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

阅读 / 问答 / 标签

财政稳定与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金融市场化改革措施

第5卷第5期 2003年10月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Journal of Shanghai U niversity of F inance and Economics Vol. 5N o. 5 Oct. 2003 中图分类号:F812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0150(2003) 05 0040 07 财政稳定与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 王国松 (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 上海201800) 摘 要: 财政稳定是金融市场化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实证研究表明:中国目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财政不稳定性、资本外逃和货币替代等现象。为确保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成功, 中国必须实施稳定财政政策。 关键词: 财政稳定; 金融市场化; 银行危机; 货币危机 作者简介: 王国松(1968-) , 男, 安徽滁州人, 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经 济学博士。 一、我国当前财政收支状况及其稳定性分析 (一) 我国当前的财政现状分析 自1994年之后, 我国财政状况有所好转, 彻底遏制了此前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持续下跌的不利局面, 基本实现了 两个比重 同时提高的1994年税制改革目标。全国财政收入占GDP 以及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由1993年的12. 56%和22. 0%回升到1999年的13. 97%和51. 1%。但自1994以来, 我国财政支出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增速, 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也同样保持上升的态势, 结果导致了财政赤字逐年扩大, 尤其是近几年, 速度之快是改革以来从所未有的。在1978~1999年期间, 财政赤字的年均增速为299. 22亿元/年; 在1994~1999年期间, 财政赤字的年均增速为822. 31亿元/年, 是前者的2. 75倍。为了考察我国财政赤字快速增长的原因, 在此将财政赤字在中央与地方之间进行了分解, 同时考察了财政债务收入分别占财政收入及GDP 的比重。 第一, 在1994年之后, 国家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止跌回升。但是, 在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回升的背后却是财政债务收入和国内债务收入的急剧攀高, 政府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在1994年之后回升的主要支撑是财政债务收入增加而非税收收入的增加。据统计, 1994年, 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财政债务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和国内债务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1. 16%、22. 52%和19. 71%, 1999年三者分别是13. 97%、32. 46%和32. 35%。 第二, 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在1994年之后出现了明显的好转, 始终在 第5期 财政稳定与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4150%左右, 彻底改变了1994年以前那种中央财政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严重偏低、中央财力不足的不利局面, 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职能得以加强。由于我国地方政府至今尚没有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权, 故而国债收入自然就构成中央财政收入, 并成为其财政支出的重要来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我国金融机构出现日渐扩大的、正的存贷差以及我国近年来的货币政策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所在。由于国债实际利率一般都高于同期的银行存款的实际利率, 并且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低风险性, 在当前国企效益普遍不理想而银行贷款责任约束机制加强的情形下, 银行部门理所当然地成为国债主要持有者之一, 故而在银行存贷差加大的背后, 则是银行部门的有价证券资产的增加。据统计, 1995年, 金融机构购买债券余额为3064. 2亿元, 到了1999年, 金融机构有价证券和投资的余额为12505. 8亿元, 为1995年的4. 08倍。可见, 我国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应该如何协调的问题应该引起有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笔者一直认为, 赤字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的成效固然显著, 但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 否则, 财政赤字货币化和 滞涨 现象的发生必将是难以避免。 第三, 在1994年之后, 中央财政不仅有效地遏制了逆差, 而且顺差逐年扩大, 由1994年的1152. 07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1696. 88亿元。但地方财政却在1994年之后赤字骤然上升且逐年攀高, 由1994年的负1726. 59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负3440. 47亿元, 与我国财政赤字保持同向增长态势。可见, 我国财政赤字的主要源头是地方财政而非中央财政。之所以如此, 一方面是由于中央政府拥有债券发行权而地方没有;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存在严重的不对性。中央财政收入1994年以来所占的比重始终在50%左右, 而中央财政支出所占的比重自1978年改革以来却逐年下降, 1994年以来一直徘徊在30%左右; 与此同时, 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1994年以来已经降至50%左右, 但是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却是逐年上升, 1994年以来一直徘徊在70%左右, 这种显著的不对称已经使得许多地方政府财政尤其是乡级财政处境极度困难, 出现严重赤字也就在所难免。 (二) 我国当前的财政稳定性分析 财政稳定包含三重含义:(1) 政府如果能够长期保持财政收支平衡, 则政府财政处于稳定状态; (2) 尽管在相当长时期内不能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但政府却能通过发行国债为赤字财政融资, 则政府财政依然可以处于稳定状态; (3) 如果在经济中存在一种机制, 当财政脱离稳定状态之后, 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使财政状况恢复或趋于稳定状态, 则政府的财政状况也可以说是稳定的(余永定, 2000) 。财政稳定的核心内涵就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政府不需要通过货币的财政发行而能够保持财政收支平衡。 首先, 我国财政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财政赤字状况明显恶化。财政赤字增长过快的原因主要是地方财政收支状况恶化所致。这说明我国当前的分税制的财政制度与现行的5级政府的行政制度之间存在内在的不协调, 突出地表现为各级政府的事权与其财权存在显著的不对性。其次, 我国政府的行政支出费用一直占有较大的比重, 尤其是近几年在精简机构、节俭开支的改革力度加大的情形下, 政府的行政支出费用却一直在12. 50%左右徘徊, 始终处于我国改革以来的最高水平, 这表明我国政府近年来的精简机构改革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功。第三, 从债务依存度来看, 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前, 我国财政的债务依存度一直都比较低, 从没有超过20%, 并且大部分年度的债务依存度都在15%以下。而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 债务依存度不仅没有降低, 反而快速上升, 近两年已经达到30%左右, 这一方面表明我国的分税制改革, 42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3年表明赤字财政政策已经成为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主导。如果债务依存度过高, 最不利的影响则是可能诱发利息率的提高, 从而抑制经济增长。如果政府不想提高债务依存度, 同时还寄希望利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 政府只能降低国债的发行利率和提高平均税率。而平均税率的提高则会抑制企业与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从而抵消了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政策效果。由此可见, 债务依存度的提高, 则会迫使政府为增加自主性支出而过度举债。第四, 再从偿债率来看, 我国的偿债率自1994年以来, 同样也是居高不下, 近两年已经超过了30%。偿债率升高则意味着在既定财政支出条件下国家的自主性支出减少, 如果政府要增加自主性支出, 在既定的税制条件下, 举债可能是其最佳的选择。这也就是说, 偿债率越高, 政府增加发行国债的压力也就越大, 财政赤字状况也将会更加恶化, 最终可能导致财政赤字货币发行。 尽管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有所上升(据统计, 中国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 1998年为14. 2%, 1999年为15. 9%, 2000年为17%, 2001年增加到22. 2%) , 但是目前我国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16%, 低于发展中国家25%左右的平均水平, 更远低于发达国家40%左右的平均水平。同时我国财政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稳定, 尤其在当前经济紧缩的形势下, 我国政府面临着巨大的增加举债的压力, 我国财政赤字存在着进一步恶化的态势。值得注意的是, 在1998~2001年期间,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率平均为20%左右, 但是在这一期间我国GDP 的增长一直是一位数。以20%左右的财政支出增长率和超过高速增长的财政赤字来支持7%左右的总需求增长率, 这是否是一种可持续的增长方式? 值得人们深思。如果再考虑到政府需承担的银行国有不良资产、社保资金等隐性负债, 我国的财政状况不容乐观。可见, 实现财政稳定是金融市场化改革首先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我国现行财政条件下的金融稳定性分析 (一) 我国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的相关性分析 自1978年以来, 尽管我国的GNP 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 但是国家财政收入占GNP 的比重却呈现出逐年下降的态势, 除个别之外, 绝大多数年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呈逐年扩大之势。前文已经指出, 发展我国家宏观经济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财政赤字的货币化, 在我国是否也存在财政赤字货币化? 是否会引发通货膨胀? 为此, 我们在此以货币供给量(M 1) 作为因变量, 以财政赤字(DF) 作为自变量, 对1978~1999年期间的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线性回归检验, 结果如图1和方程1所示 : 图1 我国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量相关性的线性拟合 (单位:亿元) 第5期 财政稳定与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43 (1) M 1=3367 697-30 95DF (2. 326) (-10. 682) 其中, R=0. 922; R 2=0. 851; R 2=0. 843; S. E. =5438. 868; F ! 检验值=114. 102; D. W. =1. 002。 由图1和方程1可知, 我国货币供给量与财政赤字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 这意味着财政赤字每增加1亿元, 我国货币供给量M 1就会相应地增加30. 95亿元, 可见, 我国存在较为严重的财政赤字货币化问题。但是, 我国在财政赤字和货币供给量 双增 的情况下, 我国的零售物价指数并没有随之出现上涨的趋势, 反而呈现出下滑的态势, 我国的物价水平与财政赤字、货币供给量之间并没有出现理论上的那种相关性, 麦金农(1997) 将我国在财政下降的同时保持价格水平稳定的现象称为 中国之谜 。麦金农(1997) 认为, 中国之所以能够做到在财政下降的同时保持价格水平稳定, 最重要的是拥有可以控制的国家银行体系, 中国政府通过国家银行体系向非银行公众借入公开的或隐蔽的债务弥补财政赤字, 实现了非通胀融资。但是 中国政府不可能无限期地依赖于如此严重的借款, 因为居民已经不再是u2200低货币化的#了, 并且中国的M 2/GNP 也不可能会升到无限高。 当居民流动资产与收入的比例过了高峰, 甚至在这之前, 如果国有部门继续借入, 就可能发生金融危机 。 解决的办法在经济上是很明显的u2203u2203中央政府必须很快建立一个能够直接对所有工业! ! ! 中央的、地方的和私人的! ! ! 以及农业部门征税的内部税收机构 (麦金农, 1997) 。由此可见, 在财政收入占GNP 的比重逐年递减而财政赤字又逐年高速攀升之际, 实行以利率市场化为突破口的金融市场化必将会使得潜在的通货膨胀危机显现化。我国若在如此财政背景之下进行以利率市场化为突破口的金融市场化改革, 高通胀率、高利率、日益扩大的财政赤字、日趋沉重的政府债务利息负担以及政府向银行体系强制融资等问题也就难免。因此, 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实现财政收支均衡, 否则, 以利率市场化为突破口的金融市场化改革只会让我们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 (二) 我国资本外逃与货币替代状况 尽管我国目前对资本项目仍然实施严格的管制, 隔绝了我国与国际资本之间的自由流动, 使得我国可以成功避免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直接冲击。但是不可否认, 我国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资本外逃和货币替代现象。 自1992年以来, 我国资本国际化的进程明显加快, 流入我国的国外资本平均每年以28. 9%的速度增长, 至1997年底, 我国累计利用外资3479. 4亿美元, 其中, 国际直接投资2201. 8亿美元, 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吸引外资国(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课题组, 1999) 。但在国际资本流入不断增加的同时, 我国资本外逃现象也比较严重。据估计, 在1992~1996年期间, 我国资本外逃规模为875. 3亿美元, 年均为175亿美元(李扬, 1998) ; 在1994~1998年期间, 我国资本外逃规模为1966亿美元, 年均为393亿美元(俞乔, 1999) 。在我国的 外资内流 和 内资外流 这一似乎矛盾的现象之背后, 则是我国现行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的内在缺陷的外在表现。 内资外流 的一部分原因是有贬值预期和投资信心动摇所致。自1995年之后, 我国经济开始处于周期性下滑阶段, 1997年之后, 通货紧缩趋势加剧, 财政赤字扩大, 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 从而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 影响了其预期; 另一方面, 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 受冲击的国家的汇率开始大幅度贬值, 而我国政府对外承诺人民币不贬值, 人民币名义汇率基本保持不变, 这反而加重投资者的顾虑, 贬值预期也随之加重与扩 44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3年(1999) 测算, 在1997年, 我国资本外逃总额达到474. 41亿美元, 超过同期在我国的直接投资的国际资本(当年为453亿美元) 。另外, 我国还存在由于内外资所享受的政策优惠不同所引致的大量 过渡性 的资本外逃以及非法收入所引致的资本外逃。 与此同时, 我国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货币替代现象。截至2001年末, 我国境内中资金融机构外汇各项存款余额为1348. 8亿美元, 比上年末增长5. 2%, 全年各项存款累计比上年增加61. 2亿美元。其中, 企业外汇存款余额为452. 9亿美元, 居民外汇储蓄存款余额为815. 6亿美元。尽管F/D 指标和F/M 2指标均显示我国的货币替代程度整体水平较低(F/D %14%, F/M 2%7%, 王国松、张鹏, 2001) , 但由此可以看出, 人们对人民币的币值稳定尚存在一定程度的顾虑。我国的货币替代不是以狭义货币间替代为主, 而是以准货币间替代为主, 即存款货币之间替代。由此可推知, 外币替代本币的职能, 在我国境内主要是贮藏职能的替代而非交易媒介职能替代, 说明形成我国货币替代的主要原因还是规避汇率风险, 或者说, 汇率风险是我国外币资产需求的主要原因。 由于宏观经济不稳定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及本币的频繁贬值都将引起资本外逃和货币替代的发生, 防止资本外逃和货币替代现象发生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消除或降低通货膨胀、维系宏观经济稳定, 提高本币的实际收益率, 增强公众对持有本币的信心。由此可见, 我国应当采取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 使通货膨胀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 将有助于改善公众对人民币币值的预期, 削弱资本外逃和货币替代的动力, 这对于防止可能产生的严重的资本外逃和货币替代将起到积极的防范作用。 三、实现我国财政稳定的对策与建议 实现财政稳定是我国今后经济进一步开放和金融市场化改革最为重要的前提条件。正是由于财政制度缺陷使得我国财政出现了严重的不稳定因素, 因此, 必须进行制度创新, 消除这种集权政体与分权经济体制的矛盾, 方可实现财政稳定。 (一) 实行制度创新, 重新界定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 实现财权与事权相统一 中央政府集中财权是实现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管理体制最为常用的办法, 符合中央政府自上而下转移支付宏观调控职能的要求。但在我国, 这种自下而上的集中财权模式却被地方各级政府广泛地采用, 使得财政资金层层向上级政府集中, 而与此不对称的是, 基本事权却反向移动, 层层向下转移, 从而造成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的高度不对称, 尤其是县乡(镇) 两级政府这种矛盾表现得尤为突出(贾康, 2002) 。因为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 地方性公共产品理应由相应级次的地方政府提供, 同时现行我国各级地方政府还需要承担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 义务 , 使得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在事权上呈现出高度的刚性, 没有任何与上级政府讨价还价的余地。但在财权方面, 由于财权的层层集中, 而地方各级政府又不具有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和地方立法征税的权力, 现行的分税制又没有确定省(市) 级以下地方各级政府独享的税基, 使其财政收入失去稳定而可靠的收入来源, 从而出现了无相应财权支撑的刚性事权, 地方政府财政严重困难必然是不可避免。要解决目前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这种处境, 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必须按照事权与财权相对称的原则, 重新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 赋予地方各级政府相应而必要的税种选择、税率调整、立法收税以及发行地方债券的财权, 使得各级政府具有相应的稳定而可靠的财权作支撑; 其次, 进行政体改革, 减少政府分级层次。目前我国政, 第5期 财政稳定与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45地缩减政府层次, 精简政府机构, 不仅又有利于分税分级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实施, 使财政分级层次与政府分级层次相对应, 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运作效率和财政支出的效用。 (二) 提高税收执法人员素质, 加大执法力度, 扩大税基, 提高税收收入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 自1985年之后, 我国税收收入占总的财政收入的比重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1985年税收收入所占的比重为97. 43%, 1994年降到80. 16%, 1999年已经降到70. 47%; 而与此同时, 财政的债务收入占总的财政收入的比重却呈现逐年攀升的态势, 由1985年的为4. 29%, 上升到1994年的18. 38%, 再上升到1999年的24. 51%。造成税收收入所占比重减少的原因较多:一是近年来中央在保持税制基本稳定的前提下, 先后出台了减征、停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降低关税税率、减免农业税、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等政策, 并且继续清理取消了部分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费和基金项目; 二是由于经济紧缩, 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效益有所下降; 三是税收执法人员的执法不严、 寻租 行为及其自身素质低下等原因所导致企业与个人的偷税、逃税、避税等现象严重, 这一点可以从我国实施的 金税工程 和 金关工程 所取得的阶段性成绩中窥见一斑; 四是我国现行的支付体系不发达、公众偏爱现金支付以及现金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等原因导致税收收入尤其是所得税收入的大量流失。由此可见, 要提高税收收入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 一方面要大力提高税收执法人员素质, 依法加大税收征管力度, 坚决打击偷税、漏税、逃税、非法避税等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同时必须加快税制改革, 扩大税基, 对某些已经不合时宜的税种和税率进行重新调整与修改, 重新界定各级政府所应享受的税种, 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在税收征管的积极主动性, 提高税收征管效率与征管力度, 在税负公平与公正的前提下确保税收收入稳定增长。 (三) 转变观念, 理性认识积极财政的扩张效应 当前我国的财政赤字及债务余额占GDP 的比重尚在安全线以内, 至2001年底, 财政赤字、债务余额占GDP 的比重分别为2. 7%和16. 3%, 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似乎尚有一定的空间。但我国目前经济紧缩并非简单的需求不足原因所导致, 而是经济结构长期不协调发展以及收入、就业、养老、医疗、住房与教育等改革政策在短期内同时出台所引致的居民未来收入与支出预期不确定性强化共同所致, 因此那种寄希望于依靠积极的财政政策解决当前经济紧缩问题是不可行的。首先, 在既定的社会积累资金不变的条件下, 政府举债的增加意味着公众可支配的积累资金减少, 必然存在财政的 挤出效应 。其次, 从资金使用效率来看, 政府的资金使用效率因道德风险的存在而远低于公众的资金使用效率。第三, 我国已加入WTO, 降低关税已成为必然, 这意味着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将有所减缓。目前我国债务依存度和财政赤字率都已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将增加政府的还本付息的债务负担, 同时也意味着政府自主性支出的减少。如果政府希望能够保持原有的自主性支出水平, 其最终导致举债规模日趋扩大、财政赤字日趋恶化, 财政赤字货币化将会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我国目前理论界和实践界都十分推崇积极财政政策, 但这种对积极财政政策 情有独钟 的过度偏好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立不住脚的, 也是十分危险的。 参考文献: [1]贾康 县乡财政解困与财政制度创新[J] 经济研究, 2002, (2) [2][ , 46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3年 [3]罗纳德&麦金农 经济市场化秩序! ! ! 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金融控制(第二版, 中译本) [M ] 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4]宋文兵 中国资本外逃研究[J] 经济研究, 1999, (5) [5]王国松 中国的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J] 经济研究, 2001, (6) [6]王国松, 张鹏 货币替代理论及中国货币替代问题的研究[J] 国际金融研究, 2001, (3) [7]余永定 财政稳定问题研究的一个理论框架[J] 世界经济, 2000, (6) [8]俞乔 论我国汇率政策与国内经济目标的冲突及协调[J] 经济研究, 1999, (7) [9]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课题组 贸易、资本流动与汇率[J] 经济研究, 1999, (9) Fiscal Stability:the Necessary Precondition for The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Reformation WANG Guo song (School of I nter national Business A dministration, Shanghai Univer sity , Shanghai 2018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elaborates in theory that fiscal stability is an important precondi tion for successful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reformation. Then, it makes some em pirical analysis on fiscal stability , capital flight and currency substitution in China. T he study show s that, to some extent, there ex ist fiscal instability, capital flig ht and currency substitution in China. China must carry out the positive fiscal policy to ensure the success of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reformation. Key words: fiscal stability;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banking crisis; currency crisis &简讯& 程恩富等著u220b经济学方法论(问世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程恩富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的最终成果, 即u220b经济学方法论! ! ! 马克思、西方主流与多学科视角(一书, 近期已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共分三篇。上篇是重新审视和整述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论, 其中包括对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中关于规范分析、实证分析、宏观与微观分析、均衡分析和经济学社会场论的阐述。中篇是对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的批评性借鉴。下篇是横向借鉴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法论。综观全书, 具有体系庞大、容量丰富、立旨高远和见解深刻的鲜明特点。(杨)

转融资市场化试点启动,转融资市场化是什么?此举有什么意义?

具体而言,本次转融资体制改革,致力于提升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更强立足于证劵公司多元化资金需求。改革创新的关键在于“灵便限期、竟价利率”。

直接聘任和市场化选聘的区别

直接聘任:直接聘任聘请人担任(职务),不需要竞争,已经选定了聘任的人。聘请:今多指聘请任用。市场化选聘是指通过高校应届毕业生选聘、社会公开招聘、猎头公司协聘等途径,运用市场化机制公开选拔聘用人才。而选聘 :挑选聘用。市场化选聘员工的考核分为试用期考核和聘任期考核。试用期考核在了解思想表现、管理能力、工作作风等情况的同时,重点考核所任职务的适应能力和履行职责的情况;聘任期重点考核量化的工作实绩。这是就是区别。

国企改革中什么是市场化选聘?

市场化选聘就是将人力看作运营要素中的一种,通过市场化机制实现对其的自动调节与合理配置。市场化选聘的重点之一是职业经理人的建设,采用市场化选人制度能够一定程度避免企业内部高管互相联合,影响运营管理及决策的客观性、公正性等问题。也是完善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释放国企发展活力、调动企业内部创造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中大咨询始于1993,是国内领先的国企改革咨询公司,提供国资、国企改革管理咨询服务,能够为企业职业经理人建设提供针对性的咨询方案参考。

人民币汇率将实行市场化改革了吗?

