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人教版初中数学小结论(江苏南通)

2023-05-20 02:13:12

谁能帮我总结一下初中数学的小结论(不是书上的,是根据做题经验得到的,如圆锥中n/360=r/R,n为扇形圆心角,r为底面圆半径,R为母线)越多越好,拜托了,要中考了(我是江苏南通人)

TAG: 初中
共3条回复
苏萦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作者:--木然-- 2006-09-23 17:16

6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6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6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6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7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73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

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

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79 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80 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

三边

8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

的一半

82 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

一半 L=(a+b)÷2 S=L×h

83 (1)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a:b=c:d,那么ad=bc

如果ad=bc,那么a:b=c:d

84 (2)合比性质 如果a/b=c/d,那么(a±b)/b=(c±d)/d

85 (3)等比性质 如果a/b=c/d=…=m/n(b+d+…+n≠0),那么

(a+c+…+m)/(b+d+…+n)=a/b

86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

线段成比例

87 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8 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89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90 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9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92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93 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94 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95 定理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

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96 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

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97 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8 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99 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

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

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

径的圆

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

平分线

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作者:--木然-- 2006-09-23 17:16

109定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110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111推论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112推论2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11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114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

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15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

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6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17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118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

对的弦是直径

119推论3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0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

的内对角

121①直线L和⊙O相交 d<r

②直线L和⊙O相切 d=r

③直线L和⊙O相离 d>r

122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23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24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25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26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

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2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128弦切角定理 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129推论 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130相交弦定理 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

相等

131推论 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

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132切割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

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133推论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4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135①两圆外离 d>R+r ②两圆外切 d=R+r

③两圆相交 R-r<d<R+r(R>r)

④两圆内切 d=R-r(R>r) ⑤两圆内含d<R-r(R>r)

136定理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137定理 把圆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138定理 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139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140定理 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141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 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142正三角形面积√3a/4 a表示边长

143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

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144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

145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146内公切线长= d-(R-r) 外公切线长= d-(R+r)

(还有一些,大家帮补充吧)

实用工具:常用数学公式

公式分类 公式表达式

乘法与因式分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b<=>-b≤a≤b

|a-b|≥|a|-|b| -|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 -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 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没有实根,有共轭复数根

三角函数公式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tg(A+B)=(ctgActgB-1)/(ctgB+ctgA) ctg(A-B)=(ctgActgB+1)/(ctgB-ctg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 ctg2A=(ctg2A-1)/2ctg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半角公式

sin(A/2)=√((1-cosA)/2) sin(A/2)=-√((1-cosA)/2)

cos(A/2)=√((1+cosA)/2) 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和差化积

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

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

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 tanA-tanB=sin(A-B)/cosAcosB

ctgA+ctgBsin(A+B)/sinAsinB -ctgA+ctgBsin(A+B)/sinAsinB

某些数列前n项和

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 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 1*2+2*3+3*4+4*5+5*6+6*7+…+n(n+1)=n(n+1)(n+2)/3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注: 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B 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圆的标准方程 (x-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标

圆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 注:D2+E2-4F>0

抛物线标准方程 y2=2px y2=-2px x2=2py x2=-2py

直棱柱侧面积 S=c*h 斜棱柱侧面积 S=c"*h

正棱锥侧面积 S=1/2c*h" 正棱台侧面积 S=1/2(c+c")h"

圆台侧面积 S=1/2(c+c")l=pi(R+r)l 球的表面积 S=4pi*r2

圆柱侧面积 S=c*h=2pi*h 圆锥侧面积 S=1/2*c*l=pi*r*l

我也是找赫赫。

一起分享嘛。

可可

射影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是在斜边上分出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一条直角边是它在斜边上的投影与斜边的比例中项。

四点共园:斜边公共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顶点,四点共圆

相交玄:圆内两条玄AB与CD交于点P,则AP.BP=CP.DP

一次函数:两条直线平行则k值相等;垂直则k值互为负倒数;

左迁

1.1有理数

1.1.1有理数的定义:整数和分数的统称。

1.1.2有理数的分类:

(1)分为整数和分数。而整数分为正整数、零和负整数 ;分数分为正分数和负分数。

(2)分为正有理数、零和负有理数。而正有理数分为正整数和正分数;负有理数分为负整数和负分数。

1.1.3数轴

1.1.3.1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1.1.3.2数轴的三要素:①原点②正方向③单位长度

1.1.3.3每个有理数都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1.1.4相反数

1.1.4.1相反数的定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就做互为相反数(注:0的相反数为0

1.1.4.2相反数的意义:离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所表示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1.1.4.3相反数的判别

(1)若 ,则 、 互为相反数

(2)若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且符号相反,则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1.1.5倒数

1.1.5.1倒数的定义:若两个数的乘积等于1,则这两个数互为倒数。(若ab=1 ,则 a、b互为倒数)注:零没有倒数。

1.1.6绝对值

1.1.6.1绝对值的定义:在数轴上,表示一个数到原点的距离(a的绝对值记作∣a∣)

1.1.6.2绝对值的性质:∣a∣≥0

1.1.7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1.1.7.1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

1.1.7.2正数大于负数

1.1.7.3两个正数,绝对值大的这个数就大,绝对值小的这个数就小;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这个数就小,绝对值小的这个数就大。

1.1.7.4作差法:两个有理数相减。若大于0,则被减数大;若等于0,则两个数相等;若小于0,则减数大。

1.1.7.5作商法:两个有理数相除(除数或分母不为0)。若大于1,则被除数大;若等于1,则两个数相等;若小于1,则除数大。

1.1.8有理数的加法

1.1.8.1运算法则:①符号相同的两个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②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等于0)③任何有理数加0仍等于这个数。

1.1.8.2加法交换律在有理数加法中仍然适用,即: a+b=b+a

1.1.8.3加法结合律在有理数加法中仍然适用,即: a+(b+c)=(a+b)+c

1.1.9有理数的减法

1.1.9.1运算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1.1.9.2有理数减法—转化→有理数加法

1.1.10有理数的乘法

1.1.10.1运算法则:①两个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2整式

2.2.1整式的概念

2.2.1.1单项式:只含有数字与字母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其中,数字因式叫做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所有的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2.2.1.2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多项式中的每一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2.2.1.3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中系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多项式的次数。

