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阅读 / 问答 / 标签

我想报考自考历史学专业,求助

211高校自考本科艺术设计,一年内毕业,考试次数少,免考多达9门,自考163网-自考本科报名、自考政策、自考资讯平台。nmg

山西大学历史研究生老师

1.山西大学历史系好不好,想考研跨考历史学,好不好过啊,复试录取比 山西大学是山西唯一的综合性大学,但是有些问题很有必要去搞清楚 我不是山西的,也不在那里读书。但是我曾经在考研论坛里,看过,考研的朋友说道,山西大学并不难考,但是山西大学的知名度和口碑真的是=======令人费解,在山西省内的评价就不太好。如果是从山西大学毕业后去当老师,那还不如考山西师大,山西师大的影响比山西大学好很多。 山西大学历史学很不错,至于为何学校名声这样似乎有点“声名狼藉”,我就不清楚了。 那个,考研论坛里有网友说道山西的中学有几年去外省招收老师,而不选择本地的师范毕业生,个中缘由我也是费解--- 有一位,考研的朋友说她姐姐,考取了山西大学教育硕士,但是第一天上课,导师就说“恭喜大家,大家上“贼窝”了”、、、、我想,山西大学的部分老师是很好的,,可能是学校领导和政策以及其他方面有问题。 2.山西大学历史学研究生有几个下设的学科(比如中国古代史) 第一个问题:每年的招生比例这些年变化波动很大。一般是20人左右, 第二个问题:山西大学历史是报多少要多少,大部分都是调剂调过来的。 第三个问题:山西大学历史根本就不行。一个师兄曾经说:山西大学的历史还不如别家的一个老师书籍多。可想而知。 第四:需要复试,试卷很容易,一般只要不是无比进来的就能过, 最后:中国历史系最先拥有博士点的四各学校为: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 现在最好的历史系学校为:北京大,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 建议学历史别去山西大学。一般不要不是名校的话就别轻易学历史。如果自己有天赋(注意这个词0, 3.我想报考山西大学历史系的研究生,怎么报考 各个院校的专业设置不一样,因此在考试要求上也不一样,不管是考试科目、考试参考书上都有差别,所以你要报考什么学院,还是参考一下目标院校2010年的招生简章吧,招生简章上明确写着报考的条件,还有招生专业目 录、招生人数、参考书目等相关信息,别人间接告诉你的东西都和招生简章有出入,所以最权威的还是参考招生简章。 《全国各招生院校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汇总》你可以借鉴,或者直接到他们的网站上去搜!祝你成功!我推荐一些视频给你,老师会指导你选择专业和院校,还会对考研的流程、怎么备考等相关信息给你指导,这才是正确的方法! 《2010年考研入门指导》 《2010年考研初期三大选择》 不方便粘网址,怕说是广告,呵呵,你自己搜一下就可以! 这也是别人推荐给我的,听过之后启发很大,和你分享历年历史专业考研只有大纲,大纲中列出了考试的知识点,却没有提到具体的教材和参考书,因此给很多考生,尤其是跨专业考生复习带来很大的不便。如何进行历史专业的复习呢?考研教育.网建议广大考生可以采用一些许多高校都通用的权威教材。 今天,我们就经典的教材和参考书给大家推荐一下。 一、教材部分书名 作者 出版社《中国古代史》 朱绍候编 福建人民出版社《中国史纲要》 翦伯赞 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史》 张帆 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近代史》 李侃等编 中华书局《中国现代史》 王桧林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史》(六卷本)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参考书部分书名 作者 出版社《中国历史十五讲》 张岂之 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简明史学史》 瞿林东 上海人民出版社《史学概论》 庞卓恒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文选》 张衍田 北京大学出版社《简明中国历史文献》 张传玺 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邹逸麟 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 胡乔木等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韩儒林等 中华书局《天朝的崩溃》 茅海建 三联书店 除此之外,考生平时还应多阅读一些历史学方面的期刊杂志,如《历史研究》等,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并且熟悉一些近现代的著名历史学家。 多掌握一些专业知识对备考对考研历史学的复习,尤其是跨专业考生的复习是相当有好处的。 4.山西师范大学历史学研究生 答: 2017级山西师范大学历史学考研分数线:政治45,英语45,专业课135,总分315。 二、山西师范大学历史学考研参考书目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学考研参考书目如下: 中国史: 朱绍候、张海鹏、齐涛 主编:《中国古代史(新版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出 朱绍候、张海鹏、齐涛 主编:《中国古代史(新版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出 李侃、李时岳 著:《中国近代史(第四版) 》,中华书局出版 陈廷湘:《中国现代史第三版》四川大学出版社 世界史: 吴于廑、齐世荣 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于廑、齐世荣 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于廑、齐世荣 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5.山西大学的文史专业怎么样 你好,山西大学,地处山西省省会,千年古都,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太原市,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 前身是1902年5月8日开办的山西大学堂,2005年5月山西大学成为山西省人民 *** 与教育部共同建设的省部共建大学。学校设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全部学科门类文史类的话,文学院: 文学院是山西大学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02年山西大学堂的中学专斋。 2001年中文系与古代文学研究所合并,组建了文学院。经过百年建设,文学院现已成为山西省语言文学类基础研究型人才和应用人才的培养基地。 现设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对外汉语、戏剧影视文学和广告学五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300人,研究生100人。百年来,我院共培养了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近7000人,为国家和山西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文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科设置完善,下设古代文学研究所、方言研究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新文学研究中心,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古代文献学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为省重点学科。 全院现有教职工68人,专职教师56,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20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7人。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基本实现了硕士化。 文学院办学条件优越,建有传媒实验室、影视观摩室、报纸编排系统实验室等实验教学场所,总面积500平方米,有价值260万元的各种实验设备。其配置可满足本院学生和教师进行摄像、摄影、编辑、观摩等教学、实验使用。 资料室使用面积为130平方米,现有图书25963册,专业杂志350种,价值58万元;影像资料350余种;并有全省唯一的学生书库,有图书1671册,同时每年增补300余册。古代文学研究所有专业资料室,藏书二万余种。 近十年来,本院教师承担了28部教材的编写任务,出版专著35部,多项研究在全国独树一帜。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成立于1992年,2004年被确定为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07年成为山西大学校一级研究单位。 首任中心主任为已故著名社会史学家乔志强教授,现任中心主任行龙教授,执行主任郝平副教授。中心是以中国近现代史博士点、历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为依托,积极开展以历史学为本位的多学科交流与对话的研究机构。 中心主要是以历史学为本位,并充分借鉴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政治学等相邻学科的研究方法与理念,对自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迁进行长时段的社会史研究,尤其注重在本土化社会的基础上凸显出历史研究的区域性特征;在追求总体史目标的同时积极进行区域间的比较研究,从而增进对整个中国历史的理解和把握。另外,中心将在进行区域社会史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建构具有地域性特质的研究范式和阐释架构,不断增强与外界的学术交流和沟通,实现持续性的创新和进步,提升中心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关怀,努力建设成为中国社会史研究的资料中心、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 十多年来,中心已形成了稳定而富有学术潜力的四个研究方向:一、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变迁;二、集体化时代中国农村社会研究;三、抗日根据地社会史研究;四、三晋文化与地方社会研究。并在中国社会史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较有影响的学术成果,被学界同仁誉为中国社会史研究的重镇之一。 代表性著作有《中国近代社会史》、《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近代山西社会研究——走向田野与社会》、《多学科视野中的山西区域社会史研究》、《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以水为中心的晋水流域》、《走向田野与社会》、《社会史研究》等。中心研究人员迄今共发表学术论文五百余篇,承担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各类项目四十余项。 中心在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同时,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充分实现两者之间的互动。2007年至2008年,中心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两项殊荣。 2008年10月,中心在近年来收藏的数千万件集体化时代山西农村社会基层档案资料的基础上,创办了“集体化时代的农村社会”综合展,不仅在资料建设方面成就斐然,而且将集体化时代的中国农村社会研究推向了学术前沿。 中心位于山西大学鉴知楼1-2层。 其中“集体化时代的农村社会”综合展、中心会议室、专家室位于2层;中心研究办公室、博士生、硕士生工作室、资料室和档案室位于1层。 中心现有研究人员:行龙、郝平、张俊峰、胡英泽、韩晓莉、马维强、常利兵、李嘎 近年山西大学录取分数:年份 最低 最高 平均 投档 录取人数 录取批次 2009 501 521 507 -- 5 本科二批 2008 472 540 493 -- 7 本科二批 2007 503 526 514 -- 9 本科二批 2006 480 498 489 -- 6 本科二批 2006 480 498 489 -- 6 本科二、三批 2005 445 463 454 -- 6 本科二批 2002 413 -- -- -- -- 不详。

历史的特点,史学特点及其社会性质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觉得历史是一门线索性很强的学科,学习历史最重要的就是把握其线索,然后从线索去掌握具体的知识。时间当然也是历史的重要基点,所以,史学最显著的特点是是线索性,时间性很强。历史的社会性质应该就是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反映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而促使社会变动的过程

历史学考研必看书目

  历史学考研教育部目前没有指定教材,通用的考研教材是各辅导班更具自己经验列出来的有两个版本。1,一个是11本:《世界史古代史》(上卷) 高等教育 吴于廑 《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高等教育 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高等教育 吴于廑 《世界史近代史》(下卷) 高等教育 吴于廑 《世界史现代史》(上卷) 高等教育 吴于廑 《世界史现代史》(下卷) 高等教育 吴于廑 《中国古代史》(上册) 福建人民 朱绍侯 《中国古代史》(下册) 福建人民 朱绍侯 《中国近代史》(第四版) 中华书局 李侃 《中国现代史》(上册) 高等教育 王桧林 《中国现代史》(下册) 高等教育 王桧林   2,一个是是北师大的版本: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宁 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历史学考研辅导书:《 历史学考研辅导 》仝晰纲主编 《历史学名词解释》 考研论坛 历史学版主 长孙博《历史学基础》、 模拟题 、模拟真题 北师大教材必备辅导书。 备注:  ⑴ 总体来说 历史学考研并不是特别难不过北大 、人大和北师大都属于研究型大学 ,不是本专业的话 不建议报考 。  ⑵历史学就业不怎么样 ,特别是对本科出身不好 ,不是师范类的学生而言 ,毕业后想去做老师或者历史学相关专业 相对比较困难。  ⑶历史学基础包含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当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现代史 世界当代史 还有史学史 历史地理学等学科内容。

历史学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

主干学科:历史学 主要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概论、历史文献学、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地理、考古学概论、中国史学史、中国社会生活史、中国经济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政治制度史、西方文明史、西方政治制度史、国际关系史、历史影视剧创作与评论、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以及古今中外史学名著选讲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社会公益活动等,一般安排10周左右。

313历史学专业基础

中国史: 1、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2、 张岂之《中国历史》1-4卷 (高教版); 3、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人民出版社); 4、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5、 詹子庆 《中国古代史》(高教版); 6、 钱穆 《国史大纲》; 7、 张传玺《中国史纲》; 8、 周谷城《中国通史》; 9、 张大可《中国史学史纲》; 10、 晁福林、施建中《中国古代史(上)(下)》(北师大版); 11、 李侃、李时岳《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 12、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高教版)13、 郭大均《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世界史: 1、 吴于廑《世界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齐涛《世界通史教程(3卷本)》 (山东大学出版社); 3、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十卷本)》(世界知识出版社); 4、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61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科版); 5、 王斯德《世界通史(三卷本)》; 6、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历史文选: 1、 周予同《中国历史文选》; 2、 张衍田《中国历史文选》(北大版)。 历史文献: 1、 杨燕起《中国历史文献学》; 2、 张传玺《简明中国历史文献》(北大版)。 史学史: 1、 张广智《西方史学史》; 2、 仓修良、魏德良《中国史学史》; 3、 宋衍申《中国史学史纲要》(东北师大版)。 史学理论: 1、 庞卓恒《史学概论》(高教版)。 历史地理: 1、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2、 蓝勇《历史地理》; 3、 李孝聪《区域历史地理》。 历史考研是全国统考 所以在初试时各校试卷就不存在差异了 专业课历史学基础300分 我觉得 <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辅导全书>(山东人民出版社)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备考南----历史学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两本资料比较好。考研毕竟也是应试考试 所以我个人觉得重在方法 如果初试过线 则可以联系人大的历史系 再做复试准备 复试和初试情况不同 看书也就不同了 教材,那就多了。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史...... 中国史张岂之的六卷本 《中国历史.先秦卷》 《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世界史齐世荣的六卷本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世界史近代史(下卷)》, 《世界史古代史(上卷)》, 《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世界史现代史(上卷)》, 《世界史现代史(下卷)》, 你看上三四篇应该可以了//////其他诸如史学概论,历史地理之类,靠自己积累了,考的不多,历史文选张衍田的《中国历史文选》(北大版)可以。 书籍还有其他选择,比如朱绍侯的《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王桧林的《中国现代史》(上、下册), 张传玺的《中国史纲》。 书很多,只要是自己选择。最好的就是去请教下历史专业的学生,看看他们上课用的,好点。 祝你成功!!!

说的具体点好么 大一历史系教材 都学什么啊 要没什么书

大一的就学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还有什么考古学,史学概论,这几科都属于专业课

历史系专业

一、历史专业怎么样啊 说实话,历史这个专业就业真的不太好,一些不错的大学签约率也就20%左右。 主要是这个专业的局限性太大。全国的大学里,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应该算是历史专业的“四大金刚”,无论是什么版本的排行榜,这四所院校的历史专业都是榜上有名的,而且属于研究型的专业,就业相对较好。 历史专业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史、世界历史、博物馆学、考古学这样的,一般都是面向中学就业,也有部分研究所、博物馆、展览机构等等,就业面很窄。 建议你学历史专业最好做一种选修课或者是双学位考虑,这样有利于你将来的发展,希望对你有帮助! 二、历史学专业怎么样 现在很多专业的学生毕业了之后找不到工作,继续考研获取高学历也许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哪些专业最需要高学历呢?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吧。 最需要高学历的专业之历史学 历史学下主要设有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8个二级学科专业。 其每一个专业都需要有深厚的学术功底与长时间的专业知识的积累。该专业毕业生多数都在高等院校、科研部门、国家机关、新闻出版等文化机构或文物考古研究、博物馆等单位任职。 而这些单位对学历的要求还是很高的。 三、想报历史学,都有哪些高校开设了历史学专业 开设历史学的高校很多很多,基本上除了一些工科学校和特色学校,文科类院校和综合学校都会开设,并且水平各有高低,参差不齐。 历史学排名前五的学校分别是: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北师范和华东师范。这些学校的历史学专业底蕴深厚,师资力量雄厚,适合搞历史研究,如果对历史感兴趣并且想以历史为专业的话,这些学校都是相当不错的。 第五到第十五分别是:西北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人大,南开,中大,厦门,华中师范和东北师范。相差不大,也非常值得一去。 如果题主想了解更多的院校,这里给出一个链接,希望可以提供帮助。 四、历史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怎么样 以上这些问题,是很多考历史学研究生的同学一直在问的问题,有时候他们虽然不说出来,但心里却一直在想,关于历史学研究生就业怎么,我采访了博*仁*教*育*考研历史学考试研究生中心的李老师,为同学解析历史学研究生就业这个问题。 通过我们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老师交流,目前历史学研究生整体就业形势与全国硕士研究生就业形势是一样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但是,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也看到了曙光,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林老师说,从近几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研究生的就业统计来看,出路主要有大学、中学老师、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出版社、新闻单位、 *** 机构、教育厅/局、银行、培训机构等等,还有一些自主创业的同学,就业这个问题受好多因素影响,如家庭背景、自己实力、个人运气、就业意向、就业机会等等。 五、与历史有关的专业有哪些 文科可以选择的专业~ 哲学类:哲学 逻辑学 宗教学 心理学 经济学类: 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财政学 金融学 教育学类: 教育学 学前教育 特殊教育 历史学类: 历史学 世界历史学 考古学 博物馆学 民族学 法学类:⒈法学 ⒉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中国 革命史与 *** 史 ⒊社会学类: 社会学 社会工作 ⒋政治学类: 国际政治 政治学与行政学 思想教育学 外交学 ⒌公安学类: 治安学 侦察学 边防管理学 文学类:⑴中国语言文学类: 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 对外汉语 古典文学 ⑵外国语言 ⑶新闻传播学类: 新闻学 广播电视新闻学 编辑出版学 广告 学 管理类:①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管理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②工商管理类: 工商管理 市场营销 会计学 财务管理 人力 资源管理 旅游管理 ③公共管理学类: 行政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 劳动与社会保障 ④农业经济管理类: 农林经济管理 农村区域发展 ⑤图书当案学类: 图书馆学 档案学~ 六、历史学专业都有哪些课程 学校不同,可能所学课程也不尽相同,但大体上不外乎这么几种:A 通史类,分别包括中国史(如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当代史)和世界史(如世界上古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当代史)两个系列;B 史料、文献学及其方法类,包括中国历史文选、训诂学、版本目录学(含社科文献检索)、史源学;C 史学史类,分含中国史学史和西方史学史;D 史学理论及相关社会分析理论类,如史学概论,文化人类学等;E 地区史与专门史类,此类课程多为选修课,如中国政治制度史、历史地理、英国史、抗日战争史等等。 大学所学要比高中精博得多,就基本史实的了解与掌握来说,只要你高中认真学过的,到大学仍然有用,差别不是很大。大学主要不同于高中的是培养最基本的科学的治史方法与技能。 所以多出了训诂学、考古学、文献学等内容。如果你在高中时学历史就觉得枯燥和累,那么你上大学很可能也会觉得如此,因为你也许并不是特别喜欢历史。 如果你高中时就特别热爱历史,上大学只会让你这种热爱有增无减,当然你要上好一点的大学。如能再遇几个好老师,那就更好了。

大学历史专业学什么?

大学历史本科专业课程有中国古代史,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中国历史文选,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史学概论,中国历史地理,史学论文写作,考古学概论,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中国文化史,西方文化史。以上为所有大学历史专业要学的科目,寻找不同可能会有以为变动,想要知道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建议但学校官网上查找具体的培养方案。此外,学校还会提供自主发展课程,有的学校会规定要修满一定分数,一般是具体的各个朝代的历史的研究以及不同国家历史研究,还有经济史法制史等。中国近代史课本

历史专业的大学生的教材都有哪些?

学校不同,可能所学课程也不尽相同,但大体上不外乎这么几种:1、 通史类,分别包括中国史(如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当代史)和世界史(如世界上古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当代史)两个系列;2、 史料、文献学及其方法类,包括中国历史文选、训诂学、版本目录学(含社科文献检索)、史源学;3、 史学史类,分含中国史学史和西方史学史;4、 史学理论及相关社会分析理论类,如史学概论,文化人类学等;5、 地区史与专门史类,此类课程多为选修课,如中国政治制度史、历史地理、英国史、抗日战争史等等。(辛苦劳动,要求加最佳)

历史专业学什么

本科阶段的历史学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普及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基础课有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专业课有史学概论、历史文选、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中国历史地理、考古学通论、史学论文写作、毕业论文等,以及断代史、专门史和地区国别史等选修课。历史学作为文史类基础学科专业,大致分为三类:历史学、考古学和世界历史。历史学的就业前景主要为:到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考古学的就业前景主要为:到考古、文物、博物馆等事业单位及国家机关从事研究、教学、管理等实际工作。世界历史的就业前景主要为:到学术研究、文化教育、外交外贸、国际文化交流和新闻出版部门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研究生阶段:理论层面:史学知识(如中国史、世界史)、教育学、心理学、中学历史教育学(或者叫做教学法、课程论)、公共课(一般是政治、英语,英语好的同学可以免修英语,但未必免考)。实操层面:很多理论课的作业会是团队展示或者个人展示作业。最重要当然就是实习了,这个所占学分很重。实习一般是8分,在实习时主要是你的第二导师带你历史学类专业包括:历史学、世界史、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文化遗产、古文字学、科学史。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在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博物馆、档案馆从事研究工作;在高校、中小学从事教育工作;在出版社、杂志社、网站等媒体从事编辑、记者等工作;报考政府部门公务员;报考研究生,继续深造。

很喜欢历史,那么大学的历史学主要都是修读哪些课程

我大学就没读过历史,还是以前的时候学的历史比较多

历史考研用那版权教材比较好啊?

