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阅读 / 问答 / 标签

新概念在中国有多少年历史了?

我妈上中学那会就有了 毒害多少人啊 我妈68年的 不过她用的课本比我用的小好多并且有删改 我现在学到2了。。。

洛阳市2007到2008学年高中三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洛阳市2008-2009学年高中三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分析  本次高三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满分100分,Ⅰ卷(选择题)24小题,计48分;Ⅱ卷(非选择题)3大题,计52分。下面就本试卷的试题结构与命题思想、试题特点、考生答题情况与教学建议等四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试题结构与命题思想  1、试题结构:  统计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册在本试卷中的分值分布如下:  科目  Ⅰ卷  Ⅱ卷  Ⅰ、Ⅱ卷合计  满分  分值  小计  分值  小计  上册  24分(12题)  48分  25分  52分  49分  100分  下册  24分(12题)  27分  51分  说明: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册分别占49分和51分,基本比例为1 :1。  2、命题思想:  依据近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特点可知,当前的历史学科考试更多地是关注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感悟,更多地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解读和运用。如何让考试比较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出当前我市高三文科学生的历史能力和知识水平,为下一阶段的一轮复习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怎样真实地掌握学生在前一阶段历史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了解学生的困惑与不足,达到教学相长,以提高我市高三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和整体质量,是此次考试命题的基本思想。  作为本届高三的第一次全市统一考试,在命题时,还有意地结合了当前我市历史教学的实际,如结合各县区各学校的实际教学进度,主要侧重了对建国前历史知识的考查,而下册第七章后的知识未多涉及;结合往年考试学生面对大题量的试卷缺乏深入思考而武断作答的情况,此次命题在题量上做了适量减少,以便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作答。  二、试题特点  本套试题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设置新情景,突出史料在历史教学和历史测试中的运用,彰显历史学科特点。本套试题在一卷的24道选择题中,共设置材料型选择题14道,其中包括两道图表(或结构图)式选择题;二卷的三道非选择性试题都引用了大段的材料。这些历史材料来源广泛,体现了历史学科的丰富性;内容鲜活,体现了历史学科的趣味性;形式多样,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灵活性。其被大量地采用,无疑增加了本套试题的多元性和深刻性,尤其是二卷,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其生发出来的问题,耐人寻味,引人深思。由此,展示给我们以历史的真本色,引领我们以学科的深探究,有效地考查了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运用知识、破解问题、组织答案等多种学科能力。  2.注重对历史知识的深化和探究。本套试题的很多考点都是大家在日常教学中普遍关注和重视的,一些材料和新情景的设置也似曾相识,但在一卷选择题选择支的设计上和对二卷非选择题问题的设置,都体现了对这些主干历史知识和教学重点的深化与探究。这套试题再次提醒一轮复习中的广大师生,在进行一轮复习时既要防止挖得过深、讲得过难、补得过多,同时也不能仅仅是对一二年级教学的简单重复和翻版,不能只浮于历史知识的表面。而应该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再现和全面把握,注重对历史问题的理性思考与适当探究。  3.试题一定程度地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和史学观点。当前的高一已经步入了新课程,而新课程对于我们今天的高三历史老师来说,都必将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新课题。但现实又让我们与高一的教师群体相比,没有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如果说高一老师面对新课程是一个全新革新的问题,而现在的高三老师则面临着既坚持旧课程又将遇新课程的挑战。这种新旧之间的过渡与衔接,要求我们在当前的高三历史教学与学习过程中懂得兼顾,学会兼修。因此,本套试题适量引入了一些新课程的历史材料和史学观点。这也只是一种尝试与探索。  当然,试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极个别选择题选择支的准备性,第10小题引号的位置不当,非选择题答案过于细化,要点繁琐,极个别还与问题略显不符等,都有待于以后的改进。  三、考生答题情况与思考  一卷:  根据市教研室对一卷试题的分析统计,共有7道题正答率低于50%,一卷平均分为29.25分。  第2题:正确答案D。正答率为47.45%。错因在于学生对西方基督教教义不了解。西方基督教主张人活在世上,要学会忍受现世的一切苦难(包括不平等),死后入天堂,这与洪秀全的宗教主张不同,洪秀全主张要实现现世的平等,在人间建天堂。A和C都不可能在《原道醒世训》中提出,而其承认上帝的权威。  第6题,答案A,正答率51.09%。错选C的占32.28%。C主要错在“始终”一词上,在清末新政骗局暴露后,立宪派内部分化了。武昌起义后,立宪派投机革命,混入革命队伍,故B错;立宪派主张发展实业,D错。  第9题,答案A,正答率30.10%。错选B的占48.14%。此题用排除法易得出正确答案:B不应“起领导作用”而是主力作用;C属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但不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D此时马克思主义尚未与工人阶级斗争紧密结合。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其依据有多种,而A也是其一。  第10题,答案A,正答率54.65%。错选D的有32.11%。关键是读懂材料,材料的意思是不主张将反对国内的反动统治与反帝结合起来,而D项这一口号是1924年国民革命运动兴起时所流行的,与题干中的1922年时间不符,C项同样时间不符。而B与材料意思不符。  第12题,答案C。正答率47.39%。B项错在“分田地”,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还没有达到进行土地革命的运动水平,因此A也错,没有实现经济上的翻身解放。而D“工农革命政府”是国民大革命后才建立起来的。  第13题,答案B。正答率53.77%。错选D的占23.03%。A为长沙,B为文家市,C为醴陵,D为三湾。  第14题,答案D,正答率47.86%。错选A的占27.66%。五四运动后深入工农宣传马克思主义,故A错;此题答案是课本上的原话。  第17题,答案C,正答率45.41%。错选D的有45.38%。此题题干讲的是重庆政治协商会议,A、B都是错在“拒绝”一词,因为没有拒绝。D错在不应是坚持中共的领导地位,因为此次会议是平等政治协商。在会上蒋介石提出的军队国家化要求,实质上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和个人独裁前提下的军队国家化,而中共则主张要先实现政治民主化,再实现军队国家化。故C项正确。当然,此题也有争议,有老师认为C项不准确,不应是拒绝其军队国家化的要求,而是不同意蒋提出的先军队国家化,政治才能民主化的主张。  第18题,答案D。正答率20.69%,此题正答率最低。A是倒品字形进军,B是“关门找狗”之势,C是先打外围,再取中心。  第22题,答案B,正答率57.43%。错答C的占28.30%。此题主要是应该结合“共同利益”一词。A、C、D都不符合,都是对美国有利。  第24题,答案C,正答率49.96%。错答D的27.92%。此题只要抓住文革时期经济曾经出现的两次回升,不难选C。  二卷:  抽样调查显示,Ⅱ卷满分52分,较多的考生,得分在27至37分之间。其中,第25题满分15分,得分多在8至13分之间;第26题满分19分,得分多在10至15分之间;第27题满分18分,得分多在8至13分之间。  1.第25题:  第(1)小题,一问。参考答案为三层意思:土地问题,发展生产,消除贫困;评卷时任答出一点为2分,两点为4分,三点为5分。学生多能依据材料一,答出克服贫富悬殊与发展生产两层意思,但对民生主义涉及的土地问题理解不准。还有部分同学抄袭原材料。  第(2)小题,两问。就其新发展,学生多能答出其涉及的问题更广了,也多能谈到发展公益事业,但一般很少涉及到国有化问题,另外,如果谈及关注工农问题也可得分。此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对新变化的提炼和概括的层次不清晰。而时代特征,学生多答不出,主要是对“时代特征”的含义不明白。此问在评卷时对其答案标准作了适当的放宽。实际上时代特征主要指发展新三民主义的时代大背景,即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兴起。  第(3)小题,一问。此问,主要是指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真正做到了“耕者有其田”,即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注意这与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不同,孙中山只是主张使耕者拥有土地的使用权,实行土地国有制。这一问学生多能答出,但不少学生把建国后中共在农村的几次生产关系调整都列举了出来,说明审题不清。  2.第26题:  第(1)小题,一问。客观有利条件,这里的客观是针对民族资产阶级而言的,站在这一立场分析问题,那么民族资产阶级之外的一切有利条件都是客观条件,此内容在课本上有详尽的分析,不难答出。关键是有些学生把“客观有利条件”片面地理解为国外条件了,故其答案要点单一。  第(2)小题,实际上是两问。评卷时,针对“进步性”的参考答案两点,答出任一点即给2分,两点为3分。学生多能答出。但对于“局限性”,学生往往只能答出在未实现民族独立的情况下不能实现其目的,而不答其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封建统治。实际上这一点在材料中有明确的体现。  第(3)小题,实际上也是两问。“相同点”,学生多能答出。“不同点”,答得不理想:学生多易答出轻重工业之分和背景不同,但就其道路之不同以及发展情况之不同多不能全面答出。  3.第27题:  第(1)小题,两问。就其“错误看法”一问,最普遍的问题就是简单抄袭原材料,不能全面分析出三层错误看法:虚假性,破坏革命,军阀斗争;尤其第三层。关于“严重失误”一问,有些学生答非所问,不是回答其认识失误在何处,即未能认识到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国民党分化,而是阐发了这种失误的危害或结果。  第(2)小题,一问。此问主要表现在学生不能从材料中全面获取信息,答案笼统而单一。问题是“多种原因”,就是提醒不能单一地认为是由“左”倾错误导致的,而是要从材料中获取有关“左”倾错误的具体表现,以及“左”倾错误之外的其他原因。  综合以上答题情况,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第一、史料的解读、信息的获取与判断能力依然欠缺。2008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一卷的题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取消了往年的话题式“串儿题”,使试题的考查空间扩大,知识点的分布更广,对学生的专题式针对性学习带来了挑战;二是材料型选择题大量出现,突出史料在历史问题中的有效应用,对学生解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进而做出科学的判断和正确的选择都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而这些对于我们一轮复习中的学生而言,都依然是不容忽视的弱点或欠缺。此次考试,有些试题如第3题、第8题、第10题、第15题等,很多学生对其史料理解不透,主旨判断不准,故而选择时出错。此外,如第5题、第10题的史料,有些学生脱离其历史背景进行理解或断章取义,也很容易出现偏差和失误。二卷中的材料都比较长,所蕴含的信息也比较多,这对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更高,能不能尽可能多地从已给材料中获取与问题相符的信息,决定着其答案能不能按点得到更多的分数。但答题时,学生往往顾此失彼,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答案要点过简,而命题者所提供的答案则要点较细、较多、较全。此外,第25题和第27题抄袭原材料的现象较突出。  第二、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历史问题的思考与生发尚显薄弱。本套试题一卷的24道选择题对知识的考查,都体现了对历史知识的挖掘与深化。每一题的四个选择支都围绕着题干材料所折射的知识点设疑,如果对这一历史知识理解不到位,把握不全面,对选择支中巧设的知识陷阱判断不准,出错率自然就高。而我们的学生大多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反映在二卷,主要还是对所考查的知识点掌握不够全面,平时在学习时,对遇到的历史问题思考不够,以至于在此次考试中,学生的答案通常是不全面、不准确,甚至答非所问。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基础知识的掌握问题。  第三、解题技巧与答案组织还有待强化训练与提高。解题技巧主要反映在一卷试题上。选择题最常用的解题方法就是排除法,遇到材料型选择题,还需要一个前提,即抓住材料的中心要旨,确定所考查的历史知识点,然后再去逐一排除选择支。另外,此次试题较以往,选择题减少了8道,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有较充裕的时间认真、冷静地思考每一个考题。但实际上,不少同学还是在考试过程中草率审题、武断结论、匆忙做答。反映在二卷,主要是学生在对答案的组织上能力欠缺,要么语言不通顺,要么逻辑不严密,要么杂乱无章,要么答非所问。另外,还存在部分学生对问题审读不清、不准、不领主旨、不明要义。  四.教学建议  当然,以上问题并非存在于所有学生身上,但不可否认,它带有一定的普遍性。针对本次考试学生答题情况及存在的共性问题,特对今后的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1.有意地在一轮复习中重视史料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对史料的分析、理解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其材料型试题的解答能力。要将史料引入课堂教学,要将史料运用于练习之中,要将材料型问题作为讲评的重点,从而突显史料在历史教学与学习中的功能,强化学生适应史料、应对史料的学科能力。  2.强化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读史环节。注意是读史而非背书,既不是简单地读书,更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通过细致地阅读历史教材,进而读出历史问题,理解历史联系,萌发历史感悟,升华历史认识。以此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学会全面地认知历史、有机地联系历史、深刻地感悟历史。,  3. 始终关注对考生的非智力性因素的训练与培养。要注重解决解题技巧、答题规范等非知识性的潜在问题,帮助学生纠正不当的解题习惯,形成优秀的学习品质。  当然,一轮复习还应立足基础,夯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再去进行升华与提高。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内容

“改革”与“革命”一同被视作人类社会发展、变革的重要推动力,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内容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内容1 商鞅变法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措施 、特点 1.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 (1)经济上: 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推广,促进了农业以及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②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上: ①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出现新兴地主、自耕农。 ②社会的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3)军事上:在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的形势下,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 (4) 文化 上: ①私人讲学兴起,民间办学兴盛,“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②法家思想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措施 (1)经济上: ①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小农经济,有利于确立和巩固地主阶级政权,有利于增强秦国的综合国力,为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但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抑商或轻商观念长期制约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③统一度量衡,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 (2)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等爵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3)政治上: ①废除“世卿世禄制”。 ②普遍推行县制。 ③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4)文化习俗上: ①烧毁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儒家和其他学派的诗书。 ②推行《秦律》及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3.特点 (1)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实行“法治”。 (2)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3)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有效、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的改革。 (4)影响最为深远,不仅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二、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 1.积极作用 (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 (1)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 (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内容2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社会矛盾 (1)阶级矛盾:北魏统治腐败,徭役赋税繁重,人民起义不断,阶级矛盾尖锐。 (2)民族矛盾: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因经济、文化差异导致矛盾尖锐。 2.有利条件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2)冯太后的改革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 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意义和历史作用 2.历史作用 (1)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缓和了民族间的矛盾。 (2)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重新走向统一创造了条件。 (3)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 容易误认为均田制是一种完美的土地制度。其实均田制下的农民土地不足,经济力量脆弱,赋役负担沉重,稍遇天灾人祸,就会破产逃亡。地主依然大量兼并土地,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将均田制下的土地转化为私有土地。正因如此,均田制在北魏实施以后不久即被破坏。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内容3 王安石变法 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社会危机 (1)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以及对辽和西夏的“岁币”使北宋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 (2)边防危机:辽、西夏在边境侵扰,汉政权与少数民族间矛盾尖锐。 (3)政治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 2.有利条件 (1)“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2)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及作用 三、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和历史教训 1.历史作用 (1)变法措施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王安石勇于改革和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2.历史教训 (1)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2)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 (3)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4)改革家要有远见的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内容4 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1.社会根源 (1)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向中国进行大规模资本输出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2)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使得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2.经济根源: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 3.阶级根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根源:19世纪70年代,以王韬等人为代表的早期改良思潮出现,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康、梁等人的维新思想和活动 1.维新思想 (1)理论著作: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进一步系统阐发了变法理论;梁启超《变法通议》推动了变法维新思想的传播;谭嗣同发表《仁学》、严复创办《国闻报》等。 (2)主张:学习西方,变法强国;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3)思想特点:将西方的资产阶级学说同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4)影响: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启发了民智,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2.维新活动 (1)1895年4月,康、梁发动了“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成立学会、创办报刊,使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3)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三、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1.内容 (1)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3)军事:装备新式武器,用西法训练军队。 (4)文教:废八股、倡西学、办学堂、派人赴日 留学 。 2.特点 (1)涉及领域比较广泛,但未从根本上改变政治制度(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从推行范围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从推行者来看:由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领导推行,显示出改革力量弱小。 (4)从性质上看:既是救亡图存的爱国-,又是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双重性。 (5)从目的上看:变法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6)从推行过程看:变法时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 (7)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四、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1.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2)主观原因: ①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 ②缺乏群众基础,只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持。 ③改革范围过大,树敌太多,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3)客观原因:封建顽固派的反动势力强大;帝国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 2.历史意义 (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这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4)留下的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内容相关 文章 : ★ 高中一年级历史知识点改革变法 ★ 高考历史改革题 ★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考文综必背知识点 ★ 2020高二历史老师的工作计划 ★ 高考历史选考题如何取舍 ★ 2020高考历史试卷分析(全国2卷) ★ 2020高考历史试卷分析(全国1卷) ★ 历史材料题深刻理解词语

帮我查一份 (历史试卷分析600字)谁知道…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讲评教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考试试卷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讲评教案 逯东辉 一、教学目标 1. 能记住人类的直系祖先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的主张。 2. 能说出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 3. 能说出丝绸之路的路线,起点和终点,并分析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二、试卷分析 本次七年级历史考试,考试范围1—14课,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由于教学进度较慢,没有讲到考试的地方,造成一些试题,学生不会做,同时由于学生书写不规范,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造成学生普遍得分不高。七七班最高分35分,最低分4分,说明学生之间的差距较大 。 三、考试数据分析 班级 七一 七二 七三 七四 七五 七六 平均 分 及格 人数 班级 七七 七八 七九 七十 七十 一 平均 分 及格 人数 四、评讲试卷 选择题,每小题1分,教师出示答案,学生进行改正 1.B 2.C 3.B 4.B 5.B 6.A 7.C 8.B 9.C 10.C 11.D 12.B 13.C 14.D 15.B 16.A 17.D 18.C 19.B 20.A 19.18分 18.73 17.44 18.2 15.94 16.89 7人 4人 1人 5人 0人 1人 七十二 18.82 15.33 17.9 16.21 16.06 17.7 4人 0人 6人 7人 3人 3人 教师重点讲解一些错题、难题 2.在六七千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进入农耕文化时代, 下列表述符合这两个氏族农耕文化特征的是( ) A开始应用铁制农具 B推广农耕技术 C饲养家畜制造陶器 D确立土地私有制 解析:本题主要抓住关键时间“六七千年前”,人们当时进入农耕时代, 开始饲养家畜制作 陶器,ABD都是战国时期,不符合题意,顾选C 10.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现象,主要是因为( ) A分封制的推行 B百家争鸣的活跃 C铁器牛耕的推广D合纵连横的开展 解析:主要理解公作则迟,分地则速这句话的意思,分地后,由农民耕种,积极性大大提高, 分封制开始于西周,与题干不符,百家争鸣主要是思想方面,合纵连横是战争时期的政策, 与题干不符,故选C 20,张骞通西域后,许多西语物产开始传入中原,这些物产有( ) ①葡萄②胡萝卜③汗血马④水稻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解析:此题,用排除法,水稻最早种植于河姆渡居民,是中国特有的,不是西域传到我国的, 故排除④,选A 选择题方法总结 1.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直选法。 2.排除法,排除其中一个选择项,即可选对。 3.选择项对比法,对比四个不同的选择项,找出差异,找出与题意相关的选项。 21.(1)原因:社会发生深刻而广泛的变化(或社会急剧变化);老子;天人合一。 (2)仁和礼;意思: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1 分);启示:我们平时对待人和事都应该有仁爱之心,以德伴随自己,可以让我们活得更充 实和和谐等;仁政。 23.(1)物品:手工业品、农产品。(丝绸、瓷器、茶叶等);文化:信仰、价值观念、宗教 信念等。(1分) (2)长安 ,大秦(古罗马);人物:张骞(1分);标志性事件是: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 设置西域都护;(2分)作用: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解析:该题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很多同学没有写对,说明很多同学的基础知 识掌握的不牢固。需要让同学们加强基础知识的记忆,做到温故知新。 五、训练巩固 选择题 1.“他是春秋鲁国人,思想教育都精明。思想提出“仁”学说,儒家学派他来创。” 这里描述的是 ( )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墨子 2.孔子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在《论语》乡党篇中有这样一句,“厩焚。子退朝,曰: “伤人乎?不问马”这体现了孔子的 ( ) A.“仁”的思想 B.“君轻”的思想 C.“无为”主张 D.“兼爱”主张 3.下列对于孔子的评价,比较确切的有 ( ) ①伟大的思想家 ②伟大的史学家 ③伟大的文学家 ④伟大的教育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 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 A.秦孝公重用商鞅 B.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C.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 D.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5.《史记》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朝议裁决 B.集权独断 C.世袭传承 D.政务繁忙 6.(8分)纵观历史的进程,可以发现人类社会是在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为顺应历史发展的 潮流,每个时代的治国理念与方针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并对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 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 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丞相,秦官,金印紫授,……太尉,秦 官,金印紫授,……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授……。 ——班固《汉书〃九官公卿表》 【材料四】“汉承(继承)秦制,有所损益(减少和增加)。”为了巩固统治,刘邦分封诸侯 异姓王、同姓王,随着封国的发展,出现“尾大不掉”之势……。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西周实行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变法从哪年开始?材料中的“教民耕战”指变法中 的哪两项措施? (3)材料三中“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请问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姓名?从材料中可以 看出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请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职能分别是什么?请问 秦朝在地方实行什么管理制度? (4)为解决材料四中反映出的封国“尾大不掉”之势的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结 果如何?

高中政治历史难度分析

高中政治和高中历史都属于文科,两科在难度上来讲不分上下,主要是看你更擅长哪一科,更具备哪一科的 思维方式 ,掌握 学习 方法 其实都不难,学好文科需要理解性记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政治历史难度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高中政治历史难度分析 高中政治的难度在于理解和对比记忆,因为政治会涉及到很多易混淆的知识点,各知识点之间只有加以区分、对比,理解透彻了,做题时才能把正确答案选出来,所以难度就在于会背、会理解。而历史的难点也在于背书,同时历史材料里面会出现一些古文,这时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只有读懂题目才能做对题。 高中政治和历史都需要记忆大量知识点,所以最好对这两科产生兴趣再去学习,这样学起来不仅会更加有意思,还能保证考高分。学政治和历史都有一些各自的背书方法和窍门,但理解以后再去背无疑是最好的方法。相比之下,政治这科要抽象一些,老师如果能讲出生动的案例更易学好,历史时间和事件较多,记忆较为复杂,所以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酌情选科。 二.政治和历史要怎么学 高中政治学习要以教材为主,课本上的每一句话都要认真去看,把它当做考题去做,从一句话里面看到几个出题角度,比如单选、多选、判断、填空等,看完一句话或一个章节以后,一定要把所学知识背下来,这才是学好政治的根本方法。要想知道自己理解的是否到位,可以通过做题去检验,题目做错了就对照书本去验证,下次不再出错。要想看是否书背书了,就合上书本背一遍,再翻书对比。 高中历史学好也很容易,历史学习不需要多做题,但是教材必须反复去看,直至背熟为止,同时要把各章节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去背。无论是政治还是历史大题,都要学会分析材料,看采分点答题,把各类题型进行归类 总结 ,整理出一套通用的答题模板,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方法。 三.文科生的学习方法 1、质疑让你学会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加强自身质疑能力的培养就是培养自己爱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我们要学着不断去质疑、释疑,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积极地锻炼 逆向思维 ,求异思维, 发散思维 ,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能对某些共性的看法或结论提出质疑。 这些话虽然听起来有点抽象,但是你可以从点滴做起,比如学习一个经济原理时,你该去思考这个原理放到现在这个时代是否依然使用,学习一个哲学原理时,去想可以运用这个原理的事件等。勤思考,多质疑可以让你的“政治头脑”越来越灵活哦。 2、构建好知识框架,常梳理 把繁杂、冗长的知识一层一层地进行梳理,犹如剥洋葱一样,将所学的知识梳理出层次,然后从整体上把握这些知识层次。将其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这就是所谓的“先放后收”。它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从内容上,要求理出哪些是基本知识,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这些知识不仅要求你找得出来,更要理解、记住它。从结构层次上,看书后,了解课本中讲了几个问题,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这些问题又是从哪几个层次和角度阐述的?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论证的。这部分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与前面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 构建知识框架可以是一个单元,也可以是一本书,更可以是整个政治学、经济学、哲学部分,总之,构建的过程就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可以让你对知识更加熟练的运用,归纳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3、找到知识核心结点 在知识学习中,同学们应该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抓住某些“闪光词”即关键词,将知识高度压缩在认知结构中,再应用时依据线索,快速检索出关键词,由此引出自己所学的知识。 关键词是很重要的,记住了关键词,一个部分的内容就可以记忆的差不多了,这也是学习中的一个小窍门。 4、简要概括,即归纳和总结能力 举个例子:国家的基本阶级和阶级关系;国家制度──民主;国家性质──国体;国家管理形式──政体;国家职能──对内对外职能:国家结构──我国的“一国两制”等。这就是归纳和总结,而你需要做的是把自己所学的按照你自己所能做到的和想到的框架去整理出来,然后加深记忆。 5、记笔记,进一步内化所学知识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的多记的也会牢固的,自学完一框、一节或一课后,写出自己的 读后感 ,体会,或者对课本进行评述。长此以往,坚持下去那就真正达到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理论水平及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较大提高。 高中政治历史难度分析相关 文章 : ★ 高中政治历史怎么能学好呢 ★ 2020高中政治高考重难点总结 ★ 高中政治的解题方法,九大题型分析 ★ 高中历史综合题历史材料分析方法 ★ 高一政治期末试卷分析 ★ 高中政治选择题详细分析与解题 ★ 高中政治和历史学习方法 ★ 高中高考历史专题热点例子分析 ★ 2020高考历史试卷分析(全国1卷)

高中历史试卷分析

你这让我怎么回答。实在很难回答,哪个省份的?2013年的?还有很多其他的,我觉得没什么好分析的,大体的模式是固定了。不用分析了。13年的模式比较特殊,你们用的是新课标I的试卷,今年评析题是图片分析类,不知道明年是不是继续,不过相比较而言,新课标I的难度很高,值得你在平时复习当中巩固一下基础知识。2601356491,欢迎你来问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历史意义: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2、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3、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四、纪念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二、现实意义:改革开放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国际地位;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稳定政局。扩展资料改革开放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我国的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时,我们必须顺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以及党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情况,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坚定改革方向,完善改革举措。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改革开放

五四运动中爱国人士曾提出提倡国货的口号,与该口号直接有关的历史背景

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严重威胁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

嗨,大家帮帮忙,要一篇 初一期中考试的试卷分析 其中要有对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地理,历史,生物这

一般都是针对相应的试卷分析,这样子很难说。你可以分不同题型,针对错的地方,错的原因,知识点等等都可以说一说

五四爱国的运动口号是什么,它在历史上有哪些意义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历史试卷分析(500字)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1、试卷结构本次考试采取闭卷形式进行,题型分:选择题(四选一)、历史诊断题、图说历史题、材料分析题、以史为鉴题五种,题型稳中有变。2、考试质量从这次考试中反映出学生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考生失分较多的题目为选择题的第12、13、14、19、24题;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题;以史为鉴题。从总的来说,本份试卷难度较大,很好地体现了对学生学习的阶段评价。3、试卷的主要特点:(1) 、历史责任感、时代感强这种时代感在选择题与问答题均有突出表现。这种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的试卷风格,不论是对初中历史教学还是学生的历史学习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指导意义。它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绝不是过去的简单再现和复述,而是和现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常说:“忘记历史就是背叛”。对这句话的体验在今年的历史试卷中得到最好的印证。这种强烈的时代色彩必将对中学历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产生深远的良性影响。(2)、立足强调学生提高综合能力概括性大,突出表现在选择题与材料分析题。结合问题谈感想,使学生立足本国国情,增强使命感。从这不难看出,对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已提上初中历史教学的日程,这不能不引起中学历史教师的反思。

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内容(时间,地点,人物,口号等)、结果及其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从1918年11月的“公理战胜强权”庆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会议,短短两个月时间,当时的中国充分诠释了“自古弱国无外交”的定律,所谓的“公理战胜强权”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童话。面对这样屈辱的局面,从5月1日开始,北京的学生纷纷罢课,组织演讲、宣传,随后天津、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工人也给予支持。  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史一般将其定义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注意这里的“封建”一词是泛化的封建观),并以此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五四爱国运动的口号是什么?它在历史上有哪些意义?

