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反思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反思 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并赢得社会认可的生命线,而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便显得尤为重要,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怎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高效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绝不能靠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也就是说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太谷实验小学是太谷县的窗口学校,班级多,班容量大,大班容量下的高效的课堂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一直在寻找,于是我们一边思索一边实践。   一、提升课堂教学的各种能力,夯实教师基本功。   要想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先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增强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是新课程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每一位教师都需要在学习、更新、反思与实践中发生“裂变”,提升自己,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可从一下几方面进行:   1、备课能力的提升。   备课是教师教学的关键一环。事实上,许多时候因备课不充分而达不到理想教学效果。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以往的备课。因此,我们提出了教师备课的要求:   (1)体现发展之本,尊重学生差异。   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那么,备课的重点应该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课堂上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该考虑这样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放在首位,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使备课的过程成为研究学生的过程,不断弘扬学生主体精神的过程。同时做到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备课,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设计中提“分层指导,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发展。   (2)体现教学统一,注重方式转变。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备课时就要注意体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我们提出教师在备课中应详细设计出引导学生从事体验、实践、动手的过程,写出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体现教师的指导,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品质,有效落实“三维”目标。   (3)体现预设生成,关注解读超越。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正因为此,左翼课堂上的一切都具有不确定性,随着教学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的火花不断迸发,这一切都需要备课不断调整,在调整中获得新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求教师备课既要体现学生的学,又要体现教师的导。既要体现教师的预设,又能体现可能的生成。有时甚至要跳出教材,深钻细研,解读与思考教材,灵活变通教材,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通过教学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2、调控能力的提升。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有效调控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不断变化的过程,其信息交流的畅通与否,取决于教师的调控艺术;信息交流深刻与否,取决于教师的反馈艺术。我们要求教师逐步掌握一些调控技巧。   (1)关注并观察学生。   课堂上,教师要把学生当“整体的人”看,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性,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追求学生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立足于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学反思《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http://www.unjs.com)。   (2)关注差异,分层教学。   教学中,教师的目标要分层,分层次设计课堂提问,分层次布置作业和联系,帮助学困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方式。   这样,努力做到随时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呢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整合能力的提升。   课程整合是对分科课程的一种反叛和重构,这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它既有教育技术的整合,又有学科知识的整合。特别是信息激素与学科的整合,弥补了学生由于知识经验不足造成的对知识理解有困难的局限,把远的拉近,把“生”的变“熟”,把“世界”搬上屏幕,拓展学生思维,开阔他们的眼界,使学习走向开放。为此,我们组织全校教师开展跨学科听课,评课,我们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教师建立了自己的学习网站,人人进行整合研究。   4、自我诊断能力的提升。   教师的自我诊断能力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可以预定的职责、素质和效能标准进行内省,检查自己的实际表现和行为,并判定自身症结所在及其发展情况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历程。实际上,自我诊断是一种内在激励,教师如果具备自我诊断的能力将有助于其专业化发展,提高魅力。我们提出教师“每日一反思,每周一整理”的要求,以促进其自我管理。   为了让每一位教师尽快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夯实专业基本功,我们充分利用教研时间,对教师进行一系列的培训。   1、增强学习与实践。   除理论的学习之外,认真学习案例是增强教师高效课堂意识的最好办法。例如,好的教案,好的课堂实录,实地听课、研讨。通过案例的学习进行对比,与自己的课对比,与别人的课对比,案例间相互对比,从中丰富自己的教法和经验,并积极实践。   2、加强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才可以有所改进。自评、互评是一种反思的形式,随时记录反思内容,发表在校园博客中共享,使全校教师间沟通交流。   二、寻找高效课堂的最佳途径,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有力的支撑,还需要找到最佳的途径确实实现高效的教学。我们组织教师对当前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行为表现进行梳理,然后一一寻找对策,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问题。我们发现,高效的课堂是学生有效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师必须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   1、培养学生的自我预习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预习新授内容。根据学科、学段的不同,不同层次提出相应的预习提纲,指导学生写预习笔记,并鼓励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如,语文学科的预习可为“读(即读准,读通,读熟,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勾(即圈出本课生字,勾画出带生字的词语或词组、句子,勾画出本课的成语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查(即运用工具书查阅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意思,利用课外书、网络查阅与本课相关的一些背景等方面的资料)、写(即写一次本课的生字并找到各自的形近字、音近字辨析组词,写出本课新积累的词语及意思,整理写出收集到的资料)、批(即能在再次读文的过程中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进行课文大意、内容感悟、句子理解方面的批注,一并解决课后问题)、疑(即能就本文进行质疑,并梳理出问题)。教师根据学段对学生提出相应要求,教师要根据学段的不同,教给学生不同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整理的问题进行交流。已经懂了的互通看法,自己不懂的讨论探讨,真正把时间与空间都还给学生。可以有小组内交流,就预习笔记,从难字、新词、中心、写法、读熟、情读等方面各自谈自己的学习收获,不重复,可补充。之后,交流自己在预习中提出的疑难。教师一定要巡视指导,提供帮助。可以有组际间交流,教师根据本课的重难点提炼出关键几个问题,以小组进行汇报展示,其他组随时做补充、更正、评价,教师随机引导、指导,随时重点点拨。   学生的疑难,小组内没有解决的,提出来求得大家的帮助。组际交流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再次进行讨论交流。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认真落实三个理念:   1、学生主体的理念。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建立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适应学生的需要,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最佳学习心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下,并在学习中实现自我调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教师在课堂上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使所有的学生享受公平、平等的教育;课程内容多样呈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师要因材施教,以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的需求;要尊重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3、全面发展的原则。也就是在课堂上要实施“分层递进教学”,使每个人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有所进步。教师既鼓励冒尖,又允许暂时落后,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材提供机会。   在不断的实践探讨中,我们逐步形成了“自学——交流——拓展”的较为优化的教学过程。   三、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研讨,完善评价体系。   为了能让每一位教师能尽快具备课堂教学能力,尽快优  第2篇 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反思  〖预览〗 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反思 城内小学 张晶 成长的点滴从反思中来,有位学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行为、教学效果等,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用以指导自己今后的教学,现在就这些年自己的反思经验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及时对教学行为进行记录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新设计。 作为教师,每上完一堂课都应反问自己:今天这节课上得怎么样?哪些比较成功,哪些方面处理得不好?原因是什么?将问题归类整理,以便下次备课使用。 二、反思课堂亮点,加强经验积累。 对于一节课,教师一定有自己感觉成功的地方,因此应该及时捕捉这些闪光点,并记录下来,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这些闪光点既有来自分享课堂成功的喜悦,又有来自转化学困生的深刻体会。 三、反思课堂待改进之处,正视自己的不足。 教学是一种有缺憾的艺术,没有失误的课堂是不完美的课堂。作为教师来说,失误在所难免,失误并不可怕,但我们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失误的慧眼,尽量列出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失误点,如果自己不能发现,可以请同仁多听自己的课,给自己多提一些建议,然后认真地加以反思,并分析造成这些失误的原因。前车之鉴,后……【全文阅读: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反思】  第3篇 如何学习护理核心制度  〖预览〗十五、术前患者访视制度 一、为了更好地使患者配合医护人员顺利地完成手术,手术前1天手术室护士必须对择期手术患者进行访视。阅读病历,了解患者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体重、文化程度等),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术前诊断、手术名称、手术入路、各种检验结果;有无特殊感染、配血情况、过敏史及手术史等)。 二、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及护理。 三、做好术前宣教工作: 1. 向患者讲解有关的注意事项,如术前禁食、水,勿化妆,去掉饰物、义齿、更换手术衣裤等。 2. 介绍手术、麻醉体位的配合方法及重要性。 3. 介绍手术室环境、手术时注意事项等。 四、访视过程中要体现人文关怀,护士态度要热情,主动自我介绍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以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疑虑和恐惧心理。注意保护患者隐私,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告知,认真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 五、访视内容要认真记录于手术护理记录单中。 十六、护理文书管理制度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条规定:患者有权复印或者复制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病历资料。 (一)规范护理记录书写的临床意义和法律意义: 1. 为病人提供真实、客观、连续的护理资料,为医疗诊……【全文阅读:如何学习护理核心制度】  第4篇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预览〗中国共产党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产物,党的先进性深刻地寓于时代性之中,党的历史表明,只有站在时代的前列,与时俱进,才能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进作用,有力地保持党的先进性质。 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先进性的具体内容上,不同的时代又有不同的要求。在今天和平和发展的时代,党的根本任务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完成这一伟大任务,党必须始终代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先锋力量,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化和高度的精神文明,建构起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支柱;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带领人民群众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总之,在现时代,党不仅要继续成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而且要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代表。“三个代表”,是党的先进性和深刻时代内涵。在新的历史时期共产党人要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记 “两个务必”,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党员先进性的最根本的标准。保持党员先进性,意味着党员要站在时代的前列,不断进取,不断开拓。在新的历史时期,看党员有没有先进作为,主要看党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彻底性,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实际表现,看是不是在学习理论、坚定信念、为民……【全文阅读: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第5篇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党员  〖预览〗在这次党课上,教师给我们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到以及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整堂课都很精彩,听老师娓娓道来,让我对我们的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以前不是积极分子,远离党的大门时,总觉得有点遗憾,那时候渴望入党其实是自我虚荣心的一种满足。但现在通过对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的学习后,党已经不再是我原来思维中的一个单纯的政党,而是一个集中了先进分子的,组织性严密的,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具有广泛性的政治组织,它用它最进步的思想教导着我们——在前进中要善于总结经验,郑重对待自己的过失,以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路线。再结合党的历史及建党前后中国面貌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和肯定党的方针路线在建设中的伟大而不可估量的作用。使我重新思考了“为何入党”。通过学习,我对“为何入党”这个问题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首先,入党是一种心灵的净化。我认识到,入党的过程实质就是认识党、热爱党、发展党和扞卫党的过程,不能存有任何私心杂念,更不能带有功利欲和虚伪心。同时,对于个人来说,形式上的入党一生只有一次,而思想上的入党则是一辈子的事。其次,入党是一种觉悟的提高。我认为作为一名党员,在思想和言行上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通过实际工作和生活,团结、影响和带动身边的同志。如果说党员有什么超越常人的地方,我觉得那就是……【全文阅读: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党员】  第6篇 如何做好一名合格党员  〖预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有三项基本的学习内容: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其中“学党章党规”看似简单,实则是学习活动中最基础、最能够体现学习活动本质的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两学一做吧!学习“两学一做”如何做一名合格党员?我们党的根基在基层,党的肌体细胞是党员。细胞合格,党的肌体就强健;基层有活力,党的事业就兴旺。现在的社会比较浮躁,面临的糖衣炮弹和利益诱惑很多。党员干部要强化崇规意识、守规意识、执规意识,时时用党的纪律严格约束自己,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按规则、按程序、按制度”办事,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使每项工作都能“信得过”、“过得硬”。要从小事做起,从衣食住行做起,不为金钱所诱,不为美色所迷,不为物欲所累,慎独慎初,自警自省,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笔者认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学深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体会精髓。带着自身问题学,针对自身问题改,强化思想建设入脑入心,最终的落脚点在如何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上,以实际行动和工作成绩检验学习成效。基层党支部系统要进一步明确“前哨” 和“后院”的定位,积极深化“三服务”、主动作为抓落实,确保市委确定的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基层党员更要重大局、轻小我,坚决做到讲……【全文阅读:如何做好一名合格党员】  第7篇 如何速记会议记录  〖预览〗会议记录是开会时当场把会议的基本情况和会议上的报告,讨论的问题,发言、决议等内容记录下来的书面材料。会议记录是对会议整个情况所做的真实记载,其作用在于正确反映会议情况,作为整理会议文件、汇报会议精神,研究工作等存查备考的一种历史资料。 在会议记录中常出现一些问题,如会议记录没有目录,记录本不固定,记录员字迹潦草,用圆珠笔、纯蓝色墨水等不耐久材料等,为了做好会议记录,避免以上情况发生,扬子人才网职场指导专家建议在做会议记录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方法/步骤 记录会议的组织情况。要写清楚会议的名称,开会的时间、地点、缺席和列席人员、主持人的姓名、记录人的姓名。如果有其他需要记录的情况,也需要作为备注记录在案。 记录会议的内容。要写明发言人的姓名,发言的内容,包括讨论的内容、提出的建议、通过的决议等,必要时还要 记下表决情况。要记录关于会议的相关动态,如发言中的笑声、掌声、临时中断以及会场等重要情况。会议记录完了要另起一行也“会议结束”。重要的会议记录,要有主持人和记录人在正文右下方签字。这是会议记录的重要组成部分。 采用速记。可能会议的参与人员较多,议题和发言较多,详细记载比较困难,因此速记是一个比较常用的方式。把每一位发言人所讲的中心意思概括出来,不要一字一句地记录。要把重点放在所讨论的问题上,把问题的核心点出来,如……【全文阅读:如何速记会议记录】  第8篇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几点体会  〖预览〗第一,党政齐心合力把企业经营工作做好,是搞好党建工作的根本。现在的社会,已经不是以前那种仅凭理想和信念就能调动起人们冲天干劲的时代了,市场经济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更加看重个人价值的体现,而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压力和我们不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也迫使员工不得不更多地考虑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现在的党组织如果不能深刻洞察社会的变化,还象以前那样一味只和员工讲理想、讲奉献,这些空洞的说教是不会产生什么好的效果的。国有企业只有把经营工作搞好了,维护好了员工的切身利益,才能切实地体现出党的先进性,对员工产生吸引力。只有企业在员工心目中的地位提高了,党组织开展工作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争取把优秀的员工吸收到党组织中来。无论怎么说,一间濒临破产的企业,是体现不出党组织的先进性的,也是留不住优秀的员工的。因此,企业经营工作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企业党建工作效果的先决条件。国有企业的党组织必须紧紧把握住经济工作这个中心,和行政班子齐心合力搞好生产经营工作,才是搞好党建工作的根本。第二,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能有力地推进企业党建工作。每个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体现在企业的价值观、信念、企业为自己所设定的目标以及为达致目标所需要的态度、勇气和手段、企业和员工对顾客的态度、企业对员工的态度、企业对自己…

数学新课程标准【运用案例教学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数学课程标准》的出台对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也为高师院校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为了培养合格的数学教师,提高数学教学论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将案例教学引进了课堂。   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个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一方法最先运用于法学界和医学界,其后运用于管理学界,在教育界得到运用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情,被视为教师教育中一种有前途的方法,具有突出的实践性、深刻的启发性和过程的动态性等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我们主要在数学教学论课程中的数学教学的基本问题(数学教学及其过程、数学教学原则和方法)、数学 教学设计 以及数学教学研究(数学概念、命题和问题解决的教学)等内容实施案例教学。近几年的实践表明,在数学教学论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      美国教育家波利亚在《数学的发现》一书中写道:“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是重要的,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却更重要,思想应当在学生的脑子里产生出来,而老师仅仅应起一个引导的作用。”在数学教学论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精选案例后,明确案例的时间背景,通过泛读和精读案例,了解并做好阅读笔记。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问题走进课堂。这样就把学生带进了一个真实的世界,把对理论的讲授转化为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两种知识,即实践性知识和理论性知识,体会教师在教学中的“形”与“神”,从而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意识。      2、运用案例教学有助于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传统的数学教学论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一言堂”为主,教与学脱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实施案例教学,要求学生收集整理信息,了解、分析、讨论、总结并评价案例,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互动式的。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内容的讲授者,而是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一分子,成为案例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分享者。他们共同合作,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整理和讨论。例如,学习数学概念教学这堂课,在讨论完教师选编的案例后,一个学生给出了如下案例:某教研员在听了一节传统意义下相当成功的“平均数”课后,随机请了5个学生来尝试解答:为迎接城市运动会,学校接到一项任务,为大会编制一批彩花。第一天派了6个学生共做了42朵花,第二天派了8个学生共做了106朵花。到了运动会召开的前一天,大会突然要求学校再补做250朵花,并在一天内完成。你认为派多少个学生来完成任务较为合适?为什么?结果5个学生居然都无法弄懂题目的意义,不知道要求什么,当然也就没有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研员启发学生:想想,这和刚才学的平均数有什么关系?两学生回答:没有关系。教研员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两学生答:没有出现平均数。听完案例,学生们议论开了,教师及时引导:能用你们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吗?鼓励学生进一步展开讨论。学生纷纷踊跃发言――有学生用课标理念来评价:让数学来源于生活,再回到生活,这才是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做数学”,帮助现数学,了解数学,体验数学,掌握数学。有学生用张奠宙教授的《关于数学的学术形态和教育形态――“火热的思考”与“冰冷的美丽”》一文来解释……教学过程一直处于动态之中。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学生们体验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找到了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生长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获得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3、运用案例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数学教学论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主要分三个步骤:精选和了解案例、分析和讨论案例、总结和评价案例。从这些步骤中可以看出,案例教学以实际问题为中心,以探索问题为过程,让学生真切感受并体会教学理论和课程理念应如何运用到具体及真实的数学课堂中,与教学实践融为一体。也就是说,案例教学能激起学生将所学教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欲望,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例如,在学习数学命题教学时,教师课前安排学生阅读以下案例:某小学除法课上,教师出示例题:9/20÷3/5,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的本意是使学生能联想到分数除以整数的法则来进行迁移,却未料有学生回答:9/20÷3/5=9÷3/20÷5=3/4。教师问为何这样算?该生答道:分数的乘法不就是这样计算的吗?显然,学生将分数乘法法则迁移了过来。而教师的处理却是:不能这样算,虽然理由充足,但这只是一个巧合的例子,不能算作是一般的解法,教师再随手写下一道算式:3/5÷2/3,认为这个算式就不能用这样的方法解答。但也只一会儿工夫,有学生回答:3/5÷2/3=18/30÷2/3=18÷2/30÷3=9/10,果真如此吗?当然教师最终还是运用自己的教学艺术,将学生引导到原来构想(也是教材设计)的过程上,使学生明白了: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教师把案例呈现给学生后,有不少学生主动和教师探讨:案例中学生提出的方法有没有理由?当儿童的数学学习不按预设的程序进行时,教师该怎么办?教师如何肯定并分析学生的迁移方式?数学命题教学有哪些策略和方法,应该注意什么?等等。学生们热情高涨,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      4、运用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内化所学知识      传统的数学教学论教学多以讲述教育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切合实际的背景材料作支撑,致使学生很难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反思,更谈不上应用了。案例教学具有深刻的启发性,能启发学生建立一套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使他们能够站在一个较高的视野和角度看待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过一次调查,对案例教学、课堂讲授、研讨会、模拟角色、自学、影视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效果对比,以确定各种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提高分析能力、转变观念、学生所得知识留存度等方面的优劣。经过广泛的调研和大量的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及观念的培养上,案例教学的效果排名第一;在传授知识和所得知识留存度上,案例教学的效果排名第二。      5、运用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主要承担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课前精选典型的案例,整理好可能让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二是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案例;三是组织学生总结和评价案例。这就要求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第一,为了精选典型的案例,教师应具有宽广而深厚的知识基础,还要具有一定的决策能力和统揽全局的能力;第二,为了使学生的讨论和分析有意义、有价值,教师要不断提高倾听、提问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三,为了引导学生科学地总结和评价案例,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因此,要在数学教学论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教师必须深入实践,努力钻研,不断探索。   事实上,实施案例教学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研究意识和设计意识,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根据教师专业知识的特点,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论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者单位: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课堂教学有哪些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课堂教学有:(1)创设良好氛围,激励学生学习。 (2)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3)突出思维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4)着眼学生发展,组织学生活动。(5)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选用恰当教学媒体。 (6)重视教师的人格力量,规范教师的课堂行为。

武大《恋爱心理学》课堂为何如此火爆?

恋爱心理学这个课堂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大学生在恋爱中做出理智的选择。从而促进学业的发展。

武大《恋爱心理学》课堂爆满学生为听课爬上窗户,学生为何喜欢这类课程?

因为学生对于恋爱以及心理的课题都比较的感兴趣,所以当有这种课堂的时候,学生就会积极的去听课。

初中数学教学高效课堂论文

初中数学教学高效课堂论文   导语:初中数学教学高效课堂的论文有什么内容呢?引导学生做好数学课前预习,是创造初中数学教学高效课堂的重要元素之一。数学教师在每节数学课结束之前,应及时提醒学生做好下一节数学课的预习准备。下面是我分享的初中数学教学高效课堂的论文,欢迎阅读!    论文摘要: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传统的教学思想及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很好地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进行学生的素质教育,国家教育部门结合实际教学水平进行了新课程教学改革。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及方法,创造数学教学高效课堂,以达到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本文将简要分析,创造初中数学教学高效课堂方面的相关内容,旨在更好地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    论文关键词: 创造;初中;数学教学;高效课堂   教学经验表明,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在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同时,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和数学方法。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完成数学教学目标,并重视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需要针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完善数学教学课堂的问题,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创造初中数学教学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数学课堂是师生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教与学的基本组织方式,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及锻炼数学能力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但是由于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完全被动地接受知识,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非常低。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推进,数学教师只有积极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构建初中数学教学的高效课堂,才能改善以往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   曾有位心理学家说过:“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不但是创造高效数学课堂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而且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师生之间需要围绕数学教学内容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这种信息交流活动是以情感为载体,以彼此的信任为基础的。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勇于打破数学教学沉闷的教学氛围,通过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更加了解彼此。在数学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从而在数学教师的帮助下,顺利完成全部的课堂学习任务。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一门最基本的自然学科,由于这个学科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个学科的知识相对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由于难以接受数学知识的难度,表现出反感、抵触的现象。为了进一步改善这种现象,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成为至关重要的事。著名学者莎士比亚曾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其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就会逐渐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从而改变过去对待数学学习的消极态度。   3.积极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现代社会是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并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为将来学生参与社会工作奠定基础。因此,在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应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积极鼓励学生探究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其真正认识数学知识的价值,并学会如何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改变自己的生活。   二、明确数学教学目的,改进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其对初中数学目标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表述。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数学能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形成一定的数学意识。因此,在初中整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必须明确数学教学的目的,并紧紧围绕数学教学目的开展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同时,数学教师应认真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总结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利用专业能力积极地探究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通过改进数学教学方法,改善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能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其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改进数学教学方法,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对改进教学方法的意见与建议。其次,数学教师也可以根据数学教材的内容,选择活泼生动、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另外,数学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前的备课,选择兼具严谨与活泼的教学结构,为学生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在不断的数学课堂实践活动中,数学教师还应注意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题中付出一定的努力,锻炼其自身的意志力。   三、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不断的教育实践活动表明,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自身有着独特的逻辑思维能力,学好数学需要发挥老师的点拨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只有在数学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身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构建数学知识网络。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时刻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尽量激发全体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与探索,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数学问题的探索。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挥高效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作用,让学生深刻体会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并帮助学生树立解决数学问题的自信心。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引导学生做好数学课前预习、划分学习小组与讨论小组、加强学习小组的有效管理、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与评价机制等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对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1.引导学生做好数学课前预习。   引导学生做好数学课前预习,是创造初中数学教学高效课堂的重要元素之一。数学教师在每节数学课结束之前,应及时提醒学生做好下一节数学课的预习准备。对于如何进行充足的预习准备,数学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学生明白预习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的提前了解,学生事先对即将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简要的浏览,在对新知识形成初步的认识后,再认真分析一下新知识的构造原理,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做好标记,留在下一节数学课堂中从老师的讲解中寻找答案。这种预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更加集中注意力听老师的讲解,无形中就会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理解力及培养其掌握一定的数学方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划分学习小组与讨论小组。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划分学习小组与讨论小组,实现优化学生组合的目标。数学教师可以结合数学教材的教学任务,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兴趣、性和、性别以及成绩,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合理地划分为五人到八人的组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讨论数学问题,逐渐提高学生间合作的能力,并在不断的问题探究中,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使之可以更好地享受学习数学的过程,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   3.加强学习小组的有效管理。   划分学习小组与讨论小组,实现了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并逐渐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但是为了避免划分的学习小组与讨论小组在探究学习中存在问题,加强学习小组的有效管理,成为数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加强学习小组的有效管理,是为了更好地在小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开始之前,数学教师应明确当堂数学课程的学习任务及合作学习的有关流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和完成学习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参与数学探究、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数学能力。因此,加强学习小组的有效管理,是创造初中数学教学高效课堂的重要事项之一。   4.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与评价机制。   创造初中数学教学高效课堂,需要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与评价机制,对于完善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也十分有益。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与评价机制,使学生在小组内形成帮差优扶的学习习惯,数学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合理的奖惩。对于在课堂活动中学习态度积极的学生提出一定的表扬,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数学课堂学习态度不认真及不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在鼓励其参与学习的基础上,耐心地劝导其端正学习态度,并取消其所在小组的优秀小组竞争资格一周,激励其奋发学习,和小组其他成员为整个小组的荣誉而努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教育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创造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只有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才能创造融洽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其次,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潜心钻研高效的数学教学方法,积极地创造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在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同时,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为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能力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何亚男。初中高效数学课堂探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7)。   [2]王明哲。初中数学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10)。   [3]陈淑燕。浅析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能力[J].科技致富向导,2010,(20)。   [4]陈燕萍。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农家科技,2011,(04)。   [5]邱琼。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的实验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

数学课堂之美论文

  数学拥有非凡的美,而数学之美不像自然生长的鲜花那么显而易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老师的耐心引导,学生才能够发现。下面我给你分享数学课堂之美论文,欢迎阅读。   数学课堂之美论文篇一   长期以来,人们在数学教学中只致力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逻辑思维的教学与研究,而不善于发掘数学本身所特有的美,不注意用数学美来感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重视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美,鉴赏数学美,更谈不上引导学生创造数学美,以致使一些学生感到数学抽象枯燥,失去学好的信心。那么什么是数学美?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发挥数学的美育功能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位小学教师思考的问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美育渗透途径的研究。   一、在教材中感悟美   人们常说数学是万花筒,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现行的数学教材正确处理了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认知规律、德育与智育、教与学、减轻负担与提高素质等方面关系,把数学的抽象美、符号美、数的神奇美、数的和谐美和概括美、猜想美、浓浓的时代生活气息美、开放灵活美等融入在里面。我认为,挖掘和提炼教材中的美育因素,让学生感知数学美的存在,是激发学生情感,陶冶学生心灵的有效途径。   如在许多几何图形中就充满着无穷无尽的美,闪烁着美的风采。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圆》时,我一走进教室,教室里所有学生的目光都聚集于我的胸前。“哇”有的学生忘乎所以地叫了来:“王老师,你今天真漂亮!”我就问:“为什么,今天老师看起来这么漂亮呢?”学生马上叫起来:“老师的衣服上贴了各种各样的粘纸,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学生被我这一举动一下子吸引住了,所以在接下去的学习中他们学得特别带劲。离下课还有近五分钟时,我布置了一个节目:“请小朋友们把发下来的卡片制作成一张明信片,正面用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粘纸进行组合拼贴,设计一幅美丽的图画,然后送给你最好是朋友。”学生特别兴奋,直到下课都不愿停手。在教学中我们要让数学成为“人的数学”,让数学充满生命的活力,要挖掘数学内在的美,使学生喜欢上数学。   二、在情景中感受美   在小学各科的教学中,都需要情境教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尤其需要情境教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很幼稚,对事物充满好奇感,适宜在“玩”中学习数学。教师应创设种种情境与机会,鼓励学生探索、实践,寻找知识、情感与个体心灵的结合点,将生活与自我融进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   数学课本中的一些教学内容,可让学生进行情景表演。数学源于生活,必须融于一定的生活情境之中。课堂表演就是要创造一定的生活环境,给孩子一份自由发展、自由发挥的天地,使学生通过虚拟情景表演创造出行为美、语言美。小学生的表演欲望都是很强烈的,不管是低年级的孩子还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都乐于参与、乐于交际,喜欢在各种情景中再现学习内容,把书上的知识用到生活中来。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中,我就让学生扮演顾客和营业员表演一番,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争先恐后的举手要求参加。我让他们分组,每组都有不同商品的价格,每个同学都配有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活动开始后,教室里买卖声不断,就像在生活中一样。又如:第一册教材《统计》一课中,利用多媒体创设出大象伯伯过生日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来数一数大象伯伯家来客人的情况,从而得出来了哪些动物,哪家动物来的多,哪家动物来的少,渗透出统计知识。这样选择和设计与当今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联系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处理,将画面、声音于一体,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把这一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内容,把学生带入新奇的境界之中,学生由“奇”而生“趣”,由“趣”而生“惑”,心生疑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美。   三、在活动中体验美   在“数学活动中感受美、欣赏美、体验美”是数学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重要理念。数学教学要在数学知识和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数学中美的因素得以体现。大家都知道,仅仅凭借对美的事物的感知,所得的美感只停留在表面和潜层,是不深刻的,必须在感知美的过程中产生相应情绪体验,才能通过各种美的体验和品评鉴赏深化对美的形象认识与感知,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所以要精心的组织好真切的体验活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   如在《认识物体》时,我设计了“摸一摸,说一说”的游戏。把操作活动和表达结合起来,让学生摸一个物体并说出它的名称,也可以先给名称再去摸出相应的物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发展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通过这种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四、在教学评价中展现学科人文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种以“人的发展”为目标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是值得我们反思和研究的。因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以增进情感体验为导向,加大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以增进情感体验为导向,在作业批改中适当的运用一些激励的评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习信心,展示数学的人文美。   例如,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注意记载学生平时的表现,采用民主评议的方式,让学生评学生,学生评老师,老师评学生,让学生在民主评议的气氛中激励自己。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检测,我们不光用一张试卷来考查学生,还应当增加一些面试、口试的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把自己最“得意”的技能表现出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能急于指出错误,而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宽容学生的错误,给学生自我纠错的机会。在学生表达不清或者不能准确表达自己意思的时候,教师的话尽量让学生自觉纠错于无痕之间,凸现宽容,体现人文的关怀。   我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并在美的气氛中体验美的乐趣,享受美的快乐,在美的陶冶中主动、生动的发展,达到理性感知和情感活跃的和谐一致。数学的美育功能正是这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我们有数学的美去营造更强烈的美育氛围,去塑造一代美的人,创造一个美的世界。   数学课堂之美论文篇二   摘 要:部分高中学生反映高中数学课堂抽象、枯燥,数学作业难又无从下手,花在数学上的时间多,却不见成效,对数学学习逐渐失去信心. 本文从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如何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如何巧记数学知识,如何进行探究讨论得出新知,感受成功的喜悦,如何布置有趣的作业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有趣课堂促进教学的有效性,以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的内在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之美,从容面对数学.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数学课堂;创设情境;回归生活   部分高中学生觉得数学课堂比较抽象、枯燥,作业难,无从下手,对数学的学习没有信心,花了很多的时间在数学上,却总不见成效. 笔者认为,除了学生要努力之外,我们数学教师也应该丰富教学方式,让我们的数学课堂也能开出美丽的花朵,重新展现它活泼动人的一面,让我们的学生能够笑对数学. 具体到教学实际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创设课堂趣味情境,激发学生学数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趣味的课堂情景,摆脱数学教师一味单调枯燥的讲解,在情景中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接受知识的热情.   例如,在讲《两个计数原理》时以动画展示狐假虎威的后续篇:自从发生《狐假虎威》后,老虎因受到狐狸的愚弄而耿耿于怀,对狐狸是恨之入骨,在森林里咬牙切齿地说:“哼!狐狸呀狐狸,除非你躲着不出来,总有一天我会吃了你,咱们走着瞧.” 有一天,老虎外出觅食,在草地上巧遇狐狸,老虎高兴极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哈哈哈!我报仇的机会来了!”老虎继而一下子目露凶光,狐狸一看那老虎的气势,吓得魂都飞了一半,想着这得赶紧跑呀!逃命要紧!最近的是草地对面的小岛,岛上有树有洞,可以躲藏.此时画面定格显示:水上有3艘船通向小岛,岸上有4辆车子也通向小岛. 教师提问:狐狸若乘坐画面上的交通工具上岛,一共有多少种上岛方法?此时学生还处在趣味情景中,保护弱者的心态使他们急于帮狐狸想办法,计算着逃跑的方法,他们首先搞清狐狸的逃跑路线属分类原理,而不是分步原理,最后运用加法进行计算得出7种方法. 趣味的故事情节激发了学生们浓烈的学习兴趣,他们还在饶有兴趣地猜想狐狸能不能再躲过一劫了.   通过这些从身边搜集到的大量有趣的故事情境,搬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去体验感悟情景中的数学常识,从而归纳出重要的数学模型,让枯燥的数学概念、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也便以加深理解,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魅力.   ■丰富课堂教学语言,巧记数学基础知识   纵观数学课本上面的概念、定律、规则,都是非常精练深奥的,有的甚至抽象难懂,高中数学知识点又多,概念容易混淆,要想充分理解和牢记它们,课堂上除了创设一些故事情境、生活情境等让数学课堂生动有趣之外,教师还要运用丰富的教学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在幽默、形象的语言讲解中,理解数学知识并长久地记忆它们.   例如,为记忆初等函数的几个定积分式子,笔者设计了一个语言童话:常函数和指数函数是好朋友,它们常在一起玩耍,今天它们结伴逛街,没想到微分算子也在街上,它可是常函数的克星,常函数最怕遇见它了,常函数远远看到微分算子,慌忙拉着指数函数离开,指数函数不解地问:“怎么回去啦?你身体不舒服吗?”“你没看到微分算子吗?”,常函数反问道,“看到啦,他怎么啦?”指数函数更奇怪了,常函数怯怯地说:“我若遇到它,被它微分一下,我就什么都没有啦!”指数函数想了想说:“倒也是的,你和我不一样,我可不怕它,它可不能把我怎么样,但我还是陪你回去吧,谁叫我俩是好朋友呢.”说完二人匆匆地回家了.学生被这形象有趣的语言童话深深吸引住了,静静地听着教师讲故事,在听讲中,理解了常函数、指数函数和微分算子之间的关系和它们之间的不同,对教师幽默的讲演报以热烈的掌声,想不到能把这么枯燥的数学概念讲得这么生动形象.   这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趣化了课堂,让学生在童话世界里插上想象的翅膀,感受数学的语言之美,还强化了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记忆.   ■组织有趣的探究活动,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   学者史宁中曾说过:“我们必须清楚,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 智慧并不完全依赖知识的多少,而依赖知识的运用,依赖经验,教师只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磨炼.” 数学教学更重要的是过程性的教学,因而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积累数学经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在《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话说灰太狼想在森林里开一个公司,但苦于资金有限,于是去找喜羊羊投资,喜羊羊一口答应:“行,从今天开始我连续60天往你的公司注入资金,第一天投资10000元,以后每天都比上一天多投资10000元. 但作为回报,在投资的第一天起你必须返还我1元钱,第二天返还我2元钱u2026u2026以后每一天返还的钱数为前一天的两倍,60天后我们两清.”灰太狼一听,两眼一转,心里越想越美u2026u2026请问:灰太狼占大便宜了吗?通过问题情境的引入,在引出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首先想到,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计算出喜羊羊、灰太狼各自付出的钱数,再比较大小. 对于喜羊羊的钱数,根据之前所学的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学生都会化简求和,但对灰太狼的钱数,学生知道是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问题,但却不知怎样化简计算!此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我们学习等差数列求和所用的方法是倒序相加法,它的本质是得到了n个相同的和,把一般等差数列求和问题转化为常数列求和,利用方程的思想化繁为简,把不易求和的问题转化为易于求和的问题,从而求和的实质是减少了项. 那现在用这种办法还行吗?若不行,又该怎样简化运算?能否类比倒序相加的本质,根据等比数列项之间的特点,也构造一个式子,通过两式运算来解决问题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步步探索起来,充分利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把问题一一完美解答,在富有挑战性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加深了新旧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获得了征服困难后的快乐.   有趣的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探究活动中勤于思考,勇于开拓,体验探究的过程,感受探究的艰难、成功的喜悦,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充分提高他们的毅力和耐力,让他们坚信自己会登上数学之顶,领略数学的风采的.   ■营造生活化数学课堂,体验活用数学的乐趣   高中阶段,多、难、枯燥的数学题影响着学生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面对这种普遍现象,我们数学教师有责任化解学生的负面情绪,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些生活化的课堂情景,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领域中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知识不仅仅只有课本上有,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我们生活在数学的世界里,再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有所用,体验活用数学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例如,学完“概率”知识后,笔者创设学生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寄信是同学们日常生活中都做过的事情,现在老师手中有n封信想请你们帮我投入m个邮箱,试问同学们你们有多少种投法?对于看似简单的生活问题,学生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明确回答,笔者启发他们活用“概率”知识,虽然他们在和之间有过摇摆不定,有的甚至在举实例复算求证确定,但运用概率思维后,学生普遍感到思维简单又清晰,只要一步一步分析,第一封信有m种投法,第二封信也有m种投法,之后每封信都有m种投法,所以,总投法为mn种. 有一位学生在分析完解法之后,还总结出了一个记忆口诀“邮箱的信次方”,如此一来,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就只需要找出“谁是邮箱,谁是信”就可以对号入座了,这种方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学生们快乐地交流着,分享着别人的成功经验.   学生通过活用数学知识解答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内心充满了成就感,体验着成功的快乐,眼中的数学不再呆板乏味,原本平淡的数学题一下子变得妙趣横生了.   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乐于学习,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教学有效则学生能真正掌握知识,促进成绩提高,体验成就感,从而保持了内在的学习兴趣. 所以,教师要以有趣课堂促进教学的有效性,以有效教学提高学生解题问题的能力,保证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之美,笑对数学.   数学课堂之美论文篇三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那么:数学课堂应该是学生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探索知识的过程。如今的数学课堂追求的已不是华而不实的课堂,而是再现更多的既简约而灵动的真实课堂。其实,简简单单的数学课堂同样精彩,它能把丰富的内涵和思想用简单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学得既轻松又快乐!我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我们要努力寻找一条崭新理念的教研之路,那就是数学课堂教学应是简约、扎实、灵动。   一、简约而不简单   数学课堂应是呈现出高度凝练的简约,但简约并不等于简单。相反地,简约的背后包含着太多的“不简单”。   1、情境创设,精“简”有趣。   “情境创设”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但创设情境不必追求表面的繁华,忽视内在的思考性、高效性。因此,情境创设追求的是简单、高效。比如,在教学《动手做(一)》这一课时,我创设了学生喜欢的好朋友笑笑、淘气和智慧老人带领他们畅游智慧王宫这一情境,课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极高,他们渴望在王宫里探密,寻求数学知识。此时再呈现国王的三幅简笔画,让学生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既有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又为新授的动手拼图做好铺垫,这样学生就会学得轻松、有趣。   2、教学方法,灵“活”有序。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为此,在教学《搭配中的学问》这一课中,我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发现搭配方法的多样性,同时感受到合作的乐趣,起到互相启发,共同提高的功效。首先让学生借助学具衣服,通过动手配一配,议一议,写一写,找到多样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感悟要使搭配的方法不重复,不遗漏,需要有顺序、有条理的思考。再通过路线的搭配,发现用字母表示搭配路线的方法具有优越性。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自然过渡到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最后通过游艺项目价格的搭配和数字的组合方法,让学生自主试一试,说一说,让每个学生都有独立尝试成功的机会,从而进一步体会有顺序、有条理搭配的好处。使学生在自主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基础上,知识得到迁移应用。   二、扎实而不零乱   课堂教学要注重实效,这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但在注重实效的过程中,学生获取的知识要扎实,而不是摸不清头绪,零乱无序。   1、自主探究,开发思维。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即由学生去把所学的东西自己发现并创造出来,教师只须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在教学《认识分数》这一课中,我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长方形纸折出1/2,发现出多种折法,并请学生介绍他的折法,获得分数的初步认识。再让学生折出1/4,接着再来感知四分之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自己想要的分数,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创造空间和探索空间。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在创新中求知,思维能力提高了。   2、练习有度,拓展思维。   《标准》中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因此,在《认识分数》这一课的应用提升这一环节,我精心设计了法国国旗、五角星、巧克力这些生活中的实物图,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拓展思维的空间,使学生体验到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联想到的是不同的分数。最后通过估一估《科学天地》、《艺术园地》各约占黑板报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设计的练习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使学生在巩固中经历了应用――拓展――提升――深化的学习体验。   3、巧设质疑,创新思维。   “学贵有疑。”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究底追求问题罢了。质疑是创新的钥匙。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中圆的画法时,有学生突然指出:如果所需要的圆比较大,而圆规又太小,应怎么画这个圆呢?又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有学生指出:比的后项不能为0,可在体育比赛中,为什么常出现3:0,4:0呢?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首先应表扬他们善于思考,敢于大胆质疑的精神,接着可让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已见,然后在教师适当点拔中解疑、释疑。这样不但让学生通过合作释疑,还在质疑、释疑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新知识深度、广度的理解,养成勇于思考的习惯,大胆创新的精神。   三、灵动而不生硬   传统的数学教学有太多的机械、沉闷,缺乏生气、乐趣和对好奇心的刺激。这种注入式的数学方法是我们所摒弃的,需要教师合理选材,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思维、主动学习、主动想象、主动实践,使生硬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富有个性。   1、用好教材,合理取舍。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已成为教师的共识。但用教材教,并不代表可以随意使用教材,用教材教的前提是充分尊重教材。当然,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对教材适当剪裁、取舍,有时能够锦上添花。比如教学《比的应用》这一课时,我舍弃了教材中原有的例题,大量地从生活中就地取材,设计以调配绿色这一现实而有趣的学习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得出“只有各组所用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相同,各组才能配出完全一样的绿色来”这一结论,使学生对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这样,在正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灵动和鲜活。   2、动手操作,直观形象。   《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要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操作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搭一搭》这一课时,我安排了两个活动:独立搭一搭,同桌合作搭一搭,再在方格纸上画出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引导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从而丰富学生的表象,并感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在充分时间的动手操作中,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3篇

  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最终服务于生活,高效率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首要条件是转变教学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欢迎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一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 教育 的形式与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数学作为小学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也得到不断的丰富与革新。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的形式、内容等方面展开分析、归纳,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为提高教学效率做好充分准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对策分析   探究课堂教学的状及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对顺利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素质教育渗透的主要途径是课堂,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显然是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符的。因此,本文就这些问题,展开有效策略,目的在于推动教学进程。   1常见的课堂教学现状   1.1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数学教师只重视课堂知识的讲解以及学生的解题能力,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是通过大量的习题让学生巩固和掌握学习的知识,但是,并没有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生的 创新思维 也没有得到有效锻炼。这样教学显然是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的。   1.2课堂情境设计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情境教学可以说是新课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形式,通过情境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思维活性与参与积极性。但是,现阶段的教师在引入情境教学的过程中,仍旧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造成为了情境而设计情景的教学局面。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很多教师盲目地开展活动,制造一些和数学知识不相关的情境,尽管这样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但是,并不能将教学情境和数学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导致了课堂资源的浪费,这样的教学也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1.3自主学习变成了放任自流: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并不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放任学生自己。但是,很多教师对自主学习的认识过于片面,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只要组织了丰富的自主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学习就行了,实际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给学生制定出一定要求和必要的指导,自主学习活动也过于敷衍,目的性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这样的教学不仅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有时候还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2针对现状对症下药   2.1从简教学,不给学生造成学习难的压力: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把课本“吃透”。所谓“吃透”,既要熟悉相关的知识点,而且还能用学生普遍都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学生轻松接受。对于课下作业,要遵循着少而精的原则,不能一味地采用多做题的手段来使学生强化记忆。教师也要多联系学生家长,共同谈论学生的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和家长配合好,不要让家长一味给学生报补习班增大学生压力。在 学习 方法 ,学习空间与学习理念上尽可能保持一致,传授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尽量少给他们增添心理上的学习负担。   2.2转变教学观念: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最终服务于生活,高效率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首要条件是转变教学观念,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小学生不能单纯地对数学学习和教学活动进行模拟,更不能依赖教师讲解和习题模拟,在新课改理念背景的引导下,应提倡小学生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用数学思维观察周围的实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教师还也将具有实际生活意义的教学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   2.3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学校以培养创新型的素质人才为目标,教育系统、学校、教师都应该深化素质教育的理念。每一位教师首先都要明白自己的责任,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主动使用正确的知识结构,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引导,注重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为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2.4丰富课堂活动,强化学生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把握住讲课的时间、节奏,严防教学中出现机械的讲解,让学生感到枯燥,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等现象的发生。要主动将新教学模式带进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课堂教学目标匹配出恰当的教学形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不会偏离原有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此外,也能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动手能力,让学生都有激情主动探究知识,不至于因为乏味而上课不认真、开小差。   2.5实施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将学生联系在一起,每个小组在完成任务中,小组成员之间也要相互探讨,彼此分析。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都能得到锻炼,团队合作意识也会得到有效发展。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还能促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成绩。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在指导教学中,必须具备完备的数学学科知识以及丰富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及时吸收新的教学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结合现状,对症下药,为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做好准备。   作者:朱雪松 单位: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陈金晶,张国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农村山区小学拼音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育革新2011年12期.   [2]孙江波.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分析与建议[J].湖南教育(上)2016年01期.   [3]李柳英.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教学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4年26期.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二   摘要:近年来在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中,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的 教学方法 一直在创新。其中,对话教学就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够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 逻辑思维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文章 就从对话视角下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并提出几点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对话视角;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这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将来的数学发展。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大量抽象性、难理解的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与教师建立了一个互相平等的沟通平台,在教学中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教材对话等开展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有自由的发言权、主动权,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且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跑神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对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引发 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间在课堂上的交流。例如,教师在讲到“认识周长”这一教学内容时,讲课前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知道u2018周u2019是什么意思吗?”这时学生可能回答“姓氏”“星期”“周围”“一圈儿”等,教师据此可为学生引出教学内容“周长”。在讲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周长是什么意思,以了解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情况。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回答做出 总结 ,并引出周长的概念:“首尾相连的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制作出相关动画,如:出示一张长方形的图片,然后用红色的笔标出长方形的周长,并告知学生红色笔标出的长度,就是该长方形的周长。在讲解之后,为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你能指出我们身边物理表面的周长吗?”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讲解。通过这种师生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二、联系生活,激活思维   教育来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其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通过具体的策略,让学生从数学教材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 经验 与课堂教学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激活学生对教材之间的对话,最终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例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中,事实上,三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已经不陌生了,如超市物品的价位表都是以小数的形式呈现的,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任务:“发现并搜集生活中的小数。”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可能会思考小数为什么这样写?然后,教师可以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为学生布置自学任务:“预习课本,也可以查阅相关学习资料,讲一讲小数为什么这样写?小数点前、后的数字分别有什么意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加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自习的过程中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学现象有初步的理解,如超市价位表、自己的成绩等。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如“2.50与2.5的哪个大哪个小”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时学生在之前的自习中会发现“小数末尾去掉或加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由此,学生可以知道2.50与2.5是一样大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将学生的生活与教学相联系,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三、巧设疑问,启发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探究性的话题,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然后引导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互相启发,在合作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讲到“三角形中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知识点时,课前,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分组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性别、性格等将与班级学生相近水平的学生平均分在各组,且尽量保证各组学生男女比例相同、性格互补,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然后教师可以给每组学生每人准备三根小木棍,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三根不同长度的小木棍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一下。这时,有的学生发现可以拼成,而有的学生发现不能拼成。这时教师可以再次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学生1猜想:两根小木棍的总和等于第三根才可以拼成;学生2猜想:随便两根小木棍的和大于第三根长度才可以拼成。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之后,再次通过实验验证猜想,这时学生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做出总结。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实验形式,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四、设计对话,延伸知识在对话视角下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可设计对话主题进行知识的延伸,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小学生内心往往充满了对知识的好奇和探索,渴望从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和收获,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肯定与认可。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明确对话主题,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新知识,以促进其数学能力的提升。比如,在“通分(最小公倍数;通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对话主题:3/8-2/7=____,他们在学习通分知识之前,接触到的分数加减法都在分母相同的情况下计算,在遇到这种分母不同的现象时,往往难以着手,不知道该如何计算。要想解决这一习题,小学生需要运用新的数学知识,探究欲望被激发,教师可顺利引出新知识——通分,让他们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可寻求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从而可以很快得出8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56,然后将3/8转化为21/56,2/7转化为16/56,很快得出计算结果。通过这样的对话教学,可让学生主动回顾旧知识,拓展新能力,主动参与对话,利用探究性的数学练习题还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引发小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并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使他们的学习思路得以拓展,知识得以延伸。总而言之,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加师生间的对话;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然后通过探究问题,加强生生间的对话。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的对话形式,为学生构建多元化对话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作者:陈艳 单位:甘肃省山丹县城关小学   参考文献:   [1]夏李平.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4).   [2]陈惠芳.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三   【摘要】讲求教学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育教学的高效.教师如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其中大有学问,需要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比较单调和枯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更加勤奋,深入钻研,用多种多样艺术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把“知识教育”真正变为“启智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艺术;激趣;启智   小学生一般都是7—13岁之间的孩子,喜欢游戏、玩耍、娱乐,习惯于形象化、直观化的思维模式.这就需要数学教师要用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和方法把单调、抽象的数学知识“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能够乐于接受,趣在其中,美在其中,乐在其中.教师如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其中大有学问,需要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比较单调和枯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更加勤奋,深入钻研,用多种多样艺术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把“知识教育”真正变为“启智教育”.   一、问题设计的趣味化   孔子曰:“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是从问题开始的,是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目的的.有趣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成为学生积极思考的桥梁.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小孩子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总想探个究竟,弄懂其中的奥妙所在.尤其是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有趣的提问能够勾住学生的魂,让学生如饥似渴地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比如,我在上《比例尺》一节时,首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谁知道自己的家乡距离首都北京有多远?学生纷纷推断和猜测,但都很不准确.这时我亮出了中国地图,并且说:那就让我们来量一量吧.学生听说在地图上可以量出从家乡到首都北京的距离,都表现得大为惊奇,兴趣盎然.这时我们顺利地进入新课讲解,就能够牢牢地吸引住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视为金科玉律,并且牢牢地记在心里,印入脑海.   二、情境设计的生活化   有用才是真理,有用才是真知.要想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感兴趣,就必须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有用,能够切实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疑难问题.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应用于实践.为此,数学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的时候,要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公式、公理建立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之上.比如,我在讲授《圆的周长》一节时,首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六一 儿童 节即将来临,我们学校要开 田径运动 会.你们可知道:如何才能够精确地测量出我们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呢?学生相互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用米尺实测是最好的办法.接着我又说:操场跑道将分为内外6圈,怎样才能够又快又精确地测量出各圈跑道的精确长度呢?这下子大家都傻眼了,面 面相 觑,不知所云.他们其中有人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4个边的直线距离容易丈量,而4个圆角处的跑道长度就很难快速丈量出来.这时我就告诉同学们说:我这里有一种最便捷、最快速的丈量和计算方法,大家愿不愿意学呢?这时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愿意!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学效果必然是最理想的.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长期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拼图法、实践操作法、游戏活动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等等.其实,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方式,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教育效果的方式方法.数学教师要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法,把不同类型的数学知识最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以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观察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比如,在教学《2、3、5的倍数的特征》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采用的是拼图法和实践操作法;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我采用的是多媒体演示法.教师所拥有的知识的多少与教学能力是不相同的,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实践性的量的积累,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什么样的知识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要课前精心预设,而且要观察效果;不仅要进行广泛的实践交流,而且要进行深刻的教学 反思 ,以便总结经验,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数学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数学课堂应该是张弛有度的,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够让学生轻松愉快、心情舒畅.   四、施教对象的分层化   由于每一名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同,智力方面存在着差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优劣来.对于相同的问题和作业,优等生早已算出了答案,还有空闲时间,中等学生还在求解之中,而学困生却显得抓耳挠腮,无可奈何.针对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就要采取差别化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施教.在授课方面,在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和领会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不能千篇一律,整齐划一.对于优等生,要以放为主,鼓励他们独立学习,多元求解,积极进行高难度的拓展练习.对于中等生,应该半扶半放,在教师点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提高性练习.对于学困生,要以扶为主,在师生讨论、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习.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评价标准也要有区别,尤其是对学困生,要让他们感到有收获,有成就感,以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参与度.   作者:王晓红 单位:临泽县城关小学