汇率市场化是指市场机制在人民币汇率的形成过程里发挥基础性作用,更多地参照国际货币市场的供求情况,依据市场供求灵活确定人民币与各种外币的比价。汇率市场化将使进出口更多地反映我国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使我国外部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配合以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制度,将增加居民的投资选择,大幅减少国家层面的金融风险。

谈谈对我国汇率的认识 (从历史回顾、我国对外汇管理体制及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方面回答)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了统一的货币——人民币。1949年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天津首次正式公布人民币汇率。四十多年来,在不同的时期,人民币汇率安排(exchange rate arrangement)有着不同的特点。 一、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安排 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前,我国人民币汇率安排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1950~1952)。由于人民币没有规定含金量,因此,对西方国家货币的汇率,最初不是按两国货币的黄金平价来确定,而是以“物价对比法”作为基础来计算的。也就是说,建国初期人民币汇率制定的依据是物价水平,这是一种比较市场化的汇率安排。 建国初期,由于国民党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物价节节上涨。如上海批发物价指数以1949年6月为100,到1950年3月则上涨至2242.93。由于国内物价上涨、国外物价趋跌的价格对比关系,根据前述政策要求,我国人民币对美元汇价由1949年1月18日1美元=80元旧人民币,调低至1950年3月13日的1美元=42000 元旧人民币,在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内,人民币汇价下调49次。至于和其他外汇的汇价,则是根据它们对美元的汇价进行间接套算的结果。 从1950年3月至1952年底,随着国内物价由上涨转变为下降, 同时,由于美国对朝鲜发动了侵略战争,大量抢购战备物资,美国及其盟国接连宣布一系列对我“封锁禁运”的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必须降低外汇汇价,以利于推动本国进口。因此,根据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汇率政策的重点也由“推动出口”改变为“进出口兼顾”,并逐步调高人民币汇价。1952年12月,人民币汇价调高至1美元=26170元旧人民币。 这一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对象主要是美国,对外贸易主要由私营进出口商经营。人民币汇率的及时调整,可以调节进出口贸易,保证出口的增长。 2.第二阶段(1953~1972)。从1953年起,国内物价趋于全面稳定,对外贸易开始由国营公司统一经营,而且主要产品的价格也纳入国家计划。计划经济本身要求对人民币的汇价采取基本稳定的政策,以利于企业内部的核算和各种计划的编制和执行。同时,由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的确立,各国之间的汇价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持了相对稳定。再加上我国同西方工业国家的直接贸易关系和借贷关系很少,因此,西方各货币汇率变动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在国内物价水平趋于稳定的情况下,我国进行建国以来的首次币制改革。1955年 3月1日,开始发行新人民币,新旧人民币折合比率为1:10000。自采用新人民币后,1955年至1971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直是1美元折合2.4618元新人民币。 1971年12月18日, 美元兑黄金官价宣布贬值7.89%,人民币汇率相应上调为1美元合2.2673元人民币。 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政策采取了稳定的方针,即在原定的汇率基础上,参照各国政府公布的汇率制定,逐渐同物价脱离。但这时国内外物价差距扩大,进口与出口的成本悬殊,于是外贸系统采取了进出口统负盈亏、实行以进口盈利弥补出口亏损的办法,人民币汇率对进出口的调节作用减弱。 3.第三阶段(1973~1978)。1973年3月以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解体,西方国家普遍实行了浮动汇率制。为了避免西方国家通货膨胀及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我国从1973年开始频繁地调整人民币对外币的汇率(仅1978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就调整了61次),而且在计算人民币汇价时,采用了钉住加权的“一篮子”货币的办法,所选用的“篮”中货币都是在我国对外贸易的计价货币中占比重较大的外币,并以这些货币加权平均汇价的变动情况,作为人民币汇价相应调整的依据。 这一时期人民币汇价政策的直接目标仍是维持人民币的基本稳定,针对美元危机不断发生且汇率持续下浮的状况,人民币汇率变动较为频繁,并呈逐渐升值之势。1972年为1 美元=2.24元人民币;1973年1美元=2.005元人民币;1977年为1美元=1.755元人民币。 自5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对外自我封闭,对内高度集权,直至80年代初,国家外汇基本上处于零储备状态,外贸进出口主要局限于社会主义国家,且大体收支平衡,国内物价水平也被指令性计划所冻结,尽管人民币汇率严重高估,但它并未带来明显的消极影响。 二、改革后的人民币汇率安排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民币汇率安排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1979~1984)。1979年我国的外贸管理体制开始进行改革,对外贸易由国营外贸部门一家经营改为多家经营。由于我国的物价一直由国家计划规定,长期没有变动,许多商品价格偏低且比价失调,形成了国内外市场价格相差悬殊且出口亏损的状况,这就使人民币汇价不能同时照顾到贸易和非贸易两个方面。为了加强经济核算并适应外贸体制改革的需要,国务院决定从1981年起实行两种汇价制度,即另外制定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继续保留官方牌价用作非贸易外汇结算价。这就是所谓的“双重汇率制”或“汇率双轨制”。 1980年人民币官方牌价为1美元=1.5元人民币。从1981年1月到1984年12月期间, 我国实行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贸易外汇1美元=2.80元人民币;官方牌价即非贸易外汇1美元=1.50元人民币。前者主要适用于进出口贸易及贸易从属费用的结算;后者主要适用于非贸易外汇的兑换和结算,且仍沿用原来的一篮子货币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 随着美元在80年代初期的逐步升值,我国相应调低了公布的人民币外汇牌价,使之同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相接近。1984年底公布的人民币外汇牌价已调至1美元=2.7963元人民币,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持平。 2.第二阶段(1985~1990)。在人民币双重汇率制下,外贸企业政策性亏损,加重了财政补贴的负担,而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外国生产厂商对双重汇率提出异议。1985年1月1日,我国又取消了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重新恢复单一汇率制,1美元=2.80元人民币。 事实上,1986年随着全国性外汇调剂业务的全面展开,又形成了统一的官方牌价与千差万别的市场调剂汇价并存的新双轨制。而且当时全国各地的外汇调剂市场,在每一时点上,市场汇率水平不尽相同。这种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存的多重汇率制一直延续到1993年底。其间,外汇调剂市场的汇率形成机制,经历了从开始试办时的人为定价到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过程。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物价上涨速度加快,而西方国家控制通货膨胀取得一定成效。在此情况下,我国政府有意识地运用汇率政策调节经济与外贸,对人民币汇率作了相应持续下调。1995年8月21日,人民币汇率调低至1美元=2.90元人民币;同年10月3 日再次调低至1美元=3.00元人民币;同年10月30日又调至1美元=3.20元人民币。 从1986年1月1日起,人民币放弃钉住一篮子货币的做法,改为管理浮动。其目的是要使人民币汇率适应国际价值的要求,且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 1986年7月5日,人民币汇率再度大幅调低至1美元=3.7036元人民币。1989年12月16日,人民币汇率又一次的大幅下调,由此前的1美元=3.7221元人民币调至当日的4.7221 元人民币。1990年11月17日,人民币汇率再次大幅下调,并由此前的4.7221调至当日的5.2221元人民币。 从改革开放以后至1991年4月9日的十余年间,人民币汇率政策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分别实施过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与公布牌价并存的双重汇率体制,以及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存的多重汇率体制;二是公布的人民币官方汇率按市场情况调整,且呈大幅贬值趋势,这与同期人民币对内实际价值大幅贬值以及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是基本上相适应的;三是在人民币官方汇率的调整机制上,做过多种有益的尝试,如钉住一篮子货币的小幅逐步调整方式以及一次性大幅调整的方式,这些为以后实施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奠定了基础;四是市场汇率的机制逐步完善;五是市场汇率的调节作用在我国显得越来越大。 3.第三阶段(1991~1993)。自1991年4月9日起,我国开始对人民币官方汇率实施有管理的浮动运行机制。国家对人民币官方汇率进行适时适度、机动灵活、有升有降的浮动调整,改变了以往阶段性大幅度调整汇率的做法。实际上,人民币汇率实行公布的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即外汇调剂价格)并存的多重汇率制度。 我国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主要指人民币官方汇率的有管理的浮动,其基本特点是,我国的外汇管理机关即国家外汇管理局根据我国改革开放与发展的状况,特别是对外经济活动的要求,参照国际金融市场主要货币汇率的变动情况,对公布的人民币官方汇率进行适时适度、机动灵活、有升有降的浮动调整。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官方汇率数十次小幅调低,但仍赶不上水涨船高的出口换汇成本和外汇调剂价。 4.第四阶段(1994~2005)。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实行人民币汇率并轨。1993年12月31日,官方汇率1美元兑换人民币5.8元;调剂市场汇率为1美元兑换人民币8.7元左右。从1994年1月1日起,将这两种汇率合并,实行单一汇率,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定为1 美元兑换8.70元人民币。同时,取消外汇收支的指令性计划,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实行银行结汇、售汇制度,禁止外币在境内计价、结算和流通,建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改革汇率形成机制。这次汇率并轨后,我国建立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到目前为止,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趋稳,并一直保持在1美元=8.3元左右。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相继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尤其是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我国政府承诺:在2000年之前,将实现经常项目下人民币可兑换。 事实上,1994年我国已开始实行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有条件”的可兑换,并已削除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中的绝大多数限制,如歧视性货币措施或多重汇率安排已完全废除,而绝大多数经常项目交易的用汇和资金转移也不再受到限制。 1996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消除了若干在1994年后仍保留的经常帐户下非贸易非经营性交易的汇兑限制;1996年7月, 又消除了因私用汇的汇兑限制,扩大了供汇范围,提高了供汇标准,超过标准的购汇在经国家外汇管理局审核起初后即可购汇;1996年7月1日,我国将外商投资企业也全面纳入全国统一的银行结售汇体系,从而取消了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尚存的经常项目汇兑限制。 1996年11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致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将不再适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14条第2款所规定的过渡性安排,并正式宣布:自1996年12月1日起, 我国将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8条第2款、第3款和第4款的义务,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从此不再限制不以资本转移为目的的经常性国际交易支付和转移,不再实行歧视性货币安排和多重汇率制度。 2001年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郭树清指出,根据中美1998年签订的有关协议,中国承诺将扩大人民币弹性。因此,如果现在中国选择钉住其它币种或采取一揽子货币联系汇率制度,不但会违背承诺,还是一种后退。增加汇率弹性是现实的选择。中国现阶段仍将以稳定汇率为主,同时用足每日3‰的汇率浮动区间,使市场逐渐适应汇率波动。今后将采取措施,提高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如有效利用银行间市场汇率浮动区间;调整银行结售汇周转头寸管理政策;进一步完善结汇制度。 三、人民币汇率安排的新阶段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05〕第 16 号文——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相关事宜公告。其主要内容如下: (1)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2)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 (3)2005年7月21日19∶00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 (4)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 (5)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市场发育状况和经济金融形势,适时调整汇率浮动区间。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篮子货币汇率变动,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的正常浮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这一次的人民币汇率安排改革的核心是放弃单盯美元,改盯一篮子货币,以建立调节自如、管理自主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从此次人民币短期升值来看,这将有利于缓解国际收支失衡的巨大压力,同时,释放人民币潜在的升值压力,并能淡化人民币兑美元的国际矛盾。从长远战略来看,人民币汇率新机制的建立,将有利于推进人民币汇率安排的市场化改革进程,最终为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实现可兑换创造渐近条件。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简单的说就是从管理汇率制度逐步过度到以市场供求决定的浮动汇率制

如何 汇率市场化改革

实际上,自1994年初以来,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节点,即1994年实现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根本性的改革,奠定了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制度基础;2005年7月21日,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进行完善,引入了“一篮子货币”调节因素,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15年8.11汇改对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进行了进一步调整,构建起“收盘价+一篮子货币调整”的中间价形成机制,使得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更加真实地反映当期的市场外汇供求,体现出对市场的认可和尊重,汇率形成机制更趋于市场化。与汇率机制市场化改革进程相适应,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更加明显,汇率灵活性和弹性也大大增强。经过上述改革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有了较大提升,但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如外汇供求关系“失真”。“经常项目可兑换、资本项目管理”的外汇管理制度,使得外汇市场供求关系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市场主体对外汇的供求关系;汇率灵活性和弹性不够。受汇率波动区间较窄的限制,汇率的灵活性和弹性受到较大制约;“常态式”外汇干预使得汇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失真”。从汇率实际运行看,汇率水平主要还是受到美元走势的影响,参考一篮子货币因素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等等。央行行长周小川此前曾指出,汇率的浮动更加依靠于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以及人民币更多地成为可自由使用货币,是一个长期的进程。尽管过去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这个过程还没有走完,所以今后还会继续向前推进。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笔者认为,下一步深化和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逐步扩大汇率浮动区间。周小川行长指出,人民币波幅的扩大并不是当前最紧要的事情。但扩大汇率浮动区间是个信号,表明汇改会向前迈一步。笔者认为,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应根据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和改革的实际情况,有步骤分阶段地加以扩大,以增加汇率灵活性和弹性。可先考虑将人民币对美元的浮动区间从目前2.0%扩大到3.0%,待市场参与者逐渐适应后,再渐进地扩大汇率浮动区间。二是逐步放松外汇管理,外汇市场供求更全面地反映真实需求状况。正如周小川行长之前指出的“外汇管制条件下的汇率不可能是真正的市场均衡汇率”。笔者认为,继续巩固经常项目可兑换基础上,要逐步放松资本项下外汇管理,更好地满足市场主体在资本项下的投融资外汇需求,同时,逐步放松个人资本项下外汇管理,满足个人境外投融资需求,使得外汇市场供求关系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市场主体的外汇需求;取消银行结售汇周转头寸的限制,允许银行根据其自身资产负债的情况,自主地进入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增加境内外汇市场主体,允许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和企业集团直接参与外汇市场交易,让市场参与者真正成为外汇市场的造市者。三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双锚机制”。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实行“美元+一篮子货币的双锚机制”。从汇率实际运行看,当美元贬值时,人民币主要是盯着一篮子货币,反之,则主要是盯住美元。两者所传导的信息和关注面有所不同。人民币盯着美元,可以向市场传达更为清晰的汇率变动信息,这与我国贸易计价和结算货币、外债币种结构以及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是密切相关的;而盯着一篮子货币则主要是在政策和执行层面的意义更大。尽管盯着一篮子货币所传递的信息有时是比较模糊的,但已逐渐被市场尤其是机构投资者接受和认可。理论上,盯住一篮子货币有助于避免交叉汇率的不稳定,但实践中,很难实现预想的目标。短期看,“软”盯住美元,并将一篮子货币作为汇率调节的参照系,应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通过上述机制,使得人民币对单一货币有升有贬双向浮动,整体上应在合理均衡水平的基础上保持基本稳定。四是克服“害怕浮动”的观念。保持汇率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是人民币汇率的主基调,但并不意味着汇率将是固定不变的,或在一个较小的区间内窄幅波动。从汇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实际运行看,人民币汇率有升有贬的双向波动将会是“常态化”,人民币汇率不再会出现以往年度持续的、单向的大幅贬值,也难以出现持续的、单向的大幅升值态势。市场参与者应该充分意识到汇率是浮动的,会根据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出现升值或贬值,为此,市场参与者要克服“害怕浮动”的观念,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运用好规避汇率风险的工具和产品,将汇率变化的不确定性相应地变为可确定性,以锁定汇率风险,降低成本,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同时,要增加外汇市场交易品种,积极发展多元化的规避汇率风险的工具,丰富外汇产品,如外汇掉期、期权交易等,以满足市场主体规避汇率风险的需求。此外,要构建一个经济金融良好的金融经济生态环境。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完善和健全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建设,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农业部:加快推进农业市场化信息化进程

农业部网站消息,近日,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在全国农牧渔业大县局长轮训农业市场化与信息化培训班作主题报告。他强调,农业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战略,把握时代脉搏,抓住发展机遇,不断推动我国农业市场化与信息化进程。陈晓华要求,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助推作用,让农业发展搭上信息化快车。近年来,农业信息化工作的环境很好,技术在进步、企业在投入、农民在期盼,各地也涌现出一些成功案例,值得总结推广。今年,农业部将在部分省份启动信息进村入户试点,总结推广农业物联网技术集成组装与试验示范的经验做法,力争在农业生产信息化和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上有所突破。有关省份要全力配合,确保这项工作顺利开展。其他省份也要注重利用外部资源,调动好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的双轮驱动发展机制。

为什么有些城市的房产测绘行业还是政府的建设部门垄断着?房产测绘不是法律规定允许市场化吗?

现在大多数房产测绘市场还是处于垄断状态。但是表面上房产测绘单位都是独立法人单位,也就是程序上合法。主要是房产管理部门的利益驱使。不太可能不垄断。那是权变成钱的最简单办法。

产业化和市场化 的区别?

产业化和市场化 的区别如下:一、两者的实质不同:1、产业化的实质:指某种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为目标,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2、市场化的实质:是一项在开放的市场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竞争的优胜劣汰为手段,实现资源充分合理配置,效率最大化目标的机制。二、两者的主要内容不同。1、产业化的主要内容:关于三大产业的划分是联合国使用的分类方法: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建筑业和公共工程、上下水道、煤气、卫生部门;第三产业包括商业、金融、保险、不动产业、运输、通讯业、服务业及其他非物质生产部门。2、市场化的主要内容:市场化是指用市场作为解决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等基础手段的一种状态,意味着政府对经济的放松管制,工业产权的私有化的影响。市场化的工具有好多种,比较低程度的市场化就是外包,比较高程度就是完全出售。三、两者的意义不同:1、产业化的意义:使农民真正得利,这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目的是使农民不仅获得生产环节的效益,而且能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从而使农民富裕起来。这是推进农业产业经营的宗旨。2、市场化的意义:市场化是以建立市场型管理体制为重点,以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为标志,以社会经济生活全部转入市场轨道为基本特征的。把特定对象按照市场原理进行组织的行为,通过市场化,实现资源和要素优化配置,从而提高社会效率,推动社会进步。扩展资料: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1、面向国内外大市场;2、立足本地优势;3、依靠科技的进步;形成规模经营;4、实行专业化分工;5、贸工农、产供销密切配合;6、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功能的作用。采取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产业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市场化

工程项目分包市场化运作机制探析

市场化运作机制的主要背景 长期以来,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隧道股份)在发展中,比较重视工程施工和技术创新,但在项目管理和成本控制方面还是比较薄弱。主要问题是:分包项目成本居高不下,经营及施工利润空间越做越小;分包管理机制不健全,施工质量和廉政建设难以从制度上保证;由于没有成本优势及管理上的滞后,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不强。 为了更好地解决上述管理中的问题,公司在2004年初提出“发展重在质,管理重在严”的治企方针。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重点研究了如何建立长效可行的管理机制和实现企业利润化这两个主要环节,提出了工程分包项目面向市场、实行公开招投标的基本思路。 接下来,针对分包项目,公司决策层决定推行招投标管理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公司决定自2004年5月起,所承建的各类工程项目,其目标成本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必须进行社会公开招标。2005年1月起,又将招投标范围从原规定的下限调整为80万元以上。限额以下的原则上不需要进行招标,但仍须实行比价和公司统一审批。公司通过分包招投标市场化运作机制的实施,达到以下目的:降低工程项目成本,扩大主业利润,提高公司经济运行的质量;造就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高素质的职业项目经理队伍;培育一批诚信度高的、能与隧道股份专业互补的合格分包队伍网;建立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为承发包双方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有利于遏止建设领域常见的不健康因素以及腐败现象。 分包项目招投标市场化的具体运作 明确工程分包招标管理部门及职责。项目经理部是工程分包管理的责任单位。负责分包申请、招标文件编制、签订合同以及负责对中标单位进行管理;项目管理部(或专业分公司)是项目经理部的主管单位,负责对分包申请、招标文件进行预审;工程管理部是分包申请的审批单位,负责审批分包申请,考察投标单位以及审核招标文件;分包管理办公室是分包工作的主要管理机构,负责招标组织筹备、信息发布、考察投标单位并评定其施工资质及资格等;经营发展部是投标文件的审核单位,负责审核招标文件中的商务条款、报价规定以及对投标文件的完整性、响应性进行评定;公司监察室是招投标工作的监督部门,负责对招投标工作的监督;公司总经济师室是分包招标工作管理的责任单位,负责分包招投标文件的制定及解释工作。 制定规范有序的招投标操作流程。在实施中,将招投标操作流程工作分为三个阶段:申请审核阶段、招标评标阶段、中标阶段。在申请审核阶段:由发包的项目经理部提出申请、做好标书,递交给工程管理部审核,审核发包标底或总价是否控制在目标成本内,审核同意后,通知分包管理办公室,进行具体分包招投标工作。在招标评标阶段:分包管理办公室向外发布招投标信息,排出日程。投标单位购买招标文件后,由分包管理办公室组织投标单位到现场踏勘、答疑。上述程序完成后,由分包管理办公室通知投标单位和公司评委。开标时所有投标单位和评委同时在场,公开报价和递交投标文件。通过当众开标后,评委对各分包单位逐一评价打分,确定入围单位。在中标阶段:由评委根据技术标与商务标的综合评分情况推荐中标单位,并由评委主任即项目经理签发意见,上报公司领导审批。公司批准同意后,正式由分包管理办公室通知中标单位办理承分包合同手续。公司监察室实施全过程监督。 在整个招投标过程中有三项工作十分重要:一是招标文件的编制,这是整项工作的基础;二是开好标前会,这是确保招投标工作成功的关键;三是搞好评标、询标,这是招投标工作的重点。 健全严格的外分包项目决算审计制度。为了协助项目经理对外分包项目的成本管理,避免虚赢实亏,确保外分包项目通过招投标、比价等途径获得的利益,真实地成为公司实实在在的利润,公司颁布了《关于对外分包项目决算进行审计的实施细则》,明确了由分包管理办公室承担此项职能。《实施细则》要求对外分包项目从中标、组织施工到项目结束的经济活动和管理进行审计,并对其最终绩效进行评价和确定外分包项目决算支付的金额。 建立外分包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为了加强工程项目招投标的信息管理,公司建立了外分包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该系统分为业绩管理、项目管理、在建工程管理、招投标管理等6个子目录。现在承分包双方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点击隧道网 (www.stec-rl.com) 这一平台,就能及时调用信息,使资源得到共享。 培育规范操作的效能监察机制。为了确保招投标工作有效开展,必须健全一整套规范操作的监察机制并强调不得违规。公司对投标截止时间作了严格规定,若有违反即作废标处理。同时反复强调保密和纪律,评委不得向外泄密,投标单位不得相互串标,如有发现违规行为,就严肃处理,及时处罚。另外,我们又对分包招投标中的成本控制、款项支付、履约情况,对分包队伍建立廉政档案、绩效档案、诚信档案;对规范分包单位领导人员的从业行为和经办人员的责任追究等进行一系列监察。总之,公司从机制和操作的两个层面(即规范的效能监察机制,严格的操作执行程序)上,有效地保证了整个分包招投标工作健康顺利地进行。 全面推行《职业项目经理管理办法》的配套措施。公司十分注重管理机制上的相互衔接和配套。在2004年初,公司全面推行《项目经理职业化管理办法》,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培养一大批职业化的项目经理,更重要的是为一大批项目经理安心事业、体现价值创造途径,让物质利益与价值创造同行,自觉构筑一道反腐防线,即项目经理完全可以在核定的目标成本内,通过公开的工程分包项目招投标机制,进一步降低发包成本,扩大利润空间来提升个人收入。这样我们就从制度上、机制上,促使并激励一大批项目经理在工作上全力支持和配合招投标工作。 抓好招投标各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从实际出发,将工程项目外分包单位的招投标的管理平台,设在分包管理办公室,由他们来统一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工作。他们组织对分包单位有关招投标的业务培训。在招投标前,他们主动与各个部门和项目经理沟通,明示有关工作内容,明确有关程序职责,为项目经理部招投标的筹备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同时,对在招投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微调和协调。根据公司《分包工程招标评标办法》,确定了技术标与商务标评分比例为3:7,若遇技术要求高的项目,则相应调整比例的原则。 推行工程项目分包招投标管理的初步成效 进一步降低了项目成本,优化了公司主营业务。今年1月~6月已有122家(次)分包单位参加了27个项目的投标工作。27个项目目标成本总价为10886.21万元,分包中标总价为10073.68万元,中标总价比公司下达的目标成本降低了812.53万元,降低率为7.46%。企业成本的有效控制,增强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2004年在国家宏观调控、市政建设投资规模收缩的影响下,公司仍取得了47.6亿元的合同签约额,超出年初计划数的19%。 进一步促进了分包队伍的管理和工程质量的提高。在这样的运行机制下,不断强化了分包单位的管理意识,促进了分包单位的竞争能力。不少项目经理在日常的分包管理中,也比过去更敢抓、敢管。2004年竣工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工程优良率也达到100%。 进一步健全了分包单位管理,扩大了社会协作队伍。公开招投标的实施,吸引和扩大了一大批分包单位进入隧道股份。同时,为更好地降低工程施工目标成本,创造了更大的回旋余地。 进一步推进了规范、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的形成。由于我们在制度上、组织上加强了监督管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降低了项目经理的廉政风险,从源头上遏止了一些不健康的诱发因素及腐败现象的发生,进而确保工程优质、干部优秀、成本合理、管理提高。同时,进一步体现我们企业的社会价值,即企业不仅要追求利润化,而且要为促进良好的规范诚信的社会环境作出贡献。 完善工程项目分包招投标机制的若干思考 要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分包队伍参与项目招投标。在招标过程中,有些项目投标的单位还比较少,特别在某些特殊领域内,还需充分运用竞争机制,吸引更多的单位来参与分包项目的招投标,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对于专业化程度高,分包队伍少的分包项目,可采用捆绑式集合招标等形式,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中标规则,使中标价格真正反映市场价格。 要进一步扩大招投标项目的范围。不少项目经理通过招投标尝到了甜头,要求对所有分包项目实行全覆盖,公司还将研究逐步降低招投标的下限,并探索在材料、设备采购等方面来不断扩大招投标的范围。 要进一步加强动态考核和决算审计工作。加强工程的动态管理和考核,特别是要抓好分包项目的决算审计落实工作,使公司的目标利润成为实实在在的利润。 要进一步重视项目的资料积累,完善内部价格体系。分包工程成本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盈利状况。对此,充分重视分包项目的定额资料积累、分析、改善的作用,通过分析,来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内部价格体系,使目标成本的测算更加接近市场价格,使分包项目价格更趋于合理。

