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历史论文怎么写 初中生

初中生历史论文写法:方法一:首先,选题——或者说,确定你的中心论点。例如:论秦始皇的功过。接着,论述——详细陈述具体史实、事件。你可以单纯叙说史实,也可以夹杂议论。注意分条,就是保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最后,总结升华——用简短的话语将你的中心意思表达清楚,联系现在,抒发XX意义。方法二:首先认真审题,明确要写的主题,切忌不要写偏题,然后给主题命名。命名要准确清楚,紧扣主题。保证按照要求完成最基本的字数要求,要抓住主题结合内容写。不要离题万里,要史论结合。要写出与主题相关的历史知识影响内容的,要写出与此相关的历史启示。注意一定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历史与个人相结合,历史与内容紧密结合。

历史论文怎么写

在写历史论文时先看问题,看看是让你评述那个或者是几个观点,还有什么特殊的要求。第二步看材料,材料有的时候是表格,有的时候是文字,表格的相对简单因为时间事件比较清晰,文字的材料就像做普通材料题一样,断句、找时间、找主语等等,把材料说的内容弄明白。读懂材料后就是准备答题了。先是梳理逻辑,答评述类的题的逻辑一定是三段式的,第一段:材料中的观点;第二段你的观点;第三段:证明你观点的史实。材料中的观点要从材料中归纳,怎么归纳,同学都知道,具体变抽象、主被动互换等等。你的观点一定是针对材料观点提出的,一般有三种:①同意材料的观点、②反对材料的观点、③同意材料的观点但是也觉得这个观点有局限性,根据不同的题目选用不同的观点,没有特殊要求的话最好选第三种,比较中庸也符合历史答题全的要求。最后就是史实,史实首先是要准确,这个要看你背书的功夫了。再有就是要相关,最好是就事论事,比如问中国的事情最好用中国的史实,问世界史的用世界史的史实。然后就是充分了,所谓“孤例不证”一个观点最好能用一个以上的史实来证明。最后再罗列史实的时候要注意时序,就是史实一定按时间排列,不能跳跃。历史小论文的三要素:(1)论点(观点):观点应明确、清楚(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证据要准确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4)总结,综上所述,得出结论。

有关历史的学术论文

  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有关历史的学术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有关历史的学术论文篇一   论叙述的历史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历史学定义与目的的思考,探讨史学发展的沿革,并藉此探索史学辉煌与沉寂的内在原因。同时通过思索目前国学热与全民读史热潮的内在动因,探索如何兼顾史学的科学性与扩大学科的群众基础等问题。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创新是其发展不竭的动力。叙述历史无疑是增加史学群众基础的不二选择,史学平民化是一个趋势。如何兼顾叙述的历史和考证的历史,处理历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这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历史;历史学;叙述史学;史学理论;后现代   一、历史学的定义与叙述史的关系   1、历史学与叙述史学的关系。关于历史的定义不同历史学家根据自己的理解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这些感悟或与时代相关或与治史准则相联系。而几乎所有关于历史的定义无不关注到了历史的叙事这一价值。瞿林东先生在《中国史学史纲》一书中说:“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认识、记载与撰述的综合活动,这便是史学。”i而杜维运先生也有过类似的叙述“一般来讲,所谓历史,不外是以往实际发生的事件(简言之为往事),或者是以往实际发生的事件的记录(往事的记录)。” ii关于这一问题西方也有类似的认定,影响西方史学界数百年的兰克学派创始人兰克,在《拉丁民族日耳曼民族史》一书中提到,“人们一向认为史学家的任务是批判过去,为将来利益正时代,我不主张这样,我真正希望记录过去的事情”。中西史学家何以对此有着类似的认识,我认为基于历史以下几个特点。从历史的本身来看历史是有事实的构成,事实的确认,事实的表达,三方面组成。而事实的构成是其基础。而历史的本身,其实就是过去的事。是过去事物活动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叙述主义历史哲学承认历史事件的存在,但由于他们认为这样的事实即使存在,对现在、对今人也没有什么意义,因而他们的主要关注点不是历史实在或“客体”,而是对“客体”的解释和叙述,认为历史的意义取决于对历史的解释,而历史解释不能不依托于历史叙事。是故叙述清楚史实是历史学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而后现代主义从历史的艺术层面强调叙述的重视,这点与我国传统的文史不分家不谋而合。叙述事实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我们理应重视。   二、从史学的文学性谈叙述的史和民间述史   1、从史学的文学性谈叙述的历史。文学从定义上是一种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从定义上相比,貌似同史学不甚相及。但两者似确有相互渗透的地方。有句话叫做文史不分家,我们中国传统的历史著述总是和文学难分彼此,例如被鲁迅誉为“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至今都以期文字优美,叙事丰满,受到文史学界的重视,后世之史书纷纷仿其体例,让一个个冰冷的人物,跃然于纸上,仿佛重现了历史的场景一般,这样类似文学的描述赋予了历史灵与肉。这一点使其成为吸引大众,最受群众欢迎的学科之一。同时,文学作品也具备其史料价值,章学诚说过“五经皆史”陈寅恪先生发明了“以诗证史”的方法,而如今历史研究的对象范围更是大大扩展。文学作品成为其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西方19世纪上半叶风行一时的浪漫主义史学也强调了历史同文学的密切关系。法国浪漫主义史学家巴兰特说:“我一直设法使历史小说从历史中汲取的兴味再回到历史中去,首先,历史必须是准确的,但我想它同时也可以是逼真而有生气的”iii而后现代主义史学的许多思想滥觞于浪漫主义史学之中。后现代主义史学强调史学著作对历史的再现是艺术的再现,通过叙述,使史实变为故事,史学是叙事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史学应当为史学与艺术之统一。不可否认后现代主义的有些观点有失偏颇,但我们也应真实的予以思考,从而推动史学的进步。比较激进的说法来自新历史主义史学家海登怀特,他认为将叙事作为历史学思考的重心,认为历史学家不可能在叙述之外把握历史,而叙述中对结构形式的选择有不同的情节效果。   2、从史学的文学性谈民间述史。近几年来,我国大地上掀起了一阵学习国学,复兴传统文化的浪潮。而历史学作为国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国民的青睐。史学普及读物高居图书销售的前列,畅销书专栏长期被通俗说史类读物所占据。沉寂多年的历史仿佛一夜之间苏醒过来,并迸发出了惊人的生机和活力。这无疑是值得欣喜的一件事。体现了国民素质的增高下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国学如今何以如此之热,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我国经济的发展。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渴望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其次是学界的繁荣和对文化的努力推广。以及多媒体信息化时代下文化传播的新途径等等。   三、历史通俗写作的前世今生   老辈历史学家其实早已开始了历史通俗写作和叙述历史的尝试。最早的通俗讲史的大家可能算是旅美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了,1944年9月黎东方先生在陪都重庆开创收费讲历史的形式,受到了听众的一致好评。黎先生讲史生动形象,却又不虚构任何以人物与事件。林语堂先生得知此事后说要将“幽默大师”的名衔转送给黎东方。在先生写完《细说清朝》一书后,胡适先生鼓励他把历朝历代都讲一遍,先生笔耕不掇,陆续写出了《细说三国》《细说元朝》《细说明朝》《细说清朝》和《细说民国》。1998年先生逝世后,出版社约请几位著名历史教授补齐了秦汉、两晋南北朝、隋唐和宋朝。成为现在我们看到的细说中国历史丛书。我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也重视历史的通俗解读。先生撰写的《苏秦张仪》、《关岳合传》、《中国地理大势》、《三国史话》。雅俗共赏,通俗易懂。深受读者好评。四部书现在以《吕著史地通俗读物四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发行。如今,由于多媒体的传播。更是有很多专家学者参与到普及历史,叙述历史中来。现在中央电视台的拳头节目百家讲坛,搭建起专家学者同群众的一个桥梁,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将许多晦涩知识传播于民众之中,深受观众好评。出版的著作更是数不胜数。这些都是值得欣喜的尝试。   结 语   史学平民化和全民读史是大势所趋,对历史学的发展也是一个利好。从传统叙述史学和史学的文学性看也符合传统述史的传统,老派学者亦有诸多成功的尝试。人民的选择才是应有的改变。如果能抓住这一趋势,相信一定能够迎来史学的又一个春天。我们希望那一天的尽快到来。让历史学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   i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2-12.   ii杜维运.史学方法论》,21页,台湾,1981。转引自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11页。   iii古奇.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M].商务印书馆,1992:129.   【参考文献】   [1]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M].北京出版社,1999.   [2]杜维运.史学方法论[Z].台湾,1981:21.转引自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11页.   [3]庞卓恒,李学智,吴英.史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英)卡尔.历史是什么?[M].陈恒,译.商务印书馆,2008.   [5]马卫东.历史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古罗马)塔西陀.罗马帝国编年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7](法)布罗代尔.论历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张广智.西方史学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9]古奇.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M].商务印书馆,1992.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历史的学术论文

中国100多年前主要历史,处在什么样的阶段?

中国从封建主义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近代中国革命的发生和新旧民主革命的转变(一)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矛盾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大国,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逐渐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使本来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中国,沦为表面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原有的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结构起了很大的解体作用,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初步的发展,中国由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变为有了一定程度资本主义成分的半封建社会。2、近代中国社会的特点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是一个特殊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其主要特点是: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使中国在实质上丧失了从前完整的主权国和独立国的地位,但在表面上,它仍然保持着独立国的形式。第二、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了,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著的优势。第三、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中国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是,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它的力量是很软弱的,它的大部分同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第四、由于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或半统治之下 ,由于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又由于中国的地域广大,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3、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和激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这就是中国革命的深刻的社会根源。(二)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发生近代中国革命发生的原因,近代中国为什么会发生革命,且发生如此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呢?从根本上说,并不是基于人们的主观愿望,而是近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斗争及其尖锐化的结果。4、近代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和性质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不仅成为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和性质。那就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对内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民主,这两大任务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既是反帝的民族革命,又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民族民主革命的统一。5、近代中国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八十余年中国人民与外国侵略者及其走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戊戍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但是,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历史表明,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它们担负不了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任务,改变不了中国的命运。中国革命需要新的阶级政党来领导,需要新的思想指导,需要寻找新的出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也就成为必然。(三)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1、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变为新民主主义,是中国近代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辛亥革命及后来多次斗争的失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北洋军阀对内独裁专制,卖国对外投降造成的严重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预示着新的革命的发生和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是不可避免的。中国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和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而唤起的中国人民及其先进分子的新觉醒、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的形成,又使得中国革命实现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转变成为可能。2、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实现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实现是通过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创立而完成的。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使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发生了在本质上有别于过去八十余年的一切革命运动的历史性飞跃:中国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一批受十月革命影响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成为运动的指导力量,五四运动因而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自从有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中国革命进入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全球化进程的三个历史阶段

谈经济全球化的三个阶段及其意义经济全球化是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宏观大势,目前已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商品经济的全球化。这一阶段全球化肇始于英国工业革命。由于地理大发现和远洋航海事业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商品远销世界各地,并给自身带来巨量社会财富,推动世界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在这一阶段,商品生产中心也就是世界的中心,广大发展中国家则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全世界经济活动受这一中心的支配。第二阶段是资本经济的全球化。这一阶段全球化肇始于电力革命。由于电力的普遍使用,发达国家经济又有了指数级的增长,并推动世界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哪儿能赚钱,资本就去哪儿。世界的中心是掌握巨量资本的帝国主义国家,各国经济活动均处于帝国注意国家的控制之下。第三阶段是信息经济的全球化。这一次全球化肇始于二十世纪中期的信息革命,信息网络的建立则是其发展的高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世界的中心是那些掌握了信息网络的国家,谁掌握了信息网络的控制权,谁就能控制整个世界的经济活动,并能获取巨量社会财富。但由于社会主义中国的信息网络科技迅速发展,目前发达国家信息网络控制中心地位正在受到冲击,既由实行霸权主义的美国中心开始转移到中国中心,而中国5G网络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则使这一对美国中心的冲击加大,中心转移也加速。由于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信息网络技术服务于全世界,因而它必将极大增强世界各国的发展能力,而削弱帝国主义国家实施霸权的能力,因此也必然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欢迎和支持,而遭到帝国主义中心国家美国的强烈反对。美国近期挑起的封锁“华为”之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其目的则在于维护自己的全球化控制权,以便继续剥削和称霸世界。由此可见,在第三次经济全球化之中,信息霸权与各国人民反信息霸权之争必将是十分激烈的。我们应该对此有充分准备,并保持信息网络优势,为自身和世界人民发展经济服好务。总之,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其本质是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向世界扩张并攫取世界财富的过程,而信息经济全球化则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反对帝国主义霸权的过程。今后还会继续发展,内容会更新,意义会变化,其特征亦需人们不断给予关注。当然,经济全球化的新阶段并不是说就把以往阶段的内容完全抛弃了,而是会保留下来,使其继续发挥作用,所以目前阶段的经济全球化是保留了前两个阶段内容的综合全球化,只是信息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罢了。现阶段的经济全球化将带来百年未遇的“大变局”,推动世界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也许会以美国霸权的衰落为特点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重大事件

.秦始皇统一中国黄良路口

新时期改革开放实现了一系列历史性转变 主要有

1.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2.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历史是如何被推进的?

农民起义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 的 中国历史 大事年表

详情请参照高中的历史书吧,大事年表,我抄给你没意思啊!

故事化的历史读物《中华上下五千年》,主要都讲了些什么内容?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按照古代的传统说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期间流传有许多的神话,历史故事等。故有书《中华上下五千年》。

苏北琴书的历史沿革

苏北琴书亦名宿迁琴书,民间惯称“打扬琴”或“打蛮琴”。苏北琴书源自明末清初的汉族民间小调,清道光年间,形成于宿迁地区,当时称为“打扬琴”。到同治年间较有影响的琴书艺人是李义成。据《中国曲艺杂志、江苏卷》、《淮阴市曲艺志》和《宿迁市曲艺志》记载:李义成幼年自安徽流浪到宿迁皂河定居,以唱民间小调为生。“打扬琴”形成后,他在苏、豫、鲁接壤地区流动演唱,颇有名气,并在这一地区广收徒弟。据八十六岁的老艺人王修珠述说,李义成一生共收一百多个徒弟,其中较有名气的有宿迁县的李道生、许广才、庆廷年、泗洪县的陆成金、陆成银等。清光绪二年,琴书艺人在宿迁县皂河镇西王春圩设香堂,创门户为柴门,订门规、设字号(字辈),其字辈号为“道清通玄静,远长守太清,忠礼智诚信,何教永元明”二十个字。推李义成为堂皇主,尊称教主。光绪末年陆成金、陆成银兄弟因与老师李义成不和,不受其门规约束,跳出柴门,自创门户为陆门,从此琴书分为柴门与陆门两大门派,固宿迁地处北、泗洪在南,则有南、北门之称。“扬琴”形成后,迅速向周边地区传播和发展,北向山东,西向安徽,东向淮阴、连云港等地区。此时宿迁地区苏北大鼓书已经盛行,北方评书也不断流入,“打扬琴”艺人单靠初时的小节目已不能维持生存,他们开始演唱长篇书目,有李义成等艺人根据乾隆年间发生在宿迁东关口的真实故事编演的看家书目《打蛮船》。以及后来出现的《王天宝下苏州》《李双喜借年》《张秀才赶考》《金镯玉环记》等30多部长篇书目。从此群众称之为“扬琴书”。抗战前,苏北琴书的长篇书目发展到60多部。在唱腔上也由曲种形成初期的单调“凤阳歌”发展衍变成固定的“四句牌”、 “二板”“垛子”等唱调,后来在“四句牌”中又吸收了“银钮丝”“淮红调”等曲调,发展成“四平调”和“悲调”,二板中揉进了“扬柳青”“穿心子”“莲花落”等曲调。在演出形式上也由原来的“单脚梆”发展成二人或三人搭档演唱,且大都是男女搭档,俗称“鸳鸯档”。抗战爆发后,一些苏北琴书艺人南流,宿迁的余有亮、张明爱、张振业、泗洪的郑天勤和宿迁闻名一时的余家三姐妹“余凤美、余素英等到南京定居演唱,高德山、韦怀栋等到上海定居演唱。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民间琴书艺术的发展与提高很重视,各地文化主管部门对民间艺人进行登记发证演出,1952年宿迁成立曲艺协会,1961年改为宿迁县曲艺队。1955年到1961年宿迁县文化科先后举办四期琴书培训班,招收培养了一批新学员。并编演了《借驴》等20多部新书目,改编上演了《林海雪原》《烈火金钢》等20多部现代书目。演出形式也从长期“摆地摊”走上了舞台。1957年举行的全国曲艺调演中和曲种普查中,原师承于宿迁苏北琴书的各地琴书都以其所属地区而命名,鲁南则称山东琴书、皖北则称安徽琴书,徐州则称徐州琴书。从传承谱系中可以看出,到20世纪80年代,徐州、鲁南、皖东北一带琴书艺人系宿迁第一代琴书艺人李义成的传人。另据1953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张斌《吕剧音乐研究》中记载:琴书最初流行于淮河中下游,1886年诸城县艺人朱西太到江苏宿迁学艺,带回了《洞宾戏牡丹》发展了山东琴书。由此可见,山东琴书也源自宿迁的苏北琴书。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地曲艺组织恢复,苏北琴书又获得新生,并出现一个辉煌时期,1983年,宿迁县有职业琴书艺人68名,非职业艺人80多名。其演唱艺术也得到发展和提高,在原有的唱腔基调上揉进了淮红戏、吕剧、泗州戏等部分优美唱腔,倍受群众欢迎。在多次政府举办的文艺调演、会演比赛中获奖。

“五四青年节”有什么象征意义和历史?

“五四青年节”实际上已固定成一种文化符号,具有象征意义。其象征意义主要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当,对社会问题的激情破解,对各行各业的唤醒与创造。五四运动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五四精神代表着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统一体现。五四青年节既是对历史承诺的担当 ,也是对实现社会与人生的叩访 ,更是对未来历史的观照。“五四青年节”每年一次 ,或隆重或简朴 ,但其节日的意义永在。“五四青年节”包含着两层含义 ,一是纪念“五四运动”,一是作为青年的节日。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更要牢记历史,继承祖辈们的遗志!扩展资料:在1919年10月,总统举行秋定祭孔,同时组织了四存学会,以“昌明”“周公孔子之学”为宗旨,1921年更修订了《褒扬条例实施细则》,进一步强化封建礼教。梁启超和梁漱溟则高唱中国文化优越论,反对学习西方的文化,反对中国革命派,同时抵制马克思主义。而在五四运动中,反对中华道德思想文化的人士,推行了新文化运动,更提出“打倒孔家店”、“推倒贞节牌坊”等口号。五四运动进一步促进了反封建思想的发展,与尊重中华文化的复古思潮形成针锋相对的局面。中国的语言文字政策的思想渊源大部分都来自于五四时期的西化理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四青年节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发生了哪些举世公认的历史性变化?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发生了哪些举世公认的历史性变化? A.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B.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C.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D.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正确答案:ABCD

历史有哪些关于安徽琴书的记载?

安徽省是安徽琴书的发源地,安徽牛庄镇时家村(原属广饶县)民间艺人时殿元等是安徽琴书的主要创始人。安徽琴书由民间说唱艺术琴戏演变而来。安徽琴书最早产生于鲁西南一带,后演变为南路、北路、东路3个流派。清光绪六年(1880年),安徽琴书传入广饶北部。当时,位于黄河入海口处的广饶县北部和利津县东部尚无防洪大堤,任黄河漫流入海,每至汛期,黄水漫溢,穷苦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以逃荒要饭谋生。为多求施舍,许多灾民行乞时演唱民间小曲,民间艺人逐渐增多。安徽琴书传入后,民间艺人争相学唱,以此作为谋生手段。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安徽琴书在广北一带普及,职业琴书艺人渐多,较著名的有张兰田、张志田、商秀岭、时殿元等人。其中北路琴书艺人时殿元独辟奚径,在广泛吸收其它戏曲、曲艺艺术成分的基础上,把安徽琴书由坐唱形式改为化装演出,首创化装扬琴,成为安徽琴书的主要创始人。时殿元自幼以唱民间小曲讨饭为生,后以唱安徽琴书成名。他嗓音甜美,表演风格自然洒脱、幽默夸张,被时人誉为“大角”。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后,京剧、五音戏、河北梆子等戏班与安徽琴书竞争民间演出市场,安徽琴书观众减少,艺人收入降低。为增加安徽琴书的竞争力,时殿元决心对安徽琴书进行改进。他从京剧的服装、道具、表演等方面受到启发,经与崔心庆、崔心悦、谭明伦等人商议,决定把安徽琴书由坐唱形式改为化装演出。清光绪二十六年腊月二十三(1901年2月11日),时殿元率“同乐班”在家乡时家村首次化装演出了琴书段子《王小赶脚》。时殿元以丑行应功扮脚夫王小,执鞭撵驴;崔心悦以青衣应功演二姑娘,身缚彩绘的驴形道具做骑驴状。二人载歌载舞,表演生动活泼,谐噱横生,别开生面,获得巨大成功。此后,他们陆续将《王汉喜借年》、《光棍哭妻》、《王天宝下苏州》等10多个书目改为化装表演,使琴书说唱向安徽琴书化迈出了重要一步。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时殿元首建“共和班”,开始由“拉地摊”转向舞台演出。共和班长期在广饶、博兴、张店、昌乐、潍县和胶东诸县演出,民国初期,进入省府在戏院或剧场挂牌演出。1930年前后,时殿元的弟子时克远、刘欣武、刘立贤等人组成“同乐班”,在劝业场等戏院演出,开始将一些角色较多、情节较为复杂的剧目如《双换亲》、《白蛇传》、《秦雪梅观画》、《金玉奴》等,改为化装扬琴上演。不久,“同乐班”与“庆和班”合并为“义和班”。时殿元及其弟子时克远、李同庆、于廷臣(利津人)等,在艺术实践中对剧目内容、表演手法、演唱腔调、音乐伴奏等诸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和充实,使之逐渐完善。