例谈初中数学教学之课堂引入 初中数学课堂引入实例

  “万事开头难”,作为一堂课的“头”――课堂引入是至关重要的。适当的课堂引入设计能够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实际背景和形成过程,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使他们经历合作交流的过程,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最终完成自身知识水平的一次新的构建。   和众多的同行一样,在工作之初的日常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刚开始上课时,学生兴致勃勃,可时间一长,真正进入课程学习时,学生们却打不起精神了。我按照课本认真备课,可在课堂教学当中,学生的反应却很冷淡,兴趣索然。在备课的时候面对教材中安排的课程导入,有时候感觉没有这个必要,尤其是概念课的教学,往往是直接给出这个概念。当然,如此课堂引入之后的课堂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随着教学实践经验的丰富,慢慢认识到,是在课堂引入中出现了问题。   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创设的情境过长,而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由此造成了学生的认知疲劳,影响了新知的建构。2.创设了无用的情境,情境创设得再精彩,如果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也是不利于课堂教学开展的。作为教师要学会对教学素材进行合理取舍。3.创设脱离学生生活的情境或创设的情境难度过大,学生无法理解,难以融入情境中。   因此,若想做好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引入,教师则应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思维情境,以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主体”的角色当中。那么,如何创设适当的思维情境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和尝试。   一、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情境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例如,《一元二次方程(1)》这堂课的课堂引入就可从学生了解的“求长方形的长宽”等生活实例谈起。   【案例与分析一】“一元二次方程(1)”课堂引入片段   情境创设:   问题1:绿苑小区住宅设计,准备在每两幢楼房之间,开辟面积为900平方米的一块长方形绿地,并且长比宽多10米,那么绿地的长和宽各为多少?   分析:若设长方形绿地的宽为x米,可列出方程:   x()=900,整理可得 (1)   问题2:学校图书馆去年年底有图书5万册,预计到明年年底增加到7.2万册。求这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   分析:设这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x,我们知道,去年年底的图书数是5万册,则今年年底的图书数是5 万册;同样,明年年底的图书数又是今年年底的( )倍,即5(1+x)(1+x)=5( )2万册,可列得方程:5( )2=,整理可得(2)   评析:本节课的重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和一般形式。通过提供两个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通过对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使学生认识到一元二次方程源于实际,从而体会到学习方程的意义和作用。   二、情境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   情境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的认知程度并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新旧认知冲突过程中,体会新知识的实质。例如,分解因式这堂课的课堂引入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因数分解入手,进而引导学生探究因式的分解。   【案例与分析二】“因式分解(1)”课堂引入片段   情境创设:   1.用简便方法计算:   (1)375×2.8+375×4.9+375×2.3   (2)12×0.125-63×0.125+61×0.125   2.整式的乘法,计算下列各式:   (1)x(x+1)= ; (2)(x+1)(x-1)=.   3.讨论:630能被哪些数整除?   我们知道,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把630分解成质数乘积的形式:63=   4.既然有些数能分解因数,那么类似地一个多项式可以分解成几个整式的积吗?把下列多项式写成两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   (1)x2+x= ; (2)x2-1=   评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学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因式分解的意义虽然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但是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以及它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是能够正确进行因式分解的基础。通过乘法分配率的逆向运用的计算题和因数分解,使学生经历将多项式写成整式积的形式的探索过程,进而认识到何为因式分解。   三、情境的设计要融入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分式的运算的教学引入,就可以从学生已掌握的分数的运算入手,通过类比,得到分式的运算法则,渗透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案例与分析三】“分式的运算(1)”课堂引入片段   情境创设:   1.计算下列各式:   (1)■×■=   (2)(-■)×(-■)=   2.类比分数乘除法,你认为:   ■×■=?■÷■=?   评析:本节课的重点是分式的乘除法法则及其运用。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小组交流,并与分数的乘除法的法则类比,明白字母可代表数、代表式,从而顺利得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   四、情境的设计要有多样化的活动形式   根据情境可以设计问题串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式目标探究活动等。   【案例与分析四】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2)   情境创设:兄弟俩赛跑,哥哥先让弟弟跑9米,然后自己开始跑。已知弟弟每秒跑3米,哥哥每秒跑4米,观察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   (1)何时弟弟跑在哥哥前?   (2)何时哥哥跑在弟弟前?   (3)哥哥跑出多远后追上弟弟?   (4)谁先跑过20米?谁先跑过50米?   评析:本节课的重点是利用函数图像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选择”的问题,其根本就是要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和策略。因此,本节课以问题串的形式结合一次函数的图像引入,符合学生的认知,层层递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将图像上的点的坐标与实际问题相联系,做到“数形对应”,为接下来的“数形转化”“数形分工”做好准备。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使学生积极参与、乐此不疲的问题情境,尽力营造出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也只有当学生处于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才能更加喜爱数学,数学学习的能力和水平才能稳步提高。   (责编 闫祥)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如何利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资源”案例分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围绕教学内容积极、有效、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是信息的发布者和构建者,在发布和构建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信息,其中既有正确的信息,也有错误的信息,而错误信息中的一部分信息又是可供教师使用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善于正视、捕捉和巧妙利用,从而让学生的错误资源推动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教学过程本身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由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说错话、做错题是正常的。课堂上应该不怕学生出错,因为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随着课堂的开放,学生质疑、争论、反驳的机会大大增强,随之出现的信息量大增,其中既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这就需要教师学会倾听。特别要在倾听中捕捉好学生的错误信息,把学生的错误信息也看作是孩子的思维火花。并在倾听过程中要通过错误资源判断出学生困难的焦点,努力从学生发生错误的角度去解读学生,了解学生错误背后的学习障碍和蕴含的思维方式。同时教师也要培养学生良好地倾听习惯,通过分辨他人发言的正误,使学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形成正确的理解,提升学生评价和判断的能力。案例一:在教学“比一个数多几和少几”的应用题时,出示例题,学校里栽了85棵柳树,比杨树多37棵,栽杨树多少棵?要求学生自己读题,寻找出条件与问题,进行解答。有的学生列成85 +37=122(棵),有的学生列成85-37=48(棵),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算式,我没有立即评价哪个对那个错,而是让学生自己再认真读题,想一想柳树和杨树比,谁多谁少,求多的还是少的。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进行讨论,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样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案例二:我在上数学活动课时,出示“把一块木条锯成5段,每锯一段用4分钟,求多少分钟可以锯完?”一开始学生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地说:“20分钟”,我不给予否定或肯定的回答,而是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寻找答案。结果有的拿纸条折,有的用小棒折,有的画图分析,还有的列表,通过各种形式探究活动,寻找错误原因,得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潜能汇聚在一起发挥,智慧汇拢到一处碰撞。一节真实的课堂教学,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就因为有了这样那样错误,才使课堂教学更精彩,更能体现真实性。因为教师不但可以通过挖掘学生的错误资源,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还可以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案例三:在教学《可能性的大小》时,本来想通过摸球实验验证白球的个数多时,摸到的可能性就大,黄球的个数少时,摸到的可能性就小。结果发生了意外,连续摸到的几次都是白球,没有出现预期的结果。我在这是就动员学生从刚才摸球入手,查找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原来在摸球之前没有充分把球摇匀,莫球的次数还没有足够的多、、、、、、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实验的失败。怎么办?重新做一次显然太费时费事。我就请同学们预测一下,如果继续摸下去,情况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讨论的异常激烈,继续摸下去会出现白球次数多,黄球次数少,也就是白球的可能性大,摸到黄球的可能行小的结果。我又继续组织学生摸了15次,随着数据的变化,果真出现了大家预测的结果。错误之所以是宝贝,其价值有时不在于错误本身,而在于教师通过集体查错、思错、纠错活动获得新的启迪。学生课堂上产生错误信息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教师要学会通过错误信息解读学生,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教师还要利用好这些错误资源,做到资源共享,帮助相类似的学生扫清认识上的障碍。总之,珍视并合理开发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资源,不仅能促进教师反思课堂教学的进程,优化教学评价,而且能有效地推动教学创新,引导学生作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

从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处理好教知识、思想、方法、技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和处理的。

数学教学有两条线,一条是明线即数学知识的教学,一条是暗线即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而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是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纽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观念和创新思维的载体,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教学。一、数学思想方法的界定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方法、规律的一种本质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和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数学知识是数学思想方法的载体,数学思想较之于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数学方法又处于更高层次,它来源于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的数学方法,在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及方法处理数学问题时,具有指导性的地位。对于学习者来说,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飞跃,从而上升为数学思想,一旦数学思想形成之后,便对数学方法起着指导作用。因此,人们通常将数学思想与方法看成一个整体概念——数学思想方法。二、初中阶段应渗透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至少应该向学生渗透如下几种主要的数学思想方法:1.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分类是通过比较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相同点和差异点,然后根据某一种属性将数学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想方法。分类讨论既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又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方法,能克服思维的片面性,防止漏解。2.类比的思想方法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的对象间有部分属性相同,而推出它们某种属性也相同的推理形式,被称为最有创造性的一种思想方法。3.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指将数(量)与(图)形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策略。4.化归的思想方法所谓“化归”就是将要解决的问题转化归结为另一个较易问题或已经解决的问题。5.方程与函数的思想方法运用方程的思想方法,就是根据问题中已知量与教学法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运用数学的符号语言使问题转化为解方程(组)问题。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分析研究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通过函数形式把这种数量关系进行刻划并加以研究,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称为函数思想方法。6.整体的思想方法整体的思想方法就是考虑数学问题时不是着眼于它的局部特征,而是把注意力和着眼点放在问题的整体结构上,通过对其全面深刻的观察,从宏观上、整体上认识问题的实质,把一些彼此独立,但实质上又相互紧密联系着的量作为整体来处理的思想方法。三、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教学的途径1.在知识的发生过程中,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教学内容从总体上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称为表层知识,包含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等基本内容;另一个称为深层知识,主要指数学思想和方法。表层知识是深层知识的基础,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学生只有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在掌握与理解了一定的表层知识后,才能进一步学习和领悟相关的深层知识。而数学思想方法又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蕴涵于表层知识之中,是数学的精髓,它支撑和统率着表层知识。因而教师在讲授概念、性质、公式的过程中应不断渗透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掌握表层知识的同时,又能领悟到深层知识,从而使学生思维产生质的飞跃。只讲概念、定理、公式而不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将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知识水平永远停留在一个初级阶段,难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结论的探索、发现、推导过程,搞清其中的因果关系,领悟它与其它知识的关系,让学生亲身体验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所经历和应用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案例1:探索:(1)请学生们在数轴上将下列各数表示出来:0,1,-1,4,-4(2)1与-1,4与-4有什么关系?(3)4到原点的距离与-4到原点的距离有何关系?1与-1呢?给出绝对值的概念,并让学生自己从数轴上,从各点之间的关系中讨论归纳出绝对值的描述性定义。(4)绝对值等于9的数有几个?如何利用数轴加以说明? 今后我们可以借助数轴来分析解决有关绝对值的问题,这种方法称之为“数形结合”。这样一来,学生既学习了绝对值的概念,同时又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恰当地对数学思想方法给予提炼与概括,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数学知识的学习要经过听讲、复习、做练习等过程才能掌握与巩固。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同样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经过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领悟。也只有经过一个反复训练,不断完善的过程才能使学生形成直觉的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建立起学生自我的“数学思想方法系统”。在新概念、新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如运用类比的数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时候,可用小学所学的“数”进行类比。案例2: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环节二:新课学习1.把抛物线化为一般形式。解: = =2.小组讨论:(1)如果给出一个抛物线为,你能指出它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吗? (此处视学生情况决定是否讨论)(2)思考:如果给出一个抛物线为或者,你能指出它们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吗? 1、此题是为学生进行下面的讨论所做的一个铺垫。2、通过讨论,让学生进行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进行讲评时,对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都给予积极的评价,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上进心和自信心。讲评的同时要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通过2个变式的思考问题,让学生了解二次项的系数不为1时如何处理。经过多次重复与渗透,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类比的方法,从而灵活的运用到今后新知识的学习与问题的解决之中去,同时也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2.在问题探索、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方法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一直存有这么一个难点:平时题目讲得不少,可只要条件稍稍一变,一些学生就会不知所措,总是停留在模仿型解题的水平上,很难形成较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形成。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又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就应把最大的教学精力花在诱导学生怎样去想,怎样想到,到哪里去找解题的思路上,要置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于解题的中心位置,充分发挥数学思想的解题功能──定向功能、联想功能、构造功能和模糊延伸功能。若学生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数学思想方法的解题功能,不仅可少走弯路,而且还可大大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与综合素质。案例3:练习一、已知直角三角形中,知道一特殊角(或三角函数值)和斜边,求一直角边?(通过几个简单的变式,即巩固了有关知识,也锻炼了几何思维,突出数形结合)练习二、思考探索:(1) 已知:在Rt△ABC中,∠C=90°,BC=2,AC=2,你能求出△ABC中其他的边和角吗?(2) 已知:在Rt△DEF中,∠E=90°,EF=5, ∠F=60°, 你能求出△DEF中其他的边和角吗?(3) 已知:在Rt△ABC中,∠C=90°,∠A=30°, ∠B=60°, 你能求出△ABC中其他的边吗?若能求,则写出求解过程。 (探索中展现出更多问题,讲精,讲透;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探索)  这样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参与问题的探索,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感受和领会到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魅力。3.在小结和复习中提炼概括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贯穿在整个中学数学教材的知识点中,以内隐的方式溶于数学知识的体系中,要使学生把这种思想内化成自己的观点并应用它来解决问题,就要努力把各种知识所表现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表层化,这符合未来数学教育改革的趋势。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弄清楚教材中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它与数学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并适时作出归纳和概括,在具体的授课活动中,以适当的方式将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揭示,并使之表层化,使学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领会和掌握,增强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意识。案例4:苏科版七下第七章小结与思考(1) 阅读课本第32页“特殊化”,从中你学会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2) 在本章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你还学到了哪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举例说明。(3) 小组合作探索n边形对角线的条数。不仅在单元知识的复习回顾中,我们要重视引导学生对章节知识中蕴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归纳和概括,在习题评讲中我们也不能就题论题,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为重要。因而我们要把潜于习题中的这种思想方法提炼出来,挖掘其深刻内涵,使之表层化,使学生易于从中掌握有关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使这种“知识”消化吸收成具有“个性”的数学思想,逐步形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思维活动的能力。案例5:(2009年江苏省数学试题)如图,已知射线DE与轴和轴分别交于点和点.动点从点出发,以1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沿轴向左作匀速运动,与此同时,动点P从点D出发,也以1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沿射线DE的方向作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秒.(1)请用含的代数式分别表示出点C与点P的坐标;(2)以点C为圆心、个单位长度为半径的与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连接PA、PB.①当与射线DE有公共点时,求的取值范围;②当为等腰三角形时,求的值.思路分析与点拨1.用含有t的式子表示点A、B、C、P的坐标及线段的长,是解题的基础.把这些点的坐标和线段的长一一罗列出来有利于解题.2.⊙C与射线DE有公共点的两个临界状态是: A与D重合,⊙C与射线DE相切.3.按腰相等分三种情况讨论等腰三角形PAB的存在性,用几何法讨论时,三种情况各有特殊性,其中AB=AP又有两种情况.4.用代数法讨论等腰三角形PAB的存在性,用点A、B、P的坐标表示三边长的平方时,运算一定要仔细.解题过程略;反思:你从本题的求解过程中学到了哪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动变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思想、化归思想)当然,要使学生真正具备个性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还要有一个反复训练、不断完善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实践,持之以恒,寓数学思想方法于平时的教学之中,使学生真正形成个性的思维活动,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

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  数学(mathematics),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  借用《数学简史》的话,数学就是研究集合上各种结构(关系)的科学,可见,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严谨的过程是数学抽象的关键。  数学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1:数学史  2: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  a:演绎逻辑学(亦称符号逻辑学)b:证明论 (亦称元数学) c:递归论 d:模型论 e:公理集合论 f:数学基础 g: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其他学科   3:数论   a:初等数论 b:解析数论 c:代数数论 d:超越数论 e:丢番图逼近 f:数的几何 g:概率数论 h:计算数论 i:数论其他学科   4:代数学   a:线性代数 b:群论 c:域论 d:李群 e:李代数 f:Kac-Moody代数 g:环论 (包括交换环与交换代数,结合环与结合代数,非结合环与非结 合代数等) h:模论 i:格论 j:泛代数理论 k:范畴论 l:同调代数 m:代数K理论 n:微分代数 o:代数编码理论 p:代数学其他学科  5:代数几何学  6:几何学   a:几何学基础 b:欧氏几何学 c:非欧几何学 (包括黎曼几何学等) d:球面几何学 e:向量和张量分析 f:仿射几何学 g:射影几何学 h:微分几何学 i:分数维几何 j:计算几何学 k:几何学其他学科  7:拓扑学  a:点集拓扑学 b:代数拓扑学 c:同伦论 d:低维拓扑学 e:同调论 f:维数论 g:格上拓扑学 h:纤维丛论 i:几何拓扑学 j:奇点理论 k:微分拓扑学 l:拓扑学其他学科  8:数学分析  a:微分学 b:积分学 c:级数论 d:数学分析其他学科  9:非标准分析   10:函数论   a:实变函数论 b:单复变函数论 c:多复变函数论 d:函数逼近论 e:调和分析 f:复流形 g:特殊函数论 h:函数论其他学科   11:常微分方程   a:定性理论 b:稳定性理论 c:解析理论 d:常微分方程其他学科   12:偏微分方程   a:椭圆型偏微分方程 b:双曲型偏微分方程 c:抛物型偏微分方程 d:非线性偏微分方程 e:偏微分方程其他学科   13:动力系统   a:微分动力系统 b:拓扑动力系统 c:复动力系统 d:动力系统其他学科   14:积分方程   15:泛函分析   a:线性算子理论 b:变分法 c:拓扑线性空间 d:希尔伯特空间 e:函数空间 f:巴拿赫空间 g:算子代数 h:测度与积分 i:广义函数论 j:非线性泛函分析 k:泛函分析其他学科   16:计算数学   a:插值法与逼近论 b:常微分方程数值解 c:偏微分方程数值解 d:积分方程数值解 e:数值代数 f:连续问题离散化方法 g:随机数值实验 h:误差分析 i:计算数学其他学科   17:概率论   a:几何概率 b:概率分布 c:极限理论 d:随机过程 (包括正态过程与平稳过程、点过程等) e:马尔可夫过程 f:随机分析 g:鞅论 h:应用概率论 (具体应用入有关学科) i:概率论其他学科   18:数理统计学   a:抽样理论 (包括抽样分布、抽样调查等 )b:假设检验 c:非参数统计 d:方差分析 e:相关回归分析 f:统计推断 g:贝叶斯统计 (包括参数估计等) h:试验设计 i:多元分析 j:统计判决理论 k:时间序列分析 l:数理统计学其他学科   19:应用统计数学   a:统计质量控制 b:可靠性数学 c:保险数学 d:统计模拟   20:应用统计数学其他学科   21:运筹学   a:线性规划 b:非线性规划 c:动态规划 d:组合最优化 e:参数规划 f:整数规划 g:随机规划 h:排队论 i:对策论 亦称博弈论 j:库存论 k:决策论 l:搜索论 m:图论 n:统筹论 o:最优化 p:运筹学其他学科   22:组合数学   23:模糊数学  24:量子数学  25:应用数学 (具体应用入有关学科)  26:数学其他学科

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计划优秀范文模板

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计划优秀范文模板 教师要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以下是我整理的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计划,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计划范文一 一、学生情况简析。 全班共有48名学生,全部来自农村或者是场镇。学生学习兴趣不很高,基础知识不扎实。大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被动,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有困难,特别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存在问题。还有个别学生比较聪明,但学习不勤奋,成绩不理想。 二、教材简析。 这册教材包括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内容。 1、混合运算和应用题:这单元进一步学习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学习使用小括号,继续学习解答两步应用题,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它的特点是未知量随着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连乘和连除应用题集中在一起教学,加强彼此的联系,有助于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并能进行相互检验。在这一单元增加简单的统计内容,这也是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趋势,学生及早掌握一些统计的 思想方法,可以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及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教学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是在前面所学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概括、整理和提高,先把整数的认数范围扩展到千亿位,总结十进制计数法,然后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加以概括总结,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打下较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以及四则运算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以及应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 教学关键: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概括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等知识,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3、量的计量: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各种计量单位的基础上,对各种常用的计量单位的系统整理和总结。这部分教材先讲计量的产生,接下来讲常用的计量单位,最后才是名数的改写。总之,本单元新知识不多,教学时应以复习、整理为主。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常用的长度、面积、重量、和时间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认识面积单位和进率及名数的改写。 教学关键:重视计量单位的直观表示,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明确的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以及在学习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它包括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六部分内容。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教学关键:正确理解小数的意义及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 5、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这部分内容先教学小数加减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再教学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由于小数加减法有密切联系,计算法则基本相同,突出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便于学生在已学的基础上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新的计算方法。这单元同整数计算一样,注意教给学生多种计算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灵活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加减法的简单算法。 教学关键:在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时,着重说明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才能相加减的道理。 6、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材先讲角的概念和角的度量,随后出现垂直和平行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征,初步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以及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结论。接着学 平 行四边形,理解它的特征以及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最后学习梯形特征,以及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直线、线段、射线以及平行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区别直线、线段和射线,垂线与平行线概念。 教学关键: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画图能力。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 4、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唯物辨证观点的教育。 四、本学期教学措施 1、 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 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 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学困生的成绩。 4、 多创设学习情境,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解疑问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5、 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6、 对学困生要付出更多的关心和爱心,作业适当降低要求。 7、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五、本学期研究重点 尝试改革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的形成。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日常评价注重面向小组进行,使日常评价有利于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合作能力的形成。 六、教学进度 教学内容 教学进度(课时) 四则运算 1——3 12 位置与方向 3——4 8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5——8 20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9——12 20 三角形 13——15 14 小学的加法和减法 16——17 12 统计 18 4 数学广角 19 6 总复习 20——21 8 期末考试 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计划范文二 本学期是学生最为关注的一年,也是决定着学生能否考上大学的一年。我担任高三两个理科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本学期的教学工作重点是备战高考,为实现学校制定的教学目标,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依据《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准确定位起点,立足双基,夯实基础,瞄准高考,培养综合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而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重点讲解和练习能够拿分的知识点。 二、学科目标 1.构建知识网络体系,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勇于探索提高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抓好一轮专题复习,研究考试说明,捕捉高考信息。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主要为完成高三第一轮复习。作好模拟训练,增加高考经验,争取20__年取得优异成绩。 三、教学方法及其措施 (一)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 在认真研究教材、教纲和考纲,分析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科学的制定教学计划。 1.时间分配 半期考试前基本完成必修教材的主体复习,年底前基本完成选修教材的复习,一月作考前适应性练习。 2.知识有所侧重 注意向重点章节倾斜,做到重点知识重点复习。 3.注意教学分层 结合学生不同层次的实际情况,讲解时要有所区别,在两个班做好培优工作,同时要紧盯可上生做好辅差工作,并在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下功夫,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有明显的不同程度的进步; 认真做好辅优工作,进 行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及时引导,让他们有足够的信心参加高考。分层施教,要求不同,争取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 4.整体复习与阶段复习计划相配套 整体复习计划精确到月,阶段复习计划应精确到详细列出每周的.复习任务和进度 5.适当调整,根据已完成的复习情况来调整计划,强化薄弱环节;或者根据考纲的变动而及时修订计划等 6.确定模拟测试的时间,次数和分层辅导的安排等 7. 钻研考纲和教材,研究近5年高考试卷。总结高考经验,指导好复习 (二)建立知识网络,确立教学专题 在教学中要根据每个章节建立简明的知识网络,然后按照高考题型划分专题,如"单项选择题","计算题",填空题等.在进行这些专题复习时,可以将历届高考题按以上专题进行归类,分析和研究,找出其特点和规律,然后进行讲解.在对各专题进行讲解时要尽可能从各个侧面去展开,要分析透彻,要真正把握解题技巧和规律 (三)选好用好复习资料 在高三复习中我们将以步步高为复习的主体资料,参照优化设计、三维设计等较辅资料组织教学工作,充分用好资料的基础学案落实,完善考点突破和高考真题冲浪等知识,是资料更加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了解高考考什么,怎么考等问题。 (四)选好模拟练习题,训练学生解题能力 选练习题时,决不不加选择地盲目使用外来资料和试题,避免重复和难题偏题的误导,选用正规的资料和历届高考试题就完全足够了,两周做一份综合练习题为最适宜.在模拟练习中将使复习过的内容进一步强化,重点与难点又一遍巩固,未讲到的或讲得不透的内容,可以通过综合练习使之得到弥补.而每做一份综合练习,不仅学生要全力以赴,老师也应该以高考的要求严格批阅和分析.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如客观题在速度和正确率方面的强化训练,主观题要加强完整性和科学性表述的强化.同时要建立错题库,把做过的试卷及练习题进行整理,明白练习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是对知识的理解不准确造成的,还是是审理不严造成的,有利于避免同样的错 误的重犯. 教师广泛搜集资料,选择最适合学生的习题进行练习,每练必改,每考必评。增强训练的针对性,收到更大效果。 另外,在练习中千万要注意避免难题过多,起点过高 ;做练习题要重质量而不是数量,也就是做一题要懂一题而且要会一类,通过做题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增强信心,找出差距,在做题过程中,重要是弄清楚各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 认真搞好练习和试卷讲评,每次训练测试全批全改,分数登记入册。有练必改,有考必评,练考必讲。引导学生去分析每一个问题及原因,考后及时巩固 (五)认真备课,有的放矢 由于课堂复习容量的增大,要在重点问题多花时间,集中精力解决学生困惑的问题,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少做无用功;既不能"满堂灌"也不能"大撒手",每堂课都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精讲精练,同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多参与解题活动和教学过程,启迪思维,点拨要害.教师一定要把课本和资料认真地分析比较和联系归纳,这样才能清楚地启发学生。备课中对每节内容、重点、难点、疑点、材料的选择,怎样呈现给学生要进行充分研究。教学中要及时反馈,根据学生掌握情况不断改进和修正教学方案。教师要多作题,多参考资料。把握高考方向,提高课堂效率。 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计划范文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概括三角形的特征,认识各部分名称以及底和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活动、概括中,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概括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的高。 三、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主题图。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吗?你能找出图中的三角形吗? 2.生活中的三角形。 教师:生活中哪儿有三角形?(随着学生说出示) 3.引入。 教师:真会观察,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会用到三角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三角形的世界。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找三角形,列举生活中的三角形,唤起旧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了三角形的表象,同时体会三角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三角形的含义。 (1)教师:我们在生活中找到了三角形,现在请你画一个三角形。 (2)订正: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画出的三角形?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先画一条线段,从这条线段的一个端点出发,再画一条线段,把两条线段的端点连接起来) 预设:学生会画出不同的三角形。在说画法的过程中体会“围成”。 (3)课件出示: 教师:大家看,这两个是三角形吗?为什么?(有两条线段的端点没有连上) 课件演示:画三角形的过程。 教师:大家说得非常好,三角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必须相连,这样相连的三条线段就是“围成”。 (4)教师总结:说说什么是三角形?(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设计意图】在画三角形、说画法、辨析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围成”的含义,概括三角形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1)教师:你画的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标在图上。 (2)汇报: 教师:大家画的三角形样子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3个顶点、3条边和3个角。 (3)教师:如果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分别写上三个不同的大写字母,如:A、B、C,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三角形ABC”,也可以称为“三角形ACB”或“三角形BAC”等。 教师:再说说,三角形ABC的3条边、3个角、3个顶点分别是什么? 3条边:AB、AC、BC; 3个顶点:A、B、C; 3个角:∠ A、∠ B、∠ C。 【设计意图】在说、指、写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的活动中, 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建立三角形表象。 3.三角形的高和底。 (1)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 教师:三角形除了有3个顶点、3个角和3条边以外,它和平行四边形、梯形一样,也有底和高。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什么又是三角形的底呢?请打开教材阅读第60页上的内容。 教师指定学生,说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什么是三角形的底。 (2)画三角形的高。 教师:在刚才画的三角形内,画出一条高,比一比,看谁画得最规范。 订正:画好了吗?老师这里有几位同学画的。(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这样画对不对? 教师:正确的高怎样画呢?谁愿意画出黑板上这个三角形的高?边画边说怎么画。 学生:以BC边为底画一条高,先用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BC边重合,另一条直角边通过A点,然后从A点向它的对边画一条垂线,用虚线表示,标出直角符号,顶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写上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写上底。 教师:仔细观察你画的三角形的底和高,它们的位置有什么特点?(互相垂直) 教师: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一组互相垂直的线段。画三角形的高实际上就是我们学过的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段。 教师:还能在你的三角形中画出其他的高吗?还能通过哪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画高?试一试。 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三角形的高。 教师: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说说你画出了几条高? 预设:锐角三角形有3条高,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都只有1条高。 教师: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还有高吗? 预设1: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高在三角形内,两条直角边互为底和高(课件演示),所以,直角三角形还有两条高在三角形边上。 预设2:钝角三角形的一条高在三角形内,还有两条高的垂足落在钝角两边的延长线上(课件演示),所以,钝角三角形还有两条高在三角形外面。 教师:三角形有几条高? 总结: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3条高。 【设计意图】通过自已阅读教材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知识,在动手操作尝试画高、辨析交流、学生演示和再尝试的过程中,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学会画三角形的高。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措施

提高数学教学实践能力,更新数学教学观念,更新数学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水平,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如何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已刻不容缓.为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作为一线的教师,该如何做好日常教学工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呢?我来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一、抓好教学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抓好教学常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我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有明确的规范要求,如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作业本的使用、作业时间的安排等都有比较具体的指导,在课前课后我十分注意教会学生预习、复习、做作业、练习、反思总结等.在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长期坚持,养成习惯,这就形成了良好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了,就会终身受益,就是学习成功的一半.二、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知识的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多媒体的发展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优化教学环境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我在上课伊始便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龟兔赛跑》的课件,乌龟围绕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花坛跑,兔子围绕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花坛跑,它们同时到达终点,请同学们帮它们算算谁跑得路程长.这道题就是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节课多媒体的使用,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周长的概念,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新知的兴趣,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学习了数学,发展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维的能力.三、通过知识迁移,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灵活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有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对知识进行类化,使之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灵活解答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我让学生运用手中的梯形,小组合作,运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寻求解题方法,这时学生便积极采用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来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最后小组在探究合作中运用知识的迁移得出了不同的求梯形面积的方法,这肯定比教师讲解的公式记忆的更深刻.这种数学教学模式的构建,科学地反映了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儿童认知规律,教学中让学生以旧知为依托,通过“迁移”“转化”等思维方式驾驭新知,充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四、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操作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在学完《圆的面积》后,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等边三角形的边长是1.5厘米,现将这个三角形ABC沿一条直线滚动一周,求A点所经过的路程长度.(如图)看着学生满脸困惑的样子,我说出了四个字“动手操作”,学生便纷纷剪下一个等边三角形,按题的要求动手操作起来,一会儿学生便根据自己的操作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解答完后,我又趁热打铁,让学生B点和C点所经过的路程长度.这样的动手操作实践把此题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路,体现了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理念,从而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五、运用多样化的数学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当开展学习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在竞赛中,由于强烈的好胜心、好奇心驱使,他们总希望争第一,总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我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我就经常组织各种比赛,如在学习四则混合运算时以“看谁算得快又对” “看哪组得星多”的形式比赛,在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以“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看哪一组算出来的人多” 的形式比赛,这样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都获得成功,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感,这样对小学生的激励作用将会更大,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就会更高.六、加强学困生指导,通过转化后进来提高整体水平.教学中,要想让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就不能忽视学困生的教育.他们落后的原因各不相同,就需要教师加强个别指导,因材施教,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在辅导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怎么成功,在其他各门学

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严肃的科学,而且是一门巧妙的艺术。说它是一门严肃的科学,是因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它自身的规律、原则和特点;说它是一门巧妙的艺术,是因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依靠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有赖于教师教学技能技巧的充分发挥,才能把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课堂上如沐春风,既学到数学知识,又得到艺术享受;既形成技能,又在培养能力的基础上发展智力。  关键词:数学 教学 语言艺术    语言是人们反映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高尔基)。作为教师,要将自己的  “知”转化为学生的“知”,必须依靠语言;教师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育人,也必须依靠语言。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起着示范作用。有人对教师的语言作了如下概括:“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一个教师的语言艺术会直接影响学生听课的效果。特别是数学教学,本身内容比较单调、枯燥乏味,教师的语言艺术就显得更为重要。  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应体现在语言的准确性、启发性、变异性和趣味性。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必须准确    1、语言准确性的基本特征是准确、严谨与规范  所谓语言的准确,是指概念的揭示、问题的剖析、内容的阐述等都必须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例如:“数位”这个概念,如果说成“个位、十位、百位、……就叫数位”,这就没有揭示出概念的本质特征,而应表述为“数位,是表示各个不同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又如:讲分数的乘法,如果给学生作出如下的归纳“分数乘法中有带分数的,首先应将带分数化成分数,然后再乘”,这种说法貌似在理,实则不准确。这个“不准确”就出自“首先”二字。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通常”。所谓“通常”是指一般的、常用的方法,而不是唯一的方法。  所谓语言的严谨,应该是无懈可击。如“一个数的约数是由它的质因数组成的”这句话就说得不严谨。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一个数的约数,除1以外,还包括它的全部质因数和质因数的乘积。”如18的约数是:1;它的全部质因数是:2、3;质因数的乘积是:2×3 = 6,3×3 = 9,2×3×3 = 18。即18的约数有1、2、3、6、9、18。  所谓数学教学语言的规范,是指要遵循逻辑学和语言学的基本规律,不能用生活语言代替数学语言,有利于学生理解和领悟教师所表达对象的确切含义,清晰地感知教学内容。如“1平方米就是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说法,是不规范的。“1平方米”是表示面积单位的名数,“正方形”是图形,二者无可等同。  教师数学语言的准确来自教师自身数学文化的自我修养和对教材内容的深刻理解以及课堂用语的严格训练。为此,作为一个数学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语言,课堂上不可以随便信口开河。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要有启发性    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启发性语言来实现的。小学数学教学的启发性语言具有诱发激励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的启发性语言是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关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在学生通过计算找出教师所给出的一组数哪些能被3整除之后,教师可“挑战性”的宣布:“下面老师不用计算,就能知道哪些数能不能被3整除。不信,同学们可随便说出一个数来‘考考"老师”。就这样一句话,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要体现变异性    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要求教师从多种角度、不同方位着手,寻求把数学知识阐述得更深透的多种可能性,而又不拘泥于常规的脱俗的语言表达形式。做到多样而又统一,奇异而又和谐,发散而又凝聚。这样做,将给课堂教学注入一股新鲜的活力,极大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企图创新的心理机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变异性,首先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导言设计的多种多样,如:开门见山,点出课题;层层设问,揭示主题;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故事切入,引趣激思等等。这些导言形式的灵活运用,都会令学生耳目一新,有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变异性,还要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和起伏跌岩。首先,要注意停顿。停顿是保证说话清楚、加深印象的一个主要方法,也是学生领会和思考问题的时间来源。停顿的时间要适当,不能太短,讲话象爆米花一样,学生听得缓不过气来,会使学生既不能领会意思,又容易疲劳;不能随便停顿,讲课时把一句话弄的得支离破碎,使学生听起来很费劲。其次,是注意节奏和重音的处理。讲课有张有弛,有板有眼,富有节奏感。为此,必须在教学内容上区分主次,突出重点。关键地方,重复几句;枝节问题,一点而过。讲授的速度要定好节拍,其快慢要与学生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一堂课,叙述事件,明快清晰;说理论证 ,沉稳冷静;关节点处,声音舒展。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时,语言要热烈奔放,富有节奏;学生疲劳时,语言要机智风趣,诙谐幽默。  语言的变异性还通过语气的使用来体现。语气的使用,影响着意思的表达、感情的色彩、讲课的生动及感染力。讲课中要注意区分和使用叙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各种语气。不要总是一种语气到底,要伴随着课堂中教学进度的推移,所用教法、学生的情绪及注意力以及师生间感情的变化而变化。    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要富有趣味性    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许多小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师未能很好把握数学知识中许多有趣的东西,用有趣的数学语言加以引导,把学生带进有趣的数学王国。  有趣的数学语言能引人入胜,能在课堂上“栓”住学生、“迷” 住学生,使学生集中注意听讲,把学习数学知识视为一种享受。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形象生动,风趣幽默和具有童趣色彩。

数学:怎样搞好数学课堂教学

一位在当地颇有名气的教学”能手“上了一节公开课,博得教师满堂喝彩。然而,就是这样一节在别人眼里十分成功的课,却遭到课程专家的种种质疑和尖锐的批评。专家的评课,令这位教师难以接受,竟然大哭起来。”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学生很喜欢这一栏目。课堂上学生思维变得活跃,讨论交流时敢于发表观点,甚至争论激烈,不仅透彻理解了当前的问题,思维还能由一个知识点发散到多个知识点,知识间的相互关联也清晰明了。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例:在“部分看全体”一节中,结合以前学过的内容,在周末最后一节数学课上,布置: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情况。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是“读”——用什么数据来刻画课外活动的情况,是采用课外活动的时间、课外活动的种类和参加各种活动的人数,还是选择其它的标准?分小组讨论解决;然后是“想”——如何调查和收集数据?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有的主张要调查全校所有学生;有的认为只要调查一部分学生,理由是“用样本来推断总体”。接着是“做”——主张全体调查的小组的学生站在校门口,出去一个调查一个。抽样调查的种类则很多:有调查本班同学的,有在校门口随意找一个询问的,有调查在操场上打球的学生,也有按各班名册随便点几个人等等。对这些方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展示数据,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呢?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样本代表性的感受上。 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例如“谈谈储蓄的利息”(七年级)就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并作一些简单的计息演算,就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使他们感性地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好处,提高学习兴趣。又如为配合学生阅读“用不规则的四边形边角余料来铺地板,可以不留空隙”(七年级),我收集并剪贴了一些建筑装潢的地板图案及一些工艺美术品的图案(同时也要求学生收集),用以激发兴趣,发动学生自己动手用硬纸片剪一些全等的任意四边形,并在课桌面上拼一拼,通过实践活动验证教材中的结论,进而让学生想一想:用一些不等边的全等三角形可不可以铺成无空隙的地板?在阅读“黄金分割”(八年级)知识时,我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及建筑设计等方面应用黄金分割的例子,并提出,为什么拍照时,常把主要景物摄于接近画面的黄金分割处?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新教材中这样一些内容详实、趣味性强的知识,既体现了教学大纲中要求“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和生产的实际,包括商品经济的实际中去”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到数学虽“抽象”也“实在”,感受到学习数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例如:在测量中(八年级),我让学生走出课堂,实地测量学校的旗竿的长度,要求学生至少用三种方法,并说出哪一种方法误差最大,是如何造成的。通过让学生用同样长的铁丝分别弯制成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和圆,然后引导大家观察、比较、判断:哪一种形状的图形面积最大?这样的“做一做”活动,既触及到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如何在材料一定的条件下提高材料的利用效率的问题,又培养了学生对实物与图形的认识能力,同时在学生动手操作中尝到学习数学的甜头。 “做一做”的活动也可以为讲授新知识作准备和铺垫。在讲“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七年级)一节时,我先把一张方纸对折,再用剪刀随意剪一个图形,然后展开方纸,这时一个轴对称的图形就呈现在学生面前,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于是要求学生仿照我的做法动手“做一做”。实践证明,尽管大家剪的图形各不相同,但都有一共同的对称特征。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出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同学们对其抽象的概念和性质自然印象深刻了。 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如,在七年级数学第一章节中加入了"丰富的图形世界" ,从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物体出发,“想一想”引导学生动脑、并使学生进入了初中数学的一片新天地。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我们应该对此加以强化。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想的欲望。在教七年级数学“几何体”部分时,鼓励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寻找或制作教材中的几何体并拿到课堂上来。在寻找的过程中多想一想,学生就开始对几何图像有了感性的认识。当学生寻找、制作的东西成为课堂上的教具时,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远比教师拿来现成的教具要好得多。又如七年级的“正方体的表面展开”这一问题,答案有多种可能性,此时,我们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并用“冠名权”的方式激励学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在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多想一想,不要习习惯性地只求一个答案。这样,不仅能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无形中营造了一个活泼热烈、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氛围中学数学教学从“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模式,着眼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的精髓所在。 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新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对此,我们不能轻易地进行否定,而应该多试一试,应该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去理解和使用新教材。如,七年级数学"绝对值"这一节的习题中提到“|a|”的问题,因为在此之前并未学习字母能表示数,所以学生难以理解。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是可以把这部分题目挪到下一章去做;二是引导学生对a选取不同的值试一试,从这些不同的结果中去想、去探索、去归纳;三是从绝对值的概念出发,利用数轴求有多少个点到原点的距离等于|a|. 第一种方法采取了回避困难的态度,这样做不利于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养成,有悖于新教材的宗旨。我们应当选择第二或第三种方法,在尝试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七年级的“队列操练中的数学趣题”可以让学生自已动手编成小品,记下每一次的结果,通过试一试学会用数据说话,并能在乐趣中进一步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可以用数学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更愿意去想、去试、去探索。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对课程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适,灵活使用新教材,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发他们的进取心。利用新教材中安排“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等内容,我们可以用这种富有弹性的课程设置,结合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材施教;利用新教材相对较为宽松的课时安排,选择更为合适的时机和内容,开展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从“读”、“想”、“试”、“做”中体会数学的快乐;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新动向和新趋势,及时地应用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体现数学的实用性等等。 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在创新教育蓬勃开展的今天,社会对新教材充满了期望,学生对教师充满了期待。相信,在广大园丁的努力配合下,充分利用读、想、试、做等栏目,新教材必将如新世纪第一缕和煦的阳光,照耀着我国教育较为欠缺的创造性快快成长,让那些充满灵性的心智焕发出无限的创造力。

如何做好数学课堂教学

一、保持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一个人认识新事物,探求新知识的重要性,起着非凡的影响作用。小学数学教学中,首要应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心理品质。保持和 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积极创设求知情景,倡导情景教学,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以景人情,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学习的内容和他所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就会主动学习,并且更愿意思考、乐于探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人手,要强化感官刺激,引起注意,提高兴趣、挖掘潜能,激发内在动力。二、重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新课标中的教学目标,是帮助每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能够按照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的发挥,以获取新的知识,因为学生的大部分创新都是通过发散思维获得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标,改进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表现机会、多一些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在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等积极因素,去感染、带动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教师不能把学生视为容纳知识的容器,而是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的奥秘。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每个时机,对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发现都予以肯定、激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的职责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摆脱“应试”观念,让学生从无穷的“题海”中解脱出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氛围中增长知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精神。三、提高教师素质,注重教学水平教学的一切活动始终围绕学生,教学的一切因素最终作用于学生。面对数学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更应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更新观念,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要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年龄特点,认真研究、探讨教学方式方法。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来组织和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课改要求新时期的教师应该能够驾驭各种类型的学生,并使他们各自的特长都充分得到发挥,这就要求教师需要终生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修养,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技巧,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地实现与时俱进。就教师自身来看,教师本身必须能够吸引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是业务知识必须精通,即在业务水平上能够震住学生,使学生在课本知识上“服”你:二是兴趣爱好必须广泛,即在常识方面能够盖住学生,使学生在生活知识上佩服你:三是心理知识必须懂,即在学生的思想问题上能够提供有效的帮助,使学生在思想问题上敬佩你,这都需要我们的教师水平时注重学习,积累经验,知识渊博,兴趣广泛,富于爱心,注重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小学教学由于学科特点决定了其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环节,激发学生内在动力,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探求有效教学方法,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把每一名学生都塑造成为综合素质人才。

