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如何利用实验提高物理课堂效率免

(1)备好课堂、学生、教材、教法,做到胸有成竹(2)做好物理实验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动手欲望(3)用好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4)调好课堂教学的色、香、味,让学生享受课堂(5)搞好课堂教学反馈,及时反思教学

如何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如何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热门的话题之一。高中物理课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中教育领域的一门基础学科,所以,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大的作用。按照素质教育教学的要求,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转变自身的教学角色,创新教学方法,用一切适合的手段构建高效的课堂。关键词: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构建高效课堂就是指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积极参与的既能完成教学目标又有较高教学影响的课堂。在物理高效课堂教学构建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来参与教学活动。为了实现这一点,广大物理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在高效课堂的构建中,教师要积极创造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环境,营造出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课堂教学氛围。物理课堂的开展是由问题构成的,打造物理高效课堂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问题。高中生对问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热爱探究新问题,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论等产生困惑,,提出问题,由此就会产生消除迷惑、解决问题的欲望,这是创新教学、营造和谐氛围的前提。因此,物理教师需要抓住高效课堂构建这一特点,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分析、讨论来发现问题,从现象中抓住问题的实质,并发挥思维意识来探究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谐教学氛围的营造其特点之二是探究性。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满堂灌”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氛围一般呈现出枯燥、无味等特点,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产生厌倦心理。因此,在高效课堂构建中,教师需要与学生展开积极的交流与讨论,对所发现的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彼此公开各自对问题的认识、看法等。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营造出了个性自由发展、积极探索的宽松、和谐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享受到了问题探究乐趣,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以此对物理学习充满兴趣。二、加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物理概念的建立和物理原理的发现都是通过开展实验活动探究得到的,都是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实验教学是开展物理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验操作,就可以使物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动手操作,可以直观理解和掌握知识。1.开展极具趣味性的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物理本身是一门极具抽象性和枯燥性的科目,单纯的物理知识讲授不仅不会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到有用的知识,甚至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烦闷心理,对物理学习逐渐丧失信心。为了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物理知识,教师可以开展具有趣味性的物理实验活动,来激发学生好奇心,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实验观察中自觉地探究物理知识,充分激发起学生的思索欲望。我在讲“大气压”这一内容的时候,常常会利用小实验来展开教学。例如,我将水杯装满水,然后在杯子口盖上硬纸片并将水杯倒置,这时,学生会发现水杯中的水既不会流出来,纸片也不会掉落。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虚无缥缈”的大气压是的的确确存在的。紧接着,我还会组织学生进行马德堡半球试验,使学生在试验中真实感受到巨大的大气压力。通过这种简单且带有趣味性的小实验,学生不仅会对所教授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可以通过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方式,深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并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来解决问题。2.用实验导入新课,制造悬念一节45分钟的物理课堂教学,学生一般只有在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内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精神饱满,注意力高度集中。因此,教师为了创设高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紧紧抓住这前十几分钟的时间,根据所要讲授的内容,做一些简单易懂的小实验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借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自主思考。我在讲授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这一内容的时候,常常利用易拉罐来开展“水流星”小实验。根据常识,我们都知道,当易拉罐运动到最高点的时候,其中的水必然会往下流,但是这个小实验却呈现给我们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当易拉罐运动到最高点的时候,其中的水并没有洒出来,随着易拉罐的转速逐渐降下来的时候,其中的水却洒出来了。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实验中,他们对这一实验的好奇心达到了最高点,我趁机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来引出本课所要讲授的内容,以此驱动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进入听课环节。通过这种做法,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三、教学联系生活实际在哲学学习中,我们都知道理论源于实践,推及到物理,这一道理同样适用,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实践。因此,在开展物理教学时,教师需要学会将生活中的某些问题带入课堂,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习生活化的物理知识,以此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与此同时,高中阶段的学生其心理正在逐渐走向成熟,他们对所接触的各种事物都充满着很强的好奇心,而且高中物理课中的很多知识也正是启发学生探究、揭示社会和自然现象的真谛。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物理教学的这些特点将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知识搬到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教师可以就“神州七号飞船升空的原理是什么?”“当我们乘坐电梯的时候,为什么会有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在电梯停下来的时候,我们又为什么感到轻飘飘的?”等生活中的问题来开展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自主讨论、研究。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生活中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真正实现高中物理课堂的高效教学。事实上,实现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的方式有很多种,只要我们广大物理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打造出高效的物理课堂,提高学生的物理能力。参考文献:[1]张凤霞.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2]张亚非.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浅析[J].中学物理,2015(7).

如何提高物理课堂的趣味性

如何提高物理课堂的趣味性联系实际,主要是联系自然现象和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及现代科技。要在物理教学中努力渗透和体现STS(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教育思想,让学生充分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关系,让他们既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探索科学的兴趣与能力,又能清楚地认识其对人类和社会生活的危害,自觉地树立环保意识。[1]换句话说,要使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最根本的是要使学生感到物理对他们有用,懂得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展现出物理世界的无穷魅力,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处延伸,使学生觉得物理知识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理性与科学思维,提高人文素质,使新一代的公民能够形成关于科学技术与人类福利、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 物理学与自然现象密不可分,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自然现象,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物理现象充满在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学习物理,应该养成多观察、多思考的良好习惯。如讲光的折射时解释“三日同辉”:2002年某日清晨,辽宁葫芦岛市上班的人们在东方的天空中发现“三个太阳”,一大二小,小太阳轮廓不很清晰,持续40分钟消失。实际这是太阳在大气中玩的“把戏”,是太阳通过折射的光线在人们眼中产生的虚像。学生对这些与生活紧密相联的知识很感兴趣,急欲要探求其中的奥妙,会很快掌握有关的物理知识。 结合教材内容,介绍与个人、家庭、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了解物理学能为改善人类生存条件服务。如讲静电可介绍雷雨时不要在大树下避雨,不用有金属伞尖的伞,不用手机等防雷击的措施,尤其是说明太阳能热水器室外天线必须接地,因为它安装的高度大于该建筑物的最高避雷针,若不接地,一旦遭雷击,雷电流将通过热水器的管道、电源线、信号线直接进入用户室内。学生从中体会到物理学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另外,还可从一些古典诗词中引入或理解物理学一些概念,或利用物理知识欣赏中国古典诗词,这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已有教师对此做了有益的尝试。[2] 结合教材内容,介绍与工农业生产、军事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如讲静电屏蔽和并联电阻时介绍坦克为什么不怕高压电网的两种原因;讲红外线时简介透视相机;讲能量守恒定律时介绍英国的发明家发明的步行鞋发电装置:将一种微型发电机安装在经过加工的普通鞋底中,当人们行走时,产生的机械能就转化为电能,这些电能足以为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充电。如此等等,学生对这些知识不仅感兴趣,而且能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配合教材的阅读材料介绍课外科技普及读物,介绍新型电池、室温超导体、光纤通信、激光、现代航空航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等国际、国内最新科技成果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促进学生为未来发奋学习,鼓励他们“奇思异想”。如讲物态时可简介固体内存在“流动的液体”;讲人造卫星介绍“惠更斯”探测器登陆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时发回的照片所展示的神秘河道,并介绍我国的 “神舟七号”飞船将进行太空行走、交互对接等实验;讲磁场时可介绍未来的地球磁场可能会反转,到时太阳粒子风暴将猛击地球大气层,对地球气候和人类命运产生毁灭性的影响;讲电磁波时可提到能烤焦敌人的微波武器,并介绍国外生物工程专家设想用“充电式”和“磁化式”将知识“拷贝”到大脑中去等等。2.2 多做实验和多开展课外活动 实验有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小游戏、科技小制作等等,要多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演示性实验变为学生实验,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让他们在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课外活动小组有摄影小组、无线电小组、家电小组、航模小组等等。要用实验和活动不断构建学习物理的最佳情境,将其作为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的主要途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形象直观地展示物理现象的变化过程,从而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加深和拓宽所学物理知识,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其独立钻研和创造精神,提高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2.2.1 演示  做演示实验时,教师应想方设法自制教具、改造实验,并尽可能多地把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实验,为学生提供参与动手的好机会,让学生轮流到讲台上边讲、边演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例如讲圆周运动、向心力时,把一个装有乒乓球的罐头瓶倒扣在讲台上,要求学生手拿倒置的瓶子且瓶口不能用任何东西挡住,连同瓶内的乒乓球一起运到教室后面去(提示学生抓住瓶子在桌面上做匀速绕圈运动,带动瓶内的乒乓球沿着瓶子内壁作旋转,然后移动瓶子)。学生踊跃演示,对向心力也有了更深的理解。2.2.2 实验 教学生经常做一些很能说明问题的小实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讲磁场时教学生把吸力较强的磁铁放入水壶内烧水,一周左右壶内的水垢甚至热水瓶内的水垢就会自动脱落;讲完气态方程、克拉珀龙方程后,叫学生准备一只酒瓶、一只没有吹起来的气球、一个脸盆、热水、一根细线,然后把气球放进酒瓶里,要求不用嘴将气球吹起来(提示学生把气球的嘴子套在瓶口上,把瓶子放进热水盆即可)。这些小实验能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眼、动手去研究问题,获取活的物理知识,享受成功的喜悦,也培养了创造性思维。2.2.3  小游戏 通过一些学生亲身经历过的简单易行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去感知物理概念,这不仅对掌握物理知识非常有利,更重要的是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对知识的接纳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如讲完力的合成、平衡后,叫两个学生与一块砖“拔河”。即用短绳子把砖头系好,再把砖头系在一根两米长的粗绳子中点,一人拉住粗绳子一头,把粗绳子拉直扯平算学生获胜,但结果是砖头获胜。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加深了对“两分力夹角越大,合力越小”的理解。2.2.4 科技小制作 对一些科技小制作,要求学生动手制作,亲自实践,并组织小制作展评,颁发奖品,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创造性能力。如讲完动量守恒定律、反冲运动后,可教他们做一个“喷气船”:先在空铁筒(或圆罐头盒)里面装一些水,注意水量不超过铁筒容量的三分之一;再把铁筒用一个盖或是别的东西堵死,不让里面的水流出来,然后再在盖上钻一个小眼,用铁丝把铁筒固定在金属小铁盒(扁罐头盒、金属肥皂盒均可)上;在铁筒下面放二三节蜡烛,点着蜡烛以后,铁筒里的水过一会儿就会烧开,把“喷气船”放进水里,当蒸汽从铁筒的小眼里喷出来时,就会推动小铁盒向另一个方向前进。通过这些小制作,学生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创造性素质。2.2.5 摄影活动 给学生介绍一些光学成像原理和照相的基本技术,组织学生开展摄影活动,其兴趣会很高,拍出的照片质量也会不错。这样既掌握了相关理论,又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学会了一项技能。2.3 以“疑”引趣。 用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教师讲课要不断启发、点拨和诱导,激发他们为解开疑点而积极思维,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在参与中学习,学习中参与,勤思苦练,凭智慧收集知识信息,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这样越学越会学,越学越爱学。2.3.1 课前提问 上课前可首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石激起千层浪”。利用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教师从设置的情境中引出新问题并导入新课。情境的创设可多种多样,可以在复习已学知识中诱发新问题,或从司空见惯而又未被引起重视的物理现象中发现新问题,如讲磁场前问学生:为什么信鸽能从千里之外飞回自己的窝里?如讲动量前可问学生:传个排球给你,你敢接,一个速度很大的大铁球向你丢来,你为什么不敢接?创设情境要突出趣味性,别具一格的创意能一下扣住学生的心弦而进入角色;提出问题要注重启发性,要启发学生自己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导出课题;情节设计还应符合科学性,既要使内容哲理准确,又要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去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节课的讲授不可能求全,在结束课前提问,有意留下余味,让学生自己去“品尝”,可促使学生课后自己独立思考探索。如讲完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后,要求学生自己去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适合这些定律。2.3.2 课堂讨论 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动脑动口,质疑辨疑,教师捕捉反馈信息及时点拨,适时启发,循循善诱,把握讨论的热点,扫除认识过程的障碍。如讲动量守恒定律时问学生节日礼花在大爆炸瞬间为什么是球形?讲向心力时提问:生活中为什么很少见到凹桥,怎样过生锈的铁索桥(慢慢地走),怎样过不结实的石拱桥(快快地跑)?讲力的合成时问做引体向上为什么老师要求两臂与肩同宽?这样的问题个别平时上课注意力涣散的学生也很可能不甘示弱,不再坐冷板凳,会争先恐后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就使他们能发现自己学好物理的潜力,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也解决了疑难问题。2.4 以史激情。 以史激情,即以物理学史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学生求知欲。例如讲述法拉弟出生贫寒,靠自学研究电磁学成为举世公认的物理学大师;介绍哥白尼用36年的时间撰写《天体运行论》;说明焦耳花40多年的时间用不同的方法测定热功当量;述说爱因斯坦为人类为科学做出巨大贡献而生活却十分朴素;列举年轻的伦琴发现了x射线,年轻的施里弗等解决了超导理论等,说明诺贝尔物理学奖100年的历史是年轻人的创业史,如此等等,能够激发学生热爱物理科学和立志攀登科学高峰的意志和激情。又如将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等科学历程引入到教学中来,让学生自己“参与”物理知识的发现过程,体会到科学发现的乐趣和心理上的满足,会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油然而生,进攻性学习态度也就自然形成。2.5 语言生动。 语言生动,就是语言要形象、风趣、幽默。如讲分力、合力关系时,可类比两张5元钱换一张10元钱;讲物体受的合力不为零时惯性表现为运动状态变化的难易程度时,可类比人的思维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简介相对论中时间的相对性时可设想如果宇航员在宇宙深处旅行50年后,回到地球比地球人年轻10岁;讲物体做正功越多则能量减少越多时可类比买东西越多钱减少越多;讲串联电阻总电压等于分电压之和可比喻成几个人团结起来力量大,电阻越大分压越大可比喻成按劳分配;讲自感现象时可说自感电动势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讲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时速度大的粒子走大圆可比喻成能者多劳等等。2.6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就是综合利用电化教育手段和微机辅助教学手段(如观看幻灯片、活动投影、科技录像、教学录像,用CAI课件教学等等),以数字、图片等形式直观地展现有关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中抽象出物理的概念和特点,化难为易。特别是屏幕上的彩色逼真画面,能把学生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在创设的物理情境中,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和探索知识的认知活动中去。如讲楞次定律时制作一个动画,可使看不见的电流、磁感线、磁通的变化过程形象化,使暂态过程延缓到清晰可见,使学生对楞次定律、右手定则有一个形象具体的认识;讲“加速度”概念时,可用多媒体技术做一组模拟:火车进出站是一种缓慢的速度变化,飞机在跑道上滑行,速度变化快;大炮发射炮弹时,炮弹经过炮膛时速度迅速变化,这样就从感官上体验到了速度的变化。[3]学生充分利用视觉和听觉去获取知识,综合利用多种分析器进行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故能使学生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学习《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有什么意见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需要新的思路?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从精英型向大众化的教育转型,招生数量的增长率在逐年提高,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使高等教育面临不少新的问题和困难,高等教育的这种超常规发展对正处于发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方面,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一是课堂教学薄弱,二是课外教育指导局限,三是学生自助缺乏的现状。若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发挥其在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1.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这是现代学科教学理论写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践表明,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把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中心任务,为完成这个任务,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在学科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某些心理素质的内容,如思维、记忆、想象能力的心理训练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以及科研动手的能力等;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采用强化与积极的心理暗示的措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在思想道德修养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中,教师要较系统地阐述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介绍大学生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传播心理自我调适和消除心理困扰的方法;通过个案分析,使学生对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与主要表现有所了解,以乐观向上、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人生。? 2.强化课外教育指导的基本环节? 课外教育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多种媒体的广泛宣传,强化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通过专题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心理沙龙,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以及自我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尽管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不能用德育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去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要走出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的误区,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指导,有赖于教育的三级网络--校级心理健康机构、院系级心理健康组织、班级学生心理健康小组的完善。校级心理健康机构应由专职的教育工作者进行管理,组织协调校、院系学科教师、德育工作者和医务人员等人力资源,通过对学生的辅导及心理训练活动,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的指导。院系心理健康组织,应由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班主任、政治辅导员组成,在学校心理健康机构的领导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必要的服务。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小组,应由志愿为同学服务且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组成,在与同学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中,给予那些心理需要关怀的学生以经常性的帮助,并能将有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情况及时地向所在院系统学校的心理保健机构与组织反映,避免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3.倡导主体自我教育? 事实上,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其主体参与,其教育目的才得以实现。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启发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课外教育指导中,辅导员老师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个人成长小组”等多种社团活动,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促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困惑,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如何优化高校信息化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可以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教师工作强度。保证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要保证其应用的有效性就必须明确其应用原则:  1、目标控制原则,资源要有利于教学,为教学目标服务,相得益彰。  2、内容符合原则,内容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  3、对象适应原则,形式有利于学生接受,适合学生的年龄段和接受能力。  4、最小代价原则,要制作容易,播放容易,效果明显。  5、最优化原则,有利于教学,有利于提升课堂学习效率为首选。  6、因材施教原则,对个别学生要注意提升点播。

如何让小朋友喜欢小主持人培训课堂?

教师要做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和学生的学伴,要善于培养自己的小助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做课堂的主人。一线老师要不断突破现有教学形式的格局,带给课堂更多的灵动与鲜活,让每个学生充分张扬个性,充分发掘并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培养目标:让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培养小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把控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重点目标:学生具备老师的职业素养难点目标:学生灵活处理课堂问题的能力班主任提前给优秀学生做思想动员班主任把班级中几个优秀的同学召集到办公室,开一个小型动员会,首先要赞扬学生的优秀,同时让学生在班会上竞选主持人时要积极主动,活跃气氛,给同学们做好榜样。这样的赏识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课堂上竞选的时候出现冷场的现象。课堂的操作模式、导入方式、效果落实、激励机制都是不同的。老师要对自己的小主持人进行全方面的培养,在上课之前要与小主持人做好提前的沟通和辅导,从学生的语音、语调、语速、激情、进组指导、解题思路点拨、组织协调课堂、分配学习任务等多方位进行培养。除此之外,任课老师要重点培养小主持人讲解方法。

如何观课议课及课堂观察量表

【如何观课议课】 一、怎样听课1、听课准备(1)学识准备。熟悉课程标准,充分把握教材。按课程标准应做到4个弄清:①弄清教学目的任务;②弄清教学建议;③弄清规定的知识体系;④弄清限定的知识范围和深度。学习和掌握有关学科的教改信息。各个学科、各个领域都会涌现出许多新的教研成果,包括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新的理论。学习教育理论。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和先进教改信息等,借助教育理论可以更好地分析教育现象。积累听课评课材料。听课评课作为一门新兴科学,这方面材料还不是很多,这就需要听课者注意积累。具体方法,一方面要从各种报刊杂志和图书中收集;另一方面边听课边总结。(2)心理准备。态度上的准备:听课要做到诚心、虚心、专心、细心、公心;情绪上的准备:听课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它要求听课者不仅要听得懂,听得进,还要做记录,并深入思考进行分析评定,应尽可能排除一切干扰,精神饱满,集中精力听好课。(3)情况准备。要了解听课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学生学习基础,智力和班级管理情况;要了解任课教师有关情况,如学识水平,工作态度、教学经历等。(4)物质准备。听课者不能徒手洗耳恭听,要带好听课笔记、教科书、参考书等。2、听课要领(1)全身心投入。听课者要想获得理想的听课效果,要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全身心地投入。(2)掌握观察要领。一节课成功与否,不仅仅在于教师讲了多少;更在学生学会了多少。所以听课应从单一听教师的“讲”变为同时看学生的“学”,做到既听又看,听看结合,注重观察。有人把听课又说成看课,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听什么呢?一听教师怎么讲的,是不是讲到点子上了,重点是否突出,详略是否得当;二听教师课讲的是否清楚明白,学生能否听懂,教学语言如何;三听教师启发是否得当;四听学生的讨论和答题;五听课后学生的反馈。看什么呢?一看教师的精神是否饱满,教态是否自然亲切,看教师板书是否合理,看教师运用教具是否熟练,看教法的选择是否得当,看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是否得法,看教师实验的安排及操作,看教师对学生出现问题的处理是否巧妙……一句话,看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二看学生,看整个课堂气氛,是静坐呆听,死记硬背,还是情绪饱满,精神振奋;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看学生对教材的感知;看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思维是否活跃;看学生的练习、板演、作业情况;看学生举手发言、思考问题情况;看学生活动的时间是否得当;看各类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看学生与教师情感是否交融;看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如何……一句话,看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想什么呢?不仅要边听、边看,还要边想。因为对课堂教学水平的分析不能仅停留在表现现象的观察上,更要做出正确的判断,有时需要透过现象去分析它的实质。上得好的课,应该看得出学生是怎样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比较熟练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生答错了,答得不完整,答得结结巴巴,这是正常现象,正因为这样他才要学习。老师的功夫也就是在学生答错时,能加以引导,答得不完整时,能加以启发。所以听课,一定要注意看实际效果,看学生怎么学,看教师怎样教学生学的。3、听课记录听课记录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教学实录;二是教学评点。而在记录本上的体现,左边是实录,右边是评点。课堂实录包括:①听课年月日、学科、班级、执教者、课题、第几课时等;②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③教学时采用的方法(多以记板书为主);④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⑤学生活动情况;⑥教学效果。一是简录,简要记录教学步骤、方法、板书等。二是详录,比较详细地把教学步骤都记下来。三是记实,把教师开始讲课,师生活动,直到下课都记录下来。课堂评点是听课者对本节课教学的优缺点的初步分析与评估,以及提出的建议。包括:教材处理与教学思路、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课堂结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基本功;教学思想;实验等。好的听课记录应是实录与评点兼顾,特别是做好课堂评点往往比实录更重要。二、怎样评课评课是一种说服的艺术。说服,就是求和谐、求愉快、求发展。说服是一种技巧,说服是一种智慧。善于说服别人,首先应善于说服自己。充分尊重别人,是说服别人的心理基础;以理服人,是让人心悦诚服的保证。评课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是科学就有规律可循,是技术就有要领可操作。评课的原则、要领、形式和技巧反映了评课的规律和技术。(一)评课原则1、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坦率诚恳,要本着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实话实说是体现评课者责任心的问题,也是给执教者学习的机会,切不可敷衍了事,那样对不起同事的劳动。2、针对性原则评课不宜面面俱到,应就执教者的主要目标进行评述,问题要集中明确,充分肯定特色,也大胆提出改进,不主张罗列太多,只要一两三点到位就够了。要因人而异,不要强求一律。3、激励性原则要兼顾整体、讲究方法,就课论课,就事论事,不要由评课到评人,更不能因一堂课而否定其全部工作。评课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励授课者,而不是挑毛病,要让执教者听了你的评课后更有信心,更有勇气,而不要让他听后感叹:“这辈子再也不上公开课了!”  (二)评课标准评课作为一种质量分析,首先应该有一种质量标准,这就如同一种产品的质量验收一样。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因为学科不同,年级不同,地区不同,每次评课的目的任务不同,很难有一个通用的标准。下面列举的只是许多评价标准中的一种。一节课的评价标准1、教学目的(体现目标意识)(1)教学目标全面、具体、明确,符合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2)重点和难点的提出与处理得当,抓住了关键,能以简驾繁,所教知识准确。   (3)教学目标达成意识强,贯穿教学过程始终。2、教学程序(体现主体意识)(1)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教学密度合理。(2)面向全体,体现差异,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素质。(3)传授知识的量和训练能力的度适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4)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主动发展。(5)体现知识形成过程,结论由学生自悟与发现。3、教学方法(体现训练意识)(1)精讲精练,体现思维训练为重点,落实“双基”。(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符合教材、学生和教师实际。   (3)教学信息多项交流,反馈及时,矫正奏效。(4)从实际出发,运用现代教学手段。4、情感教育(体现情感意识)   (1)教学民主,师生平等,课堂气氛融洽和谐,培养创造新能力。(2)重视学生动机、兴趣、习惯、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培养。5、教学基本功(体现技能意识)(1)用普通话教学,语言规范简洁,生动形象。   (2)教态亲切、自然、端庄、大方。(3)板书工整、美观、言简意赅,层次清楚。   (4)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5)调控课堂能力强。6、教学效果(体现效率意识)(1)教学目标达成,教学效果好。(2)学生会学,学习生动,课堂气氛活跃。   (3)信息量适度,学生负担合理,短时高效。7、教学特色(体现特色意识)(1)教学有个性特点。(2)教师形成教学风格。(三)综合评析所谓综合评析就是指评课者对一节课从整体上做出全面、系统的评价。通常做法是先分析后综合。综合评析包括以下内容:从教学目标上分析;从处理教材上分析;从教学程序上分析;从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分析;从教学基本功上分析(既不就事论事也不空谈理论);从教学效果上分析;从教学个性上分析;从教学思想上分析;作出综合性评析意见。1、从教学目标上分析首先,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全面指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确定;具体指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目标都要有明确要求,体现学科特点;适宜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体现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其次,从目标达成来看,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要看课堂上是否尽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巩固和强化。目标是人做事的内在动因,目标越具体明确,做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越高,效率越高,反之亦然。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所以分析课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2、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评析老师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教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我们在评析教师一节课时,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的准确科学,更要注意分析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3、从教学程序上分析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要看教师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缘此,评课就必须要对教学程序做出评析。教学程序评析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看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评课者评教学思路,一是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是要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是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我们平时看到有些老师课上不好,效率低,很大的一个程度就是教学思路不清,或教学思路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等造成的。所以评课,必须注重对教学思路的评析。看课堂结构安排(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重教法设计,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它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通常一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计算授课者的教学时间设计,能较好地了解授课者授课重点、结构安排。授课时间设计包括: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与衔接是否恰当。计算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看有无前松后紧(前面时间安排多,内容松散,后面时间少,内容密度大)或前紧后松现象(前面时间少,教学密度大,后面时间多,内容松散),看讲与练时间搭配是否合理等。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占用时间多少,看是否与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有无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现象。计算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看学生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集体活动过多,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时间太少现象。计算优差生活动时间。看优、中、差生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优等生占用时间过多,差等生占用时间太少的现象。计算非教学时间,看教师课堂上有无脱离教学内容的、做别的事情。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的现象。4、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评析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评课的又一重要内容。什么是教学方法?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但它不是教师孤立的单一活动方式,包括教师“教学活动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评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生厌。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以评课既看教师是否能够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同时还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性上下一番功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还要看改革与创新。尤其是评析一些素质好的骨干教师的课。既要看常规,更要看改革和创新。要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要看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看主体活动的发挥,要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看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看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现代化教学呼唤现代化手段。“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看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还要看教师适时、适当用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当前在高中阶段的教学方法的问题上还存在“四个一”现象:①一讲到底满堂灌。不给学生自读、讨论、思考交流时间,教师“讲”、“灌”包打天下。②一练到底,满堂练。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教师备课找题目,上课甩题目,讲解对答案,怪不得学生说:“不是灌就是串,要不就是满堂练。”③一看到底,满堂看。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指示,没有具体要求,没有检查,没有反馈。名为“自学式”,实为“自由式”。④一问到底,满堂问。有的教师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而提的问题,缺少精心设计,提问走形式。5、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评析课还要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通常,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看板书。好的板书,首先是设计科学合理,依纲扣本;其次要言简意赅,有艺术性;再次是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看教态。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交融。看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练,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看教法。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熟练程度。6、从教学效果上分析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三是有效利用45分钟(或40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课堂效果的评析,有时也可以借助于测试手段。即当上完课,评课者出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当场进行测试,而后通过统计分析来对课堂效果做出评价。综合分析还包括从教师教学个性上分析,从教学思想上分析等。整体评析法的具体操作,不一定一开始就从七个方面逐一分析评价,而要对所听的课先理出个头绪来。怎样理:第一步,从整体入手,粗粗地看一看,全课的教学过程是怎么安排的,有几个大的教学步骤;第二步,由整体到部分,逐步分析各个教学步骤,要分别理出上面的七个内容;第三步,从部分到整体,将各个教学步骤理出的内容汇总起来。然后再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全课的角度逐个分析评价。

观课议课(基于一线教师的课堂观察——胡新颖)

观课议课2020年8月26日 莲溪中学上午授课老师:郭红梅 1、课堂现象: 开始时,用两个视频(5分多钟)展示与火力发电的相关内容 教育问题: 我的观点: 郭老师能把作业展示和火力发电用可视化视频来展现,给原本平淡无奇的知识赋予活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求知欲,是值得借鉴的,但由于在课标中,这部分学习目标是熟悉能源分类和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仅仅作为非重难点部分,用了5分多钟,占据课堂时间稍多。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原电池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通过实验会说明原电池的原理,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以及构成条件。所以能否把火力发电第二个视频,换成可视化图片,或者自己绘制的流程图更好, 这样学生在已有认知水平上可以理解并迅速进入下一环节,重点部分! 2、课堂现象或教育故事: 提出“为什么铜片上会出现气泡”问题后学生的假设和教师的引导 见解: 这里真实的课堂中,学生假设铜变活泼了,事实上,我们知道铜在金属活泼性顺序表中的位置是确定的,所以活泼性也是确定的。 这样的假设可能会给其他学生造成误导或者错误印象。那么我们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提出合理的假设呢? 站在化学老师的角度来说,我觉得第二个假设具有合理性,那么作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做出合理假设呢?这是铜上产生气泡是铜与稀硫酸发生反应了吗,根据学生已有知识,铜在金属活泼性顺序表中在H 的后面,是不会与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那么这里的气泡就要从其他角度来进行分析了,前面已经提到要把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直接转变为电能。而在氧化还原中锌失电子,氢离子得电子,酒精氢离子在哪得电子,根据铜上有气泡,我们可能判定是在铜上得电子,那就可以做出假设锌失电子,电子通过导线转移给铜了!这样一步步引导,可以让同学们体验分析问题的过程,培养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反思:在议课的过程中,我的语气还不是那么委婉,应该学会表达这节课我应该怎么做?就像胡老师所说的,在提出建议的同时,应该具体的指明方向性。 下午授课老师:张伟丽 1.教育故事 洗衣粉的前世今生展示生角色的互换。 见解: 学生展示环节,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学生从倾听者变为主动表演者,课堂的创新,值得借鉴。是不是可以考虑,如何把学生角色转化的,更真切,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互动,而不是只是一名学生的讲述。 2.教育故事 砸金蛋环节 见解: 砸金蛋,用比较创新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值得许多老师借鉴的地方。这里同时让5名学生在讲台边等,一位同学砸金蛋,其他同学在黑板前等着,可能用时较长,如果是我,我可能会把问题分成四个不同的模块,几位同学同时砸完金蛋后,同时来做。 反思: 课堂的背后有有不同的故事,教育现象,通过观课议课活动,让我真正理解到了,你所看到的,你所想提到的,不一定是你所理解的,只有通过交流,通过来回议课,才能真正感受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从课标到观察点,对照自己的课,可以一一做出分析,对自我课堂的提升非常重要。感谢有机会能参加这样的活动。 观课议课课堂实录第一部分主持人:感谢张老师为我们带来的这样一场颠覆式教学,相信在座的很多老师呢,也没有太多的接触到项目式学习。所以在我们的观课之前呢我想请张老师就她对这节课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给大家分享一下她在设计这节课背后的故事。 张伟丽:我先说一下什么是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在美国的中小学里是比较常见的学习方法,在国内教育圈近几年来也很火。我为什么要选这节课呢?因为在年前我们跟着胡主任,参加了北师大魏瑞博士的项目式学习的课程研发团队,学了这个知识之后我在想我能不能用学到的知识来应用于我的教学,我就尝试着做了这样一节课。刚才大家也看了我的这节课,项目式学习它不仅仅是在讲课本上的知识。你们看了我的教案,上面有5个项目。这些项目中只有其中的一个项目是课本上的内容。也就是我的展示的三个项目中的第2个项目: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是课本上的内容,而第一个项目洗衣粉的前世今生和第三个项目探讨洗衣粉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些都不是课本上的知识,这些都和加酶洗衣粉是上下游关系,或者是平行关系。我在这五个项目呢,在本节课只展示了三个,其中第一个项目,校园调查组进行的采访调查以及发放调查问卷,只有通过调查才知道同学们在这次项目式学习中想要知道什么,这样我才能够依照调查问卷进行项目设计。第一个项目为接下来下来的项目奠定了基础。而最后还有一个洗衣小妙招,其实这个项目同学们也做了非常好的准备。由于时间关系,我并没有让这个项目在本节课中进行展示,我为什么让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和劳动节?联系起来呢,因为在3月20号国中共中央发布发表了一个关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学生劳动意识非常的薄弱,我们在新闻中也经常看到一些大学生,或者是进入社会的一些年轻人走房之后都会偷偷的跑掉,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把租的房子弄得太脏了,接下来的房客就无法入住。基于这样的一个目的,又是因为,嗯5月又是母亲节,为了感恩母亲,于是我把洗衣小妙招,这个项目变成一个课后作业:为妈妈洗衣服来感恩母亲。 主持人:谢谢张老师,下面我们来进入议课的场域之中。刚才胡老师对我们,今天上午。也对我们观察。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今天下午的议课环节做了简单的调整。各位老师呢针对。在刚才观看的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现进行总结。你最想让大家研讨的课堂现象或者是课堂的问题。接下来哪位老师想发言? 崔冬梅:有讨论价值的教育课堂和故事。在这里呢?通过观课。张老师对洗衣粉的前世今生这一段的展示师生角色的互换。我觉得特别好,教师大变成了聆听者,学生呢。成了输出者。这一部分我觉得讨论起来非常的有价值。 主持人:刚才冬梅老师提出这样一个情景。刚开始师生角色的互换落到实处,能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在坐的老师们可以说一下你们的看法。 解革:在这个阶段呢。学生展示出他所做的项目。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相当于替换了原始课堂中老师的角色。这里面呢,展示的学生能否与下边的学生进行互动?能不能增加下面学生的参与度。 宗玲玲:我和解革的意见是一致的。要想让学生成为输出者要培养和锻炼。经常上去展示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优等生。他们有能力,可以自动的上讲台上来展示。对于差等生或者是中等生,他们不是太愿意。所以我觉得老师们要培养他们进行角色的转换。让他们有聆听者,变成输出者。比如刚才展示的时候,不能光教那些举手的学生,不举手的学生也要让他们有锻炼的机会,这是我的观点。 崔冬梅:我认为师生角色的转变是教学方式的一种创新。能够让学生深度的去参与。我会学习张老师的这种做法。我发现张老师把前期的视频制作呀,筹划呀这些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去拍视频,做课件之讲稿,完全放手给学生。问一下伟丽老师,这个同时或在这个之前,老师也会肯定许多的准备工作。那么张老师在背后如何组织学生制作那么好的那么精致的视频,来给大家分享一下。 张伟丽:其实刚才大家看到的这些视频课件都是学生自己做的,高中的时间比较紧,我做这些事情也是冒着很大的风险。确实花了很多的时间。是正课的时间并没有花太多,比如参与展示课件的这些学生,他们大部分用课间和饭后的自习时间来我的办公室制作课件和视频。让我们放手给学生的时候,学生会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解革:通过放手让学生去做呢,可以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现在只有一个学生上去展示。那这个项目组的其他学生是怎样参与的? 张伟丽:是他们共同收集资料,最后汇总的结果。这个结果不可能让所有的同学上来展示。找的这个学生是他们组表达能力最差的一个学生。王子婷同学组织能力特别强,但是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太好,在下边甚至一句话要重复很多遍才能记住。这次上去他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惊喜。整个展示下来,虽然你们看到他展示的不是太好,角色转变的也不是很到位,但是他现在已经做到他的最好。是选人的时候我就让表达能力最差的王紫凝同学来上台展示就是为了锻炼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解革:这也是我们其他老师需要借鉴的一个地方,让学生通过展示锻炼他们的能力。 主持人:我们新上台的这些老师,有没有想要表达的自己的观点的呢? 赵磊:刚才角色互换这个问题吧。一个组里边有成绩好的,也有成绩差的。农村的这些中小学基础都比较差。那么这种活动怎么搞起来? 主持人:我觉得这个问题完全不是问题。因为越差越要搞这种活动,如果基础本来就很差,在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让他参与。你怎么知道他差呢。这里的差是你认为的差,你要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参与。你要放手让学生去创造你认为的差之外的惊喜。你要充分的去相信学生。比如杜郎口中学,他从一个偏僻的乡村学校成为一个名校,就是因为学生比较差,老师的水平也不高。那他们就让学生去讲题,去展示其实学生是有很强的表现欲的。所以他们努力让自己能够在这个舞台上变得更优秀。的过程中,他们就努力去获得一些知识。那么教学效果就出了我们的意料。 闫老师:视频都是学生做的吗?出来就是这个样子的? 张伟丽:这是最后的结果。 闫老师:你处理了没有?你教我吧,我不会。 张伟丽:这个我也不会,这都是学生做的。 闫老师:嗯,我是教物理的,有时候做一个实验需要两个多小时,而无法在课堂中去做,所以只有录视频。我们做的视频没有什么好,如果视频能做的话你教一下我呗。 张伟丽:这不是我们这个场域中的问题。如果你对这比较感兴趣,我们下去再私聊。 主持人:龚淑华老师,你有没有什么想表达的观点? 龚淑华老师:刚才我看到张老师做的这节课,真的是特别特别好,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想了解一下。这个初中学习时间非常的紧张。那肯定要用很多的时间。因为它是一个持续性的学习。 张伟丽:这确实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我觉得这些花费的时间是值得的。我也曾遇到这样的困扰,班主任说你在用自习课让学生出去采集水样等,第1个考虑到安全问题。第2个会考虑到会浪费学生做题的时间。我想如果说一节课刷很多没用的题出去体验真实的世界是怎样发生的?哪一个更有价值呢?这叫浪费时间吗? 主持人:看来在座的老师们对项目式学习教学都特别的感兴趣。也对张老师,在这个场域中展示的第1人,大家的问题也比较集中。张老师的压力也是比较大的。我总结一下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第一个就是全员参与的问题,张老师处理的比较好,他关爱那些学困生,不爱举手的学生。让他们及时去上台分享,也值得我和在座的老师们去思考的地方。另外一个问题呢,就是刚才老师们说的在课堂上角色转换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创新的改变。让学生自主的去生成一些问题,让学生自主的去解决一些问题。这个课堂就像张伟丽老师说的一样。虽然花费了一些精力,但是是值得的。 崔冬梅:视频我看到有一些片段是在学生展示的时候,讲台应该完全留给学生的,但是我看到老师一直在讲台上,我觉得应该把这个讲台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做这节课的小主人。 张伟丽:我站在讲台呢,有两个原因,第一呢,是这个录播教室的摄像头是自动跟拍的,如果我一动,摄像头会立即转向我。是那个上去展示的学生,他是非常胆小的。他让我站在台上她觉得才有安全感。其实我很想下去,坐在他的座位上成为一个倾听者。虽然我站在那里,我也是在认真的聆听。 崔冬梅:原来是这样。这就是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背后的故事。老师说出来了,我们还是可以理解的,谢谢。

如何理解音乐课堂体验式学习教师的观课议课

理解音乐课堂体验式学习教师的观课议课方法如下:观课是用心灵感悟课堂与听课对“听”的强调不同,观课的“观”强调用多种感官(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也就是说要认识人和事物,既要看他的作为,了解他的思路,更要考察他的动机、价值追求,这样才能够更真切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观察对象。有效的观课要改变平常听课只填写《听课记录本》相关栏目以备检查的无所事事,它需要观课教师主动进入,积极思考。思考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观察老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时,必须思考授课教师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追求,这种思考使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和讨论不是就行为而行为,而是行为和理念的统一。判断和思考授课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思考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师生的教学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这种思考使我们致力于从效果出发研究教学、改进教学,通过观课议课追求有效教学。第二,需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这种思考使观课者不做旁观者,而是置身其中。对“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进行思考,一方面是让自己在观课中真正有收获,有改变,使观察和研究一节课的过程成为自己学习这节课、准备这节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可以防止自己在议课时信口开河,使自己关于教学改进的意见建立在可以操作、可以转变为实践行为的基础上,从而使议课能够真实地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