2.2.1.4降(升)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字母的指数从大(小)到小(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2.2.1.5整式的定义:单项式和多项式的统称。

2.2.1.6同类项的定义: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2.2.1.7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同类项合成一项的过程叫做合并同类项。

2.2.1.8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2.2.2整式的运算

2.2.2.1 2.2.3.1因式分解的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2.2.3.2因式分解的注意事项:因式分解要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互为逆运算。

2.2.3.3公因式的定义:一个多项式的各项都含有的相同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2.2.3.4分解因式的方法:①提取公因式法: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到括号外面,将多项式写成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因式分解叫做提取公因式法。即: ②运用公式法:反用乘法公式,可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常用的有: 和 )③分组分解法: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④十字相乘法:将 型的二次三项式分解为 。

2.3分式

2.3.1分式的概念

2.3.1.1分式的定义:A,B表示两个整式,如果B中含有字母,式子 就叫做分式。其中A叫做分式的分子,B叫做分式的分母。

2.3.1.2 有理式的定义:整式和分式的统称。

2.3.1.3 繁分式的定义:分式的分子或分母中含有分式,这样的分式叫做繁分式。

2.3.1.4最简分式的定义:当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式的时候就叫做最简分式。

2.3.1.5约分的定义: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的过程就叫做约分。

2.3.1.6通分的定义:把异分母的分式化成和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的过程叫做通分。

2.3.2分式的基本性质

2.3.2.1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分母都同时乘以或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即

2.3.2.2分式的符号法则:分式的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都不变,即

2.3.3分式的运算

2.3.2.3 分式的加减法计算法则: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即 ;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成同分母的分式,再按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的法则进行计算,即 .

2.3.2.4分式的乘除法计算法则: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即 ;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再按分式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2.3.2.5分式的混合运算:①先算乘方(即:三级运算),再算乘除(即:二级运算),最后算加减(即:一级运算)②如果是同级运算,则按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计算③如果有括号,先算小括号,再算中括号,最后算大括号。

三、方程与方程组

3.1方程与方程组

3.1.1基本概念

3.1.1.1等式的定义: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3.1.1.2等式的性质:①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同时减去一个数或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②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结果仍为等式。

3.1.1.3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3.1.1.4方程的解: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只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的解也叫做方程的根。

3.1.1.5解方程的定义:求得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3.1.1.6一元一次方程: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等于0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它的标准形式是ax+b=0,其中x是未知数,它有唯一解, (a≠0)

3.1.1.7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3.1.1.8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是ax+bx+c=0,其中ax称为二次项,bx叫做一次项,c叫做常数项。

3.1.1.9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①直接开方法②配方法③求根公式法④因式分解法。

3.1.1.1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bx+c=0的判别式。

3.1.1.12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设 、 是方程ax+bx+c=0(a≠0)的两个根,那么 + = , = ,根与系数关系的逆命题也成立。

3.1.1.13一元二次方程根的符号:设一元二次方根ax+bx+c=0(a≠0)的两根为 、 。当 ≥0且 >0, + >0,两根同正号;当 ≥0,且 >0, + <0,两根同负号; <0时,两根异号 + >0时,正根的绝对值较大, + <0时,负根的绝对值较大。

3.1.1.14整式方程:方程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

3.1.1.15分式方程: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3.1.1.16增根:在方程变形时,有时可能产生不适合原方程的根,这种根叫做方程的增根(使方程的分母为0的根),因此解分式方程时要验根。验根的方法通常是把求得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使最简公分母为0的就是增根。

3.1.1.17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注意:对于未知数来说,构成方程的代数式必须是整式)。

3.1.1.18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满足二元一次方程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3.1.1.19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给其中一个未知数一个确定值,解关于另一个未知数的方程,得出这个未知数的值,由此就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3.1.1.20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成一组就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3.1.1.2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构成二元一次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3.1.1.2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就是消去一个未知数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求解,消元的基本方法就是代入法和加减法。(①代入法:代入法的基本思想是方程组中的同一个未知数应该表示相同的值,所以一个方程中的某个未知数,可以用另一个方程中表示这个未知数的代数式来代替,从而就可以减少一个未知数,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②加减法:加减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2,使两个方程中某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绝对值相等,然后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1,将两个方程相加减,从而可以消去一个未知数,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

3.1.1.23三元一次方程组:含有三个未知数,并且每个方程的未知项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

3.1.1.24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去一个未知数转化成二元一次方程组,再按照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来解。

3.2列方程(方程组)解应用题

3.2.1基本概念

3.2.1.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审题、设元、列方程、解方程、检验、写答。

3.2.1.2设未知数的方法:①直接设元;②间接设元;③设辅助未知数。

3.2.2常见的应用题

3.2.2.1行程问题:行程问题可以分为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环形问题、水(风)流四类问题。基本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 )。

3.2.2.2工程问题:基本关系式: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3.2.2.3数字问题:(了解几个相关名词的概念,如连续自然数、连续整数、连续奇数、连续偶数,并懂得多位数的几种表示方法)。

3.2.2.4增长率问题:基本关系式:①原产量+增产量=实际产量②增长率=增长数/基础数③实际产量=原产量(1+增长率)

3.2.2.5利润问题:基本关系式:利润=售价-进价。

3.2.2.6利率问题:(了解几个相关名词的概念,如:本金、利息、本息和、期数、利率)基本关系式:本息和=本金+利息,利息=本金×利率×期数。

3.2.2.7几何问题:常用的公式: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园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3.2.2.8浓度问题:基本关系式:浓度=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3.2.2.9其他问题:比例分配问题、鸡兔同笼问题、函数应用题…

四、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4.1不等式

4.1.1基本概念

4.1.1.1不等式: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4.1.1.2 不等号:常用的不等号有:①<②>③≠④≤⑤≥

4.1.1.3不等式的性质:①不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若 > ,则 > ②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同时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③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同时除以)一个负数,不等式的符号改变。

4.1.1.4不等式的解:使得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4.1.1.5不等式的解集:一个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4.1.1.6解不等式的基本方法:①去分母②去括号③移项④合并同类项⑤化系数为1

