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初中数学三角函数降幂公式大全

下面我为大家分享了初中数学三角函数降幂公式及记忆方法,供大家参考,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 初中数学降幂公式 sin^2(α)=(1-cos(2α))/2=versin(2α)/2 cos^2(α)=(1cos(2α))/2=covers(2α)/2 tan^2(α)=(1-cos(2α))/(1cos(2α)) 运用二倍角公式就是升幂,将公式cos2α变形后可得到降幂公式: cos2α=cos²α-sin²α=2cos²α-1=1-2sin²α ∴cos²α=(1+cos2α)/2 sin²α=(1-cos2α)/2 降幂公式,就是降低指数幂由2次变为1次的公式,可以减轻二次方的麻烦。 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 1、倒数关系: tanα·cotα=1 sinα·cscα=1 cosα·secα=1 2、商的关系: sinα/cosα=tanα=secα/cscα cosα/sinα=cotα=cscα/secα 3、平方关系: Sin2α+cos2α=1 1+tan2α=sec2α 1+cot2α=csc2α 相关三角函数公式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升幂缩角公式) sin2α=2sinαcosα 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tan2α=2tanα/(1-tan2α) 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降幂扩角公式) Sin2(α/2)=(1-cosα)/2 Cos2(α/2)=(1+cosα)/2 tan2(α/2)=(1-cosα)/(1+cosα) 另也有tan(α/2)=(1-cosα)/sinα=sinα/(1+cosα) 万能公式 sinα=2tan(α/2)/[1+tan2(α/2)] cosα=[1-tan2(α/2)]/[1+tan2(α/2)] tanα=2tan(α/2)/[1-tan2(α/2)] 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公式 sinα+sinβ=2sin[(α+β)/2]·cos[(α-β)/2] sinα-sinβ=2cos[(α+β)/2]·sin[(α-β)/2] cosα+cosβ=2cos[(α+β)/2]·cos[(α-β)/2] cosα-cosβ=-2sin[(α+β)/2]·sin[(α-β)/2] 可以用下面口诀记忆:正加正,正在前;余加余,余并肩;正减正,余在前;余减余,负正弦。 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公式 sinα·cosβ=0.5[sin(α+β)+sin(α-β)] cosα·sinβ=0.5[sin(α+β)-sin(α-β)] cosα·cosβ=0.5[cos(α+β)+cos(α-β)] sinα·sinβ=-0.5[cos(α+β)-cos(α-β)]

初中数学三角函数降幂公式

三角函数降幂公式是三角函数常用公式,下面总结了初中三角函数降幂公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三角函数降幂公式 三角函数的降幂公式是:cos²α = (1+ cos2α) / 2 sin²α=(1-cos2α) / 2 tan²α=(1-cos2α)/(1+cos2α) 运用二倍角公式就是升幂,将公式cos2α变形后可得到降幂公式: cos2α=cos²α-sin²α=2cos²α-1=1-2sin²α ∴cos²α=(1+cos2α)/2 sin²α=(1-cos2α)/2 降幂公式,就是降低指数幂由2次变为1次的公式,可以减轻二次方的麻烦。 二倍角公式: sin2α=2sinαcosα cos2α=cos²α-sin²α=2cos²α-1=1-2sin²α tan2α=2tanα/(1-tan²α) 注意:(1)二倍角公式的作用在于用单角的三角函数来表达二倍角的三角函数,它适用于二倍角与单角的三角函数之间的互化问题。 (2)二倍角公式为仅限于2是的二倍的形式,尤其是“倍角”的意义是相对的。 (3)二倍角公式是从两角和的三角函数公式中,取两角相等时推导出,记忆时可联想相应角的公式。 直角三角函数公式 正弦:sinA=a/c (即角A的对边比斜边) 余弦:cosA=b/c (即角A的邻边比斜边) 正切:tanA=a/b (即角A的对边比邻边) 余切:cotA=b/a (即角A的邻边比对边) 正割:secA=c/b (即角A的斜边比邻边) 余割:cscA=c/a (即角A的斜边比对边)

初中三角函数降幂公式大全

三角函数降幂公式是三角函数常用公式,下面总结了初中三角函数降幂公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三角函数降幂公式 三角函数的降幂公式是:cos²α = (1+ cos2α) / 2 sin²α=(1-cos2α) / 2 tan²α=(1-cos2α)/(1+cos2α) 运用二倍角公式就是升幂,将公式cos2α变形后可得到降幂公式: cos2α=cos²α-sin²α=2cos²α-1=1-2sin²α ∴cos²α=(1+cos2α)/2 sin²α=(1-cos2α)/2 降幂公式,就是降低指数幂由2次变为1次的公式,可以减轻二次方的麻烦。 二倍角公式: sin2α=2sinαcosα cos2α=cos²α-sin²α=2cos²α-1=1-2sin²α tan2α=2tanα/(1-tan²α) 注意:(1)二倍角公式的作用在于用单角的三角函数来表达二倍角的三角函数,它适用于二倍角与单角的三角函数之间的互化问题。 (2)二倍角公式为仅限于2是的二倍的形式,尤其是“倍角”的意义是相对的。 (3)二倍角公式是从两角和的三角函数公式中,取两角相等时推导出,记忆时可联想相应角的公式。 三角函数升幂公式 sinx=2sin(x/2)cos(x/2) cosx=2cos^2(x/2)-1=1-2sin^2(x/2)=cos^2(x/2)-sin^2(X/2) tanx=2tan(x/2)/[1-tan^2(x/2)]

如果一个分式方程有增根,那么此分式方程应该满足什么条件?初中数学

分式方程有增根满足两个条件: ①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后是整式方程的解②使分式方程最简公分母为0的未知数的值

【初中数学】如何确定分式方程产生增根的条件

一、如何确定分式方程产生增根的条件 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需要用分式方程中的最简公分母去乘方程的两边.如果所得的解恰好使最简公分母等于零,分式方程就会产生增根,这个解即为原方程的增根.因此,确定含字母系数的...

初中 数学 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一个n边形的内角和=(n-2)*180 n>2且n∈N+ 原因:多边形的外角和都为360,而每一个外角都是一个内角的补角,n个n边形有n个内角,可做出n个以一个内角和一个外角组成的平角,总大小为n*180,再减去外角和360=2*180即为内角和

【初中数学】如何确定分式方程产生增根的条件 详细

一、如何确定分式方程产生增根的条件 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需要用分式方程中的最简公分母去乘方程的两边。如果所得的解恰好使最简公分母等于零,分式方程就会产生增根,这个解即为原方程的增根。因此,确定含字母系数的的分式方程产生增根的条件,也即确定字母系数的值,一般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法。 (一)、先求出未知数的值,再令公分母为零,得到关于字母系数的方程,解出字母系数的值,从而得到增根产生的条件。 例1、当m= 时,方程 3 2 3 x m x x 会产生增根。 分析:解分式方程 3 2 3 x m x x ,得x=6-m,若x=6-m使最简公分母 x-3 等于0,即(6-m)-3=0,得m=3。所以,当m =3 时,原分式方程会产生增根。 (二)、令公分母为零,求出未知数的值,再把这个值代入去分母后化成的整式方程中,求出字母系数的值,确定条件。 例2、选择题:去分母解x 的方程 2 2 3 x m x x 产生增根,则m的值是( ) A、2 B、1 C、-1 D、以上答案都不对 分析:由最简公分母等于0,得x=2,把x=2 代入去分母后化成的整式方程x-3=m 中,得m=-1,故应选C 练习题: 1、判断:若关于x 的方程 0 3 4 2 x a x x 有增根,则a=3。( ) 2、选择: ⑴去分母解x 的方程 1 1 3 x m x x 时产生增根,则m的值等于( ) A、-2 B、-1 C、1 D、2 ⑵若方程 4 4 1 2 2 1 2 x x x k x 会产生增根,则( ) A、 2 k B、k=2 C、k=-2 D、k 为任何实数 二、分式方程练习 1 、分式方程 1 2 1 1 1 2 x x x x 的根是 ;当 k=_____ 时 ,方程 1 2 x + 1 3 x = 1 2 x k 无解。 2、若2x 2 ―5x+ 1 5 2 8 2 x x ―5=0,则2x 2 ―5x―1 的值为 。 3、当 m 时,关于x 的方程 3 2 2 x m x x 不会有增根。 4、解下列方程: (1) 3 3 5 3 1 1 2 x x x x x x (2) 0 1 3 2 1 1 2 2 x x x x 5、用换元法解方程: (1) 2 5 3 1 1 3 x x x x (2) 0 2 ) 1 ( 3 ) 1 ( 2 x x x x

函数凹凸性在初中哪本数学书上?

函数凹凸性严格说是高等数学范畴的知识,因为涉及到高阶导数,初中和高中课本不可能会有的,高中老师可能会用数形结合思想来擦个边,但绝不是严格的凹凸性。

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跟谁学里有没有专门教初中数学的老师?

有的呀,跟谁学的施老板就是专门教初中数学的,他的数学课不错,很多在他这补习的学生都提高了不少分数。

哪些初中数学网课的老师值得推荐?