如何观课议课及课堂观察量表

【如何观课议课】 一、怎样听课 1、听课准备 (1)学识准备。 熟悉课程标准,充分把握教材。 按课程标准应做到4个弄清:①弄清教学目的任务;②弄清教学建议;③弄清规定的知识体系;④弄清限定的知识范围和深度。 学习和掌握有关学科的教改信息。 各个学科、各个领域都会涌现出许多新的教研成果,包括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新的理论。 学习教育理论。 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和先进教改信息等,借助教育理论可以更好地分析教育现象。 积累听课评课材料。 听课评课作为一门新兴科学,这方面材料还不是很多,这就需要听课者注意积累。 具体方法,一方面要从各种报刊杂志和图书中收集;另一方面边听课边总结。 (2)心理准备。 态度上的准备:听课要做到诚心、虚心、专心、细心、公心;情绪上的准备:听课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它要求听课者不仅要听得懂,听得进,还要做记录,并深入思考进行分析评定,应尽可能排除一切干扰,精神饱满,集中精力听好课。 (3)情况准备。 要了解听课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学生学习基础,智力和班级管理情况;要了解任课教师有关情况,如学识水平,工作态度、教学经历等。 (4)物质准备。 听课者不能徒手洗耳恭听,要带好听课笔记、教科书、参考书等。 2、听课要领 (1)全身心投入。 听课者要想获得理想的听课效果,要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全身心地投入。 (2)掌握观察要领。 一节课成功与否,不仅仅在于教师讲了多少;更在学生学会了多少。 所以听课应从单一听教师的“讲”变为同时看学生的“学”,做到既听又看,听看结合,注重观察。 有人把听课又说成看课,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听什么呢?一听教师怎么讲的,是不是讲到点子上了,重点是否突出,详略是否得当;二听教师课讲的是否清楚明白,学生能否听懂,教学语言如何;三听教师启发是否得当;四听学生的讨论和答题;五听课后学生的反馈。 看什么呢?一看教师的精神是否饱满,教态是否自然亲切,看教师板书是否合理,看教师运用教具是否熟练,看教法的选择是否得当,看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是否得法,看教师实验的安排及操作,看教师对学生出现问题的处理是否巧妙……一句话,看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 二看学生,看整个课堂气氛,是 *** 呆听,死记硬背,还是情绪饱满,精神振奋;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看学生对教材的感知;看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思维是否活跃;看学生的练习、板演、作业情况;看学生举手发言、思考问题情况;看学生活动的时间是否得当;看各类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看学生与教师情感是否交融;看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如何……一句话,看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 想什么呢?不仅要边听、边看,还要边想。 因为对课堂教学水平的分析不能仅停留在表现现象的观察上,更要做出正确的判断,有时需要透过现象去分析它的实质。 上得好的课,应该看得出学生是怎样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比较熟练的过程。 在课堂上,学生答错了,答得不完整,答得结结巴巴,这是正常现象,正因为这样他才要学习。 老师的功夫也就是在学生答错时,能加以引导,答得不完整时,能加以启发。 所以听课,一定要注意看实际效果,看学生怎么学,看教师怎样教学生学的。 3、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教学实录;二是教学评点。 而在记录本上的体现,左边是实录,右边是评点。 课堂实录包括:①听课年月日、学科、班级、执教者、课题、第几课时等;②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③教学时采用的方法(多以记板书为主);④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⑤学生活动情况;⑥教学效果。 一是简录,简要记录教学步骤、方法、板书等。 二是详录,比较详细地把教学步骤都记下来。 三是记实,把教师开始讲课,师生活动,直到下课都记录下来。 课堂评点是听课者对本节课教学的优缺点的初步分析与评估,以及提出的建议。 包括:教材处理与教学思路、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课堂结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基本功;教学思想;实验等。 好的听课记录应是实录与评点兼顾,特别是做好课堂评点往往比实录更重要。 二、怎样评课 评课是一种说服的艺术。 说服,就是求和谐、求愉快、求发展。 说服是一种技巧,说服是一种智慧。 善于说服别人,首先应善于说服自己。 充分尊重别人,是说服别人的心理基础;以理服人,是让人心悦诚服的保证。 评课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 是科学就有规律可循,是技术就有要领可操作。 评课的原则、要领、形式和技巧反映了评课的规律和技术。 (一)评课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 要坦率诚恳,要本着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实话实说是体现评课者责任心的问题,也是给执教者学习的机会,切不可敷衍了事,那样对不起同事的劳动。 2、针对性原则 评课不宜面面俱到,应就执教者的主要目标进行评述,问题要集中明确,充分肯定特色,也大胆提出改进,不主张罗列太多,只要一两三点到位就够了。 要因人而异,不要强求一律。 3、激励性原则 要兼顾整体、讲究方法,就课论课,就事论事,不要由评课到评人,更不能因一堂课而否定其全部工作。 评课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励授课者,而不是挑毛病,要让执教者听了你的评课后更有信心,更有勇气,而不要让他听后感叹:“这辈子再也不上公开课了!”   (二)评课标准 评课作为一种质量分析,首先应该有一种质量标准,这就如同一种产品的质量验收一样。 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因为学科不同,年级不同,地区不同,每次评课的目的任务不同,很难有一个通用的标准。 下面列举的只是许多评价标准中的一种。 一节课的评价标准 1、教学目的(体现目标意识) (1)教学目标全面、具体、明确,符合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 (2)重点和难点的提出与处理得当,抓住了关键,能以简驾繁,所教知识准确。    (3)教学目标达成意识强,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2、教学程序(体现主体意识) (1)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教学密度合理。 (2)面向全体,体现差异,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传授知识的量和训练能力的度适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4)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主动发展。 (5)体现知识形成过程,结论由学生自悟与发现。 3、教学方法(体现训练意识) (1)精讲精练,体现思维训练为重点,落实“双基”。 (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符合教材、学生和教师实际。    (3)教学信息多项交流,反馈及时,矫正奏效。 (4)从实际出发,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4、情感教育(体现情感意识)    (1)教学民主,师生平等,课堂气氛融洽和谐,培养创造新能力。 (2)重视学生动机、兴趣、习惯、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培养。 5、教学基本功(体现技能意识) (1)用普通话教学,语言规范简洁,生动形象。    (2)教态亲切、自然、端庄、大方。 (3)板书工整、美观、言简意赅,层次清楚。    (4)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5)调控课堂能力强。 6、教学效果(体现效率意识) (1)教学目标达成,教学效果好。 (2)学生会学,学习生动,课堂气氛活跃。    (3)信息量适度,学生负担合理,短时高效。 7、教学特色(体现特色意识) (1)教学有个性特点。 (2)教师形成教学风格。 (三)综合评析 所谓综合评析就是指评课者对一节课从整体上做出全面、系统的评价。 通常做法是先分析后综合。 综合评析包括以下内容:从教学目标上分析;从处理教材上分析;从教学程序上分析;从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分析;从教学基本功上分析(既不就事论事也不空谈理论);从教学效果上分析;从教学个性上分析;从教学思想上分析;作出综合性评析意见。 1、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首先,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 全面指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确定;具体指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目标都要有明确要求,体现学科特点;适宜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体现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其次,从目标达成来看,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要看课堂上是否尽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巩固和强化。 目标是人做事的内在动因,目标越具体明确,做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越高,效率越高,反之亦然。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 所以分析课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 2、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评析老师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教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 我们在评析教师一节课时,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的准确科学,更要注意分析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3、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要看教师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 缘此,评课就必须要对教学程序做出评析。 教学程序评析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看教学思路设计。 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 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 评课者评教学思路,一是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是要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是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 我们平时看到有些老师课上不好,效率低,很大的一个程度就是教学思路不清,或教学思路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等造成的。 所以评课,必须注重对教学思路的评析。 看课堂结构安排(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 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重教法设计,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 它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 通常一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计算授课者的教学时间设计,能较好地了解授课者授课重点、结构安排。 授课时间设计包括: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与衔接是否恰当。 计算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 看有无前松后紧(前面时间安排多,内容松散,后面时间少,内容密度大)或前紧后松现象(前面时间少,教学密度大,后面时间多,内容松散),看讲与练时间搭配是否合理等。 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占用时间多少,看是否与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有无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现象。 计算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 看学生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集体活动过多,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时间太少现象。 计算优差生活动时间。 看优、中、差生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 有无优等生占用时间过多,差等生占用时间太少的现象。 计算非教学时间,看教师课堂上有无脱离教学内容的、做别的事情。 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的现象。 4、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评析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评课的又一重要内容。 什么是教学方法?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但它不是教师孤立的单一活动方式,包括教师“教学活动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 评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 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 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 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生厌。 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所以评课既看教师是否能够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同时还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性上下一番功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还要看改革与创新。 尤其是评析一些素质好的骨干教师的课。 既要看常规,更要看改革和创新。 要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要看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看主体活动的发挥,要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看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 看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 现代化教学呼唤现代化手段。 “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 看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还要看教师适时、适当用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当前在高中阶段的教学方法的问题上还存在“四个一”现象:①一讲到底满堂灌。 不给学生自读、讨论、思考交流时间,教师“讲”、“灌”包打天下。 ②一练到底,满堂练。 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教师备课找题目,上课甩题目,讲解对答案,怪不得学生说:“不是灌就是串,要不就是满堂练。 ”③一看到底,满堂看。 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指示,没有具体要求,没有检查,没有反馈。 名为“自学式”,实为“自由式”。 ④一问到底,满堂问。 有的教师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而提的问题,缺少精心设计,提问走形式。 5、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评析课还要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通常,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看板书。 好的板书,首先是设计科学合理,依纲扣本;其次要言简意赅,有艺术性;再次是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 看教态。 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 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 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交融。 看语言。 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 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练,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看教法。 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熟练程度。 6、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 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三是有效利用45分钟(或40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课堂效果的评析,有时也可以借助于测试手段。 即当上完课,评课者出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当场进行测试,而后通过统计分析来对课堂效果做出评价。 综合分析还包括从教师教学个性上分析,从教学思想上分析等。 整体评析法的具体操作,不一定一开始就从七个方面逐一分析评价,而要对所听的课先理出个头绪来。 怎样理:第一步,从整体入手,粗粗地看一看,全课的教学过程是怎么安排的,有几个大的教学步骤;第二步,由整体到部分,逐步分析各个教学步骤,要分别理出上面的七个内容;第三步,从部分到整体,将各个教学步骤理出的内容汇总起来。 然后再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全课的角度逐个分析评价。

高中课堂如何渗透环境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渗透环境教育,要协调好人和自然的关系,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及资源的意识。 1 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作用 环境保护意识是地理学习的基础,环境教学其是地理知识学习的保障,而不是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因此,教师要重视环境教育,让学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教师首先需要全面掌握教材内容,并且挖掘其中的环境教育素材,将教材内容同自然环境进行有机结合,启发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的价值,对环境保护的作用,让学生树立并提高可持续观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能有效的管理及利用自然资源。有效处理社会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环境教育的中心内容。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对学生学习地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都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2 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有效策略 2.1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课堂是进行教学的一个主要地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地渗透环境教育。在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和环境有关,可以用来作为环境教育的素材。因此,教师要想有效的渗透环境教育,就需要先充分掌握及研究教材内容,能够分析及挖掘其中的有效教学素材,发挥出教材的作用。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认真考虑环保教育的目标,有效挖掘书本中的教学素材,尽量让教学中渗透的环境教育内容能够有效吸引学生,并且具有较好的说服力。这样,

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本文以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学生各种心理问题。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深入探究,语文教师应如何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充当心理健康教师的角色,承当起维护、和保持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 关键词:课堂教学 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作为学校,不能把心理教育视为一种附加的教育,而应该把它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尤其是学科教学显得更为重要。而课堂教学是学生一天的主要活动,课堂也是学生一天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最多。所以,如果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有意义和价值的开展途径和方式

领导到某个老师的课堂上视察课堂是对这个老师不满意吗?

不是的,领导只是想看看老师平时上课情况,不用多想,我也是一个老师,经常会遇到这样情况,这很正常。

领导力的培养应该如何进入大学的课堂?

领导力培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它对于个人和组织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纳入大学课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现代社会中,拥有良好的领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机构,都需要领导者来带领团队完成任务。同时,拥有领导能力也有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因此,大学应该为学生提供领导力培养的机会,帮助他们成为具有领导才能的人才。领导力培养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包括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实习经验等等。通过这些培养方式,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领导力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因此,领导力培养应该纳入大学课程,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和培训机会,帮助他们成为具有领导能力的人才。

语文变革课堂教学总结

语文变革课堂教学总结3篇 进一步加大教研力度,并且加快撰写论文和编写校本语文教材的步伐,争取每个教师都能够发表省级和国家级论文,写出高水平的论文,提高教研能力。时间真是转瞬即逝,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告一段落,又要开始写教学总结了,如何把语文教学总结写出新花样呢?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语文变革课堂教学总结”,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语文变革课堂教学总结篇1 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已经结束,这学期我们级组是紧张的、充实的。回顾这学期的级组工作,在学校各级领导的教导中,我们高一年级组全体老师根据校领导的要求,积极配合学校,顺利地展开各项工作。一学期来兢兢业业、扎扎实实。现总结如下: 1、圆满完成军训任务,做好期初衔接教学工作。让初进圆中的学子们学会了“热爱生活,乐于合作”,达到了“提高觉悟,磨炼意志”的目的。 2、从常规抓起,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高一新生刚进入我校,对学校还不熟悉,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执法力度还不了解,为了使学生对新学校形成正确的认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学初,高一年级各班都在学生中掀起一股关于行为习惯的讨论的热潮,各班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班规,及班级奖惩制度。各班以争创“流动红旗”为抓手,从佩带校徽到班级卫生,从每周的大扫除到每学期一次的大值周,班主任老师都亲临现场进行指导,有的甚至还亲为。应该说,经过一学期的共同努力,高一年级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上还是有进步的。当然,我们也发现了个别行为偏差学生。对于这些学生,我们采取的教育方式是谈话。通过谈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提高认识,修正行为。 3、做好两次年级月考的组织工作。在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顺利进行月考,试卷质量较高,勘误少;同时,根据月考情况,各备课组长、班主任及时总结,适时调整教学计划。 4、坚持长期以“抓学生出勤与迟到,检查仪容仪表、搞好包干区卫生”为重点,努力地杜绝同学的不良的生活、学习现象,培养学生科学的、合理的生活、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5、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情况。 6、通过开展“诚实守信”等主题班会,促成学生做文明人、现代人。 7、适时地、成功地召开期中家长会。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请学生家长谈经验,分发家庭教育的案例,供家长学习参考。另外,班主任老师也经常和家长联系,及时沟通学生情况,交流信息,架起家校联系的桥梁。 8、利用年级宣传橱窗,宣传年级里在各类考试中取得优秀成绩和进步幅度较大的学生;利用好各班的黑板报,让学生及时地了解学校、班级的动态,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 9、积极配合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各项集体活动。11月学校首届田径运动会,本级成功地落实了安全、卫生等各项工作,囊括了已组道德风尚奖,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比赛成绩。12月第二届艺术节我们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10、做好竞赛辅导工作。从竞赛选手的选拔,到竞赛教学活动的组织,均严格按照校长室的指示进行。目前两个竞赛班正有条不紊地进行。 11、重视青年教师尤其是新班主任的培养。形成了以老带新,新老互补的良好氛围。 新手上路,还需要时间去磨和。回顾一学期的工作,觉得做得还不够,自我感觉对年级的管理还不到位。 下学期展望: 1、加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使班风、级风再上一个台阶。 2、加强年级管理的统筹、协调,缩小班级之间的差距,年级总体得到提高。 3、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效能。 4、加强各备课组内的教研活动,群策群力,加强管理及对教学质量的监控。 5、认真做好各类竞赛辅导工作。 语文变革课堂教学总结篇2 追忆往昔,展望未来,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迅速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无愧于这一称号,我现将本年度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师德方面:加强修养,塑造"师德"。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把"师德"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因为这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个道理古今皆然。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我就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一个有崇高师德的人。我始终坚持给学生一个好的师范,希望从我这走出去的都是合格的学生,都是一个个大写的"人"。为了给自己的学生一个好的表率,同时也是使自己陶冶情操,加强修养,课余时间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不断提高自己水平。今后我将继续加强师德方面的修养,力争在这一方面有更大的提高。 二、语文教学方面:虚心求教,强化自我。本年度我的语文教学工作分为两个阶段: 去年X月我担任_级_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本年X月至今担任本级_、_两个实验班的语文教学。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加强自身业务水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无疑是至关重要的。随着岁月的流逝,伴着我语文 教学天数的增加,我越来越感到我知识的匮乏,经验的缺少。面对讲台下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每次上课我都感到自己责任之重大。为了尽快充实自己,使自己语文教学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了强化。 首先是从语文教学理论和语文教学知识上。我不但自己订阅了三四种中学语文教学杂志进行语文教学参考,而且还借阅大量有关中学语文教学理论和语文教学方法的书籍,对于里面各种语文教学理论和语文教学方法尽量做到博采众家之长为己所用。在让先进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语文 教学实践的同时,我也在一次次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来验证和发展这种理论。 其次是从语文教学经验上。由于自己语文教学经验不足,有时还会在语文 教学过程中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不知如何处理。因而我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力争从他们那里尽快增加一些宝贵的语文教学经验。我个人应付和处理课堂各式各样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 第三是做到"不耻下问"。 语文教学互长。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生也是老师的"教师"。由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快,接受信息多,因此我从和他们的交流中亦能丰富我的语文教学知识。 我第一年带高三毕业班,我深感责任之重大。为了不辜负领导的信任和同学的希望,我决心尽我最大所能去提高自身水平,争取较出色的完成高三语文教学。为此,我一方面下苦功完善自身知识体系,打牢语文基础知识,使自己能够比较自如的进行语文教学;另一方面,继续向老教师学习,抽出业余时间向杨_x等具有丰富高三语文教学经验的老师学习。对待课程,虚心听取他们意见备好每一节课;仔细听课,认真学习他们上课的安排和技巧。这一年来,通过认真学习语文教学理论,刻苦钻研语文 教学,虚心向老教师学习,我自己感到我比前两年的我在语文 教学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也证实了这一点,我教的班级在历次语文考试当中都取的了较好的成绩,名次一般保持在年级前三四名。接手这两个外语实验班的语文教学,我更是一点不敢放松,每备一节课我都向老教师年轻教师虚心的求教力争尽善尽美。一学期的工夫没有白费,这两个班语文 成绩都比较优异。 三、班主任工作:全心全意,尽职尽责。我所带的_级X班是我踏上语文 教师岗位第一年就担任班主任的班级。从担任班主任第一天开始,我就兢兢业业,把自己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班级和学生上面,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大量业余时间。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管理班级、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这一原则,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做到;反对学生做的,我也坚决不做。经过一年多的言传身教,我班学生基本做到令行止禁,班级风气正,同学关系融洽。由于我处理班级事务坚持"对事不对人",从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因此学生和我关系非常融洽,班级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取得大量成绩。不谦虚的说_级_班在学校开展的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都名列前茅,先后获得:学期学习成绩第一,校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校篮球赛第一,校辩论赛冠军,校日常工作评比第二,卫生流动红旗数次等等荣誉称号。随着升入高三,我把班级工作的重心转到学习上来。如果说高一高二我是在培养学生全方面发展,给他们打好一个良好的素质基础,那么现在高三我的班主任的工作任务就是在学生各方面能力大幅提高的基础之上使他们专注于他们的学业完成和实现他们自己己的大学梦。我希望从我带的班走出去的学生都是"合格品",都是有用之才。 四、学校各项活动情况:积极参与活动,严格要求自我。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除婚假七天外从未请假一天,也未耽误一节课。上班开会不迟到不早退,较好的遵守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今后继续坚持。 旧的一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马上来到。我又要踏上新的征程,道远任重,我仍需继续加倍努力,争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语文变革课堂教学总结篇3 本学期担任高一普高6班和职高7班的语文教学,现总结如下: 一、立足学情,激发兴趣,夯实基础 1、普高班和 职高班的学生各有自己的特点,需分别了解、分析学情,分类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实施相应的教学方法。比如,6班学习习惯较好,基础也较好,教学侧重于学习方法的指导;7班相对而言,基础薄弱些,学习习惯也不够好,因而侧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注重夯实基础。重点落实语文新课标中的基础性要求。 2、重视基础的同时,将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教学中,从学生的长远考虑,关注时代信息,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将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将来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重点落实语文新课标时代性要求。 3、以教材为基础,引导学生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及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珍爱,注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因素。根据各自的学习特点,通过课外广泛的阅读继承民族优秀文化或吸取世界一切优秀文化,重点落实语文新课标中的选择性要求。 二、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精心设计教学,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大胆创新。 1、 理解新课改的背景及目标,积极参与新课改建设。教学过程中,以“精心”二字为核心,将了解学情、钻研教材、设计课堂教学贯穿在新课改建设活动中,在课改的过程中,改变观念,提升教学的艺术水平。 2、 以小专题研究的方式,在教学反思中记录点滴的思考,以备今后创造性实施教学所用。 3、 创新的过程必须充分考虑到学情。如何将新思想新方法渗透到具体的学情中,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过较深入的思考。 三、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提升观念,提高教育教学的艺术 本学期继续深入《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研究,并结合学校的语文教研活动------同课异构,进一步推动了课堂教学观念的更新进程,在设计理念和设计实践上又有了新的进步。此外,继续学习《走进高中语文教学现场》《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引领高中新课程》等书籍。 四、教育教学的遗憾与不足及下学期的计划 本学期虽做了不少的思考、尝试及较为艰苦的努力,但由于种.种的原因,留下的遗憾之处仍不少。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 教学的设计还不成系统,没有能完整而精心地将本学期的教学设计完成。 2、 新课堂的建设与传统课堂之间的分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考试得高分的需求的冲突,这之间的问题没有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 3、 基础的真正落实也缺乏足够有效的办法来实施。 4、 小专题的研究还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规划不够。 5、 科研进行流于肤浅,没有深入的钻研和及时有效的整理总结。 6、 整个教学的计划和时间的安排系统性不够,严谨性不足。下学期需针对以上问题,在开学之初建立较为成熟严谨的解决措施及实施办法,具体而可操作性强。并针对相关计划严格的执行,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强化成果意识,注重成果的取得和积累。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语文教师的 反思 能力是反思性教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关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该如何写。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篇一 1.抓住关键,从教师教学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课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比如,讲解诗歌鉴赏课时,我先从分析《东风破》,《菊花台》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处开始,引起学生的向往,再讲解诗歌鉴赏知识,学生学习的效果便很好。这种以俗解雅的 方法 ,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 教育 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2. 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3.培养学生的几个小习惯。 其一,记的习惯。掌握科学的记忆习惯。科学的记忆方式,无论是联想法,还是其他,记住一条,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考试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其实生命的基本单位不是时间吗?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而且要及时复习,语文不是短时间能出成绩的,但是不要以为一次的好成绩,就忘乎所以。 其二,爱读书的习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不要以为名著就是买来放在那里看封面的,而伟人传记,则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旧时的说法文以载道是之。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且学生那个年龄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从应试来说,也有其现实意义。 其三,动手的习惯:就是写的习惯。很多的学生背诵了不少,口中的话滔滔不绝如绵绵的江水,可是写得时候却如挤牙膏一般,那么平常就写写 日记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通过日记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很多方面的问题。不要以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实还不是都写出来的。 其四,向别人学习的习惯: 善于向别人学,甚至要会“偷”学啊,三人行,必有我师。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也要有的,现今的竞争,让我们不再有“铁饭碗”了,而从实际来说也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其五,怀疑,好问的习惯。改编一个笑话,为什么嘴在耳朵前面啊,就是让你问的,让耳朵在后面好好听的。 4. 注重语文的渐进性,通过设置阶段目标,带给学生成功的喜悦。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对于高中学生更为重要。高中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简单问题开始,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 成语 、名句默写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满分,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再逐步过渡到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 作文 等难点上。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从而,提高成绩。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 学习方法 ,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篇二 语文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也是巨大的。然而,长期以来,语文学科并没有得到学生应有的重视,其地位有时甚至已被列为主课之外。分析下来,语文课缺乏吸引力是原因之一,语文考试成绩难以拉开差距,并且成绩往往与实际程度不符,导致学生不愿花力气是最主要的原因。改革考试方案是上级有关部门的工作,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则一直致力于寻找一条能将素质教育和应教育较好地结合的道路,在帮助学生提高其考试分数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奠定其文学素养的根基。 一、夯实基础,奠定文学素养根基 (一)早下手,抓反复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问,靠短期强化往往毫无效果,学生的各科学业难度逐渐加深,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年级越高就越难在 语文学习 上投入很多精力,所以,要在学生高一刚入学就抓紧具语文的学习。 高一刚开学,我在征求学生意见的情况下,给每个学生配备了《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一书,让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有系统了解,并要求学生在早读课,课余时间加以记忆,加以背诵。为了克服遗忘,我将这本书的内容分散在课堂测验,单元测试,朋考试卷,知识竞赛中出现,让学生在反复不断的复习中加强记忆,提高效率。 在文言文语法知识上,我采取的是一步到位的教学策略。即开始在教学文言文时就让学生彻底弄清文言文语法规则,第一篇文言文课文就让学生自己归纳文中的各种语法现象,这样做虽然在一开始占用了较多课时,但几篇课文下来,老师就可以和学生谈论文言文语法方面的体会了,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便有了较快的初始速度,为后来的大量阅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用足教材,以“本”为本针对学生实行,我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同时,也发挥读本的作用,我按照教材的事例,有步骤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抓实读本中的文言文,总体上采取先慢后快,重点篇目慢非常重点篇目快,甚至让学生课外自读的原则,有变化地有侧重地实施教学。 这样,我们一方面抓实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思路思维过程,并将这种思维过程中所用到的方法迁移到课外 文章 的阅读中去,扩大阅读量,提高其语文素养。 (三)分步前进,学写作文在作文教学上,我没有一蹴而就,而是根据教材编写体例,从 话题作文 开始,逐步训练学生的各种论力,纵的方面要求学生学会区别写作论点型 议论文 ,论题型议论文, 材料作文 ,诏题作文,横的方面,让学生先列并列式,层进式结构提纲,进而连缀成文。每一篇作文都认真评改,评改方式灵活变化。一是学生自评,二是学生互评,三是分组评改,四是教师评改。每一次评改之后,却令有充分的交流过程,让学生讨论、揣摩、感悟、找出得失,提升水平。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一步一步提升起来。 二、广泛拓展,提升语文能力语文课本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读本是其有益的补充,而课外语文学习则是提升语文能力必不可少的范畴。 (一)印发课文相关资料在学习一篇课文前,我收集印发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同一体裁或题材的不同作品,把这当作导学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量。 (二)充分发挥阅读课的作用语文的重要内容是阅读和写作,阅读是基础,为提高阅读水平,学校每周开设了一节阅读课,在上阅读课前,我给学生讲清阅读课的重要性,阅读的要求,并且经常检查学生的阅读摘抄本,促使学生不断阅读。 (三)拓展阅读课外文言语段文言文是高考的重要部分,要求长期积累,因而我非常重视这一方面,我通过不同方式补充课外文言文语段,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我尽量选择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哲理性的文章,鼓励学生去翻译并作为论据写入作文,使学生阅读,写作同时提高。 (四)坚持写 随笔 语文学习不能仅靠课堂,要利用课外,要利用生活,让学生去观察景物,叙述事情,抒写心理,流露心声,让学生记住“生活处处即语文”。同时,对学生 随笔写作 进行检查,选出 优秀作文 让全班同学交流,提高学生写作积极性。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责任重大,责无旁贷,而语文教学是整个教学系统的基础,搞好语文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也不是仅靠交流就能达到的,它要求我们去摸索,去深度,去拓展。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篇三 近几年,为适应新时期教学要求,语文教学正朝着改革的方向迅猛前进。新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期以来我采用的 教学方法 等方面都努力实现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语文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开发智力,培养想象和创造力,增强世界意识,使学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结合实际情况学习了别的教研工作者的新设想,训练发展学生的兴趣,扩大学生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具体做法如下: 1、认真备课,坚持提前备课,做到深入钻研教材写好教案,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2、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 措施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3、注重教学方法。要求学生把 课前预习 、听课学习、训练拓展、反馈迁移各学习环节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文学习与课后练习相结合,做到听、说、读、写协调发展。 在写作教学方面,将课堂作文和课下周记结合起来处理,既完成了教材规定的写作教学任务,又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本册教材课文教学与写作训练脱节的不足,学生的写作水平较过去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写出了不少有思想、有情感、有文采的好文章。 4、做好语文背诵。一般来说,学生善于背诵和记忆,我利用学生在这方面的优势,加强学生的背诵和记忆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5、关心爱护和转变差生。总的说学生语文基础较一般,当学生取得一点点进步时,我就给学生很大的鼓励,使学生充满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6、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每周一节的阅读课,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同时积累更多的知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总的来说,通过学校领导的关怀指导以及师生的共同努力,本学期 高二语文 教学取得了一点点进步,但在工作中也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我们年轻的语文教师在工作 经验 和教学方法上还存在较大不足,需要向优秀的老教师借鉴学习和改善提高,对语文理念的深度把握还要在实践中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我将不断鞭策自己,继续扎扎实实干好本职工作,力争使语文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结合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堂教学内容,谈谈你在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如何去做?

像这样的大学生都是跳高不远,不能有必要的那种形式影响

小学语文《海上日出》课堂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海上日出》课堂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海上日出》课堂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海上日出》是s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选自巴金的散文集《海行杂记》。《海上日出》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展示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课文的第1自然段交代了看日出的时间、地点。第2、3自然段写了“我”在晴朗的天气里看到的海上日出。第4、5自然段写了“我”在有云时看到的海上日出。第6自然段用反问的句式总括了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这篇课文的重点是第2——5自然段,描写了晴天和有云时看到的海上日出。以这两部分为主,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语。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课文,在脑海里构建“海上日出”美景。   3、通过学习、理解文中“伟大”、“奇观”的涵义,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感悟海上日出的动静相宜的描写。   2、体会作者观察角度的变化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随文入精境、以境促读,以情怡景。    教学难点:   1、学生能感悟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观。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题激趣。   1、同学们见过海上日出的情景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道去海边观看太阳从海面升起的样子,愿意吗?(板书课题:海上日出。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我们生活在内陆山区,同学们都没有见过海上日出的景观,听说老师带他们去海边看日出,自然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心情和好奇心的驱动下,去学习课文,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3、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二位学生上黑板听写生字,其余学生在下面听写。   4、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我为什么早起?四周清静说明什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借助画面,引入课题,引领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的学习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激起学生想要看到海上日出的欲望。)   二、随文品词析句。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第二自然段后注意观察老师出示的画面。思考:天是什么颜色?转眼间又有什么变化?接着又有什么变化?我这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2、引导理解。   (设计意图:把指导朗读与激发想象结合在一起,激起学生读下文的欲望,这正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果然”一词说明了什么?接下来看见什么?我当时是怎么想的?后来的变化又怎么样?   2、分组讨论。   3、本段描写太阳形状的词语有那些?描写太阳色彩的词语有那些?用拟人手法描写太阳动态的词句有那些?(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回答:   描写太阳形状的词语有:小半边脸、圆东西。   描写太阳色彩的词语有:红、深红。   用拟人手法描写太阳动态的词语有:一纵一纵慢慢地使劲向上升,冲破云霞,跳出海面,发出夺目的亮光。   (设计意图:让学生读读、看看、想想、说说,意在引导学生用心去看,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边看,形成与文本的对话,,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有共同讨论的机会。这样培养了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独立思考,自我检查、合作探究的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读懂课文,更有益于自主能力的提高。)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齐读第四自然段。思考:我为什么分辨不清那里是水?那里是天?   2、观察画面,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如同身临其景,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和常见的自然常识,从观察的角度、方法等方面展开联想,在阅读中感悟和体会,促进师生与文本的对话。)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五自然段。思考:“有时”说明了什么?“金边”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2、观察画面,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从教材文本出发,紧紧扣住课文,挖掘学生思维潜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从而把内在的感受表达为外在的语言,使文本与学生思想产生共鸣。)   (五)、指名读第六自然段:“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   思考:从这句话中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说这是一种伟大的奇观?分组讨论,引导理解。   辨析:“伟大”、“奇观”。   “伟大”:品格高尚,才识卓越,气象雄伟,规模宏大,超出寻常,令人景仰或钦佩的。   “奇观”: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伟大”和“奇观”之处。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归全文,既为学生完整地欣赏文中意境创造条件,又大大刺激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欲望;既能让学生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又进一步内化学生知识,使老师、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了全面的对话和沟通。)   4、出示课文后面的练习。   ①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伟大”、“奇观”的意思。   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文中“伟大”、“奇观”所在。   ②给2——5自然段加上小标题。   让学生自己做,然后根据前面听写的内容,提炼出2-5自然小标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回顾全文内容,用智慧的金钥匙打开语言表达和思维想象的大门,将课文创设的意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受,获得感性认识。)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拓展。   “海上日出”的自然美景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回去能将这幅美丽的图画亲自画下来吗?你能将自己观看到的海上日出的经过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享受一下,好吗?   板书设计:早起看日出   天:蓝红霞亮光目不转睛   太阳:半边脸无光负重荷慢慢升冲跳夺目光彩海上日出躲进云堆光射水面水天一片灿烂   躲进黑云镶金边光亮   伟大奇观   小学语文《海上日出》课堂教学设计2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4.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二、学习准备   1、课前自己有可能观察日出景象,观察要求:   (1)从日出之前到太阳完全升起来,天空和太阳有什么变化;   (2)太阳升起前后周围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2、收集有关巴金的生平、文章等相关资料;   3、收集有关描写日出的诗或文;    三、学时安排   两学时。   第一课时有感情地朗读、品评13自然段课文;   第二课时诵读46自然段,质疑及交流收集的资料。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2、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范、刹、镶的读音);   3、反复诵读第一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能讲的讲,不能讲的可以读。体会出观看日出的时间、地点和次数;以机帆船的机器声衬托周围很静;能熟知日出的整个过程及不同天气情况下的日出景象,得益于作者常常不懈的观察);   4、诵读、品评二、三自然段,体会出:   (1)作者在晴朗的天气里看到的海上日出。先写出了日出前天空的变化。从天空是一片浅蓝到出现红霞,这一变化非常迅速,只在一转眼间;红霞给蓝色的天空、大海抹上了一层瑰丽的色彩;从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既体现了海上日出的特色,又将这幅壮观的画面无限延伸,让人感到视野开阔、心旷神怡。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这一句可以通过想象画面来感受:红霞慢慢布满了蓝色的天空;渐渐焕发出光彩;天空的霞光映在海水中,海天相接,绚丽壮观。   (2)能熟知日出的整个过程及不同景象,既得益于作者不懈的观察,又与其观察的认真专注分不开,文中体现为目不转睛。   (3)可结合两幅插图理解领会重点的句子:   1)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这句话先将太阳升起的过程形象地比作负着重担,又用慢慢、一纵一纵、使劲儿具体描述如何上升,具体的动态又和负着重担的感觉极吻合,强调了上升的缓慢和吃力。朗读时可想象太阳升起时吃力的样子,使自己的语速语调和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从慢慢开始速度要慢,慢慢儿、一纵一纵、使劲儿三个词语气加重一些。   2)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可结合上句太阳升起时的艰难来理解:太阳尽管很吃力,可仍然不懈地努力上升,一旦冲出海面便发出夺目的光芒。读这句话时语速稍快,在刹那、夺目、突然三个词上要加重语气。)   5、诵读、背诵13自然段。可以先在同座或小组里练读、练背,再和他人赛一赛。   6、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巩固13自然段的背诵、体会;收集的资料自己相互交流。   第二学时   1、听老师报词语,会写的写下来:   (1)目不转睛;   (2)转眼间一会儿一刹那间;   (3)浅蓝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小半边脸跳出海面发出夺目的光。   2、自由练读第4、5自然段,抓住透、镶、染来体会太阳的光芒是不可阻挡的,光明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   3、品评最后一节,体会出:既赞美了奇妙的自然景观,更惊叹于光明的伟大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光明、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这句话用反问的句式表达了赞美之情,朗读时语调稍平,语气上体现出赞叹的感情。   4、质疑。   5、练习背诵全文,可按无云微云厚云的顺序背;也可一边背一边想象画面。   6、相互讨论思考-练习3。   7、交流收集的资料。   小学语文《海上日出》课堂教学设计3    目的要求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3、学会本科生自信词,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练习用“扩大”、“分辨”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学难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具学具   自制幻灯片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年月日)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住在海边,大部分同学都看过日出,水来说说日出的景象是怎样的?指名说说。   二、指导看图:   1、投影图片1和图片2   说说图商会了怎样的景象   2、检查朗读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第一段   ①指名读课文   思考:“我”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日出?   ②指名回答   2、讲读第2—3自然段   ①微机出示图片(一)说说图意   顺序:(天空—太阳—海面)   ②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   ③讨论解答:   日出前天空有什么变化?   重点理解词语:天水相接范围目不转睛   太阳是怎样升起的?说说过程   理解词语:一纵一纵一刹那夺目   演示日出的过程欣赏壮观的景象   ④指导朗读句子(日出过程的句子)   体会用词的准确   3、讲读4—5自然段   ①微机出示图片(二)   指导观察云—太阳   ②指名读4—5自然段   理解词语:分辨灿烂重围光亮   概括段意   指导读句子“他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黑边……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红色。”体会“镶、透、染”等词好在那里?   4、讲读第6自然段   齐读课文   “奇观”指什么?   这伟大的奇观指什么?   作者看到这壮观的景形象,心情怎样?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个什么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朗读课文   四、作业:   1练习背诵课文   2识记生字

数学教师如何提高高考第一轮复习课堂效率

通过基础题巩固有关概念。

作为教师,怎样进行高效课堂教学的

立足实际,开展高效课堂教学几点想法1、从学生实际出发2、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传统习惯认为,教师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学得就越快、越好,一直认为教师带领学生,总比学生自己摸索要来得更快一些。事实上,这样做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学生成了被动的哑巴。教也是有讲究的。教什么?怎样教?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少讲精讲,只作点拨性的引导。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方法就是一个例证。教师绝不就题讲题,或只找出答案,而是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教的方式,都是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则启发让学生进行更正。这样,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几乎都是让学生自学。但是,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点拨。教师几乎成了哑巴,不是说教师无为,而是从一线退到二线,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答疑当好参谋,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有为,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自学,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好比是在驾驶汽车,而教师好比是路标,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走上高速公路,不走岔路。3、生生互学,师生互教兵教兵,针对学生在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兵教兵是全过程、全方位的,更多地体现在课后。兵教兵、一帮一不仅有力地解决了学困生的问题,而且还促进了优秀学生的提高。优秀学生要想帮助他人,自己就得要充分地理解,学习上也有了紧迫感,还把自己理解的知识清晰地表述出来,这本身就是另一种提高,以达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大练兵的效果。4、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自学,但自学并不只是单纯地看书,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这些活动中,让他们亲身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学生自学的过程更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在没有自学之前知识一般都是陌生的,而通过经历自学过程,得到对这些知识的自我感悟,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学生在教师明确目标的引导下,通过各自的亲历体验,往往对问题的解决能达到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效果,这更是一种创新。5、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结对帮扶,调动合作的力量。班主任将学困生安排到教室前排的位置,与优生同桌,结成学习对子.课上老师提问最多的是这些学生,板演最多的是这些学生,释疑、点拨最多的是这些学生,课后谈心交流最多的还是这些学生。老师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也关心他们的生活,以全方位的人文关怀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以炽热的情感使过去备受老师冷落和同学歧视、家长打骂的后进生有了自尊、自信。每堂课自学后的提问,要从最后一名叫起。最后一名学生有了进步,自然水涨船高。学科要成为名副其实的无差生的学科,学校要成为名副其实的无差生的学校。6、坚持三清所谓三清,其实就是堂堂请,日日清,周周清,就是要求学生向每节课要质量,向每天要质量,向每周要质量。三清中最重要的是要堂堂清。只有每堂课都力求不折不扣的完成任务,那么日日清、周周清才有可靠的保障;所谓日日清就是每天不折不扣的完成学习任务,为配合学生日日清,老师当天批阅学生的作业;周周清实施周五验收制度。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当验收组长,任课教师和班上的尖子生当验收员,班与班对调验收。对清不了的内容,由任课教师利用双休日帮助落实补救措施,再接受验收。7、提高认识,打造高效的课堂(1)每一位学生的高效:办学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提升、发展,课堂两个关注,即关注每一个有问题的学生,关注每一学生的问题。相信只有差异没有差生。教师的苦是在把差生教好。课堂纪律差是学生闲,闲则生非,课堂不允许一个学生闲,忙了,纪律就好,成绩就好。(2)每一分钟的高效:学校最大的浪费是课堂时间的浪费。存在教师假教和学生假学的现象。课堂要打假,打教师教的假,学生学得假,没有面向全体学生、没有让学生参与、没有指导学生自学、没有围绕三维目标展开是假教,教学就是要教学生不会的,学生会的不教,照本宣科也是假教。学生没有用脑独立思考、东张西望、看热闹是假学。课堂放手但不放任,让学生自主却不自流,相互学习、合作学习,但却不浮动。课堂是有目标、有责任的。自学有效,合作有效,探究有效,让学生紧张地学习。紧张就是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全神投入。为目标不懈努力,达成目标。不能让学生一听就会,一做就错。学生课堂上紧张,课后才轻松。通过抓学习的办法抓学生的纪律,抓学生的素质。

高效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该如何发挥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育才实验学校 胡文生 [摘要]传统的课堂里存在着教师角色错位、位次错位、目标错位等诸多问题。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角,但教学的主导作用不能弱化、虚化。在高效课堂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放手而不放弃,让位而不缺位。教师主导作用可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课前的学习策划——编写一份高质量的导学案;课中的组织控制——发挥老师的导演、配角作用;关键问题的点拨——做到“三讲三不讲”;引导进行学习评价——以学评教,以学促教。[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师主导作用发挥 夸美纽斯说,“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叶圣陶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威廉·亚瑟·伍德认为:平庸的教师讲述,好的教师解释,优秀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我们要把课堂的时空还给学生,他们是课堂的主角或主演、教学的主人或主体,他们或讨论,或讲解,或质疑,或展示。从表面上看老师的作用似乎被弱化了,其实不然,角色的转变,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可通过以下的途径来实现:1、课前的学习策划——编写一份高质量的导学案学案和老师们以前常用的教案有本质区别。首先,学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而不是老师,这是根本性的转变,是学校以生为本的基本要求和体现。其次,学案的编写是为了方便学生的学,而不是为了方便教师的教,学案是以“生”为本,以方便“学”为出发点。从全国范围看,教案已经是明日黄花,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地区都在推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而导学案编写和使用水平,是判断教师的教学功底和敬业态度优劣的试金石。如果把学生的课堂活动比作一出话剧的话,那么这出话剧精彩不精彩,就要看老师编的这个剧本有没有戏了。老师的剧本好,学生在课堂上一定能活起来,一定会有很多亮点。老师的剧本不好,学生就会无所适从,这堂课只能在混乱无序的状态下进行。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体现在导学案的设计制作上。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方向盘和路线图,也是最终要到达的“目的地”。“编导学案”和“写教案”在难度上也有天壤之别。优化学案设计,即学案要体现“六化”“五防”:目标具体化、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层次梯次化、过程目标化;防习题化、防简单化、防剪贴化、防量大、防题难。导学案必须把握好对教材的“翻译”,把教材严谨的、逻辑性极强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的、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给出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导学案的功能重在“导”,核心在“学”。 导学案实现了从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的转变。2、课中的组织控制——发挥老师的导演、配角作用没有好的剧本当然演不出好节目,但如果只有好剧本,老师课堂导演功夫不行,那也不会有好的效果。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上。无论是传统课堂,还是新课改,教师都要组织教学。教师既要关注知识能力,更要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和精神成长,这些体现在课堂上即变成学生表情、语音语调、形体动作的关注。新课改中,教师课中的组织控制,体现在“盯、观、跟”三字上。所谓“盯”,盯的首先是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所谓“观”,观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过程;所谓“跟”,指跟踪进度、跟踪效益、跟踪发展。教师要由主演变为导演,台前变为台后,主持变为支持,放手而不放弃,让位而不缺位。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思考、质疑、合作、讨论、提高。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发动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这是教师的师德使然。要“把学习交给学生,把责任留给自己”。教师在课上的“放”,也可以理解成“垂帘听政”,围绕课上“四主”即学案主导、学习主动、问题主线、活动主轴来主导。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做“激励者”,要尽可能多地使用诸如“试试你的身手,你最行”、“做一做,你一定能过关”、“比比看,哪个小组办法多”等等激励性语言。3、关键问题的点拨——做到“三讲三不讲”教师不可以占用课堂时间肆意表演,不能“鸠占鹊巢”,学习的时空要还给学生。教师在高效课堂上,只起到“点拨”和“引导”作用,要“消失”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发展的推手,做点燃学生的“火炬手”。课堂里教师不是不准讲,还必须要讲。知道“不讲”不容易,知道什么内容该讲,什么内容不该讲最最不容易。“不当讲却讲”是失误,“当讲却不讲”却是失职。这要看讲是否服务于学,是灌输还是启发,是教导还是诱导,是告知结论还是梳理思路,好教师一般能“不教而教”。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课堂上的讲——“点拨”上,要求教师非常明确讲什么、点拨哪里,要清楚何时点拨、点拨什么内容(易错知识点、易混知识点、方法、规律、知识结构、注意事项、拓展等),能在适当的时间,用适当的方法,讲适当的问题,出适当的效果。当你知道学生问题在哪里,通过努力自己又不能解决时;或者学生“疑似”解决了问题其实还存在问题时;甚至学生问题的背后隐藏有更多、更有意义的问题时,你当然要“该出手时就出手”,去纠偏、指出、追问、点拨、引伸、拓展,归纳、总结、提升。当学生提不出质疑问题时,教师要追问;当学生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当学生点评不到位时,教师要做重点点评,让学生知道怎样做是好的,怎样做是不应该的。新课堂关键要看教师的“功力”:能否抓住核心、中心、重心,解决重点,难点、疑点,在有限的时间内“一招制敌”, “用武术中至高境界的点穴术取胜”! “点”要收到“画龙点睛”、“点石成金”的效果,“拨”要达到“拨云见日”、“拨乱反正”的目的。点拨的语言要简练、开门见山、直击要点。教学重在“学”,要害在于“讲”,就要做到“三讲三不讲”。 “三讲”: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三不讲”: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三讲三不讲”是对“满堂灌”的终结。要做到“三讲三不讲”,课堂上就要坚持“七让原则”:问题让学生提,错误让学生析,是非让学生辨,异同让学生比,好坏让学生评,思路让学生想,方法让学生找。4、引导进行学习评价——以学评教,以学促教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上。新型课堂下的评价观是,不看教师讲得如何精彩,要看学生学得是否主动。课堂教学评价从评价教到评价学生的学来引导教师的教,即教师教得怎么样,要看学生学得怎么样。用这样的视角重建课堂教学评价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我们要明白:教学生学比传授知识重要,学生会学比教师会教重要。要“以学评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建构新的评价标准: 能让学生学会并且会学的课才是好课,能让学生学会并且会学的老师才是好老师。杜郎口中学曾经以这样的标准评价课堂:课堂气氛要求和谐、民主,学生敢问、敢说、敢爬黑板、敢下桌讨论,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的氛围,学生读、说、议、评、写贯穿始终。不集中背答案、做练习题。课堂要拓展、挖掘、提高,重视培养能力。学生活动人次多,密度大,人人有份,课堂效率高,效果好,达标率高。可以看到,这样的评价标准重点放在了评价学生的学习上。课堂评价对学生能力产生期待,即看学生是否会提问、是否会自学、是否会展示、是否会倾听、是否会评价、是否会质疑、是否会讨论、是否会总结、是否人人都参与、是否都有成功的体验、是否真正获得能力发展,以这样的评价来引导新型课堂的形成。总之,在高效课堂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有意义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提高思维能力为目标对学生进行引导,并注意把握 “导”的时机,掌握“导”的方法,才能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目的。其实,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可以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要在细微之处,注重每位学生的发展,真正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课堂上,教师如何“少讲或不讲”?

