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阅读 / 问答 / 标签

鲁迅的生平经历有哪些?

鲁迅,1882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问,博闻强记,课余喜读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自此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努力掌握历史文化知识。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越中先贤的道德文章,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鲁迅少年时代,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病故,家道从此中落。鲁迅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变故,使少年鲁迅饱受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鲁迅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1898年春,鲁迅离开故乡,满怀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翌年,因不满学堂的“乌烟瘴气”,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他广泛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阅《时务报》,看《天演论》,深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初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便毅然弃医从文,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他参与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撰写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早期重要论文。鲁迅认为,中国的严重问题在于人,不在于物;在于精神,不在于物质;在于个性,不在于“众人”;要“立国”,必先“立人”,而“立人”的关键,在于个性的觉醒与精神的振奋。辛亥革命前夜,鲁迅回到祖国,先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执教,担任化学、生理学教员,后又回到故乡绍兴,担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教员、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他一方面教书育人,培养青年, 一方面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他领导故乡文学团体“越社”, 支持创办《越铎日报》。 1912年初, 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不久,随教育部迁至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同时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一些高等院校,担任校外兼职讲师。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五四运动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1918年,他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通过象征的艺术手法,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此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姿态,创作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许多小说和大量杂文、随笔、评论,从而成为五四五四运动的先驱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26年夏,鲁迅离开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南下厦门,担任厦门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同时兼任国学院教授。1927年初,鲁迅又转赴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担任了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同时兼任教务主任,一边从事教育和文学创作,一边投入新的战斗。同年4月,反革命政变发生,鲁迅经受了腥风血雨的考验,因营救学生无果,愤而辞职。在血的教训面前,鲁迅早年形成的社会发展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严厉解剖自己的思想,纠正了过去只信进化论的“偏颇”,从此,他的思想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起点。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1927年10月,鲁迅到了上海,从此定居下来,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文艺运动。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他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许多革命社团。他主编《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许多刊物,团结和领导广大革命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政府及其御用文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坚持韧性战斗,撰写了数百篇杂文。这些杂文,如匕首,似投枪,在反文化“围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与共产党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以“窃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他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为青年作家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与世长辞,终年55岁。鲁迅写过一首《自嘲》诗,其中有两句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鲁迅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他的《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许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译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语等多种文字,饮誉全球。《鲁迅全集》是他留给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著作《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鲁迅杂感选集》瞿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三闲书屋《鲁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集外集拾遗》(综合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1941,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全集补遗》唐韬编,1946,上海出版公司《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人文《鲁迅选集》1952,开明《鲁迅小说集》1952,人文《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韬编,1952,上海出版公司《鲁迅书简补遗》吴元坎辑,1952、上海出版公司《鲁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鲁迅选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文学史)1958,三联《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人文《鲁迅书简》(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报社《鲁迅诗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鲁迅书信集》(上下卷,收《两地书》以外书信1381封)1976,人文《鲁迅佚文集》1976,解放军报社《鲁迅书简》(致曹靖华)1976,上海人民《鲁迅手稿全集》(书信8册,日记6册)1978一1980,文物《鲁迅致许广平书简》1980,河北人民《鲁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鲁迅全集卷一(坟 热风 呐喊)鲁迅全集卷二(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鲁迅全集卷三(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鲁迅全集卷四(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鲁迅全集卷五(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鲁迅全集卷六(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鲁迅全集卷七(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鲁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遗补编)欢迎提建议~

鲁迅的生平事迹有哪些

1、少年时期:光绪七年(1881年)9月25日(夏历辛巳年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幼名阿张,长根,长庚,学名周樟寿。光绪十八年(1892年),入三味书屋从寿镜吾读书,课余影描图画。与章闰水建立友谊。光绪十九年(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每每为父亲出入于质铺及药店,遭人冷眼。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父亲去世。家境益艰。于本年开始写日记。2、奋力求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月,矿路学堂毕业。3月,公费赴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日语速成班。第二年,剪辫。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人性及国民性问题。光绪三十年(1904年),4月,于弘文学院结业。6月,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肄业。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6月,被骗回国与朱安结婚。6月,复赴日本。7月,中止学医,从仙台回到东京,不再入学读书,专门从事文艺译著工作,此后几年通过不同方式学习了德语,俄语。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从章太炎先生炳麟学,为光复会会员,并与二弟作人译《域外小说集》,期间生活艰难,以校对书稿补贴生活。宣统元年(1909年),《域外小说集》二册出版。3、迷茫困顿:宣统元年(1909年)8月,归国,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兼任日本教员铃木_寿的植物学翻译。宣统二年(1910年),8月,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1911年,写个人的第一篇小说文言小说《怀旧》。民国元年(1912年),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八月任命为教育部佥事。从本年起至1917年,他大量抄古碑,辑录金石碑帖,校对古籍。民国七年(1918年),1月,参加《新青年》改组,任编委。4、文坛先声:民国七年(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民国十二年(1923年),8月,小说集《呐喊》出版;与弟弟周作人分居,迁至西四塔胡同61号居住,分居原因不明。12月,作《娜拉走后怎样》演讲,兼任女师大,世界语学校教师;《中国小说史略》上册出版。国十三年(1924年),7月,赴西安讲《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8月返京。11月,《语丝》周刊出版,鲁迅在首期发表《论雷峰塔的倒掉》,自此鲁迅成为《语丝》作家群的主将之一。5、民主战士:民国十四年(1925年),“女师大风潮”进一步升级,鲁迅因支持进步学生正义斗争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免除佥事职务,同年,鲁迅向平政院状告章士钊。民国十五年(1926年),3月,“三一八惨案”发生。4月,鲁迅作《死地》《记念刘和珍君》等抨击段祺瑞政府屠杀学生的罪行,遭追捕,避难于山本医院。避难期间笔耕不辍。8月,《彷徨》出版,赴厦门大学任国文系教授。12月辞职。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参加中国革命互济会。是年开始大量搜集马克思主义著作,并为之翻译。同时开始提倡革命美术,倡导现代木刻运动。6、左联盟主:民国十九年(1930年),2月,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3月,出席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作《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演讲。民国二十年(1931年),1月20日,柔石被逮,鲁迅离寓避难。28日回旧寓。国二十一年(1932年),1月29日,遇战事,在火线中。次日避居内山书店。二月六日,由内山书店友护送至英租界内山支店暂避。与艾青等人发起“春地美术研究所”。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月开始译果戈里《死魂灵》。6月,集成《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并作长序。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月,肩及肋骨皆出现剧痛,最后的创新之作《故事新编》出版。2月,开始续译《死魂灵》第二部。5月15日再发病,医生诊断胃疾,自后发热未愈,31日,史沫特黎女士引美国邓医生来诊断,情况不乐观。6月,身体略有好转,鲁迅及身边的人都认为“鲁迅先生好了”。10月17日病复发,18日黎明前疾病发作,气喘不止。19日上午5时25分逝世。

鲁迅的生平简介 鲁迅简介

1、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2、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3、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 4、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

鲁迅的生平简历

鲁迅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鲁迅,1882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问,博闻强记,课余喜读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自此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努力掌握历史文化知识。 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越中先贤的道德文章,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鲁迅少年时代,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病故,家道从此中落。鲁迅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变故,使少年鲁迅饱受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鲁迅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 1898年春,鲁迅离开故乡,满怀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翌年,因不满学堂的“乌烟瘴气”,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他广泛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阅《时务报》,看《天演论》,深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初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便毅然弃医从文,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他参与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撰写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早期重要论文。鲁迅认为,中国的严重问题在于人,不在于物;在于精神,不在于物质;在于个性,不在于“众人”;要“立国”,必先“立人”,而“立人”的关键,在于个性的觉醒与精神的振奋。 辛亥革命前夜,鲁迅回到祖国,先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执教,担任化学、生理学教员,后又回到故乡绍兴,担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教员、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他一方面教书育人,培养青年, 一方面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他领导故乡文学团体“越社”, 支持创办《越铎日报》。 1912年初, 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不久,随教育部迁至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同时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一些高等院校,担任校外兼职讲师。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五四运动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1918年,他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通过象征的艺术手法,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此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姿态,创作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许多小说和大量杂文、随笔、评论,从而成为五四五四运动的先驱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26年夏,鲁迅离开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南下厦门,担任厦门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同时兼任国学院教授。1927年初,鲁迅又转赴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担任了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同时兼任教务主任,一边从事教育和文学创作,一边投入新的战斗。同年4月,反革命政变发生,鲁迅经受了腥风血雨的考验,因营救学生无果,愤而辞职。在血的教训面前,鲁迅早年形成的社会发展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严厉解剖自己的思想,纠正了过去只信进化论的“偏颇”,从此,他的思想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起点。 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 1927年10月,鲁迅到了上海,从此定居下来,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文艺运动。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他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许多革命社团。他主编《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许多刊物,团结和领导广大革命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政府及其御用文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坚持韧性战斗,撰写了数百篇杂文。这些杂文,如匕首,似投枪,在反文化“围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与共产党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以“窃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他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为青年作家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与世长辞,终年55岁。 鲁迅写过一首《自嘲》诗,其中有两句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鲁迅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他的《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许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译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语等多种文字,饮誉全球。《鲁迅全集》是他留给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鲁迅著作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 《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 《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 《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 《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 《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 《鲁迅杂感选集》瞿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 《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 《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 《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 《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 《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 《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 《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 《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 《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 《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三闲书屋 《鲁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遗》(综合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1941,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全集补遗》唐韬编,1946,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人文 《鲁迅选集》1952,开明 《鲁迅小说集》1952,人文 《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韬编,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补遗》吴元坎辑,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 《鲁迅选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文学史)1958,三联 《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人文 《鲁迅书简》(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报社 《鲁迅诗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鲁迅书信集》(上下卷,收《两地书》以外书信1381封)1976,人文 《鲁迅佚文集》1976,解放军报社 《鲁迅书简》(致曹靖华)1976,上海人民 《鲁迅手稿全集》(书信8册,日记6册)1978一1980,文物 《鲁迅致许广平书简》1980,河北人民 《鲁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鲁迅全集卷一(坟 热风 呐喊) 鲁迅全集卷二(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 鲁迅全集卷三(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 鲁迅全集卷四(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鲁迅全集卷五(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鲁迅全集卷六(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鲁迅全集卷七(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鲁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遗补编)

求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1923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风波》等14篇作品;《彷徨》(1926年),包括《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故事新编》(1936年),包括《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 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 散文诗集《野草》(1927年),包括《秋夜》、《过客》等24篇作品。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号豫才。浙江绍兴人。七岁开始读书,十二岁从寿镜吾老先生就读于三味书屋。十三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09年8月回国。 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部迁住到北平。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其思想产生了飞跃,由此进化论思想为主导,转向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思想为主导。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后十年的杂文,更加深刻、犀利,有如匕首、投枪,充满了唯物辨证的精神。这些作品收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毛泽东认为:鲁迅是 “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附: 自嘲 1932年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 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 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 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 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 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 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 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 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 《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 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 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 《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 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 《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 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 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 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 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 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展开大规模的论战时,鲁迅站在革命派一边,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并同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等取一致步调,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妥协、投降倾向。1918年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旁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在这一时期,鲁迅开始接触马列主义,阅读过《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著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来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教育,彻底放弃了进化论思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认真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1930年,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学运动的主将。这期间,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国民党反动派御用文人及其他反动文人、反动文学进行不懈的斗争,逐步成为我国文化革命的旗手和无产阶级的伟大战士。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后十年的杂文,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地、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这些作品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介绍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中国的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艺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1938年出过《鲁迅全集》(二十卷),新中国成立后,鲁迅的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56年,党和人民政府迁移重建了鲁迅墓。毛泽东亲自为鲁迅墓题字,并多次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向鲁迅学习。北京、上海、绍兴等地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鲁迅的生平简介

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1923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风波》等14篇作品;《彷徨》(1926年),包括《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故事新编》(1936年),包括《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 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 散文诗集《野草》(1927年),包括《秋夜》、《过客》等24篇作品。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号豫才。浙江绍兴人。七岁开始读书,十二岁从寿镜吾老先生就读于三味书屋。十三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09年8月回国。 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部迁住到北平。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其思想产生了飞跃,由此进化论思想为主导,转向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思想为主导。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汝南县。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中文名: 周树人 别名: 原名树人,又名樟寿,后改名豫才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浙江绍兴 出生日期: 1881年9月25日 逝世日期: 1936年10月19日 职业: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毕业院校: 南京路矿学堂,仙台医学院 代表作品: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 身高: 161厘米 重要事件 : 新文化运动   童年时期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鲁迅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真诚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青年时期的鲁迅求学时期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 。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俗称“师爷”),倘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 《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鲁迅先生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 鲁迅先生画像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他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弃医从文  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一场电影中,鲁迅看到众多的“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淡然地围观被当作俄国侦探处死的同胞。鲁迅受到极大的打击,这时他已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于是他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不但为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1909年, 鲁迅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混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五四运动之后,他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鲁迅的生平(50字以下)简介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现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一生写作1000万字,其中著作600万字,辑校和书信400万字。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鲁迅生平

鲁迅(1881-1936),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鲁迅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后与《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毛泽东评价鲁迅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作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的精神。鲁迅是20世纪中国的主要作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之一。鲁迅一生的著作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论文、散文、翻译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共16本:《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1926);《而已集》(1927);《三闲集》,《二心集》(1930);《南腔北调集》(1932——1933);《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1934——1936)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狠狠地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鲁迅的生平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189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他家境殷实,父亲是一位传统文人,妈妈则是其后娶的妾。鲁迅的童年在文化浓厚的家庭中度过,他几乎是家里唯一的人能够看懂汉字。1904年,鲁迅考入浙江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在此期间,他开始读小说和杂志,并加入了革命组织。1909年,鲁迅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始深入接触马克思主义。在此期间,他开始撰写小说、诗歌和文章。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鲁迅主动加入了以孙中山为领袖的革命组织同盟会,并担任了秘书兼译员的职务。1918年,鲁迅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中国近代文学的重要里程碑。随后,他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包括《阿Q正传》、《故事新编》、《药》等。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鲁迅被邀请去上海为其提供文化支持。在上海,他继续发表一系列文章,批判了当时的封建文化和社会现实。1931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鲁迅便立即走上了反对侵略者的战斗岗位。他留在上海,继续发表文章,鼓舞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斗志。1936年,鲁迅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45岁。他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先驱,他的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和思想界影响深远。

鲁迅的生平事迹有哪些?

鲁迅先生生平事迹:鲁迅先生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13岁那年,他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锒铛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也因此卖了房子。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4月,入南京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12月,被本家叔催促参加县考,中榜后以四弟患病为由不再参加府考,继续前往南京求学。民国七年(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民国十四年(1925年),“女师大风潮”进一步升级,鲁迅因支持进步学生正义斗争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免除佥事职务,同年,鲁迅向平政院状告章士钊。民国十九年(1930年),2月,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3月2日,出席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被选为常务委员,作《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演讲。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0月17日病复发,18日黎明前疾病发作,气喘不止。19日上午5时25分逝世。扩展资料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说、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鲁迅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建立了中国小说的新形式;他所创作散文更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他的所开创的杂文文体富有现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战斗性,是后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他所创作的杂文更是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学、文学、艺术乃至文化心理、民性、民情、民俗的百科全书。几乎所有的中国作家都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的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作为翻译家他大量的翻译了外国的文学作品、科学自然作品为开启民智,引入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作为美术爱好者鲁迅大量引进了西方木刻、版画作品,并在精神、理论和精神等多方面支持青年人学习木刻、版画艺术,极大的推进了现代木刻、版画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为现代中国的美术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他与同时期的世界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的同时,也在关注着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迅

鲁迅的生平简介400字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两个“鬼”:一个是“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女吊;另一个是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无常”。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

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本文为鲁迅生平简介5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鲁迅简介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号豫才。浙江绍兴人。七岁开始读书,十二岁从寿镜吾老先生就读于三味书屋。十三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附:鲁迅故事 鲁迅年轻的时候,家里条件很不好。为了读书,他揣上8元钱上路了,就这8元钱,还是母亲多方设法为他张罗来的。在南京,他进了江南水师学堂,这是一所免费的学校,然而,鲁迅很快发现这里校风不太好,他转入另一所陆师附设的矿路学堂。矿路学堂是新办的,不仅免费,学生津贴也多一些,这样鲁迅就可以多买一些书籍和文化用品了。 鲁迅酷爱读书,在当时,正是西方文化引入时期,几乎每一月都有优秀的西方著作出版,为了买到这些书籍,鲁迅省吃俭用,节衣缩食,饿肚子现象时有发生,寒冷的冬季,他还穿着单薄的夹衣。鲁迅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却是成绩最好的一个,他有着极强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平时学习又刻苦,所以几乎回回得第一,矿路学堂有着一套完善的奖惩制度,每次小考成绩优异的,都发给一个三等奖章;若干个三等奖章,可以兑换一个二等奖章;积够若干个二等奖章,就发给一个头等奖章。头等奖章是金质的,很值钱,鲁迅是班里唯一一个荣获过金质奖章的人,他把奖章变卖了,换回许多优秀的图书。有些同学觉得不可理解,金质奖章在同学中可是无限的荣耀呀。 在鲁迅看来,图书比奖章更有用,他不需要任何满足虚荣的物品,鲁迅把这一谦逊的.品格保持了一辈子。鲁迅一生写成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他的作品往往内容深刻,笔法冷峻、简练,深受老百姓喜爱,有人把这一成就说成来自鲁迅的天才,还有些当面盛赞鲁迅是天才的文学家,鲁迅却很有感慨地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的。”

鲁迅生平?

鲁迅生平简介鲁迅祖籍湖南道州,后迁居绍兴,到鲁迅这一辈,已是第十四代了。他的先祖,原是种地的农民,到了后来,

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享誉世界文坛,在文学上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本文为鲁迅生平简介3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一:鲁迅生平简介300字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号豫才。浙江绍兴人。七岁开始读书,十二岁从寿镜吾老先生就读于三味书屋。十三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09年8月回国。 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部迁住到北平。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 篇二:鲁迅生平简介300字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彷徨》收入1924年的《祝福》、《在酒楼上》、《肥皂》和1925年的《孤独者》、《伤逝》、《离婚》等,共11篇.《彷徨》虽然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但也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 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先生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 附:鲁迅故事 在鲁迅的个人生活中,有两件事对他的打击是沉重的。1个是他的婚姻生活,另1个就是与弟弟周作人的失和。鲁迅和周作人一直不愿意向别人谈及此事从而也使得这件事越发的扑朔迷离,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不可理解的事件。多年来,研究界对此形成了“经济说”、“失敬说”、“家庭纠纷说”等3种观点。第1种说法“经济说”认为是周作人妻子羽太信子花钱过于大手大脚,致使家中往往入不敷出,最后使得兄弟产生罅隙。第二种说法,认为是鲁迅与信子有私情,导致周氏兄弟不和。第3种说法,则认为是周家众人对信子的不满,导致兄弟关系的紧张。就否定“兄弟失和”是由于两人思想上的分歧来说,这3个观点是一致的。但是除此之外,学界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多大进展,3种观点也无法真正说服读者。 鲁迅的一生,曾经与两位女性有过婚姻或爱情关系,一是当他26岁的时候,从日本回到绍兴在妈妈鲁瑞的主持下与山阴朱安女士结婚;鲁迅自与朱安结婚之后,直至病逝为止,并未与她解除这种婚姻关系(鲁迅深知一旦休妻,朱安就会遭遇死亡或者非人的遭遇,于是未离婚),鲁迅在外的日子,朱安一直照顾着鲁迅妈妈的生活,从未有怨言;二是当他47岁的时候,从广州抵达上海,即与长期追随自己的番禺许广平同志同居。鲁迅病逝后,朱安女士到亡故的十余年间,和许广平同志一样,也一直作为鲁迅遗属同社会保持着正常的联系。

鲁迅生平(50字以内)

鲁迅是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少年时代在家垫学习诗书经传,后来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

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

可以看有关书籍了解鲁迅或到百度汉语里去搜

鲁迅的生平简介

   鲁迅的生平简介: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笔名鲁迅(Lution)源于革命revolution。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被麻木的精神。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石,后与《阿Q正传》、《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毛泽东主席评价鲁迅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作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人。    1至10岁   1881年八月初三(公历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城内东昌坊口。1886年入塾,从叔祖周玉田先生初诵《鉴略》。其五六岁时,宗党皆呼之曰“胡羊尾巴”。誉其小而灵活也。1888年十一月,以妹端生十月即逝世,当其病笃时,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询其何故,答曰:“因为妹妹。”    11岁至20岁   1892年正月,往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怀鉴读。以比目鱼对寿先生的独角兽。   在塾中,喜乘闲描画,并搜集图画,而对于二十四孝图之“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独生反感。先生外家为安桥头鲁姓,聚族而居,幼时常随母太夫人前往,在乡村与大自然相接触,影响甚大。《社戏》中所描写者,皆安桥头一带之景色,时正十一二岁也。外家后迁皇甫庄、小皋步等处。十二月三十日曾祖母戴太君卒,年七十九。1893三月祖父介孚公丁忧,自北京归。秋,介孚公因事下狱,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出入于质铺及药店者累年。   1896年九月初六日父伯宜公卒,年三十七。父卒后,家境益艰。1898年闰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改名为周树人。   1899年正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对于功课并不温习,而每逢考试名列前茅。课余辄读译本新书,尤好小说,时或外出骑马。    21岁至30岁   1901年十二月,路矿学堂毕业。是年1月至3月间,鲁迅先生撰有名诗《自题小像》。按此最新成果根据阿袁《鲁迅诗编年笺证》(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版)而得,惜乎以往的《鲁迅全集》、《鲁迅年谱》及其他有关鲁迅生平的众多书籍皆以讹传讹而流毒无穷了。   1902年二月,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于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1903年为《浙江潮》杂志撰文。秋,译《月界旅行》毕。   1904年六月初一日,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八月,往仙台入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1906年六月回家,与朱安女士结婚。同月,复赴日本,在东京研究文艺,弃医从文。   1907年夏,拟创办文艺杂志,名曰《新生》,以费绌未印,后为《河南》杂志撰文。   1908年从章太炎先生炳麟学,为“光复会”会员,并与二弟作人译域外小说。   1909年辑印《域外小说集》二册。六月归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化学教员。   1910四月初五日祖母蒋太君卒,年六十九。八月,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    31岁至40岁   1911年九月绍兴光复,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冬,写成第一篇试作小说《怀旧》,阅二年始发表于《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   1912年一月一日,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招,任教育部部员。五月,航海抵北京,住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藤花馆,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八月任命为教育部佥事。是月公余撰写谢承《后汉书》。   1913年六月,请假由津浦路回家省亲,八月由海道返京。十月,公余校《嵇康集》。   1914年研究佛经。   1915年一月辑成《会稽郡故书杂集》一册,用二弟作人名印行。同月刻《百喻经》成。喜搜集并研究金石拓本。   1916年五月,移居会馆补树书屋。十二月,请假由津浦路归省。仍搜集研究造象及墓志拓本。   1917年一月初,返北京。七月初,因张勋复辟乱作,愤而离职,同月乱平即返部。   自1918年四月开始创作以后,源源不绝,其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鲁迅为笔名,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掊击家族制度与礼教之弊害,实为文学革命思想之急先锋。   1919年一月发表关于爱情之意见,题曰《随感录四十》,载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后收入杂感录《热风》。八月,买公用库八道湾屋成。十月发表关于改革家庭与解放子女之意见,题曰《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载《新青年》第六卷第六号,后收入论文集《坟》。十一月修缮之事略备,与二弟作人俱移入。十二月请假经津浦路归省,奉母偕三弟建人来京。   1920年一月,译成日本武者小路实笃著戏曲《一个青年的梦》。十月,译成俄国阿尔志跋绥夫著小说《工人绥惠略夫》。秋季起,兼任北京大学及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    41岁至50岁   1921年二三月又校《嵇康集》。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   1922年二月八月又校《嵇康集》。五月译成俄国爱罗先珂著童话剧《桃色的云》。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   1923年八月迁居砖塔胡同六十一号。九月小说第一集《呐喊》印成。十二月买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二十一号屋。同月,《中国小说史略》上卷印成。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师。   1924年五月,移居西三条胡同新屋。六月,《中国小说史略》下卷印成。同月又校《嵇康集》,并撰校正《嵇康集》序。七月住西安讲演。八月返京。十月译成日本厨川白村著论文《苦闷的象征》。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师。是年冬为《语丝》周刊撰文。   1925年八月,因教育总长章士钊非法解散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鲁迅与多数教职员有校务维持会之组织,被章士钊违法免职。随后鲁迅向专管行政诉讼的平政院投递诉状,控告章士钊滥用职权。十一月,杂感第一集《热风》印成。十二月译成日本厨川白村著《出了象牙之塔》。是年仍为《语丝》撰文,并编辑《国民新报》副刊及《莽原》杂志。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讲师,黎明中学教员。   1926年一月,新任教育总长易培基取消过去对鲁迅的免职处分,教育部佥事恢复,到部任事。二月,平政院开会作出裁决,正式取消章士钊对鲁迅的处分,判定鲁迅诉胜。三月,“三一八”惨案后,避难入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至五月始回寓。   七月起,逐日往中央公园,与齐宗颐同译《小约翰》。八月底,离北京向厦门,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九月《彷徨》印成。十二月因不满于学校,辞职。   1927年一月至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二月往香港演说,题为:《无声的中国》,次日演题:《老调子已经唱完!》。三月黄花节,往岭南大学讲演。同日移居白云楼。四月至黄埔政治学校讲演。十五日,赴中山大学各主任紧急会议,营救被捕学生,无效,辞职。七月演讲于知用中学,及市教育局主持之“学术讲演会”,题目为《读书杂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八月开始编纂《唐宋传奇集》。同月《野草》印成。八日,移寓景云里二十二号,与番禺许广平女士同居。十月抵上海。沪上学界,闻先生至,纷纷请往讲演,如劳动大学,立达学园,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大夏大学,中华大学,光华大学等。十二月应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聘,任特约著作员。同月《唐宋传奇集》上册出版。   1928年二月《小约翰》印成。同月为《北新月刊》译《近代美术潮论》,及《语丝》编辑。《唐宋传奇集》下册印成。五月往江湾实验中学讲演,题曰:《老而不死论》。六月《思想·山水·人物》译本出。《奔流》创刊号出版。十一月短评《而已集》印成。   1929年一月与王方仁,崔真吾,柔石等合资印刷文艺书籍及木刻《艺苑朝花》,简称朝花社。五月《壁下译丛》印成。同月十三,北上省亲。并应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第二师范学院,第一师范学院等校讲演。六月五日回抵沪上。同月卢那卡尔斯基作《艺术论》译成出版。九月二十七日晨,许广平生一男。十月一日名孩子曰海婴(周海婴)。同月为柔石校订中篇小说《二月》。同月卢那卡尔斯基作《文艺与批评》译本印成。十二月往暨南大学讲演。   1930年一月朝花社告终。同月与友人合编《萌芽》月刊出版。开始译《毁灭》。二月“自由大同盟”开成立会。三月二日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会”。此时浙江省党部呈请通缉“反动文人鲁迅”。“自由大同盟”被严压,先生离寓避难。同时牙齿肿痛,全行拨去,易以义齿。四月回寓。与神州光社订约编译《现代文艺丛书》。五月十二日迁入北四川路楼寓。八月往“夏期文艺讲习会”讲演。同月译雅各武莱夫长篇小说《十月》讫。九月为贺非校订《静静的顿河》毕,过劳发热。同月十七日,在荷兰西菜室,赴数友发起之先生五十岁纪念会。十月四五两日,与内山完造同开“版画展览会”于北四川路“购买组合”第一店楼上。同月译《药用植物》讫。十一月修正《中国小说史略》。    51岁至60岁   1931年一月二十日柔石被逮,先生离寓避难。二月梅斐尔德《士敏土之图》印成。同月二十八日回旧寓。三月,先生主持“左联”机关杂志《前哨》出版。四月往同文书院讲演,题为:《流氓与文学》。六月往日人“妇女之友会”讲演。七月为增田涉讲解《中国小说史略》全部毕。同月往“社会科学研究会”演讲《上海文艺之一瞥》。八月十七日请内山嘉吉君教学生木刻术,先生亲自翻译,至二十二日毕。二十四日为一八艺社木刻部讲演。十一月校《嵇康集》以涵芬楼景印宋本。同月《毁灭》制本成。十二月与友人合编《十字街头》旬刊出版。   1932年一月二十九日遇战事,在火线中。次日避居内山书店。二月六日,由内山书店友护送至英租界内山支店暂避。四月编一九二八及二九年短评,名曰:《三闲集》。编一九三〇年至三一年杂文,名曰:《二心集》。五月自录译著书目。九月编译新俄小说家二十人集上册讫,名曰:《竖琴》。编下册讫,名曰:《一天的工作》。十月排印《两地书》。十一月九日,因母病赴平。同月二十二日起,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等校讲演。   1933年一月四日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权保障同盟会”,被举为执行委员。二月十七日蔡元培函邀赴宋庆龄宅,欢迎萧伯纳。三月《鲁迅自选集》出版于天马书店。同月二十七日移书籍于狄思威路,税屋存放。四月十一日迁居大陆新村九号。五月十三日至德国领事馆为“法西斯蒂”暴行递抗议书。六月二十日杨铨被刺,往万国殡仪馆送殓。时有先生亦将不免之说,或阻其行,先生不顾,出不带门匙,以示决绝。七月,《文学》月刊出版,先生为同人之一。十月先生编序之《一个人的受难》木刻连环图印成。同月“木刻展览会”假千爱里开会。又短评集《伪自由书》印成。   1934年一月《北平笺谱》出版。三月校杂文《南腔北调》,同月印成。五月,先生编序之木刻《引玉集》出版。八月编《译文》创刊号。同月二十三日,因熟识者被逮,离寓避难。十月《木刻纪程》印成。十二月十四夜脊肉作痛,盗汗。病后大瘦,义齿与齿龈不合。同月短评集《准风月谈》出版。   1935年一月译苏联班台莱夫童话《表》毕。二月开始译果戈理《死魂灵》。四月《十竹斋笺谱》第一册印成。六月编选《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并作导言毕,印成。九月高尔基作《俄罗斯的童话》译本印成。十二月编瞿秋白遗著《海上述林》上卷。十一月续写《故事新编》。十二月整理《死魂灵百图》木刻本,并作序。   1936年一月肩及肋均大痛。同月二十日与友协办之《海燕》半月刊出版。又校《故事新编》毕,即出书。二月开始续译《死魂灵》第二部。   三月二日下午骤然气喘。四月七日往良友公司,为之选定《苏联版画》。同月编《海上述林》下卷。五月十五日再起病,医云胃疾,自后发热未愈,三十一日,史沫特莱女士引美国邓医生来诊断,病甚危。六月,从委顿中渐愈,稍能坐立诵读。可略作数十字。同月,病中答访问者《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又《花边文学》印成。七月,先生编印之《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出版。八月,痰中见血,为《中流》创刊号作小文。十月,体重八十八磅,较八月一日增约二磅。契诃夫作《坏孩子和别的"奇闻》译本印成。能偶出看电影及访友小坐。八日往青年会观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十七日出访鹿地亘及内山完造。十八日未明前疾作,气喘不止。修书一封,托内山完造请医,此为绝笔。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逝世。   鲁迅是在1936年10月因积劳成疾逝世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言: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殓,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四、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