我认为初中数学网课老师是直接值得推荐的,简单学习网的老师是把学习的知识点都归纳在一起,我认为他的知识点是挺全面的。

初中数学中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1初中 数学中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初中数学中如何确定教学目标?要在对准目标的前提下,把反馈矫正渗透到目标教学的各个环节,运用多种方法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并充分且有针对性地与学生交流,培养学生的自我矫正能力与创造良好的反馈氛围,使课堂效果最大化,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要清晰地展示教学目标。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在三维目标指导下的精神生产活动。围绕学习内容,全面理解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各项目与具体学习内容有机的整合,这既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同时也是课堂教学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保证。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清晰。新课程改革,“双基”仍是一个重要的目标,这一目标我们不是看教师的文本,也就是说,不应该看教师的教学设计,而应是看整个课堂是否落实。《多边形的内角和》这节书的主要知识点是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多边形的外角和,加强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的计算训练,从让学生掌握知识“n边形内角和等于n-20×180o”、“多边形外角和等于360o”及“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都是通过转化为三角形来解决的转化思想”。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下面的习题和突出多边形的内角和探究过程,使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着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训练。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堂的实际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教学目标是教师在课前拟定的,这些目标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况往往并不是我们预期的那样,会偏离教师课前拟定的目标,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在《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知识掌握得较好,学习兴趣较高,因此,我在原来设计的基础上留下一道具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供他们思考。一个多边形截去一个外角后,形成另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620o,中原多边形的边数是多少?下课铃响了,学生思考、讨论的热情还是那么浓厚。2确定教学目标一对信息区别对待,使课堂效果最大化一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学生有四五十个。在数学课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往往五花八门,每个问题都集体纠正是不现实的,更是不可取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分清哪些是共性问题,哪些是个别问题。对共性问题集体纠正,而对个别问题可以在课堂上单独指导或课后个别纠正。如在分式方程解法的教学中,漏乘(去分母时,不含分母的项没有乘以最简公分母)、不检验是共性问题,而移项不变号这样的错误只有极个别学生出现,可以在巡视时个别指导。这样就可以实现课堂效果的最大化。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矫正能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的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所以在反馈矫正这一双向的信息沟通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我矫正能力非常重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个人矫正习惯的培养。主要方法有使用纠错本,对错题逐一登记并分析原因;注意思考方法的培养等等。二是对学生集体矫正能力的培养,主要方法是把学生分组(一般四人一组),让小组成员互批互改、讨论批改,在批改过程中知道了自己的对与错,通过讨论找到了错误的原因,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自我矫正的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为反馈创造良好的氛围有些教师反映,在自己的目标教学中最大的困难就出在反馈矫正这一环节上,因为学生都不愿发表见解,也尽力避免暴露自己的问题,甚至不惜抄袭他人的解题过程。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发表见解和暴露问题的学生批评太多,打击了学生反馈的积极性,从而使师生间信息流通不畅,不能很好的进行反馈矫正,完不成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自己的用词和语气,对学生多多鼓励和肯定,如“只差一点就全部正确了。”“再多思考一下问题就解决了。”“有进步!”等等。使学生很体面地暴露自己的问题,发表见解,使师生双向互动时信息流畅,做到有的放矢,顺利完成教学目标。3确定教学目标二注重创新目标意识,为课堂教学开拓新空间教学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创新。教学中发现,课本中有很多内容都可以改编成创新问题。教师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为课堂教学开拓崭新的空间。例如:在教学“分式”中,要探究“a=bc”型数量关系。这是在本章教学结束后进行的,但发现它可以与本章中分式的概念结合起来,改编成很好的创新性问题。首先,把课题改变为a=b/c型问题,并策划了“如何用最简捷的方法测量一大捆电线的长度”这样一个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造成浪费。把学生分成很多小组进行讨论,同学们想出了很多千奇百怪的办法。有缠绕测周长法,有测体积法,有测重量法,等等。最后,教师总结出最简便的方法,那就是测重量法。并把它归结为列分式问题,让这个方法得到理论支撑,认识到建立分式的概念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完成这样的活动后,让学生思考该公式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哪些计算问题,这样适当地渗透方法论。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想出了该公式的十几种适用情况。一个抽象的公式,在活动中竟然被学生发现有那么多的用途,这其中渗透了数学建模意识。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让教学目标实现持续性制定教学目标要体现持续性这个特点。教师在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与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提出的要求,应该有以下特点:持续性、持久性与长期性。我们要时刻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制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实施一些具体的学习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一系列学习活动中,逐渐感知并且明确教学目标,逐步提高学习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解直角三角形”时,可根据教学内容把“探究性学习能力与思维创新能力”等学习能力这一要求贯穿在教学活动中,例题:(一)在△ABC中,∠C=90°,(1)已知a=3,∠A=30°,求∠B和b、c;(2)已知∠B=60°,b=3,求a、c与∠A。(二)已知:方程4x2-2(m-1)x+m=0的两个根恰好是一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的余弦,求m的值?对这样的数学问题进行解答,运用多变题型的探究,开展小组合作的评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从而实现学生在长期持续性的解答问题和探究实践中,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最能表示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标志就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4确定教学目标三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围绕教学目标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新课改倡导的理念之一。自主学习就是以自学为主,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的过程。但自主学习并不意味老师就可以放手不管,让学生自行学习。学生的知识与经验是有限的,在自主学习时很多学生可能还找不到学习的目标或方向。如果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方向,那么他自主学习的效率就会很低。所以,在自学的开始阶段,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至少要把学习目标分解清楚,再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中的重点与难点告诉学生,再提供一定的线索让学生自行探索。例如:在教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时,首先教师要把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分别列出来,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不妨给学生提出这样的目标:(1)解方程的定义;(2)方程的解的定义;(3)怎样去分母和去括号;(4)怎样移项和合并同类项;(5)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如果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把这几个问题弄清楚,那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教师把一节课的目标告诉学生,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进行有效的探索。这样,学生不但从中获得了知识,还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多维分析课程目标,对教学目标进行综合设计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的教师用书中,每个单元都设计了教学目标。但这是单元的总体教学目标,需要我们进行多维的分析与综合的设计。多维分析就是按照国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与目标分类理论的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维度来分析课堂教学目标。所谓的综合设计,就是指根据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与学生发展状况的不同层次,对教学目标进行综合思考,并对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进行有机整合。多维分析与综合设计是制定教学目标两个很重要的方面,两者缺一不可。多维分析关注了课程目标的多元性与均衡性,综合设计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准确性与全面性。这样有利于实现不同层面、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前后连贯、动态整合、形成合力。所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不仅要进行多维分析,还要进行综合设计。例如:在制定《旋转》一课的教学目标前,我们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它属于运动几何的范畴,知道《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单元教学目标,准确把握学生特点,结合已学习过的平移、平面直角坐标系。然后从微观上进行分析,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维度。

如何确定初中数学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

初中数学如何幽默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师的讲课变得有趣、诙谐,具有一定的教学智慧,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数学如何幽默教学,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数学幽默教学法一1.情感是知识技能与方法升华的桥梁。幽默教学法要努力打开学生闭锁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在谈论活动中学习,在游戏活动中学习,在表演活动中学习。大部分学生认为数学只与数字打交道比较枯燥,久而久之变得讨厌数学。而数学老师要做的首先是让学生愿意与你交流,主动想"说"什么,必须要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曾经我接手一个数学非常差的班,学生几乎没几个学数学的,第一节课我没讲课,而是问了一个问题“数学老师会什么”教室一改往日沉闷的气氛,学生开始七嘴八舌的讨论,等同学们稍微静下来,我说“我会做你们的妈妈”教室顿时没了声音,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我接着说:“我会缝衣服,钉扣子,会你病了时给你煎荷包蛋,会给你讲题,这个代管妈妈要不要?”“要”教室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一下课学生就围在我的周围问个不停。后来同学们说“老师因为你的亲切,我觉得阿拉伯数字也亲切多了。”这个班的数学成绩也慢慢上去了。2.成功学习,增强信心。鼓励加幽默教学法在教学中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舍得给学生机会,充分相信学生,关注弱势群体,有意识的创造机会,让学生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使学生感到自己有能力,有信心,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例子。美国的一个白人老师伸出五个手指问一个黑人学生“这是几?”黑人学生低着头答:“三”,这时老师却说:“你真棒,还差两个就对了”全班同学会心的笑了,黑人学生也抬起头笑了。这种幽默加鼓励的方法我在教学中常用。而且屡试屡中,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鼓励是最有效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才能使学生在数学的海洋里乐而忘返。3.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想象加幽默教学法课堂教学环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交互式过程,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其认知心里是一个动态的,立体的流程。忽视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个性,是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心里健康发展和实现素质能力提升的。如在讲形如(x-2)+ly-3l+/i二4-=0这种形式时,关于非负数的和为零,每一个非负数都为零。好多同学不理解,于是我指着上衣左兜说:“这是平方兜,里面可能有钱也可能没钱,但是不欠钱”。我又指着上衣右兜说:“这是绝对值兜,里面可能有钱也可能没钱,但不欠钱”。我又指着裤兜说:“这是根号兜,里面可能有钱也可能没钱,但不欠钱,三兜加起来却没钱,你说哪个里面有钱?”同学们一起喊“哪个兜里也没钱”我说:“对呀,只要后边等于零,平方兜里,绝对值兜,根号兜里都为零,即x-2=0得x=2,y-3=0得y=3,z-4=0得z=4。这就是我发明的翻兜原则,同学们可要记住啊,全世界独一无二啊。”同学们全笑了,“而且以后碰见了,都得知道翻兜原则,兜里为零啊”。以后碰见这类问题,同学们全喊翻兜原则,都知道兜里等于零。数学幽默教学法二一、幽默启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师的讲课变得有趣、诙谐,具有一定的教学智慧,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解分式方程时,把解出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中,学生发现这个值使分母为零,很奇怪:没有意义怎么办呀?我顺势引导:真是有意思,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他从哪跑出来的呢?学生迅速检查解方程的每一步,经分析讨论他们得出了结论:就是去分母这一步出现的。既然是半路上出现的,我们就叫它增根。学生高兴地说:“新增加的,名字不错。”再如:讲到化简时,学生往往不注意先确定的正负情况。这时教师可幽默地说:“要想走出围墙,你得先问一问它姓什么,是姓‘正",还是姓‘负",或者姓‘0",不通名报姓是不能走出来的。”这样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利用流畅而风趣的语言解答,远比强调一次又一次,甚至批评学生一顿的效果要好得多。课堂教学的幽默,使学生产生会心的笑容,享受数学的美。更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二、幽默引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实践表明,只有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教学,课堂上的笑声能制造出活跃的气氛,使‘教"与‘学"变得轻松而有效,而良好的教学幽默具有情绪感染力,恰能让学生有发自内心的笑声。比如:1.当我提问而没人举手回答时,我会笑着说:怎么?今天没人捧场呢?给个面子吧,答错不怪你。2.提问时,如果仅有男生举手而女生举手的很少时,我说:谁说女子不如男,女同胞们给露几手。3.给学生留选做题时,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就说:如果你觉得老师留的作业简单,那你就选这个“高难”的题玩一玩,做出来是很有成就感的,要想有这种幸福的感觉,你就试一试吧。这样做,好比给学生抹了一剂清凉油,不仅使学生的精神得到稍许松弛,产生一种愉悦感,还可以缓解学生精神过于集中而产生的疲劳,让学生在兴奋中积极思考问题。数学幽默教学法三一、为课堂创设一个童话般的生活情境从课堂的一开始就锁住全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将他们的视线从五彩的世界里拉回到有趣的数学学习课堂中来,把学生下课之后松散的心重新凝聚到有序的课堂教学中来。这样一来既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还能充分调动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课堂的独特魅力。数学本身是一门融逻辑、推理、概括和综合等为一体的以数理为主线的自然学科,老师创设的情境一定要结合这一学科特点来完成,不能为了幽默而牵强附会,要不然就会有喧宾夺主的味道,事情反而会变得顾此失彼。我们创设情境的时候可以引用一些推理小故事,穿插一些趣味小视频,从不同的感官和角度来点缀我们的数学课堂,这样既能紧扣数学学科特点,又能幽默展开课堂教学。这是课堂幽默的第一个环节,这样学生就不会审美疲劳,也不会心生抵触。二、幽默交流提问题,开心课堂创思维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能力提升的起点,问题的提出对我们数学课来说必不可少,没有问题的数学课也只能是走马观花,华而不实。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与开拓一定是通过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来点燃的。同样是一堂数学课,怎样提问才能被广大学生所接受,怎样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呢?那还得从幽默说起,幽默是桥梁,老师在提问的时候不能太突然,这样学生会觉得很枯燥,老师在这个环节上可以将问题幽默化或者方式幽默化,这样效果就截然不同了。比如要求路程时,我们老师可以这样来提问:“小明走得这么辛苦,到底有没有走到外婆家呢?”这样将问题生活化、幽默化,学生就会感觉轻松很多,也能跟上老师的节拍,他们才愿意动脑筋思考。在整个课堂教学环节,我们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多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将我们的课堂幽默化、生活化,做一个懂生活、会教书的好老师。三、教师辅助引导,学生主体发挥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不管什么时候,我们老师都应该牢记这一事实,所以,在课堂上要多鼓励学生发言,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来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只需稍加引导和适当的辅助即可。那么,在这一教学环节,怎样来巧用“幽默”教学法呢?这还是要说到引导上来,老师的引导就像整场晚会的主持,我们的幽默决定了整个课堂的气氛。老师在引导的时候可以采用一些幽默的语言或者形体动作来完成,也可以多请班上的一些有幽默感的学生来发言,这样才能将整个课堂幽默传递到学生群体中去,也能让他们被老师的幽默深深地感染,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老师的情感,还能有效活跃整个课堂气氛,可谓一石二鸟。