课堂上,一些东西不需要老师讲太多,一味的地讲只会占用时间,且让学生在 坐享其听 中变得迟钝,最终失去了学习的能力和兴趣。而少讲精讲,能将时间留给学生去自学、探究、展示、讨论、感悟。洋思中学校长蔡林森说   课堂上,一些东西不需要老师讲太多,一味的地讲只会占用时间,且让学生在坐享其听中变得迟钝,最终失去了学习的能力和兴趣。而少讲精讲,能将时间留给学生去自学、探究、展示、讨论、感悟。洋思中学校长蔡林森说,教师进课堂的任务不是讲,而是组织学生学。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二十多年的课堂改革实践证明,老师不讲或少讲,课堂更精彩。   以前,在课堂上能够把知识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教师才是好教师,教师总是力争把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咀嚼得粉碎再喂给学生,认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思维始终是被动的,线性的,谈不上发展和创新,更没有主动思考的机会。事实上,初中学生具备思维能力强,对探究学习感兴趣的特点,他们不愿意呆板地听教师的传授,而愿意在各种情景中探索和发现新知识。只有留给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时间,才能使他们产生疑问,才能使思维的火花在不断的碰撞中灿烂地开放。   校长也常强调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甚至认为谁代替学生思考和表达,谁就是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终身发展。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把握好不讲或少讲的尺度,是有一定难度的。   其次,教师讲述、讲解务必做到以少胜多,言简义丰,明白晓畅。古人也主张讲解以简约易晓为好,《学记》很早就提出了这样的见解: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这些论述告诉我们,在教学中,不能面面俱到,泛泛而论,而要讲精华,抓住规律;讲重点,不离核心;讲难点,扫除障碍;讲关键,带动全文。不管是讲授、讲述还是讲解、讲读,都要依据学生的认识特点,按照教材的系统,分清主次,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用较少的时间讲清主要内容,使学生在拥有充分的时间和良好的知识条件下进行学习。   再者,教师要把握讲的时机,引导性地讲。教师要讲在学生合作学习后仍然有困惑时,讲在学生体验肤浅时,讲在学生探究遇卡壳时,讲在学生走不出误区时,讲在学生背景材料匮乏时,讲在学生认识模糊时。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如果学生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教师就不去开导他;如果学生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老师只有抓准了讲的时机才能让学生有醍醐灌顶的顿悟。《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论述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引导但不要牵制,激勉而不能强迫,启发而不去包办。这样才能达到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的理想境界。

基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式的课堂教学探究 职业素养心得体会

  摘 要: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获得了很大发展,高职毕业生逐步获得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但是还没有达到理想就业的境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不高成为他们就业的瓶颈。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式研究”课题组尝试探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方法。本文从就业指导课课堂教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职业素养 课堂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人才。各种调查显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普遍不高,这成为制约他们提高就业质量的瓶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式研究”课题组通过对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08级毕业生、09级参加企业顶岗实习的同学的调查,同时对各类代表性的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和座谈,也证实了这个问题。高职毕业生虽然基本都能够找到工作,也逐渐取得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但是职业素养不高却成为他们提高就业质量的瓶颈。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成为课题组的关注重点。   二、对职业素养概念的认识   (一)文献综述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国内外已有众多学者做了前期的一些研究,他们从职业素养的内涵及构成、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1.内涵   许亚琼认为,“素养”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名词的涵义,静态的,指后天养成的某些品质,另一层则是动词的涵义,动态的,指人不断修习涵养的过程。总之,“素养”都是指后天的养成,不论及先天的遗传素质。作为“素养”概念的下位概念,职业素养的养成场所是现实职业世界。   2.构成   陈再兵将职业素养划分为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四个方面,其中,职业道德包括职业义务、职业责任和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职业意识包括奉献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和协作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则体现在主动进取、友好合作、服从服务和谦虚低调。裘燕南认为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及丰富的职业情感、良好的职业习惯,而且需具备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自学能力等职业素养。   3.职业素养培养的模式或途径   国外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有CBE职业教育模式,MES教学模式,“双元制”模式。   徐国庆认为,真实职业情境中的管理要素对职业素质的提高能起到非常有效的影响作用,应当把职业素质元素融合到各专业课程中,结合具体工作任务进行培养。除此之外,还可以单独设置一些课程。职业素质培养方法除案例教学外,还必须采取行为教学方法,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为本位的教学体系、课程内容及相应的评价体系。   白鸿辉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技能训练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的核心环节。为此,高职院校首先应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专业实训的规范要求。其次是创建尽可能近似(或模拟)企业产品生产的实训条件。再次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严格执行实训教学规范。除此之外,还应切实认真把好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质量考核关,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   谭豁主张将源于日本的6S管理模式引入高职学院的实习实训管理与教学中,认为这一方式将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产生深远影响。   李永萍探讨了将企业文化元素融入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机制,提出了以各行业优秀企业文化的共性因素构建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大平台的基本内容,以不同行业企业文化的个性化因素构建高职职业素质教育小方向的观点。   (二)概念界定   1.内涵及构成   本文中,职业素养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虽然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高职学生,他们并没有真正从事工作,但是在课堂中,我们可以提供一些模拟训练,在实习和实训中可以针对性地培养基本的职业品质,以为将来的职场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职业素养包括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团队合作精神、时间管理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职业礼仪、创新素质等多方面的内容。   2.培养方式   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多种途径,可以在专业课中贯穿职业素养培养理念,也可以在实训课、创业实践中锻炼培养。笔者从事学院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工作,在探索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将“职业素养”作为大二学生的就业指导内容。结合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文献和实践工作,依托几本就业指导教材,笔者将职业素养教学理念和训练结合在一起,在课堂上进行了探究。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笔者结合对高职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调研结果,将最重要的几项职业素养挑出来作为课堂训练的内容。笔者的理念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讲到的就一定要训练,取得教学效果。笔者不求多但求对学生有效果,真正地改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三、课堂教学探究   下面笔者将以汽车维修技术班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课为例来展示课堂教学探索过程。   (一)导入主题   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能独自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从认知角度来看,当代高职生对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笔者按照“认知→训练→行动”的思路和学生进行交流。首先笔者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到,学生知道人际沟通在哪里都很重要,但是由于性格、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他们的交往范围是很有限的。也有一部分学生说他们很善于交往,人际关系还不错,并且还举了一些例子。其他同学听了有的羡慕有的不屑,大家的情绪已经被调动起来了。看到这种情景,笔者问:“你们真的了解自己的沟通能力吗?”有的同学摇头,有的同学点头。   (二)评估自己的人际交往状况   接下来笔者对他们进行了“人际交往能力”的测试(25道题)。测试结果表明,大部分同学的人际交往能力一般,能够与一般人正常交往,但是为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而有目的进行的交往存在困难。他们感觉要真正地成为一个擅长交往的人并不容易,还必须进行学习和训练。

教育随想(2)--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课堂教学应回归本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钱梦龙、魏书生、孙维刚等老师身上,从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中,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非常重要! 钱梦龙老师是语文特级教师,他善于思考,在实践中,总结出“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三主四式”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采用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他的学生不但学习轻松,而且成绩优秀,原因就是他的这种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未知,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他的课堂上,学生是主体。 魏书生,教育界一个神话式的人物。他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可以做到让学生决定自己的作业。 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作业,不是不做作业。魏老师对自己的学生的作业量有一定的要求,老师布置的作业可以不超过这个量,学生自留的作业至少要达到这个量。 作业的内容学生自己确定,每天的作业做哪些内容更为有效?学生有自己的发言权。学生的作业都写有效的内容,魏老师管它叫“种自留地”。 魏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设计作业,实际上在深层次上把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激发了出来。当人在一种自由的状态下,处于主动的意愿做事,往往能够精益求精的完成。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兴奋,快乐,甚至是幸福的。 现在的课堂,老师讲学生听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但是,杜郎口中学的课堂,要求老师讲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不少于35分钟。 杜郎口中学的课堂,师生处于一个空间,教室里没有讲台。学生分组排位,面对面而坐。课堂上的学生活动五花八门,学生表演,辩论,歌唱,讲解,朗诵,小品,课本剧,诗歌,快板,绘画等等,学生想发言几乎不需要举手,站起来就说,说完就坐下。整个课堂完全处于自由讨论状态,但是学生的参与度很高。 事实证明,教师不讲少讲,学生也可以学会很多东西,可以学到很多传统课堂学不到的能力!

求关于课堂安静建议书的作文 ~急

下面是一篇班级小组的建议,你可以选择的选一部分。到目前为止,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我校已开展近三年了,通过实践许多老师也都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但往往又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显的力不从心,不能持之以恒。其实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教学形式上的改变,它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转变。它对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和教师对教学的认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往往乎视了这两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教学的主体——学生。当我们去杜郎口中学参观的时候,我们大家可能都会说,如果我们的学生像这里的学生一样的话,我们会教的更好。所以说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改变学生的思想意识,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知识型的人才向学习型的人才转变,当今社会需要的是会学习的人;二是学生对老师认识的转变,老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教育教学的指导者与服务者,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在学习上要学会向老师要服务。而不是被动的被老师服务。三是由重知识到重做人的转变。学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重要的是他要在小组中学会做人,也就是说学习做人比学习知识更重要。所以在我们班中就有这样一种理念,“要学习,先做人”,也就是说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人,而不是传授知识。只要他会做人了,知识你不用去教他自己也会主动去学。这三个转变是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是思想基础,是思想保障。这是我要讲的第一个方面。我要讲的第二个方面是小组的建设与实施。其实我要讲的这些也谈不上是什么经验,只是我平时的一些做法,今天我把这方面的一些做法拿来和大家交流一下,如有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1、 小组的组建我们分组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合作与竞争的良好局面,这就要求我们在分组的时候要有一定的科学性,要优劣兼顾、男女比例平衡。在我们班是8个人一个大组,一个大组又分为两个小组,并在这8个人中选出成绩优异的两名学生担任正副组长,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组长负责3个学生的两个相对独立的小组。我个人认为这种形式的组合是很简单的关键在于以后的培养。小组成立后,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我们组建小组的目的是什么。(克服自制力差的缺点,弥补班级化教育的不足,使管理更加人性化)①我曾经向同学们这样说过,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的肯定与表扬,每一个人也都希望能取得一个优异的成绩,但我们有的人为什么没有成功呢?这难道是我们有的同学的智力不好吗,还是我们有的同学的家庭条件不如别人呢?这些都不是主要的,我认为这主要是自制力的问题,其实你也想学,但往往管不住自己。②正因为我们自制力差所以我们需要人来管,家长把你们送到学校里来,其实就是想让学校的老师来管你,你可以回想一下,当你刚踏入这个学校大门的时候或者是你早上背起书包上学的时候,家长总会说,“到了学校好好听老师的话,服从学校的管理”,没有一个家长会让自己的孩子不听老师的话的,但现在的教育实行的是班级化教育,一个老师面对的是五六十个学生,不可能做到每时每刻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家长请老师吃饭的原因,就是希望老师能多关注一下自己的孩子,这也正是班级化教育的不足之处。③有人“管”了,但我们每一个人更希望这个“管”是一个人性化的管理,当我们在课堂上控制不住自己想睡觉的时候,我们多么希望有人会轻轻拍一下我们的肩膀,轻轻地说:“别睡了,打起精神来”而不那一句:“某某同学站起来。”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希望当我们在犯错误前就有人出来阻止我们,而不是犯错误之后再有人来批评我们,其实这个人就在你身边,他就是你身边的同学,而不是老师。正是因为我们自制力差,需要有人来管,更需要一个更为贴近自己,更为人性化的管理,所以我们才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目的是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只有在同学们明白了小组组建的目的,他们才能去认可这个小组,维护这个小组。2、小组长的培养小组长是小组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人物,小组长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小组建设的成败,有的班级小组建设不到位,关键是小组长没有担负起责任来,全组还处于一盘散沙的局面,从而使小组建设形同虚设,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于是选择一个好组长就成了我们班主任最头痛的一件事,选出来的组长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于是一些班主任就开始抱怨说:我们班没有几个能胜任组长的。其实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真正好的组长不是选出来的,也不是天生的,而是班主任培养出来的。大家往往只注重是的小组长现有的能力,而忽略了对人的潜能的开发与培养。我们往往是把“选组长”这一简单问题复杂化了,而又把“培养组长”这一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在我们班里选的组长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学习成绩,这是为以后的互助合作学习做准备。对于组长的培养,班主任要有耐心和爱心,这是一份相当细致而又坚巨的任务。我的大致做法如下:①做好小组长的思想工作。让小组明确担任组长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培养与锻炼,只有这样才会使自己变的更加优秀,应该好好的把握这样的机会。要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小组建设成败的关键。我们做班主任可能都曾遇到过这样的问题,选出来的组长突然有一天她来炒你的鱿鱼,说自己干不了。或是说自己不愿意干了。我们班就曾有一个这样的事例,他就向我说他干不了,说别人都不听他的,就这样去开导他,我说“世界上可以说有两种人,一种是管理者,一种是被管理者,可人人都希望自己是管理者,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胜任管理者的岗位,管理也是一种能力,既然是一种能力就需要去培养,去锻炼。难道你想失去这样的机会吗?正因为你学习成绩优秀,所以我才给你这个机会,想让你成为一个更优秀的全面发展学生。”从此之后他也有自信了,把自己的小组组织的很好。所以教师一定要做好小组长 的思想工作,让他知道当小组长是一次锻炼的机会,是他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这样他才能积极主动的去建设自己的小组。真正成为小组的主人。②明确小组长应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诚实、刚正、以身作则。③明确小组长的职责:在以身作则的基础上,对组员的学习、行为、思想等进行监督、督促和指导;把一切不良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消灭在小组内部;按时参加小组长例会,在同学和老师之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起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作用。④制定小组长负责制:小组长对本小组内出现的一切问题负责,必须在第一时间内通知老师,老师根据小组长在这一事件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加减分处理。⑤小组长的特权:有权在小组内制定自己组内的量化标准,对于组内取得的成绩,小组长获双倍加分。有权代表小组向老师提意见。在老师不在的情况下,小组长可代替老师行使一切公平合理的职责。⑥在实践中要逐渐具有一种意识、掌握两种能力:一种意识是:在遇到困难时学会向老师请求帮助的意识。两种能力是:一是协调自己与组员之间关系的能力,二是协调同学之间关系的能力。3、 量化措施的实施这是小组合作、竞争机制能否有效运行的保证。一个班级如果没有一个详细科学的量化标准,就会使小组竞争陷入混乱的状态,所以小组建立后就必须出台一个详细科学的量化标准,那么如何做到详细和科学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召开班干部和小组长会议,让他们集思广益,从各自负责的不同方面制定自己的量化细则,如卫生委员制定卫生方面的,学习委员制定学习方面的等,然后在班会上大家举手表决通过。②量化的数值要小,不益过大,这样才能使学生感觉分数的珍贵,也容易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一般以0。5和1分这样的数值为益。③加分和减分要并重。不能只制定减分的标准,更要制定加分的标准,合学生对量化更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④学习要和其它方面并重,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不好的学生要兼顾,这样学习差的学生才有可能在量化分数上超过学习好的学生,学习好的学生也才有危机感。如制定一些思想、品德、行为方面的加分标准,这更能激起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的积极性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⑤制定三套表格。表格一和三的制定由各小组长负责,表一由组员姓名和量化过程两部分组成,这一表格只记录平时的各科默写和小测试成绩,及作业完成情况,默写和小测试全对的加1分,90分以上加0。5分,作业一次不完成扣1分。这一表格由小组长负责,一周一总结,把总结结果交给班长,由班长誉写到表三上去。表二由学习委员制定,主要是根据考试的名次来制定的,同时参照级部名次找出名次和分数的断层,根据这些断层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同一个群体中的学生的成绩在分数和级部名次上是相差不是很大的,哪一个同学如果在某一次的检测中的班级排名超出了这一群体,那他就应该得一分,如果落后于这一群体,那就得减一分,这样就能把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学习好的同学一不小心也有可能被减分,而后半部分的学生只要自己稍微努力就会得分。这个表格是由学习委员一月一总结,把分数交给班长,由班长统计到表三中去。表三由组员姓名和量化内容两大部分 组成,这是贴在班级公示栏内的,由班长负责根据我们制定的班规进行量化实施。班长对表三进行月总结,月总结的这一分数就是这个月的综合素质评定分数。4、 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这是小组建设实施的制度保障,为了使这一机制能有效的运行下去,班主任必须先重视起来,要经常的去查看这一分数,从分数上去发现学生的学习、思想动态,不能只扣分数,不对其进行批评,指导。如果一个学生一周之内被扣了10多分,而班主任却毫不知情,这就失去了量化的意义,同时对于加分的学生要及时的表扬,真正体现分数的价值。班主任在这一制度中要指导学生如何去多挣分数,制止学生的扣分现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分数量化的意义。第三个大的方面就是教师意识的转变,要敢于放手,真正做到“管理是为了不管理”当小组成立后,我就要让它发挥它的作用,真正实现一种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新局面。教师此时就要“该放手时就放手”要由教育教学的实施者转变成为一个教育教学的指导者与监督者,就要站到更高的层次上来,该让组长去处理的就要教会让他们去处理,不要事事都捉在手中。就拿课前的小预铃来说吧,小预铃响后就要求学生进入教室,安静下来,准备上课,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我们很多同学往往不能自觉的去履行,我就会招集各个小组长,说现在同学们的课前准备不行,你们回去各自强调一下,下一次上课我不希望再看到这样混乱的局面,如有什么困难及时的向我反映。下次你去上课的时候肯定会有很大的改观,但也肯定还有做的不好的同学,但这时我不会急着去惩罚这名没有做好的同学,我会说这名同学的组长下课后到我的办公室去一下。到时我会问他:你们这个组员为什么没有做好,是你没有提醒还是他不听你的,或还有其它什么原因,我会指导这个组长去做他的工作,而不是我亲自出面,这样就即避免了我与学生的正面冲突,还给了这个学生一个改过的机会,同时也教会了组长如何去处理这样的问题,锻炼了组长的能力。真可谓是一石三鸟。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以上就是我在小组建设方面的几点做法,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不当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作文《别样的课堂》800字

1.别样的课堂八点十分钟声响, 悠扬声乐师生唱。 自主合作共探究, 师生互研心舒畅。 老师精讲声多练, 研讨热情甚高涨。 懂理增知学做人, 志趣高昂知海漾。 韩国学生的汉语课上了几个星期了,跟他们的交流也从无到有,由易到“难”。刚开始感觉到他们和中国学生的区别主要是礼貌,课前课后总要点头用蹩脚的中国话说“老师好!”“谢谢老师!”,还有就是女生爱打扮,个个妆面精致,让素面朝天惯了的我觉得自己像野蛮人。 与正儿八经上课相比,他们更想和我们“讨论”。比如今天一个女生说她知道中国的国歌,还唱了几句,其他同学就起哄让我教,在黑板上写歌词,注拼音,领着一帮韩国人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真是滑稽,他们说韩国国歌有四节,问中国国歌有几节,我还真不知道,好不容易向他们解释清楚平时中国人都不唱国歌,除了在中小学的升旗仪式上。 他们都急着把自己知道的中国城市说出来问我在哪儿,我索性在黑板上画了个不太像样的中国地图,先标出我们的所在地,然后告诉他们上海、北京、西安、海口、香港、哈尔滨、南京、杭州……大概的位置,他们张大了嘴“哇!中国好大!”问我某某城市比如杭州去过吗,我说没有,他们就非常不解:“为什么?” 跟他们解释一个汉语词汇往往都要手脚并用,像“瑜珈”“太极拳”“滑冰”,或者画图,譬如“隔壁”,要么就用英语,问题是我们双方英语都不好,韩国大学不像中国那样重视英语。 他们问我中国有哪些节日,我一一告诉他们并且说放几天假,平时听不懂的男生终于听懂了,笑得东倒西歪。他们说韩国儿童节所有人都休息,我也笑。我说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大家“团圆”“吃饭”“打麻将”,一个男生说“麻将,我知道。老师,你教我。” 陌生就是这样的奇异,原本不需要解释的变成了解释不清的,熟视无睹的仿佛第一次被注视。2.相同的内容,别样的课堂赴永威参加同课异构专场展示活动有感4月17,18号两天我和学校两位同事一起到沁阳永威学校参加“第三届全国初中优质课堂教学专题研讨会,暨改革名校语数外同课异构专场展示活动”。两天里我们不仅聆听三所名校校长做的专题经验交流,又听了三所学校的优秀教师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上的不同的三节课。三位教师讲的内容都是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虽然内容相同,但每个教师的讲法都有自己的亮点,都有我学习的地方。先说永威中学的卫利芬老师与洋思中学的吴霞老师采用的都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学生一上课在老师出示的自学指导下,认真自学6分钟,这期间老师不到学生身边,不影响学生自学,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按他们的话说“让学生静下心来,埋下头来钻进书本去理解知识。如果这几分钟没有让学生好好看书,那这堂课就完了”。然后,不做任何讲解,直接对学生检测,此时找一些中等偏下的学生到黑板扮演,他们说“检测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运用新知的能力,而是调查学生自学效果,其重点不是展示学生学得多么好,而是充分暴露问题”。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其他学生在一一纠正错误的基础上,总结了本节的知识点,如果学生没有出现的问题,老师又用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说出来。在此过程中所有问题,知识点,老师没有说一点,全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一把它总结出来。即考察了学生的自学情况,又培养了学生的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就是对学生进行检测。这两位教师虽然教学模式一样,但也有自己的特色,永威的卫老师在练习中抓住重点“如何用加减法进行消元”这个重点练习。而去求另一个未知数值及写法,因为上一节已训练过,就不做过多要求。这样给学生节省了时间,加大了练习的训练量。洋思中学的吴霞老师对学生不仅训练了基础知识,又相对补充了拓展练习“系数为分数的方程和整体思想的训练,让优等生有了提高,也让中等生开阔了视野,为课下的练习打下基础。这两节课都把学生内在的向上发展的欲望激发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如独立思考,动手试错,自我纠正等等完全交给学社个。把学生扔到知识的海洋中让他自己去吸纳,去搏斗乃至去吃苦。再说杜郎口中学的徐利老师,他的课可以用两个字“热闹”来概括。听他们学校崔其升校长说,徐老师多次外出讲课,深受学生好评。果然不假,一开始上课徐老师先把本班的学生夸了一凡,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制定这节课奖分措施及实施办法,让每个学习小组再宣誓本组目标。这个活动虽然用了课堂几分钟时间,但并不浪费。学生都有上进心,都不甘落后,为了本组目标,都抢着展示。因此本节课出现了抢着回答问题,抢着到黑板展示的场景,好不热闹。可以想象学生为了展示,为了给自己给本组争荣誉,他能不去学习吗?还有徐老师幽默,丰富,智慧的语言,像“压轴的都在后面。”“你的机会来了”“你有什么大胆猜想吗?”一句句生动的语言深深吸引了学生。这也是今后我需认真学习的地方。用崔校长的话来说徐老师的课堂就是“学生反了,课堂乱了,老师不管了”。这三节课都坚守了一个真谛:教育是唤醒每个学生自我改变、主动发展的意识,是解放每个学生内在的、求知渴望、学习力量。但也有不足地方,就是永威洋思两位老师的课堂有些沉闷,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而杜郎口的课堂虽然学生积极性很高,但课堂容量不大,没有满足程度好的学生需求。我想在今后的课堂中,应因材施教,因生施教,多吸收人家好的做法,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让自己的课堂不仅是学生喜欢的,也应是学生学到更多知识的。3.课堂!一个人尽皆知的词,相信大家也不会陌生吧.这个禁锢我们自由的牢笼,怎能不熟悉呢?我渴望拥抱大自然,渴望享受微风的吹拂,渴望追逐那花间嬉戏的彩蝶.然而,现实总是令人失望的,我苦苦挣扎在教室里,重复着那枯燥的三点一线;上学-学习- 放学!终于,丰富多采的暑假来了,这也代表我自由了,能痛快地玩了!天遂人愿!爸爸要带我去旅游了,我忍不住欢呼雀跃起来.每当驻足于山间田园时,明白了急流勇退.云淡风清,鱼儿竟也在小涧中欢快地游泳,一切显得那么的安详,大有让人弃世从农的念头.田园诗人范成大的"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完全呈现其中,诗人不求功名力禄,不图荣华富贵,只求个安逸,只为听一首乡间小曲,只为品一杯浓浓香茶,只为赏一曲淳朴民舞.这样与世无争的生活,又何尝不是我们所向往的呢?每当游览泰山时,学会了凌云壮志.是啊,泰山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磅礴气势,只有泰山,才能令澎湃的黄河折腰; 只有泰山,才能令大鹏在这里展翅;只有泰山,才能令山脉在这里绵延万里.古往今来,有多少豪杰在这里论英雄;有多少文人在这里吟诗作对,冰封白里雪,更上万丈云便是历史的写照.这样坚韧不拔的精神,又何尝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呢?每当踏进森林时,学到的是恬静的美.是啊,作家老舍的"林海,言咏了古木的美;游人亦在这流连忘返.这里空气清新,树上不时传来阵阵虫鸣,更使这里变得勃勃生机,也不枉我们走这一遭!这样柔情似水的美,又何尝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呢?这小桥流水,危峰兀立,万木飒爽,使我想起了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身临其境,我竟也想书写一诗以抒情怀.课堂,不单单局限于学校,而是无处不在.大家有空时,不妨亲近大自然,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柔,体会大自然的美,领悟大自然的情.

语文老师如何走进高效课堂

以“预习、展示、反馈”为特征的高效课堂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可现实的课堂仍然以“讲”为主,如何在只有一面黑板的情况下学习杜郎口,如何调动学生展示的积极性,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许多老师的处境是,学校的整体课改并未启动,领导对杜郎口模式也不热心,如何单枪匹马践行高效理念,如何局部突破开垦自己的实验田,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还能保证成绩不落后?我想从初中语文老师的角度,来番纸上谈兵。 首先,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相信学生的展示愿望,相信学生的自律意识,相信学生的智慧潜能。可以拿出一节课的时间,播放杜郎口的课堂录像,描述期待实现的课堂理想,动员的同时对学生提出要求。一般说来,此举会让学生热血沸腾,饱受压抑的活跃分子恨不得立马就砸掉讲台跳上桌子表演——对于这种典型的“三分钟热度”,老师既要给予保护,又要想办法利用。利用的方式就是让他们牵头组建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设计组徵,起个名字,提出口号,同时在教室侧墙开辟竞技栏,对各组的表现进行打分量化,以“红旗”或者“星星”等标志呈现。不要小看这些形式,这是高效课堂成败的关键。 其次,加强展示。对于北京的孩子来说,不上晚自习,家家能上网,班级博客圈就是很好的展示平台。现在的博客及博客圈功能非常丰富,在语文教学上,博客的好处更是得天独厚。写博、留言、评论,哪一项不等于语文教学?质疑、探讨、请教,做什么都是语文学习!培养出浓厚的兴趣,逐步爱好上文学,到那时博客的价值更是突显。翻翻日渐丰满的文集,数数赞美鼓励的红花,更会激发无穷的热情与干劲。博客圈的固定封闭和管理员的尽职尽责将使得每一页更新都受到关注,每一条讨论都得到回应,最关键的,还能使家长参与到教育中来,使得课堂时空拓展到网络中来。博客是个大舞台,各类才华都有施展的天地;博客是本备忘录,每个脚印都见证着成长;博客是名片,无形的竞争将促你学超比拼;博客是荣耀,有序的攀比会让你精益求精。博客的交流反馈机能,使得受教育者也可以在自己的特长上去教育别人,即“我教人人,人人教我”;博客的展示留存特点,还可以甲生“吃堑”乙生“长智”,甚至影响更多的后来浏览者。退一步讲,即使不利用网络,也可以在班级墙上搞“博客”,我曾让学生把优秀习作贴上墙,让其他同学以纸条的方式“跟帖”,再评选出谁的人气旺,谁获得的好评多——其实,只要利用好“评价”与“鼓励”这两个法宝,学生的积极性非常容易调动。 第三,引导竞争。人的攀比欲望是天生的,竞争状态有利于学习。让老虎和狮子对决,让骏马和雄鹿赛跑;让野猪和笨熊摔跤,让凶狗和弱狼较量。还要让学生明白,真正的对手只有他自己。在竞争方式上,可以是组与组,可以是男女生对抗,还可以是组内单兵作战。比如,让A组出题考B组,或让C组以手抄报的形式呈现本课内容。语文,真没啥可讲的。在“学习”与“展示”之间搭座桥梁——学的都是立即要展示的,而且是在展示中学到的。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即学即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课堂上,如何活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都活动了吗”;发不发言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都思索了吗”;教师的如何主导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课堂适合你的学生了吗”。 第四,突出应用。毛主席在《论实践》中强调“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问题是我们虽然也强调“学以致用”,但更多的时候给学生的印象是“学以‘备"用”,而不是立竿见影式的即学即用。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学生就像小毛驴,学习就是赶路。理想的境界是在能看得见的前方摆着青草,让学生信“驴”由缰,自由奔驰;中等方略是苦口婆心地告诉“毛驴”,远方有吃不完的青草,再用根绳子拴着笼头,生拉硬扯;最次的做法是,要到哪里去毛驴不清楚,“主人”扯不动绳子就掉过头抽驴屁股……正因为“学”与“用”之间隔着一段时空,甚至挡着一堵高墙或横着一条鸿沟,让学生看不到应用的前景,体会不到应用的乐趣,更无法在应用过程中探索学习,所以,“真知”就无法从“实践”中产生。“要求儿童在今天就过着丰富的精神生活,而不只是为明天掌握知识做准备”,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教育名言,至今仍振聋发聩! 怎么应用呢?写日记随笔,搞演讲辩论,出手抄板报。特别是“写作”,可谓语文教学的“牛鼻子”,抓得好,固执如牛者也会乖乖就范;不重视,煮熟的鸭子也会飞翔。为什么?道理很简单:事非经过才知难,你不去写诗,就难以体会“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你不喜欢律诗,就不大愿欣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高妙。对写作爱好者来说,每一个字词都想积累,每一处佳句都是素材,每一段名言都想背诵,每一篇经典都值得临摹借鉴。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写作文呢?他无感可发时,你硬逼着他凑字——无病呻吟,虚情假意,套话连篇,不成“假大空”又会是什么呢?我从来都以为,写作就是和自己的心灵对话。学生作文也是如此,老师首先得丰富学习的心灵,再激活倾诉的欲望。我们常说,“读”是吸收,“写”是释放,常写之生,为了“释放”,必须去“吸收”,从而实现主动阅读。爱写者一但形成自己的文集,更喜欢在“笔耕”的道路上撒欢。总之,只要让学生养成勤写的习惯,语文教学的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而养成勤写的好习惯,还得依赖“展示”,如此一循环,自然走进了高效课堂。

互动高效课堂研究对生物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哪些影响

一、高效优质的生物课堂教学要具备的几个特点: 高效率的课堂是指课堂效益达到了最大化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我认为高效优质的生物课堂教学至少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x0d1、“课堂”还给学生,变成“学堂”; 2、教师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互动者; 3、学生能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学习方式融为一体; 4、学生能真正做到行动、心动(思维在动)、神动(思想在动); 5、学生能厚积知识、破疑解难、优化方法、提高能力、高效学习; 6、学生在课堂上心情舒畅,有安全的学习心理环境; 7、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 8、信息量、思维量、训练量适中; 9、学生实现了“三跳”,即跳出课本,不再只关注课本知识;跳出课堂,关注自然、社会、生活;跳出教师,不迷信权威、不轻信已有结论.x0d所以,高效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课堂;是朴实、简易的课堂;是做到了“放手学生认真自学;给予学生充分独立的思考,相互交流;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障碍,引导解决”的课堂.高效课堂让学生在自主尝试、质疑问难、讨论合作、自我展示、问题解决、实践活动中探究学习,突出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x0d二、传统课堂存在的问题: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特别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潮的长期冲击,教师满堂灌、压作业、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低效课堂依然存在,其普遍存在如下几个问题:x0d1、教学语言平铺直叙. 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教学导人无悬念、无疑惑、无问题、无情景,简单直接,很少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个体经验、新旧知识衔接等.有的教师语言欠推敲,以致造成语言不严密、随意和废话多,对学生理解知识造成一定的干扰.有的教师课堂用语虽然没有语病,但语言枯燥无味,缺乏引导性、启发性,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也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x0d2、教师独霸课堂. 学生活动空间少教师上课即讲,课堂教学多是以教师“滔滔不绝”的讲、学生“绵绵无期”的听、课后“永无休止”的练为主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缺乏思考问题、整理习题、归纳规律的时间.教师以“讲得好”为最大满足,很少关心学生的感受、体验和需求,很少密切联系生活,关注学生的个体经验,忽视学生思考、说和写的过程.学生没有感知的过程,对教师讲的内容理解不透,囫囵吞枣,导致教师所讲知识巩固率很低,不得不依靠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进行强化训练和重复演练来加以巩固,使学生长期处于疲惫状态,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x0d3、假问题充斥课堂. 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关注了师生互动,但往往以预设的教学问题把学生纳入自己预先搭好的教学框架(是“演课”而不是“上课”).教师提问的要么是答案为“是”与“不是”、“对”与“不对”、“好”与“不好”这类不动脑筋的假问题;要么就是事实性的、学生阅读课本就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这类问题没有启发性,没有问在关键处,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高智力的参与教学活动.难度大的问题提出后又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回答不出来立刻换人回答等(这对前一个学生的自尊心无疑是一次挫伤). 4、教学方式单一. 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一些教师对所教的物理概念、规律理解不透,导致对知识的讲解方法单一,对学生理解知识造成较大的障碍.有些教师虽然能够使用多媒体教学,但大多将多媒体当作了板书投影(板书内容虽然大大增加,但无法起到画龙点睛、引起记忆和思考的作用);或者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模拟实验代替传统的生物实验,忽视真实实验的教学作用.这样均不能营造良好的教学、学习氛围.x0d除上述外,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一刀切,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学生吃‘夹生饭”"、“规律、方法教学欠缺,归纳总结教学过程被弱化”等,在此不一一枚举.为了更好的实施新课程改革,改变当前新课程实施的肤浅状态,促进新课程的实施由“边缘”到“核心”,我们必须加强对课堂的研究和探索,努力改变现行生物课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着力优化课堂教学,打造高效优质的生物课堂教学.三、打造高效优质的生物课堂教学的做法: 为实现优化课堂教学,打造高效优质的生物课堂教学这个目的,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两个结合”: 即“如何设计出高质量的课堂问题”与“如何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相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技术”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有计划、有准备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需、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亢奋状态,以增强教学效果.x0d2、“三个允许”: 即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争辩.教师要改变那种过分强调统一的教育理念,尊重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实施“因材施教”;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努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发表个人见解,不要怕学生问倒自己.x0d3、“三个转变”: 即转变灌输教学为启发式教学,转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转变单独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课堂上教师要当“公关”,要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通过平等、民主的师生交往,了解学生的知识需要与情感渴求.x0d4、“四个带入”: 即要把激情带入课堂,把才智带人课堂,把微笑带入课堂,把趣味带入课堂.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激情,语言要有鼓动性、感召力和调控诱导力,要善于以昂扬的激情去激活学生的创造热情,用流利的普通话、得体的手势、详和的神态、充满智慧的眼神、合理工整的板书、正确的演示实验、恰当的形容、精妙的点拨和积极的评价手段,进行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为学生提供敢想、善思的良好环境,使学生以创造者的身份进入到课堂教学情景中去,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对技能的训练和提高.x0d要鼓励学生质疑,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诚心和爱心善待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并给予恰当引导和灵活点拨,对学生的分析解答,教师要给与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爱意和期盼,吸取智慧和力量,从而在师生间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和谐互动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的思考问题,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生物课堂教学要把知识的形成过程放在首位,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展露,多让学生“自己下水游泳”;要在每一节课都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突发奇想,畅发疑问,或由教师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激情、带着悬念”走向课外.特别是生物实验课,教师要敢于让学生亲手试一试,变教师的演示实验为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志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何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所谓教与学方式就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法和手段的总称。学习方式(Learning Approach或Learning Style)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以及社会化参与的取向,是学习者持续一贯变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在现代学习理论中,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是其三个基本维度。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关系密切,共生共存,相互影响。说“转变”可能言重,因为我们现有的教与学方式未必就有方向性错误,也不可能否定已有教与学方式中存在的科学有效成分。也许,说“改进”更确切些。随着时代发展,教与学的方式也必须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课而异,即便今天“转变”到了认为合理的方式,明天未必就还是合理的。教学过程是需要不断优化的,其中教与学的方式也不能一成不变。 在现在看来,我们方式的转变应该包括学方式由教师的“教”为中心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转变,由“教学生学会知识”到“教学生学会学习”的转变,由重“关注学科”向重“关注人的发展”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向主动自主学习转变,由个体独立学习向小组合作学习转变,由机械记忆学习向探究创新学习转变。所谓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 也称为自我导向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或自我调节学习(self regulated learning)。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主动的、构建性的现代化学习方式,就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在自我设计、自我调控、自我监视中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判断、兴趣情感进行的学习。就学习方式而言,无非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自主学习属于后者。所谓高效课堂(Highly effective classroom;High class)是指教育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的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我不赞同“有效课堂”、“有效教学”的说法,丝毫没有效果的课堂教学是不存在的,只是效率高低不同而已,效益优劣不同而已。我们追求高效课堂,减少低效课堂,杜绝负效课堂。而“高效课堂”的“高”是我们的追求方向,至于多“高”为高呢?没有最高,只有更高。课堂教学是艺术,是永无止境的艺术。西方教育学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倡导自主学习,并将其作为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美国研究自主学习的权威心理学家齐莫曼(Zimmerman)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与一些心理学家致力于自主学习研究。他在总结了以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只要是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那么其学习就是自主的。我国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对自主学习进行研究,陆续出现一些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如肖川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方式。李波在《自主学习简论》一文中则把自主学习界定为学生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标,而在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自觉地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周青等在《批判性思维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文中认为,自主学习一般是指学习者在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等方面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监控、自我判断、自我评价和自我转化的主动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和内容的一种心理反应而形成的行为。这些理论研究的成果为我们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一直都是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价值追求,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的班级授课制,到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的课堂教学的阶段论,再到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学生中心论等,都把创设高效课堂作为共同的价值追求。美国的乔依斯与威尔的《当代西方教学模式》、赞可夫的教学发展理论、布鲁纳的学科结构理论及发现法、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美国兰布德、布莱克伍德等提出的探索性教学模式及保加利亚洛扎洛夫创立的开放性教学模式中,对高效课堂教学理论研究都有涉及。特别是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的教学优选法理论,为世界范围内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效改进,以取得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解释和指导。这些研究操作性很强,对分析当前课堂教学低效的因素和寻找对策具有借鉴意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来,全国各地进行课堂教与学方式转变的研究接连出现。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东庐中学以“讲学稿”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杜郎口中学“将课堂还给学生”理念下的“三三六”自主学习等都是比较成功的实践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曾出版新课程下教与学方式转变研究丛书一套,对各科教与学方式转变进行理论阐释和案例剖析。《中国教育报》 2002年6月1日第4版发表肖川的《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一文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和有效课堂进行了理论层面的论述。在我国课改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如邱学华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尝试教学法”(准备练习—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二次尝试。)、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小结)、卢仲衡教授的“自学辅导教学法”(启发引导—阅读课本—完成练习—知果反馈—教师小结)、刘显国的“反馈教学法”(导入新课—学习探索—巩固加深)、“分层递进教学法”(分层练习—分层问题—分层分组—课后练习)。这些研究能结合我国国情,具有时代特色,具有推广意义,但是有很多与我们特区中心区新时期教育实际不相适应的地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出,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而做到“减负提质”两全其美的根本途径就是构建高效课堂。如果将转变教与学方式的重点方向定为自主学习,那就要聚焦课堂教学,通过教学方式转变带动学习方式转变。将“自主学习”作为一种理念加以落实,而不仅仅视为一种过程、一种能力、一种方法、一种活动或一种行为,这样不限定自主学习的形式、内容、程式和方法的实践研究更有利于课程实施中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

