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周云的主要学术兼职

1.各学术团体主要兼职情况 1.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工程技术委员会 :副主任兼秘书长2. 国际结构控制协会中国分会:常务委员3. 中国钢协钢-砼组合结构协会:常务理事4.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抗振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5.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6. 中国标准化协会砌体结构委员会:委员7. 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高层建筑抗震专业委员会:委员8. 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理事9. 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10.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结构减震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11.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12.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物诊治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2.学术刊物兼职情况 1.《土木工程学报》编委2.《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编委3.《防灾减灾工程学报》副主编4.《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编委会副主任5.《世界地震工程》编委6.《华南地震》编委7.《广州大学学报》编委8.《广州建筑》编委9. 《Internationl Journal Of Protective Structures》编委10.《土木工程与管理》编委

梁栋的近期的学术成果

梁栋,董春霞,赵少伟. 适用于重载交通的公路桥梁荷载标准研究,《公路》,2011(3):30-36梁栋,孙利民等. 斜拉桥主梁振动对拉索阻尼器减振效果的影响,《力学学报》,2009, 41(4):563-574, EI检索梁栋,孙利民等. 大跨度斜拉桥拉索减振阻尼器的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09, 42(8):91-97, EI检索梁栋,孙利民等. 斜拉桥主梁振动对拉索阻尼器减振效果影响的试验研究,《振动工程学报》,2009,22(1):13-18, EI检索梁栋,孙利民等. 斜拉桥主梁振动对拉索阻尼器减振效果的影响分析,《工程力学》,2008, 25(5):110-116, EI检索梁栋,陈顺伟等. 索梁动力耦合对非线性拉索阻尼器减振效果的影响分析,《工程力学》,2012年,已录用, EI检索梁栋,金浩等. 钢筋混凝土简支T梁桥加固后的体系时变可靠度,《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已录用 EI检索梁栋,方志等. 碳纤维筋夹片式锚具锚固性能的试验研究,《建筑结构》,2007,37(12):68-71梁栋,孙利民等. 斜拉桥拉索减振油阻尼器的耐久性试验研究,《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35(10):1326-1330+1341, EI检索方志,蒋田勇,梁栋. CFRP 筋在活性粉末混凝土中的锚固性能.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34(7): 1-5, EI检索方志,梁栋等. 不同粘结介质中CFRP筋锚固性能的试验研究. 《土木工程学报》,2006, 39(6):47-51, EI检索梁栋,赵欣等. 可靠度和成本分析在桥梁养护中的应用研究.《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38(3):99-102梁栋,陈顺伟等. 活性粉末混凝土(RPC)对碳纤维(CFRP)筋锚固性能的试验研究.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6, 35(1): 66-71方志,梁栋等. 单根碳纤维棒(CFRP)预应力筋粘结式锚具的试验研究. 《南华大学学报》(理工版),2004,18(1):35-37

简述青年教师如何发展自己的教学学术

简述青年教师如何发展自己的教学学术介绍如下:1. 持续学习:认真阅读教育科研领域的文献,并积极参加教育培训课程。定期参加会议和研究研讨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在与同行进行互动讨论中汲取更多经验和知识。2. 专业发展计划:制定自己的专业发展计划,并列出实现目标所需的步骤和时间表。例如,探索课程设计技能、评估方法、学生指导等,将有助于提高教学技能和知识。3. 确定学生需求:通过了解学生的背景和需求来设计和适应课程,可以有助于以更有效的方式传递知识。您可以收集学生成就数据并定期记录观察结果,该信息对于为学生提供最佳支持至关重要。4. 提高课堂管理能力:学会正确引导学生,并找到适合学生的方法,以确保他们的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学习上。制定清晰的规则和期望,并向学生解释这些规则的原因,将有助于创造一个充满积极效果的学习环境。5. 加强与同事之间的合作:与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搭建相互学习的平台,以最大程度地发挥集体智慧。此外,同时分享经验还可以提高应对特殊情况的能力。6. 掌握技术工具:今天的技术非常发达,教育工作者利用它们来提高教学质量是很重要的。熟练运用教育类软件、网络课堂等技术工具将使您的教学更加愉快并且便于管理。7. 反思:提高教学水平的另一种方法是对自己的表现和结果进行反思。每节课结束后,回顾会让老师感到想如何改进,以完成更好的教学体验和成果。

王峰的学术成果产出明细表

[1]钱蕴;吉静;王峰;刘景军;.焦磷酸钠对改性膨润土分散性的影响[J]涂料工业.2010,(10)[2]常雨鑫;吉静;王峰;刘景军;.胶体间相互作用及凝胶化对水性仿石涂料的影响[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3]王峰;高金吉;蔡静波;.丙烯聚合过程非正常工况自愈调控系统知识库的构建方法[J]化工进展.2009,(10)[4]曹寅亮;王峰;刘景军;王建军;张良虎;覃事永;.镍硫析氢活性阴极的电化学制备及其电催化机理[J]物理化学学报.2009,(10)[5]杨祎;王峰;刘景军;.电沉积法制备Co-Pt合金薄膜的结构及其磁性能[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6)[6]秦明明;吉静;王峰;.无机盐对膨润土/水分散体系的影响[J]新型建筑材料.2009,(11)[7]王峰;高金吉;刘文彬;.化工过程危险与可操作性及爆炸事故分析技术[J]化工学报.2008,(12)[8]王峰;高金吉;张贝克;张雪;.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计算机辅助HAZOP分析技术[J]化工进展.2008,(12)[9]张雪;王峰;康建新;高金吉;.PHA-Pro软件指导HAZOP分析的工程应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01)[10]张雪;王峰;高金吉;.计算机辅助HAZOP技术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02) [1]王峰.高熔体强度聚丙烯的结构与性能[D].北京化工大学.2003[2]王峰.活性焦改性及其脱除烟道气中SO_2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3[3]王峰.微波催化酯化反应在脂肪酸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1[4]王峰.旋转填充床一次碳化制备轻质碳酸镁新工艺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6 [1]王峰;闫冬升;赵永彬;刘景军;王建军;董明;张良虎.一种新型纳米碳纤维载铂催化剂的制备方法[P].CN200710187455.9.北京化工大学;蓝星(北京)化工机械有限公司.2009-06-03[2]王峰;闫冬升;赵永彬;刘景军;王建军;董明;张良虎.一种纳米碳纤维/银纳米粒子复合催化剂的制备方法[P].CN200710187456.3.北京化工大学;蓝星(北京)化工机械有限公司.2009-06-03[3]王峰;刘恒君;赵永彬;刘景军.一种合金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P].CN200710304793.6.北京化工大学.2009-07-01[4]王峰;赵永彬;刘景军;王建军;张良虎.一种L10型超高密度磁性记录金属薄膜的制备方法[P].CN200810113776.9.北京化工大学;蓝星(北京)化工机械有限公司.2009-12-02[5]王峰;李进;谭畅;曹寅亮;刘景军;吉静.一种用于食盐电解的负载型银碳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P].CN201010103379.0.北京化工大学.2010-06-23[6]王峰;谭畅;刘景军;吉静.一种气体扩散电极及其制备方法[P].CN200910237977.4.北京化工大学.2010-06-16[7]王峰;王盛;吉静;刘景军.一种2-乙基蒽醌改性气体扩散电极及其制备方法[P].CN201010103376.7.北京化工大学.2010-07-14[8]王峰;徐新花;吉静;刘景军.一种CuInS2纳米晶半导体薄膜的制备方法[P].CN200910236304.7.北京化工大学.2010-06-23[9]王峰;杨福庆;赵永彬;刘景军.一种碳纳米管负载钴铂合金催化剂的制备方法[P].CN200810224481.9.北京化工大学.2010-06-09[10]张良虎;王建军;王峰;李海要;郭立德;张π.复极式氧阴极离子膜电解单元槽[P].CN200780100589.0.蓝星(北京)化工机械有限公司;北京化工大学;中国蓝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0-09-29 [1]赵永彬;王峰;.ZnS/超支化聚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能的研究[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2007-10-01

崔执凤的学术论文

1、 唐晓闩,李春燕、朱光来、凤尔银、张为俊、崔执凤,激光诱导Al等离子体中电子密度和温度的实验研究,中国激光,31⑹,689,20042、唐晓闩,李春燕、季学韩、凤尔银、张为俊、崔执凤,激光诱导Al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特性的实验研究,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1⑵,176,20043、马靖、季学韩、凤尔银、崔执凤,金属样品中铁元素激光共振电离谱的实验研究,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1⑴,12,20044、许新胜、张先燚、崔执凤、陆同兴,Theoretical study of hyperfine related CIDEP of radical-triplet pairs,Chem.Phys.Lett.369,579,20035、凤尔银、郑贤锋,季学韩,崔执凤,分立位置表象中双原子分子振动能级的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9⑶,341,20026、凤尔银、郑贤锋,季学韩,崔执凤等,在局域子空间中计算给定范围内的能量本征值,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9⑷,522,20027、张先燚、许新胜、陆同兴、崔执凤等,蒽醌/氢给体/氮氧自由基的瞬态电子自旋极化,物理化学学报,18⑷,346,20028、郑贤锋、杨锐、唐晓闩、季学韩、凤尔银、崔执凤,外加静电场下激光诱导等离子体电子、离子特性的实验研究,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9⑴,1,20029、郑贤锋、唐晓闩、凤尔银、杨锐、季学韩、崔执凤,缓冲气体对激光等离子体光谱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9⑶,267,200210、郑贤锋、凤尔银、马靖、杨锐、季学韩、崔执凤,激光诱导等离子体电信号探测,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9⑷,390,200211、涂兴华、张先燚、许新胜、陆同兴、崔执凤等,激光光解苯甲醛自由基的时间 分辨ESR研究,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9⑴,31,200212、 崔执凤、陈东等,NO2分子519-524nm区的激光诱导荧光激发谱,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8⑵,153(2001)13、许新胜、陆同兴、张先燚、崔执凤,吸收型自由基-三重态对的电子极化强度理论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8⑵,190(2001)14、崔执凤、陈东等,The rotational analysis of the five new vibronic bands of NO2 in the range of 5050-5200,Spectroscopy Letters,33⑸,743(2000).15、崔执凤、陈东等,激光诱导NO2分子500-532nm区荧光激发谱的实验研究, 物理学报,49⑾,2152(2000)16、崔执凤、陈东等,NH2自由基 电子振动能级结构及 电子振动能级跃迁矩的理论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7⑵,331(2000)17、崔执凤、陈东等,NO2分子 电子激发态荧光辐射寿命的研究,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7⑷,569(2000)18、凤尔银、崔执凤等,NO2分子激光诱导荧光辐射寿命和碰撞猝灭速率的实验研究,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7⑵,197(2000)19、凤尔银、崔执凤等,NO2分子589.3-594.0nm激光诱导荧光激发谱转动分析,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⑴,105(2000)20、李学初、崔执凤等Ar(3P0,2)+NH3初态产物NH2()的内态分布,化学物理学报,13⑴,1(2000)21、张先燚、崔执凤等,三重态/氢给体/TEMPO体系CIDEP超精细相关性研究,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7⑷,608(2000)22、张先燚、许新胜、崔执凤、陆同兴,Chemically induced dynamic electron polarization of the triplet-radical system in the solution of the triplet quencher,Chinese J. Chem. 18⑸,683(2000)23、崔执凤、凤尔银等,准分子激光诱导铅等离子体中谱线Stark展宽时空特性的研究,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6⑶,307(1999)24、凤尔银、崔执凤等,NH2自由基 电子态弯曲振动能级的理论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6⑶,369(1999)25、陆同兴、崔执凤等,TX-100胶束中光解蒽醌的TR-ESR研究,波谱学杂志,16⑵,103(1999)26、卢秉嵩,崔执凤,镓原子激光共振电离研究,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5⑷,553,199827、卢秉嵩,崔执凤等,激光共振电离铝原子研究,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4⑴,93(1997)28、崔执凤、赵献章等,激光诱导等离子体中电子密度随时间演化的实验研究, 中国激光 VOL23 (1996)29、崔执凤、赵献章等,激光等离子体镁光谱线STARK展宽的测量与计算, 中国激光 VOL21(1994)30、陆同兴、崔执凤等,用发射光谱测量激光等离子体的电子温度与电子密度,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VOL11(1994)31、黄时中、崔执凤等,NO在可见区的电子-振动发射谱,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VOL13(1993)32、崔执凤、陆同兴等The stark broadening of spectral lines of neutral atom Mg ,In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fifth beijing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on instrumental analysis (1993)33、陈阳、崔执凤等,气相CCL 自由基的发射光谱 物理学报 VOL42 (1992)34、崔执凤、赵献章等,外加静电场下激光诱导等离子体特性的实验研究,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VOL13(1991)35、陆同兴、赵献章、崔执凤,The theroetical alculation of the spectral fluctuation of molecule NO spectra, Phys.Lett.A,vol.158 (1991)36、赵献章、陆同兴、崔执凤,The rotational analysis of the three new vibrational bands of NO in the range 5680-5720 A Spectrosc.Lett.,vol.23 (1990)37、赵献章、陆同兴、崔执凤,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lifetimes of excited electronic states of NO2,Chem. Phys.Lett.,vol.162 (1989)38、赵献章、陆同兴、崔执凤,Theoretical calculation of the subbands of NO Chem. Phys.Lett.,vol.159 (1989)39、赵献章、陆同兴、崔执凤,The fluorescence excitation spectrum of NO,Rev.Roum.Phys.,vol.34 (1989)

张建平的学术任职

《物理化学学报》第二届编辑委员会委员(2004.10至今);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光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2004.10至今);中国科学院物质科学基地分子科学中心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2004.6至今);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第十届学术委员会委员(2004.6至今);中国人民大学化学系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2007.5至今);中国人民大学第七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理工分会副主席(2006.11至今)。教授课程:光化学与光生物学、仪器分析实验

罗祖基的学术成就

1、《评<奴隶制时代>》,与同学章振华合作,该文曾引起郭沫若注意,有信与先生,时年先生上大二,1955年;2、《关于日本明治维新的几点意见》,苏联学者茹科夫斯基受高教部之邀为大学历史系编写了《世界近代史》,在日本明治维新的叙述与评价上说它是一次改良主义的宫廷政变,先生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批驳了该观点,撰成此文,高等教育出版社向先生发出的感谢信说,他们参照罗祖基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光明日报》,1955.07;3、 《关于“中国历史纲要”处理“商鞅变法”问题之我见》,《文史哲》,1955年;4、《商鞅变法促进奴隶使用制度发展说》,针对郭沫若观点进行批判的又一篇文章,该文引起轰动,1956年春节前夕,郭沫若邀请先生到其北京家中就古史分期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历史研究》,1956.01;5、《关于商鞅变法之我见》,载于 《“山大”古史分期问题讨论会发言稿》,童书业、罗祖基、张维华等,该文发表的背景是上世纪五十年代那场著名的古史分期论战,时年先生上大一,为八位发言者中唯一的学生,《文史哲》,1957年;6、《春秋战国的变革标志着奴隶制崩溃与封建制确立吗》,《学术月刊》,1957.05.317、《东吴政权的性质及其经济基础》,与章振华合作,该文使先生荣登该刊的批判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在历史科学上的谬论专栏,与雷海宗等5位学者被指名道姓批判,《史学月刊》,1957.08.09;8、《论与战国封建说的分歧》 ,写于武汉大学资料室,花了20多天,时年武汉大学校长吴于廑邀请先生到该校任教,因某些原因未果,《学术月刊》,1979.10.28,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转载;9、《孔子评价与古史分期》,《东岳论丛》,1980.04.30;10、《略谈孔子的“复礼”和“爱人”》,和涂克合作,《齐鲁学刊》,1984.06.29;11、《论西周的礼和孔子的仁》,《东岳论丛》,1984.06.29;12、《 孔子相对忠君说》,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85.12.31;13、《在孔子研究方法论上与刘蔚华的分歧》,该文和上面一文批驳的是刘蔚华在武汉大学学报发表的《中庸反辩证法的思维特点》一文中体现的观点,发表时遇到困难,1985年5月,北京召开中华孔子研究所成立大会,张岱年邀请先生参加,先生冲破了重重阻挠,带着文章去了北京。张岱年、冯友兰、杜任之三人联名签名,把先生的文章推荐发表 ,《哲学研究》,1985.09.28;14、《论孔子思想中礼、仁与中庸的关系》,《史学集刊》,1986.10.01,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史》转载;15、《论我国王权的形成与专制主义的发展》,《安徽史学》,《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全文转载,1986.03.02;16、《中庸之道的演变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文史知识》,1987年第1期;17、《试论我国儒家中庸与希腊中庸之异同》,《吉林大学学报》,1987.03.0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史》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18、《我国古代扈从制度初探》,《史学集刊》,1987.10.01,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转载;19、《对蔡尚思同志孔子观的商榷》,《哲学研究》,1987.07.30,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史》转载;20、《秦汉农民战争的复古特点》,与许垣合作,《齐鲁学刊》,1987.10.28;21、《中庸社会准则说—兼论中庸之道与折衷主义》,《孔子思想研究论集》,齐鲁书社,1987年;22、《对商纣的重新评价》,《齐鲁学刊》,1988.06.29,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23、《先秦两汉儒学理论变异初探》,《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88.04.01;24、《论我国从王政到霸政的转变—兼及春秋战国之变的性质》,《大连教育学院院刊》,1989.02;25、《略论荀子对儒学宗法理论的革新》,《赵国历史文化论丛》,1989;26、《关于齐鲁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与逄振镐、蔡德贵二同志商榷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89.04.02;27、《论齐鲁建国方针反思中的不同意见》,《山东社会科学》,1989.10.28;28 、《再论齐鲁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管子学刊》,1988.12.30;29、《老庄黄老比较论纲》,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04.0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史》转载;30、《论我国从王政到霸政的转变(兼及春秋战国之变的性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转载,1990;31、《试论早期先秦诸子中商文化的影响—兼论孔子与殷遗民的复国主义》,《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深圳大学哲学研究所主编,三联书店,1990.12;32、《论孟子思想及其儒学的异端性质》,《青海社会科学》,1992.04.30;33、《浅谈孔孟在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1986;34、《先秦诸子的尧舜观》,《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2.07.01;35、《再论孔子“故殷”》,《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2.09.30,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转载;36、《重新评价周厉王》,《学术月刊》,1994.01.15,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史》转载;37、《论齐鲁文化研究中的意见分歧──答逄振镐先生》,《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4.02.25;38、《商纣周厉改革说申论》,《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5.02.25;39、《论中和的形成及其发展为中庸的过程》,《南京大学学报 》,1995.07.25,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史》转载;40、《与孔子中庸有关的几个问题》,《文史知识》,1995年第九期;41、《水浒》与侠墨文化,《江汉论坛》,1996.04.15 ;42、《略论儒墨之异道——对思想文化中两个对立传统之反思》,《中国哲学史》,1996.08.25;43、 孟子“民贵君轻”说评析──兼论孔孟政治思想异同,《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6.11.25;44、 读《庸》偶得──试析孔子论强,《中国哲学史》,1997.02.25;45、《儒墨的伦理分歧》,《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6.20 ;46、《论我国的传统社会结构与传统文化》,《学术月刊 》,1998.10.15;47、 《我国民族思维的基本特点》,《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8.11.25;48、 《两类中庸说》,《中国哲学史》,1999.05.25 ;49、从《高宗肜日》论及“易”概念的形成,与程曦合作,《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9.12.15;50、 《子夏之“小人儒”探析》,与刘红霞合作,《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01.1551、《纪念俪生师兼论侠士精神》,《赵俪生先生纪念文集》,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二、编辑书籍:《孔子思想研究论集》,齐鲁书社,1987年。

中美关系形势学术论文1500字以上

  浅谈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众所周知,近代外交始于西方民族国家纷纷独立之际,而奉行“民族国家至上”原则的外交则始于法国枢机主教黎塞留,黎塞留对近代外交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拿破仑滑铁卢之役战败到维也纳会议,梅特涅时代的外交奉行“欧洲协调原则”即是欧洲的保守势力出于共同的国家利益对革命势力的遏制而团结在一起。俾斯麦统一德国后打破了均势外交,奉行“现实政治原则”即以国家实力及利益来制定国家外交政策。正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所说“国家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中国在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后,实际上已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是列强角逐鱼肉的对象。正所谓“弱国无外交”中国在新中国建立前基本上没有自己的独立外交。在此要讨论的是中国在1949年后外交政策的变化。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也有国家利益的考量,中国实行的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即是与苏联结盟来对抗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1960年因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成了“第三世界的代言人”既反美帝又反苏修,事实证明这种纯粹以意识形态外主,牺牲国家利益的政策是不可取的,从1960—1971年中国实行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  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打破了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了中美苏三角关系。中美联手对抗当时如日中天的苏联,以遏止苏联的扩张。这个历史性的外交转变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不再以意识形态为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而改以国家利益为外交政策制定的基石。因为对美关系的改善客观上也促进了后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逐渐融入了国际经济秩序。当今的中国外交政策即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苏联解体后,美国一超独霸,俄罗斯虽已雄风不在,但对世界还有一定的影响力,欧洲离国家的形成还有很长的距离,暂还不能形成统一的政治实体。但欧盟一直希望联合起来以摆脱美国的影响力。日本自1968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后一直在追求恢复正常国家的地位,以改变“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国际地位。而印度随着经济的崛起也想追求大国的地位,称霸南亚。处理与这些国家的关系是当代中国外交的重点。  而对美关系则是重中之重。众所周知,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强权,二战后一直扮演的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警察”角色。虽有些学者说美国正处于衰落之中,比如“911”后,伊拉克战争,还有目前的金融危机等,但其仍拥有无可比拟的超级实力。如何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将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及复兴。中国自改革开放后一直奉行“韬光养晦,决不当头”的外交政策,也就是国家利益至上的现实主义外交。改革开放即是中国追求国家利益的表现形式之一。同时也表明了中国愿意遵守个维护现今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成为一个利益攸关者。而不是去打破或挑战当今的国际经济,政治体系。  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是“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它关系到国家的统一与复兴。因为国家实力的问题,中国尚没有能力武力统一台湾,也承担不起战败的后果。美国由冷战时期的希望台湾成为远东不沉的航空母舰到现在希望台湾成为亚洲民主的灯塔,美国之所以制止台湾独立,维护“不独”,“不武”的现状是因为台湾独立会威胁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不愿为台独而冒美国可能衰落的风险。中美都是当今世界的大国,双方都具备使对方瘫痪甚至毁灭的实力,双方都承担不起战争带来的后果,所以说维持台海现状乃中美妥协的产物。但中美在政治体制,意识形态方面的确存在很大的差异,美国自威尔逊总统以来一直奉行理想主义外交政策,威尔逊认为国际的和平只能寄希望于“集体安全”的体制。而只有民主国家之间才不会发生战争,如果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实行民主体制,世界将永享和平。他曾说“美国的缔造是为自由而建,而自由不仅是为美国人民,也是为世界人民,如不这样,美国的荣誉将不存,实力也将消散。”这是典型的天赋命运说。威尔逊之后美国的领导人大都受其外交理念的影响。这也是为何美国总是说“人权”高于“主权”的原因。笔者认为人权,自由,民主理念的确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但美国在制定外交政策的时候不全是理想主义,国家利益至上才是美国外交的基石。美国总是拿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干涉别国内政行美国霸权之实。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美经济关系越来越紧密,彼此不可分离,中国持有美国第二大的国债,有人曾说如果中国抛售美国国债,美国经济可能崩溃。美国虽不断指责的人权状况,但仍和中国保持紧密的经济关系,这是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除了经济方面,还有朝核问题,核不扩散,恐怖主义,环保等国际问题需要与中国合作。但毕竟中美在意识形态分歧很大,出于对中国崛起的恐惧,担心一个强大的中国会威胁美国在东亚的区域利益,甚至在全球的国家利益,美处心积虑的联合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实行遏制政策。用美国学者米尔斯海默的话说:美国要在全球扮演战略平衡手的角色。这也是他为美国能永葆霸权所开的药方。自苏联解体后,美国就希望在全球找到一个可能出现的潜在竞争对手,而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巨大,领土庞大的中国正符合美国的定义,而且中国仍实行一党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因此小布什上台后就把中国定为竞争对手,但“911”后出于反恐的需要,中国成了其合作伙伴。为中国争取了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当今的中美关系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如果中国经济能保持稳定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将在不远的将来超过日本,2030年将可能超越美国。美国的全球战略是不允许全球任何一个地区出现一个可以与美国抗衡的霸权,所以中美关系在合作中对抗在所难免,美国会继续遏止中国的崛起,而台湾问题正是美国遏止中国重要的战略棋子之一。  以现实政治的观点来说,不管一国的意识形态如何,只要其国家实力强大,都会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其国家安全的最大化,而中国也不会例外。所以从国家利益至上的角度考虑,中美之间的国家战略是有结构性矛盾的,也就是说中美关系在合作中会有对抗,在竞争中又相互合作,但前提是中美均不打破目前的国际体系,中国也只有在当今的国际体系下才能够和平发展。  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中国社会内部面临的问题才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挑战和巨大考验,如国内的产业升级,贫富差距,腐败,环境,政治改革等。中国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维护国内的稳定,发展,而中共也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证明自身的合法性。外交是一国实力的体现,中国只有把眼前事情做好,同时兼顾长远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复兴才有望实现。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曾说:“新加坡在短时间内从第三世界发展为第一世界,但新加坡国土小,人口也少,这样的成就不算伟大,但当中国能从第三世界发展成第一世界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伟大”。  而中国此时仍任重而道远。

常见的科学术语有哪些?