我们在准备考试的时候用的较多的是吴俞谨,齐世荣的一套历史丛书,再就是一些历史的考研复习资料,比如山师,北师老师编的考研辅导书。

湖北大学学科教学历史

湖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 [本科] 历史学 专业名称:历史学专业(师范类) 学位学制:本科,历史学学士学位,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中学历史教师、史学工作者,教育、文化、宣传等方面的工作人员。培养的学生掌握历史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懂得考古学、文献编纂学、方志学等基本原理;具有独立运用中学历史教材、组织历史教学的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能胜任中等学校及高职高专的历史教学及教研工作,也适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宣传、信息资料以及地方史志的编纂工作。 主要课程:英语、计算机基础、应用写作、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概论、史学史、考古学、文献学、方志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别史,中外文化、国际关系、中外政治制度史、中外经济等专门史。 湖北大学的历史沿革 一、湖北省立教育学院(1931秋-1936夏、1941秋-1944春)湖北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0年的湖北省立乡村师范学院。1930年,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黄建中先生着手筹建湖北省立乡村师范学院,校址即今武昌沙湖之滨的宝积庵。1931年,湖北乡村师范学院改立为湖北省立教育学院,黄建中兼任第一任院长。学院开办时,设两系一科,即农事教育系、乡村教育系和乡村师范专修科。1932年增设民众教育专修科,1935年又增设农事教育专修科。各系均为四年制本科,各专修科均为二年制专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 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于1935年6月同日本签订了卖国的《何梅协定》,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 *** 。我院学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运动的前列,并在武汉大、中学校中发挥了较好的组织作用。1936年上半年,受当局迫压,学院被迫停办。 二、国立湖北师范学院(1944春-1949.5)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 *** 西迁恩施, *** 高级将领陈诚在鄂主政,制定了《新湖北建设计划大纲》。按大纲规定,学院于1941年秋正式恢复,选校址在恩施五峰山。1942年秋,湖北省 *** 通过参议会知名人士李四光等人请来西南联大陈友松担任院长。1942年秋到1943年,该校增设史地专修科、一年制师资短训班,并招收音乐、体育各一班,开办附中、附小。然陈友松与前任院长、省教育厅厅长张伯瑾以及陈诚办学意见不合,于1943年7月辞职返回西南联大。1944年春,陈友松回到重庆之后,呼吁国民 *** 改组湖北省立教育学院为国立大学。李四光对此极力支持,亦积极奔波,广为号召。国民 *** 教育部采纳各方意见,将湖北教育学院改为国立湖北师范学院,亦称 “国师”,隶属国民 *** 教育部,汪奠基任首任院长。到1945年,国师粗具规模,教育、国文、英文、史地、数学、理化、音乐、体育八系俱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到后方的各级机关、学校纷纷迁回。因种种原因,国师没有复员于它的诞生地武昌宝积庵,而是先抵江陵,后至沙市童家花园。1948年5月,国师归迁武汉。学生先期借住国立武汉大学附属医院。9月、10月间,迁往汉口唐家墩市一中和中山大道汉光中学。 *** 地下党加强了对国师学运的领导工作,国师成为汉口的学运中心。1949年7月16日,中南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接管部接管国师,因当时国师无固定校址,遂停办整理。全部校产移交给继国师续办的湖北省教育学院。 三、湖北省教育学院(1949.8-1952.9)与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1952.10-1954.8)国师停办后不久,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时任湖北省 *** 主席 *** 等人的关心下,在国师基础上筹建的湖北省教育学院成立,1949年10月15日开学,至1952年,学校设有教育、中国语文、数学、物理、体育卫生、音乐、美术、戏剧、俄文等9科,在校学生753人。1952年,教育部进行了全国性院系调整工作。湖北省委将学院的大部分教职员工、各科学生和部分图书并入华中大学(即今华中师范大学)。以省教育学院留下的部分人员和校产、校址为基础,成立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开设有教育、语文、历史、俄文、数学、理化、地理、生物、美术、音乐、体育等科。 四、湖北师范专科学校(1954.9-1957.8)与武汉师范专科学校(1956.9-1957.8)1954年4月,改名为湖北师范专科学校。1955年8月,迁址武昌马房山。1956年春,省教育厅决定将湖北师专的语文、历史两科分出,另行组建武汉师范专科学校;将体育科分出,成立武汉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将音乐、美术两个短训班分出,与华中师范学院的图画、音乐两系合并,组建武汉艺术师范学院。1957年秋,湖北省委将湖北师专与武汉师专两校合并,组建武汉师范专科学校,校址迁回武昌宝积庵。教职员工620人,在校学生2138人。设有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7个科。五、武汉师范学院(1958.9-1984.8)1958年8月8日,湖北省委批准将武汉师范专科学校改为武汉师范学院。有教职员1543人,设有中国语文、历史、数学、物理4个系,生物、地理、化学3个专修科,并设有马列主义、教育学、体育、外语 4个公共课教研室(组),本、专科兼办,奠定了完整的师范院校的专业基础和建制。“文革”期间,学校的各项工作受到大环境的极大影响。“文革”结束后,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才得以恢复和发展。1978年,根据《湖北省教育事业八年规划》(草案)和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学校制定了1978-1985年发展规划,学校各项工作蓬勃发展。 六、湖北大学(1984.9至今)1984年1月,湖北省委为统筹安排和发展我省地方高等教育事业,决定将武汉师范学院原由武汉市领导改为由省直接领导和管理。6月15日,省委省 *** 下发了《关于加速发展和改革我省高等教育的决定》文件,同时上报教育部。8月11日,教育部同意将武汉师范学院改建为湖北大学。1984年9月26日,湖北大学成立大会隆重召开,省长黄知真、省委副书记钱运录共同揭牌。成立初期,设有中文、政教、历史、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等10个系和教育行政管理、中文、政治三个专修科,共13个专业,。 湖北大学历史学就业前景 就业形势很严峻的今天,作为一直冷门甚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还将继续冷门的历史学类专业就业形势甚为严峻。曾经有一个很著名的历史学者说过“把历史当职业是一种悲哀!”这话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的存在和发展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有重大意义的!但如果你仅仅把它作为你谋求功名的一种职业,那对你来说是一种悲哀,因为在历史行业出人头地的人凤毛麟角;对历史学本身也是一种悲哀,因为怀有这样的心态来研究历史的人,不会对历史学的发展做出任何贡献。历史学是所有学科中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斗争最激烈的一门学科。所以想选择历史专业的考研学子,一定要审慎思考,充分做好思想准备,也许会减少很多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煎熬的痛苦。历史学类专业重在思维的训练,如果希望有所造诣,必须深造。 许多高考考生在面临选择专业的时候,为了进入名校,而被迫选择或者被调剂到历史学专业。然而现在大学毕业生工作已经不包分配,在就业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985、211高校历史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并没有因为有名校光环而获得求职优势。虽然可以应聘中学历史老师,但是非师范类的大学,需要考教师资格证;虽然也可以考公务员,但是需要历史学专业的公务员岗位少到可以忽略;虽然也可以进博物馆,但是博物馆一类的事业单位对求职者身高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应聘者身高不能低于170cm;虽然也可以进传媒行业,但是媒体机构招聘信息一般会写只招中文和新闻学专业毕业生;虽然也可以去史学研究所,但是史学研究所这类的机构往往要求应聘者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虽然也可以去党政机关,但是这类机构要求应聘者是党员身份,史学专业的学生入党的名额并不多;虽然也可以转型去工地搬砖,但是读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往往由于近视而并不适应重体力工作;当然也可以转型去私企做文案工作,但是历史学专业是培养历史研究能力,而不是文案撰写能力,史学专业毕业并不代表他(她)的文案撰写能力强。 在大学里,历史学属于什么类或什么学院 历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无论专硕还是学硕都属于人文系的‘历史学院"或‘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当然也有个别从属于文学院的,例如‘上海大学"。 主要招生学校有三类:一,985高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等;二、211类院校,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暨南大学云南大学等;三、普通省属重点高校,湖北大学、湖北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大学等。除此之外,国家社会科学院和一些省级社科院也需要招收该专业的考生。如果这些都不看,国内的很多普通二本院校也招收研究生专业研究生,例如‘赣南师范学院、聊城大学、信阳师范学院、长春师范大学"等。 至于研究方向,学术型的主要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史学理论、专门史【民族史、地方史、经济史等】、世界史等等"。而专业硕士则相对简单,一般都是学科教学【历史学】,这一类硕士大都集中在普通二本院校中,以师范类为主! 湖北大学711与333教育学综合哪个好考,哪个考的人少些 湖北大学711教育综合是学硕的考试科目,333教育综合是专硕的考试科目。一般来说专硕333考的比较基础一些,但是涵毅教育提醒333综合还需考察另外一门专业课,比如学科教学(语文)考察的是 901语文课程教学论,学科教(历史)考察的是 902历史学科教论,满分150分,考试时间3个小时。所以看你的学科基础。 涵毅教育为您列出湖北大学333 教育综合的参考书目: 1.《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中国教育史教程》,赵厚勰、陈竞蓉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外国教育史教程》,赵厚勰、李贤智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教育心理学》,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需要读哪些专业书和公共考试科目?请一一解答。我是大二的,想跨专业考研。

亲。历史学初试是联考滴。

大学历史学专业一学期学几科?

学校提出3门科目要求,学生只要符合其中任意一门就可以报考。如复旦大学历史学类专业,要求选考科目为历史、政治、地理

历史专业有哪些

历史学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史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主干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理论、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考古学通论、中外关系史、文化人类学、历史地理学、文献学、古代汉语、中外历史文化原典导读、中国断代史、专题史(经济史、社会史、政治制度史、思想文化史等)、历史学科教学研究等。主干学科:中国史、世界史。核心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概论、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外国历史要籍介绍及 选读、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等。

历史专业好学吗

听到这个历史学这个专业名字,我相信大家脑海里蹦出来的词汇就是“就业红牌专业”,那这个专业到底怎么样?是学些什么的呢?以后的就业情况真的是“红牌警告吗?”下面是我的见解。01 个人感受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专业,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读史不仅可以使人明智明理,更是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但是,这个专业较为冷门,也不是所有的学校都开设这个专业,在开设的院校中,很多学校都会将此专业和师范专业相结合,成为历史学(师范),以保证学生的就业率。本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是被调剂过来,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热爱这个专业,所以选择了这些专业。据本人观察,最后往往是这些一开始因为热爱而选择该专业的学生在学术上有所建树,会选择继续深造,为史学界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此外,进入到专业学习之后,会发现历史学比较枯燥,不像中学课堂中讲的历史故事那样有趣,因此在选择该专业的时候要做好心理准备。02 历史专业学些什么呢?历史是记录过去发生的事,从简单来说,这个专业就是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并且把学习研究的这种成果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个专业主要包括三个一级学科: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以及博物馆学、民族学、文物学三个二级学科。主要课程有这些: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上古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史学概论、历史要籍介绍、古代汉语、考古学、历史地理、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等。大一大二的课会排的很满,但是到大三大四大多是专题选修课,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来选择,比如喜欢明清史的,就可以选择明清史专题课。03 历史学好学吗?其实历史学还是相对好学的,难度并不高,四年本科主要是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的学习,重要的是要对历史有自己的见解、看法,要有思维的广度、深度,涉及考古类的专业实践还是十分有趣的。如果一定要说有难度,我觉得研究先秦史的古籍文献还是稍有难度,需要我们认识并且学写繁体字,需要大量的古文翻译,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展开研究,如果古文基础好,那学起来会很轻松。04 就业前景怎么样?历史这个专业一直以来最被人诟病的是就业问题,就业面窄,就业率不高,必须承认的是,历史学就业困难是结构性的,因为历史学并非伴随着现代工业社会应运而生的学科,所以在现代工业社会就业市场中,没有办法有一个专门对应的领域。但是历史学的也就率也没有到非常难就业的地步,也有许多不错的就业机会:中小学老师:这是历史学本科毕业后极为对口的工作,也是大部分历史学专业毕业同学的出路。大学老师:本科毕业后,学生继续深造,读研读博,进行学术研究,进高校和科研院所。文物保护单位:例如各地的博物馆,也是极为对口的单位,也算是体制内,比较稳定。编辑、文案类:这算是所有文科专业都可以从事的岗位,可以从事历史类文案编辑。公务员:考公也是许多历史专业同学的选择,进入体制内,谋一份安稳的工作。总而言之,历史学专业还是可以的,也欢迎大家报考此专业!

世界历史学的主要课程

世界通史、中国通史、世界文明史、史学概论、西方史学史、中国史学史、历史地理学、古代汉语、专业外语、中外历史文献及史学名著选读、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包括中、日、印、英、法、德、俄、美,亚太、中亚、南亚、东北亚、东南亚、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西欧、东欧、拉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及其断代史)、专题史(包括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国际关系史、中外关系史等)、文化人类学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社会公益活动等,一般安排10周左右。

谁知道西安文理学院历史系大一大二都学哪些课程?要详细的。

去文理人论坛问吧那有个管理员是09历史系的她每天都在

历史怎么归类

史书上聊聊几笔下都是活生生的人生生死死,总是让人神伤。

考东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历史的研究生需要看哪些参考书?

中国史: 1、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2、 张岂之《中国历史》1-4卷 (高教版); 3、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人民出版社); 4、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5、 詹子庆 《中国古代史》(高教版); 6、 钱穆 《国史大纲》; 7、 张传玺《中国史纲》; 8、 周谷城《中国通史》; 9、 张大可《中国史学史纲》; 10、 晁福林、施建中《中国古代史(上)(下)》(北师大版); 11、 李侃、李时岳《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 12、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高教版); 13、 郭大均《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世界史: 1、 吴于廑《世界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齐涛《世界通史教程(3卷本)》 (山东大学出版社); 3、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十卷本)》(世界知识出版社); 4、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科版); 5、 王斯德《世界通史(三卷本)》; 6、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历史文选: 1、 周予同《中国历史文选》; 2、 张衍田《中国历史文选》(北大版)。 历史文献: 1、 杨燕起《中国历史文献学》; 2、 张传玺《简明中国历史文献》(北大版)。 史学史: 1、 张广智《西方史学史》; 2、 仓修良、魏德良《中国史学史》; 3、 宋衍申《中国史学史纲要》(东北师大版)。 史学理论: 1、 庞卓恒《史学概论》(高教版)。 历史地理: 1、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2、 蓝勇《历史地理》; 3、 李孝聪《区域历史地理》。 历史考研是全国统考 所以在初试时各校试卷就不存在差异了 专业课历史学基础300分 我个人觉得 (山东人民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两本资料比较好

大学历史学什么

近代史

历史学包括什么

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理论、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考古学通论、中外关系史、文化人类学、历史地理学、文献学、古代汉语、中外历史文化原典导读、中国断代史、专题史(经济史、社会史、政治制度史、思想文化史等)、历史学科教学研究等。主干学科:中国史、世界史。核心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概论、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外国历史要籍介绍及 选读、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等。

历史人物评价陈独秀用史学概论的方法,晚年陈独秀

1.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对自己影响极大的人。 2.新文化运动时期,毛泽东认陈独秀为“思想界的明星”,“其人者,魄力颇雄大,诚非今日俗学所可比拟”。 3.毛泽东的这一看法在大革命失败以后并没有根本改变。 4.警醒全党牢记历史教训。 5.在承认陈独秀功绩的同时,亲历大革命血雨腥风的毛泽东从未忘记陈独秀放弃党的领导权而使党蒙受的重大损失。 6.尤其是在1930年代后期,由于王明右倾思想在党内的巨大影响,毛泽东谈及陈独秀,更侧重于提醒全党警惕右倾,要求全党牢记历史教训。 7.陈独秀生于1879年10月9日,去世于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 8.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和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

历史著作

听出来了,楼主历史不错,那我想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之类的就不提了。楼主真要把中国历史学通透,那建议去学考古学吧,这个专业的历史远比历史学的人更懂历史。

世界历史专业学习内容是什么?

该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

历史学专业基础具体包括哪几门课程

我想参考教材你应该知道吧 不过我还是贴一下 中国史: 1、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2、 张岂之《中国历史》1-4卷 (高教版); 3、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人民出版社); 4、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5、 詹子庆 《中国古代史》(高教版); 6、 钱穆 《国史大纲》; 7、 张传玺《中国史纲》; 8、 周谷城《中国通史》; 9、 张大可《中国史学史纲》; 10、 晁福林、施建中《中国古代史(上)(下)》(北师大版); 11、 李侃、李时岳《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 12、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高教版); 13、 郭大均《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世界史: 1、 吴于廑《世界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齐涛《世界通史教程(3卷本)》 (山东大学出版社); 3、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十卷本)》(世界知识出版社); 4、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u2022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科版); 5、 王斯德《世界通史(三卷本)》; 6、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历史文选: 1、 周予同《中国历史文选》; 2、 张衍田《中国历史文选》(北大版)。 历史文献: 1、 杨燕起《中国历史文献学》; 2、 张传玺《简明中国历史文献》(北大版)。 史学史: 1、 张广智《西方史学史》; 2、 仓修良、魏德良《中国史学史》; 3、 宋衍申《中国史学史纲要》(东北师大版)。 史学理论: 1、 庞卓恒《史学概论》(高教版)。 历史地理: 1、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2、 蓝勇《历史地理》; 3、 李孝聪《区域历史地理》。 首先要明白历史是全国统考 试卷是一样的 除了英语、政治,专业课是历史基础 300分 考的是: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现代史 个人觉得初试的课本可以选如下几本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侃、李时岳《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高教版) 吴于廑《世界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然后再结合山东人民版的辅导书或者北师大的辅导书就可以了 至于其他所有列及的书目 关键是在复试的时候穿插着考 算是你的历史基本功了 平时复习之余也尽量多看看上面罗列的书目 当然不用全买 每种有一到两本就可以了

历史学专业都有哪些课程

学校不同,可能所学课程也不尽相同,但大体上不外乎这么几种:A 通史类,分别包括中国史(如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当代史)和世界史(如世界上古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当代史)两个系列;B 史料、文献学及其方法类,包括中国历史文选、训诂学、版本目录学(含社科文献检索)、史源学;C 史学史类,分含中国史学史和西方史学史;D 史学理论及相关社会分析理论类,如史学概论,文化人类学等;E 地区史与专门史类,此类课程多为选修课,如中国政治制度史、历史地理、英国史、抗日战争史等等。 大学所学要比高中精博得多,就基本史实的了解与掌握来说,只要你高中认真学过的,到大学仍然有用,差别不是很大。 大学主要不同于高中的是培养最基本的科学的治史方法与技能。 所以多出了训诂学、考古学、文献学等内容。 如果你在高中时学历史就觉得枯燥和累,那么你上大学很可能也会觉得如此,因为你也许并不是特别喜欢历史。 如果你高中时就特别热爱历史,上大学只会让你这种热爱有增无减,当然你要上好一点的大学。 如能再遇几个好老师,那就更好了。

祁东在历史上有什么大官么?

陈 荐(生卒年不详)字君庸,号楚石,祁阳咸菜塘(今属祁东)人。明隆庆丁卯(1567)举人。辛未(1571)进士。历任松江法官、监察御史、陕西及四川按察使、云南巡抚,旋迁吏、刑、户部尚书,兼理河道漕运。陈荐为官50余年,洁己奉公,关心人民疾苦,曾疏请改折漕粮,均平排山(今属祁东鸣鹿乡)驿马。

永州人文历史发展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急用

你可以找一下朝安岩里柳宗元的事件,他那时被贬至永州,还有柳子庙,《小石潭记》就是在这里写成的,你去那里看一下,还有字在。还有永州的《捕蛇者说》永州异蛇等等,怎么会没东西写呢?你慢慢的一篇一篇搜就可以了,我不知道你要怎样写,所以只能先帮你提供这些了,不懂的再问我。

