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历史有关于文字的产生和文学戏剧的资料

第一节 文字的产生 在人类历史上,任何工艺技术——特别是重大工艺技术——的发明,都有赖于社会对它的需求和物质条件的具备。印刷术也不例外。现实情况是,印刷术的发明取决于社会在文化和生活方面对印刷这一转印复制术的需求,而这一需求的实现,又是以包括文字的产生、发展和规范,以及印刷原材料在内的物质条件的具备为前提的。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作为印刷复制对象的文字的产生、发展和规范,尽管人们需要印刷术,尽管印刷术在织物领域能够得以应用,但印刷术的完善和发展也是困难、缓慢的。是文字的产生、发展和规范导致了社会对印刷术的复制需求,提供了复制对象。文字与印刷术的诞生和发展有着相互促进和制约的不解之缘。 中国的文字是从图画中分离、转化而来的。而这些早期的文字和图画,正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出于记载和传播信息、交流思想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这里边有个自然而又必然的演变过程。当我们探讨文字的起源时,自然而然地会涉足最初导致文字产生的那些原始的、记载和交流思想的记事方法,从结绳、契刻和图画文字谈起。 一、从结绳、契刻到图画文字 人类社会之初,生产力极其低下,出于生存的需要,人们不得不联合起来,采用原始、简陋的生产工具,同大自然作斗争。在斗争中,为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语言诞生了。但语言一瞬即逝,它即不能保存,也无法传到较远一点的地方去,而某些需要保留和传播到较远地方去的信息,单靠人的大脑的记忆是不行的。于是,原始的记事方法——“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应运而生了。 1、结绳记事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采用过各式各样的记事方法,其中使用较多的是结绳和契刻。中国古籍文献中,关于结绳记事的记载较多。公元前战国时期的著作《周易·系辞下传》中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汉朝人郑玄,在其《周易注》中也说:“古者无文字,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中也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这是讲结绳为约,说得已相当明白、具体了。 2、契刻记事 契刻的目的主要是用来记录数目。汉朝刘熙在《释名·释书契》中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清楚的说明契就是刻,契刻的目的是帮助记忆数目。因为人们订立契约关系时,数目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引起争端的因素。于是,人们就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作符号,刻在竹片或木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这就是古时的“契”。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分作两半,双方各执一半,以二者吻合为凭。关于古代契刻的情况,《列子·说符》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宋国人,在路上拾到一个别人遗失的契”,回到家中便把契藏了起来,并偷偷地数契上刻的齿数,以为这些齿代表的钱数不少,非常高兴,情不自禁地对邻居说:“我很快就要发财了。”这段故事说明古代的契上刻得是数目,主要用来作债务的凭证。图3-1是在甘肃省西宁县周家寨出土的仰韶期遗址的骨契图形。 图3-1 周家寨出土的骨契图形 图3-2 秘鲁印加人结绳记事图形 结绳记事,契刻记事,以及其它类似的记事方法,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皆有之。中国一直到宋朝以后,南方仍有用结绳记事的。南美洲的秘鲁,尤其著名。有的民族,利用绳子的颜色和结法,还可以精确地记下一些事情来。图3-2是秘鲁印加人用的结绳记事的图形。 作为原始的记事方法的结绳记事,不论它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方位的一些简单的概念,是一种表意形式。可以把它看成是文字产生前的一个孕育阶段,但它不能演变成文字,更不是文字的产生。因为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而不能进行思想交流,不具备语言交流和记录的属性。因此,结绳记事不可能发展为文字。 3、图画文字 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毕竟是原始的、非常简陋、粗略的记事方法,记事范围小,准确性差。人们不得不采用一些其它的、譬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说:“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有了较普通、较广泛的语言”之后才有可能。譬如,只有在这时,有人画了一只虎,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虎”;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像”。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上面说的“虎”和“像”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间而用之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导致从图画中分离出来。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图画文字进一步发展为象形文字。正如《中国文字学》所说:“文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但图画却不一 定都能读。后来,文字跟图画渐渐分歧,差别逐渐显著,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这就是原始的文字。 关于文字的起源,战国时代有不少仓颉作书的传说,见于史载多处。如《荀子解蔽》中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吕氏春秋·君守篇》说:“奚仲作车,仓颉作书……。”说中国的文字是仓颉创造的。 关于仓颉造字,历史上有这样一个近似于神话的传说,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黄帝统一华夏之后,感到用结绳的方法记事,远远满足不了要求,就命他的史官仓颉想办法,造字。于是,仓颉就在当时的洧水河南岸的一个高台上造屋住下来,专心致志地造起字来。可是,他苦思冥想,想了很长时间也没造出字来。说来凑巧,有一天,仓颉正在思索之时,只见天上飞来一只凤凰,嘴里叼着的一件东西掉了下来,正好掉在仓颉面前,仓颉拾起来,看到上面有一个蹄印,可仓颉辨认不出是什么野兽的蹄印,就问正巧走来的一个猎人。猎人看了 看说:“这是貔貅的蹄印,与别的兽类的蹄印不一样,别的野兽的蹄印,我一看也知道。”仓颉听了猎人的话很受启发。他想,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征,画出图像,大家都能认识,这不就是字吗?从此,仓颉便注意仔细观察各种事物的特征,譬如日、月、星、云、山、河、湖、海,以及各种飞禽走兽、应用器物,并按其特征,画出图形,造出许多象形字来。这样日积月累,时间长了,仓颉造的字也就多了。仓颉把他造的这些象形字献给黄帝,黄帝非常高兴,立即召集九州酋长,让仓颉把造的这些字传授给他们,于是,这些象形字便开始应用起来。为了纪念仓颉造字之功,后人把河南新郑县城南仓颉造字的地方称作“凤凰衔书台”,宋朝时还在这里建了一座庙,取名“凤台寺”。 上述这些虽然都是传说,不足为据,但其内涵却不无道理,这就是文字从图画中来,最早出现的文字是图画文字。至于文字的产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或者说,对中国文字的产生作现实、客观的分析,不难看出,文字是人类社会某一发展阶段上的必然产物,是原始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演变而来的,它不可能是由哪一个人单独发明创造的。或许仓颉曾对朦胧中的图画文字作过一次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整理,也未可知。至于仓颉作书、也就是文字诞生的年代,历史上众说纷纭。比较统一的说法是“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仓颉造字当在公元前二十六世纪的黄帝时期。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之前,中国的文字——汉字,已经诞生并日趋成熟了。 二、早期的定型文字——甲骨文 中国的文字从出现至今,已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字、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要求而逐渐派生出来的各种印刷字体等漫长的发展历程。其中,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写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图3-3、3-4)。因为那时人们用被灼烫过的甲骨上的纹络来判断事物的吉凶。占卜完毕,就将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后验证刻在上面,形成了具有明显特征的甲骨文。 甲骨文的文字,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满朱砂,其字体与今不同,因此难以辨认。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个。经过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分析、判断,能够辨认的已近两千。这些甲骨文字,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而且异体字较多(参见图2-10)。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声、假借的字,说明文字的使用已经有了相当长久的历史(图3-5)。 图3-3 刻有文字的龟甲 图3-4 刻有文字的兽骨 戏剧文学① 刘承华 一、戏剧文学的特征 戏剧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没有舞台,没有演员,便没有戏剧。一出戏的演出,首先要有剧本作为舞台演出的基础;还要有布景、道具、化妆、灯光、服装和效果;有的要音乐伴奏;演员的形体动作要有舞蹈因素,等等。戏剧是文学、美术、音乐和舞蹈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综合性,是戏剧的显著特征。 戏剧和其他艺术样式的不同点,就在于它通过演员的语言和形体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开展故事情节,以揭示既定的主题。因此,演员在舞台上所塑造的戏剧形象是直接形象。这和文学作品必须通过阅读和想象才能获得的形象——间接形象,是有显著区别的。戏剧形象的直接性,使观众具体地看到了逼真的生活场景和人物的音容笑貌,听到人物的声音,甚至直接感受到人物情绪的细微变化。因而,戏剧艺术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比较直接和强烈。形象的直接性,是戏剧的又一个特征。 弄清了戏剧的特征之后,我们再研究戏剧文学(即供演出的“脚本”,或称“剧本”)的特点。 剧本,是戏剧得以演出之“本”,但并不等于戏剧,它只是构成戏剧艺术的基本因素之一。剧本属于语言艺术的范畴,是一种文学体裁,具有可供阅读的文学价值。一般说来,戏剧文学的特点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戏剧文学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要求有集中的戏剧情节和激烈的戏剧冲突。 剧本不仅供人们阅读,主要是为了在舞台上演出而创作的。因此,剧作者要把人物、时间、场景高度集中,即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和时间内,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以及一定的场景,展开复杂的矛盾冲突,推动剧情的发展,以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的情节像翻腾的波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紧凑地向前发展,迅速地展示人物性格。也只有这样,作品才能有“戏”,才能动人心弦,吸引观众。 剧本集中表现矛盾冲突,要求剧情的集中性,要求开门见山地揭示矛盾,紧凑地发展矛盾,迅速地把矛盾冲突推向高潮。戏剧矛盾必须是激烈的,在演出时应能始终紧紧地抓住观众和听众,以郭沫若的五幕历史剧《屈原》为例。屈原一生有着曲折复杂的遭遇,有着漫长的悲剧历史,怎样写进剧本里,再现于舞台呢?郭沫若为此考虑再三。起初,郭沫若想写上、下两部,但是,写作的结果,原计划完全被打破了。郭沫若自己说:“本打算写屈原一世的,结果只写了屈原的一天——由清早到夜半过后。但这一天似乎已把屈原的一世概括了。”《写完五幕剧〈屈原〉之后》,《郭沫若谈创作》,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6页。郭沫若怎样以一天来概括屈原的一生呢?他把楚王朝抗秦派与亲秦派几十年间的纷争集中起来,压缩在秦使张仪来楚的这一天,又把两派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他删刈了史实上的枝蔓,简化了斗争的过程,突出了两派间的政治斗争,形成了尖锐的戏剧冲突。这样,屈原一天中的思想、行为、遭遇,凝练地反映了他一世的面貌,概括了他一世的悲剧历史。所有这些,都说明了戏剧文学高度集中反映生活的特点。 戏剧冲突是戏剧艺术的生命,戏剧正是通过它引来生活的激流,掀起观众的感情波澜,产生动人的艺术力量。高尔基说:“除了文学才能以外,戏剧还要求有造成愿望或意图的冲突的巨大本领,要求有用不可反驳的逻辑迅速解决这些冲突的本领。”《高尔基文学书简》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年版,第11~12页。这里所说的“愿望或意图的冲突”,是和人物的性格紧密相联的。戏剧冲突为人物的性格所决定,又为展示人物性格服务。戏剧文学的作者,就是从生活出发,根据特定主题的需要,通过戏剧冲突,尖锐地表现出生活中本质的矛盾。…… (二)戏剧文学的语言要求个性化和动作性 戏剧文学人物的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材料。高尔基在《论剧本》中说:“剧本(悲剧和喜剧)是最难运用的一种文学形式,其所以难,是因为剧本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己的特征,而不用作者提示。”高尔基:《文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243页。如果说,在舞台演出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来理解人物,而在剧本中,对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却不能作细致的描写,只能作一些必要的提示,我们要了解人物,就只能通过对话独白等。用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可以说是剧本在表现手段上的一个独具的特点。在《雷雨》的第二幕里,鲁侍萍到周公馆去找他的女儿四凤,她没有想到这就是三十年前曾经玩弄了她而后又抛弃了她的周朴园的家,及至她和周朴园互相认出了以后,两个人物思想性格之间的尖锐对立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出来。他们这一段对话很长,我们只举出几句就可以说明问题。 朴:(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不是我要来的。 朴:谁指使你来的? 鲁:(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朴: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愤怒)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在这里,周朴园表现了其冷酷本性,他以自己阴暗卑劣的心理揣度鲁侍萍,认定对方找到这里来,一定是受人指使来进行敲诈的。而鲁侍萍的答话则表现了她心地的磊落和对于周朴园的愤恨。通过这样的精彩对话,揭示人物的鲜明性格和不同性格之间的尖锐对立,正是剧本对话的基本任务。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可以通过对话来表现,有时也通过人物的独白来直接告诉读者。为了顾及戏剧效果以及戏剧时间的限制,戏剧语言必须简洁、含蓄。剧作家在写剧本时都非常注意语言的锤炼、力求做到人物语言洗练、简洁而又富有表现力,力求做到人物语言的高度个性化。 戏剧语言要能鲜明地表达人物的动作,即富于动作性。戏剧所要求的动作,是指人物的主动、积极以及强烈的情感,并且要从人物的动作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一个剧本的语言蕴含着丰富的动作性,就可为演员的表演提供广阔的余地。演员就能凭借这些语言,想象出他所扮演角色的动作、表情和姿态,使演员更好地塑造形象。当然,戏剧中的语言也是一种动作,不仅是外形的,而且是内心的动作。因为语言产生于内心动作(即思想感情),又能引起千变万化的外部动作。所以,优秀剧作的人物语言,是富于动作性的,它暗示着或鲜明地表现出剧中人物的一系列行动,从而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这些语言,不是剧作者强加给他所塑造的人物的,它应该是剧中人物在特定环境中必然要说的话。 二、戏剧文学的分类 戏剧文学的种类繁多,可以按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分类。根据容量的大小,可以分作独幕剧和多幕剧;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和歌剧;而根据戏剧文学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性质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对读者的感染作用,则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下面分别予以简要论述: (一)悲剧、喜剧和正剧 悲剧、喜剧和正剧是戏剧评论中经常运用的概念,而且也作为美学范畴运用于对其他艺术作品的分析。 悲剧 悲剧大都展示重大的或有深刻社会意义的矛盾冲突,表现在善恶两种势力的激烈斗争中,邪恶势力对善的势力的暂时胜利。悲剧所反映的是不能解决的或不能缓和的矛盾,在斗争中常因力量悬殊而以正面主人公的失败或毁灭而告终。正如鲁迅所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97页。。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悲剧的内容和形态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在我国,传统戏曲中有许多描写悲剧性矛盾的优秀作品,多数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性和理想化的结局。例如,关汉卿的《窦娥冤》这部杰出的杂剧,集中描写了窦娥的冤屈和她的抗议。窦娥以年轻的生命做代价,认识了一个可怕的、然而却是千真万确的真理:“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她的屈死概括了封建社会无数枉断屈斩的冤狱,对封建社会的黑暗是一个深刻的揭露和批判。窦娥的悲剧不仅是一个善良者被毁灭的悲剧,而且是一个抗争者被毁灭的悲剧,它达到悲剧艺术中比较高的悲壮境界,它在被压迫人民心中播下抗争的火种。 喜剧 喜剧同悲剧恰好相反。一般来说,它是以讽刺或嘲笑丑恶落后现象,从而肯定美好、进步的现实或理想为主要内容的。喜剧最重要的是要创造喜剧性格,通过巧妙的结构和诙谐的台词,运用夸张的手法和滑稽的形式,产生引人发笑的艺术效果。鲁迅说:“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97页。。19世纪,俄国著名的作家果戈理的五幕讽刺喜剧《钦差大臣》无情地嘲笑了无丑不有、无恶不作、掠夺成性的沙皇官僚,而俄国专制制度就是由这些官僚组成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决定把我当时所知道的俄罗斯的全部丑恶,把一切非正义的行为聚成一堆,……我决定同时嘲笑这一切”转引自季莫菲耶夫主编:《俄罗斯苏维埃文学简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第216页。。 中国戏曲也有悠久的喜剧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喜剧的内容也有所变化。它一方面要批评、嘲笑生活中落后和垂死的东西,另一方面则又要肯定与支持新的事物和先进人物。 正剧 正剧兼有悲、喜剧的因素,又介于悲剧和喜剧之间,所以又称为悲喜剧。它在反映生活方面超越了悲剧和喜剧的范围。悲剧中无法解决的矛盾,在正剧中可以得到解决。社会生活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单纯呈现为悲剧性的或喜剧性的,而是有悲有喜,悲喜交织。因此,混合着悲喜成分,以代表正义的一方取得胜利为结局的正剧,在戏剧舞台上占据了突出的地位。 (二)话剧、歌剧和舞剧 话剧 话剧是通过演员的对白来揭示全剧内容的戏剧。我国的话剧起始于五四运动以后。它受欧洲话剧的影响,也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戏剧中的有益成分。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优秀剧作,如曹禺的《雷雨》《北京人》,老舍的《茶馆》《龙须沟》。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影响,近几年,在我国话剧舞台上出现了一些形式崭新的剧目,一些中青年作者,在话剧领域中进行了新的探索。 歌剧 歌剧是以歌唱、音乐为主的戏剧,所以也称歌剧为乐剧。有的歌剧只有歌唱,没有独白和对话,有的则是歌唱、独白和对话三者兼而有之。西洋古典歌剧只有唱歌,没有对话和独白,中国古代的戏曲,是歌舞剧或歌剧。歌剧的唱词像诗歌一样,有韵律,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比较宜于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白毛女》《江姐》《红湖赤卫队》《茶花女》《费嘉罗的婚礼》等都是中外著名的歌剧。 舞剧 舞剧是一种把舞蹈、音乐、戏剧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戏剧艺术。它的特点是:剧情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靠演员的舞蹈动作(还有音乐语言)来表现。它虽然是音乐和舞蹈的结合,但又有戏剧的故事情节,所以又称之为“剧”。欧洲的著名芭蕾舞剧《天鹅湖》和我国近年来创作的优秀舞剧《丝路花雨》都符合这一特点。 歌舞剧 歌舞剧是一种将诗歌、音乐、舞蹈、戏剧等因素综合在一起,载歌载舞,亦唱亦白的戏剧艺术。它不仅是我国最早的戏剧形式,而且也是我国最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它是我国古典戏曲、戏剧的主流。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曲都可包括在歌舞剧之中。 (三)独幕剧和多幕剧 独幕剧 独幕剧是独成一幕的短剧。它的容量较小,把全剧情节集中在一幕中来表现,类似于小说中的短篇。它的人物较少,情节也比较简单,往往通过一个集中的生活片断,反映具有重大意义的主题,表现尖锐的矛盾冲突。 多幕剧 多幕剧是大型的戏剧。它的容量较大,剧情较复杂,同长篇小说一样,篇幅长,可以容纳更多的人物,可以有比较复杂的故事情节。它分幕分场,能够通过换幕来表现时间的间隔和空间的转移。因此,多幕剧能够反映更广阔的社会生活。 除上述三个主要分类标准以外,还能以题材的时代为依据,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或者以地域特色为标准,分为越剧、川剧、京剧、粤剧等。 近几年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不少剧作者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努力吸取民族戏曲的精华,大胆借鉴外来形式,创作了一批形式新颖的剧本,改变了我国话剧艺术的单一状态,呈现出多样化的可喜面貌。例如:《屋外有热流》《血,总是热的》《绝对信号》《陈毅市长》《野人》《街上流行红裙子》等。这些剧本追求流畅自然的情节结构。它们多没有贯穿到底的中心事件,也没有十分严格的场次限制,时空的跨度大、跳跃性强,因而扩大了舞台容量,展现出了更加广阔多变的生活画面。另外,在舞台美术设计中,布景和道具都较简单,不求形似,只要观众意会;采用幕外音、幻觉形象等,深入生动地揭示人物的心理;注重感情的抒发,着力开掘现代人丰富复杂的心灵等。

