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

阅读 / 问答 / 标签

艺术美的主要特征有哪些美学原理简答题

  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也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物化为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因此,艺术美的主要特征便集中表现为: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一)艺术美的形象性   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性。或者换句话说,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所谓形象性,是指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生动、具体、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艺术形象。普列汉诺夫曾经讲过,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的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这就是艺术的最主要的特点”。各个具体的艺术门类,它们所塑造的形象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等塑造视觉形象,音乐塑造听觉形象,戏剧、影视塑造综合形象,语言艺术塑造不能直接感受到的文学形象等。但无论如何,形象性是任何艺术种类都不可缺少的,是艺术美的基本特征。   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美应当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二者有机统一,才能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19世纪末叶,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应邀为去世的大文豪巴尔扎克创作雕像,罗丹为此亲自到巴尔扎克的故乡采访,翻阅了大量有关资料,甚至专程去找当年为巴尔扎克制衣的裁缝,经过这样艰苦的创作准备,罗丹终于有了创作的冲动和灵感,选择了巴尔扎克在深夜穿着睡袍写作的形象作为雕像的外形轮廓,摈弃了一切细枝末节,将大文豪的手和脚都掩盖在长袍之中,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雕像的头部,尤其是巴尔扎克那双炯炯有神、气宇不凡的眼睛,突出表现了这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众不同的气质。罗丹的《巴尔扎克像》以朴实、简洁的艺术手法,来突出这位大文豪内在的精神气质,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真正在形似的基础上达到了神似的高峰,使这座雕像成为世界名作。   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综观中外艺术宝库中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共性,从而使得艺术美具有不朽的生命力。艺术美中这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最集中地体现为艺术典型。所谓艺术典型,就是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个性和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例如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这一艺术形象,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阿Q这个人物身上,不仅具有活生生的个性,还有反映他所处的特定时代整个民族的国民性特点。在阿Q这个典型人物形象面前,任何人都不可能无动于衷,他会使人震惊,使人猛醒。   (二)艺术美的主体性   艺术美还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主体性。如前所述,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美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毫无疑问,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生活并反映现实生活,但是,这种反映绝不是简单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所以,主体性作为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不但体现在艺术创作上,而且体现在艺术欣赏中。   一方面,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特点。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创作更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对于艺术创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艺术创作的主体性,集中体现在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艺术家面对大千世界浩瀚的生活素材,必须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并且将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愿望、理想等等主观因素“物化”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之中。正是艺术创作的这种能动性,使得每一件艺术作品必然打上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的烙印。艺术创作更具有独创性的特点,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应当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或许这正是艺术生产的产品和物质生产的产品二者之间最根本的区别特征。每一件优秀的作品,总是凝聚着艺术家个人的主观色彩和独特的艺术追求,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创作风格和艺术个性,具有强烈的创造性与创新性特色。由于艺术的独创性,甚至面对同一个题材,作家艺术家们也完全可以创作出不同的作品来。20世纪20年代,朱自清和俞平伯两位散文家同游秦淮河之后,各自写出一篇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两篇散文不但取材范围相同,时间地点相同,甚至命题也完全相同,但这两篇散文却有各自鲜明的艺术特色,都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名篇。正是由于两位作家面对同一景物时,由于不同主体的审美感受不同,艺术风格上的追求不同,才使得这两篇打上了创作主体烙印的散文具有了各自不同的艺术特色。   另一方面。艺术欣赏也具有主体性特点。美感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既有社会功利性,又有个人直觉性,具有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尤其是艺术鉴赏,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由于欣赏者的生活经验与人生阅历不同,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不同,使得审美感受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差异,使艺术欣赏也打上了欣赏主体的烙印。正因为如此,西方人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经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   (三)艺术美的审美性   艺术美的第三个基本特征就是审美性。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正是这两点,使得艺术品和其他一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也使得艺术美与自然美区分开来。   艺术美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它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更加典型,能够更加充分地满足人的审美需求。艺术美注重形式,但并不脱离内容,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有机统一。艺术贵在创新,随着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然而,不管怎么变化,艺术的形式美都不能脱离艺术的内容美,因为艺术的形式美正在于它鲜明生动地体现出内容。就拿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来讲,这座历时15年、耗资巨大的建筑,设计十分独特,刻意追求造型美和形式美。它远看像是一支迎风扬帆的船队,近看又像一组巨大的贝壳,从空中飞机上望下去又像是一朵巨大的白荷花,真是具有独特的形式美和别具匠心的造型美。与此同时,作为当代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悉尼歌剧院又体现出具有当代色彩的建筑理念,成为著名的环境艺术或有机建筑的典型作品。它的设计师、丹麦建筑学家伍重认为,现代建筑应当从属于自然环境,推崇“有机建筑”理论,认为建筑应与周围环境有机融合在一起,仿佛是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的一样。在海滩上设计建造悉尼歌剧院,不管像帆船、贝壳,还是白莲花,都与大海的万顷波涛融为一体,展现出“有机建筑”的魅力。悉尼歌剧院这个例子充分证明,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有机统一。   与此同时,艺术美的审美性又体现为真、善、美的结晶。艺术美之所以高于现实美,正是由于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艺术作品中了。艺术中的“真”并不等于生活真实,而是需要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通过提炼和加工,使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也就是“化真为美”。艺术中的“善”更不是什么道德说教,而是要通过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来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也就是“化善为美”。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并不拘泥于生活中真实发生过的冰海沉船事件,而是将在巨型游轮上邂逅的一对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作为主要线索,重点表现在即将沉船之时,男主人公将生的希望留给了恋人,自己却不幸遇难的故事。这部影片正是通过爱情片与灾难片的结合,并且充分运用了现代高科技的成果,努力打动人们的心灵深处对于真善美的渴求,从而在全世界赢得了亿万观众,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收益。显而易见,艺术的审美性是艺术作品具有巨大魅力的根源。   经过长期的人类艺术活动实践,人类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丰富无比的艺术作品。中外许多美学家、艺术理论家等都对艺术进行过体裁和分类研究,根据当时的艺术实践,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分类原则或具体分类,如中国古代文论《毛诗序》对中国古典艺术区分为诗、歌、舞三种不同艺术种类,古希腊亚理斯多德根据艺术的媒介、对象、方式的不同区分了绘画与音乐、悲剧与喜剧、史诗与戏剧等。到近现代,艺术分类理论已较为成熟,形成了从不同方面、为不同目的的艺术分类体系。我们认为,从本质上讲,艺术作品就是以物态化的方式传达出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因此,根据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应当把艺术形态的物质存在方式与审美意识物态化的内容特征作为根本的依。据此我们可以将艺术分为五大类别:即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实用工艺)、表情艺术(音乐、舞蹈)、文学艺术(诗歌、散文、小说)、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

美学原理2023章节测试答案

美学原理2023章节测试答案_美学原理超星尔雅答案不知如何解决,为此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美学原理2023章节测试答案_美学原理超星尔雅答案解决办法,感兴趣的快来看看吧。美学原理2023章节测试答案_美学原理超星尔雅答案1.1美学历史及20世纪中国美学概况1、【单选题】首次提出美学一词是在()年。A、1850年B、1750年C、1900年D、1050年我的答案:B2、【单选题】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这是()的名言A、宗白华B、朱光潜C、丰子恺D、蔡元培我的答案:A3、【单选题】朱光潜的美学著作中影响最大的一本是()A、《西方美学史》B、《诗论》C、《文艺对话录》D、美学原理》我的答案:C4、【多选题】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较大的包括()A、梁启超B、王国维C、康有为D、蔡元培我的答案:ABD5、【判断题】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的哲学家。我的答案:6、【判断题】美学大讨论的主题是美的本质。我的答案:1.2美学研究的对象及学科性质1、【单选题】国内美学界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A、美B、艺术C、美感D、审美活动我的答案:D2、【单选题】现代形态美学体系的重要标志是()A、学术精神B、文化大综合C、历史主义D、理性主义我的答案:B3、【多选题】美学学科的性质是()A、人文学科B、理论学科C、交叉学科D、成熟的学科我的答案:ABC4、【多选题】美学的特点是()A、美学和每个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B、美学和人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C、美学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D、美学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的答案:BC5、【判断题】美学是审美意识。()我的答案:X6、【判断题】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但审美活动不限于艺术活动我的答案:1.3为什么与如何学习美学1、【单选题】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本《美学概论》的作者是()A、冯友兰B、张岱年C、王朝闻D、王夫之我的答案:2、【多选题】学习美学的主要目的是()A、学习美学可完善自身人格修养B、学习美学可增加自身的魅力C、学习美学可完善自身理论修养D、学习美学可实现人生目标我的答案:AC3、【多选题】美学的学习方法()A、立足于中国文化B、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C、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D、注重美学和人生的联系我的答案:ABCD4、【判断题】学习美学的必要性是由美学的学科性质和人的本性决定的。我的答案:5、【判断题】写意与儒家美学有密切联系。我的答案:X6、【判断题】写意就是虚拟。我的答案:X2.1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1、【单选题】狭义的美是()A、古希腊式的美B、包括一切审美对象的美C、完整美D、崇高美

改革开放后第一本美学原理的教材《美学概论》是由谁主编的()

改革开放后第一本美学原理的教材《美学概论》是由谁主编的() A.朱光潜 B.周扬 C.李泽厚 D.王朝闻 正确答案:D

美学原理论述题什么是科学美

  科学美:  指科学领域里存在的美。科学美是一种美的形态,它同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技术美相并列,并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美与技术美的关系尤为密切,人们常将它们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称之为科技美。科技美属于广义的社会美之列。

尔雅美学原理是属于人文社科类还是艺术类的??

在我国,美学属于哲学的二级学科。尔雅美学原理属于美学,所以属于哲学,哲学又属于人文社科,所以尔雅美学原理是人文社科类。

美学原理审美意象是一种物理的存在对吗

审美意象不是一种物理的实在,也不是一个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也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情景相融的世界

美学原理为什么美感有社会性

审美活动不是生物性的活动,而是社会文化活动,所以美和美感具有社会性。但是美和美感所以具有社会性并不是因为自然物本身具有社会性,而是由于下面两个原因:第一,审美主体都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第二,任何审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和中进行的。

四羊方尊动静结合的美学原理是什么?

动静结合  在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中,有不少器物以其独特的造型而引人注目,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它的造型以动静结合,寓雄奇于秀美之间,可谓巧夺天工。  浑然一体  尊的四肩、腹部及圈足设计成四个大卷角羊,增加了变化,在宁静中突出威严的感觉。方尊的边角及每一面的中心线的合范处都是长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同时也用以改善器物边角的单调感,增强了造型的气势。  羊角是事先铸成后配置在羊头的陶范内,再合范浇铸的,因为技艺高明,才使全器有浑然一体的感觉。   四羊方尊  (商朝)  通高58.3厘米  1938年湖南省宁乡县出土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商代方尊的代表  铜尊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是一种饮酒用具。这件四羊方尊是我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重达34公斤,加上它独一无二的造型,理当进入文物精品之宝库。   【注音】:sì yáng fāng zūn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藏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颈饰口沿外侈,每边边长为52.4厘米,其边长几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四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圈足上,承担着尊体的重量。羊的前胸及颈背部饰鳞纹,两侧饰有美丽的长冠凤纹,圈足上是夔纹。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全体饰有细雷纹。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线合范处均设计成长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  据考古学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融会贯通、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恰到好处,以异常高超的铸造工艺制成。在商代的青铜方尊中,此器形体的端庄典雅是无与伦比的。此尊造型简洁、优美雄奇,寓动于静。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四羊方尊的出土地湖南宁乡,由于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出土了大批的青铜器,其出土青铜器被称为"宁乡青铜器群"。四羊方尊便是"宁乡青铜器群"的代表,也是宁乡出土最早的青铜器。 这些青铜器绝大多数与殷墟出土的青铜器特征一致。四羊方尊从造型与铸造特征方面考古学者认为是典型的商代青铜器,但出土地湖南当时是“荒蛮服地”如何会出土如此精美的商代青铜器?一般认为商文化南界到淮河流域。有些专家推测宁乡一带可能是商朝的一个方国;有人怀疑是后来带入湖南地域的,但是此类说法均缺乏相关的证据。  “尊”是一种盛酒器。尊一般为圆形、鼓腹、大口,也有少数方形尊。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尊”,常与“彝”并称成组的青铜礼器,此类器物主要流行于商周时期,基本造型是侈口、高颈,圆腹或方腹、圈足较高。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尊的铸造盛期。以四羊方尊式的方形尊和觚式尊,共同特点是在器表的合范处多饰有凸起的棱脊,且通身雕满了精密繁缛的云雷纹、兽面纹、蕉叶纹,整个器物给人以雄浑厚重之感。   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  类似像四羊方尊这样的商周时期青铜器大多属于国家文物,市场上不许流通。  德如羔羊——四羊方尊的文化解读  湖南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中,以羊为造型的器物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制作几近完美,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著名的四羊方尊。四羊方尊被认为中国青铜铸造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这件器物被认为是传统泥范法铸制的巅峰之作,由于这件杰作达到的水平令人难以置信,一度被误以为采取了新的铸造工艺。  羊成为青铜重器着力表现的对象,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  首先,羊在祭祀礼仪中的地位仅次于牛,商代国都所在的河南安阳小屯发现大量祭祀坑,最多的就是牛、羊、犬,商王武丁时期的一条有关商王室对武丁祭祀的材料中提到“卜用百犬、百羊”,另一条材料中提到“十五羊”、“五十羊”,可见羊作为祭祀的牺牲用量很大。  羊的个性也使之成为人们喜爱的对象。先秦时期,人们对羊的个性有两个归纳:善良知礼;外柔内刚。羊“跪乳”的习性,被视为善良知礼,甚至被后世演绎为了孝敬父母的典范;外柔内刚也被引申出许多神圣的秉性,传说的始祖皋陶敬羊,《诗经u2022召南》中也有“文王之政,廉直,德如羔羊”的说法,中国古代一种独角怪兽獬豸也被认为与羊有关,能看出人是否有罪,能分辨是非曲直。因此,后世以独角兽表示法律与公正。  羊最通俗或民间化的象征意义便是“吉祥”,至少从汉代开始,羊就与吉祥联系在一起,汉代瓦当、铜镜等铭刻中多见“宜侯王 大吉羊(祥)”,吉祥有时直接写成“吉羊”,在这里,羊与祥不仅仅是字的通假,而是羊身上被赋予的上述种种秉性使然。  羊是带角的动物。角是许多民族尤其是原始民族崇拜之物,人类创造的神里许多带角,如中国古代战神蚩尤就是著名的带角的神与祖先。  甲骨文中的羌字,字形即为人头上戴羊角,世界各原始民族习见用羊角、牛角、鹿角为饰物,其含义有:  1、最早头上戴角、身披兽皮是为了狩猎时诱惑野兽的需要;  2、氏族节庆日,参加舞蹈的人头上戴双角或有角假面;  3、阶级分化后,部落酋长、显贵才戴羊角,有表示权力与尊荣之意;  4、巫师礼神作法戴羊角帽;  5、氏族崇拜的神也有角。  羊在甲骨文中约有四十余种字形,字形最明显的共同特征便是突出双角。  古人有“水之精为玉,土之精为羊”的说法,羊是各种艺术形式着力表现的对象。新石器时代有陶塑的羊,安阳殷墟商代妇好墓、山西曲沃北赵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晋侯夫人墓出土有玉羊、东汉有百戏吉祥画像石、东晋瓷器中有羊首壶。清代喜欢用三羊组成工艺品,意寓“三羊(阳)开泰”。  《易》中称羊者有三卦:〈兑〉为羊、〈夬〉中九四有“牵羊悔亡”、〈归妹〉上六有“士刲羊,无血。”羊在易学家的研究中被借为“阳”的象征符号。夏历正月为泰卦,六十四卦中,“泰”属三阳,“正月泰卦,三阳生于下,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此外,三阳在易卦中是初九、九二、九三爻,同属“阳”。故历来以“三阳开泰”为一年开头的吉祥语,有万物更新的象征意义。羊也是“和”文化的象征,古有“钟律和则玉羊见”的传说。因羊与阳在古音中同音可通假,加上羊形象可爱,性情柔中有刚,故人们以“羊”作“阳”的代号与具象符号,民间的绘画作品中,也用羊来表现“三阳开泰”、 九羊启泰的主题。  广州著名的五羊传说很美丽,值得注意的是故事中把五羊与五谷联系在一起,晋裴渊《广州记》“五羊衔谷萃于楚庭”,也许包含了一些今天无法穷究的古老文化密码。  有意思的是,羊在许多文化背景中都充当过特别角色,不同文化中,羊的象征意义有不同也有相似的地方。西方的传统中,山羊角是“太阳”,牛角是“月亮”,太阳说与中国古代“三羊(阳)开泰”演绎的羊与太阳的联系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地中海文明中,头胎羔羊(或称为圣约翰的羔羊),被视为春天胜利的象征。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各类场合中,小羔羊是祭献的牺牲,尤其是“神的羔羊”包括羔羊的血,有救世、驱邪的象征意义,原始的基督教教义甚至指基督为羔羊,约翰对耶稣就说过“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的罪孽”。犹太教中用两只公山羊作“赎罪祭”,就是人们常说的“替罪羊”。  湖南出土的以四羊方尊为代表的着力表现羊的青铜器,一方面保留了原始的图腾崇拜,又有替代羊作为牺牲献祭给神明的意思,同时还包含了对羊等家畜养殖兴旺的期盼,也可能萌芽了后世关于羊的种种观念。对于当年羊尊的所有者来说,不是一件不能说话的器物,而是自己及其家国之希望所系。

关于美学原理:审美发生的五个观点;代表人物;主要内容;合理之处及缺陷?

