知识学科化时代里创新动力弱化的文学研究则试图将这些显学引入文学研究领域作为自己的新的知识依据,从而寻求到知识学的创新路径。于是20世纪以来的文学研究领域就出现了美国学者Julie Thompson Klein称作Interdisciplinarities(学科互涉)的现象[5]124-162,这一现象导致一些文学学术知识分子对自己的文学研究专业是否会走向“学科终结”而忧心忡忡。在我看来,这种忧虑完全是多余的,因为文学研究的跨学科知识学属性使得这一专业本身的合法性——“学科间性”足以将一切新学聚合成为新的阐释技术从而获得自身存在的条件。  第五,从文学研究的思想资源的非自主性来看,近代以来的文学研究一直就是各种意识形态“跑马圈地”的场域。就像各种外学科知识前赴后继地在文学研究领域里“殖民”一样,近代以来的各种意识形态也因为文学研究缺乏学术共同体的统一性而侵入文学研究领域,在文学研究领域“占山为王”以至于挑起“文化战争”。古典时代的神学本体论解体之后,“分解式理性”给予人以“为自己立法”的权力,因此各种知识得以从自身的历史和结构中建构各自的价值系统,比如实证主义就成为现代史学的知识学价值诉求,再比如审美主义被现代艺术学尊为普遍价值,等等。像自由主义、结构主义、审美主义、科学主义、社群主义、保守主义、马克思主义这样一些影响了现代世界的思想体系,都不是由文学学术知识活动生产出来的,甚至恰恰相反,文学学术知识活动倒是要向这些思想体系借取意义阐释的价值尺度,这些“主义”于是成为了文学研究的思想资源。1980年代的美学热曾经用“审美意识”、“艺术规律”等概念引导文学研究,文学学术知识分子们把“审美”当成文学活动的世外桃源,以为在美学的统治下文学研究将会获得真正独立的学科身份。美学或许可以作为艺术学的思想资源和知识依据,而文学的意义要大于审美,把文学限制于审美这一“小世界”之中,其结果就是文学的与世隔绝、孤芳自赏,就是文学失去批判精神,也就是文学研究失去思想创新的功能。事实上文学研究在当代人文学术领域里正日益变成一个可有可无的小角色,因为我们无视文学意义的“前学科”性质,把文学研究限制在某一特定的“学科”或者“主义”中。文学研究远离尘嚣之日就是文学研究自废武功之时。  知识的学科化界分(即所谓“分科立学”)是现代性工程的产物,也是现代性在知识学领域里的体现。早在康德的时代,高等教育中的学科解分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康德晚年写过《系科之争》,讨论哲学系跟神学、法学、医学这些“高级学科”的关系②。作为现代性工程的设计者、启蒙的旗手,康德并不反对知识生产领域的学科解分,但是他认为把等级秩序引入学科分类有违学术自由的原则。康德之后,高等教育里的学科分隔愈演愈烈。正如美国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所言,学科的专业区分是现代高等教育的“第一原理”[6]35。学科的界分就像社会分工一样有力地促进了知识生产,但是进入20世纪后人们也看到,学科界分一方面推进了知识生产的精确化、细致化,另一方面又使得知识生产趋于狭隘和单一,因此进入20世纪后,思想文化领域里开始出现对学科界分体制的反思。胡塞尔晚年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验现象学》一书中认为,知识的学科化尤其是实证科学的普及,导致生活世界被“几何学的理性”殖民。以霍克海默等批判理论家为代表的一些知识精英们提出“跨学科”的知识学主张,要求突破学科界限,构建一种多学科交叉的知识学视界。丹麦奥尔胡斯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斯文·埃里克·拉森对学科化与跨学科两种知识生产方式的生成和功能做过细致的描述,他由欧洲学界的经验入手阐述了学科化体制对知识创新的阻碍[7]。其实学科化思维的阻碍作用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文学学术界,因为文学研究的知识学属性跟学科体制直接对立。鉴于文学研究的基本任务乃在于对隐喻性话语的意义阐释,我们可以说,文学研究是“无学科性”或者“超学科性”的,只是我们受制于学术职业而无法脱离体制化的学科分类系统,所以文学研究的“无学科性”或者“超学科性”只能表现为兼容各个现代学科知识门类的“跨学科性”。从近代以来的知识生产的历史看,学科化与学科交叉一直是知识创新的两条路径。文学研究则在这两条路径之间徘徊不定,形式主义、新批评等坚持学科化的学术立场,神话原型理论、文化研究等力图超越学科视野。不过从20世纪中叶以后的思想文化历史来看,文学学术领域的主旋律是学科互涉。  现代学术体制形成之后,知识的学科化跟知识的实证化、形式化一起构成了现代性的知识学属性③,因此某一种知识想要在现代学术体制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要有自主、自立和自洽的知识学属性。跟那些完全具备了独立的知识学属性的学科知识体系相比较,文学研究在现代学术体制中的地位有些尴尬,它虽然在大学和研究机构里占据了一个职业性质的位置,但是在学理上它又不得不靠“借贷”过日子。所以我们看到,自康德美学出现之后,在“艺术自律论”的影响下,文学研究一直在寻求自身独立的知识学身份。从形式主义到新批评,文学学术知识分子们就不断地在“美学的”、“诗学的”、“文学性的”等概念下寻找文学研究的学科属性,直到当今中国学术界,人们对文化研究的“过度阐释”颇有微词,企望用“诗性”或者“审美”等限定性概念为文学研究的自立门户构建合法性。“艺术自律论”是近代主体论哲学在审美文化领域中的体现,以“艺术自律论”为学理支点构建文学研究的学科知识体系同样体现了文学研究的主体论诉求,这种主体论的诉求为文学研究设定了一个独立的知识学主体,那就是美学。但是进入20世纪后,主体论哲学开始暴露出“现代性之隐忧”,在弗洛伊德主义、结构主义、分析哲学等的冲击下,出现了“主体的退隐”(彼得·毕格尔)现象。伴随着“主体的退隐”而浮出地表的是“主体间性”。“主体间性”延伸至文学学术领域,于是就有了以“互文性”为代表的“去中心”思潮,而这种“去中心”的反本质主义思想取向又使得文学研究引入“主体间性”概念,将文学活动置于多重主体“对话”的意义生产机制中加以诠释。在“主体间性”取代“主体性”的思想史转型背景下,文学研究步入“跨学科”的知识学路径,恰恰是适应了当代人文学术发展的历史趋势。“主体间性”视野中的文学研究有多个知识学的主体在言说,美学的主体、语言学的主体、伦理学的主体、心理学的主体、社会学的主体、历史学的主体……  其实我们完全不必为文学研究学科身份的不确定而灰心丧气,在我看来,学科身份的漂移恰恰是文学研究在知识学意义上的优势所在。1991年笔者在《语言学的文学本体论论纲》一文中曾经尝试着给文学下了一个定义:“文学是人类语言能力的自由实现”[8]。我是依照海德格尔关于“诗意地栖居”的说法把文学视为人类语言的起源,就是说,当语言活动自主性地、亦即在发生学意义上——因而也必然是隐喻性地展开其“理解”功能时,被语言言说的“意义”只能是“诗性”的——因为“隐喻”恰恰就是“诗”的显性特质④。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文学(诗,或者隐喻性的意义言说)是一切意义的起源,而后于这文学性言说的“意义”以及这“意义”被学科化、形式化或者实证化而形成的“知识”,都是文学性语言活动的“子孙后代”,诸如各种学科性的意义言说,其起源之处都是隐喻性的语言活动,也就是文学性的语言活动。就此而言,文学研究的对象先于知识的学科化,进而也就是,文学研究不应该受到知识学科化的限定,或者说学科化的知识分类没有限定文学研究的知识学域限的权力。文学作为人类语言能力的自由实现给予了文学研究以突破知识学科化体制限定的学理依据,因此对文学的意义阐释必然是跨学科的,我们甚至可以说,跨学科乃是文学研究的“学科”属性。文学研究超越哲学、历史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美学等学科,但是它又能够以哲学、历史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美学等为知识学依据来进行文学阐释。文学研究的跨学科性意味着文学研究可以在所有外学科上建立文学阐释的知识学视界,同时也不受任何学科知识系统的限制。在我看来,如果存在着所谓“诗学”的话,那么它肯定就是一种包容了所有学科知识而又超越了所有学科知识的“无学科”性质的意义阐释技术。  不过这里必须说明的是,并非人类现有的全部学科知识都能够被文学研究“拿来”当做知识依据进行跨学科的意义阐释实验。能否进入文学研究的“法眼”并且可以给文学研究提供创新性的知识依据的学科知识,这取决于那些外学科跟文学研究的距离远近。相比较而言,靠近文学研究的学科知识,诸如哲学、语言学、历史学、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当然比较容易被文学研究纳入知识视野并从其中借取知识依据、思想资源和阐释技术,而距离文学研究相对比较遥远的学科知识,诸如数学、物理学等等,则很难影响到文学研究。还有一些学科知识,在特定的语境中也可以给文学研究提供某种创新性的知识视界,比如医学,它可能被文学研究拿来作为研究作者精神状态的依据;再比如经济学,它可能被文学研究拿来作为研究某一时代文学兴盛或者衰落之原因的知识依据。  文学研究的跨学科性并不是要文学研究时而对文学进行政治学阐释时而对文学进行宗教学阐释时而又对文学进行心理学阐释,等等。文学研究的跨学科性的要旨是,文学研究能够以任何学科知识为知识学的依据对文学进行阐释,而最重要的是超越这些有限的单一学科知识视界,把所有学科知识的思想资源、学理依据、阐释技术凝聚为一个特殊的阐释视界,从跨学科性进而发展出来一种“学科间性”的、看似无学科特性但内在地兼容着诸多学科知识的阐释系统。跨学科性的文学研究的初始阶段是一个又一个地引入外学科知识来对文学进行意义阐释,经历各种学科知识的思想资源和阐释技术的“锻造”,最后形成一种“无学科性”——其实也就是“前学科性”、“学科间性”的意

天津大学理论物理专业考研分享?