1949到1978年中国历史

1949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

这些奸臣,竟然推动了历史发展进程

从小看古装片,不管是武打片还是历史剧,里面少不了一种重要角色,那就是奸臣。 所谓奸臣,首先权倾朝野,然后是无恶不作,贪污腐败、贪赃枉法、口蜜腹剑,整个人就是为使坏而生。每当奸臣在电视上出镜,大家就义愤填膺,恨不能生食其肉。 然而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在历史上,那些无论是史书还是百姓口碑都定义为奸臣的人,他们一生当中并非只干坏事,不干好事。很多奸臣在国家大事上就有比其他忠臣更高瞻远瞩的想法。 - 01 - 比如明朝自开国起,北方的蒙古一直屡屡犯边。 明朝跟蒙古人打仗,后勤方面劣势很明显。明军一个士兵要两三人保障补给,而蒙古骑兵,一个人两匹马,吃喝都够抢。一般来说,明朝只要出兵一次,当年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就没了,而战果却少得可怜,往往是斩杀几十人。因为蒙古骑兵来去如风,比游击队还灵活。 但游牧民族也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它的经济生活受天气影响很大,一场大雪便可能让牲畜死掉大半,蒙古人只好南下抢掠,不然没有活路。 明朝盛产布匹、棉花和粮食,而蒙古有大量的牛羊、马匹。如果双方开辟交易市场,互通有无,这样既造福两国百姓,也避免了战争。 所以蒙古人主动说,我们别打了,做生意吧! 嘉靖年间的一位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便向皇帝上书,建议与蒙古互市。 正当朝廷主意未定之时,一位大臣跳了出来,认为与蒙古和谈是损害民族气节的卖国行为,不但要坚决跟蒙古人死磕到底,还要把朝中主张互市的人砍头。 可后来的事实证明,随着贸易往来,明朝北方边境延续200多年的战争结束了,长城内外物富民安,商业空前繁荣,朝廷每年也节省了上百万两白银的军费。 那位主张互市的首辅大人,就是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大奸臣严嵩。 而反对他的大臣,就是以一身正气、刚正不阿而彪炳千秋的忠臣杨继盛。 对于很多持传统忠奸观的人来说,这样的结果是非常幻灭的。 流芳百世的未必不糊涂,遗臭万年的也未必不英明。 身陷好人坏人的思维定势里,看人看事只会越发狭隘,世人哪有好人坏人之分呢?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 怎样看待明朝与蒙古互市这个问题,无关忠奸,只有智商和学识的区别。 如果是从宏观大局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奸臣也有治国良策;如果愚昧无知,仅仅因为所谓的民族大义、气节就喊打喊杀,那么忠臣也会误国。 - 02 - 纵观历史,奸臣里面,不但有人聪明睿智,有的还能极大推动历史的进步。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就是东汉蔡伦的伟大创举。 蔡伦是个太监,如果不是因为发明造纸,那么他可能会跟赵高、魏忠贤一样被列入弄权干政的奸臣行列。 蔡伦的政治生涯可谓助纣为虐、专政弄权。他先是帮主子窦皇后用毒计害死太子生母,后来又投靠新主,自己的官越当越大。 蔡伦在负责编写经书的过程中改良了原来已有的造纸术,大大提高了纸张的质量,也降低了造纸的成本。这项极大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发明,其实只是蔡伦向主子献媚的产物。 通过蔡伦,我们可以发现,要当奸臣,尤其是历史上的著名奸臣,智商是个很高的门槛。这些奸臣们的智商不光会用于阴谋诡计,还有发明创造。 我当然不是为了给奸臣翻案,说他们其实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人。他们之所以被后世判为奸臣,当然是干了不少祸国殃民的事。但功过要分开看,不能因为他们有罪过,就抹杀其历史功绩,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功,就文过饰非。 既然奸臣有时候也会做好事,那么这里就有了一个新问题: 他们不是奸臣吗?他们不是满肚子坏水吗?可为什么他们还要做好事,因为偶然的良心发现吗? 好事只是一个客观的结果,一件事对人民有益就可以称之为好事。 但做好事的人是出于什么心理,这种主观想法就不确定了。很多时候,主观的意愿与客观的结果很可能是相违背的。 杨继盛反对严嵩与蒙古和谈,从杨的角度来说,他当然是出于拳拳爱国忠义之心,但实际上是在误国。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初心,也不是为了造福人类,加快文明的传播。 - 03 - 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情况,一个政治家在做事的时候,考量最多的是自己集团的利益。 至于做的事在客观上是好事还是坏事,这就交由后人评说了。 清末民初的一代枭雄袁世凯就是这样。 在历史教科书中,袁世凯被定性为“窃国大盗”、“独夫民贼”。他生前不仅因为称帝而臭名昭著,一路发迹起来的手段也并非光明正大,而是充满了权谋和争议。至于人品,更是不堪入目。 历史大剧《走向共和》中,编剧给袁世凯量身打造了一道金句:“ 这就是政治,你可以犯罪,但绝不能犯错 !” 虽为杜撰,却经典得拍案叫绝,相信袁大头在泉下也要引为知音。 袁世凯青年从军就表现出卓越的胆识和才干,很快在军中担任要职。甲午战争后,清廷深感旧式军队已然不能承担国防重任,便想效仿西方列强编练新军。袁世凯多方运作,谋到这一职位后,他极力在军中安插、培养亲信,暗暗把朝廷的军队变成袁家军。 袁世凯在清末最为世人不耻的事当属戊戌告密,出卖变法领袖康有为、谭嗣同,既给顽固派扑杀维新变法送上了助攻,也坑死了戊戌六君子,害了光绪皇帝一生,而袁自己靠告密博得了慈禧的提拔。 秀才出身的袁世凯能够当上朝廷重臣,完全是清廷的提携。可袁不但没有对朝廷感恩戴德,反而把它当成实现自己宏图大志的工具,当清廷气数已尽的时候就毫不留情地一脚踢开。 辛亥革命暴发后,清廷启用袁世凯镇压南方的起义。袁世凯手握强大的北洋军,本来可以轻松地打败革命军,然而他却不紧不慢地磨洋工,一边打一边跟朝廷要价。袁逐步做大后,连哄带威胁,逼迫清廷逊位,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清朝就此寿终。 就是这样的一代奸雄,在他担任直隶总督期间,却给中国现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03年,他联合湖广总督张之洞、湖南巡抚端方上书朝廷教育改制,开启了我国近代教育的全新起点和高速发展。 1905年废除科举后,他为培养新式人才,确立发展师范教育这一战略,建立各级师范学校有40多所。他压缩军费用以发展全免费的国民学校,即四年制初级小学。 他还建立了中国现代警察制度。1902年,袁世凯在直隶省城保定首设巡警总局和分局,并参照外国拟定了中国最早的《警务章程》。1905年,他又在北京、天津建立了巡警,4年后全国各大城市都有了巡警。 1905年,他任用人所熟知的“留美幼童”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兼办路务,修成170多里长的京张铁路。两年后,袁世凯奏请朝廷任命詹天佑出任汉粤川铁路总办。此外还有新易铁路,中国和比利时合资建成的芦汉铁路。 袁世凯还首先在天津搞法制改革,引入西方议会制度,实行宪政。后在全国倡导实行君主立宪,认为“官可以不做,宪法不能不立”,对中国民主进程的推进所作出的贡献不可磨灭,在晚清时期高举“立宪”的大旗,请求立宪,对晚清宪政的形成至关重要。 袁世凯的这些功绩,极大地助力了中国追赶世界先进文明的进程。 难不成袁世凯也成了焦裕禄、孔繁森式的好干部,一心一意,为国为民?当然不是,所谓奸臣者,是指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人民之上,并为一己之私而不择手段。 但有些时候,个人利益与国家、人民利益并非完全背道而驰 。 袁世凯编练新军,主观上是要实现自己的野心,但客观上,他全面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制度,精心培养留学生。这些举措都给中国军队带来了进步和新思想。 后来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在任上锐意革新,是因为他认清了变革的大趋势,并且顺应时代潮流。因此在客观上也为国家立了大功。 - 04 - 有句话说, 小孩子才分对错,成人的世界里只有利弊 。 虽然不用这么绝对,但我们在评判历史人物的时候,如果标准仍然只有忠臣和奸臣,那就太过幼稚了。 在职场上,如果管理团队或与人协作,就更容易发现,并不是忠臣就一定大公无私,一心为公,他们也有自己的诉求;而奸臣也不是毫不利人,专门利己,他们也会跟公司保持一致,公司完了对他们也没好处。 利用公司和工作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人性决定的,如果因私而废公,那就滑入了“奸”的行列。 电视剧里的忠奸善恶只是拿给人消遣的,拿来指导办实事则百无一用。 每个人在决策、选择的时候,都会权衡利弊,而人品,只是影响决策结果的因素之一。 因为研究人的思想和决策的需要,现代心理学、管理学应运而生。 任何问题,最后往往是人的问题。 我们应该多读相关的书籍,掌握基本的心理学、人际学知识,切莫再简简单单地以好人和坏人区别身边的人。 对人性的隔膜与无知,在任何时候都不是智慧。

韩国的历史

历史早期考古研究发现,在数十万年前朝鲜半岛上已有原始人类居住。朝鲜半岛的旧石器时代始于公元前50万年,公元前10世纪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到了公元前4世纪进入铁器时代。传说公元前2333年(中国尧帝时期)天帝庶子桓雄下凡朝鲜半岛,其子檀君建立朝鲜国,定都平壤,史称“檀君朝鲜”。事实上,檀君神话最早是在13世纪的《三国遗事》中出现,近现代才逐渐被认为是韩国起源,并不能看作是信史。大约公元前3—2世纪存在的辰国被认为是三韩(辰韩,马韩,弁韩)的前身,可能是朝鲜民族最早建立的国家。其都城可能在汉江之南。辰国被认为是像三韩一样的联邦制的国家。从辰国能与卫满朝鲜抗衡并能派特使到汉朝的角度上看,辰国应存在稳定的中央集权。三韩中的辰韩沿用了辰国的名字。马韩曾宣称自己是辰国之王。西周灭商之后,商朝遗臣箕子到朝鲜半岛与当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国”。公元前3世纪末,朝鲜历史上第一次有所记载。在中国汉朝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史记》中记载,商代最后一个国王纣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到了朝鲜半岛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并得到周朝的承认而成为诸侯。史称“箕子朝鲜”。 根据朝鲜史书《三国遗事》所载,檀君的后人在箕子来到朝鲜之后,带着人民南迁,以免和箕子带来的人形成冲突。这些人后来成为了三韩的始祖。箕子朝鲜在公元前2世纪才被卫满朝鲜取代。箕子朝鲜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被认为是韩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汉初,燕王卢绾叛汉后逃至匈奴,其部将燕国将军卫满率千余人进入朝鲜,并成为箕子朝鲜的宫相。于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带推翻了箕子朝鲜的政权。这是朝鲜历史上第二个王朝,称卫满朝鲜。公元前108年,汉武帝派兵消灭了卫满朝鲜,并设立了乐浪郡、真番郡、临屯郡、玄菟郡,史称“汉四郡”。汉四郡汉四郡是汉武帝在元封二年(前109年)—元封三年(前108年)派兵征服卫满朝鲜后在其旧地设立的四个郡的总称,分别为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及临屯郡。这一时期(公元前108年—313年)铁器被广泛生产和运用,使得更加坚硬和锐利的武器与农业工具成为现实,加快了政治上的统一和权力与财富的集中。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前后,朝鲜半岛北部主要分布着扶余、高句丽、沃沮、东濊等部落国家。西汉在这一地区建立了汉四郡,其中的真番、临屯二郡很快被撤消,玄菟郡也转移到辽东。与此同时高句丽在鸭绿江流域兴起后,开始逐步统一其周边国家,并压迫乐浪郡。最终在313年趁西晋崩溃而吞并乐浪郡。在朝鲜半岛南部,辰国发展成了由马韩,辰韩和弁韩组成的三韩联盟。辰韩中的6个部落发展成新罗。三国时期高句丽曾经是半岛的霸主。5世纪好太王和长寿王统治期间,高句丽进入鼎盛时期,之后的1个世纪里,仍然保持了在朝鲜半岛强势的实力,控制了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及中国东北的辽东半岛。此后,中国隋唐年间,高句丽不断与中国交战,开始不断陷落,668年为唐朝与新罗联军所灭。据高句丽“好太王碑”碑文的记载,高句丽好太王迫使百济和新罗臣服于高句丽,并且击退了入侵新罗的日本军队。百济在公元前18年由温祚王创立,他带领一群人从扶余王国(在今中国东北境内)出发,到达朝鲜半岛中部的汉水流域。《三国遗事》记载,温祚王是高句丽的创立者朱蒙(东明王)的儿子。百济吞并了马韩部落,并在4世纪时达到鼎盛时期,统治了朝鲜半岛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后受到高句丽扩张的进攻,都城被迫迁往熊津(今公州),后又再次迁往泗沘(今扶余郡)。前57年,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东南部地区且吞并了辰韩部族立国。6世纪中叶前,新罗吞并了伽倻。668年,新罗在唐朝的帮助下征服了百济后,灭高句丽统一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高句丽灭亡后,其后裔大部分被迁入中原,逐步与中原民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围各族之中,王族绝嗣。其所辖疆域开始完全由唐王朝管辖,后来一部分划归东北另一个地方政权渤海国,一部分归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6]。新罗统一新罗夺取到被高句丽霸占的原属百济的汉江流域后,疆域抵达黄海。新罗开始与唐朝结盟共同对付百济和高句丽。公元660年唐联合新罗灭百济,次年进攻高句丽,久围平壤不下而返。668年,唐高宗再次出兵,最终于当年9月攻克平壤,并由大将薛仁贵在高句丽与百济旧地建立安东都护府。至此之后高句丽政权就退出了历史舞台。670年—676年唐朝新罗战争后,新罗占领百济故地和原高句丽小部分领土,统一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定都庆州,效仿唐朝的国家制度进行统治,并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新罗时期,佛教兴盛,花郎徒制度是当时新罗社会的典型特征。新罗政权对具有战功的人赐以土地,实行租庸调赋役制度。改革中央和地方的官僚机构,确立中央集权的统治。735年,新罗将北部疆界扩展到清川江沿岸。新罗时期,韩国农业、手工业都有较大的发展,对外贸易繁荣,和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异常频繁。新罗僧人慧超曾泛海前往印度和东南亚诸国,加强了韩国和这些地区的交流。9世纪末,新罗国力衰弱,各地农民起义不断。900年,起义部队将领甄萱称王,建立后百济国,定都光州;903年起义僧侣金弓裔称王,于新罗北及西北建立“泰封国”(先号摩震国),定都铁原;918年,王建建立政权,定国号“高丽”,史称“王氏高丽”,和原新罗并称为“后三国”。新罗于935年被王氏高丽所灭,新罗时代结束。高丽王朝918年,弓裔的部将王建被部将拥立为王,迁都至自己的家乡开城(松岳),改国号为“高丽”。935年,灭新罗;936年,灭后百济,建立高丽王朝。高丽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在中央设置三省六部,军队实 高丽青瓷行府兵制。颁布“柴田科”法令,实行官员俸禄田和柴山制度,封建经济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对外贸易更为频繁,韩国的英文“Korea”便是由高丽转音而来。高丽建国后,乘渤海国衰落之机向北扩张,把北部疆界进一步延伸到鸭绿江下游南岸。993年,高丽契丹战争后高丽按协议与宋朝断交,并获得鸭绿江以东土地。并在以后三次战争中击退契丹的入侵。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将郑仲夫为首,发生两次政变,政变军人废立国王,大杀贵族文官,最终建立了武将崔忠献挟持国王的“都房”政权。1231年,高丽蒙古战争,高丽国王逃至江华岛;1258年,崔氏政权垮台,国王投降蒙古,蒙古则答应撤军。元朝建立后,不肯降元的三别抄继续发动抗元战争;1273年,元军占领济州岛,高丽蒙古战争结束。高丽成为元朝的藩属国。直到1356年恭愍王回复时高丽朝廷才重新掌握统治权。朝鲜王朝1388年,高丽国王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李成桂则早已决心归附明朝,他从鸭绿江边回兵占领首都开城并发动政变。1392年,废黜高丽国王,自立为王改国号为朝鲜,向明朝称臣,定 世宗大王都汉城(今首尔)。朝鲜王朝实行推崇儒学、排斥佛教的政策。对中国采取事大政策。朝鲜王朝时期,统治阶级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重新调整了君主专制的国家机构,把军队的统率权集中于中央。朝鲜王朝初期实行“科田法”制度,把全国土地按等级分授给文武两班,并规定可以世袭,使“私田”进一步趋于私有。朝鲜世宗时期国力达到极盛,经过数十年开疆拓土,朝鲜终于形成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的北部疆域。15世纪中叶以后,地主阶级利用各种手段兼并土地,扩大私田,残酷地进行高利贷盘剥,引起农民不断反抗。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内部党争激烈,士祸不断,矛盾日益尖锐,国力也逐渐衰落。1592年日本的丰臣秀吉派兵20万侵入朝鲜,一度占领平壤。中国派军援朝;1598年日军被中国名将李如松,麻贵率领的中朝联军击溃,朝鲜将领李舜臣和中国将领邓子龙互相支援,最后都壮烈牺牲。史称“壬辰倭乱”,中国称“万历援朝战争”。1618年,明朝和后金作战,朝鲜派军援助明朝;1623年,朝鲜擅自废国王李珲立新君,明登莱巡抚袁可立严辞主张“待中国更立”。1636年,清军攻占朝鲜,朝鲜国王投降,改向清朝朝贡,成为清朝的属国。1863年,朝鲜哲宗死后无嗣,由王族李昰应之子即位,史称朝鲜高宗,李昰应为“大院君”摄政,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封建势力,对外闭关锁国,放火烧毁进入朝鲜抢劫的美国军舰,并多次击退美国军舰的进攻,击毁三艘美国军舰。1873年,高宗成年亲政,大院君停止摄政,闵妃外戚集团掌权,日本军舰进入汉江口,迫使朝鲜签订不平等韩国战争纪念馆(19张)的《江华条约》。韩国进入近代史时期。1882年,由于闵妃外戚闵谦镐克扣军饷,爆发了壬午兵变。兵变中起义士兵和汉城市民烧毁日本公使馆,攻入王宫。闵妃化装成宫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闵妃请求下,中国派吴长庆率三千兵入朝鲜镇压兵变,囚禁大院君,闵妃外戚集团重新掌权。从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鲜驻军。1884年朝鲜发生甲申政变,日本透过这一事件在《中日天津条约》中取得了在朝鲜与中国对等的权利。1894年,朝鲜发生甲午农民战争,朝鲜王朝无力镇压,于是要求中国军队入境镇压。1894年6月6日中国军队在牙山登陆,日本军队也以次为借口趁机于1894年7月6日在仁川登陆,攻占汉城王宫,并且组织亲日派政府平息内乱。1894年8月4日日本军队袭击驻朝鲜丰岛的中国军队,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以后朝鲜停止与中国的宗藩关系。1895年4月,清朝战败,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于是日本控制下的朝鲜政府宣布终止与清朝的册封关系。1897年,朝鲜高宗在俄国支持下,成立大韩帝国,从此朝鲜改国号为“韩”。1904年,日俄战争后,俄国战败,朝鲜政权彻底被日本控制。1905年,签订《乙巳保护条约》,朝鲜成为日本的“保护国”。1906年,日本在朝鲜设立日本派出的“统监”政权。1907年,日本强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继位。1909年,日本第一任统监伊藤博文在哈尔滨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死。殖民统治1910年8月,日本迫使大韩帝国同之签定《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半岛,设立朝鲜总督府,进行殖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驻上海旧址(5张)民统治。日本将大韩帝国王室封为日本贵族,逼迫高宗退位,拥立朝鲜纯宗。1919年3月1日,因日本禁止在学校内使用朝鲜语,朝鲜半岛展开大规模反抗活动。柳宽顺等青年学生在汉城(首尔)钟路区的塔洞公园发表“三一独立宣言”,并把独立宣言传遍全国。这些独立活动唤起人民的反抗意识,民众冲击各地的日本警察机关,而引致日本警察的暴力镇压。史称“三一运动”。同年,朝鲜独立运动领导人先后在海参崴、上海、汉城成立临时政府。最后,三处临时政府合并于上海“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临时政府获得孙中山领导的护法政府以及法国、波兰等国的承认。 韩国临时政府杭州旧址(拍摄于2012年4月)1939年上海沦陷后,临时政府几次迁移,最终于1940年9月迁至当时中国的战时陪都重庆。在中国政府帮助下,朝鲜复国运动人士在中国成立“韩国光复军”和“朝鲜义勇队”。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临时政府于12月9日向日本宣战。1942年5月15日,中国军事委员会决定将两支武装合并为韩国光复军,交由临时政府直接统辖。1945年11月23日,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迁回国内,光复军也于次年返国。从1932年起,金日成领导的游击队在中国东北开展抗日游击活动。金日成抗日部队曾在1937年占领朝鲜北部的普天堡,1941年被迫退出到苏联。朝韩对峙[7]1945年9月2日,根据盟国协议,盟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在第一号指令中首尔(21张),以北纬38度线为界作为美苏两国军队分别受理驻朝日军的投降事宜和对日开展军事活动的临时分界线,以北为驻朝苏军受降区,以南为美军受降区。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分别进驻三八线南北地区。1948年8月和9月,朝鲜半岛南北地区先后成立韩国政府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0月,苏联把三八线以北的行政权移交朝鲜人民,到12月苏军全部撤离。半年以后,美军也宣布从南部撤军,但留下了文官和“军事顾问团”。当时朝鲜半岛总人口为3000万人,三八线以南人口约2100万,三八线以北为900万人口,北南双方各占面积为朝鲜半岛总面积的56%和44%。1950年6月25日历时3年的朝鲜战争爆发。27日,美国正式参战。至8月中旬,朝鲜人民军将美韩军驱至釜山一隅,攻占了韩国90%的土地。9月15日,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西海岸仁川港登陆,开始大举北犯。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0月25日赴朝,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把敌军从鸭绿江边逐回三八线附近,1951年7月10日美国政府被迫同意在开城举行停战谈判,并于1953年7月27日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8][7]1953年7月,在三八线的基础上调整南北军事分界线,划定临时军事分界线两侧各两公里内为非军事区。习惯上仍称其为三八线。1953年10月1日,美国和韩国共同签署了《美韩共同防御条约》,根据这一条约,美国长期在韩国驻军至今。1958年10月2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半岛。1960年4月19日,李承晚政权被人民推翻,成立以张勉为首的民主党政府,旋于1961年5月被朴正熙集团的军事政变推翻。朴正熙上 韩国民俗村台后,以军人政权为基础,实行军事独裁。朴正熙自1963年12月以后,连任第5~9届总统,把持韩国政权达16年之久。他无情镇压在野党和工人、学生运动,经济上采取依赖外资、外援、外债,进口原材料和技术、出口产品的方针,同时发起“新村运动”,使韩国经济全面腾飞,被称为“汉江奇迹”,因而跻身“亚洲四小龙”。[9]1979年,朴正熙被韩国情报部部长金载圭开枪刺杀后,全斗焕夺权,1980年5月,他下令镇压光州的民主运动,打死207个学生和市民,酿成了震惊世界的“光州惨案”。全斗焕建议举行南北首脑会谈,均遭金日成拒绝,不但如此,全斗焕差点还被朝鲜暗杀身亡(仰光事件),双方就1988年汉城奥运会之协商破裂,尤其是大韩航空858号班机空难,使举行南北首脑会谈的秘密协议,成为一纸空文。1987年全斗焕在人民的反抗和美国的压力下被迫辞职,并遭到审判。同年12月17日,韩国开始第一次总统直选,卢泰愚在大选中获胜,当选为总统。韩国经济继续发展,并成功举办了1988年第24届奥运会。1997年金大中当选总统,韩国挺过了亚洲金融风暴,并开启了南北和谈。朝韩两国的历史冲突还有1968年青瓦台事件、1974年文世光事件、1976年板门店事件、1999年及2002年延坪岛海战、2010年天安号事件以及延坪岛炮战。

历史人物不论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亦称唯物史观,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它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它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豫东琴书的历史渊源

琴书,因演唱时用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在中国,琴书的种类很多,有北京琴书、翼城琴书、武乡琴书、豫东琴书、徐州琴书、山东琴书等。各种琴书起源不一,大多是由当地汉族民歌、小调发展而成。流传于商丘的琴书统称豫东琴书,具体起源年代不详。据宁陵县琴书老艺人张继孔讲:传说,琴书最初发源于周朝。当时伴奏乐器较多,谓之大曲子,仅限于宫廷演唱。在以后普及流传过程中,伴奏乐器逐渐减少,遂转化为小曲子流传民间。据《商丘地区曲艺志》记载,夏邑县的豫东琴书有6代传人,第一代何新广(1851年生),第二代何振成(1883年生),第三代何思功(1909年生),第四代何福功(1915年生),第五代蔡永连(1933年生),第六代王子亮(1954年生)。从第一代何新广算起,豫东琴书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一段时期,河南坠子在豫东民间异军突起,大行其道,很多大鼓、评书艺人开始改唱坠子。在这种情况下,豫东琴书仍然稳住了市场,并得到发展。

辛亥革命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哥想读文科~!

