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八一建军节的由来

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在南京和武汉发动“清共”行动后,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临时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利用共产党掌握和影响下的国民革命军在南昌举行起义,并指派周恩来为起义领导机关前敌委员会书记。7月27日,周恩来在南昌召开了有朱德、刘伯承、恽代英、彭湃、叶挺、聂荣臻以及江西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重要会议,成立了以刘伯承为参谋团长,周恩来、叶挺、贺龙为委员的参谋团,下设起义军总指挥部,由贺龙任总指挥,叶挺任前敌总指挥。8月1日凌晨2时,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指挥各路起义军向驻守南昌的国民党军队发动进攻,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激战,歼敌3000余人,缴获枪支5000余支,子弹100万余发,大炮数门,占领了南昌城。当天上午,在南昌举行了国民党中央委员、各省区特别市和海外各党部代表联席会议,通过了《中央委员宣言》,成立了由宋庆龄、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25人组成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通过了《八一起义宣言》等文件,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新旧军阀”、“实行耕者有其田”等革命口号和政纲。同时对起义部队进行了整编,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以贺龙兼代总指挥。因敌以重兵进攻南昌,中共前委决定根据中共中央的预定计划,起义部队于8月3日至6日先后撤离南昌,挥师南下,取道临川、宜黄、广昌,直奔广东潮汕地区。起义部队在江西瑞金、会昌打垮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堵截,然后经过福建的长汀、上杭和广东的大浦,于9月下旬占领了潮州、汕头,主力部队经揭阳向汤坑西进。10月初,西进部队和留守潮汕的部队遭到优势敌军的围攻,起义部队大部分被打散,一部分突围到了海陆丰,与当地的农民武装会合;另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经赣南、粤北转入湘南,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1月在湘南地方党组织和农民武装的配合下,在宜章举行了“年关起义”。由于遭到优势敌军的“协剿”,起义部队和农民武装撤出湘南,于同年4月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胜利会师,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规定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八一建军节的节日由来是什么?

1、八一建军节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每年的八月一日举行,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设立,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的节日。2、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以来,历经千难万险,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发展为一支多兵种合成的军队,正在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上奋勇前进,成为中国捍卫和平与发展的钢铁长城。3、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八一建军节由来(建军节的来历简介)

八一建军节由来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背景1927年8月1日凌晨,一声枪响划破了南昌城寂静的夜空。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经过数小时激战,全歼守敌,占领了南昌城。1927年4月和7月,中国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勾结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使中国人民从1924年开始的国共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遭到失败。建军节的重大意义来历: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将8月1日作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从此,每年8月1日就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当年8月1日,在瑞金叶坪红军广场举行了历史上第一个“八一”纪念活动并且当日傍晚在瑞金城南竹马岗举行了红军阅兵式和分列式。从此,8月1日正式成为人民军队的建军节。因此,可以说南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而瑞金是八一建军节诞生的地方。意义:我们铭记八一建军节这个庄严神圣的节日,是时刻提醒着自己,这强大,来之不易。这和平,来之不易;是为了更好的守护和发展现在蒸蒸日上的中华大地。我们所表达的也不应该仅仅是对军人的尊敬和对军人的祝福,还应该有热爱祖国和献身祖国建设的赤子情怀。因此说,八一不仅是军人的节日,更是我们全体国人的盛大节日,愿大家都能充分的意识到这一点,积极行动起来,致力于培养勿忘国耻、珍惜和平、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情操,形成拥军爱国的良好风尚。建军节简介:八一建军节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每年的八月一日举行,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设立,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的节日。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八一建军节的由来

  八一建军节的由来: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于是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关于“八一建军节”这五个字可以说很多人是朗朗上口。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这是尽人皆知的。但是你知道为啥建军节定在每年的八月一日吗?下面就来看看八一建军节的由来。  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八一建军节由来!短一些!50字左右!

我来答 查看全部9个回答666666banLV.5 推荐于 2016-09-27八一”建军节诞生于半个多世纪前的1933年;她的第一个节日庆祝活动,是在中央苏区首府———江西瑞金举行的。1933年6月26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发出了《关于“八一”国际反战争斗争日及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的决定》。决定指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纪念1927年8月1日的南昌暴动,已确定‘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的日子。”尔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针对为什么确定“八一”为建军节作出这样的解释:“1927年8月1日发生了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领导的南昌暴动,这一暴动是反帝的土地革命的开始,是英勇的工农红军的来源。中国工农红军在历年的艰苦战争中,打破了帝国主义国民党的历次进攻,根本动摇了帝国主义国民党在中国的统治,已成了革命高涨的基本杠杆之一,成了中国劳苦群众革命斗争的组织者,是彻底进行民族革命战争的主力。本委会为纪念南昌暴动的胜利与红军的成立,特决定自1933年起每年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7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作出《关于“八一”纪念运动的决议》:“批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建议,规定以每年‘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

建军节的由来

八一建军节起源1927年8月1日,在中国江西南昌,建立了第一支军队,为了纪念军队的成立,便将这一天定为建军节。建军节来源于南昌起义。1927年,一些领导带领军队对南昌的国民党军队发动进攻,后占领南昌并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为纪念南昌起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1933年7月11日决定将8月1日作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也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将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定,同时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虽然南昌革命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这个起义的历史意义极高,它树立了第一面鲜明的武装斗争旗帜,打击了国明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且为人命军队的创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八一建军节的意义我们铭记八一建军节这个庄严神圣的节日,是时刻提醒着自己,这强大,来之不易。这和平,来之不易;是为了更好的守护和发展现在蒸蒸日上的中华大地。我们所表达的也不应该仅仅是对军人的尊敬和对军人的祝福,还应该有热爱祖国和献身祖国建设的赤子情怀。因此说,八一不仅是军人的节日,更是我们全体国人的盛大节日,愿大家都能充分的意识到这一点,积极行动起来,致力于培养勿忘国耻、珍惜和平、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情操,形成拥军爱国的良好风尚。我们要时刻保持着一颗爱国之心,一切要以国家荣誉为前提。

咖啡的由来是什么?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咖啡”一词源自希腊语“Kaweh”,意思是“力量与热情“。咖啡树是属山椒科的常绿灌木,日常饮用的咖啡是用咖啡豆配合各种不同的烹煮器具制作出来的,而咖啡豆就是指咖啡树果实内之果仁,再用适当的烘焙方法烘焙而成。古代中国有神农氏尝百草,并一一加以记录整理,使后人对许多植物能有系统的认识。西方世界没有神农氏这样的人,更没有留下什么有文字的记录,因此关于咖啡的起源有种种不同的传说。其中,最普遍且为大众所乐道的是牧羊人的故事。传说有一位牧羊人,在牧羊的时候,偶然发现他的羊蹦蹦跳跳手舞足蹈,仔细一看,原来羊是吃了一种红色的果子才导致举止滑稽怪异。他试着采了一些这种红果子回去熬煮,没想到满室芳香,熬成的汁液喝下以后更是精神振奋,神清气爽,从此,这种果实就被作为一种提神醒脑的饮料,且颇受好评。古时候的阿拉伯人最早把咖啡豆晒干熬煮后,把汁液当作胃药来喝,认为可以有助消化。后来发现咖啡还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同时由于回教严禁教徒饮酒,因而就用咖啡取代酒精饮料,作为提神的饮料而时常饮用。十五世纪以后,到圣地麦加朝圣的回教徒陆续将咖啡带回居住地,使咖啡渐渐流传到埃及、叙利亚、伊朗和土尔其等国。咖啡进入欧陆当归因于土耳其当时的鄂图曼帝国,由于嗜饮咖啡的鄂图曼大军西征欧陆且在当地驻扎数年之久,在大军最后撤离时,留下了包括咖啡豆在内的大批补给品,维也纳和巴黎的人们得以凭着这些咖啡豆,和由土耳其人那里得到的烹制经验,而发展出欧洲的咖啡文化。战争原是攻占和毁灭,却意外地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乃至融合,这可是统治者们所始料未及的了。咖啡文化成熟於欧洲。十六世纪初,咖啡向欧洲传播开来。当时的法国国王克雷门八世曾说:“虽然是恶魔的饮料,却是美味可口。此种饮料只让异教徒独占了,殊是可惜”。因此也接受了基督徒也能饮用咖啡。在英国有无数的咖啡屋,当时只有男人能进入。咖啡在绅士的社交场所颇受欢迎。男人们在此高谈阔论政治、文学、商业等议题,有些甚至不回家。因此1674年有许多主妇提出请愿书要求将咖啡屋关闭。咖啡文化深深的影响及巴黎市民,街角的咖啡店也开始大量而生。无数的咖啡沙龙内,新的文学、哲学与艺术皆因而出现,期间诞生了无数的思想家及哲学家,如巴尔札克·卢棱等等。文化人不断齐集,并以齐聚於知识性的咖啡沙龙内高谈阔论而闻名。在意大利浓缩咖啡ESPRESSO开始出现,引起咖啡饮用方式的变化。咖啡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因此有兴趣栽培咖啡的人,也愈来愈多。十三世纪制造商,将咖啡樱桃带各地到并栽植。十八世纪初,法国海军上将德?克鲁,在船上用自己的饮用水,灌溉桶中的咖啡幼苗,而后将之种植於法国领地马尔其尼克岛。不久之后,咖啡广为流传到中南美洲,咖啡的栽植也扩大到世界各地。中国人开始品尝饮用咖啡始于同治年间。同治五年(1866)上海的美国传教士高丕第夫人出版了一本《造洋饭书》,该书是为来华的外国人吃西餐和培训中国炊事员、厨师而编写的。书中除了把coffee音译成“磕肥”之外,还讲授了制作、烧煮咖啡的方法:“猛火烘磕肥,勤铲动,勿令其焦黑。烘好,乘热加奶油一点,装于有盖之瓶内盖好,要用时,现轧”。③这里先讲了焙炒熟咖啡豆,待要煮饮料时,才轧碎马上煮。后面则讲如何加水煮咖啡等。但它没讲加糖,可能有疏漏。那些受外国人培训做西餐煮咖啡的人多半是受雇佣的中国人,他们因工作需要难免不尝一口咖啡。洋人在中国吃西餐喝咖啡时,有时也会请中国官员和他们的中国熟人吃一吃喝一喝。由此可知,同治年间已有中国人尝过咖啡。中国出现经营性的咖啡馆则大概在清末。据清末民初之人徐珂叙述:“饮咖啡:欧美有咖啡店,略似我国之茶馆。天津上海亦有之,华人所仿设者也。兼售糖果以佐饮”。徐珂的书采取了许多清人笔记,可推断所谈之事出现在清末。但此书出版稍晚于《中华大字典》,故难判明“咖啡”一词哪本书最先使用。不过最先印成铅字的则是《中华大字典》。可见到了民国,咖啡馆或大饭店酒店宾馆所附的咖啡厅在各大城市普遍出现。

八一建军节由来(建军节的来历简介)

八一建军节由来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背景1927年8月1日凌晨,一声枪响划破了南昌城寂静的夜空。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经过数小时激战,全歼守敌,占领了南昌城。1927年4月和7月,中国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勾结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使中国人民从1924年开始的国共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遭到失败。建军节的重大意义来历: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将8月1日作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从此,每年8月1日就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当年8月1日,在瑞金叶坪红军广场举行了历史上第一个“八一”纪念活动并且当日傍晚在瑞金城南竹马岗举行了红军阅兵式和分列式。从此,8月1日正式成为人民军队的建军节。因此,可以说南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而瑞金是八一建军节诞生的地方。意义:我们铭记八一建军节这个庄严神圣的节日,是时刻提醒着自己,这强大,来之不易。这和平,来之不易;是为了更好的守护和发展现在蒸蒸日上的中华大地。我们所表达的也不应该仅仅是对军人的尊敬和对军人的祝福,还应该有热爱祖国和献身祖国建设的赤子情怀。因此说,八一不仅是军人的节日,更是我们全体国人的盛大节日,愿大家都能充分的意识到这一点,积极行动起来,致力于培养勿忘国耻、珍惜和平、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情操,形成拥军爱国的良好风尚。建军节简介:八一建军节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每年的八月一日举行,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设立,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的节日。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建军节的由来 八一建军节的历史事件