天津大学理论物理专业考研分享?关于择校:物理专业的学子报考的学校专业课大部分是考普通物理和量子力学的,而天津大学考的是数学物理方法和量子力学。对!就是数学物理方法和普通物理这两科的区别。适合于数学逻辑思维强一点和喜欢数学的同学,而数学物理方法难度又远远小于国家统考的数学科目。由于东北地区不压分,通常能考一个不错的分数。天津大学复试公平也是出了名的,保护一志愿,不歧视本科学校是双非的同学,复试时间在出了初试成绩大概一个月之后,是同期985学校复试较早的,给了考生之后很多的选择余地,而且也适合于英语不好的同学,自划线英语为45分。本人有幸上岸天津大学,回想起当时备考经验,我在华中科技和天津大学之间踌躇了很久。因为本身物理方面是我的强项,本科学的也是物理相关专业。查了一下资料,发现华中科技的物理还是比天津大学差了一点,天津大学物理排名全国十名左右,而且物理是强势方向。个人建议,如果本身对物理很感兴趣为了以后的就业发展,天津大学物理学方向还是不错的选择,物理是所有方向里录取人数最多的录取比例也比较大。考研政治推荐考研界的标杆肖秀荣老师,时至今日我还没有看见过任何一个老师比他还厉害。你们能想象到他有多牛逼吗,每年都能押到题。肖秀荣老师讲课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墨迹不废话,知识点非常多。不过老师年龄有点大了口音有点严重,让人昏昏欲睡,推荐套餐【肖秀荣三件套】精讲精练(相当于课本)讲真题(近十年真题解析)1000题(课时练习题)【知识点纲要】 10月份出,精讲精练的浓缩版本,如果你政治复习比较晚的话,可以直接买这一本,熟读后做选择题。【形式与政策】 10月份出,主攻时政部分。【八卷套】即肖八,11月中旬出,模拟卷,攻选择题,尤其是时政部分的题目。【四卷套】即肖四,12月10号左右出,最终的模拟卷,攻主观题。听老师的课,加上这些练习册,挑选着买政治部分就可以达到70分左右。考研英语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这种理工科的科目竟然考的是英语一。英语更我偏向于更多小众老师,阅读像唐迟老师的名声我就不多说了,我给大家推荐的老师是李旭。因为我在暑假主攻英语阅读,当时家长都上班了,家里只有我一个人做起阅读来心平气和,唐迟老师的阅读课固然好,我也听了很多,一般都是二倍速听,听完之后感觉还是有一些不理解。李旭老师的一些阅读方法,我觉得非常适合我,当然唐迟老师一直是考研阅读的神坛老师。所以大家在看考研阅读视频时,还要酌情考虑。假期那段日子,我每天做一个完型,一个阅读,外加一个翻译。因为我们是英语一历年的真题比较多,但是一个假期可以做两遍以上。所以一定要珍惜真题只有那么多,不论是任何老师的押题卷,或者是模拟题都没有真题出题方向更加明显。暑假开始做阅读,并不代表从暑假开始学英语,暑假之前一定要做好单词的基本功,单词没有什么别的方式,就是单词书加单词软件一定不要偷懒,每天都要给自己制定固定的学习计划。因为只有会单词才会长难句,才会分析具体的语序和语病,才能够做到事半功倍。英语阅读一定要看老师的视频课,并且做一定的笔记,因为老师把自己研究十多年的阅读方式和技巧交给大家,听完课很容易就忘记,反复观看笔记反复背单词,才能有点用。英语冲刺阶段,建议大家把真题更加细致的琢磨,有很多同学和我说,他们已经记住真题的答案了,记住英语阅读永远不是让你记住答案,而是让你揣摩为什么这么出这道题,为什么答案选ABC。数学复习我在暑假之前一直看的基础篇,网课的话汤家凤和张宇都可以,线代推荐看李永乐,每看完一章网课一定要紧接着把那章习题做完,这里推荐接力题典1800。放暑假的前最好要把基础篇看完,我是从去年12月份就开始看的,到了7月底才把基础篇看完,我可能本身学得也慢,数学基础比较差的同学要尽早准备,确保打好基础。暑假开始就可以看强化课程了,线代强化一定要看李永乐;高数强化推荐武忠祥,做对应的习题。强化题库会比较难,遇到不会的题要多思考,实在不会可以看答案,答案都看不懂就问同学,但千万不要养成一遇到不会的题就看答案的习惯,这样会产生依赖,无法逼自己去思考。到了10月11月份,要开始大量做题,每天都做数学题,就像背单词一样不能间断,数学真题也要早点刷,最好8、9月份就开始,不然真刷不完,早早刷完的可以再刷一遍错题。强化题可以买880,预测模拟卷建议做做李林四套卷和六套卷。政治复习政治8、9月份开始不晚,可以直接看徐涛的强化课,用配套的核心考案,搭配做肖秀荣1000题,个人觉得不需要再买肖秀荣的精讲精练。政治也是看完一章网课跟着做完一章的题目。如果1000题早早做完的可以继续刷,这个很方便,吃饭等餐、坐车都可以刷。肖八一般在11月几号的时候出版,肖四在12月几号的时候出版。买1000题和肖八肖四最好分开买,不要预定,因为订单过期了之后靠的就是商家的信用度了,他就算发了也不会准时在出版的时候发给你。最后就是背诵肖四的大题(肖八肖四都只做选择题),四套卷子总共20道题,建议题目跟答案都要进行理解背诵,不然光背答案到时候不知道背的是哪道题。不过背肖四也不是非得我们把每一个字都一字不漏的背出来,我们要做到的是对每一个类型的题都要有点印象,大概知道要分哪几点,到时候再根据材料自行展开,后面徐涛会出一个书,小册子里面有每种题目的框架,背那个也可以。定专业:物理学院分五个专业,理论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考研情况分析:近年来物理学院公共课(政治、英语)分数线都为45分,专业课一/二是70/75,总分要求在310上下浮动。五个专业共统考招生80人左右。1:1.2进复试。初试专业课:1、(1)601数学物理方法:《数学物理方法》(第二版),编者:王友年,宋远红,张钰如。《数学物理方法》(第四版),编者:梁昆淼,高等教育出版社。(2)806量子力学:《量子力学》,编者:宋鹤山,天津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三版;《量子力学导论》,编者:曾谨言,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二版.可以到官网下载每年的考试大纲2、时间规划:大家现在确定好目标院校的,就可以按部就班的开始学习计划了。(1)4月中旬~6月底:这部分时间大家可能在学校里,目标可以是先过第一遍学校的参考书目(两门专业课可以同时进行),按照章节顺序,做对应的课后习题,力求可以弄懂每一个知识点,碰到实在不懂的地方可以先标注出来,问老师或者同学进行解决。(2)7月初~8月底:这段时间是暑假,也是最要抓紧的时间,因为假期非常容易懈怠。经过第一轮的复习,对大部分题目和知识点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就开始着重解决第一轮标注的问题,同时不断巩固第一轮的成果。在这一阶段,也要注意一些公式及定理的推导,看自己是否可以独立推导,以及检验自己一些基础题目完成情况。(3)9月初~11月中:这段时间刚开始,可以提倡大家先做一两套真题(年份久一点的老题),目的是可以了解出题风格,然后回归书本,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有侧重点的学习,要留近三年的真题。(4)11月中~12月中:经过之前的积累,这段时间可以卡时间再次做真题,因为第一次做过之后已经有很多遗忘,不断检验自己,加深理解。同时记忆一些简答题的回答。(5)12月中~考试:抓住考试前的黄金冲刺阶段,回顾知识点,回顾出题类型等。大家如果在考研复习过程中有困难的话,也不妨报一个辅导班,比如考研全科一对一私人订制VIP辅导课程,针对性强,上课时间可以灵活协商,课下还可以免费答疑解惑,对考研初复试应试备考这块的帮助是非常明显的。公共基础课1、政治:我是暑假开始跟徐涛老师的强化班,到开学过完第一遍基础知识,同时做一些对应习题,加深对政治知识点的理解。之后可以分板块的做一些习题,马原,毛中特,史纲,思修法基,时政。政治其实是性价比很高的一科,投入时间不一定要很多,只要找对方法也能拿一个不错的分数。之后市面上会有不同老师出的模拟卷,肖四肖八。政治越到后期投入的时间越多,需要记忆很多东西,同时也可以结合腿姐的技巧班和押题班。2、英语:很多同学基础不一样,有的直接做阅读,有的从单词语法学习。我只说一下我的备考过程。单词开始的很早(大概大三),是跟的刘一男老师,用联想的方法,确实感觉看到一个单词就能想到意思。语法是田静老师,既温柔又有力量。阅读课也是跟的静姐(静姐的第一批阅读亲学生),因为当时报了她的班。新题型是刘琦老师,讲课很干练,不拖泥带水,能讲清楚。写作课跟的是石雷鹏老师。复试参考书目:《量子力学》,宋鹤山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三版;《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编者:汪志诚,高等教育出版社;《电动力学》,编者:郭硕鸿,高等教育出版社。这里不同专业侧重点会有些许不同,理论物理会问一些理论力学的知识,光学专业会问光学知识,凝聚态专业会问固体物理,原子分子专业会问原子物理,等离子体专业会问到对这个专业一些基础实验设备的了解。最后想和各位学弟学妹们分享一句我很喜欢的话,考研就像在黑屋子里一遍又一遍的洗衣服。你不知道洗干净了没有,只能一遍又一遍的地去洗。等到最后,灯光亮了,你发现,如果你认真洗过了,那件衣服就会光亮如新。以后每次穿这件衣服,都会想起那段岁月。考研最好找一个自习的地方,去图书馆或者教室都可以,千万不要在家里或者宿舍里面,不要觉得自己自制力有多好,当你身边触手可及的就是电脑手机,就是床,你总会想要去摸两下手机,累了就想躺床上。但在自习室有其他人时,你会不好意思去玩,你玩的时候心里会受到极大的谴责。我身边就有在寝室复习考研的,无一例外,不是弃考就是考得不好。考研要想拿高分,最重要的就两个字——坚持,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再回到坚持,什么才叫坚持,就是你要每天都去图书馆,每天准时起床,准时睡觉,每天背单词知识点,做数学题,直到考研的那一天,再苦也就苦365天,熬过去就好了。最后,祝各位学弟学妹都能考上自己心仪的学校。