经济历史政治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有阶级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权为核心的阶级关系和人民内部的全局性关系。 二、历史: 广义历史: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 狭义历史: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三、“经济”一词,具有多重的含义,狭义的经济是指节约或避免浪费;广义的经济是指国民经济的组成要素,或是反映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或是反映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总称。 广义的经济含义是由政治经济学等学科研究其经济活动规律;而技术经济中所指的经济属狭义经济含义的范畴,即研究节省或合理利用资源和资金是技术经济学研究的最主要的问题。 一般认为,经济是政治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经济体现的是生产关系,政治是属于意识形态的.因此经济决定政治.同时,上层建筑反作用与经济基础,只有好的政治氛围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经济与政治总是由不适应到比较适应,在从比较适应到不适应在继续比较适应的过程,该过程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永无止境的发展下去达到具体的历史的辩证一。 而历史则是对政治活动轨迹及其演变的记载或反映。

义乌历史文化遗产知多少

您好,义乌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村镇和传统乡土建筑等历史文化遗存是人类文明的物化成果,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在我市,祖先留给我们的相关历史文化遗存有多少呢? 据统计,义乌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51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义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村镇2处。这些历史文化遗存大都闻名遐迩,老少皆知。另外还有义乌市级文物保护点291处,如天女散花般散落在全市各地,具体在各镇街分布如下: 赤岸镇:古建筑33处,古墓葬2处,石刻1处,古窑址2处。 义亭镇:古建筑20处。 佛堂镇:古建筑50处,石雕1处,古遗址1处。 苏溪镇:古建筑13处,古墓葬2处,革命纪念墓2处。 上溪镇:古建筑20处,名人墓1处,石刻1处。 大陈镇:古建筑16处,革命纪念墓2处。 北苑街道:古建筑19处。 江东街道:古建筑10处,古墓葬6处,石刻1处。 后宅街道:古建筑19处,古遗址1处,革命纪念墓1处。 廿三里街道:古建筑24处,古窑址1处,石刻1处。 稠城街道:古建筑13处,古墓葬1处。 城西街道:古建筑15处,碑刻1处。 稠江街道:古建筑11处。 我们眼前无法回避一个严峻现实:因为历史风雨和各种人为因素,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些古建筑正背对着我们渐行渐远。  不错,每一个地方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都会面临发展与保护的问题。而视有重要价值的历史遗址为财富,还是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的负担,反映出是否尊重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发生偏差,则经济发展越快,历史文化遗产损坏程度可能会越来越严重。 在当前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古建筑民居等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更加凸现出来。有些人思想认识上存在着误区,对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认识不到位,认为保存古老建筑将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因此,保护古建筑民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古建筑民居内柴草、杂物随意堆放,电线随意拉接,且多为老年人居住,有的出租给外来打工人员,随意搭灶用火,极易发生火灾,安全隐患很多。至于日常管理维护等,就更无从谈起。尤其是村庄整治、旧村改造规划的实施,对古建筑民居保护构成最大威胁。随着全市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不少农村开始实施旧村拆迁改造与整治规划,因此许多古建筑民居正面临被拆除、毁坏的命运。 面对严峻的现实,一些有识之士大声疾呼: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钢筋水泥,更需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切实做好新农村建设中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令人欣慰的是,市委书记楼国华同志对此一再强调,市委副书记、市长吴蔚荣同志多次批示,市政府日前又出台了《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若干意见》。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将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城乡规划。我市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春天已经悄然来临了。 这里,还需要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共识。古建筑是历史和文化的结晶,是过去和未来的桥梁。每一座古建筑都承载了先人奋斗的结晶,见证着尘世的沧桑,记录着历史的兴衰。由于历史文化和民俗传说的浸润,现存的古建筑愈加散发出神奇迷离的魅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充分发掘古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推陈出新,继往开来,从而丰富我们的历史文化底蕴,提升我们的现代文化品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意义实在是重大而深远。  全国罕见的佛堂镇古街  被专家们称为“浙江周庄”的佛堂古镇,以其神秘的街巷布局,成片的集建筑、绘画、雕刻三大特点于一体的古建筑民居群而赢得中外考古建筑专家的极大兴趣。  佛堂古镇街巷规模不大,布局规划却十分高明科学。直街与横街,宽窄结合、分工明确。据建筑规划设计的专家、行家们考证,佛堂古镇的街巷布局跟北京的街道布局安排十分相似。江边的十几个码头遗迹,目前保留得十分完好。现代称之为农贸市场的新、老市基,是明清时期就形成的柴市、米市,安排十分得体,科学合理。古镇上的主街副街、横街和市基边的店面屋,均是二层的楼木结构房,是当今不多见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 街道两旁,木雕画廊、鳞次栉比。条条巷弄窄而弯曲地连接着直街、东街与西街,如此布局便于人货分流、搬运、疏散和来往方便。四条横街的西头是四五百米长石砌堤岸,一列的江边码头,最繁盛时足有16处。各处码头串过西街,抵达直街,把上岸货物运送到西街直街各家店铺。这里又是茶馆、酒肆的集中地。这些茶馆酒肆尽是二层木结构的店面屋,二楼倚街的一排小阳台,宽五十厘米,整齐而又古色古香。都装有高约五十厘米的木雕花板,或用圆车木拼装成的“美人靠”。构成了一条格外幽雅别致的佛堂古街所独有的街巷风景线。走到此处,见物思景,仿佛耳旁听到当年从美人靠内传出悠扬的琴声,婉转动听令人心醉。 佛堂镇古街巷的布局、构造,古朴典雅,而且保留如此完整为全国罕见。早在1989年11月,全国传统民居建筑研究会在义乌召开时,时任国家建设部副部长的戴念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汪功等专家,参观了佛堂镇民居和街巷后,拍案惊奇,欣然命笔:“要好好保护佛堂一条街”。现在,义乌市政府和佛堂镇镇政府都为保护佛堂古镇建筑做了大量的工作,并组织人马研究开发,不久的将来,佛堂古镇将以“浙江周庄”展示在人们面前。 祠堂又成农村文化中心 新春佳节,最热闹的莫过于舞龙灯了。而村里有祠堂的,龙头大都供奉在祠堂里。这时的祠堂,显然在村民心目中成了最神圣的地方。 近年来,一度曾走向衰落的古老祠堂又焕发出青春。我市相当多数的祠堂都得到修缮保护。上溪镇祥贝村投资40多万元,将村里闲置多年的12间祠堂进行重新装修,建起棋牌室、阅览室、乒乓球室、健身房等文化健身中心和老年协会。在举世闻名的崇山村,村里花巨资修缮祠堂后,把祠堂建成侵华日军细菌战义乌展览馆,不仅成了当地爱国主义教育的中心,还接待了来自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的许多国际友人,成了揭露法西斯战争罪行的一个国际窗口。 在义乌市乡土传统建筑中,有不少祠堂、厅堂是一个村落的政治中心,蕴藏着古老而质朴的传统文化内涵,是村民日常聚集、交流的重要场所。充分发掘祠堂、厅堂深厚的乡风文明,利用祠堂、厅堂开展农村积极向上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活动,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义乌市修缮后的许多祠堂、厅堂,现在已经成为村级组织办公场所、老年活动室、党员活动室或乒乓球室、棋牌室、图书室等政治、体育、文化活动场所。有的作为科技课堂,设立了科研培训室、远程教育室、广播室、科普阅览室等,及时向农民发布致富信息,传授种养植技术,让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获得技术知识和市场信息。有些农村还利用古民居、古村镇,组织开展农村休闲旅游,进一步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渐行渐远的背影 漫漫历史长河中,一个古建筑的消失只在弹指一挥间。 古建筑固然是不可再生的历史瑰宝,毕竟也难逃生生灭灭的历史轮回。纵然“铜门铁壁”,也不敌岁月风雨。素有“铜门铁壁分水岭”说法的铜门坐落在义乌西南重镇赤岸镇的赤岸二村,它始建于明朝中期,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了。铜门最主要的便是正面的墙和门。门是由当时赤岸最发达的十八家铜铺和十八家铁铺利用纯铜制成的,这座房子因此而得名“铜门厅”。而墙是由水磨砖砌成,一点缝隙也看不出来,好像是整块的,所以称为“铁壁”。 据说,这铜门厅的祖先是朝廷的一位重臣,后来告老还乡建了这个铜门厅。由于厅的布局大,房子的间数多,有犯上之嫌,官场上有小人向皇上搞了一状,皇帝听信谗言,派人前来抄家。铜门厅的主人知道后,忙用烟将大梁、柱子等熏黑,说是很久以前祖上留下来的,才躲过一劫。可是,躲过人为的破坏躲不过自然的侵蚀。如今,铜制的大门也不知去向,后来人们制作了一个木门,在门面上钉满大的铜钉,姑且充当铜门。南厢房也已经坍塌,中间的大厅在几年前也被火烧毁了,当年铜门的雄姿正在人们眼前消失。 在义乌市的城市化进程中,这样的故事不断地重复着。不必提文物价值极高的八角坟(为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太孙、义阳王刘辉的陵园,其当年封地在义乌)的毁掉,也不必说浙中罕见的义中文庙大成殿的拆除,不必谈原义师内两座堪与东阳卢宅相媲美的陈大宗祠的拆毁,单论拆除朝阳门古城楼之举,今天看来就极有反思的必要。如果当年把朝阳门新街往南移几十米,打通毛家巷,把篁园路向西延伸,这样,既不会出现如今的两条断头路(篁园路和县前街),又保护了朝阳门古迹,两全其美,如今却成了憾事一桩。  这样的故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同样在延续。2005年6月11日,江东街道东新屋村风雨百年的古建筑继序堂遭遇拍卖。继序堂拍卖的沉重槌声的余音还在商城文史界震撼,前不久我市又一古建筑以24万元价格卖掉,而人家一转手就以80万元成交。  问君心中几多愁?故园不堪回首明月中。我们祖先留下来的许多古建筑正和我们渐行渐远啊! “风烛暮年”的生存环境 目击一: 坐落于北苑街道柳青一村的攸芋堂、锄经堂、存厚堂,由杨氏祖孙三代所建。主体建筑攸芋堂和锄经堂,前后五幢分三个四合院,中间一弄相隔,布局规整。建筑用材硕大、考究,柱、梁和雕刻构件均用香樟木,而且雕刻精美,梁、檩、枋、牛腿、雀替、斗栱和门窗遍布雕刻,工艺极精,为研究浙中地区清乾隆早、中期建筑构造和东阳木雕工艺的发展脉络提供了实物依据。 该建筑原打算在旧村改造中拆除,村两委听取并采纳了文物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后,引起重视,予以保存下来。但是,攸芋堂出租办厂,到处堆放货物,通风不畅,保护管理措施不力,不利于文物保护,而且容易引发火灾。 目击二: 倍磊古街义性堂(后草堂),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分三进三开间两厢两廊,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门面用五间式砖雕牌坊门楼,显得雄伟气派。内容以民间传统福、禄、寿、喜为题材,雕龙凤、仙鹤、鹅、牡丹等图案,雕工精美,技法精湛。门厅、大厅的梁、檩、枋、牛腿、雀替、斗栱以及门窗等布满了雕刻,集东阳木雕之精华,厢房前檐立面用青石槛墙,也不失为一大特色。 该建筑产权归属十多家住户所有,但仅有少数居住在里面,使用过程中保护、管理不当,脏、乱、差现象严重,梁架糟朽、檐口局部脱落,文物的生存状况令人堪忧,急需修缮。 目击三: 佛堂塘下洋村敦厚堂,建于1925年,坐北朝南,正屋三间,左右厢房各三间,平面呈“凹”字型,占地面积304平方米,为前廊式天井院结构。该建筑木雕工艺精细为一大特色,厅堂梁、檩、枋、雀替、斗栱、牛腿及前檐廊的天花,遍布雕刻,有文武天官、暗八仙、吉祥八宝图案,有凤穿牡丹、鹤鹿延年、蝙蝠如意、官居一品、马上封侯、一路连科等传统吉祥寓意图案,也有“空城计”等三国人物故事和征战打斗的场面。厢房格扇门木雕用浅浮雕工艺,诗、书、画融合,内容有“耕种图”(呼童早起勤耕种)及“早读图”(教子通眠早读书),“才子佳人图”(花间酌酒劳红袖),很有品位。还有梅、兰、竹、菊图、祥云牡丹图、三多图、花鸟图等。 该建筑为两家住户所有,西边住房为退休教师,很注意对房屋的保护。东边住户用于办线塔厂,防火问题存在隐患。另外正屋厅堂为两家共用,用于堆放杂物,甚为可叹。  财政加大修缮补助力度 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问题,关键是修缮经费问题。市政府在今年初出台的《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若干意见》中,对古建筑等历史文化遗存修缮维护财政补助的力度之大令人欣慰。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的产权人是修缮和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产权属于国家所有或没有产权人的,由市政府予以修缮。产权属于企业、事业单位或集体所有的,由企业、事业单位或集体予以修缮和维护。产权属于个人所有的,由个人予以修缮和维护。 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若干意见》,我市从2007年开始用五年左右时间,根据轻重缓急,对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进行一次抢救性修缮,解决漏雨、结构性加固和电线老化等三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所需经费属于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由市财政补助80%,属于市级以上文物保护点的由市财政补助60%。 产权属于集体或个人所有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集体或个人愿意自愿捐赠的,可将该历史文化遗存产权整体无偿捐赠给国家,捐赠后由市财政拨款予以修缮。市政府对捐赠者发给荣誉证书,予以表彰。也可以在不补偿用地的前提下,按评估价将该历史文化遗存产权整体转让给国家,由市财政拨款予以修缮。签署捐赠协议或转让协议后,该历史文化遗存的土地所有权和房屋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产权属于集体或个人所有并按规划在原地保护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集体或个人筹集资金进行整体修缮的,可在全体产权人与文物主管部门签订协议,产权人承诺按修缮方案修缮、按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公开招投标,修缮费用经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财政局审核后,由市财政补助修缮总额的40%。 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需要修缮的,由文物主管部门委托设计单位编制修缮方案。编制修缮方案所需费用由市财政负担。 涉及城镇建设、旧村改造、村庄整理或其他道路、水利等建设工程时予以保留或经批准迁建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等历史文化遗存,其所有权人在申请住宅用地时,应与村集体签订该建筑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置换协议,置换后该建筑物的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归国家所有或村集体所有。市财政每年安排修缮、保护专项经费,并列入预算。    会诊古建筑开良方 眼下,由于全市范围内的大规模新农村建设,一大批古建筑将面临随时被毁的险境。为此,市博物馆、市建设局档案馆等相关部门纷纷邀请各方专家,会诊古建筑开出保护良方: ——建议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建设规划部门划定古建筑保护范围,并根据实际需要划定相应的风貌协调保护区,对古建筑比较集中的区域,文物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建设主管部门制定古建筑整体保护规划,对规划区范围内,要在古建筑周围预留空地;在古建筑风貌协调保护区或者古建筑比较集中的区域内进行建设的,不得破坏古建筑的环境风貌,其建设方案必须征得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报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从严控制古建筑点周围的建设。确需建设的,要报经古建筑行政部门批准,并充分考虑到古建筑本身的建筑风格,达到协调统一。 ——继续做好国家级、省级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加大列入义乌市级文物管理对象工作的力度。对古建筑申报等级,就是对古建筑最好的保护和开发,对促进地方的旅游经济,更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如我市城区幸存的明清古建筑一条街——西门街,景点众多,尤其是民族英雄戚继光的义乌募兵处、训练水兵的戚塘、为国捐躯的抗倭将领童子明忠义祠等,结合附近的诸多古建筑,地理上连点成线,历史上贯穿古今,是否可以修建一个义乌精神纪念馆?各古建筑保护单位要充分认识申报工作对我市的古建筑保护及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可结合发展旅游业,充分挖掘、整合古建筑资源,增加我市旅游业的文化内涵,为经济建设服务。 ——在继续做好古建筑调研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现状类别,对症下药,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和修缮措施。对古建筑进行房屋鉴定,属危房的,建议拆除,拆除的碎片、构件统一堆放,统一管理,通过古建筑附属物的原始积累,建议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建设一座“建筑博物馆”或“古建筑专馆”,保护和抢救这些弥足珍贵的古建筑资源,让后人更多地了解义乌灿烂的历史文化,并且唤起人们保护古建筑的意识。 对目前保存完好且有价值的古建筑,应花大力气进行保护,舍得投入。同时对古建筑进行全面的测量、绘图、建档,经常性的开展实地勘察,出现问题能够得到解决,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落到实处,尽量使之延年益寿。 对部分已遭破坏但有价值的古建筑,应采取有效措施,或保全残留部分,或异地保护,要尽最大可能保存有价值的残留部分。有修复可能的,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应在有条件的时候考虑修复,或者异地保护。例如:2000年旧城改造期间,为保护古民居建筑,“怡园”一进三间二厢房建筑同金山岭顶陶大宗祠一进三间搬迁至孝子祠公园内。原坐落于湖清门的18间老房,也在旧城改造时搬迁至城北百姓农庄内,使古民居建筑特色更为突出,继续散发着特有的魅力。 八方之“石” 可以攻玉 为更有效地保护城市中的古建筑,法国制定了《城市保护法案》,英国制定了《城市文明法令》,日本也在《文化财产保存法》中加进了保护传统建筑群的内容。正因为有了法令的严明保护,人们今天游览欧洲和日本时,才得以驻足于哥特式风格的建筑、文艺复兴时期的博物馆、京都的古老街道之前。 福建省泉州市政府在古建筑保护上,每年安排给泉州市建设局专项经费200万元,用于购买古建筑构件、碎片及附属物,并落实规划复建用地,建成了“建筑博物馆”,处理好拆除与复建的关系。 江苏省办公机构迁出原国民政府的“总统府”,引出的不仅是办公地点移址的问题,更是古建筑保护的观念、思路问题。有关部门将“总统府”改建为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符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和原则,博物馆建成后,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去参观游览,成为了江苏省重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是古建筑保护成功的很好的事例。 宁波东钱湖韩岭村旧村改造,被称为“古村落中的‘新村运动"”。根据该村的规划,村里那几幢特别“耀眼”的新房将要被拆除,而全村91.9%具有地方风格的老式建筑将被保留,并进行统一修缮。这种对新旧楼房的非常规取舍,彻底颠覆了村民原来对旧村改造的字面理解。而这种做法,更向我们传递出这样一种信息:新农村建设,不是单纯地除旧立新,在一些古村落的改造中,保护甚至要比新建来得更为重要。

韩国的历史

就是朝鲜史

山东琴书的历史源流

“小曲子”最早形成于菏泽地区(古称曹州)。郓城艺人陈乃端所存艺术谱系有“雍正十三年(1735年),头辈师爷王尚田,善通琴书画,闻名东平湖……”的说法。新修《曹县方志》有“曹县为山东琴书主要发源地,相传已有二百年历史”的记载。该县梁堤头村,乾隆末年就曾出现过小曲子名家梁启祥。而后发展益盛,逐渐流布全省。从雍正十三年算起,山东琴书至今已有二百五十余年的历史。山东琴书 的发展,大致辞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即由早期的文人自娱,到民间的业余玩局,后来发展为职业演唱--撂地说书。元明以来,山东境内俗曲流行,鲁西南地接中原,此间亦盛。小曲子最初是精于音律的文人,利用当时流行曲调编演曲目逐渐形成的。据传单县、曹县的刘楼、尚楼、老爷楼、柳井一带,有些士绅名流,喜抚琴弹唱小曲以自娱,叫做“琴筝清曲”。如《白蛇传》中的《断桥》、《水漫金山》;《秋江》中的《赶船》、《偷诗》等,其唱词文雅,文学性较强。“琴筝清曲”这种艺术形式不久即冲破文人雅士的小圈子,在当地农民中传习流布。由起初风雅的“携访友”,渐变为农闲或节日聚会的自娱性“庄稼耍”或日“玩局”。在清代末年,这种业余玩局的琴书演唱班社,在鲁西一带的农术十分盛行。这时期的演唱仍保持着“琴筝清曲”时的书词尚文采、注意音乐性的特点。其演出虽以娱爱为目的,但重在比赛唱腔的优美、曲牌多寡,以及乐器演奏技巧的高低,还有浓重的文人雅士弹唱抒怀的情趣,色少江湖气。随着“小曲子”在民间流传日盛,出现了乾隆末年曹县的梁启祥,之后曹县的袁沛然、郓城的刘道友;光绪年间曹县的苗金福、李清兰、侯沛然、王梦典,郓城的刘继荣、陈怀教等演唱名家,渐由业余玩局变为撂地说书的职业性演唱。由于演唱性质的变化,带来了山东琴书在演唱内容、形式以及音乐唱腔上的重大变化。艺人们创编移植了一大批适应群众中味新节目,丰富了演唱内容。音乐结构由原来的曲牌联唱,变为以唱“凤阳歌”、“垛子板”两种曲调为主,并国以板式变化,穿插使用曲牌,唱词言变得通俗易懂,演唱风格也由以前的纤柔细腻变得活泼质朴。作为这一阶段的重要标志,琴书由鲁西南农村进入了运河漕运重镇——济宁,并陆续传入邻近的徐州、商丘、开封等地。一时间,济宁的土山、运河岸成为琴书名家荟萃之地,并扩大影响,遍及山东各地。陆续发展形成了鲁东以广饶、博兴为中心的“东路琴书”和鲁北以济南为中心的“北路琴书”;鲁西南一带的琴书遂称为“南路琴书”。南路为最早的一支,流行于鲁西南地区,以茹兴礼及其创始的“茹派”最具代表性,演唱不用花腔巧调,行腔深沉,咬字真切,节目多为愤世之作;北路以济南为中心,广泛流行于鲁西北地区,以邓九如及其创始的“邓派”最具代表性,表演善用方言俚语,于纯朴中显幽默,平易中求韵味;东路以广饶、博兴为中心,流行于胶东各地,以商业兴、关云霞夫妇及其创始的“商派”最具代表性,唱腔优美动听,富于变化 。

有关于韩国历史的,韩国的年代表,还有各时期的代表文化。希望有精确的回答,谢谢,会给奖励分的哦~~~

rs....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主线和历史主题以及之间的关系

近代:1、侵略与抗争;2、近代化的探索建国后:新中国的巩固和建设。

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位名人介绍

1、穆罕默德(约570-632)阿拉伯人,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他建立和传播了伊斯兰教,并在一系列征服中,形成了从伊拉克到摩洛哥一连串有共同的信仰、语言、历史和文化的阿拉伯国家。2、牛顿(1642-1727)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他建立了宏伟的力学体系,奠定科学理论的基础。 微积分的创始人之一。3、耶稣(-30--6)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启示者,基督教的道德和精神领袖。他阐述的基督教基本道德观、精神观和主要行为准则,深刻地影响了欧洲文化的发展。4、孔子(-551—-479)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5、圣保罗(5-67)土耳其基督教使徒,他成功的传教使基督教由一个犹太教派转变成一个世界性的宗教。6、蔡伦(?-121)中国造纸术纸的重大改进者(造纸术在更早已经出现)。8世纪传入阿拉伯,12世纪传入欧洲。7、释迦牟尼(-563--483)印度佛教的创始人,觉悟而成佛,以“苦集灭道”四命倡导修行。其小乘教派传至东南亚一带,大乘佛派北传至中国和日本。8、古腾堡(1398-1468)德国,发明西方活字印刷(最早的活字印刷出现在中国)。9、哥伦布(1451-1506)意大利,1492年发现美洲新大陆,这是世界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10、爱因斯坦(1879-1955)德国,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的相对论是时空关系的新认识。