导读:建军节是每年的八月一日,这是固定不变的日子,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拥有半天假期的节日,每年的今天我们都要为我们的军人送上祝福,一起感恩军人为我们幸福生活做出的奉献和牺牲。那么,建军节的由来你知道多少?八一建军节的历史事件你了解吗?不知道的话,就来瞧瞧我的介绍吧。 建军节的由来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部分国民革命军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的武装起义。起义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谭平山领导。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从此,8月1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八一建军节诞生地:瑞金 1927年8月底,南昌起义部队在朱德、贺龙等指挥下,经过彻夜强攻,一举占领了瑞金,取得了南昌起义后第一次攻城战斗的胜利。瑞金,这座赣南山区小城,从此与中国革命结下了不解之缘。 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震惊了蒋介石、汪精卫。他们即时从江苏、安徽、湖北调集数十万雄师向南昌反扑。鉴于敌我实力悬殊,从8月3日起,起义军开始撤出南昌,向南挺进。 1927年8月25日下战书,在朱德、贺龙等的指挥下,起义军在瑞金北部的壬田镇,开展了起义部队第一次攻城战。经过彻夜激战,敌“讨共第八路军”右路总指挥钱大钧所部5个团被击溃,向会昌方向潜逃。26日上午,起义军占领瑞金城。这是南昌起义部队首次攻占城市。 八一建军节的历史事件 1927年8月1日发生的南昌起义。 革命遗址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在南京和武汉发动“清共”行动后,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临时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利用共产党掌握和影响下的国民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并指派周恩来为起义领导机关前敌委员会书记。 1927年7月27日,周恩来在南昌召开了有朱德、刘伯承、恽代英、彭湃、叶挺、聂荣臻以及江西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重要会议,成立了以刘伯承为参谋团长,周恩来、叶挺、贺龙为委员的参谋团。下设起义军总指挥部,由贺龙任总指挥,叶挺任前敌总指挥。 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各指挥的各个起义军向驻守南昌的国民党军队发动进攻,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激战,歼敌三千余人,缴获枪支五千余支,子弹百万余发,大炮数门,占领了南昌城。当天上午,在南昌举行了共产党中央委员、各省区特别市和海外各党部代表联席会议,通过了《中央委员宣言》,成立了由宋庆龄、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25人组成的中国共产党革命委员会,通过了《八一起义宣言》等文件,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新旧军阀”、“实行耕者有其田”等革命口号和政纲。同时对起义部队进行了整编,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以贺龙兼代总指挥。因敌以重兵进攻南昌,中共前委决定根据中共中央的预定计划,起义部队于8月3日至6日先后撤离南昌,挥师南下,取道临川、宜黄、广昌,直奔广东潮汕地区。 起义部队在江西瑞金、会昌打垮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堵截,然后经过福建的长汀、上杭和广东的大浦,于9月下旬占领了潮州、汕头,主力部队经揭阳向汤坑西进。10月初,西进部队和留守潮汕的部队遭到优势敌军的围攻,起义部队大部分被打散,一部分突围到了海陆丰地区,与海陆丰地区的农民武装会合;另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经赣南、粤北转入湘南,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1月在湘南地方党组织和农民武装的配合下,在宜章举行了“年关起义”。由于遭到优势敌军的“协剿”,起义部队和农民武装撤出湘南,于同年4月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胜利会师,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 起义成功后,中共前委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这次起义仍用国民党左派名义号召革命的指示精神,发表了国民党左派《中央委员宣言》,揭露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的种种罪行,表达了拥护孙中山“三大政策”和继续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斗争决心。8月1日上午,召开了有国民党中央委员、各省区特别市和海外党部代表参加的联席会议,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推举邓演达、宋庆龄、何香凝、谭平山、吴玉章、贺龙、林祖涵(伯渠)、叶挺、周恩来、张国焘、李立三、恽代英、徐特立、彭湃、郭沫若等25人为委员。革命委员会任命吴玉章为秘书长,任命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组成参谋团,作为军事指挥机关,刘伯承为参谋团参谋长,郭沫若为总政治部主任,并决定起义军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贺龙兼代方面军总指挥,叶挺兼代方面军前敌总指挥。所属第11军(辖第24.第25.第10师),叶挺任军长、聂荣臻任党代表;第20军(辖第1.第2师),贺龙任军长、廖乾吾任党代表;第9军,朱德任副军长、朱克靖任党代表。全军共2万余人。 会昌战斗后,起义军陆续折返瑞金,改道东进,经福建省长汀、上杭,沿汀江、韩江南下。9月22日,第11军第25师占领广东省大埔县三河坝,主力继续南进,于23日占领潮安(今潮州)、汕头。在此期间,驻广东的国民党军第8路军总指挥李济深令钱大钧残部牵制第25师,令黄绍竑部经丰顺进攻潮安,令陈济棠、薛岳部3个师1.5万余人组成东路军,由河源东进,寻起义军主力决战。 根据上述情况,中共前委决定,第20军新建的第3师随革命委员会驻守潮汕地区,集中主力6500余人迎击东进之敌。9月28日,起义军主力在揭阳县山湖(玉湖)附近地区同东路军遭遇,将其击溃,继向汤坑(今丰顺市)推进,在汾水村地区与敌再次激战,至30日,起义军伤亡2000余人,无力再战,遂向揭阳撤退。是日晚,黄绍竑部攻占潮安。10月3日,起义军主力在流沙(今普宁市)与由潮汕撤出的革命委员会会合,继续向海丰、陆丰地区撤退,在经过流沙西南钟潭村附近的莲花山时,再次遭到东路军的截击,激战不胜,部队大部溃散。驻守三河坝的第25师,在给钱大钧部以重大杀伤后,向潮安转移,10月5日在饶平县境同由潮汕撤出的第3师一部会合。此后,这两支部队在朱德、陈毅率领下,同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会合。 这是一次长途行军,从南昌出发,经抚州、宜黄、广昌、石城、瑞金、会昌、长汀、上杭、大埔,直到九月二十三、二十四日占领潮州、汕头,整整走了一个多月才停脚,而先头部队则已进入海陆丰地区。沿途在瑞金以北的壬田寨打了一次胜仗,在会昌又打了一次胜仗,歼灭敌人一个多师。警卫队的战士们虽然万分疲劳,但精神兴奋,始终保持着高涨情绪,保卫起义军领导机关——革命委员会的安全。当时我在警卫队当班长。占领潮州后,我们这个排奉命留在那里,担负后勤部门和物资仓库的警卫任务。撤出潮州后,我们东渡韩江,向饶平方向前进。到饶平时,朱德同志已率领二十五师和九军教导团从三河坝撤到那里,我们同这支队伍会合一起了。接着就在朱德、陈毅同志领导下,开始向闽赣方向作战略转移。这又是一次长途行军,经饶平、平和、大埔、永定、武平、信丰到达南康、大庾地区。由于连续行军作战,部队减员很大,加上一些意志不坚定的战士和干部,对革命产生动摇,陆续离开了部队,到南康时还剩下一千多人,到达大庾时只剩七、八百人,因为部队成分不纯,加之基层党员太少,沿途军纪不好,乃将部队整编为一个团,朱德同志任团长,陈毅同志任团指导员。他们亲自整顿部队纪律,加强政治工作,坏分子被淘汰,留下来的同志更坚定了。形势变化得极快,将过旧历年的时候,我们进湖南到宜章,消灭了该县反动武装以后,即公开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正式打起了镰刀、斧头的红旗,举行了轰轰烈烈的湘南起义。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从此,8月1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南昌起义,由于客观上敌人力量过于强大,主观指导上缺乏经验,没有和湘、鄂、赣地区的农民运动相结合,开展土地革命战争,而是孤军南下广东,企图打开海口,争取外援,重建革命根据地,再次举行北代,加之两次分兵,不能集中兵力歼敌,成为敌人各个击破等原因,最后遭至失败。但这次起义的伟大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它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武装斗争旗帜,充分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畏强敌、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它以实际行动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它对创建伟大的人民军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八一建军节的由来(八一建军节的来历和意义)

八一建军节的由来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背景1927年8月1日凌晨,一声枪响划破了南昌城寂静的夜空。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经过数小时激战,全歼守敌,占领了南昌城。1927年4月和7月,中国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勾结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使中国人民从1924年开始的国共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遭到失败。八一建军节的来历和意义节日来历八月一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它来源于中国国内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的新时期,标志着中国新型的人民军队的诞生。八一建军节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每年的八月一日举行,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设立,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的节日。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以来,历经千难万险,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发展为一支多兵种合成的军队,正在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上奋勇前进,成为中国捍卫和平与发展的钢铁长城。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扩展资料:南昌起义背景1927年3月,蒋介石在南京另立中央,国民党在武汉的汪精卫集团和南京的蒋介石集团的矛盾公开化,即所谓“宁汉分裂”。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不断扩大,从4月起南京等地的国民党开始大量逮捕和处决共产党人,发动了四一二政变,武汉的国民党在7月亦决定“清党”,即七一五事变。一方面解聘共产国际中国代表鲍罗廷的顾问职务,一方面通知各政府部门和军队驱逐共产党人。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与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勾结,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使中国人民从1924年开始的国共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遭到失败。起因起义的目的是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唤醒广大中国人民,表明中国共产党要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共产党的目的是联合愿意革命的国民党左派,挥师南下广东,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二次北伐。1927年4月和7月,中国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勾结帝国主义和买办性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上海和武汉等多地在全国范围内发动反革命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使中国人民从1924年开始的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遭到失败。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挽救中国革命,中共中央于1927年7月12日进行改组,停止了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领导。下旬,决定集合自己掌握和影响的部分国民革命军,并联合以张发奎为总指挥的第二方面军南下广东,会合当地革命力量,实行土地革命,恢复革命根据地,然后举行新的北伐。李立三、邓中夏、谭平山、恽代英、聂荣臻、叶挺等在九江具体组织这一行动,但发现张发奎同汪精卫勾结很紧,并在第二方面军中开始迫害共产党人。随即向中共中央建议,依靠自己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实行在南昌起义”。据此,中共中央指定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等组成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以周恩来为书记,前往南昌领导这次起义。预定参加起义的部队有: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11军第24、第10师,第20军全部,第4军第25师第73、第75团以及朱德为团长的第五方面军第3军军官教育团一部和南昌市公安局保安队一部,共2万余人。从7月25日起,第11、第20军分别在叶挺、贺龙指挥下,陆续由九江、涂家埠等地向南昌集中。27日,周恩来等到达南昌,组成前敌委员会,领导加紧进行起义的准备工作。此时,国民党武汉政府的第五方面军第3军主力位于樟树、吉安、万安地区,第9军主力位于进贤、临川地区,第6军主力正经萍乡向南昌开进;第二方面军的其余部队位于九江地区;南昌市及近郊只有第五方面军警备团和第3、第6、第9军各一部共3000余人驻守。中共前委决定赶在援兵到来之前,于8月1日举行起义。起义成功8月1日2时,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的领导下,南昌起义开始。按照中共前委的作战计划,第20军第1、第2师向旧藩台衙门、大士院街、牛行车站等处守军发起进攻;第11军第24师向松柏巷天主教堂、新营房、百花洲等处守军发起进攻。激战至拂晓,全歼守军3000余人,缴获各种枪5000余支,子弹70余万发,大炮数门。当日下午,驻马回岭的第25师第73团全部、第75团3个营和第74团机枪连,在聂荣臻、周士第率领下起义,1927年8月2日到达南昌集中。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八一建军节百度百科-八一南昌起义建军节的来历简介八月一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它来源于中国国内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的新时期,标志着中国新型的人民军队的诞生。八一建军节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每年的八月一日举行,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设立,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的节日。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以来,历经千难万险,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发展为一支多兵种合成的军队,正在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上奋勇前进,成为中国捍卫和平与发展的钢铁长城。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扩展资料: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在南京和武汉发动“清共”行动后,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临时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利用共产党掌握和影响下的国民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并指派周恩来为起义领导机关前敌委员会书记。1927年7月27日,周恩来在南昌召开了有朱德、刘伯承、恽代英、彭湃、叶挺、聂荣臻以及江西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重要会议,成立了以刘伯承为参谋团长,周恩来、叶挺、贺龙为委员的参谋团。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各指挥的各个起义军向驻守南昌的国民党军队发动进攻,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激战,歼敌三千余人,缴获枪支五千余支,子弹百万余发,大炮数门,占领了南昌城。当天上午,在南昌举行了共产党中央委员、各省区特别市和海外各党部代表联席会议,通过了《中央委员宣言》,成立了由宋庆龄、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25人组成的中国共产党革命委员会,通过了《八一起义宣言》等文件,政纲。同时对起义部队进行了整编,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以贺龙兼代总指挥。因敌以重兵进攻南昌,中共前委决定根据中共中央的预定计划,起义部队于8月3日至6日先后撤离南昌,挥师南下,取道临川、宜黄、广昌,直奔广东潮汕地区。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八一建军节八一建军节的来历简短八一”建军节的来历是: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以周恩来为首的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的北伐部队2万人。在江西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标志着中国新型的人民军队的诞生。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保存下来的南昌起义军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正式组成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1933年6月30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每年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同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批准了这个决定。从此,“八一”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1933年8月1日,在瑞金叶坪红军广场举行了历史上第一个“八一”纪念活动并且当日傍晚在瑞金城南竹马岗举行了红军阅兵式和分列式。从此,8月1日正式成为人民军队的建军节。因此,可以说南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而瑞金是八一建军节诞生的地方。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军旗,是象征军队或建制的旗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为红色,上缀金黄色的五角星及“八一”两字,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以来经过艰苦卓绝的长期斗争,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八一建军节从哪年开始1933年6月26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发出《关于“八一”国际反战争斗争日及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的决定》。决定指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纪念1927年8月1日的南昌暴动,已确定‘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的日子。”起源发展1933年6月30日,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每年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同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批准了这个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八一建军节由来20字的。急急急~~~~

八一建军节来源于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部分国民革命军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的武装起义,也就是著名的南昌起义。

八一建军节的由来和创建分别是什么?