初中三角函数倍角公式及推导

倍角公是三角函数中非常实用的一类公式。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初中三角函数倍角公式及推导,供参考。 初中三角函数倍角公式是什么 半倍角公式 sin(A/2)=√((1-cosA)/2)sin(A/2)=-√((1-cosA)/2) cos(A/2)=√((1+cosA)/2)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tan(A/2)=-√((1-cosA)/((1+cosA)) cot(A/2)=√((1+cosA)/((1-cosA))cot(A/2)=-√((1+cosA)/((1-cosA)) 二倍角公式 Sin2A=2SinA*CosA Cos2A=CosA^2-SinA^2=1-2SinA^2=2CosA^2-1 tan2A=(2tanA)/(1-tanA^2) 三倍角公式 sin3α=3sinα-4sin3α cos3α=4cos3α-3cosα tan3α=(3tanα-tan3α)/(1-3tan2α) 四倍角公式 sin4A=-4*(cosA*sinA*(2*sinA^2-1)) cos4A=1+(-8*cosA^2+8*cosA^4) tan4A=(4*tanA-4*tanA^3)/(1-6*tanA^2+tanA^4) 五倍角公式 sin5A=16sinA^5-20sinA^3+5sinA cos5A=16cosA^5-20cosA^3+5cosA tan5A=tanA*(5-10*tanA^2+tanA^4)/(1-10*tanA^2+5*tanA^4) 初中倍角公式推导过程 在二角和的公式中令两个角相等(B=A),就得到二倍角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2A=2sinA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2A=(cosA)^2-(sinA)^2=(1-(sinA)^2-(sinA)^2=1-2(sinA)^2=2(cosA)^2-1.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2A=2tanA/[1-(tanA)^2] 在余弦的二倍角公式中,解方程就得到半角公式. cosx=1-2[sin(x/2)]^2 --->sin(x/2)=+"-√[(1-cosx)/2]符号由(x/2)的象限决定,下同. cosx=2[cos(x/2)]^2 --->cos(x/2)=+"-√[1+cosx)/2] 两式的的两边分别相除,得到 tan(x/2)=+"-√[(1-cosx)/(1+cosx)]. 又tan(x/2)=sin(x/2)/cos(x/2) =2[sin(x/2)]^2/[2sin(x/2)cos(x/2)] =(1-cosx)/sinx =......... =sinx/(1+cosx).

初中数学的方程有哪些?

初中有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根式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望采纳,谢谢

请问谁有初中的数学名师教学视频

初中名师资源@数学好教师整理   https://pan.baidu.com/s/1ovafXQyHBD0Bg4L_NYeRIw?pwd=gw2m 提取码: gw2m    初中名师资源@数学好教师整理|升级版人教版初中数学|人教版初中数学-国家特教教学视频|黄冈中学初中数学|海南省初中数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获奖视频|各地比赛获奖视频|模拟教学《直角三角形中的射影定理》二等奖【周惠瑜】.flv|模拟教学《直角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二等奖【张少云】.flv|模拟教学《一元二次方程实根的判别式与求根方法》一等奖【卢国仁】.flv|模拟教学《一元二次方程实根的判别式与求根方法》二等奖【柯璎倩】.flv|模拟教学《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二等奖【范雨】.flv|模拟教学《韦达定理及其应用》一等奖【肖科】.flv|模拟教学《韦达定理及其应用》二等奖【杜萍】.flv|模拟教学《简单的分式方程与根式方程》二等奖【史亚妮】.flv|模拟教学《简单的二元二次方程组解法》一等奖【郑若蕊】.flv

请问谁有初中的数学名师教学视频

你好,所谓的名师这些头衔都是虚的,他们讲的一些东西其实并不适合真实教学。还是建议找自己的老师辅导效果会比较好。(百度传课网上有相关的初中数学的教学视频,可以搜索去看看)

数学初中函数图像怎么画?

取点,连线。如果知道函数类型,函数图象也就容易画了

初中数学分式方程的应用

最后算出来10

初中分式方程应用题的技巧,跪求!

1.看题眼例如 ****为***的多少倍这时就可以设未知的为X,根据其他题目已经条件 带到找到题眼的那一个乘法(加、减、除)的式子中便可以解得了2.看问题一般初中应用题较为简单问题问什么你设什么也就好了

初中数学上化简的要求---高手回答

能约的都约掉剩下的式子提不了公因式

初中数学因解分式求答案

看不清呀

初中数学因解分式,求准确的思路解答过程

(19x-31)(13x-17)-(17-13x)(11x-23)=(19x-31)(13x-17)+(13x-17)(11x-23)=(19x-31+11x-23)(13x-17)=(30x-54)(13x-17)=6(5x-9)(13x-17)=6(13x-17)(5x-9)a=13 b=-17 c=-9a+b+c=13-17-9=-13

初中利润率等于什么?

利润率等于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两者之间的比值,转化为公式可以简写为p=m/C=m/(c+v)。利润是指具体的钱数,而利润率是指百分比,具体来说:利润率等于利润除以成本得出结果后再乘以百分之百。利润率简介: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剩余价值量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另一种比率。利润率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利润水平的相对指标。利润率指标既可考核企业利润计划的完成情况,又可比较各企业之间和不同时期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

初中分式因解,求详细的解答过程,谢谢

4ax²-9ay²=a(4x²-9y²)=a[(2x)²-(3y)²]=a(2x+3y)(2x-3y)

初中数学分式因解,帮忙看一下有什么简便方法吗?

x² - 2×160×x +160² - 160² + 17500 = 0(x - 160)² - (160² - 17500) = 0(x - 160)² - (25600 - 17500) = 0(x - 160)² - 8100 = 0(x - 160)² - 90² = 0[(x-160) + 90]×[(x-160) - 90] = 0 注:平方差公式 a²-b² = (a+b)(a-b)(x - 70)×(x - 250) = 0

初中数学,分式方程,已知x²+1/x=5,求x²+1/x²的值

(x²+10/x=x+1/x=5x²+1/x²=(x+1/x)^2-2=25-2=23

初中怎么解带X的分式方程?

分式方程的解法 ①去分母{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最简公分母(最简公分母:①最小公倍数②相同字母的最高次幂③只在一个分母中含有的照写),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若遇到互为相反数时.不要忘了改变符号};②按解整式方程的步骤(移项,若有括号应去括号,注意变号,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求出未知数的值;③验根(求出未知数的值后必须验根,因为在把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的过程中,扩大了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可能产生增根). 验根时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等于0,这个根就是增根。否则这个根就是原分式方程的根。若解出的根是增根,则原方程无解。 解分式方程 的基本思路是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具体做法是“去分母”,即方程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这也是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思路和做法。例1解 方程: . 解题思路: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是:先确定最简公分母,再通过去分母把分式方程转化成整式方程,从而求得其解. 要注意的是解分式方程必须检验,若为增根,须舍去解:两边同乘以 ,得 ;整理,得 ;解得 .经检验, 是原方程的根.

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

知识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1.一元二次方程3x2+5x-2=0的常数项是-2.2.一元二次方程3x2+4x-2=0的一次项系数为4,常数项是-2.3.一元二次方程3x2-5x-7=0的二次项系数为3,常数项是-7.4.把方程3x(x-1)-2=-4x化为一般式为3x2-x-2=0.二、 解方程的依据—等式性质 1.a=b←→a+c=b+c 2.a=b←→ac=bc (c≠0) 三、 解法 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 系数化成1→解。 2. 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⑴基本思想:“消元”⑵方法:①代入法 ②加减法 四、 一元二次方程 1.定义及一般形式: 2.解法:⑴直接开平方法(注意特征) ⑵配方法(注意步骤—推倒求根公式) ⑶公式法: ⑷因式分解法(特征:左边=0) 3.根的判别式: 4.根与系数顶的关系: 逆定理:若 ,则以 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 5.常用等式: 五、 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方程 1.分式方程 ⑴定义 ⑵基本思想: ⑶基本解法:①去分母法②换元法(如, ) ⑷验根及方法 2.无理方程 ⑴定义 ⑵基本思想: ⑶基本解法:①乘方法(注意技巧!!)②换元法(例, )⑷验根及方法 3.简单的二元二次方程组 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二元二次方程组都可用代入法解。 六、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 一概述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是中学数学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具体步骤是: ⑴审题。理解题意。弄清问题中已知量是什么,未知量是什么,问题给出和涉及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⑵设元(未知数)。①直接未知数②间接未知数(往往二者兼用)。一般来说,未知数越多,方程越易列,但越难解。 ⑶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相关的量。 ⑷寻找相等关系(有的由题目给出,有的由该问题所涉及的等量关系给出),列方程。一般地,未知数个数与方程个数是相同的。 ⑸解方程及检验。 ⑹答案。 综上所述,列方程(组)解应用题实质是先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设元、列方程),在由数学问题的解决而导致实际问题的解决(列方程、写出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列方程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列方程是解应用题的关键。 二常用的相等关系 1. 行程问题(匀速运动) 基本关系:s=vt ⑴相遇问题(同时出发): + = ; ⑵追及问题(同时出发): 若甲出发t小时后,乙才出发,而后在B处追上甲,则 ⑶水中航行: ; 2. 配料问题:溶质=溶液×浓度 溶液=溶质+溶剂 3.增长率问题: 4.工程问题:基本关系: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常把工作量看着单位“1”)。 5.几何问题:常用勾股定理,几何体的面积、体积公式,相似形及有关比例性质等。 三注意语言与解析式的互化 如,“多”、“少”、“增加了”、“增加为(到)”、“同时”、“扩大为(到)”、“扩大了”、…… 又如,一个三位数,百位数字为a,十位数字为b,个位数字为c,则这个三位数为:100a+10b+c,而不是abc。 四注意从语言叙述中写出相等关系。 如,x比y大3,则x-y=3或x=y+3或x-3=y。又如,x与y的差为3,则x-y=3。五注意单位换算 如,“小时”“分钟”的换算;s、v、t单位的一致等。 七、应用举例(略) 第六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性质、解法 ☆ 内容提要☆ 1. 定义:a>b、a<b、a≥b、a≤b、a≠b。 2. 一元一次不等式:ax>b、ax<b、ax≥b、ax≤b、ax≠b(a≠0)。 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4. 不等式的性质:⑴a>b←→a+c>b+c ⑵a>b←→ac>bc(c>0) ⑶a>b←→ac<bc(cb,b>c→a>c ⑸a>b,c>d→a+c>b+d. 5.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7.应用举例(略)

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

求解配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

初中整式与分式唯一解与正数解。

例题: (1)x/(x+1)=2x/(3x+3)+1 两边乘3(x+1) 3x=2x+(3x+3) 3x=5x+3 2x=-3 x=-3/2 分式方程要检验 经检验,x=-3/2是方程的解 (2)2/(x-1)=4/(x^2-1) 两边乘(x+1)(x-1) 2(x+1)=4 2x+2=4 2x=2 x=1 分式方程要检验 把x=1带入原方程,使分母为0,是增根。 所以原方程2/x-1=4/x^2-1 无解 注:一定要检验!! 检验格式:把x=a 带入最简公分母,若x=a使最简公分母为0,则a是原方程的增根.若x=a使最简公分母不为零,则a是原方程的根.