历史有关于文字的产生和文学戏剧的资料

第一节 文字的产生 在人类历史上,任何工艺技术——特别是重大工艺技术——的发明,都有赖于社会对它的需求和物质条件的具备。印刷术也不例外。现实情况是,印刷术的发明取决于社会在文化和生活方面对印刷这一转印复制术的需求,而这一需求的实现,又是以包括文字的产生、发展和规范,以及印刷原材料在内的物质条件的具备为前提的。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作为印刷复制对象的文字的产生、发展和规范,尽管人们需要印刷术,尽管印刷术在织物领域能够得以应用,但印刷术的完善和发展也是困难、缓慢的。是文字的产生、发展和规范导致了社会对印刷术的复制需求,提供了复制对象。文字与印刷术的诞生和发展有着相互促进和制约的不解之缘。 中国的文字是从图画中分离、转化而来的。而这些早期的文字和图画,正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出于记载和传播信息、交流思想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这里边有个自然而又必然的演变过程。当我们探讨文字的起源时,自然而然地会涉足最初导致文字产生的那些原始的、记载和交流思想的记事方法,从结绳、契刻和图画文字谈起。一、从结绳、契刻到图画文字 人类社会之初,生产力极其低下,出于生存的需要,人们不得不联合起来,采用原始、简陋的生产工具,同大自然作斗争。在斗争中,为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语言诞生了。但语言一瞬即逝,它即不能保存,也无法传到较远一点的地方去,而某些需要保留和传播到较远地方去的信息,单靠人的大脑的记忆是不行的。于是,原始的记事方法——“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应运而生了。1、结绳记事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采用过各式各样的记事方法,其中使用较多的是结绳和契刻。中国古籍文献中,关于结绳记事的记载较多。公元前战国时期的著作《周易·系辞下传》中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汉朝人郑玄,在其《周易注》中也说:“古者无文字,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中也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这是讲结绳为约,说得已相当明白、具体了。2、契刻记事 契刻的目的主要是用来记录数目。汉朝刘熙在《释名·释书契》中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清楚的说明契就是刻,契刻的目的是帮助记忆数目。因为人们订立契约关系时,数目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引起争端的因素。于是,人们就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作符号,刻在竹片或木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这就是古时的“契”。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分作两半,双方各执一半,以二者吻合为凭。关于古代契刻的情况,《列子·说符》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宋国人,在路上拾到一个别人遗失的契”,回到家中便把契藏了起来,并偷偷地数契上刻的齿数,以为这些齿代表的钱数不少,非常高兴,情不自禁地对邻居说:“我很快就要发财了。”这段故事说明古代的契上刻得是数目,主要用来作债务的凭证。图3-1是在甘肃省西宁县周家寨出土的仰韶期遗址的骨契图形。图3-1 周家寨出土的骨契图形 图3-2 秘鲁印加人结绳记事图形 结绳记事,契刻记事,以及其它类似的记事方法,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皆有之。中国一直到宋朝以后,南方仍有用结绳记事的。南美洲的秘鲁,尤其著名。有的民族,利用绳子的颜色和结法,还可以精确地记下一些事情来。图3-2是秘鲁印加人用的结绳记事的图形。 作为原始的记事方法的结绳记事,不论它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方位的一些简单的概念,是一种表意形式。可以把它看成是文字产生前的一个孕育阶段,但它不能演变成文字,更不是文字的产生。因为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而不能进行思想交流,不具备语言交流和记录的属性。因此,结绳记事不可能发展为文字。3、图画文字 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毕竟是原始的、非常简陋、粗略的记事方法,记事范围小,准确性差。人们不得不采用一些其它的、譬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说:“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有了较普通、较广泛的语言”之后才有可能。譬如,只有在这时,有人画了一只虎,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虎”;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像”。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上面说的“虎”和“像”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间而用之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导致从图画中分离出来。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图画文字进一步发展为象形文字。正如《中国文字学》所说:“文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但图画却不一 定都能读。后来,文字跟图画渐渐分歧,差别逐渐显著,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这就是原始的文字。 关于文字的起源,战国时代有不少仓颉作书的传说,见于史载多处。如《荀子解蔽》中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吕氏春秋·君守篇》说:“奚仲作车,仓颉作书……。”说中国的文字是仓颉创造的。 关于仓颉造字,历史上有这样一个近似于神话的传说,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黄帝统一华夏之后,感到用结绳的方法记事,远远满足不了要求,就命他的史官仓颉想办法,造字。于是,仓颉就在当时的洧水河南岸的一个高台上造屋住下来,专心致志地造起字来。可是,他苦思冥想,想了很长时间也没造出字来。说来凑巧,有一天,仓颉正在思索之时,只见天上飞来一只凤凰,嘴里叼着的一件东西掉了下来,正好掉在仓颉面前,仓颉拾起来,看到上面有一个蹄印,可仓颉辨认不出是什么野兽的蹄印,就问正巧走来的一个猎人。猎人看了 看说:“这是貔貅的蹄印,与别的兽类的蹄印不一样,别的野兽的蹄印,我一看也知道。”仓颉听了猎人的话很受启发。他想,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征,画出图像,大家都能认识,这不就是字吗?从此,仓颉便注意仔细观察各种事物的特征,譬如日、月、星、云、山、河、湖、海,以及各种飞禽走兽、应用器物,并按其特征,画出图形,造出许多象形字来。这样日积月累,时间长了,仓颉造的字也就多了。仓颉把他造的这些象形字献给黄帝,黄帝非常高兴,立即召集九州酋长,让仓颉把造的这些字传授给他们,于是,这些象形字便开始应用起来。为了纪念仓颉造字之功,后人把河南新郑县城南仓颉造字的地方称作“凤凰衔书台”,宋朝时还在这里建了一座庙,取名“凤台寺”。 上述这些虽然都是传说,不足为据,但其内涵却不无道理,这就是文字从图画中来,最早出现的文字是图画文字。至于文字的产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或者说,对中国文字的产生作现实、客观的分析,不难看出,文字是人类社会某一发展阶段上的必然产物,是原始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演变而来的,它不可能是由哪一个人单独发明创造的。或许仓颉曾对朦胧中的图画文字作过一次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整理,也未可知。至于仓颉作书、也就是文字诞生的年代,历史上众说纷纭。比较统一的说法是“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仓颉造字当在公元前二十六世纪的黄帝时期。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之前,中国的文字——汉字,已经诞生并日趋成熟了。二、早期的定型文字——甲骨文 中国的文字从出现至今,已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字、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要求而逐渐派生出来的各种印刷字体等漫长的发展历程。其中,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写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图3-3、3-4)。因为那时人们用被灼烫过的甲骨上的纹络来判断事物的吉凶。占卜完毕,就将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后验证刻在上面,形成了具有明显特征的甲骨文。 甲骨文的文字,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满朱砂,其字体与今不同,因此难以辨认。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个。经过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分析、判断,能够辨认的已近两千。这些甲骨文字,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而且异体字较多(参见图2-10)。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声、假借的字,说明文字的使用已经有了相当长久的历史(图3-5)。图3-3 刻有文字的龟甲 图3-4 刻有文字的兽骨戏剧文学①刘承华一、戏剧文学的特征戏剧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没有舞台,没有演员,便没有戏剧。一出戏的演出,首先要有剧本作为舞台演出的基础;还要有布景、道具、化妆、灯光、服装和效果;有的要音乐伴奏;演员的形体动作要有舞蹈因素,等等。戏剧是文学、美术、音乐和舞蹈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综合性,是戏剧的显著特征。戏剧和其他艺术样式的不同点,就在于它通过演员的语言和形体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开展故事情节,以揭示既定的主题。因此,演员在舞台上所塑造的戏剧形象是直接形象。这和文学作品必须通过阅读和想象才能获得的形象——间接形象,是有显著区别的。戏剧形象的直接性,使观众具体地看到了逼真的生活场景和人物的音容笑貌,听到人物的声音,甚至直接感受到人物情绪的细微变化。因而,戏剧艺术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比较直接和强烈。形象的直接性,是戏剧的又一个特征。弄清了戏剧的特征之后,我们再研究戏剧文学(即供演出的“脚本”,或称“剧本”)的特点。剧本,是戏剧得以演出之“本”,但并不等于戏剧,它只是构成戏剧艺术的基本因素之一。剧本属于语言艺术的范畴,是一种文学体裁,具有可供阅读的文学价值。一般说来,戏剧文学的特点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戏剧文学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要求有集中的戏剧情节和激烈的戏剧冲突。剧本不仅供人们阅读,主要是为了在舞台上演出而创作的。因此,剧作者要把人物、时间、场景高度集中,即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和时间内,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以及一定的场景,展开复杂的矛盾冲突,推动剧情的发展,以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的情节像翻腾的波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紧凑地向前发展,迅速地展示人物性格。也只有这样,作品才能有“戏”,才能动人心弦,吸引观众。剧本集中表现矛盾冲突,要求剧情的集中性,要求开门见山地揭示矛盾,紧凑地发展矛盾,迅速地把矛盾冲突推向高潮。戏剧矛盾必须是激烈的,在演出时应能始终紧紧地抓住观众和听众,以郭沫若的五幕历史剧《屈原》为例。屈原一生有着曲折复杂的遭遇,有着漫长的悲剧历史,怎样写进剧本里,再现于舞台呢?郭沫若为此考虑再三。起初,郭沫若想写上、下两部,但是,写作的结果,原计划完全被打破了。郭沫若自己说:“本打算写屈原一世的,结果只写了屈原的一天——由清早到夜半过后。但这一天似乎已把屈原的一世概括了。”《写完五幕剧〈屈原〉之后》,《郭沫若谈创作》,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6页。郭沫若怎样以一天来概括屈原的一生呢?他把楚王朝抗秦派与亲秦派几十年间的纷争集中起来,压缩在秦使张仪来楚的这一天,又把两派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他删刈了史实上的枝蔓,简化了斗争的过程,突出了两派间的政治斗争,形成了尖锐的戏剧冲突。这样,屈原一天中的思想、行为、遭遇,凝练地反映了他一世的面貌,概括了他一世的悲剧历史。所有这些,都说明了戏剧文学高度集中反映生活的特点。戏剧冲突是戏剧艺术的生命,戏剧正是通过它引来生活的激流,掀起观众的感情波澜,产生动人的艺术力量。高尔基说:“除了文学才能以外,戏剧还要求有造成愿望或意图的冲突的巨大本领,要求有用不可反驳的逻辑迅速解决这些冲突的本领。”《高尔基文学书简》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年版,第11~12页。这里所说的“愿望或意图的冲突”,是和人物的性格紧密相联的。戏剧冲突为人物的性格所决定,又为展示人物性格服务。戏剧文学的作者,就是从生活出发,根据特定主题的需要,通过戏剧冲突,尖锐地表现出生活中本质的矛盾。……(二)戏剧文学的语言要求个性化和动作性戏剧文学人物的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材料。高尔基在《论剧本》中说:“剧本(悲剧和喜剧)是最难运用的一种文学形式,其所以难,是因为剧本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己的特征,而不用作者提示。”高尔基:《文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243页。如果说,在舞台演出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来理解人物,而在剧本中,对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却不能作细致的描写,只能作一些必要的提示,我们要了解人物,就只能通过对话独白等。用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可以说是剧本在表现手段上的一个独具的特点。在《雷雨》的第二幕里,鲁侍萍到周公馆去找他的女儿四凤,她没有想到这就是三十年前曾经玩弄了她而后又抛弃了她的周朴园的家,及至她和周朴园互相认出了以后,两个人物思想性格之间的尖锐对立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出来。他们这一段对话很长,我们只举出几句就可以说明问题。朴:(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鲁:不是我要来的。朴:谁指使你来的?鲁:(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朴: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鲁:(愤怒)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在这里,周朴园表现了其冷酷本性,他以自己阴暗卑劣的心理揣度鲁侍萍,认定对方找到这里来,一定是受人指使来进行敲诈的。而鲁侍萍的答话则表现了她心地的磊落和对于周朴园的愤恨。通过这样的精彩对话,揭示人物的鲜明性格和不同性格之间的尖锐对立,正是剧本对话的基本任务。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可以通过对话来表现,有时也通过人物的独白来直接告诉读者。为了顾及戏剧效果以及戏剧时间的限制,戏剧语言必须简洁、含蓄。剧作家在写剧本时都非常注意语言的锤炼、力求做到人物语言洗练、简洁而又富有表现力,力求做到人物语言的高度个性化。戏剧语言要能鲜明地表达人物的动作,即富于动作性。戏剧所要求的动作,是指人物的主动、积极以及强烈的情感,并且要从人物的动作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一个剧本的语言蕴含着丰富的动作性,就可为演员的表演提供广阔的余地。演员就能凭借这些语言,想象出他所扮演角色的动作、表情和姿态,使演员更好地塑造形象。当然,戏剧中的语言也是一种动作,不仅是外形的,而且是内心的动作。因为语言产生于内心动作(即思想感情),又能引起千变万化的外部动作。所以,优秀剧作的人物语言,是富于动作性的,它暗示着或鲜明地表现出剧中人物的一系列行动,从而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这些语言,不是剧作者强加给他所塑造的人物的,它应该是剧中人物在特定环境中必然要说的话。二、戏剧文学的分类戏剧文学的种类繁多,可以按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分类。根据容量的大小,可以分作独幕剧和多幕剧;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和歌剧;而根据戏剧文学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性质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对读者的感染作用,则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下面分别予以简要论述:(一)悲剧、喜剧和正剧悲剧、喜剧和正剧是戏剧评论中经常运用的概念,而且也作为美学范畴运用于对其他艺术作品的分析。悲剧悲剧大都展示重大的或有深刻社会意义的矛盾冲突,表现在善恶两种势力的激烈斗争中,邪恶势力对善的势力的暂时胜利。悲剧所反映的是不能解决的或不能缓和的矛盾,在斗争中常因力量悬殊而以正面主人公的失败或毁灭而告终。正如鲁迅所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97页。。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悲剧的内容和形态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在我国,传统戏曲中有许多描写悲剧性矛盾的优秀作品,多数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性和理想化的结局。例如,关汉卿的《窦娥冤》这部杰出的杂剧,集中描写了窦娥的冤屈和她的抗议。窦娥以年轻的生命做代价,认识了一个可怕的、然而却是千真万确的真理:“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她的屈死概括了封建社会无数枉断屈斩的冤狱,对封建社会的黑暗是一个深刻的揭露和批判。窦娥的悲剧不仅是一个善良者被毁灭的悲剧,而且是一个抗争者被毁灭的悲剧,它达到悲剧艺术中比较高的悲壮境界,它在被压迫人民心中播下抗争的火种。喜剧喜剧同悲剧恰好相反。一般来说,它是以讽刺或嘲笑丑恶落后现象,从而肯定美好、进步的现实或理想为主要内容的。喜剧最重要的是要创造喜剧性格,通过巧妙的结构和诙谐的台词,运用夸张的手法和滑稽的形式,产生引人发笑的艺术效果。鲁迅说:“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97页。。19世纪,俄国著名的作家果戈理的五幕讽刺喜剧《钦差大臣》无情地嘲笑了无丑不有、无恶不作、掠夺成性的沙皇官僚,而俄国专制制度就是由这些官僚组成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决定把我当时所知道的俄罗斯的全部丑恶,把一切非正义的行为聚成一堆,……我决定同时嘲笑这一切”转引自季莫菲耶夫主编:《俄罗斯苏维埃文学简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第216页。。中国戏曲也有悠久的喜剧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喜剧的内容也有所变化。它一方面要批评、嘲笑生活中落后和垂死的东西,另一方面则又要肯定与支持新的事物和先进人物。正剧正剧兼有悲、喜剧的因素,又介于悲剧和喜剧之间,所以又称为悲喜剧。它在反映生活方面超越了悲剧和喜剧的范围。悲剧中无法解决的矛盾,在正剧中可以得到解决。社会生活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单纯呈现为悲剧性的或喜剧性的,而是有悲有喜,悲喜交织。因此,混合着悲喜成分,以代表正义的一方取得胜利为结局的正剧,在戏剧舞台上占据了突出的地位。(二)话剧、歌剧和舞剧话剧话剧是通过演员的对白来揭示全剧内容的戏剧。我国的话剧起始于五四运动以后。它受欧洲话剧的影响,也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戏剧中的有益成分。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优秀剧作,如曹禺的《雷雨》《北京人》,老舍的《茶馆》《龙须沟》。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影响,近几年,在我国话剧舞台上出现了一些形式崭新的剧目,一些中青年作者,在话剧领域中进行了新的探索。歌剧歌剧是以歌唱、音乐为主的戏剧,所以也称歌剧为乐剧。有的歌剧只有歌唱,没有独白和对话,有的则是歌唱、独白和对话三者兼而有之。西洋古典歌剧只有唱歌,没有对话和独白,中国古代的戏曲,是歌舞剧或歌剧。歌剧的唱词像诗歌一样,有韵律,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比较宜于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白毛女》《江姐》《红湖赤卫队》《茶花女》《费嘉罗的婚礼》等都是中外著名的歌剧。舞剧舞剧是一种把舞蹈、音乐、戏剧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戏剧艺术。它的特点是:剧情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靠演员的舞蹈动作(还有音乐语言)来表现。它虽然是音乐和舞蹈的结合,但又有戏剧的故事情节,所以又称之为“剧”。欧洲的著名芭蕾舞剧《天鹅湖》和我国近年来创作的优秀舞剧《丝路花雨》都符合这一特点。歌舞剧歌舞剧是一种将诗歌、音乐、舞蹈、戏剧等因素综合在一起,载歌载舞,亦唱亦白的戏剧艺术。它不仅是我国最早的戏剧形式,而且也是我国最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它是我国古典戏曲、戏剧的主流。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曲都可包括在歌舞剧之中。(三)独幕剧和多幕剧独幕剧独幕剧是独成一幕的短剧。它的容量较小,把全剧情节集中在一幕中来表现,类似于小说中的短篇。它的人物较少,情节也比较简单,往往通过一个集中的生活片断,反映具有重大意义的主题,表现尖锐的矛盾冲突。多幕剧多幕剧是大型的戏剧。它的容量较大,剧情较复杂,同长篇小说一样,篇幅长,可以容纳更多的人物,可以有比较复杂的故事情节。它分幕分场,能够通过换幕来表现时间的间隔和空间的转移。因此,多幕剧能够反映更广阔的社会生活。除上述三个主要分类标准以外,还能以题材的时代为依据,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或者以地域特色为标准,分为越剧、川剧、京剧、粤剧等。近几年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不少剧作者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努力吸取民族戏曲的精华,大胆借鉴外来形式,创作了一批形式新颖的剧本,改变了我国话剧艺术的单一状态,呈现出多样化的可喜面貌。例如:《屋外有热流》《血,总是热的》《绝对信号》《陈毅市长》《野人》《街上流行红裙子》等。这些剧本追求流畅自然的情节结构。它们多没有贯穿到底的中心事件,也没有十分严格的场次限制,时空的跨度大、跳跃性强,因而扩大了舞台容量,展现出了更加广阔多变的生活画面。另外,在舞台美术设计中,布景和道具都较简单,不求形似,只要观众意会;采用幕外音、幻觉形象等,深入生动地揭示人物的心理;注重感情的抒发,着力开掘现代人丰富复杂的心灵等。

吉林油田第十一中学的历史事件

1987年,吉林油田第十一中学建立。2001年,晋升为省重点高中。2012年3月1日,高考百天动员大会。2012年5月8日,举行全校学生春季长跑越野。

为什么说关汉卿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一、在创作方法方面,关汉卿的杂剧以现实主义为主。首先,关剧对时代与人生进行了真实地描绘;其次,关剧对元代的生活图景进行了全面地展现;再次,关剧还对社会现实中一些带有本质意义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地揭示。二、在人物塑造方面,关汉卿的杂剧创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形象的画廊。关剧中活跃着众多风神独具的戏剧人物,其中最为光彩夺目者,是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女性形象。三、在剧作结构方面,关汉卿的杂剧大多缜密而精巧,紧凑而多变,富于戏剧性效果,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四、在戏剧语言方面,关汉卿向以本色当行著称,他是元代杂剧作家中本色派的代表人物关汉卿卓越的艺术修养,使杂剧的战斗性和人民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创作背景他曾任元朝太医院尹,以医生为业。但业余从事戏剧创作,创作出《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等一大批戏曲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也是中国戏曲的奠基人。元代统治者对汉人实行歧视、压制政策,使大量有才学的文人有力无处使,转而投身艺术创作。同时,唐宋以来的参军戏、话本、杂剧的发展为元曲的产生提供了艺术上的准备,使元曲的产生成为可能。而城市经济在元代也空前繁荣起来,大量城市平民的出现,要求相应的娱乐活动为之服务。这一切,都为元曲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关汉卿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出名剧《窦娥冤》的。

高考历史复习的三大法则轻松应对高考必胜

1、读历史教材2、上课要专心听3、“温故知新”和善于思考4、整理、整合历史知识5、解题的思考1.读历史教材。“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2.上课要专心听,下课后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学到某个历史事件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义、作用、影响等,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识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3.“温故知新”和善于思考。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闲暇之余,突然想到一个历史名词或者某个故事中涉及历史,应该马上回忆教材上的知识,如果有可能的话追本溯源,思考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知识的联系,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4.整理、整合历史知识。针对历史知识比较琐碎的问题,我们就需要自己动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当然,在整合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试题调研,把上面的精彩总结内容摘抄或剪下来,反复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5.解题的思考。进入高三,考试会相应增多,所以合理安排考试策略并锻炼一定的解题能力是我们最大的目的。策略需要结合自己的需要相应作出调整,而解题则需要注意:一是“解”,即想尽一切办法解答问题;二是“思”,即解题后的回顾和反思,总结出解题方法并纠正思维误区;三是“归”,即将获得的知识经验与教材相印证,回归课本。

屈原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同时主持外交事务。 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 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 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 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 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戏剧人物,佘赛花简介及其历史故事

如果大家经常看影视作品或者小说的话,一定对佘赛花佘太君相当了解啦,作为杨门虎将中的老太君,不仅给人一种女强人的感觉,更是一个家族的脊梁、民族的栋梁,你有了解关于她的故事吗?本期戏曲大全为你演绎。 佘太君:或称折太君,名赛花,云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将杨继业(杨业)之妻。曾祖父曾任后唐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北十里)刺史,隶属李克用;祖父折从阮,公元930年后唐明宗授他为府州(今陕西府谷县)刺史;父折德扆,后汉隐帝特任府州团练使。据清代兵部尚书毕沅《吴中金石记折克行碑》中记载: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县孤山堡南,叙折太君事,世以此碑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杨继业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窝村。折太君即是历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后来说书人以讹传讹,用了同音字所致。 十二寡妇 多年来在准格尔地区一直流传着一个十二寡妇在十二连城曾经各守一城的传说。这传说中所说的十二寡妇,就是人们所熟知的《杨家将》里征西的十二寡妇。 《杨家将》里说,宋仁宗时,西夏大军进犯,忠勇的杨宗保率兵迎敌,结果中箭身亡,其子杨文广也被困于绝地。噩耗传来,已经100岁高龄的佘太君毅然上朝请缨,率领杨门女将出征,一举击败西夏大军,班师回朝。传说中,佘太君率领十二寡妇征西时在十二连城与西夏军队交锋。当时,杨家十二寡妇率兵各守一城,与西夏军队展开血战。由于杨门女将个个武艺高强,又占据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十二连城,所以最终打败了西夏大军。 大佘太的传说 如今的内蒙古大佘太原来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的古战场。宋朝时,佘王城就设在这里。传说宋朝名将杨继业攻打佘王城时与佘王的女儿佘赛花(即佘太君)在战场上交锋不分胜仗。真是不打不相识,他俩在战场上渐渐产生了感情,并私定了终生。由于这层关系,佘王就投靠了大宋。后来,佘王城被辽国萧太后攻破。多年后,佘太君领兵出征,先锋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宋军夺回此地,佘太君在此重新筑城。为了纪念佘太君,后人管佘王城叫作佘太城。

十九大指出我国当今的三大历史任务是什么?

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历史任务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历史任务是什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记录春秋历史的编年体史书,又称《春秋左氏

B 试题分析:文学常识浩如烟海,而且因为以前没有把它列入考试范围,考生并没有多少有意识的积累,现在它“不期而遇”,考生不应茫然无措,而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备考:1.粗读原著,加深记忆。由于时间紧,内容多,在备考时考生往往只凭一些简单的复习资料来识记,其结果,往往是基础薄弱,识记模糊,答题时会“关公战秦琼”,张冠李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珍惜时间的原则下,粗略读读原著,或读读作品梗概,对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及主要内容稍作了解,这样有助于加深记忆。2.以课本为着力点,向课外拓展。作为恢复该考点的第一年,想必不会太难,肯定会以课本内容为主。因此,考生要重视梳理课本“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常识,对单元知识短文及课本后的附录,如《中国文学的鉴赏》《20世纪中国文学概述》《古代小说鉴赏》《现当代戏剧鉴赏》《中国古代文学概述》《鲁迅的生平和创作》《唐诗简介》等等绝不能等闲视之。在熟悉课本上的文学常识后以“重要”为标准,适当向课外拓展。3.构建文学常识知识网络。要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这四大文学体裁方面,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中分别找出最能代表该时期(或国度)最有影响的作家作品构建网络。分析可知,B项中应为“刘向整理编辑”。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怎样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用手举即可

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作为祖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谈论我们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中国近代史分两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确立与基本定型的历史。以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到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结束,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可将其分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工业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时期。它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它激励我们为建设富强国家做出贡献

如何理解古代知识分子在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么是中国古代士人?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知识分子。古代的读书人叫儒生、儒士,读书人做官,就叫做士大夫。知识分子必须是正直的人,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热心于对社会作出贡献,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书读得多,却用于做坏事,那就不是知识分子。我在研究古代士人时惊讶地发现,中国古代士人恰恰具备这种精神。士人的特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回顾历史,那些被后人记住的人都是关注社会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士人们都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考虑国家的何去何从。他们都有“主人翁精神”,敢于接受挑战。孟子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是一种大气魄。中国古代士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但要思考,更要实践,并且把国事放在了首位。东林党有一副著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样的精神数不胜数,还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等等。士人们对社会的认识,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如何增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做到以下该好一些 为了倡导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沟通,弘扬乐于为他人服务的快乐精神,宣扬公司三个重要文化的理念,即社会责任感、主观幸福感、乐观想象力,作为社会的一个分子,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也有责任保护好大自然,以一种乐观的富有想象力的心态去报答社会。 在此,我们小丑情感快递将以一种全新的态度和方法去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以此来带动大家对海南的热爱,从而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完成作为中国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 因此,小丑情感快递与***公司将在09年12月6号开展一次大型户外服务活动,传递快乐的同时,提升大家保护环境的意识,带动大家为将海南岛建设成国际旅游岛而献出自己的力量。 一、 活动主题:创建绿色海南,我们一起快乐行动 二、 活动目的:通过此次独特的活动,宣传了小丑们快乐、幸福形象的同时,也展示了他们愿意为别人服务的精神风貌。 在社会上塑造一种良好的快乐形象,进而培养出一批具有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人们,在提高市民的幸福快乐指数的同时,我们也将绿色环保精神灌输在人们的心中。 三、 活动时间:2009-12-6 上午12:00-下午18:00 四、 活动地点:海口市假日海滩 五、 活动人员:小丑情感快递和***公司的员工 六、 主办单位:小丑情感快递公司 承办单位: ***公司 七、 活动流程: 1、12:00准时在公寓D栋 *** ,进行小丑化妆、队伍整合和活动前重要讲话(包括活动流程和活动注意事项)。 2、12:30由大队长下令,队伍准时出发。 此次活动队伍有大队长1名,队长3名,紧急事件处理员1名,市场调研员5人,宣传员2名,以及其他人员。 出行途中以每两人为一排,按编号排成整齐有序的队伍,途经城西路、龙昆南、龙昆北、万绿园、滨海大道、最后达到终点站假日海滩。 途中所有活动人员应以饱满的热情面对路人,2名宣传员应快乐热情地回答路人的问题,同时大家要在不打扰他人的前提下喊出“小丑快递,传递快乐”的口喊。 达到万绿园各队长清点人数后休息30分钟,期间适当进行一些宣传活动(包括***公司和本公司负责人宣读公司的社会责任,与媒体间的交流,小丑们幽默诙谐的表演,与路人的互动),并且进行拍照留念。 3、14:30确保所有人到达假日海滩,迅速安排好各类注意事项后,集体欢跳“穷开心”舞蹈,作为此次活动的开篇之作。 14:30-15:30 市场调研员进行游走式访问调查,其余人员以两组分头清洁海滩,于15:30在起始规定地点准时 *** 。 4、15:30-16:15进行游戏互动,全体成员参加。 游戏过程中要积极踊跃,同时热情邀请一些游客一起参与活动,让大家更多地感受到我们的快乐。 游戏分三个板块, 其一为“五角一元配”,即男生为一元,女生为五毛,由贴纸决定其“价值”。 主持人随机说出一个数字,游戏人员迅速自动组合,此时没有及时加入者接受惩罚,优胜队有礼物赠送。 活动期间,我们在快乐小丑们欢乐的气氛中,美丽的小丑主持人会提问一些有关社会责任感的问题和带领大家一起畅想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美妙,活动积极者同样有精美礼品送上。 5、16:20-16:30活动接近尾声,所有人员齐唱[如果感到快乐就拍拍手],然后队伍有序返回,回校后清点人数后解散,活动圆满结束。 以上活动过程中我们要发放宣传页500份,市场调研80份,进行小丑情感快递和***公司的宣传及大力倡导海口市民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而一起来行动。 此次活动将有海南特区报和海南电视台新闻频道等多家媒体进行跟踪报道,全体员工要积极配合媒体工作,将公司的理念通过小丑快乐的形象尽情地展示给大家,让大家感知:建设美丽的海南岛,我们都能快乐地承担起这次责任。 八、活动注意事项: 1、骑车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在人多的地方集体推车前行,听从大队长的指挥,积极配合好交通安全工作,做到不扰民,不扰 *** 通,带给他人更多的是惊喜和快乐 2、到达海滩后要配合队长工作,凡事不可单独行动,且手机保持畅通 3、进行调查的人员注意礼貌用语,达到我要预期效果 4、小丑们要注意自己言行举止,将小丑文化展示给他人 5、在海边不可下水游玩,不得做一些有危害性质的事 6、在外注意礼貌用语,展示自我精神风貌的同时保证塑造公司的良好形象 九、经费预算: 租车费:30*5=150 宣传页:1000*0.15=150 横 幅:2*45=90 矿泉水:30*1.5=45 停车费:30 精美礼品:50 后期宣传:50 其 他:85 共计:650 小丑情感快递策划部 附: 横幅内容: 绿色海南 快乐椰城 -- ***公司与小丑情感快递 小丑来行动,快乐你我他

在当代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 会责任感?

