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阅读 / 问答 / 标签

高中必修一历史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分封制内容: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首先是周王对诸侯国:王畿是周王的直接驻地;周王以自己的名义将王畿以外的一些土地、人民等分封给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和一些先代的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让他们建立起诸侯国。其次是诸候国对周王: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王的政令,承担各种军事义务,定期朝觐和交纳各种贡赋,经常派劳役为王室服务。目的:周王朝想通过建立子国的方式来扩大和巩固自己的统治。2、宗法制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宗法制的内容:通过血缘的关系,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无论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法的核心)。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宗法制特点:①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家” 和“国”密切结合;②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等级森严。作用: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王权。3、礼乐制度: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三、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一)“始皇帝”与三公九卿1、“始皇帝”的来历: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嬴政宣布自己为“始皇帝”,认为“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2、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九卿指中央政府中三公之下的许多重要官职。(二)废分封,置郡县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县是郡的下级地方行政机构,县设县令、县丞和县尉。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机构。与行政相适应,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积极:①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对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2、消极:①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秦王朝十几年后土崩瓦解。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补充:1、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①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权力的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②皇权的至高无上:首先,皇帝总揽国家一切大权,皇权至高无上。其次,确立了“家天下”的皇帝继承制。2、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皇帝制度的建立;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制定严酷的法律;为了防御匈奴,修建长城;修建由都城通往各地的驰道;开灵渠;大规模移民等。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原因(必然性):①经济根源:封建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②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③思想根源:法家思想;确立:秦朝这套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最终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四、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一)汉武帝的集权措施(中央、地方双管齐下)1、措施:① 置中朝(内朝:尚书台):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外朝(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目的: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虽置三公,事归台阁)② 设刺史: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包括诸侯和地方高官)。(但到了东汉,刺史逐渐演变成郡县之上的地方行政长官) ③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诸侯国问题。2、影响:巩固和发展大一统的局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来一些弊端,东汉后期皇帝大多幼小昏弱,外戚与宦官互相倾轧,导致政局长期动荡。(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完善)1、三省职权:决策机构:中书省;审核机构:门下省;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三)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1、收精兵:设置三衙统兵和枢密院调兵相互牵制,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并按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原则部署兵力2、削实权:削弱或剥夺宰相、节度使等的权力;(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盐铁、度支、户部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3、制钱谷: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目的: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4、作用及影响: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却造成了 “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和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四)元加强中央集权1、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管理机关;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2、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评价:为我国以后的行政划分(省制)奠定了初步基础;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民族融合,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以皇权至高无上的核心;历朝历代积极调整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总的来说: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同时,为了强化专制统治,历代不断调整变革监察体制,选官制度。自始至终:充斥着皇帝与丞相,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要注意与前面的秦时中央集权的影响结合起来。)五、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一)明清专制皇权的加强1、明太祖废丞相制度,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明朝设立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2、清初承袭明制,设内阁管理日常事务,军国大事由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清朝设军机处:雍正帝设军机处。清朝设军机处: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权限:上传下达(皇帝政令的传达部门)积极作用:简化处理政务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结果: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3、明清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君主专制,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出现暴政;官吏惟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造成个人自然权利的流失,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妨碍社会进步等。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一、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一)爱琴文明与古希腊的城邦制度1、爱琴文明:分布于爱琴海诸岛及其周围地区的文明。它包括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克里特文明又称“米诺斯文明”。迈锡尼文明最大的特点是:充满好战尚武气息。2、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多山、多港、多岛的地理环境促成了希腊小国寡民(古代历史条件下,民主政治的前提),以工商、航海为主,向海外殖民扩张(民主的经济基础,富有开拓、冒险精神)。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二)雅典的民主政治公元前8—6世纪,斯巴达和雅典是最大的城邦1、民主政治演变过程: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民主制的确立: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陶片放逐法)2、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3、体现:(雅典民主政治机构的组成)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最重要的程序――就某项事务展开辩论。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两次公民大会闭会期间,议事会是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补充:1、贵族制与君主制的不同:是集体领导;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实行任期制和选举制2、雅典民主制的得失:得:在古代君主专制盛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这一伟大的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失: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它仅仅是对公民群体而言,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它在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促进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臻于极盛的同时,又残忍地限制、窒息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生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3、古希腊城邦政体主要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最流行的政体:贵族制和民主制(划分依据:根据城邦公民享有权力的多少)。二、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一)罗马法的形成:1、《十二铜表法》。是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下制定的,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典,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它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是罗马法的渊源。意义:《十二铜表法》的条款虽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法典的编篡仍是平民的胜利,因为有民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和量刑,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任意解释习惯法。2、《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鉴于西罗马灭亡而编,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意义: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它保留了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成果,对人们的行为做出详细的法律规范,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3、罗马法的影响: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进一步稳定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第三单元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一、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背景:1、13世纪,英国议会制度基本形成,以《大宪章》为依据,要求限制王权。2、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控制了议会,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宣扬君权神授,和议会发生矛盾。爆发:1640年革命爆发。(二)《权利法案》背景:1688年光荣革命,议会取得胜利。内容: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从立法权、司法权、税收权、军事权等方面限制了国王权利。意义: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利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它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影响:“光荣革命”后,英国的贵族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实行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走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第期稳定发展时期。(三)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内阁的含义:内阁原来是指国王召集亲信大臣商议国家机密的秘密小房间,后来指决议国家大事的最高行政班子。2、首相制度的形成。18世纪,“首相”产生,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第一任首相:1721年沃波尔。3、确立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制度。4、国王权力的逐渐削弱。5、维多利亚女王时期,让在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阁,该党的领袖就是理所当然的首相。6、19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度确立。补充:1、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是礼仪性的国家元首,首相是最高行政首脑,即政府首脑;内阁对议会负责,内阁与首相由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内阁及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以代议制为基础,议会掌握国家主权;实行分权原则。2、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3、32年议会改革法案使更多的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和迅速发展。二、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一)1787年宪法与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独立战争后松散的邦联无权实行统一的保护关税政策,给英国商品倾销以可乘之机。政治上的松散状态也无法形成强有力中央政府来稳定秩序,保护国家和利益和主权。美国在独立战争胜利后通过第一个治国方案:《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共和政体,它维护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巩固了国家政权。按三权分立学说,推行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把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全国性议会:立法,掌管财政)、司法(统管全国的司法体系:法院)和行政(全国最高行政长官:总统)三个部门。三个部门行使权力时,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平衡。国会有立法权,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有权否决,国会又有权在一定条件下推翻总统的否决;总统有权任命高级官员,但须经国会认可,国会有权依法弹劾总统和高级文官;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并经国会认可,最高法院又可对国会通过的法律以违宪为由宣布无效。规定了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具有一定的民主性。1789宪法修正案规定了人民若干自由权。宪法原则:联邦制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民主原则。局限性:如允许奴隶制存在,不承认黑人和印第安人拥有与白人同等的权利。意义:它所确立的联邦制度、三权分立开创了世界先例,有力维护了美国的独立和统一。该宪法是资产阶级最早的成文法,它的颁布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和共和政体,进步巨大,影响深远。二、联邦制的形成和巩固1789年,美利坚合众国第一届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总统,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总统。治国原则:依法治国,坚决杜绝专制。(联邦设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但有统一的宪法和法律,是国际交往的主体;各州有自己的宪法、法律和政府机构;若各州的宪法和法律与联邦宪法和法律发生冲突,联邦宪法和法律优于州的宪法和法律。州的权力主要是处理本州范围内的事务,如以地方名义征税,管理州内工商业和劳工,组织警卫力量和维持治安,等等。)1861年,美国南方11个蓄奴州发动叛乱,美国内战(南北战争)爆发。林肯总统领导的广大北方依法平定叛乱并取得胜利。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美国资本主义共和政体获得相对的完善。三、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一)1875年法国宪法制定的背景和内容1875年,国民议会才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民主共和政体。内容:①宪法规定,议会是立法机关,由上院(参议院)和下院(众议院)组成。两院都有立法权和行政监督权。②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7年,连选连任。 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可解散尚末届满的众议院。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的命令须由各部部长副署。总统和内阁共同向议会负责。(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在普鲁士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统一后,成立了德意志帝国,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1、国体——联邦制国家由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等22个邦和3个自由市组成。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海关和银行立法、征收间接税、颁行民法及刑法等权限,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2、政体——君主立宪政体:德意志皇帝是国家的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①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家担任,称德意志皇帝”。是国家的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②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③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实际上是拥有权力的上议院,其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共58人,其中普鲁士代表17人,操纵着联邦议会。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但作用很小。评价:德意志帝国宪法形式上确立了德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使帝国披上了民主的外衣。但规定帝国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实质上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补充: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是19世纪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革命战争或和平改革制定了宪法,设立了议会,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1)议会形式上是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议会由议员组成,议员是普选产生,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议会制是一种间接的民主形式。(2)一般都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3)都实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作用: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从法律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果。代议制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调节、缓和了矛盾,稳定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代议制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在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具有极其重大的进步作用和历史意义。第四单元 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华史实。(一)两次鸦片战争1、鸦片走私和虎门硝烟(1)英国走私鸦片目的: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危害:“兵荒银弱”,危害清朝统治。(2)中国禁烟运动:林则徐禁烟措施:整顿海防,缉拿烟犯,收缴鸦片。1839年6月3日,虎门销烟。影响:虎门销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2、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840年6月-1842年8月,英国政府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南京条约》的签订:1842年8月。条约内容及危害:将广洲、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将香港割让给英国;中国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中国向英国商人征收进出口货物税,必须同英国政府商议。(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3、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社会的主要任务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3、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英法联军发动—1858年6月,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联军攻入北京城—洗劫北京并烧毁圆明园—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影响: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攫取利益。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一部分官绅开始认识到中国的新变局,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了洋务运动。(二)甲午中日战争战争背景:根本原因:日本蓄谋已久(大陆政策)。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1894年7月,日军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偷袭中国的运兵船,战争爆发。日本在海陆两个战场同时对华作战。1894年11月,日军攻占旅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马关条约》: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华设厂;后来,在列强的干涉下,日本交还辽东半岛,但中国需交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1、《马关条约》的危害:《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深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财政。2、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国势艰危,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3、日本的胜利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强,以“三国还辽”为开端,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4、甲午战败后,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进行了军事改革。5、面对民族和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始而震惊,继而奋起,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三)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帝国主义列强组成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下从天津进犯北京。《辛丑条约》的签订,1901年。内容:赔款4.5亿两白银,本息合计9.8亿两;允许各国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兵;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未完待续)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有哪些?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一课 鸦片战争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绪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3.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P5) 鸦片战争的主要影响:①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二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1. 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以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英法联军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占领北京后,火烧圆明园. 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3.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农民革命领袖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全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1853年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第三课 收复新疆1.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讨伐阿古柏。.左宗棠作为钦差大臣,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新疆.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1876年左宗棠进军新疆,1881年中国收回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2.意义:新疆的收复,不仅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而且维护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尊严,同时对新疆的开发和建设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第四课 甲午中日战争1、时间:1894年7月-----1895年4月 2、主要战役:黄海海战,威海卫之战 2、在黄海海战中,爱国将领: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牺牲。 3、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结果:清朝战败, 签订《马关条约》 时间:1895年4月 5、内容: 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6、影响:《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割台湾等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赔款是清政府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开埠通商,使日本的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允许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第五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1900年,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侵略中国。 2、《辛丑条约》(1901年)的主要内容:①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③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3、危害:它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中国是怎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答:开始沦为: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完全沦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列强通过发动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不断扩大侵略特权,使中国沦为其半殖民地,清朝政府成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第六课 洋务运动1、目的: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2、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3、口号: 前期(60年代)以“自强”为口号, 后期(70年代)以“求富”为口号。 4、主要内容:①、创办军事工业;②、创办民用工业; ③、筹建海军;(北洋,南海,福建三支海军) ④、兴办新式学堂(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5、评价: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第七课 戊戌变法1、公车上书(时间:1895年春) 2、背景:《马关条约》的签定 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作用:为维新变法运动拉开了序幕。 3、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到9月慈禧发动政变,前后103天,最终失败. (2)内容: 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军事:训练新式军队;政治: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文化教育:开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废除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创办报刊。 (3)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但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不可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 第八课 辛亥革命 1.孙中山创立同盟会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为汇集革命力量,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的成员, 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2.时间:1905年8月。地点:日本东京。领导人:孙中山为总理。 3.性质: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5.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6.革命旗帜(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7.影响: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8..武昌起义:时间:1911年10月10日9.中华民国成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 地点:南京。 人物:孙中山。10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1.意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局限性: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第九课 新文化运动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①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 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 ③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等。 2.“新世纪曙光”: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李大钊是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1918年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3、评价: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条件,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十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五四爱国运动(1)导火线: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2)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3)结果:初步胜利,罢免了三个卖国贼职务,并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历史意义:①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 ②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③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④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共成立准备条件。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成立时间:1921年7月23日 (2)成立地点:上海(后转移到浙江嘉兴) (3)成立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4)大会通过党纲,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新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成立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领导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第十一课 北伐战争 1、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即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了。 2、北伐战争(1926年)目标: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主要对象:张作霖;吴佩俘;孙传芳。 北伐的先遣队:叶挺独立团。 3、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南京国名政府”。第十二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 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标志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建设一支新型人民军队奠定基础。起义队伍后来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创中国革命胜利道路。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者: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意义:井冈山等农村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这就是从城市转向农村,创建农村根据地,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这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胜利道路。第十三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1、红军的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泛滥。 (2)开始: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 (3)经过:中央根据地(瑞金)------向贵州进军-----解放遵义-----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军的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过草地———三军大会师 (4)胜利的标志:1936年10月甘肃会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5)胜利的历史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遵义会议:(1935年在遵义召开)(1)内容: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2)意义:①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 ②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 ③(3)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④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十四课 难忘的九一八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军炸毁沈阳柳条湖村南满铁路的路轨,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接着进攻沈阳。半年内东北三省沦陷。 这是日本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大规模侵略中国的开始。 2、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中国共产党从民族解放事业的大局出发,采取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 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十年内战局面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第十五课 “宁为战死魂,不做亡国奴”1、1937年1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附近举行军事演习。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并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史称“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2、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3、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又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接着又向南京进犯。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被日军屠杀的中国军民和士兵达三十万以上。第十六课 血肉筑长城1、平型关大捷时间:1937年9月,由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意义:这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2、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在李宗仁指挥的徐州会战中,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意义: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3、百团大战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1940年8月,由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取得。目的:粉碎敌人“囚笼政策”“三光政策”目标:破坏敌人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意义: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最大规模的战役。 4、中共七大(1)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解决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 (2)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七大。 (3)会上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大会为争取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5、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加速日本法西斯投降的事件:① 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②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 。③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全国战略大反攻。 (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改变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局面,第一次取得反侵略的完全胜利。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十七课 内战烽火1、重庆谈判(P88): (1)目的: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2)时间:1945年8月-10月 (3)中共谈判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 (4)结果:签定了《双十协定》(1945、10、10) 2、转战陕北(P89)(1)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进攻中原解放区(陕甘宁)(2)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揭开反攻序幕。(P90-91) 第十八课 战略大决战1、三大战役(P93-96): (1)辽沈战役: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解放东北。(2)淮海战役: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指挥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3)平津战役: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合力,北平和平解放,基本解放华北地区,奠定了全国胜利的基础。(4)三大战役的意义: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军队,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渡江战役(P96):江西湖口到江苏江阴。 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的机会, 进入了“黄金时期”。 2、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火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的。 3、1876年,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淞沪铁路。 4、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由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京剧名篇《定军山》,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拍摄的《歌女红牡丹》。 5、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6、中文报纸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 7、国民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女子停止缠足,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夫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第七单元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1、1909年,京张铁路全线通车,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负责京张铁路设计勘测,施工总工程师詹天佑。 2、近代以来,列强入侵,国家危难,一些爱国的思想家认识到要改变现状,必须学习西方的长处,代表人物先后有魏源和严复。其中魏源编著的《海国图书》一书,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他翻译了《天演论》,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3、戊戌变法期间,作为“新政”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戊戌变法留下来的重要成果,他的创办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4、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华文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弘弘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成为进步文学艺术家的神圣使命。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文学巨匠鲁迅,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孔乙己》;美术大师徐悲鸿,代表作有《愚公移山》,人民音乐家聂耳合冼星海,代表作分别有《义勇军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

初一的历史复习资料

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8.88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8.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贞观

初一历史复习资料

以少胜多的战役:官渡之战 曹操 2万——10余万 歼7万余人淝水之战 谢玄 8万——97万 苻坚至洛阳,仅剩10余万 巨鹿之战 项羽 2万——40万 歼灭 牧野之战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万——17万,一说70万 全军覆没 赤壁之战 周瑜 5万——20余万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前秦灭前燕之战 王猛 6万——30万 歼敌近20万秦王扫六合1、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创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2、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 3、焚书坑儒 4、北筑长城,抵御匈奴 5、南凿灵渠,开发南疆 5、秦统一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 6、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7、秦朝疆域广大,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8、秦统一六国的年代是公元前221年。 “伐无道,诛暴秦” 秦的1、徭役繁重、 暴政 2、赋税严重 3、刑法残酷 4、秦二世更加残暴 导致1、 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大泽乡引发农民起义,在陈建设政权,陈胜为王。 起义失败 2、项羽取得巨鹿之战(前207)胜利 秦灭时,正式接受秦朝统治者投降的农民军领袖是刘邦。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措施具体措施: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3.推行县制历史作用:通过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汉武帝实现大统一的措施:思想文化上: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兴办太学,招收弟子员政治上:3、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的力量经济上,整理财政:4、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 5、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军事上:6、大力扩建军队。起用有才干的将领7、指挥军队,征战四方,巩固边防8、设置河西西郡9、重新设置郡县10、把西南夷地区纳入汉王朝的直接统治下、江南地区的开发: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夺位,建晋朝,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国。 从东汉末年以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西晋。 西晋灭亡的第二年(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史称“东晋”,都城在建康(282年建业改为建邺,313年又改为建康,今南京)。 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用汉人王猛为丞相,统一黄河流域。 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以少胜多的战役。383年,苻坚以八十多万兵力,欲灭东晋。东晋军队8万人与秦军隔淝水对峙。东晋要秦军稍后退,便于晋军渡河与之决战。苻坚欲乘晋军渡河时击之,同意后退。谁料秦军中汉人多,不愿为秦卖命,一退溃不成军。苻坚“草木皆兵”,秦军“风声鹤唳”。晋军乘机进攻,大败前秦。淝水之战结束了前秦的统治,东晋在南方暂时稳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东晋。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北方民族大融合: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当时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生产、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北魏建立以后,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洛阳迅速发展为一座壮观城市。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一步实行改革,主要措施包括: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初一上半学期哒,掌握这些就够了)