初中分式计算题,求答案和过程

1.02.1(a+2)3.分式两边同时*(X-1)(X+1)得:5(X+1)=3(X-1):移项得:2X=-3-5解得:X=-44.原式可化为:X-1/X-2=X-3/2-X通分得:X-1=3-X解得:X=25.移项得:a/x=a-b缉绩光啃叱救癸寻含默解得:x=(a-b)/a6.原式=((a-b)^2+4ab)/(a-b))*((a+b)^2-4ab)/(a+b))=(a+b)^2/(a-b)*(a-b)^2/(a+b)=(a+b)(a-b)=a^2-b^27.3-38.-6.4*10^69.1/X^2

初中分式计算题,求答案和过程

5. a/x-a +b=1 a/x-a=1-b a=(1-b)*(x-a) a/1-b=x-a x=a/1-b +a

初中数学分式计算题

题呢???要答什么??

初中数学 因式分解 详细过程 详细噢

=×y(x-y)/(x+y)(x-y)=×y/x+y=(2+√3)(2-√3)/2+√3+2-√3=4-3/4=1/4

因式分解在初中数学的地位

因式分解的话,在初中数学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在很多计算当中的话,都有可能会用到因式分解,它可以让我们计算简便一些。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十字相乘的方法。

初中数学 因式分解

因为△=360*360+4*1*1555200=6350400>0;设:X1,X2为方程的解;(X+X1)*(X+X2)=0X1*X2=-1555200...1X1+X2=-360...2由1,2得X1=1080,X2=-1440或X2=1080,X1=-1440x^2-360x-1555200=(x+1080)(X-1440)=0

初中数学 因式分解 (1)九分之四a^2 b^2=( )^2 (2)二十五分之十六(a-b)^4=( )

2/3ab;6/25a^4-64/25a^3b+96/25a^2b^2-64/25ab^3+16/25b^4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

y^2-5y+6=y^2-4y+4-y+2=(y-2)^2-(y-2)=(y-2)[(y-2)-1]=(y-2)(y-3)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

  不可哟,可以试着逆运算,检验一下3(x+√15/3)(x-√15/3)=3(x²-5)=3x²-15  正解是:(√3x+√5)(√3x-√5)。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

(c^2-a^2-b^2)^2-4a^2b^2=(c^2-a^2-b^2+2ab)(c^2-a^2-b^2-2ab)=[c^2-(a-b)^2][c^2-(a+b)^2]=(c+a-b)(c-a+b)(c+a+b)(c-a-b)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

(5)-9a^6 +a^2=-a^2(3a^3 + 1)(√3a +1)(√3a-1)(6)3ab - 243a^5b=3ab(1-a^4)=3ab(1+a^2)(1+a)(1-a)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 ab(a+b)+bc(b+c)+ca(c+a)+2abc=0

可以分解为(a+b)(a+c)(b+c)=0只是不太清楚你题目的意思

初中数学 因式分解 若n为正整数,你能说明(n+7)^2-(n-5)^2能被24整除吗?

(n+7)^2-(n-5)^2 =(n+7+n-5)(n+7-n+5) =12(2n+2) =24*(n-1) ∵n为正整数 ∴(n+7)^2-(n-5)^2能被24整除

初中数学 因式分解 (1)x^2-25=( )( ) (2)9x^-y^2=( )( )

(1)x^2-25=(x-5 )( x+5) (2)9x^2-y^2=(3x+y )( 3x-y)不懂可追问,有帮助请采纳,谢谢!

初中三角函数正余弦定理公式大全

我给处于初中的你找来有关三角函数的正余弦定理公式,快来跟着我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正弦定理 对于边长为a,b和c而相应角为A,B和C的三角形,有 sinA/a=sinB/b=sinC/c a/sinA=b/sinB=c/sinC=2R a=2RsinA,b=2RsinB,c=2RsinC 其中R是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 cosA=(b²+c²-a²)/2bccosA=邻边比斜边 对于任意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两倍积,若三边为a,b,c三角为A,B,C,则满足性质 a^2=b^2+c^2-2·b·c·cosA b^2=a^2+c^2-2·a·c·cosB c^2=a^2+b^2-2·a·b·cosC cosC=(a^2+b^2-c^2)/(2·a·b) cosB=(a^2+c^2-b^2)/(2·a·c) cosA=(c^2+b^2-a^2)/(2·b·c) 正切函数 直角三角形中,对边与邻边的比值叫做正切。放在直角坐标系中Tan取某个角并返回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角边的比值。此比值是直角三角形中该角的对边长度与邻边长度之比,也可写作tg。 tanθ=sinθ/cosθ;tanθ=1/cotθ。 以上是我为大家找来的初中有关三角函数的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初中因式分解的方法及技巧

1.提取公因式这个是最基本的.就是有公因式就提出来,这个大家都会,就不多说了2.完全平方a^2+2ab+b^2=(a+b)^2a^2-2ab+b^2=(a-b)^2看到式字内有两个数平方就要注意下了,找找有没有两数积的两倍,有的话就按上面的公式进行.3.平方差公式a^2-b^2=(a+b)(a-b)这个要熟记,因为在配完全平方时有可能会拆添项,如果前面是完全平方,后面又减一个数的话,就可以用平方差公式再进行分解.4.十字相乘x^2+(a+b)x+ab=(x+a)(x+b)这个很实用,但用起来不容易.在无法用以上的方法进行分解时,可以用下十字相乘法.例子:x^2+5x+6首先观察,有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可以采用十字相乘法.一次项系数为1.所以可以写成1*1常数项为6.可以写成1*6,2*3,-1*-6,-2*-3(小数不提倡)然后这样排列1-21-3(后面一列的位置可以调换,只要这两个数的乘积为常数项即可)然后对角相乘,1*2=2,1*3=3.再把乘积相加.2+3=5,与一次项系数相同(有可能不相等,此时应另做尝试),所以可一写为(x+2)(x+3)(此时横着来就行了)我再写几个式子,楼主再自己琢磨下吧.x^2-x-2=(x-2)(x+1)2x^2+5x-12=(2x-3)(x+4)其实最重要的是自己去运用,以上方法其实可以联合起来一起用,实践永远比别人教要好.顺便告诉你.若一个式子的b^2-4ac小于0的话,这个式子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分解了(在实数范围内,b为一次项系数,a为二次项系数,c为常数项)这些方法一般在最高次为二次时适用!

a/b=c/d,分数交叉相乘怎么做,为什么百科说分数交叉相乘跟初中学的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有关系

应该是ad=bc

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题,分式,第一课时,从分数到分式,懂数学的帮忙下,麻烦步骤详细点,我要求理解.

我也初二的,怎么教材完全不同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都有哪些章节,内容分别是什么?

第十一章,三角形。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第十三章,轴对称。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第十五章,分式。

全国初中数学竞赛问题。

1. 数 整数及进位制表示法,整除性及其判定。素数和合数,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奇数和偶数,奇偶性分析。带余除法和利用余数分类。完全平方数。因数分解的表示法,约数个数的计算。有理数的概念及表示法,无理数,实数,有理数和实数四则运算的封闭性。2. 代数式综合除法、余式定理。因式分解。拆项、添项、配方、待定系数法。对称式和轮换对称式。整式、分式、根式的恒等变形。恒等式的证明。3. 方程和不等式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含绝对值的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含绝对值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简单的多元方程组。简单的不定方程(组)。4. 函数y=|ax+b|,y=|ax^2+bx+c| 及y=ax^2+b|x|+c的图象和性质。二次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值,简单分式函数的最值。含字母系数的二次函数。5. 几何三角形中的边角之间的不等关系。面积及等积变换。三角形的心(内心、外心、垂心、重心)及其性质。相似形的概念和性质。圆,四点共圆,圆幂定理。四种命题及其关系。6. 逻辑推理问题抽屉原理及其简单应用。简单的组合问题。简单的逻辑推理问题,反证法。极端原理的简单应用。枚举法及其简单应用。试题类型: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一试大概70分 二式50~70

初中因式分解数学竞赛题求解

解:1、原式=(x^2y^2+2xy+1)-(x^2+y^2-2xy)=(xy+1)^2-(x-y)^2=(xy+1+x-y)(xy+1-x+y)2、原式=(x^2+2x+1)-(y^2+4y+4)=(x+1)^2-(y+2)^2=(x+y+3)(x-y-1)

我要初中衔接高中的因式分解的难题【要附答案哈!】

上面的,那本书我有耶,挺不错的,建议大家去买哈。最近一直在做这个。。。

初中数学竞赛因式分解答案。具体答案。具体啊。帮忙找下。拒绝乱拷贝。。。

it is so difficult

初中韦达定理公式变形6个

初中韦达定理公式变形6个如下:1、x1^2+x2^2=(x1+x1)^2-2x1x2。2、1/x1^2+1/x2^2=(x1^2+x2^2)/x1x2。3、x1^3+x2^3=(x1+x2)(x1^2-x1x2+x2^2)。4、x2/x2+x1/x2=((x1+x2)^2-2x1x2)/x1x2。5、(x1-x2)^2=(x1=x2)^2-x1x2。6、(x1+k)(x2+k)=x1x2+k(x1+x2)+k^2。根的判别式是判定方程是否有实根的充要条件,韦达定理说明了根与系数的关系。无论方程有无实数根,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适合韦达定理。判别式与韦达定理的结合,则更有效地说明与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状况和特征。韦达定理最重要的贡献是对代数学的推进,最早系统地引入代数符号,推进了方程论的发展,用字母代替未知数,指出了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韦达定理为数学中的一元方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对一元方程的应用创造和开拓了广泛的发展空间。

人教版初中数学小结论(江苏南通)

