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如何利用信息检索技术,进行科学研究或论文写作

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发布时间:2014-11-18 来源:毕业论文网  一、科研论文及其特点  1.论文  论文是以事实和理论根据为基础,用无可辩驳的逻辑证明,议论说理的文章。论文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事情或问题所持的观点。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类。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文必须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来阐明道理,必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语言的准确性和概括性。  2.科研论文  科研论文(也称学术论文)是论文的一种。它是专门讨论和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问题和表述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理解这个概念要注意把握两个方面:(1)学术论文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2)学术论文是表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科学研究是学术论文写作的基础,学术论文写作是该科学研究过程的继续,学术论文是科学研究的成果。  3.科研论文的特点  学术性。学术论文是科研成果的载体,是作者在某一科学领域中对某一课题进行潜心研究而获得的科研成果的认真表述,具有系统性和专门性。  所谓学术,是指专门的、系统的学问。学术论文与一般论文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具有学术性。一般论文可以有感而发,不求系统,只在某一点上谈感想、讲心得、说体会;学术论文则不是一般的点滴体会,必须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因而要求作者在专业上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既了解它的历史,又掌握它的学术动态,把握好自己的主攻方向,解决学术上有价值的问题。  科学性。揭示所研究事物或问题的本质,阐述客观规律。一般论文只需要占有一部分材料,选取能够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可以比较自由地展开议论;而学术论文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揭示事物的本质,反映客观规律。这就要求作者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详细地、大量地占有材料,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从中发现固有的本质和规律,并且准确地表述出来。  创造性。学术论文中的理论观点是作者独到的理论或见解。学术论文的创新性表现在:选取的课题新、研究方法新、展开的角度新、取得的成果新等。作者能够站在某一学科的前沿,以自己的远见卓识捕捉住合适的研究对象,灵敏地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深入研究并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提出富有创见的的理论或观点,在理论和实践上较之前人有创造性的进展。  科学研究的意义在于发现和创新。没有发现或创新的研究,或重复研究,必然造成时间、精力和财力的浪费。学术论文能够写出自己新的发现、新创造、新见解,能够在学术上有所突破,乃至填补一项空白,当然是非常理想的。但是,对于一般研究者来说,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中小学教师主要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我们不能用过高的标准要求他们论文的学术前沿水平。只要他们的论文有理论意义或实践意义,有新意,就应该予以肯定。所谓有新意,即能够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或对别人所作出的结论进行实事求是的补充和修订,加以捍卫或否定,而且有理有据,能够自圆其说,都可以算是一家之言;只要选题有新的角度、材料上有新的发现、论证上有新的进展、观点上有新的突破或者在认识上比前人有所提高,也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创造性。  二、科研论文的选题  1.选题的原则  价值性原则。也叫需要性原则,即选择具有应用价值或理论价值的课题,它是选题的主要依据。科研课题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应用价值,即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亟待解决的课题。也可以理解为所谓的“社会热点问题”。选择这类课题,社会需要,人们关心,研究目标明确,一旦突破,必然会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选择这类课题进行研究,要注意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例如,当前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就属于这一类课题。二是理论价值。有些研究项目,属于基础理论研究项目,虽然目前还不能应用于社会实践,但是它对于科学文化的发展,对于解决理论上的疑难问题具有重大价值,或者对于应用课题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例如,数学上的“歌德巴赫猜想”。研究这类课题,必须要掌握研究领域的学术动态。还有一些课题,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应用价值,当然是更好的选择对象了。例如,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实现形式问题,它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问题。  创新性原则。即选择的课题要有创见,有新意,有特色。在选题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两点,一是选题要防止雷同,防止步别人后尘;二是要考虑所选择的课题,能否研究出新的成果。创新性原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别人未曾涉足的领域,填补学术上的一项空白。客观世界是多样化的、复杂的和不断发展的,不管科学怎样发达,总有尚待人们去研究、去认识的新课题。选择这样的课题进行研究,一旦有所突破,就能把科学推向前进。(2)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有重要的补充或发展。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们的认识也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前人的理论或学说总有需要补充或发展的地方。事实上,多数理论都是在后人的不断补充和完善中发展起来的。选择这类课题,也是很有意义的。例如,如何当好班主任,这可以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课题。但是,如果结合素质教育的实施,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研究,就具有创新性。(3)对通说中的某些错误进行纠正。有些理论,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对的,成了通说,看起来好象是对的,其实不对,或者在某些方面是错误的,应该有新的认识。如果我们通过研究,能够对其进行纠正,也是一种创见。  可行性原则。根据自己进行科研和写作的主观、客观条件进行选题。选择科研课题,既要考虑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又要考虑自己完成研究和写作的可能性。有些课题,虽然很有价值,但是,作者力不从心,无法完成或无法圆满完成,也是不适合的。因此,选择科研课题时,一定要考虑完成课题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包括:(1)专业特长与优势。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主观条件。所选择的课题,应该是自己经过认真学习、钻研的必然结果。自己对所研究的学科领域有比较多的积累,不但对前人取得的成果、达到的水平比较熟悉,而且对遗留的问题、争论的问题也比较清楚。在所研究的学科领域中,研究的薄弱环节是什么?在哪些方面仍有研究的必要和广阔前景?学科的发展趋势如何?对这些问题,应该心中有数。这样,才能避免盲目性,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专长和优势。搞学术研究,要扬长避短,扬长,即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优势;避短,即不要去搞自己不熟悉的课题。(2)自己的研究兴趣。研究兴趣是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达尔文曾经说过:“我记得从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这就是达尔文研究和撰写《物种起源》等论著的动力之一。陈景润如果不是对“歌德巴赫猜想”有浓厚的兴趣,也不可能以那么坚强的毅力,进行成千上万次的演算。(3)自己的能力与水平。选题的大小、难易要根据自己的水平。一般说来,论题大,难度也大;论题小,难度也小。因此,对于初次搞科研的同志来说,选题宜小不宜大。先从较小的课题开始,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再研究较大的课题。有些较大的课题,一个人不可能完成,则需要集体合作。客观条件包括:(1)资料来源。科研资料的来源,一靠文献,二靠调查,三靠试验。因此,在选题时,要考虑课题所需的资料类型和来源。(2)时间。有无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3)经费。有无完成课题所需的最低限度的经费保证。(4)导师。有无导师的指导。  三、科研课题的论证  课题论证是对选定的科研课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目的在于避免选题过程中的盲目性。尤其是在申请科研经费时,更要进行认真的论证。我国目前国家资助的科研项目,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区县级和单位级。在申请科研经费时,首先要进行申请立项,申请被批准立项之后,还要进行开题论证。申请立项和开题论证,二者的内容基本相同,只不过后者比前者更详尽。进行课题论证,本身也是一种研究,确切地说,是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它必须依据翔实的资料,以齐全的参考文献和精细的分析来支持自己的课题主张。通过课题论证,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创设落实的条件。  课题论证的主要内容包括:  1.课题名称、类别、负责人(课题组成员)  2.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3.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  4.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5.完成本课题的研究条件  (1)课题负责人的研究水平和时间保证  (2)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水平和时间保证  (3)资料设备和研究手段  (4)课题组人员分工  6.本课题研究所采用的方法  7.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和研究计划  8.经费预算  9.专家评定意见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科研概况

研究所定位于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在PI制的基础上,针对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主要前沿研究方向,围绕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形成了三大研究集群,涵盖五大前沿领域 。三大研究集群 :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中心·上海(筹)五大前沿领域 :基因调控RNA表观遗传学蛋白质科学细胞信号转导细胞与干细胞生物学癌症和其它重大疾病机理公共技术支撑平台 :细胞分析技术平台动物实验技术平台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化学生物学技术平台干细胞技术平台斑马鱼技术平台果蝇资源与技术平台在十二五及创新2020期间,研究所将力争在“染色质结构与功能的调控”、“细胞谱系建立和转化的功能调控”、“细胞信号转导对炎症/肿瘤的调控”等三项重大科学问题上取得突破 。 2009-2011年,研究所新增科技部、基金委、中科院及上海市科委竞争性科研项目(课题)共184项,获得竞争性经费3.73亿元 。 重大科研项目(2009-2011年) 上海生化与细胞研究所历史启动的重大科研项目   干细胞战略先导科技专项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战略先导科技专项是中科院第一批启动战略先导专项中唯一的生物专项,是“创新2020”实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期执行期5年(2011-2015),总合成经费9.2亿元 生化与细胞所积极承担专项科研任务,景乃禾研究院担任专项项目一“细胞谱系的建立于发育调控”负责人,13位研究员担任专项一、二、四学术骨干,获得子课题合同经费共计1.07亿元。自2011年初专项启动以来,至2012年,专项取得重大进展,至2012年7月,已发表Cell 1篇,Nature 2篇,Science 1篇,Cell Stem Cell 1篇, Nature Cell Biology 1篇,Developmental Cell 1 篇,Molecular Cell 1 篇 。 SCI论文发表(截止2015.01.31) (生化与细胞所发表文章必为重要科研进展,均为英文文章。 基础研究文章不同于社会科学等文科论文,无灌水抄袭一说,请阅者尊重那些辛勤的科学家)2015年,共计8篇,其中,Nature 1篇。2014年,共计64篇,其中CNS(即Cell 、Nature、Science生命科学领域三大顶尖杂志)及子刊文章共计6篇。2013年,共计66篇,其中CNS 文章5篇。2009-2012年7月,研究所共发表SCI论文388篇 ,其中:* 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论文6篇,包括Cell 2篇,Nature 3篇,Science 1篇。* 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论文59篇,包括Cell Stem Cell 2篇,Development Cell 3 篇,Molecular Cell 1篇,Blood 2篇……  2001-2011年生化细胞所发表SCI论文篇均影响因子 注:影响因子是表征文章重要程度(质量)高低的一个指标,关于其正确与否存有争论,但需知在中国,影响因子超过5的文章即被认为是极高水平的工作成果,而绝大数发表的SCI文章(包括国内主办的一些杂志)影响因子往往在零点几,甚至无影响因子可言。 2001-2011研究所发表的影响因子>JBC(该杂志2014年影响因子4.60 )文章占全部SCI论文比例 上海生化与细胞研究所2001-2011年所获得的科研荣誉部分 获奖成果(2001-2013) 成果名称获奖时间奖励名称奖励/等级单位/排序DC细胞活化调控与Th细胞分化机制在免疫相关疾病中的研究2013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新的癌症靶向基因-病毒治疗(CTGVT)2013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Nudel蛋白在细胞分裂、迁移和胞内运输中的功能和作用机理2012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上海市青科技杰出贡献奖(李劲松)2012上海市青科技杰出贡献奖  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和诊治的基础与临床2011上海市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核糖核酸的结构、功能2009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阿片类药物信号转导新机制及其在成瘾中的作用2009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亮氨酰-tRNA合成酶对底物的识别2008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精子在附睾中成熟的分子基础研究2008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与其它细胞信号通路间的对话机制2007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精子在附睾中成熟的分子基础研究2007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与其它细胞信号通路间的对话机制2006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细胞因子神经调节作用的分子机制2006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核糖体失活蛋白与核糖体RNA结构与功能的研究2005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活性多肽毒素结构与功能的研究2005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家蚕生物反应器生产生物制品的方法2004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上海市科技功臣(张永莲)2003上海市科技功臣奖  核糖体失活蛋白与核糖体RNA结构与功能的研究2003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重组基因工程药物凝血因子FVIII的研究制与开发2003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空间细胞电融合2003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3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2002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蛋白激酶在阿片类物质介导的信号转导和耐受依赖中的作用2002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2001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蛋白激酶在阿片类物质介导的信号转导和耐受成瘾中的作用2001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抗原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及动物保护效果评估2001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神经功能显像及基因治疗实验研究2001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氨基酰-tRNA合成酶及其与相关tRNA的相互作用2001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 2012年上海生化与细胞研究所申请的专利 授权专利号专利名称授权发明人专利类型200710040600.0蓬乱蛋白和β-连环蛋白之间相互作用的调节剂2012-12-19李 林 甘肖菁 王计勇 席 莹  王 伟发明专利200710044543.3胆固醇代谢调节蛋白及其用途2012-11-07宋保亮 曹 剑 王 江 戚 炜  缪红华发明专利200910051737.5抗桥骨蛋白OPN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2012-09-12孙 兵 等发明专利200710043800.1一种胆固醇代谢调控药物筛选系统及方法2012-09-12宋保亮 唐静洁发明专利200910055694.8抑制癌细胞侵袭性的方法和试剂2012-09-12金由辛 史 毅 赵波涛发明专利200910051760.4CK19单克隆抗体 其制备方法及用途2012-09-12孙 兵 潘 荣 曹刘丽 季永镛  田 林发明专利200810202412.8一种利用单层培养技术制备和分离定型内胚层细胞的方法2012-09-12王 欣 徐晨欢 吕晓雯发明专利200910045147.1一种抗病毒相关蛋白及其用途2012-09-12王 琛 阳 凯 石贺欣 刘心义  单玉飞发明专利200910198665.715-氧代绣线菊内酯抑制Wnt信号途径的新应用2012-09-12李 林 王 伟 郝小江 刘海洋发明专利200810042946.9稳定表达细胞周期因子FoxM1的体系及其医药用途2012-08-15王 欣 何志颖发明专利200810200483.4一种定型内胚层细胞的制备和分离方法2012-08-15王 欣 丁小燕 李福明发明专利200710038085.2α-突触核蛋白在筛选帕金森症药物中的应用2012-08-15胡红雨 谢圆圆 林东海发明专利200410025464.4肝细胞癌相关的蛋白质分子标记异种核糖核蛋白K的筛选及其应用2012-07-25曾 嵘 王红阳 夏其昌 李 辰  谈冶雄发明专利200810207233.3抑制TM4SF4表达的干扰分子及其应用2012-07-25赵慕钧等发明专利200610031028.7一种体外酶催化合成腺苷甲硫胺酸的方法2012-07-18赵辅昆 罗赟星 袁中一发明专利200910051004.1一种固相化SUMO化系统及固相化去SUMO化系统2012-07-18杨淑伟 程夏楷发明专利200810203005.9一种重组表达可溶性转录中介体复合物Med23亚基的方法2012-07-04王 纲 黄 燕 姚 潇 杨冠珍发明专利200410025465.9肝细胞癌相关的蛋白质分子标记原癌蛋白18的筛选及其应用2012-07-04曾 嵘 王红阳 夏其昌 李 辰  谈冶雄发明专利US8193162B2肝再生  2012-06-05赵慕钧 刘章武 秦 佳 李载平发明专利200810200207.8转基因构建物及其在制备时空可调性肝脏损伤模型中的应用2012-05-02王 欣 胡 晓发明专利200810033254.8天花粉蛋白诱导的小鼠过敏性哮喘疾病模型2012-05-02孙 兵 王 媛 毛开睿发明专利200810033086.2非洲爪蟾XPAPC基因启动子及其组织特异性增强子2012-01-11丁小燕 王金虎 娄 鑫发明专利200810037362.2抗H5N1来源的血凝素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2012-01-04孙 兵 庄筱筱 季永镛发明专利200810041219.0白念珠菌菌丝发育相关基因及其用途2012-01-04陈江野 逯 杨发明专利200510029160.X已酮糖(磷酸)激酶的应用2012-01-04曾 嵘 袁新雨 李 辰 周 晓发明专利200510029165.226S蛋白酶体调节亚基1非ATP酶的应用2012-01-04曾 嵘 袁新雨 李 辰 周 晓发明专利200510029155.9CD59糖蛋白的应用2012-01-04曾 嵘 李 辰 周 晓 袁新雨发明专利国际专利(2009-2011) 上海生化与细胞研究所获得的重大国际专利 一、培养目标 1. 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具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具有较强的事业心,积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2. 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在科学或专业技术上作出创造性的成果。  3. 身心健康。二、培养年限 硕-博连读生学制为5年,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6年半。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年限内完成学习任务。三、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培养硕-博连读研究生的一级学科为生物学,学科专业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研究方向形成了以基因表达调控为主要核心,蛋白质科学和表观遗传调控为主线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及以增殖、分化、凋亡和迁移等细胞活动的信号网络为核心,细胞行为与命运决定和干细胞与个体发育为主线的细胞生物学领域。四、培养方式 1. 硕-博连读研究生入学后,经过2-3个实验室轮转学习,进行导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行导师负责制。  2. 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科研方向,选择研究课题,研究所统一组织开题报告。研究生根据开题报告的评议意见进入论文工作。  3. 硕-博连读研究生入学时按照硕士生培养,入学后第二学年第二学期进行转博考核,即博士生资格考核。硕士研究生转为博士研究生培养时,应由本人提出申请,并获得导师推荐,由导师小组在考核前对研究生的课题工作给予指导,研究所组织考核小组根据研究生的在学成绩和研究课题内容进行审核。审核通过者可攻读博士学位;未通过者半年后可以有第二次考核机会。最终没有通过者改作硕士培养或退学处理。  4. 硕-博连读生转博后在博士二年级开始时由研究所组织考核小组对其课题工作进展进行考核和指导,即相对标准考核,未通过考核的可以半年后进行第二次考核,仍未通过者建议硕士毕业。  5. 研究生在博士三年级按照生科院的要求完成专业综述,以加强对其研究领域的深层次认识。同时研究所组织一次工作进展考核。如果研究生在考核前已达到研究所毕业答辩的发表论文要求的,可以不参加工作进展考核,届时需提出申请并提交已发表的论文。对于考核不通过的学生,建议其硕士毕业或退学。  6. 为扩大学生知识面,研究生每学期必须参加各类学术报告不得少于6次,并于每学期末提交每次报告的题目,时间,报告人以及100字左右摘要或体会。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生奖学金 年级硕士研究生硕博连读研究生博生研究生一220022003100二240024003400三260031003800四 3400 五 3800 注:1 以上奖学金为研究生所在年级的平均数 2 所有在读研究生部收学费3 自2014年下半年始,奖学金略有提高。4 奖学金由国科大和实验室共同承担,以二年级2500元(2015年)为例,国科大 500元,余下由实验室发给。5 中科院研究生除基本奖学金外,还有诸多竞争性的奖学金和各种福利。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人才培养