1. “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这种观点认为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摹仿。“摹仿说”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因为它作为人类早期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这种说法只触及了事物的表面,而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未能说明审美发生的根本原因。 2. “生物本能说”的代表人物是达尔文和弗洛伊德等人。这种观点认为,人类审美源于吸引异性与人的本能,一切审美与艺术创造都源于人最重要的生物本能,即性本能。这种观点强调了审美发生中的心理因素,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这种观点把人只作为一种动物或事物来看待,过分强调了人的生物本能,特别是性本能的作用,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本质,因而显得片面和牵强。 3. “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因此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这种观点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这种观点肯定了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并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具有超功利性等特性。但是,这种观点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的,它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来解释审美发生的根源,所以未能揭开审美发生的真正奥秘。 4. 巫术与图腾崇拜说:19世纪末,尤其是20世纪以来,审美发生与审美发生的“巫术与图腾崇拜说”成为西方在审美发生与审美发生问题上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巫术说认为,神话、歌舞等在内的原始人类文化现象都是巫术仪式或巫术习俗的组成部分,因而原始艺术最早是作为一种巫术手段,为保证原始人狩猎成功而举行的巫术仪式。巫术说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和他的《原始文化》,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和他的名著《金枝》。图腾崇拜说认为,人类审美发生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活动。所谓“图腾”(totem),就是被远古人类看作是一个氏族的标志或象征的某种动物、植物或自然现象。图腾崇拜是人类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现象之一,是人类社会早期一种混沌未分的文化形态。图腾崇拜说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是美国著名美学家托马斯。我们认为,人类审美与审美发生最初确实是与巫术和图腾崇拜有密切联系的。但审美与审美发生于巫术和图腾崇拜的理论又不十分正确,因为原始时代的巫术活动是直接和当时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原始文化的图腾歌舞、巫术礼仪曾经延续了一个非常长的历史时期,这些原始艺术虽然具有很强的巫术动机或目的,但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活动。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和人类早期认识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人们无法把握自身,更无法支配自然界,于是原始人便寄托于巫术,使得巫术与原始社会的日常生活与生产劳动都有了密切的联系。因此,关于审美发生尽管有上述种种说法,但最终还是应当归结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5. 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认为,审美与审美发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自从19世纪末叶以来,在欧洲大陆的民族学家和艺术史学家中就广为流传审美发生于劳动的理论,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是俄国的普列汉诺夫和他的《没有地址的信》。这种观点在我国学术界与文艺理论界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至今仍有较大影响。我们认为,劳动创造了人,也为审美的发生与审美发生提供了前提;在生产劳动实践中,人类各种感觉器官与感觉能力也不断发达,人开始有能力进行愈来愈复杂的活动,完成了一个异常漫长的自然身心的“人化”过程,形成了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其中包括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但是,虽然物质生产劳动是审美发生的最根本原因,审美发生却不能简单地完全归结为劳动。从劳动到艺术的诞生。曾经经过了巫术礼仪、图腾歌舞等中介,并且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阶段,最后才诞生了纯粹审美意义上的艺术。从艺术发生学的观点来看,生产劳动是审美发生与审美发生的根本原因。但是,审美发生与审美发生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很可能是多因的,而并非单因的;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艺术是人类创造的特定精神文化现象,我们应当从多个方面,从更加广泛深入的层面去考察和探究它的根源。

2019年超星尔雅《美学原理》课后作业答案

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第六题:第七题:扩展资料这部分内容主要考察的是《美学原理》的知识点:《美学原理》为《美学》的一部分,《美学》克罗齐的第一部著作,它所讨论的不仅是普通的美学问题,尤其是美学在整个哲学中的地位,审美活动与其他心灵活动的分别与关系。克罗齐认为哲学自有一个系统,美学在这个系统里只是一个方面。继《美学》之后的三部书:《逻辑学》、《实践活动的哲学》、《历史学》,表现了克罗齐所谓的“心灵的哲学“的全貌。后来的这三部书的要义都已在《美学》里约略提及,所以《美学》这部书含有他的全部哲学雏形。《美学》分“原理“和“历史“两部分。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在1750年首次提出美学概念,认为需要在哲学体系中给艺术一个恰当的位置,于是建立了一门学科研究感性的认识,并称其为“Aesthetic”(感性学),也就是美学。美学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美学属哲学二级学科,需要扎实的哲学功底与艺术涵养,它既是一门思辨的学科,又是一门感性的学科。美学与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等有着紧密联系。

红花虽好还要绿叶衬的美学原理是什么

其美学原理是:红绿两色在一起,会使红的更红,绿的更绿,双方的色彩都会得到加强,造成一种明丽鲜艳的效果. 生活中所说的“红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的含义是:一个人本领再大,成绩再多,也离不开周围的人对他的帮助.

美学原理新编:论什么是美的本质?

美学问题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高层次的问题,当然有必要研究和继承人类美学思想的成果,但研究总是为了让生活更具有自觉性更美好,因此联系生活的实际去理解是一种积极的研究方式。人的生活或者活动,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的审美无疑属于人类认识世界的范畴,所以审美不仅使人“赏心悦目”,本质上也是对于自己面对的外部环境的一种判别。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美的东西总是有益的东西,而丑的东西往往包含找有害的因素。比如,对于人体的美的欣赏,实际上与很多的动物的本能一样,内含着健康因素的选择;又比如,人们为什么对于青山绿水产生美感,因为有山有水的地方基本都存在着宜人的气候,而荒原一般都不会具有这样的气候;再比如,鲜花为什么会给人以美感?鲜花总是出现在适合于人生存的环境里。总之,人的审美能力不仅是一种人的本能(动物也有“审美”),而且包含了精神的作用,但在本质上仍然是人对于世界的认识活动。

美学原理中的实证经验是什么

是实证经验科学的哲学思维,美学的哲学思维性质。审美形态的历史性,首先表现为审美形态是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的产物,其次表现为审美形态的具体内涵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的。中国早期的审美形态实质是诗性与音乐性的;西方早期的审美形态实质是戏剧性与雕塑性的。中国的审美文化则具有世俗化的特征,与宗教并不官切。审美形态与哲学:西方在总体上审美形态的形成、发展受到哲学思想变迁的制约与影响;中国人生哲学千年不变,中和思想,在哲学上是一种本体论,同时也是一种审美理想,还是一种最基本的审美形态。

人物美的三个层面是什么?美学原理

你是体院的吧?

朱立元主编《美学》和马工程《美学原理》区别

上班阳了算工伤吗打开App方折竹方折竹自然 规律 平静 绵长美学原理书:《美学原理》,马工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美学》,朱立元,高等教育出版社《现代美学体系》,叶朗,北京大学出版社《美学导论》,张法,人大出版社《美学四讲》,李泽厚,安徽文艺出版社《判断力批判》(上、下),康德,商务印书馆《美学》(第1-3卷),黑格尔,商务印书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商务印书馆西方美学:《西方美学史》,朱光潜,人民文学出版社《西方美学通史》(七卷),蒋孔阳、朱立元,上海文艺出版社《艺术的故事》,贡布里希中国美学:《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上海人民出版社《美的历程》,李泽厚,安徽文艺出版社《美学散步》,宗白华,上海人民出版社其他:《美是自由的象征》,高尔泰,人民文学出版社——————————如有不足,请知友们多多指教~2021-02-03 发布u200b1 人喜欢转发u200b1评论 1写评论App 内打开

急求~!美学原理试题:结合优秀艺术作品谈谈你对美的本质的理解..大约五百到一千字..谢了

...又考试吧

用美学原理分析,《蒙娜丽莎》为何成名画

要是美学原理 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学习美学原理之后,谈谈你对“美是什么的看法”不少于300字?

美学原理是研究美的本质和规律的学科,而美则是一种主观感受,因此对于“美是什么”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在我看来,美是一种感性的体验,是人类对于外界事物的一种情感反应。首先,美是一种主观感受。每个人对于美的感受都是不同的,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审美观念等都不同,导致了对于美的认知和感受也不同。比如,有些人认为自然风光最美,而有些人则认为人工建筑更美。因此,美是一种主观感受,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其次,美是一种感性的体验。美并不是通过理性思考得出的结论,而是一种感性的体验。当我们看到一幅画、听到一首歌或者欣赏一座建筑时,我们会产生一种情感反应,这种情感反应就是美的体验。这种感性的体验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真正感受到。最后,美是一种文化现象。美的认知和感受是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人们对于美的认知和感受也不同。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中庸之道”,认为过分追求个性和张扬是不美的,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性和创新。因此,美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美的认知和感受产生影响。综上所述,美是一种主观感受、感性的体验和文化现象。每个人对于美的认知和感受都是不同的,这是由于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审美观念等因素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审美观点,不要将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他人。

《美学原理》艺术美学的历史任务是什么?

美学的任务:1)促进生活审美化 探索和帮助人们理解审美活动与美 ;2)指导审美实践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简述下美学原理中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

黑格尔认为宗教,艺术,哲学都是绝对精神的表现,根据他提出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把艺术分成3个类型,第一个是象征型艺术,代表是东方艺术,是艺术的原始阶段,代表是形式大于内容。第二个是古典型艺术,是艺术的成熟阶段,客服了象征性艺术的双重缺陷,代表是希腊艺术,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艺术最完整的阶段第三个是浪漫型艺术,这个阶段艺术走向解体,主要特征是内容大于形式,艺术开始走向终结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产生式由于艺术表现绝对精神的缺陷

《美学原理》中美感的定义是什么

我学到的版本是 刘叔成、夏之放、楼惜勇等人著 的。在里面谈到美感的定义如下:美感具有广狭两种含义。狭义的美感,是指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某一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具体感受,即审美感受;广义的美感,又称审美意识,指的是审美主体反映美的各种意识形式,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体验、审美理想、审美观念等等所共同组成的意识系统。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感的若干代表性观点有以下七个:柏拉图的迷狂状态下的神灵依附说、夏夫兹伯里的内在感官说、康德的先天的共同感觉力说、立普斯的移情说、布洛的心里距离说、博克的生理快感说、费尔巴哈的镜子映照说。美感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观照。一个对象能引起人们的美感,并不仅仅是由于对象的某些自然属性的特征,也不是由于虚无缥缈的观念,而是由于人们从对象的可感形态中看到了自己的本质力量,看到了与自己的创造性的生活相联系的东西。

美学原理选修课学什么

美学一门是在现代性进程中从哲学分化出来的人文学科。美学原理或美学概论是美学学科家族中最基础的理论学科,它既不同于美学史、艺术美学等其他美学分支学科,更有别于美术学、艺术学及任何单纯的文学或艺术理论。简言之,美学原理是一门以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为理论资源,研究和理解人类审美意识发生,审美活动的本质、特征、种类、范畴与功能等一般问题的人文学科。

美学原理论述题什么是科学美?它与自然美有什么关系?

定义:科学美感是指具有科学美的事物作用于审美者,在其内心世界激起欢乐和愉悦等特殊心理感受。关系:从根本上说,自然美和科学美二者皆为对自然事物或现象的审美。①自然美是指自然物或现象的外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形式美,它是人化自然的产物。②科学美是自然界本身内在规律美在科学理论上的反映,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上的对象化,人类精神自由的集中显现。③科学美来源于自然美,科学美与艺术美一样修建于自然美的基本之上,是美的一种高等情势,是人类依照美的法则发明的结果。(这不是什么确定答案,参考,论述题一定要加上自己的感受何实际论相结合,并举例说明才会得高分)

美学原理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已发站内信,确认后请采纳

半永久定妆的美学原理是什么

纹绣课堂:半永久定妆的美学原理半永久定妆术正是从根据形式美的审美标准与原理对人物的眉、眼、唇进行设计并用纹绣技术定妆而成。 纹绣课堂:半永久定妆的美学原理半永久定妆的第一步是对人物的眉、眼、唇进行设计。纹绣设计遵循的形式美的原理如下: 统一与变化统一与变化的美学原理就是把由点、线、面三维虚与实的空间咸、颜色以及质感巧妙地结合起来,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画面。 纹绣课堂:半永久定妆的美学原理统一的美学原理具体应用在眉形设计上,要使眉形的走势点及线条之间有内在的关联且具有共同的特征,否则就会给人突兀的感觉。 变化的美学原理应用在半永久定妆术上是指在设计眉形时在统一中要有变化,即各部位之间要有差别与变化,比如眉形设计中的深浅与虚实变化的运用。 纹绣课堂:半永久定妆的美学原理眉头、眉峰与眉毛部位是有差异的,如果没有变化则显午呆板、单调,没有生命力;但如果没有统一性,就会显得杂乱无序,不协调。 对称与平衡对称性:人的五官基本是对称的。对称是人们视觉审美的心理意识。 纹绣课堂:半永久定妆的美学原理平衡性:眉、眼、唇在人的五官中犹如视觉平衡的支点,它们的统一、变化及有序排列给人们呈现出均衡的美感。