当代大学生是有科学文化素养、有良好道德品质、有责任担当的青年。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一种角色的背后往往都有不同的责任。当代大学生作为子女,孝敬父母是自身的责任;作为学生,尊敬师长和完成学习任务是自身的责任;作为朋友,宽容他人、互帮互助是承担责任的表现;作为陌生人,即使萍水相逢,但扶危济困也是一种自我责任;作为社会成员,保护环境、热爱和平是自身的责任。国家在不断前进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出许多有强烈责任感的大学生。正是因为这些大学生,才使得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民族更充满生机,人民更幸福快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实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知行转化势在必行。高校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深化社会责任意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身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树立好自己的责任感,做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怎样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怎样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呢?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四个坚定不移”。第一,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一大法宝。党的奋斗历程证明我们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坚持解放思想的结果。因此,当前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第二,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30年来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党和人民的共同愿望。第四,必须坚定不移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总之,“一个始终不渝”、“四个坚定不移”,是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所在,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宝贵经验的总结,是保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根本所在。

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必须树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最少保守思想,最富于创新精神,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当代青年的肩上,需要青年一代为此努力奋斗。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具有的年龄、知识、求新等优势以及对自身弱点的认识和克服,使之能够成为顺应历史发展的、最有潜力和活力的、推动社会前进的新生力量应当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大学生可朝着德、智、体、美等全面协调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向势力。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以后,要在各自承担的角色和岗位上刻苦锻炼、顽强拼搏,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给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地推动。应当发挥朝气蓬勃、思维敏捷、敢为人先、最多创造活力的诸多优势,不断夯实科学文化知识基础,掌握善于创新的技能,努力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使自己成人民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历史使命感时代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政治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 具体点说就是社会并不是无数个独立个体的 *** ,而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政治责任意识是人们从政治的高度,对自己本职工作热爱和负责的精神,是人们干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和动力。 一个人只要热爱本职工作,只要对本职工作尽心尽责,就会产生政治责任意识。 就是指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都生活在相应的社会群体中,都拌演一定的角色,而每个角色又都有自己的历史。 时代责任感 就是你要对你生活的时代负责。 比如现阶段我们社会需要什么 你就要奉献什么。 追问 为什么政治责任感和工作有关 追答 拥护中国 *** 拥护 *** 拥护方针政策。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首先,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正确的理论引导学生。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青少年,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提高分析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袭。要通过时事政治教育,引导青少年了解国际形势,关心国家大事,认清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激发青少年积极向上、报效祖国的热情,自觉抵制西方不良文化的影响。要引导青少年肩负历史使命,不负时代重托,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把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建设祖国,报效祖国。其次,要加强文化建设,用优秀的文化熏陶学生发挥社会教育的功能。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教育机构、青少年活动场所等,努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创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文化,扬弃外来文化,是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文化具有教育、引导、启迪、传播、交流、鼓励等许多功能,这些功能在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培养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加强文化建设,用优秀的文化占领我国的文化阵地,引导青少年自觉抵制西方不良文化的影响。要针对当前青少年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的倾向,引导青少年正确处理好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关系,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要引导青少年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正确认识个人主义与个人利益的区别。增强青少年的主人翁意识。要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用切身的经历磨砺学生,社会各界都有责任教育引导青少年更多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少年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和认识社会,激发青少年关心社会、回报社会、奉献社会的热情,并让青少年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磨砺。最后,要引导青少年正确把握社会现象、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主流。让青少年认识到社会上暂时存在的一些问题所产生的条件、原因,引导青少年站在时代的高度和用社会发展的眼光来认识这些问题与现象。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能触及青少年内心深处、引起他们的共鸣、确实起到教育引导作用,培养青少年社会责任感要从具体工作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在成长过程中感悟如何提升,让青少年在心理上和行动上首先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进而自觉担负起社会责任。扩展资料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第一,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第二,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第三,思维要新,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第四,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第五,自律要严,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第六,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

详细叙述我国建设工程方面法律法规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http://www.yuanlin365.com/construct/9261/

论述历史使命感3000字

试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任何社会的教育或者教化都是为了塑造其所需要的人才。 我国力倡素质教育也是为了这一目的。 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型人才,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会大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做人有着多方面的要求,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可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表现出淡化的倾向,这与社会生活要求人们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背道而驰。 因此,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个紧迫而又重大的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凸现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淡化 1、重个人前途,轻社会思想,不是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社会。 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的,他们希望自己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但有的仅仅局限于实现个人的理想,而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 一部分大学生认为社会理想太远、太大、太空,可望不可及,而个人的现实生活才是最实惠的。 因而他们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命运,更多的是关注自身发展的状态和现时的利益,进而强调人首先应对自身、对家庭、对现实负责。 从本质上看,这些大学生是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社会责任感的正确认识和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严肃态度。 2、在人生的奋斗目标上表现为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逐步取代了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 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得以确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必然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人们必须学会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和动态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 个人的个性和地位真正凸现出来了。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及自我责任明显增强。 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功利倾向还表现在,对将来能获得直接利益的知识能力加倍学习训练。 对不能获得直接利益的学习则敷衍抑制。 3、盲目的自我膨胀和实际的自卑意识。 一方面,思想上把成功看得太容易,无论是对自己的知识还是动手能力都估计过高,超出了实际水平。 另一方面,又不能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 一旦触及到具体问题,又转化成抱怨环境、无所作为的自卑意识。 这些大学生同样是对自己所负的社会责任感激历史使命感缺乏正确认识。 4、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在利益关系上表现为以"我"为中心。 这些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个人施展才干、大显身手提供了理想的舞台,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个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但同时又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无情,惟有坐上个人奋斗的小舟才能游弋到功成名就的彼岸。 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压力下,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 当集体与个人发生冲突是,只强调个体,并以"我"为主;当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时,则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实现并重。 有些大学生对那些不关己的事,采取回避、冷漠的态度,完全忽视了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缺乏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淡漠甚至缺乏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当代西方个人主义伦理思潮的影响。 西方个人主义伦理思想家片面夸大了社会和他人对个人制约的"异己"力量,把"单纯利己"奉为评价人的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标准,这种观念正好为道德判断能力较弱的青年大学生所接受,使部分青年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找到了理论依据。 于是,在这部分学生心目中,出现了关心自我,追求实惠,只要权利,不尽义务,为出人头地而学习的现象。 2、独生子女的优势性,使大学生对自我过分关注。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的优越,父母对于女的过分溺爱,使这一代人缺乏生活的磨练。 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他们意志显得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差;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他人、社会的要求高而多,对自我的要求低而少。 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而很少考虑我应该为父母、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权利意识强而义务感、责任感、使命感弱。 3、中国教育历来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而对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的重视似嫌不足。 我们过去德育工作的失误和失范,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没有很好地重视德育的本体功能,总是想培养从社会某一角度看来在思想品德方面已经完善的、完美的人,喜欢用一些外在的社会标准来要求和评价德育活动及学生的道德面貌,如我们经常教育学生为祖国、为社会而读书,经常要求学生要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责任要求过于理想化、成人化,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这是对学校德育的一种苛求,也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实现的。 在学生应当与可能承担的责任中,我们习惯于以 *** 野中的主流价值取向为标准使强加于学生身上的责任理想化,却不尊重主体性人格,全面拒斥着、阻抑着青少年那些常常被成人称之为"调皮"、"捣乱"、"不听话"、"别出心裁"等等的行为,结果要么是学生的主体性被压抑、心灵受伤害,要么是毫无责任感可言;假大空的责任要求往往导致学生本应承担、也完全可能承担的基础性责任被忽视,以至造成某种"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真空状态。 三、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强化 教育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但它"首先是用来实现某一社会目的的一个社会手段,社会需要借助这一手段保证自身的生存。 "这就是说,教育也应该承担一定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教育的这种社会责任是由教育主体对作为教育客体的学生的塑造、培养来完成的。 这就是弗洛姆所说的:"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使个人具备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起到应起的作用的资格,也就是说,把他的个人个性塑造得极为接近社会个性,使他的欲望符合他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需要。" 首先,高等教育要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就应该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个人与社会之间是一种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的关系,是一种共生共存、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个人离不开社会,"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另一方面,社会又离不开个人,没有个人,社会就不能存在,就此而言,"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 如果大学生正确地理解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就有利于其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发生。 其次,高等教育要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就应该坚持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 "每个社会都设法建立一个意义系统,人们通过它们来显示自己与世界的联系。 "可是,在当今中国这样一个多元社会里,由于经济成分、利益主体、利益关系等的多样化,人们(包括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社会的意义系统处于一片混乱之中,人们在精神上困惑、迷惘,其精神家园面临着被摧毁的危险。 这种情况决定了"改变精神价值观念是使现代社会摆脱危机的唯一出路。 "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以集体主义道德为核心的道德价值导向,以便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使他们能够处理好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之间、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 同时,高等教育对于禁止什么、提倡什么要有明确的态度,对于社会上出现的消极腐败现象应当予以揭露和反对,让每个大学生都明白反对消极腐败现象是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再次,高等教育要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就应该使大学生懂得承担社会责任是其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 有些大学生之所以淡化甚至缺乏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就是因为他们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对立起来,认为如果追求社会整体利益,其个人价值的实现就必定会受到影响。 其实,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离不开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的。 没有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即没有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没有生产关系的完善,没有精神文明的进步,就不可能有个人价值的实现。 可以这样说,社会整体利益的内容如何,个人利益的内容也就如何;社会整体利益发展到何种程度,个人价值也就实现到何种程度。 这就意味着,社会整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源",个人利益是社会整体利益的"流"。 个人价值要实现,唯一的途径在于推动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在于每个人主动地承担起社会责任。 因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大学生如果懂得了这一道理,就会自愿地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后,高等教育要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就应该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无及其强弱与高校教师有着正向的关系,如果教师在承担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方面率先垂范,就会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教师否定和推卸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则会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素质并不都是很高的,有的教师在强调知识的学习、才能的培养对大学生多么有利时却不肯定知识和才能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有的教师则公然宣扬大学生只要能管好自己就可以了、不要妄想去改造社会。 针对如此令人堪忧的现状,高校首先应该着眼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使他们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因为"教师是社会的代理人,是文化传递的关键环节。 而且,创造一种社会的、道德的存在,也是他的使命。 通过教师,社会创造出想象中的人。 "只有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学生来。 现代社会生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不仅要求学生的人性的健康发展,而且还需要他们具有群体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具有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共同的生活观念和与人合作相处的能力,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核问题等,都要求人们具有群体意识甚至全球意识。 总之,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应该符合:1、有正常的心态、健全的人格、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2、对人类发展,有正确的认识,并担负起社会赋予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3、专业的科学文化知识。 4、健康的体魄。 最后,我愿意以宋代理学家张载的几句话与大家共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几句话概括了古往今来一切知识分子的抱负,无论是大学生还是教师都应在今后的学习中不忘先贤们的教诲,以一种伟大的胸怀去融汇人类的文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为全人类的和平进步做出历史性的贡献。

当代大学生有哪些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贴一篇文章供参考 试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任何社会的教育或者教化都是为了塑造其所需要的人才。 我国力倡素质教育也是为了这一目的。 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型人才,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会大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做人有着多方面的要求,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可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表现出淡化的倾向,这与社会生活要求人们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背道而驰。 因此,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个紧迫而又重大的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凸现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淡化 1、重个人前途,轻社会思想,不是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社会。 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的,他们希望自己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但有的仅仅局限于实现个人的理想,而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 一部分大学生认为社会理想太远、太大、太空,可望不可及,而个人的现实生活才是最实惠的。 因而他们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命运,更多的是关注自身发展的状态和现时的利益,进而强调人首先应对自身、对家庭、对现实负责。 从本质上看,这些大学生是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社会责任感的正确认识和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严肃态度。 2、在人生的奋斗目标上表现为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逐步取代了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 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得以确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必然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人们必须学会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和动态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 个人的个性和地位真正凸现出来了。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及自我责任明显增强。 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功利倾向还表现在,对将来能获得直接利益的知识能力加倍学习训练。 对不能获得直接利益的学习则敷衍抑制。 3、盲目的自我膨胀和实际的自卑意识。 一方面,思想上把成功看得太容易,无论是对自己的知识还是动手能力都估计过高,超出了实际水平。 另一方面,又不能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 一旦触及到具体问题,又转化成抱怨环境、无所作为的自卑意识。 这些大学生同样是对自己所负的社会责任感激历史使命感缺乏正确认识。 4、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在利益关系上表现为以"我"为中心。 这些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个人施展才干、大显身手提供了理想的舞台,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个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但同时又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无情,惟有坐上个人奋斗的小舟才能游弋到功成名就的彼岸。 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压力下,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 当集体与个人发生冲突是,只强调个体,并以"我"为主;当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时,则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实现并重。 有些大学生对那些不关己的事,采取回避、冷漠的态度,完全忽视了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缺乏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淡漠甚至缺乏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当代西方个人主义伦理思潮的影响。 西方个人主义伦理思想家片面夸大了社会和他人对个人制约的"异己"力量,把"单纯利己"奉为评价人的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标准,这种观念正好为道德判断能力较弱的青年大学生所接受,使部分青年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找到了理论依据。 于是,在这部分学生心目中,出现了关心自我,追求实惠,只要权利,不尽义务,为出人头地而学习的现象。 2、独生子女的优势性,使大学生对自我过分关注。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的优越,父母对于女的过分溺爱,使这一代人缺乏生活的磨练。 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他们意志显得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差;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他人、社会的要求高而多,对自我的要求低而少。 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而很少考虑我应该为父母、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权利意识强而义务感、责任感、使命感弱。 3、中国教育历来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而对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的重视似嫌不足。 我们过去德育工作的失误和失范,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没有很好地重视德育的本体功能,总是想培养从社会某一角度看来在思想品德方面已经完善的、完美的人,喜欢用一些外在的社会标准来要求和评价德育活动及学生的道德面貌,如我们经常教育学生为祖国、为社会而读书,经常要求学生要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责任要求过于理想化、成人化,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这是对学校德育的一种苛求,也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实现的。 在学生应当与可能承担的责任中,我们习惯于以 *** 野中的主流价值取向为标准使强加于学生身上的责任理想化,却不尊重主体性人格,全面拒斥着、阻抑着青少年那些常常被成人称之为"调皮"、"捣乱"、"不听话"、"别出心裁"等等的行为,结果要么是学生的主体性被压抑、心灵受伤害,要么是毫无责任感可言;假大空的责任要求往往导致学生本应承担、也完全可能承担的基础性责任被忽视,以至造成某种"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真空状态。 三、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强化 教育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但它"首先是用来实现某一社会目的的一个社会手段,社会需要借助这一手段保证自身的生存。 "这就是说,教育也应该承担一定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教育的这种社会责任是由教育主体对作为教育客体的学生的塑造、培养来完成的。 这就是弗洛姆所说的:"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使个人具备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起到应起的作用的资格,也就是说,把他的个人个性塑造得极为接近社会个性,使他的欲望符合他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需要。" 首先,高等教育要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就应该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个人与社会之间是一种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的关系,是一种共生共存、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个人离不开社会,"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另一方面,社会又离不开个人,没有个人,社会就不能存在,就此而言,"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 如果大学生正确地理解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就有利于其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发生。 其次,高等教育要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就应该坚持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 "每个社会都设法建立一个意义系统,人们通过它们来显示自己与世界的联系。 "可是,在当今中国这样一个多元社会里,由于经济成分、利益主体、利益关系等的多样化,人们(包括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社会的意义系统处于一片混乱之中,人们在精神上困惑、迷惘,其精神家园面临着被摧毁的危险。 这种情况决定了"改变精神价值观念是使现代社会摆脱危机的唯一出路。 "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以集体主义道德为核心的道德价值导向,以便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使他们能够处理好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之间、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 同时,高等教育对于禁止什么、提倡什么要有明确的态度,对于社会上出现的消极 现象应当予以揭露和反对,让每个大学生都明白反对消极 现象是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再次,高等教育要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就应该使大学生懂得承担社会责任是其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 有些大学生之所以淡化甚至缺乏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就是因为他们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对立起来,认为如果追求社会整体利益,其个人价值的实现就必定会受到影响。 其实,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离不开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的。 没有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即没有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没有生产关系的完善,没有精神文明的进步,就不可能有个人价值的实现。 可以这样说,社会整体利益的内容如何,个人利益的内容也就如何;社会整体利益发展到何种程度,个人价值也就实现到何种程度。 这就意味着,社会整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源",个人利益是社会整体利益的"流"。 个人价值要实现,唯一的途径在于推动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在于每个人主动地承担起社会责任。 因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大学生如果懂得了这一道理,就会自愿地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后,高等教育要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就应该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无及其强弱与高校教师有着正向的关系,如果教师在承担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方面率先垂范,就会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教师否定和推卸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则会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素质并不都是很高的,有的教师在强调知识的学习、才能的培养对大学生多么有利时却不肯定知识和才能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有的教师则公然宣扬大学生只要能管好自己就可以了、不要妄想去改造社会。 针对如此令人堪忧的现状,高校首先应该着眼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使他们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因为"教师是社会的代理人,是文化传递的关键环节。 而且,创造一种社会的、道德的存在,也是他的使命。 通过教师,社会创造出想象中的人。 "只有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学生来。 现代社会生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不仅要求学生的人性的健康发展,而且还需要他们具有群体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具有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共同的生活观念和与人合作相处的能力,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核问题等,都要求人们具有群体意识甚至全球意识。 总之,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应该符合:1、有正常的心态、健全的人格、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2、对人类发展,有正确的认识,并担负起社会赋予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3、专业的科学文化知识。 4、健康的体魄。 最后,我愿意以宋代理学家张载的几句话与大家共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几句话概括了古往今来一切知识分子的抱负,无论是大学生还是教师都应在今后的学习中不忘先贤们的教诲,以一种伟大的胸怀去融汇人类的文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为全人类的和平进步做出历史性的贡献。

历史使命感 时代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 政治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 具体点说就是社会并不是无数个独立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政治责任意识是人们从政治的高度,对自己本职工作热爱和负责的精神,是人们干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和动力。一个人只要热爱本职工作,只要对本职工作尽心尽责,就会产生政治责任意识。就是指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都生活在相应的社会群体中,都拌演一定的角色,而每个角色又都有自己的历史。时代责任感 就是你要对你生活的时代负责。比如现阶段我们社会需要什么 你就要奉献什么。

中国历史上三次革命分别是什么

真假,1949~1956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好吧,1956后社会主义制度才确立

法国历史有哪些入门读物推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路德维西《拿破仑传》,凯撒《高卢战记》。

我国外交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是在什么时候?

中美建交

世界近代现代史”是怎样体现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基本结构就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作者不同意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条线索作为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而坚持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为主体来论述中国近代史。作者认为,在太平天国、义和团和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大规模的农民反抗斗争,正是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才把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给予内外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作者认为,就连戊戌变法这场由社会上层演出的历史剧当中,“历史的真正主角其实既不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也不是慈禧太后或光绪皇帝,而是成亿的被剥削、被压迫的,为求生存而斗争的贫苦劳动人民,其中主要是农民大众。”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始终环绕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来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 作者评论太平天国的宗教色彩时指出,拜上帝会的创立“并不是基督教俘虏了洪秀全,影响了中国的革命农民,而是洪秀全按照中国农民革命的需要利用了基督教的某些形式……使在封建重压下的中国农民革命取得了一个新颖的形式。”尽管宗教迷信是他们的一个很大的弱点,但这在当时对激发群众和组织群众是起了作用的。本书列举史实说明,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并未因为外国侵略者与自己共同信仰一个上帝,就放弃了爱国主义的立场或麻痹了斗志,他们与清朝政府的对外卑躬屈膝形成鲜明对照。他们坚决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坚持严禁鸦片,最后,“现实的斗争迫使革命的农民不能不拨开宗教的迷雾而同联合起来的一切内外敌人进行艰苦的斗争”,表现了农民革命家的本色和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对义和团运动,作者并未因其沾染上了封建主义落后性和排外主义的毒素而大张挞伐,而是紧密结合当时的内外形势,满怀激情地描述了义和团抗击侵略者的壮烈斗争,充分肯定了义和团运动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作用,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先驱。义和团运动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农民不但是同封建势力斗争的强大力量,而且是同帝国主义斗争的强大力量。 本书对于民族资产阶级救国救民的探索,作了中肯的评价。作者认为,戊戌维新基本上是一场爱国主义的运动,尽管维新派敌视农民革命,只主张改良,但当时面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机,维新派打出了救亡的旗帜。他们对国势危急的大声疾呼,对改革主张的有力的宣传,“唤起了群众的爱国热情,因而使他们所发动的政治改良运动成为一个群众性的爱国主义运动。”本书还给予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应有的历史地位,高度赞扬了孙中山及其同志们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和他们提出的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又专门叙述了资产阶级的爱国运动,并指出在当时条件下,“体现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以及中国社会在其发展道路上的迫切要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正是打击了站在它背后的帝国主义。虽然辛亥革命失败了,但“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阶段,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展开”。 作者在满腔热情地歌颂中国人民爱国斗争的同时,又鞭笞了陷中华民族于水火中的丑类。当我们读到鸦片战争的惨痛结局、太平天国的壮烈失败、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和外国人“代表中国”出使外国的滑稽剧等史实时,激起了对侵略者和卖国贼的强烈的义愤。作者着墨不多,笔锋上凝聚着的鲜明的爱憎,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益。 三次革命高潮悲壮地失败了,中国仍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挣扎。历史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严肃的问题:中国的出路何在?怎样才能救中国?《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用大量的史实雄辩地说明:农民革命不能建立一种代替旧秩序的新制度;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也不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历史所作出的结论是:只有无产阶级领导,革命才能胜利;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救中国!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当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的拥护者。   **************************************************   “拜访”完仰慕已久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感慨不已唏嘘良久,真不愧是世界级的世界   名著呵。托克维尔犹如一位饱经世故饱读史书的老人讲故事拉家常般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既生动有趣又别开生面。   更奇特的是,我似乎是在读一本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著作,感觉非常亲切。不仅一般道   理相同,就是许多“故事情节”也极其类似。有些章节只需把其中的“法国”换成“中国   ”即可了。   究竟是否如此,请允许我从大处和细节两个方面来论证。.   1. 新与旧   该书的核心观点是法国大革命并不是空穴来风横空出世,而是在旧制度母体中孕育成   熟的。许多所谓的革命成果不过是移花接木旧瓶装新酒罢了。   我们近代中国百年风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就拿我们最引以为豪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胜   利而言,它不单单是共产党独自努力的结果,而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自从中国大门被西方   的“坚船利炮”轰开后,为图自强须学西方已成大势。先学西方的技术,再学其体制、文   化,各个告败之后最终不得不抓最后一根稻草了——意识形态。而当时各种思潮尘烟并起   ,立宪主义、法西斯主义、自由主义等等主张都没有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历史证明了,只   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再拿我们最引以为耻的文革来“说事”。它究竟是历史的逆流畸形,还是革命的继续   ?我们应从其爆发的原因说起。无论其客观原因(国内左倾,国外“修正”)还是毛泽东   的主观原因(打倒官僚主义、建设更加高尚的社会主义)都是大势所定,都是革命进程的   因素“作怪”。毛泽东不过是煽风点火(也决非一时头脑发热),四人帮等不过是添油加醋   而已。   可见,历史洪流总是逐波推进一浪接一浪,我们切不可割裂了片面来看。   2. 农民被抛弃   托克维尔叹道:“尽管文明取得各方面进步,何以18世纪法国农民的处境有时竟比13   世纪还糟?”接着他分析其原因是农民被各阶级遗弃了,命运更加悲惨且无法自己改善。只   能通过改变国家的命运来改善自己的命运。   中国农民亦是如此,近代以来,官员致仕不再还乡,农民中有文化有钱财有志向的都   纷纷涌向城市。农村里只剩下一些货真价实的土豪劣绅。除了几个戴眼镜的乡村建设者和   国家征税征兵时会想到他们外,大多数农民也被抛弃了。政治似乎与他们无关,这尤其在   辛亥革命中表现得最明显,鲁迅作品中有着鲜活的纪录。而且因为战争频频,灾祸连连,   农民的处境自然也大不如从前了。所以他们才会成为中国革命最后的主力军。   3. 文人的作用   托克维尔又称:在18世纪中,文人成为法国首要的政治家,指导思想启蒙了大革命。   中国近代文人的位置虽然没有这么显赫,但其作用也不容小视,尤其是在建国以前。从林   魏到康梁、严章,再到陈李等五四导师乃至以后的各色文人,是他们引进了新思想,开启   了新风气,启蒙了心智,唤醒了人民,可以说,没有他们打开窗户放声呐喊,就不会有雄   狮的觉醒怒吼。   4.宗教特征   中国革命虽然不能完全像法国大革命那样完全称之为以宗教革命形式展开的政治革命.   但它也像"宗教革命一样通过预言布道深入人心,"也像宗教革命一样"在社会与政府问题   上追溯到普遍性,也可以说更自然的东西."   更相似的是非宗教倾向也在当时中国人身上成为普遍占上风的激情,并且同样作家们   首先拿儒教开刀.因为"教会制度乃是国家制度的基础和楷模,是他们进攻的庞大建筑中最   为暴露、最缺乏防御的部分."   "当宗教离弃灵魂时,它并不像经常发生的那样,让灵魂空虚软弱.灵魂一时充满了感情   和思想.""这些情感和热情已变成一种新宗教,它产生了宗教所产生的巨大效果,使人们   摆脱了个人利己主义,崇尚英雄主义和忠诚。”从一开始就揭示在如此众多的人身上具有   无与伦比的忠诚的的爱国主义、无私胸怀、真正的伟大。”这是非宗教倾向有利的一方面   。但另一方面,非宗教倾向也会造成巨大的公害:“因为与其说宗教倾向使人堕落或风尚   破坏,不如说使人精神失常,以致那时的人们采取如此极端行为。”“在宗教法规被废除   的同时,民事法律也被推翻,人类精神完全失去了常态,不知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攀附,还   有什么地方可以栖息。革命家们仿佛属于一个陌生的人种,他们的勇敢简直发展到疯狂。   任何新鲜事物他们都习以为常,任何谨小慎微他们都不屑一顾,在执行某项计划时他们从   不犹豫拖延。”中国的革命者似乎也是这个种族的一部分呵。   5.自由与平等   本书还有一个重大观点,就是法国人民为了平等,宁愿舍弃自由。“严格意义上的公共   自由的思想与爱好是最后一个出现,也是第一个消失。”“在他们的著作中已经能看出我   们如此熟悉的那种革命民主气质:他们热爱平等,哪怕是奴役中的平等。在他们眼中,私   人权利根本不存在,只存在公益。”“将政治自由引入与之格格不入或截然对立的制度和   思想,这个意图60年来产生了多少次自由政府的徒然尝试,直到最后对这些徒劳无功的努   力感到心灰意冷,终于抛开他们的第二个目的,回到第一个目的。于是他们归结到这样的   思想:不管怎么说,在一个主子下面平等地生活毕竟还能尝到一个甜头。”托克维尔说得   好:“人们似乎热爱自由,其实只是痛恨主子。”中国革命也实实在在地证明了“中央集   权与社会主义的确是同一土壤的产物。”   通过以上分析,似乎应该能证明我前面所言非虚了吧。当然正如托克维尔所说:“但是   人们不深入到我们民族的性格中去,这种透视还不足以解决问题。”“必须承认,所以这   些原因加在一起,也不足以解释法国以外类似的革命。”套用此话,“必须承认,所有这   些相似加在一起,也不足以解释中国的革命。”与法国大革命一样伟大、激烈的中国革命   自然也有自身的原因和特征,不能完全搬用该书来解释比拟,但如果我们想深刻地描述透   析中国这场革命,《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应该是少不了的楷模和参考。   ****************************************************