科技术语有虚拟现实、人工智能、认知计算、量子计算、深度学习、DT时代、计算机视觉、人脸识别、物联网等等。

邵阳学院的学术研究

根据2014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高校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校级研究所14个。 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豆制品加工技术湖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地;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小型内燃机及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省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民营经济研究基地、魏源及湘西南文史研究基地;省级高校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省级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小型风冷柴油机性能提高与优化(负责人:袁文华);校级研究所(14个) 序号 名称 名誉所长 所长 成立时间 1 激光技术研究所 -- 曾阳素 2003年3月 2 材料研究所 曾苏民 宁爱林 2003年3月 3 魏源研究所 蒋建国 华玉明 2003年9月 4 民营经济研究所 唐之享 谭镜星 2003年10月 5 社会哲学与人本工程研究所 -- 陈久 2004年3月 6 电气自动化研究所 -- 刘湘涛 2004年5月 7 数学与计算科学研究所 李经文,成礼智 刘水强 2004年10月 8 生物与化工应用技术研究所 张天晓 赵良忠 2008年9月 9 湘西南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所 -- 刘淮保 2008年9月 10 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 -- 华玉明 2008年9月 11 龙狮文化研究所 曾宝成 肖谋文 2008年9月 12 湘西南民间美术研究所 -- 李巍 2008年9月 13 城市园林研究所 -- 陆步诗 2008年9月 14 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所 曾阳素 陈红 2008年9月 馆藏资源根据2014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馆藏图书151.84万册,电子图书35万册,中外文期刊1200余种,学术专业数据库20余个。 学术刊物《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是以自然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79年,199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公开发行,季刊。主要刊载数理科学、机械工程、化学化工、生命地理科学、土木建筑工程、计算机技术及体育等方面学术论文。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是以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79年,199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公开发行双月刊。主要刊载魏源及邵阳人文、哲学、法学、经济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历史文化、教育、新闻出版等方面学术论文。

陈文杰的学术成果

先后在《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心血程育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华医学检验杂志》、《中国疗养医学》、《四川医学》、《重庆医学》等刊物发表医学论文、文章30余篇,其中有的被评为四川省或重庆市优秀论文,《脑血管病患者血清HD1-Ch含量分析》一文被收入《中国医学年鉴》一书,在国内首次报告1种异常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在《国外医学》系列的《内科学分册》、《心血管病学分册》、《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等10种分册上发表综述、译文、文摘近40篇,约10万字。

中国最高水平学术期刊是什么

这个问题太笼统了,如果是泛指的,应该是被国际著名的检索系统如Web of Science、EI等收录的期刊吧。各类很多的

中国电子学会的学术期刊

《电子学报》为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高级学术刊物, 刊登电子与信息科学及相邻领域的原始性(original)科研成果。为中国自然科学核 心期刊之一;科技部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以下简称《CJE》)系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英文学术期刊。《CJE》创刊于1992年(季刊),由《CJE》编辑部向中国大陆发行、香港科讯交流公司向海外发行。 《CJE》已被国际著名的检索系统CA、EI、SCI-Expanded、SA等收录。《半导体学报》是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半导体学报》被世界四大检索系统(美国工程索引(EI),化学文摘(CA),英国科学文摘(SA),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收录。《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被国家科委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列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列为技术类核心期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被众多国内知名理工科大学、研究生院的学位评定委员会推荐为重点学术期刊;同时也是国家教委指定的286种核心期刊之一。《微波学报》创刊于1980年,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信息产业部电子第14研究所)承办,是目前国内唯一微波学术性专业刊物。《电波科学学报》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电子学会主办、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承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也是我国电波科学领域唯一的专业性学术刊物。《信号处理》期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电子学会主办,信号处理专业委员会承办的学术性刊物,于1985年创刊。《数据采集与处理》是中国科协主管,由中国电子学会、微弱信号检测学会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主办,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技术刊物。《电子元件与材料》创办于1982年3月,是中国电子学会、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宏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和固体电子学院,中国电子学会元件分会和信产部电子陶瓷专业情报网协办的学术技术性科技刊物。《软件》杂志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电子学会、天津电子学会主办期刊,《软件》杂志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波兰《哥白尼索引》收录期刊、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等国内外数据库收录。

吴殿廷的主要学术成果

学术著作(主编和参编学术著作10余部,其中包括:)1.吴殿廷主编,山岳景观旅游开发规划实务,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2.吴殿廷主编,区域分析与规划高级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3.吴殿廷主编,区域经济学,科学出版社,2003.64.吴殿廷主编,水体景观旅游开发实务,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95.吴殿廷主编,区域分析与规划,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吴殿廷等著,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方法与实践,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吴殿廷主编,地理科学与地理技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8.吴殿廷主编,资源.环境.区域开发,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9.董锁成,万本太,吴殿廷等,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面向21世纪资源与环境战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0.陈才,吴殿廷,王力,区域经济地理学原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1.孟纯舫,刘继生,吴殿廷主编,东北地区消费行为地理研究,《人文地理》1992专集12.杨万钟主编,吴殿廷参加,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3. 程潞主编,吴殿廷参加,中国经济地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4.课题组编,吴殿廷参加,西部开发旅游发展战略,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主持、协助主持完成科研项目30余项,参加十余项。其中主要的有:)1.吴殿廷主持,辽宁省国土规划(总体规划),2005-20072.吴殿廷主持,大连东屏山旅游开发规划(总体规划),2005-20063.吴殿廷主持,大连瓦房店市新农村规划(试点、经济社会规划,楼房等5村),20064.吴殿廷主持,尼尔基水利风景区总体规划,20065.吴殿廷主持,西藏墨竹工卡旅游开发规划,2004-20056.吴殿廷主持,北京市海淀新区中长期战略规划,2004.6-127.宋金平、吴殿廷主持,“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山区发展规划,2004.5-128.吴殿廷、葛全胜主持,西藏山南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3-20049.吴殿廷主持,河北省白沟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003-200410.董锁成主持,吴殿廷参加,甘肃酒泉地区旅游发展规划,2002-200311.水利部综合事业管理局主持,吴殿廷参加,湖南皂市水库风景区旅游开发规划,2003-200412.吴殿廷主持,瓦房店市李官海滩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李官镇政府)200213.吴殿廷主持,河南省璞阳县柳屯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家体改办),2001-200214. 吴殿廷主持,河南省安阳县魏庄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家体改办),2001-200215. 吴殿廷主持,黄冈市白潭湖旅游开发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黄州区政府),2000-200216.吴殿廷主持, 鞍山市“十五”旅游发展规划(鞍山市政府),200017. 吴殿廷主持,大连市甘井子区“十五”规划(甘井子区政府),200018. 吴殿廷主持,复州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国家体改办),1999-200019. 吴殿廷主持,北京市大兴县金星乡跨世纪发展研究(金星乡政府),199820吴殿廷主持,辽宁省瓦房店市跨世纪发展战略(瓦房店市政府、系列研究),1997-1998,主持。20.史培军、吴殿廷主持,中捷友谊农场跨世纪发展研究(农场), 1996-199721.吴殿廷、史培军主持,大连市跨世纪发展战略(大连市计划委员会),1995-199722.史培军、吴殿廷主持,内蒙古自治区“九五”规划(自治区政府,1994-199523.张文奎、刘继生、吴殿廷主持,东北地区居民消费行为研究(国家基金),1990-199424.宋金平、吴殿廷主持,湖北省浠水县旅游规划研究(浠水县政府),2000-200125.吴殿廷参加,湖北省黄冈市旅游开发规划(黄冈市政府),2000-200126.吴殿廷参加,区域自然灾害模糊风险算法及其在减灾方案筛选中的应用(国家基金),2000-200227.吴殿廷参加,西部近50年城市化与环境互动作用机理研究(国家重点),2002-200428.吴殿廷参加,西部开发旅游发展战略(国务院西部开发办),2001-200229.吴殿廷参加,吉林省农业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治效果研究(吉林省科委),1993-199430.吴殿廷参加,图们江开发与东北亚经济合作研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家海洋局等),1990-199431.吴殿廷参加,长白山特产资源技术开发规划(国家科委重点),1986-1988

梁廷波的学术团体和社会兼职

国际肝移植学会(ILTS)委员国际肝胆胰学会中国分会会员美国外科医师协会会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器官移植学组委员兼秘书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青年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第五届肝胆腺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医师协会理事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委员会委员《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 International》编委《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编委《Current Opinion in Organ Transplantation(中文版)》编委《中华消化杂志》编委《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编委《中华外科杂志》通讯编委《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编委《中华移植杂志》编委《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编委《浙江医学》编委《肝胆胰外科杂志》编委《临床外科杂志》编委《腹部外科》编委《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编委《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编委《国际外科学杂志》编委《外科理论与实践杂志》编委《岭南现代临床外科》编委《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特约编委《Chinese Medical Journal》审稿人《中华医学杂志》审稿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审稿人

陆道培的学术论著

1. 格列卫治疗54例Ph阳性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江浩[1] 陈珊珊[2] 《中华血液学杂志》2003年2. 14 砷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过程中细胞形态学及遗传学变化 刘辉[1] 邱镜滢[2] 《中华肿瘤杂志》2003年3. 3种同种异基因混合骨髓移植小鼠〔A+B+C→A)的模型 张晓明陆道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3年4. 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动员与采集时动态快速监测造血祖细胞的意义 杨申森 刘开彦《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3年5. 干扰素—α治疗Ph^+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反应分析 洪虹 丘镜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3年6. 双份无关脐血移植治疗高危白血病并长期无病存活二例报告 王峰蓉 张耀臣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03年7. 慢性髓系白血病不同bcr/abl融合基因转录子与临床关系的研究 秦亚溱 刘艳荣 《中华血液学杂志》2003年8. 慢性髓性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M-bcr/abl及m-bcr/abl融合转录子追踪观察 秦亚溱 刘艳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3年9. 四硫化四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过程中PML/PML—RARα蛋白的变化 王景枝 刘艳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3年10. 粒系集落刺激因子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及与CD34^+细胞动员效果的相关性 徐娟[1] 陆道培[1]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1. 《血液学进展》 陈文杰主编/陆道培主编 科学出版社1978年3月 2. 《白血病治疗学》 陆道培主编 科学出版社 1992年1月3. 《医院内感染及其管理学》 陆道培主编 科学出版社 1990年4.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2版)》 张之南主编/陆道培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年5. 《白血病的骨髓移植治疗》 陆道培主编 科学出版社 1992年

陈家林的学术成就

代表性论文:1、《《刑法修正案(八)》器官犯罪规定之解析》,载《法学论坛》,2011年第3期。2、《论刑法中的扒窃——对《刑法修正案(八)》的分析与解读》,载《法律科学》,2011年第4期。3、《犯罪论体系之演变》,刑法论丛,2009年第3卷。4、《为我国现行不能犯理论辩护》,法律科学,2008年第4期。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1、《日本死刑替代刑罚研究评价与借鉴》,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2、《析我国刑法的基本立场》,载《现代法学 》2008年第3期。3、《为我国现行不能犯理论辩护》,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08年第4期。4、《小野清一郎刑法思想的再认识》,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8年第3期。5、《论我国刑法学中的几对基础性概念》,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6、《防卫行为与第三者法益侵害》,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7、《不作为的共同正犯问题研究》,载《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8、《德国的不能犯理论及对我国的启示》,载《刑事法评论》2007年第1期。9、《构成要件的概念与构成要件的理论》西原春夫,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10、《论刑法中的危险概念》,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7年第2期。11、《中日刑法中的商业贿赂犯罪之比较》,载《政法论丛》2006年第6期。12、《结果加重犯的共同正犯浅论》,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12期。13、《日本刑法中的商业贿赂犯罪及对我国的启示》,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14、《析共同正犯的几个问题》,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15、《试论正犯的两个问题》,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2期。16、《正犯体系与正犯概念研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第1期。17、《继承的共同正犯研究》,载《河北法学》2005年第1期。18、《“片面的共同正犯”若干问题探讨》,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19、《刑法第17条第2款的真义》,载《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3期。20、《盗窃、侮辱尸体罪若干问题研究》,载《当代法学》2003年第10期。21、《也论原因自由行为——与齐文远、刘代华先生商榷》,载《法学家》2000年第6期 。22、《不能犯新论》,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周少华的学术论文

1、“作为目的的一般预防”,《法学研究》2008年第2期。 2、“刑法的确定性及其法治意义”,《法律科学》2008年第2期。3、“刑法的目的及其观念分析”,《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8年第7期转载。)4、“刑罚在立法上的评价功能”,《政法论坛》2007年第3期。5、“刑罚的内部功能解释”,《法律科学》2007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4期转载。)6、“完善我国财产刑执行制度之建言”,载《财产刑执行的调查与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11月版。7、“价值确认与规范表达——语言技术在刑法立法过程中的意义”,载《和谐社会与中国现代刑法建设(新刑法典颁行十周年纪念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8、“书斋里的法学家”,《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9、“法律中的语言游戏与权力分配”,《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5期。10、“规范技术或语言权力——语言在法律中的意义”,《法商研究》2006年第6期。11、“The Evaluative Functions of Criminal Punishment”, China Legal Science(《中国法学》英文版),2006.12、“罪刑法定与刑法机能之关系”,《法学研究》2005年第3期。13、“刑法机能的发生机制”,《法商研究》200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5年第6期转载。)14、“刑法机能发生的制度基础”,《法律科学》2005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4期转载。)15、“伪证罪主体问题探讨”,《法学》2005年第6期。16、“法律资源的矿脉弯弯曲曲?”,《二十一世纪法律评论》总第二期,2005年。17、“‘类推"与刑法之‘禁止类推"原则”,《法学研究》2004年第5期。(被收入《中国刑法学精粹·2005年卷》。)18、“行政诉讼对公平竞争权的保护”,《法学评论》2004年第6期。19、“死刑案件中的证据审查与采信”,《现代法学》2004年第4期。20、“关于期刊稿约中的几个法律问题”,《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出版工作》2004年第10期转载。)21、“罪行法定在刑事司法中的命运”,《法学研究》2003年第2期。(被收入《中国刑法学精粹·2004年卷》。)22、“罪的转化与刑法规范的协调”,《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23、“挪用公款罪立法规定的批判性分析”,《刑法论丛》(第7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版。24、“编辑权利与作者权利的冲突与协调”,《报刊之友》2003年第4期。25、“对高校学报功能定位的反思”,《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26、“伪证罪:一个规范的语境分析”,《法学研究》2002年第3期。27、“偷税罪的立法缺陷”,《法学》2002年第11期。28、“试论刑事侦察行为与公安行政行为的界限”,《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3期。29、“试论行政诉讼对事实审查的标准”,《法商研究》2001第5期。30、“现行刑法中的转化犯之立法检讨”,《法律科学》2000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0年第11期转载。)31、“立法的缺陷与解释的尴尬”,《法学研究》1999年第4期。(被收入《中国刑法学精粹· 2001年卷》。)32、“合同诈骗罪与民事诈欺行为界限分析”,《法律科学》1999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0年第3期转载。)33、“侵占埋藏物犯罪若干问题探析”,《法律科学》1998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1998年第7期转载。)34、“作为‘中国问题"的死刑”,《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35、“刑法之适应性及其法治意义”,《法学》2009年第4期。36、“刑法解释的观念与方法”,《东方法学》2009年第2期。37、“刑事裁量及其制度意义”,《刑法评论》总第15卷,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38、“刑法适应性的立法机制”,《刑事法治发展报告》2008年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39、“刑法思维的理论分野及其思想资源”,《环球法律评论》2012年第4期。40、“社会治理视野下的刑事政策”,《法学论坛》2013年第6期。41、“中国刑法学的文化际遇和理论前景”,《法学研究》2013年第1期。

王晓平的主要学术成就

“陕南民间音乐区域特质考察”,(博士学位论文,23.4万字),2010。 “音乐传播与文化发展”,《音乐研究》2008(1)。 “滋兰树惠,润物无声”,《音乐研究》2012(2)。 “民族音乐学的灵魂、内核、理想与基石”,《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学院学报)2009(1)。 “弘扬民族音乐,守护精神家园——由“青歌赛”引发的两点思考”,《人民音乐》2006(7)。 “民歌走进音乐厅,信天游带来黄土情——信天游陕北黄土高原百年经典音乐会观感”,《人民音乐》1999.(11)。 “陕北民歌研究的另一种视角”,《人民音乐》2008.(7)。 “推开世界文化之窗,展示异域音乐景观”,《人民音乐》2008.(11)。 “明清移民与陕南民间音乐的流布”,《音乐与表演》(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8.(3)。 “论信天游的审美特色”,《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9.(2)。 “论紫阳民歌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个案分析”,《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8.(3)。 “‘跳端公"仪式及其文化表征”,《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0.(4)。 “区域音乐文化理论及其发展前景”,《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1)。 “生命为鼓乐燃烧——李石根先生学术寻踪”,《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3)。 “西北地区传统音乐的文化生态及发展趋势”,《甘肃社会科学》2006(5)。 “怀念音乐家杨树声教授”,《人民音乐》,2013(7)。 “厘清基本概念,切莫以偏概全——对“流行音乐是先进文化”的思考”,《歌唱艺术》,2013(9)。 “深化学术交流,共享教育成果”,《中国音乐教育》,2013(7)。 “传统香火在民间延续”,《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4.(3)等。

麻天祥的主要学术论文

1 《红楼梦兼包并容的文化思想》,《红楼梦学刊》88年2期2 《五台山佛教东传及传播者慈藏》,《五台山研究》89年1期3 《梁启超人生哲学初探》,《郑州大学学报》89年3期4 《谭嗣同经世佛学的逻辑结构》,《中州学刊》89年4期5 《杨仁山诸宗同归三教一体的净土思想》,《河南教育学院学报》89年2期6 《杨度学佛的思想考察及其新佛教论的特征》,《天津社会科学》90年5期7 《梁启超佛学思想概述》,《学术研究》90年5期8 《龚自珍佛教文化研究特征》,《晋阳学刊》91年2期9 《熊十力的本心本体论》,《西北大学学报》91年3期10 《清末民初佛教文化勃兴的原因》,《哲学与文化》(台湾)91年10期11 《近代思想家的宗教向度》,《天津社会科学》91年3期12 《读书札记五则》,《西北大学学报》91年2期13 《龚自珍学佛的思想基础与社会基础》,《郑州大学学报》91年4期14 《近代佛教哲学研究》,《河北学刊》92年1期15 《丘处机二入关中及全真道的发展》,《人文杂志》92年4期16 《汤用彤比较宗教学研究》,《西北大学学报》92年2期17 《章太炎的法相唯识哲学》,《哲学与文化》(台湾)92年6期18 《儒家文化的变异与转向》,《孔子研究》92年4期19 《汤用彤文化观念的形成及对其学术思想的导引》,《哲学杂志》93年1期20 《吴宓的新人文主义》,《郑州大学学报》93年2 期21 《中体西用与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化》,《天津社会科学》93年3期22 《梁启超的佛教史研究》,《学术研究》93年2 期23 《近代经学的思想特征》,《传统文化与近代化》93年4期24 《任是无情也动人——红楼梦人生哲学》,《海南大学学报》93年4 期25 《胡适、铃木大拙、印顺禅宗史研究中之具体问题之比较》,《佛学研究》94年3期26 《中西文化论争的文化哲学》,《湖南师大学报》94年6期27 《近代经学的形式和内容》,《孔子研究》94年4 期28 《汤用彤学术思想概说》,《甘肃社会科学》95年1期29 《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学术研究》95年1期30 《汤用彤先生的汉唐佛教史研究》,《中西哲学与文化》第二辑31 《挑战与回应的百年学术》,《天津社会科学》95年3期32 《佛教与二十一世纪》,《佛学研究》95年2期33 《清代学者对鬼谷子研究的贡献》,《文献》96年3期34 《理学与禅学》,《湖南师大学报96年3期35 《永明延寿与宋代禅宗的综合》,《世界宗教研究》96年4期36 《传统学术的递嬗与近代湖湘文化的崛起》,《益阳师专学报》97年3期37 《胡适、铃木大拙、印顺禅宗研究方法之比较》,《求索》97年6期38 《禅考及禅的现代诠释》,载《六祖慧能思想研究》39 《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乞食效贫儿——中国现代化困境中的非文化因素》《中国改革报》98年7月1日40 《云门改属的道统之争》,载《石头希迁与曹洞禅》

肖晞的主要学术论著

1.“Chinese Education in Diplomacy”, Chi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SSCI journal), Volume 10 Number 1(April 2012): pp.77-922.《关于中国安全战略的若干思考》,载《理论视野》(CSSCI来源期刊)2011年第6期,第51-54页(《新华文摘》2011年第21期全文转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11年第9期全文转载)3.《墨家思想对中国国际战略定位的启示》,载《国际观察》(CSSCI来源期刊)2011年第2期,第60-66页4.《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对中国外交的影响》,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2期,第188-194页5.《当代中国外交教学的缺失与启示》,载《世界经济与政治》(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5期,第66-79页(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10年第8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10年第23期论点摘编)6.《中国外交战略定位:历史进程、现实基础与原则策略》,载《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3期,第78-83页7.《中国实施良种战略的必要性与路径探析》,载《社会科学战线》(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12期,第154-158页8.《中国国际角色与结构性认知》,载《求索》(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8期,第88-89页9.《中国国家利益的层次分析与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载《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5-8页10.《中国外交战略定位:基于外部环境与国家利益的分析》,载《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70-72页11.《“和”:中国外交理念的植根之道》,载《吉林日报》2009年10月17日理论版12.《对中国外交史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载《高教研究与实践》2003年第3期,第16-18页 13. 《国际战略惯性与苏联的命运》(第二作者),载《中国社会科学》(CSSCI来源期刊)2011年第6期,第184-192页14.《安全的获得与维持: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对安全问题的思索》,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5期,第105-110页15.《冲突与战争的根源:三种主流国际战争观的分歧及其比较》,载《甘肃社会科学》(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5期,第124-127页16.《文化、情感与理性选择政治学:一个政治学的难题》,载《公共管理研究》(CSSCI来源集刊)第8卷(2010年8月出版),第53-63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1期全文转载)17.《结构主义战争观:一个基于历史研究的评估》,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3期,第149-155页18.《新制度主义的新流派:话语性制度主义》,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2期,第23-28页(《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3期全文转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政治学》2010年第8期全文转载)19.《论文化对国际制度创新的影响》,载《东北亚论坛》(CSSCI来源期刊)2008年第5期,第41-45页20.《国际关系主流理论范式中的安全合作模式》,载《学习与探索》(CSSCI来源期刊)2008年第5期,第69-72页(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8年第12期全文转载)21.《和谐世界与权力政治观初探》,载《理论探索》(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06年第3期,第41-43页 22.《东北亚安全走向与中国战略调整》,《教学与研究》(CSSCI来源期刊)2011年第7期,第75-80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1期全文转载)23. “DPRK Integrity Important for Peace” (co-author), China Daily, March 1, 2011, A9.24.《冷战后东亚秩序的转型与中美两国的东亚战略》,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1期,第34-41页(《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2期学术卡片论点摘编)25.《东北亚非传统安全:问题领域与合作模式》,载《东北亚论坛》(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2期,第42-48页26.《地缘政治视角下的中日关系》,载《理论探索》(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08年第6期,第131-132页、144页27.《东北亚安全合作的若干思考》,载《教学与研究》(CSSCI来源期刊)2007年第9期,第64-69页(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7年第12期全文转载)28.《中美在东亚安全结构中的冲突——2006年美国〈四年防务评估报告〉的一种解读》,载《东北亚论坛》(CSSCI来源期刊)2006年第6期,第62-66页29.《后冷战时期的中俄关系:回顾与展望》,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06年第4期,第69-73页30.《冷战后美日同盟:从“漂流”到强化》,载《现代日本经济》(CSSCI来源期刊)2006年第3期,第12-16页(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6年第9期全文转载)31.《21世纪初东亚地缘政治与中国和平崛起的地缘战略》,载《黑龙江社会科学》(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05年第4期,第73-75页32.《后冷战时期的中日关系——三大理论范式的多重解析》,载《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44-46页33.《东北亚区域能源安全合作的现实与前景》,载《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24-26页34.《冷战后美国外交战略解析》,载《史学集刊》(CSSCI来源期刊)2000年第3期,第70-74页 35.《西班牙巴斯克民族主义问题论析》,载《国际论坛》(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5期,第63-68页36.《从英国自由党的没落看政党的政策与政策理念》,载《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第28-30页 1.《东北亚地区安全战略研究》(合著),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2.《东北亚地区政治与安全报告(2012)》(参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3.《东北亚地区发展报告(2010)》(参编),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4.《中国外交史》(参编),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撰写第二章、第三章5.《地缘政治学》(参编),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撰写第七章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术成果