高一历史必修1复习资料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西周的建立: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2.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1)分封制: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③分封对象:功臣,王族,先代贵族 。④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⑤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⑥作用:前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但是随着兼并战争的开始,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⑦瓦解:A、分封制有很大的局限性,诸侯有诸多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诸侯国实力不断的增强。 B、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根本原因).(2)宗法制: ①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②含义: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③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两者既是家族等级之分,又是政治隶属关系。⑤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和现代平等、法制意识有些违背。(尊宗敬祖、重男轻女)】⑥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他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祭祀)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朝的统一: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2.皇帝制度:①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如各样称谓“朕、制、诏、玺”等);皇权至上(一人掌握全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一切大权);皇位世袭(以此显示权力不可转移)。③影响: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3.中央官制与郡县制:(1)中央官制: ①三公:丞相: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没有实权。②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2).郡县制:①由来: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②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③作用: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4.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随着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的设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影响:①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②秦统一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都起了重要作用。③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消极)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的发展⑴汉初郡国并行制:①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两制并行。(郡县制和分封制同时实行)。②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也会与朝廷对抗,郡国并行制不利中央对地方统治,从景帝到武帝时开始逐步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⑵唐朝中后期在地方设置许多节度使,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⑶北宋初年,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⑷.元朝的行省制:①实施原因:元朝地域辽阔;吸取了宋代教训,要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②内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上设置行中书省(行省),行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②作用: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君主专制的演进:⑴汉初,丞相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劝。⑵唐朝三省六部制:①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在门下省下设政事堂,在尚书省下设六部.②评价: 三省的最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控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而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君权和财权,以削弱相劝加强皇权。⑷元朝设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后期宰相权势较大。3.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1)察举制: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两汉时期推行新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征召等。察举即选举,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西汉时主要是以才能和品德为推荐标准,东汉初重孝廉;但发展到东汉后期,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依据,使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发展形成并发展起来。(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九品中正制必然随着世族门阀制度的衰落而消亡。(3)科举制:①建立: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②发展: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③作用: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总:积极作用(前期—隋唐宋元时期):①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 ②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③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④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⑤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朝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消极作用(后期—明清时期):① 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②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③清末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④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新课标第一网(1)宰相制度的废除:①原因:朱元璋鉴于历史上宰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为稳定和巩固封建政权。②标志:1380年明太祖以“谋危社稷”罪名,诛杀胡惟庸,同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③影响:A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标志着皇权对于相权的斗争中取得了彻底的胜利;缺少制约皇权机制,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B.导致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2)内阁的出现:①背景:废除丞相制度后明太祖政务繁忙。②过程:A.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但很少参决政事;B.明成祖朱棣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没有决策权)C.明宣宗时期,内阁大学士被授予替皇帝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没有决策权)③特点:A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内侍机构;B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④评价:A无独立决策权、行政权,完全依附于皇帝;B内阁大学士随时因皇帝个人爱憎而升降;C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构成制约作用;中西方内阁之区别:①性质:中国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西方内阁是行政机构。②官吏任免:中国明朝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而西方由议会选举中获胜的最大党组织内阁;对议会负责。③实质:中国明朝内阁制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产物;而西方内阁制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产物。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①原因:加强皇权,及时处理西北战事。②内容:雍正帝设军机处,由皇帝选择亲信的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军机处机构简单,办事效率较高,政策决策封闭性的特征也更为明显。③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五.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演变过程:禅让制(原始社会后期)—王位世袭制(夏商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周)—中央集权制度(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秦汉开始形成,经过历朝发展完善,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延续了两千多年)。演变特点:(1)、分封制和宗法制:(见前)(2)、中央集权制度:1、中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最大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以至高无上的皇权为核心;人治大于法治。2、一直存在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专制主义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强,中央在对地方的矛盾最终在北宋解决。皇权与在对相权的矛盾在明朝解决。2.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⑴历史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⑵社会影响:积极(主要在封建社会形成和上升时期):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③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④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消极(尤其是在封建社会的衰退时期):①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并且派生了大量的官僚队伍,使政治黑暗,腐败.②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严重的滞后. 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双重影响并存、地位前后不同)第2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一、古希腊的民主政治1.希腊自然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①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希腊的历史和文化。(主要指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经济基础。)②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其他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使希腊形成了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平等互利的观念。这一切都有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 ③希腊城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使公民有较多的直接参与政治事务的权利,君主制始终发展不起来。)希腊城邦实行的公民政治,使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2.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1)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在雅典推行改革,主要内容①按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②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③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个等级均可参加。④建立公民陪审法庭;⑤废除债奴制。意义: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2)克里斯提尼改革:①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②内容:a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b设立设立五百人会议,由各部落轮流执政;c成立十将军委员会。d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③意义: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3.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主要内容:①除十将军外的所有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以抽签方式产生。②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管理内政、外交、军事防务、官员选举任免等事项。公民大会每十天左右召开一次,凡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都可参加。每个人在大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③五百人会议,是通过抽签从10个部落中各选50人组成的,轮流执政,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④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⑤为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参加国家的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⑥为吸引公民观赏戏剧,还特意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意义: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称为“黄金时代“。4.雅典民主政治的意义与局限性:意义:①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在法治基础上的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轮流执政等)②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局限性: ①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外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民主遥不可及,实质: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民主。 ②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不能保证德才兼备的人稳固执政)雅典民主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这是其最大的历史局限。二、罗马法有字数限制,所以不全,可以追问

初三历史复习资料

1.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1840——1842鸦片战争,南京条约,(香港岛被割让)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赔款最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献:《权利法案》3.美国独立战争时间:1775—1783开始标志:来克星顿枪声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文献:《独立宣言》4.法国大革命时间:1789—1815开始标志:1789年巴黎人民第一次起义攻占巴士底狱文献:人权宣言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间:18世纪60年代至1840年前后开始标志:18世纪60年代“珍妮机”的发明瓦特改良的蒸汽机,人类进入“蒸汽世代"交通工具的创造:轮船、火车美国南北战争(美国内战)时间:1861—1865战争目的:维护国家统一领导者:美国总统林肯文献:《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①俄国1861年改革时间:1861年领导人物:亚历山大二世内容:(1)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2)农奴在获得“解放”是,可以获得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影响:(1)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2)这次改革虽然流下大量的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日本明治维新内容:(1)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2)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3)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影响:(1)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2)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第2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发明大王”爱迪生(美国)研制耐用碳丝灯泡罗斯福新政措施: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

九年级历史复习资料

  九年级上历史总复习  1. 文艺复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14世纪—意大利)  影响: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  化基础。  2. 新航路的开辟  迪亚士 ——葡萄牙——发现好望角  哥伦布【意】——西班牙——到达今天的美洲  达?伽马 ——葡萄牙——到达印度等地  麦哲伦 ——西班牙——完成环球航行  意义: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  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9)  苏格兰人民起义  1640年议会召开  马斯顿荒原战役  《权利法案》  ① 国王不经议会批准不能征税  ② 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  ③ 国王不能随意废除法律  ④ 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  确立  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克伦威尔  ① 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② 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  ③ 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  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5来克星顿枪声  萨拉托加战役  《独立宣言》  ① 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② 提倡平等自由  华盛顿  ① 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② 实现了国家的独立  ③ 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 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法国大革命(1789-1794)  三级会议的召开  1789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人权宣言》  人民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① 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  ② 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  ③ 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3. 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840年前后)  开始标志:哈格里夫斯——珍妮机(棉纺织机)  成就 :史蒂芬孙 ——火车(旅行者号)  富尔顿 ——轮船  完成标志:英国大机器生产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特点:① 机器被广泛使用 ②瓦特改良蒸汽机,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  影响: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  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  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4. 三角贸易  影响:① 它为欧洲积累了巨额的资本,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② 非洲因此丧失了近亿精壮劳力,从此发展困难,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5. 日不落帝国——英国(东印度公司—克莱武)  影响:① 英国在印度掠夺了巨额的财富,促进了国内工业的发展,迅速成长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② 印度却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和巨大的商品市场,长期陷于贫困。  6. 印度民族大起义(章西女王)  巴西 ——葡萄牙  西属拉美——西班牙…………玻利瓦尔——玻利维亚  7. 英国宪章运动  政治纲领:《人民宪章》  内容:工人们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  性质: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失败的原因: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8. 马克思主义理论  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48年)  是为国际无产阶级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  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9. 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五月流血周——1871.5.21-28 《国际歌》  10. 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时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开始的标志: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  11. 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战争(1914-1918)  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期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从新瓜分世界。  组成:同盟国(德、意、奥) 协约国(英、法、俄)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火药桶——巴尔干半岛)  开始标志: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开战  转折点:凡尔登战役  影响: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参战各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其中被战争、  饥饿、疾病等夺去生命的人超过1000万。  12. 启蒙运动  伏尔泰 :①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由开明的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  ② 批判天主教会的黑暗腐朽(受法国大革命影响)  卢梭 :否定封建王权  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原则,倡导“天赋人权”学说  思想: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宣传“自由”“平等”思想  意义: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  了欧洲的社会进步。  (联想到中国的思想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13. 科学的革命  牛顿——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  成就:天文学——发现万有引力  数学——创建了微积分  力学——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  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物种起源》  意义: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意义: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由此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  14. 世界文化杰作  贝多芬 ——德国——《英雄交响曲》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俄国革命的镜子)  梵高 ——荷兰——《向日葵》

急需一份八年级上册历史的复习资料啊。(人教版的。)

已经考试了……

需要一份初中历史复习资料

一、隋朝的统一1、隋朝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2、隋朝统一南北: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3、隋朝经济的繁荣:(1)原因:隋文帝在位时,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2)表现:人口激增,粮仓丰实(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二、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2、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3、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4、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5、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6、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7、开通的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三、隋的灭亡: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第2课 “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唐高祖传位于李世民。李世民就是唐太宗,年号“贞观”。二、“贞观之治” 1、唐太宗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 隋亡的教训,人民的伟大,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这样才能巩固。2、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①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② 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③ 合并州县,整顿吏治,革除民少吏多弊政,减轻人民负担。④ 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玄龄)谋杜(如晦)断”;魏征是最著名的谏臣。3、效果: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三、女皇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2、政绩: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第3课 “开元盛世”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即位以后:①任用贤才(姚崇);②重视地方吏治;③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二、盛世经济的繁荣1、农业方面:① 兴修多处大型水利工程。② 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③ 从西域传入蔬菜新品种④ 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盛兴全国。⑤ 生产工具的改进:曲辕犁;新灌溉工具——筒车。2、 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丝织技术高超。②陶瓷业:越窑青瓷(“类玉”“类冰”)、邢窑白瓷(“类雪”“类银”)唐三彩(陶器、世界工艺的珍品)。3、 商业繁荣:①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②长安城: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分类 盛世经济的繁荣的表现农业 水利 共修建了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 技术 育秧移植栽培水稻 新品种 蔬菜有许多新品种,从西域传入。 作物种植 江南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茶叶在江南农业中占重要地位。 新工具 曲辕犁、筒车。手工业 丝织业 花色品种多,丝织技术高。 陶瓷业 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商业 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成都。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市。4、“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第4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一、科举制的诞生1、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2、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二、科举制的完善1、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2、唐朝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1)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进士科参考人数多;录取极严,第一名称状元。(2)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亲自出题面试,首创殿试和武举。(3)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曾八次面试科举应试者。小结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诞生阶段(隋朝)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 完善阶段(唐朝)武则天 开创殿试、武举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用功读书风气盛行;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四、科举制度在我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末废除。第5课 “和同为一家” 唐与吐蕃的交往 1、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2、7世纪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3、 8世纪时,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称唐蕃已 “和同为一家”,唐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一、唐与日本的关系——遣唐使和鉴真东渡1、遣唐使(1)唐朝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有很多遣唐使来唐朝学习文化,两国进行贸易。(2)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①遣唐使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②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③社会生活至今都保留唐朝人的某些风尚。2、鉴真东渡日本(1)唐朝赴日本的使节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在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2)鉴真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二、唐与天竺的关系——玄奘西游1、时间:唐太宗时期2、经过: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在天竺讲学时,受到尊敬。回国后,专心翻译佛经,还写成著名的《大唐西域记》。3、影响:《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第7、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科学技术1、建筑: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七百多年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2、印刷术:①隋唐时期,我国人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②唐朝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二、文学:诗歌 1、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2、代表诗人:①李白——“诗仙”(《早发白帝城》、《蜀道难》)②杜甫——“诗圣”(“三吏”“三别”)③白居易——《秦中吟》《新乐府》,同情人民,通俗易通,反映现实生活。三、书法:“颜筋柳骨”1、颜真卿:“颜体”,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代表作为《颜氏家庙碑》2、柳公权: “柳体”,代表作为《玄秘塔碑》。四、绘画1、(唐朝)阎立本:代表作为《步辇图》。2、(唐朝)吴道子:“画圣”,代表作《送子天王图》。五、雕塑甘肃敦煌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以上内容用表格可简化归纳为: 一、科技方面类别 朝代 设计者 成就建筑 隋朝 李春 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雕版印刷术 唐朝 《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二、文学方面(诗歌)代表人物 生活时期 代表著作 人称李白 盛唐时期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诗仙”杜甫 由盛转衰 “三吏”、“三别” “诗圣”白居易 唐朝中期 《秦中吟》《新乐府》 书法、绘画和石窟艺术类别 代表人物 著作 成就书法 颜真卿 《颜氏家庙碑》 创立了新书体“颜体”,是继王羲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 柳公权 《玄秘塔碑》 自成“柳体”绘画 阎立本 《步辇图》 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 被称为“画圣”石窟艺术 甘肃西部的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1、辽的建立:10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史称辽),占领了幽云十六州。2、北宋(1)陈桥兵变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2)北宋实现局部统一北宋建立后,结束了分裂局面,但与辽、西夏并立。1127年,北宋被金所灭。二、辽、宋、夏的和战1、宋与辽——澶渊之盟(1)背景:北宋建立后,对辽采取防御政策。宋真宗统治时,澶州之战,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2)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3)意义: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2、宋与夏和战(1)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建国,史称西夏。(2)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后来议和:宋给西夏岁币。(3)此后宋夏贸易兴旺。西夏设太学,积极吸取中原文化三、金和南宋的对峙1、金的建立(1)金的建立12世纪初期,女真杰出首领阿骨打建立金。 (2)金灭辽,又于1127年灭北宋。 2、南宋的建立1127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3、金和南宋的对峙(1)抗金名将——岳飞 南宋初年,金军南下,抗金名将岳飞收复建康,后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 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其统治,就令岳飞班师,解除兵权,并以“谋反”罪名杀害了岳飞。(2)宋金和议: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3)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今北京)。 政权 建立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契丹(辽) 契丹 10世纪初 阿保机 宋(北宋) 汉族 960年 宋太祖赵匡胤 东京大夏(西夏) 党项 11世纪前期 元昊 金 女真 12世纪初期 阿骨打 后迁都到中都宋(南宋) 汉族 1127年 宋高宗赵构 临安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一、南方农业的发展1、原因:①南方战乱少,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②自然条件的变化,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2、表现:①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在江南推广。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②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③茶树的栽培有很大发展,江南的丘陵地区新辟许多茶园。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1、纺织业和棉织业:北宋南方丝织业大发展,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丝绸产量高,朝廷用丝绸多来自江浙。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2、制瓷业: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给人别致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发展成瓷都。3、造船业: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三、南方商业的繁荣1、商业都市:宋代商业繁荣超过前代,南方商业尤为发达。开封、杭州是最大的商业都市。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其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①人口多达百万;②出现早市、夜市;③小贩货郎走街串巷叫卖;④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客商往来不绝。2.海外贸易: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3.最早的纸币——交子(1)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2)南宋时,纸币发展形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类别 发展成就农业的发展 粮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经济作物 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 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制瓷业 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景德镇成为瓷都 造船业 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商业的繁荣 商业都市 杭州是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 对外贸易 在当时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州、泉州是大商港;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货币 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第12课 蒙古的兴起一、蒙古的兴起铁木真统一蒙古,1206年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二、元朝的建立1、元朝的建立和统一(1)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2)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抗元英雄文天祥。)后来统一全国。2、元世祖时期的经济发展(1)重视发展农业,禁止圈占农田做牧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 (2)为了便利南粮北运,开凿两段新运河,使粮船从杭州直通大都;还开辟规模空前的海运,粮食运输逐步以海运为主。(3)商业繁荣——大都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意大利旅行家马可u2022波罗在元世祖时来华,在《马可u2022波罗行纪》中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三、行省制度1、目的: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2、内容: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3、加强对西藏的管辖:中央设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4、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四、民族融合的发展表现(1)汉族人民开发边疆;(2)边疆各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3)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4)回族(信奉伊斯兰教)开始形成;(5)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第13、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科学技术的发明类别 发明者 朝代 成就活字印刷术 毕升 北宋 经济、省时,大大促进文化传播。比欧洲早约四百年。指南针 战国时期 人们根据磁石指示南北特性,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宋时期 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还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火药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 唐末 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上 宋元时期 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13、14世纪 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重要科技成就 发明或改进过程 意义或地位活字印刷 北宋平民毕升发明,比欧洲早约400年 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指南针 战国时制成司南,北宋制成指南针,开始运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广泛应用于航海,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火药 唐朝中期的书籍里有配方记载,唐朝末年开始应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13、14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火药和火器传到欧洲,不仅使他们的作战方法发生了变化,而且还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起了一定作用。二、史学、文学和艺术方面史学上的“两司马”史学家 年代 著作 体例 叙事范围司马迁 西汉 《史记》 纪传体通史 黄帝到汉武帝时期司马光 北宋 《资治通鉴》 编年体通史 战国到五代 2、文学:类别 朝代 代表人物 代表著作 特点(或内容)宋词 北宋 苏轼 《念奴娇u2022赤壁怀古》 “豪放派” 两宋之交 李清照 “婉约派” 南宋 辛弃疾 豪放派3、绘画: 朝代 代表人物 代表著作 特点(或内容)宋朝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描绘北宋东京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元朝 赵孟頫 他的作品被称为“神品” 书法:阶段 姓名 代表作 备注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 东晋 王羲之 《兰亭序》 “天下第一行书”;“书圣”。隋唐时期 颜真卿、柳公权 《颜氏家庙碑》《玄秘塔碑》 “颜劲柳骨”宋元时期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宋四家”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一、明朝建立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同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二、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1、明太祖朱元璋① 在中央,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管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在地方,废除行省,设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 ② 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③ 在思想文化上,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是 “八股文”。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2、建文帝 看到藩王势力日益膨胀严重威胁自己的统治,建文帝下令削藩。3、明成祖朱棣① 进一步强化君权,继续执行削藩政策;② 增设特务机构东厂,由宦官统领,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第16课 中外交往与冲突一、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有哪些?答:①明初国力强盛,社会安定。②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③船上有航海图和罗盘针1、目的:为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2、时间: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3、到达地区: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4、意义:(1)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2)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了半个多世纪,他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二、戚继光抗倭1、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2、背景:明朝中期,倭寇入侵中国东南沿海,烧杀抢掠,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3、过程戚继光组建“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荡平浙江倭寇;后又率部剿灭了福建、广东的倭寇;东南沿海的倭患被平息了。4、戚继光是我国的民族英雄。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时间 族名 政权 建立者1616年 女真 后金 努尔哈赤1636年 满洲 清 皇太极2、1644,清军入关,迁都北京,清朝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二、君主集权的强化1、背景:清初,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一经决定,连皇帝也不能更改。。 2、清朝前期君主集权的强化(1)设立军机处——雍正时期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能跪记,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撤销。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2、大兴“文字狱”—— 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1)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2)时期: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最盛(3)危害清朝的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中央集权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最早建立于何时?何时发展到顶峰?试比较秦朝、汉朝、明朝、清朝加强专制制度在政治上和思想文化上采取的措施有何相似之处?答:中央集权制度最早建立于秦朝。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政治 都注重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其制度、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朝时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在中央设“三公”,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建立一整套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明朝时,撤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废行省,设三司。六部和三司长官直接听命于皇帝。设立卫厂等特务机构,实行恐怖统治。 清朝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思想文化 都推行文化专制统治,加强思想控制。 秦朝时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 西汉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思想统治工具。 明朝时实行八股取士,禁止发挥个人观点。

初中历史复习资料

多点提示

初中历史复习资料

1、华夏族的形成 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后来发展成华夏族,成为汉族的前身。2、炎帝:号神农氏,教民农耕,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尝百草”,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3、黄帝——人文初祖 (后人认为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有许多发明创造:做兵器,造车、船、宫室,教人挖井,染五色衣裳。4、尧舜禹:相传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有尧舜禹。当时采用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禅让的依据:有德有才) 尧:节俭、朴素、爱民。 舜:吃苦耐劳,孝顺父母。 禹:治水有功。考点 2: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知识清单—— 明确考什么一、夏朝 1、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 2、政治制度:启开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二、商朝 1、建立:约 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2、政治: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三、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大败商军。灭商后,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2、政治经济制度:分封制,土地国有制。 3、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四、东周 (1)春秋争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为春秋五霸。 齐桓公:最先称霸:管仲改革,“尊王攘夷”,葵丘会盟。 晋文公:“退避三舍”。 楚庄王:问鼎中原。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2)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形势图) (东齐、西秦、南楚、北燕、赵魏韩在中间。) (3)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1、目的:富国强兵 2、内容: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战;推行县制。 3、影响: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4、启示: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付出血的代价;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同时我们要学习商鞅勇于改革、勇于创新,和他的献身精神。考点 3:统一国家的建立 知识清单—— 明确考什么一、秦朝的统治与秦末农民战争(1)秦朝的统治 1、统一时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秦始皇图) 2、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建立中央集权;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控制思想。 3、秦朝的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南到南海,北到长城一带。(考图)4、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局面。秦朝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2)陈胜吴广起义 1、地点:大泽乡(安徽) 2、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这次起义的推动下,刘邦项羽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起义具有革命首创精神。二、汉朝的统治1、西汉 时间:前202年,刘邦建立,都城长安。 汉初:郡县制,分封制,休养生息政策。 西汉的强盛:汉武帝统治时出现大一统局面。2、东汉:时间:25-----220年。建立者:刘秀。都城:洛阳。三、秦始皇,汉武帝(一)秦始皇——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第一个皇帝。功劳:1、实现统一,灭六国,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巩固统一,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4、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开发南疆。过 :统治残暴: 赋税繁重,刑法苛严,兵役徭役繁多,加速了秦朝灭亡。 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二)汉武帝的大一统背景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措施:1、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夺大批列侯的爵位。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将地方上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3、思想: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任用儒生做官。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 4、军事:派卫青、霍去病等多次大规模攻打匈奴,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结果:出现大一统局面。四、丝绸之路1、张骞通西域 西域:汉朝时,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天山南北的今新疆地区。 目的: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受汉武帝派遣,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影响:第一次了解西域的情况和西域人像和汉朝交往的愿望。 第二次建立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的开发,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2、丝绸之路 开辟时间:西汉汉武帝时。 路线: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南亚、西亚,再转运到大秦。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我时学文的。这个比较不错