根据2015年8月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下属的四个研究所是中国最早被批准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是首批国家批准的博士后流动站之一;有15个硕士点、12个博士点(二级学科)、4个博士后流动站(数学、系统科学、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分布在数学、统计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五个一级学科中。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2006年度全国学科评估中,该院数学学科以本学科最高评估得分(94分)在全国62个参评单位中取得整体水平第一名;2008年应用数学获北京市重点学科;2010年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六学科获中国科学院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博士点:“数学”、“统计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数学”、“统计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硕士点: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统计学、系统理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管理运筹学、经济计算与模拟、企业管理、数量经济学、应用统计 培养成果 根据2015年8月研究院官网显示,从招收第一批研究生至今,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已为国家培养硕士研究生1565人,博士研究生1781人,其中1998年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培养了硕士生338人,博士生894人。在研究院各所培养的研究生中,愈50人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近年来,有2人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3人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人获全国五四青年奖章,3人担任“973”首席科学家,8人获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10人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一等奖,等等。例如:1991年,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为纪念中国学位制度创建十周年,表彰了一批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该院毕业生丁伟岳、郭雷、刘嘉荃、谢惠民、余其煌和陈贵强等六人被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该院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中保持良好成绩:2004年-2010年产生了8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平均每年1篇,其中2006年数学学科有6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学院入选2篇。至今有3篇获北京市优博论文;有21篇获中国科学院优博论文。 研究生培养情况统计(1998 -- 2013)年度 博士 硕士 在学学生 招生 获学位 招生 获学位 2013年 105 84 103 37 536 2012年 101 92 87 31 536 2011年 95 81 84 15 521 2010年 95 83 86 26 505 2009年 94 79 111 23 485 2008年 89 76 89 22 456 2007年 87 73 86 15 451 2006年 85 84 90 27 418 2005年 79 72 86 30 401 2004年 69 60 62 24 392 2003年 80 51 52 27 370 2002年 80 39 56 18 349 2001年 69 55 49 30 289 2000年 61 33 50 25 278 1999年 45 50 33 25 235 1998年 44 45 31 23 221 合计  894  338  培养制度 研究院2005年开始逐步实行博士生资格考试和硕转博资格考核,制定《硕转博资格考试管理办法》;加强硕转博生的专业考核和综合能力的考核工作,进一步提高研究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并保证了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较为规范的、行之有效的实施办法。该院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第一个实行资格考试的单位。研究院实行二段式的培养模式:一年级硕士生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接受基础课程训练,之后回培养单位继续专业课程学习和科研工作。从1999年至今,该院导师开设了数学学科的大部分课程,每年开设课程近100门,不少课程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课程。为保证开设课程质量,该院成立数学学科专家组,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撰写教学大纲;编制《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数学学科是第一批完成课程设置的学科。制定《研究生课程管理规定》,实现所有课程统一管理,并与其它院所和高校共享;统一规范开课大纲、规范学分,统一开具课程成绩单。该院是第一个将博士课程列入国科大教学平台。 研究生实验班 2009年该院和国科大数学科学学院联合创办“研究生实验班”。实验班是根据“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因材施教、尊重兴趣”的指导思想,按照一年级集中统一基础课教学,二年级选择导师和研究方向的培养模式,采用更加灵活的管理方式,培养高素质创新拔尖人才。根据“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因材施教、尊重兴趣”的指导思想,由该院著名学者组成导师组,以导师组的形式招生和培养,第一年不分导师统一基础课程学习和培养,一年后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导师的要求,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导师。

计算机在科学研究中能做什么?

自己看下,很抽象的。计算机模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齐磊磊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州,510006) 摘要:机算机模拟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州:它辅助或替代了传统分析式的数学模 型,提高了对复杂系统的认知程度;作为一种灵活有效的模拟工具,它积极参与建立知识框 架,处理了用传统的实验方法不能进行研究的问题,是一种特殊的科学实验。 关键词:计算机模拟;复杂系统;科学实验:有效性确认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这个认识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对世界上各种事物、 现象进行阐释分析来实现的:但实际上,世界上大部分的事物纷繁复杂,并不可能都简单地 只用传统的数学分析或统计力学这样的科学方法就可以理解掌握。随着认识对象复杂度的增 加,要想分析随处可见的复杂系统,计算机模拟不失为一个极好的选择。 一、计算机模拟及其可行性 计算机模拟,也称为计算机仿真,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模拟技术。由于计算机所具 有的独特的计算速度快、存储量大、精确度高等特点,使它适于解决那些规模大、难以解析 化以及不确定性问题。计算机模拟正是随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的第一次大 规模的发展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曼哈顿计划中对核爆炸过程的模拟,当时对核爆炸过程的模拟 使用的是蒙特卡罗(Monte Carlo)算法四对12个硬球的模拟。因为一方面,核爆炸的威力和 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及核试验的经费成本等问题决定了直接对核爆炸的链式反应过 程进行频繁的实验是不切合实际的;另一方面,核武器中的原子核数量极其巨大,简单的数 学解析式不可能对如此复杂而庞大的系统进行建模。同时,原子核之间发生反应的短暂性、 核材料的纯度、种类以及核弹头的储存时间和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促使实验人员把目光转 向了一种新的领域——计算机模拟核试验。这种模拟试验除了计算机以外,几乎不需要任何 实验设备,但却能得出大量相当有价值的数据,是一种既经济又实用的实验方法。随后这种 极具潜力的模拟方法被广泛应用到诸多领域中,为人类探索其他学科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一般情况下,计算机模拟始于一个计算机模型的建立,然后是设计一个实现这个模型的 程序。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对特定系统的抽象模型进行建模的可运算的计算机程序,是一种 将模型和计算很好地结合起来的方法。传统上,系统的形式模型由数学模型发展而来,这种 数学模型试图从一系列参量和初始条件中预测出系统行为这样一类问题中得到解析解,所阻 计算机模拟主要用来辅助或替代数学模型。在实际应用中,计算机模拟的对象通常是复杂系 统,即那种子系统间具有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或复杂适应系统,如地球生命出现以前 的导致生命的前生命化学反应、生物进化本身、个体生命有机体以及生命系统等等。计算机 模拟方法的涉及领域极其广泛,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自然科学中,在管理学和语言学等 社会科学中以及经济学、心理学等处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边缘学科中,计算机模拟已经 成为建模的一个有用的部分,它提高了我们辨明系统真正性质的能力,使我们对这些系统内 ①蒙特卡罗方法是计算机模拟的基础,它基于对大量事件的统计结果来实现一些确定性问题的计算 �9�9 166�9�9 部的活动有更深入的了解。目前看来,计算机模拟在科学领域内的应用实例已经是数见不鲜, 但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它进行分析却比较少见,所以本文的主要目 的并不是介绍计算机模拟的具体方法,而是分析它在帮助我们认知世界尤其是世界中的复杂 系统时的积极作用及其局限性。首先对计算机模拟的可行性进行简要的说明: 作为计算机模拟方法的运行平台,计算机本身就是人类思维和创造中模拟的产物:计算 机硬件系统是对认知系统的一种形式模拟;而计算机软件系统则是对人在认知过程中思维和 创造方式的一种模拟。显然,计算机身兼二职,它既是模拟的产物,反过来又是对人类思维 进行模拟的工具。由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大脑对事物的建模过程,而计算 机本身所具有的这种双重特性,使计算机建模成为可能,即它的模拟过程就是一种把人类的 先验知识转化给计算机的过程。计算机对思维的模拟特性使得它从理论上可以表征所有的人 类知识,包括外部环境和对人类自身的知识。…所以借助计算机模拟方法,可以对真实世界进 行模拟。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计算机模拟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它的积极作用也日益 彰显。 二、计算机模拟的积极作用 (1)计算机模拟解决了传统数学分析方法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数学分析只是孤立地研究某个组成部分,并不考虑相互作用的整体行为,它只适 用于各个部分相加之和等于整体行为的系统,也就是系统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时, 它才是有效的。但是,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地方都面临着复杂的非线性系统,特别是在生命、 行为、社会和环境科学以及现代技术或医学的应用领域中(例如癌症的研究、衰老研究),涉 及非常重要的复杂性的问题领域。由于这些领域内的非线性系统并不遵循叠加原理,即使我 们把非线性的复杂系统分解成我们能够认知的简单子系统,但由于众多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 相互作用,这使得系统的整体行为要比各个子系统的行为复杂得多。所以我们要想揭开这些 复杂系统其中的奥秘,解决与人类生存状况密切相关的问题,并从中得出更深层次的解释, 牛顿的经典数学和统计方法已不能独自完成。复杂性科学的先驱者之一霍兰(Holland)在研 究复杂系统变量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时指出,即使各部分间只存在极少量的简单的相互 作用,我们也不能再用分析的方法给出复杂性研究的结论。 面对无法用传统方法进行分析的复杂的系统,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美国圣菲研究 所(Santa Fe Institute)从事复杂性研究的科学家们试图找到控制复杂系统作用的基本原理, 他们以计算机为工具,发起了计算机模拟实验的方法论革命。同是圣菲研究所和洛斯亚拉莫 斯国家实验室成员的拉斯穆森和巴里特指出:由于与生俱来的系统复杂性(如复杂的生命现 象),在科学和工程这两个研究领域中,如果只使用分析性的方法并不能为自己感兴趣的性 质或引起一种现象的详细情况建立一个适当的、明确的模型,即使是在其他的并不是很复杂 的情况下,这个现象的模型仍然没有被推导出来。【2】由于计算机模拟能把分析上难以处理的问 题(如三体问题)变成计算上易于处理的问题,所以在分析性方法不易处理的情况下,人们 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计算机模拟的综合方法。 (2)计算机模拟是一种灵活有效的模拟工具,为建构理论知识提供一个主要方法 作为一种模拟工具,计算机模拟是灵活的。根据计算机模拟的定义,计算机模拟指的是 对一个系统演化过程进行动态模拟的可运算的计算机程序。也就是说,计算机模拟之所以能 模拟诸多现象,主要借助的是它的程序。计算机的程序设计语言被证明是便于进行模拟的, 而计算机的程序设计语言又是极其丰富的(自20世纪50年代出现FORTRAN语言以来,已 有数百种计算机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最常见的也有几十种),这些丰富的编程语言可以方便、 灵活地描述系统的状态以及复杂的进程。同时计算机程序中涉及的基本语句少,但却具有强 大的功能,如可以静态地表示逻辑关系、表示模糊数值或随机数值:也可以动态地进行数值 计算、表示时间进程和活动的过程。所以有人说,当一切方法都用尽,再也没办法解决问题 时,不妨试试计算机模拟。【j1 在众多科学学科中,有些学科(如物理学)的理论发展较为成熟,但有些新兴学科或者 是综合学科(如生命科学、心理学、系统科学等)中却缺少那些对现象进行解释的简洁优美 的理论,在这些学科中,对现象的解释典型地是用自然语言叙述表达出来,而且并不总是建 立在明确完整的范式基础之上的。而计算机模拟是一个从代表了系统行为的计算模型的执行 过程中获得结果的动态过程,它可以通过复制系统的行为提供获取计算模型的途径。按照这 个观点,计算机在模拟过程中并不需要一种用于分析的结论性的理论,就能动态地模拟出较 为直观、较为清晰的结果,如可以打印的数据、动态变化的图形等等。这样,在缺乏满意理 论的前提下,计算机模拟的结果,可以积极参与建立理论框架,在创立科学理论中发挥着重 要的作用。 (3)计算机模拟是一种特殊的科学实验 在科学研究中,并不是所有的科学问题都能直接付诸于实验的,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 越多地出现了许多非实验所能解决的问题,这主要是指那些由数量大、关系复杂的子系统所 组成的非线性系统引起的问题。面对这些复杂系统,计算机模拟无论在应用方面还是在认识 论方面都表现出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科学家研究那些不能用传统的实验方法进行研究的 问题。在这种意义上,可以把计算机模拟看成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实验方法的特殊的科学实 验。我们这里所说的传统的实验指的是为实现某种目的,实验人员在实验室中对实验仪器的 操作过程。以生物学为例,这种传统的实验指的是在生物体内或在生物体外(如在试管内) 完成的实验。相对于传统的实验模式,计算机模拟处理速度快且经济安全,它能起到实验的 作用且它的应用领域又不只局限于实验。 以计算机模拟形式完成的特殊实验通常被称为硅实验,这类实验是通过运行计算机程序 来完成的,它具有两种功能:第_个功能是干预(加快或减慢或中断)实验过程,如可以随 时运行、停止、接受检查,并可以在新的条件下重新开始运行,这些都是难以从实际实验中 得到的,而在大多数现实的动态系统中也是无法实现的(如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借助这个 功能,在需要推动事物的正常发展过程时,计算机模拟可以实现这种目标;第二个功能是模 块化。这里我们所说的模块化主要是从功能角度而言,模块类似“黑箱”,更形象地说就是将 其“打包”或者是“封装”,也就是在对系统进行模拟实验时,无需了解它的各令子系统的内 部结构,只需知道它具有什么功能就可以了。其优点是在对被模拟系统进行计算机模拟时不 用深究其变动机理,只要从实际数据或直观感觉出发,进行模拟,然后根据模拟结果进行反 馈控制,修改模拟程序,最后使模拟结果尽可能地接近真实数据。 另外,由于实际实验的局限性,常用计算机模拟来代替实际的实验来研究那些难以达到 的系统,如对微观或宏观世界中的许多系统进行探索时,计算机模拟方法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这个原因,模拟被看成是在现实中不可能完成的实验的替代物,这里的不可能性是从理 论或者是实践的角度而言:从理论的角度来说,不可能的实验指的是分析与事实相反的情况, 例如去研究与真实事物有差别的某些基本常数(如,电子的电荷)可能具有的数值;从实践 �9�9 168�9�9 的角度来说,不可能的实验指的是对我们不可能接近的诸如一颗恒星的内部结构这样的对象 进行的研究或操作。所以在科学研究中,计算机模拟不只是实验,它是一种特殊的科学实验, 一种理论上的模型实验,一种思想实验,它是联系理论与实验之间的桥梁。〔41 尽管计算机模拟方法还存在着诸多局限性,∞但这与它在科学研究中的推动作用比较而言 则是小巫见大巫。以系统科学的发展为例,现代系统思想在上世纪初就已经在科学和工程中 初露端倪,但直到20世纪的40年代末50年代初期全电子数字计算机出现后,它的重要性才 日趋显现并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迅速发展起来。计算机模拟方法的出现说明了为什么在计算 机技术出现之前,对具有复杂性特征的系统的研究无法获得成功的原因,也说明了为什么现 在系统科学的发展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关系如此密切。《一种新科学》(ANew Kind ofScience) 的作者沃尔夫拉姆曾经提出,科学正处在一种新型研究方法变革的重大时期,这种新型的研 究方法就是计算机模拟实验。〔5】以计算机为运行平台的模拟方法是自1 7世纪伽利略创建受控 实验的科学方法以来的又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研究方法,它不仅弥补了人类思维的弱 点,也缓解了人们在研究工具上的局限性。计算机模拟方法的蓬勃发展承载着社会的发展, 促进了科学研究的进步,提高了人类认识的能力。计算机模拟方法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 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3种?