序号 姓名 职称 级别(未审) 论文著作项目获奖名称 刊物或出版社名称、获奖名称 出版年月 1 曹进 正高 B 公共新闻研究:理论、实践与批评 甘肃省第十二届社科优秀成果奖评奖二等奖 2011年1月 2 王琦杨文琴 正高 B 二语习得中的注意机制研究 甘肃省第十二届社科优秀成果奖评奖 二等奖 2011年1月 4 武和平 正高  西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第六届“新标准”杯基础英语教育优秀论文大赛二等奖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编辑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主办) 2011年4月 19 周静 初级  第十五届“外研社中国银行杯”全国英语辩论赛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 2011年5月 82 曹文 中级  第十五届“外研社中国银行杯”全国英语辩论赛优秀评委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 2011年5月 83 曹文 中级 B 第十五届“外研社中国银行杯”全国英语辩论赛三等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 2011年5月 84 孙理和 中级  2009-2010年度参政议政工作 先进个人 中国民主同盟甘肃省委员会 2011年4月 134 郭亚文 中级 校级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质量优秀教师奖 西北师范大学 2011年10月 135 郭亚文 中级 校级 西北师范大学2010-2011学年度“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 西北师范大学 2011年8月 136 尹鹏 初级 校级 西北师范大学2010-2011学年度“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 西北师范大学 2011年8月 145 武和平刘全国周雪殷刚魁王秀秀 正高 校级 体验——反思——实践:基于“专业发展范式”的英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西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奖(2011082) 2011年10月 147 赵卫博 副高 校级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实验教学管理奖 西北师范大学 2011年10月 序号 姓名 职称 级别(未审) 论文著作项目获奖名称 刊物或出版社名称、获奖名称 出版年月 出版刊号 5 武和平 正高  教学资源整合与利用研究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 2011年4月 2010-2013年NAFLE02113 6 武和平 正高 B1 优秀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 2011年10月 GPA115026(2万) 9 陈玉洪 中级 B1 帕慕克与东西方文学传统的比较研究(7万)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项目) 2011年9月 11YJC752002 10 刘全国 副高 A3 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双语教学研究:模式构想与政策建议 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西藏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 2011年8月  15 王秀秀 中级 D 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资源整合与利用研究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一般规划课题 2011年6月 GS[2011]GHBG004 51 蒋世强 中级 D 高中英语网络自主学习监控体系的研究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 2011年6月  99 张宝林 中级 D 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西部地区中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一般规划课题 2011年6月  104 周亚莉 副高 校级 翻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2011014A)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立项重点项目 2011年  113 姜秋霞 正高 校级 基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大学英语“体验翻译”教学实验研究(2011024B)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立项一般项目 2011年11月  114 蔡兰珍 正高 校级 西部(甘肃)无语境大学英语学习者口语语用意识和能力培养实验性研究(2011025B)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立项一般项目 2011年11月  115 凌茜 正高 校级 基于大学英语课堂的中国文化嵌入的实证研究(2011026B)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立项一般项目 2011年11月  116 丁瑶 副高 校级 基于本土文化的依托式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研究(2011048B)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立项一般项目 2011年11月  117 董晓华 副高 校级 基于4C/ID模式的翻译教学设计研究(2011049B)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立项一般项目 2011年11月  118 吕文澎 副高 校级 “高级英语”课堂教学多模态话语研究(2011050B)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立项一般项目 2011年11月  119 徐国柱 副高 校级 中国翻译教学模式研究的研究(2011051B)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立项一般项目 2011年11月  120 韩波 中级 校级 英语阅读语篇分析教学对非专业学生的帮助(2011071B)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立项一般项目 2011年11月  121 李莉 中级 校级 西部师范院校俄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研究(2011072B)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立项一般项目 2011年11月  122 李升炜 中级 校级 英语专业本科《英国文学史》教材开发(2011073B)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立项一般项目 2011年11月  123 孟庆利 中级 校级 日语精读课多媒体合作学习教学实验研究(2011074B)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立项一般项目 2011年11月  124 余源 中级 校级 俄语专业(本科)建设探究(2011075B)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立项一般项目 2011年11月  125 王国强 初级 校级 高师院校非师范日语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2011082B)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立项一般项目 2011年11月   序号 姓名 职称 级别(未审) 论文著作项目获奖名称 刊物或出版社名称、获奖名称 出版年月 8 武和平张维民 正高 A2 后方法时代外语教学方法的重建 课程·教材·教法 2011年6月 11 王琳 中级 D ASSURE模型在信息检索教学中的应用 甘肃科技 2011年6月 12 王琳 中级 D 数字语言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发展  13 王琳 中级 D 数字网络语言实验室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科技资讯 2011年6月 14 王秀秀 中级 D 浅议高校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11年9月 16 王琦(1/2) 高级 B 英语教师在线合作行为:一项基于虚拟实践共同体的案例研究 外语电化教学 2011年7月 17 赵秀兰 副高 D 优美的诗句化不开浓浓的哀思——从《当丁香花开放在庭院时》评惠特曼的诗歌艺术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6月 18 武和平(1/2) 正高 B 网络游戏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述略 中国远程教育 2011年4月 20 李莉郎得明 中级 D 浅析俄罗斯传统家庭模式的成员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1年2月 21 李莉 中级 C 甘肃省英语专业二外俄语教学现状与改革对策 中国俄语教学 2011年2月 22 刘莉 中级 D 论外语课堂教学中学生语言创新能力的培养 潍坊学院学报 2011年2月 23 俞婷 正高 B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G381《中学外语教与学》2011年第2期 2011年第2期 24 黄彩霞 副高 D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自我提问研究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1年3月 25 靳琰张丽婷 正高 B 网络批评言语行为释究—基于网络论坛对“44个汉字整形”评论的语料分析 外语电化教学 2011年1月 26 靳琰杨昊昕 正高 B 自然语言的网络再造 电化教育研究  28 白丽梅(1/2) 副高 D 高中学生英语学习成败自我归因研究 海外英语 2011年7月 29 白丽梅(1/2) 副高 D 语言交际中的会话含意与语用推理 考试周刊 2011年2月 30 白丽梅(1/2) 副高 D 关联理论的语用推理特征 出国与就业 2011年3月 32 白丽梅(1/2) 副高 D 二语习得中的语法教学理论述评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年2月 33 张晓燕 中级 D 他者的悲剧性存在—解读《野草在歌唱》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2月 34 张晓燕 中级 D 父权制社会中女性受支配的根源——《野草在歌唱》的女性主义解读 赤峰学院学报 2011年5月 35 张晓燕 中级 D 被困的灵魂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2011年5月 36 景芳洲(2/2) 中级  清末民初语言变革中的国家意识 社会科学论坛  37 景芳洲(2/2) 中级  清末的白话报刊与现代文学的发生 甘肃社会科学  38 蔡兰珍(2/2) 正高 C 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解析与对策—以武威市凉州区和寨九年制初级中学为例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1年7月 39 蔡兰珍(2/2) 正高 D 怎样提高课堂英语的可理解水平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1年11月 40 蔡兰珍 正高 C 跨文化研究工具翻译及原则 中美英语教学 2011年2月 42 宁振业 副高 C A Study on Teachers"Feedback of English Major Compositions 美中外语 2011年4月 43 马伊莎 中级 D 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 海外英语 2011年3月 45 吕文澎王静 副高 C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f Non-literary Transla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china Theory and Practice in Language Studies 2011年11月 46 周雪赵卫博赵鸿章 副高 B 基于Blog-Wiki混合技术的西部大学英语教师知识管理平台构建分析 电化教育研究 2011年5月 49 周亚莉吴晓昱 副高 C 甘肃藏族地区英语新课程改革中的文化冲突:问题、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兰州学刊 2011年3月 50 任重远 副高 C Reading Aloud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language 美中外语 2011年7月 52 蒋世强 中级 C A Subcategory Study on English Causative Verb 美中外语 2011年8月 53 蒋世强陈玉洪 中级 D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甘肃省中学生英语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学理论 2011年4月 54 蒋世强黄彩霞 中级 D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自我提问研究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1年9月 55 蒋世强陈玉洪 中级 D 加强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促进英语学习方式的转变 读写算  58 王秀秀  D 浅谈学习型社会高校图书馆员的素质教育 甘肃科技 2011年1月 59 张丽萍 中级 D 从典型范畴角度看英汉宾语的词类,句法位置异同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3月 60 梁海英 中级 D 大学跨系选修课《英语教师课堂口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 甘肃科技纵横 2011年8月 61 曹进(1/2) 正高 D 从概念合成理论视阈解读中国相声中的语言幽默 东南传播 2011年2月 62 龚贻 吕文澎 中级 C 语法隐喻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对《红楼梦》两个译本之比较 中美英语教学 2011年2月 64 曹进(1/2) 正高 D 央视“春晚”传播符号学解析 东南传播 2011年1月 65 武凌云 中级 D 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和二语习得的本质 科技信息 2011年10月 66 武凌云 中级 D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综述 考试周刊 2011年2月 67 徐国柱 吕文澎 副高 C 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的社会取向 中美英语教学 2011年2月 68 杨晓红 中级 D 汉语新词英译方法小议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10月 69 曹步军 中级  《悲悼》的历史与人文重构 美国文学研究 2010年4月 70 孟庆利 中级 D 《枕草子》里自然风物描写的横向现实性特征—以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比较为中心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11年10月 72 冯洁 中级 D 影响日语听力的因素及其对策 发展  73 冯洁 中级 D 大学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方法研究 甘肃科技纵横 2011年10月 74 钟莉婷 中级 C 语言磨蚀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的影响 中美英语教学 2011年2月 75 毛刚 钟莉婷 中级  弗莱论加拿大文学的发生发展 兰州大学学报 2011年5月 77 李升炜 中级 C 从《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交融 时代文学 2011年10月 78 李升炜 中级 D 《德伯家的苔丝》的“圣经”原型阐释 文学界 2011年6月 79 李升炜 中级 D 从《喜福会》的母亲形象解读女性主义 西安社会科学 2011年8月 81 刘全国 慕宝龙 副高 D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外语课堂三语接触模式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1年3月 85 杨海琴 中级 D 浅析“动态对等”原则指导下的“现代中文译本” 科教导刊 2011年4月 86 曹进 曹文 正高 D 言语交际视角下农民工语言使用的嬗变—以兰州市城关区及安宁区为例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87 杨海琴 中级 D 口译特点与口译训练方法 科技文汇  88 曹文 中级 D 模因化之后的取舍:网络中的语言认同—从“门”字语言谈起 科技信息 2011年1月 89 杨晓红 中级 D 中国传统小说的诗学传统与林译小说的归化策略 文学界 2011年6月 90 姜秋霞 俞婷 正高 B 教学改革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描述分析与反思 中国外语 2011年7月 91 王素华 吕文澎 副高 C 论贝克特《马龙之死》的元小说叙事策略 前沿 2011年4月 92 王素华 副高 D 直面贝克特小说的荒谬艺术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2月 93 刘全国(1/2) 副高 C 我国民族地区英语课堂三语教学模式探索 青海民族研究 2011年1月 94 白丽梅杨玲 副高 D 成败归因对中学生英语学习行为影响研究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10月 95 王茹花 中级 D 论“文化翻译观”的创新与意义 校园英语《教研版》 2011年6月 96 王茹花 中级 D 新历史主义批评视野中的美国战争小说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年6月 97 张宝林王茹花张生庭 中级 B 生态焦虑与人文反思——以《月亮谷》的个案管窥杰克伦敦的生态思想 甘肃社会科学 2011年11月 98 张宝林王朝一 中级 D 西部中学英语教学应加强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 安徽文学 2011年 101 吴晓昱 中级 D 清朝末年陕西新式学堂的外语教育对当今外语教育的启示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11年11月 107 凌茜(1/2) 正高 C An Empirical Study of Using Imitation—Based Error Correction to Reduce Repeated Errors in English Writing of Rur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1年10月 108 凌茜(1/2) 正高 D 浅析词块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1年9月 109 凌茜(1/2) 正高 D 高中英语预习任务设计探究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1年6月 111 梁海英 中级 C The Sapir-WhorfHypothesis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US-China Foreign Language 2011年9月 112 龚贻 中级 D 突出语篇意识的口译听力教学——以《高校英语听力教程》为例 海外英语 2011年11月上 126 张焕香 中级 D 夏目漱石前期三部曲中的“过去” 安徽文学 2011年 127 张焕香 中级  从早期三部曲看夏目漱石小说的传统美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1年6月 128 温省州  D 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工作探析 发展 2011年6月 129 温省州  D 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问题探究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11年9月 130 温省州  D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环境建设语言教学平台 甘肃科技纵横 2011年10月 131 温省州  D 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分析及职后培训问题探讨 甘肃科技纵横 2011年12月 137 代莉 中级 D 试探龙形象在中西文化中的不同意义 丝绸之路 2011年10月下半月 138 丁瑶 中级 D 大学英语学习者语法能力发展模式 海外英语 2011年11月 140 高育松薛小梅 副高 B 语义、频率和母语对中韩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中动结构的影响调查 现代外语 2011年2月 141 张清菡郭亚文 中级 D 《魔戒》的生态批评解读 东南传播 2011年12月 142 徐亚宁 中级 D 从语言的差异来看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4月 143 周雪 副高 D 一种教育时尚:课堂学习共同体 海外英语 2011年12月上 144 蒋贤萍 副高 D 莎士比亚的伦理诗学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2月 146 余源 中级 C 俄汉语中礼貌言语体裁——请求语的对比描写 言语与社会群体——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ISBN978-966-8736-05-7) 2011年

邵敬敏的学术论文

(共计300余篇)1981-2001年拟声词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4]关于“在黑板上写字”句式变换和分化的若干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3]基础短语析句法[杭州大学学报增刊1982]“动+个+形/动”结构分析[汉语学习1984.2/现代汉语补语研究资料]两种不同性质的虚语素“头”[中国语文通讯1984.3]句型的分类及其原则[杭州大学学报增刊1984]说“又”——兼论副词研究的方法(与人合作)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2]评《汉语语法学史》[徐州师院学报1985.3]辞典编写和ABB式形容词的处理[辞书研究1985.4]汉语句型研究述评[语文导报1985.4/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回顾]汉语语法研究现状述略[语文导报1985.5]关于歧义结构的研讨[语文导报1985.10/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回顾]把字句及其变换句式[研究生论文选集.语言文字分册,江苏古籍出版社]同语式探讨[语文研究1986.1]“要了白要,不要白不要”是悖论吗? [汉语学习1986.5]八十年代副词研究的新突破[语文导报1987.2.3/人大复印资料1987.4]吕叔湘语言风格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3]评《语法研究和探索(二)》[中国语文1987.3]从语序的三个平面看定语的移位[华东师大学报1987.4/语法求索/人大复印资料1987.11]把字句研究纵横观[语文导报1987.7]状语后置的条件制约[汉字与文化(一),光明日报出版社]“V成”结构的性质[汉语学习1988.1]“非X不Y”及其变式[中国语文天地1988.1]毛茸茸的感性和下意识的力量[修辞学习1988.3]《现代汉语》教材改革向何处去? [语文建设1988.5]关于汉语语法学史研究的若干问题[华东师大学报1988.5] 形式与意义四论[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论汉语语法学发展的历史趋势[语言学通讯1989.1]话语的失误及其补正[中国语文天地1989.1]“什么”非疑问用法研究(与人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1]叹词疑问句的语义层面分析[语文研究1989.2]语气词“呢”在疑问句中的作用[中国语文1989.3]ABB式形容词的动态研究[世界汉语教学1990.1]说“言外之意”[华东师大学报1990.4]“语文研究”十年来语法论文观感[语文研究1990.4]“X不X”附加问研究[徐州师院学报1990.4]比字句替换规律刍议[中国语文1990.6]“XY”的学术研究风格和创学派意识[汉语学习1990.6]副词在句法结构中的语义指向[汉语论丛,华东师大出版社]汉语的话语话题[语文论文集,百家出版社]上海店名文化心理分析[现代语言学,延边大学出版社]试析上海方言的虚语素“头”[语文论丛(四),上海教育出版社]论中国理论语言学史研究(与人合作) [语言学与语言教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歧义分化方法探讨[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1]辞格研究之我见[修辞学习1991.2]说中国文化语言学的三大流派[汉语学习1991.2/人大复印资料1991.2]八十年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今后的任务[世界汉语教学1991.3]评对外汉语新编教材《中国家常》[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4]“省略句”与“非主谓句”新说[语文学习1991.7]回声问的形式特点和语用特征分析[华东师大学报1992.2/人大复印资料1992.10]关于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反思[语言文字应用1992.2/人大复印资料1992.5]简评林祥楣主编的《现代汉语》[语文建设1992.4]关于语法研究中三个平面的理论思考——兼评有关的几种理论模式[南京师大学报 1992.4/人大复印资料1993.3]从新的角度研究广告语言[语言学通讯1993.1.2]评邢福义《语法问题发掘集》(与人合作) [语言研究1993.1]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中国语文1993.3]心理动词及其句型(与人合作) [语文研究1993.3]儿童语言研究的最新成果——评《汉族儿童问句系统习得探微》[汉语学习1993.3]汉语口语失误[语言文字应用1993.4/人大复印资料1994.1]七年磨一剑——读《汉语集稿》有感[汉语学习1993.6]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刍议[语文建设1993.9]汉语的结构句型与功能句型——评《中国句型文化》[语言与文化多学科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年现代汉语研究综述(与人合作) [中国语言学年鉴1992]难忘恩师哺育情[朱德熙先生纪念文集,语文出版社]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社会科学争鸣大系,上海人民出版社]汉语语法学在理论与方法上的十大贡献[中国语文研究四十年纪念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对外汉语教学生成语法系统刍议[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现代汉语选择问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2]口语与语用研究的结晶——评《汉语习用语功能词典》[世界汉语教学1994.2]打开语言学宝库的金钥匙[汉语学习1994.3]间接问句及其相关句类比较[华东师大学报1994.5]动词的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研究——评《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与人合作) [中国语文1994.6]道路与榜样——评《陆俭明自选集》[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1]简评梅立崇《汉语与汉语教学探索》[世界汉语教学1995.3]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改革的新蓝图——评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汉语学习1995.4]“怎么”疑问句的语法意义及功能类型[语法研究和探索(七)]“吧”字疑问句及其相关句式比较研究[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集]现代汉语正反问研究[汉语研究第4辑]疑问句群语义关系分析[第4届现代语言学讨论会论文集]设问句的类型与问答框架语义关系[庆祝吕叔湘先生90华诞讨论会论文集]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动词的选择关系[中国语文1995.2]双音节“V+N”的配价分析[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论广告语创作的定位策略[语言文字应用1995.1]广告语研究的现状与我们的对策[汉语学习1995.3]春江水暖鸭先知[汉语学习1996.1]“句法向”与“语义价”及其相互关系[汉语学习1996.3,人大复印资料1997/2]评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任志萍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4]论汉语语法的双向选择性原则[中国语言学学报8]关于“功能”和“解释”的几点理论思考[华东师大学报1996.4]港词语规范化与多元标准[香港大公报1996.10.10/香港词库建设通讯1997总第11期]复句研究的新突破———评王维贤等《现代汉语复句新解》(跟胡宗哲合作)[语文研究1996.2]抬头是山路在脚下———评萧国政《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跟任志萍合作)[汉语学习1996.2]香港报纸用语的层次等级及其对策[1997与香港中国语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文应用写作与语言问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文通讯》1997.6/42期]上海方言的“辣”“辣辣”“辣海”的比较研究(徐烈炯合作)[方言1997.1]从北京话、上海话、香港话看语言渐变的走势(鲍懋振合作)[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7.3]试谈香港地区普通话教学中的“儿化”和“轻声”问题(沈阳合作)[方言1997.3]从“才”看语义与语法的相互制约关系[汉语学习1997.2]上海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研究(徐烈炯合作)[语言研究1997.2,人大复印资料1998/2]“非疑问形式+呢”疑问句研究[语言学论丛17辑,北京商务印书馆]双宾语句的语义分析[语言论丛2,上海辞书出版社]更上一层楼——评陈亚川郑懿德《汉语集稿二》[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3]20世纪末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世界汉语教学1998.4]关于“轻声词”的若干疑难问题[语文建设1999.1/人大复印资料1999/5]《数里乾坤》序[世界汉语教学1999.1/ 《数里乾坤》北京大学出版社]歧义——语法研究的突破口[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关于疑问句的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阿V”及其相关疑问句式比较研究(徐烈炯合作)[中国语文1999.4/人大复印资料1999.8]上海方言与北京方言疑问代词比较研究(徐烈炯合作)[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香港城市大学1999]动词重叠核心意义、派生意义和格式意义(吴吟合作)(汉语学报2000.1,湖北教育出版社)《HSK对外汉语水平考试词典》编写的原则与方法(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香港方言外来词比较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00.3,人大复印资料2000.10)“一面P,一面Q”的语义类型及相关句式(王伟丽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3]2001(6篇)1.试论名词重叠AABB式语法意义及其他(吴吟合作)(语文研究2001.1)2.“v+满”的句法语义分析(税昌锡合作)(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2001.2)3.《现代汉语口语句法特点研究序言》(香港鹭达出版公司2001.5)4.汉语语法研究必须走向世界(胡建华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01.2)5.名词的动态性及其鉴别标准(刘焱合作)(汉语学习2001.6)6.说新崛起的汉语语法学史评学(税昌锡合作)(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6)2002(5篇)1.“或者”单用、双用与多用的条件制约(周有斌合作)(语文研究2002.3)2.“是不是VP”肯定性倾向及其类型学意义(朱彦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02.3,人大复印资料2003.1)3. 比字句强制性语义要求的句法表现(刘焱合作)(汉语学习2002.5)4. 现代汉语课程教材的实践与创新意识(中国大学教学2002.12)5.谈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以及语言点的设置(语言理论与语言教学,香港教育学院出版2002)2003(6篇)1.陕北方言的正反是非问句(王鹏翔合作)(方言2003.1)2.汉语虚词研究的新起点——评现代汉语虚词丛书(汉语学习2003.4)3.“宁可”格式研究及方法论意义(周有斌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5)4.新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几点思考(语言科学2003.4)5.《标题语法》述评(周娟合作)(语文研究2003.6)6.“人家”的指代功能与语义分析(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二),商务印书馆2003)2004(8篇)1.现代汉语通论教材编写的创新意识(语文论丛八,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语义语法”说略(暨南学报2004.1,人大复印资料2004.5)3.建立“理解语言学”刍议(赵春利合作)(修辞学习2004.1)4.动宾组合中的制约与反制约关系(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1)5.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研究(罗晓英合作)(汉语学习2004.5,人大复印2005.5)6.“别”字句的语法意义及其对否定项的选择(罗晓英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04.4)7.“也”字句与相似性原则(刘焱合作)(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国际研讨会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12)8.当前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与发展趋势(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4、5)2005(9篇)1.从语义到形式的研究新思路(罗晓英合作)(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1)2.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周芍合作)(暨南学报2005.1)3.语义特征的界定与提取方法(周芍合作)(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4.“致使把字句”与“省隐被字句”的语用解释(赵春利合作)(汉语学习2005.4)5.“好”的话语功能分析(朱晓亚合作)(中国语文2005.5)6.香港词语比较研究(浸会大学《人文中国》第11期,2005.8)7.语法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周芍合作)(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4)8.“副+名”组合与语义指向新品种(吴立红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6,复印2006.2)9.香港社区英文词语夹用现象剖析(吴立红合作)(语言文字应用2005.4)2006(11篇)1.关于语义范畴的理论思考(赵春利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06.1)2.试探介词“对”的语法化过程(周芍合作)(语文研究2006.1)3.论语义特征的语法分类(税昌锡合作)(汉语学习2006.1)4.副词“可”的语义分化及其语用解释(罗晓英合作)(暨南学报2006.2)5.汉语谓宾动词的配价研究(王伟丽合作)(语言学问题论丛,三联书店2006.2)6.语义的多维研究序(《语义的多维研究》,语文出版社2006.2)7.港式中文与语言变异(石定栩合作)(华东师大学报2006.2)8.汉语语法的动态研究序言(汉语语法的动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9.含动名词组合的语义分析(周日安合作)(湘潭大学学报2006.5)10.“把字句”“被字句”的认知解释(邢福义主编《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11.浙江学者对现代语言学研究的贡献及其特色(汉语史学刊第6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2)2007年(11篇)1.“V一把”中V的泛化与“一把”的词汇化(中国语文2007.1)2.论“太”修饰形容词的动态变化现象(汉语学习2007.1)3.汉语递进范畴研究序言(汉语递进范畴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4.汉语方言正反问比较的几点思考(周娟合作)(暨南大学学报2007.2)5.港式中文的变异特点及其形成机制(石定栩合作)(《山高水长——丁邦新70寿庆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2007)6.美英式原型标记“.门”的类化和泛化(周日安合作)(外国语2007.4)7.“NP1有NP2很AP”歧义格式的分化规则(赵春利合作)(语言研究2007.2)8.上海方言的话题疑问句和命题疑问句(华东师大学报2007.4)9.建立以语义特征为标志的汉语复句新系统刍议(世界汉语教学2007.4)10.林焘先生追忆(《林焘先生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2007.10)11.生成语言学背景下的汉语语法及翻译研究序言(《生成语言学背景下的汉语语法及翻译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2008年(12篇)1.探索新的理论方法,重铸中国修辞学的辉煌(修辞学习2008.2)2.网络时代汉语嬗变的动态观(马喆合作)(语言文字应用2008.3)3.“动+介+宾”结构的语义模式及认知场景(周娟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3)4.由“是”构成的三种附加问比较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08.4)5.“连A也.都B”框式结构的争议及其框式化进程(语言科学2008.4,复印2008.11)6.从“手机”看不同华语社区同义词群的竞争与选择(刘杰合作)(语文研究2008.4)(新华文摘2009.3全文转载)7.试论“责怪”义标记格式“都是NP” (郑娟曼合作)(汉语学习2008.5)8.“好不好”的否定功用(郑娟曼合作)(暨南学报2008.4)9.教材的精品意识与精品课程建设(中国大学教学2008.5)10.徐通锵先生二三事(《徐通锵先生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2008.7)11.几回回梦里回北大……(《未名湖之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12.港式中文与语言接触理论(佛山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4)2009年(9篇)1.从准定语看结构重组的基本原则(山西大学学报2009.1)2.21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宏观思考(澳门语言学学刊2009.1)3.论反义方位复合词的约量表达(马喆合作)(学术研究2009.3)4.说框式结构“想x就x”(丁倩合作)(华文学院学报2009.3)5.新兴组合“X一下”的泛化趋势及其修辞价值(马婧合作)(修辞学习2009.2)6.香港地区大学普通话教学与考核的互动(王玲玲合作)(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第8期)7.上海方言疑问句近百年来的演变和特点(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2009.11)8.从“V给”句式的类化看语义的决定性原则(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6,复印2010.3)9.“美女”面称的争议及其社会语言学调查(语言文字应用2009.4)2010年(9篇)1.析一种新兴的主观强加性贬义格式(刘杰合作)(语言与翻译2010.1)2.“A到O”结构的语义类型及认知模式(王宜广合作)(暨南学报2010.2)3.“没A没B”框式结构的语义增值及贬义倾向(袁志刚合作)(语文研究2010.3)4.非真值性判断“不是A,而是B”句式研究(王宜广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10.3)5.“一A一B”框式结构的位序原则及其构式语义(崔少娟合作,当代修辞学2010.3)6.《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自序(汉语学习2010.4)7.汉语反递句式的语义信息结构分析(周静合作)(宁夏大学学报2010.6)8.《名名组合的句法语义研究》序(周日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7)9.北大,我心中永不枯竭的源泉(《我们的学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2011年(9篇) 1.新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和趋势(汉语学习2011.1)2.“半A半B”框式结构及相关格式比较(黄燕旋合作)(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2)3.“幸亏”类副词的句法语义.虚化轨迹以及历史层次(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4. 汉语框式结构说略(中国语文2011.3)5.评《汉语语法论》的历史地位兼论其“句型”学说(新疆克拉玛依学刊2011.3)6.上海话句末助词“快勒”新解(石定栩合作)(《南方语言学》2011.3,暨南大学出版社)7.汉语社区词的典型性及其鉴定标准(刘宗保合作)(语文研究2011.3)8.社会与认知视角下的歧义研究新探索——评《现代汉语歧义识别与消解的认知研究》(当代修辞学2011.4)9.两岸汉语“男生”“女生”的指称比较(杨海明合作)(语言文字应用2011.4)2012年1.移动动词“来”的会话策略与虚化假设(张寒冰合作)(暨南学报2012.1)2.语言服务业与语言服务学(北华大学学报2012)3.估测副词群的功能比较(《汉藏语学报》2012)4.论汉语语法研究的北大精神(商务印书馆2012)5.是非问内部类型的特点及其比较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12)6.说新兴框式结构“X你个头”及其语义的固化(汉语学报2012)7.“罢了”的语法化进程及其语义的演变(刘晓晴合作)(古汉语研究2012)