什么是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有效课堂教学原则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其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学过程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要遵循如下原则1、以学定教以学定教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意愿,调整、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应,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将教师教的思路与学生学的思路动态地融合在一起,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确定现场教学方法。从横向的角度说,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和经验,使学生有自主确定——至少有参与确定具体学习目标和内容的权利。从纵向的角度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中来2、先学后教先学后教的含义是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上,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先学后教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因为“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教师的教应在学生因“知不足”而“自反”的时刻以及“似懂非懂”的时刻。 先学后教要求教师由首先研究“怎么教”转到首先研究“怎么学”。3、少讲多学多学少教要求教师要把课堂时间和课堂空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多和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需要教师去做辩证的认识和处理。从教的内容上看,少教意味着教师要把握重点、少教意味着要教在点子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每堂集中精力解决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两个问题,而不能面面俱到平均用力。从学的角度来讲,多学就是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师的教唤醒、激发学生的智慧,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以教师的“教”替代学生的“学”4、知情并重多年以来,课堂教学的一大误区就是“把知识的传授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忽视了“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艺术,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导致很多学生没有远大目标、没有志向、没有雄心壮志,学习缺乏内驱力。因而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甚至把“情”放到首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应把励志、信心的竖立、雄心的激发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多用鼓励性和常识性语言来激励学生。最重要的教学是“励志教育”与“信心的竖立”。5、当堂过关由于课后作业、课后复习、课前预习都难以落实和保证质量,所以教师不能把知识的巩固提高寄托在课后,而就把握课堂45分钟,力求把问题的解决在课堂上完成,即当堂达标过关。6、控制难度有时,教师为了拓展学生知识,不注重学生的实际,喜欢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大量高考题,或者所谓的“名题”“好题”,而这些题目往往技巧性强,难度较大,导致大部分学生跟不上。课堂教学要重视基础、重视通法,不宜讲太多偏题难题,不可轻易拔高,否则学生听不懂学不会,严重浪费教学时间的资源,甚至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熟悉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使教学目标恰当,难度适中,甚至宁可降低难度。实际上,课堂教学不可能一步到,尤其是对于高一、二年级学生,不要总是拿高考的标准来要求, 要循序渐进。适当降低难度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学得更好,而且有利于学生信心的竖立。7、自主学习从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课改名校的教学模式都证实了,自主学习是实现有效甚至高效课堂的关键。自主学习也是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从而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8、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积极、有效参与。每一个知识方法的学习,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教师要转变观念,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 把学生被动听课被动学习的课堂,转变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学习的参与者和诱导者,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服务。9、兵教兵“兵教兵”是学生互助学习、合作学习的有效方式,它的实质就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学生在相互讲解,合作学习的情景中不仅能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而且能激发了学生的激情,满足了学生渴望与人合作交流的欲望,增进友谊,使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

如何构建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作为师生活动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各种技能的主要途径。那么,如何构建优质高效课堂是每位数学教师理应思考、探索的主要课题。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不是程序化的机器,而应是主动、积极的知识的探索者、是课堂的主人。在新课标理念下,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时间、空间、学习过程都还给学生,课堂教学不能再“涛声依旧”,教师应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评价一堂数学课是否高效,就要看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一、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其低效的原因  笔者认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低效”主要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不和谐的原因造成的。  1.“教”的方面存在的问题  (1)有的教师严格遵循教材,上课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上课时“说的说,听的听”。因此,课堂气氛沉闷。有的教师不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随意更换内容,总想迎合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顾学生和教学实际“鼓励”学生探究、合作、交流,整堂课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际上学生学习漫无边际,课后一知半解,最终造成课堂教学低效。  (2)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深远影响,教师评价过于关注结果,忽视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状况,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折射到教学中势必造成教学活动重心的偏移,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活动,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呆板的机械记忆和模仿练习,学生缺乏对数学的体验、感受、思考和探究,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学生的智慧、天性受到扼杀,个性发展受到摧残,创新思维的形成成为泡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有的教师备课缺乏“备学生”这一环节;缺乏对教材的精选与整合;缺乏对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有的教师忽视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密度要求不足,忽视对学生的基础、能力的关注,导致“教”与“学”不合拍。  2.“学”的方面存在的问题  (1)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被动;许多同学依赖性很强,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上课不专心听课,对教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及布置的练习总是漫不经心,若无其事,不肯动脑筋。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不少学生回家缺少监督,学习更不自觉,基本不复习,本来在学校接触数学的机会少,回家又不及时复习,知识就会很快遗忘;也有同学不重视基础,学习不得法,练习、作业粗心、马虎,教师讲评了订正,结果到后来还是错,更是收效甚微、事倍功半,教师常常抱怨费了力却不见效果。  (2)厌学情绪严重,缺乏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及个性品质。许多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对学习难以形成愉悦的体验。随着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态度、自信的发展反而形成一定的反差。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获得自信和更多的成功感,是数学学习目标极为关注的方面,而这一点在数学学习中却表现得严重不足。考试缺乏竞争意识,认为反正不会做又不愿认真复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参加考试。教师布置的作业练习马虎应付,抄袭了事,甚至不交。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不注意必要的解题格式。  二、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方法  在具体教学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办法既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总的来说,首先要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  1.应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当今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工业化要求不断改进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工作岗位也将较少体力劳动而更多脑力劳动,较少机械化更多电子化,较少例行公事更多随机应变,较少的稳定性和更多的易变性,这些都要求每个人为了生存而更多地思考,而且需要数学地思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可以培养、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按新课标的精神,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为学生将来谋生打下一定的基础。这足以说明,数学并非真像有些学生说的那样无用。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数学的魅力和趣味,加强学好数学结果的诱惑力。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的重要性并讲深讲透,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平时才会刻苦学习并保持持久的动力。  2.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因其本身的特殊性,让不少学生觉得它抽象难懂。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光讲大道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的必要前提和主动学习的前导动力。大多数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好,乃是由于对数学缺乏兴趣所致。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动手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探讨。让课堂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学习步步为营的踏实,体会渐入佳境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备课各环节,如情境创设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达标检测注重基础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训练感受到学习渐入佳境的喜悦,题目设计应注意难度梯度,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训练真正领悟到快乐的学习境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3.应让学生经历一个“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反复的过程  同学们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都是前人总结出来的间接经验,我们必须把间接经验变成属于自己的直接经验才有用,而直接经验是无法取代的,如何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就要经历一个“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反复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是将他人的知识吸收内化的过程,是“反刍”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做题,通过做题来检测知识与能力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做题后,将已会的知识和能力储存起来,不会的或还没有完全掌握的知识再通过教材重新学习和思考。那么,思考后就要实践,为什么有的同学“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呢?其主要原因是懒得做题,缺乏实践这一环节。学习是“知不知”的问题,实践是“做不做”的问题。  4.应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作为师生间双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活动,这种交流是以信任为基础,以情感为载体的。师生间关系融洽,就会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不但教师乐意“教”,学生也乐意“学”,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教师要放下架子,既做关心学生的朋友,又做学生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为此,教师应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走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既“敬”你、又“怕”你,“敬”能达到爱屋及乌,“怕”能达到按要求完成你布置的学习任务。  5.应因势利导,抓住青少年特点  中学生精力充沛、接受新事物快、好奇心强,有强烈的“趋新”心理,有些学生对图形观察不到位,语言概括不全面。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予以适当的点拨,同时初中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好奇心重,表现欲强,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利用一些好时机,恰当运用青少年对时尚追求、“追新”等特点,大力宣传和弘扬勇敢拼搏精神、为国争光精神,帮助他们摈弃狭隘自闭的思想。通过抓住这些青少年的特点,因势利导,学生对数学知识更乐于学习,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三、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前面提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办法既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些地方推行的“问题式导学法”、“3510循环大课堂” 等值得同行学习和借鉴。  “问题式导学法”的基本流程是:“展标设疑——自主学习——探究拓展——教师指导——训练提升——达标应用”,问题引领,学生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避免了学生自主学习漫无目的,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针对性,学生可以凭着自己的能力解决大部分问题,解决不了的再由小组合作解决,创设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的情境、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绝大部分时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进行训练,使每个学生每堂课都有收获,在不同层次上有所提高,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3510循环大课堂”,即一课分两段,35分钟展示+10分钟预习,谓之“3510”,三步为一课;课前、课中、课后,谓之三步;形成了课上——课下——课上的循环结构,谓之循环。其前35分钟必须通过展示、交流、纠错落实本节课的学习目标,35分钟必须将上一节的导学案收回,后10分钟发新的导学案,最后1分钟必须分配任务。整个学案共分8个环节: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问题逻辑、学习反思、作业布置、归纳小结。课中六个环节:重申目标、学情调查、问题注意、精讲点拨、当堂检测、小结作业。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流程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建构知识——拓展运用——反思归纳。  以上两种模式的几个环节并非一种机械、僵化的模式,根据几个环节的特点可以灵活调节、变换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归纳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传动整体。笔者所在学校都在尝试,实践证明效果较好。  总之,数学教学改革是逐步累积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工作也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每个数学教师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用自己的眼光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多管齐下,共同努力,相信数学课堂必将充满朝气与活力,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也一定能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陈林.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效益[J].数理化学习,2008  [1]  新课程改革的滚滚洪流,势如破竹,强势推进,优化课堂结构,探索教学模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已成为现在课改最为给力的高频率的响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精彩展示,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全面大幅度提升教学质量已成现在数学教学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如何打造初中数学教学高效课堂,更成为大家共同探讨的热点问题。  第一部曲:弘扬课改理念,研究高效课堂特征,探求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以昌乐二中“展示——反馈——预习”的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样本,探索出适合我校实际的高效课堂模式,全面推进高效课堂。学习理论,树立高效课堂的教学理理念,观摩昌乐二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展示录像课,了解教学环节,掌握课堂结构,借鉴教学方法。《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改变以前师道尊严的观念,应平等参与教学活动,蹲下身子,贴近学生,与学生一道参与学习过程,与学生一起质疑释惑,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帮助、指导与调控。在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学习活动中,在师生的交往互动中心情放松、思维活跃、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小组交流中,教师要及时捕捉和激励学生回答的精品,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结合初中数学课的特点,启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推行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小组,规划教室布局,建立班级文化墙,营造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氛围。组织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各项学习展示中,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引导。学校领导包班听课,及时反馈和总结。  第二部曲:探究数学实践,优化课堂结构,稳步推进高效课堂的模式  数学教师学习高效课堂理论,大胆借鉴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的教学模式,帮助教师编制导学案,在导学案中体现以学定教,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学习,关注学法指。经过一年多数学高效课堂的实践探索,积累经验,初步形成“展示—反馈—预习”的高效教学模式,学生逐渐适应了这种数学教学模式,学生初步形成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教学中老师要创设情景,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里能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与见解,甚至于能与同学进行辩论。比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若一张纸的厚度为0.1毫米,对折27次后,它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将这个高度与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比较,哪个更高?”,各小组成员热情高涨,有折纸的,有测量的,有估算的,各抒己见!最后,将小组意见汇总,大部分无法想象一张纸对折后的总高度会超过珠穆朗玛峰,这时,老师抛砖引玉,顺势导入《有理数的乘方》这节新课,学生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投入新课,在自学、讨论、练习的基础上,有效的理解和掌握本节知识,最后自行解决上述问题,在组内、组间交流看法体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乘方的兴趣,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开展经验交流会、专题培训班、校本培训等多种方式,让教师掌握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操作方法。示范引导,强势推进。组织公开课、研讨课、示范课、高效课堂教学评优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反思课堂教学,逐步形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及时发现问题,确立校本研究课题,探索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强势推进高效课堂。教导处在进行听课安排时,对每一位教师的课要从展示、反馈、预习三个环节进行全程听课。对全体教师教学过程的检查、督促工作,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推进高效课堂,搞好教学研究,撰写教学论文,为我校打造一批高效课堂课改能手,引领我校高效课堂强势推进。  第三部曲: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堂放飞精彩  制度保障,强势推进高效课堂模式,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突出小组特色,创建班级特色文化,使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称班级的主流,全面推行教师高效课堂的奖励制度。制定学习小组评价制度,督促年级组长和班主任每周和每月落实奖惩。教导处每周和每月评出各项小组和学生最佳,通过黑板报、展板等形式大力宣传,不断更新。  制定各学科教学进度,带领各学科组长和教师超周编制各年级、各学科“导学案、训练学案”,做到主备人——审核人——备课组长——教导处——主管校长层层把关机制,实行责任追究制,那层出现问题追究其相关责任。  第四部曲:总结经验形成模式,不断探究彰显特色,使高效课堂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  (1)总结经验。及时总结学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以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形式予以交流推广,供教师学习借鉴,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促进全体教师共同提高。在课堂上教师重点是导引、纠正、点评、释疑、拓展、总结,时间控制在35分钟内,营造“三动”课堂:动手(展示阶段)、动口(交流阶段)、动脑(预习阶段)。  (2)开拓创新。在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学校及时总结教改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措施,深入开展研究,撰写高效课堂阶段性汇报材料和教学论文。  (3)奖励先进。学校召开阶段性成果表彰会,对教改中表现突出的优秀班级、备课组和教师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高效课堂的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教育工作者的不懈的努力,更需要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措施_“三助式”生态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作为一线的教学管理工作者和教学工作者对教育的现状心知肚明,纠结于心。虽然“钱学森之问”我们没法解决,但是,我们深知课堂教学已是非改不可。社会、家长、学生、教师对教育不满意,特别是对课堂教学不满,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学生课业负担重,压力大,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从而产生学生辍学、失学的弊端。如何解除这个魔杖,等待观望是不行的,只有从改革课堂入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课堂教学改革已然成为教育人自发的一种追求,前苏州市长、现全国人大常务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倡导的新教育试验席卷全国,其“四大工程”“六大教育行动”,深受基础教育者的欢迎,应者云集。杜郎口模式及其九大范式正推动课程改革走向深水区。其发展速度之快,其影响范围之广,成为中国基础教育一道靓丽的风景。我校由于生源素质下降,教学质量受到严重的挑战,越来越多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今天的学生,因此,我们决定实施“三助式”生态课堂研究,让师生享受幸福的课堂生活,在良好的教育生态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效益。采用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级对比,进行师生问卷调查、个别访谈、质量分析的方式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新路。   一、“三助式”生态课堂的基本认识和操作策略   (一)基本认识   1.生态课堂   依据生命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的观点,生态化课堂顺应学生“自然生长”,适应师生生命成长需要,通过构建教学平衡、协同、和谐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自然生长”与教师“助长”有机结合的理想的教学情境的课堂。   2.三助式   课堂教学主要通过学生自助学习、同学互助学习、教师帮助学习的方式完成,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助式”生态课堂旨在创设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遵循教学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合作能力,提升学生学习质量,提升综合素质。   (二)操作策略   “三助式”生态课堂的操作策略有以下几个要点:   1.小组合作: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组建各科小组,拟定小组评比标准。   2.导学案:教师上课之前需要设计指导学生自助学习、互助学习的教案,包括自助学习、互助学习板块、课堂探究板块、课堂检测、练习思考以及课后反思六个部分。   3.创新课堂文化:班训、班级目标、班歌、班级 口号 ,小组组名、口号,学生座右铭,书柜等。   4.教学流程:   “三助式”生态课堂的教学流程为“336模式”。即三助、三查、六步。   (1)学生自助——一查。学生根据教师的 导学案 或者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进行自学,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独立自主完成对教学任务的学习,属于前瞻性学习,形成对课本知识的基本认识。由小组长检查自学情况,收集整理问题。   (2)同学互助——二查。学习小组长根据小组同学学习情况,组织小组集体研究在自助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兵教兵、兵带兵、兵强兵。小组长交换检查,课堂展示检查,并进行评比。   (3)教师帮助——三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各学习小组学习情况展示的基础上,对较难点、易错点进行适当点拨、帮助,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利用课堂练习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六个步骤。即:创设情景,导入目标;互助学习,掌握目标;小组展示,解析目标;重难探究,拓展目标;教师点拨,巩固目标;达标练习,检测目标。   二、“三助式”生态课堂研究策略   (一)教学改革策划——谋动   进行课改特别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应该是学校的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领导者要谋定而后动,班子内要形成共识。学校认真分析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分析了学校教师、学生以及课堂教学现状,下决心进行实验,为实验制定了基本的思路,拟定了实验班级教师,明确了实验的任务和要求。   (二)课改氛围营造——心动   为了不让教师感动突然、感到被动,我们首先学习先进经验,做好铺垫工作:下发课改学习资料,播放杜郎口中学的各科教学视频,到綦江隆盛初中学习,交流感想,开会讨论。通过种种形式营造课改氛围,让教师觉得神奇,觉得新鲜,产生实验的冲动,为实验奠定良好的舆论基础。   (三)课改艰难破冰——行动   我们参与区教师进修学院承担的重庆市规划课题“中小学生态化教学实践研究”,结合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以“个体自助、学生互助、教师帮助”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先在2011级3、4班试点,取得经验,然后扩大实验班级。   (四)建立支撑平台——律动   为了让研究能按照规律运行,学校为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创设条件,搭建平台。   1.组织全校大会、年级大会,组织教师学习生态化教学理论,形成共识,集全校之力集体研究,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2.政治学习集体观课。要求各教研组在全组内上研究课,推出能体现生态化教学理念的学科课堂,现场作课,观摩研讨。   3.承办“三助式”生态课堂现场会。学校物理、化学组和区教研员一起提出了“自助、生助和师助”的“三助式”生态课堂,教学效果良好。在此基础上,承办全区“三助式”物理生态课堂教学现场会,共接待区内外教师、教研员50多人。得到一致好评   4.开放第二课堂。从2009年开始我们在下午开设了第二课堂,一共有22个社团,射击、射箭、象棋、篮球、乒乓、劳技、信息技术、美术等,学生自由选择,踊跃参加,学校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生龙活虎的生态景象。   5.开放阅览室。为了扩大学生视野,增强文化,学校2010年建成了开放式学生阅览室,订阅报刊杂志50多种。阅览室由学生自助管理,自由进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激情。   三、“三助式”生态课堂研究效果分析   经过几年的研究,我们追踪实验班级的教学效果,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   (一)年级成绩变化情况分析   初2011级有效分全区排名变化情况比较      结果分析: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以来,实验年级成绩有了较大的上升,从全区第七名排名稳步增长,到初二初三名列全区第五。数据说明,课堂教学没有降低年级整体考试成绩,总体成绩有提升,研究获得初步成功。   (二)实验班级成绩对比   初2011级三班、四班为坚持三年的实验班,七班、八班尝试一年,后放弃,五班、六班尝试一学期,一班、二班一直没有参与实验。   初2011级各班联招上线人数变化情况比较(加黑为实验班)      结果分析:实验班级成绩有较大增长,三班最为突出,没有参加实验的班级1、2班成绩下降最为明显,其他班级除8班之外下降较多。数据说明,“三助式”生态教学实验提高了实验班级学生考试成绩,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对比差异明显。   (三)毕业学生评教对比   毕业前夕学生对所有科任教师进行教学考评,分10个指标,总分100分。      结果分析:实验班级学生对教师评价,基本上没有负面评价,教师认可度接近100%,非实验班级学生对教师评价负面较多,低于及格线比例较大。其中以1班、6班、7班最为严重,经调查发现,非实验班级师生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张,对立情绪较严重。8班联招成绩比较稳定,但是学生对教师评价并不高。而实验班级学生对教师正向评价高,师生关系和谐。   (四)教师变化   “三助式”生态教学实验以来,我校青年教师和实验教师成长迅速,教学理念新,教学技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表现在:   1.赛课活动   参加区级赛课,所有参赛学科全部进入决赛(28个学校预赛淘汰一半),9门学科6个一等奖。除了历史和美术学科参加过比赛,其它学科全是参加工作三年的教师,数学参赛教师刚参加工作两个月。比赛获奖等级、名次名列全区第一。      2.教师成功感增强   生态化课堂教学实验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明显,教师的幸福指数大为提升,职业效能感增强。新教师信心十足。教龄四年的语文晏娜感言:生态教学实验,下放权利,解放教师,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思,切实做到“兵强兵,兵教兵,兵练兵”,其实教学很轻松。教龄三年的物理教师唐建军感言:到初二上课是享受,是休息,教得轻松,考得满意。   老教师焕发了活力。教龄25年的英语戴茂萍说:生态课堂学生高兴,我高兴,我觉得这样教学好,不管别人怎么办,反正我要坚持。学生评价戴老师:上她的课是享受,当她的学生是幸福。   四、“三助式”生态课堂研究的基本结论   “三助式”生态课堂可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在同等情况下,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相比,前者上升,后者下降。自助、生助、师助,以生为本,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对教师正向评价高,教师、学生幸福指数有显著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个性得以张扬,活力得以释放,感到轻松、愉快、幸福,口头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明显提高,表现出极强的自信和勇敢,充分展示了学生的青春和活力。   诚然,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范式,“三助式”生态教学实验还有待完善,我们将深入研究,加强实践验证,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出新贡献。

高效课堂模式下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主题式校本研修案例

高效课堂模式下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主题式校本研修案例一、背景在市教体局和镇中心校的正确领导和强力推进下,本学期我校全体教生继续深入开展新课程改革运动,本人结合历史课时计划,在充分领悟山东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和安阳殷都区主体多元双向五环教学基本模式精髓的基础上,初步探索形成了自己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读读、做做、议议、讲讲、练练五步教学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发现:由于课堂时间和学生知识面的限制,学生展示往往仅限于有限的课本知识,有时内容过于平淡,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在逐渐降低,这引起了我的深思:在高效课堂模式下,教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为此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二、实录案例一某天下午第四节,七二班教室,课题《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汉朝》,当二组学生讲解到文景时期国库充盈,用来穿铜钱的绳子都烂掉时,我灵机一动想到一个历史典故。我首先问: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学过,秦始皇为实现经济统一,曾统一了货币,规定全国统一使用什么货币?十几名学生同声回答:圆形方孔铜钱。接着我又问:这些铜钱,如果数量很大,携带和存放方便吗?有学生回答:不方便。我又追问:怎么办?几个学生回答:书上不是说用绳子穿起来吗?我说:回答的非常好。是的,为便于携带和存放,古人常常用麻绳将铜钱穿起来,每一千枚穿成一串,称为一贯钱或者一吊钱,如果一个人腰缠万贯应该是什么样的人?有学生:有钱人。我继续追问:一千枚穿成一串叫做一吊钱,那么五百枚呢?又有学生答道:半吊钱。我接着补充:由于半吊钱不够满串,所以人们常用半吊子来比喻说话、办事不够数的人。我接着补充:由于半吊钱不够满串,所以人们常用半吊子来比喻说话、办事不够数的人。那么大家再想一想,二百五十枚够不够满串?二百五又比喻什么样的人?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不够,同样比喻说话、办事不够数的人。我发现在整个问答过程中,学生普遍热情高涨,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拓展了学生的语文知识。案例二某天上午第三节,七一班教室,《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中华文化的勃兴(二)》,学生展示完老子关于事物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后,我觉得有必要加深一下学生对这一观点的认识,于是我设计了下面的一幕。我先问:同学们我们在小学课本曾学过老子所著《道德经》中的一篇文章,谁能说出它的题目?班里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是《塞翁失马》吗?我说:不错,那么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又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讲了一下《塞翁失马》的大致意思。我接着说:学了这么长时间还记得住,大家说这位同学记性好不好?同学们回答:好!我又提问:文章开头,塞翁丢了一匹马,是好事还是坏事?大家:坏事。我又提问:过来一段时间,这匹马带回了一群野马,是好事还是坏事?大家:好事。我又说:这样看来,丢了一匹马看似坏事却也能变成好事。我们再来看,塞翁得到一群野马,野马很烈,他的儿子学骑马,结果从马上摔了下来,摔断了腿,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大家:坏事。我问:这又说明什么?有一个学回答:塞翁得到一群野马看似好事却又能变成坏事。我说:回答的很好。我们继续来分析,塞翁的儿子摔断了腿大家都认为是一件坏事,可是不久国家要打仗大量征兵,村里身体健全的年轻人都被征上了战场,结果全部战死,唯独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没有被征走反而活了下来,这又说明什么?于是几个同学都要抢着回答,我抽了一个平时展示较少的学生回答,他说:塞翁的儿子摔断了腿看似坏事又变成了好事。我又总结:完全正确。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能够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学生齐声回答:好事和坏事能够相互转化。这个小插曲,通过对学生已有知识回顾拓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效果到很大提高。案例三上周周三下午第二节,九三班教室,课题《世界历史》上册《人类迈入电气时代》,当学生讲到飞翔是人类长期的梦想时,我适时向学生提出了疑问:你能举个例子说明一下这个观点吗?结果全班顿时鸦雀无声,于是我开始为大家讲述我国明朝万户飞天的故事,当讲到发射的当天,万户穿戴整齐,坐上座椅,手持两个大风筝,坐上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然后,他命令仆人们同时点燃第一排火箭。这句时大家的表情显得十分紧张,有同学甚至急切地问,结果呢,飞起来了吗?接着我讲到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很多同学表情肃穆,深深地为万户的献身感到惋惜。然后我安慰大家,在科学的道路上难免有流血和牺牲,但只要前赴后继,不懈努力,终会取得成功。我觉得 万户飞天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学生,同样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助于课堂学习的有效开展。三、反思教育界有句老话教无定法,究竟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大家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绝活。我的体会是高效课堂模式下,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深厚的专业素养和渊博的知识体系,把握时机,拓展迁移,力争给每一节课一个亮点,给学生一个兴趣点,让学生始终带着兴趣学习,促进课堂学习的有效开展,把高效课堂的高效落到实处。

作文“沉闷的课堂”为题。600字左右

韩国学生的汉语课上了几个星期了,跟他们的交流也从无到有,由易到“难”。刚开始感觉到他们和中国学生的区别主要是礼貌,课前课后总要点头用蹩脚的中国话说“老师好!”“谢谢老师!”,还有就是女生爱打扮,个个妆面精致,让素面朝天惯了的我觉得自己像野蛮人。 与正儿八经上课相比,他们更想和我们“讨论”。比如今天一个女生说她知道中国的国歌,还唱了几句,其他同学就起哄让我教,在黑板上写歌词,注拼音,领着一帮韩国人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真是滑稽,他们说韩国国歌有四节,问中国国歌有几节,我还真不知道,好不容易向他们解释清楚平时中国人都不唱国歌,除了在中小学的升旗仪式上。 他们都急着把自己知道的中国城市说出来问我在哪儿,我索性在黑板上画了个不太像样的中国地图,先标出我们的所在地,然后告诉他们上海、北京、西安、海口、香港、哈尔滨、南京、杭州……大概的位置,他们张大了嘴“哇!中国好大!”问我某某城市比如杭州去过吗,我说没有,他们就非常不解:“为什么?” 跟他们解释一个汉语词汇往往都要手脚并用,像“瑜珈”“太极拳”“滑冰”,或者画图,譬如“隔壁”,要么就用英语,问题是我们双方英语都不好,韩国大学不像中国那样重视英语。 他们问我中国有哪些节日,我一一告诉他们并且说放几天假,平时听不懂的男生终于听懂了,笑得东倒西歪。他们说韩国儿童节所有人都休息,我也笑。我说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大家“团圆”“吃饭”“打麻将”,一个男生说“麻将,我知道。老师,你教我。” 陌生就是这样的奇异,原本不需要解释的变成了解释不清的,熟视无睹的仿佛第一次被注视。

中外合作办学有哪些特点?课堂都是用外语教学的吗?有什么弊端?对考研有什么影响?(希望此类毕业生解答)

中外合作办学管理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呈不断扩张的趋势。在跨国教 育的各种形式中, 特别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高等教育领域得到了迅猛发展并逐 渐成为我国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一种新形式。 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 问题, 如合办项目申请程序冗长, 师资管理不健全, 无法确保高校教育办学质量, 监督管理力度不够等。 全球化一方面推动了人力,商品,知识,技术等的跨国界流动,与此同时也 促进了教育的国际化, 加强了教育资源在各国之间的共享,促使各国的教育市场 向全球开放。 在这种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成为我国教育产业中继公办和民办学校 之外的第三支办学力量。 鉴于中外合作办学是一项涉外的教育活动,因此有必要 寻求在政府和学校两级管理系统以外的管理手段, 治理被视为介入政府以及学校 两者之间的第三种管理手段。 一、中外合作办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一)学历与学位颁发合办项目中请程序冗长,延误办学项目的进程。 学历和学位问题一直是教育中十分重要的问题,能否授予国家认定的学历、 学位成为一所教育机构是否是正规学校的重要标志, 而学历与学位授予对于高校 的招生、就业、社会声誉以及资源获得上部有很大的帮助。 一股来说,政府对高等学校的管理主要通过立法,拨款,评估等手段实现宏 观管理。 就目前我国政府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也主要通过国家教育行政机 构,即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具体操作。管理方式上还是由政府集中领导。 根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规定,对获得本科以上学历教育资格且得到学位并颁 发国外学位的许可的合办项目来说,应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的教育行政部 门申请, 经由国家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学历教育资格。 同时还要经过一系列程序, 最终向国务院学位行政部门申请颁布学位教育许可。 除此之外还要经教育部留学 服务中心认证以及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估所的评估, 才能获得开 办的许可。 这种管理方式不仅使申请程序冗长,而且多部门管理势必造成工作效 率的低下,结果必将延误合作办学项目的进程,影响政府政策的可信度。 目前,我们学院两个中外合作项目都可正常发放学历、学位证书,暂不存 在这个问题,但如果继续发展,扩大中外合作办学的范围与专业,也会面临这 个问题。 (二)师资管理不健全,无法确保高校教育办学质量 师资是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质量的生命线, 也是中外合作办学市场竞争力的重 要指标。众所周知,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能力,如 具备专业知识的能力,科学思维方式的能力,创新意识的能力等。合作院校的师 资队伍分成两部分,国内教师和外籍教师。 国内教师普遍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表现以下几个方面:教龄结构不合 理,老中青三级教师比例不协调。多数教师都是一些刚出校门的年轻教师,他们 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应对教学中突发事件的能力。 而外籍教师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外教是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合办 的学校中有很多不是按要求选派来的,而是临时招聘的,所以教育质量也就无从 验证了。据了解,有些外教素质较差,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教学内容枯 燥乏味, 课堂气氛不浓, 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学互动、 思想交流、 情感沟通能力弱。 这些因素都给高校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由于我们学院暂时没有建立自己的师资队伍,所需教师由其他学院或社会 上借调而来。这些院外教师,我们学院只有使用权,缺乏管理权,因此管理问 题比较突出;外教方面,虽然,我们学今年将有 30 名外教上岗,但是这些外教 也是参差不齐,对我们学院大力推行的英语教学是一种潜在的隐患。 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的、合理的、完善的师资队伍,为我们学院的健康 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三)监督管理力度不够,缺乏完备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是目前为止我国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权威的法律。 但是, 该条例对于合作办学机构的设立标准与质量控制缺乏明确的具体标准。所 以导致合作办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不完备,管理效率的低下。而且条例中只提出了 运行原则和要求, 没有提出监管指标以及可以有效执行的处罚办法,使得合作办 学机构成立后,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无有效措施监控办学机构及其提供教育服务 的质量。 因而中外办学失去了传统高等教育中的质量监督和保障机制,同时还带 来了传统高等教育没有的新问题,如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现实表明,合作办学 在迅速发展的背后存在着诸多隐患, 如主管部门众多, 合作办学的外方水平不高, 层次普遍较低等。这都缺乏一套完善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作保障。 健全的制度、科学的管理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我们 学院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需要制订一套科学、合理的、长远的管理制度,以尽 量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 Ⅱ,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核心作用 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起着承上启下、联系左右、沟通内外 的作用, 是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和良好的教学运行机制的保证。教务管理工作的 优劣、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合作办学教学质量。教务管理工作在中外合作项目 运行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及其管理体制 规律,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 工作正常运行。 有效的教学管理系统是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因此 突出教学管理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核心作用, 使得教学管理能够在全面考虑所引 进的专业、课程、师资以及本校师资、实训、生源质量等特点的基础上,有效安 排、整合、具体落实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和教材等,从而高质量地完 成合作双方共同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达到合作双方共同认可的培养 目标,保证学生培养质量。 二、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管理工作难度大 由于办学性质和模式的不同,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所招收的学生不同于母体高 校的学生:招收的学生多数层次较低,他们多数高考分数较低,来自经济状况富 裕的家庭,由于长期受父母的过度呵护,自立和自理能力较差,承受挫折的能力 较弱,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与国内同类学生相比,在相同的学习时间内中外 合作办学学生承受语言学习和专业学习双重压力, 同时还必须接受和适应两种不 同的教学体制等。这些情况,都无形中增加了教学管理工作的难度。 2.教学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达不到要求 中外合作办学特点使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工作难度加大。 这就要求教学管 理者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较强的事业心及奉献精神,要有较高的外语交流 沟通协调能力,要求教务工作者向“专家型”发展。现实中,中外合作办学教务 工作者素质远远达不到这些要求, 许多教学管理人员没有专门进行过中外合作办 学教务管理知识的学习或培训,普遍学历不高,缺少统一的高校教育管理知识, 尤其是跨国合作办学的管理知识,且终日忙于事务,缺少业务学习和培训机会, 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 3.师资存在问题 由于中外合作办学的迅速发展,外籍教师需求量增大,有关院校在师资引进 方面,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引进教师考核机制,引进的外籍教师良莠不齐。外方 教师的流动过于频繁, 不利于他们准确掌握学校和学生的状况,也容易出现教学 不系统、缺乏连续性的问题。许多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中,中方授课教师得不到良 好的培训,双语教学刚刚起步,外语表达流利、专业基础扎实的优秀教师不多。 在实际教学中, 存在着用中文教学代替双语教学、 临时到外校聘请相关教师等方 面的问题, 这些情况不仅使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而且将会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 隐患。 4.教学管理评估体系不健全 高校教学中,评估体系作为一种质量管理工具,具有良好的导向、激励、审 核监督功能。评估体系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学校教与学的质量。但在实际的 教学管理中, 尤其是中外合作办学的评估体系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许多高校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中并无定法, 无现成经验可供借鉴,尚未建立起以教学评价为 核心的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评估体制,没有形成适合自身学校、满足不同需要的教 学评价方法。 三、对解决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问题的建议 1.提高生源质量 但在现实的合作办学实践中,一些合作办学单位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往往 为了扩大生源而不惜降低录取标准。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必然给教学增大了难 度,也损害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质量水准。因此,为了提高中外合作办学人才 培养质量, 除了在录取时严格控制录取标准外, 还应在新生外语分数上严格要求, 从而保证录取学生的基本素质。 2.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素质 教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中外合作办学达到既定目标的保证。为此, 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充分学习贯彻国家关于中外合作办 学各项法律法规,强化法律意识,维护国家利益。其次,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充分 学习所管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模式、内容等各项合同条款,有的放矢地管理 教学。第三,对教学管理人员实施外语、计算机及网络知识教育,加强现代教育 与管理理论及管理方法培训, 有条件的应该送到国外院校进行外语能力和管理知 识培训,以有效地提高管理水平。 3.加强外籍教师管理 在聘任外籍教师时, 要严格考察外籍教师的任课资质和水平,对所有新到任 的外教进行到职培训,帮助外教了解中国的法律法规,以做到知法、守法。向他 们介绍学校的课程体系、 教学环节,鼓励新到任与任职时间较长的外教之间的沟 通,坚持教学监控,及时反馈信息,可以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有助于外籍教师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管理人员要及时、 主动地关心外籍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帮助他们尽早适应文化差异,使他们能全身 心地投入工作。 4.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估体系 教学管理是否有成效, 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管理 中,中外合作办学的各个教学环节实施监控,同时建立听课制度、评课制度、考 试分析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评价制度、毕业生座谈会制度等,及时获取教 师教学质量的各种信息,为教师授课提供借鉴。在教学管理中引进激励、竞争机 制,把教学质量引入到教师聘任、工作量计算、课时津贴等方面,促进教师积极 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活动。 Ⅲ,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特点 一、管理制度建设方面,需搭建起结合中外教育体制优势的管理架构。 我国的国际化本科教育是引进国外优势教育资源的大胆尝试,这一尝试过程 正是有效结合中外教育管理体制优势的过程。中外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设 置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不同, 同时双方办学面对的历史文化背景、 社会政治环境、 国民经济状况以及教育实施对象也有着极大的差异性。 因此中外合作办学可以汲 取西方尊重个体差异性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模式, 引进多元丰富的教育文化资 源, 并借鉴外方严格教育质量监控的先进经验,使我们探索现代教育的新道路时 少绕弯, 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但也不能背离在中国本土的具体环 境和实际需求。 中外合作办学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为融合双方教育管理的优点作了许多有 益探索,在整体运营、管理职能设置、课程设置、成绩和学籍管理等方面都有所 体现。 整体运营是以事业单位采取企业化运作,资产国有有利于保证教育机构的 公益性和无私性,企业化运作则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设置管理职能时, 学院有传统的部门和系别执行日常教学运行和管理职能, 又专设各部门的质量监 督职能以健全教学质量监控的标准和体系。学院经过科学论证和研讨,对本科教 学方案进行了调整, 增设了部分语言课程,这既保障了原教学方案中专业课程的 承接和权重关系, 又尊重事实, 能帮助学生克服使用第二语言学习专业课程的语 言障碍。学生成绩管理方面,每门课程的考核包括出勤、作业、期中和期末四部 分。作业成绩主要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实践调查、企划作业等实地操作获得,锻 炼了学生组织策划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期中考试在中期检查了教学效果,既便于 教师调整教学方式, 也促使学生反省学习中的成败。 通过这样不间断地努力探索, 学院逐渐搭建起了能结合中外教学体制优势的管理架构。 二、教师管理方面,需兼顾和尊重中外籍教师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差异性, 整合调动二者最大的综合实力。 合作办学在师资方面面临着一个共同问题:师资结构相对复杂,人员流动性 较大,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师资结构相对复杂,是指教师国别和工作性质的复杂 性,合作办学项目的师资往往既有中教又有外教,既有全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 有时还有短期客座教师等等;人员流动性较大,指外籍教师一般流动性大,也指 中籍教师由于合作办学教育普遍具有企业化运作的特点, 人事制度不同于传统的 终身教师聘用制。以上这两点,直接给中外合作办学教师管理带来了难度,也对 其教师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需兼顾和尊重中外籍教师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差异 性,整合调动二者最大的综合实力。 在教师管理方面,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也有所体会和总结。西 方的教育侧重于实践和操作, 中国的教育则更关注基础和理论的培养,学院根据 不同课程的学习特点和要求,合理配置师资。专业教学中,大力引进外籍师资讲 授强调行业经验和动手操作的课程, 同时聘用经验丰富擅长全英文教学的中籍师 资讲授基础性质强的课程;语言教学中,使用中教讲授词汇、语法、学习技巧等 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水平,同时由外教讲授交流和演讲类课程,以培养 和锻炼学生纯正的口音和语感。 这样的优势搭配,既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外 籍教师的整体协同力量,又尊重了各自特性的差异。 三、学生管理方面,需秉持宽进严出的现代教育理念,将人性化的服务意 识融入严格、有序的管理工作。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准入机制, 使中外合作办学面对的受教育群体包括了部 分高考失利者;同时,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费用投入较高的教育方式,学生和家 长对之抱有更高的回报期待, 这既体现为对教学质量和就业前景的期待,也体现 为对教育服务的期待。 合作办学教育对象的这一现状,决定了中外合作办学在学 生管理方面,需秉持宽进严出的现代教育理念,将人性化的服务意识融入严格、 有序的管理工作。 通过多年实践,不断总结行之有效的学生管理经验,从而设立了一套严密的 学业预警和指导制度, 搭设了一个互动的家长信息平台。学业预警和指导制度即 按学期检查和预警学生学业情况,将学有阻碍的学生分流出来,予以有效的单独 指导和督促, 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向全英文教学环境和高等教育自主学习模式的转 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院搭设了一个互动的家长信息平台,平台即时更新学 生的成绩、出勤、班主任评语、教师评语等信息,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情 况,建立与学院的直线沟通渠道。这一套学生管理思路,姿态开放,既坚持了严 格的教育质量标准, 又实现了对每个学生个体的细微关怀,是国际学院以人为本 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的具化。 四、教学质量监控方面,需积极调动外部监控的督导和启发作用,严格制定 和实施有效的内部监控标准和机制,从而实现以质量取胜、谋求发展。 教学质量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命题,唯有切实保障质量,才可能求得发展。我 国虽然已于 2004 年颁布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 法》 ,并建立了年审制度,但国际化合作办学在中国毕竟不过起步于上世纪 90 年代,历时尚短,相较于教育部组织的、四年一度的本科教学评估,我国对中外 合作办学的质量评估和审核还缺乏国际普遍认可的完整指标体系和严密评定标 准。在这种外部质量评审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要谋求合作办学的高质量,就 需要积极调动外部监控的督导和启发作用, 严格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内部监控标准 和机制,从而实现以质量取胜、谋求发展。 质量始终是合作办学的生命线, 学院要主动接受国内外各级教学质量评估机 构的审核, 积极参与学校和合作院方阶段性的教学工作检查,不断提炼和完善自 身的内部质量监控标准和体系。合作校方定期访问学院,期间通过听取汇报、与 师生座谈、 课程视导、 抽查作业和成绩等方式, 检查和监督学院的教学管理质量。 借势于外部监控的督导和启发作用,学院建立起了严密的内部质量监控标准:成 绩考核实施全过程的双标准, 学业中期分流的预警和指导标准,测评教师教学质 量广幅度、多层级的标准。为进一步保障各项质量监控标准的有效实施,学院又 配套以日常监控结合定期监控、 单项评估结合综合评估、定性评估结合定量评估 的内部监控机制。如此一番内外兼修,国际学院才得以用可靠的教学质量,赢得 了同行的广泛认可和良好的社会声誉。 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是产生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新事物, 本身具有探索和创 新的性质, 其教学管理决不是仅将工作语言替换为某种外语的传统教学管理,它 融合西方优势教育资源的过程就是形成自身特点的过程。我们不断探索、尊重和 掌握合作办学教学管理的特点,才能在实际教学运作和管理过程中,有的放矢, 激活办学新思路, 将我国的国际化高等教育办得愈加有声有色,培养出大批具有 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音乐课堂的几种课型(杜郎口中学)