什么是金融市场化改革?

1、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不再由国有商业银行垄断2、产品和服务的定价由市场决定,而不仅仅是国务院、发改委和中国人民银行。

如果农村土地市场化,给农民带来哪些影响呢?

一、市场由“基础性作用”变为“决定性作用”:农村土地要素配置市场化拉开帷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基础性变为决定性,是一大进步。从资源配置来看,农村的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较低,尤其是农村的土地配置完全是非市场化的。18亿亩耕地红线限定了农地只能农用。依托原土地管理法形成的土地征收制度成为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的唯一渠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至此,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历史性的拉开帷幕。二、户籍秩序调整下的农地关系面临冲击:成员权与户籍从此脱钩!文件同时指出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超大、特大城市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探索推动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建立城镇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户籍改革一直在缓慢推进,而户口又是农村集体成员权确认的主要依据。目前31个省份已经取消农业户口,各大城市也纷纷取消农民的进城落户限制。当户籍不再区分农业非农业,农民又可以自由落后各大城市后,农村集体成员如何确认就面临一个难题:集体成员需要相对的稳定性,而人口的自由流动,户籍迁移的低成本将会打破集体成员的稳定性。三、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化带来哪些改变?1、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4200万亩农地首先受益。原来的建设用地市场是城乡分割的,农村的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宅基地,少量的经营性建设用地也只能是原来的乡镇企业用地。农村的建设用地无法直接用于工业、商业和住宅用地。文件指出要加快修改完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制定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指导意见。此次改革直接收益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数量约为4200万亩,虽然政策指向是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工业和商业用途,但是不少大城市开始试点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建设集体租赁住房。2、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工业用地供给多项创新这里有两个亮点,一个是创新了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使得工业用地入市方式更加灵活,门槛更低,多种的入市方式将使农民集体也可以作为入市主体直接收益。二是提出允许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可以转换,并首次提出探索性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的新思路。3、完善土地管理体制,探索补充耕地跨区域交易虽然文件的名字是《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但是关于土地管理体制方面,文件仍然定调为:完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使用更多由省级政府负责。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

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实施中有关具体政策问题的通知

解决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以下简称市场化债转股)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发布此通知。一、允许采用股债结合的综合性方案降低企业杠杆率。二、允许实施机构发起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开展市场化债转股。三、规范实施机构以发股还债模式开展市场化债转股。四、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开展市场化债转股。五、允许将除银行债权外的其他类型债权纳入转股债权范围。六、允许实施机构受让各种质量分级类型债权。七、允许上市公司、非上市公众公司发行权益类融资工具实施市场化债转股。法律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财政部等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实施中有关具体政策问题的通知》一、允许采用股债结合的综合性方案降低企业杠杆率。各实施机构可根据对象企业降低杠杆率的目标,设计股债结合、以股为主的综合性降杠杆方案,并允许有条件、分阶段实现转股。鼓励以收债转股模式开展市场化债转股,方案中含有以股抵债或发股还债安排的按市场化债转股项目报送信息。二、允许实施机构发起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开展市场化债转股。各类实施机构发起设立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可向符合条件的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并遵守相关监管要求。符合条件的银行理财产品可依法依规向实施机构发起设立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出资。允许实施机构发起设立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与对象企业合作设立子基金,面向对象企业优质子公司开展市场化债转股。支持实施机构与股权投资机构合作发起设立专项开展市场化债转股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三、规范实施机构以发股还债模式开展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机构在以发股还债模式开展市场化债转股时,应在市场化债转股协议中明确偿还的具体债务,并在资金到位后及时偿还债务。四、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开展市场化债转股。相关市场主体依据国家政策导向自主协商确定市场化债转股对象企业,不限定对象企业所有制性质。支持符合《意见》规定的各类非国有企业,如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开展市场化债转股。五、允许将除银行债权外的其他类型债权纳入转股债权范围。转股债权范围以银行对企业发放贷款形成的债权为主,并适当考虑其他类型债权,包括但不限于财务公司贷款债权、委托贷款债权、融资租赁债权、经营性债权等,但不包括民间借贷形成的债权。银行所属实施机构开展市场化债转股所收购的债权或所偿还的债务范围原则上限于银行贷款,适当考虑其他类型银行债权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债权。六、允许实施机构受让各种质量分级类型债权。银行所属实施机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可以市场化债转股为目的受让各种质量分级类型债权,包括银行正常类、关注类、不良类贷款;银行可以向所属实施机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保险资产管理机构以债转股为目的转让各种质量分级类型银行债权,包括正常类、关注类、不良类贷款;银行应按照公允价值向实施机构转让贷款,因转让形成的折价损失可按规定核销。七、允许上市公司、非上市公众公司发行权益类融资工具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非上市公众公司可以向实施机构发行普通股、优先股或可转换债券等方式募集资金偿还债务。八、允许以试点方式开展非上市非公众股份公司银行债权转为优先股。根据《意见》中实施机构和企业自主协商确定转股条件等相关规定,实施机构可以将债权转为非上市非公众股份公司优先股;在正式发布有关非上市非公众股份公司发行优先股政策前,对于拟实施债转优先股的非上市非公众股份公司市场化债转股项目,实施机构须事先向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报送方案,经同意后以试点方式开展。九、鼓励规范市场化债转股模式创新。鼓励银行、实施机构和企业在现行制度框架下,在市场化债转股操作方式、资金筹集和企业改革等方面探索创新,并优先采取对去杠杆、降成本、促改革、推转型综合效果好的业务模式。对于现行政策要求不明确,或需调整现行政策的市场化债转股创新模式,应报送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并经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反馈后再行开展。十、规范市场化债转股项目信息报送管理。对股债结合的综合性降杠杆方案,在框架协议签署环节,报送总协议金额和拟最终增加的企业股权权益金额,并以后者作为债转股签约金额;在资金到位环节报送到位资金数额和企业股权权益增加金额;在协议所约定转股股权全部完成环节报送经会计师事务所认定的股权金额,作为项目实际转股金额。实施机构在报送债转股项目信息时,应明确说明与企业所签协议的性质,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实质性合同金额计入签约金额,意向性营销性协议金额不再计入签约金额。部际联席会议将组织协调加快《意见》相关政策的落实。落实税收政策,符合条件的市场化债转股企业可按规定享受企业重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适应开展市场化债转股工作的实际需要,有关部门将研究采取适当支持方式激励引导开展市场化债转股,依据市场化债转股业务规模、资金到位率、降杠杆质量等因素对相关银行和实施机构提供比较稳定的低成本中长期资金支持;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前提下,提高国有企业转股定价的市场化程度,经批准,允许参考股票二级市场交易价格确定国有上市公司转股价格,允许参考竞争性市场报价或其他公允价格确定国有非上市公司转股价格。

社区居家养老如何市场化?

一、昱言养老张坤昱——居家养1、从英国首提居家养老以来,国际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经历了五个历史阶段,最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去机构化”。英国是最早提出来居家养老的服务,也提了三个概念:第一点,居家要以家庭为核心;第二点,因为家庭都是在社区当中,所以以社区为依托;第三点,为老服务是一个专业化的服务行业,不是说随便什么培训都没有,什么资质都没有就可以干的事情。2、中国的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至今已经历了“萌芽—启动—完善—全面推行”四个阶段。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社区照护及居家养老服务形成了较为体系化的居家养老服务平台。3、国外典型居家养老模式以美国、英国、日本为代表。从国外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趋势看,虽然不同国家的居家养老模式存在着一定差异性,但在某种程度上又存在共同的发展趋势:(1)政府管理模式向监管型方向发展;(2)建立健全长期照护制度;(3)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养老责任。4、对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的突破和创新提出以下建议:(1)从居家养老消费者的需求角度出发,从市场供应和服务需求层面提出突破与创新方向;(2) 借鉴英国、日本的居家养老服务的成功经验,建立社区养老管理人制度和居家巡访制度;(3) 实现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性“医养”结合;(4)打造社区养老服务综合平台:将“社区资源”与“服务需求”有机对接,并引入信息化和智能化;(5)通过精神慰藉方式鼓励老人的独立性,增强尊严感。二、二毛照护总监贺晔——居家长照服务的关键节点二毛照护联合创始人兼运营总监贺晔先生以《居家长照服务的关键节点解析》为主题,以二毛照护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操经验进行了分享。1、二毛照护定位在居家长照服务。因为长照是个刚需,这个服务相对来说是高频的应用,而且长照业务相对生命周期比较长,在服务过程中能够引入医疗服务、个人照顾,生活性的服务以外,还能引入比如跟健租宝的合作、相应的康复和医疗分诊等服务内容。二毛照护的模式是跟友商企业合作,相互转介客户资源;另外就是承接政府采购服务。2、长照服务有别于家政服务。普通家政员缺乏工作技能而且流动性大。居家长照服务能够让老人有一个独立尊严自主的生活品质,在整个长照的过程当中维持老人最高的独立性和尽量维持他的功能,做自己有尊严的工作。

万科物业全面市场化在哪一年

2015年万科物业正式迈出市场化步伐,截至2017年11月,万科物业全国2287个在管项目中,已有52%不是万科地产所开发,26%不是住宅项目。2015年万科物业在成立25周年之际发布了睿服务2.0产品,正式明确了物业市场化发展方向,为加快业务发展,未来的新承接项目将大部分来自非万科开发的楼盘,同时,万科鼓励物业通过并购与合作实现快速增长。万科物业发展前景未来三年万科物业主要工作是提升住户对物业管理的满意度。从公司承接的外部项目来看,满意度不到50%,这是全行业都存在的问题,因此预计未来三年属“花钱的三年”,而非“赚钱的三年”。物业管理的本质始终是“做物业”。物业管理是一个用时间来检验的行业,是一个和业主百万资产挂钩的行业。万科物业和客户的关系是每年将近97%的累计收缴率。

市场化物业公司是什么意思

培育物业管理市场的过成。市场化物业公司成是指把自给自足和内部交换为主要内容的初级、低层次和封闭的物业管理推向市场的过程。公司是指以营利、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或某些目的而成立的组织。

什么是市场化物业管理

培育物业管理市场的过程。物业管理市场化是指把自给自足和内部交换为主要内容的初级、低层次和封闭的物业管理推向市场的过程。市场化是物业管理最主要的特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业管理的属性是经营,所提供的商品是服务。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有四大特征,即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市场化,是否正确?

【错误】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本题说法错误。

市场化选聘和竞争上岗的区别

选聘范围不一样。市场化选聘和竞争上岗最大的区别就是竞争上岗的选聘范围一般仅包括公司内部或集团公司内部人员,而市场化选聘的范围可以扩大到集团公司外部的社会人员。竞争上岗是适用于选拔任用中央,国家机关内设的司局级,处级机构领导成员。

医疗体制市场化改革 哪一年

医疗体制改革,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简称医改。医疗体制改革,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简称医改。1994年,国务院决定在江苏镇江、江西九江进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试点,为全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探索经验,由此揭开医改序幕。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简称医改。医疗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为了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目的是为了确保每个人包括弱势群体都能享受到政府的医疗服务。

利率市场化对百姓影响有多大

  近年来,老百姓常抱怨钱存银行不划算,一个直接原因是存款利率低。存款利率高低,决定了银行使用资金的成本。如果存款利率偏低,就压低了银行的资金成本,扩大了银行的利润区。测算显示,国内银行的净息差普遍在2.5%至3%。   最近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其中明确提到:将稳步推出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措施。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稳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建立健全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已经提上今年金融改革的议程,意味着利率改革又迈进一步。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基础性改革,其目标是要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而现在,金融市场实行双轨制,这在根本上不利于资金的市场优化配置,因此需要加速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目前来说,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朝着这些方向努力:适时取消人民币贷款利率下限,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提高到20%或以上;简化存贷款利率期限结构,取消一年以上期限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充分发挥价格型工具的作用等。   传统上的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发挥的作用非常间接。而利率调整实际上是实体经济部门融资价格的变化,每个金融消费者以及存款户通过其存款和利息的变化,均能直接感受到。可以说,利率市场化对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产生影响。而且,一般来讲,利率市场化不论利率是升还是降,都会给老百姓带来好处。   如今,不论你到哪家银行存钱,利率都是相同的。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将差别化经营,不同的银行同一种币种和档期将会执行不同的利率,同一银行相同的币种、相同的档期可因存款金额的大小有几种存款利率档次。如此,实力强、信用度高、服务优及电子化程度高的银行存款利率可能略低一些,因为这些银行大多经营管理严谨科学,风险低,存款的安全系数高。而实力较弱的商业银行则可能用高利率吸引储户,这样才能吸收到存款。普通市民既可以选择高利率银行以期获得高息,也可为保险(放心保)起见选择利息不高但有实力、风险小的银行。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对个人的消费贷款利率也将实行市场化。不同的人,从银行获取贷款的利息也将不同,个人信用程度记录将在消费信贷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银行完全按照贷款人的信用状况及职业、学历等综合情况决定每个人的贷款利率,如没有不良信用记录,且学历较高、有固定职业的消费者,不但可以轻易地从银行贷到款且利率可能很低,信用良好者将受到市场更多的青睐。从国外实行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存款利率一般会提高,贷款利率则会下降,老百姓将会得到更多的实惠。   此外,利率市场化将对个人消费产生重要影响。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资本的本质特征,当市场利率在低位运行时,人们往往会加大即时消费的力度,从而有力地激活消费市场。而市场利率在高位运行时,一般会减少物质消费而加大投资力度,个人资金流向产业市场的可能性增大,以追求较高的利息收入和资金回报率。通过利率市场化,可以充分发挥利率在资金合理配置中的作用,企业和个人行为都将与利率的涨落更加紧密地相连。   随着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利率改革将加剧银行业的竞争,银行必须通过议价能力和负债管理能力提升、非价格竞争手段的运用来加以应对,从而提升银行业的盈利水平:   商业银行要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同时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增加非价格竞争的手段以应对利差收窄的压力;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加快业务创新步伐,拓展业务经营空间、客户市场领域,不断开掘新的效益增长点,实现经营结构、客户结构和收益结构的多元化;加强市场营销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金融工具创新等,改变传统的金融营销理念,力争以独有的特色和优势业务赢得市场和客户。   利率市场化势必会加大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但同时也为商业银行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其获得了对存贷款的定价权。然而,经过多年的利率管制,我国的商业银行已经习惯了利率管制体制下利率的定价机制,这便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定价机制的建设,加快存款定价机制、贷款定价机制、服务定价机制和授权定价机制等的完善。   而老百姓最关心的,还是钱袋子是否会安全地鼓起来。业内人士指出,作为金融消费者的普通居民,资产增值首先要跑过物价上涨,其次还得获得与市场地位相适应的利率水平。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将倒逼银行的存款、理财产品有更多差异性,老百姓理财也会出现更多选择。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骤和选择

根据我国国情,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采取渐进式,分步骤进行(即先外币再人民币、先贷款再存款、先大额再小额),这样可以在整个改革过程中保持对利率的灵活管理。具体操作应按以下三个原则进行: 第一个原则是货币市场利率化优先。因为放松利率管制以后,中央银行仍然必须保持对利率的控制力,而货币市场是中央银行调控金融机构头寸、实现货币政策意图的主要场所。 第二个原则是贷款利率市场化应先于存款利率市场化。如果存款利率先于贷款利率放开,则会缩小存款机构利差,进而导致其经营状况恶化。而贷款利率先于存款利率放开则会加大存款机构的利差,进而改善其经营状况。如果存贷款利率同时放开,存款利率上升除了会增加存款机构经营成本外,还会加速贷款利率上升,造成金融体系的剧烈动荡。 第三个原则是大额存款利率市场化要先于小额存款的利率市场化。放开小额存款利率相当于放开了存款市场的所有利率。实际上,对小额存款进行利率管制以降低银行存款市场的竞争是许多国家长期采取的措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中央银行始终对利率和汇率信号保持足够的调控能力,并将资本帐户放开的时间表和利率市场化的时间表错开是极其重要的。

利率市场化的三个要点是什么

1,货币市场利率率先市场化。这是因为货币市场参与主体是金融机构,资金头寸价格的市场化对社会公众和整体经济社会的直接影响较小,而且货币市场利率容易受到货币当局监管和控制,由于货币市场利率示范性较强,以此利率的市场化为突破口,是很多国家和地区利率改革实践的一般做法。其次,货币市场是货币当局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窗口,货币市场率先市场化,可以增强货币政策意图的传导。2,贷款利率先于存款利率放开。在经历了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以后,各经济主体已有了相当的金融意识、利率敏感度和对市场的理性预期,可以接受或适应更大范围的改革——信贷市场利率的放开。就存贷利率而言,如果存款利率先放开,容易造成银行提高存款利率进行价格竞争,加大金融风险危及金融安全。所以贷款利率的放开先于存款利率管制的解除是各国利率市场化的通行惯例。我国从1986年就开始实行浮动贷款利率的尝试,先放开贷款利率有一定经验优势和改革基础。现在的问题是在总结这些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大贷款利率开放的步伐,使贷款利率水平逐渐实行以“优惠利率加上违约风险贴水和期限风险贴水”的定价模式,逐步接近使资金市场出清的均衡利率水平。3,长期存款利率市场化要先于短期存款利率市场化。短期银行存款契约转换为长期银行存款契约受到诸多因素——如流动性的制约,而长期存款转换为短期存款是非常容易的。如果短期银行存款利率市场化先于长期银行存款,那么短期存款利率的提高会导致长期存款向短期银行存款转换,从而加大银行的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4,大额存款利率市场化要先于小额存款利率市场化。放开小额存款利率相当于放开了存款市场的所有利率,因为大量小额存款是银行系统的主要资金来源,同时,如果仍被管制的大额存款利率低于被放开的小额存款利率,那么大额存款就会通过迅速转换为小额存款利率来规避管制。实际上,对小额存款进行利率管制以降低银行存款市场的竞争是许多国家长期采取的措施。

海通证券姜超: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深水区 利率并轨的难点何在?