邵宁宁的主要学术成果

2012《赵清阁与老舍的情感“秘史”》(原题《追忆:直面人性的复杂与哀痛》),《南方日报》2012年3月25日第11版2011《网络传播与新民间文学的兴起》,《文艺争鸣》2011年第9期,CSSCI;《甘肃文艺》2011年第2期《中华多民族文学教学中的一些观念问题》,《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第2期,CSSCI《网络传播与信息过剩时代的写作》,《文艺争鸣》2011年第13期,CSSCI《乡土中国与家园重建——钱理群先生访谈录》,《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CSSCI2010《战时生活经验与现代国民意识的凝成》,《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11年第3期全文转载2009《最后的古典家园梦想及其破灭——论<引力>》,《文艺争鸣》2009年第1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4期全文转载2008《献身中国文艺复兴的卓越先驱――郑振铎论》,《文学评论》2008年第3期,CSSCI,第二作者《郑振铎的文学理想与<文艺复兴>杂志的包容性》,《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CSSCI《中国现代文学基本价值观及其超越》,《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6期,CSSCI《文学中的“农民进城”专题?主持人语》,《兰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CSSCI《城市化与社会文明秩序的重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进城问题》,《兰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CSSCI《寻求“林中路上的精神相遇”――评<老舍与中国新文化建设>》,《兰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CSSCI《“80后”之后:“90后”不会产生》,《当代文坛》2008年第4期,CSSCI,第二作者2007《关于四十年代后期文学的定位问题》,《文艺争鸣》2007年第3期,CSSCI《现代小说与社会分析――茅盾与我们》,《文艺争鸣》2007年第5期,CSSCI《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与人文情怀:陈思和先生访谈录》,《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CSSCI《80后文学史:概念的缘起与发展流变》,《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5期,第二作者《读者的风格》,《读者》2007年第22期《读者以何制胜》,《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11月16日《雪潇的诗和他的诗论——现代诗歌创作论序》,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一次诗经时代的约会》,《读者欣赏》2007年第1期《洞庭诗意》,《读者欣赏》2007年第2期《洞庭诗意二》,《读者欣赏》2007年第3期2006《骆驼祥子:一个农民进城故事》,《兰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CSSCI;《新华文摘》2006年第20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22期全文;收入中国老舍研究会编《世纪之初读老舍》一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8《关于文学杂志研究的方法论思考》,《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9期转载《重新思考民族生存与民族文化的有关系――从<怀念振铎>论巴金晚年有关民族文化的思考》,《西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2期,CSSCI《现代文学:学科历史与未来走向――吴福辉先生访谈录》,《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文学研究》2006年第5期转载《祥子:一个进城农民》,《北京青年报》副刊2006.8.25D2版《巴金研究:现状与思考》,余思牧著《作家巴金》增订本下卷,香港利文出版社2006年3月版《朴野清纯的青春欢歌》,《读者欣赏》2006年第1期《横亘千古的家园迷思》,《读者欣赏》2006年第2期《江山隽永处的生命胜迹》,《读者欣赏》2006年第3期《姑苏台畔的怅惘与叹息》,《读者欣赏》2006年第4期《唐诗中的情趣与理趣》,《读者欣赏》2006年第5期《美丽的爱情与感伤的青春》,《读者欣赏》2006年第6期《生命的自然之道与澄明之境》,《读者欣赏》2006年第7期《刘禹锡诗作中的春光与生命》,《读者欣赏》2006年第8期《晚年杜甫的旅途体验与人生忧思》,《读者欣赏》2006年第9期《故乡诗人笔下的田园》,《读者欣赏》2006年第10期《空明澄澈的盛唐诗境》,《读者欣赏》2006年第11期2005《艰难时世的“文艺复兴”梦想:关于<文艺复兴>杂志的创刊、复刊、停刊问题》,《新文学史料》2005年第2期,CSSCI《作为生命诗学基础的感悟》,《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第1期,CSSCI《汪曾祺小说前后期演变的精神史轨迹》,《文艺争鸣》2005年第3期,CSSCI《抗战生活与知识分子精神气质-论寒夜兼及围城》,《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CSSCI;收入陈思和、李存光主编《一粒麦子落地――巴金研究集刊卷二》,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10期《巴金研究:现状与问题――李存光访谈录》,《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CSSCI,《共和国文学纵横谈――杨匡汉先生访谈录》,《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CSSCI,《鲁迅的启蒙主义、革命文学的成败得失及其他――支克坚先生谈录》,CSSCI,《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桃夭:一道古老的婚歌》,《读者欣赏》2005年第12期2004《古典忠贞观的现代变奏――以<我在霞村的时候>为中心》,《文学评论》2004年第6期《家园彷徨:<憩园>的启蒙精神与文化矛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2期;收入《巴金:新世纪的阐释-巴金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命名的意义及其敞开的世界――<红楼梦>人生解读之二》,《红楼梦学刊》,2004年第2期,CSSCI《转型期现象与无家可归的文人--关于<废都>的文化分析》,《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CSSCI《重绘中国文学地图-杨义学术访谈录》,《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CSSCI;《新华文摘》2005年第2期全文转载《学术――人生:赵园先生访谈录》,《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CSSCI,第一作者《咏梅诗的趣味》,《读者欣赏》2004年第1期《悠然南山梦》,《读者欣赏》2004年第3期《中国历史上一场最大的是非》,《读者欣赏》2004年第4期;收入《语数外学习》高中版2004年、《高中语文教学与测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采菊东篱与笑傲东轩》,《读者欣赏》2004年第5期《清明的诗意》,《读者欣赏》2004年第8期《苦涩的欢颜》,《读者欣赏》2004年第9期《雨声中的愁思》,《读者欣赏》2004.第10期《易安居士的胸襟》,《读者欣赏》2004年第11期《气格柔弱的风流才子》,《读者欣赏》2004年第12期2003《山水审美的历史转折――以永州八记为中心》,《文学评论》2003年第6期《关于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史思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第3期《<憩园>的启蒙精神与伦理矛盾――巴金、鲁迅比较论之三》,《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年第6期 ;《新华文摘》2004 年第6期《论点摘编》《生命:无望的逃离之旅――张存学小说论》,《飞天》2003年第1期《聆听诗性智慧的中国声音――杨义学术讲演集校读记》,《杨义学术讲演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人生旅途的飘泊诗意》,《读者欣赏》2003年第1期《理趣的雅与俗》,《读者欣赏》2003年第2期《千载文心的相通》,《读者欣赏》2003年第3期《山居的乐趣》,《读者欣赏》2003年第4期《自然人生的逍遥》,《读者欣赏》2003年第5期《贫士的秋思》,《读者欣赏》2003年第6期《青春生命的悲歌》,《读者欣赏》2003年第7期《永不坠落的昨夜星辰》,《读者欣赏》2003年第8期《一空胸臆的酣畅》,《读者欣赏》2003年第9期《村居读书之乐》,《读者欣赏》2003年第10期《自然山川的人文怀想》,《读者欣赏》2003年第11期《岁月与乡愁》,《读者欣赏》2003年第12期2002《<憩园>的启蒙精神与人生矛盾――巴金、鲁迅比较论之一》,《西北师大学报》2002年第5期,CSSCI《启蒙神话与成长的悲剧——〈红楼梦〉人生解读》,《红楼梦学刊》2002年第2期, ,CSSCI2001《重读〈子夜〉》,《宁夏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CSSCI2000《告别诗的残局:西部文学的精神生态研究》,《飞天》2000年第6期1999《牢笼抑或舟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家的形象演变》,《西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5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文学研究》1999年第12期全文转载《现代诗读解:目标与策略》,《社科纵横》1999年第1期1998《危机与自尊――文明冲突中的张承志》,《西北师大学报》1998年第2期,CSSCI《文学在现代人生中的意义》,《社科纵横》1998年第1期《中国诗歌的本土现代性与<侏儒酒吧>》,《飞天》1998年第12期1997《现代诗与电影语言》,《兰州学刊》1997年第3期1996《历史之梦与英雄情结》,《金城》1996年第6期1994《乡土文化精神与甘肃文学创作》,《时代学刊》1994年第6期1993《古籍今译与现代文化建构》,《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1994年第1期全文转载1992《李白人格形象的审美价值》,《祁连学刊》1992年2期1989《文化困惑与现代家庭危机》,《现代妇女》1989年第1期1988《作为生命存在的人的悲剧意识与审美人生》,《西北师大学报》1988年语言教学与研究专刊 1.《中国现代诗百首》,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2.《星空的呼喊――中国现代诗品读》,甘肃教育出版社19973.《笔端的流云――中国现代美文品读》(第一作者),甘肃教育出版社19974.《岁月的花树――中国古代美文品读》(第一作者),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5.《红尘酣唱――元曲品读》(第一作者),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6.《海上生明月――唐宋诗品读》(第一作者),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7.《说苑奇葩――晋唐陇右小说》(第一作者),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8.《甘肃当代文艺五十年》(参编),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9.《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通史》(参编),东方出版中心2003年10.《插图本中国诗词经典?诗经选》(第二作者)三联书店(香港)2004.4 ;岳麓书社,2005.1011. 《插图本中国诗词经典?楚辞选》(第二作者)三联书店(香港)2004.4;岳麓书社,2005.1012. 《插图本中国诗词经典?陶渊明》(第二作者)三联书店(香港)2004.4 ;岳麓书社,2005.1013. 《插图本中国诗词经典?李煜、李清照词》(第二作者)三联书店(香港)2004.4 ;岳麓书社,2005.1014. 《古诗100首精读》,敦煌文艺出版社201215.《古文100篇精读》,敦煌文艺出版社201216.《从鲁迅到毛泽东——支克坚现代文艺思潮论集》(编著)读者出版集团201117.《现代文学:学科历史与未来走向》,读者出版集团201218、《当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第一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家园伦理》(2008-2012),项目编号:08XZW0132.教育部质量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点建设项目(2008-2012),项目编号: TS11183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40年代后期国统区文学日志》,(2006-2008),项目编号:200604006024.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0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文学日志》(2006-2008),项目编号:0601B-06)5.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中国现代文学之“家园”问题研究》,(2004-2005)6.甘肃省333、555人才工程科研项目《20世纪40年代自由主义文艺生态的终结》(2005-2007)7.西北师大第三期创新工程项目《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国统区文学研究》(2007-2009)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点出版项目“中国当代学术史”子项目《当代中国现文学研究》(2009-2012)9.西北师大创新工程科研项目《现代化际遇与家园伦理》(2010-2012) 1.1995年,因班主任工作获甘肃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奖。2.1998年,获西北师大首届孔宪武青年教师优秀教学奖。3. 2000年,《精美诗文品读丛书》(主编)获第六届西部地区教育出版社优秀图书奖。4.2000年,《岁月的花树-古代美文品读》获第六届西部地区教育出版社优秀图书奖。5.2000年,《说苑奇葩-晋唐陇右小说》(《陇文化丛书》之一),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6. 2001年,教学研究《以地方文学研究为突破、促能力培养的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与实践》(参加)获甘肃省教学成果奖。7. 2002年,《说苑奇葩-晋唐陇右小说》(《陇文化丛书》之一)获甘肃省第四届特别优秀图书奖。8. 2002年,专著《红尘酣唱-元曲品读》(第一作者),获甘肃省第四届优秀图书奖。9. 2004年,系列论文《家园彷徨:从古典到现代》获甘肃省高校社科二等奖。10. 2005年,论文《山水审美的历史转折-以永州八记为中心》获甘肃省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11. 2006年,系列论文《四十年代文学论》获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一等奖。12.2006年,入选甘肃省“555科技创新人才”第二层次人才。13.2008年,系列论文《现代文学研究与当前文化建设问题》获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一等奖。14. 2007年,论文《骆驼祥子,一个农民进城故事》获第六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获奖二等奖;15. 2009年,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15.2009年,被评为西北师范大学教学名师。16.2009年,获西北师范大学优秀教学奖。17. 2009年,论文《骆驼祥子,一个农民进城故事》获甘肃社科成果奖三等奖。18.2010年,获西北师范大学优秀教学奖。19.2010年,主讲课程《新时期文学研究》被评为“甘肃省精品课程”。20.2011年,论文《网络传播与新民间文学的兴起》,获甘肃省文联“《甘肃文艺》优秀论文奖”。21. 2011年,教学研究“以优势学科为平台,创新汉语言文学国家级特色专业教学质量规范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获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西北师大优秀教学成果奖。22.2012年,编著《从鲁迅到毛泽东——支克坚现代文学思潮论集》获第九届甘肃省优秀图书奖一等奖。

张芸的学术研究

(一)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1、甘肃省教育厅项目:《科学发展观对甘肃省法制建设的影响》,(2005—2006年,第一完成人);2、甘肃省人大项目:《甘肃省地方立法规划编制办法》(起草草案稿),(2005年,第一完成人);3、甘肃省人大项目:《甘肃省村务公开条例绩效评价研究》,(2006年,第一完成人);4、西北师大第二期创新工程项目:《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妇女法律权利研究》,(2004-2006年,主要完成人)5、兰州铁路运输法院资助项目:《铁路运输法院改革问题研究》,(2003--2004年,主持人)(二)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1、《论书证收集的程序保障》,《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2、《论民事证据合意》,《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第6期。3、《论不起诉合意》,《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4、《论人事争议解决机制的改革与完善》,《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5、《民事诉讼主体地位之法理分析》,《甘肃理论学刊》2007年第5期。(编辑时间2009年1月10日,资料参考2008年11月)

甘肃省学术期刊名单

  甘肃省省级期刊名单  甘肃的省级期刊有:《财会研究》、《中医儿科杂志》、《甘肃农业科技》、《开发研究》、《甘肃林业科技》、《甘肃中医学院学报》、《甘肃医药》、《兰州文理学院学报》、《兰州交通大学学报》、《兰州商学院学报》、《西部法学评论》、《甘肃科技纵横》、《甘肃理论学刊》、《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河西学院学报》、《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党的建设》、《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科纵横》、《甘肃科技》

雷恩的代表性学术论文

1、不同稀释浓度松土保水剂对玉米营养生长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6):77-792、播前引发处理对糯玉米种子发芽盒营养生长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4):3257-3259,32633、不同移栽密度对草果种苗质量的影响[J].种子.2012,31(6):97-984、覆盖物对草果种苗质量和土壤温度的影响[J].种子.2011,30(7):97-985、不同化学试剂对草果种子发芽的影响[J].种子.2010,29(12):79-806、云南金平县草果栽培种的穗部特征研究[J].热带农业科技.2011,34(1):30-327、氮素与密度对稻田春玉米产量的影响及相关性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9,(8):24-26,298、稻田春秋玉米产量形成特点比较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9,31(4):689-6919、稻田春玉米迟熟品种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研究[J].作物研究.2009,23(1):186-18910、玉米高产栽培研究综述[J].作物研究.2007,21(5):639-644

黄少华的代表学术论文

虚拟穆斯林社区的社会网络,黄少华,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社会控制,黄少华,当代青年研究2007/08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社会控制 黄少华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4青少年网吧认知量表的建构与检验 黄少华;孙秀丽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论网络空间的虚拟生存,黄少华朱永德,宁夏党校学报 2006/04西部地区技术转移的历史考察,黄少华孙丽君张明国,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5 /10论网络社会的结构转型 黄少华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6哈维论后现代社会的时空转变,黄少华,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5/03论网络书写行为的后现代特性,黄少华,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02论网络空间的社会特性,黄少华,《兰州大学学报》,2003/3(又刊《数字化与人文精神》,上海三联书店)时空转变中的后现代状况,黄少华,《网路社会学通讯》(台湾),2003/6论网络交往伦理,黄少华;魏淑娟,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02论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黄少华,社会科学研究 2002/04网络时代社会学的理论重构,《宁夏大学学报》,2002/3(又刊《数字化与人文精神》,上海三联书店)进步、理性与风险——访胡国亨先生,黄少华,科学.经济.社会,1999/04关于第三条道路及其他,黄少华,《科学·经济·社会》,1998/4(又刊邓晓芒《新批判主义》一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知识、文化与人性──评“文化就是力量”说,黄少华,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7/05,(《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7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黄少华,《科学·经济·社会》,1997/4(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1998年)为“大孔子学说”的情感一辩,黄少华,《科学·经济·社会》(又刊邓晓芒《新批判主义》一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997·3存在之可能性的展现与敞亮,黄少华,《郑州大学学报》,1997/2(《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8年)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统一,黄少华,《科学·经济·社会》,1996/2(人大复印资料《自然辩证法》1996年)再论矛盾同一性与转化的内在关系,黄少华,《宁夏大学学报》, 1996/2(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1996年)评普特南的内部主义真理观,黄少华,《新疆大学学报》,1996/1(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与哲学史》1996年)皮亚杰论心理学研究的认识论意义,黄少华,《兰州大学学报》(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1996年)评皮亚杰论科学认识论,黄少华,《科学·经济·社会》,1995/1(人大复印资料《自然辩证法》1995年)论塞尔的心身观,《新疆大学学报》,1994/4(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与哲学史》1995年)评贝塔朗菲的系统哲学,《新疆大学学报》1994/1(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与哲学史》1994年)评普特南的内部主义因果指称理论,《兰州大学学报》,(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与哲学史》1994年)

