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多边贸易体制的体制价值

WTO是当今唯一规范全球贸易的国际组织。从GATT到WTO,多边贸易体制一如既往以贸易自由化为宗旨。GATT1947在序言中开宗明义指出:“期望通过达成互惠互利安排,实质性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从而为实现这些目标作出贡献。”《马拉喀什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在保留这一论述的同时,进一步指出“决定建立一个完整的、更可行的和持久多边贸易体制,以包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往贸易自由化努力的结果以及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全部结果。”此次金融危机衍生成为全球性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在使WTO多边贸易体制经历着严峻时代考验的同时,也迫使WTO扛起了维护贸易自由化形象的旗帜,在对抗和遏制贸易保护主义过程中发挥着更多的价值。2008年12月14日,西方著名经济学家鲍德温(Richard Baldwin)和埃文奈特(Simon J.Evenett)就曾撰文指出,为应对金融危机,维护国际贸易稳定,WTO应立即采取三项应急措施:第一,迅速完成WTO贸易便利化谈判,WTO成员每半年向WTO通报一次贸易便利化义务落实情况;第二,建立全球贸易保障机制,WTO成员每周通报一次本国进口增长、关税变化及反倾销措施等情况;第三,所有WTO成员承诺约束现行贸易开放水平,不采取任何新的贸易限制措施,并每两年向WTO通报一次落实情况。事实上,在过去的数月,WTO正在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扮演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遏制者”和“终结者”的角色,为全球经济避免滑向深度衰退设置了一道“安全阀”。 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呼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WTO基本哲学是开放市场、非歧视以及国际贸易的全球竞争有益于全世界各国的福利。WTO是磋商和扩展多边贸易自由化以及对贸易和相关政策进行合作的场所,确保需要取消进口壁垒的政府进行国内贸易政策改革。金融危机爆发以来,WTO总干事拉米应邀先后两次参加G20金融峰会,并促成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推动多哈回合谈判连续成为华盛顿峰会和伦敦峰会的重要议题。拉米还在一份声明中呼吁,G20集团领导人应该联合行动,避免实行任何进一步的贸易保护,否则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将会进一步延长危机的持续时间。2009年3月4日,拉米在澳大利亚发出警告,如果美国奥巴马政府面对经济危机在贸易自由化方面倒退,多边贸易谈判将继续受阻。3月25日,拉米在接受法国《论坛报》专访时表示,“新保护主义”已在一些国家的经济刺激方案中出现。WTO将于4月召集全体成员就“新保护主义”问题举行工作会议。4月2日,根据美联社报道,拉米还呼吁参加G20峰会的各国领导人要防范可能扭曲全球贸易的“低度”贸易保护主义。拉米表示,相信全球经济下滑不至于引起如上世纪30年代那样的“高度”贸易保护主义,因为有了更多的规范和约束。但WTO关于全球贸易的现有规则给“低度”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钻空子的灵活性,如果G20各国领导人能够禁止这些灵活性的使用将为尽早结束多哈回合谈判提供了有力保障。 通过政策审议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实施监督努力增强透明度和审议贸易政策占用了WTO很大部分的时间。这一过程被美国著名贸易专家巴格瓦蒂教授称为“德拉库拉原理”,即问题一旦曝光就会消失(Bhagwati,1988)。2009年1月,WTO开始启动“特殊监督机制”,对各成员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贸易措施进行集体审议,对遏制保护主义起到了重要的预警和监督作用。2月9日,WTO贸易政策审议机构举行非正式会议,审议2008年9月以来WTO各成员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新贸易措施,标志着WTO对各成员在金融危机中所采取的贸易措施的定期审议机制正式形成。3月26日,WTO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已有23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85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较1月末首次调查时的19件增加四倍以上。3月27日,WTO秘书处发布了第二份《关于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及与贸易有关的发展情况向贸易政策审议机构的报告》。尽管报告认为,贸易报复,但很多成员正面临着采取具有贸易保护主义性质措施的压力,与前一阶段提高关税和非关税措施的有限证据相比,形势开始逆转。WTO要求各国为刺激经济发展采取的政策应有利于推动贸易增长,各国应不使用新的贸易限制措施和具有贸易扭曲效应的补贴措施,且各国应保证采取的措施以透明和非歧视的方式实施。 通过“促贸援助”增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自由化能力作为多哈回合谈判的有益补充,“促贸援助”是WTO发起的一项倡议,旨在通过加强基础设施、提供技术援助和能力建设,帮助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提高参与国际贸易的能力,促进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该倡议经2005年WTO香港部长级会议通过,被作为一项重要成果载入《香港部长宣言》。根据2006年12月确定的路线图,2007年WTO在秘鲁、菲律宾和坦桑尼亚等三个亚、非、拉国家相继举行了三次地区性“促贸援助”审议会议,并成功举办了第一次全球审议大会。2008年2月25日,WTO通过2008年“促贸援助”工作路线图,旨在提高发展中国家在接受援助过程中的自主参与,加强对援助实施情况的监督,确定若干指标衡量援助活动的有效性和发展中国家国家的贸易能力。金融危机爆发后,WTO已将“促贸援助”作为2009年工作重点,并计划在年中举行第二次全球“促贸援助”审议大会。毕竟,在当前全球同舟共济应对金融危机形势下,增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的贸易能力和强化贸易基础设施也符合发达国家自身的根本利益。 通过呼吁贸易融资为全球贸易自由化提供资金保证贸易融资被认为是贸易的生命线,现如今全球贸易的90%依靠贸易融资。然而,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性资金紧缺,进出口商在获得贸易融资上遇到困难,外贸信用风险增大,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资金更加紧张,导致全球贸易难以为继。根据WTO统计,全球贸易融资缺口已扩大至1000亿美元,比2008年11月估算的250亿美元增加了三倍。早在金融危机初露端倪时,WTO即开始关注金融危机对贸易融资潜在的影响,并先后与一些多边机构、商业银行商谈此事。2008年10月14日,WTO宣布成立“贸易融资特别任务组”,研究金融危机对贸易融资的冲击。受到贸易融资短缺影响的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向WTO建议对贸易融资进行深入讨论,并加强与其他国际机构的联系,共同寻找解决办法,以真正实现多哈宣言中“防止多边贸易体制受到财政和货币不稳定性影响”的授权。在此情况下,2008年11月12日,WTO在日内瓦召开了全球贸易融资会议,呼吁各国银行扩大贸易融资规模,加强信息分享和风险管理,重塑市场信心,确保国际市场平稳运行。2009年1月31日,WTO总干事拉米在参加达沃斯会议期间表示,中国和日本应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增加提供贸易融资,帮助菲律宾、泰国、柬埔寨等亚洲国家摆脱困境。3月18日,WTO再次在日内瓦召集私营银行、国际金融机构和出口信贷机构的代表举行贸易融资专家会议。有关专家指出,现如今贸易融资缺口不断增大的主要原因除了银行业的信用危机外,更多的是因为许多国家的进口需求下降了10%以上所致。现如今,WTO正在大力推动建立“流动资金库”,以解决贸易融资困难问题。 通过争端解决机制对贸易保护主义国家实施制裁争端解决机制是多边贸易体制的主要支柱,是WTO对全球经济稳定做出的最独特的贡献。根据WTO成员的承诺,如果他们认为其他成员正在违反贸易规则,他们将使用多边贸易体制的争端解决机制,而不是采取单边行动,这意味着遵守议定的程序和尊重判决。作为全球贸易争端的准司法机构,争端解决机制使全球贸易规则更为有效,为规则导向的体制运行进一步增添了安全性和可预见性。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弱小国家而言,在面临单边主义威胁与挑战时,他们可求助于多边争端解决机制维护自身利益。根据WTO统计,从1995年到2007年底的十三年,在WTO争端解决机构受理的369起案件中,发展中国家提出的投诉案件共141件,约占40%。如今,在金融危机阴影的笼罩下,伴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许多国家都纷纷表示将拿起争端解决机制这一武器来维护本国利益。2009年3月12日,在WTO农业例会上,中国强烈谴责美国最终通过的《2009年综合拨款法案》中包含的歧视中国禽肉产品的“727条款”,并表示中国将向WTO提起申诉。3月26日,法国表示,将要求WTO审查美国汽车救助方案是否符合WTO规则。同日,欧盟也表示,正在评估美国的救助方案对欧洲汽车制造业的影响,如果存在不公平竞争,欧盟将考虑向WTO起诉。此外,巴西外长阿莫林称“购买美国货”条款已严重影响了巴西出口,指责美国此举仅是一片“止痛膏”,对根治经济危机毫无裨益。尽管巴西不是WTO《政府采购协议》成员,但巴西正在积极研究向WTO起诉美国。而印度也表示,将在未来三至四个月内完成对美欧非关税贸易壁垒证据的搜集工作,之后将向WTO提起申诉。 通过推动多哈回合谈判提振各国对世界经济复苏的信心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催促了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诞生。GATT/WTO的创立和成功已经成为历史上曾以重商主义为准则的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的杰出范例,给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带来了普遍的繁荣和福利。根据WTO统计,多边贸易体制六十年来所倡导的多边贸易自由化为世界货物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多边贸易体制被认为是发展的基础和经济贸易改革的工具。自1950年以来,世界贸易增长了二十七倍,为同期世界GDP增长速度的三倍。制造业产品贸易增长(年增长率7.5%)是农产品贸易增长速度(年增长率3.6%)两倍以上。国际贸易这一增长速度在历史上是空前的。整体来看,在1870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期间(有时被称为第一次全球化浪潮),贸易增长速度约为1950年后的一半。根据麦迪森(Maddison,2001)的数据,世界贸易与世界GDP的比率在2005年达到19,4%。无疑,通过推动多哈回合谈判达成平衡协议以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稳定的多边贸易体制将对各国应对金融危机、提振全球信心、加快世界经济复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尽早结束多哈回合谈判的意义不仅在于对贸易保护主义的爆发形成机制性约束和威胁,而且还有利于保护贸易利益,确保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相互倚重,共同受益。据WTO测算,多哈回合谈判成功将大幅度削减农业补贴,使全球关税水平在现有基础上下降50%,每年至少将为世界经济创造1500亿美收益。特别是在当今重塑国际经济秩序的努力中,多哈回合规则谈判将对今后二十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国际贸易起到规范作用。

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哪里举行?

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多哈举行。第四届部长级会议:2001年11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会议启动了多哈回合谈判的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会议的另一个重要成果是批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会议最后通过了《部长宣言》等3个文件。世贸的成立:1944年7月,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提出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设想。1946年2月,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会议呼吁召开联合国贸易与就业问题会议,起草国际贸易组织宪章,进行世界性削减关税的谈判。随后,经社理事会设立了一个筹备委员会。1947年,联合国贸易及就业会议签署的《哈瓦那宪章》同意成立世界贸易组织,后来由于美国的反对,世界贸易组织不能成立。同年,美国发起拟订了关贸总协定,作为推行贸易自由化的临时契约。

世界贸易谈判的英文

That makes us both crucial players in the success of the world trade negotiations 这使得我们都成为了 世界贸易谈判 成功的重要参与者。 The meeting ended with calls for the doha round of world trade talks to start again 会议最终以呼唤多哈回合 世界贸易谈判 重新启动而结束。 They said the best ways to continue growth is to save energy and to restart world trade talks 他们说,使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好方式是节省能源和重开 世界贸易谈判 。 Subsidies have been one of the major disputes pmiting progress in the doha development round of world trade talks 补贴一直是影响 世界贸易谈判 多哈回合进展的主要争议之一。 But international farm trade was also the main issue that led to the suspension of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talks last year 而国际农业贸易也是导致去年 世界贸易谈判 暂停的主要事件。 As the core negotiating group in the doha round of world trade talks , including the eu , us , brazil , india and austrapa , met in geneva yesterday , mr mandelson said his negotiating authority was under pressure 多哈回合 世界贸易谈判 的核心谈判集团昨天在日内瓦召开会议,该集团包括欧盟、美国、巴西、印度和澳大利亚,当时曼德尔森先生表示,他的谈判权限面临压力。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使农业在对外贸易中面临着国内各产业中最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将促使我国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加快,科技水平大幅提高,出口市场的空间加大,从而使我国农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得到不断提高。 加入WTO的一年多来,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形势总的说来是好的,从进出口情况看,进口总额同比略有下降,出口额有较大幅度增长。入世后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之间的关联程度更加紧密,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形势比较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际市场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而发达国家以质量、卫生和技术标准等为借口而设置的技术壁垒明显加强,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和主要障碍,如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使我国许多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严重受阻。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变化直接影响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状况,农产品竞争力也随之发生变化,具体分析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变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国际市场粮油价格上涨以及我国实施的相关政策的双重作用,避免了国外大宗优质农产品对我国的冲击。一方面国际市场粮油价格上涨,为我国在入世后可能遭受一定的冲击创造了有利条件,不仅使我国农产品进口比上年同期大幅减少,而且增强了我国粮食的国际竞争力,大米、小麦和玉米均为净出口。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农产品贸易相关政策,增强了我国大宗农产品的竞争力,从而降低了国外农产品冲击国内市场的风险。例如,2001年我国政府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使去年我国大豆进口明显减少;玉米、小麦和大米实行出口零税率政策,提高了我国粮食品种的出口竞争。二是我国加大拓展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力度,为农产品出口增长提供了重要保证。欧洲是我国农产品第二大出口市场,因受欧盟禁止进口我国动物源性食品的影响,使农产品出口下降,但在亚洲、美洲和大洋洲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均有增幅,从而还保证了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较大幅增长。三是发达国家设置的技术壁垒严重影响我国的农产品对外贸易,造成我国农产品的禁止进口、退货和索赔。我国的畜产品、水产品和蔬菜等出口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受到严重影响:一是严格的动植物检疫制度。因不符合欧盟的卫生检疫制度,2002年2月欧盟暂停进口我国动物源性食品;2001年6月因怀疑禽流感问题,韩国停止进口我国全部禽肉及其制品;因怀疑从我国出口玉米中检出的零星 “三稻”杂物传带某种动物疫情,韩国对我出口玉米采取苛刻检疫限制甚至整船退运;日本的“植物检疫法实施规则”使我国的大部分蔬菜和瓜果类产品遭到禁止;2002年4月因活虫问题日本暂停进口我国稻草。二是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标准。发达国家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来限制国外商品进口,使我国许多产品由于苛刻的技术要求而无法进入国际市场。如柑橘、苹果、香梨均不能出口美国;猪肉和牛肉几乎不能出口美国。三是农药和有毒物质残留。日本对进口大米的检测项目从42项增加到102项,对克球粉残留超过0.01PPM的冻鸡拒绝进口,使我国一些商品因未达到要求而遭退货。四是木质包装检疫。1998年末,因林木害虫光肩星天牛问题,美国对我国出口货物木包装采取十分严厉的检疫措施,随后加拿大、英国、欧盟等也对我国出口货物木包装严加检疫。 为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不断扩大我国的优势农产品出口,发展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应积极采取以下应对措施:一是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并鼓励出口企业走发展品牌的道路。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数量多,但总体实力并不强。要通过扶持农产品基地建设,整合我国农产品出口力量,克服出口规模分散的局限性,实现小规模农业经营向日趋国际化的农产品市场的过渡,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整体实力。并从政策上鼓励出口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企业的品牌,促进农产品出口发展,也利于处理农产品贸易纠纷,避免一些国家对我国农产品的全面封杀。二是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质量监督检验检验等体系,大幅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水平。面对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我国政府主管部门要尽快出台农产品品种、生产、加工、质量安全、包装、贮运方面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并健全农业质量监督检测检验体系、论证体系、执法体系,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断将农产品比较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使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符合国际市场准入标准。三是研究国际市场消费需求变化,拓展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我国加入WTO后,要加强对国际市场消费需求和趋势的跟踪研究,包括对主要出口国的政府外贸政策、技术壁垒、政治形势、消费者心理等情况,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农产品对外贸易策略,进一步拓展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四是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出口支持和服务体系,为农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及产业导向。我国在农产品出口有关环节上,各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协调和衔接,加强为出口企业服务意识,特别是信息服务,让出口企业更多的了解国外技术标准和技术壁垒等情况。要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使我国信息服务相对滞后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变,提高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应对能力。五是提高技术含量,大力发展绿色农业。要通过提高科技含量和发展绿色农业,来弥补与欧美大农业在生产规模上的差距。充分发挥我国自然资源优势,建立一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利用科技成果优势和国外的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实现绿色农业的加工和增值,开拓广阔的国际绿色食品市场。

多哈回合谈判没有谈成的原因是什么?没有谈成对整个世界贸易的影响?跪求了。详细点

谈判破裂的主要原因是有关方面在发展中国家农产品特殊保障机制上难以达成一致。 影响:1、世界经济少了“强心剂”;2、多边贸易体系受冲击   毫无疑问,多哈回合谈判再度受挫意味着全球最重要的多边贸易体系再度止步。谈判屡次失败严重挫伤了人们对于多边贸易体系的信心,并将助长各国转而寻求双边或区域性安排,如韩国和加拿大等国在谈判破裂后就表示将寻求双边自由贸易安排。这将导致把全球贸易版图割裂成犬牙交错的小块,从而加剧全球贸易规则的混乱。   伴随着全球经济形势恶化,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多哈回合协议原本可以遏制住这股势头,为全球贸易上一道“保险”。然而,如果多哈回合协议失败,就将失去这样一份重要的“保险”,这肯定是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巨大遗憾。3、发展中国家“最受伤”   多哈回合2001年11月启动时,其本意就是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促进它们的发展。然而,谈判持续了近7年后再度破裂无疑让翘首企盼的发展中国家“很受伤”,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粮价上涨的特殊时期。   多年来,美欧通过实施巨额农业补贴和高关税壁垒保护自身农业利益。这种做法严重扭曲了国际农产品贸易,不仅导致发展中国家本应具有成本优势的农产品无缘进入发达国家市场,而且让享受补贴的美国等发达国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大行其道,严重挤压了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发展空间。

今年前三季度,东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为什么两边关系这么好?

主要就是国家兴旺发达了,人人看得见,合作都有好处,可以促进他们的科技,给人民福利。

人民币汇率对中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宏观经济及主要行业的影响今年上半年,我国外贸顺差急剧增加,外汇储备增速超过50%,国际收支严重不平衡成为当前宏观调控面临的最为突出的矛盾。我国从7月21日起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短期内,人民币升值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出口增速减少1.5个百分点,进口增加0.2个百分点,有利于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人民币升值使企业投资成本下降,在经济比较景气的状态下,企业投资意愿有可能增强;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进口消费品价格下跌虽有利于消费增加,但影响有限。受出口减慢、新增就业减少的影响,居民收入增速会有所下降,不利于消费增加,人民币升值对消费将产生一定负面影响。综合考虑,人民币升值2%,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下降0.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跌0.4个百分点,新增就业减少50万人,农业、纺织业、机械、电子等产业受到影响相对较大。从中长期看,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利于缓解对外贸易不平衡,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提高金融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有利于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为了研究汇率体制这一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我们利用《中国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和《中国投入产出模型》,对汇率升值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如下。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1.模型测算依据汇率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首先表现为进出口价格变动引起的初始影响(直接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这一影响的大小主要由进出口价格弹性决定。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贸易发展的定量分析显示,我国出口价格弹性为1,即我国出口价格相对世界出口价格每上升1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出口增长率降低1个百分点。我国进口价格弹性为0.4,即我国进口价格相对世界进口价格每下降1个百分点,进口增长率提高0.4个百分点。汇率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除了要考虑进出口价格变动引起的初始影响外,还要考虑汇率变动引起经济增长变化的回波效应(间接影响)。对进口而言,汇率升值的初始影响会导致进口增加,但升值造成出口需求下降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放缓,却会减少对进口的需求。定量分析表明,我国GDP增长率降低1个百分点,实际进口增长率减少1.33个百分点,因而进口的回波效应起到一定的削弱作用。对出口而言,作为经济贸易大国,不仅汇率升值的初始影响会抑制出口;同时,由于本国经济贸易减速将导致世界经济贸易趋缓,又会进一步减少本国的出口需求。定量分析表明,世界经济增长率降低1个百分点,我国实际出口增长率减少2.7个百分点,因而出口的回波效应对减少出口表现为叠加效应。由此可见,货币升值对出口的抑制作用大于对进口的刺激作用,国内国际经济减缓对进出口的影响,强于价格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2.测算结果及分析按照人民币升值1%、2%、3%和5%四种情况,经模型测算,其对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的影响,如表1和表2所示。根据表1和表2,人民币升值2%,出口增速减少1.5个百分点,进口增速增加0.2个百分点。按2004年数据计算,相当于出口减少91亿美元,进口增加12亿美元,贸易顺差由320亿美元减少到217亿美元,减少净出口需求852亿元人民币,大约影响当年GDP增长率(当年支出法GDP为140776亿元,增长9.5%)中0.6个百分点。汇率升值后,能源、原材料、机器设备等进口产品的价格降低,国内相应产品价格也会降低,企业投资成本下降,企业投资意愿有可能增强;同时,国内价格水平下降以及出口受阻,也会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消弱企业投资意愿,综合作用的结果,名义投资下降0.2个百分点,实际投资增长0.2个百分点。消费品价格下跌有利于消费增加,但受经济增长减慢的影响,收入水平会有所下降,实际消费增速降低0.1个百分点。考虑到三大需求的变化,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下降0.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0.4个百分点,就业减少50万人,财政收入增速下降0.7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增加额增速下降0.7个百分点,货币供应量M0、M1和M2增速分别下降0.4、0.5和0.4个百分点。模型测算显示,一次性汇率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将会随着时间递减,第二年影响减弱一半,两年后影响基本消失。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主要行业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后,由于进口增加、出口减少、消费需求也相应减小、投资略有增加,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行业的增加值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测算结果如表3、表4、表5所示。1.对三大产业的影响人民币升值2%,按2004年数据计算,第一产业增加值减少94亿元,增速减少0.4个百分点,占当年增长率6.3%的6.3%;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减少544亿元,增速下降0.7个百分点,占当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率11.5%的6.1%;建筑业增加值增加7亿元,增速提高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减少122亿元,增速下降0.3个百分点,占当年增长率8.3%的3.6%。2.对工业部分行业的影响工业部门中,出口份额较大的行业如纺织、机械、电子、化工等受到人民币升值的不利影响较为明显。人民币升值2%,作为我国出口大户的纺织业出口减少20亿美元;增加值减少90亿元,增速下降近2个百分点。机械工业出口减少14亿美元;增加值减少110亿元,增速下降1.1个百分点。电子工业出口减少18亿美元;增加值减少85亿元,增速下降1.5个百分点。化学工业出口减少8亿美元;增加值减少85亿元,增速下降1.4个百分点。三、对调整人民币汇率的几点看法1.短期内对宏观经济有一定的降温作用,但影响不大人民币升值2%,一次性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下降0.5个百分点,就业减少50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0.4个百分点。这一影响是严格假定其他经济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的理论结果。实际上,由于我国汇率是在国民经济仍处于繁荣阶段中调整的,企业家和消费者信心仍然较强,对宏观经济的实际影响可能没有理论测算得那么大,汇率小幅度调整不会对宏观经济带来较大冲击。相反,从中长期看,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利于缓解对外贸易不平衡,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提高金融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有利于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2.当前是汇率调整的良好时机从宏观经济的基本面看,上半年,GDP增长9.5%,仍然保持高速增长,既没有明显的通货膨胀,也没有通货紧缩。1~6月新增城镇就业59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8万人,就业形势良好。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金融运行基本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处高位,消费增长加快。宏观经济形势良好,抵御人民币升值对经济带来冲击的能力就强,对经济造成的负面会较小。从金融体系和外汇市场看,目前,我国外汇管理逐步放宽,外汇市场建设不断加强,市场工具逐步推广,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企业抵御和规避汇率风险的能力增强。从升值的预期看,近几个月来,美元相对于欧元、日元等多数货币走强,大体升值在5%~10%之间;美元利率相对于人民币利率的利差在扩大。这些因素的出现,弱化了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有利于防止投机。因此,目前是推进汇率改革的有利时机。3.灵活运用宏观调控政策,应对汇率变动的影响我国采取了一次性升值2%,继而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如果市场预期大大高于人民币升值幅度,人民币有可能在多个交易日连续上涨至浮动的最高点,在较短时间内出现升值过大的情况。获利投机资本也可能迅速流出我国。这些问题都会对我国宏观经济以及农业、纺织、机械、电子等行业带来不利影响。 为此,一要根据国际收支变动状况,适度干预外汇市场,保持人民币的基本稳定;二要利用各种可用贸易保护措施,优化进口产品结构,尽量减少对农业等行业的冲击;三是根据国际热钱流入或流出动向,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稳定国内需求增长。