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炎黄尧舜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一统, 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中国历史第一册一、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2、北京人生活的时间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最早使用天然火。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二、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1、约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这表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通过推举选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2、约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时盘庚迁都至殷并使统治稳定下来。3、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记熟书P12的司母戊鼎图)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4、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发兵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5、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秦时实行中央集权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中央实行一省制: 元朝废除三省,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三、春秋战国(东周)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2、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3、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各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上中下是赵魏韩)。赵、魏、韩是由春秋时期的

如何理解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和人民的选择

正视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都有其历史决定性.邓小平同志指出:“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这一表述,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就已经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他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试图按图索骥,依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把中国富强的希望寄托于实行和发展资本主义.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到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以至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国民党也曾在大陆搞资本主义,最后留下的是一个四分五裂、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历史以其血的代价告诉我们,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一方面,封建主义不愿意走资本主义道路.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达两、三千年,在中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备也最顽固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虽然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封建势力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封建势力还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势力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毛泽东同志曾说:“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同时,也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它们的目的,就是要占领中国的市场,掠夺中国的资源,使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并以其强大的经济势力排除和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它们决不允许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的资产阶级也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由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他们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更没有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只有完全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才能得以生存、发展.因而,靠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中国最终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封建主义旧统治又延续不下去.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正当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感困惑的时候,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中国新的出路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选择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历史性的选择,是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是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当时的出路有三条:一是限制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二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互不相干,长期平行发展;三是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走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三条道路中,中国的近代历史已经表明,第一条道路走不通;第二条道路实际上也行不通,不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就是资本主义战胜社会主义,二者之间没有调和的余地;惟有第三条道路,才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且新民主主义革命也为中国人民选择这条道路奠定了基础.在政治上,我们已经掌握了国家政权,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巩固和加强了工农联盟.在经济上,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转化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我们已经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实现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因此,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总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体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得出的必然结论.所以,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 二、正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有着无比的优越性 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第一,社会主义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受压迫受剥削的社会地位,无产阶级 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保证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爱国人士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力和他们的民主权利. 第二,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生产 力,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三,社会主义提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不断扩大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避免两极分化. 第四,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在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基础上,并用低价商品摧毁弱小国家的民族企业,用坚船利炮把它们变为自己的附属,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实行不等价交换.而我们的社会主义,主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通过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当然,由于社会主义目前还处于实践阶段,我们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上述认识,还是十分传统的,是不全面的、肤浅的.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对其优越性必将会有新的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想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正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们必须基于以下前提: 1、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因此,对其优越性的理解我们不可能是“先知先觉”,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对其进行全面的描述,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体验、去总结. 2、衡量和比较哪一个社会制度优越,决不能离开具体国家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片面地从现有的经济发展程度来看,而应当主要看它是不是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生产关系是否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人民的地位和生活是否得到改善.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这些方面是资本主义制度远远无法比拟的.虽然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程度和科技水平,一般比社会主义国家要高,这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各自发展的基础和起点不同所造成的,决不是有的人所说的是由于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所决定的. 3、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相比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还比较短暂,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资本主义制度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而社会主义制度自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十月革命算起,只有不到百年的历史,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建立才几十年的历史.所以,相比资本主义来说,社会主义的发展目前还不完善,还不充分,还处于初级阶段,其应有的优越性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我们不能拿拥有几百年历史发展经验的东西,来比拟和衡量只有几十年历史发展经验的东西. 4、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新社会制度代替旧社会制度,或者建立和完善一种社会制度,从来不会是历史的瞬间,它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其前进途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和想象的困难与风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邓小平同志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我们要充分估计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只要基于上述前提,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乃至挫折就会有客观、公正地认识,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及其优越性就不会产生信仰危机. 三、正视伟大成就: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邓小平同志指出:“建国以后,我们从旧中国接受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工业几乎等于零,粮食也不够吃,通货恶性膨胀,经济十分混乱.我们解决吃饭问题,就业问题,稳定物价和财政统一问题,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经济建设.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人们说,你们搞什么社会主义!我们说,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所以,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现在落后的状态下,走什么道路才能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这就又回到是坚持社会主义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上来了.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再过二十年、三十年,我国生产力发展起来了,也不会两极分化.”这就是一代伟人向世人昭示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我们说,衡量一种社会制度是否符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利益,最根本的是看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尽管在一段时间,指导思想上犯了“左”的错误,经历了严重挫折,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以往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的.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觉实践.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全面发展的道路; 是一条坚持全面改革和开放的道路;是一条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历时70年,跨越两个百年、两个千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振兴中华的道路.沿着这条道路,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的经济建设成绩卓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科技事业日益进步,国防建设更加巩固,人口素质全面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发展,外交事业谱写新的华章,“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已成功实现.全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精神振奋、生活幸福.十多亿人口的中国,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千百年来人们衣食住行无忧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这一切靠什么?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靠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探索的结晶,凝聚了几代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理想的追求.这条道路,已经初步振兴了当代中国,未来中国的全面振兴,只能由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实现.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结论.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事实证明了!

历史和人民怎么选择了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以下是历史和人民选择改革开放的几个原因:1.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2.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历史性变革。3.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4.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历史性变革。总之,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简单谈谈选举制度的历史沿革

我们党从一大开始,就规定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都要经党员代表大会推举产生,并报上级组织批准。所谓“推举”,在这里就是荐举、推选,即口头提名选举。1927年党的五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议案》,第一次把民主集中制规定为党部的指导原则,党部的执行机关由党员大会或其代表大会选举产生。1928年,党的六大通过的《党章》中也明确提出:下级党部与高级党部由党员大会、党部会议及全国大会选举之;各级党部对选举自己的党员,应作定期的报告。 经历了24年的发展,1945年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明确就党内选举制度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如第19条规定:“选举党的各级委员会,须按候选人名单进行无记名投票或表决,并保障选举人有批评与调换每一个候选人的权利。”刘少奇在七大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党的领导机关是在民主基础上由党员群众所选举出来并给予信任的”,“党的领导机关的权力,是由党员群众所授予的”,“一切选举是有审慎考虑过的候选名单的,全党是有一切党员都要履行的统一的党章和统一的纪律的”。而且,他特别强调了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观点:“所有党员的这些权利,应该完全被尊重。” 1956年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继承和发展了七大党章,进一步扩大了党员的选举权利,候选人名单应当经过选举人的讨论,选举人对那些不能代表自己利益的候选人可以不选。如第22条规定:“党的组织和选举人所提出的候选人名单,应当经过选举人的讨论。……并且必须切实保障选举人有批评、不选和调换每一个候选人的权利。党的基层组织的选举,在不可能采用投票方式的时候,可以采用举手表决的方式;在这种情形下,应当采取按照候选人名单逐个表决的办法,禁止采取全名单一次表决的办法。” 后来党的九大、十大党章取消了有关党内民主选举的各项行之有效的规定,把党历来坚持的选举制度改为“民主协商、选举”。九大代表的产生,就不是由省、市、自治区党的代表大会选举出来的,而是在所谓“民主协商”、“听取群众的意见”之后“推选”出来的。十大的代表是在所谓“民主协商”之后,由党委扩大会议选举产生的。甚至出现了把没有入党的人封为十大代表这种荒唐的事。在这种极不正常的党内民主生活中,“民主协商”往往成了领导指定或变相任命的同义语,给党内生活造成严重后果。 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在总结我们党成立以来特别是执政30多年来在处理党内关系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就如何实现党内政治生活民主化作了许多规定,其中关于党内选举的一个亮点就是第一次明确提出党内选举实行差额选举的办法,即“选举应实行候选人多于应选人的差额选举办法,或者先采用差额选举办法产生候选人作为预选,然后进行正式选举。”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由于考虑到当时党内派性尚未消除的情况,规定:“可以经过预选产生候选人名单,然后进行正式选举。也可以不经过预选,采用候选人数多于应选人数的办法进行选举。”这种规定同《准则》相比,一是直接的差额选举由第一位摆到了第二位;二是没有明确规定预选是否采取差额选举的办法;三是规定不经过预选的应采用差额选举。但在实际选举中,从上到下多数仍采取前一种方法即等额选举。 1987年11月,党的十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部分条文修正案》,恢复了《准则》关于选举方式的规定,即“可以直接采用候选人数多于应选人数的差额选举办法进行正式选举。也可以先采用差额选举办法进行预选,产生候选人名单,然后进行正式选举。”这就首次用党章的形式把差额选举的办法肯定了下来,成为全党必须执行的法规。 为了弥补制度上的缺陷,中共中央先后颁发了三个有关党内选举制度的办法和条例:一是中共中央组织部于1983年颁发的《关于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代表大会实行差额选举的暂行办法》,规定:“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代表大会的代表,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常务委员会委员,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委员、常务委员实行差额选举。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的书记、副书记,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书记、副书记暂不实行差额选举。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主任、副主任实行等额选举。”这表明差额选举的范围扩大到常委,书记、副书记仍实行等额选举。 后来党在1990年6月颁发的《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其中第19条规定:“进行选举时,有选举权的到会人数超过应到会人数的五分之四,会议有效。”第28条规定:“实行差额预选时,赞成票超过实到会有选举权的人数半数的,方可列为候选人。”这样既保证了差额选举的权威性,又使差额选举具有可操作性。 1994年1月又颁发的《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条例》,对差额选举没有作出新的规定,这主要是考虑到书记、副书记是在经过差额选举的常委中产生的,这多少使人觉得正副书记再进行差额选举就有些多余了。但这种选举机制容易在集体决策中造成书记相对集权常委相对无权的不对等现象。

想了解明朝历史,应该选择《万历十五年》还是《明朝那些事》?

《明朝那些事》这本书用比较诙谐的口吻写出了明朝的故事。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历史趋势来看,清政府在镇压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签订《辛丑条约》、实施新政破产后,其腐朽、反动的本质进一步暴露。随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近代中国两大社会矛盾趋于汇流,集中体现为中国人民同清朝政府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由改良发展到革命已成为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所以,20世纪前十年,辛亥革命发生的条件己经成熟。具体表现在:第一,革命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经济上,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物质基础;阶级力量上,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成长起来,为量进一步壮大;思想上,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革命逐渐成为社会主要思潮;组织上,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同盟会的成立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政党统一领导的新阶段;政治上.三民主义的提出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共同的奋斗纲领,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第二,革命形势的日益高涨。清廷立宪失败后进一步孤立衰落,革命势力在收回利权的斗争和武装起义中人断壮大。第三,革命时机成熟。保路运动调动湖北新军,清廷在湖北统治空虚,为武昌起义的爆发提供了有利时机。

关于选择的历史事例

中国选择了建设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有了今天的繁荣富强。

为什么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艰难困苦中奋起、在艰辛探索中前进,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业绩.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我们都知道,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执政地位,首先形成于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长期革命斗争中.在艰苦卓绝的民族民主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长达28年的英勇斗争,仅牺牲的有名可查的共产党员烈士就有370万人.这一数字超过新中国成立时的共产党员总数.这意味着,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像《红岩》里的烈士一样,多数共产党党员并没有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牺牲感天动地,证明了自己是当之无愧的民族先锋队.任何政党的兴衰存亡,归根结底取决于它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取决于人民群众对这种作用的认可程度.人民总是从历史活动的实践和比较中,不断寻找能够带领自己前进的领路人.近代以来,为了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悲惨命运,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但直到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才真正找到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光明道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肩负起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历史使命.在长期的艰苦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辉煌事业.中国人民正是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的惊天动地伟业中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符合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人类社会是按照历史的规律和法则前进的.人民之所以信任和拥护我们党,历史之所以选择我们党,最根本的在于我们党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于我们党在关系中华民族命运和前途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每一个重大关头,始终能够把握历史大势、顺应时代潮流,站在时代的前列,依靠并带领人民,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焦作圆融寺简介,越详细越好,还有它的历史与传说,最好以导游词的形式回答

好,还是不错的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里面的历史背景有哪些

  写作背景  香港回归的背景:英国人的到来,使得香港卷入世界性事端。19世纪初期英国对中国的茶叶、生丝等商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但由于晚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基本上不进口英国的商品,且中国当时的经济基础是自足自给的封建经济,对外进口的需求很低,而在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后生产力迅速发展,对原料的要求多,加上东方的精美廉价的物品,使其对中国的进口增加,于是在中英正常的贸易交往中中国处于贸易顺差,而英国贸易逆差大。直到19世纪30年代初,出超额每年仍在200-300万两白银以上。英国资产阶级跟中国做买卖,目地是要赢利赚钱的,这种贸易格局当然是他们不能容忍的,要想办法改变扭转局势。为了改变中英贸易中英国的不利地位, 英商来华进行鸦片贸易,赚取大笔财富,换取中国的白银、丝绸、茶叶和香料。林则徐担心老百姓受到鸦片烟毒影响,决定向清政府提议,禁止鸦片的进口。英商方面,渴望在港口加强地位,不受满清朝廷控制,因此导致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的爆发。英国船坚炮利,中国战败。中国战败后在《南京条约》中被迫割让香港岛。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同志与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进行了多次交涉,明确地表达了中国政府将收回香港主权的意愿,同时,这也是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体现。最终在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中达成协议,英国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主权归还中国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引申:  基本信息  文章名称:别了,"不列颠尼亚"  文章作者:周婷 杨兴 (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  创作年代:1997年7月1日  文章体裁:特写性消息,新闻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新课标语文必修教材 必修一 第四单元的课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新课标(2013)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新闻领域)的课文  参考: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F4lf6UUV2LPmeL3vvlA7dLv-prqhVg_gn7MTQOOnT-5ZoTXhVdCV_rPrsmUxLRiBICRLRLv_FtJuCzbDfurcOa#4

历史上的墨家到底是个什么组织?

墨家是中国东周时期的哲学派别,诸子百家之一,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子),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成员到各国为官,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向团体奉献。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兼爱、非攻、明鬼、天志等。因为墨家思想的政治属性,兼之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官学勾结政策,墨家不断遭到打压,逐渐灭绝;直到清末民初,学者们才发现其进步性。

怎么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953年-1956年底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分别是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分别是: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其含义有三: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2.沿革,来历;3.过去的事实。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历史学指的是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人类史、鸟类历史等等。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一般来说,通常所说的历史是指人类社会史。历史,就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情。文学与历史是分不开的,文学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历史建构和传承,这不仅适用于历史题材创作,而且也适用于一切文学作品和文学研究。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文学不能“虚无”历史。历史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历史是人书写的,既然是人书写的,就会夹杂着人的情感,人的喜怒知哀乐,所以说,所看到的历史文字,是夹杂着人的情感的历史。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如实记录。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

为什么说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楼主您好,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客观事实。尽管如此,我们在课题调研问卷中、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课堂讨论中,仍然有不少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说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甚至还有个别同学这样说:在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上中国是不是可以选择资本主义道路?我们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历史历史以其血的代价告诉我们: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一方面,封建主义不愿意走资本主义道路。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达两多千年,在中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备也最顽固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虽然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封建势力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封建势力还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势力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毛泽东曾说过“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它们侵略的目的,是把中国变成他们倾销商品的市场和掠夺资源的产地,使中国成为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并以其强大的经济势力排除和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它们决不允许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中国的资产阶级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由于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他们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更没有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只有完全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才能得以生存、发展。因而,靠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中国最终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封建主义旧统治又延续不下去,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正当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困惑的时候,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中国新的出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中国人民选择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历史性的选择,是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是中国社会矛盾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当时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有三条路可供选择:一是限制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二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互不相干,长期平行发展;三是限制、利用、改造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走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三条道路中,中国的近代历史已经表明,第一条道路走不通;第二条道路实际上也行不通,不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就是资本主义战胜社会主义,二者之间没有调和的余地;惟有社会主义道路,才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且新民主主义革命也为中国人民选择这条道路奠定了基础:政治上,我们已经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巩固和加强了工农联盟;经济上,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转化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我们已经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实现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创造了最重要的经济条件。从近代国际环境和民族危机的影响来看,1929年—1933年,由美国引起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深陷经济、政治、信仰灾难的恐慌之中,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灾难,使资本主义的吸引力在危机中不断下降。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辉煌成绩,社会主义的影响力迅速彰显。在经济危机打击下,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华经济掠夺,日本则悍然发动侵华战争。民族危机促使人们寻找新的出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大多对苏联社会主义表达了好感,他们把苏联的成功归因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知识界在对未来中国发展道路进行思索时,不少人表达了对社会主义的热切追求,社会主义思想由此达到高潮。因此,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楼楼求采纳谢谢啦

关于历史文化名人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的研究??

在历史上,高州有广东“下四府”之首的美誉(高、雷、廉、琼),但近年来,高州社会经济的发展未如人意,不要说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在扩大,与兄弟县市相比也有距离,这就是时下高州的实情!如何改变现状?我想,任何地方的发展,都应该切合本地区的实际。高州的实际是什么?高州是山区县,山多,人多,耕地少,工业不发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名人、文化名人多;文化教育发达,名闻远近。这就是高州的县情。在选择社会经济发展的思路时,如果能把这些情况与外部环境通盘考虑,或许能找到一条适合高州发展的道路,进而改变高州落后的面貌。本文仅从冼夫人文化、潘仙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保护与社会发展的角度,再谈谈自己的肤浅见解。历史文化资源,是一种沉淀和积累,是我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本源”。我们可爱的家乡——高州是一座颇具历史的文化古城,浓厚的历史文化与丰富的历史淀积在这里,可谓俯拾皆是。这本为高州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但时至今日,这些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并未得到较好的开发与利用,或者开发利用尚缺乏配套的措施跟进;更严重的是,一些历史文化资源由于长期处于无开发,无保护的状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造成了令人痛心的损失。这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有人说过:后进,也是一种优势,因为它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活化历史文化资源,是促进高州社会的发展大有可为的事业。何谓活化历史文化资源?简而言之,就是让处于静止状态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物质形态的古迹遗址、文物,和与历史发展密切相关的风俗民情、价值观念等观念形态的东西得到适当的开发与利用,进而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一、活化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旅游,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1.活化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旅游,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要有多个层次,当人的较低层次的需求,如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他(她)便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提出要求。人的需求发展是这样,社会的发展同样也呈现这样的特点。如在过去物质短缺的时代,人们的追求就是吃饱穿暖,改革开放实现了人们这个愿望;现在人们的需求更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精神状态的满足。近年来,我国民众的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大幅增长,便说明了人们在满足了生存需要的前提下,进一步注重生活品质的提高。正因为这样,传统的产业结构出现较大的变化,旅游业已经成为超越第一、二产业的支柱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全球旅游总产出已占世界GDP的10.7% ,超过石油、汽车、化工等行业,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大产业。到2020年,全球将接待16亿国际旅游者,国际旅游消费将达2万亿美元,国际旅游人数和消费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35% %和6.7%,远远高于世界财富年均3.5%的增幅。因此,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看,优先发展旅游业,是明智的战略决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地处粤东的河源市原本也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但近年通过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据该市旅游局局长古敏生介绍,1995年前,外地旅游团到河源的纪录几乎为零。河源市旅游业的起步是以万绿湖风景区正式对外开放为标志的。通过成功的市场运作,近年来,到河源旅游的人数和旅游总收入每年都保持在20%以上的增长率。特别是2006年,外地入市游首次突破500万人次。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河源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呈现了“旅游兴、百业旺、万家益”的可喜局面。又如梅州市以雁南飞茶田和客家文化为中心,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同样取得了喜人的的成效;韶关自从丹霞山升级为世界地质公园以来,旅游业发展迅猛,人气极盛。再如信宜市大做“山”字文章,高起点发展山地旅游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据茂名日报载:信宜通过特色旅游景点的开发,带旺了经济,仅2007年上半年,信宜便接待了56.3万旅游人次,旅游业收入11589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旅游业已经成为信宜经济的新亮点。上述市县旅游业的发展有以下共同点:第一、这些地区的经济过去都欠发达,都是通过在一个不长的时间内,立足本地实际大力发展旅游业,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二、旅游业的发展,都着眼于特色品牌,河源的“万绿湖”、梅州的客家文化、韶关的丹霞地貌、信宜的山区休闲等,都成为了响当当的品牌。第三、都以品牌旅游来带动其他服务业的发展。高州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丰富,既有山,又有水,更有历史文化名人,先天条件好,如果能把这些元素进行有机的整合,发展特色旅游前景同样看好。2.活化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是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如何在新的经济发展热潮中缩小与发达地区的距离?是否一定是走“劳动密集型产业、重污染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路子?回答当然是否定的,理由如下:第一、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上升,必然会大大加大企业的成本,削弱企业的竞争力,所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空间有限。第二,发展重污染产业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得不偿失。第三、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经济的经验看,其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在产业的升级换代上,都以发展无污染或低污染、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为主。如云南的丽江市通过精心打造“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记忆遗产名录”品牌,经过10多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据《金融时报》报道,到2006年末,丽江“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60万人,旅游综合收入46亿元,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占全市社会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6.1%,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由“九五”末的“一、三、二”变为“三、二、一”,第三产业税收占整个财政总收入的55.4%,旅游名符其实地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因此,我们发展经济的思路上,可以发展以冼夫人文化和潘仙文化为中心的特色旅游,以带动缅茄雕刻、角雕、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的发展。这样可以实现经济发展战略上的跨越式发展,从而为高州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二、活化历史文化资源,形成品牌效应,关键是整合资源优势2005年,高州市旅游职能部门提出了“高州市旅游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为高州旅游业的发展把舵,并提出了“三色”(古色、绿色、红色)旅游的发展思路,但高州旅游业至今仍是不温不火,接待型的旅游远大于休闲式的旅游,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便是缺乏响亮的品牌,难以产生旅游的洼地效应。因此,活化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强势品牌,对开创“古色”旅游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分散于我市各地的,知名度较高的物质形态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庙宇——旧城冼太庙和冯公祠、高州冼太庙、高凉岭冼太庙、平云山冼太庙、观山佛教建筑群、南宫庵佛教建筑群等;遗迹、遗址——曹江镇风梢岭的力士衣冠墓、平云山冼夫人军事遗址、亚公岭军事遗址、长坡冯婆岭等;古建筑——高城三塔、西岸广潭的太史第等;古树——西岸缅茄古树等。这些宝贵的资源较为分散,如何进行有机的整合?首先,要突出冼夫人文化和潘仙文化的中心地位。现存的很多遗址、遗迹,不少与冼夫人的活动直接相关,有些虽无直接关联,但也有间接的关系;而高州古八景中的石船苍藓、潘仙丹灶、观山玉井,都与潘仙的传说有关。因此,如果能把这些历史文化遗存,和有着美丽传说的高州八景进行重新的包装,定能形成一个以冼夫人文化和潘仙文化为中心的响亮品牌,从而产生旅游的聚焦效应。其次,历史文化资源也以独特的民俗风情、价值取向等观念形态长存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并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如以高州为中心的粤西、桂东南、海南的冼太夫人的崇拜就是一个非常突出和普遍的社会现象。特别是高州,人们对冼太夫人的祭祀活动,并不限定在某月某日,很多善信都形成早晚烧香供奉的习惯;而群体性的祭祀活动,多发生在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和每年两度的祭祀(一是春宵祭祀,二是诞辰祭祀)。特别是每年两度的祭祀,不但祭祀仪式非常隆重,而且参与祭祀活动的人也很多,远及外地,近及乡邻,凡至亲必近,好友、同事也纷纷聚首。两祭其间,家庭式的聚会、村场的流水席接连上演,这等风俗民情也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也慕名而来,一睹为快。在文化现象中,唯有民族文化,才是最具生命力和活力的,也才是最有吸引力的,如果我们在整合、开发冼夫人文化资源和潘仙文化资源时,能够把独特的民俗风情作为历史文化资源去思考,并加以运作,我想必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活化历史文化资源,是保育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途径要活化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强势的文化品牌,使历史文化旅游有“睇头”,就要把与冼夫人文化资源、潘仙文化资源有关的遗址、遗迹等进行必要的保育。活化历史文化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育是相互依存与相互促进的关系。保育是活化利用的前提,没有保育,就没有历史文化资源的存在,开发与利用就无从谈起;而保育历史文化资源,又需要持续的经费投入,没有活化历史文化资源,就难以产生经济效益,保育历史文化资源就只能是一句空话。由于缺少必要的经费投入,一些历史文化资源基本处于无保护的状态,人为的损毁比较严重。如相传为冼夫人墓葬地之一的长坡冯婆岭,由于缺乏必要的保护,山岭的一部分已遭到当地村民的蚕食,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又如平云山一带的冼夫人军事遗址,尽管位居高山,人迹罕至,人为的破坏少,但由于年代久远,加上风吹日晒雨淋,部分遗址也出现了崩塌。在粤西,馆藏文物颇丰的高州博物馆,也由于缺少经费,大量有价值的文物至今仍只能寄居于观山的怡和酒家,处于“藏在深闺无人识”的尴尬处境。因此,活化历史文化资源,是解决文物保育工作经费困难的迫切要求。此外,活化历史文化资源,也是构建社会和谐的有效手段。社会的和谐,核心就是人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就要通过各种渠道向民众宣扬和谐的重要性,而通过历史上典型人物的示范就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如冯冼联姻,冼夫人打破了民族隔阂,成为倡导汉俚民族融和的典范;又如有关潘仙的传说,虽带有神秘的色彩,但也向人们传递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总之,活化以冼夫人文化和潘仙文化为中心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功在当代,泽披后世的义举;这既是高州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也是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更是文物保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衷心祝愿冼夫人文化、潘仙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以促进高州社会的和谐发展。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成立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如何理解历史和人民所做出的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