哪位朋友了解北师大文学院容晶老师的学术情况

你可以在教育网上查一下该老师近年发表的学术著作或者论文,如果想了解得更具体可以到北师大BBS上问一问文学院的学生就知道了。

王洪的主要学术论文

论清商乐始于曹魏建安时期——以曹丕《燕歌行》为中心 学习与探索 2011/02“当代学者研究”主持人语 天中学刊 2011/01论江南清乐及乐府诗的属性及与曲词发生的起源关系 求是学刊 2010/06论中国文学的三次自觉——以建安曹魏文学自觉为中心 学术研究 2010/07论隋代初唐的燕乐歌诗写作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4曲词发生史研究的学术史误区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论双音词转型视角下的十九首与建安五言诗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璀璨的宋代“元日”诗歌 厦门航空 2010/02大唐岁月 诗歌盛世 厦门航空 2010/02《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反思 社会科学研究 2010/02论《洛神赋》为曹植辩诬之作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重建当今学术机制和学术话语的思考——以十九首为例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论中唐中前期文人词的渐次兴起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论白居易曲词写作的词体发生史意义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3论《古诗十九首》与曹植的关系——兼论《涉江采芙蓉》为曹植建安十七年作 社会科学研究 2009/04论易安体的写作视角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9/01论李白词为词体发生的标志 中州学刊 2009/01论秦嘉五言诗《赠妇诗》三首为伪作 学习与探索 2009/01从语汇语句角度考量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论唐五代词向北宋词的演变历程——王国维“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之论的反思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苏轼“以诗为词”涵义综论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11论东坡词创作游戏化及其意义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11略论词产生于盛唐宫廷——关于词的起源、界说和发生 学习与探索 2008/05论盛唐声诗和绝句为唐曲词发生的前夜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4论后主体的形成过程及其词史意义 天中学刊 2008/04冯延巳《阳春集》真伪论考——兼论《阳春集》与《寿域词》之关系 社会科学研究 2008/03《陌上桑》创作时间、作者考辨 北方论丛 2008/01唐宋词流变及内涵概述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07/08论白石体的特质及其词史地位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6白石体开辟了新的应社方式论 中州学刊 2007/04论宋初体 社会科学研究 2007/04论小晏体的词史意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2“风骨”内涵之我见 华夏文化论坛 2006/00论建安山水题材五言诗及其诗歌史意义 社会科学战线 2006/05论少游体 江苏社会科学 2006/05论阮籍的《咏怀》五言诗的诗史意义——兼论正始诗歌与建安诗歌的异同 天中学刊 2006/04论东坡体由“应”向“非应”的飞跃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04试论曹植与古诗十九首的女性题材写作——兼论《青青河畔草》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4论风骨的内涵及建安风骨的渐次形成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3论晏欧体 中州学刊 2006/03论唐宋词的诗体借鉴历程——以温韦、张先、晏欧、少游、美成体为中心线索的探讨 社会科学研究 2006/03古诗十九首“东汉”说质疑 中华文化论坛 2006/02论正中体——兼论《阳春集》之真伪 天中学刊 2006/01论建安五言诗女性题材的兴起——兼论《怨诗》的作者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2论建安游宴诗的兴起——兼论《今日良宴会》的作者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1论柳永体对民间词的回归 东方论坛 2005/04论苏诗散文化意象对纯诗意象的变革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08试论五言诗的成立及其形成的三个时期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5稼轩词本质特征新论 中州学刊 2005/04略论古诗十九首的产生时间和作者阶层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4论早期应制应歌词的词史意义 江海学刊 2005/03论曹操诗歌在五言诗形成中的地位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2论初盛唐边塞诗的演进和类型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论王维诗有画意象与苏轼比喻意象的嬗变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论王粲与五言诗的成熟——兼证《七哀诗》、《杂诗》的写作时间 齐鲁学刊 2005/02论花间体及温韦之异同 天中学刊 2005/01初论古诗十九首产生在建安曹魏时代——从五言诗形成历程角度的探寻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2论张先词古今一大转变及“始创瘦硬之体”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论东坡体的形成历程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11论应制应歌对飞卿体的促成 东方论坛 2004/06论古典诗体形式的形成与变异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6陶渊明自然本体论(二) 天中学刊 2004/03陶渊明自然本体论(一) 天中学刊 2004/01苏东坡的春节诗 文史知识 2003/02苏轼审美人生论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02唐宋词体论略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06论唐宋词体的类层和演进 天中学刊 2003/03李白虚幻政治理想论 天中学刊 2002/04绿色的幻灭 散文 1998/11我把一首诗发表在洁白的沙滩上 雨花 1998/12试论唐宋词发展史上的五个里程碑及其词史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8/02近代俗文化的先声—─柳永词论 江西社会科学 1998/03苏轼“豪放雅词”论 天中学刊 1997/06论东坡词的“雅化”及其对词史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7/01苏轼的密州词与豪放词风的创立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6/01范仲淹、唐寅和“白相文化” 雨花 1995/03试论苏轼的“以文字为诗” 江西社会科学 1991/05苏轼“以文为诗”论 江西社会科学 1990/04苏轼“以才学为诗”论 江西社会科学 1989/05意境:物境、情境 学术月刊 1987/02哲理·情感·意象·议论——苏轼哲理诗之我见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01

石佑启的学术论文

1.《WTO对中国行政法治建设的影响》,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1期。被《新华文摘》2001年第6期转载;被《行政法学精粹》2002年卷转载。2.《论行政法与公共行政关系的演进》,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3期。被《行政法学精粹》2004年卷转载。3.《论公共行政变革与行政行为理论的完善》,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2期。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4期转载。4.《论我国行政复议管辖体制的缺陷及其完善》,载《环球法律评论》2004年第1期。被《新华文摘》索引。5.《行政听证笔录的法律效力分析》,载《法学》2004年第4期。被人大复印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04年第6期转载。6.《行政主体程序违法的法律责任》,载《法学》2002年第9期。被人大复印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03年第1期转载。7.《试论行政自由裁量权引起的国家赔偿责任》,载《法商研究》1996年第2期。被人大复印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1996年第3期转载。8.《论公共行政变革与行政法学范式转换》,载《行政法学论丛》(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9.《试论行政不作为引起的国家赔偿责任》,载《法商研究》1999年第1期。10.《论公共行政之发展与行政主体多元化》,载《法学评论》2003年第4期。11.《征收、征用与私有财产权保护》,载《法商研究》2004年第3期。被人大复印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04年第8期转载。12.《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诉讼制度的发展》,载《法商研究》1995年第五期。13.《试析行政诉讼中被告行使职权的限制》,载《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年第5期。14.《对行政诉讼中不停止执行原则的评析》,载《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15.《行政不作为引起的国家赔偿责任探讨》,载《行政法学研究》1998年第四期。16.《试论行政处罚权的相对集中》,载《楚天主人》1998年第2期。17.《试析行政行为的公定力》,载《湖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18.《政府机构改革的行政法治保障》,载《行政与法》2000年第1期。19.《知识经济与行政法的互动适应》,载《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20.《几种特殊类型的行政侵权责任探讨》,载《江海学刊》2001年第1期。被人大复印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01年第3期转载。21.《行政与法关系的演变及其定位》,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6期。被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01年第4期转载。22.《WTO对中国行政立法的影响》,载《当代法学》2001第7期。被人大复印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01年第9期转载。23.《对行政追偿中几个问题的探析》,载《法律适用》2001年第2期。24.《行政指导及其法制化探析》,载《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25.《试论我国行政强制执行的模式选择及其运作》,载《河北法学》2001年第2期。27.《对行政法治的几点思考》,载《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28.《判决被告重作具体行政行为探析》,载《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29.《试论行政垄断及其法律规制》,载《经济与法》2001年第8期。30.《私有财产权的行政法保护初论》,载《中南法律评论》(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9月版。31.《试论WTO与政府管理创新》,载《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3期。32.《行政服务承诺制析论》,载《行政法论丛》(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6月版。33.《行政法治的法律价值思考》,载《法制日报》2002年7月23日。34.《税务行政复议与诉讼关系的衔接与协调》,载《财税法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3月版。35.《从管制行政到服务行政的制度建构》,载《中关村立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1月版。36.《论对行政自由裁量行为的司法审查》,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1期。37.《地方立法亟待解决的问题》,载《学习月刊》2003年第5期。38.《现代公共行政的发展探析》,载《江汉论坛》2003年第12期。39.《论行政程序违法及其法律责任》,载《公法评论》(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40.《一起国家赔偿案件引发的思考》,载《公法评论》(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41.《论行政复议中的不停止执行原则》,载《河南司法警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42.《论WTO与中国行政立法律质量的提高》,载《江海学刊》2003年第6期。43.《论行政救济的有效化》,载《诉讼法研究》(第4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1月版。44.《论行政相对人法律地位的提升》,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5期。45.《论我国行政处罚时效制度的完善》,载《上海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被人大复印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04年第4期转载。46.《在我国行政诉讼中确立“成熟原则”的思考》,载《行政法学研究》2004年第1期。47.《行政信赖保护之立法思考》,载《当代法学》2004年第3期。48.《行政三分制——再造政府的有益探索》,载《学习月刊》2004年第3期。49.《论对行政不作为的司法审查》,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3期。50.《试论中国行政法治建设的创新》,载《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51.《避免征收、征用权滥用要靠完善法制》,载《检察日报》2004年5月12日理论版。52.《政治文明与依法行政之契合》,载《法学评论》2004年第3期。53.《私有财产权公法保护之制度设计》,载《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6期。54.《论我国公务员的退出机制》,载《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55.《私有财产权公法保护之路径选择》,载《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2期。56.《论公共管理社会化与行政法的发展》,载《公法评论》第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57.《论从国家行政主体向公共行政主体转换——发展我国行政主体理论的一种进路》,载《行政法的中国之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58.《WTO与中国地方立法的回应及创新》,载《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4期。59.《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的创新》,载《学习月刊》2005年第7期。60.《中国依法行政的理论与实践探析》,载《武汉法学》2006年第1期。61.《论公共利益与私有财产权保护》,载《法学论坛》2006年第6期。62.《私有财产权公法保护的方式演进》,载《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5 期。63.《论私有财产权公法保护之价值取向》,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6期。64.《论城市房屋拆迁与私有财产权保护》,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年第6期。65.《论行政诉讼衔接宪法诉讼》,载《中国行政法治之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66.《论行政征收、征用与私有财产权保护》,载《教育论坛》2007年第1期。67.《私有财产权公法保护方式探析》,载《公法评论》(第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版。68.《社会主义行政法治理念的内容探析》,载《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69.《论私有财产权的人权属性及其在人权体系中的地位》,载《河北法学》2007年第3期。70.《公法的含义、范围与功能探析》,载《社会转型与公法学的使命》(蒋碧昆先生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出版社2007年9月版。71.《中部地区法制协调机制研究》,载《武汉法学》2007年第2期。73.《论私有财产权的私权属性及公、私法保护》,载《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74.《物权的平等保护与行政法观念转变》,载《法治论从(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被人大复印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07年第6期转载。75.《试论中部地区法制协调机制的构建》 ,载《江汉论坛》2007年第11期。76.《行政诉讼的原告资格探析》,载《公法评论》(第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77.《中国部门行政职权相对集中初论》,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78.《论农村土地征收与农民权益保护》,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79.《论农村土地征收中的公平补偿》,载《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80.《两型社会与地方立法的回应和创新》,载《楚天主人》2008年第7期。82.《论平等参与权及其行政法制保障》,载《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83.《法治视野下行政体制改革探索》,载《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4期。84.《论行政体制改革与宪政的契合》,载《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85.《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目标定位之求证》,载《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中华护理学术会交流文好投吗

《中华护理杂志》是我国最权威的护理核心期刊,想必很多初学护理论文写作的老师们,大多在投稿时都会对这本杂志望而却步,改投其他杂志。虽然这本杂志的录用率确实不高,但我想说我们写的论文都还是有机会被录用的。所以不好投,但是别放弃

学术性文本的阅读方法

学术性文本的阅读方法   学术性文本的阅读方法,随着译著的引进,“阅读策略”这个词语开始进入我国语文学科的话语体系。已有不少人注意到, “阅读策略”与我国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方法”很有些不同。那么我给大家分享学术性文本的阅读方法。   学术性文本的阅读方法1    学术性文本的阅读方法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学术性文本包括哪些方法?    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    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   学术性文本的阅读方法2    【学术】阅读策略与阅读方法    (一)学习策略   学习心理学所研究的“学习”,主要是在学校背景下的学习。而学校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就是聆听教师讲课、阅读教科书等材料,“他们(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内容取决于他们对所读东西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可以看出,“学习”与“阅读”密切关联。学习心理学所证实的高效“学习策略”很大程度上就是理解教科书等材料的策略。“学习如何阅读,就是学习‘如何学习"。”   然而,学习心理学所关注的,是通过阅读学习学科知识,其重点是记忆和理解教科书等材料中所承载的符号、概念、规则等学科知识。理解教科书内容(知识),与阅读理解,还不完全是一回事情。其所证实并建议学生使用的高效“学习策略”,从阅读的历程看,主要是在阅读之后加深记忆和理解阶段,包括: 其一,复述策略,利用双重编码等多种促进记忆的办法,牢固记住并复现(回忆)言语信息; 其二,精加工策略,如将所学内容分类记忆,根据说明性文本的组织结构来选择和理解教科书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解释,总结等; 其三,重新组织策略,将材料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如进行概述、摘要、绘制认知地图或概念图,划重点,提炼、做各种形式的笔记等。    (二)阅读理解策略   阅读理解策略,是阅读中所使用的策略,它们来源于阅读心理学的研究。受优秀读者对阅读理解过程的“出声思维报告法”启示,阅读心理学家精心设计心理实验,证实了一些优秀读者普遍使用的阅读理解策略,并在实验性教学中证明其对发展学生理解能力确实有效。心理实验中所使用的文本,是为了验证某个假设而特意制作的文本,主要是较浓缩的说明性短文和民间故事。   所提炼的阅读理解策略,各种译著大同小异,主要包括八个方面。 其一,预测,即在阅读起始阶段,基于标题和关键词等来预测将要阅读的内容;故事文本阅读中,对人物、事件、故事结局等进行预测。 其二,联结,即在阅读过程中调取已有的背景知识和个人经验,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其三,提问,即在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都能够提出基于文本的或从文本出发的问题,从而更深刻理解文本的含义。 其四,推断,即能够利用文本提供的线索,合理进行补充假设和合乎常理的推断。 其五,图像化,即在阅读过程中,由其“思维之眼”创造出“多重感官图像”,从而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 其六,确定重点,即根据文本的组织结构特点对文本中的信息进行重要和不重要的分类,并细读重要的内容。 其七,释疑,即能够意识到自己遇到了理解困难,并为了读懂而停下来,回头重新阅读。 其八,综合,即能够分析信息,整合文本和自己的认识或经验加以思考,并得出结论。此八项阅读理解策略前后没有必然的顺序,它们相互联系并在实际的阅读理解过程中综合地运用。    (三)自我监控和调节   “监控对于认知策略的自我调节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家描述了有技巧的读者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自我监控和调节:“有技巧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监控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特别留意文章中的那些令人困惑的或者与自己已有知识不一致的内容。他们能意识到自己以前是否看到过这些观点以及自己是不是同意这些观点。阅读能力强的读者在感到困惑时会重新读一遍文章,或者放慢阅读速度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他们会监控自己是不是正在专心阅读,还是分心正想其他事情了······”   学习或阅读过程中的自我监控和调节、“学习策略”和“阅读理解策略”都属于元认知知识。来源于心理学研究的元认知知识,很大程度上是超学科的。“学习策略”是“所有科学分支学科和一般的学术性科目”的学习策略;“阅读理解策略”则是阅读所有文章和书籍的阅读理解策略,尽管心理实验所涉及文本,主要是故事性和说明性的。

如何更好的推进学术推广?

学术推广,不仅仅是外企的专利,也不仅是大型药业的专利;学术推广,不是必须要大量花钱而没有效果的无用功;学术推广,也并不难。可是,对于中小医药企业,销售额不大,利润率不高,在针对医院终端销售产品的时候,如何低成本启动学术推广呢?一、聘任合适的市场部经理合适的人员,薪水支出不一定高,但是却能让企业迅速获得学术推广的能力。负责学术推广职能的岗位之所以不首选产品经理或推广经理,是因为在低成本用人的情况下,头衔就是一种报酬,可以在一段时期内抵消低报酬的负面作用。对市场部经理的要求及其分析如下:1、起码三年销售代表的经历,成绩卓越。这样的人,可以充当培训师和教练的角色,为代表做实战技巧和产品知识的培训,为企业节约培训支出。2、研究生学历:本科阶段要求医药学背景,临床专业优先;研究生阶段要求管理学背景,MBA优先。学术推广的对象是医生,需要站在医生的角度阐述、演示产品,临床专业背景的人可以做得更好;学术推广的主体是代表,需要给培训医学背景知识和产品知识,这也只有学临床的才能完美胜任。市场部经常需要跨部门沟通,需要具备的知识有品牌、战略、营销FromEMKT.com.cn、人力资源、财务等,是一个“全才”,因此必须要有完善的管理学知识结构,MBA的学习是构建这一知识结构的最佳途径。3、擅长制作漂亮的PPT,了解WORD排版、EXCELL制表等技巧。学术内容的载体,大部分是以PPT、WORD或者EXCELL等形式存在,需要市场部经理掌握这些工具。学术内容从思考、构建到表达,常常难以假以他人之手,需要思考者一气呵成。4、为人诚信,认真负责,心胸开阔,坚韧而有耐性,充满奉献牺牲精神和激情。5、善于企业内沟通,也善于与客户沟通,能艺术性的解决冲突,有一定领导力。6、形象较好,声音洪亮,普通话标准,演说表现力强,或者有演说潜力。7、不一定要求有市场部经理或者产品经理的经历,资历不一定要深。二、科学制定市场相关管理制度、流程、工作目标、预算有了合适的人员,不代表就能充分发挥作用,还有赖于用人环境的改善,企业应该及时制定市场相关管理制度、流程、工作目标、预算。制度与流程包括学术推广管理制度及流程、费用管理制度及审批流程、市场部经理及市场部人员的职责、绩效管理制度及流程、薪酬福利政策以及市场部内部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绩效管理制度最为重要,是市场部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稳定性的关键,有了主观能动性,学术推广就可以做好,不会的可以学会,不懂的可以搞懂,深奥的会去钻研,遇到障碍能激荡潜能;有了稳定性,学术内容可以持续提升,推广工作可以逐步升级,事半功倍,基业长青。有了制度和流程,还必须明确中长期及年度工作目标,围绕目标制定预算。这一点是不可以忽视或者流于形式的,这代表工作的计划性,没有计划,工作必然陷于无序,无序的状态不可能带来需要的效率,没有效率,就做不到低成本。三、构建学术核心内容,完善推广工具一般中小企业,都没有“重磅炸弹”,也缺乏“独家”、“原研”,或许好不容易挑出的产品,也有一些竞争者,这些都没有关系,因为,任何产品都可以挖掘值得推广的亮点:没有适应症的亮点,可以推机理创新;暂时缺乏文献支撑,可以梳理组方药效;医生普遍都了解的药物,可以将所有该类药物进行梳理,指明异同,指导医生合理用药;实在挖不出内容,中药还可以推千年文化与产品故事;确实找不出新意,还可以挖掘治疗经验,推广临床治疗方案??学术内容的创新没有不可能,也无止境,关键谁来创新,只要企业招聘的人员满足以上要求,并且营造了制度环境,构建产品学术核心内容是没有问题的。例如中辰药业的“速效心痛滴丸”,通过组方药理全面梳理,发现某一味药具有多种心血管功效,进一步与专家沟通,发现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非常确切,于是有了速效心痛滴丸区隔其主要竞争对手的亮点,并宣称“开创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新时代”,并进一步通过药理等实验夯实证据支撑,通过成本不高的学术推广,获得了各地心血管医生的广泛认可和推介。围绕核心内容,还要完善学术推广的各种工具:各种学术会议PPT、代表培训PPT、产品介绍话术、百问百答、论文集、健康手册、宣传彩页、易拉宝设计图、产品提示物等等。随着销售额的提升,企业应该逐渐增加学术投入来提升学术核心内容和产品品牌的精准传播。四、代表培训与专业拜访对代表进行产品知识的深度培训,同时举办“产品知识考试”、“学术推广会演讲赛”和“角色扮演赛”等活动,以其让代表在比赛和反复的演练中彻底掌握学术知识,能够进行专业拜访,并且逐步达到所有代表都可以独立举办小型学术会,这样不至于一个科会还要市场部人员前往,差旅费或许都超过科会的花费。代表培训与专业拜访方面的培训非常多,选择一些专业的培训机构就可以得到支持。五、学术会议选择学术推广的花费,除了人员费用、资料制作与印制的花费之外,最主要的就是会议花费,如何少花钱举办学术会议是低成本学术推广的另一个关键。建议选择区域性会议、院内会及科室会。举行学术会议一定要准备充分,产品演讲依会议内容不同而不同,准备不充分,坚决不参会。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学术会议的作用是暂时的,会后学术拜访才是作用维持的关键。1、区域性会议:根据产品的覆盖情况及上量要求,每个地区每年选择1—5次区域性会议,建议企业不要自己举办学术会,而是赞助医学会、药学会或者医院举办的学术年会、交流会、继续教育等。会议赞助费不会太高,可以在会场挂横幅、树易拉宝、摆展台、推介产品、送资料,堪称高度精准有效的品牌传播。会上如果能请主持人或专家简单介绍产品功效和治疗方法就更好。会场的学术氛围,会让与会专家更容易接受企业的产品及代表,也是拓展和维护专家关系的绝好时机。会上注意多照照片(尤其是产品推介、专家介绍时)和索取会议资料,拿着这些照片和资料,可以给没有参会的医生分享,让他们了解会议的内容、会上产品做的宣传或者获得专家的介绍和推荐,这样可以让学术会议宣传的声音在会后还能余音不断。通过以上努力,达到的效果绝对不会弱于自己举办学术会议,为了加深与会专家的记忆和会议其他的影响,还有许多低成本而有意义的事情可做,需要组织者用心思考。2、院内会和科室会:当前紧张的纠风反贿赂氛围,代表拜访医生难度逐步加大,借助院内会、科室会,可以同时让一个或者多个科室的医生、护士认可企业的产品,是效率极高的“群体销售”,会后,再次拜访医生的难度就降低了,尤其在新开发医院,科会尤为重要,对于快速上量帮助会很大。3、其他活动学术活动形式可以很多,例如学术沙龙,可以在正式或者非正式场合举行跨院、跨地区的用药经验交流,人数不一定要多,场面不在于大,重在沟通,可以采取沙龙的组织形式,定期或者不定期举行,每次活动至少要有一名医生非常了解及支持本企业产品,以期交流的时候影响其他人。六、专家网络建设初期,每个区域至少吸纳2名区域级专家,大的区域可以更多些,有选择性在一些大医院吸纳权威作为院级专家,这些专家,由于深度认可企业产品,会利用会诊、讲课、代教、出诊等多场合影响年轻医生,效果深远。专家还可以不断为企业产品推广、学术内容构建与发展不断提出建议和意见,对市场部的帮助是不能缺少的。专家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不能陷入“带金”销售的老路,应该从情感、学术等方面思考“少花钱,多办事”的方式方法,这方面的培训也不少,外企也有很多成熟的做法,可以参加一两个培训或者向资深人士请教。七、其他举措1、论文征集与发表论文征集既属于构建学术核心内容的范畴,也是学术推广的方式。可以采取有奖征文或者邀请专家进行临床验证或者整理产品治疗经验,撰写成文,在学术期刊发表,相应辅之以产品广告,没有论文发表,就不必发广告了。每次论文发表,就购买一批杂志,发放给处方医生,对于加强医生处方的信心大有裨益。论文的内容应该在两个方面:第一,给当前正在推广的学术核心内容加强证据;第二,为新卖点构建证据。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组织满足循证医学要求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进一步夯实学术推广的内容。2、患者教育患者教育可以从一本健康手册开始做,这属于公益行为,增加患者好感,通过医生的发放,使得患者更容易接受产品,并形成习惯。此时,市场部必须至少有一名医学本科毕业生,来回答看到健康手册来咨询健康的病人。后期可以逐步开展患者教育的会议、患者俱乐部、核心患者维护、赞助或参与卫生行政部门的患者教育。3、网络宣传学术推广伊始,由于学术内容缺乏等原因,可能难以大范围开展,但是可以一步步来,如果没有操作经验,可以请教专业咨询机构,网络的推广费用并不高。