怎样组织好数学课堂教学

有效的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己的猜想,再经过自己的验证,不断产生探究的欲望,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乐学、学会、会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应注重的三个目标1、注重体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愿景,也是根本.新课标更加注重了学生学习能力、兴趣等方面,数学课堂教学要体现有效性,我们教学的重点必须是认真研究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下工夫,努力做到目标合理定位、内容取舍相宜、方式适切有效、形式力戒浮华.更细化的话,还应包括课堂提问设计、课堂练习设计、板书设计等.以课堂提问为例,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准确的、恰当的、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思维进入竞技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注重发展生成课堂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强调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这是因为,师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从而使课程实施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同时,教学也是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从这一点上来说,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非常重要,这里需要强调几点:(1)课堂需要预设,但仅有预设是不够的;(2)生成的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但课堂也不能完全是师生的即兴创造;(3)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4)预设与生成两相互补,相得益彰;(5)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预设就是一种生成;有了精彩的预设一定有精彩的生成;有了精彩的预设,会出现未曾预约的精彩.具体到课堂教学操作层面,我们认为,教师应该尝试做到:学习目标的动态生成问题让学生提;认知结构的动态生成方法让学生悟;学习方法的动态生成思路让学生讲;学习内容的动态生成错误让学生析.3、注重追求教学优化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归根结底就是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教学最优化其主旨是:教师有目的地选择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使教学和教育任务的解决达到最好的效果,随之建立了一个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体系,为规定教学任务、确定教学内容、优选教学方法和手段、选择教学速度和分析教学结果这教学过程的六阶段分别提出教和学的最优化方法.为了达到最优化的目标,教师所采取的方法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努力为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服务.  一、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确保学习内容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同时教师要对教材和教学参考用书作深入细致的研读,要自觉地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增加一些可以称为背景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进行内化,变成对教学有用的东西.第三,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所以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通过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获取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教师在课前准备中要认真对学生生活及兴趣进行了解,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使新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探索新知训的积极性,从而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  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有效的学习氛围  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在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和合作,教师要耐心地聆听学生的想法,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把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放在指导学生的能力提高上.教学活动中面对的学生数学能力参差不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尤其是对差生,教师的态度尤其要慎重,不能放弃对他们的努力,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努力创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注重积

大学生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心得800字精选集

大学生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心得800字精选集   大学生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心得800字精选集,《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正式开始了,应该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大学生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心得800字精选集。   大学生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心得800字精选集1    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心得 1   航天事业向来是一个国家追求创新发展的生动缩影。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从发射载人飞船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到太空出舱、发射空间实验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如今已走到第三步,即“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未来担负着发射空间站舱段的重要使命,首飞意义重大,关系到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目标能否实现。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响,航天人克服重重困难,打赢了这场硬仗、关键仗,增添了完成后续任务的强大信心。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腾空而起,是中国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取得的成就,也让人们再一次看到不惧风险挑战、勇于突破、敢于登攀的强大精神力量。   推开空间站时代大门,中国航天展现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信心。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时间提前公布,最终火箭一秒不差地实现“零窗口发射。从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到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几次任务都将发射时间提前宣布并精准到分,充分显露出了航天人的自信。自信的底气来自于神舟一号飞船发射以来载人航天的16战16捷,也源自于在系统最复杂、安全要求的载人航天工程中,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的意识始终得到贯彻和坚持。自信既是靠“十年磨一剑的千锤百炼,更是靠登攀不止、挑战未知的求知若渴。发射成功后,文昌航天发射场大厅屏幕上打出这样一行字: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奋斗是对奋斗者的奖励,中国航天剑指浩瀚苍穹,“长征永远在路上。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从_年前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开启太空时代,到今天空间站时代大幕徐徐展开,中国航天再次踏上了新征程。空间站是极其复杂、极具挑战性的一步跨越,但巨大收获也将无可比拟,能够加快中国乃至人类探索、开发、利用宇宙的步伐。空间站和航天技术的飞跃,也能推动航天成果更广更深地造福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作为近地空间的一个创举,空间站的建造将为进一步实现载人探月、火星探测等更长远目标铺下基石,成为航天报国和科技强国建设的一个标志性创新实践。   “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必能跨越星辰大海,实现更非凡的成就。    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心得 2   一堂“太空授课,牵动了无数国人的心,如果说此前和过去的载人航天器我们更多地骄傲于宏观上发射和运行回收的成功,那么我们现在骄傲的是航天科技和实验的细节上的生动美丽的展示,一堂太空课,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首先是对青少年科学探索精神的影响。 航天科技能够强国,能够振国威,能够带来民族凝聚力,这话过去也许有些抽象,但是,面对天宫课堂一次次、一件件和一回回的科学演示,会由衷地感叹航天科技的威力和先进,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天宫课堂不仅给青少年演示了科学的原理和奇妙,更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契机。    其次是对全体国民的科学素养的影响。 有趣的“太空授课,让平时有些枯燥的物理公式变得生动起来,看得见摸得着,一滴水珠中蕴含着几多科学的原理,一次航天员称重,蕴含了简便的科技应用,不仅让青少年兴趣盎然,也让成人观众更加喜欢科学,而航天科技并非是高高在上的空洞难解,航天科技最终是为生活科技化服务的,这对于培养国民的科学素养很有裨益。    第三是对航天科技改变生活的影响。 航天科技中蕴含了诸多的民用科技,每一次航天科技的进步和发展,都会极大推动民用科技的发展,数字温度表、干吃面、尿不湿、心脏泵和补充液体等等无不是航天科技的民用结晶,如今“太空蔬菜已经广泛栽培,服务于人类的生活,航天科技功不可没。    第四是对趣味教育的影响。 相信看了这一堂“太空授课,即使很不愿意学习科学知识的学生也会感觉到,原来科学可以这样有趣,这样生动,这样实际,从水滴到失重的单摆运动,从陀螺的轴心运动规律到液体的张力和毛细现象等,如果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能够多些像“太空授课这样的趣味性、直观性和生动性,将学习科学知识从枯燥到有趣,不但能够激发更多的孩子投身于科技事业,更会在学习中获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总之,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都是学生,不能想当然,过去我们不少人以为航天员看天空一定是天空湛蓝,通过这次“太空授课我们知道了,航天员看到的太空是很亮的黑色天空,科学和科技永远是一个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航天科技不仅壮国威,更关系我们家庭和生活的科技化和幸福,中国梦脚踏实地,科技梦张力无限!    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心得 3   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也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蕴含着得天独厚的丰富教育资源,对激发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弘扬科学精神、热爱航天事业具有特殊优势。   2013年6月20日,航天员王亚平在聂海胜、张晓光协助下进行首次太空授课,全国6000余万中小学生观看授课直播,产生巨大社会反响,在一代人心中播下追逐航天梦想的种子。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进驻空间站组合体后,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充满了期待。   据悉,“天宫课堂将结合载人飞行任务,贯穿中国空间站建造和在轨运营系列化推出,授课将由中国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采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开展。    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心得 4   “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正是如此,没有一代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没有他们对各种难关的探索与攻克,没有他们对航天事业的坚持不懈、不离不弃,怎么会有如今中国航天事业如此蓬勃的发展,我们又怎么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他们特别能战斗,要知道载人航天事业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太多太多,而且需要经过多次的试验,才能得出可靠的结果。航天员更是要经过高强度的训练才能够更好地走入“战场“。他们特别能吃苦,早期的中国异常落后,只能依靠自己,环境也极其恶劣。但是他们并没有被这些苦难给吓倒,始终迎难而上。他们特别能攻关,要知道我们的航天之路是一条建立在完全独立自主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他们特别能奉献,多少航天人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付出了自己的一生,多少航天人即使知道这是一项危险的任务却还是毅然决然地争先踏入太空。   载人航天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缩影,是这些航天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紧紧抓住,以此激励着我们前行,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上笃定前行。   大学生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心得800字精选集2    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心得 1   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    生活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 人生之路不可能是永远平坦的。每个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必须要在挫折和困难中奋起。这就需要有刻苦的精神,特别能战斗和特别能干的精神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    团结就是力量,是治国之本,更是治校之本。 试想,一个集体,如果内部不团结,还出现分歧的话,那这个集体会强大吗?不止这样,一些有图搞破坏的人,在这个时候大力进攻,那损失更是不堪设想。    科学与人文并举。 从小,这一句老话就不断地在我们的.耳边回响: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但是,真正落实到的,又有多少人呢?友人认为,只要学会做人和文化知识就可以了,不用在学什么科学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一个强大的国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身为祖国的“花朵”的我们,不但要做到科学与人文并举,还要做到规范与个性共存!    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心得 2   《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正式开始了,应该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榄枝。   此次,中国航天员们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壮举。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摩根和王亚平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   中国航天员们的太空授课,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们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而我们也期待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这样就可以转化为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朴素情感,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用心,激励培养我们未来的接班人。    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心得 3    奋斗是圆梦的翅膀。 一代代航天人在航天“试验田”中勤恳耕耘,心有天地经纬、脚向浩瀚天宇,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艰苦奋斗,在反复试验求索中砥砺前行,在精益求精攻关下追求卓越,敢闯难关、勇开新路。一个个航天员在严格系统全面的训练中学经验、强本领,飞天遨游、出舱行走需要扎实的功底,需要他们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寒来暑往的刻苦训练让他们拥有超强的意志力与自信心。为了伟大的航天事业,航天工作者与航天员,将艰辛与曲折作为事业发展的“阶梯”,以志气锻造骨气,以骨气厚积底气,在接续奋斗中实现航天事业更高水平的创新与突破。   从“神一”的发射成功到“神五”“神六”“神七”的.宇宙之行……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成果丰硕。在“追梦”的道路上,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征途,每一次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当然,前所未有的挑战难度也造就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鲁迅先生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由双脚踏出来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开拓出来的。从1956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至今,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发展中一以贯之的坚持,是推动航天事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自然少不了弯路,闯前人没闯过的关也必然少不了挫折,成为先驱,方能成为先锋,唯有敢闯,才能闯出新天地,抢占“新高地”。    伟大事业孕育着伟大精神。 回望航天事业发展史,无论是“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还是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成就;   无论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面建成,还是“嫦娥”奔月与“天问”探火,从大胆设想到成功实践,无不彰显着中国与时俱进的航天实力。中国的航天事业从艰难起步到艰辛跋涉再到取得辉煌业绩,在浩瀚太空中留下的是中国身影、中国足迹,在航天事业的发展道路上留下的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这种精神与力量必将引领着14亿中华儿女万众一心齐奋斗,激荡起磅礴伟力,奋进新征程,逐梦新时代。    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心得 4   当航天员们在《天宫课堂》为我们太空授课时,你是否了解过她为梦想付出的努力?他们是名人,他们也只是一个为了梦想而不断奋斗的普通人,是坚持让他们的生命变得与众不同。梦想虽然美丽,但如果没有坚持的勇气和行动,那么,那份美丽就只能停留在梦境中,而不会成为如今的现实。   这让我想起之前在少年宫中学习的那些日子。我很喜欢发明,爸爸虽然支持,但妈妈却认为“发明不能当饭吃”,不赞成我学发明。我还记得爸爸说:“放心儿子,你想学就学。这是你的梦想,就算一万个人反对,自己坚持就对了。”爸爸的这句话和王老师的话真是不谋而合,也让我学画的心更加坚定了。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我梦想着成为画家,而付丽娟姐姐却是拥有一双飞翔的翅膀。我很佩服她在蓝天中勇敢下跳的这份勇气——因为我恐高。   他们的事迹全都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有梦就动力,有动力梦想才能成功;有梦就要坚持,只有坚持才能成功;有梦就能出彩,只有出彩才算成功。   梦想不会抛弃我们,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抛弃自己。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所以,尽管在实现梦想的旅途中会出现各种磨难,必须经受多重考验,甚至会让我们难受得哭泣,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疼痛,但是,如果放弃那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就算再苦再痛再累,我们一定要坚持。因为,坚持是通向梦想的最好途径。   我也有自己的梦想——当一名发明家家。虽然这个梦想看起来很可笑,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玩弄发明,认为发明家不外如是。或者有的人认为发明家只是多余的,不能与时代接轨,不能创造社会价值,但我并不这么认为。   我喜欢带着欣赏的目光、愉悦的心情欣赏那些有用的发明,去了解过去历史中发生过的事情,去倾听古人的心声,去追寻他们所走过的痕迹。这尽管有许多困难要克服,但我会一如既往地坚持,就像他们一样。   梦想是一片钥匙,她不能打开所有的锁,但却能够打开属于我们自己的锁。但有个问题,这片钥匙可能需要我们自己去打磨,打磨得更适合打开梦想的锁。没有经过雕琢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所以,我的朋友,就让梦想雕琢我们的人生,就让梦想带领我们走向成功吧!   如果想要放弃,请握紧手中的钥匙,坚定自己的信念——我一定要打开那把锁!   大学生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心得800字精选集3    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心得 1   60多年前,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起步,每一次航天发射任务的成功,都是中国航天不断努力奋斗的真实体现。未来,随着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不断发展,我国运载火箭能力将再一次实现新跨越:长征六号甲、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等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正按计划开展研制,以实现运载火箭整体的“更新换代”;长征五号火箭将先后执行多个重要发射任务,支撑我国探月三期月球采样返回、2020年火星探测器发射、空间站核心舱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的稳步实施;重型运载火箭有望在2030年实现首飞,使我国航天运输系统水平和能力进入世界航天强国前列……   与此同时,中国航天空间运输的方式也将实现由一次性使用向重复使用、由单一航天运输向航天运输与空间操作相结合等重大突破。不难想见,随着中国航天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必将承载着中国的航天梦,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奋斗精神,一次次飞向太空,开启中国航天事业的“新长征”。仰望星空,征途漫漫。300次发射,仅仅是中国航天事业“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还有500次、1000次,甚至更多次的突破,等待着我们去不懈奋斗。   相信在未来,我们必将能创造更多的航天奇迹,实现新的更大的“航天梦”,在浩瀚宇宙中留下更为精彩的中国印记。    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心得 2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是日拂晓,喜讯传来,国人振奋,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英雄被送入太空,将对接天宫,开启半年征程。中国航天事业,又上一层。   毛主席昔日“上九天揽月”之宏图,不再是梦。航天事业,科技巅峰,群体作战,众志成城彰显国力,引领未来,造化苍生。其所耗人力物力财力甚巨,然着眼未来,乃深远之计,关系国计民生。非下苦功夫,焉得幸福梦。若夫拘于小家之见,则航天与我有何干系,则漠不关心,反怪劳民伤财,真乃愚见。非也,航天事业,人民与共。一者,其事关人类大局,发展之高度,彰显国力,引人尊敬。二者,其于太空探索,科学研究,造福人民,大有裨益。三者,事关国家安全之大计,抢占科技制高点,方能不受制于人,乃和平真保障。故对内可科学研究,以成果来造福国民,以荣誉来增强民族自信。对外可服务大家,提高安全,促进人类共赢。如是者,方是航天事业之使命。    由此及彼,探索无止境,上天入地,国之英雄。 时代呼唤英雄,唯有敬重英雄,方能民族复兴。航天英雄,寄托亿万人之梦,敢于担当,勇作先锋,时代之楷模,国人之春风。民族复兴,始于儿童。航天熏陶,点燃梦想,去娱乐之浮躁,还高尚之信仰;树高远之志向,去物欲之平庸。如是者,少年有梦,理想初衷,非精致之利己,非利益之蛀虫,乃民族之希望,民族之光明。    重科技,敬英雄,树新风,利苍生,如是者,乃长征精神之延续,两弹一星精神之传承,民族有望,中华复兴。 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曾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诗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诸如此类,方是民族文化浩气之风。    航天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人人有关,人人受益也。 故可知,光阴逆旅,点燃梦想,不负使命,造福苍生,是为航天事业之初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助力民族复兴。向航天英雄致敬,上九天揽月,遨游太空。着眼人类未来,是为格局;立足国家实力,是为务实;弘扬探索问天之精神,是为信仰;以太空为舞台,科研丰收,造福人民,是为果实。如此者,既有战略之高度,复有高尚之使命,则知人人有责,国家与共。   故可知,宇宙为家,上天真英雄。勇者无畏,大爱利苍生。重塑信仰,民族复兴。诚所谓:心无国胆人无根,人有担当国有梦。    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心得 3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将于10月16日凌晨发射。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15日表示,不到一个月前,中国欢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胜利凯旋,16日凌晨,中国将再次怀着激动的心情目送神舟十三号飞向太空。“这不仅生动诠释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也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太空敢于追梦、勇于探索、永不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在当天举行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赵立坚称,15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介绍了相关情况,神舟13号载人飞行任务是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6次飞行任务是该阶段的决胜之战、收官之战,也是空间站在轨建设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之战。   “我想说的是,这次神舟十三号任务展现了中国为载人航天探索这一人类共同事业作出的新努力、新贡献。中方将继续加大载人航天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他表示。   赵立坚称,可以注意到这一次神舟十三号任务与神舟十二号相比,在成组工作安排上有很多不同,包括中国女航天员将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并实施出舱活动,中国航天员们将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中国人将第一次在太空中过春节。“我们期待除夕守岁时,能够第一时间听到我们的同胞来自太空的祝福,让我们共同祝愿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心得 4   “因热爱而执着,因梦想而坚持”,这是执行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王亚平的一番话。每一次针对空间站任务的水下训练,体能消耗都相当于跑一次“全马”,累到手抖得连筷子都拿不稳,但他们累并快乐着。每次离心机训练都要最多承受8个G的过载,脸部会变形、胸部会因受压而呼吸困难,但航天员大队成立20多年来,从未有人按下“暂停按钮”。这种身体可以“过载”,信仰和精神永远“轻装上阵”的状态,诠释的是一种信念、一种意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今天的中国航天人身上穿越时空、力透纸背,焕发出震撼人心、摄人心魄的强大力量。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精神上有怎样的海拔,就能攀登怎样的高度。虽然我们不能同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一样把足迹留在浩瀚苍穹,但我们可以在新的长征路上,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甘做“孺子牛”、勇做“拓荒牛”、常做“老黄牛”,不断以爱国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铸魂补钙、淬炼成钢,始终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闯劲和“风雨无阻向前进”的韧劲,不断开创新的历史伟业、标注新的精神海拔!

公共关系学为什么普及到大学生课堂?

公共关系学为什么普及到大学生课堂大学里的每一门课程,都是根据社会现状和社会需求来制定的,都是有必要的。而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适用于个人及任何组织。该课程以政府公共关系、工商企业公共关系和国际公共关系为主要发展方向,旨在培养懂管理、善策划、会传播,具有系统的行政管理和经营管理知识、熟悉现代传播沟通理论和方法,掌握各种宣传技巧和外交艺术的公共关系专门人才。将该课程引入并普及到大学生课堂,对于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科学家们发现,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才能可发挥80%以上,反之则不足20%。可见教师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事半功倍、高效低耗的教学效果。但遗憾的是一些语文教师忽略了这一点,他们死守陈旧的教学模式,搞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把学生逼进了学语文的死胡同,推到学语文的对立面,造成死学、厌学甚至不学的后果。要改变这种不良现象,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有以下几点经验: 一、关爱学生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前提。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学生不愿听这个老师的课,那么,即使这个老师学问再高,也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高明的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使学生喜欢听自己的课。在师生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故教师应主动采取措施与学生搞好关系。最基本的是要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平时与学生多接触,多沟通。特别是对后进生,教师不能歧视他们,一味地批评他们,更不能“一见差生就来气”。如果那样,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反感,或者望而生畏,或者厌恶。这种情绪会直接导致他们对该老师所教课程的反感。因此,对于后进生,我们要爱护他们,对他们要格外耐心。即使他们有缺点,也不能对他们发脾气,应该亲切地启发诱导他们,即使是批评,也要使他们感到老师是关心爱护他们的。这样,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喜欢你,喜欢上你的课,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就容易培养了。 二、巧用导语 一首乐章要有优美动听的序曲,一出戏剧要有钩人心魄的序幕,一篇文章须有引人入胜的开头。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语,千方百计地做到先声夺人,使一堂课有个良好的开端,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的导语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事迹追念、诗歌朗诵、故事引入、设疑引思、温故知新、背景介绍等,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如教《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设计了这样一则导语:“有这样一个人,全中国人民都觉得他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他博学多才,对国防外交、教科文卫、工农兵商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给予过具体而及时的指导;他精力过人,在全国各地党委、政府被夺权,公检法被砸烂,军队被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他力撑危局,事无巨细,都亲自处理;他廉洁一生,无儿无女无遗产,联合国破例为他的逝世降半旗一周致哀。”听了这样的导语,全班同学的情绪都沉浸在了对周总理的怀念中,学习这堂课的兴趣就浓了。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新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该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这段话揭示了巧用导语的特点。我们要尽可能博学多识,了解学生,精心设计,努力使导语成为“引火线”、“冲击波”和“兴奋剂”,收到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 三、巧妙提问 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解决问题。而提出问题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提出问题的方式、角度不同,会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质量。一个好的提问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分析《石壕吏》这首诗时,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曾问他的学生:“有人认为《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因为诗人杜甫在这首诗里始终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没有出来表过态,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问题一提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有的学生表示同意,有的不同意,于是大家纷纷从诗里去找根据,展开了颇为激烈的争论。后来统一了认识——杜甫在这首诗里是通过人物的刻画和情景的描写来表态的,诗人虽然没有直接出来讲话,但是同情谁、憎恨谁,态度是明确的,说《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平淡中找出新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四、安排比较 安排比较,是减轻学生负担,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通过比较,容易揭示学习内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利于分清歧义,加深理解,巩固知识。 比如,同学们感到学习议论问比较困难,特别是不知道如何开头,我就把一些议论文的开头的特点给学生比较:(1)《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开头是“开门见山式”,文章一开头便提出中心论点。(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以事引议式”,从所给材料中引出论点。(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剖析现实式”,即首先根据现实中存在的论调提出论点。(4)《讲讲实事求是》是“正反比较式”,从相关或相反事物的比较中引出论点。(5)《劝学》是“比喻切题式”,先打比方,然后提出中心论点。 再给学生比较一些议论文的结尾:(1)《改造我们的学习》是总结全文式结尾。(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祝愿和评价收尾。(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以揭示本质的东西作结。(4)《讲讲实事求是》是提出希望发出号召结尾。(5)《劝学》是比喻作结。这样对开头结尾进行比较,使学生学有兴趣,写有遵循,也就容易掌握议论文的开头结尾的写作了。 五、引导想象 魏书生老师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会使学生变得更聪明,想问题思路更开阔,办法更多,能激发学文化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战胜自我与改造世界的信心。” 在语文教学中,可供想象和需要想象的内容很多,它们既有趣又重要。如在《荷花淀》这篇小说中,孙犁在写水生嫂听到自己的丈夫要到部队上去时,写道“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这个细节描写是什么意思?这里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其中也许有对亲人的埋怨,也许有对家庭的忧虑,也许有对亲人的依依不舍……又比如碧野《天山景物记》中对天山雪峰的描写:“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的雪峰,在太阳下,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的暗花。那融化的雪水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练。这飞泻下来的雪水,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这是怎样的一个美景呀。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去想象,甚至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理解来画画儿,这样会比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更有效果。 六、帮助成功 心理学和教学实践都证明,学生学习兴趣的维持和发展,依赖于自己的学习成果,且这些成果能受到别人的重视。班级中常受表扬的学生成绩往往越来越好,这是因为他们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重视。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尽量采用成功刺激,激励进步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尽量多表扬,少批评,对学生的进步,哪怕只有一点点,也不要忘了表扬肯定,尽量让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应该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入手,把课教活教好,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好之”、“乐之”的热情,使之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从而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如何有效的进行历史课堂教学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祁县教育局教研室 武晓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内,夯实基础,培养能力,愉悦情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准确把握历史课程标准和每课三维目标,精心备好每一课。 有效教学是教师为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以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为基础,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教师的常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以促使学生获得满意的学习结果、学会学习的过程。 特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的教学过程。 简言之,有效教学即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 历史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个体发展和历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教学活动。 历史的考试紧扣课标出题,所以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准确把握历史课程标准。 历史课程标准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标准,它非常具体,内容标准详细地规定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六本书每个单元每一课的内容标准共44个学习主题,分布在每一册书共有37个单元。 因此,我们在讲课之前必须参照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来备课,这样,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新课程是一标多本,围绕一个课程标准,使用多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有北师大版,人教版,不管是哪一版本的教科书,我们都要熟悉教材内容,做好:(1)教材内容分析,了解现行教科书的结构(2)了解课时教学内容与前后课之间的联系及其在全册教科书中的地位(3)了解本课教学内容中各子目的内在联系明确每一课的课标要求以及三维目标对本课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 教学目标是判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中的主线,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始终。 它既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坚强基石。 “知识与技能”以“过程与方法”作为生成保障。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作为培育的凭借与途径。 备课要以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为依据,教学活动设计要全面落实“三维目标”,教师还须转变角色,在备课过程中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材,以一个学生的眼光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审视教材,作好学情分析:(1)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2)了解学生已经具有的与本课有关的知识;(3)了解学生在思维、情感等年龄心理上的差异,使备课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 写文章讲求有好的开头叫“风头”,课堂教学也是一样,需要创设新、活、美、乐、自然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总的原则是要注意启发性,知识性、灵活性、趣味性。 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中,这就是需要做好成功的导入教学。 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马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一眼看到精美的景致,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们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首先要把握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设计原则。 历史课堂的导入,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技巧性,以达到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的功效性,这样的导入才具有艺术性。 因此在设计课堂导入的时候,应该注重把握一定的原则性。 中学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设计原则主要有以下四点:(1)贴近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原则。 (2)导入内容的篇幅要适中、恰当原则。 (3)从新课程内容标准找导入语的突破口的原则。 新课程内容标准,是本课内容的高度概括和精髓核心所在,也是该课的重点与难点,同时也是高考命题趋势的重要出发点,在讲授课程的同时,如果能够渗透对考点的加强,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有着重要的帮助,而这一类的导入的方法一般建议是复习式的导入为主。 (4)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历史学习素材,理清学习脉络为准的原则。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因此历史课堂不应该为上历史课而上,在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脉络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感化。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这一种教育的感化可以贯穿整个课堂,但是,如果能够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来一个先声夺人的效果,奠定整一节课的基调的话,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导入教学的方法有多种:问题导入法、举例导入法、讨论导入法、图示导入法等在教学中自己的具体做法是: (1)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 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知识,便于将就旧知识逻辑地,有机地联系起来,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 通常通过提问、练习,讲述,诵读等方式进行。 使学生“温故”的基础上知新,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探索问题奥妙的兴趣。 我在教学《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一课时这样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历代帝王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各种措施,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唐太宗完善科举制,重视人才,虚心纳谏,社会历史发展到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统治者在政治、思想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呢?这些措施又造成了什么影响呢?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通过这一导入,学生既回顾了旧知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的措施,又明确了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是明清时期政治、思想方面的措施及影响。 (2)注意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从而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 我是这样导入的:播放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我接着说,2008年8月,我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一次全世界人民体育的盛会,团结的盛会,一首《我和你》拉近了全世界人民心灵的距离,唱出了全世界人民热爱和平、向往和平的心声,但是,在20世纪先后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不仅造成了世界性人力物力的损耗,也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最残酷的、规模最大的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灾难,并且战争的伤痛至今仍在延续,为了避免世界大战的悲剧再次发生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 (3)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我在教学《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一课时,我说,今天老师想送给大家一首歌,你听听唱的是哪个地区?于是,我就唱;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母亲! 我要回来, 母亲!母亲!同学们一听就知道是澳门,我接着说,是的,这是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的澳门,那么澳门曾被哪个国家占领,又在什么时候回归了祖国的呢?这一地区实行什么制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4)采用多媒体手段 教学历史学科有很多影视资料可供使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发生的大事,重要人物都被拍摄成电视、电影作品,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使用。 总之,通过导入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 三、打造教学特色,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以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首先,应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打造教学特色。 中国有句教育古训是“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人格魅力,课堂教学的教学艺术是让学生喜欢历史课的首要因素。 看看易中天吧!看看纪连海吧!看看王立群吧!他们的讲解多么生动,多么睿智,善于设疑,调足了听众的胃口!教师的情绪感染着每个同学。 其次,应以学生为主体。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学生风华正茂,他们富有理想,富有 *** ,我们为何不能给他们一个机会,给他们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呢?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去解决一个一个问题。 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要减少课堂的讲授时间,降低教的富营养,增强学生的饥饿感,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第三,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以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 应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以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问题中心教学法,即教师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紧紧抓住历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创造思维情境,将教学复习的知识以问题组的形式呈现,把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心,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习历史知识的动机和情趣,有效掌握历史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会学生怎样学习的教学方法。 注意以下几点:1、问题的内容,即问什么? 一是问题内容要紧扣课标和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有较强的针对性。 二是问题要体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三是问题要有层次性、次序性。 四 是立足课本,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准则,以课文的重难点知识文献资料思考题等为主要内容。 五是不能过于肤浅。 2、要问的对象,即问谁?(1)多关注学习中等及以下的学生 ( 2)问题难度较大、灵活性较强的最好问优学(3)回答问题的同学不能总集中在几个人身上,应关注全班同学。 3、提问的方式,即怎么问? 一是问题的表述要简明、准确、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二是问题要有启发性。 三是教师要善于鼓励、引导。 4、解决问题的方式(1)注重学生独立的阅读和思维,以自主学习为主,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精神的重要途径,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学,都应该把学生的阅读置于中心位置,要让学生通过独立阅读解决较为简单的问题,并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着力解决识记层次的问题。 (2)较难的问题,可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试着解决,答案还不够完整或学生的理解海不是很到位,教师可指导学生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名言、地图、图片等材料帮助理解。 (3)把历史知识的学习放在本单元、本册书或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去理解。 (4)注意问题之间的衔接过渡,融会贯通。 (5)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做好板书设计。 四、做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 学习历史并不仅是单纯地知道历史事件的情况,更重要的是以史为鉴,指导我们今天的行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 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五、做好练习巩固与背诵教学 我认为:就历史学科而言,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练习和背诵是巩固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练习题的设置:1、要紧扣课标要求,体现识记、理解、运用层次的不同要求,注意对基础知识的巩固。 2、题要适量,力求少而精,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教师精心设置每课的练习题,当堂练习当堂订正,及时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4、要求学生在明确题的答案之后把题写到作业本上,同时作为本课背诵的主要内容。 背诵环节:1、力求让学生达到理解记忆,注意背诵的准确性。 2、注意对知识的系统记忆。 3、多提问检查,关注全体同学,人人过关,只占用课堂时间,教师问学生时可变换问题的角度,创设问题的情境。 4、多激励,形成竞争的气氛。 此外,还应进行教学反思。 成长=经验+反思。 耐心进行课后反思是打造高效优质历史课堂的阶梯。 教学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项技术,精心设计的一堂课,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突发事件,需要自己随机应变,也可能会有灵感闪现,为自己的课堂增加亮色。 课后反思就应该把这些散落在课堂记忆中的碎片拾起记录下来,作为自己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养分,这也会成为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阶梯,我们会继续攀登,高效优质历史课堂永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著名课改专家、福建师大教授余文森认为: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低效问题。 我们不能只会纸上谈兵,要把有效教学的理论运用到我们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教师发挥个人的智慧,把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学生具体的学情相结合,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教改之路。

怎样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内,夯实基础,培养能力,愉悦情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准确把握历史课程标准和每课三维目标,精心备好每一课。有效教学是教师为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以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为基础,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教师的常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以促使学生获得满意的学习结果、学会学习的过程。特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的教学过程。简言之,有效教学即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历史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个体发展和历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教学活动。历史的考试紧扣课标出题,所以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准确把握历史课程标准。历史课程标准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标准,它非常具体,内容标准详细地规定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六本书每个单元每一课的内容标准共44个学习主题,分布在每一册书共有37个单元。因此,我们在讲课之前必须参照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来备课,这样,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新课程是一标多本,围绕一个课程标准,使用多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有北师大版,人教版,不管是哪一版本的教科书,我们都要熟悉教材内容,做好:(1)教材内容分析,了解现行教科书的结构(2)了解课时教学内容与前后课之间的联系及其在全册教科书中的地位(3)了解本课教学内容中各子目的内在联系明确每一课的课标要求以及三维目标对本课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教学目标是判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中的主线,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始终。它既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坚强基石。“知识与技能”以“过程与方法”作为生成保障。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作为培育的凭借与途径。备课要以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为依据,教学活动设计要全面落实“三维目标”,教师还须转变角色,在备课过程中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材,以一个学生的眼光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审视教材,作好学情分析:(1)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2)了解学生已经具有的与本课有关的知识;(3)了解学生在思维、情感等年龄心理上的差异,使备课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写文章讲求有好的开头叫“风头”,课堂教学也是一样,需要创设新、活、美、乐、自然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总的原则是要注意启发性,知识性、灵活性、趣味性。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中,这就是需要做好成功的导入教学。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马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一眼看到精美的景致,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们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首先要把握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设计原则。历史课堂的导入,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技巧性,以达到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的功效性,这样的导入才具有艺术性。因此在设计课堂导入的时候,应该注重把握一定的原则性。中学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设计原则主要有以下四点:(1)贴近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原则。(2)导入内容的篇幅要适中、恰当原则。(3)从新课程内容标准找导入语的突破口的原则。新课程内容标准,是本课内容的高度概括和精髓核心所在,也是该课的重点与难点,同时也是高考命题趋势的重要出发点,在讲授课程的同时,如果能够渗透对考点的加强,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有着重要的帮助,而这一类的导入的方法一般建议是复习式的导入为主。(4)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历史学习素材,理清学习脉络为准的原则。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因此历史课堂不应该为上历史课而上,在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脉络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感化。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这一种教育的感化可以贯穿整个课堂,但是,如果能够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来一个先声夺人的效果,奠定整一节课的基调的话,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导入教学的方法有多种:问题导入法、举例导入法、讨论导入法、图示导入法等在教学中自己的具体做法是:(1)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知识,便于将就旧知识逻辑地,有机地联系起来,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通常通过提问、练习,讲述,诵读等方式进行。使学生“温故”的基础上知新,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探索问题奥妙的兴趣。我在教学《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一课时这样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历代帝王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各种措施,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唐太宗完善科举制,重视人才,虚心纳谏,社会历史发展到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统治者在政治、思想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呢?这些措施又造成了什么影响呢?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通过这一导入,学生既回顾了旧知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的措施,又明确了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是明清时期政治、思想方面的措施及影响。(2)注意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从而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我是这样导入的:播放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我接着说,2008年8月,我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一次全世界人民体育的盛会,团结的盛会,一首《我和你》拉近了全世界人民心灵的距离,唱出了全世界人民热爱和平、向往和平的心声,但是,在20世纪先后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不仅造成了世界性人力物力的损耗,也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最残酷的、规模最大的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灾难,并且战争的伤痛至今仍在延续,为了避免世界大战的悲剧再次发生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3)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我在教学《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一课时,我说,今天老师想送给大家一首歌,你听听唱的是哪个地区?于是,我就唱;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母亲! 我要回来, 母亲!母亲!同学们一听就知道是澳门,我接着说,是的,这是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的澳门,那么澳门曾被哪个国家占领,又在什么时候回归了祖国的呢?这一地区实行什么制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4)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历史学科有很多影视资料可供使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发生的大事,重要人物都被拍摄成电视、电影作品,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使用。总之,通过导入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三、打造教学特色,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以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首先,应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打造教学特色。中国有句教育古训是“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人格魅力,课堂教学的教学艺术是让学生喜欢历史课的首要因素。看看易中天吧!看看纪连海吧!看看王立群吧!他们的讲解多么生动,多么睿智,善于设疑,调足了听众的胃口!教师的情绪感染着每个同学。其次,应以学生为主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学生风华正茂,他们富有理想,富有激情,我们为何不能给他们一个机会,给他们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呢?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去解决一个一个问题。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学习中来。要减少课堂的讲授时间,降低教的富营养,增强学生的饥饿感,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第三,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以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应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以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问题中心教学法,即教师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紧紧抓住历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创造思维情境,将教学复习的知识以问题组的形式呈现,把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心,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习历史知识的动机和情趣,有效掌握历史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会学生怎样学习的教学方法。注意以下几点:1、问题的内容,即问什么? 一是问题内容要紧扣课标和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有较强的针对性。二是问题要体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三是问题要有层次性、次序性。四是立足课本,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准则,以课文的重难点知识文献资料思考题等为主要内容。五是不能过于肤浅。2、要问的对象,即问谁?(1)多关注学习中等及以下的学生 (2)问题难度较大、灵活性较强的最好问优学(3)回答问题的同学不能总集中在几个人身上,应关注全班同学。3、提问的方式,即怎么问?一是问题的表述要简明、准确、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二是问题要有启发性。 三是教师要善于鼓励、引导。4、解决问题的方式(1)注重学生独立的阅读和思维,以自主学习为主,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精神的重要途径,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学,都应该把学生的阅读置于中心位置,要让学生通过独立阅读解决较为简单的问题,并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着力解决识记层次的问题。(2)较难的问题,可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试着解决,答案还不够完整或学生的理解海不是很到位,教师可指导学生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名言、地图、图片等材料帮助理解。(3)把历史知识的学习放在本单元、本册书或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去理解。(4)注意问题之间的衔接过渡,融会贯通。(5)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做好板书设计。四、做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学习历史并不仅是单纯地知道历史事件的情况,更重要的是以史为鉴,指导我们今天的行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五、做好练习巩固与背诵教学我认为:就历史学科而言,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练习和背诵是巩固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练习题的设置:1、要紧扣课标要求,体现识记、理解、运用层次的不同要求,注意对基础知识的巩固。2、题要适量,力求少而精,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3、教师精心设置每课的练习题,当堂练习当堂订正,及时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4、要求学生在明确题的答案之后把题写到作业本上,同时作为本课背诵的主要内容。背诵环节:1、力求让学生达到理解记忆,注意背诵的准确性。2、注意对知识的系统记忆。3、多提问检查,关注全体同学,人人过关,只占用课堂时间,教师问学生时可变换问题的角度,创设问题的情境。4、多激励,形成竞争的气氛。此外,还应进行教学反思。成长=经验+反思。耐心进行课后反思是打造高效优质历史课堂的阶梯。教学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项技术,精心设计的一堂课,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突发事件,需要自己随机应变,也可能会有灵感闪现,为自己的课堂增加亮色。课后反思就应该把这些散落在课堂记忆中的碎片拾起记录下来,作为自己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养分,这也会成为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阶梯,我们会继续攀登,高效优质历史课堂永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著名课改专家、福建师大教授余文森认为: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低效问题。我们不能只会纸上谈兵,要把有效教学的理论运用到我们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教师发挥个人的智慧,把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学生具体的学情相结合,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教改之路。

谈谈几种历史课堂教学方法

史料教学:文物,史书记载,口述历史,学者观点,教学历史,客观公正是基本原则,中学历史课堂基本教学方法1.讲述法:是教师运用口语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包含叙述、描述、概述三种具体的类型.通过教师的讲述,可以使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历史发展过程知识,从而为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分析综合能力奠定基础2.讲解法:是对历史名词、概念、观点和规律等内容进行解析论证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包含解释法、比喻法、分析综合法、比较法等具体的形式.3.叙述法:历史教学中,教师按照历史事件发展或历史人物活动的时间顺序,对历史事实进行全面系统地讲授的教学方法称为叙述法.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完整清楚地交代整个历史事件的全过程.4.概述法:教师使用简练、概括性的语言,对历史知识中非重点内容进行大概介绍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历史教学中虽属次要,但又必须交代清楚的历史事实教学.5.谈话法:历史教学中,师生之间通过口语交流,进行教学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

如何更有效地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一、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中学历史渗透德育的特点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它具有依附性、蕴含性、渐进性、多样性、评判性等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知道,世上事物千差万别,各有其特殊的内部联系。不了解这一点就无从确定。(一)依附性。正如液体从物质微孔中透过一样,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总是离不开事实,总是依附于、寓存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上的。“政治”凭其科学理论说服人,文学依托人物、情节的描写感染人,历史则以事实为基础上的评价启迪人。由于历史事实是不依赖任何人的意识而存在,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凭证,因而,离开了它,历史教学不仅失去其科学性,也失去其教育性。历史信奉的是事实胜于雄辩。尽管历史科学博大精深,而德育的内容也丰富多彩,但说到底是一种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正因为如此,它才烛古照今、叙史载道,若脱离史实,“渗透”就成为空话。(二)蕴含性。又可以说是暗示性。它的育人功能是蕴含在对历史的评述之中的。不可否认,它也可像政治学科那样公开、正面宣传灌输教育,但是,这毕竟不是主要形式。主要的是在历史教学准确完成明确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意识地但又不露痕迹地给学生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最好的写照。那种“同学们要这样”、“同学们要那样”硬贴“标签”和口号式的教育或许气势磅礴,但绝不是我们所说的“渗透”,也难收到渗透德育的功效。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渗透”就是这种无为而为、不言而言的教育艺术。它刻意追求的是使学生在蕴含性教育中受启发、得教育,领悟做人处事的道理。这虽然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教育来得迅猛强烈,但是,一旦领悟,这种潜移默化的效果,必定要深刻、牢固得多。(三)渐进性。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一堂课教学、某一历史内容教学的事。应该说,任何时候、任何内容的历史教学都蕴含有相应的思想道德感化功能。量不一定大,但一定有。这种一点一滴点点滴滴不间断的积累过程,就构成德育渗透的渐进性。它告诉我们,每一堂历史课教学,从渗透德育角度看,不能没有,同时也告诉我们,难以过多。纯粹讲述历史,就事论事,不承认或不屑于德育渗透,是不行的;但是,借题发挥、喧宾夺主乃至空洞说教也是不可取的。渐进性的特点决定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忌讳的是一曝十寒,需要的是持久的耐性和韧性,锲而不舍像滴水穿石。.利用典型历史事件进行渗透历史是由历史人物创造的,然而历史也是一幅由一个个历史事件所串联成的优美的画卷。伟大的历史人物可以让学生心灵为之震撼,而著名的历史事件也能深深的吸引并最终打动和征服他们的善良和正义之心。女娲造人、大禹治水、武王伐纣、秦灭六国、长平之战、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垓下之围、匈奴西迁、昭君出塞、三国鼎立、三顾茅庐、黄袍加身、蒙古西征、郑和下西洋、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海战、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南昌起义、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抗美援朝、文化大革命等等这些生动的历史事件一定能让学生在聆听中洗涤灵魂。二、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基本内容(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它深深植根于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沃土。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操、天下为公的爱国奉献精神、勤劳俭朴的艰苦奋斗精神、不畏强暴的自强不息精神等道德内容在历史教科书中都可找到鲜活的事例。如“精忠报国”的岳飞、“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节约标兵”雷锋等等。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重任。现代化社会的建设需要具有现代素质的人来完成,而现代化的素质需要从小培养熏陶,在这方面历史学科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寓传统美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有用之才做出应有贡献。 (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是一部奋斗史、探索史。翻开历史的书卷,从远古到现代,上下几千年,到处都蕴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我们应该牢记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所表现出的忠贞的民族气节;从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他们豪壮的爱国义举;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抗战期间毅然留起了胡须,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他们表现出的崇高的民族气节。我们应该牢记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不忘国耻;各阶层的爱国志士,自觉地承担起挽救中华民族、捍卫国家独立的重任,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一个独立、自立的新中国。在教学中,循着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使学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都是极好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而这一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是息息相关的。(三)、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历史事迹,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可尊可敬的优秀人物。这些历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风貌,他们的名言、名句、名联,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我们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但历史史实中既有正义的、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的优秀历史人物,他们的刚正不阿、坚贞不屈、凛然大义都可以成为我们引导青少年的正面事例;也有背信弃义为人们所唾骂的,懦弱的民族败类,对此我们可以提醒我们的学生明辨是非善恶并引以为戒。引导我们的学生在对待历史人物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这些内容的讲授,不仅要让学生继承、弘扬祖国灿烂的文化、优秀的传统并发扬光大,更是要激发起他们强烈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自豪感。要放眼世界、大胆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为我所用,塑造具有全球意识和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现代公民。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极其事迹的讲授,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完善其人格,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充分利用课堂、历史教材及地方史来对中学生进行渗透德育(一) 重视课堂教学,发掘历史学科的内在功能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认真搞好课堂教学,在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比较法的教学,要求学生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同世界文化进行比较,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的进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将明清以来中国三百多年的科技落后状况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进行比较,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增强学生为祖国振兴而发奋读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在讲述中国近代现代史的时候,要求学生归纳近百年来中国各阶级的救国道路及其结果,在培养学生归纳问题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认清中国的国情。因此重视课堂教学,发掘历史学科的内在功能,利用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成学生的自我教育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一段时间以来,历史学科成为了所谓的“副科”,为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历史学科的德育教育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讲故事、演小品,围绕着德育教育的主题,素材都由学生自己寻找,学生通过自己看教材、看课外书、找资料,自编自导,讲故事、演小品,在增长知识、锻炼能力的同时,又完成了自我教育。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起到方向盘的作用,切不可放手不管。(三)充分利用历史的资料、信息源远流长的人类历史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为我们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历史的依据,这些历史的见证更真实、更直观地描述着历史的原貌,起着更深刻的教育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文物、书籍、图片、新闻资料等这些历史信息,配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缩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一些历史文物、古迹、博物馆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四)充分利用地方史的教材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加入地方史的内容,由于涉及到自己家乡的人、事、物,所以学生极易产生亲切感,认为可信,易于接受,而且也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教育目的。如抗金顺昌大捷、阜阳四.九暴动等。历史与现实、祖国与家乡融合在一起,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染着学生,教育的目的达到了。学习家乡的历史,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爱家乡到爱祖国,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因此充分利用地方史教材是加强历史学科德育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途径。(五)组织积极有趣的课外活动来加强学生对德育的形象的理解和感受。历史课外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在各种重大节日纪念活动来临时,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历史课堂教学功能,同时可以举办专题讲座或专题报告,形成可以面向全年级或全校学生开展,可以举办图片展览,使学生形象直观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所需图片可由学生自行收集。(2)播放录像片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多次组织学生,播放有关历史文献片和电影,使学生直观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德育教育,例如在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时,对中华的石窟艺术,可以播录像片,把石窟艺术的雄奇,精美展观在学生面前仿佛使他们融入到艺术的海洋里,还播放了《七七事变》、《长征》、《南京大屠杀》以及抗日战争的影片。这样的形式学生深受喜爱。(3)撰写历史人物小传。教师要求学生在仔细研读教材和课外书籍的基础上,对某个重要历史人物的一生重大活动进行专题探讨,然后以撰写人物小传的形式,简要介绍其生平事迹,并对其功过进行客观评价。例如写秦始皇、曹操、陈独秀、拿破仑等的小传。(4)开展专题读书活动并撰写读书报告。教师可以选择一本历史著作、人物传记、一本教材或一篇文章,组织学生阅读。然后要求学生写一篇包括介绍所读书籍或文章内容、作者观点的读后感(5)历史故事报告会或演讲会、历史成语故事会等。可以分组,通过竞赛的形式,使学生感到为集体争荣誉。这项活动富于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和竞争性,深受中学学生的喜爱,一方面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历史书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积累更多的故事素材,学生自己进入“角色”,受到深刻的教育,这种教学效果很好。(6)结合纪念重大节日,开展德育教育。通过这些纪念活动,组织专题报告和历史图片展,生动再现这些历史情景,如有勿忘国耻“九一八”,中国共产党诞生,香港回归,辛亥革命等,特别是关于抗日战争史实,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更能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在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社会现象可以对学生进行政治和阶级观点教育;有很多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事迹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品德教育,这些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至于进行思想教育,那就更加明显,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渗透在全部历史课程的每个课时以至每个环节之中。要实现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还有很多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创新和尝试,但是一定要构建在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只有将渗透德育教育置于历史规律之中,这种教育才是有说服力的。作为教师要尊重历史事实,将准确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客观的评价,以达到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德育教育目的。