内除国贼,外争主权,外争主权,内诛国贼" "取消二十一条" "还我青岛" "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它是历史意义:1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2 这次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3 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4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5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试卷分析怎么写历史

方法如下:1、试卷结构:本次考试采取闭卷形式进行,题型分:选择题、历史诊断题、图说历史题、材料分析题、以史为鉴题五种,题型稳中有变。2、考试质量:从这次考试中反映出学生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考生失分较多的题目;材料分析题目;以史为鉴题。从总的来说,本份试卷难度较大,很好地体现了对学生学习的阶段评价。3、试卷的主要特点:历史责任感、时代感强:这种时代感在选择题与问答题均有突出表现。这种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的试卷风格,不论是对初中历史教学还是学生的历史学习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指导意义。它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绝不是过去的简单再现和复述,而是和现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常说:忘记历史就是背叛。对这句话的体验在今年的历史试卷中得到最好的印证。这种强烈的时代色彩必将对中学历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产生深远的良性影响。

怎么写试卷分析历史

  历史试卷分析(一):  一、试卷分析  本试题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大,面向全体学生,试题难度适中,试题依据新教材、课标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联系实际为背景设置题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试题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过程和方法。  试卷结构:满分100分,时间是60分钟。考查资料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试题分两种类型题型。选取题,50分非选取题值50分。满分100分。  二、学生答题存在问题及原因  问题一:选取题共20题。题的难易程度中等每单元的“之最累”“人物类”“文化类”。  问题二:非选取题21—24题。题的难易程度中等偏难。“商业经济”“明朝政治的改革措施、皇权特点”“和同为一家—民族祖先、与唐往来史实、对西藏管辖的主要措施”“科技文化按时间归类”“对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评价”。  1、学生基本概念掌握模糊不清,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不够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有待提高。与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不够端正有关,部分学生偏科思想严重,认为历史学平时不用学,考试之前看练习册或单元过关题就能够了。还有的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历史学的方法,对历史学知识不理解,死记硬背,平时达标检测反馈不及时有关,与平时训练和巩固练习少都有关系。  2、应用历史学知识迁移的潜力差,不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缺乏生活的基本常识,对基础知识在新课标下不能正确应用,对问题不善于分析。  3、审题潜力差,不能提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不能依据题目带给的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对题意一知半解就凭经验或印象答题。与学生阅读理解潜力较差有关,不会找关键词,不会总结中心意思。  三、改善措施  1、教师要转变历史学教学观念,牢固树立新课程理念,明确历史学教学的功能和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的兴趣,设法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下去并转化为学习动力,从而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落实三维目标,切实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认真研究课标和新教材,充分认识学生的差异,有效开展分层次教学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张扬个性,认真钻研新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扩展教材的广度,整合课程资源,认真备好每节课,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潜力。  2、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搞笑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按课标的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讲多练,扎扎实实落实好基础知识,方法灵活多样,要启发不要硬灌,更不能死记硬背,要引导,不要代替,要让学生思考,不要一讲到底,要因学论教,而不要因教论学,要注重改变教学方法,变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  3、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再背下来。

历史试卷分析怎么写

  历史试卷分析(一):  一、试卷分析  本试题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大,面向全体学生,试题难度适中,试题依据新教材、课标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联系实际为背景设置题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试题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过程和方法。  试卷结构:满分100分,时间是60分钟。考查资料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试题分两种类型题型。选取题,50分非选取题值50分。满分100分。  二、学生答题存在问题及原因  问题一:选取题共20题。题的难易程度中等每单元的“之最累”“人物类”“文化类”。  问题二:非选取题21—24题。题的难易程度中等偏难。“商业经济”“明朝政治的改革措施、皇权特点”“和同为一家—民族祖先、与唐往来史实、对西藏管辖的主要措施”“科技文化按时间归类”“对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评价”。  1、学生基本概念掌握模糊不清,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不够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有待提高。与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不够端正有关,部分学生偏科思想严重,认为历史学平时不用学,考试之前看练习册或单元过关题就能够了。还有的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历史学的方法,对历史学知识不理解,死记硬背,平时达标检测反馈不及时有关,与平时训练和巩固练习少都有关系。  2、应用历史学知识迁移的潜力差,不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缺乏生活的基本常识,对基础知识在新课标下不能正确应用,对问题不善于分析。  3、审题潜力差,不能提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不能依据题目带给的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对题意一知半解就凭经验或印象答题。与学生阅读理解潜力较差有关,不会找关键词,不会总结中心意思。  三、改善措施  1、教师要转变历史学教学观念,牢固树立新课程理念,明确历史学教学的功能和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的兴趣,设法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下去并转化为学习动力,从而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落实三维目标,切实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认真研究课标和新教材,充分认识学生的差异,有效开展分层次教学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张扬个性,认真钻研新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扩展教材的广度,整合课程资源,认真备好每节课,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潜力。  2、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搞笑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按课标的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讲多练,扎扎实实落实好基础知识,方法灵活多样,要启发不要硬灌,更不能死记硬背,要引导,不要代替,要让学生思考,不要一讲到底,要因学论教,而不要因教论学,要注重改变教学方法,变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  3、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再背下来。

五四爱国的运动口号是什么,它在历史上有哪些意义

内除国贼,外争主权,外争主权,内诛国贼" "取消二十一条" "还我青岛" "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它是历史意义:1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2 这次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3 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4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5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历史试卷分析怎么写

历史试卷分析怎么写介绍如下:1、试卷结构:本次考试采取闭卷形式进行,题型分:选择题、历史诊断题、图说历史题、材料分析题、以史为鉴题五种,题型稳中有变。2、考试质量:从这次考试中反映出学生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考生失分较多的题目;材料分析题目;以史为鉴题。从总的来说,本份试卷难度较大,很好地体现了对学生学习的阶段评价。3、试卷的主要特点:历史责任感、时代感强:这种时代感在选择题与问答题均有突出表现。这种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的试卷风格,不论是对初中历史教学还是学生的历史学习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指导意义。它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绝不是过去的简单再现和复述,而是和现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常说:忘记历史就是背叛。对这句话的体验在今年的历史试卷中得到最好的印证。这种强烈的时代色彩必将对中学历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产生深远的良性影响。强烈的时代感,突出当前的政治热点:时代感充分体现在多项选择题2、3、7、12、18、20、23、25和综合题28、29中。总分47分,约占总分的一半。这些材料与最近在各地举行的两会和上海世博会、关键时期要处理的改革、中日关系、两岸关系、中国的崛起和其他材料,特别是问题29联系在一起。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历史概况

“三农”问题一直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中之重”,从1982年至2004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六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而农村要发展,人才是关键。2003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 颁布,农村教育又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教育服务“三农”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国务院决定,教育部在2004年2月公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重点推进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开展农村成人教育,促进‘农科教"结合”,“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培训作出贡献”。中央电大遍布全国城乡的办学系统、长期以来所坚持的“四个面向”的办学方针、20多年远程教育的实践和探索,以及其设立的中国燎原广播电视学校多年来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使其成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最适合的组织实施者。2004年2月20日教育部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向社会正式宣布“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教育部发展农村高等教育的一项新的举措,并明确该试点由中央电大全面组织实施。经过5个月的紧张筹备,2004年7月,“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正式启动,开设了具有高职教育特点的种植、养殖、管理3大类10个专业近百门课程,首批推出30门课程。全国有24个省级电大及所属的66个县级电大(教学点)参加试点,首次招生4963人。

九下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不经意间,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现在的你想必不是在做计划,就是在准备做计划吧。计划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九下历史教学工作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的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确保明年中考顺利完成,深入贯彻教改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常规,全面提高课堂效率。针对九年级学生的特点及九年级的.特殊性现计划如下:   一、课程理念   我们要建立起“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的教育”的理念,学生有收获的课才是好课!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体现国家对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本学期对学生加强自成教育,把学生的内化的知识转化为外在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心理品质、   二、指导思想   1、本学期将继续深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深化教育改革,构建“双思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双思”是指教师反思教学、学生反思学习;“三环”就是定向、内化、发展;“六步”分别是指:提供资源(入境生趣)、了解学情(自学生疑)、弄清疑难(学习释疑)、点难拨疑(练习解难)、反思教学(反思学习)、引导实践(迁移创新)。   教师要在反思中成长,学生要在反思中进步;教师要反思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优化“三环六步”教学设计,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要反思的主要内容学习积极性、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运用是否得当、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2、九年级上学期是一个特殊的学习阶段,为了有充分应战中考的准备,上学期应基本结束全年的课程。面对这种特殊情况,作为教师,首先应在教学进度上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就是熟悉全册教材内容,认真钻研教材,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每一节课既要做到精讲精练,又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得到能力的提升。   3、发扬备课组团队协作精神,统筹安排各班的教学工作。认真向其他老师学习,密切关注中考信息,把握中考动向,研究教材教法、学生学法,把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三、具体措施   1、根据学校安排积极参加集体备课,认真备课,不能无教案上课,做到有计划,有目标。   2、注意分层次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作业的布置上体现出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各自的提高。尤其要关心后进生、学困生要多给予关爱和帮助,让他们在小进步,小转变中体味学习的快乐,树立学习的信心。注重课堂学生知识的反馈并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在稳中求发展。   3、在课堂上注重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学习,并让他们体验学习的成功感。不可忽视差生的学习和情感,不可盲目追求效率和进度,而忽视了中等生的学习。   4、认真做好试卷分析工作,及时总结,写好课堂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八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八年级 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学年,大家一定认真复习,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八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八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你将所选选项题号填在下表对应的题号下,填在 其它 位置无效。每小题1分,)   1.当你漫步罗浮宫时,解说员指着一黑色的石柱说:“这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请你判断,此文物应产生于何处,该法典用哪种文字记载?   A.尼罗河流域,象形文字 B.两河流域,拉丁字母   C.印度河流域,甲骨文 D.两河流域,楔形文字   2.2007年3月,中央电视台《早间新闻》报道了这样一件事情:某国一对来自不同种姓的青年情侣被村里人吊死。警方表示,几乎全村老少都反对这对青年男女不同种姓之间的婚姻,认为这是大逆不道,为此导致双方家庭采取了过激行为。以上新闻很可能来自于下列哪一个国家   A.埃及   B.美国   C.印度    D.法国   3.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奥运火种取自于西方文明的发源地,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是指   A.古代埃及 B.古希腊 C.古巴比伦 D.古印度   4.下列文明的传播,属于和平交流方式的是   ①阿拉伯数字传播 ②马可?波罗来华 ③亚历山大东征 ④大英博物馆陈列圆明园文物   A.①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5.一位著名的宗教界人士说:“美国有办法抓住和绞死伊拉克的前总统萨达姆,但无法拿掉萨达姆在被法庭宣布死刑的那一刻还高举着的《古兰经》,无法封住萨达姆在脖子套着绞索的那一刻还高喊‘让穆罕默德作证’的那张嘴。”请问萨达姆信仰的宗教是   A.佛教 B.__ C.伊斯兰教 D.道教   6.人们常常把工作、学习中取得重大突破称之为“发现了新大陆”。在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中,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就是今天的   A.亚洲 B.非洲 C.美洲 D.大洋洲   7.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匠。下面四幅美术作品中,由他创作的是   8. 当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仍然是英国国家的象征,但国家最高权力却掌握在国会而不是国王手中,这种政治制度源于英国历史上哪一部法律文件?   A.《宅地法》  B.《权利法案》  C.《人权宣言》  D.《商法典》   9.今天的美国到处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任意干涉他国事务,充当“世界警察”,这与美国200多年前独立时颁布的文献格格不入。那部著名的文献是   A.《共产党宣言》 B.《人权宣言》 C.《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D.《独立宣言》   10.“平民──将军──平民──总统──平民”,这是一个人平凡而伟大的生涯 故事 。八年军旅,置生死于度外;八年总统,值国家最艰苦之时。他的名字已作为一个响亮的精神名词。那提议用他的名字为首都命名的人真是太智慧了。他是   A.华盛顿 B.拿破仑 C.林肯 D.玻利瓦尔   11.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点是   A.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建立了资产阶 级的君主立宪   C.为限制王权,制定了本国宪法 D.进行了反对外国干涉的革命战争   12.学习世界近代史时,某同学发现1804――1814年间欧洲国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法国大革命 C.美国独立战争 D.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13.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劳动生产率得到迅猛提高,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发生重大变化,人类文明得以急速进步的革命指的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英国圈地运动 C.英国工业革命 D.英国宪章运动   14.1848年之后,“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里的“科学理论”是指   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独立宣言》 D.《共产党宣言》   15.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能起到“分水岭”作用的历史事件是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开辟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D.法国大革命   16.假如你生活在14—16世纪的欧洲,听到属于人文主义思想的语言是   A.仁慈的主啊,宽恕我的罪过   B.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C.神是万物的主宰 D.人是罪恶的、消极的存在,只有上帝才是完美的   17.在1860年的一天,以下情景最可能发生的是( )   A.美国南方一黑人正在为竞选州长做准备 B.美国南方一对黑人夫妇正在为主人收割小麦   C.美国南方一黑人农场主正在指挥白人奴隶抢收葡萄   D.在一公交车上,一个白人绅士正在给一黑人妇女让座   18.下列法律文件中,最早倡导“自由、平等”民主原则的是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拿破仑法典》   19.历史人物是历史长河中最鲜活的元素,下列人物和事件搭配中错误的是   A.但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哥伦布——新航路开辟   C.华盛顿——美国独立战争 D.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   20.“珍妮纺纱开先河,蒸汽推动世界波”所反映的是   A.新航路开辟 B.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第三次科技革命   21.明治维新的众多 措施 中,最具有远见卓识的,今天仍然值得各国重视和学习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允许土地买卖 C.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D.发展 教育 ,培养人才   22.下列不属于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性质的革命或改革的是   A.美国独立战争 B.俄国1861年改革 C.日本明治维新 D.美国南北战争   23.“农奴在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列宁的这句话反映了   A.英国圈地运动中出现的“羊吃人”的悲剧 B.美国内战后解放的黑人奴隶的处境   C.日本明治维新后农民纷纷破产 D.俄国废除农奴制后农民一贫如洗   24.第一次工业革命丰富了英国伦敦棉纺织业老板理查德的生活,在当时他可以   A.在电灯下分析企业经济数据 B.驾驶汽车欣赏伦敦的夜景   C.搭乘火车外出考察 D.使用有线电话谈生意   25.《国际歌》从法国传遍欧洲,响彻世界,其诞生的背景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A.法国大革命 B.工业革命 C.宪章运动 D.巴黎公社   26.自古以来人们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谁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习惯,延长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时间   A.瓦特 B.爱迪生 C.爱因斯坦 D.牛顿   27.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使人们出行更为便捷。前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运行于陆上、海上、空中的交通工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陆—海—空 B.海—陆—空 C.陆—空—海 D.空—陆—海   28.“一把枪挑起了一场战争”,这是对下列哪一次战争的准确评价   A.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B.美国独立战争 C.美国南北战争   D.第一次世界大战   29.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主张维新变革,所宣传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来源于   A.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 B.牛顿的科学理论 C.达尔文的进化论 D.伏尔泰的启蒙思想   30.下列内容属于牛顿和爱因斯坦共同点的是   ①都是英国人 ②智力都非常低下 ③遇到问题,都喜欢刨根问底 ④对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32.右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艺术大师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画面内容直接反映的信息是   A.教会对人们实行精神控制 B.资本主义在西欧萌芽并发展   C.神学在西欧得到广泛宣传 D.刻画人物为主,体现人的个性   33.下列法律文件中,最早倡导“自由、平等”民主原则的是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拿破仑法典》   34.历史人物是历史长河中最鲜活的元素,下列人物和事件搭配中错误的是   A.但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哥伦布——新航路开辟   C.华盛顿——美国独立战争 D.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   35.“珍妮纺纱开先河,蒸汽推动世界波”所反映的是   A.新航路开辟 B.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第三次科技革命   36.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巴黎公社是对世界历史有着重大影响的 社会实践 ,它所依据的理论来源于   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独立宣言》 D.《共产党宣言》   37. 拿破仑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颁布了法律典章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立法规范,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打击了欧洲反法同盟。下列是拿破仑的 名言 ,哪一名言鲜明体现了拿破仑用立法手段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   A.在向埃及的远征中,拿破仑下达过这样的一个命令:“让驴子和学者走在队伍中间”   B.“我一生四十次战争胜利的光荣,被滑铁卢一战就抹去了,但我有一件功绩是永垂不朽的,这就是法典……”   C.“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D.“我性嗜奠基,不嗜产业。我的产业就是荣耀和盛名”   38.红星学校九(3)同学进行了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的专题复习,作出如下比较表,请指出比较有误的一项是( )   美国独立战争与美国南北战争   A 前者任务是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后者维护国家统一,废除黑人奴隶制   B 都颁布了资产阶级法律文献   C 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障碍   D 都改变了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   39.19世纪60年代,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巩固与扩大。与这一历史现象相关的事件是   A.新航路开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   B.《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颁布   C.美国内战、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D.美国独立战争、拿破仑战争、美国内战   40.工业革命、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把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的主线是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C.世界走向战争   D.和平与发展   二、材料解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材料一:“这是人类以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一次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   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   ——恩格斯   材料二:它打破了世界各地区间的封闭和孤立状态,把旧大陆与新大陆联系在一起,世界历史迈出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关键性一步。   ——摘自华东师大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的“变革”指什么?这场“变革”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分)   (2)那个时代产生的第一个“巨人”是谁?他对那个时代的贡献是什么?(2分)   (3)材料二中“新大陆”是谁发现的?“把旧大陆与新大陆联系在一起”的重大事件是什么?(2分)   (4)材料一中的“变革”和材料二中所指的重大事件的共同影响是什么?(4分)   2.材料:1640年革命和1789年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它们不仅是社会中某一阶段对旧政治制度的胜利,它们还产生了欧洲社会的新的政治制度。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揭开1640年革命和1789年革命序幕的事件是什么?(2分)   (2)1640年革命和1789年革命发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2分)   (3)英国的“新政治制度”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哪部文件为英国“新政治制度”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保障?(2分)   (4)为什么说“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4分)   3.以下全位分别是英国在 文化 、政治、经济领域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请结合片及提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中三位人物的名字。(3分)   (2)分别写出他们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代表人物。(3分)   (3)概括三位人物在英国历史上所起到的共同作用。(4分)   4.仔细观察下列两幅片,回答下列问题:   (1)A画面中的人们正在签署的文件是什么?他们签署的这个文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2)B中的人们正在攻占的建筑物是什么?此事件有什么意义?   三、简答题:(10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第10集《新国新梦》介绍了17—19世纪的美国,片中重点讲述了以华盛顿、林肯等为代表的重要历史事件。   请回答:   (1)以华盛顿、林肯为代表的重要历史事件分别是指什么?(2分)   (2)这两个历史事件在美国崛起的过程中分别起了什么作用?(6分)   四、探究与创新题:(10分)革命或改革往往是由于某种旧制度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的,它是落后国家通向现代化的“桥梁”。懂得改变,是一种智慧。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1)19世纪60年代,俄、日两国发生的重大改革分别指什么?(2分)   (2)俄国在这次改革中废除了什么旧制度?这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有何作用?(2分)   (3)请列举日本在这次改革中实行的措施。(列举两条即可)(2分)   (4)这两次改革的性质是什么?19世纪末的中国进行了一次相同性质的改革,这次改革的名称是什么?结果怎样?这样的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八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D B B D B A B D B B C C B B   二、材料解析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三、简答题:(8分)   19.(1)独立战争;南北战争。(4分)(2)独立战争的胜利,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维护了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并为美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奠定了基础。(4分)   四、探究与创新题:(10分) 看过八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的还看了: 1. 2014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2. 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3. 2015八年级历史期中模拟试题 4. 初二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初一试卷分析范文 语文 生物 地理 政治 英语 历史都 100字快

不知道

初中试卷分析怎么写? (语文,数学,英语,地理,政治,历史)

你怎么错的!再写为何错了!你改正的答案!

上海高考历史试卷试题难不难,附试卷分析和解答

一、2022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试题难不难 2022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难度或加大,2022高考难度趋势曝光历史篇中国考试公布的2022年的高考命题导向给考生们的备考指明了方向。总体的目标,一是关注科技发展与进步,二是关注社会与经济发展,三是关注优秀传统文化。题型特点,一是举例问题灵活开放,考察考生想象能力,有多组正确答案,有多种解题方案可供选择,二是结构不良问题适度开放,考查考生对历史本质的理解,引导中学历史在历史概念与历史方法的教学中重视培养历史核心素养,三是存在问题有序开放,考察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运算求解题能力,再体现开放性的同时,也考查了考生思维的准确性与有序性。 二、上海高考历史答题注意事项和指南 一、答卷时要规范化 1.字体工整、规范、美观,最好是书法字体,印象分每科增加两分,就是12分; 2.答案要点化:有层次、有条理、有序号; 4.字体适中,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5.注意卷面整洁,不要乱涂乱划。先思考,心中有谱,理清思路再答题。 二、答题的步骤与技巧 1.选择题注意:①正选找正确的,要求:非常有把握是正确的。②正选不能确定时,采取排除法,选最符合题意的选项。③答题卡一定不要涂错位; 2.非选择题注意:从材料中提取答案,答题中学会“抄”的技巧。除非题中注明不得摘抄原句,一般情况下,凡根据材料回答问题,即可从材料中摘抄有效信息(意思不变,用词稍变);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就是要求从课本中迁移知识。另外:形式上要“段落化”、“提示化”、“序号化”、“整洁化”;答案内容上“面全”、“点齐”、“话简”; 3.按分值多少,确定要点多少; 4.解决未知问题,注意同类知识迁移,空下不答是最愚蠢的; 5.全卷答完,注意对选择题进行复核,也许会有新的灵感,但要珍惜第一印象;最后检查以下会不会因为紧张而看错题。再检查一下有没有漏掉的题目。

54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在“五四”以前,中国文化战线上的斗争,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和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 在“五四”以前,学校与科举之争,新学与旧学之争,西学与中学之争,都带着这种性质。 那时的所谓学校、新学、西学,基本上都是资产阶级代表们所需要的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说基本上,是说那中间还夹杂了许多中国的封建余毒在内)。 在当时,这种所谓新学的思想,有同中国封建思想作斗争的革命作用,是替旧时期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服务的。 可是,因为中国资产阶级的无力和世界已经进到帝国主义时代,这种资产阶级思想只能上阵打几个回合,就被外国帝国主义的奴化思想和中国封建主义的复古思想的反动同盟所打退了,被这个思想上的反动同盟军稍稍一反攻,所谓新学,就偃旗息鼓,宣告退却,失了灵魂,而只剩下它的躯壳了。 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在帝国主义时代,已经腐化,已经无力了,它的失败是必然的。 “五四”以后则不然。 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 *** 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 五四运动是在一九一九年,中国 *** 的成立和劳动运动的真正开始是在一九二一年,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之后,即在民族问题和殖民地革命运动在世界上改变了过去面貌之时,在这里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联系,是非常之显然的。 由于中国政治生力军即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 *** 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这个文化生力军,就以新的装束和新的武器,联合一切可能的同盟军,摆开了自己的阵势,向着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文化展开了英勇的进攻。 这支生力军在社会科学领域和文学艺术领域中,不论在哲学方面,在经济学方面,在政治学方面,在军事学方面,在历史学方面,在文学方面,在艺术方面(又不论是戏剧,是电影,是音乐,是雕刻,是绘画),都有了极大的发展。 二十年来,这个文化新军的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文字等),无不起了极大的革命。 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的。 其动员之广大,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 而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历史没考好的原因分析怎么写?