四大。选择。鉴定了方向。指明出路。是是战胜困难。战胜敌人。取得解放。解放前,全人类。成立新中国的基础。和基石。

简述中国现在选举制度的发展历史、以及缺点。急求!

你做梦呢?现在中国选举还有制度?让你选谁就选谁呗……

为什么说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华民族被列强欺凌,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首先奋起抗争的地主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如林则徐、魏源,他们疾呼“开眼看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军事技术,抛弃“天朝上国”的包袱,掀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潮。后来,地主阶级的洋务派把林、魏的思想付诸实践,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由于洋务运动没有否定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封建制度,因此,它的命运只能是失败。地主阶级救国救民的道路不可行。 然后,不屈不挠的中国人开始了新一轮的抗争。这次领导救国救民斗争的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如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维新变法,主张学习日本,在中国实现君主立宪。由于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这种尝试失败了;孙中山主张向美国法国学习,在中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领导了辛亥革命,达到了初步目标。可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反动势力勾结,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封建军阀窃取。 由此,地主阶级之后,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也失败了。中国人陷入深深的困惑当中。 后来,陈独秀等激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思想文化是阻碍社会进步的罪魁祸首。于是,他领导了新文化运动,打出了“打倒孔家店”的旗帜,把西方的“民主”与“科学”作为挽救中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正在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进行当中,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传到南方的中国,中国人民顿时受到启发,找到了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于是,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后来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这一指导思想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 由上可知,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和它满足当时中国理论需要的程度.此外,十月革命爆发后,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合适的条件和氛围.

历史上名人选择的事例

1、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孩子选择合适的教育环境,多次迁居。 《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 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 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选择合适的环境也是一种教育的方法,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 2、鲁迅弃医从文。 鲁迅先生刚开始之所以学医,除了恨中医耽误了他的父亲的病,便是想医治自己的牙病。 带着国愿、家难、自我治疗三重目的,1904年9月,鲁迅到了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然而两年之后,鲁迅忽然决定选择写作放弃学医,鲁迅之所以弃医学文,是因为感受到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 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为不幸的”。 3、霍去病征战匈奴。 霍去病屡立战功,拥有高官厚禄,汉武帝甚至给他建造了一栋豪宅,但是霍去病谢绝了汉武帝的馈赠,说到“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在自我荣华富贵的享受和国家民族的责任之间,选择了后者。 4、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那年的冬天,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 督邮粗俗而又傲慢,陶渊明不愿意趋炎附势,对督邮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陶渊明在功名富贵和淡泊名利之间选择了后者,成为佳话。 5、钱学森放弃国外大好前途,选择回国报效祖国。 在美国留学的钱学森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便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

陕师大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怎么样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始建于2000年3月。作为研究院前身的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是我国高校中最早成立的两个直属教育部领导的专门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实体性学术机构之一。2016年西北研究院入选“中国智库索引”来源智库,2018年被陕西省教育厅认定为“陕西高校新型智库”。研究院拥有一支具有历史地理学、经济学、考古学等学科领域的专兼职研究队伍。现有专职科研人员2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者10人,副高级职称者10人,中级职称者6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 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1 人,陕西省“三秦学者”1人,“陕西高校人文社科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1人。兼职科研人员16人,均来自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5项,教育部社科项目10余项,陕西省社科重点项目6项。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人文社会科学)1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获得厅局级奖励近20项。

近代史中有哪些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选择?

太平天国运动,证明旧式农民起义不行戊戌变法,证明内部改良不行辛亥革命证明资产阶级革命不行社会主义,可行

世界大战ii历史的抉择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8月15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 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二战主要事件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9月5日,美国发表《中立宣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1940年,德国发动“闪电”攻势。(称“白色闪电”。4月9日攻占丹麦和挪威,5月10日攻占荷兰、比利时、卢森堡、随后进攻法国。) 1940年5月10日,德军决定采用“曼斯坦因计划”完成了对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波兰、法国等西欧国家的侵略。 为了接着征服苏联,希特勒策划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在1940年9月7日柏林签定完毕。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向英法宣战,战火烧到了地中海和非洲。 1940年6月22日,德军发起总攻,法国投降。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发出了关于入侵英国的训令(海狮计划)。1940年8月,德国航空兵开始对英国城市进行密集突击。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条约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9月30日,德军进攻莫斯科,即莫斯科保卫战。德军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即二战转折奠定了基础。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次日下午,美国对日宣战,还有其他20多个国家同时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2年1月1日,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的有美利坚合众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中华民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共和国、萨尔瓦多、希腊、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卢森堡、荷兰、新西兰、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马、波兰、南非联邦和南斯拉夫,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成为二战转折点。 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德国全面溃败。 1945年2月,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在苏联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决定打败德国后,要对德国进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同时,还决定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战争。 1943年9月8日,意大利无条件投降。 1945年5月7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6日,美国投掷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24.5万人口中死亡和失踪人数达71379人,受伤人数近10万。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 1945年8月9日,美国投掷原子弹轰炸日本长崎,23万人口中的约14万8千人伤亡和失踪。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 *** 代表在美国战舰“密苏里”号的甲板上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二、征文1000字左右,题目《历史的选择》要求新颖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没有 *** ,就没有新中国……”听到这首歌,我想起了前几天看到的《历史的选择》这一本书。 这本书讲述了中国改革30年来,历经的苦寒和风霜。这就像那梅花呀,在风欺雪压面前,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骏马选择了驰聘千里,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选择了“粉身碎骨全不怕”。 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东方一只永恒的雄狮。气势雄伟,被称为历史长龙的万里长城;古朴典雅,优美如画的苏州园林;银装素裹,云气缭绕的巍峨泰山。 它们让我知道,它们能成为世界历史文化的遗产,却绝不仅仅是因为我所能看到的美景,更多的却应该是岁月流逝后,历史在那里留下的颇有独特韵味的沉淀,因为我知道是历史选择了中国。中国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蕴。 夜深人静,长明灯旁,一个虚弱的身影正记录着历史的沧桑。他,司马迁,饱含心酸用自己的丹青妙笔著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臣著——《史记》,史学的天空因为有了你这颗星而更加煜煜闪光,文学的园地也因为有你这颗星而更加灿烂辉煌,我想这些是伟大人物积累而成的文化。 汩罗江上的一圈涟漪,让我不得不想到屈原,一个愤世嫉俗,报国无门的臣子,用孤愤的诗行代替了富贵,用楚辞《离骚》洗去了历史的铅华,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情壮语成为后人追求理想的动力,铮铮铁骨的他被后人所景仰。正是这些在漫漫岁月里历史堆叠而成的刻痕,才令中国拥有了如此深远的文化。 其实,不是每道风景都是珍贵的文化,不是每个国家都有着悠久的文化,一种有着生命力的文化,是历史粹取的结晶,是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顽强的精神的结晶,无穷的力量感动着历史,让历史的选择成为悠久。 漫长的文化历史中,太多太多的奇迹被中国所创造,甚至成为绝响,但也有太多本不该被散化的而被散化为烟尘,我们文明的精髓,我们人民的劳动成果,却被英法联军一把火毁去,我们的“万园之园”就这样随风而去,它是被历史所淘汰了吗?中国文明犹如一座大山,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在风雨中永葆生机。 沧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凝固成阳光下无言的石柱,而中国,这座沉稳的大山,却又一次给世界带来了喷涌而出的生机与绿意。 历史选择了中国,人类并不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仍是那座山,一座永远推不倒的大山,每一粒泥土的沉淀都是千年传统的精华,林间的长啸仍是当初的潇洒,山林间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变的,是生机,是百折不回呈现出绿色的能力。 千载兴衰风雨,你,静静地伫立于万千苍生之上,仰天长望,你如此浩瀚。历史选择了你,我的中国,永远的中国。 三、魔兽世界有没有类似世界大战历史抉择的地图 从混乱之治开始人类前半段战役是从冰风岗附近开始往北,过安多哈尔到斯坦索姆结束接下去是诺森德龙骨荒野现在都是人类幽灵的那个营地开始往北,推到靠近晶歌森林那个血色十字军营地结束兽人则是杜隆塔尔登陆,到贫瘠之地遇到牛头人再去石爪山找麦迪文最后在灰谷结束(麦迪文所在的洞穴WOW里不存在,ORC最后一关收格罗姆的位置也不明可能是在石爪山也可能是石爪山和灰谷交界处)UD战役在开始在提瑞斯法林地,然后去幽魂之地和永歌森林最后到奎尔丹纳斯岛最后回达拉然结束剧情暗夜则是从灰谷开始撸到费伍德森林最后结束于海加尔山冰封王座暗夜起始于艾萨拉,然后就去大漩涡附近的萨格拉斯之墓(萨格拉斯之墓WOW里还没出现)泰兰德和玛法里奥在西瘟疫之地登陆并遇到凯尔萨斯随后玛维等人在达拉然废墟中阻止伊利丹的施法但最后兄弟2人营救泰兰德的位置不明(WOW里未出现)凯尔萨斯的剧情一开始在洛丹米尔湖周围一圈,也就是达拉然废墟附近被关押后收容在达拉然的地下监狱血精灵得到娜迦援助后直接开传送门去外域的地狱火半岛并从玛维手下救出伊利丹之后关闭传送门是在影月谷的事最后顺带攻占了黑暗神庙俘虏了玛瑟里顿并且再次被基尔加丹威胁UD则是一开始在西瘟疫之地然后回幽暗城的地表废墟接着阿尔萨斯在提瑞斯法林地被克尔苏加德援护并回防诺森德女王则是全部战斗在提瑞斯法林地打内战阿尔萨斯再次登录诺森德的位置不明,但通过之后走艾卓地道来看也许是在北风苔原附近等他走出艾卓的通道后直接出现在冰冠冰川(但TFT里的冰冠冰川地形和WOW里明显不一样,少了4座战役里要争夺的符文塔)。 四、谁有“历史的选择”的手抄报 “没有 *** ,就没有新中国……”听到这首歌,我想起了前几天看到的《历史的选择》这一本书。 这本书讲述了中国改革30年来,历经的苦寒和风霜。这就像那梅花呀,在风欺雪压面前,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骏马选择了驰聘千里,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选择了“粉身碎骨全不怕”。 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东方一只永恒的雄狮。气势雄伟,被称为历史长龙的万里长城;古朴典雅,优美如画的苏州园林;银装素裹,云气缭绕的巍峨泰山。 它们让我知道,它们能成为世界历史文化的遗产,却绝不仅仅是因为我所能看到的美景,更多的却应该是岁月流逝后,历史在那里留下的颇有独特韵味的沉淀,因为我知道是历史选择了中国。中国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蕴。 夜深人静,长明灯旁,一个虚弱的身影正记录着历史的沧桑。他,司马迁,饱含心酸用自己的丹青妙笔著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臣著——《史记》,史学的天空因为有了你这颗星而更加煜煜闪光,文学的园地也因为有你这颗星而更加灿烂辉煌,我想这些是伟大人物积累而成的文化。 汩罗江上的一圈涟漪,让我不得不想到屈原,一个愤世嫉俗,报国无门的臣子,用孤愤的诗行代替了富贵,用楚辞《离骚》洗去了历史的铅华,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情壮语成为后人追求理想的动力,铮铮铁骨的他被后人所景仰。正是这些在漫漫岁月里历史堆叠而成的刻痕,才令中国拥有了如此深远的文化。 其实,不是每道风景都是珍贵的文化,不是每个国家都有着悠久的文化,一种有着生命力的文化,是历史粹取的结晶,是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顽强的精神的结晶,无穷的力量感动着历史,让历史的选择成为悠久。 漫长的文化历史中,太多太多的奇迹被中国所创造,甚至成为绝响,但也有太多本不该被散化的而被散化为烟尘,我们文明的精髓,我们人民的劳动成果,却被英法联军一把火毁去,我们的“万园之园”就这样随风而去,它是被历史所淘汰了吗?中国文明犹如一座大山,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在风雨中永葆生机。 沧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凝固成阳光下无言的石柱,而中国,这座沉稳的大山,却又一次给世界带来了喷涌而出的生机与绿意。 历史选择了中国,人类并不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仍是那座山,一座永远推不倒的大山,每一粒泥土的沉淀都是千年传统的精华,林间的长啸仍是当初的潇洒,山林间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变的,是生机,是百折不回呈现出绿色的能力。 千载兴衰风雨,你,静静地伫立于万千苍生之上,仰天长望,你如此浩瀚。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简单写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编辑?[dìèrcìshìjièdàzhàn]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WarII,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轴心国(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六、二战历史上真的有霸主行动吗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1] 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2]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战争带动了航空技术、原子能、重炮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1]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而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素和必要条件.(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总之,这一选择是十分必要的、完全正确的.通过这一选择,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历史的选择 读后感 要500字以上