我想自学理论物理,需要什么基础

经典力学

如何自学理论物理?

经过严酷的高中生活到了宽松很多的大学呢。就有更多的时刻来充实自己了,能够看看一些书本来丰富自己的各方面的知识。以下是一些比较有意义的书本:第一本是任何大学生都可获益的《物理学的概念与文化素质》。这本书是美国面向文科生的物理学通识教育教材,作者以深重的功力避免了在书中呈现公式,说清了物理学中直到量子场论、标准模型的概念问题。(跟这本书对应有一本《物理学中的理论概念》,是给科研工作者的科普,需求一定的根底。)第二本当属赵老师的这本书。“量纲分析”作为物理学家的看家本领,让科学家经过看报纸就能计算出核爆当量,Enrico Fermi在现场拿一把碎纸也能算出来。太奇特了有没有?还有,为何陆地上的动物不能生长到无限巨大?为何没有巨人存在?书里也都娓娓道来,让人手不释卷。第三本书是一套科普丛书中的一本。全套书都不错,但我没有都读过。这本书作者终年从事相关研讨,举重若轻。这套书兼具前史和科学,是知道物理学近百年来开展的一套稀少难得的好书。主编之一亚伯拉罕·派斯也是一位兼职作家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写的科学家列传也十分值得一读。

我想自学理论物理,需要什么基础

要学理论物理主要有以下几门课程:数学准备:微积分,数学物理方法,群论基础物理: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原子物理/现代物理中等物理:“四大力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此外还有固体物理和计算物理高等物理:相对论,高等量子力学,量子场论,高等统计,核物理,粒子物理上面提到的是理论物理专业的必修课,全部看完后基本就算入门了。总的来说学理论物理不需要什么基础的,从易到难,一步一步地学,坚持下来会有成果的。

学理论物理以后能干吗么

理论物理专业的就业面相对较窄,将来主要在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就职。如果准备毕生投入科研事业,并且渴望做出出色的工作,那么博士毕业后一般要做几期博后。最好是到国外做,但由于国外现在经费不景气(德国好一些),这要求你在博士期间非常出色。如果国内申请不到,也可以在国内顶级比如北大、高能所过渡一下,之后再寻找国外的博后职位,或者之后直接在国内也能找到不错的教职。如果将理论物理作为一个谋生的手段,那么在博士毕业之后也可以直接找教职。不追求学校的名气和科研环境,中国那么多学校,如果毕业学校好点还是挺容易的。如果选择转行,那么有博士学位在手,不管到哪个行业起点都还是可以的。一旦进去,就看你自身修为了。

学的应用物理液晶,考研想学理论物理,对考研有何影响呢

别想那么多,有能力就行。我是学物理的,现在本身做物理的就很少是有“纯粹”做物理的,除非你一定要学理论物理,可能需要你一点数理基础的,其他的物理也就是实验加少量理论。没问题的,一切可以再学,而且需要新学的东西也很多。放心走好你脚下的路就是了!

想学理论物理,现在快填志愿了,怎么选专业?

专业报:物理学对于专业的物理学学科来说,本科只是基础阶段,基础阶段是不可能叫你去研究这么艰深的问题的。大学本科的物理主要学习基础物理和理论物理。基础物理包括: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原子物理学;理论物理包括: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统计物流学。这些课是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物理学必不可少的基础。只有打好这些基础之后,才有能力继续研究更前沿的问题。所以,要想研究你所说的宇宙学这些问题,最早也要到研究生阶段了。研究生阶段各个专业中跟时空问题最接近的是理论物理专业尤其是理论物理中的粒子物理、量子场论、广义相对论这些研究方向。现在最最主要的是要学好数学,没有很好的数学功底这些问题是玩不起的。

大学本科学理论物理好么?

大学本科没有理论物理这个专业的。因为理论物理是到了研究生阶段才有这个方向的。大学物理基本上就是打基础,理论物理要学,而且实验也是要做的,这些都是必修课。不过,大学本科是可以有选修课的,如果你对理论物理感兴趣,那么是可以多学一些理论的。毕竟很多大学的物理系是应用物理,你可以不要选择去这些大学。现在来说说大学本科多学理论物理好不好。这个我觉得是很好的,理论物理的一个特点是知识难度大,学懂了理论物理,基本上证明这个学生的智商是可以的。转行去其他学科都是可以的。因此,大学可以多学理论物理。因为理论物理有很高的数学要求,你如果学明白了理论物理,基本上数学就不会太差。而且你很容易学会编程。因为所谓面向对象的编程,对理论物理的眼光看来无法就是抽象的张量分析而已。还有,大学里学多了理论物理,能给别具一格的世界观与宇宙观,也可以让你变得谦逊,这个是极好的。

试用有关的心理学理论对下面的案例进行分析

  感觉剥夺实验说明如果没有感觉,人不仅不能进行认识活动,就连正常的心理机能也将遭到一定的破坏。由此可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漫不经心”地接受的刺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觉是多么重要,它既能提供人类生存的重要线索或依据,也为人们及时把握客观环境产生新的认识,维持身心健康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感觉虽然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在成年人的认识活动中,以纯感觉的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几乎是不存在的。但并不是说,感觉可有可无,并不重要。相反,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如知觉、思维、情感、意志等,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感觉是人关于世界一切知识的源泉,通过它,人才有可能逐步认识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的客观世界,平时我们意识不到感觉的重要,只有当感觉发生障碍,或者丧失某种感觉时,才会认识它的重要。如盲人看不到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的世界,只能从别人的描述中去想象它的情景;聋哑人听不到声音,世界对他们来说,可谓万籁俱寂。如果一个正常人突然失去了感觉,那么他的正常心理活动必将受到一定挫伤。