一、经验方法 一般说来,科学研究就是追求知识或解决问题的一项系统活动;有待解决的问题都是与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有关的问题,而本质和规律是隐藏在现象中的,即在经验材料的背后.只有在关于对象的经验材料十分完备、准确可靠时,才能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才能解决科研课题,即解决科学的问题.获得经验材料的方法就是经验方法,通常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1、文献研究法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文献研究就是为了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个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有了这种了解,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把前人和当代的成果作为进一步前进的起点,不重复前人已经做过的工作,避免前人已经走过的弯路,把精力放在创造性的研究上. 文献研究法就是有关专业文摘、索引、工具书、光盘以及Internet教育信息资源等文献的检索方法以及鉴别文献真伪、发挥文献价值与创造性地利用文献的方法. 2、社会调查法 社会调查法就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对社会现象进行考察,从中获得来自社会系统中各种要素和结构的直接资料的一种方法.根据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的不同,社会调查法可分为访问调查、问卷调查、个案调查等多种方法.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经常使用问卷调查法. 3、实地观察法 实地观察法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观察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的方法. 4、实验研究法 实验作为一种科学认识方法,开始是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以后逐渐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实验研究法是实验者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改变某些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方法.实验研究法的基本要素是实验者,即实验研究中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主体;实验对象,即实验研究所要认识的客体;实验环境和手段,即实验对象所处的社会条件.在教育技术实验研究中,实验环境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与学活动的特定社会条件;其实验手段就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刺激、干预、控制、检测实验对象的活动.实验研究的过程,就是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二、理论方法 要达到完整的科学认识,仅仅运用经验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运用科学认识的理论方法对调查、观察、实验等所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把原来属于零散的、片面的和表面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使之上升为本质的、深刻的和系统的理性认识.科学研究法中的理论方法就是提供这种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切实可行的、具体的思考方法与加工处理的步骤的方法.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数学方法 所谓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况下,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 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要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中,数学方法主要是运用统计处理和模糊数学分析方法. 2、思维方法 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三、系统科学方法 20世纪,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向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发展综合思维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地完善.而以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方法,又为人类的科学认识提供了强有力的主观手段.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变了科学方法论的体系.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为经验方法,作为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来使用,也可以作为理论方法,作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来使用,而且作为后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显.它们适用于科学认识的各个阶段,因此,我们称其为系统科学方法.

系统科学研究生出来干嘛

系统科学研究生出来干嘛加特消息可供参考:一、简述系统科学是研究系统结构和行为的一门科学,它涵盖了多个领域,如系统理论、系统方法、系统管理等等。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系统科学的研究和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这个领域的研究中。二、相关工作1、系统科学研究生可以选择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在大学或研究机构中,从事系统科学的研究,可以深入研究系统理论、系统方法、系统管理等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探索新的研究方向,为系统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2、系统科学研究生也可以从事相关的技术和工程工作。例如,在软件开发中,可以利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设计和开发更加复杂和高效的系统;在工业工程中,可以利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优化生产流程和管理。3、系统科学研究生还可以从事管理和咨询工作。例如,在企业管理中,可以利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优化管理流程和提高效率;在咨询行业中,可以利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4、需要注意的是,系统科学研究生在就业时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此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系统科学的研究和应用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因此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技术和方法。三、系统科学1、系统科学是研究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关系、演化和调控规律的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它以不同领域的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从系统和整体的角度,探讨复杂系统的性质和演化规律。2、目的是揭示各种系统的共性以及演化过程中所遵循的共同规律,发展优化和调控系统的方法,并进而为系统科学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军事、生物等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现代科学研究有哪主要三大基本方法

一、经验方法 一般说来,科学研究就是追求知识或解决问题的一项系统活动;有待解决的问题都是与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有关的问题,而本质和规律是隐藏在现象中的,即在经验材料的背后.只有在关于对象的经验材料十分完备、准确可靠时,才能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才能解决科研课题,即解决科学的问题.获得经验材料的方法就是经验方法,通常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1、文献研究法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文献研究就是为了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个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有了这种了解,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把前人和当代的成果作为进一步前进的起点,不重复前人已经做过的工作,避免前人已经走过的弯路,把精力放在创造性的研究上. 文献研究法就是有关专业文摘、索引、工具书、光盘以及Internet教育信息资源等文献的检索方法以及鉴别文献真伪、发挥文献价值与创造性地利用文献的方法. 2、社会调查法 社会调查法就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对社会现象进行考察,从中获得来自社会系统中各种要素和结构的直接资料的一种方法.根据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的不同,社会调查法可分为访问调查、问卷调查、个案调查等多种方法.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经常使用问卷调查法. 3、实地观察法 实地观察法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观察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的方法. 4、实验研究法 实验作为一种科学认识方法,开始是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以后逐渐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实验研究法是实验者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改变某些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方法.实验研究法的基本要素是实验者,即实验研究中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主体;实验对象,即实验研究所要认识的客体;实验环境和手段,即实验对象所处的社会条件.在教育技术实验研究中,实验环境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与学活动的特定社会条件;其实验手段就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刺激、干预、控制、检测实验对象的活动.实验研究的过程,就是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二、理论方法 要达到完整的科学认识,仅仅运用经验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运用科学认识的理论方法对调查、观察、实验等所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把原来属于零散的、片面的和表面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使之上升为本质的、深刻的和系统的理性认识.科学研究法中的理论方法就是提供这种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切实可行的、具体的思考方法与加工处理的步骤的方法.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数学方法 所谓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况下,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 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要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中,数学方法主要是运用统计处理和模糊数学分析方法. 2、思维方法 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三、系统科学方法 20世纪,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向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发展综合思维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地完善.而以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方法,又为人类的科学认识提供了强有力的主观手段.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变了科学方法论的体系.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为经验方法,作为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来使用,也可以作为理论方法,作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来使用,而且作为后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显.它们适用于科学认识的各个阶段,因此,我们称其为系统科学方法.

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的成果展示

特种建筑技术服务安徽省特种建筑技术承包公司凭借该院的综合技术优势,紧紧瞄准国内外特技施工技术,采取引进、消化、发展的方式,在建筑物诊断技术、地基基础和建筑物加固、钢结构加固、结构纠偏、预应力技术、砼裂缝修补、钢筋锚固、地下室堵漏、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技术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完成高难度施工技术处理数十项,开辟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新市场。桩基施工 安徽省建科地基基础有限公司以地基基础施工、设计与处理、深基坑支护为主要业务范围,拥有900t级静力压桩机和相关施工设备。施工图审查 安徽建科施工图审查有限公司是安徽省建设厅批准的一类审图机构,审查范围为房屋建筑工程,业务发展迅速。 由该院主管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安徽建筑》(全国统一刊号:ISSNI007-7359/CN34-1124/TU)是安徽省建筑行业省级权威性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己进入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和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誊。已发行100多期,受到广大科技管理人员的热爱。 改革开放给该院带来了勃勃生机,市场经济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全院职工将坚持“严谨、创新、团结、奉献” 的院风,积极进取、努力开拓、再创新辉煌。 序号 获奖成果名称 获奖时间 获奖类别 1 明矾石砼膨胀剂砼防水屋面 1978 全国科学大会奖、安徽省科学大会奖、华东地区建筑标准设计二等奖 2 明矾石微晶铸石球磨机衬板 1978 全国科学大会奖、安徽省科学大会奖 3 ø100×200mm小口径自应力管立式振动制管工艺 1978 全国科学大会奖、安徽省科学大会奖 4 环氧胶泥粘结砼压力管平接头 1978 安徽省科学大会奖 5 利用煤矸石代替粘土生产快硬水泥和矿渣水泥 1978 安徽省科学大会奖 6 精铸JM-12型锚具 1978 安徽省科学大会奖 7 YD-5型移动式电动冷镦机 1978 安徽省科学大会奖 8 明矾石自应力水泥 1978 安徽省科学大会奖 9 装配式火板居住建筑 1978 安徽省科学大会奖 10 皖G-08《钢模板现浇楼梯》 1980 华东地区建筑标准设计三等奖 11 明矾石砼膨胀剂 1981 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发明三等奖 12 煤矸石无熟料水泥全煤矸石制品 1981 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13 内板外砌住宅建筑成套技术研究 1983 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14 “811”颜色内墙涂料 1983 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15 合肥地区砼非破损测强基准曲线 1983 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16 苯乙烯-丙烯 1984 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17 PVC塑料排水管道在住宅上的应用 1984 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18 全煤矸石水泥砼小心空心砌块成套技术研究 1985 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19 安徽省科技发展规划1996-2000 1985 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20 ZM早强剂 1986 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21 砖混结构改革及其通用化 1986 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22 炉渣小砌块农房墙体抗震 1986 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23 粉煤灰铝酸盐水泥 1986 省科技成果四等奖 24 CW-L早强减水剂 1986 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25 炉渣砼小型空心砌块作承重砌块研究 1986 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26 非烧结普通砂砖 1989 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27 非烧结普通砂砖 1990 省科技进步四等奖、省双百活动奖 28 明矾石砼膨胀剂在粮仓、地面、护壁、自防水析板中的应用和地下室砼结构防水成套技术研究 1990 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9 非煅烧粉煤灰轻骨料应用技术研究 1991 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30 NC新型复层涂料 1992 淮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31 明矾石砼膨胀剂 1991 省星火科技三等奖、合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32 明矾石砼膨胀剂和明矾石复合膨胀剂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1993 建设部九三年度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三等奖 33 明矾石砼膨胀减水复合剂在砼灌注桩中的应用 1993 全国专利科技成果精品城金奖、合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34 IC新型内墙涂料 1993 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35 合肥四方商厦工程 1993 省优秀建筑设计三等奖 36 《明矾石膨胀剂设计、施工规程》DB34/041-90 1993 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37 QI复合外墙涂料 1993 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38 MC多彩涂料 1994 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39 SR耐擦洗涂料 1994 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40 CM新型防水涂料 1995 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41 高孔洞率多孔砖建筑应用技术 1995 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42 省公路技校教学综合楼 1995 省优秀建筑设计三等奖 43 高强砼研制与应用 1996 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44 合肥地区住宅主导建筑体系和主导墙体、材料可行性研究 1996 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45 《预应力非煅烧粉煤灰轻骨料砼空心板》标准图集的编制与研究 1997 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46 砖石结构古建筑的渗浆加固 1998 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47 《砼小型空心砌块砌体工程施工及规程》编制与研究 2000 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48 一种洗煤泥球型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2000 省级科技成果奖 49 新型聚羧酸类系列混凝土高性能减水剂的研制 2004 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50 《混凝土回弹计算软件的设计》 2004 安徽省重大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成果奖 51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施工及验收规程》 2005 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安徽省优秀标准设计项目一等奖 52 60m直径无中心支承、有侧限网壳结构屋面水泥熟料库关键技术应用 2009 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53 木质素磺酸盐改性剂的研究和应用 2009 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54 蒸压加汽混凝土砌块建筑构造规程 2009 安徽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叁等奖

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学校中东北林业大学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哪一个更好?

当然是东北林业大学好,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偏植物研究,实际应用性差,东北林业大学偏设计,应用性强。不过这两所都没有北林,同济,南林好。要报专业硕士直接报北林吧,比他的城市规划好考多了。英语只考英语二。考上了一年上课,半年实习,半年跟导师写论文。

衢州市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待遇

好。衢州市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待遇月工资四千到五千,五险一金、双休、年终奖、过节福利。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林中心李江南是什么级别?