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以周恩来为首的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的北伐部队2万人。在江西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八一建军节的由来(八一建军节的来历和意义)

八一建军节的由来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背景1927年8月1日凌晨,一声枪响划破了南昌城寂静的夜空。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经过数小时激战,全歼守敌,占领了南昌城。1927年4月和7月,中国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勾结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使中国人民从1924年开始的国共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遭到失败。八一建军节的来历和意义节日来历八月一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它来源于中国国内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的新时期,标志着中国新型的人民军队的诞生。八一建军节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每年的八月一日举行,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设立,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的节日。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以来,历经千难万险,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发展为一支多兵种合成的军队,正在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上奋勇前进,成为中国捍卫和平与发展的钢铁长城。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扩展资料:南昌起义背景1927年3月,蒋介石在南京另立中央,国民党在武汉的汪精卫集团和南京的蒋介石集团的矛盾公开化,即所谓“宁汉分裂”。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不断扩大,从4月起南京等地的国民党开始大量逮捕和处决共产党人,发动了四一二政变,武汉的国民党在7月亦决定“清党”,即七一五事变。一方面解聘共产国际中国代表鲍罗廷的顾问职务,一方面通知各政府部门和军队驱逐共产党人。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与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勾结,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使中国人民从1924年开始的国共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遭到失败。起因起义的目的是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唤醒广大中国人民,表明中国共产党要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共产党的目的是联合愿意革命的国民党左派,挥师南下广东,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二次北伐。1927年4月和7月,中国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勾结帝国主义和买办性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上海和武汉等多地在全国范围内发动反革命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使中国人民从1924年开始的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遭到失败。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挽救中国革命,中共中央于1927年7月12日进行改组,停止了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领导。下旬,决定集合自己掌握和影响的部分国民革命军,并联合以张发奎为总指挥的第二方面军南下广东,会合当地革命力量,实行土地革命,恢复革命根据地,然后举行新的北伐。李立三、邓中夏、谭平山、恽代英、聂荣臻、叶挺等在九江具体组织这一行动,但发现张发奎同汪精卫勾结很紧,并在第二方面军中开始迫害共产党人。随即向中共中央建议,依靠自己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实行在南昌起义”。据此,中共中央指定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等组成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以周恩来为书记,前往南昌领导这次起义。预定参加起义的部队有: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11军第24、第10师,第20军全部,第4军第25师第73、第75团以及朱德为团长的第五方面军第3军军官教育团一部和南昌市公安局保安队一部,共2万余人。从7月25日起,第11、第20军分别在叶挺、贺龙指挥下,陆续由九江、涂家埠等地向南昌集中。27日,周恩来等到达南昌,组成前敌委员会,领导加紧进行起义的准备工作。此时,国民党武汉政府的第五方面军第3军主力位于樟树、吉安、万安地区,第9军主力位于进贤、临川地区,第6军主力正经萍乡向南昌开进;第二方面军的其余部队位于九江地区;南昌市及近郊只有第五方面军警备团和第3、第6、第9军各一部共3000余人驻守。中共前委决定赶在援兵到来之前,于8月1日举行起义。起义成功8月1日2时,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的领导下,南昌起义开始。按照中共前委的作战计划,第20军第1、第2师向旧藩台衙门、大士院街、牛行车站等处守军发起进攻;第11军第24师向松柏巷天主教堂、新营房、百花洲等处守军发起进攻。激战至拂晓,全歼守军3000余人,缴获各种枪5000余支,子弹70余万发,大炮数门。当日下午,驻马回岭的第25师第73团全部、第75团3个营和第74团机枪连,在聂荣臻、周士第率领下起义,1927年8月2日到达南昌集中。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八一建军节百度百科-八一南昌起义建军节的来历简介八月一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它来源于中国国内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的新时期,标志着中国新型的人民军队的诞生。八一建军节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每年的八月一日举行,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设立,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的节日。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以来,历经千难万险,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发展为一支多兵种合成的军队,正在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上奋勇前进,成为中国捍卫和平与发展的钢铁长城。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扩展资料: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在南京和武汉发动“清共”行动后,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临时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利用共产党掌握和影响下的国民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并指派周恩来为起义领导机关前敌委员会书记。1927年7月27日,周恩来在南昌召开了有朱德、刘伯承、恽代英、彭湃、叶挺、聂荣臻以及江西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重要会议,成立了以刘伯承为参谋团长,周恩来、叶挺、贺龙为委员的参谋团。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各指挥的各个起义军向驻守南昌的国民党军队发动进攻,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激战,歼敌三千余人,缴获枪支五千余支,子弹百万余发,大炮数门,占领了南昌城。当天上午,在南昌举行了共产党中央委员、各省区特别市和海外各党部代表联席会议,通过了《中央委员宣言》,成立了由宋庆龄、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25人组成的中国共产党革命委员会,通过了《八一起义宣言》等文件,政纲。同时对起义部队进行了整编,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以贺龙兼代总指挥。因敌以重兵进攻南昌,中共前委决定根据中共中央的预定计划,起义部队于8月3日至6日先后撤离南昌,挥师南下,取道临川、宜黄、广昌,直奔广东潮汕地区。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八一建军节八一建军节的来历简短八一”建军节的来历是: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以周恩来为首的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的北伐部队2万人。在江西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标志着中国新型的人民军队的诞生。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保存下来的南昌起义军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正式组成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1933年6月30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每年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同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批准了这个决定。从此,“八一”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1933年8月1日,在瑞金叶坪红军广场举行了历史上第一个“八一”纪念活动并且当日傍晚在瑞金城南竹马岗举行了红军阅兵式和分列式。从此,8月1日正式成为人民军队的建军节。因此,可以说南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而瑞金是八一建军节诞生的地方。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军旗,是象征军队或建制的旗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为红色,上缀金黄色的五角星及“八一”两字,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以来经过艰苦卓绝的长期斗争,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八一建军节从哪年开始1933年6月26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发出《关于“八一”国际反战争斗争日及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的决定》。决定指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纪念1927年8月1日的南昌暴动,已确定‘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的日子。”起源发展1933年6月30日,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每年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同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批准了这个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柳如是 由来

这个名字的由来看来她对自己很自信.

郑多燕健身舞的由来 郑多燕健身舞的注意事项

郑多燕健身舞是由韩国明星郑多燕自己创建的一套健身减肥舞,以动作简单易学减肥效果好而著称。是非常不错的健身舞蹈系列。 简介 年近五十的韩国人郑多燕依旧保持 *** 身材,她的减肥健身操效果相当好,帮助许多发福女生恢复了紧致凹凸的身材,这其中有五个动作非常“霸道”,只要一个动作就能锻炼身体多处肌肉,长期坚持能让全身都紧实起来,马上来跟着做吧。 2011年"郑多燕风暴"蔓延到中国,众多的网络媒体、电视台纷纷报道,深圳卫视《年代秀》、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湖南卫视《我是大美人》等节目多次报道了郑多燕的减肥故事和减肥方法,包括何炅、汪涵、黄征、买红妹、谢楠、于小彤、方青卓在内的明星对郑多燕减肥法的神奇效果表示了由衷的赞叹。 2012年9月接受湖南卫视知名女性节目《我是大美人》邀请,分享减肥经验。节目中,知名主持人何炅、吴昕与众多美女一起现场学习郑多燕减肥舞。 郑多燕式美体术的关键就是,简单轻松的健身减肥操,配合营养均衡的饮食生活,谁也无需勉强自己,以自己可以接受、符合能力范围的方式来轻松享瘦便可! 由来 这套健身舞的创建还有个故事,结婚之前原本是一位室内设计师的郑多燕,婚后体重开始不知不觉地从48公斤一路增加到68公斤。有一次老公在睡觉时说了梦话被她听到,"真怀念你婚前得样子呀"。这句话对郑多燕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再加上因为肥胖而引起的背痛问题,郑多燕终于在医生的建议之下开始健身减肥。 三个月后,郑多燕的体型出现明显的改变,她把减肥的成果照片用电子邮件和亲友分享,结果收到信的人纷纷转寄给更多的网友。 后来郑多燕不但成了网络红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各家媒体也都来采访她。甚至连南韩的高中课本中,也介绍了如何拥有「健康肉体美」的郑多燕。 之后,郑多燕更进一步红到了东瀛,被日本媒体喻为「最高 (理想) の身体」。 虽然南韩的医学技术很发达,但45岁还能有这样的身体状态,日本的女性们也从心底佩服起郑多燕了! 注意事项 第一点就是很多人跳完之后觉得特别的口渴,所以跳完之后就喝很多的水。其实这是不对的。首先是身体的器官一时很难适应,同时也降低体内的温度,使得原来可以排除的汗液无法排除体内。让我们的运动效果没有更好的发挥。当然也不能立刻去洗澡,最好是等自己的身心平和了,身上的汗液干了之后再喝水洗澡。 第二很多人问我是早上运动好还是晚上运动好。如果说早上有时间的话,早上是最佳的运动时间,因为经过一个漫长的夜晚,你身体内的糖原基本上行消耗完了,你起床之后运动消耗的基本上都是脂肪转化的能量了,此时的减肥效果最佳。但是一般都是早上没时间。所以只能晚上做。如果晚上做的话,我给点建议是最好六点钟之前就吃完东西,并且六点之后不要再吃东西了。七八点钟的样子开始跳。记住一定不要再吃东西了哦。 第三很多人开始的时候都坚持不下来,觉得最后真的太难了,坚持不了就放弃了最后的那几分钟十几分钟。其实那几分钟才是运动的关键。那是你的极限了,也是消耗脂肪最关键的几分钟,所以如果你真的想减肥的话,一定要坚持到自己的极限。这样子效果才会更加明显。无论是做什么运动,最后的极限才是你瘦身最关键的。所以不要开始做了三十分钟,最后十分钟不坚持了。 跳舞蹈操前一定要做好热身活动,热身活动其实就是让你的身体各个部位“热起来”,这样跳舞蹈操时才不容易受伤,因为郑多燕舞蹈操很多时候会用到大家平时不常用甚至没有用到的肌肉和筋络,所以,跳舞前做好热身活动是很重要的。 跳舞前30分钟内不宜吃大量的食物,如果在跳郑多燕舞蹈操前吃很多东西的话,跳舞时就会影响到胃的消化功能,慢慢地就会对胃造成不好的影响,而人在跳舞时也会感觉不舒服,直接影响人在跳舞时的情绪,所以跳舞前30分钟内应当尽量避免吃太多的食物。 每当在跳舞后,应该全身放松地去做舒缓活动,让身体的每个部位的肌肉完全放松下来,否则的话,肌肉总处在紧张的状态,就容易受伤或者引起抽筋,因此跳舞后做舒缓活动也是很重要的,它是保护身体一种必要措施。 总结要点 跪地叉腰 瘦身位置:手臂、臀部、腹部、大腿前后侧; 步骤:跪在地板上,膝盖岔开一个肩宽的距离,双手叉腰; 肩部慢慢后仰,手臂用力,并将手肘向前推,以能感觉拜拜肉位置肌肉拉伸为好; 达到最大幅度时维持10秒,深呼吸,回位接着做。 开腿举臂 瘦身位置:手臂、腰部外侧、大腿内侧、小腿肚; 步骤:两腿叉开成180°,脚掌要与腿部成垂直角度,感觉到小腿肚绷直才好; 手臂上扬,维持一条平线,手掌稍稍够到头部。 侧卧抬腿 瘦身位置:手臂、腰部外侧、大腿外侧; 步骤:侧卧在地板上,用手臂抵住头部,另一只手撑在地板上; 用腰部和腿部的力量将两腿用力向上抬,维持5秒再放下,做10个动作再换另一侧。 俯身抬腿 瘦身位置:肩部、后背、臀部、大腿后侧; 步骤:趴在地板上,四肢伸展; 用腰腹部着地的方式,抬起左腿的同时抬起右手臂,反之抬起左腿时抬起左手臂,动作要缓慢,让肌肉尽量伸展,维持10秒钟再换方向。 屈膝弓背 瘦身位置:瘦手臂、丰胸、瘦臀、瘦大腿后侧; 步骤:相当简单,只要屈膝,大小腿保持90°,臀部向后撅,必须保持背部是挺直的,同时还要把手臂搭在膝盖上方,并且用力按住膝盖。同时感觉到手臂后侧和大腿酸痛才是有效的动作哟。

灌溉农业的由来

  灌溉农业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因降水远不能满足生长的需要,依靠人工补给农田水分。  灌溉农业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因天然降水远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依靠人工补给农田水分,其水分来源是河湖水、地下水、高山冰雪融水。  灌溉的作用除满足水分的需要外,还可以调节土壤温度、湿度、土壤空气和养分,有些灌溉形式还可以培肥地力和冲洗盐碱。通过发挥上述作用,灌溉农业提高了土地的生产能力,是一种能排能灌、稳产高产的农业。  在各大洲的大江大河两岸,如亚洲的长江、恒河,非洲的尼罗河流域,都发展了灌溉农业。此外,我国的宁夏平原、关中平原、成都平原也属于灌溉农业。

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历史由来?

2016里约残奥即将画上圆满的句号,在本届残奥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可谓是所向披靡,斩获奖牌二百多枚,而他们身残志坚、永不放弃的精神也通过残奥会的舞台向全世界展现,那么为残疾人圆梦的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由来呢?让传统节日为你介绍。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Paralympic Games)始办于1960年,是由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专为残疾人举行的世界大型综合性运动会。残奥会的比赛项目有高山滑雪、越野滑雪、冰上雪橇球、轮椅体育舞蹈等4个大项,每个大项中又包括若干小项。残奥会的起源,得追溯到二战后的欧洲。为了让在战争中因脊髓受损导致下肢瘫痪的士兵能够尽快康复,1948年伦敦第14届夏季奥运会期间,英国的神经外科医生路德维格格特曼爵士和一些热衷残疾人事业的知名人士,为一批轮椅运动员组织了自己的运动会,称为斯托克曼德维尔运动会。4年后,国际斯托克曼德维尔运动会联合会在英国成立,并于当年举办了首届国际残疾人运动会,这也就是“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前身。此后,国际斯托克曼德维尔运动会每年举办一次。1960年,在罗马第17届奥运会结束两周后,来自世界23个国家的400名残疾人运动员参加了在罗马举办的第九届国际斯托克曼德维尔运动会,而这届运动会后来也被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为第一届“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从1960年开始,残奥会每4年举办一次,1988年汉城第八届残奥会以后,形成了每届残奥会和夏季奥运会在同一城市举行的惯例。数十年过去了,从最初的只有23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运动员报名,到今年第15届里约残奥会共有来自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350名运动员参赛,残奥会的规模和影响力在不断扩大,这不仅标志着时代的发展,也体现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健康日是几月几日 健康日的由来

1、每年8月8日确定为“全民健身日”。 2、体育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强身健体需求。自1995年我国政府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我国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参与体育健身的热情越来越高涨,需求越来越旺盛。2008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极大的激发了亿万人民群众的体育热情,增强了全社会的体育意识,营造了浓厚的社会体育氛围,进一步夯实了中国体育的社会基础。 3、设立“全民健身日”,是适应人民群众体育需求,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需要,是进一步发挥体育的综合功能和社会效应,丰富社会体育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促进中国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目标迈进的需要。国家体育总局相关负责人曾介绍:“之前多次全国两会上,都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设立全国性体育节的提案。这次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绝大多数意见认为节日的名称应突出“全民健身”,而8月8日则是最为理想的日期,因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全民对体育的关注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也为我国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将每年的8月8日定为全民健身日,更是对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这一中华民族百年梦圆的庄严时刻的最好纪念。”

8月8日全民健身日的由来

全民健身日是几月几日?全民健身日在每年公历的8月8日,是由中国国务院于2009年1月7日确立,并由中国国家体育总局于2009年1月13日在北京公布确认的。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了纪念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国务院日前批准,从2009年起,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日的产生背景设立全民健身日(Fitness Day) ,是适应人民群众体育的需求,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需要,是进一 步发挥体育的综合功能和社会效应,丰富社会体育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促进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目标迈进的需要,也是对北京奥运会的最好纪念。1995年,我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至今已经开展了十多年的“全民健身周、月"活动。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盛志国表示,要把“全民健身日”与已有的全民健身活动相结合,并且有所创新。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体育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强身健体需求,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更是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群众的体育热情,增强了全社会的体育意识。刘鹏说: "设立 ‘全民健身日" , 是适应人民群众体育的需求,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需要,是进一步发挥体育的综合功能和社会效应,丰富社会体育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促进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目标迈进的需要,也是对北京奥运会的最好

“全民健身日”的由来是什么呢?这对于促进广大群众参与健身有什么帮助?