1.1有理数 1.1.1有理数的定义:整数和分数的统称。 1.1.2有理数的分类: (1)分为整数和分数。而整数分为正整数、零和负整数 ;分数分为正分数和负分数。 (2)分为正有理数、零和负有理数。而正有理数分为正整数和正分数;负有理数分为负整数和负分数。 1.1.3数轴 1.1.3.1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1.1.3.2数轴的三要素:①原点②正方向③单位长度 1.1.3.3每个有理数都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1.1.4相反数 1.1.4.1相反数的定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就做互为相反数(注:0的相反数为0 1.1.4.2相反数的意义:离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所表示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1.1.4.3相反数的判别 (1)若 ,则 、 互为相反数 (2)若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且符号相反,则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1.1.5倒数 1.1.5.1倒数的定义:若两个数的乘积等于1,则这两个数互为倒数。(若ab=1 ,则 a、b互为倒数)注:零没有倒数。 1.1.6绝对值 1.1.6.1绝对值的定义:在数轴上,表示一个数到原点的距离(a的绝对值记作∣a∣) 1.1.6.2绝对值的性质:∣a∣≥0 1.1.7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1.1.7.1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 1.1.7.2正数大于负数 1.1.7.3两个正数,绝对值大的这个数就大,绝对值小的这个数就小;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这个数就小,绝对值小的这个数就大。 1.1.7.4作差法:两个有理数相减。若大于0,则被减数大;若等于0,则两个数相等;若小于0,则减数大。 1.1.7.5作商法:两个有理数相除(除数或分母不为0)。若大于1,则被除数大;若等于1,则两个数相等;若小于1,则除数大。 1.1.8有理数的加法 1.1.8.1运算法则:①符号相同的两个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②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等于0)③任何有理数加0仍等于这个数。 1.1.8.2加法交换律在有理数加法中仍然适用,即: a+b=b+a 1.1.8.3加法结合律在有理数加法中仍然适用,即: a+(b+c)=(a+b)+c 1.1.9有理数的减法 1.1.9.1运算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1.1.9.2有理数减法—转化→有理数加法 1.1.10有理数的乘法 1.1.10.1运算法则:①两个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2整式 2.2.1整式的概念 2.2.1.1单项式:只含有数字与字母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其中,数字因式叫做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所有的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2.2.1.2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多项式中的每一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2.2.1.3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中系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多项式的次数。 2.2.1.4降(升)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字母的指数从大(小)到小(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2.2.1.5整式的定义:单项式和多项式的统称。 2.2.1.6同类项的定义: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2.2.1.7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同类项合成一项的过程叫做合并同类项。 2.2.1.8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2.2.2整式的运算 2.2.2.1 2.2.3.1因式分解的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2.2.3.2因式分解的注意事项:因式分解要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互为逆运算。 2.2.3.3公因式的定义:一个多项式的各项都含有的相同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2.2.3.4分解因式的方法:①提取公因式法: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到括号外面,将多项式写成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因式分解叫做提取公因式法。即: ②运用公式法:反用乘法公式,可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常用的有: 和 )③分组分解法: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④十字相乘法:将 型的二次三项式分解为 。 2.3分式 2.3.1分式的概念 2.3.1.1分式的定义:A,B表示两个整式,如果B中含有字母,式子 就叫做分式。其中A叫做分式的分子,B叫做分式的分母。 2.3.1.2 有理式的定义:整式和分式的统称。 2.3.1.3 繁分式的定义:分式的分子或分母中含有分式,这样的分式叫做繁分式。 2.3.1.4最简分式的定义:当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式的时候就叫做最简分式。 2.3.1.5约分的定义: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的过程就叫做约分。 2.3.1.6通分的定义:把异分母的分式化成和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的过程叫做通分。 2.3.2分式的基本性质 2.3.2.1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分母都同时乘以或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即 2.3.2.2分式的符号法则:分式的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都不变,即 2.3.3分式的运算 2.3.2.3 分式的加减法计算法则: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即 ;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成同分母的分式,再按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的法则进行计算,即 . 2.3.2.4分式的乘除法计算法则: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即 ;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再按分式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2.3.2.5分式的混合运算:①先算乘方(即:三级运算),再算乘除(即:二级运算),最后算加减(即:一级运算)②如果是同级运算,则按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计算③如果有括号,先算小括号,再算中括号,最后算大括号。 三、方程与方程组 3.1方程与方程组 3.1.1基本概念 3.1.1.1等式的定义: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3.1.1.2等式的性质:①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同时减去一个数或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②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结果仍为等式。 3.1.1.3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3.1.1.4方程的解: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只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的解也叫做方程的根。 3.1.1.5解方程的定义:求得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3.1.1.6一元一次方程: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等于0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它的标准形式是ax+b=0,其中x是未知数,它有唯一解, (a≠0) 3.1.1.7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3.1.1.8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是ax+bx+c=0,其中ax称为二次项,bx叫做一次项,c叫做常数项。 3.1.1.9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①直接开方法②配方法③求根公式法④因式分解法。 3.1.1.1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bx+c=0的判别式。 3.1.1.12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设 、 是方程ax+bx+c=0(a≠0)的两个根,那么 + = , = ,根与系数关系的逆命题也成立。 3.1.1.13一元二次方程根的符号:设一元二次方根ax+bx+c=0(a≠0)的两根为 、 。当 ≥0且 >0, + >0,两根同正号;当 ≥0,且 >0, + <0,两根同负号; <0时,两根异号 + >0时,正根的绝对值较大, + <0时,负根的绝对值较大。 3.1.1.14整式方程:方程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 3.1.1.15分式方程: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3.1.1.16增根:在方程变形时,有时可能产生不适合原方程的根,这种根叫做方程的增根(使方程的分母为0的根),因此解分式方程时要验根。验根的方法通常是把求得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使最简公分母为0的就是增根。 3.1.1.17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注意:对于未知数来说,构成方程的代数式必须是整式)。 3.1.1.18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满足二元一次方程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3.1.1.19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给其中一个未知数一个确定值,解关于另一个未知数的方程,得出这个未知数的值,由此就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3.1.1.20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成一组就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3.1.1.2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构成二元一次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3.1.1.2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就是消去一个未知数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求解,消元的基本方法就是代入法和加减法。(①代入法:代入法的基本思想是方程组中的同一个未知数应该表示相同的值,所以一个方程中的某个未知数,可以用另一个方程中表示这个未知数的代数式来代替,从而就可以减少一个未知数,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②加减法:加减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2,使两个方程中某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绝对值相等,然后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1,将两个方程相加减,从而可以消去一个未知数,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 3.1.1.23三元一次方程组:含有三个未知数,并且每个方程的未知项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 3.1.1.24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去一个未知数转化成二元一次方程组,再按照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来解。 3.2列方程(方程组)解应用题 3.2.1基本概念 3.2.1.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审题、设元、列方程、解方程、检验、写答。 3.2.1.2设未知数的方法:①直接设元;②间接设元;③设辅助未知数。 3.2.2常见的应用题 3.2.2.1行程问题:行程问题可以分为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环形问题、水(风)流四类问题。基本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 )。 3.2.2.2工程问题:基本关系式: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3.2.2.3数字问题:(了解几个相关名词的概念,如连续自然数、连续整数、连续奇数、连续偶数,并懂得多位数的几种表示方法)。 3.2.2.4增长率问题:基本关系式:①原产量+增产量=实际产量②增长率=增长数/基础数③实际产量=原产量(1+增长率) 3.2.2.5利润问题:基本关系式:利润=售价-进价。 3.2.2.6利率问题:(了解几个相关名词的概念,如:本金、利息、本息和、期数、利率)基本关系式:本息和=本金+利息,利息=本金×利率×期数。 3.2.2.7几何问题:常用的公式: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园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3.2.2.8浓度问题:基本关系式:浓度=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3.2.2.9其他问题:比例分配问题、鸡兔同笼问题、函数应用题… 四、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4.1不等式 4.1.1基本概念 4.1.1.1不等式: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4.1.1.2 不等号:常用的不等号有:①<②>③≠④≤⑤≥ 4.1.1.3不等式的性质:①不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若 > ,则 > ②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同时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③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同时除以)一个负数,不等式的符号改变。 4.1.1.4不等式的解:使得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4.1.1.5不等式的解集:一个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4.1.1.6解不等式的基本方法:①去分母②去括号③移项④合并同类项⑤化系数为1 4.2不等式组 4.2.1基本概念 4.2.1.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由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4.2.1.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4.2.1.3解不等式组: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五、函数 5.1平面直角坐标系 变量与函数 5.1.1基本概念 5.1.1.1平面直角坐标系:为了用一对实数表示平面内一点,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其中,水平的数轴叫做 轴或者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铅直的数轴叫做 轴或者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个数轴相交于点O,点O叫做坐标原点。 5.1.1.2象限:横轴和纵轴把平面分为四个象限,其中右上角的为第一象限,左上角的为第二象限,左下角的为第三象限,右下角的为第四象限 5.1.1.3点的坐标的表示方法:按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的顺序书写,中间用逗号隔开。 5.1.1.4常量和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可以取不同值的量叫做变量 5.1.1.5函数: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 和 ,如果对于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 有惟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就把 叫做 的函数,其中, 为因变量, 为自变量。 5.1.1.6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如果用解析式表示函数,那么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就是使解析式有意义的自变量取值的全体。 5.1.1.7函数值:对于自变量在取值范围内的一个确定的值,例如 = ,函数有惟一确定的对应值,这个对应值叫做 = 时的函数值,简称函数值 5.1.1.8函数的表示方法:①解析法:把两个变量的对应关系用数学式子来表示②列表发:把两个变量的对应关系用列表的方法表示③图像法:把两个变量的对应关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用图像表示。(通常将以上三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 5.1.1.9由函数解析式画图像的步骤:列表、描点、连线。 5.2正比例函数 5.2.1基本概念 5.2.1.1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形如 ( ≠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 5.2.1.2 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经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 5.2.1.3 正比例函数的性质:①当 >0时, 随 的增大而增大②当 <0时, 随 的增大而减小。 5.3一次函数 5.3.1基本概念 5.3.1.1 一次函数的定义:形如 ( , 是常数)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 5.3.1.2 一次函数的图像: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与直线 ( ≠0)平行的一条直线。 5.3.1.3一次函数的性质: ①当 >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 >0时,图像经过一二三象限 当 <0时,图像经过一三四象限 当 =0时,为正比例函数 ②当 <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 >0时,图像经过一二四象限 当 <0时,图像经过二三四象限 当 =0时,为正比例函数 5.4反比例函数 5.4.1基本概念 5.4.1.1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形如 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 5.4.1.2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 5.4.1.3 反比例函数的性质:①当 >0时,在一、三象限内, 随x增大而减小②当 <0时,在二、四象限内, 随 的增大而增大。 5.5二次函数 5.5.1基本概念 5.5.1.1二次函数的定义:形如 ( , , 为常数, ≠0)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5.5.1.2二次函数的图像:是对称轴平行与 轴的抛物线。 5.5.1.3二次函数的性质:①抛物线 ( ≠0)的顶点坐标是 ,对称轴是直线 ②当 >0时,在 时,函数有最小值 ;当 <0时,在 时,函数有最大值 ③当 时,抛物线 ( ≠0)与x轴有两个交点;当 <0时,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当 =0时,抛物线与x轴有一个交点。④当 >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⑤当 >0时,交点在y轴的正半轴,当c<0时,交点在y轴的负半轴,当 =0时,交点在坐标原点⑦当a、b同号时, <0,抛物线的对称轴在y轴的左侧,当 、 异号时, >0,抛物线的对称轴在 轴的右侧,当 =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就是 轴。 5.5.1.4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形式:①一般式;②交点式;③顶点式。 六、相交线与平行线 6.1相交线 6.1.1基本概念 6.1.1.1对等角的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其中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6.1.1.2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6.1.1.3对顶角的定义与性质的关系:对顶角的定义揭示了两个角的关系,而对顶角的性质揭示了对顶角的数量关系。只有用定义判定出两个角是对顶角才能根据角的性质得出这两个角相等。 6.1.1.4邻补角的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公共顶点,还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6.1.1.5互余的定义:如果两个角相加等于90°,那么这两个角互余。(注意:这两个角可以没有公共边和公共顶点) 6.1.1.6互补的定义:如果两个角相加等于180°,那么这两个角互补。(注意:这两个角可以没有公共边和公共顶点) 6.1.1.7垂直的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外一条的垂线,交点叫做垂足。 6.1.1.8垂直的表示方法:若直线AB垂直直线CD,可以记作 . 6.1.1.9垂线段的定义:过直线外一点向已知直线做垂线,这个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叫做这个点到直线的垂线段。 6.1.1.10垂线的性质:①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②直线外一点与直线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6.1.1.11点到直线的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距离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6.1.1.1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中垂线)的定义:过线段的中点并且垂直于线段的直线叫做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或中垂线。 6.1.1.13垂直平分线(中垂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中垂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 6.1.1.14三线八角的定义: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了八个角,通常称为三线八角。 6.1.1.15同位角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既在两条直线的同侧,又在截线同侧的一对角称为同位角。 6.1.1.16内错角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直线的内部且在截线的两侧,位置相错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6.1.1.17同旁内角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前两条直线的内部并且在截线的同侧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6.2平行线 6.2.1基本概念 6.2.1.1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6.2.1.2平行线的表示方法:若直线 平行直线 ,则记作 // . 6.2.1.3 平行线公理: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于这条直线平行。 6.2.1.4平行线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简说成: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即若 // , // ,则 // . 6.2.1.5平行线的判定方法: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6.2.1.6平行线的性质: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七、三角形 7.1三角形 7.1.1基本概念 7.1.1.1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7.1.1.2三角形的边的定义: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 7.1.1.3三角形周长的定义:三角形三条边之和叫做三角形的周长。 7.1.1.4三角形顶点的定义:三角形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7.1.1.5三角形内角的定义:三角形相邻两边所组成小于180°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7.1.1.6三角形的外角的定义: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所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7.1.1.7三角形的表示方法:三角形用“△”来表示。 7.1.1.8三角形的读法:“△ABC”读作“三角形ABC”。 7.1.2三角形的分类 7.1.2.1分类1:按照三角形的边分,可以分为三类: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7.1.2.2分类2:按照三角形的角分,可以分为三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7.1.3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 7.1.3.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7.1.3.2角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7.1.3.3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到三角形两边距离相等的点,一定在这两条边为边的角的平分线上。 7.1.3.4三角形的中线:在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 18.4概率

初中数学问题?