  摘要   利率并轨的目的主要有两点: 首先,利率并轨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关键的一步。 我国的利率双轨制主要是货币市场利率与信贷利率两轨并行,而利率并轨的目的就是加强二者的联动,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的关键一环。 其次, 利率并轨可以让信贷利率下行向货币利率收敛,达到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作用 。此外,由于贷款端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体系的冲击相对存款端也更为温和,因此利率并轨要先从贷款端利率入手。    利率并轨的难点何在?    理想的利率传导链条: 央行制定政策利率,银行间市场利率跟随变动。银行在负债端权衡同业负债和存款利率进行负债管理,政策利率传导到银行负债利率,而银行再基于FTP定价原则决定贷款利率。由此,央行可以通过调整政策利率,进而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存款利率,最后传导到贷款利率。    利率传导的两大阻滞点。 1)政策 利率传导至银行负债端 。 由于我国居民储蓄习惯以及监管指标等原因,导致存款利率无法跟随货币市场利率波动,政策利率无法传导到银行负债端。 2)存款利率传导至贷款利率。 目前一些银行内部定价机制不完备,贷款FTP定价主要基于贷款基准利率,金融市场业务FTP定价基于货币和债券市场利率。此外,风险定价能力不足、考核机制不合理、信贷投放监管指标等都会影响到银行内部的利率传导。    利率并轨该如何推进?    短期任务是 完善LPR的报价机制 。 LPR报价机制有美国模式(政策利率加点)和日本模式(银行综合负债成本加点)两种。其中美国模式的优势是可以通过调节政策利率使货币利率和信贷利率同步变动,直接达到并轨效果。但劣势是会压缩银行的净息差,对银行体系的冲击较大。而日本模式有助于银行锁定净息差,对银行体系的冲击相对较小,但弊端在于利率传导是间接的,负债端没有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利率传导的效果不佳。    后续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 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存贷款利率与货币利率的完全挂钩,因此后续仍有以下工作需要完成: 1)构建利率 走廊, 完善 利率调控体系 。 核心是货币政策操作由数量型转向价格型,主动投放转向被动投放,利用利率走廊降低货币利率的波动,培育出有效的基准利率指标。 2)疏通货币 利率到信贷利率的传导渠道 。 一是疏通货币利率到银行负债端利率的传导,核心是放松对存贷款的各种考核约束,提高银行调整资产和负债结构的自由度。二是疏通银行负债端利率到资产端利率的传导,核心是加强银行内部的资产负债管理,完善FTP定价机制等。 3) 推进存款利率 的 市场化 , 分规模(从大额到小额)、分期限(从长期到短期)、分类别(从大额存单,到定期存款,再到活期存款)的放开存款利率的上限,完成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跃。    对大类资产有何影响?    债市方面, 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货币增速降低,通胀和融资需求回落,未来或将长期进入低利率时代。其次,由于利率下行可以减轻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冲击,因此未来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或将伴随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同样利好债市利率的下行。    股市方面, 参考海外经验,利率市场过程化中金融机构逐渐掌握信用扩张的自主权,竞争加剧和风险偏好会刺激风险资产上涨,股市会迎来牛市行情。但也由于金融机构的扩张过于激进,可能会催生出资本市场的泡沫,最终引发危机。因此利率市场化仍要循序渐进,相关的金融监管也要同步跟进。   本篇专题我们将探讨,为何要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推进“利率并轨”?利率并轨的难点如何?未来利率并轨可能是怎样的路径?以及,利率并轨对大类资产有何影响?   1。 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深水区   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是贯穿2019年的政府工作任务。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降低实际利率水平。6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出降低小微企业融资实际利率,实体经济的 实际利率 = 名义利率 - 通货膨胀率 = 无风险利率 + 风险溢价 - 通货膨胀率。   降低实际利率可以通过降低无风险利率、风险溢价来达到。目前货币政策已经足够宽松,无风险利率也降至新低,未来降低企业融资利率的重担将落到降低风险溢价上,而利率市场化改革和金融供给侧改革是重中之重, 利率并轨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主要标志。   1.1 利率并轨纲领性文件梳理    2018 年4月易纲在博鳌论坛上首次提出 : “中国正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中国仍存在一些利率”双轨制“, 一是在存贷款方面仍有基准利率,二是货币市场利率是完全由市场决定的。 目前我们已放开了存贷款利率的限制,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可根据基准利率上浮和下浮,根据商业银行自身情况来决定真正的存贷款利率。其实我们的最佳策略是让这两个轨道的利率逐渐统一,这就是我们要做的市场改革。”    2018 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继续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利率”两轨合一轨。一是提高中央银行市场化利率调控能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 完善利率走廊机制,提高央行对市场利率的调控和传导效率 。二是不断健全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进一步扩宽自律机制成员范围。三是加快推动大额存单发展。四是促进同业存单市场规范发展。    2019 年1月31日央行答记者问,货政司司长孙国峰指出:当前在利率传导的过程中,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对贷款利率的传导有所阻滞,利率传导不畅也对银行信贷需求形成约束。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将基准利率与市场利率并存的“两轨”合并为“一轨” … 利率并轨的关键在于发挥央行政策利率的传导机制,不论是市场利率还是存贷款利率,都要与政策利率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未来央行政策利率要发挥更多的作用。 …可以进一步发挥LPR的市场参考作用。当然,这一利率指标可以进一步优化,将LPR与政策利率进一步紧密联系起来,可以为市场提供更好的参考指标。   2019年5月17日,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开辟专栏《稳妥推进利率“两轨合一轨”》。 所谓“利率两轨”指的是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化无风险利率并存 。一方面,存贷款基准利率仍是我国存贷款市场利率定价的锚。其中,贷款基准利率一直作为金融机构内部测算贷款利率时的参考基准和对外报价、签订合同时的计价标尺。另一方面,我国市场化无风险利率发展良好。目前市场上的质押式回购利率、国债收益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等指标性利率,对金融机构利率定价的参考作用日益增强。稳妥推进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重点是要进一步培育市场化贷款定价机制。 从国际经验看,美国、日本、印度等经济体都曾建立起类似贷款基础利率(LPR)的报价机制,作为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定价的参考,在推动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 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商业银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机制,更好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在实际利率形成中的引导作用 。”央行二季度例会指出“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1.2 利率并轨的两大目标   从我们梳理利率并轨纲领性文件来看,可以发行利率并轨的政策目的主要有两点:   首先,利率并轨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关键的一步,从2019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将进入深化阶段,利率并轨改革将加速。我国的利率双轨制主要是指货币市场利率与信贷利率两轨并行, 利率并轨 主要是解决货币 利率与存贷款利率之间 联动不畅的问题 , 也就是 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而这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将发挥关键的作用。   其次, 利率并轨的短期目标是让信贷利率下行向货币利率收敛,达到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作用, 这也是为何贷款端的利率并轨首当其冲的原因。不过贷款端先进行利率并轨不仅是出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考虑,也是因为贷款端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体系的冲击相对温和。参考海外经验,存款端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冲击更大,稍有不慎可能会引发危机,因此需要更长时间的缓冲和铺垫。   2。 利率并轨的难点何在?    商业银行在利率并轨中是主要的实施机构, 一方面通过自身资产负债的平衡连接了存贷款利率,另一方面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传导了央行的货币政策至金融市场。负债端是同业负债和居民企业存款,资产端是债券和贷款。其中,债券和贷款,与存款有信用自然派生的内生特点,受准备金率和其他约束条件制约。从商业银行视角去研究利率并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成为可行途径。   2.1 理想的利率传导链条   利率体系包括四个层次:一、政策利率(正逆回购利率、再贷款再贴现利率、MLF、TMLF等利率);二、货币市场利率(DR007、R007、SHIBOR);三、存贷款基准利率;四、信贷市场利率。    理想的利率传导链条: 央行制定政策利率,银行间市场利率跟随变动,形成完整的利率图谱,银行在负债端权衡同业负债和居民存款利率进行负债管理,政策利率从而传导到银行负债利率,而银行根据FTP定价原则,再结合其他费用和成本,决定贷款利率。在这一传导链条之下,央行可以通过调整政策利率,进而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存款利率,最后传导到贷款利率。   2.2 利率传导阻滞点及原因    第一阻滞点:政策 利率传导至银行负债端 。 实际传导过程中政策利率传导到货币市场利率通常较为顺畅,而货币市场利率传导到存款利率不通畅。同业负债和存款作为商业银行负债端本应存满足无套利均衡关系,但是现实由于我国居民储蓄习惯(存款刚兑预期强烈)以及监管指标(同业负债占比,流动性指标)等原因,导致存款利率比较刚性,无法跟随同业负债波动。由于银行负债端一般存款占比在70%以上,同业占比较低,这样即便政策利率如何变动,银行负债成本变动幅度也不大,政策利率无法传导到银行负债端。    第二阻滞点:存款利率传导至贷款利率。 贷款合理定价的关键在于银行要建立良好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目前一些银行定价机制分割,贷款FTP定价主要基于贷款基准利率,金融市场业务FTP定价基于货币和债券市场利率。此外,窗口指导利率存在(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住房抵押贷款利率);风险定价能力不足;员工业绩考核机制不合理;信贷投放监管指标等都影响到银行内部的利率传导。   3。 利率并轨该如何推进?   3.1 短期任务是完善LPR的报价机制   贷款端利率并轨的核心是完善LPR的报价机制。我国的LPR自13年推出以来,其利率走势始终与贷款基准利率一致,且16年之后就基本不再变化,有效性相对较差。利率并轨的前提是对LPR的报价机制进行完善,使其能够跟随货币市场的利率联动,再将其作为贷款的基准利率,实现贷款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的并轨。    参考 海外经验, LPR 报价机制一般有两种,可概括为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 。 1)所谓美国模式就是政策利率加点的报价方式,目前美国LPR的报价基本固定为“联邦基金目标利率+300BP”的形式,因此LPR与政策利率完全挂钩。2)日本模式则是银行综合成本加点的报价方式,目前日本短期LPR的报价是各大商业银行根据本行综合资金成本(流动性存款、定期存款、可转让存款、同业拆借存款四类资金成本的加权平均)和管理费用(1%),来自主报价LPR。由于日本银行负债端已经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因此货币利率通过影响银行负债成本,进而影响资产端的贷款利率,完成货币利率和信贷利率的并轨。   对于我国来说,选择美国模式还是日本模式都各有其利弊。其中美国模式的优势是可以通过调节政策利率指标使货币利率和信贷利率同步变动,直接达到利率并轨的效果。但这不可避免的会压缩银行的净息差,对银行体系的冲击较大。并且由于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以数量型为主,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政策利率指标,因此选择美国模式的前提是要先转变货币政策操作思路(转向价格型调控),完善利率走廊和利率调节机制,培育出有效的政策利率指标。    相对而言,日本模式(银行综合成本加点)有助于银行锁定净息差,对银行体系的冲击相对较小; 且无需政策利率指标,可以为货币政策操作模式和利率调节机制的改进预留充足的时间。但日本模式的弊端在于利率传导是间接的,即货币利率的变动带来银行负债端成本的变动,再影响信贷利率的变化。我国银行负债端目前仅实现了部分市场化,其中同业存单、货币市场融资的成本是市场化浮动的,但存款利率未完全放开,且银行表内还受到同业负债占比等指标的约束,利率传导的效果一般。因此,如果选择日本模式,则之后就需要着手推进存款短的利率市场化,打通“货币利率——银行负债成本”和“负债成本——资产利率”两条利率传导的路径。   3.2 后续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实际上,参考美国和日本的经验,LPR作为贷款基准利率指标,更多应用于中小企业或零售贷款业务,在银行信贷中整体的占比并不高。银行对大中型企业的贷款利率,更多是直接挂钩市场利率,如Libor、国债利率等。原因在于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经济体中,直接融资(债券)和间接融资(贷款)是完全竞争的,大中型企业可以较为便利的从资本市场获得融资,导致贷款利率需要与市场利率充分联动。   因此LPR作为贷款基准利率,更多起到利率市场化中的过渡作用,最终的目的是要实现存贷款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的完全接轨,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目前来看,利率市场化后续仍要完成的工作有以下三点:    1)构建利率 走廊, 完善 利率调控体系。   我国货币政策仍以数量型调控为主,导致短端货币利率波动较大,难以承担基准利率的角色,因此首要的任务就是向价格型调控转变,这也是构建利率走廊的基础。我国利率走廊名义的上限是SLF利率,下限是超额准备金利率,但实际上目前的利率走廊并未发挥实际作用。原因有两点:一是利率走廊上下限的利差过大,目前接近300BP,失去了利率调控的效果。二是目前货币政策调控仍以主动性投放为主,未来需要向被动投放模式转变。   未来的改进方向有以下几点: 首先 减少 主动的 公开市场操作规模 ,初期以降 准 作为流动性投放工具, 提高超额准备金规模,从而加强超额准备金利率的调控作用。 其次 是扩大SLF 操作 规模和 覆盖的机构范围 ,适度放宽抵押品要求, 从而加强SLF利率的调控作用。 最后是缩窄并固定 利率走廊 上下限的利差, 使 基准利率( 如 DR007) 在 利率走廊 内 波动。 当流动性宽松,市场利率低于超额准备金利率时,银行倾向于将超额准备金存放在央行,市场流动性被动收紧,利率回升。反之,当流动性紧张,市场利率高于SLF利率时,金融机构可以从央行手中获得SLF,市场流动性放松,利率下降。   完善利率走廊体系可以降低央行主动操作的频率,锁定货币利率的波动区间,达到降低货币市场利率波动的效果。实际上正是由于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指标(如DR007)的波动过大,导致金融机构难以将其作为信贷等资产的定价工具,减弱了货币利率向信贷利率的传导效率。完善利率走廊体系有助于培育出像Libor、联邦基金利率一样的基准利率指标,使货币市场和信贷、债券等各项利率指标能真正并轨,便于利率市场化的后续推进。    2)疏通货币 利率到信贷利率的传导渠道 。   这里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疏通货币利率到银行负债 端 利率的传导 , 核心是放松对 存贷款 的各种考核约束,提高银行调整 资产和 负债结构的自由度 。 目前我国银行体系存在“两部门决策”的弊端,资产负债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处于割裂状态,加上贷存比、同业负债占比等一系列的指标约束,导致存贷款利率和货币市场利率无法在银行体内形成统一,利率的定价机制存在扭曲。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18年出台了资管新规,打破了表外理财等资管产品的刚兑,降低了表内存款的竞争压力,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疏通利率传导的效果。未来还需要逐步放松银行表内的监管指标,尤其是降低存款在银行内部考核中的重要性,推进负债端利率的市场化。    二是 疏通银行负债 端利率 到资产端利率的传导,核心是 加强 银行内部 的 资产负债管理, 完善 FTP定价机制 等。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国内商业银行FTP定价往往会偏离实际的资金成本,导致从存款端到贷款端定价机制的扭曲。再加上我国利率双规制的影响,导致FTP定价曲线也存在二元化特点。因此,银行内部的 FTP机制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打通银行内部资金利率的传导途径。此外,FTP的另一个作用是可以加强银行对利率风险的管理,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的资产收益和负债成本均会跟随货币利率波动,导致其面对的利率风险上升。除银行内部FTP机制外,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利率衍生品市场,为银行管理利率风险提供有效的对冲工具。    3) 逐步放开存款利率的上限约束,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就是存款端利率的市场化,虽然我们名义上取消了存款利率浮动的限制,但实际上行业内部仍有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的约束,存款利率并未完全市场化。不过参考发达的经验,存款端市场化对于银行体系的冲击较大,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会加剧银行的存款竞争,抬高负债成本;而为了维持利润,银行资产端就会加大对高风险资产的配置比例,激进的扩张可能会引发资产泡沫和金融危机。因此存款利率的市场化需要逐步推进,分类放开。   例如美国利率市场化中,负债端的市场化经历了16年左右,1970年开始先推行短期定期存款市场化;到1973年取消大额存单和5年以上定期存款的利率上限;再到1982-1983年逐步放开短期存款的利率上限;最后1986年完全放开所有存款的利率限制。日本银行负债端的市场化也前后经历了15年左右的时间,从1979年开始放开同业存单利率,1985年放开大额存款利率,最后到1994年全面放开活期存款利率。   我国则是从04年开始放开存款利率的下限,之后在12-15年逐渐放开上限约束,理论上已经完成了市场化改革。但实际上存款利率的上限依然受到隐性约束,未来我们仍需要推进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可以分规模(从大额到小额)、分期限(从长期到短期)、分类别(从大额存单,到定期存款,再到活期存款)的逐步放开存款端利率的上限约束,完成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跃。   4。 对大类资产有何影响?    1 )对债市,利率或将长期下降 。 首先,贷款端的利率并轨对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影响相对温和,主要是贷款端利率浮动已经完全放开,定价也较为市场化,利率并轨的目的只是解决贷款基准利率与货币利率脱钩的问题。在我国目前的宏观背景下,利率并轨更多是要引导贷款利率向下与货币利率接轨,达到降息的作用,因此可以理解为对债市的利好。而在此过程中或将出现广谱利率的下行,对中高等级信用债的利好最大。   进一步的,参考海外经验可以发现, 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美国和日本实际利率的走势都是先升后降。 主要是在存款端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过程中,会带来银行负债成本上升,从而推动资金利率的短期上行。但利率市场化完成后银行负债端成本下降,实际利率会逐渐向经济增速收敛,因此呈现先升后降的走势。而名义利率方面,美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是先升后降,日本则是先平后降,走势并不相同,这与两国当时所处的经济环境、通胀走势和货币政策有密切关系。   而我们认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过程中,可能会伴随债市利率的长期下行,原因有以下两点: 首先从宏观基本面来看,我国或将进入低利率时代。 我国目前经济结构正处于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的转型阶段,加上去杠杆的影响,货币增速中枢降低,导致通胀预期下降、融资需求回落,这意味着未来我国或将长期进入低利率时代。    其次从货币政策来看,利率下行可以减轻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冲击。 美国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发生了储贷危机,引发银行业的倒闭潮。除了利率市场化本身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当时处于美联储加息周期中,基准利率的上升带动银行负债端成本大幅抬升。而资产端贷款利率的调整相对滞后,导致净息差大幅压缩。之后银行为了维持盈利,将资金大量投向地产、能源等高风险和高收益行业中,最终引发危机。   相比之下,日本的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伴随着名义利率先平后降,银行负债端成本上升的压力较小,净息差的下行非常缓慢。渐进式的改革加上宽松的货币环境,使得日本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冲击相对温和。因此对我国来说,未来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或将伴随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以减轻对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冲击。    2) 对股市 ,风险偏好提升利好股市上涨 。 参考海外经验,利率市场化初期股市的表现相对一般,但随着金融机构掌握信用扩张的自主权,竞争加剧和风险偏好会刺激风险资产上涨,股市表现会较好,美日韩等在利率市场化中后期均迎来股票市场的牛市行情。但也由于金融机构的扩张过于激进,可能会催生出资本市场的泡沫,最终引发危机(日本和韩国是典型案例)。因此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仍要循序渐进,金融监管也要同步跟进,以保障金融市场的平稳发展。 郑重声明: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

利率市场化的作用和影响,

LPR则是由报价行根据本行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报出,并由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计算并发布的利率。相比贷款基准利率,LPR的市场化程度更高,更能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情况。应答时间:2021-05-07,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央行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为什么会推动大宗商品货币飙升?

1、这个观点我不赞同。从金融学的角度来看,这个观点值得商榷。2、稍有经济常识的人应该明白,中国昨天的贷款利率市场化没有丝毫意义,反而负面影响更大。市场化的前提是主体的市场化,就目前的中国银行体系来看,民营银行不能进入银行业,属于垄断经营,也就是说,无法形成所谓的有效价格信号,并不能达到利率市场化的效果。又因为中国的银行业属于国有,如果银行行长有了调整贷款下限的能力,将使得银行的腐败问题日益激烈。3、从政策的走向来看,贷款利率的上线的放开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下一步,在目前的垄断情况之下,上线的放开必定导致贷款利率的疯涨,民间年息为48%左右,而贷款利率才7%左右,一定会水涨船高。4、大宗商品的价格问题。大宗商品的价格与美元有关,美元走强,一般来说大宗商品走弱,由于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美元指数与人民币关系不大。5、就这轮的大宗商品的迅速下跌来看,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经济的硬着陆。中国是世界工厂,消耗了世界50%以上的大宗商品,在08年中国启动四万亿投资之后,大宗商品出现了疯涨,白银每盎司摸高到40美元,黄金每盎司最高到1900美金,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率由12%跌落到7.5%,下跌幅度超过了30%,属于事实上的硬着陆,产能过剩的中国不能再大规模的消耗世界上的大宗商品,故而大宗商品迅速滑落,就目前的态势来看,我前几天参与的报告组预测中国明年的经济增长率在6.5%上下,故而大宗商品继续滑落是必然之势。

保险利率市场化的优点

利率市场化: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缺陷:1、国外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实践主要依据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理论”与“金融深化理论”,即利率管制导致金融抑制,导致利率远远低于市场均衡水平,资金将无法得到有效配置,金融机构与企业行为将会发生扭曲。2、金融危机表明,国外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已捉襟见肘,有些经济学家指出经济系统不是一个封闭的均衡系统,更像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在对计算机行业的研究中发现了收益递减规律——经济系统会存在远离平衡的状态)。3、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大银行竞相抬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甚至出现存贷款利率倒挂现象。小银行难以招架,或被大银行吞并,或破产倒闭。这也说明了利率市场化符合收益递减规律,使得大银行日益强大,小银行纷纷破产。积极影响:1.让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金融机构采取了差异化的利率策略,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机构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融资变得多元化,促使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2.增加金融机构获利能力贷款利率市场化以后,一些金融机构可能会上浮贷款利率,那么,就能够获得更多贷款利息收入,为银行增加更多获利能力。同时,银行在给中小企业贷款的时候,可能会更加严格贷款条件,对于发展前景更好的中小企业优先贷款,这样也可以进一步减少不良贷款。同时,还可以增加金融机构之间的市场竞争,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服务水平,促进金融服务创新。3.提高信贷质量贷款利率市场化之后,金融机构会给优质客户创造更多收益,而使那些质量不高的客户收益下降,风险较大且信誉度低的客户将退出信贷市场。4.更有效地吸引闲置资金。利率市场化或再择机有序放开存款利率,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可以更加有效地吸纳闲散资金,把社会上闲置的资金很好地利用起来,如果利率上涨,可以更加吸引大客户闲置资金,利率市场化以后,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来决定利率,那么适当地提高存款利率,就可以在短时期内吸引到更多数量的闲置资金,以备今后发展。更好地把闲置资金利用起来,利率市场化可以起到积极作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更好地创造价值,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5.有利于信誉好的客户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也更加严格审核贷款人的信用状况,信用好的贷款者将更多受到青睐,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存款利率一般会提高,贷款利率则会下降,老百姓将会得到更多的实惠,同时,促进信用体系先前迈进一步。6.将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之间竞争会增强,一些银行可能面临新的风险,为了维护整个市场稳定,或将推进存款保险制度。7.促进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不再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设立上限,有利于农村信用社自主定价,有利于统一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政策,营造更加公平竞争环境,有利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创新与提高。8.加速银行升级利率市场化,资产定价将更加透明,商业银行利息差有利于竞争,经营模式转型压力增加,加速传统银行业务向投资银行、财富管理转变,促进银行进一步升级。不利因素:1、商业银行经营压力增加利率市场化以后,并不意味着所有金融贷款利率都会升高,中小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压力可能会有所增加。2、利率波动的风险利率市场化之后,利率对经济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增加,无论是国际金融市场利率上升或下降,各种市场经济变化,甚或是银行客户变更还贷或取款时间等,都可能会对利率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深远意义:利率市场化将在未来3-5年内完成,是有步骤、有层次、有阶段地逐步完成,既科学又合理。放开贷款利率下限,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利率市场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中国在哪些方面利率市场化