历史上土地所有制的进程

土地所有制是指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由国家确认的土地所有权归属的制度。土地所有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制度的核心和基础。中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形式编辑当前中国土地所有制形式:城市土地国有制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土地权属是指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的归属。具体讲,就是指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中国的土地所有制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全民所有制土地即国家所有土地,一种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土地即农民集体所有土地。 土地权属是指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的归属。具体讲,就是指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中国的土地所有制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全民所有制土地即国家所有土地,一种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土地即农民集体所有土地。[2] 3历史沿革编辑古代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原始社会实行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度;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战国时期,井田制被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曹魏时期曾经实行屯田制;北魏到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均田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土地制度,产生于北魏,继之后的北齐、北周以及隋唐都承袭了这一制度。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壮大,土地兼并也随之日益严重,均田制形同虚设。到了唐代中叶,均田制终于退出历史舞台。主要意义:维护统治和社会安定 井田制(西周始),土地国有,是周王私人财物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战国始),土地开始私有,封建化编户齐民制(西汉始)租调制(北魏始)租庸调制(唐始)两税法(唐):以资产和土地为依据,代替人丁税方田均税法(北宋)一条鞭法(明)摊丁入亩(清)赋税制度是国家为保障国家机器的运作而对劳动人民进行的强制征税。它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近代土地所有制当人们发现中国的城市土地制度存在许多重大问题时,不禁要问:当初为 什么不去甚解西学?为什么以暴力革命“一刀切”地终结了“原本来有市场”的旧中国城市土地制度?为什么要创建并实行社会效率并不高的土地公有制?这一切答案都需要从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国情中去寻找答案。 1920年代的旧中国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侵略与中华民族生存的斗争,是封建官僚势力压榨与贫苦大众反抗的较量。在尖锐的社会矛盾下,旧中国的土地产权制度早已病入膏肓,甚至不能支持社会简单的再生产。传统的“均田思想”只是善良者的愿望,“西学救国”更为国人唾弃,无公正而又少效率(仅有奴役效率)的土地私有制,无论于城、于乡都不能改变旧中国水深火热的社会剥削和欺压现状。1929年,国民党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土地所有制作出了截然不同的 规范,引出了天壤之别的后果。民国政府颁布的《民法典》沿袭了土地私有制,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封建掠夺之末、资本积累之初、列强侵略之颠,国土私有实际只被少数“强者”所占,民众绝对的无产、少地形成了社会“干柴式”的贫困隐患。此时,中国共产党人却恰到好处地在《井冈山土地法》中提出:“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少平均分配”,从而引发了星火燎原的革命。相比之下,国民党的《民法典》却为其统治的失败埋下了种子。此后20年,亿万希望拥有土地的劳苦大众“民不畏死”,自愿参加支持共产党,创建了新中国。新中国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是个极其落后的农业国,本来城市就很少 ,帝国势力、外国资本、政府官僚和弱不禁风的民族资本,占据了绝大部分城市土地。所谓的“土地市场”只是外国冒险家的“乐园”、是少数富人和官僚势力的“圈地俱乐部” 。巧取豪夺是旧中国城市土地市场的主要游戏规则,地产总是向少数强权者集中,多数劳动者越来越依附于剥削、欺压他们的人,其悲惨程度是西方人和后来人所难以想象的。中国社会的黑暗,激励新政府要彻底改变历史形成的土地私有制,坚持人民共和国代表社会公正的原则,在城市中有条不紊地实施着土地国有化政策。一是没收外国资本、官僚资本以及原国民党政府和敌对分子占有的城市土地。当时,外国资本在中国城市的领地大多是殖民侵略的产物,是通过不平等的政治条约而掠夺进帐的,没有任何合理的交易成本可言。特别是大城市中的所谓“租界地”,尽管通过外国资本多年的建设和经营有所增值,但其政治上所享有的“城中之国”式的种种特权,对中国人民是不能容忍的“国耻”,新政府对其取缔、没收,自然是在情理之中。而中国政府在进城之后面临敌对势力的疯狂颠覆,立即没收官僚资本、旧政府和敌对分子所占有的城市土地,给广大市民以改朝换代的社会警示,并以坚定的决心来承受对内与旧势力斗争、对外与世界列强对抗的各类风险,是无可非议的。1950年11月,中国政府公布了《城市郊区土地改革条例》 ,没收封建地主在市郊的土地归国家所有,并规定了相应的分配、使用办法。到1951年底,历史性的土地没收工作基本完成,新中国政府拥有了属于全民所有的一部分城市土地,这为以后的城市土地国有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土地所有制二是对市区中、小资本占地,先保护、后赎买渐变为国有土地。新政府对城市中一般私 有资本产权采取了比较温和的保护和改造政策,这与革命理论中的社会阶级分析方法不无关系。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城市中的私人资本占地大多不属于封建主义和殖民买办的性质,进城后要团结中、小资本阶层,就应当承认和保护其土地所有权。因此,1949~1955年间,中国在城市中实行了土地公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政策。即使在城市郊区的土地改革中,对民族资本、私人学校、宗教团体的市郊占地实施了有偿的征收。1956年,中国经济得到了恢复和积累,抗美援朝战争也基本结束,新生政权和社会生活已全面稳定,中国政府着手开始对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市区的私人地产主要采取赎买、公私合营、国家经租等方式,定价收购,按本付息。由于这部分土地私有者占全社会人口的比重不大,政策在推进中也比较宽松、稳妥,所以这一历史进程虽长达10余年,却没有引起大的社会动荡。1966年,中央政府宣布取消定息,停止付租, “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正式结束。届时,中国城市中只剩下极其有限的私房占地了。因为,那时中国人的普遍愿望确实是要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的赎买价格不能、也不应当远离当时社会的总体收入、分配水平。这就是“历史成本”与“现实成本”的差异所在。三是国家长年以定价征地不断扩大国有土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中国实行以 一切生产要素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进行了空前规模的社会、经济和国防建设,兴建了许多新的城市、工业基地和公共设施,中国的城市已经从1949年的136个,发展到2002年的660个,原有城市的土地面积也成倍扩大,城市的扩张必然要侵占城市周边的非国有农用地。在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基本建设投资和重大工程上马,都是靠国家计划来组织实施的,其间国家公共资本的注入也难以再延续原先的非国有化地权。于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副产品”是大量土地所有权由私向公、由集体向国有单向转移。变更土地所有权涉及到许多敏感的社会矛盾,国家征地也不言而喻地染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鉴于深刻的历史经验,中央政府对征地相当慎重,早在1953年就颁发了《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 ,此后又多次对法规进行了重新修订和完善,其中对征收土地的原则、程序、审批权和各类补贴费用等方面均制定了相当严格的标准。在征收土地的同时,国家对城市用地实施了行政划拨,基本上确定国有土地产权后供公共部门和单位无偿、无限期地使用。对政府垄断征地和无偿划拨这样的行政举措,学术界颇多微词。多年来的实践也证明,如 果在选项论证、设计规划、建设施工、社会监督等环节稍有失误,本已稀缺的土地资源将会出现非常严重的浪费。而某些政府官员权力寻租,也滋生出刘青山、张子善等层出不穷、别开生面的“败类”,不少城市工程即使仅从经济学角度也能堪称无可逆转的“败笔”。如何改革国家征地、用地机制,至今依然是中国必须改革的重大问题之一。经历过33个错综复杂的春秋,中国城市中尚属于集体和私人所有的土地已经很少,到1982年,官方认为城市统一实行土地公有制的条件业已成熟,于12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方式宣布:“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终于终结了城市土地产权全部国有化的漫长历史,并从最高立法的角度确立了国家多年所推行的土地公有制。现代19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农村土地重新推行私人承包经营制,城市经济主体也出现了国有、集体、外资和私营等多元化趋势,城市用地逐渐出现了市场化的迫切需求,此后分离城市国有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实践,也确实提高了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虽然城市土地统归国家所有的基本制度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但探索土地有偿、有期限、可流通的使用方式,保护土地资源和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使之与经济结构的变化相适应,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4土地创新编辑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制新型合作经济是一种与公共土地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生产力组织形式及运作形态,其直接目的是创制农民增收所需的增值效益和公平分配的有效机制。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是农村发展的基本物质前提,但是,由于农村经济本身的竞争弱势、以及农业在资源和获利上的局限,而达到这个目的的唯一出路,就是创制新型的合作经济。在这种新型的合作经济中,落实到个体的公共所有权是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基本资格,从而使土地能够成为农村合作经济的基本资本。在这个前提下,农民才能够以一个利益整体实施市场运作和参与市场竞争,也才有可能实现基础单位内部的共同富裕,因为这实际上就是指合作共同体成员能够分享通过各种形式的产权合作带来的增值利润。不过,新型合作经济不仅是农民自己的合作,而且包括不同所有制、不同产业和行业、国家和社会及个人、城市与农村、甚至国内与国外等方面的合作,所以它既需要城乡统筹的支持,也是城乡统筹本身一个重要的具体内容和真实形态。甚至还不具有这里所说的“合作”性质和功能。新型合作经济的“合作”至少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合作者必须具有独立的产权资格、合作组织或形式以成员能够分享增值利润而不是组织本身的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以及内部的民主管理。这种新型的合作经济和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模式不同,它主要是以公平原则来实施的一种合乎道德的经济组织及运作机制,所以上述三个基本条件实际上也是它的合作内容。因此,具体的合作经济组织或形式固然会结合不同情况具有不同特点(比如可以将股份与合作结合起来),不过它们都应该具有一个共同的优越性,就是可以以物权的方式使农民真实地拥有和使用土地产权,同时又以合作的方式保证公共(或共同)产权的社会主义性质。换句话说,新型合作经济作为一种具体的运作模式,将与土地的公共所有制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基础。 主要是与实行公共土地所有制相关的一些运作机制,而各种创 制显然都有可以利用的现实基础和条件。比如,可以由村代表会议产生土地委员会,作为基层共同体的公共土地生产关系的资格代表,具体需要讨论落实的是这个委员会与村委会的关系;政府属于行政体系,因此还需要规定土地委员会与乡镇政府的关系;利益主体的代理应是针对产权合作的某种实体,可以由具体的合作经济组织作为载体,也可以是由基层共同体内各合作组织另行设置的更为专门和综合的管理机构;现行的村民自治本来就具有农民自我管理的功能,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健全公共资格代表和利益主体代理的实施机制,包括对这种具体实施的监督。5发展方向土地所有制中国农村实行经济上的集体所有制已经半个世纪,这半个世纪的过程表明中国所实行的 这种集体所有制未能真正解决中国农村和农民的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集体所有制从产权关系上说,财产边界还是不清晰的,另一方面,由于当年将农民土地私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时,对农民没有作出任何经济补偿,况且,集体所有制又处于农村落后的文化和缺乏必要的民主条件来使农民能体现其意志进行民主管理,还由于政策上实“政社合一” ,使集体所有制实际上成为“地方政府所有制” 。所以,中国这种集体所有制,在它近半个世纪过程中,显露了种种弊端,改革这种集体所有制势在必行。改革的核心,必须是把现代产权制度引入集体所有制。一是把土地产权进行分解,即分解为土地最终归属权和土地经营权,二是把产权关系从现行产权关系置换过来。 现代的产权制度在于把产权进行合理的分解,并形成合理的产权结构,即在明晰财产 最终归属基础上形成相互间合理的财产权利关系。美国斯诺教授认为经济科学的研究,“重要的是说明经济制度结构,以便有意义地探讨一种经济绩效的动力”。(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 ,商务印书馆1992年中译本,第11页)斯诺教授强调:“国家最终对所有权结构的效率负责而所有权效率则是导致经济增长、停滞或经济衰退”。(同上书18页)在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制度下产权结构分解为财产最终归属权与经营权,这在改革开放之后已初步实现,问题在于,一是最终归属者是“集体”,产权边界模糊;二是这个“集体”的最终所有者权利是从农民那里无偿取得的,所以,现在必须把它还原使农民成为土地的最终所有者,而把经营权赋予由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经济组织。这个改革,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村中的土地就陆续被政府征用,至1994年,村中土地已基本被征用完毕,该村在土地被征用后,没有把政府的补偿款分光吃光,而是搞起了股份制合作,把原来村中的集体财产(包括土地征用款)化成股份,一次性地分配给每一个有资格的村民。按他们的说法是“按分共有”并且“生不增,死不减” 、“可以继承”。从石牌村这种作法可以看出,村中农民已经把包括土地款在内的资产量化到了个人,使个人明晰了产权;村中的经济组织如经济合作社、经济联社、经济发展公司等,已不是集体经济所有者而是集体经济的经营者。1997年该村又进一步改革,全村成立一个有限责任公司,村中分得股份的股民,都成为该公司的股东,随之取消了行政村编制,撤销村委会,将村务、村民纳入街道办事处管理,从而实现了从农民到城市居民、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村中这个由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有限责任公司,也彻底告别了集体所有制,它是一个依法成立、自立经营、照章纳税的企业,它与原来村民的经济关系是企业经营者与股东的关系。石牌村所以能够彻底解决集体所有制中财产所有权模糊的问题,原因之一是土地因被征用 而变为货币资本,货币资本量化到个人比起土地量化到个人要简单的多,但更重要的是,当地政府和村中的干部和村民思想观念上的转变,他们认识到,以前坚持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土地被征用后,再坚持货币资本的集体所有制,弊病多多,实行股份制,把产权落实到个人是最好的出路。这样做,从当地政府到村民不一定知道马克思一百多年前就提出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重要理论观点,但确实同当年马克思的观点却如此接近。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资本论》, 《马恩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9月版,第832页)土地所有制上面所举石牌村的情况,当然是一种特殊的情况,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制定的直接赋予农民土地使用权的法律,农民有承包权,土地落实到人,并且30年不变,土地承包权可以流转,可以继承,由县以上政府发给“土地经营承包权证书” 。这些规定,已经使农民的承包土地具有某种所有权的性质。可以说,这是在产权问题上朝向重建个人所有制的一个重大步骤。但经营权和使用权毕竟不是最终所有权,因而法律也不可能规定发包方绝对不得收回或调整承包方的承包地。从而留下一个可以机动处理的余地,尽管这个机动处理余地在法律上作了严格限制的规定,如规定“必须经集体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人民政府农业等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四节,第二十七条)但毕竟它还不具有所有权那种排他性的刚性。以往的现实证明在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制条件下,农村的土地曾经大量流失,根本的原因就在产权的最终所有权是在“集体”那里,有了《农村土地承包法》,无疑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是,可以设想,这个历史进步必须继续朝向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方向前进,才使中国在农村经济整体建立起现代产权制度,从而把农业经济推向永久的繁荣。《土地管理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近代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走过历史进程

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改革开放以来,总结历史经验,不断地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就是‘长风破浪会有时"。自1840年以来,我们是持续奋斗,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大家都能感到。我们现在比历史的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有信心,都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回首过去,我们全党的同志要牢记,落后就会挨打,发展才能自强,我们审视现在全党同志都要牢记,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那么我们展望未来呢,全党的同志也必须牢记,把蓝图变成现实,我们还将走很长的路,我们必须为之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我们说的每个人都有梦想,现在大家也在讨论中国梦,何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因为这个梦想,它是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这样的一种宿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的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的个人的前途命运,都是和这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是和这个民族的前途命运密切关联。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去奋斗的历史任务光荣而艰巨,是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懈的为之共同努力。所以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的共产党人就是要继往开来,承前启后,建设好我们的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我们要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要把我们的民族发展好,要继续坚定不移的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样一个历史目标奋勇前进。我坚信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我坚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之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我更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鸦片战争怎样改变了中国历史正常进程?

把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韩国有多少年的历史

1945年至2011 66年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其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什么?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近代改变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转折事件是

辛亥革命

历史有没有规律

历史规律与历史趋势否认了历史规律自然也就会否认依据历史规律来判定历史趋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波普在口头上并不否认历史趋势的存在,而是认为,“规律和趋势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被解释的趋势是存在的,但它们的持续存在依赖于某些特定的原始条件的持续存在(这些原始条件有时又可以是趋势).”(同上,第92、101页)他甚至说,历史决定论的“主要错误”是把规律和趋势相混同,从而把趋势看成“无条件的”.这里有一连串的问题需要澄清.首先是如何说明条件和趋势的关系.波普没有说明“某些特定的原始条件”是什么,而只是用这样一种含含糊糊的说法否定了社会发展趋势和历史规律的联系.肯定趋势依赖于条件,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条件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波普所谓趋势依赖于条件的论点,不过是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肯定了社会趋势形成过程中存在着因果关系,至于这种因果关系是如何发生和实现的,还是没有作出任何说明.可见,波普只是空泛地谈论趋势和条件,而有意避开趋势和规律的关系,结果是条件和趋势的关系也完全说不清楚.当然,条件和规律是有联系的.条件既是一定的规律得以形成的依据,也是一定的规律发生作用的基础.规定社会发展趋势的,是其自身发展的内在根据.这种内在根据不是别的,正是社会自身所具有的规律.条件对于社会发展趋势的形成也是起重要作用的,但它是通过社会发展规律而起作用的,说到底,它只是社会规律借以发生作用的条件.条件总是相对于一定的规律才是条件,离开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任何因素都不成其为社会发展的“条件”,就是说,离开社会发展的规律,条件起什么作用、如何起作用等等都无从谈起.肯定社会发展趋势以社会发展的规律为根据,当然不意味着趋势等同于规律.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多种过程所构成的有机系统,其间充满了极为复杂的、可以导致多种演化结果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关系,因此在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历史阶段上,社会生活体系本身所具有的规律并不决定社会的演化必然朝向哪个方向,而只是决定演化的可能性空间.这个可能性空间中究竟是哪一种可能性成为主导趋势便取决于现实的具体条件,这个“条件”即是前面所说的同规律相对区分的条件.显然,人在社会演化的可能性空间中并不是消极无为的,而是可以做出选择的,因为现实的具体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认识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把握了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以及各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就能够通过强化或抑制历史条件起作用的方向,或者说通过改变条件和创造条件促使其中某一种可能性变成现实.而条件的改变又显然是同这个历史阶段上的人的价值选择直接相关的.这表明社会发展的趋势既以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内在根据,又必然包含着社会历史主体的价值选择.波普所谓“被解释的趋势”的持续存在“依赖于某种特定的原始条件的持续存在”的论断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为没有什么始终不变或“持续存在”的原始条件,条件总是在变化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改变自己的生存条件的历史.随着条件的变化,社会规律发生作用的方向和方式乃至社会规律本身也会变化.把历史趋势的存在归因于特定原始条件的持续不变,只能说明波普仍然沉溺于近代的形而上学思维之中.肯定社会发展趋势也包含着社会历史主体的价值选择,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发展不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所谓社会发展趋势既是指社会历史演化的可能性,也是指人们历史活动的一般趋向.因此社会发展趋势是否包含历史必然性,既要看社会发展是否具有客观的规律性,当然也要看人类历史活动在其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上是否具有一致性.历史的辩证决定论从对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的分析中对于后一个问题同样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在马克思看来,物质生产活动既是人们满足自身生存的物质需求的活动,又是体现人的实践本质的自由、自主、自觉的活动.自主性、自由性、自觉性是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价值.唯物史观确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所推进的历史过程既是经济和社会不断地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推进的过程,也是人们不断地追求自主性、自由性、自觉性的过程.不管人们对自主性、自由性、自觉性的追求在不同的民族或国家中有怎样不同的文化表现形态,不管这个追求经历怎样的曲折,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总是朝着人的自主性、自由性、自觉性不断深化和扩大的方向发展.以上论述说明,一方面,人们的活动要受社会历史客观规律的制约,不能超出客观规律所规定的社会发展的可能性空间;另一方面,人们在这个可能性空间内又有选择的自由,即可以改变客观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使其中最符合于人们的价值理想的可能性成为某个时期社会发展的主导趋势并争取其实现.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客观规律性与人们历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的统一,而这种统一正是历史的辩证决定论的精髓.历史趋势与历史预见所谓历史预见是指对历史发展的趋势或可能性的揭示,唯物史观从历史规律和历史趋势的存在推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可以预见的.历史辩证决定论这一关于社会发展的可预见性的观点遭到了波普的最猛烈的攻击.在波普看来,承认历史进程的可预见性是历史决定论的核心,他相信自己已经成功地找到了反驳历史决定论从而也是彻底摧毁历史决定论的“纯粹的逻辑理由”.这个“逻辑理由”是一个简单的三段式推论:1.人类历史的进程受人类知识的增长的强烈影响;2.我们不可能用合理的或科学的方法来预测我们的科学知识的增长;3.所以,我们不能预测人类历史的未来进程.波普对于自己的推论相当满意,认为经过这样一个推论就可以宣布历史不可预测,“历史决定论不能成立”.(同上,第1页)但当我们仔细推敲波普的推论时,却不难发现,这个三段式推论是在一系列不可原谅的理论“疏漏”中进行的.其中,最关键的“疏漏”是:断言人类知识的增长不可预测是没有充分根据的.知识的增长固然与知识创造者个人的才能、品德、境遇以及知识创造过程中各种偶然因素密切相关,因而确有不确定性的一面.但是,如果把知识的增长放到社会进步的历史过程中进行考察,而不是把它理解为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我们就会看到知识的增长及其对社会进步的强烈影响亦取决于两方面的社会条件:其一,知识资源的历史性传承和积累;其二,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需求对知识的“选择”.就前者而言,一种新知识的产生总是以历史地积累起来的知识资源为基础和前提,以往文化发展的成果包含着孕育新知识的种种智力因素,新知识的创造者只有充分占有这些知识资源才能真正有所作为.因此,依据人类知识业已达到的程度及其所面临的新问题,人们是可以大体上预测出知识增长的未来走向的.就后者而言,人类知识是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方面因素交互作用并通过这种交互作用而对历史进程产生“强烈的影响”的.一种科学知识或技术知识只有在被现实的生产过程所吸收,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时候,它才能对人们的物质生产、经济过程乃至历史进程产生影响;一种关于社会变革的理论,只有当它把握了真实的社会矛盾或社会问题,并能够被更为广大的社会成员所接受时,它才能实际地影响社会进步的过程.因此,尽管知识本身的增长有其不确定性的一面,但现实的生产活动,或现实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却对知识的运用产生一种“选择”作用,这种选择作用可以使人们用“合理的或科学的方法”从社会经济、技术、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社会条件来判定哪些知识可以被吸收或接受,并推测出这些被吸收和接受的知识将对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何种影响.而且,我们越是能够准确地把握使知识发挥作用的社会条件,就越能准确地预测知识的影响作用.在很多情况下,当某种知识缺乏的时候,生产活动或社会进步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会激发人们去学习、创造这些知识.因此,真正推动历史进程的现实力量是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以及这个发展所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知识之所以能够对历史进程产生强烈的影响,是因为它能够融入这个现实力量中,能够融入现实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中.没有融入这个现实力量的知识,是不可能对历史进程产生任何影响的.仅仅从知识增长的不确定性出发,是不能径直得出“历史的未来进程不可预测”的结论的.波普争辩说:“我的这个论证并不反驳对社会进行预测的可能性……我的论证只是根据历史发展可以受到我们知识的增长影响这一点,来反驳对历史发展进行预测的可能性.”(同上,第2页)这又回到了前面讨论的问题,实在无须再说了.对社会进行预测和对历史发展进行预测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波普并没有说清楚,但他的主要论点实际上不仅否认了历史预测的可能,而且也否认了社会预测的可能,因为他明确地说:“我的证明在于指出了任何科学预测者——不管是一位科学家还是一部计算机——都不能用科学方法预测它自己的未来结果.”(同上,第2页)按照这个说法,科学存在的价值就要大打折扣了.科学存在的基本意义就在于能够通过把握研究对象的客观属性和规律,揭示事物系统演化的可能性空间,从而为人类活动提供某种意义上的预测.尽管存在着事物内部关系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但科学预测揭示出事物演化的可能性,使人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活动促使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并避免“坏”的可能性变成现实,至少将其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就是依赖这种预测而存在发展起来的,这正是人类活动不同于其他动物活动的地方.总之,历史的辩证决定论完全肯定历史主体可以在社会演化的可能性空间中进行选择.这是它的辩证性之所在.这种选择之所以可能,正在于人们可以对社会发展的趋势作出预测.而选择和预见所以可能,则在于每一种演化的可能性都以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根据,并依赖于一定的条件.从历史规律、历史趋势和历史预见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可以说明,历史的辩证决定论,即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正确的、逻辑上十分严整的历史观

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能改变吗?