4.2不等式组

4.2.1基本概念

4.2.1.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由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4.2.1.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4.2.1.3解不等式组: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五、函数

5.1平面直角坐标系 变量与函数

5.1.1基本概念

5.1.1.1平面直角坐标系:为了用一对实数表示平面内一点,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其中,水平的数轴叫做 轴或者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铅直的数轴叫做 轴或者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个数轴相交于点O,点O叫做坐标原点。

5.1.1.2象限:横轴和纵轴把平面分为四个象限,其中右上角的为第一象限,左上角的为第二象限,左下角的为第三象限,右下角的为第四象限

5.1.1.3点的坐标的表示方法:按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的顺序书写,中间用逗号隔开。

5.1.1.4常量和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可以取不同值的量叫做变量

5.1.1.5函数: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 和 ,如果对于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 有惟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就把 叫做 的函数,其中, 为因变量, 为自变量。

5.1.1.6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如果用解析式表示函数,那么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就是使解析式有意义的自变量取值的全体。

5.1.1.7函数值:对于自变量在取值范围内的一个确定的值,例如 = ,函数有惟一确定的对应值,这个对应值叫做 = 时的函数值,简称函数值

5.1.1.8函数的表示方法:①解析法:把两个变量的对应关系用数学式子来表示②列表发:把两个变量的对应关系用列表的方法表示③图像法:把两个变量的对应关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用图像表示。(通常将以上三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

5.1.1.9由函数解析式画图像的步骤:列表、描点、连线。

5.2正比例函数

5.2.1基本概念

5.2.1.1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形如 ( ≠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

5.2.1.2 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经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

5.2.1.3 正比例函数的性质:①当 >0时, 随 的增大而增大②当 <0时, 随 的增大而减小。

5.3一次函数

5.3.1基本概念

5.3.1.1 一次函数的定义:形如 ( , 是常数)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

5.3.1.2 一次函数的图像: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与直线 ( ≠0)平行的一条直线。

5.3.1.3一次函数的性质:

①当 >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 >0时,图像经过一二三象限

当 <0时,图像经过一三四象限

当 =0时,为正比例函数

②当 <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 >0时,图像经过一二四象限

当 <0时,图像经过二三四象限

当 =0时,为正比例函数

5.4反比例函数

5.4.1基本概念

5.4.1.1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形如 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

5.4.1.2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

5.4.1.3 反比例函数的性质:①当 >0时,在一、三象限内, 随x增大而减小②当 <0时,在二、四象限内, 随 的增大而增大。

5.5二次函数

5.5.1基本概念

5.5.1.1二次函数的定义:形如 ( , , 为常数, ≠0)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5.5.1.2二次函数的图像:是对称轴平行与 轴的抛物线。

5.5.1.3二次函数的性质:①抛物线 ( ≠0)的顶点坐标是 ,对称轴是直线 ②当 >0时,在 时,函数有最小值 ;当 <0时,在 时,函数有最大值 ③当 时,抛物线 ( ≠0)与x轴有两个交点;当 <0时,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当 =0时,抛物线与x轴有一个交点。④当 >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⑤当 >0时,交点在y轴的正半轴,当c<0时,交点在y轴的负半轴,当 =0时,交点在坐标原点⑦当a、b同号时, <0,抛物线的对称轴在y轴的左侧,当 、 异号时, >0,抛物线的对称轴在 轴的右侧,当 =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就是 轴。

5.5.1.4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形式:①一般式;②交点式;③顶点式。

六、相交线与平行线

6.1相交线

6.1.1基本概念

6.1.1.1对等角的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其中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6.1.1.2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6.1.1.3对顶角的定义与性质的关系:对顶角的定义揭示了两个角的关系,而对顶角的性质揭示了对顶角的数量关系。只有用定义判定出两个角是对顶角才能根据角的性质得出这两个角相等。

6.1.1.4邻补角的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公共顶点,还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6.1.1.5互余的定义:如果两个角相加等于90°,那么这两个角互余。(注意:这两个角可以没有公共边和公共顶点)

6.1.1.6互补的定义:如果两个角相加等于180°,那么这两个角互补。(注意:这两个角可以没有公共边和公共顶点)

6.1.1.7垂直的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外一条的垂线,交点叫做垂足。

6.1.1.8垂直的表示方法:若直线AB垂直直线CD,可以记作 .

6.1.1.9垂线段的定义:过直线外一点向已知直线做垂线,这个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叫做这个点到直线的垂线段。

6.1.1.10垂线的性质:①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②直线外一点与直线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6.1.1.11点到直线的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距离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6.1.1.1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中垂线)的定义:过线段的中点并且垂直于线段的直线叫做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或中垂线。

6.1.1.13垂直平分线(中垂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中垂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

6.1.1.14三线八角的定义: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了八个角,通常称为三线八角。

6.1.1.15同位角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既在两条直线的同侧,又在截线同侧的一对角称为同位角。

6.1.1.16内错角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直线的内部且在截线的两侧,位置相错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6.1.1.17同旁内角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前两条直线的内部并且在截线的同侧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6.2平行线

6.2.1基本概念

6.2.1.1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6.2.1.2平行线的表示方法:若直线 平行直线 ,则记作 // .

6.2.1.3 平行线公理: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于这条直线平行。

6.2.1.4平行线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简说成: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即若 // , // ,则 // .

6.2.1.5平行线的判定方法: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6.2.1.6平行线的性质: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七、三角形

7.1三角形

7.1.1基本概念

7.1.1.1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7.1.1.2三角形的边的定义: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

7.1.1.3三角形周长的定义:三角形三条边之和叫做三角形的周长。

7.1.1.4三角形顶点的定义:三角形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7.1.1.5三角形内角的定义:三角形相邻两边所组成小于180°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7.1.1.6三角形的外角的定义: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所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7.1.1.7三角形的表示方法:三角形用“△”来表示。

7.1.1.8三角形的读法:“△ABC”读作“三角形ABC”。

7.1.2三角形的分类

7.1.2.1分类1:按照三角形的边分,可以分为三类: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7.1.2.2分类2:按照三角形的角分,可以分为三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7.1.3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

7.1.3.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7.1.3.2角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7.1.3.3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到三角形两边距离相等的点,一定在这两条边为边的角的平分线上。

7.1.3.4三角形的中线:在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

18.4概率

相关推荐

公因式定义?单项式有公因式吗 求解?