全民健身日是为了号召全民行动起来,一起健身,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所设定的一个日子,很多国家都会设定一个统一的节日。

【全民健身日节日】全民健身日是几月几日,由来,习俗,礼物,活动

关于全民健身日 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了纪念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国务院批准,从2009年起,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 全民健身日是指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全民健身条例》第十二条中规定的,应当在当日加强全民健身宣传,积极组织和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组织开展免费健身指导服务,向公众免费开放公共体育设施的活动日。具体时间为每年的8月8日,即是为了纪念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也是为了倡导人民群众更广泛地参加体育健身运动。 全民健身日日期 全民健身日时间:每年的8月8日是全民健身日。 2022年全民健身日是几月几日:2022年08月08日 星期一 壬寅年(虎年)七月十一 全民健身日的由来 设立全民健身日(Fitness Day),是适应人民群众体育的需求,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需要,是进一步发挥体育的综合功能和社会效应,丰富社会体育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促进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目标迈进的需要,也是对北京奥运会的最好纪念。 1995年,我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至今已经开展了十多年的“全民健身周、月”活动。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盛志国表示,要把“全民健身日”与已有的全民健身活动相结合,并且有所创新。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体育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强身健体需求,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更是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群众的体育热情,增强了全社会的体育意识。 刘鹏说:“希望8月8日这一天,每一个人都能够在自己所在的地方,快乐、健康地从事体育健身活动。” 全民健身日放假安排 全民健身日放假安排:全民健身日不是法定节假日,因此不放假。

全民读书日是几月几日 世界读书日的由来

1、联合科文组织把4月23日确定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 2、世界读书日的由来: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1616年4月23日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 3、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1995年11月15日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 4、其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每年的这一天,世界一百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 。

神奇的种子主题由来

神奇的种子主题探索活动源于生活。孩子们在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老师为孩子们提供相关条件,让幼儿有机会对种子进行探究,从而解决了孩子们对自然的疑问。种子,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特有的繁殖体,它由胚珠经过传粉受精形成。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由来

上古时期,在烈山有一位奇特的人,他在烈山里的一个石洞中出生,牛头人身。虽然外貌异于常人,但是他勤劳勇敢,长大后被推选为部队首领。偶然的一次机会,他从鸟儿衔种中得到了启发,发明了农业。这个发明对人类的帮助作用非常大,于是大家给他起了个神农的名字。后来人们生病,但那时候的人们根本不懂得怎么医治,所以每次生病时就得看天命,任其自生自灭。神农作为部队首领,对这件事情非常头疼。于是神农开始尝试吃不同的草来判断能否为人们治病,在尝草的过程当中神农曾经多次中毒,多亏了有茶来解毒。有一次,神农的女儿也病了,神农很发愁就抓了树皮、野果等十二位东西混合成药,哪知道他的女儿吃后肚子更加疼得厉害。结果生出一只小鸟。这个小鸟通灵性,神农给她取名叫花蕊鸟。再后来,神农到哪儿尝植物和果实的时候都带着花蕊鸟,采摘的东西和挖掘的矿石都让花蕊鸟来试尝,用来判断它们的药用,可以治疗哪些疾病。时间久了,神农就确定了人的经脉,又写了本草经。有一次,花蕊鸟吃了神农给的全冠虫,谁知全冠虫到毒性太大把花蕊鸟的肠子打断了。花蕊鸟死后,神农继续尝百草,终于有一次,在小北顶误食了断肠草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把小北顶叫做神农坛,并建了一座神农庙。神农尝百草出自哪儿神农,也叫炎帝,是上古时期一个部落的首领。他对当时的农业和中医有着重要的贡献,可以说是中国农业和医学方面的创始人。关于神农尝百草的原因有几个说法不一的版本,但是每个版本都多多少少与医学有着一丝的联系。那么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到底来源于哪儿呢?就神农尝百草和中医方面的关系,现在最早记载这一说法的,恐怕要属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和他的门客们编写的淮南子了。淮南子中说神农氏尝了百草的味道,甜的苦的,曾遇到过七十多种毒药,就这样神农分清楚了哪些植物可以作为给人看病的药,哪些植物会害死人。这样有了药材,医学也就开始兴起了。路史_外纪中对这一事件也有提到,说神农拿了天帝赐给他的神鞭,鞭子一挥就能知道哪些草木有毒,哪些可以做药。后来便用这些药材给人民医治疾病。而韩非子五蠹对于神农尝百草是这样认为的,书中说神农氏和他的子民们在出外找食物时慢慢的发现不是所有的动植物都可以吃,有时候吃了某些动植物,人会发生呕吐、昏迷症状,严重的会导致死亡。而有的时候吃下去的某些动植物能够缓解上述的一些症状,或者对一些疾病有好处。时间久了,人们能辨别的动植物越来越多,也知道它们的作用功效,对当时人们的生存越来越有利。

神农的由来

神农起源于炎帝。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尚有争议,也有说朱襄氏部落曾有三代首领尊号炎帝)。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炎帝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炎帝故里目前有六地之争,分别是:陕西宝鸡、湖南会同县连山、湖南株洲炎陵县、湖北的随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炎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在姜水(一说是今宝鸡市渭滨区的清姜河,一说是今宝鸡市岐山县的岐水。)一带时部落开始兴盛,最初定都在陈地,后来又将都城迁移到曲阜。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神农的由来

神农起源于炎帝。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神农起源于炎帝。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尚有争议,也有说朱襄氏部落曾有三代首领尊号炎帝)。 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 炎帝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炎帝故里目前有六地之争,分别是:陕西宝鸡、湖南会同县连山、湖南株洲炎陵县、湖北的随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炎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在姜水(一说是今宝鸡市渭滨区的清姜河,一说是今宝鸡市岐山县的岐水。)一带时部落开始兴盛,最初定都在陈地,后来又将都城迁移到曲阜。 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神农名字的由来

教大家用农具。教人们治病

黄河母亲由来有没有故事

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就生活、奋斗和繁衍在黄河流域。在数千里的黄河流域,由于气候温和,水文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先民们便定居在这里。中国文明初始阶段的夏、商、周三代以及后来的西汉、东汉、隋、唐、北宋等几个强大的统一王朝,其核心地区也都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反映中华民族智慧的许多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也产生于这一地区;标志古代文明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城市建设、文学艺术等也同样产生在这里。所以,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人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意义就在这里。古代的黄河,河面宽阔,水量充沛,水流清澈。我国最古老的字书《说文解字》中称黄河为“河”,最古老的地理书籍《山海经》中称黄河为“河水”,《水经注》中称“上河”,《汉书·西域传》中称“中国河”,《尚书》中称“九河”,《史记》中称“大河”。到了西汉,由于河水中的泥沙含量增多,有人称她为“浊河”或“黄河”,但未被普遍认可,直到唐宋时期,黄河这一名称才被广泛使用。唐宋以来的千余年历史中,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黄河的泥沙含量日渐增多,污染加剧,我们伟大的母亲“患脖了,这就给黄土高原和西北大地带来深重的灾难。我们开封首当其冲,尽管世世代代的人民群众为给母亲“治疗”,舍生忘死,前赴后继,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最终还是迫使我们接受了一种不愿接受的现实,那就是“悬河”和“城摞城”。灾难有时也能转化为财富,在开发黄河旅游区的今天,“悬河”已成为举世奇观,“城摞城”也将成为探秘寻古的游览胜地。我们开封人可以骄傲地向世人宣布:“请到开封来,感受‘头顶一条河,脚踩六座城"的独特韵味!”扩展资料“黄河母亲”雕塑,位于兰州市黄河南岸的滨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园北侧,是目前全国诸多表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雕塑艺术品中最漂亮的一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全国首届城市雕塑方案评比中曾获优秀奖。雕塑由甘肃著名的雕塑家何鄂女士创作,整体造型是一位神态娴雅的母亲侧卧黄河岸边,看护着怀抱中游泳的幼儿的情景。分别象征了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和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黄河母亲秀发飘拂,神态慈祥,身躯颀长匀称,曲线优美,微微含笑,抬头微曲右臂,仰卧于波涛之上,右侧依偎着一裸身男婴,头微左顾,举首憨笑,显得顽皮可爱。雕塑构图洗练,寓意深刻,雕塑下基座上刻有水波纹和鱼纹图案,源自甘肃古老彩陶的原始图案。该雕塑构图简洁,寓意深刻,反映了甘肃悠远的历史文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河母亲

谁知到《意林》的由来?

公元787年,唐封疆大吏马总集诸子精华,编著成《意林》一书六卷,流传至今。距今1200余年。这个肯定是对的,我从《意林.小小姐》的单行本中找到的。

八百标兵的由来

  《八百标兵》是来源于民间绕口令。绕口令是我国传统的语言游戏,又称急口令,也是一种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的方式。  八百标兵  八百标兵奔北坡,  炮兵并排北边跑,绕口令八百标兵,绕口令八百标兵奔北坡。  炮兵怕把标兵碰,  标兵怕碰炮兵炮。  八了百了标了兵了奔了北了坡,  炮了兵了并了排了北了边了跑。  炮了兵了怕了把了标了兵了碰,  标了兵了怕了碰了炮了兵了炮。  在苏州有一个六十六条胡同口  那么住着一个六十六岁的刘老六,  他家有六十六座好高楼,  在那楼上有六十六篓桂花油,  篓上蒙着六十六匹绿皱绸,  绸上绣着六十六个大绒球,  楼底下钉着六十六根檀木轴,  在那轴上拴着六十六条大青牛,  牛旁边蹲着六十六个大马猴。  这个刘老六他坐在门口正把那牛头啃,  打南边来了这么两条狗,  两条狗抢骨头抢成仇,  碰倒了六十六座好高楼;  碰洒了六十六篓桂花油;  油了那六十六匹绿皱绸;  脏了那六十六个大绒球;  拉躺下六十六根檀木轴;  吓惊了六十六条大青牛;  吓跑了六十六个大马猴。  这正是狗啃油楼篓油漏,  狗不啃油楼篓不漏油!

交换网的“交换网”的由来

“交换网”的由来 创建“换物网”的灵感其实是来自于一个真实的“换物”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麦克唐纳在经历了近一年在全美各地来回奔波交换物品后,最终用一枚红色的曲别针为自己换来了一套双层公寓一年的使用权,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通过这个故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换物的趣味和魅力,也让我们看到了换物的巨大潜力。

劳模的由来,建国后第一个劳模是谁

劳动模范是按批来评的,中国第一批劳动模范我知道的有梁军是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新中国第一批全国劳动模范杨福春 哈尔滨铁路管理局先进工作者新中国第一批全国劳动模范

张飞穿针一一粗中有细的由来(最佳答案)

yhu2006gu2006fu2006ggu2006guu2006fu2006gu2006huu2006gu2006fhiu2006hu2006hvu2006gu2006gu2006gu2006gu2006gu2006gu2006gu2006gu2006gu2006gu2006gu2006huiu2006ju2006bu2006vu2006fu2006gu2006ju2006bu2006vhuu2006jvu2006guhbu2006gguhu2006bu2006vu2006gu2006yjjbu2006gu2006ghu2006hbu2006guu2006hu2006h

张飞穿针歇后语由来的故事

一样一会到家回你

端午节由来的演变

1屈原………………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由来:传说战 国时期的楚 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 尽,后人将端午节作为纪 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 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 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 民 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的由来是什么

2001年4月26日,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中确定:“将我国现行宪法实施日即12月4日,作为每年一次的全国法制宣传日”。中国的“全国法制宣传日”是每年的12月4日。2001年12月04日是第一届全国法制宣传日。同时该日期也是国家宪法日,国家将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的是要通过开展系列的宣传活动,进一步在广大干部群众中牢固树立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的观念、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观念、公民权力和义务对等的观念、依法治国的观念和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观念。将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全国各族人民、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全国法制宣传日的设立背景宪法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比较广泛的普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普遍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逐步提高。随着普法教育的深入,依法治理工作全面展开,为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都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公民权利的根本法律保障,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统一的基础,是依法治国的基本依据,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在全体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进行宪法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公民了解宪法、掌握宪法,增强宪法观念。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全国法制宣传日