如何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多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 还可以用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调动积极性 有点小奖励最好 大家开心课就好上了

论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在各省开展。新课程改革是全面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探索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新举措、新方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历史教学 教学效率 新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新课程正在各省开展,一些学生常常抱怨历史内容太多了、太难记。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如何把琐碎的历史知识浓缩成精炼的便于记忆的内容,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历史学科,主动去学,乐于去学,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去学历史,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的课题。我们应该探索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新举措、新方法,让历史课堂活起来,提高教学效率。   一、借用历史人物趣事来活跃课堂气氛   历史人物的遗闻趣事是绝大多数学生不知道的,但却是学生极感兴趣的东西。在课堂上穿插讲解这些内容,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比如讲王安石变法,可以引用材料:王安石虽贵为一国宰相,但脏的不得了,从来不洗澡,身上的虱子乱跑。他老婆嫌他脏,凡是他用过的东西他老婆绝对不用。有一回他老婆看上了官家的一把长椅借回家用想赖着不还,搞得管财物的官员很难办,王安石知道了,就在那长椅上躺了会儿,他老婆就赶紧让人把那椅子还了。这样,学生听起来觉得很有意思,学起历史课也很有趣,通过历史人物趣事既活跃了课堂,又学到了知识。   二、设计场景演绎历史人物来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例如讲秦朝的统一原因。我们可以进行分组设计场景演绎历史人物,让学生分别扮演战国七雄。各组选出一位学生做国君,三位大臣,三位将军。一起来演绎和探讨这样几个问题:场景一:秦国该如何灭六国,统一天下?让学生学会理解秦国统一的战略战术。场景二:秦国要来进攻,我们该怎么办?让学生分析了六国的反秦策略。场景三:天下一统后,我们该如何稳定这个局面?为讲秦始皇统一后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做了铺垫。场景四:六国贵族纷纷在私下里议论如何恢复自己的国家?老师给学生讲六国采取的富国强兵的措施。通过设计场景演绎历史人物,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角色,惟妙惟肖地体现出历史情况,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应该根据课堂需要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当今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多媒体教学能生动形象地展示文字、表格、图片、实物、漫画、影片等。历史教学同其他学科的教学相比,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方面,更具特殊意义。一位历史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再强,总不如让学生边看边听效果好。音频、动画、录像和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媒体使原本单调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更为生动有趣。视听多感官相结合对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能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中学历史教学最佳的教学手段。不但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理解知识,也能使历史可看、可感,从而变得生动有趣,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质量。   四、用诗歌陶冶学生情操   中国古代诗歌成就斐然,从《诗经》到《离骚》,从唐诗到宋词,读起来朗朗上口。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学生们学习过许多的诗歌,而且很多学生都能背诵出来,所以用诗歌陶冶学生情操,可以使学生联系古代优秀文化成果,大幅度提高中学课堂效果。比如讲抗金将领岳飞,可以让学生背诵岳飞的《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通过这首诗,还能讲到靖康之变。学生能深受启发,理解岳飞的抗金动力和精神,所以用诗歌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学生记忆历史知识。   又比如讲唐朝的历史,可以引用白居易的《长恨歌》。这首诗的前半部露骨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后半部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了唐明皇的入骨相思。这样,诗的主题思想便由批判转为对唐明皇与杨贵妃坚贞专一爱情的歌颂。人物形象生动,语言和声调优美,抒情写景和叙事的水乳交融。通过分析《长恨歌》,让学生加深对唐朝历史的了解。   五、自编口诀帮助学生记忆历史知识   许多历史知识枯燥乏味又很难记牢。教师不妨编些生动的口诀以帮助学生记忆,可以帮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里准确掌握知识且经久不忘。比如《天津条约》的内容可以记忆为:公使进京丧颜面,增开十处新口岸。自航长江各口岸,破坏内河航运权。内地游历宗教传,巨额赔款乐开颜。十处通商口岸记忆法:天约增开十口岸,长江南镇和九汉。沿海营烟再加汕,岛上还有琼台淡。比如《南京条约》的内容可以这样来记忆:割地、赔款、通商、关税。另外,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可编为一厂、二亿、三岛,四口等等。   六、教师应该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从教师职业的内容和任务来讲,教师的工作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师要促使学生知识技能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教师不仅仅是一名教书匠,教师需要用自己的知识、智慧、人格魅力在和学生共同活动中去影响学生。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情操的陶冶者。正是教师职业的这些特点,就要求教师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重视对每一位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能把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要与每一位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   总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各不相同,不仅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运用新课程的理念,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更应该发挥历史学科本来的教育功能和作用,让历史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漫漫历史长河中的自豪与屈辱,兴衰与得失,从而走向智慧,走向成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1]鹿存权.务实求真促发展——关于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几点反思[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08)   [2]李建桥,郭耀斌.初中历史教学探索[J].华章.2010(04)   [5]程文.新课程历史教学的现状与策略[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02)   [6]朱凤龙.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误区[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04)   [8]年明点.浅析新课程改革下历史教学的误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6)   [9]杨翥雄.小议历史课堂教学[J].才智.2009(35)   [10]杜平.用现代文明阐述历史:谈新课改下的历史和信息技术的学科整合[J].考试周刊.2007(43)

如何有效的进行历史课堂教学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祁县教育局教研室 武晓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内,夯实基础,培养能力,愉悦情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准确把握历史课程标准和每课三维目标,精心备好每一课。有效教学是教师为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以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为基础,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教师的常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以促使学生获得满意的学习结果、学会学习的过程。特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的教学过程。简言之,有效教学即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历史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个体发展和历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教学活动。历史的考试紧扣课标出题,所以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准确把握历史课程标准。历史课程标准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标准,它非常具体,内容标准详细地规定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六本书每个单元每一课的内容标准共44个学习主题,分布在每一册书共有37个单元。因此,我们在讲课之前必须参照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来备课,这样,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新课程是一标多本,围绕一个课程标准,使用多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有北师大版,人教版,不管是哪一版本的教科书,我们都要熟悉教材内容,做好:(1)教材内容分析,了解现行教科书的结构(2)了解课时教学内容与前后课之间的联系及其在全册教科书中的地位(3)了解本课教学内容中各子目的内在联系明确每一课的课标要求以及三维目标对本课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教学目标是判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中的主线,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始终。它既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坚强基石。“知识与技能”以“过程与方法”作为生成保障。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作为培育的凭借与途径。备课要以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为依据,教学活动设计要全面落实“三维目标”,教师还须转变角色,在备课过程中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材,以一个学生的眼光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审视教材,作好学情分析:(1)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2)了解学生已经具有的与本课有关的知识;(3)了解学生在思维、情感等年龄心理上的差异,使备课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写文章讲求有好的开头叫“风头”,课堂教学也是一样,需要创设新、活、美、乐、自然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总的原则是要注意启发性,知识性、灵活性、趣味性。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中,这就是需要做好成功的导入教学。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马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一眼看到精美的景致,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们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首先要把握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设计原则。历史课堂的导入,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技巧性,以达到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的功效性,这样的导入才具有艺术性。因此在设计课堂导入的时候,应该注重把握一定的原则性。中学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设计原则主要有以下四点:(1)贴近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原则。(2)导入内容的篇幅要适中、恰当原则。(3)从新课程内容标准找导入语的突破口的原则。新课程内容标准,是本课内容的高度概括和精髓核心所在,也是该课的重点与难点,同时也是高考命题趋势的重要出发点,在讲授课程的同时,如果能够渗透对考点的加强,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有着重要的帮助,而这一类的导入的方法一般建议是复习式的导入为主。(4)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历史学习素材,理清学习脉络为准的原则。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因此历史课堂不应该为上历史课而上,在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脉络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感化。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这一种教育的感化可以贯穿整个课堂,但是,如果能够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来一个先声夺人的效果,奠定整一节课的基调的话,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导入教学的方法有多种:问题导入法、举例导入法、讨论导入法、图示导入法等在教学中自己的具体做法是:(1)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知识,便于将就旧知识逻辑地,有机地联系起来,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通常通过提问、练习,讲述,诵读等方式进行。使学生“温故”的基础上知新,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探索问题奥妙的兴趣。我在教学《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一课时这样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历代帝王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各种措施,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唐太宗完善科举制,重视人才,虚心纳谏,社会历史发展到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统治者在政治、思想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呢?这些措施又造成了什么影响呢?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通过这一导入,学生既回顾了旧知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的措施,又明确了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是明清时期政治、思想方面的措施及影响。(2)注意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从而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我是这样导入的:播放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我接着说,2008年8月,我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一次全世界人民体育的盛会,团结的盛会,一首《我和你》拉近了全世界人民心灵的距离,唱出了全世界人民热爱和平、向往和平的心声,但是,在20世纪先后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不仅造成了世界性人力物力的损耗,也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最残酷的、规模最大的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灾难,并且战争的伤痛至今仍在延续,为了避免世界大战的悲剧再次发生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3)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我在教学《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一课时,我说,今天老师想送给大家一首歌,你听听唱的是哪个地区?于是,我就唱;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母亲! 我要回来, 母亲!母亲!同学们一听就知道是澳门,我接着说,是的,这是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的澳门,那么澳门曾被哪个国家占领,又在什么时候回归了祖国的呢?这一地区实行什么制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4)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历史学科有很多影视资料可供使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发生的大事,重要人物都被拍摄成电视、电影作品,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使用。总之,通过导入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三、打造教学特色,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以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首先,应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打造教学特色。中国有句教育古训是“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人格魅力,课堂教学的教学艺术是让学生喜欢历史课的首要因素。看看易中天吧!看看纪连海吧!看看王立群吧!他们的讲解多么生动,多么睿智,善于设疑,调足了听众的胃口!教师的情绪感染着每个同学。其次,应以学生为主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学生风华正茂,他们富有理想,富有激情,我们为何不能给他们一个机会,给他们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呢?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去解决一个一个问题。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学习中来。要减少课堂的讲授时间,降低教的富营养,增强学生的饥饿感,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第三,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以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应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以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问题中心教学法,即教师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紧紧抓住历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创造思维情境,将教学复习的知识以问题组的形式呈现,把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心,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习历史知识的动机和情趣,有效掌握历史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会学生怎样学习的教学方法。注意以下几点:1、问题的内容,即问什么? 一是问题内容要紧扣课标和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有较强的针对性。 二是问题要体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三是问题要有层次性、次序性。四 是立足课本,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准则,以课文的重难点知识文献资料思考题等为主要内容。五是不能过于肤浅。2、要问的对象,即问谁?(1)多关注学习中等及以下的学生 ( 2)问题难度较大、灵活性较强的最好问优学(3)回答问题的同学不能总集中在几个人身上,应关注全班同学。3、提问的方式,即怎么问? 一是问题的表述要简明、准确、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二是问题要有启发性。 三是教师要善于鼓励、引导。4、解决问题的方式(1)注重学生独立的阅读和思维,以自主学习为主,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精神的重要途径,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学,都应该把学生的阅读置于中心位置,要让学生通过独立阅读解决较为简单的问题,并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着力解决识记层次的问题。(2)较难的问题,可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试着解决,答案还不够完整或学生的理解海不是很到位,教师可指导学生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名言、地图、图片等材料帮助理解。(3)把历史知识的学习放在本单元、本册书或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去理解。(4)注意问题之间的衔接过渡,融会贯通。(5)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做好板书设计。四、做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学习历史并不仅是单纯地知道历史事件的情况,更重要的是以史为鉴,指导我们今天的行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五、做好练习巩固与背诵教学我认为:就历史学科而言,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练习和背诵是巩固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练习题的设置:1、要紧扣课标要求,体现识记、理解、运用层次的不同要求,注意对基础知识的巩固。2、题要适量,力求少而精,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3、教师精心设置每课的练习题,当堂练习当堂订正,及时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4、要求学生在明确题的答案之后把题写到作业本上,同时作为本课背诵的主要内容。背诵环节:1、力求让学生达到理解记忆,注意背诵的准确性。2、注意对知识的系统记忆。3、多提问检查,关注全体同学,人人过关,只占用课堂时间,教师问学生时可变换问题的角度,创设问题的情境。4、多激励,形成竞争的气氛。此外,还应进行教学反思。成长=经验+反思。耐心进行课后反思是打造高效优质历史课堂的阶梯。教学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项技术,精心设计的一堂课,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突发事件,需要自己随机应变,也可能会有灵感闪现,为自己的课堂增加亮色。课后反思就应该把这些散落在课堂记忆中的碎片拾起记录下来,作为自己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养分,这也会成为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阶梯,我们会继续攀登,高效优质历史课堂永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著名课改专家、福建师大教授余文森认为: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低效问题。我们不能只会纸上谈兵,要把有效教学的理论运用到我们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教师发挥个人的智慧,把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学生具体的学情相结合,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教改之路。

如何实现中学历史课堂的德育渗透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这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课题,人们对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已经做了大量的探讨和阐述。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人才是德才兼备;现代教育方针,谓之德智体全面发展。说明“德”包括了思想与道德。我们强调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条主线,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做到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呢?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展述个人认识。一、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中学历史渗透德育的特点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它具有依附性、蕴含性、渐进性、多样性、评判性等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知道,世上事物千差万别,各有其特殊的内部联系。不了解这一点就无从确定。(一)依附性。正如液体从物质微孔中透过一样,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总是离不开事实,总是依附于、寓存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上的。“政治”凭其科学理论说服人,文学依托人物、情节的描写感染人,历史则以事实为基础上的评价启迪人。由于历史事实是不依赖任何人的意识而存在,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凭证,因而,离开了它,历史教学不仅失去其科学性,也失去其教育性。历史信奉的是事实胜于雄辩。尽管历史科学博大精深,而德育的内容也丰富多彩,但说到底是一种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正因为如此,它才烛古照今、叙史载道,若脱离史实,“渗透”就成为空话。(二)蕴含性。又可以说是暗示性。它的育人功能是蕴含在对历史的评述之中的。不可否认,它也可像政治学科那样公开、正面宣传灌输教育,但是,这毕竟不是主要形式。主要的是在历史教学准确完成明确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意识地但又不露痕迹地给学生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最好的写照。那种“同学们要这样”、“同学们要那样”硬贴“标签”和口号式的教育或许气势磅礴,但绝不是我们所说的“渗透”,也难收到渗透德育的功效。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渗透”就是这种无为而为、不言而言的教育艺术。它刻意追求的是使学生在蕴含性教育中受启发、得教育,领悟做人处事的道理。这虽然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教育来得迅猛强烈,但是,一旦领悟,这种潜移默化的效果,必定要深刻、牢固得多。(三)渐进性。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一堂课教学、某一历史内容教学的事。应该说,任何时候、任何内容的历史教学都蕴含有相应的思想道德感化功能。量不一定大,但一定有。这种一点一滴点点滴滴不间断的积累过程,就构成德育渗透的渐进性。它告诉我们,每一堂历史课教学,从渗透德育角度看,不能没有,同时也告诉我们,难以过多。纯粹讲述历史,就事论事,不承认或不屑于德育渗透,是不行的;但是,借题发挥、喧宾夺主乃至空洞说教也是不可取的。渐进性的特点决定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忌讳的是一曝十寒,需要的是持久的耐性和韧性,锲而不舍像滴水穿石。.利用典型历史事件进行渗透历史是由历史人物创造的,然而历史也是一幅由一个个历史事件所串联成的优美的画卷。伟大的历史人物可以让学生心灵为之震撼,而著名的历史事件也能深深的吸引并最终打动和征服他们的善良和正义之心。女娲造人、大禹治水、武王伐纣、秦灭六国、长平之战、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垓下之围、匈奴西迁、昭君出塞、三国鼎立、三顾茅庐、黄袍加身、蒙古西征、郑和下西洋、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海战、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南昌起义、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抗美援朝、文化大革命等等这些生动的历史事件一定能让学生在聆听中洗涤灵魂。二、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基本内容(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它深深植根于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沃土。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操、天下为公的爱国奉献精神、勤劳俭朴的艰苦奋斗精神、不畏强暴的自强不息精神等道德内容在历史教科书中都可找到鲜活的事例。如“精忠报国”的岳飞、“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节约标兵”雷锋等等。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重任。现代化社会的建设需要具有现代素质的人来完成,而现代化的素质需要从小培养熏陶,在这方面历史学科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寓传统美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有用之才做出应有贡献。 (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是一部奋斗史、探索史。翻开历史的书卷,从远古到现代,上下几千年,到处都蕴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我们应该牢记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所表现出的忠贞的民族气节;从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他们豪壮的爱国义举;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抗战期间毅然留起了胡须,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他们表现出的崇高的民族气节。我们应该牢记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不忘国耻;各阶层的爱国志士,自觉地承担起挽救中华民族、捍卫国家独立的重任,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一个独立、自立的新中国。在教学中,循着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使学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都是极好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而这一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是息息相关的。(三)、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历史事迹,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可尊可敬的优秀人物。这些历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风貌,他们的名言、名句、名联,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我们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但历史史实中既有正义的、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的优秀历史人物,他们的刚正不阿、坚贞不屈、凛然大义都可以成为我们引导青少年的正面事例;也有背信弃义为人们所唾骂的,懦弱的民族败类,对此我们可以提醒我们的学生明辨是非善恶并引以为戒。引导我们的学生在对待历史人物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这些内容的讲授,不仅要让学生继承、弘扬祖国灿烂的文化、优秀的传统并发扬光大,更是要激发起他们强烈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自豪感。要放眼世界、大胆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为我所用,塑造具有全球意识和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现代公民。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极其事迹的讲授,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完善其人格,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充分利用课堂、历史教材及地方史来对中学生进行渗透德育(一) 重视课堂教学,发掘历史学科的内在功能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认真搞好课堂教学,在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比较法的教学,要求学生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同世界文化进行比较,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的进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将明清以来中国三百多年的科技落后状况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进行比较,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增强学生为祖国振兴而发奋读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在讲述中国近代现代史的时候,要求学生归纳近百年来中国各阶级的救国道路及其结果,在培养学生归纳问题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认清中国的国情。因此重视课堂教学,发掘历史学科的内在功能,利用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成学生的自我教育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一段时间以来,历史学科成为了所谓的“副科”,为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历史学科的德育教育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讲故事、演小品,围绕着德育教育的主题,素材都由学生自己寻找,学生通过自己看教材、看课外书、找资料,自编自导,讲故事、演小品,在增长知识、锻炼能力的同时,又完成了自我教育。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起到方向盘的作用,切不可放手不管。(三)充分利用历史的资料、信息源远流长的人类历史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为我们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历史的依据,这些历史的见证更真实、更直观地描述着历史的原貌,起着更深刻的教育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文物、书籍、图片、新闻资料等这些历史信息,配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缩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一些历史文物、古迹、博物馆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四)充分利用地方史的教材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加入地方史的内容,由于涉及到自己家乡的人、事、物,所以学生极易产生亲切感,认为可信,易于接受,而且也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教育目的。如抗金顺昌大捷、阜阳四.九暴动等。历史与现实、祖国与家乡融合在一起,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染着学生,教育的目的达到了。学习家乡的历史,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爱家乡到爱祖国,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因此充分利用地方史教材是加强历史学科德育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途径。(五)组织积极有趣的课外活动来加强学生对德育的形象的理解和感受。历史课外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在各种重大节日纪念活动来临时,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历史课堂教学功能,同时可以举办专题讲座或专题报告,形成可以面向全年级或全校学生开展,可以举办图片展览,使学生形象直观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所需图片可由学生自行收集。(2)播放录像片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多次组织学生,播放有关历史文献片和电影,使学生直观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德育教育,例如在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时,对中华的石窟艺术,可以播录像片,把石窟艺术的雄奇,精美展观在学生面前仿佛使他们融入到艺术的海洋里,还播放了《七七事变》、《长征》、《南京大屠杀》以及抗日战争的影片。这样的形式学生深受喜爱。(3)撰写历史人物小传。教师要求学生在仔细研读教材和课外书籍的基础上,对某个重要历史人物的一生重大活动进行专题探讨,然后以撰写人物小传的形式,简要介绍其生平事迹,并对其功过进行客观评价。例如写秦始皇、曹操、陈独秀、拿破仑等的小传。(4)开展专题读书活动并撰写读书报告。教师可以选择一本历史著作、人物传记、一本教材或一篇文章,组织学生阅读。然后要求学生写一篇包括介绍所读书籍或文章内容、作者观点的读后感(5)历史故事报告会或演讲会、历史成语故事会等。可以分组,通过竞赛的形式,使学生感到为集体争荣誉。这项活动富于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和竞争性,深受中学学生的喜爱,一方面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历史书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积累更多的故事素材,学生自己进入“角色”,受到深刻的教育,这种教学效果很好。(6)结合纪念重大节日,开展德育教育。通过这些纪念活动,组织专题报告和历史图片展,生动再现这些历史情景,如有勿忘国耻“九一八”,中国共产党诞生,香港回归,辛亥革命等,特别是关于抗日战争史实,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更能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在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社会现象可以对学生进行政治和阶级观点教育;有很多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事迹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品德教育,这些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至于进行思想教育,那就更加明显,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渗透在全部历史课程的每个课时以至每个环节之中。要实现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还有很多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创新和尝试,但是一定要构建在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只有将渗透德育教育置于历史规律之中,这种教育才是有说服力的。作为教师要尊重历史事实,将准确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客观的评价,以达到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德育教育目的。

如何让历史课堂教学更精彩

如果教师照本宣科的话,课堂就“好像炒菜忘了放盐,无滋无味”。其实,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叙述是最灵动的部分,学生们喜欢历史课最浅显的一个理由:就是教师讲得好。1. 构建合理的历史叙述框架2.历史知识要科学、准确3.历史课主题一定要鲜明4.历史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5.历史讲述要有思想老师首先是“讲师”,是“教书先生”,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一个能够把知识讲清楚的老师,不一定是好教师,但连知识都说不清的教师,肯定是不合格的教师。总之,教师的讲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以学生学习的需要来决定教师讲什么、讲多少、何时讲和怎么讲。 打造课堂精彩的历史讲授让历史课堂灵动起来课堂是师生生命力焕发的场所,是师生自由对话的舞台,是师生气象万千、充满生机的生命活动得以进行的广阔天地,是师生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创意生成的智慧沃土。如果教师照本宣科的话,课堂就“好像炒菜忘了放盐,无滋无味”。其实,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叙述是最灵动的部分,学生们喜欢历史课最浅显的一个理由:就是教师讲得好。 讲授是教师运用说明、分析、归纳(概括)、论证、阐释等手段讲授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的最重要的体现形式之一。在任何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讲解都是必不可少的。难怪人们会常说:某某老师的课讲得好,某某老师的课讲得一塌糊涂。由此可见讲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教师的讲授,提供给学生通过听来获取信息、进行学习的机会。它可以帮助学生释疑,可以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动作图式从而促进学生技能的形成,可以促进学生发现学习材料的内在逻辑联系从而加深理解。新课程主张要以学生为主,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许多教师有一种误解:教师不能够在课上多讲,讲多了就会使学生被动。笔者认为这种想法是相当可怕的,长此以往的话,不仅不能使历史课堂变活,可能还会毁了历史教学。在历史课上,教师不但要讲,而且不能少讲。关键是怎么讲?才能让历史课堂灵动起来。从历史课的性质上来讲,历史课的学习与中学里其他一些课程有所不同,既不像语文、数学课那样以应用为主,也不像音乐、体育课那样以操演为主,历史课是一种典型的知识性课程。因此,课堂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常规形态,讲授历史知识是完成历史课任务的主要方式。由于历史知识所反映的内容是过去的人类活动,不可能通过实验加以重演,很多也不能进行直接的观察,大多是以间接的方式进行传递的。人们获得历史知识的途径,主要是听(听他人讲述历史)、读(阅读有关历史的书刊)、看(考察历史的遗迹)等,而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途径,也不外如此,其中,听课又是获取历史知识最主要的渠道之一。如果历史教师放弃讲授历史,就可能阻断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1.构建合理的历史叙述框架影响教学效果最为直接的因素是教师叙述的框架。框架合理,听者的思路就明确,对知识的接受度就高,互动的情绪就浓。书本的知识框架很容易左右教师的思维,教师往往陷入“照本宣科”的套路上去,而这样的方法通常激不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最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构建课堂叙述结构。例如,必修三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一课,关于文艺复兴一目,教材从背景、核心、表现、扩展、意义等几个角度对文艺复兴进行了叙述。如果教师完全按照课本的结构去讲述的话,课堂肯定索然无味。而海南中学解爱群老师的设计就很有特色。文艺复兴:(1)找寻曾经的辉煌(2)千年沉沦与唤醒(3)谁在呼唤?——解读文艺复兴背后的历史(4)文艺复兴与文明进程(5)文艺复兴与我们。仅从题目的名称就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这样的建构,这样的叙述,这样的课堂,效果一定不错。2.历史知识要科学、准确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东西,任何人都不可能重现。但也不是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们可以任意发挥、篡改,我们要最大程度上还原历史的真实。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去准确、科学地传授。当然,要想准确地传授并不难办,照本宣科就能做到。关键是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丧失了历史知识的无限兴趣,丧失了教学过程灵活的方法,丧失了历史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是我们所不提倡和鼓励的。我们提倡和鼓励的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课堂,有创新意识的课堂,师生互动式的课堂。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需要认真的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丰富的内涵和联系,整理出一个系统的知识传授网络,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法,然后转化成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有的老师喜欢在课堂上云天雾地,化正史为演义,不注意知识传授的科学性,甚至出现一些错误的知识或者错误的理解,这样的课堂越是吸引学生就越可能使学生走进误。那么,怎么才能做到科学准确呢?笔者认为要本着科学的态度和精神严谨治学,通过对教材认真的钻研和正确的理解,以准确生动的语言和灵活务实的教法,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就行了。例如,某教师在讲历史必修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中的“洋务运动”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题:“有人依据洋务动中李鸿章的卓越表现,认为李鸿章是一个改革开放者,而不是卖国贼,你能说明理由吗?”开始,我以为教师设计此问是为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区分“改革开放者”与“卖国贼”两个不同概念,形成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但从教师的解说来看,他是一个激进主义“开放者”,是赞同这一观点的。这也让我想起了以前,在听其他教师讲授有关“洋务运动”内容时,所发现的类似问题。说心里话,关于李鸿章是否为卖国贼,不同的人由于所站的立场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就大相径庭。这一问题可以在史学界展开学术讨论,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肯定李鸿章不是卖国贼则是错误的。这种历史创新教育的出现,既是我们历史教师功力不足和思想浮燥的表现,也是当今社会人们理想信仰淡薄和国家民族观念缺失的折射。历史教育是一门修身养性之学。历史课必须强调科学性,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历史教育的使命,直接关系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3.历史课主题一定要鲜明历史新课程采用的是专题史教学方式,这种专题史教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主题鲜明。例如,必修一的主题是政治活动;必修二的主题则是经济活动;必修三的主题则侧重的是思想文化。同样的内容,主题不同,侧重点就不同,呈现的内容也就不同。例如,欧盟的问题,必修一政治专题突出的是欧洲作为新兴政治力量的崛起,而必修二经济专题则强调欧洲为了增强经济竞争力而进行的联合,强调作为经济区域化的典型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因此教师们在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历史课的主题,否则,即使你讲的再生动,离题万里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例如,有一个老师在讲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的“维新变法”一目时,他设计的子标题是:维新变法的背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维新变法的失败及其原因;维新变法的意义。我们先不说他的讲述有无情趣,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就单从他的设计上就没有突出主题。必修三的主题是思想,这节课的主题是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不是戊戌变法这一政治活动在中国近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这样的课堂效果可想而知。4.历史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教学语言是一种艺术,教师语言表达的水平制约着学生智力活动的水平。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9页。)所谓历史教学语言,就是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播历史知识从而影响学生发展的语言。它同时要满足历史学、教育学和语言学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呆板抽象的的授课语言,不仅不容易为学生理解,而且会冲淡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使语言生动形象呢?笔者认为教师注意以下几点就可以了。①教学语言要口语化,要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语。口语化意味着通俗。②教学语言要幽默。马克思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劳和痛楚。”高水平的幽默往往是教师为人师表的人格优势和语言艺术嫁接的产物,有利于营造温馨、愉悦的教学氛围。③要适当穿插典故。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时穿插古今中外人物典故,以发挥形象思维的力量。④要使用多种方法。讲解叙述应尽量使用各种方法让语言形象化,描物状人,有声有色。可以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这一点上北师大附中的纪连海老师做得非常好。那么,纪老师为什么能如此让学生喜欢他的课呢?他常说,他把中学历史教师当作一项事业,而不是一个职业。他热爱这项事业,他喜欢给学生上课,学生也喜欢上他的课。他的历史课不仅吸引了电视机前的诸多观众,也让他的学生觉得上历史课是种快乐的享受!在他的课上,他会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使每一个历史人物都丰满起来,不管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在教学中,纪连海还有一个已经不是秘密的秘密,他在教学方法上积极地借鉴评书的语言、相声的包袱来提升课堂的吸引力。纪老师每节课都会用到评书的语言。评书的语言讲究的是什么呢?是贯口。就是不停地说。一环扣一环,紧紧相扣,说得特别快。这样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给学生大量的知识、大量的分析。那么相声是什么呢?相声强调的是伏笔和包袱。”即讲到精彩处戛然而止,吊足学生胃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好的讲解,严谨而不乏风趣,庄重而不乏诙谐,让人如坐春风,如饮甘露,让人感受到“语言之妙,妙不可言”。教师的讲解不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一定要表达完整、入心入耳;不必字字珠玑、语惊四座,但一定要凝练准确、经得起推敲,真正做到“有实事求是之心,而无哗众取宠之意”。5.历史讲述要有思想历史,过去的事,不是为了让后人慨叹流泪或者沾沾自喜,而应该让后人明白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责任必须承担。人们常说:“历史使人明智”,可是,如果我们讲述历史时并不懂得带着思辨的眼睛和思想的大脑去审视、去思考、去诠释,那么。我们和学生永远无法达到“明智”的境界。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从历史之中“学会思想”,生成智慧,从而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是历史课堂的灵魂,因此,教师在讲述历史时要有独到的思想,能给人以启发。 例如,海南中学的解爱群老师的“文艺复兴”一课,现摘录一段该课的实录。“‘文艺复兴与我们"。‘人文主义"是被说滥的词语。书本早就告诉我们什么是‘人文主义";在中国,直到最近国家才提倡所谓的‘以人为本"。600多年前在意大利觉醒的意识,600年后刚刚成为中国的一句时髦口号。……面对另一种现实,我们应该如何尊重和保护历史。……瞧瞧罗马、威尼斯、佛罗伦萨,教堂每天当当地敲钟,罗马时期的雕刻站在罗马地铁的出口。寻常人家的回廊或巷口,古老雕饰比比皆是,几百上千年的小井还在街边好好地蹲着呢……我们毁掉了多少文化艺术。北京作为古城已经给毁掉了,太多的中国古城被毁掉了。……”该课的价值追求就定位在了“历史教育”——高度的思想性上。使学生在听后自然而然的会反思自己的国家、社会、个人对待历史的行为,同时也会逐渐的形成历史的意识和责任。而这正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和魅力。老师首先是“讲师”,是“教书先生”,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一个能够把知识讲清楚的老师,不一定是好教师,但连知识都说不清的教师,肯定是不合格的教师。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哪些

  怎样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是历史教学永恒的主题,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内,夯实基础,培养能力,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怎样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准确把握历史课程标准和每课三维目标,精心备好每一课。   有效教学是教师为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以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为基础,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教师的常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以促使学生获得满意的学习结果、学会学习的过程。特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的教学过程。简言之,有效教学即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历史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个体发展和历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教学活动。   历史的考试紧扣课标出题,所以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准确把握历史课程标准。历史课程标准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标准,它非常具体,内容标准详细地规定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六本书每个单元每一课的内容标准共44个学习主题,分布在每一册书共有37个单元。因此,我们在讲课之前必须参照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来备课,这样,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新课程是一标多本,围绕一个课程标准,使用多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有北师大版,人教版,不管是哪一版本的教科书,我们都要熟悉教材内容,做好:(1)教材内容分析,了解现行教科书的结构(2)了解课时教学内容与前后课之间的联系及其在全册教科书中的地位(3)了解本课教学内容中各子目的内在联系明确每一课的课标要求以及三维目标对本课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教学目标是判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中的主线,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始终。它既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坚强基石。“知识与技能”以“过程与方法”作为生成保障。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作为培育的凭借与途径。   备课要以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为依据,教学活动设计要全面落实“三维目标”,教师还须转变角色,在备课过程中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材,以一个学生的眼光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审视教材,作好学情分析:(1)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2)了解学生已经具有的与本课有关的知识;(3)了解学生在思维、情感等年龄心理上的差异,使备课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   写文章讲求有好的开头叫“风头”,课堂教学也是一样,需要创设新、活、美、乐、自然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总的原则是要注意启发性,知识性、灵活性、趣味性。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中,这就是需要做好成功的导入教学。   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马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一眼看到精美的景致,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们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首先要把握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设计原则。历史课堂的导入,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技巧性,以达到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的功效性,这样的导入才具有艺术性。因此在设计课堂导入的时候,应该注重把握一定的原则性。中学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设计原则主要有以下四点:(1)贴近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原则。(2)导入内容的篇幅要适中、恰当原则。(3)从新课程内容标准找导入语的突破口的原则。新课程内容标准,是本课内容的高度概括和精髓核心所在,也是该课的重点与难点,同时也是高考命题趋势的重要出发点,在讲授课程的同时,如果能够渗透对考点的加强,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有着重要的帮助,而这一类的导入的方法一般建议是复习式的导入为主。(4)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历史学习素材,理清学习脉络为准的原则。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因此历史课堂不应该为上历史课而上,在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脉络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感化。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这一种教育的感化可以贯穿整个课堂,但是,如果能够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来一个先声夺人的效果,奠定整一节课的基调的话,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导入教学的方法有多种:问题导入法、举例导入法、讨论导入法、图示导入法等在教学中自己的具体做法是:   (1)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知识,便于将就旧知识逻辑地,有机地联系起来,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通常通过提问、练习,讲述,诵读等方式进行。使学生“温故”的基础上知新,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探索问题奥妙的兴趣。我在教学《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一课时这样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历代帝王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各种措施,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唐太宗完善科举制,重视人才,虚心纳谏,社会历史发展到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统治者在政治、思想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呢?这些措施又造成了什么影响呢?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通过这一导入,学生既回顾了旧知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的措施,又明确了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是明清时期政治、思想方面的措施及影响。   (2)注意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从而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我是这样导入的:播放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我接着说,2008年8月,我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一次全世界人民体育的盛会,团结的盛会,一首《我和你》拉近了全世界人民心灵的距离,唱出了全世界人民热爱和平、向往和平的心声,但是,在20世纪先后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不仅造成了世界性人力物力的损耗,也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最残酷的、规模最大的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灾难,并且战争的伤痛至今仍在延续,为了避免世界大战的悲剧再次发生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   (3)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我在教学《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一课时,我说,今天老师想送给大家一首歌,你听听唱的是哪个地区?于是,我就唱;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母亲! 我要回来, 母亲!母亲!同学们一听就知道是澳门,我接着说,是的,这是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的澳门,那么澳门曾被哪个国家占领,又在什么时候回归了祖国的呢?这一地区实行什么制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4)采用多媒体手段   教学历史学科有很多影视资料可供使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发生的大事,重要人物都被拍摄成电视、电影作品,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使用。   总之,通过导入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   三、打造教学特色,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以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首先,应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打造教学特色。中国有句教育古训是“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人格魅力,课堂教学的教学艺术是让学生喜欢历史课的首要因素。看看易中天吧!看看纪连海吧!看看王立群吧!他们的讲解多么生动,多么睿智,善于设疑,调足了听众的胃口!教师的情绪感染着每个同学。   其次,应以学生为主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学生风华正茂,他们富有理想,富有激情,我们为何不能给他们一个机会,给他们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呢?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去解决一个一个问题。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学习中来。要减少课堂的讲授时间,降低教的富营养,增强学生的饥饿感,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第三,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以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应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以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问题中心教学法,即教师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紧紧抓住历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创造思维情境,将教学复习的知识以问题组的形式呈现,把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心,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习历史知识的动机和情趣,有效掌握历史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会学生怎样学习的教学方法。   注意以下几点:1、问题的内容,即问什么? 一是问题内容要紧扣课标和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有较强的针对性。 二是问题要体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三是问题要有层次性、次序性。四 是立足课本,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准则,以课文的重难点知识文献资料思考题等为主要内容。五是不能过于肤浅。   2、要问的对象,即问谁?(1)多关注学习中等及以下的学生 ( 2)问题难度较大、灵活性较强的最好问优学(3)回答问题的同学不能总集中在几个人身上,应关注全班同学。3、提问的方式,即怎么问? 一是问题的表述要简明、准确、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二是问题要有启发性。 三是教师要善于鼓励、引导。   4、解决问题的方式(1)注重学生独立的阅读和思维,以自主学习为主,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精神的重要途径,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学,都应该把学生的阅读置于中心位置,要让学生通过独立阅读解决较为简单的问题,并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着力解决识记层次的问题。(2)较难的问题,可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试着解决,答案还不够完整或学生的理解海不是很到位,教师可指导学生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名言、地图、图片等材料帮助理解。(3)把历史知识的学习放在本单元、本册书或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去理解。(4)注意问题之间的衔接过渡,融会贯通。(5)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做好板书设计。   四、做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   学习历史并不仅是单纯地知道历史事件的情况,更重要的是以史为鉴,指导我们今天的行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   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中学历史五种教学方法   1.讲述法:是教师运用口语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包含叙述、描述、概述三种具体的类型。通过教师的讲述,可以使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历史发展过程知识,从而为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分析综合能力奠定基础   2.讲解法: 是对历史名词、概念、观点和规律等内容进行解析论证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包含解释法、比喻法、分析综合法、比较法等具体的形式。   3.叙述法: 历史教学中,教师按照历史事件发展或历史人物活动的时间顺序,对历史事实进行全面系统地讲授的教学方法称为叙述法。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完整清楚地交代整个历史事件的全过程。   4.概述法: 教师使用简练、概括性的语言,对历史知识中非重点内容进行大概介绍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历史教学中虽属次要,但又必须交代清楚的历史事实教学。   5.谈话法: 历史教学中,师生之间通过口语交流,进行教学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包括师——生、生——生、师——生——生之间对话等多种形式。

如何打造中学历史教学高效课堂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形象直观地展示历史事实,努力变过去单一的讲授为多元的论证,不仅是让学生知其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探究式学习。   如学习“新航路开辟的经过”时,可以引导学生边听边议,列表归纳,动手在地球仪上画线,或者扮演航海家讲述故事。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学习效果自然提高。同时,教师在语言上应该多一些激励,少一点责备,在讲课时多一些微笑,少一点严肃,这样能让学生心理放松,保持学习的热情。   另外,现代中学生接受信息多,视野开阔,求知欲强,知识面广,往往不满足于教师的照本宣科、复述历史教材。在教学中,教师应拓宽、深化教材内容,使知识连贯,有广度、有交叉,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历史现象,解决历史问题。教师要提倡学生大胆质疑传统的结论,借以激发兴趣。如对秦始皇陵兵马俑,一般是肯定它的文物价值,但联系到学过的商鞅变法,就能透过兵马俑,反映秦国富国强兵、吞并六国的历史真实;同时,将兵马俑严阵拱卫秦始皇陵这一形象进一步扩展开来,与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联系起来,从而说明始皇陵兵马俑也是秦朝皇权至尊在陵墓仪制和人力物力方面耗费巨大,与秦朝的苛政、暴政联系起来,从而揭露秦朝速亡的根本原因。这样,可使学生的思维向多个方面扩散,化单调为丰富,兴趣盎然地学习历史,提高学习效率。   二、尝试分层教学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加之历史学科的前沿知识千差万别,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加区别地统一要求,就会使部分学生对历史越来越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尝试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方式,照顾各类学生。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应“铺设阶梯”,降低难度,分解难点,照顾学困生。介绍新知识时尽可能联系旧知识,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滚动拓展,以旧引新、以旧带新,这样,既便于学生复习旧知识,弥补学困生的知识断层,又有利于学习新知识。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也要有层次感,难度比较大的问题让高水平的学生回答,基础性的的问题请学困生来回答,回答正确的要及时表扬,使其体会到成功的快乐,继而保持学习的兴趣。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回答不正确时教师启发鼓励一下。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各类学生的信息反馈,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大家的关注,自觉地参与课堂学习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上课的面部表情和回答问题的表现,及时调整讲课的节奏和知识的广度、深度。进行课内练习时,应当照顾全体学生,同时要更多地提问学困生、辅导学困生,以便及时发现学困生存在的问题,当堂解决,防止学困生知识日益落后,失去学习信心。这样,各类学生都有机会得到教师的指导,讨论发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三、培养创新意识   历史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一般来说教材中已给出了答案。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得从教材没有提出的问题中去寻找问题,要鼓励和诱发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把学生的心理触角引向未知的世界,使之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例如: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梯度设问,层层推进。如果设计“日本为什么投降?打败日本的主力是谁?”这样的问题,学生很容易答出是中国军队,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打败日本的主力。然后,再进一步设计“假如盟军没有参战,日本也没有过高地估计自己,去发动偷袭珍珠港战争,我们的抗日战争还要坚持多久才能取得胜利呢?”这种问题,可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展开讨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打败日本侵略者,迫使日本投降的主要力量是盟军的联合力量;但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大陆上抗击日军的主力,中国人民八年艰苦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总之,只要我们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根据实际,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就可以构建起高效率的历史教学课堂,帮助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逐步培养起兴趣,突破思维定势形成发散思维,提高历史学科的综合能力。

如何用精彩的语言打造历史课堂

.1. 构建合理的历史叙述框架2.历史知识要科学、准确3.历史课主题一定要鲜明4.历史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5.历史讲述要有思想老师首先是“讲师”,是“教书先生”,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一个能够把知识讲清楚的老师,不一定是好教师,但连知识都说不清的教师,肯定是不合格的教师.总之,教师的讲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以学生学习的需要来决定教师讲什么、讲多少、何时讲和怎么讲. 打造课堂精彩的历史讲授让历史课堂灵动起来课堂是师生生命力焕发的场所,是师生自由对话的舞台,是师生气象万千、充满生机的生命活动得以进行的广阔天地,是师生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创意生成的智慧沃土.如果教师照本宣科的话,课堂就“好像炒菜忘了放盐,无滋无味”.其实,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叙述是最灵动的部分,学生们喜欢历史课最浅显的一个理由:就是教师讲得好. 讲授是教师运用说明、分析、归纳(概括)、论证、阐释等手段讲授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的最重要的体现形式之一.在任何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讲解都是必不可少的.难怪人们会常说:某某老师的课讲得好,某某老师的课讲得一塌糊涂.由此可见讲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教师的讲授,提供给学生通过听来获取信息、进行学习的机会.它可以帮助学生释疑,可以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动作图式从而促进学生技能的形成,可以促进学生发现学习材料的内在逻辑联系从而加深理解.新课程主张要以学生为主,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许多教师有一种误教师不能够在课上多讲,讲多了就会使学生被动.笔者认为这种想法是相当可怕的,长此以往的话,不仅不能使历史课堂变活,可能还会毁了历史教学.在历史课上,教师不但要讲,而且不能少讲.关键是怎么讲?才能让历史课堂灵动起来.从历史课的性质上来讲,历史课的学习与中学里其他一些课程有所不同,既不像语文、数学课那样以应用为主,也不像音乐、体育课那样以操演为主,历史课是一种典型的知识性课程.因此,课堂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常规形态,讲授历史知识是完成历史课任务的主要方式.由于历史知识所反映的内容是过去的人类活动,不可能通过实验加以重演,很多也不能进行直接的观察,大多是以间接的方式进行传递的.人们获得历史知识的途径,主要是听(听他人讲述历史)、读(阅读有关历史的书刊)、看(考察历史的遗迹)等,而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途径,也不外如此,其中,听课又是获取历史知识最主要的渠道之一.如果历史教师放弃讲授历史,就可能阻断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1.构建合理的历史叙述框架影响教学效果最为直接的因素是教师叙述的框架.框架合理,听者的思路就明确,对知识的接受度就高,互动的情绪就浓.书本的知识框架很容易左右教师的思维,教师往往陷入“照本宣科”的套路上去,而这样的方法通常激不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最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构建课堂叙述结构.例如,必修三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一课,关于文艺复兴一目,教材从背景、核心、表现、扩展、意义等几个角度对文艺复兴进行了叙述.如果教师完全按照课本的结构去讲述的话,课堂肯定索然无味.而海南中学解爱群老师的设计就很有特色.文艺复兴:(1)找寻曾经的辉煌(2)千年沉沦与唤醒(3)谁在呼唤?——解读文艺复兴背后的历史(4)文艺复兴与文明进程(5)文艺复兴与我们.仅从题目的名称就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这样的建构,这样的叙述,这样的课堂,效果一定不错.2.历史知识要科学、准确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东西,任何人都不可能重现.但也不是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们可以任意发挥、篡改,我们要最大程度上还原历史的真实.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去准确、科学地传授.当然,要想准确地传授并不难办,照本宣科就能做到.关键是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丧失了历史知识的无限兴趣,丧失了教学过程灵活的方法,丧失了历史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是我们所不提倡和鼓励的.我们提倡和鼓励的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课堂,有创新意识的课堂,师生互动式的课堂.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需要认真的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丰富的内涵和联系,整理出一个系统的知识传授网络,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法,然后转化成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有的老师喜欢在课堂上云天雾地,化正史为演义,不注意知识传授的科学性,甚至出现一些错误的知识或者错误的理解,这样的课堂越是吸引学生就越可能使学生走进误.那么,怎么才能做到科学准确呢?笔者认为要本着科学的态度和精神严谨治学,通过对教材认真的钻研和正确的理解,以准确生动的语言和灵活务实的教法,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就行了.例如,某教师在讲历史必修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中的“洋务运动”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题:“有人依据洋务动中李鸿章的卓越表现,认为李鸿章是一个改革开放者,而不是卖国贼,你能说明理由吗?”开始,我以为教师设计此问是为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区分“改革开放者”与“卖国贼”两个不同概念,形成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但从教师的解说来看,他是一个激进主义“开放者”,是赞同这一观点的.这也让我想起了以前,在听其他教师讲授有关“洋务运动”内容时,所发现的类似问题.说心里话,关于李鸿章是否为卖国贼,不同的人由于所站的立场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就大相径庭.这一问题可以在史学界展开学术讨论,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肯定李鸿章不是卖国贼则是错误的.这种历史创新教育的出现,既是我们历史教师功力不足和思想浮燥的表现,也是当今社会人们理想信仰淡薄和国家民族观念缺失的折射.历史教育是一门修身养性之学.历史课必须强调科学性,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历史教育的使命,直接关系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3.历史课主题一定要鲜明历史新课程采用的是专题史教学方式,这种专题史教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主题鲜明.例如,必修一的主题是政治活动;必修二的主题则是经济活动;必修三的主题则侧重的是思想文化.同样的内容,主题不同,侧重点就不同,呈现的内容也就不同.例如,欧盟的问题,必修一政治专题突出的是欧洲作为新兴政治力量的崛起,而必修二经济专题则强调欧洲为了增强经济竞争力而进行的联合,强调作为经济区域化的典型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因此教师们在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历史课的主题,否则,即使你讲的再生动,离题万里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例如,有一个老师在讲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的“维新变法”一目时,他设计的子标题是:维新变法的背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维新变法的失败及其原因;维新变法的意义.我们先不说他的讲述有无情趣,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就单从他的设计上就没有突出主题.必修三的主题是思想,这节课的主题是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不是戊戌变法这一政治活动在中国近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这样的课堂效果可想而知.4.历史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教学语言是一种艺术,教师语言表达的水平制约着学生智力活动的水平.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9页.)所谓历史教学语言,就是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播历史知识从而影响学生发展的语言.它同时要满足历史学、教育学和语言学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呆板抽象的的授课语言,不仅不容易为学生理解,而且会冲淡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使语言生动形象呢?笔者认为教师注意以下几点就可以了.①教学语言要口语化,要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语.口语化意味着通俗.②教学语言要幽默.马克思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劳和痛楚.”高水平的幽默往往是教师为人师表的人格优势和语言艺术嫁接的产物,有利于营造温馨、愉悦的教学氛围.③要适当穿插典故.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时穿插古今中外人物典故,以发挥形象思维的力量.④要使用多种方法.讲解叙述应尽量使用各种方法让语言形象化,描物状人,有声有色.可以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这一点上北师大附中的纪连海老师做得非常好.那么,纪老师为什么能如此让学生喜欢他的课呢?他常说,他把中学历史教师当作一项事业,而不是一个职业.他热爱这项事业,他喜欢给学生上课,学生也喜欢上他的课.他的历史课不仅吸引了电视机前的诸多观众,也让他的学生觉得上历史课是种快乐的享受!在他的课上,他会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使每一个历史人物都丰满起来,不管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在教学中,纪连海还有一个已经不是秘密的秘密,他在教学方法上积极地借鉴评书的语言、相声的包袱来提升课堂的吸引力.纪老师每节课都会用到评书的语言.评书的语言讲究的是什么呢?是贯口.就是不停地说.一环扣一环,紧紧相扣,说得特别快.这样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给学生大量的知识、大量的分析.那么相声是什么呢?相声强调的是伏笔和包袱.”即讲到精彩处戛然而止,吊足学生胃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好的讲解,严谨而不乏风趣,庄重而不乏诙谐,让人如坐春风,如饮甘露,让人感受到“语言之妙,妙不可言”.教师的讲解不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一定要表达完整、入心入耳;不必字字珠玑、语惊四座,但一定要凝练准确、经得起推敲,真正做到“有实事求是之心,而无哗众取宠之意”.5.历史讲述要有思想历史,过去的事,不是为了让后人慨叹流泪或者沾沾自喜,而应该让后人明白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责任必须承担.人们常说:“历史使人明智”,可是,如果我们讲述历史时并不懂得带着思辨的眼睛和思想的大脑去审视、去思考、去诠释,那么.我们和学生永远无法达到“明智”的境界.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从历史之中“学会思想”,生成智慧,从而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是历史课堂的灵魂,因此,教师在讲述历史时要有独到的思想,能给人以启发. 例如,海南中学的解爱群老师的“文艺复兴”一课,现摘录一段该课的实录.“‘文艺复兴与我们".‘人文主义"是被说滥的词语.书本早就告诉我们什么是‘人文主义";在中国,直到最近国家才提倡所谓的‘以人为本".600多年前在意大利觉醒的意识,600年后刚刚成为中国的一句时髦口号.……面对另一种现实,我们应该如何尊重和保护历史.……瞧瞧罗马、威尼斯、佛罗伦萨,教堂每天当当地敲钟,罗马时期的雕刻站在罗马地铁的出口.寻常人家的回廊或巷口,古老雕饰比比皆是,几百上千年的小井还在街边好好地蹲着呢……我们毁掉了多少文化艺术.北京作为古城已经给毁掉了,太多的中国古城被毁掉了.……”该课的价值追求就定位在了“历史教育”——高度的思想性上.使学生在听后自然而然的会反思自己的国家、社会、个人对待历史的行为,同时也会逐渐的形成历史的意识和责任.而这正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和魅力.老师首先是“讲师”,是“教书先生”,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一个能够把知识讲清楚的老师,不一定是好教师,但连知识都说不清的教师,肯定是不合格的教师.