公因式的定义:多项式各项都含有的相同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明白了公因式的定义,就知道,公因式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多项式的基础上的。而单项式是单独一个意思,比如数字,字母(如a,-5,1X,2XY,x/2,),它不是多项式,自然不会有公因式。举例:从公因式定义可知,公是之公有,共有的意思,比如3ab+a,a,就是3ab和a公有,共有的,这个因式a,就叫作多项式3ab+a的公因式。而单项式只有一个,不存在公有因式问题结论:所以单项式是没有公因式的。
2023-01-13 22:29:281

公因式和因式有区别吗?定义是什么?

□分解因式: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结果为乘积)□公因式:多项式各项都含有相同因式□提公因式: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式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
2023-01-13 22:29:322

最简公因式的定义 听到这个名称后很迷惑,想知道数学中有没有这个说法的定义,在哪有?谢谢

通常取各分子、分母系数的最大公约数与字母因式的最低次幂的积作公因式,这样的公因式叫做最简公因式如果多项式式中的“公因式”类似于整数中的“公约数”,那么最简公因式就相当于整数中的“最大公约数”举个例子:-3x²y³z+9x²y³z-6x^4yz²的最高公因式是3x²yz
2023-01-13 22:29:362

最大公因式的定义是什么?

设f(x)、g(x)是两个多项式,若多项式r(x)满足:r(x)是f(x)、g(x)的公因式;f(x)、g(x)的任意一个公因式都是r(x)的因式。则称r(x)是f(x)和g(x)的一个最大公因式。
2023-01-13 22:29:402

高等代数理论基础5:最大公因式

定义:若多项式 既是 的因式,又是 的因式,则称 为 与 的一个公因式 定义:设多项式 , 是 的一个最大公因式满足: (1) 是 的公因式 (2) 的公因式全是 的因式 注: ,f(x)是f(x)与0的一个最大公因式 两个零多项式的最大公因是0 引理: 证明:定理: 证明:注:两个多项式的最大公因式在可以相差一个非零常数倍的意义下是唯一确定的 f(x),g(x)不全为零,(f(x),g(x))表示首项系数为1的最大公因式 例:设 , ,求 ,并求 , 使 解:定义: , ,则称f(x),g(x)互素(互质) 注:两个多项式互素,则它们除去零次多项式外没有其他公因式,反之亦然 定理: 证明:定理:若 ,且 ,则 证明:推论:若 ,且 ,则 证明:定义:设多项式 , 为 的一个最大公因式满足: (1) (2)若 ,则 注: 1.用符号 表示首项系数为1的最大公因式 2. 全不为零时, 3. ,使 4.若 则称 互素
2023-01-13 22:29:431

初中数学问题?

公因数:两个数公共的因数公因式:两个整式公共的因式如1,两个单项式a^3b和a^2bc,公因式为a^2b2,单项式和多项式abc和a(b+bc),公因式为a3,多项式和多项式,(a+b)^2和(a+b)(a-b),公因式为(a+b)
2023-01-13 22:29:511

3x+5和x+5的公因式

首先你应该了解公因式的定义.公因式是各项都含有的代数式.如5X+X.这个公因式才是X.我们试图提取公因式X.就是X[5+1].如果你不确定,你可以拆开来.也就是5X+X. 再来看看X-5 X+5 如果你说公因式是X,如果是公因式,就可以提取出来.可是你看看第二项并没有X啊. 所以X不是公因式.
2023-01-13 22:29:571

的公因式是( )A、B、C、D、

找到各单项式都含有的部分即可得出答案.解:中的单项式都含有的部分是:,即的公因式是.故选.本题考查了公因式的定义,公因式即是几个式子共同含有的部分.
2023-01-13 22:30:011

根据多项式的公因式概念可知,公因式可以是_,_或_

公因式可以是代数式中的(相同常数)、(相同字母)、(相同式子)
2023-01-13 22:30:042

谁能给我详细讲一下提公因式法到底是怎样的,最近在学,但数学基础差…听不懂

这个和乘法分配律有关系,数学就是前面学不好后面就跟着不懂了的
2023-01-13 22:30:124

x-5与x+5它们是分母,通分

你好楼主.首先你应该了解公因式的定义。公因式是各项都含有的代数式.如5X+X. 这个公因式才是X。我们试图提取公因式X.就是X[5+1].如果你不确定,你可以拆开来。也就是5X+X.再来看看X-5 X+5 如果你说公因式是X,如果是公因式,就可以提取出来。可是你看看第二项并没有X啊。所以X不是公因式.谢谢采纳。
2023-01-13 22:30:152

高等代数问题:为什么两个多项式的公因式一定整除它们的最大公因式?请不要用“最大公因式就是这么定义的

这个涉及到辗转相除法。如果多项式f(x)和g(x)的最大公因式为d(x)(由于多项式环是唯一分解环,所以公因式总存在,那么次数最高的公因式也存在,若规定首项为1则是唯一确定的),根据辗转相除法知道存在多项式u(x)和v(x)使得u(x)f(x)+v(x)f(x)=d(x)(1)若k(x)是f(x)和g(x)的公因式,则k(x)整除(1)左边故必整除d(x)
2023-01-13 22:30:251

4m³-6m²公因式是?

分析:根据公因式的定义,分别找出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和相同字母的最低指数次幂,乘积就是公因式.解:∵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是2,相同字母的最低指数次幂是m²,∴公因式为2m².
2023-01-13 22:30:281

下列用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正确的是

答案C试题分析:根据公因式的定义,先找出系数的最大公约数,相同字母的最低指数次幂,确定公因式,再提取公因式即可。A.12abc-9a<sup>2</sup>b<sup>2</sup>=3ab(4c-3ab),故本选项错误;B.3x<sup>2</sup>y-3xy+6y=3y(x<sup>2</sup>-x+2),故本选项错误;C.-a<sup>2</sup>+ab-ac=-a(a-b+c),本选项正确;D.x<sup>2</sup>y+5xy-y=y(x<sup>2</sup>+5x-1),故本选项错误;故选C.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点评: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掌握公因式的定义以及公因式的确定方法,同时注意一个多项式有公因式首先提取公因式,同时因式分解要彻底,直到不能分解为止.
2023-01-13 22:30:351

什么是首一最大公因式?