任姓的由来

姓氏任的来源 任姓(“任”作姓时念rén);5000年前黄帝赐封的12个基本姓氏之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荣传统的姓氏。 任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人口约五百三十二万余人。在《百家姓》中排第58位。 任(rén)姓源出有: 源流一:源自黄帝 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依等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又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曹、斟、芊等八姓。这些是远古有代表性的一些姓。 《国语u30fb晋语》中胥臣解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儇、衣是也。」 《史记》载:黄帝,少典之子。任姓出自黄帝少子禺阳的后代,属于帝王赐姓、以国名为氏。据《唐书u30fb宰相世系表》及《左传正义》记载,任氏是五千余年前黄帝赐封的十二个基本姓氏之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荣传统的姓氏。《姓纂》:「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氏,一为任氏,六代至奚仲,封薛,魏有任座,秦有任鄙。」 《通志u30fb氏族略》:「或云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姓,一为任氏,六世至奚仲封薛。又云黄帝之孙颛顼少子阳封于任,故以为任氏。又任为风姓之国,实太之后,主济祀,今济州任城即其地。任姓之任,任国之任子孙,皆以任为氏。」 隐公十一年左传疏:「任姓,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言此十国皆任姓也。」 因黄帝造车,任姓自称轩辕氏、人皇、皇族,又因奚仲造车,尊称奚仲为“皇祖”。西周初期,有谢氏、章氏、薛氏、舒氏、吕氏、祝氏、终氏、泉氏、毕氏、过氏这十个姓氏,都是任氏后裔的封国,是由任氏分支出来的。又据《左传》上有一句话说:“不敢与诸任齿”,其中所谓的“诸任”,指的就是这十个姓氏,为西周贵族大姓,因此不敢与其争辩,可见当时任氏族的显赫。 源于风姓,太,伏羲氏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与有济之祀。” 任姓乃太之后,出自太(伏羲)之后裔的封地任国(即任城),属于以国名为氏。任姓专门负责祭祀太和济水,精通伏羲八卦,天文历法、河流祭祀,擅长琴瑟。《通志u30fb氏族略》记载,周朝初期,周成王寻找上古帝王太氏(太昊)的后裔,分封于任(今济宁任城)、宿(今山东东平)、须朐(今济宁)、颛臾(今山东平邑柏林乡)四国。后来在春秋晚期,鲁国执政上卿季孙想要讨伐附庸的颛臾国,还被孔子讥讽为“祸起萧墙”。春秋战国时,弱小的任国先后游刃于鲁、宋、齐等大诸侯国,直至战国末期的七雄之间依然顽强地存在。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方废黜了任国而置任城县。 又少(少昊,生于穷桑,活动于任城、曲阜、微山一带),名挚,有挚国,任姓。少封百鸟为官,善弹琴瑟,死后乘凤凰上天封为西方白帝。人称少金天氏,为五帝之一。 源流二:源于天干第九位“壬” 远古部落联盟时期,炎黄先祖,登泰山祈祷,天乃降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神州依据天意,两两而合,命名五大宗族,并铸十鼎,永铭天德。其中,皇族标记“丁壬”。 皇(丁壬)。任地(今任城)为大本营。壬人首领称“皇”,皇手持规矩,由此衍生其他重要部落。壬娶丁,壬丁合文,诞生“皇”字,丁+壬=皇=车。自称规矩皇族、人皇、轩辕(因皇族是造车的,皇祖奚仲为夏车正),规矩或车是皇族任氏象征图腾。皇族发明了车,为纪念皇族功德,将壬丁合文,又创造了新字“车”,由此,轩辕皇族,名震华夏。壬所生的人,将壬加人,自称“任”。壬人又称仲,为何?任氏以壬为父,以丁为母,将“壬”“丁”两字叠加镶嵌合文,又形成“中”字。壬+丁=中,“中”......>> 姓任的来历? 任姓(“任”作姓时念rén);5000年前黄帝赐封的12个基本姓氏之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荣传统的姓氏。 任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人口约五百三十二万余人。在《百家姓》中排第58位。 任字的起源 任(Rén)姓源出: 1、出自姬姓,为黄帝少子禹阳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唐书u30fb宰相世系表》及《左传正义》所载,任氏是5000年前黄帝赐封的12个基本姓氏之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荣传统的姓氏。据《姓纂》的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姓,一为任氏,六代至奚仲,封薛,魏有任座,秦有任鄙。”那位任姓的始祖,据考证是黄帝少子禹(禺)阳被封在任国,其后裔以国为氏。周朝时的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等10个姓氏,都是任姓后裔的封国,最初就是由任姓分支出来的。又据《左传》上有一句话说:“不敢与诸任齿”,其中所谓的“诸任”,指的就是这10个姓氏,可见得当时这10个姓氏与任姓的密切关系。 2、出自远古妊姓衍传,与女性妊娠有关,可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古姓之一。人之所以得生,在于母亲妊娠,因生得姓。从母从女,为妊姓,后传为任姓。据《康熙字典》指出:“太任,文王之母”;又据《汉书》的《班婕妤传》上,也有赞美太任之辞说:“美皇英之女虞兮,荣任姒之母周。”这位周文王的母亲太任之为上古任氏之女,显而易见。 3、出自风姓,为太昊氏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u30fb氏族略》所载,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氏之后,故都任城(在今山东省济宁一带),太昊就是上古的伏羲氏。任国在战国时灭亡,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任氏。 4、出自其他改姓而来。如元代王倍子之宣,为避难改姓任,其后代亦称任姓。 6、另外古代少数民族如西夏、明代哈尼族有任姓。 7、今瑶、回、满、蒙、土家、羌、水等族均有此姓。 任姓的来历? 任姓的来源有六种情况: 1、由远古妊姓衍传。人之所以得生,在于母亲妊娠。因生得姓,从母从女,为妊姓,后传为任姓。可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古姓之一。 2、出自黄帝的后代,为天子赐姓。相传黄帝有25子,其得姓者14人,为12姓。其中被赐以任姓者,其后裔就以任为氏,即为任氏。 3、出自黄帝少子禹阳后裔,以国为氏。相传黄帝少子禹阳被封在任国,其后裔以国为氏,姓任。 4、出自风姓。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氏之后,战国时灭亡,居者以国为氏。 5、历史上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有姓任的,其后代亦姓任氏。 6、元代王信之子宣,为避难改姓任,其后代亦称任氏。 当代任姓的人口已达420万,是全国第五十九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4%。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四省。 “任”姓是怎么由来的?祖先属于哪一地区? 任(Rén)姓源出: 1、出自姬姓,为黄帝少子禹阳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唐书u30fb宰相世系表》及《左传正义》所载,任氏是5000年前黄帝赐封的12个基本姓氏之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荣传统的姓氏。据《姓纂》的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姓,一为任氏,六代至奚仲,封薛,魏有任座,秦有任鄙。”那位任姓的始祖,据考证是黄帝少子禹(禺)阳被封在任国,其后裔以国为氏。周朝时的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等10个姓氏,都是任姓后裔的封国,最初就是由任姓分支出来的。又据《左传》上有一句话说:“不敢与诸任齿”,其中所谓的“诸任”,指的就是这10个姓氏,可见得当时这10个姓氏与任姓的密切关系。 2、出自远古妊姓衍传,与女性妊娠有关,可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古姓之一。人之所以得生,在于母亲妊娠,因生得姓。从母从女,为妊姓,后传为任姓。据《康熙字典》指出:“太任,文王之母”;又据《汉书》的《班婕妤传》上,也有赞美太任之辞说:“美皇英之女虞兮,荣任姒之母周。”这位周文王的母亲太任之为上古任氏之女,显而易见。 3、出自风姓,为太昊氏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u30fb氏族略》所载,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氏之后,故都任城(在今山东省济宁一带),太昊就是上古的伏羲氏。任国在战国时灭亡,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任氏。 4、出自其他改姓而来。如元代王倍子之宣,为避难改姓任,其后代亦称任姓。 5、据《魏书》所载,巴 (即板木盾族)夷帅有任姓。 6、另外古代少数民族如西夏、明代哈尼族有任姓。 7、 今瑶、回、满、蒙、土家、羌、水等族均有此姓。 关于姓任的由来 任是一个中国人的姓氏,在《百家俯》中排名第58位。此姓氏(??)在韩国亦有分布。起源 出自黄帝的子孙,为天子赐姓。出自姬姓,为黄帝少子禹阳的后代。据《唐书u30fb宰相世系表》及《左传正义》所载,相传黄帝少子禹阳被封在任国(今山东省济宁市),其后裔以国为氏。而周朝时的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这10个姓氏,都是任姓后裔的封国,最初就是由任姓分支出来的。出自风姓。据《通志u30fb氏族略》记载,任,为风姓之国,太昊之后,故址在今山东济宁一带。任国在战国时灭亡,其后裔便以国为氏。出自薛国。出自远古妊姓。与女性妊娠有关,可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古姓之一。其他改姓而来。如元代王信之子宣,为避难改姓任,其后代亦称任氏。少数民族改姓而来。据《魏书》所载,巴(即板木盾族)夷帅有任姓;另外古代少数民族如西夏、明代哈尼族也有任姓;直到现在的瑶、回、满、蒙、土家、羌、水等民族均有此姓。 常姓氏的由来 一、姓氏源流 常(Cháng)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康叔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为西州时卫康叔支庶子孙。据《元和姓纂》及《通志u30fb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周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的始祖。所以,《新唐书u30fb宰相世系》说:“常氏出自姬姓。卫康叔支孙食采常邑,因以为氏。”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卫国于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为秦所灭。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邑在常(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卫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邑为氏姓常的,史称常姓正宗。同时,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是为山东常姓。 2、出自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之后,相传祖姓常氏。《姓氏考略》载:“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常姓当此出。”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帝王纪》说她是帝喾之次妃,生帝挚。因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占月附会而成。《史记u30fb五帝本纪》有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的记载,常先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这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常姓。清人张满《姓氏寻源》说:“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姓宜出于此。”黄帝所居之轩辕丘,在今河南省新郑市西北,帝喾的都城在今河南省偃师市,故中国最早的常姓出于河南。因此,常姓应该说五千年前就有了,是为河南常氏。 3、出自姬姓,为春秋时吴王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吴王封其支庶于常(今江苏省常州一带),其后以封邑名为氏,是为江苏常姓。另一支“常”姓出自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裔,也源于姬姓,即南宋罗泌《路史》所云“吴后有常氏”。又据《姓氏考略》所载:“吴后有常姓”。吴国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大伯和仲雍,建都于吴(今江苏省苏州),但吴国公族后代何人何时因何而得为常氏,未见古籍记载,尚待进一步考证。 4、出自恒姓,为避讳改姓而来。据《通志u30fb氏族略》载,古代“恒”、“常”同义,北宋真宗名赵恒,因避名讳之故,恒姓改姓常。恒姓本是楚国公族恒思公之后,此即南宋郑樵《通志u30fb氏族略》所云“又有恒氏避宋讳亦改为常”,主要繁衍于今江苏省东海沿岸一带。 5、出自少数民族中有常姓: ① 裕固族常曼氏、柯尔克孜族额齐克氏、土族常鲜氏,汉姓为常。 ② 水、蒙、满、回等族均有常姓。 *** 中的常姓,据《 *** 姓氏考》载:“金吉堂称:常志美字蕴华,其先撒马耳汗人……后至济宁,与当地常姓联宗遂姓常。”另据江苏六合《常氏谱序》载:“先世(常)遇春公出自安徽定远,明永乐年间,祖泰云,为都督总兵,因年老赐第江北养老,为迁棠始祖。”今北京牛街、花市等处的常姓 *** 也称是常遇春后裔。常姓 *** 主要分布在北京、山东和江苏。 得姓始祖:康叔。康叔为周武王少弟,因其封地为康邑,故人称康叔封,亦称康叔。周初,商纣之子武庚发动叛乱,后被镇压,康叔由此又受封原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并建立卫国(今沿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带),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后迁帝丘(今河南省濮阳)。时诸侯有分封采邑之制,康叔有一子受封于卫国分封出来的一个采邑――常(今山东省滕县东南)。秦统一天下,卫国被灭,其后有人以邑为氏,称为常姓,尊康叔为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山东、江苏为早期常姓发源地,此种发源格局,......>> 百家姓中后姓的起源 你好! 关于后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后姓出自太昊氏,是上古东邑部族首领太昊的海子後照的后代。明清两代之后,河北、开封多出此姓。 又有一说相传炎帝的后代共工有个儿子叫句龙黄帝时当任后土,死后被封为灶神,他的后代以后为姓。又有出自姬姓的,西周时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巩的封邑,谥号惠伯。他的后代称为氏,后来去右边的耳旁为后氏。 回答如满意,请点击 选为满意答案 谢谢合作! 史姓的来源? 史姓起源参考之一 「史」源出 : 一:以官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史氏,出自周太史佚之后。佚亦作「逸」,史乃官名,亦称「作册逸」,「尹佚」主要职责是纪录天子言行。有人将史佚与姜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其后以史为氏。 二:为「昭武九姓」之一。(见「何」姓),史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之南。一度归唐朝管辖,唐高帝永徽年间归附中原,后为史氏。 三:阿史那氏,居兜牟山,北人呼为突厥窟,历魏晋十代为君长。后属茹茹(蠕蠕),阿史那最为首领。后周末年,逐灭茹茹,霸强北土,盖百余年,至处罗苏尼失等归化,号阿史那,唐开元年间更为史氏。 家族名人 史思明(?- 761) 本名干,唐玄宗赐名思明,为唐朝宁州的夷人,突厥族。骁勇有才略,安禄山起兵造反时,史思明受命攻略河北。后安禄山为其子庆绪所杀,思明则杀庆绪而自立为大燕皇帝,不久亦为其子史朝义所杀。 史可法(1601 - 1645)字宪之,一字道邻。明代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县)人。崇祯年间进士,曾任右佥都御史,巡抚皖、豫,后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福王立,加武英殿大学士,督师扬州。清多尔衮致书劝降,坚拒,城破被害。 清乾隆时追为忠正。后人尊称为史阁部。 地望分布:陕西京兆郡,安徽宣城郡,湖北武昌郡。 史姓起源参考之二 今天史姓在大陆是第八十大姓,在台湾史姓并未进入前一百大姓之列。史姓是以官名为姓。远祖始于上古黄帝时期。相传黄帝的史官仓颉,发明文字代替结绳记事,他的后代,为了纪念这位祖先,便以他的官名“史”为姓。 发展与演变:西周初年,有一位名为尹佚的人担任太史(管理观察天文,历法的官员),史称太史尹佚。他的子孙世袭这一官职,同时以官名“史”为姓。此外,史姓尚有几大来源。春秋时期,晋国有史黯,秦国有史颗,卫国有史鱼,他们的后代都以“史”为姓。又据唐书所载,「史」氏为「昭武九姓」之一。隋唐时期,祁连山北邵武城(今甘肃省临泽县)有康居国,后为匈奴击败,迁至中亚(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一带),建立了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寻,戊地等九个小国。其中米国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撒马尔罕西南一带。唐高宗永徽年间,「昭武九姓」先后归附内地,其中有「史」氏。国人遂在中原定居繁衍,以“史”为姓。在唐朝时候, 还有少数民族姓阿史那氏,后来改姓“史”姓。唐朝的突厥人中也有史姓,比如安史之乱中的史思明,史朝义父子。史姓后来主要在中原和关中地区发展,并形成了京兆,武昌两大著名郡望。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和寓意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端午节吃粽子的寓意:1、驱赶蛟龙。《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28屈原的官名%29,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用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这样就不用担心再被蛟龙破坏了%21”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2、纪念屈原。3、求子。端午节中,人们会互赠九子粽寓意求子。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4、功名得中。因为“粽”和“中”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在古时寓意学士考中功名。通常古代科举考试都在秋天,因此在端午节时,要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粽子可以寓意一举中的。