歌唱课是音乐教学课社的重要课型,唱歌教学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美的熏陶。音乐教材中学生面对的只是一张简单歌谱,让学生去唱,去预习,真是对于我们学生有些难度,因为教材中一般是艺术歌曲,不是非常易唱、易学的现代通俗歌曲,针对这种情况,一般是这样设计课堂环节的:(1.)出示本节课的目标,一般围绕情感,技能,知识去制订三维教学目标,如《给未来一片绿色》这首歌曲,情感目标:通过多媒体可见保护地球,热爱大自然的意识,技能目标:把握主旋律,知识目标:休止符在旋律中的运用。(2.)多媒体播放,出示幻灯片(大自然风景 )配制优美的音乐,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3.)歌曲教学:以带着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去理解问题,分析作品,感知音乐,通过范唱,摸唱,听唱等方法,让学生把握旋律,把与本歌曲有关的知识在歌曲的学习中处理,(4.)达标侧评:边展示,边反馈环节,给学生表演的舞台,以组为单位(多种形式出现如独唱,齐唱,男女合唱,对唱)展示给同学们,并给即使点评,在展示的同时解决难点(5.)拓展部分:畅所欲言。谈本节课的感受,收获,或通过歌曲你想到哪些?如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通过学习演唱歌曲,你们怎样保护大自然,用怎样的方式去表现。(6、)课堂小结。

谈谈你怎么看待杜郎口中学学生自主课堂的教学模式

先进,独特新颖,值得提倡。

求一篇关于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的论文

由于你并未说明论文是用作高中、职专抑或大学,在此我先推荐几篇相关专题较优秀的论文,你根据个人要求比较选择(本人比较欣赏第二篇,如果不能满足或不符你的需要,本人可以补充提供)由于无法上传word文档,只好全部粘贴上来,你就费点眼睛吧1、新时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初探(1949字)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实质上是向全国高校的英语教师发出了开展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号令。这个重要文件的颁布体现了教育部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决心。由此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全国各个高校纷纷展开,大学英语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主要在课堂,这样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也就尤为重要。大学英语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进行英语语言输入、输出的重要场所,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指导思想和要求,只有在课堂上才能得到具体的体现。因此,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需要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以培养学生听说能力为突破口,探索和建立有效的教学方法体系。以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将教材与教学软件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实现了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等多种互动模式,重在培养综合应用能力,课堂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抛开了传统教学中以阅读为主的教学思想,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理念,教学重点放在强化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上。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组织方法的改革。传统的外语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主宰了课堂中的一切活动。而在现代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仅是教学生知识和评判他们的学习,教师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课堂活动的协商者、参与者、合作者及心理支持者。教师通过鼓励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必要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可以采取启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调查、探究的形式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实践的机会,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力争处理好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学习的关系,从而发挥教师的管理、组织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三、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1.进行“兴趣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丰富的网络资源提供的英美影视片段和英语歌曲生动有趣、丰富多彩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精美的图片和动画展现了丰富的文化背景,尤其是英语国家当代社会的流行文化;听说训练具备角色扮演功能,既可以解决大班上课学生开口机会少的矛盾,又能避免学生当众羞于开口的状况。教学软件和网上资源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很强,它能有效地刺激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能力,可以辅助地解决语法和阅读理解问题,扩充学生英语文化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软件系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需要及自己的时间等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2.进行“互动式教学”,加大学生的英语输入和输出过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师生生命活力的系统,是一个以学生为认知、实践、发展主体的特殊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人际沟通、交往的过程。课堂交往实际就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形成人际互动,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过程中不断积累文化科学知识及社会经验,改善自己的不良行为,修正和提高自我认识,逐步学会正确判断和评价自己的言行,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使之符合社会的期望和要求。这就是说,要把课堂教学当作实际的语言交际过程,大力加强师生互动,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确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3.进行“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英语知识。网络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实现了情景教学,英语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由于学生总是不断地接触大量实用生动的语言材料,学生通过原有的英语知识系统与新的语言知识输入间的相互作用建构他的语言知识结构和能力,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就成了不断建构的过程。新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自身主动选择、理解和吸收输入的信息,有助于英语学习者不断调整自己的语言知识结构,加大语言知识的积累。4.进行“探究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时敢于活动、乐于活动,具有较大的思考和实践空间,学生可以尽量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自觉、积极主动获取语言知识,主动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2916字)摘要:课堂提问是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桥梁。课堂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强化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促进英语思维能力的发展。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本文讲就课堂提问中产生的普遍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课堂提问;主动性;有效性      I. 引言      问与答是人类最基本的交际方式,也是大学英语课堂中最主要的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外语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桥梁。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思考,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同时教师能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能力,检验教学效果,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但是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提问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笔者将就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谈几点认识。      II. 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 问题设计不合理   调查表明一些老师的提问过于简单。学生的回答只不过是“yes”或"no"或是单个字。比如“Do you like it”。这些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提问收不到效果   2. 不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老师提问之后,不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就叫学生回答,造成了学生回答不出的情况。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弱了学生的自信心。   3. 提问机会不平等   有些老师总是叫少数人回答问题。为了答案的正确性或活跃气氛,有些老师总是叫少数学习好的学生回答,忽视了其他学生,从而造成了两极分化。1.忌偏食不少教师只喜欢向成绩好的学生提问,不愿意向成绩中差的学生提问——既担心答不出影响教学进度,又害怕他们不愿意答问。根据调查,各种基础的学生都有答问的愿望,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对教师是否提问特别敏感,认为提问是教师信任的表现,对教师提问时忽视他们的存在很有意见,他们强烈要求一视同仁。偏爱使提问艺术失去魅力。      III. 解决方法      1. 设计合理有效的课堂提问   教师应该思考提问什么样的问题,对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教师所提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思考和回应,启迪学生思维。要能引起学生对文章的兴趣。Long and Sato 将教师提问分成两类:display questions(展示问题) 和 referential questions(参考问题)。Display questions (展示问题)是那种提问者知道答案的问题。(例如提问者拿本书问“Is this a book?” 或者Teacher:?Can you speak Japanese? Student:?Yes, I can. Teacher:?Can you type? Student:?Yes, I can. )Referential questions (参考问题)是那些提问者不知道回答者如何回答的问题。(例如How do you spend your free time?或者Suppose you win $50,000.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ith it? )Display questions (展示问题)是在引出答案,而referential questions (参考问题)是在寻求答案。如果我们比较两种问题就会发现两种之间的区别。对display questions (展示问题)的回答相对来说多为短句,只是“ Yes, it is” 或“ No, it isn"t”。 而对referential questions (参考问题)的回答多为长句。如“ I enjoy reading /listening to music /dancing/etc. in my free time.”。当学生面对referential questions(参考问题) 时,他们要思考,并组织语言句子结构,做出相对复杂的答案,就产生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因此教师应增加referential questions(参考问题) 的数量。   2. 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教师提出问题后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这称为等待时间(waiting time )。Rowe 发现,教师一般只给学生一秒钟的时间思考问题就会叫学生回答。而给予学生回答的时间也只有一秒钟。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想要的答案,教师就会叫另外一位学生回答。实际上对于一个学习第二外语的学生来说,等待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需要时间用第二外语来理解问题和组织答案。一般情况下,发问时应给学生留3-5 秒组织答案的时间。时间不能太短,但最多不要超过20秒。   3. 给所有学生平等的机会均匀分布提问对象。   研究表明教师总是倾向于让固定的学生来回答问题。而学习好的学生比学习差的学生得到提问的机会更多。教师要给所有的学生平等的机会,提问的对象应面向整个教室的全体学生。教师应对问题的难易及学生的水平高低做到事先心中有底,让问题的难易与学生的语言能力强弱成正比,这样就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IV. 教学实施      1.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回答问题可以建立评估机制   以往纯粹以考试成绩如期末的学业考试成绩作为评估学生学习情况的做法,仅仅局限于终结性的评估。缺乏全面性,难以有效、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不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教师应取消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估学生学习情况的做法,制定新的评估机制,从学习者在小组中完成学习任务过程的表现、课堂互动情况、作业成绩等多方面对学习者学习情况进行评估。为了调动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课堂活动中提问的积极性,将学生提问次数和问题质量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善于思考、爱提问题而且所提问题质量较高的学生,除了口头表扬外,拟提高学期末总评成绩;对因基础差而回避提问的学生,教师应激发、引导、鼓励他们多问答;对惰性强、不思考、惯于依赖他人,帮助、教育无效的学生,平时成绩为零。   2. 组建学习小组   组建学习小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建立相对稳定的8个学习小组,每组5人。分组后,建立各小组以及个体学习档案。内容包括各小组共同信息和组员个人信息,如提问次数和问题质量、教师评定等级等。教师课前布置自主学习任务,然后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再由小组代表在课上回答老师的问题。教师要注意的是每个小组的学生应轮流回答问题,得到的成绩应作为小组成员的共同分数。而课上独立思考回答问题的分数应作为学生的个人分数。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真正“动”起来了。主动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行为。      V.需要解决的问题      1.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向学生提问,54.2% 的学生因害怕发言犯错误丢面子,担心会受到教师的责备或遭到同学的讥笑而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为了保全面子,他们往往一言不发。有的学生说:“当老师开始点名提问时,我害怕点到我的名字,我尽量把头埋在课桌底下,不让老师看见。当老师点到我名字时,我真希望钻到地洞里去。”就我们了解,学生极其渴望回答和提出问题,以展现自我。因此老师应多鼓励,引导学生。不要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就否定他的答案。可以与学生进行探讨,找出学生回答的不足。   2.学生口语能力亟待提高   虽然建立了评估机制,有的学生仍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主要原因是他们的语言基础薄弱,勉勉强强可以用英语表达,甚至无法用英语回答问题。但是如果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用汉语问答,英语教学就失去了意义。提问时,表述不清,提问的积极性就会受挫。让学生真正成为大学英语课堂提问的主体,关键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值得欣慰的是90.2%的学生渴望用英语回答问题和提问。因此亟待提高大学生的口语水平。   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习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大学英语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竭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多让学生进行语言输出活动,如小组讨论、对话、复述课文、扮演角色、情景对话等,以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地主动发言和提问,克服他们害羞以及害怕说错而被笑话的心理障碍。   总之,提问是一门艺术,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交流方式,具有一定的技巧性。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在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外语教师要充分认识提问的功能,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充分了解并掌握这门技巧,才会极大地推动英语课堂教学,提高英语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Brown. H. Douglas.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   [3]胡青球、埃德·尼可森、陈纬.大学英语课堂提问模式调查分析[J].外语界,2004(6):22-37。

怎样看待杜郎口中学学生自主课堂的教学模式

杜郎口中学是中国初中教学的特例。本来教学是没有固定模式的,历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杜郎口中学学生自主学习,无可厚非。但不是每个学生都适合自主学习,也不是每节教学内容都适合自主学习。本人认为,教学方法的确立应该由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来定,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所以,不应该有固定的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培养的学生,学习成绩不一定有多高,但是学生会终身受益,当他们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能够大方,独立,合作。

怎样学习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

学习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教师备课的组织 杜郎口中学以导学案取代了教案,同年级的学生使用相同的导学案。同一备课组的老师分工合作,资源共享。例如语文,同课头的3个老师每人每周作为主备人负责备两节课。备课时尽可能广泛地搜集该课的相关资料,提前一周把自己搜集的的资料及编写的导学案提交给其他老师,其他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和学生情况做必要的补充完善。 学案分为主案和副案两大部分。主案主要写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文本分析、展示内容等传统的共性的东西。副案主要写预习指导、任务及时间分配、展示的方法与形式、规律总结、拓展提升等原创性的个性化的东西。 学案编制的要求: 一般遵循以“问题”为线索的原则,把学生需要在本节课掌握的知识、技能等编写成一个个问题。 1、一定要融入老师的智慧,多编制一些课本上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要学会打预防针,突出学生易出错的地方。 2、将学案与练案融为一体。 3、要做好新知识与旧知识,课本知识与生活知识的衔接。例如,要学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先从一元一次方程引入。 4、预习学案的编制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在跨度大的知识之间设置一些过渡性的小问题,就像梯子,可以多设置几个横杠。教师上课的要求 (一) 预习课 预习:学习的起点----让50%的学生通过自学掌握50%的问题,然后通过合作交流,再让70%的学生掌握70%的问题,建构起初步的知识结构。预习课教师主要做以下工作: 1、出示预习目标,明确预习方法。教师板书或口述提出,师生共同提出。如果学习任务适合分配到学习小组,可进行任务分配,规定预习时间。 2、做好预习指导。学生预习时,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中去,解答学生的疑惑,进行必要的指导。 3、收集预习疑难,掌握需要展示的内容。 预习课的三个问题: (1)学习小组划分的方法。每班分为6个学习小组,每组6人。每个组之间的学习实力尽量均衡,组内学生按成绩高低编号(编号经过一段时间可根据学习成绩的变化调整),以便于老师指导及展示时展示不同层次的问题。 (2)预习学案如何展示给学生?①需要完全给学生的(如反馈练习等),印出来学生人手一份。②需要重点部分给学生的,可以抄写在黑板上或用小纸条的形式发给每一个小组。③反映在多媒体屏幕上。 (3)如何保证每一个小组都能完成所有的预习任务?①用评价机制引领。参加本组展示计5分,参加别组展示计10分。②让展示的同学提问检查其他5组 同学对该展示内容的掌握情况。 (二)展示课 先学后“教”,当堂达标。展示分为组内的小展示和班内的大展示。展示内容:展示普遍性的问题,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学生出错率高的、能归纳方法规律的重点展示。太难和太易的都不作为展示内容。展示过程教师要敢于“利用”学生,实现学生自身能力差异的资源共享,“兵教兵”、“兵练兵”、“兵带兵”、“兵强兵”。 展示课重点备什么?(1)展示形式。展示形式应力求新颖多样。例如,初三数学的折叠,各种图形的折叠可以用纸板等实物。生物的人体代谢可以用医生与病人的情景小剧等。(2)预见性困难。(3)追问的方式与问题设计。(4)需拓展、延伸的内容(为了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5)提升规律。 展示课老师干什么? 1、 追问:当学生展示不到位,或学生的错误未被指出时,或学生重点规律未总结出时。 2、 点评:点评要及时、准确,就像点穴一样,话越少越精越好,一般不超过五句。 3、 拓展:指导学生上下联。例如当学生展示完毕时,老师可以故意改变题目条件、图形等,追问学生。 4、 提升规律:归类形成专题,总结提升规律 5、 评价:(1)赏识鼓励表现优秀的。 (2)激励赞扬进步变化大的。 关于展示课的三个问题: 1、 预习和展示的关系:最常用的是先预习后展示,也可以是大预习大展示。 预习、展示、反馈这三个模块,更像三个环节,不必要非得分得清这节课是预习课还是展示课 六环节也不是每节课都要齐全,而是根据课堂特点有所侧重和取舍。 2、 如何防止学生展示价值不高的问题;(1)学生提问时,要有自己的初步看法。(2)集体讨论、组长把关,提出的问题一般是组内解决不了的 。 3、 老师布置各组的展示任务,必须是在学生全面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上的,各组只是展示的内容不同而已。其他问题 (一)高效课堂的三条高压线: A预习不充分的课不准上。 B严禁教师与学生抢风头。 C必须当堂落实达标。 (二)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来? 学生不发言是因为无话可说。而无话可说是因为预习自学不得法、不到位。人天生就有求知欲、表现欲,有获得成功、得到肯定赏识的愿望,只要老师预习指导到位得法,评价激励及时恰当(杜郎口人认为没有赏识的课不是好课),让学生动起来并不是太难的事。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养成新的学习习惯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并不需要太长时间。还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1、单独找个别学生谈话,进行鼓励。 2、组织小组内其他同学,去关心、帮助、带动表现不积极的同学。 3、上课加大提问力度,在展示环节,学生提问学生,对于回答不过关者,在学习小组量化评比中扣5分。 4、限时反馈,让学生掌握一些做题技巧及方法。(三)如何关注待转化生? 1、老师量化考核侧重待转化生。学习成绩居前三分之一的占总评的10%;居中三分之一的占20%;居后三分之一的占70%。 2、考评小组听课重点关注后三分之一的同学能不能参与到展示中来,享受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每周评选进步之星。 3、在每一节课上更多的关注待转化生的学习状况,结成帮扶对子。在预习中老师可以个别辅导。 (四)分层教学如何体现? 1、一个年级6个班分了三个层次,前30名为第一层次。 2、学案中编制选做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选作。 3、每组6人,采用AA、BB、CC分法,在展示课上展示不同层次的问题。 (五)学生的作业。除了语文、英语作文以外,学生再没有其他作业。但必须做好: 1、双色预习笔记(老师在预习课上可以随时检查) 2、读书笔记 3、整改纠错本。

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在小学阶段中实施,课堂该怎样进行?教师该怎样掌控课堂?

小学是可以借鉴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 借鉴,即拿人家的经验和做法与“我们”比照,用来丰富、弥补或改造“我们”,原则是立足“我们”的实际。“实际”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我们”的期望状态,一是“我们”的现实条件。这是在借鉴之前首先要搞清楚的。我觉得下面这三个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一、“神”的借鉴:让学生动起来。校园的本相应该是乐园,不应该是炼狱。“动”意味着进步,意味着成长,意味着生命活力的释放。“动”之中凝聚着的是杜郎口中学的教育理念。我们借鉴杜郎口中学“动”的神韵,就是落实“以人为本”,就是不但让学生课堂上“动”,还要在课外“动”;不但在校内“动”,还要走向社会;不但要鼓励外在的“动”,还要引发心灵的“动”,不但文化课学习“动”,品德培养也要“动”。 比如,文科的许多学习内容弘扬人的高尚品德,倡导人的向善、向上的价值,追求正义和真理,那么,学生在对内容理解掌握的同时必然得到道德的明示和熏染。又如小组合作,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知识,培养了能力,也体会到理解、宽容和谦让的意义。再如,理科的学习内容讲求真,讲求实,讲求严密的逻辑,学生在彼此交流过程中,借助于对答案的求解,学到的不仅仅是科学的知识,还有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精神。还有,学生可以朗诵,可以吟唱,可以舞蹈,学生习得知识,也是培养情感、陶冶情操。学生上课不再守规矩,不再受约束,可以站,可以坐,可以大声讲话,也可以自言自语,气氛宽松和谐,心理自由放松,体验到学习的愉悦和幸福。比如,“我的课堂我主宰”,学生不再自卑,不再怯弱,不担心批评,不担心讥讽,为自主学习而感到自豪。  二、“形”的借鉴:“10+35”(我们可以是“10+30”)与“小组合作学习”,“10+35”有效地规范了学生的活动时间和教师的活动时间,至于如何如此分配,为什么不是“15+30”或是“20+25”大约杜郎口中学没有经过什么严密的科学试验,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白,如果是“25+20”,学生的活动时间少于教师活动时间,那就会改变杜郎口中学经验的本来面目,很容易使学生自主活动流于空谈。对“小组合作学习”相当多学校并不陌生,不少教师已经尝试运用,我们在许多公开课、示范课中都见到过,但是,它仍然不是基本形式或主要形式,具体操作的有效性也很成问题。借鉴杜郎口中学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提升它的地位,认真设计合作方式与步骤,讲求合作的有效性。在课堂中教师站在了学生的中间,创造各种条件把课堂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会说;老师所起的作用就是解疑、监控、调节、配合评价,而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参与中通过结对子的方式利用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快乐的学习。这种时间模式把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对学生的尊重,化成了学生的行动,满足了学生探究的需要;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承担责任的需要。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落实。  三、环境借鉴:“无讲台”与“三面黑板”。“无讲台”,便是破除了焦点,破除了中心,破除了教师为主,转而成为多焦点、多中心,成为不断变化的焦点和中心,成为学生为主;“三面黑板”,剥夺了教师的黑板霸权,为学生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们学校的条件不完全一样,不一定非要照搬杜郎口的做法,比如,现有的讲台不拆,让学生站上去,比如学生在网上相互交流,比如让学生把内容写在一张大纸上,然后贴在墙上展示等等。这样的课堂把老师与学生放在了同样的空间、平等的地位上,学生包围着老师,老师就在学生中间,他们之间没有了界限之分,拉近了师生之间距离的同时,有效的缩小了学生间的差异,促进了学习的交流与探索。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杜郎口中学这种模式的运用对学生来说不仅没有负面影响而且这种创新改革解决了传统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改变了以往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总而言之,杜郎口中学的教改找到素质教育与传统学业成绩质量观的结合点,回归了教育的本真,为目前我国提出的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要求提供了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模式,学习杜郎口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看待它。同时,我们应当坚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思想,必须牢记“因材施教的原则”,汲取各种模式的营养,真正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就一定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模式来。

杜郎口教学模式的课堂流程

预习课是杜郎口教学模式的预习模块,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起点。在杜郎口学校有这样一条规定:没有预习的课不准上,同样,没有预习好的课也不能上,预习要至少占到课堂的百分之七十。在预习课中,教师首先分发预习学案,学案的内容包括:预习重难点、预习方法、预习提纲、预习反馈、预习小节等,在课堂中的一般操作如下:第一,给学生五至七分钟的阅读文本知识的时间,在阅读文本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如自己独立阅读,小对子比赛读,小组讨论交流,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读,也可以到黑板上把重点知识标注下来,还可以到教室外面去,几个同学在一块交流、板书,还可以到其他小组去,甚至有的同学利用教室内的多媒体上网查阅资料,利用图书室的图书查阅资料等等。第二,小组长带领组员进一步细化预习提纲上的知识点,并对课本上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疑,教师穿插其中,解疑解惑,指导学生。学生也可以自由发言,向同学、老师提出不同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大约五分钟的时间。第三:结合预习提纲,教师分配学习任务,为下面的预习展示做准备,大约三分钟的时间。第四:学生以组为单位,把自己组分配到的任务进行文本知识的讲解、分析、拓展,学生点评,教师点评大约十五分钟的时间。第五:学生做一些典型题目进行预习反馈,反馈一般以题目的方式进行,可分为基础闯关和能力升级两部分。学生可以到黑板上板式,也可以是小组长进行抽查,教师抽查等等,并及时公布反馈的结果,对个人、小组进行评比,一般用五至七分钟时间。第六:课堂小节。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还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发表不同的看法,师生共同互动。最后,教师综合学生在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对下一节课的内容提前做好预设。 展示课就是展示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规律进行提炼提升。一般是遵循展示课上的六环节来完成的,先说一下展示内容的选取,简单的问题不展示,无疑问的问题不展示,展示的是重点问题,难点问题,有争议的问题,一题多解的问题,能拓展延伸,提高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潜能的问题,体现在预习提纲上的多数是能力升级中的问题,也就是说,展示的问题不是预习提纲中的所有问题;二是选取有价值,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展示。展示过程如下:(一)预习交流(1~2分钟)。目的是巩固解决问题所运用到的知识点,为学生顺利的完成本节课的任务扫清知识上的障碍,一般通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二)确立目标(1分钟):基本知识巩固之后,教师据此说出本节课的目标和重难点,展示课上的目标与预习课上的目标不完全不同,展示课上的目标除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之外,更侧重的是规律和方法的总结,以让学生形成技能和技巧。(三)分组合作(6-8分钟):教师将本节课需要展示的问题分给六个组,然后每个组长负责再将任务分给组员,组员分工合作,一般分配原则是:中下游学生讲解、分析、优生点评、拓展,学会把题目、分析、重难点(题目涉及到的知识点等),在这个环节需要注意的是:①各组任务尽可能的均衡,每个小组分配任务的多少应根据题目的难易来确定,如果此题目有不同的做法,或能够根据此题目进行拓展或延伸,或能够进行变式训练,一般是两组一题,如果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较少,规律和方法较少则一组分一个题目。②明确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有时间限制,学生就会有紧张感,行动起来会迅速一些,在课堂中经常采取评比、报道的方式,根据各组同学完成任务的快和慢,版面设计的美观情况对各小组进行排序,并加相应的十分、八分、六分、四分、二分、零分等。(四)展示提升(20分钟):通过分组合作对问题的再交流,学生对本组的问题进一步的理清思路,加深了理解。展示的过程是,一般是从一组开始,到六组顺次展示,也可以从六组开始,对题目进行讲解、分析,其他同学进行点评,说出此题所运用到的知识点、解题关键点、易错点、总结的规律,或由此题进行知识拓展、变式训练等,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其他同学或教师给予解答等等。在实际操作中,为了增强学生展示的积极性、主动及精彩性,教师们通常采取各种评比方式,比如小组内全员参与的加五分;有开场白、过渡语的根据精彩性加五至十分;能主动参与其他组的分析、点评的加十至二十分,能利用不同形式如顺口溜、小品、歌曲等加二十至三十分等等。最后,根据各小组的得分进行排序,教师及时进行点评、表扬或鼓励。(五)穿插巩固 (3分钟):学生展示完后,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对自己组没有展示的题目进行疑难交流,重点是小组长对组员进行帮扶或检测。(六)达标测评 (5分钟):可以是学生谈收获,大致内容为“通过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向其他同学请教”等,也可以是教师根据展示情况设置几个题目或问题进行单独抽测并及时反馈课堂效果。 杜郎口教学模式创造出了教育教学的奇迹,使得差点儿被撤并的、一所农村教育教学双差校问题校起死回生。杜郎口中学是位于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杜郎口镇的初级中学,1996年时,该校以乱闻名,面临即将被撤并的窘境。1997年始,在崔其升校长带领下,该校针对课堂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围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实践并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由原来全县倒数一二名上升到前三位,一跃而成茌平县初中教育教学的“东方明珠”,连年被评为“教书育人”先进单位。聊城市把杜郎口中学树为初中教学改革的样板校,被山东省教科所称为农村教学改革的先进典型。该校改革采取了一种先动根后动梢的正常程序,从改革评价方式为先导,考核教师以课堂教学的优劣作为根本依据,衡量教师教学成绩的重要指标是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人数除以班级总人数的比例。基于“教育即解放,释放人的潜在能力,挖掘人的创造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评价先后提出了“举手积极,声音洪亮,辩论热烈,争问抢答,欢呼雀跃,多种角度,创新实践,笑逐颜开,热闹非凡”、“敢问,敢说,敢爬黑板(敢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想法),敢下桌讨论”等标准,由此改革教学模式,逐步完善为“三三六”自主教学模式(即:课堂自主学习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目标由师生共同提教师初稿,学生补充出),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其改革教学的根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生命”,据此提出了“为学生的生命质量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适应学生的发展,一切促进学生的发展”。 1、杜郎口教学模式的课堂特点①预习(或自学)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没有预习的课不准上,学生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预习就是正课,自学就是正课。②“先学后交,当堂达标”。“先学后交”与“先学后教”音同字不同,“交”是更宽泛的“教”,体现了合作学习、交流学习、交叉学习。教室都是方阵式排位,四桌8人一组,没有散兵游俑,没有孤兵作战,没有“独立思考”(开小差),且平行分组,均衡搭配。③目标性、目的性强。有预设目标,有预习提纲。体现了目标教学的精髓。④课堂评价直接实际,导向明确用学生每节课参与的人次数(参与度)来评价本节课!⑤学生建立“一帮一”学习制度。共同捆绑记分!形成“共同体”!考试时看二人的平均分,组与组之间看小组平均分,有效的缩小好学生、学困生之间的差距,调动他们积极性。2、杜郎口教学模式的课堂角色转变①黑板是学生的,甚至地板也是学生的(大片大片地写出来交流);讲台是学生的,甚至整个讲解过程都是学生的;学习知识的初始权是学生的;疑难问题的发现权是学生的。②营造真正“三动”的课堂:动脑(预习阶段)、动手(展示阶段)、动口(交流阶段)。③真正落实“三讲三不讲”。④教师:“退居二线”——纠偏、点评、总结、释难。杜郎口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低效课堂进行比较,不难发现,后者的课堂多是教师表述的课堂,甚至是表演的课堂,学生不痛不痒。虽然讲的很到位、很清晰、很精彩,但真正听懂(注意力能集中起来且能跟上你的思维)的只有一半,一半中听了能记住的只有一半,记住的一半中能重述和再现的只有一半。多讲的弊端在于:大部分时间被一人充斥,大部分学生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实践训练,没有进行自我加工、重复加工和深加工。一句话,或没有留下烙印,或留下了但不能翻刻出来。课堂是要讲的,不讲不成课。但怎么讲?尤其是讲多少?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课堂的本质在“学”而不在“讲”,要把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学。讲也是学的一种方式,但不能成为几乎唯一的方式,学的方式应多种多样,尤其应探究主动学和自己学有机结合的方式。3、杜郎口教学模式的精神支柱①励志:激发斗志、鼓舞士气、树立信心是提高课堂效益的最大保障。(有氧学习)A:是让本次自己不理想的成绩再次重演,还是将不服输的志气转为行动?B:中考,离我有多远?(时间)我,距中考有多远?(实力)C:别人都在进步,你还在等什么?②敬业:取得教学成绩的基本前提(主动工作)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课本,一个教室。艰苦环境,简陋设施搞改革。A:几乎无奖金。B:公示栏:每天公布上课情况、晚自习情况。C:支 撑: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③总结:校本提升(享受荣誉)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形成经验,不断地推出成果。 1、课堂能改,必须改。2、课堂是舞台,学生是演员,老师是导演。课堂真正的还给了学生。杜郎口经验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大多数讲课的是学生,给学生解答题的也是学生,老师只是起到了组织和点拨的作用。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其学习的潜力也会被充分地挖掘出来。学生在课堂上是快乐的,就会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 “要我学”为“我要学”。3、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我们原先总认为有些知识点太难,老师不讲学生就不会,或者有些要求太高,学生做不到,但杜郎口经验告诉我们只要老师的指导到位,有些不可能的事情也会成为可能。4、课堂的备课是至关重要的。采用杜郎口教学模式,并不像有些老师所认为的那样,老师不用讲了,上课轻松了,,实际上,老师的备课量应该是加大了,老师更应在备课上下功夫,一方面在准备教材的难度、深度方面需要老师考虑周全,另一方面备学生的难度加大了,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预见学生在讲解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一定要把握住教材的深浅,学生如果在讲解过程中出现了大大超出教材难度本身的话,应当策略地给其纠正,如果重点不清、概括性不强的地方,老师应当适时地进行归纳补充。另外原先课堂的时间主要是按照老师的讲课来定的,但是现有的模式更需要多考虑学生在讲解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要求学生讲解要简练、明了,更要求老师教给学生方法,收放要得当,逐步养成好的习惯。5、每堂课最后,应当增加一项成果分享,也就是说对于本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梳理,将本组讨论的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向全班作汇报,在教学过程中既培养学生学会“善思”,又激起了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的积极性,逐渐养成勇于解决问题的习惯。6、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所有学生的表现,在班级中成立学生学习小组,固定人员,做到兵帮兵、兵练兵、兵强兵。好差结合,好帮差结对子。尤其充分关注后进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后进生出头露面,使他们逐步克服胆怯和自卑心理,慢慢树立自信,走向成功。

中国教育改革调查-课堂风暴”之后,谈谈你怎么看待杜郎口中学“学生自主课堂”?

中国教育改革调查课堂风暴之后谈谈是怎样对待中学生自主课堂的学生应该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应该给他们一些自由时间

小学三年级课堂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点是什么?

你好! 所谓读写结合点就是读与写在知识与能力上的契合点。 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同一系统中的二个子系统。新课标下的读写结合,注重读写结合点的契合,注重科学的训练,注重学习主体对文本的感悟,从阅读中学习语言,从阅读中学习表达,把阅读感受和体验转化为语言文字。如果把读写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并循序进行整合训练,以教材作为中介,抓住读与写的结合点,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实现读写迁移,科学地安排读写训练,便能更好地调节课堂结构,突出“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明确读写结合的基本原则。 所谓“读写结合原则”就是要在“读”中求“学”,在“学”中求“写”,初三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首先把握住朗读环节,在朗读中对学生进行思想、知识、技巧、方法的教育,达到读书育人之目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吸收语言,借鉴写作技巧。(二)找准读写的结合点,科学训练。 所谓读写结合点就是读与写在知识与能力上的契合点。初三语文教学要紧扣课文,把读写结合的基础知识落实课文。根据训练内容,一般应抓好五个结合点: 1.读课文,理解文中关键字词——作文中的遣词造句练习。 具体做法为:摘抄积累运用。教师应当提倡学生在读书的时候或作业时做摘抄,或者从教师的角度给学生指出一些比较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要求学生背诵,并且有意识地设计写作情景让学生在作文中进行运用。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堪称文质兼美,精彩词语比比皆是,是学生学习积累语言的绝好范本。如何充分利用文本丰富学生的词语仓库,帮助学生掌握积累词语的方法呢?做法是一“读”、二“画”、三“想”、四“写”。读书想要读懂、读透,具体地说是边读、边画、边想、边写。“画”就是教给学生给好词佳句做记号的方法,好的词语用固定的记号做以标注。“想”,就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养成勤思考的习惯。难以理解的词语要想办法弄明白。“写”就是教会学生在文章的空白处随手写同类词、写近反义词,写类似的重叠词或者在作业中抄写。经过一“读”、二“画、”三“想”、四“写”,学生在学习词语过程中读有目的,学有重点,并自觉养成独立、自主思考词义、把握课文重点词汇的习惯。在此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读时随手在字里行间写出自己的感受、体会,进而带着感受再次朗读课文,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还会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以便在文章中合理借鉴运用,让他们在“读”中求“学”,在“学”中求“写”。 2.读课文,分析重点句式——作文中的句式练习或仿写练习。 具体做法为:小练笔。小练笔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有时间、有需要就可进行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星星变奏曲》中的“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结构时,便可指导学生进行句式仿写训练,达到理解诗歌感情的教学目标,以读导写,以写促读;如教学《故乡》中“雪地捕鸟”的片段,读《我的叔叔于勒》中“吃牡蛎”的情节,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分析其细节描写的好处,总结出它的具体做法,并可创设 “时髦小姐嗑瓜子”、“姐姐买花边与商人的讨价还价”、“鱼鹰捕鱼”、“猫捉老鼠”等情景让学生练笔,体会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的方法,达到学以致用,以读促写。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养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我们可以把课堂小练笔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去落实,因文而异,找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读写训练中获得一定的知识,养成一种好的习惯,是语文教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 3.读课文,理清结构、概括段意——作文中谋篇布局训练。 具体做法是:罗列提纲。议论文教学是初三阶段的重要环节,也是学写议论文的重要步骤,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读书来罗列提纲的环节便显得尤为重要。议论文的提纲编写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提出问题;第二,分析问题;第三,解决问题。但要解决实质性的问题,教师还应当在“读”字上下功夫。通过对课文的朗读,要使学生明确:作者提出的是什么问题或观点?怎样去证明问题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用了哪些论据?这些论证方法和论据有什么特点?逐一让学生明白写作议论文的要领。与此同时,教师还可在课后练习中适当的提出一些热门话题或现象让学生自拟详细的提纲,为作文作铺张。如《敬业与乐业》,这篇课文的结构非常的完整、清晰,在朗读训练中指导学生罗列提纲的同时,教师便可出示“高分低能”、“开卷有益”、“如何对待网络”等热门话题或典型现象,让学生完成其拟写提纲训练,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实现读写迁移。 4.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作文中的选材练习。 具体做法是:归纳主要内容。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训练最基本的要求。不少同学对此往往不是抓不住重点,就是重点不突出。所谓阅读,重点在读,只要读时多下功夫,读后又能认真思考,定能在阅读训练过程中发现其中的奥妙。在归纳文章主要内容时,我们不妨用抓体裁、.抓题目、抓重点段、抓中心句来进行实践。如读《故乡》、《范进中举》,读后要知体裁是小说,那么小说的三要素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呢?文章的重点段落在哪里?这样表现人物的变化有什么作用呢?作者的感情基调怎样?这就需要读后思考,并最终明确归纳出主要内容。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只是把此当作理解课文的一个必要环节,还应该积极的去探讨这一环节的真正作用,那就是作文中的选材练习。作文是一种运用书面语言写文章的练习,离开了语言材料,表情达意、宣事明理就成了空话,也就没有了作文的存在。语言材料只有日积月累,不断地去用笔记、用心记并经常反复地运用方才凑效。归纳主要内容的教学环节实际就是收集作文素材,以便在适当之处得以运用,我想“闰土”、“杨二嫂”、“范进”的变化也不失为议论文中的论据材料。在此,教师也可创设情景让学生完成一些选材练习题,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文章可用哪些材料?以达到读写结合,实现有效性的写作迁移。 5.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作文中多种手法表现内容的练习。 具体做法是:总结写作特色。阅读是写作之本,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教材中的课文是经过时间考验,被许多人公认的优秀作品,无论是题材的选择,语言的运用,写作技巧的娴熟,都是值得学生学习与模仿的。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注重课文的分析和讲解从而忽略了归纳写作特色这一环节。在小说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应当从表达方式、人物描写的方式、语言的特点、写作方式、情节的安排、环境的铺设等方面去探讨课文,去总结作者的写作技巧。如读《心声》,在朗读之前,我们便可让学生明确朗读任务:这篇文章体现了哪些好的写作方法?然后归结:作者兼用记叙、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运用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方式刻画人物的性格从而来表现人物的形象,进而在此基础上创设写作情景“塑造一个记忆深刻的人物”进行课堂小练笔,鼓励学生尝试新题材、新手法、新构思去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把阅读感受和体验转化为语言文字。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务必做到精讲多练,认真处理好读和写的切合点,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科学训练,这才能相得益彰,统筹兼顾。 希望能够帮助你!