历史学的歧义诠释

“活动”说瞿林东先生在《中国史学史纲》一书中说:“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认识、记载与撰述的综合活动,这便是史学”。 瞿先生的定义,与他这本书的内容是相适应的。因为史学在中国古代,主要是以附属于政治活动的一种文化积累活动的形式存在的,史官和史馆制度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史学虽然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开始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中国古代史学发展过程中虽然亦不乏私人撰史行为,但兼具文化活动和政治活动而主要作为政治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的“综合活动”特性,并没有改变。“学问”说吴泽先生在其主编的《史学概论》一书“绪论”中,给史学确定的定义是:“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问”。 “半科学,半艺术”说这种说法的由来比较复杂。历史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在西方史学史上,这一争论可以追溯到公元2世纪古罗马帝国。第一个对这个问题进行辨析的,是当时的修辞学家、讽刺散文作家希腊裔罗马人卢基阿努斯(Loucianos,约120—180年左右。一说约125—192年。旧译琉善,现又据英译Lucian而译卢奇安)。卢基阿努斯以传统对话体写过约80篇杂论,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哲学、修辞学、宗教等命题,其中有一篇史学评论专论《论撰史》,“可以定位为西方史学史上第一篇史学理论专论”。 西方观点 卢基阿努斯从历史学的任务或目的、本质、价值、认识方法,历史学家的主体意识结构,史料收集与处理,历史著作的表现形式,判断历史著作优劣的一般标准等等方面,提出了史学本体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揭示了史学与文学艺术(如颂辞、诗歌、戏剧等表现形式)相比而具有的真实性本质特征,认为历史学虽然外加有欣赏的成分,也需要借助适当的文学艺术的表述技巧,需要“华而实”的“风格之美”、“真实美”和“条理分明的秩序之美”等表现形式,但是,这些都不是构成历史学的本质的东西;历史学按其特性、本质和目的来讲,是一门实用之学,而非一门有如诗歌那样的欣赏之学。卢基阿努斯《论撰史》所表述的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要点如次,文中“历史”是“史有二义”中的“历史学”之义:“历史家的首要任务是如实叙述”。“历史必须努力尽它的本分,那就是写出真实。”“历史只有一个任务或目的,那就是实用,而实用只有一个根源,那就是真实。历史中可欣赏的成分无疑是外加的东西,不是历史的本质。”“如果在通向真实的道路上存在无法克服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历史家应始终注意的不是现在的听众,而是今后将读到他的史著的人。”“历史则惟恐混淆是非,歪曲真相。历史有如气管,据医生说,气管不能容忍一点点食物进去的。”“历史如果是夸夸其谈,就连欣赏的价值也没有了。”“历史家的气质不能不有一点诗人的风度,历史正如诗歌一样,是需要运用一些高昂脱俗的调子的。”“历史是可以歌颂的,但是歌颂要安于本分,要用得恰当,不要使读者讨厌。”“历史家在歌颂的时候务必着眼于后世的读者。”“如果历史家认为加上一些修饰是绝对必要的话,他应该只求风格本身之美;只有这种美是华而实,可惜今日的史家往往忽略了这种真实美,却舍本求末,鱼目混珠,贩卖无中生有的浮词。”“历史家的能事也是如此:他的艺术在于给复杂错综的现实事件赋以条理分明的秩序之美,然后以尽可能流畅的笔调把这些事件记载下来。如果听众或读者觉得有如亲历其境,目击其事,而且称赞作者的技巧,那么历史家的雕像就算达到完美的境界,他的劳动就不是白花了。”“我们既然认为历史精神的目的在于坦率诚实,从而历史风格也应该相应地力求平易流畅,明若晴空;既要避免深奥奇僻的词句,也要避免粗俗市井的隐语。我们希望俗人能了解,文士能欣赏。词藻应该雅而不滥,毫无雕琢的痕迹,才不使人有浓羹烈酒之感。”“你不要给读者这样的印象,以为你舞文弄墨,夸夸其谈,而不顾历史的发展。” “历史家务使自己的头脑有如一面明镜,清光如洗,纤尘不染,照见人脸,丝毫不爽;这样,他才能如实反映出生活的现实,既不会歪曲真相,又不会使之失色。”历史家“搜集材料不应粗心大意,而必须惨淡经营,反复调查;如果有可能,历史家应该亲临其境,目睹其事;不然的话,他也应该采用不偏不颇的报告,选择那些不会因偏见而夸大或贬抑的口证。”“我的模范的历史家是这样的人:他无所畏惧,清廉正直,独立自主,坦白诚实,是非分明,不为一己的爱憎所左右,不因怜惜或敬佩而笔下留情;他是大公无私的判官,对谁都不怀恨,但是对谁都不徇私;他是放眼世界的作家,目中无帝皇将相,绝不考虑他们的喜怒,而如实记载他们的事迹。”“他可能怀有个人仇怨,可是他更加重视国家的利益,视真理重于私仇宿恨;他可能有所喜爱的人物,可是,他不会饶恕他们的过失。” 历史家“必须是一个有独立精神的人,无所畏惧,不仰赖他人,否则他就会优柔寡断,易受不正当的影响”;“必须只对真理馨香顶礼,绝不膜拜其他神灵;一切神灵都不在他眼内,他的唯一原则与坚定信仰是:绝不考虑今日的听众,而只想到未来的读者。”“我的理想历史家必须具备两种才能:一是政治眼光,一是表现才能。前者是天赋的才能,不可学得;后者是后天的修养,只要熟读典籍勤学苦练,便可以学到。”“歌颂者的唯一任务是颂扬与取悦他的对象,只要能够达到目的,即使言过其实,也在所不计”。“诗享有无限的自由权,诗只遵守一条法律——诗人的想像。”因此,在卢基阿努斯看来,“不能区别诗与史,确实是史学之大患”。 卢基阿努斯关于“诗与史”、“实用的历史”与“欣赏的历史”之间异同关系的辨析,开启了后世历史学家关于历史学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的论争之门。近代西方无论是客观主义历史学家提出的历史学是一门“如实直书”的实证科学,“历史学是科学,不多也不少”,还是相对主义历史学家提出的历史学是一门艺术,“历史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等等表述形式不尽相同的史学本体认识,就其关于治史原则、史学本质的认识,以及讨论的题域、思考的路径而言,其实均未超出卢基阿努斯所达到的认识水平和划定的疆界。 中国观点 在当代中国史学理论界,史学理论工作者们接过了卢基阿努斯的问题。坚持历史学是一门科学的历史学家,一方面沿着卢基阿努斯开辟的认识路径,从历史学与文学的区别中把真实性确定为历史学的本质特性之一;另一方面,沿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开辟的辩证的、历史的和唯物的认识路径,从历史本体论和史学本体论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历史学研究对象的客观实在性,从而为历史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些持相对主义甚至折衷主义史学观的历史学家,同样延续了卢基阿努斯的认识路径,所不同的只是把已经被卢氏排除在外的“无疑是外加的东西”又偷运到历史学本质特性的内容之中,使之成为内涵于历史学本质的东西,然后以此为据,重弹了实质上是“一半……一半”的老调。何兆武先生的历史学是一门“既是科学又非科学的超科学”人文学科之说,可以看做是“一半……一半”说的当代中国版。20世纪80年代末,何兆武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历史研究中的假问题”命题,认为“要使历史科学现代化”,“历史学界应该对过去一切似是而非的假问题进行重新批判并做出一番澄清”。 此论在中国历史学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第一个被他当做“假问题”来澄清的,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性、或停滞性、或长期停滞性问题。90年代,这种澄清工作很快就溯源到了历史学本体论和历史本体论的范畴领域,把“历史学是科学吗?”作为一个准“假问题”——何先生没有直接认定它是一个“假问题”,而只是认为它是“唯科学观点”的一种表现,故用准“假问题”来称之——来清理。从他发表的一些文章中,如《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历史学两重性片论》、《历史两重性片论》、《历史学家、历史学和历史》, 以及被他收入自己的“学术文化随笔”集中的《〈历史与历史学〉自序》,等等,不难发现他的历史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超科学”之说:“人们对历史的研究和认识则构成为历史学。”“……人们对历史的体验(历史学)……”“历史学本身就包含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历史学Ⅰ)是对史实或史料的知识或认定,第二个层次(历史学Ⅱ)是对第一个层次(历史学Ⅰ)的理解或诠释。”“历史学Ⅰ所给定的数据可以为有一个‘实",即一个大家一致(或可以达成一致)的看法……历史学Ⅱ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构造过程……”“历史学Ⅱ也包含有两个部分,即理性思维和体验能力,二者综合就成为历史理性。理性思维是使它认同于科学的东西;体验能力是使它认同于艺术,从而有别于科学的东西……因此,历史学既是科学,同时又不是科学;它既需要有科学性,又需要有科学性之外的某些东西……即我们对认识历史所需要的那种心灵体验的敏感性,那实质上有似于艺术的敏感性。”“历史学之成为历史学,其关键乃在于历史学Ⅱ,而不在于历史学Ⅰ。历史学Ⅰ是科学,历史学Ⅱ是哲学。”“科学地对待历史学,就必须承认历史学中的非科学成分。”否则,“历史学就连所谓‘科学的"历史学都谈不上,更遑论‘人文的"(它是科学与非科学兼而有之,所以是超科学的,但不是反科学的)历史学了”。“历史学不能单纯考虑物质方面,也不能单纯考虑精神方面,而是要把二者综合为一个整体;思想史则是其中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思想史的对象则是一切人文动机(人们的思想、理论、见解、愿望等等)如何参与并形成了历史的整体”;“思想史所论述的是人们的想法和看法,包括最广泛意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贯穿着人的全部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的是人的思想的整体,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思想史”;“人类的思想文化不妨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积累的,一类是非积累的……历史中……属于人文范围的成分,大抵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涉及知识性的和技术性的,一类是涉及非知识性和非技术性的。前一类是可以积累的,后一类则否”;“思想和现实构成为一个整体,这就是所谓的历史及其内涵。”“历史学并不是一门实证的科学,你无法进行可控的实验来证实它或者证伪它……就物质层次的历史而言,事物的发展有其必然的规律;但就人文层次的历史而言,则其发展并没有物质事物发展那种意义上的必然规律……现代化的历史学正在要求人们放弃前一个时期近代化史学思想所要求于人们的对所谓历史规律也像对自然科学规律那样的无限崇拜和无限信仰”。 何兆武先生“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所获得的关于“历史学两重性片论”,要点即如上述。他的“历史学Ⅰ”、“历史学Ⅱ”两分法提出后,青年史学理论工作者从中获得了灵感,进而又区分出了所谓的“历史学Ⅲ”。可见,两分法对于历史学的“精细化”是做出了贡献的:它开出了一条史学本体论研究中的结构主义或者说层次化研究之路。至于历史学概念本身是否能够做出如此精细化的泾渭分明的层次区分,则尚无人去深究。 综观何先生的有关论述,不妨概括为:历史学是以思想史为其中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由人们对历史的研究、认识和体验所构成,一门兼具科学、哲学、艺术而又非科学、非哲学、非艺术,不是实证的人文学科。 这种史学解说,实际上是新卢基阿努斯之辨,不同于卢氏的是,何先生把卢氏的“实用的历史”和“欣赏的历史”用折衷主义的手法捏合在了一起,使历史学改性成了一个两性人。或者说,通过变性手术,历史学从20世纪末的科学时代又返回到了它的素朴的不定性的童真时代。 按照何兆武先生的相关论述,历史学的这种既是又非的两重性,根源于历史的两重性。所谓“历史具有其两重性的论点,即作为自然人,人的历史是服从自然和必然的规律的,但作为自由和自律的人,他又是自己历史的主人,是由他自己来决定自己的取向的”。 这样,通常所理解的历史定义的一般内涵——人类社会的客观进程,——就被大大化约为人的历史,不仅“类”没有了,而且“社会”的内涵也被抽掉了。无论是所谓历史的两重性,还是所谓历史学的两重性,其实都根源于个体属性意义上的“人”的两重性。在解说历史学是什么时,何先生又过于强调已经被他完全个体化了的“人”的“自由和自律”性;在探讨历史学的特性时,则把人文学科所具有的一般特性等同于历史学的特性。“原来这就是痛哭流涕的原因!” “科学”说1902年,英国实证主义历史学家、剑桥历史学派重要代表人物柏里(John Bagnell Bury,1861—1927。又译柏雷、布瑞)继阿克顿爵士(Sir John Emerich Edward Dalberg Acton,1834—1902)任剑桥大学近代史讲座钦定教授,在就职演说《历史科学》中,以如下一句话语作为结束:“历史学是一门科学,不多也不少。” 这是历史学家们探讨历史学是什么的问题时引证得较多的一句名言。在当代中国历史学界,“科学”大致有三种代表性意见:一般“科学”说;“具有特殊性、综合性、整体性、真实性的具体的和实证的科学”说;“整合学”说。一般“科学”说是最普遍的对史学的定义的确定。例如,1999年出版的新版《辞海》“史学”条:“亦称‘历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部门。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又如,吴著《史学概论》一书“前言”中确定的史学的定义:“史学是一门反思的科学,是对各种具体历史研究及其内在规律的探索的科学。” 李振宏先生在《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一书中辟专章,从“历史学是科学的根据”、“历史科学的特性和任务”,以及历史科学的研究对象等方面,探讨科学的历史学是什么及其与一般历史学的根本区别问题。根据他的论述,历史学可区分为两种:一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产生之前的一般历史学,它还不成其为科学,充其量不过是描述和研究人类过往社会客观存在及其过程的一种专门的知识体系;一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它是迄今为止唯一科学的历史学,一门具有特殊性、综合性、整体性和真实性等显著且重要特征的具体的和实证的科学。 与以往大多数历史学家不同的是,李振宏从研究的对象、任务和特性三个方面,正确地区分了历史科学与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一般社会科学、文学等学科之间的不同,从而为历史科学确定了客观实在的特殊研究对象,规定出了其所应承担的特殊任务。大多数历史学家给出的关于史学或历史科学的定义,总是混淆历史科学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例如,后于李著出版的、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新时期中国史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史学理论大辞典》“历史科学”条目。该辞条吸收了李著“历史学是科学的依据”、“历史科学的特性和任务”两章中的有关历史科学概念的内涵。但是,与此同时,它依然把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社会发展史”,——完全等同于、且当做是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唯一的研究对象。李著中的历史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供的一般规律指导下,通过[对]世界各民族、国家的无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分析研究,以理解它们的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和特点”,——在表述方式上略事变动后,被当做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本应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研究任务,——“揭示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经过各种阶级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指明历史前进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方向,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理论和历史根据”,等等,——也被统统归入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主要任务之中。 这个辞条的内容,其实是以《辞海》中“历史科学”辞条的内容为基础、糅合了李著中的有关内容的“混血儿”。科学的历史学在承担自己特殊的任务和进行特殊性范畴研究的同时,完全越俎代庖地包揽、包办了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全部任务和研究对象。“整合学”说新时期史学界关于究竟什么是历史学问题的讨论中,一种最新的、且颇具特色的定义,是蒋大椿先生确定的。在《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一文中,有鉴于“通常人们认为历史学就是历史论著,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这些历史论著中所表达出来的历史知识”这种对史学的直观的“却是有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现状,他从“广义理解的”角度,为历史学确定了一个全新的、“全面和深刻的”、明晰的定义:“历史学乃是作为研究主体的历史学家通过一定的思维认识方式、手段与历史客体发生互动作用的历史研究这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即历史知识。” 在这一表述中,蒋先生没有涉及“历史存在”概念,但从蒋先生的全文来看,他是从“历史存在”的意义上来使用作为进入历史学家认识对象范畴的历史存在的“历史客体”这个概念的。因此,根据他在文章中的相关阐述,我们就可以得出:“历史学家”和“历史存在”,是构成作为精神生产实践的历史研究活动的两个前提性要素;“历史思维认识方式”、“历史认识手段”、“历史客体”、“历史研究精神生产实践”(“历史研究活动”)和“历史知识”,是构成历史学的五大基本要素。蒋先生确定的史学的定义,的确比现有的关于史学的定义都要全面。蒋先生把它称为“新马克思主义史学”,并根据它在历史认识方式上的整合性及其对象领域上的综合性特征,在性质上把它规定为“一门以科学性为基础的内在地融合了实证性、抽象性、价值性、艺术性的整合学”。

哪位大哥能给一份仝晰纲的历史学基础辅导全书,PDF那样的,谢谢了,考研用,想先看看。

历史学考研的话 给你推荐一套权威的辅导书吧。博仁教育资深老师根据多年历史学考研辅导经验,并结合考试大纲,以及历年真题命题特点,特向广大考生推荐以下历史学考研参考书:1、必备参考书:中国通史:书名 作者 出版社《中国古代史》(上册) 晁福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古代史》(下册) 宁欣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近代史》 郑师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史》 王桧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史》 郭大钧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世界通史:书名 作者 出版社《世界上古史》 周启迪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世界中古史》 孔祥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世界近代史》 刘宗绪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世界现代史》 张建华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选读参考书目:书名 作者 出版社《中国历史文选》 周予同 上海古籍出版社《史学概论》 庞卓恒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地理学》 蓝勇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史学史》 白寿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历史文献学》 杨燕起、高国抗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西方史学史》郭小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

历史就是对过去所发生的事、物的记忆,既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

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中国历史的一个专著,是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专著是什么

范文澜:《中国通史》

求历史的史学理论,史学研究方法与史学常识

你很聪明

历史学专业大学本科阶段都学些什么课程?

本科生中国历史专业:公共课就不说了吧专业课: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断代史(先秦,两汉三国,晋史,南北朝史,唐史,宋史,元史,明史,清史,民国史,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古代汉语,考古学。简论,训诂学简论,古代典籍,文学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中国古代经济史,古代政治史,建筑史等。史学概论,历史文选。主要是这些,当然还有一些选修

自考大专历史系都有哪些课程?以及自考准考证如何办理?

A 通史类,分别包括中国史(如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当代史)和世界史(如世界上古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当代史)两个系列;B 史料、文献学及其方法类,包括中国历史文选、训诂学、版本目录学(含社科文献检索)、史源学;C 史学史类,分含中国史学史和西方史学史;D 史学理论及相关社会分析理论类,如史学概论,文化人类学等;E 地区史与专门史类,此类课程多为选修课,如中国政治制度史、历史地理、英国史、抗日战争史等等。大学所学要比高中精博得多,就基本史实的了解与掌握来说,只要你高中认真学过的,到大学仍然有用,差别不是很大。大学主要不同于高中的是培养最基本的科学的治史方法与技能。所以多出了训诂学、考古学、文献学等内容。 自考无入学考试,有自学和助学两种学习方式,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课程结业考试(约16门左右).毕业发国家承认的自学考试大学毕业证书.教学一般与主考院校关系不大.自考办学单位一般都是私立的助学机构.若你想学习省心,且能过得轻松点(有人帮你报名,有人辅导,有人给你复习资料等),参加当地助学班即可.当然要交不少学费.否则你直接到当地自考办报名,咨询学习主考院校,专业,考试科目,考试时间,购买教材,自学,参加考试即可.报专科:带身份证.报专升本:带身份证和专科毕业证.带上身份证和两三百块钱,去你所在地的自考办办理新生的话,是在今年9月中旬去办考古学专业讲座 史学概论 历史文选(上) 历史文选(下) 中国古代史(上) 中国古代史(下) 世界古代史 考古学概论 史前考古 商周考古 战国秦汉考古 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 博物馆学概论 古文字学 安徽考古 中国古代陶瓷 文化人类学 田野考古方法 田野考古实习 文化遗产概论 文物保护技术 文物学 宋元明考古 西方考古学 专业英语

历史知识

晕。就是研究历史的学问。简单明了。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的考研参考书

必备参考书: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上册)晁福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古代史》(下册)宁 欣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代史》  郑师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史》  王桧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史》  郭大钧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世界古代史《世界上古史》 周启迪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世界中古史》 孔祥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世界近现代史《世界近代史》 刘宗绪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世界现代史》 张建华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选读参考书目:《中国历史文选》 周予同 上海古籍出版社《史学概论》 庞卓恒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地理学》 蓝 勇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史学史》 白寿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历史文献学》 杨燕起、高国抗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西方史学史》 郭小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史学概论》名词解释:规律,,,,历史规律,,,,波普尔,,,,马克斯韦德。

规律:亦称法则。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形式。历史规律:即历史法则,即相信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像自然界那样具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轨迹。波普尔 :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他认为经验观察必须以一定理论为指导,但理论本身又是可证伪的,因此应对之采取批判的态度。在他看来,可证伪性是科学的不可缺少的特征,科学的增长是通过猜想和反驳发展的,理论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因而其理论又被称为证伪主义。50年代后,他的研究重点转向本体论,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马克思韦伯: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 。社会行动理论的首倡者和理解的社会学奠基人。~~~~~~~~~~~~~~~~~~~~~~~~~你好,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就请给个“满意答案”吧。。。谢谢~祝你每天过得开心快乐~~~~~~~~~~~

怎样利用史学概论知识写一个历史事件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历史解释:即历史的主体(历史学家)通过历史的中介(主要是历史资料,如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对历史的客体(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规律等)作出相应历史观的解释。2.历史遗产:即人类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财富的综合,大致包括两类:一类是“物质文化”,诸如各种生产工具、设备、生活用具、居住房屋、衣饰装束、交通工具等;一类是“精神文化”,诸如科学文化知识、理想和情操、道德和礼仪、习俗和风尚、生活方式、情趣、爱好等。3.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一般说来,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4.史学本体论:也即是对客观历史本质的反思。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则是对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对客观历史的认识和研究方法上的理论思考。也有学者把史学本体论称为历史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称为历史学理论或史学理论。历史认识论:历史认识论是关于历史认识的理论,它与历史本体论、历史方法论或史学方法论共同构成了历史哲学。具体说来,它是关于历史认识主体认识其客体的过程、特征、方法等等的理论,它主要涉及历史认识主体和历史认识客体各自的特点,二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历史认识过程的特点、历史认识正误的原因及其检验方法,还涉及历史认识如何对实践乃至对现实发展进程的影响。严格说来,历史本体论是关于历史本体即客观历史进程的理论认识,也即历史理论,而史学方法论则涉及手段问题,因而历史认识论成为历史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5.计量史学方法:历史学的计量方法,是指把数学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的一套方法,即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对历史资料进行数据处理,进行史料分析从而得到结论的一种方法。从17世纪到19世纪,统计学方法的发展和统计资料的日益完备,已使历史研究引入了计算,逐渐形成了历史统计学,主要研究经济史和人口史,但由于计算手法的初级,研究的性质、对象与传统史学大同小异,所以还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计量史学。进入20世纪之后,新史学家们对历史的定性研究感到日益不满足,他们认为某种历史现象仅靠描述和定性往往是错误的,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而通过定量研究有可能对特定主题产生较精确的、有说服力的认识。计量方法远未能成为取代其他方法的唯一科学的手段,并不能完全排除主观因素。特别是其成果的枯燥,使其日益远离普通读者,失去了史学的社会功能,这些都是计量史学亟需解决的大问题。6.史家四长:指的是要想做为一个史家必须具备的四种资格:即:史德、史识、史识。史德是对过去毫不偏私,善恶褒贬,务求公正。史学:是指要具备史学知识。史识是讲历史学家的观察力。史才是讲作史的技术。7.“五德始终”历史循环论:一种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周而复始地经历同样阶段的理论。如中国战国末邹衍提出的“五德终始说”,认为历史变化和王朝更替,是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的相继更替,周而复始循环的结果。主张人类社会的变化是简单的重复循环过程的历史理论。8.历史系统方法: 用系统论方法研究历史,它要求把历史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观念出发,认识历史运动的整体过程,并进而从历史过程发展所表现的整体与部分(历史要素)结构、层次、环境的关系中,揭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历史系统方法的根本特点和要求。9.三统三正:西汉董仲舒提出的历史循环论,并对邹衍的“五德终始说”稍加变通后提出的理论,以不同正朔为标志的改制法则。“三统”是指黑统白统赤统,中国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的黑、白、赤三统循环的神秘主义历史观。“三正”是指夏正商正周正,三正是春秋战国时代不同地区所使用的不同的历法制度。这种改制只是为了表明新的皇帝重新受天命统治人民,其实质却没有丝毫改变,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历史学考研(中国近现代史)教材

哪有那么恐怖,其实没有那么多的,小道消息一向都不准...中国历史博大精深,你是永远都学不完的,教材年年都在变...谁又能保证我们的回答一定准确呢?你呀,只要去书店走一走,看一看,找找自己感兴趣的书,买回来好好读一读就可以了,历史不需要死记硬背的,是需要理解的,只要你理解了所有内容,读透了那些书,问题便会迎刃而解。还有就是,不要自己吓自己,要保持好心情,天天开心哦!

历史学专业大学本科阶段都学些什么课程?

历史学专业大学本科阶段学的课程有: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世界文明史、史学概论、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历史地理学、古代汉语、专业外语等。历史学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历史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培养目标历史学类专业教育教学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理论基础、广博的历史知识、深厚的人文素养、敏锐的问题意识与思辨能力,掌握历史信息搜集、考证与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在历史过程和现实处境中考察特定的历史现象。记录、搜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形成合理的见解,以开放和包容的眼光理解人类社会生活及其价值观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能在高等和中等学校及相关科研部门从事历史学教育与研究,适应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历史学

求南京大学历史学中国史的教材有哪些?走过的路过的帮个忙

中国史:1、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 张岂之《中国历史》1-4卷 (高教版);3、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人民出版社);4、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5、 詹子庆 《中国古代史》(高教版);6、 钱穆 《国史大纲》;7、 张传玺《中国史纲》;8、 周谷城《中国通史》;9、 张大可《中国史学史纲》;10、 晁福林、施建中《中国古代史(上)(下)》(北师大版);11、 李侃、李时岳《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2、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高教版);13、 郭大均《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世界史:1、 吴于廑《世界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2、 齐涛《世界通史教程(3卷本)》 (山东大学出版社);3、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十卷本)》(世界知识出版社);4、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u2022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科版);5、 王斯德《世界通史(三卷本)》;6、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历史文选:1、 周予同《中国历史文选》;2、 张衍田《中国历史文选》(北大版)。历史文献:1、 杨燕起《中国历史文献学》;2、 张传玺《简明中国历史文献》(北大版)。史学史:1、 张广智《西方史学史》;2、 仓修良、魏德良《中国史学史》;3、 宋衍申《中国史学史纲要》(东北师大版)。史学理论:1、 庞卓恒《史学概论》(高教版)。历史地理:1、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2、 蓝勇《历史地理》;3、 李孝聪《区域历史地理》。

苏州大学学科教学(历史)专业考研分享?