鲁迅的生平简介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鲁迅的生平简介

百度搜索---鲁迅百度百科有详细介绍

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出身于没落的上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人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人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学,人东京弘文学院。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弃医习文。1906年回到东京从事文艺活动,翻洋、介绍俄国、东欧和其他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发表了《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等富有战斗精神的论文。1909年8月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课余辑录亡佚古代小说。1912年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部员。到北京后,任社会教育司科长、佥事。1918年初参加《新靑年》编辑工作,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家族制度与封建礼教。此后“一发而不可收”,陆续发表《孔乙己》、《药》、《阿9正传》等杰作。同时,他还结合斗争需要,创造了被称为匕首或投枪的文体,写了许多杂文和论文,后来结成杂感集《热风》,论文则收入《坟》。1920年8月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兼课,编定《中国小说史略》等书并相继出版了小说集《呐喊》、1925年领导青年建立莽原社、未名社,主编《莽原》,翻释介绍外国文学。1926年8月在军阀迫害下,离京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底到上海,专事著述。1929年主编《科学的艺术论丛书》。1930年参加发起并组织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担任“左联”领导工作。其间,还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组织,与国民党和帝国主义进行斗争。在上海期间,陆续出版9本杂文集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先后编辑《语丝》、《奔流》、《朝花》、《萌芽》、《前哨》、《十字街头》、《译文》等文学刊物,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他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人众文学”的口号。1936年10月19日,这位伟大的文化巨人因积劳成疾,在上海逝世。

鲁迅生平简介(最全面)

鲁迅,原名周树人 (1881年9月25日-1936 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十七岁之前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着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可谓知言。

徐渭生平简介

徐文长,名渭,文长是他的字。又号青藤山人、天池生、田水月等。明正德十六年(1521)出生于山阴(今绍兴)一个趋向衰落的大家族。他的父亲徐鏓做过四川夔州府的同知,原配童氏,生下徐淮、徐潞两个儿子,继娶苗氏,不曾生育,晚年纳妾生下徐文长,在文长出生百日后就死了。此后徐文长由嫡母苗夫人抚养到十四岁,苗氏死后,随长兄徐淮生活,直到二十一岁入赘潘家。虽然出生在官僚家庭,但徐文长早年的生活并不愉快。他的生母是个婢女,在家中自然毫无地位。嫡母苗夫人将徐文长当作亲骨肉抚养,寄予期望;但或许正因为这个缘故吧,在文长十岁那年,苗夫人就把他的生母逐出了家门。幼年夺母,对徐文长是一个很大的刺激。虽然二十九岁那年他得以把母亲接回自己家中,但直到垂暮之年,他仍然不能忘怀这件事情。由于徐文长是庶出,而两个嫡出的哥哥又比他年长二三十岁,所以徐文长在家中也没有什么地位。他年青时考秀才未取,在给督学官员要求复试的上书中这样说道:“学无效验,遂不信于父兄。而况骨肉煎逼,箕豆相燃,日夜旋顾,惟身与影!”显得很悲愤。成年后家道中衰,徐文长入赘妇家,生活当然也不那么自在。一个机警敏感的人,在如此坎坷的境遇中长成,自然容易养成执拗和偏激的性格。 徐文长生性极为聪慧。他六岁读书,九岁便能作文,十多岁时仿扬雄的《解嘲》作《释毁》,轰动了全城。当地的绅士们称他为神童,比之为刘晏、杨修。二十来岁时他与越中名士姚海樵、沈鍊等人相交往,被列为“越中十子”之一。沈鍊曾夸奖他说:“关起城门,只有这一个。”据说在一次酒宴上,主人有意为难徐文长,指着席上一件小东西请他作赋,暗中却命童仆捧上丈余长的纸卷。徐文长立身把笔,一气写尽,惊倒了满座的人。另外有一个关于徐渭的小故事,也能凸显他的聪明才智,在他年幼时,还在上私塾,老师看他聪明伶俐,便要考考他,让他拿着两个水桶去汲水,期间要度过独木桥,当时徐渭尚小,力气也不足,自是困难,但是塾师看见徐渭高兴地抬水回来,惊问方法,他高兴地说:把水桶放水里自然轻松多了!当时尚无浮力一说,文长的聪敏,让老师大加赞赏。屡试不售自幼以才名著称乡里的徐文长,一向颇有些自负自傲,对功名事业充满了向往,然而在科举道路上却屡遭挫折。二十岁那年,他结结巴巴地考中了个秀才,此后一次又一次参加乡试,直到四十一岁,考了八次,始终也未能中举。其间二十六岁时丧妻,从潘家迁出,以教书糊口;三十七岁时应胡宗宪之邀,入幕府掌文书。徐文长在科举中一再失败,并不是偶然的。他暮年作《自作畸谱》,还特地记下了六岁入学时所读的岑参《和贾舍人早朝》诗句:“鸡鸣紫陌曙光寒”,流露出无穷的人生感慨。从戎幕到牢狱徐渭《墨花图》徐文长通常给人以恃才纵诞的印象,不过他也是一个关心社会政治,富有爱国热情的人。嘉靖时期,东南沿海遭受倭寇的频繁侵扰,由于兵备松弛,官吏无能,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惨重损失。徐文长一方面以诗歌对此进行尖锐的抨击,一方面满怀热忱地投入到抗倭战争中。他虽然身无一职,却几次换上短衣,冒险随军队来到前线,观察形势,然后记录下战事的经过,分析成败的原因,向有关官员提出破敌的方略。这些文章大都写得比较切实,不同于一般的书生议论。嘉靖三十六年(1557),徐文长以才名为总督东南军务的胡宗宪所招,入幕府掌文书。这是徐文长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入幕之初,他为胡宗宪作《进白鹿表》,受到皇帝的赏识。自此胡宗宪对他更为倚重,对他放任的性格,也格外优容。陶望龄《徐文长传》记载说:徐文长常常与朋友在市井饮酒,总督府有急事找他不到,便深夜开着大门等待。有人报告胡宗宪,说徐秀才正喝得大醉,放声叫嚷,胡宗宪反而加以称赞。当时胡宗宪权重威严,文武将吏参见时都不敢抬头,而徐文长戴着破旧的黑头巾,穿一身白布衣,直闯入门,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当然在幕府中也有许多不如意的事。胡宗宪出于各种原因,与权臣严嵩来往甚密,而徐文长是痛恶严嵩的,他最亲近的友人沈鍊就因参劾严嵩而遭到杀害。但徐文长又不得不代胡宗宪写了一些吹捧严嵩的文字,这真是文人的悲剧。嘉靖四十一年(1562),严嵩被免职,徐阶出任内阁首辅。在徐阶的策动下,胡宗宪受到参劾,并于次年被逮捕至京(后来因平倭有功,只受到免职处分),徐文长也就离开了总督府。到嘉靖四十四年,胡宗宪再次被逮入狱,死于狱中,他原先的幕僚也有好几人受到牵连。徐文长生性本来就有些偏激,连年应试未中,精神上很不愉快,此时他对胡宗宪被构陷而死深感痛心,更担忧自己受到迫害,于是对人生彻底失望,以至发狂。他写了一篇文辞愤激的《自为墓志铭》,而后拔下壁柱上的铁钉击入耳窍,流血如迸,医治数月才痊愈。后又用椎击肾囊,也未死。如此反复发作,反复自杀有九次之多。嘉靖四十五年,徐文长在又一次狂病发作中,因怀疑继妻张氏不贞,将她杀死,因此被关入监牢。其中援助最为有力的,先是礼部侍郎诸大绶,后是翰林编修张元忭(他是明末著名散文家张岱的曾祖父),他们都是徐文长的至交,又都是状元出身,颇有声望。在这些朋友的解救下,徐文长坐了七年牢,终于借万历皇帝即位大赦之机获释。这是1573年的事,徐文长已经五十三岁了。潦倒晚年经历了如此多的磨难,徐文长已不再有什么政治上的雄心,但他对国事的关注却老而未衰。出狱后,他先在江浙一带游历,登山临水,并交结了许多诗画之友。万历四年(1576)夏,徐文长年轻时代的朋友,这时已经做到宣化巡抚、担负北部边防重任的吴兑邀他北上,他便欣然前往。徐文长在宣化幕府的时间不到一年,但留下了不少描写北地风光、民俗和军旅生活的诗文。在写给许多官员的赠序中,他都喜欢议论政事,尤其是关于边防的策略。当时张居正主持国政,对蒙古采取抚和的方针,徐文长对此表示赞赏。他在吴兑那里受到敬重,无奈身体不好,只得于次年春经北京回到家乡。六十岁时,徐文长应张元忭之招去北京,但不久两人的关系就恶化了。据张岱的记叙,张元忭是个性格严峻、恪守礼教的人,而徐文长却生性放纵,不愿受传统礼法的束缚。张元忭常常以封建礼教约制徐文长,这使徐文长大为恼火。他曾对张元忭说:我杀人当死,也不过是颈上一刀,你现在竟要把我剁成肉糜!由于和老朋友的交恶,加上与官僚们交往受到不平等的对待,使徐文长情绪郁愤,旧病复发,便于居京三载后重归家乡。此后,徐文长就再没有离开过山阴。晚年乡居的日子里,徐文长越发厌恶富贵者与礼法之士,所交游的大都是过去的朋友和追随他的门生。据说有人来访,徐文长不愿见,便手推柴门大呼:“徐渭不在!”他一生不治产业,钱财随手散尽,此时只得靠卖字画度日。但手头稍为宽裕,便不肯再作。倒是一班门生和晚辈的朋友,或骗或抢,常常得到他的杰作。徐文长似乎特别嗜蟹,许多题画诗记载了朋友们用活蟹来换他画蟹的经过。最后几年,徐文长身患多种疾病,大约画也不能常作,生活更为贫苦。《徐文长文集》中有《卖貂》、《卖磬》、《卖画》、《卖书》诸诗,显示出这位大文学家艺术家凄凉的晚境。1593年,徐文长去世,年七十三。

艾青的生平和诗歌特点

生平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仑给他的影响最大。1932年创作第一首诗《会合》,此诗以笔名“莪伽”发表于同年七月出版的《北斗》第2卷第3、4期合刊。 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组织春地画社。7月,被捕入狱,在狱中翻译凡尔哈仑的诗作并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等。 1935年10月,经保释出狱。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年初到西北地区,创作了《北方》等著名诗篇。同年到桂林,任《广西日报》副刊编辑,又与戴望舒合办诗刊《顶点》,此间较重要作品有《诗论》。 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不久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此时代表作有《向太阳》等。1944年获模范工作者奖状,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10月随华北文艺工作团到张家口,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领导工作,写有《布谷鸟》等诗。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58年到黑龙江农垦农场劳动,1959年转到新疆石河子垦区。1979年彻底平反后,写下《归来的歌》、《光的赞歌》等大量诗歌。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象独特、讲究哲理,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

鲁迅的生平简介【100】个字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徐渭生平简介?急用

徐文长,名渭,文长是他的字。又号青藤山人、天池生、田水月等。明正德十六年(1521)出生于山阴(今绍兴)一个趋向衰落的大家族。他的父亲徐鏓做过四川夔州府的同知,原配童氏,生下徐淮、徐潞两个儿子,继娶苗氏,不曾生育,晚年纳妾生下徐文长,在文长出生百日后就死了。此后徐文长由嫡母苗夫人抚养到十四岁,苗氏死后,随长兄徐淮生活,直到二十一岁入赘潘家。虽然出生在官僚家庭,但徐文长早年的生活并不愉快。他的生母是个婢女,在家中自然毫无地位。嫡母苗夫人将徐文长当作亲骨肉抚养,寄予期望;但或许正因为这个缘故吧,在文长十岁那年,苗夫人就把他的生母逐出了家门。幼年夺母,对徐文长是一个很大的刺激。虽然二十九岁那年他得以把母亲接回自己家中,但直到垂暮之年,他仍然不能忘怀这件事情。由于徐文长是庶出,而两个嫡出的哥哥又比他年长二三十岁,所以徐文长在家中也没有什么地位。他年青时考秀才未取,在给督学官员要求复试的上书中这样说道:“学无效验,遂不信于父兄。而况骨肉煎逼,箕豆相燃,日夜旋顾,惟身与影!”显得很悲愤。成年后家道中衰,徐文长入赘妇家,生活当然也不那么自在。一个机警敏感的人,在如此坎坷的境遇中长成,自然容易养成执拗和偏激的性格。 徐文长生性极为聪慧。他六岁读书,九岁便能作文,十多岁时仿扬雄的《解嘲》作《释毁》,轰动了全城。当地的绅士们称他为神童,比之为刘晏、杨修。二十来岁时他与越中名士姚海樵、沈鍊等人相交往,被列为“越中十子”之一。沈鍊曾夸奖他说:“关起城门,只有这一个。”据说在一次酒宴上,主人有意为难徐文长,指着席上一件小东西请他作赋,暗中却命童仆捧上丈余长的纸卷。徐文长立身把笔,一气写尽,惊倒了满座的人。另外有一个关于徐渭的小故事,也能凸显他的聪明才智,在他年幼时,还在上私塾,老师看他聪明伶俐,便要考考他,让他拿着两个水桶去汲水,期间要度过独木桥,当时徐渭尚小,力气也不足,自是困难,但是塾师看见徐渭高兴地抬水回来,惊问方法,他高兴地说:把水桶放水里自然轻松多了!当时尚无浮力一说,文长的聪敏,让老师大加赞赏。屡试不售自幼以才名著称乡里的徐文长,一向颇有些自负自傲,对功名事业充满了向往,然而在科举道路上却屡遭挫折。二十岁那年,他结结巴巴地考中了个秀才,此后一次又一次参加乡试,直到四十一岁,考了八次,始终也未能中举。其间二十六岁时丧妻,从潘家迁出,以教书糊口;三十七岁时应胡宗宪之邀,入幕府掌文书。徐文长在科举中一再失败,并不是偶然的。他暮年作《自作畸谱》,还特地记下了六岁入学时所读的岑参《和贾舍人早朝》诗句:“鸡鸣紫陌曙光寒”,流露出无穷的人生感慨。从戎幕到牢狱徐渭《墨花图》徐文长通常给人以恃才纵诞的印象,不过他也是一个关心社会政治,富有爱国热情的人。嘉靖时期,东南沿海遭受倭寇的频繁侵扰,由于兵备松弛,官吏无能,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惨重损失。徐文长一方面以诗歌对此进行尖锐的抨击,一方面满怀热忱地投入到抗倭战争中。他虽然身无一职,却几次换上短衣,冒险随军队来到前线,观察形势,然后记录下战事的经过,分析成败的原因,向有关官员提出破敌的方略。这些文章大都写得比较切实,不同于一般的书生议论。嘉靖三十六年(1557),徐文长以才名为总督东南军务的胡宗宪所招,入幕府掌文书。这是徐文长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入幕之初,他为胡宗宪作《进白鹿表》,受到皇帝的赏识。自此胡宗宪对他更为倚重,对他放任的性格,也格外优容。陶望龄《徐文长传》记载说:徐文长常常与朋友在市井饮酒,总督府有急事找他不到,便深夜开着大门等待。有人报告胡宗宪,说徐秀才正喝得大醉,放声叫嚷,胡宗宪反而加以称赞。当时胡宗宪权重威严,文武将吏参见时都不敢抬头,而徐文长戴着破旧的黑头巾,穿一身白布衣,直闯入门,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当然在幕府中也有许多不如意的事。胡宗宪出于各种原因,与权臣严嵩来往甚密,而徐文长是痛恶严嵩的,他最亲近的友人沈鍊就因参劾严嵩而遭到杀害。但徐文长又不得不代胡宗宪写了一些吹捧严嵩的文字,这真是文人的悲剧。嘉靖四十一年(1562),严嵩被免职,徐阶出任内阁首辅。在徐阶的策动下,胡宗宪受到参劾,并于次年被逮捕至京(后来因平倭有功,只受到免职处分),徐文长也就离开了总督府。到嘉靖四十四年,胡宗宪再次被逮入狱,死于狱中,他原先的幕僚也有好几人受到牵连。徐文长生性本来就有些偏激,连年应试未中,精神上很不愉快,此时他对胡宗宪被构陷而死深感痛心,更担忧自己受到迫害,于是对人生彻底失望,以至发狂。他写了一篇文辞愤激的《自为墓志铭》,而后拔下壁柱上的铁钉击入耳窍,流血如迸,医治数月才痊愈。后又用椎击肾囊,也未死。如此反复发作,反复自杀有九次之多。嘉靖四十五年,徐文长在又一次狂病发作中,因怀疑继妻张氏不贞,将她杀死,因此被关入监牢。其中援助最为有力的,先是礼部侍郎诸大绶,后是翰

求鲁迅生平简介。

和规范化法

鲁迅生平简介详细

  引导语:对于鲁迅,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亦有很多人读过鲁迅的作品,那么接下来是我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鲁迅生平简介,欢迎阅读!   少年时期   光绪七年(1881年)9月25日(夏历辛巳年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幼名阿张,长根,长庚,学名周樟寿。   光绪十八年(1892年),入三味书屋从寿镜吾读书,课余影描图画。与章闰水建立友谊。   光绪十九年(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每每为父亲出入于质铺及药店,遭人冷眼。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父亲去世。家境益艰。于本年开始写日记。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家族开会分房,分给鲁迅他们的既差且小,鲁迅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斥责,倍感世态炎凉。   奋力求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4月,入南京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12月,被本家叔催促参加县考,中榜后以四弟患病为由不再参加府考,继续前往南京求学。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开矿。这期间接触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对他以后的思想具有一定影响。除读新书外,爱骑马运动,敢于和旗人子弟骑马竞赛。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月,矿路学堂毕业。3月,公费赴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为日语学习速成班)。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剪辫。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光绪三十年(1904年),4月,于弘文学院结业。6月,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肄业。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月,课间观“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6月,将学籍列入“东京独逸语协会”所设的德语学校。夏秋间,被骗回国与朱安结婚。旋即复赴日本,7月,从仙台回到东京,不再入学读书,专门从事文艺译著工作,此后几年通过不同方式学习了德语,俄语。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从章太炎先生学习,为“光复会”会员,并与二弟作人译《域外小说集》,期间生活艰难,以校对书稿补贴生活。   宣统元年(1909年),《域外小说集》二册出版。   迷茫困顿   宣统元年(1909年)8月,归国,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兼任日本教员铃木珪寿的植物学翻译。   宣统二年(1910年),8月,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1911年,写个人的第一篇小说文言小说《怀旧》。   民国元年(1912年),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八月任命为教育部佥事。从本年起至1917年,他大量抄古碑,辑录金石碑帖,校对古籍,其中也对佛教思想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民国六年(1917年),7月7日,因张勋复辟乱作,愤而离职,14日,乱平即返部。   民国七年(1918年),1月,参加《新青年》改组,任编委。   文坛先声   民国七年(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它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   民国九年(1920年),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中国小说史,6月,读《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盛赞译者。9月,发表小说《风波》。   民国十二年(1923年),8月,小说集《呐喊》出版;与弟弟周作人分居,迁至西四塔胡同61号居住,具体分居原因不明。12月,作《娜拉走后怎样》演讲,兼任女师大,世界语学校教师;《中国小说史略》上册出版。   民国十三年(1924年),7月,赴西安讲《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8月返京。11月,《语丝》周刊出版,鲁迅在首期发表《论雷峰塔的倒掉》,而自此鲁迅成为《语丝》作家群的主将之一。   民主战士   民国十四年(1925年),“女师大风潮”进一步升级,鲁迅因为支持进步学生正义斗争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免除佥事职务,同年,鲁迅向平政院状告章士钊。   民国十五年(1926年),3月,“三一八惨案”发生。4月,鲁迅作《死地》《记念刘和珍君》等抨击段祺瑞政府屠杀了学生的罪行,遭追捕,避难于山本医院。避难期间笔耕不辍。8月,《彷徨》出版,赴厦门大学任国文系教授。12月辞职。   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赴中山大学任教。3月,与中共两广区委书记陈延年会见。4月1日,赴黄埔军校发表演讲《革命时代的文学》,12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29日,营救进步学生无果愤然辞职。8月,发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9月,致信台静农,拒绝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然后离开广州赴上海,并与许广平在上海开始同居生活。12月,与梁实秋等人就“第三种人”、“自由人”发生论争,双方争论持久,影响巨大。   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参加中国革命互济会。本年,与创造社、太阳社大部分成员就“革命文学”问题展开论争。是年开始大量搜集马克思主义著作,并为之翻译。同时开始提倡革命美术,倡导现代木刻运动。   民国十八年(1929年),9月27日,许广平生子,鲁迅为其取名“周海婴”。年底,与冯雪峰多次磋商组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左联盟主   民国十九年(1930年),2月,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鲁迅为发起人之一。3月2日,出席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被选为常务委员,作《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演讲。   民国二十年(1931年),1月20日,柔石被逮,鲁迅离寓避难。28日回旧寓。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月29日,遇战事,在火线中。在次日避居内山书店。二月六日,由内山书店友护送至英租界内山支店暂避。与艾青等人发起“春地美术研究所”。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月,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权保障同盟会”,而被举为执行委员。2月17日,蔡元培函邀赴宋庆龄宅,欢迎萧伯纳。作《为了忘却的纪念》怀念柔石。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月,与郑振铎合编的《北平笺谱》出版。5月,编序之木刻《引玉集》出版。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月开始译果戈里《死魂灵》。6月,集成《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并作长序。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月,肩及肋骨皆出现剧痛,最后的创新之作《故事新编》出版。2月,开始续译《死魂灵》第二部。5月15日再发病,医生诊断其为胃疾,自后发热未愈,31日,史沫特黎女士引美国邓医生来诊断,情况仍不乐观。6月,身体略有好转,而鲁迅及身边的人都认为“鲁迅先生好了”。10月17日病复发,18日黎明前疾病发作,气喘不止。19日上午5时25分逝世。   情感经历   兄弟不和   在鲁迅的个人生活中,有两件事对他的.打击是沉重的。一个是他的婚姻生活,而另一个就是与弟弟周作人的失和。鲁迅和周作人一直不愿意向别人谈及此事从而也使得这件事越发的扑朔迷离,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不可理解的事件。多年来,研究界对此形成了“经济说”、“失敬说”、“家庭纠纷说”等三种观点。第一种说法“经济说”认为是周作人妻子羽太信子花钱过于大手大脚,致使家中往往入不敷出,最后使得兄弟产生罅隙。第二种说法,认为是鲁迅与信子有私情,导致周氏兄弟不和。第三种说法,则认为是周家众人对信子的不满,导致兄弟关系的紧张。就否定“兄弟失和”是由于两人思想上的分歧来说,这三个观点是一致的。但是除此之外,学界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多大进展,三种观点也无法真正说服读者。   婚姻爱情   鲁迅的一生,曾经与两位女性有过婚姻或爱情关系,一是当他26岁的时候,从日本回到绍兴在母亲鲁瑞的主持下与山阴朱安女士结婚;鲁迅自与朱安结婚之后,直至病逝为止,并未与她解除这种婚姻关系(鲁迅深知一旦休妻,朱安就会遭遇死亡或者非人的遭遇,于是未离婚),鲁迅在外的日子,朱安一直照顾着鲁迅母亲的生活,从未有怨言;二是当他47岁的时候,从广州抵达上海,即与长期追随自己的番禺许广平同志同居。鲁迅病逝后,朱安女士到亡故的十余年间,和许广平同志一样,也一直作为鲁迅遗属同社会保持着正常的联系。