求一篇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生活中的某种经济现象的论文

以宏观经济学原理分析税收政策对普通消费者的影响 按:本文仅以曼昆《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三版)》(Principles Of Macroeconomics, Third Edition, N. Gregory Mankiw)中有关税收归属(Tax Incidence)和弹性系数(Elasticity)的最基本原理来为大家分析当前中国税收(广义税收)政策对普通消费者的影响。主要分析社会保险和公积金、商品房政策的影响。 弹性系数(Elasticity):它是指商品的供应量或需求量根据其决定因素(首变因素)的改变而作出反应的程度。其数学计算公式为: 弹性系数 = 商品数量的变化百分率 / 决定因素(首变因素)的变化百分率 一般情况下,商品数量可分为商品供应数量和商品需求数量,而决定因素(首变因素)可以是商品价格等因素。我们都知道,商品的供应数量和商品的需求数量都是与商品价格相关的。价格升高,供应数量就相对变大,因为供应者觉得有更大的利润可图,所以加大生产量,但需求数量会越小,因为需求者觉得难以负担;价格降低,供应数量会相对减少,因为供应者认为利润比较低,减小生产规模,但需求数量会增加,因为需求者认为划算。那么供应和需求就是必须以价格为核心内容,找准一个价格平衡点,使得在这个价格点上,供应数量和需求数量相等,这样某种特定商品,其社会所生产量正好等于社会消耗量,就达到了供需平衡。这也就是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最经典的经济学著作《国富论》(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中提出的“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起的作用。那么根据以上这个公式,我们又引申出来两个概念: 1、供应价格弹性系数 = 商品供应数量变化百分率 / 价格变化百分率 2、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 商品需求数量变化百分率 / 价格变化百分率 如果,某种商品的供应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也就是说供应数量的变化百分率大与价格变化百分率,那么说明这种商品的供应数量对价格变化非常敏感,小额的价格变化会导致大额的供应数量变化,这种情况下,我们把这种商品的叫做弹性供应。如果小于1,也就是说供应数量的变化百分率小于价格变化百分率,那么说明这种商品的供应数量对价格变化不敏感,即使比较大额的价格变化也只能导致小额的数量变化,这种情况下,我们把这种商品叫做非弹性供应。 同理,我们可以根据商品的需求数量对价格的敏感程度。如果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则需求数量变化对价格变化敏感,则为弹性需求。如果小于1,则需求数量变化对价格变化不敏感,则为非弹性需求。 那么,哪些商品是弹性供应或非弹性供应呢?哪些商品是弹性需求或非弹性需求呢? 一般而言,奢侈品是非弹性供应并且弹性需求的。因为奢侈品(如2万美圆的天价手机、钻石戒指、劳斯来斯的汽车等)利润比较高,而且奢侈品的供应商不容易转型,所以奢侈品的供应数量对价格的变化相对不敏感,大额的价格变化也只能引起小额的供应数量变化,即供应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但奢侈品对需求者而言,不是生活必需的,是可有可无的,并且很容易找到替代品。比如当劳斯来斯的汽车猛涨价的时候,其消费者很可能就不买劳斯来斯,转而去买奔驰或宝马。钻石戒指猛涨价了,可能消费者就转而去买红宝石的戒指了。故奢侈品的需求数量对价格变化非常敏感,小额的价格变化可能引起需求数量上大额的变化,即弹性系数大于1。 而生活必须品与奢侈品相反,是弹性供应并且非弹性需求的。因为生活必须品(大米、衣服、房子等)是人人都需要的(供应者和需求者都需要)。如果生活必须品的有价格上的变化,供应数量会有更大的变化,比如农民是大米的供应者,如果大米的价格跌了,那么农民会认为卖掉自己辛苦种出来的大米不划算,再加上大米对他自己也是必须的,那么他很可能把大米全部留在自己家里供自己吃,这样供应量就急剧减少了;而如果大米涨价,农民认为赚的钱多,那么很可能他连自己的口粮也要卖掉一部分。这样来说,生活必须品的供应数量对价格的变化相对敏感,小额的价格变化可能引起供应数量上大额的变化,即供应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但生活必需品确是非弹性需求的,因为人人都要吃饭、穿衣、住房,没有这些人就会饿死冻死,所以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数量对价格的变化相对不敏感,大额的价格变化也只能引起小额的需求数量变化,即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 弄清了弹性系数(供应价格弹性系数和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以及那些商品是弹性供应而非弹性需求,哪些商品是非弹性供应而弹性需求之后,我们再回顾一下税收归属(Tax Incidence)的基本原理。 曼昆认为,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就是,政府行为能够改变市场收益。税收显然是一种政府行为。在本文中,我指的税收都是广义的税收(把社会保险费、商品房的登记费、过户费、贷款利息等都算进税收范畴)。那么税收最终是由谁来负担呢? 我们举一个卖冰淇淋的例子。现假设有这样一个市场环境,由若干个冰淇淋的供应者和冰淇淋的消费者组成。如果冰淇淋价格是10元一个的时候,供应者愿意生产的冰淇淋是1000个,需求者愿意购买的冰淇淋也是1000个,这样就达到了供需平衡。但是突然政府出台了一个政策,要在每个冰淇淋上征收1元的生产税,由供应者完税。那么供应者为了保证相同的利润,不得不把冰淇淋的价格由原来的10元抬高到11元(其中1元是完税的,实际销售额还是10元一个,保证了与原来相同的利润。)这样在相同的利润刺激下,供应者愿意生产的冰淇淋是1000个,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但需求者却因此而为每个冰淇淋多支付1元,所以需求数量会减少,由原来的1000个需求数量降低为800个了。这样供需就失去了平衡,生产出来1000个冰淇淋只卖出去800个,冰淇淋剩余了。显然,供应者和需求者双方都受了损失。供应者因为产品剩余而受损失,需求者因为产品涨价而受损失。 为了避免损失,供应者和需求者都会想办法。在“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使供需重新达到平衡。于是供应者将冰淇淋的价格又由11元降低到10.5元(注意,根据政府的税法,其中1元要完税,供应者的实际销售额是9.5元一个,利润与原来10元一个相比较降低了0.5元),那么在利润降低的情况下,供应者的生产积极性受挫,只愿意生产出来900个冰淇淋了。而对需求者而言,10.5元的价格,比最开始的10元(在这个价格点上,需求量是1000个)要多一点,但毕竟比11元(在这个价格点上,需求量是800个)要少一点,相对于最初的10元一个的价格,需求者要多付出0.5元,我们就假设在10.5元的价格点上,需求量也是900个吧。这样供应量与需求量相等,冰淇淋又重新达到了供需平衡。 有意思的事情出现了:当供需再次在10.5元这个价格点上达到平衡的时候,供应者和需求者还是双方都受到了损失,只不过这种损失要比11元价格点上的损失小一些。在10.5元价格点上,供应者的利润比原来降低了0.5元,而需求者的负担比原来又多出0.5元。那么双方的损失之合,即1元,就被政府以税收的名义征用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虽然政府是面向供应者征收的生产税,但经过市场调节,最终税收归属却同时落在供应者和需求者头上。 如果政府征收的不是生产税,而是消费税,情况会如何呢?再来看看吧: 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下,我们可以再举例,还是当冰淇淋价格是10元一个的时候,供应者愿意生产的冰淇淋是1000个,需求者愿意购买的冰淇淋也是1000个,达到供需平衡。这时政府出政策了,要在每个冰淇淋上征收1元的消费税,由需求者完税。那么对需求者而言,10元买一个冰淇淋,还要再完税1元,相当于冰淇淋的实际价格涨成了11元。11元的价格点上,供应量不变(因为供应者卖出的实际价格还是10元,利润不变),但需求量降低到了800个,供需不平衡,供应者和需求者双方都受了损失。供应者因为产品剩余而受损失,需求者因为产品“涨价”(实际上是多负担1元的消费税)而受损失。 于是供应者不得不被迫将价格由10元降低为9.5元。在利润降低的情况下,供应者的生产积极性受挫,只愿意生产出来900个冰淇淋了。而需求者除了每个冰淇淋要负担9.5元之外,还要多负担1元的消费税,所以实际消费价格为10.5元,相对于最初的10元一个的价格,需求者要多付出0.5元,,需求量由1000个变为900个。这样供需又平衡了 来看看吧:同样的市场环境下,第一次政府征收1元的生产税,是由供应者负担,结果最后造成供应者和需求者各负担了0.5元。第二次政府不征收生产税了,征收1元的消费税,是由需求者负担,结果最后还是造成供应者和需求者各负担0.5元。这就是税收的真正归属问题,即不论政府是向供方还是向需方征税,最终税收必定会由双方承担,谁也讨不了好!(这里顺便说明一下,前段时间有人在天涯经济论坛上发的帖子《谁在为增值税买单》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你可以用公式推导出来增值税最终是由消费者承担的,但根据本贴所论述,实际上还是生产、流通、消费三方共同承担了,只不过承担的比例不一样而已。) 那么我已经用了那么长的篇幅,帮助大家复习了一下弹性系数和税收归属的基本定义和原理,下面我们可以就具体问题展开论述了。 第一、有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问题(我们把这些看成广义的税收): 目前国家社会保险是强制性的,只要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就必须办理社会保险。社会保险分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仅城镇户口)、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仅城镇户口)和生育保险(男女都交)五种。全国各地的缴费比例不一样,一般而言,劳动者个人缴费比例是其工资的11%左右,用人单位的缴费比例为该劳动者工资的30%左右(有地区差异)。一般的老百姓可能就认为,国家的政策这是在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因为单位缴费是个人缴费的3倍左右。同样,住房公积金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共同负担,但最终都存如劳动者的帐户。所以又有人认为住房公积金也是国家政策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个人占了单位的便宜。但根据我们已经论证过的,税收不论是向用人单位征集的还是向劳动者征集的,最终都会由双方承担。在自由市场中,哪一方也占不到便宜。而且根据我下文的论述,你会发现,问题简直会更加糟糕。因为实际上是用人单位占了便宜,而劳动者没有得到丝毫的好处。 把劳动关系看成一个商品市场,我们有两条思路来进行分析。 第一个思路是在这个商品市场中,认为劳动者是供应者,用人单位是需求者,那么很显然,商品就是劳动力(即劳动者提供的智力、体力方面的劳动),货币就是单位提供的工资加福利。劳动力这种商品,对用人单位而言,其实不是必需品,而是具有奢侈品的性质。奢侈品有哪些性质?我们再回顾一下,奢侈品的供应者不容易转型,在本例中就表现为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力的质量在短期内不容易发生改变,比如法律专业毕业的学生,短期内可能只能提供法律方面的劳动,你让他提供IT方面的劳动,他得经过长期转型(培训或上研究生)才行,而一般的工人,只能提供力气活的,你让他成为技术蓝领,他也要经过长期培训。奢侈品还有对需求者而言还有一个性质就是可有可无,并且有替代品,我们看看劳动力对用人单位是不是可有可无的呢?如果雇工人成本(工资、保险、公积金等)太高,工厂完全可以不雇佣工人,它可以买全自动化的生产线,只请几个高技术的管理人员。反之,如果雇工人成本低,低于全自动化的生产线,那么工厂也许就会实施密集型劳动力的发展路子。这也正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最主要原因。 那么在这个思路中,商品市场上的商品——劳动力,是奢侈品,也就符合我们讨论过的奢侈品的性质,是非弹性供应并且弹性需求的。当劳动力的价格(工资、保险、公积金等)有一定变化的时候,其供应量变化不大,但其需求量变化会比较大。所以国家政策是强制用人单位给劳动者买社会保险、缴纳住房公积金,这相当于国家强制提高劳动力的价格,这样在市场上,求职的劳动者数量不会有太大变化,但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相对大幅度地减少。劳动力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于是乎就通过社会平均工资大额降低的方式来降低劳动力价格(工资只是劳动力价格的一部分,因为劳动力价格还包括广义的税收,即社会保险和公积金等)。社会平均工资降低的情况下,劳动力价格也相应降低,劳动力供应数量不会有大的变化,但用人单位读劳动力的需求就会大幅度增加,于是就形成当今这种“人人有口饭吃,但工资都不高”的局面。更有甚者,工资过低、劳动力需求过大的情况下,形成民工荒的局面。 所以从第一个思路分析来看,广义的税收(社会保险、公积金)是由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负担的,而且劳动者负担的份额更多!劳动者丝毫没占到用人单位的便宜,用人单位也丝毫没为劳动者多付出工资外的福利,反而承担了美名! 我们也可以用第二种思路来分析劳动力市场,得出的结论也是一样的。也可以认为这个市场中,用人单位是供应者,劳动者是需求者,商品是工资和福利,货币是劳动力。很显然,从这个角度而言,商品就成了生活必须品。生活必须品的性质是我们讨论过,是弹性供应并且非弹性需求的。同样得出劳动者负担广义税收份额更多的结论!(具体分析不再赘述了,原理和方法与第一种思路都是一样的。) 所以,在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问题时,我们以劳动力市场来做分析,通过两种不同的思路(其实是以两种相反方向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得出的结论都是:不论向谁征收,都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共同承担了社会保险和公积金,而且劳动者承担得更多! 二、商品房政策(商品房的登记费、过户费、贷款利息等) 同样,商品房市场上,如果把商品房看成商品,把人民币看成货币,那么对供应者(政府、开发商、炒房者)和需求者(普通老百姓)而言,房子是生活必须品,弹性供应并且非弹性需求的。那么针对房子的一切广义税收,大部分是由需求者(普通老百姓)承担。如果用另一种思路,把人民币看成商品,把房子看成货币,那么普通老百姓就成了供应者,政府、开发商和炒房者就成了需求者。这时的商品——人民币符合奢侈品的特征,能得出同样的结论。 因此,中央银行两次提高住房贷款利息,各地政府出台政策对炒房者征收高额的过户费等措施,表面上看好象是限制房价,实际上经过我们的分析,最终而言还是普通老百姓承担了大头! 通过以上两个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商品房市场的分析),我们都得出老百姓承担税收大头的结论。这个结论可以推导出一条普遍的原理:供应者和需求者共同承担了政府税收,但非弹性的一方承担得更多!这从原理上也很好解释清楚,因为非弹性的一方就意味着数量对价格的变化不敏感,所以是处于弱势地位的;而弹性的一方意味着数量对价格变化敏感,是处于强势地位的。因此非弹性的弱势地位者吃亏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从这些经济学原理里边,大家也看清楚了,不论国家政策表面上是如何偏向普通老百姓,其实质上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甚至我们可以更大胆地下结论,与普通劳动者无关的企业所得税等企业应负担的税收,本来是企业的成本,实际上最终是由企业和劳动者共同承担的,而且由于劳动者的非弹性特点,大部分都落在了劳动者的头上。 顺便再说说我在文中一笔带过的增值税问题。根据我们的结论,表面上增值税是由消费者承担了,但实际上还是生产、流通、消费者三方承担的。把生产房与流通方的供需看成一个市场,再把流通方与消费者的供需看成另一个市场,就能分析出三方承担的结论了。所以大家也不要那么愤怒,认为增值税完全是由我们普通老百姓承担;但大家也更不要有什么欣慰,因为对非弹性特点的消费者而言,承担的是增值税的大头。 把我上一段话中的“增值税”三个字换成任何一种国内的税收、福利、保险、社会公共利益等,这句话都可以成立,哪怕是表面上与老百姓完全无关的