历史没考好的原因,应该从自身找原因,想想自己那些没有复习到,那些是自己会的,却写错了,从试卷中分析自己的不足。

五四运动的精神及历史意义

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宣传民主科学的进步精神,追寻时代潮流、把握时代命运的伟大精神。站在中国革命的高度也可以概括为三点:爱国主义精神、民主科学精神、改革创新精神。 五四精神 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五四运动中,爱国青年和工人阶级为达到爱国的目的,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积极倡导民主和科学的精神,进而推动了全社会的思想大解放。同时,爱国青年奔走呼号,不怕流血牺牲,为实现理想而苦苦追求,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工人阶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斗争精神,这种斗争姿态是辛亥革命所不曾具有的。五四运动为实现反帝反封建的运动目标,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反帝方面,运动的兴起是为了反抗巴黎和会对中国山东权益的宰割。在反封建方面,运动表现了“内惩国贼”的坚强决心。斗争后来指向北洋军阀政府,迫使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罢免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因此,整个运动体现出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不两立的斗争精神。 2.五四运动既是一次爱国的政治运动,又是一次文化运动,同时还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觉悟,哺育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他们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走上了为民主、科学而斗争的道路。运动中,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另外,五四运动还擦亮了人们的眼睛,洗涤了人们的心灵,使人们最终认识到:要想医治多灾多难的近代中国,唯一的药方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在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力量的伟大,积极投身到工人中间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组织工作,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4.五四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分水岭,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与以往的任何反帝反封建斗争一样,都具有爱国的一面,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革命后,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组成部分。五四运动使得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指导思想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中国革命已不再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了。 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1.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出卖国家主权。对内掠夺土地和工矿业,增加赋税,加重人民负担。 2.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灾难。 3.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历史命题与试题评价

1.历史卷面分析 300字 把你卷面分析一下,因为不知道你卷子有哪些问题,所以第一步得你自己写。 你可以说下哪几道题错了。主要错哪些方面。 如填空题,是关于人名的没有记住,是时间没有记住还是历史事件没有记清楚。选择题可以从题的考点入手。 分析一下主要考的哪些方面。大题你可以先把你对题目的理解写到卷子中,然后写出考点,最后看看你是哪些方面扣分了。 是答案不完整,还是答题不准确。其次就是写以后学习历史要注意的。 要和卷面结合。然后还可以加入:历史的知识离不开记忆,通过这份卷子,我觉得自己在背一些知识方面还有不足。 以后要加强记忆。除了记忆还要注意巩固。 不能以前背会后来就不学了。要注意知识的温故知新。 记忆是学习的一部分,还有是平时知识的积累。在生活中也要看看和历史相关的资料。 从生活中学习。最后一点是要注意总结。 可以横向总结,就是根据时间的发展,把每个时间段里发生的大事情,或者知识点总结出来。也可以纵向总结,例如把所有的战役总结出来,或者总结出所有的改革,对比的记忆。 这样以后的历史成绩一定可以提高。最后说一句:通过对卷面的分析,自己的思考。 希望下次历史能更加提高。不知道答案有用没有,希望能对你有些帮助。 2.历史试卷分析怎么写 范文不可能给你写,毕竟没见到你的卷子,你的错误在哪,建议你从这些方面写: 首先对于这个分数你如何看待,认为是否符合你的正常水平,是否满意。 其次,你错误的题型主要是什么,比如是选择题,是材料题,还是填空题,等,以及每个题型所丢掉的分数 再次,分析你所丢分的题目涉及到了哪些知识点。并表示在以后要如何巩固这些,以及你在这些知识点方面有哪些问题请老师帮忙解答 第四,分析你丢分的原因。 如做题不细心,基础知识不牢固,材料或者题目读不懂,平时态度不认真,包括你所说的上课没认真听课等各种原因 第五,针对你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以前不认真,以后要认真等等 最后总结,在这次考试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对于以后的学习来说,要尽量避免这些问题。以后会尽力改掉不足,积极进取,还望老师对自己充满信心,帮助我进步!下次定会有更大的进步。 3.初一历史试卷分析怎么写 一、试题分析 1、试卷的基本情况:历史考试时间为:90分钟 卷面总分为:100分,历史学科的题型包括: 单项选择题、填空题、材料题、在思维链接中运用历史识图题、材料分析题、列举题。 2、试卷所涉及的教材内容: 试卷考查的历史知识点,分布于七年级下前八课教材内容。 3、试卷的基本特点: (1)依纲据本,据初一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 (2)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 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标高适度,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 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只有个别题目稍难点。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适中的。 (4)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 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学生考试成绩情况分析: 通过本次考试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 基本上能依托已知知识和借助课本知识进行解题并按质按量完成考试。从试题的得分率可以看出,学生在历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比较方面的能力均有相当大提 高。开始注重历史与社会,历史与个人生活的联系,特别是在具体情 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综合。但通过本次考试仍暴露出一些问题:1.审题不认真。①、对题目的限定词或关键词没有认真审读 没有注意分析,导致失分。②、在材料解析题的解答中,有的学生没 有对材料内容及设问进行认真阅读,没有抓住关键词回答问题而影响 了得分。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如选择题的第5,6、8小题,小字部分的题,材料解析题等这些都是课本出现或平时练习过的基础知识,但错误的学生还比较多。3.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包括识记能力、材料的阅读、分析及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分析和比较能力。特别是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应足够的重视。 三、改进措施。 1、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虚心接 受学生提出的有益建议,使教与学两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教 学质量。 2、每个单元教学任务完成后,及时进行单元测试,测试题目应 做到难度适中,知识覆盖面广,以良好的导向督促学生加强对基础知 识的掌握。 3、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 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4、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 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 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5、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 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6、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后主观性题目还 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高考历史试卷分析400字 期中考试中,我语文得了93分。 之后,我分析了试卷,发现试卷中有许多不应该犯的错误,并且这些问题正好与我平时的学习态度表现吻合。试卷中暴露出我的几大问题!第一:我在拼音写汉字时,由于粗心把“规矩”的“规”的“竖弯钩”写成了“捺”,只是丢了分。 第二:我在读拼音选字时,由于没有复习到位,把抽噎(yē)选成了(yè),所以又丢了分。第三:我在给字选择正确的意思时,由于课外积累没有积累,误把揣摩的意思选成了抚摸。 第四:我在做排序题时,由于粗心大意将“群蛙”看成了“石蛙”,所以排错了三个。第五:由于课外积累太少,误把好读书的意思写成要好好读书,所以又丢了分。 此次的期中试卷较为简单,本来我可以考到98。5,可是我因为粗心而丢了5。 5分。所以我决心要制服粗心、积累的课外知识薄弱这两个恶魔,从而让期末考试考到更加理想的成绩。 5.高中历史试卷分析 今年的历史试卷,根据目前高中教学内容的变化,对各部分内容的考查比例作了较大调整,主要是取消了 世界古代史,并相应提高了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考查比例,即分别由过去的35%和30%,提高到40%和 35%左右,其中中国现代史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内容增加幅度较大,由去年的4%提高到15%以上。 由于世界古 代史的取消和近现代史的比例增大,试卷对考试知识范围的覆盖面也相应增加。把《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范 围同高中教材的“章”对应起来,今年试题对中学知识的覆盖率达到60%左右,比去年增加了近20%,高考试题 所考查的知识对于中学教学内容保持较高的覆盖程度,能够影响中学教师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对于提高中学 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历史上的5月8日发生了哪些事件

9.3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第一国际的日内瓦会议召开·世界棒球王王贞治打破纪录·别斯兰人质事件;5.8墨西哥独立运动领袖伊达尔哥诞辰·珠穆朗玛峰获得正名·苏联宣布抵制洛杉矶奥运会.,《点石斋画报》在上海创刊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是什么,有什么解决办法

(1)教学目标不明确。(2)教学方法不得当。(3)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针对性。解决办法:(1)提高教师素质。(2)创新教育改革。(3)注重提高教学技巧。(4)明确教育目标。要从根本上解决初中历史教学上的问题,就要彻底的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确定教学目标,为学生引导和创造思维环境,允许学生大胆发言。但是也不能逼的太紧,我们应循序渐进的引导,启发他们的创新性思维,使得历史的学习更有趣

五四运动有何历史意义

1、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2、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即由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3、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013年河南省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3河南省中考历史试题,较去年试卷的难度略有降低,知识点分布较为均匀,中国史(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世界史(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涉及均匀,试题难度适中,符合《考试说明与检测》的难度设计以及课标的考察范围,体现出了时代性和选拔性特征。 1、选择题方面,充分体现出命题人的细致,考察角度新颖,切入点巧妙。 中国近代史、现代史,世界近代史、现代史涵盖非常平均,难度不大,考生作答起来应该比较容易。 2、材料解析题方面:中西方文明的交流和问题,融合;近代化探索;科技革命及德国史;美国史;难度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也较清晰,考生作答起来可以说较为容易,但如果粗心,就会失分。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测试试卷分析

  九年义务教育中学历史中国历史七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于20XX年6月29日结束。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共6页。选择题25小题共计50分,非选择题四大题14小题共计50分。    一、考试目的:   历史期末考试是检测本学期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能力,也是对在教教师的一次考核。在考核中,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诸种问题,以便日后教学予以加强。在考核中,使教师了解到教学中不足之处,以及日后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及加强的问题,使日后的任教更加得当,为教师教学指明方向,为今后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二、试题分析:   1、试题结构分析:本次试题由客观题(选择)和主观题(材料分析)构成,其中客观题占50分,主观题占50分。试题侧重对第二单元的知识点的考察,第一单元知识占16%,、二单元知识占44%,第三单元占34%,七年级上册知识占6%,如27题的1小题“焚书坑儒”考查的是秦朝知识。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新人教版版教材为命题依据。   2、突出学生综合分析归纳能力考查:本次考试,试题内容灵活,难度适中,“死”的.东西少,“活”的东西多,基本脱离了“死读书,读死书”的状态,熟练的掌握了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才能考出好成绩,二者缺一不可,基础知识掌握了未必能答出题,如选择题开始四道题非常典型,第1小题隋炀帝开凿到运河,第,2小题武则天的功绩与无字碑,第3小题四大发明,第4小题景德镇瓷都。材料分析题的27题封建王朝加强思想控制几影响,28题中国资本主义生关系的萌芽等。要想答出题必须熟练的掌握基础知识,完完全全的考察了学生的能力。   3、难易搭配合理:侧重对基础知识考察的同时合理的搭配了有一定难度的提高题(书本基础知识占55%左右,需要分析思考的知识占45%左右),难易程度的把握和比例分配较为适当,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也考察和锻炼了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选择题5、6、7、8、9、10、11等,材料分析题的26题都属于基础性题,材料分析题27、28需要分析思考,难度提高。基础性知识题出题方式符合了现今历史试题命题紧密联系实际、答案开放性等趋势,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发挥空间,调动学生的思维。   4、题型更科学,符合新课改要求:本次考试中   (一)选择题,直接考书中的基础知识点,但是个别题在拐点儿弯之后才能答出知识点,这考核了教学目标之一——知识目标,考核基础知识,这对教学来说有益无弊,须知万丈高楼平地起,首要重视的就是基础。但以往“死读书”就能出成绩的日子一去不返复了,更多的考题需要利用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二者结合进行解答。像14小题这种对应列举题直观性题基本没有了。   (二)材料题从当中反映出的问题:学生不会看题,也不会答题,两个问题答案不全,答题不全面。这需要以后多加强平时习题的练习。如26题“民族政策”和29题“经济重心南移”。   本次试题,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舒展个人才情,突出了学以致用,通过身边的事物,提出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暴露出的问题和教学建议:   通过本次测试,反映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   1、部分学生对于图画的识读能力不强,如第5小题“四川的交子”、 第9小题“唐朝的曲辕梨、筒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历史书上直观画图知识的认识,点明与之相关的重要知识点。   2、材料分析题一直是学生回答的一个弱项,表明学生的分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27题的第3小问和26小题的第4小题。往往在答题时学生容易将史实过程作为理论分析的内容,建议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阅读分析训练,充分搜集相关素材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训练机会;同时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以便为后期难度的提高作好准备。26、27、28、29四个材料分析题基本都引用了文言文,如果文言文功底较差就很难理解题意和做答。   3、在课堂教学中的事例和例证尽量贴近生活,让学生感觉距离很近,这样容易接受和理解,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今后教学打算:   在期末复习中,按学校规定制定了复习计划,但在考试后,仍然发现问题,这说明教学中仍有不足需改进。考试的方向就是今后教学的方向,我决定以后教学中:   ① 继续稳扎稳打,抓好基础知识教学;   ② 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及其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③ 学生不会答题,以后加强平时多做练习,训练答题思路。

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1.五四运动标志着我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过渡。2.分两个阶段,北京主力是学生,上海主力是工人3.五四运动开始,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变化,分裂为马克思主业者(李大钊等)和非马克思主义者(胡适等)。4.马克思注意传入中国

浙江高考历史试卷试题难不难,附试卷分析和解答

一、2022年浙江高考历史试卷试题难不难 2022年浙江高考历史试卷难度或加大,2022高考难度趋势曝光历史篇中国考试公布的2022年的高考命题导向给考生们的备考指明了方向。总体的目标,一是关注科技发展与进步,二是关注社会与经济发展,三是关注优秀传统文化。题型特点,一是举例问题灵活开放,考察考生想象能力,有多组正确答案,有多种解题方案可供选择,二是结构不良问题适度开放,考查考生对历史本质的理解,引导中学历史在历史概念与历史方法的教学中重视培养历史核心素养,三是存在问题有序开放,考察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运算求解题能力,再体现开放性的同时,也考查了考生思维的准确性与有序性。 二、浙江高考历史答题注意事项和指南 1、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启示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在五四运动中提出了“改造抢到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和“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这样的口号。这表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了。 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到运动中。五四运动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力量的伟大,积极投身到工人中间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组织工作,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五四运动精神的启示 启示一:时刻保持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五四先驱者不怕牺牲、奋勇斗争的动力源泉。 启示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在五四这场伟大的运动中,爱国主义精神贯彻始终。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被赋予不同的内涵,但是爱国主义所激起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深深植根于人民的血脉之中。 启示三:永抱求实态度,发扬科学民主精神 五四先驱者追求科学民主,追求真理,批判封建蒙昧主义,批判伪善的事物,从而形成了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推进了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当今我们要弘扬五四精神,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永抱求实态度,发扬务实精神。

初一历史 试卷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再说没看到你的试卷,所以我只能教方法,还望采纳。 分三部分写一、分析错题。为什么会错,是马虎?还是原本就不会?或者是平时“不求甚解”的原因,导致换汤不换药的题目还是不会。(重点分析)二、分析对的题目。有人说“对的题目还分析什么啊”。当然要!要从中找出重点,知识的重点,也就是考点。比如说考几次试,这类的题目一直出现,或者出现地概率很高,我们在试卷分析时就要把它列为重点。就是说即使这次做对了,也要在平时地学习中经常巩固。三、总结。通过这次考试,还是说通过这几次考试,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学科中哪方面不足,就比如说历史,你的哪段历史不是很清楚,经常犯错?还有就是已经很好的了,就是说你这段历史已经滚瓜烂熟了,这样平时你就可以少花点心思巩固记忆就好了。最后就是下定决心,以后会怎样认真的学习,怎样的踏实,不会再马虎,同样的错误不会再犯等等。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考场如战场,考试虽已过去,但硝烟仍在弥漫,在每一位师生上空飘荡,挥之不去。每次考后必定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多种滋味涌心头。学生考的好的固然有,但多数不是想要的结果,尤其众多一位数的可怜分数,反映出教育教学中的众多问题,带来是深深的反思: 一 、 试卷分析 试卷按照中招考试的题型,题量:选择题(20*1=20分)非选择题(5道共30分)试卷共50分。 考试形式:闭卷(学习历史是以理解记忆为前提的,没有一定历史知识在脑子量的积累要想学好历史是一句空话。为督促学生加强理解识记,再加上学习内容相对较少,翻书相对容易,所以选择了闭卷考试) 时间:规定的50分钟。 试题范围:本上学期所学前13课。涉及面广每颗都有涉及,重点突出,如:西周分封,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秦灭六国,修养休息,汉武帝大一统等。 难易程度:相对适中。符合中招考试的开放试题要求,侧重阅读理解,运用。 二 、 考试出现问题及原因 (一)选择题 1.学生记忆欠佳,基础不牢。如:选择2,商朝建立年代:公元前1600年;9.五霸中最早称霸,七雄中最后胜出的国家:齐桓公,秦国。11.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13.14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观点主张;15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缺少归纳总结概括能力。选择题:2.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的比较:6.夏桀,商纣,周厉王的分别归类。17.汉高祖,文帝,景帝措施的相同点:轻徭薄赋;20.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与秦末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相同点比较。22题(1)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坐得家。战争不断(纷争)人民流离失所(给人民带来灾难)。 3.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理解不到位。选择题4.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分别指什么?禅让制,世袭制:10.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铁器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4.缺少审题技巧,做题技巧:16.“三个成语定一个主题:鸿门谢罪,四面楚歌,霸王别姬”19.汉武帝大一统为主题,符合主题: 5.阅读能力欠佳:选择题9.这些信息反应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社会大变革12.都江堰这一现象说明:必须细心阅读材料,与材料密切相关,从材料能够体现的问题:13.:以人民为中心,与这一理念最相近的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5.秦朝统一的意义; (二)非选择题 除选择题出现的问题外,非选择题还有, 1. 所答非所问。21.(3)孔子民间讲学可能讲什么内容?意思就是叙述孔子的观点,主张。可是学生答成“自由讲学”扩大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明显不符题意。23题(1)“孝公”指哪国国君?明显问的是哪国,可很多学生答成“秦孝公” 2. 缺少问题答案,21.(3)根据材料三,概括文帝,景帝发展农业的措施,他们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没有概括措施, 3.缺少做题技巧。21题(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在发展农业方面的建议:有的学生答:实施推恩令。既不是以上材料能呈现的建议,也不是农业措施。 4.记忆不牢固,不准确:不能做到字斟句酌:商鞅变法是确立县制。不是秦朝的“郡县制” 5.书写潦草,错别字。21.(1)水稻,有的写成睡到,水道,谁到,谁倒。秦嬴政:反复强调嬴:亡口月女凡,并且放弃用手比划书写,可还有的写成应,英,营,赢等。再如:小篆,汉武帝的武字,河姆渡,郡县制等等,可谓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更多的是字体龙飞凤舞,很是个性。唯恐别人认识,显示艺术性。 5.不认真阅读试卷:本张试卷,有些答案就在试卷中,如:13,14小题;21.(3);22题(2);24题(3)可试题还是空白,这纯粹是学生会不会,记没记,记住记不住的问题,就绝对是不认真阅读试卷,审题的结果所致。 三 、 面对学生试卷出现的种种问题,追其原因: 1. 教师难教会不学的学生。学生厌学,学习没有兴趣,缺乏积极主动性,贪玩。 2. 方法不对,努力白费。方法科学,才能事半功倍。不知道怎么学(不得方法学)。 3. 习惯成自然。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个别迟到成为司空见惯, 4.不知道课前预习,做小动作,甚至捣乱,课堂不注意听课,不做笔记,课本绝对原生态,不会再有任何痕迹,课下不注意及时复习,作业应付,甚至直接放弃不做。 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做奠基,要想考好终究是一句空话。 四 、 面对出现的种种问题及问题原因,慎重思考,痛定思痛采取以下措施: 1.深入学生,做好试题分析,了解学生学习详情,只有如此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2.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关系大于艺术。找学生多谈心,关心的学生,生活,身体,让学生感觉温暖,老师的关心,理解老师为自己成长而付出。 3.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养。多读书,勤写作,常反思,以丰富的知识,高的思想境界影响学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4.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加强备课,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做到精益求精,追求至善至美。 5.预习好是学习好的前提。积极引导学生做好课堂预习,给予时间,教给方法,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结果,有评比。 6.课堂上,教师依据设计的教学环节,做到简而精,精而明,依据中心线索抓内容,让学生知结构,理线索,结合实际会联想,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环节,老师及时引导点拨,力争做到画龙点睛之效,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大胆发言,老师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7.加强对课堂管理,不放松课堂的每一分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严格要求,在精讲精练的基础上,结合班主任,学生家长,加强加大对学生问题的纠正力度,做到穷追不舍,直到彻底改正。 8.加大对学生常规性做题练习,培养学生审题,做题技巧。经常对学生作业,试卷进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针对问题采取措施。 9.面对学生问题要多些机智,灵活性,多些耐心。因为学生毕竟是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并且重复犯错误,但一定要让学生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想方设法,改正错误。 期中考试虽已成过去,但给我们深刻的教训,促使我们认真进行反思总结。我们定会牢记这次教训,以这次考试为契机,力争在学校统一安排,英明领导下,调整心态,寻求良策,齐心协力,撸起袖子加油干,走出困局,赢得佳绩,最终交出一份满意答卷,为学校教育教学助力添彩。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如下: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第四,五四运动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五,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主要影响五四运动从形式上是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但从整个社会背景社会发展来说,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亦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现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亦有着不可低估之影响。

九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一、历史试卷分析怎么写 范文不可能给你写,毕竟没见到你的卷子,你的错误在哪,建议你从这些方面写: 首先对于这个分数你如何看待,认为是否符合你的正常水平,是否满意。 其次,你错误的题型主要是什么,比如是选择题,是材料题,还是填空题,等,以及每个题型所丢掉的分数 再次,分析你所丢分的题目涉及到了哪些知识点。并表示在以后要如何巩固这些,以及你在这些知识点方面有哪些问题请老师帮忙解答 第四,分析你丢分的原因。 如做题不细心,基础知识不牢固,材料或者题目读不懂,平时态度不认真,包括你所说的上课没认真听课等各种原因 第五,针对你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以前不认真,以后要认真等等 最后总结,在这次考试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对于以后的学习来说,要尽量避免这些问题。以后会尽力改掉不足,积极进取,还望老师对自己充满信心,帮助我进步!下次定会有更大的进步。 二、如何做好九年级历史复习的教学反思 大家知道,中考复习的基本形式是复习课,所以研究怎样上好历史复习课,是这次研讨会的重点。 上好中考复习课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对历史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复习内容庞杂,应注意对历史知识的整体、系统把握,不论是单元复习课还是专题复习课都需要历史教师在众多的史实中找出一条主线来统领所学知识,理清线索,便于学生记忆。 其次,复习课是对所学知识的整理和归纳,相对而言趣味性降低、知识性增加、能力要求提高。第三,近年来,历史学科中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考题灵活,联系实际,淡化纯知识、纯记忆的内容,所以需要对学生学习及答题方法进行指导,注意学生能力的训练。 我们给大家提供了两节课例和一个经验介绍,我觉得这两节复习课上的很成功,充分体现了复习课的特点,线索清晰,知识性很强,同时也注重了趣味性,特别是进行了学习方法指导。下面,谈一谈我对如何上好中考历史复习课的一些思考,供大家借鉴。 一、明确中考理念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我们一定要深入研读考纲,那里明确规定了考试的指导思想、考试意图和命题原则等重要内容,可以说是有关考试的总的指导思想。 在认真学习考试指导思想之后,接下来,我们还要认真研究中考历史试卷,进行试卷分析,可以说,中考历史试卷就是一个样本,它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考试说明,从实践层面上告诉我们考试究竟考什么、怎么考。分析历年中考试题,可以发现体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灵活性:即表达方式灵活,情境创设巧妙,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开放性:即给学生以广泛的思维空间,答案灵活,不求唯一,注重学以致用。 综合性:侧重同类知识的归类比较和历史发展线索的整理。 注重考察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和提取有效信息及文字表达等多种能力。 注重将历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相联系。 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体现了历史服务与现实的思想。 所以,通过对中考试卷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必须将知识教深教透,很多内容不仅要讲清是什么,还要使学生明白为什么;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想到用什么方式让学生掌握,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可以说,对考试意图和方向的研究把握是后面进行有效复习的前提。 二、深入研究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备好历史复习课。 九年级历史复习课教学应该有规划、系统的进行,复习课的质量必须全面提高。我们都知道,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历史复习课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只要在书上写写画画要点即可,而是对原有学习成果的巩固和提高,是对学生中考能力的培养。所以,备好历史复习课是能否保证课堂复习质量的关键。 备课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深入研究课程标准之内容标准的要求,确定所要考查内容的知识要点和能力层次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列出考试的知识要点及相应的能力层次要求。 关于知识的能力层次要求:哪些知识是要求识记的,哪些知识是要求理解的,哪些知识是要求运用的,大家可以阅读历史课程标准,其中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里重点是要弄明白要达到这些能力层次要求,对知识点的掌握究竟应达到什么程度。 2.认真备好每节课,重点是制订复习课的教学目标 备课中,重点应根据前面对考试要求的分析,课标的认真研读,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 复习课知识容量较大,经常要复习一个甚至两个单元的内容,所以更需要我们理出个头绪来,,弄明白这节课究竟应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提高哪些能力;采用什么方式能够让学生掌握;要对学生进行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这些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只有这样,课堂复习才不至于盲目,才能是高效率的。另外,备课时,还应出好每课相应的课堂练习题,以检测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 同时通过讲练结合,使学生的复习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三、具体复习建议 1.按单元进行复习 涉及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四大板块的内容。 在对这些板块进行复习时,建议首先还是按教材中的先后顺序,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复习。 我们在进行单元复习时主要应明确每个单元的大致时间、主要历史事件、事件相互之间的关系及体现出来的单元特征、单元的基本线索等。 大家应该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各部分内容。例如,在开始进行一个板块复习时,可以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前面的目录部分,通过目录,使学生了解该板块由几个单元构成,并通过单元标题,从整体上了解该板块讲述的主要内容,基本线索等,从总体上形成一个知识的框架。 具体到各单元的复习时,首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单元概述内容,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使其明确该单元的大致时间、发生的主要历史事件、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构成的单元特征、单元的基本线索等。同时通过单元概述,还可以了解到同一时期中西方不同的发展情况,便于将中外历史进行横向对比。 最后具体到单元中每课内容的复习时,教师重点应该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让学生。