舒曼的学术成就

1.在艾宾浩斯逝世后, 舒曼主编了《心理学和感官生理学杂志》。2.协助缪勒研究记忆,共同发明了记忆鼓。3.在视知觉研究中,强调知觉的完形原则,例如他证明了当孤立的成分在刚刚低于感觉阈限的强度之下以快速而连续的方式呈现时,会产生空间完型的知觉。在理论上,舒曼比他的老师更接受注意是心理过程的中心的观念。他一般用注意解释完形现象,认为知觉的完形特征是对选择注意的控制。梅茨格曾概括舒曼在20世纪之初所确定的知觉完形特征是:①不完整图形倾向知觉为完整图形②成分的接近会使视觉成分并组为较大的知觉③模糊的图形被视为心理学组织原则的一部分。4.舒曼在法兰克福大学时曾邀请惠特海默前往做访问教授,他用自行车的轮子做成惠特海默用于似动实验的仪器。

刘华的主要学术论文

  1.呼吸康复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疗效分析,《新医学》2006.8 ,第一作者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家庭长期氧疗的临床研究,《现代临床生物医学进展》2006.5,第一作者  3.纤支镜检查结合支气管肺泡灌洗对慢性咳嗽的诊断意义,《新医学》2004.9,第一作者  4.羟丁酸脱氢酶变化在慢性肺心病中的临床意义,《实用医学杂志》2002.10,第一作者  5.鼻咽癌放疗辅加局部化疗的疗效分析,《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0.1,第一作者  6.老年肺心病发作期并低钠血症分析,《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1.2,第一作者  7.经纤支镜局部化疗并放疗治疗鼻咽癌138例,《实用医学杂志》2001.8,第一作者  8.经纤支镜局部化疗治疗局部顽固性鼻咽癌的临床研究,《中华综合医学杂志》2001.10,第一作者  9.老年人医院获得性肺炎痰培养结果临床分析,《医学理论与实践》2000.11,第一作者  10慢性肺心呼吸衰竭患者与血气分析关系的研究,《中山大学学报》2006.9,第一作者  11.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颈动脉超声的研究,《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6,第二作者  12.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慢性案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研究,《中国中医急症》2005.7,第三作者  13.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43例临床分析,《实用医学杂志》2004.8,第二作者

如何更好的推进学术推广

其实想要做自己的产品推广,前期可以看看同行是怎么做的,可以模仿,之后在看自己想做什么渠道,然后根据产品的本身定位,做适合的渠道推广,对于这块我是直接让锦随推负责的,毕竟本来就认识。

国内理工科学术核心期刊都有哪些

有中文核心期刊和科技核心期刊两种,各有一千多种,这里发不了,可以留个邮箱。

石经海的学术成就

1)《我国刑期折抵制度之检讨》,法律出版社2008年3月版;2)《量刑个别化的基本原理》,法律出版社2010年6月版。 共公开发表中文核心(CSSCI)及其他专题学术论文50余篇(除3篇非核心论文为第二作者外,其他均为独著或第一作者),主要是: 1)当前涉黑犯罪的特点与成因调查——以重庆11个典型案件为样本,载《现代法学》2011年第3期,CSSCI,中文核心,校定C类核心;2)从极端到理性:刑罚个别化的进化及其当代意义,载《中外法学》2010年第6期,CSSCI,中文核心,校定C类核心;3)逻辑思维规律下的量刑方法构建,载《法律科学》2010年第2期,CSSCI,中文核心,校定C类核心;4)论量刑合法,载《现代法学》2010年第2期,CSSCI,中文核心,校定C类核心;5)刑法现代化下的“量刑”解构——量刑规范化的科学基础探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3期,CSSCI,中文核心,校定D1类核心;6)“量刑规范化”解读,载《现代法学》2009年第3期,CSSCI,中文核心,《刑事法学》2009年第10期全文复印,校定C类核心;7)Philosophy Orientation i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Measurement of Punishment(量刑规范化的基本理念界定)(CHINA LEGAL SCIENCE2008.2),载《中国法学》(英)2008年第2期,校定D1类核心;8)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行为的罪与非罪——以杨天庆等人涉黑案为例,载《2010年度中国刑法学年会论文集:刑法理论与实务热点聚焦》(下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9)刑法修正案(七)》的罪名确定,载《2009年度中国刑法学年会论文集:新中国刑法60年巡礼(下)-聚焦《刑法修正案(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10)刑法分则的司法本质与量刑基准的界定,载《2008年度中国刑法学年会论文集:刑法实践热点问题探索》(下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11)我国刑法与CCPR之比较与对接——以罪刑法定原则为研究对象,载《法商研究》2010年第3期,CSSCI,中文核心,校定C类核心;12)醉酒驾车行为定性之我见,载《人民检察》2010年第6期,中文核心,校定C类核心;13)杨天庆等涉黑案的特点、成因与防控类似违法犯罪的对策,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校定D2类核心;14)我国羁押立法之实体规范检讨,载《刑事法评论》第2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版,CSSCI来源集刊,校定D1类核心;15)论羁押制度的内核,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第2期,CSSCI,中文核心,校定D1类核心;16)我国羁押制度的法文化考察,载《法律科学》2008年第3期,CSSCI,中文核心,校定C类核心;17)论违法适用羁押的刑事责任,载《法学杂志》2008年第3期,CSSCI,中文核心,校定D1类核心;18)反腐公约的预防机制与我国反腐的新课题,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第3期,CSSCI,中文核心,校定D1类核心;19)刑期折抵立法比较研究,载《环球法律评论》2008年第2期,CSSCI,中文核心,校定C类核心;20)刑期折抵的理论定位,载《现代法学》2008年第2期,CSSCI,中文核心,校定C类核心;21)死缓、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后的刑期折抵,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8年第1期,CSSCI,中文核心,校定D1类核心;22)论滥用诉讼,载《刑事法前沿》(第4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二作者;23)Reflections on the Evolution of Custody system in China(我国羁押制度的流变省思)(CHINA LEGAL SCIENCE2007),载《中国法学》(英)2007年,校定D1类核心;24)从劣质奶粉事件看农村伪劣商品违法犯罪的特点、成因与对策,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7年第5期;25)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的若干问题,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1期,中文核心,《刑事法学》2007年第4期全文复印,校定C类核心;26)刑法视域的羁押探究,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第4期,CSSCI,中文核心,校定D1类核心;27)审前羁押的刑事实体救济论纲,载《刑事法前沿》第3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8)临泉毒品犯罪泛滥的文化原因分析,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5年第12期;29)司法拘留与民事拘留新论,载《法学杂志》2005年第2期,中文核心,校定D1类核心;30)试论破坏村委会选举行为之罪与非罪,载《人民司法》2004年第11期,中文核心,校定C类核心;31)论刑期折抵的若干问题,载《法律科学》2004年第6期,CSSCI,中文核心,校定C类核心;32)刑期折抵制度的刑法精神,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6期,CSSCI,中文核心,校定C类核心;33)巨贪萧作新经济犯罪原因剖析,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3年第8期,2000年版中文核心;34)如何确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存款人的诉讼地位,载《人民检察》2003年第5期,中文核心,校定C类核心;35)论拘留的刑期折抵,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年第4期,CSSCI,校定D1类核心;36)完善村委会选举立法的建议,载《法学杂志》2003年第2期,中文核心,校定D1类核心;37)略论“刑事拘留”的若干问题,载《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CSSCI,中文核心,校定D1类核心;38)从一起少年投毒杀人案看农村局部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对策,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1年第11期,2000年版中文核心;39)首要分子与主犯关系新论,载《现代法学》2000年第6期,CSSCI,中文核心,校定C类核心;40)略论事实重婚行为之罪与非罪,载《探索》1998年第1期,中文核心;41)论司法拘留与民事拘留”,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42)“最高公安机关也应是法定的刑事司法解释主体”,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43)“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存款人诉讼地位研究”,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44)“司法拘留适用的几个问题”,载《经济与法》2001年第5期;45)“民事制裁拘留”适用探析”,载《青海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46)“略论学校使未成年人远离犯罪的几项工作”,载《阜阳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第2期;47)“村党组织成员为“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质疑”,载《阜阳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年第6期;48) 论刑事拘留主体”,载《阜阳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1998年第1期;49)“皖北农村毒品犯罪的文化原因分析”,载《阜阳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1期;50)“曹操法治思想探析”,载《阜阳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年第4期;51)“第四届刑事法前沿问题研讨会综述”,载《刑事法前沿》(第4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52)“谈谈我国的拘留”,载《法律科学》98年增刊;53)“提高企业素质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载《阜阳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1995年第1期;54) “论农村伪劣商品违法犯罪事件的致因——以劣质奶粉恶性事件为例”,载《韶关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 1)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定罪量刑实证研究(主持,2010年-2012年,编号:10BFX041);2)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法学本科专业多学科课程间交叉渗透的研究与实践——以刑法课程与相关课程为例(主持,2011年-2013年,编号:112048);3)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项目:量刑指导意见研究(主持,2010年-2011年,编号:CLS-C1019);4)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执行刑研究(单独承担,2008年-2010年,编号:08SFB3016);5)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关于刑期折抵的77个司法解释研究(单独承担,2005年-2007年,编号:05SFB3008);6)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项目:毒品犯罪刑罚适用轻缓化研究(主持,2009年-2010年,编号:CLS-D0958);7)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项目:刑法视野的我国羁押体制完善研究(主持,2007年-2008年,编号:C0734);8)西南政法大学校级重大项目: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防控机制及法律对策研究·重庆市打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典型案例研究(本子项目主持人,西政校发〔2009〕329号);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量刑规范化的基本理论研究(单独承担,中博基字[2009]15号,编号:20090460721);10)安徽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我国拘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主持,1998年-2001年,编号:JW98080);11)安徽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皖北农村新型犯罪现象对该区农民奔小康的影响与对策研究(主持,2005年-2007年,编号:2005sk165);12)安徽省高校人才规划项目:刑事实体法视域的审前羁押研究(主持,2005年-2007年,编号:2005jqw079);13)另主持其他校级课题若干;参与国家社科规划课题和中国社科院重大规划课题若干。 1)第三届中国法学家论坛(主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法制保障;杭州,中国法学会和人民论坛联合主办,2007.9.6-8);2)全国量刑规范化学术研讨会(南京,2009.6.6-.6.7);3)全国二十城市中级法院刑事审判研讨会(量刑规范化专题)(天津,2009.11.18-20);4)2006年全国刑法学术年会(杭州,2006.10.8-10);5)2007年全国刑法学术年会(吉林,2007.9.17-23);6)2008年全国刑法学术年会(南京,2008.9.-23,受专题组推荐向大会作“刑法分则的司法本质与量刑基准的界定”的主题发言);7)2009年全国刑法学术年会(昆明,2009.8.18-21);8)2010年全国刑法学术年会(兰州,2010.9.11-13);9)第19届中国犯罪学学术研讨会(海口,2010.11.6-8);10)第三届刑事法前沿论坛(北京,2005.11.10-11);11)第四届刑事法前沿论坛(北京,2006.11.10-11);12)第五届刑事法前沿论坛(北京,2007.11.10-11);13)第六届刑事法前沿论坛(北京,2008.11.10-11,作“量刑的逻辑思维规律”的主题发言);14)第七届刑事法前沿论坛(北京,2009.11.21-22,作“量刑规范化的问题与对策”的主题发言)。

重庆医科大学的学术研究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国家级、省部级研究机构28个,其中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实验动物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6个,省级人文社科基地1个。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临床检验诊断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实验动物中心: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实验动物中心省级人文社科基地:医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超声医学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省级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市刑事侦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干细胞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药物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市药效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啮齿类实验动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级重点实验室(名单不全)  脂糖代谢性疾病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临床检验诊断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儿童发育疾病研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眼科学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认知发育与学习记忆障碍转化医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超声医学工程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生物化学与分子药理学重庆市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神经病学重庆市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超声分子影像学重庆市医学重点实验室妇产科学重庆市医学重点实验室肝胆外科学重庆市医学重点实验室传染病寄生虫病重庆市医学重点实验室    十二五”期间,学校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计划支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40余项。获各类科技成果奖励110余项,其中重庆市科学技术奖、何梁何利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40余项。学校独立研制的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海扶刀)属世界首创,是中国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医疗设备。实现产业化以来,海扶系列设备已在全国1000余家医院投入使用,出口欧盟、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2011年底,学校申请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球形聚焦集声系统”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6000万元资助。 2012年度重庆医科大学新上科研项目一览表序号项目名称起止时间项目来源经费(万元)负责人1超声波肿瘤治疗技术培训班2012科技部41.187王智彪2乙型肝炎治疗和转归相关新指标和新试剂的临床意义评价2012-2015重大专项任务189.45唐霓3脂质异常分布在NAFLD和高脂血症发病中的作用2012-2016“973”子课题275.0阮雄中4胆固醇代谢紊乱促进慢性肾脏病进展和肾纤维化的分子机制2012-2015“973”子课题115.20阮雄中5代谢性炎症在NAFLD和高脂血症发病中的作用2012-2015“973”子课题50.00陈压西6“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国重要心血管病患率调查”2012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子课题69.64雷寒7MSM人群性行为前后服抗病毒药物预防HIV新感染研究2012-2015国家“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任务319.56黄爱龙8云南及周边省市区传染病病原谱流行规律研究2012-2015国家“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任务96.51黄爱龙159BMP9和WNT3A双基因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骨折后骨不连的协同成骨作用研究2012教育部一般3.50刘渤160LXR激活在全脑缺血性脑损伤后海马神经发生的作用机制2012-2014教育部一般2.80承欧梅161早期营养过剩诱发和加重成年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2012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联合6.0肖晓秋162BKCa通道在偏头痛动物模型中的表达及其机制研究2012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联合2.0谭戈163Th17/Treg失衡在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其干预研究2012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联合2.0何云锋164色素上皮衍生因子通过NO-cGMP-PKG信号通路促进胰岛素抵抗2012-2014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2.00李启富165Snail/E-cadherin在前体心外膜祖细胞向起搏细胞定向分化中的调控作用2012-2014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2.00佘强166纳秒级高强电脉冲对卵巢癌侵袭转移的影响的实验研究2012-2014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2.00胡丽娜167HBV X蛋白下调线粒体蛋白SIRT3在HBV感染诱导的氧化应激反应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2012-2014教育部博士点基金4.00陈娟168孕期MVAD对仔鼠生后突触可塑性翻译调节机制的影响2012-2014教育部博士点基金4.00张萱169Wasp基因突变对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征临床表型和Treg/Th17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2012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联合2.0张志勇170乳腺癌Bmi-1靶基因的高通量筛选2012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联合2.0武向梅171手性自组装短肽对创伤中快速止血的机制探索与模型建立2012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联合2.0罗忠礼172表观遗传调控的差异miRNA在乳腺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2012-2014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2.00宋方洲173细胞原纤毛转运蛋白80(IFT80)通过Hedgehog 信号通路调控乳腺癌细胞分化和增殖2012-2014教育部博士点基金4.00汪长东174人参皂苷Rg1延缓神经干细胞衰老与调控端粒长度与端粒酶活性的机理研究2012-2014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2.00王亚平175新世纪优秀人才2013-2015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5.00郭风劲176KLF14改善糖脂代谢紊乱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2012-2014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2.00李伶177探索靶向Bcr-Abl Y177去磷酸化和降解的策略逆转CML细胞恶性表型2012-2014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2.00冯文莉178Twist促进乳腺肿瘤干细胞聚集的关键miRNAs和细胞信号通路研究2012-2014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联合12.00柳满然179特异性抑制缺失型CENP-E对实体肿瘤发生的影响2012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联合6.00翁亚光180尿硫酸化胆汁酸代谢轮廓分析用于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诊断和分度2012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联合6.00丁敏181低强度聚集超声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细胞的粘附、侵袭、血管形成的影响2012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联合6.00王智彪182受体介导与超声定位双重靶向--载姜黄素的甘草次酸表面修饰纳米粒与超声微泡复合给药系统的研究2012-2014教育部博士点基金4.00张良珂183具有类骨质孔状再生通道的承力纳米复合支架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成骨机制研究2012-2014教育部博士点基金4.00卢旻鹏184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烟草控制政策优化研究2012-1015教育部人文青年基金7.00浦科学 学术期刊 《中华肝脏病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Hepatology)是中华医学会主办、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病毒性肝炎研究所承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93年6月,初刊名《肝脏病杂志》,1996年正式更名为《中华肝脏病杂志》,主要内容包括肝脏的生理、各种肝脏疾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病理、病理生理、免疫学、发病机理、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重要进展。《临床超声医学杂志》1988年8月创刊。1998年11月经国家科委批准为正式刊物,在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2004年被中国科学技术部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且先后加入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网”,被“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国医药卫生优秀成果数据库”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由重庆医科大学主办,是中文核心、中国科技核心、CSCD遴选和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波兰《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美国《剑桥科学文摘(自然科学)》、中国知网、维普科技、万方数据等重要数据库全文收录。《儿科药学杂志》由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儿科药学专业组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联合主办。1995年创刊,2000年8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科技部批准正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已成为儿科学类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首席医学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文摘文献库(CMCC)》全文收载,《中国药学文摘》、《中国药学文献数据库》和《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收录源期刊。《医学教育探索》于2002年创刊,2011年正式更名为《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Education Research),月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医学教育专业核心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国内外最新医学教育动态、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医学领域内的社会、心理、伦理和法律等内容。杂志已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波兰哥白尼索引(IC)、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等重要数据库收录。 馆藏资源 2013年底,学校拥有馆藏文献 149.64 万册,其中全文电子期刊 27715 种、电子图书 234929 册、其他电子资源 70469 册(件),中外数据库资源 30 余个,生均拥有纸质图书 46 册。2013 年,增加纸质图书 13.56 万册,生均年进书量超过 4 册,增加电子图书 4.06 万册、续订电子期刊 2.77 万种、增加其他电子资源 3.12 万册;纸质图书借还量 38.87 万册次,数据库访问 187.89 万人次,电子期刊全文下载 182.06 万篇,电子图书阅读使用 11.94 万本,多媒体光盘及多媒体资源利用 15.53 万次。同时建有Medline光盘数据库(含SERFILE期刊信息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 、中文生物医学期刊/会议文献数据库-CMCC/CMAC 、重医学位论文数据库、万方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医学)等数据库。

蒋学华的主要学术成就简介

蒋学华教授作为负责人组织开展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p-糖蛋白在口服中药制剂吸收中的作用与调控研究”、“中药口服给药系统设计与评价中的生物药剂学方法研究”和“中药制剂物质基础细胞模型筛选方法研究”。研究中将Caco-2细胞模型首先应用于中药药效物质的筛选,提出了以细胞模型筛选药效物质基础成分为指导,调控药物释放速度和改变药物膜透过性为手段,体外释放与体内吸收动力学相关性研究为中心,设计与优化口服中药速效与缓释制剂处方工艺的中药现代化研究思路,对中药生物药剂学学科的创建与中药制剂现代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蒋学华教授作为负责人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抗癌药物器官靶向毫微粒给药系统质量评价研究”和国家医药技术创新博士项目“肝靶向阿克拉霉素A毫微粒冻干针剂的研究”,制备出具肝靶向特征的阿克拉霉素A聚氰基丙烯酸异丁酯纳米粒和阿克拉霉素A聚乳酸纳米粒,进行了器官靶向纳米粒给药系统的质量评价研究工作,提出了系统的器官靶向纳米粒给药系统的质量评价指标与方法,为器官靶向纳米粒给药系统的研究开发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蒋学华教授负责完成了近百项新药临床药动学研究与生物利用度评价研究,为我国新药Ⅰ期临床研究进行了大量探索性工作,并公开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是四川省知名的药动学与生物利用度研究专家,在国内药物制剂生物利用度评价研究领域有较高声望。在研究开发领域,蒋学华教授负责完成了数十项新药药剂学开发研究。包括萘哌地尔片、格列美脲胶囊、阿莫西林/双氯青霉素胶囊、注射用他唑吧坦钠/哌拉西林钠、复方碳酸钙泡腾颗粒等。蒋学华教授大力倡导临床药学教育和临床药学工作模式。参与了我国首次临床药学本科教学计划的拟定与实施,作为负责人针对临床药师培养与临床药学工作,主持并实施了教育部教学改革的研究项目、四川省教学改革的研究项目和多项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在这一领域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通过组织全国临床药学的继续教育工作,培养了大批我国早期的临床药学人才,为我国临床药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发表了与之相关的论文10余篇。是我国知名的临床药学教育家与临床药学学科创建者之一。蒋学华教授为本科学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开设了“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动学”、“药物现代评价方法”、“高等药动学”“临床药学研究方法”和“药事管理学研究方法”等课程,是四川省精品课程“药事管理学”的课程负责人,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以其渊博的知识为我国药学人才培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新药研制:“萘哌地尔片”,2001年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制剂负责人);新药证书编号:国药证字x 20010137(发证日期:2001.3.14.)“格列美脲及其胶囊”,2000年获国家二类新药证书(制剂负责人);新药证书编号:国药证字x20000529与x20000530(发证日期:2000.12.15.)“注射用奥沙利铂(冻干针剂)”,2001年获国家二类新药证书(制剂负责人);新药证书编号:国药证字x20010568(发证日期:2001.9.6.)“阿莫西林/双氯青霉素胶囊”,1999年获国家三类新药证书(制剂负责人);新药证书编号:国药证字x19990109(发证日期:1999.7.28.)“注射用他唑巴坦钠/哌拉西林钠”,1999年获国家三类新药证书(制剂负责人);新药证书编号:国药证字x19990143(发证日期:1999.7.28.)“复方碳酸钙泡腾颗粒”,2004年获国家三类新药证书(项目负责人);新药证书编号:国药证字H20040651(发证日期:2004.6.24.)专利申请:2005.10.26.申请的发明专利:“丹参酮固体分散体和包合物及其用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公开号:CN1686104A(第一发明人);2003.3.26. 申请的发明专利:“对产β-内酰胺酶耐药菌株有协同作用的抗菌素组合物”,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公开号:CN1404834(第四发明人);获奖:“尿中异烟肼及其代谢物乙酰异烟肼的比色测定及汉藏135例乙酰化代谢测定”获1988年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第二主研);“药品溶液颜色检查法标准化研究”获1992年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第二主研);“以诺氟沙星为模型药物考察毫微粒眼用新剂型的基础研究”,获1999年度四川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三主研);“诺氟沙星毫微粒眼用新剂型的基础研究”,获2000年度成都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三主研);2000年12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四川省教育厅评为 “作出突出贡献的四川省博士学位获得者”;“21世纪初药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04年获四川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项目负责人);“21世纪初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药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05年在四川省第十一次社科成果评奖中获社科优秀成果奖并被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评定为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项目负责人);作为负责人承担的纵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抗癌药物器官靶向毫微粒给药系统质量评价研究”。批准号39570842;经费8万;起止年月:1996.1.-1998.12.代表性论著近三年发表的主要论文1. 利福平和异烟肼联用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华西药学杂志,2003,18(1):16;2. HPLC测定人血浆中的酮洛芬,华西药学杂志,2003,18(1):50;3. 新时期医院药学与药学教育,药学教育,2003,19(1):1;4. 关于缓、控释制剂体内外相关性试验的讨论,中国医药导刊,2003,5(2):150;5. 制剂工艺条件下的胸腺五肽稳定性评价,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34(2):292;6. RP-HPLC同时测定血浆中对乙酰氨基酚和咖啡因的浓度,华西药学杂志,2003,18(2):110;7. 灯盏花素在家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药学学报,2003,38(5):371;8. 空腹与饱服大剂量烟酸缓释片的药动学,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23(3):129;9. Pharmacokinetics of scutellarin in dogs,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 2003,12(3):127;10. 阿莫西林对格列美脲在草犬体内药动学的影响,中国药学杂志, 2003,38(3):207;11. Determination of Sulphonylurea Glimepiride in Dog Serum by RP-HPLC with Pre-column Derivatization;,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2003,12(2):101;12. 阿芬咖片中阿司匹林的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3,20(4):661;13. 灯盏花素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研究,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3,20(4):692;14. 异福片中利福平的生物等效性评价,中国药房,2003,14(7):416;15. 异福酰胺片药动学与相对生物利用度,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23(8):475;16. 人参皂甙Re提取方法的研究,西北植物学报, 2003,23(4):667;17. 献血者服用中药后延期献血期限设定的探讨,中国输血杂志,2003,16(6):389;18. 食物对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影响,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3. 13(6):43;19. 3种放疗、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症治疗方案的成本效果分析,中国药房,2003,14(10):601;20. 萘哌地尔生物黏附性缓释胶囊处方及体外黏附力测定,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3,34(9):448;21. 阿莫西林对格列美脲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影响,华西药学杂志,2003,18(4):246;22. 醋柳黄酮缓释胶囊中总黄酮及槲皮素、异鼠李素的含量测定,华西药学杂志,2004,19(1):41;23. 群体药动学理论及其应用,中国药房,2004,15(1):50;24. 加替沙星制剂中有关物质检查与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抗生素杂志,2004,29(3):146;25. RP-HPLC测定血浆中乌拉地尔的浓度,华西药学杂志,2004,19(2):119;26. RP-HPLC测定犬血浆中3种丹参酮的浓度,华西药学杂志,2004,19(2):121;27. 萘哌地尔缓释胶囊在家犬体内的药动学,中国药房.2004. 15(5):269;28. 异福胶囊的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4. 21(2):132;29. 格列美脲大鼠小肠吸收的研究,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26(10):886;30. 胸腺肽胶囊的研制,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4,24(8):483;31. 头孢哌酮及其与他唑巴坦的复方制剂在家犬体内的药动学研究,中国药房,2004,15(8):469;32. 阿克拉霉素A固体脂质纳米粒冻干针剂体外释药规律研究,中国药房,2004,15(9):533;33. 乌拉地尔缓释胶囊相对生物利用度和体内外相关性研究,中国药学杂志,2005,40(2):123;34. 国产塞克硝唑片剂与胶囊剂的生物利用度研究,中国抗生素杂志,2005,30(20):114;35. 黄藤素缓释片释放度的测定及其释药特性,华西药学杂志,2005,20(2):113;36. 醋柳黄酮缓释片的体外释放规律,华西药学杂志,2005,20(2):133;37. Labrasol对肠P-糖蛋白功能的影响,华西药学杂志,2005,20(2):139;38. 临床药师任职技术(准入)条件的探讨,中国药房,2005,16(7)484;39. 药动学模型的辨识问题研究,中国药房,2005,16(7)525;40. 谷胱甘肽制剂人体药物动力学研究,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13):297;41. P-糖蛋白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中国药房,2005,16(10):787;42. HPLC测定人血浆中茴三硫浓度,药物分析杂志,2005,25(8):970;43. 大鼠在体吸收连翘苷的机理研究,华西药学杂志,2005,20(5):387;44. 注射用奥曲肽在人体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华西药学杂志,2005,20(5):414;45. 关于医疗机构药师优良工作规范(GPP)的探讨,华西药学杂志,2005,20(5):466;46. 丹参醇提物在大鼠体内动力学研究,中草药,2005,36(10):1480 ;47. 细胞间渗透促进剂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中南药学,2005,3(6):36348. Absorption profiles of sanchinoside R1 and ginsenoside Rg1 in the rat intestine. European Journal of Metabolism and Pharmacokinetics, 2005,30(4):261;49. 阿糖胞苷纳米粒冻干针剂家兔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7(1):145;50.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EG-scutellarin Conjugates. A Potential PEG Ester Prodrug for the Oral Delivery of Scutellarin,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06,17(1):85代表性论著1. 主编:《药物评价方法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成都, 2005年;2. 参加编写:《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3. 参加编写:《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4. 参加编写:《靶向给药制剂》,四川科技出版社,成都,1997年;5. 参加编写:《实用临床药物动力学》,四川大学出版社,成都,1997年;6. 副主编:《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使用手册》,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北京,2001年;