汇改后,我国外贸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如何防范汇率风险

涉外企业实现汇率风险有效防范,首先要对汇率短期变动和汇率走势作正确的预测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防范汇率风险的具体对策方法。  一、汇率短期变动和汇率走势预测分析方法  做好汇率变动的正确预测分析,有两项任务:收集汇率风险信息,根据影响汇率的基本因素做出正确分析。其中,信息收集,涉外企业可根据自身业务往来的关系,从银行、国际性的信息公司、金融信誉评估公司,甚至一些重要国际媒体获得重要风险信息。收集汇率风险信息要求做到真实性、及时性、有用性。  其次,要做好汇率变动的正确预测,重要的是把握影响汇率变动的基本因素,根据汇率变动影响因素作出正确的汇率变动预测。外汇风险可以分为短期外汇风险和长期外汇风险。其中短期外汇风险的产生是由于外汇市场上短期因素引起的汇率暂时变化。在汇率的短期因素中,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影响较大。因为外汇市场上,人们把外汇作为一种金融资产来进行交易,要远远大于国际商品和劳务交易而派生出来的外汇交易,而且金融资产交易比起实际商品的交易速度快得多,这样金融资产交易就不能不对汇率的短期波动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引起国际收支资本项目交易的变动,则主要是下面几点因素:  1、货币供应量。在一国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的情况下,该国公众持有的货币存量如超过了其愿意持有的数量,其超过部分溢往国外,从而导致资本外流该国汇率下降。反之,该国汇率会上升。  2、利率。在别国利率不变的情况下,一国利率的上升,会使该国的金融资产对本国和外国的投资者来说更具有吸引力,从而导致资本内流,汇率升值;如利率降低,则会引起汇率降值。  3、心理因素。国际间一些外汇专家认为,外汇交易者对某种货币的预期心理,现在决定这种货币短期汇率的最主要的因素。因为在这种预期心理的作用下,转瞬之间就会诱发大规模的资本运动。一般而言,外汇交易者预期心理的变化带有很大的随机性、有点捉摸不透。因此,对汇率风险管理者来说,随时保持警觉,注意影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的各种重要事件,并对汇率的反应作出预测,是十分重要的。  4、政府干预。目前各国政府为稳定外汇市场,往往对外汇交易进行各种各样的干预。或者通过在外汇市场上的公开业务,或者通过财政和金融政策的不同搭配,或通过政府官员的公开言论影响市场心理,也可能通过国家间的联合干预对外汇市场进行国际调节。政府干预虽然不能改变汇率变化的长期趋势,但对汇率的短期变化影响较大。因此,对短期风险识别来说,政府的干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长期外汇风险是由长期的汇率变动因素引起的。而影响汇率变动的长期的因素主要有:  1、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国际收支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它对一国货币的汇率变动有直接的影响。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中,最重要的是贸易项目,包括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它们决定了汇率变动的基本走势。仅以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贸易部分来看,当一国进口增加或产生逆差时,该国将对外国货币产生额外的需求,这在外汇市场上会引起该国货币汇率的下跌。反之,顺差国货币汇率就会上升。但值得一提的是,经常项目情况变动对汇率的影响具有双向性,因为它又会刺激抵消汇率变动的因素立刻作出反应。因此,经常项目与汇率变动的关系,在短期内会受到阻碍,因而一般只能在长期内起作用。  2、通货膨胀。在纸币条件下,两国货币之间的比率,根本上说是根据其代表的价值量的对比关系决定的。因此,在一国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该国货币所代表的价值是减少,其实际购买力也就下降,于是其对外比价会趋于下跌。当然,通胀对汇率的影响,一般也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示出来,因为通货膨胀往往要通过间接通道对汇率产生实际的作用。  3、国与国之间经济增长率的差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国经济实际增长率相对别国来说上升较高,从而其国民收入增加较快会使该国对外汇的需求相对于可得的外汇供给来说趋于增加,这就会使该国货币汇率趋跌。当然,经济增长率对汇率影响的情况比较复杂,这和一国的产业结构以及外贸发展的战略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不能单纯根据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作为决定汇率长期变动的主要因素。  事实上,对短期风险和长期风险的划分只是从企业交易风险管理角度考虑的,短期和长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没有绝对的界限,我们在进行汇率变动预测时,应当根据自身经济交易的长短期的需要而作出决定,即在相应交易期限内汇率是升还是降。总之,在预测汇率趋势时,要综合各种因素,长期和短期的,结合交易的期限作出科学的判断,为防范企业交易风险确定正确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涉外企业汇率风险防范的具体对策方法  如果说对汇率风险的正确的预测是汇率交易风险管理的基础,那么对汇率风险的防范及处理便是汇率交易风险管理的核心。我们可以把涉外企业的汇率交易风险分为:贸易支付的汇率风险、外汇借贷的汇率风险和外汇资产的汇率风险三种。  (一)贸易支付中的汇率风险防范主要方法  1、正确选择计价货币、收付汇和结算方式  一般来说,涉外企业在出口商品、劳务或对资产业务计价时,要争取使用汇价趋于上浮的货币,在进口商品或对外负债业务计价时,争取用汇价趋于下浮的货币。一般情况下,在进口合同中计价结算的外币汇率趋升时,进口商品尽可能提前付汇,若计价货币下浮,进口商应推迟或提前收汇。  此外,在进出口贸易中,出口商品收汇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结算方式,即要求能够及时安全的收汇,因为及时收汇则汇率变动的时间因素风险会大大缩小。一般而言,即期L/C最符合安全及时收汇的原则,远期L/C、D/P、D/A安全性依次减弱。当然为促销自己的产品,亦可根据对方资信,慎重灵活地选择适当的结算方式。  2、运用套期交易  套期交易是目前国内外涉外企业广泛使用的确实可靠的避险形式。它不致引起价格混乱,并可以把国际汇率变动的风险转移到国际金融市场。套期交易运用的金融工具主要有远期合同交易、期货、期权。  (1)远期合同交易。涉外企业在外汇市场上进行远期合同交易是为避免在货物成交到支付款项期间内因汇率变动而遭受的风险。当涉外企业在未来要支付或收入外汇,并已预测外汇汇率要发生变动时,则在现在签定一个协议,规定在未来按照远期汇率交割一笔外汇,数额与货款相等,确保公司的外汇数额的价值。一般协议的期限为3个月、6个月、9个月,有时甚至可达1年。这种业务的优点是:①可以选择币种;②可以通过卖出远期外汇对应收货币保值,买进远期外汇对应付货币保值。如纽约某公司因进口需对外支付法国法郎,1992年8月委托银行进行一笔期限为4个月的远期外汇交易,当时按1美元兑6.45法郎的汇率,用了586341.08美元买进3846400法郎。到了1989年12月交割时,美元汇价下跌为1:6.025,此时要638406.64美元才能买入3846400法郎,由于做了这笔远期外汇买卖,使公司避免汇率损失42065美元。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由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汇率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了涉外企业迫切需要规避汇价风险。  (2)期货交易与期权交易。金融期货交易的实际操作和具体做法与远期交易基本相同,它也是根据目前约定的远期汇率在将来到期日办理交割的一种避险交易。所不同的是:远期交易中多以实际外汇收支需要为基础,而外汇期货通常可以不需要实际外汇收支为背景;远期交易按照企业实际外汇收支确定交易金额,而期货交易则是以标准化合约为标的物,可以不断对冲,金额难以与实际需求完全吻合;远期外汇交易,事实上只是到期外汇交易在交割时间上的延长,性质仍属现货交易,而外汇期货则是一种衍生的交易工具。此外,涉外企业可与办理期权交易的外汇银行签订一份期权合同,规定享有在某一时间?以商定的价格买入或卖出某一种外币的权利,但并不承担义务。涉外企业在经营出口业务时,如计价外币预计会下跌,则卖出看跌期权,若在合同期满时,计价外币汇价下跌,即市场价格低于协定价格,则卖权所有者可按协定价格结汇,若计价货币上升,则可放弃出售权而按市场价格结汇。  3、综合方法  外汇风险防范的综合方法主要包括BSI和LSI两种。这两种方法实际是上述几种方法的综合利用,同时也是因为某些方法必须与其它方法相互配合,才能消除全部风险。BSI(Borrow-Spot-Invest)即是借款-即期合同-投资法。如德国B公司在90天后有一笔50000美元的应收账款。为防止美元对马克汇价波动的风险,B公司可向美洲银行或德国银行借入相同金额美元(50000美元)(暂不考虑利息因素),借款期为90天,从而改变外汇风险的时间结构。B公司借得这笔贷款后,立即与某一银行签订即期合同,按$1=DM2.1140汇率,将该50000美元的贷款卖为马克,共得105700马克。随之B公司将105700马克投放于德国货币市场(也暂不考虑利息因素),投资期也为90天。90天以后,B公司以50000美元应收款还给美洲银行,便可消除这笔应收账款的外汇风险。若德国B公司90天后有应付款50000美元,要消除其外汇风险,则应先借本币即德国马克,以下各步的币种与上述相反即可。  LSI(Lead-Spot-Invest)即是提前收付--即期合同--投资法。如德国B公司在90天后从美国公司有一笔50000美元的应收贷款,为防止汇价波动,B公司征得美国公司的同意,在给其一定折扣的情况下,要求其在2天内付清这笔贷款(暂不考虑折扣具体数额)。B公司取得这笔50000美元贷款后,立即通过即期合同换成本币马克,并投资于德国货币市场。由于提前收款,消除时间风险,由于换成本币,又消除了货币风险。  (二)资本借贷的汇率风险及防范  资本借贷的汇率风险,是指借贷关系的确定到本息偿付期限内,由于借贷货币汇率的变动使实际支付本金利息的增加或收入的减少所造成的损失。资本借贷的汇率风险或使债务人的支出增加,债权人受益;或者相反。例如,当美元日元趋于升值时,我国外债还本付息负担日益加重。防范资本借贷的汇率风险,除贸易支付中的汇率防范措施以外,还有以下几种:  1、债券以双重货币发行  双重货币是以某一种货币计价,债券到期时,按预定好的汇率以另外一种货币偿还本金。如中国某银行某年4月发行200亿日元,10年期的日元双重货币债券,发行时日元兑美元为179:1。但发行文件规定,10年后债券期满时,按169:1的汇率偿还债券本金1.1834亿美元若期满时日元兑美元达到80:1左右来看,该行不但避免了日元对人民币升值的风险,而且还有获益。  2、借贷货币的汇率变动风险与货币的利率高低综合考虑  一般来说,从汇率角度来看,借进软货币对借款人有利,但软货币的贷款利率要高,硬货币的利率要低,因此,对借用外汇的涉外企业来讲,只有在汇率上得到的好处大于利率上的损失时,借款货币才真正合算。当预测到外汇在贷款期内的贬值率,究竟应借哪种货币,可考虑以下公式:  1+B国货币年利率  若A国货币贬值率>1 -  1+A国货币年利率  这时,借A国货币有利;反之,则借用B国货币有利。  (三)外汇资产的汇率风险及防范  涉外企业的外汇资产的汇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的变动而使外汇资产的实际价值减少所造成的损失。如某企业有美元资产20万准备用于从德国引进设备,当时美元/马克汇率为US$1=DM2.50,该企业的20万美元资产可用来引进50万马克的设备。过数月后,若美元贬值到US$1=DM2.00,则该企业的持有20万美元外汇资产仅能偿付40万马克的设备,该企业的外汇资产实际上贬值了10万马克。  防范企业外汇资产汇率风险的最常用的办法一篮子货币法和远期外汇买卖保值法。目前我国涉外企业外汇资产主要仍以美元为主,日元、马克、欧元、瑞士法郎所占比例很小,涉外企业外汇资产的汇率风险很大。因此,建议我国涉外企业调整外汇资产币种结构,适当提高日元、马克、欧元等货币的比例,降低美元的比重

多边贸易规则的含义

定义 多边外交是指三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在常设的或特别的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议中的互动。多边外交上升为指导国家对外政策的思想和理论,则是多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相提并论的常有“单边主义”、“孤立主义”。但在很多情况下,学者们在具体运用这两个概念时往往并不作严格区分,例如最早提出“多边主义”概念的基欧汉就认为多边主义是“通过特别的安排或通过制度协调三个以上国家的国家政策的实践”。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意义 作为一个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日益上升的发展中大国,在各个议题领域的国际机制的框架下进行的多边外交活动是当前及未来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维度。参与、创建和建设国际机制则是中国在广泛的世界政治事务中实现和增进国家利益所不可或缺的战略选

中美贸易背景下,如何看待未来世界贸易发展趋势?

美国人不光和中国人在打贸易战,和其他国家也在。导致了黄金暴跌,非美货币集体跳水。贸易战,他的本质还是货币战争。

2020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时间活动详情-限行信息及接驳专线

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确定了举办时间,在举办活动期间会有交通管制,当然也会有接驳专线公交,大家出行的时候可以直接乘坐这些公交哟,下面是活动主要信息。 2020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就是我们常说的,“厦洽会”、“98洽谈会”,将于9月8日在厦门开幕。厦洽会介绍线下总展览面积约11万平方米分为投资主题馆和产业招商馆设置16个专业展区投资主题馆包括投资中国、境外投资、开发区、福建馆、丝路海运馆等系列展区。其中,投资中国展区已有33家省市成员单位意向参展;境外投资展区已有英国、德国、比利时、奥地利、日本、韩国等35个国家和地区明确参展意向;福建馆面积首次达到6000_,九市一区均组团参展。主宾国:菲律宾菲律宾作为今年的主宾国,不仅在现场设立400平方米展馆,还将带来招商投资说明会等一系列精彩活动,并在“云上投洽会”设立3D展馆。主宾省:山西山西作为2020厦洽会“主宾省”,将大规模参展参会并举办投资环境推介会及项目对接会等投资促进推广活动。山西省将在厦洽会设立1000平方米展位,“明星县”晋城市阳城县将设立300平方米展位。厦洽会日程2020厦洽会暨丝路投资大会活动一览表“云上”与线下同步办会今年厦洽会将在“云上”与线下同步办会组委会携手阿里巴巴集团打造的,“云上投洽会”将于9月8日正式上线,全方位呈现云上展览、项目对接、招商洽谈、论坛研讨、云端签约,五大投资促进活动场景。厦洽会限行措施为确保2020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暨丝路投资大会期间道路交通安全、有序、畅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厦门经济特区道路交通安全若干规定》等相关规定,决定采取相关道路交通限制措施。限行措施9月8日7时至14时国际会展中心及会展南路、会展路会展南路路口至会展北路路口段、会展北路禁止车辆通行,放置2020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暨丝路投资大会红色或黄色《区域车辆通行证》的车辆及执行任务的特种车辆(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公交车、巡游出租车除外。9月8日7时至14时会展路会展南路路口至莲前东路路口段实行由南往北(即会展南路往莲前东路方向)单向通行,禁止车辆由北往南行驶;会展北路会展路路口至展鸿路路口段实行由西往东(即会展路往展鸿路方向)单向通行,禁止车辆由东向西行驶;展鸿路会展北路路口至展鸿南路路口段实行由南往北(即会展北路往前埔北路方向)单向通行,禁止车辆由北往南行驶;会展南路环岛东路路口至会展南三路路口段实行由东往西(即环岛东路往会展路方向)单向通行,禁止车辆由西往东行驶;会展南三路会展南路路口至会展南六路路口实行由北往南(即会展南路往会展南六路方向)单向通行,禁止车辆由南往北行驶;会展南七路会展南路路口至会展南六路路口实行由北往南(即会展南路往会展南六路方向)单向通行,禁止车辆由南往北行驶。9月7日0时至9月8日24时全市禁止剧毒化学品运输车辆上路行驶厦洽会期间,道路交通繁忙,请广大市民提前做好出行安排。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将根据道路交通情况,适时调整限制路段交通管控措施,请过往车辆按现场道路交通指引标识通行,服从交通民警和现场管理人员的指挥。因道路交通限制带来的交通出行不便,请广大市民给予理解和支持。公交调整+厦洽会接驳专线部分公交线路有调整9月8日7时至14时,临时调整途经管制路段的16条线路,会展中心公交场站始发的9条线路会展中心公交场站始发方向1、19路、101路、109路:会展中心公交场站始发,经会展南路、会展南三路、会展南六路接原线路往第一码头、六中东渡校区、湖里公交场站。停靠站点不变。2、641路、752路、855路、942路、948路:会展中心公交场站始发,经会展南路、会展南三路、会展南六路、会展南二路、会展路接原线路往东海学院、新圩、兴港花园、灌南工业区、杏南公交场站。停靠站点不变。3、653路:会展中心公交场站始发,经会展南路、会展南三路、会展南六路、会展南二路、文兴东路接原线路往方特旅游区。停靠站点不变。往会展中心公交场站方向1、19路、101路、109路:第一码头、六中东渡校区、湖里公交场站始发,行至会展南路会展南七路口,改经会展南路、会展南三路至会展中心公交场站。临时减停站点:明发海景苑。2、641路:东海学院始发,行至展鸿路前埔北路口,改经前埔北路、环岛东路、会展南路、会展南三路至会展中心公交场站。临时减停站点:闽南大戏院、会展路。3、752路:新圩始发,行至环岛干道吕岭路口,改经吕岭路、环岛东路、会展南路、会展南三路至会展中心公交场站。临时减停站点:双十中学思明分校、会展路。4、855路、942路、948路:兴港花园、灌南工业区、杏南公交场站始发,行至莲前东路前埔东路口,改经前埔东路、文兴东路、会展南路、会展南三路至会展中心公交场站。临时增停站点:前埔医院、文兴东路;临时减停站点:前埔村、明发新城。途经会展片区的7条线路29路:软件园始发,行至莲前东路会展路口,改经会展路、会展北路、环岛东路接原线路往第一码头。返程不变。停靠站点不变。30路:会展北公交场站始发,行至展鸿南路展鸿路口,改经展鸿路、前埔北路、环岛东路、会展南路、会展路、莲前东路接原线路往轮渡公交场站。返程不变。往轮渡方向临时减停站点:会展路。58路:观音山梦幻世界始发,行至环岛东路前埔北路口,改经环岛东路、会展南路、会展路、莲前东路接原线路往东渡公交场站。返程不变。往东渡方向临时减停站点:闽南大戏院。98路:高林始发,行至展鸿路前埔北路口,改经前埔北路、环岛东路、会展南路、会展路、莲前东路接原线路往古楼公交场站。返程不变。往古楼方向临时减停站点:闽南大戏院。401路:观音山营运中心始发,行至前埔北路展鸿路口,改经前埔北路、环岛东路、会展南路、文兴东路接原线路往前埔公交场站。返程不变。往前埔方向临时减停站点:闽南大戏院、会展路。403路:1、线路走向:上行:宝龙一城公交场站始发,行至展鸿路前埔北路口,改经前埔北路、环岛东路、会展南五路接原线路往前埔南区。下行:前埔南区始发,行至莲前东路会展路口,改经会展路、会展北路、展鸿路接原线路往宝龙一城公交场站。2、临时减停站点:闽南大戏院(往前埔南区)、会展南五路(往宝龙一城)、会展南路口(往宝龙一城)。751路:厦大翔安校区始发,行至会展南路会展南三路口,改经会展南三路、会展南五路、环岛东路接原线路往厦大(南普陀)。返程不变。往厦大(南普陀)临时减停站点:会展南路口。开通1条厦洽会接驳专线 线路走向:前埔公交场站始发,经莲前东路、前埔东路、文兴东路、会展路、展鸿南路、展鸿路、展鸿北路、环岛东路、会展南路、文兴东路、前埔南路、莲前东路至前埔公交场站。停靠站点:前埔公交场站、前埔医院、会展广场、会展路、市金融中心、国际会议中心、会展南路、前埔医院、前埔公交场站。线路里程:7.2公里。投放车辆:2台。运行时间:9月7日、9日、10日为8:30-17:30;9月8日为8:00-17:30;9月11日为8:30-15:00。票价:免费。

投资贸易与招商的区别

投资贸易,可以理解为这是你自己个人的投资行为,本金投出去,自负盈亏。但是招商,就是你找别人来开发投资客户,让客户去做交易,你从中获取交易手续费提成,前者相对收益高,但是风险大,后者相对稳健,但是收益低,还需要你具有业务开发能力!

国际贸易与现代物流的关系?

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认为创立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并非易事,要付出许多方面的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政府政策对于产业的形成、发展、成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而促进产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 现代物流产业是传统和新兴产业形态的结合体,是社会分工深化的结果。物流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各产业有着密切的产业关联,是有效实现社会再生产,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提高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标志。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将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促进物流活动及资源在区域及国家层次的优化配置,实现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目标。对于这一浩大的系统工程,政府政策的调控之手是绝对不可或缺的。 日本物流产业的发展过程证实了这一观点,日本政府通过建立和完善与物流相关的各项不同层次的法律和政策以推动和保障区域物流的快速和良性发展。并从1965年起便开始着手规划、集资,在东京近郊的东西南北分别建立了葛西、和平岛、板桥和足力四个现代化的物流基地。这些物流基础对于东京以及整个日本的经济复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合理的政府政策体系对于提高一个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政策体系对于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我国的物流产业还处在“导入期”,这也意味着学习和追赶的机会和空间,也就是说,我国物流产业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而言存在着“后发优势”。当然,后发优势只是一种潜在的实现追赶的必要条件,要使后发优势得以充分地利用和发挥,后发国家政府还必须创造一个有利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及时推出物流发展政策,为物流产业保驾护航。例如,日本政府1997年4月制定的《综合物流施策大纲》在指导本国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在充分学习美国、日本等国家发展物流产业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通过调整既有的不适应发展的政策与制定有利于物流发展的政策及措施,从而充分发挥物流产业的“后发优势”,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具体而言,国家和地区通过实施物流产业政策,确定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宏观战略和阶段目标,促进我国物流业顺利从“导入期”向“成熟期”高速转型;协调物流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架构,扶持弱小的物流企业,改造传统的运输和仓储企业,优化物流产业结构,并推动其向高级化的方向发展;促进现代物流业空间布局、地区分工协作、资源地区配置和利用合理化;建立正常的市场秩序,提高物流市场绩效;加快物流产业基础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建设,支持物流产业的高速高效发展。 物流产业政策体系 目前,现代物流业已经引起了中国各级领导、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央和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物流发展政策。200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委下发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对于物流产业政策的制定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一般而言,产业政策主要由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发展政策三大方面构成。在本文中,我们则根据产业政策的功能将物流政策体系划分为支持性、引导性和发展性政策三个模块。如图1所示。 一、支持性政策体系 物流是一个复合型产业,同时也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相关的配套环境息息相关。支持性政策体系旨在为物流产业提供一个发展的基础平台,其主要包括: 1.物流产业政策 建议在现有的物流产业政策体系的基础上,将阻碍物流畅通的各类不符合市场竞争原则、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地方保护、区域封锁、行业垄断、市场分割政策逐步废除,努力建设统一开发、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规范物流业市场行为,建立物流服务质量标准及行业规范。 2.政府投资政策 对于建设投资规模较大的物流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公共信息平台等公共建设项目,政府可通过投资、补贴等方式参与建设。 3.企业融资政策 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扶持现代物流企业发展中的杠杆调节作用,降低物流企业融资成本。支持物流企业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或募集资金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对资产质量好、经营管理好、具有成长潜力的物流企业要支持鼓励上市。各类金融机构应对效益好、有市场的物流企业给予重点支持。 4.土地政策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优惠的土地政策,整合存量资源,优化物流产业空间布局(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鼓励物流企业入驻相关的物流园区,充分发挥政府在物流产业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避免物流企业的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 5.税费政策 现代物流产业包括不同服务业态和经营类别,如:运输业、仓储业、多式联运及物流代理、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及咨询。建议税务部门积极开展研究,针对物流产业不同的业态提出合理的利于物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税目及税率。 6.运输管理政策 开辟物流绿色通道,提供市区通行和停靠的便利。进一步提高货物运输、配送效率,优化各物流节点之间的转运环节,支持物流企业提供“一体化、门到门”的先进物流服务,实现“货畅其流”。 二、引导性政策体系 物流产业在我国仍处于“导入期”,各地方在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引导性政策体系旨在为物流产业提供一个理性发展的平台。具体体现在:引导不同区域物流产业的合理分工;引导物流节点的合理规划;解决工商企业“大而全、小而全”这种商业运作体制所带来的问题,提高企业物流的运作水平;引导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向发展现代物流转轨;指导物流企业在政府宏观规划的指导下有序发展。引导性政策主要包括: 1.空间布局引导政策 从国家宏观环境来分析,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中央政府可以根据东、中、西部不同的物流需求制定相关的区域物流产业发展引导政策。从各区域的环境来分析,地方政府也应该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现代物流体系,制定相关的土地、服务等优惠政策,引导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入驻相应的物流园区,避免重复建设,达到规模经济效益,促进物流企业发挥协同发展优势。 2.优化物流产业结构引导政策 通过各种支持性政策,引导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合理分布、共同发展,优化物流产业结构。在未来的几年内,构建以公路、铁路、航空、水运货运企业为基础的立体高效的物流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型物流企业。 3.工商企业剥离物流业务引导政策 通过政策实施,引导工商企业剥离物流业务,提高物流活动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促进了工商企业提高其核心竞争能力;支持工商企业进行内部产权改造和制度建设,以提升企业管理能力;鼓励工商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整合各种物流资源,成立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物流公司,充分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三、发展性政策体系 物流企业是物流产业的市场主体,物流产业的成熟与相关物流企业的发展壮大是同步的。发展性政策旨在为物流产业提供一个产业升级平台,其主要包括: 1.鼓励重点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政策 在对物流企业进行考评的基础上,通过资金支持、土地等优惠政策扶持重点物流企业的发展,鼓励物流企业走整合、兼并的道路,做大做强,促进物流产业结构升级。 2.引入国外一流物流企业的政策 创造公平、公正的物流企业竞争环境,积极引进国外一流物流企业,扩大物流领域的对外开放,鼓励国外大型物流企业根据我国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 此外,物流产业政策体系的制定和实施也需要一定的保障措施,如资金保障、体制保障等。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物流政策体系的完善,物流将日益发挥其国民经济“支柱型”的产业优势。

国际贸易信用证流程?