绍兴祖父徐文长生平明代第一才子

明朝人才辈出。755年至79000年主篡者解缙,拥有号称“天下第一博”的杨慎,以及吴门四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但是,说到在后世的巨大影响和在民间的良好口碑,除了徐渭和徐文长,没人想到。明清有句谚语,叫“无盐不成官”,意思是绍兴的衙门里师爷最多。徐渭是绍兴师爷的祖先。他是抗战时期东南总督胡宗宪幕府中最有才华、最有名的幕僚。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说:“安得生徐文长,不由其舌。”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刻下“青藤门下走狗”印章晚清艺术大师吴昌硕称之为“画中圣人”。现代艺术大师齐白石对他佩服到了极点:“恨生三百年,磨墨纸作青藤。”现代国画大师潘天寿用一句话概括:“三百年第一人。”说起来很有意思,除了这些优雅的崇拜者,普通人对许巍也是一样的喜爱。几百年来,江南一带妇孺皆知“少年徐文长”的妙趣故事。虽然大多数普通人不知道徐文长是徐渭的字,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们对这个江南神童的喜爱。“来吧,今晚,我父亲将给你讲一个年轻的徐文长的故事,他是一个伟大的知识分子”为徐渭赢得后世无数仰慕者的,是他的才华,是他超越时代的艺术才华。许巍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全能人才。他的书法、绘画、诗歌、戏剧都是大师级别的。但作为一个吹捧者,徐渭在胡宗宪的门帘下靠的是文章而不是书画。徐渭最著名的事迹是两次帮助胡宗宪写有永乐大典呈给嘉靖皇帝。白鹿是什么?对,是白鹿。现代生物学家告诉我们,所有的白花动物都是白化动物,但在古代,它被称为“吉祥”,类似于白虎白鹿,双耳草,都是被皇帝的诚意所感动,预示着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和平。朱厚_,嘉靖皇帝,最好吃这一口。他在位期间,大臣们想尽一切办法供奉各种吉祥之物,如白鹿、白鹤、白鹅、彩龟、灵芝等。提供他们的人无一例外地被提升到职位。徐渭的上白鹿表辞藻华丽,得到朱厚_的高度赞赏。得到皇帝表彰后,胡宗宪比打胜仗还高兴。从此,他对徐渭更加亲切了。师爷的工作就像现在的秘书,主要是为主人出谋划策,参与机要事务,起草文告,起草奏章。其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代皇帝写奏章。写得好不好,会直接影响主人官位的升降,也决定师爷在屏幕中的位置。清代有两个著名的师爷写奏章的笑话。两个政府官员,两个绍兴师爷。一个是雍正年间,河南巡抚田文景有个包打听,叫吴思道。有一天,包打听吴问田文景:“你是想做一个举世闻名的省长,还是做一个平庸的省长?”田文静回答说:“我当然想当世界闻名的省长!”吴老爷子笑道:“你要做天下闻名的巡抚,就让我做点事吧,不要干涉。”然后,他为田文静起草了一份奏章,封好,不让田文静看一个字,连夜送到北京。原来,皇位是由当时掌权的生活大臣、皇帝的叔叔隆科参加的。田文静后来知道了真相,吓得脸都绿了,却怎么也回不去,只好坐在家里等着犯罪被罢官。没想到,雍正帝早就想砍掉尾巴大得掉的龙果了。收到这份奏章后,他只是抓住机会送六部审批,禁止龙科任职。从此,勇者另一个是咸丰年间,曾国藩初练湘军,与太平军连败。无奈之下,他写了一份奏折向朝廷谢罪求助,奏折中写着“我军屡战北境”一句,tout马家定抄写时改为“我军屡战北境”。事实没变,精神变了。咸丰帝看到奏章没有责怪,反而称赞曾国藩勇敢。为此,曾国藩当然称赞马师爷。嘉靖三十六年,徐渭37岁的时候,“因为才华和名气”被胡宗宪招入幕府,在那里待了5年,也是徐渭一生中最得意的一天。然而神童徐渭却是科举秀才。直到二十岁那年,许在县令的照顾下,才勉强通过了秀才考试。此后,他一次又一次地参加省考,直到四十一岁,他一共考了八次,从未成功。徐渭在进入胡宗宪幕府之前,已经六次缺考。原因是什么?当时一位考官在徐渭落选的卷子上写了一句话:“字字为鬼,李昌济如是。”李昌济是唐代诗人李贺,素有“诗鬼”之称,其诗陡峻,不落俗套。从应试为官的角度来看,显然“李昌济之流”不是一个好的评价。明朝沈德福在上白鹿表年记载,他年轻时在京城遇到了徐渭。“他有一张长脸,眼睛像星星一样,在性方面是无拘无束的。博物馆在张洋和太史同城的家里,有点不一样,就是他敢骑车回家。”徐渭的同窗卞,高中状元,而家里是私塾老师的徐渭,却能一言不发地骂人,人品无可估量。这样张扬的性格不适合做包打听,但胡宗宪对徐渭评价很高,对徐渭有所纵容。胡宗宪势力深厚强大,文武百官进了巡抚府都不敢抬头。另一方面,许巍穿着旧黑毛巾和白布。“直接进门坐下,轰轰烈烈地说。”有一次,胡宗宪有急事找徐渭,却叫不出来,大门一直开到了深夜。最后,派来的人报告说:“徐秀才醉得厉害,看来是来不了了。”不仅如此,就连徐渭的家人胡宗宪也是完全担心的。徐渭的妻子潘石早逝。她是个单身汉,胡宗宪“包办”了他和张的婚姻。徐伟没有房子。胡宗宪特意让徐渭写了一封654字的万历野获编,并付了220两银子的稿费。三个字应该是一两银子。要知道,明朝正七品县官的工资一年才45两。徐渭用这笔昂贵的稿费,加上自己积攒的200两,在绍兴城东南开垦了10亩地,盖了22间房子的大房子,种上了竹子和鲜花,还建了一个水池养鱼。他不无自豪地将这座别墅命名为“赏字堂”。徐渭虽是白衣秀才,平日里却“自负有才,好奇有心计,谈兵多。”既然在抗日战争的统帅现场参与军事是毫无疑问的。但没有确凿的历史证据证明他做出了多少杰出的军事贡献。后人太崇拜徐渭的书画,爱屋及乌,赞美徐渭的军旅生涯。甚至有人证实“知望之死是徐渭一手策划的”。徐渭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但在他的头衔上强加一个“军事家”就显得不伦不类了。士为知己者死。嘉靖四十三年,胡宗宪被捕,在狱中自杀。徐渭写了一份镇海楼记的奏章。序言中,他指着现朝的记载:“死于华亭公”。受胡宗宪案影响,徐渭一度歇斯底里,为自己写墓志铭,9次自杀未果。说起来,许巍的自杀也是他后来成名的原因之一。关键在于他骇人听闻的自杀方式。“巨锥是严酷的,几英寸深;一;一个晚年,徐渭以卖字画为生,独来独往,闭门谢客。“傲慢是很有利的,露面的人拒不接受。当官的在那里,一句话都插不上。”有人来访,他推开柴门,喊道:“温昶不在!”七十三岁那年,徐渭死在破房子里,结束了他狂野怪异的一生。

李建军的人物生平

1983年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1983年至1997年5月在信阳师范学院体育系任教,1986年9月至1987年7月在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课程在助教班学习,1997年至今,在广东教育学院体育系任教。主要社会工作:中国体育科学社会资源会员,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课题评审特聘专家,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招生技术考试特聘专家,国家妇联“让我玩”项目学校培训特聘培训师。主讲课程:《体育统计学》、《体育测量与评价》、《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领域:主要从事体育统计学,体育测量与评价,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和理论研究,着重体育统计的主成分分析,模糊数学的方法,评价量表理论与技术及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应用,以及体育课程与评价,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体育统计学领域中主要进行了CBA统计数据库的建立,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模糊性与模糊数学分析,体育教育工作中非线性评估方法以及模糊数学在社会体育研究中的作用研究,对推动统计学在体育工作的应用具有主要的作用。在体育测量与评价领域中主要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静态指标与动态发展,体育社会的量化研究,老龄人口健康评价指标的社会学研究,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的评估,国外体育评价及我国体育课程评价,以及新课程的体育评价和学校体育教育评价规律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为我国体育课程评价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学的分析。在体育科学研究领域中,主要进行中学体育科研方法,新时期我国体育科研的若干关系,体育科学方法论的建立,现代体育科学活动中的众多领域综合研究,体育调查研究中两期抽样和样本轮换的应用,对体育科学研究的创新方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编写的《中学体育科研方法指南》被国家教育部指定为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指定教材。主持或作为主要参与者参加的科研项目:1、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构建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国家、地方、学校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研究”担任子课题“体育教师工作评价”的负责人。(项目编号:DLA010369)2、广东省体育局软科学项目,“珠江三角洲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相关因素研究”主持人(项目编号:YT0659)主要研究成果:中学体育科研究方法指导,新课程的学校体育评价改革,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论,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构建,现代体育教学设计,中小学生择校问题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等,先后在省级以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7篇,出版专著四本。主持省级课题一次,获国家级体育学科论文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九次,三等奖三次,学校骨干教师培养优秀奖。代表性论文(著作):1、中学体育科研方法指南(独立完成).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8月.2、新课程的学校体育评价(独立完成).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二版).3、试论新时期体育科研中的若干关系.《中国体育科技》1995.7.4、体育专业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静态指标与动态发展.《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9.3.5、论我国高师体育专业课程结构.《体育科学》2001.4.6、中国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日本保健课程比较分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6.7、关于建立体育科学方法论的思考.《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2.8、主成分分析在体育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建构中的应用.《体育与科学》2002.4.9、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体育教学设计.《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10、中小学生择校问题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州学刊》2007.2.

陆云的人物生平

2000年聘为教授,2003年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公考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主编专著3部,完成及在研省、厅级科研项目8部。获广西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广西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1项;获自治区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去过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广西“十大女杰”提名奖,广西“三八红旗手”。讲授的主要课程: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语义学、语用学、翻译研究主要研究方向:英汉对比与翻译;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发表论文,主要有:1、拟声译法在英译汉中的运用《广西师院学报》1993年第1期2、英语移就辞格的翻译 《广西师院学报》1994年第3期3、英译汉中的语言均衡 《广西师院学报》1995年第2期4、西化翻译与归化翻译的对立统一 《广西师院学报》1996年第4期5、论翻译中的形式因素 《外语教学》 2000年第2期6、辞达而已矣——谈翻译中的增词问 题《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7、外语教师的素质结构探讨 《山东外语教学》2000年第3期8、论西化译法与归化 译法的运用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9、基础阶段学生跨文化口头交际得体性问题及对策 《外语教学》 2001年第5期10、民族地区高师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原则探讨《 广西师院学报 》2001年第4期11、语词的文化理据与翻译《语言与翻译》2002年第2期12、新《大纲》与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13、论翻译中的异化《 广西师院学报 》2004年1期14、论翻译中的归化《 广西师院学报 》2005年2期出版著作:英语教学论(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教学科研奖: 1995年广西师范学院优质课一等奖1997年广西译协中青年翻译工作者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1999年第六届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9年广西师范学院“四创新”论文评比二等奖2000年广西师范学院“新世纪学术论坛”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2000年全区高校教育教学优秀论文三等奖2000年广西师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年广西译协万达杯中青年译论文比赛二等奖2004年广西师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目前承担的项目:1、2000年广西高校科研项目《广西民族地区高等学校英语写作教学研究》(项目负责人)2、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入世后广西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讨》(项目负责人)3、2000年广西高校科研项目《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参加者)4、广西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以任务为中心的多层次训练模式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实验研究》(项目负责人)5、广西社科“十五”规划立项(04FYY003)《新课程标准与广西中学英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负责人)6、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十一五”立项课题《具有广西特色的高师英语专业教学体系创新的实践》(项目负责人)

戴望舒简介 戴望舒生平简介

1、戴望舒,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2、1932年,戴望舒任《现代》编辑。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 3、1938年3月,一起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5月,抵达香港。8月,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 4、1941年底,因宣传革命,被日本人逮捕入狱。 5、1949年3月,离港抵北平。6月,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 6、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 7、戴望舒能在文学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创作的优秀的诗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为其风格独特的诗作被人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 8、戴望舒一生与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缘,他的初恋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第二任夫人是杨静,然而三位女性却并没有哪一位能与他相持一生,最后只留下令诗人的一生难以释怀的爱情悲剧。

戴望舒简介 戴望舒生平简介

1、戴望舒,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2、1932年,戴望舒任《现代》编辑。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 3、1938年3月,一起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5月,抵达香港。8月,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 4、1941年底,因宣传革命,被日本人逮捕入狱。 5、1949年3月,离港抵北平。6月,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 6、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 7、戴望舒能在文学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创作的优秀的诗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为其风格独特的诗作被人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 8、戴望舒一生与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缘,他的初恋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第二任夫人是杨静,然而三位女性却并没有哪一位能与他相持一生,最后只留下令诗人的一生难以释怀的爱情悲剧。

了解一位革命先烈生平事迹

明年吧!蜜蜂少女时代了的话费劲的话费余额不足挂齿轮箱包间隔期中考试了的话题

司马光生平简介30字

司马光砸缸发动机。

司马光的生平介绍

司马光因“司马光砸缸”而著名,事实上,他还是一个鼎鼎有名的史学家。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司马光的生平介绍,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山西夏县涑水乡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专心编纂《资治通鉴》,用功刻苦、勤奋。用他自己话说是:“日力不足,继之以夜。” 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传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遗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还有诸多名著被众人所流传。 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同知谏院。嘉祐六年(1061年)迁起居舍人同知谏院。司马光立志编撰《通志》,作为统治者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年)撰成战国迄秦的《通志》八卷上觐宋英宗,英宗命设局续修,并供给费用,增补人员。宋神宗即位后,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为写序。此时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行新政,司马光竭力反对,与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神宗命他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熙宁三年(1070年),自请离京,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现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任西京留守御史台,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书成后,司马光官升为资政殿学士。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罢黜新党,尽废新法,史称“元祐更化”。司马光执政一年半,即与世长辞,“京师人为之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者,盖以千万数”,灵柩送往夏县时,“民哭公甚哀,如哭其私亲。四方来会葬者盖数万人,家家挂像,饭食必祝”。死后,宋哲宗将他葬於高陵。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赐碑“忠清粹德”。对司马光的为人,朱熹评论:公忠信孝友恭俭正直出于天性,其好学如饥渴之嗜饮食,于财利纷华如恶恶臭;诚心自然,天下信之。退居于洛,往来陕洛间,皆化其德,师其学,法其俭。有不善曰:君实得无知乎!博学无所不通。(《三朝名臣言行录》卷7) 扩展资料: 反新法 司马光在政治上是标准的守旧派人士,他跟主持变法的王安石发生了严重分歧,几度上书反对新法。他认为刑法新建的国家使用轻典,混乱的国家使用重典,这是世轻世重,不是改变法律。所谓“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司马光与王安石,就竭诚为国来说,二人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措施上,各有偏向。王安石主要是围绕着当时财政、军事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大刀阔斧的经济、军事改革措施来解决燃眉之急。司马光则认为在守成时期,应偏重于通过伦理纲常的整顿,来把人们的思想束缚在原有制度之内,即使改革,也定要稳妥,因为“大坏而更改,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臣恐风雨之不庇也”。司马光的主张虽然偏于保守,但实际上是一种在“守常”基础上的改革方略。王安石变法中出现的问题,如新法不能有效落实和用人不当等情况,从侧面证明司马光在政治上还是老练稳健的。 可以使用一句话来评价司马光的一生:其实司马光的`一生主要就是干了这两件事情编写《资治通鉴》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但是有一点必须要注意就是:司马光之所以与王安石政见不和仅仅是在政治观点上有分歧,在本质上都是为国为民的真君子——纯粹君子之争,绝对不是为了一己私利,不然王安石在痛恨司马光之余也不会由衷的道出:“司马君实,君子人也!”一个令政敌都叹为君子的人,绝对不是一个小人!司马光在政治上的理解比王安石要深刻得多,在为变法问题斗得死去活来之后,司马光留下了这样的见解,基本可以概括他对王安石一生的看法“介甫无它,唯执拗耳”。 有着高度政治敏感的司马光,觉察到了变法的不妥,但具体哪里不妥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他不可能作很准确的描述,只能通过变法造成的一些恶果来解释他反对变法的原因。在宋神宗面前不断和安石争辩,但缺乏现代经济理论,司马光无法对变法方案作出有力辩驳。终其所述,只有“不妥”二字而已。结果造成了神宗误会他无理取闹的局面,不得不远离政治中心,出走洛阳。 还有点要注意就是司马光在和对方的争斗中不能得胜时,便选择了回避和退让,而不是伺机报复和恶意中伤。曾有人劝司马光弹劾王安石,然而司马光却一口回绝了他们:王没有任何私利,为什么要这样做?面对身为副宰相的王安石的如日中天,司马光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退让。 元祐更化 哲宗立,宣仁后垂帘同听政,门下侍郎司马光言:按因差役破产者,惟乡户衙前。盖山野愚戆之人,不能干事,或因水火损败官物,或为上下侵欺乞取,是致欠拆,备偿不足,有破产者。至于长名衙前,在公精熟,每经重难,别得优轻场务酬奖,往往致富,何破产之有?又曰曏者役人皆上等户为之,其下等、单丁、女户及品官、僧道,本来无役,今使之一概输钱,则是赋敛愈重。自行免役法以来,富室差得自宽,贫者困穷日甚,监司、守令之不仁者,于雇役人之外多取羡余,或一县至数万贯,以冀恩赏。又青苗、免役,赋敛多责见钱。钱非私家所铸,要须贸易,丰岁追限,尚失半价,若值凶年,无谷可粜,卖田不售,遂致杀牛卖肉,伐桑鬻薪,来年生计,不暇复顾,此农民所以重困也。臣愚以为宜悉罢免役钱,诸色役人,并如旧制定差,见雇役人皆罢遣之。衙前先募人投充长名,召募不足,然后差乡村人户,每经历重难差遣,依旧以优轻场务充酬奖。所有见在役钱,拨充州县常平本钱,以户口为率,存三年之蓄,有余则归转运司。凡免役之法,纵富强应役之人,征贫弱不役之户,利于富不利于贫。及今耳目相接,犹可复旧名,若更年深,富者安之,民不可复差役矣。”

华东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学生平台怎么样?

『壹』 华东理工大学学生平台忘了密码怎么办 华东理工大学学生平台忘了密码奉贤校区可以到理学院一楼校务办公室改密码,徐汇校区到办公大楼120改密码。 华东理工大学(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具有理工特色,覆盖理、工、农、医、法、管、哲、经、文、史、教育、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之一,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入选高校之一,是首批六所设有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创新型、综合类研究型大学。 截至2014年,华东理工大学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医用生物材料动员中心,1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21个省部级研究基地、2个创新引智基地、2个国际合作科研基地、55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入选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加盟“新一代煤(能源)化工”等六个国家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拥有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是全国6所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高校之一。 『贰』 谁知道华东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读出来的证书有用吗 华东理来工大学是教育部批准了68所高等自学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之一,对这68所高校培养的达到本、专科毕业要求的网络教育学生,由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后,国家予以承认。 『叁』 远程教育平台 远程教育平台就是高校的教育平台,是以网页为载体,上面有课件以及教学文件和考试通知。学生可以登录平台学习。 现在白领一般都读美国远程学位作为在职教育了,有空的时候一上网就可以读的,一般读专业硕士或MBA,自己去美国大学官网直接申请。 『肆』 网络教育是国家承认的学历吗在学信网上能查到吗 网络教育是国家承认的学历,可以在学信网上查到信息。网络教育,是成人教育学历中的一种,是是高等教育的一种模式,招生对象不受年龄和先前学历限制,为广大已步入社会的群众提供了学历提升的机会。 (4)华东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学生平台扩展阅读: 网络教育专科起点升本科须经教育部批准,具有颁发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电大、网络教育等的毕业证书资格,属于国民教育系列的学校颁发的专科或本科及以上毕业证书。报考高中起点本专科须具有普通高中、中专或师范、技校、职高等国民教育系列毕业证书或有同等学历。 『伍』 上海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网址是多少 哥们,上海大学根本就没有开设网络教育的资质,上海的高校具备网络教育办学的学校是: 1、上海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复旦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3、同济大学现代远程教学网 4、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5、华东理工大学网络学院 6、东华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7、上海外国语大学 8、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教育部批准了68所高等学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对这68所高校培养的达到本、专科毕业要求的网络教育学生,由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后,国家予以承认。这68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名单如下: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东北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江南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郑州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陆』 目前有哪些网络教育平台 教育机构都是与高校合作,得到高校认可资质,学历提升的毕业证书是学校颁发的。目前成人教育市场招生较为混乱,建议通过正规渠道,直接联系所要报读的院校进行咨询报名或者正规的教育机构。 『柒』 华东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学生属于什么类别 华东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学生属于成人高等教育。如果只拿毕业证书的话,就是网络学院的毕业证书。如果能申请学位的话,应该也只是成教院的学位,因为网络学院颁不出来的。 华东理工大学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1960年起被 *** 中央确定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1995年中国石化参与共建,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1997年上海市参与共建共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2008年获准建设“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是国家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22所高校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改革与建设,其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院系设置:学校设有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理学院、商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和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5个专业学院,以及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中德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工程教育学系等非专业院系。 『捌』 华东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怎么样有在那里学习的同学,告知一下啊考试难度怎么样,毕业证书有用性 华东理工大学是教育部批准了68所高等学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之一,对这68所高校培养的达到本、专科毕业要求的网络教育学生,由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后,国家予以承认。 『玖』 华东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里为什么我的学生平台登不上去啊 输入你的用户名和密码咯,请问是几届的同学呀,我也是华东理工网络教育学院的 0909届的

《历史与阶级意识》的作者生平简介是怎样的?

卢卡奇1885年生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他自幼才华横溢,10余岁时即开始文笔活动。后又留学柏林大学,游学海德堡,汲取了德意志的精神文化遗产。从新康德学派到德意志浪漫主义,再经神秘主义,走向黑格尔的辩证法。还通过察普的工团主义,最终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18年匈牙利发生革命时,卢卡奇参加了匈牙利共产党,从事革命活动。翌年3月库恩革命政权成立后,立即被任命为革命政权的教育人民委员,进入领导阶层。但革命政权因罗马尼亚军队的武装干涉而仅133天即行崩溃,卢卡奇不得不亡命维也纳。《历史与阶级意识》所收的八篇论文,正是在这个革命时期及亡命维也纳后不久写的,可称是匈牙利革命及其挫折的这种历史经验的思想结晶。

卢卡奇生平简介是怎样的?

卢卡奇1885年生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他自幼才华横溢,10余岁时即开始文笔活动。后又留学柏林大学,游学海德堡,汲取了德意志的精神文化遗产。从新康德学派到德意志浪漫主义,再经神秘主义,走向黑格尔的辩证法。还通过察普的工团主义,最终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18年匈牙利发生革命时,卢卡奇参加了匈牙利共产党,从事革命活动。翌年3月库恩革命政权成立后,立即被任命为革命政权的教育人民委员,进入领导阶层。但革命政权因罗马尼亚军队的武装干涉而仅133天即行崩溃,卢卡奇不得不亡命维也纳。《历史与阶级意识》所收的八篇论文,正是在这个革命时期及亡命维也纳后不久写的,可称是匈牙利革命及其挫折的这种历史经验的思想结晶。

乔治·卢卡奇的人物生平

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卢卡奇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并常常为各种政治争论和理论争论所环绕。他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以极大的勇气对马克思主义学说提出了重新理解,又在后来的理论研究中不断对这一新理解做出各种修正和自我批评,而无论这一新理解还是后来的修正和自我批评都长时间地引起人们的争议。然而,尽管卢卡奇对自己青年时代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不断做自我批评,尽管一些研究者试图以卢卡奇晚年的《社会存在本体论》来否定他早期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但是真正确立卢卡奇在20世纪人类理性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并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分化及新马克思主义(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的正是《历史和阶级意识》。