苏州大学学科教学(历史)专业考研分享?二战上岸苏州大学学科历史,先简单地说一下我一战的情况:2021年考研,因为保研失败,加上教育实习的影响,最后一个月认真复习了一下,在英语只背了单词,869历史教学论之一的中学历史教学法没有读,333背了一个月的情况下考了346分,过国家线9分,初试排名75(没进复试),二战从5月开始准备,2021年12月考完初试,今年3.28日复试。初试成绩:371 专业排名 5 复试成绩373 总排名6距离考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之前也断断续续给23考研的学生做过考研咨询,趁着时间充裕,想详细地写一下备考经历与考研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第一:择校考研的择校是重中之重,在决定考研前,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择校,要了解好选择学校的参考书、报录比、历年的的分数线变化、初试复试比,初试题目,专业的师资力量,专业院校学者的研究方向,报考要求等等。一般来说,考研大多是为了提升自己学历层次,最好也不要比本科学校差。因为我本人有过一战备考的经验了,所以二战继续选择苏大,那么我们从总体上把握苏州大学学科历史的报考情况。苏州大学作为211学校内较为顶级的综合性院校,专业门类多,一直以来是考生报考的热门选择。就学科历史而言,211以上的学校,除了六大部署、湖南师范、南京师范、华南师范,接下来就到苏州大学了。其实就层次而言,苏州大学的牌子在211里是非常强的了,整体对标南京师大,其实苏大之前也是师范起身(原江苏师范学院),其教育专硕也是有多年的办学经验和传统,加上苏州地理位置的加持,苏州大学的学科历史这几年热度不断。可以看一下历年的报考情况。江苏省内开设学科历史的学习很多,最好的莫过于南师和苏大,但南师的学科历史会相对比较难,苏州和南京相比,地理位置各有优势,总体上来说,苏大的学科历史难度略低于南师大,就业方面,只要进了教师招聘的面试,就是拼个人能力了,一般来说南师能进的,苏大也能进。所以苏大和南师可以算是江苏师范类的双子星学校了。可以看出,苏大学科历史的报录比是逐年下降的,一方面也是报考人数逐年增多,苏州大学不限制报考专业,跨考人数较多(相当一部分一志愿上岸的同学是跨专业的),当然今年的情况会略微有点特殊,收了八个调剂。原因就是333和869的题变难了。苏州大学的学科历史,才能就业上来看,如果自身素质过硬,在全国范围内就业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是想留苏州或者江浙沪,牌子也足够了,所以我认为苏大对于双非一二本的学生性价比极高。毕竟教育硕士的就业多为中学教师,而中学教师的工资水平是最吃地域的,苏州当地公立中学,一年加起来20+是有的,随着教龄的增长还会增加,可以说是全国除了珠三角外教师工资待遇最好的地级市了,这也是苏大的教育硕士特有的优势之一。大家不要被这百分之5的报录比吓到了,其实除了今年外,前几年苏大学科难度普遍不大,专业课二两本书,复习量来说也是比较小的.历史学本科的同学肯定学过《中学历史教学法》(第四版 赵亚夫 于友西)马工程版本的《史学概论》非科班的同学,这两本书复习起来,也是比较容易的,至少复习量没有通那么多。分数线是每年波动的,20-22这三年是有很大变化的,应该和题目的难度有关。按照规律,明年的分数线应该会高明年的国家线10-20分左右。但大家也不要有太大的压力。报考人数看着多,实际上坚持到最后的不多,我一直觉得,无论多难,多高的分数,就这个专业而言,只要肯用功,花心思,都能考的高的。学科历史毕竟没有什么拼天赋和智商的题目,背多,背全,背透 融会贯通,书写规范,上岸的机会还是很大的。第二,接下来简要介绍下苏大学科历史的参考书与资料333教育综合:《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333教育综合已经很成熟了,当然我不仅用了参考书,也用了直系学姐那边给的资料,还是挺不错的,很全很细。869历史教学论:于友西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年。史学概论的话,要关注今年会不会变成第二版的,一般来说按第一版复习即可。考研政治:《肖秀荣全集》徐涛的背诵笔记腿姐的考研4个押题卷。政治的参考书核心思路:肖秀荣全集+各个老师出的选择题和考前的各种押题卷、资料背诵。考研英语:单词:红宝书张剑的黄皮书英语一和英语二的真题集(注意要带详细解析的版本)作文:薛非的《作文之间》第三,考研整体规划:我从5月份开始正式备考。单词的话,从1月份开始背的。5-8月因为工作,每天只能看看333和政治,8月开始全身心投入,每天话8-10个小时进行学习。早上8.00—11.00 英语 中午1.00-5.00 333教育综合 晚上17.00-23.00 政治与专业课二。学习顺序可以根据自我需要进行安排。首先是英语二,英语二整体并不难,客观题差不多小于等于6级难度。所以大家不要被英语二给吓到了,正常来讲考到70+是没有问题的,备课英语二的核心是单词。背了2万+的单词词组,重点攻克考研单词的部分,可以结合纸质单词书,但我觉得手机背单词挺有效率的,因为会帮你安排每日复习量。单词是每天都要背的,从准备备考的第一天背到考前的最后一天。也不用背太多,我觉得8000-10000是最合适的。单词可以白天起来背,饭后休息背,晚上睡觉背,抓住零碎时间背,记忆方法可以自行去知乎搜索(毕竟每个人记忆习惯不一样)总之单词量是最基础的。接下来是阅读,阅读一开始做会有点难度,但不要怕,先买黄皮书,阅读一份卷子5篇(包括新题型),英语二10-22十三篇,一开始每天做2-3篇,这是第一轮。做完后对照翻译逐句过关,记下不会的单词和词组(熟词生义尤为重要),记在专门的笔记本上,每天反复熟记,超纲词不用掌握,但要看到这个单词能想到这个单词的意思。第一轮过完后,考前一个月可以再过一轮,阅读做真题即可,英语二做完做10年以后的英语1,把这些真题吃透就行了。如果是基础不那么好的研友,可以结合长难句的网课来学习。第三轮可以直接看阅读中英文的对照翻译,理解关键句式的语法运用什么的,这是理想的学习状态,实际上我并没有那么按部就班,但客观题阅读错了3个(有一个对的改成错的)。做阅读有很多方法技巧,具体可以去关注考研英语博主或者知乎看看。完型填空我没有作为重点,一般单词量够了把真题做完也就够了,不过22的完型比较简单,我错了2个。具体操作和阅读一样。主观题是我这次考研扣分比较厉害的地方,扣了十多分,应该是我作文没有处理好。不然考到80+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翻译可以跟网课学,如果有时间的话。大小作文我是跟薛飞,买了他的作文,直接把里头的范文模板背熟。我是考前一个礼拜才开始准备作文,略显仓促,一般9月后就要开始背作文了,可以自己先抄写一遍再背,要学会从范文中提取关键句式为自己所用。另外考研写作文的时候要看清楚题目,我因为没看清楚题目作文的人称写错了,估计扣了不少分。小作文一般是应用文,写信,注意格式。大作文则要提前背好主题词,今年的“快递”我没有想起来,又是一个扣分点。希望大家引以为戒,主观题很重要,是决定你能不能上80的关键因素。然后是政治,政治我建议拉长战线,现在就可以开始跟着徐涛的网课学了(买一本核心考案),然后就是肖秀荣全套,跟网课的时候做框架笔记,我是把肖秀荣最后的一本认真读了一遍,重点抄写下来。9月后可以重点看知识点提要和背诵的小本子(徐涛的背诵也可以买来看看)。然后暑假就是刷选择题阶段,1000题刷两遍,错的题,不会的知识点记下来(别的老师的题也可以买来做)。时政和国际方面按肖秀荣和徐涛出的的教材学即可。政治的学习第一轮要重理解,第二轮重点背诵,背诵也是每天背一点,第二天背新的前复习旧的。政治主观题有五题,首先要把肖秀荣和徐涛的背诵笔记熟记,(能背的尽量背)然后是时政和国际的政治术语记下来。最后两个月重点背肖八肖四徐六腿四(带背博主很多,我推荐苏一)这四份押题卷总会命中的,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政治学习没有捷径,就是积累的过程,早点准备,每天读一点,比把政治放在最后学要俩的轻松。一般来说,认真背诵的话,考75+是没有问题的。教育学333——学科教学的重中之重,必须要拿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觉悟,猛学狠学,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有些人为了考333可以硬背原教材(这个我做不到,有精力可以试试)。备考时间长的可以先看333教材,一边看一边用电脑摘录重点,做框架(文科的考试框架及其重要,整理完后可以打印下来看)教辅的话,用的就是直系学姐整理的资料以及参考书,第一轮可以先背两本书,比如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外国教育史这样搭配,一本书每天背10页,一天背20页,一般两周可以过完两本,背书也是背新的前先复习旧的,这样一般一个月过完第一轮,第二轮就一天背4本,每天背10页,20天过完第二轮,第三轮第四轮看自己背诵进度,到考前应该能过7-8轮,背到你最后一天能背完一本的水平即可,不用担心忘记,你会越背越熟练。考前最后一周把4本书最后过一遍。苏大333比较特殊的是填空题(超纲的比较多)我的一个研友和我说可以背超纲题,淘宝应该有卖。据说超纲题多出自311和教招的题目。大家可以关注下。今年苏大333有点压分,主要是超纲题比较难,考我这个专业有一个同学考了127分,应该是我见过最高的了。正常来说333考到120+还是可以的,如果明年继续严格改卷,考到115+也是可以争取的。我今年333考的有点拉胯了,反思自己的备考过程,就是对超纲题的准备不够,大家要吸取我的教训。(333页是要从备考第一天背到最后一天的)869:我建议是先读一遍课本,自己梳理一遍笔记,整理考点来背诵。当然资料我建议还是用直系学姐整理的,比较全。869不要试图去压重点什么的,这两年的命题逐渐精细化,教学法还好,史学概论真的是考到细中之细。史学概论所涉及的所有所有人名、书名、观点、论述都有可能出题,自己整理的话按照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三个维度即可。每个单元背后的题目要重视,课后扫二维码的拓展也要去认真阅读,注释也不要放过。这是22届考研血的教训,虽然我自己考的还可以,但觉得不够。869可以从暑假开始背,9月以后重点背(这时候333应该背3-4轮了)历史教学法可以记住关键大点,熟记表述,答题的时候自己组织语言。另外考题有一点特殊,考题的题目表述会和书本的标题有所出入,考试遇到要学会转化,这也是我今年考试所吸取的教训。最后是时间安排和心态的自我调整:一般来说考研的备考要有规律性,每天安排8-12小时备考。时间不足也要保证6小时的有效学习时间。我是早上英语,中午政治333,晚上869,大家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曲线来组合安排。另外每天最好给自己30分钟的锻炼时间,平常也要吃的好一点,好的身体是考研的根本。我考试前一天背书背到晚上1:30,早上5:30起床,喝了两杯咖啡续命,这样很伤身体,所以平时的备考要注意休息。还有就是心态,心态一定要放好,说真的,考研压力很大,尤其是二战的考生,加上今年国家线疯狂上涨,许多人觉得要考380以上才有书读。苏大今年是略有压分,题也有点难,我和其他17个一志愿同学可以说的上是十分幸运了,当然我觉得我们也足够努力。如果要考,就全力以赴,一切事情让位给考研。学科历史是存粹拼努力的。你有读,就有回报,另外不要觉得自己本科不好或者跨考就低人一等或者担心啥的,请放心,每年都有很多跨考的学长学姐考上,苏大很保护一志愿,而且不歧视本科,只要你过初试线,一律平等对待。我备考的时候,晚上睡觉前,也会有压力,毕竟二战,也很怕自己考不上,怕辜负身边人的期望,每当这时,我都会告诉自己,一定会考上的,每天都和自己说这样的话,给自己积极的暗示,就玄学来讲,心诚则灵,只要你真的把计划转化成行动。就算一战没上又怎么样,你们都还年轻,大不了再考一次,是吧。我今年24周岁了才上岸,年龄不是问题。

想考历史系研究生需要读的著作

初试之前先看要看的哪几本教材就行哈,这些书目在勤 思的网站上都有的。等初试后再看其他的著作。先把初试过了哈,祝你成功

请教各位,一般大学历史系学生学的教材有哪些?从大一到大三的教材与课程,恳请在读的历史本科生或知情的相告

大学本科历史学专业课程有:《中国史,《世界史》,《中国思想史》(张岂之),《史学概论》(庞卓恒),《中国文化史》(方克立张岱年),《世界文化史》(裔昭印),《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赵淡元) ,《中国历史地理》(蓝勇)《中国史学史》(白寿彝),《 古代汉语》(王力)。还有其他的公共课程英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类的后面大家都要学的就不说了。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核心课程有什么?

历史学(师范) 四年制本科 授历史学学士学位 专业简介:培养健全发展、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先进的历史学科教育理念和专业特长、能够胜任中学历史教育的基础教育工作者。 核心课程:分为基础课程、教师教育特色课程、实践类课程三个大类,包括: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系列、历史要籍选读、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等,以及一定数量的跨学科课程;历史教育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技能、现代教育技术等;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学参观等。上述课程于历史学科教师的专业基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科亦实施导师制培养,通过科研立项等措施,加强学生的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 专业特色:中学历史教师的摇篮。 就业方向:报考本市全日制教育硕士;从事基础教育系统的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 历史学(国家历史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四年制本科 授历史学学士学位 专业简介: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基地是教育部第一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主要培养高水平的历史专业教学和科研人才。配备全国一流的师资队伍,设置专门的培养方案,在部分省市统一招生。强调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以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为学习目标。重点围绕导师制、研修课、读书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科研立项、专业实践等培养环节,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历史学功底和较高学科素养,掌握史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目前已有百余名学生被保送或考取研究生,包括进入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复旦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继续深造。 核心课程:学生在校期间可学习到历史专业所有课程,以中国史为主要培养方向。其中专业必修课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历史要籍选读、世界通史、史学概论、北京史等。专业选修课有中国历代断代史、史料学与文献研读、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史学规范与论文写作等几大系列,供学生自主选择。 专业特色:全国最早的高水平历史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就业方向:大多数学生推荐免试或考取研究生;出国留学深造;还可选择就业于各级各类政府机构、文化企事业单位(如博物院、出版社、报社、杂志社、文化公司)以及中等教育单位。

大学历史系大概要修什么课程?

我是历史系的,我们学校是这样修的:大一上修中国古代史上(原始社会到魏晋南北朝),世界古代史,历史学导论,历史文选大一下修中国古代史下(隋唐到1840),世界中世纪史,历史文选大二修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史学概论大三是各门自我发展课程,有中国女性学啊,外交史啊,西方文明史啊等等自己选择这个是我们学校的,仅供参考,不过大学应该都差不到哪里去

历史系本科几门课程?

22门课程

大学历史教材阅读

1.大学历史系用什么教材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2007年中国近现代史参考书目 参考书 编著者 出版社 版次 《史学导论》 姜义华等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中国历史文选(上、下)》 周予同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当代史学主要趋势》 [英]巴勒克拉夫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 《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 何兆武主编 商务印书馆 1999 《中国历史》 张岂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国史概要》 樊树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中国历史通论》 王家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中国史研究入门(增订本)》 [日]山根幸夫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剑桥中国史系列》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2006年中国近现代史参考书目 参考书 编著者 出版社 版次 《史学导论》 姜义华等主编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中国历史文选(上、下)》 周予同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当代史学主要趋势》 [英]巴勒克拉夫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 《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 何兆武主编 商务印书馆 1999 《中国历史》 张岂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国史概要》 樊树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中国历史通论》 王家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中国史研究入门(增订本)》 [日]山根幸夫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复旦大学历史学系2005年中国近现代史参考书目 参考书 编著者 出版社 《史学导论》 姜义华等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历史文选(上册)》 周予同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历史文选(下册)》 周予同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当代史学主要趋势》 [英]巴勒克拉夫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 何兆武主编 商务印书馆 《中国历史》 张岂之 高等教育出版社 《国史概要》 樊树志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历史通论》 王家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史研究入门(增订本)》 [日]山根幸夫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剑桥中国史系列》。 2.上海大学历史系大一的历史教科书有哪些 朱绍候 、张海鹏、齐涛 主编: 《 中国古代史 ( 新版u2022上册 )》, 福建人民出版社出 , 2004年版 朱绍候 、张海鹏、齐涛 主编: 《 中国古代史 ( 新版u2022 下 册 )》, 福建人民出版社出 , 2004年版 李侃 、李时岳 著 : 《中国近代史 (第四版) 》 ,中华书局出版 , 1994年版 吴于廑、齐世荣 主编: 《 世界史u2022 古代 史编 ( 上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于廑、齐世荣 主编: 《 世界史u2022 古代 史编 (下 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于廑、齐世荣 主编: 《 世界史u2022 近 代史编 ( 上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于廑、齐世荣 主编: 《 世界史u2022 近 代史编 (下 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于廑、齐世荣 主编: 《 世界史u2022现代史编 ( 上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吴于廑、齐世荣 主编: 《 世界史u2022现代史编 (下 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王桧林 、郭大钧 主编 : 《中国现代史(第二版)(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王桧林 、郭大钧 主编 : 《中国现代史(第二版)(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四年的。 3.学历史的本科生都读什么书 主干学科:历史学 主要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导论、中国史、西方史学史、考古学通论、历史地理学、古代汉语、中外历史文化原典导读与选读、中国断代史等。 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 4.大学历史教材 你什么学校啊?不同的学校不一样的教材。 不过我们学校的大概有 《史学概论》 《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古代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世界中古史》 《世界近代史》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中国近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现代史》 另外选修课还有: 《风水学》 《考古学》 《文物鉴定》 《东亚史》 《西方文化概论》 《中东史》 当然还有《专业英语》 《明清经济与社会》 其他学校有要求 《世界通史》(上、下) 《比较历史》 《文明的冲突与秩序的重建》等等 5.大学历史系教材,详细 我是历史系的,大三。 笼统来说,主要的有《古代汉语》《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中国现当代史》《世界现当代史》《中国历史文献学》《考古学》《中国民族史》《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史学理论与方法》《历史地理》《中国思想史》等等。 这些是基本的专业的。 还有一些分得更细的课程,比如说明史、清史、南北朝史、民国军阀史、基督教史、古代官制史、政治变革史、青铜器鉴赏等等,都是分出来的,很细致关于各国、各时代、各领域、各层面、各角度的学科研究。

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layer 链接:://zhihu/question/20018650/answer/23813532 来源:知乎 这个问题确实在历史学界吵了很长时间,莫衷一是。 我个人倾向于历史学是一门阐释学(或者解释学)而非是科学。 但研究历史的一些考据方法是科学的。 我们大二的时候上过一门课,“史学概论”,用的课本是北京大学出版社王学典主编的《史学引论》(很对人看到这个名字都很熟悉,对!他就是《文史哲》杂志主编、山大教授,他的《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更是家喻户晓),这门课枯燥之处在于纯理论化,讲的是历史学的性质、学科特点,以及一些史学方法、治史方法、史学史的内容(我扯了好多啊!)。 在这本书的封面上有一句话:“历史学不是以物质世界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追求通则或规律的实证科学,而是一门旨在把握或通向人的不确定的心灵世界的诠释学。”王学典的观点很明确,历史学不是科学,是一门诠释学(或者叫阐释学、解释学)。 起初我是怀疑这句话的,我感觉历史学一向是很严谨的,所有数据、史料都具有精确性,因为这才是“真实的历史”,后来我接触到法国年鉴学派的计量史学,更加坚信历史学是一门严谨、规律的科学。 但是等我看了一些史学理论的书之后感觉王学典这句话并没有问题。 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具有随机性,不是能够通过科学的方法能预测到的。 无论是伯罗尼撒战争、还是布匿战争抑或我国的黄巢起义、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在爆发前会出现一系列很直观的事实与原因,但这些事实与原因不也是毫无规律的吗?况且这些事件更不可能有规律地轮回。 而科学是什么?科学是一种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具有可观察、可假设、可检证的特点。 而历史学虽然反映的是过去发生的真实的事件,但毫无规律性可言,更不可能假设与逻辑推理。 因此来说,历史学非科学。 但是历史的随机性不能阻碍我们以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它,比如计量史学,与其说是一门学问,倒不如说是一种治史方法,运用数学等自然科学中的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不仅有助于精确还原事件本身,也会使得历史本身更具有说服力、趣味性。 除了历史学,语言学、哲学等等学科都不能算作科学,而是人文类学科。 所以,现在我感觉我国的一些学科分类是有问题的,把历史学、哲学等学科划归到社会科学是不严谨的,而且把我国的学科体系笼统地分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是不科学的,应该在之外再加一项“人文学科”(是学科,不是科学)。

庞卓恒的《史学概论》这本书里的两道题目 名词解释:唯物史观 论述题:历史发展的动力,怎么回答

马克思主义认为,对于历史前进来说,其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构成人类社会的一切要素和矛盾,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些动力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紧密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一个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它具有包括: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2)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1)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3、在阶级社会里,历史前进的方式是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每一次都是压迫导致阶级对抗,进而发生革命,无论革命胜利或失败,都会给统治阶级以打击,并迫使统治阶级做出相应革新。4、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类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就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与革命都是为了进一步打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推动力社会进步。5、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伟大动力。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人类的生产、文化以及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是由人民创造的,人民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伟大动力。6、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科学技术大大推进了生产力的提高,经过三次科技革命,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创新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的进步。7、人与人的交往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了文化、技术、思想等的传播,加快了人类历史的进程,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唯物史观:是认识人类历史的唯一正确历史观,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历史学专业学什么

中国历史专业本科生主要应学习关于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文明的一般发展历程和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学术史和最新动态,接受史学理论、外国语、史料学、历史地理学及文化人类学等方面的基本训练。 为他们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一般应包括: 1、基本科目: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世界文明史、史学概论、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历史地理学、古代汉语、专业外语、中外历史文献及史学名著选读、断代史(包括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宋辽金史、元史、明史、清史、民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史(包括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民族史、中西交通史、中外关系史等) 2、辅助科目: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史学研究工具和技能课程(包括史料学、史学论文写作、计算机应用等等) 历史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与专业对口的职业相对需求较少。 就业方向相当广泛,毕业生可适应策划、咨询、管理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工作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就业方向职业的岗位职则 大部分毕业生在各类学校、文博科研单位、党政机关、新闻出版部门、著名企业就业,有将近一半的本科生通过考研继续深造。 就业方向职业的能力素质要求 ·科研单位:包括各高校及相关研究单位,从事教师、研究员职位。 要求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全面的人文素质。 要有踏踏实实做学问的精神和对历史学浓厚的兴趣以及刻苦专研的精神。 ·党政机关:主要是公务员系统。 要求毕业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政治素质以及行政能力,要拥护中国 *** 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要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在校期间就能入党的同学无疑具备优势。 ·新闻出版部门:主要从事记者、编辑等职位。 具有较强的新闻意识和出色的写作能力,良好的悟性和执行能力;思路开拓,文笔流畅,富创新精神,中文功底扎实,知识面广;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气质形象;工作责任心强,具备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企业:由于历史是基础性学科,可以尝试对专业要求较低的一些职位。 需要较强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历史学专业都有哪些课程?

学校不同,可能所学课程也不尽相同,但大体上不外乎这么几种:A 通史类,分别包括中国史(如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当代史)和世界史(如世界上古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当代史)两个系列;B 史料、文献学及其方法类,包括中国历史文选、训诂学、版本目录学(含社科文献检索)、史源学;C 史学史类,分含中国史学史和西方史学史;D 史学理论及相关社会分析理论类,如史学概论,文化人类学等;E 地区史与专门史类,此类课程多为选修课,如中国政治制度史、历史地理、英国史、抗日战争史等等。大学所学要比高中精博得多,就基本史实的了解与掌握来说,只要你高中认真学过的,到大学仍然有用,差别不是很大。大学主要不同于高中的是培养最基本的科学的治史方法与技能。所以多出了训诂学、考古学、文献学等内容。如果你在高中时学历史就觉得枯燥和累,那么你上大学很可能也会觉得如此,因为你也许并不是特别喜欢历史。如果你高中时就特别热爱历史,上大学只会让你这种热爱有增无减,当然你要上好一点的大学。如能再遇几个好老师,那就更好了。

请问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教育部有给指定参考书目吗?如果没有,那些参考书比较权威啊?