七年级历史下册试卷分析

  试卷分析是七年级历史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考试成绩的好坏,试题质量的优劣、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依靠试卷分析解决。我整理了关于七年级历史下册试卷分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七年级历史下册试卷分析范文一   2013-2014第二学期七年级期中考试于2014年4月16-18日进行,本次历史试卷满分为100分,共五大题型:选择20题、组合列举1题、辨析改错2题、材料解析2题、活动与探究1题。从题型来看,安排比较合理,与中考题型吻合。从题量来看,个人觉得可以适当增加,毕竟,这是100分值的试卷。中考70分值的试卷组合列举题都是2-3题,10分,而这张试卷的组合列举只有1题4分。   从题目的呈现方式来看,汇集实物图片、图表、历史地图等多种形式,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如选择第8题:地动仪模型图、曲辕犁、筒车、罗盘针,第9题人面鱼纹盆、骆驼载乐俑,第20题辽西夏北宋并立示意图,第25题《唐初边疆少数民族分布图》等。   从试卷难易度来看,难度适中,基础题比例较大,适合期中检测。如组合列举题考查赵州桥、《金刚经》、孙思邈、火药。如三省六部制的三省,李白的代表作等。   从具体的考点来看,知识点分布较广,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方法的引导。如活动与探究题的最后一问:“你认为评价一个历史认为的标志或方法是什么?” 材料解析题24题的最后一问:“你认为岳飞是民族英雄吗?为什么?”   从考生成绩来看,差异很大。年级最高分99分,不及格的大有人在,二三十分也不少。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能力存在很大区别,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个体,因势利导,加强对学困生学习方法的引导。   总之,纵观这张试卷试卷,优点很多,但不足之处也比较明显的。如材料陈旧,与现实联系太少,或者说几乎没有。但结合教材内容来看,有很多知识点可以联系现实,如“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知识点。由于整张试卷缺少与现实的联系,从而使得我们历史学科的史鉴功能难以体现。   其次是个别题目答案范围过广,没有考查的价值。如“李白的代表作”2分。   结合试卷和学生成绩,对后期教学的建议如下:一是,强化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训练,减少因错别字丢分的现象。二是,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答题能力。   七年级历史下册试卷分析范文二   一、命题思路:   随着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我们的初中历史考试正朝着理性的深度发展,真正实现由知识型向能力型的转轨。正是在这种崭新的理念指导下,这份中试卷既注重基本的历史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又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尤其是重点突出了对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检测。   二、对试题的客观认识   试题较好地实现了知识与能力双重功能的和谐统一。它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题型与知识结构合理,试题容量合适。   从试卷上可以看出:有这两种题型,即:客观题和主观题。题型的优化,既考查了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又检测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全卷主客观题型分配恰到好处,选择题占了试题的50%,便于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材料分析题占了50%,又便于具体掌握学生的历史学科素质。因而,题型的配置真正体现了既重知识又重能力的双重功能。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历史试卷中的材料分析题,这种题型侧重学生分析、综合及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必备的基本历史素质的提高,同时又能真正体现“学史明智”的史学功能。(2)从试题的知识难易结构上看,处理得很合理,是由易到难的一个过程,这既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3)试题的容量比较合适,学生在一个小时内完全可以完成。难度不大,对于刚刚系统地接触历史这门功课的初一学生来说,能让他们从答题中树立起自己学习历史的自信心。   2、试卷重点突出了对能力的考查,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从考试目标分布上看,考查识记内容约60%,分析、综合运用内容约40%,注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突出了学科重点知识的考查。同时,试题注意挖掘题型考查能力的功能,加强了能力的考查。主要是:①在选择题中加强了阅读理解和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保留了组合选择题和否定选择题等题型,加强了比较等能力的考查;②在识图题中加强了对概括、比较、识图等能力的考查;③在材料解析题中加强了对联系材料和相关知识获取信息、理解题意、归纳概括历史知识、分析比较和知识迁移等能力的考查;   3、试题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较强的导向作用。   ①试题编制严谨,出题目的设计科学明了,通俗易懂,突出了历史学科特色。材料分析题设计切口小,利于考生多角度、多层次递进式的启迪思维、深入分析、得出结论,因而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②试题严格遵循课标和考标,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全卷无一题超“标”,这既便于师生有的放矢地组织复习,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试卷大大加重能力考查的份量,这就无形的诱导师生在今后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历史思维与综合能力的提高,从而全面推进新的课程改革,所以本套试题又具有良好的导向功能。   总之,本套试卷以基本历史知识为基础,以考查学生能力为核心,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对于我们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七年级历史下册试卷分析范文三   一、试卷评价   试题本着有利于基础教育为培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合格人才与劳动力的水平测试,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基本要求,在题型、题量、难度系数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知识考查内容,突出了能力考查要求,对指导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从试卷中我们可以看出:   (1)全卷三种题型,即:选择、材料分析、论述题。三种题型的优化,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全卷主客观试题分配恰到好处,其中选择题占了45%,便于检测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而材料分析和论述题占55%,则侧重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三种题型的配置充分体现了水平测试的双重功能。充分反映了课改、教改与考改新思路,考查了学生正确处理历史材料以及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   (2)全卷涉及的知识面广,且知识范围分配合理。试题全面覆盖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等各个方面知识点,而且知识范围的分配也充分反映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要求。这就有利于全方位检测学生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侧面的历史知识。   (3)突出了对学科主体内容和历史知识内部联系的考查。今年试卷考查的内容全部都是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没有偏题、怪题,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普及性、基础性。同时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性,特别是从历史事件本身的联系与影响方面着题。   (4)试题充分体现了课标与考标规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灵活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比较、分析、综合及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很明显地反映出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综合层次的知识内容达70%,侧重考查了学生多元历史思维能力。   二、答卷评述   1、总得分偏低,及格率不高。原因有两点:一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仍然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记忆,还没有真正转轨到能力的培养上来,而许多学生只知道死记书本;二是试题综合性较强,难度偏高。这表明我校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正在迈出可喜的步伐,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正逐步升温,这对进一步启动和推进我校新的课程改革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2、客观试题、基础知识试题得分率较高。   3、主观试题及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试题得分率较低。   总之,考生在答卷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表象,为指导我们今后的历史教学和考试提供可贵的一手资料,我们应深刻剖析。   三、关于教研教改的理性思考   2011七年级水平测试卷本身的特色和考生答卷反映的表象让我们清晰感觉到崭新的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脉搏在沸腾,我们只有全面更新全体师生教与学的理念,彻底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才能不断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因此借助这次水平测试,我们作出了如下理性的思考:   1、全面更新教学理念,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新的课改指导下的历史教师,应全面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指导学生全面地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学生应全面转变学习方式,倡导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避免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从而把新的课程改革推向高潮。   2、熟练把握课标和考标,高度重视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面对教考改革的新形势,我们应以“两标”为基础,组织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注重中外历史知识的有机渗透,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应反复运用归纳法、演绎法、联想法、比较法、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罚,让学生的思维在“发散--集中--发散”的多次循环往复中产和丰富的“历史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基本的历史素质。   3、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今后的历史考试能力要求越高,学习难度越大。因此,培养兴趣是关键,我们的历史教师要想方设法,生动活泼地开启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自我探究,自主求知,尤其要重视后进生的转化与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历史试卷分析失分原因和改进措施是什么?

历史试卷分析失分原因和改进措施是教导、教训、做检讨。首先要分析考试的试卷。试卷的题型、内容、涉及范围是否全面地考查学生所学的知识,而且要分析考试命题的意向,特别关注一些考查思维的题目,这些就是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例文:在本次考试中,试卷共有六个大题,从字词的考查到句子的运用,再到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延伸,最后到写作,难度适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这一学期学生学习的内容。特别是第三大题中仿写句子的考查,不仅考查学生平日的积累,更是考查学生对修辞方法的掌握。总而言之,这份试卷还是非常有价值的。然后分析学生做题情况。学生做题情况可以很好地反映教与学之间的效率,这一部分主要是针对及格率、优秀率来和上次考试做对比,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例文:本次班级参加考试人数30人,及格人数28人,优秀人数20人,较上次考试优秀人数有了明显的增加。从卷面的成绩上来看,学生对前面部分的基础知识答题情况比较好,可见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还是比较踏实的。但是,在课外阅读中,失分比较多,尤其是第二小题,学生在表述作者心情变化时,表述不是很到位,失分较多。试卷分析后的注意事项。注重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调整。考试不仅仅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在检验学生学习方法的优劣和与应试能力的强弱。学生在考试中往往集中暴露粗心、做题方法不对、不会审题、检查不细等方面的不足,弥补这些不足对后面的学习至关重要。学生要端正考试的态度,不能只关注分数,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高效学习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逐步培养自己的应试能力。要把考试当成检验自己各方面能力的一次机遇。比如,学生平时学习不够踏实认真,容易浮躁,考试时看到自己会做的题目就沾沾自喜,容易掉以轻心,最终失分。这个问题反映出学生学习习惯与态度不好,要想有针对性地解决,需要在平时注意培养良好的习惯。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一、基本情况   本次期末考试初一年级参加考试的学生有 5411人,其中70分以上的有1040人,占参考人数的19%;64分以上的有1940人,占参考人数的35%;48分以上的有3766人,占70%;均分为55分;最高分为80分,最低分15分,总体来看,考出了学生的水平。    二、试题分析   1、题型全面,符合中考,   从这次初一年级历史试题的题型来看,有选择题、识图题,材料分析题、综合探究题等,题型与中考试题相吻合。   2、考查面广,综合性强   从试题考查的知识来看,考查的知识面非常广,中国古代史的上册知识都涉及到了,且试题的综合性强,如第二大题的第1小题,第三大题的2、3两个试题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3、难易适中,重点突出   本次历史试题从难易的程度来看设计的也比较合理,且对重点知识的考查很突出,如第三大题的第一小题,对丝绸之路的考查,第二小题对三国知识的考查,第四大题对秦始皇和汉武帝的考查,都紧扣课标要求,突出重点。有如第三大题   (一)题的2、3小题设计较难,能考出学生的层次和水平。   4、试题灵活,侧重双基   本份试题命题很灵活,但考查的知识点都在课本。如第一大题的1、8、9试题,第三大题的(一)的2、3小题等,命题灵活,侧重对课本基本知识点的考查。   总之,本份历史试题是一份比较成功的试题,既能考出学生的知识,又能考出学生的能力,不足之处是题量有点大,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时间有点仓促。    三、试卷分析   (一)选择题   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这次试题的选择题有部分学生得满分30分,70%的学生得分在24分左右,有一少部分学生成绩太差,得分4—8分。选择题中出错率较高的是7、13题,原因是学生不能活学活用,因而导致失分。   (二)非选择题   1、按顺序排列朝代,全对的占30%,得2分的占40%,有个别学生得0分。2、3、4题学生做的不错,失分主要是3题的"A、C,学生不能正确的书写答案,错别字较多。整个(二)大题,学生做的不错,失分较少。   (三)材料分析题   1题考查的是丝绸之路的有关知识,学生得分大多在6---8分之间,失分主要是(2)、(3)小题,学生对丝绸之路途经的国家和地名不能准确掌握,知识学的比较死,从西域引进的水果,学生能全回答正确的较少。   2题考查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所出的题目不难,但考查面广。其中(1)(3)题比较简单,(2)题稍有难度,难在审题上,尤其是,诸葛亮给刘备提出了什么建议?学生答不出来。这个试题学生得分大多在7---8分。这个试题不仅考出了学生的真实水平,还把学生的档次很好的拉开了。   3题考的是两次改革,学生得分多在5分左右,失分主要是(1)题和(3)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试题的问法,很多学生产生了歧义,因而导致出错。   (四)综合探究题   本题学生答题情况是本份试题最好的,学生失分较少,知识掌握的准确到位    四、教学建议   1、落实好基础知识   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基本知识,一定要扎扎实实的落实好,让学生要掌握准确无误。   2、培养基本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3、提高答题技巧   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加强答题规范性的培养,使学生答题时做到点化、序列化和段落花;加强学科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按题目的要求取舍和重新整合知识。   4、重视课本历史图片   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图片,一定让学生看图、读图、识图,以图来读史、用图来讲史,使学生明确历史图片也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手段,进而能掌握课本的一些历史图片。   5、重视历史知识的总结   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单元总结,小专题总结,用线把所学的历史知识贯穿起来,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条理清楚的掌握。   6、加强材料题的训练   加强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解读、分析、提取与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抓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句和前言、引文出处的信息,要求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八年级

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新思潮的蓬勃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工人阶级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同时这也是一场毫不妥协的反帝爱国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的嚣张气焰。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

历史意义:(一)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先进的中国人克服狭隘的盲目的民族自大心理,勇敢地睁开眼来正视现实,向先进的文化看齐,向民主与科学看齐。应该睁眼看世界,学习先进的外来文化,以弥补自身传统之不足。(二)坚持科学理性精神,是五四精神遗产的又一重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们怀着社会功利主义的目的,急于救治中国的贫病软弱的可怜状况,因而坚决地诉诸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要求把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理论、技巧和方法迅速地移植中国政治界、知识界和一切文化领域,普及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用科学理性来改变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思考习惯。(三)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是些高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新青年》杂志的带动下,全国大量进步报刊广泛地传播新思想、新文化。那是中国文化学术界群星灿烂、百家争鸣的辉煌年代,各种主义、思想此起彼伏,个人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乃至保守主义等等思想都各显身手,互有争论。新文化运动中的自由民主主义者坚持个性解放,鼓励思想创新。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同时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倾向,导致这一局限性的根本原因在于新文化运动领导者的阶级局限性和思想认识的局限性。新文化运动的前期领导者是资产阶级中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忽视、轻视人民群众,把运动只限制在少数知识分子的圈子里,所以新文化运动没有普及到人民群众中去,没有和政治运动紧密结合,这就减少了它的实际效果。他们的世界观、方法论还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这种阶级和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提不出切合实际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方案,因而不能给中国人民指出正确的道路。 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使“五四”运动后的教育、文学缺乏传统文化的继承,制造出“文化的怪胎”。然而“五四”运动又有着丰富的文化蕴含。尽管当时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也是顺应了历史潮流,起过积极的作用。 五四新文化运动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其本身是非暴力的。 西方文化与传统儒家文化是可以很好共存的,日本、韩国就是例证。“五四”运动很激进、很过分,数典忘祖,毁灭传统文化,使中国不再像中国。极左派利用其激进的口号,鼓吹平均主义的小农式乌托邦。五四运动后期思想之迅速向左转五四新文化运动应对20世纪激进主义泛滥负责。这个运动激进地“全盘反传统”,造成中国文化的“断裂”“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是中国现代化不能顺利实现的重要原因。

初中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怎么写

一、试题分析 1、试卷的基本情况:历史考试时间为:90分钟 卷面总分为:100分,历史学科的题型包括: 单项选择题、填空题、材料题、在思维链接中运用历史识图题、材料分析题、列举题。 2、试卷所涉及的教材内容: 试卷考查的历史知识点,分布于七年级下前八课教材内容。 3、试卷的基本特点: (1)依纲据本,据初一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 (2)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 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标高适度,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 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只有个别题目稍难点。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适中的。 (4)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 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学生考试成绩情况分析: 通过本次考试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 基本上能依托已知知识和借助课本知识进行解题并按质按量完成考试。从试题的得分率可以看出,学生在历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比较方面的能力均有相当大提 高。开始注重历史与社会,历史与个人生活的联系,特别是在具体情 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综合。但通过本次考试仍暴露出一些问题:1.审题不认真。①、对题目的限定词或关键词没有认真审读 没有注意分析,导致失分。②、在材料解析题的解答中,有的学生没 有对材料内容及设问进行认真阅读,没有抓住关键词回答问题而影响 了得分。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如选择题的第5,6、8小题,小字部分的题,材料解析题等这些都是课本出现或平时练习过的基础知识,但错误的学生还比较多。3.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包括识记能力、材料的阅读、分析及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分析和比较能力。特别是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应足够的重视。 三、改进措施。 1、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虚心接 受学生提出的有益建议,使教与学两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教 学质量。 2、每个单元教学任务完成后,及时进行单元测试,测试题目应 做到难度适中,知识覆盖面广,以良好的导向督促学生加强对基础知 识的掌握。 3、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 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4、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 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 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5、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 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6、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后主观性题目还 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试卷分析

  一、总体结构分析   本次试题,试卷平实,难度适中,题型常见,新意无多,重点考察学生解读材料与回归教材的能力,相对来说选择题的难度要超越非选择题,学生只要基本功扎实,拿高分绝非难事。   二、选择题分析   1、考察由士族门阀制度向科举制的转型。   2、考察文艺复兴对欧洲思想解放的影响。   3、考察工业革命中蒸汽机技术水平的进步。   4、考察启蒙运动领袖人物伏尔泰的核心价值观。   5、考察维新思想中谭嗣同鼓吹变法对社会的推动作用。   6、考察近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7、考察欧洲思想解放对宗教画的影响。   8、考察十月革命之后苏俄对各阶层的整合。   9、考察罗斯福新政的社会福利保障政策对调节阶级矛盾的影响。   10、考察建国之初,在反右之前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学术界的相对宽容氛围。   11、考察在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   三、非选择题   1、考察中西方在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变迁,此题以“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体例来整合教材资源,只要熟悉课本,答此题绝非难事。   2、此题是一道信息题。从去年高考开始,此种题型已经常态化,以绘画题材的"切入,考察汉唐两代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   3、考察解放区土改,46、考察孙中山五权宪法,47、考察二战之前各国的发展态势,48、考察八国联军侵华之前清政府中央集权的衰落与地方势力的崛起,这几道题材料虽然不源于课本,但是与课本观点相近,做来应不是难事。   四、复习建议   距离高考剩下不到两月,可以启动第三轮复习,三轮复习重点解决,一是历史观、方法论的问题,二是回归课本,夯实基础,三是答题规范与速度的问题,将这三个问题解决,今年的历史高考一定会出现一个以往难以企及的高度。

初二历史月考试卷分析

  月考是一次重要的考试,在初二历史考试结束之后,我们要做一些试卷的分析。现在请欣赏我带来的关于初二历史的月考试卷分析的内容。    初二历史月考试卷分析(一)   本周我校组织了第一次月考,现针对这次考试情况, 总结 如下:   一、试题分析   本次命题从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入手,选择三种题型,具有以下特点:   1.命题符合以学生为本,切实体现素质 教育 面向全体一的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校的教学实际,没有偏题、漏题。   2.试题注重了基础知识,注重了对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具体体现在第一题、第三题上。   3.试题体现了灵活性,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出发,试题减少了死记硬背的考试内容,体现了创新教育,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存在问题   一、学生方面:1、史实不清,是致命的弱点。2、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或不重视,或认为历史很好学,不过背背而已,就是落下也能很快赶得上。3、解题技巧的欠缺。表现在如何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最佳项,提高正确率;如何审好题,做到紧密结合题目要求作答;如何合理安排卷面,尽量多得分等等。4、看书不细。未能听进老师的忠言相告,一相情愿地以为这儿不考,那儿不考,存在侥幸心理,结果遭受沉重一击。5、不会读书。学生习惯了把一节教材从头念到尾,而较少注意抓住历史发展的脉搏,体味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领略历史的博大与精深。6、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奴隶性强,不肯下工夫,主动去背去记积极性差,这是成绩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 八年级 是中学生两极分化最严重的时期,好学生可以考90分左右,而差生只能考10分左右,差距太大。   二、教的方面:1、课时和内容所限,有许多时候是跨节授课,导致学生对于整节内容不能形成系统的认识,影响了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2、督促检查的力度不够。3、 历史 故事 能调动学生兴趣,但有时占用时间太长,课堂上很少应用,今后的历史课中应适度调整。4、教师挖掘教材不到位,导致考试时有个别题型学生没有接触过,有的知识点,讲课中根本没有提到,结果学会无从回答。   三其他方面:1、本次考试试题出的偏难,题量大。2、月考前时间紧,内容多,期复习时间少,这也是考试成绩差的一个原因。   针对上述原因,在今后的教学工作总我应作到:   1、课堂上老师的授课对社会知识的讲解要透彻,观点要明确,点评要到位。不能出现是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情况。   2、单元测试和课堂练习要围绕教材,难易得当,切不可脱离学生的实际。   3、学生的课堂讨论或合作学习,课前老师要作深入调研,要充分把握好这个“度”。   4、根据教学进度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尽可能多安排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 社会实践 活动。   5、平时上新课过程中,课后作业中可适当安排一些回家作业,这些作业要求学生与家长一起合作完成。   6、对学生课堂听课、讨论、回答问题等的评价要客观公正,不可盲目表扬和一昧的说好。   另外教给学生一些 学习 方法 和 复习方法 也很重要:   1、采用了领着学生复习,每一节课布置给学生具体的内容,然后小组抽背,课代表抽背,之后教师串联知识体系,使学生有个完整的历史概念。   2、老师统一思想,强化基础训练;多接触了解学生,摆事实,讲道理,使其明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让一些在历史科成绩有突飞猛进的同学介绍 学习 经验 ,让学生明白历史成绩的提高并不是高不可攀。   3、教给学生读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习题讲评不只是知识的再现,更关键的是技巧的提升;合理安排课堂,体现主体知识,重视结构体系;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   4、多搜集材料。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课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其对本科内容产生兴趣。   5、课下,和学生进行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接近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之,通过本次考试,我认识到在教学工作中自己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给我们老师和学生的教育、教学的实际体验是全新,而我们的教学实践经验还相当有限,还有待于我们全体老师长期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从而在教改中求发展。    初二历史月考试卷分析(二)   一、试题分析   本试题满分为100分,共五个大题。题型有选择题、判断说理题、识图、材料解析题、综合探究题。可以说题型多样,接近中考试题类型。   从题量上看共五个大题,覆盖的知识面就是第一单元知识,基本上测出课标对学生一单元的知识部分所要求的掌握情况。   从难度上,试题比较简单。没有怪题、偏题,最高分为99分。   二、试卷分析   第一大题共18个选择题,分值为36分,总体来看学生得分基本在34分左右,错误的主要是9、12、19、20小题,原因如下,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在那个地区没有注意到,平时也是讲课比较容易忽视的地方.12是个组合式选择,新中国在巩固政权方面取得的成就的时间把握不准,审题的盲目造成了学生的失分现象。   第二大题为判断解析题,学生审题能力不强,没有读懂题.由于平时没有做过类似的题型,所以出现了9分多数得了6分、第三道题错的比较多,读题的侧重点不对。   第三大题材料解析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点,打败“美帝野心狼”标志答成了抗美援朝战争胜利过程。4小题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只能答对两点。   第四大题出错的主要在第2小题,学生对“土地所有制的转化认识不清”答题不看图想当然。对农村科技创新提合理化建议提不出来正确的建议。最后一题第二问一五计划的作用。实际是他的意义的变形。学生还是原封不动地答意义。   从卷面来看试卷出现的缺点是书写不工整,不规范,说明了学生在思想上重视的程度不够。   三、教学建议   1、要从思想上重视历史学科   历史作为中考学科已经几年了,初二的历史相对也比较重要。从试卷来看,学生答题的质量不高,书写不整齐,大题空白的试卷有六份,说明了学生从思想上不够重视,对知识的掌握也不到位。近代史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占中考分值的近一半,保证教师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对于近代史的知识,教师一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要求学生基本知识点掌握准确。   2、要依据《课标》进行教学   《课标》是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课标》对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提出了具体的学习目标,学生学什么以及学到何种程度,都一一作了具体的规定和说明,所以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认真研读课标。(兼职教师也可参看练习册的学习目标)   3、固本强基,狠抓基础知识落实   基本知识点的落实:人物、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影响等是历史最基本的知识点,必须牢固掌握,反复记忆是最重要的方法。   4、加强训练,注重巩固   教师在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还必须落实每一堂课后的作业练习,落实好练习册的习题,反复落实基本知识点,注重巩固。   5、注意对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归纳   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单元总结,小专题总结,用线把所学的历史知识贯穿起来,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条理清楚的掌握。   6、要重视读图、识图、填图和析图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掌握好基本的课本图;以图读史,以图讲史,建立紧密的图文联系,进而挖掘课本图的隐性知识。对于课本的一些图片,一定要让学生识记、理解、掌握。   7、加强对材料题的训练   加强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解读、分析、提取与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抓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句和前言、引文出处的信息,要求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有关初二历史期中试卷分析推荐:   一、基本情况:   本次期中考试八年级参加共三个班,考试的学生达114人,年级最高分为95分,最低分10分,平均分分别为71.4;53.6;66分。总体来看,考出了学生的水平。   二、试题分析:   1、题型全面,符合中考。   2、考查面广,综合性强。   3、难易适中,重点突出。本次历史试题从难易的程度来看设计的也比较合理,且对重点知识的考查很突出。   4、试题灵活,侧重双基。本份试题命题很灵活,但考查的知识点都在课本。   总之,本份历史试题是一份比较成功的试题,既能考出学生的知识,又能考出学生的能力。   三、试卷分析:   (一)选择题。   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这次试题的选择题有25道,总共50分,大部分学生能得到42分,有个别学生成绩不好,得10-20分。选择题中出错率较高的是3、8、13题,原因是学生不能活学活用,因而导致失分。   (二)连线题。   本题学生答题情况是本份试题最好的,学生失分较少,知识掌握的准确到位。   (三)材料分析题。   本题学生答题情况是本份试题最不理想的,学生失分较多,知识点掌握的不够到位。   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映了学生历史学习以及历史考试的各项技能和综合能力还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其主要问题表现在:   ①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这在选择与非选择试题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分析原因与学生的 学习态度 及学习方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②审题不仔细,答题不认真,表述不清晰。卷面当中对题意理解不深、文字表达思维混乱不切要点、张冠李戴答非所问以及考虑问题不全面等造成丢分的现象很是普遍。如此这些反映出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欠缺,需要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加以训练和指导。   ③学生答题机械不灵活。从部分开放性试题的答题情况看,部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很弱,一些同学对于老师给出答案的能一字不差的作答,否则就答非所问,不切题意。这就表明学生如何抓住有效信息回答问题的 创新思维 和应试能力亟待加以提高。   ④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欠缺。学生在如何评价历史问题上缺乏辩证的 逻辑思维 ,只片面地抓住一个方面不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这也与部分教师平时教学缺乏唯物史观思想渗透有着一定的关系。   四、教学改进 措施 :   1、落实好基础知识,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基本知识,一定要扎扎实实的落实好,让学生要掌握准确无误。   2、培养基本能力,培养学生读图、识图、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3、提高答题技巧,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加强答题规范性的培养,使学生答题时做到点化、序列化和段落花;加强学科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按题目的要求取舍和重新整合知识。   4、重视课本历史图片,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图片,一定让学生看图、读图、识图,以图来读史、用图来讲史,使学生明确历史图片也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手段。   5、重视历史知识的总结,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单元总结,小专题总结,用线把所学的历史知识贯穿起来,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条理清楚的掌握。

五四运动历史意义是什么?