求助:用宏观经济学理论来分析现在的某个宏观经济问题

经济矢量的合成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王见定 李颖伯 {摘要} 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变量是以标量的形式出现的。本文提出:经济变量实质上是一种矢量。但又不同于物理学中的矢量,有其自身的合成规律。资源的有效配置其实是经济矢量合成的一种形式。本文以一些实例对经济矢量合成的法则进行说明,并进一步阐述这一理论在经济活动中的指导意义。(内容简介:经济学新理论) 4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构成一个5吨的混恁土构件;一个缸的发动机、一个底盘、一个车身构成一辆轿车;一个显像管、一个复杂的线路和一个壳体构成一个精美的电视机;一个美容师半个小时的劳务加上对各种美容美发器械及化妆品的使用,产生了一个时髦的发型;一位外科大夫4个小时的手术以及四个同事的合作、医疗器械和各种药物的使用完成了一个心脏手术....这些都是经济矢量合成的事例。 混凝土4吨和1吨盘钢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变量,像这样既有大小又有一定流向的经济变量,我们定义为经济矢量。4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构成了一个5吨的混凝土构件,可以看成两种经济矢量的合成。它们之间的比例是一定的,是由构件的用途决定的,而且这种比例将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变化(当然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如果现在有5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也只能构成5吨的混凝土构件,多生产的1吨混凝土在这一组合中是无用的。这就是经济矢量的合成法则。这个法则对于不同的经济矢量之间是不同的。这种经经济矢量的合成可以在多个经济矢量中进行。例如一个发动机、二个车身、二个底盘也只能构成一辆轿车,其中的一个车身、一个底盘是多余的。以上例子已说明了经济矢量概念是客观的,也说明经济矢量是按一定法则合成而产生社会的综合效益。这种法则在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稳定性,它取决于合成商品和劳务的质量要求,也取决于届时的生产水平。 通常,我们在经济学教科书中见到的资源的有效配置,实际上也可看成是一种经济矢量合成的实例,有效的含义就在于不进行多余的生产。当然一种商品和劳务是否是有效的,还取决于价格和周围的环境。例如:一辆奔驰轿车,就它的发动机、底盘、车身以及其他一切配套设施都是可以说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其10万美元的价格,相对一般市民来说,就不能说是完全有效的。而对于中产阶级来说却可以看成是一种有效的配置。或者就环境而言,在经济发达国家的美国、西欧它可能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当然也不能超过一定的数量)。而在那些经济正处在发展中乃至落后的地区,它就不能算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 世界上,任何国家,不管它是发达的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都面临着对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资源不同程度的无效开发和无效配置,将造成有效资源的大量浪费、环境的严重污染乃至经济危机。 近20年来,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就实质而言,就是对各种资源进行更有效的开发,对各种资源进行更有效的配置。目前我国进行的下岗再就业工程实质上就是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活动。所谓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是某些地区、某企业、某产品基本上达到了某些资源的有效配置。我们认为,当这种有效配置的覆盖面达到50%的时候,由于经济活动的惯性,全国经济将出现全面好转,展示强大的生命力。就一个地区而言,整个经济活动达到80%的有效将是非常理想的,100%的有效是不存在的,既使是在发达国家美国也至少有20%的无效生产,它需要通过调整,甚至破产来达到有效。 参考文献{1}Samueclson and Nordhaus:“Economics”,12th,Ed,McGraw-Hillco.NewYorK,1985.{2}Parkins:“Modem.Macroeconomics”,Prentice Hall,Canada,1980.{3}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译本,三联书店,1957.{4}克莱因:《凯恩斯的革命》中译本,商务印书店,1980.{5}罗宾逊、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中译本,商务印书店,1982.{6}高鸿业、吴易乙:《现代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7}王见定:《国民经济行业排列的有序化与经济矢量》,第51届国际统计大会论文集,土耳其,1997.{8}王见定、李颖伯:《经济矢量的合成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国际社会和经济发展大会论文集,墨西哥,1998.{9}王见定:《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统一》,前沿科学,2008年第二期,北京,2008.