如何推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学习历史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认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原因和规律,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习历史课程,可以培育学生的历史智慧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世界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改革创新精神,使学生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生活的挑战。历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北京市广大中学历史教师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中学历史学科的三个指导性文件,不断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用素质教育的要求来审视,历史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亟待改革的问题。主要是: 一、教学目标的固定化与封闭性。近年来,在确定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目标时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即分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个方面。这一方面反映了历史教学研究成果,教学目标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发展;另一方面,它内含的固定化因素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首先,它造成了对这三项任务不能完全涵盖的内容的忽略和排斥。诸如,不同年级学生在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心理需求在历史课堂往往不被认识或重视,这些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另外,固定化也导致了相对的封闭性,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忽视各项目标之间有机联系的现象。其表现,一是知识目标定得多且细,课堂教学承载量过大;二是能力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往往流于空泛,存在着老师用教学大纲中“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等历史教育的宏观目标作为一节课的具体目标的现象。三是教学目标间不能统筹兼顾,常常厚此薄彼或顾此失彼。其结果,是使中学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二、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旧的教学观将教师视为知识的传递者、能力的培养者、思想认识的教育者。在这种观念下,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或是缺乏设计,或是停留在一问一答浅层次的认知活动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化,也造成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北京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历史室根据近两年在各类学校所听的约四百节历史课的情况进行分析,得到的认识是:历史课上教师以自己为中心,讲述时间过长,学生主要是听教师讲,处在被动地位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地存在。其结果是,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真正提高。 三、教学评价的片面性和评价方式的单一化。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片面性,主要表现在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上。在评价课堂教学时,重视评教忽视评学,将教师“教”得怎样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学习的实际效果缺少有效的考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也是从“教”的角度想得较多,从学的角度考虑得较少。中学历史教学评价方式的单一化,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上。一是在确定学生历史课总评成绩时,一般只重视期末的考试成绩,对学生平时的历史学习情况缺少记录和考评,或者是有记录而与总评成绩无关;二是在考试方式上,一般只是书面考试,几种常见的题型,很少有实践活动的考查;三是在考试内容上,多以记忆性知识为主,历史思维能力和唯物史观的考查较少。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学生认为历史考试必须“死记硬背”,形成惧怕或厌烦心理,或者平时不好好学,考试时临阵磨枪。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得不到激励,缺乏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是当前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主要要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经过认真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思考:一、实现教学目标的开放性和多元化。现代教育的不断进步和历史教育功能的深入挖掘,要求历史课堂教学目标不断更新和完善。要使历史教学与时代发展同步,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实施就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观念,突破旧的模式,实现开放性和多元化。第一,要充分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中的《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历史教学目标的表述与过去的大纲有了很大不同。首先是将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了第一位。这是因为对人的发展而言,态度和价值观相对于能力和知识应该更受到重视,在选择教学内容,设计和实施教学目标时,应首先予以考虑。近来用“态度、价值观”取代“思想教育”目标的作法已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接受,有人将其进一步表述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种表述比之“思想教育”拓展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它可以涵盖原来思想教育目标不能包括的情绪、兴趣、动机和意志等各种情意目标,体现了目标的多元化。此外《标准》中还在“态度、价值观”具体目标中,提出了“培养人文素养”、“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等内容,这是以往各版本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从未明确提出的。和“思想教育”相比,“态度、价值观”的表述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它提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是通过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学习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得到的人格、气质和修养的内化。从终生教育的大教育观看历史教学目标,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确定当然至关重要。 第二,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实现教学目标的开放性。“学史使人明智”。“明”可以说是对历史规律、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认识;“智”既包括鉴古知今的认识智慧,也包括开拓未来的创新智慧。“明智”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运用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等思维方式,对重要的历史问题、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的认识过程。这个认识既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也说明了各项目标间开放、渗透和融通。北京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展示课《战国七雄》的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间的开放与融通上作出了成功的尝试。首先,确定了以商鞅变法为重点教学内容,用以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价值的教学目标;在思维能力培养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就“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为什么商君死而秦法未改”等核心问题进行了讨论、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为保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教师对教材的知识内容大胆地进行了取舍。从教学实况看,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在探讨历史问题的同时掌握和理解了重点知识,训练了历史思维能力,从活生生的历史中受到了做人、行事的启迪。二、确立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我们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就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过程。第一,认识主体,就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认识主体还要突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旧观念,全面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调整教材内容,删繁就简,以保证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第二,尊重主体,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教学民主性的激励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许多思维的火花就是在尊重中绽放。尊重主体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尊重主体就要在课堂上关注到学生基础、智力和爱好特长的不同,使他们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一些历史教师因材施教,实行了的分层教学。他们不仅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述、自学、提问等环节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而且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作业和考核中都从层次性出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全体学生在不同基础上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这种成功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并迁移到整个历史学习的过程中。第三,发展主体,探索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活动程序是客观存在的,它受制于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以讲为主”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思想和历史教学传承习惯的体现。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研究的深入,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和落实素质教育精神已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的自觉行动。经我们最新的调查表明,北京市历史课堂教学学生主体活动时间有了明显增加,由原来平均每节7分钟,增加到了15-20分钟。《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两节研究课,采用了人文学科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其课堂实录师生讨论的片断在北京市历史教学研究会年会播放后,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并得到了莅会各方面专家的肯定。当前,越来越多的教师正在探索和试验体现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可以不同,但遵循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是有共性的。首先,要注意不断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质量。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当经过“意向——感知——理解——运用”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应是师生互动的,在恰当的历史情境中对有价值的历史问题提出、探究和解决。停留在一般感知层次的学生活动,不可能产生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其次,要保证学生活动的足够时间和空间。教师要给予学生系统的学法指导,还要调动学生情感、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再次,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变换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还可使更多的学生有独立观察、思考和参与解决问题的机会。三、运用多样化、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从培养适应21世纪人才的角度思考,显然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需要,合理、创造性地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资源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而从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现性的特点和较其他学科更为严重存在的“师讲生听”的状况看,如何实现现代化教学媒体为历史课育人目标服务的功能,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第一,转变观念。一是要转变不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在人文学科中运用的思想或认为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太麻烦、太难的畏难情绪。二是要改变已往把现代教育技术仅仅看作是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的看法,要看到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社会变革的动因,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运用,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关于ME命题的论》,www.k12.com)。也就是说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是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目标相联系的。第二,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从已经开发的教学软件看,其设计思想基本上还是以“教”为中心,主要作用仍然是辅助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讲授,而较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这种设计实际上同多年来统治我们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关。这也告诉我们,教学模式不改变,仅仅是内容、手段、方法的先进,是不可能真正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的。我们主张,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多媒体交互性强、共享性好等特点和超文本、网络特性,开发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两者相结合的教学软件,促进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建构。第三,因地制宜、灵活、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全市历史学科教育技术运用的状况是不平衡的,大致分为两种状况:一是以城八区为主,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得较快,有些区已经把让青年教师掌握一种工具平台软件视为教学基本技能。一是以远郊区县为主,由于设备、条件等硬件的限制,计算机辅助教学刚刚起步,教学媒体还以投影、挂图为主。我们主张应将教育技术发展的现实性与长远性相结合。具体而言,一方面应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学网络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利用现已推出或上市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同时,鼓励中青年教师掌握一种工具平台技术制作优秀的教学软件,而市区教研中心应为实现全市历史教师软件资源的共享,变现今全市软件开发“人自为战、封闭”式的小生产模式为开放、共享的模式创设条件;另一方面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灵活、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术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四、明确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改进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教育教学评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形成素质教育机制带有关键性的一项任务是解决教育教学评价问题。中学历史学科要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改进教学评价特别是课堂教学评价。第一,要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历史教育价值观。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判断。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是教育价值观。素质教育的价值观核心就是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学历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评价历史教学,主要不是看教师是否能讲,不是看学生对具体的知识记忆多少和某一次书面考试成绩,而是要考察其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养成。第二,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教育价值观的具体体现。目前,应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对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在教学目标上,不能拘泥于教材内容,要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开放性和多元化;在教学内容上,要允许教师根据学生的状况和教学的需要作灵活的处理和选择;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上,要鼓励教师选择和创造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提倡展开课堂讨论,师生合作、生生互动,通过研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的历史观;考察教学过程,不仅要看教师对知识结构的把握和重点、难点的处理,更要看教师如何“导学”,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课上的活动既要有量(即一定人数和时间)的保证,也要有质(即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的要求;考察教学效果,主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看学生在课上的思维状况和学习情绪如何,测试学生具体的学习效果怎样。第三,提倡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和课上参与情况应在学期历史学习总评成绩中占一定比例。历史课的学业成绩考核除了书面考试还要有实践活动,要鼓励学生进行历史演讲、历史小制作、历史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成果应计成绩。历史书面考试也要从重知识考查向重素质考查、重能力考查转变,逐渐扭转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局面。第四,改进评价模式和评价策略。首先是变单向评价模式为双向评价模式。教学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教师要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也可以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教师日常教学情况怎样,是否适合学生,学生最有评价权。学校和教育督导部门在评价教师时,也应重视学生的看法。当然,让学生评价教师,有一个科学和慎重操作的问题。其次是合理采用量化统计和分析描述的评价策略。量化统计的评价策略重数据、重实验控制,表述精确,但难于全面地评价教育效果的丰富内涵。比如评价学生主体活动的情况,光用活动的时间和发言的人次显然不能说明实际的教学效果,还必须描述学生活动的内容和活动中的表现。分析描述性的评价带有综合性,能够准确表达教学活动的意义,但没有一定的数据也会缺乏说服力,特别是在评比性的教学评价活动中,量化指标有时是不可少的。

如何有效进行课堂小练笔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今天,“小练笔”也走进了语文课堂教学中。所谓课堂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它具有篇幅小、形式活、出手快、效果好等特点。课堂小练笔安排得合理,落实得有效,不仅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更加灵动和亮丽,更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呢?笔者结合这几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做了以下几点尝试:一、迁移仿写时练笔课文是最好的写作范文。这些课文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段落描写都向学生传递着最精彩、最准确的语言和方法。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很多这样的文章,给学生比较合适的角度或适于迁移的局部进行模仿,教师要善于抓住这样的时机知道学生进行“小练笔”。如:《北大荒的秋天》一文中,课后练习5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原野热闹非凡”的。“原野热闹非凡。”这句话是这一段的中心句,作者通过写“成片的大豆发出笑声”、“挺拔的高粱像是在乐呵呵的演唱”、“榛树叶子红得像一团团火”这些事物来表现原野很热闹。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总结这一段的写作方法,即作者是先总写原野很热闹,再通过不同的事物来分写原野是如何热闹。然后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素材,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来写一段话。如:公园里百花盛开,美丽极了。然后问学生:你打算写哪些花,从哪几个方面写,学生从各个角度描绘了花的多和美。之后,老师又问:除了写花,你还想写什么?显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写的内容丰富了。学生有写花的、有写操场热闹的、有写晚餐丰盛的,而且写得都比较具体,达到了训练要求。通过这样的“小练笔”,学生就会积极运用课文中段落的表达方式和规律,把课文的表达方式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技巧。又如:在教学《孔子游春》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把大自然比作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我先指导学生品味这段话中,作者运用了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再让学生去想象并模仿课文的句式说一说大自然还有哪些景物像她的什么呢?学生的练笔中,出现了很多精彩的句子,有学生这样写到:“奔腾的长江,是她流动的血液,洁白的云朵是她神秘的面纱,粉红的桃花,是她绽放的笑脸。”……当学生大声朗读自己富有个性的“小练笔”时,就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长进、提高,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二、空白悬念处练笔在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常留有一些留白之处,有时出现在故事情节中,有时出现在人物的对话中……这些空白是文章内容的深化,给学生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空白”点,引导学生感悟和品味语言文字,把作者隐而未发的意思表达出来,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表达的意图。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时,课文写到四十年后,美穗子和她的家人专程来中国看望当年照顾她的聂将军。对于两人见面的情景,课文只字未写。我让学生对两人见面的情景,特别是两人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补白,不仅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聂将军至仁至义的高尚品质,以及对中日友谊的重大意义。《印度洋上生死夜》一文中,结尾这样写道:“克勒松,你现在可以安息了……”这个省略号是一个难得的训练点。我这样引导:“同学们,当皮埃尔看到报纸,了解到昨天没有船只损坏和人员伤亡后,他还对妻子说了些什么?”让学生对“……”进行补白。学生对于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对于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自然有很多话要说。有学生这样写道:“亲爱的,真对不起,没能救下你,请你原谅我。可是你一个人的死却换回千万条生命,相信你在天堂听到这个消息也会高兴的。等着我,有一天,我会去找你的。亲爱的,我爱你。安息吧!”一个舍己为人、充满爱与责任的英雄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此刻的皮埃尔不仅是一位英雄,更是一个爱妻子的好丈夫。这样的补白,既丰满了人物形象,又深化了文章的中心。三、放飞想象时练笔在教学《望月》一课,可以先引导学生品读小外甥眼中的月亮,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感受小外甥的聪明、爱幻想的特点。然后问道:“在你的眼中,月亮像什么?”在音乐的渲染下,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自己眼中的月亮,写成一段话。学生用童心碰童心,用童言引发童言,他们在想象中,感受到月光下优美的意境和作者诗一般美的语言。这样,学生的读与写得到了有机的结合,而且使“同一个月亮在不同人的眼里是不一样的”这一理念深入人心。在《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中,在学生通过充分朗读,对谈迁这一人物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练笔,从两句中选择其中的一句作为开头,想象谈迁在北京的遭遇并写下来。(1) 那是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谈迁……(2) 那是一个黄沙弥漫的早晨,谈迁……(3) 谈迁因劳累过度而病倒了,可是他……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根据提供的开头进行想象描写,他们在想象中体会到谈迁重写《国榷》的异常艰辛,感受到谈迁面对厄运不屈服,不低头,坚定信念的高贵品质。有学生这样写到:“谈迁因劳累过度而病倒了,可是他仍在奋笔疾书。夜深人静,昏黄的灯光下,他在和时间赛跑,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必须争分夺秒地完成这部史书。夜晚是孤独的,没有人陪伴这位老人,更没有人给予他支持和帮助;夜晚是残酷的,寒冷和饥饿常常侵袭着这位老人;夜晚是短暂的,当老人抬起布满血丝的眼睛时,天已经亮了……谈迁不顾自己多病的身体,日夜不停,一遍遍地补充,一次次地校对,努力使自己编的史书更加完备、准确。”从学生的练笔中不难发现,学生对于文中人物的形象已把握得相当精准,写作已经成了他们倾吐自己心声的主渠道了。四、搜集资料练笔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一课时,在指导学生理解了埃及金字塔的外观宏伟、构造精巧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练笔:埃及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是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埃及人是充满智慧的,我们中国人民也是如此,我国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有不可思议的圆明园,有气势恢宏的秦兵马俑等等,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个历史古迹,收集有关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学习本课的写法,写一篇介绍性的文章。教师可以课前安排学生在多媒体教室查找资料,资料搜集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讨论,形成练笔。这样的小练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情感,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与文本真真切切地对话、畅谈,寻觅一个最佳的结合点进行练笔。让笔尖的滑动,从容地记录学生自己思想的轨迹,审视揣摩自己的体验与理解、创造和延伸。让课堂小练笔留驻课堂的无限精彩,真正成为语文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学校团委如何服务于高效课堂,希望有较详细的计划

新的一学年团委工作将紧紧围绕院团委和上级团组织的中心工作要求,服务于学校工作重心,致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一、 深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精神和团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宣传和贯彻,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1.通过团校团课的学习、团支部主题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团的基本理论知识、《增强共青团员意识教育读本》,提高团员的思想政治素质。   2.充分发挥学生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其利用在团员教育强化班中所学的知识及深刻认识来指导各团支部的工作,从而将“党建”与“团建”有机结合起来。   3、坚持团支部书记工作例会及学生会干部例会,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互相探讨对团委工作的想法和建议,使团工作的开展更能迎合广大学生共同的意愿。   二、 加强以美德教育为主线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1、开展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文明素质的讲座、报告、座谈、宣传、展览等主题活动。   2、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举行升旗仪式、缅怀革命先烈。   3、组织学生开展团日、歌咏活动。   4、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帮助大家结合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自身的资质条件自主性地选择参加有主题的课外学习教育活动,进行各个方面的素质测评。   5、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在学生中开展 “创建节约型校园”活动。   6、通过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勤工俭学,提倡人文关怀,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贡献与索取的关系,树立学习意识和服务意识,使学生从对经济的关心引向对人的存在价值和精神需要的关注。   7、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活动。   三、 加强团员发展工作,指导各团支部工作,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意义深刻的支部活动。   1、保持合理的团青比例,继续加大团员发展力度,规范入团手续,严格把关,作到工作细致、手续齐全、效果明显、择优入取以确保团员的质量。   2、对入团积极分子进行团史、团章、尤其是团员权利和义务学习,要求各入团积极分子要把理论学习付诸与行动,真正在广大学生中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3、要求各团支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及工作总结,督促各支部精心策划,力争组织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丰富团支部大多数学生的课余生活。  4、各团支书对支部开展的活动要做出总结。  四、 加强对学生会工作及学生社团工作的指导。   1、本学期将重点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增强学生干部的意识观念,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使他们尽快适应团的各项工作,并使团的工作焕发生机和活力。   2.建立完善的学生干部监督评判体系及考核制度,以增强其责任心,促使其真正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3.认真做好学生会换届选举工作。   五、以文化素质教育为主线,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展现高雅艺术、弘扬民族文化的活动,其目的是要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健康向上、富于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以文化熏陶人、塑造人、感召人,全面提高同学文化修养、文明素质,文化品位,树立校园文化新风尚。   1、举办各类竞赛活动,如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书画比赛、英语作文比赛等。   2、举办各类文艺活动,如文艺晚会、歌咏比赛、主持人大赛、十佳歌手大赛、舞蹈比赛等。    3、举办各类体育活动,篮球赛、羽毛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   五、 切实做好宣传工作。 1、充分利用好黑板报、橱窗,尤其是广播等宣传工具。   2、 每年出一期迎新宣传栏,对宣传橱窗进行整体规范并策划内容,每月出黑板报两期,出每一期黑板报前做出策划,一学期内黑板报、广播站要有一次对学生安全知识的宣教活动。   3、 加强对校刊《南溪》的指导,使其真正成为广大同学喜爱的刊物,两个月出一期,并作出策划。  七.认真做好“推优”工作。   1、制定评优方案,严格按照学院本部“优秀团干”“优秀团员”评选条例,做好评优工作。   2、根据团的要求,制定“推优”方案。真正发挥团组织的后备军作用,进一步配合学工团支部完善“推优”工作。   八.认真组织暑期社会实践,开辟社会实践的新空间。   1、组织策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方案。   2.、以学生回乡度假就近原则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如何提高课堂小练笔的有效性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今天,“小练笔”也走进了语文课堂教学中。所谓课堂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它具有篇幅小、形式活、出手快、效果好等特点。课堂小练笔安排得合理,落实得有效,不仅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更加灵动和亮丽,更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呢?笔者结合这几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迁移仿写时练笔 课文是最好的写作范文。这些课文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段落描写都向学生传递着最精彩、最准确的语言和方法。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很多这样的文章,给学生比较合适的角度或适于迁移的局部进行模仿,教师要善于抓住这样的时机知道学生进行“小练笔”。如:《北大荒的秋天》一文中,课后练习5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原野热闹非凡”的。“原野热闹非凡。”这句话是这一段的中心句,作者通过写“成片的大豆发出笑声”、“挺拔的高粱像是在乐呵呵的演唱”、“榛树叶子红得像一团团火”这些事物来表现原野很热闹。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总结这一段的写作方法,即作者是先总写原野很热闹,再通过不同的事物来分写原野是如何热闹。然后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素材,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来写一段话。如:公园里百花盛开,美丽极了。然后问学生:你打算写哪些花,从哪几个方面写,学生从各个角度描绘了花的多和美。之后,老师又问:除了写花,你还想写什么?显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写的内容丰富了。学生有写花的、有写操场热闹的、有写晚餐丰盛的,而且写得都比较具体,达到了训练要求。通过这样的“小练笔”,学生就会积极运用课文中段落的表达方式和规律,把课文的表达方式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技巧。又如:在教学《孔子游春》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把大自然比作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我先指导学生品味这段话中,作者运用了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再让学生去想象并模仿课文的句式说一说大自然还有哪些景物像她的什么呢?学生的练笔中,出现了很多精彩的句子,有学生这样写到:“奔腾的长江,是她流动的血液,洁白的云朵是她神秘的面纱,粉红的桃花,是她绽放的笑脸。”……当学生大声朗读自己富有个性的“小练笔”时,就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长进、提高,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 二、空白悬念处练笔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常留有一些留白之处,有时出现在故事情节中,有时出现在人物的对话中……这些空白是文章内容的深化,给学生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空白”点,引导学生感悟和品味语言文字,把作者隐而未发的意思表达出来,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表达的意图。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时,课文写到四十年后,美穗子和她的家人专程来中国看望当年照顾她的聂将军。对于两人见面的情景,课文只字未写。我让学生对两人见面的情景,特别是两人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补白,不仅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聂将军至仁至义的高尚品质,以及对中日友谊的重大意义。《印度洋上生死夜》一文中,结尾这样写道:“克勒松,你现在可以安息了……”这个省略号是一个难得的训练点。我这样引导:“同学们,当皮埃尔看到报纸,了解到昨天没有船只损坏和人员伤亡后,他还对妻子说了些什么?”让学生对“……”进行补白。学生对于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对于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自然有很多话要说。有学生这样写道:“亲爱的,真对不起,没能救下你,请你原谅我。可是你一个人的死却换回千万条生命,相信你在天堂听到这个消息也会高兴的。等着我,有一天,我会去找你的。亲爱的,我爱你。安息吧!”一个舍己为人、充满爱与责任的英雄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此刻的皮埃尔不仅是一位英雄,更是一个爱妻子的好丈夫。这样的补白,既丰满了人物形象,又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三、放飞想象时练笔 在教学《望月》一课,可以先引导学生品读小外甥眼中的月亮,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感受小外甥的聪明、爱幻想的特点。然后问道:“在你的眼中,月亮像什么?”在音乐的渲染下,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自己眼中的月亮,写成一段话。学生用童心碰童心,用童言引发童言,他们在想象中,感受到月光下优美的意境和作者诗一般美的语言。这样,学生的读与写得到了有机的结合,而且使“同一个月亮在不同人的眼里是不一样的”这一理念深入人心。在《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中,在学生通过充分朗读,对谈迁这一人物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练笔,从两句中选择其中的一句作为开头,想象谈迁在北京的遭遇并写下来。 (1) 那是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谈迁…… (2) 那是一个黄沙弥漫的早晨,谈迁…… (3) 谈迁因劳累过度而病倒了,可是他…… 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根据提供的开头进行想象描写,他们在想象中体会到谈迁重写《国榷》的异常艰辛,感受到谈迁面对厄运不屈服,不低头,坚定信念的高贵品质。有学生这样写到:“谈迁因劳累过度而病倒了,可是他仍在奋笔疾书。夜深人静,昏黄的灯光下,他在和时间赛跑,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必须争分夺秒地完成这部史书。夜晚是孤独的,没有人陪伴这位老人,更没有人给予他支持和帮助;夜晚是残酷的,寒冷和饥饿常常侵袭着这位老人;夜晚是短暂的,当老人抬起布满血丝的眼睛时,天已经亮了……谈迁不顾自己多病的身体,日夜不停,一遍遍地补充,一次次地校对,努力使自己编的史书更加完备、准确。”从学生的练笔中不难发现,学生对于文中人物的形象已把握得相当精准,写作已经成了他们倾吐自己心声的主渠道了。 四、搜集资料练笔 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一课时,在指导学生理解了埃及金字塔的外观宏伟、构造精巧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练笔:埃及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是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埃及人是充满智慧的,我们中国人民也是如此,我国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有不可思议的圆明园,有气势恢宏的秦兵马俑等等,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个历史古迹,收集有关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学习本课的写法,写一篇介绍性的文章。教师可以课前安排学生在多媒体教室查找资料,资料搜集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讨论,形成练笔。这样的小练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情感,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与文本真真切切地对话、畅谈,寻觅一个最佳的结合点进行练笔。让笔尖的滑动,从容地记录学生自己思想的轨迹,审视揣摩自己的体验与理解、创造和延伸。让课堂小练笔留驻课堂的无限精彩,真正成为语文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如何进行课堂小练笔的有效训练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今天,“小练笔”也走进了语文课堂教学中。所谓课堂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它具有篇幅小、形式活、出手快、效果好等特点。课堂小练笔安排得合理,落实得有效,不仅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更加灵动和亮丽,更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呢?笔者结合这几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迁移仿写时练笔 课文是最好的写作范文。这些课文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段落描写都向学生传递着最精彩、最准确的语言和方法。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很多这样的文章,给学生比较合适的角度或适于迁移的局部进行模仿,教师要善于抓住这样的时机知道学生进行“小练笔”。如:《北大荒的秋天》一文中,课后练习5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原野热闹非凡”的。“原野热闹非凡。”这句话是这一段的中心句,作者通过写“成片的大豆发出笑声”、“挺拔的高粱像是在乐呵呵的演唱”、“榛树叶子红得像一团团火”这些事物来表现原野很热闹。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总结这一段的写作方法,即作者是先总写原野很热闹,再通过不同的事物来分写原野是如何热闹。然后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素材,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来写一段话。如:公园里百花盛开,美丽极了。然后问学生:你打算写哪些花,从哪几个方面写,学生从各个角度描绘了花的多和美。之后,老师又问:除了写花,你还想写什么?显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写的内容丰富了。学生有写花的、有写操场热闹的、有写晚餐丰盛的,而且写得都比较具体,达到了训练要求。通过这样的“小练笔”,学生就会积极运用课文中段落的表达方式和规律,把课文的表达方式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技巧。又如:在教学《孔子游春》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把大自然比作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我先指导学生品味这段话中,作者运用了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再让学生去想象并模仿课文的句式说一说大自然还有哪些景物像她的什么呢?学生的练笔中,出现了很多精彩的句子,有学生这样写到:“奔腾的长江,是她流动的血液,洁白的云朵是她神秘的面纱,粉红的桃花,是她绽放的笑脸。”……当学生大声朗读自己富有个性的“小练笔”时,就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长进、提高,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 二、空白悬念处练笔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常留有一些留白之处,有时出现在故事情节中,有时出现在人物的对话中……这些空白是文章内容的深化,给学生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空白”点,引导学生感悟和品味语言文字,把作者隐而未发的意思表达出来,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表达的意图。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时,课文写到四十年后,美穗子和她的家人专程来中国看望当年照顾她的聂将军。对于两人见面的情景,课文只字未写。我让学生对两人见面的情景,特别是两人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补白,不仅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聂将军至仁至义的高尚品质,以及对中日友谊的重大意义。《印度洋上生死夜》一文中,结尾这样写道:“克勒松,你现在可以安息了……”这个省略号是一个难得的训练点。我这样引导:“同学们,当皮埃尔看到报纸,了解到昨天没有船只损坏和人员伤亡后,他还对妻子说了些什么?”让学生对“……”进行补白。学生对于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对于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自然有很多话要说。有学生这样写道:“亲爱的,真对不起,没能救下你,请你原谅我。可是你一个人的死却换回千万条生命,相信你在天堂听到这个消息也会高兴的。等着我,有一天,我会去找你的。亲爱的,我爱你。安息吧!”一个舍己为人、充满爱与责任的英雄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此刻的皮埃尔不仅是一位英雄,更是一个爱妻子的好丈夫。这样的补白,既丰满了人物形象,又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三、放飞想象时练笔 在教学《望月》一课,可以先引导学生品读小外甥眼中的月亮,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感受小外甥的聪明、爱幻想的特点。然后问道:“在你的眼中,月亮像什么?”在音乐的渲染下,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自己眼中的月亮,写成一段话。学生用童心碰童心,用童言引发童言,他们在想象中,感受到月光下优美的意境和作者诗一般美的语言。这样,学生的读与写得到了有机的结合,而且使“同一个月亮在不同人的眼里是不一样的”这一理念深入人心。在《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中,在学生通过充分朗读,对谈迁这一人物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练笔,从两句中选择其中的一句作为开头,想象谈迁在北京的遭遇并写下来。 (1) 那是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谈迁…… (2) 那是一个黄沙弥漫的早晨,谈迁…… (3) 谈迁因劳累过度而病倒了,可是他…… 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根据提供的开头进行想象描写,他们在想象中体会到谈迁重写《国榷》的异常艰辛,感受到谈迁面对厄运不屈服,不低头,坚定信念的高贵品质。有学生这样写到:“谈迁因劳累过度而病倒了,可是他仍在奋笔疾书。夜深人静,昏黄的灯光下,他在和时间赛跑,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必须争分夺秒地完成这部史书。夜晚是孤独的,没有人陪伴这位老人,更没有人给予他支持和帮助;夜晚是残酷的,寒冷和饥饿常常侵袭着这位老人;夜晚是短暂的,当老人抬起布满血丝的眼睛时,天已经亮了……谈迁不顾自己多病的身体,日夜不停,一遍遍地补充,一次次地校对,努力使自己编的史书更加完备、准确。”从学生的练笔中不难发现,学生对于文中人物的形象已把握得相当精准,写作已经成了他们倾吐自己心声的主渠道了。 四、搜集资料练笔 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一课时,在指导学生理解了埃及金字塔的外观宏伟、构造精巧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练笔:埃及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是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埃及人是充满智慧的,我们中国人民也是如此,我国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有不可思议的圆明园,有气势恢宏的秦兵马俑等等,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个历史古迹,收集有关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学习本课的写法,写一篇介绍性的文章。教师可以课前安排学生在多媒体教室查找资料,资料搜集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讨论,形成练笔。这样的小练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情感,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与文本真真切切地对话、畅谈,寻觅一个最佳的结合点进行练笔。让笔尖的滑动,从容地记录学生自己思想的轨迹,审视揣摩自己的体验与理解、创造和延伸。让课堂小练笔留驻课堂的无限精彩,真正成为语文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化学课堂教学应注意哪些基本要求

1、指导性原则:评价指标要具有指导性,评价结果对优化教学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2、全体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创设一切有利条件,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和发展,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要求。3、整体性原则:结合化学科的特点和内容,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4、主体性原则:彻底摒弃“以师为本”的“注入式”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代之以“以生为本”的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协调和谐共进。5、一致性原则: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与教材内容确定的教学目标一致。6、科学性原则: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为基础,以中学化学教学的任务和要求为依据,遵循化学教学规律,确定评价指标及权重。7、客观性原则: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多方位对课堂教学进行综合评价,评价过程和结论客观地反映整个课堂教学。

谈如何在化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谈如何在化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本文根据时代的和素质的要求,提出了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化学课堂;创新能力;创新兴趣;观察力 21世纪是知识创新的世纪,全面实施和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发展方向,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它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推进教育改革的关键。要在课堂教学特别是化学课堂教学中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利用化学作为实验学科的特点,从各个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化学学科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有着强烈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的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学生的的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在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如巧设悬念、诱导探索、研讨释疑等多种方式。 悬念是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焦虑心理,它是学生对新知识企盼的兴趣来源。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讲“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时,首先展示做喷泉实验所需的药品、简单仪器,再巧妙地配合演示实验设置问题,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及美感的同时,使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感受到化学世界的神秘和新奇,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的真实情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去分析、去找“为什么”,使“强制性”教学活动变为“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既享受到了学习到知识的乐趣,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 诱导探究,培养学生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力及创新精神,这是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实验、操作、观察、设计、讨论等)寻找问题的答案,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整个环节应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思维为主线,视听并举,深思结合,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激发探究化学知识的兴趣。如在讲初中化学的第六章《铁》时,为了揭示铁生锈的原因,可以首先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思考铁生锈的各种情况。如在通常情况下,铁制品放在空气中就会生锈,可涂了油漆则不会生锈,而干燥的铁制品也不会生锈等。然后经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几种假设: (1) 铁制品生锈是因为在与空气接触时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 (2) 铁制品生锈是因为水分子的存在,铁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3) 铁制品生锈是水和空气对铁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推论,然后再根据不同推论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推论是否正确,最后由实验得出结论:即铁生锈是铁和氧气、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这样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究问题的方法,效果甚佳。 研讨释疑,则是学生通过学习一些疑问已经解决,但同时又会产生或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学生在探究新问题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都会反馈出来,甚至争论不休。此时,教师只要给以恰当的诱导、点拨,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开展热烈的讨论、认真思考、质疑辩难,使探究更深入,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会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其科学的学习态度就会得到培养和提高。如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一节时,在气体实验室制取的思路和方法指导下,自学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制取等内容后,提出能否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用硫酸代替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让学生分组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讨论出答案:不能。然后诱导学生用吸滤瓶、小试管、浓碳酸钠溶液、浓盐酸溶液等仪器及试剂设计一实验熄灭酒精灯火焰,由此得出,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这样一环扣一环,步步设疑,步步深入,步步点拨,使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成功的喜乐。使学生情绪倍增,效果良好。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一切科学实验、一切科学的新发现新规律,都是建立在周密、精确系统的观察基础之上。巴甫洛夫一直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座右铭,并告诫学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项重要任务。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而充分的准备和周密的计划,则是引导学生观察成功的重要条件。有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任务和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直接影响到观察的选择性和效果。例如在做集色、态、声、光等于一体的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时,如果学生不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作充分的准备,就会看热闹,只顾观察烧杯中溶液变红的现象而忽略其它现象,达不到实验的目的。如果教师明确指出观察的目的和重点,学生的观察就不会只此于好奇、兴趣,不会顾此失彼,而收到良好的观察效果,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观察品质。 三、巧设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去探求的心理取向,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最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意识形态。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巧妙地设计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进行葡萄糖这一内容教学时,对于葡萄糖的分子结构分析,在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教师的讲述而掌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机械的接受,死记硬背。如果设计成多个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对比、推导从而能得出结论,效果将不一样。 先是让学生自己制取新制的氢氧化铜,将它分成三份,取其中二份分别与乙醇和甘油反应,学生发现甘油能和氢氧化铜反应变成绛蓝色,而乙醇没有现象发生,则说明乙醇不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这时教师设疑:乙醇和甘油与氢氧化铜能产生本质区别的原因在哪里?然后让学生分析乙醇和甘油的分子结构,就能很快的找到甘油能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的原因:甘油含有多个羟基而乙醇只有一个羟基。这时取另一份氢氧化铜与葡萄糖溶液反应,也能观察到会变成绛蓝色,则说明葡萄糖分子中含有多个羟基;再对该溶液加热又能观察到有红色沉淀产生,则又说明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这时再给出葡萄糖的分子式为C6H12O6,且为链状结构,让学生自己推导结构简式。大多数的学生都能推导出葡萄糖的结构简式,有个别学生推出的结构简式中含有两个醛基,教师不是直接否定,而是提醒学生看是否和分子式相符,这样学生自己能及时的改正。通过巧妙的设计实验,进一步巩固了结构决定物质性质这一化学原理,同时又让学生学会了根据实验现象来推断物质结构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四、设计、探索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思维需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化学是一门实验,特别是在中学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学习乙 炔 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乙 炔 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自己设计一套制取乙 炔 的实验装置,这套装置可以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又如在讲铜与浓硝酸、稀硝酸反应的实验时,由于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有毒,不能随意排放到空气中,必须要有尾气吸收装置,教材上有尾气吸收装置,但还比较复杂,这时提出让学生思考是否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并探索、设计出既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又不能污染环境实验方案。有学生经过讨论提出:不用导气管,直接在试管口处放置一团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棉花。引导学生分析该装置简单但对一氧化氮的吸收不行。有同学从有关习题中得到启示提出:在试管中上扎一气球,用来收集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气体。该办法简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一定难度,主要是气球在试管口上难于扎稳,有漏气现象发生;同时一般的气球都有颜色不透明不便于二氧化氮气体颜色的观察。这时提示学生采用原理和上基本相同,但又不漏气且又便于观察二氧化氮气体颜色的装置。经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和讨论,学生会提出用盛装纯净水塑料可代替,先将适量的小铜片放入瓶中,将塑料瓶挤扁,然后用较长的胶头滴管将硝酸滴入瓶中,再立即将瓶盖盖紧。由于盛纯净水的塑料一般为无色透明,使用该装置既简单对便于观察,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且又实惠。通过这样的训练,鼓励了学生创新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五、 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总之,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把创新教育与化学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训练,这样就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 [1]胡厚福,成功. 教育理论[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 [2]徐土根,王华彤,陈燕.化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4(1~2). [3]翟远杰.课堂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2005(3). [4]左丽萍.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7). [5]冯克诚.中学成功教学法体系[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 [6]任静.在实验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1~2). Abstract: This paper raises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u2019 innovative 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quality education. Key words: chemistry classroom; innovative ability; innovative interest; observing ability ;

求《化学教育》第6期让化学的课堂散发出浓浓的生活气息——“生活中常见的盐—碳酸盐”课堂教学设计?

酸碱盐是初中化学中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笔者从教学中发现每次教完酸碱盐特别是盐这部分内容后,经常会听到学生抱怨:“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酸已有几条,碱又有几条,现在再加上盐又有几条……”为什么我们的课堂带给学生的感受就是这些需要背诵记忆的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原理呢?我们该如何化解学生内心的困惑?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一单元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2课时“碳酸盐”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思考、探索与尝试。  1 教学设计的理念  化学来源于生活,传统教育把科学从生活中剥离出来,使学生固定在单一的“书本世界”或“科学世界”里,致使学生忘掉了自己,远离了“生活世界”,于是教育丧失了鲜活的生命。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要使科学教育从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把科学看成是人类生活中的科学。因此,新课程中的化学教学应力求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努力构建生活化的课堂。  2 教材内容的剖析  从新教材的编制来看,有关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似乎在弱化,但这并不意味着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就不作要求了,一些重要的化学反应,重要的反应通性实际上还是有要求的,这些知识还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但如果我们像旧教材那样过于密集纯粹地传授这些反应规律,必然会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怎么办?将盐有关的知识“包装”起来,选用生活的场景、生活的问题来衬托和贯穿,让学生感受化学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的紧密联系,有效地理解知识,进一步强化建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这一化学的基本观念。  新教材中介绍了3种生活中常见碳酸盐的代表物——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对于这3种盐的介绍课本中的内容并不多,尤其是3种盐在生活中的用途仅仅只是几张图片的展示或简单一句话的说明。可见,教材无非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生活范例”,而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中却蕴藏着许多现实性、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材料,这是需要我们去进一步挖掘的。  3 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了解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在组成上的共性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了解我国科学家做出的杰出贡献。  过程与方法:从自然、生活等多种视角来认识碳酸盐这一类物质;通过性质实验的探究,认识碳酸盐的共性,由此归纳出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并引导学生将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使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领悟“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化学基本观念;通过经历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由现象探究本质的科学思维和实验研究的方法;通过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树立应用化学知识解决日常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活中化学现象和事例所蕴含的化学原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化学、用化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爱国热情,激发学生振兴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 教学设计的思路  从“火烧圆明园”历史事件开始,创设情境,以此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高度关注,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角——碳酸盐,然后紧紧扣住“碳酸盐的性质和用途”这2条知识线,不断地把握教学时机,寻找化学与生活的结合点和生长点,将化学知识的学习融入到有关的生活现象和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之中,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化学物质,切实感受化学学习的实用性,体验学以致用带来的快乐感。  5 教学的过程与分析  5.1 再现历史,感知物质  (图片引入)圆明园遗址照片。  (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圆明园号称万园之园,是我国劳动人民用血汗修建的一座皇家园林,其中收藏了许多精美的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动用了大量的汉白玉石料。你们知道汉白玉石料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学生发出惊叹,对此成分很好奇,很兴奋,互相询问,根据生活经验猜测是碳酸钙。)  (追问)请你说出碳酸钙的化学式?俗称?  (追忆历史)汉白玉就是大理石的品种之一,由于它洁白如玉、材质坚硬,自古以来就是上等的建筑物材料。但有段历史我们是不应该忘记的!1860年,有2位强盗闯入了园内,他们在园内大肆抢夺、破坏,到处放火,一些用汉白玉修建的宏伟建筑经大火焚烧,酥裂开来,成为了碎片。  (教师适时有意“留白”,学生沉浸在悲愤的心情中。)  (教师趁势激发)圆明园的烧毁太让我们心痛了,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应该珍惜今天美好的时光,努力学习。  (教师趁势联系实际追问)它的被烧毁,其实蕴含着一个化学原理。为什么那些坚硬的汉白玉石材经过大火焚烧就碎了呢?你能用化学原理去解释吗?  (学生情绪又高涨起来,积极思考,争相回答,并书写有关反应原理的化学方程式。)  (再联系生产询问)这样的原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中一般有哪些应用?  (学生作答)工业制二氧化碳。  (继续追问)那么我们在实验室里是如何制取二氧化碳的呢?  (学生板书有关化学方程式。)  [分析]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如果不想方法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是很难有效地吸取知识的。”笔者通过“圆明园遗址照片”展示到真实历史事件再现(这里借用了沪教版课题“石灰石的利用”中有关圆明园的材料),设置恰当的情境,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吊起学生的胃口,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感悟其中蕴含的化学原理,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距离,激起了学生长久的学习热情。  5.2 实验探究、走进生活  (提问)利用石灰石和稀盐酸的原理制取二氧化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CaCO3在物质的分类上我们把它归为酸碱盐的哪一类?  (学生作答)盐  (转入正题)今天我们再介绍生活中另外2种常见的盐:碳酸钠,化学式Na2CO3,还有一种叫碳酸氢钠,它的化学式NaHCO3。(学生思考1)请你们观察这3种盐CaCO3、NazCO3、NaHCO3在组成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学生观察、交流)都含有碳酸根离子  (教师补充说明)事实上碳酸氢钠NaHCO3在水溶液中先解离出碳酸氢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再进一步解离出碳酸根离子。由于这3种盐在组成里都含有碳酸根离子,因此我们把这3种盐又称为碳酸盐。  (学生思考2)这3种盐会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吗?有什么样相似的化学性质?  (学生积极猜想:可能会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探究碳酸盐与酸反应规律,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归纳总结)碳酸盐与酸反应规律:含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盐能与盐酸反应,生成CO2气体。  (引导学生拓宽思路)从3个实验中,你能获得启示如何检验某物质中含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呢?  (学生归纳总结)检验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方法  (学生亲自体验、探究设计实验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其中含有碳酸根离子。)  (联系生活追问)家中有什么物质能代替上述实验中的药品?  (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  [分析]化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每学到一知识点就应设法引导学生与自己身边的实际生活、所见所闻相联系,一旦所学的东西被派上“用场”,学生求知的劲头会更大,跃跃欲试的要求会更强烈,对于活跃课堂、延伸课堂、激活知识、发展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笔者以“探究鸡蛋壳的主要成分”为背景,把应用与学习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带到生活中去,使实验变得有现实意义,使化学的学习变得有价值。  5.3 回归生活。学以致用  (联系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含有碳酸钙?  (学生七嘴八舌,自由发言,相互补充。)  (教师补充归纳、展示图片)日常生活中含有碳酸钙的物质:珍珠、贝壳、牙膏、珊瑚、千奇百怪的溶洞、大理石、汉白玉作品等。  (联系生活)碳酸钙广泛存在于生活中,你知道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学生相互交流)用途:①做建筑材料(展示华表、大理石地面图片);②做补钙剂、治疗胃酸过多(展示相关药片标签图。  (学生思索生活)你知道碳酸钙做补钙剂、治疗胃酸过多的原理吗?  (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是利用碳酸钙与胃酸中盐酸反应原理。)  (过渡)除了碳酸钙可以治疗胃酸,碳酸氢钠也可以用来治疗胃酸。  (展示图片)碳酸氢钠片药片说明书。  (学生聚焦课件画面、文字,分析碳酸氢钠治疗胃酸的原理。)  (过渡、提问)碳酸氢钠除了治疗胃酸过多以外,还有哪些用途?  (投影图片)碳酸氢钠做发酵粉。  (介绍)碳酸氢钠的俗称:小苏打  (学生思索生活)碳酸氢钠在其中起什么作用?  (提供信息:发酵粉中含有碳酸氢钠和有机酸;馒头、面包、糕点等发面食品的一个特点是面团中有许多小孔)  (学生结合前面刚学的碳酸盐性质作出分析判断:小孔原来是二氧化碳住过的小房子。)  (过渡)除了碳酸氢钠可做发酵粉,碳酸钠也可用于发酵粉。  (展示实物、投影图片)方便食用碱包装袋。  (联系生活、教师介绍)碳酸钠广泛应用于洗涤、造纸、玻璃生产等;碳酸钠俗称苏打、纯碱、口碱。  (学生感悟碳酸钠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提问)碳酸钠属于盐,但为什么俗称纯碱?  (学生通过生活经验提炼出碳酸钠化学性质可能呈碱性。)  (实验探究)碳酸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观察思考)从这个实验中你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顿悟:盐溶液不一定都呈中性)  (化学史介绍)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事迹  (小组合作)以我们现在所学的生活中常见的碳酸钠为例,并结合前面所学到酸、碱有关性质的知识,从中概括出盐所具有的化学性质。  (教师补充实验,完善盐有关的性质。)  (反馈练习)略  (感悟与收获)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你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化学就在我的身边;化学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分析]从化学回归生活,这一回归是理性的升华,是知识的应用,是能力的提高,是成功的体验。  6 教学反思  不妨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这样的教学必然使原本五彩缤纷的化学世界显得那么苍白,那么僵化,久而久之使学生觉得化学的学习是那么的索然无味,看不到学习它的价值,只是觉得这是一堆需要拼命记忆的符号。化学不应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传授,不能墨守陈规、照本宣科,化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化学的教学应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这样的课堂才能使学生全面、真实、高效地建构知识,激活知识的生存与应用,这样的课堂才能使学生尽情地舒展生命的灵性,这样的课堂才能使化学的学习真正融入到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之中。  参考文献  [1] 刘英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5):1  [2] 魏雯,陈益,陆真,化学教学,2006,(7):28-29  [3] 王攀峰,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32-237  [4] 李惠娟,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9):24-27

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是教与学的关键所在。高效的课堂必须要做到教学设计提前完成,老师要提前关注学情,分配好课堂时间,掌握好的教学方法,紧抓教学重难点进行讲解,课后还要做好教学反思。1、写好教学设计。一名高效的老师,肯定不会出现在课堂上临时思考教学步骤,耽误课堂时间,影响课堂效率。提前备课是课堂效率的基本保证。2、关注学情,分配好课堂时间。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不能满堂灌,需留给学生10-15分钟进行反馈。比如口头操练,笔头操练等。将课堂时间进行有效分配,要给学生留下消化和吸收的时间。打开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图片3、掌握好教学方法,不同的学龄的学生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小学生更适合灵活有趣的教学方法。中学生更适合任务型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方法会催生出不一样的教学效率和效果。4、掌握好教学重难点。重点着重说,难点要深入浅出,一次讲清,不要妄想一次没说清,下次课再讲,夹生饭炒不熟!这是有经验教学者的的总结。5、做好课后反思。每节课后根据教学效果进行深刻反思,以优化后面的教学设计。从而去弥补过往教学的不足,逐渐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打开百度APP,查看更多内容举报/反馈今日热榜131省区市新增确诊144例 本土126例2中方对蓬佩奥等28人实施制裁3黑龙江新增68例确诊 85例无症状4#广电时评批郑爽:不提供露脸机会#5河北新增20例本土确诊均在石家庄打开百度APP查看更多热榜相关阅读第五章 谈谈备课、听课和评课打开百度APP盛言竹语校长参加教研组活动,在教研员指导后分享了对课堂教学的5个建议打开百度APP教育好文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如何有效,谈谈对有效课堂的认识与实践打开百度APP教育好文了解教学设计的层面,教育教学实践中既有高度又注意细节,双赢打开百度APP佳人在哈佛打开百度APP看更多资讯精彩视频02:05阿娇课堂:小学课堂搭石教学详解,课文内字词解析讨论打开百度APP阿娇课堂02:46娇娇课堂:小学课堂坐井观天教学详解,课文寓意以及给出的道理打开百度APP娇娇课堂01:32性感高跟鞋爵士舞,课堂教学演示视频打开百度APPFusionDance飞迅舞蹈00:10幼儿园晨检、接送抓拍、课堂辅助教学,一步到位!打开百度AP

我是一名六年级数学教师,22岁。去年刚考上的,班里刚开始课堂纪律不错,但后来上课就乱了,该怎么办?