信用Z是银行应进口商要求,开给出口商的一种在一定条件下保证付款的银行保汇文件。信用Z支付的一般程序是:(1)进出口双方当事人应在买卖合同中,明确规定采用信用Z方式付款。(2)进口人向其所在地银行提出开证申请,填具开证申请书,并交纳一定的开证押金或提供其它保证,请银行(开证银行)向出口人开出信用证。(3)开证银行按申请书的内容开立以出口人为受益人的信用证,并通过其在出口人所在地的代理行或往来行(统称通知行)把信用Z通知出口人。(4)出口人在发运货物,取得信用Z所要求的装运单据后,按信用Z规定向其所在地行(可以是通知行、也可以是其它银行)议付货款。(5)议付行议付货款后即在信用Z背面注明议付金额。以上回答供您参考,希望可以帮到您.

请问可以开立国际贸易信用证的国内银行有哪些?

  我国的几大银行基本都能开立信用证,在政策上基本没什么宽松不宽松可言,基本一样。实际中一般都选择中国银行作为开证行。  开证申请人申请办理开证业务时,应当填具开证申请书、信用证申请人承诺书并提交有关购销合同。开证申请书和承诺书记载的事项应完整、明确,并由申请人签章。签章应与预留银行的签章相符。  开证申请书和承诺书是开证银行向受益人开立信用证的依据,也是开证银行与开证申请人之间明确各自权责的契约性文件。  开证行根据申请人提交的开证申请书、信用证申请人承诺书及购销合同决定是否受理开证业务。开证行在决定受理该项业务时,应向申请人收取不低于开证金额20%的保证金,并可根据申请人资信情况要求其提供抵押、质押或由其他金融机构出具保函。  一、申请开立信用证的手续  申请开立信用证的具体手续有三点:  ⑴递交有关合同的副本及附件:  进口商在向银行申请开证时,要向银行递交进口合同的副本以及所需附件,如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证、某些部门审批文件等。  ⑵填写开证申请书:  进口商根据银行规定的统一开证申请书格式,填写一式三份,一份留业务部门;一份留财务部门;一份交银行。填写开证申请书,必须按合同条款的具体规定,写明信用证的各项要求,内容要明确、完整,无词意不清的记载。  ⑶缴纳保证金:  按照国际贸易的习惯做法,进口商向银行开立信用证,应向银行缴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其金额一般为信用证金额的百分之几到百分之几十,一般根据进口商的资信情况而定。在我国的进口业务中,开证行根据不同企业和交易情况,要求开证申请人缴付一定比例的人民币保证金,然后银行才开证。  二、银行对新客户的初审  1、对于首次来银行办理进口的客户,应递交:  ①工商营业执照副本;  ②批准其经营进出口业务的批文原件;  ③客户隶属关系批件(如有);  ④法人代表授权书,内容应有:客户单位的中、英文企业全称应与许可证、营业执照相符;列明经营业务及被授权人的签样、印章、企业公章、财务章。该授权书必须由法人代表亲笔签名并加盖公章;客户企业公章、法人代表人必须与进出口业务批文(如有)、工商营业执照中相关内容相符;客户应在授权书中明确表示,有关业务受国家及有关职能部门颁布的相关法规及规定约束;严格按国际惯例履行有关权利义务。

国际贸易中的信用证是指什么?

是一种开证银行应进口方的要求向出口方开立的载有一定金额、在一定期限内凭规定单据付款的书面保证。

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新趋势是什么

美国对外贸贸易的趋势主要集中在能源和农产品,高科技领域

宋朝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了什么政策

由于西夏的兴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商业的繁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促使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大力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到南宋时,从海路前来通商的国家有50多个,东南沿海出现了许多贸易港口,其中广州、泉州、明州是著名的三大外贸港。官府在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贸易事务,征收商税;市舶司所在的港口,还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货交易的“番市”。这条以中国泉州为起点,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的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也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

欧盟内部国家之间的贸易是否能叫对外贸易?

这个应该是从广义和狭义之分,全球都可以算是内部贸易,省对省也可以叫对外贸易,看用在什么地方的需要。

蒙古国对外贸易的法规和政策规定有哪些?

3.1.1贸易主管部门 蒙古国主管贸易的政府部门是经济发展部。3.1.2贸易法规体系 蒙古国与贸易相关的主要法律有《投资法》、《海关法》、《关税法》、 《特别税法》、《增值税法》、《公司法》等。3.1.3贸易管理的相关规定 蒙古国主要使用关税和非关税两种基本手段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 内协调外贸政策。从1999年7月1日开始,除1996年与世界贸易组织商定 的9种零关税商品外,对其他所有进口商品征收57。的关税。 【出口许可证】蒙古国的出口需要许可证,由政府主管部门审查出口 合同、计划,签发许可证。 【进出口单证】X才进出口的单证要求是:①承运者的3份发票,发票 中须写明货物名称、规范、买卖双方的姓名、地址、启运时间、货物数量、 毛重、净重、运输包裹或箱柜件数、价值等内容。②一般不需要商品产地 证明书,但如买方或信用证上提出要求,则需有商业管理部门正式印发的 证明书两份,并要附加公证证明。 对运货单无特别规定。但习惯上,运货单上必须写明发货方、承运方、 收货人及地址、到达港、商品种类、名称、运货单号码、承运方正式收据的日期和签名。 蒙古国规定,自1995年2月16日起,凡通过航空与铁路进人蒙古国境 内的进口货物均需持有货物清单。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为了使进口管理 与国际通行作法接轨,同时保障海关的检査,减少运输工具在边境口岸的滞留。 中蒙之间按1994年签订的《进出口货物质量认证协议》,对对方货物在各自口岸进行商品质量检查,检查合格后进行相互认证,以书面文件为凭。在通过海关时,要进行报关,填写海关报税单,缴纳关税。 【禁止进出口的商品】根据蒙古国《通过禁止出入境和非关税限制商品列表》,国家禁止麻醉品及使用、生产麻醉品的工具、麻醉植物出入境(医用麻醉品、植物的进口根据主管卫生的中央行政机关的批复放行),禁止各类酒精入境。 【限制进出口的商品】根据蒙古国《通过禁止出人境和非关税限制商品列表》,限制出口铀矿石及其精粉,种畜,牲畜、动物精液胚胎、微生 繁殖物,野生动物及其原料产品、与野生动物有关的研究用标本,普通历 史文化纪念品及用于动物、植物、矿物研究和解剖学、考古学、古生物学、种族学及钱币研究的采集品和收藏品;限制临时出口历史、文化珍贵纪念 品;限制进出口必需监控的医疗、预防用器官、捐助血,剧毒化学品,枪 支、武器,作战用品、装备及其配件、设备,爆炸品。3.1.4 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 蒙古国国家技术监督总局将边境卫生、传染病研究部门,边境兽医、 植物检疫部门"边境质量、标准监督等部门整合建立了边境技术监督局。 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需遵循的主要法律法规有:《边境法》、《动植物及 制品进出境检验检疫法》、《卫生法》、《牲畜基因库及健康保护法》、《反烟毒害法》、《标准、规范评估法》、《食品法》、《植物保护法》、《反酗酒法》、《反艾滋病法》、《国防法》、《作物种子法》、《化学 有毒物质防护法》、《药品法》、《健康法》、《麻醉药物、刺激神经物质流通监督法》、《免疫法》。 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与蒙古国食品农牧业部于2005年5月24日签署了《关于向中国出口马肉的检验检疫兽医卫生要求议定书》、《关于向中国出口羊毛、羊皮、牛皮、马皮的检疫卫生要求议定书》,2008 年6月19日签署了《关于中国向蒙古国输出牛冷冻精液的兽医和卫生要求 议定书》、《关于中国向蒙古国输出牛的兽医和卫生要求议定书》、《关 于相互输出种用比赛用及过境马的兽医和卫生要求议定书》、《关于相互输出屠宰马的兽医和卫生要求议定书》。3.1.5海关管理规章制度 【管理制度】蒙古国海关管理的主要依据是《海关法》和《海关税率关税法》。进口商品的海关税率分为一般税率和特别优惠税率,一般税率 是特别优惠税率的一倍。 【关税税率】蒙古国大部分商品的一般进口关税税率为57。主要商 品的税率分别如下:表3-1:蒙古国主要商品进口关税率资料来源:蒙古国海关

求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政策(详细)

海关总署8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3.63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7.3%。其中,出口7.75万亿元,微降0.9%;进口5.88万亿元,下降14.6%。而在前7个月中,7月份进出口总值2.12万亿元,下降8.8%。其中,出口1.19万亿元,下降8.9%;进口9302亿元,下降8.6%。原本以为,6月份进出口状况的改善、特别是出口由负转正,这预示着对外贸易将步入拐点,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将逐步增强,没想到的是,这种改善只是昙花一现,7月,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都重新回到了大幅下降的格局。特别是出口,不仅回归负通道,而且下降幅度还超过了进口0.3个百分点。进出口状况的再度恶化,不仅反映了出口这驾马车仍然难以对经济产生有效的拉动和稳定作用,甚至继续扮演经济短板的角色,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经济仍面临的下行压力。这一点,从7月份PMI数据再度回落也不难看出。出口数据由负转正仅仅一个月就回到了负通道,说明全球经济仍处于不太乐观的状态,美国等极少数几个国家的经济复苏,并没有改变经济整体疲软的格局,出口仍然要在疲软的状态下运行,特别是欧盟、日本等主要国家和地区,需求状况很不理想,对出口的影响极大。7月份的出口数据再度恶化,主要也是这些地区的出口严重下滑所致。进口数据虽然没有出口数据落差那么大,7月份的降幅也仅仅比6月份扩大了不到2个百分点,但是,由于进口数据一直是在负通道中运行的,且下降幅度一直很高。因此,整体降幅仍然较大。而进口数据一直不佳,除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影响了进口贸易数据的改善之外,最主要的还是国内需求不足的矛盾,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更多在做“去库存”工作,而没有能力扩大生产、增加需求。尽管如此,从7月份进出口数据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亮点。如民营企业进出口比重的提升和出口的增长。前7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4.93万亿元,下降1.7%,占外贸总值的36.2%,较去年同期提升2.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46万亿元,增长4.6%,占出口总值的44.6%;进口1.47万亿元,下降13.8%,占进口总值的25%。反之,国有企业的进出口状况却很不理想,前7个月,国有企业进出口2.33万亿元,下降13.2%,占我外贸总值的17.1%。其中,出口8480.2亿元,下降4.4%,占出口总值的10.9%;进口1.49万亿元,下降17.6%,占进口总值的25.3%。也就是说,不管从哪个环节,国有企业在进出口问题上,都无法与民营企业相比。而今年前6个月国有企业在利润上全面落后民营企业,也再一次证明国企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7月份进出口贸易的另一大亮点,就是广东、江苏、浙江等贸易大省的进出口状况正在企稳,正在成为稳定进出口贸易工作的中坚力量。只要这些地区稳住了,进出口贸易工作也就稳住大半了。如何推动这些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改善工作,必须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从总体上讲,7月份的贸易数据不太乐观,对稳定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所反映出来的经济下行压力,还是值得高度关注的。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如何调整政策、完善措施、扩大内需,还是需要有新的思路和办法。

明清时期政府对外贸易主要采取了怎样的政策?有何影响

政策:海禁、闭关锁国.影响:积极:明清时期,海盗盛行,海禁与闭关锁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国外势力的入侵,维 护了国家安全。当时西方工业发展迅速,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当时自给自足的国 民 经济。 消极:明清时期,也是西方工业革命高峰时期,海禁与闭关锁国严重影响了当时的国家与 外国之间经济与科技的交流,错过了经济科技发展的最佳时期,使得当时国家的经 济 科技逐渐落后与西方国家。这也导致了清末,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不断战败的 局面。

对外贸易政策理论依据

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开放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主要研究商品和服务在各国之间的交换,研究国际商品交换的原因、结果,以及相关的政策。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范围也包括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和技术知识的国际传递。生产要素和技术知识一方面作为某种特殊商品有其本身的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作为要素投入对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起着重要作用。国际贸易理论还研究经济增长、技术变动与贸易的相互影响,从动态上分析国际贸易变动的原因与结果。从经济学说史上看,国际贸易理论可追溯到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的重商主义学说。斯密和李嘉图的贸易理论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技术是给定的外生变量,生产规模报酬不变。斯密与李嘉图的贸易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被称为“古典贸易理论”。二十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资源配置”或“资源禀赋”的贸易学说。在赫克歇尔和俄林的模型中,劳动不再是唯一的投入,但生产的规模报酬仍然不变。他们的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和结构变化,在赫克歇尔—俄林体系中徘徊多年的国际贸易理论又活跃起来,一部分经济学家开始用新的方法来研究贸易的原因和结果,研究新的贸易结构与贸易政策,创立了一系列新的学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这些学说已逐渐成熟。其中一部分已被编入教科书,另外部分仍在继续讨论之中,仍是贸易的前沿论题,本文将简要地介绍这些贸易理论的新发展并阐述其对我国贸易政策的意义。一、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工业发达国家之间和相同产业之间的贸易为贸易原因提出新解释的主要是从七十年代末发展起来的“规模经济贸易学说”,主要的贡献者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这一理论以企业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世界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为基础解释战后增长迅速的工业国之间的和相同产业之间的贸易。规模经济贸易理论[(1)a]的发展是建立在两个与以往理论不同的假设上:(1)企业生产具有规模经济;(2)国际市场的竞争是不完全的。具体讲在“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的条件下,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下降,企业面对的是市场需求曲线,市场需求量会随着价格的下跌而增加。在参与国际贸易以前,企业所面向的只是国内的需求。由于国内市场需求有限,企业不能生产太多,从而使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不得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如果企业参与国际贸易,产品所面临的市场就会扩大,国内需求加上国外需求,企业生产就可以增加。由于生产处于规模经济阶段,产量的增加反而使产品的平均成本降低,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增加了竞争能力。由于工业产品的多样性,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囊括一行业的全部产品,从而使国际分工和贸易成为必然。但具体哪一国集中生产哪一种产品,则没有固定的模式,既可以自然(竞争)产生,也可以协议分工。但这种发达国家之间工业产品“双向贸易”的基础是规模经济,而不是技术不同或资源配置不同所产生的比较优势。二、国际贸易、技术外溢、与经济增长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来,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国际贸易与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关系来进行。在经济学文献中,虽然已有许多理论阐述了技术在贸易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但是最新一系列的研究则把技术作为一种内生变量,不仅讨论技术对贸易的影响,也分析国际贸易、经济增长在技术进步中的作用。把技术变动、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和经济增长等结合起来研究,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和前沿课题。国际贸易理论的这一新发展的背景也与战后国际贸易格局变化有关。在用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的理论说明了当前“北北贸易”和同类产品之间贸易的原因之后,人们自然就会进一步探讨。为什么会有规模经济?产业的规模经济和国际分工是怎样形成的?如果说技术的差异与发展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那么,技术又是怎样产生、发展、传递的?技术的发展与国际贸易、经济增长的关系又是如何?这些问题引起了国际经济学家的极大兴趣。学者们将国际贸易理论与增长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近年来,在国际经济学的研究中,关于国际贸易、技术变动与经济增长的文章很多。从其理论渊源来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沿着李嘉图的模型,仍把技术作为一种外生变量,但从动态角度分析技术变动对贸易模式和各国福利水平的影响,另一部分则把技术作为一种内生变量,不仅研究技术怎样影响贸易和增长,同时把技术发展作为科研、投资、贸易和经济增长的一种结果,研究技术变动、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相互间的关系。1.技术作为外生变量的贸易与增长理论(1)技术差异所形成的贸易模式除了“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的贸易学说外,技术作为外生变量上的差异亦被用来说明发达工业国家之间和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马库森和斯文森(MakusenandSvenson,1985)在他们的研究中假设两国的资源配置比例和需求偏好都是相同的。产品生产需用两种以上的要素投入,但不具有规模经济。但如果两国在生产技术上有某种细微的差别,劳动生产率就会略有不同。在两国的贸易中,各国都会出口其要素生产率相对高的产品。戴维斯(Davis)在他1994年的研究中也假设两个国家两种产业。其中第一种产业只生产一种产品,而第二种产业生产两种不可完全替代的产品。假设其中一国在第二种产业的生产中与国外略有技术上的不同,在其中一种产品的生产技术上比别国略胜一筹。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要素价格的相等会使该国生产和出口这种产品,而别国则会生产出口另一种产品。马库森、斯文森和戴维斯的研究说明,即使在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技术上的差异亦可引起同行业产品之间(intra—industry)的贸易。(2)技术变动对贸易模式和福利的影响克鲁格曼1986年研究了技术进步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福利的影响。在他的模型中,他假设有两类国家:技术较先进的国家(发达国家)和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发展中国家),产品亦分为两类:技术密集型产品与非技术密集型产品。这些假设与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有些相似,它的发展在于:假如技术变动了(而不管为什么会变动),会对各国的贸易模式和福利产生什么影响?如果这种技术进步发生在发达国家,则结果是没有坏处。第一,对发达国家来讲,它技术更高了,产品更先进了,由于本来就在技术上领先,更新的技术的产生并不面临什么竞争,也不威胁别国,别国也威胁不了它,所以技术进步对它有好处。第二,对落后国家也没坏处,因为技术差距拉大了,给后进国家更大的空间来发展和赶超。所以技术进步发生在先进国家对这两类国家均有利。对先进国家唯一的不利之处是对一些本来就有技术优势的产品,技术进步和生产出口能力的提高,有可能使这些产品的价格下降,贸易条件有可能变得不利。假如技术进步发生在后进国家呢?克鲁格曼认为结果是缩小了两类国家之间的差距,对原来先进国家是一种竞争,对他们不利。后进国家会因为自己有能力生产这类产品而减少进口,造成两方面的结果:一是使该类产品价格的下降,对先进国不利,二是如果这种产品需要密集使用后进国本来就稀缺的资源,那么对后进国来说也不利。2.技术作为内生变量的贸易与增长理论贸易理论的另外一方面发展是将技术视为内生变量来分析,研究技术变动的原因,也研究技术的进步作为生产和贸易的结果对贸易模式与社会福利的影响。技术变动有两种源泉,一种是被动的,不是经过专门研究开发出来的,而是从看中、干中学会的,是通过经济行为学来的,这叫“干中学”(learningbydoing)。这里所说的技术不光是生产技术,还包括管理知识。另外一种是主动的,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这种技术变动是一种革新(innovation)。技术革新一般是研究和发展(ResearchandDevelopment,简称R&D)的结果。(1)“技术外溢”(Spillovers)与“干中学”(Learing—by—Doing)所谓技术变动或技术进步并非都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发明。在许多情况下,所谓技术进步只是学到了别人已有的先进技术。这种学习过程有时并非是最初的目的,而是在从事生产或其他经济行为时自然产生的副产品。作为先进技术的拥有者,有时也并非有意转让或传播他们的技术,而是在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中自然地输出了技术,被称为技术“外溢”(Spillovers)。不管什么技术,都有一个外溢的过程。“干中学”式的技术进步,大部分是从技术外溢中获得的。技术外溢,又可分国际、国内、行业间和行业内几种不同情况。a)国际技术外溢国际技术外溢指的是技术通过直接或间接(如通过贸易)的途径传播到了别的国家,从而使别国的生产者也逐渐掌握了这些技术。为了说明技术在国际间的外溢,我们假设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各国分别生产两种产品,X和Y。在两国没有贸易时,各国的生产是由本国的生产技术和资源配置决定的,A国有生产X的比较优势,B国则有生产Y的比较优势。如果两国发生贸易,根据“比较优势”理论,A国会专门从事X的生产和出口,B国则专门生产和出口产品Y。这是贸易发生后的最初均衡。现在我们再进一步假设技术是无法垄断的,可以通过商品贸易“外溢”到别国。贸易的结果,AB两国的生产者都掌握了彼此的生产技术并有可能对本国的生产进行调整。这种国际范围内的技术外溢会有各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情况是,A国本来有生产商品X的比较优势,但B国生产X的技术更先进,有绝对优势。A国引进了B国生产商品X的技术,提高了本来就有比较优势的生产率。这种结果发挥了本国资源上的比较优势,有利于A国的长期增长。另外,商品X本来就是B国相对短项,在两国实行分工和贸易后便不再生产。A国多生产X可以使B国的进口价格下降,也有利于B国。这种技术的外溢使原来由“比较优势”决定的贸易模式变成了由“绝对优势”决定。技术外溢的结果,两国都从中受益。但是如果B国生产商品Y的技术比A国先进,A国从B国中学到这种技术并用此来改进发展其本来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Y。对A国来说,这种技术引进的结果是一种进口替代型增长,但对B国来说则是一种威胁和竞争。如果A国生产Y需要密集使用其稀缺的资源,对A国的长期发展也不一定有利。贸易和技术外溢有可能将发展引入“错误”方向,使两国的长期发展速度都受影响(参见Yanagawa,1993)。b)国内的技术外溢国内技术外溢指的是技术在本国范围内的传播。由于地理、语言、文化等原因,国内技术外溢比学习外国技术更快。八十年代后期,克鲁格曼和卢卡斯(Lucas)分别讨论了国内技术外溢的问题。在克鲁格曼(1987)的模型中,他假设有两个国家A和B,生产一系列产品。其中任何一国会在一些产品的生产技术中有最初的领先地位。尽管技术可以在国际间传播,但本国内的技术外溢会更快。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较快的国内技术外溢过程,该国原先的领先的行业会有加速发展的可能,原有的比较优势会增强,“国内技术外溢”也会使别国在他们原来就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更有领先地位,技术的国内传播使各国的差异扩大。卢卡斯(1988)的模型与克鲁格曼有些相似,只是他假设一系列国家,生产两种产品:X和Y。各国的劳动力和劳动生产率相同,但对两种产品的技术知识的最初掌握程度不同。一些国家生产X,另一些国家生产Y,形成最初的国际分工。由于技术在国内的外溢,生产X和生产Y的国家都会在各自的专业生产中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使各国对两种产品技术知识掌握程度上的差距越来越大。在一般情况下,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很难改变,除非产品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跟不上产品价格下降的速度,改变原先国际分工的地位,从一种产品的生产转向另一种产品生产的,也只能是那些原来就在边缘上的国家(marginalcountry)。克鲁格曼和卢卡斯的分析说明:一个国家最初的比较优势、产业选择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可能与它本国的技术知识和资源配置有关,也可能是由于偶然的因素,但最初的产业结构一旦形成之后,国内生产技术的外溢使得一国在这些产业中的生产率比别国提高的更快,会使该国在这些产业中的领先地位更加巩固。这在某种意义上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国家擅长于一些行业,而另外一些国家擅长于另外一些行业,这与国内的技术外溢是有关系的。而且,一旦形成了某种生产格局,改变是不容易的,因为产业规模与国内的技术外溢会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只要成本增长的速度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速度,就会有利可图而继续存在。历史在决定一国长期的生产和贸易模式中起了重要的作用。c)行业间与行业内的技术外溢技术外溢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的行业之间(inter—industry)和同行业之内,许多行业虽然产品不同,但所用的资源有许多是相同的,如何提高要素生产率对各行业都是有促进作用的。另外,这里的“技术”概念,也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生产方式,也包括管理等方面的技术知识。因此,一个行业拥有的技术优势也可能外溢到别的行业,使别的行业的生产率也有所提高,并对社会的长期发展产生影响。[(1)c]同一行业内也可能有不同的产业集团(industryclusters),各集团生产类似产品但生产技术不会完全相同。与国外类似的产业集团相比,生产上也会有不同的优势。国际贸易以及由此产生的竞争和技术外溢会缩短各产业集团的技术差距。(2)发展研究(R&D)与技术创新(Innovation)技术变动的另一个来源是技术创新,它是一种投资、开发与研究的结果。新技术的开发主要表现在:a)提高要素生产率,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的产品,或保证产量的情况下,使用更少的资源;b)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新产品的开发。技术创新或开发型技术进步可以在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中出现。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一个最终产品可以由一个企业变成许多个企业来生产。同一企业中也可分为许多部门,每个部门只生产产品的一个零部件。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每个部门只集中于一个小范围的大规模生产,而在这个具体的零部件生产中,企业有可能通过降低成本来获得利润。换句话说,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利润不再只是从最终产品中获得,每个生产环节都独立出来,都有获得利润的可能性。对利润的追逐使生产的每个环节上都有改进技术的动力。开发型技术进步也常常是在对新产品的研制中获得的。市场竞争迫使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或提高产品质量,从而产生出新技术。与“干中学”不同,技术创新或开发型技术进步是需要大量投资和研究的,因此,只有在保证这些投资能够获利的条件下,企业才会去研制新技术。因此,一国能否获得大幅度的开发型技术进步,需要两个必要条件:(1)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因为没有保护的话,企业开发新产品所冒的风险与其收益不对称,也就没动力去投资、研究。(2)要鼓励对科研的投资。干中学虽然也能提高技术,但毕竟有局限性,毕竟只能缩短与先进技术的差距,一个国家要想技术上领先,就必须有开发型的技术进步,但开发型技术进步是需要有法律和投资来保证的。国际贸易与开发型技术变动有相互促进的关系,贸易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不仅通过国际市场的竞争迫使各国努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也通过国际技术外溢给各国互相启发的机会。新技术的开发不再只是个别国家的行为,而成为各国的共同努力。这里边也有一个技术开发的规模经济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贸易和技术的国际流动可以使开发研究形成“规模经济”而降低各国的科研开发成本。一项新技术从一国开始后,另一国可以马上引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不应重复同样一个过程。当然,这样做需要许多政治条件和技术条件,但从经济学角度来讲,这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最优方式。另一方面,技术革新也会影响贸易模式。在技术作为外生变量和“干中学”的模型中,最初的贸易模式都是给定的,都假定各国在生产技术上有差距但没有讨论为什么有差距。技术作为内生变量的模型则揭示了产生技术差距的根本原因。综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技术的国际国内外溢和干中学的过程有可能缩短各国技术上的差距,本国原有的资源和技术条件对于一国的长期发展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发展研究的投资和不断开发新的技术,是改善一国的贸易地位和保证经济长期增长的必要措施。三、国际贸易新理论对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启示过去十五年来,我们虽然在开放上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贸易政策上仍受许多传统观念的束缚。我们在出口方面作了许多努力,但是开放国内市场方面顾虑重重。在申请恢复关贸总协定地位的过程中,我们把扩大进口和开放市场看作是一种进关贸的代价,是为了获得某种权利而不得不承担的“义务”,其想法在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保护幼稚工业”的理论。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对某些产业的保护是必要的,可以理解的。问题是,怎样选择保护对象?采用什么方式来保护?保护的前景与代价是什么?我们必须充分估计为保护所付出的代价,并努力以最小的代价来实现我们发展先进或幼稚工业的目标。古典和新古典的贸易理论已经分析了保护给消费者和整个国家福利所带来的损失。关于技术外溢和干中学的学说又为我们揭示了保护所失去的“外部效应”,尤其是对电脑等高科技产品进口的限制,损失的不只是消费者的利益,更重要的,是拖延了技术外溢和干中学的过程。电脑等科技知识产品与一般消费品不一样,电脑的使用和普及包含着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电脑迅速普及所能带来的外部效应,是无法用货币来衡量的,况且电脑行业发展的关键不是硬件而是软件,只有在普及的基础上才能有足够的人力资本和市场需求来促进软件的开发。通过贸易壁垒的法来保护幼稚产业,其代价和结果都是必须考虑的。规模经济的贸易学说还为我们的贸易政策提出了许多新思路,新的贸易理论揭示了当代国际市场的垄断竞争和工业制成品贸易为主的特征,工业产品的多样性使得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有足够的资源来生产、出口全部的工业产品。国际贸易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大,即使在同一行业内,也可能既进口又出口。现代的国际竞争并不局限于个别产品的得失,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去限制外国优质产品的进口,不一定非要通过保护来生产国外已占优势的产品。对外开放某些市场,并不等于国内的同类产业就不能发展了。别人生产了一些种类型号,我们可以集中资源生产别的或新的种类型号,并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向国外出口。怎样使某些产业形成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贸易学说提出了一个“战略性贸易保护”的问题。由于国际市场上的不完全竞争和现代企业规模经济的存在,如何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以扩大生产降低成本,成为企业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因素。如果政府能够正确地选择某些有发展前途并能充分发挥本国资源优势的产业,通过政策支持,帮助其达到一定生产规模的话,对本国利益和发展都会有利的。这种贸易保护着眼于一国长期的战略发展,被称为“战略性贸易保护”。不少国家曾采用过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如日本在战后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对许多产业有过保护。它将一个产业保护一段时期,然后就转移。保护的目的只是希望在保护期内,让产业自身产生出一种技术外溢和自行不断壮大的能力,在短期内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保护的时间是短暂的,保护的行业是不断变动的。克鲁格曼借用了吉文斯(Givens,1982)的说法,将其称做“狭窄的、移动的保护带”(theNarrowMovingBand)。无论是自由贸易的政策还是“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选择的依据都是如何使本国的利益最大化。这种利益不仅要从静态上估计,也要从动态上考虑。对什么产业采取什么政策,都要有尽可能精确的利弊分析。国际贸易的新理论并不告诉我们应不应该保护的问题,而是为了我们贸易政策的选择提供了需要考虑的问题。简单地利用贸易壁垒来保护幼稚工业是一种被动和陈旧的方式,代价是不小的。而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对某些产品(不一定是整个行业)实行保护也许会带来长期的优势和利益,但是这些产品不一定是幼稚产业,保护的手段也不一定是贸易壁垒,可以是代价较小的产业政策或消费政策,保护的时期应是短暂的,这种保护是一种积极的,有前途的保护。