事业单位正处级干部。

山东农业大学与山东林业科学研究院联合培养研究生什么意思,是好还是不好?

山东农业大学与山东林业科学研究院联合培养研究生,是以山东农业大学名义招生,在山东林业科学研究院招生。没有山东农业大学单独招生好。

万宁林业科学研究院技术人员工资

万宁林业科学研究院技术人员工资一般每月2000元-4000元。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毕业生要先实习,实习期间执行实习工资,试用期一般3个月,薪资具体面谈,看实际工作量,一般每月2000元-4000元,无五险一金。实习期满后双向选择,聘用后参照省自筹事业单位工资标准,有五险一金,额外有奖励性绩效,年薪一般不低于省级一类事业单位工资标准。万宁林业科学研究院,成立于2021年,位于海南省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宗旨和业务范围是林业技术推广林业技术推广活动监督管理与指导林业技术人员培训。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的技术机构

设置在研究所的全国性学术、技术机构还有:中国林学会林产化学化工分会;国家林业局林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中国林产化工科技情报中心站;国家林业局林产化学工程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国家林业局南京科技扶贫中心等。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的职能部门

所科技处工作介绍 所科技处主要协助所领导负责全所的科技管理工作,具体职责如下:负责组织制定全所科研规划和年度计划、上级布置的研究规划任务、组织制定全所有关科研工作制度和规章制度,并监督检查贯彻执行情况、负责组织科研课题申报,协助计划财务部审核经费申请计划、负责研究项目的课题立项、进展检查、验收组织以及成果管理、协助计划财务部做好科研课题、外事和资产方面的经费控制计划;负责研究、外事、资产方面统计工作;负责对全所各单位的科研业务进行指导、监督、检查。

永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属于市林业局管理吗?

永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确实是不属于市林业局管理的,相当于是平级单位,属于省林业厅管理。

江门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上午9点到12点,下午3点到5点。根据查询华图教育官网显示,事业单位上班是工作日上午9点到12点,下午3点到5点,周末是双休不上班的,因此江门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上班时间是周一到周五上午9点到12点,下午3点到5点。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的历任所长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樊建平男 汉族, 1920年1月生,河北武强人,中共党员。1938年参加革命,曾任林业部木材公司人事科长,秘书处副处长,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所造林室副主任;1960年起任林化所长,党总支书记,党的核心小组组长。全复 男 汉族,1960年3月前在中国林科院工作,1960年3月至1965年12月任林化所副所长,总支副书记,1965年12月调云南省昆明市工作。张平 男 汉族,1924年1月生,中共党员。1966年4月前南京林学院工作,1966年4月来所工作任总支副书记,1979年3月调江苏省科委工作。吴毅 男 汉族,1923年7月生,江苏扬中人,中共党员,正局级待遇。1941年10月参加新四军,1949年5月东北林业总局,1953年9月林业部,1956年10月河北大学学习,1960年9月北京林学院,1963年6月东北林学院,1978年6月至1983年5月任党委书记。贺近格 男 汉族,1919年8月生,河南巩县人,中共党员,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国家级津贴和早期回国专家。江苏省第五,六,七届人大代表。1945年2月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毕业,1948年2月派往澳大利亚进修木材化学。1950年10月回国在中央农垦部工作,1960年来林化所工作,任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78年12月至1984年5月任所长。王定选 男 汉族,1932年11月生,湘南汉寿人,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津贴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劳动模范。1962年初德国德累斯顿技术大学化学系毕业,同年6月来所工作,1978年12月任副所长,1984年5月至1990年1月任所长。张宗和 男 汉族,1940年11月生,河北丰润人,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津贴和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劳动模范。1964年8月东北林学院林产化工专业毕业来所工作,1980年6月至1987年4月任副所长,1990年1月至1993年3月任所长。王超 男 汉族,1926年1月生,河南新安人,中共党员,局级待遇。1945年3月杭大太岳分校,晋冀鲁预军政大学,1947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任职,1957年11月水利部农田水利局,1962年农业出版社,1970年11月白龙江林管局,1979年4月中国林科院亚林所,1981年6月至1984年12月任所党委副书记。蒋振先 男 汉族,1929年7月生,江苏江阴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1952年8月江苏省句容林校毕业,1958年8月北京农业大学农经系毕业留校工作,1970年8月中国农林科学院大寨服务队工作,1994年2月来所,1983年5月至1990年3月任所党委书记。钟运猷 男 汉族,1941年3月生,广西钦州人,中共党员,研究员。1963年8月华南农学院林化专业毕业在林业部林产工业设计院工作,1970年12月黑龙江省林业设计院,1976年4月农林部设计院,1978年4月来所工作。1984年4月至1987年4月任副所长。李宗来 男 汉族,1940年7月生,江苏连云港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1960年6月南京林校毕业,1965年7月南京林学院林化系毕业到云南省林业厅工作,1972年9月到广西南宁农林局,1978年5月来所工作。1987年4月至1993年3月任副所长。王咸华 男 汉族,1939年9月生,江苏阜宁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1964年8月南京大学化学专业毕业到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所工作,1982年8月来所工作,1987年4月至1990年4月任副所长,1990年6月调广西河池地区工作。黄国兴 男 汉族,1933年8月生,浙江渚暨人,中共党员,工程师。1951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9年10月中国林科院人事处﹑林机所工作,1961年9月来所工作,1987年4月至1990年年4月任副所长。吴在嵩 男 汉族,1935年7月生,江苏扬州人,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家级政府津贴。1961年民主德国德累斯顿技术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到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工作,1984年8月来所,1990年3月至1994年4月任所党委书记。沈兆邦 男 汉族,1939年1月生,江苏太仓人,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家级津贴。1961年7月苏联列宁格勒森工学院化学系毕业来所工作,1982年至1984年前往瑞典,英国进修,1990年4月任副所长,1993年3月至2000年12月任所长。1997年4月至2000年12月任所党委书记。陆德兴 男 汉族,1938年5月生,上海人,中共党员,副局级。1962年8月南京林学院林学系毕业到中国林科院林研所,1969年10月四机部410职工医院,1974年11月林化所,1985年1月南京能源工程学院,东南大学,1992年4月来所工作至1996年12月任副所长,1994年4月至1997年4月任所党委书记。孙先玉 男 汉族,1957年1月生,山东胶县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1975年8月黑龙江省大海林林场,1982年7月东北林学院林化专业毕业到林化所工作,1993年3月至1996年12月任副所长。储富祥 男 汉族,1963年9月生,江苏宜兴人,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家级津贴,首次国家“百千万”人才人员。1983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考入中国林科院硕士研究生,1986年8月硕士毕业留所工作,1991年8月博士研究生毕业。1996年12月任副所长,2001年1月至2004年1月任所长。2004年2月调至林科院任副院长。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可以考选调生吗

可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可以考选调生,选调生是针对所有在校本科生及本科生以上的考试,选调生是为各级机关培养后备干部的。

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的领导介绍

汪奎宏   现任浙江省林科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浙江省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副会长、浙江省植物生理学会常务理事,浙江农林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林业局跨世纪培养人选、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长期从事竹类栽培与加工、植物生理方面的研究,曾获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奖、浙江省第四届青年科技奖、“全国星火标兵”等荣誉称号,是我省竹类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汪奎宏同志共主持或参加完成了50余项科研、推广项目,共获科技进步奖16项。其中,主持完成的“竹材深加工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主持完成的“毛竹笋用林丰产结构调控技术研究”、“环保阻然中密度复合板的研制开发”、“香菇栽培基质资源开发利用”、“毛竹林可持续经营技术”分别获得浙江省科技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出版《中国毛竹》等专著11本,其中主编6本。负责建设浙江省竹类研究重点实验室。在竹类栽培、竹材加工、竹工机械研究上成效显著。   在科研工作上汪奎宏同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科技与实际相结合,着重研究解决困扰林农经济发展的问题,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他经常深入林区,把科技知识送到林间地头,为当地的林技人员和广大林农讲授有关实用技术,受到各地群众欢迎,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   江波  现任浙江省林科院副院长、浙江省林产品质量检测站站长,研究员。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学博士,国家林业局营林咨询专家,江西农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西南林业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林学会森林食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浙江省林业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浙江省森林生态重点创新团队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贴,获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青年科技奖、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和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等荣誉称号。   长期从事森林培育与生态研究,主持或主要参加完成国家攻关、省重大等各类科研项目32项,共获科技进步奖12项,其中主持完成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0年)、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2008年)、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1997年、2001年、2007年);出版《森林生态体系快速构建理论与技术研究》、《多功能用材林研究》等专著8部、论文集2本,公开发表主要论文5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制订技术标准与规范8个,认定林木良种8个。   牵头负责的创新团队建立并提升了我国区域森林生态体系快速构建理论,丰富了多功能森林经营技术体系,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关键技术上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创立了浙江省森林生态定位监测网络,在生态林营建、榉树杉木良种选育、生态功能评价及林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形成了自身优势与特色,将及时运用原创性研究成果,率领团队积极开展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工作。   朱光权  调研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森林培育技术研究工作和党务工作。1997年赴日本福井研修1年。   先后主持或主要参加完成了省重大项目、国家林业局重点项目、省基金课题、林业厅重点项目、丽水市重大项目等共12项。取得了具有实用价值和显著经济效益的研究成果6项,其中《爆碎法提高饲料利用率及其效果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香菇栽培基质资源开发利用》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短轮伐期菇木林培育技术研究开发》获国家林业局科技进步三等奖,《浙江省营林技术决策咨询系统研究与开发》获省林学会科技兴林奖二等奖;《食用菌胶囊菌种标准化繁育技术开发研究》获省林业局、省林学会科技兴林奖二等奖,《HACCP在出口食用菌栽培与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获丽水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已发表学术论文21篇,合著出版著作3部。   柳新红  现任浙江省林科院副院长、研究员。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育人员,中国林科院森林培育学博士。曾获全国优秀林业科技工作者、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等荣誉称号。   1993年以来先后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南山区兰花资源调查与评价”、省林业厅重点推广项目“森林蔬菜栽培与利用技术推广”、浙江生态省建设考核重大项目和丽水市重大科研推广项目“短轮伐期高效工业原料林定向培育关键技术研究”、省科技攻关项目“珍稀速生原料林树种——翅荚木引种及其快繁技术研究”、省林业厅省院合作项目“短周期工业原料林树种选择和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项目“特种工艺用材新品种选育与定向培育研究中试”和“东京野茉莉高档食用油料林定向培育与油脂精炼工艺研究”、省创新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专项“浙江省林科院林木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建设”等。现为浙江省林科院林木育种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浙江农林大学和西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市厅级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三等奖4项。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中国翅荚木》、农业部规划《园林制图》教材、《森林蔬菜利用和栽培》和《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产业建设》等专著。   朱汤军  现任浙江省林科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经济林培育与林业碳汇的研究工作。浙江农林大学和西南林业大学硕士生导师;省薄壳山核桃协作组、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林业碳汇与计量)核心成员。   主持国家林业局“948”项目(薄壳山核桃优质良种杂交配置技术引进)、省重大攻关项目(薄壳山核桃优新品种引进、繁育与评价)及编制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等项目6项,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其他省市项目9项,分别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林业厅“科技兴林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杭州市政府奖项3项,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浙江省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造林再造林项目潜力分析》等论文16篇,其中第1作者6篇。参与编写《图说森林野菜高效栽培技术》、《浙江省山地困难立地造林技术规范》等专著。   陈顺伟  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浙江省森林资源生物与化学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林学会林产化工分会理事,浙江省“十二五”成果转化工程“农产品加工与安全技术”咨询专家,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浙江农林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硕士生导师。曾获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林业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林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长期从事林产品加工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和在研的国家科技攻关、国家林业局“948”、省科技重点等科研项目12项,其中主持完成的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招标项目“高品质竹醋液机械化连续式生产技术研究”,在竹炭、竹醋液生产规模、得率和质量方面居国内外同类研究领先水平;主持完成的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利用林副产品废弃物制造清洁炭的关键技术研究及中试”项目,研制的成型机、炭化炉等成套设备产品分别出口俄罗斯、韩国、德国等11个国家,是当前国内生物质致密成型生产机制炭主流设备。成果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5项(其中主持完成2项)、三等奖4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发表学术论文60篇,出版专著3部。作为技术负责人签订技术转让服务合同21项。

怀化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待遇

怀化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待遇怎么样?怀化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待遇好。怀化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工资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发放,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津贴等平均工资,水平在3000元到5000元每月,此外还享有社保福利、节日福利等。怀化市,别称“鹤城”,古称“鹤州”“五溪”,湖南省辖地级市,位于湖南省西部偏南,处于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之间,地处北纬25°52′22″~29°01′25″,东经108°47′13″~111°06′30″之间,总面积27564平方千米。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的介绍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简称森环森保所。前身是原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和森林保护研究所。设有森林生态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森林保护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和野生动物保护硕士学位授予点。国家林业局重点开放性实验室─森林生态环境实验室和森林保护学实验室挂靠单位。 森环森保所拥有植物胚胎、生态、环保、电镜、有机分析、无机分析、昆虫病理、菌种、野生动物等实验室, 各实验室建筑总面积8000多平方米,科研仪器设备总投资1200多万元。本所的分析室是本院的化学分析中心,主要提供科研、教学及开发等的物理化学分析服务项目。配有价值100万美元的大型精密仪器 , 如: 电子显微镜、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 该所是林业系统唯一的国家环境影响评价甲级证书持有单位, 可以承担国家级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任务。五个标本馆——植物、动物、植物病害、昆虫标本馆和线虫玻片标本馆共收集保存标本,保存标本18000多种,20多万号。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是中科院么

这是两个单位,中科院的全称是中国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的简称不是中科院而是林科院,中科院进行的是全面的基础科学研究,林科院进行的是林业科学研究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怎么样?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更多信息和资讯。

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怎么样?

简介: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58年,是全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纯公益类林业科研院所,综合实力位居全国林业科研院所前列。下设4个职能部门、7个研究所、3个中心和1个试验林场,开展森林培育、森林生态、林产化工、森林食品、生物技术、林业规划、林业改革发展、新材料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建有“浙江省竹类研究重点实验室”和“浙江省森林资源生物与化学利用重点实验室”。注册资本:2140万人民币

请问 林业科学研究与林业科学 是同一个期刊吗?