周道鸾的生平经历

湘西走出的热血青年周道鸾真正与法结缘是从24岁考上北京大学法律系开始的。那之前,周老亦是热血青年一名。 洞庭湖畔的鱼米之乡湖南省津市市是周道鸾的家乡,湘西风光和父亲是他最早的回忆。周道鸾的父亲是名“自由职业者”———行医坐堂老中医。父亲医术精湛,在当地声望颇高,还是当地中医师公会的理事长。后来索性在家开了中医诊所,“悬壶济世”。父亲教子严格,家中四个兄弟姐妹,周道鸾排行老三。入小学后,就要练习柳体书法。每天除完成学校的作业外,父亲还会要求孩子们在家中用毛笔继续练习。有一次,周道鸾由于年幼贪玩,忘记了写大字。父亲发现后,喝令他趴到一条长板凳上,着实给了小道鸾三戒尺。“虽然一点儿都不疼,但对于我来说印象太深刻了。”如今,周道鸾依然对此印象深刻。初中毕业后,周道鸾考进了当地名校九澧联中。高中学习一年半后的1949年,全国解放。革命干部接管并深入津市市各中小学宣讲革命道理。正值青春年少,周道鸾听得热情激荡,并下决心弃学投入革命大熔炉中去。1950年2月,周道鸾离家,只身赴武昌考取了湖北革命大学,开始正式接受革命教育。当时给他印象最深的是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和艾思奇的《大众哲学》。8个月的革命学习之后,周道鸾被分配到中共湖北省委统战部工作,接着被派往湖北省浠水县参加土地改革运动。浠水县是闻一多的故乡,作为乡间大户,闻一多的家也成为了当时土改情绪高涨的农民们的“抄家”目标。事先得知这一消息后,周道鸾受指派,立即和几名同事连夜赶往当地,做农民工作,及时阻止了这一行动,保住了“闻一多故居”。这件事情是周道鸾至今都引以为豪的,但它的意义更在于,“这也是我第一次和农民直接接触”。这次接触,让他切身体会到了农民的渴求、地主老财的欺压以及旧社会农民的悲惨生活。“硬着头皮学法律”1954年,全国高校招收大学生。由于生源不足,国家教育部门动员应届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在职年轻干部报考。虽然在湖北省统战部的工作已经做得非常好,年轻有为,但一心想学点儿专业知识的周道鸾还是下决心报考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和英语系。语言是他的兴趣所在。“不幸”的是,结果出来后,周道鸾被分到了北京大学法律系。当年,为了加速培养新中国法律人才,经中央政法委员会主任董必武提议,北京大学恢复法律系。周道鸾也成了北大法律系的第一届学生。这让周道鸾很不开心。幼年时期,由于看到过很多官司纠纷和断案,让周道鸾打心眼儿里讨厌两种人:奸商和讼棍。所以当他听说自己要去学法律当“讼棍”时,一肚子不满意。所以当接到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他立即向所在处领导汇报:不想去报到。领导说:“那明天开党支部会讨论讨论。”由于周道鸾刚入党不久,怕影响不好,所以第二天就向领导表示愿意去北大报到。但心里想报到后再“跳系”。当时,周道鸾在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读书的津市市老乡饶毅喜从北京南下回家,中途遇洪水困在武汉。小饶在统战部休息时得知此事,对周道鸾说:“你要是报到了就‘跳系",作为一名年轻党员干部,不起模范带头作用,影响多不好。”这句话让周道鸾心里一惊。几番心理斗争之后,他终于决定“硬着头皮学法律”,而当年这位劝说他别动摇的老乡,也成了周道鸾的妻子。专挑“难啃骨头案”既来之则安之。既然选择了学法律,那就勤奋刻苦学习。到1958年毕业时,他的所有主课,除一门是4分以外,其余都是最高的5分(当时学习成绩实行五分制)。北大的四年学习给予周道鸾的两大收获是:让他学会了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并且对于法学这一学科开始入门了。毕业当年,周道鸾被分配到了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周道鸾到北京市高院的第一份工作是到研究科担任科员、书记员,一干就是20年。但他并不关心职位升迁,只是默默地、出色地完成着自己的工作。十年动乱,周道鸾也未能幸免。他被下放到了北京市通县牛堡屯公社从事农业劳动。那时无论日子看起来多艰苦,他都始终坚信这只是一种磨练。1973年5月,他终于调回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被分配到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刑庭办案。拾回老本行的周道鸾欣喜万分,他办案不关心数量,反而钟爱重大疑难案件,经常跑去跟领导说要多给他些“骨头案”。对于众多难啃“骨头案”的办理,让周道鸾积累了丰富的审判工作经验,在办案时,他不是狗熊掰棒子,而是十分重视吸取和总结经验教训。“办案和搞研究是两股劲”,回忆起那段经历,周道鸾说,“当时是全身心投入,一天到晚脑子里装的都是案子,连做梦都是”。后来,周道鸾又先后被调到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任研究室主任、司法行政处副处长、刑二庭庭长等。当他热火朝天地投入在法院各项工作中时,一个重大的人生抉择正在等待他。弃“正局”取“副局”1985年,北京市法院党组向市委推荐周道鸾任高级法院副院长。不久,北京市委政法委书记找他谈话,拟调他到北京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当副院长,任临时党委副书记。当时周道鸾正被借调到最高人民法院,参与为全国法院干部业余法律大学的刑法教材编写工作。面对这样的抉择,周道鸾表示,如果是组织决定,我服从;如果是征求意见,我还是想继续留在高院工作。他觉得,留在法院搞审判工作是他的专业,可以让自己更好地发挥作用,而出任院长,他认为自己缺乏教学管理经验,不足以胜任。但是,北京市委最终还是正式任命周道鸾为北京政法管理干部学院院长(正局级)。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郑天翔得知此事后,先后两次写信与北京市委书记李锡铭联系,后经过中央政法委秘书长的协调,1987年5月,周道鸾终于卸去了正局级的院长职务,调进了最高人民法院。这个决定在当时惹来了很多人的不解。可周道鸾却只认一个理:“如果我去当院长,不在法院干,我的专业就全没了,优势也就没有了。”在最高院做了六件事周道鸾正式调进最高院的第一份工作并不是他所想象的进庭办案,而是当了办公厅主任,主要协助院长研究重大事项,搞好办公厅工作。1988年,法官法被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并正式成立起草小组。周道鸾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当时,有很多人不理解:已经有了人民法院组织法,为什么还要法官法?如今看来二者是不可代替的,可那时,起草小组成员们费尽心思极力说服中组部、人事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等各部委,希望得到认可。终于,经过八年“抗战”,33次易稿,1995年2月28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终于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好不容易啊。”周道鸾不禁感慨。“我在最高院11年,一共做了六件我认为很有意义的事,这是第一件。”周道鸾翻着手写的提纲,继续认真地谈下去:参与刑法、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规范司法解释工作;参加罪名规范化、统一化工作;参加法院诉讼文书特别是裁判文书的改革;参加法官培训。每讲到一项,周老先生都会回到书房,拿出该方面的重要文献,仔细解释给记者听。然后说:“这些都是有事实根据的。”到各地进行工作和调研时,周道鸾都很有针对性。他会提前告知当地法院寄来本院判决书,亲自一份份看,并标注批语。有一次到山西讲课,相关法院竟寄来两大捆判决书,周道鸾依然悉数批注。“要常讲常新,要有针对性,没有通天下的教案。”坚决不让思想退休1998年6月,年近68岁的周道鸾从最高人民法院退休,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他依然坚持每天读书、看报,“工作上退休,思想上不能退休”,周老说他每天都会看《新闻联播》,“打心眼儿里关心国家大事”。比较宽裕的时间让周老有了更多精力梳理自己的思想和工作经验。此外,他还认真参加司法改革问题的研究、开展刑事司法热点问题研究、积极到各地调研,等等。“但我可不是个书呆子”,谈到生活和爱好,周老眯着眼睛说。周道鸾从小就喜欢京剧,小学和初中时,就登台献唱过,他演过曹操,扮过韩信;后来到湖北革命大学,他还参加过《黄河大合唱》,并担任领唱。“我在北大时还跳过舞,现在跳不动了。”周道鸾人生的座右铭是:“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而他也一直是这样做的:无论对待工作、对待生活,都是一样的,认真、刻苦、勤奋。即使退休后依然如此。在法院工作了半个世纪,伴随着新中国的法治进程一步步走来,周道鸾既是见证者,又是参与者,更是体验者。他对司法工作的深厚感情不言而喻,“我喜欢它,热爱法律这个专业”。谈及对中国法治建设的最大感受时,他说:“这是一个曲折发展的道路,但什么都阻挡不了依法治国的进程,要坚信我们能克服困难,依法治国道路的前途是光明的。”这就是周道鸾的“法治情结”,也是支撑他在法治路上坚定地走了半个多世纪没有丝毫动摇的信念。这个信念,不遥远也不缥缈,只需脚踏实地,坚持到底。周道鸾常说的一句话是:“我虽然早已退休,但我们在司法实践中学习、研究刑法的决心始终未变,也永远不会改变。”

陈永龄的人物生平

1910年11月8日生于北京。1927年9月至1931年7月先后在清华大学土木系、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学习;1931年8月至1934年7月任清华大学助教;1934年8月至1935年6月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土木系学习大地测量专业并获硕士学位;1935年7月至1939年2月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测量学系学习并获工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历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等校教授,中国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交通部铁路测量总处处长兼总工程师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历任广州岭南大学理工学院教授、院长,华南工学院副院长,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副院长兼大地测量系主任;国家测绘总局总工程师兼测绘科学研究所所长。陈永龄是我国测绘界有较高声望,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著名大地测量学家,先后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先后担任过国家科委测量制图组副组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及测绘分册编委主任,《测绘学报》副主编、《测绘通报》副主编、《测绘译报》主编等职。1980年11月陈永龄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并在1998年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上,荣获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称号。199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陈永龄出生在北京市一个职员家庭,不满5岁即上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小学毕业后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初中和高中。1927年夏高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工程学系,1929年工程学系因故停办,他遂转入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继续攻读,1931年毕业,又回到清华大学任教。1934年中英庚款董事会招考第二届公费留学生,陈永龄被录取去英国学习大地测量,进入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1935 年又转入德国柏林技术大学测量系学习,1937年取得特许工程师学位,1939年取得工学博士学位。他的指导教师是德国著名大地测量学家、波茨坦大地测量研究所所长埃格尔特(Eggert)教授和史麦尔(Schmenl)教授。博士论文是:《大地测量用矢量和用经典平差方法的比较》。在德国学习期间,为获取更多的测量知识和了解国际测绘科学技术发展动态,陈永龄进行了许多学术活动和参观学习。如1938年曾去罗马参加国际测量师联合会(FIG)的学术会议,利用暑假一个月的时间去瑞士威特公司实习,后又去捷克测量局参观。1939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他专门去巴黎学习了半年法语,以便能阅读更多的外文书刊。1939年秋,陈永龄学成回国,在香港与清华大学文学系高棣华女士结婚。那时祖国各地烽烟四起,半壁河山遭日本侵略军铁蹄践踏,东部沿海地区已全部沦陷,他遂由香港转去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主讲测量平差和地图投影等新课程。1943年陈永龄在四川中国地理研究所任研究员的同时,还在同济大学兼任教授,主讲大地测量学、测量平差法等课程。1944年曾赴印度考察大地测量。1948年冬,陈永龄去广州中山大学和岭南大学任教,直到1949年10月14日在广州迎接了解放。1951年,陈永龄出任岭南大学理工学院院长,他是第一位中国籍的院长。1952年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及粤、湘、鄂部分工科院校合并成立华南工学院。1953年陈永龄任该工学院副院长。1956年,当时高教部决定筹建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后改称武汉测绘学院、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简称武测,现合并入武汉大学),陈永龄认为,这个决定对发展中国的测绘教育和科技事业影响深远,因此不仅亲任武测筹委会副主任委员,还积极参与主持武测的筹建工作。1955年他还亲自率领有关人员风尘仆仆地来到武汉,为该校选定了珞珈山以南的天门山一带为校址。1956 年建校后,陈永龄任武测副院长兼天文大地测量系系主任。在他的直接领导下,武测第一年就招收了副博士研究生,陈永龄还亲自担任了研究生的指导老师。他主持制定了武测的《1956-1957 学年工作纲要和教学科研工作计划》和《1957年科研工作计划》,并在1957年举行了武测第一次教师科学研究讨论会和学生科学报告会。同年创办了《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学报》。这些工作都为该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陈永龄十分重视和关心对青年教师的培养。1957年4月,他在武测校刊上发表的题为“与青年教师谈进修问题”一文中指出:“只有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政治和业务水平,才能使高等教育质量不断地提高,才能使中国的科学技术迅速赶上国际水平。”他亲自和青年教师共同讨论制定教学方案,帮助他们选择教材,向他们传授教学方法,鼓励青年教师大胆工作,并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成长。陈永龄还亲自为身边工作的青年教师制定学习、进修规划,为他们提出努力目标,指明研究方向。他告诫青年教师,学习进修要以所在教研组的专业内容为方向,一开始不要好高骛远,要加强培训树立牢固的基础。他专门抽时间为青年教师补课,就是在外地出差也不忘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在陈永龄的教育培养下,今天这批青年教师不但是各单位教学、科研的骨干,而且已成为中国测绘事业的栋梁之才。陈永龄在任研究所所长时,对研究所青年不但言传,而且身教。有位刚从大学毕业分配来研究所从事翻译工作的青年,因不懂专业,加上语文水平较低,译出来的文章水平不高,他以一个长者身份,找他到自己的办公室,耐心细致地帮助,逐字逐句地给他修改译文。从大学理工科毕业的青年人,他们撰写的论文,由于普遍存在文学水平较低、表达能力较差、逻辑性不强的问题,陈永龄所长逐句逐段地帮助他们修改论文,详细讲述撰写论文的一般格式和基本要求。凡是聆听过陈永龄所长教诲和亲身感受他热情、耐心帮助过的人,无不为之感动,并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是一级教授,但他为人师表、待人诚恳、谦虚谨慎,他是位所长,但从不以领导者自居、自傲,年轻人把他当成自己的良师益友,亲切地称他为陈老师。在长期的大学教学工作中,陈永龄始终十分重视高等测绘教育中的教材建设,1931年他在清华大学刚恢复的土木工程学系任助教时,就与同任助教的夏坚白共同编写了《养路工程学》,这是一本结合中国当时实际的好教材,被收入大学丛书,于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位年仅20出头的青年,在教育界开始崭露头角。陈永龄于1939年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时,开始编写大学测量教材《测量平差法》,1943年写成,1947年出版。该书曾由商务印书馆前后发行6版,影响比较广泛。1943年陈永龄在同济大学任教时,开始着手中国第一套《大地测量学》教材的编写。于1949年末完成了该书的编写,并对1932年夏坚白著的《实用天文学》进行了大量修改和充实,连同已出版的《测量平差法》等大地测量用书,形成了中国第一套内容比较充实,文字深入浅出的大学测绘教材。商务印书馆作为大学丛书分别于1952年和1953年出版并再版,受到中国测绘界的欢迎。陈永龄在武测任教期间,分别于1957年和1958年撰写出版了《大地测量学》(上卷一、二分册),该书吸收了国外大地测量教材的优点,紧密结合中国测量事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理论与实际并重,对大地测量学的重大问题都做了精辟的论述,成为中国建国后一部理论较系统、内容较完整、阐述较全面、切合中国实际需要的大地测量教科书。此书至今仍对大地测量教学和教材的编写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可惜的是陈永龄编写的《大地测量学》下卷原稿,在文化大革命中查抄他的办公室时丢失,一直未能找到。这对中国大地测量教材和学术研究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方俊的人物生平

1904年10月26日生于广州市,他出身于教育世家,祖父母早亡。父亲方遥,早年随其叔父到广州办学,创“随官学堂”,自任总监(即校长),兼教数学,广州之有高等学堂乃自斯人始。家学的熏陶,给幼小的方俊以深刻的影响。辛亥革命后,他随父母回到江苏原籍。1912年,就读于苏州第一师范附小,之后由于其父在北京任职,随家北上,1919年进北京崇德中学。1923年,考入唐山交通大学预科。毕业后,转读于本科土木工程系。在校期间,方俊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对数学兴趣尤浓。1926年-1930年,在天津顺直水利委员会测量队任练习生。 1926年,22岁的方俊由于家境贫困,不得不中途辍学,考入天津顺直水利委员会(1927年改名为华北水利委员会)当练习生。在河北、山东及辽宁等地从事测量工作。一次,他对一份绘图表格不了解,求知的欲望促使他向测量队工程师求教,不置可否;他转而又去找队长、总工程师。总工程师是一位外国人,他听了方俊的提问,竟咆哮起来说:“你的任务是测量,问这干什么?”这件事激发了年轻的方俊奋发学习。从此,一有空,他一头扎进书本里,工作了4年,坚持自学了4年。这样不但使他获得丰富的测量与制图知识,而且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学识和外语(英语、德语)及数学基础。1930年,方俊被介绍到由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翁文灏主持的北平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协助进行申报馆地图集的编纂工作。这是他一生中的重大转折点,尤其是所内有丰富的藏书,大大开阔了他的科学视野。1931年,他翻译出版了第一本译作《投影几何》。方俊的刻苦钻研精神和聪明才智受到翁文灏的赏识,由于翁文灏的推荐,1930年他进入北京地质调查所,协助进行申报馆地图集的编纂工作。当时,国内还没有科学的地图集,出版的几种中国地图都是根据日本或其他国家的地图仿制而成的,连作为地图基础的格网如何画都不懂,更谈不上科学性和准确性。方俊首先在我国把地图投影理论运用于地图编制工作,吸收美国海岸与陆地测量局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作为中国地图用的兰勃特正形投影和亚尔勃斯等面积投影系统。从此在我国地图编制中,正式采用了严格的科学投影方法。为了获得地图的基准,他到山西、河南、安徽、湖北等地进行实地经纬度测量,运用新的资料修正多幅图画。 1934年,上海申报馆的《中华民国新地图》正式出版,这是我国最早和比较完整的一部地图。新地图一经问世,英国权威性的《地理杂志》赞扬这是中国做了件划时代的工作。 1937-1938年,在德国耶那地震研究所学习。 1937年赴德国进修,就读于耶那地震研究所,学习地球重力学。1938年底回国后,先后受聘于重庆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央大学土木系、地理研究所、同济大学测量系等单位讲授《测量学》、《地图投影学》、《大地测量学》、《重力测量学》等课程。主要致力于地图投影及地球重力学研究,主编我国最早的一份测绘科技期刊《测量》杂志。1947年接受申报馆委托,继续编制《中国新地图集》。 1937年,他得到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的奖学金赴德国进修。在当时,这对于没有大学文凭的方俊来说,是一种极其非同寻常的事。方俊就读于德国耶那(Jena)的地震研究所(Anstalt für Erdbebenforschung),这实际上是一所地震学、重力学及地球物理勘探学为主的地球物理所,他师从著名的重力测量学家迈塞尔(Otto Meisser),学习地球重力学,从此奠定了他一生研究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的方向。在德期间,除去在研究所内如饥似渴地吸吮科学知识、收集丰富的科学资料外,他还同时在耶那大学物理系听课,并多次参观访问了著名的蔡斯(Zeiss)光学仪器厂、维也纳天文台等地,获益良多。正当他在奋力挖掘知识宝库时,却由于日寇侵华,机关搬迁,经济来源中断,方俊不得不求助于德中协会。该协会的秘书是纳粹分子,他告之:“继续留下,想得到一笔留学费用,可以,但要填一张表。”方俊怒上心头,大声回答:“要我屈志随人,变节卖国,不可能!”随即拂袖而去。1938年底,他辗转回国到重庆中央地质调查所,在李善邦主持的物探室工作,并在中央大学地理系讲授测量学与地图投影学。1941年被聘到中央大学土木系,讲授大地测量学。1943年出于对蒋介石兼任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校长的不满,他毅然辞去教授职务,然后迁家宜宾,被聘为地理研究所(由前中国庚款委员会建立的一个研究机构)大地测量组副研究员及副主任职位,并兼任同济大学测量系教授。在地理研究所,他利用这个比较安定的环境,开展了他早期的科学研究工作,主要致力于地图投影及地球重力学研究,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刊登在国际刊物上,还主编我国最早的一份测绘科技期刊《测量》杂志。抗战胜利后,方俊随校迁回上海,1947年接受申报馆委托,继续编制《中国新地图集》,并兼任同济大学教授。1950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设立大地测量组,方俊被调往南京,任该组组长、研究员。在这期间,他组织了黄河及淮河水利委员会的天文三角测量工作,为治黄及治淮作出了贡献;他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的西藏科学工作队,赴藏考察,开展了我国的重力摆仪测量试验;创办《测绘通报》刊物,担任主编。1951年——1958年他回南京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任大地测量组组长、研究员。在这期间,他组织了黄河及淮河水利委员会的天文三角测量工作,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的西藏科学工作队,赴藏考察,开展了我国的重力摆仪测量试验。创办《测绘通报》刊物,担任主编。 1954年——1958年先后3次作为我国代表团成员参加苏中测绘会议,访问了苏、捷、匈等国。并翻译出版了《测量仪器学》一书。他还参与了我国科技12年规划的制定工作,并受到周总理的接见。 1956 年起方俊作为我国第一批研究生导师,开始培养研究生。1957年主持全国天文重力水准网和重力基本网的测量规划,提出方格模板计算方案,被苏联、东欧和我国的教科书称为“方俊方格模板法”。 1958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为了发展我国的大地测量事业,他的建议变为现实,中国科学院在武汉建立了测量制图研究所。1961年扩建为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方俊任所长(1983年任名誉所长)。在此期间,他又促进了国家测绘局的成立,参与和领导我国50-60年代的重力基本网及天文重力水准网的建设,积极开展地球形状与地球重力学的研究,在研究所内,逐步形成一支比较整齐的研究梯队;60年代后,又致力于人造卫星轨道的地球引力摄动研究,为空间科学提供测绘保障;1976年后,转向固体潮及地球自由振荡的研究,为中国的动力大地测量学发展奠定了基础。60年代初,他参与和领导了我国50—60年代的重力基本网及天文重力水准网的建设,积极开展地球形状与地球重力的研究。60年代后,又致力于人造卫星轨道的地球引力摄动研究,为空间科学提供测绘保障。 1976年后,转向固体潮及地球自由振荡的研究。他花费10余年时间,完成《地球形状》与《重力测量学》两本专著,总结了地球重力学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 1978年他以74岁高龄,应比利时皇家天文台的邀请,率队出国考察访问,和比利时梅尔基奥尔合作,完成了共9个站的重力潮汐观测,共同发表了《中国的固体潮观测》的论文,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1981年又被批准为我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他多次参加国内外的社会学术活动。 1980至1988年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他多次出国访问,参加过厄特沃斯地球物理讨论会,17届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大会,第9届国际地球潮汐科学讨论会,担任过国际地潮常设委员会委员,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 1981年被批准为我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 1987年之后,方俊继续开拓地球自由振荡的研究,他先后发表了《地球的自由振荡(一)》、《地球的自由振荡(二)》”的论文,并指导学生从理论上结合高低阶简正模信息反馈地球内部构造做了有益探索。

《说“木叶”》的作者林庚的生平

  林庚  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福建省福州市所辖的县,位于闽江下游,人口61万,面积2136平方千米),生于北京。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  中文名: 林庚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910.02.22  逝世日期: 2006.10.04  职业: 诗人,文学史家  毕业院校: 清华大学  祖籍: 福建闽侯  生平简介  林庚(1910-2006),字静希。林志钧之子。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  192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中文系,曾参与创办《文学月刊》。1933年毕业后留校,同时担任《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起在北京大学等校兼课,讲授中国文学史。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七七”事变后到厦门大学任教。1947年返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院系大调整,改任北京大学教授。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十一部文集。2006年10月4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林庚父亲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林宰平,沈从文称其在文学、法政、哲学、佛学、诗文、书画诸方面都极具造诣。金岳霖、张中行、吴小如均为其弟子。[

写作背景和艾青的生平简介。

这首诗写于1932年的冬日。当时的诗人因参加“左翼美术家联盟”被国民党逮捕,被关押在看守所中。据诗人自述,写这首诗时是在一个早晨,一个狭小的看守所窗口、一片茫茫的雪景触发了诗人对保姆的怀念,诗人激情澎湃地写下了这首诗。诗几经辗转,于1934年发表。诗人第一次使用了“艾青”这个笔名,并且一跃成为中国诗坛上的明星。   诗中的大堰河确有其人,其故事也都是真实的。也就是说,诗人完全按照事实,写出了诗人心中对保姆的真切感情。然而,这首诗又不是在写大堰河:她成了一个象征,大地的象征,一个中国土地上辛勤劳动者的象征,一个伟大母亲的象征。大堰河并没有名字,大堰河只是一个地名,是生她的地方。大堰河是普通的。她的生活中都是些平常普通的小事,那是她苦难生活的剪影。她的生活空间是有“枯死的瓦扉”的故居,是“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死后也只是“草盖的坟墓”。她的生活是“乌黑的酱碗”,是“为儿子缝补被荆棘扯破了的衣服”,是在冰冷的河里洗菜、切菜。她的儿子、丈夫都在她的照料下过着相对安稳的生活。在她死后,他们就失去了这些,他们在炮火中,在地主的臭骂声中活着。她的形象,同时也是那些和土地连在一起的劳动人民的形象。他们都植根在大地上,都有着劳动者的伟大品质。   大堰河并不是没有快乐,那快乐是伟大母亲的慈爱和对乳儿深深的爱。在劳累了一天之后,她从没有忘记来抱“我”,抚摸“我”,在“我”离开她时,她还在夸赞“我”,还想着“我”的结婚。大堰河同样爱着她的儿子和丈夫。她死时,他们都哭得很悲伤。大堰河,一个伟大的母亲形象。   全诗不押韵,各段的句数也不尽相同,但每段首尾呼应,各段之间有着强烈的内在联系;诗歌不追求诗的韵脚和行数,但排比的恰当运用,使诸多意象繁而不乱,统一和谐。这些使得诗歌流畅浅易,并且蕴蓄着丰富的内容。诗人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典型的意象,以散文似的诗句谱写出强烈的节奏。诗歌具有一种奔放的气势,优美流畅的节奏,表达了诗人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的感情,完美体现了艾青的自由诗体风格。大堰河成为艾青的保姆呢?艾青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的一个叫畈田蒋村的地主家庭。母亲叫楼仙筹,生艾青是难产,艾青三天三夜才从娘胎里出世。长辈们以为很不吉利,请算命先生占卜,说艾青在家要克死爹娘,便规定他对自己的父亲只能叫“叔叔”,对自己的母亲只能叫“婶婶”,不能叫“爸爸”、“妈妈”。艾青父母封建迷信意识很浓,为了避免“克死爹娘”,索性就把艾青扔了出去,寄养到十分贫苦的大叶荷家中。然而,贫苦到了极点的大叶荷,正象祥林嫂敢于砍土地庙的门槛那样,不信神鬼,不信算命先生,不因艾青受父母的歧视而对他冷淡,而是充满了对他真诚的热爱和希望:“在年节里,为了他,忙着切那冬米的糖”;“大堰河,把他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贴在灶边的墙上”;“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的叫她‘婆婆",……大堰河,深爱她的乳儿!”   艾青长到五岁,父亲蒋忠樽叫他念书去了。这时,艾青便惜别了大叶荷。过惯了贫苦农民家庭生活的艾青,带着满身的尘土和泥浆回到自己家里,却再也过不惯地主家的生活。艾青刚离开大叶荷时,常常偷偷地跑回到大叶荷家里去;在自己家里,也喜欢同雇农、大叶荷的第三个儿子睡在一起。长大后的艾青,终于背叛了资本阶级,坚定地站在贫苦农民的立场上,对哺育他的善良、勤劳、坚强的大叶荷表现了深厚的情谊和无限的敬仰。艾青后来回忆这段难忘的童年生活时说:“在‘大堰河"家里的五年,使我感染了农民的那种忧郁和伤感,使我对中国农民有了一种朦胧的初步印象。”   作者写确有其人的大叶荷,但却不被真人真事所局限。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不是随手从生活中拈来的,也不是机械地照搬生活的现象,而是经过作者的辛勤劳动,从丰富的生活中加以概括提炼,创造了高于现实生活的艺术形象。大叶荷这样的人,在旧中国有千千万万,到处可见,遍地皆是,但“大堰河”这个艺术形象,却比生活中的千千万万的大叶荷般的人物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所以当读者一读《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时,不仅感到真实可信,形象亲切,而且还受到了深刻的美的教育。艾青(1910-1996)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等。浙江金华人。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留在家里会“克死父母”,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岁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里长大”的。1932年诗人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同年7月12日,艾青和其他12名青年遭到逮捕,国民党反动派以“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控告这些手无寸铁的青年“颠覆政府”,艾青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大堰河——我的保姆》即写于诗人在监狱的日子里。当他看见了漫天飞舞的雪花,联想到保姆落满白雪的坟头,挥笔写下了这首赞颂劳动人民,诅咒黑暗世界的诗篇。其诗作《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3]这两部作品都选自《艾青诗全篇》

谁知道杰克·伦敦的生平经历啊(祥细点)

杰克伦敦(Jack London)(1876年1月12日--1916年11月22日)美国著名作家。代表作《野性的呼唤》,《马丁伊登》,《热爱生命》。一生创作了19部中长篇小说,150多部短篇,三部戏剧,一部纪实文学和若干政论。杰克·伦敦(马克·吐温,也许是我国读者最熟悉的两个美国作家了。可是两个人的结局大不一样。马克·吐温以七十五岁高龄病死在写作岗位上,实践了他的“工作是世界上最大的快乐”的信念。杰克·伦敦却在四十岁壮年之时,吞服了大量吗啡,在自己豪华的大牧场中结束了一生。 杰克·伦敦的童年是很不幸的。他是一个在旧金山出生的私生子,生父是一个占卜者。后来,母亲嫁给已经有十一个孩子的约翰·伦敦,继父的境况也不好。杰克·伦敦的童年在穷苦的日子中度过。十一岁他就外出打零工谋生,十四岁到一家罐头厂做工,每天工作十小时,得到一元钱,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干了不多久,这个十四岁刚出头的孩子借了一些钱,买了一条小船,参加到偷袭私人牡蛎场的队伍中,希望用这种手段来改善穷困的处境。偷袭中他被渔场巡逻队抓获,被罚做苦工。不久,他放弃了“牡蛎海盗”的营生,当水手去远东。航海生涯,增长了见识,扩大了眼界,遍地的贫困、剥削和暴力,深深地印入杰克·伦敦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心灵中。 航海归来,境况并未好转。1894年,十八岁的杰克·伦敦参加了“基林军”,这是当时由平民党人领导的向华盛顿“进军”的失业者组织的一部分。这次“进军”的领导人考克西等在华盛顿以“践踏国会草坪”被捕,进军组织亦遭取缔。 杰克·伦敦在退出“进军”行列之后,又继续过流浪生活,监牢、警察局成了他常进常出的地方。 长年的流浪没有使杰克·伦敦丧失生活的信心,他强烈地追求知识,不甘于自暴自弃。即使在飘泊无定、随时会以“流浪罪”被拘捕的困境中,书也总是他的伴侣。1896年他二十岁时,甚至还考进了加州大学。然而,大学的门毕竟不总是向穷困如杰克·伦敦这样的人敞开的。1897年他就被迫退学,同姐夫一起去阿拉斯加淘金。“黄金梦”又很快破灭,身染重病回家。 一条条的路走不通,一件件的事碰壁。杰克·伦敦萌发了写作的愿望。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有满腔的对穷苦人的同情,在二十三岁(1899年)时,他的第一篇小说《给猎人》发表了,二十四岁时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狼之子》。在这些作品里,淘金工人的生活是杰克·伦敦心爱的题材。 杰克·伦敦的思想是混杂的。他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也读过黑格尔、斯宾塞、达尔文和尼采的著作。在他青年时代的作品中,人们可以感到他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脉搏。1907年(时年三十一岁)写的《铁蹄》,指出美国资本主义有向极权主义转变的可能性,还对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消灭作了有预见性的警告。我国已经有译本的《马丁·伊登》(1909年),是杰克·伦敦的代表作。这本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无情,对人性的蹂躏、对正义的践踏。主人公伊登依靠个人奋斗成了名,但是成名之后得到的不是欢乐,而是可怕的空虚,结果以自杀了结一生。七年后,它的作者杰克·伦敦真正走上了马丁·伊登的道路。 极端的个人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把杰克·伦敦带进了一个矛盾的精神世界,使他青年时期具有的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判逆者的性格,逐渐消褪,变成了一个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 1911年,他公开声明,他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钱。他在成名之后,得到很多的钱。他认为他有权过豪华奢侈的生活。他曾经用一大笔钱建造一条命名为“斯纳克”(一种想象中的恶兽)的游船;1913年用了十万美元(在当时是一笔惊人的钱财)以近四年时间建造一所名叫“娘居”的别墅,在落成后即将迁居的时候,忽然起火焚毁。这位已经侧身上流社会的大作家,看了看价值十万美元的废墟,摆了摆手,宣布将另建一个庄园。这时的杰克·伦敦已经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拜金主义泥沆,为了得到更多的钱,粗制滥造,写出一些完全背离自己信念的低劣之作。 他在1911年时还说过:“我如果自己能够作出选择的话,除了写一篇说明我对资产阶级世界是多么鄙视的社会主义者的文章外,我什么也不会下笔。”可是在1916年1月,他公开声明脱离自己曾经积极参与活动的美国社会党。

哪位高人有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的生平详细资料?能发我邮箱里吗?越详细越好~~~谢啦!!!