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骏马选择了驰聘千里,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 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锤万凿出深山”,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东方一只永恒的雄鸡。 人民的劳动,自然的结晶。气势浩然,被称为历史长龙的万里长城;古朴雄风,精致优美如画的苏州园林;银装素裹,云气缭绕的巍峨泰山。它们让我知道,它们能成为世界历史文化的遗产,却绝不仅仅是因为我所能看到的美景,更多的却应该是岁月流逝后,历史在那里留下的颇有独特韵味的沉淀,因为我知道是历史选择了中国。中国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汩罗江上的一圈涟漪,让我不得不想到屈原,一个愤世嫉俗,报国无门的臣子,用孤愤的诗行代替了富贵,用楚辞《离骚》洗去了历史的铅华,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情壮语成为后人追求理想的动力,铮铮铁骨的他被后人所景仰。夜深人静,长明灯旁,一个虚弱的身影正记录着历史的沧桑,他,司马迁,饱含心酸用自己的丹青妙笔著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臣著——《史记》,史学的天空因为有了你这颗星而更加煜煜闪光,文学的园地也因为有你这颗星而更加灿烂辉煌,我想这些是伟大人物积累而成的文化。正是这些在漫漫岁月里历史堆叠而成的刻痕,才令中国拥有了如此深远的文化。 其实,不是每道风景都是珍贵的文化,不是每个国家都有着悠久的文化,一种有着生命力的文化,是历史粹取的结晶,是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顽强的精神的结晶,无穷的力量感动着历史,让历史的选择成为悠久。 漫长的文化历史中,太多太多的奇迹被中国所创造,甚至成为绝响,但也有太多本不该被散化的而被散化为烟尘,我们文明的精髓,我们人民的劳动成果,却被英法联军一把火毁去,我们的“万园之园”就这样随风而去,它是被历史所淘汰了吗?中国文明犹如一座大山,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在风雨中永葆生机。沧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凝固成阳光下无言的石柱,而中国,这座沉稳的大山,却又一次给世界带来了喷涌而出的生机与绿意。 历史选择了中国,人类并不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仍是那座山,一座永远推不倒的大山,每一粒泥土的沉淀都是千年传统的精华,林间的长啸仍是当初的潇洒,山林间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变的,是生机,是百折不回呈现出绿色的能力。千载兴衰风雨,你,静静地伫立于万千苍生之上,仰天长望,你如此浩瀚。历史选择了你,我的中国,永远的中国。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充分证明了这样的道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人民群众之所以信任、选择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就是因为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是能够满足人民需要的。在旧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最迫切的要求,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适应人民的需要,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已经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希望国家繁荣昌盛,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党适应这种需要,领导人民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而奋斗,并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广阔前景,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其次,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四个选择"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1]正是由于这“四个选择”实现了中国社会的三次历史性转变产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成果。 一、“四个选择”解决了中国发展的四个历史性课题 中国的近代历史,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历史。要实现民族复兴、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我们必须在中国发展进程中作出正确的选择。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历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这“四个选择”解决了中国发展的四个历史性课题。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领导者的问题。在近代历史的发展中,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国家没有独立,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状况,必须有一个能够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强有力的领导者。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经出现了不少仁人志士担当这一领导者,也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最终没有能够胜任领导中国人民改变民族和国家状况的历史任务。 1921 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在当时,没有人会预料这个只有几十个人的弱小政党,在今后能够成为领导几亿、十几亿人口的伟大政党。但历史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做到这一点。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靠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奋斗中取得的丰功伟绩确立的,是成千上万共产党人用艰苦卓绝的奋斗和牺牲换来的,是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实现人民解放和幸福的不懈努力而得到认可的。只要不带有偏见地尊重历史,那么,谁也不会否认这一事实。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先进性的党,是能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国家的独立和人民解放,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就没有初步进入小康的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正确的选择。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指导思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其先进性,最根本的是因为她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它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人民就在与众多思想和理论的比较中认识到,这是能够指导中国发展进步的科学理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之所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坚信马克思主义,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它的理论本质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随着时代发展、实践发展、人们认识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创立到今天,160 多年的历史中,马克思主义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和创新。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以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为主要内容的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成果。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与创新的原动力,国情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与创新的载体,马克思主义必将在实践中,在世界范围内与时俱进地向前发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已经证明,今后的实践仍将继续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选择。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解决了中国社会制度的问题。社会制度是中国发展的基础性条件,这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得出的基本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是导致中国在近代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之一。资本主义制度是世界其他国家获得成功发展的重要原因,但这一制度不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极大限制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中国没有形成成熟的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缺乏领导力量。中国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又进一步制约了资本主义因素的迅速发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立足本国实际,开辟了一条既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又区别于西方旧式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道路。正如毛泽东在 1956 年 4 月 4日召开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指出,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方针政策……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中国跨越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为社会主义社会,这符合中国特殊国情下的社会发展规律,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中国发展的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 11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也指出:“毛泽东同志毕生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建设的道路,为古老的中国赶上时代发展潮流、阔步走向繁荣昌盛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2] 社会主义是一种制度,也是一条发展道路,二者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作为制度,社会主义反映的是社会性质问题,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本质体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是坚持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社会主义的共性,不具有这一特征,就不能称之为社会主义。作为道路,反映的是通过走什么路、实行什么模式来建设社会主义。由于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以及各个国家历史文化传统不一样,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没有统一的模式。不同国家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际,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同的发展道路体现的是不同国家发展的特色,看不到这一点,就不能走出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历史发展的结论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客观规律的选择。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解决了中国发展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发展奠定了基本的制度条件。但是,并不等于自然而然地解决了中国发展的所有问题。中国发展该走怎样的道路,这一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晰。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没有提供具体答案;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还刚刚开始,不可能有现成的经验。走怎样的发展道路,只能在实践中探索。探索的过程是曲折的,我们有过失误、有过折腾,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使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正如邓小平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所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3](P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第一,这条道路不是教条地、机械地照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是实事求是地、灵活地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创新马克思主义。第二,这条道路不是照搬别国的模式,而是切实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具有中国特色,使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具体化、中国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与选择改革开放联系在一起的,改革开放既是思想观念的大解放、大转变,也是发展道路和体制的根本性转变。改革开放既改变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传统认识,也使我们在新的道路和体制机制下,对社会主义进行着全新的实践。改革开放 30 多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 30 年不能相比的。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成绩为世界所瞩目,全世界都为中国发展的奇迹感到震惊。所有这一切,归结为一个不可动摇的结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是符合国情的选择。 二、“四个选择”深化了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四个选择”中,前“两个选择”是选择领导者和指导思想,后“两个选择”是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从整体看,“四个选择”贯穿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并随着实践发展不断深化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考验,以及与其他政党和各种主义的比较鉴别中作出的正确抉择。中国革命斗争的事实说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有能力承担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建立新中国的历史重任。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科学的理论,才能作为指导思想解决中国革命过程中一系列的重大问题。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就是找到了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就是找到了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先进社会力量与先进理论的结合,为中国社会发展奠定了基本条件。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前“两个选择”的基础上,为实现中国社会发展作出的选择。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一选择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开创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征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领导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该怎样走,我们党没有经验,需要从头开始进行探索。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既以选择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为前提,又深化了对选择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中国共产党能不能适应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能不能适应从领导武装斗争到领导经济建设的转变,这是对中国共产党新的考验。事实证明,尽管中国共产党在这一选择面前有过失误、走过弯路,但依靠自身的力量纠正了错误,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重要经验。中国共产党是值得信赖的,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挑战。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基础上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作过具体论述,社会主义该怎样建设,经典马克思主义也不可能提供现成的答案,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理论总结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不能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能不能融入中国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能不能指导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深化了我们选择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教条,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我们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为马克思主义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无论是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成功实践,或者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不成功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科学性。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能够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是在前“三个选择”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要求作出的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和前途的又一次历史性选择。改革开放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解决中国发展的历史性课题,也是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对前“三个选择”的进一步深化认识。它赋予了前“三个选择”新的内涵。 改革开放赋予了对选择中国共产党新的认识。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能够经受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的考验,必须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必须要看到党还存在着不适应的地方。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把坚持党的领导的重心,放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上,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使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改革开放以来的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改革开放更加坚定了我们选择中国共产党。 改革开放赋予了对选择马克思主义新的认识。改革开放的实践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向前发展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发展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同一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的。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点的结合,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丰富的理论内容,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改革开放的实践发展,使人们重新认识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的结论,不是书本上的条条,而是具有丰富内容的科学体系。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革开放更加坚定了我们选择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赋予了对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新的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走什么道路是党和人民不断探索的问题。我们曾经照搬别国的模式,但没有成功,也曾经光凭热情想走出自己的路,结果也受到了挫折。经过对成功和失误的反思,我们选择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有了全新的认识,这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我们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基本框架,建立了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实在和具体,人们对这一道路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改革开放使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这一道路更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更能够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改革开放更加坚定了我们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的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选择改革开放为前“三个选择”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前“三个选择”。 三、“四个选择”实现了中国社会三次历史性转变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 “四个选择”贯串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四个选择”的结果实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三次历史性转变,即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伴随这三次历史性转变,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四个选择”是实现三次历史性转变的前提,三次历史性转变是“四个选择”的结果。三次历史性转变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之间是实践与理论创新的关系。三次历史性转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在三次历史性转变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发展与创新。 历史和人民在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三次历史性转变,完成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的三大历史课题:一是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建立新社会,二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三是在改革开放中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 中国社会发展的第一次历史性转变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实质是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途径是通过革命的武装斗争,内容是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国民党的统治。这是一次决定中华民族和中国前途与命运的历史性转变。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人民找到了科学的理论和革命的领导力量,这是实现中国第一次历史性转变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具体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是成功实现这一历史性转变的关键。中国革命的历史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就不可能实现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转变。 中国社会发展的第二次历史性转变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实质是完成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内容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具体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成功实现这一历史性转变的关键。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基础薄弱、文化发展落后,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面临的最大实际。在这样的条件下,要顺利实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必须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没有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实现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转变。 中国社会发展的第三次历史性转变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转变。[4](P140-141)这一转变的实质是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途径是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是成功实现这一历史性转变的关键。这一次转变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一般理论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相结合,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全新模式。没有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不可能实现中国的第三次历史性转变。 毛泽东思想能够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在于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具体化、本土化,也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再是抽象的,而是具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联系的具体内容。当实践证明,毛泽东思想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科学理论的时候,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体的就是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构成毛泽东思想核心内容的,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也包括产生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创新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够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大理论成果,在于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基本方法运用于改革开放的实践,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体的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同样,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核心内容的,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也包括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实践的创新理论。 “四个选择”、三次历史性转变、两大理论成果,是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总结,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它以充分的事实向世界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发展的正确方向,没有社会主义道路就没有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保证,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今天的繁荣富强。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正视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都有其历史决定性.邓小平同志指出:“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这一表述,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二、正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有着无比的优越性 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第一,社会主义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受压迫受剥削的社会地位,无产阶级 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保证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爱国人士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力和他们的民主权利. 第二,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生产 力,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三,社会主义提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不断扩大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避免两极分化. 第四,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在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基础上,并用低价商品摧毁弱小国家的民族企业,用坚船利炮把它们变为自己的附属,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实行不等价交换.而我们的社会主义,主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通过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历史的选择主要讲了什么

时势造英雄1

征文1000字左右,题目《历史的选择》要求新颖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听到这首歌,我想起了前几天看到的《历史的选择》这一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中国改革30年来,历经的苦寒和风霜。这就像那梅花呀,在风欺雪压面前,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骏马选择了驰聘千里,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选择了“粉身碎骨全不怕”。 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东方一只永恒的雄狮。气势雄伟,被称为历史长龙的万里长城;古朴典雅,优美如画的苏州园林;银装素裹,云气缭绕的巍峨泰山。它们让我知道,它们能成为世界历史文化的遗产,却绝不仅仅是因为我所能看到的美景,更多的却应该是岁月流逝后,历史在那里留下的颇有独特韵味的沉淀,因为我知道是历史选择了中国。中国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夜深人静,长明灯旁,一个虚弱的身影正记录着历史的沧桑。他,司马迁,饱含心酸用自己的丹青妙笔著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臣著——《史记》,史学的天空因为有了你这颗星而更加煜煜闪光,文学的园地也因为有你这颗星而更加灿烂辉煌,我想这些是伟大人物积累而成的文化。汩罗江上的一圈涟漪,让我不得不想到屈原,一个愤世嫉俗,报国无门的臣子,用孤愤的诗行代替了富贵,用楚辞《离骚》洗去了历史的铅华,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情壮语成为后人追求理想的动力,铮铮铁骨的他被后人所景仰。正是这些在漫漫岁月里历史堆叠而成的刻痕,才令中国拥有了如此深远的文化。 其实,不是每道风景都是珍贵的文化,不是每个国家都有着悠久的文化,一种有着生命力的文化,是历史粹取的结晶,是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顽强的精神的结晶,无穷的力量感动着历史,让历史的选择成为悠久。 漫长的文化历史中,太多太多的奇迹被中国所创造,甚至成为绝响,但也有太多本不该被散化的而被散化为烟尘,我们文明的精髓,我们人民的劳动成果,却被英法联军一把火毁去,我们的“万园之园”就这样随风而去,它是被历史所淘汰了吗?中国文明犹如一座大山,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在风雨中永葆生机。沧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凝固成阳光下无言的石柱,而中国,这座沉稳的大山,却又一次给世界带来了喷涌而出的生机与绿意。 历史选择了中国,人类并不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仍是那座山,一座永远推不倒的大山,每一粒泥土的沉淀都是千年传统的精华,林间的长啸仍是当初的潇洒,山林间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变的,是生机,是百折不回呈现出绿色的能力。千载兴衰风雨,你,静静地伫立于万千苍生之上,仰天长望,你如此浩瀚。历史选择了你,我的中国,永远的中国。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 600字 急······

我都找到了

解构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历史意义

解构主义是二十世纪人类哲学、科学、社会领域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中出现的。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是二十世纪后半期解构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他的基本立场是张扬自由与活力、反对秩序与僵化、强调多元化的差异、反对一元中心和二元对抗,进而反对权威、反对对理性的崇拜。解构主义认为二元对抗是狭隘的思维,认为既然差异无处不在,就应该以多元的开放心态去容纳。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解构主义并不是像某些人认为的那样,是一种砸烂一切的学说,恰恰相反,解构主义相信传统是无法砸烂的,后人应该不断地用新的眼光去解读。后现代主义是西方后现代文化在设计领域的实现,其强调传统要素,注重个性,关注人的感情,价值取向,注重地方色彩,民族风格,弘扬多元再现的文化,这些都是与后现代的哲学文化,审美价值观是一致的。在一定的程度上对现代主义的枯燥、单调、乏味的功能主义的原则进行了修正,他们许多的设计作品使得眼前一亮,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如典型的有埃托·索特萨斯的Carlton书架,这是一个类似于抽象派的雕塑作品,由一些复合板拼贴组合而成,形状怪异,几乎没有可以放置书籍的空间,显然,其精神意义大于它的功能意义,得到一大批青年人的赏识,很多孟菲斯的作品成了人们热衷的收藏品。

论述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

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和人民斗争深入的必然结果2.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3.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会焕然一新

简述电子商务的发展历史

电子商务的发展历史 起步期 1990-1993年,电子数据交换时代,成为中国电子商务的起步期。 雏形期 1993-1997年, *** 领导组织开展“三金工程”阶段,为电子商务发展期打下坚实基础。 1993年成立了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为主席的国民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及其办公室,相继组织了金关、金卡、金税等"三金工程",取得了重大进展。 1996年1月成立国务院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副总理任组长,20多个部委参加,统一领导组织中国信息化建设。 1996年,金桥网与因特网正式开通。 1997年,信息办组织有关部门起草编制中国信息化规划。 1997年4月在深圳召开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各省市地区相继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各省开始制订本省包含电子商务在内的信息化建设规划。 1997年,广告主开始使用网络广告。 1997年4月以来,中国商品订货系统(CGOS)开始运行。 发展期 1998-2000年,互联网电子商务发展阶段。 1998年3月,中国第一笔互联网网上交易成功。 1998年10月,国家经贸委与信息产业部联合宣布启动以电子贸易为主要内容的"金贸工程",它是一项推广网络化应用、开发电子商务在经贸流通领域的大型应用试点工程.。 1999年3月8848等B2C网站正式开通,网上购物进入实际应用阶段. 1999年兴起 *** 上网、企业上网,电子政务( *** 上网工程)、网上纳税、网上教育(湖南大学、浙江大学网上大学),远程诊断(北京、上海的大医院)等广义电子商务开始启动,并已有试点,并进入实际试用阶段。 稳定期 2000-2009年,电子商务逐渐以从传统产业B2B为主体,标志着电子商务已经进入可持续性发展的稳定期。 成熟期 3G的蓬勃发展促使全网全程的电子商务V5时代成型,电子商务已经受到国家高层的重视,并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扩展资料: 电子商务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电子邮件阶段。 这个阶段可以认为是从70年代开始,平均的通讯量以每年几倍的速度增长。 第二阶段 信息发布阶段。 从1995年起,以Web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发布系统,爆炸式地成长起来,成为Inter的主要应用。 中小企业如何把握好从“粗放型”到“精准型”营销时代的电子商务。 第三阶段 EC (Electronic merce),即电子商务阶段。 EC在 美国也才刚刚开始,之所以把 EC 列为一个划时代的东西,是因为 Inter 的最终主要商业用途,就是电子商务。 同时反过来也可以说,若干年后的商业信息,主要是通过 Inter 传递。 Inter 即将成为我们这个商业信息社会的神经系统。 1997 年底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第五次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首脑会议(APEC)上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敦促各国共同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议案,其引起了全球首脑的关注,IBM、HP 和 Sun 等国际著名的信息技术厂商已经宣布 1998 年为电子商务年。 第四阶段 全程电子商务阶段。 随着 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服务模式的出现,软件纷纷登陆互联网,延长了电子商务链条,形成了当下最新的“全程电子商务”概念模式。 第五阶段 智慧阶段。 2011年,互联网信息碎片化以及云计算技术愈发成熟,主动互联网营销模式出现,i-merce(individual merce)顺势而出,电子商务摆脱传统销售模式生搬上互联网的现状,以主动、互动、用户关怀等多角度与用户进行深层次沟通。 其中以 IZP 科技集团提出的 ICE 最具有代表性。

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

给个思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太弱,一系列民主革命都失败。包括:资产阶级维新派变法,革命派革命,等等。而且他们有人受时代、阶级、眼光等因素影响,没有完全代表人民的利益。只有中国共产党,秉承点明了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坚持代表人民的利益,坚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 1500字

你,很,懒~自己的作业自己做!!!~。~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150字以内

历史是胜利者所写的,上面充满虚假。尽信书,不如不信书。相形自己的判断。

世界历史上有哪些科学家质疑权威的故事?

Top1:伽利略质疑权威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比罗教授的话音刚落,伽利略就举手说道:“老师,我有疑问。我的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释?”“我是根据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比罗教授想压服他。伽利略继续说:“难道亚里士多德讲的不符合事实,也要硬说是对的吗?科学一定要与事实符合,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科学。”比罗教授被问倒了,下不了台。后来,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评,但是,他勇于坚持、好学善问、追求真理的精神却丝毫没有改变。正因为这样,他才最终成为一代科学巨匠。

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和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的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华民族被列强欺凌,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x0d首先奋起抗争的地主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如林则徐、魏源,他们疾呼“开眼看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军事技术,抛弃“天朝上国”的包袱,掀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潮.后来,地主阶级的洋务派把林、魏的思想付诸实践,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由于洋务运动没有否定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封建制度,因此,它的命运只能是失败.地主阶级救国救民的道路不可行.x0d然后,不屈不挠的中国人开始了新一轮的抗争.这次领导救国救民斗争的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如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维新变法,主张学习日本,在中国实现君主立宪.由于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这种尝试失败了;孙中山主张向美国法国学习,在中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领导了辛亥革命,达到了初步目标.可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反动势力勾结,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封建军阀窃取.x0d由此,地主阶级之后,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也失败了.中国人陷入深深的困惑当中.x0d后来,陈独秀等激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思想文化是阻碍社会进步的罪魁祸首.于是,他领导了新文化运动,打出了“打倒孔家店”的旗帜,把西方的“民主”与“科学”作为挽救中国的最后一根稻草.x0d正在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进行当中,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传到南方的中国,中国人民顿时受到启发,找到了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于是,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x0d马克思主义后来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这一指导思想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x0d由上可知,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做出"四个选择

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1]正是由于这“四个选择”实现了中国社会的三次历史性转变产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成果. 一、“四个选择”解决了中国发展的四个历史性课题 中国的近代历史,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历史.要实现民族复兴、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我们必须在中国发展进程中作出正确的选择.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历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这“四个选择”解决了中国发展的四个历史性课题.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领导者的问题.在近代历史的发展中,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国家没有独立,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状况,必须有一个能够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强有力的领导者.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经出现了不少仁人志士担当这一领导者,也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最终没有能够胜任领导中国人民改变民族和国家状况的历史任务. 1921 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在当时,没有人会预料这个只有几十个人的弱小政党,在今后能够成为领导几亿、十几亿人口的伟大政党.但历史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做到这一点.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靠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奋斗中取得的丰功伟绩确立的,是成千上万共产党人用艰苦卓绝的奋斗和牺牲换来的,是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实现人民解放和幸福的不懈努力而得到认可的.只要不带有偏见地尊重历史,那么,谁也不会否认这一事实.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先进性的党,是能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国家的独立和人民解放,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就没有初步进入小康的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正确的选择.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指导思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其先进性,最根本的是因为她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它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人民就在与众多思想和理论的比较中认识到,这是能够指导中国发展进步的科学理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之所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坚信马克思主义,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它的理论本质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随着时代发展、实践发展、人们认识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创立到今天,160 多年的历史中,马克思主义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和创新.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以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为主要内容的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成果.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与创新的原动力,国情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与创新的载体,马克思主义必将在实践中,在世界范围内与时俱进地向前发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已经证明,今后的实践仍将继续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选择.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解决了中国社会制度的问题.社会制度是中国发展的基础性条件,这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得出的基本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是导致中国在近代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之一.资本主义制度是世界其他国家获得成功发展的重要原因,但这一制度不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极大限制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中国没有形成成熟的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缺乏领导力量.中国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又进一步制约了资本主义因素的迅速发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立足本国实际,开辟了一条既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又区别于西方旧式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道路.正如毛泽东在 1956 年 4 月 4日召开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指出,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方针政策……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中国跨越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为社会主义社会,这符合中国特殊国情下的社会发展规律,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中国发展的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 11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也指出:“毛泽东同志毕生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建设的道路,为古老的中国赶上时代发展潮流、阔步走向繁荣昌盛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2] 社会主义是一种制度,也是一条发展道路,二者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作为制度,社会主义反映的是社会性质问题,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本质体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是坚持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社会主义的共性,不具有这一特征,就不能称之为社会主义.作为道路,反映的是通过走什么路、实行什么模式来建设社会主义.由于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以及各个国家历史文化传统不一样,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没有统一的模式.不同国家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际,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同的发展道路体现的是不同国家发展的特色,看不到这一点,就不能走出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历史发展的结论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客观规律的选择.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解决了中国发展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发展奠定了基本的制度条件.但是,并不等于自然而然地解决了中国发展的所有问题.中国发展该走怎样的道路,这一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晰.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没有提供具体答案;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还刚刚开始,不可能有现成的经验.走怎样的发展道路,只能在实践中探索.探索的过程是曲折的,我们有过失误、有过折腾,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使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正如邓小平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所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3](P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第一,这条道路不是教条地、机械地照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是实事求是地、灵活地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创新马克思主义.第二,这条道路不是照搬别国的模式,而是切实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具有中国特色,使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具体化、中国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与选择改革开放联系在一起的,改革开放既是思想观念的大解放、大转变,也是发展道路和体制的根本性转变.改革开放既改变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传统认识,也使我们在新的道路和体制机制下,对社会主义进行着全新的实践.改革开放 30 多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 30 年不能相比的.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成绩为世界所瞩目,全世界都为中国发展的奇迹感到震惊.所有这一切,归结为一个不可动摇的结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是符合国情的选择. 二、“四个选择”深化了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四个选择”中,前“两个选择”是选择领导者和指导思想,后“两个选择”是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从整体看,“四个选择”贯穿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并随着实践发展不断深化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考验,以及与其他政党和各种主义的比较鉴别中作出的正确抉择.中国革命斗争的事实说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有能力承担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建立新中国的历史重任.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科学的理论,才能作为指导思想解决中国革命过程中一系列的重大问题.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就是找到了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就是找到了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先进社会力量与先进理论的结合,为中国社会发展奠定了基本条件.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前“两个选择”的基础上,为实现中国社会发展作出的选择.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一选择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开创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征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领导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该怎样走,我们党没有经验,需要从头开始进行探索.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既以选择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为前提,又深化了对选择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中国共产党能不能适应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能不能适应从领导武装斗争到领导经济建设的转变,这是对中国共产党新的考验.事实证明,尽管中国共产党在这一选择面前有过失误、走过弯路,但依靠自身的力量纠正了错误,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重要经验.中国共产党是值得信赖的,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挑战.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基础上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作过具体论述,社会主义该怎样建设,经典马克思主义也不可能提供现成的答案,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理论总结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不能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能不能融入中国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能不能指导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深化了我们选择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教条,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我们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为马克思主义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无论是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成功实践,或者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不成功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科学性.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能够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是在前“三个选择”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要求作出的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和前途的又一次历史性选择.改革开放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解决中国发展的历史性课题,也是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对前“三个选择”的进一步深化认识.它赋予了前“三个选择”新的内涵. 改革开放赋予了对选择中国共产党新的认识.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能够经受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的考验,必须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必须要看到党还存在着不适应的地方.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把坚持党的领导的重心,放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上,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使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改革开放以来的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改革开放更加坚定了我们选择中国共产党. 改革开放赋予了对选择马克思主义新的认识.改革开放的实践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向前发展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发展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同一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的.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点的结合,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丰富的理论内容,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改革开放的实践发展,使人们重新认识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的结论,不是书本上的条条,而是具有丰富内容的科学体系.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革开放更加坚定了我们选择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赋予了对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新的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走什么道路是党和人民不断探索的问题.我们曾经照搬别国的模式,但没有成功,也曾经光凭热情想走出自己的路,结果也受到了挫折.经过对成功和失误的反思,我们选择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有了全新的认识,这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我们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基本框架,建立了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实在和具体,人们对这一道路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改革开放使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这一道路更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更能够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改革开放更加坚定了我们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的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选择改革开放为前“三个选择”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前“三个选择”. 三、“四个选择”实现了中国社会三次历史性转变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 “四个选择”贯串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四个选择”的结果实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三次历史性转变,即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伴随这三次历史性转变,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四个选择”是实现三次历史性转变的前提,三次历史性转变是“四个选择”的结果.三次历史性转变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之间是实践与理论创新的关系.三次历史性转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在三次历史性转变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发展与创新. 历史和人民在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三次历史性转变,完成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的三大历史课题:一是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建立新社会,二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三是在改革开放中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 中国社会发展的第一次历史性转变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实质是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途径是通过革命的武装斗争,内容是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国民党的统治.这是一次决定中华民族和中国前途与命运的历史性转变.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人民找到了科学的理论和革命的领导力量,这是实现中国第一次历史性转变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具体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是成功实现这一历史性转变的关键.中国革命的历史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就不可能实现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转变. 中国社会发展的第二次历史性转变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实质是完成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内容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具体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成功实现这一历史性转变的关键.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基础薄弱、文化发展落后,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面临的最大实际.在这样的条件下,要顺利实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必须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没有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实现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转变. 中国社会发展的第三次历史性转变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转变.[4](P140-141)这一转变的实质是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途径是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是成功实现这一历史性转变的关键.这一次转变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一般理论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相结合,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全新模式.没有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不可能实现中国的第三次历史性转变. 毛泽东思想能够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在于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具体化、本土化,也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再是抽象的,而是具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联系的具体内容.当实践证明,毛泽东思想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科学理论的时候,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体的就是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构成毛泽东思想核心内容的,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也包括产生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创新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够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大理论成果,在于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基本方法运用于改革开放的实践,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体的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同样,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核心内容的,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也包括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实践的创新理论. “四个选择”、三次历史性转变、两大理论成果,是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总结,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它以充分的事实向世界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发展的正确方向,没有社会主义道路就没有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保证,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今天的繁荣富强.