1919年爆发的

七年级下册历史试卷分析

  试卷分析是七年级历史教学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激励、矫正、强化、示范的作用,特别是复习阶段又有总结经验、拓宽思路、揭示规律、提高能力的功能。我整理了关于七年级下册历史试卷分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七年级下册历史试卷分析范文一   一、试题分析:   这份试题是**县2015年七年级升级学业质量调研测试卷,共四大题型:单向选择题、简答题、材料解析题、探究题。试题涵盖七年级下册全册。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共20题,40分,每题2分。内容像毛细血管一样遍布全册,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可以说每个章节都涉及到了,而且还突出了重点、难点和疑点,又紧扣课标,不偏不怪,难易适中,方寸把握得较好,完全可以考察出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的情况,也可考察出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   第二题是解答题,适当地有辅助材料,选择了两个重要方面:一个是政治方面,为加强统治而进行的制度创新,很有现实的意义。我们反对君主专制,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但我们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不排除借鉴历史,加强中央集权,减少离心离德的地方分裂因素。历史是割不断的,总是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另一个是经济方面。经济是硬实力,发展经济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线。一切历史的都是现实的,这样的选题是有现实意义的。这些题都是最基础的知识,最基本的技能,都是学生必须而且应该掌握的。   第三题是材料解析题,从另外两个角度考察学生:一个是科技文化,一个是对外政策。科技文化主要涉及到四大发明。对外政策涉及到开放和封闭两种基本方式、两种基本史实、产生的影响,以及史实给后人的借鉴。一正一反,让我们更加坚定改革开放的政策,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   第四题是探究题。主题是统一是大趋势,各统治阶级采取有效措施巩固国家的统一。主要选取了唐、元、明、清这些统一朝代的主要史实,在运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探究民族政策、对外战争的意义及规律性的结论,面对南海和东海岛礁争端,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总之,这份题覆盖全册,又结合现实,突出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外交、民族政策、国家统一等重要方面,点面结合,全面而又有侧重地考察学生,是一份很不错的调研题。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七年级共61名学生,及格人数41人,不及格人数20人。及格人数中90分段6人,80分段20人,70分段10人,60分段5人。优生26人,中生15人,跟队生20人。中转优,差转中,即培优转差的教学任务还很艰巨。   第一题:错误较多的选择题有1、9、15、16,其余的各个题基本上都有错误,分布在全年级不同的学生身上。这些题反映了学生还有发展的潜力和空间,教师还要对教材进行深度开发,对教材进行深度研究,还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分层优化,对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方面多进行培养,继续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训练。   第二题:21小题,满10分,满分的同学还不少,说明这方面知识掌握的还不错。(4)小题正确答案是军机处,但部分同学答内阁,说明学生在纷乱的知识面前还需要比较辨识,分析判断。22题满8分,多错在(1)和(3)题,(1)题对应历史史实是两宋或南宋,这个知识点学生应该是掌握了的,但领会不了图的意思,前呼后应,就是经济重心南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形成定局,属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测查。(3)题满4分,多数同学失掉2分,虽然答案超过两方面,而且都是正确的,但有一点不在标准答案上。以后标准答案要宽泛一点,不要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第三题:除了时间判断失误,扣分多的地方就是人物的精神品质和事件的意义、影响。这提醒老师,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经过、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要素,要抓住这些线索梳理知识,环环相扣,历史演变的脉络就清楚了。   第四题:探究题中,意义和结论错误的比较多,这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人、事、物内涵及影响的挖掘和理解。历史的最高境界就是探寻规律,探究题最高的层次就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有价值的感悟、规律性的认识。   三、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1、教的方面:   第一、备教材,备学生,甚至一生都在备课。   第二、没有历史的厚度,就不会有现实的深度。反过来,教师要想真正吃透历史,必须深入社会生活,拓展社会生活的空间,带着对生活社会的理解去研读历史,活化历史。这样历史课堂教学才会真正生动活泼,具有生活气息,发挥社会价值。   第三、备讲辅批考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抓铁留痕,踏石留印。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份辛勤,一份收获。   第四、教师要不断学习,特别是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并积极尝试,不断创新,勇于实践。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会成就自己。   第五、加强教学研究,不仅向书本学习,还应向同事学习,依靠教育科研来提高教学质量。   2、学的方面:   第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教育主体的地位。   第二、修因重于修果。过程和方法比知识和能力重要,但情感、态度、价值观比这两个方面都重要。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伴随学生一生,学生就是最大的赢家,知识和成绩只是从属的产品。   第三、认真听课成绩只能好一时,认真自学成绩好一辈。学生要有自学的能力,养成自学的习惯。   第四、学生不仅要吃透课本,还要加强训练,能力是练出来的。只有把吃透课本和加强训练结合起来,学生在教学的战场上才会无往而不胜。   七年级下册历史试卷分析范文二   一、试卷分析   (一)试卷结构   历史考试时间60分钟,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选择题25个,50分,非选择题四个,50分,总分100分。   (二)试卷特点   就全卷内容来看,本套试题以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科书为依据,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试卷的设计与题型以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来考查学生;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卷的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符合考生的作答心理,试卷紧扣大纲,依据课本,重点突出,难易适中,导向明确。试题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基本要求,在题型、题量、难度系数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知识考查内容,突出了能力考查要求,对指导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从试卷中我们可以看出:   (1)全卷两种题型,即:选择、材料分析。两种题型的优化,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全卷主客观试题分配恰到好处,其中选择题占了50%,便于检测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而材料分析和论述题占50%,则侧重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两种题型的配置充分体现了水平测试的双重功能。充分反映了课改、教改与考改新思路,考查了学生正确处理历史材料以及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   (2)全卷涉及的知识面广,且知识范围分配合理。试题全面覆盖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知识点,而且知识范围的分配也充分反映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要求。这就有利于全方位检测学生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侧面的历史知识。   3)突出了对学科主体内容和历史知识内部联系的考查。今年试卷考查的内容全部都是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没有偏题、怪题,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普及性、基础性。同时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性,特别是从历史事件本身的联系与影响方面着题。   (4)试题充分体现了课标与考标规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灵活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比较、分析、综合及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很明显地反映出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综合层次的知识内容达50%,侧重考查了学生多元历史思维能力。   二、答卷评述   1、总得分偏低,及格率不高。原因有两点:一在历史教学中仍然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记忆,还没有真正转轨到能力的培养上来,而许多学生只知道死记书本;二是试题综合性较强,难度偏高。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正逐步升温,这对进一步启动和推进我校新的课程改革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2、客观试题、基础知识试题得分率较高。   3、主观试题及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试题得分率较低。   大多数学生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并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有一定的解题审题能力;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有所提高,善于运用已知知识进行判断,反映了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但个别失分较严重的问题,也反映出了一些不可忽视的情况:   4、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规范,错别字多。审题能力较差。   5、部分学生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略显不足。有些同学完全答不到点子上。   6、复习不到位。例如选择题失分较多的第16题、21题、22题,都是基础知识;第28.29题还有0分的现象,也充分说明了复习过程中存在严重问题。 总之,考生在答卷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表象,为指导我今后的历史教学和考试提供可贵的一手资料,我应深刻反思。   三、关于教学与考试的理性思考   2014年七年级期中测试卷本身的特色和考生答卷反映的表象让我们清晰感觉到崭新的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脉搏在沸腾,只有全面更新全体师生教与学的理念,彻底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才能不断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因此借助这次考试,我作出了如下理性的思考:   1、全面更新教学理念,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新的课改指导下的历史教师,应全面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指导学生全面地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学生应全面转变学习方式,倡导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避免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从而把新的课程改革推向高潮。   2、熟练把握课标和考标,高度重视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面对教考改革的新形势,我应以“两标”为基础,组织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注重中外历史知识的有机渗透,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应反复运用归纳法、演绎法、联想法、比较法、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罚,让学生的思维在“发散--集中--发散”的多次循环往复中产和丰富的“历史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基本的历史素质。   3、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今后的历史考试能力要求越高,学习难度越大。因此,培养兴趣是关键,我们的历史教师要想方设法,生动活泼地开启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自我探究,自主求知,尤其要重视后进生的转化与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4、在教学教程中,要抓主干、重基础。突出主干知识的教学,夯实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历史概念和一般规律。同时,平时教学中要强化历史人名、地名、历史专用名词的书写训练,力求消灭错别字。   5、平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读教材或引用课外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同时注重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6、要加强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包括阅读分析、概括归纳、比较能力和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学生表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7、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七年级下册历史试卷分析范文三   期中考试是检验一个学期教学成果的最重要的手段,其试卷质量的高低决定能否很好检验一学期的教学成绩很重要。下面对本学期的期中考试试卷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找到教学中的不足,以便为以后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   一、试题分析   本试题满分为100分,实行闭卷考试,共五个大题。题型有选择题、列举题、识图题、材料解析题、综合探究题。可以说题型多样,接近中考试题类型。   从题量上看共五个大题,设计出了32个问题,覆盖的知识面比较广、全,能够检全面测出课标上中国近代史部分对学生所要求的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   容易题约占50%,中档题占30%,稍难题占20%;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特别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直接从教科书上选取,主要考的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适当也涉及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查,设问跨度小,一般就一章或一节设问,对分析能力的考查也只是局限于比较浅的层面上。   二、试题解题情况   1、概念把握不准确   概念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因素,无数个概念支撑了历史长河,历史概念区分了多个历史史实与现象,如果基本的概念模糊,势必影响对历史脉络的把握和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如第20小题:相当部分学生错选为B,此题得分率只有0.56,这是由于学生对皇帝的贡献没有认清导致的。   2、相关学科知识掌握不牢   历史学科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了语数政地等多领域、多门类、多学科知识,若相关学科知识缺乏,定会对学习历史带来一定困难。如第6小题显然是学生空间感弱、地理知识缺陷造成的。   3、历史思维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差   历史学科教学要教会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史实,分析历史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教会学生擅于从材料中获取提炼有效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差,在答题时就会出现零乱、啰嗦或不完整。如第28小题第2、3问,学生失分较多,失就失在不能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东西,对史实分析不透。这就是平时历史思维能力训练太少、分析综合能力欠缺影响所致。又如第31小题,要求学生结合谈谈对应当如何考试的看法,这考的就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许多考生在答经过时不是答得啰嗦,就是太简略,一笔带过。   4、审题能力不强   审题在考试答题中比较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题审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审题出错,就会导致答案不完整或根本抓不到要领,胡乱作答。如第29小题第3问,有学生审题不仔细,不少学生举的例子不恰当。   三、对今后教学建议   1、要从思想上重视历史学科   历史作为中考学科已经几年了,但从重视的角度看还不够。第一,从初二年级的成绩来开,校与校、班与班之间的差距较大,尤其是均分差距在15---20分之间,这说明了有的学校、有的教师没有从思想上重视起来,造成差距较大,为初三年级的历史教学埋下了隐患。第二,从初二年级的试卷来看,学生答题的质量普遍不高,书写不整齐,空白的试卷较多,说明了学生从思想上不够重视,对知识的掌握也不到位。近代史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占中考分值的近一半,所以学校一定要给初二年级充足的课时,保证教师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对于近代史的知识,教师一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要求学生基本知识点掌握准确无误。   2、要依据《课标》进行教学   《课标》是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课标》对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提出了具体的学习目标,学生学什么以及学到何种程度,都一一作了具体的规定和说明,所以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认真研读课标。(兼职教师也可参看练习册的学习目标)   3、固本强基,狠抓基础知识落实   基本知识点的落实:人物、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影响等是历史最基本的知识点,必须牢固掌握,反复记忆是最重要的方法。   4、加强训练,注重巩固   教师在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还必须落实每一堂课后的作业练习,落实好练习册的习题,反复落实基本知识点,注重巩固。   5、注意对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归纳   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单元总结,小专题总结,用线把所学的历史知识贯穿起来,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条理清楚的掌握。   6、要重视读图、识图、填图和析图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掌握好基本的课本图;以图读史,以图讲史,建立紧密的图文联系,进而挖掘课本图的隐性知识。对于课本的一些图片,一定要让学生识记、理解、掌握。   7、加强对材料题的训练

历史试卷分析怎么写学生版

历史试卷分析写法学生版:1。试卷结构本卷为开卷试卷,共有两大题和29个子题,总分100分。题型分为多项选择题和综合题,得分比例为50:50。1&mdash25为单选题,其中1&mdash6为考察世界古代史,7&mdash17为考察世界近代史,18&mdash25为考察中国近代史,26&mdash29为材料分析综合题,其中26为13分,27为10分,28为13分,全部考查世界近代史,29分为14分,世界史与中国史的分数比为70:302。试卷的主要特点〔1002〕〔1000〕(1)在基础和弹性设计〔1002〕〔1000〕的基础上,可以以教材为重点,以新课程的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不带偏见和奇怪的问题。试卷以学生的基本知识为基础,注重学生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书中没有几个问题可以直接阅读。大多数问题需要学生通过必要的分析、比较、演绎和归纳来解决。测试数据来自教科书,但设计灵活。(2)强烈的时代感,突出当前的政治热点时代感充分体现在多项选择题2、3、7、12、18、20、23、25和综合题28、29中。总分47分,约占总分的一半。这些材料与最近在各地举行的两会和上海世博会、关键时期要处理的改革、中日关系、两岸关系、中国的崛起和其他材料,特别是问题29联系在一起。它以中国的屈辱和崛起为线索,激发学生思考中国在当今世界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因此他们必须将历史和现实进行比较,它实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发人深省和发人深省的。这些话题与时事密切相关,但它们并没有脱离学生的学习、知识和能力范围。(3)大概括性,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基础上大概括性,突出选择题5、7、8、11、18和四个材料分析题。其中,综合性问题是大跨度、高泛化的问题。问题29一个主题考察了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是高度集中的。这些问题充分考验了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和实际应用能力。

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试卷分析,需要从逐题分析到整体分析,一一入手。下面是我整理的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欢迎大家参考!   一、试卷的评价   1、试卷的基本情况:   历史卷面总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材料简答题等题型。   2、试卷的基本特点:   本次考试命题以现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纵观全题,呈现以下特点:   (1)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标高适度。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偏题、怪题。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比较适中。   (3)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学生答题质量分析   1、优点   (1)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学生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   (2)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   (3)能根据题意认真解答。大部分学生能根据题目的要求,认真分析问题,正确地得出答案   (4)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有所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增强;部分学生善于运用已知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此次材料题的得分率略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具备了理解、分析能力。   2、存在问题   (1)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工整、不规范,错别字多。   (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学生对同类知识掌握不牢固,张冠李戴的现象很普遍。   (3)读图类的知识掌握不到位,如选择题24题,对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地理位置把握不清;材料简答题33题,对材料中的二幅图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不能由紫荆花和莲花想到港澳回归。   (4)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如34题第一问,材料一歌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很多学生回答的是西藏和平解放,这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最关键信息未能正确地加以分析。   (5)复习不到位。本次考试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太好,选择题错了很多,特别是10、20、24、28错误率高、材料题31(5);33题(3);34题(1)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不扎实,没有真正地理解,只是死记硬背。   三、改进措施   1、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坚持讲练结合。   2、在注重历史基本知识的传授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概念。在这过程中,必须注意到并注重培养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   3、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4、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5、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6、对学生加强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历史学科术语,全面、完整答题的能力。强调考试中学生一定要分点逐条书写,注意条理一定要清晰,特别是要强调答案书写的序号化。   7、必须注意历史与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比如和地理、文学以及政治常识初步的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变成还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历史内容本身的博大精深就注定了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好的园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等将上下而求索! 让历史伴着学生快乐的成长!明天更辉煌! ;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工人阶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斗争精神,这种斗争姿态是辛亥革命所不曾具有的。五四运动为实现反帝反封建的运动目标,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反帝方面,运动的兴起是为了反抗巴黎和会对中国山东权益的宰割。在反封建方面,运动表现了“内惩国贼”的坚强决心。斗争后来指向北洋军阀政府,迫使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罢免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因此,整个运动体现出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不两立的斗争精神。 2、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在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力量的伟大,积极投身到工人中间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组织工作,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3、五四运动既是一次爱国的政治运动,又是一次文化运动,同时还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觉悟,哺育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他们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走上了为民主、科学而斗争的道路。运动中,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另外,五四运动还擦亮了人们的眼睛,洗涤了人们的心灵,使人们最终认识到:要想医治多灾多难的近代中国,唯一的药方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五四运动的现实意义 1、五四运动使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中国政治舞台,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 2、五四运动启蒙了中国思想,普及了民主思想,加快了中国宪政的步伐。中国宪政的发展相较于西方国家可以用“非常晚”来形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迈向政治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促进人民群众主体意识觉醒、促进知识分子思想转向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方面阐述了五四在思想解放方面的含义:“在民族遗产构成中具有特别的价值”。 3、五四精神的追求是民主和科学,在近代中国,国力孱弱、民生凋敝,广大爱国青年在探索强国之路上以“德先生”和“赛先生”为指路明灯,前赴后继,无私无畏。在巴黎和会谈判失败的背景下,掀起了一场彪炳史册的爱国运动,从而也促使了中国新民主革命主义革命的开始,为我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新时期,民主和科学已深深植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之中,无论是党的性质,还是我国的国体、政体,无不反映着我党对民主和科学的重视,与五四精神的实质相辅相成、互为一体。 4、五四精神的载体是进步的热血青年。青年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石。1919年若没有北京爱国进步青年学生的奔走疾呼、众志成城,也就没有了五四爱国运动的浪潮,更没有五四精神的持续闪耀。在新时期,广大青年要身先士卒,在不同的岗位上,争先创优、推陈出新。尤其是关键领域,更应该向国际领先水平看齐,能钻研、肯吃苦,使我国能够长期屹立在技术之巅、强国之列。

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意义都有什么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一场学生运动,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历史背景: 北洋军阀政府实行独裁统治,投靠帝国主义,大量出卖国家权利,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已经迅速壮大到二百多万人,他们必然要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斗争的正确方向;新文化运动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导火索: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英、法、美、日、意等帝国主义国家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和平会议”。中国政府代表要求归还大战期间被日本抢去的德国在山东侵占的各种权利遭到无理拒绝。“巴黎和会”在对德和约上规定把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利转给日本,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怒,“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了。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由于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主要是: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表面的感性认识阶段,这典型地表现为义和团等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上。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即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在这场运动中,提出了“改造抢到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和“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这样的口号。这表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了。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到运动中。(注意:此时还没有农民阶级!只有部分农民阶级参加了)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第四,五四运动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五,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历史试卷分析怎么写

方法如下:1、试卷结构:本次考试采取闭卷形式进行,题型分:选择题、历史诊断题、图说历史题、材料分析题、以史为鉴题五种,题型稳中有变。2、考试质量:从这次考试中反映出学生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考生失分较多的题目;材料分析题目;以史为鉴题。从总的来说,本份试卷难度较大,很好地体现了对学生学习的阶段评价。3、试卷的主要特点:历史责任感、时代感强:这种时代感在选择题与问答题均有突出表现。这种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的试卷风格,不论是对初中历史教学还是学生的历史学习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指导意义。它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绝不是过去的简单再现和复述,而是和现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常说:忘记历史就是背叛。对这句话的体验在今年的历史试卷中得到最好的印证。这种强烈的时代色彩必将对中学历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产生深远的良性影响。

历史的试卷分析怎么写

从逐题分析到整体分析从每一道错题入手,分析错误的知识原因、能力原因、解题习惯原因等。分析思路是:①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②知识点的内容是什么?③这道题是怎样运用这一知识点解决问题的?④这道题的解题过程是什么?⑤这道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进行整体分析,拿出一个总体结论了。通常情况下,我们考试丢分的原因大体有三种,即知识不清、问题情景不清和表述不清。①所谓“知识不清”,就是在考试之前没有把知识学清楚,丢分发生在考试之前,与考试发挥没有关系。②所谓“问题情景不清”,就是审题不清,没有把问题看明白,或是不能把问题看明白。这是一个审题能力、审题习惯问题。③所谓“表述不清”,指的是虽然知识具备、审题清楚,问题能够解决,但表述凌乱、词不达意。。研究这三者所造成的丢分比例,用数字说话,也就能够得到整体结论2从数字分析到性质分析要点有三:①统计各科因各种原因的丢分数值。如计算失误失分、审题不清失分、考虑不周失分、公式记错失分、概念不清失分等。②找出最不该丢的5~10分。这些分数是最有希望获得的,找出来很有必要。在后续学习中,努力找回这些分数可望可即。如果真正做到这些,那么不同学科累计在一起,总分提高也就很可观了。③任何一处失分,有可能是偶然性失分,也有可能是必然性失分,学生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失分的真正原因。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2、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即由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3、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的内容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合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从形式上是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但从整个社会背景社会发展来说,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亦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现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亦有着不可低估之影响。

呼叫中心的历史发展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呼叫中心业务许可证全称: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业务类型: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中的国内呼叫中心业务业务范围:省内或全国有效期:5年;下证时间:2-3个月办理国内呼叫中心业务许可证须知条件:经营者为依法设立独立法人公司,内资公司;跨地区经营的注册资本低为1000万元人民币,省内经营的注册资本低为100万元人民币;给至少3名员工近三个月交有社保;公司及其主要出资者和主要经营管理人员三年内无违反电信监督管理制度的违法记录。不明白联系我哦!