没有 中国史: 1、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2、 张岂之《中国历史》1-4卷 (高教版); 3、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人民出版社); 4、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5、 詹子庆 《中国古代史》(高教版); 6、 钱穆 《国史大纲》; 7、 张传玺《中国史纲》; 8、 周谷城《中国通史》; 9、 张大可《中国史学史纲》; 10、 晁福林、施建中《中国古代史(上)(下)》(北师大版); 11、 李侃、李时岳《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 12、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高教版); 13、 郭大均《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世界史: 1、 吴于廑《世界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齐涛《世界通史教程(3卷本)》 (山东大学出版社); 3、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十卷本)》(世界知识出版社); 4、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u2022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科版); 5、 王斯德《世界通史(三卷本)》; 6、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历史文选: 1、 周予同《中国历史文选》; 2、 张衍田《中国历史文选》(北大版)。 历史文献: 1、 杨燕起《中国历史文献学》; 2、 张传玺《简明中国历史文献》(北大版)。 史学史: 1、 张广智《西方史学史》; 2、 仓修良、魏德良《中国史学史》; 3、 宋衍申《中国史学史纲要》(东北师大版)。 史学理论: 1、 庞卓恒《史学概论》(高教版)。 历史地理: 1、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2、 蓝勇《历史地理》; 3、 李孝聪《区域历史地理》。这些最好多看看 现在历史学考的都不深 但很广 个人觉得初试的课本可以选如下几本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李侃、李时岳《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高教版)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教版 吴于廑《世界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然后再结合山东人民版 仝晰纲的《历史学基础辅导全书》配合北师大的习题 在买本齐鲁出版社的试题集 就OK了 至于其他所有列及的书目 关键是在复试的时候穿插着考 算是你的历史基本功了 平时复习之余也尽量多看看上面罗列的书目 当然不用全买 每种有一到两本就可以了 初试那几本一定要必备

历史研究方法名词解释

1.史学概论有那些名词解释 史学方法论:或称历史科学方法论、历史研究方法论。 它并不指任何单一的研究方法,而是指关于史学方法的理论,或者说,它是一种可以用于历史研究的普遍方法理论,抑或可以说,拿一定的世界观来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便是方法论。在这个意义上,也可称之为“方法学”。 从另一个角度说,史学方法论也可以理解为论史学方法。 32.神话: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 神话产生的基础是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神话中充满神奇的幻想,它把原始劳动者的愿望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一层奇异的色彩。 2.历史名词解释 牧首 东正教的最高教职。又称宗主教。东正教在历史上从未有过统一的中心和首脑,在拜占庭亡之前,该教的宗教日常事务由君士坦丁堡牧区、亚历山大牧区、安提阿牧区、耶路撒冷牧区的四大牧首共同管理。在各自主教会成立之后,君士坦丁堡牧首名义上具有首席地位。东正教的宗座称为牧首。名义上君士坦丁堡(即今伊斯坦布尔)大牧首处于首席地位,但实际上莫斯科大牧首、耶路撒冷大牧首、安提阿大牧首、亚力山大里亚大牧首并不受其节制,而且这些大牧首对非本国的正教会辖区的影响也很有限。 阿訇, 波斯语,意为老师或学者。 *** *** 对主持 *** 寺宗教事务人员的称呼。一般分为“开学阿訇和散班阿訇”两种,前者是指全面执掌 *** 寺教务工作的 *** ,亦称为正任阿訇。后者是指只具备阿訇职称,而未被聘请为正任阿訇的 *** 。阿訇是经数年 *** 教育与培训,通熟《古兰经》与圣训,精通 *** 的种种法律与法规,并具备《古兰经》与圣训的真精神——做人的完美品德,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劝善戒恶,品德高尚的 *** 。 伊玛目, 系 *** 语单词的汉语音译,英语音译为Imam,是对领导者的尊称。在当代,含义为领袖、表率、率领者、楷模、祈祷主持, 毛拉(Mawla) *** 教职称谓。旧译“满拉”、“莫洛”、“毛喇”、“曼拉”。毛拉有可能间接来源于波斯语Mullah (Persian: u0645u0644u0627)其来源于 *** 语Mawla, 用来称呼 *** 教的教士。 *** 语音译,原意为“保护者”、“主人”、“主子”。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载有“主啊!吾人之保护者”一语,其中“保护者”一词的原文即为“毛拉”(Mawla)。随着 *** 教的传播和发展,今为由 *** 寺经堂大学或经学院“穿衣”毕业,具有较高宗教学识的宗教人员—的通称。 3.求历史名词解释 1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约公元前87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2知晓过去和未来的变化,自成一个学派3《新史学》,是梁启超所撰的一篇长文,它是资产阶级史学家批判传统史学,试图建立新的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标志。4殷墟是中国商代后期都城遗址,位于中国河南安阳市西北殷都区小屯村,横跨洹河两岸。 5是一种源自中国古代天子依爵位高低将领土分封与宗室或功臣做为食邑的制度;在此一制度下,诸侯、领主或大地主能强行索取土地收入,并且能在其领地上行使 *** 职权。 6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7《春秋三传》即《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8“古史层累说”是顾颉刚古史学说中最先提出,是主要核心与灵魂,也是最为重要的方法体系。就具体的古史研究而言,顾颉刚的独创性主要表现在提出了“古史层累说”,这既是一种历史观,又是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可以说这是在“层累地造成古史”观支配下的方法论体系。 9丧家狗比喻无所依归的狼狈相。典故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 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10秦始皇(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即嬴政。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 11何谓“编户齐民” ①被西汉 *** 正式编入户藉的自耕农、佣工、雇农等,称为编户齐民。 ②编户齐民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 12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汉。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战国时期。13 项籍,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 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秦末起义军领袖。下相(今江苏宿迁市)人,故都彭城(今江苏徐州)。 14即对民众使用儒学进行统治,同时使用法学(即酷刑)来对付威胁统治的人。在汉朝,一般认为是儒、法、道(黄老之说)并施的。 汉宣帝曾教育他的儿子时说过:“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15五斗米道又称正一道、天师道、正一盟威之道,是道教最早的一个派别。据史书记载,在东汉顺帝时期,由张道陵在蜀郡鹤鸣山(今四川成都市大邑县北)创立。 16永嘉之乱后,由于对司马政权的大力支持和艰苦经营,琅玡王氏被司马睿称为“第一望族”,并欲与之平分天下,王氏势力最大时候,朝中官员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真正的是“王与马,共天下”。17元和十四年是开塔的时期,唐宪宗要迎佛骨入宫内供养三日。 韩愈听到这一消息,写下《谏迎佛骨》,上奏宪宗,极论不应信仰佛教,列举历朝佞佛的皇帝"运祚不长","事佛求福,乃更得祸"。但韩愈没能阻挡宪宗迎佛骨,还险些丧命。 18古时学生的入学大礼。在古代,凡是新入学的生员,都需进行称为“入冸”的入学仪式。 《礼记·王制》记载:“学童首先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19王守仁(1472年-1529年),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谥文成,人称王阳明。 汉族,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市)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 20中国古代对交易中介人的主要称谓,有过驵侩,牙人,经纪等多种,其中牙人是始见于唐代而为后代所长期沿用的一种主要称呼。21珠玑古巷位于距离南雄市区东北方向10公里远的珠玑镇,珠玑巷又名沙水镇,在沙水河西侧。 珠玑巷是一个具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的古巷。它得名于唐敬宗年间。 22大礼议是指发生在1521年(明正德十六年)到1539年(嘉靖十七年)间的一场规模巨大、旷日持久的争论,为明朝嘉靖年间因明世宗生父称号问题引起的政治纷争,发生于明世宗登基不久之时。当时,世宗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世宗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考),以及世宗生父尊号的问题发生了争议和斗争,历时三年(1521年至1524年)。 23中国古代官府对城区规划和市场管理的制度。亦称市坊制。 24三教合一是指佛教、道教、儒教三个教派的融和。25《朱子家礼》是朱熹所著的主讲纲常伦理,礼节礼仪的书。 全书共分五卷,分别为通礼、冠礼、昏(婚)礼、丧礼和祭礼。26“援礼入法”是将传统等级制度和礼制规范的原则贯彻到国家法律之中,依据人们的身份地位与社会关系来断案量刑。 27中国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 在此。 4.名词解释1,史学概论;2、历史本体论;3、历史认识论;4、历史方法 1. 是一本书,本书基本是一本“史学入门手册”,介绍本学科基本的概念和范畴,结合大量普通历史学家的论著,介绍查找资料的门径,选题的操作,史料的阅读和理解;讲述考订史实,分析历史现象,写作合格论著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介绍史学传统,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试图沟通中西,搭建中西史家开展对话的共同平台。 本书是大学历史学科本科生基础课教材,分章节讲述了历史学的性质,学科特点,从事历史学研究需要训练,简要介绍了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 2.历史本体论:也即是对客观历史本质的反思。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则是对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对客观历史的认识和研究方法上的理论思考。也有学者把史学本体论称为历史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称为历史学理论或史学理论 3. 历史认识论是关于历史认识的理论,它与历史本体论、历史方法论或史学方法论共同构成了历史哲学。具体说来,它是关于历史认识主体认识其客体的过程、特征、方法等等的理论,它主要涉及历史认识主体(人、特别是史学家)和历史认识客体(即客观历史)各自的特点,二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历史认识过程的特点、历史认识正误的原因及其检验方法,还涉及历史认识如何对实践乃至对现实发展进程的影响。 4.覃正爱撰著的《历史方法论》(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针对目前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注重理论而忽视方法的倾向,结合学术界关于唯物主义方法的讨论,并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方法进行研究,构建了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相一致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体系,从而使作为世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与作为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达到了内在的统一。 该书构建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体系包括四种方法即研究评价方法、科学预测方法、社会改造方法和理论建构方法。各种方法既具有历史理论根据,又具有内在的严密的逻辑联系。其中研究评价方法是基础,科学预测方法是核心,社会改造方法是关键,理论建构方法是体系建设的需要。该书作为一本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专著,具有相当的创意和深度,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有利于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5.名词解释“方法研究” 方法是人们进行工作和生活所运用的整体手段的组成部分,不论在工厂、工作单位和学校,人们都要使用方法来完成自己所要做的任何事情。好的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减少物质、能源、时间以及资金的消耗和浪费,从而降低成本:可以减人的精力的消耗,减少遭受损伤和工伤的概率;可以帮助人们利用有限的资源求得最高的产出,以提高生产率。 方法研究的定义是:对现有的或拟议的工作(加工、制造、装配、操作)方法进行系统的记录和严格的考查,作为开发和应用更容易、更有效的工作方法以及降低成本的一种手段。 方法研究的目的 1、改进工艺和程式 2、改进工厂、车间和工作场所的平面布置 3、改进整个工厂和设备的设计 4、经济的利用人力,减少不必的疲劳 5、改进物料、机器和人力的利用,提高生产率 6、改善实际工作环境,实现文明生产 7、降低劳动强度 方法研究的特点 1、求新意识——永不自满,永无止境的求新意识是方法研究的一个显着特点,不以现行的工作方法为满足,力图改进、不断创新。 2、方法研究的指导思想──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力求在不投资(不增加人、机、物)或少投资的情况下,获得大的经济利益。着远的企业内部的挖潜。 3、方法研究的着眼点──系统整体优化 方法研究首先着眼於整个工作系统、生活系统的整体优化(程式分析),然后再深入的解决关键的局部问题(操作分析),再进而解决微观问题(动作分析),从而达到系统整体优化目的。 6.历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txt43风帆,不挂在桅杆上,是一块无用的布;桅杆,不挂上风帆,是一根平常的柱;理想,不付诸行动是虚无缥缈的雾;行动,而没有理想,是徒走没有尽头的路。 44成功的门往往虚掩着,只要你勇敢去推,它就会豁然洞开。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全)1.旧石器时代:人类历史的最早阶段,时间大体与地质上的更新世相当。 中国的旧石器时代开始于大约250万年以前,在大约一万多年前结束。其主要特徵是人类的生产工具主要为打制石器,更为先进的细石器和磨制石器尚未出现。 这一时代是人类自身发展的时代,从猿人进化为直立人,经过早期智人,再进化为晚期智人,最后成为现代人。这一时期人类的生活来源主。 7.史学名词解释 因取义的广狭不同,史学的定义从内涵上可归纳为两种。广义的“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1)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和(2)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狭义上的史学不包括前者,而专指后者。 狭义上的史学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就其性质而言,因历史学家们考察的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而有“活动”说、“学问”或“学术”说、“知识体系”说、“科学”说、“艺术”说和“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说、“整合”说等等不同的界定。 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诞生之前,人们一般从广义上来界定史学,即对史学的定义与对历史的定义往往是同一的,很少有人对两者进行严格的概念上的区分。英语中“历史学”和“历史”是同一个词:History。根据第四版《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History第一义项即指“历史学”——对过去事件的研究;第二义项才是“历史”——过去的事件,尤指从整体意义上来认识的过去事件;第三义项实际上是从第一义项中引申出来的——对过去事件的系统叙述。可见,“历史学”和“历史”是其本义。在西方历史学家对历史学的定义或解说中,History具体所指为何,一般应视具体的文本语境而定。 中西方对史学的认识所经历的过程基本相同。中国古代的“史学”概念亦从对“史”的认识发展而来,或者说它最初也包含在“史”中。据瞿林东先生的研究,大体说来,中国古代“史”的含义经历了史官、史书、史事、史学的发展过程。史学概念可能始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后赵石勒称王之年——公元319年(东晋太兴二年)。在当时和其后一个半世纪间,人们并未对它的内涵作出明确的解说。但是,史学摆脱对经学的依附地位,并与传统的经、律两学鼎足而立,成为官学中一个完全独立的部门,这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上还是极具重要意义的。后来它有了编纂学、文献学的内容;至清代乾嘉时期,人们又赋予了史学以历史叙述技巧和历史认识方法等内容。要而言之,在中国古代,人们对史学概念的解说所达到的最高认识水平是:史学是一门关于如何认识、叙述或编纂过去的事件的专门性、技艺性的学问。这种认识与西方近代历史学家“历史学是艺术”的界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史上,作为人类过往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与作为一种专门性学问的人们对它进行认识、描述的活动及其结果的“史学”,最后实现了初步的分离,这是古代历史学家经过数千年探索的结果,亦是他们在史学认识上的最大成就之一。 正因“史学”从“史”的硬壳中脱胎而来,所以,尽管在当代历史学家看来,“历史”与“史学”是两个内涵和本质均不相同的概念,对于它们各自是什么的回答分属于不同的本体论范畴,但是当人们定义它们时,它们就像是一个双面怪——两者交互使用、互相纠结在一起。正如“易”因背出分训、并行分训和同时合训而“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简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史”因一字多意同时合用亦总有二义,这种情况在近代依然顽固地维持着。因此,近人对史学的定义,并不比古人高明多少,亦往往不能彻底分割克丽欧女神的双面性。当他们在定义“史者何”或“历史何谓”的时候,实际上不是在确定“历史”的定义,而是在确定“史学”的定义;有时则同时合训而兼具两义。如果从历史本体论角度来分析,人们难免会把他们的定义当做是从观念形态上来界说“历史”概念,从而得出他们的历史观本质上属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结论。如果我们从他们解说的实际内容和文本的整体语境来分析,则不难看出,他们正是从狭义上确定了史学的内涵。例如,近代国学大师、“新史学”革命首倡者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就开宗明义地写道:“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这里的“史”,很明显是指“史学”;而且,《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所阐述的内容,亦是如何研究历史的方法问题,而不是论述历史是什么的问题。当然,多数史家则采用传统的同时合训的方法。例如,杜维运说:“一般来讲,所谓历史,不外是以往实际发生的事件(简言之为往事),或者是以往实际发生的事件的记录(往事的记录)。”

从各个角度论述什么是历史学

你是在写作文是吧,作为一个九零后,这样完成作业也太没品了吧!

名词解释1,史学概论;2、历史本体论;3、历史认识论;4、历史方法论;

1. 是一本书,本书基本是一本“史学入门手册”,介绍本学科基本的概念和范畴,结合大量普通历史学家的论著,介绍查找资料的门径,选题的操作,史料的阅读和理解;讲述考订史实,分析历史现象,写作合格论著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介绍史学传统,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试图沟通中西,搭建中西史家开展对话的共同平台。 本书是大学历史学科本科生基础课教材,分章节讲述了历史学的性质,学科特点,从事历史学研究需要训练,简要介绍了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2.历史本体论:也即是对客观历史本质的反思。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则是对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对客观历史的认识和研究方法上的理论思考。也有学者把史学本体论称为历史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称为历史学理论或史学理论3. 历史认识论是关于历史认识的理论,它与历史本体论、历史方法论或史学方法论共同构成了历史哲学。具体说来,它是关于历史认识主体认识其客体的过程、特征、方法等等的理论,它主要涉及历史认识主体(人、特别是史学家)和历史认识客体(即客观历史)各自的特点,二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历史认识过程的特点、历史认识正误的原因及其检验方法,还涉及历史认识如何对实践乃至对现实发展进程的影响。4.覃正爱撰著的《历史方法论》(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针对目前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注重理论而忽视方法的倾向,结合学术界关于唯物主义方法的讨论,并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方法进行研究,构建了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相一致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体系,从而使作为世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与作为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达到了内在的统一。 该书构建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体系包括四种方法即研究评价方法、科学预测方法、社会改造方法和理论建构方法。各种方法既具有历史理论根据,又具有内在的严密的逻辑联系。其中研究评价方法是基础,科学预测方法是核心,社会改造方法是关键,理论建构方法是体系建设的需要。该书作为一本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专著,具有相当的创意和深度,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有利于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人类历史上都有哪些超强地震?

<p>人类历史上发生过许多强烈的地震,其中一些地震是特别强大的超级地震。以下是一些历史上发生的超级地震:</p><ul><li><p>1960年智利地震:这次地震的震级为9.5级,是有记录以来最强的地震之一。地震导致了几千人死亡,数以万计的人无家可归,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p></li><li><p>1964年阿拉斯加地震:这次地震的震级为9.2级,是美国历史上最强的地震之一。地震导致了数十人死亡,数百人受伤,损失达到了数亿美元。</p></li><li><p>2004年印度洋地震:这次地震的震级为9.1级,是有记录以来第三强的地震。地震引发了海啸,导致了超过23万人死亡,数百万人无家可归。</p></li><li><p>2011年日本地震:这次地震的震级为9.0级,是日本历史上最强的地震之一。地震导致了超过1万人死亡,引发了核泄漏事故,造成了数百亿美元的损失。</p></li><li><p>1952年俄罗斯地震:这次地震的震级为9.0级,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强的地震之一。地震导致了超过20万人死亡,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p></li><p>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列举的地震只是历史上一些著名的超级地震,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地震同样也是非常强烈的。此外,地震的强度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震中的位置、深度、建筑结构等因素也会影响地震造成的影响。</p></ul>

狼来了的童话源于哪个历史故事

《伊索寓言》

余秋雨散文历史意义

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 他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 首部散文集《文化苦旅》依仗着作者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也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 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戏剧理论史稿》,此书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而另一本于1985年发表中国大陆首部戏剧美学著作-《戏剧审美心理学》,次年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 其学术成就可见一二。 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流之于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丰赡高深。