德国科学界的巨人:赫尔姆霍茨(1)-德国科学界的巨人——[德国]赫尔姆霍茨(1821~1894) “科学家”这个伟大的称号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睿智思想和高尚品格的完美结合,古希腊伟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说,理智是神圣的,思想是至高无上的,思想就是以自身为对象的思考。这样的思考是永恒的。每当我们走近科学家,步入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就不能不为他们的思想所感动、所吸引。赫尔姆霍茨就是他们当中杰出的一位。 少年立志一波三折 赫尔曼•路德维希•费迪南德•冯•赫尔姆霍茨(Hermann Ludwig1%rdinan Von Helmholtz)是德国杰出的物理学家、医学家。1821年8月3日,他出生于德国波茨坦的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知识分子家庭中,父亲A.F.J赫尔姆霍茨是波茨坦的基姆纳希乌姆中学教师,对绘画、音乐、数学、语言学、神学和哲学等学科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和相当的研究。母亲F.C.彭尼在家料理家务,她聪明贤惠,理事果断,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赫赫有名的启蒙思想家、民主主义者W.彭尼的后代。赫尔姆霍茨之所以能够在日后成长为德国科学界的领袖式人物,与母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之下,小赫尔姆霍茨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有着旺盛的求知欲。然而,不幸的是,在他7岁以前,他的健康状况非常的糟糕,虚弱不堪的身体常常被各种各样的病症折磨得更加憔悴。这可真让他的父母操碎了心。为了免于意外的发生,他们不得不让赫尔姆霍茨呆在家里,坐在床上,耐不住寂寞的赫尔姆霍茨只好以看图画本、玩玩具、搭积木等来打发时间。这与其他同龄儿童的生活相比枯燥多了,然而,这却是他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的启蒙时期。大量的看书和想象的时间使他比别的孩子较早步人了智力发育的更高阶段。这不仅极大地扩大了他的兴趣范围,而且为他日后很强的自学能力和对所研究问题的理解能力的形成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在玩积木的过程中,他对有形物体空间几何关系的直觉把握能力开始慢慢地形成,正如他后来所说的“毋需要很多思考,我就能想像出,当把有规形状的物体放在一起时,将要产生一个什么样的图案”。这种超常思维的发展无形中为他的想像力提供了一个可向更加深远、更加广阔的空间扩展的平台。1828年,赫尔姆霍茨已经8岁了,这已经超过了德国儿童普遍的入学年龄。对于他的父母来说,是该考虑他的入学的事了。但当他们看到儿子瘦弱的身体时,他们再度犹豫了。可是,赫尔姆霍茨却很执拗,吵着一定要上学。因为他早就听说学校是一个有许多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有老师教他们好多好多东西的地方,他巴不得早点儿去呢!父母含着泪成全了儿子的心愿。刚开始的学校生活并不令人如意,但赫尔姆霍茨善于领会图形和空间、对具体现实的问题感兴趣,对于那些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却总是感到头痛。他在后来的回忆时说:“对于没有相互联系的事,我的记忆力极差,最初表现为难于区分左和右。后来,当我开始在学校学习语言,学习词汇、不规则语法和特殊的表达形式时,我比其他同学更为困难。我很难记住课堂上讲的历史。背诵课本对我来说也是受罪。”因此,头几个星期的学习状况简直可以用“糟糕透了”来形容。这一度让赫尔姆霍茨深感苦恼。不过,苦恼归苦恼,他并没有失去学习的兴趣,越是没能做好的事情,就越要去做好它。不甘服输的他开始琢磨一种新的学习方法 ”这就是了解、把握甚至不惜自己假想,去建构各个学习内容、事物之间的联系性。这种学习方法虽然起步较慢,要花不少心思,但还真让他干成功了。靠着这份爱琢磨劲儿,赫尔姆霍茨的学习成绩开始提高。他中学一年级的一份成绩报告册表明,他的拉T3C、希腊语、希伯来语、宗教、数学和物理的成绩已经样样优秀,而历史和地理这两门原本是老大难的学科成绩更是优异了。 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它不是人生的一面镜子。但是,学习成绩对产生、巩固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却着实有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赫尔姆霍茨看来,功课只不过是一个赖以实现未来理想的阶梯,所以他要学好它。而他的未来理想是什么呢?那就是成为一个物理学家。在他成名之后,曾经有人问他,当年为什么会走上物理研究的道路?他想了想说,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或者说,那只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很难用什么原因来描述它。但不管怎样,随着赫尔姆霍茨学习的进步,成为物理学家的.念头更加强烈而坚定了。他像海绵吸水似的仔细阅读、认真学习物理书籍,并且尝试着用手边能找得到的有限工具来重复、模仿书上的各种物理实验,撰写研究心得文章。据记载,他曾经用当地可以找到的眼镜玻璃和透镜做了一台光学仪器,为一家科研机构解决了不少问题。而他在中学写的一篇题为《论自由落体定律》的论文,已经表明了他对物理学中一些重大深远问题的深思熟虑。 1838年10月,赫尔姆霍茨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中学学业,正准备上大学时,在选择专业上又出现了问题。按他的兴趣,他想进大学物理系,然而,父母这次却没有依他,坚持要他学医。他们这样做也是为儿子考虑,在父母看来,搞物理并不是一个可以养家糊口的职业。另外,进物理系的学费很高,不是赫尔姆霍茨这样的家庭所能承受得了的。最终,赫尔姆霍茨还是顺从了父母的意愿,进了受政府资助的医学院。从此,他与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步是走对了。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要归功于进入医学界。 能量守恒学说的创立者之一 1838年10月,赫尔姆霍茨来到柏林皇家医学院弗里德里希‘威耳赫尔姆研究所,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科学的炽爱,开始了5年学医生涯,并于1842年11月获医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当时著名的生理学家弥勒教授对他学术道路的选择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19世纪是物理学高歌猛进的时代。随着对自然认识的加深,人们开始对自然科学的材料进行研究、整理,力图建立一个具有普遍联系性的自然图景。热电效应、电热效应、电磁效应和电能与化学能之间的可转换性等等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尤其是动量、能量守恒理论被世人的认同和接受,使得这种努力结出硕果成为可能。各个学科都在积极准备迎接这一科技新时代的到来,然而,惟独医学界还固步自封,没有加入到这一时代的潮流中来。这表现在关于生物有机体“生命活力 ”的本性和来源问题的久争未决。然而这恰恰关系到动量、能量守恒原理能否在医学界应用的问题。时代的问题就是每一个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要回答的任务。在导师弥勒的带领下,赫尔姆霍茨的工作一开始就定位于探索生物有机体与动量、能量守恒理论的关系,并致力于把研究生物有机体的生理学的发展建立在牢固的物理学理论基础之上。 美国科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曾说:“在科学发展史上可以得到最大收获的领域,是各种已建立起来的学科之间的、被人忽视的无人区。”诚如此言,科学史上的许多事实都表明,广阔的无人区里正是科学家大显身手的处女地。不过万事开头难,尤其是在生理学与物理学之间这种前无古人的天地里,要开辟出一番新景象来,是要付出多么大的勇气和多少汗水啊!但这难不住赫尔姆霍茨,与别的学医的同学、同事不同,他有很强的数学和物理学知识基础,这使得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反复思考同一类问题,从而可以更全面地看清问题的关键所在,了解其复杂性。同时,如果再灵活地运用实验的手段,则更能比较容易地解决它们。正是通过这种使各种学科、方法交叉利用的途径,赫尔姆霍茨大胆地对当时“生命力 ”问题研究当中盛行的“活力论”提出了质疑。“活力论”认为,生物有机体所具有的机械能和热量完全来自于本身内部的新陈代谢,所以有机体无需来自外界的能量,而依靠自身的能量就能永无休止地工作下去。然而赫”尔姆霍茨却用大量的证据,令人信服地指出,这种理论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即认为“活力”可以不由他物而突然产生并且一旦有消耗也不能转化为他物,这本身就是一个物理学的悖论,与已知的力学原理不相符合。在他看来,在无机界,机械力、电力、化学力都是与同一种力或能量相等的,并且它们可以发生相互转化。而在有机界,这种情况也同样适用,他们在现实地发生、进行着。他在1843年写的《论发滞和腐烂的本质》和为《医学百科全书》所写的《生理热》,以及18451年《关于对动能的理论所做的工作报告》等论文中详细地阐述了这一睁琶点,而在1847年2月的《论力的守恒》一文中更是完成了对能量守磬理论的普适性的第一次完美论证。在文章中,他用一系列精确而伊靠的数学图式从生物有机体的活力论证开始,在力学、热学、电磁眵、化学和对有机界的大量实验事实的分析基础上,明白晓畅地论述舅力的守恒和能量转换原理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内在关联性和普遍孽。这篇论文由于从各个学科、不同侧面确立了能量守恒理论的普萨性,从而成为物理学发展史上的经典杰作。也正是因为赫尔姆霍匿这种开创性的综合研究,能量守恒和能量转换原理才从最初的不睦善构想成为较成熟的理论,从原来对自然界的不连贯表述成为对孽然内在统一性的真正揭示。正是有鉴于此,虽然与他同时代的德鬯科学家迈尔和英国科学家焦耳也先后独立地发现了能量守恒和能匿转换律,但许多科学史学家仍然把赫尔姆霍茨当作这一定律的发明者当中最为杰出的一位。正如霍尔顿所指出的,“普遍的能量守恒定律的观念拥有一批强有力的、能言善辩的斗士,特别是一开始就参加这场斗争的年轻的德国生理学家兼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他通过数学证明指出了守恒定律在各个学科分支——力学、热学、电学、磁学、物理学及天文学中的精确程度……而这是当时仍默默无闻的迈尔没有完成,焦耳从不打算做的一项工作。”诚如斯言。

王竹溪的人物生平

1911年6月7日王竹溪(名治淇,号竹溪)出生于湖北省公安县麻豪口一书香世家,父亲和祖父都是清末秀才。他幼年在家乡曾先后随其舅父及长兄治昆等读四书、《诗经》、《左传》等书。1922年春入麻豪口小学,1922年秋到武昌入荆南中学补习班,1923年升入正式班。1926年夏毕业。在1922到1926年期间他除完成学校的课程外,还博览群书。曾先后学习《幼学琼林》、《庄子》、《老子》、《荀子》、《礼记》、《史记》、《汉书》等书,对《康熙字典》的切韵法颇感兴趣。他对数学特别爱好,喜读中国名家小说。从而奠定了少年启蒙知识的基础。 王竹溪1927年考入武昌第二中山大学理预班,1928年插入上海麦伦中学高二。1929年夏,高中毕业,先后投考了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在两校都录取的情况下,因慕梁启超之名,决定进清华大学学习物理学。王竹溪在班上最受叶企孙和周培源的器重。周培源对他的评语是:“对物理概念理解深入,并具有数学计算的特殊才能。”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入学一年后,因感自己对物理有兴趣,遂转入物理系。 1933年夏,在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同时考取研究生,进清华研究院,跟周培源研究湍流理论,1934年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旋转体后的湍流尾流》。1933年,公费留学,同年8月到英国剑桥大学,师从福勒研究统计物理。在导师指导下,王竹溪在统计物理方面深入到当时国际科学前沿,潜心研究。 1935年,HA贝特(Bethe)发表超点阵统计理论,假设原子间只有近邻相互作用,讨论二元合金。王竹溪在此理论基础上对相似的吸附作用提出了统计理论,然后把其主要思想用于超点阵问题。 1938年夏,他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吸附理论及超点阵理论的一个推广》(TheTheoryofAdsorptionandanExtensionoftheTheoryofSuperlattices)。1936至1938年间,他在英国的物理学刊物上发表论文6篇,如《有长程作用的吸附的统计理论》、《有长程作用的吸附动力学》等。 1938年夏,王竹溪回国,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清华大学教授,时年27岁。在西南联合大学的8年,是工作艰难、生活困苦的时期,也恰恰是王竹溪科学研究硕果累累、培养人才桃李芬芳的时期。他的关于热力学、统计物理以及生物物理方面一系列重要论文,在这时期相继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会刊》、《剑桥哲学学会会刊》、美国《物理评论》、美国《物理化学杂志》和《中国物理学报》等刊物。 在这期间他为祖国培养了大批有成就的理论物理工作者,其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杨振宁曾回忆说:“为了写硕士论文,我去找王竹溪先生。那时他是很年轻的教授,刚从英国回来不久。在王先生的指导下,我写了一篇论文,是关于统计力学的,这把我引到了统计力学的领域。以后四十年间,吴先生(大猷)和王先生引我走的两个方向——对称原理和统计力学——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1938年夏,王竹溪以论文《吸附理论及超晶格理论的一个推广》获博士学位,旋即回国,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清华大学教授,时年27岁。在西南联合大学的8年,是工作艰难、生活困苦的时期,也恰恰是王竹溪科学研究硕果累累,培养人才桃李芬芳的时期。他的关于热力学、统计物理以及生物物理方面一系列重要论文,在这时期相继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会刊》、《剑桥哲学学会会刊》、美国《物理评论》、美国《物理化学杂志》和《中国物理学报》等刊物,而他最得意的学生,当首推在这一时期跟他做硕士论文的杨振宁。1946年夏天,王竹溪随清华大学从昆明迁回北平。1949年1月,王竹溪被任命为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王竹溪到北京大学任物理系教授、理论物理教研室主任,1962年起,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王竹溪对我国物理学发展的贡献,绝大部分都是在北京大学的31年做出的。他著有物理论文近40篇。在有序无序相变理论方面有10篇,对贝特的理论做了重要的推广和补充。主要有:推广到包括长程作用,证明了应用巨配分函数的正确性以及提供了求得近似配分函数的方法等。在热力学方面论文11篇,主要贡献有:把普朗克二元溶液理论推广适用于多元溶液,推广普朗克理论到多元系研究一个有任意多个组元和任意多个共存相的物体系的稳定平衡问题以及在选定三相点的绝对温度后一些实际问题的研究。王竹溪的论文还涉及物理学史、基本物理常数问题以及汉字检索机器化方案等方面。出版的著作主要有《热力学》、《统计物理学导论》、《热力学简程》、《特殊函数概论》(与郭敦仁合著)、《统计物理学简明教程》、《简明十位对数表》以及《新部首大字典》等。他于1955年编著的《热力学》是我国自编的第一部热力教材。1984年该书被评为全国优秀图书一等奖。1965年王竹溪和郭敦仁合著的《特殊函数概论》是一本为理论物理工作者编写的著作,该书包括常用的各种主要特殊函数的运算方法与基本特性。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王竹溪到北京大学任物理系教授、理论物理教研室主任。王竹溪对我国物理学发展的贡献,绝大部分都是在北京大学的31年中做出的。1951年,王竹溪任中国物理学会物理学名词委员会副主任,数年后改任主任,一直到他去世。物理学的名词和术语,是物理学家们交流物理思想和研究成果必不可少的媒介。由于近代物理学的发展起源于西方,绝大多数物理学名词都译自英、德或法文,审定汉语的物理学名词,既要求对物理学有深入透彻和完整全面的了解,又要求精通英、德、法语,更要求有深厚的汉语功底。王竹溪正好具备这三方面的专长,是担此重任最恰当的人选。在名词审定中最脍炙人口的一个例子,就是粲夸克的定名。粲夸克的英文是charm quark,先译为魅夸克,虽然意思差不多,但终究不够贴切。英文charm既有魔力和娇媚之意,又可作美好解。魅字只含前两种意思,不能释作美好,而且由于是常用字,容易引起误解。后来王竹溪建议改用稀见字粲,取《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句中“粲”字为美物之意,既表达了charm的原意,又与charm谐音,立即为大家所接受。又如classical physics定名为经典物理而不是古典物理,因为它是与相对论和量子论相对而言的,时至今日仍在发展之中,丝毫没有古老之意。英文classical在classical music中取古典之意,而在此却不能取古典之意,只能取经典之意。在30多年中,王竹溪博采众议,主持审定物理学名词2.2万余条,为中国物理学名词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学秩序十分混乱,而王竹溪仍然坚持指导了从欧洲到中国来学习中国物理学名词的研究生,为中外物理学的交流做出了贡献。他除了主持审定中国物理学名词外,还与数学家苏步青等人合编了《数学名词汇编(英汉对照》),于1964年在香港出版。1955年,中国科学院设立学部,王竹溪当选为数理化学部(后为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1994年起改称院士)。在“文化大革命”期间,60岁的王竹溪被迫到江西鄱阳湖滨的鲤鱼洲做放牛翁。1971年夏天,中美关系改善,杨振宁第一次回大陆探亲访友,要求拜见他在西南联合大学做研究生时的导师王竹溪,王竹溪才从鲤鱼洲回到北京。但是在鲤鱼洲的那段艰难生活,种下了后来使他过早去世的病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王竹溪精神焕发,除了原来担任的各项工作外,又担负了更多更重的社会职务。1978年,当选为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和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1978年秋,率中国大学代表团访问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1979,年出任《中国科学》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物理学编辑委员会主任兼物理学综论编写组主编。同时,他还为科学出版社主编“现代物理学丛书”和“物理学基础知识丛书”,为原子能出版社主审《物理学词典》。1981年夏,率中国代表团赴美出席国际精密测量与基本常数会议第二届大会。1981年,国务院设立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王竹溪出任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981年,王竹溪被发现患肝炎病已到肝硬化的后期。1983年1月30日,王竹溪与世长辞,享年71岁。杨振宁专程从美国赶来北京吊唁,国内外100多个单位和个人发来唁电或唁函。杨振宁致王竹溪眷属的唁电说:“竹溪师生平勤实诚正,是朋友和学生都十分敬佩的。他造就了许多科技人才。我对统计物理的兴趣即是受了竹溪师的影响。”李政道的唁电说:“我极其悲痛地获悉王竹溪教授逝世。……世界上失去了一位大科学家,中国失去了一位良师。”1989年新加坡的世界科学(WorldScientific)出版公司出版了该书的英文版。杨振宁认为,“此书系统、清晰、扼要,正是王竹溪教授的风格和品格”。 王竹溪一生兴趣广泛,他不仅是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而且有深厚的中国语言文字和历史文化的根底。从20世纪30年代起他就研究中国的语言文字,于1943年发明了汉字新部首检字法,并于1979年进一步提出汉字检索新方案,成为研究汉字检索机器化之先锋。1988年,上海翻译出版公司和电子工业出版社联合出版了王竹溪的遗著《新部首大字典》,共收51100个汉字,多于《康熙字典》,是对汉文字学的重要贡献。王竹溪以一人之力独立完成此巨著,表现出他不仅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而且具有超乎常人的勇气和毅力,这种精神堪为后人楷模。

徐志摩的生平及成就

徐志摩(1896-1931年),初名 森,谱名章 ,后改名志摩,历任北京大学、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教授。历任《晨报副镌文学刊》、《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 他著作颇丰,一生创作出版的作品有:诗集4部,散文集4部,小说集1部,剧本1部,译作5种,以及信札、日记4种。其诗文多发表在《友声》(杭州一中校刊)、《努力周报》、《改造月刊》、《晨报副镌文学刊》、《语丝周刊》、《南开月刊》、《小说月报》、《时事新报·学灯》、《现代评论》、《新月月刊》、《独立评论》、《人间世月刊》等杂志上。 徐志摩12月28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一个富商家庭。硖石镇传说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游览到此而取的地名。此地风光秀丽,文化昌盛,经济发达。父亲徐申如,是商会会长;母亲钱氏。 1900年,4岁。入家塾读书。从师孙荫轩。徐志摩自幼聪明超侪,断定行程远大。 1901年,5岁。读家塾。复从师查桐珍。 1907年,11岁。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仲梧。 1909年,13岁。冬,毕业于硖石开智学堂。屡次从师,古文基石坚固,奠定基础。 1910年,14岁。春,入杭州府中学读书,成绩居榜首,任级长。任课教师有张献之、刘子庚、陈柏园、马保罗、钟郁云;同学有董任坚、郁达夫、姜立夫、郑午昌。 1912年,16岁。秋,革命事起,杭州府中学停办,休学在家,俟机复办。 1913年,17岁。7月,杭州府中学复办,改名为杭州第一中学,复入校读书。并在校刊《友声》第1期,发表第一篇文章《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 1914年,18岁。5月,在《友声》第2期上发表《镭锭与地球之历史》,对天文产生浓厚兴趣。 1915年,19岁。夏,毕业于杭州第一中学;暑后,考入上海沪江大学。10月29日,与张幼仪结婚。 1916年,20岁。春,肄业于上海沪江大学。秋,入天津北洋大学法科的预科学习。 1917年,21岁。秋,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他转入北京大学法科学习。 1918年,22岁。6月,从师梁启超;7月,离开北京大学;8月,从上海启行赴美留学;9月,入美国克拉克大学社会学系学习。 1919年,23岁。6月,毕业于克拉克大学,得一等荣誉奖;9月,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政治。 1920年,24岁。9月,通过论文《论中国的妇女地位》答辩,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跟赖斯基教授学政治,拟攻博士学位,与文学家威尔斯交往最密,开始对文学产生极大兴趣。冬,张幼仪到伦敦。 1921年,25岁。是年,在英国认识狄更生、林徽因。春,经狄更生介绍,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当特别生。 4月15日,发表论文《爱因斯坦相对论》(《改造》第3卷第8期);6月15日,发表论文《罗素游俄记书后》和《评韦尔斯之游俄记》(《改造》第3卷第10期)。秋,送张幼仪赴德求学,居柏林。即返伦敦。 1922年,26岁。1月31日,徐志摩最早译作《葛露水》。3月,在德国与张幼仪离婚。7月,在伦敦会见英国女作家曼殊斐儿,并与她交谈苏联文学和近几年中国文艺运动的趋向。交谈中她给徐志摩留下深刻的印象。10月15日,从英国返回中国。12月17日,发表诗《归国杂题(马赛)》(《努力周报》第33期);12月24日,发表诗《归国杂题(地中海)》(《努力周报》第34期)。 1923年,27岁。1月9日,年仅34岁英国女作家曼殊斐儿逝世,徐志摩作诗《哀曼殊斐儿》(《努力周报》第44期);1月28日,发表论文《就使打破了头,也还要保持我灵魂的自由》以及发表诗《北方的冬天是冬天》和《希望的埋葬》(《努力周报》第39期)。2月4日,发表诗《情死》(《努力周报》第40期)。3月10日,发表诗《听槐阁之讷乐剧》(《时事新报·学灯》5卷3册8号);3月12日,发表诗《康桥再会罢》(《时事新报·学灯》5卷3册11号)。4月28日,发表《泰山日出》(《南开半月刊》第1期)。5月,译作《涡提孩》(戈塞著),由中华书局出版;5月10日,发表《曼殊裴儿》及译作《一个理想的家庭》(《小说月报》14卷5期)。 1924年,28岁。是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在北京与陆小曼相识。徐志摩居松坡图书馆。(逝世后将藏书全部捐赠松坡图书馆)。4月12日,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到上海,徐志摩代表北方学界前往欢迎,并担任翻译工作;泰戈尔登台演说由林徽因搀扶。4月23日,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到达北京,在去京途中,泰戈尔在南京和济南演讲,均由徐志摩负责翻译。5月8日,为庆祝泰戈尔64岁生日,演出泰戈尔的戏剧《契忒拉》,林徽因扮演公主契忒拉,徐志摩扮演爱神。6月,随泰戈尔赴日。12月1日,发表波特莱尔的译诗《死尸》(《语丝》第3期)。 1925年,29岁。1月17日,发表诗《雪花的快乐》(《现代评论》1卷6期)。3月10日,出国,经苏联抵德国,随后旅行意大利、法国等,遍谒名人坟墓。8月,回国。9月,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由中华书局出版(1928年新月书店再版),此书确立徐志摩在中国新诗坛上的显赫位置。10月1日,任《晨报》副刊编辑。 1926年,30岁。是年,应光华大学聘请,担任翻译、英文小说派别等课教授,兼东吴大学法学院英文教授。4月1日,《晨报》副刊《诗镌》创刊,任主编。6月,第一部散文集《落叶》由北新书局出版。10月3日,与陆小曼结婚。年底到上海。 1927年,31岁。4月,译作集《英国曼殊斐儿小说集》由北新书局出版。春,与胡适、邵洵美、潘光旦、闻一多、余上沅等在上海筹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派成员的著作,也出版过一些进步作家的作品。6月,译作《赣第德》(〔法〕凡尔泰)由北新书局出版。8月,译作《玛丽玛丽》(〔英〕占姆士司芬;与沈性仁合译)和第三部散文集《巴黎的鳞爪》均由新月书店出版。9月,第二部诗集《翡冷翠的一夜》由新月书店出版。10月10日,发表《柴霍甫的零简—给高尔基》(《小说月报》17卷10号)。冬,筹办《新月》月刊,拟任主编。 1928年,32岁。是年,仍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等校授课。月10日,徐志摩与闻一多、饶孟侃、叶公超等创办编辑《新月》月刊。在创刊号上,徐志摩发表《新月的态度》。后期主要由胡适、梁实秋、罗隆基、叶公超等参加主编。4月10日,发表与陆小曼合著的五幕剧《卞昆冈》(《新月》月刊1卷2期);5月10日,发表《卞昆冈》(续)(《新月》月刊1卷3期)。秋,出国,经印度至英国,年底返回。第二部散文集《自剖》由新月书店出版。 1929年,33岁。 上半年,在上海光华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英文系任教。辞去东吴大学、大夏大学教授之职,应中华书局之聘,兼任中华书局编辑之职。1月19日,梁启超在北平逝世,徐志摩积极参加梁启超的悼念活动。12月,徐志摩主编的“新文学丛书”开始出版。 1930年,34岁。上半年,仍在上海光华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授,并任中英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兼中华书局和大东书局的编辑。4月,小说集《轮盘》由中华书局出版。5月,在上海主持召开“笔会”的“中国分会”筹备会,有胡适、蔡元培等人参加。冬,光华大学闹风潮,徐志摩就离开了光华大学。 1931年,35岁。1月,《诗刊》创刊,任主编。2月,应胡适邀请,辞去南京中央大学之职,到北京大学英文系任教授,并兼任北京女子大学教授。3月,当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8月,第三部诗集《猛虎集》由新月书店出版。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去北京,途中遇雾,触济南附近的开山,机坠身亡,终年35岁。 徐志摩逝世后,11月27日,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徐志摩遗作《秋》(第四部散文集)。翌年7月,新月书店出版徐志摩遗作《云游》(第四部诗集)。徐志摩、陆小曼合著的《爱眉小札》(收有信札、日记等),于1936年3月,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为悼念“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诗人”,《新月》月刊第4卷第1期、第5期和《诗刊》第4卷出特大号定名为《志摩纪念号》专刊。计有陆小曼、胡适、周作人、郁达夫、梁实秋、杨振声、韩湘君、方令孺、储安平、何家槐、赵景深、张若谷、陈梦家、方玮德、梁镇、朱湘、程鼎鑫、虞岫云、陆费逵、舒新城等发表悼念文章、哀辞挽联,继后还出版了徐志摩文选、评传以及专著等,以不同方式纪念“新月派”人物徐志摩。