就是首项系数是1的最大公因式也就是最高次项系数是1的最大公因式有疑问请追问,满意请选为满意答案。
2023-01-13 22:30:423

高代中说最大公因式乘非零数仍作为最大公因式,那12和6的最大公因式是12可以吗?

12显然不是6的因式,不能成好6和12的公因式。供参考
2023-01-13 22:30:552

求问一个问题,某域上的两个多项式有公因式,则这个公因式一定是该域上的吗

两个多项式的最大公因式肯定还落在这个域上, 因为最大公因式可以通过辗转相除法得到但是一般的公因式要看你怎么看待了, 比如x-i算不算有理数域上(x^2+1)^2和(x^2+1)的公因式, 或者说x-i算不算有理数域上x^2+1的因式, 你得给出明确的定义再来分析
2023-01-13 22:30:581

分解因式:m(m-n)2-n(n-m)2;

(m-n)3 【解析】试题分析:把(m-n)2看作一个整体,提取公因式(m-n)2即可。m(m-n)2-n(n-m)2=m(m-n)2-n(m-n)2=(m-n)2(m-n)=(m-n)3.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点评: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掌握公因式的定义以及公因式的确定方法,同时注意一个多项式有公因式首先提取公因式,同时因式分解要彻底,直到不能分解为止.
2023-01-13 22:31:011

除去零次多项式以外没有其他的公因式的意思是他们俩的公因式只有非零常数吗?

对的, 就是这个意思
2023-01-13 22:31:052

最大公因式的定义是什么?

设f(x)、g(x)是两个多项式,若多项式r(x)满足:r(x)是f(x)、g(x)的公因式; f(x)、g(x)的任意一个公因式都是r(x)的因式.则称r(x)是f(x)和g(x)的一个最大公因式.
2023-01-13 22:31:131

高等代数问题:为什么两个多项式的公因式一定整除它们的最大公因式?请不要用“最大公因式就是这么定义的

这个涉及到辗转相除法。如果多项式f(x)和g(x)的最大公因式为d(x)(由于多项式环是唯一分解环,所以公因式总存在,那么次数最高的公因式也存在,若规定首项为1则是唯一确定的),根据辗转相除法知道存在多项式u(x)和v(x)使得u(x)f(x)+v(x)f(x)=d(x) (1)若k(x)是f(x)和g(x)的公因式,则k(x)整除(1)左边故必整除d(x)
2023-01-13 22:31:341

多项式的公因式怎么求

找相同字母,然后看相同字母的最低次数是多少。如果有系数,还要求三个多项式系数的最大公因数。他们组合起来就是最大公因式了。一般地,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到括号外面将多项式写成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什么是多项式 在数学中,多项式是指由变量、系数以及它们之间的加、减、乘、幂运算(非负整数次方)得到的表达式。 对于比较广义的定义,1个或0个单项式的和也算多项式。按这个定义,多项式就是整式。实际上,还没有一个只对狭义多项式起作用,对单项式不起作用的定理。0作为多项式时,次数定义为负无穷大(或0)。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如:5X+6中的6就是常数项。 例题 3x+6+x+y+xy+1 =3(x+2)+(x+xy)+(y+1) =3(x+2)+x(1+y)+(y+1) =3(x+2)+x(1+y)+(1+y) =3(x+2)+(x+1)(y+1)
2023-01-13 22:31:371

自然数4410有多少个因数?所有因数的和是多少?

首先要学会掌握整数的质因数分解,比如6=2×3,故6的所有因数和为1+2+3+6=12.则
2023-01-13 22:31:416

76x24十76的简便计算四年级?

76*(24+1)=1900
2023-01-13 22:31:5315

分解因式是将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最简整式的乘积的形式。

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最简整式的乘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因式分解(也叫作分解因式)。它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恒等变形之一,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初等数学之中,是我们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有力工具。因式分解方法灵活,技巧性强,学习这些方法与技巧,不仅是掌握因式分解内容所必需的,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解题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有着十分独特的作用。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最简整式的乘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作分解因式)。意义:它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恒等变形之一,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初等数学之中,是我们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有力工具。因式分解方法灵活,技巧性强,学习这些方法与技巧,不仅是掌握因式分解内容所必需的。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解题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有着十分独特的作用。学习它,既可以复习整式的四则运算,又为学习分式打好基础;学好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发展性、运算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互逆。同时也是解一元二次方程中因式分解法的重要步骤。扩展资料各项都含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公因式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 做提取公因式分解因式。具体方法:当各项系数都是整数时,公因式的系数应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字母取各项的相同的字母,而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次数最低的。当各项的系数有分数时,公因式系数为各分数的最大公约数。如果多项式的第一项是负的,一般要提出“-”号,使括号内的第一项的系数成为正数。提出“-”号时,多项式的各项都要变号。口诀:找准公因式,一次要提尽;全家都搬走,留1把家守;提负要变号,变形看奇偶。参考资料:因式分解的百度百科
2023-01-13 22:32:081

行列式提取公因式法则

根据行列式的基本性质将所有行的元素都加到任意一行。出现行列式的行,全部的列的元素都相加的结果是一样的时候,我们要将所有行或所有列加到一起。最后应该把第1列当中的元素“3+λ”提取出来。 什么是行列式 行列式在数学中,是一个函数,其定义域为det的矩阵A,取值为一个标量,写作det(A)或|A|。无论是在线性代数、多项式理论,还是在微积分学中(比如说换元积分法中),行列式作为基本的数学工具,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行列式可以看做是有向面积或体积的概念在一般的欧几里得空间中的推广。或者说,在n维欧几里得空间中,行列式描述的是一个线性变换对“体积”所造成的影响。 公因式 一般地,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到括号外面,将多项式写成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具体方法:当各项系数都是整数时,公因式的系数应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字母取各项的相同的字母,而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次数最低的;取相同的多项式,多项式的次数取最低的。 如果多项式的第一项是负的,一般要提出“-”号,使括号内的第一项的系数成为正数。提出“-”号时,多项式的各项都要变号。
2023-01-13 22:32:111

f(x)整除g(x)则f(x),g(x)的最大公因式为f(x),为什么是错的?