一开始就想着罚这个事估计就是没戏了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不仅给教育带来了变革,而且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也在进行一次历史性的变革。仅小学语文课程而言,它包含的内容广泛,知识量大,而信息技术图、文、声并茂、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以及活动影像等特点,正好为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因此,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地整合以成为必然。但我们要知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起的只是辅助教学的作用,它并不是万能的。教师应该从自己所教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更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整合一、信息技术进入小学语文课堂的意义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曾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本世纪,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很显然,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目的在于能使学生具备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将小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二、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一)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探究精神。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多媒体直观、生动、形象和变化的特点,能极大限度地营造教学情境、激活课堂气氛。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像《草原》这样描写景色的课文,而小学生阅历比较浅,没有亲眼目睹过草原美丽的景色,如果只凭借语言文字,学生很难感受课文的实质内涵,这时,我们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播放课件,将一个风景如画的“人间仙境”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的理解。这样,通过有动感的画面,激活他们的感官,使文章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推动其思维的升华。学生阅读着课文,想象着美景,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就会油然而生。(二)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增强学习效果,丰富了课堂内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生动、直观的内容感兴趣,抽象思维只有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培养起来。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一文时,教师课前可以先让学生搜集有趣的谐音、字谜、汉字的来历等资料;课堂中让学生围绕“有趣的汉字”这一主题,利用搜集的资料,穿插演示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汉字的演变,使学生能对中国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喜爱中国汉字之心。在上《丰碑》一课时,首先由学生欣赏教师搜集的一段文字和图片,让学生从中了解相关信息,这样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深入学习课文时,中间插播电影片段,使学生感受到军需处长高尚的品质;最后的拓展延伸,让学生从网上搜集有关资料,对资料进行处理、归纳,这样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体会它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将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语文教材中,不但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内容,而且是语文教材更加完善,更富于多元化,时代性,实效性。(三)信息技术,突破教材重点难点课堂教学中只有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基本问题,就算完成了本课的认知目标。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在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上有着它独特的优势。在拼音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化抽象为具体, 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内因,突出教学的重点。如,《初冬》一课,作者以准确优美的文笔描写雾气逐渐消失,景物由模糊变得清晰的动态过程是文章的重点。但学生却难以理解,这时我们可通过极短的时间,把这一自然现象过程进行情景的再现,把语言无法完成的内容,通过画面直观化,真正做到课堂的有效性。因此多媒体教学手段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四)信息技术,丰富课外知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开发语文教学资源。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更多的知识。如教学《为人民服务》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书本上,教师课后可以让学生继续搜集有关这方面的故事,开展读书交流。同学们马上会通过各种途径将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汇总,做到资源共享。可见信息技术带给学生的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既是巩固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同时也是学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五)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能力(1)、信息技术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信息的获取能力是指确定信息源,并根据信息需求选择最佳信息源,查找信息资料,完成一定信息任务的能力。依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激活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学习动机,引发对信息的兴趣,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比如《桂林山水》一课,可通过师生群议确定信息任务:桂林的山究竟有哪些奇、秀、险的姿态?除了文中介绍的几中外,还有哪些呢?接着,可以引导学生明确:桂林山的奇特姿态可以查找相关图片以及古今赞美桂林奇山的诗词文章等;信息来源有了,这时,我们可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图片、图书查找,也可以利用网络搜索有关桂林山的知识。(2)、凭借信息技术的特点,不但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信息技术从多方面为想象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首先,通过交互式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画、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交融在一起,将影视中时空跳跃、时间倒置等手法运用于电子文本的合成中,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想象,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从而引发学生创新的火花。例如《蟋蟀的住宅》一文,这是一篇说明文,课堂上如何融入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为一体进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课件制作中要搜集了大量的昆虫图片,文字材料及录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观看录像,感知多种的昆虫,了解它们各种各样的生活习性。教学结尾时,告诉学生这些知识来自《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全书》,并在屏幕上出示这些书名,鼓励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3)、信息技术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综合能力。语文教师应该多设计一些开放的,需要学生主动去探究、收集、整理、获取信息,并综合运用这些信息进行创新的“研究性学习”的作业。例如:要学生制作电脑小报,在出版的过程中,学生要寻找大量资料,要进行筛选、排版、打字等,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审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能力。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写一篇有关圆明园的文章,让学生在网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综合能力。(4)、信息技术的优越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能力。小学生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虽然有一定的说写基础,但把握不好尺度。而现代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既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又便于教师指导学生说话,,在练习说话时,教师借助课件,创设情境,在观察思维的基础上,通过复述课文,编故事、想象说话等多种训练表达方式,启发学生动脑,想象,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强化语言与思维的训练。(5)、在综合活动中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如指导学生设计制作贺卡的时候,教师通过电脑网络展示背景画所写的寄语,引导学生欣赏、讨论,从中悟出写寄语的要点。学生在电脑上独立选择画面,撰写寄语,将作品在电脑中进行展示,实现语文课和电脑课的“整合”。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课程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实践证明,恰当而巧妙地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进行整合,能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易于接受。但同时我们也知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起的是辅助教学的作用,它并不是万能的。教师应该从自己所教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首先,教师不能将平时应该板书的内容全部搬上多媒体,整堂课没有板书,这样既失去了教师书写的示范作用,又是教师的个性难以发挥。其次,教师不能将所有对话和指令都输送到多媒体,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画面进行思考、学习,然后又通过多媒体画面来提供答案。这样既发挥不了语文课程的人文特点,又忽略了教师生动的演示作用和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能力培养。第三,杂而不精、过于花哨的课件往往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对画面的欣赏上,而忽视了知识、能力的接受和培养。最后,多媒体课件中教师事前已经输入了“最佳”答案,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会想方设法把学生往既定的思路引导,尽可能让学生的答案与自己的答案一致,因此使本来丰富多彩、学生主体的课堂变成了”唯我独尊”的一言堂。总之,信息技术作为优化学科教学的一种工具,它的优越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它毕竟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的手段,绝不能代替对文本的研读。我们应把握好信息技术使用的量和度,要锦上添花,不能喧宾夺主。只有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深入研究它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方法与策略,才能发挥这种教学工具的巨大作用。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对优化课堂教学的学习与发展有哪些要求

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初级)1.硬件操作技能:①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和操作,常用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的基本操作(如常用的键盘、鼠标、光驱、U盘、打印机、显示器等);②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与结构;③会正确开关计算机;能够正确使用校内所配备的各类电教教学设备。2.软件使用技能:①熟悉常用计算机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基本操作(如文件管理、启动运行应用程序);②熟练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每分钟可输入15个汉字;③掌握在计算机上新建、重命名文件夹及复制、粘贴、删除、移动文件等操作;④会使用Winrar、Winzip压缩软件进行压缩与解压处理;⑤会使用Word办公软件进行文字输入并进行简单的内容、格式编排和打印;⑥能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⑦会在互联网上浏览信息,搜索教育、教学资源,会在网上进行上传、下载等操作。3.信息化教学素养:树立与教育信息化相适应的信息意识;能够对各类信息化教育资源进行价值判断,选择与任教学科相适应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中级)除具备初级能力外,还须达到:1.硬件操作技能:①知道常用硬件媒体设备种类与功能(如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每种设备适用于何种环境以及适用于传递哪一类型的信息);②了解多媒体硬件技术在教学中的发展趋势。2.软件使用技能:①能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如Word等)熟练编排所任教学科的试卷;②会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等)进行较高级的数据分析、筛选及其它数学运算;③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如PowerPoint等)制作课件,能将声音、图片、视屏、动画等各类素材进行整合运用。③能初步运用多媒体工具对信息加工处理(如对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形式的信息进行加工、编辑和处理);④熟练使用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BBS)、网络寻呼工具(QQ、MSN等)、个人博客(Blog)进行表达和交流;⑤会安装与卸载常用的应用程序。⑥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一般特征也预防措施。3.信息化教学素养:能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编制适于所任教学科信息化教案及课堂实施方案;将各类教育资源与日常教学进行整合并合理应用,善于利用教育资源突破教育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指导学生获取信息化学习资源(如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或相关辅导材料,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4.等级要求范围:我市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校级班子成员及45周岁(含)以下教师均应达到信息技术中级应用标准。三、信息技术能力应用标准(高级)除具备初、中级能力外,还应达到:1.硬件操作技能:①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架设所需的各类硬件知识;②能对机房及电子备课室计算机等设备进行简单故障排除;③能对学校常用电教设备进行维护和简易故障排查;2.软件使用技能:①对计算机操作系统及网络操作系统有较深的了解(会安装、使用、备份与还原操作系统);②熟练使用常用软件对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如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对信息进行编辑,利用统计软件对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等);③熟练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技巧;④熟练掌握1-2种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如PowerPoint、Flash、几何画板等),能够制作网络课件;⑤为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及各类资源系统软件的架设和WEB发布提供支持等;3.信息化教学素养:认识网络教学信息的传递手段,以及教学媒体的类别和功能;能够根据不同信息化教学媒体的特点,设计实现不同教学目标的学习活动与学习模式(如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实现探究性学习、研究型学习与案例学习等学习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开展教学交流和活动。

简述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的基本含义?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将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生活的主体位置,教师通过组织、设计”活动”的形式,全面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创造性学习与发展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本文指出了当前我国中小学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应试倾向”、“片面发展”、“忽视语言的交际功能”、语言与文化两张皮等几个较为典型问题,提出了将“参与式教学”全面引入中小学外语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和现实性。(1)学生参与对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2)学生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主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活动能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调适。形式参与式教学法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正规的参与教学法,另一种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加入参与式教学法的元素。

英语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缺憾与反思|课堂导入环节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导入环节(Lead-in)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调整学习动机、引领学生主动快乐地进入学习兴奋状态,而且对整体教学过程及各个阶段有着较大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广大教师也逐渐增强了导入环节的意识,用心设计、精心实施,希望自己的课堂能有一个精彩的开端和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对校本教研活动中所听的70余节课的导入环节进行了针对性的回顾、总结和分析,发现在大量的教学案例中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导入环节时还有诸多的缺憾。集中表现为:导入功能杂乱,缺乏刺激的强度;导入切入点狭隘,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导入形式错位,缺乏新颖性和情感性;导入微技能粗糙,缺乏应用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等。   二、缺憾的现象描述与反思   1.导入功能杂乱,缺乏集中刺激的强度   【案例一】   这是一节牛津初中英语9A Unit 1 Grammar(第一课时)的导入环节。教师首先请全体学生朗读词汇表中的“性格形容词”(Read the words about characteristics),约3分钟;然后提请学生分别各给出一个例句(Make sentences with the words),约5分钟;之后请事先准备好的男同学表演一个短剧(Do a play),尽可能使用这些性格形容词,约7分钟;最后教师从表演活动中的句子里挑出一些请学生集体口头翻译(Listen and say),教师板书在黑板上,约3分钟。   【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导入环节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含意,其功能更加体现出多元化的趋向。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学习新内容的准备,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渗透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以明确学习任务,使学生重温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必要的新的背景知识,使学生认知新单词和句型等。但在不同的课型和内容上,导入环节最根本的作用还是要为本节课的中心内容服务,不可喧宾夺主,以防造成功能不明、教学重心前移、学生兴奋点过早出现等问题。否则到了教学中心,学生就会提前出现对学习材料的心理疲劳。具体的来讲,案例一中的导入环节主要体现为:占用时间长,活动情境转换快,给人一种导入环节臃肿的感觉,学生思维在众多的情境转换中疲于奔波、方向不明、难以定位。这种导入设计使导入环节的功能和效果都大大降低了,缺乏了信息刺激的强度和广度。笔者以为,执教教师若能删减第一(Read the words about characteristics)和第二步骤(Make sentences with the words),直接从第三步骤(Do a play)开始,功能会更加明确和集中,刺激强度和引领作用会更加强烈,学生学习的目标会更加突出,效果自然也会更加突出。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首先应在心理认识上明确导入的功能,“充分认识导入环节的教学功能是设计有效导入的前提”;其次,教师应在明确课型和教学内容,及学生状况的基础上进行导入,讲究导入的时效性;最后,教师还应在调动学生兴趣上讲究心理的兴奋点,“在合适的时候将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调整到最佳”。   2.导入切入点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难以形成有效的学习链接   【案例二】   这是一节牛津初中英语7B Unit4 Reading(第一课时)导入环节。教师在上课铃响后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红色A4纸,并提问:   What can you do with this piece of paper?   Look!I can make a plane with it.(折纸飞机并试飞)Now, what about you?Let me give you three minutes to prepare.Do it,please!   (三分钟后再问)Ready?Now show me your inventions.此时,令人尴尬的场面出现:大部分学生手中的纸几乎没变形状,只有少数学生折成了飞机模样,两个学生折了小船。学生的回报也是清一色的两个单词:plane与ship,课堂气氛单调、沉闷。   【反思】   导入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对其的选择得当与否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导入内容与形式的选择主要依据: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准确分析、学生整体情况的分析、对教学目标的综合分析等。这其中,对学生整体情况的分析至关重要。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有关话题的背景知识和学生的语言知识与能力水平,从而确定本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的差距,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案例二中的导入环节的设计的主要问题在于,过高估计作为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在动手制作折纸和英语语言学习及二者的结合上所具备的已有知识和能力水平,造成了学生一开始就处于高度的心理紧张和戒备状态,从而出现了心理认知、知识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封闭,难以形成有效的学习链接,从而导致了课堂的尴尬、单调和沉闷。   针对这种导入的切入点的缺憾,教师应该首先充分了解学生,通过小型访谈、口笔头测试及游戏等分析和调查了解的方法和手段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然后再进行选择适当的切入点;其次,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时常有意识地对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技能或技巧等有所了解,必要时可以加强多学科间的交流和合作,寻求其他学科教师的协助;再次,教师还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技巧和能力,在了解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多方面的能力,也为以后日常教学中能够使导入环节的设计更加精彩,效果更好做好准备。   3.导入设计的情感功能缺失,不利于学生积极情感的建立   【案例三】   这是一节校级对外公开课,内容为牛津初中英语7A Unit 6 FashionReading(第一课时)。执教者从课间开始就向学生播放一段成年人的时装表演秀视频。上课开始后,教师直接就从中截取的几个自认为精彩的图片来导入课堂。   T:What"s the film about?   S:(学生似懂非懂,相互看看,并无人回答。)   T:Is it a fashion show?(见学生反应冷淡,教师自己回答)Yes.Is it beautiful?   S:(部分学生小声说)Yes.   T:Do you like it?   S:(学生相互看了看,有的学生早就害羞地不敢做声了,特别是很多女孩子早就满脸通红地低下了头。)   T:It"s so beautiful that I like it very much. And there"s another fashion show.Who are the performers?Let"s enjoy it.   【反思】   通过观看和欣赏优美的图片、视频、录像或电影的形式来导入新授课程,无疑在提高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尽快进入课堂角色等方面有着良好的效果。教师在使用这一导入形式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发展阶段的学生的情感认识水平和审美水平,让美的东西真正发挥美的作用,达到影响人、陶冶人、教育人、发展人、提升人的教育教学效果。案例三中执教教师所选择的导入设计本身无可厚非,但对于刚刚处于身体发育阶段的初中一年级学生来说,尤其对于农村的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其对成人时装表演的认识及其评价水平可能尚有一段差距。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采用这种导入可以说是对学生情感发展认识不足的一个表现,造成学生在导入中的“反应冷淡”“小声说”“害羞地低下了头”等状况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   学生是有着丰富情感的、可塑性很强的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不可一味只注意导入的兴趣,而忽视了导入在培养学生积极情感、高尚情操等方面的功能、作用和影响。笔者在网络上进行了搜索,发现体现现代中学生的服装秀、礼仪秀等方面的视频素材还是不少的。我们完全可以采用这样的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加符合中学生情感发展水平和认知水平的素材,这样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的。   4.导入微技能粗糙,缺乏应用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案例四】   这是一节“校长点课”的青年教师汇报课。施教内容为8B Unit 6 International charities。教师上课开始即按照常规:T:Anyone to give us a report today?一名学生直接到讲台上进行演讲。学生演讲结束后,T:Thanks.Let"s go on talking about international charities.   【反思】   课堂的导入微技能是教师重要的基本技能。一个优秀的教师在导入时所使用和体现出的良好的微技能一定会使这节课开始引人入胜、过程形如流水、结果水到渠成、衔接自然得体,从而使得整个教学既浑然一体,又层次清晰。不同的导入方法中的微技能不尽相同:如话题讨论导入法中的恰当使用教材中的话题的微技能,话题讨论中达到多项教学目的的微技能,话题讨论中随机应变的微技能等。同时微技能的应用贯穿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随时随地都在体现着它的精妙。在案例四中,执教教师的导入过程虽然简明,但也体现出教师在处理课堂中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微技能的缺憾。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学生的演讲内容及时地进行自然导入:Thanks for giving us a great report.But I have two questions about charity.Could you help me?……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charity?Let"s try and I"m sure you can learn more about it in this class.通过利用相关主题的讨论来引起学生对主要学习内容的关注,并以此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同时让学生了解课文中的部分信息和预测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更加集中精力(因为渴望讨论中的未知的信息),又可以降低阅读和学习中的难度和疏远感。   微技能的掌握、精通和灵活应用需要任教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断积累和锻炼,应用中还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实际、组织形式、师生交流意识和习惯、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和背景常识及教师的个人习惯和能力等多方面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从而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总之,提高英语课堂导入环节水平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素养,增强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需要从宏观到微观,全方位地审视自己的导入设计水平,经过不断地学习、反思、研讨,逐步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 王媛.提高导入环节设计实效性的几点思考.中小学外语教学,2009(4).   [2] 孙明.英语学习和 教学设计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郭振玲)

【浅谈小学英语课堂评价中的问题及对策】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

  《小学英语新课标》明确指出:“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由此可见,课堂评价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至为关键的一环。然而在具体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诸如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形式单一、评价标准模糊等。那么,如何更好地解决以上问题,将小学英语课堂评价目标落到实处呢?   一、鼓励全体参与,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评价也应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教师评价为辅,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1.教师点评。教师评价要赏识、激励为主,做到客观公正、热情诚恳,并适时加上体态语,用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如,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教师可边翘起两个大拇指边说:“Good job! Excellent!Wonderful!”对于有待更正的回答,教师可边抚摸学生的头边说:“Don"t worry. Try again.”用以安抚学生的紧张情绪。   2.学生自评。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可询问:“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performance?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可用“Not so good.”“Very good.”“Great.”等简单的句子进行评价;中高年级的学生可在评价外简单陈述理由。如:“My voice is very nice.”“My pronunciation is not so good.”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末五分钟对自己当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有待改进的地方。通过自评使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3.学生互评。在学生完成创编并表演对话的任务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What do you think of their performance?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可简单评价;中年级学生可以在评价外简单陈述理由;高年级学生则可以对表演者的Voice、Expression、Motion等进行综合评价。   在评价初期,学生对评价接触较少会显得有些胆怯,教师要努力做好示范评价,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将评价语进行整理张贴在教室的英语角,便于学生课堂上使用。久而久之,学生将真正成为课堂评价的主人。   二、设计多种活动,体现评价形式多样化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很难对同一种事物长时间存在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评价形式的多样性上下工夫。在平时的课堂设计中多花心思,增加趣味性,刺激竞争,激活课堂气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有效的评价形式。   1.词汇教学中进行小组竞赛。将学生分为四人小组,每组分别以当堂课所学的一个词汇命名。学生每完成一项学习任务,教师写出代表其所在小组的单词的一个字母,看哪组先写完整代表本组的单词。单词的长短与任务的难易成反比,这样可以更好的体现比赛的公平性。当各个小组完成本组的单词时,由各组领读,最后评出优胜组。这样的评价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利于学生对当堂课词汇的掌握,一石二鸟。   2.情景对话教学中进行趣味性奖励。如《牛津小学英语》(以下案例均出自此教材)2B Unit 8 Keep the water clean 对话呈现的是Helen, Mike和爸爸在桥上谈论河里垃圾过多,要保持水的清洁的场景。在教学完后,学生们自由组合进行角色扮演。对于表演出色的组合教师颁发环保小卫士勋章(教师自制)。又如: 2A Unit 3 Look at the moon ,学完本单元,学生能听懂会说单词star、moon、sun,会运用句型“Look at the…”并用“It"s …”进行准确评价。在学生正确流利进行对话后,我以star进行奖励。具体奖励方法如下:五颗star换一个moon,五个moon换一个sun,五个sun换一支铅笔(star、moon、sun均为模型贴画纸)。   3.综合运用时集体合作参与评价。比如在教学5B At the weekends 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句型,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进行操练,并把采访的结果记录。   在此基础上让各小组推荐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学做一个汇报。活动过程中,各小组组长根据小组成员的采访情况进行简单的评价记录。活动结束后,各小组组长公布对小组成员的评价,最后老师对各组进行整体评价。   三、统一评价标准,增强评价结果实效性   为了让学生能准确的进行自评与互评,教师可在教室的一角张贴以下两张表格:   1.评价用语等级表   评价用语等级   Not bad. ★   Good.★★   Very good. ★★★   GreatWonderful.★★★★   Excellent.★★★★★   2.具体表现情况评价表   有了以上表格,学生的评价就有了标准,再不会出现众说纷纭,各持己见的现象。评价准确,增强了结果的实效性。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将会不断促进小学生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积极主动性以及向上的学习动机等等。所以,作为小学英语教师,我们必须学会准确恰当地运用课堂评价,使学生乐学、善学,以发挥课堂评价的最大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孙婷.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活动有效性的反思.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0.(9):22~27   [3]应天栋.学生课堂发言的评价策略[J] .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0.(7):33~36

根据心理学研究,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的重点是言语信息还是智慧技能

智慧技能。

如何把握中小学课堂教学各项评价指标的尺度

  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张建生 一、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内涵和作用 课堂教学评价,是遵循国家的总体教育方针、依据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按照一系列的标准,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发展变化、对整个教学流程和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评估的过程。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素质教育评价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育界普遍认为,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对于中小学的具体科目的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激励、诊断、改进的功能和作用,所以只有评价项目制定正确、评价标准科学、评价活动实施恰当,才能有效地通过评价的诊断机制,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问题,分析构成问题的各个要素及其主次关系,进而找出产生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公正、客观、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能够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机制,促进教师转变、更新专业认知领域和教学行为中存在的既有的落后的教育观念,按照新的标准确定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目标,多方面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使教师更好地将素质教育总体目标和学科的具体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摆脱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束缚,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引导作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科学有效的实施课堂教学评价,也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科研部门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管理和指导,进一步把握教育教学规律,为教学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提供一个客观、合理的依据。 二、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应本着以下几个原则: 1、全面性原则。所谓全面性,指的是在评价教师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查看其是否在总的指导思想上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要考查教师是否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认真研究落实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再其次,要考查教师是否具有较全面的学科知识,是否具备较高的教学技能,能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第四,要考查教师是否重视恰当的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否注意点拨学生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 2、发展性原则。有些学者把这一原则看作是教学评价最重要的原则,因为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理所当然地追求学生的发展。那么,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也必须以发展作为参照系。在 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全体教师和学生在当前水平基础上的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这一转变,从评价“过去”和“现在”转变为评价“将来”和“发展”。‘诚如加德纳指出的那样,到目前为止,“考试往往用来找出人的弱点而非长处”,而发展性评价希望被评价者能够认识自己的优势,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 ① 评价 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评价学生学的行为、教师教的行为,以激励师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3、开放性、多元性原则。课堂教学行为不是僵死的毫无悬念的模式,由于参与双方尤其是学生一方所具有的巨大的创造力,不可避免了决定了课堂教学中会有大量的不确定性。意图用一个固定的标准来框定评价所有的教学行为肯定是不恰当的,这就必然要求评价的标准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与开放性本身一体两面的是评价的多元性,多元性的评价又、盖了多方面的内容: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价值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等等。 4、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定性评价是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对评价对象进行概念、程度等做价值判断,并把这一判断描述出来。但是定性评价有时候表述出来会让他人有不确定的感觉。‘所谓定量评价,就是将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确定成具体(量)化指数,然后按照指标说明打分,通过测算,统计出分数,参照分数和查阅图表等方式做出分析和判断,得出基本结论。" ② 随着评价理论和测量技术、理论的发展,定量评价在课堂教学 评价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由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很多东西难以进行量化显示,定性评价又是必不可少的。 5、差异性原则。在教育领域,差异是处处存在的。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时,就避不开这种差异。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差异性因素很多,有客观的,比如:城乡差异,重点校与非重点校的差异,先进教学设施和落后教学设施的差异,优秀生源与普通生源的差异。还有主观上的差异,如教师的教学理念的差异、教学风格的差异以及教师之间的性格差异等等。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时,既要注意课堂教学的一般性要求,又要尊重教师的教学个性,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形成自己教学的特长乃至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 三、目前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1、教学评价改革与教学改革的不同步 ‘当前我国中小学普遍使用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从20 世纪50 年代初以来经过几十年教学实践的不断检验和修正,逐渐形成的一个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结构以及教师教学基本功等几个方面的评课要求。这一评课要求,是我国中小学教师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一个总结概括,它是对过去在凯洛夫教育学课堂教学五环节基础上形成的评价标准的实质性超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内在运行机制,并在规范课堂教学行为、保证课堂教学基本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 从20 世纪末期开始,我国开始新一轮大规模教育改革。1999 年,国家颁布《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紧锣密鼓的在两年内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18 个科目的新课程标准的实验稿,对教材内容也进行了大量的调整,统编教材不再一统天下,各地纷纷组织编写本省市的地方教材,广大一线从教人员对新的教学方法也进行了丰富多样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有了丰富的感性经验。然而,教学评价的发展却显示出明显的滞后性。由于传统评价标准巨大的惯性作用,以及评价理论自身发展的相对缓慢,直接导致了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改革的不同步。新课程强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鼓励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呼唤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倡人的全面发展。而既有的评价标准却大多以工具性追求代替价值追求,重视知识体系的讲授,忽略学生人格、情感的培养。评价的目的只是对被评价 者的过去进行鉴别,而不是为了帮助被评价者未来的进一步发展。 2、定性与定量评价的结合不够好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是理想的研究范式,但是目前两者结合的不太密切。由于定性评价的主观性和价值偏向性,在实际操作中受评价者自身因素影响太大,有时候甚至陷于盲目,而且没有相应的消除干扰的对策。我们认为,定性评价不能脱离定量评价,没有定量研究做基础的定性研究是不可靠的。而定量评价时,各项指标的权重是否分配合理,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因素。 3 具体操作中的其他人为因素的干扰 由于评价者自身素质问题、程序组织问题甚至个人好恶等影响,在评价课堂教学时有时候出现以偏概全、平淡肤浅、敷衍了事、只褒不贬等问题,使得课堂教学评价流于形式,变成走过场,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作用。 4、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不够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指亲自参加或体验教学实践活动并能有针对性的做出一些评价和对评价结果做相应的解释工作的人。④目前的 评价主体是教师所在单位的领导和其他教学人员,这个组成结构显然还不够完善,理想的成员应该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学业务负责人、各级教研员、中小学校长和教务管理人员,还有教师、学生、学生家长。这样的组成结构,强调的是评价的多角度性,强调评价中的对话与交流,强调以前评价中所缺乏的人文因素。 5、评价的发展性连续性不够强 由于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由对现状的鉴别向对未来的发展转化,因此,教学评价有必要体现其内在的发展性和连续性。但是目前评价是处于静止状态的,是对单一某次课的评价,它只能表现出教师当前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而不能反应被评价者过去的表现,也难以准确预测和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无论对教育研究来说还是对教师本人的专业发展来说,都是一个不利因素。 四、课堂教学评价的组成要素及权重: 对课堂教学基本要素的分析,是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基础。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我们可以从信息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视角来分析相关因素。比如从信息学的角度出发,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科书和教师、学生都是信息的载体,教师是不再是信息的唯一传播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一方面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向学生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知识信息、语言信息、思想信息和心理信息,另一方面学生也随着这一进程不断做出反馈。信息的交换和输送的能力及效率,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情感交流的场所,因此,师生间的交流是否顺畅和谐,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效高低。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课堂教学要有助于学生培养主体意识,培养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问题,最后都归为一点:课堂教学是检验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综合尺度,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考核师生双边活动效益的主要渠道。新课程教学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从以下几个要素去考虑: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把握、教和学的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教师的价值取向。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也是课堂教学的指针,它制约着其他要素,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它的权重0.15. 课堂教学目标的评价主要从两方面来看: 1、目标的制订:要看是否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是否符合教材的特点,是否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和习惯。这就要求目标明确、恰当。 2、目标的落实:主要看教学重点难点能否正确判断和把握、教学方法能否合理选择、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是否始终围绕目标进行,以及学生达到所预期目标的程度。 具体评价时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具体方面 (1) 教学活动开始就要给学生明确预期的目标 (2) 目标要适合不同学生的需要,具有弹性,充分考虑差异性。 (3) 设计目标要充分考虑新课标要求的三个维度的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实际载体,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内容本身既有一定的深度,又具备一定的广度,因此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把握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实现多少。教学内容的权重0.30. 对此项指标的评价,要围绕一下几点来思考判断: 1、 教师能否对教学内容做全局把握,合理安排,重难点突出。 2、 教师是否注意到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 3、 教师是否引导学生关注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4、 教师能否把内容生动直观的呈现给学生。 (三) 教法与学法。权重0.20. 1、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性因素之一,方法本身受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制约,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服务,又具有自身相对的独立性。对教学方法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首先,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应教学内容的需要。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李秉德教授在《教学论》中曾经指出:对以语言传递信息的内容,可以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对于需要直接感知的内容,可以用演示法;对于技能课,可以用实验法、练习法、实习法,还有适合欣赏的陶冶法,适合探究内容的发现法、探究法等。此外,还要讲究各种方法的结合。 其次,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特点。要面向全体学生,避免只面向中等生甚至少数优秀学生。要确保所有同学都受益,这是因材施教的要求,是教学差异性的要求。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性格特点、学习习惯等,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第三,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创造力。 2、学的方法是学生学习课堂教学内容的方法,在传统教学评价中对学法的考虑几乎是忽略不计的。在新课程背景下,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倡学生的自我发展,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所以教学评价重心应该从“评教师”扩展到“评课堂”,这样学生的学法也就自然而然的进入了我们的评价视野。引入对学生学法的评价,是对以前教学评价标准的深化,也是对以前教学评价标准内容的扩展,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教学评价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 学法的形成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教师要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努力发现学生学习的特点,推究其中的规律,然后再与学生交流探讨,适时点拨。二是靠学生自己的探索。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经过多门学科的学习,听过多个教师的讲授,再加上大量的练习和考试,会逐步感悟总结出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权重0.2 教学过程是处理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教学过程由一系列相互衔接的教学环节组成。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更加强调教学进程的重要性和创新性。传统的教学是结果教学,它的最高意义在于一切课堂教学环节都面向最终结果,在授课结束阶段通过主讲教师的总结得出一个令大家满意的结论。这个过程中教师基本上唱独角戏,即使不时有学生的问答也不过是点缀或铺垫,都处于次要、从属的地位。新课标提倡采用过程教学,这个过程则相对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再主张教师的权威性,在整个过程中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并且懂得知识形成的基础以及和其他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这个过程中还伴随着师生共同的情感体验、人文关怀,伴随着各种价值观的碰撞。 课堂教学进程的评价也从四个方面去进行: 1、考察课堂环节是否活泼而不死板,充实而不空洞。看环节与环节之间交替是否自然,能否做到井然有序。 2、考察是否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探求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摸索方法的过程。 3、考察是否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是否注重对学生做出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评价。 4、考察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情况。主要看学生参与度。如何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呢?到目前为止,对学生参与度大多是用描述性的模糊表达法,比如说“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发言积极”。这种描述往往因缺乏具体支持载体,说服力不够。没有亲自听这节课的人很难从这种描述中了解真实的课堂情况。因此,研究“学生参与度”需要明确具体的方面,比如:是否能围绕教学内容主动提出问题?问题的质量如何?是否足够具体鲜明的针对性?是否主动参与信息的获取、处理、汇总与交流?学生对课堂作业的态度如何?是否认真、主动完成?6767这些因素的明确,对科学地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五)教学效果。目标、过程、方法的最终归宿是效果,效果也是目标、内容、方法和教学进程的综合反映,是各种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显性和隐性结果。以往的评价多采用教学效果这个概念,更多的评价着力点还是教师。新课程下的效果评价重心应该向学生转移,学生的表现是评价课堂教学的最终的衡量标尺,也是衡量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尺。但是这个转移,绝对不同于以往的通过学生成绩来论英雄。我们认为,教学效果的评价,要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否把注意力、兴趣投放在所学习的内容和过程中,这是课程情感态度体验和培养的过程;要考察学生是否明白要做什么、为什么去做、怎样做?要考察学生能否与他人有效合作,培养社会化的人格;学生的学习结果与自己的预期目标、教师的预期目标的符合程度如何等等。当然,在评价效果时,要坚持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有机结合。 (六)课堂教学取向 课堂教学取向,是教师在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教育思想的发展取向,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这一关键要素的行为是否发生了真正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课程改革的成败,课堂教学中教师表现出的教学行为是我们观察、分析、评价课堂教学时要重点关注的。 1.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即要以学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学。现在许多教师在备课时认识到不仅要备教材而且更要备学生,但从教学实际行为中反映出来的情况却往往是:“备教材”主要是记住教材上的标准答案,“备学生”就是如何把学生引向“标准答案”。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那些不符合“标准答案”却经过学生自己思考的有创造性、有个性的不同的回答,不是忽视就是给予否定。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背诵“标准答案” 的过程。 2.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也就是从重学生学会转向重学生会学,教师要注重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 3.由重视对答向重视对话转变 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互、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对话” 意识。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只有在课堂上与学生真正地进行了思想和情感交流,教学才能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课堂生活才成为师生共存的生活。 4.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 信息时代,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避免不断的知识更新,以求跟上时代的步伐。认为教师是知识之源,儿童是等待教师灌输知识和智慧的空的容器的观点在信息时代已经站不住脚。教师的角色主要不再是信息的传递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而应成为挖掘资源的向导、寻求真知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转载

《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是电子期刊吗?

不是。电子期刊是在数字时代新出现的一种期刊形式。依托于互联网公开出版。而《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是省级期刊是一本由广西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的优秀教育类期刊。是由各省、自治区、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所主办的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可面向全国跨省发行的期刊,不符合电子期刊条件。

实习教师小张上汇报课。小张十分注意课堂纪律的维持,只叫那些端正垒好举手的?

实习教师小张上课回报小张十分注意课堂纪律,维持只叫那些端正好举手的孩子,我认为不能忽略是班里的差等生。

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应用

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应用   在小学美术课堂,美术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优势互补,将美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更加灵活明了地讲授给小学生,使小学生轻松的理解。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广,小学美术教学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美术课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教小学生画画,还要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从而提高小学生的绘画兴趣。在小学美术课堂应用多媒体技术成为了当前小学教育的主流,越来越多的美术教师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美术;多媒体;审美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小学教师所关注,成为了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多媒体技术通过音频、视频、动画等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枯燥和单一的现状,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尤其是在小学美术课堂应用多媒体技术,实现了美术与科技的结合,打破了以往美术教学观念的束缚,给小学生提供了更宽阔的拓展空间。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小学美术教学经验,具体阐述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美术课堂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美术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学生只有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在课堂上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美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兴趣是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第一步,也是比较关键的环节。在素质教育大力推广的今天,小学美术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为美术教学创设生活化和艺术化的教学情境,促进小学生理解和掌握。美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美术教学的独特魅力,在课堂上给小学生自由的空间和发言权,鼓励小学生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比如在讲《脚印的联想》一课时,我创设了一个动画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一个冬天下雪的场面,雪地里来了一群小动物,有小鸡、小鸭、小狗,它们在雪地上走过,就留下了一幅幅图画。此时,小学生的情绪高涨。于是,我以此为契机,让小学生联想并说出其他小动物的脚印都是什么样的。然后,我还会根据小学生的回答带领他们欣赏优秀的脚印作品,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最后,我组织小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脚印,并将这个脚印画成一副精美的画。   二、加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学美术教学要做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让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得到有效的锻炼。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让小学生欣赏到各种各样的美景,将美术作品全方位、多感官地呈现给小学生。比如在讲《美丽的园林》时,有许多小学生没见过园林,不了解园林的特点和结构。因此,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园林的美景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可以直观清晰地了解园林,了解各地的文化,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生的世界是单纯的,是缤纷多彩的,为了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索欲,我让小学生在回家以后仔细观察,把自己的家画成一幅画,并且涂上颜色,在课堂上给其他学生做介绍。美术教学生活化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方式,不仅可以改变美术课堂枯燥的气氛,还能够实现美术的回归,让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美术,为小学美术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鼓励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小学美术课要想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充分认识到小学生的重要性,把课堂的主人还给小学生,让小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师生的和谐发展和有效互动,使小学美术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比如在讲《风的魅力》一课时,我在课前会带领小学生用白纸折一个风车,然后轻轻吹气,观看风车的转动。美术教师深入到小学生之中,使小学生对教师更加热爱,减少隔阂。然后,我会给小学生讲解风车转动的原理,明白风的作用。然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小学生播放风的作用的例子,比如电风扇、风力发电等,接着给小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每个小组继续探究风还有哪些作用,这时小学生都会积极参与并回答问题。有的小学生说蒲公英的种子靠风传播,有的小学生说风筝需要风才能飞,还有的`小学生说吹气球离不开风。在课后,我会鼓励小学生尝试着做一些小制作,比如风铃、纸飞机、风筝等,送给自己的朋友或者父母,让大家一同感受风的魅力,跟风一起玩耍。   四、积极开展美术作品欣赏,拓宽小学生的艺术视野   为了拓宽小学生的视野,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水平,我在美术欣赏课上会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小学生展示国内外的优秀美术作品,以此激发小学生的绘画热情和艺术天赋,从而促进他们对美术的热爱。在小学阶段,每个年级都会设计相应的美术欣赏课,但是有一些美术教师对欣赏课重视程度不够,常常使欣赏课流于形式,没有实际作用。而传统的美术欣赏课需要美术教师提前搜集挂图或者制作教案,在欣赏课上以教师口述为主,小学生不能发挥个性和潜力。针对这种现象,我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比如在欣赏《故宫》的时候,为了让小学生了解故宫的历史,欣赏故宫的美景,我将大量故宫的珍贵图片和视频利用大屏幕播放给小学生,使小学生仿佛置身于故宫之中,去体会古代皇宫的庞大和壮观。但是,小学美术教师需要严格挑选欣赏的美术作品,选择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年龄特点的美术作品,让不同水平的小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五、与课堂教学优势互补,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在小学美术课堂,美术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优势互补,将美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更加灵活明了地讲授给小学生,使小学生轻松的理解。多媒体技术为小学美术课堂开辟了新路径,有利于美术教师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在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和快乐教育理念。美术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造探究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鼓励小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美术,提高美术应用技能和美术综合素养。比如在讲《奇妙的电话机》时,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小学生用橡皮泥、纸盒等材料设计制作电话机,教学的难点是教会小学生设计方法和扩展思维。因此,我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入新课,给小学生观看古代的各种通信工具,然后引出现代通信工具,让小学生感受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然后,我给小学生播放世界各地各式各样的电话机,丰富小学生的想象力。最后,我让小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部电话机,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体验美术实践的快乐。   参考文献:   [1]王艳梅.小学美术多媒体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2(7).   [2]朱彤.浅析如何加强小学美术多媒体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中小学电教,2011(10). ;

重庆复旦中学启动智慧课堂种子教师培养计划 打造智慧教育下的博雅课堂

重庆复旦中学启动智慧课堂种子教师培养计划 打造智慧教育下的博雅课堂 4月17日,重庆复旦中学开展了以“赋能智慧课堂 助力博雅教育”为主题的智慧课堂第二轮种子教师示范观摩课活动,重庆市第33期高完中校长提高培训班的50位校长领导观摩了学校智慧课堂教学。 “All I feel is 1 2 3 My tears start to bleed,Smell of roses on my feet……”课前,全班同学互动演唱了一首优美的英文歌曲,让同学们迅速进入到英语课的状态中。随后,吴老师在平板电脑系统上为学生们开了一局“PK”赛。两名同学在游戏界面上操作,从众多描述“山高水深”的句子中,限时选择出正确的事实,得分高者为胜。这个小游戏一下就点燃了同学们的热情,也顺利将课堂引入到“世界上最高的山”的主题上。课上,吴老师熟练地运用平板电脑进行互动问答及讨论、作业检测,设计了精彩的.游戏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为观摩的校长领导和老师献上了一场精彩的智慧课堂教学示范。 课后,嘉宾们走进复旦中学初二年级智慧课堂随堂观摩了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等学科的智慧课堂模式。开州区温泉中学副书记肖炎表示,复旦中学的智慧课堂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形式,利用平板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容量大、效率高,教学模式运用得很好,非常值得借鉴。 课前学生互动唱英文歌曲 李晓慧 摄 学生使用平板电脑上课 李晓慧 摄 据了解,复旦中学2016年开始智慧教学应用探索,经过两年的实践,从初2016级1个班的应用试点,到去年扩大到五个班的常态化应用,努力探索智慧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实际应用的有效路径,即在教与学两个层面的应用模式。 “通过学校大数据教学平台的支撑,智慧课堂已从以前的单纯课堂功能性应用,走向教学精准化、数据学情数据化,学习个性化。”学校项目负责人郭路介绍,经过两年多的实践,通过两轮种子教师培养计划,打造7个学科、12名优秀学科应用的种子老师,实现了常态化课堂教学。如今,复旦中学结合具有学科特色的智慧教育生态,着力打造智慧教学下的“博雅课堂”,实现了学科特色与智慧课堂融合、大数据与教学各环节应用融合、智慧教育与复旦“博雅”文化融合,推动智慧教学应用在复旦中学落地生根。

廉政教育如何进课堂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精神以及教育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和上海市教委《关于在上海市学校中加强廉洁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等有关文件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整合廉洁教育和学科教学的资源,通过课堂教学这一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既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学科技能、学习方法和综合能力,又具有良好的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和健康的自我价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实施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将廉洁教育与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相结合,与二期课改相结合,与学科德育推进相结合,与师德培养和师能提升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师生的和谐发展、持续发展。遵循“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策略,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探索廉洁教育进课堂的长效教育机制,努力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职能部门负责、全员共同参与”的工作体制三、实施原则(一)廉洁教育进课堂应把握内核性在中学实施廉洁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应有别于对成人的教育,其核心内涵应围绕自我价值、诚信意识、节俭习惯、法制观念等方面,着力培养具有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自尊自律、明荣知辱、淡泊名利、节约资源、生活俭朴、热爱社会、乐于奉献的品德。(二)廉洁教育进课堂应遵循规律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发展规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关注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并注重各阶段廉洁教育之间的衔接。遵循学科教学规律。在此前提下,研究、挖掘并利用学科课程中蕴含的廉洁教育资源,探索在课程和主题教育活动中实施廉洁教育的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在进行学科教学的同时自然、无痕地融入廉洁教育。遵循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着眼于学生良好品德与健全人格的养成。(三)廉洁教育进课堂应讲究实效性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获得充分、真实的体验和感悟,积极创设廉洁教育的教学情境,以历史的、现实的、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敬廉崇洁”的真实情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并养成廉洁品质,实现知行统一。(四)廉洁教育进课堂应注重社会性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树立大教育观念,通过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加强学校与社区、家长的沟通联系,合力开展廉洁教育,学校和老师要将社会和家庭的廉洁教育资源,融入学科教学和课堂教学之中,创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五)廉洁教育进课堂应突出自主性教学应以人为本,廉洁教育的成效要体现在师生的自主、自律,表现为师生心灵上的内化和行为上的自觉。要研究制订廉洁教育的评价方案,并成为引导师生自主发展的机制。