有关历史的学术论文

  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有关历史的学术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有关历史的学术论文篇一   论叙述的历史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历史学定义与目的的思考,探讨史学发展的沿革,并藉此探索史学辉煌与沉寂的内在原因。同时通过思索目前国学热与全民读史热潮的内在动因,探索如何兼顾史学的科学性与扩大学科的群众基础等问题。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创新是其发展不竭的动力。叙述历史无疑是增加史学群众基础的不二选择,史学平民化是一个趋势。如何兼顾叙述的历史和考证的历史,处理历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这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历史;历史学;叙述史学;史学理论;后现代   一、历史学的定义与叙述史的关系   1、历史学与叙述史学的关系。关于历史的定义不同历史学家根据自己的理解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这些感悟或与时代相关或与治史准则相联系。而几乎所有关于历史的定义无不关注到了历史的叙事这一价值。瞿林东先生在《中国史学史纲》一书中说:“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认识、记载与撰述的综合活动,这便是史学。”i而杜维运先生也有过类似的叙述“一般来讲,所谓历史,不外是以往实际发生的事件(简言之为往事),或者是以往实际发生的事件的记录(往事的记录)。” ii关于这一问题西方也有类似的认定,影响西方史学界数百年的兰克学派创始人兰克,在《拉丁民族日耳曼民族史》一书中提到,“人们一向认为史学家的任务是批判过去,为将来利益正时代,我不主张这样,我真正希望记录过去的事情”。中西史学家何以对此有着类似的认识,我认为基于历史以下几个特点。从历史的本身来看历史是有事实的构成,事实的确认,事实的表达,三方面组成。而事实的构成是其基础。而历史的本身,其实就是过去的事。是过去事物活动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叙述主义历史哲学承认历史事件的存在,但由于他们认为这样的事实即使存在,对现在、对今人也没有什么意义,因而他们的主要关注点不是历史实在或“客体”,而是对“客体”的解释和叙述,认为历史的意义取决于对历史的解释,而历史解释不能不依托于历史叙事。是故叙述清楚史实是历史学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而后现代主义从历史的艺术层面强调叙述的重视,这点与我国传统的文史不分家不谋而合。叙述事实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我们理应重视。   二、从史学的文学性谈叙述的史和民间述史   1、从史学的文学性谈叙述的历史。文学从定义上是一种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从定义上相比,貌似同史学不甚相及。但两者似确有相互渗透的地方。有句话叫做文史不分家,我们中国传统的历史著述总是和文学难分彼此,例如被鲁迅誉为“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至今都以期文字优美,叙事丰满,受到文史学界的重视,后世之史书纷纷仿其体例,让一个个冰冷的人物,跃然于纸上,仿佛重现了历史的场景一般,这样类似文学的描述赋予了历史灵与肉。这一点使其成为吸引大众,最受群众欢迎的学科之一。同时,文学作品也具备其史料价值,章学诚说过“五经皆史”陈寅恪先生发明了“以诗证史”的方法,而如今历史研究的对象范围更是大大扩展。文学作品成为其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西方19世纪上半叶风行一时的浪漫主义史学也强调了历史同文学的密切关系。法国浪漫主义史学家巴兰特说:“我一直设法使历史小说从历史中汲取的兴味再回到历史中去,首先,历史必须是准确的,但我想它同时也可以是逼真而有生气的”iii而后现代主义史学的许多思想滥觞于浪漫主义史学之中。后现代主义史学强调史学著作对历史的再现是艺术的再现,通过叙述,使史实变为故事,史学是叙事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史学应当为史学与艺术之统一。不可否认后现代主义的有些观点有失偏颇,但我们也应真实的予以思考,从而推动史学的进步。比较激进的说法来自新历史主义史学家海登怀特,他认为将叙事作为历史学思考的重心,认为历史学家不可能在叙述之外把握历史,而叙述中对结构形式的选择有不同的情节效果。   2、从史学的文学性谈民间述史。近几年来,我国大地上掀起了一阵学习国学,复兴传统文化的浪潮。而历史学作为国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国民的青睐。史学普及读物高居图书销售的前列,畅销书专栏长期被通俗说史类读物所占据。沉寂多年的历史仿佛一夜之间苏醒过来,并迸发出了惊人的生机和活力。这无疑是值得欣喜的一件事。体现了国民素质的增高下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国学如今何以如此之热,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我国经济的发展。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渴望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其次是学界的繁荣和对文化的努力推广。以及多媒体信息化时代下文化传播的新途径等等。   三、历史通俗写作的前世今生   老辈历史学家其实早已开始了历史通俗写作和叙述历史的尝试。最早的通俗讲史的大家可能算是旅美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了,1944年9月黎东方先生在陪都重庆开创收费讲历史的形式,受到了听众的一致好评。黎先生讲史生动形象,却又不虚构任何以人物与事件。林语堂先生得知此事后说要将“幽默大师”的名衔转送给黎东方。在先生写完《细说清朝》一书后,胡适先生鼓励他把历朝历代都讲一遍,先生笔耕不掇,陆续写出了《细说三国》《细说元朝》《细说明朝》《细说清朝》和《细说民国》。1998年先生逝世后,出版社约请几位著名历史教授补齐了秦汉、两晋南北朝、隋唐和宋朝。成为现在我们看到的细说中国历史丛书。我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也重视历史的通俗解读。先生撰写的《苏秦张仪》、《关岳合传》、《中国地理大势》、《三国史话》。雅俗共赏,通俗易懂。深受读者好评。四部书现在以《吕著史地通俗读物四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发行。如今,由于多媒体的传播。更是有很多专家学者参与到普及历史,叙述历史中来。现在中央电视台的拳头节目百家讲坛,搭建起专家学者同群众的一个桥梁,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将许多晦涩知识传播于民众之中,深受观众好评。出版的著作更是数不胜数。这些都是值得欣喜的尝试。   结 语   史学平民化和全民读史是大势所趋,对历史学的发展也是一个利好。从传统叙述史学和史学的文学性看也符合传统述史的传统,老派学者亦有诸多成功的尝试。人民的选择才是应有的改变。如果能抓住这一趋势,相信一定能够迎来史学的又一个春天。我们希望那一天的尽快到来。让历史学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   i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2-12.   ii杜维运.史学方法论》,21页,台湾,1981。转引自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11页。   iii古奇.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M].商务印书馆,1992:129.   【参考文献】   [1]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M].北京出版社,1999.   [2]杜维运.史学方法论[Z].台湾,1981:21.转引自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11页.   [3]庞卓恒,李学智,吴英.史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英)卡尔.历史是什么?[M].陈恒,译.商务印书馆,2008.   [5]马卫东.历史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古罗马)塔西陀.罗马帝国编年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7](法)布罗代尔.论历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张广智.西方史学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9]古奇.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M].商务印书馆,1992.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历史的学术论文

历史学术论文如何写

  写一篇历史学术论文,不谨谨是要对历史这方面熟悉,还要懂得论文的结构顺序。下面是我整理的历史学术论文如何写,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历史学术论文如何写   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 广告 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 方法 、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 总结 、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   (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   (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   (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   (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   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   (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历史学术论文 范文   历史理论与历史教学   [关键词]通史体例,历史哲学,高中历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 文章 编号]0457-6241(2011)21-0003-03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体例几经变化。2007年,新编上海市高中历史教科书采用了通史体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新教材要在高一、高二阶段用于实现对学生基本的历史观念 教育 ,达到公民教育的目标。中学历史课程不是要培养专业历史工作者,而是要学生学习作为一名合格的公民所应该了解的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知识,而且这种历史知识应该是成体系的,其理论基础也应达到历史哲学层次。通史体例有利于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另一方面,高中生也是接受通史教育最合适的年龄阶段,他们有能力理解并接受作为历史哲学的通史观教育,教学也可以在这个层面去强化。   综合这两方面看,高中历史教材采用通史体例是合理的。同时,我们也借鉴了上海市编写的前两套高中历史教材和国内外同类教科书的 经验 ,采用中外历史合编的通史体例,更加强化世界通史的整体结构,更好地体现中国历史与外国历史的联系和互动,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历史进程及其阶段性特征,也能够与初中教材在体例结构上有所区别。   从历史哲学的角度,我们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历史理论作为教材的指导思想,这是通过比较各种历史理论后做出的选择。   目前通行的世界通史编纂体系大致可分为三种理论范式:   1.综合―比较范式:认为历史的整体性是一种历史叙述的框架,即国别史的综合与比较,不存在客观的整体性世界历史运动。这种世界通史体系建立在民族主义史观的基础上。   2.联系―互动范式:认为历史的整体性是人类社会不同空间单元之间的联系与交流,随着人类交往空间的扩大,世界史的范围也随之扩大,但并不改变人类社会的多元结构。这种世界通史体系建立在 文化 形态史观的基础上。   3.结构―演进范式:认为历史的整体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形态演进的结果,客观的世界史是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高度、使之有能力在世界意义上形成整体性结构的产物。这种世界通史体系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   近年来流行的“全球史观”包含以上后两种理论范式,因此衍生出不同历史理论指导下的“全球史”体系。   从文化形态史观的联系―互动范式出发,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们的交往史即“世界史”,因此,交往的历史起点即世界史的发生。同理,在联系和互动的意义上,“世界史”与“全球史”没有本质的区别,如果从交往的空间范围和联系的紧密程度上区分,两者也许可以作为表达阶段性差异的概念:从局部的、有限的联系和互动走向全球化的联系和互动。   从唯物史观的结构―演进范式出发,世界史的发生有赖于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及其方式需要并且能够将分散的社会单元(民族、国家)通过各种联系形式“聚合”为结构性的整体运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世界史的本质――整体性获得了“结构”的内涵,而不是泛指的联系和交往。因此,所谓“世界史”的发生史也就是人类社会整体性结构的起源。   从分散的、联系和互动的人类社会到结构的、整体运动的人类社会,是通过一种特殊的历史动力实现的,这就是“工业生产力”。所以,工业化的起点是与世界史的发生相一致的,第一个“工业社会”也就是世界史结构的原型。原型的扩展及其与其他社会的冲突、融合构成了过程性的世界历史运动。在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历史运动(工业文明的全球化)进程中,早期的、尚具有明显地域性结构特征、单向度扩展的“世界史”逐渐向越来越具有“全球性”结构特征、多向度融合的世界史(“全球史”)演进。显然,这种发展的阶段性表达的不仅是人们交往范围的扩大和联系程度的紧密,更重要的是结构意义上人类社会整体性的提升。   我们认为,“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通史观是对世界历史宏观进程的科学阐释。我们这套教材以此为指导思想,以中外通史合编为基本体例,在内容上突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生产方式及制度演进线索,突出古代地域性文明向现代世界体系发展中纵向性因素与横向性因素的互动作用,突出中国历史进程中本土性因素与外部性因素的互动作用。当然,我们对编写体例和指导思想的选择并非仅仅是主观偏好,而是吸取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成为史学界共识的、最新的、发展的世界通史观。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史学界最突出的理论成果之一就是突破了苏联通史体系的束缚,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作出了比较完整的、合乎其本义的阐发。在这方面我国历史学家吴于廑和罗荣渠作出了重要贡献。吴于廑先生在国内率先提出要准确地理解和阐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并按照这一观念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归纳为“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历史进程”。罗荣渠先生在国内最早将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相结合,就现代社会的形成和工业革命以来的现代化世界进程展开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史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也体现在我们编写的这套教材中。   我们认为,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应基于两个基本观点。第一,在文明发展的早期阶段,它的地域性很强,多元的地域文明是古代历史的特征。第二,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工业革命的发生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从此人类摆脱了地域性条件的束缚,开始走向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的整体性发展,直至进入“全球化”时代。所以,到了工业文明阶段以后,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发展应当成为历史叙述的主线。如果不区分时间维度上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差异,只是在空间维度上强调地域文明的特殊性,就会陷入“文化形态史观”的片面性。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尽可能地将上述对世界历史宏观进程的认识贯穿于中外通史合编的框架体系中。   目前使用的上海市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第一到第三分册是放在地域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来展开的,古代东方,古代欧洲、美洲、非洲,都是并行发展的。由于是中国的历史教材,所以教材中中国史占有较大的比重,但中国史内容的比重大并不代表历史观念上将中国历史看作世界历史的主线。正确的理解是,中国历史是人类历史上若干主要地域文明之一。我们提醒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古代历史无论是说西欧主导还是中国主导都是不正确的。所以建议大家对第一到第三分册――也就是工业革命以前的古代历史的讲解,应该把不同地域性文明的地理环境、历史起源、生产方式、制度特征、文化类型讲解清楚,并作适当的比较。在古代历史的教学中还应当注意各个地域文明发展的连续性和传承性,以及各相邻地域间文明因素的传播和渗透。地域文明起源阶段的社会结构演进过程及其特殊性尤应引起重视,因为在这一阶段,原始血缘社会共同体向地域社会共同体的演进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并由此衍生出不同的发展道路和不同的文化传统。其中,西欧的古典文明和中世纪文明孕育了后来被称作“现代性”的社会基因,为工业文明的发生提供了制度基础和相应的观念文化。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古代地域文明的比较时,重点应放在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差异上,而不仅仅是表现为多样性的文化类型。在文明发展的时间轴上,制度的差异会表现出“先进”与“落后”,而在文明分布的空间轴上,文化的多样性始终是人类社会的特征。   第四分册重点介绍西欧社会如何走向工业革命的历程,并由此展开整体性世界历史的进程。这一分册的内容是人类历史重要的转折点,教师的讲解应该把握住这一重点。在第四分册中不仅出现了资本主义的概念、工业革命的概念,还有民族国家的概念、世界体系的概念。第四分册最后一个单元的题目是“世界体系的形成”,我们认为在工业革命之前,整个世界的体系结构尚未形成,虽然有文化的交往、贸易的往来、武力的征服,但这些交流并未导致各文明区域走向整体性的发展道路。现代世界体系是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并通过殖民主义的强制启动了世界整体性发展的进程。所以教师在使用第四分册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要简单地把它理解为仅仅介绍西欧历史,而要把它放到走向整体性世界历史的背景下去理解。   第五、第六分册重点叙述在20世纪现代化世界进程中整体性与区域特殊性的关系及其进一步发展,并突出中国在此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0世纪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充分地展示了具有内在统一性的世界历史运动。这一百年间,大工业所开创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决定性地超越了区域性发展阶段,工业文明的全球普及和现代社会发展机制的全球扩散最终把世界各个区域联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人类在经济力量的驱动下,在伴随着种种矛盾和冲突的历史进程中,进入了全球性现代化的新阶段。20世纪是世界体系经历裂变和重组、向全球统一的世界市场过渡的时代,奠定了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结构。以战争与革命为基本特征的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进程也就是以殖民主义为标志的世界体系初级形态的解构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体系从解构走向重构的转折点,世界主导力量的转移和殖民体系的瓦解为世界体系的重新整合准备了条件。但是,二战后出现的东西方冷战格局推迟了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在国际政治层面的两极结构影响下,世界体系一度表现出二元特性。实际上,这种二元性所反映的仍然是世界体系重构中的过渡性。作为世界体系基础的世界市场的本质是由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决定的,所以,即使在冷战过程中,世界体系的重构仍然按其固有的规律调整着世界历史运动的各个层面,其中包括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国际政治朝多极化方向的发展,最后以二元结构的整合和两极结构的崩溃结束了冷战。冷战后,世界市场的一元性和全球性得到了充分展示,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也得到了普遍认同。世界体系的发展所提供的结构性要素与科技革命所提供的技术性要素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的深刻根源。当然,全球化也带来了诸多“全球性问题”,乃至演化为“全球性危机”,这是当今世界全人类必须面对的挑战。对此我们在教科书中也做了必要的提示。   最后要强调的是,时空关系的处理是历史教学的关键性环节。通史比较凸显人类历史的时间性,它是在时间的前提下来考察各个空间的具体发展道路及其历史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突出历史的时间性非常重要。如果忽略时间的线索,就变成了各个不同地域空间和各种历史事件的随意或简单组合,这就背离了唯物史观和通史体例的宗旨。当然,在正确把握历史时间的前提下,空间因素的表达也十分重要,因为丰富多彩的历史叙事就是在人类生活的各个空间地域具体展开的,无论是文本书写还是课堂教学,历史叙事的建构者及其接收对象都是具有空间身份(民族、国家、地域)的人。   【作者简介】余伟民,男,1951年生,上海人,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市高中历史教科书主编。  看了“历史学术论文如何写”的人还看: 1. 关于大学历史论文范文参考 2. 历史教学学术论文 3. 学术论文写作标准格式要求 4. 大学历史论文范文参考 5. 本科学术论文引言部分写法

临床药学有哪些知名学术期刊?

《中国药师》《临床误诊误治》核心期刊一手操作诚邀代理QQ 601163667反正也是要发论文 后期评职称也是要发 为什么不做代理呢

学术著作后续工作包括

学术著作后续包括了反对炒作、遵守有利后续研发原则、遵守保密原则、纠正错误反对炒作意思为不要虚假的夸大一件事情,不好的就是不好的 如一部烂片被吹成了佳作电影票却买的很贵 观众去买了但是却十分后悔遵守有利后续研发原则 指的是不能因为现在结束了一个产品就去泄露机密 要保证后续就产品换代升级遵守保密原则意思为要自觉遵守行业机密不能因为外物就放弃了自己的原则纠正错误意思是 自己犯下了错误不管大小,都要去及时的去纠正改正,不要因为拉不下脸来而错过了纠正错误的机会

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

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简介如下:能源和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并引起国际社会广泛、持续的关注。能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不仅可以缓解能源短缺问题,同时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实现能源革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经营、技术创新、政府政策与监管、市场导向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而培养能源经济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围绕能源经济问题开展大学生的学术创意大赛是提升能源经济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在经济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500多万人,其中就包括能源经济和相关专业的人才。为此,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联合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高校,组成INE杯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组委会,创办并召开年度大赛。

财经界学术版是正规杂志吗

正规期刊,《财经界》杂志投稿邮箱tougao4@126.com

学术期刊知识有哪些特点

特点是简单明白,容易确认;以出身定级,只要主管部门不变刊物便享受终身级别;只要主管部门平级,各类期刊(学术期刊、消息报道、工作指导、知识普及性期刊)都属同一级别,无法区分。所以,这种分级方式只适宜在已经划定了某个特定层次、特定区域的期刊中进行(如严格的学术期刊),而不适宜在大范围内笼统采用,不然就会出现《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和《中国音乐教育》(教育部主办)平级的滑稽现象。

学术期刊的A,B,C类是怎么划分的

A类一级:被SSCI、A&HCI收录的期刊。SSCI、A&HCI是衡量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学术界通常会把SSCI、A&HCI论文放在最前边。A类二级:CSSCI期刊。CSSCI期刊的学术水平在国内教育界被认可和推崇,是统计“211工程”建设成效、申报各级重点学科、博士点的重要数据,部分CSSCI期刊是高校公认的具有代表性的顶尖期刊。A类三级:属二级学科的全国权威性专业期刊。比B类水平高的重要期刊,可以作为高校科研能力比较、博士论文、省级国家级重点学科申报、教师高级职称评审的重要指标,通常都是某专业内的重要期刊。B类:其他被CSSCI收录的期刊,以及ISSHP收录的论文、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发表的论文都算是B类。C类:没有被CSSCI收录但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的期刊,在学科内有重要影响,多为青年高校教师论文发表的期刊。D类:有的学校将自己主办的等级不高的刊物列为D类以培养刊物,有的学校干脆把其他与本学校专业相关的普刊都列为D类,所以D类数量最多最庞杂。以上关于国内核心期刊abc类划分仅供参考,每个学校每个单位划进abc类的期刊都不一样,作者在发表论文时请查询一下自己单位对期刊的划分规则,根据单位的职称相关要求选择合适的期刊。

学术期刊的A,B,C类是怎么划分的?