法学理论专业和经济法专业那个好?

考研也是为了就业,法学研究生毕业的出路不外乎通过司法考试走到律师、法官、检察官的职位,而进入这些职位只要有个法学相关文凭就好了,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自然会让你有所专攻,至于学校学的专业以后不一定挂钩。 如果以后不从事法律工作,那选专业就更没必要了。 如果真要选,个人觉得经济法好些,更贴近生活。 除非以后你想挎着大眼镜,夹着包去当教授,不然学法理没什么意思。

经济理论的中国经济学理论

关于中国政治经济学,王亚南很早就有清晰的建设思路,指出:“我们已经知道在中国经济研究的创建阶段,有接续的两大任务必须完成:(1)在消极方面,需要对阻碍中国经济认识的诸种理论,特别是同商业资本一样猖獗的那些商人意识,加以无情地批判;(2)在积极方面,需要依据正确的经济理论,就中国经济过渡的转型性质,采用发展的、全面的以及比较的方法,从中发掘中国经济的若干基本运动的倾向与规则。这两个任务显然不是很容易完成的。” 中国经济学,是中国政治经济学的约定俗成的称谓,实际上就是“中国经济原论”。王亚南曾经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旧中国政治经济学概貌和主要矛盾、发展方向。以中国全体——历史全体、文化全体——为研究对象,方可打造“中国政治经济学”。刘永佶做了很好的继承研究,写下专著:《中国官文化批判》(2000)、《中国经济矛盾论:中国政治经济学大纲》(2004)、《中国政治经济学--主体·主义·主题·主张》(2010)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探究》(2015)。专论也不少,如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1963)、程恩富《重建中国经济学》(2015)。这些研究无不强调经济学的民族历史本位与现代创新原则,并且都考虑到了最新学术发展态势。 可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重视传统,服务现代,走古今、中西结合发展的道路,乃是其基本方向。应着眼这种思路,重建“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的引导中国主流的经济学。中国正处在“后王亚南”理论建构的时代,需要实现真正性的研究跨越:一是在熊彼特的基础上真正前进一步,跨越熊彼特意义的“实践三分法”,在历史的方法、范畴的方法的结合领域中一体化历史、理论、统计;二是在王亚南的基础上真正前进一步,跨越“中国经济原论”的狭义理解域,进入全面涵义的中国经济学建构域;三是最终达成在马克思的基础上真正前进一步,在系统的、实践的中国历史域内,深入研究中华“有限资本主义”发展模式,阐发个别资本转化与具象为“社会总资本”的实践逻辑及其局限条件。卢卡奇已经敏锐地从理论上将上述不同关系明确为:“前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区别主要是正在产生的、为在社会中起作用而斗争的资本主义和已经统治着社会的资本主义的区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从现实的方向上大大推进了这一结论,为之提供了认识可能性。中国经济学建构行动同样肩负着中华历史使命,担负着“中国梦”。在王亚南的原创性工作基础上,中国经济学建构命题吸引了两代马克思主义研究集体及众多学者参与,经历了从“以价值观为取向的研究”到“以实践为取向的研究”的演变过程。从而,整体推进到“以历史和实践为复合取向的研究”的综合创新的发展行程中。其中有价值的研究线索包括:(1)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当代建构为中心,形成中国化的经济理论体系新概括;如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论、中国经济学体系论等。(2) 以社会主义现实经济学的实践生成为理论拓展基点,形成各种理论新论;如社会主义过渡经济学论、发展经济学论和转型经济学论,以及中国发展模式论、演化社会理论等。(3) 以理论经济学的“中国运用”为基调和根据,形成系统化的研究概括和思想认识体系;如中国经济运行论、经济学的中国学派论等等。但是,客观上也存在诸多研究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理论观点之上:(1) 消极无为的“悲观论”观点;(2) 空泛的“自主创新论”观点;(3) 绝对的“超越论”观点;(4) 盲目性“范式论”观点;(5) 单一性建构论”观点;(6) 庸俗性“辩证法工作主义”观点;(7) 极端性“去阶级化”观点;以及(8) “亲科学主义”或“泛科学主义”观点,等等。 归根结底,既然《资本论》的逻辑与方法论规定是“发生学”——唯物主义发生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发生学,那么,应体会到“回到马克思” 的口号其实是伪的,因为与马克思交会的真实性途径乃是通过历史和实践,绝不是文本本身。政治经济学实践之路乃是旨在冲破资产阶级科学主义思维束缚之牢笼,而又始终能够在于最终解除解释学语言束缚之牢笼。 表明:研究问题应该从历史的分析开始。居高而思,我们须得承认:迄今为止,人类对自身历史结构的内在了解,全靠《资本论》给其打下基础。一次次的理论对接与实践的接合使中国人逐渐认清一个道理:“主张把欧美资本主义制度当作理想移植过来的国家,当然没有产生政治经济学的可能。” 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决定经济学的语言不能皆由数学产生。如果把经济学看作隶属于理科或自然学科意义的硬科学,那么其事不成,其行不正。构建中国经济学,必须认真消化《资本论》,立足王亚南的工作地基,前进一步,彻底消除“四分主义法式”和“三位一体公式的模本”积淀良久的病疴与沉重影响,创出全新的理论发展道路来。这是长期化的过程,保卫《资本论》,建设中国经济学,任重道远。但如果据此悲观沉沦,说出一些自绝于《资本论》向前发展的话,那又是一叶蔽目,不见泰山,看不清人们“逃避”《资本论》的实质所在。一味地“解读”和“捍卫”,使《资本论》的精神早已失去颜色,空留下科学皮囊。一个不懂《道德经》、《史记》和《红楼梦》的中国人,称其“熟谙”《资本论》,如果不是专指对以英国为代表的16-19世纪欧洲史,特别是西欧发展史的了解这一点而言,那一定充分暴露出其对于历史作品和科学作品的工作统一性及其结合方式的“高度”无知。因为对他而言,《资本论》从来就是死的文本。这里不妨插入一句题外之语:怎样是对待《资本论》的正确的阅读方法呢?仿照蔡元培在红学研究里头说的话:“多歧为贵,不取苟同。”对《资本论》发表不同的理解意见,殊为可贵,却也要牢记历史真理最终只有一个的训导。华夏一统,是历史、思维、语言、文化养成了的大一统国度。《资本论》来到中国,委实与东方经济学不断深化之历史步伐同步。这以后,国人一直努力探求在中华语境中读懂和如何运用好这一伟大著作,尤其恰当领略埋藏其中的深邃性语言。直截了当地说,这是伴随了思想直接撞击的一次历史阅读,是一次气势磅礴、力量宏大的思维对接。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理论实践是晚近的一个工作外显。通过善读、善用,达成《资本论》在中华体系内的“创造性转化”!在这一历史高地与思想制高点之下,问题不在于为什么要保卫《资本论》,问题在于保卫什么以及如何保卫。扼要而言:中国政治经济学构建行动,即是以中国人的资格和遵照中国人阅读之习惯和用语之习惯对“经济学”的继承、改造和发展。中国经济学,——这是中国政治经济学的一个理论简称,绝不仅仅意味着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的“在中国”,或者某个乃至于各个经济学分支和流派的“在中国”,就本质而言,其是从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出脱而来的经济理论和工作体系。为此,我们必须对原创性的方法进行民族“寻根”,寻找民族内涵和工作逻辑。一句话,我们必须“回家、回历史、回中国”,寻找本土语言智慧和思维方式。

简述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的主要发展

简述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的主要发展介绍如下:区域经济也叫"地区经济"。指分布于各个行政区域的那部分国民经济,它的形成是劳动地域分工的结果。在长期的社会经济活动中,由于历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以及宗教等因素的作用,一些在经济等方面联系比较频繁的居民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缩影,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考虑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分析地区经济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是否适合当地的情况(包括人力、物力和资金等因素)。规划设计的地区经济开发和建设方案能否最合理地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地区内各生产部门的发展与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应当比较协调。⑤除生产部门外,还要发展能源、交通、电讯、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等区域性的基础设施。注意生产部门与非生产部门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适应。1、区域经济是需要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的形成和发展最早源于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至今已有近180年的历史。然而,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它大体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不断扩展,以及各国相关部门为解决区域问题而加强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大规模开展各种区域规划工作,区域经济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2、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和揭示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规律,探索促进特定区域而不是某一企业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措施,以及如何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为相关部门的公共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3、具体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性问题,包括区域特征分析,目标系统与政策、手段、产业结构演进、人口增长与移动、城市建设与布局、区域国土规划,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区域比例关系。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化与城市经济问题、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生产力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经济、区带规划及管理、区域投融资等。