艺术类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在艺术接受中,每个接受者所具有的先在的自身素质,被现代接受美学称为( )A.期待视界 B.先验图式C.主体经验 D.先见之明2.在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过程主要在于( )A.读 B.悟C.观 D.品3.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在于( )A.意境是指审美的广度,意象是指审美的深度B.意境具有主客一体的特征,意象具有主客对立的特征C.意境属于形而上的领域,意象属于形而下的领域D.意境是一个艺术范畴,意象是一个美学范畴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这段古诗中意象的类型是( )A.仿象 B.兴象C.喻象 D.抽象5.现实主义艺术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属于( )A.仿象 B.兴象C.喻象 D.抽象6.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区别不是表现在( )A.前者主要是心理学范畴,后者主要是认识论范畴B.前者一般不使用抽象概念,后者需要运用抽象概念C.前者的目的在于求美,后者的目的在于求真D.前者的成果是精神产品,后者的成果不是精神产品7.从艺术起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是( )A.符号说 B.表现说C.游戏说 D.教化说8.古人云:"粗绢恶扇,败人意兴"。在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 )A.物质实在层 B.形式符号层C.意象世界层 D.意境超验层9.下列美学家中不主张模仿说的是(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C.贺拉斯 D.席勒10.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体现了美育的( )A.形象性 B.愉悦性C.独创性 D.逻辑性11.叔本华说:"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这是在强调( )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 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C.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 D.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12.最重要的审美途径是( )A.自然 B.社会C.人生 D.艺术13.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 )A.毕达哥拉斯 B.苏格拉底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14.在朱光潜的美论中,"物"与"物的形象"的不同主要是( )A.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B.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客观的统一C.前者是实在的,后者是虚幻的D.前者属于内容范畴,后者属于形式范畴15.与美学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当推( )A.哲学、语言学、精神分析学、社会学B.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C.哲学、教育学、现象学、文化人类学D.哲学、文艺学、阐释学、符号学16.陶渊明认为,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指的是( )A.审美的非功利性 B.审美的非自觉性C.审美的具象性 D.审美的个性17."红杏枝头春意闹"在美感心理构成上主要是( )A.直觉 B.通感C.想象 D.表象18.把人的感觉看作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的思想家是( )A.黑格尔 B.马克思C.亚里士多德 D.卢梭19.春光明媚和冰天雪地给人以不同的美感,这说明了( )A.美感的主体差异 B.形式因素在美感中的中介作用C.美感的一般特点 D.美感的感觉特征20."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审美现象具有( )A.历史性 B.民族性C.阶级性 D.地域性21.唯物辩证法对于美学研究具有( )A.总的指导意义 B.具体方法的意义C.重要启示意义 D.实践意义22.人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美的事物的基本规律是( )A.按照对象的客观规律进行建造B.按照主体的内在尺度来生产C.把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为可供审美欣赏的形象D.把主体情感投射到对象上面23.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在美学上的两种意义,即( )A.既批判丑,又肯定美 B.既制造丑,又创造美C.既扬弃了丑,又消解了美 D.丑中有美,美中有丑24.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强调( )A.艺术作为观念形态对生活的审美反映B.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C.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必然具有阶级性D.艺术必须服务于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25.美的本质问题的核心是( )A.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之间的关系问题B.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问题C.人类审美感官与世界历史的关系问题D.事物审美属性如何在实践中生成的问题26.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事物并不是因为我们爱它才成为美的,而是因为它是美的与善的才为我们所爱。"这一观点表明,作者理解美的角度是( )A.客观事物自身的属性 B.人的主观心意状态C.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D.人类的审美需要27.原始时代的狩猎民族虽然住在花卉极其丰富的土地上,却决不用花做装饰。这一现象说明( )A.美取决于人的主观心意状态 B.美在移情C.美依存于人们的生活实践 D.美取决于距离28.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严格地区别了美感和快感的美学家是( )A.德谟克利特 B.休谟C.博克 D.康德29.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说不同于柏拉图"美在理念"说的主要特点是( )A.突出了美的感性因素 B.强调了美的理性内容C.注入了辩证法的精神 D.更具有思辨的意味30.艺术操作中技与道的完美结合,在中国古代书画理论中常被称为:( )A.心手相应 B.刻镂无形C.胸有成竹 D.气韵生动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31.下列诗句所包含的意境为无我之境的有( )A."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B."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D."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E."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2.布莱克说:"从一粒沙里看一个世界",这说明审美是( )A.感性具体的 B.以小见大 C.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统一D.透过现象看本质 E.直观个别的形象33.狄德罗认为"美在关系",他所说的关系主要包括( )A.一事物自身在内在结构上的秩序、安排、对称等关系B.一种事物与其它事物的关系C.由想象力移植到物体上的关系D.事物与人的关系E.在虚拟世界里创造出来的关系34.李泽厚认为,美的特点主要有( )A.典型性 B.观念性 C.客观社会性D.主客观统一性 E.具体形象性35.美学思想不同于审美意识的特点主要在于( )A.它以直观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心理意识层B.它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籍文献之中C.它是对人自身审美需要的把握D.它是对客观事物审美属性的反映E.它具有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36、37小题每题3分,38、39小题每题4分,共14分)36.寓教于乐37.美学研究的对象38.生命的机械化39.集体无意识说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40、41小题每题7分,42小题6分,共20分)40.为什么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41.简述喜剧性的效果42.简述美育与体育的区别与联系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43小题12分,44小题14分,共26分)43.以李益《江南曲》为例,试分析对比联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附诗: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44.画家郑板桥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题画》)请结合艺术意象的孕育与生产过程,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美学试卷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A 2.D 3.C 4.B 5.A6.D 7.C 8.A 9.D 10.B11.B 12.D 13.A 14.B 15.B16.B 17.B 18.B 19.B 20.A21.A 22.C 23.B 24.B 25.A26.A 27.C 28.D 29.C 30.A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31.CDE 32.ABCE 33.ABD 34.CE 35.BE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36、37小题每题3分,38、39小题每题4分,共14分)36.(1)古罗马贺拉斯提出。(2)把美育看成娱乐与道德教育的统一。(3)要求文艺具有魅力,通过感动给人以教益。37.美学研究的对象:(1)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2)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3)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38.(1)法国学者柏格森提出。(2)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创造,而生命的反面,则是僵硬、呆滞、机械化。(3)喜剧性产生的原因,正在于动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4)这种说法不能囊括所有喜剧产生的原因。39.(1)集体无意识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2)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3)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4)这是一种从起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40、41小题每题7分,42小题6分,共20分)40.(1)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有悲也有喜,不能简单地把一切生活都看作是美的,更不能把美定义为生活。(2)车尔尼雪夫斯基一方面说凡是能够显示现实生活的都是美的,另一方面说只有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这样,同一个命题就出现了矛盾。(3)主观上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足是"美是生活"在理论上的两根支柱,前一方面容易滑向主观唯心主义,后一方面则容易走向庸俗的生理学观点。41.(1)喜剧性的笑是人类才有的心理现象。(2)笑的感情必须与是非判断无关,与强烈的憎恶之情不相容。(3)笑要有共鸣,是在一定的社会圈子里产生的。42.(1)区别:① 方式不同,体育以锻炼身体为主,美育以情感教育为主。② 目的不同,体育的目的在于增强健康体质,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审美能力。(2)联系:① 现代健康的特征是身心协调,体育不仅有生理学特征,而且有心理学特征。身体的运动促进着心理的发展和提高。② 美育中的情感活动促进着身心的全面发展。③体育本身也是美育的一种途径,使运动者和观赏者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43小题12分,44小题14分,共26分)43.(1)联想使得美感比一般动物的快感更加丰富多彩。(2)联想使得既有对象变成含蕴丰富、生生不已的审美意象。(3)联想使得美感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得到拓展。(4)分析出"瞿塘贾"与"弄潮儿"的对比联想。44.(1)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郑板桥的话即描述了这一过程。(2)艺术意象的生成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意象的孕育与意象的生产。(3)意象的孕育起源于主体与客体的感性相遇。客观事物在这种相遇中从美的角度展示自己,主体则激发起创作的冲动。(4)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了物态化和物化,内在的意义转化成了外在的形式符号。应该是要进行现场手绘的吧。

如何解释"寓教于乐,其乐无穷"原理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是《美学》是克罗齐的第一部著作,它所讨论的不仅是普通的美学问题,尤其是美学在整个哲学中的地位,审美活动与其他心灵活动的分别与关系。克罗齐认为哲学自有一个系统,美学在这个系统里只是一个方面。包括以下17个内容:1. 直觉与表现2. 直觉与艺术3.艺术与哲学4. 美学中的历史主义与理智主义5.史学与逻辑学中的类似错误6. 认识的活动与实践的活动7. 认识的活动与实践的活动的类比8. 其它心灵的形式不存在9. 论表现不可分为各种形态或程度,并评修词学10. 各种审美的感觉以及美与丑的分别11. 评审美的快感主义12. 同情说的美学和一些假充审美的概念13. 自然与艺术中的“物理的美”14. 物理学与美学的混淆所生的错误15. 外射的活动。各种艺术的技巧与理论16.鉴赏力与艺术的再造17 文学与艺术的历史美学的含义: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对“美”的解释是复杂的。如古希腊的柏拉图说:美是理念;中世纪的圣奥古斯丁说:美是上帝无尚的荣耀与光辉;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中国古代的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一本《美学原理》则告诉美在审美关系当中才能存在,它既离不开审美主体,又有赖于审美客体。美是精神领域抽象物的再现,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简述下美学原理中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

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黑格尔认为艺术发展到浪漫型艺术时,形式已经不再能够束缚理念的发展,理念逐渐超越并控制形式,成为主体。这种发展必然导致艺术本身的解体,即艺术不再以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存在。2. 艺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超越自身、走向自由的过程。在浪漫型艺术阶段,艺术家可以自由地探索和表达内在主体意识,不再受制于特定的艺术形式。这种自由使得艺术不再是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而成为一种普遍的、自在自为的存在。3. 黑格尔认为,艺术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其自身的范畴,走向了宗教和哲学。也就是说,艺术已经不再是体现真实的最高方式,它需要超越自身的限制,以更抽象和普遍的形式来表达精神内涵。总之,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认为,艺术在浪漫型艺术阶段走向了解体,需要超越自身的限制,以更普遍、更自由的方式存在。这种超越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艺术自身的内在要求。

美学原理人的类本质是什么

艺术。《美学原理》是一本书,该书中人的类本质是艺术。该书是意大利作家克罗齐创作的美学研究图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发行于2007年4月。

美学的基本概念,美学原理的范畴是什么??

美学范畴,如丑、崇高、悲剧性、喜剧性等范畴的审美特性、发展规律及其同美的关系等等!美学范畴:其包含在美学的研究对象!鲍姆嘉登是在历史上第一次明确了美学的研究对象,但他的意见并没有在学术界获得一致响应.鲍姆嘉登之后,“美学究竟研究什么”一直是一个引起热烈争议的问题.迄今为止基本形成了三种倾向性的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第二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就是艺术的哲学.第三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我认为你所说的“美学命题”:就是研究的任务问题!关于美学研究的任务问题,自鲍姆嘉通建立美学以来,就有不同的意见和争论.主要有四种意见:一、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二、黑格尔认为,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三、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批判黑格尔派美学的同时,非常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艺术队现实的美学关系.四、认为美学史研究审美心理学的.属于这一学派的美学有:“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等.我个人认为是“美学命题”的定义 :“美是什么?”: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在传统古典艺术的概念中通常被定义为研究“美”的学说.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

美学原理的作品目录

修正版译者序第一版译者序第一章 直觉与表现第二章 直觉与艺术第三章 艺术与哲学第四章 美学中的历史主义与理智主义第五章 史学与逻辑学中的类似错误第六章 认识的活动与实践的活动第七章 认识的活动与实践的活动的类比第八章 其它心灵的形式不存在第九章 论表现不可分为各种形态或程度,并评修词学第十章 各种审美的感觉以及美与丑的分别第十一章 评审美的快感主义第十二章 同情说的美学和一些假充审美的概念第十三章 自然与艺术中的“物理的美”第十四章 物理学与美学的混淆所生的错误第十五章 外射的活动。各种艺术的技巧与理论第十六章 鉴赏力与艺术的再造第十七章 文学与艺术的历史第十八章 结论:语言学与美学的统一编后记

狭义的美是什么?美学原理

在美学上,一般来说,狭义的美指的是优美,广义的美不仅包括优美,还包括崇高、丑、荒诞、沉郁、飘逸、空灵等等。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美学原理》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美学原理》 意大利现代美学家克罗齐著。本书以“直觉即表现、即艺术”的命题为核心,论述了直觉、表现、美丑等问题,并通过对美学与物理学、语言的关系探讨了美学与艺术的本质属性。 在克罗齐看来,物质是不存在的,只有精神世界才是真实的。他把精神活动分为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两个阶段、四个层次。认识活动包括直觉和概念;实践活动则指经济和道德。直觉产生个别意象,概念诉诸理智;经济形成个别利益,道德则诉诸意志。这样便依次形成了确定的美、真、利、善的概念和美学、逻辑学、经济学和伦理学的学科。在这些层次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因此直觉认识是认识的最低阶段。但直觉又是相对独立的阶段,即“直觉知识不需要主子”,也就是说直觉知识可以离开理性知识而独立。所谓直觉就是见到一个事物不假思索,不审意义,只领会那事物的形象或意象的心理过程。所以美学就是以直觉为对象的科学。 其次,直觉如果不同表现联系起来,还不能真正构成直觉。 “没有在表现中对象化了的东西就不是直觉或表象,就还只是感受和自然的事实。心灵只有借造形、赋形、表现才能直觉。若把直觉与表现分开、就永远没有办法把它们再联合起来”。因为在克罗齐看来,直觉和表现是同一的,如果我们对此有疑义,那是对表现理解的太狭窄的缘故。在一般人看来,表现是指通过动作和语言把思想表示出来。而克罗齐认为事物触到感官,心里把握住它的完整形象,这完整形象的形成就是表现,表现与传达无关,印象经心灵综合,赋予了形式,就得到了表现,就形成了美。他又进一步认为,美是成功的表现,失败的表现即为丑。也就是说情感被意象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便生 *** ,就是成功;否则便生痛感,就是失败。因此美是绝对的、整一的,而丑是相对的、杂多的。 克罗齐认为直觉不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是来源于心灵活动本身,来源于情感,或者说直觉表现主观情感。而艺术是抒情的表现,是直觉,因此便“把直觉的(即表现的)知识和审美的(即艺术的)事实看成统一”了。他认为艺术是直觉的结果,每个人都有直觉的本能,那么每个人就都具备艺术家的条件,艺术家与非艺术家没有质的区别,只是量的区别。在艺术中直觉的对象是经过心灵综合的形式,是超功利的,所以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不是道德的概念,也不能进行分类。 最后,克罗齐认为审美(艺术)和语言有一致性。语言如同审美一样,每个词都是独特的,同为表现,也都是心灵的创造,所以语言学也就是美学。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大众文化: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 的一种文化。大众文化不同于高级文化,因为高级文化具有明显的阶层性;它也不同于乡土文化和群众文化,因为后者具有明显的自发性。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概念实质上服务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提出“文化产业”概念,实质上意味着需要借助于国家政策的力量,支持一国的文化事业以超常的方式发展与转型。“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不可不意识到这个含义。生活艺术化:打破纯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将艺术生活化, 将生活艺术化.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