小学英语课堂改革10加30的精髓体现在那些方面

小学英语“30+10”课堂策略研究  【摘 要】从这个肩负基点出发,分析小学英语的教学特点,并讲解“30+10”的课堂教学模式,最终将通过“30+10”课堂教学模式的渗透,找到切实适合小学英语“减负增效”的教学模式,为“减负增效”提供一条路径,促进新课改的顺利实施。      一 “30+10”课堂教学模式浅析   1.何为“30+10”课堂教学模式   正常的课堂都是40分钟为一个学时,课堂教学中主要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手段,“30+10”课堂策略则不同,它是把40分钟的课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前30分钟,在这30分钟中教师一般是进行常规的教学活动,比如知识讲述、文章分析、习题总结等;第二部分为后10分钟,老师便不再对学生进行点对面的灌输性教育,而是把时间交给学生,老师可以走下讲台,专门辅导,组织活动甚至可以提前安排课后练习等。   2.为何引入“30+10”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特别是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使得教学的课堂生态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填鸭式”教学模式仍然盛行的压力下,老师往往感到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因为他们对知识进行了细致地讲解,学生掌握的却不多。其根本问题在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较为单一、被动,缺少必要的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环节,教师缺少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以及个体差异的关注,常常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打击。小学英语课堂构建“30+10”教学模式目的就是关注学生的个性,把握课堂细节,切实清除课堂教学中的不和谐音符,使课堂更精细化、合理化,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能。   素质教育之初就提出了“减负增效”的口号,多年过去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天性爱玩,注意力难以持久,特别是小学生,老师只能通过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来弥补课堂的不足,让学生被动掌握知识。而在减负的“压力”下,老师不敢再布置大量作业,学生因为减负获得了娱乐时间,但是成绩也随之下滑,有些家长不理解,还亲自到学校询问缘由。其实课业负担的多少和学生的成绩并不能画等号,只是当时我们用的方法不得当,导致了一些恶性循环的产生,而“30+10”课堂教学模式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构建“30+10”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目的是促使一线教师精简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把握学生规律,从而更直接、更高效地提高课堂效率,降低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而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二 小学英语“30+10”课堂教学的教学策略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切实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成效,我们有必要积极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适时而变,“30+10”课堂教学是建立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之上的,是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为了将这种方法推广出去,笔者将自己的经验总结为以下几点,并配合部分教学案例,希望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1.不打无准备的仗   大部分老师都会抱怨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太短,根本完不成教学目标的要求,即使赶进度上完了课程,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因此如果让他们拿出课堂的10分钟从事其他活动,他们坚决反对的。但换个角度思考,其实我们和学生接触的时间只有40分钟,但是为这次接触提前准备的时间却很多,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认真备好课呢?   2.课堂教学方法得当   30分钟的课堂教学是老师讲述知识的关键环节,虽然这30分钟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里,但是教师决不能一味地讲,学生被动地听,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只要是建立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即可。小学英语课程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因学生无任何语言基础,且本身语言的学习就极为枯燥乏味,英语教学的连贯性也很强,因此如果初期基础没打好,就很容易影响学生接下来的学习热情。那么,我们如何提高这30分钟的教学效果呢?   21世纪的课堂不再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这么枯燥,而是在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介的基础上完成的,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教师非要费尽心思地制造“声”、“光”、“电”一体化的潮流派对,而是灵活利用它们来更好地完成教学环节。   3.辅导环节灵活多变   完成了课程的讲解,接下来就是这个教学方法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仅有10分钟,很多教师不知道怎样安排,我是这样安排的:一般课程讲述后,会在最后10分钟安排学生自己读课文或写单词,而我就走下课堂,对学生进行重点辅导;部分已经掌握本节知识的同学,我还会给他们带一些课外延伸杂志阅读,如果他们确定掌握了本节知识后可以自行到讲台上索取;当课程单词量较大,或前期教学中安排了大量互动性活动时,我就会在最后10分钟对本节的知识进行概述讲解,并锻炼学生自己总结本节知识的能力。这些都是我在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方法,至于什么时候利用什么方法,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减负与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怎么写

请问您写这论文是要评职称还是?我们可以帮写哒

语文课堂要怎样提质减负

语文课堂要怎样提质减负听到过3种有趣的说法,说:教师负担重,学生负担重,是恶性循环的教学;教师负担轻,学生负担重,是误人子弟的教学;教师勤钻研,学生负担轻,才是减负增效的教学。那么什么是减负增效呢?我认为减负增效中的“减负”并不等于教学内容的减少,也不等于学习时间的减少。“减负”不单纯是学生课业负担数量上的减少,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渐进而深刻的革新,是教育观念的变革。否则,学生的课业负担今天可能被减下来了,但在明天却又可能以另外一种方式附加上去。教学减“负”不减“质”,在“减负”的同时又要“保质增效”,这才是真正的减负增效!我想,这一观念的出现其实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该怎么来落实减负增效呢?小学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当然,减负增效也得从课堂教学入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进课堂教学形式正是切实可行的办法之一。我尝试着对课堂模式进行了摸索,优化课堂结构。 首先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主体参与是激发学生学习意愿的关键所在,传统的课程教学是越俎代庖,重师者传授,轻学者参与,致使学生的时间与精力大量浪费,学习动机受挫。兰·达本教授认为:教学可以看成是提供特定的情境来培养儿童的一种措施。学习是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他越是投入,就越具有动力,也就越能顺利完成这一过程。如果在课堂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那么学生就缺少阅读实践,缺少朗读感悟。这种单一的教学过程模式,显得枯燥乏味,费时多效果差。在上第七册课文《小镇的早晨》时,课前我请孩子们各自画一幅小镇早晨的美景图。通过对文章的理解和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来呈现他们脑海中的小镇。不少同学都画出了他们心目中不同面貌的小镇。当我请他们来介绍自己所画的画时,惊喜地发现在绘图的过程中,大家对于课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位同学在画上画了街道和摊位,小摊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蔬菜水果。他告诉我们他所画的是热闹的小镇,结合他和妈妈去市场买菜时看到的场景,他的图中许多人们在街上买卖蔬菜水果,熙熙攘攘,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通过他的画和介绍,让我们领会了文章的内容,不仅看到了、更感受到了小镇早晨热闹的景象。这堂课在同学们自己介绍讨论,师生互相交流的热烈气氛中结束了。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这一举措,无疑是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学习意愿。这时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师强加于学生的,而是学生个体发生的探究意愿。在教学中,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拉近了课本和生活间的距离。因此,课堂上,学生们轻轻松松地,就掌握了需要学习的知识,还获取了许多课本以外的东西,在减负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针对所教班级学生喜爱表演的特点。我还在课内、课外设计了一些活动,让他们一展所长。例如在教学《笋芽儿》一课时,同学们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就显露出强烈的表演欲。于是,我们就用了一堂课的时间。请学生自由组合,以课本剧的形式将笋芽儿成长的过程表演了出来。那堂课可谓是精彩纷呈,笑声不断。课前孩子们忙着写剧本,选角色,安排场景道具,忙活着却又快乐着。最后出现在大家眼前的是各种版本的,经过改编后的《笋芽儿》,有各自的特色却又不脱离课本。这样的一堂课,使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表演能力。其次是实施差异教学。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承认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的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注重补偏救弊,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每个班级中学生的基础、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按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作业布置,那么对于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思维难以拓宽,自主性难以得到发挥;而能力弱的学生学习可能变得越来越吃力,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能更好地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从学生不同的水平、兴趣、和学习风格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与成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对于部分作业的设计,我分了一些层次。有些作业中,有基本题,附加题,自选题。比如在完成拾贝集,即对好词好句好段的摘录时,对于写作能力较好的同学,要求他们能够仿写,或写出读后感。对于能力较弱的同学则只要求摘录。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有相应的收获和提高,把他们从过多的作业中解脱出来,作业量少效大,减轻了作业负担又提升了作业质量效果。何乐而不为呢!以上这些就是我在教学中一点粗浅的尝试。“减负增效”并非一句口号,要真正实现这一目的,我还需要在教学设计上多下苦功,向各位老师多多学习。希望能让学生们学得轻松,快乐,扎实!有所悟,有所得!

如何落实减负增效 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1. 独立完成作业是深化知识,巩固知识,检查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复习与应用相结合的主要形式。然而,有些学生没有真正利用好这个环节。他们一下课就抢着做作业,作业一完,万事大吉。更有些学生课上根本没听懂,下课后也不问,作业抄袭后向老师交差完事。其实,做好作业有以下意义:1.可以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通过做作业可以发现问题,以便及时补救。2.通过做作业时的思考,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把易混淆的概念搞清楚,把公式的变换搞熟练。总之,有利于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3.可以培养思维能力。因为作业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必然会促使自己积极思考,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做完作业后,不能把它一扔了事,而应当定期进行分类整理,为总复习积累资料。复习时,翻阅一下记录的作业,既方便省事,又印象深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减负增效难以落实的原因

您是想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减负增效难以落实的原因是什么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减负增效难以落实的原因是1、教师教学方法落后:一些小学语文教师授课方式和教学理念过于老旧,缺乏创新性和抱负感,难以顺应新的学科发展趋势和学生需求,导致课堂效率难以提高。2、学科教材缺失:当前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极其丰富,在短时间内难以全部涵盖,诸如阅读、作文、口语等版块都需要安排适当的时间,容易造成知识点过于零散,学生缺乏重点掌握。3、学生学习意识不足:对于一些小学生来说,课堂外的学习过程过于松散,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教师难以有效监控和指导学生,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如何落实学生减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减负”情况下,当时间和汗水不再成为提高教学成绩的一种手段时,我们的教师就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好课堂45分钟,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无疑,这种提高,需要与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养相关联,每一位教师应该将自己由一个“时间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 教师首先需要提高的是自己的理论水平。在任何一个领域,我们无法否认理论知识对我们工作的指导意义。而许多时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却只成了一种经验的继承与弘扬,忽略了对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学习。“减负”以后,我们教师在某种程度上也从繁琐的教学辅导工作中解放出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对各种教育著作进行阅读与学习,理解我们所从事的工作的原理,学习和总结教学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并以此作为指导,完善我们的教学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向45分钟要质量”,才能在当前的情况下,力争“减负增效”。 其次,教师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说到底,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管理者,有效的管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现代管理知识,学习用现代的管理理念去管理学生,并组建有效的班级管理团队,教会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这样,学生学会了管理的方法,教师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己的工作量,何乐而不为呢? 二、强化“工夫在课外”的思想,在45分钟之外酝酿,向45分钟要质量。 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减负”了,却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松懈下来。在新的形势下,要真正做到“减负增效”,我们教师绝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转移到课堂之外。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应该努力做好课堂之外的工作。 那么,我们在课堂之外可以做些什么呢? 第一,认真备课是“向45分钟要质量”的一个重要保障。课堂教学效率能否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准备工作是否充分,是否切合实际。教师备课首先要吃透教材,要抓得住教材重点难点,要敢于取舍,做到至少一课一得。教师还应阅读大量相关资料,讲课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其次,备课还得“备学生”,要对学生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课堂中学生会有哪些疑问,会有哪些收获,哪些学生能回答哪些问题,都应该有一个大致的估计。此外,教师还要清楚地考虑如何讲、如何启发诱导才能使学生心领神会;要考虑如何指导学生练习等等。事实证明,只有目标明确,精心备课,才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才能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认真分析班级情况,尽可能找出每一个学生存在的问题关键,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一个教师往往要面对的是数十个学生,这些学生由于各自的家庭环境、智力发展水平、社会环境因素等方面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性,往往导致学生成绩、性格特征等方面的不同。因此,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课堂之外,下功夫研究好每一个学生的个体特征,尽可能细致地制定出针对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方案。这样,对学生的成长,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才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努力用好课堂每一分钟。 课堂上的时间固定了,每一个教师就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而谁跑得最快,就取决于谁的教学技巧更加成熟,谁的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得更加完美,就取决于谁能最大化地运用好课堂的每一分钟。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一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可能主动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而随着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的增加,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语言等都会渐渐熟悉。换言之,学生也会对教师的教学模式产生疲倦感。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得努力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还得不断在自己的课堂中插入新的教学元素吸引学生,尽可能让每一堂课都是新颖的。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保持较好的学习兴趣,也才可能让课堂45分钟的效率最大化。 其次,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也可以使课堂容量大大增加。目前我们学校多媒体设备已基本完备,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以声音、图像、视频等教学方式,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冲击,将抽象的知识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会更加方便,课堂的容量也会随之增大,教学质量才可能真正提高。 第三,向课堂要质量,还必须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培养,教会学生自己去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好的老师不在于教会学生每一个知识点,而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去学。课堂的45分钟之外是“减负”后我们无法触碰的雷池,但却是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如果教师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就有可能在课堂之外自己去完成课堂上没有学会的,或者是自己想了解的知识。“减负增效”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我们一线教师不懈的追求,做到了以上几点,相信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会有所帮助。

如何实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减负增效

在课堂上提高大家的参与度,多练习英语就记住了

减负增效构建高效课堂 [“增效减负”——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

  吴守利,天津市蓟县教研室初中英语教研员,中学英语特级教师;曾获得天津市首批中小学英语学科带头人、天津市“八五”立功奖章获得者、天津市“三育人”先进个人、天津市优秀德育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所撰写的论文多次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或获得市级奖;2001年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   为了澄清一些与课堂教学效益有关的概念,减少不必要的争论,使教师把精力聚焦在反思和改进课堂教学行为上,把提高教学效益作为一个永恒的追求,下面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增效减负”提出的时代背景以及意义   始于2001年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大家已经认同了课程标准的诸多基本理念,课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学成绩也普遍提高,但随着课改的推进,一些矛盾与冲突展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不得不去面对。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全社会对于英语教育质量的更高诉求越来越强烈,体现在课堂上就是教师始终处于一种彷徨不安的矛盾心态,似乎按照课改的理念上课,就必然要放弃对于质量的追求,而要想提高质量——分数(我们常常把质量用分数来表达),就必然要强调应试的方法。于是,题海战术、加班加课、五加二、白加黑就成了中考和高考师生的生活常态,教的身心疲惫,学的精疲力尽。那么,到底有没有一条学得开心、负担不要过重而学生又能够得到最大发展的途径呢?于是,“高效教学”、“轻负高质”、“增效减负”等对于课堂教学效益的充满期待的词语应运而生。   “增效减负”就是要求我们认真研读课标的基本理念,明确教学目标,采用活动教学的途径,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借助多种媒体,在单位时间内实现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最大发展,减掉不必要的负担,为学生日后进一步学习和应用英语打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增效减负”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以相对较少的投入来最大限度地增加教学效益。“增效减负”一词的提出打消了人们在教学效益表述方式上的种种顾虑,这个提法对比高效教学更加温和、更加理性、更加趋于科学,更容易被教师理解和接受。直白地说就是要求课堂教学要“投入少、产出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真正做到乐学和会学。   二、制约“增效减负”的几个因素   1.教学目标是制约“增效减负”的一个前提因素。   (1)教学目标要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在课堂的体现,教师应该在熟读和准确理解课标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既要关注有形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又要关注隐性的过程性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两者必须和谐统一,否则将会导致课堂教学行为的偏差,并严重影响教学效益的达成。语言知识包括每一模块的词汇与语言结构,这是教学必须完成的一个硬性指标,但不能把这层目标简单地固化,因为,知识只是培养人综合素质的一个载体,听、说、读、写语言技能与元认知能力的培养都是在以知识为载体的语言活动中完成的,那些过程性指标比如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和学生的文化意识都是隐含在教学活动之中的,这些隐性指标不是教师直白地说出来就能落实的,而必须是在教师将各层教学目标综合考虑之后落实在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的。所以,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具体、全面,同时,还要考虑它的可行性。   (2)教学目标要分解、细化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在课堂观察中,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教学预案中教学目标确定得既全面又具体,但是在进行教学实施的时候,往往每一个环节的活动并没有突出教学目标的达成,似乎把热烈的气氛、互动的场面作为一个力求达成的要素,造成了多数课堂的喧闹和浮躁,太过于关注外在的形式,而缺乏实际内涵。如何把课时教学目标巧妙分解和细化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去,这是一个大家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整节课有总的目标,而每个小的教学环节又要有明确的分目标,这样目标层层递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   2.教学实施是“增效减负”的关键。   (1)语境的创设。   “外语教学必须为学生提供在今后使用目标语时可能遇到的各种实际情境中练习使用语言的机会。”教师在课堂上尽力创设真实的或者模拟真实的情境,学生在具体、形象、真实的语境中呈现新的语言现象,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体验、感悟和理解语言结构;在文本语境中让学生理解、内化和建构新的语言结构;在话题语境中引导学生实现口、笔语的输出,这是提高教学效益的一个关键要素。为什么要在语境中完成语言教学的一系列活动,这是因为脑科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证实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交替和谐使用有利于学生右脑的开发,而通过右脑掌握的知识大多都是程序性知识,这类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最大区别就是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元认知的,是不容易忘记和退化的。所以,教师应该摒弃过去那种将语言知识的教学脱离具体语境的做法,为学生日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同时也达到了减轻过重负担,让学生在形象、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实现“增效减负”的目的。   (2)教学模式的选择。   “将多种方法的教学原则综合运用于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学之中的研究就是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它可以从整体上综合地认识和探讨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从动态上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教学模式的选择决定了教学方法的组合,而教学方法又与教学方式相关联,教学方式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来源于教师的教学理念,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也就选择了什么样的课堂文化,也就决定了教学效益高低。新课程教科书的选材基本上都具有真实性、生活性和功能性的特点,因此也就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应该是类似于发现学习和探究学习特点的教学模式。针对这套教材,“体验—发现式”教学模式应该是提高教学效益的较好选择。它是指教师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在情境中为学生提供相对真实和完整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语言活动中感受、体验、理解和把握新的语言现象,从中发现语言规则与规律,在体验和发现的过程中建构新的语言结构和语言知识,并实现有效的语言表达的教学模式。其中,“体验”就是在真实的或者是模拟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呈现的完整语言材料,体验可以给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让学生情不自禁的深入其中,领悟和感受语言的结构和意义,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知识的渴望。而“发现”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个体独立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发现语言的组织规则与表达规律,从而归纳提炼出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在话题情境中形成个性化的认知结构与能力结构。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发现而形成的语言结构,在头脑中建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如何在减负背景下增效

有人认为减负、增效是一对矛盾,减负就是减效。实际上,减负增效可以统一起来,并不矛盾。减负增效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其最终得益者是学生。那么,如何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这就对政治课的课堂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利用“四动”教学,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这种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将学习内容以辩题的形式展示出来,通过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动心,根据自己的分析理解,让他们自愿分成正反两方或多方,利用生活常识和所学知识,在课堂中展开辩论。如在学习《经济生活》“又好又快科学发展”一框内容时,笔者结合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和低碳经济,引导学生探究正确的发展观,提炼出正、反方观点。正方观点:经济发展比环境保护更重要;反方观点:环境保护比经济发展更重要。

如何让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减负增效”

所谓“减负增效”,简单的说就是减轻负担,增加效益或效能。现在中小学所提出的“减负增效” 就是指中小学教学应从应试教学中走出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教育新思想。“减负” 就是为了更好的“增效” 。随着“减负增效”思想的不断深入,小学英语教学方式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通过“减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发展和提高自己,尤其要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那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实现“减负增效”, 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课业负担,让孩子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呢?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生作业量,提高教学效率。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实施。一、课前充分的准备1.学生的充分准备就是让学生作好预习工作。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兴趣能激发求知欲,对学习起推动作用。科学的预习是课堂高效的前提,这就要求学生自觉而有效地进行预习,学生遵循的预习方法是一听二想三查阅。一听,就是听配套磁带、听点读材料;二想,就是通过已有的知识水平理解所预习的内容;三查阅,就是针对预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生词,新的词组进行辞典的查阅,或通过相类似的旧单词猜测新单词的发音及意义。这样就让每一个学生在面对新知识之前都有一个充分的知识与心理准备。2.教师的充分准备⑴.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首先是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俗话说得好: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有一桶水。现在,知识信息正高速发展,教育系统的新事物也是层出不穷,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用,多媒体的制作,软件的开发等等。教学方法更是不断优化和创新,具有其先进性。所以,教师得不断学习充电,吸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手段,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为高效率的教学创造自身条件。⑵.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英语课程标准》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这一标准是我们英语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本着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充分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选用教学资源,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学生乐于参与的、有趣的、高效的教学活动,设计合理而又流畅的教学流程,设计少而精的练习,使英语课堂具有真实的语言交际性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二、课中精彩的呈现课堂教学的优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对于小学生而言,课堂是他们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有了优秀的教学设计,不能高质量的呈现,那将是一纸空谈。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避免课后各种形式的补习与补差,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学业负担,是我们老师现在努力实现的目标。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依据优秀的教学设计,把握住课堂40分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进行快乐而有意义的英语活动,让学生尽情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让他们喜爱上英语学习。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不是看教师上的怎么样,而是看学生学的怎么样。那怎么让学生既想学,又会学,还乐学呢?针对小学生的爱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我在不同的课堂教学环节中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开展教学,一方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另一方面有效培养与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和同学团结合作能力。比如在复习导入阶段,采用唱歌、游戏等方式进入;在新授阶段,采用卡片、猜谜、儿歌、表演、做游戏等方式进行;在巩固阶段,采用创设情境进行表演和拓展练习等方式进行,所有的这些活动都围绕让学生想学、会学、乐学的目标而开展。这其中有一种TPR教学法是我课堂中经常采用的。它是遵循美心理学家詹姆斯"阿士尔(James Asher)提出的“完全生理反应”理论(Total physicl Response,简称TPR理论)所产生的"TPR"儿童英语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有助于迅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让小朋友们在真实的环境和体验中学习英语,其重点在于帮助儿童理解英语并实现使用英语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消除小朋友的紧张心理,促进儿童大胆开口说英语。此教学方法的运用让我的课更得心应手,也让我的学生更爱上我的英语课。例如,三年级学生在学习"bird"时,可以让学生学小鸟飞;在教"dog"时可以让小朋友学小狗叫等等,学生兴趣高涨。又如学生在学习完动词过去式之后,采用学生颇感兴趣的“苍蝇拍”游戏促使学生更快速的记忆单词、掌握单词。 三、课后扎实的巩固1.给学生设计、提供一些少而精的、有价值的练习(包括笔头和口头),及时巩固所学知识。避免盲目的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不要为练习而练习。2.指导学生课后要及时复习巩固。课后要注意回顾课堂上老师所讲的重点,认真复习课本及笔记上的内容,然后做作业以检测自己对所学重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不太懂的知识,要进一步复习理解或讨论,更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3.指导学生课后多听录音并大声朗读。大声朗读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又能读准读清单词发音,形成语感。坚持听与书本的配套磁带,注意模仿其中的语音、语调,练习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4.指导学生养成及时改错的习惯。只有不断的改错,才能不断的进步。指导学生注意搜集自己的英语错误,包括日常作业、听写和单元测试等出现的错误。备有专门的纠错本,经常翻阅自己出错的地方,避免再次出错。养成认真、及时该错的好习惯,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英语成绩。5.指导学生坚持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良好的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一些重要短语及句型的实际运用情况。所以在平时,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下,我建议学生经阅读一些与学生水平相当的英语报纸《英语辅导报》、《英语学习》杂志或其他的一些英语故事书籍等等。6.积极开展各项英语竞赛活动,为学生搭建施展英语才能的平台。如单词竞赛活动、英语讲故事活动、英语手抄报活动等等,大力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热情与激情。“教者有心,学者得益”。只要我们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真心为学生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搭建彰显个性的舞台,把减负增效真正落到实处,那么英语学习将不再是学生沉重的负担,而是他们乐不思蜀的新天地,学生一定会喜欢上英语学习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减负增效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减负增效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外国的孩子念书不认真,他的妈妈就对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你要是再不认真,我就送你去中国读书。”可见,全世界的学生中中国学生是最辛苦的。虽然我们一直都在喊“减负”,可是喊了这么多年,为什么学生的负担一直都没有减下来呢?主要矛盾是“减负”没有与“增效”挂钩,学校和家长担心“减负”会降低教学质量,影响升学率,影响学生的前途。如果“减负增效”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减负”永远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唯一的出路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只有这样“减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那么怎样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益呢? 一、认真备课如何在课堂上花最少的时间呢?那么就要求我们在课前一定要认真备课。备课是一项非常艰苦的脑力劳动,备课要有创造性,也讲究灵感,备得好就是一个艺术品。备好课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去认真的实施。 1.备教材。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师要寻找一切和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吃透教材的组织结构,重点和难点,对每一章节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做到心中有数,领会教材所需达到的教学目标和素质教育的目的。 2.备学生。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如何来因材施教,我们就要通过多接触、多谈心、多融洽的手段和方式弄清每个学生的兴趣动机,接受能力,理解水平,个别差异。例如针对不同班级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学生准备不同问题等。 3.备教法。教无定法,但教有法。教法的选择是课堂上突破重点的重要一关,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应该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这往往就是一个教师智慧的结晶。如:在教学平行线是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我们就可以给学生立交桥的图片,让他们明白因为不在同一个平面内,所以虽然不相交,但也不平行。 4.备练习。很多老师认为“熟能生巧”,所以总是给孩子做许多练习。布置的练习不去择优,作业量很多,却没有代表性,学生苦不堪言。其实减负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精简习题。这样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果。二、聚焦课堂课堂是学生学会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的主渠道,也是我们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因此,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课上的40分钟时间,把该讲的讲明白,把该做的做掉,该批得批掉,这样才能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一定把不要把问题留到下课以后。我们一定要避免以下两种情况。 1.课堂作业课后做。在听课时常发现,有些教师预设的环节,由于课上小插曲多了,课上来不及去完成,有的老师就会说:“那么,下课以后同学们利用课后的时间去把作业完成吧。”试想,学生在下课后会去认真做吗,再有,学生下课的时候是该做作业的时候吗?一个没有时间意识的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会有时间意识的。 2.上课像赶路。在上课时由于问题没有设置好,问了好几遍学生都听不懂,又有的老师习惯问会不会啊,懂不懂啊,知不知道啊,问问题耽误了很多的时间,结果导致课上时间不够用了,到后面就像赶路一样,匆匆忙忙的把一节课赶完。

语文课堂要怎样提质减负

听到过3种有趣的说法,说:教师负担重,学生负担重,是恶性循环的教学;教师负担轻,学生负担重,是误人子弟的教学;教师勤钻研,学生负担轻,才是减负增效的教学.那么什么是减负增效呢?我认为减负增效中的“减负”并不等于教学内容的减少,也不等于学习时间的减少.“减负”不单纯是学生课业负担数量上的减少,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渐进而深刻的革新,是教育观念的变革.否则,学生的课业负担今天可能被减下来了,但在明天却又可能以另外一种方式附加上去.教学减“负”不减“质”,在“减负”的同时又要“保质增效”,这才是真正的减负增效!我想,这一观念的出现其实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该怎么来落实减负增效呢?小学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当然,减负增效也得从课堂教学入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进课堂教学形式正是切实可行的办法之一.我尝试着对课堂模式进行了摸索,优化课堂结构. 首先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主体参与是激发学生学习意愿的关键所在,传统的课程教学是越俎代庖,重师者传授,轻学者参与,致使学生的时间与精力大量浪费,学习动机受挫.兰·达本教授认为:教学可以看成是提供特定的情境来培养儿童的一种措施.学习是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他越是投入,就越具有动力,也就越能顺利完成这一过程.如果在课堂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那么学生就缺少阅读实践,缺少朗读感悟.这种单一的教学过程模式,显得枯燥乏味,费时多效果差.在上第七册课文《小镇的早晨》时,课前我请孩子们各自画一幅小镇早晨的美景图.通过对文章的理解和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来呈现他们脑海中的小镇.不少同学都画出了他们心目中不同面貌的小镇.当我请他们来介绍自己所画的画时,惊喜地发现在绘图的过程中,大家对于课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位同学在画上画了街道和摊位,小摊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蔬菜水果.他告诉我们他所画的是热闹的小镇,结合他和妈妈去市场买菜时看到的场景,他的图中许多人们在街上买卖蔬菜水果,熙熙攘攘,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通过他的画和介绍,让我们领会了文章的内容,不仅看到了、更感受到了小镇早晨热闹的景象.这堂课在同学们自己介绍讨论,师生互相交流的热烈气氛中结束了.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这一举措,无疑是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学习意愿.这时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师强加于学生的,而是学生个体发生的探究意愿.在教学中,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拉近了课本和生活间的距离.因此,课堂上,学生们轻轻松松地,就掌握了需要学习的知识,还获取了许多课本以外的东西,在减负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针对所教班级学生喜爱表演的特点.我还在课内、课外设计了一些活动,让他们一展所长.例如在教学《笋芽儿》一课时,同学们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就显露出强烈的表演欲.于是,我们就用了一堂课的时间.请学生自由组合,以课本剧的形式将笋芽儿成长的过程表演了出来.那堂课可谓是精彩纷呈,笑声不断.课前孩子们忙着写剧本,选角色,安排场景道具,忙活着却又快乐着.最后出现在大家眼前的是各种版本的,经过改编后的《笋芽儿》,有各自的特色却又不脱离课本.这样的一堂课,使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表演能力.其次是实施差异教学.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承认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的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注重补偏救弊,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每个班级中学生的基础、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按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作业布置,那么对于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思维难以拓宽,自主性难以得到发挥;而能力弱的学生学习可能变得越来越吃力,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能更好地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从学生不同的水平、兴趣、和学习风格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与成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对于部分作业的设计,我分了一些层次.有些作业中,有基本题,附加题,自选题.比如在完成拾贝集,即对好词好句好段的摘录时,对于写作能力较好的同学,要求他们能够仿写,或写出读后感.对于能力较弱的同学则只要求摘录.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有相应的收获和提高,把他们从过多的作业中解脱出来,作业量少效大,减轻了作业负担又提升了作业质量效果.何乐而不为呢!以上这些就是我在教学中一点粗浅的尝试.“减负增效”并非一句口号,要真正实现这一目的,我还需要在教学设计上多下苦功,向各位老师多多学习.希望能让学生们学得轻松,快乐,扎实!有所悟.

《开学第一课》安全警示教育课堂观后感10篇

《开学第一课》安全警示教育课堂观后感10篇(实用) 在新学期即将到来之际,开展全市中小学生安全警示教育活动。目的是上好新学期安全教育第一课。进一步提升全市中小学生法律意识、安全意识,免受不法侵害,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开学第一课》安全警示教育课堂观后感10篇(实用),以供大家参考! 《开学第一课》安全警示教育课堂观后感篇1 “安全教育无时无刻,守护成长有你有我。”熟悉的《公共安全教育开学第一课》又开始了。便捷安全行,地铁少不了。本次的安全教育的开学第一课聚焦了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主题,围绕了进站乘车前的必要准备、站厅车厢内的注意事项和紧急情况时的正确应对三个环节。 这次的公共安全教育课为我们讲解了乘坐地铁有关的知识:过安检时禁止携带的违禁物品例如气球的注意事项;在地铁站台和地铁中发生紧急情况时的正确应对以及怎样使用消防设施。让我印象很深的是,节目中分成了两个小队进行活动和讲解,沉侵式“地铁安全之旅”,模拟了列车在区间隧道迫停的极端情况,让同学们亲身体验一次惊心动魄的疏散演习,巩固了之前学的知识,令人身临其境。 我学习了很多安全知识,即认识到我们要遵守秩序,也学习了遇到危险应该怎么应对,这次的开学第一课十分富有意义。 《开学第一课》安全警示教育课堂观后感篇2 q 月16日晚上_点我准时收看了本次的“公共安全开学第一课”本次的开学第一课主要讲述的内容是地铁安全问题,对我来说的确地铁安全对于我也是极其重要的是因为我每周都要乘坐一次地铁并且记得有一次我在地铁站看见一名罪犯被两位警察扣押着,虽然我知道他不会反抗,但我还是有些害怕,生怕他抵抗,于是我就快速离站。 本次的“公共安全开学第一课”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明白了如何能够安全的乘坐地铁,如遇突发事件如何正确处理和如何查阅地铁实时情况并且我还知道为什么地铁上一些违禁物品不能够带上地铁,所以在收看完“公共安全开学第一课”我一定要根据本片所说的要求认真实行,遵守规则。 《开学第一课》安全警示教育课堂观后感篇3 今天,我们观看了《公共安全第一课》。这节课上,主持人和地铁站工作人员给屏幕前的`我们讲解了地铁站中的各种公共安全。如安检,站厅,站台,车厢和各种紧急情况发生时如何应对保证安全。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站厅中的“安全卫士们”——民警叔叔和搜爆犬。民警叔叔告诉我们,他们和搜爆犬每天都要保证站厅安全。一次巡逻时,他就发现了一个鬼鬼祟祟的人,一直贴着墙走,听到这儿,我很纳闷儿,这个人为什么要贴着墙走呢?于是便好奇地继续听下去。民警叔叔把那个人叫过来询问,并在各个部门核实后,才发现那个人正是一名逃犯。我这才知道,有许许多多的人为了保护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在默默地付出着。 虽然平时很少乘坐地铁,但是看完今天的开学第一课,让我明白了许多安全小知识。 《开学第一课》安全警示教育课堂观后感篇4 今日,观看了安全教育开学第一课,看完之后我感受还是颇深的。 在“进站乘车前的必要准备”环节,主要讲解应遵守防疫要求进站测体温、全程规范佩戴口罩。在进站安检时易燃易暴物品(包括气球)、管制刀具、宠物等不能携带的安全知识。 在“站厅车厢内的注意事项”环节,主要讲解乘坐自动扶梯时不要看手机、请紧握扶手、注意脚下安全;有序排队候车、宁等一列车,不抢一扇门的安全知识。了解学习站厅车厢内各类标识的作用,以及相关设施、器材的正确使用等。 在“紧急情况时的正确应对”环节,主要讲解如果遇到与家人走散迷路,应当找到地铁标志,寻找警察叔叔或地铁工作人员有效求助,以及如果遇到灾害事故或紧急情况,应当冷静、听从指挥、有序撤离,注意脚下安全。 虽然课程时间很短暂,却让我懂得了特别多的地铁安全知识。 《开学第一课》安全警示教育课堂观后感篇5 这一期的《公共安全开学第一课》,主要围绕着如何安全乘坐地铁这个主题展开的。经过认真的观看学习,在警察叔叔和列车工作人员的讲解下我知道了气球为什么不能带进地铁,看到有警犬在工作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去打扰它,搭乘自动扶梯的时候为什么要紧握扶手,不要看手机等等,原来这都是安全进入列车站台的第一步。通过学习我还知道了安全有序乘坐地铁的第二步是线下后上,有序乘车,进出车厢时要注意脚下安全,做到宁等一列车,不抢一扇门,门灯闪烁列车即将关门时千万不要冲门,防止和大人走散或被列车门夹住造成事故。警察叔叔还告诫我们,如果不小心和家长走散了,也不要惊慌也不要随处乱跑,可以在站台寻求工作人员的帮助,工作人员一定会协助我找到家长把我安全带回家。 《开学第一课》安全警示教育课堂观后感篇6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认真收看了《公共安全教育开学第一课》。乘坐轨道交通是如今最便捷的出行方式,乘车安全也不容忽视。 在专业人员的带领下,通过实验模拟、动画演示等方式,沉浸式的体验了地铁的安全之旅。通过这次节目,我更清晰地了解了乘坐地铁的注意事项、安全知识以及一旦遇到突发情况,正确应对的方法。这节课真是既生动、又实用,感谢警察叔叔、消防员叔叔以及地铁工作人员的讲解及介绍! 今天晚上,我们观看了《开学第一课》。主要讲了安全乘坐地铁的方法,我知道地铁上不能携带危险物品,因为存有安全隐患。要是在地铁上遇到着火情况,应保持冷静,听从工作员的指挥,按照逃生路线撤离。 《开学第一课》安全警示教育课堂观后感篇7 今晚,学校辅导员利用晚自习时间给我们讲解了学校安全问题并观看了安全教育视频,活动结速后,我感受还是颇深的。 这次安全教育主要从学生应该如何防火,防盗,防骗,防抢以及注意交通安全等方面对我们进行安全教育,这些都是我们平常时不时会碰到的也是让我们接受教训最深的安全问题。就像我们在视频看到的例子一样,某大学学院的四位女生因在寝室内私自使用大功率电器而惨遭火灾,最终因逃避火灾从六楼跳下去结束了花季般的生命。她们的离去会给亲人朋友带来多大的伤痛我们可想而知。 再如去年发生在我们学校的一件事情,就发生在我们宿舍楼对面的一个寝室,也是因为同学用电不规范导致一场还好不算大的火灾再次发生,万幸中的万幸是大家安全。身边有许许多多类似的活生生的例子在我们面前摆着,看似离我们很远,其实稍有一刻不注意也许就会发生在身边。在此,我也向大家呼吁,树立校园安全防护意识,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度过纯真美好的大学生活。 再谈防盗问题,这也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就不幸的发生在我朋友的身上了。那是一个中午,所有的学生都已下课,大家带着饥饿的肚子来到美食一条街吃饭。当然,小偷这时也不闲着,他们很清楚这时侯是他们下手的最好时机,于是这种不幸的事情偏偏发生在了我的身边。 就在我们一股脑的吃饭的时候,小偷已经下手,拿走了朋友的手机,当我们发现的时候已经迟了。更让人气愤的是这种事情在学校不同的餐厅同一时间发生在了我另一个同学上,可见这些小偷是有目的性,同伙作案的。所以我们务必要注意在校园内防盗的保护措施,保管好自己身边的东西。尤其是贵重物品一定要随身携带,并且放在隐秘性好的口袋或者包包里。 当我们看到身边的这些不安全的事情之后也会感到恐惧与同情,不管是为因校园内火灾事故丧失生命的同学惋惜或还是为在校园内被盗的同学的而紧张之情,都让我们体会到了安全的重要性。 平安始终使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最重要的事情,唯有平安,我们才能安心的学习和工作;唯有平安,父母才不会为我们每天有操不完的心;唯有平安,我们才能奋斗未来。好好活着才是硬道理,无论走到哪里,安全总是我们自己与关心我们的亲人最大的期盼。 《开学第一课》安全警示教育课堂观后感篇8 今天,我们迎来了新学期的开学第一天啦。晚上我早早坐在电视机旁,观看本学期开学第一课。节目中,三位教官在日常生活、交通、消防等各类场馆中,通过实景演练,互动体验,给我们深入讲解了公共安全的注意要点和自防自救的基本技能。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遭遇火灾时的注意事项。遇到火灾时,应该尽快从疏散通道逃生。如果疏散通道被火侵蚀,确实无法穿越时,不要盲目使用,应原地等待救援,选择紧急避险。 生活中安全隐患无处不在,我们不仅要预防,还要学会在紧急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如何应对。这是我们作为小学生,必须要学会的。 《开学第一课》安全警示教育课堂观后感篇9 今天我观看了《公共安全教育开学第一课》,这堂课内容讲述了如何安全乘坐地铁。 课堂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如何应对在乘坐地铁时遇到紧急情况。例如在地铁站遇到火灾时,我们应该按紧急疏散标志的指示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进行有序疏散;当遇到地铁急刹车时要扶好扶手,拉好拉手,以保持身体平衡,以免摔跤;或者遇到地铁停电时,切记不可以擅自打开车门进行下车,应听从列车工作人员的指挥,从车厢两头逃生门和车门下车,进行疏散。 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这节生动的安全课,让我懂得了很多乘坐地铁的安全知识。我会把这些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开学第一课》安全警示教育课堂观后感篇10 在观看了《开学第一课》后,我学会了许多安全知识和注意事项。同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火灾安全的板块。当发生火灾时,我们应该按顺序做到以下几点:唤醒家人、大声呼救、及时报警。如果在火灾中受伤,我们应该脱去受伤处的衣物、用水冲洗伤口、用干净的毛巾覆盖在受伤处,最后再送往医院。 我们应该将安全知识学以致用,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在碰到危险时能够自救。最后,是防疫知识。戴口罩和保持距离是一对措施,但是也不是时时刻刻都要带着口罩,只有周围人口密集时必须佩戴口罩;最好不要用脏手摸口鼻;外出回来要洗手;每天早上起床要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果发现不舒服的情况,要及时告诉老师并且到医院检查。开学后,我们不仅要注重自己的学业,还要关心自己的身体情况,做好防疫措施,尽量减少外出,戴口罩、勤洗手。

课堂小结怎么写

课堂小结是指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对所讲授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堂内容的重要方式。下面介绍一些写好课堂小结的技巧:突出重点:课堂小结要从整节课中找出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进行总结,突出重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核心概念。归纳总结:将所讲授的内容进行简单凝练和概括性总结,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连接前后:课堂小结不应是孤立的,而应向前回顾、向后展望,将今天的学习与之前和未来的学习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的重要性和目的。参考资料:在课堂小结中可以引用相关的案例、资料、研究成果等,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和理解。简洁明了:注意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不要使用过于复杂和晦涩的语言和术语,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激发思考:课堂小结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或思考题,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总之,写好课堂小结需要精心设计和认真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简单明了地总结课堂内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如何做好数学课堂小结设计

1.科学准确。课堂小结,最起码的要求是保证科学性、思想性,同整堂课的前几个环节一样,向学生传授科学的文化知识,并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 2.目的明确。课堂小结,必须从数学教材的本身出发,结合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或从重点、难点进行提示,或从智力开发、思想教育方面予以引导。 3.言简意赅。小结教学要做到重点突出、切中要害、画龙点睛、恰到好处,要在教学时做到干净利索,语言精炼。 4.富有启发。小结要给学生以启发,以激起学生努力探索的积极性,做到“点而不透、含而不露、意味无穷”。如果把一节课比作“凤头、猪肚、豹尾”,那么小结教学就应象豹子的尾巴那样强劲有力。 5.承前启后。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条理性,往往前一个结论是后一个规律的基础。只有通过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与前后的知识相联系,学生才能学得活,学得好,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内容。因此,课堂小结时教师应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激疑设悬,让学生课下自愿地去探索、探究,起到课断而思不断,言尽而意不尽,同时,也能为下一节课作好铺垫。 6.有教育性。小结教学要富有思想性和感染力,使学生在准确掌握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和情感上的陶冶。

初中物理教辅启航新课堂和新思维哪种难度大

这本书比较难,百分之30是中考题 百分之70是竞赛题 如果你的数学程度不是很好,建议换一本,如果程度较好,那么这本书能让你的成绩更上一把,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

如何从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化

如何从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化新的课程理论提出建立“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那平时的课堂的教学中我们要如何从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化呢? 一、教师的转变。 1.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我们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视角的转变,对我国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也充分体现了主体教育的现代教育精神。我们尊重教育对象,理解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因此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这些就是关注学生是怎么学。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等学生的过程行为表现。 2.改变了教师的课前准备 即使关注教师的行为,也要关注教师是如何促进学生的学。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这些都是表现对学生学的价值。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学生则基本处于被动的地位,即使有一些主动的活动也是教师事先设计或限定的范围内为某个教学环节服务,但如果真正的关注,学生的学,教师的这种教学方式就会受到挑战,而学生的学习也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将会重视起来。 3.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而教师要更多的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因此,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啊,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这将同时带来一个更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占灵活掌握课程的内容,除了抓住基本的知识技能知识点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来安排并加入新的知识点,并与他们生活实际相联系,为的是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优化客的信息是学的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的内容中来,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才会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学生的转变 1.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新时代教师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技能,为学生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养成师生平等意识,激发学生的奋发精神,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课堂教学评价重心的转移,将促进教师重新反思一堂好课要求教师具备的教学能力是什么?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而不是教书灌输知识的对象,努力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它们就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这样上课时他们才会有发言权,才会真正的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老师要抢要布置学生课外收集下节课备用的资料,有资料的学生上课时才会有话可说,才会成为课堂的主人。 2.学生被动的学习转化成主动的学习 只有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中,才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学生在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别人的优点,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和被别人理解认同的幸福。学生自身是最可利用资源,而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评价者是帮助学生学习的。