国际贸易政策有哪些?请分别简要介绍

太多啦

中国对外贸易中的补贴政策有哪些?主要有什么用途?

  1.直接补贴(Direct Subsidies):出口某种商品时,直接付给出口厂商的现金补贴。  2.间接补贴(Indirect Subsidies):政府对某些出口商品给予财政上的优惠。  “乌拉圭回合”达成“补贴与反补贴协议”又把名目繁多的补贴措施分为三大类:  1.被禁止使用的补贴措施,即对进口替代品或出口品在生产、销售环节,直接间接提供的补贴。它直接扭曲进出口贸易,或严重损害别国经济利益。  2.允许使用,但可提出反对申诉的补贴措施。它可在一定范围实施,但如在实施中对其他缔约国贸易利益造成严重损害,或产生严重歧视性影响时,受损的缔约方可以向实施补贴的缔约方提出反对,或提起申诉。  3.不可申诉的补贴措施。它一般具有普遍适应性和发展经济的必要性,不会受到其他缔约方的反对或引起反措施。  世界贸易组织中的《补贴与反补贴协议》将出口补贴分为禁止性补贴、可申诉补贴和不可申诉补贴三种。禁止性补贴是不允许成员政府实施的补贴,如果实施,有关利益方可以采取反补贴措施;可申诉补贴指一成员所使用的各种补贴如果对其他成员国内的工业造成损害,或者使其他成员利益受损时,该补贴行为可被诉诸争端解决;不可申诉补贴即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不大,不可被诉诸争端解决,但需要及时通知成员。实施不可申诉补贴的主要目的是对某些地区的发展给予支持,或对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及就业调整提供的援助等。  补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利用为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非关税壁垒。在国内行政法律制度上,授予利益的行政行为不会构成违法受到追究,但在国际贸易中对国内相关人的利益行为可能构成对其他成员方贸易商的不利,补贴可以影响国际市场的货物流向,补贴经常被作为刺激出口或限制进口的一种手段。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有何特点?(重点是政策的特点)

(一)进一步完善鼓励出口的各项政策 充分利用好中央财政对企业因欠退税发生的银行贷款进行贴息的政策,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的矛盾。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扶持发展资金的作用,促进出口增长。落实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保税监管政策,鼓励一般贸易的发展。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支持力度。在完善鼓励出口政策的同时,对资源性产品的出口进行适当调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二)继续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对外贸易的增长 进一步完善国内投资环境,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继续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来促进对外贸易的增长。在保持一定引资规模的同时,注意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注意提高加工出口产品的附加值率和扩大相关产品的国内采购。加强对外资结构和投向的引导,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市场开放、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环境。 (三)加强对重要商品的进口调控 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市场的需要,适当扩大进口,对一些国内市场有需要,同时又不会对国内经济造成冲击的重要原材料、先进技术和装备,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初步分析,2004年我国对原油、棉花、钢材、天然橡胶等部分重要原材料的进口需求还会进一步增加。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当扩大进口一些国内市场急需、又不会对国内产业造成冲击的重要原材料、先进技术和装备。在组织进口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时机和节奏,避免集中进口,抬升国际市场价格,增加进口成本。 (四)密切关注美元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2003年,美元贬值使我国贸易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我国外贸出口。但近期美国经济已经出现明显向好迹象,从经济实力来讲,美元缺乏继续下跌的经济基础。同时,美元继续贬值也将受到欧元区国家和日本的强烈抵制。因此美元进一步下跌的可能性不大。如果美元走势回升,必然会使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有所减弱,从而对我国外贸增长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美元汇率的走势,并采取切实应对措施。 (五)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对外贸易秩序 随着对外贸易经营权的加速放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外贸经营领域。外贸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对促进进出口总量的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各地区、行业生产成本差异较大、企业行为不规范、出口市场相对集中等多方面原因,出口经营秩序混乱、削价竞销的现象时有发生。出口量增价跌使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受损。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整顿和规范外贸经营秩序。 (六)妥善处理与有关国家的贸易摩擦 针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国反倾销调查和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增加的情况,遵循世贸组织规则,合理运用有关机制,妥善解决贸易摩擦,积极扩大出口。充分利用我国在全球经济,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周边国家的影响力,进一步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谈判进程。加大对外经贸交涉力度,积极开展公关工作,为企业出口创造良好环境。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应对有关国家在反倾销、反补贴和行业保障方面的做法。改善我国对外贸易的具体做法和策略,将进口国的经济发展同我国的出口战略结合起来,鼓励国内企业到国外投资设厂,在海外设分销网络等。

什么是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政策有哪些基本类型?

国际贸易政策 x0dx0a1 国际贸易政策基本概念 x0dx0a2 保护贸易政策 x0dx0a3 自由贸易政策 x0dx0a4 我国对外贸易政策 x0dx0ax0dx0a关税政策 x0dx0a1 关税的概念和特点 x0dx0a2 关税的种类 x0dx0a3 关税的征收方法及税率 x0dx0a4 我国关税收管理的规定 x0dx0a5 出口退税 x0dx0ax0dx0a非关税壁垒政策 x0dx0a1 非关税壁的概念及其主要特点 x0dx0a2 非关税壁的主要措施 x0dx0ax0dx0a鼓励出口和出口管制政策 x0dx0a1 鼓励出口的措施 x0dx0a2 建立经济特区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x0dx0ax0dx0a国际贸易政策就是各国对进出口贸易出台的相关规定

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因素

上述说明的对外贸易政策类型,实际上也是对对外贸易政策演变的历史总结。不同的贸易政策在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曾有不同的作用;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曾选择了不同的贸易政策。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采取何种贸易政策,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和力量对比这一点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国内的生产力水平和发展目标不同,制约着对外贸易政策。一般来说,处于工业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的国家,采取保护贸易政策;而处于工业经济发达阶段的国家,采取自由贸易政策。另一方面是指一个国家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和力量对比制约着对外贸易政策。一般来说,处于劣势地位,商品竞争力弱的国家,采取保护贸易政策;而处于优势地位,商品竞争力强的国家,采取自由贸易政策。上述两个方面互相联系,但不完全一致。第一方面仅从自身发展所处的阶段考察,第二方面强调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实力对比。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会随着各国的经济实力地位和力量对比的变化而调整变化。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虽然处于发达阶段,且仍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但由于面临日本和欧共体国家日益赶上的强有力的竞争,转向采取保护贸易政策就是证明。2、国内经济状况和经济政策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总是呈周期性变化、波浪式前进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变化,在不同阶段,其国内经济状况不同,总经济政策不同,必然引起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一般来说,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繁荣阶段,各国经济普遍高涨,如19世纪中叶和20世纪中叶,贸易自由化倾向就占上风;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危机、萧条阶段,如20世纪30年代和20世纪70年代 ,保护贸易倾向就会蔓延和加强。3、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是代表统治阶级中占上风的利益集团的利益的。因此,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政权的更迭,也会带来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一般说来,商品市场主要在国外的一些资产阶级利益集团主张贸易自由化;相反,商品市场主要在国内,并受到进口商品激烈竞争的资产阶级利益集团,则主张限制进口 ,实行保护贸易政策。

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

1、促进经济发展与稳定(1)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实现经济增长(3)达到外部均衡(4)稳定经济,加强适应能力2、加强和完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不同,贸易政策随之不同。科学的外贸政策,能促进一个国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同时又能加强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3、获取良好的国际经济与政治环境贸易政策在调整、改善、巩固国与国之间经济与政治关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的趋势特征有哪些

18世纪末,国际上出现了自由贸易的主张。19世纪初,随着英、法、荷兰等资本主义国家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建立,欧洲新兴的工业资本阶级开始鼓吹自由贸易。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提出的以自由贸易为前提的关于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的理论,彻底摧垮了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重商主义理论。经济上的发展与理论上的突破,使欧洲各国先后实行了自由贸易政策。但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一些发展起步较晚的国家基本上仍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作为工业革命先驱的英国工业在长达几十年时间里一直处于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地位,这一地位直到19世纪后期,随着法、德、美等国工业革命的完成才逐渐削弱。与上述变化相适应,该时期大部分时间里,英国几乎是惟一的倾销国;直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德等国也开始对外进行倾销。比起重商主义时代,这一时期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开始反映各国工业的竞争实力,也为具有大规模生产优势和一定垄断地位的厂商或厂商联盟提供了垄断定价的机会。垄断定价下的倾销,已不仅仅是为国家争取有利的贸易地位,而是明显带有厂商排挤竞争对手,以便占领或巩固其销售市场的动机,并使得后来的生产者无法进行规模生产和形成竞争。。英国厂商由于工业革命的先行优势,尚未遇到其他国家厂商的有力挑战;生产优势和价格优势能够支持英国厂商在国际竞争中的领先地位,因而无须实行更低的出口价格,倾销还没有成为国际竞争所需依赖的重要手段。   这一时期的倾销还不具备“垄断化”倾销的特征,也没有成为国家实施对外贸易政策与措施的主要内容。但倾销成为英、法、美等殖民国家进行殖民扩张的重要工具。倾销商品的范围扩大,除传统产品外,新兴工业的产品如铁、棉织品、五金器具等进入倾销行列,并开始发挥阻碍进口国同类工业的建立与发展的作用。伴随着殖民国家的殖民扩张,它们的廉价商品也潮水般向殖民地市场倾销,导致殖民地手工业和民族工业急剧衰退,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19世纪上半期,英国商品向印度市场倾销,冲垮了印度的纺织手工业,大批失业工人流落街头,漂泊异乡。

对外贸易区的优惠政策

⑴对外贸易区为美国出口商提供国产税回扣或退税的优惠凡进入贸易区的货物,经海关确认为出口商品, 出口商可以享受国产税回和或退税的待遇。一般来说,从对外贸易区出口的货物有6类:①通过对外贸易区转口第3国的外国货物;②外国货物在对外贸易区加工后,再转口外国;③外国货物在对外贸易区与美国原材料或零件混合加工或组装后,再出口;④全部利用外国原材料在对外贸易区生产并出口的货物;⑤外国原材料与零件在对外贸易区内结合生产并出口的产品;⑥通过对外贸易区听美国货物。前5类货物中的外国货物或原材料,不管是保持原状, 还是已经加工或增值都免征关税。联邦货物税和州及地方的存货税,也不受配额限制。同时, 外商可利用区内的设施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推销商品, 也可以在区内对产品进行再加工以满足市场的特殊需求。第6类美国货物进入对外贸易区,视同出口, 交按有关规定可退还已征收的货物中外国原材料或零件的关税,并可申请退还进口货物联邦货物税。 出口商还可以把有缺陷的零部件运进对外贸易,然后把它销毁,仍可视同出口而申请退税。 由此可见,对外贸易区主要是通过减免、退还工业制品中外国零件或材料的关税, 或联邦货物税来降低出口成本,提高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对外贸易区获益最大的是技术密集型产品。 美国商会提倡通过对外贸易区进一步提高计算机、机床、保健用品、通讯设备、汽车、航空、工艺设备等商品的竞争力。⑵对外贸易区为出口商提供完善的设备包括水陆空运输设施、装卸设施、储存设施和生产加工设施。 对外贸易区还为出口商陈列展销货物。如果出口商认为对外贸易区不能满足其特殊加工需要, 还可申请使用附属贸易区。附属贸易区是与对外贸易区分开的专业性贸易区, 通常供某出口商单独使用,它配备了工业设备厂房等,以满足某种特殊需要。⑶对外贸易区提供良好服务,仅收取低廉的管理费用美国国会认为,有关领导机构对对外贸易区进行管理和监督的目的, 是为了向使用者提供优质服务。例如, 对外贸易区管理局对使用区内设施规定统一的收费标准,不准经营者或管理者乱收费,以免损害使用者利益。由于美国对外贸易区向出口商提供优惠的待遇,其业务得到迅速发展, 尤其是区内的装配,加工制造业发展更快。 目前美国80%的制造商利用对外贸易区开展加工出口业务,对外贸易区已增加到180多个,遍及全美30多个州。 对外贸易区的发展,提高了美国的就业率,给外国转口商和美国出口商带来了实惠。 拟在美国扩展和开拓贸易销路的外国出口商,可以把货物运到美国对外贸易区无限期存贮, 等候美国或邻近国家出现有利行情。等待期间无须办理报关手续,无须缴纳关税或捐税, 也无须缴纳保证金。依法运到这些对外贸易区的货物,可以贮存、出售、展览、拆散、重新包装, 合并,分散、拣选、分等,与外国或本国商品混合,或以其他方法处理或制造, 藉此得到的商品可以出口,也可以转入海关。 外国货物按照进入对外贸易区时的原样或在对外贸易区加工后转入美国海关时,必须存入关栈。 在处理或制造前处于特惠地位的进口消费品,将依照外国商品进入对外贸易区时的状态评定关税; 在加工前处于非特惠地位的消费品,将依照其进入市场供消费用时的状态评定关税。

蒙古国对外贸易的法规和政策规定有哪些

3.1.1贸易主管部门 蒙古国主管贸易的政府部门是经济发展部。3.1.2贸易法规体系 蒙古国与贸易相关的主要法律有《投资法》、《海关法》、《关税法》、 《特别税法》、《增值税法》、《公司法》等。3.1.3贸易管理的相关规定 蒙古国主要使用关税和非关税两种基本手段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 内协调外贸政策。从1999年7月1日开始,除1996年与世界贸易组织商定 的9种零关税商品外,对其他所有进口商品征收57。的关税。 【出口许可证】蒙古国的出口需要许可证,由政府主管部门审查出口 合同、计划,签发许可证。 【进出口单证】X才进出口的单证要求是:①承运者的3份发票,发票 中须写明货物名称、规范、买卖双方的姓名、地址、启运时间、货物数量、 毛重、净重、运输包裹或箱柜件数、价值等内容。②一般不需要商品产地 证明书,但如买方或信用证上提出要求,则需有商业管理部门正式印发的 证明书两份,并要附加公证证明。 对运货单无特别规定。但习惯上,运货单上必须写明发货方、承运方、 收货人及地址、到达港、商品种类、名称、运货单号码、承运方正式收据的日期和签名。 蒙古国规定,自1995年2月16日起,凡通过航空与铁路进人蒙古国境 内的进口货物均需持有货物清单。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为了使进口管理 与国际通行作法接轨,同时保障海关的检査,减少运输工具在边境口岸的滞留。 中蒙之间按1994年签订的《进出口货物质量认证协议》,对对方货物在各自口岸进行商品质量检查,检查合格后进行相互认证,以书面文件为凭。在通过海关时,要进行报关,填写海关报税单,缴纳关税。 【禁止进出口的商品】根据蒙古国《通过禁止出入境和非关税限制商品列表》,国家禁止麻醉品及使用、生产麻醉品的工具、麻醉植物出入境(医用麻醉品、植物的进口根据主管卫生的中央行政机关的批复放行),禁止各类酒精入境。 【限制进出口的商品】根据蒙古国《通过禁止出人境和非关税限制商品列表》,限制出口铀矿石及其精粉,种畜,牲畜、动物精液胚胎、微生 繁殖物,野生动物及其原料产品、与野生动物有关的研究用标本,普通历 史文化纪念品及用于动物、植物、矿物研究和解剖学、考古学、古生物学、种族学及钱币研究的采集品和收藏品;限制临时出口历史、文化珍贵纪念 品;限制进出口必需监控的医疗、预防用器官、捐助血,剧毒化学品,枪 支、武器,作战用品、装备及其配件、设备,爆炸品。3.1.4 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 蒙古国国家技术监督总局将边境卫生、传染病研究部门,边境兽医、 植物检疫部门"边境质量、标准监督等部门整合建立了边境技术监督局。 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需遵循的主要法律法规有:《边境法》、《动植物及 制品进出境检验检疫法》、《卫生法》、《牲畜基因库及健康保护法》、《反烟毒害法》、《标准、规范评估法》、《食品法》、《植物保护法》、《反酗酒法》、《反艾滋病法》、《国防法》、《作物种子法》、《化学 有毒物质防护法》、《药品法》、《健康法》、《麻醉药物、刺激神经物质流通监督法》、《免疫法》。 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与蒙古国食品农牧业部于2005年5月24日签署了《关于向中国出口马肉的检验检疫兽医卫生要求议定书》、《关于向中国出口羊毛、羊皮、牛皮、马皮的检疫卫生要求议定书》,2008 年6月19日签署了《关于中国向蒙古国输出牛冷冻精液的兽医和卫生要求 议定书》、《关于中国向蒙古国输出牛的兽医和卫生要求议定书》、《关 于相互输出种用比赛用及过境马的兽医和卫生要求议定书》、《关于相互输出屠宰马的兽医和卫生要求议定书》。3.1.5海关管理规章制度 【管理制度】蒙古国海关管理的主要依据是《海关法》和《海关税率关税法》。进口商品的海关税率分为一般税率和特别优惠税率,一般税率 是特别优惠税率的一倍。 【关税税率】蒙古国大部分商品的一般进口关税税率为57。主要商 品的税率分别如下:表3-1:蒙古国主要商品进口关税率资料来源:蒙古国海关

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1、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美国主导下,创建了1947年关贸总协定,推动了贸易自由化。2、7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出现了新贸易保护主义和战略贸易政策,抑制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发展中国逐渐从保护幼稚工业贸易政策转向接受贸易自由化。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从80年代以前的国家高度垄断的贸易保护主义转向开放型的贸易政策和自由贸易政策。整体而言,贸易自由化是贸易政策的主流;在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产业竞争力变化的情况下,不时出现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干扰贸易自由化。

中国古代重要朝代对外贸易的政策

明清时期闭关锁国

对外贸易政策制定的依据是什么?