端午节的由来,时间及习俗

【由来】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时间】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Dragon-boat Festival),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习俗】挂艾草、菖蒲、榕枝龙舟竞渡与祭祀屈原、曹娥端午节斗草

端午节的由来?有什么祝福的信息

流传最广的就是屈原说。

小学二年级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手抄报内容

【篇一】小学二年级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手抄报内容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仲夏端午,是飞龙在天的吉日,以扒龙舟形式祭龙是端午节的重要礼俗主题,此俗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盛行。此外由阴阳术数及季节时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习俗。根据阴阳术数,午为阳,重午为至阳。古人把端午日午时,三午相重,视为极阳时分,最能辟阴邪。古人还把端午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称为“龙花会”,有“千载难逢龙花会”之说。夏季是阴阳二气相争的时节,阳动于上、阴迫于下,午月纯阳正气,为阴邪所惧。夏季也是一个驱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阳气旺盛,万物至此皆盛,是草药一年里药性的一天,端午这天采的草药祛病防疫最为灵验、有效。由于端午日天地纯阳正气汇聚最利辟阴邪以及这天的草药神奇特性,因此自古传承下来的很多端午习俗都有辟阴邪与祛病防疫内容,如挂艾草、午时水、浸龙舟水、拴五色丝线辟邪以及洗草药水、薰苍术祛病防疫等等习俗。 【篇二】小学二年级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手抄报内容   传说一:毒月恶日驱避说   在先秦时代,人们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的历有名的孟尝君,就是在五月五日出生。他的父亲要妻子不要生下他,认为这个孩子会危害父母。纵观历史,此类事件记载很多。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他的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便被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   从先秦以后,这个日子都被认为是不吉之日,为了趋吉避凶,人们往往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   传说二:纪念东汉孝女曹娥   在浙江绍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传说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寻找父亲。过了17天,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她也投江而亡,五日后从江中抱出父亲的尸体,就此传为神话。据史料记载,自宋代以来,历代帝王都曾对曹娥大事褒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传说三:纪念女诗人秋瑾   女诗人秋瑾是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第一批为*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她是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预谋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篇三】小学二年级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手抄报内容   1、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祝端午节快乐,合家欢乐。   2、五月初五是端午,祝福心意全送到:愿你“粽”是快乐,“粽”是微笑,“粽”是喜悦,“粽”是好运,“粽”是成功,“粽”是幸福,“粽”是美好。   3、用一份健康的绿豆,一份开心的花生,一份美丽的红豆,一份快乐的调料,包成一个开心的粽子送给你,祝你端午节快乐。   4、黏黏的粽子香,祝福散出浓郁的芬芳;黏黏的粽子满,真情的陷儿包一箩筐;黏黏的粽子甜,快乐甜到你心坎儿里。黏黏的粽子送给你,祝你端午快乐好运连连!   5、粽子里有米,我心里有你;吃口粽子入嘴,想你想的迷醉;摇摇晃晃真舒服,借助端午包裹祝福,祝愿你爱情好比春风沐,生活快乐又幸福!   6、端午节,情浓浓,短信传真情,美好心愿送身边;端午节,甚思念,问候穿云端,好运连连绕身边;祝端午节快乐开心伴、吉祥幸福享。   7、人之祝福,有轻于鸿毛,有粽于泰山。但是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粽。端午节就要到了,提前送给你最真最粽的祝福,愿你快乐重于泰山!   8、五月端午节,向您问个好,不管怎样忙,粽子要吃饱!一层是祝福,二层是逍遥,好运天天有,生活步步高!事业处处顺,口味顿顿好,越活越年轻,永远无烦恼!   9、五月五,来端五:端起快乐,把烦恼瞄准;端起信心,把失落枪毙;端起好运,把霉运干掉;端起友情,把寂寞*;端起祝福,让温馨围绕!端午节快乐。   10、端起香甜的粽子,感受季节的魅力;端起浓浓的艾叶,寄托真诚的思念;端起快乐的酒杯,给你最美的祝福;划起欢悦的龙舟,体会传统的文明。端午节到了,愿你端起幸福和快乐。   11、一声平淡如水的"问候,一句平常如纸的祝福;让我采一清香的粽叶,包一香甜的粽子,装进真情的信息里送给到你眼前:预祝朋友,端午节快乐!   12、端午到了,送你一个万能粽子,仅限端午食用。食用的效果:幸福紧随如风,烦恼跑得匆匆;知识用之不竭,钱财取之不尽;事业如日中天,彩票一买即中。   13、一粒米就是一个愿望,一个祝福,我把愿望和祝福统统都包了起来,在端午节的那一天送给你,愿你的日子像五彩线一样五彩斑斓,事业像龙舟一样永争上游。   14、溜溜的粽子,溜溜的鲜明;甜甜的馅儿,甜甜的思念;大大的粽子,大大的福源;圆圆的粽子,圆圆的明天;端午节了,端真个问候,祝你端端溜溜的乐哟!   15、端午节即至,希望你事业上一鸣惊人,生活上一生平安,做生意一本万利,端午节快乐。

忆秦娥 的由来

闲着没事写着玩

行道树的由来?

焦裕禄为了防风固沙帮助农民摆脱贫困,在老韩岭大队附近的几个村搞试点种植行道树。走进兰考徐场村,映入眼帘的是村口的一个小广场,围墙做成了倒卧的琵琶模样。整洁的街道两侧,家家户户悬挂着一方黄色旗帜,仔细一看,全是为自家乐器作坊起的雅名。从古琴、古筝到乐器配件,这里是远近闻名的乐器村。徐场村的琴多由泡桐所制,村主任徐永顺介绍,生长在兰考沙土中的泡桐,由于特殊的气候、土壤等地理因素,成就了质地疏密适度、纹理天然美观等特点。因而产自兰考的泡桐,最适合做乐器的音板。2014年前,徐场还是个贫困村,村里做乐器的只有两三家。得益于扶贫政策,我们从民族乐器上下功夫,发展我们的产业。行道树介绍行道树是指种在道路两旁及分车带,给车辆和行人遮荫并构成街景的树种。行道树有很多的作用,可以补充氧气、净化空气、美化城市、减少噪音等。作家张晓风也为此写过一篇散文,名为《行道树》,已选为小学人教版语文课本文的教材之一,其中略有改动,此文章赞扬了行道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已被许多中小学课本录用。象征意义:作为种在道路两旁的树种,他们一萌发出嫩芽就要注定了他们扎根于充斥着噪音污染粉尘的地方,但是如果给他们一个选择的机会,他们仍将选择在道路两旁茁壮生长。这不仅仅是一种无私奉献精神,更是雷锋同志所说的扎根于革命底层,做一颗牢固的螺丝钉。网络新时代下,行道树这三个字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奉献,活学,无私,开放,勤劳,爱国,安全,坚毅。也许今日的小树苗就是明天的参天大树。

端午节的诗句、对联、灯谜、由来、故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路上青天。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 故事简介

  有些传统节日的形成较为复杂,关于来历的说法众口不一,也给研究带来了不少困难,但是对于普通群众来讲,重点关注的还是它的习俗,只要遵循其中的礼仪,就能度过一个很有意义的假期。下面就以其中一个历史人物为例,普及一下相关典故。    端午节屈原故事简介   据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个贤臣叫屈原,他原是楚怀王的手下,后来失去重用,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看着自己的祖国遭受侵略,痛心疾首,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楚国百姓得知后,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江边去凭吊,也有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这一习俗传承至今,就变成了端午当天吃粽子的习惯。    还有哪些传说   关于这个节日,由于各地文化不同,并非都纪念同一个人物。例如在我国江苏、上海、浙江一带的吴国故地,一般认为端午节是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因为谗言被夫差赐死,夫差令取子胥的遗体装在皮革里,于农历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有学者甚至认为:“斯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不过这也只是一种说法,具体的还有待考证,大家做个了解即可。    相关的诗句有哪些   ①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兴来犹杖履,月断更云沙。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杜甫《祠南夕望》   ②莫问灵均昔日游,江篱春尽岸枫秋。至今此事何人雪,月照楚山湘水流。黄滔《灵均》   ③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贝琼《己酉端午》   ④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文秀《端午》   ⑤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亡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边贡《午日观竞渡》

元宵节踩高跷的由来故事

1.元宵节踩高跷的由来故事 踩高跷和高跷会在元宵节是最吸引老少男女的庆祝活动。   每到农历正月,一队队高跷会,在腰鼓、小铴锣、大小钗的打击乐中穿街而过。一个高跷表演队伍的人数一般十几人。高跷表演者都是传统古代文化中的家喻户晓的人物和戏装打扮。   踩高跷的队伍一出现,就会吸引大批的男女老少来观看,尤其是在春节期间的正月十五,人们会主动来到往年的高跷会和踩高跷的表演地点来观看,诙谐有趣、粗犷喜人、声情并茂的踩高跷表演深受各个年龄断人们喜爱。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告知人们正月的庆祝活动的高 潮即将到来!尤其是在十五元宵节这天,沿途的大公司、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都会放鞭炮道来表道谢辛苦,表示慰劳,也有很多给一些数量的红包。接到红包后,高跷队会在此逗留进行表演,进行答谢。   高跷的队列在街头行进中,一般采用一字长蛇阵的单列,在繁华拥挤地段采用双人并列队形。步子变换为走八字。在表演时有小旋风、花膀子、鹞子翻身、大劈叉等难险动作。   高跷艺术在一些农村冬闲时,仍有组织排练的。在北京城各处游园会、庙会中时有可见。   南北方踩高跷的角色和表演形式具有差异性。   高跷表演者通常都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进行跳跃和舞剑的表演。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者一丈多。表演的人将双脚分别绑在木棍上,化装成各种人物,一人或多人来往逗舞,由唢呐伴奏,表演有趣的动作或故事。   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 2.元宵节的由来故事   1、有一只神鸟被猎人射死。天帝知道震怒,下令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天帝的女儿通知人间,有个老人家出法子: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天兵发觉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的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2、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3、元宵节的由来有两种,一是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另一个说法是汉文帝登基以后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4、元宵节,想必大多数的中国人都并不陌生,正月十五闹元宵,也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民间过元宵的习俗有很多种,元宵节的那天,来自祖国的大江南北,不同地区的人都会齐欢乐,庆元宵。元宵必不可少的当然就是吃元宵(汤圆)了,还有就是各种各样有趣的庆祝方式,不同的民族过元宵的方式也会有所不一。 3.元宵节灯谜及答案   1、左看两点水,右看水两点,细看不是水,敲敲硬梆梆。(打一字)   【谜底】:冰   2、海口吹得高过天,不知身旁有人言,难怪别人批评你,总是跟在错后边。(打一字)   【谜底】:误   3、上边十一口,下边二十口,上下合起来,遇事总不愁。(打一字)   【谜底】:喜   4、待月西厢一寺空,张生普救去求兵,崔莺未提佳期事,恼恨红娘不用工。(打一字)   【谜底】:徽   5、四面有山不显,二日碰头相连,居家一十四口,两王横行中原。(打一字)   【谜底】:田   6、一个无力旁边站,一个有力床上躺,此事并非不公平,只因受损不健康。(打一字)   【谜底】:伤   7、木字加一笔,猜对是稀奇,本未木术禾,一个也不是。(打一字)   【谜底】:札   8、一点一横长,一甩去南阳,南阳两棵树,长在石头上。(打一字)   【谜底】:磨   9、是土不象土,用它把水抽,河边它常在,不洞必须补。(打一字)   【谜底】:堤 4. 元宵节灯谜及 答案   1、守徐州失去大半,战吕布打掉巾冠,骂候成盗去花马,恨董卓有心无肝。(打一字)   【谜底】:德   2、一堵大围墙,墙外水汪汪,水从左边来,冲走右边墙。(打一字)   【谜底】:汇   3、有一有二又有三,中间一笔连成串,笔划虽少分量重,公社粮棉堆成山。(打一字)   【谜底】:丰   4、两个动物并排站,一个游泳,一个吃草。(打一字)   【谜底】:鲜   【谜底】:米   6、头是一,腰是一,尾是一,其实不是一。(打一字)   【谜底】:三   7、一只牛,没有头,天天来,天天走,要想见它也容易,等到十二点左右。(打一字)   【谜底】:午   8、四四方方一座城,里边住着十万兵,另有八万去打仗,还有二万守着城。(打一字)   【谜底】:界   9、中字加横不加点,莫做申字猜;若做申字猜,不是真肚才。(打一字)   【谜底】:神   10、十个哥哥,体重真轻,重一千倍,才一公斤。(打一字)   【谜底】:克   5. 元宵节灯谜及 答案   1、红口袋,绿口袋,有人害怕有人爱。(打一蔬菜)   谜底:【辣椒】   2、听着瓜名有点冷,实际它是夏天生,绿皮白肉腹内空,表皮挂着一层粉。(打一蔬菜)   4、小小根儿水中泡,两瓣花儿头顶开,活体蔬菜人人爱。(打一蔬菜)   谜底:【豆芽】   5、一家人住两宅,一宅绿一宅白,厨房天天要用,谁家也离不开。(打一蔬菜)   谜底:【葱】   6、长得白白胖胖,落户荷花池塘,满身都是蜂窝,总在泥里躲藏。(打一蔬菜)   谜底:【藕】   7、身材苗条,爱穿绿衣,满脸粉刺,偏偏姓黄。(打一蔬菜)   8、不是葱,不是蒜,层一层裹紫缎,说葱长得矮,象蒜不分瓣。(打一蔬菜)   谜底:【洋葱】   9、一头青来一头白,胡子还在地里埋。头上顶朵小白花,烹饪调味品质佳。(打一蔬菜)   谜底:【葱】   10、红脸戴绿帽,营养价值高。土里发现它,还需用力拔。(打一蔬菜)