人与历史余秋雨

1.余秋雨简介 余秋雨,1946年出生,浙江余姚人,大陆著名美学家和作家,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并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并担任多所大学的教授。事实上,要谈论余秋雨在中国文化界的地位,真是谈何容易。 这位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闻名的中国美学家,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艰涩难明。 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余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等。 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戏剧理论史稿》,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戏剧审美心理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 因《行者无疆》获得2002年度台湾白金作家奖。 就以其《文化苦旅》为例,当中一篇《沙原隐泉》,仅两千五百字,纯粹写景和抒情的散文,却写得如诗如画。 此文主要内容是作者在敦湟县内沙漠地上,独自一人爬人沙山,然后又下山欣赏一湾清泉的过程和所见所感。文中,余秋雨是如此描绘沙山之美:“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 日夜的风,把山脊,山坡塑成波荡,那是极其款曼平适的波,不含一丝涟纹……”在美学家和作家的笔下,“光”、“影”、“线条”不再是一些只纯是理论没有生命的字词,而是能感应作者内心深处的字眼。 至于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亦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 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戏剧理论史稿》,此书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而另一本于1985年发表中国大陆首部戏剧美学著作奖,十年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而另一本于1985年发表中国大陆首部戏剧美学著作——《戏剧审美心理学》,次年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 其学术可见一二。 秋雨作品: 1。戏剧理论史稿 2。 戏剧审美心理学 戏剧文化史述 4。艺术创造工程 5。 文化苦旅 6。山居笔记 7。 霜冷长河 8。千年一叹 9。 行者无疆 10。笛声何处 11。 借我一生 。 2.余秋雨(一个人) “无”的不再是“故人”,中国从一断断苦难岁月中走了出来。 文化不仅是简单的文化,而是向世人宣告中国是什么的标志。文化的阳关寂寞着,这儿是挥别一个个流落官,中华废墟,正如阳关,默默地告诉人们中华还有一个篱落的阳关,文化的阳关,永远存在着的只是多了些清淡的阳关,就这样被一页页地翻过?那么深奥的文化,就这么被深深地掩埋?余秋雨先生不禁慨叹大诗人王维的唐人风范,在这凄惨之地;圆明园被一把火烧了,无人与他做伴,惟独那几个土墩。 “回去罢,一个个文人的冷血地,又来悲怜文化的人。中华文化。 余秋雨先生漫步长叹?也许是文化废墟,在冷风中孤独地哀吟,留下亘古墨客鸿篇巨制的史诗。这儿是军事圣地,西出阳关无故人,几千年的文化,留存于世的不要只是静静的兵马俑,蜿蜒的长城与几个石窟,蕴藏着千年的历史文化。 是一个怀着悲哀无言的关卡;莫高窟里的“东西”被运走了一车又一车……换来的是大烟鸦片,是恶魔铁蹄,是战火,是绝望。还好,飘摇着枯涩的芦苇,还有那几个土堆孤寂地哀吟;我们曾有多少书,就为了看那几个土墩。 然而,又有谁来到这通向西域的关卡。 余秋雨先生告别了莫高窟至此,是对中华文化的爱与悲怜,却又倒在历史长河的大雪中。 阿房宫被毁了,却被历史长河冲得一干二净。那么多人。 大雪飘然,大漠茫茫中艰难地行进奔赴阳关,送走的不是故人,流传千古却又毁于苦难的哲思;我们曾有多少人!我们的中华文化,而是这千年文明,也许是感受文化废墟的人。劲刮着刺骨的北风,飞扬着漫天的狂沙。 这时,“劝”的不再是“君”,绝不是,而是阳关废墟,是中华之文化,但是谁记得我们曾有多少画,比蒙娜莉莎早不知多少年的绚烂,鞠躬尽瘁又挥墨洒血的美丽;我们曾有多少事;震撼天地感动乾坤的华夏!谁知道中华文化废墟还长眠着,它在等待我们把大雪抹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竟缠绵淡雅地表达自己的内心境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在历史“吹拂”下,时间已经不早。 怕还要下雪。”余秋雨先生无奈地叹息。 阳关不再是阳关,大雪不再是大雪,那是中华之文化及已被淡忘的掩埋。中华文化。 “尽”的不是“一杯酒”。这位“漂泊者”,是那么深爱着中华文化的废墟。 曾经壮美,曾经辉煌,是淡忘中华文化的人,终成废墟,终成荒原?不,它应该是不计其数,可千万不要被大雪所掩埋呀。这儿有着无数个坟堆。 他所观看的是一个伟大神圣的废墟,这儿是浴血沙场;我们曾有多少楼提及阳关,颇为熟悉,不少人都熟悉那别友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更也许是感受文化废墟后,继续着苦旅文化的悲程。阳关大雪又呼啸而立,文化的哭泣开始萦耳。 这是谁在哭泣。 3.文化陌生人余秋雨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4题。(12分) 笔墨祭 余秋雨 ①书法艺术在总体上是一种形式美,它与人品的关系曲折错综。许多性格柔弱的文人却有一副奇崛的笔墨,而沙场猛将的字迹倒未必有杀伐之气。 ②中国传统文人面壁十年,博览诸子,行迹万里,宦海沉浮,文化人格的吐纳几乎是一个浑沌的秘仪,不可轻易窥探。即如秦桧、蔡京者之流,他们的文化人格远比他们的政治人格暧昧,而当文化人格折射为书法形式时,又会增加几层别样的云霭。 ③被傅青主所瞧不起的赵孟,他的书法确有甜媚之弊,但甜媚之中却又嶙嶙峋峋地有着许多前人风范的沉淀。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说,见到一幅赵孟的墨迹,乍看全是赵孟,但仔细一看,这个过于纯净的赵孟就不可能是赵孟。赵孟学过二王,学过李北海,学过褚河南,没有这些先师们的痕迹,赵孟只剩了一种字形,显然是赝品。 ④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像赵孟这么复杂的文人,只能是多重人格结构汇聚和溶化的结果;已经汇聚、溶化成了一个卓然独立的大家,竟还可以一一寻其脉络,并在墨迹指认出来。这种现象,与人们平时谈艺时津津乐道的“溶汇百家而了无痕迹”正好相悖。这里,展露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特征。 ⑤“溶汇百家而了无痕迹”的情况也是有的,主要出现在早期创业者群体中。如王羲之,曾悉心学习过卫夫人的书法,后来又追慕钟繇和张芝,还揣摩过其他许多秦汉以来的碑迹。他自称隶胜钟而草逊张,终于融会贯通而攀上万世瞩目的书学峰巅。要在王羲之行书中一一辨认出他所师法过的前代书家痕迹,不太容易。但是,当高峰树起之后,它也就成了后世书家不能不继承的遗产。继承者又成了高峰,遗产也就累聚成一座深幽重叠的迷宫,使代代子孙既富足又惶恐,即便力求创新也摆脱不了遗传的干系。苏东坡算得敢于独立创新的了,但清代翁方纲却一眼看破,说苏字中最好的仍然是带有晋贤风味的那一种。二王余绪的远代流注,连苏东坡也逃不过。 ⑥这就是可敬而可叹的中国文化。不能说完全没有独立人格,但传统的磁场紧紧地统摄着全盘,再强悍的文化个性也在前后牵连的网络中层层损减。本该健全而响亮的文化人格越来越趋向于群体性的互渗和耗散。互渗于空间便变成一种社会性的认同,互渗于时间便变成一种承传性定势。个体人格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中步履维艰。生命的发射多多少少屈从于群体情性的熏染,刚直的灵魂被华丽的重担渐渐压弯。请看,仅仅是一枝毛笔,就负载起了千年文人的如许无奈。 1.第②段中有“文化人格的吐纳几乎是一个浑沌的秘仪”一句,联系全文,“吐”“纳”的具体含义各是什么?(4分) 2.第④段开头说:“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其中“这个论断”指的是什么?(2分) 3.试对第⑤段的内容作一个简要的概括。(2分) 4.下列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中说的“中国文化”,不单指书法艺术,文章的观点也适用于其他文化艺术。 B.书品与人品是不完全一致的,其关系是曲折错综的。 C.傅青主认为,赵孟的书法有甜媚之弊,但也沉淀着许多前人的风范。 D.末段说:“刚直的灵魂被华丽的重担渐渐压弯。”其中“华丽的重担”这个比喻指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 E.这篇文章,作者旨在说明:个性人格在社会和传统的习惯势力作用下,虽没有完全消失,但要保留却很艰难。 答案: 二、1、“吐”的含义是:吸收的基础上形成个性、风格;“纳”的含义是:吸收优秀的文化传统。(解析:本题难度较大,需要从全文角度出发去答题。要找出哪些是例子,哪些是论述,然后根据论述归纳总结。每项1分) 2、过于纯净的赵孟就不可能是赵孟。(意思对即可得分。解析:“这个论断”指代前文说的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的见解,只要略加归纳即可。) 3、书法家高峰迭起之后,(1分)子孙们力求创新也摆脱不了干系。(1分)(解析:这里是考查归纳信息的能力,本段中的一个主要意思是谈书法的继承与创新问题,重点是谈创新难的问题,再根据原文的语意归纳。) 4、CE(解析:C项“但也沉淀着许多前人的风范”不是傅青主所认为的;E项“个性人格”理解不对,文中的“个性人格”是指中国文化的个性人格。) 4.余秋雨的历史散文到底什么水平 剧场效果;小说化特点;典雅 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 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 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本文试就其艺术特色和现实意义进行一些初浅的探讨。 一、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主要内容 余秋雨的散文开始“提及一些重大的事情”,在余秋雨的一系列“文化散文”中,始终贯彻着一个鲜明的主题: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一个民族的历史,是这个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这个民族的民族特性中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纠结而成的“沉淀物”。 历史是走向未来的阶梯,忘却了历史,也就丧失了 通往未来的立足点。因此,余秋雨在90年代初这一特定的时刻,把“历史”作为自己思考的核心材料,对历史进行了一场艰辛的“反刍”,把对历史的重新阐释作为重建新文明的第一步。 余秋雨创造性地在历史与文学之间找到了契合点,在文化学者与人民大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纵横捭阖地进行了富于时代意义的思想驰骋。梅洁女士评论说:余先生以一个文学理论家、文化史学家和作家的多重身份,依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借助人类文字的载体——散文,洋洋洒洒地揭示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古老、神秘的中国历史中,竟以轻扬的散 *** 着最深刻最潇洒的穿越。 余秋雨的散文“深入浅出,把很大的问题,很深的道理,用不多的篇幅,浅近的话说出来”,这才称得上大手笔。是啊,读余秋雨的每一篇散文,仿佛看见一个历史的哲人,沉思着跋涉在大自然的山水、江河、废墟、小镇之间,我们也与这位哲人一起,品味历史,体验文化,让唐朝的烟宋朝的风,拂拂地吹过多情而脆弱的心灵。 二、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 余秋雨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深深被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折服,他思接千载,天马行空的联想,对历史、对文化渗透着的领悟力,也使余秋雨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留下一席之地,而后接触到他的另几本著作,谈史谈鉴的《山居笔记》、阐述立身处世的《霜冷长河》、《行者无疆》,以及对比几大文明的《千年一叹》,还有类似回忆类的封笔之作《舍我一生》。读完后,总想写点什么,而一直未敢动笔,只怕自己的看法太浮浅,甚至落入俗套。 在上节课谈到写作风格问题,于是还是想起了余秋雨,也参考了诸多对余秋雨写作风格的评论,也略加自己的一点浅见。浅谈一下余秋雨散文的写作风格问题,对于我们的写作也有很多的借鉴意义。 在目前文坛泥沙俱下、日益堪忧的情况下,余秋雨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开辟了散文新文风。“余秋雨将中国传统文化意境与现代意识连接在一起,以逆向操作的方式异军突起,呈现给读者一种新的阅读文本,激发起他们新的审美趣味,”从总体来说,一方面气势磅礴,潇洒自然,一气呵成,让读者也随着他的情绪时而崇拜、向往自然,时而对历史深沉愤慨;另一方面,他一唱三叹,一步一回首,低沉的调子,悲怆的氛围,一次次让我们去思考历史、自然、人生。 作为一个文化意识较强,颇具历史感的散文作家,尽管行走匆匆,却常能俯仰古今,见微知著,从尘封的史料和那平淡无奇的山水中挖掘出深厚的内涵,进而做到历史与现实相沟通,哲理与形象相交融。因此,在综述的前提下,我们现着重从他的语言特色,表达方式等几个细节略谈一下。 (一)文学语言的独创性 1.剥除装饰,显露本色 语言的外在的装饰,余秋雨在早期的学术著作中倒是时时呈现,可以说那是他挑战学术话语枯燥性的一个实验,我们在《中国戏剧文化史述》和《艺术创造工程》中都能看到。但是,当他一写散文反而进入了最本真的语言状态。 人们读到《文化苦旅》的第一句是:“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朴素得让人眼睛一亮。为什么写学术著作讲究色彩,写散文却洗净了色彩呢?因为从学术进入散文,也就是脱去外套进入生命的自然状态,越朴素则越能彰显本色美。 文字间有大量信号足以证明,余秋雨是很能雕刻文字的,可以雕刻得非常优美,但他放弃了这种雕刻,故意追求“净空无色”、“真水不香”。例如,张爱玲年轻时写的句子:“房里有金粉金纱深埋的宁静,外面风雨淋琅,漫山遍野都是今天”,我估计,余秋雨先生也会喜欢,但他不会这么写,觉得雕刻过度。 除了剥除色彩的装饰外,他也不喜欢“气息”的装饰。他的文字既没有名士气、简古气、园圃气,也没有桐城气、新月气、哈佛气,更不追求京味、川味、塞外味。 他让所有的气味都回归内容之中,只让语言变成当代中国文化人日常的感性话语,然后再来负载不同的内容。这是一种舍弃,甚至是一种牺牲,但他手下这种无声无色的语言进入了一种无障碍状态,几乎具有了无限的发挥可能。 我认为。 5.文化苦旅中的余秋雨是怎样的人 他是严谨的学者、浪漫的旅行家、孤独的游子和艺术家。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教授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的作品 ,是余秋雨通过对国内外的文化进行考察和思考,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而撰写的系列散文集。这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也是他的代表作。 此书通过中国大陆的自然景物描写一代中国人心灵的纠结。这是一本有关中国美学的书,深入浅出,用干净漂亮的白话文字,来描述中国深沉的文化,以及抒发自我的情感。在《文化苦旅》中,作者游历中国各地,追寻古人足迹,体会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历程。这些文章,是游记,也是中国文化史。 此书中有提到的景点有很多,每一个景点都带给作者不同的感触和震撼。他触碰到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见证自己国家一路走来深刻的历史痕迹。其中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 6.余秋雨全部文章 《历史的暗角》 收录的篇什历来被文学史和读者目为历史、文化美文的典范之作而广泛传诵,堪称秋雨散文中的泰山北斗。读者自会体悟到余秋雨在历史追溯之中体现出来的心灵的震颤、思考的重量。 《借我一生》 是余秋雨对中国文化界的“告别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还描绘了记忆中文革时“大揭发”、“大批判”的整人模式……从前辈到自己,作者以平实、真实的记忆组成一部文学作品。 “我历来不赞成处于创造过程中的艺术家太激动,但写这本书,常常泪流不止。” ——余秋雨 《文化苦旅》 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行者无疆》 行者独步于遥远的旷野, 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处处的难题, 只因为一个执着的信任, 敢于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脚下, 为后来人度步出一往无垠的疆土 。 《千年一叹》 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 他们一行人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 在“千禧之旅”即将结束之时,作者写下这样的一段话:“四个月冒险奔波,天天都思念着终点。今天我们到了,回头一看,却对数万公里的尺尺寸寸产生了眷恋。那是人类文明的经络系统,从今以后,那里的全部冷暖疼痛,都会快速地传递到我的心间。” 《霜冷长河》 惊人的安静,但这种安静使它成了一条最纯粹的河。清亮、冷漠、坦荡,岸边没有热闹,没有观望,甚至几乎没有房舍和码头,因此它也没有降格为一脉水源、一条通道。 它保持了大河自身的品性,让一件件岸边的事情全都过去,不管这些事情一时多么重要、多么残酷、多么振奋,都比不上大河本身的存在状态。 它有点荒凉,却拒绝驱使;它万分寂寞,却安然自得。很快它会结冰,这是它自己的作息时间表,休息时也休息得像模像样…… 《山居笔记》 《山居笔记》一书的写作,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年,历时两年有余。为了写作此书,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不再上班,因此这两年多的时间十分纯粹,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投入那么多时间才写出十一篇文章,效率未免太低,但作者的写作是与考察联在一起的,很多写到的地方不得不一去再去,快不起来。记得有一次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一副对联上的两个字,几度函询都得不到准确回答,只得再去了一次。这种做法如果以经济得失来核算简直荒诞不经,但文章的事情另有得失,即所谓“得失寸心知”。 《笛声何处》 中国历史充斥着金戈铁马,但细细听去,也回荡着胡笳长笛。只是,后一种声音太柔太轻,常常被人们遗忘。遗忘了,历史就变得狞厉、粗糙。这本书要捕捉的,就是曾经让中国人痴迷了两百年之久的昆曲的笛声。在《笛声何处》当中,余秋雨依旧以其一贯的文化的视角、散文的风格,关注的则是另一种历史的、音乐的非物质的文化。余秋雨称,《笛声何处》的创作准备早在12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当时,《文化苦旅》还没有进入台湾,余秋雨赴台所到之处的一系列活动,均是以昆曲学者的身份受到接待的。 《寻觅中华》 纵观《寻觅中华》全书,并没有多少优美的词句和华丽的词藻,其间多的是睿智的语言,以及一则则通俗的故事。余秋雨也很少对山水名胜作具体的描述,往往是笔锋一转,人为地构造出了一幅幅浓郁而又深沉的人文图景,紧跟着便进入了直抒式的咏叹,继而以纵横四海的气势,挥洒着对中国文化的种种遐想和议论。它为每一名读者解读了中华文化的壮阔和黄河文明的盛衰,使读者为文章的情绪所感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悟,从而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去思索人生、思索未来。 7.客观评价一下余秋雨其人 1、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他的著作,至今仍是世界各国华人社区的读书会读得最多的作品。他创造了中华文化在当代世界罕见的向心力奇迹,我们应该向他致以最高的敬意。(白先勇评) 2、余秋雨无疑拓展了当今文学的天空,贡献巨大。这样的人才百年难得,历史将会敬重。(贾平凹评) 3、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余光中评) 4、余秋雨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功不可没。他三次来美国演讲,无论是在联合国的国际舞台,还是在华美人文学会、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纽约大学或国会图书馆的学术舞台,都为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搭建了新的桥梁。他当之无愧是引领读者泛舟世界文明长河的引路人。(联合国中文组组长何勇评) 5、北京有年青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金庸评) 6、余秋雨先生每次到台湾演讲,都在社会上激发起新一波的人文省思。海内外的中国人,都变成了余先生诠释中华文化的读者与听众。(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荣誉教授高希均评) 7、秋雨先生的作品,优美、典雅、确切,兼具哲思和文献价值。他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正用得上李义山的诗:“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纽约人文学会共同主席汪班) 扩展资料: 余秋雨的判断价值 找“小岛”:为文化做减法 “信息若是海啸,要赶快给自己找个小岛,千万不要随着海啸上下摇摆,这样很危险,迟早会被淹没。”身处信息爆炸时代,余秋雨却说,自己不用电脑不上网,现在太多年轻人将时间耗费在无谓的事情上,生命十分短暂,应当用于有价值的事情,要“做减法”,这就是“小岛”。 余秋雨举例,自己去加拿大旅行、写作半年,这半年里完全没有接收任何国内外新闻,一天一个媒体圈朋友来访,余秋雨请朋友给自己说说半年内国内外的新闻大事。 谁知,朋友竟然5分钟内说完了国际新闻,3分钟内说完了国内新闻,这令两人十分吃惊。余秋雨总结道:“半年内,我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我的朋友们耗费很多时间关注的,竟然是8分钟可以讲完的事情。” 找“海床”:判断价值并坚持 “上岛”后接下来要做什么?余秋雨解释,第一件事就是要观察、判断,自己所登的岛,到底是无根脆弱的珊瑚岛,还是连接着海床的岛屿。这就意味着,读书应当学会判断自己所选读书的价值,“把手伸向经典。” 在确定自己阅读的领域是有价值后,余秋雨提醒读者,“研究时一定要深入,不要浅尝辄止”。 找“自己”:寻找与心理同构的书 余秋雨引用格式塔心理学,为读者介绍了这样一种奇妙的关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理结构,文化上也有类似,读者可以试着寻找与自我心理结构相同的人与书。

成都双流牧马山的历史

成都牧马山新城目录简介风俗习惯风味特产交通概况编辑本段简介  成都牧马山新城是成都市和双流县共同打造的投资平台,既是成都南部新城七大组团之一,又是双流北部新区四大组团之一。组团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人口6万,绿化率60%以上。  牧马山新城距成都市14公里,离双流国际机场4公里,成都火车南站12公里,双流火车站10公里。南延线、双楠大道、机场高速、成雅高速、新川藏路、大件路以及即将开工建设的华牧路给牧马山新城创造了便利的交通,促使牧马山新城加快发展。历经十余年的开发建设,该区域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社区环境逐渐配套。目前一座110KV变电站,国际国内直播电话插转站,日产2万吨自来水厂,日供天然气12.5万立方米的配气站,光纤电视电缆从东到西横穿区内。  除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区位优势,牧马山新城更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稀缺山水资源吸引投资者和开发商。新城依山傍水,白河、老南干渠沿山环绕而过,多种常绿灌乔木覆盖全区;浅丘坡地上自然分布的美国松松林,使整个新城更显幽雅恬静。站在牧马山,川西平原美景尽收眼底;极目远眺,西岭雪景竞现窗前。牧马山片区已列为“天保工程”保护区,正在申建白鹭生态保护区。目前,新城已开发面积3.5平方公里。截止2005年底,引进建设项目79,累计投资超过20亿元。特别是近三年来,以森宇维也纳森林别墅、牧马山·易城、中航阳光·云岭、半山卫城、萨尔茨堡等项目为龙头的城市低密度住宅建设的眩目开盘,开启了成都市近郊山水独栋别墅元年,使牧马山日渐成为成都近郊别墅的名片。  结合成都市战略规划,牧马山新城加快规划调整和修编,聘请国内外知名的策划大师做全区总体发展策划。旨在通过大策划和大手笔的运作,促进牧马山主动吸收强辐射,超前融入大都市。牧马山新城的发展方向是,以运动休闲为特色,以休闲商务和高尚人居为主体,集会议展示、商务办公、运动健康、教育科研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临空型生态山水新城——天府客厅、智慧高地。编辑本段风俗习惯  春节期间,黄龙溪古镇举办火龙节。编辑本段风味特产  双流老妈兔头、宣兔头、隆氏兔头、 珍珠豆腐、黄辣丁、辣椒。编辑本段交通概况  距成都市14公里,离双流国际机场4公里,成都火车南站12公里。