1.一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经济发展战略;2.一国的资源状况,产品,产业结构,市场经济地位。3.在总政策(即自由贸易或保护贸易政策)指导下。4.国家之间因政治环境变化,经济和外交关系发生重大改变时,也可引能起一国对贸易政策的局部或重大调整。5.一国对外贸易政策应当与国内经济政策相适应。

21世纪初我国为发展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而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如何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稳固、规范、高效、健康的财政体系和财政运行机制,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对外贸易政策有自由与保护之分,纵观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基本上都经历了由保护到自由再到保护的过程。中国外贸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始自保护贸易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存在不同的特点,理论依据也在不断地更新,具体的贸易措施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对外贸易的国别和区域政策开始逐渐得到重视。对外贸易政策着重体现在奖出限入的政策上:(1)采取出口导向战略,鼓励和扶持出口型的产业,并进口相应的技术设备,实施物资分配、税收和利率等优惠,组建出口生产体系;实行外汇留成和复汇率制度;限制外资企业商品的内销;开始实行出口退税制度;建立进出口协调服务机制等一系列措施。(2)实施较严格的传统进口限制措施,通过关税、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进口商品分类经营管理、国营贸易等措施实施进口限制。(3)鼓励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鼓励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和引进先进技术。比较优势理论逐渐成为中国开展对外贸易的理论基础。中国对外贸易国别结构和进出口的商品结构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中国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主要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与改革开放前相比,这一阶段的对外贸易政策更注重奖出与限入的结合,实行的是有条件的、动态的贸易保护手段,因此称此阶段的对外贸易政策为国家统制下的开放型保护贸易政策。

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

从国际贸易的历史考察,以国家对外贸的干预与否为标准,可以把对外贸易政策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和管理贸易政策。 管理贸易政策,又称协调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内制定一系列的贸易政策、法规 ,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实现一国对外贸易的有秩序、健康的发展;对外通过谈判签订双边、区域及多边贸易条约或协定,协调与其他贸易伙伴在经济贸易方面的权利与义务。管理贸易政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加强而新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的双重背景下逐步形成的。在这种背景下,为了既保护本国市场,又不伤害国际贸易秩序,保证世界经济的正常发展,各国政府纷纷加强了对外贸易的管理和协调,从而逐步形成了管理贸易政策或者说协调贸易政策。管理贸易是介于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之间的一种对外贸易政策,是一种协调和管理兼顾的国际贸易体制,是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发展的方向。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求毕业论文

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分析[大] [中] [小]  [论文标签](免费论文、免费毕业论文、国际贸易论文、经管论文、环化论文、计信论文、教学论文等)  我国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出口总额逐年增加,2001年全年进出口总额为5090.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661亿美元,进口额为2435.5亿美元;2007年全年进出口总额为21738.3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12180.2亿美元,进口额为9558.2亿美元。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增长速度连续六年保持在20%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了4.27倍,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居于第三位。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影响我国出口的一些问题。  一、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1.服务贸易发展滞后  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落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水平,服务贸易出口与货物贸易出口的比例为1:9,远低于世界平均1:4.2的水平(美国这一比例为1:2.6)。  (1)我国服务贸易规模偏小,整体水平差。我国服务业总量不足,2006年服务贸易出口额920亿美元,进口额1008亿美元,贸易逆差88亿美元,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偏低,服务业落后使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3.6%,而同期美国服务贸易总额占全球的13.02%,是我国的3.6倍。  (2)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  ①出口的部门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服务部门。②服务贸易的国别(地区)结构不合理。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主要集中在香港地区、欧盟、美国和日本,合计约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60%以上。③服务贸易的区域发展不够平衡。我国的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和天津列全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前列。2006年,北京服务贸易占到全国服务贸易总额19%。  (3)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服务贸易立法严重滞后,直到近年才有较大的改观。服务贸易的立法未成为体系,相当一部分领域法律处于空白状态,已颁布的一些关于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不仅比较抽象、缺乏可操作性。而且立法层次低、缺乏协调,影响到我国服务立法的统一性和透明度,一些规定与国际经贸规则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4)服务管理体制落后。目前,中国对外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存在许多缺陷,如中央与地方在服务业对外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服务业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甚至相互掣肘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服务业的统计也不规范,在行业划分标准、服务标准等方面有些地方不符合国际惯例。  2.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阻碍我国商品的出口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或区域组织以维护其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及动植物的生命及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性措施。  (1)我国有60%以上的出口企业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每年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货物金额已超过25%,约为450亿~500亿美元。  (2)已经从生产流通领域扩展到生产加工领域,不仅包括货物商品,还延伸到金融、信息等服务领域,已经成为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商品出口,提高了我国的贸易成本,引发了贸易争端,造成地区产业发展不平衡。  3.贸易摩擦增多,使得外贸风险加大  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实现了快速增长,在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过程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日渐增多的贸易摩擦也阻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已连续12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已连续5年成为遭受337调查最多的国家。  (1)2007年前11个月,中国遭遇反倾销、反补贴以及特保和保障措施等“两反两保”贸易摩擦62起。  (2)对中国商品提起反倾销讼诉的国家和地区也越来越多,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加入对我国反倾销调查的行列。  (3)贸易摩擦的产品和行业结构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只要他们认为危害到或将要危害到本国竞争力差的产品,都可以列入倾销产品的范围,从过去的原材料、简单加工扩展到现在的高科技产品,几乎涵盖我国出口的大部分产品,涉及4000多种商品。美国的特别301条款和超级301条款相继把保护的范围由一般商品扩展到劳务、投资和知识产权等,其可诉的范围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4)涉及的金额和反倾销税率越来越大,委内瑞拉1999年决定对中国的皮鞋、人造革皮鞋和布鞋等鞋类,采取临时措施,征收300%的反倾销税;秘鲁1996年立案的中国鞋,最高征收的反倾销税达到903.92%;2004年2月,墨西哥经济部决定恢复对从中国进口的鞋和鞋靴零件征收165%-1105%的反倾销税。  贸易摩擦给我国出口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导致我国产品在出口市场受到挤压,对我国产品的出口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我国对外贸易中应采取的对策  1.服务贸易方面  (1)国家应建立各部门密切配合、中央和地方互动、政府和企业紧密联系的全国服务贸易协调管理机制。同时,将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充分发挥中国服务贸易协会的作用,建立境内外及时沟通的服务贸易支持网络。  (2)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采取多种形式,与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欧盟等国际组织,以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组织之间建立联系,紧密合作。  (3)积极进行服务产品结构的调整,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我国应积极参与世界性的服务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国内产业结构,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4)完善服务贸易相关法规,建立服务贸易法律体系。为保证服务贸易能沿着正常、健康的轨道发展,我们应加强对CATT、GATS、WTO有关条款原则的研究,根据GATS的要求,尽快建立、健全既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目标又不违背国际法律准则的法律、法规。对服务市场准入原则、服务贸易的税收、投资、优惠条件等要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以增加我国服务贸易的透明度,使服务贸易真正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正确利用GATS的有关例外条款,制定适度的保护政策,以保护我国服务贸易的正常发展。  2.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  (1)政府方面。①建立预警机制,实现对外贸易保护前置化。政府有关部门要紧密跟踪重点出口国家和地区情况,保持信息的高度敏感,以便及时了解某贸易壁垒的动向,定期或不定期发布预警信息,提醒相关企业及时做好相应准备。②制定优惠措施,发展循环经济,扶持“绿色”企业发展。政府应通过优惠政策,扶持一批符合国际标准、管理先进、科技含量高的绿色环保型企业,同时淘汰一批规模小、档次低、管理水平低、环保意识差的企业。③实施标准化战略,制定与国际标准一致的国家标准和技术法规。应制订鼓励政策,统一并提高我国的技术标准,使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协调,并按照需要将这些国际标准引入我国,让生产企业在掌握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去安排生产,以使产品符合进口国要求,这对扩大出口贸易,加快对外贸易的发展都有较大的帮助。④政府有关部门要服务和帮助企业开拓其他市场,规避贸易风险。企业还可通过劳务输出、技术输出、境外投资等多种方式,在消费国就地生产、加工,让“销售地”变“产地”,避开贸易壁垒。  (2)企业方面。①企业应强化标准化意识,采用合理适用的国际标准,严格执行标准,并将ISO9000、ISO14000等管理标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创造出适合自身的管理方法,从制度上保证产品的质量品质和环保品质,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②企业要注重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提高产品以及对产品的检验检测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冲破现在技术性贸易壁垒。③企业应投入研究开发费用,生产符合外国技术标准特别是苛刻要求的先进产品,还要自觉增强环保意识,努力使自己的产品成为“绿色产品”,预防和避免贸易争端的发生。当贸易争端一旦发生,要通过政府的交涉,努力使外国政府取消其技术性贸易壁垒,将企业利益损失降到最低。  3.对外贸易摩擦方面  (1)政府方面。①我国政府充分利用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加强与外国的交涉。政府应充分援引WTO反倾销协议中的条款,对其他国家对我国提出的反倾销措施和调查程序进行严格的调查,并提出异议,通过双边、多边谈判,记载反倾销应诉中所作的实践,进一步澄清相关问题,据理力争,督促相关国家修订对华市场经济体制的认定标准,最终取消岐视性的对华反倾销政策措施。②建立和完善反倾销应诉机制,完善我国反倾销预警机制网络。③加强对出口竞争秩序的规范,设置合理,有效的出口经营管理机制,建立并执行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的出口制度,是减少对华反倾销诉销的有效措施。  (2)企业方面。①企业应调整战略,实行国际化经营。②要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大科技投入,不断研制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产量,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名牌战略,实现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转变和以价取胜的战略转变。③企业在反倾销的过程中,应当熟悉国际惯例,依法应对反倾销,使自己由被动化为主动。

中国对外贸易的弊端及对策

  一、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隐忧及其危害  1.我国开拓国际市场的方式过于单一  从理论上说,开拓国际市场至少有对外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两种方式,后者由于是在东道国国内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因此比较容易绕开东道国的各种贸易壁垒。而我国目前开拓国际市场的手段仍以对外出口为主。我国这种千军万马争过出口独木桥的开拓国际市场方式,一方面会导致我国同类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为求得在外贸出口中的数量扩张,致使当前我国外贸出口增量不增价的矛盾十分突出,并极易遭到进口国的倾销指控。另一方面,我国这种单一的、树大招风式的外贸策略已使我国出口产品遭受到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如美国时间2003年11月17日,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做出了对从中国进口的针织布、胸衣、袍服三种纺织品提出磋商请求的决定,从而对上述中国出口产品实行极为严厉的配额限制.  2.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阻碍我国商品的出口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或区域组织以维护其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及动植物的生命及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性措施。  (1)我国有60%以上的出口企业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每年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货物金额已超过25%,约为450亿~500亿美元。  (2)已经从生产流通领域扩展到生产加工领域,不仅包括货物商品,还延伸到金融、信息等服务领域,已经成为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商品出口,提高了我国的贸易成本,引发了贸易争端,造成地区产业发展不平衡。  3.贸易摩擦增多,使得外贸风险加大  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实现了快速增长,在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过程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日渐增多的贸易摩擦也阻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1)对中国商品提起反倾销诉讼的国家和地区也越来越多,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加入对我国反倾销调查的行列。2007年前11个月,中国遭遇反倾销、反补贴以及特保和保障措施等“两反两保”贸易摩擦62起。(2)贸易摩擦的产品和行业结构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只要他们认为危害到或将要危害到本国竞争力差的产品,都可以列入倾销产品的范围,从过去的原材料、简单加工扩展到现在的高科技产品,几乎涵盖我国出口的大部分产品。(3)涉及的金额和反倾销税率越来越大,委内瑞拉1999年决定对中国的皮鞋、人造革皮鞋和布鞋等鞋类,采取临时措施,征收300%的反倾销税;2004年2月,墨西哥经济部决定恢复对从中国进口的鞋和鞋靴零件征收165%-1105%的反倾销税。  贸易摩擦给我国出口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导致我国产品在出口市场受到挤压,对我国产品的出口造成不利的影响。  4.我国外贸实践中存在着轻视“原产地”规则以及“原产地”规则本身不完善的问题  目前,我国出口货物原产地规则标准过低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制订如此低的标准,是因为既要考虑到我国与24个国家的普惠制协议中给惠国的要求,又要考虑到进一步吸收外商投资。如果将原产地规则限制过严,会影响外商来华进行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图加工和补偿贸易。因此我国判定出口产品的原产地规则是根据该产品:在中国生产或获取;在中国发生实质性转变,即在中国经过主要及最后的制造、加工工序,使其外形、性质、形态或者用途发生实质性改变;在中国增值达25%以上。  (1)原产地规则不严谨体现在许多方面:1)我国的原产地标准是以HS税目改变作为实质性改变的标准,但在“规则”中,没有“以税目号改变”的文字表述,由此使签证人员在理解和实际操作中缺乏统一标准;2)“清单”规定的主要加工工序较为简单,要求的增值百分比标准较为宽松,涉及的税目也很不全面;3)“清单”中有些产品的原产地标准缺少合理性,甚至严于普惠制原产地标准;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2)我国出口货物原产地规则标准过低造成了许多不利:1)不利于拓展加工贸易的加工深度,从而降低了出口产品的国产化率; 2)由于出口产品使用的进口成份过多,不仅增加了不必要的巨额外汇支出,而且不利于我国对原材料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3)不利于发展关键性的高新技术;4)由于标准过低,外商往往通过投资设立企业,在我国从事“三来一补”业务,申领我国十分有限的“被动配额”,挤占了我国本来就十分有限的配额,致使加工贸易对一般贸易形成了较大的冲击。  5.我国加工贸易中国内价值链过短及因此使得商品附加值低  (1)我国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的本地化比例不高,从而导致其发展后劲不足。2003年1-4月,我国加工贸易出口665.6亿美元,占同期出口总额的31.5%;加工贸易进口456.1亿美元,占同期进口总额的32.7%。这表明我国加工贸易尚处于典型的简单加工或组装型发展阶段,加工贸易国内产业链短,生产能力集中于下游产业,零部件和原材料过度依赖进口,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将会逐渐失去发展后劲。根据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的调查,广东省电子工业从改革开放初期在全国同行业中列第8到1991年跃居全国第5位,十几年的高速发展主要依靠港澳加工装配业的转移,但广东目前的优势只体现在最终产品的总量,并不具备生产技术上的优势,产品设计、材料、零部件生产以及销售均严重依赖香港和海外,我国其他沿海地区利用加工贸易发展起来的产业,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类似问题。  (2)我国加工贸易的增值率极低,致使大量利润外流。在整个加工贸易的研发、设计、制造、仓储、运输、销售、服务等环节构成的价值链中,我国企业承担的往往是对零件或原辅材料的初级加工、装配和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环节,占有的价值链环节较少,从而导致产品附加值的提高状况极不理想。据统计,在来料加工中,目前我方企业平均仅能获得占出口总额8%左右的工缴费收入,其余大量的产品增值部分被外方获得;而在进料加工贸易方式中,由于外方控制着原材料采购和制成品销售等关键环节,便于利用转移价格等手段,使我方企业利润严重流失。  6. 中国的对外贸易政府管制严厉,进出口自由程度地  (1).国内企业要出口产品必须得到政府的批准,大多数生产企业不能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出口产品。  虽然我国对传统的贸易体制不断进行改革,如赋予若干生产企业进出口自营权,但是,获得进出口自营权的仅仅只是少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包括少数科研机构),而且其进出口自营权仍然受到很久的约束,经营范围受到严格的限制,拥有进出口自营权的生产企业实际上并不能真正完全自主地经营进出口业务。此外,虽然我国也允许私营企业获得进出口自营权,但进入门槛很高,数量极其有限。总之,我国的外贸经营权仍然是由国家控制的,(注:政府对外贸经营权的管制实际上是一种非关税壁垒。)只有少数生产企业有权可以直接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大多数企业并不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出口产品。这些没有进出口自营权的企业要出口产品,就只能通过国有外贸公司代理。这意味着,对于大多数没有进出口权的生产企业来说,它们并不能直接进入国际市场自由地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因而同国际市场之间实际上仍然存在着“隔层”。  由于外贸经营权由政府行政审批,哪些生产企业能进入国际市场完全由政府指定,因此,在缺乏市场竞争和筛选、淘汰机制的情况下,能直接进入国际市场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并不一定就是最有效率的企业,这样就必然会造成对外贸易的低效率。同时,由于国内大多数生产企业不能直接进入国际市场自由地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因此,国内许多生产企业就不可能完全自由灵活地根据国内外市场的供求状况,及时生产出完全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大我国的出口,这就人为地压抑了我国的出口供给弹性。  更重要的是,由于我国的私营企业在没有得到政府的批准下并不能自由地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因此,这就不利于使我国持续涌现出更多的完全自负盈亏,因而真正具有内在动力和压力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出口的市场主体,从而极大地阻碍了中国人均出口额的不断增长。可见,对私营企业的出口限制实际上是对中国出口扩张能力的人为限制。  此外,虽然我国的外贸公司在政府的保护下垄断了我国的进出口,但我国的国有外贸公司却因规模小而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且,由于这些国有外贸企业并不承担经营亏损的最终财产责任,因此,各国有外贸企业为了扩大出口,而往往不负责任地对内抬价收购、对外低价竞销。国有外贸企业相互之间这种没有内在约束的无序竞争,不但造成出口秩序混乱、而且增加了我国的出口换汇成本,降低了我国的贸易利得。  (2).我国在进口方面存在着事实上的政府管制,进口的市场化或自由化程度更低  虽然我国自1992年以来不断降低关税,但我国降低关税的政策意图实际上是侧重在缓解我国过大的国际收支顺差,同时扩大资本品或技术设备的进口(中国进口中的80%以上是资本品),以提高国内企业的生产率,而并不是着眼于通过实现进口的自由化,以引入国际市场的竞争机制。而且,虽然我国不断削减非关税壁垒,但实际上我国对一些已经取消配额、许可证管理的进口商品仍然存在着不同名目的数量限制,一些需要进口品的投资项目需要事先得到政府的立项批准或政府部门的政策性指导。同时,中国在进口的程序上也存在着一些事实上的管制(如需要若干个政府部门的盖章认可,进口手续过于繁琐等)。此外,在政府对进口进行严格管制的同时,我国对许多产品的进口仍实行国家垄断,这种进口垄断实际上也是一种非关税壁垒。  我国对进口进行管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内某些行业或企业(特别是保护了国有企业),但却因减弱了进口产品的竞争压力,同时使国内企业得不到低成本的生产投入品,从而降低了国内企业的生产效率。  二、消除我国对外贸易中已存隐忧的对策  1.切实落实“走出去”战略  (1)明确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体。所谓“走出去”,既包括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也包括向外输出资本,但主要是输出资本,即到国外投资办厂。目前,通过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特别是近几年的改革攻坚,我国多数国有企业和乡镇集体企业已经从政府的怀抱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无疑也应当成为主体。各级政府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宏观调控、服务、监督等方面多下功夫,切不可越俎代庖,代替企业作经营决策。  (2)科学确定“走出去”的具体方式。我国走出去的企业大致有以下类型:1)海外直接投资。目前除资源开发型项目规模较大外,我国绝大多数对外投资项目都属中小项目,企业平均规模为198万美元。2)对外承包工程和设计咨询。对外承包工程是商品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的综合载体,也是我国企业“走出去”比较成熟的方式,能够发挥我国企业产业基础全面、设备制造技术成熟、劳动力资源丰富和管理成本低的综合优势;3)对外劳务合作。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的主要市场集中于发展中国家,其中有3/4输往亚洲国家,劳务人员仍以建筑工、缝纫工等中低级劳务为主。  “走出去”作为一项长远的开放战略,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在微观层面上,应制定具体的企业发展战略和市场开发战略,解决“走出去”的区域和产业选择问题。1)对于资源开发型项目,应主要立足于非洲、拉美、中亚及其他友好国家,重点投资于这些国家建设急需的能源、矿产等战略资源和人民生活必需的农牧渔业资源;2)对于境外生产型项目,重点应放在东南亚、南非、北非、拉美和欧美等经济环境较好的国家,以投资少、见效快的境外加工贸易项目为主,引导企业将过剩的生产能力和成熟技术向外转移。3)对于国际承包工程,应立足于传统的亚洲、非洲和中东市场,力争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利用入世带来的有利机遇,加大对欧美、大洋洲和拉美市场的开拓力度,争取有所突破;加强对劳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劳务人员素质,在全球劳务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确保原有市场,力争扩大外派劳务规模; 宏观层面上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政府要从金融保险服务、税收、外汇管理等方面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走出去”;做好国际市场和国别情况的信息发布和咨询工作,以满足国内企业多方面的信息需求;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境外投资企业的管理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防止一哄而上,在国外搞重复建设,无序竞争,自相残杀。  (3)科学选择“走出去”的区位。 “走出去”应当贯彻多元化的方针,面向全球市场,切不可搞单打一。另一方面又必须看到,“走出去”的重点地区应当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东欧、独联体经济转轨国家。因为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来看,无论是装备水平、生产技术,还是产品质量,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较大差距,但同发展中国家相比,却有一定的优势。而有无比较优势,则是“往哪儿走”的最重要的判断依据。  2.政府企业共同预防和避免贸易壁垒,减少损失  (1)政府方面。①建立预警机制,实现对外贸易保护前置化。政府有关部门要紧密跟踪重点出口国家和地区情况,保持信息的高度敏感,以便及时了解某贸易壁垒的动向,定期或不定期发布预警信息,提醒相关企业及时做好相应准备。②制定优惠措施,发展循环经济,扶持“绿色”企业发展。政府应通过优惠政策,扶持一批符合国际标准、管理先进、科技含量高的绿色环保型企业,同时淘汰一批规模小、档次低、管理水平低、环保意识差的企业。③实施标准化战略,制定与国际标准一致的国家标准和技术法规。应制订鼓励政策,统一并提高我国的技术标准,使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协调,并按照需要将这些国际标准引入我国,让生产企业在掌握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去安排生产,以使产品符合进口国要求,这对扩大出口贸易,加快对外贸易的发展都有较大的帮助。④政府有关部门要服务和帮助企业开拓其他市场,规避贸易风险。企业还可通过劳务输出、技术输出、境外投资等多种方式,在消费国就地生产、加工,让“销售地”变“产地”,避开贸易壁垒。  (2)企业方面。①企业应强化标准化意识,采用合理适用的国际标准,严格执行标准,并将ISO9000、ISO14000等管理标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创造出适合自身的管理方法,从制度上保证产品的质量品质和环保品质,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②企业要注重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提高产品以及对产品的检验检测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冲破现在技术性贸易壁垒。③企业应投入研究开发费用,生产符合外国技术标准特别是苛刻要求的先进产品,还要自觉增强环保意识,努力使自己的产品成为“绿色产品”,预防和避免贸易争端的发生。当贸易争端一旦发生,要通过政府的交涉,努力使外国政府取消其技术性贸易壁垒,将企业利益损失降到最低。  3.政府完善应对机制,减少贸易摩擦  (1)政府方面。①我国政府充分利用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加强与外国的交涉。政府应充分援引WTO反倾销协议中的条款,对其他国家对我国提出的反倾销措施和调查程序进行严格的调查,并提出异议,通过双边、多边谈判,记载反倾销应诉中所作的实践,进一步澄清相关问题,据理力争,督促相关国家修订对华市场经济体制的认定标准,最终取消歧视性的对华反倾销政策措施。②建立和完善反倾销应诉机制,完善我国反倾销预警机制网络。③加强对出口竞争秩序的规范,设置合理,有效的出口经营管理机制,建立并执行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的出口制度,是减少对华反倾销诉销的有效措施。  (2)企业方面。①企业应调整战略,实行国际化经营。②要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大科技投入,不断研制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产量,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名牌战略,实现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转变和以价取胜的战略转变。③企业在反倾销的过程中,应当熟悉国际惯例,依法应对反倾销,使自己由被动化为主动。  4.完善我国原产地规则  (1)制订合理、科学、适用的原产地规则  根据我国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适度的原产地规则标准,如在增值百分比的确定上应结合我国对外贸易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比例标准。同时原产地判断标准不宜过低,特别是出口货物原产地的判断标准更是如此。原产地规则应具有可操作性,在技术上是严谨的,同时有适当的灵活性。  (2)原产地规则应有广泛的适用性  制订原产地规则时应充分考虑在尽可能广的范围内适用,特别是要考虑原产地规则对于我国对外贸易政策执行的重要性。在我国的原产地规则中,应包括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反补贴条例》所需要的原产地判断标准,以及针对反倾销、反补贴中规避措施的原产地规则;应制定进口优惠关税条件下适用的原产地规则,特别是复进口、复出口产品的原产地规则;对实行配额、许可证管理的产品确定专门的原产地判断标准,提高配额的利用率,为享受普惠制待遇的出口商品规定合理的原产地判断标准。  (3)加强对原产地证发放的管理工作  我国有多家单位可签发原产地证,这给我国对原产地证签发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而且各机构对于原产地证签发标准的尺度不一也给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少麻烦。全国目前有200多个发放原产地证的单位,每年发60多万张,每个证收50元手续费,有个别发证单位,只盖章收费,不检查其合同产品是否符合原产地规则,也不监管货物。此种情况的出现无疑不利于正确执行我国的原产地规则,也会影响到我国与一些国家的贸易关系,因此应强化对原产地证发放的管理工作。  5.通过提高加工贸易料件的本地化率来延长我国加工贸易的国内价值链  从跨国公司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分析,加工贸易企业希望通过对料件的本地采购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现阶段,有一些外资企业尝试将零部件的采购转移到我国国内。因此,要提高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的本地化率,扩大我国国产料件的出口,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有关政策。  (1)确定科学的产业政策。我国的上游产业包括机械、电子、化工等基础产业,长期以来,这些产业生产发展的滞后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而国家的价格、投资、税收、贷款等政策几乎都是向下游产业倾斜。因此,不从根本上扭转对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的现行政策,就难以实现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的进口替代。  (2)从资金方面给予支持。为使国内企业生产的材料和零件在质量、规格和成本等方面适应加工贸易出口的要求,国家应提供资金扶植国内企业开发、试制新产品或者向用户提供试用品。有关部门可考虑在新产品试制费、新产品开发费、外贸发展基金中单列鼓励加工贸易本地化基金,简化申请和审批程序。同时国家应鼓励建立民间的“风险融资”机制,如通过减免税改革,鼓励企业间成立“风险基金”,投资于具有较高风险的新产品开发和试制项目。  (3)鼓励来料加工、进料加工企业进行国内采购。一方面,由于我国国内来料加工企业的大多数产品会进入国际市场,对于其国内零部件供应商而言属于间接出口,因此可对这部分产品实行出口退税,以降低来料加工企业国内采购的成本,从经济角度激励来料加工企业扩大国内采购;另一方面,鉴于我国目前出口退税机制运行效率较低,对进料加工企业的深加工结转实行税收“免、抵、退”会挤占企业大量资金,进而严重削弱了出口退税制度的激励效果,因此可对进料加工企业的深加工结转货物实行免征相关税收的优惠政策。  (4)建立需求信息库。在加工贸易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立中间投入品供求信息库。由于企业对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对信息采集、更新的投入大,投资风险高,因此国家应实行扶植政策。针对加工贸易可选择的替代产品建立专业信息库和信息网络,及时公布产品的质量标准、规格、价格和供应渠道等。