《美学》和《美学原理》的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美学》和《美学原理》的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学原理》是由王德胜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部适用于高等学校文科的教材。本书着眼于教学实际,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础,在合理吸收传统美学思想精华、关注和借鉴当前国内外美学研究新成果的同时,突出了美学理论的当代特点。书中着重以审美活动为基点,把全书分为十个章节,分别从美学学科定位及其对象、人类审美发生、美的本质、美的存在、审美类型、审美经验及其结构与过程、审美判断、艺术审美与创造、审美文化特征及其生产与消费活动、审美教育等各个方面,对美学中的诸多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抽象与实证、概念与形象的统一,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美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审美分析能力,以益于学生的审美实践发展。接下来,我将着重从以下方面来谈谈我读了这本书之后的感受。   第一章节向我们论述了什么是美学,从这一章节中,我了解到了美学的历史与现状、美学的学科定位、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以及怎样学习好美学。美学被称之为“无用之学”,这是从它的实际作用来说的,它没有特别实际性作用,但它却有着潜在的功效,一个人如果对美学有着特殊的理解,或者有着系统化的学习,那么他便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形成一种意识,即审美意识,这种潜在的意识,会让你发现生活中的美,它会促使你不断发现和体会生命的无尽意味。   美学属于人文学科,它着重体现了人文实践领域的价值特性,因此,要正真把握美学的对象,就必须始终抓住人类审美活动。也就是说,美学是以人类审美为自身特殊领域,以审美活动为具体研究对象,以此来探讨审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来追踪、构建人类审美价值体系。   从这一章节中,我还了解到美学研究的方法,它包括: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理论与实践性统一、历史意识与当代意识相统一、兼收并蓄与民族特色相统一。这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对于我学习好美学原理这门科目,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节向我们论述了审美发生,从这一章节中,我了解到了审美的发生论史、人类劳动与审美发生、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审美关系以及价值。审美的发生论史包括模仿说、巫术与图腾崇拜说、性本能说、游戏说,以上四种学说,在美学史上具有一定的理论代表性,有着一定的合理性,但他们有着共同的局限性,就是没有揭示出人类审美活动背后的、促使其发生的现实基础,即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它揭示出了审美起源于人类生产劳动。劳动创造了人并为审美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基础,并且为审美发生提供了现实素材。   审美活动主客体的统一,推动人类审美活动的发展,扩大人类审美范围,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对人类文明进步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第三章重点向我们阐述了美的本质问题,包括美的定义、美的来源、美的存在。美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价值,与真、善有联系也有区别,我们必须辩证的看待。至于外观美和形象美,是两种必须加以区分的美,只有当外观美不妨碍形象美、完全服务于形象美的时候,二者才能达到和谐统一。   第四章即美的存在系统,包括美的社会存在及类型、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以及美与现代社会。美的社会存在的核心是人的生命活动,包括人的美、人文环境美、日常生活美等等。美体现在现代社会中,如建筑没、风景美等。   第五章审美类型是本书的重点,也是我重点所要写的部分。本章节包含了中和之美、优美和壮美、崇高和悲剧、喜剧、丑和荒诞以及审美类型的文化风格。   中和之美属于与“崇高”相对应的审美范畴,突出审美过程中主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及各种形式美的`协调统一,给人以愉悦、轻松的审美快感。中和之美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其意蕴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杂多与对立的审美因素和谐统一,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优美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优美的基本特性是“和谐”。优美作为一般形态,以和谐、协调、一致、均衡、统一为特点。优美的本质属性是和谐。优美能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壮美,也称“阳刚之美”,其审美意蕴、情感力强盛,具有宏大、奔放、雄浑特征。中和之美、优美和壮美以赏心悦目的形式感染欣赏者,其愉悦性质适应了人类最基本、最深层的享乐天性,能够充分唤起人们的审美欲望,使其投入到更加广泛的审美活动中。   崇高和悲剧属于同一序列的审美类型,他们都侧重于审美主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冲突。具有由不和谐到和谐,由痛感到快感的过渡性、双重性,是以痛感、压抑感为基础的复杂的情感体验。崇高和悲剧对于人们振奋精神、升华理想、培育理性审美能力、端正审美态度等,有着非常积极的美育意义。另外,还有喜剧,它有利于培养人乐观旷达的审美心理和幽默的人生态度,使人眼界开阔、心胸宽广,能在平凡中获得价值,让生活充满情趣。   丑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不和谐,具有紊乱、嘈杂、破败、粗陋、畸形、邪恶、虚假等特性。荒诞最为丑的极端化形式,是理性协调的颠倒,表现为极度的不合理不正常,给人以无可奈何、哭笑不得的痛苦感受。但它们具有迁徙默化的影响,对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仍起到促进作用。   第六章至第十章包括以下内容:审美经验、审美判断、艺术审美、审美文化以及审美教育。在这五个章节中,我重点从审美教育出发来谈谈我的感受,审美教育是本册书最后一个章节,作者将其放在尾部,是因为它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功用。审美教育着力于以一定的教育手段,培养和强化人的感知力、想象力,丰富人的情感,拓展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人的创新求异能力,它具有形象性、娱乐性、情感性、个人创造性和潜移默化性。他对于青少年德智体起着有益的补充作用。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借助美的魅力来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通过具体教学过程来贯彻审美教育的宗旨,而这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十分具体的要求。   审美教育的作务就是鼓舞人们去爱美、欣赏美、追求美、使其充满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美育更深层次的目标,则是培养人们的审美创造力。它是通过艺术等美感活动和审美方式,来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来转移人的心理气质,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从而达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也就是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成为具备崇高情操与富有的实践能力的人。

怎么运用美学原理来解释实践活动

一、美学的对象是什么?在美学中涉及哪些主要内容?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以及主客体的辨证关系.其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和美育.在研究艺术时,也是从审美的角度,把艺术作为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的集中表现,以区别于别的艺术概论.二、美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1、时代需要美学.随着物质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现代人在理论上认识美,掌握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方法,从而提高创造美的生活、美的世界的能力.2、发展社会主义文艺需要美学.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文学艺术有着重要作用,而文学艺术是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如何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以满足人民的审美需要,如何使作品能引人入胜,把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统一起来,这就需要从审美上去探讨艺术的规律.在社会主义文艺的实践中提出了许多问题,都需要从美学上加以研究.美学的研究可以推动和促进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的发展;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的发展反过来又丰富了美学的研究.3、开展审美教育需要美学.掌握美学基础知识,认识美的本质、形态和审美的基本规律,是树立正确审美观和进行审美活动的基础.三、怎样学习美学?1、刻苦学习马列主义.2、学习美学原理和研究美学史结合.3、注意结合审美实践,特别要结合艺术实践.4、注意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一、美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1、美是自由创造的形象体现.美的本质是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自由创造.没有自由创造也就没有美.2、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人作为自由创造的主体,从事生产劳动,是自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这些目的、意识通过劳动在劳动对象上体现出来,成为对人的创造力量、智慧和才能的肯定,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创造的喜悦,也就产生了美.如果人不进行劳动实践,也就无所谓自由创造,更没有美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美.劳动实践是产生美的基础.二、什么是自由创造?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是人类的最珍贵特性?1、自由创造是指人类在对事物必然性认识的基础上和对能动地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的目的和要求的活动.2、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是人类的最珍贵特性?原因有三点:(1) 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特征之一.(2) 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 人在自由创造过程中发展了人本身.三、什么是真?什么是善?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1、自由创造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规律性是真,即客观世界自身的变化、发展规律;合目的性是善,即合乎功利性.2、(1)美的产生的在人的实践中,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人的自由创造必须依靠对客观的必然性的认识才能进行,改造自然和社会要符合其发展规律和必然性,否则,自由创造就无法进行,美也就无从产生.美与真的区别在于:首先,真是客观规律本身,而美是通过实践,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肯定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形象.其次,真是求知的对象,引起人民去追求真理,了解客观世界本身的内在联系;而美却是欣赏的对象,具有生动的形象,是对人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美是一种情感关照的对象.(2)美以善为前提.因为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它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一定社会集团、或一定阶级的利益.没有了这最终目的和出发点,也就没有了人类的实践活动,美也就无法产生了.

叶朗《美学原理》简述美感的基本特征。

美感的定义:答:广义的美感是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包括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审美感受等的总和。狭义的美感是指具体的审美感受,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的综合心理反映。 美感的基本特征为下几方面: (1)美感具有形象直接性的特征 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和把握的方式,和其他认识一样,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人要认识对象的美,必须以形象的直接方式去感知对象。美感总是首先通过一定对象的感性状貌,一定的色彩、形体、线条和音调等直接的感知或表象来进行的,即以形象的直接性的方式来进行。 (2)美感具有精神愉悦性的特征 情感是美感的又一主要特点和最显著的标志,它使整个审美过程都带上愉快的情感色彩,而美感的愉悦性是由审美需要的满足而引起的。 (3)美感具有潜伏功利性的特征 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形象的直接性和情感的愉悦性的统一,是有社会功利目的的。美感功利性来源于美的对象的功利性和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 (4)美感具有想象创造性的特征 美感认识充满了想象的认识。不论是艺术创作还是欣赏,都带有想象的创造性。想象是一种认识,这种认识不仅能感知直接作用于主体的事物,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创造新的形象。这种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就是想象创造性。

美术当中所说的美学原理有哪些?

美术的起源、发展、创作的规律,还有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是学美术的必备条件

美学原理的内容简介

《美学》是克罗齐的第一部著作,它所讨论的不仅是普通的美学问题,尤其是美学在整个哲学中的地位,审美活动与其他心灵活动的分别与关系。克罗齐认为哲学自有一个系统,美学在这个系统里只是一个方面。继《美学》之后的三部书——《逻辑学》、《实践活动的哲学》、《历史学》,表现了克罗齐所谓的“心灵的哲学“的全貌。后来的这三部书的要义都已在《美学》里约略提及,所以《美学》这部书含有他的全部哲学雏形。《美学》分“原理“和“历史“两部分。朱光潜先生只译了原理部分,所以书名更为《美学原理》。朱光潜先生译起稿两次,第一次全照原文直译,第二次丢开原文,顺中文的习惯把文字略改得顺畅一点。最后,因为原文太简,有时援引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学说、典故,每遇及此,朱光潜先生都做了简明的注释。

《美学原理》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美学原理》(叶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https://pan.baidu.com/s/1rZklx55AImFLXsn0G0E8sA 提取码:ur8a书名:美学原理作者:叶朗豆瓣评分:7.7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09-4页数:460内容简介:这是一本全面、系统地讲述美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教科书,同时也是一本研究美学理论核心区的前沿课题的学术著作。这本书是作者将近五十年的美学研究成果的一个概括和总结。本书继承北京大学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的美学传统,立足于中国文化,以“意象”和“体验”为核心,力图融会中西美学的精华,回应21世纪时代的呼唤,最后归结到提升人生境界。作者在书中注重视野的开阔,注重思想的深度和原创性,同时又注重材料的丰富和趣味性,追求文字的清晰、简洁和诗意。本书不仅适合作为大学生和文化界、艺术界、教育界朋友们的读物,同时也适合作为各行各业对美学有兴趣的朋友们的读物。读这本书可以获得理论的提升,人生的启示,同时又可以获得情趣的熏陶,审美的享受。作者简介:叶朗,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同时兼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艺术学系三个系的系主任,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哲学会会长、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主要著作有《胸中之竹》、《欲罢不能》、《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国小说美学》、《中国文化读本》(与朱良志合著),以及《现代美学体系》(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总主编)等。

美学原理叶朗

叶朗,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作者简介1、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同时兼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艺术学系三个系的系主任,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哲学会会长、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2、主要著作有《胸中之竹》、《欲罢不能》、《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国小说美学》、《中国文化读本》(与朱良志合著),以及《现代美学体系》(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总主编)等。内容简介1、这是一本全面、系统地讲述美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教科书,同时也是一本研究美学理论核心区的前沿课题的学术著作。这本书是作者将近五十年的美学研究成果的一个概括和总结。2、本书继承北京大学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的美学传统,立足于中国文化,以“意象”和“体验”为核心,力图融会中西美学的精华,回应21世纪时代的呼唤,最后归结到提升人生境界。作者在书中注重视野的开阔,注重思想的深度和原创性,同时又注重材料的丰富和趣味性,追求文字的清晰、简洁和诗意。

《美学原理》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美学原理》(叶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9Bc-rUQ8togrW8Dx1WZu3g 密码:xh7e书名:美学原理作者:叶朗豆瓣评分:7.7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09-4页数:460内容简介:这是一本全面、系统地讲述美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教科书,同时也是一本研究美学理论核心区的前沿课题的学术著作。这本书是作者将近五十年的美学研究成果的一个概括和总结。本书继承北京大学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的美学传统,立足于中国文化,以“意象”和“体验”为核心,力图融会中西美学的精华,回应21世纪时代的呼唤,最后归结到提升人生境界。作者在书中注重视野的开阔,注重思想的深度和原创性,同时又注重材料的丰富和趣味性,追求文字的清晰、简洁和诗意。本书不仅适合作为大学生和文化界、艺术界、教育界朋友们的读物,同时也适合作为各行各业对美学有兴趣的朋友们的读物。读这本书可以获得理论的提升,人生的启示,同时又可以获得情趣的熏陶,审美的享受。作者简介:叶朗,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同时兼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艺术学系三个系的系主任,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哲学会会长、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主要著作有《胸中之竹》、《欲罢不能》、《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国小说美学》、《中国文化读本》(与朱良志合著),以及《现代美学体系》(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总主编)等。

人物美的三个层面是什么美学原理

人物美的三个层面分别是人体美、人的风姿与风神和处于特定历史情景中的人的美。 内在美和外在美作为人物美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相得益彰的。内在美是内容,外在美是形式,内在美是根本,外在美不可缺少,这两者和谐统一才能实现人物美。

怎么运用美学原理来解释实践活动

一、美学的对象是什么?在美学中涉及哪些主要内容?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以及主客体的辨证关系.其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和美育.在研究艺术时,也是从审美的角度,把艺术作为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的集中表现,以区别于别的艺术概论.二、美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1、时代需要美学.随着物质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现代人在理论上认识美,掌握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方法,从而提高创造美的生活、美的世界的能力.2、发展社会主义文艺需要美学.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文学艺术有着重要作用,而文学艺术是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如何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以满足人民的审美需要,如何使作品能引人入胜,把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统一起来,这就需要从审美上去探讨艺术的规律.在社会主义文艺的实践中提出了许多问题,都需要从美学上加以研究.美学的研究可以推动和促进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的发展;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的发展反过来又丰富了美学的研究.3、开展审美教育需要美学.掌握美学基础知识,认识美的本质、形态和审美的基本规律,是树立正确审美观和进行审美活动的基础.三、怎样学习美学?1、刻苦学习马列主义.2、学习美学原理和研究美学史结合.3、注意结合审美实践,特别要结合艺术实践.4、注意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一、美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1、美是自由创造的形象体现.美的本质是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自由创造.没有自由创造也就没有美.2、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人作为自由创造的主体,从事生产劳动,是自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这些目的、意识通过劳动在劳动对象上体现出来,成为对人的创造力量、智慧和才能的肯定,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创造的喜悦,也就产生了美.如果人不进行劳动实践,也就无所谓自由创造,更没有美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美.劳动实践是产生美的基础.二、什么是自由创造?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是人类的最珍贵特性?1、自由创造是指人类在对事物必然性认识的基础上和对能动地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的目的和要求的活动.2、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是人类的最珍贵特性?原因有三点:(1) 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特征之一.(2) 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 人在自由创造过程中发展了人本身.三、什么是真?什么是善?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1、自由创造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规律性是真,即客观世界自身的变化、发展规律;合目的性是善,即合乎功利性.2、(1)美的产生的在人的实践中,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人的自由创造必须依靠对客观的必然性的认识才能进行,改造自然和社会要符合其发展规律和必然性,否则,自由创造就无法进行,美也就无从产生.美与真的区别在于:首先,真是客观规律本身,而美是通过实践,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肯定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形象.其次,真是求知的对象,引起人民去追求真理,了解客观世界本身的内在联系;而美却是欣赏的对象,具有生动的形象,是对人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美是一种情感关照的对象.(2)美以善为前提.因为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它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一定社会集团、或一定阶级的利益.没有了这最终目的和出发点,也就没有了人类的实践活动,美也就无法产生了.