历史上有墨家吗

1.墨子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记载 墨子出身平民,精通手工技艺。 他自称是“鄙人”,有人称他为“布衣之士”。墨子曾经做过宋国的大夫,是一个同情下层人民的士人。 他早年学习过孔子的学说,非常欣赏儒家所说的大同社会,重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他渐渐对儒家所崇尚的烦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放弃了儒家学说,著书立说,自成墨家一派。 在法家学派兴起之前,墨家学派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被列为“显学”。墨家学派是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格的团体,最高的领袖被称为“巨子”。 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领导,听从指挥。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亲信的弟子达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 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鲁,西到郑、卫,南到楚、越。他还曾和公输班论战,成功制止了楚国准备对宋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2.历史上墨家为何会消失 墨家学派曾有过辉煌的时光。 韩非子曾说: “世之显学,儒墨也。” (《韩非子·显学》)将儒学与墨学相提并论。 庄子也较为客观地评说墨子道:“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庄子.天下》)孟子曾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即杨朱学说,专家认为是早期的道家学说)则归墨”,可见当时最盛行的只有儒墨道三种学说,孟子在他的著作里常以刻薄的语言非难墨家,从反面证明了墨子作为儒家最大的反对派已获得与孔子并驾齐驱的显赫地位。 近世哲学史大家冯友兰先生在《原儒墨补》中说:“在先秦及汉初孔墨并称,盖二人所代表之学派皆具有甚深的社会背景,及甚大的社会势力也。……与孔子抗衡之武圣人之称,实则惟墨子足以当之。” 然而,到了秦汉之交,墨家已急趋衰微,墨子的影响日渐减小,墨家学派几经支解,并最终淡出历史舞台,以至于《墨子》一书几度散失,至今仍有多篇失佚。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如日中天,道家后来居上, “儒道互补”构成中华文化的基本结构,墨家却无可奈何地被挤出了中华文化之河的主航道。 这是为什么? 探讨这一重大问题,显然不是本人所能胜任的,但这一问题的提出又是绝对必要的,引人深思的。笔者只能提供一点自己思考的线索,给读者留下一个意味深厚的话题,聊为时下贤者作精辟独创阐发的佐证。 墨学的命运悲剧,在具象的层面上,我们可以总结出十条二十条,但从社会历史的层面上看,他的被轻视、被支解、被淡忘、被淹没则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的必然。 墨子以“非儒”起家,反叛不平等的现有秩序和各种侵略行径,成为贯穿他的整个学术思想和社会活动的一条主线。 他总是无保留地站在弱小者的一方,成为社会既得利益集团最大的思想障碍和行为障碍。他主张“非攻”,反对以武力胁迫对方,殃及广大无辜百姓,这只能为被强大的诸侯国打得溃不成军的弱小国家拥护,正四处扩张的强势国家显然是非常恼火他的。 他反对将宝贵的生命虚度在漫长的服丧期内,让每个人多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他反对王公大臣养三妃六妾,让天下的女子享受人间的幸福,这显然又为统治集团所追捧的儒家所不容。他极力主张吃苦耐劳,要求做到“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这显然又让锦衣玉食的王公贵族们气得牙痒痒,试想,好不容易打下江山正欲享尽荣华富贵的权贵们,听得进他那刺耳的话吗?在统治阶层中有人讥评墨学为 *** 之言,荀子更是嘲讽墨学为役夫之道,这一点也不奇怪呵!正因为此,历史上总有那么一部分占尽便宜的人惧怕他,嫉恨他,甚至抵毁他。 而儒道两家,则与那些上等人的想法吻合得多,其思想主张听起来要顺耳得多。在统治集团和文人雅士的人生格局中,进则以儒治国,退则以道养身,儒道互补,多么令人惬意呀!只是在惬意之间,平民百姓的利益被忘得干干净净! 由是,儒道二家便坐上了历史文化的正席,在与统治集团的默契中霸占着文化的话语权,逐渐在人们的意识中沉淀下来,并历久不衰地形成中国人的精神传统。 这样,墨家的草根意识,实践中的忍苦精神,终于随着封建大一统社会机制的成型和稳固,变得“大音稀声”了。 另一方面,中华文化的特质是一种人伦文化,热爱自然科学、关心物质运动的人被划人“劳力者”阶层,这种近乎本能地看轻自然科学的意识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弊端。 所以,中国历史上,自然科学家很少有崇高的地位。墨子懂得太多的自然的道理,有那么多发明创造,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奇迹。 无论是循规蹈矩的儒生,还是浪漫超然的道者,都不过是求得一己的安宁和自我形象的完善,惟墨子能够真正摆脱各种社会势力的纠缠和引诱,从力学、光学、几何学、逻辑学等广泛的知识领域去把握生命的本来含义,认知世界的真相,从而形成寻求真知、注重实践、自励自强的可贵品格。然而,在特定的时代,这对墨学又都注定不是福音。 墨学的沉寂,实乃中华文化犯的一个大错误。 我们现在拨开重重的历史迷雾走向墨子,靠近他的思想、性格,倾听他沉潜舒缓地低诉,我们将顿悟生命中的大智慧,洞见历史深处的大光明,获得对自身及周围世界别样的感受。 因为,中华民族己经走到了一个全面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新时代。有理由相信,墨子的和平思想和贫弱哲学,墨子的东方智慧和平民信仰,墨子的自律行为和务实作风,墨子的健全人格和创造天才,必将抚去厚厚的历史尘埃,放射出耀眼的真理的光辉,成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心灵的灯塔。 3.中国历史上墨家学派里有革离这个人吗 无此人记载,其实【墨攻】里的这场战争都是虚构的。 不过墨家确是提倡“兼爱,非攻” 也确是帮人守城最有名一次就是墨子听说鲁阳文君要攻打郑国,墨子知道后又前去说之以理,说服鲁阳文君停止攻郑。他“南游使卫”,宣讲“蓄士”以备守御。又多次访问楚国,献书楚惠王。但后来他拒绝了楚王赐给他的封地,离开了楚国。墨子晚年来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讨伐鲁国,但没有成功。越王邀请墨子作官,并许给他以五百里的封地。墨子以“听吾言,用我道”作为前往条件,而不计较封地与爵禄。 关于墨子的事迹,最著名,也最为大家所熟知的是“止楚攻宋”的故事。 4.历史上战国时期是否真有墨家机关城 根据《墨子》中关于机关术的记载,当时墨家发明出来的机关器械有: 1. 连弩车 见于《墨子·备高临》。 连弩车是一种置于城墙上可同时放出的大弩箭六十支,小弩箭无数的大型机械装置,需十个人驾驶,最为巧妙的是长为十尺的弩箭的箭尾用绳子系住,射出后能用辘轳迅速卷起收回。 2. 转射机 见于《墨子·备城门》。 转射机也是一种置于城墙上的大型发射机,机长六尺,由两人操纵,与连弩车不同的是转射机更为灵活,能够在一人射箭的同时由另一人将机座旋转。 3. 藉车 见于《墨子·备城门》。 藉车外部包铁,一部分埋在地下,是能够投射炭火的机器,由多人操纵用来防备敌方的攻城队。 实际中的机关术显然不如游戏中那样神奇且令人惊叹,但以两千多年前的生产力,能够设计并制造出如此复杂的机械,也是相当的不容易。 未见到机关城。 5.我国历史上的 高渐离 和 历史上的 墨家 有什么关系 他有妻子吗 他的妻 高渐离,燕国人。 墨家第二高手,仅次于墨家巨子(已死),曾是燕国一位著名的琴师,容颜俊美,气质忧郁而高雅。擅长击筑,一曲《阳春》天下闻名。 并与秦国著名乐师旷修是神交知己。旷修是曲谱《高山流水》的唯一传人,在旷修被秦国囚禁后,他深恐《高山流水》从此在世上失传,于是便请名士荆轲将此曲谱带给高渐离。 虽然二人之前从没见过面,但旷修却说:“唯有燕国的高渐离才能领悟其中的含义,将《高山流水》,传承下去。” 于是,荆轲带着曲谱,来到燕国寻找高渐离。 在寒冬的酒楼与高渐离第一次见面。高渐离与旷修都是醉于琴心的人,在他从荆轲处得到曲谱后,还是决定去秦国见旷修一面。 在秦城外,旷修与高渐离无视于秦军的埋伏,合奏了一曲《高山流水》,完成了旷修的遗愿,也为这乱世留下了一曲千古绝音。 后与荆轲并肩作战,杀出秦军重围,离开秦国。 二人于城郊分别,惺惺相惜,从此将对方作为自己的乱世知己,有了一生的深厚友谊。 再于燕国乐舞坊“妃雪阁”认识雪女。 在雪女被燕国权贵雁春君逼迫时,他挺身而出,以“燕太子丹”之名逼退雁春君,但也因此受到了雁春君的迫害。后杀掉雁春君门下杀手,与刺杀了雁春君的雪女一起逃亡天涯。 但还是被燕兵逼到了悬崖前。雪女最终被他的真心所打动,与他义无反顾相拥跳崖。 最终被墨家巨子所救,加入墨家,得到了水寒剑,并学会了“易水寒”。 6.历史上的墨家是怎么走向毁灭的,是被秦始皇灭的吗 墨家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学术流派,和儒家并称“显学”,而与道家,也成分庭抗礼之势,所谓“天下之学,不归杨则归墨”,讲的就是这种情形。 可是,先秦时期如此重要的一个学术流派,中经秦汉的转换,至汉初,却突然消失了。司马迁写史记时,对墨家已不甚了了,而以后则更少有人提及。 人们只知其大概,对这一学派的真实情况,却少有了解。直到两千年后,清人在整理《道藏》时,才发现被误收入其中的墨子书,这才有了乾、嘉以来墨学研究的兴起。 现在想来,还真该感谢那位粗心的《道藏》编撰者,正是他的误收,为我们保住了一部珍贵的学术典籍。 今天读墨子书,其内容之广博、思想之精深,不难发现。 但是,墨家学派的突然消亡,却始终困扰着人们。对此,许多墨学研究者多有涉及,且口径大体一致,即墨家思想自身的局限性,不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 这些分析都有道理,但所有这些分析都没能回答墨家消失的突然性问题。先秦诸子学到了汉代,或显或隐、或盛或衰,大多有踪迹可寻,唯独墨家,却象谜一样消失了。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要想解决这一问题,看来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其学说的分析,而要另谋出路。 我以为,墨家学派的突然消亡,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一学派的组织特征与行为特征。 墨家是个有着崇高理想的学派,这个理想,便是公天下、兼爱天下。面对理想又该如何作为?墨家的宗旨是:“口言之,身必行之”,因此,墨家又是一个有着强烈社会实践精神的学派。 正是因为这种实践自已社会理想的需要,才使得墨家在先秦众多流派中,成为唯一一个有着严格组织的学派。墨者称自已的领袖为巨子,奉巨子为圣人。 其实,墨子就是第一任巨子,他不仅是这个团体的思想领袖,还是这个团体参与社会实践的组织者。不仅如此,墨者们还有着严格的自律精神,他们“以绳墨自矫”,严格要求自已。 所谓绳墨,即木匠用以取直的墨线。而正是这种“以绳墨自矫”、严格自律的特征,才是这个学派被人称作墨家的真正原因,而不是因为他们睑黑或是墨子受过黥刑。 将以上分析结合其它资料,我们可以这样来描述墨家的总体形象:这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他们有崇高的社会理想与强烈的社会实践情神。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还有,他们大多是有知识的劳动者。 正是这种对理想的坚持与执着,墨者们具有一种勇敢的精神,为了公理与道义,他们可以义无反顾地献出自己的生命。 西汉初年的陆贾说:墨门多勇士。《淮南子》书则说,墨家中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 这些,都是对墨家献身精神的真实记载。而墨家对于社会实践的参与,又多以有组织的群体形式出现,于是这种献身精神,便很容易表现为一种集体行为。 据《吕氏春秋》记载,墨家巨子孟胜为楚国阳城君守封,他与弟子一百八十三人无一后退,全部战死!在当时的纷乱之世,这样的事件,于墨家想非一端。再看著名的墨子止楚攻宋。 墨子反对战争而止楚攻宋,是作了两手准备的,一方面,他千里迢迢只身赴楚以止楚,另一方面,则派禽滑厘等三百弟子助宋守城以防不测。好在墨子止楚止住了,若楚王好说歹说不听呢?以楚之强而宋之弱,一旦楚王加兵於宋,不仅宋国难保,墨子与三百弟子的命运也很难说了。 以墨家宁死不屈、义无反顾的精神推想,他们不会有一人退却,宁可死。墨家有多少弟子呢? 我常想起秦汉之际的田横。 田横,齐人,当初与刘、项同时起兵反秦,数年后,刘邦称帝而田横与五百壮士败亡海岛上。刘邦为长远计,派使者软硬兼施以召横,田横不得已,与二门客随使赴洛阳。 走到离洛阳三十里的地方,田横对两位门客说:当初我与刘邦同时起兵,而今一为天子,一为亡虏,我深以为耻。刘邦其实是想看看我的面容,烦劳二位将我的首级献给刘邦。 于是自杀。二门客如诺,献田横首于刘邦。 刘邦大为叹息,于是以王礼葬田横并拜其二门客为都尉。葬毕,二门客在田横墓侧自掘坑,然后双双自杀。 刘邦更为惊叹,派使者赴海岛召五百壮士欲加重用。而海岛上的五百壮士从使者口中得知田横已死的消息后,无一奉召,他们采取了另外一种回答刘邦、回应田横的方式---全部自杀! 我常想,田横是墨家吗?田横是巨子而五百壮士是墨者吗?如果不是,他们那种重义轻生、慷慨赴死的精神与行事,与墨家何其相似!如果是呢?他们大概便是一群最后的墨者吧! 以崇高的理想为目标,以严格的组织为规范,以甘愿为理想而献身为精神,这便是墨家的总体特征。 当他们以集体的、群体的方式参与社会变革与实践时,他们能显示出一种力量。然而,悲剧性的结果可能恰好也就在其中:当这个群体遭受强力打击时,以他们对正义与理想的执着,以他们宁可死而决不后退的精神,其结果,便不是土崩瓦解而只能是寸草无生了。 土崩瓦解尚可收拾,寸草无生则无以为继了! 墨家的突然消亡是否可以这样解释呢? 先秦墨家作为一个学术流派突然消失了,但他们的精神与行为风格却并没消失。你去读读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写的《游侠列传》,游侠们那种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赴人之危厄、。 7.可以介绍一下中国历史上墨子,孟子什么的很多“子”吗头疼,墨子, 春秋战国时期: 老子:道家创始人,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 孔子:儒家创始人,其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担任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其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现象: 墨子:墨家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与“尚贤”,其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他认为自认有自己的规律,具有唯物主义思想,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庄子: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他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同时他也鄙视富贵利禄。 韩非子:战国时期发家代表人物,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主张“以法为本”治国,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君主除外。 本题回答认真程度:100%。 8.老子、墨子是什么家在中国历史上老子墨子对人类的贡献怎么就没有人 道家创始人老子 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学派主要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做过周朝史官。 孔子曾向其问礼,后退隐,著《道德经》(即《老子》);一说即老莱子,或太史儋。《老子》书是否为其所著,历来说法不一。 一般认为大体反映其思想。即以 “道”为核心,说明宇宙本质、构成、生灭、变化,提出“道生万物”、“有生于无”,认为道无状无缘,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但“道法自然”,有本质、规律的含义,提出“反者道之动”,认识到事物的对立与统一及转化与运动,但忽视转化的条件和运动的发展上升特征。 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刚强进取;主张直觉冥想,绝圣弃智;抨击时政,主张无为而治,知足不争;反对战争,认为战乱之源在于人为与物欲;要求回归自然,主张“小国寡民”、“结绳而用”。又有“见素抱朴”、“大音希声”等伦理、美学观点。 学说影响深远,为后世各派吸收、阐发。 道教奉之为教主,封建统治者曾封之“太上玄元皇帝”称号。 2。墨子的主张 墨家学派在政治上所代表的是广大小生产者、小私有者阶层的利益。 墨子的学说,如“天志、明思”等仍脱离不了殷周的传统思想,但赋以了“非命、兼爱”的内容,以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的思想。 墨子认为,“执有命是天下之大害”,极力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不应有亲疏贵贱之别。 他更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献身精神。 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 他提出“非乐”、“节用”、“节葬”的主张,反对当权贵族的“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的腐朽生活。 他意识到了劳动人类生活的基础,提出强调重视生产和“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的主张。 在政治上,他主张改善劳动者和小生产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提倡“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并且提出“尚贤”和“尚同”的观点,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对于知识和逻辑等问题,墨子有较深的研究,制定了作为认识真理准则的“三表”,并且提出了“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墨子的教育思想是“艰苦实践、服从纪律”,提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教育目的。 墨学在先秦时期曾为一时之“显学”,可是到了汉代就衰落不显了。 但是,墨家精神并未失传,汉代以后的侠士是墨家“兼爱”精神的继承者。中国的民间社党“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平等互助的侠义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墨家精神的真传。 中国歌颂侠义精神的诗歌和侠士小说,其精神源头莫不与墨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墨家思想在中国民间的社会底层流传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大,并不亚于儒学和道学。

论述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您好!这个问题应当分为两个方面来回答: 中国革命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成功的,社会主义也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确立的。共产党能够领导革命和执政,是历史的选择。首先,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的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这个太平天过运动和心海革命都可以证明。所以,革命的重担就只能落在无产阶级身上了。其次我国的无产阶级除了有世界无产阶级的共性以外,还有很多特有的优越性。无产阶级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要求,遭受的压迫最重,所以革命性最强,革命起来也很彻底。而且我国的无产阶级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阶级有天然的联系,工农联盟可以很快建立。再次,我国的无产阶级以马克思主义这一最具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理论为指导,无产阶级中有很多优秀人物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综合以上,最终无产阶级夺得了政权,他们能够执政,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 与无产阶级利益最为相符的就是社会主义这种制度,而无产阶级又是以全人类的解放为目标的,因而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谢谢阅读!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

是电视剧吗

墨家与公输家历史上是不是与“秦时明月”中一样

不是。墨家开创者:墨翟,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墨者多来自社会下层,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尤重艰苦实践,“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以裘褐为衣,以跂蹻(草鞋)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生活清苦。墨者可以“赴汤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后转脚跟后退。墨者中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领导,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例如巨子腹的儿子杀了人﹐虽得到秦惠王的宽恕﹐但仍坚持“杀人者死”的“墨者之法”。  按墨家的规定﹐被派往各国做官的墨者,必须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时宁可辞职。另外﹐做官的墨者要向团体捐献俸禄﹐做到“有财相分”。当首领的要以身作则。  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情神。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墨者大多是有知识的劳动者。  前期墨家在战国初即有很大影响,与儒家并称显学。它的社会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它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作为治国方法。它还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提出非攻的主张。它主张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前期墨家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方法 ,主张“闻之见之”、“取实与名”。它提出三表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方法。  后期墨家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几何学、几何光学、静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前者对前期墨家的社会伦理主张多有继承,在认识论、逻辑学方面成就颇丰。后期墨家除肯定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外,也承认理性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对前期墨家的经验主义倾向有所克服。它还对“故”、“理”、“类”等古代逻辑的基本范畴作了明确的定义,区分了“达”、“类”、“私”等3类概念,对判断、推理的形式也进行了研究,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以后,墨家已经衰微。到了西汉时,由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政策、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墨家本身并非人人可达的艰苦训练、严厉规则及高尚思想,墨家在西汉之后基本消失。公输子:即公输班,也叫鲁班,春秋时鲁国巧匠.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100字

在阅读《历史的选择》一书时,除了以上的知识,我还认识了许多伟大的英雄人物,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她——刘胡兰。 刘胡兰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这首先在于她从儿童团起就接受了党的教育,并看到了党领导的土地改革给贫苦农民带来的根本利益。为了捍卫本阶级的利益,她既不贪财、又不怕死,最后面对敌人的利诱,只回答说:“给我一个金人也不自白。”在刑场上,她大声喊道:“怕死不当共产党。”当时,国军曾从群众中拉出几个人去打刘胡兰。毛泽东主席,都赞赏她:“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呢!