皱越的生平

邹越,中国《时代之声》演讲团荣誉团长、首席演讲家。大型校园演讲《让生命充满爱》原创人。全国巡回演讲途中,获得大量社会荣誉,100 多所中小学荣誉校长、300 多所中小学德育顾问。 编辑本段成就及荣誉   邹越目前邹越已在国内巡回演讲八百多场,听众人数(含媒体)突破三千万人次。邹越是我国著名演讲家彭清一、李燕杰两位演讲大师的弟子,他继承和发扬了两位老师的衣钵,激情中透露着热情,他的演讲具有极高的政治觉悟,弘扬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爱生命的博爱思想, 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肯定,许多地方政府下发文件支持,全国各地许多电视、报纸等主流媒体对邹越的演讲作了大量报道。 编辑本段人物事迹   邹越邹越1964年生于长春。1985年赴欧洲留学,1991年归国,有感于国内外人员素质差异,将“教育兴国”作为人生奋斗目标,主要著作有《让生命充满爱》、《格兰仕精神》《新青少年道德礼仪》等。   1991年从海外归来后,曾在国内两家大型集团公司担任高管八年时间,2002年起在全国各地展开《让生命充满爱》的巡回演讲,足迹22个省市(自治区),每场听众成千甚至上万。最大一场在河南平舆县演讲单场人数超过两万六千人,创下校园演讲人数之最。他充满激情的演讲,感动着所有听过演讲的人,不知有多少孩子痛哭流涕;不知有多少孩子在他的演讲声中高喊: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巡回演讲过程中,邹越组建起一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讲师团队,并于2006年10月领衔发起成立了隶属于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的中国时代之声演讲团。   有一次,他行走在维也纳的街头,忽然远处传来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他顺着声音跑过去,原来是一个电器行的电视上正播放着我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拿了金牌,伴随着雄壮的国歌,中国国旗正在冉冉升起。中国队虽然拿了金牌,他发现运动员却好象被封住了嘴,唱不出声,别的国家的运动员唱国歌时非常大声,他对着电视大唱国歌、敬礼,旁边的人们都指着他说:“中国人!!”,那时,他心中的兴奋无以言表。   在国外,邹越有自己的公司,有丰厚的物质基础,但是他还是决定回国。看到国内越来越多的人被金钱和物质掩盖了信仰,他想用自己的行动重塑一种精神。   邹越演讲走过的地方,不仅留下了掌声和泪水,感召了许多人,也留下了一种信念和一种精神。在演讲团中,他是首席演讲家,率队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回演讲,传播爱———让生命充满爱,让中国充满爱!   邹越常说;“我们中国人并不缺少爱,只是含蓄的个性缺少了爱的表达,让每个人都能尽情地释放爱,促进社会和谐,是这个演讲的最大愿望。”   他呼吁有演讲能力和演讲爱好的人都能加入到爱心演讲队伍中来。

曹雪芹的生平简介

曹雪芹,中国清代小说家,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其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曹雪芹画像白旗包衣(家奴)。

曹雪芹的生平事迹?

  曹雪芹(1715--1763年),男,清代小说家。  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一职达六十年之久。后来父亲因事受株连,被革职抄家,家庭的衰败使曹雪芹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他在人生的最后几十年里,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稿子。《红楼梦》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思想认识深刻、艺术手法精湛,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现存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中的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约1738--约1815年)所续。  曹雪芹生平简表:  雍正二年(甲辰1724)闰四月二十六日生。  雍正三年(乙巳1725)四月二十六日芒种周岁,遂以芒种为生辰之标志。  乾隆元年(丙辰1736)曹雪芹十三岁,是年四月二十六日又巧逢芒种节。  乾隆二年(丁巳1737)正月,康熙之熙嫔薨。嫔陈氏,为慎郡王胤禧之生母(书中“老太妃”薨逝)。  乾隆五年(庚申1740)康熙太子胤礽之长子弘皙谋立朝廷,暗刺乾隆,事败。雪芹家复被牵累,再次抄没,家遂破败。雪芹贫困流落。曾任内务府笔帖式。  乾隆十九年(甲戍1754)《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初有清抄定本(未完)。  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续作《石头记》。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脂批于第七十五回前记云:“乾隆二十一年丙子五月初七日对清。缺中秋诗,俟雪芹。”是为当时书稿进度情况。脂砚实为之助撰。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友人敦诚有《寄怀曹雪芹》诗。回顾右翼宗学夜话,相劝勿作富家食客,“不如著书黄叶村”。此时雪芹当已到西山,离开敦惠伯富良家(西城石虎胡同)。  乾隆二十三年(戊寅1758)友人敦敏自是夏存诗至癸未年者,多咏及雪芹。  乾隆二十四年(乙卯1759)今存“乙卯本”《石头记》抄本,始有“脂砚”批语纪年。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今存“庚辰本”《石头记》,皆“脂砚斋四阅评过”。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重到金陵后返京,友人诗每言“秦淮旧梦人犹在”,“废官颓楼梦旧家”,皆隐指《红楼梦》写作。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敦敏有《佩刀质酒歌》,纪雪芹秋末来访共饮情况。脂批“壬午重阳”有“索书甚迫”之语。重阳后亦不复见批语。当有故事。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春二月末。敦敏诗邀雪芹三月初相聚(为敦诚生辰)。未至。秋日,受子痘殇,感伤成疾。脂批:“……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记之是“壬午除夕”逝世,经考,知为“癸未除夕”笔之误,卒年五十岁。

关于曹雪芹的生平 用曹雪芹的一句话概括曹雪芹生平

 曹雪芹(1715-1763,一说为1724-1764),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祖籍辽宁辽阳,一说河北丰润或铁岭清代小说家,是中国长篇名著《红楼梦》的作者.关于曹雪芹的民族,学术界有争议,有人认为他是满族,也有人认为他先世是汉族,后来入了汉军正白旗.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一职达六十年之久.后来父亲因事受株连,被革职抄家,家庭的衰败使曹雪芹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他在人生的最后几十年里,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红楼梦》并专心致志地做着修订工作,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稿子.《红楼梦》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思想认识深刻、艺术手法精湛,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品.       生平介绍    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玄烨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其子曹顒、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曹雪芹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1764年2月12日),终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享年四十岁.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曹雪芹是一位诗人.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的友人敦诚曾称赞说:“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又说:“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但他的诗仅存题敦诚《琵琶行传奇》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着的不平之气.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   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今传《红楼梦》80回以后他已写完,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由高鹗(或只是修订者)续书.    [曹雪芹生平简表]  雍正二年(甲辰1724)闰四月二十六日生.   雍正三年(乙巳1725)四月二十六日芒种周岁,遂以芒种为生辰之标志.   乾隆元年(丙辰1736)曹雪芹十三岁,是年四月二十六日又巧逢芒种节.   乾隆二年(丁巳1737)正月,康熙之熙嫔薨.嫔陈氏,为慎郡王胤禧之生母(书中“老太妃”薨逝).   乾隆五年(庚申1740)康熙太子胤礽之长子弘皙谋立朝廷,暗刺乾隆,事败.雪芹家复被牵累,再次抄没,家遂破败.雪芹贫困流落.曾任内务府笔帖式.   乾隆十九年(甲戍1754)《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初有清抄定本(未完).   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续作《石头记》.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脂批于第七十五回前记云:“乾隆二十一年丙子五月初七日对清.缺中秋诗,俟雪芹.”是为当时书稿进度情况.脂砚实为之助撰.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友人敦诚有《寄怀曹雪芹》诗.回顾右翼宗学夜话,相劝勿作富家食客,“不如著书黄叶村”.此时雪芹当已到西山,离开敦惠伯富良家(西城石虎胡同).   乾隆二十三年(戊寅1758)友人敦敏自是夏存诗至癸未年者,多咏及雪芹.   乾隆二十四年(乙卯1759)今存“乙卯本”《石头记》抄本,始有“脂砚”批语纪年.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今存“庚辰本”《石头记》,皆“脂砚斋四阅评过”.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重到金陵后返京,友人诗每言“秦淮旧梦人犹在”,“废官颓楼梦旧家”,皆隐指《红楼梦》写作.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敦敏有《佩刀质酒歌》,纪雪芹秋末来访共饮情况.脂批“壬午重阳”有“索书甚迫”之语.重阳后亦不复见批语.当有故事.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春二月末.敦敏诗邀雪芹三月初相聚(为敦诚生辰).未至.秋日,受子痘殇,感伤成疾.脂批:“……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记之是“壬午除夕”逝世,经考,知为“癸未除夕”笔之误,卒年五十岁.   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敦诚开年挽诗:“晓风昨日拂铭旌”,“四十年华太瘦生”,皆为史证.(周老引用的这两句诗有误,原句应为:“四十萧然太瘦生,晓风昨日拂铭旌.”)

关于曹雪芹的生平

 曹雪芹(1715-1763,一说为1724-1764),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祖籍辽宁辽阳,一说河北丰润或铁岭清代小说家,是中国长篇名著《红楼梦》的作者。关于曹雪芹的民族,学术界有争议,有人认为他是满族,也有人认为他先世是汉族,后来入了汉军正白旗。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一职达六十年之久。后来父亲因事受株连,被革职抄家,家庭的衰败使曹雪芹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他在人生的最后几十年里,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红楼梦》并专心致志地做着修订工作,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稿子。《红楼梦》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思想认识深刻、艺术手法精湛,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品。     生平介绍   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玄烨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其子曹顒、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曹雪芹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1764年2月12日),终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享年四十岁。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曹雪芹是一位诗人。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的友人敦诚曾称赞说:“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又说:“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但他的诗仅存题敦诚《琵琶行传奇》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着的不平之气。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  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今传《红楼梦》80回以后他已写完,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由高鹗(或只是修订者)续书。   [曹雪芹生平简表]  雍正二年(甲辰1724)闰四月二十六日生。  雍正三年(乙巳1725)四月二十六日芒种周岁,遂以芒种为生辰之标志。  乾隆元年(丙辰1736)曹雪芹十三岁,是年四月二十六日又巧逢芒种节。  乾隆二年(丁巳1737)正月,康熙之熙嫔薨。嫔陈氏,为慎郡王胤禧之生母(书中“老太妃”薨逝)。  乾隆五年(庚申1740)康熙太子胤礽之长子弘皙谋立朝廷,暗刺乾隆,事败。雪芹家复被牵累,再次抄没,家遂破败。雪芹贫困流落。曾任内务府笔帖式。  乾隆十九年(甲戍1754)《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初有清抄定本(未完)。  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续作《石头记》。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脂批于第七十五回前记云:“乾隆二十一年丙子五月初七日对清。缺中秋诗,俟雪芹。”是为当时书稿进度情况。脂砚实为之助撰。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友人敦诚有《寄怀曹雪芹》诗。回顾右翼宗学夜话,相劝勿作富家食客,“不如著书黄叶村”。此时雪芹当已到西山,离开敦惠伯富良家(西城石虎胡同)。  乾隆二十三年(戊寅1758)友人敦敏自是夏存诗至癸未年者,多咏及雪芹。  乾隆二十四年(乙卯1759)今存“乙卯本”《石头记》抄本,始有“脂砚”批语纪年。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今存“庚辰本”《石头记》,皆“脂砚斋四阅评过”。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重到金陵后返京,友人诗每言“秦淮旧梦人犹在”,“废官颓楼梦旧家”,皆隐指《红楼梦》写作。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敦敏有《佩刀质酒歌》,纪雪芹秋末来访共饮情况。脂批“壬午重阳”有“索书甚迫”之语。重阳后亦不复见批语。当有故事。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春二月末。敦敏诗邀雪芹三月初相聚(为敦诚生辰)。未至。秋日,受子痘殇,感伤成疾。脂批:“……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记之是“壬午除夕”逝世,经考,知为“癸未除夕”笔之误,卒年五十岁。  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敦诚开年挽诗:“晓风昨日拂铭旌”,“四十年华太瘦生”,皆为史证。(周老引用的这两句诗有误,原句应为:“四十萧然太瘦生,晓风昨日拂铭旌。”)

曹雪芹的生平简介

捉襟见肘八百年

曹克明的人物生平

1927年在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 不久,被安排到中共山东省委工作。1929年4月调任中共青岛市委常委, 5月代理青岛市委书记。7月2日中共山东省委遭破坏,经团省委和中共青岛市委商定,由曹克明、党维蓉、徐宝铎3人组成中共山东省临时委员会。8月任改组后的临时省委常委、巡视员,11月到潍县巡视,任新组建的中共潍县县委书记。1930年5月叛变投敌,于当月6日拂晓带领潍县国民党警察逮捕了潍县县委委员于画舫、张子宾等人,使潍县党组织遭到极大破坏。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山东第八区游击第六总队总队长,兼莱阳县县长,继任保安第六团团长兼昌邑县县长,鲁苏战区游击第二纵队第五支队支队长,三民主义青年团鲁东区交通分站主任、青威分团干事,保安第十三旅旅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军事特派员,保安第十旅旅长,山东挺进军第三十六纵队司令等职。抗战胜利后,所部奉命改编为山东警备第二旅,任副旅长,兼军委会第十一缓靖区公署高级参谋。后入中国国民党中央训练团高级班受训。结业后,即返青岛,任国防部山东登莱青地区“人民剿匪义勇军总队”副总队长。1949年夏去台湾,不久退役。1971年病故。

求曹操的著名诗句及生平简介

到网站上去找啊。我种资料很多网站有资料的。

巴金的生平简介有哪些?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成都, 四川,人,出生于嘉兴, 浙江巴金,本名李尧棠,又名佩竿,吉利、黑浪、春风等。又名芾甘,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在中国无党派,巴金于1904年11月出生于成都, 四川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五四运动,之后,巴金深受新思想的影响,并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自己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开家乡到上海, 南京等地学习,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巴金在文革后写的《随想录》,内容简单,感情真挚,充满了作者的自责和自省,被誉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谁知道余光中,巴金的生平事迹,文化造诣和主要创作?

巴金巴金(1904.11.25 - 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四川大学前身之一)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天东渡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2005年10月17日,巴老逝世,享年101岁著作书目:《灭亡》(中篇小说)1929,开明《无政府主义与实际问题》(理论)与克刚等合著,1927,上海民钟社《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理论)1930,上海自由书店《死去的太阳》(中篇小说)1931,开明《复仇》(短篇小说集)1931,新中国《雾》(“爱情的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说)1931,新中国《海的梦》(中篇小说)1932,新中国《春天里的秋天》(中篇小说)1932,开明《海行》(散文集),又名《海行杂记》,1932,新中国《光明》(短篇小说集)1932,新中国《雨》(“爱情的三部曲”之二,中篇小说)1933,良友《砂丁》(中篇小说)1933,开明《电椅》(短篇小说集)1933,新中国《抹布》(短篇小说集)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家》(“激流三部曲”之一,长篇小说,又名《激流》)

巴金的生平及其文学作品?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巴衍龙,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生平:巴金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的读书人家,家境优越。1920年,他进入湖南省第二中学就读,成为共产主义青年活动家。1921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他参加了湖南秋收起义,此后奔赴上海、武汉等地,投身于革命运动,曾经长期担任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协会的领导职务。1932年,巴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集《家》,之后又陆续发表了《春》,《秋》等一系列小说作品。这些作品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和斗争,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1941年,巴金创作了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又以铁血、悲壮的笔调叙述了中国共产党高举正义旗帜,浴血奋斗的历程。1957年,巴金因在批判右倾机会主义运动中表现突出,荣获了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首届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奖。文学作品:巴金的作品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小说:《家》、《春》、《秋》、《激流三部曲》、《槐花镇》、《呐喊》、《浮萍》等。散文:《故乡的春天》、《湖南散记》等。文学批评:《冷泉集》等。诗歌:《梅花》、《苦雨》等。回忆录:《颐和园》等。

巴金的生平和事迹

巴金巴金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在百度里输入“巴金”二字,你要的东西都出来的!

巴金生平事迹

1、巴金,男,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2、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代表作《家》《寒夜》《随想录》等。

巴寡妇清的人物生平

寡妇清生于秦惠文王设置巴郡之后(具体时间无从考证,推断在三十到四十五岁之间),逝于秦朝初期,丈夫死后,清守贞操便没有再嫁,因此受到了秦始皇的青睐,特此为她修建了“女怀清台”以示表彰。寡妇清是当时我国南方著名的大工商业主。据史籍记载,寡妇清一家,因擅丹穴之利数世,积聚了数不清的资财。到她掌管经营家业后,更至“僮仆千人”。她曾凭借财力而保一方平安,并对国家修筑万里长城给予过资助,连秦始皇也十分看重她,尊其为“贞妇”。她死后,就埋葬在家乡今千佛寨沟龙寨山。随后,秦始皇又下令在其葬地筑“女怀清台”,以资表彰。获此殊荣者,在有秦一代,并不多见。其事迹,《史记》、《一统志》、《括地志》、《地舆志》、《舆地纪胜》、《州府志》等史载有记载。 推荐评语:寡妇清实为巴国、巴郡时期今重庆地区工商业发展水平的标志性人物。位于重庆市长寿区江南镇龙山寨的巴寡妇清的原墓地,给经济让路,龙山寨已变成开发区。巴清尚没有“入土为安”。 因为司马迁说巴寡妇清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礼抗万乘,名显天下之语,近几年来便有人撰文猜测,她可能养有一支庞大的私人武装,并计算她每年要支出巨额的军费。巴寡妇清作为一名商人,没有必要花庞大的军费养一支私人武装。我们知道,商人的终结目的是赚钱,是用尽可能少的投入换取尽可能多的利益,从古至今,还没见真正的商人花巨额资本维持一支武装力量。巴寡妇清是一个极具商业头脑的工商企业主,她不会去干那种傻事,她只需有适当的保安力量护矿护厂就够了。拥兵自重从来是那些有政治野心和权力欲望的人,她对政治权力不感兴趣,何况,拥有一支庞大的武装,必然引起各方势力的关注,必然成为众矢之的。至于所谓礼抗万乘,并非巴寡妇清和秦始皇相抗衡,而是有万乘之尊的秦始皇对她以礼相待。所以,巴寡妇清不可能拥有一支庞大的私人武装。在《史记》、《汉书》等正史的记载中,专家们都注意到了巴寡妇“用财自卫,不见侵犯”这个描述。这是什么意思呢?专家们认为,巴寡妇用她无法计量的财富豢养了一支庞大的私人武装,以保护其遍及全中国的商业网络。比秦朝稍后的汉代,地方豪强拥有成百上千的徒附、家丁是常见的。“徒附”,既指豪强地主土地上的依附农民,又指豪强豢养的私人武装———家丁。结合《史记》、《汉书》记载巴寡妇“礼抗万乘”的情况,我们大体可以相信《长寿县志》的记载。一些学者从秦灭巴国改设巴郡的历史,考证当时巴清家族的所在地———枳县(包括今长寿、涪陵、武隆、南川、彭水、垫江、綦江、黔江等地),全县人口总计不到5万人。那么,巴清家族的徒附家丁竟占据枳县人口五分之一。这可以让我们从侧面看清巴清势力的庞大。即使保守估计,巴清也应当拥有一支数千人的私人武装。

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生平

你自己不会百度百科么?!

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生平

戴尔·卡耐基(Dale Carnegie,1888-1955年),被誉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   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人性 教父、 人际关系学鼻祖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人际关系学家   20 世纪最伟大的成功学大师   卡耐基是美国著名的企业家、教育家和演讲口才艺术家。戴尔·卡耐基,被誉为“成人教育之父”。早在20世纪上半叶,当经济不景气、不平等、战争等恶魔正在磨灭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灵时,卡耐基先生以他对人性的洞见,利用大量普通人不断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通过他的演讲和著作唤起无数陷入迷惘者的斗志,激励他们取得辉煌的成功。  戴尔·卡耐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成功学大师,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他一生致力于人性问题的研究,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对人类共同的心理特点,进行探索和分折,开创并发展出一套独特的融演讲、推销、为人处世、智能开发于一体的成人教育方式。接受卡耐基的有社会各界人士,其中不乏军政要员,甚至包括几位美国总统。千千万万的人从卡耐基的教育中获益匪浅。  卡耐基在实践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著作,是20世纪最畅销的成功励志经典。卡耐基主 要代表作有:《沟通的艺术》、《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美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伟大的人物》、《友谊的秘密》和《人性的光辉》、《卡耐基人际关系学》等都收在《卡耐基成功学全集》里。这些书出版之后,立即风靡全球,先后被译成几十种文字,被誉为“人类出版史上的奇迹。”  这些书和卡耐基的成人教育实践相辅相成,将卡耐基的人生智慧传播到世界各地,影响了千千万万人的思想和心态,激发了他们对生命的无限热忱与信心,勇敢地面对与搏击现实中的困难,追求自己充实美好的人生。 在卡耐基的一生中,林肯的影响非常重要。卡耐基的童年与林肯非常相似,他把林肯的奋斗历程看做是人生的经典。在卡耐基课程中,他多次提到林肯的故事,仿佛林肯就是他的一面镜子。我们从卡耐基对林肯人生的描写中,能够感受到卡耐基对林肯的崇拜之情,能够看到卡耐基理解林肯的独特视角。  1935年,陷入绝望的古巴青年罗吉给远在美国的卡耐基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在信里,他向卡耐基诉说了自己的困惑与彷徨,希望这位成功学大师能拯救自己即将崩溃的生活。罗吉并不知道,就是这样一封信,开启了他与卡耐基之间的一段近乎传奇的友谊……  当卡耐基阅读完这封信后,他对罗吉的遭遇非常同情,同时也被罗吉的真情实意所打动,于是,他对罗吉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了回复。在为罗吉提供帮助的过程中卡耐基感受到了莫大的欣慰,使之决意要把自己的成功经验推向世界,帮助更多的年轻朋友!  在《卡耐基来信》这本书里,优美的文字揭密了卡耐基生活中那段鲜为人知的经历,再现卡耐基在成为大师之前与古巴青年罗吉的友谊历程。为你展现出一个贫穷、自卑、不善言辞和交际的律师事务所实习生在卡耐基来信的指导下,最终成为一名事业、爱情双赢的出色律师的精彩故事。