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历史上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15世纪至17世纪的重商主义政策阶段  15世纪至17世纪的欧洲正处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海外贸易的范围空前扩大,西欧对亚洲、非洲、美洲的殖民掠夺,使大量金银流入西欧,促进了商品货币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财富的重心由封建地主所有制的土地转向金银货币。与此相适应,产生了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  早期的重商主义被称为重金主义,即绝对禁止贵金属外流。为此,当时执行重商主义政策的国家禁止货币出口,由国家垄断全部货币贸易,外国人来本国进行贸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所得的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货物。晚期的重商主义也称贸易差额论,认为:“一动不动地放在钱柜里的资本是死的,而流通的资本却会不断增值”所以,对货币不应过分加以限制。于是管理金银进出口的政策变为管制货物的进出口,力图通过奖出限入,保证贸易出超,达到金银流入的目的。  重商主义思想的传播使保护贸易政策在西欧得到普遍推行。对加速这一时期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二)18世纪至19世纪贸易政策与保护贸易政策并存阶段  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取消对进出口商品和服务的限制及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和服务、企业的各种优惠与特权,在国内外市场上进行竟争。而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广泛利用各种法规与措施,限制外国商品与服务的进口,鼓励本国商品与服务的出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受外国商品与服务的竞争。  18世纪70年代在英国开始的产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1820年英国工业生产在全球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已达50%,因此,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以销售其工业产品。而各国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则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妨碍了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实现,因此,工业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贸易政策。于是出现了以古典经济学派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贸易学说。  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说”奠定了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它是以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为依据的,主张从绝对利益出发。把国内分工扩大到国际分工,每个国家只发展那些具有绝对优势条件的工业,并用这些优势工业的产品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换,而不必发展那些不具备优势条件的工业。但这种理论在英国产业革命后,也不能适应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最大限度地扩大国外市场的需要,因此,继亚当斯密之后,大卫李嘉图又提出了“比较利益说”。他认为:由于各个国家在生产商品上的优势地位不同,不利程度也不同,因此,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有利程度较大或不利程度较小的商品,即“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然后通过对外贸易进行交换,这样在资本和劳动力不能流动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这种交易对各方都有利。  在同一历史时期,当产业革命在英、法等国深入发展时,欧洲其他国家和美洲的经济并不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尚处于萌芽状态的一些国家的工业资产阶级则需求政府保护其幼稚工业,实行贸易保护,减少外国商品进口,以保护本国成长中的资本主义工业。于是形成了与贸易学说相对立的以汉密尔顿和李斯特为代表的保护贸易学说。  美国第一项财长汉密尔顿主张保护贸易的依据是:新的工业在早期的发展中效率不高,不能和经验丰富的外国生产商进行竞争,而需要用关税壁垒进行保护,知道效率提高到可以在免税基础上与外国同类商品进行竞争的水平。因此,当时的贸易理论不适用于美国,因为英美两国经济情况不同,不能在平等基础上进行贸易,美国如实行贸易政策,将会严重损害其经济。汉密尔顿的保护贸易主张对美国经济发展以及美国的产业革命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美国以后的贸易政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德国历史学派的代表李斯特认为,当一国工业尚无力和外国竞争的时候,如果实行贸易政策,则该国必然会因工业被挤跨而导致灭亡,一国应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确定自己的外贸政策,而不应固定不变。他认为,国家的富强不在于现有财富的多少,而在于将来能创造多少财富,而能创造财富的是生产力,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  (三)一战至二战期间的超保护贸易政策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经济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竟争的资本主义完成了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垄断代替了竞争,到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市场矛盾的尖锐化,垄断资本主义不仅要求垄断国内市场,也要求垄断国外市场,因此,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积极干预对外贸易,不同程度地提高关税、实行外汇限制、进口数量限制、鼓励出口,即实行以保护垄断资本利益为目的的外贸政策。  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基本特点:即保护本国幼稚工业,也保护国内高度发展的工业或夕阳工业。保护的目的不再是培养竞争的能力,而是巩固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国外市场进行进攻性扩张;保护的措施多样化,既有关税措施,也有名目繁多的非关税措施。  (四)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贸易化与新贸易保护抬头阶段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贸易化”的口号下,加强相互市场的渗透。首先是美国为打入西欧和日本市场提出了“贸易化”,接着西欧各国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开始搞“贸易化”,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普遍地降低关税、减少进口数量限制、放松外汇管制。但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经济危机严重,市场问题日益尖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超保护贸易政策又重新抬头。主要表现为:1对工业产品保护程度降低,但对农产品的保护程度提高;2非关税壁垒在新增保护政策中占据主导地位;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贸易保护政策和措施中的作用大大加强。  (五)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至今的协调贸易政策阶段  协调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内制定一系列的贸易政策、法规,加强对外贸易有秩序、健康发展的管理;对外通过谈判签定双边、区域及多边贸易条约或协定,协调与其他贸易伙伴在经济贸易方面的权利与义务。  20世纪80年代前,美国曾长期主张无条件的贸易。然而当进口迅速增长,美国公司第一次在国内面临激烈的外国竞争时,尤其是进入20实际80年代中后期,美国贸易地位迅速衰落,美国政府不得不重新审视其贸易政策和寻找新的理论依据。1980-1988间,美国占世界进口份额从13%迅速增长到16%,而出口则在11%左右徘徊,结果导致美国经常项目从1980年的20亿美元顺差变为1988年的1200亿美元逆差,同期,欧洲国家也发生了类似的现象。于是美国和欧洲市场的保护要求暴发,于是新的贸易理论——协调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协调贸易理论认为:政府国内寻求的是本国国民福利,而不是世界或外国消费者、生产者福利的最大化。政府的干预能帮助国内企业获得可能会被外国企业抢占的利润。如果政府政策有利于国内企业贷款以增加生产设施,外国企业的扩张就会受到阻碍,结果便是国内企业的利润和市场份额增加。同时,由于政府干预往往是基于对国内企业和政府的相对不公平竞争行为而实行的,因此这种干预也将迫使外国政府开放受保护的市场,进而实现贸易的目标。在这一理论的支持下,发达国家的外贸政策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保护措施是针对某些进口商实施的限制性措施,这些措施之间可以是互不关联的,形式和内容也有不确定的特点,往往是一些临时性的保护措施。而保护贸易措施本身已制度化即随着政府管理贸易活动的加强而不断充实和调整。并且这些措施彼此相互配合,具有综合性、系列化优点,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管理贸易体系。  (2)管理贸易的法律已由原来的单一的法律发展成为以对外贸易法规为中心,与其他方面的国内法规相配合的统一整体。管理外贸法律的整体化主要表现在涉及范围广并且有一定的弹性,如西方国家用法律条款规定处理不同国家、地区和多边贸易关系的准则以及进出口贸易的管理和控制、外汇管理、对外经济援助、技术转让等多项内容。  (3)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贸易、投资的化。无论是欧洲的经济一体化还是美洲的经济一体化发展,都为协调贸易政策的实行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4)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得到增强。贸易化和开放贸易体制成为全球贸易的主流,发达、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地实施世界贸易组织的各项协议、协定,并以这些协议、协定为核心、协调本国贸易政策,以便推动贸易与投资的化,促进全球贸易的发展。

国际贸易政策都有哪些

国际贸易政策都有哪些 国际贸易政策是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综合,那么什么是对外贸易政策?对外贸易政策有哪些类别?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对外贸易政策是世界各国的 *** 在一定时期内,对本国进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它大体包括:对外贸易总政策;对不同国家或不同国家或不同类别国家所实行的对外贸易国别政策;对不同商品或不同类别商品所实行的进出口商品政策。 各国 *** 制定的对外贸易政策的实质是,代表本国统治阶级,为本国统治阶级利益及本国的经济发展服务。其出发点主要是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有利于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积累资金并维护本国对外的政治关系。 各国 *** 制定的对外贸易政策,往往要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各国的经济发发展水平,不同的经济思想和外贸理论而随时调整和改变。但不论如何变化,总不外乎是两种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取消对进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的进出口商和进出口商品的一切特权和优待,让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国军用制定并实施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以保护本国的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待和津贴来鼓励商品出口。 什么是对外贸易政策?对外贸易政策有哪些类别?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对外贸易政策是世界各国的 *** 在一定时期内,对本国进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它大体包括:对外贸易总政策;对不同国家或不同国家或不同类别国家所实行的对外贸易国别政策;对不同商品或不同类别商品所实行的进出口商品政策。 各国 *** 制定的对外贸易政策的实质是,代表本国统治阶级,为本国统治阶级利益及本国的经济发展服务。其出发点主要是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有利于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积累资金并维护本国对外的政治关系。 各国 *** 制定的对外贸易政策,往往要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各国的经济发发展水平,不同的经济思想和外贸理论而随时调整和改变。但不论如何变化,总不外乎是两种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取消对进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的进出口商和进出口商品的一切特权和优待,让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国军用制定并实施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以保护本国的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待和津贴来鼓励商品出口。 什么是国际贸易政策?目前有哪些类型的国际贸易政策?试说明? 国际贸易政策 1 国际贸易政策基本概念 2 保护贸易政策 3 自由贸易政策 4 我国对外贸易政策 关税政策 1 关税的概念和特点 2 关税的种类 3 关税的征收方法及税率 4 我国关税收管理的规定 5 出口退税 非关税壁垒政策 1 非关税壁的概念及其主要特点 2 非关税壁的主要措施 鼓励出口和出口管制政策 1 鼓励出口的措施 2 建立经济特区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 国际贸易政策就是各国对进出口贸易出台的相关规定 国际贸易政策 对外贸易政策是指一国 *** 根据本国的政治经济利益和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出口贸易活动的准则。它集中体现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法律、规章、条例及措施等。它既是一国总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国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影响国际贸易政策的因素 太多了,两国关系,宗教等。 简述国际贸易政策的构成 国际贸易政策主要指国际商品贸易政策。它包括一个国家影响其商品进出口规模、构成和方向等各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大致可分为进口的关税措施、非关税壁垒,以及鼓励出口和限制出口的政策措施。 自由贸易政策和保守贸易政策哪个更适合国际贸易的发展 对于小国来说,自由贸易政策比较有利国际贸易的发展,因为这样可以促进小国的对外贸易,而且小国比大国更开放 大国的贸易一般都会采取相对的保守贸易政策,因为贸易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为了保护本国的市场和产业,就会采取一些非关税壁垒的保守贸易政策。。。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简答:国际贸易政策及其作用? 宏观调控 国际经济关系 关于国际贸易政策!详细的 关于第一个问题,保护这些行业主要是减少国外相同行业抢占本国市场,对本国行业造成冲击。以及保护本国一些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垄断行业,比如能源、电信、矿产等等。还有为保护国民生活质量设立的绿色壁垒等等。 第二个问题,深层次的话。。那应该跟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有关咯,西方国家不大愿意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认为我国对外贸商品存在各种补贴等等措施,不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市场是开放的、自由竞争的。 中国企业最起码应该懂得运用国际法律法规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还有提高产品质量、开拓亚非拉美市场等等。。 第二个问题在下面这个网页里写的蛮详细的。 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历史上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15世纪至17世纪的重商主义政策阶段 15世纪至17世纪的欧洲正处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海外贸易的范围空前扩大,西欧对亚洲、非洲、美洲的殖民掠夺,使大量金银流入西欧,促进了商品货币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财富的重心由封建地主所有制的土地转向金银货币。与此相适应,产生了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 早期的重商主义被称为重金主义,即绝对禁止贵金属外流。为此,当时执行重商主义政策的国家禁止货币出口,由国家垄断全部货币贸易,外国人来本国进行贸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所得的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货物。晚期的重商主义也称贸易差额论,认为:“一动不动地放在钱柜里的资本是死的,而流通的资本却会不断增值”所以,对货币不应过分加以限制。于是管理金银进出口的政策变为管制货物的进出口,力图通过奖出限入,保证贸易出超,达到金银流入的目的。 重商主义思想的传播使保护贸易政策在西欧得到普遍推行。对加速这一时期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二)18世纪至19世纪贸易政策与保护贸易政策并存阶段 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取消对进出口商品和服务的限制及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和服务、企业的各种优惠与特权,在国内外市场上进行竟争。而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广泛利用各种法规与措施,限制外国商品与服务的进口,鼓励本国商品与服务的出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受外国商品与服务的竞争。 18世纪70年代在英国开始的产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1820年英国工业生产在全球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已达50%,因此,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以销售其工业产品。而各国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则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妨碍了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实现,因此,工业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贸易政策。于是出现了以古典经济学派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贸易学说。 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说”奠定了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它是以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为依据的,主张从绝对利益出发。把国内分工扩大到国际分工,每个国家只发展那些具有绝对优势条件的工业,并用这些优势工业的产品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换,而不必发展那些不具备优势条件的工业。但这种理论在英国产业革命后,也不能适应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最大限度地扩大国外市场的需要,因此,继亚当斯密之后,大卫李嘉图又提出了“比较利益说”。他认为:由于各个国家在生产商品上的优势地位不同,不利程度也不同,因此,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有利程度较大或不利程度较小的商品,即“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然后通过对外贸易进行交换,这样在资本和劳动力不能流动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这种交易对各方都有利。 在同一历史时期,当产业革命在英、法等国深入发展时,欧洲其他国家和美洲的经济并不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尚处于萌芽状态的一些国家的工业资产阶级则需求 *** 保护其幼稚工业,实行贸易保护,减少外国商品进口,以保护本国成长中的资本主义工业。于是形成了与贸易学说相对立的以汉密尔顿和李斯特为代表的保护贸易学说。 美国第一项财长汉密尔顿主张保护贸易的依据是:新的工业在早期的发展中效率不高,不能和经验丰富的外国生产商进行竞争,而需要用关税壁垒进行保护,知道效率提高到可以在免税基础上与外国同类商品进行竞争的水平。因此,当时的贸易理论不适用于美国,因为英美两国经济情况不同,不能在平等基础上进行贸易,美国如实行贸易政策,将会严重损害其经济。汉密尔顿的保护贸易主张对美国经济发展以及美国的产业革命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美国以后的贸易政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德国历史学派的代表李斯特认为,当一国工业尚无力和外国竞争的时候,如果实行贸易政策,则该国必然会因工业被挤跨而导致灭亡,一国应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确定自己的外贸政策,而不应固定不变。他认为,国家的富强不在于现有财富的多少,而在于将来能创造多少财富,而能创造财富的是生产力,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 (三)一战至二战期间的超保护贸易政策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经济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竟争的资本主义完成了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垄断代替了竞争,到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市场矛盾的尖锐化,垄断资本主义不仅要求垄断国内市场,也要求垄断国外市场,因此,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积极干预对外贸易,不同程度地提高关税、实行外汇限制、进口数量限制、鼓励出口,即实行以保护垄断资本利益为目的的外贸政策。 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基本特点:即保护本国幼稚工业,也保护国内高度发展的工业或夕阳工业。保护的目的不再是培养竞争的能力,而是巩固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国外市场进行进攻性扩张;保护的措施多样化,既有关税措施,也有名目繁多的非关税措施。 (四)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贸易化与新贸易保护抬头阶段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贸易化”的口号下,加强相互市场的渗透。首先是美国为打入西欧和日本市场提出了“贸易化”,接着西欧各国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开始搞“贸易化”,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普遍地降低关税、减少进口数量限制、放松外汇管制。但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经济危机严重,市场问题日益尖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超保护贸易政策又重新抬头。主要表现为:1对工业产品保护程度降低,但对农产品的保护程度提高;2非关税壁垒在新增保护政策中占据主导地位;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贸易保护政策和措施中的作用大大加强。 (五)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至今的协调贸易政策阶段 协调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内制定一系列的贸易政策、法规,加强对外贸易有秩序、健康发展的管理;对外通过谈判签定双边、区域及多边贸易条约或协定,协调与其他贸易伙伴在经济贸易方面的权利与义务。 20世纪80年代前,美国曾长期主张无条件的贸易。然而当进口迅速增长,美国公司第一次在国内面临激烈的外国竞争时,尤其是进入20实际80年代中后期,美国贸易地位迅速衰落,美国 *** 不得不重新审视其贸易政策和寻找新的理论依据。1980-1988间,美国占世界进口份额从13%迅速增长到16%,而出口则在11%左右徘徊,结果导致美国经常项目从1980年的20亿美元顺差变为1988年的1200亿美元逆差,同期,欧洲国家也发生了类似的现象。于是美国和欧洲市场的保护要求暴发,于是新的贸易理论——协调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协调贸易理论认为: *** 国内寻求的是本国国民福利,而不是世界或外国消费者、生产者福利的最大化。 *** 的干预能帮助国内企业获得可能会被外国企业抢占的利润。如果 *** 政策有利于国内企业贷款以增加生产设施,外国企业的扩张就会受到阻碍,结果便是国内企业的利润和市场份额增加。同时,由于 *** 干预往往是基于对国内企业和 *** 的相对不公平竞争行为而实行的,因此这种干预也将迫使外国 *** 开放受保护的市场,进而实现贸易的目标。在这一理论的支持下,发达国家的外贸政策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保护措施是针对某些进口商实施的限制性措施,这些措施之间可以是互不关联的,形式和内容也有不确定的特点,往往是一些临时性的保护措施。而保护贸易措施本身已制度化即随着 *** 管理贸易活动的加强而不断充实和调整。并且这些措施彼此相互配合,具有综合性、系列化优点,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管理贸易体系。 (2)管理贸易的法律已由原来的单一的法律发展成为以对外贸易法规为中心,与其他方面的国内法规相配合的统一整体。管理外贸法律的整体化主要表现在涉及范围广并且有一定的弹性,如西方国家用法律条款规定处理不同国家、地区和多边贸易关系的准则以及进出口贸易的管理和控制、外汇管理、对外经济援助、技术转让等多项内容。 (3)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贸易、投资的化。无论是欧洲的经济一体化还是美洲的经济一体化发展,都为协调贸易政策的实行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4)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得到增强。贸易化和开放贸易体制成为全球贸易的主流,发达、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地实施世界贸易组织的各项协议、协定,并以这些协议、协定为核心、协调本国贸易政策,以便推动贸易与投资的化,促进全球贸易的发展。 什么是国际贸易政策保护性 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以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增进世界各国经济交往和世界人民的福利为目标,通过削减和限制关税、非关税壁垒为手段,来创造一个世界范围内商品和服务自由流通的世界贸易环境。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实惠。中国加入WTO后,正确认识WTO这一多边贸易组织的性质,以及在其机制下当今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性质和动机,才能正确定位中国在加入WTO后,应如何在宏观政策上制定出相应的既符合WTO原则,又能充分反映中国利益的贸易政策,才能不被加入WTO给我们在理想状态下的期望冲昏了头脑。 1 从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看贸易政策的保护性 世界范围国际贸易政策演变一般分为5个阶段: (1)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 重商主义思想是当时保护主义的理论基础。 (2)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 自由贸易政策占主导地位,但是同一时期后起的德国和美国,则在汉密尔顿和李斯特的保护贸易思想影响下,基于他们特定的对外竞争条件,主张运用贸易政策保护国内的幼稚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 (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成为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催化剂。 (4)战后世界贸易自由化倾向时期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贸易自由化浪潮,但是战后的贸易自由化倾向与自由竞争时期的贸易自由主义有所不同,并不强调全面的贸易自由,而是一种有保留的贸易自由,它并不完全排斥贸易保护政策。 (5)关贸总协定(GATT)条件下新保护主义时期 1973年的能源危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高失业率,给发达国家经济以沉重的打击,使各国贸易政策开始脱离过去自由放任的思潮,转向以管理为主要手段的贸易保护主义,引发了全球性的保护贸易浪潮。 从历史上国际贸易政策演变的几个阶段不难看出,国家贸易政策的本质是保护性的。主要4点:一是在GATT前的各国贸易政策无多边贸易协议的束缚,各国制定的对外贸易政策完全依据本国利益,这样极易产生贸易保护的做法;二是历史上尽管若干次保护贸易政策和自由贸易政策相互交替,但保护性的贸易政策在时间上占主导地位;三是保护性是贯穿国际贸易政策历史演变的一条“红线”,即使历史上自由化占主导的时期也仍然有贸易保护的影子;四是20世纪50年代倡导自由贸易,并订立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以约束各国的保护措施,但贸易政策的保护本性没有因为贸易政策的国际协调而改变。2002年3月,美国对钢铁启动201条款,对来自欧盟、日本、韩国、俄罗斯、中国的钢材进口征收关税最高达30%,就是典型的例子。 2 对保护性贸易政策的理论解释 2.1 国家间贸易得益分配不均,是产生保护贸易的主要渊源 徐建斌、尹翔硕在“贸易条件恶化与比较优势战略的有效性”一文中指出: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持续恶化和自由贸易下南北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得人们不得不反思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战略的有效性。并用扩展后的李嘉图模型,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现象和南北收入差距的扩大做模型化分析,得出: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虽然确实对贸易双方都有好处,但贸易双方因自由贸易得到的好处是不均等的。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在与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中,发达国家得到的好处比发展中国家得到的好处要多。这样,发展中国家想追赶发达国家,实现本国复兴的愿望就很难实现。于是,国家之间在对贸易利益的争夺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保护贸易政策的实行[1]。而且历史证明,没有一个国家是一直极力鼓吹贸易自由化的国家,在实现工业化之前也采取了高关税的保护政策。GATT对发展中国家的例外条款、普惠制(GSP)等一系列的纠正贸易利益分配不公的措施,充分说明了国家间贸易得益分配不均是产生保护贸易的主要渊源。但是,为什么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新贸易保护主义呢? 2.2 国家内部各行业因自由贸易带来贸易利益的分配不公,是造成贸易保护的又一压力 为了解释这个现象,以美国的钢铁产业为例。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在自由贸易中其得到的利益应该要大于发展中国家得到的贸易利益。那么为什么美国布什 *** 还要挥舞201条款的大棒,不惜引发一场世界性的钢铁大战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美国各行业在自由贸易体系中得到的利益不均等,甚至有些部门是负的利益。资料显示,由于在自由贸易下的国际钢铁供应商的竞争,1990~1999年,美国钢铁制造工业每年有大约5000人失去工作;1999~2001年,美国总共有18家钢铁公司破产,有23500多工人失业[2]。按照国际贸易的比较成本说和要素禀赋论,像美国之类资本量较多的国家,应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然后进行交换,以获取国际分工的好处。现在的问题出在美国出于国内政治和社会的考虑,既要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又要维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使这些产品的生产已经失去了比较优势,熊掌与鱼都要。毕竟美国的钢铁业曾经是他的支柱产业,并有60万的钢铁工人,将他们转变到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去就业,是需要时间、非常困难的。出于国内政治压力,布什 *** 权衡各方利弊,最终决定启用201条款提高关税。可见贸易利益对国内各行业的不同影响也会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 2.3 贸易政策国际协调不能改变贸易政策的保护性质 贸易政策的国际协调,促进了贸易政策的国际趋同化。自二战以来,双边贸易政策的协调,区域性的政策协调,尤其是致力于国际贸易体制的多边贸易政策的协调,使各国贸易政策趋于统一,体现了全球经济关系的秩序化,给各参加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无论是哪种协调,贸易政策的本质始终具有保护性,即贸易政策的目的——保护本国市场,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市场,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积累资本或资金,维护本国对外的经济、政治关系,没有根本改变。就拿WTO这一多边贸易的最高成就来说,仍然改变不了各个国家贸易政策的保护本性。 (1)自由贸易是个谎言 WTO规则的制定,形式上是通过多边贸易谈判回合(MTN)的协商产生,实质上依据国家贸易实力决定分量,由于历史原因和贸易实力,基本上是美国一手把持。贸易谈判(贸易自由化)只是攫取利益的手段,使国家利益最大化(贸易保护)才是贸易谈判的实质。 (2)WTO的例外条款和规则,为国家的保护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可能和依据 由于贸易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利己的,即在最大范围内保护本国利益,同时最大程度地攫取他国利益。因此,国家贸易政策的目的(在没有一个足够有约束力的国际组织的约束条件下),决定了这种例外条款和规则就会必然成为贸易保护的依据。 (3)在WTO下仍有一些公开的高度保护的行业农业、纺织业,便是各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公开的保护产业。但这些产业恰恰是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是发达国家中相对比较劣势的产业。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studa.