人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但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进程。比如,中国从一穷二白到现在进入强国之列。虽然就宏观上来讲,历史是由绝大多数人民的活动而得以改变的,但是“蝴蝶效应”客观存在,由一个人的思想、活动,而终致改变历史发展方向和进程的事例屡见不鲜。特别是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的思想、活动。

安徽琴书的历史发展

安徽琴书也有人称之为“洋琴”、淮北琴书、蚌埠琴书等。由于其主要伴奏乐器为“扬琴”,又用安徽方言演唱,因而本世纪三十年代统称之为“安徽琴书”。它主要流行于六安、滁州、蚌埠、阜阳、宿县、泗县、五河及灵壁等地。约在清代中期,安徽琴书已初具规模。当时因皖、鲁、豫和苏北地区灾荒连年,灾民大批南下求生。同时津浦铁路的建成,沟通了南北交通,更加速了人口流动,以安徽蚌埠为中心,沿淮河两岸流民纷至沓来,多时达八万民众,从而使安徽琴书得以扎根蚌埠这块土地上。三十年代听众听“琴书”主要因素是因当时国家内战连绵,外寇入侵,广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当时的听众听“琴书”多,是伤心人听伤心曲。断肠人恋断肠声。解放以后,在党的领导下,琴书艺人坚持创新演新,积极宣传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袁月娥、鲁彩霞、张静等曾多次荣获省市及文化部有关奖项。“文化大革命”中,琴书艺人倍受摧残。大部分艺人被打成“牛鬼蛇神”。书场关闭,团体解散,演员下放,改行。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安徽琴书”在境内广为流传,每逢年节、庆典,演唱“安徽琴书”成为习俗。“文化大革命”期间,安徽琴书被禁演。1976年以后,安徽琴书复兴。1979年,广饶县安徽琴书团、垦利县安徽琴书团开始上演传统剧目。1982年,广饶县安徽琴书团为配合计划生育宣传赶排新剧《合家欢》,在县内外巡回演出。1987年,利津县京剧团更名为利津县安徽琴书团。1984年,市文化局组织部分文艺工作者,专门开展安徽琴书研究,深入农村走访老艺人,搜集史料。1985年冬,召开“安徽琴书史料座谈会”,邀请20多名安徽琴书老艺人参加。1986年春,又邀请14名老艺人进行仿演录像。在此基础上,于1987年编纂完成《安徽安徽琴书音乐集成》书稿,于1988年底编纂完成《安徽琴书起源与发展安徽史料汇编》。这两部书稿是安徽琴书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在编纂过程中,得到安徽省文化厅有关领导、 安徽省安徽琴书界许多专家和名演员 (如李渔、郎咸芬) 的热情指导与帮助。1991年3月5~8日,举办“安徽首届安徽琴书汇演”,全市有8个代表队、240人参加,分专业和业余两个组进行汇演,演出新创剧目12个。1994年,以广饶县安徽琴书团为基础,成立“安徽琴书团”。至1995年底,全市先后有15名安徽琴书演员获省优秀演员称号。安徽琴书,经过几代人的传唱,到了20世纪90年代,如何面向新时代,适应听众不断更新的审美要求,使“琴书”的流派艺术健康地发展,是许多曲艺人员登上曲艺舞台后不断思考的重要课。安徽琴书确属舞台上独具特色的艺术之花,她所特有的表演风韵,曾倾倒过数以万计的观众与听众。也曾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一定的贡献。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树。

在漫长的历史中,有哪些人凭个人能力改变了历史进程?

清朝统治者吧,本来国家发展的好好的,抽什么风搞什么闭关锁国,害的近代中国被人不平等地对待。

在《刺客信条》的世界观里,中国20世纪的历史进程是怎样的?

《刺客信条》还没有说过明确现代中国的情况,只是在《兄弟会》里暗示过某“武装讨薪的图书管理员”是刺客的盟友。这种东西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自己的感受很重要。1. 辛亥革齤命—二次革齤命1911年,同盟会(孙文重建的中国刺客组织)领导武昌起义成功,各地纷纷响应。原本支持满清的中国圣殿骑士见大势已去,再加上受西方思想影响。决定顺应潮流在自己控制的区域宣布独立。即使有一些既得利益者反对,也很快就被激进派格杀。孙文逃至日本后进行反思,认为失败原因有以下:一、同盟会失去了原来的纯洁性,混入了投机分子与保守派。二、对敌人抱有幻想,没有武力革齤【】命的血性。三、国齤民党权力太过分散,他身为理事长竟无法指挥党员。2.洪宪帝制—第一次北伐战争此时的中国内部正处于割据状态。刺客们控制了南方两省,其余掌握在列强、军阀或是透过军阀来间接控制的圣殿骑士手中。中央政府缺少强大的控制力,各地军阀包括圣殿骑士在内因利益问题而时有战争。3.第一次国共内战蒋中正在承接导师与总统之位后,一方面加紧对中共刺客的清剿与圣殿骑士的合作,另一方面则是继续北伐,基本统一中国。(对于边疆的军阀则采取容忍政策。)之后他开始发展国力,史称“黄金十年”,同时将重心转向南方游击的中共刺客,在第五次战争中迫使他们北上转战二万五千里至陕西一带,与国民刺客继续对峙。扯回中国,AC的世界观里,二战是圣殿骑士间的利益分割(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希特勒)。而斯大林是圣殿这个设定很有趣,刺客组织嚣张不过一代的光荣传统看来一直延续到了现代只有毛润之被多多少少提到过一下

英国被入侵的历史进程和影响

二战时期嘛

韩国历史概况

  古代史  韩国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333年。据说,韩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檀君,是天神之子与一位以熊为图腾的部落的女子所生。檀君建立了韩国历史上第一个王国。历史学家将韩国的这段早期历史阶段称为“古朝鲜”时代。  古代韩国最初以组成小城邦的氏族社会为特征,各小城邦又逐渐合并成政治结构复杂的部落联盟,并最终形成了王国。  在这些部落联盟中,位于鸭绿江中游的高句丽(公元前37-公元668)最先建国。高句丽富于侵略性的军队逐一征服了周围的部落,并在公元313年甚至攻占了中国的乐浪地区。百济(公元前18-公元660)是由位于今天的汉城附近汉江南面的一个小城邦发展而成的类似高句丽的部落联盟王国。百济于近肖古王(346-375在位)统治时期发展成为一个由贵族统治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新罗王国(公元前57-公元935)位于韩半岛最南端,最初是三国中最弱小、最落后的国家。然而由于在地理上远离中国的影响,它很容易接受非中国的外来习俗和思想。它的社会阶级特征明显,后来产生了独特的“花郎团”并发展了佛教。  统一新罗与渤海  6世纪中叶,新罗王国征服了临近的伽倻王国(从1世纪中叶至6世纪中叶在韩半岛南部地区发展起来的一批城邦国家)并与中国唐朝结成军事同盟,征服了高句丽和百济王国。当中国唐朝后来暴露出要将高句丽和百济纳入其帝国版图时,新罗便以武力相抗。  公元676年,新罗将中国人逐出韩半岛。其后,居住在满洲中南部地区的前高句丽人于698年建立了渤海王国。  渤海王国不仅有高句丽人,还有众多的靺鞨族人。渤海王国按高句丽王国的行政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五京政权体系。渤海王国有着源于高句丽文化的先进文化。  渤海王国的繁荣和强大在公元9世纪上半叶达到鼎盛时期。它占领了北至阿穆尔河,西至满洲中南部开元的广大地区,并同突厥和日本建立了外交关系。渤海王国于公元926年被契丹人灭亡,其统治阶级中的很多人(大部分为高句丽人)迁移到南方,加入了新成立的高丽王国。  新罗在公元668年统一了韩半岛,并在8世纪中叶进入繁荣强大的鼎盛时期。新罗一直想建立一个理想的佛教国家,佛国寺就是在统一的新罗时期所建立的。但因王公贵族沉溺于安逸奢侈的生活,王国对佛教的崇尚开始衰落。此外,和被占领的高句丽和百济声称有统治权的地区领袖间产生了冲突。公元935年,新罗国王正式向新建立的高丽王朝投降。  高丽  尽管韩半岛经常遭受外来入侵,但自公元 668 年由新罗统一后一直由一个单一的政府治理,并保持了政治独立,以及文化和民族传统。无论是高丽王朝(918-1392 年),还是朝鲜王朝(1392-1910 年),他们都巩固了政权,发展了文化,驱逐了诸如契丹、蒙古和日本的入侵者。高丽王朝的开国君主王建是新罗一位反叛王子弓裔手下的将军。他选择自己的家乡松岳(即现今北韩的开城)作为都城,并宣称要收复高句丽在中国东北的失地。他将他的王国定名为高丽,韩国现在的名称“ Korea ”就是由此而来。尽管高丽王朝未能收复失地,但却取得了以青瓷和佛教繁荣兴盛为代表的辉煌的文化成就。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是,早在1234 年,即比德国古登堡早两个世纪,韩国人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印刷。大约也在这一时期,韩国的工匠还完成了在大块木板上雕刻全部佛经的艰巨任务。  这些雕刻佛经的木版有8万多块,目的是祈求佛祖保佑击退蒙古人的入侵。这些称为 《高丽大藏经》的木版现珍藏在历史悠久的海印寺内。  高丽王朝末期,士大夫和武士之间的冲突以及儒教信徒与佛教信徒之间的争斗,使高丽王朝衰败。蒙古人入侵高丽始于1231年,高丽人民虽然与蒙古人进行了英勇斗争,但高丽仍沦为蒙古的附庸国长达近1个世纪之久。  朝鲜  1392年,李成桂将军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朝鲜。朝鲜早期的统治者支持儒家学说作为王国的指导哲学,以抵销在高丽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佛教影响。  朝鲜的统治者以良好的中庸政治制度治理国家。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这一时期,科举考试成为做官的重要途径。以儒家学说为导向的社会高度重视研究学问,但鄙视工商。  朝鲜在第四代国王世宗大王统治时期(1418-1450),国家的文化与艺术空前繁荣。在世宗大王的倡导下,王室学术机构的学者创造了韩语字母“训民正音”。  世宗大王非常重视天文学。日晷、水漏、天文图和天球仪等都是在他的要求下造出来的。后来他将王位传给儿子文宗(1450-1452在位)。文宗于1452年驾崩,年仅11岁的太子接替了王位,是为端宗。  1455年,端宗的叔叔首阳大君篡夺了少年国王的王位,成为世祖国王(1455-1468年在位)。他公布了一部名为《经国大典》的法典,这部法典成了王朝治国的基石。  1592年,日本入侵朝鲜王国,准备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在海上,韩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人物李舜臣将军(1545-1598),指挥“龟船”与日本人作战,并取得了一系列辉煌胜利。这种“龟船”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铁甲战船。  在陆上,自愿参战的农民和僧侣军队也奋勇杀敌。随着日本军阀丰臣秀吉的死亡,日本军队开始撤退,战争于1598年结束。但这场战争却给朝鲜和中国明朝留下了灾难性后果。在战争中,朝鲜大量的工匠,包括陶瓷工匠被劫往日本。  17世纪初,韩国的“实学”运动在思想开明的士大夫中开始兴盛起来。他们想借“实学”来建设一个现代化国家。  他们极力建议改良工业、农业,主张大刀阔斧地对土地分配制度进行改革。但不幸的是,保守的贵族统治者尚无适应这种急剧变革的准备。  朝鲜王朝后期,政府内部和上层社会中不断产生倾轧。为了纠正这种不良的政治局面,朝鲜国王英祖(1724-1776在位)采取了不偏不倚的策略,成功地巩固了王权,并取得了政治上的稳定。  正祖(1776-1800在位)继位后继续实行不偏不倚的政策,建立了王家藏书楼,收藏王家文件、实录。他还推动了其他政治与文化改革。这一时期,是“实学”运动蓬勃发展时期,很多杰出的学者撰写了大量有关工农业改革的进步文章,但政府并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  日本占领和韩国独立运动  19 世纪,韩国依然是一个“闭关自守之国”,坚决反对西方关于建立外交与贸易关系的要求。此后,一些具有帝国主义野心的亚洲和欧洲国家竞相对韩半岛施加影响。日本在战胜了中国和俄国后,于 1910 年强行吞并韩国,并开始对其实行殖民统治。  日本的殖民统治激发了韩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日本人甚至禁止韩国人在学校使用韩国语授课。这样的同化政策激怒了韩国知识分子。1919 年3月1日,韩国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抗议活动,数千人为此而牺牲。  尽管“三 u2022 一独立运动”失败了,但却加强了韩民族的团结,激发了爱国主义精神。这次运动促成了在中国上海成立韩国临时政府,并在满洲开展了有组织的反抗日本殖民主义者的武装斗争。韩国人民至今仍每年纪念“三 u2022 一独立运动”,并将其确定为全国性的假日。  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前,韩国人民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日本在实行殖民统治期间对韩国不断进行经济剥削。  大韩民国的成立  韩国人民对日本在二战中的失败感到欢欣鼓舞,但他们并没有高兴多久,光复没有立即给他们带来他们为之英勇奋斗的国家独立。  相反,由冷战引起的意识形态的分歧造成了国家的分裂。韩国为建立一个独立政府的努力,因美军占领半岛南部和苏军控制半岛北部,而遭到失败。  联合国大会于1947年11月通过一项决议,要求韩国在联合国一个委员会的监督下举行大选。  然而,苏联却拒不执行联合国决议,并且不准许联合国这个委员会进入韩国北方。于是联合国大会又通过一个新决议,要求在这个委员会能够到达的地方进行选举。韩国首次总统选举于1948年5月10日在三八线以南地区举行。这条线终于将韩半岛分成了南方与北方。  1948年,李承晚当选为大韩民国第一任大总统。与此同时,三八线以北建立了金日成领导下的共产党政权。  北韩于1950年6月25日无缘无故向南方发动大规模入侵,引发了一场持续3年,由美国、中国和其他外国军队介入的战争。整个半岛遭到破坏。1953年7月签订了停火协议。  韩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伤亡人数几乎达到300万,成百万人流离失所,骨肉离散。李承晚政府领导时期严重的社会骚乱不断。  当时韩国的民主并不成熟,国家经历了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困难。李承晚总统最终因一次学生领导的起义而于1960年4月下台。民主党的张勉于1960年8月组成政府,建立了第二共和国。  但是,新政府却被朴正熙少将于1961年5月16日发动的政变所推翻。以朴正熙为首的国家再建最高会议,接管了政府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利。  朴正熙于1963年的一次选举中当选为总统。朴正熙政府致力于快速实现工业化,并于20世纪60、70年代实现了被称为“汉江奇迹”的高速经济增长。但是,朴正熙的统治伴随着对人民政治权利和公民自由的严格限制。  朴正熙总统于1979年10月遇刺身亡后,出现了实行戒严的过渡时期。代总统崔圭夏于1980年8月辞职,强有力的军官集团的领袖全斗焕由统一主体国民会议(选举团)选为总统。  20世纪80年代民主运动高涨。1987年修改了宪法,恢复了直接选举总统的制度。  在新宪法下,另一位将军出身的人——卢泰愚当选为总统。卢泰愚执政期间,民主有了长足的发展,为32年来选举第一位文人总统打下了基础。  长期从事民主运动的活动家金泳三以执政党候选人的资格于1992年当选为总统。  1997年,主要反对党新政治国民会议领袖金大中当选为总统。金大中政府被称为“国民政府”,是韩国宪法史上第一个由执政党向反对党和平移交政权而产生的政府。  卢武铉政府,即“国民参与政府”,成立于2003年2月25日,是韩国历史上第十六届政府。卢武铉政府提出了3项目标:“国民共建民主主义”、“建立国民共享,均衡发展的社会”和“迎接和平与繁荣的东北亚时代”。  卢武铉政府是国民力量的产物。珍视原则和情理的公民自愿筹集资金开展选举活动,从而使卢武铉在总统竞选中获得胜利。  最为重要的是,卢武铉政府是在国民普遍参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一如在其诞生时一样,在政府未来的运作过程中,国民的参与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现代史  韩国历史-近代  19世纪末,英国人、俄国人和其他欧洲人坚持要求建立通商关系。普鲁士商人奥佩特于1866年两次叩敲韩国大门,要求进行贸易,但是遭到拒绝。同年,美国 “谢尔曼将军号”冲进韩国水域,目的是要迫使韩国政府同意通商。这艘船满载着欧洲商品驶入大同江,一直驶抵平壤。在那里,他们在同韩国军民打交道时不体面地动用武力。被激怒的韩国军民对这艘船发起进攻,放火烧了它。  大院君屠杀天主教徒大大刺激已经在印度支那建立了立足点的法国,促使它对韩国采取侵略行动。法属印度支那舰队司令P.C.罗斯海军上将率领他的分舰队于1866年10月13日驶抵江华岛附近海域,并令军队在岛上登陆。可是,他们被韩国军队击退,于是法国舰队被迫撤走。  日本从1868年起,作为实施对韩半岛侵略政策的第一步,开始逼迫韩国举行旨在修改传统关系的谈判。从美国的观点看,作这样一种修改也是十分可取的。“谢尔曼将军号”事件促使美国加紧努力,迫使韩国开放其港口。1871年,华盛顿指示其亚洲舰队进犯江华岛。美国军队被韩国守军击退,于是他们的舰队撤出韩国海域。  当日本表示它打算终止同韩国的传统外交关系时,摄政王表示了一种不同的见解。他主张恢复由对马岛的统治氏族充当两国政府的中间人这种行之已久的办法。  由于摄政王在这件事上态度坚定不移,日本领导人抓住“韩国问题”作为缓解国内不满情绪的排泄口,制订发动侵略战争的计划。驻在这个地区的日本官员奉命暗中收集有关韩国国内形势的材料。日本领导人建议派30个团占领整个韩半岛。韩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大米产量成为日本侵略阴谋的重要因素。为了实现他们的目的,日本人制造了许多事件。他们派遣军舰袭击韩国沿海的一些地点,釜山和江华岛,制造一种眼看就要实际开战的气氛。1876年1月16日,由400人的军队护卫,配备了齐全的战斗装备的日本代表团在江华岛甲串登陆。  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缔结了一项12条条约。这项条约是日本单方提出的,规定要修改两国外交关系。由一项贸易协议和一项关税协定组成的条约附约于7月份签署。贸易协议和关税协定全部都是日方起草的。这些文件给予日本方面诸如治外法权、免除关税和在对外通商港口正式承认日本货币等特权,因而为日本进行侵略提供了法律基础。这些为日本在韩国进行侵略奠定法律基础的条约,是强加于韩国的不平等条约,就像一些年前日本受到欧洲国家和美国的胁迫一样。  1881年,日本的侵略范围扩大,迫使韩国方面开放元山港和仁川港。另一个要求是日本要在韩国首都派驻一名领事。在发生这些事件的过程中,韩国人中有两种强烈的意见,一种主张打退“刁滑的”外国势力,另一种则主张进行国内改革。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哪些重大事件

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各地先后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启发工人觉悟,帮助建立工会组织,出版刊物,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成熟。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诞生。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1926年5月至1927年7月,中共与国民党实行政治合作的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抗日战争时期:1、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2、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带有全国性的伟大战略意义,增强了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解放战争:1、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1947年6月底,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2、辽沈战役:1948年9月至11月,歼敌7万多人,解放了东北全境。3、淮海战役: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歼敌55万多人,是近代以来歼敌数量最多的,解放了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4、平津战役: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歼敌52万多人,解放了华北全境5、渡江战役:1949年4月,解放南京,为解放长江以南地区创造了条件

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有哪些?

希望对你有帮助: 对于新航路的开辟的历史作用,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使世界各地连为一体,方便了各国人民的交流,促进了后进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等等消极:对非洲、美洲是一个极大的破坏过程,罪恶的黑奴贸易限制了非洲的发展,以及殖民掠夺给非洲、美洲带来了灾难等等意义和影响 第一,引起商业革命。由于新航路开辟,欧洲贸易范围空前扩大,西欧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地位逐渐被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尼德兰所代替。 第二,引起了“价格革命”。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西欧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半。资产阶级一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一面以高价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额货币地租,也受到价格革命的影响。价格革命是原始积累的因素之一,它帮助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 第三,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开始了殖民扩张、掠夺,但是由于西班牙、葡萄牙从殖民地掠夺来的财产是供封建统治者享用,并未用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说,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的实力实际上降低了。 第四,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第五,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第六,由于西欧国家的掠夺,导致亚非拉殖民地的贫困与落后。 第七,导致贩卖黑奴的兴起,致使非洲失去了至少一亿的精壮人口。 第八,为人口的迁徙提供了方便,促成了新民族的产生。如18世纪,美利坚民族的产生。 第九,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对外殖民扩张,最终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 积极影响:新航路开辟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锤炼了欧洲人敢于冒险、勇于拼搏的精神,开阔了眼界,把世界各个地区连在一起,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和范围,打破了以往世界各个地区互相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 消极影响:欧洲国家走上殖民扩张道路,殖民掠夺和侵略活动造成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贫穷落后。资本主义的触角开始伸向世界各地。

简述马克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重要意义有: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者的区别:①时代背景不同;②历史任务不同;③目标不同。两者的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和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解放思想、群众路线、独立自主;③在毛泽东领导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和教训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借鉴……  (3)我们党在新时期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其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继承,其时代背景是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其历史根据是对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其现实依据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对最广大人民共同愿望的科学认识。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5)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治国中国的历史进程

鸦片战争,到日本侵略,八年内战,解放

中国历史朝代时间进程表

中国历史朝代时间进程表: 1、夏朝:约公元前2029年-约公元前1559年,共计:471年。 2、商朝:约公元前1559年-约公元前1046年,共计:438年。 3、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共计:867年。 4、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首称皇帝,共计:16年。 5、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共计:5年。 6、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汉高祖刘邦,共计:210年。 7、新朝:公元8年腊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兴帝王莽,共计:16年。 8、玄汉:公元23-25年,汉更始帝刘玄,共计:3年。 9、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共计:196年。 10、三国:公元220-280年,魏、蜀、吴三足鼎立,共计:61年。 11、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 ,共计:156年。 12、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计:170年。 13、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共计:38年。 14、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渊,共计:290年。 15、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计:54年。 16、十国:公元891-979年,共计:89年。 17、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计:320年。 18、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共计:98年。 19、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计:277年。 20、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共计:268年。 扩展资料 各国朝代名称由来: 1、夏:据传禹曾受封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 2、商:相传商族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从此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 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定都亳。 3、周:周人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 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 4、秦: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 5、汉: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其封地在汉中。 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 6、新:王莽所创的朝代(国号)“新”的含义:新的本义是改旧、更新。 7、魏: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 8、蜀(汉):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称“蜀”或“蜀汉”,又称“季汉”。 9、吴: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10、晋:司马昭逼魏帝封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 后来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11、隋: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 隋文帝后袭用此封爵,称为“随朝”。 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12、唐: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 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杨侑建唐朝。 13、辽:辽原称“契丹”,契丹是族名,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 14、宋: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宋州,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 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15、西夏:拓拔思恭占据夏州,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 16、金: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17、元: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 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 18、明: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 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 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 19、清: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 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 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 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州”,把“金”改为“清”。

近现代中国革命的基本历史进程是怎样的

中华民族到了伟大复兴的时候

五代十国的历史大致进程是怎样的呢?