叶朗《美学原理》书摘-美感的分析

本章关键词: 现量说 审美心胸 移情说 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 宗教感 高峰体验(感恩)快感 美感不是认识,是体验。 美感的五个特点: 1 无功利性。在审美活动中,人们超越了对象的实在,因而也就超越了利害的考虑。这意味着美感是人和世界的一种自由的关系。 席勒“欲望是直接获取它的对象,而观赏则是把它的对象推向远方,并帮助它的对象逃开激情的干扰,从而使它的对象成为它的真正的、不可丧失的所有物。” 2 直觉性。这是美感的超理性(超逻辑)的性质。超理性不是反理性,美感中包含有理性的成分,或者说,在“诗”(审美直觉)中渗透着“思”(理性)。 3 创造性。 美感的核心是生成一个意象世界,这是不可重复的,一次性的。 4 超越性。美感在物我同一的体验中超越主客二分,从而超越“自我”的有限性。这种超越,使人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感和解放感。这种超越,使人回到万物一体的人生家园。 唐美学家张彦远“凝神暇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是对美感超越性很好的描绘。 康德“诗使人的心灵感到自己的功能是自由的。” 黑格尔“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5 愉悦性。美感的愉悦性从根本上是由于美感的超越性引起的。在美感中,人超越自我的牢笼,回到万物一体的人生家园,从而在心灵深处引发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这种满足感和幸福感可以和多种色调的情感反应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非常微妙的复合的精神愉悦。这是人的心灵在无我交融的境域中和整个宇宙的共鸣和颤动。 由于美感具有超越性,所以在美感的最高层次即宇宙感这个层次上,也就是对宇宙的无限整体和绝对美的感受的层次上,美感具有神圣性。这个层次上的美感是与宇宙神交,是一种庄严感、神秘感、神圣感,是一种谦卑感和敬畏感,是一种灵魂的狂喜。这是最高的美感。在美感的这个层次上,美感与宗教感有某种相通之处。

美学原理难吗

难,很难。《美学原理》是《美学》的一部分。《美学》是克罗齐的第一部著作,它所讨论的不仅是普通的美学问题,尤其是美学在整个哲学中的地位,审美活动与其他心灵活动的分别与关系。克罗齐认为哲学自有一个系统,美学在这个系统里只是一个方面。继《美学》之后的三部书:《逻辑学》、《实践活动的哲学》、《历史学》,表现了克罗齐所谓的心灵的哲学的全貌。后来的这三部书的要义都已在《美学》里约略提及,所以《美学》这部书含有他的全部哲学雏形。《美学》分“原理“和“历史“两部分。

美学原理讲的是什么

美学是研究美的创造和欣赏的规律的学科,美学原理讲述了美学在整个哲学中的地位,审美活动与其他心灵活动的分别与关系。《美学原理》这本书告诉我们美在审美关系当中才能存在,它既离不开审美主体,又有赖于审美客体,美是精神领域抽象物的再现,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美学原理》的作者是克罗齐,1866年-1953年,是20世纪意大利著名的新黑格尔主义哲学家、历史家、政治家。《美学原理》的主要内容:直觉与表现;直觉与艺术;艺术与哲学;美学中的历史主义与理智主义;史学与逻辑学中的类似错误;认识的活动与实践的活动;认识的活动与实践的活动的类比;其它心灵的形式不存在;论表现不可分为各种形态或程度,并评修词学;各种审美的感觉以及美与丑的区别;评审美的快感主义;同情说的美学和一些假充审美的概念;自然与艺术中的“物理美学”;物理学与美学的混淆所生的错误;各种艺术的技巧与理论;鉴赏力与艺术的再造;文学与艺术的历史;语言学与美学的统一。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是意大利作家克罗齐创作的美学研究图书,主要讲述了美学在整个哲学中的地位,审美活动与其他心灵活动的分别与关系。《美学原理》是《美学》的一部分,《美学》是克罗齐的第一部著作,他认为哲学自有一个系统,美学在这个系统里只是一个方面。继《美学》之后的三部书:《逻辑学》、《实践活动的哲学》、《历史学》,表现了克罗齐所谓的“心灵的哲学“的全貌。后来的这三部书的要义都已在《美学》里约略提及,所以《美学》这部书含有他的全部哲学雏形。

美学原理包括哪些

美学原理是《美学》是克罗齐的第一部著作,它所讨论的不仅是普通的美学问题,尤其是美学在整个哲学中的地位,审美活动与其他心灵活动的分别与关系。克罗齐认为哲学自有一个系统,美学在这个系统里只是一个方面。包括以下17个内容:1. 直觉与表现2. 直觉与艺术3.艺术与哲学4. 美学中的历史主义与理智主义5.史学与逻辑学中的类似错误6. 认识的活动与实践的活动7. 认识的活动与实践的活动的类比8. 其它心灵的形式不存在9. 论表现不可分为各种形态或程度,并评修词学10. 各种审美的感觉以及美与丑的分别11. 评审美的快感主义12. 同情说的美学和一些假充审美的概念13. 自然与艺术中的“物理的美”14. 物理学与美学的混淆所生的错误15. 外射的活动。各种艺术的技巧与理论16.鉴赏力与艺术的再造17 文学与艺术的历史美学的含义: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对“美”的解释是复杂的。如古希腊的柏拉图说:美是理念;中世纪的圣奥古斯丁说:美是上帝无尚的荣耀与光辉;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中国古代的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一本《美学原理》则告诉我们美在审美关系当中才能存在,它既离不开审美主体,又有赖于审美客体。美是精神领域抽象物的再现,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用美学原理理解“美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如何”?

美是相对的,因为标准或参照物不同。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重点是什么?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重点:1、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科学名称的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于此同时还发表了(Aesthetik),即美学。2、日本的中江肇民用汉字“美学”来翻译Aesthetics,为汉语界所接受。3、审美理想包括:个体化的审美理想和群体化的审美理想。4、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提出“美在理念”(美的理式),他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的一篇系统地论美的著作,他是在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文体作深入的哲学思考的人。5、康德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基础上,其美学著作有《判断力批判》,《纯粹理性批判》求真《实践理性批判》求善。6、黑格尔以哥特式建筑艺术为例,在《美学》里面具体说明了美是一种精神的外化,即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7、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自然美在于自然事物本身,是自然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8、《日出印象》直接描绘景物,一反过去宗教神话等主题内容和阵阵相因的灰褐色调,代表画家有莫奈,毕沙罗,西斯莱,雷诺阿。9、毕达哥拉斯定理—百牛定理(在中国被称为勾股定理),美在和谐。10、狄德罗提出“美是关系”,其中包括实在美和相对美。

叶朗《美学原理》书摘-美是什么?

第一章 美是什么? 古希腊 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提出“美本身”的问题,即美的本质的问题。从此,西方学术界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着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和争论。 到20世纪,美的本质的研究逐渐转变为审美活动的研究。从思维模式来说,主客二分的模式逐渐转变为天人合一的模式。最主要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 20世纪50年代,我国学术界美学大讨论中,对“美是什么”的问题形成了四派不同的观点。但无论哪一派,都是主客二分的模式来分析审美活动。 到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很多学者开始试图跳出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框框。 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柳宗元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辛弃疾说“自有渊明方有菊,若无和靖便无梅。”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马祖道一说“心不自心,因色故有”。张躁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心”是照亮美的光源。这个“心”不是实体性的,而是最空灵的。 美在意象。朱光潜说“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宗白华说“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就是美。 美(意象世界)不是一种物理实在,也非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即中国美学所说的情景相融的世界。杜夫海纳所说的“灿烂的感性”。 美(审美意象)不是一个既成的、实体化的存在,而是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的。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这就是美与美感的同一。 美显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即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也就是王夫之所说的“如所存而显之”,胡塞尔所说的“生活世界”,中国美学所说的“自然”。 为什么需要“意象世界”? 由于人们习惯于用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看待世界,所以生活世界这个本原的世界被遮蔽了。为了解释这个真实的世界,人们必须创造一个“意象世界”。意象世界是人创造的,同时又是存在(生活世界)本身的敞亮(去蔽),这两方面是统一的。司空图说“妙造自然”,荆浩说“搜妙创真”,宗白华说“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 为什么说美是超越与复归的统一? 生活世界是人与万物融为一体的世界,是充满意味和情趣的世界。这是人的精神家园。但由于人被局限在“自我”的有限天地中,人就失去了精神家园。但由于人被局限在“自我”的有限天地中,人就失去了精神家园,同时也就失去了自由。 美(意象世界)是对“自我”的有限性的超越,是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是对主客二分的超越,从而回到本然的生活世界,回到万物一体的境域,也就是回到人的精神家园,回到人生的自由境界。 所以美是超越与复归的统一。

美学原理 叶朗 第六章艺术美什么是意境

  叶朗 《美学原理》第六章艺术美的意境:  1、 意境的概念 所谓 “意境” , 是 “意象” (广义的美) 的一种特殊的类型, 它超越具体的、 有限的物象、 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获得对人生、历史、宇宙的哲理性感悟。 “意境” 给予人们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也就是康德所说的“惆怅” ,也就是尼采所说的“形而上的 慰藉” 。 “意境”不仅存在于艺术美领域,而且也存在于自然美和社会美的领域。 2、 意境的形成过程 老子哲学中提出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 “道”是“无”和“有” 、 “虚”和“实” 的统一。 禅宗思想的妙悟中的“悟” ,是一种对用很宇宙本体的悟,是一种形而上的“意” 。 魏晋玄学的“贵无”和“崇有” 。 唐: “境”作为美学范畴出现是意境说诞生的标志。  3、 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和联系 意象、意境都是情景交融,但意象不等于意境,意境是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和 宇宙感。意象的外延比意境大,意境的内涵比意象多。意境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 种类型。

美学原理解释真善美之间的关系

真美者,为见真行善也。见真者,纯有善行,而无杂染。为何?道之所然也。凡见真行善者,当有较高品味,令人向往追求,具有永恒的吸引力。美的展示,内涵丰富,寓意深远,如尝甘露,沁人心肺,令人心旷神怡。美者,是真者见智,是智者大善,是善者有知,是知者有觉,是觉者皈依。皈依者,是依附整体而存在,皈依真理而活动。这正是,统一有序,和谐为美。因此,美会给人以大爱,美会给人以活力,美会给人以快乐!所以说真善美之间彼此相关,紧密相连。生活中看真善美美应当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呈现。而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美也的确是无处不在的。真:真实,比如每个人都希望知道真相。善:有佛家与儒家之分,真诚引发良知而做出对别人有益而适当的行为,良知每个人都有,但是未必起作用,所以需要真诚的力量来引发,而且还需要适当的行为才能够表达自己想要说的做的,否则可能会表达错误。关于做善事,佛家讲的善因为众生皆有佛性,众生平等美:完美,从感知或情感出发每个人对别人的要求有自己不同的完美标准,并不统一。

浅析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美学原理

摘要:斯坦尼拉夫斯基表演理论已经存在近一个世纪,但对于中国影视表演领域来说还是一个较为陌生的理论。虽然戏剧表演当中运用的颇多,但是在荧幕前并不多见。阐述这一表演风格的社会功能——娱乐与教育的双重功能是本文的创新点。希望通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这种表演风格带来的真实、原生态的表演形式,使受众能够从自身角度感受到社会责任,重新认识并改造社会,产生情感上意识上的共鸣。 关键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美学原理;灵魂;真实;体验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8-0105-02 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缘起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对当代戏剧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实主义”是整个体系的核心思想。他指出,只有现实主义才是表演艺术真正意义上的阳关大道。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全球首个对表演艺术进行科学全面的系统研究的体系[1]。如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已与“布莱希特体系”“梅兰芳”体系合列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对于影视表演领域也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在世界范围内,人们根据表演方式、戏剧观念、美学思想的不同,把表演分别概括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梅兰芳体系。这三个体系是三种完全不同的艺术流派。从戏剧的角度看历史,他们代表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时代。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美学原理的核心是真实的反映生活。它分为两大部分,即“演员自我修养”和“演员创造角色”[2]。他建立的演绎艺术体验派意在挖掘探究演员在角色表演中如何能够更好地将内在心理和外在情绪相融合,使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能够把自己融入角色之中,使演员在表演中流露出的情感与内在心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这种角度出发,他指出了接近角色的形体动作方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系运用科学的方法为演员揭示了创作作品中的心理过程,将被动化作主动掌握创作过程。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也对他的著作发生了兴趣。并且大部分著名的心理学家、生理学家、作家、艺术家、科学家等,也都研究过他的著作从中收获了很多知识[3]。 二、冯小刚作品《唐山大地震》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美学原理的体现 也许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影视电影更讲求的是感染、共鸣,因此运用最多的是“斯坦尼拉夫斯基”的真实的表演体系。提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美学原理,就不得不提一部引起了许多关注的影片《唐山大地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美学原理所提倡的真实的反映生活,就要求表演源自于生活营造了剧情的真实性,而本片的所有镜头都在致力于表现现实生活,更加真实更加生活化。他主张蒙太奇等的叙事手法的但也并不排斥戏剧性,提出在感情真实的同时引起观看者的感情共鸣[3]。 在这之中大量运用到了极具冲击的特效镜头的反映,当时这一灾难性的地质灾害,但是这正是导演冯小刚为表达自己理念的一种最有效的表演手段。它在灾害对人文影响方面的表现是难以忽视的。作为以信息量积累线性叙事的影片,有一定的纪实成分在里面。《唐山大地震》以唐山地震带来的灾害做引申,受灾害影响的几代人各自不同的遭遇撑起了整部作品。由于情节的稳定和表意的确定性,对于演员的要求较为平稳。 整部电影都是最精彩的呈现。唐山司机方大强的妻子李元妮在1969年为他生了龙凤胎儿女:方登、方达。他们一家人虽然只有微薄的薪水度日却过着简单却幸福的生活。1976年,常年在外奔波的方大强难得回来一次,妻子和儿女都特别开心激动。然而幸福的生活太短暂了,命运似乎对着一家人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傍晚,难得回家的方大强和妻子元妮躲在卡车上亲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简介,却突然地震了。方大强为了救孩子们不幸去世,两个孩子被同一块楼板压在两边,无论救哪一个,另一个都难逃一死,最后一刻清醒的方登听到了母亲选择了自己的弟弟痛不欲生。大难不死的方登被军人王德清夫妇领养带她开始了全新的人生。从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简介,这一家人天各一方,直到32年后的汶川大地震……故事作为半纪实半叙述,将故事情节贯穿成一个主体[4]。在那些艰难困苦的年代,人们坚强勇敢的生活下去。其中有一段的情节是陈道明终于跟自己失散多年的孩子相见,当年因为私心没有救女儿的愧疚,多少年来对儿女的思念,还有来之不易的相见,对人世间亲情的眷恋和世事无常的无奈全部涌现在心头,两个人从一开始的恍惚到紧紧地拥抱,表现的无微不至,让观者有身临其境的错觉感。 陈道明在塑造角色时特别注重眼神和语言气息的微妙表达。他运用演员悲伤的眼神、无奈的眼神、欲言又止的眼神、热切期盼的眼神等营造出角色最贴切的神态和想要表达的内心;他将演员气息和语言交织在一起维妙维肖地刻画出角色丰富的内在情感。上文所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创建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不仅从形式上继承了传统的表演方式,还将社会责任作为艺术表演的目的,延续了传统意义上的“有感而发,动之以情”,并且站在更高的位置上让观众得到更深层面的体验和思考。《唐山大地震》中的这一段正可以引发观众的思考: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一个家庭被四分五裂却反而坚强的生活的过程之中,是什么造就了这些传奇?是否是因为我们拥有的人性?还是因为我们的大爱?从而利于人们改造社会。这种真实、半纪实的表演方式 *** 了观众的记忆感官,也促使人们思考,引导人们重新思考人性。 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美学原理对中国电影的发展 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的思想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它要求人们建立一种辩证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美学原理正符合这种要求。他创立的写实纪录片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反映生活,非常符合20世纪人类生活特点。他遵循“三一律”编剧法,采用严谨的戏剧结构形式,从各个方面地展现生活缤纷的内容,让读者通过不同的角色场景,感受生活的复杂性、矛盾性,从而更好地思考,激发人们变革社会的热情,从而起到改变社会的目的[5]。也正是秉承着这个目的,在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美学原理进行创新的基础之上,使之为中国电影增添一抹亮色。 到目前为止,介于中国影视电影更讲求的是娱乐、快餐化,因此我们在荧幕上看到最多的是“布莱希特”的“间离理论”的表演体系。这种通过某种夸张的改编再现常规情景的表演方式主导了中国表演的形式,说明了中国电影在“斯坦尼拉夫斯基”表演风格的空缺。随着信息时代的脚步加快,多种传播途不断推新,人们视觉和影视心理要求提高,人们开始探索斯塔尼斯拉夫斯基这一表演风格新的表演领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以一种真实、引人共鸣的表演来配合当代新型的创作方式,演员在表演中秉承着生活和有机天性的规律,在情境中完全地投入到角色中去感知、去思考以获得最佳的创作状态,摒弃一切舞台表演程式。而与之相反的布莱希特表演体系的核心是“间离理论”,又称“陌生化方法”,他的演剧理论和方法与“斯坦尼斯夫斯基”表演风格完全相反。布莱希特体系的基本含义是通过艺术夸张幽默的手段把普通的戏剧变得更多彩,他致力于刻画突出事物的矛盾性来表达他们的因果关系,给观者带来改变常规的表达的表演方式。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完全不同的这种“间离法”的表演方法要求演员不要融合在角色之中,他认为演员在表演中要高于角色才能更好地驾驭角色。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时代的不断推新,能够真实地反映我们内心活动,反映我们身边真实场景故事的电影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追捧,微电影、公益广告、创意短片等新型传播媒体满足了人们对电影、电视剧等“新型快餐文化”的需求。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中国的表演体系还没有完全以身入其境的形式来表达创作者意图。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不仅仅包括对表演方面的指导,还对导演、编剧、舞台场面调度等方面的理论是一次新的创新。正是因为影视表演依托于这些基础性的指导,因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有着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可能性。在西方电影市场上,“线索多样化”、“理论模式严谨”的表演方式被极其广泛的运用,其原因可能是他们已经意识到电影的任务不仅仅是为了讲述某一事件或是仅仅抒发个人情感,它是带有某种社会责任和目的的。而斯坦尼拉夫斯基理论认为情感的共鸣能让观众跟随剧情的变化而变化,这有助于认识和改造社会,这与西方影视电影的发展趋势不谋而合。因此,这种写实、真实的表演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和推崇。人们所看到的运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美学的影片以其忠于自身内心的表演,给人以真实的感觉,以一种真实、引人共鸣的表演来展现一定的社会现状,带着某种社会责任感。总而言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能够更好地控制演员,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风格有着娱乐和教育的双重功能,更快地使观众在真实的表演之上感受导演或编剧的初衷。所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式的表演在中国影视电影上的发展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陈世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历史渊源[J].戏剧艺术,2002(3). [2] 刁海明.以“体验艺术”为创作目标的演员创作——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美学特征之二[J].戏剧丛刊,2009(6). [3] 王薇.浅谈体验派关于演员性格化创造的观点[J].艺术教育,2014(8). [4] 《唐山大地震》:冯小刚的诚意之作[J].市场周刊,2010(8). [5] 刘君.布莱希特:漂泊的灵魂与永世的情人[J].世界文化,2006(11).