常数倍的f(x)应该是正确答案
2023-01-13 22:32:194

(x-2)乘(x-3)不能提公因式x么??

当然不能了,x-2是一个整体x-3也是一个整体,你怎么能把身子留下单独把头拽出去。好好看看公因式定义你就懂了
2023-01-13 22:32:226

分解因式:x(x-y)+y(y-x);

(x-y)2试题分析:把(x-y)看作一个整体,提取公因式(x-y)即可。x(x-y)+y(y-x)=x(x-y)-y(x-y)=(x-y)(x-y)=(x-y)2.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点评: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掌握公因式的定义以及公因式的确定方法,同时注意一个多项式有公因式首先提取公因式,同时因式分解要彻底,直到不能分解为止.
2023-01-13 22:32:272

关于分解因式

2X^-2X+1/2=1/2(2X-1)^2
2023-01-13 22:32:353

对称多项式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用单项式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a(b+c+d)=ab+ac+ad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a+b)(c+d)=ac+ad+bc+bd(a+b)(c+d)=ac+ad+bc+bd除了这些,还有完全平方公式、平方差公式a(b+c+d)=ab+ac+adab+ac+ad=a(b+c+d)这个式子的左边是多项式ab+ac+ad,右边是a与(b+c+d)的乘积这里a是多项式ab+ac+ad各项都含有的因式,称为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写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多项式的因式分解通常,当多项式的第一项的系数为负时,把“-”号作为公因式的负号写在括号外,使括号内第一项的系数为正。如果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把多项式化成公因式与另一个多项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运用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把一个多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通常,把一个多项式分解因式,应先提出公因式,再应用公式。进行多项式因式分解时,必须把每一个因式都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互逆变形:多项式乘法与多项式因式分解是两种互逆的变形,比如,把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a(b+c+d)=ab+ac+ad反过来得到ab+ac+ad=a(b+c+d)例子:因式分解的运用公式法,将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反过来又将如何呢?你能将多项式ac+ad+bc+bd分解因式吗?事实上,(a+b)(c+d)=a(c+d)+b(c+d)=ac+ad+bc+bd反过来就得到ac+ad+bc+bd=a(c+d)+b(c+d)=(a+b)(c+d).这样多项式ac+ad+bc+bd就分解为两个因式(a+b)与(c+d)的乘积。类似的,可以把ac+bc+3a+3b分解因式:ac+bc+3a+3b=(ac+bc)+(3a+3b)=c(a+b)+3(a+b)=(a+b)(c+3)
2023-01-13 22:32:392

等腰梯形数学知识点归纳

  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平面直角坐标系   下面是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学习,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    平面直角坐标系    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要素:①在同一平面②两条数轴③互相垂直④原点重合    三个规定:   ①正方向的规定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   ②单位长度的规定;一般情况,横轴、纵轴单位长度相同;实际有时也可不同,但同一数轴上必须相同。   ③象限的规定:右上为第一象限、左上为第二象限、左下为第三象限、右下为第四象限。   相信上面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初中数学知识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哦。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在同一个平面上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两条数轴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简称为直角坐标系。通常,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平位置与铅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X轴或Y轴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通过上面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知识的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都能很好的掌握,同学们认真学习吧。   初中数学知识点:点的坐标的性质   下面是对数学中点的坐标的性质知识学习,同学们认真看看哦。    点的坐标的性质   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后,对于坐标系平面内的任何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它的坐标。反过来,对于任何一个坐标,我们可以在坐标平面内确定它所表示的一个点。   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C,过点C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在X轴、Y轴上的对应点a,b分别叫做点C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实数对(a,b)叫做点C的坐标。   一个点在不同的象限或坐标轴上,点的坐标不一样。   希望上面对点的坐标的性质知识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   初中数学知识点: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关于数学中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内容学习,我们做下面的知识讲解。    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如果多项式有公因式就先提公因式,没有公因式的多项式就考虑运用公式法;若是四项或四项以上的多项式,   通常采用分组分解法,最后运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因此,可以概括为:“一提”、“二套”、“三分组”、“四十字”。   注意:因式分解一定要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否则就是不完全的因式分解,若题目没有明确指出在哪个范围内因式分解,应该是指在有理数范围内因式分解,因此分解因式的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相信上面对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会考出好成绩。   初中数学知识点:因式分解   下面是对数学中因式分解内容的知识讲解,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    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定义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要素 :①结果必须是整式②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③结果是等式④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m(a+b+c)    公因式: 一个多项式每项都含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公因式确定方法 :①系数是整数时取各项最大公约数。②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③系数最大公约数与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的积就是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提取公因式步骤:   ①确定公因式。②确定商式③公因式与商式写成积的形式。    分解因式注意;   ①不准丢字母   ②不准丢常数项注意查项数   ③双重括号化成单括号   ④结果按数单字母单项式多项式顺序排列   ⑤相同因式写成幂的形式   ⑥首项负号放括号外   ⑦括号内同类项合并。   通过上面对因式分解内容知识的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上面的内容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
2023-01-13 22:32:421

韦达定理

韦达定理的公式2019-10-30 02:38:48金才翔1、韦达定理公式:ax^2+bx+c=0x=(-b±√(b^2-4ac))/2ax1+x2=-b/a x1x2=c/a。2、达定理说明了一元二次方程中根和系数之间的关系。扩展资料:韦达定理介绍:根的判别式是判定方程是否有实根的充要条件,韦达定理说明了根与系数的关系。无论方程有无实数根,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适合韦达定理。判别式与韦达定理的结合,则更有效地说明与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状况和特征。韦达定理最重要的贡献是对代数学的推进,最早系统地引入代数符号,推进了方程论的发展,用字母代替未知数,指出了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韦达定理为数学中的一元方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对一元方程的应用创造和开拓了广泛的发展空间。参考资料来源:
2023-01-13 22:31:191

500克等于多少斤

在进行斤和克的单位换算的时候,常用到的就是1千克等于1000克,而500克则为0.5千克,也就是0.5斤,,因此,可以得出500克正好是等于1斤。 这里说的500为一斤,一般只适用于我国大陆地区,而如果是在香港,台湾等地区,一斤在600到605克左右,因此,500克就不到一斤了,除了港澳台之外,其实目前很多东南亚国家也依然使用的是旧制。斤作为质量单位,一般和两,钱等单位对应,之间可以相互进行转换。
2023-01-13 22:31:191

35000克等于多少斤

500克=1斤,30000克=60斤,5000克=10斤,所以35000克=70斤
2023-01-13 22:31:221

施密特正交化详细计算过程是什么?