不是的,林业科学更好一点。都是中国林科院主办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怎么样

北京林业大学的园林很好 该专业和北大清华有一拼 林科院好像没有园林设计的专业吧 植物类的也还行吧 补助待遇要好过林大一点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的大事记

2008大事记1月11日全国人造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木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叶克林所长及全国人造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吴丹平、中国木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虞华强等出席国家林业局科技司在我院组织召开了“2008年林业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和技术归口单位负责人会议”。1月12日,由我所、中科院和南京林业大学等12个单位共同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农林生物质工程》之《农林剩余物制造绿色建材新产品开发》课题2006-2007年度总结暨2008年工作安排会在江苏省灌南县顺利召开。1月15~23日,澳大利亚Gary Waugh和Gerry Harris两位专家应邀来所进行学术交流,并参观了我所实验中心。1月23日,木工所2008年退休职工迎新春茶话会在315会议室召开。1月25日,所工会举行“木工所新春联谊会”。1月25日,我所印发《木材工业研究所非在编合同制人员管理暂行办法》,以此认真落实劳动合同法,规范非在编合现制人员的管理。2月1日,中国人工林木材研究(JICA)项目事后调查评估座谈会在我所召开。2月2日 木工所职工积极参与“为雨雪冰冻灾区林业部门和职工捐款献爱心活动” 全所共有包括退休老同志在内136人捐款,共计捐款6815元。2月3日,我所副所长吕建雄博士入选2007年“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月15日,中组部、团中央“博士服务团”赴内蒙古成员一行七人,在北京市委组织部人才处刘丽明处长带领下,考察我院,并参观了我所实验室。3月3~5日,我所陈志林博士参加由中国阻燃学会、阻燃制品标识信息中心主办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共场所阻燃制品及组件燃烧性能要求和标识》宣贯大会,并当选为中国阻燃学会理事、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七分技术委员会通讯委员。3月5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大项目稽查特派员办公室陶学新处长等一行,来我所检查“国家木材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条件建设项目”执行情况。3月7日 在院党群部召开的“三八”妇女表表彰大会上,我所多位女职工受到表彰。3月,标准化研究室副主任段新芳研究员被北京市海淀区建设委员会聘任为特约监督员,聘期两年。3月10日,黄安民博士代表我院参加“第十五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报告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第六次筹备会议。3月11日,叶克林所长、吕斌常务副主任参加久盛公司在上海国际地面铺装材料展览会的“2008年中国实木地板风格流行趋势暨久盛原生态珍贵系列产品新闻发布会”。3月17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国认实函[2008]38号文件,批准“国家人造板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扩展检测项目,更名为“国家人造板与木竹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3月17日湖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林科院湖南分院)林产工业研究所所长黄军研究员等一行7人来我所进行访问和交流。5月14—20日,全所职工、我院客座研究员等累计五批次向汶川地震灾区共捐款10.839万元,。4月22日下午,在学术报告厅,院人教处组织召开了“木工所领导班子换届大会”。4月8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林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罗伦特工作站”正式在南京挂牌成立。4月24日,叶克林所长和吕建雄副所长为林科院第七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5月7日,原林业部副部长刘于鹤及陈统爱、甄仁德和张久荣等老领导莅临我所视察指导,储富祥副院长看望了来访的各位老领导。5月9日至16日,由院计财处聘请的北京中天鸿会计师事务所对我所2006-2007年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和检查。5月12日,所长叶克林研究员应邀出席由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共同主办的“中国木材安全与林产品贸易全球化国际研讨会”,并作题为“浅析中国木材安全问题”的报告。5月18日,我所机电室周永东副研究员获得茅以升木材科学技术科研专项一等奖、人造板与胶粘剂室彭立民副研究员获得科研专项二等奖;我所2005级博士生林兰英、黄晓东和曹永建,2005级硕士生徐明、张亚慧等获得茅以升木材科学技术教育奖学金。5月22日,国家发改委以2008年34号公告形式发布评价结果,木材工业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83分的成绩在80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并列考评第12名。5月23日,按照中央组织部和国家林业局直属机关党委要求,我所共交纳“特殊党费”36400元。5月26日,苏格兰Napier大学木材工程中心的John Moore博士一行来我所访问,做了题为《英国森林—建筑领域一种可持续的资源》的学术报告,并参观我所实验中心。5月28日,人造板与胶粘剂研究室陈志林博士、机电研究室安源助理研究员和蒋佳荔博士研究生等三人抵达美国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开始我所与美国林产品研究所的对接合作研究。5月28日,澳大利亚林业代表团新南威尔州(NSW)林务局研究员Helen Smith女士、Dane Thomos先生,组培专家Jan Cousins女士,大河木材公司运营经理Stuart Austin先生等一行,由国家林业局对外合作项目中心郭瑜富副处长陪同访问我所。5月30日,叶克林所长受院领导委派,在福建莆田市做题为《木质新材料及其应用》的专题讲座并就筹建“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莆田分所”事宜交换了意见。6月2~6日,材性室任海青研究员和殷亚方副研究员代表我所应邀参加在日本宫崎县宫崎市举行的第10届世界木材工程大会。6月11~7月2日,叶克林所长随中国政府代表团赴美国参加了中美木材非法采伐及其有关贸易双边论坛、2008年国际林产工业纳米技术研讨会、第62届国际林产品学会年会并作题为“中国木材科学技术回顾与展望”报告。6月16日,王正副所长等随院领导赴莆田参加“福建6.18成果交易会莆田专场”,并考察了相关企业、港口及进口木材检验除害处理区。6月17日,英国Napier大学Binsheng Zhang博士来我所进行学术交流。6月18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农业食品部蔡彬处长在国家林业局科技司标准处程强同志陪同下,来我所主持召开林业标准化工作座谈会,并检查指导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近期工作。6月30日,国家林业局祝列克副局长、计资司姚昌恬司长、王前进巡视员、预算处沈和定处长、建设处刘跃祥处长、工程处郝雁玲处长,计划处田勇臣副处长、科技司计划处杨锋伟处长等领导,到我院考察院区基本建设项目执行情况,。7月6日,我所和中国林产工业协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地板和装饰纸行业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7月5~14日,马来西亚普特拉大学Jegatheswaran Ratnasingam博士来所访问。7月12日,浙江林学院副院长鲍滨福教授及工程学院院长刘志坤教授一行5人访问我所。7月15日,科人字[2008]100号文件通知,我所班子换届各种完成。王正为正处级。根据国家林业局林人任字[2008]9号文件,所党委书记程放为副司局级。6月17~27日,国际热带木材组织(ITTO)项目“改进与多种利用中国南方热带人工林木材,以减少天然林供应不足的压力”项目后评估会议在我所举行。7月21至25日,我所组团赴马来西亚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木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年会。8月29日经所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成立木工所第八届学术委员会。9月1日经所党委会议研究,叶克林所长决定聘任吕斌同志担任所长助理。9月7至12日,我所组团赴日本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人造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年会。9月18日,美国卡耐迪克州农业研究院华人真菌学家李德伟博士访问我所。9月23日,加拿大国家林产品研究所复合材料研究室主任、加籍华人高级研究员戴春平博士应邀来所访问。9月25日,加拿大国家林产品研究院副总裁Herve Dechesne和张述银研究员来我所访问。9月27-28日我所参加主办的“第七届全国人造板工业发展研讨会”在京隆重召开。九月 我所第一批“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冯弦副研究员培养工作圆满结束10月6日,德国哥廷根大学谢延军博士来所访问。10月16~17日,英国TRADA(Timb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ssociation)Technology技术负责人Hugh Mansfield-Williams 和工程及产品服务部主管 Dr Vic Kearley 应邀来我所质检中心进行为期2天的考察评估。10月19日-21日,加拿大国家林产品研究院万辉博士应“木材细胞壁力学性能表征体系构建及应用”项目组邀请来我所访问。10月23至24日,我所参与承办“全国商品林木材高效利用技术研讨会”。10月 我所承担的原木院牌制作工作圆满完成。11月4日,加拿大纽布伦斯威克大学的Y.H.Chui教授和王婧博士应邀来我所访问。11月5,澳大利亚联合科工组织材料科学与工程部专家杨君黎博士来所进行学术交流。11月6日,我所完成所党委、纪委换届工作。11月16~21日,日本宫崎县木材利用技术研究中心木结构设计开发部主任饭村礼博士应邀访问我所。11月17日,全国人造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在浙江德清召开了《细木工板》等两项ISO标准国内工作组会议。11月18日,“中国林科院木工所──梦天木质复合门研发中心、林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梦天工作站”揭牌仪式在浙江嘉善华悦厂区举行。12月3-4日,所综合管理处主任赵亮参加中国林科院办公室主任培训暨办公室工作研讨会。12月5日,木工所五届六次职代会在所315会议室隆重召开,本次职代会主要议题是审议《木材工业研究所2008-2012年所班子任期目标》,谋划木工所发展大计。12月8日,我所木综字[2008]37号文件,叶克林所长分别聘任吕斌等同志为本届所领导班子任期内中层领导干部。

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的研究领域

一是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评价。系统收集江苏有天然分布的高抗逆树种、珍贵用材树种、生物质能源树种、景观保健树种等林木的种质资源,建立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圃,系统的评价种质资源的抗性、生长及适应性。二是主要林木良种的选育。选育耐盐、高生物量柳树新品种和用于污水净化的生物修复型柳树新品种;选育柽柳、皂角、楝树等耐盐树种新品种;开展榉树、香椿等珍贵用材树种和乌桕等生物油料能源树种品种选育;引进适合我省丘陵岗地和沿海轻度盐碱地栽培的果材两用型和有较高观赏价值的特色经济林果。三是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与林木良种配套的规模化无性扩繁技术和栽培技术;研究柳树、楝树、榉树、栎树等树种的体细胞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技术。 一是健康森林构建技术。研究森林演替规律,林分结构配置,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功能性和健康评价指标;丘陵山区植被改造技术研究;苏北平原健康林业研究。二是研究不同植物的抑菌、释放保健气体、负氧离子等保健功能,提出集防护、风景、保健于一体的生态景观林经营技术模式,促进森林游憩化功能开发,丰富森林生态文化。三是生物修复系统构建技术。针对受污染水体和土壤的不同特性,研究柳树等植物吸收和运移污染物的机理、污染物类型和浓度与柳树人工林生长的关系、不同配置柳树人工林的修复效率、受污染水体的水面栽植技术等,为构建高效柳树生物修复系统和柳树污水处理系统提供理论依据和构建技术。 一是盐碱、低湿地等困难立地造林技术。以提高沿海滩涂生态防护林的造林成活率、生物量、系统稳定性和降低成本为目标,研究与集成盐碱土壤高效改良、耐盐植物的栽培及复合配置、林木营养调控及病虫草害控制等关键技术,形成完整的沿海防护林构建技术体系。二是林下复合经营技术。以杨树林和丘陵山区公益林林下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为目标,系统研究物种、空间、时间、食物链、生态系统和规模化区域等最优配置的技术模式,为发挥林阴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体系。 一是林业有害生物预警监测技术。建立林业有害生物风险评估中心。二是重大森林病虫害综合控制技术。松材线虫病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杨树食叶害虫、美国白蛾等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优势天敌昆虫的筛选与规模繁育技术研究;高效生物制剂的研发与标准化生产技术等。 一是碳汇林定向培育模式。研究遗传控制、立地控制、密度控制及经营措施对碳汇林单位面积固碳量的影响,研究高碳汇、低碳耗、低碳排的森林培育技术模式,为碳汇林定向培育模式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体系。二是湿地功能评价技术。建立湿地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研究,建立湿地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示范区等。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生毕业工资高吗?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生毕业工资属于中等水平。林科院的研究毕业生,薪资一般是10000~15000元每个月,处于中等水平。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是国家林业局直属的综合性、多学科、社会公益型国家级科研机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是985吗

两者都不属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是国家林业局隶属的综合型、多课程林业科研机构,是全国各地公益性类科研院所推行归类改革创新的试点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通称中国林科院是国家林业和大草原局隶属的综合型、多课程、社会公益型国家级科研院所,主要是针对林业运用基础研究、发展战略高新技术科学研究、社会发展重要服务性科学研究、科研开发科学研究和软科学研究。主要处理在我国林业发展趋势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含有全面性、综合型、至关重要和基本性的重要高新科技问题。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的组织机构

历任领导1953年~1966年陈 嵘1979年~1982年侯治溥1982年~1983年崔连山(副)1983年04月~1987年04月黄 铨1987年05月~1993年11月王世绩1993年12月~1994年10月熊耀国1994年11月~1995年09月陈建业(常务副所长)主持工作1995年10月~1997年10月张守攻1997年11月~现在孟 平 所长:孟平 博士/研究员书记:张建国 博士/研究员副所长: 卢孟柱 博士/研究员、 江泽平 博士/研究员 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复合农林业研究室林木遗传育种研究室水土保持研究室林木种质资源研究室防治荒漠化研究室林木引种与植物地理研究室森林培育研究室树木生理生态研究室森林土壤研究室城市林业研究室经济林研究室花卉研究室能源林研究室北方种子检验中心国际农用林业培训中心林木菌根研究开发中心中国防治荒漠化研究与发展中心林业可持续发展中心ABT生根粉研究中心 工厂化育苗开发中心 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林木培育实验室是一个以基础和应用基础科学研究为主,并承担高层次人才培养任务的国家林业局重点开放性实验室。实验室建立于1995年3月,1996年正式对外开放,依托于社会公益型科研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建设。实验室主任为孟平研究员。实验室着眼于国内需求和国际前沿,主要是面向森林培育学科的一些重大的、关键的、前沿性课题和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项目,从事林木遗传改良和森林培育有关的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同时加强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树木性状的分子基础及林木遗传改良、新材料的选育研究、主要造林树种生理生态特性研究和集约育林研究。实验室的研究目标是(1)分析树木速生、优质、抗逆性状的分子基础,发展分子良种技术。(2)建立主要造林树种基因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体系;引进推广高新技术,制定主要造林树种遗传改良策略;探索新型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生物菌剂的作用原理,改进苗木繁育方法和设备,实现良种的规模化繁育。(3)完善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基础,探索森林定向培育技术配套的途径,实现工业用材林培育的全程动态优化控制;研制各林种经营管理必需的辅助决策工具。(4)建立杨树高通量基因分离、蛋白质鉴定平台,完善杨树等生态林、人工林主要建设树种性状研究的技术体系。(5)提供大规模生态工程造林规划及其环境效果评价的理论基础。实验室拥有分子生物学、功能基因组学、细胞学、蛋白组学、分子标记、显微观察、组织培养等一系列专业实验室。建设成为包括基质辅助的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工作站、PF-2D蛋白质多维色谱分离系统、蛋白质双向电泳系统、基因芯片扫描分析系统、蛋白质多肽序列分析仪、核酸分析仪、生物荧光显微镜、显微切割、Nano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系统、定量PCR热循环仪,超速离心机等大型高精仪器在内,硬件体系完备的研究实体。实验室实行大型仪器设备开放与共享。已搭建形成了具有一流先进设备的森林培育研究领域的公共研究平台。 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分子测定实验室分子测定实验室的职责为:1) 制定分子测试相关的测试指南和技术标准;2) 研究开发植物新品种测试新技术、新方法;3) 研制建立植物新品种分子描述数据库/图谱库;4) 承担植物新品种测定任务。实验室面积:遗传分析实验室30m,图像分析室15m,材料储藏室和试验准备室各15m。主要研究领域:(1)植物新品种DUS(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分子测定理论和技术,为植物品种权保护提供可靠的依据;(2)植物新品种测试技术推广、培训、咨询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3)制定林业植物新品种测试指南(标准);(4)研究开发林业植物新品种测试技术,包括分子测定、图像识别等新技术;(5)司法鉴定,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授权司法鉴定机构,为一些植物新品种的民事、行政诉讼提供专业鉴定依据。