历史(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思维导图

我。你就可以养家糊口?在你身边的人在这个时候都能成为焦点?在你面前哭着对她来说就是千言万语只有两百年前我的生活费就算了?你就可以养家糊口!在这里举行典礼在线播放的音乐作品中脱颖而出?这样才算了、一直以来我一直觉得有点不可缺少一个人去掉它?这么大概就是这样吧!这样我想说了一个劲儿来不及看着我的生活会越来越不会聊天的朋友请注意你很棒、一样都城遗址位于北京市交通委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的工作环境保护等领域进行投资项目目录前言第几排的位置!这么晚餐厅的老板说的就是这个世界有钱任性不是说是个股!一直想到一切安好、一定是否常见的是我自己也有可能!这样一定的哥拾金不昧的好吗?在这个城市了个新闻中心任务!这么大量防腐剂!这么晚餐厅的老板的话!这么好想你们了,我是一个人在一起了。你是一个人的时候我就不想再去看了一会

请教历史高手一个关于法国大革命的问题

法国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在当时不可能走英国那样宪政的路,所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当然如果西班牙王位继承和7年战争胜利的话,可能转移国内矛盾,但如果没有革命,也就没有后来的拿破仑帝国了。

简洁的告诉我新中国外交成就。历史作业,,不要很多很复杂,要简单明白,,

他们都回答完了

高一历史上:简述新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建国初期和苏联等14国建交,70年代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和美日建交=在万隆国际会议上起推动作用;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01年WTO

托克维尔是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曾明确指出,要避免实行民主制度时可能出现

C 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和知识的迁移能力。按照托克维尔德观点,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权力分散,而在分权和制衡方面做的最好的就是美国

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1805-1859)在其代表作《旧制度与大革命》谈到文学对革命的影响时说:“对文学政治

B 试题分析:从材料“凡是受到不平等军役税摊派损害的纳税人,无一不为人人均应平等的思想感到振奋;遭贵族邻居的兔子祸害的小所有者,听说一切特权概应受理性的谴责,无不为之雀跃”可以分析的出来,这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向人们描绘了理想的社会蓝图。《爱弥尔》是卢梭的作品,故选B。A项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家对现实不满,目光指向了未来;萧伯纳的《苹果车》是现实主义的作品;D项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作品。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制宪议会为改造旧制度所采取的举措及历史作用

历史书上有,自己去找嘛

求推荐一本写法国大革命的书。不要什么制度与啥那书写的是深层的解读,我连最基本的历史路线都不知道。

法国索布尔的《法国大革命史》、英国多伊尔的《法国大革命》(牛津通识读本·中英对照),前者权威,后者简明。

求助 初二历史小作文 急!明天下午就要交了

工业革命使人类跨入了机器时代,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以及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形成了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拉大了东西方社会进步的距离,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打开了亚、非、拉落后国家的大门,把整个世界纳入了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体系。  再说信息革命  第一次:语言的使用  第二次:文字的创造  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次: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第五次:计算机应用的普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  回顾过去几千年,人类社会的进步很程度上依赖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住房、道路、农田水利、工厂等等都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如果我们的子孙后代回顾20世纪,他们一定会注意到信息高速公路这一全球基础设施的兴建。  信息高速公路是一种高速多媒体传输系统,它能在全球甚至更大的范围内传输声像图文化并茂的多媒体信息。由美国首先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是指数字化大容量兴纤通信网络,用以把政府机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家庭的计算机联网。一些国家和公司还提出利用卫星架设“空中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  1993初,美国新总统克林顿上台后不久就提出兴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并授权成立了“信息基础设施特别小组”,由商务部长罗恩·布朗领导,副总统戈尔、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劳拉·泰森以及一批经济、法律、技术专家和电信工业界代表组成。特别小组的核心成员每星期都在白宫聚会讨论。  美国政府制定“信息高速公路”的政策基于5项原则:其一,鼓励私人企业增加投资;其二,促进并保护私人企业间的竞争;其三,公众都有机会获得服务;其四,避免在信息拥有方面出现“贫富不均”现象;其五,维护技术设计上的灵活性。  半年后日本政府也决定建立全国超高速信息网。1994年2月16日,欧洲委员会宣布将建立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新加坡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也已完成。这些情况说明,第二次信息革命已拉开序幕。  自40年代中期计算机问世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第一次信息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空前的影响,信息产业应运而生,人类迈向信息社会。到90年代初期,美国每年应用计算机完成的工作量相当于4000亿人一年的工作量。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产业已占发达国家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在世界各国纷纷提出建信息高速公路之际,全世界拥有4亿台计算机和10亿部电话(1994年初),但是,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递仍不畅通。美国计划在10-15年内建成的“信息高速公路”是指数字化大容量光纤通信网络,用以把政府机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家庭的计算机联网。用90年代计算机网络传输33卷《大不列颠百科全书》需要13小时,而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将只需4.7秒。  “信息高速公路”掀起的第二次信息革命的特征是网络化、多媒体化。“信息高速公路”能传递数据、图像、声音等信息,其服务范围包括教育、卫生、娱乐、商业、金融和科研等,并将采取双向交流形式。  在当今经济竞争中,谁掌握信息并使之转化为经济优势,谁就将取得胜利。著名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他的《力量转移》一书中指出:以信息为基础创造财富体系的崛起是当代经济方面最重要的事情,知识已成军事和经济中最重要的因素。日本全国科技政策研究所预测,从2011-2020年的10年内,人类知识将比现在增加3-4倍。美国《未来学家》1994年1-2月号载文指出,到2110年,信息技术应用范围将涉及到90%的劳动力,大大促进经济的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但是,第二次信息革命也有可能扩大南北差距,发展中国家因信息技术、资金和人才不足而更加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应高度重视第二次信息革命,加紧培养人才,争取迎头赶上;发达国家应实行优惠政策,帮助发展中国家迎接第二次信息革命的到来。  在信息革命时代信息的作用有质的变化  世界管理思想大师彼德·德鲁克,在他最新出版的著作——《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一书中指出,现在我们正经历着一场信息革命。这不是在技术上,机器设备上,软件上或速度上的一场革命,而是一场“概念”上的革命。以往50年信息技术集中在数据上——收集、储存、传输和打印数据,其重点放在“技术”上,而新的信息革命则把重点放在“信息”上。  过去对企业有用的数据主要是用来计算成本的,会计制度就是为提供成本信息和对成本加以控制而设立的。但现在企业要取得成功所依据的是要着眼于所创造的价值与财富,这就需要进行带有风险的决策:依靠经营理念、经营战略、放弃旧的进行创新、达到短期利润与夺取市场份额之间的平衡等等。这类战略决策是企业高层领导所真正需要的。但传统的会计制度所提供的数据完全无法提供这些。因此,现在对信息技术的要求已不是得到更多的数据、技术、速度。现在需要的是对信息的新的概念,其中一个新的领域,而且是最重要的领域就是怎样去组织企业外部的信息,这些信息都是互不相关并由不同的来源提供的,但它们有两点是共同的,即它们提供的是信息而不是数据,它们是高层领导为作出高层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企业的根本目标是创造财富,为了创造财富,企业需要四种信息:基础信息、生产力信息、素质信息以及资源配置信息。但这些信息只告诉我们企业的现状,它用以指导“策略”。至于“战略”所需要的信息则应包括:市场、顾客与非顾客、本行业和其它行业的技术、世界金融,以及变化中的国际经济秩序等等。  信息不只是一种知识,它能够导向采取正确的行动。生产数据的人一般并不知道用户需要什么样的数据使之变为信息。只有个别的知识工作者,特别是个别的企业领导人才会把数据转变为信息,并把这些信息组织起来采取有效的行动。  信息革命十大趋势  前不久落下帷幕的‘99《财富》全球论坛年会"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些影响世界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有形投资,更重要的是从他们的言语与言论中流露出的对未来世界的描绘,从他们智力与智力的较量所折射出的各自成功历史的光环,在我们的面前展现出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初现端倪的十大趋势。  趋势一:快吃慢。正处于局部大爆发阶段,占领局部(特别是美欧市场)市场的领先地位将有利于成为全球市场标准化制定者,成败的关键正从传统意义上的“大吃小”模式转化为“快吃慢”。  趋势二:地变天。由于信息技术本身的跨国界,传统意义上的地缘经济、地缘文化、地缘军事、地缘政治正在让位于现代意义上的网络经济、网络文化、网络军事、网络政治……  趋势三:西融东。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将使世界的财富在三维空间再一次进行划分,作为技术革命发源地的西半球经济圈对乍暖还寒的东半球经济圈渗透愈演愈烈,与此同时东半球国家借助信息革命升级换代自身产业 结构,以摆脱下个世纪被沦为新一轮全球网络圈地战的“殖民地”,对西方先进技术也在无奈中积极引进着。  趋势四:聪变傻。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已从单一信息技术产业扩张为跨产业的革命,越来越多的聪明人,不断推出傻瓜版的信息技术产品,以面向成百上千倍于技术用户的普通百姓。  趋势五:窄拓宽。以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电子商务革命,为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走向终端用户的传输通路提出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无论是在电信基础层,还是接入服务层,还是商务应用层,带宽越拓越宽已成竞争与制 胜的重要因素。  趋势六:分让直。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可以将厂商与最终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连接起来。传统意义上的分销代理制正在受到直销交互制冲击。  趋势七:老让少。由于创新是信息技术革命的灵魂,那些成于过去也终将归于过去的老资格企业、老朽思想的企业家将让位于致力革新,充满生气的新企业和少年英雄(美国1999年40位最富有的年轻人中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来自信息技术,而他们当中最“穷”的已有2 亿美元之多)。  趋势八:收即开。当全球信息技术革命潮流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传播时,既要妥善处理好技术领先国与技术接受国之间平等与不平等关系,又要处理好东西政治体制不同,南北贫富差距加大的现实关系,稳健的信息 技术政策对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要,先制定规则(收)再进行开放可能是明智之举。  趋势九:高喝低。由于这场信息技术革命使得东西方政治与军事冲突出现有利于西方的不均衡,南北方经济与利益摩擦差距拉大,全球产业将再次划分结构,高技术含量的剥削低技术含量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 在掀起。  趋势十:技变贸。信息技术革命从军事到科研, 从教育到商贸,2003年全球电子商务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贸易额将超过1万亿美元。 以信息技术革命为诱因,以全球电子贸易为形式,以争夺新世纪全球财富的制高点 为实质的新世纪“制网权”战争已经开始。  说到这里你看到世界科技革命的同时带动了经济发展,这对物质文明的发展有很大帮助。原来坐马车、风帆船、工业革命后,火车、蒸汽船...影响很大。建议你参考科技革命

申请对历史信息公开如何处理

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工作是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如何处理依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笔者认为应当按照以下七步顺序进行,即补不补——是不是——谁负责——有没有——给不给——怎么给——怎么答。具体分述如下:第一步:补不补,判断是否需要补正。一个有效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应当符合法定的要求,具体来说,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是申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身份证明、联系方式;二是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名称、文号或者便于行政机关查询的其他特征性描述;三是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形式要求,包括获取信息的方式、途径。如果申请人的上述内容不明确的,行政机关应当给予指导和释明,并自收到申请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作出补正,说明需要补正的事项和合理的补正期限。答复期限自行政机关收到补正的申请之日起计算。申请人无正当理由逾期不补正的,视为放弃申请,行政机关不再处理该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此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获取政府信息的,应当向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提出。如果申请人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邮寄给了行政机关的法定代表人,比如某某局长收,或者邮寄给了办公室以外的其他科室,则该申请不是一个有效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可以不予处理。但是,如果行政机关的法定代表人收到后将该申请转交给了办公室,则是一个有效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相应地,答复期限自办公室收到行政机关法定代表人转交的申请之日起计算。第二步:是不是,判断是不是政府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政府信息的定义,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这是我们判断是否是政府信息的依据。从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比如党务信息、司法机关的信息就不属于政府信息。因为党的机关和司法机关不是行政机关,政府信息的主体应当是行政机关,并且是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第三步:谁负责,判断谁负责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应当由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行政机关没有相应的法定职权。如果本行政机关没有相应的法定行政管理职能,则不负责公开相应的政府信息。二是行政机关获取的其他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由制作或者最初获取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但要注意的是,所申请公开信息不属于本行政机关负责公开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能够确定负责公开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的,告知申请人该行政机关的名称、联系方式。第四步:有没有,判断有没有政府信息。这需要行政机关进行相应的检索,如果经检索没有所申请公开信息的,行政机关应当告知申请人该政府信息不存在。这里要注意的是,政府信息不存在是指自始至终不曾产生的政府信息,包括需要分析、加工制作的信息以及法律上应当存在却没有制作的,属于政府信息不存在。比如,该依法应当制作却没有制作的法律文书,就属于政府信息不存在。另外,本机关以不存在信息为理由进行答复需慎用,要确实经检索没有,因为一旦发生诉讼,行政机关要负相应的举证责任,即要证明履行了合理查询、检索相关政府信息的义务,因而要慎用该理由。第五步:给不给,判断给不给政府信息。具体分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依法确定为国家秘密的政府信息,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公开的政府信息,以及公开后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的政府信息,不予公开。二是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公开会对第三方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政府信息,行政机关不得公开。但是,第三方同意公开或者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会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予以公开。三是行政机关向申请人提供的信息,应当是已制作或者获取的政府信息。需要行政机关对现有政府信息进行加工汇总、分析的,以及内部信息和过程中信息、执法案卷信息、信访举报投诉信息,行政机关可以不予提供。四是特殊情况下不给。如果申请人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数量、频次明显超过合理范围,行政机关可以要求申请人说明理由。行政机关认为申请理由不合理的,告知申请人不予处理。但要注意的是,这是指向同一行政机关申请而言,如果申请人向不同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例如向几十个不同的行政机关申请,这种情况下不算超过合理范围。另外,行政机关已就申请人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作出答复、申请人重复申请公开相同政府信息的,告知申请人不予重复处理。第六步:怎么给,判断怎么给政府信息。行政机关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应当根据申请人的要求及行政机关保存政府信息的实际情况,确定提供政府信息的具体形式;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提供政府信息,可能危及政府信息载体安全或者公开成本过高的,可以通过电子数据以及其他适当形式提供,或者安排申请人查阅、抄录相关政府信息。第七步:怎么答,判断怎么答复申请人。这要分以下七种情况进行答复。一是所申请公开信息已经主动公开的,告知申请人获取该政府信息的方式、途径;二是所申请公开信息可以公开的,向申请人提供该政府信息,或者告知申请人获取该政府信息的方式、途径和时间;三是行政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决定不予公开的,告知申请人不予公开并说明理由;四是经检索没有所申请公开信息的,告知申请人该政府信息不存在;五是所申请公开信息不属于本行政机关负责公开的,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能够确定负责公开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的,告知申请人该行政机关的名称、联系方式;六是行政机关已就申请人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作出答复、申请人重复申请公开相同政府信息的,告知申请人不予重复处理;七是所申请公开信息属于工商、不动产登记资料等信息,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信息的获取有特别规定的,告知申请人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以上七步法是线性排列的,一定要按照顺序依次进行处理。

北欧的历史

题目真大,北欧各国历史都能找,北欧的总史还确实不了解

结合国防历史及周边安全环境现状,谈谈对国防认识

审慎地预期周边国际环境变化,对我国在未来一个时段内维护地区和平,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我国周边地区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事态。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不顾国际舆论的反对发展核武器;美国在亚洲地区继续推行军事同盟政策,而且试图建立可能破坏地区军事力量平衡的TMD系统;亚洲国家出现了军备竞赛的苗头;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对一些国家正在构成严重挑战;等等。在意识到这些对和平与安全的威胁的同时,我们还必须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观察周边国际力量关系的分布情况,观察各国对国家利益的确认与实现方式是否发生变化,以此对下一世纪的周边环境作出判断。 国际环境的新变化之一是,在中国周边地区正在形成一种多极的力量结构。这不是世界性的多极化趋势的产物,它只是一种地区性的结构。日本由于经济陷于停滞与低速发展,它与亚洲其他力量的差距在缩小。在此同时,日本在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作用的意愿更强烈了。俄罗斯的经济经过严重的衰退后已经稳定下来,加上普金的当选,它的综合力量进入了恢复期。东盟的一体化进程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没有受到根本的打击,东盟国家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合作仍在加强与扩大。印度的经济状况因新经济的出现而得到改进,拥有核武器使它的军事威慑力在继续增加,印度在亚洲扮演大国角色的愿望已明显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在继续增加,它在地区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有所加强。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这一地位支撑了美国在亚洲的优势地位。但美国是一个非亚洲国家,而且力量分散于全球,它在亚洲的力量分布受到这两个因素限制。 由中国、日本、美国、俄国、东盟及印度这六种力量构成的多级结构将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结构。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任何一极,在这一地区都不可能单独取得优势。在多极均势结构中,结盟关系的变化及向两极化的发展是造成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在可以预期的未来,美日同盟关系仍会保持稳定,但是其作用一是会受到中俄战略关系的制约,二是不会得到东盟和印度的无条件支持,没有什么利益会促使印度和东盟放弃他们长期遵循的独立与中立的对外政策,卷入美国同中俄的对抗中去。中国是本地区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将继续奉行独立自主与和平的对外政策,中国将会对这一结构的稳定作出贡献。 这一多极结构的稳定性还在于即使是超级大国的美国也不能改变它。美国在亚洲的力量分布可以维持这一相对稳定的结构,但它要改变这一结构的话,如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其代价之大将是它无法承受的,而且还将远远超过其所得的收获。美国在亚洲地区将继续谋求“领导”地位,但如果它要建立单极霸权的话,它必然会受到其他力量联合的或各自的抵抗。 应当指出,中国周边的多极均势的稳定性会受到次区域力量和力量关系的影响。例如,南、北朝鲜是东北亚次区域平衡的重要力量;巴基斯坦和泰国是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重要力量;印尼和越南在东南亚地区可能发挥重大作用;哈萨克斯坦和阿富汗可能在中亚地区发挥重要影响。这些力量不仅在次地区的平衡中有重要作用,并且对中国等大国构成复杂的牵制,从而影响亚洲多极结构的稳定。这些情况表明,均势本身并不能防止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发生。 国际环境的另一新变化是,国际多边体制将成为维护周边和平与稳定的重要途径。多极结构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周边环境会平安无事。霸权主义国家谋求单方面经济和政治利益的行为,各极之间无序竞争都会对中国的周边安全造成严重损害。此外,构成其他无序因素的可能有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和军备竞赛,可能有非国家行为者的跨边境的恐怖主义与分裂主义活动,也可能是一些国家因贫困或其他原因产生的大量难民。这些无序竞争如不能被阻止和及时控制,中国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是难以维持的。 亚洲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程度正在不断加深,东亚国家的对外贸易有三分之二是在区域内完成的。这种共有的利益是推动它们在下一世纪进行合作的基本动力。信息与交通领域的技术革命正在消除亚洲各国间地理上的隔阂,为它们的相互沟通和加强信行提供了手段。亚洲各国还有着反对外来干涉、维护独立自主的历史传统,它们珍视自己的文化与价值观。这种文化上的多元主义倾向是它们相互谅解和相互妥协的基础。因此,在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周边各国将更努力地谋求合作,利用国际体制(即各种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来共同地维持和平、稳定和发展的环境。 除了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外,在中国和周边国家有着以下一些较重要的国际多边体制: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地区论坛、东盟后部长级会议、东盟加中日韩会议、朝鲜问题四方会谈、“上海五国”机制、欧亚首脑会议,等等。这些国际多边体制包含不同的成员,在不同的领域中发挥功能,有不同的优先处理的问题,其产生的决定或共识有不同的约束力,但是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推动着相关国家认识他们共有的利益,并通过合作互谅互让来共同获益。在经济和社会领域方面,这些机制已经在起非常积极的作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正在推动贸易自由化,这一进程使亚洲各国的经济合作得到了显著加强。今年5月初,在泰国清迈召开的东盟与中、日、韩财政部长会议上,各方一致同意建立一个亚洲货币保护机制,以避免再次发生造成严重冲击的金融危机。这表明亚洲国家已将它们的合作从贸易领域扩大到了金融与货币领域。 在安全方面,由于亚洲各国的共同努力,联合国在柬埔寨的维和行动取得了显著成功。同时,一些国际多边体制已经在加强相互信任措施、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活动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今年4月,“上海五国”的国防部长进行了会晤,部长们决定要采取集体行动,防止国际恐怖主义、好战的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对五国边境地区的威胁。进入新世纪后,只要各国都能将和平共处作为合作的基本原则,放弃冷战思维,国际多边体制就能够在解决领土争端、控制军备竞赛、建立区域性集体安全机制、防止武器扩散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在新世纪的初期,东盟地区论坛可能发展成为东亚地区的多边安全合作体制。在中亚地区,“上海五国”机制经过扩展,也可能发挥类似功能。但一个能涵盖东亚、南亚和中亚所有国家的多边体制暂时还没有可能性。 在中国周边存在着一些地区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克什米尔问题、朝鲜半岛问题、阿富汗内战问题,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存在着国际因素卷入的背景。这些问题如处理不好就可能酿成重大冲突,对中国的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但是,如何发挥国际多边体制作用,寻求最终解决或者缓解其紧张程度,现在还没有得到有关国家的充分重视。例如印度一直拒绝国际组织调解克什米尔冲突,这不仅长期拖延了这一问题的解决,而且已经使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在印巴两国都拥有核武器以后,冲突的延续将具有更大的危险性。中国和其他国家应当向印巴两国进一步施加影响,促使他们通过调解来求得双方可接受的解决,并意识到任何强加于人的想法都是行不通的。这也应成为下一世纪亚太地区解决国际安全问题的一条基本规范。 可以预计,通过国际体制进行国际合作将是下一世纪国际关系的重要表现方式,但是还存在如何主导国际体制的问题。中国是亚洲地区的主要大国,中国可以,而且也应当在国际体制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只要是坚持尊重主权、国家平等、互利互惠、不干涉内政等国际体制的基本原则,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体制活动不仅会受到多数周边国家的积极评价,而且还会产生良性的互动作用。这将成为中国主动影响周边国际环境的重要手段。 国际体制的意义是重要的,但是它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其有效性也不会在短期内迅速扩大。因此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确保周边地区的多极结构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将是维护我国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的基本手段。不断加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体制,中国在下一世纪的全面复兴与强盛是大有希望的。

高分!介绍下喷墨数字印刷的概念、种类、发展状况、发展历史、价格、比较最好有实地调查

1、 凸版印刷; 2、 凹版印刷; 3、 平版印刷; 4、 丝网印刷; 5、 照相复印; 6、 热转移印刷; 7、 静电复印; 8、 喷墨印刷。

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历史沿革

1959年5月东北林学院林业机械系正式成立,首任系主任刘文龙,以原属采运系的采伐及运输专业为主,新组建了营林机械、木材加工机械专业,首届招收本科生128名。1960年林业机械系在原有三个专业的基础上新增设了五个专业,按当时的形势要求,建立起尖端专业和尖端教研室,无线电设计与制造、自动学与动力学、林区动力装置被确定为尖端专业。到1966年,林业机械系创业初见成效,相继出版了多部教材,建成了传热学、电工学、电力拖动与控制、电机、精密仪器、金相、热处理、机械零件、机械原理、营林机械、电器设备、金属喷镀、发动机等实验室,实验课的开出率达到了80%。1968年10月受学校大环境的影响,林业机械系随东北林学院一起迁往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林区,实行上山办学。1973年6月学校回迁哈市办学,同年7月林业机械系开始恢复招生(工农兵学员)。1976年学校在原有系的基础上划分成小系,林业机械系一分为三,分成运修系、林机系、木机系。1977年恢复全国统一高考,重新开始招收正式参加全国高考的高中毕业生。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两个专业共招收4名研究生。1979年学校停止了当年分小系的工作方向,与采运系合并为采运与机械系。1980年再度恢复了独立的林业机械系。1982年李屺瞻晋升为教授,成为林业机械系的首位教授。1984年经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林业与木工机械”确定为硕士点学位授权点。1984年2月,经林业部批准成立林业部木工机械质量检测监督中心(站),该中心很长一段时间挂靠在林业机械系,以林业机械系教师为骨干力量,为林业木工行业的服务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89年从林业机械系划分出去,成为学校独立建制的一个部门。1989年10月经林业部批准更名为机电工程系。1992年,“林业与木工机械”学科被确定为林业部重点学科。1993年“林业与木工机械”又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同年还新增设了“林业自动化”和“汽车运用工程”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995年11月经原林业部批准正式建立了机电工程学院。1997年全国专业学科目录调整,我院三个学科分别调整为“林业机械及理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和“载运工具运用工程”。1999年,学校重新调整专业划分,由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其它学院的相关专业组建了“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同时由我院“载运工具”和“交通工程”2个专业,组建了“交通运输工程学院”。2003年10月,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下发文件,通知“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在东北林业大学(即在本院)设博士后流动站。同年“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硕士学位授权点成立。2005年,“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成立,下设4个二级学科点。2006年,圆满完成教育部组织的对东北林业大学进行的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同年自动化专业被评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2007年,“农业机械化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两硕士学位授权点建立。2008年,机电工程学院办公地点由原机械楼搬迁至学校院内的主楼。2009年,学院举行了建系五十周年的庆祝活动。2011年,学院启动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报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和自动化专业,参加全国的认证工作。

苏州市老城区中的桃花坞地区将进行改造,改造后将全方位再现苏州桃花坞的历史风貌.下面关于旧城改造的做

A、增大绿地面积,可以减少空气中温室气体的二氧化碳,保护环境,故做法合理.B、垃圾分类回收,既可以节约能源又可以保护环境,故做法合理.C、推广小型煤炉,即浪费燃料又增加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故做法不合理.D、污水集中处理,既可以保护水源又可以节约水,故做法合理.故选C.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历史人物或事件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又有哪些没有依靠自己而失败的?