求卡耐基的生平简介

  戴尔·卡耐基(Dale Carnegie,1888年11月24日-1955年11月1日),被誉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和成功学大师,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西方现代人际关系教育的奠基人。美国人戴尔·卡耐基利用大量普通人不断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通过演讲和书唤起无数陷入迷惘者的斗志,激励他们取得辉煌的成功。其在1936年出版的著作《人性的弱点》,70年来始终被西方世界视为社交技巧的圣经之一。他并在1912年创立卡内基训练,以教导人们人际沟通及处理压力的技巧。 戴尔·卡耐基出生于1888年11月24日,逝世于1955年11月1日,享年67岁。他一生结过两次婚。他的第一任夫人,是法国的一位女伯爵, 1921年与他结婚,十年后离异。他的第二任夫人桃乐丝·卡耐基于1944年和他结婚,是他的门徒和事业的继承人,并给他生一女孩,取名Donna(唐娜)。  1888年11月24日,戴尔·卡耐基诞生于密苏里州玛丽维尔附近的一个小市镇。父亲经营一个小小的农场。家里非常穷,吃不饱,穿不暖。由于营养不良,小卡耐基非常瘦小,却长着一对与头部不很相称的大耳朵。  卡耐基上的小学校名很浪漫,叫玫瑰园,却非常简陋,只有一间教室。他在学校可不是一个听话的家伙。因  戴尔 卡耐基(13张)为调皮捣蛋,搞恶作剧,他几次差一点被学校开除。  他那双又宽又大的耳朵是同学们嘲弄的对象。有一次,班上一名叫山姆·怀特的大男孩与卡耐基发生了争吵,卡耐基说了几句很刻薄的话,怀特被激怒了,便恐吓道:“总有一天,我要剪断你那双讨厌的大耳朵。”他吓坏了,几个晚上都不敢睡觉,害怕在自己进入梦乡以后被怀特剪掉了耳朵。  当卡耐基成名以后,仍然没有忘记山姆·怀特。他归纳出了一番人生哲理:“要想别人对你友善,要想与同事和睦地相处,处理好上下级关系,那就绝不能去触动别人心灵的伤疤。”卡耐基还发现,他具有与生俱来的忧郁性格。他曾向朋友倾诉:烦恼伴随着我的一生。我一直想弄明白自己的忧虑来自何处。有一天,我帮母亲摘取樱花的种子时,突然哭泣起来。母亲问:“你为什么哭?”我边哭边答:“我担心自己会不会像这种子一样,被活活埋在泥土里。”儿时的我,担惊受怕的事情真的不少:下雷雨时,担心会不会被雷打死;年景不好时担心以后有没有食物充饥;还担心死后会不会下地狱。稍大以后更加胡思乱想:想自己的衣着、举止会不会被女孩子取笑,担心没有女孩子愿意嫁给我。 但后来我发现,曾经使我非常担心的那些事情,99%都没有发生。”  一个如此没有自信,几乎被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忧虑缠绕的小伙子,最终成为给别人自信、让人们乐观的心理激励大师,这中间需要经历多少磨砺,就可想而知了。  卡耐基16岁时,不得不在自家的农场里干更多的活。每天早晨,他骑马进城上学。放学后便急匆匆地骑马赶回家里,挤牛奶、修剪树木、收拾残汤剩饭喂猪…… 在学校里,瘦弱、苍白的卡耐基永远穿着一件破旧而不合身的夹克,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有一次上数学课时,卡耐基被老师叫到黑板前解答问题。他刚走上讲台,就听见身后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下课后才明白同学们笑话他的原因。班上一名捣蛋鬼坐在他背后,在他的破夹克的裂缝处插了一朵玫瑰花,还在旁边贴了一张字条,写着:“我爱你,瑞德·杰克先生。”在英语中,瑞德·杰克与破夹克是谐音词。卡耐基非常难受。回家后他对母亲说:“同学们老是笑话我穿的破衣服,我不能集中精力听课。”妈妈说道:“你为什么不想办法让他们因佩服你而尊敬你呢?不必伤心,今年秋季,我一定给你买套新衣服。”卡耐基在童年时代受到他母亲很大影响。母亲生性乐观,百折不挠。一次大水灾,洪水冲出了河堤,把农场的所有农作物冲得不见踪影。父亲用绝望的声音喊道:“上帝,你为什么老是和我过不去?我什么时候才能走出困境!”而母亲却十分镇静,她哼唱着歌,将家园重新收拾好。母亲对卡耐基寄予厚望,一直鼓励他好好读书,希望他将来做一名传教士,或做一名教员。  1904年,卡耐基高中毕业后就读于密苏里州华伦斯堡州立师范学院。这时,家里已把农场卖掉,迁到学院附近。卡耐基负担不起市镇上的生活费用,就住在家里,每天骑马到学校去上课。他是全校600名学生中五六个住不起市镇的学生之一。他虽然得到全额奖学金,但还必须四处打工,以弥补学费的不足。  卡耐基发现,学院辩论会及演说赛非常吸引人,优胜者的名字不但广为人知,而且还被视为学院的英雄人物。这是一个成名和成功的最好机会。  但他没有演说的天赋,参加了12次比赛,屡战屡败。三十年后,卡耐基谈及第一次演说失败时,还以半开玩笑的口吻说:“是的,虽然我没有找出旧猎枪和与之相类似的致命东西来,但当时我的确想到过自杀…… 我那时才认识到自己是很差劲的……”经历失败后,卡耐基发奋振作,重新挑战自我。  1906年,戴尔·卡耐基一篇以《童年的记忆》为题的演说,获得了勒伯第青年演说家奖。这是他第一次成功尝试,这份讲稿至今还存在瓦伦斯堡州立师范学院的校志里。这次获胜,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非同小可的影响。  他在后来的回忆中不无自豪地说:“我虽然经历了12次失败,但最后终于赢得了辩论比赛。更为激励我的是,我训练出来的男学生赢了公众演说赛。女学生也获得了朗读比赛的冠军。从那一天起,我就知道我该走怎样的路了……”1908年,卡耐基仍旧很贫穷,但与两年前进入师范学院时已有天壤之别了。他成了全院的风云人物,在各种场合的演讲赛中大出风头。全院的师生对他刮目相看;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开始走出学院去扩大自己演讲的影响了。  他原先的目标,是想在学校里获得学位,毕业后回到家乡的学校里去教书。但在快毕业的那年里,他发现同班的一个同学在暑假为国际函授学校推销函授课,每周所得的钱,比他父亲的辛勤所得还高出四倍。因此,他在1908年毕业后,便赶到国际函授学校总部所在地的丹佛市,受雇做了一名推销员,后来他又到南奥马哈,为阿摩尔公司贩卖火腿,肥皂和猪油。他的这个推销工作虽然很成功,但在1911年,他却到纽约《美国戏剧艺术学院》学习演戏。一年以后,他感到自己并不具备演戏的天才,于是又回到推销的行业里,为一家汽车公司当推销员。  但这些工作都不合他的理想。他为没有实现在大学里梦想生活,这比赚钱更重要。他决心白天写书,晚间去夜校教书,以赚取生活费。他想为夜校教公开演讲课,因为他认为,大学时代他在公开演说方面受过训练,有所经验。这些训练和经验,扫除了他的怯懦和自卑,让他有勇气和信心跟人打交道,增长了做人处世的才能。于是他说服了纽约一个基督教青年会的会长,同意他晚间为商业界人士开设一个公开演讲班。从此,他开始了为之奋斗一生的成人教育事业。  卡耐基将他一生中最重要、最丰富的经验,汇集在《人性的弱点·全集》一书中,这本充满乐趣、充满智慧的书, 在生活中一定会给予您启迪,勇敢地克服您自己的弱点和自卑,大胆地开拓你的新生活之路。  但是,并不是目前一帆风顺,以后也是。  戴尔·卡耐基经过19个月的服役,回到祖国之后,惊愕地发现,自己的事业也不受人所重视,现在的年轻人,那些有梦想的人,那些等待着心灵被开启的人,被困在了失业的困境中。失业队伍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地壮大起来。  但是,卡耐基是谁?卡耐基是不畏困难和刁难的人!他重整旗鼓,终于打出了一片自己的“如日中天”的事业,他,撑起了成人教育、心理学家、心灵教父的半边天。  第二任妻子桃乐丝很支持他的事业,他们的关系一直很融洽。在卡耐基63岁时,桃乐丝为他生下了一名女婴,取名唐娜·戴尔·卡耐基,现任美国卡内基训练董事长。

关于仓央嘉措的生平传记

  关于仓央嘉措的生平传记简单列举如下:   1、《仓央嘉措诗传:我就在这里》,马宁川著,这是一本充满诗性色彩的个人传记。全书用灵动感性的笔法写仓央嘉措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在这个诗传里,可以看见仓央嘉措从纠结到慈悲的心路历程,以及西藏的风土人情。   2、《仓央嘉措》,高平著,本书讲述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从一个穷困喇嘛的儿子,到最为尊贵的活佛,身居清静庄严的布达拉宫圣地,却向往自由率性的凡间。本书以评传体小说的形式,再现了这位伟大情僧充满矛盾、痛苦,却因爱情的照耀而华彩灿烂的一生。   3、《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白落梅著,她将仓央嘉措的生平与他的诗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讲述一个真实而又深情的仓央嘉措。仓央嘉措,这个极具才华的诗人写下了人间最美的情诗,在三百年前感动了无数人,在三百年后依然在感动着现在的人们。他用生命,演绎了一场诗歌之美。   ,

关于仓央嘉措的生平传记

关于仓央嘉措的生平传记简单列举如下: 1、《仓央嘉措诗传:我就在这里》,马宁川著,这是一本充满诗性色彩的个人传记。全书用灵动感性的笔法写仓央嘉措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在这个诗传里,可以看见仓央嘉措从纠结到慈悲的心路历程,以及西藏的风土人情。 2、《仓央嘉措》,高平著,本书讲述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从一个穷困喇嘛的儿子,到最为尊贵的活佛,身居清静庄严的布达拉宫圣地,却向往自由率性的凡间。本书以评传体小说的形式,再现了这位伟大情僧充满矛盾、痛苦,却因爱情的照耀而华彩灿烂的一生。 3、《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白落梅著,她将仓央嘉措的生平与他的诗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讲述一个真实而又深情的仓央嘉措。仓央嘉措,这个极具才华的诗人写下了人间最美的情诗,在三百年前感动了无数人,在三百年后依然在感动着现在的人们。他用生命,演绎了一场诗歌之美。 ,

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生平

1835年11月25日,安德鲁·卡耐基出生于苏格兰古都丹弗姆林。1848年,因生活太过艰难,卡耐基和家人来到美国东海岸的纽约港,后又辗转来到匹兹堡;而移民生活的开始,也是他赚钱经历的开始。1853年,宾夕法尼亚州铁路公司西部管区主任斯考特聘卡耐基去当私人电报员兼秘书,每月薪水35美元。1859年,卡耐基升任该公司西部管区主任,年薪1500美元。1862年,卡耐基与几个朋友创立了启斯东桥梁公司,承建横跨俄亥俄河上第一座铁桥。1865年4月,南北战争结束了,战争造成了大量的机会,卡耐基向宾州铁路公司提出了辞呈。1865年4月,卡耐基辞职之后,他来到欧洲旅行,到伦敦考察了钢铁研究所,买下了道茨兄弟发明的一项钢铁专利,还买下了焦炭洗涤还原法的专利;同年,卡耐基在宾夕法尼亚州与人合伙创办了卡内基科尔曼联合钢铁厂。1873年,美国经济大恐慌,卡耐基合伙人柯路曼兄弟及弟弟的岳父,把自己的股份卖给卡耐基;同年,他创办了杰-埃德加·托马森钢铁厂。1881年,卡耐基实现了童年的梦想,与弟弟汤姆一起成立了卡内基兄弟公司,其钢铁产量占美国的1/37。1888年,安德鲁·卡内基买进了跟自己的厂差不多一样大的一家钢厂和匹兹堡附近另外几家钢厂的大部分股权。他把所有这些公司联合成为卡内基有限公司。1890年,卡耐基将公司名称变为卡耐基钢铁公司,资金增长到2500万美元,他持公司半数以上股份。1892年,卡耐基把卡耐基兄弟公司与另两家公司合并,组成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卡耐基钢铁公司。1901年2月,卡耐基以5亿美元的价格将卡内基钢铁公司卖给摩根。1919年8月11日,安德鲁·卡耐基因支气管炎病发与世长辞。扩展资料:卡耐基的事业成就:19世纪末20世纪初,卡内基钢铁公司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企业。它拥有2万多员工以及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它的年产量超过了英国全国的钢铁产量,它的年收益额达4000万美元。1901年,卡耐基钢铁公司生产的钢铁已经占全美钢铁销售总量的25%。慈善事业:1901年,卡耐基拿出500万美元为炼钢工人设立了救济和养老基金,以向帮助他取得事业成功的员工们表示感谢。接着,为帮助有志上进而家境贫穷的年轻人,他在纽约市捐款建立了68座图书馆。这个图书馆建设事业持续了16年,他总共捐资1200万美元,兴办图书馆3500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德鲁·卡耐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美国钢铁公司

仓央嘉措生平简介事迹,仓央嘉措出生地在哪里?

仓央嘉措生平简介 仓央嘉措简介中介绍仓央嘉措于康熙二十二年的时候出生于西藏南部地区的一个农奴家庭之中,约死于1706年。仓央嘉措是门巴族,他的父亲叫做扎西丹增,母亲叫做次旺拉姆,他的家族世世代代信奉宁玛派佛教。 仓央嘉措图片 虽然他的家族世代信仰宁玛派佛教,但是这个教派并没有要求信奉者不能结婚生子。康熙三十六年,仓央嘉措成为五世达赖的继承者,那个时候已经十五岁的仓央嘉措还在摄政王的主持之下完成了坐床之礼,举办典礼的地方就是如今闻名世界的布达拉宫。 仓央嘉措可以说是当时的西藏摄政王为了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产物。在举办过坐床之礼之后,仓央嘉措就成为六世达赖喇嘛,法名叫做罗桑仁钦仓央嘉措,他是一个极有才华的人,在西藏文学历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藏族民歌诗人,他的一生有着多部的传世之作,大多都是描写的很真挚感人的诗歌在这些传世之作中,尤以《仓央嘉措情歌》的木质版本最为经典。 仓央嘉措生于农村,在成为六世达赖之前也常跟随在父母的身边一起下田种地。因此对于农村生活极为熟悉,在成为六世达赖之后,由于受到各种清规限制,让他对于那种闲散,自由的生活更是极为的热爱。再加上他的人生经历及他本人对于大自然的热情,让他对于诗歌有着很大的灵感。他根据自己的意识思想,写下来很多缠绵悱恻的“情歌”。后来这些诗歌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流传海外。 仓央嘉措出生地在哪里 仓央嘉措是六世达赖,出生于1683年,仓央嘉措出生地是西藏南部门隅纳拉山下宇松地区乌坚林村,在这个小村庄里仓央嘉措度过了一段清贫但是却美好的时光,在这里仓央嘉措养成了向往自由、向往爱情、希望过尘世生活的天性。也许仓央嘉措坐床之后的种种离经叛道的行为都是源于在这个小村庄中的生活经历。 仓央嘉措画像 事实上藏传佛教是黄教,而在仓央嘉措出生地,也就是西藏的南部地区信仰的是红教,红教的教规中僧众可以结婚生子,但是作为当时西藏实权的掌握者的第巴桑杰嘉措为了让自己的黄教势力能够向这一地区渗透,将选择灵童的地点确定在了西藏南部地区。所以从一开始选择灵童的时候就赋予了一定的目的性,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导致了仓央嘉措对黄教清规戒律的不适应,使得西藏的转世活佛的历史上出现了一位离经叛道的人物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被确定为灵童的那一年是1685年,然而出于政治目的直到1697年仓央嘉措才被迎到拉萨的布达拉宫坐床,这就使得仓央嘉措有了十四年的尘世生活经历,这个时候的仓央嘉措已经情窦初开,同时也有了自己基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暮然之间有了那么多的清规戒律约束自己,仓央嘉措肯定会不适应,甚至是出现反叛是可以理解的。 也许正是鉴于红教与黄教的教义不同造就了仓央嘉措的反叛,也许是由于仓央嘉措在出生地已经养成的追求自由、向往爱情的天性造就了仓央嘉措的反叛,总而言之仓央嘉措在出生地十四年的尘世生活对仓央嘉措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历史人物仓央嘉措生平简介

仓央嘉措,六世__喇嘛,西藏 历史 上著名的诗人、 政治 人物。下面是我为你 收集 整理的仓央嘉措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仓央嘉措生平简介 仓央嘉措简介中介绍仓央嘉措于康熙二十二年的时候出生于西藏南部地区的一个农奴家庭之中,约死于 1706 年。仓央嘉措是门巴族,他的父亲叫做扎西丹增,母亲叫做次旺拉姆,他的家族世世代代信奉宁玛派佛教。 虽然他的家族世代信仰宁玛派佛教,但是这个教派并没有要求信奉者不能结婚生子。康熙三十六年,仓央嘉措成为五世__的继承者,那个时候已经十五岁的仓央嘉措还在摄政王的主持之下完成了坐床之礼,举办典礼的地方就是如今闻名世界的布达拉宫。 仓央嘉措可以说是当时的西藏摄政王为了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产物。在举办过坐床之礼之后,仓央嘉措就成为六世__喇嘛,法名叫做罗桑仁钦仓央嘉措,他是一个极有才华的人,在西藏文学历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藏族民歌诗人,他的一生有着多部的传世之作,大多都是描写的很真挚感人的诗歌在这些传世之作中,尤以《仓央嘉措情歌》的木质版本最为经典。 仓央嘉措生于农村,在成为六世__之前也常跟随在父母的身边一起下田种地。因此对于农村生活极为熟悉,在成为六世__之后,由于受到各种清规限制,让他对于那种闲散,自由的生活更是极为的热爱。再加上他的人生经历及他本人对于大 自然 的热情,让他对于诗歌有着很大的 灵感 。他根据自己的意识思想,写下来很多缠绵悱恻的 “ 情歌 ” 。后来这些诗歌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流传海外。 仓央嘉措 故事 谈起仓央嘉措的故事,我们只对他是六世__喇嘛比较了解,其他都是比较模糊,现在有三个方面的内容讲述仓央嘉措的故事。 第一个是讲述仓央嘉措早年时期的故事,仓央嘉措出生一个信仰红教的家庭,因为一次偶然,要在婴儿中挑选一个,哪个婴儿是__喇嘛转世的时候,仓央嘉措便 成功 中选了,因此他便就是五世__喇嘛的接班人。此后他会过怎样生活就已经被确定了。 第二个讲述的是仓央嘉措成为六世__喇嘛的故事,在确定他为六世__喇嘛后,便从家中被接到了布达拉宫,一心学习佛教,这样的生活使他很不适应,因为在这之前他生活在民间,生活比较随意。现在的他成为了黄教的一员,不允许与女子发生情感也不可以结婚,可是他之前属于的教派,对这些都没有硬性的规定,这样仓央嘉措十分苦恼。在此期间,因为他对爱情的向往,还作了许多情诗来表达发泄自己被压抑的内心。 第三个讲述的是仓央嘉措遇到的政治问题,那个时代,西藏更是动乱不停,西藏内部的争斗更是严重,那些争斗者借着仓央嘉措不守戒规,经常出去与女子约会,被指不务正业,怀疑他不是真正的六世__喇嘛,因此他遭到了批判,被送到了北京接受调查。最后 传说 是在青海湖附近诵经的时候去世了,当时他才 20 岁出头,可是他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 仓央嘉措的爱人 据历史记载仓央嘉措一共有三位爱人。仓央嘉措第一位喜欢的女子是仁珍旺姆,他俩在一起十分快乐,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持续很久,因为佛教等原因,仓央嘉措被要求必须要去布达拉宫,即使仓央嘉措十分不情愿可还是抵不过众人,最后他还是去了布达拉宫,在走之前她和仁珍旺姆都没有见面,这样他们之间的恋情也就结束了。 在仓央嘉措去了布达拉宫后,因为一些政治斗争仓央嘉措便对政事失望了,于是仓央嘉措又开始了创作自己的情诗并与大家一同欢愉。在一次偶然仓央嘉措又遇到了一个女子,她的名字叫做达娃卓玛。这便是仓央嘉措的第二位女友,她长得清秀俊俏,说话又温柔,于是他们在白天同大家 唱歌 跳舞,晚上会偷偷的私下约会,慢慢的就相爱了。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达瓦卓玛不再来唱歌跳舞了,原来是她被父母带回家乡去了,这又是一次永别,他们再也没有见面了。 仓央嘉措的第三位爱人是于琼卓嘎,在和达瓦卓玛失去联系后,他为了排解内心的悲伤便经常出去和其他女子玩耍,不经意间他们相遇了,仓央嘉措经常会在晚上约于琼卓嘎出来,于是仓央嘉措又开始了新的恋情。 猜你感 兴趣 : 1. 赵元任的生平简介 2. 仓央嘉措个人简介 3. 仓央嘉措英文简介

仓央嘉措的生平简介

仓央嘉措,门巴族,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西藏 历史 上著名的诗人、 政治 人物。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仓央嘉措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仓央嘉措生平简介 仓央嘉措简介中介绍仓央嘉措于康熙二十二年的时候出生于西藏南部地区的一个农奴家庭之中,约死于 1706 年。仓央嘉措是门巴族,他的父亲叫做扎西丹增,母亲叫做次旺拉姆,他的家族世世代代信奉宁玛派佛教。 虽然他的家族世代信仰宁玛派佛教,但是这个教派并没有要求信奉者不能结婚生子。康熙三十六年,仓央嘉措成为五世__的继承者,那个时候已经十五岁的仓央嘉措还在摄政王的主持之下完成了坐床之礼,举办典礼的地方就是如今闻名世界的布达拉宫。 仓央嘉措可以说是当时的西藏摄政王为了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产物。在举办过坐床之礼之后,仓央嘉措就成为六世__喇嘛,法名叫做罗桑仁钦仓央嘉措,他是一个极有才华的人,在西藏文学历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藏族民歌诗人,他的一生有着多部的传世之作,大多都是描写的很真挚感人的诗歌在这些传世之作中,尤以《仓央嘉措情歌》的木质版本最为经典。 仓央嘉措生于农村,在成为六世__之前也常跟随在父母的身边一起下田种地。因此对于农村生活极为熟悉,在成为六世__之后,由于受到各种清规限制,让他对于那种闲散,自由的生活更是极为的热爱。再加上他的人生经历及他本人对于大 自然 的热情,让他对于诗歌有着很大的 灵感 。他根据自己的意识思想,写下来很多缠绵悱恻的 “ 情歌 ” 。后来这些诗歌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流传海外。 仓央嘉措的爱人 提起仓央嘉措,大家熟悉的便是他是一位在写情诗方面很有天赋的僧人。其实了解一些仓央嘉措的爱人也会让我们对仓央嘉措有更深入的了解。 据历史记载仓央嘉措一共有三位爱人。仓央嘉措第一位喜欢的女子是仁珍旺姆,他俩在一起十分快乐,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持续很久,因为佛教等原因,仓央嘉措被要求必须要去布达拉宫,即使仓央嘉措十分不情愿可还是抵不过众人,最后他还是去了布达拉宫,在走之前她和仁珍旺姆都没有见面,这样他们之间的恋情也就结束了。 在仓央嘉措去了布达拉宫后,因为一些政治斗争仓央嘉措便对政事失望了,于是仓央嘉措又开始了创作自己的情诗并与大家一同欢愉。在一次偶然仓央嘉措又遇到了一个女子,她的名字叫做达娃卓玛。这便是仓央嘉措的第二位女友,她长得清秀俊俏,说话又温柔,于是他们在白天同大家 唱歌 跳舞,晚上会偷偷的私下约会,慢慢的就相爱了。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达瓦卓玛不再来唱歌跳舞了,原来是她被父母带回家乡去了,这又是一次永别,他们再也没有见面了。 仓央嘉措的第三位爱人是于琼卓嘎,在和达瓦卓玛失去联系后,他为了排解内心的悲伤便经常出去和其他女子玩耍,不经意间他们相遇了,仓央嘉措经常会在晚上约于琼卓嘎出来,于是仓央嘉措又开始了新的恋情。 仓央嘉措为什么写情诗 仓央嘉措是西藏的六世__,是藏传佛教的最高领导人,也是西藏王,作为一位活佛仓央嘉措在历史上具有非常大的争议,因为仓央嘉措不遵守佛教的清规戒律,纵情于声色,甚至是写作了大量的情诗,仓央嘉措作为一个转世的活佛为什么不遵守清规戒律,仓央嘉措为什么写情诗呢 ? 下面我们就简单的总结一下仓央嘉措写情诗的原因。 仓央嘉措写作的情诗不仅仅在西藏广为流传,而且被翻译成了各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世界各地的人民都非常喜欢仓央嘉措的情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诗人仓央嘉措是非常 成功 的,仓央嘉措的情诗可以说是出自自己的内心的。仓央嘉措之所以写情诗个人认为有两个原因。 一、仓央嘉措虽然是转世的活佛,但是仓央嘉措并不是从小就接受佛教的 教育 的,在仓央嘉措被迎到拉萨的时候仓央嘉措已经十四岁,一个十四岁的男孩子已经是情窦初开的年纪,在家乡的生活让仓央嘉措养成了追求自由,热爱自然的天性,这些天性一旦是受到束缚,就会让仓央嘉措感觉到难受,所以仓央嘉措追求自由、向往爱情、渴望尘世中的生活,这些都是其在家乡生活中养成的习性,很难改变,所以仓央嘉措不会为了自己活佛的身份放弃这些。这是一种天性的释放,写作情诗就是其天性使然。 二、仓央嘉措虽然是活佛,是六世__,但是仓央嘉措没有任何的实权,实际上就是一个政治傀儡,这样一个傀儡却又要被佛教的清规戒律所束缚,这对于天性要求自由的仓央措嘉是痛苦的,这就导致仓央措嘉走上了反叛的道路,仓央措嘉写作情诗就是对这些束缚自己,让自己做傀儡的实权人物的反抗。 猜你喜欢: 1. 仓央嘉措经典语录 2. 关于仓央嘉措的散文 3. 仓央嘉措最美的句子 4. 仓央嘉措的经典句子 5. 仓央嘉措语录大全

戴尔卡耐基 我要他的生平简历

戴尔·卡内基(Dale Carnegie,1888年11月24日-1955年11月1日),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西方现代人际关系教育的奠基人。其在1936年出版的著作《人性的弱点》(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70年来始终被西方世界视为社交技巧的圣经之一。他在1912年创立卡内基训练,以教导人们人际沟通及处理压力的技巧。此训练在1987年时由黑幼龙引进台湾。他出生时的真正姓氏其实是"Carnagey",但约在1922年前後,他将其改为读音相近的"Carnegie",为取当时的巨富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之姓。目录 [隐藏] 1 早年2 转机3 名著4 外部连结[编辑] 早年1888年11月24日,戴尔·卡内基诞生于密苏里州玛丽维尔附近的一个小市镇。父亲经营一个小小的农场。家里非常穷,吃不饱,穿不暖。由于营养不良,小卡内基非常瘦小,却长着一对与头部不很相称的大耳朵。卡内基上的小学校名很浪漫,叫玫瑰园,却非常简陋,只有一间教室。他在学校可不是一个听话的家伙。因为调皮捣蛋,搞恶作剧,他几次差一点被学校开除。卡内基还发现,他具有与生俱来的忧郁性格。他曾向朋友倾诉:「烦恼伴随着我的一生。」一个如此没有自信,几乎被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忧虑缠绕的小伙子,最终成为给别人自信、让人们乐观的心理激励大师,这中间需要经历多少磨砺,就可想而知了。卡内基16岁时,不得不在自家的农场里干更多的活。每天早晨,他骑马进城上学。放学后便急匆匆地骑马赶回家里,挤牛奶、修剪树木、收拾残汤剩饭喂猪……在学校里,瘦弱、苍白的卡耐基永远穿着一件破旧而不合身的夹克,因而曾被同学取笑。卡内基在童年时代受到他母亲很大影响。母亲生性乐观,百折不挠。一次大水灾,洪水冲出了河堤,把农场的所有农作物冲得不见踪影。母亲十分镇静,她哼唱着歌,将家园重新收拾好。母亲对卡内基寄予厚望,一直鼓励他好好读书,希望他将来做一名传教士,或做一名教员。1904年,卡内基高中毕业后就读于密苏里州华伦斯堡州立师范学院。这时,家里已把农场卖掉,迁到学院附近。卡内基负担不起市镇上的生活费用,就住在家里,每天骑马到学校去上课。他是全校600名学生中五六个住不起市镇的学生之一。他虽然得到全额奖学金,但还必须四处打工,以弥补学费的不足。卡内基发现,学院辩论会及演说赛非常吸引人,优胜者的名字不但广为人知,而且还被视为学院的英雄人物。这是一个成名和成功的最好机会。但他没有演说的天赋,参加了12次比赛,屡战屡败。经历失败后,卡内基发奋振作,重新挑战自我。[编辑] 转机1906年,戴尔·卡内基一篇以《童年的记忆》为题的演说,获得了勒伯第青年演说家奖。这是他第一次成功尝试,这份讲稿至今还存在瓦伦斯堡州立师范学院的校志里。这次获胜,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非同小可的影响。1908年,卡内基仍旧很贫穷,但与两年前进入师范学院时已有天壤之别了。他成了全院的风云人物,在各种场合的演讲赛中大出风头。全院的师生对他刮目相看;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开始走出学院去扩大自己演讲的影响了。现在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在认真地探讨卡内基的教学课程,但他们应该明白:卡内基自己的经历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编辑] 名著《人性的弱点》(How to win friends & influence people)《如何停止忧虑开创人生》(How to stop worrying & start living)《成功有效的团体沟通》(The quick and easy way to effective speaking)