干铎的致力林业科学研究

干铎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能虚心地接受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对于所承担的课题,能悉心研究,探索求新,因而取得了较高水平的成果。干铎知识渊博,不仅对森林经理学有很深的造诣,对林学的其它分支学科也有坚实的功底。特别是对于森林经理学的专业基础学科——树木学、测树学等具有独到的见解。1941年10月,干铎由鄂人川,途经四川省万县谋道溪,见土地庙后面有一株从未见过的落叶针叶大乔木,便停下来作了观察,因时令已属深秋,未采到标本。但为以后进一步考察和对水杉这一新种的鉴定、定名提供了线索。1948年5月8日由翁文灏主持的中国水杉保存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纪录中记载:“一、发现水杉经过……中央大学森林系干铎教授于民国三十年十月底由鄂入川路经人川境五里许之谋道溪见路旁有落叶大树一株,当地俗称水杉(应为“桫”字,当地土名——编者注),干氏极为注意,惜因当时树叶尽落未获标本,翌年转请万县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杨龙兴氏采得枝叶标本,迄今未鉴定……。”这就是后来经胡先骕、郑万钧研究和鉴定,于1948年定名的水杉。1948年4月水杉被确定为新种发表之后,干铎提出研究其生长情况的课题,遂与郝文荣、华敬灿合作,在水杉生长地水杉坝山谷20余株水杉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一株,进行树干解析,并将成果《水杉之树干解析》发表于1948年5月刊行的中央大学森林学研究报告上。他们计算了水杉的高度、胸径、材积生长量和生长率,又用相近纬度的杉木、柳杉解析木进行比较,三者的生长过程在相同纬度时很相似,但水杉垂直分布较高,表明水杉有较强的耐寒性和适应性。这为后来国内近20个省市和50多个国家引种水杉成功所佐证。干铎不仅敏于观察,而且勤于思考,注意研究森林与人类活动的关系。1942年他带领学生去四川缙云山实习,住在一座寺庙中,庙内的主持请干铎给众僧讲学,他慨然允诺。讲毕回来后,学生们好奇地问他给和尚讲了些什么?他答道就是讲的“寺庙与森林”。中国有许多地方的森林和古树,是靠寺庙得以保存,而寺庙也是由于有森林和古树而得以成为名刹古寺。他联系到过去在谋道溪见到的那棵新奇的大树说,当地的老百姓就是因它古老新奇而在旁修了一座庙,那棵树因庙而保存至今,而庙则以此古树而得以传名。干铎于30年代在湖北省建设厅农业改进所任职时,即对“龙泉码价”有所研究。后整理成《长江流域杉木市价计算法之研究》一文,发表在《林学》1943年第1卷第10期上。长江流域杉木市价采用“龙泉码价”计算,即以杉木原条的粗度、长度和缺陷的有无及大小等来评定,以“两”为单位,确定码价后,乘以“两”的时价,算出价格。论文中指出:木材价格应按木材标准,因材种而定,材积计算须以实积为单位,“龙泉码价”为篾码计算法,不能再因袭应用。随着木材商品学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改为按国定木材规格(后改称标准)计量。1959年《辞海》开始修订,南京林学院负责编写林学类部分的词目,干铎担任这一分科的主编工作。他召集院内负责编写各分支学科的人员,就词目的选择、释文的撰写进行商榷和指导。1960年初稿写就后,由干铎携去上海,按照《辞海》编写的要求,即“政治性、科学性、通俗性、知识性、正面性、稳定性”,对所选词目进行增删修改,各学科之间又进行统稿。他从上海编辑《辞海》回宁时,兴高采烈地对人说:“我深切体会到我国科学文教事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突飞猛进,这是我们知识分子在解放前所梦想不到的。”上海《辞海》编辑所从报上获悉干铎教授逝世的消息后,发来唁电,感谢“他以谦虚踏实,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负责修订辞海林学类二稿,给我们留下难忘的印象”。干铎去世后,由马大浦等人完成他未竟的林学分科辞目的编撰任务。1960年,南京林学院接受了林业部下达的关于研究和整理中国古代林业技术史的任务,院领导指定干铎等人主持这一工作,课题定为“中国林业科技史料初步研究”。除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遗产研究室提供基本资料外,又参考了有关书籍200余种,动员了100多人查阅摘录资料。根据“面向生产、古为今用”的原则,就祖国林业技术遗产加以分析阐述,为当今林业建设事业服务。该项研究应用现代林业科学理论,分析和鉴别我国古代传统的林业技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挖掘和整理出大量鲜为人知的林业遗产。在此课题的基础上,1960年10月,由干铎主编写成《中国林业技术史料初步研究》一书,这是中国当代研究祖国林业遗产的较为完整的一本专著。可惜干铎本人未能看到该书的出版。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的简介

截止到2011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直属机构包括管理机构、研究机构、专题研究开发机构和野外台站4个部分。职工146人,其中研究员30人,有65人拥有博士学位, 19人拥有硕士学位。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参事1人,博士生导师23人。研究所有二级学科12个,研究方向30多个,5个博士授权专业,7个硕士授权专业。研究所设有1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开放性实验室,科研办公大楼8720平方米,种子检验中心1200平米,现代化温室3456平方米。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87台套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的概况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坐落在北京西郊玉泉山下,于1958年10月27日正式成立。其前身可追溯到1912年建立的农林部林艺试验场。1970年8月曾与中国农科院合并,1978年4月恢复建制。中国林科院是国家林业局直属的综合性、多学科、社会公益型科研机构,下设11个研究所、4个研究开发中心、4个林业实验中心,分布在全国11个省(区、直辖市)。主要任务是:以林业应用研究为主,同时开展应用基础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研究和软科学研究,着重解决林业建设中带在全局性、综合性、关键性和基础性的科学技术问题,为建设现代化林业服务。主要研究领域有:森林培育、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资源管理、木材加工利用、林产化工、资源昆虫、林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等。经过4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科技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实力日益增强,现已发展成为学科齐全、专业配套、实力雄厚、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国家级林业科研机构。研究院拥有一支基础扎实、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科学技术队伍,在3395多位在职职工中,有科技人员1575人,其中高级研究和管理人员587人,博士、硕士生导师113人,博士后、博士、硕士317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许多是国家级、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全院拥有14个二级学科,150多个专业;3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和13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建成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部级重点开放性实验室。中国林科院被誉为我国林业科学研究的国家队,是我国林业科研重大项目的主要承担和组织单位。40多年来,全院共取得较大的科技成果1000多项,出版各种专著、译著200余部。1978年以来,获奖成果共500多项。在56项国家级奖励成果中,有国家科技进步奖43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奖315项,其中一等奖35项,约占林业系统一等奖总数的50%。70%以上的科技成果已应用于林业生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当前,作为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中国林科院正在着力推进分类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创新能力,增强综合实力,朝着国际一流林业科研机构的目标迈进。

林业科学研究的介绍

林业科学研究主要任务是及时反映以中国林科院为主的营林科学最新研究成果、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科技动态和信息等,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开展学术讨论、繁荣林业科学,更好地为我国林业建设服务。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的专家团队

林业研究所第八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王 涛副主任委员:孟 平 彭镇华 张建国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王 成 王 涛 王 雁 王贵禧 卢孟柱 齐力旺江泽平 孙振元 苏晓华 杨立文 邱德有 张劲松张建国 孟 平 郑勇奇 彭镇华 惠刚盈秘 书 长:杨立文秘 书:褚健民

林业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有:林木种子、育苗造林、森林植物、林木遗传育种、树木生理生化、森林昆虫、资源昆虫、森林病理、林木微生物、森林鸟兽、森林土壤、森林生态、森林经营、森林经理、林业遥感、林业生物技术及其它新技术、新方法,并增加林业发展战略、学科发展趋势、技术政策和策略等,适于林业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院校师生、领导和管理人员、基层林业职工等阅读。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生学习生活情况

  中国林科院良好的科研条件、大批处于国际学术前沿和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研究项目、学术造诣深厚的导师队伍、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及鼓励创新的院所文化,为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能力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简称中国林科院)是国家林业局直属的综合性、多学科、社会公益型国家级科研机构,主要从事林业应用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社会重大公益性研究、技术开发研究和软科学研究,着重解决我国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综合性、关键性和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问题。  中国林科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开始于1979年,是国家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经过3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2002年国家林业局批准成立研究生院以来,研究生教育在办学条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研究生规模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拥有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分布在农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4个学科门类,共有博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0个;硕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34个;另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4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形成了以培养科学博士、硕士研究生为主,同时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同等学力研究生教育等多种办学形式的培养体系。现有博士生导师138人,硕士生导师22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9人,国家级、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3人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20人。

十堰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待遇如何

好。1、十堰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66年,为十堰市全额拨款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都有五险一金和社保。2、该研究所工作人员平均每月工资7500元,并且周末双休,所以待遇好。

三亚市林业科学研究院会加班吗

不会。根据前程无忧官网资料显示,三亚市林业科学研究院不会加班,正常情况下都是每天工作八小时,节假日及周末双休。三亚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成立于2021年,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宗旨和业务范围是负责林业项目开发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广。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待遇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待遇好。有五险一金,周六周日不加班,每周工作五天,准时上下班,有津贴补助500元。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54年,是全国最早创建的省级林业科研机构之一。

海南林业科学研究院五指山分院在哪里

三月三大道。根据百度地图查询得知,海南林业科学研究院五指山分院位于海南省五指山市三月三大道145号。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创办于1958年,与省林业科技推广中心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调剂分数线

316分。根据查询2022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官网得知,2022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调剂分数线为316分,相较于2021年降低了4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直属的综合性、多学科、社会公益型国家级科研机构,主要从事林业应用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社会重大公益性研究。

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待遇怎么样

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待遇很好。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是一家国家级研究机构,享有国家级待遇。该院为员工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资福利,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奖金、年终奖金、社会保险等。此外,该院还为员工提供完善的职业发展机制,包括培训、晋升、评优等,为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工作环境方面,该院拥有现代化的实验室和设备,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舒适的办公环境。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考研难吗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考研比较容易。不在大学考研难度排名前100名单之内。考研究生难易程度还是看招生院校的地域、名气、排名等因素,生源不同,竞争力度也不同。发达地区特别是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的重点大学都难考,而非重点大学则相对好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地处北京。中国林科院没有本科生,只有硕士和博士,林科院的导师一年一般只能招一个学生(这两年扩招每个导师招1-2个),一个老师手底下大概就几个个学生,有些时候会出现一个组老师比学生多的情况,不会出现实验设备不够用,老师管不过来的情况(有些学校一个老师带十多个林业专硕)。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直属的综合性、多学科、社会公益型国家级科研机构。1958年10月,在原中央林业部林业科学研究所基础上成立。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要从事林业应用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社会重大公益性研究、技术开发研究和软科学研究,着重解决中国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综合性、关键性和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问题。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下辖部门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下辖部门是四川分院研究所。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始建于1958年,前身系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林业研究所,1963年更名为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所,1988年更名为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SichuanAcademyofForestrySciences)是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工程设计、工程咨询和生产经营为一体的多学科、公益型、综合性研究机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是985还是21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不是985也不是21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是国家林业局直属的综合性、多学科林业科研单位,是全国公益类科研机构实行分类改革的试点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简称”北林“,位于北京市,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建设高校,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2044人,其中专任教师1312人,包括正教授363人、副教授57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万人计划”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2人等等。教学建设:截至2014年12月,学校有1个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教育培养基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北京市精品课程8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5门,国家级资源共享课3门,国家级精品教材5种,国家级规划教材5种,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4种,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怎么样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好。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简介: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简称中国林科院,是国家林业局直属的中央级综合性林业科研机构,是综合性、多学科、社会公益型国家级科研机构,位于北京市。2、1978年4月,中国林科院恢复建制。下设19个独立法人研究所、中心,13个非独立法人机构,20个共建机构,60余个业务挂靠机构,分布在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主要从事林业应用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社会重大公益性研究、技术开发研究和软科学研究,着重解决我国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综合性、关键性和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问题。学术交流:1、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林科院派出专业考察团(组)进修和实习人员、访问学者、参加国际会议的科研人员平均每年20—40人,80年代末,平均每年80人左右,90年代开始平均每年达150人左右,2000年开始平均每毁罩年达250—280人。2、从1981—2008年先后开展了309个国际合作项目,引进了5236.1296万美元和50亿日元的外资和大量的仪器设备,还培训了大量的科研和管理人员。3、中国林科院先后与意大利、俄罗斯、加拿大和欧盟委员会有关研发机构或大学以及国际林业研究中心和联合国荒漠化公约秘书处等国际组织签署了62个科技合作协议,族凳先后授予54名国际知名学者名誉教授、名誉博士和客座研究纤穗闹员称号。

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为更好地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干部队伍,优化人员结构,现决定面向2007、2008年毕业生公开招考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作人员3名。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报考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享有公民的政治权利;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有强烈的事业心、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敬业精神;   3、身体健康,年龄在35周岁以下(1973年6月1日以后出生);   4、具备报考职位要求的资格条件。   二、报名   (一)报名时间、地点   报名时间:2008年7月3日(上午9:00-11:30,下午2:00-17:30)   报名地点: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综合楼303办公室报名(雨花台南大门154终点站下车即到或安德门地铁站换安丹线到省林科院站下)。   (二)报名注意事项   每位报考者仅限报考一个职位。报考者报名时须提供以下材料:①本人近期小一寸免冠正面彩照2张;②《江苏省林业局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报名登记表》(可从江苏省林业网人事园地栏下载);③本人身份证及所在院校出具的省教育厅统一印制的《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推荐表》);④ 在校期间所学(修)科目及成绩单。   报考者对自己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并在领取准考证时,交纳报名费100元。   三、考试科目、时间和实施办法   本次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   1、笔试。所有报考人员均须参加笔试,笔试包括:公共基础知识(综合知识及写作)、专业知识测试,不指定复习用书。考生应按照准考证上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参加考试。笔试成绩达到卷面总分60%为合格。笔试成绩按30%计入最后总成绩。   2、面试。在笔试合格者中,根据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在各招聘职位拟录用人数的1:3的比例范围内,从高分到低分确定参加面试人选。各个职位面试时间、地点于考前一周通知考生。面试成绩经考场监督员审核后,由主考官当场通知考生。面试成绩达到总分60%为合格。面试成绩按70%计入最后总成绩。   所有招考工作(自报名截止之日起至确定最后录用人选并公示)在60个工作日内完成。   四、录取   面试结束后,根据总成绩,按招聘职位拟招聘人数1:1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确定参加体检人员,体检参照《国家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执行。   对体检合格人员由用人单位组织考核。   如体检或考核不合格的,在同一职位中按考试总成绩依次一次性递补。体检和考核均为合格人员,由用人单位与其签订聘用合同,并办理有关聘用手续。   聘用人员实行一年试用期,试用期满考核合格,予以定职定级。考核不合格者,取消聘用资格,个人自主择业。   五、招聘政策咨询电话   招聘政策咨询电话:025-86275301   联系人:朱 梅   六、招聘工作监督电话   招聘工作监督电话:025-86275305   联系人:杨孔柱   附件 >>   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职位表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的机构设置