[α1,β2]=a1b1+a2b2+a3b3+a4b4,也就是两个向量的内积(点乘),代入相应的向量即可求出,例如求β2的时候,把β1和α2代入上式,运算即可算出。标准化其实就是单位化,将求出的β1β2β3向量除以他们的范数,也就是根号下b1²+b2²+b3²+b4²。由于把一个正交向量组中每个向量经过单位化,就得到一个标准正交向量组,所以,上述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由一个线性无关向量组来构造出一个正交向量组,我们以3个向量组成的线性无关组为例来说明这个方法。施密特正交化括号里算法:施密特正交化中单位化中双括号里的东西是指的向量的模长吧, 如果是向量的模长的话,应该是把向量的各个分量先平方再相加,然后再开算数平方根,就是模长了。而如果施密特正交化中单位化中双括号里的东西是指的向量的内积,那就是把两个向量对应分量相乘再相加,就是内积了。
2023-01-13 22:31:221

310斤等于多少克

155000克。1斤同等于500克,同等换算310斤等于155000克。公斤就是千克,两者的说法不同,但意思相同,1公斤就等于1千克,两斤等于一公斤,也就是1斤等于500克。
2023-01-13 22:31:251

施密特正交化法详细计算过程是什么?

施密特正交化详细计算过程是[α1,β2]=a1b1+a2b2+a3b3+a4b4,也就是两个向量的内积(点乘),代入相应的向量即可求出,例如求β2的时候,把β1和α2代入上式,运算即可算出。由于把一个正交向量组中每个向量经过单位化,就得到一个标准正交向量组,所以,上述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由一个线性无关向量组来构造出一个正交向量组,我们以3个向量组成的线性无关组为例来说明这个方法。正交:在三维向量空间中,两个向量的内积如果是零, 那么就说这两个向量是正交的。正交最早出现于三维空间中的向量分析。换句话说,两个向量正交意味着它们是相互垂直的。若向量α与β正交,则记为α⊥β。对于一般的希尔伯特空间,也有内积的概念,所以人们也可以按照上面的方式定义正交的概念。特别的,我们有n维欧氏空间中的正交概念,这是最直接的推广。和正交有关的数学概念非常多,比如正交矩阵,正交补空间,施密特正交化法,最小二乘法等等。另外在此补充正交函数系的定义:在三角函数系中任何不同的两个函数的乘积在区间[-π,π]上的积分等于0,则称这样的三角函数组成的体系叫正交函数系。
2023-01-13 22:31:281

“举”的部首是什么?

举的部首是“丶”。
2023-01-13 22:31:2910

什么是分式的通分?依据是什么

分式同分就是把原来分母不同的分式同分成分母相同的分式进行分式的加减。根据的是不同分式的分母间的最小公倍数来进行同分的
2023-01-13 22:31:291

“schmidt正交化系数”是怎么计算的?

计算公式:(α,β)=α·β=α T·β=β T·α=∑XiYi1、schmidt正交化:施密特正交化(Schmidt orthogonalization)是将一组线性无关的向量变成一单位正交向量组的方法。从欧氏空间任意线性无关的向量组α1,α2,……,αm出发,求得正交向量组β1,β2,……,βm,使由α1,α2,……,αm与向量组β1,β2,……,βm等价,再将正交向量组中每个向量经过单位化,就得到一个标准正交向量组,这种方法称为施密特正交化。2、定理:一般地,用数学归纳法可以证明:设  是  中的一个线性无关向量组,若令则  就是一个 正交向量组,若再令就得到一个标准正交向量组  ,且该向量组与  等价。上述所说明的利用线性无关向量组,构造出一个标准正交向量组的方法,就是施密特正交化方法。
2023-01-13 22:31:341

施密特正交化详细计算过程是怎样的?

施密特正交化详细计算过程是[α1,β2]=a1b1+a2b2+a3b3+a4b4,也就是两个向量的内积(点乘),代入相应的向量即可求出,例如求β2的时候,把β1和α2代入上式,运算即可算出。由于把一个正交向量组中每个向量经过单位化,就得到一个标准正交向量组,所以,上述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由一个线性无关向量组来构造出一个正交向量组,我们以3个向量组成的线性无关组为例来说明这个方法。正交:在三维向量空间中,两个向量的内积如果是零, 那么就说这两个向量是正交的。正交最早出现于三维空间中的向量分析。换句话说,两个向量正交意味着它们是相互垂直的。若向量α与β正交,则记为α⊥β。对于一般的希尔伯特空间,也有内积的概念,所以人们也可以按照上面的方式定义正交的概念。特别的,我们有n维欧氏空间中的正交概念,这是最直接的推广。和正交有关的数学概念非常多,比如正交矩阵,正交补空间,施密特正交化法,最小二乘法等等。另外在此补充正交函数系的定义:在三角函数系中任何不同的两个函数的乘积在区间[-π,π]上的积分等于0,则称这样的三角函数组成的体系叫正交函数系。
2023-01-13 22:31:171

通分的依据是什么?(通分的定义是什么)

1、通分的依据是什么?。 2、什么叫通分?通分的依据是什么?。 3、通分的依据是什么通分的目的是什么。 4、通分的定义是什么意思。1.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和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2.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和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3.注意:通分保证,各分式和原分式相等,各分式分母相等。 4.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5.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6.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最简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7.根据分式通分和最简公分母的定义,将分式,通分,最简公分母为,然后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别对原来的各分式的分子和分母乘一个适当的整式,使各分式的分母都化为。
2023-01-13 22:31:132