标本兼治体现了什么哲学理论

矛盾主次方便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抓主流,同时不能忽视支流。标本兼治就是这个道理

如何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引导,教育学生的案例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我们认为,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我国今后的心理教育和咨询工作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汲取营养。(1)借鉴积极心理学的主张,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大多数普通人的心理健康问题,重视他们的生活和发展,去关注他们的创造力、勇气、乐观、信心、信心、希望、憧憬、洞察力、才能和智慧,使具有天赋的人其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2)应该用一种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要向上看,向善看,相信个体的主体能动性。(3)在社会各界的协同配合与努力下,着手大力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4)变事后式咨询和治疗为事前的发展式咨询和预防。果真这样的话,由于社会竞争加剧和节奏加快所导致的个体精神压力和各种问题心理和行为由于事前的防范得当而必将大大减少。反过来说,如果问题出现了,由于有了较好的社会大环境,加之由于事前的发展式咨询和预防、个体的积极态度,问题也会易于解决,预后效果也将会更好。总之,主动地借鉴积极心理学的有关主张,用以指导心理教育与咨询工作,这样会更有利于心理教育与咨询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强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广泛干预的作用。鼓励教师在课堂中实施积极心理学,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融合到各学科教育中,帮助发展学生的积极心理,关注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形成互动多维的交叉网络。由此提供预防问题行为发生的有效的课堂环境,使这种干预能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功能,为学校心理咨询提供新的预防模式。 积极心理学启发我们重新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本质,从而进行工作方向、内容及对象关系的转向,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平衡与回归,使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素质朝良性而和谐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在知道了目前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对积极心理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后,我们似乎看到了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学生光明的未来。为了学生能够更好、更健康的发展,我们应该积极的倡导和推进积极心理学影响下的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电磁学理论基础是什么

电磁学理论基础是电动力学、场的迭加原理、束缚电荷、自由电荷、电量、电离、导体、超距作用等。 扩展资料 电磁学三大基本定律是库伦定律、安培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这三个定律的建立标志着人类对于电磁现象的"认识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谈谈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先沟通

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对管理工作有哪些指导意义?

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3)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中。3、根据明茨伯格的研究,管理者应扮演哪些角色。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和发言人角色。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角色。4、根据卡茨的研究,管理者应具备哪些基本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5、简述中外早期管理思想,并对之进行简要评价中国:(1)春秋,孙武《孙子兵法》,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2)战国,《周礼》对封建国家的经济管理的论述和设计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3)战国,孙膑运用统筹学和对策论的思想,帮助田忌在赛马中胜了齐王。(4)《墨子》、《老子》、《管子》、《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外国:(1)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纪人观点。斯密的分工观点适应了当时社会对迅速扩大劳动分工以促进工业革命发展的要求,成为资本主义管理的一条基本原理。(2)小瓦特的科学管理制度,采取了不少有效的管理方法,建立起许过管理制度。

朗格的艺术原则用符号学理论怎么理解?

用符号学的理论来看朗格的“艺术原则”,其原则实际上是指:1.要创造出一种符号形式;2.这种符号形式是一种“生命形式”;3.这种符号形式与其象征意义的关系是清晰的。对于艺术家来说,这三条艺术原则中最难做到的便是使自己创造的符号形式成为一种“生命形式”。

苏珊·朗格的符号学美学理论

1艺术是一种逻辑形式。2艺术是一种生命形式(逻辑意义上的生命形式)。3艺术是情感与形式的统一(逻辑意义上的生命形式)。其中,苏珊朗格强调了艺术是情感与形式的统一,并且认为它们统一于逻辑类似(logical analogy),艺术作品的形式与人类的情感之间的逻辑意义上的类似性。4艺术符号。情感的存在形式与推理性语言所具有的逻辑形式互不对应,这种互不对应性使得任何一种精确无误的情感和情绪概念都不可能由文字语言的逻辑形式表现出来。于是就要依靠艺术来表现。5艺术即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这一观点就是苏珊朗格的艺术本质论:艺术即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在苏珊朗格看来: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符号;艺术符号的内涵是情感;艺术具有一种表现性;艺术是一种特殊的逻辑形式;艺术的创造过程实质是一种艺术的抽象过程。苏珊朗格的艺术本质论把艺术的本质直接和人类的本质结合和统一起来。朗格把艺术看做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的符号形态,立足于人类文化活动的总体背景来揭示艺术的本质与功能。苏珊朗格有机又批判的吸收融合了前人的思想精粹,理论广度和深度得到了统一。 在艺术创作与审美活动中,形式与符号也发生着密切的关联。人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分在于,动物只能对信号作出条件反射,而只有人才能把信号改造成有意义的符号。科学、艺术、语言与神话等则是不同符号形式的人类文化的方面。符号的一个重要特性在于摆脱直觉当下给予的感性世界。在苏珊朗格看来,“艺术符号是一种有点特殊的符号,因为虽然它具有符号的某些功能,但并不具有符号的全部功能,尤其是不能像纯粹的符号那样,去代替另一件事物,也不能与存在于它本身之外的其它事物发生联系。”因而艺术符号是特殊的符号,也是特殊的形式。形式是美与艺术的内在的表征方式,它与艺术本性发生着深刻的关联,从而揭示与彰显出艺术与美的存在。从形式美的思想历程以及关联形式的各个方面来看,形式对艺术的规定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问题,形式与艺术本性的关联是异常复杂的。形式与艺术本性关联非常复杂,形式对艺术本性的揭示在不同的艺术存在那里是通过不同的方式与途径完成的,如美术主要凭借视觉上的形式美如色彩美、光线美、线条美、质地美、结构美等;而音乐则基于听觉上的形式美。还有许多其它的门类艺术,以及这些门类之内尚有各种各样的子类,它们所表现的形式美既有共通性,又存在着不小的差异。真正美的艺术离不开这种形式,这对于许多现代艺术来说也是如此。马克思在论及美与艺术时,更看重人的内在固有的尺度和其他物种的尺度的统一。在马克思那里,“于是美的规律就是人的规律,即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伽达默尔把美学作为解释学的组成部分,基于艺术本文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伽达默尔坚持艺术阐释的多元性与无限性。杜夫海纳认为:“因此,意义内在于形式。”审美中并非所有的形式都是美的,他认为:“然而,审美形式只有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自由活动时才是美的。”在接受美学看来,对作品意义的寻求与解读的不断赋意是分不开的。形式与艺术本性相关联的复杂过程,也是形式多元化的过程,而“形式概念的多元化本身就是形式美学繁荣的主要标志。”任何无视这种情形的研究或简单化处理都将无助于增进对艺术及其本性的认识和理解。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本性与形式关系密切,因为艺术本身就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因而艺术本性必然与形式密切相关,但是在一定意义上应当认为是形式作为情感表达的媒介和外壳,是会制约艺术的表象力和艺术的特征的重要方面。比如音乐所展现的直击人类心灵的强大穿透力就是别的作品所不能相比的,而绘画的直观性由于文学的巨大无限的想象空间完全不同。可以认为在形式背后的是一样的情感,爱、恨、别离等等,但是在不同的艺术门类,艺术的本性却要受制于或者说是受益于本艺术门类的相应的形式。 1、苏珊朗格:《艺术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2、王岳川 著:《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3、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符号学理论的介绍

《符号学理论》,全书共分五章,分别阐述了符号学的基本术语、概念及理论体系,并对“代码”、“符号功能”、“讯息”、“文本”、“超编码与低编码”等问题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探讨。