大唐帝国灭亡后,中国四分五裂。在短短的半个世纪里,仅仅是中原政权就换了五个,平均每十年时间就完成一次政权交替。每个政权所使用的国号,无一例外都是历史上曾有过的。为了区别雷同的名称,史学家只好统统加上一个“后”字,因此有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中原政权。至于地方割据政权,那就更多了,所谓的“十国”,指的是势力较大、存在时间较长的十个地方割据政权,分别是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公元907年,朱温篡唐,改国号为大梁,五代史由此为开端。五年后,朱温被儿子朱友珪所杀,弑君者还没坐暖皇帝宝座,便被弟弟朱友贞干掉了。公元923年,李存勖称帝,国号大唐,灭了后梁。后梁存国仅十七年,共三任皇帝。后唐开国仅仅三年,唐庄宗李存勖被叛军所杀,李嗣源继位。李嗣源当了八年皇帝后去世,李从厚继位,很快被李从珂赶下台。公元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反,借契丹之兵,灭了后唐,李从珂自焚身亡。后唐存国十四年,共四任皇帝。石敬瑭在契丹支持下,建立后晋政权,割幽云十六州予契丹。石敬瑭死后,继位的石重贵与契丹翻脸,可是他高估了自己的力量。经过数年苦战,后晋败于契丹之手,石重贵成为阶下之囚,后晋灭亡。后晋存国十一年,共两任皇帝。契丹人入主中原,改国号为辽。与此同时,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自立为帝,号召诸道反契丹。在各地纷起的反攻下,辽太宗耶律德光被迫撤出中原。刘知远改国号为大汉,史称后汉,这一年是公元947年。五代史没有一个皇帝当得久,仅仅一年后,刘知远便去世,他的儿子刘承佑继位。在政权频繁更迭的年代里,君与臣之间的信任降至冰点。公元950年,刘承佑突下重手,连杀大臣,并想除掉手握重兵的天雄节度使郭威。郭威不得不反,率军反攻开封,刘承佑败亡,后汉仅仅存在四年便灭亡了。皇帝轮得可真快,这回轮到郭威加冕,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定都开封,这也是五代史里最后一个中原政权。郭威称帝后第四年(公元954年)去世,其养子柴荣(又称郭荣)继位,他是五代史中出类拔萃的一位皇帝。柴荣在位期间,南征北战,败北汉,征南唐、后蜀,北伐辽国,大有鼎定乾坤之势。可惜的是,他与五代多数皇帝一样短命,在位六年便英年早逝,只活了39岁。七岁的柴宗训被推上皇帝的宝座,不久后被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给夺权了。五十年的时间,光是中原政权就换了十四个皇帝,其中有一半是以发动政变、兵变的形式夺权。皇帝被打倒、被推翻、被赶下台,甚至被杀,都是司空见惯的事。直到赵匡胤建立大宋政权,杯酒释兵权,采取“强干弱枝”之政策,皇帝才算坐稳了江山。

德国历史发展进程简要说明

古代历史   德意志民族的产生是一个延续了许多世纪的过程。一般认为,德国历史开始于公元919年。在这一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取得了东法兰克王国王位,建立了德意志王国。亨利一世的儿子奥托一世继承王位后为了取得所谓上帝授予的皇权,于公元962年强迫教皇约翰十世在罗马给他加冕,称为“罗马皇帝”,德意志王国便称为“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史称“德意志第一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始终不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随着地方封建势力日益强大,皇帝的权力便不断衰落,形成了不少的邦国。在这四分五裂的帝国中,最大的两个邦国是普鲁士和奥地利。  近代历史  在17-18世纪时,它们都发展成为当时欧洲大陆的强国。19世纪初,当拿破仑占领德意志时,取消了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有名无实的神圣罗马帝国就不复存在了。19世纪后半期,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德国在普鲁士控制下的统一。1864年对丹麦战争后,普鲁士和奥地利迫使丹麦割让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在1866年普鲁士和奥地利的战争中,奥地利败北,于是奥地利不得不脱离德意志邦联。德意志邦联解体后,代之而起的是包括美因河以北所有各邦在内的、由普鲁士主导的北德邦联。普鲁士在1870年爆发的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翌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是为“德意志第二帝国”,这是德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的失败和德意志帝国的瓦解而告终。战争也导致德国第一次建立了联邦共和国,史称“魏玛共和国”。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宣告了魏玛共和国的终结。这个由希特勒统治的法西斯德国号称“德意志第三帝国”。1939年3月法西斯德国军队开进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1日,德军进军波兰,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次世界大战共有61个国家参与,死亡5000多万人,使世界陷入一片黑暗。1945年5月8日,德国在投降书上签字。  现代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战败,根据波茨坦会议(Potsdam Conference)中英、美、法、苏四国的协议,决定在德国战败后将其一分为四分别由四个战胜国占领,并且合组一个最高管理单位盟国管制理事会(Allied Control Council,ACC)来治理德国事务。但由于理念上的差异,在战后以美国为主的西方阵营与以苏联为主的共产阵营逐渐疏远,1948年3月时,美国、英国、法国三国在伦敦举行会议,初步决议要将三国所分别管理的德国领土合并,组成一个德国西部的政权,针对这点苏联方面作出反制,首先是退出ACC,并进而宣布著手设立一个东德政权的计划。  但直接导致东西德分离的导火线,则是发生在1948年6月20日,西方占领区境内的货币重整计划。当时西方三国占领区内原本分别发行的货币进行了整合的动作,但却排除苏联占领区,发行了所谓的西德马克,而苏联占领区也在短短三日后发行了东德马克,俨然象征东西德正式分离。东西德分离后,东德方面曾在1948年中开始,对使用西德马克的西柏林地区进行封锁,为期11个月,希望透过此举达到完全控制整个柏林地区的目的,但却在西方国家持续以空运方式所进行的柏林空运之支援下没有实现。在柏林封锁解除(1949年5月12日)后没多久的5月23日,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宣布正式成立。而东德方面也在同年的10月7日宣布正式成立以德意志社会主义统一党(Sozialistische Einheitspartei Deutschlands,SED)一党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政体。  相对于英美法占领区所组成的西德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NATO),东德则是加入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组织--华约组织。1989年民主德国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自同年5月起,大批公民出走联邦德国。10月初,许多城市相继爆发了规模不等的示威游行,要求放宽出国旅行和新间媒介的限制等。10月18日,民主德国总统昂纳克宣布辞职。11月9日,“柏林墙”开放。11月28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提出关于两个德国实现统一的十点计划。1990年2月13至14日,民主德国总理莫德罗首次访问联邦德国。3月18日,民主德国人民议会实行自由选举,德梅齐埃任总理后,两德统一的步伐大大加快。5月18日,两德在波恩签署关于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8月31日,双方又在柏林签署两德统一条约。9月24日,民主德国国家人民军正式退出华约组织。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民主德国的宪法、人民议院、政府自动取消,原14个专区为适应联邦德国建制改为5个州,并入了联邦德国,分裂40多年的两个德国重新统一。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asrepublik Deutschland,BDR)为存续单位,东德遂成为一个不再存在的国

五代十国的历史大致进程是怎样的?

五代十国从907年到960年持续了约50多年,唐灭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十国是中原之外的割据政权,分别是南吴、吴越、前蜀、后蜀、闽、南汉、南平、马楚、南唐、北汉。

韩国历史概况

大韩民国历史开始于1948年。8月15日在朝鲜半岛南部正式建国。韩国历史源于1919年在中国上海成立的一个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韩语:ub300ud55cubbfcuad6duc784(ub9bc)uc2dcuc815ubd80/大韩民国临时政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影响:一是开创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此不懈努力。近代中国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将加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增强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和自信心,通过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赢得更大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推进民族复兴大业。第二,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在理论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清醒认识国情、把握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显示了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立足基本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实现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辩证统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第三,展现了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新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自己的路”,但蕴含着对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和对人类美好未来的实践追求,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方案的实施不仅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引擎,为一批发展中国家打开了发展之门,而且促进了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建立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在哪里?第一,好处是可以解决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性问题。中华民族近代以来面临两个历史性问题:一是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解决了前面的历史任务之后,我们要解决的历史任务是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解决这一历史性课题的过程中产生的,为解决这一历史性课题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和光明的前景。第二,好的是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坚实的实践基础。当我们从全球和历史的角度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我们可以发现,它是世界上一股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活水”。我们坚持锐意进取、开拓创新,通过改革开放提高自己,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方面显示出突出优势。来源:人民网——“三个意味着”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锐利思想武器,是指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五代十国的历史大致进程是怎样的?

五代十国的历史时期从最早在南方建国的前蜀(891)算起直到最后一个割据势力北汉的覆灭(979)为止共计88年的时间。五代是指在中原一带相继建立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十国是指在南方建立的吴国、南唐、吴越、闽、南汉、前蜀、后蜀、楚、南平、北汉十个政权。五代十国表面上乱,实质是变。一、统治阶级的内部结构东汉时期统治阶级的基本结构是豪强地主,三国时期的统治阶级也是以豪强地主为骨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统治阶级主要是以士族地主为骨干,唐朝以后士族势力开始衰落,尽管唐前期关陇士族集团在统治阶级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但也只是士族政治的暂时反复。安史之乱后,一大批出身于庶族和归化的藩将成为这一时期统治阶级的主流,称为势官地主阶层(宋代称为形势户)。五代十国时期统治阶级换成了一代新人,这个时期是一个藩镇称王称霸的时期,君主与藩镇没有明显的界限各国的帝王大多出身于下层人士,将相大臣也大多出身微寒。也有一部分将相大臣为科举出身或旧士族余孽,但他们都要依附于那些新起的贵族。正如《旧五代史·安重荣传》记载:“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宁有种耶。”五代十国时期势官地主的特点:1、文化素质低,不重视礼乐,崇尚武力,轻视文人。《旧五代史·史弘肇传》记载:“安朝廷,定祸乱,直需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焉足用哉。”2、不受儒家封建伦理观念的束缚,不相信君权神授,只相信武力势力。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魏晋时期士族地主阶级的大庄园经济占支配地位(自给自足,商品经济不发达),唐代前期出现了大量自耕农,随着均田制与租庸调制的破坏,大批庶族地主涌现,使普通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继续了这种趋势。五代十国时期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减轻,农民承受的超经济压迫相对减少。五代十国时期的经济结构与唐代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商业交易和商品经济与以往相比有了较大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经济结构的特点:1、南方农业商品化扩大。五代十国时期出现了专业的商品化生产,粮食、茶叶、蚕种、水果、药材、纺织品等商品贸易频繁。2、地方性小市场扩大。草市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形成与发展。3、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有所发展。五代十国时期主要的海外贸易港口有泉州、广州、杭州、温州、明州、莱州、登州。五代十国时期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有瓷器、茶叶、铁器、丝绸。4、商品经济观念的转变。相比于前代的重农抑商,五代十国的统治阶级开始重视商业,许多官员开始从事商业,促进商业发展。南平以商品贸易立国,通过商税维持政权。五代十国时期商业观念的转变为宋代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三、文化发展的新动向五代十国时期文化重心南移,形成了成都(前、后蜀)和江宁(南唐)两大文化中心,在文化方面出于承前启后的地位。五代十国时期文化发展的新动向:1、在文学上使词这种文学形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川蜀“花间派”,代表人物为韦庄、温庭筠;花间派的特点是香而软,多叙述男女情感之事。南唐词派,代表人物李璟、李煜、冯延巳。李煜词风一改花间派弊病,直叙个人情感,使词在思想上、内容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说道:“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为颠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2、绘画。五代十国时期与唐代的不同体现在(1)唐代以释道人物画为主,五代十国时期山水画、花鸟画日趋发展。(2)画风:五代十国摆脱宗教政治影响,崇尚自然之美,而唐代受宗教影响大。(3)画家群体:山水画、花鸟画画家群体阵容强大,释道人物画画家群体日趋萎缩。(4)画法:董源创立水墨山水画着色的新技法;徐熙创立花鸟没骨画法。3、书法。杨凝式:撮襟书。南唐后主李煜收录历代书法名人真迹制成书帖之祖《升元帖》。徐铉:擅长篆书,为篆书的流传做出了贡献。4、佛教思想:陈垣先生说:“五季乱而五宗盛。”五宗: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禅宗讲心、理、性等,其思维逻辑甚有可取之处,对宋代理学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化成就为宋代文化的再度繁荣奠定了基础。五代十国时期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唐宋变换之际的起承转合的时代。

飞向蓝天的恐龙 这一历史进程是 指什么?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接着介绍了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101教育PPT

简述税收的制度发展的历史进程

夏(贡:对奴隶主和诸侯征税)—商(助:井田制)—周(彻:将一定数量土地收获上缴)—西周的关山之赋(在边境集市交易物品)、山泽之赋(伐木,狩猎,捕鱼)、币赊之赋(出售剩余物品)—春秋的初税亩(按土地面积征税)—秦朝的口赋(人头税)—汉朝的商税、酒税—两晋的占田制(规定占地上限)—南北朝的均田制(非土地平均)—唐朝的“两税法”(户税、地税,以财产的多少为计税依据)—明朝的“一条鞭法”(把各税合并征收银两)—清朝的“摊丁入地”(人头税并入地税,活跃商品经济)。

论述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产生与发展   1.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引起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合理性的怀疑,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阶级——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总结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和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种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不仅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而且还根据中国的具体实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http://www.zhongchuangedu.com/Item-3193.aspx

改革开放分为哪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重大的历史

改革开放时间1978—现在第一阶段:1980左右 城市:建立沿海开放城市 深圳 珠海 汕头 厦门农村:乡镇企业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阶段:1997年:邓小平思想被写入党章,承认私有经济的地位,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

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成就有哪些?

改革开放,经济政策。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国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得到了明显改善。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南方谈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改革进入新的改革时期。2013年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深化改革开放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总政策,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即对内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开放,即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发展的大势,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人类历史上有哪些加快或者改变历史进程的事件?

我觉得简直是太多了,比如清末的时候鸦片传入中国,当时的清王朝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可能还能活长一点,但是鸦片一传进来对当时的影响是很大的,可以说是加快了当时清朝的灭亡的。

明朝的历史进程

明代官员,字石勇,江苏兴化人。生于明洪武二十四年,25岁即中进士。他担任讲师,学士他获得了学士学位,在工业部当了部长,然后在邵宝东葛当了一名大学生。66岁时,升任神神庙大学士,仍任东阁。高古为官清廉,办事公道,主持正义,并因年事已高而主动回乡。英宗皇帝对他评价很高。高回到家乡后,仍然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他于1460年去世,享年70岁。历经关永乐、洪、宣德、正统、景泰五代,被中书舍人先生提拔为内阁大学士,因此被尊为五代元老。已被举报。古石现,河南怀庆人,儒生。他随宋高宗南下,迁居扬州。扬州陷,迁兴化,元末迁苏州。世人只是决定回到兴化,然后定居下来。高古自幼聪慧,自幼家教甚笃,读书孜孜不倦,资质厚重,举止端庄。十岁时,他进了县立学校,成了一名学生。永乐三年,十五岁升官,十三岁考中进士,时年二十五岁。庶吉士被选中,这本书被授予舍人先生。此后四十余年,他的仕途跌宕起伏。任弘熙即位,被任命为高古太公春坊主任,并迁至翰林任教。正统元年,由于大学士杨士奇的推荐,担任翰林学士,成为经筵,给皇帝讲授经学。三年后,我上了一门明史的课,升了学士学位。十年前工信部右侍郎、前职入阁参与维护。景泰初年任工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主管内阁事务。次年,少保、东葛大学士、太傅太子双薪,皇帝祭三陵。七年间,与陈迅校长、金少宝、金神店大学、东葛大学等共同编辑宣庙实录。高入阁,清正廉明,公正无私,堂不要逃避权力,遇事不偏不倚。景泰五年,受到训诫的林聪被判有罪,试图重新立足。高古从南直隶视察灾情,回到首都。听到这个消息,他尽全力营救他。他被陈奇单独冤枉,林聪被赦免并复职。七年顺天乡试后,大学生陈迅因儿子未能参加试点考试,批评主考人柳岩、黄健等人评卷不公。奉命复读,并力劝刘、黄大公无私,仗义执言:贵人已无与贫者争利之可能,时局不安,岂敢当考官?高还负责推荐人才任用,提拔后进生。乡试之后,他两次被称为人。在此基础上,主张内外分工只用人才,也说宴天之后,与德有关。推荐了大理荀、学士吕远、钟云、左都、大理青萧伟贞、师王弼等人入选。王文进入内阁后,其余的人都在等待宴会。荐翰林撰鲁尚、师鹏,主理内阁事务。清高,艳俗,节俭。当我还是一名中国作家时,我去海印寺抄写佛经。在雨中,我脱下靴子卷起裤子,赤脚归来,让同事们大吃一惊。当一个官员参加一个单身汉学位,每次去参加公宴,他总要把一块布剪成新的图案,补在一件破袍子上,以至于有人嘲笑这是给一个单身汉锦上添花但高古没有我不同意。就太阁而言,只是一片不毛之地。loca正统十四年,蒙古瓦拉部侵犯疆土,英宗朱祁镇轻信宦官王镇,率50万大军亲征。结果,在土木堡战役中,全军覆没,王镇被杀,朱祁镇皇帝被瓦拉俘虏。历史上称之为土木工程之变。消息传来,朝野震惊,高古支持兵部尚书于谦抗击洋因。与此同时,朱祁钰、朱祁镇的弟弟,被任命为代宗,年号景泰。第二年,由于于谦击退瓦拉入侵,蒙古瓦拉部内部矛盾激化,瓦拉部长官多次表示愿意赎回英宗。生活在朱祁钰的这一代人非常尴尬。8月,由于代宗鉴于美国的态度,法庭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此刻,高古非常清醒。他坚持自己的想法,派遣一名特使会见他,并建议赵承担这一任务。几天后,英宗赎身,将来到北京。代宗不愿张扬,其礼甚薄,群臣不敢议。然而,高古直言不讳,坚持认为仪式应该是厚的。当时有一个叫龚穗荣的千户,他出于忠诚,写信给高古,主张以丰厚的礼物迎接战斗。谷穗把这封信散布给所有的朝臣,并教导他们说一个战士还是知道这个道理的。你是什么情况?代宗,代宗很生气,追查此事。高古站出来,展示他的信件,并引用唐肃宗他会见了皇帝,并要求他尽力而为。皇帝没有我不能接受,他也没有接受。不要犯太深的罪。如果龚穗荣被捕,他很快就会被释放。英宗作为皇帝被安置在皇宫的父亲。代宗对栈非常依恋。景春有的巡回演出,他无法我迫不及待地想表演地下商店。他抛弃了英宗的既定儿子,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太子。与此同时,被封为太子太伯,这让顾深陷泥淖。景泰八年,代宗朱祁钰病重,不能我看不见东西。在石亨、曹吉祥等文武大臣的支持下,蓄谋已久的英宗朱祁镇突然夺宫,废黜景泰,改元为天顺。这是抓住门的变化。英帝复辟后,景泰内阁大臣被逐一清算。单身汉美国陈迅、王文等地的学位。不是被杀就是被流放。就连抗敌有功的于谦,也为环宇通志高呼,被杀于刑场。高古六十多岁的时候,早在景泰年间,因为内阁王文的一次挤兑,他就已经退了出来,他是景泰朝臣。英宗虽然自己没有罪,但也不敢再谈恋爱了。所以他写信给英宗,请求回到森林。看了一本书,英宗叹道:谷,前辈。他还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在内阁中主张迎宾架的礼数应该是礼貌和诚实的高古,过去曾是我的老师。于是授予他做官的权利,给他金帛攻服,安排了船,还给他赏赐。这个奖项充满了发人深省。在文章的前半部分,有一段关于高古他对文学的知识,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以及对私人事务的怀念。在对话的第二部分,故事是这样的:青回归,日本旧访秋园与亲戚,大富大贵展,道院盛况。清风徐来,足以助长清廉腐败;盛德,足以精而擅俗,则大清将永有名声。温柔的话语暗示着威胁。实际上,它这是对高古回家时要小心的警告。否则,它就赢了谈论selina不会永远持续下去与姐姐合影后的新报复。高归来后,隐居于故乡,绝口不提景泰与天顺的朝政更迭。她于1460年在兴化去世,享年70岁,与国玺的妻子郭妙宁葬在平望铺的东部,