如何加强小学生课堂教学的读写结合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一、读写结合的几种做法读写结合做法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种做法。1、读写自然结合。文章读多了,自然就能写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成章”等等。这都是传统的看法和做法。2、读什么,写什么;读一篇,写一篇,读的目的是为了写。有的教师为了突出这种读写结合,甚至阅读课上时间都平分秋色,一般的时间进行读,另一半时间进行写,读写完全按比例的结合。3、以单元训练主题带动读写结合。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积累,读写有要求,但是不机械,又形式多样。如课后小练笔,有添写空白,有续写,有仿写等;单元安排的读写练习,紧扣学生生活,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学生想说,要说,会说。二、阅读课教学过程中的读写结合阅读是一个过程,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过程,是通过书面语言理解别人思想感情的一个过程,因此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阅读中的感知对象和识字中的感知对象不同,它们不是一个个单字和词,而是由有连贯性的词、句子、段落而组成的篇章。在感知语言的基础上,对阅读内容进行“感知、理解、欣赏、评价”。通过反复默读、朗读等形式感受,对文章内容有个初步认识;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推理、判断、联想”等思维过程以及兴趣、注意、情感、意志、记忆等心理活动过程,达到比较深入的理解。 1、巧妙模仿课文,进行仿写练习。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而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最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谋篇布局的写作能力,也能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学习《少年闰土》《金色的鱼钩》等课文中人物的外貌描写,指导抓特点的方法,让学生写一写班上同学的外貌。为了让学生更感兴趣,可要求学生在写的时候不写出人名,只写特征。在集体评改时,让全班同学猜猜写的是谁。还可以着眼于整篇文章,抓住课文某方面特点进行随文练笔训练。如表达中心、选择材料、突出重点、安排顺序、真情实感等方面。如学习了《桂林山水》要求学生按“总分总”的写作顺序,写一处景物,在抓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2 、挖掘课文空白,适时进行读写训练。我们可以挖掘课文空白,指导学生读写实践。如《大瀑布的葬礼》一课,学生在多层次研读课文中描写今昔瀑布变化的段落,通过文字想想画面,阅读课外有关的瀑布信息等,感悟昔日瀑布的“雄伟壮观”;通过看画面,对比朗读,感悟今日瀑布的“枯竭”。然后,教师借助文本中的空白点,提供了一份没有结尾的巴西总统的演讲词,请学生补充结尾,发起号召,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迁移练习。孩子们用语言表达着自己的感悟,此刻他们已经完全与文本融为一体。孩子们在写的过程中,倾诉自己的阅读体验,无疑升华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升华了自己的感情。还有的课文,在不影响主题和主人公的形象下,给读者留下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艺术空白,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空白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补白”。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亲抱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个坚定的信念,在废墟中他挖了36小时,历尽艰辛,终于救出了儿子。学生通过品读很容易就感受到父爱的伟大,而儿子的伟大,学生的感觉并不那么强烈。因父亲的伟大作者是“浓墨描绘”的,而相对来说儿子的伟大作者是“轻描淡写”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根据父亲在废墟上“挖”的情节想象儿子在废墟下“等”的具体画面进行练笔训练,如儿子会想些什么?会和同学们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来感悟儿子的伟大之处。 有的学生这样写道:阿曼达最先镇静下来,他想爸爸一定会来救自己的。因为父亲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想:一直这样下去不就是等死吗?这可不行,我要消除大家的恐惧。他对大家喊到:“同学们,别害怕,我爸爸会来救大家的,他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一定和我在一起!你们一定要相信我父亲!同学们渐渐地静下来吧,我提议我们来轮流讲故事吧!“于是大家围坐在地上讲起了故事,完全忘记了恐惧。有的学生写到:“我们一定会获救的,因为爸爸曾说过一定会和我在一起,爸爸不会放弃救自己的儿子的。”阿曼达说:“我们不要哭闹、大叫,否则会很快让自己丧失体力而不能等到被救的那一刻。我们不能放弃生存的勇气,要有耐心,要保持体力,静心等待……”“我们一起来轮流讲幽默故事,看谁讲得最精彩!”这时有人提议了。通过挖掘课文空白,补充课文情节的练笔训练,使学生对儿子的零散的、模糊的认识提炼出来,深入体会到了儿子面对灾难的沉着与冷静,心目中儿子了不起的形象更丰满、更高大了,促使了对文本情感的升华体验。3、延伸课文情节,转化内在语言。 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意未穷,此时,指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练笔,延伸课文情节。如《穷人》全文讲完后,教师即时提出:①渔夫看见西蒙的两个孩子后,他的语言、动作、表情是怎样的?②第二天,孩子醒来后,发现妈妈不在身边,两个孩子有什么反应?③桑娜和他的丈夫是怎样关心照顾两个孩子的?④两个孩子长大后怎样对待桑娜夫妇的?围绕这四个问题,学生展开想像,当堂练笔。教材中还有一些课文内容作者仅用简短的词句带过,具体内容要由读者去领会。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想像,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情和理解。如教《詹天佑》时,课文里有一句话:“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其中“轰动”一词比较概括和抽象,我们可以这样引导的:“轰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如果你置身于这一场面之中,能具体描述出“轰动”的情景吗?学生这样描述:消息一传出,顿时,大街上彩旗飞扬,歌声震天,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是找到读写结合的联结点。使读写真正结合起来,不要流于形式。更不要把习作看成是语文园地要求的那点内容,应把习作,不仅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还要巴习作与生活紧密相连。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实现新可改的要求,学生知道写什么,懂得怎么写。进而喜欢阅读与写作,实现爱读写,会读写,且能读写得好的境界。

小学三年级课堂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点是什么?

你好!! 所谓读写结合点就是读与写在知识与能力上的契合点。 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同一系统中的二个子系统。新课标下的读写结合,注重读写结合点的契合,注重科学的训练,注重学习主体对文本的感悟,从阅读中学习语言,从阅读中学习表达,把阅读感受和体验转化为语言文字。如果把读写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并循序进行整合训练,以教材作为中介,抓住读与写的结合点,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实现读写迁移,科学地安排读写训练,便能更好地调节课堂结构,突出“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明确读写结合的基本原则。 所谓“读写结合原则”就是要在“读”中求“学”,在“学”中求“写”,初三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首先把握住朗读环节,在朗读中对学生进行思想、知识、技巧、方法的教育,达到读书育人之目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吸收语言,借鉴写作技巧。(二)找准读写的结合点,科学训练。 所谓读写结合点就是读与写在知识与能力上的契合点。初三语文教学要紧扣课文,把读写结合的基础知识落实课文。根据训练内容,一般应抓好五个结合点: 1.读课文,理解文中关键字词——作文中的遣词造句练习。 具体做法为:摘抄积累运用。教师应当提倡学生在读书的时候或作业时做摘抄,或者从教师的角度给学生指出一些比较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要求学生背诵,并且有意识地设计写作情景让学生在作文中进行运用。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堪称文质兼美,精彩词语比比皆是,是学生学习积累语言的绝好范本。如何充分利用文本丰富学生的词语仓库,帮助学生掌握积累词语的方法呢?做法是一“读”、二“画”、三“想”、四“写”。读书想要读懂、读透,具体地说是边读、边画、边想、边写。“画”就是教给学生给好词佳句做记号的方法,好的词语用固定的记号做以标注。“想”,就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养成勤思考的习惯。难以理解的词语要想办法弄明白。“写”就是教会学生在文章的空白处随手写同类词、写近反义词,写类似的重叠词或者在作业中抄写。经过一“读”、二“画、”三“想”、四“写”,学生在学习词语过程中读有目的,学有重点,并自觉养成独立、自主思考词义、把握课文重点词汇的习惯。在此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读时随手在字里行间写出自己的感受、体会,进而带着感受再次朗读课文,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还会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以便在文章中合理借鉴运用,让他们在“读”中求“学”,在“学”中求“写”。 2.读课文,分析重点句式——作文中的句式练习或仿写练习。 具体做法为:小练笔。小练笔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有时间、有需要就可进行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星星变奏曲》中的“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结构时,便可指导学生进行句式仿写训练,达到理解诗歌感情的教学目标,以读导写,以写促读;如教学《故乡》中“雪地捕鸟”的片段,读《我的叔叔于勒》中“吃牡蛎”的情节,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分析其细节描写的好处,总结出它的具体做法,并可创设 “时髦小姐嗑瓜子”、“姐姐买花边与商人的讨价还价”、“鱼鹰捕鱼”、“猫捉老鼠”等情景让学生练笔,体会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的方法,达到学以致用,以读促写。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养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我们可以把课堂小练笔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去落实,因文而异,找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读写训练中获得一定的知识,养成一种好的习惯,是语文教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 3.读课文,理清结构、概括段意——作文中谋篇布局训练。 具体做法是:罗列提纲。议论文教学是初三阶段的重要环节,也是学写议论文的重要步骤,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读书来罗列提纲的环节便显得尤为重要。议论文的提纲编写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提出问题;第二,分析问题;第三,解决问题。但要解决实质性的问题,教师还应当在“读”字上下功夫。通过对课文的朗读,要使学生明确:作者提出的是什么问题或观点?怎样去证明问题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用了哪些论据?这些论证方法和论据有什么特点?逐一让学生明白写作议论文的要领。与此同时,教师还可在课后练习中适当的提出一些热门话题或现象让学生自拟详细的提纲,为作文作铺张。如《敬业与乐业》,这篇课文的结构非常的完整、清晰,在朗读训练中指导学生罗列提纲的同时,教师便可出示“高分低能”、“开卷有益”、“如何对待网络”等热门话题或典型现象,让学生完成其拟写提纲训练,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实现读写迁移。 4.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作文中的选材练习。 具体做法是:归纳主要内容。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训练最基本的要求。不少同学对此往往不是抓不住重点,就是重点不突出。所谓阅读,重点在读,只要读时多下功夫,读后又能认真思考,定能在阅读训练过程中发现其中的奥妙。在归纳文章主要内容时,我们不妨用抓体裁、.抓题目、抓重点段、抓中心句来进行实践。如读《故乡》、《范进中举》,读后要知体裁是小说,那么小说的三要素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呢?文章的重点段落在哪里?这样表现人物的变化有什么作用呢?作者的感情基调怎样?这就需要读后思考,并最终明确归纳出主要内容。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只是把此当作理解课文的一个必要环节,还应该积极的去探讨这一环节的真正作用,那就是作文中的选材练习。作文是一种运用书面语言写文章的练习,离开了语言材料,表情达意、宣事明理就成了空话,也就没有了作文的存在。语言材料只有日积月累,不断地去用笔记、用心记并经常反复地运用方才凑效。归纳主要内容的教学环节实际就是收集作文素材,以便在适当之处得以运用,我想“闰土”、“杨二嫂”、“范进”的变化也不失为议论文中的论据材料。在此,教师也可创设情景让学生完成一些选材练习题,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文章可用哪些材料?以达到读写结合,实现有效性的写作迁移。 5.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作文中多种手法表现内容的练习。 具体做法是:总结写作特色。阅读是写作之本,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教材中的课文是经过时间考验,被许多人公认的优秀作品,无论是题材的选择,语言的运用,写作技巧的娴熟,都是值得学生学习与模仿的。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注重课文的分析和讲解从而忽略了归纳写作特色这一环节。在小说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应当从表达方式、人物描写的方式、语言的特点、写作方式、情节的安排、环境的铺设等方面去探讨课文,去总结作者的写作技巧。如读《心声》,在朗读之前,我们便可让学生明确朗读任务:这篇文章体现了哪些好的写作方法?然后归结:作者兼用记叙、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运用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方式刻画人物的性格从而来表现人物的形象,进而在此基础上创设写作情景“塑造一个记忆深刻的人物”进行课堂小练笔,鼓励学生尝试新题材、新手法、新构思去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把阅读感受和体验转化为语言文字。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务必做到精讲多练,认真处理好读和写的切合点,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科学训练,这才能相得益彰,统筹兼顾。 希望能够帮助你!!!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读写结合”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与说话写话有千万个接触点.教学时要慧眼识才,抓住结合点,促使学生把在课文中学到的语言材料,表达方式乃至修辞手法运用于新的语境中,并逐步仿中有创,培养运用创新能力”.孩子的写作总是先从读书开始的,读与写两者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转化 ,这就构成了读与写的结合.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显然,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怎样有效地进行读写结合起来呢?下面就谈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几点做法.一,从读入手,以读促写.1、以读促写首先要做到大量阅读.大量阅读的前提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最开始我用开故事会的形式培养孩子们的读书兴趣.看到孩子们爱上了读书,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欣慰. 大量阅读即多读,既指读的篇章多,也指读的遍数多,以至熟读成诵.选取好的文章读.我的四年级的学生我就建议孩子们多选取优秀的作文,短小精悍的好文章来读.阅读时,主要是要理解内容地读,不死读书;但古诗词方面还得要求孩子们背诵了,孩子们背完我就在操行评比中让学习委员加分,这样孩子们自主背诵的积极性也特别高.2、以读促写要教会孩子读书的方法.孩子们在读的同时,老师要交给他们读书的方法,不是看了就忘了,记性好忘性大.要指导孩子学习作者的观察、写作的方法.通过阅读,了解文章的选材、组材,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遣词造句.要在读的同时读明白:这篇文章好在哪里?我以后写这类文章要怎样才能写好?这样,读文章就仔细认真多了

读李政涛13:课堂是对课程的再创造并赋予课程生命活力

教育的使命,是传承与创新。教育传承人类文明,创新未知领域。没有传承,何来创新。不求创新,教育何为? 人类所有的创意、创新和创造,即创造性思维,都是基于过往的传承,萌生在人类的积累之上,诞生自质疑和批判性思维品质之下。 在此,需要教育人警醒的是,传承的使命,创新的种子,并不一定播撒于学校之中,不一定诞生于教鞭之下。又或者说,学校,并不是教育功能的唯一承担之所在。 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往往不是出自中文系,发明者往往没有完成既定的学业,又有多少学子成了学校的反对者和反叛者。 学校教育,帮助部分学习者点燃创新意识,泯灭另外一部分学习者的创新思维。 学校教育,理当诲人不倦,但有时候,我们也悲哀地看到,极少数的学校,极个别的教师,也在持之以恒地“毁”人不倦。 因此,人们都向往好的教育,想上好的学校,遇见好的教师,这也可能是每一个家庭最充满希望的规划了,并且通常不遗余力。 “好社会,不仅是有‘好教育"的社会,而且是能够为‘好教育"承担责任的社会。” 仪式,无论是学校中,还是社会之上的,往往具有典型意义,可观赏,宜传播。通过仪式,我们往往能看出学校办学主旨和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观看仪式,理解仪式,创造仪式,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也可能是最好的社会教育方式。升旗仪式,是最好的爱国教育。欢迎仪式,是最好的礼节教育。礼拜仪式,是最好的宗教教育。结婚仪式,是最好的婚姻教育。敬拜仪式,是最好的孝道教育。” 好的仪式,往往会衍生为节日,并流传下去,深深地扎根于参与者和参观者的记忆之中。所以,学校教育中的仪式,应当更加富有教育性和意义感。 “学校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是给学生以欢乐和希望,还是带来恐惧和厌倦的地方?是给学生以生长和发展,还是带来束缚和压制的地方?思考了这些问题,就回到了人类创立学校的初心。” 在设置理念和原初的想法上,“学校是人类的学习中心和教育中心。学校是终身学习的中转站和加油站。学校是终身教育的枢纽与汇合之地。” 而学校的价值与呈现,往往也引发争议,这种争议往往与文化的多元有关。“学校是跨文化的场所,是多元化的交汇、交融之地。‘多"是形容词和名词,是已成之物。‘跨"是动词,朝向的是未成之事。‘跨文化"不是抽象的大概念,它活在每个人身上。每个教师带着自己的文化背景,步入学校。每个学生带着自己的文化背景,走入学校。无论是师生之间,还是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实质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对话。” “ 要说清楚‘学校是什么",需要先反向思考‘学校不是什么"。 学校不是企业,它的目的不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而是人的持续再生产。学校不是机关,不能以行政的逻辑替代学校的逻辑,行政化后的学校,变成了官僚机构,官气浓郁,人气散淡。学校不是兵营,教师难以无条件服从长官的命令,这不是教育者的‘天职"。学校的天职是无条件服从和追寻‘教育的目标"、‘教育的特性":教育即生长,教育之外没有目的。学校不是监狱,不能将师生处在全方位的时时管控或监控之中,这是对生命的窒息和教育的毁灭。” 学校不是什么?这个警告看似常识,但我们在现实中往往都可以见到以上的一种,甚至一种以上的现象可怕地存在着。不同程度地和不同范围地存在着。有点学校,成了名利场;有的学校成了局部的官场;唯利是图者行走在学校时空之中,往往也令主事者束手无策。 “ 学校不是‘校园"。‘校园"是一种‘地理空间",类似于企业中的工厂和厂区,它是一所学校的物质环境。当企业家谈文化的时候,大多说‘企业文化",很少说‘工厂文化"、‘厂区文化"。校长谈文化的时候,很多却说‘校园文化"。‘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类似于企业、军队。不同的社会组织有不同的文化特性。校园不等于学校,它中介‘学校"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听一个校长谈学校,可以用这个关键词来辨识他的学校价值观和思维的宽度。说校园文化,太具象,这不是一个校长观察学校的角度,可以是中层管理者,可以一个具体的学校岗位工作者。学校文化是一个多维概念,时间与空间和有形和无形交汇之存在,是一个文化单位,一个组织,一个机构,一个系统,甚至是一个抽象的存在,而校园文化,只是学校文化的一个维度。 “ 杜威有此言,如果今天的老师和学生不生活在未来,未来的老师和学生将生活在过去。这样的未来,不是用来畅想和言说的,是用来创造的。” 我自己素来一贯如此解读:“我们不能一味地用过去的知识和传统的经验来教育和引导面向未来并注定领导和掌握未来的学生!” 从理想的立场上讲,“未来的学校是‘创新工场",是育人理念、育人机制和育人方式的创新工场。”而事实上,学校承载的使命是多元的,哪怕创始时不是多元,后来者也会添加元素的。每一个学校相关人或抽象的组织对学校都有自身的价值追求,因此学校教育必然是价值观角逐的领域,也是“争夺未来的战场。” 无论怎样限制,校长都有权力的,他可以影响、有些时候是决定学校的时间、空间、运行、甚至走向。“校长是学校的首席教师。他不一定最具有教学力,但应该最具有倾听力、学习力和引领力。校长的引领力,是带着师生,把他们引向新的生命发展标杆、引入更高的生命境界的能力。” 除了课程领导力、魅力领导力、价值领导力之外,具体地来讲,政涛教授认为,“校长有两大教育使命。让学生克服对学校的恐惧,给予他们安全感与幸福感,养成学习的兴趣和探索新知的欲望;让教师感受到温暖和希望,保持作为人应该有的好奇心,持有生命更新和发展的动力。”朝着以上两个方向努力,校长会成为学校历史中的魅力人物。 “学校中的教育,主要通过课堂、班级和学校文化活动来完成。这是学校教育的三驾马车。”因此,校长除了稳定学校和日常之外,主要精力应当是一个设计师,设计课堂,设计文化,设计活动,设计学校的一切生活。 这一段,我曾在本地的教育局会场,通过自己的成功约请,亲自聆听到,一下获得了关于学校“特色”和“特点”的开解。“学校文化之‘特色"与‘特点",是两种层次的存在。称之为‘特点"之物,只是与学校中的少数人有关,在特定情境下发生,偶尔为之的东西。有资格成为‘特色"的,必然是与学校中的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相关的东西。学校‘特色"之难,难就难在这里:如何把‘特点"变成‘特色"?关键在于如何建构‘特点"与‘特色"之间的关联:特色之‘色",是特点之‘点"的弥漫、弥散、渗透和转化。只有如此,‘特点"才成了‘特色"。这是最挑战、最考验校长的教育智慧、管理智慧之处。” “同样进行制度设计,‘学校制度"与其他社会组织中的制度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学校制度具有育人价值,它以制度的方式育人、成人。好的学校制度,是充分发挥育人价值的制度。”所以,校长其实是一个设计师,一个策划人,并不是一个事务官。当我们看到一个校长在了事务官之后,我们对这个校长表达的最多的是善意的同情,廉价的尊敬。因为,他没有明晰自己的角色,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接下来,我们一定会看到,这个学校的行政同志忙得团团转,围着校长和事务团团转,但这并不可能是一所伟大的学校。 “课堂是对课程的再创造,是赋予课程生命与活力。”教师的伟大贡献,就在于课堂。在这个时间和空间里,与学生在一起,与课程同行,与教学内容在一起,教师成了一个连接者,同时更是一个创造者,“‘教学"是一种‘课程转化力"。‘教学力"与课程转化力,其实是一个意思。” “教育智慧,它来自天赋、经验,以及反思的习惯与能力。”所以,我终于看到,我自己也是用一生来备课的。很久以前,就听过这样的说法,当初并不是十分理解,如今,我理解了。 “家庭的诞生,是为教育而来的。”家庭,除了血缘之外,主要的精神内涵,都可以体现在教育之中,为教育而存续。家庭承载着成长的第一使命,所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的样子,就是儿童灵魂的样子。家庭的格局,决定了人生的格局。” “小时候,父母按照他(她)的样子要求、塑和教育‘我"。”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摆脱不了,或者说都携带着父母的影子在世界上生活。这一点,远超过教师和学校的影响,因此,教育不是万能的,学生来到学校,都已经分别打上了家庭的烙印。“什么是父母对孩子的宽容?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保有自己独立的空间、独立的见解,包括允许孩子不顺从自己的意愿。” “ 给孩子以安全感,是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活在恐惧中的儿童,再好的生活条件、再好的教育,都会沦为虚空。” 我们这一代人,在吃苦和打骂中成长起来,从小缺乏安全感,这可能是一个通病,因此,我们这一代人的渴望成功,渴望出人头地,可能与童年的经验有关。一辈子难以摆脱。“父母对孩子的陪伴,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陪伴产生亲情,陪伴生发教育的力量。忙碌不是不陪伴的理由和借口。” “陪伴对于父母也有成长价值。天下的父母,都可以自问:‘我"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自己成长了吗?”如今,通过习得、观察和思考,我们理解了,默默的陪伴与静静的守候,也是教育。也就是说,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环节之中,你可以选择做,你也可以选择不做。做是添加,不做是留白。“父母怎么做人,孩子就怎么做人。这种模仿与传递的纽带,既延续了家庭,也延续了人类文明。” “家庭教育的冲突,表面上是夫妻之间、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实质上是跨文化的冲突。夫妻双方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文化,至少是不同的地域文化、学校文化和家庭文化。父母与孩子代表的也是各自的文化,前者是成人文化,后者是童年文化。‘你不理解我",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共同的文化哀怨……” 每每回顾家庭中因为孩子成长的争吵,这种痛苦的经历贯穿我们一生,成为一种家庭延续中的伤痛,我们更清醒和痛苦的反思,应该是我们忽视了儿童立场。所有的对话,所有的争论,所有的安排,如果儿童缺席,往往都大打折扣。只是,相当遗憾的是,这个道理,我们后来才知道,以至于成为了教训。“经常目睹家长与教师吵架,互不相让。这个时候,家长忘了自己其实也是孩子的老师,教师忘了,其实他也是家长。” “ ‘家",是需要不断回来的地方,是总想回来也能回来的地方。什么时候,不想回来了,也回不来了,那就不是‘家"了。教育,如何成为这样的‘家"? ”想回的,才是家,不得不回的是,一个居所。因此,2015年学校拍摄的《寻找》纪念影片中的那一句台词,永生不会忘记,“带走人的不仅仅是道路,留下人的也不仅仅是房屋。” “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底蕴,从来离不开五个字:敬,信,精,细,创。”学校教育中的工匠精神,往往与应考有关,还是昌乐二中的口号简单明了,“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反复做”,当然这个成功,是指考试的成功。“‘全,实,深,精,特,美",这是中国‘新基础教育"改革提出的目标。‘美"被置于最后,成为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也是最高境界。” “ 每一堂课,都是一个作品。好课,是艺术品。我喜欢像欣赏艺术品一样,欣赏一堂好课。” 这个观点,我是同意的,因为,我从来都没有呈现过两节完全一样的课,从来都是在重新备课。 “当教育者享受好的教学,当受教育者享受他的学习,他们就进入了美的境界,开始悠然享受教育自身之美。” “无论是美的教育,还是教育之美,纵有多少策略、路径和方法都离不开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多给孩子接触美好事物、美好景象的机会;多给教师接触美好教育、美好教师的机会。” 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就是美,这一点丝毫不能够质疑。当然,这美的定义和初衷,是谁的?为谁的?怎样的?是一个永恒的需要探讨的话题。 “这是一个被影像包裹、被影像缠身、被影像撕扯,同时也被影像教育的时代。纯文字的教育力量逐渐衰弱,需要影像来拯救,需要与影像联姻。” “未来走出本校门的人,需要具备两大本领:读懂别人的影像,创造自己的影像。” 我曾经有相当一个时间的经历中,带领学生看教育电影,品读教育电影,对待德育管理也是这样做的。我们应当明白,单纯的文字和语言传递信息,固然是人类文明的高级方式,但绝对不是唯一的方式,如今这个“读图时代”,这一点表现更为淋漓尽致。所以,今天的文盲,并不一定是指不识字的人,而是不能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分享文明的人。“今日及未来的教育,电影院即教室,影像即课程,电影即书本,摄影即素养。” “56号教室奇迹的创造者雷夫如此说:‘我们的演出不是为了得到掌声或经久不息的起立喝彩,而是关乎语言、音乐、团队合作、冒险、纪律、勤勉,以及自我发现。"”我对《56号教室》的阅读有点排斥,我对所有模范教师的主动宣讲都比较排斥。教育的原本立场,不是优秀教师的自我夸奖,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向下,继而向外的诉说和流传,而不是自吹自擂。我们需要对所有的自我夸奖保持警惕,虽然这并不是反对优秀教师给我们的启发。但教师的成功,本质上是应当通过学生成长来体现,然后才是自我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和高峰体验。 “电脑以机器的方式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更多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上网、搜集信息以及与别人交流……更大的空间还给了学生:原本由教师掌控的教室空间被切割成几十个,学生拥有了独立的操作空间,它既是物理的空间,又是心理的空间,一种自由自在,而且被尊重的感觉而出。电脑把空间还给学生的同时,也显现了对个人空间、私人空间的尊重。这是技术赋予的教室伦理。” “ 冥想、沉思、遐想,这些属于灵魂的事情,越来越少了。属于外部感官的事情与日俱增:习惯于看视频,看那些跳跃、闪动的画面,听那些很快就会变为烟云的歌曲,昭示着当代新人类的癖好:多看、多听,但少想,甚至不想……它让我们不断地朝外远行,而不是回到内心深处。 ”因此,我们需要朱自清文章中描述的那种“独处”,以配合“群居”,包括网络化生存的虚拟群居。教育之事,需要“且行且寻思”。这是我当年在内蒙古的教师讲座中的分享。 “为什么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依然无法被替代?因为他们在教育教学中给予学生的只有‘人"才可能给予‘人"的:让教育教学远离机器、数据和技术的冰冷和薄情,充满人性的温暖、温情和温度。让教师的灵魂扎在学生的灵魂之中,与学生的一生同行。”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者,最后留存或剩下的是三样东西:价值观、情感与思维。它们是人性赋予教育者的天然宝物。” 所以,我们需要思考,“立德树人”四个字和分量。学校不空,“人”在其中,立德树人,核心是人。人是目的,而非工具。当教育的任何设计和推进,违背了“人”的需要、未来的需求,其实不说是伪教育,至少是走了弯路,跑偏了。 因此,学校教育之中,眼中要有人,心中装着人,手上善待人。学校的一切环节,理应有教师、学生、家庭和社会的更多参与,听到他们的声音,考虑他们的立场,观照他们的需求。 把教育人解放出来,以便于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思考未来。 未知未来,才是教育真正要抵达的领域。 [注]李政涛:《教育与永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7月第1版 记录在陕师培训间隙,整理在大金山基地。 未完待续

怎样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合理结合,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积极的推进作用。(一)运用信息技术,节省教学时间,扩大课堂容量。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预先设计好的课件,我们能迅速地多角度展示教学内容,而改变以往先板书、后空泛讲解的低效程序。同时,在展示方式上一改过去只有抽象文字,取而代之以图文结合体,使同学们利用图片展示的鲜明形象深刻理解和记忆板书的重要内容。同时,还可更大程度地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历史课教学为例,如在讲《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学生回答内容时,将其一一展示出来(竖排),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逐条分析危害,分析一条展示一条。如下所示:中日《马关条约》内容: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危害:⑤丧失更多领土;⑥加重人民负担;⑦侵略范围扩大;⑧阻挠民族工业发展。①~⑧表示出现的先后顺序,这种作法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在有限的时间内显现大量的信息,增加了课堂密度又节省了时间。又如在讲述英国如何一步步侵占香港时,由于涉及到以前所学的内容,于是可把书中1898年英国租界“新界”示意图展示出来,并将香港被英国侵占的三部分分别制成动画,让学生结合以前所学内容来回答,在回答的同时操作演示,这样既增加了课堂容量,又节省了时间,学生学起来既感兴趣又加强了记忆效果。(二)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一种看不见的感情冲击力,兴趣在学习中是最活跃的因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动力,又是学习的结果。多媒体教学使图片与文字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事物直观化,把枯燥的知识形象化。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运用投影机、电子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构建成操作性强、效果好的教学设计新模式,把书本的静态描述变成动态的多媒体教学,使形、声、图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图文并茂,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如在讲历史课《鸦片战争》时,讲解鸦片战争的原因,可先播放电影《林则徐》中有关“禁烟”、“销烟”的历史背景及林则徐采取的措施,用它代替单调的复习,巩固知识点,一下子将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不是由虎门销烟而起?学生纷纷展开讨论,发言积极,气氛活跃。这样就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愉快地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优势多多,但是,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也难免存在有诸多不足之处。例如:课堂内容过多,运用多媒体呈现信息的速度过快,学生思维跟不上教师的讲解;过于夸大多媒体教学的功效,用屏幕来代替黑板的所有功能;滥用、误用各种媒体,分散了学生注意力,抑制了学生的思维;部分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不了解,出于种种原因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二、鉴于以上原因,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我认为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一) 教师应学习并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知识和技能。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越熟练,就越能发挥它的作用,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反之则有可能因人为操作不当,或不能及时排除意外的非操作性故障而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干扰了正常的上课秩序。因此,教师自身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要进行多次的实验,结合学生的活动情况,及时总结,不断创新,争取做到最好。(二) 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和书本相结合,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备课,就是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因此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仍然需要以教材为主,深研教材,适时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然而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而非主导,在运用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选取得当,不能太多,太花,信息量也不能过大,否则将淡化重点难点,形成了为赶时髦,摆花架子,或越俎代疤、或喧宾夺主、或画蛇添足的不良后果。这就要求教师要紧扣教材,熟悉教材,吃透教材,选择多媒体资料和制作课件必须以课本的相关内容为依托,课件重点难点要突出,考虑问题要全面、周到一些,选取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和资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解决书中的疑点、难点,使学生能够快乐的学习,并且学有所获。(三) 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要把教师的主导性与电教媒体的辅助性处理好。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课堂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信息技术只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一种工具,是我们多种教学手段里的一种。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课堂影响力以及整洁的板书等都是任何

如何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地理课堂教学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同时它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地理教学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提 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整合中得到提高,从而在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上全面塑造学生 。 关键词:信息技术 地理教学 整合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创设学习情景,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大课堂容量。山区中学任教的我,只 能面对每个年级一个多媒体教室的状况,在教学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结合学科优势,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 实践,谈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环境去感知去体验,进 入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它能克服在传统教 学中,学生面对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从而对地理产生兴趣。例如:在讲“降水对 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时,播放水灾、旱灾、暴雪等图片,配上低沉凝重的背景音乐,画面 让学生惊心动魄,震撼心灵,很容易得出降水对人们生活既带来好处也带来负面的影响,深 深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然后学生结合实际进行辩论:我们该怎样保护环境呢?激烈的 辩论把课堂和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 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如:讲《世界的人种》时,首先 用计算机播放一段经过本人视频编辑、剪切的由三大人种演唱的“江南 Style”视频,然后 提问:刚才看到的视频有哪几种人种?他们有何不同呢?时下最流行的歌舞立即激发起学生 的兴趣,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本节的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更好地创设情境,它克服了 传统教学的单调乏味感,便于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调动所有感官,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 地理学习中去。 因此,我们在做课件的时候,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这一优势,力图使画面内容生动,即 要尽可能地用一些动画、音乐,将教学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这些动画和音乐中,使学生爱听、 爱看,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合理安排,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地理教学中,教师通常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去确定教学内容的详略。运用信息技 术可以调整教学节奏,灵活把握上课的时间,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 如:教学《中国的行政区划》时,教材内容虽然比较单一,但涉及的地名众多,而各省 (直辖市、自治区)的边界形态又各不相同,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也错综复杂。通常需要两 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讲授“三级行政区划的划分;34 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及其位置” 两个问题。第二课时再讲“34 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行政中心” 。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 第一课时采用歌诀记忆、拼图、猜谜等方法,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通过层层活动使学生熟 记各省的名称、简称及其位置。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我制作了当鼠标点击某一个省级行政区 时,相应的轮廓形象比拟物就显示出来的课件。如:黑龙江省像天鹅,内蒙古自治区像雄鹰, 山东省像骆驼,青海省像玉兔,广东省像大象的鼻子等等,这种教学方法很能激起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利用制作好的 Flash《中国拼图游戏》 ,让学生在电脑上进行拼图比 赛,告诉学生拼图的一些技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我国行政区划名称、位置等方面知识 的理解和记忆,教师也能及时获得教学反馈信息。讲授到相关省级行政区时,便将课前准备 的谜语投影出来让学生猜。如“船出长江口” (猜一个城市名) ,这一谜语的提出,前面学习 的疲劳一扫而空,猜到的学生,自然享受胜利的喜悦,没猜到的学生,也从别人的答案中获 得启示;记住了上海的位置——长江口。由于电脑动画在课堂上的运用,降低了教学难度, 大大加快了教学速度。第二课时可通过练习、读图、填图和小测验来巩固、反馈知识,还可 开展小组竞赛、小组课题研究等合作性学习活动。多媒体教学从多角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动画模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地理内容涉及面广,其中有学生能直接感受的地理特征,也有难以理解的地理事物。在 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主要教具是挂图和投影。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在认 识客观事物时往往会受到自身认知器官的限制,只能观察到此时此地的情景,观察到肉眼看 见的客观物体,难以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运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 止图成为动态图,学生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教师指导学生一边思考观察、一边讨论。 采用动画模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能动作用,教与学成为了有机的整体。从而培养学 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向纵深方面发展。例如:对 “等高 线地形图” 的教学,这部分内容很抽象,我把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原理、基本特征利用课件 进行动画演示,图、文、声、像并茂,使学生对山峰、山谷、山脊、陡崖、鞍部等地形概念 变得容易理解(特别是山谷、山脊的判断,再加本人的板图) ,然后又播放生动有趣的基本练 练,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了,收到了良好效果。 在教学《交通运输》 ,介绍我国的铁路干线时,我用了动画制作这样的课件:以中国地图 为底图的画面中出现一个火车头,它鸣叫着逐条带出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线路、名称和经过 的主要城市,每条干线自起点至终点闪现,而且能随终点出现,以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加 深印象。我让学生结合课本里的“铁路干线图” ,在老师屏幕上的演示下找到“五纵三横” 铁 路干线用两种颜色的笔描绘出来。以“北京”为中心,找到“上海” ,把“北京---上海”连 2 起来, 明白这是 “京沪线” , 然后又让学生说出这条铁路线经过哪几个省级单位及主要的城市。 随着老师在屏幕上的指引下,学生完成得很好,记得很快(就连平时不好表现的同学也做得 很好) 。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后,用课件出示一些选择合理的交通 运输方式练习,从而达到学以致用。 通过这种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强学生视觉、 听觉等感官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 四、渲染气氛,培养学生的情感 在地理课程学习中,要将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 于地理教育之中。多媒体课件能够渲染气氛、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根据教学需要采集 和编辑录像、VCD 的内容在适当的时候播放,能够配以文字、旁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 教育。 如在学习中国地理《地方文化对旅游的影响》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我国著名的 旅游胜地:八达岭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桂林山水,布达拉宫,黄山的“四绝”??不知 不觉中,学生已被祖国锦绣的大好河山所吸引,脸上洋溢着向往、陶醉、自豪的神情,激发 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紧接着出现一组漫画镜头:在旅游区乱扔废弃物,某人在文物古迹刻 上了“××到此一游” ,配上小丑的画外音??学生们看了,无不表示出愤怒、指责、痛恨的 心情。从反面材料中,也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体验。通过正反材料的对比增强了他们对 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增强了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了学生美好的道德品 质,同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 , 把现代信息技术 与地理课堂进行有效整合,在学习中充分运用地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让学生学 会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最终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和教学质量。但是,当多媒体课件运用不恰当时,不仅使学生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而且, 多次重复的视觉刺激容易使学生大脑疲惫,注意力分散,教学效果反而不好。因此,教师应 选择、加工学习材料,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设计出最优化的教学方式。转载

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化课堂教学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理所当然,教育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状况的课程体系,探索出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载体,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蓄养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的的新型课程教学。正因为如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了我区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本文将对如何正确、科学地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和目的,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给课堂带来的精彩,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与目的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为一体。正因为信息技术既可以丰富视听感受,也可以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它集图像、声音、文字与时代气息为一体,教师使用这一媒体,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自己的课堂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整合中作为重要工具的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知识的分割和学科间的隔离,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识体系统一联结起来。这种整合是一种和谐,一重互动,而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其基本特征是它具有学科的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让课堂更精彩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教学,不是被动地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课程的发展,并与其和谐自然地融为一体。作为课程改革中不可缺少的条件,它的飞速发展,必须引起一场学习的革命,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营造学习环境,完善教学模式,变革评价方法。让课堂更精彩。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革新课程内容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将冲击传统的课程内容,它将不再是单一的书籍、教材等印刷制品,而且还应该包括网络以及音像制品等,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下论述:“未来的教育=人脑+电脑+网络”。课程内容的拓展,课程资源的开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探索发展学习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学习构思,将有关的信息再组合,形成自己的观点,获得了自己的认识方式,有利于发展自己的个性,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实现“学会学习”的目标。同时学习者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通讯功能与专家、教师等进行交流或咨询。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带来课程实施的变革 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中,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地位正被削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而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视为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地、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课堂的可操作性强。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带来学习方式的革命 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学习者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数字化学习。当学习目标固定后,学生可以通过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个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有比较大的帮助。同是,对一些复杂的问题上的解决或作品的评价等问题上,要求对同一问题持有不同观点的多个学生,在探索协作学习的基础上完成任务,网络正为这种学习方式提供了最好的平台。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善了课程评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带来评价观念和评价手段的革新,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自测的工具,有利于学生自我反馈(学生自评),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也可以作为教师电子测评的手段;同样,通过网络也可以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化了评价的过程,革新了传统的课程评价的观点和方法。 三、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不是简单地应用于教学,而应该创设主动学习的情景,创造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习者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以期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并非是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能为运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根本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选择适用的信息技术。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能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更新,既要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经验,又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在整合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学习管理,加强课外辅导,重视学科基本素养的培养。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不能否定传统教学方式,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和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对教材的处理、学生的特点、教法的变革要能准确把握,同时,要积极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即获取、选择、加工信息的能力,由于信息的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由选择、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样可能会使部分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使课堂无法调控,完不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更强的协作交流能力等。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从点滴做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长期的、浩大的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长久的、共同的努力。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中,切忌好高骛远,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既要勇于创新探索,又要善于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既要学习了解信息技术,又要深刻认识学科教学的真谛。 当然,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师生之间课堂上的直接交流的机会与时间需要再增加;学生自主参与意识、自我约束能力需要再加强;有时信息资源过多耽误了学生分析思考的时间,掩盖了其过程;有时一些基础知识在实践中被忽略了等等。但是这并不削弱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起到的助推器的作用,并不影响信息技术在信息时代所占的主导地位。

如何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地理课堂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同时它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地理教学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提 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整合中得到提高,从而在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上全面塑造学生 . 关键词:信息技术 地理教学 整合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创设学习情景,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大课堂容量.山区中学任教的我,只 能面对每个年级一个多媒体教室的状况,在教学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结合学科优势,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 实践,谈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环境去感知去体验,进 入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它能克服在传统教 学中,学生面对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从而对地理产生兴趣.例如:在讲“降水对 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时,播放水灾、旱灾、暴雪等图片,配上低沉凝重的背景音乐,画面 让学生惊心动魄,震撼心灵,很容易得出降水对人们生活既带来好处也带来负面的影响,深 深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然后学生结合实际进行辩论:我们该怎样保护环境呢?激烈的 辩论把课堂和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 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如:讲《世界的人种》时,首先 用计算机播放一段经过本人视频编辑、剪切的由三大人种演唱的“江南 Style”视频,然后 提问:刚才看到的视频有哪几种人种?他们有何不同呢?时下最流行的歌舞立即激发起学生 的兴趣,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本节的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更好地创设情境,它克服了 传统教学的单调乏味感,便于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调动所有感官,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 地理学习中去. 因此,我们在做课件的时候,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这一优势,力图使画面内容生动,即 要尽可能地用一些动画、音乐,将教学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这些动画和音乐中,使学生爱听、 爱看,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合理安排,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地理教学中,教师通常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去确定教学内容的详略.运用信息技 术可以调整教学节奏,灵活把握上课的时间,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 如:教学《中国的行政区划》时,教材内容虽然比较单一,但涉及的地名众多,而各省 (直辖市、自治区)的边界形态又各不相同,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也错综复杂.通常需要两 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讲授“三级行政区划的划分;34 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及其位置” 两个问题.第二课时再讲“34 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行政中心” .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 第一课时采用歌诀记忆、拼图、猜谜等方法,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通过层层活动使学生熟 记各省的名称、简称及其位置.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我制作了当鼠标点击某一个省级行政区 时,相应的轮廓形象比拟物就显示出来的课件.如:黑龙江省像天鹅,内蒙古自治区像雄鹰, 山东省像骆驼,青海省像玉兔,广东省像大象的鼻子等等,这种教学方法很能激起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利用制作好的 Flash《中国拼图游戏》 ,让学生在电脑上进行拼图比 赛,告诉学生拼图的一些技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我国行政区划名称、位置等方面知识 的理解和记忆,教师也能及时获得教学反馈信息.讲授到相关省级行政区时,便将课前准备 的谜语投影出来让学生猜.如“船出长江口” (猜一个城市名) ,这一谜语的提出,前面学习 的疲劳一扫而空,猜到的学生,自然享受胜利的喜悦,没猜到的学生,也从别人的答案中获 得启示;记住了上海的位置——长江口.由于电脑动画在课堂上的运用,降低了教学难度, 大大加快了教学速度.第二课时可通过练习、读图、填图和小测验来巩固、反馈知识,还可 开展小组竞赛、小组课题研究等合作性学习活动.多媒体教学从多角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动画模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地理内容涉及面广,其中有学生能直接感受的地理特征,也有难以理解的地理事物.在 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主要教具是挂图和投影.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在认 识客观事物时往往会受到自身认知器官的限制,只能观察到此时此地的情景,观察到肉眼看 见的客观物体,难以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运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 止图成为动态图,学生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教师指导学生一边思考观察、一边讨论. 采用动画模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能动作用,教与学成为了有机的整体.从而培养学 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向纵深方面发展.例如:对 “等高 线地形图” 的教学,这部分内容很抽象,我把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原理、基本特征利用课件 进行动画演示,图、文、声、像并茂,使学生对山峰、山谷、山脊、陡崖、鞍部等地形概念 变得容易理解(特别是山谷、山脊的判断,再加本人的板图) ,然后又播放生动有趣的基本练 练,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了,收到了良好效果. 在教学《交通运输》 ,介绍我国的铁路干线时,我用了动画制作这样的课件:以中国地图 为底图的画面中出现一个火车头,它鸣叫着逐条带出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线路、名称和经过 的主要城市,每条干线自起点至终点闪现,而且能随终点出现,以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加 深印象.我让学生结合课本里的“铁路干线图” ,在老师屏幕上的演示下找到“五纵三横” 铁 路干线用两种颜色的笔描绘出来.以“北京”为中心,找到“上海” ,把“北京---上海”连 2 起来, 明白这是 “京沪线” , 然后又让学生说出这条铁路线经过哪几个省级单位及主要的城市. 随着老师在屏幕上的指引下,学生完成得很好,记得很快(就连平时不好表现的同学也做得 很好) .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后,用课件出示一些选择合理的交通 运输方式练习,从而达到学以致用. 通过这种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强学生视觉、 听觉等感官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 四、渲染气氛,培养学生的情感 在地理课程学习中,要将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 于地理教育之中.多媒体课件能够渲染气氛、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根据教学需要采集 和编辑录像、VCD 的内容在适当的时候播放,能够配以文字、旁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 教育. 如在学习中国地理《地方文化对旅游的影响》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我国著名的 旅游胜地:八达岭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桂林山水,布达拉宫,黄山的“四绝”?不知 不觉中,学生已被祖国锦绣的大好河山所吸引,脸上洋溢着向往、陶醉、自豪的神情,激发 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紧接着出现一组漫画镜头:在旅游区乱扔废弃物,某人在文物古迹刻 上了“××到此一游” ,配上小丑的画外音?学生们看了,无不表示出愤怒、指责、痛恨的 心情.从反面材料中,也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体验.通过正反材料的对比增强了他们对 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增强了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了学生美好的道德品 质,同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 , 把现代信息技术 与地理课堂进行有效整合,在学习中充分运用地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让学生学 会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最终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和教学质量.但是,当多媒体课件运用不恰当时,不仅使学生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而且, 多次重复的视觉刺激容易使学生大脑疲惫,注意力分散,教学效果反而不好.因此,教师应 选择、加工学习材料,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设计出最优化的教学方式.转载