银行利率现在改成浮动利率了。允许小额贷款了,它的利率比银行利率高,最高四倍。温州可能更好。融资形式从银行贷款到直接融资。由以银行为媒体的借贷形式到自媒体的借贷形式。

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思考

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思考摘要:科学分析、比较和借鉴了其他市场经济国家利率市场化成功改革的经验,客观评价了我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对于顺利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从利率市场化的原因、利弊、条件厦利率市场化的步骤四个方面对此问题展开讨论。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改革,经验,利率制度利率市场化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进行金融市场改革的核心内容。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资金市场上融资的利率。它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供大于求时,利率下降;供小于求时,利率上升。1 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原因1.1 利率管制影响了国内资金的充分利用。恶化了中资银行的竞争地位目前外资银行享有超国民待遇,外资银行被允许在规定的利率基础上收费,但禁止中资银行收费。这实际上相当于外资银行的贷款利率是浮动的,而中资银行的贷款利率却是管制的。国内商业银行无法根据项目风险的大小确定贷款利率,因此出现了所谓的“惜贷”现象,客观上也使贷款流向大中企业,流向国有企业,而中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难以获得赞款。这样。对利率敏感的效益好的非国有企业由于无法获得贷款而不能增加投资。削弱了利率政策的投资效应。加入WTO后,不推动利率市场化,必将束缚国有银行的手脚。使中资银行的网点优势无法发挥。国有银行将在竞争中处于劣势。1.2 利率机制僵化使宏观调控受到约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市场在政府推动下逐步发展.但由于利率管制和债券利率没有与风险程度挂钩。各种债券为主导的资本市场利率和同业拆借利率、公开市场利率为主导的货币市场利率没有形成合理的比例关系。货币政策要通过金融市场传导。利率作为金融市场的核心结构受到管制。无法形成具有流动性的货币市场和灵活的利率体系。必然使货币政策效应大打折扣。1.3 利率市场化是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的客观要求加入WTO。这意味着我国的金融业将全面融入国际金融市场。按照协议.我国要承担的义务之一就是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必须遵循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的“游戏规则”,建立起敏感的价格信号系统,完善市场机制。这必然要求建立利率的市场形成机制。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经济间的联动性和趋同性大大增强了,这就要求各国的经济机制日趋接近。显然,我国现行的利率管制同国际金融市场普遍执行利率市场化的机制是不接轨的,造成国内的资本市场同国际资本市场脱节。总之,利率市场化是我国扩大改革开放和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客观要求,是为适应国际经济发展趋势而主动进行的理性选择。2 利率市场化的利弊2.1 收益分析随着改革逐步深入、经济发展已到了一定程度.管制利率已不合时宜,其成本已远远大干收益,利率市场化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适时适度进行利率市场化有非常巨大的收益。首先,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资源配置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重要职能。若金融资源配置不够优化,哪怕是很小的偏差,都会使整体经济的效率损失显著。其次.中国的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就业压力非常大。中国每年须解决1 00O万人新增就业。近年来统计数字表明。解决新增就业的最主要贡献来自于城镇中小企业。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利率政策如何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使其获得贷款或其他渠道的融资。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利率市场化改革这项重要任务的推进。第三.中国于2006年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包括市场准入、客户范围和人民币业务。但中资金融机构目前有一个致命的弱项.就是产品定价的能力差。特别是贷款产品定价经验不足,因为过去利率方面管制多,没有机会去做。假如不主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就很有可能使我们在市场博弈中.非常被动地接受变相的市场利率化,即接受市场利率宴际上在某种程度已经市场化的现实.其结果可能会使他们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某种劣势。2.2 风险分析2.2.1 利率市场化会造成存贷利差的收窄利率市场化是相对于利率管制而育的。有管制的利率会扭曲资金的真实供求,无法把社会资金最有效地配置到所需要的地方。而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当利率管制取消之后 商业银行对优质客户的追逐会使贷款利率下降。而对存款的竞争叉会造成存款利率的上升,其结果往往是商业银行的利差收窄。如果收窄的利差不能有效覆盖风险。银行将被迫接受利润下滑甚至破产倒闭的命运。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差收窄,实际上是资金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对管制利率条件下形成的超额利润的丧失,是社会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在商业银行领域的表现。目前,我国仍旧对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对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目的也是为了避免突破两个界限而引发过度竞争。将利差控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2.2.2 商业银行主要面临的利率风险(1)收益曲线风险。收益曲线风险主要表现为长短期利差的缩小对银行收益造成的影响。近年来商业银行存款充足。由于国债利率高于存款利率,不少银行把部分存款投资于国债,以获得稳定的利差收入,而且风险较低。但是,如果银行上调存款利率、债券市场价格下降或出现利率倒挂.银行的收益就会降低甚至为负,这也会形成利率的收益曲线风险。(2)基准风险。基准风险是指具有类似重新定价特征的不同金融工具在利率调整时问、幅度不同所引起的收益降低的风险。下面几种情况都属于基准风险:一是相同期限的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调整幅度不同,造成存贷款利差变化对银行收益的风险;二是不同期限的存贷款利差不等幅变动对银行收益的风险;三是在银行投资债券时,由于债券资产的利率由市场决定,而其资金来源——存款的利率则由银行确定,当两类利率出现不等幅变化时.也会形成基准风险。(3)重新定价风险。重新定价风险是指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由于期限、数量等不匹配所产生的差额风险。由于这类风险往往在重新定价时表现出来,故也称为成熟期不匹配风险。为追逐最大化的收益.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往往存在程度不同的错配。因而,重新定价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利率风险。(4)选择权风险。选择权风险来自于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所包含的期权。由于期权赋予其持有者买卖或改变某一工具或金融合同的现金流的权力。而非义务。所以,当持有人行使选择权时,会给银行带来利率风险。(5)政策性风险。政策性风险特指我国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存在的由政策调整引发的特殊风险。主要是指,在渐进实行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对存贷款利率仍然设限管理;国家在特殊条件下对利率调整的干预力度过大;以及在竞争不充分条件下。大银行所具有的影响国家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干扰因素.等等。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向前推进。利率的政策性风险会逐渐降低。3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从中国现实的经济状况与宏观管理能力分析.利率市场化的时机也已经成熟。首先.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方面的间接调控能力增强.放开利率在货币的宏观管理方面不存在障碍。利率没有能够在前期经济改革中较快地市场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央行调控力的培植需要一个过程。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已从完全的直接控制,转化为更多地依靠间接手段来调控,中央银行具备了更大程度上间接调控的能力,完全能够控制和管理好利率市场化后的货币运行。因此。放开利率由市场决定,并不会对央行在货币政策管理和调控方面产生多么大冲击。其次,银行业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探索,这些探索的成果为利率的彻底市场化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更提供了利率市场化的历史相遇。1996年我国银行之间统一的货币市场形成.随后是国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近处来外币利率的放开等等,不仅开始了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提速”,也积累了相关大量经验,并为最后实现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提供基础认识。特别是银行间的货币市场。已经有了足够年头的运行,其资金价格水平能够很好地反映中国货币市场供求与正常竞争的状态。第三。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力度进一步增大.不良资产的剥离和内部改革加速,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关注经营效益与效率的内在力量,信贷资产的质量备受重视.信贷货币资金供应越来越慎重。它集合成了社会货币资金供应相对充裕的格局。这正是改革利率决定方式、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大好时期.既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对于贷款和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探索,也有利于中央银行对于整个货币政策的管理。

我国利率市场化有何意义?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社会资源可以通过市场调节机制得到最有效的配置;(2)有利于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顺利进行;(3)有利于利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为中央银行间接宏观调控创造必要的条件。

1.+简答题+为什么利率市场化改革告一段落后还要进行利率并轨?利率并轨有哪些

利率市场化改革就是要推进存贷款基准利率与市场利率并轨。比如现在的LPR就是市场利率,而有些购房者选择的房贷中的固定利率就是按基准利率计算的。

利率市场化的利与弊

利率市场化: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缺陷:1、国外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实践主要依据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理论”与“金融深化理论”,即利率管制导致金融抑制,导致利率远远低于市场均衡水平,资金将无法得到有效配置,金融机构与企业行为将会发生扭曲。2、金融危机表明,国外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已捉襟见肘,有些经济学家指出经济系统不是一个封闭的均衡系统,更像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在对计算机行业的研究中发现了收益递减规律——经济系统会存在远离平衡的状态)。3、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大银行竞相抬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甚至出现存贷款利率倒挂现象。小银行难以招架,或被大银行吞并,或破产倒闭。这也说明了利率市场化符合收益递减规律,使得大银行日益强大,小银行纷纷破产。积极影响:1. 让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金融机构采取了差异化的利率策略,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机构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融资变得多元化,促使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2. 增加金融机构获利能力贷款利率市场化以后,一些金融机构可能会上浮贷款利率,那么,就能够获得更多贷款利息收入,为银行增加更多获利能力。同时,银行在给中小企业贷款的时候,可能会更加严格贷款条件,对于发展前景更好的中小企业优先贷款,这样也可以进一步减少不良贷款。同时,还可以增加金融机构之间的市场竞争,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服务水平,促进金融服务创新。3. 提高信贷质量贷款利率市场化之后,金融机构会给优质客户创造更多收益,而使那些质量不高的客户收益下降,风险较大且信誉度低的客户将退出信贷市场。4. 更有效地吸引闲置资金。利率市场化或再择机有序放开存款利率,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可以更加有效地吸纳闲散资金,把社会上闲置的资金很好地利用起来,如果利率上涨,可以更加吸引大客户闲置资金,利率市场化以后,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来决定利率,那么适当地提高存款利率,就可以在短时期内吸引到更多数量的闲置资金,以备今后发展。更好地把闲置资金利用起来,利率市场化可以起到积极作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更好地创造价值,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5. 有利于信誉好的客户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也更加严格审核贷款人的信用状况,信用好的贷款者将更多受到青睐,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存款利率一般会提高,贷款利率则会下降,老百姓将会得到更多的实惠,同时,促进信用体系先前迈进一步。6. 将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之间竞争会增强,一些银行可能面临新的风险,为了维护整个市场稳定,或将推进存款保险制度。7. 促进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不再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设立上限,有利于农村信用社自主定价,有利于统一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政策,营造更加公平竞争环境,有利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创新与提高。8. 加速银行升级利率市场化,资产定价将更加透明,商业银行利息差有利于竞争,经营模式转型压力增加,加速传统银行业务向投资银行、财富管理转变,促进银行进一步升级。不利因素:1、商业银行经营压力增加利率市场化以后,并不意味着所有金融贷款利率都会升高,中小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压力可能会有所增加。2、利率波动的风险利率市场化之后,利率对经济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增加,无论是国际金融市场利率上升或下降,各种市场经济变化,甚或是银行客户变更还贷或取款时间等,都可能会对利率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深远意义:利率市场化将在未来3-5年内完成,是有步骤、有层次、有阶段地逐步完成,既科学又合理。放开贷款利率下限,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利率市场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央行降息与利率市场化的关系

增加了货币流通量,简单的说就是增加老百姓的投资量。货币也会通胀

如何解决我国利率市场化面临的障碍以及改革

(一)基准利率的制定难以体现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原则,社会平均利润率尚未形成。(二)市场利率的高低对企业使用资金缺乏有效约束力。(三)国有商业银行还不能完全按照市场规律发挥作用。(四)对利率市场化缺乏有效的法律规定。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对策建议:(一)坚持间接调控的利率制度 在间接调控的利率制度下,完整的利率体系包括中央银行利率、金融市场利率、商业银行利率三个层次。从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实质上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金融市场上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决定市场利率水平,二是通过货币市场贯彻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我国利率市场化亦旨在实现“市场形成利率,央行调控利率”这一目标模式。这种间接调控的利率制度正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二)进程安排  在进程安排上从我国利率改革的发展情况来看,利率市场化的最终实现可分四步:固定利率——管理浮动利率——放开部分利率——利率全部自由化。我国已经实现了由固定利率向管理浮动利率的转变,即已基本放弃了固定利率体制,实现了利率的浮动,并且放开了部分利率,现在问题是要完善由管理浮动利率到放开部分利率的转变,逐步扩大利率自由化的种类和范围,才能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三)全面推进方式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方式,实质上是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的选择问题。在现有的关于利率市场化演进的逻辑,它虽存在着理论上的合理性,但难以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我们提出利率市场化的立体突破或结构突破的思路。也就是说要在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选择、金融市场利率放开的顺序安排和商业银行利率管制的取消三个方面同时寻找突破口。原因在于,我国的金融市场不完善,市场分割状况存在,难以像成熟市场经济国家那样,通过找到一个突破口就能引起其他利率的联动,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因而必须同时在不同的金融市场中选择利率市场化的操作目标,实现立体推进战略。(四)次序选择02  利率市场化的次序选择是全面推进方式的继续,也就是要选择先放开哪一部分利率,后放开哪一部分利率的问题。是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还是先放开资本市场利率?是先放开直接融资市场利率还是先放开银行利率?从我国的实践进展来看,我们主张先放开资本市场利率和直接融资市场利率。从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的次序安排来看,基本上都是先放开资本市场利率,在银行利率的放松管制上也是先放开长期存贷款利率,再放开短期的货币市场利率。(五)加强法律建设02  一切金融运行都必须建立在法律治理的结构上。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立法和执法是整个金融法律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意义??

往大的讲就是提高中国的金融地位,加快人民币国际化。

怎样理解我国目前进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目前,中国实际利率为负。国家为了保护地方债务不爆发,不会进行市场化利率改革

利率市场化对保险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缺陷:1、国外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实践主要依据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理论”与“金融深化理论”,即利率管制导致金融抑制,导致利率远远低于市场均衡水平,资金将无法得到有效配置,金融机构与企业行为将会发生扭曲。2、金融危机表明,国外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已捉襟见肘,有些经济学家指出经济系统不是一个封闭的均衡系统,更像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在对计算机行业的研究中发现了收益递减规律——经济系统会存在远离平衡的状态)。3、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大银行竞相抬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甚至出现存贷款利率倒挂现象。小银行难以招架,或被大银行吞并,或破产倒闭。这也说明了利率市场化符合收益递减规律,使得大银行日益强大,小银行纷纷破产。积极影响:1.让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金融机构采取了差异化的利率策略,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机构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融资变得多元化,促使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2.增加金融机构获利能力贷款利率市场化以后,一些金融机构可能会上浮贷款利率,那么,就能够获得更多贷款利息收入,为银行增加更多获利能力。同时,银行在给中小企业贷款的时候,可能会更加严格贷款条件,对于发展前景更好的中小企业优先贷款,这样也可以进一步减少不良贷款。同时,还可以增加金融机构之间的市场竞争,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服务水平,促进金融服务创新。3.提高信贷质量贷款利率市场化之后,金融机构会给优质客户创造更多收益,而使那些质量不高的客户收益下降,风险较大且信誉度低的客户将退出信贷市场。4.更有效地吸引闲置资金。利率市场化或再择机有序放开存款利率,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可以更加有效地吸纳闲散资金,把社会上闲置的资金很好地利用起来,如果利率上涨,可以更加吸引大客户闲置资金,利率市场化以后,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来决定利率,那么适当地提高存款利率,就可以在短时期内吸引到更多数量的闲置资金,以备今后发展。更好地把闲置资金利用起来,利率市场化可以起到积极作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更好地创造价值,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5.有利于信誉好的客户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也更加严格审核贷款人的信用状况,信用好的贷款者将更多受到青睐,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存款利率一般会提高,贷款利率则会下降,老百姓将会得到更多的实惠,同时,促进信用体系先前迈进一步。6.将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之间竞争会增强,一些银行可能面临新的风险,为了维护整个市场稳定,或将推进存款保险制度。7.促进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不再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设立上限,有利于农村信用社自主定价,有利于统一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政策,营造更加公平竞争环境,有利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创新与提高。8.加速银行升级利率市场化,资产定价将更加透明,商业银行利息差有利于竞争,经营模式转型压力增加,加速传统银行业务向投资银行、财富管理转变,促进银行进一步升级。不利因素:1、商业银行经营压力增加利率市场化以后,并不意味着所有金融贷款利率都会升高,中小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压力可能会有所增加。2、利率波动的风险利率市场化之后,利率对经济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增加,无论是国际金融市场利率上升或下降,各种市场经济变化,甚或是银行客户变更还贷或取款时间等,都可能会对利率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深远意义:利率市场化将在未来3-5年内完成,是有步骤、有层次、有阶段地逐步完成,既科学又合理。放开贷款利率下限,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利率市场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开始于1978年,但进展速度很慢,严重滞后于其他经济改革,直到1996年才迈出实质性的步伐。1996年,国债开始尝试市场发行,部分国债发行利率实行市场招标;同年6月统一的全国同业拆借利率放开,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主决定。1998年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的发行实行利率招标,1998年10月与1999年9月,中央银行两次扩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1999年放开外资银行人民币借款利率和保险公司5年以上、3000万元以上存款的利率,2000年对股票质押融资及其利率确定原则上放松了管制。

如何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

 1、人民币贷款利率下限管制被变相突破  近年来,由于债券市场快速发展,债券融资成为企业外部融资的重要渠道。由于债券发行利率一般低于同期限贷款利率,优质企业融资一般首选发行企业债券。然而,我国债券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仍然是商业银行,企业通过发行债券方式融资,实际上是变相突破贷款利率下限管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以银行间市场信用等级AAA级中短期票据为例,同期限中短期票据平均到期收益率均较低,远远低于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经过测算,这些企业中短期票据利率仅相当于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50%-70%。  2、人民币存款利率上限管制被突破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协定存款是适度放开大额存款利率管制的有力尝试。1999年10月,人民银行对存款利率放开上限进行了初步尝试,允许中资商业银行对中资保险公司试办五年期以上(不含五年期)、3000万元以上的长期大额协定存款业务,利率水平由双方协商确定。2002年至2003年,协定存款试点的存款人范围逐步扩大到社保基金、养老基金和邮政储汇局等机构;二是高收益率理财产品大规模发行变相提高了存款利率。近年来,低收益率的存款越来越难以吸引客户需求,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压力日益加大。通过发行高收益率理财产品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重要方式。  二、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继续推进  按照利率市场化整体安排,将采取“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步骤。根据我国宏观调控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预计快速推出实质性利率市场化措施的可能性较小,但在理财和债券市场快速发展的冲击下,变相突破人民币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愈发明显,对商业银行的实质性冲击将逐步显现。下阶段利率市场化推出的步骤方案可能为:  1、率先将人民币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从10%扩大至30%  将人民币贷款利率下浮幅度扩大到30%条件基本成熟:一是我国住房按揭贷款下限曾执行过基准利率下浮30%;二是当前我国贷款利率执行最低水平的比重不太高,贷款利率下限下调的影响程度相对有限,根据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执行下浮、基准和上浮的占比分别约为30%、30%和40%,因此人民币贷款利率下限的放开主要对大约30%的人民币贷款产生较大影响。  2、推动定期存款利率上浮,最后放开活期存款利率管制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中,活期存款比重超过50%,1年期以下定期存款比重约43%,1年期以上定期存款比重约7%。因而,在人民币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中,放开1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利率对商业银行财务影响相对较小,而放开活期存款和1年期以下定期存款利率的影响相对较大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面临的最后一步是什么,为什么?