简述新中国60年的历史进程 1000字以上

新中国从1949年到2009年走过了60年辉煌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努力克服前进中的艰难险阻,取得了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社会商品极大丰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总体水平显著提高,对外经济日益活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辉煌成就。我们已经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贫穷落后、深受外国列强欺凌的旧中国改造建设成了屹立在世界东方、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初步实现了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百年来的梦想。 纵向比较,新中国比旧中国国力大大增强,今非昔比 国内生产总值从1949年408亿元增长到1978年3624.1亿元和2002年102398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65.5倍,年平均增长8.3%,其中改革前后分别年增长7.4%和9.35%;按当年汇率计算,GDP从1949年194.3亿美元增长到1978年2157亿美元和2002年12371亿美元;将2002年与旧中国最高年(一般指1936年)相比较,比旧中国75.8亿美元高出162.2倍;据测算,2002年一天创造GDP达280.5亿元,合33.89亿美元,相当于1949年全年GDP408亿元的68.8%,相当于1936年全年GNP75.8亿美元的44.7%;一天产量超过1949年全年产量的还有钢(49.7 15.8万吨)、水泥(198.6 66万吨)、硫酸(8.36 4万吨)、生铁(46.8 25万吨),原油一天产量45.8万吨,比1949年全年产量12万吨增长2.82倍,比1943年全年产量32万吨增长43.1%等。2002年一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为43201.6亿元,为改革开放前29年投资总和7722.8亿元的5.59倍。现工业一年吃掉2.4亿吨钢材,超过美、日两国年产量的总和。现每年建筑工地浇灌的水泥相当于全球年产量的40%,世界年产玻璃的30%镶在了中国的高楼大厦上。在1982年以前每年新增财政收入100亿元十分困难,但近两年分别新增2990.8亿元和2527.9亿元。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新中国所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比国民党统治的旧中国最好年份要高出上百倍,比历代封建王朝要强千百倍、上万倍。由此说,中国共产党执政54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国力最强、人民生活改善最多的时期。新中国与旧中国相比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生产力获得飞速发展。旧貌换新貌,真是今非昔比。 横向比较,中国比世界强国增速遥遥领先,强国富民 1950 2002年,中国GDP增长65.5倍、年增长8.3%,比同期美国增长4.75倍、年增长3.35%,比日本增长21.9倍、年增长6.05%,比英国增长2.46倍、年增长2.35%,比苏俄增长6.741倍、年增长3.95%,(1990年以前为苏联,年增6.05%,在此以后为俄罗斯,年增 3%),比澳大利亚增长6.762倍、年增4.0%(1950 2001),比德国增长5.075倍、年增3.55%(1951 2002),比法国增长5.266倍、年增3.6%(1951 2002年),比意大利增长5.568倍、年增3.7%,比加拿大增长5.879倍、年增3.85%(1951 2001年),比印度增长11.305倍、年增4.95%,要高出43.6倍和2.25个百分点(日本) 63.04倍和5.95个百分点(英国)。比亚洲所谓新兴国家和地区的GDP增速也要快。比韩国1956 2001年增长23.055倍、年增速7.15%,比新加坡1961 2001年增长21.917倍、年增长7.95%,比印尼1961 2001年增长8.1倍、年增速5.55%及我国台湾省1953 2002年增长43.44倍、年增速7.9%,仍然要高出0.35(新加坡) 2.75(印尼)个百分点,即增速快了4.4% 49.5%。按汇率法测算,中国GDP已从1949年194.3亿美元增到1978年2157亿美元和2002年12371亿美元,经济总量列世界位次从1949年的第13位上升到1978年的第8位和2001年以后的第6位,已高于意大利,列在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之后,成为世界第6大经济强国。据世界银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GDP已从2000年50194亿美元(比按汇率法测算高出3.648倍)增到2002年58762亿美元(比按汇率法测算高出3.75倍),仅低于同期美国的96127亿美元(2000年)和101379亿美元(2002年),超过日本的33944亿美元(2000年)和33400亿美元(2002年,比上年零增长),列世界第2大经济强国。由于致力于工业现代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使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就业结构:1949年为91.5 3.5 5.0,到1978年分别为70.5 17.4 12.1,转变到2002年50.0 21.4 28.6,其中一产就业人数2002年分别比1978年和1949年减少20.5 41.5个百分点;二产分别提升4 17.9个百分点;三产提升16.5 23.6个百分点;产值结构:1949年分别为68.4 12.7 18.9,1978年分别为28.1 48.2 23.7,2002年转变为14.5 51.8 33.7,其中一产降低13.6 53.9个百分点,二产提升3.6 39.1个百分点;三产提升10 14.8个百分点。上述一产下降,二产在工业化初期急剧上升然后减速并下降,三产从渐长到大幅度增长,符合经济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中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来源于二、三产业快速发展,2002年比1949年GDP新增额中二产和三产贡献率为85.7%,按改革开放前后划分,在前29年主要靠工业贡献率达64.3%(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年增长速度),近24年工业和社会服务业贡献率高达76.8%。 中国农业增加值从1949年279亿元增到1978年1018.4亿元和2002年148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891倍,年增长3.75%,在1950 2001年间,美国为1.65%、日本1.0%、英国1.1%、德国1.2%、法国1.5%,印度2.7%、苏俄1.25%(其中苏联1950 1990年年增速为2.4%,俄罗斯1991 2001年为 3.05%),在1952 2001年间,意大利为1.05%,加拿大为1.5%,澳大利亚在1953 2001年为2.15%。此外我国的台湾省在1953 2002年为3%。中国农业增速虽然比我国工业增速要低,但比上述各国和地区要高出25% 2.75倍。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居世界位次,除大豆外,都有较大幅度上升,如谷物从第2位上升到第1位,肉类从第3位上升到第1位,棉花从第4位,花生、油菜籽从第2位上升到第1位,水果从1980年第10位上升到第1位,水产品从1985年第3位上升到第1位,甜菜、牛奶和橡胶的位次有所上升,茶叶从第3位上升到第2位,只有大豆从第2位下降到第4位。 中国工业增加值从1949年50.5亿元增到1978年1607亿元和2002年4593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80.5倍,年递增12.75%,比同时期美国年增3.65%、日本年增7.9%、德国年增4%、英国年增1.9%、法国年增3.5%、印度年增5.6%、苏俄年增4.5% 其中苏联1950 1990年为6.6%、俄罗斯1991 1999年为 4.1% ,(以上外国年增率为1950 2001年的数据),要高出4.85 日本 10.85 英国 个百分点,即快了61.4% 5.71倍。比意大利、加拿大在1949 2001年的4.55%和3.95%也快了1.8 2.23倍;比澳大利亚在1953 2001年年增2.8%要快3.55倍;比我国台湾省在1953 2002年年增9.9%仍然快了28.8%。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都列世界前列。钢、煤、水泥、化肥、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服装、鞋帽、空调器、电风扇等产品列世界第1位,发电量、化纤、棉布、人造板材列第2位,能源总量、轮胎、食糖、纸张列第3位,合成橡胶列第4位,原油、汽车列第5位,新闻纸列第9位,原木列第10位。中国工业增加值2002年以5549.7亿美元列世界第4位。我国工业化水平已由1952年的25.9%提高到1978年的62%和2001年的77%(指工业与农业的增加值、就业人数比较之和),初步实现了工业现代化。 中国外贸53年来平均每年以15.2%速度(其中出口年增15.4%,进口年增15.05%)参与国际经济交流,外贸占世界贸易位次大大提升,其中出口列世界位次,从1950年列26位(1959年列第12位)降到1978年的第32位,再上升到2002年的第5位贸易大国。截至2003年7月底,累计批准“三资”企业44.64万个,合同外资额8872.31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4813.2亿美元。中国利用外资近十年来一直列发展中国家首位,其中2002年因美国大幅度减少,中国以527.4亿美元列世界第1位。虽然建国以来总人口纯增74286万人,增长137.1%,平均每年增长1.60%,但由于GDP以8.3%速度快速增长,人均GDP仍然从1949年75元增到2002年7997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增长6.55%。按当年官方汇率测算,约从35.7美元增到2000年856美元和2002年966美元,即到2000年已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达到800美元以上,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按联合国划分标准,现中国人均GDP,高于700美元以下的低收入国家,低于756 9265美元中等收入国家,约列世界银行排列168个国家和地区中的109位,列联合国排列207个国家和地区的第140位,已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占消费额的比重)已由建国初期的80%和90%降低到1978年57.5%和67.7%,再降到2002年的37.7%和46.2%,分别比1978年和建国初期降低19.8 21.5和42.3 43.8个百分点。按恩格尔划分标准,中国农村居民(低于50%)现处于温饱向小康水平迈进阶段;城镇居民家庭已从小康向富裕水平迈进阶段。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从1952年8.6亿元增到1978年210.6亿元和2002年86910.6亿元,50年增长10104.9倍(按现价计算),年增长20.2%;全国人口平均拥有储蓄存款从1.5元增到21.9元和6766元,50年增长4509.7倍,年增长18.3%,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战略设想。 新中国54年来取得了经济迅速发展、国力不断壮大、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等辉煌成就。目前也存在着产业和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尚未优化、投资低技术重复扩张、财政赤字和债务加重、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总之,新中国54年取得了旧中国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法比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的历史进程是?

根据《史记》记载,炎帝开始出现国家形态,从那时起,到现在,大约有5000年左右。 现代测定,地球的年龄是46亿年 而中国历史据记载是从元谋人开始,据今已有170万年了 顺序是:元谋人,北京猿人,山顶洞人,半坡与河姆渡人,大汶口,燧人氏伏羲氏和神农氏的传说,接着是黄帝和炎帝,尧舜禹,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这些都无文字记载,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公元前16世纪建立. 此外,应该还有史前文明.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80万年前蓝田人生活在陕西蓝田一带 约20枣7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000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5000枣7000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4000枣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黄帝 尧舜 禹时期 黄帝轩辕氏 前2697~前2599 少昊金天氏 前2598~前2515 颛顼高阳氏 前2514~前2437 帝喾高辛氏 前2436~前2367 帝挚高辛氏 前2366~前2358 唐尧 前2357~前2258 虞舜 前2257~前2208 夏前2207~前1766 商前1765~前1122 西周 前1121~前771 东周(春秋、战国) 前770~前249 秦前248~前207 汉前206~220 西前206~ 8 新莽9~23 更始帝23~25 东汉25~220公元25年,光武帝建年号 三国220~280 魏220~265 蜀221~263 吴222~280 晋265~420 西晋265~316 东晋317~420 十六国304~439 前赵304~329刘渊国号汉,刘曜改为赵,史称前赵 成汉/前蜀 304~347 后赵319~350 前凉324~376 前燕337~370 前秦351~394 后秦384~417 后燕386~403 南凉397~414 南燕398~410 西凉400~420 北凉401~439 夏407~431 北燕409~436 南北朝 386~589 北朝386~581 南朝420~589 宋420~479 齐479~502 梁502~557 陈557~589 北魏386~534 东魏534~550 西魏535~556 北周557~581 北齐550~577 隋581~618 唐618~907 五代907~960 后梁907~923 后唐923~936 后晋936~946 后汉947~950 后周951~960 十国902~979 吴902~937 前蜀907~925 吴越907~978 楚924~960 南汉907~971 闽909~945 南平/荆南 924~960 后蜀934~965 南唐937~975 北汉951~979 宋960~1279 北宋960~1127 南宋1127~1279 辽907~1125辽建国于公元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西夏1038~1227 金1115~1234 元1206~1367铁木真于公元1206年建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1279年灭南宋 明1368~1644公元1644年桂王被杀 清1616~1911清建国于公元1616年,初称后金,1636年始改国号为清,1644年入关 中华民国 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

如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问题及解析: 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7篇关于“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的论述,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达到不能相容的地步,造成了消灭资本主义的客观条件。同时,日益壮大的无产阶级的恶劣处境迫使他们走上革命的道路,造成了消灭资本主义的主观条件。因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就像资本主义代替封建社会一样,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做出这一预言距今已有将近一个半世纪,一百多年过去了,两种社会制度依然并存。不仅如此,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随着西方资本在全球的不断扩张,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也最终形成。究竟应当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实践,从而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爆发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涵盖电子、新材料、生物、光通信、激光、新能源、空间、海洋等领域的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第一,大量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使资本主义各国经济迅速增长。第二,科技革命引发一系列新兴产业的建立,进而带动产业结构的提升和就业结构的改变。第三,科学技术进步促使生产专业化,企业、地区、国家之间分工协作的关系日益密切。第四,科技革命导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巨大发展,股份公司出现股权日益分散化、多元化、持股法人化、股东权力弱化、经营者支配公司等特征,私人企业间的网络关系也开始建立。第五,受科技革命的影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物质生活状况与战前相比得到了明显改善,工人名义工资战后增长较快,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工人实际工资也有明显增长。第六,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劳资合作”的新阶段,职工持股制和吸收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管理民主化”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劳资矛盾的作用。第七,科技革命使无产阶级的部门结构、职业结构和技能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资产阶级的外部界限变得模糊不清,内部构成也变得更为复杂了。第八,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认识到垄断在相当程度上是有助于技术进步与创新的,各国都在倡导国家竞争优势的增强。第九,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显得日益突出和重要,为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职能注入了新的内容。第十,由于资本主义各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对科学技术的应用程度存在相当差别,逐渐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格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呈现出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协调的态势。 除了科技革命的影响之外,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在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再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以及垄断资本国际化,都是这种调整的具体体现。尤其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投资兴办私人资本无力兴办的、适应科技发展要求的巨大新兴工业,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国家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以“理想的总资本家”的身份调节经济活动,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眼前利益的狭隘界限;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相对缓和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和某些社会福利制度,相对缓和了劳资矛盾以及垄断资本同中小资本的矛盾;国家出面进行国际经济调节,缓解了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为国内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这些调节和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所缓和。 战后科技革命的影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自我调整,加上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继续存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还没有建立的条件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经济、科技,甚至军事优势在世界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继续发展,都使得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并未呈现被社会主义代替的趋势,但这是否意味着马克思的预言实现不了,共产主义是乌托邦呢?对此,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理论上有清醒的认识。无论当代资本主义怎样发展和繁荣,终究解决不了其内在的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只要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存在,只要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存在,资本主义就最终改变不了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命运。 一些人认为战后出现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完全能够控制经济危机,从而避免资本主义灭亡的命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虽然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但是,它毕竟是垄断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机器干预经济生活,保证自身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一种形式,它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这些矛盾会以更加尖锐与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些人根据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物质生活状况的改善、知识水平的提高、劳动条件的改善断定无产阶级正在转变为中产阶级,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已经丧失了革命性,这是完全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体的人是否属于无产阶级,最根本的标准是没有自己的财产,丧失了生产资料,利用别人的财产为他人工作,生活的贫困、劳动环境的恶劣、体力劳动并不是无产阶级所必备的条件和特征。因此,战后受科技革命的影响,工人阶级收入水平的提高,工作环境的好转,知识化的普及都未曾涉及无产阶级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的原因,只不过表明今天的无产阶级与他们的前辈相比,在工作条件和待遇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就本质上来看,受剥削的阶级地位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这种阶级地位是无产阶级革命性的决定因素。 正是由于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没有得到解决,无产阶级的革命性没有消失,我们才坚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改变的历史必然。只要认识到这一点,就应当毫不动摇地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2、陶正付、葛桦,《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载于《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1期

关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人真正自觉地开始认识现代化,一系 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重新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机制,明确了中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全面开创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 一、提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 为了全面纠正十年“文革”的错误路线,实行全面的拔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完成后,如何 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中心任务突出地摆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1979年 3月,邓小平就明确提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 化道路。”[1](P163)他还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重视的两个重要特点,即底子薄及 人口多、耕地少进行了分析。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和现代化的基本方向。1984年10月, 邓小平强调“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 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 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2](P94~95)1987年8月,邓小平特别强调指出 :“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 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 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2](P225)至此,“走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思想已经趋于成熟,并成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开展各项工作 的根本指导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的核心是全面现代化的思想。与此前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思想相比,它既强调工业化的重要,也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工业化、政治民主化 和思想文化现代化的统一,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能只看重其中的一方面,而导致现代化 过程中的种种失衡现象出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的思想,在党的十三大报 告中被规范地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 表述被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所沿用,并被固定下来,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 二、“两个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全面的拔乱反正,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 现了由片面现代化向全面现代化的转变。使以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重新开始起步。起步后,首先抓住了农业和农村工作,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调整工业结构解决轻重工业的比例 失调问题,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上了正确的道路,并全面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新局面。 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 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 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当时,已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当作 社会主义两个密不可分的重要特征进行了详细阐述。在实际进程中,一方面由于改革开 放冲破了僵化的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不可阻挡之势蓬勃发展。沿海地区, 从南到北,形成了广阔的前沿开放地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三大产业的 协调发展,而且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开展,人们的思想冲破了旧观念的束缚。追求变革、勇于开拓、讲 求实效形成潮流。实践中,使我们对自己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基本任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 务是要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 代化。确立了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这当时和之后的一段时间,尽管 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但仍实现了国内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保证了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继续进行。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开始,在“以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思想的指导下,不仅使现代化 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而且在思想上还突破了姓“资”姓“社”的束缚,提出了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想。从此,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得以加快推进, 国内生产总值连年增长。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极大地适应了科学技术的迅 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剧烈竞争。 具有重要意义的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总结了近20 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克服了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抵制了 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全面规划了迈向21世纪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实现工 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伟大构想。 三、这一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1.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20多年来,现代化建设的成 功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个人口多、底子薄、文化科技总体水平不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仍居于世界后列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它既承担 着完成传统工业化的任务,又承担着进行新的产业革命的任务。在国际经济和科学技术 激烈竞争的形势下,科学技术是尽快改变我国生产力的落后面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关键因素,是当今中国发展生产力的突破口。 当今世界,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并且正在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被应用于生 产,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实现“ 四个现代化”,必须比以往更加重视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在农业方面,我 们要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计 算机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改造传统农业,发展新兴农业。工业 方面,则必须应用以电子信息和自动化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用 于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走出 “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老路。至于国防现代化,就更离不开科学技术。此外, 决策的自主化、科学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也都离不开科学技 术。 2.改革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20多年前,邓小平深刻地指出,“四个现 代化”是一场“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须要 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 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 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进行这些改革,是全国人民的长远 利益所在,否则,我们不能摆脱目前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的落后状态。”[1](P135~13 6)在这里邓小平第一次揭示了改革与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现代化本身就是一场革命 ,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实现现代化。20年的实践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些论断的认识 。改革旧的体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我国的现代化扫清了障碍、开辟了道 路,改革使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到行为方式、思维方式 完成了现代化所要实现的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全面改革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 化不断向纵深发展,也为实现全面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开放,不仅适应了世界经济的客观状况和发展趋势,也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中国的现代化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加强了同世界各国在贸易、科 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建立,提高了我国的经济管理和科学技术的水平,扩大了对外贸易,弥补了国内建设资 金的不足,这一切都是推动现代化的直接动力。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将被作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持久动力而被继续坚持下去。实践也证明,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必需的。 3.政治稳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障。在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进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我们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和优势,也有许多不利因素和 困难,如众多的人口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源相对短缺、交通运输紧张、就业压力大、生态 环境恶化等。在这样的国情下,如果全体人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地进行现代化建设, 就能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优势。反之,如果政治不稳定,社 会动乱、人民内部发生分裂,那就不仅会加剧原有矛盾和困难,而且会丧失我们的有利 条件和优势,现代化的实现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持政治的稳定是实现现代 化的重要保证。用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说就是:“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 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2](P284)为此,所有 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设计都要把保持社会稳定放在首位,一切有关现代化的方针、政策、 方案都要服从于稳定这一最根本的大局。 4.必须把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 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现代化建设 与可持续发展内在地统一起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 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我们不仅要把眼前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搞好,还要为我们 的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粮,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我们不能为谋求一时的发展而以牺牲长久利益为代价。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吸纳和借鉴了 世界的和我国的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找到了一条真正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道路,实现了经济的、政治的和思想文化的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在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天下大势是由魏蜀吴三国决定的。而纵观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基本上也是由三个主要文明圈决定,那就是:中华文明圈、基督教文明圈和伊斯兰文明圈。这三个文明圈就像东汉末年的三国,在左右着人类文明史的发展。他们之间既互相交融也互相对立,在千年的纠葛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圈,对此小编在此给大家分析一下。一、基督教文明圈的形成和影响基督教源于以色列人的犹太教,综合了两河流域文明和尼罗河文明的神学思想,成为西方传统的宗教信仰。基督教文明,成为古代欧洲维系政权稳定的思想核心。由于基督教神学文化的局限性,一度造成欧洲中世纪上千年的沉沦。直到文艺复兴后,以英美为主的基督教文明圈才真正崛起,并一度掌控了全球。直到现在基督教文明圈,依然是世界最强大的主体。二、伊斯兰文明圈的形成和影响伊斯兰教与基督教本是一家,都脱胎于以色列人的犹太教。它兴起于公元前7世纪,是西亚主要国家的宗教信仰,也是历史上以宗教名义开疆拓土最多的宗教。以阿拉伯帝国为代表的伊斯兰文化圈,一度是世界文化最大的贡献者。但是自基督教文明圈崛起后,在基督教国家的入侵下,伊斯兰文化圈 一度碎片化,直到现在还看不到复兴的希望。三、中华文明圈的形成和影响中华文明圈不是以宗教信仰为核心,而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文明圈,也可以称为东亚文化圈。应该说东亚的整个历史进程,就是中华文明圈的兴衰史。中华文明圈曾在两千多年中,领先世界其他文明圈。近代以来受到基督教国家的入侵,中华文明圈一度崩塌。随着中国崛起后,中华文明圈重新恢复了活力。世界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就是中华文明圈、基督教文明圈和伊斯兰文明圈的兴衰史。这三个文明圈相互间有过融合,有过冲突和战争,演绎着人类发展进程的爱恨情仇。目前三个文明圈中,因为宗教信仰的原因,尤其以基督教文明圈和伊斯兰文明圈矛盾最深,直到现在依然无法调和,成为当今世界文明冲突的主要热点。而中华文明圈则展现出强大的文化包容:儒家、佛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中华文明圈都可以得到弘扬和发展,不存在宗教信仰歧视和冲突。未来如果爆发文明大的冲突,基督教文明圈和伊斯兰文明圈将首当其冲,而中华文明圈将作为调停者的角色,维系三个文明圈的平衡。

新村运动的历史

韩国政府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在全国开展“新村运动”的(1970年4月,在全国地方行政长官参加的抗旱对策会议上,朴正熙提出了“建设新村运动”的构想),目的是动员农民共同建设“安乐窝”,因为当时占全国人口70%以上的韩国农民生产和生活状况落后,而政府也没有钱。在“新村运动”初始阶段,政府向全国所有3.3万个行政里(行政村)和居民区无偿提供水泥,用以修房、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随后,韩国政府又筛选出1.6万个村庄作为“新村运动”样板,带动全国农民主动创造美好家园。 “新村运动”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改变了农村破旧落后的面貌,并让农民尝到了甜头,“新村运动”由此逐步演变为自发的运动 。上世纪70年代末,政府行政领导退出“新村运动”,全国各地以行政村为单位自发组成了开发委员会主导“新村运动”,吸收全体农民为会员,并成立了青年部、妇女部、乡保部、监察会和村庄基金。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民自发修筑乡村公路、整治村庄环境、帮助邻里修建房屋、兴办文化事业、关心和照顾孤寡老人等。 到上世纪80年代,“新村运动”逐渐完成了由民间主导加政府支持到完全由民间主导的过渡。在这期间,韩国为“新村运动”立了法,对“新村运动”的性质、组织关系和资金来源等作了详细规定,还成立了全国性的领导机构“新村运动本部”,并在各直辖市和道(相当于省)成立“新村运动指导部”,在各市和郡(相当于县)成立救持会,健全了“新村运动”指导网络。 30多年来,“新村运动”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完善和丰富,社会影响面和感染力进一步扩大和加强,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互助运动。“新村运动”曾开展了“和谐与爱护邻里运动”“帮助恢复经济运动”“全国公园化运动”“讲道德守纪律运动”“爱护环境运动”等各种活动。1988年汉城奥运会时开展的“奥林匹克新村运动”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为拯救国家经济开展的“捐金运动”都是“新村运动”的一部分,为韩国成功举办汉城奥运会和渡过亚洲金融危机做出了贡献 。 韩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实现经济腾飞,创造了“汉江奇迹”,但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在这期间,“新村运动”相对缓和了社会矛盾,提高了人们合作与和谐共处的意识,推动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新村运动”从农村发端,在农村广泛开展的同时逐渐进入城市社区。随着产业化的发展,韩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离农”现象,即大批农民离开农村到城市就业、谋生,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转移,城市社会文化走向繁荣。随着人口和产业转移,农村开展的“新村运动”逐渐向城市扩展,帮助城市解决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在市政管理、社会秩序、公共道德等方面出现的矛盾。农村先行开展的“新村运动”在向城市扩展过程中,又为城市源源不断地输送了道德和文化素质较好的人才,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农民进城就业引发城市出现过多的社会问题 。韩国在长期开展“新村运动”的过程中,形成了“勤勉”“自助”“协作”的基本精神。“新村运动”不是要改变社会结构,而是通过挖掘民众中潜在的“美”和“善”,弘扬民族的传统美德,弥补政府工作的疏漏和社会发展的盲区,疏解民众的不良情绪,以促进社会和谐。