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这是因为:1、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不允许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从19世纪下半期开始萌芽,但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始终没有发展为独立的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未完全断绝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系,在政治上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和力量,他们所具有的软弱性、动摇性,决定了没有彻底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只能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来寻求生存和发展.中国没能发展成独立的完全的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状况并没有因国民党的执政而改变.国民党取得政权后,既没有兑现它所许诺的“平均地权”,也没实现它所声称的“发展民族工商业”,倒是依附于帝国主义、具有封建性的官僚资本和“四大家族”聚敛了大量财富,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对国民党政权的完全失望,使中国的普通民众和知识界坚定地站在了中国共产党一边.民主党派纷纷明确表态支持中国共产党改造旧中国、开辟新道路的政治、经济主张.甚至连主张第三条道路的知识分子也不反对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得到了工农大众的支持,得到了知识分子的赞同,得到了各民主党派的拥护.2、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的新特点促使中国人民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正处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中国要完成近代以来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必须摆脱帝国主义的束缚.毛泽东同志指出:“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它们的目的,就是要占领中国的市场,掠夺中国的资源,使中国保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状况.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决定了中国要选择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30年代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信仰恐慌,使得资本主义的吸引力不断下降.而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蒸蒸日上.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在经济危机打击下,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华经济掠夺,日本更是悍然发动侵华战争.民族危机促使人们寻找新的出路.社会主义苏联为中国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制度选择和新的社会样板.因此,走俄国人的路,成为许多先进分子的共识.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力迅速扩大,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人心所向、大势所趋.3、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决定了中国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从中国社会各个阶级、阶层的特性来看,农民阶级是民主革命的最大力量,但由于他们的经济和文化条件而带有分散性和某些落后性;民族资产阶级有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强烈愿望,但由于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和能力;工人阶级是中国最先进、最革命、最有组织性的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天然领导阶级.因此,中国的民主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理所当然地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而没有其他哪个政治力量能够提出正确的纲领,团结一切进步力量,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问题,解决中国实现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问题.无产阶级作为领导阶级,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者,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后,必然要把这一革命引向社会主义方向.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在这两个阶段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这就决定了中国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一:中国共产党是在经过了长期与旧社会对动势力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中得出“只有马列主义才是中国革命的唯一出路。”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并不是像押宝一样无缘无故地走上了马列主义的道路。二:中国共产党在选择马列主义时也不是照单全收式的,而是有所选择有所改进的。这点从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并没有完全听从共产国际的指示就可以看出来。三:中国共产党对马列主义是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的。这一点,从我国很成功地和平解决他香港、澳门问题上可以看出来。四:马列主义将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奉行的唯一标准。上个世纪末,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国际共产主义势力受到很大冲击。而我国在这段时间里是很平稳地渡过的。国内普通百姓几乎没有感到来自国际政治变化而带来的任何影响。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不需要理解,就是这样的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1938年历史的抉择

一、历史的抉择全文 它记录下了那些烽火连天的岁月,铭刻下了明妃的忧怨,沉淀下了历史的精髓。 他忘记了那些惨绝人寰的杀戮,掩埋了累累白骨的姓名,屏弃了历史的“杂质”。 铭记与忘记,一对矛盾,结合于一体,浑然天成。 这样的“一体”,只有郁闷关。 铭记下的凄美篇章 大汉风采,昭昭日月:为和平友好,张骞出使西域,大汉朝的马蹄踏过这里;旌旗飘飘,骠骑将军西击匈奴, *** 的鲜血洒在这里;曲中忧怨,昭君出塞,迎亲的乐曲响在这里;“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蔡文姬的车轮碾过这里。 芸芸众生,虽然他们早已被封印在历史的长河中很久很久了,但玉门关见证了他们的曾经存在,铭记下了这些历史的凄美篇章。 玉门关,是血与泪的铭记,是生命存在的见证,是历史走过的痕迹。 忘记了的平凡渺小 大汉盛世,并不朗朗乾坤:玉门关忘记了西出西域被俘致死的大汉臣子;忘记了骠骑将军一场战争带来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忘记了“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惨剧;忘记了大漠黄昏,那一抹青冢的孤独;忘记了文姬的两个孩子遥望着母亲远去车影是那双后会无期的眼睛。芸芸众生,他们早已被历史所遗弃。 因为他们在大汉如此盛大的辉煌面前是如此的平凡和渺小。 玉门关,是平凡与渺小的深渊,忘记了沧海中的一栗又一栗,是历史走过的一片茫然。 铭记下的平凡,忘记了的辉煌 当战争的硝烟渐渐散去,当和亲的曲调早已消失在广袤的天空,当尘埃早已掩盖了车轮碾过的痕迹,当时间早已抚平了人们心中的伤痕。此时的大汉早已化为一堆堆黄土,留给人们的早已不是曾经的辉煌——一切都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难道这个就是玉门关铭记下的大汉?这个就是为中华民族赢得至高无上尊严的大汉?时间可是抹去一切。经过了2000过年岁月的侵蚀,大汉朝早已辉煌不在。 因为它只属于历史,永远只是丹青中壮丽的一笔,只可远观,远的足以让人去忘记,最后只剩下一个粗犷的轮廓。 当大汉朝的背影消失在21世纪的夕阳中,无论是昭君还是蔡文姬,无论是张骞还是霍去病,却依旧向人们昭示着生命的传奇与瑰丽。 这些被历史屏弃的“杂质”——被万丈光芒掩盖的珍珠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田。因为他们虽生的平凡,却演绎了不平凡的人生,向人们诠释了平凡的伟大——把自己生命中最璀璨的部分留在了大汉的回忆里;因为他们至今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更因为只有生命的绝响才会成为人们心中的永恒。 希望被您采纳!。 二、征文1000字左右,题目《历史的选择》要求新颖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没有 *** ,就没有新中国……”听到这首歌,我想起了前几天看到的《历史的选择》这一本书。 这本书讲述了中国改革30年来,历经的苦寒和风霜。这就像那梅花呀,在风欺雪压面前,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骏马选择了驰聘千里,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选择了“粉身碎骨全不怕”。 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东方一只永恒的雄狮。气势雄伟,被称为历史长龙的万里长城;古朴典雅,优美如画的苏州园林;银装素裹,云气缭绕的巍峨泰山。 它们让我知道,它们能成为世界历史文化的遗产,却绝不仅仅是因为我所能看到的美景,更多的却应该是岁月流逝后,历史在那里留下的颇有独特韵味的沉淀,因为我知道是历史选择了中国。中国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蕴。 夜深人静,长明灯旁,一个虚弱的身影正记录着历史的沧桑。他,司马迁,饱含心酸用自己的丹青妙笔著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臣著——《史记》,史学的天空因为有了你这颗星而更加煜煜闪光,文学的园地也因为有你这颗星而更加灿烂辉煌,我想这些是伟大人物积累而成的文化。 汩罗江上的一圈涟漪,让我不得不想到屈原,一个愤世嫉俗,报国无门的臣子,用孤愤的诗行代替了富贵,用楚辞《离骚》洗去了历史的铅华,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情壮语成为后人追求理想的动力,铮铮铁骨的他被后人所景仰。正是这些在漫漫岁月里历史堆叠而成的刻痕,才令中国拥有了如此深远的文化。 其实,不是每道风景都是珍贵的文化,不是每个国家都有着悠久的文化,一种有着生命力的文化,是历史粹取的结晶,是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顽强的精神的结晶,无穷的力量感动着历史,让历史的选择成为悠久。 漫长的文化历史中,太多太多的奇迹被中国所创造,甚至成为绝响,但也有太多本不该被散化的而被散化为烟尘,我们文明的精髓,我们人民的劳动成果,却被英法联军一把火毁去,我们的“万园之园”就这样随风而去,它是被历史所淘汰了吗?中国文明犹如一座大山,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在风雨中永葆生机。 沧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凝固成阳光下无言的石柱,而中国,这座沉稳的大山,却又一次给世界带来了喷涌而出的生机与绿意。 历史选择了中国,人类并不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仍是那座山,一座永远推不倒的大山,每一粒泥土的沉淀都是千年传统的精华,林间的长啸仍是当初的潇洒,山林间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变的,是生机,是百折不回呈现出绿色的能力。 千载兴衰风雨,你,静静地伫立于万千苍生之上,仰天长望,你如此浩瀚。历史选择了你,我的中国,永远的中国。

以《历史的选择》为主题的作文600字

自己不会写吗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从历史上来说,封建制度已经腐朽不堪,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说明了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了中国在当时的环境下不可能走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而后来由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取得的胜利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 从人民来说,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让人民饱受受压迫、受剥削的痛苦,而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严重脱离人民群众,不仅没有完全促成中国人民的觉醒,没有实现民族的独立,反而将中国陷入战乱。只有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革命,建立了人民统一抗战的战线,坚持了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建立由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新中国的成立和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人民的选择。希望采纳

历史的选择作文100字

100字,加不加题目啊??

试论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必然选择

一、正视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都有其历史决定性。邓小平同志指出:“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这一表述,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就已经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他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试图按图索骥,依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把中国富强的希望寄托于实行和发展资本主义。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到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以至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国民党也曾在大陆搞资本主义,最后留下的是一个四分五裂、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历史以其血的代价告诉我们,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一方面,封建主义不愿意走资本主义道路。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达两、三千年,在中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备也最顽固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虽然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封建势力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封建势力还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势力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毛泽东同志曾说:“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同时,也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它们的目的,就是要占领中国的市场,掠夺中国的资源,使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并以其强大的经济势力排除和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它们决不允许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的资产阶级也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由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他们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更没有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只有完全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才能得以生存、发展。因而,靠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中国最终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封建主义旧统治又延续不下去。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正当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感困惑的时候,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中国新的出路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选择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历史性的选择,是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是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当时的出路有三条:一是限制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二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互不相干,长期平行发展;三是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走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三条道路中,中国的近代历史已经表明,第一条道路走不通;第二条道路实际上也行不通,不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就是资本主义战胜社会主义,二者之间没有调和的余地;惟有第三条道路,才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且新民主主义革命也为中国人民选择这条道路奠定了基础。在政治上,我们已经掌握了国家政权,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巩固和加强了工农联盟。在经济上,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转化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我们已经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实现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因此,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总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体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得出的必然结论。所以,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 二、正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有着无比的优越性 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第一,社会主义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受压迫受剥削的社会地位,无产阶级 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保证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爱国人士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力和他们的民主权利。 第二,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生产 力,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三,社会主义提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不断扩大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避免两极分化。 第四,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在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基础上,并用低价商品摧毁弱小国家的民族企业,用坚船利炮把它们变为自己的附属,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实行不等价交换。而我们的社会主义,主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通过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当然,由于社会主义目前还处于实践阶段,我们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上述认识,还是十分传统的,是不全面的、肤浅的。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对其优越性必将会有新的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想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正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们必须基于以下前提: 1、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因此,对其优越性的理解我们不可能是“先知先觉”,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对其进行全面的描述,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体验、去总结。 2、衡量和比较哪一个社会制度优越,决不能离开具体国家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片面地从现有的经济发展程度来看,而应当主要看它是不是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生产关系是否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人民的地位和生活是否得到改善。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这些方面是资本主义制度远远无法比拟的。虽然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程度和科技水平,一般比社会主义国家要高,这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各自发展的基础和起点不同所造成的,决不是有的人所说的是由于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所决定的。 3、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相比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还比较短暂,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资本主义制度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而社会主义制度自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十月革命算起,只有不到百年的历史,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建立才几十年的历史。所以,相比资本主义来说,社会主义的发展目前还不完善,还不充分,还处于初级阶段,其应有的优越性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我们不能拿拥有几百年历史发展经验的东西,来比拟和衡量只有几十年历史发展经验的东西。 4、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新社会制度代替旧社会制度,或者建立和完善一种社会制度,从来不会是历史的瞬间,它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其前进途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和想象的困难与风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邓小平同志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我们要充分估计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只要基于上述前提,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乃至挫折就会有客观、公正地认识,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及其优越性就不会产生信仰危机。 三、正视伟大成就: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邓小平同志指出:“建国以后,我们从旧中国接受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工业几乎等于零,粮食也不够吃,通货恶性膨胀,经济十分混乱。我们解决吃饭问题,就业问题,稳定物价和财政统一问题,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经济建设。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人们说,你们搞什么社会主义!我们说,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所以,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现在落后的状态下,走什么道路才能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这就又回到是坚持社会主义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上来了。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再过二十年、三十年,我国生产力发展起来了,也不会两极分化。”这就是一代伟人向世人昭示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我们说,衡量一种社会制度是否符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利益,最根本的是看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尽管在一段时间,指导思想上犯了“左”的错误,经历了严重挫折,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以往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的。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觉实践。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全面发展的道路; 是一条坚持全面改革和开放的道路;是一条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历时70年,跨越两个百年、两个千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振兴中华的道路。沿着这条道路,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的经济建设成绩卓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科技事业日益进步,国防建设更加巩固,人口素质全面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发展,外交事业谱写新的华章,“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已成功实现。全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精神振奋、生活幸福。十多亿人口的中国,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千百年来人们衣食住行无忧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这一切靠什么?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靠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探索的结晶,凝聚了几代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理想的追求。这条道路,已经初步振兴了当代中国,未来中国的全面振兴,只能由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实现。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结论。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是第一次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这次革命中,资产阶级正式登上政治舞台,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制定了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奋斗目标,最终以暴力革命的方式催垮了清王朝,建立了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超过了前人为寻求国家出路而进行的一切斗争。 2.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共和政体。 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王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正因为如此,当袁世凯、张勋先后复辟帝制时,均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人民群众的坚决反抗。 3. 使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大解放 4.冲破了封建主义的束缚,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以振兴实业为目标,设立实业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随后的几年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革命政府还提倡社会新风,扫除旧时代的“风俗之害”。如:以公元纪年,改用公历;下级官吏见上级官吏不再行跪拜礼;男子以“先生”、“君”的互称取代“老爷”等的称呼;男子剪辫、女子放足之风迅速席卷全国等。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人们的精神解放。 5.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电子商务的发展历史有多久??

电商是指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易活动的商业行为。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当时通过互联网进行商业活动还是相当罕见的一件事情。直到1995年,著名的在线书店亚马逊才开设其网站,并开始销售书籍和其他产品。当时的电商主要是以B2C(企业对消费者)为主,因为当时大多数人并没有上网购物的意识。2000年之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出现了更多新的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等。与此同时,移动设备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手机网络购物成为了一股新兴趋势。