有关三峡的人文历史资料

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除此之外还有大宁河的“小三峡”和马渡河的“小小三峡”。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万山磅礴水泱漭,山环水抱争萦纡。时则岸山壁立如着斧,相间似欲两相扶。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无。”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诗中,把峡区风光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国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经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时郦道元写的,书中有一段关于三峡的生动叙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元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地跨两省。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奇绝,两岸陡峭连绵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江面最狭处有100米左右;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 三峡旅游区优美景区众多,其中最著名的丰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宏伟的三峡工程,大宁河小三峡等。 游三峡有三条路线可选:1、从重庆顺江而下快节奏地观赏三峡的奇特风光;2、从上海、南京、武汉逆流而上游览长江沿途美景;3、从三峡的东口宜昌出发饱览神奇美丽的长江三峡风光。 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全长192公里,其中峡谷段90公里。它是长江风光的精华,神州山水中的瑰宝,古往今来,闪耀着迷人的光彩。 长江三峡,无限风光。瞿塘峡的雄伟,巫峡的秀丽,西陵峡的险峻,还有三段峡谷中的大宁河、香溪、神农溪的神奇与古朴,使这驰名世界的山水画廊气象万千------这里的群峰,重岩 叠嶂,峭壁对峙,烟笼雾锁;这里的江水,汹涌奔腾,惊涛裂岸,百折不回;这里的奇石,嶙峋峥嵘,千姿百态,似人若物;这里的溶洞,奇形怪状,空旷深邃,神秘莫测……三峡的一山 一水,一景一物,无不如诗如画,并伴随着许多美丽的神话和动人的传说,令人心驰神往。 长江三峡,地灵人杰。这里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奇光异彩;这里,孕育了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千古才女昭君;青山碧水,曾留下李白、白居易、刘禹锡、范成大、欧阳修、苏轼、陆游等诗圣文豪的足迹,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诗章;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驰骋用武之地;这里还有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白帝城、黄陵庙、南津关……它们同这里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 三峡是渝鄂两省市人民生活的地方,主要居住着汉族和土家族,他们都有许多独特的风俗和习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龙舟赛,是楚乡人民为表达对屈原的崇敬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巴东的背娄世界、土家人的独特婚俗、还有那被称为鱼类之冠神态威武的国宝---中华鲟。 1982年,三峡以其举世闻名的秀丽风光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巫峡又名大峡,以幽深秀丽著称。整个峡区奇峰突兀,怪石磷峋,峭壁屏列,绵延不断,是三峡中最可观的一段,宛如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充满诗情书意。巫峡峡长谷深,迂回曲折,奇峰嵯峨连绵,烟云氤氲缭绕,景色清幽之极,如一条美不胜收的画廊。【地理位置】在四川巫山和湖北巴东两县境内,西起重庆市巫山县城东面的大宁河口,东迄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绵延四十公里余,包括金蓝银甲峡和铁棺峡,峡谷特别幽深曲折,是长江横切巫山主脉背斜而形成的。【巫峡古址】■总括巫峡区内有不少古址,游人容易见到的,是集仙峰下的孔明碑。此峰形似群仙相聚,上分两叉,很像剪刀插天,故又名剪刀峰。峰下有一长方形白色岩壁,上刻「重崖叠嶂巫峡」六个大字,相传为诸葛亮所书。此外还有一些题刻,饱受风雨侵蚀,字迹模糊。■秋风亭来到巴东,不可不登临秋风亭。伫立亭中,观四面风景,只见山峦迭翠,大江横流,山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站在寇准曾经站过的地方,似可领略到这位贤臣良相忧乐天下,济世济民的情怀。在巴东,最出名的风景应该是神农溪,若有时间的话可以去试试神农溪漂流。所没有时间就还是继续上行,去领略巫山的幽深秀丽。■神女峰十二峰中以神女峰最著名,峰上有一挺秀的石柱,形似亭亭玉立的少女。她每天最早迎来朝霞,又最后送走晚霞,故又称“望霞峰”。据唐广成《墉城集仙录》载,西王母幼女瑶姬携狂章、虞余诸神出游东海,过巫山,见洪水肆虐,于是“助禹斩石、疏波、决塞、导厄,以循其流”。水患既平,瑶姬为助民永祈丰年,行船平安,立山头日久天长,便化为神女峰。■三台八景十二峰巫峡主要景观有三台(楚怀王梦会巫山神女的楚阳台,瑶姬授书大禹的授书台,大禹斩孽龙的斩龙台)、八景(南陵山顶“南陵春晓”,杨柳坪“夕阳返照”,大宁河口“宁河晚渡”,清溪河上“清溪鱼钓”,宁河渡口“澄潭秋月”,五凤山上“秀峰禅刹”,城西望夫“女观贞石”,高塘观“朝云暮雨”)和十二峰(即江北岸的登龙、圣泉、朝云、神女、松恋、集仙六峰,南岸的飞凤、翠屏、聚鹤、净坛、起云、上升六峰)。宋代诗人陆游诗云:“放舟下巫峡,心在十二峰。”感觉三峡顺江而下,看一线蓝天两边的峡谷,游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一直是很多人一生的梦想。长江三峡西起重庆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跨奉节、巫山、巴东、秭归、宜昌县市,全长193公里。瞿塘峡全长33公里(其中狭谷长8公里),素有“夔门天下雄”之称,在奉节境内,峡谷雄奇险峻。长约40公里的巫峡,横跨巫山、巴东,以山势奇秀多姿著称。西陵峡则在湖北巴东与宜昌境内,长120公里,以滩多水急而闻名。但随着跨世纪三峡工程的推进,峡外的主要景点白帝城、张飞庙、石宝寨、丰都鬼城,峡内的古栈道、摩崖石刻、屈原祠、昭君故里等44处景点,都将因水位抬高而部分或全部被永久淹没。据有关专家分析,三峡水位升高,水面展宽,会使“险”景不复存在,雄、奇、幽的风采仍能基本保持,而且未来的景色将更加壮丽。行在三峡进出三峡主要是重庆万州区—湖北宜昌市之间的狭长峡谷的总称,由于景点的分布,最好选择从宜昌乘坐游船游览。而从各地到宜昌或重庆的方式很多,交通便利。飞机三峡机场位于宜昌市,开通有宜昌至北京、深圳、上海、广州、大连、海口、武汉等地的航班,有机场高速公路可直达。铁路车次 始发站及发车时间 主要到站 终点站K49 北京西13:56 郑州22:06 襄樊5:29 宜昌9:16K771 西安17:12 襄樊6:11 荆门 8:10 宜昌10:111474 湛江9:08 柳州 16:07 张家界 5:57 宜昌11:52 襄樊16:011513 无锡15:32 南京 17:58 徐州23:57 郑州 4:56 襄樊 12:58 宜昌17:252116 广州东14:31 宜昌 8:12 襄樊13:102175 广州15:07 武昌 5:11 随州 8:28 襄樊 11:00 宜昌14:572541 太原13:16 襄樊 7:06 宜昌11:36公路宜昌至武汉: 6:00-20:00,全天不间断发车。车费70—115元不等。水路航线 出发 到达 票价宜昌—重庆 7:00 17:00 415宜昌—奉节 12:40 16:20 150 7:30 14:20 150宜昌—万州区 9:30 16:10 220 11:00 17:20 2201、宜昌—万县是水上飞翼—俄罗斯高航速旅游船,柴油机,噪声大,但是航速快。2、此处所列时刻皆为快船,这些多航运性质,不太适合旅游观光。如想细细品味三峡最好乘游轮,宜昌各大旅行社或宾馆都有豪华游轮业务,但这样游览三峡一般需要好几天,费用较贵。景区交通三峡一般的两种走法从宜昌溯源到重庆1.行船时间比较长,有足够的时间欣赏两岸风景。2.费用相对低。从重庆顺流到宜昌1.顺水推舟,船速快。2.白天安排停靠景点,两岸风光一览无余。3.晚上一般不行船,在船上的休息娱乐不会受到行程的影响。游在三峡一般乘船游览三峡。大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及其中的景点均在船上观看,不需要门票。所以一定要在船上找一个既安全又能欣赏美景的最佳观赏位置。下船游览时一定要牢牢记住游轮停靠的码头和游轮开航的时间,必须在开航前返回游轮。三峡中风雨难测,所以雨具是必备的物品之一。船上江风较大,春秋季节应准备薄毛衣或外套;冬季长江上更是寒冷,应带好厚重衣物,如羽绒服等。普通游轮上提供的食品估计很难让人满意,所以自备一些食品和矿泉水上船是必要的;船上也有常用的食品和生活用品出售,价格当然是很贵了。涉外豪华游轮的用餐一般没有问题,正餐提供中式或西式自助餐和桌餐,早餐提供中西自助餐。有些游轮还免费提供矿泉水和纯净水。

华夏的人文历史

华夏也称“夏”、“诸夏”,又称为“华”或“诸华”。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自称,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如《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姜戎子驹支说:“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语言不达。”华夏起源于华胥,伏羲为华胥氏之子。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族人,称为华人、华族、夏人、夏族,通称为诸华、诸夏。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夷”与“裔”作为四方。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如《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亦即“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族“。汉民族的祖先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阪泉之战,炎帝部落战败,并入黄帝部落,炎黄联盟初具雏形。后来他们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东夷集团的九黎族首领蚩尤,把联盟势力扩大至今日的山东境内。后又以黄帝部和炎帝部为主体,与山东境内的部分东夷部落组成了更庞大的华夏联盟,华夏族源基本固定。前2100~前770年黄河中下游黄帝集团的后裔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汉族于先秦时自称华夏,从汉朝开始又逐渐出现“汉”的自称。因此,华夏族有了另一个名字:汉。但原先的称谓“华夏”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汉”这个称谓一起使用至今。华、夏两字上古同音,本一字,相互通用。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左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一语,华、夏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华夏为古汉族的自称,在先秦典籍中多称为“夏”或“诸夏”,又称为“华”或“诸华”。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现被用作中国和汉族的称呼。华与夏二字在甲骨文中的地位非常崇高。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阪泉之战,炎帝部落战败,并入黄帝部落,炎黄联盟初具雏形。炎黄集团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为主体,他们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九黎族首领蚩尤带领的东夷集团与苗蛮集团联军,将华夏联盟的势力扩大至今日的山东境内,并与山东境内的东夷集团的其他部落组成了更庞大的华夏部落联盟,华夏族源流基本固定。在周朝,华夏族正式以一个民族团体的姿态形成。公元前221年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群雄割据的局面。汉族于先秦时期自称华夏,从汉朝开始又逐渐出现了“汉人”这个称谓。但华夏这个称谓仍然延续至今。华夏族随着生存空间的扩张而繁衍壮大,到汉唐时期人口文化经济达到空前高度,到宋时人文各项领域达到顶峰,“汉人”这一词汇到了蒙元时期被蒙古人广泛地称呼华夏。及至后来又有汉族之称。二十世纪之前使用得最多的称谓是”华夏人“。比如汉朝多以”华夏人“自居,而明朝即以“汉人”自居也以“华夏人”自居,两个词为同义词。总之,汉人和华夏作为等意族称是自从汉朝到现在使用最普遍的。古代汉人往海外移民时自称华夏人,由此产生“华人”一词。“华人”一词最初指汉族,但随着华夏文明扩展,“华人”的概念渐由当初单指华夏族,扩展到受中华文明影响的周边少数民族身上。并成为了全体中华民族之人的代称,其下包括了“中国人”以及海外“华侨”。 华夏文明亦称汉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中华文明是这两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黄河文明的代表则为大地湾文化、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东南部红山文化。周从殷礼,对殷商文明存在着继承关系。传统的思想认为,在黄河流域产生的农业文明,受到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不断向长江流域农业文明过渡、发展。长江流域农业文明是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黄河流域早期农业一般主要是种植粟,长江流域农业主要是种植水稻。北方草原游牧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地湾遗址的发现黄河流域农业文明区域和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区域有一过渡地带,这一地带也是历史时期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相互争夺的主要区域,在这一区域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也不断获得直接的交流、融合。 赤县、神州之称,最早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中提到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驺衍的人说:“中国名为赤县神州。”后来人们就称中国为“赤县神州”。但更多的是分开来用,或称赤县,或称神州。华:古同“花”,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对华的解释,一种说法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自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作华。《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另一种说法是:“华”含有赤色之意。周朝人喜欢红颜色,把红颜色看作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称作华。还有一种说法,华是由中国古称华夏省简而来。中华:秦以前,华夏族称自己的祖国为中国,秦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华夏民族为主体的国家。“中”即中国,“华”是华夏族的简称。唐代韩渥诗:“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和“外国”对用。华夏:周朝于西周时期称王天下,自称华夏(见《尚书·周书·武成》)。以西周时期的周朝领地为华夏,分天下为四夷。九州:源于大禹治水划定九州的传说。相传夏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荆、扬、梁、雍、徐、豫。《淮南子·地形》又载:中国古代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嗣后,九州便泛指中国。以九州之意派生演化而来的还有九域、九有、九土、九区。宋代绘制《九域图》即中国地图。九州也有很多别称,如九囿,九围,九隅,九有,九土等.<<国语.鲁语上>>: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这里共工为诸侯之共主,列在烈山氏(神农)之后,与<<山海经>>所列炎帝--炎居--节并--戏器--祝融--共工--后土的谱系一致.这里的共工是炎帝后裔,姜姓.西周共和时,<<竹书纪年>>称共伯和千一位.共伯即共工后裔,姜姓.共工氏地在九州腹心地带.<<山海经.中山经>>:蒲山之首曰甘枣之山,共工出焉,西流注于河.甘枣山即雷首山,不周山,为共工氏生活的地区.共工怒触不周山,就在其地.契封于蕃.亦即甘枣山一带.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亦在其处.共地是文明绵延不断的地方,地在九州之中.可以说,共工及其后裔在中国上古时代有重要地位,不能因为尧时共工治水失败而否定共工氏的历史地位。

【历史】别斯兰发生过惨案吗?

别斯兰人质事件2004年9月1日上午9时30分左右,一伙头戴面罩、身份不明的武装分子突然闯入俄罗斯南部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第一中学,将刚参加完新学期开学典礼的大部分学生、家长和教师赶进学校体育馆劫为人质,并在体育馆中及周围安放了爆炸物。俄罗斯军方包围了学校3天试图解救被围困的平民和学生,事件在9月3日结束但导致了326名人质死亡,从而成为俄罗斯最严重的恐怖主义袭击事件。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彻底推翻清政府

织里人文历史

“江南小镇”一直是许多人情感深处的慰藉。无论是陈逸飞笔下的《故乡的回忆》,还是鲁迅的“外婆家”,那种远离城市喧嚣的宁谧、适意、亲和,熨烫着游子的情怀。怪不得当作家三毛来到江南小镇时,竟然热泪盈眶。江浙雄镇  在历史上,中国环太湖地区唯一以湖命名的城市浙江省湖州市历来是以“丝绸之府、文物之邦”而闻名。而全国闻名乃至世界服装界知晓的“中国童装名镇”——织里自然也和丝绸有关,当时的织里因丝绸织造业兴旺,遍闻机杼声,故而得名,明成化年(1465-1487)《湖州府志》里,被称作“职里”,崇桢《乌程县志》称“织里”。清光绪《乌程县志》称:“织里村,一作职里。”  织里,这片被无数文人说成是“水晶晶”的土地,“镇为泽国、四面皆水”,明清以来,素以商贾云集、人文荟萃,被冠之“江浙雄镇”。  这块土地上历来有着浓厚的商业氛围,同时也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自古以来,织里人都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弄潮儿。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也就是市场经济的初始,也是从这块大地上诞生的,这从同是织里镇晟舍人的大文学家兼雕版印书家凌濛初,留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中可以看出,当时织里一带的商品经济已是相当活跃。明代末期,中国已经历着一场社会的转型,其时也正是欧洲文艺复兴方兴未艾之际,有很多西方的科学与文化传入中国,这就有了徐光启和利玛窦的交往,也有了《几何原本》等一系列科学著作的翻译,整个社会似乎已酝酿着一场革命。  明代的织里和晟舍一带是全国的图书出版中心,图书交易非常活跃,当时家家贩书,往来水乡之间,贩书的船只称为书舫。据清代郑元庆《湖录》记载,明中叶的嘉靖、万历年间,随着湖州雕版印刷业的繁荣,书船业进入鼎盛时期。那时湖州的著名刻书世家,如花林茅氏、晟舍凌氏、闵氏、雉城戚氏等,都世代书香,藏本极富,刻印的书籍中不乏善本秘籍,工艺精良,流传很广。经营书船业的,则为靠近太湖的织里及附近的郑港、谈港等地村民,他们船中载书,源远流长,南至钱塘(杭州),东抵松江,北达京口(镇江),出入于士大夫之门,所到之处,常得到主人礼遇,客之末座,号称“书客”、“书友”。他们袖笼书目,按顾客需求和书籍质量讨价还价,售书图利。  织里人从事的是一种很高雅的生意,当然这里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是无法经营的。也许织里人天生是为市场经济而生的,即使是在个人无法闯天下的计划经济时代,织里人还有着“桑树篰头换大粪,青菜换粮票”的市场经济意识,这也是和当地历史上深厚的商业文化底蕴分不开的,如果说织里有什么文化特征的话,这就是织里独特的文化。

中国历史文化对人文素养提升有何意义

理解“人文素养”,遵循字面内涵表述组合意义就是最实际、最便利的途径。 “人文”,在这里当为确定的“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而“素养”肯定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 我看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 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 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 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是它的鲜明标志,它以人的价值、人的感受、人的尊严为万物的尺度,以人来对抗神,对抗任何试图凌架于人的教义、理论、观念、进行中事业及预期中目标,对抗所有屈人心身的任何神圣。

焦作的主要历史文化和人文特色

您好!断云泽为您解答: 这里是人类始祖的发源地,有盘古开天地、华夏祖先伏羲女娲成婚、女娲补天、轩辕黄帝祈天破蚩尤、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原始社会末期,位于黄河流域中游的怀川文明就吸引着四方百族,成为华夏民族发祥地的中心地带。  这里是商汤革命的起始地;是武王伐纣的前沿根据地;是后汉光武中兴的大本营;是“正始玄风”的策源地和以八封为灵魂的太极文化的产生地;是水利文化、度假村文化之根所在;是中国46姓和日本的坂上、大藏、原田三姓之根脉地。 神农祭天处、尝百草处、药王孙思邈活动遗迹等,显示着古代农业和医药的起源。出土众多的陶瓷文物及当阳峪陶瓷遗址,显示着怀川是发达的陶瓷文化之根;由大禹首次颁发的《夏小正》是中国的历法之根,发源于陈家沟的太极拳、月山寺的八级拳和净影寺的猿拳,证明怀川是中华武术之根,这里还是道教中心和佛教圣地。 希望您满意!来自团队 新兰史海

介绍西安的人文历史,西安历史!谢谢!

西安,古称长安,又曾称西都、西京、大兴城、京兆城、奉元城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从奴隶制臻于鼎盛的西周,到封建社会达到巅峰状态的唐王朝,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2个王朝在这里建都达1100余年之久。又曾为赤眉、绿林、大齐(黄巢)、大顺(李自成)等农民起义政权的都城。自公元前约11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并历来为地方行政机关----州、郡、府、路、省和长安、咸宁两县的治所。在多数朝代,西安属于郡、府级建制-京兆府(郡)辖区,元代改京兆为安西路(后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废奉元路设西安府,西安即由此而得名。1928年,在西安首次设市,1948年由省辖市改为国民政府行政院辖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安市曾经是陕甘宁边区辖市、西北行政区辖市、中央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从1954年以来,一直为陕西省省会所在地,现属副省级城市,辖新城、碑林、莲湖、灞桥、未央、雁塔、阎良、临潼八区及长安、蓝田、周至、户县、高陵五县。 西安地处中国中、西两大经济地域结合部,是西北各省通往西南、中原及华东的门户与交通枢纽,第二条欧亚大陆桥陇海兰新线上最大的中心城市,在全国经济总体布局上具有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重要战略地位。优越的地理区位和深远的历史渊源,使西安成为中国北方西部最大的商品流通中心与物资集散地。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使西安居中国六大古都之首,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著名的旅游中心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安迅速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基地、科技研究基地和高等教育基地。 重大历史事件 西安是一座具有三千余年文明史的都市,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曾经发生过无数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公元前约11世纪,周文王在沣河西岸建立丰京,武王继位后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并在沣河东岸建都镐京,开创了西安长期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公元前841年,镐京“国人暴动”是中国历史是最早的大规模群众暴动驱逐国王事件。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标志着中国奴隶制社会进入鼎盛时期。秦孝公时的“商鞅变法”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重大社会改革。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顶峰时期。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正式开辟了以长安为起点,连接欧亚大陆的通道“丝绸之路”。 公元582年,隋文帝颁令在汉长安城东南的今西安城址营建新都大兴城。唐王朝建立后更名长安。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自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开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基本就绪,历时72年。城市面积84.1平方公里,布局规划整齐,东西严格对称,分宫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城市结构布局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巅峰时期的宏大气魄,在中国建筑史、城市史上具有划时代影响。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西安人民为推翻腐朽反动的清朝政府奋起战斗。清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军陈得才部围攻西安,于三兆、杜曲等地大败清军,在西安地区播下武装起义的火种。陕西回民起义随后爆发。清同治五年(1866年)西捻军入陕,在西安东郊十里铺大败清军。这几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同南方的太平天国起义遥相呼应,震憾动摇了清王朝在西北的统治。 1911年,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后,西安是最早起而响应革命的省会城市之一。陕西革命党人同哥老会联合,于10月22日发动起义,经两天激战控制西安,不仅推翻了清王朝在陕西的统治,有力地支援了武昌起义,打破了清王朝企图以西北为基地地反扑的梦想,而且促进了北方革命高潮的到来。 1919年,“五四”运动揭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消息传到西安,爱国学生奋起响应,游行示威,组织演讲,唤起民众,宣传抵制日货,成立陕西学联,选派代表进京请愿,大声疾呼“吾陕西学生,素称爱国,高举义旗,焉能后人!振臂而起,誓作北京学生之后盾;登高号呼,唤喊国民之忠忱”。西安的学生运动,有力地响应和支持了北京的学生运动。 在1924年至1927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一次高潮中,拥护孙中山革命政权的国民军于1925年把军阀刘镇华逐出陕西,控制西安。1925年10月。西安的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中国共产党特别支部诞生。当北洋军阀向国民军反扑时,刘镇华率镇嵩军围攻西安达8个月之久。西安军民在李虎臣、杨虎城率领下,克服缺粮断炊的严重困难,奋起抗击,殊死搏斗,保住了西安这一革命阵地。当北伐战争推进到华中地区时,国民军联军进驻西安。在中国共产党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人士的合作努力下,西安地区革命运动风起云涌。1927年初,共产党人刘含初、史可轩、邓小平等人在西安创办中山学院和中山军事学校,培训大批革命骨干。西安附近的农民运动也蓬勃兴起,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日本军国主义步步进逼,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在民族存亡系于一发的危急关头,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以民族大义为重,毅然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向蒋介石实行兵谏,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这种充满爱国热忱的浩然气概,有力地振奋了全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民族精神。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全民族团结抗日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现代历史的重大转折。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西安地方组织和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克服重重障碍,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5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西安。5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贺龙任主任,贾拓夫、赵寿山、甘泗淇任副主任。5月25日,西安市人民政府成立,贾拓夫任市长、方仲如任第一副市长,张锋伯任第二副市长。西安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迈入崭新的历史阶段

南宁的人文历史是怎样的?

南宁历史悠久,古代属于“百越之地”。越族分枝繁多,史称“百越”,其中西瓯和骆越两个支系,就是南宁壮族的先民。秦始皇帝二十三年,秦朝统一岭南,置桂林郡、南海郡、象郡。南宁属桂林郡辖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赵佗建立南越国,南宁为其辖地。西汉王朝建立后。推行州郡县制。西汉元鼎六年。汉武帝派伏波将军路博德率军平定赵兴的南越国后,在岭南设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朱崖等9郡,南宁属郁林郡领方县辖地。三国时,南宁属吴国辖地。吴把领方县改名临浦县。并从原属交州改属广州。这样,南宁便属广州郁林郡临浦县,一直延续到西晋。东晋时,晋元帝大兴元年。从郁林郡分出晋兴郡,下辖晋兴等4个县。南宁为广州晋兴郡晋兴县,晋兴郡治设在晋兴县城,即今南宁。这是南宁第一次成为既是县级又是郡级治所。是南宁建制的开始(一说为隋开皇十四年,另一说为西晋太康五、六年)。南朝时,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先后更替,南宁隶属郡县均与东晋相同。隋统一南北朝后,开皇十八年,将晋兴县改为宣化县,南宁为宣化县治所,归郁林郡统辖。唐武德四年,在宣化县置南晋州,领宣化一县,州县并存。武德五年,宣化县析出宣化、晋兴等5县隶属南晋州。贞观六年,又将南晋州改为邕州,州治在南宁,这是南宁简称“邕”的由来。永徽后,以广州、桂州(治今桂林)、邕州(治今南宁)、容州(治今容县)及安南五州隶岭南五府经略使,名岭南五管,以广州刺史充经略使,驻广州。天宝元年(742年),改邕州为朗宁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朗宁郡为邕州。咸通三年,分岭南道为东、西两道。岭南东道,治所设在广州;岭南西道,治所设在邕州(今南宁)。统辖原属邕管(统管邕、横、贵、宾四州)、容管(今容县)、桂管(今桂林)三管之地。南宁在唐朝时已成为省级治所。五代十国时,南宁为南汉国地,仍属邕州,归楚。宋朝统一全国后,邕州隶属广南西路,下辖宣化、武缘等7县,南宁仍为邕州和宣化县治所。元朝至元十六年(,改邕州为邕州路,今南宁为路总管府治所,下辖宣化、武缘两县,并管左右两江溪峒。泰定元年为庆边疆之绥服,寓南疆安宁之意,改邕州路为南宁路。南宁得名,即始于此。明朝洪武二年,改南宁路为南宁府,今南宁为府治所。隶属广西布政使司。清朝时,改广西布政使司为广西省,省会设在今桂林市。南宁府此时隶属于广西省分巡左江道,所辖州、县基本沿袭明朝。南宁既为南宁府治又为左江道治和宣化县治。清宣统三年九月,南宁宣布独立。1912年废宣化县,以南宁府长理事,直属广西军政府,后改称广西省政府。三次迁省:第一次迁省:1912年广西省会由桂林迁到南宁。第二次迁省:1936年广西省会由南宁迁回桂林。第三次迁省:1950年。1958年广西省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1943年,原第八、第九区合并为第四行政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在南宁。建国前,南宁城分为兴宁、邕西、邕南、德邻、邕北、模范、宁武7镇(由原来的10个镇合并)。1949年12月4日,南宁解放,将南宁城及附近的16个自然村从邕宁县划出。成立直辖广西省的南宁市。1950年1月23日南宁市人民政府正式对外办公;2月初,南宁市郊扩大至21个自然村并设郊区工委(辖3个区)。1950年2月8日,广西省人民政府成立,省会设在南宁。1957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决议,撤销广西省建制,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南宁宣告成立,南宁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1965年国务院决定改僮族为壮族。2002年12月2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南宁地区设立地级崇左市,辖原南宁地区南部凭祥市和崇左、扶绥、大新、宁明、龙州等县。原南宁地区邕宁、横县、马山、宾阳、隆安、上林划归南宁市。

历史上历年来9月1号和12月19号各有什么重大事件发生

  9月1日是阳历年的第244天(闰年是245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21天。  大事记  1271年:格列戈里十世当选为教皇。  1449年:(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八月壬戌)明英宗被王振挟持以五十万大军亲征蒙古瓦剌部。是日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西南)被瓦刺军包围,英宗被俘。此为“土木之变”。  1804年:德国天文学家卡尔·哈丁通过望远镜在小行星带中发现婚神星。  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向普鲁士宣战。  1914年:旅鸽灭绝。  1917年:孙中山被选为护法军大元帅,号召北伐。  1918年:徐世昌当选中华民国总统。  1919年:俄国圣彼得堡更名彼得格勒。  1923年:日本关东平原发生里氏7.8级的强烈地震,约14万人死亡。  1939年:纳粹德国军队发动波兰战役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  1939年:马歇尔成为美国陆军参谋长。  1951年:美国与澳洲、新西兰签署太平洋安全保障条约。  1962年:台风温黛吹袭香港,导致130人死亡,53人受伤及36只遇事越洋船舶,造成严重破坏。  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1968年:张荣发创立长荣海运公司。  1969年: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成立,卡达菲就任国家元首。  1971年:卡塔尔国成立。  1982年:美国空军太空司令部成立。  1983年:冷战:大韩航空007号班机在库页岛附近被苏联空军击落,269人罹难,包括一名美国议员。  1991年:乌兹别克宣布脱离苏联独立。  1994年: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首映。  1997年: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Hong Kong Limited在香港成立。  1998年:香港中华巴士专营权结束,八十八条路线交由新世界第一巴士接办。  2004年:车臣分 ##离 主义武装在俄罗斯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一所中学劫持1200多名人质,别斯兰人质危机发生。  2008年:第91任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因支持率低迷不振,宣布辞职。  2009年:全球开始发行120 GB轻薄版PLAYSTATION 3。  12月19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53天(闰年第354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2天。  大事记  1280年:元朝颁行天文学家郭守敬的《授时历》。  1793年:土伦港之役:拿破仑·波拿巴占领土伦。  1843年:英国作家狄更斯创作的中篇小说《圣诞颂歌》首次出版。  1912年:荣氏兄弟创立福新面粉公司。  1920年:希腊国王亚历山大一世去世之后,其父康斯坦丁一世通过公民投票再次复位为希腊国王。  1955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  1966年:《外层空间条约》在联合国通过。  1972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罗17号宇宙飞船在载人登月后返回到地球,阿波罗计划结束。  1979年:日本学者首次确定致癌遗传基因结构。  1984年:中国和英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中英联合声明》,确定英国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主权归还中国。  1984年:美国正式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8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建立。  1988年: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访问中国。  1990年:中国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  1997年:新加坡胜安航空185号班机在印尼坠毁,全机104人罹难。  1998年:美国众议院通过弹劾总统比尔·克林顿的两项条款,指控其在莱温斯基绯闻案中作伪证和妨碍司法。  1999年:葡萄牙将澳门主权移交给中国,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年:香港天文台首次发出寒冷天气警告。  2006年:香港树仁学院获香港政府承认,升格为大学,更名为“香港树仁大学”,成为香港首间私立大学。  2007年:2007年韩国总统选举,李明博当选韩国第十七届总统。

广州的人文历史是怎样的?