公因数:两个数公共的因数公因式:两个整式公共的因式如1,两个单项式a^3b和a^2bc,公因式为a^2b2,单项式和多项式abc和a(b+bc),公因式为a3,多项式和多项式,(a+b)^2和(a+b)(a-b),公因式为(a+b)

初中韦达定理公式 韦达定理的公式是什么

1、X1+X2= -b/a,X1*X2=c/a。 2、公式描述:公式中的一元二次方程为ax2+bx+c=0,x1、x2为方程的两个根。 3、韦达定理说明了一元二次方程中根和系数之间的关系。 4、法国数学家弗朗索瓦·韦达在著作《论方程的识别与订正》中建立了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提出了这条定理。由于韦达最早发现代数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有这种关系,人们把这个关系称为韦达定理。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分式的运算中的一道题,帮忙解下,

解:原式通分后得:(x+y+x-y)/(x^2-y^2)乘以(x^2-y^2)/x^2y 可化为:2/xy,由已知得xy=3-1=2,把xy=2代入2/xy得1,答案为:1 另外: x=√3+1,是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此题不需要x^2啦方程:含有有未知数的等式,有等号有未知数式子:没有等号,如:2x-3 、x+2等

初中二年级,,因式分解

提公因式法 ①公因式:各项都含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 ②提公因式法:一般地,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到括号外面,将多项式写成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am+bm+cm=m(a+b+c) ③具体方法:当各项系数都是整数时,公因式的系数应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字母取各项的相同的字母,而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次数最低的.如果多项式的第一项是负的,一般要提出“-”号,使括号内的第一项的系数是正的. 公式法 ①平方差公式:.a^2-b^2=(a+b)(a-b) ②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 ※能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的多项式必须是三项式,其中有两项能写成两个数(或式)的平方和的形式,另一项是这两个数(或式)的积的2倍. 分组分解法分组分解法:把一个多项式分组后,再进行分解因式的方法. 分组分解法必须有明确目的,即分组后,可以直接提公因式或运用公式. 拆项、补项法拆项、补项法:把多项式的某一项拆开或填补上互为相反数的两项(或几项),使原式适合于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或分组分解法进行分解;要注意,必须在与原多项式相等的原则进行变形. ※多项式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①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那么先提公因式; ②如果各项没有公因式,那么可尝试运用公式、十字相乘法来分解; ③如果用上述方法不能分解,那么可以尝试用分组、拆项、补项法来分解; ④分解因式,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配方法:对于那些不能利用公式法的多项式,有的可以利用将其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然后再利用平方差公式,就能将其因式分解。换元法:有时在分解因式时,可以选择多项式中的相同的部分换成另一个未知数,然后进行因式分解,最后再转换回来。待定系数法:首先判断出分解因式的形式,然后设出相应整式的字母系数,求出字母系数,从而把多项式因式分解。

初中数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你要多做

我是山东淄博的,请问淄博高一数学学什么(或是初中数学哪方面的)?

1基本初等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其中要区分各函数的图像、定义域、函数的单调性与运算性质等2函数的应用(主要是求零点,要记住零点是一个数不是一个点,利用函数y=f(x)的零点求方程f(x)=0的实数根,还有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等) 3包括《统计初步》、《算法》、《概率》。除了算法外,其他内容我们在初中都已经接触过。

初中二元一次方程知识归纳

  二元一次方程是初中解方程的重要知识点,求解二元一次方程首先要明白其基础内容。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初中二元一次方程知识,希望可以帮到你!   初中二元一次方程知识   一.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相关概念   1.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项的次数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3.二元一次方程的解集:   (1)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每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2)二元一次方程的解集   对于任何一个二元一次方程,令其中一个未知数取任意二个值,都能求出与它对应的另一个未知数的值.因此,任何一个二元一次方程都有无数多个解.由这些解组成的集合,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集。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可化为   使方程组中的各个方程的左、右两边都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组的解。   二.利用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解二元(三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方法是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   1.解法:   (1) 代入消元法是将方程组中的其中一个方程的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并代入到另一个方程中去,消去另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解。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2)加减消元法利用等式的性质使方程组中两个方程中的某一个未知数前的系数的绝对值相等,然后把两个方程相加或相减,以消去这个未知数,使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而得以求解。这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用加减法消元的一般步骤为:   ①在二元一次方程组中,若有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同(或互为相反数),则可直接相减(或相加),消去一个未知数;   ②在二元一次方程组中,若不存在①中的情况,可选择一个适当的数去乘方程的两边,使其中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同(或互为相反数),再把方程两边分别相减(或相加),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元一次方程;   ③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   ④将求出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组系数比较简单的方程,求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⑤把求得的两个未知数的值用大括号联立起来,这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思想:“消元”,即将“二元”转化成“一元”,这种方法体现了数学研究中的化归思想,具体说就是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把“未知”转化成“已知”,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   三.二元一次方程的整数解问题   由于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不唯一性(无数多个),在实际生活中又有较多的例子可以求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整数解。   四.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检验法   常用的方法是:将这对数值分别代入方程组中的每个方程,只有当这对数值满足其中的所有方程时,才能说这对数值是此方程的解;如果这对数值不满足任何一个方程,那么它就不是方程组的解。   五.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   三元一次方程组在课程中没有提到,但在中考中,部分省、市命题仍有考题,竞赛中也常用到它的解法,这里作个补充。   1.方程组有三个未知数,每个方程的未知项的次数都是1,并且一共有三个方程,像这样的方程组叫三元一次方程组。   2.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与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类似,只是多用一次消元法,它的基本思路是:   3.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如下:   (1)把方程组里的一个方程分别与另外两个方程组成两组,用代入法或加减法消去这两组中的同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含有另外两个未知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2)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3)将所求得的两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的任意一个方程中,求得第三个未知数的解,从而求出了方程的解。   注意:(1)要根据方程组的特点决定首先消去哪个未知数;   (2)原方程组的每个方程在求解过程中至少要用到一次。   常见考法   (1)考查方程的概念及方程的解;   (2)解方程;   (3)应用整数性质求方程的整数解。   误区提醒   (1)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理解不准确,可能会忽视其中某一个条件;   (2)运用代入消元法时消错未知数;   (3)进行方程组两边相减时,容易漏掉减号“-”,把减数的负号“-”当作减号而出错。   初中二元一次方程学习技巧   一.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含义;   把具有相同未知数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例如,都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此外,组成方程组的各个方程也不必同时含有两个未知数.   例如 也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会检验一组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检验一组数是否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时,一定要将这一组数代入方程组中的每一个方程,看是否   满足每一个方程,只有这组数满足方程组中的所有方程时,该组数才是原方程组的解,否则不是。   三.会用代入法和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了解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的基本思想;   代入法消元:   1.代入消元法是解方程组的两种基本方法之一。代入消元法就是把方程组其中一个方程的某个未知数 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然后代入另一个方程,消去一个未知数,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这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叫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2.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   (1)从方程组中选一个系数比较简单的方程,将这个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   (2)将变形后的这个关系式代入另一个方程,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3)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   (4)将求得的这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变形后的关系式中,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加减法消元:   1.加减消元法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方法之一,加减消元法是通过将两个方程相加(或相减)消去 一个未知数,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这种解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2.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   (1)方程组中的两个方程,如果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互为相反数或者相等,就可用适当的数去乘一 个方程或两个方程的两边,使两个方程中的某一个未知数的系数互为相反数或相等;   (2)把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减(相同时相减,相反时相加),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3)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得其中一个未知数的值;   (4)把所求得的这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到原方程组中系数比较简单的一个方程,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4.能够根据题目特点熟练选用代入法或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5.能借助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用代数方法去反应现实生活中的等量关系,体会代数 方法的优越性.   初二数学学习方法与建议   一、 学习特点分析   (1)学习缺少科学性。表现在:部分同学上课不认真记笔记,课后不能及时巩固、复习,忙于应付作业,对知识不求甚解。   (2)忽视基础。表现在:有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常轻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反而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 ,好高骛远,重“ 量” 轻“ 质”,没有坚实的基础和基本功,到考试时取得不了高分;   (3)忽视作业或练习。表现在: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有时练习册上的答案由于印刷错误,孩子们作业做完后核对答案时不相信自己的结论,把自己的答案一划,把错误答案抄上;书写规范性差;   (4)周练考试出错率高。表现在:一种是一时想不出怎么做,事后会做,临场状态不好;第二种是表面上会做,但由于审题不仔细,对概念理解不清,计算不准确;第三种是时间不够,解题速度慢,平时做题习惯不好,不讲速度;第四种是根本做不出来,基本功不行,更欠缺融会贯通能力。   针对上述情况,一方面我们在积极采取措施,帮助学生;另一方面需要我们家长的大力配合。那么家长应该怎样配合呢?   二、初二学习数学家长该怎样配合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科学学习方法的养成   初二是数学学习的分水岭,很多孩子学习数学都会感到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困难,这当然和孩子的智能倾向有关,但也和学习方法、思考问题方式、学习习惯有关。无论从年龄增长的心理特征上讲,还是从学习的不同阶段的要求上讲都应该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建立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动手、重归纳、多复习、算准确、写规范。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   (一) 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解题等方面的习惯养成   1、预习的方法   预习是上课前对即将要上的数学内容进行阅读,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掌握听课的主动权。这样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所以它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   (1)看书要动笔。(不动笔墨不读书)   ①一般采用边阅读、边思考、边书写的方式,把内容的要点、层次、联系划出来或打上记号,写下自己的看法或在弄不懂的地方与问题上做记号;   ②预习时一旦发现旧知识掌握得不好,甚至不理解时,就要及时翻书查阅摘抄,采取措施补上,为顺利学习新内容创造条件。   ③了解本节课的基本内容,也就是知道要讲些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方法,重点关键在哪里等等。   ④要把某一本练习册所对应的章节拿出来大致看一遍,看哪些题一下能看会,哪些题根本看不懂,然后带着疑问去听课。   (2)确定听课要点。把握自己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提高听课的效率。   2、听课的方法   听课是学习数学的主要形式。在教师的指导、启发、帮助下学习,就可以少走弯路,减少困难,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数学知识,否则事倍功半,难以提高效率。所以听课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1)盯住老师。除在预习中已明确的任务,做到有针对性地解决符合自己的问题外,还要把自己思维活动紧紧跟上教师的讲课,如定理是如何发现或产生的,证明的思路是怎样想出来的,中间要攻破哪几个关键的地方。公式、定理是如何运用的。许多数学家都十分强调“应该不只看到书面上,而且还要看到书背后的东西。”   (2)敢于发言。听课时,一方面理解教师讲的内容,思考或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独立思考,如有疑问或有新的问题,要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3)记笔记。听课时要把老师讲课的要点、补充的内容与方法记下。   3、复习的方法   复习就是把学过的数学知识再进行学习,以达到深入理解、融会贯通、精炼概括、牢固掌握的目的。复习应与听课紧密衔接、边阅读教材边回忆听课内容或查看课堂笔记,及时解决存在的知识缺陷与疑问。   (1)复习笔记和卷纸。对学习的内容务求弄懂,切实理解掌握。不能仅停留在把已学的知识温习记忆一遍的要求上,而要去努力思考新知识是怎样产生的,是如何展开或得到证明的,其实质是什么,应用它如何拓展加宽等。要勤于复习(知识点、典型题等),经常看,反复看---这就是心理学上讲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所揭示的道理。建议学生采用放电影的方法。完成作业后,把书和笔记合上,回忆课堂上的内容,如定律、公式及例题解答思路、方法等,尽量完整的在大脑中重现。再打开课本及笔记进行对照,重点复习遗漏的知识点。这既巩固了当天上课内容,也可查漏补缺。   (2)适量做题。准备一个错题本,记载做过的错题再次演练。对于自己曾经做错的题目,回想一下为什么会错、错在什么地方。自己曾经犯错误的地方,往往是自己最薄弱的地方,仅有当时的订正是不够的,还要进行适当的强化训练。   (3)大胆质疑,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要经常与同学研究,或问老师,不要积攒过多问题。更不要把不会做的题完全寄托在课堂上等待老师去讲。   4、做作业的方法   数学学习往往是通过做作业,以达到对知识的巩固、加深理解和学会运用,从而形成技能技巧,以及发展智力与数学能力。由于作业是在复习的基础上独立完成的,能检查出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能考查出能力的水平,发现存在的问题,困难。当做错的题目较多时,往往标志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上存在缺陷或问题,应引起警觉,需及早查明原因,予以解决。   (1)先复习后做作业。在做作业前需要先复习,在基本理解与掌握所学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事倍功半,花费了时间,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2)必须独立完成。培养良好的习惯,在作业中要做得整齐、清洁,要注重解题格式。书写规范。作业必须独立完成。高质量的完成作业可以培养一种独立思考和解题正确的责任感。   (3)短时高效。规定一个具体时间,在此期间什么除了写作业,其他都不允许干。思维松散、精力不集中的作业习惯,对提高数学能力是有害而无益的。   (4)认真核查。准备一个红笔,正确的打对号,不一样的再做一遍,检查是自己做的对还是答案对,一些不会的题或叫不准的题问老师、问同学。   5、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华罗庚先生倡导:学习数学不仅要常练,还要苦练、活练。应当培养同学的不怕烦、深入想的本领,在运算方面应当培养同学具有喜欢算,不怕烦,经常练的习惯。实践证明:越到关键时候,你所表现的解题习惯与平时练习无异。如果平时解题时随便、粗心、大意等,往往在大考中充分暴露,故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家长指导   (1)规范、细心。家长可以盯住周练卷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老师沟通。对于计算能力弱的学生,家长可以再进一步与老师沟通,共同研究再要选哪些题练,怎样练。   (2)善于总结、归类。   (3)适当做些难题。华罗庚先生说,难题要不要做?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做些好,这是一种锻炼。对待较难的问题,就要苦练,不达目的不休的苦练。有能力的同学除了现有的练习册,在老师的指导下还应准备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练习册。   (二)学好数学的几个小方法   1、建立数学纠错本。做作业或复习时做错了题,一旦搞明白,决不放过,建立一本错误登记本,以降低重复性错误,不怕第一次不会,不怕第一次出错,就怕下一次还犯同样的错误把平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平时作业、课外做题及考试中,对出错的数学题建立错题集很有必要。错题集由错题、错误原因、改正措施、订正和巩固防错五项内容组成。   2、记忆数学规律和数学小结论;   3、与同学建立好关系,争做“小老师”,形成数学学习“互助组”。多看其他同学的卷纸,吸取其优良方法,借鉴错误。   4、经常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从多侧面、多角度思考问题,挖掘问题的实质。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5、经常在做题后进行一定的“反思”,思考一下本题所用的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想,本题的分析方法与解法,在解其它问题时,是否也用到过。无论是作业还是测验,都应把准确性放在第一位,通法放在第一位,这是学好数学的重要问题。   6、“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是数学家华罗庚多次提到的治学方法,他认为学习要经过“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过程。   “由薄到厚”是理解和弄懂所学的数学知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学习不仅要理解和记住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而且还要想一想它们是如何得来的,与前面的知识是怎样联系着的,表达中省略了什么,关键在哪里,对知识是否有新的认识,有否想到其他的解法等等。这样细加分析、考虑后,就会对内容增添某些注解,补充一些的解法或产生新的认识等,出现了“书越读越厚”。   但是学习不能到此止步,还需要把学过内容贯串起来,加以融会贯通,提炼出它的精神实质,抓住重点、线索和基本思想方法,组织整理成精炼的内容,这就是一个“由厚到薄”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不是量的减少,而是质的提高,所以具有更重要的作用。通常在总结一章、几章或一本书的内容时,就要有这种要求,运用这种方法。这时由于知识出现高度概括,就更能促进知识的迁移,也更有利于进一步学习。   “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它具有不同的层次和要求,学习中需要经过从低到高多次的运用,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这一学习方法体现着“分析”与“综合”、“发散”与“收敛”的辩证统一,就是说数学学习需要两者统一起来。 猜你喜欢: 1. 初三数学复习的详细计划有哪些 2. 初二数学必备知识点:相似三角形 3. 九年级数学上册重要知识点总结 4.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 5. 初二数学必备知识点:二元一次方程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图