什么是国际贸易政策,它的基本形式又是什么?对外贸易政策又包含哪些内容?

对外贸易政策 在理论上,自由贸易理论一直占有主导地位。但在实践中,自由贸易政策只在很短一段时间,在少数国家内实行。大多数国家在长时期内普遍采用的是保护贸易政策。 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 一、对外贸易政策的实质 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是一国政策为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对本国进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它是为国家最高利益服务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反映。它包括:对外贸易总政策、国别对外贸易政策、进出口商品政策。 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而改变,同时它也反映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反映各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力量和地位,另外它也受一国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影响。 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有两种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二、自由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就是国家对对外贸易不加干预和限制,让商品自由进口和出口。 自由贸易这一思想首先是由英国的工业资产阶级提出来的,当时英国的工业资产阶级和贵族地主阶级围绕《谷物法》的问题半争了几十年,1846年,《谷物法》废除,自由贸易政策取得了胜利。 斯密,特别是李嘉图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前提。 三、保护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就是国家采取种种措施来限制商品的进口或管制商品的出口,干预对外贸易,保护本国市场和本国生产。 保护贸易政策最早实施是在18世纪末的美国和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它的理论基础是由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提出来的,他认为,斯密和李嘉图理论的根本缺点在于宣扬世界主义而忽视各国经济发展的民族特点,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应当制定适合本国经济特点的理论和政策。他主张为保护国民生产力而实施保护贸易政策,但李斯特主张的保护贸易,并不是无条件的保护,而是对某些需要保护的幼稚工业才给予保护。 四、侵略性保护贸易政策 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帝国主义国家实行的是侵略性的保护贸易政策,它同垄断前资本主义时期的保护贸易政策的区别是:它不是保护国内幼稚工业,而是保护高度发达的垄断工业,以增强其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它不是消极地防御外国商品的侵入本国市场,而是采取种种奖出限入措施,加紧对外扩张,以占领国外市场,它不是保护一般的资产阶级,而是保护大垄断资产阶级。可见,帝国主义的侵略性保护贸易政策具有极大的侵略性和扩张性。 侵略性保护贸易政策是以凯恩斯主义的保护贸易学说作为它的理论基础的。 五、贸易自由化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放宽了进口限制,在它们的对外贸易政策中出现了贸易自由化倾向。所谓贸易自由化,是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采取的逐步降低关税和放松其他进口限制的政策。 六、新贸易保护主义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70年代中期开始广泛采取并不断强化种种非关税壁垒措施,作为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手段,以限制别国商品的进口。 七、管理贸易 70年代末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政策开始向管理贸易转变。管理贸易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从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看,它指的是通过国际协定、政府间协议、民间协商等方式,来控制价格,协调关系,以缓和各国间的贸易磨擦,实际上也就是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另一方面,个别国家的政府通过国内立法,或用双边、多边协调管理的办法来管理本国的对外贸易。

国际贸易政策的构成包括

从对外贸易政策的内部构成看应包括三个层次:1、对外贸易总政策,其中包括进口总政策和出口总政策这是根据本国国民经济的总体情况,本国在世界舞台上所处的经济和政治地位,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本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以及本国的资源、产业结构等情况,制定的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实行的对外贸易基本政策。2、对外贸易国别(或地区)政策这是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及世界经济政治形势,本国与不同国别(或地区)的经济政治关系,分别制定的适应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对外贸易政策。3、对外贸易具体政策,又称进出口商品政策这是在对外贸易总政策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产业的发展需要,不同商品在国内外的需求和供应情况以及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分别制定的适用于不同产业或不同类别商品的对外贸易政策。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一般反映本国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在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内部,一般存在着若干不同的利益集团。在一定时期,某一集团在政治上占上风,则该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就反映这个集团的利益和意志,主要为这个集团服务。因此,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常在此问题上发生争吵。拓展资料:一个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一般是由该国的立法机构进行。在资本主义国家是由其议会直接通过贸易法案,或由议会授权总统或政府制订、颁布有关的法令或规章,如进出口商品关税的提高或降低、进出口商品的限额、是否实行许可证制、商品检验规章以及与外国签订贸易协定等。对外贸易政策在制定以前,立法机构一般要征询各大企业集团的意见。大企业主也必然通过各种方式,包括通过其组织──企业主协会或商会向立法机构提出建议,施加影响。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促进和发展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关系,缔结或者参加关税同盟协定、自由贸易区协定等区域经济贸易协定,参加区域经济组织。

什么是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政策有哪些基本类型?

国际贸易政策 x0dx0a1 国际贸易政策基本概念 x0dx0a2 保护贸易政策 x0dx0a3 自由贸易政策 x0dx0a4 我国对外贸易政策 x0dx0ax0dx0a关税政策 x0dx0a1 关税的概念和特点 x0dx0a2 关税的种类 x0dx0a3 关税的征收方法及税率 x0dx0a4 我国关税收管理的规定 x0dx0a5 出口退税 x0dx0ax0dx0a非关税壁垒政策 x0dx0a1 非关税壁的概念及其主要特点 x0dx0a2 非关税壁的主要措施 x0dx0ax0dx0a鼓励出口和出口管制政策 x0dx0a1 鼓励出口的措施 x0dx0a2 建立经济特区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x0dx0ax0dx0a国际贸易政策就是各国对进出口贸易出台的相关规定

国际贸易政策可分为几大类?

国际贸易政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国际贸易政策一般可分为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1)自由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对国际贸易活动采取不干涉或少干涉的基本立场,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的各种特权和优惠,关税税率逐步降低,纳税商品项目减少,税法简化,使商品自由进出,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2)保护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对国际贸易活动采取干预和管制的基本立场,国家采取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以保护本国的工业和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冲击,并采取各种政策手段,对本国的出口商品给予津贴和优惠,鼓励出口,以刺激本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1、对外贸易的直接利益各国按比较成本规律进行贸易往来,通过两优取其更优、两劣取其次劣的办法进行专业化分工,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增加产量。并通过交换,各国都得到了多于自己生产的消费量。2、间接的动态利益随着外贸的发展,通过一系列的动态转换过程,把经济增长传递到国内各个经济部门,从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增长。6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家进一步补充了这一学说。60年代以后,随着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出口导向型而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后,这一学说再度流行。

对外贸易政策的实质、表现形式和种类是什么?

第四章 对外贸易政策 在理论上,自由贸易理论一直占有主导地位。但在实践中,自由贸易政策只在很短一段时间,在少数国家内实行。大多数国家在长时期内普遍采用的是保护贸易政策。 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一、对外贸易政策的实质 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是一国政策为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对本国进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它是为国家最高利益服务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反映。它包括:对外贸易总政策、国别对外贸易政策、进出口商品政策。 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而改变,同时它也反映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反映各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力量和地位,另外它也受一国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影响。 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有两种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二、自由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就是国家对对外贸易不加干预和限制,让商品自由进口和出口。 自由贸易这一思想首先是由英国的工业资产阶级提出来的,当时英国的工业资产阶级和贵族地主阶级围绕《谷物法》的问题半争了几十年,1846年,《谷物法》废除,自由贸易政策取得了胜利。 斯密,特别是李嘉图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前提。 三、保护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就是国家采取种种措施来限制商品的进口或管制商品的出口,干预对外贸易,保护本国市场和本国生产。 保护贸易政策最早实施是在18世纪末的美国和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它的理论基础是由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提出来的,他认为,斯密和李嘉图理论的根本缺点在于宣扬世界主义而忽视各国经济发展的民族特点,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应当制定适合本国经济特点的理论和政策。他主张为保护国民生产力而实施保护贸易政策,但李斯特主张的保护贸易,并不是无条件的保护,而是对某些需要保护的幼稚工业才给予保护。 四、侵略性保护贸易政策 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帝国主义国家实行的是侵略性的保护贸易政策,它同垄断前资本主义时期的保护贸易政策的区别是:它不是保护国内幼稚工业,而是保护高度发达的垄断工业,以增强其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它不是消极地防御外国商品的侵入本国市场,而是采取种种奖出限入措施,加紧对外扩张,以占领国外市场,它不是保护一般的资产阶级,而是保护大垄断资产阶级。可见,帝国主义的侵略性保护贸易政策具有极大的侵略性和扩张性。 侵略性保护贸易政策是以凯恩斯主义的保护贸易学说作为它的理论基础的。 五、贸易自由化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放宽了进口限制,在它们的对外贸易政策中出现了贸易自由化倾向。所谓贸易自由化,是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采取的逐步降低关税和放松其他进口限制的政策。 六、新贸易保护主义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70年代中期开始广泛采取并不断强化种种非关税壁垒措施,作为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手段,以限制别国商品的进口。 七、管理贸易 70年代末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政策开始向管理贸易转变。管理贸易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从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看,它指的是通过国际协定、政府间协议、民间协商等方式,来控制价格,协调关系,以缓和各国间的贸易磨擦,实际上也就是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另一方面,个别国家的政府通过国内立法,或用双边、多边协调管理的办法来管理本国的对外贸易。参考http://www.baidu.com/s?wd=%B6%D4%CD%E2%C3%B3%D2%D7%D5%FE%B2%DF&cl=3

什么是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政策有哪些基本类型?

答:国际贸易政策是各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口和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是各国政府为了某种目的而制定的对外贸易活动进行管理的方针和原则。从一国或地区的角度看,国际贸易政策就是对外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是两种最基本的国际贸易政策类型;又根据各国贸易政策对外销生产和内销生产的保护程度,将其分为外向型贸易政策和内向型贸易政策

中国的对外贸易有哪些法律法规要求?

中国的对外贸易法律法规要求:现行外贸法包括总则、外贸经营者、货物进出口和技术进出口、国际服务贸易、对外贸易秩序、对外贸易调查、对外贸易救济、对外贸易促进、法律责任和附则几部分。1、关税制度关税制度是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海关对其征收税赋的一种制度。主要有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为目的的财政关税和主要以保护本国相关产业为目的而征收的保护性关税。我国在征收荚税时.从保护本国产品与外国产品的竞争的目的出发,实行保护关税政策。这一政策主要是通过我国的海关税则政策以及体现这种政策的海关税则来体现的。2、货物进出口许可制度进出口许可实际上是国家对进出口的一种行政管理程序.既包括进出口许可证制度本身的程序,也包括u国家许可为前提条件的其他行政管理手续。货物进出口许可制度作为一项非关税措施.是地界各国管理进出口的一种常见手段,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存在,并广泛运用。3、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产权,其适用范围仅限于国内,对于在境外发生的侵犯本国知识产权的情况缺乏有效的救济。在借鉴他国有关规定的基础上,中国外贸法增加了“与对外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一章。该法第29条所针对的是对进口货物侵犯我国知识产权的处理。该条规定进口货物侵犯知识产权,并危害对外贸易秩序的,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可以采取在一定期限内禁止侵权人生产、销售的有关货物进口等措施。

什么是对外贸易政策 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对外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根据本国的政治经济利益和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出口贸易活动的准则。它集中体现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法律、规章、条例及措施等。它既是一国总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国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在于:(1)保护本国市场;(2)扩大本国产品的国外市场;(3)优化产业结构;(4)积累发展资金;(5)维护和发展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关系等.

全球背景下国际贸易政策的特点

法律分析:全球背景下,国际贸易政策主要有产业结构更加丰富、贸易保护逐渐加强、跨国公司占据主要市场等特点。国际贸易政策是各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口和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是各国政府为了某种目的而制定的对外贸易活动进行管理的方针和原则。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国际贸易的特点各不相同。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国际贸易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一条 下列案件属于本规定所称国际贸易行政案件: (一)有关国际货物贸易的行政案件;(二)有关国际服务贸易的行政案件;(三)与国际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行政案件;(四)其他国际贸易行政案件。

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   对外贸易政策   在理论上,自由贸易理论一直占有主导地位。但在实践中,自由贸易政策只在很短一段时间,在少数国家内实行。大多数国家在长时期内普遍采用的是保护贸易政策。   一、对外贸易政策的实质   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是一国政策为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对本国进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它是为国家最高利益服务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反映。它包括:对外贸易总政策、国别对外贸易政策、进出口商品政策。   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而改变,同时它也反映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反映各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力量和地位,另外它也受一国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影响。   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有两种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二、自由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就是国家对对外贸易不加干预和限制,让商品自由进口和出口。   自由贸易这一思想首先是由英国的工业资产阶级提出来的,当时英国的工业资产阶级和贵族地主阶级围绕《谷物法》的问题半争了几十年,1846年,《谷物法》废除,自由贸易政策取得了胜利。   斯密,特别是李嘉图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前提。   三、保护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就是国家采取种种措施来限制商品的进口或管制商品的出口,干预对外贸易,保护本国市场和本国生产。   保护贸易政策最早实施是在18世纪末的美国和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它的理论基础是由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提出来的,他认为,斯密和李嘉图理论的根本缺点在于宣扬世界主义而忽视各国经济发展的民族特点,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应当制定适合本国经济特点的理论和政策。他主张为保护国民生产力而实施保护贸易政策,但李斯特主张的保护贸易,并不是无条件的保护,而是对某些需要保护的幼稚工业才给予保护。   四、侵略性保护贸易政策   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帝国主义国家实行的是侵略性的保护贸易政策,它同垄断前资本主义时期的保护贸易政策的区别是:它不是保护国内幼稚工业,而是保护高度发达的垄断工业,以增强其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它不是消极地防御外国商品的侵入本国市场,而是采取种种奖出限入措施,加紧对外扩张,以占领国外市场,它不是保护一般的资产阶级,而是保护大垄断资产阶级。可见,帝国主义的侵略性保护贸易政策具有极大的侵略性和扩张性。   侵略性保护贸易政策是以凯恩斯主义的保护贸易学说作为它的理论基础的。   五、贸易自由化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放宽了进口限制,在它们的对外贸易政策中出现了贸易自由化倾向。所谓贸易自由化,是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采取的逐步降低关税和放松其他进口限制的政策。   六、新贸易保护主义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70年代中期开始广泛采取并不断强化种种非关税壁垒措施,作为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手段,以限制别国商品的进口。   七、管理贸易   70年代末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政策开始向管理贸易转变。管理贸易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从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看,它指的是通过国际协定、政府间协议、民间协商等方式,来控制价格,协调关系,以缓和各国间的贸易磨擦,实际上也就是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另一方面,个别国家的政府通过国内立法,或用双边、多边协调管理的办法来管理本国的对外贸易。

发展对外贸易的方针有哪些?

1.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2.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3.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4.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原则5.坚持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战略6.积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7.增强规则、法律意识,完善法律法规8.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培养熟悉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贸易的高素质人才9.转变政府管理经济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10.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际国内 要发展对外贸易。通过发展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要优化进出口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努力缓解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支持具有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扩大服务产品和农产品出口,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增加能源、原材料以及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加强国家口岸管理和检验检疫工作。 要做好利用外资工作。注重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优化结构,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引导跨国公司把高端制造和研发环节转移到我国,吸引外资加快向中西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符合产业政策的领域扩展。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提高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强对外资并购的引导和规范。优化投资环境,规范招商引资行为,纠正一些地方违法违规变相给予优惠政策和层层下达分解指标的做法。 要引导和规范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完善财税、信贷、外汇、保险等政策措施,支持有实力、有信誉、有竞争力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走出去。加强引导和协调,避免企业在境外盲目投资和恶性竞争。发展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办好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推动多哈回合谈判进程,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规则制定,稳步推进双边和区域自由贸易区建设。

国际贸易政策可分为几大类

  国际贸易政策分4大类  1.自由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贸易行为不加任何干预,即既不鼓励出口,也不限止进口,使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际市场上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策产生于十八世纪初,是十八世纪新生资产阶级 "自由放任" 思想在对外经济关系上的延伸。国际贸易几百年的历史表明,完全意义上的自由贸易政策是不存在的,当今的自由贸易政策表现为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的各种特权和优惠的自由化过程。  2.保护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是指政府广泛利用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待和补贴以鼓励商品出口。保护贸易政策是一系列干预贸易行为的各种政策措施的组合。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贸易政策的基调是自由贸易,但是,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一些经济起步较晚的国家如德国和美国主张保护国内市场,发展民族资本,促进国内生产力的形成,以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为目标。  3.超保护贸易政策  超保护贸易政策是垄断竞争时期资本主义的贸易政策特征。30年代资本主义大萧条使贸易政策向垄断资本利益倾斜。保护的对象是高度发达的工业或出现衰落的夕阳工业;在垄断国内市场地基础上对国外市场实施进攻性扩张;保护的不是一般的工业资产阶级,而是垄断资本的利益。超保护贸易也称侵略性保护贸易政策,是国际贸易中垄断竞争日益激烈的产物,成为二战后国家垄断干预贸易、争夺世界市场和霸权的手段。  4.中性贸易政策和偏向性贸易政策  与传统的分类不同,现代人们更关注贸易政策口的倾向性。  中性贸易政策是指政府干预措施的综合效果是对一切可贸易产品和非贸易产品, 可出口产品和可进口产品, 国内市场和出口市场, 采取不偏不倚的对待。  偏向性贸易政策则有内向性和外向性贸易政策之分。外向性的贸易政策倾向于鼓励出口和促进出口加工业生产的措施,属于较为开放的政策。内向性政策重视内销生产, 轻视供出口的生产。内向型政策一般采用如进口许可证, 数量限制等直接控制办法,对制造业实行高度保护, 对进口和投资实行直接控制、币值高估等。这种政策促使需求转向本国制造的产品。 出口则由于进口投入成本的上涨而受到制约。

什么是对外贸易政策?对外贸易政策都有哪些类型?

对外贸易政策:是对各国在一定时期对进出口贸易进行管理的原则、方针和措施手段的总称。 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 1.保护本国市场 2.提高本国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 3.设法打入其它国家市场 4.进行国际经济合作 5.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什么是对外贸易政策

对外贸易政策是对各国在一定时期对进出口贸易进行管理的原则、方针和实施手段的总称。对外贸易政策范畴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基本因素:1.政策主题;2.政策客体或政策对象;3.政策目标;4.政策内容;5.政策手段。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对外贸易政策

法律分析:在17—18世纪英国、法国作为新兴资本主义工业国家勃勃兴起时,由这些国家的知识精英以献给国家(通常是国王)的政策建议的形式而提出的。他们的政策结论是:(1)要使国家富强,必须(包括以关税手段、配额手段、行政管理手段以及汇率手段)保护和发展本国的制造业。(2)要使外国不能利用与本国的贸易获利,必须支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并借助国家力量保护本国市场,防止外来制造品的竞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 第一条 为了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维护对外贸易秩序,保护对外贸易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清朝时允许民间开展对外贸易吗?

清朝统治者实行严厉的“闭关锁国 政策.禁止一切对外贸易。清廷对于民间海外贸易厉行海禁政策;对于外国来华贸易,仍沿袭明代的朝贡制度加以控制。最初与清朝发生朝贡关系的,主要还是南洋和东南亚诸国,但有许多限制,如贡期和随贡贸易的监视等都作了严格的规定。对于西方殖民国家来华商船的限制就更严。只许它们停泊澳门,与澳门商人进行贸易,每年来华贸易的大小船只,不得超过二十五只。1685年才允许外商到前述口岸通商 。清廷放宽海禁后,准许外商在指定口岸通商后,逐步建立了一套管理外商来华贸易的制度,主要有公行制度和商馆制度 。浙江、福建与广东地区盛行海外贸易,人民时常与日本、琉球、东南亚各国及葡萄牙、西班牙与荷兰等西洋各国展开贸易。到十八世纪还有英国、法国与美国,其中英国几乎独占对华贸易。西洋各国与日俱增的需要清朝的丝绸、茶叶与甘蔗,然而清朝对西洋事物需求不大,使得中国对外贸易呈现大幅出超的情形。大量银元流入中国,增加货币流通量,刺激物价上涨,促进商业繁荣 。在此期间,中国沿海以泉州、漳州、厦门、福州与广州先后崛起,成为贸易大城,操控对外国际贸易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由于外商频年不断的掠夺和违法行为,清廷只保留广州一地为通商出口。到十九世纪,英国在印度种植鸦片,并且大量销往中国。这使得中国对外贸易逆转为入超。鸦片的问题引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门户大开。南京条约不但开放厦门、上海、宁波、福州、广州等五口通商口岸给外国人。随后陆续的不平等条约使外国人大量来华投资,并且建立租界,加速对清贸易。

什么是国际贸易政策?目前有哪些类型的国际贸易政策?试说明?