广州历史上名称有南海郡(前 汉、晋 代、隋 代)、番禺、广州都督府(唐)、广州(宋)、广州路、广州府、番州、兴王府、广州市等。广州始建于公元前214年。最早建城时的名字叫任嚣城。商代时广州地区称为“南越”,周代时又有称为“南越”、“南海”。春秋战国时,广州地区南越民族与长江中游的楚国人民已有往来,并归属于楚国,划为南楚,据府志、文物记载, 曾于广州建立“楚庭” (也叫楚亭),归属楚国。现越秀山上有清代建的一座石牌坊,坊上书写“古之楚庭”,故在秦代以前,广州又有“楚庭”之称。广州二千多年来一直都是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从秦朝开始,广州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行政中心。在秦末汉初与唐末,广州曾经两次出现过割据的小国,秦末期为南越国,赵佗(秦的南海尉)自立为南越王,广州成为南越王都城(公元前206年至111年)。唐代末期刘岩(又名刘龚)据广州称帝, 国号南汉(公元917年至971年)以广州作都城(当时称兴王府)。广州地区自秦代(公元前214年)定为南海郡开始,历代以来它的行政管辖地区,最小的范围也据有现广东省的中部与北部,最大的范围包括现广东、广西的大部地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平南越后,在广州地区设南海郡。 当时南海郡尉任嚣在现中山四路旧仓巷附近修建城廓,称为“任嚣城”,广州为郡治所在地。秦汉时南海郡行政管辖范围北至观坪石,东至福建的漳浦附近,西至湛江,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后赵佗续任南海郡尉,赵佗上书朝廷要求从中原迁居五十万居民到岭南,数十万汉人把中原先进的技术与文化带到岭南地区,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发展,其后经过两晋、两宋、明末三次移民高潮(来自中原地区,还包括楚、吴越、闽等岭北地区),逐渐形成了广府、客家与潮汕三大民系。秦末汉初时,赵佗自立为南越武帝,并把管辖范围扩展到雷洲半岛(象郡)与广西、桂林地区,以及越南北部。汉武帝于公元前111年平定了南越国后,把原赵佗割据地区划分为九郡(后缩为七郡),广州仍称南海郡,归属交趾部后称交州, 南海郡行政范围缩小。交州治所在地曾移至广西梧州,广州城曾一度较前衰落。东汉末年,广州属于吴国,公元216年吴国交州刺史步骘把交州治从梧州迁回广州,公元226年并将交州改为广州,广州之名由此开始。汉代广州地区行政范围面积约10.5万平方公里。晋代时期,广州仍称南海郡,为州治所在。但南海郡行政管辖范围比汉代有所缩小, 已将东部梅县、潮汕、惠阳等地区分出;晋代南海郡面积约4.6万平方公里,南、北朝与隋代,广州仍为州治,郡治所在,州郡范围略有变化。唐代时期,广州称为广州都督府,是岭南道的道治与都督府治所在地;广州都督府行政界线南至宝安、中山,北至清远, 西至四会;怀集,面积约4.2万平方公里。唐末期刘岩在广州称帝, 号称南汉国,广州为兴王府,并在广州地区设置咸宁、常康二县, 以模仿帝都长安。公元970年,宋平南汉后,废兴王府仍称为广州(以后一直沿用广州名称),广州为广南东路路治地(简称广东。广东省之称自此开始)。广州行政区域范围面积约4.3万平方公里。元、明、清各朝代,广州先后称广州路(元代),广州府(明、清时),均为省治地(元代广东省称广东道, 明代称广东布政司,清称广东省)。行政区域范围虽有变化,但不大,直到清代广州府行政区域面积约3.1万平方公里。民国时期,广州定为市,仍为省会所在地。广州市行政区域范围较前各历史时期大为缩少。 南至河南全岛与芳村,东至车陂,北至白灰场,面积为248平方公里。广州曾一度划为直辖市,1954年全国行政区域调整时改为省辖市。 由于生产与城市发展,广州行政区域经过多次扩展,现广州市辖区面积达7434.4平方公里。

网站人文历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人文历史是一种现象。网站上的人文历史包括人类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以及创造人类社会的能力和习惯。也有人说,人类历史是人类由生活经验所获得的智慧。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如下: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第四,五四运动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五,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主要影响五四运动从形式上是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但从整个社会背景社会发展来说,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亦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现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亦有着不可低估之影响。

人文历史名胜古迹

1.描写中国名胜古迹的作文 济南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胜古城,它以着名的三大名胜:千佛山、趵突泉和大明湖赢得了广大游客的认可.它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美称,这是泉城人民的骄傲.今日的泉城儿女使这三大名胜变得更加美丽壮观.美丽的济南素有“泉城”、“泉都”的美称,有着众多清冽甘美的泉水,这些清冽甘美的泉水形成了济南市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为济南市增添了无限的色彩. 在济南市最有名的七十二泉中,最着名的要属趵突泉了.它昼夜不停地翻滚着,又为泉城带来了勃勃生机.趵突泉公园位于济南市中心,它是以泉水为主的文化公园.趵突泉是七十二泉之冠,是泉城济南的标志,它素有“游济南不游趵突泉不成游”之说.趵突泉与附近的金线泉、漱玉泉、柳絮泉等二十多处名泉组成了趵突泉群,它是济南四大泉群之首.趵突泉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它以其悠久的文化历史,赢得了古今中处无数游客的称赞.在趵突泉公园内像李清照纪念堂、易安旧居、万竹园、娥英祠等众多名泉碑刻,都是济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今日的趵突泉由于人为地开采地下水已不比往日那么辉煌,但由于各级 *** 的关注,相关领导的重视,严厉打击开采地下水的不法行为,泉城人民也行动起来,珍惜每一滴水,使济南各处的泉水又复活了.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只要一听到这句诗,人们便会想起那美丽的大明湖.美丽的大明湖位于济南市中心,旧城区北部.在济南着名的八景中,大明湖就有三景,那便是:“明湖泛舟、历下秋风、汇波晚照”了.大明湖是由众泉汇流而成的天然湖泊.泉水由南岸游入湖内,当泉水满了的时候,泉水便会从宋代修建于北岸的北水门流出.大明湖的湖底是由不透水的火成岩构成的,因而大明湖的湖水“恒而不涨,久旱不涸”,能保持固定的水位.大明湖公园的面积有86公顷,其中它的湖面就占有46公顷.湖上有着历下亭、汇泉堂、湖心岛等许多大小岛屿六处,公园的自然景观优美宜人.湖面上的湖水波光粼粼,鸢飞鱼跃,游船穿行.大明湖自古遍生荷莲,湖畔上垂柳依依,花木扶疏.大明湖公园的人文景观也十分丰富,历下亭、铁公祠、南丰祠等十三余处名胜古迹掩映在这美丽的绿树繁花之中,向前来的游客们展现出了它们悠久的历史文化. 济南三大名胜之一的千佛山最能体现出济南的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千佛山公园,位于济南市区南邻.在千佛山上,东西都横列着许多千姿百态的佛像,奇伟深秀.站在远处望去,千佛山犹如一架巨大的锦屏.在千佛山的山腰处建有“兴国禅寺”、“历山院”.除此之外,在它们的周围还到处散落着“唐槐亭”、“齐烟九点”以及“云径禅关”等许多寺庙.在近几年来,千佛山又建成了桃花园、万佛洞、弥勒胜苑、佛山书苑等等.至此,千佛山这将要成为一个融山林、名胜古迹为一体的游览胜地. 在这短短的几年中,济南有着巨大的变化,它向游客们倾诉了今日的泉城人民群众热爱泉城,勇于创新的精神,它向我们歌颂了济南悠久的历史文化,美丽的济南,我为你自豪。 2.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城是哪十个 第一名北京:燕、蓟重镇,辽的陪都,金、元、明、清的故都,地上地下文物保存非常丰富,为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城。 第二名西安:位于关中平原渭河南岸,原名长安。周、秦、汉、西晋、前秦、赵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都建都于此,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 第三名南京:建城史已有2471年。建都历史: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六朝)、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 第四名洛阳:为我国著名的九朝故都。名胜古迹以市南龙门石窟最有名。城东白马寺是我国第一座佛寺。还有汉魏故城遗址、西周王城、隋唐故城遗址、关林以及大量的古墓葬。 第五名苏州:苏州保存着许多著名的古代园林,集中了宋元明清的园林艺术精华,文物保护单位现共有489处,数量仅次于北京和西安,世界文化遗产共9处。名胜古迹遍布全城,如虎丘、拙政园、狮子林、留园、沧浪亭、寒山寺等。 第六名杭州:我国古都之一,秦置钱塘县,隋为杭州治,五代时是吴越国都,南宋时以此为行都,是世界著名的游览城市,西湖风景秀丽,名胜古迹很多,如灵隐寺、岳庙、六和塔等。 第七名开封开封:古称汴梁。五代后周、北宋均建都于此,称东京,为著名古都之一。 第八名大同:位于晋北大同盆地。古城平城,是北魏初期的国都,辽、金陪都,有公元四五三至四九五年北魏时期开凿的云冈石窟。古建筑很多,如上下华严寺、善化寺、九龙壁等。 第九名扬州:春秋吴王夫差开始在这里筑“邗城”,隋朝开凿大运河以后,更成为南北交通的要冲,工商业发达、文化繁荣,是历史上闻名的商业大都市和中外友好往来的港口。有唐城遗址、史公祠、平堂山、瘦西湖、何园、个园等文物古迹。 第十名成都:秦汉以后,一直是西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3.历史名胜古迹都有哪些 长城 北京故宫、沈阳故宫 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甘肃敦煌莫高窟 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山东泰山 安徽黄山 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 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 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 *** 布达拉宫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及孔林 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 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 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 云南丽江古城 山西平遥古城 江苏苏州古典园林 北京颐和园 北京天坛 重庆大足石刻 福建武夷山 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明清皇家陵寝:明十三陵、明显陵(湖北钟祥)、清东陵(河北遵化)、清西陵(河北易县)、盛京三陵 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云南三江并流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澳门历史城区 4.自己家乡有哪些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 安阳如下:袁世凯墓 在安阳市洹河北岸。 俗称袁林。袁世凯(1859-1916),河南项城人。 1915年12月宣布复壁帝制,改次年为洪宪元年,1916年3月被迫取消帝制,仍称大总统,同年6月在全国人民声讨中忧惧而死。北洋军阀 *** 按其遗嘱,费时2年,耗银150多万两,占地200余亩,在此修建茔墓。 墓系中西建筑形式的结合体。 南端的望柱高大,雕刻精细的花纹和图案。 望柱北面有5对文武石像及石狮、石马、石虎,两行石雕仪仗中间有一座碑楼。再北是陵院大门,进门正中是大殿,两侧有配殿,全部建筑均仿清代风格,红墙绿瓦,交相辉映。 过大殿,就是大墓台基,前有三门,中间为一铁门,并挂有墓徽,其花纹图案与望柱相近。门内即是三层高台大墓,全用钢筋水泥浇铸。 整个陵区树木间植,林荫茂密,石刻、建筑成群。 殷墟* 在安阳市西北约2公里。 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其北的洹河两岸地区,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于此,称北蒙,亦称“殷”。 直到帝辛(纣)亡国,其历273年。周灭殷后,渐趋荒芜,故称殷墟。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小屯村出土的龟甲牛骨上发现文字,从而证实此地即文献中记载的殷墟。 解放前在此进行过15次重要的考古发掘,发现小屯村北有宫殿的遗迹,侯家庄一带有墟王族的陵墓,出土10多万片甲骨刻辞及大量青铜器和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遗物。 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四周饰有夔龙纹和饕餮纹,通高1.33米,重达875公斤,为世界罕见的重器。建国后在此进行大规模勘查与发掘工作,基本上摸清了殷墟的范围及分布情况,发现武官村大墓和祭祀坑、妇好墓及铸铜作坊、制骨作坊遗址等,并出土数千片甲骨刻辞。 殷墟 小屯东北地建筑基址—1981年在安阳市小屯村东北地探出一处大型建建群,占地面积约5千平方米。1989-1991年进行发掘,揭出三座大斐心式建筑。 该建筑群北面与三十年代所发掘乙组基址中最南边的乙二十基址相距约80米。 司母戊方鼎 刻辞卜甲—宽16.8厘米,小屯南地出土。 1973年在此进行了两次发掘,最大收获是发现了代的刻辞甲骨5,335片,这是建国以来甲骨文发现最多的一次。 刻辞卜骨—长19.5厘米,小屯南地出土。 殷墟博物宛 在安阳市小屯村东北殷代宫殿宗庙遗址及其以西地段内。南北长500多米,东西宽170多米,占地210亩(其中水面106亩)。 大门是根据甲骨文中的“门”子设计的,梁柱上雕刻殷代图案,门两侧有仿殷浮雕夔龙。苑内西南角复原殷代建筑—“母辛宗-妇好墓享堂”享堂坐落在妇好墓上,台基略大于墓口,南北长5.6米,东西宽5米。 苑中部,在原“乙二十”基址上建仿殷建筑乙二十大殿。建筑有前廊,廊柱雕刻殷代图案。 坐北朝南,全部建筑为木结构,四坡顶,顶上用茅草铺盖。苑北部为仿殷建筑甲十二,坐西朝东,南北长24米,宽8.2米,为二层楼阁式。 妇好墓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曾统率一万三千多将士出征作战。1976年她的墓葬在殷墟遗址西南侧被偶然发现,出土文物一千六百余间,玉器就占了七百五十五件。 商玉鹤—两只屈颈展翅的立鹤,是妇好墓出土的玉雕精品。 玉人—高7厘米,妇好墓出土。 妇好爵,高38厘米。 妇好铖,长39.5厘米。 賨 供 嵌绿松石象牙杯 天宁寺塔 在安阳市区西北隅。又称文峰塔。 平面呈八角形,为五层楼阁式砖塔,高38.65米。塔身下有莲瓣装饰的基座。 塔身内有盘旋梯道,可直登塔顶,鸟瞰全城。塔顶平台上有高约10米的喇嘛塔一座,作为塔刹较罕见。 此塔可能建于金元时期,其砖雕画像、图案和门窗装饰等可能为明代增建。 天宁寺塔 相州昼锦堂记碑 在安阳市区内韩琦庙内。 刻于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欧阳修撰文,蔡襄书,邵必题额。 碑文系欧阳修为韩琦所建昼锦堂写的一篇文章。书者蔡襄为北宋书法家。 此碑在各家金石古籍中均有著录。 府城隍庙 在安阳市老城内鼓楼东街路北。 坐北向南,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庙南北长100米,东西宽50米,有大殿4间,廊房数十间。 前殿面阔3间,进深3间,重檐歇山绿色琉璃瓦顶。后三大殿均为单檐悬山顶,二殿、三殿均为面阔3间,进深3间;四殿面阔5间,进深3间。 两侧有廊房20余间。 相州窑遗址 在安阳市北郊、安阳桥南洹河滨。 窑址所在地原为一小土丘,北临洹河,隔河与安阳桥村相望。遗址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260米,面积达9万多平方米。 堆积层一般大约1米,最厚处达1.5米。产品丰富多采,有生活用品、动物俑、人俑以及各种艺术装饰品。 胎质洁白,细腻坚硬,器表富于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多种。 瓷器的胎壁一般较厚,釉为青色透明琉琉质,有光泽,透过釉层可以窥见胎面,釉厚处色浓,薄处色淡。还有青中带绿、青中带黄、青灰、青褐等色。 相州窑是隋唐以来我国北方的重要制瓷场地。 林州市 林虑山 在林州市区西南15公里。 地势险要,风景宜人,为林州胜景之一。五代著名山水画家荆浩曾隐居于此,自称“洪谷子”。 历代多在此创建寺院,成为佛教胜地。洪谷一带名胜甚多,有千佛洞、大缘禅师摩崖塔、《三尊真容支提龛铭》碑、洪谷寺塔等。 千佛洞 在林虑山洪谷北崖山腰上。始凿于北齐武平五年(574。 5.【祖国的名胜古迹泰山、大明湖、趵突泉、漓江、象鼻山、西湖、峨眉 泰山——五岳之首.它东临波澜壮阔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凌驾于齐鲁大地,几千年来一直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佛、道两教兴盛之地,是历代帝王朝拜之山.历代帝王所到之处,建庙塑像,刻石题字,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泰山兼具古、丽、幽、妙,摩崖碑碣数不胜数,庙宇观堂满山遍布,山势壮丽,自然景观巍峨、雄奇、沉浑、峻秀.全山有古建筑群20多处,历史文化遗迹2000多处,历代文人雅士吟咏题刻和碑记无数.泰山的自然风光更是泰山引人之处,泰山高峰峻拔,雄伟多姿,既是“天然山岳公园”,又是“东方历史文化缩影”.泰山具有极其美丽壮观的自然风景,其主要特点为雄、奇、险、秀、幽、奥等. 大明湖——大明湖位于济南市区中心、旧城区北部,与趵突泉、千佛山并称济南三名胜.济南八景中,大明湖有三景:明湖泛舟、历下秋风、汇波晚照. 湖底由不透水的火成岩构成,因而湖水“恒雨不涨,久旱不涸”,常年保持较固定的水位. 大明湖自古遍生荷莲,湖畔垂柳依依,花木扶疏,“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她风景的最好写照.公园的人文景观十分丰富,历下亭、铁公祠、南丰祠、北极庙等三十余处名胜古迹掩映于绿树繁花之间,展现出悠久的历史文化. 大明湖是一天然湖泊,最早见于文字记载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隋唐时名莲子湖,历水波,宋时曾名西湖,到金元时始称大明湖.公园内碑刻石碣较多,著名者有杜甫诗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为清代何绍基书写,另有铁保书对联,何绍基、翁方纲等的碑记,皆具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水平. 趵突泉——位于济南市区中心,趵突泉南路和泺源大街中段,南靠千佛山,东临泉城广场,北望大明湖,面积158亩,是以泉为主的特色园林.今日之趵突泉正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成为“游济南不游趵突,不成游也”之盛誉.该泉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趵突泉是泉城济南的象征与标志,与千佛山、大明湖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 .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则认为趵突泉是“海内之名泉第一,齐门之胜地无双”.清代康熙皇帝南游时,曾观赏了趵突泉,兴奋之余题了“激湍”两个大字,并封为“天下第一泉”. 漓江——属于珠江水系,发源地在桂林北面兴安县境内的猫儿山.猫儿山是史称五岭之一的越城岭主峰,海拔2238米,号称中南最高峰,漓江由猫儿山下的涓涓细流汇集而成兴安县境内至今还保留着秦始皇时期修建的“灵渠”,它是中国第一条人工运河,史称“兴安灵渠”,它把漓江的水和湘江的水连接起来.湘江在湖南境内,属于长江水系.大自然赋予了它特定的方式.大家都知道,“世上无水不东流”是因为地球西部地形高,东部地形低所造成的,但惟有湘江的水是由南向北而去,漓江的水由北向南而下,所谓“湘漓分流”、“相离而去”,漓江故此得名,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另外漓江的“漓”字,在字典里面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大概也是漓江名称最佳的含义. 象鼻山——象鼻山原名漓山,又叫仪山、沉水山,简称象山,位于广西省桂林市内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山因酷似一只站在江边伸鼻豪饮漓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被人们称为桂林山水的象征.象鼻山海拔200米,高出水面55米,长108米,宽100米.山体面积1.3公顷,它是由3.6亿年前海底沉积的纯石灰岩组成的.清代工部郎中舒书在《象山记》中写道:“粤之奇以山,粤西之山之奇以石,而省城相对之象,则又其奇之甚.” 1986年依象鼻山辟建象山公园,园内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相辉映,主要景点有水月洞、象眼岩、普贤塔、宏峰寺及寺内的太平天国革命遗址陈列馆等. 西湖——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面,它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闻名中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被誉为人间天堂.西湖的水面面积约4.37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岛屿为6.3平方公里),湖岸周长15公里.水的平均深度在1.5米左右,最深处在 2.8米左右,最浅处不到1米.湖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8公里.苏堤和白堤将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个部分.1982年西湖被确定为国家风景名胜区,1985年被选为“全国十大风景名胜”. 西湖古称钱塘湖,又名西子湖,古代诗人苏轼就对它评价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峨眉山市境内,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地势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之美誉.气候多样,植被丰富,共有3000多种植物,其中包括世界上稀有的树种.山路沿途有较多猴群,常结队向游人讨食,胜为峨眉一大特色.它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有寺庙约26座,重要的有八大寺庙,佛事频繁.1996年12月6日,峨眉山乐山大佛作为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举世闻名的普贤菩萨道场.有山峰相对如蛾眉,故名.包括大峨眉、二峨眉、三峨眉、四峨眉.主峰3079.3米,高出成都平原2,500u223c2,600公尺.为褶皱断块山地,断裂处河谷深切.一线天、舍身崖等绝壁高达700u223c850公尺.山势雄伟,隘谷深幽,飞瀑。 6.找反映绍兴人文历史、名胜古迹的对联,再写100字以上的赏析性文 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私塾.鲁迅12岁在这里求学,塾师是寿镜湖老先生.三味书屋,是三长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寿镜吾老先生在此坐馆教书长达六十年. “三味书屋”之味:鲁迅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所提到的“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城内鲁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鲁迅先生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那么,为何叫“三味书屋”呢?原来,“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音希海,即醋和肉酱)”的古语.其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史记味如喝美酒吃佳肴:读诸子百家之类的书,味如酱醋(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三味书屋”的横匾是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书法家梁山舟书写的.当时,匾的两旁还悬挂着这样一副木刻的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三味”是指:读经典像吃主食;读历史像吃菜肴;读其它像加调料.关于“三味”:鲁迅的私塾老师(三味书屋)寿镜吾老先生的后人说,“三味”是指在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指的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菜淡饭,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 7.家乡的名胜古迹一百多字作文 天然去雕琢的壶镇自然景观,千奇百怪,绚丽多姿,山山水水都是景.春婀娜,夏旖旎,秋气爽,冬明净,四季迷人.狮子山、赤岩山、雁门山……山山秀丽:狮子威武,趣在登攀;赤岩巍峨,乐在远眺;雁门屹立,情在遐想.小龙潭、淙潭、百丈潭……潭潭神奇:小龙潭清澈见底,淙潭瀑布如练,百丈潭微波荡漾.壶镇镇作为千年古镇,积淀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有胡宅口、西山沿村的恐龙蛋化石,汉代名隐阮肇修身之所阮客洞,始建于五代的九松寺、惠明寺,建于宋代前的广济堰,始于宋盛于元的美化书院,繁荣于宋元时的大溪滩古窑址群,明朝苍岭之巅的阮公拜将台遗址,清朝的九进厅民居建筑,建于嘉庆年间的贤母桥及碑记,立于清咸丰元年的崇正书院碑,辛亥革命华龙会首领吕东升的故居,以及南宫寺、安庆庙、赤岩宝塔、缙云县“一大”会址等人文景观.。