如何夯实高一历史基础

1.我是一名高一学生、如何把历史学好 历史: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 历史更需要的还是理解。复习时关键是要反复地看书,在反复中提高。 书才是最根本的。离开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 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 分析异同点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版块去想。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 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绝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 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学习方法: 一、预习:在预览教材的总体内容后再细读,充分发挥自己的自学能力,理清哪些内容已经了解,哪些内容有疑问或是看不明白(即找重点、难点)分别标出并记下来。 这样既提高了自学能力,又为听课“铺”平了道路,形成期待老师解析的心理定势;这种需求心理定势必将调动起我们的学习热情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二、听课: 听老师讲课是获取知识的最佳捷径,老师传授的是经过历史验证的真理;是老师长期学习和教学实践的精华。 提高课堂效率是尤为重要:1、做好课前准备:精神上的准备十分重要。保持课内精力旺盛,头脑清醒,是学好知识的前提条件。 2、集中注意力:思想开小差会分心,要专心听讲,排除干扰。3、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不要做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紧跟老师讲课的思路,会取得的学习效果好。 4、充分理解、掌握方法。 5、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有的同学在听课,往往忽视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同时还要注意老师反复强调的部分。 6、做好课堂笔记:是强化记忆的最佳方法之一。笔记,一份永恒的笔录,可以克服大脑记忆方面的限制。 俗语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因此必须记笔记。同时做笔记充分调动耳、眼、手、心等协同工作可帮助学习。 总之,是个积累的过程,你了解的越多,学习就越好,所以多记忆,选择自己的学习方法。祝学习成功。 2.如何搞好高中历史备考复习 复习,顾名思义,即对已学过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其多用于期中或期末考试之前以及高三备考时。 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令学生有“新鲜感”,也不像练习课让学生有“成就感”。在大多人看来,高中历史复习是枯燥无味的。 在期中或期末考试之前的复习时间比较短,往往就几节课的时间。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避免做无用之功而浪费了宝贵时间,就成为探讨的焦点。 下面笔者就日常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一、整合教材内容,夯实基础知识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历史试题的灵活度越来越大,已经不再是对知识点的简单重现,而是大幅度地提高了对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层次和水平,着力加强了对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减少了识记再认类的题量和分值。 于是部分同学就产生了一种误解,以为掌握基础知识已经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提高能力。事实上,知识与能力两者缺一不可。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没有基础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将会无从谈起。 因此要想提高历史成绩,前提是准确、完整、系统、牢固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不论是平常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还是最后的高考,考查的知识面都比较广,通常会涉及较多的内容,如此多的知识点要在短时间内记住,谈何容易?况且新课改以后,高中历史教材是以专题的形式编写的,知识的衔接性不强,时而中国,时而世界。 与旧版教材相比,教材的系统性不强,知识点比较零乱,缺乏逻辑联系,给同学们的学习和记忆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提高历史复习效率,同学们需要下一定的功夫。 如果像学习新知识那样面面俱到,时间不允许;如果仅是对知识点的重复复习,那么有些同学就会失去兴趣,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为了提高复习效率,就要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把书上的繁杂知识点进行重新梳理整合、重组结构。 二、适当练习,提高历史解题能力有同学曾提出这样的困惑:书上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很牢固,可是考试之后的结果却不令人满意。笔者对于这种现状进行了反思:一是同学们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点,死记硬背;二是平常练习训练得少,不会学以致用。 所以,一定要有学有练,练习是为了把学习的内容落到实处。因此在复习阶段有必要通过练习来发现之前存在的漏点、疑点、思维的盲点、能力的空白点。 当然也不能搞“题海”战术,这样不仅浪费时间,加重学业负担,而且盲目做题也未必高效。练习不在于量多而在于精,需要选择一定数量和较高质量的典型例题来加强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三、总结学习方法,提高分析能力老师的教最终要落实到同学们的学上,落实在同学们能力的提高上,故同学们应根据自身的情况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许多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习惯于传授新知识,忽视对同学们学习方法与解题方法的指导,对同学们表达的规范性、严谨性也缺乏有效的指导。 这直接影响了同学们历史思维的发展,反映在考试上则是失分太多。常有同学抱怨试卷上的题目基本上会答,主观题答案也写了一大堆,却拿不到高分。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这部分同学没有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及解题方法。每次考试都会碰到老师没讲过的试题,这种情况下依然有同学能答对,究其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运气好,蒙对了,而是因为他们掌握了解题技巧,能够触类旁通。 所以,同学们应该在做完一定数量的试题后总结答题规律和技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发挥主观能动性,巩固复习效果在复习课中,有时会出现这样一种极端的现象:老师认为知识点以往都全部讲过,放羊式地让同学们自己复习;有些同学不知道自己的复习目标,也不清楚重点,复习课上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读书。 若想提高历史复习的效率,同学们应该制订复习计划和复习目标,明确一节课应该复习哪些知识点,哪些知识点是要了解的、哪些知识点是要必须理解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同时,同学们应该发挥主动性,关注复习的结果,因为现阶段主要是通过考试成绩来检验学习效果的。 同学们应该在复习完一定的内容后,及时进行巩固,查漏补缺,提高复习效果。五、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复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效果,提高考试成绩。 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复习效果是一步一步提升的,考试成绩也是一步一步提高的,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些同学经常抱怨,这次下了很大的功夫进行复习,为什么考试成绩就提高了一两分?感觉付出跟收获不成正比。 遇到这种情况时,同学们不能抱怨,更不能泄气,要懂得“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因为,复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一个时间过程。 没有一段时间的积累,复习效果根本就表现不出来。综上所述,笔者总结了“整合教材内容,夯实基础知识”“适当练习,提高历史解题能力”“总结学习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巩固复习效果”“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五种复习方法。 同学们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总之,对于如何提高高中历史复习效率,许多老师或多或少地都做出过一定的尝试,并形成了一些理论和方法。 3.怎样学习高中历史 一、历史课堂学习“四习惯”:预习—笔记—思考—温习 二、历史教材阅读“九到位” (1).阅读课前“说明”,明确学史目的 高一历史“说明”中提到:“高中教材的编写,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习的全面发展,为高一级学校和社会输送素质好的合格的毕业生。” 这段话,让我们明确高中历史学习的目的,积极的心态,是学习成功的前提。当然,“新课标”对历史学习目的另有表述。 (2).阅读课文目录,形成框架结构 历史课文是以章节体系编排,每一章构成一个单元,体现出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反映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经常阅读目录,便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本册历史结构,从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纵横对比,融会贯通。 新课程是以专题形式编写的,阅读目录可以对该专题有个立体的了解。 (3).阅读章节导言,把握背景线索 高中章节导言主要是介绍国内国际背景和主要线索。 导言是高度概括浓缩的语言,读导言也是便于从宏观上了解这一章或内容,明确该章大事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形成立体的时空观和系统的历史感。常读导言还可以提高历史概括能力,“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4).阅读历史正文,夯实历史知识 每节正文1200—1300字,显然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点和主体,因此要高度重视。每节都有相应的子目,阅读正文要围绕课题与子目,了解历史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注意每节历史事件、人物的关系。 高中学习,尤其要分析历史动因和影响,理解历史表象背后的因果关系。读正文,要注意领会理论性的表述和历史结论性的论语。 正文的阅读应带着问题去研读。如“鸦片战争”这一节,要思考:英国为什么要发动鸦片战争?林则徐为什么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英雄?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在课文正文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 (5).阅读小字、注释,拓展历史思维 小字每课时也有1000字左右,学生学习最易忽视。小字是正文的说明、补充、拓展或分析。 虽然小字往往不作考试的主要内容,但却可丰富历史知识,开拓视野。有些小字是较高的理论分析,对我们高中生提高理性思维有很大帮助,如《中国近代史》下册第9页有关“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形成。 一些注释,除了扫清文字障碍处,还介绍某些学术观点,也不妨阅读一下,以启发思考,拓展思维。更何况,小字、注释,文字生动,引人入胜,可以激发我们学史的兴趣。 (6).阅读文献材料,提高研究能力 高中每节材料1—2条材料阅读,不仅能让我们直接感受历史,还可以提高认识能力,“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如洋务运动一节引用曾国藩话:“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认识他办洋务是为了镇压人民起义,至于“勤远略”,只不过是掩人耳目而已。 材料的阅读不仅要通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而且要结合课文了解材料背景,更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对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更大限度的提高有效信息。 (7).阅读历史地图,形成时空观 古人治史,尚且“左图右史”,我们学习历史更要结合地图。 课文本身有地图,另有单独的历史地图册,边读史书,边对照地图。如有些地图是战争形势图,体现战争动态过程,结合地图用彩笔勾勒,了解战争的经过,结果,以便形成立体的、完整的空间观念。 近些年高考历史试题加大考查历史地图的比重。学生学习历史最忽视读图,所以要格外重视。 (8).阅读历史图画、表格,提高观察力,想象力 高中历史每节里的图画4—6幅,课前还有约20幅彩图,此外还有些表格。这些图画有历史人物画,遗址图以及历史场景等。 多读图画可以提高观察力,想象力,使新学的历史知识更直观,更立体,更丰厚。这些图画不少还是艺术精品,可以给我们以美感。 (9).阅读书后年表,理清历史线索 课后的大事年表要反复读,每章节的大事年代一定要牢记。只有记住年代,才能对庞杂的历史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 学生最怕记年代,因此要探究记忆方法,提高记忆力。 以上只是要求历史阅读要全面,要到位。 而历史阅读的方法还很多,需要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总结。 4.如何夯实高中物理基础 学习没有捷径,自己努力,肯吃苦,下工夫是最主要的,正所谓书山有路,学海无涯苦作舟。但也有一些方法可也帮助你,下面是几个方法。 1.好的心态等于成功了一半 无论过往基础怎样,都要先调整好心态,明白基础差是暂时的一个现状,尽量做到,即便基础不好,也要悦纳自己。 2.确定近期目标找到努力的方向 无论做什么事情,有目标,有方案,可以避免盲目的努力,也可以看到自己现在到了哪个位置。 3.制定能够落实的学习计划 比较可行的计划是每天给自己列出一个学习任务清单,即把每天要看、要练的内容列出来,完成一项就打一个勾,这就叫做日日清。 4.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事实上,第一阶段复习必须找出自己的基础薄弱点或者知识链条中的断链,找准基础知识的起点和缺失点,然后强化薄弱点。必须认识到: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其实就是课本,最重要的练习就是基础练习。 5.重视应试中的细节 关注应试细节是高考中拿足基本分的重要保证。对于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同学来说,更要重视练习或考试中的常规和细节。其中规范填涂,术语准确,过程完整,卷面整洁是非常重要的。 6.重视错题及时纠错反思 给自己设一本错题本,建立自己的错题库,及时收集错题,及时纠正错题,定期回看错题。错题二次不错,就是一种进步。 7.主动求助充分用好身边的“人力资源” 通常来说,一般的问题可以直接求助于自己的同学,较难的问题则可以求助老师。这样就可以不断解决问题,获得新知,把求助的过程变成一个快乐学习的过程和一个不断收获的过程。 5.怎样夯实高中数学的基础求解答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数学基础打得牢与不牢,是影响学生成绩好与坏的重要因素。什么是基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是高中数学的基础,教学大纲中列出的所有知识点都是基础知识。数学的知识体系是比较完整、比较严密的,每一个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它的来龙去脉与其他知识点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个知识点构成了数学的知识网络。知识的形成过程,定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公式定理的应用都包含着数学的基本技能,数学思想也蕴涵其中。夯实基础并不是只讲简单的问题,不讲复杂的问题,很多重要的知识点的考察是很有深度的,学习时更要作为重要的基础加以重视。 造成基础不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在教学中讲授基础知识过快,不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和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只要求学生记忆,不求理解,然后就大题量高难度地训练, 教学进度过快,压缩课时过多,学生消化理解的时间不足,前后知识衔接不好,老师讲了后面的,学生忘了前面的。 对复习环节不重视,每章下来没有足够的知识总结和复习,对章节测验和单元过关不重视,使学生没有形成知识网络。 课堂教学设计过多关注尖子生,关注后进生较少,过多地注意让尖子生吃饱,不注意后进生是否消化的了,习题过多过难,处理过粗过快, 怎样才能打好基础?在高一、二第一遍教学时,不要过多地减少课时,追求进度,要纠正只记公式、定理,然后就跳进讲题、做题,错了再讲,讲了还错的旋涡中。为什么学生会出现“讲了好几遍还出错”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毛病?实际上学生对知识的形成和理解还未达到要求,只会照猫画虎,比着葫芦画瓢地简单模仿,题目稍微一改变就不会分析和解决了,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与其它知识的联系,努力使每个孤立的知识点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讲题时要注重题目的分析,展现老师的思维过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引导学生的思维,最好每个题目都要将条件和结论进行不同的修改和组合进行变式教学,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规范解题意识和思路,抓好审题的反思,思维定势的反思,解题后的反思,充分挖掘每道题的智力价值,变盲目性为自觉性。尽量不要固化题型,固化截法,固化模式,更不应该片面追求解题技巧。 6.高中历史如何学 历史吧!我自己曾学历史专业的,有一套方法,不知适合你否。 历史嘛,多背是应该的,但要有技巧,平时要将知识点归纳起来,列成树状图,先背好主干知识,熟透了才背分支,一定要每天背,一有时间就要看书,看多了就自然有感情。晚睡之前回忆起当天所背过的内容,回忆不起的第二天就马上看书。 不过一定不要死记硬背,否则你就一定会讨厌历史的.因为死记硬背有很多弊端,意思费力大,收效小,事倍功半,背了好张时间,也没有记住多少东西。二是记不准,易混淆,张冠李戴,错记漏记,把观念或原理弄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 三是记不牢,容易忘,费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记住的东西,没有多长时间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所以历史就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忌死记硬背。 7.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学生如何学习 1、依托教材、夯实基础 历史高考无法回避对基础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的考查。因此我们要依据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要点,逐点复习和整理教材知识,准确掌握学科内最基本、最常见的主干知识,在此基础上对考点进行深度挖掘,达到举一反三、纲举目张。在此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历史学科的“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培养通史意识,使历史知识体系化、网络化。 2、广泛接触历史材料、培养解读材料的能力 从高考的考查要求来看,学会知识是基本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对新问题、新情境的认识和解决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考查方式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能力立意大行其道,因此要有意识地改进传统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善于发现问题和独立思考。复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同时尽可能广泛地涉猎历史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地图、表格、照片、漫画,通过对历史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迁移和运用的强化训练,培养高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吃透基本的历史概念 安徽高考《考试说明》考核目标与要求中明确要求考生能够“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这实际上是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历史现象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联系的反映,是历史现象的科学概括,形成和运用历史概念是理性认识历史的起点若干个相关的历史概念,就形成了相关的历史知识系列,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就是历史概念的体系。4、培养审题能力,掌握答题技巧 长期以来,审题能力常常被学生忽视,其实审题能力也是高考能力考查的基本内容。“审题要慢,做题要快”是高考实战的通用“战术”,学生必须在平常复习和模拟考试中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和规范的审题、解题技巧,才能尽可能减少高考考场上的非智力因素失分。目前,高考历史的题型已经基本固定为选择题和材料型解答题两类。针对现在高考以材料型选择题为主的形势,在做选择题时要完整把握材料信息,特别是时间信息,不要无限扩大材料内涵,也不要脱离课本,要与所学知识相结合,寻找对应选项。材料型解答题,一般设问都会包括:信息来源或、答题要求、核心词、限定词四个方面,要认真审清。另外,根据高考阅卷“采点赋分”的特点,答案编写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5、深入研究考试说明,加强对本省近三年高考试卷的研究,发掘有效信息,做到复习中有的放矢,增强复习的实效。做到全盘计划,有序复习,在总复习过程当中做到整体部署、分段实施、步步走稳、段段落实,明确复习过程,做到心中有数。 8.高中历史怎么复习 第一轮复习的时候:一定要仔仔细细的看书,不放过每个细节,然后安时间列出历史结构图,这一轮是注重基础知识的。找一些针对基础知识的题做,切记不要做难题,这轮复习完后要达到书本上的知识清晰,准确,有结构,不能还是半瓶子醋逛荡。 第二轮复习:这是因为你的基础知识已经比较扎实了,所以在看书时要列出专题结构图,例如常用的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改革等的专题来列,再加上第一轮复习时的时间结构图,一纵一横,可是你的历史知识更紧凑,立体,清晰,不易遗漏知识点,尤其是第二轮复习是列出的结构图非常有利于以后做题,例如材料解析题中常出现几个不同的改革材料,然后题目是对这几个改革进行比较,这事就会用到二轮复习的内容,这也提示你要注重“比较历史”复习,对有一定联系的历史内容进行比较后,可以是知识记忆的更牢固,更清晰,答题时能猜出知道考点,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第三轮复习:主要是做题,因为此时已临近高考,多做题尽可能多的找出自己的漏洞在哪里,及时进行补救,做完题时再次回归课本,此时就着重看你掌握不好的知识了,不要再全看了,因为那样会耽误时间。 注意:陪你更是做题一定不要背答案,自己做完题是要与参考答案进行比较,看看有哪里多答了,有哪里少答了,参考答案为什么这样安排,有没有你没看出的答题信息,要学会从题目中分答案,不懂得再问老师,注重分析过程,也就是注重思考方法,学会“渔”!而不是只吃“鱼”。最后祝中记忆自己没打出的那部分答案即可。 这只是我一个过来人的俾建,我也刚高中毕业一年,希望能给点启发!为你加油! 9.高中历史如何学 .听课的方法。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听课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一种主要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一堂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过程等)、概念(如历史的时间概念、地理概念、人物概念等)是比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现(如一个历史事件的过程,教师不可能在一节课上重复讲述)。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语音、语义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一方面还要对信息加以筛选,以吸收有价值的信息:听课的思考也包括考虑是不是听懂了,有没有疑问等自我质疑。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高中阶段的笔记除了这些,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以便于整理、复习。 2.阅读教材的方法。这里说的教材,是指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阅读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要想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没有什么捷径可寻的,主要是靠阅读。一般地说,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文字含义,如认识字词的形、音、义,懂得词和短语的外延和内涵,认读句子和语段并明了其意思。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在解读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文字表述的实际所指,而且要能够与具体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历史阅读中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理解书面材料中的潜在的意义,然后把理解到的潜在的意义同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注:〔美〕奥苏伯尔等著.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余星南、宋钧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才能是有效的阅读。阅读的方式,有泛读和精读之分,要求也不一样。此外,为提高阅读的效果,可以在阅读时做必要的笔记,或在阅读材料上(如教科书)做一些提示性的记录,如画线、标符号、写批注等。

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坚决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撤销了他的总书记职务。会议确定以土地革命和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为党在新时期的总方针,就国共两党关系、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党在当时的最主要任务。  会议选举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政治局委员为苏兆征、向忠发、瞿秋白、罗亦农、顾顺章、王荷波、李维汉、彭湃、任弼时;候补委员为邓中夏、周恩来、毛泽东、彭公达、张太雷、张国焘、李立三。会后,临时中央政治局选举瞿秋白、李维汉、苏兆征为政治局常委。由瞿秋白主持中央工作。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决定设立中共中央北方局、南方局和长江局,决定王荷波任北方局书记,蔡和森为秘书;张太雷赴南方局,任广东省委书记;罗亦农赴长江局工作;毛泽东去湖南在湘赣边区领导秋收起义。  八七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会议,它在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后,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定了党在农村领导武装暴动、开展土地革命的斗争方针。这次会议对于挽救大革命失败所造成的危局,实现党的战略转变起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共产国际及其代表的“左”倾错误观点和中国共产党内的“左”倾情绪相结合,使八七会议在反对右倾错误的同时,却为“左”倾错误开辟了道路,主要表现在对当时的革命形势缺乏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分析,不是组织正确的反攻或必要的策略上的退却,借以保存和聚集革命力量,而是容许和助长冒险主义和命令主义的倾向(特别是强迫工人罢工)。在组织上则开始了宗派主义的过火的党内斗争,过分或不适当地片面强调领导干部的纯工人成分的意义等。  总之, 八七会议在我党历史上是一个转折点。它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但是,八七会议在反对右倾错误的时候,没有注意防止“左”的思想的出现,使“左”倾情绪在党内滋长起来,给后来的中国革命造成很大的危害。

《觉醒年代》电视剧大致符合历史吗?

我们的法兰西岁月里的呢 那个会更符合历史吧

历史上的狼爸张献忠,变态杀人手法堪称冠绝古今

这个张献忠,稍微正面点的认证,叫“农民起义领袖”。只不过,他主要的活动,是在明末。这哥们起兵的时候,明朝 *** 早已自顾不暇,这不,清兵厉兵秣马,要入关了嘛。后来,张献忠打到了四川这块地方,干脆称了帝,建国号“大西”,以成都为西京。四川这个地,自古出了很多的割据政权,比如,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在各代的口碑一向很好。但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名声却是出奇的坏。为什么?原来,这个张献忠打仗有个习惯,即喜欢屠城。每攻下一城,常以杀人为乐。如是,成了常态。其实,只是简单的杀人也就算了,可张献忠,却还非得要杀出“艺术感”,于是,就有了下面惊悚的一幕幕。 西蜀地方志里多有如下记载:张献忠的军队每陷一方,除却少数年轻貌美女子留作他用外(主要充当营妓),其余的,悉数杀掉。也有例外的,当然,不是心软,而是取乐,譬如,将妇女们剥了衣裳,手拉手置城墙下,令军中将士前来围观。被围观也就罢了,还得笑,发自内心的笑,不笑,或露羞耻之态,斩。 张献忠的手段,甚至连孕妇、儿童也不肯放过。遇上有孕者,先和左右助手打赌猜男女,然后剖腹验之。若是哺乳期的,则令手下将怀抱中婴幼儿抛掷空中,下以刀尖接之,观其手足飞舞而取乐,名为“雪鳅”。若遇到半大的小孩,则数百人一群,用柴薪点火围成圈,士兵圈外用矛戟刺杀,看其呼号乱走以助兴致,张献忠也取了一个雅号,叫“贯戏”。 人一旦变态,收手似乎很难。据《蜀破镜》记载,某日晚,张献忠的一个幼子,经过堂前,却没有打招呼。这下,张献忠火了,怒骂,你这熊孩子,生来何用,连爹地也不放在眼里。其实,小屁孩懂什么,当时只是贪玩而已。可贪玩的结局,却是“下令杀之”(看来,“狼爸”和“熊孩子”的交锋,“狼爸”完胜)。更有意思的是,我们的“狼爸”次日起来,竟后悔了。后悔了怎么办?又没有月光宝盒。于是,召集妻妾责问昨晚为何不救,痛骂这女人内心为何如此冷漠,这越骂越是激动,竟又下令将诸妻妾以及当事刀斧手一并杀死。 领导当得如此地任性,张献忠的势落,也是必然的。和黄巢一样,张献忠兵败溃退,粮草匮乏,也拾起了相同的方式:吃人。开始还只吃妇女,腌渍后充军粮,后来是遇谁吃谁。可这吃人吃多了,性情愈发大变,加之时局不利,张献忠更是彻底大开杀戒,连自家兵士也难以幸免。《蜀难叙略》记载:“乃自杀其卒,每日一二万人”。一边杀,张献忠一边骂,要怎么多废物作甚,我这干的,叫精兵简政,其实,老子只需三千劲旅,即可横行天下。如是,这位人见人惧的一代杀星,离人头落地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历史上邓姓的名人快快快!

邓小平、邓世昌

革命烈士的历史

由于叛徒出卖,1933年5月15日,邓中夏不幸被法租界巡捕逮捕。蒋介石获悉后,买通租界官吏,把邓中夏押入南京宪兵司令部监狱。敌人以为逮捕了邓中夏可以在政治上打击中国共产党,但邓中夏却用他的言行大长了党的威信与影响。为了劝降邓中夏,敌人派了曾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后叛变革命的余飞来说服邓中夏,被他骂得狗血喷头。国 民 党又派了一个所谓“理 论 家”来劝降,邓中夏对他说,“请你告诉你们的中 央 委 员,假如你们认为自己是有理的,中 共 与邓中夏是有罪的,那么,就请你们在南京举行一次公开的审判……”“量你们的蒋 委 员 长第一个便不敢这样做。” 为了让邓中夏屈服,敌人对他使用了种种酷刑,均以失败告终。 邓中夏不顾敌人的折磨,坚持在狱中给同志们上党课,讲马列主义。有一次,他受完重刑回到牢房,就接着讲上次未讲完的课,结果牵动了伤口,血不断流出来。但他一边擦血,一边坚持讲完,听课的难友忍不住泪湿衣服,更被他的精神所激励。 邓中夏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坚持学习,阅读一本通史。他说:“我还来得及读完这本书。”在生命之火即将熄灭之时,他给党中央写了最后一封信,深情地说:“同志们,我快要到雨花台去了,你们继续努力奋斗吧!最后胜利终究是我们的!”

人民币的发展历史过程

直接到百科搜

河南省历史上有哪些著名人物?