美学原理阐述距离说,移情说

距离说:西方美学理论之一,由瑞士布洛提出,认为创造和欣赏美的基本原则是与对象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这种距离不同于实际空间距离的内省的发现。距离太近容易引起实用功利目的心理距离,失去美感;距离太远则看不清楚,也不美。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进行审美欣赏和创造。移情说:把我们人的主观感情移到外物中去,是外物生命化,具有人的感情。它夸大移情的作用,把美的根源和本质归结为人的移情,否定美的客观存在。主要特点是感情的外射。移情说是关于美和审美本质的学说,是审美心理学的早期研究成果。R·费肖尔在《视觉的形式感》中把“审美的象征作用”改称为“移情作用”,他认为审美感受的发生就在于主体与对象之间实现了感觉和情感的共鸣。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在他的《空间美学》一书中对“移情说”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通常人们把立普斯作为移情说的主要代表和创立者。

叶朗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目录绪论 什么是美学一、 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二、 中国近百年美学发展的轮廓三、 美学研究的对象四、 美学的学科性质五、 为什么要学习美学六、 怎样学习美学绪论提要第一编 审美活动第一章 美是什么一、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二、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三、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四、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五、美在意象11/55页六、意向的分析七、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八、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实的世界本章提要第二章 美感的分析一、 美感是体验二、 审美态度三、 美感与移情四、 美感与快感五、 美感与高峰体验六、 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七、 意识与无意识八、 美感与宗教感九、 美感的综合描述本章提要第三章 美和美感的社会性一、 自然地理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二、 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三、 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四、 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22/55页本章提要第二编第四章 自然美一、 自然美的性质 审美领域二、 和自然美的性质有关的几个问题三、 自然美的发现四、 自然美的意蕴五、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本章提要第五章 社会美一、 社会生活如何成为美二、 人物美三、 日常生活的美四、 民俗风情的美五、 节庆狂欢六、 休闲文化中的审美意味本章提要第六章 艺术美一、 对“什么是艺术”的几种回答33/55页二、 艺术品呈现一个意象世界三、 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四、 艺术创造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的问题五、 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六、 什么是意境七、 关于“艺术的终结”的问题本章提要第七章 科学美一、 大师的论述:科学美的存在及性质二、 科学美的几个理论问题三、 追求科学美成为科学研究的一种动力四、 达?芬奇的启示本章提要第八章 技术美一、 对技术美的追求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二、 功能美三、 功能美的美感与快感四、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对大审美精神时代的一种描述本章提要44/55页第审美范畴第九章 优美与崇高一、 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二、 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三编三、 崇高的文化内涵四、 崇高的审美特征五、 高尚、圣洁的灵魂美六、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本章提要第十章 悲剧与喜剧一、 对悲剧的解释: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尼采二、 悲剧的本质三、 悲剧的美感四、 中国的悲剧五、 喜剧和喜剧的美感本章提要第十一章 丑与荒诞一、 丑在近代受到关注二、 中国美学中的丑5

美学原理解释真善美之间的关系

  美,不是孤立自在的东西;美的特殊本质,也表现在它与真和善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之中;美的创造与欣赏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作用,更是与真和善密不可分地联系着的。  真、善、美都是客观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为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所历史地规定了的。真、善、美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只能从历史地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中去求得解释。  真,是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所表现出来的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性。列宁说:“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面向着客观世界,以它为转移,以它来规定自己的活动”。他又说:“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②人的实践活动只有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成功,实现人的目的。因此,人类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了对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美作为人改造世界的能动创造的生活表现,就其历史的发生和起源来看,以对于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就其作为历史的成果、作为一个客观对象来看,与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人改造世界的能动的创造性,正是表现在人能够认识和掌握客观世界的规律,利用客观规律以达到人的目的。当客观规律对于人说来还是一种盲目发生作用的、支配着人的力量的时候,人还不可能能动地改造世界,客观世界对于人也就没有美可言。  美虽然与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真并不就是美。因为美不是客观规律本身,而是运用客观规律以改造世界的人的能动创造的实践活动的实现。真作为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和作为科学认识的对象,它自身无所谓美丑。只有当客观规律不仅为人所认识,而且被运用于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它的感性具体的存在形式成为人的能动创造的活动所必须掌握的东西,并成为对这种活动的肯定的时候,真才具有了美的意义。这就是说,当客观规律为人所创造性地加以掌握和运用的时候,它那与人的目的相一致的感性具体的存在形式,具有了体现人的创造的智慧、才能和力量的意义,因而唤起人的美感,成为审美的对象。就自然的规律来说,例如整齐一律、均衡对称这些规律之所以会具有美的意义,就是由于这些规律是人改造客观世界所必须掌握的一些最基本的和普遍的规律,由于这些规律通过人的掌握和运用取得了与人的目的相一致的感性形式,成为人的创造的智慧、才能、力量的客观表现。原始人所制造的一把石斧,它的均衡对称的形式以及坚实光滑的质地之所以能引起美感,原因就在于这种形式是符合人的目的(劳动的需要)的,而这种合乎人的目的的规律性的形式的造成,是远古的劳动人民依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进行了创造性的活动的结果。就社会的规律来说,当人对社会规律的自觉的掌握和运用表现为人改造社会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的时候,这种活动就不仅是真的,同时也是美的。  和美与真的关系比较起来,美与善有着更为直接、更为密切的关系。  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事先即有着自觉的目的的活动。但人所要改造的客观世界,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人对客观现实与主观目的的关系的认识形成了善的观念。一般说来,在实践上符合于人的目的的东西就是善的,反之就是恶的。这是对于善的最初步、最粗浅的解释。更进一步分析起来,由于个别主体的需要、目的只能通过整个社会的协同活动方能得到实现,于是善又表现为个别主体的需要、目的、利益对整个社会的需要、目的、利益的关系。这一方面成为善的更为重要和更为本质的方面。在阶级社会里,符合于某一阶级的普遍利益的东西就是善,反之就是恶。但就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只有与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并推动着社会发展的普遍利益才是真正的善。  美以善为前提,并且归根到底应符合和服从于善。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和集团的利益。与人类的实践需要根本无关的东西,与人类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根本无关的东西,不可能是美的。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人类最初所认识的美同时也就是善,两者是不能分离的。只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美与善才逐渐被区分开来。  美虽然以善为前提,但美并不就是善。善是人的实践活动或客观对象、事物与一定社会阶级的目的相一致,即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美则是在这种合目的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或结果上所表现出来的对人改造世界的能动的创造性、智慧、才能和力量的现实的肯定。例如,一件劳动的产品,就它符合于人的目的(即满足于人的某种需要)来看它是善,就它是人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的结果,是人的创造的智慧、才能和力量的客观实现、肯定和对象化来看即是美。又如,我们今天工人群众的增产节约活动,就它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这一方面来说是善,就它的实现是工人群众发挥了高度的创造性、高度的革命热情和革命干劲的结果这一方面来说则是美。善是直接与人的功利的目的联系着的,这经常就是人的欲望、需要、利益的对象;美则并不是与人的功利的目的直接联系的对象,不是一个直接满足人的某种实际需要的对象,而是认识和观赏的对象。然而就美的创造和欣赏能够鼓舞人改造世界的信心和热情,提高人改造世界的智慧、才能和力量来看,美虽然不直接与功利的目的相联系,但它的最终的社会意义仍然在于推动人更好地去进行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斗争;因此,最终仍然是为了善。许多事物经常是具有善恶美丑对立的两个方面,例如,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便既具有善的一面,同时又具有恶的一面。与此相应,决定了它的审美性质也存在着对立的两个方面,既有美的一面,又有丑的一面。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性的消失,它的美也就逐步削弱以至泯灭。自然界也有许多事物具有这种两重性。例如老虎、苍鹰等,既有美的一面,又有丑的一面。归根结蒂,这也是同人的善恶相联系的。这些特定事物两重性,在不同的条件下和人们发生具体关系,其主导的方面是不同的。善恶美丑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和变换。没有天生不变、绝对永恒的美,只有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变化发展的美。  真、善、美,就其历史的发生发展来说,只有当人在实践中掌握了客观世界的规律(真),并运用于实践,达到了改造世界的目的,实现了善,才可能有美的存在。但作为历史的成果、作为客观的对象来看,真、善、美是同一客观对象的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三个方面。人类的社会实践,就它体现客观规律或符合于客观规律的方面去看是真,就它符合于一定时代阶级的利益、需要和目的的方面去看是善,就它是人的能动的创造力量的客观的具体表现方面去看是美。例如,今天现实生活中某些生产劳动,从真、善、美这三个方面加以认识,它们可以分别成为三种不同的对象。生产劳动的过程,作为合规律性的客观事物,既体现一定的自然规律,也体现一定的社会规律,它可以成为科学认识的对象,科学需要从理论上将这些规律寻找出来。同时,劳动作为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物质生产活动,体现着社会的功利需要和功利目的,它可以成为伦理意志的对象,直接唤起人们一定的意志趋向和实践态度,使人们对之采取肯定或否定的功利评价和伦理行为。同时,某一生产劳动作为人们的能动性、创造性的体现的具体形象,能在感受中唤起人们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审美愉快,它不要求人们当下对之直接进行理论概括或意志行动,而是采取能动的感受或观照,因而成为审美的对象。在美与真、善的关系问题上,既要批判现代资产阶级美学极力否定美与真、善联系的反动理论,也要反对把美与真、善等同起来的简单化的观点。  在上面的论述中,已经涉及到美与丑的关系问题。美是在与丑的比较中而存在,与丑的斗争中而发展的。正如美与真、善紧密联系一样,丑与假、恶也是密切联系的。丑与恶的联系使它不但具有否定的美学性质,而且还经常作为社会实践的意志活动所克服的对象。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对立统一的原则,科学地揭示美丑斗争发展的规律,指出:“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①美丑的对立统一和斗争发展,根源于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社会实践,根源于社会实践的主客体矛盾;它与真和假、善与恶的矛盾斗争紧密联系。美与丑作为客观现实彼此对立的方面,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表现出现实对象对实践的肯定和否定的方面。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自然不断被征服,社会不断被改造,美丑通过矛盾斗争又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美在与丑的不断对立和斗争中,随着历史前进的行程,日益革新和发展。在阶级社会之前,美、丑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生产斗争中,敌对的自然力量经常成为丑怪的对象,与美的对象相比较、相对立。某些远古神话里的美丑的形象直接地反映着这一点。而随着自然界异己的力量不断为人所征服和掌握,荒凉险恶的自然环境,凶禽猛兽等自然物也就逐步由威胁人的生活、实践的丑的对象转化成了供人欣赏的美的对象了。在阶级社会里,社会生活中美丑斗争的实质是先进阶级与反动阶级的矛盾和斗争,表现为进步力量、正义事业与各种丑恶势力的比较、对立和抗争。但是由于社会矛盾的异常复杂曲折,美丑的比较、对立和斗争也具有异常复杂多样的形态。例如,躯体畸形的丑与灵魂高尚的美同时存在于某一人物,前者不能抹煞后者是生活中的美丑矛盾的主导方面。  不同阶级的不同社会实践,在客观对象上获得实现,在现实中得到肯定,对不同阶级便具有不同的美丑意义。这种对立和斗争,实际上正是美与丑在阶级社会中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具体表现。概括地说,客观对象肯定革命阶级的社会实践的感性形象,即革命阶级的社会实践获得了实现、肯定和对象化的事物,对于这一阶级就是美的,对于与其对立的反动阶级却是丑的。客观对象肯定反动阶级的社会实践的感性形式,反动阶级的社会实践获得了实现、肯定和对象化的事物,对于这一阶级就是美的,对于与之对立的革命阶级却是丑的。但是,社会生活中的美又有着客观的标准,这个客观标准就是:它应是体现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与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相一致的阶级的实践、生活的产物。人民群众和先进阶级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和主人翁,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的具体的代表者和体现者,只有人民群众和先进阶级的生活实践,才是真正推动历史前进的实践活动,才是真正能创造美的实践活动,只有最终肯定或不违反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践活动的对象,才是真正的美的对象。美的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标准,必须以它为准绳,为尺度。

求《释梦》《心理学原理》其中一篇读后感,《美学原理》《艺术论》中一片的读后感

《心理学原理》 读后感考夫卡这样看待当时心理学的性质和功能:“心理学是一门十分令人不满的科学。把物理学中已为人们所公认的大量事实与心理学中的事实相比较,任何人都会怀疑,将后者授给一名不想当职业心理学家的人是否妥当,人们甚至会怀疑培训职业心理学家是否可取。但是,当人们考虑到心理学可能会对我们理解宇宙作出贡献时,他们的态度便会转变。科学容易脱离生活。数学家需要从抽象的稀薄空气中解脱出来,尽管抽象是美丽的;物理学家意欲陶醉于柔和的、软绵绵的、悦耳的乐声之中,以为它们反映了隐藏在声波、原子和数学公式之幕后的神秘;甚至生物学家也喜欢在星期天欣赏他那条狗的滑稽行为,而不去考虑现实中狗的这些动作只不过是一系列机械动作的反映而已。生活乃科学的滑翔,科学乃游戏。于是,科学放弃了它处理整个存在的目的。如果心理学能够指点科学与生活相遇的路径,如果它能奠定知识体系的基础(这种知识体系既包含了变形虫(amoeba)、白鼠、黑猩猩和人类的行为,又包含了单一原子的行为,前者的奇异活动我们称之为社会行为、音乐艺术、文学戏剧),那末认识这样的心理学是值得的,在它上面花费时间和力气会获得补偿”。事实上,一般认为,认知学习理论发端于早期认知理论的代表学派——格式塔心理学的顿悟说。但是,认知学习理论的真正形成却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事情。从认知学习理论兴起的社会背景来看,它是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二次大战之前,几乎所有的心理学的研究都局限于实验室,行为主义的研究范式霸占了学习领域。当时对于学习的研究,仅仅涉及到动物和人的外部行为,很少涉及到人的内部心理历程。然而,二次大战中涌现的大量实际问题对之提出了挑战,战争对人的认知与决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二次大战之后,信息时代,以及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更加强调对于人们的信息选择、接受,以及信息编码、存贮、提取与使用过程的研究。这些实际的社会需要,直接刺激了认知学习理论的产生与兴起。从认知学习理论的科学技术背景来看,它也是心理学与邻近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控制论、信息论,以及计算机科学与语言学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了认知学习理论的产生与取向。很多认知学习理论的重要观点,都与这些学科有不解之缘。如,加涅的累积学习的一般理论模式,就直接借鉴了控制论与计算机科学的某些重要的思想。又如,语言学家乔姆斯基,1957年对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的《言语学习》一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强调研究人的认知过程,以及人的语言的先天性与生成性,他的观点直接影响到很多学习研究者开始从行为主义转向认知主义。 当然,认知学习理论也是心理学自身发展的结果。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学习理论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前半个世纪,占主导地位的关于学习的概念是以行为主义原则为基础的,学习被看作是明显的行为改变的结果,是能够由选择性强化形成的。因此,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环境和条件,如刺激和影响行为的强化,是学习的两个重要的因素,学习等同于行为的结果。然而,这是与事实相违背的。如,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就认为,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之中,我们必须考虑到以往的认知结构对于现有的学习过程的影响,举例来说,穷人家的小孩往往比富人家的小孩把硬币看得更大些。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研究中不考虑人们的意识问题,只是强调行为,把人的所有思维作是由“刺激—反应”间的联结形成的。这就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的不满,开始放弃行为主义的研究立场,转向研究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从而导致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 《美学原理》 读后感我只是万千世界中的一个个体,人的认知是有限的,更何况我了,但就算是我这样的一个个体,也有着自己对美的认识,对我这个个体而言,美是不断成长,成熟的思维!通过它,我对世界,对美的认识不断地在改变。也就是说,对我而言,美是种意识,因为有了意识,我才能感受到美的存在!有点和吕营和高尔太的认识有些相似处,但也只是有相似而已。吕营说:“美是人的概念”,“美是人的社会意识。”我认为:美可以是人的意识,但不是社会意识,或许说,人就是社会的组成体,所以可以称为社会的意识,但要是社会,在我看来,那美的就是人的生命,因为有了像我们这样的一个个生命个体,社会才美,所以,对于美是意识,我认为是从人的个体上看,不是从社会这一整体上来看的!高尔太说;美是人的主观意识,“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只是人感受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但要是只有主观意识,没有客观的存在,就像世界什么都没有,那会觉的美吗?美是人的主观意识,却离不开客观事物,因为有了万千事物的存在所以美,对人来说,有了意识才会发现美,所以美也要是存在的,所以美是意识,也是客观存在的!美不是个单独的概念,它是多方面存在的,所以要从多方面去了解它,要是只局限于一点,那是找不到美的!我们要用自己不断成熟的思维意识来看代美,看代这个世界!因为这个广阔的大地是美的,美也是人的意识,所以我们也是美的。我是个还未成熟的果实,对世界的认知微乎其微,但就像上面说过那样:凡具有对美的审美意识的人,都能对“什么是美的”、“什么是美”作出判断,而我对美也有自己的认识:在广阔的大地上,美指的是生命,气息;对我这个个体而言,美是不断成长,成熟的思维!但对它,我也有质疑,或许有一天当我成长成熟时,我就可以用更成熟的思维看代美、认识美,并对它做出更完善的解释