戴尔·卡耐基的人物生平

戴尔·卡耐基出生于1888年11月24日,逝世于1955年11月1日,享年67岁。他一生结过两次婚。他的第一任夫人,是法国的一位女伯爵, 1921年与他结婚,十年后离异。他的第二任夫人姚乐丝·卡耐基于1944年和他结婚,是他的门徒和事业的继承人,并给他生一女孩,取名Donna(唐娜)。1888年11月24日,戴尔·卡耐基诞生于密苏里州玛丽维尔附近的一个小市镇。父亲经营一个小小的农场。家里非常穷,吃不饱,穿不暖。由于营养不良,小卡耐基非常瘦小,却长着一对与头部不很相称的大耳朵。卡耐基上的小学校名很浪漫,叫玫瑰园,却非常简陋,只有一间教室。他在学校可不是一个听话的家伙。因为调皮捣蛋,搞恶作剧,他几次差一点被学校开除。他那双又宽又大的耳朵是同学们嘲弄的对象。有一次,班上一名叫山姆·怀特的大男孩与卡耐基发生了争吵,卡耐基说了几句很刻薄的话,怀特被激怒了,便恐吓道:“总有一天,我要剪断你那双讨厌的大耳朵。”他吓坏了,几个晚上都不敢睡觉,害怕在自己进入梦乡以后被怀特剪掉了耳朵。当卡耐基成名以后,仍然没有忘记山姆·怀特。他归纳出了一番人生哲理:“要想别人对你友善,要想与同事和睦地相处,处理好上下级关系,那就绝不能去触动别人心灵的伤疤。”卡耐基还发现,他具有与生俱来的忧郁性格。他曾向朋友倾诉:烦恼伴随着我的一生。我一直想弄明白自己的忧虑来自何处。有一天,我帮母亲摘取樱花的种子时,突然哭泣起来。母亲问:“你为什么哭?”我边哭边答:“我担心自己会不会像这种子一样,被活活埋在泥土里。”儿时的我,担惊受怕的事情真的不少:下雷雨时,担心会不会被雷打死;年景不好时担心以后有没有食物充饥;还担心死后会不会下地狱。稍大以后更加胡思乱想:想自己的衣着、举止会不会被女孩子取笑,担心没有女孩子愿意嫁给我。但后来我发现,曾经使我非常担心的那些事情,99%都没有发生。”一个如此没有自信,几乎被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忧虑缠绕的小伙子,最终成为给别人自信、让人们乐观的心理导师,这中间需要经历多少磨砺,就可想而知了。卡耐基16岁时,不得不在自家的农场里干更多的活。每天早晨,他骑马进城上学。放学后便急匆匆地骑马赶回家里,挤牛奶、修剪树木、收拾残汤剩饭喂猪…… 在学校里,瘦弱、苍白的卡耐基永远穿着一件破旧而不合身的夹克,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有一次上数学课时,卡耐基被老师叫到黑板前解答问题。他刚走上讲台,就听见身后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下课后才明白同学们笑话他的原因。班上一名捣蛋鬼坐在他背后,在他的破夹克的裂缝处插了一朵玫瑰花,还在旁边贴了一张字条,写着:“我爱你,瑞德·杰克先生。”在英语中,瑞德·杰克与破夹克是谐音词。卡耐基非常难受。回家后他对母亲说:“同学们老是笑话我穿的破衣服,我不能集中精力听课。”妈妈说道:“你为什么不想办法让他们因佩服你而尊敬你呢?不必伤心,今年秋季,我一定给你买套新衣服。”卡耐基在童年时代受到他母亲很大影响。母亲生性乐观,百折不挠。一次大水灾,洪水冲出了河堤,把农场的所有农作物冲得不见踪影。父亲用绝望的声音喊道:“上帝,你为什么老是和我过不去?我什么时候才能走出困境!”而母亲却十分镇静,她哼唱着歌,将家园重新收拾好。母亲对卡耐基寄予厚望,一直鼓励他好好读书,希望他将来做一名传教士,或做一名教员。1904年,卡耐基高中毕业后就读于密苏里州华伦斯堡州立师范学院,这时,家里已把农场卖掉,迁到学院附近。卡耐基负担不起市镇上的生活费用,就住在家里,每天骑马到学校去上课。他是全校600名学生中五六个住不起市镇的学生之一,他虽然得到全额奖学金,但还必须四处打工,以弥补学费的不足。卡耐基发现,学院辩论会及演说赛非常吸引人,优胜者的名字不但广为人知,而且还被视为学院的英雄人物。这是一个成名和成功的最好机会。但他没有演说的天赋,参加了12次比赛,屡战屡败。三十年后,卡耐基谈及第一次演说失败时,还以半开玩笑的口吻说:“是的,虽然我没有找出旧猎枪和与之相类似的致命东西来,但当时我的确想到过自杀……我那时才认识到自己是很差劲的……”经历失败后,卡耐基发奋振作,重新挑战自我。1906年,戴尔·卡耐基一篇以《童年的记忆》为题的演说,获得了勒伯第青年演说家奖。这是他第一次成功尝试,这份讲稿至今还存在瓦伦斯堡州立师范学院的校志里。这次获胜,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非同小可的影响。他在后来的回忆中不无自豪地说:“我虽然经历了12次失败,但最后终于赢得了辩论比赛。更为激励我的是,我训练出来的男学生赢了公众演说赛。女学生也获得了朗读比赛的冠军。从那一天起,我就知道我该走怎样的路了……”1908年,卡耐基仍旧很贫穷,但与两年前进入师范学院时已有天壤之别了。他成了全院的风云人物,在各种场合的演讲赛中大出风头。全院的师生对他刮目相看;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开始走出学院去扩大自己演讲的影响了。他原先的目标,是想在学校里获得学位,毕业后回到家乡的学校里去教书。但在快毕业的那年里,他发现同班的一个同学在暑假为国际函授学校推销函授课,每周所得的钱,比他父亲的辛勤所得还高出四倍。因此,他在1908年毕业后,便赶到国际函授学校总部所在地的丹佛市,受雇做了一名推销员,后来他又到南奥马哈,为阿摩尔公司贩卖火腿,肥皂和猪油。他的这个推销工作虽然很成功,但在1911年,他却到纽约《美国戏剧艺术学院》学习演戏。一年以后,他感到自己并不具备演戏的天赋,于是又回到推销的行业里,为一家汽车公司当推销员。但这些工作都不合他的理想。他为没有实现在大学里的写小说梦想、不能成就一番伟业而苦恼,他认为他应该过有意义的生活,这比赚钱更重要。他决心白天写书,晚间去夜校教书,以赚取生活费。他想为夜校教公开演讲课,因为他认为,大学时代他在公开演说方面受过训练,有所经验。这些训练和经验,扫除了他的怯懦和自卑,让他有勇气和信心跟人打交道,增长了做人处世的才能。于是他说服了纽约一个基督教青年会的会长,同意他晚间为商业界人士开设一个公开演讲班。从此,他开始了为之奋斗一生的成人教育事业。卡耐基将他一生中最重要、最丰富的经验,汇集在《如何赢取友谊与影响他人》一书中,这本充满乐趣、充满智慧的书, 在生活中一定会给予您启迪,勇敢地克服您自己的弱点和自卑,大胆地开拓你的新生活之路。但是,并不是如今一帆风顺,以后也是。戴尔·卡耐基经过19个月的服役,回到祖国之后,惊愕地发现,自己的事业也不受人所重视,20世纪的年轻人,那些有梦想的人,那些等待着心灵被开启的人,被困在了失业的困境中。失业队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壮大起来。但是,卡耐基是谁?卡耐基是不畏困难和刁难的人!他重整旗鼓,终于打出了一片自己的“如日中天”的事业,他,撑起了成人教育、心理学家、心灵教父的半边天。第二任妻子桃乐丝很支持他的事业,他们的关系一直很融洽。在卡耐基63岁时,桃乐丝为他生下了一名女婴,取名唐娜·戴尔·卡耐基,现任美国卡耐基训练董事长。

古代著名诗人的生平介绍以及诗词的创作风格

哪位诗人啊?史上著名诗人那么多啊。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生平简介 大文豪柳宗元墓在哪里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生平简介 柳宗元生于公元773年,卒于公元819年,共享年47岁。以现在的地名来说,柳宗元的祖籍为山西永济,柳宗元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父亲曾担任侍御史等职位。 公元773年,柳宗元在长安出生。柳宗元自幼聪明伶俐,深得父母喜爱。母亲卢氏出于书香门第,柳宗元小时候深受母亲影响,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父亲在朝为官,柳宗元自幼了解朝廷的腐败无能。柳宗元九岁的时候,遭遇建中战乱,柳宗元为了躲避战争前往父亲任职的夏口。过了三年,柳宗元再一次遭受战乱,两次战争经历让柳宗元感受到社会的动荡,他希望统治者能建立清明朝廷,不让百姓遭遇颠沛流离之苦。 早年间,柳宗元的父亲柳镇到江西一带做官,柳宗元跟随父亲前往江西。这次游历使柳宗元结交了很多朋友,也让他见识了各地风土人情,培养了自己独立的人格。 柳宗元二十一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一举夺得进士得以入朝为官。不久之后父亲去世,柳宗元回家为父亲服丧。三年后,柳宗元再次进入朝廷为官。柳宗元深感朝廷的腐败和落寞,统治者政权被宦官掌握,柳宗元和王叔文等人展开了政治革新运动。结果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随后,柳宗元被贬谪到贫困的永州,虽然柳宗元官职为永州司马,却有名无实。 柳宗元在仕途上非常坎坷,后来他寄情于山水之间。每天研究文学散文和诗歌,最终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 大文豪柳宗元墓在哪里 自“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迎来了坎坷的仕途。公元805年,柳宗元遭到贬谪,到永州但热司马一职,柳宗元在永州担任司马一职已有十年。公元815年,柳宗元被朝廷召回为长安任职,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柳宗元回到了长安。 但是,受到武元衡等同僚的仇视,一直没有得到重用。随后,柳宗元又被贬谪至柳州,担任柳州刺史一职。公元819年,柳宗元在柳州病逝,享年四十七岁。 柳宗元去世后,埋葬于柳州。一年之后,柳宗元的灵柩从柳州运回至长安,但是柳宗元墓位于西安何处,还没有具体考证。柳州百姓感念柳宗元在柳州所做的贡献,修建了柳宗元纪念馆。柳宗元纪念馆位于广西柳州市柳侯公园内。根据《柳州县志》记载,人们用柳宗元的衣物修建了衣冠冢。现在,柳宗元纪念馆有柳侯祠、柳宗元衣冠冢、柑香亭三个部门组成,是为后人缅怀柳宗元而修建。柳侯祠于公元822年开始动工修建,建成后原名叫罗池庙。后来,“柳侯祠”三个大字由著名诗人郭沫若所题写,位于柳侯祠正门门额上方。门柱之上有一副对联,对联的内容为:“山水来归,黄蕉丹荔;春秋报事,福我寿民”。 清代年间,柳宗元墓用石头重新堆砌修葺,碑上题字为“唐刺史文惠侯柳公宗元之墓”。到了文革年间,柳宗元墓碑全被毁损,文革结束后,相关单位再次重修了柳宗元墓,碑文之上也由郭沫若题词为:“唐代柳宗元衣冠墓”。 柳宗元渔翁赏析解读 《渔翁》是柳宗元的诗歌代表作之一,诗人借景抒发怀才不遇之情。 《渔翁》全诗内容为: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赏析这首诗歌,就要先从创作背景来分析。当时,柳宗元和王叔文推行政治革新运动,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结果以失败而告终。柳宗元被贬谪到贫困的柳州,虽然柳宗元官职为永州司马,却有名无实。柳宗元在永州十分苦闷,他不甘仕途受阻于此,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都未来得及实现;但是,柳宗元面对这一困境,却无法走出瓶颈期,只好寄情于山水之间。在永州时,柳宗元游览永州的山山水水,借歌咏志,借景抒情。 这首《渔翁》以“渔翁”形象为创作主线,其中加入了渔翁生活和劳作环境,突出了渔翁辛劳的生活。诗句之中,诗人用了世间的先后顺序,呈现出渔翁一天的作息,从夜间到清晨,时辰的变化也带来了渔翁工作的变化。柳宗元将写景和叙事融为一体,既体现出了生活生活节奏,又突出了生活的乐趣。“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这两句是全诗篇的点睛之笔,仿佛诗人用画笔描绘出了一幅大自然水墨画。雾气朦胧的清晨,一位渔翁撑船在江面缓缓滑行,山水在水雾的装饰下,越发若隐若现,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随后,作者笔锋一转,借上联的景,抒发了自己苦中作乐的感情。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原文翻译赏析 《种树郭橐驼传》是柳宗元一篇叙事文章,以种树的郭橐驼作为故事主角,讲述他能够使树木长得高大而茂盛的方法,借以种树衍生出治理国家的道理。《种树郭橐驼传》是柳宗元写于长安为官时期,在他们实行“永贞新政”的前两年。 当时,柳宗元担任监察御史,需要当各个地方检察吏治,体察民情。柳宗元巡查期间,发现官吏扰民这一现象尤为突出,影响了百姓正常生产生活。柳宗元根据这一现象写下这篇文章,开启了“永贞革新”的先声。 长安城西的郭橐驼是一位种植花草,培育树木的专家。城内的花草树木都是郭橐驼所种植的,因此,郭橐驼在长安城有很高的名声。长安城中有以种植树木和养殖花草为生的商人,都想雇佣郭橐驼。任何花草树木只要经由郭橐驼之手,都能长得茂盛高大。有人前来询问郭橐驼种植花草树木的秘诀,郭橐驼说,自己种植树木没有什么技巧,只是按照树木本身的习性而来,不会刻意多栽培。植物也有它的生长习性和生长规律,只要遵循它的习性,不要拔苗助长,树木都会长得高大旺盛。种树和做官治民一样,百姓们在田地里耕种时,官吏们不断地在一旁督促,不停地催促百姓织布、收种。一会儿宣布集合,一会儿又要解散,百姓为了应付小吏们,根本就无暇顾及种植。 柳宗元借以种树郭橐驼的故事反映百姓们改革吏治的渴望。 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主张有哪些 在文学上,柳宗元发动了古文运动,以倡导自己在文学上的主张。当时,唐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为多为骈体文。学子们为了追求华丽的语言,常常咬文嚼字卖弄文采,常常忽略了文章最本质的内容。随后,俩人在文学上发起了一场古文运动,柳宗元和韩愈都是古文运动倡导者。 这次古文运动和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十分相似,都是一次文学史上的进步。在“复古”的口号下,文学革命爆发,主要内容就是对儒学的复兴。 先秦时代和汉朝的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质朴真实。作者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文采,不受句式和体裁限制。在文章中,可以读出先秦时代和汉朝的文化风俗和社会背景。通过散文,可以反映出人民的疾苦和现实生活。散文发展至六朝时,人们渐渐从文章内容转移到了对词藻的要求。而后,骈体文应运而生,骈文讲究对仗、对偶、文章要有音律和典故。作者们常常为了文采的华美而绞尽脑汁,忽略了文章的内容。学子们深受骈体文的影响,内容千篇一律,形式十分僵硬而单一。除此之外,散文常常华而不实,没有内容填充,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经不起仔细推敲。柳宗元和韩愈认识到骈体文的弊端,俩人在文学上一拍即合,准备发起一场古文运动,提倡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 柳宗元高举复古大旗,在社会广泛提倡儒学复兴,得到了大批拥护者。 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诗有哪些 柳宗元一生诗歌作品只有一百多首,在诗歌文豪辈出的唐代,柳宗元属于“少产量”诗人。但是,柳宗元很多诗歌传唱度很高,其中以《江雪》最为盛名。 初学儿童都会背诵这首脍炙人口的《江雪》,全内容为:千万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永州时,柳宗元游览永州的山山水水,借歌咏志,借景抒情。这首《江雪》描写了一片大雪茫茫场景,天寒地冻时节,森林之间连一只鸟都没有,路上也没有一个行人。此时,只有一位渔夫穿着蓑衣,坐在河边上垂钓。柳宗元以“孤舟蓑笠翁”来自喻自己孤苦悲凉的心境。 除此之外,柳宗元以雪来象征自己高洁的情操。这首诗歌是柳宗元的山水田园诗代表作品,虽然以描述冬天风光为主,但是却抒发了柳宗元心中苦闷之情。 《溪居》也是柳宗元的诗歌代表作。全诗内容是: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柳宗元被贬谪至永州之后,写下这首山水田园诗。诗歌的首联交代了自己来永州的原因,因为被贬官,来到了风光秀丽的永州。颔联写了诗人的农田生活,每天和农夫为邻,悠闲在山水之间。表面上看来,作者很庆幸来到永州,得以过上闲适的田园生活。实际上,柳宗元借景抒发自己愁苦之情,仕途上不得志让柳宗元苦笑朝廷的黑暗和腐败。

柳宗元生平简介及主要作品 关于柳宗元的介绍

1、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2、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理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柳宗元遗族所建柳氏民居,现位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文兴村,为国家4A级景区。

唐宋八大家柳宗元的生平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与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合称“韩柳”,与刘禹锡合称“刘柳”。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唐宋八大家柳宗元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柳宗元生平简介   柳宗元生于公元773年,卒于公元819年,共享年47岁。以现在的地名来说,柳宗元的祖籍为山西永济,柳宗元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父亲曾担任侍御史等职位。   公元773年,柳宗元在长安出生。柳宗元自幼聪明伶俐,深得父母喜爱。母亲卢氏出于书香门第,柳宗元小时候深受母亲影响,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 兴趣 。因为父亲在朝为官,柳宗元自幼了解朝廷的腐败无能。柳宗元九岁的时候,遭遇建中战乱,柳宗元为了躲避战争前往父亲任职的夏口。过了三年,柳宗元再一次遭受战乱,两次战争经历让柳宗元感受到社会的动荡,他希望统治者能建立 清明 朝廷,不让百姓遭遇颠沛流离之苦。   早年间,柳宗元的父亲柳镇到江西一带做官,柳宗元跟随父亲前往江西。这次游历使柳宗元结交了很多朋友,也让他见识了各地风土人情,培养了自己独立的人格。   柳宗元二十一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一举夺得进士得以入朝为官。不久之后父亲去世,柳宗元回家为父亲服丧。三年后,柳宗元再次进入朝廷为官。柳宗元深感朝廷的腐败和落寞,统治者政权被宦官掌握,柳宗元和王叔文等人展开了 政治 革新运动。结果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随后,柳宗元被贬谪到贫困的永州,虽然柳宗元官职为永州司马,却有名无实。   柳宗元在仕途上非常坎坷,后来他寄情于山水之间。每天研究文学散文和诗歌,最终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   柳宗元擅长于写什么   柳宗元是著名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最擅长写的还是散文体裁。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游记散文《永州八记》和叙事散文《捕蛇者说》。以《永州八记》为例,这是柳宗元最负盛名的山水游记散文,因此柳宗元也被称为“游记之祖”。   《永州八记》不只是单纯的描写景色,柳宗元借以美景,抒发了内心深远的感情。他给山水景色赋予了生机,读他的游记作品,仿佛置身于其中。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最负盛名的山水游记,也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在《小石潭记》中,柳宗元以描绘小石潭周边的景色为主,突出了小石潭清澈、幽静的环境。柳宗元用了大量生动的语句来描绘小石潭,反衬出作者闲适的心情,抒发了柳宗元热爱山水,热爱大 自然 的思想感情。在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散文中,也有借美景抒发苦闷之情,他将志向寄托于山水,从侧面体现大自然之美。   《捕蛇者说》是柳宗元叙事散文中一篇代表作品。柳宗元讲述了柳州一带捕蛇者的悲惨命运,他们祖祖辈辈以捕蛇为生,捕蛇者的祖父和父亲被蛇咬死,深知捕蛇危险的捕蛇者们依然依靠捕蛇来维持生计。在文中,柳宗元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展现了捕蛇者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国家苛捐杂税的残酷严苛。   柳宗元的散文语言精练简短,多用短句使文章节奏明快;除此之外,柳宗元擅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让文章生动有趣。   柳宗元永贞革新   柳宗元永贞革新是指柳宗元参与了永贞革新,王叔文在唐肃宗的支持下发动永贞革新。当时的柳宗元善于写诗写文章,在当时的文人圈很有名气。王叔文很欣赏柳宗元,请他一起参与永贞革新,并允诺事成后给与柳宗元宰相的官职。   柳宗元对于永贞革新具有两方面的看法。一方面,柳宗元是一个爱国文人,他看到国家的千疮百孔,看到百姓民不聊生,他也希望能够改革国家。但是另一方面,他也知道改革所面对的压力是很大。宦官势力和藩镇势力是很强大的。   最终在王叔文的劝导下,柳宗元参与了永贞革新。柳宗元以自己的才气,写出了多篇点评时政的文章,并向朝廷提出了相关的 意见 。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非常积极,得到了唐肃宗的欣赏,被提拔进朝廷中枢。   柳宗元毕竟是个文人,虽然柳宗元也在朝廷任职,但是他只是一个年轻的政治家。而当时的唐朝中,京师有宦官势力,地方上有藩镇势力,各种势力交错,柳宗元没有注意到实际,而是以理想的方式进行改革,最终失败。   柳宗元永贞改革失败了,在唐肃宗被废以后,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司马。柳州远离京都长安,柳州是边荒之地。柳宗元在柳州任职的时候,写了很多诗词。在这些诗词中,他阐述了自己的政治理念,虽然失败了,但是柳宗元并没有心灰意冷,他的诗词隐约透露着改革终会出现的意思。 猜你喜欢: 1. 柳宗元有什么称号 2. 唐宋八大家柳宗元哪个朝代的 3. 唐宋八大家柳宗元世称什么 4. 柳宗元的作品有哪些 5.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

柳宗元的生平事迹

  早年生活  柳宗元的祖籍是河东郡(河东柳氏与河东薛氏、河东裴氏并称“河东三著姓”),祖上世代为官(七世祖柳庆为北魏侍中,封济阴公。柳宗元的堂高伯祖柳奭曾为宰相,曾祖父柳从裕、祖父柳察躬都做过县令)。其父柳镇曾任侍御史等职。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属范阳卢氏,祖上世代为官。柳宗元只有两个妹妹。  773年,柳宗元生出生于京城长安。四岁时,母亲卢氏和他住在京西庄园里,母亲的启蒙教育使柳宗元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柳宗元的幼年在长安度过,因此对朝廷的腐败无能、社会的危机与动荡有所见闻和感受。(九岁时遭遇建中之乱,建中四年,柳宗元为避战乱来到父亲的任所夏口。年仅12岁的柳宗元在这时也亲历了藩镇割据的战火) 公元785年(贞元元年),柳镇到江西做官。柳宗元随父亲宦游,直接接触到社会,增长了见识。他参与社交,结友纳朋,并受到人们的重视。不久,他回到了长安。 父亲柳镇长期任职于府、县,对现实社会情况有所了解,并养成了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刚直不阿的品德。能诗善文的父亲和信佛的母亲为他后来“统合儒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少年成才  792年,柳宗元被选为乡贡,得以参加进士科考试。793年,21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名声大振。不久,柳宗元的父亲柳镇去世,柳宗元在家守丧。796年,柳宗元被安排到秘书省任校书郎。798年,26岁的柳宗元参加了博学宏词科考试,并中榜,授集贤殿书院正字(官阶从九品上)。801年,柳宗元被任命为蓝田尉(正六品)。803年十月,柳宗元被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革新期间  805年(贞元二十一年)1月26日,唐德宗驾崩,皇太子李诵继位,改元永贞,即顺宗。顺宗即位后,重用王伾、王叔文等人。柳宗元由于与王叔文等政见相同,也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掌管礼仪、享祭和贡举。(此时,在王叔文周围还有许多相同政见的政治人物,包括韩泰、韩晔、刘禹锡、陈谏、凌准、程异、陆质、吕温、李景俭、房启等人,他们形成了一个政治集团)。王叔文等掌管朝政后,积极推行革新,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永贞革新。 (主要采取的革新措施有,抑制藩镇势力,加强中央的权力;废除宫市,罢黜雕坊、鹘坊、鹞坊、狗坊、鹰坊的宦官(称为五坊小儿);贬斥贪官污吏;整顿税收,废除地方官吏和地方盐铁使的额外进奉,并试图收回在宦官和藩镇手中的兵权。)随着顺宗的病情加重,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朝臣联合外藩联合反对改革派向朝廷施加压力,要其引退。  805年(永贞元年)4月,宦官俱文珍、刘光琦、薛盈珍等立广陵郡王李淳为太子,改名李纯。5月,王叔文被削翰林学士一职。7月,宦官,大臣请太子监国。同月,王叔文因母丧回家守丧。八月五日,顺宗被迫禅让帝位给太子李纯,史称“永贞内禅”。李纯即位,即宪宗。宪宗一即位就打击以王叔文和王伾为首的政治集团。8月6日,贬王叔文为渝州司户,王伾为开州司马,王伾到任不久后病死,王叔文不久也被赐死。永贞革新宣告失败,前后共180多天。  左迁永柳  永贞革新失败后,9月,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11月,在赴任途中,柳宗元被加贬为永州司马。 (王叔文政治集团的其他人也被贬为远州的司马,后称“二王八司马”。)到职后的柳宗元暂居在龙兴寺。经过半年,柳宗元的母亲因病去世。  815年,柳宗元离开永州,生活在永州的10年中,柳宗元在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进行钻研,并游历永州山水,结交当地士子和闲人,他写下《永州八记》(《柳河东全集》的540多篇诗文中有317篇创作于永州)。  815年(元和十年)1月, 柳宗元接到诏书,要他立即回京。2月,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柳宗元回到了长安。在长安,柳宗元没有受到重用,由于武元衡等人的仇视,不同意重新启用。3月14日,柳宗元被改贬为柳州刺史。 3月底,柳宗元从长安出发,赴柳州,六月二七日抵达。819年(元和十四年),宪宗实行大赦,宪宗在裴度的说服下,敕召柳宗元回京。十一月初八,柳宗元在柳州因病去世。享年47岁。

柳宗元的生平简介

朋友你好:译文: 柳宗元小时候,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尤其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构思落笔成文,可与古人相匹敌。精心削减,缜密细致,璀璨如同珍珠和贝壳。在当时文林同辈都推崇他。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第,又应考中宏辞科,被授予校书郎、蓝田(今陕西)县尉的职务。贞元十九年(803),柳宗元任监察御史。  唐顺宗即帝位后,王叔文、韦执谊掌权用事,特别看重任用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吕温悄悄地引入禁宫之中,和他们商议大事。柳宗元又转为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想让他当大官,但恰逢任职不久,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便和七名同辈一起都被贬谪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宝庆)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柳宗元既遭贬逐,在南蛮瘴疠的地方,身处崎岖阻塞的环境,内怀骚人抑郁的情怀,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行走文章。作骚体文章十多篇,阅览的人都为之感动凄侧哀婉。  元和十年(815),柳宗元按旧例被移作柳州(今属广西)刺史。那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所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绝域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为永别。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于是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却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收。柳宗元到了柳州,便革掉这种风俗。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长江至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为成名士。柳宗元著述很多,名声震动当时,那时他的号是“柳州”。著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819)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子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行不?希望能帮你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