禹:建立了中国奴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朝,先后定都于河南登封、禹州和偃师,以“大禹治水”而流芳百世。 3.吕不韦: 河南禹州市人,秦朝丞相。编撰了《吕氏春秋》。 4.张 良:河南郏县人,西汉名相。 7.邓颍超:河南光山县人,曾任全国政协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8.李德生:河南新县人,曾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防大学政委,北京军区、沈阳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 9.许世友:河南新县人,曾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南京军区、广州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 10.尤太忠:河南新县人,曾任中央军委纪委书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 11.韩擒虎:河南新安县人,隋朝名将。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十一月,率兵攻下建康城,俘虏陈后主。 12.钱 钧:河南新县人,曾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 13.曹刚川:河南舞钢人,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 14.穆 青:河南杞县人,著名记者,曾任新华社社长。 15.岳 飞:河南汤阴县人,南宋名将,民族英雄。 16.岳 云:河南汤阴县人,岳飞之子,南宋名将。 17.彭雪枫:河南镇平县人,新四军师长。1944年9月11日,死于国军流弹。 18.杨靖宇:河南确山县人,东北抗联领导人,壮烈牺牲于抗日战场。吉林省靖宇县即以他的名字命名。 19.吉鸿昌:河南扶沟县人,抗日名将。 20.张仲景:河南南阳县人,曾任长沙太守。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21.杜凤瑞: 河南方城县人,空军战斗英雄。1958年10月10日牺牲于福建前线。 22.薛喜梅:河南许昌市人,知识青年的楷模。 23.吴桂贤:河南巩县人,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24.史可法:河南开封市人,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25.李 斯:河南上蔡县人,古代著名政治家,秦代名相,辅佐秦始皇统一中国。 26.贺若弼: 河南洛阳市人,隋朝名将。 27.袁宝华:河南项城县人,袁世凯之孙,曾任国家计委主任。 28.黄 忠:河南南阳市人,三国时期蜀国名将。 29.魏 延:河南南阳市人,三国时期蜀国名将。 30.项 淳: 河南人,日本花冈**策划者之一。 31.陈 胜:河南登封县(古阳城)人,农民起义领袖。 32.吴 广:河南太康县(古阳夏)人,农民起义领袖。 33.侯镜如:河南永城县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著名军事家,革命活动家。全国政协副主席。1927年,参与指挥了第三次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经历了“四·一二”政变,后任贺龙第二十军教导团团长,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任中共河南省委军委书记。1943年,任国军第九十二军军长,1948年,任国军第十七兵团司令。已故。 34.杨水才:河南许昌县人,农村党支部书记的楷模。已故。 35.史来贺:河南新乡县人,农村党支部书记的楷模。 36.宋学义:河南沁阳县人,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已故。 37.范 蠡:河南南阳市人,越国大夫,在吴越争霸中为越国打败吴国立下了大功。 38.孙天帅:河南邓州市人,1995年,珠海市瑞进电子公司的韩国女老板金珍仙借故要求一百二十名打工者跪下,来自郑州的孙天帅一个人坚决不跪,遭到女老板的辱骂和解聘,塑造了一个硬汉形象。 40.危拱之:河南信阳县人,中共早期女革命家,毕业于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41.吴焕先:河南新县人,红军名将,曾任红军第二十五军军长。1934年11月6日,牺牲于长征途中。 42.汤:商朝创始人。一位政治上有远见,事业上有作为的国王,能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他推翻了腐朽的夏王朝,建立了商朝。主要活动区域在今河南商丘虞城一带。 43.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河南新郑县人,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44.吴起: 河南濮阳市人,战国前期卫国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著有《吴子兵法》。 45.商鞅:姓公孙,名鞅。河南汲县人,战国中期卫国杰出的政治家,他的变法措施使秦国在战国七雄中独霸天下,为日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46.姚 崇:河南陕县人,三朝为相,一生清谦,为唐王朝的“开元盛世”立下了汗马功劳。 47.邓 艾:河南新野县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将领,灭蜀主将。 48.谢 安:河南太康县人,东晋太傅,政治家、文人。谢安为相,施政宽和,不以小察为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任征讨大都督,指挥谢玄等取得淝水大捷。 49.谢 玄:河南太康县人,东晋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曾指挥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典范—淝水之战。 50.翟 让:河南滑县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农民起义军—瓦岗军的创始人。 51.陈元光:河南固始县人,治理漳洲42年,勤于吏治,政绩显著,受到了朝廷的嘉奖和百姓的爱戴,被尊为“开漳圣王”。 52.王审知:河南固始县人,后唐时期被封为闽王。 53.曹 谨:河南沁阳县人,在台湾淡水县和凤山县任职期间,为反抗英国侵略者,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台湾,立下了卓著功勋。 54.陈星聚:河南临颖县人,曾任台北知府。清朝光绪年间率领台湾人民抵御法国侵略者,取得了台北保卫战的胜利。 55.司马光:生于河南光山县,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编撰了《资治通鉴》。曾主持北宋朝政。 56.司马懿: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谋略家,晋王朝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57.司马昭: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主持魏国朝政,消灭了蜀国。 58.司马炎: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西晋开国皇帝。定都于河南洛阳。 59.聂 政:河南济源县人,战国时期著名三刺客之一。 60.长孙无忌:河南洛阳市人,唐代宰相,辅佐李世民治理国家。 61.长孙皇后:河南洛阳市人,唐朝皇帝李世民的妻子。 62.晁 错:河南禹州市人,西汉政治家、散文家,御史大夫。 63.李隆基:生于河南洛阳市,唐玄宗,唐代皇帝。 64.邓 禹:河南新野县人,东汉开国勋臣,首任宰相。 65.赵匡胤:生于河南洛阳市,北宋开国皇帝,定都河南开封。 66.姜子牙:河南许昌市人,辅佐周文王伐商灭纣,完成了兴周大业。 67.吕蒙正:河南洛阳市人,北宋宰相,以大公无私,任人唯贤而闻名。 68.桑弘羊:河南洛阳市人,西汉大司农丞、大司农、搜粟都尉、御史中丞。以“桑弘羊舌战群儒”而闻名。 69.上官婉儿:河南陕县人,唐代诗人,曾辅佐武则天。 70.上官仪:河南陕县人,唐代诗人,唐高宗时曾任宰相。上官婉儿之兄。 71.苏 秦:河南洛阳市人,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 72.袁 绍:河南商水县人,东汉灵帝时任中军校尉,以后成为诸侯军的盟主。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击败。 73.张释之:河南方城县人,西汉文帝时任中大夫、中郎将、廷尉。时有“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之说。 74.张 巡:河南南阳市人,唐代名将。平定安史之乱时,在著名的睢阳(河南商丘)之战中,以身殉国,被诏封为御史中丞、扬州大都督、邓国公。

中国核电的发展历史概况有哪些?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做出了自主设计、建造秦山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和引进建设大亚湾10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的战略决策。继1991年秦山核电站和1994年大亚湾核电站建成投运后,我国又先后建设了秦山二期、岭澳、秦山三期和田湾核电站,形成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和江苏田湾三个核电基地。目前我国已经投运的核电机组11台,总装机容量910万千瓦。2008年,核电占全国电力装机总容量的1.3%,核电年发电量683.94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的2%左右。我国已经具备30万—6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自主设计能力,基本具备了第二代百万千瓦级核电站设计能力,以及自主批量规模建设的工程设计能力。在核电设备制造方面,60万千瓦和100万千瓦核电站国产化率可达70%以上。我国核电站投入运行以来,核电发电量和上网电量逐年稳步提高,其运行业绩和管理水平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08年,中核集团核电发电量为376亿千瓦时,相当于当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700多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0多万吨。环境监测表明,核电厂周围环境的辐射水平仍保持在核电厂建成前的环境水平。进入新世纪,国家对核工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战略调整,到2020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将突破4000万千瓦,核电装机容量将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5%。而且经过近30年的发展建设,我国基本具备了“中外结合,以我为主,发展核电”的能力。随着浙江三门、山东海阳为代表的第三代核电站的开工建设,我国核电工业的春天已经到来。

河南省历史上有哪些著名人物?

伏羲、大禹、汤 公孙侨、李耳、庄子、 吴起、范蠡

新乡有哪些历史名人?

古代姜子牙:政治、军事家、“谋圣”比 干:古代著名谏臣 豫北民间财神毛 遂:流芳千古的民间智者陈 平:西汉丞相周 勃:汉初名将,西汉丞相周亚夫:西汉名将杜 诗:东汉水利专家、南阳太守张 苍:《九章算术》凝聚了新乡人的智慧,在中国数学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娄师德:唐朝丞相杨再思:唐朝丞相贺 铸:宋代著名词人韦思谦:本名仁约,以字行,唐朝丞相,原阳县陡门乡韦城村人。近现代徐世昌:民国第五任大总统王锡彤:中国水泥大王、实业家嵇文甫:著名历史学家、郑州大学首任校长杨 贵:红旗渠总设计师郭 兴:原新疆北疆军区司令员,电影《平原游击队》李向阳的原型柏 杨:当代著名作家葛新爱:著名乒乓球世界冠军刘国梁:世界乒乓球冠军,中国乒乓总教练王晓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位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华人科学家。王安顺:北京市市长李书磊:中央党校原副校长,福建省常委刘震云:当代著名作家朱保国:健康元药业集团总裁关牧村:民族歌唱家张荣锁:太行赤子,2002年CCTV “感动中国”人物吴金印:全国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裴春亮: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史来贺:全国劳模,农民致富的领头人刘知侠: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的作者刘志华:全国十大女杰王金岭:国画名家,当今长安画派代表人物任学之:著名书画家冷漠: 中国内地著名歌手任鲁豫: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杨 柳: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感动中国loo位历史人物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评选出了“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按姓氏笔画排序):丁晓兵、马万水、马永顺、马恒昌、马海德、中国女排五连冠群体、孔祥瑞、孔繁森、文花枝、方永刚、方红霄、毛岸英、王杰、王选、王瑛、王乐义、王有德、王启民、王进喜、王顺友、邓平寿、邓建军、邓稼先、丛飞、包起帆、史光柱、史来贺、叶欣、甘远志、申纪兰、白芳礼、任长霞、刘文学、刘英俊、华罗庚、向秀丽、廷·巴特尔、许振超、达吾提·阿西木、邢燕子、吴大观、吴仁宝、吴天祥、吴金印、吴登云、宋鱼水、张华、张云泉、张秉贵、张海迪、时传祥、李四光、李春燕、李桂林和陆建芬夫妇、李素芝、李梦桃、李登海、杨利伟、杨怀远、杨根思、苏宁、谷文昌、邰丽华、邱少云、邱光华、邱娥国、陈景润、麦贤得、孟泰、孟二冬、林浩、林巧稚、林秀贞、欧阳海、罗映珍、罗健夫、罗盛教、草原英雄小姐妹、赵梦桃、钟南山、唐山十三农民、容国团、徐虎、秦文贵、袁隆平、钱学森、钱伟长.常香玉、黄继光、彭加木、焦裕禄、蒋筑英、谢延信、韩素云、窦铁成、赖宁、雷锋、谭彦、谭千秋、谭竹青、樊锦诗。

核电地发展历史

呃... 他说的比较完整具体了= =

黄河周围有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一、黄河造就了中原悠久的历史 水有源头,树有根本。 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历史的源头在哪里?华夏能形成一个民族且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在哪里?一曲《黄河颂》给了我们答案——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5000年的中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西方人用上帝创世的传说,写下了一部经典传世的《圣经》,而中原人以自己诗意的方式,以自己独有的文化,制造了亘古永久的美丽神话。 传说,女娲用黄河的水和泥,捏出了人类,捏出了天地万物。 还传说精通天书图语的太昊伏羲氏,常常在黄河古道上仰观天象,俯察大地。 他按天书图语,制成了易经八卦,创造了黄河文化。 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炎帝、黄帝都诞生在黄河岸边,并长期活动在黄河流域。 伏羲出生在甘肃省成纪,即今天水,是龙图腾部族的创始人,他有很多发明创造,如八卦、文字、网罟、养蚕织帛、改革婚姻制度(禁止近亲通婚),为推动我国古代社会的前进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他死后,葬在河南的淮阳。 其太昊陵成为人们世世代代公认的人祖圣地。 炎帝、黄帝生于有熊,即河南新郑。 炎帝发明了耒耜,教民进行种植养殖,还发明了火和中草药,为农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炎帝后来被黄帝打败,归顺了黄帝部族。 黄帝先后打败了蚩尤、炎帝,统一了华夏,草创国家,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 鉴于他们的伟大贡献,人们把炎黄二帝尊崇为华夏族领袖,后人也自称为炎黄子孙。 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夏、商、周王朝都是黄帝的后裔。 他们自称“华”或“夏”。 华族就是汉族的前身。 当时的华族居住在中原地区,中原居四方之中,所以又称“中华”。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诞生。 中原作为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达2000多年。 洛阳先后有9个朝代建都,开封有7个朝代建都。 中国八大古都,中原占其4,即郑州、安阳、洛阳、开封。 谈起中国的发展,有一种说法即,5000年历史看河南,3000年历史看西安,500年的历史看北京,100年的历史看南京。 中国姓氏发源地也都在黄河流域,在800多个大姓中,源于中原一带的占90%,在100个大姓中有73个源于河南。 不仅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历史因悠久而令人神往,民族因薪火不断而更显生命力。 千百年来,不管何朝何代,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的中国人,只要一踏进这片黄土地,就像投进祖先的怀抱,血液里就像注入了一种生命的原动力!这就是黄河母性之所在。 二、黄河造就了中原经济的繁荣 农业乃经济之根本,正是黄河之水滋养了中原大地,中原的农业经济才得以繁荣。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世号神农,后世把他尊为农业之神。 同时他也传授人们以中草药治病,传说他著有《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记录了三百六十五种药名,原书巳佚,现存的版本是唐代唐慎微等人所辑录。 在繁荣经济、推进农业科技发展方面,著有《齐民要术》的农圣贾思勰功不可没。 在发展商业经济方面,商圣范蠡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他的《致富奇书》、《陶朱公术》、《理财致富十二则》、《商场教训》被称为“经商宝典”,他既是一代名将,又是“千秋商祖”。 黄河沿岸的开封、洛阳远在汉唐宋时期就是著名的世界大都市。 开封在北宋时期城市人口就达200万人,历史名画《清明上河图》就是描写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荣景象,有毛驴的驮队,乘轿的行列,长途跋涉的行旅;汴河上巨大的漕船,或泊岸卸货,或往来于河中,河上横跨虹桥,桥上行人拥挤,河中漕船放桅过桥,情节紧张;市区城楼高耸,街巷纵横,店铺鳞次栉比,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于茶房、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处各行其事,堪称一幅描绘北宋城市社会经济生活的风俗画卷。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80年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的经济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从“十五”规划完成的情况,可以看出河南经济已经跃上了新台阶,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 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4%,经济总量达到1246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万元,财政收入近千亿元。 工业增加值实现翻两番,在全国的位次由第七位跃升到第五位。 粮食产量近三年连续创历史新高。 2006年突破千亿斤大关。 基础设施建设长足发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国内第十三位跃居第二位,年底有望成为第一位,中原交通运输大通道框架基本形成。 电力装机规模居全国第五位,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对外贸易也有很大发展,2006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10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4%。 2006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61.03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2.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10.26元,实际增长11.9%。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产粮占全国的1/10,2006年粮食产量达1011亿斤,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不愧为天下粮仓。 在目前国内市场上,每10根火腿肠中,有5根出自河南;每10个速冻水饺中,有5个来自河南;每 3.5袋方便面中,有1袋来自河南;每10袋味精中,有4.5袋来自河南莲花味精厂。 河南的面粉、方便面、挂面、速冻水饺、味精均居全国首位。 河南的“双汇”、“思念”、“三全”、“莲花”、“十三香”等已成为全国的品牌产品。 三、黄河造就了中原灿烂的文化 黄河造就了中原灿烂的文化,在它的金光波影里闪耀着奇光异彩! 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 “河图”、“洛书”凝聚了古代先哲神秘的想象和超凡的智慧。 夏商周之后,中原地区文化更是发达,诞生了一大批文化精英,形成了儒、道、法、兵、墨、名、纵横等诸多流派,产生了众多的各具特色的典籍,如《诗》、《书》、《易》、《礼》、《乐》、《春秋》等。 河洛文化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势文化,“东夷”、“西戎”、“南蛮”、“北胡”在其辐射和影响下,也逐渐被华夏化。 河洛文化产生于夏商,成熟于周,发达于汉魏唐宋,传承于其后各代。 河洛文化既包括以农耕经济为中心的物质文明,也包括由此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河洛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其文明久远且连续不断。 从裴里岗文化到仰韶文化,从河南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等大量的历史遗存中,从考古发现与典籍记载相互印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华文明5000多年来在河洛地区的发展脉络与走向。 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其他各国都出现了文化中断或消失的状况,只有发源于黄河中下游的河洛文化连绵有致,相衔如环。 河洛文化强大的生命力、辐射力、同化力以及它的根源性、厚重性、融合性等,充分体现了中原文化博大精深和伟大。 四、黄河造就了中原先进的科学技术 大河奔流,一泻万里。 中原人民在黄河乳汁的哺育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探索,以自己的智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果。 造纸、印刷术、罗盘针、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实际上也都在中原地区),后来传至世界各地,为世界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 科圣张衡的浑天仪和解释日、月蚀的理论,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地震仪比西方早1700多年。 律圣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第一个解决了音乐史上旋宫转调的理论难题,震撼了世界乐坛,引发了世界音乐史上的一次革命。 中国历史上的五大名瓷,其中钧、汝、官瓷都在河南。 我们的冶炼技术等都远远早于西方。 另外在中医中药方面,中华民族为人类的医疗保健和健康长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都是我国的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成书于 2500年前,它全面考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医药、天文、气象、地理、心理、生物、乐理等学科的材料,论证了天人关系理论,是中国医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内经”里的很多养生彦语如“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讲得非常精辟。 不少医学专家认为当代医学发展的方向,几乎是向古老的《黄帝内经》回归。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千秋圣典,伤寒指外感发热一类的病症,此书共记载了375个药方,药物214种,被称为方剂学之祖。 药圣孙思邈的代表作是《千金方》,《千金翼方》是我国早期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在国内外都有广泛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后,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我们河南的科技水平也大有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 2006年全省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69亿元,比上年增长24.1%。 全省拥有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1550个。 全省共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6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重点实验室31家。 启动实施了“特高压输变电装备关键技术”等重大科技专项。 全年共取得省级科技进步奖346项。 申请专利11538件,授权专利5242 件,分别增长28.5%和39.9%。 高科技产业的“安彩”居世界同行的领先地位。 洛玻研制成功的超薄玻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王永民研制成功的“五笔字型”在微机文字处理技术方面引发了一场革命,这项技术已经成为中国人不可或缺的文字工具,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王永民被誉为当代毕升,他的“五笔字型” 的运用被誉为新时代的活字印刷术。 郑州市中原显示技术公司的大型显示屏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具有高亮度、宽视角和全彩色的特点以及具有世界显示领域最先进的专有技术,现已推广到全国并出口到美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国。 滑县农民李官奇的大豆纤维获得国家和联合国的发明金奖,将在人类服装方面发生一次革命。 他的植物蛋白质改性纤维被国际纺织界称为继涤纶、棉纶、氨纶、丙纶、粘纶、维纶之后的“第八大纤维”,它实现了化纤史上中国原创技术零的突破,并使我国成为目前全球唯一能工业化生产纺织用大豆纤维的国家。 目前鄂尔多斯等数十家针织公司已向市场推出200万套内衣,据推测5—8年内,大豆纤维的国内需求量将达 60—100万吨,年产值超过210亿元。 李官奇计划用2至3年的时间,投资6000万元,在郑州建成大豆纤维技术中心。 用1至2年的时间,把设在遂平县的大豆纤维试生产线扩建到5000万吨生产规模。 在3至5年内,达到国内产销量的30%—50%,在河南形成世界大豆纤维的研发和生产基地。 此项技术投入规模生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口大省的经济腾飞,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五、黄河造就了中原圣贤人物、民族英雄和时代先锋 黄河孕育了尧、舜、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无数风流人物,使中华民族有了民族脊梁。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原地区涌现出了很多的圣贤人物、民族英雄和时代先锋。 最近我们主编的《中华圣人》一书出版发行。 该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我国古代圣人的生平、事迹、思想、学说、贡献和影响。 在社会科学中有帝圣伏羲、炎帝、黄帝,字圣仓颉、许慎,易圣文王、周公,谋圣姜尚、鬼谷子,道圣老子、庄子,儒圣孔子、孟子,商圣范蠡,兵圣孙武、孙膑,墨圣墨子,法圣韩非子,史圣司马迁,武圣关羽、岳飞,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僧圣玄奘,画圣吴道子,诗圣杜甫,文圣韩愈,词圣苏轼,曲圣关汉卿,游圣徐霞客。 在自然科学中有酒圣杜康,厨圣伊尹,科圣张衡,算圣祖冲之,农圣贾思勰,茶圣陆羽。 另外还有医圣张仲景,药圣孙思邈、李时珍,还有律圣朱载堉。 在这些圣人中,绝大部分都出自中原。 他们不但在思想水平和学术水平达到了当时的顶峰,而且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直到现在和将来。 正如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给《中华圣人》作的序言当中指出的那样,中国古圣先贤们高尚的道德思想、伦理情操、治学风格、创业精神都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典范。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这就是黄河哺育的英雄儿女岳飞的爱国情怀。 岳飞不仅武功绝伦,而且文采、书法亦冠盖一时,尤其是他的《满江红》,千百年来,以它深沉雄壮的感染力量,激励着中华民族亿万同胞的爱国之心。 几千年来,黄河流域是封建统治的中心,而广大劳动人民反对压迫的斗争也接连不断。 秦末的陈胜、吴广,两汉的赤眉、铜马、黄巾军,隋末的瓦岗军,唐朝的黄巢、王仙芝,明末的李自成、张献忠等,都在黄河流域这块土地上谱写了一幕幕雄壮的乐章。 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涌现出了吉鸿昌、吴焕先、杨靖宇、彭雪枫等一大批民族英雄。 黄河流淌不息,社会前进不止,时代的优秀儿女前赴后继,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的步伐。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被中央命名表彰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录、公安局长的好榜样任长霞、乡党委书记的好榜样吴金印、村支书的好榜样史来贺、文艺工作者的好榜样常香玉、农民工的好榜样李学生等抒写了动人的诗篇。 六、黄河造就了中原丰富的旅游资源 黄河有着美的构造,美的内涵。 不管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黄河始终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一个知名旅游品牌。 用四个字来形容黄河之美,那便是——博、大、精、深。 黄河流域名山林立,秀水纵横。 有嵩山、云台山、伏牛山、王屋山、白云山、石人山和伊水、洛水、汝河、沁河、颖河等。 所以游览雄奇壮观的自然风光,黄河旅游线应是最佳的选择。 至于遍布黄河两岸的人文景观,更是星罗棋布,美不胜收。 三门峡的涵谷关、虢国墓;洛阳的龙门石窟、白马寺;郑州的杜甫故里、少林寺、中岳庙;开封的大相国寺、清明上河园、包公祠;商丘的燧人氏墓、庄周故里、阏伯台;安阳的殷墟博物馆、文峰塔;南阳的武侯祠、张衡故里、张仲景墓等。 有人概括黄河沿线的人文景观有八多,即古都名城多,古墓王陵多,石窟浮雕多,古庙名寺多,文化遗址多,古代战场多,神话传说多,民俗风情多。 可以说黄河两岸就是天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 黄河母亲赐予我们这么多的旅游资源,我们应加倍珍惜,大力开发。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滋润着中原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我们祖祖辈辈在黄河水的哺育下繁衍、生息、发展。 我们中原儿女要更加热爱黄河、关注黄河、保护黄河。 黄河文化是我们的母亲文化,它给予了我们崇高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的传统美德。 我们中原儿女要更加热爱黄河文化、弘扬黄河文化和发展黄河文化。 我们要全面开发黄河的功能,不仅包括人类饮水、农田灌溉、舟楫运输、发展水电,而且要把利用黄河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黄河旅游产业作为我们今天义不容辞的责任。 不仅要继承、弘扬黄河文化,而且要把发展黄河文化和充分利用黄河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我们今天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而把黄河打造成一条优秀的国际旅游线、生态环境线、文化产业线、绿色经济线,为促进中原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做出贡献! 另外: 南京大屠杀: ://baike.baidu/lemma-php/dispose/view.php/5778. 武昌起义: ://baike.baidu/lemma-php/dispose/view.php/29003. 重庆谈判: ://baike.baidu/lemma-php/dispose/view.php/70980. 平津战役: ://baike.baidu/lemma-php/dispose/view.php/14608. 淮海战役: ://baike.baidu/lemma-php/dispose/view.php/14256. 渡江战役: ://baike.baidu/lemma-php/dispose/view.php/14026.

新乡都有哪些历史名人

钟馗 3
 首页 上一页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