本文整理了初中数学知识点思维导图,欢迎阅读。 初中数学思维导图 数学思想方法总论 初中数学一线牵,代数几何两珠连; 三个基本记心间,四种能力非等闲。 常规五法天天练,策略六项时时变, 精研数学七思想,诱思导学乐无边。 一线:函数一条主线(贯穿教材始终) 二珠:代数、几何珠联璧合(注重知识交汇) 三基:方法(熟)知识(牢)技能(巧) 四能力:概念运算(准确)、逻辑推理(严谨)、空间想象(丰富)、分解问题(灵活) 五法:换元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分析法、归纳法。 六策略:以简驭繁,正难则反,以退为进,化异为同,移花接木,以静思动。 七思想:函数方程最重要,分类整合常用到, 数形结合千般好,化归转化离不了; 有限自将无限描,或然终被必然表, 特殊一般多辨证,知识交汇步步高。 以上就是我整理的初中数学思维导图,感谢阅读。

初中数学待定系数法因式分解 我疑惑的是怎么就知道式子要分解成这样的乘积

只有符合条件的方程才能分解,例如Δ=b2-4ac要满足大于等于0才能分解,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平方项的系数为0的话,是肯定能分解成的

初中数学待定系数法因式分解 我疑惑的是怎么就知道式

待定系数法,一种求未知数的方法。将一个多项式表示成另一种含有待定系数的新的形式,这样就得到一个恒等式。然后根据恒等式的性质得出系数应满足的方程或方程组,其后通过解方程或方程组便可求出待定的系数,或找出某些系数所满足的关系式,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一般用法是,设某一多项式的全部或部分系数为未知数,利用两个多项式恒等式同类项系数相等的原理或其他已知条件确定这些系数,从而得到待求的值。例如,将已知多项式分解因式,可以设某些因式的系数为未知数,利用恒等的条件,求出这些未知数。求经过某些点的圆锥曲线方程也可以用待定系数法。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待定系数法是将某个解析式的一些常数看作未知数,利用已知条件确定这些未知数,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方法。求函数的表达式,把一个有理分式分解成几个简单分式的和,求微分方程的级数形式的解等,都可用这种方法。对于某些数学问题,如果已知所求结果具有某种确定的形式,则可引进一些尚待确定的系数来表示这种结果,通过已知条件建立起给定的算式和结果之间的恒等式,得到以待定系数为元的方程或方程组,解之即得待定的系数。广泛应用于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求函数的解析式和曲线的方程等。

数学初中知识,因式分解

25m²-n²=(5m+n)(5m-n)4-4x+x²=(2-x)²x平方-x-12=(x-4)(x+3)x平方+x-12=(x+4)(x-3)(x-2)平方-2(x-2)=(x-2)(x-2-2)=(x-2)(x-4)x平方+3xy+2y平方=(x+2y)(x+y)x平方-8x=x(x-8)4x平方-4x+1=(2x-1)²(2x+3)平方-(1-3x)平方=(2x+3+1-3x)(2x+3-1+3x)=(4-x)(2+5x)x平方-11x+18=(x-2)(x-9)把下列方程化为(x+m)平方=n的形式,再用开方法求解x平方-4x+3=0(x-2)²=1x1=3 x2=1x平方-2x-99=0(x-1)²=100x1=11 x2=-92x平方-7x-4=0x1=-1/2 x2=43x平方-4x-2=0这个用求根公式吧- -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知识点。六个