浅谈怎样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所谓的现代信息技术是指借助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的结合而形成的手段,对声音的、图像的、文字的、数字的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储存、传播和使用的能动技术。信息技术是学习活动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的学习工具、作为协作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作为知识建构和创作的实践工具。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正以令人始料不及的速度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值得去探索研究。   2 借助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变静态为动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之”无疑指的是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展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推动力。鲁迅先生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传统的课堂教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辅助以卡片挂图等,以静态为主,学生感到枯燥、单调、乏味。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极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代信息技术集音、像、动画为一体,图文并茂,声情并动,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直接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变静为动,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主动发展。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笔者让学生摸一摸圆形学具(钮扣、圆形纸片、硬币等)的表面,初步感知圆的面积。再演示课件:在一块绿色草地中央的树桩上拴着一只小羊,绳长2米。教师提出问题:小羊最多能吃掉草地上多少平方米的草?你是怎么想的?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小羊沿树桩走一圈,闪烁圆形的绿色部分。这是求什么图形的面积?要使小羊吃掉的草地上的草的面积多一些,该怎么办?请同学们猜一猜,圆面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生动有趣的演示,不仅使学生获得圆面积的丰富表象,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找到了圆面积与半径(直径)的关系。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变抽象为具体,突破课堂教学难点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具有形象性的特点,这是小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一对矛盾,而这对矛盾在概念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无法通过文字来有效地理解。合理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既能加强直观,又有利于抽象概括,逐步降低思维难度,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   如教学“认识时、分”一课时,教学难点是理解时与分的关系,知道1时=60分。这是一个基本的生活常识,但是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抽象、难以理解的。笔者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个Flash小动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都指向12,同时转动。学生观察:分针走一大格,时针走了几小格。多媒体的反复演示,帮助学生找到了时与分的关系,原来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了60小格,也就是1时=60分,将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实现形象与抽象的统一。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变繁琐为本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隐退认知对象中繁琐的非本质的属性,使对象本质的属性呈现出来,从而帮助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教学“角”的概念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红色亮点,闪烁数秒后,由这一亮点引出两条射线。教师告诉学生这就是角。学生在初步感知角的形成过程中自然地理解“角是由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观察屏幕:两条射线匀速延伸。角的大小有变化吗?学生思考后会得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无关,只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的结论。这样的教学将那些看似静止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使学生较容易地找出事物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3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需注意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促使认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但也有值得注意的问题。   要注意适时适宜 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做到时机适宜,内容适当,恰到好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出发;否则,非但起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   注意师生互动操作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互动。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过程中,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认识社会、接受新信息并最终完成意义建构的手段,而不应该变成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教师在演示多媒体课件的同时不能忽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应该给学生提供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要注意形象和抽象的统一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为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教学内容创设了良好的条件。学生在直观中形象思维的机会相对增多,但如果在教学中仅满足单纯感知直观形象,而没有抽象思维,就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既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又要及时引发抽象思维,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空前的改革和创新机会,在教学效果方面显示出强大的优势。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真正意义上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如何提高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能力

转载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原则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在整合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1、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2、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3、根据学科特点构建整合的教学模式:每个学科都有其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它们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要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和信息化学习工具的搜集与开发,这是实现整合的必要前提;4、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整合策略: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实施多样性、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整合策略;5、“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整合教学设计:目前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两大类。理想的方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九大优化方法1.知识点切入: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应以学科的知识点为切人点来进行。在各门学科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可切人的知识点很多,教师应充分利用可切人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的揭示、阐述、展开、归纳、总结等环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进行有效的教学,有效地开展课程整合。2.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力求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氛围,充分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并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学具,边想、边做、边练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并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3.思维训练核心:思维训练是教学的核心,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有助于教师加强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还有助于对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进行有效的培养。4.情感驱动: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和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在学科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的情感驱动功能,调节学生的情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意志力、记忆力。5.情境激励:学科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兴趣,首先要解决学生想学、爱学的问题。情境激励,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要求学生对问题情境.积极迅速设想出解决的各种可能性。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引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的热情。6.因势利导:在各学科教学展开之前,教师可以先展示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现各种事物现象和发展过程,在学生对展现的内容深感兴趣的情况下,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铺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7.合作探究: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进行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的应用能力。8.自主探究学习: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利用网络自己查阅资料,开展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9.寓教于乐:在学科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教学游戏软件,把科学性、趣味性、教育性集为一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由此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决策能力和操纵能力。此外,利用信息技术媒体,开展各种艺术活动,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五、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1.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误区误区一:部分人认为目前以中国教育的现行体制及经济现状,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根本无法实现,从保护学生、保证教学进度角度看是不宜采用的。误区二:很多人认为,如果一堂课没有用到多媒体课件、网络等就不是一堂好课。也有人认为,使用的技术越先进越好。误区三:目前很多学校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去准备一个精品课件参加评选活动,而活动一结束就不再使用,对课堂上使用的实用型课件则开发不够。误区四:很多教师认为必须把课件做得非常完美,色彩比较亮丽,但这往往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对学生的观察产生干扰,不利于看清问题的本质。2.教学方法及思想上的误区误区一: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演示现象、传授知识,忽视揭示过程、培养能力。误区二:错误地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1)过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的优势没有发挥,教学任务完不成;(2)分组学习停留在形式上,存在小组任务目标不明晰,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等问题,从而导致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3)忽视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产生两极分化的现象。误区三: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3.对教学资源应用的误区误区一:对网络资源过分信赖,忽视其他教学资源。误区二:为使用网络而使用网络,忽视教学目标和效果。误区三:过分重视助“教”的资源建设,忽视助“学”的资源建设。误区四:重视物质资源,忽视人力资源。4.对教育信息化理解的误区误区一:校园网建设重形式,轻效果。误区二:建设资源的比例严重失调,忽视教师培训。误区三:以信息技术课程为核心。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要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要具有认真踏实刻苦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知识在不断更新,并且更新速度非常快,今天学的东西说不定明天就不适合了,所以,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让学生学得主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之以恒,学生一定会大有收获的。同时,教师自己也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今天的时代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也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更是一个需要文化经典和精神财富的时代。做为教师,尤其是计算机教师更应主动学习一些教育理论及专业书籍,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行动上的指导,并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能通过自己的教学,既解决教学问题,激励学生在探索与思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在更高层次的思考、探究中给学生指导和帮助,强化学生问题意识和发现意识,在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中发掘学生的潜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计算机教师。无论是从时代背景还是发展趋势来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势必成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的主要模式。作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教学整合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意义深远。在实践探索中,我们要在借鉴外来精华的同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的整合方法,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层次整合!但在实施过程中,必将带来课程内容、教学资源以及学习方式的变革,我相信,通过我们所有优秀园丁的实践探索、不懈努力,必将取得丰硕成果。清晨之升 发表于:2007-11-8 14:48:28 新课改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改革有机结合,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工具和学习的方式,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将变“传授型”学习方式为“探究性”学习方式,变“单一式”教学为“综合性”学习方式,变“教师主导”为“交互式”学习方式,变“封闭式”课堂为“开放式”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较,更能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要求教师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变教师主动“教”和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主动“学”,要对学生“授之以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现代化教学条件去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教师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的首选设备。多媒体教学软件集声、光、动画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眼、耳、手、脑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能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创设一种使学生主体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学习氛围是唤起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和保证。学生在愉快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容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且能激发内在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多媒体正是具有形声、动画兼备的优点,在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方面比其他媒体来得更直接、更有效。 二、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容易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教学中,有些重点难点往往不易突破,主要原因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丰富,观察事物不容易全面具体。因此教师要采用比较容易使学生接受的教学过程,达到知识的迁移。在“浮力”一节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演示:先出现一个浸入水中的物体,继而出现两个力:“重力”和“浮力”,并闪烁两次。在老师的分析和讲解之后,当这两个力的大小关系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物体在水中的运动情况也随之发生变化,出现上浮、下沉、悬浮三种情况。 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物体的沉浮条件,感受到物体是浮还是沉,取决于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这样的对比演示,不仅使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浮力的概念,还很形象的看到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经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的特征,强化了对新知识的印象。同时,教师也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容易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学习的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思维和操作形成。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多向思维的情境。因为它有声形并茂,生动有趣的特点,提出与新知有关的问题后往往在新知与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矛盾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在这种情境之中会积极思考,在活动中会主动参与操作。例如:关于“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有多种方法。教师事先设计好题目,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呢?让学生先思考,然后自己的理解动手做.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所以有的学生会想出一种做法,有的会想出几种做法。这时,利用电脑把不同的做法一一演示出来。每一位学生看过以后都会想到有的是自己想到的,有的是自己没有想到的。而没有想到的解法,学生会注重去看,产生求知欲望。这种多媒体直观演示与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但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了学习,而且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提供多层次的练习,能有效利用有限的教学空间,并能加大练习密度。 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新知的重要环节。学生对所学新知的掌握情况也从课堂练习中体现出来。教师对课堂练习要精心设计,不但能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而且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图文并茂的优势,设计多层次的习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练习。在设计习题时,要照顾全体学生,就要把习题分成多层。一般来说,第一层是与所讲例题相仿的练习,目的照顾比较差一点的学生;第二层是基本知识的变式练习,目的解决重、难点知识问题,照顾中等学生;第三层是要稍微动脑筋的思考性练习,目的照顾优秀学生。这种多层次的练习,让差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吃得好”。学生在做题时不但不感到乏味反而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老师也达到了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有许多优势。同时它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给孩子们一个享受快乐学习的机会,只有把多媒体辅助教学纳入整体优化素质教育中,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殊功能和艺术勉力,才能达到提高学生素质,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化课堂教学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理所当然,教育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状况的课程体系,探索出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载体,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蓄养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的的新型课程教学。正因为如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了我区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本文将对如何正确、科学地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和目的,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给课堂带来的精彩,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与目的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为一体。正因为信息技术既可以丰富视听感受,也可以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它集图像、声音、文字与时代气息为一体,教师使用这一媒体,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自己的课堂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整合中作为重要工具的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知识的分割和学科间的隔离,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识体系统一联结起来。这种整合是一种和谐,一重互动,而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其基本特征是它具有学科的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让课堂更精彩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教学,不是被动地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课程的发展,并与其和谐自然地融为一体。作为课程改革中不可缺少的条件,它的飞速发展,必须引起一场学习的革命,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营造学习环境,完善教学模式,变革评价方法。让课堂更精彩。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革新课程内容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将冲击传统的课程内容,它将不再是单一的书籍、教材等印刷制品,而且还应该包括网络以及音像制品等,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下论述:“未来的教育=人脑+电脑+网络”。课程内容的拓展,课程资源的开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探索发展学习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学习构思,将有关的信息再组合,形成自己的观点,获得了自己的认识方式,有利于发展自己的个性,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实现“学会学习”的目标。同时学习者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通讯功能与专家、教师等进行交流或咨询。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带来课程实施的变革 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中,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地位正被削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而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视为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地、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课堂的可操作性强。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带来学习方式的革命 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学习者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数字化学习。当学习目标固定后,学生可以通过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个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有比较大的帮助。同是,对一些复杂的问题上的解决或作品的评价等问题上,要求对同一问题持有不同观点的多个学生,在探索协作学习的基础上完成任务,网络正为这种学习方式提供了最好的平台。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善了课程评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带来评价观念和评价手段的革新,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自测的工具,有利于学生自我反馈(学生自评),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也可以作为教师电子测评的手段;同样,通过网络也可以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化了评价的过程,革新了传统的课程评价的观点和方法。 三、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不是简单地应用于教学,而应该创设主动学习的情景,创造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习者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以期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并非是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能为运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根本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选择适用的信息技术。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能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更新,既要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经验,又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在整合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学习管理,加强课外辅导,重视学科基本素养的培养。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不能否定传统教学方式,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和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对教材的处理、学生的特点、教法的变革要能准确把握,同时,要积极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即获取、选择、加工信息的能力,由于信息的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由选择、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样可能会使部分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使课堂无法调控,完不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更强的协作交流能力等。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从点滴做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长期的、浩大的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长久的、共同的努力。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中,切忌好高骛远,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既要勇于创新探索,又要善于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既要学习了解信息技术,又要深刻认识学科教学的真谛。 当然,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师生之间课堂上的直接交流的机会与时间需要再增加;学生自主参与意识、自我约束能力需要再加强;有时信息资源过多耽误了学生分析思考的时间,掩盖了其过程;有时一些基础知识在实践中被忽略了等等。但是这并不削弱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起到的助推器的作用,并不影响信息技术在信息时代所占的主导地位。

信息技术2.0培训课堂实录要求多少时间

信息技术2.0培训课堂实录时间要求是20——30分钟。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服务初中数学课堂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代,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显然是很必要的。在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其中就有一条强调了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整合,明确指出初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机整合,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究和发现,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是改进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的需要,是改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需要。这样,应用信息技术将成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能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所以,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适应改革的新课程标准,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积极自觉地进行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一、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优势1、信息技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使学生更多地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让目标在学生心中更明确。例如我在“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中,先从三角形的内角和入手,在求四边形的内角和时转化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和(计算机图形演示:从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把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后提问五边形内角和的求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四边形内角和的求法的回顾与进一步的思考,适当的提问配合演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引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这就为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的证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很快的达到学生掌握这个知识点的目标。 2、信息技术有利于化解教学重点和难点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同时,计算机多媒体的动态变化可以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提供丰富而动感的图像、图形,生动、直观、形象,展现出一个精彩纷呈的数学世界。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时,传统教学方式都是让学生作图、观察、得出结论,但每个学生在作图中总会出现种种误差,导致三条线没有相交于一点,即使交于一点了,也会心存疑惑:是否是个别现象?使得学生很难领会数学内容的本质。但利用信息技术就不同了,在几何画板或"Z+z”智能教学平台里,只要画出一个三角形,用菜单命令画出相应的三条线,就能观察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然后任意拖动三角形的顶点,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总是不会改变的。这实验,除了教师演示之外,学生也可自己动手,亲手经历,大大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3、信息技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数学课总是离不了要画图,这些作图中有部分是机械的、重复的,有些还相当繁复,并且有时作图本身对达到该节课的教学目标的意义并不大。如画各种立体图形(球、圆柱、圆锥、长方体、正方体等)和一些平面图形,若利用几何画板或“Z+Z”智能教学平台,一个菜单命令就成了。又如:“图形的平移”,先告诉计算机平移方向及平移距离(一个向量即可),再选中平移对象即可完成平移,既简单、明了,又直观、形象。用计算机代替老师、学生做这些工作,既彻底减轻了负担,让教师、学生把精力和注意力用到更高层次的教学和学习环节中去,同时也有助于师生更了解和熟悉信息技术,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二、信息技术在与初中数学整合教学中的作用1、信息技术可以作为信息处理的工具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会利用各种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加工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是要储存和传递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是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储存以及传递信息,信息技术是信息处理的工具。在数学整合的教学实施中首先需要将教学内容信息化处理,形成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化环境展开教学,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最终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源,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而更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2、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计算,作图,数据处理的工具我们在数学的学习和应用中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繁琐的计算,需要做出复杂的图形或者图象,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完成这些基础性的数学活动,从而使得我们可以把精力集中在对问题的思考与分析、对数学规律的探究与反思、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与把握,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和效果。3、信息技术可以展示和发展数学思维数学是一门抽象的思维学科,数学活动的核心是数学思维。数学具有鲜明的特点,数学概念高度抽象、数学语言科学简洁、数学逻辑体系严密、数学思想方法深刻。当我们在抽象思维遇到障碍的时候,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直观形象的展示数学对象,而且还可以展示数学对象的构造和变化过程,反映出数学本质、展示出数学思维。因此,信息技术使得数学对象形象化,使得数学关系明显化,能够展示和发展数学思维,帮助我们理解和把握更高层次的数学对象,展开高水平的数学思维活动。5、信息技术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教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方便的教具,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创设教学情景,也可以使用现成的课件、资源库,综合利用各种资源,选择能够揭示所需问题的数学本质的资源组织教学,形象直观地演示数学对象,动态得展示数学关系,揭示数学本质,表达数学思维,创设出展现知识的产生、发展、变化发展的数学情景,吸引学生主动进入学习情景去感知、理解、建构数学的意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三、信息技术在与初中数学的整合中应该注意的问题1、应以学生为主体要认识到,信息技术是使学生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工具。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数学学习,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不要为技术而技术,要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变辅教为辅学。我们经常看到有的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去做一个课件,一节课热闹下来,学生什么收获都没有教师的教学活动应以建构一个学生乐学的情境为原则,因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在所开展的整合研究中,我们反对一节课一个课件演示到底、搞黑板搬家式的课堂教学。只考虑教师的方便,什么课都搞成电脑演示,那么将会适得其反。使用信息技术的出发点是利用好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学生思维,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2、应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整合既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用句通俗的话来说:“麦当劳来了,大米饭还要吃”。一讲到整合,我们老师就以为每节课都要用电脑来教和学,其实整合后的教学活动不应理解为全堂上机或多媒体演示,不应忽视书面表达和口头交流,不应忽视阅读、计算和证明。同时,学生的活动不应是自由活动。“一节课过去了,学生敲了半天计算机,却收获不大。”一句话能说明白的,一个教具能演示清楚的不一定非通过计算机。要讲究实效。整合,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把各方面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在我们开展的整合研究中,在学期初就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对一些用传统方式来教,效果一样或更好的,我们一定用传统方式来教。例如有理数的运算、方程和方程组的求解等,用传统教学一样奏效;但方程与函数的关系以及许多几何问题等,则采用多媒体技术来教,直观、形象,能展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其效果与传统教学很相比难同日而语。四、结束语总的来说,信息技术对初中数学的学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整合是必然的,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学习个掌握信息技术,并且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整合教学,通过呈现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开展数学实验、创设合作与探究学习情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去体验、感受、建构知识,转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并且能够自觉地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如何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整合利用起来

学模式的好处及注意点提要:在新课程的前提下,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本文简单论述了情景--陶冶式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小组协作学习式教学3种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在此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的名字就意味着这是一种交流的技术,不管是教还是学都应以学习和利用这种技术为主。新课程标准的信息技术课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最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以后的生活学习服务。在这样的教学目的下,如果一味地强调技术手段,强调操作步骤,学生会单纯地把他作为一门课程去学习,而缺少把他灵活运用到其他学科或生活中去的意识。相反,如果只强调信息素养、信息道德却忽略技术那就更不可取了,只有想法,没有实现想法的手段那是空想,不是信息技术。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环节,我们必须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既有想法,同时又掌握实现自己想法手段的合格信息技术人才。 笔者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已经有五个年头,以下我将简单谈谈我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所应用到的一些主要教学模式,以及在此过程中的一些成功的心得体会和失败感悟,敬请各位同行不吝指教。 一、情景--陶冶式教学 又称暗示—领悟模式。教师通过语言描绘、多媒体演示、当时的社会事件和教学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主要适用于一些基础章节,比如:《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第六章第一节《信息集成》等,这些章节有个共同点:对操作技术的要求比较低,主要是一些理论知识,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学实例:在讲授第一章第二节“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前,准备好课件,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①在人类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发明物的图片②计算机从出现到现在在外观和操作系统方面“进化”的典型图片,也可以用几张机器人的图片代表计算机的未来③一些在媒体出现的关于知识产权案或网络危害的资料。配上一些简单的音乐效果就可以了。随着讲课的进行逐步展示图片,要求同学们结合历史课的知识讨论不同图片中物体出现的大概时间,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的影响。最后结合一些新闻报导,讲述关于知识产权和网络危害的内容,教导学生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由于本节课基本属于纯理论知识,其中的内容学生多少有些了解,通过这种展示、讨论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避免那种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育。最后结合媒体的报导,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可以减小学生对教条的反感。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 以完成一个任务为线索,通常教师可以把一个任务巧妙分解成几个支任务,把教学内容融于任务中去,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经过自主探索和老师的提示,自行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这种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应该是最广泛的,主要适合一些目标明确,步骤清晰,操作性较强的章节,比如:信息的获取,word中的排版,网页制作等。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如果运用成功,可以取得最佳的效果,但同时也是在教学过程中问题出现最多的一种方式,正是:收益与风险同样巨大。教学实例1:在信息的查找一节中,布置任务查找关于黄山旅游特色的介绍和图片。结果许多学生积极性不高,只有有一部分同学完成任务,但基本采用的都是同一种方式:利用搜索引擎的关键字检索。其余同学在我打开网络时就在网络中到处乱窜,在我关闭网络时学生发出了一阵叹息声。 这样的课堂现状不是我所想要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呢?经过对连续几个班的课堂进行研究、反思,我发现,现在的学生比较愿意使用自己已知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基本不会考虑去寻找另外一种方式(比如分类检索)来解决同一个任务,缺少开拓扩展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他们对黄山这种旅游名胜基本不感兴趣,用他们的话说,去黄山太远,不现实,还不如去苏州乐园比较好玩。他们感兴趣的是是运动,是明星。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把任务改成了查找关于姚明,关于NBA的相关信息,效果有了明显的好转。 这件事情告诉了我要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中取得成功,第一步就是要提出适合探究的主题。要了解学生的兴趣,探究的主题应该是学生关注的感兴趣的问题。只有感兴趣,学生才愿意去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给出足够的提示,同时注意课堂的纪律,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效果。 教学实例2:在word小报制作一节中,我认为在初中阶段的教材中已经有详细的介绍,因此分发了一张样品,布置任务,仿照完成小报。结果,部分同学,不到15分钟(文字、图片内容教师提供)顺利完成。可也有些同学直到下课,只完成了1/3不到。雅斯贝尔斯曾经提出,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实际处境。教师了解到的情况并不一定是学生的实际情况。的确,word的内容在初中是学习过,但是学生来自不同的层次,城市与农村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别的,不管是学校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还是家庭电脑的拥有率。新课程的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也必须体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每个学生提供探究平台。在设置任务的时候,要注意掌握难度梯度,一些难点可以作为附加题出现,或者在点评后让会的同学演示后,再让其他学生操作,比如,word中图片的绝对定位等。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则是指导学生如何去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去完成任务,指导是有侧重点的,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要重点关注。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同学都成为课堂的主体,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问题--探究式教学的课堂模式有三大步骤:利用情景提出主题任务并分解—逐个完成支任务最终完成主任务--总结与成果展示交流。第一步是开始,第二步是重点,第三步才是成果,在总结与成果展示交流的过程中,既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满足度,又可以在与同学的对比中体会自己的不足,在老师的点评中系统地掌握知识与技能。我们必须要认真做好其中的每一步,才可能在此中教学模式中取得成功。 三、小组协作学习式教学小组协作学习式教学,是通过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完成各自的任务,最后通过交流总结来完成课堂总任务。在此种模式中,小组划分方式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到协作和学习的效果。理论上,小组协作学习式教学可以在任何章节中采用,但是由于此种方式的课堂形式十分开放,所以对学生的自觉度和教师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人认为在一些知识技能相互类似的章节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此种教学模式,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信息技术必修第二章中的“体验网络数据库”等。教学实例:在体验网络数据库的一节中,让学生按照座位的就近原则每5位同学一组,自主学习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并体验多种数据库(数字城市、网上商城、在线图书管等),最后每组由一位同学演示某种数据库的使用。结果基本每组都能出色的完成任务。虽然整体的教学效果良好,但是也存在着某些问题,比如,通常每组中起主导作用的就是一、两位同学,其余同学有“乘船”之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同班同学之间也有亲疏之别。如果采用自愿分组的方式可以减少这种问题,但是,课堂的秩序就更难维持。在小组协作学习式教学模式中,最后的演示和点评比在探究式教学中更为重要,因为小组协作学习式教学中,通常每组的实践内容都是不同的,通过最后的演示讲解可以让所有的同学对所有的内容都有都有所涉及,了解知识的相通性与迁徙性。通过合理的分组,有效的监督和详细的讲解点评,小组协作学习式教学可以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无论是情景--陶冶式教学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小组协作学习式教学法,还是传统的讲授法、演示--练习法,它们在教学实践中并不是孤立的。在课堂的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具体情况,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往往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我们必须利用一切有效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乐趣,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从而完成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增强学生信息道德,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总目标。

如何把信息技术活用在数学课堂中

多媒体技术的“加盟”能够很好地还原生活场景,创设丰富的生活情景,唤醒学生的经验,有效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我首先利用课件展示一个学生全天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看画面的同时,利用“滴嗒、滴嗒”的钟声时刻提醒画面的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代,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显然是很必要的。在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其中就有一条强调了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整合,明确指出初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机整合,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究和发现,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是改进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的需要,是改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需要。这样,应用信息技术将成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能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所以,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适应改革的新课程标准,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积极自觉地进行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一、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优势1、信息技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使学生更多地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让目标在学生心中更明确。例如我在“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中,先从三角形的内角和入手,在求四边形的内角和时转化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和(计算机图形演示:从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把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后提问五边形内角和的求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四边形内角和的求法的回顾与进一步的思考,适当的提问配合演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引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这就为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的证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很快的达到学生掌握这个知识点的目标。2、信息技术有利于化解教学重点和难点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同时,计算机多媒体的动态变化可以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提供丰富而动感的图像、图形,生动、直观、形象,展现出一个精彩纷呈的数学世界。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时,传统教学方式都是让学生作图、观察、得出结论,但每个学生在作图中总会出现种种误差,导致三条线没有相交于一点,即使交于一点了,也会心存疑惑:是否是个别现象?使得学生很难领会数学内容的本质。但利用信息技术就不同了,在几何画板或"Z+z”智能教学平台里,只要画出一个三角形,用菜单命令画出相应的三条线,就能观察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然后任意拖动三角形的顶点,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总是不会改变的。这实验,除了教师演示之外,学生也可自己动手,亲手经历,大大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3、信息技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数学课总是离不了要画图,这些作图中有部分是机械的、重复的,有些还相当繁复,并且有时作图本身对达到该节课的教学目标的意义并不大。如画各种立体图形(球、圆柱、圆锥、长方体、正方体等)和一些平面图形,若利用几何画板或“Z+Z”智能教学平台,一个菜单命令就成了。又如:“图形的平移”,先告诉计算机平移方向及平移距离(一个向量即可),再选中平移对象即可完成平移,既简单、明了,又直观、形象。用计算机代替老师、学生做这些工作,既彻底减轻了负担,让教师、学生把精力和注意力用到更高层次的教学和学习环节中去,同时也有助于师生更了解和熟悉信息技术,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二、信息技术在与初中数学整合教学中的作用1、信息技术可以作为信息处理的工具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会利用各种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加工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是要储存和传递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是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储存以及传递信息,信息技术是信息处理的工具。在数学整合的教学实施中首先需要将教学内容信息化处理,形成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化环境展开教学,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最终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源,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而更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2、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计算,作图,数据处理的工具我们在数学的学习和应用中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繁琐的计算,需要做出复杂的图形或者图象,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完成这些基础性的数学活动,从而使得我们可以把精力集中在对问题的思考与分析、对数学规律的探究与反思、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与把握,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和效果。3、信息技术可以展示和发展数学思维数学是一门抽象的思维学科,数学活动的核心是数学思维。数学具有鲜明的特点,数学概念高度抽象、数学语言科学简洁、数学逻辑体系严密、数学思想方法深刻。当我们在抽象思维遇到障碍的时候,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直观形象的展示数学对象,而且还可以展示数学对象的构造和变化过程,反映出数学本质、展示出数学思维。因此,信息技术使得数学对象形象化,使得数学关系明显化,能够展示和发展数学思维,帮助我们理解和把握更高层次的数学对象,展开高水平的数学思维活动。5、信息技术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教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方便的教具,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创设教学情景,也可以使用现成的课件、资源库,综合利用各种资源,选择能够揭示所需问题的数学本质的资源组织教学,形象直观地演示数学对象,动态得展示数学关系,揭示数学本质,表达数学思维,创设出展现知识的产生、发展、变化发展的数学情景,吸引学生主动进入学习情景去感知、理解、建构数学的意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三、信息技术在与初中数学的整合中应该注意的问题1、应以学生为主体要认识到,信息技术是使学生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工具。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数学学习,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不要为技术而技术,要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变辅教为辅学。我们经常看到有的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去做一个课件,一节课热闹下来,学生什么收获都没有教师的教学活动应以建构一个学生乐学的情境为原则,因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在所开展的整合研究中,我们反对一节课一个课件演示到底、搞黑板搬家式的课堂教学。只考虑教师的方便,什么课都搞成电脑演示,那么将会适得其反。使用信息技术的出发点是利用好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学生思维,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2、应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整合既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用句通俗的话来说:“麦当劳来了,大米饭还要吃”。一讲到整合,我们老师就以为每节课都要用电脑来教和学,其实整合后的教学活动不应理解为全堂上机或多媒体演示,不应忽视书面表达和口头交流,不应忽视阅读、计算和证明。同时,学生的活动不应是自由活动。“一节课过去了,学生敲了半天计算机,却收获不大。”一句话能说明白的,一个教具能演示清楚的不一定非通过计算机。要讲究实效。整合,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把各方面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在我们开展的整合研究中,在学期初就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对一些用传统方式来教,效果一样或更好的,我们一定用传统方式来教。例如有理数的运算、方程和方程组的求解等,用传统教学一样奏效;但方程与函数的关系以及许多几何问题等,则采用多媒体技术来教,直观、形象,能展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其效果与传统教学很相比难同日而语。四、结束语总的来说,信息技术对初中数学的学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整合是必然的,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学习个掌握信息技术,并且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整合教学,通过呈现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开展数学实验、创设合作与探究学习情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去体验、感受、建构知识,转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并且能够自觉地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如何能够更好的结合

今年有幸参与了学校新一轮的课堂改革,深切感受到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翻遍与效率。本人认为,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必将对高中数学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将是数学教育的一大发展趋势,是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新课标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对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的必要性及几点思考进行初步探讨。一、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必要性我国传统的教学结构是在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授式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这种教学模式对系统知识体系的传授具有比较好的效果,但因其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心理的发展和变化,因此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上有缺陷。所以,当前创建新型教学结构的核心,或者说,当前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那么要实现上述教改目标就决然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这是因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体现出以下的几种对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宝贵的特性可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1、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力求认识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愉快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由有趣---乐趣---志趣逐级发展。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一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声、象、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其新颖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将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会克服一切困难,充满信心的学习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2、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主体性、实现个体化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师,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索,亲自去体验,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学习《探索勾股定理》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作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作一个动态变化的直角三角形,通过度量各边长度的平方值并进行比较,学生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产生很感性的认识;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从而加深了对勾股定理的认识、理解和应用。这种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的教学效果远比传统教学来得高效,很受学生的欢迎。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实现了个体化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3、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在数学教学中,不少教师习惯于用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去取代学生的理解,忽略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往往说出“这还不知道”,“显而易见”,“你怎么这么笨”等等不利于学生学习的言语,这不仅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由于认知障碍未解决,最终导致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困难.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不外乎是教师没有深入了解所教学生的认知结构,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学习水平,或者是由于所教内容过于抽象,难于用言语、纸笔给出形象的表示而敷衍了事,下面的例子也许对你有所启示。例如:在学习函数这一概念时,通常给出以下定义:“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对这一定义,初学的学生对“变化”、“唯一”和“对应”都不是容易理解的,所以这是高中最难的一个概念。如果我们给学生安排以下学习情境,则问题将变得亲切和自然:用几何画板画出y=x的图象,在y=x的图象上任取一点P,测出点P的坐标(x,y),然后拖动点P的位置,观察点P的横坐标x与纵坐标y的关系。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函数的本质中蕴含着运动与变化,并且这种运动与变化通常是有规律的.在图中,随着点P位置的改变,点P的横坐标x与纵坐标y都在变化,但无论点P在哪个位置,点P的横坐标x的平方总等于纵坐标y(即自变量x的平方等于函数值y)。这样做既直观又揭示了函数定义的本质,学生理解深刻多了。4、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能够提供学生创新空间,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生活中各种数量关系的科学。一堂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运用本课内容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现代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能充分挖掘教材,有利于丰富表象,引发联想,启发思维,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启迪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如在函数中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用几何画板制课件,让学生操作看二次函数的图象(抛物线)随△的正负而上下移动,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直接经验,启迪学生的思维的发展。5、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能够扩大信息量,提高学习的效率信息社会需要有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的新型人才,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从而开阔思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强调的是: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的能力。例如,讲授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时,可用“几何画板”制作程序,让学生能测量到大量的数据,再进行归纳分析。通过拖动点P,细心的学生会观察到切线长度的平方与两割线的乘积的值总不变,这就是切割线定理。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引发的思考1、切实做好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一方面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但是不是简单地应用与教学,而是应该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习者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以期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还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务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特别切忌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如果在设计上我们仅限于把课程内容转换成精美的课件并以良好的传递方式直接播放给学生,那这种整合只是表面层次上的整合,是封闭的,学生的学习仍是接受性的,并不利于学生对深层次知识的探讨也不会引发学生高水平的思维。一个高品质是数学课件需运用大量的技术手段,要学会使用各种软件,例如:PowerPoint、几何画板Photoshop、Flash、3D-Max等等甚至编程语言,一般教师难以达到这样的技术水平。如何在教育教学中适当地使用信息技术教育手段,使之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点和难点,如何让学生学好、学活、学深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才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核心。2、继续深化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为实现有效的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不仅要有基本的信息技术条件,还要对数学教师进行信息化教育条件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培训,要进行先进教育思想、教学与学习理论的学习,以及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方法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使每一为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掌握信息工具的使用,学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教学方案。3、处理好教师、计算机与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不要过分夸大计算机网络的作用,因为对于教育教学来说,它充其量也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整合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总之,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学科的整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作为一个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特点,合理地看待信息技术给数学学科课程带来的前景,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符合《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取数学知识,不断提高数学素养,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具有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以及逻辑思维的限制,以直观或间接形象的图案、真实的人物、真实的色彩,逼真的声音适宜的光照直接或间接的展现客观事物,给学生提供完美的视觉美、形象美,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创造等各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都能参与学习活动并使之相互结合,形成心理最佳状态。同时,丰富多彩的荧屏,不断变化的事物,以及言简意赅的解说,优美动听的音乐增添了课堂教学的气氛。那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改进优化课堂效果。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兴趣能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望,直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要求,运用信息技术展示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内容,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此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三峡之秋》一文描写三峡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机,体会“三峡的秋天”景色特点,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因此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声像并茂的电脑课件,向学生来展示长江两岸的风光,在学生兴致盎然之时,设问:此情此景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呢?学生对学习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只有大脑在积极思维,才能解决问题。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运动信息技术就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学《琥珀》一课时,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制作一幅课文中介绍的那块琥珀图。教师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观察后学生纷纷举手提出疑问: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在一起呢?它们是怎样被包裹起来的?是被什么包裹起来的?是什么时候包裹起来的?这个包裹着苍蝇和蜘蛛的透明东西叫什么?它会不会是无价之宝呢?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们了解到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是多么奇异。它居然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的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因缺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感兴趣的材料而难以开展抽象的思维活动,从而影响了对课堂教学难点更深入的理解和准确的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能为学生展示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空间,创造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凭着真切的形象去感受、体验比较抽象的事物,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如教学《琥珀》一课,在讲授文章中琥珀的形成过程时,那滴松脂是怎样裹住苍蝇和蜘蛛的,蜘蛛由为何和苍蝇在一起。这一部分是教学难点。如何才能够突破和解决教学的难点呢?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观看一些动感连续的画面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条件,体会这块琥珀的奇异。学生看着这一幅幅生动直观的动画,听着教师动情的朗读,深刻领悟了教学内容,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学会学习,教师应努力把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愿望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只有自己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教学《长征》时,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图片,如:193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的中央苏区在国民党第五次“围剿”中陷落,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开始长征。10月上旬,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8万多人离开江西瑞金踏上征程。教师通过让学生观看网络上的音、视屏,那红军在长征路途中爬雪山,过草地的真实情景展现在学生眼前,那是用语言所无法形容的。通过在战争时期对长征的了解与我们现在美好生活的对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同时,学生能够在收集过程中积极参与,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到了主动获取知识的沿线上,学生能真正感受到了积极参与的乐趣与获得成功的喜悦,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五、利用信息技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用信息技术对课文进行背景资料的介绍,帮助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了解,对课文的理解。因为小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不丰富,对于有些课文所涉及的背景资料如果缺乏基本的储备。对课文的理解则可能出现障碍,而教师适时的背景介绍就是有效的解决途径。如教学《黑孩子罗伯特》时,教师通过制作背景资料的课件,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美国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白人看不起黑人。才能理解罗伯特渴望和丽莎成为好朋友的梦想,渴望黑人和白人一样得到尊重。当丽莎的爸爸紧紧拥抱罗伯特时,罗伯特非常激动。因为是他善良而又纯真的心赢得了白人的尊重。爱的力量是多么神奇!   总之,利用信息技术,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取代了课堂上教师繁琐的课堂分析,减少了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模式,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景之中,主体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学生更轻松地掌握消化课堂知识,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上课使用ppt

雨课堂课件怎么导出ppt

雨课堂课件导出ppt的方法如下:首先在网页上进入雨课堂官网登录账号,然后选择课件库,选择自己要下载的课件,点击那个课件,点击查看课件,点击打印课件。出现如下界面,选择打印,左上角那个打印机可以选择,接下来选择Microsoft Print to PDF,点击打印,弹出页面给文件命名,点击保存即可。雨课堂是清华大学和学堂在线共同推出的新型智慧教学解决方案,是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致力于快捷免费的为所有教学过程提供数据化、智能化的信息支持。雨课堂将复杂的信息技术手段融入到PowerPoint和微信,在课外预习与课堂教学间建立沟通桥梁,让课堂互动永不下线。使用雨课堂,教师可以将带有MOOC视频、习题、语音的课前预习课件推送到学生手机,师生沟通及时反馈。课堂上实时答题、弹幕互动,为传统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提供了完美解决方案。雨课堂科学地覆盖了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为师生提供完整立体的数据支持,个性化报表、自动任务提醒,让教与学更明了。

现代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思考

现代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思考 现代信息技术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辅以图文、音像交互的特点,极大地改变了中国英语教学的面貌,也给我们的英语教学带来了改革。教学因此变得直观形象,知识信息的传输效率大大提高。在新课标教程的几年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已经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过程,导致了一场教育领域的革命。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改变英语教学面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我们已经在英语教学中引进多媒体技术,改革我们的英语教学,但其中发现的问题亦不少。因此,如何正确地应用现代信息整合技术,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多媒体用于教学带来了许多明显的变化:多媒体可以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融为一体,充分调动多种感官的处理功能,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数据和内容用形象、动态的方式加以表达,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媒体淡化了学习与娱乐之间的界线,改善了教与学的关系。另外,多媒体所具有的交互性和“超媒体”功能,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种选择,使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从而使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多媒体不仅在信息载体上具有集成性,在媒体设备上同样具有集成性,可以将电视机、录音机、扩音机等媒体设备的功能集于一身,不仅节省了空间,降低了费用,而且使操作更加方便可靠。 其次,高中新课标英语教材取材颇为广泛,文章中包含了大量的英美国家的文化、历史、习俗以及政治、佛教、名胜等多种背景知识,还涉及到科学技术的某个分支,即一些专业知识和科普知识。阅读者若不具备这些知识,阅读中就容易出现理解困难。许多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为了更好地配合学生学习,这就要求在课件设计中呈现给学生一定的背景知识,使学生在课前对所学课文的背景有所认识,便于他们对教材有一个全面、明确而深入的了解。例如,在高中英语课程中,教师可以把地图复制到课件中,对各个国家的组成部分分别着色,用英语对各个不同地区的人文、语言、信仰作简要介绍,同时配放恬静和谐的乐曲,使学生对这一国家的构成、地理、人文景观有个大致了解,这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十分有益。 再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文阅读理解有个感性认识,我们可以利用多媒制作的视频片断,以让学生看电影片断的方式导入新课。大家知道,全世界各地语言都不同,英语的发音也不同,但学生看后能马上领会什么是语言技巧,生活中如何应用英语口语交际。 这就集听、说、读于一体,学生人人参与,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以上所述都是多媒体教学带来的益处,但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教师设计的课件应使学生置身于音像、语音、文字所组成的三维空间,从词汇、语句、语篇进行直观教学,即使人体多种器官并用来感知信息,实现立体教学的.过程,改变以往程式化的教学模式,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人的大脑以立体语言学习,为能力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教学手段。大量直观而具有动态性且配有声音的英语课件,会直接将语言符号与情景相一致的信息输入给学生,变抽象为具体,突破难点,加深理解,比学生先听语言符号再想象情景作出反应,教学效果更好。 第二,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感知教材,掌握单词,理解语篇和训练语言交际能力,以此来确定突破教学难点,强化教学重点和目标,并在多媒体设计中得以实现。另一方面,把学生置于教师的位置来设计课件,向学生提供内容丰富、难度适中的感性言语材料,使学生通过不断训练而理解掌握教材,进而运用。整个过程学生的直观感受是:他们自己似乎是课件的操作者、主人。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个人主体性,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第三,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育之中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跨世纪人才是现代化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师既是授业者,又担负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格、陶冶其高尚情操之重任。因此,在课件的设计上,教师头脑中时刻要有一种意识:即抽象出教材中有思想教育性的现实课题,加以延伸,既使习得的知识在交际运用中深化,又对现实生活富有深刻内涵。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受到思想教育,情操得以升华。 第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盲目地每节课都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免造成一个弊端,即教师离开了多媒体就不会教学,学生离开了多媒体就不会记笔记。结果,课堂互动教学演变成了展示课件和摘抄笔记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影响教学的效果。 因此,正确地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高中英语教学,符合英语教学的客观规律,有助于强化英语教学过程,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大幅度增加实践练习的机会,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使教师在快乐中教学,在教学中享受快乐。 ;