怎样理解神和形的辩证关系 美学原理,什么是传神,神与形的辩证关系

1、神是物的本质,形是物的表现形式, 2、神是内在的,形是外在的 3、没有内在的神,就没有外在的形,形是内在的神的外在表现 4、内在的神通过外在的形来表现出来

尔雅美学原理是属于人文社科类还是艺术类的??

在我国,美学属于哲学的二级学科。尔雅美学原理属于美学,所以属于哲学,哲学又属于人文社科,所以尔雅美学原理是人文社科类。

急求~!美学原理试题:结合优秀艺术作品谈谈你对美的本质的理解..大约五百到一千字..非常感谢啊....

山工艺?

在《现代美学原理》中,怎样理解“劳动创造了美”

“劳动创造了美”,美学界从这句话引出了南辕北辙的分歧,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有的美学家认为“劳动创造了美”这句话是马克思说的,是马克思对美的定义,因此,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都是劳动创造的。这种观点实质上是在“劳动创造了美”与“美是劳动创造的”中间划了等号。而以蔡仪为代表的美学学派则认为“劳动创造了美”这句话虽然是马克思说过的,但这句话并不是谈美的根源,更不是给美下定义。要弄明白其中底蕴,还得从这句话的来龙去脉说起。 这句话源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搞》。全文如下: 国民经济学以不考察工人(即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来掩盖劳动的本质的异化(“以字原文为黑体字,著重号亦原有)。当然,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此着号为笔者所加),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① 从全文看,这段话是对国民经济学派②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本质异化的批判。为说明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本质的异化,马克思列举了大量事实,雄辩地说明在异化劳动下,工人与劳动产品之间的直接关系的颠倒。因此,这里所说的“劳动创造了美”并不是对美的问题发表意见,更不是对美的定义。如果说这段话同美学有什么关系,那么,也可以说是涉及到与美的创造有关的两个问题:一是说明,劳动不仅可以创造第二自然,而且可以创造美,二是说明在异化劳动条件下,也可能进行美的创造,但这种美的创造的成果却与劳动者完全脱节。因而劳动者虽然创造了美,但所获得的却是美的反面,即丑。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劳动被异化的极不公平的现实,进一步阐明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的人性被严重异化。如果这种理想是符合马克思在这段话中所说的“劳动创造了美”的含义,那么,蔡仪先生的论述显然是符合原义的了。 再从语义逻辑看,“劳动创造了美”这句话,是叙述性语言,其所指与能指是一致的。而“美是劳动创造的”这句话,则是定义性语言,只有所指而没有能指。前者是“美”的概念的局部,后者则是全部。二者之间,无论从语义的质与量看,都是不能等同的,也不可能构成因果关系。那么,美是否可以被创造呢?这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认为美是事物一种属性,并不防碍同时也承认美是可以通过劳动创造的。事实上,从人类在漫长的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渐培育起原始的美的观念,产生审美的渴望起,便开始了人类创造美的历史。半坡遗址出土的约六千年的彩陶器皿,乃至更早的约十多万年以前旧石器时代遗留下来的用砾石、蚌壳和兽骨雕磨而成的,今天看来极其简单、粗糙的装饰品以及骨针、石斧等工具便是证明。 自然界和社会生产中的美是大量存在的,甚至可以说称得上极其丰富的。然而,人们还不满足这些自然形态的美,也不满足于鉴赏现实美时的联想所获取更丰富的美感,而是还要各自的美的观念、对美的渴望和要求去创造。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审美的自觉意识不断加强,审美化建设的自觉意识也日渐强化。美的创造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日常用品造型色彩的美化,花样描绘的讲究,就十分普遍。家用电器、文化用品、交通工具、生产用的机器等等,都有不同程度、不同表现的美的因素。新时期以来,广州还创立了一年一度的美食节……一句话,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美。在当代生活中,产品的美化程度已成为产品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于是技术美学作为一个美学分支学科应运而生。 前苏联政治家、哲学家、文艺评论家卢那察尔斯基(1875—1933年)曾经说过:“如果我用浑浊的、有气泡的玻璃做一保杯子,而且而且杯子的各个部分很不匀称,自然还是可以用它来喝水的。然而谁不懂得,假如人们被大大小小的这些劣质的东西所包围,那就只有过一种贫乏、枯燥、阴郁的生活。”①可见,日用品的美化,对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多么重要。技术美学就是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一门关于技术领域的美的创造的科学。尽管这门学科尚未完美,但生活已向她招手,现代文明离不开劳动产品中的美的创造。 劳动成果的美的创造又反过来要求劳动过程的美的创造,即劳动组织,劳动场景乃至劳动秩序的和谐协调,只有如此,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热情,使劳动本身变成一种最高的需要,一种能使身心愉悦的活动,即建立劳动本身的美,于是人体又在注意起劳动美学的研究。 总之,只要人们对美的渴望不息,那么,美的创造之火必然愈烧愈旺。劳动不仅可以按照物质的规律和使有价值的需要创造,而且,也可以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这种美的创造又因其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别。总的来说,劳动创造的美,大致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依附于使用价值的美的创造。如日用品的美的创造,生产工具中的美的创造,交通工具中的美的创造,高科技成果的美的创造,食品的美的创造,服饰美的创造,居室美的创造,建筑物的美的创造,等等。这一类美的创造的特征就在于其按照美的规律的创造必须服从其使用价值的创造,以更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为前提。 另一类则以审美价值为首要目标的美的创造——即艺术美的创造。艺术是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尽管各艺术种类有其不同的物质媒介,遵循不同的物质美的表现法则,但都是为了审美的目的,为了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艺术美的创造只按照艺术美的规律来创造。优秀的艺术品,能使人获得比自然美与社会美都丰富的美感,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而艺术美的创造又是最高级形态的美的创造。 参见 http://wenwen.soso.com/z/q303125872.htm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是2005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法,王旭晓,本书对美学原理的主要问题(如美学学科定位、审美现象学、审美类型学、形式美等)进行了个性化的探索。由于有了客观的大背景和个性化的讲述。内容简介本书具有三大特点,一是第一次把美学原理研究建立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美学原理的研究历程和现有状况的客观而系统的清理之上。二是在这大背景下,对美学原理的主要问题(如美学学科定位、审美现象学、审美类型学、形式美等)进行了个性化的探索。由于有了客观的大背景和个性化的讲述,就有了一个开放的场景,使读者既进入讲述内容又能超越讲述的内容来思考问题。三是在章节设计上考虑到了中国高校美学教学的实际需要,突出重点又以点带面。这三个方面使本书的美学原理讲述,对有兴趣学习和研究美学的人,有独特的启发作用。

关于《美学原理》的问题

关于美学原理的相关问题

怎么运用美学原理来解释实践活动

一、美学的对象是什么?在美学中涉及哪些主要内容?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以及主客体的辨证关系。其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和美育。在研究艺术时,也是从审美的角度,把艺术作为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的集中表现,以区别于别的艺术概论。二、美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1、时代需要美学。随着物质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现代人在理论上认识美,掌握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方法,从而提高创造美的生活、美的世界的能力。2、发展社会主义文艺需要美学。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文学艺术有着重要作用,而文学艺术是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如何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以满足人民的审美需要,如何使作品能引人入胜,把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统一起来,这就需要从审美上去探讨艺术的规律。在社会主义文艺的实践中提出了许多问题,都需要从美学上加以研究。美学的研究可以推动和促进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的发展;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的发展反过来又丰富了美学的研究。3、开展审美教育需要美学。掌握美学基础知识,认识美的本质、形态和审美的基本规律,是树立正确审美观和进行审美活动的基础。三、怎样学习美学?1、刻苦学习马列主义。2、学习美学原理和研究美学史结合。3、注意结合审美实践,特别要结合艺术实践。4、注意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一、美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1、美是自由创造的形象体现。美的本质是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自由创造。没有自由创造也就没有美。2、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人作为自由创造的主体,从事生产劳动,是自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这些目的、意识通过劳动在劳动对象上体现出来,成为对人的创造力量、智慧和才能的肯定,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创造的喜悦,也就产生了美。如果人不进行劳动实践,也就无所谓自由创造,更没有美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美。劳动实践是产生美的基础。二、什么是自由创造?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是人类的最珍贵特性?1、自由创造是指人类在对事物必然性认识的基础上和对能动地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的目的和要求的活动。2、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是人类的最珍贵特性?原因有三点:(1) 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特征之一。(2) 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 人在自由创造过程中发展了人本身。三、什么是真?什么是善?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1、自由创造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规律性是真,即客观世界自身的变化、发展规律;合目的性是善,即合乎功利性。2、(1)美的产生的在人的实践中,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人的自由创造必须依靠对客观的必然性的认识才能进行,改造自然和社会要符合其发展规律和必然性,否则,自由创造就无法进行,美也就无从产生。美与真的区别在于:首先,真是客观规律本身,而美是通过实践,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肯定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形象。其次,真是求知的对象,引起人民去追求真理,了解客观世界本身的内在联系;而美却是欣赏的对象,具有生动的形象,是对人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美是一种情感关照的对象。(2)美以善为前提。因为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它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一定社会集团、或一定阶级的利益。没有了这最终目的和出发点,也就没有了人类的实践活动,美也就无法产生了。

叶朗《美学原理》简述美感的基本特征

美感的定义: 答:广义的美感是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包括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审美感受等的总和。狭义的美感是指具体的审美感受,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的综合心理反映。 美感的基本特征为下几方面: (1)美感具有形象直接性的特征 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和把握的方式,和其他认识一样,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人要认识对象的美,必须以形象的直接方式去感知对象。美感总是首先通过一定对象的感性状貌,一定的色彩、形体、线条和音调等直接的感知或表象来进行的,即以形象的直接性的方式来进行。 (2)美感具有精神愉悦性的特征 情感是美感的又一主要特点和最显著的标志,它使整个审美过程都带上愉快的情感色彩,而美感的愉悦性是由审美需要的满足而引起的。 (3)美感具有潜伏功利性的特征 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形象的直接性和情感的愉悦性的统一,是有社会功利目的的。美感功利性来源于美的对象的功利性和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 (4)美感具有想象创造性的特征 美感认识充满了想象的认识。不论是艺术创作还是欣赏,都带有想象的创造性。想象是一种认识,这种认识不仅能感知直接作用于主体的事物,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创造新的形象。这种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就是想象创造性。 11人点赞 随笔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5474995b1d75

《美学原理》txt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美学原理》(叶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pHojrhyDXENECacE_Fxn2Q 密码:z0d6书名:美学原理作者:叶朗豆瓣评分:7.7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09-4页数:460内容简介:这是一本全面、系统地讲述美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教科书,同时也是一本研究美学理论核心区的前沿课题的学术著作。这本书是作者将近五十年的美学研究成果的一个概括和总结。本书继承北京大学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的美学传统,立足于中国文化,以“意象”和“体验”为核心,力图融会中西美学的精华,回应21世纪时代的呼唤,最后归结到提升人生境界。作者在书中注重视野的开阔,注重思想的深度和原创性,同时又注重材料的丰富和趣味性,追求文字的清晰、简洁和诗意。本书不仅适合作为大学生和文化界、艺术界、教育界朋友们的读物,同时也适合作为各行各业对美学有兴趣的朋友们的读物。读这本书可以获得理论的提升,人生的启示,同时又可以获得情趣的熏陶,审美的享受。作者简介:叶朗,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同时兼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艺术学系三个系的系主任,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哲学会会长、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主要著作有《胸中之竹》、《欲罢不能》、《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国小说美学》、《中国文化读本》(与朱良志合著),以及《现代美学体系》(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总主编)等。

人物美的三个层面是什么美学原理

  人物美的三个层面分别是人体美、人的风姿与风神和处于特定历史情景中的人的美。   内在美和外在美作为人物美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相得益彰的。内在美是内容,外在美是形式,内在美是根本,外在美不可缺少,这两者和谐统一才能实现人物美。

美学原理西方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从美学思考所依托的知识形态来看,西方美学大体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即:本质论美学、神学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文化论美学。以下是详细介绍:1、本质论美学:是古希腊形成的以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思考传统。本质(essence)是古希腊思想家提出的一种主体设定,认为事物总存在着它之所以如此的核心原因,这就是本质。它有两个特征: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2、神学美学:是盛行于欧洲中世纪的、以基督教神学为主宰美学。它把本质论美学与基督教神学“嫁接”起来,认为世界的美来源于万能的上帝的创造,神学美学是西方美学被神学主宰的产物。3、认识论美学:是欧洲17世纪发生“认识论转向”以来到19世纪的以理性问题为中心的美学。“认识论转向”是指17世纪欧洲哲学中出现的以人的理性觉醒取代神学统治的潮流,它不再相信人的知识是来源于上帝,而是来源于人凭借理性对世界的观察和分析。它又分为几个流派:经验主义美学,这是17-18世纪英国的美学学派,认为审美来自人的感性经验,由此对审美感官、审美感情和审美趣味等作了探讨;理性主义美学:这是17-18世纪在欧洲大陆德、法等国盛行的美学流派,认为审美来自人凭借理性而对于直接的感性经验的整理过程,主张为审美和艺术制定必要的理性秩序和规范;德国古典美学:这是活跃于18-19世纪德国的美学流派科学美学,这是指19世纪后期出现的运用心理学手段研究美学问题的美学新潮,认为科学的实验方法是研究美学问题的可靠手段;主张“自下而上”地研究审美问题生命美学,主要指19世纪后期兴起的从生命角度解释美和艺术的德国美学流派,生命美学可以视为从感性生命角度挑战认识论美学原有的理性至上偏向的产物,在伸张被理性压抑的感性生命方面有一定积极意义。4、语言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是指西方19世纪末期发生“语言论转向”以来盛行于20世纪的以语言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心理分析美学、分析美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美学流派。其主要特征有三个:第一,语言取代理性成为美学的中心问题;第二,放弃的美的本质及其他本质问题,注重语言学模型区分析审美现象;第三,放弃美学的系统化和体系化的追求,认可具体问题的文本阐释。5、文化论美学:当美学与文化的内涵升华到一定得程度的时候就会产生一定的联系。真正的美学是建立在文化修养的基础上的,文化基础薄弱,无法领悟真正的美学。

什么是朴素美学原理?