狭义来讲,改革最后一步就是完全放开市场利率管制,包括隐性的。而广义来讲,即包括后续影响和措施,个人认为中国利率市场化没有所谓的最后一步。除了放开管制之外,还要建立相应的货币政策、风控机制等,现在做的很火的QFII和QDII都是利率市场化的一部分,还有就是对银行,特别是国有大型银行监管机制的设立。

保险行业 利率市场化

什么是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现状如何?通过十余年的努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特别是货币市场利率放开的进度比较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逐步实现货币市场利率品种的市场化,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债券回购利率、票据市场转贴现利率、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和二级市场利率等。二是不断简化存贷款利率管理。过去管理的利率品种很多,近年来,通过放开或取消管制,提高了商业银行管理利率的自主性。三是先后三次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增强了银行贷款的风险管理能力,缓解了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四是放开了对外币利率的管理。目前,人民银行管理的外币利率品种已经很少了。五是中资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行大额定期存款业务,利率由双方协商确定。总之,从制度方面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近中期目标已经基本实现。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为什么要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

再不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就要被银行吸完了。再不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人民币只能被动国际化了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骤与进展

1993年《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最先明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1996年6月1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拆借利率。   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   1998年3月改革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   1998年9月放开了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市场化发行利率。   1999年9月成功实现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招标发行。   1999年10月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协议利率,对保险公司3000万元以上、5年以上大额定期存款,实行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双方协商利率的办法。   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权,简化贷款利率种类,探索贷款利率改革的途径。1998年将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10%扩大到20%,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扩大到50%;1999年允许县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最高可上浮30%,将对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最高可上浮30%的规定扩大到所有中型企业;2002年又进一步扩大试点。同时,简化贷款利率种类,取消了大部分优惠贷款利率,完善了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体系。   2000年9月21日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2002年3月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纳入人民银行现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   2002年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农信社利率浮动幅度;统一中外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利率市场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经济转轨中包括利率市场化在内的金融体系市场化就作为“不得不玩的一个游戏”(the only game in town)风行全球,并正在中国大地上蓬勃进行。中国利率的决定和传导机制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改革已进入到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最后攻坚阶段,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基本得以实现。为确保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活动按照适应金融资源特征、符合金融可持续发展思路进行,在此承前启后的重要时刻,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阶段性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将在某种意义上指导甚或决定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剩余道路的前进方向、路径选择和制度安排。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总体评析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金融深化质的标志,是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是利率定价机制的深刻转变,而且是金融深化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利率市场化首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逐步实现利率定价机制由政府或货币当局管制向市场决定的转变过程,是一个利率体制和利率决定机制变迁的过程,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深化,整个利率体系由借贷双方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的比例越来越多,由政府或货币当局直接干预的成分越来越小。从范围过程来看,即是从部分利率市场化向全部利率市场化过渡的过程;从程度过程来看,即是从较低程度的利率市场化向较高程度的利率市场化转变的过程;从阶段过程来看,完整的利率市场化过程包括利率市场化准备、利率市场化进展和利率市场化成熟三个阶段。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利率市场化从时间上观察,在短期内利率可能会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但从长期来看,其变动由市场货币供求决定。同时,利率市场化又是一种状态,是一种金融生态的可持续状态,在理论上是指利率能否灵敏地反映资金供求状况,其衡量标志主要是金融机构有没有确定利率的自主权;作为其阶段性目标,利率调整频度以及浮动幅度,也是衡量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指标,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资金及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金融经济的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利率市场化作为一项既涉及金融体制改革,又涵盖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改革,中国经济特定的体制背景和金融环境决定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长期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利率市场化的长期性是指始于1978年的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直至1996年6月,才真正揭开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第一幕,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直至 2000年9月21日,才迈出具有真正实质性的第一步,实现外币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到目前为止才基本走到了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最后攻坚和破解阶段,这不仅与激进式改革相差甚远,与中国经济其它领域的渐进改革比较,利率体制改革也是滞后的。利率市场化的多样性是指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模式、体系内涵、程度范围、次序安排等是层多面广、不一而同的,既有利率市场化内涵的多样化,包括利率决定的市场化、利率传导的市场化和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也有利率市场化体系的多样化,包括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市场化、银行间利率市场化和债券利率市场化,只有以上部分均得以实现市场化,才是真正实现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的复杂性是指衍生于融资活动的利率制度与金融产权制度、金融市场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错综交杂,相伴相随,无论是对宏观经济社会,还是对银行、企业和个人,都将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由于与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相符合的金融产权制度约束的弱化、金融市场机制及结构的不完善、中国企业和银行的不完全市场化、金融救援机制的不健全等障碍的存在,不可避免地给中国利率市场化未来的改革增添了变数和难度。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评析 从1978年起,我国开始了对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金融体制改革随之进行。利率体制改革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在逐步深化,根据利率走势和利率改革内容,可将我国利率改革分为前期的调整利率水平和结构、改革利率生成机制和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等三个阶段。在调整利率水平和结构阶段(1978年—1993年):经过近15年的改革,基本改变了负利率和零利差的现象,偏低的利率水平逐步得到纠正,利率期限档次和种类得到合理设定,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银行部门的利益逐步得到重视。在改革利率生成机制阶段(1993年—1996年):利率改革主要任务是不断通过扩大利率浮动范围,放松对利率的管制,促使利率水平在调整市场行为中发挥作用,以逐步建立一个有效宏观调控的利率管理体制。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水平和结构是金融市场交易主体确定利率水平和结构的参照系,中央银行主要是根据社会平均利润率、资金供求状况、通货膨胀率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及世界金融市场利率水平,合理确定基准利率,利率逐渐被作为调节金融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成为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杠杆。但在此期间,我国的利率管理权限仍然是高度集中的。在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阶段(1996年—至今):从1996年开始,中央银行才在利率市场化方面进行了一些根本性的尝试和探索,推出一些新的举措,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由中央银行引导市场利率的新型体制,实现利率管理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过渡。同业拆借利率、贴现率与再贴现率、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发行利率、国债发行利率、 3000万元以上和期限在5年以上的保险公司存款利率、外币贷款利率、300万元美元 (或等值的其他外币)以上外币定期存款利率先后得以放开,开展了利率衍生工具试点,银行间市场利率基本实现市场化,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机制正在逐步增强和深化。尽管部分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还远未结束。其主要表现特征如下: (一)社会资金配置的市场化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1.以基准利率为核心的利率体系正逐步形成。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我国利率体系已出现两个变化:一个是基准利率种类越来越少,如存贷款利率种类得到简化,大部分优惠贷款利率被取消,外币利率管理的币种减少,并正在朝最终保留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方向前进;另一个是各金融交易主体实际执行市场化利率越来越多,过去单一性地执行基准利率的时代已被执行以基准利率为核心上下浮动的利率体系时代所取代。中央银行通过基准利率的变动,在短暂的时间内对货币市场利率和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产生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对中央银行利率的变动做出快速反应,而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则对中央银行利率和货币市场利率做出充分的响应。从实际情况来看,商业银行对存贷款利率执行浮动制度越来越多,其利率水平基本围绕着中央银行基准利率这一轴心而变动;其他各种金融产品的利率水平也受一个时期内平均基准利率的影响,并充分反映长期资金供求关系和各种心理预期,一个以央行基准利率为核心、以市场利率为主导的多层次利率体系正逐步形成。 2.部分领域资金定价初步实现市场化。近年来,国家尝试将一些资金置于市场中,通过市场机制来确定其价格,在部分领域实现了资金定价的市场化。从市场来看,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贴现、再贴现市场等在内的货币市场以及外汇市场,已基本实现了市场化;从区域来看,在农村先行试行了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从产品来看,国债、金融债券等非存款金融工具的市场利率已基本实行放开,大额外币利率初步实现了市场化,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管制已经放松到“存款利率只管住上限,贷款利率只管制下限”的阶段,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基本得以实现。就市场化程度而言,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要高于存款利率,外币利率市场化程度要高于本币利率,农村利率市场化程度要高于城市利率,大额利率市场化程度要高于小额利率,长期利率市场化程度要高于短期利率,随着企业、居民金融意识的提高和商业银行经营机制改革的推进,利率的全面市场化目标距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近。到目前阶段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只剩下少数关键步骤,已经到了厚积薄发的攻坚阶段,但是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道路还依旧漫长,促使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仍将是未来金融改革的重点。 (二)利率市场化的实际程度落后于名义上的利率市场化 尽管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但是各类金融市场上资金的互相流动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利率的微观机制还是不完善的,价格机制、市场机制的不健全性和存款利率的强管制性,导致了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实际程度要落后于名义上的利率市场化的程度。其主要表现为: 1.操作层面上的利率市场化程度落后于制度层面的利率市场化。制度层面的利率市场化是指根据制度框架设计利率可以按照价值规律自发调节高低;操作层面的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具备利用利率自主对各类资金合理定价的能力。在某种意义上,制度层面的利率市场化是具有象征意义和法律意义的市场化,操作层面的利率能否实现市场化才是利率能否真正市场化的关键。从我国利率体系的现实情况来看,现在除了贷款下限和存款上限以外,其他各类利率基本是可以浮动的。也就是说,从制度层面看,中国利率体系的“市场化”水平已经比较高了。但是“新兴加转轨”的经济体系,经济结构中非市场化成分较多。对各商业银行来说,长期以来,利率只是计算利息的指标,并没有被真正作为资金价格来控制成本和风险,利率的功能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银行也没有根据经济形势和市场风险调整利率的能力,在操作层面上利率的市场化程度是比较低的。 2.中央银行利率作为基准利率的调节作用和导向引力小。首先,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起不到调整货币供应量的作用。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整基准利率政策的同时也就是调整货币供应量。准确地说,在这些国家中,存在基准利率水平与货币供应总量反向变动的联系。在中国情况可能就不是这样:利率的变动并不意味着流动性的相反变动,主要基准利率和货币供应两者之间不具备显著的关联效应。其次,现行的利率管理体制下,中央银行有权管理和制定包含基准利率在内的几乎所有银行利率,如存贷款利率水平、种类和期限档次等,“只缘身在此山中”,因而中央银行利率作为基准利率很难起到导向和调节作用。第三,再贷款利率调整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很小。因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财政贴息为前提的再贷款在全部再贷款余额中占比高达54%,剩余不到一半比例的再贷款又有相当一部分是因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而享受准备金低利率优惠,故对再贷款利率的调整几乎没有弹性,再贷款利率的影响面越来越小。第四,再贴现利率因再贴现量规模较小,而难以担当起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功能。第五,货币市场利率对中央银行利率形成的贡献度不大,同业拆借利率和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之间的相互关系比较弱。 3.利率浮动定价机制执行缺乏现实基础。金融机构普遍未建立或使用贷款利率定价模型,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利率管理办法,利率管理机制僵硬,大部分商业银行分行以下没有设置专门的利率管理机构,利率管理人员大多是兼职,利率管理基本上还是停留在文件的上传下达、报表上报等日常事务上,有的业务人员素质较低,对浮动利率定价机制的形成、具体浮动利率标准的确定及资金成本的测算等相关业务知识知之甚少,无法掌握具有相对难度的浮动贷款利率政策,执行起来就存在严重的偏差。也就是说,所谓的利率管制已基本取消,只是假象,缺乏现实基础。例如,金融机构没有形成合理的贷款浮动利率定价机制,要么“浮而不动”,要么操作手法简单、“一浮到顶”。同时,国有商业银行的浮动利率定价机制和贷款浮动利率水平总体上由各自总行制定,层层上报审批增加了贷款决策的成本、延长了资金流动周期,也影响了基层行工作的积极性。 4.利率的风险结构和水平不尽合理。现在的利率结构和水平没能反映预期投资回报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例如,享有国家信用的“金边债券”——国债的实际利率高于同期的银行存款利率,没有体现“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的匹配原则,中长期的存贷款利率的差异程度不能够真实反映现实的风险程度和水平。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选择实施渐进模式是适宜的 众所周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式选择与模式确定至关重要,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改革的成功与失败。从总体而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选择实施渐进模式是正确和适宜的,也是符合我国经济金融现状的,其原因在于:第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采取的是渐进性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整个经济市场取向改革的组成部分,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采取渐进方式,从实际效果看,改革是成功的。故而,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式应当与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相适应。第二,从国外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来看,尽管有部分发达国家采取的是激进的方式进行,这与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金融市场比较成熟、金融监管比较有效、各种法规相对完备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条件在我国还不具备和完善。同时,当今世界各国再也不会象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样盲目的开放和放松管制,而是更加注重利率市场化对一国经济所造成的风险,认真研究利率市场化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对利率市场化改革大多采取了渐进的和谨慎的做法。所以,简单效仿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方式是不可取的。第三,我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一样,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利率市场化已成为金融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不能因为存在风险而裹步不前,也不能因为盲目而造成全面的金融风险,而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其它国家的经验和教训,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开放策略和步骤。鉴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以及金融市场发育还不够完善等实际情况,采取审慎态度推进利率市场化,是一种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风险和维护改革成果的现实选择。例如,确立“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这一目标本身就反映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力求稳健的特点,充分考虑了我国金融机构自身约束力和市场机制约束力水平,以防止那些经营上出问题的金融机构通过高息揽存来掩盖现金流不足,从而严重扰乱存款市场秩序的风险,有助于维护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金融市场的稳定。第四,我国经济正处于转轨阶段,经济和金融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这就决定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实际也是创造利率市场化条件的过程,必须渐进推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急于求成必然适得其反。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产业走向市场的重要步骤之一,也是国民经济运行体制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来的基本标志之一。我国金融业正经历着利率市场化的微观消化过程,许多矛盾和扭曲正在影响着这一改革的质量和下一步抉择。我国金融体制的既有框架容纳了现行的我国的利率体系、利率政策和利率水平决定机制,也决定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所必然经历的路径以及所能达到的最终效果,而利率制度的效率则最终决定了我国金融体系的效率。创造条件、沿渐进路径从边际调整中有序推进、尽早防范后利率市场化问题无疑是利率体制改革目前最为重要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三项工作。

试述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建国初期,为迅速集中资源、重建经济,稳定物价,国家对利率进行了严格管理,并灵活调整利率水平、实行差别利率,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文革期间,受对利率认识的局限和左的思想的影响,利息被看作某种资本主义的东西,利率管理也向简化档次、降低水平的方向发展,利率在国民经济中的调控作用不断弱化,但利率集中管理的体制仍然没有改变。 1978年以后,随着经济建设中心地位的确立,国民经济管理逐步由实物管理转向价值管理,调控方式逐步由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直接控制转向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利率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中的重要性重新显现出来,利率管理体制也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1988年10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加强利率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首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利率管理进行了专门规范,初步明确了人民银行利率管理的主体地位和管理范围。1990年人民银行下发了《利率管理暂行规定》,对人民银行利率管理的职责范围进行了全面的界定,并明确了人民银行各级机构在利率管理中的职责。此时,人民银行对利率管理的范围覆盖了几乎涉及所有资金价格和对计息规则的管理。在完善利率管理制度的同时,通过适度扩大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和下放利率浮动权的形式,对利率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积极尝试。 1996年随着统一的银行间市场的建立,利率管理体制改革迈上了新台阶。金融机构间的批发业务利率逐步放开,人民银行管理的利率范围不断缩小,利率管理种类不断简化;人民银行针对不同性质资金和不同行业制定的差别利率政策逐步减少,利率管理承担的财政职能逐步弱化,而对宏观经济灵活调控的职能不断增强。1998-1999年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并统一了不同期限档次利率的浮动政策,使金融机构的定价权逐步扩大。 1999年3月2日,人民银行修订并下发了《人民币利率管理规定》,强调了利率杠杆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进一步简化了利率管理的种类,明确了人民银行利率管理和金融机构自定利率的范围。使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以规范的形式明确下来。目前,我国利率管理基本上是在该《规定》的框架内进行。 在外币利率管理方面,1984年以来,人民银行授权中国银行公布境内外币存贷款利率。2000年,人民银行改革了外币利率管理体制,放开了境内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或等值其他外币)以上的大额存款利率,300万美元(或等值其他外币)以下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由人民银行对外公布。2002年3月,人民银行统一了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境内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纳入人民银行现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 回顾1996年以来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国人民银行累计放开、归并或取消的本、外币利率管理种类为114种,目前,人民银行尚管理的本外币利率种类有34种。今后,随着金融机构改革和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人民银行将不断完善利率管理,扩大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自主权,并通过人民银行的间接调控,引导利率进一步发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和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作用。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利率其实就是资本的价格,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基础。在市场经济中,资本是连接生产、销售、消费等环节的基本要素,利率提高,资金就会流向银行,导致消费和投资下降,经济增长速度就要放缓;反之,资金就会倒流,消费和投资就要扩张,经济增速就将加快。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在价格领域,尤其在商品价格领域的改革是有目共睹的,但利率仍然受到管制。 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利率市场化已经成为了金融市场改革的主要内容。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各种利率保持合理利益和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产业走向市场的重要步骤之一,也是国民经济运行体制转变到市场经济上来的基本标志之一。中国要实现对外开放,参与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必须将人民币利率问题、人民币自由兑换问题、汇率问题、资本项目开放问题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如果国际资本完全开放,汇率就应该自由化,这必然要求人民币利率市场化,以调节汇率。而利率是金融市场适应开放形势的核心要素,为适应这一开放形势,我国现行的利率体系走向市场是多方面外部因素作用而成的必然。1.从国际实践的角度来看。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市场化已成趋势,美国于1986年3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日本于1994年10月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通过国际视角利率市场化的实践、经验与教训的比较,已经证明利率市场化在实现内外均衡、保证金融资源优效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已被世界各国所采用。我国的国民经济运行体制要转变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来,就必须扬长避短,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生产方式和管理经验。2.从加入WTO的角度看。一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在5年后取消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服务限制,并可以经营银行零售业务,银行业的所有业务将彻底放开。如此,中国的银行将最先面临外资银行的空前挑战。入世"后,在华外资企业和外资银行可以到国际资本市场进行低成本融资,部分中资企业也可以向外资银行融资,这就促使了本币和外币的融通以及国际资本的流入和流出,也加大了利率管制的难度。而另一方面,我国银行业面对的现实情况是沉重的历史包袱、高比例的不良资产、盈利能力差等,再加上中国人民银行实行利率管制政策和欠发达的金融市场,这不利于商业银行吸收大额存款和到资本市场去融资,从而提高了资金成本和降低了资本边际效应,丧失了资本来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商业银行执行由中央银行按期限长短确定的法定存贷款基准利率,贷款利率水平与贷款风险不相匹配,形成利率倒逼机制--银行贷款利率偏低,创利空间狭小,加上以前高利率和保值储蓄吸收的存款兑付,使应付息形成大量赤字,形成不少银行实际亏损,从根本上制约了金融发展→金融创新→资本扩张→资本积累→资本再扩张的发展思想。面对内忧外患,中国银行业又谈何容易在加入WTO后与外资银行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展开新一轮较量,不在改革中"创新"就在竞争中"淘汰",为适应这一开放形势,我国现行的利率体系走向市场化是势所必然。3.从外汇管理的角度看。从理论上说,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不仅境内和境外的外币利率不应当存在稳定的利率差,而且人民币利率和境内外币利率和国际金融市场利率之间也难以形成稳定的利率差。首先,如果境内外币利率低于境外利率,必然推动境内外币资金的外流。其次,人民币利率和境内外外币利率的差额,也会诱导人民币与外币之间的资金转换和境内外的资金流动,特别是境内外币利率与人民币利率的差异,必然诱使居民在毋需承担资本外逃的成本和风险的条件下设法将本币转换成外币。这样,本币利率与境内外币利率之间的稳定的利率差就难以存在。因此,有效的外汇管理是近年来,特别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保持人民币利率、境内外币利率和国际市场利率之间较大的、比较稳定的利率差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外汇管制需要付出相当大的成本。国际经验表明,目前还不存在一种在长期内持续有效的外汇管制政策措施。因此,通过外汇管制维持本外币之间的稳定的利率差只能视为在特定经济发展阶级的特定政策的产物。随着中国即将加入WTO,境内外资金流动的规模更大,流动方式更为复杂,继续依靠简单的外汇管制措施可能难以继续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这个阶段,不失时机去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在缩小本外币利率差额的同时,也会减轻实施外汇管制的政策压力,使得积极稳妥地放开更多的本外币沟通的渠道成为可能。4.从中小企业发展的角度看。我国的中小企业(包括国有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等)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中小企业在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产业升级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央最近提出给予中小企业"国民待遇原则",为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目前的利率管制政策,也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要求。近几年中国人民银行虽然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做过调整,但由于上浮幅度扩大,下浮幅度未变,结果是中小企业的借款成本仍大大高于大型企业,严重阻碍和制约了中小企业的正常发展。如何克服这一瓶颈,利率市场化改革将成为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高科技企业发展与创新的助推器,利率市场化改革就成为众望所归。

试述我国的利率体制改革过程,并解释为什么说我国当前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种改革发展的必然?