举字怎么写

点,点,点,一横,一撇,一捺,一横,一横,一竖。基础释义1.往上托;往上伸:~重。~手。高~着红旗。 2.举动:义~。壮~。一~一动。一~两得。 3.兴起;起:~义。~兵。~火。 4.生(孩子):~一男。 5.推选;选举:推~。~代表。公~他做学习组长。 6.举人的简称:中~。武~。 7.提出:列~。~一反三。~个例子。 8.全:~座(所有在座的人)。~国。~世。 9.姓。详细释义〈名〉 言行;举动 。 如:举止失措(举动失常);举指(犹举止,行动);举趾(指举动);举休(举止;举动);举以丧名(有所举动而丧失名誉) 科举考试 。 如:举监(明清时以举人资格入国子监读书的人);举场(科举考场);举选(指科举) 举人的简称 。 如:中了举了 榉柳 肺脊;骨体正脊 佐食受牢举如傧。——《仪礼》 古代词性术语之一,相当于现在的名词 姓 〈量〉 古代重量单位,一举重三两 〈形〉 全 举家锦衣玉食。——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举门(满门,全家);举时(举世);举族(全族) 〈副〉 皆,都 举疾首蹙頞。——《孟子·梁惠王下》 举欣欣然有喜色。——《孟子·梁惠王下》 杀人如
2023-01-13 22:31:122

韦达定理是什么(公式)?说得详细点?

韦达定理如果一元二次方程在复数集中的根是,那么法国数学家韦达最早发现代数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有这种关系,因此,人们把这个关系称为韦达定理。历史是有趣的,韦达的16世纪就得出这个定理,证明这个定理要依靠代数基本定理,而代数基本定理却是在1799年才由高斯作出第一个实质性的论性。由代数基本定理可推得:任何一元n次方程在复数集中必有根。因此,该方程的左端可以在复数范围内分解成一次因式的乘积:其中是该方程的个根。两端比较系数即得韦达定理。韦达定理在方程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简单的说就是x+y=-b/axy=c/a一元二次方程ax^2+bx+c(a不为0)中b^2-4ac≥0时x1+x2=-b/ax1*x2=c/a一元二次方程ax^2+bx+c(a不为0)中设两个根为x和y则x+y=-b/axy=c/a韦达定理在更高次方程中也是可以使用的。一般的,对一个n次方程∑AiX^i=0它的根记作X1,X2…,Xn我们有∑Xi=(-1)^1*A(n-1)/A(n)∑XiXj=(-1)^2*A(n-2)/A(n)…∏Xi=(-1)^n*A(0)/A(n)其中∑是求和,∏是求积。韦达定理即根与系数的关系。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来说,若它的两个根为x1、x2,则x1+x2=-b/ax1*x2=c/a对于一元三次方程ax^3+bx^2+cx+d=0来说,若它的三个根为x1、x2、x3,则x1+x2+x3=-b/a1/x1+1/x2+1/x3=-c/dx1*x2*x3=-d/a对于一元n次方程x^n+a1*x^(n-1)+……+an-1*x+an=0来说(式中a1、an-1、an的1、n-1、n为a的下标),若它的n个根为x1、x2、……、xn。则x1+x2+……+xn=-a1x1*x2+x1*x3+……+xn-1*xn=a2x1*x2*x3+x1*x2*x4+……+xn-2*xn-1*xn=-a3……x1*x2*……*xn=(-1)^n*an以上就是根与系数的关系。
2023-01-13 22:31:121

举怎么读 汉字举怎么读

1、举(拼音:jǔ)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产生时代可能更早。 2、本义指“举起、抬起”;又引申指有起动性的动作行为,有动、名两用;动词性如“举办、举行”,名词性如“举动、举止”。“举”也表示全,如举国、举家。
2023-01-13 22:31:091

5300克等于多少斤

一斤等于500克5300/500=10.6所以5300克等于10.6斤
2023-01-13 22:31:073

韦达定理变形公式10个是什么?

韦达定理变形公式10个如下。韦达定理公式变形:x1²+x2²=(x1+x2)²-2x1x2。1/x1²+1/x2²=(x1²+x2²)/x1x2。 x1³+x2³=(x1+x2)(x1²-x1x2+x2²)等。与韦达定理有关的恒等变形:x1² +x2²=(x1+ xx)²-2x1x2。1/x1+1/x2+x1+x2/x1x2。x1³+x2³=(x1+x2)³-3x1x2(x1+ x2)。x2/x1+x1/x2=(x1+x2)²-2x1x2/x1x2。(x1-x2)²=(x1+x2)²-4x1x2。(x1+k)(x2+k)=x1x2+k(x1+x2)+k²。韦达定理公式韦达定理:两根之和等于-b/a,两根之差等于c/a。x1*x2=c/a,x1+x2=-b/a。韦达定理说明了一元二次方程中根和系数之间的关系。法国数学家弗朗索瓦·韦达于1615年在著作《论方程的识别与订正》中建立了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提出了这条定理。由于韦达最早发现代数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有这种关系,人们把这个关系称为韦达定理。
2023-01-13 22:31:061

通分的依据是什么

通分的依据是分数(式)的基本性质。把几个异分母分数(式)化成与原来分数(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数(式)的过程,叫做通分。通分和约分的依据都是分数(式)的基本性质:分数(式)的分子、分母同乘以或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数(式),分数(式)的大小不变。分母不变,对方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其步骤如下:1.分别列出各分母的约数;2.将各分母约数相乘,若有公约数只乘一次,所得结果即为各分母最小公倍数;3.凡出现的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因式为底的幂的因式都要取;4.相同字母或含字母的因式的幂的因式取指数最大的;5.将取得的式子都乘起来,就得到了最简公分母。通分的方法:1、找出公分母。(公分母可以用两个或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2、然后把需要通分的两个或几个分数的分母由异分母化成同分母。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里是关键,写成同分母后,你要看与原来分数相比,分母扩大了多少倍,那么分子也要同时扩大多少倍,这样通分后的分数大小才会与原来的分数大小相等)
2023-01-13 22:31:052

妈妈体重5000克是对还是错

肯定错,一公斤=一千克,5000克=五公斤。妈妈怎可能体重五千克
2023-01-13 22:3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