历史的选择征文800字

fgh

如何理解“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

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1]正是由于这“四个选择”实现了中国社会的三次历史性转变产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成果. 一、“四个选择”解决了中国发展的四个历史性课题 中国的近代历史,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历史.要实现民族复兴、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我们必须在中国发展进程中作出正确的选择.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历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这“四个选择”解决了中国发展的四个历史性课题.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领导者的问题.在近代历史的发展中,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国家没有独立,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状况,必须有一个能够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强有力的领导者.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经出现了不少仁人志士担当这一领导者,也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最终没有能够胜任领导中国人民改变民族和国家状况的历史任务. 1921 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在当时,没有人会预料这个只有几十个人的弱小政党,在今后能够成为领导几亿、十几亿人口的伟大政党.但历史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做到这一点.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靠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奋斗中取得的丰功伟绩确立的,是成千上万共产党人用艰苦卓绝的奋斗和牺牲换来的,是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实现人民解放和幸福的不懈努力而得到认可的.只要不带有偏见地尊重历史,那么,谁也不会否认这一事实.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先进性的党,是能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国家的独立和人民解放,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就没有初步进入小康的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正确的选择.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指导思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其先进性,最根本的是因为她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它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人民就在与众多思想和理论的比较中认识到,这是能够指导中国发展进步的科学理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之所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坚信马克思主义,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它的理论本质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随着时代发展、实践发展、人们认识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创立到今天,160 多年的历史中,马克思主义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和创新.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以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为主要内容的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成果.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与创新的原动力,国情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与创新的载体,马克思主义必将在实践中,在世界范围内与时俱进地向前发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已经证明,今后的实践仍将继续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选择.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解决了中国社会制度的问题.社会制度是中国发展的基础性条件,这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得出的基本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是导致中国在近代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之一.资本主义制度是世界其他国家获得成功发展的重要原因,但这一制度不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极大限制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中国没有形成成熟的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缺乏领导力量.中国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又进一步制约了资本主义因素的迅速发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立足本国实际,开辟了一条既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又区别于西方旧式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道路.正如毛泽东在 1956 年 4 月 4日召开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指出,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方针政策……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中国跨越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为社会主义社会,这符合中国特殊国情下的社会发展规律,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中国发展的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 11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也指出:“毛泽东同志毕生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建设的道路,为古老的中国赶上时代发展潮流、阔步走向繁荣昌盛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2] 社会主义是一种制度,也是一条发展道路,二者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作为制度,社会主义反映的是社会性质问题,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本质体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是坚持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社会主义的共性,不具有这一特征,就不能称之为社会主义.作为道路,反映的是通过走什么路、实行什么模式来建设社会主义.由于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以及各个国家历史文化传统不一样,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没有统一的模式.不同国家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际,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同的发展道路体现的是不同国家发展的特色,看不到这一点,就不能走出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历史发展的结论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客观规律的选择.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解决了中国发展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发展奠定了基本的制度条件.但是,并不等于自然而然地解决了中国发展的所有问题.中国发展该走怎样的道路,这一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晰.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没有提供具体答案;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还刚刚开始,不可能有现成的经验.走怎样的发展道路,只能在实践中探索.探索的过程是曲折的,我们有过失误、有过折腾,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使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正如邓小平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所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3](P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第一,这条道路不是教条地、机械地照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是实事求是地、灵活地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创新马克思主义.第二,这条道路不是照搬别国的模式,而是切实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具有中国特色,使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具体化、中国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与选择改革开放联系在一起的,改革开放既是思想观念的大解放、大转变,也是发展道路和体制的根本性转变.改革开放既改变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传统认识,也使我们在新的道路和体制机制下,对社会主义进行着全新的实践.改革开放 30 多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 30 年不能相比的.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成绩为世界所瞩目,全世界都为中国发展的奇迹感到震惊.所有这一切,归结为一个不可动摇的结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是符合国情的选择. 二、“四个选择”深化了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四个选择”中,前“两个选择”是选择领导者和指导思想,后“两个选择”是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从整体看,“四个选择”贯穿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并随着实践发展不断深化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考验,以及与其他政党和各种主义的比较鉴别中作出的正确抉择.中国革命斗争的事实说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有能力承担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建立新中国的历史重任.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科学的理论,才能作为指导思想解决中国革命过程中一系列的重大问题.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就是找到了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就是找到了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先进社会力量与先进理论的结合,为中国社会发展奠定了基本条件.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前“两个选择”的基础上,为实现中国社会发展作出的选择.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一选择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开创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征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领导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该怎样走,我们党没有经验,需要从头开始进行探索.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既以选择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为前提,又深化了对选择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中国共产党能不能适应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能不能适应从领导武装斗争到领导经济建设的转变,这是对中国共产党新的考验.事实证明,尽管中国共产党在这一选择面前有过失误、走过弯路,但依靠自身的力量纠正了错误,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重要经验.中国共产党是值得信赖的,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挑战.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基础上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作过具体论述,社会主义该怎样建设,经典马克思主义也不可能提供现成的答案,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理论总结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不能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能不能融入中国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能不能指导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深化了我们选择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教条,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我们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为马克思主义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无论是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成功实践,或者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不成功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科学性.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能够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是在前“三个选择”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要求作出的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和前途的又一次历史性选择.改革开放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解决中国发展的历史性课题,也是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对前“三个选择”的进一步深化认识.它赋予了前“三个选择”新的内涵. 改革开放赋予了对选择中国共产党新的认识.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能够经受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的考验,必须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必须要看到党还存在着不适应的地方.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把坚持党的领导的重心,放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上,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使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改革开放以来的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改革开放更加坚定了我们选择中国共产党. 改革开放赋予了对选择马克思主义新的认识.改革开放的实践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向前发展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发展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同一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的.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点的结合,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丰富的理论内容,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改革开放的实践发展,使人们重新认识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的结论,不是书本上的条条,而是具有丰富内容的科学体系.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革开放更加坚定了我们选择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赋予了对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新的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走什么道路是党和人民不断探索的问题.我们曾经照搬别国的模式,但没有成功,也曾经光凭热情想走出自己的路,结果也受到了挫折.经过对成功和失误的反思,我们选择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有了全新的认识,这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我们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基本框架,建立了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实在和具体,人们对这一道路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改革开放使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这一道路更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更能够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改革开放更加坚定了我们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的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选择改革开放为前“三个选择”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前“三个选择”. 三、“四个选择”实现了中国社会三次历史性转变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 “四个选择”贯串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四个选择”的结果实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三次历史性转变,即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伴随这三次历史性转变,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四个选择”是实现三次历史性转变的前提,三次历史性转变是“四个选择”的结果.三次历史性转变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之间是实践与理论创新的关系.三次历史性转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在三次历史性转变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发展与创新. 历史和人民在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三次历史性转变,完成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的三大历史课题:一是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建立新社会,二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三是在改革开放中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 中国社会发展的第一次历史性转变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实质是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途径是通过革命的武装斗争,内容是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国民党的统治.这是一次决定中华民族和中国前途与命运的历史性转变.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人民找到了科学的理论和革命的领导力量,这是实现中国第一次历史性转变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具体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是成功实现这一历史性转变的关键.中国革命的历史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就不可能实现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转变. 中国社会发展的第二次历史性转变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实质是完成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内容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具体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成功实现这一历史性转变的关键.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基础薄弱、文化发展落后,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面临的最大实际.在这样的条件下,要顺利实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必须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没有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实现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转变. 中国社会发展的第三次历史性转变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转变.[4](P140-141)这一转变的实质是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途径是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是成功实现这一历史性转变的关键.这一次转变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一般理论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相结合,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全新模式.没有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不可能实现中国的第三次历史性转变. 毛泽东思想能够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在于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具体化、本土化,也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再是抽象的,而是具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联系的具体内容.当实践证明,毛泽东思想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科学理论的时候,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体的就是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构成毛泽东思想核心内容的,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也包括产生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创新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够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大理论成果,在于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基本方法运用于改革开放的实践,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体的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同样,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核心内容的,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也包括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实践的创新理论. “四个选择”、三次历史性转变、两大理论成果,是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总结,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它以充分的事实向世界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发展的正确方向,没有社会主义道路就没有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保证,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今天的繁荣富强.

历史的选择 演讲稿

  老师们,同学们(看情况而定,像神马领导啊神马的你自己看着办)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转瞬之间,我们将迎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纪念日。1921—2011,90年沧桑巨变,90年翻天覆地,中国共产党见证了历史的奇迹!  1402年6月初八,历史的沦落。  中国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夜深人静,长明灯旁,一个虚弱的身影正记录着历史的沧桑。他,司马迁,饱含心酸用自己的丹青妙笔著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臣著——《史记》,史学的天空因为有了你这颗星而更加煜煜闪光,文学的园地也因为有你这颗星而更加灿烂辉煌,我想这些是伟大人物积累而成的文化。  汩罗江上的一圈涟漪,让我不得不想到屈原,一个愤世嫉俗,报国无门的臣子,用孤愤的诗行代替了富贵,用楚辞《离骚》洗去了历史的铅华,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情壮语成为后人追求理想的动力,铮铮铁骨的他被后人所景仰。  《历史的选择》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中国的英雄人物,还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要学习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英雄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轻易放弃,坚持不懈,有永不言败的精神。即然历史选择了中国,我们应该把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光大,使生活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为什么中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共产党说的

历史的选择

历史的选择 在清朝末年,中国背负了一个又一个的屈辱,让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但是,往往人在极限时而实现突破,这个力量是无敌的,我们拿起了镰刀锄头,去反击帝国主义者的洋枪大炮,这时,历史选择了反击。在1937年时,日本大举进攻中国,这次,我们没有懦弱,我们的毛主席带领我们勇敢抗击敌人,这时,历史在中国危难的时候选择了毛泽东和反击。在文革时期,四人帮在整个中国搅得人民不得安宁,这时,在国家需要治理的时候,历史选择了邓小平。 现在,我们完全可以向世界宣布:我们不是东亚病夫!我们不怕你们!我们的力量是强大的!中国崛起了! 那么,力量在哪里呢?今天人们常常会提到一位伟大哲人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 邓小平爷爷也提到过:“落后就要挨打?”为什么当时落后?因为当时封建主义在中国蔓延得太深,女孩都不上学,导致了阻碍中国前进的脚步;当时人们也不团结,各家过自己的,没有礼尚往来,失去了心连心的默契,从而导致了中国被侵犯。 现在,中国选择了我们,历史选择了我们。世界都在关注着我们,中国不再伤痕累累,中国的历史不再有屈辱的一页。让我们新一代为他抹平创伤,为他摘下屈辱的包袱。让他轻松的发展,用事实来反击帝国主义,你不是说中国是东亚病夫吗?那就让我们前进的拳头击碎你的思想;还想再侵犯我们神圣的徒弟吗?那就让我们前进的脚步轧碎你的意图。 我们,一定不能辜负历史的选择!!

关于历史的选择的作文800字

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锤万凿出深山”,“千磨万韧还坚劲”,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一一中国,一只东方远恒的雄鸡。夏朝到今日,历史走过了数数个年头,留下了珍贵的回忆与最痛彻心扉的伤残。历史是珍贵的,没了历史,我们就记录不下那中国那曾经的光辉和时刻提醒人们的伤残。《历史的选择》这一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中国改革30年来,历经的苦寒和风霜。这就像那梅花呀,在风欺雪压面前,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历史选择了一位位名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他带领我们从敌人的包围中挺身而出,开拓新天地,带领我们打江山,夺回属于我们自己的领土。历史选择了邓小平,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中国历史从此焕发新生,变得辉煌……….人民的劳动,自然的结晶。气势浩然,被称为历史长龙的万里长城;古朴雄风,精致优美如画的苏州园林;银装素裹,云气缭绕的巍峨泰山。它们让我知道,它们能成为世界历史文化的遗产,却绝不仅仅是因为我所能看到的美景,更多的却应该是岁月流逝后,历史在那里留下的颇有独特韵味的沉淀,因为我知道是历史选择了中国。中国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汩罗江上的一圈涟漪,让我不得不想到屈原,一个愤世嫉俗,报国无门的臣子,用孤愤的诗行代替了富贵,用楚辞《离骚》洗去了历史的铅华,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情壮语成为后人追求理想的动力,铮铮铁骨的他被后人所景仰。夜深人静,长明灯旁,一个虚弱的身影正记录着历史的沧桑,他,司马迁,饱含心酸用自己的丹青妙笔著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臣著——《史记》,史学的天空因为有了你这颗星而更加煜煜闪光,文学的园地也因为有你这颗星而更加灿烂辉煌,我想这些是伟大人物积累而成的文化。正是这些在漫漫岁月里历史堆叠而成的刻痕,才令中国拥有了如此深远的文化。 其实,不是每道风景都是珍贵的文化,不是每个国家都有着悠久的文化,一种有着生命力的文化,是历史粹取的结晶,是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顽强的精神的结晶,无穷的力量感动着历史,让历史的选择成为悠久。 漫长的文化历史中,太多太多的奇迹被中国所创造,甚至成为绝响,但也有太多本不该被散化的而被散化为烟尘,我们文明的精髓,我们人民的劳动成果,却被英法联军一把火毁去,我们的“万园之园”就这样随风而去,它是被历史所淘汰了吗?中国文明犹如一座大山,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在风雨中永葆生机。沧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凝固成阳光下无言的石柱,而中国,这座沉稳的大山,却又一次给世界带来了喷涌而出的生机与绿意。 历史选择了中国,人类并不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仍是那座山,一座永远推不倒的大山,每一粒泥土的沉淀都是千年传统的精华,林间的长啸仍是当初的潇洒,山林间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变的,是生机,是百折不回呈现出绿色的能力。千载兴衰风雨,你,静静地伫立于万千苍生之上,仰天长望,你如此浩瀚。历史选择了你,我的中国! 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有一双凌空飞翔的翅膀;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游泳的尾巴;骏马选择了驰骋万里,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名族有团结的力量。 中国像朵芬芳的雪梅,经得起风吹雨打,受得了烽火连天,饱受风霜的中国,就像这一枝梅,百折不回、万韧坚劲……. 历史,它记录下了烽火连天的岁月,铭刻下了明妃的忧愁,沉淀下了历史的精髓。它忘记了那些惨绝人情的杀残,掩埋了累累白骨的姓名,屏弃了历史的“杂质”……. 历史,选择了中国一中国,我的中国;中国,永远的中国!

一篇历史的选择议论文

今天,我翻开了【历史的选择】,看了第一章: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让我知到了以前我们的困难生活,在新民主义革命期间,我们经过28年坚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 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无数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锤万凿出深山”,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一只东方永恒的雄狮。在1921年7月23日——31日,一个改变了全世界1/4人口;一个改变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命运的消息——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共产党源于西欧,但就是这样一位来自异国他乡的“孩子”却改变着我们。七u2022七事变后,中国已进入了一个硝烟弥漫的国家,但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保家卫国奔赴于战争的第一线,“打到列强,除军阀”就再也不是人们的口头禅了。终于,经过28个春秋的不断努力,共产党站了起来,中国人民站了起来!1949年的10月1日下午3点,另一个不寻常的时刻也来临了。此时的天安门广场异常热闹,人们都呼喊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终于,在人们的呼喊声中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这就证明着古老的中国即将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现在,改革开放已轰轰烈烈进行几十年了,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人人都奔小康,朝着美好的方向奋进。随着科技的发展,涌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革命者,如做为赤子的钱学森带着报效祖国的心愿回到了中国;吴登云则怀着颗救死扶伤的心来到了帕米尔高原;杨利伟承载着13亿人民的飞天梦想驶向月球……正是如此才创造出了如今和谐美好的社会。在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政治进步、经济腾飞、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新局面,让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你若去细细品味这《历史的选择》,你会发现这就是一部爱国史,一部血泪史。我在万里长龙——长城行走时;在箸满经文的鼎钟徘徊时,在富丽堂皇的天安门前陶醉时。我何曾没想过这片大地是在饱经沧桑中崛起。想想前人的艰辛,又想想自己的舒适,我愿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浇灌这片美丽的国土,使祖国变得更加繁荣富强。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

历史的选择 演讲稿 不是读后感 800字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江竹筠——江姐,当她的生命定格在29岁的时候,也许,她的青春不再闪光。 可历史 的天空,那闪亮的,却依旧是她灿烂的笑容。当那根根竹签刺进手指的时候,我们听到是铮铮铁骨的铿锵。这就是历史的选择。那一滴滴血,汇成了那一抹人间美丽的彩虹,化为人间最美丽的色彩,那女性娇弱的泪,流淌成滚滚的江河,在历史中奔腾。只因为,这是历史的选择。当鸦片的硝烟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弥漫,那是开眼看世界的一代人的抗争;当缫丝的机器轧轧作响,那是又一代华人的救亡图存;当北洋水师的火炮在黄海上轰鸣,那是炎黄子孙不屈的怒吼;菜市口的六君子的双眼还在怒睁,东交民巷使馆的火焰还在升腾;“还我青岛”血书历历在目 ,四行仓库的战歌响彻长空。中华儿女的反抗的声音从末止歇,列强的屠刀依旧更新着母亲累累的伤痕。阿芙乐尔号那一声炮响,欧洲上空那游荡的幽灵,让神州大地突起一个赤色的世界。于是,我们便时刻能注目那南湖的游船,谛听遵义的湘音,在雪山,在草地,感受鱼水情深,在窑洞,在塔下,顺从光辉的指引。千万次的失败,只能证明我们的民族精神,选择马克思主义才是中华智慧的印证。你看,那平型关的日军的尸体;你听,黄土岭名将之花雕零的声音;你看,完美无缺六百年的古都,你听总统府上战士的歌声。历史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烈士们洒尽最后一滴血的时候,他们相信,历史会有一个公正的回答。当天安门广场上升起那冲闪耀的五星,历史在给烈士们一上公正的回答。当西北大漠上绽放一朵耀眼的云彩,当轩辕儿女漫步太空,当五洲人民聚首聆听“北京欢迎你”,当金砖四国崛起于世界之林,当我们GDP成为世界第二,当我们的总理对钓鱼岛喊出最强音,世界都在告诉我们这是历史的选择。

为什么历史的选择是“四个选择”

“四个选择”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历史和人民所作的“四个选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1]正是由于这“四个选择”实现了中国社会的三次历史性转变产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成果. 一、“四个选择”解决了中国发展的四个历史性课题 中国的近代历史,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历史.要实现民族复兴、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我们必须在中国发展进程中作出正确的选择.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历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这“四个选择”解决了中国发展的四个历史性课题.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领导者的问题.在近代历史的发展中,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国家没有独立,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状况,必须有一个能够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强有力的领导者.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经出现了不少仁人志士担当这一领导者,也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最终没有能够胜任领导中国人民改变民族和国家状况的历史任务. 1921 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在当时,没有人会预料这个只有几十个人的弱小政党,在今后能够成为领导几亿、十几亿人口的伟大政党.但历史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做到这一点.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靠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奋斗中取得的丰功伟绩确立的,是成千上万共产党人用艰苦卓绝的奋斗和牺牲换来的,是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实现人民解放和幸福的不懈努力而得到认可的.只要不带有偏见地尊重历史,那么,谁也不会否认这一事实.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先进性的党,是能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国家的独立和人民解放,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就没有初步进入小康的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正确的选择.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指导思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其先进性,最根本的是因为她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它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人民就在与众多思想和理论的比较中认识到,这是能够指导中国发展进步的科学理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之所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坚信马克思主义,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它的理论本质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随着时代发展、实践发展、人们认识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创立到今天,160 多年的历史中,马克思主义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和创新.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以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为主要内容的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成果.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与创新的原动力,国情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与创新的载体,马克思主义必将在实践中,在世界范围内与时俱进地向前发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已经证明,今后的实践仍将继续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选择.

历史的选择征文

贺新郎 读史(1964春)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 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足乔〕 歌未竟,东方白。

历史的选择

人类之伟大,乃是掘出精神的力量。 民族之文化,乃是把握历史的选择。 ——题记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骏马选择了驰聘千里,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 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锤万凿出深山”,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东方一只永恒的雄鸡。 人民的劳动,自然的结晶。气势浩然,被称为历史长龙的万里长城;古朴雄风,精致优美如画的苏州园林;银装素裹,云气缭绕的巍峨泰山。它们让我知道,它们能成为世界历史文化的遗产,却绝不仅仅是因为我所能看到的美景,更多的却应该是岁月流逝后,历史在那里留下的颇有独特韵味的沉淀,因为我知道是历史选择了中国。中国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汩罗江上的一圈涟漪,让我不得不想到屈原,一个愤世嫉俗,报国无门的臣子,用孤愤的诗行代替了富贵,用楚辞《离骚》洗去了历史的铅华,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情壮语成为后人追求理想的动力,铮铮铁骨的他被后人所景仰。夜深人静,长明灯旁,一个虚弱的身影正记录着历史的沧桑,他,司马迁,饱含心酸用自己的丹青妙笔著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臣著——《史记》,史学的天空因为有了你这颗星而更加煜煜闪光,文学的园地也因为有你这颗星而更加灿烂辉煌,我想这些是伟大人物积累而成的文化。正是这些在漫漫岁月里历史堆叠而成的刻痕,才令中国拥有了如此深远的文化。 其实,不是每道风景都是珍贵的文化,不是每个国家都有着悠久的文化,一种有着生命力的文化,是历史粹取的结晶,是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顽强的精神的结晶,无穷的力量感动着历史,让历史的选择成为悠久。 漫长的文化历史中,太多太多的奇迹被中国所创造,甚至成为绝响,但也有太多本不该被散化的而被散化为烟尘,我们文明的精髓,我们人民的劳动成果,却被英法联军一把火毁去,我们的“万园之园”就这样随风而去,它是被历史所淘汰了吗?中国文明犹如一座大山,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在风雨中永葆生机。沧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凝固成阳光下无言的石柱,而中国,这座沉稳的大山,却又一次给世界带来了喷涌而出的生机与绿意。 历史选择了中国,人类并不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仍是那座山,一座永远推不倒的大山,每一粒泥土的沉淀都是千年传统的精华,林间的长啸仍是当初的潇洒,山林间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变的,是生机,是百折不回呈现出绿色的能力。千载兴衰风雨,你,静静地伫立于万千苍生之上,仰天长望,你如此浩瀚。历史选择了你,我的中国,永远的中国。

历史的选择全文

自第一只猿猴从树上来到地面,历史就将统治芸芸众生的权力交给了人类。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那一刻,我们的祖先便开始了选择,在选择中前进,在选择中走向文明……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当把选择权交给胆小懦弱者手中,他便会在不可预知的危险面前畏首畏尾,在消极颓废中等待死神的召唤。诚然,生命是宝贵的,但是消失了光芒、没有灵魂的生命却早已陨落。于是,“生死不能兼得,舍生取义也”的豪情成为了千百万仁人志士的选择。秦廷内,荆轲挥舞着手中的匕首,把六国的仇恨刺向秦王,可是“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侠肝义胆的关云长,为了寻找失散的兄长,毅然离开了曹操为他提供的荣华富贵,过五关斩六将。“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在元军的屠刀面前依然想着自己未竟的事业。“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革命先烈们的在黑暗中发出的呐喊惊天地泣鬼神。“士为知己者死”,他们的选择不会因为他们肉体的消亡而灰飞烟灭。 如果侠士的选择表现为一种悲壮,那么科学家的选择则是对科学的虔诚、对真理的追求。中国的两弹之父邓稼先的鲜为人知,不正是印证了“不义且富贵,于我如浮云”的奋斗精神吗?选择需要足够的谨慎,这就是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的失败和毛泽东的迂回游击作战成功的原因。前者没有根据当时的国情,对他人的政治路线生搬硬套;而后者全面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客观地做出选择。选择是把双刃剑,选对了,你就会有“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快感;选错了,你就可能发出“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哀叹。 近年来,我国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中国基本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共识开始形成。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承认乐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但是当你面对选择时,除了保持一份谨慎之外,你还应该果断地面对。一味的犹豫与退缩,只会交出你选择的主动权,放弃书写你自己精彩人生的权利。尽管选择是痛苦的,但是有选择的权利亦是幸福的,希望你珍惜自己的权利。 选择是一面镜子,你可以在选择中逐渐找到自己今后人生努力的方向。 选择如同迷宫的入口,尽管前方充满着未知、布满了荆棘与曲折,但是只有经过这个入口,你才能感受到人生的精彩。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的选择虽有正确与谬误,但通过选择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发展的规律,看清这个大千世界的真面目…… 我愿意直面历史的选择、选择的历史……
 首页 上一页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