建国初期,为迅速集中资源、重建经济,稳定物价,国家对利率进行了严格管理,并灵活调整利率水平、实行差别利率,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文革期间,受对利率认识的局限和左的思想的影响,利息被看作某种资本主义的东西,利率管理也向简化档次、降低水平的方向发展,利率在国民经济中的调控作用不断弱化,但利率集中管理的体制仍然没有改变。 1978年以后,随着经济建设中心地位的确立,国民经济管理逐步由实物管理转向价值管理,调控方式逐步由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直接控制转向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利率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中的重要性重新显现出来,利率管理体制也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1988年10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加强利率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首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利率管理进行了专门规范,初步明确了人民银行利率管理的主体地位和管理范围。1990年人民银行下发了《利率管理暂行规定》,对人民银行利率管理的职责范围进行了全面的界定,并明确了人民银行各级机构在利率管理中的职责。此时,人民银行对利率管理的范围覆盖了几乎涉及所有资金价格和对计息规则的管理。在完善利率管理制度的同时,通过适度扩大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和下放利率浮动权的形式,对利率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积极尝试。 1996年随着统一的银行间市场的建立,利率管理体制改革迈上了新台阶。金融机构间的批发业务利率逐步放开,人民银行管理的利率范围不断缩小,利率管理种类不断简化;人民银行针对不同性质资金和不同行业制定的差别利率政策逐步减少,利率管理承担的财政职能逐步弱化,而对宏观经济灵活调控的职能不断增强。1998-1999年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并统一了不同期限档次利率的浮动政策,使金融机构的定价权逐步扩大。 1999年3月2日,人民银行修订并下发了《人民币利率管理规定》,强调了利率杠杆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进一步简化了利率管理的种类,明确了人民银行利率管理和金融机构自定利率的范围。使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以规范的形式明确下来。目前,我国利率管理基本上是在该《规定》的框架内进行。 在外币利率管理方面,1984年以来,人民银行授权中国银行公布境内外币存贷款利率。2000年,人民银行改革了外币利率管理体制,放开了境内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或等值其他外币)以上的大额存款利率,300万美元(或等值其他外币)以下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由人民银行对外公布。2002年3月,人民银行统一了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境内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纳入人民银行现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 回顾1996年以来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国人民银行累计放开、归并或取消的本、外币利率管理种类为114种,目前,人民银行尚管理的本外币利率种类有34种。今后,随着金融机构改革和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人民银行将不断完善利率管理,扩大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自主权,并通过人民银行的间接调控,引导利率进一步发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和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作用。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利率其实就是资本的价格,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基础。在市场经济中,资本是连接生产、销售、消费等环节的基本要素,利率提高,资金就会流向银行,导致消费和投资下降,经济增长速度就要放缓;反之,资金就会倒流,消费和投资就要扩张,经济增速就将加快。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在价格领域,尤其在商品价格领域的改革是有目共睹的,但利率仍然受到管制。 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利率市场化已经成为了金融市场改革的主要内容。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各种利率保持合理利益和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产业走向市场的重要步骤之一,也是国民经济运行体制转变到市场经济上来的基本标志之一。中国要实现对外开放,参与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必须将人民币利率问题、人民币自由兑换问题、汇率问题、资本项目开放问题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如果国际资本完全开放,汇率就应该自由化,这必然要求人民币利率市场化,以调节汇率。而利率是金融市场适应开放形势的核心要素,为适应这一开放形势,我国现行的利率体系走向市场是多方面外部因素作用而成的必然。1.从国际实践的角度来看。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市场化已成趋势,美国于1986年3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日本于1994年10月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通过国际视角利率市场化的实践、经验与教训的比较,已经证明利率市场化在实现内外均衡、保证金融资源优效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已被世界各国所采用。我国的国民经济运行体制要转变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来,就必须扬长避短,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生产方式和管理经验。2.从加入WTO的角度看。一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在5年后取消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服务限制,并可以经营银行零售业务,银行业的所有业务将彻底放开。如此,中国的银行将最先面临外资银行的空前挑战。入世"后,在华外资企业和外资银行可以到国际资本市场进行低成本融资,部分中资企业也可以向外资银行融资,这就促使了本币和外币的融通以及国际资本的流入和流出,也加大了利率管制的难度。而另一方面,我国银行业面对的现实情况是沉重的历史包袱、高比例的不良资产、盈利能力差等,再加上中国人民银行实行利率管制政策和欠发达的金融市场,这不利于商业银行吸收大额存款和到资本市场去融资,从而提高了资金成本和降低了资本边际效应,丧失了资本来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商业银行执行由中央银行按期限长短确定的法定存贷款基准利率,贷款利率水平与贷款风险不相匹配,形成利率倒逼机制--银行贷款利率偏低,创利空间狭小,加上以前高利率和保值储蓄吸收的存款兑付,使应付息形成大量赤字,形成不少银行实际亏损,从根本上制约了金融发展→金融创新→资本扩张→资本积累→资本再扩张的发展思想。面对内忧外患,中国银行业又谈何容易在加入WTO后与外资银行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展开新一轮较量,不在改革中"创新"就在竞争中"淘汰",为适应这一开放形势,我国现行的利率体系走向市场化是势所必然。3.从外汇管理的角度看。从理论上说,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不仅境内和境外的外币利率不应当存在稳定的利率差,而且人民币利率和境内外币利率和国际金融市场利率之间也难以形成稳定的利率差。首先,如果境内外币利率低于境外利率,必然推动境内外币资金的外流。其次,人民币利率和境内外外币利率的差额,也会诱导人民币与外币之间的资金转换和境内外的资金流动,特别是境内外币利率与人民币利率的差异,必然诱使居民在毋需承担资本外逃的成本和风险的条件下设法将本币转换成外币。这样,本币利率与境内外币利率之间的稳定的利率差就难以存在。因此,有效的外汇管理是近年来,特别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保持人民币利率、境内外币利率和国际市场利率之间较大的、比较稳定的利率差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外汇管制需要付出相当大的成本。国际经验表明,目前还不存在一种在长期内持续有效的外汇管制政策措施。因此,通过外汇管制维持本外币之间的稳定的利率差只能视为在特定经济发展阶级的特定政策的产物。随着中国即将加入WTO,境内外资金流动的规模更大,流动方式更为复杂,继续依靠简单的外汇管制措施可能难以继续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这个阶段,不失时机去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在缩小本外币利率差额的同时,也会减轻实施外汇管制的政策压力,使得积极稳妥地放开更多的本外币沟通的渠道成为可能。4.从中小企业发展的角度看。我国的中小企业(包括国有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等)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中小企业在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产业升级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央最近提出给予中小企业"国民待遇原则",为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目前的利率管制政策,也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要求。近几年中国人民银行虽然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做过调整,但由于上浮幅度扩大,下浮幅度未变,结果是中小企业的借款成本仍大大高于大型企业,严重阻碍和制约了中小企业的正常发展。如何克服这一瓶颈,利率市场化改革将成为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高科技企业发展与创新的助推器,利率市场化改革就成为众望所归。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三个层面的内容包括( )。

【答案】:A、B、C、D本题考查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产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三个层面的内容:①利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②中央银行要引导、调控市场利率。③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调控市场利率,完善各种利率之间的传导机制。

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路径的说法,错误的是()。

【答案】:C、E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为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利率改革的关键环节,主要采取“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改革路径。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改革(至2011年)

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1997年6月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1998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1999年10月,国债发行也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从而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1998年,人民银行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点生成,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定。再贴现利率成为中央银行一项独立的货币政策工具,服务于货币政策需要。1998年、1999年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2004年 1月1 日,人民银行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1.7],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2] ,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再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规模大小分别制定。扩大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权,提高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企业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扩大到70%,下浮幅度保持10%不变。在扩大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同时,推出放开人民币各项贷款的计、结息方式和5年期以上贷款利率的上限等其他配套措施。进行大额长期存款利率市场化尝试1999年10月,人民银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办由双方协商确定利率的大额定期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 年),进行了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尝试。2003年11月,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可以开办邮政储蓄协议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降为3年以上不含3 年)。积极推进境内外币利率市场化。 2000年9月,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含300万)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下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仍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 2002年3月,人民银行统一了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2003年7月,放开了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2003年11月,对美元、日元、港币、欧元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商业银行可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变化,在不超过上限的前提下自主确定。

试述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意义

预期年化利率市场化,也叫预期年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改革是一个过程,或进程。实现了预期年化利率市场化,是指完成了预期年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预期年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结果。 预期年化利率市场化是指在市场经济中,预期年化利率水平及其结构由经济主体自主决定的过程。通常包括三方面的含义:(1)预期年化利率水平的高低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2)形成一个以中央银行预期年化利率为核心、货币市场预期年化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存贷款预期年化利率的体系;(3)中央银行作为预期年化利率调节的主体。 预期年化利率市场化实质上是一个逐步发挥市场机制在预期年化利率决定中的作用、进而实现资金流向和配置不断优化的过程。但是预期年化利率市场化并不意味着预期年化利率的完全自由化,中央银行仍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市场基准预期年化利率,进而影响其他金融产品的定价。 预期年化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意义在于促进金融创新,金融市场主体充分而赋有竞争意识,所有的经济主体都会得到创新带来的好处。 从微观讲,预期年化利率市场化后,可以提高资金需求的预期年化利率弹性,使资金流动合理化、效益化,从总体上消除预期年化利率的所有制、部门、行业歧视,使预期年化利率充分反应资金的供求,使预期年化利率的水平与结构与信用风险紧密联系。宏观方面,市场化的预期年化利率在动员储蓄和储蓄转化投资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预期年化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培育金融市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化的过程,最终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场:融资工具品种齐全、结构合理;信息披露制度充分;赋有法律和经济手段监管体制;同时,预期年化利率市场化将有利于中央银行对金融市场间接调控机制的形成,对完善金融体制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市场经济的要求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商品的价格放开,预期年化利率作为特殊商品——资金的价格也必须放开。这是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2.能够促使银行提高管理水平预期年化利率放开也是银行之间竞争的需要 因为如果预期年化利率不放开,那么各银行的预期年化利率就差不多,这样,竞争就不够充分,银行的发展就难以做到优胜劣汰,这就等于保护了落后。预期年化利率放开后,银行就会面临着存贷款预期年化利率竞争的巨大压力,这时,如果银行不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银行的利润水平就低,银行在存贷款预期年化利率的竞争上就会处于不利的地位。到那时,利润水平高的银行就可以通过提高存款预期年化利率、降低贷款预期年化利率来吸引贷款户;利润水平低的银行就会陷入两难境地,如果它也采取提高存款预期年化利率、降低贷款预期年化利率的办法,由于没有利润支撑,生存都将困难,如果存贷款预期年化利率不动,那么就会失去客户。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及其重要意义

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利率市场化是发达的金触市场和市场化经济体制的必要条件。实现利率市场化就是要建立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休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利率市场化使金融市场利率能充分发挥利率信号作用和杠杆作用。 在金融市场上经常能观察到以下现象:相同期限的不同金融工具有不同的利率、利率市场化不同期限的同种金融工具有不同的利率、利率市场化相同期限的同种金融工具在不同的时间也有不同的利率。利率市场化上述第一种情况是由不同金融工具的风险差异导致的;第二种情况是由同种金触工具的不间期限导致的:利率市场化第兰种情况是由利率水平的变动导致的。因此,利率市场化包含合理的利率水平、利率市场化利率风险结构和利率期限结构。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1978年到1993年,是利率水平和结构调整阶段。这一阶段基本改变了负利率和零利差现象,偏低的利率水平得到纠正,利率期限档次和种类得到合理设定,银行部门的利益得到重视;第二个阶段是1993年到1996年,在这一利率生成机制改革阶段,利率改革是不断扩大利率浮动范围,放松对利率的管制,促进利率水平在调整市场行为中发挥作用,以建立一个有效宏观调控的利率管理体制;可以说,利率市场化已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是相对于目标而言,其改革进程并未结束。其中,利率市场化本身要求汇率自由化,人民币的利率市场化应与其汇率形成机制一并考虑,汇率不能自由浮动则必然牵制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但目前的外部环境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内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什么是LPR?如何影响利率市场化改革?

LPR一般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oan Prime Rate, LPR)是由具有代表性的报价行,根据本行对最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加点形成的方式报价,由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计算并公布的基础性的贷款参考利率,各金融机构应主要参考LPR进行贷款定价。目前,LPR包括1年期和5年期以上两个品种。LPR市场化程度较高,能够充分反映信贷市场资金供求情况,使用LPR进行贷款定价可以促进形成市场化的贷款利率,提高市场利率向信贷利率的传导效率。扩展资料: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的重要进展:一、LPR与市场资金供求相关性明显增强。2020年5月发布的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为3.85%和4.65%,自去年8月改革以来分别累计下降0.4个和0.2个百分点。二、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明显增强。2020年5月中旬,新发放贷款中,利率低于原贷款基准利率0.9倍的占比为35.3%,是LPR改革前的近4倍,贷款利率的隐性下限已被打破。三、有效促进了贷款实际利率降低。4月份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81%,较LPR改革前的2019年7月份下降0.51个百分点。四、 LPR改革对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贷款市场利率整体下行,银行发放贷款收益降低,为了保持和资产收益相匹配,银行会适当降低负债成本,高息揽储动力随之下降。实际上,银行存款利率已出现一定变化,部分银行主动下调了存款利率,市场化定价的货币市场基金等类存款产品利率也有所下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什么是LPR?如何影响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改革 ,如今到何阶段何改革?为什么

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行决定利率的过程。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如果市场竞争充分,则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都不能成为利率的单方面决定者。  3.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4.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利率市场化的特征  在市场利率制度下,利率运行机制具有以下特征:  1.利率随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而变化。  利率市场化后,政府解除对利率的管制,使利率能充分地反映资金供求,并通过价格机制以达到资金的最佳配置和有效利用。纵观世界各国利率体制的改革趋势,均是由管制利率向市场利率转换,其特点是逐步放松乃至取消存贷款利率的最高限额,促使利率按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而变化,即利率的高低主要由资金供求关系确定,当市场上资金供大于求时,利率下跌;当市场上资金求大于供时,利率上涨。  2.利率由中央银行间接进行调控。  间接调控一般为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所普遍采用,其运行的基础是具有较强内部制约机制的自由企业制度,市场价格体系和市场利率形成机制。在市场利率下,利率由资金供求关系决定,商业银行可以自主决定所有利率水平,中央银行通过间接调控的方式影响全社会各种利率水平。中央银行利用基准利率来调控全社会各种利率,并由此来决定社会基础货币量。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模式为

渐进模式。该问题选自河南资格证模拟考试二卷,原题目为我国利率市场化为以下的那种改革模式,答案为渐进模式,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

结合利率的功能和作用,论述我国为什么要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

(1)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是其核心机制,利率作为金融市场的价格,在宏微观经济运行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利率在宏观与微观经济运行中的作用;(3)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价格的调节作用日益重要,利率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但利率充分、有效发挥其调节作用的基本条件就是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形成一个适当的利率水平,一个合理的利率结构。因此,我国应该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改革?

自2013年7月20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自2015年5月1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自2015年8月26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放开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自2015年10月24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

以下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说法正确的是( )。

【答案】:A、B、D本题考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知识点。Shibor是由信用等级较高的银行组成报价团自主报出的人民币同业拆出利率计算确定的算术平均利率,是单利、无担保、 批发性利率,故A项正确。贷款基础利率是商业银行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其他贷款利率可在此基础上加减产生。在报价行自主报出本行贷款基础利率的基础上,指定发布人对报价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形成报价行的贷款基础利率报价平均利率并对外公布,故B项正确。利率市场化就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故C项错误。截至目前我国的利率管制基本放开,健全利率的市场化形成、传导和调控机制是当前和未来的努力方向,故D项正确,E项错误。

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路径的说法,正确的有()

【答案】:A、B、C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要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先放开外币利率,再放开本币利率;先放开贷款利率,再放开存款利率;先放开长期、大额利率,再放开短期、小额利率。

结合我国实际,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看法。

【答案】:从各国利率市场化过程来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将利率提高到接近市场均衡状态的水平,保持经济、金融运行稳定;第二阶段的目标是通过扩大利率浮动范围,下放利率浮动权,以完善利率浮动机制;第三阶段的目标是通过增加金融交易品种,扩大交易规模,形成金融资产多样化,先在非存贷款金融交易中实现利率市场化,然后,通过这些金融交易与银行存、贷款业务的竞争,促使银行先放开贷款利率,再放开存款利率,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借鉴国外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经验,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加快了利率体制改革的步伐。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明确提出,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实现利率市场化。中国人民银行还提出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次序,那就是:先外币,后本币;先农村,后城镇;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循序渐进。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也正是按照这一思路在进行,并在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效果:(1)结合中国国情,大力推进货币市场的发展;(2)在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的基础上,在试点地区进行存款利率浮动的试验;(3)放开外币利率等。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还提出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次序: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小额活期,后定期大额。实现利率市场化所需要的条件为:(1)稳定的市场经济发展机制。(2)完善的金融稳定机制。(3)统一、开放、高效、有序的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大致均衡。(4)人民币自由兑换。利率市场化的条件能否实现,是决定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主要因素。从我国目前国情来看,利率市场化采用渐进方式是合适的。

请简单介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进程。

【答案】: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的过程。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如果市场竞争充分,则任何单一的经济主体都不可能成为利率的单方面制定者,而只能是利率的接受者。商业银行对存贷款利率的自主定价权,应是利率市场化的核心内容。1993年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最先明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1995年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1996年1月3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立,这是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第一步。1996年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放开债券市场利率;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推动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建设,培育SHIBOR。此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与sHIBOR的联系日益紧密,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在未来将稳步向前推进。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包括

【答案】:A、B、E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为: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其中,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

试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答案】:(1)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含义。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指实行利率管制的国家通过建立市场机制、规范金融机构行为等措施,逐步或完全放弃对利率的直接管制,转向由市场决定利率水平的过程。(2)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①使利率成为指导资金流向、调节资金供求、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经济杠杆,这是利率市场化的核心,也是市场机制有效运作的必然要求。②建立动态利率机制,打破利率僵化状态。③在放开同业拆借利率的基础上,使利率水平逐步微调到位。④校正存贷款利差倒挂,为国有商业银行商业化创造基本条件。⑤实行国家管理和市场决定相结合的利率管理模式,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利率制度。(3)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实施步骤的选择。第一步:先外后内,即先放开外币存贷款利率,后放开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第二步:先市场后银行,即先放开金融市场利率,后放开银行存贷款利率。第三步:先贷后存,即先放开贷款利率,后放开存款利率。第四步:先农村后城市,即先放开农村存贷款利率(农村信用社),后放开城市存贷款利率。第五步:先大后小,即先放开大额存款利率,后放开小额存款利率。(4)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①构建我国的基准利率体系,使利率市场化具备应有的市场准心。②要基本解决我国金融业垄断经营的现实。③要防止出现宏观经济环境的恶化。④要防止加剧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不平衡。⑤要加强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力度。⑥要防止国际游资的恶性套利,保证国际收支的平衡。

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序是什么

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序是( ) A.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 B.先本币,后外币;先贷款,后存款 C.先本币,后外币;先存款,后贷款 D.先外币,后本币;先存款,后贷款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为了强化利率的调控作用,提升资金的配置效率,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稳步推进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针对于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确定了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      让自考更有氛围,想加入历史新知订阅号请添加zhengbao

利率市场化实施条件有哪些?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那么网友们知道利率市场化实施条件有哪些吗?感兴趣的网友们,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 公开的充分竞争的资金市场。 2、 资金市场参与者具有一定的理性。 3、 资金流动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 4、 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主要通过财政政策来实现。 以上就是对于利率市场化实施条件有哪些的相关内容。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有哪些

我国人民银行提出的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思路是: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存大额长期,后存小额短期的基本步骤,逐步建立又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资源中发挥主导作用。

利率市场化的积极影响

1. 让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金融机构采取了差异化的利率策略,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机构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融资变得多元化,促使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2. 增加金融机构获利能力贷款利率市场化以后,一些金融机构可能会上浮贷款利率,那么,就能够获得更多贷款利息收入,为银行增加更多获利能力。同时,银行在给中小企业贷款的时候,可能会更加严格贷款条件,对于发展前景更好的中小企业优先贷款,这样也可以进一步减少不良贷款。同时,还可以增加金融机构之间的市场竞争,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服务水平,促进金融服务创新。3. 提高信贷质量贷款利率市场化之后,金融机构会给优质客户创造更多收益,而使那些质量不高的客户收益下降,风险较大且信誉度低的客户将退出信贷市场。4. 更有效地吸引闲置资金。利率市场化或再择机有序放开存款利率,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可以更加有效地吸纳闲散资金,把社会上闲置的资金很好地利用起来,如果利率上涨,可以更加吸引大客户闲置资金,利率市场化以后,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来决定利率,那么适当地提高存款利率,就可以在短时期内吸引到更多数量的闲置资金,以备今后发展。更好地把闲置资金利用起来,利率市场化可以起到积极作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更好地创造价值,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5. 有利于信誉好的客户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也更加严格审核贷款人的信用状况,信用好的贷款者将更多受到青睐,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存款利率一般会提高,贷款利率则会下降,老百姓将会得到更多的实惠,同时,促进信用体系先前迈进一步。6. 将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之间竞争会增强,一些银行可能面临新的风险,为了维护整个市场稳定,或将推进存款保险制度。7. 促进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不再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设立上限,有利于农村信用社自主定价,有利于统一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政策,营造更加公平竞争环境,有利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创新与提高。8. 加速银行升级利率市场化,资产定价将更加透明,商业银行利息差有利于竞争,经营模式转型压力增加,加速传统银行业务向投资银行、财富管理转变,促进银行进一步升级。

简述利率市场化基本特征!

一楼的回答你还不满意吗?

什么是利率市场化,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如何?

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利率水平及其结构由经济主体自主决定的过程。通常包括三方面的含义:(1)利率水平的高低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2)形成一个以中央银行利率为核心、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存贷款利率的体系;(3)中央银行作为利率调节的主体。利率市场化实质上是一个逐步发挥市场机制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进而实现资金流向和配置不断优化的过程。但是利率市场化并不意味着利率的完全自由化,中央银行仍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市场基准利率,进而影响其他金融产品的定价。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的现状我国在利率的管制上一直比较严格,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先后放开了我国的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境内外币存贷款利率以及人民币贷款利率,目前仅对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利率进行上限管理。人民银行已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种种迹象显示,我国利率市场化正呈加速推进态势,至今仅剩存款利率放开最后一步。我国在逐步放开存贷款利率管制的同时,多年来一直同步推进市场化利率体系和完善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控体系。自1996年取消同业拆借利率上限管制开始市场化利率体系培育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有序推进:一是培育和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现已初步建立了以SHIBOR为代表的短期市场基准利率和以国债收益率曲线为代表的中长期市场基准利率;二是在利率双轨制背景下,通过创新存贷款替代产品,大力发展金融市场,逐步夯实市场化利率的形成基础;三是完善中央银行利率调控机制,推动中央银行逐步向利率间接调控方式转变,增强公开市场操作引导市场利率的能力。

谈谈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认识

利率市场化是指国家只控制基准利率,把其他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即由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关系决定利率水平.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自"二战"以后,大家都经理了一个从利率管制到市场化的怪个过程.但是利率市场化有优点也难免有它的缺点:一、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1. 利率市场化能优化资源配置.合理的利率水平可以指导人们的投资和消费,将资金引领到最需要的地方,从而取得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利率市场化能够是利率真正成为信贷资金的价格,从而应到资金由效益低的部门流向效益高的部门,实现资金资源配置,最终促进经济的发展。2. 利率市场化是顺利实施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在要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之间需要一个中介目标,而市场化的利率则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理想选择。3. 完善金融机构竞争机制的关键。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非国有企业和股份制银行兴起,国有商业银行及部分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变,利率管制的弊端愈显突出。二、利率市场化的制约因素1. 微观经济主体缺乏利益的约束机制。2.金融机构对利率的调控、反应比灵敏。3.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手段不健全。4.金融市场特别是货币市场发展不完善。利率市场化是势在毕行的,尽管我国利率市场化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但总的来说,我国利率时常化改革的时机已基本成熟,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所以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前景还是美好嘀~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利率市场化

因为只有市场才能体现出真正的利率水平

中国如何稳健推进利率市场化?