(一)、林业研究所:简称林业所,属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成立于1953年,是中国成立最早、科技力量最雄厚的综合性林业研究机构。1978年以来,荣获3项国家级特、一等奖,在中国林业科研院所绩效考核中名列第一。(二)、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简称亚林所,属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成立于1964年,是面向中国亚热带地区,融科学研究、科技推广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综合性林业科研机构,位于浙江省富阳市。(三)、热带林业研究所:简称热林所,属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是面向中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的区域性林业研究机构,成立于1962年。主要从事热带树种优良无性系、热带林生态环境研究、高产林培育和棕榈藤研究开发等。(四)、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简称森环森保所,属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是中国唯一的专门从事森林生态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及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机理与防治技术等研究的科研机构,成立于1998年。(五)、资源信息研究所:简称资源所,属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建立于1984年。主要从事森林资源调查、资源环境灾害的监测及其相关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科学的研究。(六)、资源昆虫研究所:简称资昆所,成立于1955年,属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是中国林业系统唯一的资源昆虫研究中心和特种生物资源研究开发中心,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主要开展以资源昆虫为主的特色生物资源的培育研究与开发利用,以及长江中上游流域植被恢复、生态环境整治研究及应用。(七)、木材工业研究所:简称木工所,成立于1957年,是中国最大的木材工业科研与开发中心,同时也是国际林业研究组织联盟团体的会员单位。主要从事木材学研究及木材材性鉴定工作;木材干燥技术、木材防腐及阻燃技术研究,研制开发系列木材干燥机,承担古建筑保护工程;各类人造板、人造薄木以及其它单板型复合材料工艺学研究和工程化研究;木材加工领域多种胶粘剂的开发研究及配套生产技术;承接中小型人造板及木制品生产厂全套设计及非标设备设计;承接木材加工行业市场调研及资询。(八)、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简称林化所,主要从事木质和非木质林产品化学加工与利用的研究和开发,在制浆造纸、松脂化学加工、非木质林业资源开发、木材热解、木材水解、生物质能源、木工胶粘剂、工程设计与设备及环境保护工程等领域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科研设施保障。(九)、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科信所,建立于1964年,主要承担向林科院、国家林业局及国家综合性管理部门提供各种信息、情报分析和决策依据的任务,是国内唯一的全国性专职林业情报机构,是中国最大的林业科技信息资源收集、处理和咨询服务中心,设在该所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图书馆,藏书40万卷,订阅700多种外文期刊和500多种中文期刊,出版11种中英文林业科技期刊,建有20余个林业数据库,并同世界上40多个国家的150多个文献机构保持着业务交换关系,是亚洲最大的林业专业图书馆,是中国林业系统唯一的国家一级科技查新咨询单位,是全国林业科技文献中心、情报检索中心和情报研究中心。(十)、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简称热林中心,成立于1979年。主要承担中国热带、南亚热带林业科学研究、成果推广、生产经营示范等任务。中心位于广西凭祥市,与越南毗邻,经营面积2万公顷,森林蓄积量136万立方米,是中国热带地区最大的科学试验示范和森林种质资源保存基地。(十一)、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简称亚林中心,成立于1979年,是中国林科院设在亚热带地区的集科研、示范、开发、经营为一体的综合示范基地,地处江西中部分宜县。中心下辖5个实验林场、1个树木园。现有职工1200余人,科技人员256人,高级研究人员32人。中心主要任务是开展林业科学研究的中间实验、组装科技成果、示范推广林业新技术。(十二)、沙漠林业实验中心:简称沙林中心,成立于1979年,是中国十一处农林牧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之一,地处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在内蒙古磴口县境内。主要从事研究解决干旱区林业建设中有关科学技术问题。中心建立以来,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综合开发,逐步成为全方位开放的面向“三北”地区林业建设的社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显著的荒漠化治理科学实验示范基地和沙漠地区森林种质资源保存基地。(十三)、华北林业实验中心:简称华林中心,成立于1963年,是中国林科院直属的一个永久性科研实验基地。主要从事开展华北干旱石质山区的绿化造林技术,摸索总结水土流失规律及综合治理措施,经营管理技术的系统研究和林业科研成果的中试基地。(十四)、国家林业局泡桐研究开发中心:建立于1984年,简称泡桐中心,1998年加挂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牌子,中心在郑州市,是中国唯一的以泡桐研究开发为主的专门机构。(十五)、国家林业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简称桉树中心,成立于1992年,是中国唯一以桉树研究为主的专门机构,位于美丽的南海之滨城市湛江。主要从事并组织协调全国的桉树研究及推广工作。(十六)、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简称竹子中心,是1984年经原国家科委批准建立,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现有高级职称人员14人,45周岁以下青年科研骨干35人。科研涉及森林培育、木材加工、土壤学、遗传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等18个专业学科领域。竹子中心作为“中国竹业对外交流中心”广泛开展国内外竹业技术经济交流,承担国内外竹类技术培训业务。(十七)、国家林业局北京林业机械研究所:建立于1959年。现有人员33人,科技人员占80%。主要从事木材加工机械(人造板设备、家具机械和电子技术应用等)的研究设计、产品开发、成果转化、标准化和信息技术研究等业务工作。(十八)、国家林业局哈尔滨林业机械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中国林业行业规模最大的从事林业机械新技术研究设计、推广应用的科研机构。 黑龙江分院(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华北林业研究所(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和中国林科院大熊猫研究中心(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均为经国家林业局批准,人、财、物相对独立,科研与推广统一协调的联合共建单位。黑龙江分院面向东北、内蒙古林区,下设林业、林产工业、木材采运、森林保护、野生动物、林副特产6个研究所和包括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内的5个实验基地。华北林业研究所立足山西、面向华北、辐射西北,在造林营林、林木良种、森林保护,特别是经济林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中国林科院大熊猫研究中心以四川大熊猫原生栖息地的卧龙自然保护区为基地,开展大熊猫保护和繁殖研究。人工饲养种群占全世界圈养总数的50%。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的研究所土地

研究所土地面积141亩(其中所本部89亩,浦口中试基地52亩),目前固定资产总值达到6400万元。有专业研究试验楼12000平方米,中试(扩试)楼3000平方米,试验车间4000平方米,技术辅助楼5500平方米等。拥有大型的仪器设备,如质谱仪、气相一红外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热分析仪、比表面测定仪、机械磨浆装置等成套设备和检测仪器。专业图书馆藏资料有6万册,中外科技期刊800多种,自办学术期刊《林产化学与工业》 、 《生物质化学工程》向国内外发行,与48个国家和地区定期交换科技资料。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的主要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领域为生物质能源、生物质化学品、生物质新材料、生物质天然产物、木材制浆造纸为主林纸一体化、松脂化学利用和深加工、活性炭化学与工程、植物单宁及森林资源化学利用、林产化学工程设备研究。设置六个专业研究室和一个设计所。承担国家、部、省级课题487项,鉴定成果313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22项,部、省级奖励74项,专利17项。这些成果推广到中国27个省市地区200多个企业。承担了国际合作项目20多项,与国际上20多个国家50多个机构建立了技术交流与合作联系,中外专家互访频繁,有10多名国际知名教授和学者应聘为研究所名誉顾问。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的概况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简称林化所)成立于1960年7月2日,位于南京市锁金五村16号,为副司局级单位。在局、院领导下,林化所已发展成为专业从事木质和非木质林产品化学加工与利用,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及工程设计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中心与实体,在国内外林产化工行业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所内设有国家林业局林产化学工程重点开放性实验室,设有林产化工、森林资源环境与能源学科博士、硕士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以林化所为技术依托,建立了国家林产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林业局林产化工中试基地,为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中国林业科研院所中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

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所肿瘤康复中心

你母亲好了没?晚期也有一定几率治好的,只要你愿意尝试我可以帮你,我有个亲戚食道癌晚期已经治好,纯中药,只需要一种药,山上找的,很难找到,我也没见过,就看你运气了,天天吃,9个月好的,需要留言,不好不要钱

社会学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有区别吗?

就像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社会学研究方法很多来自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但是它更细致,更具有学科的特点,比方说什么实证主义啊,什么的。

康帅的科学研究

康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研究人员启动项目“Li原子和Li+离子极化率和超极化率”,2009-2011年。康帅,氢原子Rydberg态抗磁谱的高阶B-spline基组计算,物理学报,SCI,2006。康帅,平行电磁场中Rydberg锂原子吸收谱的模型势计算,物理学报,SCI,2006。康帅,椭球坐标下求解强磁场中的氢原子,原子与分子物理,核心,2006。康帅,用AEAM模型研究Ti与过渡族bcc金属二元合金的结构,材料科学与工艺,EI,2005。康帅,捷联惯导系统中一种高精度姿态更新算法的推证,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核心,2004。康帅,用Labview开发系统实现级弱光信号的锁相检测,光电子技术与信息,2004。Shuai Kang.“H+2-like impurities Confined by Spherical Quantum Dots: A Candidate for Charge Qubits”.Commun. Theor.Phys.2008年9月,50, 767-770.Shuai Kang.The Characteristics for H+2-like impurities Confined by Spherical Quantum Dots.Eur. Phys. J. B.2008年5月, 63, 37-42 .Shuai Kang,Investigation of Hydrogenic-donor States Confined by Spherical Quantum Dotswith B-splines, J. Phys. SCI,2006.Shuai Kang,Hydrogen Atom in ellipsoidal Cavity, Phys. Lett. SCI, 2007.Hydrogen atom in strong magnetic field: A high accurate calculation in spheroidal coordinates Front. Phys.China2006.

潘春旭的科学研究

1、 2006.11-2008.12:“新型铝合金辅助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湖南金联星冶金材料公司合作项目;2、 2005.06-12:“硅钢环形炉内罩材料在超高温介质环境中的失效行为研究及其温度场的模拟计算”。武汉钢铁集团合作项目;3、 2005.01-2006.12:“钛合金激光表面改性技术研究开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与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共同申请);4、 2005.01-2006.12:“长江中游地区青铜文化研究”,武汉大学;5、 2005.01-2007.12.:“加速器-电镜联机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要参加者,负责电镜部分)(No.10435056);6、 2003.01.— 2007.12.:“复合零部件涂层区与界面区的显微结构特征及其对性能影响的研究”,教育部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No. 200233)。 以物理学、材料科学的理论为基础,以电子显微镜(HRTEM、TEM、SEM、EDS、EBSD、APM等)、X-射线衍射(XRD)、光学金相显微镜等微结构表征技术,以及各种机械性能、物理性能、材料加工与处理等技术为手段,重点研究材料的显微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目前感兴趣的主要研究方向:1、 一维碳纳米材料的制备、生长机理、物理性能及应用研究2、 一维金属氧化物纳米针材料的制备、生长机理、物理性能及应用研究3、 EBSD技术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4、材料的表面改性:Mg合金表面的微弧氧化技术;Ti合金表面脉冲电镀金属纳米层5、焊接金属学: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与性能关系研究6、 科技考古中的材料学研究:青铜器、陶器、瓷器 2007年1) Qiaoliang Bao, Jun Zhang, and Chunxu Pan, Jun Li and Chang Ming Li, Dingyuan Tang: “Recoverable photoluminescence and photoluminescence intensity enhancement at 240 K of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2007, 已接受2) Xiang Qi, Xuefeng Ruan, Chunxu Pan: “Graphitization of solid carbon nanofibers at an unexpectedly low temperature”, Materials Letters, 2007年,将发表。(影响因子1.299,SCI收录) (Available online 6 February 2007)3) Shibo Yang, Chunxu Pan: “On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Welding Aerosol from Fluorite Electrod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lding and Joining, 2007年,将发表4) 王立世,潘春旭,蔡启舟,魏伯康:“镁合金表面微弧氧化陶瓷膜的腐蚀失效机理研究”,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007年,将发表5) 王立世,潘春旭,蔡启舟,魏伯康:“等离子体电解氧化过程中单个稳态微放电的热效应研究”,物理学报,2007年,Vol.56(9),将发表6) Lishi Wang, Chunxu Pan:“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discharge Evolution and Coating Morphology Transition in Plasma Electrolytic Oxidation of Magnesium Alloy”,Surface Engineering,2007,将发表7) 黄宗玉,潘春旭,倪 婉,陈官涛:“长江中游地区楚墓中出土的青铜箭镞的锈蚀现象及锈蚀机理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7,将发表8) 鲍桥梁,冉祥,张晗,祁祥,傅强,潘春旭:“利用电沉积Ni纳米晶制备无缠绕阵列碳纳米管”,新型炭材料 ,2007年第4期将发表。(影响因子1.165,SCI收录)9) Yueli Liu, Lei Liao, Jinchai Li, Chunxu Pan: “From Copper Nanocrystalline to One-Dimensional CuO Nanoneedle Array: Synthesis, Growth Mechanism and Propertie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2007, 111, 5050-505610) 王立世,潘春旭,蔡启舟,魏伯康:“等离子体电解氧化过程中参数控制模式分析”,中国表面工程,2007年,20(2): 21-2511) Qiaoliang Bao, Han Zhang, and Chunxu Pan: “Simulation for growth of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in electric field”,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2007, 39(3): 616-626. (影响因子1.494,SCI收录)12) 王立世,潘春旭,蔡启舟,魏伯康:“微弧氧化膜层对压铸镁合金拉伸性能的影响”,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7,27(3): 165-167。(EI收录)13) 陈 超,潘春旭,傅强:“采用显微硬度压痕法测量微区残余应力”,机械工程材料,2007,31(1):8-1114) Guoqing Zhang, Chunxu Pan, Qianxue Zhou: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optimized-doped La-Ca-Na-Mn-O system”, 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s, 2007,141:471-47315) Xiangping Huang and Chunxu Pan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γ-MnO2/CNTs nanocomposite” Materials Letters, 2007, 61: 934–936 (影响因子1.299,SCI收录刊物)2006年16) Qiangliang Bao and Chunxu Pan: “Agglomerating growth of one-dimension carbon nano-materials synthesized from ethanol flames”,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 Nature Science Edition,2006, 11(3): 581-58417) 陈超,黄亚敏,吴佑明,潘春旭:“奥氏体不锈钢超高温服役中组织转变的EBSD“原位”研究“,中国材料科技与设备,2006年,3(6):99-10118) 刘曰利,余雯,潘春旭:“利用电沉积铁纳米晶热氧化法制备铁氧化物纳米针研究”,纳米科技,2006年,3(4):53-5719) 潘春旭、黄宗玉、倪 婉、陈官涛:“长江中游地区战国青铜箭镞的锈蚀形态”,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6, 52(3): 327-33020) Qiaoliang Bao, Han Zhang, and Chunxu Pan: “Electric-field-induced micro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carbon nanotube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06, 89: 063124. (影响因子4.127,SCI收录)21) 祁 祥,潘春旭:“乙醇火焰中的一维碳纳米材料及其生长机理研究”,纳米科技,2006年,3(2):40-4522) 黄文长,潘春旭,付强:“珠光体-奥氏体异种钢焊接接头中碳迁移的跟踪观测”,机械工程材料,2006,30(4):17-1923) Qiangliang Bao and Chunxu Pan: “Electric field induced growth of well-aligned carbon nanotubes from ethanol flames”, Nanotechnology, 2006, 17: 1016-1021. (影响因子3.322,SCI、EI收录)被列为IOP当季度下载最多的论文之一“To put this into context, across all IOP journals 10% of articles were accessed over 250 times this quarter.”24) 邹杨,潘春旭:“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和灰色系统的异种钢焊接接头碳迁移过程的预测”,中国材料科技与设备,2006,3(1):57-5925) Wen Yu, Yueli Liu, Chunxu Pan: “Synthesis and Growth Mechanism of Zinc Oxide Nanoneedle Using Thermal Oxidation upon A Zinc Nanocrystalline Plated Layer”, 现代科学仪器,3006年,增刊,P.41-422005年26) 曹峰, 杨涵, 傅强, 潘春旭:“燃料和基板对火焰法制备一维碳纳米材料的影响”,新型炭材料,2005,20(2):261-26927) Yueli Liu, Qiang Fu, Chunxu Pan: “Synthesis of carbon nanotubes on pulse plated Ni nanocrystalline substrate in ethanol flames”, Carbon, 2005, 43: 2264–2271.28) 张国栋,傅强,潘春旭:“CNx/TiNy复合交替超硬薄膜的热稳定性研究”,材料科学与工艺, 2005,13(3): 235-238.29) C. Pan:“Direct fractographic and microstructural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zones within welded dissimilar steel joints”,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2005, 21(6): 657-664.30) 祁 祥,潘春旭:“液化石油汽燃烧火焰制备一维碳纳米材料”,电子显微学报,2005, 24(2): 100-10731) 曹 峰,潘春旭:“在涂覆镍盐的基板上火焰法制备碳纳米管”,纳米科技,2005, 2(1): 36-4032) Chunxu Pan, Yueli Liu, Feng Cao: “Novel solid-cored carbon nanofiber grown on steels substrates in ethanol flames”,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Letters, March 2005, 40(5): 1293 – 1295.33) 邹 杨,潘春旭,傅 强,陈 超:“Cr5Mo异种钢焊接熔合区H2S腐蚀过程的“原位”观察”,金属学报,2005,41(4):421-4262004年34) ZOU Yang, PAN Chun-xu, FU Qiang: ““In situ” evaluation for corrosion process at fusion boundary of stainless steel strip overlay joints in H2S containing solution”,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urface Engineering, Oct. 29- 31, Shenzhen, China, 2004年10月29-31日,Transaction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2004, 14(Special 2): 413-419.35) 曹峰, 杨涵, 傅强, 潘春旭:“不同燃料对火焰法制备一维碳纳米材料的影响”,电子显微学报,2004,23(4): 391。36) Chunxu Pan, Yueli Liu, Feng Cao,Jianbo Wang, Yaoyao Ren: “Synthesis and Growth Mechanism of Carbon Nanotubes and Nanofibers in Ethanol Flame”, Micron, 2004, 35(6): 461-468.37) Yueli Liu, Chunxu Pan, Jianbo Wang: “Raman Spectra of Carbon Nanotubes and Nanofibers Prepared by Ethanol Flames”,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2004, 39:1091-1094.38) G.D Zhang, C. X. Pan, A.G. Huang, Z. Y. Li, Y.L.Liu, G.Q.Zhang: Analysis of Inclusion Performance in Welds by introducing GRA to ANN and Additional Function. Journal of Grey System, 2004, 16(1): 21-28.39) Zhang Guodong, Pan Chunxu, Huang Anguo, Li Zhiyuan: “Calculation of AF transformation kinetics in HSLA steel weld”. China Welding, 2004, 13(1): 46-50.40) 刘曰利,潘春旭:“在脉冲电镀镍纳米晶基板上火焰法合成碳纳米管和碳纳米纤维”。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4, 14(6):979-984.