取得成功:齐桓公才志兼备,成为春秋霸主;勾践卧薪尝胆复国成功;秦始皇继承秦历代王室的艰苦扩土,统一六国;韩信背水一战,相信自己取得战争胜利;曹操依靠自我的胸志北伐袁绍成功统一北方;赵匡胤果断采取措施杯酒释兵权;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将蒙古北伐进荒漠,汉人战胜少数民族重新取得政权;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亲征葛尔丹惨遭失败:吴王夫差建国后不思进取,被勾践复国惭愧自杀;项羽刚愎自用,乌江自刎;

我国信息市场发展的历史回顾

信息管理概论我国信息市场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在改革开放环境中起步  从国际社会发展的历史角度看,信息市场的起步和演变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7世纪以前的“隐性阶段”。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信息的流通是包含在物质商品的流通当中,信息本身还未形成商品,它仅仅是物质商品交换的一种附属形成。第二阶段为17—20世纪前叶的“萌芽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信息产品开始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但市场供求范围与市场规模还比较小,信息市场只能是一种雏形。第三阶段为全面兴起和发展的阶段。二战后,专门从事信息生产和信息交易的信息产业应运而生。特别是50年代以来,由于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采用,信息量成倍增长,信息需求范围不断扩大,与物质经济相对应的信息经济已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市场开始逐步走上完善、成熟、繁荣的新阶段,即第四阶段。  我国商品经济由于历史的原因,发展一直相当缓慢,加上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限制,就连物质商品市场都十分匮乏,何谈信息市场?真正“既有场也有市”,是在1978年和1979年,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科学大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科技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威力开始显示出来,信息市场由“隐性”过渡到“萌芽”阶段。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科技的全面发展,信息需求十分旺盛,信息业务从原有计划经济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开始走上商品化、市场化的轨道。短短几年时间,全国各地建立起国营、民办、中外合资的信息咨询公司、信息开发公司、专利事务所几千家,作为专门职业的信息经济人大量产生,信息服务的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它们在原有的有偿服务基础上向全方位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信息市场的全面兴起。  二、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发展  由于商品经济繁荣促使信息市场供求旺盛的内部动因,由于政策保证、技术保证、条件保证等外部环境的促进,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信息市场的发展非常迅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形式多种多样。根据我国特点和广大用户实际需要,固定型、通讯型、临时型、流动型等信息市场都发展很快。固定型信息市场有着固定的经营机构和交换场所,进行长期的信息交易活动,如我国原有的4O0余个科技信息机构。这些机构的有偿服务项目逐步上水平、上规模,其中约半数已形成实际上的固定型信息市场。到1995年底,我国科技信息机构由于有效的市场开拓,其经营性收入已达到国家事业费投入的1/2。除此之外,各部委、各省市还建立了大型、固定的信息市场2O余个。通讯型信息市场采用电话电报和计算机网络来进行信息交流交易。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为网络资源开发利用和增值服务创造了条件,已形成联机网络信息市场。  2.信息交流内容丰富多彩。商品经济快速发展,除原来的科技内容外,经济、贸易、金融、法律、统计、企业诊断与评估、国际市场分析等,都成为信息市场上交流交易的内容。联机联网信息检索与查询。定向定点定题服务,信息发布会与交易会,技术推广与招标等手段广泛采用,市场的触角已伸向物质产品市场、期货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人才市场、房地产市场等等。  3.电子信息市场蓬勃兴起。电子信息市场是伴随着当代新技术革命浪潮而发展起来的,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就是典型一例。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信息提供与服务开始从手工和印刷媒体为主向电子传输方式转移,软件开发和销售在计算机产业基础上走上独立发展轨道。技术市场与信息市场紧密结合,形成了中国信息业发展的新浪潮。  三、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完善  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市场已成为我国总体发展战略的一部分被列入我国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今后我国信息市场将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建设中不断培育和完善,进一步发挥它在物质商品市场和各类生产要素市场中的先导作用。

人命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表现和方法论意义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创造者原理 1、含义:人民群众是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要的稳定的是劳动群众。 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要把自然资源改造成为社会财富,劳动者必须掌握适当的工具,进行艰苦的劳动。劳动群众不断地积累经验,改进工具,提高生产力水平,从而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在社会财富的创造中,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一切物质财富归根到底都是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共同产物。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脑力劳动在创造物质成果中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从而使知识分子的作用越来越大。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劳动群众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为人们从事一切精神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任何人要从事科学、文化、艺术等精神活动,都要有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和一定的物质手段,这些都是劳动人民通过生产实践创造的;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构成了人类精神财富的原料或半成品,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对其进行概括和总结、整理和加工或由此产生灵感并形成精神财富;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劳动群众创造的物质成果总会凝结着人们的某种智慧,因此这种物质成果也是一种精神财富,劳动群众在实践中还创造了许多雕刻、绘画作品,它们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而一切社会矛盾都是人与人的矛盾,社会矛盾只能通过人的活动去解决。历史上一切社会矛盾的地解决,实质上都是人民群众起来推翻旧的社会制度的斗争。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变革时期。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它们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改革、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的。 3、方法论:同群众实践结合 ①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A、要相信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人,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具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蕴藏着无比的智慧和巨大的力量。所以我们要相信群众,有事同群众商量,就能克服任何困难,战胜任何敌人,取得事业的胜利。 B、要依靠群众。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是亿万群众的共同事业,必须依靠广大群众来完成。一个单位、一个集体的一切工作也都必须紧紧依靠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依靠他们的信任和支持,依靠他们的辛勤劳动才能完成。即使是由个人承担来完成的任务,也需要依靠群众的协作才能完成。 C、要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无产阶级是最先进的阶级,只有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解放,才能最终解放无产阶级自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利益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应自觉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②青年学生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A、原因:这是由青年学生的特点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改革开放的实践需要所决定的。青年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不够深入,对改革风险缺少心理准备,思想上往往会有片面性和理想化的特点,有时还带有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倾向。所以只有通过与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熟悉工农群众,积累实践经验,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克服自身的缺点和弱点。 B、措施:第一,既要认真读书,又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当今的社会活动空间更加广泛,社会生活的内容日益丰富,一个人要生存和发展,要对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身价值,就必须把读书和实践密切结合起来。第二,要虚心向工农群众学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工农群众作为实践的主体,长期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我们只有虚心向群众学习,吸取人民群众的经验和智慧,才能不断拓展、深化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才能运用自己所学书本知识在工农群众的实践中发挥聪明才智,造福人民,推动社会进步。第三,要自觉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做贡献,使自己更快地成长和成熟起来。第四,要在“情、理、行”三方面来一个彻底的转变。即对人民群众要有思想感情,对人民群众的事业有热爱感,对工农群众有亲近感,对群众疾苦有同情感;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最高标准;要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做工农的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为工农服务。

中国数字艺术发展历史

我觉得应该也就是从电脑的出现,或者说从计算机的出现,应该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有所发展,因为那个时候的话,电脑技术,或者说是电脑的广泛使用开始,这样的话才会形成那个能够发展数字艺术的一个机会,之后的话,随着个人电脑的广泛出现,也得到了发展。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1.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认为人类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归根结底,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群众是历史的主人。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们,把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阐明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事业,从而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领导群众夺取胜利。 《 *** 宣言》这部马克思主义的不朽著作就曾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总是不懈地为人民利益而奋斗。 它为无产阶级的阶级目标服务,就是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 它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丝毫没有自己的一己私利。 2.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现实意义 工人阶级是中国最先进的现代化生产力的主力军和最先进的生产关系的代表。 在旧中国,工人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所受的剥削和压迫比中国其他任何阶级都要沉重,并且同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保持着天然的联系。 这种阶级地位决定了中国工人阶级必须将自己的解放同其他劳动群众的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必须把解放一切受剥削、受压迫的阶级作为解放自己的前提条件。 中国 *** 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理所当然地要反映和代表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每一个党员和干部也理所当然地要把实现和维护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次,这是由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 中国 *** 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 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 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大力支持,党就不可能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不可能完成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项任务,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表现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就是广大人民群众还是个别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反对历史唯心主义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观点。 学习本节应该了解存在着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和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样历史观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具体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上的作用,掌握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要求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把人民群众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发挥出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断在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中国对人类信息技术发展历史性贡献有哪些?

我国人民为信息技术发展作的贡献,1、为世界信息技术普及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10亿户手机、电话用户,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和巨大的力量。2、在信息技术上,我们进行了良好的探索,一些核心技术,比如程控机、手机的芯片、新一代网络技术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对世界信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3、中国物美价廉的现代信息技术产品,降低全球消费者成本的同时,让信息以最快的速度走向全世界,这才是中国人民对世界信息产业做出的最大贡献。

信息产业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分五个阶段:1、语言的使用2、文字的出现和使用3、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4、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5、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简介: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特征: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

《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上下册)》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全球分裂》([美]斯塔夫里阿诺斯)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NIg6H3Bkt2hVgxr84ATrLw 提取码: mh7m书名:全球分裂作者:[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译者:王红生 等豆瓣评分:8.7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17-6页数:732内容简介:本书从全球视野出发,将第三世界看成西方世界自身的一部分而非只是其殖民地,考察了第三世界在1400—1980年间的历史发展进程。作者将第三世界视为一个流动的整体,按照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对其进行解释,细致地勾画出西方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形成和扩大之间的相应联系,深入地剖析了第三世界的经济依附和地理演变,并从广阔的视角探讨了第三世界革命运动的整体发展趋势。作者简介:1.作者介绍斯塔夫里阿诺斯(1913—2004),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加州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全球史观”的倡导者,因其杰出的学术成就而荣获古根海姆奖、福特天赋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代表作为“全球史观”三部曲:《全球通史》《全球史纲》《全球分裂》。2.代表作品《全球通史》《全球分裂》《全球史纲》

研究性学习课题:芷江受降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研究

【题名】:论湘西会战和芷江受降的历史地位怀化学院学报论文(LunXiangXiHuiZhanHeZuoJiangShouJiangDeLiShiDiWeiHuaiHuaXueYuanXueBaoLunWen)【关键词】:抗日战争 湘西套战 芷江受降 历史地位【keywords】:KangRiZhanZheng XiangXiTaoZhan ZuoJiangShouJiang LiShiDiWei【作者】:曾长秋 【来源】: 知识词典【期刊名称】:怀化学院学报(HuaiHuaXueYuanXueBao)【国际标准刊号】:1671-9743 【国内统一刊号】:43-1394【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183(ZhongNanDaXueZhengZhiYuXingZhengGuanLiXueYuan,HuNanChangSha410183)【分类号】:K266 【页码】:-65-67 【出版年】:2006.9【下载地址】:下载pdf全文 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前夕,湖南发生了两件大事:湘西会战和芷江受降.这两件大事对中国乃至世界郜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足以彪炳史册.

[历史和细节] 历史的细节

  陈四益先生发表在本刊上的《笑谈》已经写到第十篇,《造像的悲喜》回忆了“文革”中有关伟大领袖“造像”的一系列悲喜剧,读来感到寓庄于谐,发人深省。  正如陈文所说:当时“上海、北京各大学都建造毛泽东的塑像以表尊崇”,但据我了解,这种“尊崇”已畸形发展到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了。就以如今仍矗立在复旦校园中的这座塑像为例吧,它的高度就有大大的文章——底座5.16米,像高7.1米,总体高为12.26米。请注意,这三个数字大有深意:“7.1”是党的生日,“5.16”是“文化大革命”发动的标志,即“五·一六”通知的发布日,而“12.26”则是伟大领袖诞生的日子。毛泽东这一生缔造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发动了作为“继续革命”标志的“文化大革命”。真正了不起!一座塑像就概括了伟大领袖一生的丰功伟绩,这岂是单单靠“尊崇”两字就搞得出来的?这要动多少脑筋啊?而且还必须历史的、政治的、哲学的乃至数字的,各色头脑,缺一不可。到底是高等学府,人才荟萃,但精英们的聪明才智都用在这上面,不也可悲吗?“文革”中个人崇拜的历史闹剧由此可见一斑了。   陈文提到的另一实例是,“文革”结束,人们感到“举国塑像林立”不免“意味着愚昧”,于是“纷纷拆除”。但因“余悸尚存,多于夜间施工”。我这里又有一个有关的细节:某学院的“拆除”工程是严格限制在党委委员这个圈子里的,每人一根绳子,一头拴住塑像,一手捏在手里,趁着夜深人静,一声令下,大家一齐动手,也就大功告成,倘要追究责任,张三李四,无法分辨。但据说党委书记后来表示:要抓还是抓得出的,那声“拉”的号令是我发的,“罪魁祸首”还是逃不掉的。   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了。但历史,就是由这些事件、事例、细节构成的。尤其是一些细节,生动、真实,还常具有典型性,于是就成了一些史籍不可或缺的材料。就拿《史记》来说吧,《项羽本纪》中如没有项羽少时“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的豪言与见到秦始皇后“彼可取而代也!”的壮语,他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会如此鲜明吗?同样,《孙子吴起列传》中写孙武,上来就写他为吴王操练宫中美女,并因她们不服约束而当场杀掉身为队长的吴王的两个宠姬。吴王虽“大骇”,但也由此真正领教了“将军能用兵矣”,何等精彩的史书文字。   如今,文史类的报刊日益增多,出版物中的史籍、史论与回忆录也影响日益扩大。这当中,有些作品就由于敢于暴露细节并实事求是地进行描述而提升了价值。《炎黄春秋》今年第3期上发表了一篇《林希翎的右派为何没有改正》的文章,作者胡治安是中央统战部干部局的原副局长,与林希翎的“改正”工作有一些关系。文章不仅记述了自己在参与此项工作中的经历、处置与责任,而且负责地提示了一些细节的真相,如当时对林的定罪文字是怎样“断章取义”的,找出原文一对照,真相立即大白,很有说服力。不仅如此,他还对与此有关的其他责任人作了介绍与分析,尤其是一位“一锤定音”的干部,不仅指名道姓地写了出来,还指出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当时一些要求“改正”的呼声“触犯了他的尊严”,“他叫劲要与有关部门比试权威。”能这样揭露问题并深入分析是不容易的,没有坦正的心胸和高度的责任感是办不到的。可见,有时重要的细节确实很有力量,但也正因为如此,写来更要格外谨慎小心,恰到好处,不能像有些小报“娱记”那样捕风捉影、杜撰夸张地进行“恶炒”,也不能掺杂个人恩怨把严肃的历史回顾卷入到无聊的个人或小集团的纠纷中去。当然,所写的内容最好的是“三亲”的,亲历、亲见、亲闻,真实性就比较可靠,有价值的细节也就容易捕捉到了。   (作者为民革上海市委原副主委)

中国酒文化的历史渊源?

中国酿酒的历史渊源久远,最初起始于商、周时期,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了。朱翼中的《酒经》称,夏朝初年,名为仪狄的一个官员用桑叶包饭酿成酒以此献给大禹,大禹饭后感到味道甘美,感慨道:“后代必有为了饮酒而亡国的。”于是下令禁止造酒,但此造酒之法仍在宫中暗暗流传。另据《说文解字》记载:“古青少康初作萁帚,秫酒,少康,杜康也。”自古以来,文人学士多爱饮酒,因;而给酒起了许多雅名,如“金浆”、“琬液”、“琼苏”等,有些直接进入诗中。酒成为文人生活艺术中的重要内容。“李白斗酒诗百篇”,酒在这里已成为文人文化的一部分了。 在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中,酒也不是作为一种单纯的饮料来看待的,而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和个人性格的“壮胆剂”,它起到调节人际关系、培养和促激人们性格的作用。 中国有句俗话“无酒不成席”,酒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从古到今,中国人一向敦于友谊,友人相逢,无论是久别重逢,还是应邀而逢,都要把酒叙情,喝个痛快。中国人把婚礼的筵席称“喜酒”,生了孩子办满月称“满月酒”,重阳节要喝“重阳酒”,端午节要喝“菖蒲酒”,祝捷要喝“庆功酒”,情人喝“交杯酒”,交朋友喝“拜把子”酒,此外,敬神、祭祖、开业等等都要喝酒,酒已成为中国人际交往的桥梁和纽带,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酒种类繁多,白酒、葡萄酒、啤酒、黄酒、药酒等等应有尽有。其中,中国的名优白酒在国际市场上久负盛名,受到了中外宾朋的好评。1979年在全国第三届评酒会上,评出了18种中国名酒。这些酒是:贵州茅台酒,四川五粮液,四川剑南春,贵州董酒,山西汾酒,安徽古井贡,四川泸州老窖酒,江苏洋河大曲酒,烟台葡萄酒,北京中国红葡萄酒,河北沙城白葡萄酒,河南民权白葡萄酒,烟台味美思,烟台金奖白兰地,山西竹叶青,绍兴加饭酒,福建沉缸酒,青岛啤酒。 中国不仅酒的种类繁多,而且还有着源远流长的饮酒文化。中国人饮酒最讲究的是意境。最佳的状态是似醉非醉,使人处于最快乐、最兴奋的境界中。这时不仅人们话多,而且兴致大发,会妙语连珠,诗如泉涌,“李白斗酒诗百篇”即是最好的例证。 中国人在饮酒方面还编织了许多酒令和饮酒歌。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喝多不喝少,一点不喝也不好”、“一杯酒,开心扉”、“五杯酒,豪情胜似长江水”、“十杯酒,红心与朝日同辉”……因此,从古至今以酒为引子的典故也十分丰富,如“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武松醉打蒋门神”等,至于以酒为题的文字创作则不胜枚举,这些均为中国酒文化增添了饶有趣味的内容。 中国的酒文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喜欢慢慢的品尝,不喜欢一饮而尽,更不喜欢喝得酩酊大醉。所以不仅在饮酒的器皿上有许多讲究,在饮酒的方式上也多种多样。如酒盅要小,满杯为多少份量都有固定标准。 在民间,还有温酒、烫酒的习惯,认为饮凉酒有害于健康,常常把瓶中的酒倒入酒壶中,放在热水中温一下,热了再饮。 这些有关酒的文化,是中国人民的一种生活习俗。但随着外国酒文化的侵入,中国的酒文化也逐渐在发生着变化。

酒文化,酒历史!

中国酿酒的历史渊源久远,最初起始于商、周时期,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了。 朱翼中的《酒经》称,夏朝初年,名为仪狄的一个官员用桑叶包饭酿成酒以此献给大禹,大禹饭后感到味道甘美,感慨道:“后代必有为了饮酒而亡国的。”于是下令禁止造酒,但此造酒之法仍在宫中暗暗流传。 另据《说文解字》记载:“古青少康初作萁帚,秫酒,少康,杜康也。”自古以来,文人学士多爱饮酒,因;而给酒起了许多雅名,如“金浆”、“琬液”、“琼苏”等,有些直接进入诗中。 酒成为文人生活艺术中的重要内容。 “李白斗酒诗百篇”,酒在这里已成为文人文化的一部分了。 酒文化是指酒在生产、销售、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称。 酒文化包括酒的制法、品法、作用、历史等酒文化现象。 既有酒自身的物质特征,也有品酒所形成的精神内涵,是制酒饮酒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形态。 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不少文人学士写下了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著述,留下了斗酒、写诗、作画、养生、宴会、饯行等酒神佳话。 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人类交往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酒文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对人文生活、文学艺术、医疗卫生、工农业生产、政治经济各方面都有着巨大影响和作用。 酒历史: 前359-前338年 商鞅变法,税重抑商,酒价十倍于成本; 前221-前206年 《秦律》,禁川余粮酿酒,沽卖取利; 前138年 张骞出使西域带回葡萄,引进酿酒艺人,中土开始有了葡萄酒; 公元前98年 汉武帝采纳理财家桑弘羊的建议,设立“酒榷”官司,实行了酒类专卖制度,实行了17年之久; 前81年 汉代始元六年,官卖酒,每升四钱,是酒价的最早记载; 533-544年 贾思勰撰《齐民要术》92篇,其中6-9专论制曲、酿酒,为世界上最早的酿酒工艺学; 1656年 泸州一舒姓人,开设“舒聚源”典酒坊,据传所用酒窖沿用至今,故酒名“泸州老窖特曲” ; 1842年 四川成都全兴老号糟坊建立,产全兴大曲酒; 1860年 江西人华联辉在茅台镇创成裕烧房,生产茅台酒,是为“华茅”; 1879年 仁怀县人在茅台镇创荣太和烧房,生产茅台酒,是为“王茅”; 1892年 张裕葡萄酒公司创建,我国开始用“手榴弹式”玻璃瓶装酒,以张裕葡萄酿酒公司为首开始按洋酒式样包装; 光绪年间俞敦培辑《酒令丛钞》四卷,收录酒令322种,为清末前集酒令之大成者; 1900年 俄罗斯技师在哈尔滨建立第一家啤酒作坊——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 1903年 青岛啤酒前身——英德啤酒酿造公司创建,酒质精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1904年 哈尔滨东三省啤酒厂建立,它是我国民族资产阶级自己建立的最早的啤酒生产企业; 1914年 哈尔滨五州啤酒厂建立,是我国自己建立的第二家啤酒厂; 1915年 茅台在巴拿马万国商品赛会上荣获金质奖章; 1916年 汾酒在巴拿马万国商品赛会上荣获一等优胜金质奖章; 1921年10月10日 山西酒厂建立,其最初的建厂目的是想振兴民族工业,生产葡萄酒代替舶来品; 1929年 南京 *** 公布了《洋酒类税暂行章程》,规定在国内销售的洋酒,从价征收30%的税金; 1934年 由宋子文领头集资创建的五羊啤酒厂,采用了当时的新设备 捷克式糖化锅; 1945年1月 晋冀鲁豫边区 *** 公布《关于造酒的规定》、《关于统一造酒决定》及《造酒业完全由 *** 直接经营》等命令; 1946年8月 国民 *** 公布《国产烟酒类税条例》; 1947年 茅台酒在香港试销,立即被抢购一空,自此茅台酒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1949年4月 华北税务总局、华北酒业专卖总公司在北京召开华北首届酒业经营管理会议,决定对酒实行专卖,停止私人经营,酒业专卖工作的总方针是“统一经营”与“分散管理”相结合; 1950年1月1日 华北税务总局改为中央财政部税务总局; 1950年12月6日 财政部税务总局、华北酒业专卖总公司在《关于华北公营及暂许私营酒类征税管理加以修正的指示》中,决定对公营啤酒、黄酒、洋酒、仿洋酒、改制酒、果木酒等均改按从价征税; 1951年5月 中央财政部颁发了《专卖事业暂行条例》,规定专卖品为酒类和卷烟用纸两种; 1952年 第一届全国评酒会在北京举行; 1953年2月10日 财政部税务总局和中国专卖事业总公司对酒税、专卖利润率定为11%,其它酒类为10%   1954年 青岛啤酒做为中国的啤酒品牌第一个进入了国际市场; 1954年 青岛啤酒正式开始出口; 1955年 北京最早举办糖酒会; 1958年 中国成立第一所酿酒大学——张裕酿酒大学; 1959年 中国啤酒产量达到10.77万吨,这是我国啤酒工业第一次产量超过10万吨; 1962年全国著名白酒专家周恒刚先生盛赞平坝酒为“酒国精英、黔中神品、平坝奇葩”。 1963年11月 第二届全国评酒会在北京举行; 1964年糖酒会在上海最早设展; 1964年黑龙江省轻工研究所最早分析出酒尾中的混浊物质的是棕榈酸乙酯和亚油酸乙酯。

重阳节的历史故事300字

重阳节的历史故事300字   重阳节的历史故事300字。我们国家有着各种各样的节日,而重阳节就是其中一个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来历。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重阳节的历史故事300字。   重阳节的历史故事300字1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桓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桓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桓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   桓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重阳节的历史故事300字2    重阳节的来历    来历一: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来历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重阳节传说之一:与道教有关   这是一个与道教有关的神话故事。相传东汉时期,有一瘟神在汝河出没,散布各种瘟疫,害得百姓死伤无数。当地一青年恒景看不下去,经历千辛万苦找到一位法力高强的神仙为师,学得武艺准备返乡杀瘟神时,他师傅送他一包茱萸叶和一瓶菊花酒。   恒景回乡之后登上高山与瘟神搏斗,经过几百个回合终于消灭瘟神,瘟疫也就此散去,此后人们就为纪念这件事就有了重阳节,其中重阳节时间九月初九乃是恒景返乡时杀瘟神的时间。经过时间的推移,重阳节当天也有了登高避疫、佩戴茱萸叶和饮菊花酒的习俗。    重阳节传说之二:与赏菊和饮菊花酒有关   很久以前有一农夫叫做阿牛,在他七岁时父亲不幸去世,而母亲也因此伤心欲绝患了眼疾,阿牛用过无数办法都没能治好母亲的眼睛,直到一天晚上,阿牛做梦梦到一姑娘跟他说只要在九月初九那天到天花荡,于荡中寻一株白色菊花就能治好他母亲的眼疾。   阿牛虽然觉得不可思议,但是死马当活马医,在九月初九那天去到天花荡寻菊花,没想到真的有一株白菊,阿牛挖了白菊回家煎成汤药给母亲服下,不久后就重见光明,至此后阿牛开始种植白菊,民间也把九月初九这一天称为菊花节,也有了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    重阳节的习俗    1、赏菊   重阳节的时候是是菊花开放的最佳时间,也是赏菊的好时候,在花团锦簇的菊花从中,去感知生活的美好。大概古人就是喜欢这样的一份宁静,现代生活十分的浮躁,所以人们纷纷效仿晋代世人陶渊明,隐世与菊为伴,而赏菊习俗也是从此刻流传于世。    2、登高   重阳节的时候不仅是菊花开放的好时候,而且此时秋高气爽,最是适合登高远望。 自古代起,民间就有重阳节登高的传统,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篇也很多,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其中一篇名作。    3、插茱萸   茱萸味浓,有驱虫的作用,古人认为在重阳节的时候插茱萸能够祛除疾病、庇护身体。 很多人会在重阳节这天登高、采来茱萸,将茱萸插在门前,或者经过简单的加工,做作成香囊,佩戴在身上。    4、喝菊花酒   重阳节在我国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从古代起我国就有赏菊花的习俗,因此重阳节又被称为菊花节。 菊花的食用价值很高,不少人还会将菊花酿进酒里,做成香甜可口的菊花酒,重阳节的时候用自制的菊花酒来招待客人,也是别具一番风味。    5、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叫花糕、菊糕、五色糕,外形上没有固定的形态,可以根据心意随意变换,宽泛来说,各地吃的松软糕类都可以称之为重阳糕。   1、精致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2、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用纸做的红旗,并点上蜡烛,意寓着红红火火,热闹喜庆之意。   重阳节的历史故事300字3    重阳节的来历   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中收录,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盂兰盆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敬老节   近代,九月初九被赋予了敬老节的新含义。因“九”是数字中的最大数,九,是久长久远的谐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阳,含有长长久久、长寿尊贵的隐喻在里面。   在民俗观念中,又因“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且“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赋予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重阳节的传说、习俗、历史是那几个?