引人注意的是,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意味着严格的存贷款利差管制出现松动,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全面提速。发轫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利率市场化,在过去近二十年的历程中基本遵循了渐进式改革思路。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总体思路,人民银行一直致力于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2004年中国基本实现了外币存贷款利率完全放开和人民币“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随后,央行改革重心转向市场利率体系建设,以为存贷款利率完全市场化创造基本环境。截至目前,以Shibor利率为定价基础,辅之以国债利率和利率互换等品种的市场利率体系也已初步建立,这就意味着利率完全市场化的外部条件日趋成熟。此刻,央行选择非对称降息,不仅是应对经济下行的短期相机决策,更有着推进金融体系改革的长远政策考量。形式上,非对称降息使存贷款利差管制范围更加自由灵活,但本质上却使利率能更好地发挥资源最优配置的作用。从经济学角度看,利率可以理解为非常重要的资金价格,即投资人让渡资本使用权而索要的补偿,其包括对机会成本的补偿和对风险的补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利率的作用之所以很大,基本原因在于,对于各个独立决策的经济人——企业、个人以及其他——来说,利润最大化、效益最大化是基本准则。而利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收益。在利益约束的机制下,资金供给方将依据借款人的风险程度定价,而资金需求方则将充分考虑利率这一成本变量。早前由于利差管制,存款人无法甄别商业银行的实力,商业银行也无法有效甄别贷款需求方的风险水平,进而导致资源错配和整体无效率。伴随着存贷款管制范围更加灵活,商业银行可以依据自身实力和贷款需求方风险水平,对存贷款资金进行更加市场化的定价。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存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利率在有效配置市场资源的过程中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调节作用。回顾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美日韩以及阿根廷、智利等国的金融发展状况都在利率市场化前后出现明显变化。从微观层面的银行发展看,一是各国存贷利率水平出现了先升后降的趋势,而存贷利差则是先降后升;二是银行业的经营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迅速上升,部分国家出现了中小银行的倒闭潮;三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出现了明显的调整,非利息收入成为新的增长点。从宏观层面的金融运行看,与利率市场化相伴随的两大经济态势值得关注:一是各国的货币信贷投放出现明显扩张,物价总水平波动明显加剧;二是部分国家出现了汇率升值趋势,吸引了大量套利的国际资本。由于金融制度不健全,以阿根廷和智利为代表的激进式改革国家最后出现了严重的汇率和外债危机。各国利率市场化后的金融发展经验为中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本次非对称降息仅仅是中国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的开始。粗略估计,本次非对称降息,商业银行为实体经济让利不少于2000亿元。银行作为高度的顺周期行业,伴随经济下滑,未来将面对较为严峻的经营压力。从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大局出发,中国的监管层推进利率市场化仍需坚持渐进式改革模式,在金融制度架构和货币政策框架调整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并为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第一,渐进式改革是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理性选择。各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告诉我们,渐进式改革模式是符合中国经济金融基本国情的理性选择。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与利率市场化之前的美日韩等国具有较大相似之处。一方面,通货膨胀率高企和市场利率攀升,“负利率”现象日益严重;另一方面,“金融脱媒”对银行传统业务模式提出严峻挑战。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已经由10年前的92%降至2011年上半年的53.7% ,而高收益理财产品的快速发展则导致大量资金从银行表内流出。据有关统计,2011年上半年中国理财产品发行规模高达3.57万亿人民币,已相当于同期存款余额的4.5% 。因此,从保护存款人利益和促进银行转型发展角度看,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迫在眉睫。但是,美日韩等国长达16年的改革经历告诉我们,利率市场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市场主体看,国有企业作为主要资金需求方,其资金硬约束仍需进一步增强;而作为资金供给方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等仍需进一步完善。培育经济主体的市场观念和市场行为,加强和完善金融市场的基础制度建设,都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只有做到改革循序渐进,才能有效应对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第二,金融制度创新是利率市场化的有力保障。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要加强金融改革总体设计,鼓励金融制度创新,重点解决金融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全面推进利率市场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我们认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有效推进依赖于两大制度保障:一是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在资金定价市场化的同时将实现定价主体行为的市场化,必将会有部分金融机构退出市场。由于银行破产倒闭涉及到广大储户的根本利益,因此由政府主导构建存款保险制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就大大增强。二是要统筹协调利率市场化与汇率改革的关系。从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先,汇率市场化改革在后,可以较好地规避国际资本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第三,货币政策框架调整是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利率管制完全放开之后,由于市场利率将成为资金供求的决定变量,因此中国目前以货币供应量(M2)为中间目标的政策调控框架将会调整。一是市场化利率将成为新的中间目标。在美国等利率完全市场化的国家,市场利率是反映市场资金稀缺程度的指示灯。货币当局的政策调控将重点追踪市场利率的变化趋势,维护市场资金平衡。二是货币政策工具将有重大调整。利率、汇率等价格型工具将取代货币供应量、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型工具成为主要政策手段。在调控过程中,货币市场将成为中央银行实现政策目标的主要场所。第四,经营转型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内在要求。由于目前较高的存贷利差水平,一旦利率管制完全放开,中国银行业必将出现存贷利差缩窄的问题。与这个过程相伴随的则是银行业痛苦的转型和变革过程。一方面,部分资金定价能力弱、风险管理能力差的中小型银行,可能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边缘化,甚至被淘汰。另一方面,多数银行为了谋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将根据形势变化调整经营策略,逐步实施以非息收入为导向的综合化经营战略。银行业转型和变革的进程也是银行业格局重构的过程。值得指出的是,监管当局要把握好改革和监管的进度和力度,保障银行业稳健经营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什么是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指一国的利率管理体制由国家制定并管制利率向中央银行管理下的市场利率体制转变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逐步放弃金融压制,积极培育和创新市场主体,健全和完善金融市场交易规则(胡维熊,2001)。在市场化利率条件下,金融交易主体享有自主决定利率的权利,利率在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等方面均由市场自发选择,政府仅享有间接影响利率的权利。政府对利率的调节,一般通过中央银行的计划指导和宏观控制来进行。

为什么说理财产品是变相的利率市场化

理财产品就是银行吸引资金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有什么影响?

对银行的有利影响如下:1、让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金融机构采取了差异化的利率策略,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机构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融资变得多元化,促使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2、增加金融机构获利能力贷款利率市场化以后,一些金融机构可能会上浮贷款利率,那么,就能够获得更多贷款利息收入,为银行增加更多获利能力。同时,银行在给中小企业贷款的时候,可能会更加严格贷款条件,对于发展前景更好的中小企业优先贷款,这样也可以进一步减少不良贷款。同时,还可以增加金融机构之间的市场竞争,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服务水平,促进金融服务创新。3、提高信贷质量贷款利率市场化之后,金融机构会给优质客户创造更多收益,而使那些质量不高的客户收益下降,风险较大且信誉度低的客户将退出信贷市场。4、更有效地吸引闲置资金。利率市场化或再择机有序放开存款利率,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可以更加有效地吸纳闲散资金,把社会上闲置的资金很好地利用起来,如果利率上涨,可以更加吸引大客户闲置资金,利率市场化以后,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来决定利率,那么适当地提高存款利率,就可以在短时期内吸引到更多数量的闲置资金,以备今后发展。更好地把闲置资金利用起来,利率市场化可以起到积极作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更好地创造价值,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5、有利于信誉好的客户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也更加严格审核贷款人的信用状况,信用好的贷款者将更多受到青睐,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存款利率一般会提高,贷款利率则会下降,老百姓将会得到更多的实惠,同时,促进信用体系向前迈进一步。6、将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之间竞争会增强,一些银行可能面临新的风险,为了维护整个市场稳定,或将推进存款保险制度。7、促进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不再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设立上限,有利于农村信用社自主定价,有利于统一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政策,营造更加公平竞争环境,有利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创新与提高。8、加速银行升级利率市场化,资产定价将更加透明,商业银行利息差有利于竞争,经营模式转型压力增加,加速传统银行业务向投资银行、财富管理转变,促进银行进一步升级。对银行的不利影响如下:1、商业银行经营压力增加利率市场化以后,并不意味着所有金融贷款利率都会升高,中小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压力可能会有所增加。2、利率波动的风险利率市场化之后,利率对经济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增加,无论是国际金融市场利率上升或下降,各种市场经济变化,甚或是银行客户变更还贷或取款时间等,都可能会对利率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扩展资料:利率市场化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1)使贷款利率更好地覆盖风险溢价。风险溢价直接关系到解决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部分小企业经营状况不稳,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对小企业的贷款风险相对较大。贷款定价限制的逐步放开使贷款利率能够反映贷款风险状况,更好地覆盖风险溢价,从而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多地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2)在金融生态逐步改善的过程中,使金融机构有能力利用利息收入弥补贷款损失。金融生态即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和银企关系等诸多方面。金融生态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贷款风险的大小和新增不良贷款的比例。(3)能够培养中国金融机构的产品定价能力。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特别是2006年过渡期结束后,金融业的竞争将大大加剧。特别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人民币业务的全面开放将使其面临若干挑战,其中商业银行是否具有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是主要挑战之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发展,是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上有一定的自主定价权,市场获得利率觉得权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发展,是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上有一定的自主定价权,市场获得利率觉得权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发展,使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上有一定的自主定价权,那么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还有哪些呢?下面就让我带你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吧。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利差收入减小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商业银行存款和贷款利率管制逐步放开。商业银行获取自主定价权后,金融产品的种类更加丰富,然后,储蓄存款的大幅度减少却对我国商业银行造成了流动性不足风险以及利率频繁波动的风险。总体上说,利率之差是商业银行利润的根本,而利率变动规律的不可把控,对于业务单一、以存贷利差收入为主要利润来源的商业银行来说,这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二:利率风险增大   当银行利率随着市场供求关系而变动时,利率波动频繁,其不确定性使得我国商业银行承受利率风险更大,所谓利率风险,指的是由于利率的变动导致资产价值与收益相对于负债成本和价值发生不对称的变化,而造成银行收入损失和资产损失的风险。首先是利率结构风险。不一致的存贷款利率波动会造成利率结构风险。从我国银行业的现状来分析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利率市场化可能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是利率结构风险,它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当长期存贷利差波动幅度与短期存贷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时,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会与这种长短期波动不一致产生不协调会减少净利息收入;第二,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时,由于存贷款之间的利差会缩小,这也会减少银行净利息收入。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三:竞争压力增大   由于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产品定价由商业银行决定,相当于银行之间的竞争方向转向了价格竞争。商业银行面临优胜略汰的残酷局面,缺乏竞争力的产品与企业会在价格竞争中减少市场份额。商业价格竞争包括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还有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竞争,一般商业银行为了增加业务量,提升市场占有份额,提高经营效益,无形中竞争压力增加。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四:带来同业恶意竞争风险   利率市场化后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资金价格竞争是充分体现银行经营决策的竞争。当金融机构的存款负债利率低于同业价格但所决定的贷款资产利率高于同业价格,就会面临着丢失优质客户的风险。另一方面,当金融机构的存款负债利率较多地高于同业价格此时其贷款资产利率较多地低于同业价格却会面临着巨大利息损失。特别是在当银行在为了满足监管指标,提高银行存贷比指标和资本充足率指标时,就会出现以较高的成本来获取存款的恶意竞争风险。更严重的是,如果短期内全行业恶意竞争的广泛出现,将使得银行业陷入全行业亏损的境遇。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五:带来银行综合化经营转型风险   利率市场化降低了银行的利息收入,促进了银行不断的创新业务,有利于对现有金融资源的充分利用,并促进潜在金融资源的开发,在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面临利差范围缩窄的背景下,有利于银行形成新的盈利模式,提升银行在金融业中的竞争力,促使商业银行根据自身资源优势来完成经营业务模式转变。在商业银行发展综合化经营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商业银行自己条件的制约,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方向、风险防范及人才建设上都存在较大程度的差异,使得银行在综合化经营的路径各不相同,不仅给银行经营发展带来了经营模式转变的风险,也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有什么影响?

有利于促进银行之间的公平竞争,发挥商业银行经营的自主性。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银行将被赋予更大的自主定价权,使资金价格能有效地反映资金的供求关系,并通过对各种资金价格、经营成本、目标收益等进行分析核算,从而确定合理的利率水平,有效地引导资金的流向,降低利率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筹集存款时,不再通过“送好处费”等不正当手段,而是通过自身的经营管理和综合实力能给出的高利率来吸收存款。在发放贷款时,市场化的利率也使贷款的价格公开,进银行间的公平竞争,提高利于银行和企业的交易效率。2、有利于推动银行业务转型和结构调整,扩大理财产品创新和中间业务的范围从国际经验来看,放松利率管制后,利差缩窄冲击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促使银行经营结构,业务范围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同时,银行获得了自主的定价权,将大力扩张中小企业和消费者贷款(包括房地产等非生产领域贷款)以获取更高的回报。理财产品的创新和中间业务的发展也是在这种情况下,资金寻找更高价格的趋利性所导致的银行经营的主动调整。3、有助于优化客户结构,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在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中。最主要的盈利收入来源于存贷利差。取消利率管制后,各商业银行纷纷利用价格战作为吸收公众存款的重要手段,银行通过将内部的资金转移定价与市场的利率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了商业银行内部绩效考核与内部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消极影响1、商业银行间竞争加剧,利润下降。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缩小,盈利能力受到巨大冲击。我国在开展利率市场化之前处于利率管制的环境下,商业银行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一直是传统业务;而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获得了实际的支配存贷利率的权利,商业银行间同业竞争日趋激烈,银行间的厮杀不仅停留在贷款的数量上,也体现利率市场化引发商业银行间的激烈竞争,增大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在利率非市场下,商业银行的盈利多基于存贷款业务的利差所得,所以各商业银行的考核也仅限于存贷款的数量上。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面对优质户,为了增加自身的竞争力,商业银行能做的只有在存款利率升之又升的同时将贷款利率一降再降,这种以缩小存贷利差为手段的竞争模式会使得商业银行收益下降,经营困难,更甚会影响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3、利率市场化可能会带来新的金融腐败。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中国人民银行享有利率水平的决定权,商业银行作为利率政策的执行者,没有自行制定贷款利率的权利,只有“贷”或“不贷”的权利。而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则同时享有这两项权利。这两项权利归于一身,这使得很多商业银行不再按其应寻的原则制定存贷款利率水平,这会形成一种不是人人平等的利率价格,这对其它贷款人和各大银行的利益带来了极大的损害,对社会的稳定性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同时,因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并未发展健全,银行风险内控经验和利率定价经验还远远不足,金融腐败现象发生的几率就会增大。

什么是利率市场化,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如何

利率由市场定,我国不是

利率市场化分为哪几个阶段,我国现在处于哪个阶段,将来会怎样发展?

利率市场化分为哪几个阶段,我国现在处于哪个阶段,将来会怎样发展? 15年利率市场化改革路,“十二五”规划再推进 如果以1996年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作为利率市场化的起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其实已走过15年历程。 改革思路是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1、 在货币市场上 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1997年6月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目前,在企业债、金融债、商业票据方面以及货币市场交易中已全部实行市场定价,对价格不再设任何限制。 2、 在存款方面 1999年央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办五年期以上(不含五年期)、3000万元以上的长期大额协议存款业务,利率水平由双方协商确定。这被业界称为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尝试。 2003年3月,央行行长 *** 明确提出利率市场化“三步走”战略,多家银行获得外币储蓄利率的下调权,利率市场化已涉及到存贷款利率调整的核心部分。 到2004年10月央行决定允许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实现了“放开下限、管住上限”的既定目标。此举被市场理解为“构建了现阶段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框架”。 3、 在贷款方面 1998年、1999年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 2003年之前,银行对贷款的定价权浮动范围只限30%以内,但2004年贷款上浮范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7倍。2004年10月,相关部门取消贷款上浮上限,下浮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9倍。 4、2005年起改革陷入停滞阶段 第一,利率市场化的主要障碍是四大行资不抵债,不良率高企,基本上不具备利率市场化的基础条件。工作重点转移到“四大”银行上市。 第二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中国启动四万亿投资计划,这使得利率市场化改革再次被延缓。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J.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理论.他把认知发展分为4个大的阶段,在每一大阶段下又再划分出若干小的阶段. 第一阶段为感觉运动阶段.从出生到约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只能依靠自己的肌肉动作和感觉应付外界事物.这一阶段又再分为6个小阶段:①从出生到1个月.此时,婴儿尚不能觉察周围的东西,甚至不能觉察自己的存在,分不清物与我,缺乏自我意识.②1~4个月.这时,婴儿的动作变得较协调了,但还不能摆弄外物.③4~10个月.此时,婴儿视觉与抓握动作协调起来.开始会摆弄身旁的东西.10个月的婴儿知道东西离开了自己的视野仍然存在.④10~12个月.此时,行为已有目的,开始能预料行为的效果.⑤12~18个月.婴儿对不同的物体,会作略为不同的动作,看会出现什么结果.⑥18~24个月.婴儿在行动之前,能在头脑中思考动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第二阶段为前运算阶段.约2~7岁.这一时期的幼儿只能以表象进行思维,他们的思维是表面的、原始的和混乱的.前运算阶段又可分为两个时期:①前概念期,约2~4岁.此期以出现符号功能和模仿为特点.②直觉思维期,约4~7岁.幼儿主要对事物的表面现象作出反映,只会从一特殊情况推到另一特殊情况,并将无关的事情说成有因果关系.自我中心思想是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 第三阶段为具体运算阶段.约7~11岁,在这一阶段,儿童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出现了逻辑思维.但思维还直接与具体事物相联络,离不开具体经验,还缺乏概括的能力,抽象推理尚未发展,不能进行命题运算.这一阶段儿童发展了“去中心化”,即只站在自己角度看问题的自我中心思想逐渐消失.此时儿童不仅能集中注意情况或问题的一个方面,还能注意几个方面;不仅能注意事物的静止状态,还能看到动态的转变;还能逆转思维的方向. 第四阶段为形式运算阶段.约自11、12岁开始,到这一阶段,个体形成了完整的认知结构系统,能进行形式命题思维,智力发展趋于成熟.皮亚杰起初认为形式运算的智力发展约在15岁完成.后来,1972年修正了原来的看法,认为正常的人不迟于15~20岁达到形式运算阶段. 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至儿童期结束,其认知发展要经过四个时期: (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二岁),个体靠感觉与动作认识世界; (2)前运算阶段(二至七岁),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缺乏可逆性; (3)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运算; (4)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至十四五岁),能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使思维超出所感知的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 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初生的婴儿,只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随后的发展便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 *** ,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而有调适作用的表现,思维也开始萌芽。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 (三)具体运算阶段(7—1l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所谓守恒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儿童形成了解决各类问题的推理逻辑,由大小前提得出结论,不管有无具体事物,都可了解形式中的相互关系与内涵的意义。他们的思维有以下重要特征。 皮亚杰将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特点:阶段的发展不是间断性的跳跃,而是逐渐、持续的变化。 四阶段的具体内容: 感知运算阶段(出生后-2岁):这一阶段婴儿只有动作的智慧,而没有表象与运算的智慧。他们依靠感知运动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 这个阶段的儿童行为发展经过三个层次:本能时期——习惯时期——智慧活动萌芽时期。儿童出生的第一个月只是遗传性反射格式,通过第二分阶段的习惯形成,使一些单一的反射动作加以整合、联结。大约在9个月到1岁左右开始出现了最初的感知运动智慧。 前运算阶段(2-7岁):此期儿童的思维特点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很难从别人的观点(角度)看事物。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另一个特点是思维的直觉性以及思维的集中性。他们的判断仍受直觉调节的限制。 具体运算阶段(7岁-12岁):这阶段的基本特点是开始进行心理运算,能在头脑中依靠动作的格式对事物的关系系统进行逆反、互反、传递等可逆运算。 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虽然在推理上、问题解决和逻辑方面已经超过了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但其思维还具有局限性,抽象的语言推理还不能进行,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援。 形式运算阶段(12岁-15岁):这阶段已经达到了成人的成熟思维,是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能在头脑中将形式和内容分开,能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理。

利率市场化有哪些好处?

投资者.............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有什么影响?

对银行的有利影响如下:1、让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金融机构采取了差异化的利率策略,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机构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融资变得多元化,促使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2、增加金融机构获利能力贷款利率市场化以后,一些金融机构可能会上浮贷款利率,那么,就能够获得更多贷款利息收入,为银行增加更多获利能力。同时,银行在给中小企业贷款的时候,可能会更加严格贷款条件,对于发展前景更好的中小企业优先贷款,这样也可以进一步减少不良贷款。同时,还可以增加金融机构之间的市场竞争,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服务水平,促进金融服务创新。3、提高信贷质量贷款利率市场化之后,金融机构会给优质客户创造更多收益,而使那些质量不高的客户收益下降,风险较大且信誉度低的客户将退出信贷市场。4、更有效地吸引闲置资金。利率市场化或再择机有序放开存款利率,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可以更加有效地吸纳闲散资金,把社会上闲置的资金很好地利用起来,如果利率上涨,可以更加吸引大客户闲置资金,利率市场化以后,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来决定利率,那么适当地提高存款利率,就可以在短时期内吸引到更多数量的闲置资金,以备今后发展。更好地把闲置资金利用起来,利率市场化可以起到积极作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更好地创造价值,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5、有利于信誉好的客户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也更加严格审核贷款人的信用状况,信用好的贷款者将更多受到青睐,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存款利率一般会提高,贷款利率则会下降,老百姓将会得到更多的实惠,同时,促进信用体系向前迈进一步。6、将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之间竞争会增强,一些银行可能面临新的风险,为了维护整个市场稳定,或将推进存款保险制度。7、促进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不再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设立上限,有利于农村信用社自主定价,有利于统一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政策,营造更加公平竞争环境,有利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创新与提高。8、加速银行升级利率市场化,资产定价将更加透明,商业银行利息差有利于竞争,经营模式转型压力增加,加速传统银行业务向投资银行、财富管理转变,促进银行进一步升级。对银行的不利影响如下:1、商业银行经营压力增加利率市场化以后,并不意味着所有金融贷款利率都会升高,中小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压力可能会有所增加。2、利率波动的风险利率市场化之后,利率对经济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增加,无论是国际金融市场利率上升或下降,各种市场经济变化,甚或是银行客户变更还贷或取款时间等,都可能会对利率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扩展资料:利率市场化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1)使贷款利率更好地覆盖风险溢价。风险溢价直接关系到解决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部分小企业经营状况不稳,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对小企业的贷款风险相对较大。贷款定价限制的逐步放开使贷款利率能够反映贷款风险状况,更好地覆盖风险溢价,从而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多地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2)在金融生态逐步改善的过程中,使金融机构有能力利用利息收入弥补贷款损失。金融生态即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和银企关系等诸多方面。金融生态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贷款风险的大小和新增不良贷款的比例。(3)能够培养中国金融机构的产品定价能力。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特别是2006年过渡期结束后,金融业的竞争将大大加剧。特别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人民币业务的全面开放将使其面临若干挑战,其中商业银行是否具有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是主要挑战之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利率市场化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