朴素美学原理是指人们在感知和欣赏美的事物时,自然而然地遵循的基本美学原则。这些原则不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美学家或艺术家指导,而是普遍存在于各个文化和历史背景中的通用美学观念。朴素美学原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对称性:人们倾向于喜欢对称、平衡的形状和结构。2. 简洁性:人们倾向于喜欢简单、明了、不复杂的事物。3. 美感:人们倾向于欣赏美感强烈、令人愉悦的事物。4. 色彩:人们倾向于欣赏色彩和谐、明亮、饱和的事物。5. 长度和比例:人们倾向于喜欢长度和比例适宜、不失平衡的事物。这些朴素美学原理并不是严格的规则,而是一种潜意识的偏好和倾向,可以被艺术家、设计师、摄影师等创作者运用来创作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作品。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是什么?

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形象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美是人的末质力量的对象化,凡是美都是形象,能够被人的感觉直接把握。美的社会性:是指美依存于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的社会内容。是美与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属性。审美: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世界上的存在。审美也就是有“审”有“美”,在这个词组中,“审”作为一个动词,它表示一定有人在“审”,有主体介入。同时,也一定有可供人审的“美”,即审美客体或对象。审美现象是以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的,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美学原理简述“自然全美说”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美学原理中的“自然全美说”是一种美学观点,其核心观点是认为自然界的所有事物和现象都是美的,而美的标准和价值在于它们的自然属性和特征。自然全美说的主要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所有自然现象都是美的:自然全美说认为,所有自然现象都是美的,包括生物、景观、天气、季节等等。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有其美的特征和价值。美的标准在于自然属性:自然全美说认为,美的标准在于事物的自然属性和特征。例如,一朵花的美在于它的颜色、形态、香味等自然属性,而不是人为的修饰、加工或改变。美的价值在于自然:自然全美说认为,美的价值在于自然,而不在于人为的创造或评价。自然界中的美是无价的,它们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人类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美:自然全美说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美,保护自然环境,避免破坏和污染自然界中的美。人类应该学会欣赏自然美,与自然和谐相处。总之,自然全美说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美的,美的标准和价值在于事物的自然属性和特征。这种美学观点呼吁人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欣赏和享受自然美,与自然和谐相处。

叶朗美学原理

“叶朗美学原理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文化活 动,它的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人的 精神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回复到人的精神 家园,从而确证了自己的存在。”叶朗《美学原理》书摘-美感的分析美感的五个特点:1 无功利性。在审美活动中,人们超越了对象的实在,因而也就超越了利害的考虑。这意味着美感是人和世界的一种自由的关系。席勒“欲望是直接获取它的对象,而观赏则是把它的对象推向远方,并帮助它的对象逃开激情的干扰,从而使它的对象成为它的真正的、不可丧失的所有物。”2 直觉性。这是美感的超理性(超逻辑)的性质。超理性不是反理性,美感中包含有理性的成分,或者说,在“诗”(审美直觉)中渗透着“思”(理性)。3 创造性。 美感的核心是生成一个意象世界,这是不可重复的,一次性的。4 超越性。美感在物我同一的体验中超越主客二分,从而超越“自我”的有限性。这种超越,使人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感和解放感。这种超越,使人回到万物一体的人生家园。5 愉悦性。美感的愉悦性从根本上是由于美感的超越性引起的。在美感中,人超越自我的牢笼,回到万物一体的人生家园,从而在心灵深处引发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这种满足感和幸福感可以和多种色调的情感反应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非常微妙的复合的精神愉悦。这是人的心灵在无我交融的境域中和整个宇宙的共鸣和颤动。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美学原理》是克罗齐的第一部著作,它所讨论的不仅是普通的美学问题,尤其是美学在整个哲学中的地位,审美活动与其他心灵活动的分别与关系。克罗齐认为哲学自有一个系统,美学在这个系统里只是一个方面。继《美学》之后的三部书——《逻辑学》、《实践活动的哲学》、《历史学》,表现了克罗齐所谓的“心灵的哲学“的全貌。后来的这三部书的要义都已在《美学》里约略提及,所以《美学》这部书含有他的全部哲学雏形。《美学》分“原理“和“历史“两部分。朱光潜先生只译了原理部分,所以书名更为《美学原理》。朱光潜先生译起稿两次,第一次全照原文直译,第二次丢开原文,顺中文的习惯把文字略改得顺畅一点。最后,因为原文太简,有时援引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学说、典故,每遇及此,朱光潜先生都做了简明的注释。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汇总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汇总: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人类宙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学、画论、书论、乐论及折学、历史等著作中。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某些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审美主体:审美主体特指审美活动中的主体,是审美活动的发出者、承扣者,在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客体构成对象性关系,审美主体有着内在的审美需要、审美追求,这是审美活动得以开展的动因,在审美活动中起者积极的主导作用。因此也可以说。审美主体是特定的人。审美主体还具有相应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标准,这是审美活动得以展开的保证与审美活动必需的评价标准。《美学原理》是意大利作家克罗齐创作的美学研究图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发行于2007年4月。该作主要讲述了美学在整个哲学中的地位,审美活动与其他心灵活动的分别与关系。

大学美学原理是什么课

大学美学原理是语言文学类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美学原理》是语言文学类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美学学科建设的不成熟为学科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美学原理》教学中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开放性原则美学是一门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心理学、艺术学等不同角度研究人类审美实践的年轻的边缘学科,诸多问题尚在探索中,甚至连美学研究起点与终向的定位、美学范畴与命题的界定、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等这样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仍未得到科学的解决。因此,它体现出突出的发展性特征。在教学中我们不应局限于把教材上的定论塞给学生。通过“美学原理”课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美学的基本特性与问题,把握与理解审美活动的结构与特点,了解美的类型或形态。体悟美的文化意蕴以及审美活动的人类学起源与宇宙学根据,从而增强学生的美学修养,开启学生的人文智慧。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正确地分析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现象,为学生学习其他文学课程、从事各项社会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值得注意的是,美学虽然是中文系的课程,但严格地说,美学的学科性质却应归属于哲学。也就是说,美学在本质上与哲学一样,运思面对着的是永恒无解的难题,永远在问题的境域之中。没有问题就没有美学,这是美学的困惑也是美学的魅力,所以,学习美学要有“问题意识”,要把美学问题与中外美学史联系起来,倡导“交流”“对话”的解释学的思想方法,因为美学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开启学生的人文智慧。

什么是美学原理

http://jpkc.znufe.edu.cn/2006/xwxy/mxyl/

根据所学美学原理知识从红楼梦第二十三回黛玉葬花中,分析其审美价值和审美心理要素

  《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也是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与第七十八回中的《芙蓉女儿诔》,一诗一文,堪称《红楼梦》一书中诗文作品的巨制双壁。  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全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首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上脂砚斋的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曰:‘先生身非宝玉,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宝玉之后文再批"噫嘻!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故停笔以待。”  值得注意的是批语指出:没有看过“宝玉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所谓“后文”毫无疑问的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  为落花缝锦囊,为落花埋香冢;还要悲哭,还要作诗。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荒唐”举动,唯有痴情如宝黛者方能理解,也唯有发生在宝黛身上方能为世人所理解。请看和曹雪芹同时期的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中的诗句: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  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  以前,我们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现在看来,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如果我们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象“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玉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  上面所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试想,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是多么的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宝玉已有他属。试问,起黛玉“沉痼”又有何用?难道“续红丝”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不成?  此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

室内装潢设计的美学原理

原则要点 :圣·奥古斯丁说:“美是各部分的适当比例,再加一种悦目的颜色。”比例是物与物的相比,表明各种相对面间的相对度量关系,在美学中,最经典的比例分配莫过于“黄金分割”了;尺度是物与人(或其他易识别的不变要素)之间相比,不需涉及具体尺寸,完全凭感觉上的印象来把握。 应用技巧 :比例是理性的、具体的,尺度是感性的、抽象的。如果你没有特别的偏好,不妨就用1:0.618的完美比例来划居室空间吧,这会是一个非常讨巧的办法。例如这间根据“比例与尺度”原则营建的院落。墙体、窗户的长宽比例符合黄金分割。梯形棚架与长条桌的相似,在一定尺度上改善了空间距离,让窗外的景色仿佛近了许多。注意事项 :即使整个家居布置采用的是同一种比例,也要有所变化才好,不然就会显得过于刻板。 原则要点 :稳定与轻巧几乎就是国人内心追求的写照,正统内敛、理性与感性兼容并蓄形成完美的生活方式。用这种心态来布置家居的话,与洛可可风格颇有不谋而合之处。以轻巧、自然、简洁、流畅为特点,将曲线运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洛可可式家具,在近年的复古风中极为时尚。应用技巧 :稳定是整体,轻巧是局部。在居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追求轻盈纤细的秀美。黄、绿、灰三色是客厅中的主要色彩。灰色向来给人稳重高雅的感觉,黄色冲淡了灰的沉闷,而绿色中和了黄的耀眼,所有的布置都是为了最终形成稳定与轻巧的完美统一。注意事项 :家居布置得过重会让人觉得压抑、沉闷;过轻又会让人觉得轻浮、毛躁。要注意色彩的轻重结合,家具饰物的形状大小分配协调,整体布局的合理完善等问题。 原则要点 :“对比”是美的构成形式之一,在家居布置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无处不在,可以涉及到空间的各个角落,通过光线的明暗对比、色彩的冷暖对比、材料的质地对比、传统与现代的对比……使家居风格产生更多层次、更多样式的变化,从而演绎出各种不同节奏的生活方式。调和则是将对比双方进行缓冲与融合的一种有效手段。应用技巧 :黑色与白色在视觉上的强烈反差对比,体现出房间主人特立独行的风格,同时也增加了空间中的趣味性;毛皮的华贵与纯棉的质朴是材料上的对比;长方形玻璃窗是形状、大小的对比。布置出这样一间居室,就是彰显个性的最佳途径。注意事项 :如果你有坚强的神经系统、独特的品味且我行我素、向来不惧人言,那么尽管使用强烈的对比吧,否则还是柔和一点的好。 原则要点 :节奏与韵律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是美感的共同语言,是创作和感受的关键。人称“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就是因为它们都是通过节奏与韵律的体现而造成美的感染力。成功的建筑总是以明确动人的节奏和韵律将无声的实体变为生动的语言和音乐,因而名扬于世。应用技巧 :节奏与韵律是通过体量大小的区分、空间虚实的交替、构件排列的疏密、长短的变化、曲柔刚直的穿插等等变化来实现的,具体手法有:连续式、渐变式、起伏式、交错式等。楼梯是居室中最能体现节奏与韵律的所在。或盘旋而上、或蜿蜒起伏、或柔媚动人、或刚直不阿,每一部楼梯都可以做成一曲乐章,在家居中轻歌曼舞。注意事项 :在整体居室中虽然可以采用不同的节奏和韵律,但同一个房间切忌使用两种以上的节奏,那会让人无所适从、心烦意乱。 原则要点 :对称是指以某一点为轴心,求得上下、左右的均衡。对称与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处世哲学与中庸之道,因而在我国古典建筑中常常会运用到这种方式。居室装饰中人们往往在基本对称的基础上进行变化,造成局部不对称或对比,这也是一种审美原则。另有一种方法是打破对称,或缩小对称在室内装饰的应用范围,使之产生一种有变化的对称美。应用技巧 :面对庭院的落地大观景窗被匀称地划分成“格”,每一格中都是一幅风景。长方形的餐桌两边放着颜色相同,造型却截然不同的椅子、凳子,这是一种变化中的对称,在色彩和形式上达成视觉均衡。餐桌上的烛台和插花也是这种原则的体现。注意问题:对称性的处理能充分满足人的稳定感,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图案美感,但要尽量避免让人产生平淡甚至呆板的感觉。 原则要点 :当主角和配角关系很明确时,心理也会安定下来。如果两者的关系模糊,便会令人无所适从,所以主从关系是家居布置中需要考虑的基本因素之一。在居室装饰中,视觉中心是极其重要的,人的注意范围一定要有一个中心点,这样才能造成主次分明的层次美感,这个视觉中心就是布置上的重点。应用技巧 :明确地表示出主从关系是很正统的布局方法;对某一部分的强调,可打破全局的单调感,使整个居室变得有朝气。但视觉中心有一个就足够了,就如一颗石子丢进平静的水面,产生一波一波的涟漪,自会惹人遐思。这间客厅的“石子”就是那个花枝招展、流光溢彩、独一无二的吊灯!如果多放一、两盏的话,整体美感就会荡然无存。注意事项 : 重点过多就会变成没有重点。配角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突出主角,切勿喧宾夺主。 原则要点 :硬、软装修在色调、风格上的彼此和谐不难做到,难度在于如何让二者产生“联系”,这就需要运用“过渡”了。呼应属于均衡的形式美,是各种艺术常用的手法。在室内设计中,过渡与呼应总是形影相伴的,具体到顶棚与地面、桌面与墙面、各种家具之间……,形体与色彩层次过渡自然、巧妙呼应的话,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应用技巧 :吊灯与落地灯遥相呼应,都采用看似随意的曲线,这种亲近自然的舒适感,最适合用于硬冷的物体之上;茶几上的鲜花随形就势给视觉一个过渡,使整个空间变得和谐。整体上将结构的力度和装饰的美感巧妙地结合起来,色彩和光影上的连接和过渡非常流畅、自然。注意事项 :“过渡与呼应”可以增加居室的丰富美感,但不宜太多或过分复杂,否则会给人造成杂乱无章及过于繁琐的感觉。 原则要点 :比拟是一种文学上的说法,在形式美学当中,它与联想密不可分。所谓联想,是指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此及彼的心理思维过程。联想是联系眼前的事物与以往曾接触过的相似、相反或相关的事物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它可以使人思路更开阔、视野更广远,从而引发审美情趣。应用技巧 :联想的内容都是已知的、客观存在的,运用比拟手法,通过联想使抽象的意识活动与具体形象相结合。例如这间卧室,选用红黄色调的布艺,再加上茂盛的绿色盆栽、立在窗边的长颈鹿摆饰,置身其中难免会从色彩、布景中产生热情洋溢、活力四射的非洲印象。注意事项 :运用这种原则布置家居时,一定要注意:比拟与联想从来都不是天马行空式的胡思乱想,它形成的空间应该是你曾经有过或者非常向往的生活氛围。 原则要点 :家居布置在整体设计上应遵循“寓多样于统一”的形式美原则,根据大小、色彩、位置使之与家具构成一个整体,成为室内一景,营造出自然和谐、极具生命力的“统一与变化”;家具要有统一的艺术风格和整体韵味,最好成套定制或尽量挑选颜色、式样格调较为一致的,加上人文融合,进一步提升居住环境的品位。应用技巧 :不同的空间应选用不同的色彩基调。黄色有助于人的食欲,所以将它定为餐厅的主色;墙上那幅青绿色的装饰画,是整体色调中的变数,然而却非常和谐;桌面、墙面、隔断采用相同花纹、相同材质,于统一见变化的是纹理方向的不同。注意事项 :在家居布置的初始就应该有一个完整的计划和构思,这样才不会在进行过程中出现纰漏;在购买新家具时,应尽量与原有家具般配。 原则要点 :家居风格的成因是综合而复杂的,有意识形态的、有物质条件的、有传统的、有地域物产的,还有居住者个人的经历、才能及偏好和外来的影响等等因素。无论成因如何,首先要考虑好居室的基本风格,一旦建立起一种气氛,一种风格,一种角度,你就可以仔细地构建自己的风格,并且逐渐获得自信。应用技巧 :人若单纯会让人感动,让人留恋。用在家居上,是一种返璞归真,一种洁净,一种清极而郁的芬芳。以原木为基调的卧室,素雅的布艺和生机盎然的绿色植物,不知不觉让人爱上它的纯净、它的境界、它的风平浪静。或许在人们的潜意识里,生活潮流总是希望有一种单纯的气质。注意事项 :虽然说要避免千篇一律,但太多的物品、太多的图案也使人感到凌乱,给人浮躁的感觉。所以要记住,只选择你最喜欢的、品质最高最棒的几样就好。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