符号学理论的内容简介

符号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在遵循着指向目标的一些符号,是在弄清他的通路,是在遵循着一种地图,即他不是在那里学会动作,而是在学会意义。”期待奖赏、位置学习、潜在学习三种情境有力支持这一学说。 1、预期说(1)实验过程:托尔曼认为,对奖励的预期在学习行为中具有重要作用。让我们先来看托尔曼的一个动物实验。他训练两组白鼠走迷津。甲组白鼠到达目的箱后得到的是葵花籽,乙 组白鼠得到的是麦芽糖。看来,麦芽糖比葵花籽更受欢迎,因为乙组白鼠跑得比甲组更快些。但训练十天后,实验者把两组白鼠的食物对换了一下,即现在甲组获得 的是麦芽糖,而乙组获得的是葵花籽。结果出现的情况,与十天前的情况相反,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对比效应,即原来吃得好,现在吃得差的乙组比原来跑得慢了,而原来吃得差,现在吃得好的甲组比原来跑得更快了。由此,托尔曼认为,在有机体的预期役有实现的情况下,即奖励物不如预期的奖励物时。不仅不能提高原有的操作水平,而且还会降低原有的操作水平。可见,有机体对特定目标具有某种预期,这是不容置疑的。(2)实验的启示:在这里,托尔曼是在研究动物对奖励的预期对其行为的影响,那么,在我们人类的学习行为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呢?回答是肯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有对教师的激励产生一些预期,这些预期实现,则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否则,就会减弱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师要多与学生接触、交流、沟通,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愿望,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满足学生 的心理需要,这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窃学生的学习效率。2、迂回路径实验:为达到学习目的,必须对学习条件进行认知托尔曼认为,有机体的学习不仅具有目的性,而且具有认知性。因为有机体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情境和条件,它必须对这些情境和条件因素进行认知,才能学 会达到目的的手段,并利用掌握的手段去达到学习的目的。托尔曼用“符号”来代表有机体对环境的认知,并且认为,学习者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学习的是能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是形成一定的“认知地图”,这才是学习的实质。(认知地图:托尔曼根据白鼠学习迷宫的实验提出,动物学习不是在一连串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系,而是在脑内形成了迷宫的格局,托尔曼称之为认知地图。)(1)实验结果:若三条通道都畅通,白鼠选择第一条通道;若A处阻塞,白鼠选择第二条通道;若B处阻塞,白鼠选择第三条通道。(2)实验解读 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而不是盲目的; 学习是对“符号-完型”的认知; 在外部刺激(S)和行为反应(R)之间存在中介变量(O)。 托尔曼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认知概念,直接来自格式塔学派的完形说,吸取了完形派思想中某些积极成果,认为行为表现为整体的行为,这种有目的的整体性的行为是学习认知的结果。托尔曼把试误论与目的认知论相结合,认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有目的与认知等中介变量,不但研究行为的外部表现,还要探讨内部大脑活动。从内容上看,他是强调认知理论的,从形式上看仍采用S—R说,故有人说“托尔曼是混血儿,是兼而取之”。3、动机理论实验——关于潜伏学习的开创性实验托尔曼是最早系统地探讨学习动机的心理学家之一。他认为,当有机体对某种特定目标物体有某种要求时就会急于行动。动物的行为操作水平是受奖励与内驱力这两个因素影响。(1)实验过程:他把白鼠分成四组:甲组是不饥饿也不给奖励;乙组是饥饿但不给奖励;丙组是给奖励但不饥饿;丁组是既饥饿又给奖励。实验结果表明,丁组白鼠奔跑速 度最快,甲组白鼠几乎没有表现出操作水平的改进。由此,托尔曼认为,动机因素显然是受两方面因索制约的,驱力(内驱力)和目标物体的诱因价值〔奖励)正是 这两个因素决定了动物对目标物体的要求、使用预期、认知地图或其它认知结构以及显示适当行为的程度。(2)实验的启示:托尔曼认为,实验组的白鼠在无食物奖励的情况下每天仍然在进行学习,它们在走迷津的过程中熟悉了可通过迷津的路径,在头脑中形成了关于迷津的“认知地图”,形成了对路径的认知性期待,只不过在无奖励的情况下,这种学习效果没有表现出来。这种学习故称之为潜伏学习。当实验组的被试得到食物强化后,这种潜伏学习的效果即刻表现于外。托尔曼的动机说,告诉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适当的激励要比不予激励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在学生具有比较强的内 在学习动力的前提下给予激励要比学生在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的情况下给予激励具有更好的效果。因此,一方面,教师要重视对激励机制的运用,另一方面,教师在运用激励机制时又要注意时机,以便使自己的激励取得最佳的效果。4、托尔曼实验的总结(1)学习是整体性和有目的性的行为。托尔曼强调行为的整体性,认为行为是一种整体现象。这种整体性行为具有目的性和认知性,认为目的和认知是行为的血和肉,是行为的直接特征。因此,有人称托尔曼的理论为“认知-目的说”。托尔曼反对行为主义者把复杂的行为序列分解还原成大量简单的刺激-反应的单元,认为必须根据可观察到的整体特征来认识和解释行为。由此,托尔曼首先强调整体性是由学习获得的,不是先天的知觉格式塔;其次强调问题情境是成型的,刺激是有组织的。一切形式的知识都是融合成为一个的完整的体系,所以,只有当我们考察具有某种固定的和可预测的目的的各种行为的整个序列时,才有可能理解行为;再次,认为行为的可塑性也是学习整体性的特征。托尔曼还认为,既然行为具有可塑性,那么行为具有目的性和认知性两个方面就是不言而喻的了。(2)中介变量。托尔曼首次提出中介变量,他提出在刺激(行为的发端原因)和行为之间还有中介变量即内在决定因素起作用,这个中介变量主要是行为的目的性和认知性。这样,行为主义的S-R联结公式,在托尔曼理论中变成了的S-O-R,O是中介变量,与需求和认知有关。中介变量的3种主要范畴:①需要系统:特定时刻的生理剥夺或内驱力情境;②信念价值动机:表示宁可选择某种目 的物的欲望的强度和这些目的物在满足需要中的相对力量;③行为空间:行为是在个体的行为空间中发生的。在这种行为空间中,有些物体吸引人(具有正效价), 而另一些物体则使人厌恶(具有负效价)。中介变量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但它却是行为的决定者。(3)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符号”,是托尔曼对刺激使用的术语,“完形”即格式塔,与格式塔理论一样,完形意味着整体大于其各部分之和。他进一步指出,“符号-完形”包含对意义目标与手段-目的关系的认知。只有当外部感觉(符号)和内部表象(知觉)结合成为联想结构并构成各种关系组合体时,才能形成一种格式塔完形。他认为白鼠的位置学习不是一连串的刺激-反应过程,而是获得了与其所处环境有关的符号及其代表的意义,并在一种完形内使符号(刺激结构模式)组合成一个新的完形的过程,即在头脑中形成了“符号-完形”认知结构,这种“符号-完形”认知结构,托尔曼称之为“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这种地图是“目标-对象-手段”三者联系在一起的认知结构。白鼠就是在跑通道时,通过学习,获得了“认知地图”,所以,它们能够按照认知地图去行动,选择捷径,得到食物。(4)学习是期待的获得。在托尔曼的学习理论中,期待是核心概念之一,是指一种通过学习形成的认知观点,有“预先认知”的涵义。他认为,任何一种学习过程都是把对一种特定的整体(包括符号、目标、手段关系和结局)的期待树立起来的过程。例如,“目标-对象”期待就是对特定的目标-对象的预先认知;“手段-对象”期待就是对对象和达到对象之手段的认知;对“符号-格式塔”的期待就是对达到目标的途径的标志的认知。所以,期待是认知性的,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期待有三种水平:即“感知性”期待;“记忆性”期待;“推理性”期待。简言之,学习是对行为的目标、手段、途径和达到目标的结果的认知,就是期待(或认知观念)的获得。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把认知主义的观点引进、行为主义的学习联结理论,改变了学习联结理论把学习看成是盲目的、机械的错误观点; 富有创造性地设计了各种严密的实验,用实验的方式对联结派学习理论进行批评并引申出对学习的认知解释,这个研究范式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起到了先行的作用。 托尔曼在心理学整体观点还是行为主义的,这影响了他对学习的内在信息加工活动过程的深入探讨。 托尔曼的体系是一种整体性行为主义。他认为行为中所包含的不只是一些生理过程的细目,从肌肉抽搐中并不能推演出行为来。行为具有它自己的特殊的性能:首先,行为总是趋向或是避开某个目标,这就标志着整体行为的目的性。其次,有机体在指向目标的进程中能利用环境所提供的各种途径和手段,这就标志着行为既有目的性,又有认知性。第三,行为有选择短近而易于达成目的活动的倾向,托尔曼称它为“费力最少原则”。最后,整体行为具有可接受教育的特征,因为它可以教育变化。

符号学理论的三个基本要素

符号及其相关要素主要体现为三个特征:一是代表事物的形式,二是被符号指涉的对象,三是对符号的意义解释。符号学是研究事物符号的本质、符号的发展变化规律、符号的各种意义以及符号与人类多种活动之间的关系。符号学的原理应用到各具体领域就产生了部门符号学。指示符号:指示性,是符号与对象因为某种关系——尤其是因果、邻接、部分与整体等关系——因而能互相提示,让接收者能想到其对象,指示符号的作用,就是把解释者的注意力引到对象上。指示符号的最根本性质,是把解释者的注意力引向符号对象。像似符号:像似符号指向对象靠的是“像似性”(inconicity):“一个符号代替另一个东西,因为与之像似(resemblance)”任何感知都有作用于感官的形状,因此任何感知都可以找出与另一物的像似之处,也就谁说任何感知都是个潜在的像似符号。学科历史:现代符号学的创始人是索绪尔与皮尔斯,他们在20世纪初年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符号学基础系统,但是符号学本身一直处于学界边缘,要等到60年代,索绪尔的符号学以结构主义的名义起飞,在那时符号学与结构主义几乎是一物二名。70-80年代结构主义突破自身,成为后结构主义,其中符号学起了极大的作用,此后皮尔斯模式代替了索绪尔模式成为当代符号学的基础。

什么是符号学理论

符号学,是一门研究符号,特别是研究关于语言符号的一般理论的科学, 是十九世纪末才兴起的,符号学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目前主要研究符号的本质、符号的发展规律,符号与人类各种活动的关系,符号与人类思维的联系。(符号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符号学理论,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在认识论、社会生物学、宗教学、神话、文学、音乐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现在,世界各国和符号学家正在用符号学的观点来研究动物语言、宗教语言、法律语言、政治语言、广告语言等。)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