历史上有哪一些改变了历史进程的事件

我认为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事件的发生,彻底改变了一个朝代的推进,其中不得不说的就是秦孝公商鞅变法。 他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 说起秦朝的建立,商鞅变法是必须要说的,正是因为商鞅的变法,才让秦国逐渐富强成为后期战国的最强者,虽然商鞅的下场最后车裂而死,但秦国的君主们,仍旧延续了他的商鞅的变法内容,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秦始皇继位之后,可以说是要兵有兵,要粮有粮,其实随便换一个一统之心的君主,都能够一统天下,而秦始皇做的影响历史最大的一件事,就是秦朝的中央集权制。 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现在。 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 商鞅变法,对秦国体制作了很大的调整。 它主要包括奖励军功、重农抑商、严刑酷法三个方面。 奖励军功的第一措施就是,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这个法令从打破了贵族仗着自己是亲戚就世世代代占有优势政治地位的局面,而是拿军功作为标准来分配金钱和利益。 这也意味着,国家从此不会让人白吃白喝。 除奖励军功、重农抑商之外,商鞅还制定了许多针对老百姓的严刑酷法。 就是把老百姓按户组,五家为保,十户相连,只要有一个人作奸犯科,所有人都逃脱不了干系,不去告就相当于在战场上向敌人投降,要处腰斩刑。 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人民,每天都是胆战心惊,魂不守舍。 可以说商鞅变法,把所有的人都变成了警察,互相监视,彼此揭发,人人自危。 商鞅变法以来,秦国人在路上丢了东西都没有人敢捡,山里面没有盗贼,百姓都想去当兵,没有人再打架。 社会都是其乐融融,所以说还真的作用不小呢,了不起的大事件。

中国历史进程的演变

zh

中国的历史进程

http://baike.baidu.com/view/738461.htm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百五十多年前,马克思主义诞生,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深刻分析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指出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搞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文化前提,但对于社会主义革命而言,对这个前提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弹性。而且革命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过程,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他社会政治条件。二十世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就是因为这些国家的革命条件已经成熟。  2.社会主义改变了世界  二十世纪社会主义的崛起,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完全可以说,没有社会主义决不会有世界的今天。二十世纪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找到了改变自己命运、获得社会解放、建设幸福生活的正确道路;使世界有了抗衡战争的力量,使人类摆脱了“战争怪圈”;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最终埋葬了世界殖民体系;迫使资本主义进行改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西方“和平演变”的得手和这些国家内部把“改革”变成“改向”是两个重要的直接原因,政治经济体制僵化造成经济发展缓慢和执政党严重脱离群众是两个深层次的根源,指导思想上背离和抛弃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根本教训。这一事件说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4.社会主义前途光明  社会主义作为现实的社会制度还只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从世界历史发展的长河看是非常短暂的,总的说来社会主义的实践还处在初始阶段。尽管如此,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和发展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是富有生命力的。中国三十多年来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展望未来,社会主义前途光明。

试论述中华民族觉醒的历史进程

论述中华民族觉醒的历史进程800字 1、1840-1950,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殖民主义(西方列强)的矛盾。基本特征:西方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不断加剧,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民革命开始酝酿。任务: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 *** 与独立。 2、1950-1964,(太平天国运动)人民大众与封建的满清王朝、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特征:西方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不断加剧,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农民革命爆发。任务:反抗腐朽的满清 *** 的统治。特征同上 3、1964至19世纪末,同第一,资产阶级革命开始酝酿。 4、19世纪末至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满清王朝(地主阶级)的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两者相互交叉,此起彼落:时而主要,时而次要。基本特征: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列强间共同瓜分中国,民族解放思想、民主思想及其引发的改良主张、革命浪潮方兴未艾、如火如荼。任务:反抗腐朽的满清 *** 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 *** 与独立。 5、1911-1927,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资产阶级革命与北洋军阀的矛盾。特征:两半社会性质仍未改变,但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任务:反抗北洋军阀的统治,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 *** 与独立。 6、1927-1937,无产阶级与地主阶级、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矛盾;任务:发动工农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苏维埃革命政权。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称为大势所趋。 7、1937-1945,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任务:驱逐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维护我国 *** 与领土完整。特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群众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8、1945-1949,与无产阶级与地主阶级、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矛盾;任务: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第三条道路行不通,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试论述中华民族崛起的进程 廉洁修身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殷切期望 1、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崇高使命 当代大学生的崇高使命已经由人民赋予。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党的历史使命,是全国人民的历史使命,当然也是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崇高使命。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作为社会的知识精英,大学生的崇高使命必然蕴含着特殊的社会责任。 (1)致力于中华民族崛起和复兴是当代大学生的首要使命。 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成员,是未来的希望,大学生不仅应当承担一个公民的基本社会责任,更要担当起民族振兴的大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积淀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民族魂,它需要当代大学生用毕生的智慧和努力去读解,在中华民族的崛起过程中用生命去实践。 (2)科学技术创新是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使命。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的知识精英,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科学技术创新程度将直接影响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 为了承担科技科技创新的崇高使命大学生应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学会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在摆脱知识“移植品格”的基础上学会知识创新。 (3)大学生的崇高使命内在地包含了对大学生廉洁修身的要求。 (4)大学生的崇高使命要求大学生通过修身树立起高度责任担当精神。 2、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的素质要求 大学生经过了长时间学习、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拥有巨大的人才资源潜力,理所当然地要担当起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重任。 大学生要担当起这一重任,首先要有廉洁修身的个人品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大学生要有报效祖国的和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二,大学生要有为发展科学技术刻苦拼搏的精神。 第三,大学生要有团结协作精神。 二、廉洁修身是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 1.大学生的知识分子定位 (1)大学生是未来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是大学生知识分子上午责任定位。 (2)大学生是知识的传播、运用和创新者,这是大学生知识分子的身份定位。 (3)肯定知识分子作用,奖励知识分子创造性成果,是社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定位。 2.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格特征 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格追求,既有以往的知识分子优良传统的体现,也,也具有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与廉洁修身相关联,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格特征归纳如下:第一,现代知识分子的现实超越性;第二,现代知识分子的文明示范性;第三,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自主性;第四,现代知识分子的道德自律性。 3.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责任 知识分子的良知体现为对社会和他人命运的高度关注,对知识和真理的执着追求,对自身行为的深刻检视。良知引领下的知识分子,既把自己当目的,同时又把别人当目的,其良知的表现过程实质上是向社会和他人表达爱心的过程。 关心人民疾苦是知识分子最大的良知。责任是一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应尽义务,这里所指称的知识分子责任主要是道德责任,是知识分子实现人内在统一、完善自身社会规定性的伦理本分。 捍卫真理是知识分子的最大责任。 三、廉洁修身是大学生的现实需要 1.腐败现象对大学生廉洁修身的警示 腐败是一种社会毒瘤,在祸国殃民的同时,亦对大学生构成严重的道德伤害。 第一,权力腐败对大学生廉洁修身的危害。权利腐败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官场腐败,特指社会权力拥有者非法利用公共权力谋求个人私利的行为。 当社会上权力腐败盛行却得不到有效遏制的时候,容易给大学生造成一种观念上的误导,既将权力腐败的流行归因与权力的绝对性,从而对我国的政治制度的合理性产生怀疑,对党的执政能力产生疑虑。权力腐败还可能为一些大学生拒绝接受廉洁教育提供借口,使一些大学生丧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心。 第二,职务腐败对大学生廉洁修身的危害。 职务腐败特指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以合法形式占有公共或私人财富,其特点是合法性、垄断性、隐蔽性。 主要表现在:垄断行业的不合理高收入,权力的合法寻租,国有资产的合法流失。职务腐败对大学生的危害在于动摇了大学生权力观的合法性。 第三,学术腐败对大学生廉洁修身的危害。 学术腐败是一个让知识分子感到脸红的词语,可惜有些知识分子没有能力将它与自己分离。 学术腐败无论是没有权力背景的学术造假,还是利用学术权力的利益寻租,其污秽与不齿总让知识分子感到难堪。学术腐败是对大学生的精神 *** ,消解了大学生对学术文化的神圣感。 廉洁自律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也是职业道德规范的一项重要内容。廉洁自律,是各级领导干部必备的品格,也是党和人民对他们的起码要求。 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是密切干群关系,提高领导干部拒腐防变能力的内在要求,是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 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技术干部和后备干部.廉洁修身,既是大学生的崇高使命,也是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既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政治期待,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道德希望。 加强廉洁教育的方法:第一,制定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只有在条文纪律的约束下才能行之有效;第二:净化校园氛围,营造良好的反腐倡廉风气,在良好风气的熏陶下才能使同学们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从自己。 试述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中华民族觉醒的历程 1840年,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中国军队战斗力衰弱,强烈的反差使一部分中国人醒悟。 为了解对手,林则徐不断收集欧美国家的资料,成为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1848年魏源在林则徐《四洲志》基础上编写了《海国图志》,成为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介绍西方风土人情的著作,推动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国洋务运动的开展。 李鸿章、曾国藩等一批先进的封建地主阶级,展开自救,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拉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因此成为亚洲的暴发户,也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到危亡的境地,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 扩展资料: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把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皇帝拉下了马。严复、邹容等一批又一批知识分子振高呼,发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悲壮呐喊,从此,救亡图存成了中华民族觉醒的主旋律。 1903年,清 *** 又要和沙俄私定丧权辱国条约消息传出后,陈天华咬破手指书写抗俄救国 *** ,痛陈亡国亡民的悲惨辛酸,鼓舞同胞一起战斗。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五四运动,运动坚定而明确地喊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爱国口号,这是国民民族意识更加成熟的标志。 抗日战争时期,不屈的中华民族也开始了长达8年的全民抗战,中华民族同仇敌忾,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近代史 。 论述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后中华民族觉醒历程 鸦片战争前大夫和一般中国人的观念:上朝天国。 鸦片战争后开始逐步变动,产生了 的觉醒,其表现和过程是: (1) 的主张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 :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编辑 ,提出“ ”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期国家富强来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西放的先河。 中有 、 、 等的早期维新思想,主张变革封建专制制度。 (2)救亡图存与 的口号喊出: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严复《救亡决论》喊出了“救亡”口号,康有为亦要求中国人发愤自救。孙中山兴中会成立时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3)近代以来志士仁人,就是在怀着强烈危机感和民族意识下,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大旗下,探索挽救中华民族的道路的。中国各个阶级的历史活剧就此上演。 试述中国 *** 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总共51道题,18000多字,这儿只能给你这么多,喜欢的话先给分,我再给你发过去。 1.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威胁(1)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工业革命的发生。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 美国、法国等相继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发生了工业革命。 高效率的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原来的低效率的手工工场生产2)资本主义与扩张的必然联系。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需要原料和产品市场,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靠殖民主义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方式把一些国家变为其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 中国成为其扩张对象的命运已在所难免,战争不可避免。2.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及其关系: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前一对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两对矛盾的运动贯穿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着中国社会发展变化。 两对矛盾的关系: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状态,如有时民族矛盾是主要解决的对象。如历次反侵略战争和义和团运动。 有时呈现出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如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辛亥革命。有时二者勾结一道,如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1)两大历史任务的表述: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2)二者的关系区别:主体、内容不一样。 前者要改变民族受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态,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联系:完成第一大任务是为第二大任务完成创造条件。 一方面,前者是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废除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才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改变买办和封建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开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另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中国人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鸦片战争前大夫和一般中国人的观念:上朝天国。鸦片战争后开始逐步变动,产生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其表现和过程是:(1)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编辑《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期国家富强来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西放的先河。 洋务运动中有马建忠、王韬、郑观应等的早期维新思想,主张变革封建专制制度。(2)救亡图存与振兴中华的口号喊出: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严复《救亡决论》喊出了“救亡”口号,康有为亦要求中国人发愤自救。孙中山兴中会成立时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3)近代以来志士仁人,就是在怀着强烈危机感和民族意识下,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大旗下,探索挽救中华民族的道路的。中国各个阶级的历史活剧就此上演。 5.试述太平天国农民斗争的历史意义:第一,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 *** 的统治根基。(1)从规模、持续时间(14年之久)、影响的深度上看,均大于以往历次农民起义。 (2)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下,各地各族反清起义风起云涌(如天地会起义,捻军起义及各族起义等)。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第二,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1)最高峰:太平天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 (2)新特点:《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反映出太平天国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历史特点。第三,太平天国严厉批判孔子及儒家经典,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太平天国领袖们拒绝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 当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时,太平天国将士们进行了英勇的斗争。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也属于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6.试述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派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以“求强”、“求富”为目标,发展军事工业,发展若干民用企业,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份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 (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为了培养新式外交、军事、科技人才,洋务派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洋务派翻译了一批西学的书籍,介绍西方近代的科学文化知识,给当时的中国带来新知识、新学问,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品质所决定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连,是历史赋予中共的重要使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简述: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道。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3、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核心主题,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试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十个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验总结神州大地多烂漫,一片红旗百尺竿。三十春秋挥手间,芳菲四季绿堪染。转眼间,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前,一场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讨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吹响了解放思想的号角。从此,改革开放的大幕在解放思想中被浑然拉开,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十几亿人口的文明古国,开始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30年来,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始终在解放思想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推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一、解放思想,使我们党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航程“实事求是”出自班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表达的是中国古代学人的治学之道。1942年,毛泽东同志对实事求是作了精辟的解释,赋予了它新的含义。毛泽东同志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是”就是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实事求是”作为校训送给中央党校,如今这几个大字镌刻在花岗岩上,时刻给每一个党员干部以警醒。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用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在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取得宝贵经验。然而,曾几何时,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被无端歪曲,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盛行,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使国民经济陷入崩溃边缘。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文革”被果断结束后,举国欢腾,百业待举。但是许多人还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毛泽东思想,还不能正确区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历史功绩和晚年错误,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这为我们党实现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指明了方向。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刊登经胡耀邦同志审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这篇文章。12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同时转载。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我们党冲破“两个凡是”束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充分肯定真理标准讨论的重大意义,积极支持推动这场大讨论,为全党摆脱“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殚精竭虑,披荆斩棘。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最根本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他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主义的。争论不可避免,争得好。引起争论的根源是‘两个凡是"”。“怎么样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是个大问题。‘两个凡是"不是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这样搞下去,要损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他说,“如果不解放思想,不开动机器,不独立思考,那非垮台不可”。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同志就是以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大无畏精神,力挽狂澜,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振聋发聩地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篇被称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的讲话,是我们党新时期解放思想的宣言书,吹响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美国《时代》周刊在1979年第一期的序言中曾这样写道:“一个崭新中国的梦想者――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一个壮举!”毫无疑问,这个“壮举”的动力来源于对社会主义的重新思考,来源于敢于解放思想的强大勇气。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马列主义的本本上找不到答案,别国模式无法照搬,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才能找到答案和出路。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邓小平同志说,这个决定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写出来,也很不容易通过,会被看作是“异端”。1985年12月23日,《时代》周刊总编辑格隆瓦尔德向邓小平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有没有矛盾?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在党的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同志提出,不要再讲以计划经济为主了。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些惊世骇俗的论断,没有解放思想的强大勇气,没有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态度和精神,是断然不可做到的。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最重大的问题,形成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航程。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怎样理解新中国建立以来是“辉煌的历史进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民主法制、科学技术、国防建设、民族团结、文化教育、对外交往各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第一,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领导全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经济文化极度落后的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万元,居世界第四。 第二,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在我国确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得到坚持、发展和进一步完善。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是“一国两制”理论的成功实践。 第三,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代表中国的先进文化,积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四,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新中国从成立之日起,就为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作了不懈的努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推动对外开放形成崭新的局面。以2001年中国入世为标志,中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五,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党的领导下,在实现国防现代化的进程中,取得了自行研制和成功发射“两弹一星”、载人航天飞机等举世瞩目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50多年的历史昭示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大意义

2、重要意义   (1)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获得成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面貌,并将长期影响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2)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柱。   (3)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一个好的理论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开放的成功,重要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先进性,关键是马克思主义通过李大钊、毛泽东、邓小平等优秀知识分子为传播与发扬,以中国特色、国情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

如何认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

【1.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20多年来,现代化建设的成 功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个人口多、底子薄、文化科技总体水平不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仍居于世界后列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它既承担 着完成传统工业化的任务,又承担着进行新的产业革命的任务。在国际经济和科学技术 激烈竞争的形势下,科学技术是尽快改变我国生产力的落后面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关键因素,是当今中国发展生产力的突破口。 当今世界,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并且正在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被应用于生 产,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实现“ 四个现代化”,必须比以往更加重视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在农业方面,我 们要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计 算机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改造传统农业,发展新兴农业。工业 方面,则必须应用以电子信息和自动化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用 于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走出 “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老路。至于国防现代化,就更离不开科学技术。此外, 决策的自主化、科学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也都离不开科学技 术。 2.改革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20多年前,邓小平深刻地指出,“四个现 代化”是一场“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须要 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 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 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进行这些改革,是全国人民的长远 利益所在,否则,我们不能摆脱目前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的落后状态。”[1](P135~13 6)在这里邓小平第一次揭示了改革与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现代化本身就是一场革命 ,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实现现代化。20年的实践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些论断的认识 。改革旧的体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我国的现代化扫清了障碍、开辟了道 路,改革使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到行为方式、思维方式 完成了现代化所要实现的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全面改革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 化不断向纵深发展,也为实现全面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开放,不仅适应了世界经济的客观状况和发展趋势,也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中国的现代化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加强了同世界各国在贸易、科 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建立,提高了我国的经济管理和科学技术的水平,扩大了对外贸易,弥补了国内建设资 金的不足,这一切都是推动现代化的直接动力。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将被作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持久动力而被继续坚持下去。实践也证明,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必需的。 3.政治稳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障。在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进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我们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和优势,也有许多不利因素和 困难,如众多的人口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源相对短缺、交通运输紧张、就业压力大、生态 环境恶化等。在这样的国情下,如果全体人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地进行现代化建设, 就能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优势。反之,如果政治不稳定,社 会动乱、人民内部发生分裂,那就不仅会加剧原有矛盾和困难,而且会丧失我们的有利 条件和优势,现代化的实现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持政治的稳定是实现现代 化的重要保证。用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说就是:“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 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2](P284)为此,所有 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设计都要把保持社会稳定放在首位,一切有关现代化的方针、政策、 方案都要服从于稳定这一最根本的大局。 4.必须把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 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现代化建设 与可持续发展内在地统一起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 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我们不仅要把眼前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搞好,还要为我们 的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粮,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我们不能为谋求一时的发展而以牺牲长久利益为代价。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吸纳和借鉴了 世界的和我国的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找到了一条真正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道路,实现了经济的、政治的和思想文化的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包括

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之前的革命,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之前必须经历的革命,这是由近代中国历史的客观实际决定的,民主主义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也称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彻底的革命。革命的发展历程:革命源于轮回与复归,这个看上去近乎自相矛盾的命题,实际上已经不是新鲜事,追溯词源,意指星体在轨道上旋转一周后,回到最初的出发点,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使用revolution一词的。然而,早在尼古拉哥白尼之前十五个世纪,西塞罗已经用过同样来自天文学,含有循环意味的conversio来指代人世间的政治动荡,波利比乌斯也已经使用了anakykloois一词,这几乎已经是revolution的希腊版本,在这种早熟的革命理念背后,是古代希腊和罗马发达的政体理论。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波利比乌斯,君主制,僭主制,贵族制,寡头制,民主制,暴民制等不同政体之间的流转逐渐构成了循环,支配着古人对于此岸世界种种革命的认识,关于革命这个命题,人们曾经进行过不少的探索。在中国古代,曾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论述,意指纪元前商王汤讨伐夏桀和周武王讨伐商纣,实施变革更替朝代以应天命,顺民意,这里的革即变革,命即天命,是从神权政治观出发对革命作出的解释。

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辉煌成就、宝贵经验和前进目标

从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实践创新历程来看,党的先进性建设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并创立了三大历史伟业、实现了三大实践创新。历史进程及辉煌成就: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特点,面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旗帜,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完成了历史赋予自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2、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对世界社会主义方兴未艾、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的国际局势,面对中国百废待兴的局面,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大势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3、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及时实现了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从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理论创新历程来看,党的先进性建设经历了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方面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的科学历程。成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先进性方面的理论创新,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先进性方面的理论创新,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先进性方面的理论创新,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先进性方面的理论创新。宝贵经验和前进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扩展资料: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中国的发展历史与进程是什么?

中国 是人类重要的发源地之一,经过漫长的进化,产生了不同时期的原始人、氏族部落,如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及半坡人等等,同时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几个阶段。中国又是一个有着辉煌文明的古老国度。从步入文明的门槛之日起,中国先后经历了夏朝、商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历史时期。历代统治者,以其各自的政绩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内容不同的剧目,或名垂青史,或遗臭万年。其中在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经历了奴隶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从战国开始,封建社会孕育形成,秦朝则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封建帝国。此后,两汉王朝是封建社会迅速成长的阶段,唐、宋时期经历了封建社会最辉煌的时代,至明、清两代,封建社会盛极而衰,并最终开始步入了多灾多难的近代社会。在数千年的古代历史上,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勇于探索的聪明才智,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创造了同期世界历史上极其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万里长城、大运河、明清故宫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种出土文物,无不反映出大胆、高超的生产技术;同时在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领域产生了无数杰出的人物,创造出无比博大、深厚的业绩;而包括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印刷术这四大发明在内的无数科技成就,更使全人类受益匪浅。历史王朝简记: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就此完。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物证,可将中国历史(炎黄文明)划分为十个纪:炎黄、虞夏、商周、齐楚、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共和。一、炎黄纪: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约两千四百年(公元前五十至前二十六世纪)。以农业社会、母系社会末期、铜石并用时代、父系社会初期为准。炎黄纪已经出现私有制、商业、战争、奴隶。二、虞夏纪:以龙山文化、齐家文化为代表,约一千年(公元前二十六至前十六世纪)。二里头文化兜底:以青铜器时代初期、双轮车、城市、文字等古文明标志为准。传说时代的颛顼、帝喾、尧、舜、禹或可研究纳入本时代故事集。三、商周纪:青铜器时代中期,分封制中期,以殷墟、甲骨文为典型代表。成汤灭夏、武王伐纣、国人暴动为本时代三部曲。约八百年。四、齐楚纪:铜铁并用时代,约六百年。以齐楚为代表的众多周边族群势力(分别代表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大规模融入华夏,为最终形成汉族奠定了基础。这个时代,分封制由鼎盛而崩溃、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封建帝制萌芽。有西周共和、平王东迁,尊王攘夷、问鼎中原,商鞅变法、长平之战等等重要历史故事。五、秦汉纪:铁器时代初期,中国进入帝制时代。以大一统、书同文为时代口号,史记、汉书为时代标志,蔡伦改进造纸术更具有划时代意义。有秦并六国、大泽乡起义、楚汉相争、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封狼居胥、昭君出塞、班超投笔从戎等重要历史故事。

历史过程和历史进程的区别

释意不同1,进程 解释:事物发展变化或进行的过程。引证:杨朔 《前进,钢铁的大军!》:“是的,每个人都走了一段遥远的道路,每件武器也都带着光荣不朽的历史印记,标志着几十年中国革命的伟大进程。”2,"过程",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阶段。在质量管理学中"过程"定义为:利用输入实现预期结果的相互关联或相互影响的一组活动。介绍“过程”,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阶段。用法不同,历史过程是办事的经过没有特定指派。历史进程是讲时间上或精神上的经历

历史进程的概念

历史进程,是指历史的发展变化和进行的过程。
 首页 上一页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