如何开展初中信息化数学课堂教学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为单维性,即从抽象的数学文字到抽象的数学公式,显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记忆,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人们只是强调抽象逻辑思维而往往忽视了形象思维的作用,在网络环境下数学的教学就能解决以上的矛盾。二、运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运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突破难点。多媒体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情并茂的特点,所以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三、利用信息技术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传统教学中,老师的板书、教具的演示、教学挂图的张贴等等,往往占用了一节课中不少的时间。一不小心,还会出现图片和小黑板从黑板上滑下来的尴尬局面。因此学生在课堂中作业完成不了,老师上课拖堂的现象也经常可以看到。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可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生动、便捷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通过精心制作的课件,只要操作小小的鼠标,就可以让学生一边眼看精美的教学图片,一边耳听教师的生动讲解或多媒体播出的声音。动静结合,轻松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容易掌握其内在规律,完成知识的构建。四、结束语。总之,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学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积极主动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都应用过哪些有关信息技术的手段

  信息技术手段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备(如: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等)具有代数计算,数 据处理,几何作图,视频、音频及媒体播放等多种功能,特别是当多媒体计算机 配备了丰富的教学软件或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利用 Flash、 Powerpoint、 几何画板等 软件制作诸如:概念教学、练习指导和学法辅导等课件,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过 程中将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一) Flash 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中有些内容很难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解和交流。 如:   (1)在探究圆锥底面圆上一点 A 处一只蚂蚁绕圆锥爬一周后回到点 A, 怎么爬最近时, 利用多媒体动画将圆锥侧面展开,学生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就 会发现怎么爬才会最近,这个难点突破后,后面的问题就引刃而解。  (2)在讲“变化的鱼”时,利用计算机制作动画区演示,是学生从课本静 态的画面中迅速转到课件的动态中,并且结合变化规律的教师讲解和讲题,使认 识在抽象→具体→抽象的过程中达到对 “纵变横不变、 横变纵不变、 横纵都在变” 的深刻理解。在“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对称(翻转)变换”的教学中,将这三 种变换制作成具有动画的课件, 在讲授相应的内容时进行演示,就能达到学生直 观理解的效果,也为以后的全等三角形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展示“圆圆的落 日慢慢地沉入黄河之中”的动画图片,从而展现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学生 通过欣赏美伦美奂的景色,大胆猜想,掌握到更多的技能技巧。 同时,学生感 受到“生活处处不数学” ,从而在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加以解决,达到“乐学” 的目的。  (4)传统教学往往借助切萝卜或橡皮泥等实物情景活动来比划讲解,结果 大部分学生还是一知半解。 如果说对截面是三角形、 正方形、 梯形、 矩形的情形, 学生还能理解的话,那么对截面是五边形或六边形的情形,学生就很难想象了。 我通过制作 FLASH 动画,利用计算机当场给学生演示。通过演示,学生能真切感 受截割的过程。 学生不仅能看出怎样截才能利用到五个面、六个面截出五边形和 六边形, 更能很快明白为什么截不出来七边形?假设改变平面的位置,也能从不 同的方位感受截面的形状了。这样一来,不光在教学中省时省力,使学生感到材 料新奇,而且也化解了本节的疑点和难点。  (二) 几何画板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几何画板》最大的特色是“动态性” ,即:可以用鼠标拖动图形上的任一元 素(点、线、圆) ,而事先给定的所有几何关系(即图形的基本性质)都保持不 变。  (1)对于问题“顺次连结任意四边形的四边中点,围成一个中点四边形,则四 边形是什么四边形?试证明你的结论”的解决,我引导学生进行如下的探究:① 画图: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一个任意的四边形(四个顶点可以任意拖动) 及其中点四边形;②探究:任意拖动四边形的一个顶点,以其改变它的形状,发 现四边形的形状也随之发生改变;③猜想:中点四边形的形状由原四边形的什么 性质决定?④验证并结论。 这样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已有的知 识基础上解决问题,并继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结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意 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2)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说是最能体现信息化教学优势的一课。传统教学 方法或移动圆形纸片,或使用固定课件,或教师作图讲解,都不及“几何画板” 课件的可操作性高。只需在课件中度量出两圆半径 和圆心距 d,在保证圆 1 固 定的情况下将圆 2 向圆 1 缓慢移动,过程中观察 两者与圆心距 d 的关系,即可 得出满足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的两圆位置关系的条件。之后更可以改 变两圆半径和位置关系, 隐藏圆心距进行求圆心距取值范围的一题多变练习。一 个课件贯穿概念、例题与习题的全过程,既保证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又提高了 课堂的习题量和思维量,可谓一举多得。  (三) 电子表格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用电子表格画统计图,如调查某班学生最喜爱节目的人 数,并做出扇形统计图的操作过程是:  (1 ) 、问卷调查喜欢各类节目的人数,并 作出统计;  (2) 、打开 Excel 软件,按列或行输入数据并选中它们;  ( 3) 、利用软 件图表功能,打开“图表向导”窗口;  (4 ) 、在“标准类型”的“图表类型”中 选择“饼图” ,点击“下一步” ,出现窗口;  ( 5) 、选择“列” ,点击“下一步” , 出现窗口;  (6 ) 、在“数据标志”的“数据标签包括”中选择“百分比 (P)” ,并 点击完成,就可以作出扇形图。  利用电子表格不仅能画出扇形图,还可以画出其 他类型的统计图,还可以帮助我们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等统计量。又 如在画一次函数图象探究性质时,一般采用描点连线法,描出的点越多,画出的 函数图象越准确。但是,仅靠手工作图,有时很难画出准确的图象,但用几何画 板就很容易解决这个难题,如画 y=5X-2 图象,启动几何画板绘制函数图象的功 能,输入函数 y=5x-2 的解析式,计算机便自动画出图象,学生通过观察能轻松 总结得出性质, 制图软件不但能帮助我们画出函数图象,而且能帮助我们研究函 数的性质,课堂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 多次比较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制作课件和利用传统教学手段进 行教学的效果, 感觉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课堂效果的提高以及教学效率的 提高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 也真正做到了“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充 分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 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的 课程目标。

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课程设什么主题

以多媒体、网络、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对课程改革和优化课堂教学有着具大的推进作用。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培养,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教学中,教师创造的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可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信任、鼓励,会使他们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使学生在充满情趣与快乐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精心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合理组织画面,配以动感,不仅可以传播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可以变静为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这一部分知识,教师制作课件时,可以设计一拟人化的小动物,咬着一根绳把它围成一个长9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问学生: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利用计算机动画和丰富的色彩,使它灵活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充分感知,让学生体会到周长的概念,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四条边的总和,此时,计算机屏幕上的小动物咬着绳子,把围好的图形重新展开,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周长的确是这四条边的总和。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化难为易。学生学习一个知识,一般都要经历“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这样的一个过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和不易操作的实验活动过程进行处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学生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不易理解,关于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教材虽然采用了实验的方法,但实验过程比较复杂,难于操作,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做一多媒体课件,利用动态展示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使抽象化为具体,化难为易,以达到最佳效果。再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找角、摸角、折角、画角、玩角五个环节,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其中在画角这一环节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老师不示范画角的步骤,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课件,先出示一点,接着点闪烁几下,出示“顶点”两字,然后动画演示两条边的画法,边再闪烁两下,出示“边”,这样主要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清楚明了地抽象出角的图形,接下来,再让学生自己画一个好看的角,效果就较好。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已广泛地用于教育教学过程,如多媒体显示技术及应用软件辅助教学等,这些更多地改善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抓住教材中蕴涵的创造性因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途径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例如学生学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学校操场长80米,宽50米,为了满足学生活动需要,操场的长增加30米,宽增加20米,求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我们首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画一画,尝试着算一算。学生在解题时出现了这样的错误解法:30×20=600(平方米)。这时,我们按题意在屏幕上先出示长80米、宽50米的长方形,再延长长方形的长与宽,形成扩大后的长方形,并把面积扩大的部分涂色,就能直观地看出扩大的部分并不是长30米,宽20米的长方形,再让学生看图思考、讨论增加的面积应该怎样求,在可视图形的帮助下,学生很快用多种方法解答出来。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过去教学的一大问题是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过于重视书面知识而轻视日常生活中的知识。故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分析、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考试考教材,教师和教材自然就成为信息的载体,除此之外很少有别的信息来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教师的话都是对的,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总是言听计从,缺少质疑,创造性自然差。而在信息条件下,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获得大量的相关信息,教师和教材再也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他们的知识广了,视野宽了,自然疑问也多了,对教师的话他们开始思考、辩别、考证和质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正确对待,及时转变观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提出教学要求和问题,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去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然后进行讨论、总结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设远比传统教学更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能设计让学生动手做的数学实验环境,能灵活自如地进行变式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更有效地使学生领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更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推进教学改革。

如何设计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过程

如何设计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课堂 教学中的应用已越来越普遍。它具有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以及逻辑思维的限制,以直观或间接形象的图案、真实的人物、真实的色彩,逼真的声音适宜的光照直接或间接的展现客观事物,给学生提供完美的视觉美、形象美,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创造等各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都能参与学习活动并使之相互结合,形成心理最佳状态。同时,丰富多彩的荧屏,不断变化的事物,以及言简意赅的解说,优美动听的音乐增添了课堂 教学的气氛。那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改进优化课堂 效果。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兴趣能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望,直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课堂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要求,运用信息技术展示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内容,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此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如《秋天的图画》一文描写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机,体会“秋天的图画”色彩的美丽,想象秋天的图画,来表达的喜爱与赞美的情感。因此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声像并茂的电脑课件,向学生来展示,在学生兴致盎然之时,设问:此情此景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质疑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只有大脑在积极思维,才能解决问题。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运动信息技术就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学 《挑山工》一课时,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制作一幅图:“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扁担一头拴着几张木凳子,另一头捆着五六个青皮西瓜”。教师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描写这一部分情节,边读边想。读后学生纷纷举手提出疑问:为什么挑山工身担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呢?挑山工“不声不响”、“悄悄”走到前头,他当时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后结合当时的情境进行这样的设想: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在哪里停,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要按时把货物送到山顶,目标专一,所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通过这样的质疑学生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在课堂 教学中,许多学生因缺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感兴趣的材料而难以开展抽象的思维活动,从而影响了对课堂 教学难点更深入的理解和准确的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能为学生展示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空间,创造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凭着真切的形象去感受、体验比较抽象的事物,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如教学《海上日出》一课,文章中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这一段也是教学难点。如何才能够突破和解决教学的难点呢?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观看一些动感连续的画面了解海上日出的过程和景色,体会日出时的伟大奇观。学生看着这一幅幅生动直观的画面,听着教师动情的朗读,深刻领悟了教学内容,突破了教学难点。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人体,真正学会学习,教师应努力把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愿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只有自己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才能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如教学《长征》时,我们先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有关的图片和资料,193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的中央苏区在国民党第五次“围剿”中陷落,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开始长征。10月上旬,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8万多人离开江西瑞金踏上征程。我们还通过网络上的音、视屏观看那真切的红军在长征路途中爬雪山,过草地,那是用语言所无法形容的,通过在战争时期对长征的了解与我们现在美好生活的对照,激发了学生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同时,学生能够在收集、制作过程中积极参与,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到了主动获取知识的沿线上,学生能真正感受到了积极参与的乐趣与获得成功的喜悦,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总之,利用信息技术,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取代了课堂 上教师繁琐的课堂 分析,减少了一问一笔式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处于一种动手尝试、探求发现的境界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景之中,主体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课堂 教学得到最优化。

如何更好的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理应得到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赞扬。现在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应抱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与肯定,并做出正确的解释。

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变化

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变化当今社会,信息革命几乎冲击了所有领域.现在正步入信息社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课程教学改革以来,广大实验教师已融入了课改的洪流之中.我作为其中一员,勤奋学习,大胆尝试,获益匪浅,并从中体会到信息技术带来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教师角色、课堂信息量、学生思维过程、对教师的要求等多种变化.因此,作为教育、培养未来社会人才的教师,应走在时代的前沿,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变化 当今社会,信息革命几乎冲击了所有领域.现在正步入信息社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课程教学改革以来,广大实验教师已融入了课改的洪流之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已走到了课改前沿,他们大胆实践,尝试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得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得到普及.广大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或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或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或进行网络教学,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老师乐教,学生爱学,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我作为其中一员,勤奋学习,大胆尝试,获益匪浅,并从中体会到信息技术带来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多种变化.下面我粗浅的谈以下几点: 一、教学方式的改变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老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己学习的天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参与、自主探究与交互资源的过程,不仅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而且能手脑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在同一单位时间内增加了所接受的信息量,增强了记忆的效果,加快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速度,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快、更好地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 另外,由于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信息和技术资源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共享性,计算机的使用和资源的网络化等技术环境,不但有益于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孕育和发展着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机会,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环境,更多运用合作式学习的策略,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协作能力搭建舞台.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机互动、师机生互动、生机互动、生机生互动的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从而改变传统语文教学的教师单一传授的方式. 二、教师角色的转换 信息技术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多角度的转换.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习者通过网络就可便捷快速地获得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知识,个体的发展水平将越来越取决于不断利用信息、培养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信息化时代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得知识,教师不再是文化知识传播的中介,而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教学中,国家统一编写教材规范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网络时代教师是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的主体,运用现代化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开拓多媒体教学空间;编制教学软件,促进课程向地方化、校本化、个性化、综合化方面发展,实现课程教学综合化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主动投身课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高网络时代课程教学理论的研究水平. 因此教师就由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研究者. 另外,网络时代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网络化学习丰富了学生品德发展的内涵,开阔了品德培养的视野.教师要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建构具有前瞻性的道德价值观体系.通过网络渗透现代道德理念,积极引导学生的内在道德价值取向,培植学生道德理想和信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也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界限,拓宽了人际沟通的渠道,有利于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关系的建立,师生交往趋于多样化、平等性.教师作为人际关系艺术家,应更多地理解、信任、同情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应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和情感素养,形成宽容、尊重的良好个性和人格魅力,开展平等对话,提高师生间的协作水平,创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三、课堂信息量的变化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空,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internet上发布的信息包罗万象、充满时代气息,几乎囊括各领域、各学科的最新内容和成果.在教育网站上还存储了大量的学习信息、习题讲解、疑难解答和优秀教案等内容.因此,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能极大地增加课堂的信息容量.语文学习如果仅仅依靠教科书、教者、参考资料等信息,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的.信息技术则体现了最强的网络优势,搜集更多的语文信息资源,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师生双方实现了用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互动,实现资源的共享.在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存. 四、学生思维过程的变化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最根本的教学目的就是训练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而思维的培养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现象到本质、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这都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探求的问题.在传统的以掌握学科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过程侧重于对语文知识和结论的简单记忆;而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过程更侧重于调动各种认知策略去解决阅读和写作中的实际问题,而对概念性知识本身的记忆过程则相对减少.而且,由于教育技术具有将学生的思考过程外化的功能,所以学生能够时刻监测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 五、对教师要求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教师必须首先转变传统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认知工具作用,从零开始,经过5年、10年甚至20年的试验、探索、总结、提高,才能逐步完成.而在这个过程中,各方面的压力是很大的,遇到的困难是很多的,决不是一句一言难尽就可以概括了的.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对教材、教法、学生的把握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一贯强调的,这一基本功在信息时代显得更加重要,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如教材的处理、学生的新特性、教法的变革等. 另外,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和老师的信息资源对等,在现阶段进行学科整合的过程中间,很多问题都是陌生的,都是需要自己亲自动手来解决的.因为无论多么优秀的教育专家和特级教师根据科学的学习理论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设计开发的课件,也只能适用于某一特定的教学情境,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况.所以作为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首先强化自身的信息素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全面实施和推动素质教育. 总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成了教育教学改革中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是当今教育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教育、培养未来社会人才的教师,应走在时代的前沿,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思维方式,提高自身素质,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信息技术到底能给课堂教育教学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当今社会,信息革命几乎冲击了所有领域.现在正步入信息社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课程教学改革以来,广大实验教师已融入了课改的洪流之中.我作为其中一员,勤奋学习,大胆尝试,获益匪浅,并从中体会到信息技术带来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教师角色、课堂信息量、学生思维过程、对教师的要求等多种变化.因此,作为教育、培养未来社会人才的教师,应走在时代的前沿,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变化 当今社会,信息革命几乎冲击了所有领域.现在正步入信息社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课程教学改革以来,广大实验教师已融入了课改的洪流之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已走到了课改前沿,他们大胆实践,尝试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得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得到普及.广大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或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或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或进行网络教学,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老师乐教,学生爱学,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我作为其中一员,勤奋学习,大胆尝试,获益匪浅,并从中体会到信息技术带来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多种变化.下面我粗浅的谈以下几点: 一、教学方式的改变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老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己学习的天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参与、自主探究与交互资源的过程,不仅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而且能手脑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在同一单位时间内增加了所接受的信息量,增强了记忆的效果,加快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速度,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快、更好地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 另外,由于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信息和技术资源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共享性,计算机的使用和资源的网络化等技术环境,不但有益于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孕育和发展着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机会,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环境,更多运用合作式学习的策略,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协作能力搭建舞台.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机互动、师机生互动、生机互动、生机生互动的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从而改变传统语文教学的教师单一传授的方式. 二、教师角色的转换 信息技术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多角度的转换.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习者通过网络就可便捷快速地获得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知识,个体的发展水平将越来越取决于不断利用信息、培养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信息化时代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得知识,教师不再是文化知识传播的中介,而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教学中,国家统一编写教材规范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网络时代教师是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的主体,运用现代化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开拓多媒体教学空间;编制教学软件,促进课程向地方化、校本化、个性化、综合化方面发展,实现课程教学综合化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主动投身课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高网络时代课程教学理论的研究水平. 因此教师就由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研究者. 另外,网络时代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网络化学习丰富了学生品德发展的内涵,开阔了品德培养的视野.教师要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建构具有前瞻性的道德价值观体系.通过网络渗透现代道德理念,积极引导学生的内在道德价值取向,培植学生道德理想和信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也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界限,拓宽了人际沟通的渠道,有利于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关系的建立,师生交往趋于多样化、平等性.教师作为人际关系艺术家,应更多地理解、信任、同情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应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和情感素养,形成宽容、尊重的良好个性和人格魅力,开展平等对话,提高师生间的协作水平,创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三、课堂信息量的变化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空,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internet上发布的信息包罗万象、充满时代气息,几乎囊括各领域、各学科的最新内容和成果.在教育网站上还存储了大量的学习信息、习题讲解、疑难解答和优秀教案等内容.因此,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能极大地增加课堂的信息容量.语文学习如果仅仅依靠教科书、教者、参考资料等信息,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的.信息技术则体现了最强的网络优势,搜集更多的语文信息资源,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师生双方实现了用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互动,实现资源的共享.在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存. 四、学生思维过程的变化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最根本的教学目的就是训练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而思维的培养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现象到本质、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这都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探求的问题.在传统的以掌握学科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过程侧重于对语文知识和结论的简单记忆;而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过程更侧重于调动各种认知策略去解决阅读和写作中的实际问题,而对概念性知识本身的记忆过程则相对减少.而且,由于教育技术具有将学生的思考过程外化的功能,所以学生能够时刻监测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 五、对教师要求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教师必须首先转变传统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认知工具作用,从零开始,经过5年、10年甚至20年的试验、探索、总结、提高,才能逐步完成.而在这个过程中,各方面的压力是很大的,遇到的困难是很多的,决不是一句一言难尽就可以概括了的.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对教材、教法、学生的把握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一贯强调的,这一基本功在信息时代显得更加重要,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如教材的处理、学生的新特性、教法的变革等. 另外,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和老师的信息资源对等,在现阶段进行学科整合的过程中间,很多问题都是陌生的,都是需要自己亲自动手来解决的.因为无论多么优秀的教育专家和特级教师根据科学的学习理论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设计开发的课件,也只能适用于某一特定的教学情境,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况.所以作为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首先强化自身的信息素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全面实施和推动素质教育. 总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成了教育教学改革中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是当今教育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教育、培养未来社会人才的教师,应走在时代的前沿,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思维方式,提高自身素质,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信息技术课堂纪律及要求教学设计

一天在某教育论坛见一帖子,题目曰“信息技术课的课堂纪律如何把握?”内容是“我在上信息课时总出现这样一个现象,不知是否是通病:学生总会在下面叽叽喳喳,交头接耳,而且感觉比较嘈杂。有些同学是在讨论问题,而有些则在混水摸鱼说些无关的话。对于这样的场面,该如何掌握,以致教学能顺利进行,教学效果达到最好?”回者甚众,都在感慨为何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如此难教,也有不少真知灼见,从各个角度提出许多好的建议和方法。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教师,看完之后我也深有同感,感触颇多。课堂纪律的杂乱只是表面现象,其深层次的原因不外两点:教与学。教师教学热情高,学生学习兴趣浓,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信息技术课有它的特殊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处于一个过渡期。在对这门课本身的认识还有待深入的时候,必然会有学生不满足,包括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材教法等方方面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去看信息技术课,出现一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像信息技术总在发展变化一样,信息技术教育本身也需要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2003年4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颁布后,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正式成为高中必修课中的一科。这也给我们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学生眼中的信息技术课谈到信息技术课,尤其谈到课堂纪律,就不能不提到在学生心目中,信息技术课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他们怎么看待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他们心目中信息技术课是什么样子。为此我在学生中做了调查。由于学生层次不同,条件各异,接触信息技术的深度、广度不同,在谈到信息技术课时,差异还是比较大的,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对信息技术课怀有感激和兴奋的心情。认为信息技术课确实为他们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从最初的入门到入迷,学习有明确的目标。有此观点的同学占少数,主要是以前对计算机缺乏了解和必要的接触。随着神秘感的消失,新鲜感也没有了,但总的来说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另外一种看法是对信息技术课“深恶痛绝”。我刚听到这个词的时候不禁有些诧异,到底是什么导致如此强烈的对抗情绪呢?经调查发现有这几点原因:一是学习内容重复单一。初中学了什么,高中还学什么,而且是单纯的重复,并没有从重复中进一步深入。二是教学仅局限于教材。很少有老师能对教学内容范围进行有效拓展,而且在教的时候以书为权威,唯书是从。教材编写也存在问题,有的内容很不严谨。例如“‘桌面墙纸"文件的扩展名为‘.bmp"”,难道jpg文件就不能作为“桌面墙纸”了?三是为考试而学。考试考什么,你就必须学什么,不考的就不可以学。就是你发明Linux,只要你不会用OE发E-mail,你就是不如其他人。这部分学生占大多数,普遍认为“上课学的是早已会的内容,想学的老师又不教”,因此产生抵触情绪,上课时无心听讲,“自学”其他东西。当然,也存在极少数学生就是贪玩,只对“玩”的内容感兴趣。二、教师眼中的信息技术课在其他学科的教师眼中(甚至在大多数人眼中),担任信息技术课可算是一个人人羡慕的“好差事”:课时少,没有升学压力。但信息技术课的任课教师却有不少的苦恼。首先是人们的重视程度不够。从学生到一般教师再到领导,都认为信息技术课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尤其在以升学为目的的高中阶段。其次是由重视程度不够带来的软硬件发展不协调。有时一节课跑来跑去修机器、调软件,老师烦恼,学生抱怨,最后还不能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还造成教材与信息技术发展不同步,而任课教师缺乏再培训、再“充电”的机会,只能对着学生“老生常谈”,也使得学生“怨声载道”。三是信息技术课教学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前无车,后无辙,翻开报纸杂志,长篇大论的都是“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而对信息技术课本身教学有指导作用的不多。三、分析现象,把握本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与以往相比,信息技术课的性质和地位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认识的深入是一回事,教育观念的转变和课堂实践的落实更是重要的。信息技术课在各地各校的开设情况千差万别,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落实起来恐怕更存在很多人为因素,同时也有很多单个人所不能掌握的变数。学生想学的东西老师不教,老师教的东西学生都已经会了。信息技术课上的尴尬很值得反思。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南京师范大学李艺教授曾指出,“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特征是有明显不同的,每一个学段的目标、内容必然有其清晰可辨的特征。将课程任务进行轮廓性分野,尽力给基础教育的各个阶段设定合理的空间……各学段课程任务的轮廓性分野是这样确定的:小学──初步接触信息技术,形成感性经验;初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开始学习使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高中──在持续经历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化发展,培养主动追求信息文化的能力。”四、激励策略教学,提高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的一贯做法。问题症结找到了,就要寻求解决的办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就从兴趣入手,采取激励策略,使学生爱学、乐学,从而彻底扭转不利局面,解决信息技术课堂纪律杂乱的问题。所谓教学激励,就是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前进的过程。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激励的功效,引导学生自觉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的激励策略。1.需求激励为什么一些同学对某些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欲望不强呢?并非他们没有学习的需求,而是因为这些同学对自己的学习需求意识不强,没有显现出来,我们姑且称之为“隐性需求”。对一些知识的需求明显,我们就称之为“显性需求”。对于不同需求的学生,教师就要结合其不同的显性需求来激励其自觉挖掘自身的隐性需求。笔者认为,这种激励策略在计算机“基本技能”的教学中特别有效。2.情境激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因而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虽然目前信息技术可以创造许多情境,但是空有情境,而不注意情境的科学合理性和激励性,情境可能就成了教学中的“空中楼阁”。因此,要想使情境具有强的驱动力和启发性,需要教师及时的激励。在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多采用此类激励策略。3.兴趣激励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顺势诱导,把他们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中来,学生才可能乐学、爱学、活学。也就是说,对知识的讲解和操作的演示要注意学生的兴趣,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事物切入,并顺势诱导,教学才能引人入胜。4.任务激励学习每一个知识、技能都组织一些有关的任务,通过一个个循序渐进、有梯度的任务来驱动学生,通过一个个任务完成后的成功和喜悦来激励学牛。当然要注意任务的目标性、典型性、渐进性。5.实际激励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许多同学没有学习兴趣,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清楚学了有什么用。因此,教师在学习之前就要让学生知道学习之用处、与实际的关系,这样就可以消除学习者“不知学有何用”的困惑。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特别要注意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的结合和类比,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通过形象、生动的实际事例化解学生畏难情绪,激发学习欲望。6.相关学科知识激励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抓住不同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兴趣进行有机的整合,从而激励其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如,有的学生对数学有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电脑制作的数学课件或几何画板等来激发学生。又如可用Windows98中的“画图”,结合美术课内容开展“电脑画图”的比赛活动;用Excel做物理中“平抛运动”的实验数据分析,并用WPS2000写成实验报告;用网上BBS分享学习、生活中的喜悦,解决平时学科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等等。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只要我们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把握好激励的时机,目标明确、有针对性和实施有效的激励策略,教学效果肯定会改善。

如何在生物课堂上进行双语教学

如何在生物课堂上进行双语教学一、高效优质的生物课堂教学要具备的几个特点: 高效率的课堂是指课堂效益达到了最大化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我认为高效优质的生物课堂教学至少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x0d1、“课堂”还给学生,变成“学堂”; 2、教师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互动者; 3、学生能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学习方式融为一体; 4、学生能真正做到行动、心动(思维在动)、神动(思想在动); 5、学生能厚积知识、破疑解难、优化方法、提高能力、高效学习; 6、学生在课堂上心情舒畅,有安全的学习心理环境; 7、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 8、信息量、思维量、训练量适中; 9、学生实现了“三跳”,即跳出课本,不再只关注课本知识;跳出课堂,关注自然、社会、生活;跳出教师,不迷信权威、不轻信已有结论.x0d所以,高效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课堂;是朴实、简易的课堂;是做到了“放手学生认真自学;给予学生充分独立的思考,相互交流;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障碍,引导解决”的课堂.高效课堂让学生在自主尝试、质疑问难、讨论合作、自我展示、问题解决、实践活动中探究学习,突出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x0d二、传统课堂存在的问题: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特别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潮的长期冲击,教师满堂灌、压作业、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低效课堂依然存在,其普遍存在如下几个问题:x0d1、教学语言平铺直叙. 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教学导人无悬念、无疑惑、无问题、无情景,简单直接,很少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个体经验、新旧知识衔接等.有的教师语言欠推敲,以致造成语言不严密、随意和废话多,对学生理解知识造成一定的干扰.有的教师课堂用语虽然没有语病,但语言枯燥无味,缺乏引导性、启发性,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也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x0d2、教师独霸课堂. 学生活动空间少教师上课即讲,课堂教学多是以教师“滔滔不绝”的讲、学生“绵绵无期”的听、课后“永无休止”的练为主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缺乏思考问题、整理习题、归纳规律的时间.教师以“讲得好”为最大满足,很少关心学生的感受、体验和需求,很少密切联系生活,关注学生的个体经验,忽视学生思考、说和写的过程.学生没有感知的过程,对教师讲的内容理解不透,囫囵吞枣,导致教师所讲知识巩固率很低,不得不依靠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进行强化训练和重复演练来加以巩固,使学生长期处于疲惫状态,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如何实施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教学设计

近年来,信息技术教育在广大中小学迅速发展起来,已经成为中小学一门独立的具有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必修基础课程,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密切、发展迅速、实践性强、应用广泛的学科。随着教育改革逐步推进,国家教育部已将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新兴学科在教学研究方面明显滞后,其突出表现就是还未形成适合本学科个性特点的基本教学方法,沿袭其它学科的教学方法又不能适应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要求。为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我是一名在信息技术教学战线上工作多年的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了一些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些思路。借此机会与大家共同探讨。一、认真分析一下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即教师、教材和学生的在教学中的地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1、以教材为中心:传统的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在课前,教师充分和教材对话,即钻研教材;在课中,教师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分章、分节、分点、分面给学生授课;学生如装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接受;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也是在教师指导之下和要求之下与教材对话2、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兴趣学习的基础上,使学生从单纯地接受知识转变为自我学习,自我发现,更有利于因材施教,个别教育。3、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可能过多的展示自己的教学技能、个人魅力,从而淡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模式可能更多出现在教师优质课比赛方面。

如何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情境设计

1.创设完整的主题情境自从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以来,关于奥运的话题就充满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基于这种的情况,我设计了“为奥运添光彩”这样一个主题。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内容,在这节课的整体设计是紧紧围绕着两条线索:一条是学科知识线索:基本颜色填充一不封闭图形颜色填充一自定义颜色填充一综合运用填充工具进行颜色填充。另一条是情境设计的线索:奥运会的标志-08年奥运会的会徽一08年奥运会的吉祥物一吉祥物参加的奥运项目。通过闯关的形式将这两条线索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在每一关的任务中都设置了不同类型的情境导入。这样学生整节课都融入在一个主题完整、连贯的情境中学习,他们就会主动去探究解决信息技术学科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知识点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融合在一起,将枯燥的知识暗藏于生动有趣的闯关任务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首先通过竞猜人物的活动中出示几位奥运冠军的精彩瞬间,让学生找出这些人物共有的特点,引出奥运的话题进而引入奥运会的标志——五环,在对五环进行基本颜色的填充时学生来认识颜料盒、填充工具、前景色和背景色。这里我借助美术课中绘画时使用的绘图纸及画笔的关系,来加深学生对前景色及背景色的认识。在这样的环节中学生不但掌握了填充工具的使用而且对奥运标志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在第二个闯关任务中将奥运话题引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上面,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奥运会徽进行颜色填充,这里我巧妙设计了技术障碍,将奥运会徽的图案设置一些缺口,结果学生操作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的结果充分调动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而且很容易将本课教学中的难点,对不封闭图形颜色的填充呈现出来。这里面我没有急于去解释怎么样处理不封闭图形的颜色填充,而是通过在水槽中对封闭和不封闭的两个水袋填充红墨水的实验,让学生直观的去理解怎么样解决不封闭的问题。这也是我第一次尝试借助其它学科实验的手段来解决信息技术学科的问题,教学效果还不错。在第三个闯关任务中,直接将福娃的形象图片呈现给学生,由于福娃的形象图片对学生而言还有些陌生,所以这段影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立刻吸引了学生的目光j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适时通过分发学生喜欢的福娃,通过给福娃装扮颜色,将自定义颜色的填充问题提出来,学生很容易就进入了自主解决问题的状态。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小组合作,多层次探究,学生找到了不同的进入自定义颜色编辑方法。这样我们做到了尊重学生的差异,让每个孩子跳一跳都能摘到成果,并且及时进行多元评价,无论多少,对于学生而言都是成功的,快乐的。在最后一个环节中,通过去了解学生喜欢那些运动项目,来关注学生的体育爱好,同时让他们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进行填充颜色。这样学生在掌握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就会创作出一幅幅福娃运动形象的图画。对于画面颜色设计方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多种运动项目的选择拓宽了学生学习操练的空间,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学习操练的平台。在整节课中,我把奥运会志愿者的标志作为奖品奖励给学生,从而使奥运这个主题情景更加完整,更加贴近生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2.创设挑战情境,考验信心胆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本来就应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让每个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根据各自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索、去发现。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刻意去追求课时的完整。比如我在教学《保存文件》时,我把保存文件的方法分解为几个任务,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分解。任务的设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单一任务到综合任务,循序渐进,具有连贯性。用简练的语言引出每一个任务后,就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我们应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多鼓励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多去给学生创造一些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条件,多去帮助和开导后进生的思路。使探索过程顺利地进行下去。比如在进行用自选图形创作的教学时,我以《天气预报》为主题,先给出简单的任务,通过知识迁移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完成自选图形的插入,然后利用自选图形设计具有自己风格的天气预报,在制作过程中解决问题:如何插入、调整自选图形;如何在自选图形中添加文字:如何修饰自选图形,如何给自选图形添加颜色等等。采用探索式进行教学,多用于趣味性强,既有一定的难度,而难度又不是很大的教学内容。当然在教学时所用的时间较多,但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主动求知,活跃课堂,增强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计算机知识是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与其教给学生一些死的知识,不如让学生探索出学习新知识的自主能力和方法。3.创设协作情境,培养团队精神协作发生在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以及学习成果的评价都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协作学习的作用,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大力倡导的。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创设协作情境,通过竞争、协作、伙伴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学习,针对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比如我在讲授利用Word制作电子报刊时,我就以《爱我家园、携手共创》为主题进行教学设计,在制作过程中,一个小组有三个人,一个学生负责设计板块,一个学生负责搜索资料,一个学生负责搜索相关的图片,再由三个人审定资料完成最后的排版。再进行全班的作品展示交流。在协作学习情境中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交互变得更加容易控制,他们要掌握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逻辑序列和目标的合理安排,更多的是学生的协作情况、学习过程的规划设计。一般在课堂上教师总是让先完成任务的学生去帮助别的同学,但是往往效果不佳。实际上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特别是能力弱的学生,每一个环节也许都会有疑问。如果等着别人完成任务后再来帮他的话,他的求知热情还会剩下多少呢?还有些学生比较内向,不会主动地去向别人寻求帮助,如果别人没时间来帮他,这一节课他就无法完成任务,长此以往就会失去自信心。我在讲授《收集处理信息》一课时就以《今天我是个小导游》为主题,结合长春举办亚冬会的契机,每个小组合作完成一个长春景点的介绍。这样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有搜集文字资料的,有收集生活中的景点照片的,有完成制作的,让每个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都有事可做,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体现自己的价值,这样学生学习的动力有了,不怕他们不主动去探索自己不能完成的任务。如果能坚持小组合作学习,它的效果是超乎我们想象的。每个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不同的艺术风格、不同的解题思路等等。这些不同会在操作过程或在已完成的作品中体现出来,并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被不知不觉得进行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更多的启发和自我教育,也使课堂的教学意义得到了延伸。4.创设模拟情境,放飞梦想翅膀学生经常会幻想除本身生活以外的环境和空间。对于那些未知领域充满了好奇心。比如太空世界、海底世界、网络世界,神秘外星人等等。如果我们能够在课堂上创设第三空间情境,让学生模拟流连于这些世界里,他们会异常兴奋的去探索那些诱人的未知空间。例如,在《网上去冲浪》这一课的教学中,创设了这样情境: “今天,小博士要带着你们坐上网络快车进入www网络世界。小博士热情地欢迎大家,并驾驶飞船,来到www世界大门口。这是一扇声控门,你能用一句话谈谈Internet给你的感受吗?谁讲得越好,大门就开得越快。"富有感染力的鼓舞和趣味性的动画情境,使学生欣喜万分,他们争先恐后,大胆发言,不但对旧知识进行了回顾,也为接下来自主学习浏览器作好了心理上的准备。此课在导入处创设了一种模拟情境,学生好像站在一扇巨大的网络世界门前,等待着发现罩面的秘密,充满了神秘感和吸引力。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

论文?随笔?心得?可输入《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到搜索栏获取

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你有什么困难和建议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时代.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年代.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体现,以及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作了思考与探索.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教学方式方法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对于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是经常要面对的最实际的问题,在教学工作中经常要和同行一起讨论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其他的课程中,信息技术给其他课程带来什么?回答是肯定的,思路的拓宽,知识面的拓宽,教学方法的改变等等.那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教师的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措施,是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必修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我是这样认为的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前身是计算机教学,从计算机到信息技术的改变我觉得是一个突破和飞跃.从单机到联机到网络的贯通必然对改变了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变化和发展,即从“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认识的不断提高.对于我们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4.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5.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6.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三、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课程整合应该分几步走.第一步,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而学习,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比如:Microsoft Word文字处理的学习就可以以完成一份班级小报的形式进行教学.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学习就可以以完成通讯录的形式进行教学等等,因为大家都知道生活中的知识要比课本中的知识丰富和精彩的多,学生们喜欢贴近生活,其效果可以说事半功倍.第二步,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

关于如何将英语课堂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的教学反思

你好,关于如何将英语课堂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的教学反思1、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我们可以通过电脑自己制作,或通过光盘、网络等途径获取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多样、更灵活。2、计算机不仅是一种文化,而且也是教学过程中的理想的认知工具。计算机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形成学习动机,可以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即探究式学习;加上计算机网络可以提供协作学习模式,因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3、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脑的图、文、声与一体的特点进行视、听、说全方位的训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4、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学过程应用计算机手段,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计算机操作,如进行电脑小游戏等,进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操作能力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开拓学生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创新是已见端倪的知识经济的灵魂。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国家发展的远景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尤为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需要,而且是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的需要。那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网络化教学巨大的信息容量和课堂教学气氛使得语文教学更能体现现代教育理论所倡导的创新意识和民主思想,师生的角色发生了改变:教师成为了语文学习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研究者、学习者。学生有着完全的自主学习权利,他们既是知识和信息的求学者,又是知识和信息的提供者和创新者。“课堂“在学生面前不在是知识被动接受的‘课堂”,教材在学生目前也不会是一份不变的、千人一面的、唯一的标准的“答案”式教材,而是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学习的广阔天地。如在教学中辽源多媒体设计较大思维容量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收到“跳起来摘桃子”的效果。这样就可让学生思维求新、求深、求活。二、创设氛围培养学生能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锻炼。如: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索求新,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设计一些口头竞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好办法。学生大多数争强好胜、不甘落后,教学中创设情景设计一些口头竞赛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训练思维的敏捷性,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为了超过别人学生势必挖空心思。想别人之未想,说别人之未说。在相互比赛中,学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既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创新能力,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可谓一举多得。三、创设氛围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人人具有创造了力的观念要注意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挖掘生活积累,把一个个汉字融于生活中,想象其起活生生的形象,让课文中的形象活起来、动起来,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些声像资料,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形象,再现形象。其次,结合教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哪怕是学生身上那十分微弱的思想火。再次作文学习中更是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半命题作文,给材料作文,看图作文,改写、扩写、续写。在这些作文训练中,创设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学习情景和“在线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网络所提供的大量信息进行有意识的自主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四、创设氛围培养学生的发散和直觉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寻找可发散求异的素材,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分析判断,让学生研究讨论辩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敢于探索,敢于挑战,培养他们不唯书、敢质疑。二是要加强语感实践。三是直觉思维从认识过程一开始就要把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把握。四上强化速度训练培养学生直接领悟语言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来整合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展示相关案例,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提供学习和探讨问题的多种观点和方法。也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传输方式与表现形式,最大限度地对学生的不同感官进行有效刺激,有效训练学生的眼脑直映能力等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发散与直觉思维能力,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的、灵活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在信息社会中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