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是怎么由来的?

彩陶文化是由母系氏族发明而来。而黑桃文化是由父系氏族发明而来。

端午节的由来 30字的简略内容

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因苦劝楚王无果,忧愤投江自尽。楚国百姓怀念这位为人清正的大夫,于是将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希望鱼群吃了米而不吃屈原尸身。后世延续为传统,渐渐演化为端午节

端午节的由来50字左右

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因苦劝楚王无果,忧愤投江自尽。楚国百姓怀念这位为人清正的大夫,于是将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希望鱼群吃了米而不吃屈原尸身。后世延续为传统,渐渐演化为端午节

端午节的简单由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罗江身死,又成为华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来历资料简短 深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为每年农来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自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du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dao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粽子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投江自杀的故事。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掉屈原的尸体,人们便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后来,为了纪念屈原,每逢端午节那天,人们就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最早的粽子是用竹筒装米做成的“筒粽”,后来因为传说中蛟龙怕艾叶和苇叶,人们开始用这些植物叶子包裹粽子。粽子的名称也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北方称为“角黍”,南方则称为“粽子”或“肉粽”。1、端午时节吃粽子,主要还是为了纪念屈原。2、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楚怀王有一位忠心的大臣叫做屈原,他举贤授能,主张联合齐国对抗秦国,却因为触发了秦国贵族的利益被反对,最后遭到了流放。在流放的过程中,他得知了楚国的国都被秦国攻陷的消息,于是抱着石头投身汨罗江中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忠诚这个词语。在屈原死后,楚国的百姓为了悼念他,便在汨罗江中丢入饭团和鸡蛋这些食物,以防他被江中的鱼虾咬到身体,后来这一项传统被一年一年的继承下来,人们开始改用楝树的叶子包着饭团,然后在外面缠上彩色的丝线,慢慢的便形成了粽子,于是便有了端午节要吃粽子的这一个习俗。

端午节的由来屈原的故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屈原的故事

1、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 2、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3、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4、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端午节的由来20字。

1、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2、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3、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4、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5、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6、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的由来简短

1、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2、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3、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4、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5、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谁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关于屈原的故事有嘛?

端午节传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跳江的日子。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死后,楚国百姓非常悲痛,纷纷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牛郎织女传说的由来是什么?

  “织女”、“牵牛”二词见诸文字,最早出现于《诗经》中的《大东》篇。诗中的织女、牵牛只是天上两个星座的名称,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到了东汉时期,无名氏创作的《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牵牛星》,从中可以看出,牵牛、织女已是一对相互倾慕的恋人,不过诗中还没有认定他们是夫妻。在文字记载中,最早称牛郎、织女为夫妇的,应是南北朝时期梁代的肖统编纂的《文选》,其中有一篇《洛神赋》的注释中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相会的情节,已经初具规模了,由天上的两颗星宿,发展成为夫妻。但在古人的想像中,天上的夫妇和人间的夫妇基本上是一样的,因此,故事中还没有什么悲剧色彩。至于为什么牵牛、织女要在“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呢?原文未交代。据后世推测,可能一方面是每年七月夜间的星辰在天空最为明亮,牵牛、织女二星相距较近;另一方面,七月七日是当时民间风俗“乞巧”的日子,而劳动人民都把织女当作劳动能手,因此能在“十日之内,织娟百匹”,便向她“乞巧”。于是,人们就把牛郎织女故事和民间习俗揉合到一起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故事在继续丰富和发展。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一会。”牛郎织女的故事发展到此,就起了较大的变化。由于牛郎织女婚后贪图享乐,“废织衽”,因而激怒了天帝,受到惩罚。这便给故事带来了悲剧气氛。除此之外,还有两种传说。一是:织女是天帝的第七个(有的说是第九个)孙女,在天河东面织云锦天衣,牛郎在天河西边看牛,两人都很勤勉。天帝爱怜他们,让他们结婚。婚后两人贪图享乐,荒废劳动。天帝发怒,使他们分开,中间隔天河,命乌鸦去告诉他们,七天见面一次。乌鸦却传错了话,说成每年七月七日见一次面。二是: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在天上织云彩。牛郎是人间的一个看牛郎,受兄嫂虐待。有一天,牛告诉他,织女要和别的仙女到银河去洗澡,叫牛取一件仙衣,织女找衣服的时候,再还给她,并要求和她结婚,她一定会答应。牛郎就照样做了。织女和牛郎结婚后,生了一男一女,王母娘娘知道了,便把织女捉回去。牛又告诉牛郎,他可把它的皮披在身上,追到天上去。等牛郎挑了两个小孩,追到天上去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发簪,在织女后面一划,形成一道天河,把这一对恩爱夫妻隔开了。他们天天隔河想望啼泣,感动了王母娘娘,于是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会时,由喜鹊为他们架桥。前一种传说中的基本情节,和《荆楚岁时记》中的差不多,只是增添了“乌鸦传话”的情节。后一种传说则大大丰富、发展了原来的故事。它从星辰之间的神的爱情,转化为人神之间的恋爱故事了。至于其他种种传说,大多数是以此为蓝本而加以延伸的。那么,为什么在后一个传说中,要加进老牛这个角色,并使它在故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呢?因为牛是农家宝,农民热爱耕牛,甚至还在耕牛身上寄托着自己的生活理想。生活的理想遭到阻碍时,农民容易产生救助于牛的幻想,希望牛发挥神奇的力量,帮助自己度过难关。同时,把动物人格化,也是各种民间传说经常采用的艺术手法之一。  有关西王母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山海经》曾对西王母做出过这样的描述:“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意思是说:西王母的形状“像人”,却有豹子一样的尾巴,老虎一般的牙齿,很善于长呼短啸,头发蓬松,顶戴盔甲,是替天展现威猛严厉及降临五种灾害的神祗。她住在“昆仑之丘”的绝顶之上,有三只叫做“青鸟”的巨型猛禽,每天为她叼来食物和用品。  西王母的神话故事经历了两次演化。汉代是西王母神话传说演化的第一个阶段。这个时期,西王母居住在西方玉山(与昆仑山相对)的石洞中,是一个披着兽皮人身长牙的怪物形象,另外,山上有长着牛角、满身豹纹、声音如犬吠的怪兽——狡,还有长着红色羽毛、喜好食鱼的三青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西王母神话传说演化的第二个阶段。此时,人们把西王母神话传说和周穆王西征、汉武帝西巡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西王母形象人格化、神化传说故事化,其中周穆王和西王母在瑶池相会的故事广为流传,影响很大。神话传说的西王母形象是逐渐完善起来的,并且与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山海经》中,她是一个穴居善啸、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的天神。在《穆天子传》中,变成了一个雍容平和、能唱歌谣、熟谙世情的妇女。在《汉武帝故事》中,又变成了一个年约三十、容貌绝世的女神。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多有对西王母的描绘,称她是“瑶池金母”,开种蟠桃,三千年一成熟,每逢蟠桃成熟,西王母大开寿宴,诸仙前来为她上寿,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回即有精彩描写。

端午节的由来和意义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说法称端午节源于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人的节日。总的来说,端午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不仅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背景,同时也是人们增强凝聚力和归属感的重要途径。

端午节真正的由来(端午节的真正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端午节起源于我国古代人民对龙图腾的崇拜。仲夏端午这天,苍龙七宿,正好到正南中天,处于大吉之位,是传说中龙飞升的日子,也就是《易经》中所说的飞龙在天。古百越人有断发纹身的习俗,他们认为自己是龙的子孙,他们生活在靠水的地方。古百越人在端午这天祭祀自己的龙祖宗。后来由于秦始皇一统天下,大部分古百越人和汉人融合。所以端午也就成了汉人的传统节日。传说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日,家国沦丧,深感绝望和屈辱的屈原在写下绝笔《怀沙》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楚国人民听说屈原投江而死之后,都感十分哀伤,渔民纷纷都架着小舟到处去打捞屈大夫的遗体。打捞的时候楚国人民又担心江里的鱼虾以及蛟龙伤害屈原的遗体,于是准备好饭团,鸡蛋等食物到汨罗江边,他们将饭团和鸡蛋投到江里,祈求鱼虾吃饱后不会去伤害屈大夫的遗体。鱼虾虽然喂饱了,可水里的蛟龙还是让人担忧,可是再大的困难都挡不住智慧的人民,这时候一位老中医拿来一罐雄黄酒倒入江中,据说这样就可以把江龙和水兽药晕。做好这一切后楚国的人民仍旧不放心,他们怕蛟龙抢食鱼虾的食物,于是将饭团外面包上了连树叶,并在外面缠上彩色的丝带,就形成了我们今天吃的粽子。也就形成了今天端午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端午节的来历有几种说法端午节的来历有很多的说法,现在总结了以下几种主要的说法:1、端午起源于纪念屈原;2、端午起源于龙的节日;3、端午起源于夏至之说;4、端午起源于恶日之说;5、端午起源于人们祈求“男女构精,化生万物”的“成人节”。接下来对以上的几种说法一一道来。一、端午起源于纪念屈原这个说法最早能追溯到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政治上的失败、楚王的昏庸、新君继位、楚国灭亡,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跳入汨罗江,以身殉楚,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为纪念他,每年的这一天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此来驱赶蛟龙。这个说法是最广为流传的,最为大众所知的,我老家在内蒙古东北部,算是广义上的东北,在东北地区,大家基本都相信这个说法,我在小时候,就从父母、小朋友之中就知晓这种说法。包括后来上学,在老师、书本那里学到的也是这种说法。尤其是屈原在跳江前说的那句举世名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另一种说法是: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百姓们听到消息后立刻纷拥划船去救屈原,船一直划到洞庭湖,也没有见到屈原的尸体。那个时候,正遇到下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由此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都是与纪念屈原相关的活动。二、端午起源于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他主要理由有以下几点: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当然,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或者史学家都对端午节的来历进行了各种考古论证,有各种各样的说法,闻一多先生的说法算是其中的一种。三、端午起源于夏至之说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南北朝梁宗懔编著的《荆楚岁时记》,原文记载有:“夏至节曰,食粽”,而在前面五月五日习俗中并未提到吃粽子。因此在南北朝的时候,端午节并非指的是五月初五,而是“午日”的夏至节。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划龙舟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四、端午起源于毒月恶日之说在先秦朝代的时候,老百姓普遍都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而《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所以,在这一天人们要驱毒辟邪,这一天要木兰浴、悬艾草、带五彩丝、禁欲。因此,从上述典故和文献来看,五月五日是毒月恶日也是有一定的出处,且不论是否迷信或者子虚乌有,这种说法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一种产物。而保留至今的悬艾草、带五彩丝的活动依然广泛流传于民间,我相信,这是对传统文化保留和发扬的最好的一种方式了吧。五、端午起源于人们祈求“男女构精,化生万物”的“成人节”这种说法认为,端午避邪只是其中一个手段,且吃粽子、花生等都是为了传宗接代,其根本意义在于祈求宗子。这种说法也印证了古代对子嗣和传宗接代看的非常重要,也算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说法了。我所了解的端午节:1、端午节又名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2、我老家在内蒙东北部,我们那里端午节的习俗是,①在五月初四快晚上的时候去野外折柳树枝、挖艾蒿、山花椒。把这几种东西准备好之后,分别放置在大门、房檐、窗户上,有辟邪之说。等到过几天,艾蒿干了之后,在晚上还可以点燃,有驱虫之说。②在端午节前几天,大家会赶集买芦苇叶、马莲、糯米,买来之后,会把芦苇叶和马莲在水中浸泡几天,待到端午节当天,各家开始包粽子、煮粽子,在煮粽子的锅里还会放几个鹅蛋,传说吃了粽子水煮的鹅蛋,一年不会生病,也算是表达了人们对追求身体健康的一种期望吧。③在端午来临之前大人们会去赶集买“葫芦挂件”,表达驱邪平安之意。④小孩会在这一天在手腕和脚腕上带五彩绳,也是表达驱邪之意。端午节的历史由来是什么?端午节的历史由来是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端午节的意义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端午节的来历是什么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其由来有诸多说法:一、人物纪念说,主要有:1、纪念屈原说,最广为流传的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传说在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百姓们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吃掉他的身体,也为了他的灵魂不在江里饿着,人们用粽叶包裹食物扔进江中,之后形成了端午食粽的风俗,端午的风俗还有划龙舟、戴香囊、系五彩绳、挂艾草、涂饮雄黄酒等。2、纪念伍子胥说:伍子胥心怀家国,却被奸臣陷害,为自证清白自刎而死,在五月五日那天尸体被投入江中,因此有传言说端午是为了纪念伍子胥。3、纪念孝女曹娥说,相传曹娥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由此传为神话,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4、纪念介子推说,介子推是寒食节与清明节由来传说的主角,可也有认为端午节的由来与介子推有关。据东汉时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说,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二、起源于五月五日的恶月恶日的俗忌,汉代北方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颇有特色的“避五毒”、“躲端午”等习俗。三、夏至说,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礼俗史》一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四、蓄兰沐浴说,据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的《礼记》中说,周代已有“蓄兰沐浴”的习俗;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五、勾践操练水军说,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是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