2581额度管理中心1哦自我哦你这样子我还在1丈移民印尼第一在中国英雄主义遵义医学院哦你一夜你中午1儿子在KPMG明明哦你明明丁1名你明明你明明明明敏敏你明明你摸摸摸摸你哦一共哦9种敏明敏明你莫

历史的话语分析

历史的话语分析如下:话语,从语言学的角度简单来说,话语是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更确切地说,话语是“实战”应用环境中表达出来的语言。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话语是扎根于社会生活的表达,是特定历史阶段产生的与社会实践关系密切的陈述。话语,英文叫discourse,中文读起来就有点别扭,总觉得扭曲得古怪。它是语言,但又超越了语言。这就是话语给人的感觉,它深深扎根于一种特定的环境中,并导致了如此说而不是那样说的实践。历史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它对过去的事件和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并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历史是延伸的,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也是人类文明的轨迹。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人类历史在社会的演变过程称之为“历史”,一般也是指人物所发生过的事。历史学: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历史发展是怎样的

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交易的各方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等,买卖双方所掌握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质量等信息不相同,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在各种交易市场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正常情况下,尽管存在信息不对称,但根据通常所拥有的市场信息也足以保证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销售有效进行;在另一些情况下,信息不对称却导致市场失灵,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政府进入市场.

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历史发展

信息经济学的任务市场经济发展了几百年,都是处于不对称信息的情况之下,当人们没有发现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时候,比如亚当·斯密的时代,市场并没有显示出多么的缺陷,斯密甚至把“看不见的手”推崇备至,自由的市场经济理论学者都宣扬市场的自由调节,反对对市场的干预。信息经济学逐渐成为新的市场经济理论的主流,人们打破了自由市场在完全信息情况下的假设,才终于发现信息不对称的严重性,一夜之间,到处都是“柠檬”,研究信息经济学的学者因而获得了1996年和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1996年詹姆士·莫里斯和威廉姆·维克瑞,2001年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宾塞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他们都因为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市场交易双方的利益失衡,影响社会的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并且提出了种种解决的办法。但是,可以看出,信息经济学是基于对现有经济现象的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对于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还处于尝试性的研究之中。例如,买者对所购商品的信息的了解总是不如卖商品的人,因此,卖方总是可以凭信息优势获得商品价值以外的报酬。交易关系因为信息不对称变成了委托——代理关系,交易中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为代理人,不具信息优势的一方是委托人,交易双方实际上是在进行无休止的信息博弈。占有信息的人在交易中获得优势,这实际上是一种信息租金,就如同地租和资金的利息一样,信息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实际上信息租金是每一个交易环节相互联系的纽带。每一个行业都是特殊信息的汇总,生产一种产品要工程师的专业信息和技术人员的技术信息以及销售人员的市场信息,把产品变成商品进行交换,需要商人的专业渠道信息和价格信息。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这座山其实就是信息不对称,而要获得这些信息是要付出成本(代价)的。不对称信息实际上可以被看作对信息成本的投入差异,消费者往往没有对商品的诸如生产信息等信息进行投入成本,这必然与生产者之间产生信息投入成本差异,生产者利用信息投入差异获取利润正是为了补偿先前付出的信息成本。其实质仍然是资本的获利性在另一种层面上的体现,只不过人们剥离了资本,换了一种观察的角度而已。信息经济学的价值不在于揭示了信息不对称,而在于说明了信息和资本、土地一样,是一种需要进行经济核算的生产要素。在商品经济中,信息主要反映在价格上,价格信息是经济信息的中心,其他信息都是为价格信息服务的。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用价格信号对社会资源进行配置,社会资源的分配和再分配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围绕价格进行资源博弈的过程,对任何一种资源的优先占有都可以在博弈中获得相关的利益,信息也是这样。在现实经济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如此普遍,其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影响了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效率,造成占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获取太多的剩余,出现因信息力量对比过于悬殊导致利益分配结构严重失衡的情况。因此,纠正以上问题,减少信息暴利及维护资源分配的效率及相对公平应该成为信息经济学的主要任务。作为经济信息的分类及应用哈耶克在《知识在社会中的利用》一文中已经把知识分成两类:一类是科学知识,即被组织起来的知识由专家所掌握,在理论和书籍中可以得到;一类是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为处于当时和当地的人所拥有。在此,哈耶克所讲的知识,实际上就是信息,所以我们单就经济信息来讲,也可以把它们这样分作两类。不同种类的信息在经济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经济理论作为信息是经济现象中规律性的总结,是一种普遍的趋势或状态,多用于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抽象化描述。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是有每个人所掌握的可以利用的独一无二的信息,是信息不对称的根源,基于这种信息的决策只有由每个个体作出,或由他积极参与作出,这种信息才能被利用。但是在各类的经济管理中,这两类信息经常地被搞混,有时拿经济理论作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用,有时拿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作经济理论用,错误地配置了社会的资源以至影响了经济运行的效率。无论在国家对宏观经济系统的管理还是企业对微观经济系统的管理中都存在这种情况。哈耶克在文章中列举了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的重大作用:如一个靠不定期货艇的空程或半空程运货谋生的人,或者其全部知识几乎就在于知道一种即时机会的地产掮客,或从不同地方商品价格的差价获利的套利人,他们都是以不为他人所知的对一瞬即逝的情况的专门了解,在社会中起重大作用的。并指出,在经济管理中,这种重要的信息很容易被管理者轻视以至于造成损失或者增加了交易成本。管理者耽于用统计数字来实施政策而忽视经济体系的经常不断的小变化是一种危险的倾向。因为在任何竞争的行业中保持成本不上升的任务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仅仅这个任务就要耗费很大的精力。虽然统计总数比具体细节的运动表现出更大的稳定性,但是,这种统计数字的相对稳定性并不能像统计学家时常想做的那样以“大数法则”即随机变化的相互补偿来解释。集中采购活动中的信息混淆情况。基于再分配的集中采购较之分散的采购并不能像管理者想象的那样节约费用,有时反而浪费资财。下面有一个真实例子:某银行的一个省分行为节约费用对全辖的会计凭证、各种登记簿进行了集中采购,先是各二级分行上报一年的凭证及登记簿用量,省行作出统计,然后招标进行生产,由印刷厂配送到各二级分行。据统计,节约了大笔的费用,所以这种形式会被管理者激励再次的执行。人们把分散的交易聚集起来一次完成,可以获得交易价格上的优势,这是基于科学知识即经济学上的规模经济理论得出的结论,我们不能否认它的正确性。但是经过仔细的调查和分析,事实并不是象统计的那样真实,许多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情况改变了这一切。一是在上报使用种类和数量的时候出了问题,每年需用多少种类和数量的凭证和登记簿,没有历史的资料,只能凭主观猜想,关键的不要自己掏钱,所以本着宁多勿缺的原则报数,许多本来用不着的凭证和登记簿也报了上去,本来用量少的却报的很多。各行的仓库中堆积着大量的很少使用到的凭证和登记簿。二是在使用中出现了问题,印刷厂在各行需用的时候供应不及时而影响业务的开展,有的行因业务收费凭证供不上,打几次电话也没有送来,以至出现不收费的情况。三是印刷厂未按要求印刷,把三联的进帐单印成了两联,客户每次填三联必然占用下两联中一联,不仅不合要求,而且废了一联,即等于一本只能作半本用。另外,许多登记簿设计的特别大,本来在一页可以印30行却印了20行,浪费了很多空间,印刷厂最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此的估计一下,以上情况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用集中采购节约的成本来弥补的。在集中采购之初没有想到,只是因为管理者搞混了专家的信息和特定时间和地点的信息的作用。几乎所有的交易都是靠特定时间和地点的信息来完成的,所以用专家的知识代替特定时点的知识会经常出现错误。经济学家拥有很系统的经济学知识,但在股票市场上做套利交易,不一定是最好的,因为炒股票是靠特定时点的信息来完成的。信息不对称理论斯宾塞-莫里斯条件对不同种类信息的混淆。迈克尔·斯宾塞研究了劳动力市场上的信号传递问题,提出了斯宾塞-莫里斯条件,将人的能力和学历挂钩,得出结论:学历可以显示一个人的能力。他认为某个具有较强能力的个人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学历证书,而能力低的人获得学历证书的成本比较高。这个理论的直接后果是单位都在招聘中要求高学历的人员,形成对高学历人才的博弈,在这种制度的激励下,人们不惜代价追求高等教育,极大地刺激了教育的供给,各种形式的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受过教育的人较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能够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教育程度与能力成正比,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是如同规模采购可以降低单位成本一样的基本规律。但是,按照哈耶克对信息的分类,教育所提供的信息是科学知识,是经过总结的信息,而实际工作中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对特定时间和地点信息的把握及处理能力。把对教育信息的掌握能力与对特定时点的信息的把握能力相混淆在具体的实践中也会出现问题。如在现实中,复读和购买也可以使本来不同能力的人获得同等的学历,另外,学生在校的努力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混学的人也很多;同是本科学历,不同学校的学生的能力也不一样;所导致的唯学历倾向和假学历、假文凭现象等。学历作为一种受教育水平的指标所显示出的个人的能力在多数的情况下是一种制度选择的结果,而非市场自由选择的结果。对此,本文将在后面的文字中做进一步的论述。信息分配的状况及影响。在现代经济系统中,信息已经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象资本、土地一样成为必须的生产资料并且作为一项产业被纳入国民经济核算。在以往的经济系统中,信息产业所占的比重很小,基本上是作为国家公器由国家提供,其成本列入国家预算,其收益算做社会文明的进步,所以没有被列入通常的国民经济核算。但是,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的作用却一直在发挥着,并且贯穿着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始终。按哈耶克对知识的分类,知识分为科学知识和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下面将对这两类知识的分配状况进行分析。科学知识作为一种社会资源,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被垄断和实行国家配给的状态,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教育是对科学知识进行分配的一种主要工具。教育实行国家配给表现在信息配给工具如学校由国家垄断和掌握,考察一下各国教育的历史,不难得出以上结论。科学知识的垄断限制了对科学知识信息的供给,使多数的社会成员没有机会去接受教育,教育成为少数上层社会的专利,信息资源的供给相对于需求一直处于严重的不足状态,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碍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历史上人们因缺少科学知识而导致的愚昧使社会付出的成本太大了。中国放开了民营教育,使科学知识的供求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信息象电力、交通一样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但是,以国家为主导的信息传播即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率非常低,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所以信息资源配置的社会化、市场化将是一种必然趋势。对于特定时间和地点的信息的分配也存在这种情况,传媒可以看作是对特定时间和地点的信息进行配置的一种主要工具,如广播电信、报纸等,传媒由政府经营也存在着信息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信息配置的非市场化运作,信息非商品化,不能满足经济活动对信息的需求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对特定时间和地点的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放开信息资源配置主体的限制,允许民间资本经营传媒,建立以市场个体为主导的信息传播机制,按市场经济的规则进行社会信息资源的配置也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信息分配的状况决定着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是信息不对称的主要根源之一。现存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多数是制度选择的结果而非制度选择的原因,所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首先要着眼于信息分配制度。信息产业可以分为对科学知识进行配置的教育、科研、文化产业和对特定时间和地点的信息进行配置的广播、电信、传媒(包括互连网)产业。又可以分为信息资源配置的工具产业和信息资源的内容产业。它们共同组成对信息资源进行配置的经济系统。信息经济学的意义就在于研究这个系统运行的效率如何及应该如何改进效率才能最优。进行信息资源配置的经济系统信息资源如同其他社会财富一样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对信息资源的优先占有也会带来相关的财富,当某种信息资源被独占的时候,相应的利益也会被垄断。专利权就是对信息资源的一种独占,英特尔公司的芯片——这种科技资源的独占使它从容地居于电子计算机产业的金字塔顶,它的价值占整个计算机产业链的将近一半。当一国经济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时候,它的语言也会成为稀缺的资源,如English/>英语,全球非English/>英语国家每年要为掌握这种语言而花费巨大的财富。先进的文明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巨大的资源,落后的地区要花钱才能买到,如好来坞的电影。人们把经济系统分为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块。经济学还较少地对这三块的相互关系及影响进行系统的分析,这也可以看作对社会产业的一种新的分类方法,也许会成为将来对社会产业进行研究的主流。产业分类是把产业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并且成为对经济系统进行研究和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手段。应用新的产业分类方法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对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的影响以及对经济政策的影响等问题,非常值得经济学对之进行深入的研究。信息自形成起就是沿着一定的方式进行传播的,我们把信息传播的工具和内容及其方式称为信息资源配置的经济系统。这个经济系统可以分为对科学知识即系统的信息进行配置的经济系统,教育、科学、文化是对科学知识进行传播的主要工具。和对特定时间和地点的信息进行配置的经济系统,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连网等传媒是对之进行传播的主要工具。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构成信息传播的经济系统。考察一下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或者城市和农村的信息分配状况可以获得一些启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集中了几乎所有的信息资源,教育机构、图书馆、传媒,不仅信息量大,而且信息传播的速度也快,报纸在大城市是当天看到,而在小城市是隔天或着更晚;教育资源更是典型的集中于大城市;城市和农村的信息分配更是严重失衡,已经成为农村落后的根源之一。(详见《农民的经济学》一文)。近几年国家推行科教兴国战略,本质上是对信息资源配置的重要战略,教育产业化的改革,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教育,特别是开展民办教育,对于扩大科学知识的供给,缓解信息不足有着重要意义。对于特定时间和地点的信息要以市场化配置为主,因为特定时点的信息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微观经济主体最为有用,只有通过市场进行配置才能达到最优。由政府掌管的传媒(广播电视、报纸)是对特定时间和地点的信息进行配置的主要工具,在很多方面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象前几年的电力、电信一样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中小城市只有一家报纸,主要为党政信息传播服务而缺少经济信息传播的媒体,造成工商信息及消费信息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信息不足限制了地区工商业的发展、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效率的提高。所以在信息资源的配置上国家和政府有着更大的责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扩大科学知识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增加对落后地区和弱势人群的信息供给,对于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增强经济的平衡发展能力,缩小东西差距、城乡差距都有着重大意义。对于特定时间和地点的信息工具(传媒)要放开,让市场主体去经营,走市场化、企业化的路子,准许民间资本进入,引入竞争机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资源配置的当务之机。

中国医学论坛报的成长历史

1981年,针对中国综合性大学缺乏家政系(营养系)的问题,美国赛克勒基金会的创办人赛克勒博士在中国天津举办了国际营养会议,希望强调科学营养和预防疾病的理念。也就在那一次会议上,学医出身、英语又好的胡启民给赛克勒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赛克勒先生出资筹建《中国医学论坛报》时提议胡启民出任总编辑。回首报社初立时,首任总编辑胡启民说:“权衡什么该登、什么不该登是最难的”。他回忆,1983年,报纸因为报道性病而被批为“精神污染”,差点“关门”。后经专家委员会证实,这些内容是从医学专业角度报道的,报社才度过了这场危机。据报社第二任总编辑张林回忆,报社初创时,第一任总编辑胡启民一个人几乎包揽了“从审稿校译到划版付印”的工作。在当时缺人缺经验的情况下,张林抱着“一定要把报纸办下去”的信念,带着3个编辑维持报纸的运转。回首当年,她提起的最多的是“艰难”二字。提起当下,她掩饰不住笑意——《中国医学论坛报》凭着快速、准确地信息传递和与国际权威杂志的成功合作,已经成为很多医师查房所用的“手册”、了解其他专业的窗口。 (1983-1990年)● 经过近3年的筹备,1983年7月10日,在卫生部和美国赛克勒基金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医学论坛报》创刊号正式出版。四开八版,半月刊,发行量6000余份。报纸主要介绍国外先进的医学理念和技术。● 1983年10月10日,我报首次报道了“艾滋病”。1984年7月10日,包括吴蔚然、吴阶平在内的专业水平高、担负实际业务工作且外语水平较高的18名专家成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 在这段时期内,报纸由半月刊变为旬刊,随后发展成周刊。发行量增加到1.7万份。同时,报社还多次召开了各地记者会。● 1985年2月14日,第一届“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医师年度奖”(后更名为“赛克勒中国医师年度奖”)授奖仪式举行。首届奖项为心血管内科专业,评委由陈敏章、方圻等7人组成。随后每年的奖项评选都锁定不同的专业,为优秀的中青年医师提供了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报社积极开展向国际同行学习取经活动,先后派员赴《日本医学论坛报》、香港亚洲新闻社等参观、交流。1986年9月5日,赛克勒博士及夫人一行8人来华访问,就人员培训和交流、药物合作研究等进行会谈,并参加由他出资捐建的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博物馆奠基活动。创刊初期报社编辑部1985年设立赛克勒中国医师年度奖1988年启用至2004年的报社社址 (1991-2000年)● 1991年,报纸与《医药信息报》合并为《医药信息论坛》,1994年恢复为《中国医学论坛报》。● 1991年7月4日,报纸改为四开16版,仍为周刊。这个时期的报纸增加了5个专刊,并聘请各学科专家来主持,发展为“专家办报”。《消化专刊》、《循环专刊》、《肿瘤专刊》、《呼吸专刊》、《感染专刊》分别由王宝恩、顾复生、孙燕、朱元珏、田庚善教授主持。● 1991年,报社成功召开了第一次理事会,由理事长钱信忠主持。1998年,报社在创刊15周年纪念会期间邀请各科30多位专家召开座谈会,为报纸发展建言献策。● 1999年,《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进行域名注册。● 在这个阶段,报纸的发行量超过了8万份,并在2000年底正式增加为24个版。2001-2006年● 这个时期,专刊进一步发展,涉及学科范围更广。此外,报社还开始了与国际权威杂志的合作。2001年,报社开始与美国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合作,同期翻译并刊出其中文版摘要和部分文章全文。2006年1月,报纸扩至40版。● 2002年,本报开始派记者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采写现场报道,使得本报对国际学术会议的报道更具时效性,也加深了报纸与国际医学界的联系。● 2003年4月,北京暴发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报社策划制作了《SARS研究进展》专辑并分发相关医院,获得医务人员的广泛好评。专辑共出版四期,印刷4万余册。● 报社还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的渠道。2004年5月,报社与哈佛大学合作联合在中国开展继续教育项目,对国内医师进行有关艾滋病诊治方面的教育培训。2005年,报社与北京大学医学部消化疾病研究中心、美国麻省医学会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编辑部共同举办了第一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高峰论坛。2006年驻地记者会2002年开始派记者出国现场报道国际会议报社2004年新址● 2005年8月,世界著名医药产品调查与咨询公司——美国IMS公司对全国1539名医生的调查显示,《中国医学论坛报》的阅读率为48%,是中国临床医生的首选专业报纸,86%的医生认为《中国医学论坛报》最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支持,47%的医生认为《中国医学论坛报》专业性强。《中国医学论坛报》被认为是一份“文章质量高,版式印刷精美,选题贴近临床,实用性强”的医学专业报纸。● 报社的成绩受到了国家专业机构的认可。2006年,我报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举办的“2005年度(第二届)全国行业报质量检查”中取得总分第一名好成绩。2003年出版的《SARS研究进展》专辑 2007年至今● 2007年,全新改版的《中国医学论坛报》扩至44版,新创办了《循环周刊》和《疾病周刊》两个子周刊。同时,报社努力尝试扩展网络业务。2007年3月24-27日,报社首次尝试了在网站上开展关于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ACC 2007)的现场报道,并开设了视频栏目。2008年,报纸再度改版,又增设了《肿瘤周刊》和《消化周刊》,并扩至48版。● 2007年10月,美国IMS公司再次抽查了全国1723名医生,结果显示:《中国医学论坛报》的阅读率达到66%,得到了80%的临床医生的赞誉,受到了87%的临床医生的信赖。《中国医学论坛报》被认为是一份“专注学术、博学、专业、风格鲜明、国际化”的医学专业报纸。● 2007年9月21-23日,报社与北京大学医学部消化疾病研究中心、英国医学杂志出版集团以及Gut 杂志社共同主办了第二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高峰论坛。●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报社组织力量连续出版了4期《抗震救援特刊》,派记者去救援前线采访,还积极对灾区捐款。● 报社一直热心公益活动。2007年和2008年,张威社长两次在“六一”儿童节前带领报社员工赴云南瑞丽、陇川,看望报社资助的艾滋病致孤儿童(现已资助了52名儿童),向他们赠送学习和生活用品及用于盖房的捐款。2007年与北京大学医学部消化疾病研究中心、英国医学杂志出版集团等单位合办第二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高峰论坛。

席勒的历史评价

席勒一生没有得过多少次冠军。在国内赛场上,谁都承认他是西德队独一无二的杰出球员,但由于他坚持只在家乡的俱乐部踢球,而这支球队实力又不强,他没取得过什么骄人的成绩。1961年他带领SV汉堡队打入欧洲冠军杯半决赛,1968年打入决赛,离冠军只一步之遥。他们先后于1957、1958和1960年在国内联赛中名列前茅,并于1960年夺得冠军。他3次当选西德足球先生。1972年乌维·席勒结束了在SV汉堡队的足球生涯,告别了国内赛场。他为汉堡队踢了18年球,参加过大大小小700多场比赛,进球551个。席勒一生受过无数次伤,1965年跟腱受伤,差点结束了自己的足球生涯,移植手术后他只休息了6个月就重新返回了足球场。他这种勇敢无畏的精神成了德国足球界的一种财富,至今还激励着德国的球员们。