华山的人文历史

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华山脚下生息。华山脚下的横阵、龙窝遗址是典型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清代国学大师,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一代儒宗、朴学大师,学问与革命业绩赫然”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考证认为,中华、华夏之“华”藉以华山而名,在其名作《中华民国解》中论述:“我国民族旧居雍梁二洲之地,东南华阴,东北华阳,就华山以定限,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有“中国考古界拓荒者”之称的古史学家、考古学家徐旭生(1888年—1976年),在其著作《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论述:“华夏集团发祥于今陕西省的黄土原上,在有史以前已经渐渐地顺着黄河两岸散布于中国的北方及中部的一部分地方。”而徐旭生的观点和同时代的历史学家蒙文通、傅斯年不谋而合,“足以证明所得各条并非一人的私见。” 中国考古类型学的奠基人,前中国考古学会会长苏秉琦(1909年10月4日—1997年6月30日)教授,晚年撰写的考古学著作《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被称为“中国考古学的世纪之作”,其中论述,中华民族正是以华山脚下的仰韶文化的玫瑰花作为自己的民族图腾而得名的 。苏秉琦在《谈“晋文化”考古》一文中说:“源于陕西关中西部的仰韶文化,约当距今六千年前分化出一个支系(宝鸡北首岭上层为代表),在华山脚下形成以成熟型的双唇小口尖底瓶与玫瑰花枝图案彩陶组合为基本特征的‘庙底沟类型",这是中华远古文化中以较发达的原始农业为基础的、最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火花"(花朵),其影响面最广、最为深远,大致波及中国远古时代所谓‘中国"全境,从某种意义上讲,影响了当时中华历史的全过程”。以“玫瑰花”为标志的仰韶文化,同起源于燕山北侧大凌河流域以“龙”为徽的北方红山文化,在桑干河上游交错相会,相互撞击、聚变,迸发出新的文明火花,“华山玫瑰燕山龙”的相遇,拉开了中华5000年文明的帷幕,这正是以华为名、以龙为徽的华夏民族共同体的前身。这一考证正好印证了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的一个观点——“中华”、“华夏”皆藉华山而得名 。苏秉琦的观点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王仁湘研究员 ,华中师范大学的陈建宪教授 ,多年来致力于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起源研究的中央民族大学陈连开教授等学者的认可和继承,陈连开还引述王震中、任式楠、孟华平等人的论述做了进一步探讨和延伸。2007年06月18日,金庸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做题为《中国历史大事》的演讲,演讲前特别声明:“我讲的并不是我独创的学问,而是苏秉琦教授的观点。”而金庸阐述演讲的观点,即“中华文化不是在黄河一个地方发展起来的,当时最主要的文明在华山脚下。因为以玫瑰花为图腾所以我们称之为华夏民族,就来自于这个‘华"字。” 华山地处黄河中游,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与黄河一起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据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考证认为,“中华”“华夏”藉华山而得名。又说:“我国民族旧居雍梁二州之地,东南华阴,东北华阳,就华山以定限,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我们的祖先还曾以华山位居祖国版图的最中间而称华山为“中华山”。华山周围聚集的部族为“中华山集居群落”,进而演化为“中华”和“中华民族”。当代知名人士也为华山题词:“华夏之根”“父山”。华山孕育了中华民族,缔造了中华文明。华夏之根在华山,民族之源在华山。 华山的道教宫观很多,历史也很悠久,早在汉武帝时就建有集灵宫,唐朝更陆续出现了一些由道士们自己所营建的宫观,相传大上方的白云宫就是唐金仙公主的修道处,至今遗迹犹存。经过宋、元两代的发展,到明代华山上的道教宫观已经很多了,香火很盛。由于庙宇最初多建在峰顶,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山洪暴发,庙舍冲毁极多,故清代以后所重建的多改在峪内。华山最主要的宫观是西岳庙。该庙在华山下十里之处,华阴东五里。旧址在黄神谷。它始建于汉武帝时,即前面讲过的集灵宫。东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曾立《西岳华山庙碑》,言东汉统治者祭华、修庙、祈雨等事。北魏兴光元年(公元454年),文成帝因旧庙已毁坏不堪,便在华阴东五里处的官道北兴建新庙。从北魏开始直至清代,历代人们都不断加以维修和扩建。另外还有云台观和玉泉院。云台观在华山下,去谷口二里,华阴南八里,为古明堂地,北周焦道广初创,唐天宝年间金仙公主复修。《华阴县志》载:“云台观以云台峰名。有二:其一为北周道士焦道广建,其一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为陈抟建。”陈抟初居华山,曾开辟荆榛,在观内居住。元、明、清历代不断修葺,迄今旧址还在,其东北尚有纪念陈抟的希夷祠。玉泉院在华山的张超谷,宋仁宗皇祐年间(公元1049—1053)为纪念陈抟所建,院与玉井潜通,玉泉溪水环绕,故名。院内有奉祀陈抟的希夷祠,祠后曾有希夷睡洞,传说是陈抟练习睡功之处,可惜早已不存。玉泉院的规模是清朝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华阴知县陆维垣所建,光绪时曾为大水冲毁,后修复。解故后,人民政府于1958年拨款重修并扩建。另外还有镇岳宫、玉女祠、全真观、圣母殿、毛女祠、炼丹炉、巨灵祠等等。这些庙多依山而建,结构精巧。 华山金石题咏最早见于周剑汉鼎,《古今刀剑录》曾有著述。碑及摩崖石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曾对宋以前的华山题刻进行研究和整理,写出《华岳题名跋》专著10卷,考察研究了自唐开元二十二年(734)至后唐清泰二年(935)200年间532人对华山的题名。清代顾炎武、王宏撰又将华山石刻收编成册,并辨析真伪。乾隆年间毕沅将华山的一石一字,均收于《关中金石记》中。华山石刻以摩崖石刻为主,是一个书法艺术宝库,被誉为镌刻在崖石上的书法博物馆。石上书法,行、草、隶、篆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崖上字迹经多年风剥雨蚀,山洪冲刷,多有被埋没或字迹不可辨认者。经县文物局1980年、1986年、1988年3次普查,仅登主峰道路侧傍及主要景点计有摩崖石刻330多条。按由下而上顺序,撷英辑要列表于后。凡表中“不详”或“口”者,多因字迹无法辨认或题字本无落款和年代模糊,有待后来之有识者考证。 题刻人中的著名有清代胜保、吴大澄、升允,民国孙中山、张大千等。华山小上方景点一处“陪睡”题刻,其落款为“后学李光汉”,被网友惊呼为神题刻。据收集华山崖刻的荆勤学表示,该题刻或为清代李光汉向睡仙陈抟(tuán)老祖表达谦恭。 《禹贡》:导河至于华阴。即华山之北矣。《山海经》: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高五千仞,广十里,远而望之,若华然,故曰华山。《白虎通》:西方华山,少阳用事,万物生华也。《尔雅》:西南之美者,有华山之金石云。《水经注》:华岳有三峰按《胜览》云:华岳三峰:芙蓉、明星、玉女是也,直上数千仞,基广而峰峻叠秀,屹于岭表,有如削成。山顶有二泉东曰太丘泉,西曰蒲池,东西分流,挂溜腾虚,直泻山下。今其山盘回峻挺,翼带河滨,控临关险,壮都邑之形胜,扼雍、豫之噤喉。秦中险塞,甲于天下,岂不以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山川之雄,泰华裒然称首哉!唐玄宗《华岳铭》:雄峰峻削,菡萏森爽。是曰灵岳,众山之长。伟哉此镇,峥嵘中土。高标赫日,半壁飞雨。 《捉搦歌》古乐府《游西岳诗》西晋·潘尼《华山馆为国家营功德诗》南北朝·沈约《行经太华》隋·孔德绍《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唐·李白《登华山》唐·李白《华山歌》唐·刘禹锡《华岳》唐·王维《望岳》唐·杜甫《华岳庙》唐·张籍《途经华山》唐·李隆基《水帘诗》唐·柳宗元《观华山瀑布》唐·吕履恒 1、洞里瓮是怎么回事儿?这一景观在群仙观上方登山道路旁。在一块岩石上有一洞,洞里有黑色釉瓮一口,而且瓮里还套有一洞。令人费解的是,石洞口小,瓮体大,此瓮是如何装入洞内的,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民间曾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洞里有个瓮,瓮里有个洞,洞里的瓮里有个瓮里洞,瓮里的洞里有个洞里瓮,不知是先有洞还是先有瓮。” 2、“全真岩”三字是如何刻在崖顶的?在南天门外长空栈道尽处的贺老石室上方悬崖绝壁上刻有三个斗方大的字“全真岩”,双线体楷书,笔力苍劲,刻工精湛,传为元代道士贺志真题刻。然而,令人惊诧和不解的是,此摩岩石刻在数十米高的崖壁上,且崖壁呈屋檐状,字就刻在“屋檐”下方,崖壁下就是万丈深渊,真不知贺老是如何将这三个字刻上去的? 3、“云天弧光”是怎样出现的?在天梯上方两块巨石周围,夏秋时节的雨天清晨,常常会有几缕电弧一样的光芒划过,格外耀眼,使夜幕下的石纹清晰可见,说是雷鸣前的闪电,但弧光过后并无雷声。不知这“弧光”是怎样出现的? 4、“莲台佛影”是怎样出现的?在华山南峰,空气湿润,阳光朗照的日子,有时会在一片轻雾上方突然出现一团彩色的光晕,光晕正中间有一阴影,其形状酷似佛身,或立或坐,惟妙惟肖,象是“神明奥区”,十分神奇,不知这种现象是如何出现的? 5、为什么会有“燕子衔表”?在南天门外有一石台,三面临壑悬空,下视深渊万丈,四围旷渺,相传是轩辕黄帝会群仙的地方。春夏立交,常有善男信女焚表以祭天神。黄表碎片纷飞漫舞天空,引来无数燕子叼衔,成为别有情趣的一道景观。不知这燕子为何要“叼表”呢? 6、“”是什么字呢?在苍龙岭上方平台边崖上刻有“云海”二字,落款就是“”题,不知“”是什么字?有人说是“昌”“明”二字,有人说是陕西关中方言“jiao”(意思就是太阳光很火辣),到底是什么字,至今既无稽可考,也无典可查,成为一大字谜。 7、仰天池为何“旱而不涸,涝而不溢”?在华山极顶落雁峰(南峰)巅有一天然石凹,宽不盈尺,长约一米,呈不规则形,青天近在咫尺,仰承天露,得名“仰天池”。池水清澈,涝时不盈溢,旱时不枯竭,一年四时与日月同在,不知是何道理?传说太上老君常用此水炼制金丹。 8、为什么黑龙潭水色变化无常?黑龙潭在华山南峰,潭不大,有一平米见方,常年积水,为黑龙水府,得名黑龙潭。令人不得其解的是,有时潭水呈黑色如墨,有时又清澈见底。人们百思不得其中奥妙。《说铃》一书就说:“龙在则水黑,龙去则水清”。 9、游山神灯是怎样出现的?明代画家王履在《玉女峰记》中记述夜宿玉女峰,夜半见峰巅崖畔有光如灯,或三或五游移不定,这就是华山神灯。《雍胜略》记述,华山白羊峰“每至三元八节,即有神灯或三或五现于崖端。”传说见神灯者必定福寿双全。 10、中方仙桥为什么人来人往?在华山峪三清殿南绝壑上,因天象变化,有时远远望去,在峰壑间能隐约看见一座象彩虹一样的桥,桥上人影幢幢,如群仙聚会。有位名叫史纪的人在《中方仙桥》诗中这样写道:“天丁役力鬼工成,人在秋虹背上行。高如紫霄冲鸟道,下临线壤小咸京。兰香佩玉朝金阙,子晋吹笙弄明月。万籁不鸣寒夜寂,清风飘落步虚声。”

少儿百科人文历史主要内容是什么?

少儿百科人文历史主要内容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人类的历史:此类话题通常将人类的历史从远古时期开始的重大事件和进化轨迹进行介绍。名人传记:这可能涵盖历史上的一些杰出人物,包括君主、科学家、作家和艺术家等等。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这可能涉及政治和文化的进化和更改,例如政治制度、战争、宗教和文化传承。工艺和发明:这可能包括发明的历史、技术进步以及影响各个方面生活、工作和文化的新技术的诞生。总的来说,少儿百科人文历史将会涵盖丰富多彩,深入浅出的历史知识,旨在为儿童提供有趣而易于理解的历史信息。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少儿百科可能在内容上略有不同,因此具体情况可能因书籍而异。

五四运动有何历史意义

1、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2、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即由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3、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出现的历史背景

一)华夏—汉民族的形成与先秦时期的民族融合中华民族的孕育时代,也就是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据传说和考古发掘,炎黄时代至尧、舜、禹时期,黄河中游的炎、黄两大部落,不断地碰撞融合,结成联盟向东推进,战胜了以泰山为中心的太昊、少昊集团,建立起号令黄河流域各部落的大联盟,并击败江汉流域的苗蛮集团,成为可追溯的中国早期民族融合的核心。所以,我们说,黄河中下游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是华夏族肇兴的腹地。 华夏族是汉民族的前身。“华夏”一词常被用以区别中原地区的民族与其周边的民族(即蛮夷戎狄),然而,华夏族实际上也并非全为中原之旅。它融夏、商、周三族初具雏形之后,就像滔滔东注的长江,涵化万水,汇合百川,最后形成一个庞大的民族集团。大体在周代,在这个族体中,既有涵盖了共同尊奉黄帝为始祖的夏、商、周三族的“华人”,又有华夏化了的戎人、氏人和夷人。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当时,中原地区“华夷”逐渐走向一体,内迁异族已被华夏吸收、融合。中原四周,齐、鲁吞并诸夷,秦霸西戎,楚征服统一诸蛮,边疆地区民族融合、兼并的速度也在加快。而华夏诸侯经过激烈的兼并、分化、吸收、统一,到战国时期只剩下齐、燕、韩、赵、魏等几个大国和在它们夹缝中的几个小国了。即使是原来被称为“蛮夷”的秦、楚已同被称为“诸夏”或“中国”,与周边各族出现了进一步融合的趋势。地区性的局部统一,为华夏一统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华夏族为核心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舞台。 总之,这一时期,中原大地及其周边各族,不断地凝聚、兼并、扩张,融合成一个新的民族——华夏族。华夏族自诞生之日起,又以迁徙、聚合、民族战争等诸多方式,频频与周边各民族碰撞、交流,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融入众多非华夏族的氏族和部落。这样,以华夏族为核心,在中国的腹心地区进行的民族融合,是为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重要特点。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自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日益腐败,统一的多民族大帝国分崩离析。之后,历三国和西晋的短暂统一,又出现了东晋十六国并立和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在这政权分裂、战乱频仍的三百多年中,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巨大动荡的旋涡之中。与此同时,由于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杂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这一时期,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骤然间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建立过政权的许多民族都纷纷与汉族融合。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是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即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的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在北方,史称“五胡”的匈奴、鲜卑、羯、氏、羌等塞外民族纷至沓来,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许多政权。这些民族政权,一般不管哪个民族居统治地位,大都与汉族世族阶级相联合;同时,在政权的组合上又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北方民族徙居中原,纷纷建立政权,一个最为直接的后果是:在中原地区形成了胡汉杂居的局面,为各民族的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这些民族在与汉族的长期杂居相处与通婚中,互相依存、互相吸收,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渐渐地,他们与汉族在经济、文化、语言、服饰、姓氏、习俗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差异逐渐缩小,与汉族逐渐融为一体。如至北魏后期,匈奴、羯、氏、羌等少数民族已不见于史乘,柔然、吐谷浑、敕勒等也与汉族逐渐融合。到隋朝统一黄河流域,从北方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差不多都被汉族融合了,连鲜卑族也最终完成了汉化。当然,在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大背景下,必须要提的重要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建立北魏政权后,为了巩固统治,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他顺应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模仿汉政权建立了封建政治制度,实行了三长制、均田制,改胡姓为汉姓,改胡服为汉服,提倡胡汉联姻。其中均田制的推行,使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的转化,对民族融合产生了有力的促进作用。迁都洛阳,更可以直接地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这大大加速了胡汉民族融合。 在南方,自秦汉以来,就有不少华夏或汉族大批进入蛮族区、西南夷及岭南地区。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为了逃避战乱和苛重的税役,或迁往河西陇右,或随晋室南迁而偏居江左,甚至在传统的蛮、俚、僚、爨等族聚居区,也能看到他们的踪迹。与此同时,豫州蛮、荆、雍州蛮向北推移,爨人被征调内地,成为南朝的编户齐民。通过这种双向的、对流式的迁徙杂居,以及不间断的武力征伐、联姻结盟和左郡左县的设置等多种渠道,南方地区汉族的夷化和夷族的汉化现象也日渐普遍。 (三)辽宋夏金元时期自五代十国以后,历史又进入一个大分裂、大混乱之后的大统一的辽宋夏金元时期。这一时期民族融合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民族融合先在各民族政权统治区域内进行,亦即主要在边疆进行。二是在北宋——辽——西夏、南宋——金——西夏对峙、纷争、冲突与逐步走向统一的过程中,由于民族大迁徙而再次改变民族分别格局,从而促进了一次新的民族大融合,为元的空前统一奠定了基础。 在宋的北部,辽夏金北族王朝的建立,促进了这一地区的民族融合。 建立辽的契丹源于鲜卑。它是在东灭渤海,频繁征伐回鹘、新罗、吐蕃、党项、室韦、沙陀、乌古等民族和不断向南扩张而逐渐发展起来的。随着向南发展,辽治下的汉人日益增多,在与中原的冲突和交融之中,缩小了差距,民族融合的最后结果是形成了以汉文化为核心又带有契丹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辽文化。 西夏为党项族所建,而党项族又是以党项羌为主体,吸收氐、羌、吐蕃以及西北地区其他民族成分而形成的重要民族,其发展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民族融合过程。西夏建国后,势力迅速扩大,相继与北宋、辽、金、南宋形成鼎立局面,盛时辖今宁夏、陕北、甘肃西部和内蒙古的一部分,为我国西北部的开发、统一与西北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 源于黑水靺鞨,崛起于东北的女真,灭辽亡宋建立了金。金灭辽,承继了辽文化,直接与汉文化相碰撞。尤其是在南下的过程中,金把大批俘获的汉人迁往东北,又把大批的女真人迁出故地,散居契丹、汉人地区。这种民族间的迁徙、杂处,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在宋的南部,吐蕃统治下的青藏高原诸部族,大理国统治下的乌蛮、白蛮等民族,南僚蛮诸族,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彼此间的融合以及与宋的交融。 这一时期,各大政治实体之间,在冲突与纷争的同时,还通过遣使、朝贡、互市、联姻等方式进行频繁交往,进行更为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其结果不仅有大量的少数民族融于汉族,还有不少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具体如契丹人在南宋时大批进入中原,至元代中叶已被元朝政府视同于汉人。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所列汉人8种就有契丹人,元代后期“契丹”之名便逐渐消失了。女真人的内迁从金太宗至金末,一直没有停止,特别是金宣宗因受蒙古人的压迫迁都汴京,内迁的女真人更多,约占女真人总数的一半。他们与汉人错杂而居,互为婚姻,改用汉姓,提倡儒学,女真人的民族特色已逐渐丧失。元代统治者将女真人、汉人、契丹人同列为第三等级,政治待遇相同,这在客观上消除了女真人与汉人的民族畛域,促使女真人更加汉化。迨至元末,中原地区的女真人已完全融入汉族中了。 (四)清代民族融合清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一个重要时期。较之前代,这时的民族融合、民族交往波澜壮阔,高潮迭起,并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满族与汉族和其他民族之间大融合。早在清军入关,满汉之间已经有了接触。清军入关后,随之满族大批迁入关内,客观上打破了满汉之间的地域界线,形成了交错杂居的局面。

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人文始祖”的是谁?

黄帝为什么被称为人文初祖黄帝,姓公孙,少典氏之子,因长于姬水 (今陕西黄陵县县沮水),故又姓姬。曾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封于有熊,号有熊氏。因崇尚土德,土为黄色,故称黄帝。黄帝,是中国历史上开启文明的第一位一统天下的领袖。他联合炎帝部落,从黄土高原出发,历经52战,一统华夏氏族、东夷氏族、苗蛮氏族三大部落,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我国最早的畜牧业生产与养蚕、舟车、房屋、衣裳、文字、音律、医药、算数等的发明创造,均始于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自西汉武帝以来,历代帝王均视黄帝为伟大始祖,故每逢清明节,都举行隆重的公祭活动,至明朝朱元璋时,更将此活动纳入国家大典之中。后人视其和炎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故有 "炎黄子孙"之称。黄帝居位百年,寿终110岁,娶有四位妻室 (螺祖、方雷氏、彤鱼氏、嫫母),生25子,得姓着14人。其后的少昊,黄帝之子;颛顼(音zhuan xu),黄帝之孙;帝喾,黄帝之曾孙;尧,黄蕾之玄孙;舜,黄帝第八代孙;殷汤,黄帝第十七代孙;周发 (姬发---周武王),黄帝第十九代孙,他们均为黄帝直系子孙。黄帝传十世,子孙相承1520年。他们也都是中国历史上有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黄帝之功,光耀千秋。 伏羲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如同亚当、夏娃创造西方文明一样,伏羲、女娲点燃了中华文明薪火,对中华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伏羲因其在中华文明史的巨大贡献,千百年来被尊称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受到了中华儿女的称赞和共同敬仰。  伏羲氏是我国远古时代一位杰出的部落首领,风姓。伏羲又称庖牺、包羲、孢羲、宓羲、庖牺等。西晋史学家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载:“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牺,长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燧人氏后,庖牺氏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百王为先。”  据史料记载,8000多年前的伏羲之前,“人民至质朴,卧者居居,坐者干干,群居聚处,知其母不识其父。至宓牺时,人民颇文,知欲诈愚,勇欲恐怯,强欲凌弱,众欲暴寡。”(《论衡61齐世篇》)伏羲结合当时先民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创画八卦、编结网罟、教人以渔、始兴嫁娶、制造乐器……用文明灯火,引导先民摆脱了茹毛饮血、巢穴群居、鸿蒙未启的原始状态,跨入了文明社会阶段。  《遁甲开山图》和《补史记61三皇本记》等中记载,伏羲氏之后,女娲代立。女娲氏没,大庭氏有天下。“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五代,皆袭庖牺氏之号”。史料和现有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伏羲文化遗迹说明,伏羲不仅代表个体,更代表一个时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时期,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的时代。伏羲部族在成纪(今天水)产生发展壮大后,为了使本部族有更大的生活空间,使生产有进一步的发展,伏羲及他们的继承者,带领一部分先民不断地探寻、迁徙,足迹遍布黄河流域、淮河平原、四川盆地、华东地区和云贵高原。  伏羲部族在迁徙的过程中把生产劳动技术、日常生活经验、社会管理办法、走向文明的措施不断发扬广大,并汲取各地先进的经验和做法,传承和发扬了伏羲开创的远古文明,推动了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向前发展,为我国人类早期社会摆脱蒙昧跨入文明阶段作出了重大贡献,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先河。使中华文明薪火相传,源远流长。伏羲的“开天明道”之功,奠定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繁荣昌盛的根基,伏羲氏得到了子孙世代崇敬,被尊称为“人祖”、“人宗”、“人皇”、“羲皇”,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敬仰的“人文始祖”。综上所述,通俗来说就是伏羲同学出来的混的时间明显比黄同学要早个几千年,黄同学带领出现的时候已经有了“社会”这个概念了,而这个概念是从哪来的呢?答案就是从伏羲同学那里开始的,所以说伏羲是最原始的“始祖”,他组建了“社会”这个体系,并开启了“社会文化”的源头,黄帝只是跟着伏羲后边做一些完善和修补,虽说是修补,但是功劳也绝对不比伏羲同学的小,但是毕竟伏羲在前,所以黄帝只能被称为有了社会之后所产生的社会人文的“初祖”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已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从历史的角度介绍贵州人文风情

旅游资源丰富优势突 贵州环境独特貌类型山石、水景、洞穴等自风光秀丽座迷公园;贵州民族众发历史悠久文物古迹特色鲜明民族风情古朴浓郁构文景观百花园全省旅游资源存量、种类、品位高、布广、特色鲜明、发潜力极 一.自风光绚丽姿、贵州山、层峦叠嶂峰耸岭峻岩奇石秀苗岭逶迤乌蒙磅礴娄山耸峙梵净山雄奇构篇涛翻浪卷山海崇山峻岭间流淌奔腾着河流千条山与水奇妙合作形众激流壮观瀑布汇世界少瀑海;江河湖泊与山川峡谷交相辉映构幅幅精美自风景画全省旅游自资源凸现五优势:山奇石秀山石景观全省石林景观一0处具良旅游发前景黄树星桥石林、银滩石林修文水石林、奢香石窗兴义泥凼石林等二瀑布与峡谷景观壮丽全省瀑布峡谷景观一000处其著名瀑布黄树瀑布群、赤水十丈洞瀑布群洞瀑布等;著名峡谷马岭河峡谷、潕阳河、乌江三峡、六广河七峡、关岭花江峡谷、黄坪飞云峡谷、阳南江峡谷等三洞穴类型、数量、洞景美全省度于二000米洞河一000条旱洞数量更著名织金洞、龙宫、河潭、晴隆厂石膏巨晶洞、修文缤洞、兴义飞龙洞、铜仁九龙洞等四森林美景比较著名森林景观梵净山林海、习水原林、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黔西百杜鹃赤水竹海等较著名森林公园贵阳森林公园、黔灵公园、花溪公园等梵净山位于黔东区武陵山主峰海拔二5漆二米世界同纬度区原植物保存完区一9吧漆列入际物圈保留中国五湖泊与水库景观全省水库一900座已作旅游发比较著名红枫湖、百花湖、万峰湖、草海、乌江水库等威宁草海势高、面积喀斯特湖泊面积三0平千米杭州西湖5倍 二.名胜古迹引入胜贵州古类发祥发历史悠久文化历史遗迹较特色鲜明构独具特色旅游资源全省具定价值文物四000处;已发现旧石器代文化遗址50处其式发掘二0处;土文物万余件较著名命名观音洞文化观音洞旧石器遗址命名桐梓、水城、兴义类化石贵州古墓具较高考古价值赫章等已发现处战至西汉墓群、明十八先墓等贵州古建筑布广具强烈特色著名安顺文庙、贵阳甲秀楼、修文阳明洞、镇远青龙洞、贵阳弘福寺、黎平坪风雨桥等镇远青龙洞-元禅院全宏伟悬空古建筑贵州革命文物丰富全占重要位工农红军贵州革命遍及全省陆0县、市留许重要遗址已列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三0处著名遵义议址、黎平议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红军四度赤水遗址等纪念民革命先烈旧址邓恩铭、王若飞、周逸群、旷继勋烈士故居等外贵州酒文化、茶文化、傩文化、郎德铜鼓文化、西秀云山屯堡文化等鲜明特色 三.民族文化风格各异贵州民族文化百花园民族节丰富彩全省包括民族村寨内民族风情点四0少数民族节一000规模较苗族、布依族四月八、布依族六月六、彝族火节、水族端节、瑶族盘古王节等贵州民族歌舞海洋苗族歌舞飞歌、游歌古歌、酒歌芦笙舞、木鼓舞、踩鼓舞等;侗族歌歌声洪亮气势磅礴曲调庄严音域宽广。
 首页 上一页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