31,积32,m(a+b+c)33,(a+b)(a-b)34,(a±b)²35,提取公因式36,公式

初中勾股定理公式总结

勾股定理是一个基本的几何定理,指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接下来分享勾股定理公式。 勾股定理公式 1.基本公式 在平面上的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个直角边边长的平方加起来等于斜边长的平方。如果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度分别是a和b,斜边长度是c,那么勾股定理的公式为a ² +b ² =c ² 。 2.完全公式 a=m,b=(m²/k-k)/2,c=(m²/k+k)/2其中m≥3 (1)当m确定为任意一个≥3的奇数时,k={1,m²的所有小于m的因子} (2)当m确定为任意一个≥4的偶数时,k={m²/2的所有小于m的偶数因子} 3.常用公式 (1)(3,4,5),(6,8,10)……3n,4n,5n(n是正整数)。 (2)(5,12,13),(7,24,25),(9,40,41)……2n+1,2n²+2n,2n²+2n+1(n是正整数)。 (3)(8,15,17),(12,35,37)……2²*(n+1),[2(n+1)]²-1,[2(n+1)]²+1(n是正整数)。 (4)m²-n²,2mn,m²+n²(m、n均是正整数,m>n)。 勾股数的规律 第一类型:当a为大于1的奇数2n+1时,b=2n²+2n,c=2n²+2n+1。实际上就是把a的平方数拆成两个连续自然数,例如:n=1时(a,b,c)=(3,4,5),n=2时(a,b,c)=(5,12,13) 第二类型:当a为大于4的偶数2n时,b=n²-1,c=n²+1。也就是把a的一半的平方分别减1和加1,例如:n=3时(a,b,c)=(6,8,10),n=4时(a,b,c)=(8,15,17)。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一、基本知识一、数与代数A、数与式:1、有理数有理数: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数轴:①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绝对值:①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②正数的绝对值是他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有理数的运算:加法: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乘法: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除法: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②0不能作除数。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2、实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平方根: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②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③一个正数有2个平方根/0的平方根为0/负数没有平方根。④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立方根: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实数: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3、代数式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合并同类项:①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②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③在合并同类项时,我们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4、整式与分式整式: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②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③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整式运算: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幂的运算:AM+AN=A(M+N) (AM)N=AMN (A/B)N=AN/BN 除法一样。整式的乘法: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公式两条: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整式的除法:①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他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化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分式:①整式A除以整式B,如果除式B中含有分母,那么这个就是分式,对于任何一个分式,分母不为0。②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分式的运算:乘法: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除法: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加减法:①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②异分母的分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分式方程:①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②使方程的分母为0的解称为原方程的增根。B、方程与不等式1、方程与方程组一元一次方程:①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②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或乘以或除以(不为0)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一元二次方程: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项的最高系数为2的方程1)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函数的关系大家已经学过二次函数(即抛物线)了,对他也有很深的了解,好像解法,在图象中表示等等,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可以用二次函数来表示,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当Y的0的时候就构成了一元二次方程了。那如果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出来,一元二次方程就是二次函数中,图象与X轴的交点。也就是该方程的解了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大家知道,二次函数有顶点式(-b/2a,4ac-b2/4a),这大家要记住,很重要,因为在上面已经说过了,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部分,所以他也有自己的一个解法,利用他可以求出所有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1)配方法利用配方,使方程变为完全平方公式,在用直接开平方法去求出解(2)分解因式法提取公因式,套用公式法,和十字相乘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也一样,利用这点,把方程化为几个乘积的形式去解(3)公式法这方法也可以是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万能方法了,方程的根X1={-b+√[b2-4ac)]}/2a,X2={-b-√[b2-4ac)]}/2a3)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1)配方法的步骤:先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再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1,再同时加上1次项的系数的一半的平方,最后配成完全平方公式(2)分解因式法的步骤:把方程右边化为0,然后看看是否能用提取公因式,公式法(这里指的是分解因式中的公式法)或十字相乘,如果可以,就可以化为乘积的形式(3)公式法就把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系数分别代入,这里二次项的系数为a,一次项的系数为b,常数项的系数为c4)韦达定理利用韦达定理去了解,韦达定理就是在一元二次方程中,二根之和=-b/a,二根之积=c/a也可以表示为x1+x2=-b/a,x1x2=c/a。利用韦达定理,可以求出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各系数,在题目中很常用5)一元一次方程根的情况利用根的判别式去了解,根的判别式可在书面上可以写为“△”,读作“diao ta”,而△=b2-4ac,这里可以分为3种情况: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不相等的实数根;I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相同的实数根;II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在这里,学到高中就会知道,这里有2个虚数根)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不等式:①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②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④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不等式的解集:①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②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③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①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③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符号方向:在一元一次不等式中,不像等式那样,等号是不变的,他是随着你加或乘的运算改变。在不等式中,如果加上同一个数(或加上一个正数),不等式符号不改向;例如:A>B,A+C>B+C在不等式中,如果减去同一个数(或加上一个负数),不等式符号不改向;例如:A>B,A-C>B-C在不等式中,如果乘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不改向;例如:A>B,A*C>B*C(C>0)在不等式中,如果乘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改向;例如:A>B,A*C<B*C(C<0)如果不等式乘以0,那么不等号改为等号所以在题目中,要求出乘以的数,那么就要看看题中是否出现一元一次不等式,如果出现了,那么不等式乘以的数就不等为0,否则不等式不成立; 3、函数变量:因变量,自变量。在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一次函数:①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B为常数,K不等于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②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图象:①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X与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②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③在一次函数中,当K〈0,B〈O,则经234象限;当K〈0,B〉0时,则经124象限;当K〉0,B〈0时,则经134象限;当K〉0,B〉0时,则经123象限。④当K〉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少。二空间与图形A、图形的认识1、点,线,面点,线,面:①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②面与面相交得线,线与线相交得点。③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展开与折叠:①在棱柱中,任何相邻的两个面的交线叫做棱,侧棱是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棱柱的所有侧棱长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体。②N棱柱就是底面图形有N条边的棱柱。截一个几何体: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图形,截出的面叫做截面。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多边形:他们是由一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依次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弧、扇形:①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叫扇形。②圆可以分割成若干个扇形。2、角线:①线段有两个端点。②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③将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直线没有端点。④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比较长短:①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②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角的度量与表示:①角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是这个角的顶点。②一度的1/60是一分,一分的1/60是一秒。角的比较:①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而成的。②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做平角。始边继续旋转,当他又和始边重合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③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平行:①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②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③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3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垂直:①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②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③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垂直平分线:垂直和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垂直平分线。垂直平分线垂直平分的一定是线段,不能是射线或直线,这根据射线和直线可以无限延长有关,再看后面的,垂直平分线是一条直线,所以在画垂直平分线的时候,确定了2点后(关于画法,后面会讲)一定要把线段穿出2点。垂直平分线定理:性质定理:在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该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判定定理:到线段2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角平分线:把一个角平分的射线叫该角的角平分线。定义中有几个要点要注意一下的,就是角的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很多时,在题目中会出现直线,这是角平分线的对称轴才会用直线的,这也涉及到轨迹的问题,一个角个角平分线就是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判定定理: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该角的角平分线上正方形: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性质: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一切性质判定:1、对角线相等的菱形2、邻边相等的矩形二、基本定理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7、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5、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16、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1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18、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19、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0、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2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3、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 两个三角形全等24、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5、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6、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7、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8、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2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3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31、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3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33、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3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35、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6、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3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39、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40、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4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42、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43、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4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4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4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51、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54、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 形是平行四边形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6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6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6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6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6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6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6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6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7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7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73、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 形是等腰梯形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79、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80、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8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82、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L=(a+b)÷2 S=L×h83、(1)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a:b=c:d,那么ad=bc 如果 ad=bc ,那么a:b=c:d84、(2)合比性质:如果a/b=c/d,那么(a±b)/b=(c±d)/d85、(3)等比性质:如果a/b=c/d=…=m/n(b+d+…+n≠0), 那么(a+c+…+m)/(b+d+…+n)=a/b86、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7、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88、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89、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 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90、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91、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9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93、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94、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95、定理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96、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97、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98、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99、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109、定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110、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求初中所有计算题的公式,如:二次函式:y=ax2+bx+c(a.b.c是常数,a不等于0) 注:我要关于计算题的...

要分类:函数类 计算类 方程类 函数有: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 计算类:有理数加减乘除法法则,科学计数法,幂的运算(乘法公式),因式分解,分式运算,解三角形,不等式 方程类: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等

求学而思网校初中数学全套视频百度云,感激不尽

你好,我是元子宝呗,用百度网盘分享给你,点开就可以保存,链接永久有效^_^链接:  提取码: rrd2

初中分式方程中找等量关系的关键是什么

等量关系式:数量之间相等的关系叫做等式关系式。找等式关系式的原则:一般来说,等量关系式能列出加减法的,就不列成减法的;能列成乘法的就不列成除法的。列方程:对应着等量关系式,把数量一个一个代进去列出方程式,把未知数用“X”替代(一般情况可将问题设为未知数)。一、根据常用的数量关系确定等量关系。工作效率x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单价x数量=总价;速度x时间=路程;单产量x数量=总产量二、根据公式确定等量关系。长x宽=长方形面积(长+宽)x2=长方形的周长边长x4=正方形的周长三、根据题目中关键句确定等量关系。第一、找出题目中的键句;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表述的顺序列出等量关系式。四、根据生活的经验找出等量关系。五、根据文字关系式找等量关系。

初中常用数学公式???(新教材)

初中数学合集百度网盘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pwd=1234 提取码:1234简介:初中数学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初中数学“方程与方程组”这部分的总结

(1)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等于0的一类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2)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ax=b(a≠0)(3)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其中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4)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变形名称 具体做法1.去分母 对于x的系数是分数的方程,在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2.去括号 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3.移项 把含有未知数的项都移到方程的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记住移项要变号)4.合并同类项 把方程化成ax+b(a≠0)的形式5.系数化成1 在方程的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得到方程的解x= 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可以根据方程的形式灵活安排解题步骤,不必机械地生搬硬套。为了检验解方程时的计算有没有错误,可以把求得的解代入原方程,看左、右两边的值是否相等,这叫验根,一元一次方程的验根过程可以不写出来。本章解方程的过程,使用了化归的思想方法,把形式比较复杂的方程,逐步化为最简方程ax=b(a≠0),从而求出方程的解。方程思想方法是把未知数看成已知数,让代替未知数的字母和已知数一样参加运算,这种思想方法是数学中常用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代数解法的重要标志。本章列方程解应用题,是方程思想的具体应用。

【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 解题方法和习题精炼

一元一次方程组对你来说so easy,可是再加上一个未知数呢,二元方程你还解得那么得心应手吗?换元法、参数法、代入法你都能熟练运用吗?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增长率问题每一个你都了如指掌吗?如果有那么一点困难的话,赶快看过来吧。本课程老师将从解题方法和应用实例两方面入手,通过量少而精的练习题让你快速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浅谈如何上好初中数学优质课

下面我来谈谈上好初中数学公开课几个重点,仅供参考。公开课是一次教学水平和实力的展示,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和研究性,一节成功的公开课可以使同事和同行投来赞许额的目光,更能自己信心倍增,迎来学生的爱戴。对于教师来说,上公开课是教学走向成熟的历练过程,这种历练既是幸运的,也是艰辛的,与雏鹰训练高飞类似。五年教学经验传授给你........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上课事实上也是表演,所以也要基本功,也要准备。这基本功就不赘述了,大凡走上讲台的,都具备了基本的教师素质。这里讲如何准备。一、接到上公开课的任务后,首先必须熟悉教材,建议将教材未教授的部分通读一遍,看看哪篇课文读到你心里去了,只有教师有感觉的章节,才最适合作为公开课内容来教授。二,选定课文内容后,就要深入熟悉课文,准确地说是熟悉课文的各个细节,真正做到准确把握细节。三,理清课文条理,大致形成基本的教授框架。到这一步后,如果是新手老师可以多搜集各方面的备课信息,查阅网上相关课题的教案、课件等资料,教学视频可以在“万达教育”淘到,很实用。总之多学习别人的优点,看能不能为我所用。可能别人的例子我不能照搬,但他的思想我可以借鉴,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进一步理解课文,拓宽视野,补充知识。四、备课。在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基础上,完善教授框架,并提出符合对象特征的问题、课堂练习及演说等环节。五,制作PPT。PPT要尽量做到内容简洁,流畅,符合教学对象特征。那就是既要吸引眼球,也要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六,教师练习。公开课有严格的时间控制,一般是45分钟,并力求完整。所以课下练习必不可少,教师应按照设置环节进行练习。建议对镜子练习,这样可以对自己的表情,手势和动作适时修改。七、上课。不管准备得有多么充分,课上的因素总有不可控的,所以教师要灵活变通,适时调整。如果慌张,请深吸一口气今天你是主角儿,无论有多慌,脸上的神色都应该镇定自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我们一次次历练的结果。最后,希望每位老师都轻松拿下每节公开课,把最好的自己留给孩子们。

初中数学解题思想方法全部内容

初中数学合集百度网盘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pwd=1234 提取码:1234简介:初中数学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首页 上一页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