国际贸易政策就是对外贸易政策.对外贸易政策是对各国在一定时期对进出口贸易进行管理的原则,方针和措施手段的总称.它包括:对外贸易总政策、国别对外贸易政策、进出口商品政策。 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而改变,同时它也反映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反映各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力量和地位,另外它也受一国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影响。 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有两种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有()两种类型。

从国际贸易的历史考察,以国家对外贸的干预与否为标准,可以把对外贸易政策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和管理贸易政策。管理贸易政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加强而新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的双重背景下逐步形成的。具体为:1、自由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商品进出口不加干预,对进口商品不加限制,不设障碍;对出口商品也不给以特权和优惠,放任自由,使商品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策产生的历史背景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18世纪至19世纪),主要在英国、荷兰等首先进入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和竞争上居优势的国家实行,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2、保护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商品进出口积极加以干预,利用各种措施限制商品进口,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生产,使之免受国外商品竞争;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待和补贴,鼓励扩大出口。保护贸易政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其所保护的对象、目的和手段不同,可以分为:重商主义。幼稚工业保护政策超保护贸易政策新贸易保护主义3、管理贸易政策管理贸易政策,又称协调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内制定一系列的贸易政策、法规,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实现一国对外贸易的有秩序、健康的发展;对外通过谈判签订双边、区域及多边贸易条约或协定,协调与其他贸易伙伴在经济贸易方面的权利与义务。管理贸易政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加强而新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的双重背景下逐步形成的。在这种背景下,为了既保护本国市场,又不伤害国际贸易秩序,保证世界经济的正常发展,各国政府纷纷加强了对外贸易的管理和协调,从而逐步形成了管理贸易政策或者说协调贸易政策。管理贸易是介于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之间的一种对外贸易政策,是一种协调和管理兼顾的国际贸易体制,是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发展的方向。制定一个国家对外贸易政策应当遵循以下依据:1、一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经济发展战略.2、一国的资源状况,产品,产业结构,市场经济地位。上述两个因素是一个国家制定中长期对外贸易政策,应当参政的主要因素,决定一个国家选择自由贸易政策,还是保护贸易政策。3、在总政策(即自由贸易或保护贸易政策)指导下,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技术水平,产品的竞争能力等,又决定一国在不同时期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的依据。例如:鼓励出口、限制出口、限制进口、保护民族工业、幼稚工业等政策。4、国家之间因政治环境变化,经济和外交关系发生重大改变时,也可引能起一国对贸易政策的局部或重大调整。5、一国对外贸易政策应当与国内经济政策相适应。例产业调整政策,金融政策,外汇政策,外资政策。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贸易法》第四条国家实行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依法维护公平的、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国家鼓励发展对外贸易,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保障对外贸易经营者的经营自主权。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促进和发展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关系。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对外贸易方面根据所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给予其他缔约方、参加方或者根据互惠、对等原则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第七条任何国家或者地区在贸易方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歧视性的禁止、限制或者其他类似措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该国家或者该地区采取相应的措施。

国际贸易实务:贸易政策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国际贸易实务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了某种目的而制定的、对外贸活动进行管理的方针和原则。主要作用是如下:贯彻政府的价值观念。对外贸易是开放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经济规律和经济条件的支配与制约下,各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表现为不同的状态。但是,这种自发的贸易发展状况,并不一定符合社会发展目标和社会需要。即经济贸易的自发发展,其结果可能偏离政府或社会的经济目标,这就要求采取某种方式调整经济、贸易的发展方向和状态。而且,政策目标中除了经济目标,还包含非经济目标,存在政府(社会)对经济发展的价值判断问题,这就更突出了进行政策调节的必然性。政策干预是提高实现经济、贸易发展目标的自觉性和有效性、排除自发发展状态的必然选择。弥补市场缺陷。市场机制对于经济运行进行着不间断的自发调节。但是,市场调节本身存在许多缺陷,包括:由于市场机制的发育尚不成熟,或者由于垄断的阻碍,市场机制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市场失败,指市场机制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公平分配。在存在较大的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时,在公共资料的供给方面,在平均成本递减的产业,以及在进行不确定性较大的大规模投资时,市场机制往往不能把资源配置调整至最佳状态。不能实现经济稳定。要克服上述市场缺陷,就需要有对经济活动的人为介入,即政府干预,包括实施贸易政策。控制国内外商品的对流,以维护国内经济秩序。调整对外经济关系,避免过度的国际经济摩擦和政策冲突。调节外贸活动,辅助总体经济目标的实现,如扩大出口带动经济增长、改善贸易商品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引进竞争以削弱国内垄断。

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历史上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15世纪至17世纪的重商主义政策阶段 15世纪至17世纪的欧洲正处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海外贸易的范围空前扩大,西欧对亚洲、非洲、美洲的殖民掠夺,使大量金银流入西欧,促进了商品货币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财富的重心由封建地主所有制的土地转向金银货币。 与此相适应,产生了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 早期的重商主义被称为重金主义,即绝对禁止贵金属外流。 为此,当时执行重商主义政策的国家禁止货币出口,由国家垄断全部货币贸易,外国人来本国进行贸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所得的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货物。 晚期的重商主义也称贸易差额论,认为:“一动不动地放在钱柜里的资本是死的,而流通的资本却会不断增值”所以,对货币不应过分加以限制。 于是管理金银进出口的政策变为管制货物的进出口,力图通过奖出限入,保证贸易出超,达到金银流入的目的。 重商主义思想的传播使保护贸易政策在西欧得到普遍推行。 对加速这一时期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二)18世纪至19世纪贸易政策与保护贸易政策并存阶段 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取消对进出口商品和服务的限制及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和服务、企业的各种优惠与特权,在国内外市场上进行竟争。 而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广泛利用各种法规与措施,限制外国商品与服务的进口,鼓励本国商品与服务的出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受外国商品与服务的竞争。 18世纪70年代在英国开始的产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1820年英国工业生产在全球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已达50%,因此,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以销售其工业产品。 而各国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则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妨碍了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实现,因此,工业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贸易政策。 于是出现了以古典经济学派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贸易学说。 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说”奠定了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它是以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为依据的,主张从绝对利益出发。 把国内分工扩大到国际分工,每个国家只发展那些具有绝对优势条件的工业,并用这些优势工业的产品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换,而不必发展那些不具备优势条件的工业。 但这种理论在英国产业革命后,也不能适应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最大限度地扩大国外市场的需要,因此,继亚当斯密之后,大卫李嘉图又提出了“比较利益说”。 他认为:由于各个国家在生产商品上的优势地位不同,不利程度也不同,因此,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有利程度较大或不利程度较小的商品,即“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然后通过对外贸易进行交换,这样在资本和劳动力不能流动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这种交易对各方都有利。 在同一历史时期,当产业革命在英、法等国深入发展时,欧洲其他国家和美洲的经济并不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尚处于萌芽状态的一些国家的工业资产阶级则需求 *** 保护其幼稚工业,实行贸易保护,减少外国商品进口,以保护本国成长中的资本主义工业。 于是形成了与贸易学说相对立的以汉密尔顿和李斯特为代表的保护贸易学说。 美国第一项财长汉密尔顿主张保护贸易的依据是:新的工业在早期的发展中效率不高,不能和经验丰富的外国生产商进行竞争,而需要用关税壁垒进行保护,知道效率提高到可以在免税基础上与外国同类商品进行竞争的水平。 因此,当时的贸易理论不适用于美国,因为英美两国经济情况不同,不能在平等基础上进行贸易,美国如实行贸易政策,将会严重损害其经济。 汉密尔顿的保护贸易主张对美国经济发展以及美国的产业革命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美国以后的贸易政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德国历史学派的代表李斯特认为,当一国工业尚无力和外国竞争的时候,如果实行贸易政策,则该国必然会因工业被挤跨而导致灭亡,一国应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确定自己的外贸政策,而不应固定不变。 他认为,国家的富强不在于现有财富的多少,而在于将来能创造多少财富,而能创造财富的是生产力,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 (三)一战至二战期间的超保护贸易政策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经济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竟争的资本主义完成了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垄断代替了竞争,到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市场矛盾的尖锐化,垄断资本主义不仅要求垄断国内市场,也要求垄断国外市场,因此,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积极干预对外贸易,不同程度地提高关税、实行外汇限制、进口数量限制、鼓励出口,即实行以保护垄断资本利益为目的的外贸政策。 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基本特点:即保护本国幼稚工业,也保护国内高度发展的工业或夕阳工业。 保护的目的不再是培养竞争的能力,而是巩固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国外市场进行进攻性扩张;保护的措施多样化,既有关税措施,也有名目繁多的非关税措施。 (四)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贸易化与新贸易保护抬头阶段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贸易化”的口号下,加强相互市场的渗透。 首先是美国为打入西欧和日本市场提出了“贸易化”,接着西欧各国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开始搞“贸易化”,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普遍地降低关税、减少进口数量限制、放松外汇管制。 但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经济危机严重,市场问题日益尖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超保护贸易政策又重新抬头。 主要表现为:1对工业产品保护程度降低,但对农产品的保护程度提高;2非关税壁垒在新增保护政策中占据主导地位;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贸易保护政策和措施中的作用大大加强。 (五)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至今的协调贸易政策阶段 协调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内制定一系列的贸易政策、法规,加强对外贸易有秩序、健康发展的管理;对外通过谈判签定双边、区域及多边贸易条约或协定,协调与其他贸易伙伴在经济贸易方面的权利与义务。 20世纪80年代前,美国曾长期主张无条件的贸易。 然而当进口迅速增长,美国公司第一次在国内面临激烈的外国竞争时,尤其是进入20实际80年代中后期,美国贸易地位迅速衰落,美国 *** 不得不重新审视其贸易政策和寻找新的理论依据。 1980-1988间,美国占世界进口份额从13%迅速增长到16%,而出口则在11%左右徘徊,结果导致美国经常项目从1980年的20亿美元顺差变为1988年的1200亿美元逆差,同期,欧洲国家也发生了类似的现象。 于是美国和欧洲市场的保护要求暴发,于是新的贸易理论——协调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协调贸易理论认为: *** 国内寻求的是本国国民福利,而不是世界或外国消费者、生产者福利的最大化。 *** 的干预能帮助国内企业获得可能会被外国企业抢占的利润。 如果 *** 政策有利于国内企业贷款以增加生产设施,外国企业的扩张就会受到阻碍,结果便是国内企业的利润和市场份额增加。 同时,由于 *** 干预往往是基于对国内企业和 *** 的相对不公平竞争行为而实行的,因此这种干预也将迫使外国 *** 开放受保护的市场,进而实现贸易的目标。 在这一理论的支持下,发达国家的外贸政策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保护措施是针对某些进口商实施的限制性措施,这些措施之间可以是互不关联的,形式和内容也有不确定的特点,往往是一些临时性的保护措施。 而保护贸易措施本身已制度化即随着 *** 管理贸易活动的加强而不断充实和调整。 并且这些措施彼此相互配合,具有综合性、系列化优点,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管理贸易体系。 (2)管理贸易的法律已由原来的单一的法律发展成为以对外贸易法规为中心,与其他方面的国内法规相配合的统一整体。 管理外贸法律的整体化主要表现在涉及范围广并且有一定的弹性,如西方国家用法律条款规定处理不同国家、地区和多边贸易关系的准则以及进出口贸易的管理和控制、外汇管理、对外经济援助、技术转让等多项内容。 (3)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贸易、投资的化。 无论是欧洲的经济一体化还是美洲的经济一体化发展,都为协调贸易政策的实行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4)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得到增强。 贸易化和开放贸易体制成为全球贸易的主流,发达、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地实施世界贸易组织的各项协议、协定,并以这些协议、协定为核心、协调本国贸易政策,以便推动贸易与投资的化,促进全球贸易的发展。

简述对外贸易政策及其特征

对外贸易政策是对各国在一定时期对进出口贸易进行管理原则、方针和措施手段的总称。包括政策主体、客体、目标、内容、手段等基本因素。从类型上看,外贸易政策可分为: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两类。

什么是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政策有哪些基本类型?

国际贸易政策 x0dx0a1 国际贸易政策基本概念 x0dx0a2 保护贸易政策 x0dx0a3 自由贸易政策 x0dx0a4 我国对外贸易政策 x0dx0ax0dx0a关税政策 x0dx0a1 关税的概念和特点 x0dx0a2 关税的种类 x0dx0a3 关税的征收方法及税率 x0dx0a4 我国关税收管理的规定 x0dx0a5 出口退税 x0dx0ax0dx0a非关税壁垒政策 x0dx0a1 非关税壁的概念及其主要特点 x0dx0a2 非关税壁的主要措施 x0dx0ax0dx0a鼓励出口和出口管制政策 x0dx0a1 鼓励出口的措施 x0dx0a2 建立经济特区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x0dx0ax0dx0a国际贸易政策就是各国对进出口贸易出台的相关规定

对外贸易政策制定的基础是什么

对外贸易总政策的基础:一国经济发展战略进出口商品政策的基础:产业政策国别或地区政策的基础:对外(或外交)政策

什么是对外贸易政策?对外贸易政策由哪些内容构成

答:国际贸易政策是各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口和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是各国政府为了某种目的而制定的对外贸易活动进行管理的方针和原则。从一国或地区的角度看,国际贸易政策就是对外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是两种最基本的国际贸易政策类型;又根据各国贸易政策对外销生产和内销生产的保护程度,将其分为外向型贸易政策和内向型贸易政策

对外贸易管理暂行条例

第一条 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三十七条实行对外贸易管制并采用保护贸易政策的规定,特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对外贸易管理事宜,由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领导其所属之对外贸易管理局及其分局执行之。第三条 凡经营进出口业务之本国公私营商号及经营出口之工厂,均须向所在地区之对外贸易管理局申请登记,其登记办法由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规定之。第四条 凡愿遵守我国法令,在我国经营进出口贸易之外国商人或外围商业机构之代表,均须经所在地区人民政府外事处之审核介绍,向各该地区对外贸易管理局申请登记,报经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核准后方得在指定地点开始营业。第五条 进口货品分为下列四类:  (一)准许进口类:凡准许进口之货品属之;  (二)统购进口类:归国家专营进口之货品属之;  (三)禁止进口类:非经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决定不得进口之货品属之;  (四)特许进口类:非经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特许不得进口之货品属之。第六条 出口货品分为下列四类:  (一)准许出口类:凡准许出口之货品属之;  (二)统销出口类:归国家专营出口之货品属之;  (三)禁止出口类:非经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决定不得出口之货品属之;  (四)特许出口类:非经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特许不得出口之货品属之。第七条 进出口厂商输入或输出任何货品,均须事先向所在地区之对外贸易管理局请领进口或出口许可证,经核发后,方得凭以办理其他进出口手续。第八条 凡非商业性质之进出口邮包、国外馈赠或捐赠及非出售之广告品、样品及私人自用品,其总值在规定数额以内者,经海关查验属实,准予免领进口或出口许可证。第九条 凡货物进出口均须依结汇方式经营,但于必要时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得指定若干种货品准许进出口厂商以易货或联锁贸易方式经营,其办法由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规定之。第十条 出口厂商经营出口贸易,如为寄售或售定代收性质者,须照规定手续,经所在地区对外贸易管理局之许可,方得出口,其办法由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规定之。第十一条 进出口厂商如有违犯本条例或其他有关进出口之法制规章情事,得由所在地区之对外贸易管理局分别情节轻重,予以教育、警告或停业处分;其情节重大者,得送司法机关,依法惩处。第十二条 本条例第五条及第六条各类附表所列详细品目,由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核定公布,修改时同。第十三条 本条例经政务院政务会议通过公布施行,修改时同。其施行细则,由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制定公布之。

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对外贸易政策

法律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外交上贯彻"一边倒"方针,在对外贸易上也形成了对苏新国家贸易总额高、对资贸易总额低的格局。但在政策上,中国不仅从未关上对资贸易的大门,而且从1952年初就开始了对外贸格局的调适,努力发展对资贸易。如成立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以资本主义国家为工作重点推进民间贸易大对港澳出口并转口东南亚,利用港澳的特殊地位发展对资贸易办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和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建立对资贸易平台。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第十一条 国家可以对部分货物的进出口实行国营贸易管理。实行国营贸易管理货物的进出口业务只能由经授权的企业经营;但是,国家允许部分数量的国营贸易管理货物的进出口业务由非授权企业经营的除外。实行国营贸易管理的货物和经授权经营企业的目录,由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确定、调整并公布。违反本条第一款规定,擅自进出口实行国营贸易管理的货物的,海关不予放行。第十二条 对外贸易经营者可以接受他人的委托,在经营范围内代为办理对外贸易业务。第十三条 对外贸易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依法作出的规定,向有关部门提交与其对外贸易经营活动有关的文件及资料。有关部门应当为提供者保守商业秘密。

对外贸易政策

法律分析:对外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根据本国的政治经济利益和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出口贸易活动的准则。它集中体现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法律、规章、条例及措施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第四条 国家实行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鼓励发展对外贸易,维护公平、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

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保护本国的市场;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市场;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积累资本或资金;维护本国对外的经济、政治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与稳定。(生产力、内外均衡)

国际贸易政策可分为几大类

我国国际贸易政策可以分为自由贸易政策与保护贸易政策。1、自由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自由进出口,服务贸易自由经营,也就是说国家对贸易活动不加或少加干预,任凭商品、服务和有关要素在国内外市场公平、自由的竞争。自由贸易政策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保护贸易政策:从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考察,对外贸易政策可归纳为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两大类型。所谓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放宽或是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对本国进口商品不给予特权或优惠,使商品能自由进口和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采取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以保护本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免受国外商品竞争,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和补贴,以鼓励商品出口,即奖出限入。扩展资料:国际贸易具有以下四点作用:一、国际贸易对国民的作用增加国民福利,满足国民不同的需求偏好,国际贸易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国际贸易影响国民的文化和价值观,提供就业岗位二、国际贸易对企业的作用强化品质管理,提高企业效益,在产品品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有利于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有利于企业自我改进能力的提高,有效地避免产品责任。三、国际贸易对单一国家的作用调节各国市场的供求关系,.延续社会再生产,促进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收入,加强各国经济联系,促进经济发展 。四、国际贸易对世界的作用1、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实现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2、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间进行科学技术交流的重要途径。3、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进行政治、外交斗争的重要工具。4、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核心。5、国际贸易是国际经济中“传递”的重要渠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际贸易

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类型:自由贸易,保护贸易,管理贸易。1、自由贸易政策内容:国家取消对进出口商品和服务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和服务的优惠与特权,使商品和服务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即既不限制进口,也不鼓励出口。优点:运用恰当则有利于经济增长和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本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成长,为生产者提供强大动力,为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缺点:运用不当会使本国的新兴工业遭到强大冲击;会使本国工业部门得不到发展,进而造成失业猛增,国内经济政治形势不稳定。2、保护贸易政策内容:国家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并对本国出口商品和服务给予优惠与补贴,以鼓励其出口。即限制进口,奖励出口。优点:运用恰当则有利于受保护的产业在阻力较小的环境中成长;有利于保护本国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增长和资源动态优化配置。缺点:易提高国内市场产品价格,使消费者利益受损害;运用不当还会导致本国受保护的产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国民经济的应变能力下降。3、管理贸易政策:又称协调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内制定一系列的贸易政策、法规 ,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实现一国对外贸易的有秩序、健康的发展;对外通过谈判签订双边、区域及多边贸易条约或协定,协调与其他贸易伙伴在经济贸易方面的权利与义务。管理贸易政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加强而新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的双重背景下逐步形成的。在这种背景下,为了既保护本国市场,又不伤害国际贸易秩序,保证世界经济的正常发展,各国政府纷纷加强了对外贸易的管理和协调,从而逐步形成了管理贸易政策或者说协调贸易政策。管理贸易是介于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之间的一种对外贸易政策,是一种协调和管理兼顾的国际贸易体制,是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发展的方向。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第六十一条进出口属于禁止进出口的货物的,或者未经许可擅自进出口属于限制进出口的货物的,由海关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进出口属于禁止进出口的技术的,或者未经许可擅自进出口属于限制进出口的技术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处罚;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的,由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一万元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自前两款规定的行政处罚决定生效之日或者刑事处罚判决生效之日起,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可以在三年内不受理违法行为人提出的进出口配额或者许可证的申请,或者禁止违法行为人在一年以上三年以下的期限内从事有关货物或者技术的进出口经营活动。第六十二条规定:从事属于禁止的国际服务贸易的,或者未经许可擅自从事属于限制的国际服务贸易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罚;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的,由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一万元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可以禁止违法行为人自前款规定的行政处罚决定生效之日或者刑事处罚判决生效之日起一年以上三年以下的期限内从事有关的国际服务贸易经营活动。

国际贸易政策可分为几大类?

国际贸易政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国际贸易政策一般可分为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1)自由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对国际贸易活动采取不干涉或少干涉的基本立场,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的各种特权和优惠,关税税率逐步降低,纳税商品项目减少,税法简化,使商品自由进出,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2)保护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对国际贸易活动采取干预和管制的基本立场,国家采取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以保护本国的工业和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冲击,并采取各种政策手段,对本国的出口商品给予津贴和优惠,鼓励出口,以刺激本国工业的迅速发展。

简述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措施。

(1)对外贸易政策是通过各种贸易措施的运用来实现的,主要的贸易措施有关税措施、非关税措施。(2)关税是当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海关时,由该国政府设置的海关对进出口商所征收的税收。按照征收商品的流向,关税可分为进口税和出口税。按照征收的一般方法,关税可分为从量税、从价税、混合税和选择税。(3)非关税措施是指除关税之外,政府用来限制贸易的其他所有措施和手段,非关税措施种类繁多,主要有:进口配额制、“自愿”出口限制、行政手段限制进口等。

简述对外贸易政策的两种基本类型。

自对外贸易产生以来,对外贸易政策有两种基本类型,即贸易保护政策和贸易自由政策,其他类型的对外贸易政策都是在这两种类型基础上形成的。贸易保护政策是一国政府通过各种贸易措施限制外国产品进口,防止对本国产品形成竞争,以保护本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政府对于本国出口产品给予各种优惠和补贴,以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自由贸易政策是一国政府降低或取消各种贸易措施对外国产品进口的限制,并且减少或取消对本国出口产品的各种优惠和补贴,使商品能够自由地出口和进口,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自由地竞争。

什么是国际贸易政策?目前有哪些类型的国际贸易政策?试说明

国际贸易政策就是对外贸易政策.对外贸易政策是对各国在一定时期对进出口贸易进行管理的原则,方针和措施手段的总称.它包括:对外贸易总政策、国别对外贸易政策、进出口商品政策。 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而改变,同时它也反映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反映各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力量和地位,另外它也受一国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影响。 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有两种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对外贸易政策包含的基本因素包括

对外贸易政策包含的基本因素包括政策主体、政策目标、政策内容、政策手段、政策客体或政策对象。1、对外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根据本国的政治经济利益和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出口贸易活动的准则。2、它集中体现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法律、规章、条例及措施等。3、它既是一国总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国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对外贸易政策是一国政府在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总目标下,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对外贸易活动进行的有组织的管理和调节的行为。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1、自由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商品进出口不加干预,对进口商品不加限制,不设障碍;对出口商品也不给以特权和优惠,放任自由,使商品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2、保护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商品进出口积极加以干预,利用各种措施限制商品进口,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生产,使之免受国外商品竞争;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待和补贴,鼓励扩大出口。3、管理贸易政策。管理贸易政策,又称协调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内制定一系列的贸易政策、法规,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实现一国对外贸易的有秩序、健康的发展;对外通过谈判签订双边、区域及多边贸易条约或协定,协调与其他贸易伙伴在经济贸易方面的权利与义务。

简述我国现行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系(管理模式、管理手段)

管理模式:对外贸易宏观管理模式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主要特点是通过计划管理和行政命令对对外贸易进行管理和控制;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使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手段,市场体系逐步完善,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外贸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建立。十四大召开前,主要特点是:通过计划、行政措施、法律法规、经济杠杆等多种手段调节和控制对外贸易活动的外贸宏观管理体系逐步形成,十四大召开后,我国对外贸易宏观管理改革和调整的目标是转变外贸宏观管理职能,建立以法律手段为基础、以经济调节手段为主、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的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系。管理手段:(1)法制手段:中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对外贸易法》、中国外贸宏观管理的其他法律和法规;(2)经济调节手段:汇率与汇率制度、对外贸易税收和税收制度、进出口信贷制度;(3)行政手段:外贸经营权管理、进出口配额管理、进出口许可证管理、海关管理、进出口外汇管理、进出口商品检验管理、进出口商品原产地管理。

贸易转移的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对贸易转移的定义是:一国产品遭到另一国的贸易保障措施后转而大量向其他国家出口。我国对外贸易法第46条规定:因第三国限制进口而导致某种产品进入我国市场的数量大量增加,对已建立起来的国内产业造成损害或者产生损害威胁,或者对建立国内产业造成阻碍的,国家可以采取必要的救济措施,限制该产品进口。这一规定赋予了一国对他国的贸易转移的抵制的权力,实质上是一个反贸易转移的条款。世界上各个国家大抵都有类似的条款。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工作组报告书》第247段下定义说,“贸易转移指由于中国或另一个WTO成员方甲国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第16条2、3、7款采取的贸易限制行动,致使来自中国的某项产品对一个WTO成员方,即:乙、丙、丁等国进口数量增加。工作组各成员还指出,《议定书》要求作出认定:任何贸易转移是重大的,而且该转移是处理市场扰乱采取的行动所造成或威胁造成。”贸易转移是一个年轻的概念,最早出现的贸易转移是由加拿大经济学家瓦伊纳在19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全称是“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理论”。该理论是分析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得失的有效工具。瓦伊纳认为:关税同盟不一定意味着向自由贸易过渡,因为它在伙伴国之间实行自由贸易,而对外部世界实行保护贸易。这种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相结合的格局会产生两种效果:“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关税同盟内部实行自由贸易,使国内成本高的产品为伙伴国成本低的产品所替代,原来由本国生产的产品现在在伙伴国进口,由此新贸易被”创造“出来了。本国可以把原来生产高成本产品的资源转向生产成本低的产品,得益。同时,关税同盟对外实行统一关税,对第三国的歧视导致从外部进口减少,转为从伙伴国进口,使贸易方向发生转变,产生“贸易转移”。由于原来从外部世界进口成本低的产品改为从伙伴国进口成本较高的产品,造成了一定的损失。瓦伊纳的贸易转移和我国《对外贸易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中的“贸易转移”的含义有所出入,前者的贸易转移主要是指关税同盟内部成员转为从伙伴国进口,使贸易方向发生转变的行为;而后者主要是指因为种种原因将原计划出口到一国的产品不得不出口到另外一个国家的行为。由于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势力有所抬头,保障措施、反倾销措施、反补贴措施、绿色贸易壁垒、技术贸易壁垒的增加,再加上自由贸易区的增加和扩大,产品由向一国出口转而向另一国出口的现象十分常见,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种常态,影响到一国的出口和整个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贸易自由化的目标,所以我们认为有对其进行研究的必要。本文中的“贸易转移”未经特别说明均指的是此种含义的“贸易转移”。

进出口贸易公司经营范围

进出口贸易公司经营范围包含以下16种:(1)各种进出口商品的品质、卫生、安全质量检验(包括感官的、物理的、机械的、化学的、生物的和微生物检验)(2)各种进出口商品的数量鉴定(包括衡器计重、水尺计重、容量计重),以及整批货物和包装内货物的数量鉴定(包括件数、长度、面积、体积等)。(3)各种进出口商品的包装、标记鉴定。(4)各种进出口货物的货载衡量。(5)进口货物承运船舶的舱口检视、监视卸载、载损鉴定和进口商品的残损鉴定。(6)出口货物承运船舱、车厢和集装箱的有关清洁、卫生、密固、冷藏效能等适载条件检验,以及积载鉴定和监视装载。(7)进出口商品的承运船舶,宣布共同海损后的海损鉴定(积货鉴定)。(8)为有关国家对进口商品实行全面监管制度提供装船前检验服务。(9)其他检验鉴定业务,如财产鉴定评估,价格比较,审核签发价值证明书,抽取或签封货物样品,出口成套设备从设计审查到监造,出口商品从原料检验到成品验收乃至装船前检验。(10)进口商品在生产国或装运地检验或代办委托国外检验机构进行装运前检验。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 第二条 本法适用于对外贸易以及与对外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本法所称对外贸易,是指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和国际服务贸易。

关于个人从事出口贸易问题,如何能申请到这个资格?

厉害,学了不少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