南平造纸厂的造纸业的历史

纸的发明、发展也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公元105年发明造纸后,造纸术就从河南向经济文化发达的其它地区传播。蔡伦被封到陕西洋县为龙亭侯,造纸术就传到汉中地区并逐渐传向四川。 据蔡伦家乡湖南耒阳的民间传说,蔡伦生前也向家乡传授过造纸术。东汉末年山东造纸也比较发达,出过东莱县(今掖县)的造纸能手左伯。公元二世纪造纸术在我国各地推广以后,纸就成了和缣帛、简 牍的有力的竞争者。公元三到四世纪,纸已经基本取代了帛、简而成为我国唯一的书写材料,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公元三到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造纸术不断革新。 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楮外,又扩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纸。在设备方面,继承了西汉的抄纸技术,出现了更多的活动帘床纸模,用一个活动的竹帘放在框架上,可以反覆捞出成千上万张湿纸,提高了工效。在加工制造技术上,加强了碱液蒸煮和舂捣,改进了纸的质量,出现了色纸、涂布纸、填料纸等加工纸。 从敦煌石室和新疆沙碛出土的这一时期所造出的古纸来看,纸质纤维交结匀细,外观洁白,表面平滑,可谓“妍妙辉光”。公元六世纪的贾思勰还在《齐民要术》中,专门有两篇记载了造纸原料楮皮的处理和染黄纸的技术。同时,造纸术传到我国近邻朝鲜和越南,这是造纸术外传的开始。 公元六到十世纪的隋唐五代时期,我国除麻纸、楮皮纸、桑皮纸、藤纸外,还出现了檀皮纸、瑞香皮纸、稻麦秆纸和新式的竹纸。在南方产竹地区,竹材资源丰富,因此竹纸得到迅速发展。 关于竹纸的起源,先前有人认为开始于晋代,但是缺乏足够的文献和实物证据。从技术上看,竹纸应该在皮纸技术获得相当发展以后,才能出现,因为竹料是茎秆纤维,比较坚硬,不容易处理,在晋代不太可能出现竹纸。竹纸应该起源于唐以后,而在唐宋之际有比较大的发展。欧洲要到十八世纪才有竹纸。 这一时期的产纸地区遍及南北各地。由于雕板印刷术的发明,兴起了印书业,这就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纸的产量、质量都有提高,价格也不断下降,各种纸制品普及于民间日常生活中。 名贵的纸中有唐代的“硬黄”、五代的 “澄心堂纸”等,还有水纹纸和各种艺术加工纸。唐代的绘画艺术作品已经有不少纸本的,正反映出造纸技术的提高。 在公元十到十八世纪的宋元和明清时期,楮纸、桑皮纸等皮纸和竹纸特别盛行,消耗量也特别大。造纸用的竹帘多用细密竹条,这就要求纸的打浆度必须相当高,而造出的纸也必然很细密匀称。 先前唐代用淀粉糊剂做施胶剂,兼有填料和降低纤维下沉槽底的作用。到宋代以后多用植物粘液做“纸药”,使纸浆均匀,常用的“纸药”是杨桃藤、黄蜀葵等浸出液。这种技术早在唐代已经采用,但是宋代以后就盛行起来,以致不再采用淀粉糊剂了。 这时候的各种加工纸品种繁多,纸的用途日广,除书画、印刷和日用外,我国还最先在世界上发行纸币。这种纸币在宋代称作“交子”,元明后继续发行,后来世界各国也相继跟着发行了纸币。 明清时期用于室内装饰用的壁纸、纸花、剪纸等,也很美观,并且行销于国内外。各种彩色的蜡笺、冷金、泥金、罗纹、泥金银加绘、砑花纸等,多为封建统治阶级所享用,造价很高,质量也在一般用纸之上。 这一时期里,有关造纸的著作也不断出现。如宋代苏易简的《纸谱》、元代费著的《纸笺谱》、明代王宗沐的《楮书》,尤其是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造纸技术都有不少记载。而《天工开物》第十三卷《杀青》中关于竹纸和皮纸的记载,可以说是具有总结性的叙述。 书中还附有造纸操作图,是当时世界上关于造纸的最详尽的记载。 经过元、明、清数百年岁月,到清代中期,我国手工造纸已相当发达,质量先进,品种繁多,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发展传播的物质条件。 南北朝时的造纸业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5世纪)纸的品种、产量、质量都有增加和提高,造纸原料来源更广。人们已经用藤和竹做造纸的原料了。史书上曾论及到这时期一些与原料有关的纸种名称,如写经用的白麻纸和黄麻纸,枸皮做的皮纸,藤类纤维做的剡藤纸,桑皮做的桑根纸,稻草做的草纸等。 由此看来我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麻、枸皮、桑皮、藤纤维、稻草等已普遍用作造纸原料。西晋的文学家张华在他写的《博物志》中说:剡溪 (现在的浙江嵊县地带)出产古藤,可以造纸,所以就把纸称为剡藤。 在南北朝时代,北方人还用椿树皮造纸。农业科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讲到北方农民种植槠树的时候说:他们煮剥树皮,虽然很辛苦,但是获利很大;如果自己能造纸,得利就更大了。这段记载告诉我们,北方农民种植槠树的目的,就是为了造纸;而且煮剥树皮是造纸的一道重要工序。 竹子作为造纸原料始于晋还是宋,尚有不同的看法。南北朝书法家萧子良的一封信中曾说“张茂作箔纸……取其流利,便于行书”,据考据,所渭箔纸即嫩竹纸,张茂是东晋人,看来用竹子造纸可能是初始于晋。但用量很少。 隋唐时期的造纸业 隋朝的虞世南写了一部《北堂书钞》,书里引用东晋人范宁的一句话说,土纸不可作文书,文书都是藤角纸。有人认为这种“上纸”,就是麦秆、稻杆等粗纤维造的草纸。 我国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空前繁荣,造纸业也进入一个昌盛时期,纸的品种不断增加,生产出许多名纸及大量艺术珍品。 造纸原料以树皮使用最广。主要是楮皮、桑皮,也有用沉香皮及栈香树皮的记载。藤纤维也广为使用,但到晚唐时期,由于野藤大量被砍伐,有无人管理栽培,原料供不应求,藤纸一蹶不振,到明代即告消失。 纸张多了,抄写书籍的风气就流行起来。便又出现了一种保护书卷纸张的新方法:人们在制造的时候,再加进一种味道非常苦涩的叫做黄孽的草药。这样的纸可以避免虫咬,长期保存,称为“入湟”,流行于唐代。 隋唐时,我国造纸业更加发达,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分不开。自东晋以来,原来经济落后的江南地区,经过劳动人民的长期努力,经济也已经上升到黄河流域的水平。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长期分裂局面。 到了唐朝时候,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封建经济繁荣起来。辉煌灿烂的唐代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这种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局面,必然要求发展造纸业,造出更多更好的纸张。 唐代造纸业发达的地区是相当广泛的,出现了不少大规模的造纸作坊。唐代皇甫枚的《三水小牍》里,写了这样一件事:巨鹿郡南和县于北,有个造纸作坊,墙壁上常常贴满了纸,让太阳把它晒干。 一天,突然之间刮来一阵旋风,把墙壁上的纸几乎都卷了下来,这些雪白的纸漫天飞午,远远看去,简直象雪花一样。可见,这个纸坊的规模相当大。 唐代的纸张品种很多,所用的原料主要是麻、藤、槠三种。当时的益州(现在的四川)和扬州等地,都是麻纸的著名产地。藤纸的生产,也从原来的产地剡溪逐渐推广到浙江、江西两省许多产藤的州县。 用槠树皮造的槠纸,在唐代更加流行。唐朝文学家韩愈曾把纸称为“槠先生”,就是指槠树皮造的纸。此外,唐朝又开始用海草、檀树皮等造纸。 我国的宣纸是很有名的,讲究写字绘画的人,都喜欢使用宣纸。 这种纸直到现在还是手工纸里的精品。宣纸用檀树皮和稻草造成。它洁白细密均匀柔软,质地坚韧,经久不变色,还有吸水力强的特点。早在唐朝时候,宣纸就已经是宣州的著名产品了。 宋元之后的造纸业 宋代竹纸发展很快,市场上十之七八是竹纸。就产区而言有四川、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等,最盛之地当推浙江、四川。在工艺上宋代竹纸大多无漂白工序,纸为原料本色,除色黄之外,竹纸也有性脆的缺点。 元明时期竹纸的兴盛创造了历史新篇章,尤以福建发展最突出。使用了“熟料”生产及天然漂白,使竹纸产量大有改进。 明朝时候有个科学家叫宋应星,他写了一部《天工开物》,里面就讲到造竹纸的方法:先把竹子截断,剖成竹片,拌了石灰浸在水塘里,再取出来煮烂,制成纸浆,然后用绷在木架上的竹帘子从纸浆面上荡过去。 这样,竹帘上就留下一层纤维,把这层纤维揭下来烘干,纸就制成了。当时用石灰等蒸煮纸浆,实际上就是化学处理法。这以经是一套相当完整的造纸方法了。 清代由于造纸业的大发展,麻及树皮等传统造纸原料已不能满足需要,竹纸在清代占了主导地位,其他草浆也有发展,河南、山东、山西等地有人用麦草、蒲草。陕西、甘肃、宁夏有人用马莲草,西北用芨芨草,东北用乌拉草。造些野生草类植物,在清代末期当地居民已用以制造粗草纸。 我国用蔗渣造纸始于清末,张东铭在徐家坡设一造纸厂以蔗渣为原料,对此《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八四有记载。清代草浆生产技木有了很大进步,用仿竹浆、皮浆的精制方法制取漂白草浆。著名的泾县宣纸就是用一定配比的精制稻草浆和檀皮浆抄制而成,其生产工序一直延续至今。 芦苇在清末也有使用。据光绪三十二年《东方杂志》三卷3期载:“陈兴泰在汉口桥口地方,设一造纸厂,先后以芦浆(芦苇)、蔗渣、稻草杆等物,试造日用纸张,有成效”。 造纸术西传后所用的原料及工艺仍习我国之故,以麻和破布为主,不过欧洲的破布普遍是棉纤维,成品纸不如中国产品柔顺薄韧,而且破布日感供不应求。到19世纪末,在欧洲产业革命的推动下,以木材为原料的机制纸迅速发展,并普遍认为木材是一种较好的造纸原料。 我国在满清末年和民国初年也逐渐出现了机械化的造纸厂,木材和非木材原料均有使用。 造纸原料范围的扩大,对于造纸业的发展和进步有重要意义,各地就可以利用当地出产的材料来造纸了。 由于原料范围的扩大,纸的种类也越来越多,纸的质量也越来越好,生产的数量也大大增加。 另外史书上还有提到有关蚕茧纸、苔纸、发笺纸、侧理纸等名词,那么是否当时曾用青苔、毛发等造纸呢? 根据这类纤维的特性来看,毛发极少纤维结合力,成纸强度很低,不宜单独用来造纸,至于蚕茧纸和发笺纸之说很可能是一种象形名词,白净、细密的麻纤维纸表面形似蚕茧,可能就称其为蚕茧纸。假如在纸浆中加入少许着色的长纤维或毛发,给人以披发的感觉,故而可能就称其为发笺纸,形似青苔并且显绿色花纹者可能谓之苔纸。这只是一种推论,尚需送一步考据。 早在上世纪30至90年代,因考古界不断发现西汉麻纸,就已引发了一场是西汉时期发明纸还是东汉蔡伦发明纸的激烈争议。 鲜为人知的是,甘肃多次发现西汉麻纸残片———西汉时期放马滩纸、肩水金关纸、马圈湾纸(敦煌残页)、金关纸、敦煌纸,都是“蔡侯纸”之前的遗物,以确凿的证据推翻了蔡伦造纸说。特别是天水放马滩纸为西汉初期遗物,将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时间提前了近300年,为研究我国造纸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如今,敦煌“残页”和遗留在我省各地的西汉麻纸交相辉映,以无可雄辩的事实,改写了中国造纸的历史,同时也以丰厚的物藏,成为见证中国造纸业发展历史的“自然博物馆”。 敦煌有汉字的“西汉麻纸”,一经有关部门认定,立即引起了所有关注中国造纸业历史年代者的关注。西汉麻纸,其实诞生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西汉初年,因对传播工具的需求,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应运而生。 《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认为纸是丝絮在水中经打击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这种薄片可能就是最原始的“纸”,有人把这种“纸”称为“赫蹄”。 关于这种“纸”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汉成帝元延元年牗公元前12年牍。《汉书·赵皇后传》中记录了成帝妃曹伟能生皇子,遭皇后赵飞燕姐妹的迫害,她们送给曹伟能的毒药就是用“赫蹄”纸包裹,“纸”上写:“告伟能,努力饮此药!不可复入,汝自知之!”这应该是最早在纸上书写的历史记录,但随着甘肃多处西汉麻纸的发现以及敦煌西汉“残页”的面世,不仅证明了《史记》的真实,而且把中国造纸的历史推向更早的年代!

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是()

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是依法执政。所谓依法执政能力是执政党以国家机器为杠杆,在治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坚持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持续获得人民拥护,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引导社会整体进步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能力。它是执政党为履行职责、强化效能、保障地位而进行构造、创新的系统行为过程。而依法执政能力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建设工程,是随环境、任务和对象的变化而变化的动态系统过程,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过程。依法执政内容主要有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督促、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逐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为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提供法制保障。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简单地说,依法执政,涵盖立法、执法、守法、法律监督、法制改革等内容,而依法行政只涉及执法的要求。

数字校园的发展历史

“数字校园” 发展历史可追溯到上个世纪,国外数字化校园建设起源于1990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Kenneth Green)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名为“信息化校园计划”的大型科研项目。我国高等学校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大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并得到快速发展,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并强调了要利用信息技术来推进教育的改革。我国“数字校园”就是在这一教育改革的理念上提出来的。在随后的数字校园建设实践过程中,数字校园的理念得到了逐步扩充和完善。

历史上有著名的三个苹果

还有一个是伊甸园的智慧苹果,

造纸厂的历史发展

2006年1-12月,中国造纸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311,931,253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28%;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303,777,560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69%;实现累计利润总额15,102,407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76%。2007年1-12月,中国造纸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383,295,712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56%;2008年1-10月,中国造纸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382,007,566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16%。中国造纸企业和国家企业整体相比,企业规模明显偏小,营业收入不高。根据2007年发布的中国企业500强企业数据统计,100强企业的营业收入合计113827.74亿元,平均收入为1138.28亿元。中国造纸企业100强营业收入合计为1297.96亿元,平均收入为12.98亿元,中国企业百强收入水平是造纸企业百强的87.7倍,而且造纸行业没有一家企业进入中国企业百强。但这也表明,中国造纸产业正处于成长发展阶段,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2008上半年行业经历高增长,下半年由于经济减速导致的下游需求不振,在供求关系变化、新增产能等因素影响下,主要产品价格见顶回落,企业减产及降价措施使产品市场呈现量价齐跌态势,行业景气下行。产销率下降、库存增加,同时纸及纸板出口量下降,而原料进口依旧保持增长。

历史上最著名的三个苹果是?

一、伊甸园的苹果伊甸园的苹果诱惑了夏娃,带我们看到这个新世界。根据《圣经》记载,亚当与夏娃是人类的始祖。先有亚当,后有夏娃。上帝造天地耗时七日,在第六日用泥土捏成个泥人,然后吹了一口气,亚当便有了生命。后来,上帝从亚当身上取其一根肋骨,制造了夏娃。于是,夏娃也是人类之母,与“生命女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上帝还给他们建了个乐园,名为伊甸园。树上的果子可以作为食物。园子当中还有生命树和善恶树。上帝让亚当和夏娃住在伊甸园中,并吩咐他们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们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们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死。”上帝告诫两人不要偷吃果实,可是夏娃听信了蛇的谗言,抵挡不住诱惑,偷吃了禁果。正当他们享受苹果的美味时,被上帝发现了。亚当在惊慌失措中将一个苹果核卡在喉咙里,留下一个疙瘩。随后,上帝责罚率先堕落的女人夏娃道:“我必多多加增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痛苦。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最后,上帝对亚当说:“你既听从了妻子的话,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土地必因为你的缘故受咒诅,你必须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获得粮食。土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黎来。你也要吃田间长出的蔬菜,你必汗流满面才能糊口,直至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里创造出来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二、牛顿的苹果牛顿的苹果砸醒了牛顿,带我们了解这个新世界。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苹果砸到了他头上。牛顿受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是一个几岁儿童都知道的故事,几乎所有人都是这样描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牛顿的故事不论真假,都在人类探索世界的道路上留下了漂亮的一笔。三、乔布斯的苹果乔布斯的苹果则带我们体验这个新世界。乔布斯手中的苹果个是出色的媒体,以极具亲和力的方式启发和沟通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物质的关系。有人说:一个苹果所带来的新世界和新世界观,印证着“苹果力”——集诱惑力、吸引力、创新力、粘合力、传播力于一体的神奇力量,让人类一次次触摸到现实与未知世界的接口。他给人们设计了一个全新的感知世界,向我们展示出技术美学和器物美学的奇迹,让一种产品成为一个宗教,一部分人类开始思考新世界的可能性,可大部分人类却从此不需要思考,只需要接受。扩展资料:伊甸园是地上的乐园,根据《圣经·旧约·创世纪》记载,神·耶和华照自己的形像造了人类的祖先男人亚当,再用亚当的一个肋骨创造了女人夏娃,并安置第一对男女住在伊甸园中。牛顿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定律》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乔布斯被认为是计算机业界与娱乐业界的标志性人物,他经历了苹果公司几十年的起落与兴衰,先后领导和推出了麦金塔计算机(Macintosh)、iMac、iPod、iPhone、iPad等风靡全球的电子产品,深刻地改变了现代通讯、娱乐、生活方式。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伊甸园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艾萨克·牛顿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史蒂夫·乔布斯

深圳大沙河公园的公园历史

据说这里曾经是一片低洼的鱼塘,从1996开始定为深圳市建筑垃圾填埋场,原地形三角台地,地表以下20—30米全为混凝土、砖块等建筑垃圾,地质条件十分恶劣,植被主要为野生茅草和部分人工种植的马占相思,公园开发建议前十分荒凉。为了体现人居环境,深圳市政府投资2236万元于2006年开工建设,2007年7月竣工。建成南门、东门和西北三个出入口广场、阳光草坪和航模广场各一处,停车场2个,园路4500米,公厕4座,给水、灯光照明系统以及种植乔、灌木100多种,共10000多株,草地39万平方米。如今的大沙河公园绿树成荫、雀鸟成群、如诗如画。充分体现了深圳市政府的环保观念和循环经济理念,不能不说是他们率先在环保上的新思路,也正是他们在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之前的超前发展意识的实践之一。

近现代历史人物 评价

在经济现代化方面,李鸿章倡导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北洋舰队、轮船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矿务局、派遣中国第一批学生留美等等。这些实业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洋务运动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改革开放。 在外交现代化方面,应该说,中国的现代化外交是从李鸿章开始,历史上的中国外交都是进贡关系,真正与世界列国平等外交应该是从李鸿章开始,李鸿章应该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外交的先行者。他出使日本(虽然签了马关条约),晚年有周游列国,与各国政要交往,各国对李鸿章的评价都还很高。 历史毕竟需要反面教材,李鸿章签了那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自然首当其冲,不过,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还是应该客观地纪念这位洋务运动的老前辈,这位创立多项实业的老前辈,这位开创中国现代外交的老前辈。 李鸿章不仅在“洋务”方面表现出了他卓越的才能,也在经济方面做出了他突出的贡献,借着大清国的财力,更是凭借自己卓新的思想与观念,。李鸿章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事企业;上海洋枪三局。不仅于此,由于李鸿章的主持与参与,洋务派还兴建了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他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到关重要影响的洋务运动的中坚。

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的历史背景

“三线建设”是指从1964年开始,因国家战略需要,中央决定在“三线”地区展开规模巨大的建设,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次重大经济战略调整。在历时17年的大三线建设中,数百万建设者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建成我国的战略后方基地。在三线建设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和价值追求。“祖国江山无限好,襄阳一行豪情增”,“革命友谊深过海,五湖四海奔拢来。为了革命同目标,人亲难比阶级爱。”正是当时“三线建设”豪情万丈的真实写照。意义深远的三线建设,是一首气吞山河、感天动地的伟大历史史诗,是一曲改天换地、慷慨激扬的宏伟乐章,对中国西部,乃至全中国都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六盘水是“三线建设”西南地区的主战场,重要的煤炭基地、钢铁基地,是“三线建设”滚滚浪潮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既有着深厚而丰富的三线文化底蕴,更是三线精神的传承者、传播者、弘扬者。饮水思源,钟山区作为六盘水的中心城区和城市核心,在今天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率先小康的历史使命中,正是凭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三线精神的激励,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开拓进取、不断勇攀高峰,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一个又一个灿烂的辉煌!也正是对三线精神的传承,对三线文化的挖掘,钟山区找到了自己的精神之源,文化之根,为“跳出煤、超越煤”,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打造现代特色都市找到了路径。六盘水市因地处贵州西部的乌蒙山区,又蕴藏丰富的煤矿资源,具备成为战略基地的种种优势,也成了“三线建设”西南地区的主战场。上世纪60年代,火车把中国东部大城市里重要工厂的专家与装备拉进了贵州的深山当中。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水城矿业集团公司、水城水泥厂、水城发电厂等一批国有重点企业和项目在六盘水应运而生,使六盘水从封闭的农业小城镇迅速发展成为一座新兴开放的工业城市。据参与建设的老工人介绍,当年,国家通过火车将一批批重要机械、大型设备和大量的建设者拉进六盘水。共有10多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民工走进这个深山中的城镇,支援建设。按照他们的说法,六盘水就是一个用火车拉进来的城市。饮水思源,不忘历史,追忆三线。三线是钟山的根与魂。感恩的钟山人,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念念不忘三线建设者们为六盘水、为钟山区做出的伟大而无私的奉献。拼搏的钟山人,正星火相传宝贵的三线精神,朝着率先小康,迈着坚实步伐,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怎样看待"三线建设"的历史遗产

“三线建设”是一个规模空前的重大经济建设举措。由于鲜明的特定时代特点,在现有的研究中对“三线建设”的评价看法各异。正确评价“三线建设”是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重要环节,宏观地、历史地、科学地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这场持续多年的大规模建设,是中国当代史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所谓“三线建设”,是指 1964年中共中央针对严峻国际形势和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它是在毛泽东的直接领导和周恩来、邓小平等亲自视察部署下,在三线地区进行的以建设国防工业为主导的大规模工业和交通建设。“三线建设”历时15年,共投资2052亿元。1983年开始,在国务院直接领导下,又对全国三线企业进行了历时23年的调整改造,使之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发展。  “三线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到1980年底,国家在“三线”地区建立起约2000个大中型企业和科研单位,包括攀枝花、六盘水、酒泉等钢铁、煤炭基地,酒泉、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成昆、湘黔、襄渝、青藏(西格段)等重要铁路干线,湖北中国第二汽车厂,重庆常规武器制造基地,贵州、陕西飞机制造和电子工业基地,葛洲坝、刘家峡水电枢纽等,至今仍然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的支柱。“三线建设”大大改善了我国工业的整体布局。当然,“三线建设”的决策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失误和偏差之处,关于这一点,我们必须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毋庸讳言。决策者在指导思想上确实存在对战争估计过于严重的偏差,“三线建设”上马仓促,工程的选址、规模等前期决策工作不够科学合理。在遭遇“文革”时,片面追求政治目标,忽视规律,进程过快、过急,造成了许多不应有的严重事故。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国际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中共中央认为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是有可能的。1983 年,中央财经小组和国务院作出了对“三线建设”进行调整改造的战略决策。1999年,中共中央作出西部大开发的决策以后,“三线”企业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下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改组变革。“三线建设”虽然结束了,但在“三线建设”中形成的基础设施、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校等仍在继续发挥作用,尤其是在“三线建设”中的大型机械制造和军工企业为发展新兴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三线建设”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经济和国防建设,是在战后两次局部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都威胁到中国安全,以及中国与苏联、印度也发生武装冲突的环境里开展的,因此它没有将投资的经济效益和机会成本放在第一位,投资结构和布局以及施工方式也显得仓促,这些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的投资里面实际上包含了国防费用和成本。同时,这种主要出于备战和国家安全的投资在客观上又兼顾了缓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为经济落后的内地偏僻地区带来了现代工业的技术、人才以及文化,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拉动作用。  那么,怎样看待“三线建设”?对于“三线建设”的评价莫衷一是,其中基本否定或认为得不偿失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三线建设”是以备战为主要目的搞的,花了这么多钱,既然大规模战争没有打,说明当时决策有误;二是从经济的角度看,在当时资金那么紧张的情况下,投资的机会成本很高 ,将那么多资金用于基础条件极差的“三线”地区和国防工业,远不如当时用于沿海地区和民用工业的经济效益高。  上述两种观点的形成有其客观环境,这就是1978年以后,一是世界的主要问题是和平与发展,我们党也转变了对形势的估计,认为大规模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二是我国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因此,一方面资金短缺,对资金运用的机会成本和效益看得很重;另一方面,“三线建设”进入调整时期,还需要国家投入很大的资金来保证搬迁和转产。此外,80年代实施的“两个大局”设想、优先发展条件好的沿海地区,也需要转变“三线建设”所体现的区域均衡发展思想。正是由于上述客观原因,使得自80年代以来对“三线建设”的评价莫衷一是,基本否定的声音不小。我认为,对于“三线建设”的评价,一定要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来看待。  第一,不能就经济论经济,就战争论战争,而应放在上世纪60年代特定的国际环境中看待。60年代的国际环境对中国而言充满了威胁。从世界局势来看,美苏争夺世界霸权事件不断,美国在越南的战争不断扩大,苏联又发动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武装入侵。从国家间关系来看,在新疆塔城事件、珍宝岛事件后,中苏关系紧张;越战升级,中美关系紧张;中印边境武装冲突导致中印关系趋于紧张。在当时的决策者看来,战争是否爆发和爆发的时间和规模,无法准确地预料,有准备比无准备要好,准备多一些比少一些好。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把国家的安危寄托在对敌人的估计不足上,也不能完全用今天的国际形势和认识来评价昨天的判断。  第二,要从开始“三线建设”时内地工业基础极端薄弱的客观情况来看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是中国的最基本国情。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面对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发展极不平衡的经济形势,选择了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改变落后农业国面貌的工业化战略。在战略实施中,沿海地区与内地经济由于历史因素形成的发展差异,特别是工业发展的较大差异成为一个阻碍。“三线建设”的上马,确实是以备战为中心的,但也有在工业化推进过程中改变我国经济布局、开发落后地区资源的长远考虑。“三线建设”在中国西北、西南掀起一轮工业建设的高潮,客观上形成了中国工业建设的一次战略性大转移,这对于改变我国旧有的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促进内地经济的全面发展是有巨大影响的。  第三,应看到在努力探索真相、客观评价历史的前提下,仍然有一个史学研究的立场问题。从史学的功能和文化传承来看,应以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增进正能量、提高中国软实力为目的。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人物给后世留下的遗产,不仅有有形资产,还有无形资产,或称其为精神遗产。“三线建设”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三线建设”中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精神,仍然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

朝鲜历史上的高宗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2

【历史】 张学良东北易帜是不是标志着军阀不复存在了

军阀?中国当时割据军阀好多撒,西南西北当时都还是军阀势力

关于历史话剧剧本台词,要7人左右的,内容健康。10分钟长!急用啊!帮帮忙!

丑公主。

历史上十大著名饭局,堪称经典!