端午节由来和风俗意义 端午节由来和风俗意义介绍

1、端午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俗大节,最初是古代百越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在上古时代就有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习俗。 2、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3、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南方百越图腾祭祀,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端午节文化内涵相沿迄今。 4、“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5、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 6、在远古时代,百越之地就有在阳气旺盛的午月午日,用刻画上龙形的舟楫载上古粽籺等贡祭品以竞渡形式祭祀龙祖习俗;时至今日,扒龙船仍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7、有典籍记载的最早出现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 8、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 9、挂艾草、菖蒲、榕枝。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 10、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11、躲端午,时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

清苑臧村的由来

  清苑臧村是即墨市温泉镇辖村。位于温泉镇东7公里,大田路经过村庄,北临远近闻名的“钱谷山”,南面大海,全村总面积3500亩,其中耕地面积2860亩,山林面积3300亩,滩涂面积3000亩,2005年有居民800户,人口2330人。  明朝永乐年间(1403年),臧村原名刘家河,坐落在十湾沟东崖,以后移到现在住址,肖氏住肖家疃,史氏住史家崖,王氏占王家盖,马氏住河两侧,张氏居住张家胡同,陈家来的晚占在东南洼,以后来了若干小姓到村居住,历来不欺压外姓人。每逢年节,外姓人、本祖人来看望时,见该村人很好,外姓本祖给送了一个村名叫臧村,以表“臧”是善良的意思。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400字左右)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有很多种说法—— 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皖南民居的由来

在安徽省内的皖南山区徽州保存了大量的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皖南古居。在大自然中,就如同一幅艺术生态画,素有逗中国画里的乡村地之美称。在皖南民居最具代表性的要数逗宏村地了。村中各户皆有水道相连,汩汩的溪流从各户门前潺潺流过,层楼叠院与湖光山色交辉相印,处处是美景,步步为名画。悠悠地走在其间,令人心醉。皖南民居以皖南山区盛产的木材、石料及粘上为主要建筑材料。粉墙黛瓦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独具特色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逗防火墙地,能及时阻断火的蔓延。皖南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苦难的迁徙家族能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据说在每一幢民居内都会有一口井,以井为中心形成内向合院,与北京的四合院有相似之处。下雨天,雨水就从屋顶滑落进井里,俗称逗四水归堂地。反映了安徽人民逗肥水不流外人田地的心态~

端午节的由来,不用写太多就是屈原的故事

屈原投江而死,人们为了让他的尸体不被鱼虾所食,往江中扔粽子,并划龙舟去打捞他的尸体。后来便把他死的那日定为端午节,并形成了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屈原,中国传统端午节的由来,具体原因是什么?

其实就是屈原的国家被灭了,因为热爱自己的国家就投江自尽了,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往河里扔粽子。

谁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关于屈原的故事有嘛?

去百度搜一下就知道了

端午节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粽子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投江自杀的故事。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掉屈原的尸体,人们便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后来,为了纪念屈原,每逢端午节那天,人们就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最早的粽子是用竹筒装米做成的“筒粽”,后来因为传说中蛟龙怕艾叶和苇叶,人们开始用这些植物叶子包裹粽子。粽子的名称也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北方称为“角黍”,南方则称为“粽子”或“肉粽”。1、端午时节吃粽子,主要还是为了纪念屈原。2、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楚怀王有一位忠心的大臣叫做屈原,他举贤授能,主张联合齐国对抗秦国,却因为触发了秦国贵族的利益被反对,最后遭到了流放。在流放的过程中,他得知了楚国的国都被秦国攻陷的消息,于是抱着石头投身汨罗江中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忠诚这个词语。在屈原死后,楚国的百姓为了悼念他,便在汨罗江中丢入饭团和鸡蛋这些食物,以防他被江中的鱼虾咬到身体,后来这一项传统被一年一年的继承下来,人们开始改用楝树的叶子包着饭团,然后在外面缠上彩色的丝线,慢慢的便形成了粽子,于是便有了端午节要吃粽子的这一个习俗。

端午节的由来,有什么故事典故吗?

是屈原哦,亲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

一、纪念屈原说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为了不让屈原的身体被鱼龙虾蟹吃,人们纷纷往江里扔饭团、倒雄黄酒。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纪念屈原说在所有民间传说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谭绍兵学者对这一说法进行了一系列论证。 黄榴丹也认为虽说法众多,但纪念屈原说仍占主流地位。二、纪念伍子胥说在我国江苏、上海、浙江一带的吴国故地,一般认为端午节是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因为谗言被夫差赐死,夫差令取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苏州科技大学戈春源教授曾表示,中国的端午节纪念的5个人,其中屈原名气太大,人们才逐渐把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但他认为龙舟竞渡起源于纪念伍子胥。 《荆楚岁时记》 的作者宗懔更是直截了当地说,竞渡是“斯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三、纪念曹娥说在浙江的东部地区,当地居民把端午节看作是纪念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四、持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日说华夏民族是龙图腾的崇拜者,闻一多先生在其所作的《端午考》 中认为,端午为持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日。古时候我国长江及其以南大部分地区,五月江河都会涨水,人们就把希望寄托在掌管水的龙的身上,祈祷一年风调雨顺和行舟安全。闻一多先生还举出了与端午节俗有关的民间传说,大体上牵涉到四位古人,介子推、勾践、屈原和曹娥。愈到后来,屈原就愈超过其他人,成为端午节的纪 念对象。五、夏至说学者黄石 、何新 等认为,端午之节,起源于上古之“夏至节”。上古以“夏至”(坤日)与“冬至”(乾日)为一年之两大节日古,上古的夏至节,是殷商古历的新年。同样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 提出三个主要理由:(1)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2)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3)《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六、恶日说有些学者认为端午是“恶日”的观念较为古久。《夏小正》 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 中写道 “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农历五月五日所生的孩子也被看作是不祥之兆,多被父母遗弃不养。孟尝君 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认为“五月子者, 长于户齐, 将不利其父母。”东晋大将王镇恶 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可见从很早起,人们就普遍认为五月是恶月,重五之日更是恶日。这样,在这一天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编辑于 2018-03-31提交成功!感谢你的认可,不表个态再走吗?评论查看全部41个回答三年级作文_儿童故事大全_在线收听值得一看的水鸟相关信息推荐海量三年级作文在线听,知名主播录制,满足宝宝需求,海量故事想听就听!下载喜马拉雅,睡前故事免费听!上海喜马拉雅科技有限公司广告父与子的故事_不花钱看全本小说_全文免费阅读#屈原诗词现代诗歌#父与子的故事_七猫免费小说_海量小说免费任选,_永久免费看立即下载上海七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广告

屈原还是伍子胥,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

无论史学界还是民间,多数认为是纪念屈原形成的。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

回家额刚好电话U盾过得活动结束ID号对不对计算机布丁酒店见到你你说呢肯定别的女的快结束见到你第三季说你呢记得记得回到家十几万就地解决大家阿胶记得记得就到家假日酒店今年

端午节由来?端午节故事?

对于端午节的由来你知道多少呢?估计大多数人都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端午节的由来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已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的国家。端午节的故事纪念孝女曹娥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迎接伍子胥有些说法则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以上就是为您介绍的端午节的由来,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端午节的由来和故事

端午节的第一种说法是为纪念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的。这种说法在全国流传很广,老百姓也最为认可。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官至左徒、三闾大夫等。屈原为人正直,忧国忧民,一心致力于国家的变法图强,但是却屡屡遭受小人的谗言攻击和迫害,再加上楚怀王昏庸无道,不辨忠奸,满怀忠君爱民热忱的屈原被疏远了、被放逐了,最终在悲愤绝望中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才有了端午节,才有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端午节的第二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伍子胥的。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被无道的楚平王所冤杀,后来伍子胥逃到吴国,帮助吴国富国强兵,并且助吴伐楚,五战而攻入楚国首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其墓,鞭其尸三百,以报父兄被屈杀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国更加强大,攻打越国,一举取得胜利,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此时的吴王夫差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骄傲自大起来,听不进逆耳忠言。伍子胥建议他彻底消灭越国,以绝后患,夫差非但不听,反而轻信陷害伍子胥的谗言,逼迫伍子胥自尽。伍子胥临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随后便拔剑自刎。夫差得知此言大怒,令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中,因此相传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端午节的第三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的。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水亡于江中,打捞数日也找不到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她悲痛欲绝,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就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也投江了,五日后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曹娥的孝行感天动地,在民间广为流传,当时的文人墨客纷纷作诔辞颂扬曹娥投江寻父的孝行。孝女曹娥之墓,在今天浙江绍兴,墓前有曹娥碑,传此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江更名为曹娥江,而人们也就在曹娥投江寻父的五月初五这一天来祭奠她。端午节的第四种说法是为了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的。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欢骑马、击剑,有当代花木兰、秦良玉的美誉。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革命起义,不幸在开会时为清兵所捕,坚贞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初五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秋瑾虽然是六月初五殉国的,但是后人敬仰其诗、其人,复哀其忠勇事迹,乃将其与爱国诗人屈原相提并论,合并举行纪念,也在端午节这一天纪念这位女英雄、女诗人。

端午节的由来故事屈原 端午节的来历屈原故事

1、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又称为五五节,因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五日,是三个重要的中国节庆之一,其他两个分别是中秋节和农历新年。2、这个节日的由来是古代中国有一位博学多闻的官吏屈原,他是一位爱民而且又受到尊崇的官吏,但是由於一位充满嫉妒的官吏陷害,从此在朝廷中被皇帝所冷落。由於无法获得皇帝的重视,屈原在忧郁的情况下投汨罗江自尽。3、由於对屈原的爱戴,汨罗江畔的居民匆忙的划船在江内寻找屈原,并且将米丢入汨罗江中,以平息汨罗江中的蛟龙。即使他们当时并没有找到屈原,但是他们的行为,直到今天在端午节的时候,仍然被人们传颂纪念著。

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如下: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是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屈原的故事: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端午节别称: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

牛鞭效应由来

牛鞭效应,是在经济学上的一个术语,指供应链上的一种需求变异放大现象,是信息流从最终客户端向原始供应商端传递时,无法有效地实现信息的共享,使得信息扭曲而逐级放大,导致了需求信息出现越来越大的波动,此信息扭曲的放大作用在图形上很像很一根甩起牛鞭,因此被形象地称为牛鞭效应。可以将处于上游的供应方比作梢部,下游的用户比作根部,一旦根部抖动,传递到末梢端就会出现很大的波动。

求中国领土争端问题的现状,要求:现状(最新),由来,趋势

从大到小 藏南:西部地区约4万平方公里由我国控制,印度宣称主权,东部达旺地区印度控制,我国宣布拥有主权,最初是由英国殖民政府与地方政府划定的麦克马洪线引起的,后来六十年代中印由此发生边境战争,中方获胜但因后勤问题退出该地区。南海南沙:南沙绝大部分岛屿为东南亚国家占据。二战后国民政府宣布拥有南沙、西沙等的主权,但因海军控制范围有限,两党都很难对南沙实行实际控制,南海各国乘虚而入。钓鱼岛:现状就不说了,争端起因是美国在将其代管的琉球群岛送给日本时顺手把附属台湾的钓鱼岛交给日本。实际上琉球群岛主权也还存在争议,但基本上只存在于民间和学术界。白龙尾岛:越控,法国殖民政府与满清划界时只确定了陆地界线,结果使海上岛屿归属存在争议。其余还有中韩黄海岛屿争端、中日东海大陆架争端。民间争端还有外蒙、黑龙江下游和库页岛等等。发展趋势只有一条:实力和决心决定趋势。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简介

1、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2、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3、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端午节是我国流传千年的传统节日,每到端午节,大家都要吃粽子、赛龙舟,但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都是如何形成的吗?来和我一起看看吧!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也正是因为如此,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在我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端午节的习俗:u2764ufe0fu200dU0001fa79U0001f49b赛龙舟u2764ufe0fu200dU0001fa79U0001f49b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人们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u2764ufe0fu200dU0001fa79U0001f49b食棕u2764ufe0fu200dU0001fa79U0001f49b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u2764ufe0fu200dU0001fa79U0001f49b佩香囊u2764ufe0fu200dU0001fa79U0001f49b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古时人们以为自己发病是因为妖魔鬼怪上身),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u2764ufe0fu200dU0001fa79U0001f49b悬艾u2764ufe0fu200dU0001fa79U0001f49b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端午节的叫法多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