课堂作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课堂作文9篇,欢迎大家分享。 课堂作文 篇1   美丽的是春天,炎热的是夏天,寒冷的是冬天,欢乐的是课堂。铃……”上课铃一响美术老师就走进教室,笑着说:“这节课我们到室外上美术课。同学们听了以后非常高兴,大家像笼子里的小鸟,欢快的向操场上飞去。不一会儿只见操场上同学们有的坐着,有的躺着,还有的趴着,各个欢乐无比。在美术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开始认真地画画,后来老师发现一些同学们不是没带铅笔,就是没带纸和橡皮,老师让同学们相互交换使用,同学们不但大方的帮助需帮助的同学,大家还相互修改各自画的画。尽管有的同学画的画东倒西歪,但我们这些粗心的小画家却学到了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   “叮铃铃……”下课了,同学们一起度过了一节欢乐的美术课。 课堂作文 篇2   课堂,难道就是在教室里吗?不!生活处处是课堂,路边的清洁工教会了我们要勤劳工作;警察叔叔教会了我们要对大家负责;贝多芬教会了我们要身残志坚;刘翔教会了我们要坚持不懈。   而今天,诸葛亮又给我上了一课。   诸葛亮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他最有名的战役之一便是“空城计”。司马懿领十五万大军攻打诸葛亮,这时,诸葛亮仅剩二千五百将士,他们听到这个消息顿时吓得手脚发软,魂不附体,无心再战。诸葛亮却临危不乱,不慌不忙,深思熟虑片刻后,利用司马懿生性多疑的特点,故摆“空城”,巧退司马懿。   这个故事教会我们许多,最重要的就是遇到危险时,不能心乱如麻,头脑一片空白,就像那些将士,只能任人宰杀。我们要像诸葛亮一样,先把头脑镇定下来,分析敌方弱点,抓住它,从而反败为胜。因此,“读心术”也十分重要,我们要学会从小事中分析他人心理,能通晓人心,还有什么好怕呢?敌方的弱点一一暴露,难道还不能取胜?诸葛亮就靠着两点,轻易取胜。   看,我有上了一堂课,你能说课堂不是无处不在的吗?不但在生活中,在大自然中也有课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就道出了花儿,树木不息循环的奥秘,它们也给了我们上了一堂课。好了,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别的课堂吧! 课堂作文 篇3   前几天,在我们班里发生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在上语文课不到半节课的时候,“哗”的一声,我转过头一看,原来有个同学可能身体不舒服,呕吐了,坐在座位上哭;而其他同学有的哈哈大笑,有的捂住鼻子——怕臭!   这时,老师严肃地说:“同学生病呕吐有什么好笑的,你们不帮助他,反而哈哈大笑。同学有困难时,一定要相互帮助,不能讥笑同学。”听了这番话,同学们就马上站起来,有的把地拖干净,有的桌子擦干净,有的同学扶着他去洗干净。然后我们继续上课。   反过来一想,老师批评我们的话很有道理。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当同学有困难时,我们就要伸出援助之手。假如这件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我相信同学们也会这样帮助我。   专家点评:   这是一篇叙事的作文,小作者通过叙述课堂上发生的一件事,在文章结尾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但是本文描述得详略不当,叙述不够简洁。今后作文,希望小作者在谋篇布局上多下功夫。 课堂作文 篇4   据有关新闻报道,20xx年3月底至4月中旬,墨西哥、美国等地接连爆发新型流感病毒疫情,墨西哥疑似病例达4000余人,已有好几十人死于这次流感。   听了这个消息,许多人都会感到不寒而栗。这个消息牵起了人们以往的回忆,想当年“非典”爆发之际的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许多白衣战士以及医护人员为了拯救病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时,是多么的可怕!而现在又有许多人患上了H1流感,并且病情还在蔓延,这可怎么办呢?医学家正在尽力防止此类病毒的传播感染,许多人已经戴上了口罩,预防流感病毒。   起先人们认为这种流感是由猪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这种病在猪中经常发生,通常不会感染人类,偶尔会发生,通常是那些直接接触受感染猪的人,如农场工人。   人感染H1流感病毒后的症状与感染普通流感病毒症状相似,患者感染后会出现高热、咳嗽、全身酸痛、乏力、厌食等症状。   预防H1流感有以下措施:一、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二、保持室内通风。三、尽量避免到人多的地方或公共场所聚集。   目前,全球流感疫情已得到控制,国家为此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新型流感疫苗正在研制当中。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也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只要人类共同努力,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课堂作文 篇5   什么是课堂?难道只有朗朗的读书声,宽敞的教室,急促的铃声,以及熟悉的课本,才能称之为课堂吗?不是的,其实生活处处皆课堂。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和家人正兴致勃勃地聊着天。我偶然抬头一看,发现门前有一只大蜘蛛正在耐心地织着网。它长着血红血红的大眼晴,八条细长的腿,还有那尖锐的牙齿。见如此怪物,我便萌生了要细细观察它的想法。   第二天,我满怀期待地跑到蜘蛛网前,惊奇地发现网上面竟然挂着一只可怜无助的小蚂蚱。它已经被牢牢地缠住了,动弹不得,仿佛在呼喊:救救我吧!救救我吧!但是我害怕蜘蛛,所以只能在旁边静静地观看着。我满怀期待地等待着,可蜘蛛就是不出来。小蚂蚱似乎没有了生命迹象,我有点失落地走开了。   过了两天,我更诧异了:小蚂蚱居然只剩下一个空壳。这是为什么呢?好奇心驱使着我迫不及待地飞奔回家上网寻找答案。原来蜘蛛向猎物体内注射了一种消化液,这种消化液可以溶解动物内脏组织,变成蛋白质,蜘蛛便可以大口大口地吮吸了。因为昆虫外壳不是由蛋白质构成的,所以外壳被完整地留在了网上。   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果真是这样啊!探索大自然事物的秘密是一节生动有趣的课。大自然有无数的奥秘,只要你善于发现,善于探索,就会领略其中的奥妙。 课堂作文 篇6   何谓课堂?鸟儿的答案是蔚蓝的天空,花儿的答案是肥沃的土地,海岩的答案是汹涌的波涛,你的答案又是什么呢?我想,同学们的眼前已经浮现出了和蔼的老师,舞动的笔尖,排队的黑字……   可是,请你打开生活的匣子,再仔细地寻找,寻找“课堂”的足迹,你没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卧室里射进了两三道斜斜的阳光。邻居的鸡又挺直地站在石阶上打鸣了。风儿悄悄地从我的面前吹过,院里的老树向我送来“沙沙”的清晨的问候。海浪正与办起“艺术馆”的奇石们一起演奏疯狂的摇滚,海岸边的小花小草们在蓝天惺忪的睡眼中也“一起摇摆”……   看!暖阳在告诉我们要用快乐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公鸡的鸣叫在提示着我们时间的珍贵,风儿的吹拂在启示我们举手之劳也可以帮助他人,深深地扎根的老树是在诉说克服依赖的重要性,浪涛与海岸的花草融为一体,是在启发我们要学会与他人和谐共处……谁能不说,大自然也是一个颇有意味的课堂呢?   何谓课堂?现在,聪明的你,脑海里应该又有一个新答案了吧!   我已经忍不住想指着屋外的大自然喊:“这也是课堂!” 课堂作文 篇7   每逢过年,小朋友都会收到大大小小的红包,我也不例外。我收到的红包有一千元的,一百元的,五十元的,二十元的,甚至有一元的,还有一元也没有的。一千元的大家都会喜欢,而一元也许你会嫌少,而我却不觉得,因为它对我来说有很深的含意。至于一元也没有的就更有趣了,你想知道吗?让我慢慢讲给你听吧。   有一年的大年初一,我回老家麻榨,看老太太。她已经90多岁了,但身体还很硬朗,就是眼睛看不见了。中午,我们进屋时,老太太已经在椅子上坐好,等着大家吃饭了。饭后,老太太让奶奶帮她发红包。奶奶走过来说:“不要嫌少,只有一元!”这一元钱用一张红纸包着,边缘折得整整齐齐,就像一个标准的长方形。如果你知道老太太眼睛不好的话,怎么也不会相信是老太太亲手包的。我接到红包那一刻,看到老太太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眼睛也似乎明亮了许多。回到家我把红包放进了“招财猪”里,也放在了我心里……   年后,我们一家人和赵老师一起吃晚饭。在喝酒的时候,赵老师对我说:“石子彦,你得说点什么呀!”我心想,喝酒就喝酒呗,干吗要说点什么?于是,我就说:“恭喜发财,利士到来。”赵老师诧异地看着我:“石子彦,你快赶上赵本山啦——净说关键的呢!红包是吧,好,我还真有个红包。”我听完高兴坏了,心里想是一百元,还是五十元?正想着,只见赵老师从包里拿出一本书,对我说:“这就是我给你的红包。”呀!是一本书画家的散文集。我看了一看标价:二十八元,还没到我的标准呢!赵老师说:“已经超出了,是你不知道而已。你看,学会书法和绘画,一幅作品能卖很多钱;学会写作,成了作家,又能值多少钱?我的红包是不是最大的红包呢?”“哼!哪里是最大的红包,分明是最大的赖皮!”嘴上虽然这么说,但我还是蛮喜欢这本书的。爸爸也帮着赵老师说话:“小傻瓜,你读完这本书,你就有了知识,知识是最大的财富。”   红包的故事虽然仅停留在表面上,但时光的烙印留在了我的心灵里。我把收回的红包全都喂了“招财猪”,妈妈说这些红包可以作为我的学习基金。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也一天天长大,等到有一天,我也要给别人发红包时,给多少呢?是给一千、一百、……一元,还是像赵老师那样,发一个“最大的红包”呢?我不知道,现在我只是沐浴着这一缕缕爱的阳光,并化成我学习的动力…… 课堂作文 篇8   悠扬的音乐响起,上课了。这一节是健康课,我过得很快乐。老师没有像平常一样讲一些健康知识或者看科学知识片,而是让我们每人画一张保护环境的画。   我立刻想到了我非常喜欢玩的电脑游戏——“赛尔号”里的“伊优海洋星环境保护”,但是我不会画精灵“伊优”。我问了一下同桌袁翌敖:“除了画‘伊优",还能画赛尔号里的什么呀,猿猴毛超?”我的同桌长得像猴子,又像《淘气包马小跳》里面的毛超,所以我经常喊他“猿猴毛超”,他也从不生气。   “一个小赛尔和一只‘TOE"一起扫地。”袁翌敖慢吞吞地回答。   听了他的话,我就知道要画什么了。我马上画了一个小赛尔,它是“赛尔号”游戏里的主角,是一个机器人。画上的赛尔一手拿着一个可以一边吸灰尘一边扫地的超级扫把,把一堆一堆的.垃圾扫进了铲子里。另一只手拿着一个比赛尔还要大的拖把拼命地拖地。我还画了一只精灵——TOE,它也在帮忙。它一会儿吸灰尘,一会儿捡纸屑,很快就把地扫完了。   在画画的时候,我想象着游戏中的情景,心里快活极了。直到下课,我还在想着刚才的快乐。 课堂作文 篇9    课 题 :说死   时 间: 20xx年9月30日下午    地 点 :市教师进修学校3楼第四教室   参加人员:集中突破式主动作文实验校教师、实验班学生代表。老师14人,学生50人(四年段)。   目 的:实际操作集中突破式主动作文导写的基本方法,激发试验师生参与试验的积极性。1、体验习作形成过程。2、体验叙事记叙文结构的方法。3、体验情感的熏陶和审美的陶冶。   指导思想: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本,将学生的性格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趣等人文教育因素重新整合,使他们在主动参与作文的过程中,完成由知识到能力、由生活资源到习作资源的转化。具体体现集中突破式主动作文的“三维”教学,使主体真正主动起来。1、体现知识的学习。2、体现能力的训练。3、体现凸显情感、态度、荣辱观。   课 时:2   第1课时   一、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我们相聚在教师进修学校第四教室,干什么呀?   生:上作文课!   师:我真该夸奖你们的聪明。可是知道具体内容吗?   生:不知道——   师:那我们先放松一下,玩一个小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在黑板上画出以下图形   我 写好作文   师:请同学们依次高声朗读“我不能写好作文、我不想写好作文、我   不要写好作文”。开始!   (高声朗读,震耳欲聋。   师:停——哪位同学说说自己现在的心情?   生:抢答“不得劲儿——”   生:“郁闷----”   生:“想哭---”   师:那怎样办呢?   生:齐答“把不字去了——”   师:好!那我们就从心里擦去这个不字,共同高声朗读起来。开始!   师生:“我能写好作文、我想写好作文、我要写好作文——”   师:非常好!你们真优秀!难怪你们学校选择同学们参加集中突破式主动作文的实验。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成功。!同学们,有信心吗?   生:有!   二、设置情境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写一篇作文   (居中板书文题:说死   (死字的左半部分用红色,右半部分用白色)   (教室里一阵惊异、骚动,窃窃私语   同学们,我国汉代有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叫司马迁,关于死他有句名言,谁知道?   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师:正确!给他掌声鼓励!   (在黑板左上角板书司马迁的名言   下面,我们分别用两个字、四个字、一句话说死。但是,在你的词句中不能出现死字。明白?   生:明白——   (说的过程略   师:好了。我们来给这些词句按照“褒、中、贬”分类,并举例说明。   (分类的过程略   三、小结转题   师:同学们!你们表现得很棒,我们虽然是第一次合作,但是我很愉快,很快乐。你们呢?   生:快乐——   师:可是,你们忘了我在黑板上写的第二个字了。它还包含着两个词呢,是什么?谁来说说。   生:红事。白事。红事,指结婚,白事,指死人。   生:哦—哦—他犯规喽---   师:我严重宣布:从现在开始,解除死字的宵禁!在我们当地呀,还有一种规矩,70岁以上的人自然过世,也叫红事的,不许哭呢。所以啊,还是司马迁说的对:   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师:那些为人们利益而献身的人,他们的死,比泰山还重。他们是永垂不朽的英雄!我们永远敬仰他们!同学们,今天这是一堂怎么样的作文课呢?   生:纷纷举手   师:(板书:一堂 的作文课)   (同学们说的过程略。   (最后投票选出建议文题:一堂奇妙的作文课   (建议不用说死那个文题,但用什么题自己决定,鼓励创新   这是属于哪一类的记叙文呢?   生:齐答叙事——   师:叙事记叙文的特点是什么呢?又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我先说说,同学们再补充。   (师生互动的过程略   同学们,叙事记叙文的特点和要求我们今天就学这么多,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下节课,我们一块儿攻克“一堂奇妙的作文课”的写作好不好?   生:好!   师:下课!   第2课时的前3分钟,我运用主题领跑构思法画图辅导学生按照第一节课的时间推移、内容转换为序结构作文。同时鼓励用其它结构方法完成习作。30分钟后,有47名写完习作,占94%,最长的达到400多字。用7分钟师生互动评价两篇佳作。(过程略)

有效的课堂汇入方法有哪些?你最擅长哪种汇入方法,请举一例说明?

有效的课堂汇入方法有哪些?你最擅长哪种汇入方法,请举一例说明? 通常,寒暄为主,然后以故事或成语引入,这是最普遍的方法 关键看你所教授的课程科目 小学英语课堂汇入方法有哪些? 一、 开门见山,直接汇入 直接汇入,也就是教师直接将所学语言点展示给学生。如在Greetings这一课,老师走进教室热情地向同学们打招呼说“Hello”或“Hi”。与近处的同学握手,向远处的同学挥手。表扬那些用英语向你打招呼的同学说“Very good . Well done.”或“Clever boy/girl .”。紧接着展示本课的挂图,让同学们观察图片,说说图中的人物在学校门口和同学们干什么?同学们回想一下老师怎样用英语同你打招呼? 直接呈现课文的主旨,同学们很快就学会了用英语打招呼。如果直接汇入设计得当,可以促进学生头脑中系统知识构建的形成,为后续教学环节做铺垫。 二、温故知新,复习汇入 在以传授新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中,应先安排3-5分钟的口语复习时间,采取多种问答形式,针对实际情况进行问答。如Can I borrow your…这一课,教师可以拿出一个铅笔盒,举起铅笔问“What"s this in English ?”用这一句型复习一些表示“学习用品”的单词,可以由个别学生回答,也可以学生集体回答问题。然后告诉同学们,假如我上课忘带了文具盒,你应该怎么说,从而引出本课学习的重点句型“Can I borrow your …” “Certainly . Here you are . ”在问答过程中,能使学生情绪紧张而兴奋,迅速地进入角色,沉浸在浓厚的英语氛围中,做到既活跃了课堂,练习了自己的口语,又能帮助别的同学复习旧的知识。同时,还蕴藏着新知识的支撑点,可谓一举多得。 三、创设环境,情境汇入 很多英语教师做出种种努力,使学生身处教室便有种置身于英语文化之中的感觉,这给学生提供了英语词汇、语句的环境,并增添了英语学习的勇气。我们现在采用的英语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口语化、生活化。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情景会话,如购物、打电话、问路等。内容接近生活且篇幅短小,可直接用于生活。如在汇入Birthday这一课时,让学生回想自己是如何过生日的? 并且说明天是Sam的生日,我们来给他开一个生日宴会,请同学们做好准备。在汇入新课时,干脆把教室布置一下,请同学们把带来的礼物gift 送给Sam,跟老师说:“Here"s your present . ”老师拿出准备好的生日蛋糕cake ,师生一起点生日蜡烛candle ,分吃蛋糕,共唱生日快乐歌“Happy birthday to you !”。把日常生活情景搬进课堂,让学生在交际交往中表情达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激发起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热情。 四、边玩边学,游戏汇入 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让孩子们在自己喜爱的游戏中开展英语学习活动,将大大激发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在Numbers 一课,老师带来一个彩色的“魔方”,一上课,就对同学们说“Let"s play a game today . Who is lucky ? (由一个学生预先说出一种颜色,另外一个同学指出所说的颜色,并且数一数这种颜色的方块一共有几个? 分成几组来做,哪一组说得准确率高,哪一组就是最幸运的人。学生立即欢呼雀跃,“.All right ”。不爱表现的同学,也纷纷举起了他们的小手。 五、边唱边学,歌曲汇入 唱歌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唱英文歌曲能活跃课堂气氛。因此,歌曲汇入的方式受到了许多老师的青睐。如在教colour时,我们可以唱英文歌《a rainbow》来汇入,使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英语学习的氛围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汇入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多媒体成了目前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由于多媒体具有集图形、声音、动作、板书于一身的特点,对生性好动的小学生们而言,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他们耳、眼、口、鼻、脑器官的整合。如教学Where are you going ?时,可以设计这样的课件:在电脑上出现了一个十字路口,远处有一名警察,Sam手中拿着一张卡片,卡片上写着Mary家的住址,他正在发愁, 通过这个形象直观的展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图中所表现的内容:Sam想去Mary家,走到十字路口后,他不知该走哪条路。这时,我将画面定格,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想象一下Sam和policeman之间会说什么呢?自然而然地汇入了新课。 命题教学汇入方法有哪些 多媒体汇入法、直观汇入法、歌曲、音乐汇入法、背景知识汇入法、问题汇入法、自由谈话式汇入法、情景剧表演汇入法、讲故事汇入法、直接汇入法、情境汇入法、悬念汇入法、质疑汇入法、审题汇入法、介绍作者汇入法、朗诵汇入法、“温故知新”汇入法、化学实验汇入法、社会事件汇入法、谜语竞猜汇入法、激趣汇入法、科学史料汇入法、类比汇入法、汇入法、汇入法等等。 幼儿园课堂汇入方法 1、游戏汇入 2、儿歌汇入 3、讲故事汇入 4、看视讯选段汇入 5、画画汇入 小学数学课的汇入方法有哪些 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巧设悬念,以疑激学,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过了12个生日,可小华也是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疑问产生了好奇,好奇又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幼儿园教学汇入方法有哪些 幼儿园教学汇入语如果说得好,能使整个教学有良好的开端,良好的持续,能够引幼儿活动的兴趣。可以说,汇入语说的好,能使教学成功了一半。 一、直入式 开门见山直接汇入新课内容,用语简短。如故事表演《狐狸下蛋》教学汇入语,“上节课我们已经讲过‘狐狸下蛋"的故事,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表演这个故事,你们愿意吗? 二、谈话式 师幼在交谈中不知不觉地渗透新课内容,进而又自然而然地引入课题。如儿歌《伞》的汇入语:“小朋友,你们喜欢下雨吗?喜欢雨伞吗?为什么?”让幼儿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小朋友都喜欢雨伞,因为雨伞可以为我们挡雨,也非常漂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儿歌《伞》。” 三、谜语式 通过猜谜语能够概括事物的主要特征,帮助幼儿理解新课内容,启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常识课《认识青蛙》教学汇入语:“今天,老师要请你们猜一样东西,‘大眼睛,宽嘴巴,白肚皮,绿衣裳,地上跳,水里划,唱起歌来呱呱叫,专吃害虫保庄稼。"请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这是什么东西?对了,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青蛙!” 四、故事式 以故事的形式汇入新课,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如音乐活动中的《粗心的小画家》的汇入语:“今天,老师给小朋友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小朋友叫‘丁丁",他很喜欢画画,他画螃蟹四条腿,他画鸭子尖嘴巴,画只兔子圆耳朵,画匹大马没尾巴,你们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画家呢?对今后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细心,仔细观察,千万不能马马虎虎。今天,我们来学习歌曲《粗心的小画家》。” 五、激发式 利用激发式汇入新课内容,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如科学领域中的《观察鲫鱼》的汇入语:“今天老师钓了许多鱼,小朋友高兴吗?你们看(把鱼盆放到小朋友面前,让小朋友都仔细看),鱼在干什么?鱼看到小朋友非常高兴,它们在水里游来游去,还要和小朋友说哩!(开启录音)鱼:‘我的名字叫鲫鱼,你们看,我身上有什么?"(关掉录音机)师:‘小朋友,鲫鱼要请你们看它身上有什么?大家仔细看,看清楚了就说给鱼听。” 六、悬念式 采用悬念式汇入新课,可撩起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追根问底的热情,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如主题活动中的故事《茉莉花请医生》的教学汇入语:“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讲个故事,题目叫《茉莉花》。茉莉花为什么要请医生?请了几个医生?它们是怎样为茉莉花治病的?请小朋友认真听老师讲完故事就知道了。” 七、表演式 通过情境、小品、舞蹈、木偶等表演形式汇入新课。如音乐活动课中的《王老先生》的汇入形式:出示戴眼镜的老公公木偶说:“你们看,谁来了?我们就叫他王老先生,王老先生很喜欢养动物,你们猜一猜他养了些什么?我们今天就用歌声来表达刚才的内容。这首歌的名字叫《王老先生》。”这种情境表演将歌词内容体现出来的汇入新课的形式,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理解,掌握歌词内容。 八、演示式 借助实物,玩具,图片,贴绒等道具演示的形式汇入新课,直观形象,幼儿既感兴趣,又容易理解。如音乐活动中的歌曲《丢手绢》汇入时可以说:“今天,老师带来一些东西,你们看是什么东西?”(出示手绢)师示范游戏,并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曲,叫《丢手绢》。” 九、实验式 通过直观形象的实验操作形式汇入新课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既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又对幼儿理解,掌握新授内容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常识课《认识水》就可以实验操作形式汇入新课。教师提起水壶,往玻璃杯里倒水,然后提问:“你们看老师把什么倒在杯里?(水)水有颜色吗?(估计有的幼儿会说水是白色的,有的幼儿会说没有颜色)到底谁讲的对呢?我们来做个小实验,你们看完了就知道哦了。” 十、游戏式 以游戏的形式汇入新课,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如科学领域中的《小手的秘密》,汇入新课可这样安排:教师领导幼儿做游戏“请你照我这样做”,最后让幼儿把双手放在身体的背后,启发诱导:“咦!你们把什么藏在背后去啦?哦!原来你们把手藏在身体后面去了。伸出来看看,每个人都有几只手?两只手还可以怎么说?(一双手)。” 高中生物汇入方法有哪些 汇入植物细胞:最常用农杆菌转化法(适用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 也有基因枪法 ,花粉管通道法(中国科学家发明的) 汇入动物细胞:显微注射法 小学生数学汇入方法有哪些 课前汇入是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它犹如电影的“序幕”和乐曲的“引子”,对于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课前汇入,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带领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同时,课前汇入还起到了为新课内容做铺垫的作用。数学学科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学好数学是每一个学生的奋斗目标,因为它不仅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升学大有帮助,更重要的是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想搞好数学教学工作,就要充分重视每一个教学环节,努力搞好每一个细节部分的工作,其中,重视课前汇入技巧就是每个数学教师都要重视的问题。与其他阶段的数学教学工作相比,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时候一定要针对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所具有的一系列特征,运用课前汇入的技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有哪些比较常用的课前汇入方法呢?一、温故知新汇入法通过温习旧知识来进行课前汇入是一种最常见的汇入方法,也是很多教师非常喜欢采用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不但起到了复习旧知识的目的,同时还很好地为新知识的讲授打下了基础。尤其是像数学这样的学科,数学是一门结构严密、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其中很多的知识都是一环套著一环,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可能会影响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掌握。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分类”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复习之前学过的关于“角的分类”的内容引入新课。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之前学习过的角度分类有哪些。这时候很多同学就开始思考并回答出过去学过的角的分类有“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接着教师再让学生阐述这些角的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在这样层层的复习和引导之下,学生逐渐地把“角的分类”同“三角形的分类”联络到了一起,进而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了新课的学习中来。二、实物演示汇入法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思维方式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形象思维为主,一些实实在在的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最易于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然而,有些数学知识往往又比较抽象,这样就使得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在理解上出现了困难。而这时候,如果教师能够适当地用一些实物来进行教学,就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消化。例如,我在讲到“长方体和正方体”这部分的内容时,由于立方体是一个略带抽象性的知识,为了尽可能地把知识表现的具体化,我在上课之前就拿出了很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让学生观察这些具体的实物,然后根据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这样在汇入阶段,就已经让学生初步地掌握了本节课程的精髓部分,接着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就会显得很轻松。三、联络生活实际进行汇入数学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换句话说,数学知识在我们周围的实际生活中比比皆是。我们就可以利用数学这一优势,从实际生活入手来汇入新课。例如,教学上“百分数”的知识时,为了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百分数的意义,我在上课之前收集了很多的食品包装袋,在这些食品包装袋上,都有食物成分的说明,而其中很多都是用百分数来表示的,我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些包装袋上的资讯,然后给学生一一解释这些资讯中百分数的含义,这时候,学生在理解这些百分数的时候就会有实物作为参照,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了。同时,通过实际生活作为汇入的切入点,也可以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知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的汇入方法有哪些 一、用 *** 渲染氛围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 *** 是一种状态,是一种温度”她认为:“没有温度的男人,在课堂上是立不起来的空麻袋;没有温度的女人,在课堂上就是一点没人爱的旧瓷碗。一点感觉都没有,没有魅力。” 好的教师无论怎样的气候与环境,总能在短短的时间里抓住学生,师生一起用心用情提升课堂的温度。这种温度的提升需要老师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老师的“精”、“气”、“神”。在老师“ *** 而又自然的引领下”,学生“心灵丰满”起来,精神充实起来。学生的思想在课堂张扬,学生的生命在课堂成长。而学生的精彩正是来源于老师 *** 的点燃,来自老师巧妙的引导,来自老师热情的鼓励。就这样,学生的信心被一点点激发,学生的 *** 被一点点点燃,学生的思维在一点点的燃烧,课堂的温度在一点点提升,以至于沸腾。 常听到不少同行埋怨:“现在的学生上课没 *** 。”我想,其实学生的 *** 是无限的,只是它们隐藏在学生的内心,只要我们用自己的热情去激发,课堂上的孩子们总是热情奔放,活力四射的。如教学《钓鱼的启示》时的汇入: 师:同学们坐得真端正,一看就知道是守纪律的好学生,冒昧地问一下,老师不在的时候,你们有没有违反过纪律? 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 师:老师欣赏你们的坦诚和勇敢,但是更提倡大家向刘洋和高敏学习,学习她们在老师不在的时候,也能遵守纪律,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自律”,那同学们要做到“自律”这两个字很不容易吗? 生: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可能说不难,有的同学,特别是好动的学生可能觉得比较困难。 师:是啊,同学们,我每个人都愿意按照自己的想法随心所欲的做自己做的事,可是我们要注意分清对错,如果明知道做得不对还要去做,不能自律就不好了。那么,今天老师就要向同学们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美国的著名建筑设计师,在他的生活中,他就时刻严格自律,从而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和信任。可是他的自律精神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你们想不想知道秘诀? 生:想 师:好,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穿越时空,一起回到他的小时候,看看这位美国著名设计师小时候的经历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钓鱼的启示》。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汇入新课,自然引出“自律”并使“自律”贯穿全课,激发了学生的语文 *** ,这样我想学生学习下面的课文时,热情会更高一些,为学习文章做好了铺垫,因此,请让我们的课堂充满 *** 吧。 二、借道具点燃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那么怎么才能让导语在第一时间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我觉得在汇入的时候借用一下道具,可以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道具有视觉型道具,比如,结合课文的实物演示,近距离将读者与作者沟通,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语文课本中的插图,是作者精心绘制而成的,我们可以利用它汇入新课,提起学生的兴趣;还有视听型道具,比如录相、FLASH动画等,视听结合,能放松心情,陶冶情操,激发灵感和兴趣。 我在教《非常漂亮的贝壳》一文之前,我先让学生收集各种各样的贝壳。上新课时,让学生将贝壳放在讲台上,一起观赏,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进入新课教学。又如教授《小柳树与小枣树》时,我运用FLASH课件作为汇入新课的辅助材料,它融画面、文字、音乐于一体,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很快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它们之间形体对话,生动形象地使学生懂得“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这一深刻的道理。 适当地借助教学道具可以设定良好的学习情境,打破思维混沌的状态。从而唤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强化学习气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时机,把学生的思维从感性升入理性。 三、设悬念启迪思维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设定悬念应生动形象、简洁鲜明。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定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 如教《狐假虎威》一课时,我这样汇入:“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谁怕谁?谁吃掉谁?”学生答:“这还用问?当然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我说:“但是今天要讲一个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狐狸轻而易举地指挥着老虎。老虎非但不敢吃掉狐狸,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你们说奇怪不奇怪?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开启课文——《狐假虎威》这一段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急于要弄清问题的心情,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 有位实习老师在上《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阵:“现在,空中飞著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打,用弹子弹……至此,我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峰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赢,却是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 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时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四、讲故事、猜谜语构建愉悦情感课堂 学生大都很爱听故事、猜谜语,每每遇此都很认真,兴趣特别高。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新课时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或谜语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旦他们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收到极好的效果。 例如《女邮递员的信》的汇入“同学们,请你们猜一条谜语。谜面是:身穿绿衣裳,工作特别忙,送信又送报,人人喜洋洋。谜底到底是什么?……对,是邮递员。有一位女邮递员还写了一封信,信中介绍了她一天的繁忙,但有意义又很有趣的生活。我想大家一定愿意知道她信中的一切,好,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女邮递员的信》。” 虽然谜语很简单,但因为教师丰富而有感情的朗读再加上适当的肢体语言,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了,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马上就调动起来了。整堂课都在非常活跃的气氛中进行着……这就是利用谜语或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汇入方法。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心理,把学生由“要我读书”变成“我要读书”,从而进入“愿学”、“乐学”的境界,调动了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 另外,还可以采用引经典,温故知新,介绍背景,做游戏,音乐、歌曲等方法引入课题。选用什么样的汇入形式,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眼光,灵活的思维,创造的头脑,而且要求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必须依据如下原则:灵活性原则、精练性原则、实效性原则、规范性原则、知识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思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设计汇入应注意“实”(讲求实效),“精”(精明扼要),“活”(方法多样),“美”(给人美感享受)的和谐统一,同时还要兼顾启迪学生的思维。 总之,汇入绝非雕虫小技,不足挂齿,而应该把它看成是一门艺术,一门科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艺术深入研究的过程中,万万不可忽视对导语艺术的思考,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绚丽多彩,展示出其特有的魅力。

传统课堂与慕课各自的优势是什么?

一、慕课与传统大学教育的区别  传统大学课堂教学主要由教师和学习者构成,辅助以一定的教学方式。慕课的出现是电子时代发展的产物,它的发展与传统大学有很多不同,慕课颠覆了教师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式,撼动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上课模式。传统大学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慕课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的同时,教学方式也发生变化。以下是慕课和传统大学教育之间的区别:  1.教学方式有别  慕课平台的视频课程大都是名校名师或者行业专家,教学方式比较新颖。其课程有免费、收费及部分收费三种形式。免费的基本是文学类、历史类等偏文科型的课程,或者是普及性的课程。收费的课程大多是理工类的课程,理工类课程一般都传授一项或多项技能。慕课课程的连续性很强,其连续性有一定的吸引力。复旦大学的教授黄萱菁研究了Coursera的许多课程之后发出感慨,说上课就像玩通关游戏,视频课程被切割成10min甚至更小的“微课程”,由许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连贯而成,就像游戏里的通关设置,只有答对,才能继续听课。这样的授课方式有较强的吸引力,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慕课的学习空间相对灵活,只要有网络连接到电脑,就可以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相对于传统课堂,慕课学习方式比较灵活,学习时间可以由自己来定,不必像传统课堂受课程表的制约。传统课堂的一些课程有的已经落后于社会生活的需要,比较保守的教育方式难以适应现代教学形势。今天科技更新速度快,陈旧的教学方式已经跟不上信息时代的发展,面对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学生更愿意选择灵活多样的慕课学习。尤其是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需要更强的自主性,方式相比本科阶段要多样化,大多研究生自己确定研究内容、查找资料然后进行学习和研讨,慕课的特点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和年轻人的心理需求。而且,慕课平台的视频支持下载,可供回顾和学习,年轻人对慕课青睐有加[2]。  2.教育者的差异  教育者之间主要的差异体现在知识更新能力方面。慕课的知识传授者基本都是名校的教师,这些人都是有名望的教授,不论是教学还是研究都堪称一流,有相对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及时更新知识,所讲述的知识接近学术前沿,学生能学习到最新的知识。随着网络的发展,课程也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慕课平台的课程可以随着教育者的需求不断更新。  传统大学的授课教师教学经验和科研水平差别较大,这是目前传统大学教育普遍存在的情况。在我国,大学的层次划分严格,层次较低大学的教师很难有较宽的空间展示其教学技能,同时学术发展也比较困难。现实中,传统大学里的教授即便资历较深,知识也相对陈旧,与年轻人难免有代沟,这就难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致使教学效率不高。大学里引进慕课是教育者教学的润滑剂,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动因[3]。  3.学习者的不同  传统大学里的学生经过考试进入理想的大学,多数学生经过三年紧张的高中阶段的学习,进入大学后比较轻松,一些学生就会产生松懈心理或学习惰怠,于是他们大多盲目地选择专业或课程,久之,就失去了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依靠管理者的督促才能学习。比起传统大学的学生,慕课里注册的学习者有很强的自觉性,坚持修完一门课就能学到自己想要的知识和技能。自觉性、目的性差异是传统大学的学生和在慕课平台学习者的区别。  传统大学的课堂里,一节课,一名教师,学生容量最多可达两三百人。然而慕课课堂则不同,慕课一堂课在线学习的学生数动辄上万,不分地区、不分种族、不分国家、无论贫富,只要有网络和电脑。慕课注册的人很多,一般情况下,很小比例的注册者也比传统一堂课所容纳的学生多。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慕课也许会成为学生选择学习的一个渠道。随着慕课课程的不断丰富,学习者的自主性会增强。就像职业教育在将来要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选择的一个主题一样,慕课会成为学生重视的一种学习方式。  在慕课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大学在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等各方面都要做出一定的改革,否则传统大学的生命力将受到影响。

mooc电脑版我的课堂在哪

mooc电脑版没有我的课堂,您可以点开我的课程进行课程学习。慕课(MOOC),英文直译"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一、课程范围1、MOOC 是以连通主义理论和网络化学习的开放教育学为基础的。这些课程跟传统的大学课程一样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从初学者成长为高级人才。2、课程的范围不仅覆盖了广泛的科技学科,比如数学、统计、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也包括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3、慕课课程并不提供学分,也不算在本科或研究生学位里。绝大多数课程都是免费的。Coursera 的部分课程提供收费服务"Signature Track",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购买。你也可以免费学习有这个服务的课程,并得到证书。二、授课形式1、课程不是搜集,而是一种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学习者通过某一个共同的话题或主题联系起来的方式方法。2、尽管这些课程通常对学习者并没有特别的要求,但是所有的慕课会以每周研讨话题这样的形式,提供一种大体的时间表,其余的课程结构也是最小的,通常会包括每周一次的讲授、研讨问题、以及阅读建议等等。三、测验1、每门课都有频繁的小测验,有时还有期中和期末考试。考试通常由同学评分(比如一门课的每份试卷由同班的五位同学评分,最后分数为平均数)。2、一些学生成立了网上学习小组,或跟附近的同学组成面对面的学习小组。

慕课的课堂码在哪里搜索

我们以慕课微信小程序为例,在微信App中进入慕课小程序中,然后点击“加入课堂”按钮,接着就会弹出输入课堂码的窗口,在窗口中输入正确的课堂码就可以听课了。微信使用技巧:1、查看账单明细--首先打开微信App进入主页,然后点击右下角的“我”按钮,接着点击“支付”选项,进入后点击“钱包”按钮,之后点击右上角的“账单”按钮,这样就能看到微信账单明细了。2、设置聊天背景--首先打开微信App进入首页,然后点击右下角的“我”选项,接着点击“设置”选项,之后点击“通用”选项,进入后点击“聊天背景”选项,您可以选择系统提供的背景图片,也可以选择手机相册中的照片作为背景图片。背景图片设置完成后,你还可以将背景应用到所有的聊天场景中。3、申诉账号--首先打开微信App进入登录页面,然后点击下方的“找回密码”按钮,接着在验证码接收页面点击“不能”按钮,之后点击“开始申诉”按钮,接下来您需要输入自己的微信号,最后提交自己的申诉即可。更多关于慕课的课堂码在哪里搜索,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169b221615827212.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慕课怎么输入课堂码?

1、首先需要在手机中打开微信,如下图所示。2、接下来需要点击进入慕课堂小程序,如下图所示。3、接下来需要登录自己的慕课选项,让如图所示。4、接下来需要点击加入课堂,如下图所示。5、接下来需要粘贴课程码,点击完成,如图所示。6、最后就可以发现加入课堂成功啦,如下图所示。

如何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1 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如在教学生朗读《可爱的草塘》课文时,笔者让学生先看看课文,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挑逗起来了。朗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或表扬、或指导、或听范读后再读,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   2 教学用语要生动有趣、灵活多变   丰富自己的教学用语,让它变得生动有趣、灵活多变,你的语言如此风趣,时常让学生感到惊喜、有趣,他们当然会喜欢你所说的每一句话,进而会认真听你所提出的任何问题。所以,作为一教师,必须丰富自己的教学用语,让每一句话都能大幅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 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教师的亲和力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老师几乎都站在三尺讲台上,看上去很威严、令人不敢亲近,学生回答问题时不敢正视老师,更谈不上响亮地说话了,即使是声音较响亮,那也是因为害怕而不得不响亮地回答。因此,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学习虽然很努力,但缺乏创新精神。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会学习,还要有创新精神,而培养新型人才主要依靠教师。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妨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倾听他们的心声,鼓励他们响亮地回答。走下讲台,并不是意味着失去为人师的尊严,反而增加你的威信,而且会有效地拉近你和学生的距离(包括心理距离),他们会觉你和蔼可亲,可以信任,因而会乐意地响亮地回答你的问题。课间时,不妨牺牲一点宝贵的休息时间与他们进行日常生活的沟通,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喜好、心理状况、思想状况,从而更好地对他们进行组织管理。   4 创设情境让学生互相学习、交流   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持久,他们喜欢说话,喜欢表现自我。那么,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选择和自己喜欢的同学组成一组,他们一起阅读课文、积极地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者一个同学提出问题,然后大家讨论。把教材中一些抽象的知识化成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这种学习方式,一方面满足他们爱自我表现的欲望,学习任务在愉快中、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另一方面还可以训练他们口头表达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久了就会显出它的优点来,定会让先前站起来不敢发言的学生在小组里会响亮地抒发自已。当然,在组织小组学习之前,必须让学生明白学习的范围、要求,让这种学习有秩序地进行。实践证明,在教学中以这种形式进行,不仅气氛活跃,效果也特别好。   5 多引导学生质疑   发现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重要。因为解决问题是被动的,而发现问题则是主动的。以前,老师提问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学生总是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久之,养成了被动的学习习惯,学习变成烦人的任务。哪有兴趣可言?课堂气氛可想而知会沉闷不已。要改变这种现象,要大胆放手,给机会学生提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合理性的、有争论性的、针对性强的问题。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自己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   总之,要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并非难事,多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多了解他们的年龄特征,在课堂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在口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都等得到充分的提高;这样,形式不再那么单一,自然不会让人觉得乏味。上课就像人吃东西一样,某种东西吃多了,会腻;学生老是上没多大变化的课,兴趣就会全无。我们作为老师,要多思考,多作变化,多带些惊喜给学生。世间万物都在变,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作出相应的变化,不然,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扩展:能活跃课堂气氛的小游戏   游戏、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游戏会促使孩子们说话、交流、探索、想象、创造、展示。学生在欢快、活跃、气氛高涨的氛围中获取直观而生动的感性知识,在游戏中认识世界,并在其中吸取成长的种种经验。   课堂上开展适当的小游戏,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促进集体的团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许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们只是玩得很投入,并没有考虑太多游戏之外,但是游戏结束时,教师加以总结,往往能收到单纯说教无法达到的良好效果。   以下是几个我在课堂上尝试过的小游戏:   游戏一:头脑风暴   游戏规则和程序:   1、全班学生分成二至四组,要求每组派一名代表到黑板上写某个字的同音字(音调不同也可以)。   2、同组的其他同学可以提示,也可以换人,但是不能借助字典或其他工具。   3、相同时间内看哪个组写得最多。   4、评比之后可以继续写,直到写不出为止。看一个组内哪个同学想到的字最多。   这个游戏看起来容易,小学生也可以玩,因此所有的学生都会很积极地参与到游戏中来。但是单凭一个人的努力,往往写出几个便“卡壳”了,于是便会出现大家不停的高声叫着某一个字的热闹场景,甚至出现同一组好几个人集体上阵的情况,教室里的气氛空前活跃。   当然,教师一定要挑选同音字比较多的字作为题目,比如 “十”字,同音字就有:是、使、时、事、室、市、石、师、试、史、式、识、虱、矢、拾、屎、驶、始、似、示、士、世、柿、匙、拭、誓、逝、势、什、峙、嗜、噬、失、适、仕、侍、释、饰、氏、狮、食、恃、蚀、视、实、施、湿、诗、尸、轼、谥、舐等近百个。游戏结束后,大家禁不住慨叹祖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我也引导学生:在我们使用汉字输入法的时候,正是因为同音字太多,影响到拼音输入的速度,所以我们才学习五笔字形输入法来提高大家的录入速度。   游戏二、天马行空   游戏规则和程序:   1、全班学生分成二至四组,要求每组派一名代表到黑板上写由某个词联想到的词。   2、同组的其他同学可以提示,也可以换人。   3、相同时间内看哪个组写得最多。   4、评比之后可以继续写,直到写不出为止。看哪些词最有创意。   这也是一个门槛较低的游戏,很容易调动起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我发现学生联想到的事物往往更侧重于较为时尚的内容,如在对“夏天”一词进行联想时,大家比较容易联想到的有:热、冰糕、知了、空调、电扇、游泳等内容,继续下去大家还会想到裙子、短裤、防晒霜、花露水、颐和园(英文称“夏宫”)、避暑山庄等内容,学生们后来还想到了歌手朴树和梁静茹,因为他们各自有关于夏天的歌曲“生如夏花”和“宁夏”。教师出题时不仅可以选择类似的这些日常事物让学生联想,也可以把一些专业知识的关键词作为题目,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就不知不觉地对专业知识进行了复习。如对“硬件”一词进行联想,学生们很容易想到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CPU、主板、内存、显卡、声卡、网卡、调制解调器、打印机以及一些硬件厂商等。   游戏三、异想天开   游戏规则和程序:   1、确定一样物品,每人说出一种它的用途,尽量避免重复。   2、不许有任何批评意见,只考虑想法,不考虑可行性。想法越古怪越好。   3、一轮结束后,还有新奇想法的人可以继续抢答。   4、推选出最新奇、最疯狂、最具有建设性等的主意。   这个游戏开始的时候比较简单,大家会说一些题目物品已经存在的功能,比如说“手机”可以用来打电话、发短信、听音乐、拍照、录音、上网、玩游戏等。但是为了避免与前面的同学重复,后面的同学答题难度就有所增加,逐渐会说出一些很特别的用途,像什么“手机在振动情况下可以用来按摩”等奇妙的想法比比皆是,喜欢看科幻电影的说“手机也可以改装成枪”,再后来有些想法甚至有点离谱,但是往往会引得全班学生笑成一片。这个游戏的意义在于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他们更有创造力地去解决问题。   以上是几个适合在室内进行的小游戏。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为让学生放松、玩乐才安排游戏,归根到底,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在游戏以前,我们必须制定相应的规则,提醒学生应该注意的问题,让学生的注意力不光在玩上。我们往往想要通过什么游戏训练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在规则讲述中就要特别强调它,没有规则,游戏过程会很“乱”,有规则才能“活而有序”,达到预想的效果。   科学的游戏不仅有利于培养人的探索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转移经验和进行类比的能力、侧向思维和联想的能力、创造性的形象思维和敏锐地反应能力、预见能力、博闻强记的能力,以及其他各种有利于人的发明创造的素质,诸如强烈的兴趣、爱好、求知欲,矢志不逾的追求目标、奋斗方向,锲而不舍的恒心、毅力、勇气,以及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等,而且大量事实都证明现在的许多科学发现、科学理论都与各种不同形式的游戏具有十分紧密的起源关系。   正是基于游戏的如此重要性,诺贝尔奖得主弗莱明指出:“他不是在做研究时,而是在做游戏时发现了青霉素;正是做游戏的人做出了最初的发现,而更按部就班的科学家发展了这些发现。”尤其是今天遍布全世界的各类游戏中隐含着的无穷智慧,更为科学理论飞速发展开拓了无限美景。为此,西哥尔明确指出:“宁可把科学看作是一种愉快的消遣,也不把它看作是一种谋生的讨厌而阴郁的手段。”因为许多理论的产生都是从某些不相关的游戏开始的。游戏的重要结果就是使那些原初的猜测性假设后来得到发展。   很多游戏不仅仅适合学生,成人也可以尝试。在国内外很多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培训时,都会通过各种集体参与的游戏从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加强成员间感情的沟通;增强团队成员的归属感;激发学员的奋斗精神;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应变能力;帮助学员体会在团队工作中沟通的重要性;训练学员对于结构变动的适应能力以及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等。   最后,我转载两个职业经理人进行培训的室外游戏,希望大家通过这两个游戏及其总结,能够体会到游戏的巧妙功用,并能创造出更多适合在课堂中应用的小游戏,活跃我们的课堂气氛,并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激励团队士气的游戏——同心协力]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游戏,它可以调动参与者的兴趣,并且能让他们从游戏中体会友谊和协作的乐趣。另外,这个游戏还可以在培训中场或结束时使用,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帮助学员放松神经,增强学习效果。   游戏规则和程序:   1、将学员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在5人以上为佳。   2、每组先派出两名学员,背靠背坐在地上。   3、两人双臂相互交叉,合力使双方一同站起。   4、以此类推,每组每次增加一人,如果尝试失败需再来一次,直到成功才可再加一人。   5、培训者在旁观看,选出人数最多且用时最少的一组为优胜。   相关讨论   1、你能仅靠一个人的力量就完成起立的动作吗?   2、如果参加游戏的队员能够保持动作协调一致,这个任务是不是更容易完成?为什么?   3、你们是否想过一些办法来保证队员之间动作协调一致?   总结   1、别看这个游戏简单,但是依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因为在这个游戏 中,大家组成了一个整体,需要全力配合才可能达到目标。它可以帮助学员体会团队相互激励的含义,帮助他们培养团队精神。   2、另外,这个游戏还考验每个小组的领导者,看他怎么指挥和调动队员。因为这个游戏不但需要大家通力合作,还需要每个参与者的密切配合。如果步调不一致,大家的力气再大也不可能顺利完成。这种情况下,作为小组的"领导者,应该想一些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可以让大家以他马首是瞻,跟随他的动作;更有效的就是想出一个口号,既可以鼓舞士气又能统一大家的节奏。   3、无论队员还是领导者都应该明白,任何一个人的不配合都会对小组的行动产生负面效果。因此,培训者应注意,在游戏结束后,要帮助完成效果不好的小组找出原因。帮助他们树立团队意识,引导他们总结自己的失误。这对学员的素质提高有很大帮助。   参与人数:5人以上一组为佳   时间:5~10分钟   道具:无   场地:空地   应用:(1)了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2)增强团队成员的归属感   (3)激发学员的奋斗精神   [完成团队任务的游戏——泰坦尼克号]   一个人在紧急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潜在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下面的游戏将帮助我们练习在遇到困难时,如何做计划,如何合作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资源。   游戏规则和程序:   1、培训师给大家讲下面一个故事:泰坦尼克号即将沉没,船上的乘客(学员)须在“泰坦尼克号”的音乐结束之前利用仅有的求生工具——七块浮砖,逃离到一个小岛上。   2、培训师指导学员布置游戏场景:将25m的长绳在空地上摆成一个岛屿形状,在另一边,摆 4四个长凳,用另外的绳子做为起点。   3、给学员5分钟时间讨论和试验。   4、出发时,每一个人必须从长凳的背上跨过(就如同从船上的船舷栏杆上跨过),踏上浮 砖。在逃离过程中,船员身体的任何部分都不能与“海面”——地面接触。   5、自离开“泰坦尼克号”起,在整个的逃离过程中,每块浮砖都要被踩住,否则培训师会将此浮砖踢掉。   6、全部人达到小岛之后,并且所有浮砖被拿到小岛上,游戏才算完成。   相关讨论   1、你们组可以想出什么样的办法来达成目标?   2、小组是否确定出领导者?是根据什么确定的?撤离方案的形成是领导的决定还是小组讨论的结果?   3、你们的方案是否坚决贯彻到底了?中间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4、事后回顾当初的方案觉得是否可行?有更好的方案吗?为什么当时没有想到或没有提出来?   5、小组是如何分配组员撤离的先后次序的?考虑到了什么因素?   总 结   1、如何应付突如其来的紧急情况,反映了一个人头脑的清醒程度和他的应变能力;同时,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更大程度地达成我们的目的,也是观察一个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最好途径。   2、在我们面临危险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想法,此时就需要出现一个领导者的角色, 否则大家七嘴八舌,互相不服,最后只会使得整个集体都受到损失。如何选择这个领导者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但是关键的关键是此人一定要能够服众,让大家都听他的。   参与人数:10~12人一组   时间:30分钟   场地:户外   道具:木砖24块(每组6块),4张椅子,两条长绳(25m)   应用:(1)创新思维训练 (2)应变能力的培养 (3)团队合作精神培养

智慧课堂如何发布问题

选择题型 在畅言智慧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提问的内容选择相应的题型: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和主观题。 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需要教师先设置答题卡再发布习题,主观题则直接发布习题。发布成功后学生就可以进行作答,选择题和填空题。2.答题报告 学生在提交答案的过程中,畅言智慧课堂能够直观实时呈现答题报告,方便教师跟踪全班作答进度。系统能够实现答案的自动批改和实时统计,让教师对知识掌握程度一览无余。智慧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爱课程于2017年7月7日首次在中大学MOOC开设的慕课课程、国家精品课程。该课程授课老师是谢幼如。据2020年9月中国大学MOOC官网显示,该课程已开课8次。该课程聚焦智慧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强化课堂教学应用。
 首页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