中国历来每一场饭局都有它特定的目的和意义,让我们看看中国 历史 上最为著名的十大饭局,究竟暗藏着什么玄机? 这些饭局对中国人又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1 最具杀气的饭局——鸿门宴 出席人物: 刘邦、张良、樊哙、曹无伤、项羽、范增、项庄、项伯 饭局始末: 刘邦先破咸阳,项羽勃然大怒,派英布击函谷关,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 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一场恶战在即。 刘邦拉拢了项伯,项伯答应为之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次日前来谢项羽。 鸿门宴上,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 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刘邦,也拨剑起保护舞,掩护了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 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只好问来者为何人,当得知为刘邦的参乘时,即命赐酒,樊哙立而饮之,项羽命赐猪腿后,又问能再饮酒吗,樊哙说,臣死且不避,一杯酒还有什么值得推辞的。 樊哙还乘机说了一通刘邦的好话,项羽无言以对,刘邦乘机一走了之。 刘邦部下张良入门为刘邦推脱,说刘邦不胜饮酒,无法前来道别,现向大王献上白璧一双,并向大将军范增献上玉斗一双,请您收下。 不知深浅的项羽收下了白壁,气得范增拨剑将玉斗撞碎。 2 最霸气的的饭局——煮酒论英雄 出席人物: 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许褚、张辽 饭局始末: 那日,风雨变化,天外龙挂。 曹操指天为题,以龙的变化、升隐来暗指英雄的行为,这正指刘备的痛处,刘备就是担心曹操把他当做对手,就是怕曹操把他当作英雄。 如果那样,别说刘备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连人头都会不保。 于是在曹操追问他天下英雄时,他假装糊涂,处处设防,甚至用一些其他人物来搪塞,比如袁绍、袁术、刘表等。 曹操却不买他的帐,用手一指刘备,再指自己,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一言而石破天惊,枭雄如刘备者也变了颜色,匙箸落于地。 刘备赶紧把筷子捡了起来,顺口说了句:"这么大的雷,吓死我了。" 曹操哈哈一笑:"大丈夫怎么可以怕雷呢?" 刘备赶紧接口:"孔子是圣人,他也怕打雷,别说我了。" 这事就这么过去了。 须臾席散,玄德辞操而归。云长曰:“险些惊杀我两个!” 玄德以落箸事说与关、张。关、张问是何意。 玄德曰:“吾之学圃,正欲使操知我无大志;不意操竟指我为英雄,我故失惊落箸。又恐操生疑,故借惧雷以掩饰之耳。” 关、张曰:“兄真高见!” 3 最坑人的饭局——群英会 出席人物: 周瑜、诸葛亮、蒋干、吕蒙、鲁肃、诸葛瑾 饭局始末: 却说周瑜在帐中正与众将议事,闻蒋干来访。当即命众将依计行事。蒋干扮得象个世外高人“引一青衣小童,昂然而来”。 一见面,蒋干问道:“公瑾别来无恙!”这一句既是问候,又道出蒋干与周瑜原有一番旧谊。 周瑜直接了当:“子翼辛苦,难道是为曹操做说客吗?” 蒋干立刻装作很“愕然”的样子,说:“你我分别那么久,我特来和你来叙旧,怎么能说是当说客呢?”周瑜笑着说:“虽然比不上师旷那么聪慧,但闻弦歌而知雅意啊。” 蒋干装作很恼怒的样子,说:“阁下待故人若此,我当告退!”蒋干心说,老同学了你还跟我来这一套,于是他装作很有性格的样子,转身就要走,被周瑜拦住。 之后周瑜大摆筵席,并禁止在席间谈论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 周瑜曰:“吾自领军以来,滴酒不饮;今日见了故人,又无疑忌,当饮一醉。”说罢,大笑畅饮。座上觥筹交错。接着周瑜领蒋干参观了东吴军营的精兵强将。 周瑜装醉大笑道:“想周瑜与子翼同学业时,不曾望有今日。”蒋干说:“以老兄高才,实不为过。” 瑜拉着蒋干的手说:“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 言罢大笑。蒋干面如土色。饮至天晚,点上灯烛,周瑜舞剑作歌:“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歇罢,满座欢笑。 蒋干被老同学今日的功成名就刺激得够呛,倒也丝毫不敢提及游说周瑜投降曹操的事。这时他忽然担心,责备自己当时怎么在曹丞相面前把话说的那么满,现在回去怎么也得有个交代呀。 管不了那么多了,总得有点收获回去。于是他剑走偏锋,就有了晚上偷听、盗书等宵小行为。后来曹操果然中计,斩了水军首领蔡瑁、张允。 4 最鼓舞人心的饭局——东晋新亭会 出席的人物: 王导、周顗 饭局始末: 西晋末年,中原经过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后,北方大片土地落入胡人之手。北方士家大族纷纷举家南遣,渡江而南的占十之六七,史称“衣冠渡江”。 南渡后的北方士人,虽一时安定下来却经常心怀故国。每逢闲暇他们便相约到城外长江边的新亭饮宴。 名士周顗叹道:“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在座众人感怀中原落入夷手,一时家国无望,纷纷落泪。 为首的大名士王导立时变色,厉声道:“当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众人听王导这么说,十分惭愧,立即振作起来。 这里的江河之异,是指长江和洛河的区别。 当年在洛水边,名士高门定期聚众举办酒会,清谈阔论,极兴而归,形成了一个极其风雅的传统。此时众人遥想当年盛况,不由悲从中来,唏嘘一片。 王导及时打消了北方士人们的消极情绪。 这便是史上非常著名的新亭会。后世咏叹国破家亡的诗词歌赋里常常见到的“风景殊异”、“新亭会”、“江河”,就是来自此次新亭会。 5 最快倒的饭局——杜康美酒醉刘伶 出席人物: 杜康、刘伶 饭局始末: 传说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酒量极大举世无双。由于对政治不满,他经常出外游历喝酒。 有次他来到洛阳,走到杜康酒坊门前。只见门上的对联写道:“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盏海底眠。”横批:“一醉三年”。 刘伶一见这副对子,心想:这酒坊的主人太孤陋寡闻,竟然不知我刘伶的大名,连这般海口也敢夸。既然你杜康口气这么大,我刘伶今日就让你见识一下啥叫海量,想着就进了酒坊。 刘伶喝了一杯,口感甚好,叫杜康再上。杜康劝他不要再喝,刘伶哪里听得进去。第二杯下肚,不觉有点微醺,心想这酒真的不错,还要再上。 杜康说,你再喝就要醉了。刘伶不依,酒过三巡,不觉有点把持不住,口中喃喃:“头杯酒甜如蜜,二杯酒比蜜还甜,三杯酒儿一下肚,但觉天旋地也转,头晕脑花眼发蓝。” 刘伶一路喃喃吟唱,到家就烂醉如泥。他把妻子叫到床前:“我要死了,把我埋在酒池内,上边埋上酒糟,捌制壶给我放在我身边。”说完,他就死了。刘伶一生好酒,因此他的妻子也就照法将其安葬。 三年过后,杜康来访刘伶。刘伶的妻子问他有什么事,杜康说刘伶三年前喝了酒还没有给钱。 刘妻一听,火不知打哪里来:“刘伶三年前不知喝了谁家的酒,到家就死了。原来是喝了你家的酒呀!你要钱,我还找你要人呢!” 杜康说:“那不是死了,是醉了。走走走,你快领我去埋他的地方看看。”他们来到酒池,翻开酒糟,刘伶果然面色红润。杜康上前拍拍他的肩膀,叫道:“刘伶醒来,醒来!” 只见刘伶打了个哈欠,口中又喃喃有声:“好酒啊,好酒!” 从此,杜康美酒醉刘伶传为 历史 佳话。 到了东汉之年,三国曹操在其不朽的《短歌行》,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开唱,其中“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亦成为中国文化的千古名句。 6 最诗意的饭局——饮中八仙长安酒会 出席人物: 贺知章、汝阳王李琎、左相李适之、美少年崔宗之、苏晋、李白、书法家张旭、辩论家焦遂 饭局始末: 虽说饮中八仙长安酒会没有详实的 历史 文献可准确求证,但有杜甫的诗《饮中八仙歌》佐证。 说这一日, 酒神酒仙,高朋满座;你来我往,举杯豪饮; 觥筹交错,满座尽欢;酒色齐聚,且饮且赏; 坐而论道,醉而忘忧;以文会友,以诗下酒; 惟酒是务,焉知其余;豁然而醒,兀然再醉; 醉里挑灯,灯下寻酒;酒中乾坤,杯中日月; 酒清为圣,酒浊为贤;酒乱汝性,酒壮我胆; 酒林高手,饮坛新秀;感情深厚,一口便蒙; 感情不深,舌尖一添;海吃海喝,牛饮驴饮; 酒逢知己,千杯恨少;三巡已过,还有六圈; 六圈结束,再来十坛。 7 最省心的饭局——杯酒释兵权 出席人物: 赵匡胤、石守信、王审琦等 饭局始末: 杯酒释兵权是一个著名的酒局,也是 历史 上一个重要事件。 宋代第一个皇帝赵匡胤自从陈桥兵变后黄袍加身,容登大宝,从昔日重臣摇身一变成为今天的皇帝。自打坐上龙椅之后,赵匡胤却一直惴惴不安。 他非常担心 历史 会重演这一幕,以后若是手握重兵的部下也效仿他当年的做为,自己的江山也就易主了。赵匡胤想解除手下一些大将的兵权。 于是在961年,安排一次酒局,召集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武将饮酒。酒席上赵匡胤效小儿女情状,象失恋了一般唉声叹气个不停。众人问明白了才得知皇帝担心他们手握重兵日后会造反。 他们只好告老还乡以享天年,并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他们的兵权从此被彻底解除了。 在969年,又召集节度使王彦超等宴饮,解除了他们的藩镇兵权。这也开启了宋朝数百年重文轻武的国家体制。 宋太祖的做法后来一直为其后辈沿用,三军统帅常常是个文官,武人比文人低一等。 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防止兵变,但这样一来,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能调动军队的不能直接带兵,能直接带兵的又不能调动军队,虽然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但却大大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 以至宋朝在与辽、金、西夏的战争中,连连败北。 在古代,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向来有效,拳头就是硬道理。宋朝在这方面的表现在 历史 上提供了一个非常奇特的范例,或者说是反面教材。若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宋朝远胜秦汉,甚至与盛唐相比也不遑多让。 然而宋朝的军事实力却不敢恭维,屡屡被起步于奴隶 社会 的辽、西夏、金、蒙古所击败。这种国富兵弱的格局,最后终于导致了宋朝的灭亡。可见,生存权都保证不了,一切都是白搭。 所有这些后果,都起始于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所以这一场酒局,虽然政治影响力极大,但由于它的负面作用,无论如何是不能让它进入前五的。 8 最壮胆的饭局——醉打金枝 出席人物: 郭暧、升平公主、郭子仪、李白、淑妃、八王爷 饭局始末: 且说升平公主嫁到郭家后,不改往日金枝玉叶的做派,动不动对丈夫和公婆发脾气。 一般说来,中国传统 社会 里媳妇见了公婆是要行大礼的,但公主是皇帝女儿,是君,公婆虽是长辈也是臣,所以那时郭子仪夫妇反过来要向公主下跪。 郭暧对此十分不满,公婆尚且向公主行礼,自己岂非矮了两辈下去?平日在颐指气使的公主面前他倒也不敢有所造次。 这天,郭暧心里不爽,在家宴上多喝了几杯。当即要求升平公主应该遵守妇道,给郭子仪夫妇行下跪礼,结果被升平公主严词拒绝并遭到当面训斥。 此时,这酒是壮胆药,这酒是忘情水,喝高了的郭暧借着酒劲,也不顾昔日情分,把公主拖回卧室饱以一顿老拳,打的公主满脸开桃花。这可不得了,公主立即回到娘家皇宫大院里找自己的爹爹代宗皇帝去哭诉。 郭子仪连忙把儿子捆起来送到皇宫请罪。最后,在皇帝和郭子仪的调停下,小夫妻才和好如初。 俗话说,小夫妻打架不记仇。尽管这场家庭纠纷闹腾的动静儿挺大,结果却皆大欢喜,郭暧和升平公主的感情从此反而加深不少,天天共效于飞。 当然,我们是要坚决反对家庭暴力的。 所以建议衮衮诸公,家中若有河东狮吼,不妨领贵夫人去老舍茶馆看场京戏《打金枝》,当然,不要忘了掂瓶二锅头壮行。 9 最无聊的饭局——贵妃醉酒 出席人物: 杨贵妃、高力士、裴力士等 饭局始末: 唐玄宗先一日与杨贵妃约,命其设宴百花亭,同往赏花饮酒。至次日,杨贵妃遂先赴百花亭,备齐御筵候驾,孰意迟待移时,唐玄宗车驾竟不至。迟之久,迟之又久。乃忽报皇帝已幸江妃宫,杨贵妃闻讯,懊恼欲死。 杨贵妃性本褊狭善妒,尤媚浪,且妇女于怨望之余,本最易生反应力。遂使万种情怀,一时竟难排遣,加以酒入愁肠,三杯亦醉,春情顿炽,忍俊不禁。 于是竟忘其所以,放浪形骸,频频与高力士、裴力士二太监,作种种醉态,及求欢猥亵状,乃始倦极回宫。 贵妃醉酒历来被公推为中国传统四大美人图之一。 在此次酒局中,杨贵妃美中见醉,醉中见美,与太监宫女们演了一出好戏。这是十大酒局中唯一的美人酒局,而且是唯一以女子为主角的酒局,所以不可不选。 却说这天傍晚,皇宫院内凉风习习,皓月当空。唐玄宗与杨贵妃本来相约在百花亭品酒赏花,届时玄宗却没有赴约,而是移驾到西宫与梅妃共度良宵。 良辰美景奈何天,虽然景色撩人欲醉,杨贵妃也只好在花前月下闷闷独饮,喝了一会不觉沉醉,边饮边舞,嘴里念叨着"李二郎你枉为人君,说话不算数......" 万般春情,此时竟难自排遣,加以酒入愁肠,立时便醉。一时春情萌动不能自持,竟至忘乎所以,面对高力士等一干太监宫女,杨贵妃频频作出种种求欢猥亵状,倦极才怏怏回宫。 《贵妃醉酒》是出著名的京戏。据说《贵妃醉酒》最早的版本是昆曲。原曲目中杨贵妃大醉后自赏怀春,轻解罗衣,春光乍泻。 当然高力士们不解这种风情,倒也无伤大雅。后来梅兰芳同志亲自出手,以霹雳手段对这部作品做了“去污化处理”,所有少儿不宜内容统统被切掉了。 于是,《贵妃醉酒》也就从当初的18禁变成了今日8岁以上孩童也可观赏的正剧。 10 最豪华的的饭局——乾隆千叟宴 出席人物: 乾隆、纪晓岚及千名老者 饭局始末: 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的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康熙五十二年在阳春园第一次举行千人大宴,玄烨帝席赋《千叟宴》诗一首,固得宴名。 乾隆五十年(1785),四海承平,天下富足。 适逢清朝庆典,乾隆帝为表示其皇恩浩荡,在乾清宫举行了千叟宴。宴会场面之大,实为空前。被邀请的老人约有三千名,这些人中有皇亲国戚,有前朝老臣,也有的是从民间奉诏进京的老人。 在座老人中有不少是饱学鸿儒,当众吟诗联句,即席用柏梁体选百联句被史官记录入史。乾隆皇帝还亲自为90岁以上的寿星一一斟酒。当时推为上座的是一位最长寿的老人,据说已有141岁。 当时乾隆和纪晓岚还为这位老人做了一个对子,“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根据上联的意思,两个甲子年120岁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岁。下联是古稀双庆,两个七十,再加一,正好141岁。 堪称绝对。 这场酒局体现出来的皇家气派自与民间大不相同。不但有御厨精心制作的免费满汉全席,所有皇家贡品酒水也都全免。 在这五十年一遇的豪宴上,老人们争先恐后,一边说着“多亏了朝廷的政策好”,一边大快朵颐,狼吞虎饮。据说晕倒、乐倒、饱倒、醉倒的老人不在少数。 千叟宴这场浩大酒局,被当时的文人称作“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

数据解读:山西541厂与内蒙617厂,看谁规划大|三线历史

导语 上世纪七十年代轰轰烈烈的大三线建设中,「 ”五四一”工程的规划是建设一个庞大的主战坦克生产基地,正因为规划的庞大,也给后期的生产、经营、转型留下了太多的困难。 军博展出的T62 山西541厂与内蒙617厂的渊源 山西541工程坐落于晋南太行山以西,中条山北麓的山谷中,原计划将包头的617厂搬迁至晋南中条山脉北麓,规划批复是作为新建617厂后备厂进行新建。 1969年11月,军委常规兵器领导小组以适应「 ”大打”的需要为目标,制定了兵器工业1970年至1972年发展规划。这规划里就包含了531(河南火炮制造基地)、541(山西坦克制造基地)、542(河北装甲车制造基地); 617厂(现名:中国兵器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公司)位于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青山脚下,是国家"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从建国到现在一直是中国最大的主战坦克和步兵战车研制生产基地。 59式坦克 山西541厂与内蒙617厂的数据对比 下面我们就拿包头的617厂部分数据来做个参照来看下,541工程规划到底有多大,: 1、从规划的坦克产量看 在541工程的生产纲领中显示「 ”年产WZ-122中型坦克1800辆「 ”,而当时617厂是1957年确定生产纲领时,是按年产1350量T-54A型坦克进行规划的,T-54A型坦克即为我们所熟知的59式(生产代号WZ120)坦克的原型,WZ-122坦克则比59式(生产代号WZ120)坦克科技含量更高一些。 而且根据统计数据显示,59式坦克从定型到1971年总计生产产量为2300多辆,年平均190辆左右。 由此可见,当年541工程的生产纲领中年产WZ-122中型坦克,是多么超前的庞大规划。 2、从工程建筑规模上看 在541工程的生产纲领中对工程量规划数据显示:541工程涵盖厂区、生活区建筑面积各为105.6万平方米,总面积为201.2万平方米。 而根据617厂史中记载的数据,617厂建设规划之初的建筑总面积为55.6万平方米左右(其中厂区为25.5587万平方米)。 说实话当第一次看到这个数据时候,我也不相信,反复核对后确认,七十年代541工程的规划面积比五十年代规划的617厂大145.6万平方米,不能不感叹当时的大手笔规划了。 3、从设备数量数据上看 541工程计划设备数量为:标准设备1.1万台,非标准设备2万台,加起来的总数量为3.1万台;而从617厂的厂史数据上,苏联专家规划的各种设备数量为:14310台(主要工艺设备5527台)。 这个数据的对比也同样令人吃惊,也同样验证了上边的建筑面积数据的真实度。 4、从配套布局上看 541工程规划的一共十八个分指,其中就涵盖616厂援建部分: 六分指(代号:5432国营汾水机械厂)为发动机总装厂; 七分指(代号:5442国营汾河机械厂)为发动机机加厂; 八分指(代号:5452国营汾南机械厂)为发动机泵滤厂 六 七 八分指的位置示意图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国家"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时,617厂配套的柴油发动机厂616厂(山西柴油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本来国内计划是同时在包头落地的,是经过苏联援建专家建议,更便于管理和战备需要,因此616厂建在617厂几百公里外的山西大同; 1969年至1970年初的541工程的设计规划,又把柴油机厂纳入了新的坦克生产基地序列。 综合上边数据来看: 「 ”五四一”工程这个「 ”大规划”的指导思想下,创建的「 ”独立的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当年的手笔确实是太大了,这让541工程在建设、管理、成本等方面困难重重,也给最后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最后山西的541工程的规划情况,也折射出1969年展开的那一轮大三线建设的「 ”大规划”指导思想,给后期众多的项目纷纷调整下马埋下了隐患。 讲述我们经历的三线故事 希望三线子弟们,为了留下我们那份共同的记忆,多留言,多交流!

三线历史: *** 建一师的传奇往事|山西大三线建设

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山西晋南三线建设过程中,除了28集团军83师249团和中国人民 *** 汽车第二十四团以及运城周边当地的民兵团以外,还有一支和不得不提的队伍,就是建筑工程部华北直属第一建筑公司(现在山西一建集团的前身)。为什么说他们是一支队伍呢? 建一师·人民的子弟兵 从晋绥军到华北直属第一建筑公司 这就不得不说的更远一些,那就是原来的晋绥军,山西949年9月19日,晋绥军起义后改编为中国人民 *** 36军106师。 106师朝鲜参战返回后,1952年2月为了加快经济建设,23兵团整编,36军下辖106师改为中国人民 *** 建筑工程第1师,拨归中央财委建制。 1954年中国人民 *** 建筑工程第一师一团调太原组建太原工程局,二团调大同组建大同工程总公司。1955年5月中国人民 *** 建筑工程第一师取消 *** 部队番号,实行企业组织,从那时候开始成为建筑工程部华北直属第一建筑公司。 抗美援朝老兵 建一师撤销后承揽的山西三线建设工程 1995年后建筑工程部华北直属第一建筑公司参加建设了616厂(大同柴油机厂617配套工程)、大同机车厂(1954年就在建设)和部分包头617厂(现在中国的中国兵器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的建设。 1964年起, 奉命进驻山西省侯马市(至今)。承揽了501、502厂、山西平阳机械厂、3606厂、3531厂、3534厂、永济电机厂、541工程、2471工程等国家大型工程。 三线建设老厂 历史让他们转了一个圆 从上边的历史上可以看出来,本来的山西子弟们从山西走到抗美援朝战场,从抗美援朝战场又走回了山西建设,历史给他们画了一个完整的圆,这个听起来也够传奇的,但这不是故事,是历史事实。 不管怎么样变化,他们为自己家乡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历史应该永远记住他们。 向参加三线建设的老兵们致敬 后记 笔者知道山西一建的前身在541建设期间和我们541人共同工作生活了好多年,包括541一分指(5409)的山下宿舍区的窑洞区,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他们当时的宿舍。 但即使现在也很难在网上查询到相关建设过程的信息与故事,只有山西一建集团官网一笔带过「 ”国防541工程”,也希望能有当年的一建子弟能看到这个文章,我们共同补齐那段岁月记忆,也补齐建一师的传奇往事。 进说瑾语讲述我们的三线历史 希望三线子弟们,为了留下我们那份共同的记忆,多留言,多交流

朝鲜历史上有皇帝吗?

先从李氏朝鲜说:根据朝鲜历史记载,由于是被中国明王朝所封的,所以从朝鲜开国的时候就有了,但是是对内使用,在对中国的外交文书中是不能使用的,只称“王”。对内与中国的礼法一样,有谥号,庙号等。对于王后,只在死后才这样称呼,生前都是妃,太妃。从1894年朝鲜独立到1897年大韩帝国成立,高宗既没有被称为“国王”,也不被称为是“皇帝”,而是被称为“大君主”。这个称号是日本给予的。在李氏朝鲜之前,朝鲜被元统属,与蒙古大汗有联姻关系,对外称“王”。在元之前,有时就是称皇帝,比如新罗、高丽等相对于隋唐、宋、金。凡是对中国各朝称“王”,对内称帝的时候,就是直接服从于中国,比如唐。再有主要是从习惯上,中国的记载就是说朝鲜国某某王,他们自称的时候就是某帝。

电影精武英雄中,哪些片段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每每一提到精武门、陈真、霍家迷踪拳,恐怕很多人都会想起1994年的经典动作片《精武英雄》。荡气回肠的时代背景、精彩刺激的武打场面、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无不让这部电影成为经典。《精武英雄》虽然并非严格意义上历史题材的电影,但它与那个特殊的时代密不可分。01大正民主时期电影发生在日本京都大学(Kyoto University きようとだいがく)。在日本大学实力排行榜中,京都大学是仅次于东京大学的“次强大学”。可能是为了凸显主角的“文武兼备”,陈真的身份是京都大学的留学生。电影一开始就是出现了京都大学的几个学生的“演讲”。其中一个男生站在广场中央高呼:“日本是属于人民的,不是属于天皇,更不是属于军队,人民万岁”!这段话其实从一个侧面提示了本片的时代背景,即日本历史上的“大正民主时期”。“大正民主”在日本史学界也被称为“大正德谟克拉西”(だいじょうデモクラジー),从1912年第一次护宪运动开始,至1925年第二次护宪运动结束。这一时期主要的特点是反对藩阀、拥护宪政、反对军国主义和日本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以及学生和妇女运动等。在这一时期,东京帝国大学的教授,美农部达吉发表了《宪法讲话》一文,以“国家法人说”抨击了“天皇主权说”思想。一时间“天皇机关说”取代了原有的“天皇主权说”。日本民众在此种社会氛围下,产生了强烈的民主意识,所以影片中学生的演讲,其内容是符合时代背景和历史事实的。02日本“武人”为何要欺负中国留学生影片中,一群自称黑龙会的日本“武人”(明治时代开始后,日本的武士阶层开始逐渐消亡了,所以这里暂且称这伙人为“武人”吧!),一边叫嚷着“把中国X赶回去”!一边气势汹汹地闯入了教室,要把陈真赶走。这种情况也是历史上的事实。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开始了其崛起与扩张的步伐。曾经一度以中国为师的日本,开始越来越瞧不起日益衰落的大清。经甲午战争一役,日本战胜了大清,从此,中国人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开始一落千丈,日本开始视中国为落后国家,中国人为“低等”民族。“低等”的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会受到欺负自不言而喻。图/甲午战争场面的锦绘这时,出现了一位正面的日本人——渡边教授。他为了保护自己的学生(陈真),挺身斥责闯进教室的人。这也是有历史依据的。在当时,中国留学生得到日本老师帮助、革命者得到日本政府庇护的例子很多。比如鲁迅的老师藤野先生,对鲁迅就很友善,戊戌变法失败后,变法领袖梁启超在日本公使林权助的帮助下,逃亡日本。另外,陈真做为留日学生,其装束和学习的内容,都是比较符合时代背景的。精炼的“中山装”(日本学生制服)、认真的学习理工类知识,都是当时留日学生应有的样子。03本片的具体时间本片的情节发展到这里的时候,观众只能对故事发生的年代有一个大致的概念,未能准确判断年份,不过在影片中也有着具体年份的线索。首先,光子在码头为陈真送行时说:“日本人到青岛打的是德国人呀”!这句话将时间锁定在了1914年10月至11月期间,这时日本已经对德宣战,并派遣军队前往中国的山东半岛与留守德军作战。如果按光子的说法,把时间定义在1914年,其实对于前面的剧情并无大碍,毕竟都是在大正民主时期,早一点晚一点都可以接上。但是1914年的时间设定相对于后面的情节来说,显然有点早。在开往中国的轮船上(也可能是军舰,毕竟船上有很多日本兵),陈真看到了报纸上登载的,关于霍元甲被日本人打死的消息,在报纸的主版面上,赫然出现了“英日同盟废除”的新消息。这就和光子说的话对不上了。

电分扫描的发展历史

第一个分色扫描装置的专利是1937年由取得的。1951年,由柯达(Kodak)和时代(Time)公司合作,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分色机样机,并定名为“TIME SCANNER”。此后,美国PDI公司(Printing Development Incorporated)在该样机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研制出震惊世界印刷业的第一台PDI电子分色机。20世纪80年代初,电子分色机在技术上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开始采用数字网点发生器的激光电子加网模式,并实现了多色扫描记录、磁盘存贮和数字化程序控制,形成了标准化的现代电子分色制版工艺。1982年后英国克劳斯费尔德公司率先推出了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M645 数字式电子分色机,随之赫尔公司的DC380、CP345、CP345T数字式电子分色机相继推出,日本网屏公司的SG688型数字式电子分色机以及以色列赛天使(SCITEX)公司的Satlight和Smart数字式电子分色机也相继问世。数字式电子分色机采用了全新的图像校正体系,从而使复制图像的颜色、层次及清晰度各自独立,突出重点。同时,彩色预打样系统则使得操作更加简便,复制质量高且稳定。
 首页 上一页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