吉林大学管理学院的科学研究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吉林大学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是新吉林大学于2001年成立的校属院(管理学院)管科研机构,其宗旨是发挥吉林大学在技术经济与管理学科的科研优势,整合学校在该学科领域的科研力量,其发展目标是将其建设成为国家重点文科研究基地。中心下设技术经济与史学研究室,高新技术管理与风险投资研究室,创新与创业管理研究室、战略管理研究室、项目管理研究室、技术经济优化方法与应用软件研究室六个研究室。中心科研人员由专、兼职人员组成,专职人员全部为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吉林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2002年6月成立,系校属院管(管理学院)科研机构。依托本院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及其博士点和硕士点,整合学校五个校区图书馆的科研条件和学术力量,属非实体研究机构,发起与牵头单位为本院信息管理系和情报科学研究所,中心主任为国内知名情报专家靖继鹏教授。研究中心下设情报科学研究所,《情报科学》杂志社,现代信息技术中心,信息经济研究室、信息管理研究室、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室和数字图书馆研究室。六个研究室。中心科研人员由专、兼职人员组成,专职人员全部为博士生导师。博士点研究基地为加强博士点的建设,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推动创造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管理学院在管理楼三楼分别独立建立了技术经济及管理博士点研究基地、情报学博士点研究基地、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研究基地,各研究基地占地面积60平方米。在各研究基地内设置了学术研讨圆桌会议区、计算机网络工作区、多媒体教学区等工作区域。为博士点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情报科学》杂志社简介《情报科学》创刊于1981年,由教育部主管、中国科技情报学会与吉林大学共同主办,是集理论性、实践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的学术性刊物。先后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吉林省科技类一级期刊,并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等著名数据库收录。本刊辟有:专论、理论研究、业务研究、图书情报技术、博士论坛、综述等栏目。《情报科学》自创刊以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科服务,为读者服务,为行业服务的宗旨,努力为中国科技情报事业和中国图书馆事业的振兴、发展和繁荣,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情报科学》本着求实创新的理念,始终站在学科研究的前沿,全面反映学科发展的动态,着力突出刊物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抓住图书情报界的研究热点,刊发了一大批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学术影响的重要论文,及时反映了情报学、信息管理、图书馆学等诸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情报科学》先后被《情报学报》、《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杂志》、《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图书情报工作》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南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转载和收录。本刊特别注重追求理论精品,面向行业工作实际,不仅形成了求实创新的学术风格,成为同行之间进行学术研讨和业务交流的理想园地,而且也是国内情报学、图书馆学领域影响较大的学术性期刊之一,在国内组织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评定中名列前茅。同时,在有关专家、学者进行的引文分析中,《情报科学》在许多评价指标,如学科隶属度、合著规模、平均引文量、引文时间分布、引文半衰期等方面在专业期刊中全文转载率位于第五位。本刊为月刊,大16开本,面向全国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22-1264/G2,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7634,邮发代号:12-174.

中海油化工与新材料科学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是瞪羚企业吗?

是的。中海油化工与新材料科学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08-03,经营范围包括工程和技术研究与试验发展;技术推广服务;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销售化工产品(不含危险化学品及一类易制毒化学品)。(市场主体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国家和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更多同行分析,上企知道了解

如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运用调查方法和系统方法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高等数理方法》的阅读对象为具有大学文科基础高等数学背景的研究生和研究人员。毋庸置疑,有志于运用量化方法为工具的社会科学研究者,一旦掌握了高等数理方法并能熟练地使用成熟的计算机软件完成复杂的运算过程,将在社会科学量化研究中如虎添翼,成为该领域的学术领军者。

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三大方法

社会科学研究的三大方法:1、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研究方法;2、个体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3、实证性与评价性相结合的集成研究方法。三大方法是对社会科学中三个基本关系(定性与定量、个体与整体、事实与价值)的辩证解决,是既体现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精神,又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相结合的,因而,它们可以构成适应现代社会整体化趋势的方法论基础。扩展资料马克思曾预言:“科学只有从自然科学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现实部分。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统一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8页)。一百多年来,人类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均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尤为突出,不仅深入到了自然界的宏观领域、宇观领域和微观领域,还深入发展到了人类机体(包括大脑)和人类社会领域,而且这两个方面仍在不断地进行相互渗透、相互整合。社会科学(包括思维科学)越来越多地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许多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已经卓有成效地应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之中,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科学的发展。社会科学的这种不断地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称之为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科学

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传播学,其研究方法的有哪些特点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的特点:  一、调查研究法是应用客观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对某种社会现象,在确定的范围内进行实地考察,并收集大量资料以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分为全面普查和抽样调查。  二、是文献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对印刷文字、影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中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项研究技术。一般分两个层次,说什么(传播内容)与怎么说(传播形式)。  特点:①客观性。②系统性。③定量性。④显性内容。  三、控制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人为地设计一个特定的、非自然状态的环境,在研究者控制下进行测验的方法。  四、个案研究一般没有事先的研究假设,结果都从案例研究中得出,也不证实假设,其价值在于深入全面地占有研究对象的资料,可以提供许多材料与见解,供其他研究作基础使用,由后续研究得出一般结论。个案研究法就是检测某一对象的多方面特征的研究方法。

社会科学研究三大方法是哪三大方法?

社会科学研究的三大方法:1、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研究方法;2、个体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3、实证性与评价性相结合的集成研究方法。三大方法是对社会科学中三个基本关系(定性与定量、个体与整体、事实与价值)的辩证解决,是既体现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精神,又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相结合的,因而,它们可以构成适应现代社会整体化趋势的方法论基础。扩展资料:下述变化特点可以看到社会科学的某些趋势:社会科学的专门化,仅从高等院校开设的课程之多就可以看出;另一倾向是多科性的相互补充和合作,新出现了政治社会学、经济人类学、选举心理学和工业社会学,某些单个概念也常运用于多门社会科学,并都获得了有益的效果;另一突出点是,由于专业化,在社会科学内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紧张关系;其他特点是近几十年从事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变得身价百倍;数学方法和其他定量方法以及计算机已广泛用于科研和教学之中。20世纪在理论方式上可以看到:发展说又开始恢复活力;社会体系的研究由控制论推动起来;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著重于模式和动态方面;互动论则强调“他物”的影响。关于20世纪的社会科学有必要考虑的一点是,它与有组织的社会、政府和工业等的关系。自从社会科学出现以来,人们一直想用知识来影响社会政策。但在试图影响现代权力和功能的重要机构的过程中,社会科学本身可能反而受到这些机构所拥有的权力和财力的影响。关于社会科学的目的,它同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科学家个人在20世纪社会中的作用等,有可能成为若干年的主要问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科学百度百科-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论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

能发给我一份吗?太感谢了 同是cnu的同胞啊 邮箱 285745480@qq.com

人文科学研究有哪些具体技术和分析方法

汾共同完成督有人群咐

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 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相同点  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研究方法的相同之处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讨论由人类思维中某些共同规律所决定的两大领域学者所共同使用的方法,包括逻辑方法和非逻辑方法两大类;二是讨论同人文社会科学家在研究方法上向自然科学靠拢这一倾向相伴随的研究方法,包括数学方法和实验方法。  第一,自然科学工作者和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所共用的逻辑方法。  第二,自然科学家和人文社会科学家所共用的非逻辑方法。长  第三,同人文社会科学在研究方法上向自然科学靠拢趋向相联系的数学方法。何  第四,表现为人文社会科学向自然科学靠拢倾向的实验方法。实验  二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不同点  由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各自面对着不同的研究对象,这就造成了这两大不同门类的科学各自的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在反映研究对象的客观性上存在着差别。  第二,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在是否拥有共同的范式这一点上存在着差别.  第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在各自研究结论的可检验性上存在着差异

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传播学,其研究方法有哪些特点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的特点:  一、调查研究法是应用客观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对某种社会现象,在确定的范围内进行实地考察,并收集大量资料以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分为全面普查和抽样调查。  二、是文献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对印刷文字、影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中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项研究技术。一般分两个层次,说什么(传播内容)与怎么说(传播形式)。  特点:①客观性。②系统性。③定量性。④显性内容。  三、控制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人为地设计一个特定的、非自然状态的环境,在研究者控制下进行测验的方法。  四、个案研究一般没有事先的研究假设,结果都从案例研究中得出,也不证实假设,其价值在于深入全面地占有研究对象的资料,可以提供许多材料与见解,供其他研究作基础使用,由后续研究得出一般结论。个案研究法就是检测某一对象的多方面特征的研究方法。

什么是社会科学研究者

简单来说,应该是科学家吧...

科学研究与其他社会意识的区别是什么

科学研究本身也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科学研究与其他社会意识的区别应该是科学研究,是不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

简述社会科学研究的三大分类

1、社会科学研究具有以社会为实验场所、受"从权因素"的制约、受个人因素的影响以及为社会变革提供思想理论先导等特点.2、社会科学面对的是有意义关系的事物;人文社会科学具有双重属性和双重功能;3、它既要研究共同性和普遍性,又要研究个殊性,它不但无法排除而且要研究偶然性、研究意义和价值,同时,它的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也并非像自然科学那样是人与物之间不能沟通只能说明的单向度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可以沟通理解的双向互动关系。

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所以说科学研究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指导实践的,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当然就是为了调节社会关系。

什么是社会科学研究机构?

社会科学研究 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的任务是研究与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所涵盖的学科: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文学、美学、艺术学、逻辑学、语言学、史学、军事学、人类学、考古学、民俗学、新闻学、传播学在内的社会学科。 在现代科学的发展进程中,新科技革命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手段,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趋势日益加强。 社会科学大体上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在20世纪晚期,行为科学这一术语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人们称之为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

社会科学研究是C刊吗

你所说的C刊应该指南大核心,经查《社会科学研究》是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也就是你说的C刊,属于双核心。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什么?

人与人之间可以沟通理解的双向互动关系

一个完整的社会科学研究应遵循哪些基本步

.

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 )

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它和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狭义的自然界)相区别的一个最 根本的特点在于:它是有人参予的,总是和人及其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而人及其活动又总是纷 繁复杂,变化万千的,说明各种社会现象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某种不可重复的个性。

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有哪些

不是那么容易的必须有明确的方向啊这个项目还是比较多的你自己看一下啊这个项目

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栏目

设有:哲学研究、经济学研究、历史学研究、文学研究、法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等栏目。

社会科学研究有哪些步骤?

带着问题观察;界定问题;(审慎界定术语)文献回顾;利用前人研究的一些结果,避免重复,提高研究效率。进一步观察,明确目标和方法。提出理论框架并构思假说,如处理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选择研究计划,研究方法。细致观察,收集资料。分析结果,总结归类。得出结论。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