是否被SSCI、A&HCI收录以及发表单位等级A类一级:被SSCI、A&HCI收录的期刊。SSCI、A&HCI是衡量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学术界通常会把SSCI、A&HCI论文放在最前边。A类二级:CSSCI期刊。CSSCI期刊的学术水平在国内教育界被认可和推崇,是统计“211工程”建设成效、申报各级重点学科、博士点的重要数据,部分CSSCI期刊是高校公认的具有代表性的顶尖期刊。A类三级:属二级学科的全国权威性专业期刊。比B类水平高的重要期刊,可以作为高校科研能力比较、博士论文、省级国家级重点学科申报、教师高级职称评审的重要指标,通常都是某专业内的重要期刊。B类:其他被CSSCI收录的期刊,以及ISSHP收录的论文、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发表的论文都算是B类。C类:没有被CSSCI收录但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的期刊,在学科内有重要影响,多为青年高校教师论文发表的期刊。D类:有的学校将自己主办的等级不高的刊物列为D类以培养刊物,有的学校干脆把其他与本学校专业相关的普刊都列为D类,所以D类数量最多最庞杂。

张宗益的学术成就

提出地区经济增长模型与实证研究张宗益教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杰出青年基金、国家“863”项目、科技部、外经贸部、国家环保总局、教育部以及重庆市科委等科研项目约40项。这些科研课题研究不但在学术研究领域有很大影响,也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要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受到广泛的一致好评。张宗益教授提出并建立了一个新的“收入俱乐部”模型(Income Clubs Model),从理论上对中国改革以来的地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差异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同时利用中国的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新的理论模型与实证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能较好地解释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格局和产业变化情况。研究中,张宗益教授在国内较早地利用中国各地区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对地区经济增长作了详细的研究。在研究中国地区经济行为时,张宗益教授还针对地区发展政策的有效性作了研究。上述研究成果已多次被国内外学者引用,在该领域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外著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China Economic Review》《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Economics of Planning》和国内学术刊物《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关于发展外向型经济研究,对落后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由张宗益教授主持的国家商务部政策研究课题《中国东西部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比较研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对明确加快我国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战略重点和工作思路有重要意义,重庆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已经将部分建议作为政策实施,在《重庆新型工业化与工业对外开放》专题报告中直接运用了课题的研究结论,该报告将列入重庆市市委、市政府《加快重庆新型工业化决策》中。研究成果获商务部2004年优秀科研成果奖。张宗益教授负责的重庆市科委重点项目《重庆市国民经济增长总体目标的定量研究》在重庆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各部门制定规划和调整政策时得到了应用,并被用来评价重庆市丰都县、武隆县宏观经济发展的具体方法,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较好的社会效益,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正在日益体现。对地区收入不平衡及贫困问题研究的贡献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这不仅是重大的现实问题,也是从理论上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既是政治问题,也是学术问题。张宗益教授作为学者,通过承担重庆市科委重大项目:“重庆市国民经济增长总体目标的定量研究”和“重庆市收入分配方式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定量研究”等项目,张宗益教授对中国地区不平等现象及其原因给出了详细的解释,对改革前后的不平等问题进行了统一、完整和多角度的研究。使用时间序列结构变化模型中的IO(Innovation Outlier)模型对中国经济影响最大的事件和年份进行了识别。由于该研究明确表明未来长期内中国的东、西部将分别收敛于不同的收入水平,结果有极强的政策含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外,张宗益教授运用约15,000居民家庭调查数据得到的实证结果表明,随着农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比重的下降,许多省市的基尼系数在1999年已经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张宗益教授的上述成果分别发表于英文学术期刊《Economics of Transition》《China Economic Review》《Economic Issues》《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和国内学术期刊上。英国政府国际发展部采纳和应用了张宗益教授关于中国地区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成果。2003年4月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张宗益教授为第一获奖人的“1952~1997中国地区收入的收敛性研究”获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贫富差距悬殊,将突显社会矛盾,极大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与繁荣。张宗益教授十分关注中国贫困问题研究,先后参加了英国政府国际发展部(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和亚洲开发银行的二个研究中国贫困问题的研究项目。研究中,张宗益教授使用了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约23,000个家庭的调查数据,研究结果认为中国存在着不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一些特征。这些研究成果已经被英国政府应用于制定从2004年起的未来十年的国际扶贫计划,亚洲开发银行也表示会逐步将研究成果融入其地区政策中。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撰写的论文Growing Inequality and Poverty in China已发表在国际英文杂志《China Economic Review》2004年发表。该论文是近年来对中国贫困问题做出深入研究的成果之一。贫富问题和农业、农村密切相关,张宗益教授着重从粮食生产效率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决定因素和各地区的粮食生产效率作了深入的研究。研究中使用了单一阶段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和Panel Data方法对各省粮食生产效率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尽管中国粮食生产的效率按国际标准不算太低,但生产效率的快速下降趋势(每年约10%)却让人担忧。在公司治理、金融发展等方面做出的成绩关于公司治理实证研究:近年来,张宗益教授与合作者一起在公司治理领域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近20篇论文。这些论文在国内外学者对公司治理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公司治理的概念及基本功能、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及治理机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初步建立了研究公司治理问题的分析框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张宗益教授使用Panel Data和时间序列数据对转型经济中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作了详细的实证研究,研究证实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除了上述领域以外,张宗益教授还在银行效率、信用风险、人民币的汇率、国外投资与进出口、电力企业投资优化决策、电力体制改革、证券市场研究等领域作了基础性的研究。学术地位和在教育、科技界的影响日益提升张宗益教授作为教育科技界的年轻优秀代表之一,1993年4月,28岁时获工学博士学位,1995年3月30岁时提为重庆大学教授,经过三年攻读,2001年4月又获英国经济学博士,2004年提为重庆大学副校长。张宗益教授承担的科研成果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重庆市金融学会二、三等奖、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优秀论著奖、全国技术经济与创新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等。

目前国内有什么经济学奖项是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力的?

中国经济学奖,这个奖项的含金量是非常高的,并且奖金的金额也是非常高的,会颁给真正有贡献的经济学家。

毕业时写的论文是不是学术论文

  毕业时写的论文是不是学术论文呢?相信有不少的朋友都会对这个感到迷惑。下面我整理了有关于这方面的资料,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毕业时写的论文是不是学术论文   毕业论文就是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独立完成的一篇总结性的学术论文。这里有这样几点需要大家注意:一是应届毕业生;二是独立完成,当然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三是总结性的,所谓总结性的就是说,将来在选题的时候,比如中文系,你可能会选语言方面的,也可能会选文学方面的。语言方面,你可能更喜欢古代汉语,或者更喜欢现代汉语,或者更喜欢应用语言学。文学方面,你可能喜欢古典文学,或者喜欢现代文学,或者是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学,你可能喜欢东欧的或者西欧的,或者喜欢日本的等。总起来说专业分的比较强。为什么说是总结性的呢?尽管你选择的选题可能是你所学的四年来最感兴趣的的题目,但要真正写出一篇象样的、合格的毕业论文,需要调动各种基础知识。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毕业论文来检查一下你四年或三年半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都处在一个什么水平上。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毕业论文具有总结性。   毕业论文赏析   浅谈图书馆管理系统发展趋势   摘 要: 图书馆肩负着传播知识的重任,无论时代怎么前进,其承载文化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然而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系统已然不能满足当下读者的需要。本文从分析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图书馆 管理系统 现状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066-01   一、引言   书籍保存下前人生产劳作的经验和生活的智慧,而图书馆则是容纳知识和承载文化的装置。随着当今科技文化的发展,图书馆的管理所存在的现实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传统的管理工作全部依托于人工人力,而今信息化时代下知识结构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管理工作量大大增加,传统的人工管理效率低下,不仅浪费了读者的时间,也使得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而造成浪费。所以图书馆管理系统需要紧随时代发展的趋势而尽快地实现现代化、信息化、自动化,以切实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更好的为读者服务。   二、图书馆管理系统现状分析   1.资源与服务相互孤立   当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行业的革新和发展。各行各业也都依赖数字技术进行行业资源整合与调整,以实现管理信息化和自动化,将人力从繁重机械的劳动中解救出来。众所周知,电子产品以惊人的速度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阅读方面更是这样,电子书逐渐取代纸质书而成为人们的首选,它高效快捷方便,也更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但是,就现状而言,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还远没有满足人们的需求:多数图书馆依然保持着以纸质图书为主借阅的传统,没有很好地利用数字图书资源;有些图书馆甚至将数字资源,纸质图书与网络检索等三者的关系割裂开来,这就无疑严重阻碍了图书馆数字化的发展。   2.信息孤岛现象加剧   尽管数字阅读能更好的满足读者的需要,而且也使图书馆的管理工作自动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但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图书馆在数字化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疏漏和不足之处。随着这些独立系统的不断增加,读者在使用时查找和获取信息都变得极不方便。图书馆在进行资源整合时,独立系统就成为首要的障碍,从而不能将所有的信息资源都整理完备,业务工作不能一起完成,因此信息孤岛现象愈发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会给读者带来很大的不便,例如大学图书馆里读者进行论文提交时,独立系统运作与整体运作产生重叠,从而给管理工作的带来诸多不便。   3.管理上操作不完备   虽然数字图书馆已经成为时代的新宠,但依旧有部分图书馆以传统的方式运营,只有纸质图书的借阅和管理,依靠人工操作,于高效快捷的数字化管理置若罔闻,没有很好地应对时局的发展,全部业务无法集中进行操作管理,造成实际管理工作琐碎而低效。比如,财务管理资金流动,党务管理等操作都费时费力。对读者来说,信息交流平台的存在能更好地向图书馆反馈信息。如果没有这个平台,读者和图书馆之间不能形成良性的沟通交流,同样也不利于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发展和完善。   4.管理宗旨偏离   对图书馆管理者来说,应该牢记以下几点:书的基本功能是使用;读者和书之间存在一一映射的关系;读者的时间不该被随意浪费。因此,图书馆的工作中心应该是为读者服务。然而多数图书馆偏离了这个宗旨,不能很好的了解读者的真实需求,也不能及时掌握时下热点和潮流,加上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没有及时有效地反馈到决策层面也导致图书馆偏离了以读者为中心的宗旨。所以,对图书馆而言,建立起读者对其服务评价系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   三、图书馆管理系统发展趋势   与传统图书馆相比,现代图书馆基于信息化的操作能更有效更便捷地进行知识传递和信息交流。但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技术水平的进步,也只是提高了图书馆进行信息交流的效率,而并没有改变其传递知识的本质。但是就我国的情况来说,图书馆管理系统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才开始出现,最初只是单项业务管理,技术上不能自给而是借助于国外;到后来自动化技术相对成熟了,计算机集成技术可以进行跟踪并且全程掌控,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流通性和整体性;最后依托于成熟的网络系统进行管理,各个环节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疏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已非昔比。起步晚,发展相对滞后是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特征。但总的趋势是,由单一到人性化多元化方向不断更新和完善。虽然与国外先进成熟的管理系统相比,我国的图书馆管理系统还存在着诸多疏漏和不足,但它发展的前景还是相当乐观的。   1.增强合作理念   虽然图书馆管理系统已越来越人性化,也更加符合读者的需求,但是诚实点讲它还不够卓越,也还是问题频生。首先,图书馆管理系统兼容性就难以平衡;其次,管理系统自身设计也还有漏洞,它不能及时有效的将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整合起来,以致信息孤岛问题得不到良好的解决。故图书馆应增强合作的理念,尽量与各个方面达成友好一致协议,以确保资源得到完全整合,从而提高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最终更好的为读者提供服务。   2.采用数字化新技术   数字化新技术是当今各行各业内部进行调整提升的不二选择。就图书馆的建设而言,更需要借助这样的新技术和新手段。整个图书馆在运作时,有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产生,如果这些仅仅依靠人工操作的话,那将是十分繁重而低效的工作。但如果能采用数字化新技术对这些数据和信息进行深入而科学的统计学分析,那么或许会挖掘出一些有现实意义的信息来,从而使管理层更好的掌握读者的需求以及时进行自身的更新和完善,同时也会提高管理的质量。比如,通过数字化新技术分析出读者的阅读喜好,就能更有针对性的迎合他们的口味和审美,给予适当的推荐和引领,从而使图书馆更加舒适便捷人性化。   3.融合管理理念   长久以来,图书馆管理过程中都存在一些界限不清的区域。混淆了管理和服务的概念,以至于很多图书馆不清楚管理理念的关键所在,或者对图书馆理念的发展趋势一直很模糊。这些图书馆把服务的对象本末倒置,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对图书进行修整和管理,而对读者真正的需求视而不见。还有的图书馆服务理念单一,不能很好的兼顾资源,服务,和管理之间的关系,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还给读者带来不便。事实上,这三者应该是彼此之间相互补充兼顾而平衡的关系,有了资源的存在才能与服务对象产生关联,而服务又是通过管理体现出来的,管理的有效进行也保证了服务的质量。所以图书馆管理系统融合管理理念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4.实现云计算   云计算作为计算机领域一个具有革新意义的概念,近年来在各大领域都炙手可热。这个新型概念的应用常常给行业内部带来革命性的进步和发展,当然图书馆领域也不例外。然而实际情况是,先进技术在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时,其市场价格往往很高,高端管理系统的购买成本是大多数规模较小的图书馆所负担不起的,但是云计算系统因为采用了assa模式而大大降低了其使用成本,使得众多小型图书馆使用到先进的云计算系统进行管理成为可能。它自身系统的优势,给管理带来了高效与快捷之处。   5.提高服务评价系统   服务评价系统能将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满意程度及时反馈给图书馆。即是建立一个读者与图书馆交流的平台。若采用先进的服务评价系统,不仅能够随时地掌握各方面情况,还能根据调查来的信息及时给予调整,使管理人员在决断对策时有理有据,最终给予读者人性化的服务。   四、结语   当今社会结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图书馆管理系统也应跟随时代的脚步,及时更新自身的系统,完善自身结构,始终保持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同时采用高新技术,以使图书馆各项资源信息不断完备改善,以提高管理效率,从而更好执行它传递信息承载文化的使命。   参考文献   [1]赵琴.浅谈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J].才智,2013,10:285.   [2]蒲琼.基于B/S架构的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0.   [3]卢培煜.LSP理念的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架构设计[D].重庆大学,2008.   [4]常磊.探究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J].科技风,2014,05:233.   [5]任凤鹏.图书馆系统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导报,2014,27:195.  看了“AAAAA”的人还看: 1. 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吗 2. 毕业的学术论文 3. 本科生写学术论文 4. 本科生学术论文的写法 5. 本科毕业的非学术论文

突然想学上古汉语,但不知道上古汉语的发声、结构、语法之类的。有资料的或了解的,学术大师们教教我。

可以找一下民国时期大师的作品,比如说陈寅恪的,他是语言学的大师啊~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现在的话,到汉语言文学专业比较厉害的大学去寻找一些老教授吧,现在越来越少人知道上古汉语了~

上海图书馆的学术研究

上海市图书馆学会上海市图书馆学会的前身是上海图书馆协会,成立于1924年6月27日。上海市图书馆学会是继中国图书馆学会之后,于1979年9月正式成立。上海市图书馆学会初建时,属上海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团体学会,中国图书馆学会团体会员。 1991 年 5 月经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批准,改为该会领导下的市一级学会组织。1991 年 5 月 10 日由上海市民政局核准登记为社团法人。成立了学术委员会、编译出版委员会、科普教育委员会、高级专家咨询委员会四个专门工作委员会,及高校、专业、党校、区县、中小学、医院、工会、少年儿童等八个系统图书馆工作委员会。本会现拥有个人会员 1300 余名,机构会员单位130余所,企业团体3所;全国学会个人会员 90 余名,团体会员12所。在国际图联(IFLA)各有关专业委员会中有6人分别担任常委;在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会及各专门工作委员会机构中,有9人分别担任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10余 人分别担任委员、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等职务。 2003 年,学会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首次开展的“星级学会”评定活动中,被授予“一星级学会”的;2005年,被上海市科协授予为“二星级学会”称号;学会高级专家咨询委员会荣获“2004年度上海市群众文化工作及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优秀组织奖”;荣获中国图书馆学会“ 2001 ~ 2004 年度先进学会”和“优秀学会工作者”荣誉称号。2006年,在上海市科协第八次代表大会上,荣获上海市科协与市组织部联合首次颁发的“上海市科协系统先进学会工作者”称号;2007年,荣获2006年度全国“省级学会之星”称号;再次获得上海市科协“二星级学会”称号.上海市图书馆学会接受业务主管单位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社团登记管理机关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学会挂靠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其办事机构行政上隶属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上海图书馆艺术研究馆上海图书馆艺术研究馆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为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为宗旨。 艺术研究馆以征集、展示和研究艺术家作品为主要工作。目前研究馆的作品征集以上海为主,并在上海图书馆西区三楼的视听区设有陈列专柜。同时,艺术馆就征集的作品定期制作专题介绍、举办专场精品展示会。 艺术研究馆成立至今,已收集了众多名家捐赠的艺术精品1900余件,并成功举行了傅全香、 俞振飞等艺术大师的捐赠仪式及赠品展示会等,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为戏剧艺术的繁荣、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学术期刊《图书馆杂志》由上海市图书馆学会与上海图书馆合办,1982年1月创刊。初为季刊,1987 年起改为双月刊,1999年起改为月刊。1997年起,每年增发30万字的“理论学术年刊”,2003年起“年刊”采用书号方式正式出版。2000年,进入“中国期刊方阵”;1992年以来,《图书馆杂志》连续四次列名“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行列。《全国报刊索引》上海市图书馆在1955年3月创刊了《全国主要期刊资料索引》,初期为双月刊,1956年起改名为《全国主要报刊资料索引》,同年下半年起改为月刊,1959年起分成《哲学社会科学版》与《自然科学技术版》两刊,一直出版至1966年9月文革开始休刊。1973年复刊时正式改名为《全国报刊索引》(月刊),前期哲社版与科技版合一,1980年又分成《哲学社会科学版》与《自然科学技术版》两刊,出版至今。《全国报刊索引》收录了全国包括港、台地区的期刊8000种左右,涉及所有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工程技术领域。它的内容包括我国与各省市自治区党政军、人大、政协等重大活动、领导讲话、法规法令、方针政策、社会热点问题、各行各业的工作研究、学术研究、文学创作、评论综述以及国际、国内的重大科研成果等。 《上海文化年鉴》年鉴反映了上海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社会文化和图书馆事业,对外文化交流,文艺演出,文艺科研,文艺创作,文化人物介绍等全面的做出了介绍。

电子期刊中有学术领域吗

有。电子期刊(ElectronicJournal),也称为电子出版物、网上出版物,任何以电子形式存在的期刊皆可称为电子期刊电子期刊覆盖广泛的学术领域,包括生物、医学、化学、心理学、数学、物理、工程、政治、经济、法律、语言、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等学科。

辛泊平的学术成果

论文《冷峻背后的大爱》发表于《方法》杂志(国家级) 2007年12月19日,论文《并非大师写作的经典》发表于《中华读书报》(国家级) 2008年1月31日,论文《韩寒的作品里缺少什么》发表于《文学报》(国家级) 2008年2月,论文《家有儿女——中产阶级的饭后甜点》发表于《名作欣赏》(中文核心期刊) 2008年3月,论文《退与慢的优雅》发表于《诗刊》杂志(中文核心期刊) 2008年4月,论文《爱的归宿与土壤》发表于《诗潮》(省级) 2008年3月,作为编委参加编写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学习的艺术——同步辅导用书》一书。

弗迪南·德·索绪尔的学术评价

索绪尔的语言思想很具有时代性,他通过对语言系统的阐释提供了一个新的把握世界的方式,这就是结构主义的方法和原则。从结构主义的观点出发,世界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事物构成的,在任何既定情境里,一种因素的本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事实上是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决定的。要对整体有所认识,必须由整体出发切分出要素,而这些要素是彼此联系的。索绪尔的思想是结构主义思想的重要来源。结构主义的另一个来源是1912年形成于德国的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学派(Gestalt),这与《教程》的形成几乎是同时的。可见,索绪尔语言思想的产生是同时代的学术思想发展和个人学术思想发展的共同结果。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奠基者,也是结构主义的开创者之一。他被后人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结构主义的鼻祖。《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 de Linguistique Generale)是索绪尔的代表性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基本语言学思想,对二十世纪的现代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由于其研究视角和方法论所具有的一般性和深刻性,书中的思想成为二十世纪重要的哲学流派结构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和19世纪不同,20世纪语言学最显著的特点是共时描写占优势。索绪尔是实现这个转折的关键人物。他区分语言和言语,能指和所指;他指出组合和聚合的关系,系统和意义的关系,共时和历时的关系,这些都已成为现代语言学的基本概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是现代语言学的开创者。索绪尔看到,语言作为符号系统不过是文化中例子之一(虽然是最明显的例子),此外像文字信号、礼节仪式、风俗习惯等也具有同样的性质,所以他主张建立一门“符号学”来研究这类现象。近几十年来,索绪尔所主张的符号学已经建立,他的理论在西方已经越出语言学的范围而影响到人类学、社会学等邻近学科,直接导致这些学科中的“结构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索绪尔不但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也是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的创始人。

学术副校长是什么岗位

副校长协助校长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认真执行上级党组织、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学校党组织及行政决议。

学术副校长是什么岗位

副校长是指在大部分的学校中,都有一个或多个的副校长来帮助校长处理事务,拥有比校长低一级的权力。副校长通常都有特定的职务,有专负责学术或专负责校务的副校长。副校长和学术副校长的是有区别的,虽然同为副校长,但是两者的工作_容却又不同,普通的副校长,是受校长的委托,分管学校行政,日常事务,教务教学安排等等繁琐的工作。学术副校长只分管如何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学术成果,人文和自然等各学科课题申报评选工作。工作_容比较单一,不像副校长工作内容丰富,兼顾方面多。

对中国会计准则改革和发展的研究有什么学术价值或现实意义?(急)

  一、会计标准改革与发展的历程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历程也是中国会计标准改革与发展的历程。会计标准的制定必然与经济体制改革,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资本市场的信息需求同步发展,并且随着需求的变化而不断修正和完善。中国的会计标准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并且把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作为中国会计标准制定者的目标始终贯穿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全过程。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是企业唯一的投资者,会计必然为国家进行宏观管理和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这成为会计标准制定者的主要任务;随着中国投资体制的改革,国家对国有企业从拨款改为贷款,会计为国家宏观管理提供有用信息的同时。向债权人(国有银行)提供有关企业偿债能力等方面的有用信息,成为会计标准制定者需要考虑的又一个方面;随着国家与企业之间分配关系的不断调整,利改税、税利分流。工效挂钩等政策的实施,为分离国家作为投资者和社会管理者双重职能,反映其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为国家(社会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银行),税务部门等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成为会计标准制定者的首要目标。  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外国投资者,债权人开始将视角转向中国这块处女地,我国在接受外国资本投入时也有义务为外国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可理解,有用的会计信息。为此,中国会计标准制定者于1985年适时制定并发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以满足外国投资者、债权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并在1992年发布了《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与此同时,中国的资本市场开始起步,随着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创立。资本市场参与者开始关注中国的资本市场,会计信息不只是少部分人(或部门)使用。资本市场的众多参与者开始重视和使用会计信息。为了适应会计信息使用者多元化的需求,满足资本市场对信息有用性的渴望,中国会计标准制定者适时制定并发布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投资者要求资本保全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为了向社会公众(包括外国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可理解的通用会计信息,转变所有企业会计核算模式,满足不同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成为会计标准制定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中国会计标准制定者于1993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会计制度改革,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13个行业会计制度)发布并实施,奠定了会计信息向市场化需求的方向发展的基础。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信息透明度提到了议事日程,要求上市公司要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提升会计信息有用性,日益成为资本市场监管者,投资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中国会计标准制定者将满足资本市场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作为制定会计标准的主要目标。1997年发布了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以及1998年发布并实施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收入》等7项具体会计准则。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要求有限的社会资源向优化的企业流动,利用会计信息达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社会各界共同的希望,由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众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提升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呼声越来越高。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标准制造交易的事件多次发生,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本身天然的矛盾,带给了中国会计标准制定者更多的思考。1999年重新修订的《会计法》,要求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同时确立了公司,企业会计核算的原则;2000年国务院发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会计要素重新进行了定义,以符合会计要素的质量特征。为了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有关会计资料真实性的要求,防止公司利用会计标准制造虚假交易以达到上市,配股的目的,会计标准制定者将目光转向了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的方向。为此,2000年12月28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并要求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1月1日起实施;2001年修订了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引入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资产减值的概念,修订后的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更多地考虑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其后,2000年和2001年又陆续发布了无形资产。或有事项、借款费用。租赁、固定资产、存货和中期报告准则;2001年发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3年发布了《证券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2004年发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在这期间又发布了一系列专业核算办法。这些会计标准的建立,为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满足众多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需求奠定了基础。  随着中国完全的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市场经济共有的特性带来的性质相同的交易不断出现,中国的会计标准制定者。会计理论界,实务界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普遍认同,在相同环境下产生相同的交易,不应该运用不同的会计标准。产生不同的会计结果。为此,中国会计标准制定者积极参与会计的国际协调,并对相同环境下相同的交易采用与国际相同的会计标准。例如,固定资产,存货。中期财务报告等会计准则所确定的标准,基本上与国际会计准则(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致,体现了相同环境下相同交易与国际会计标准一致的目标。  二、会计标准改革与发展历程的启示  1.中国会计标准改革与发展是伴随经济体制改革和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的过程。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这一过程也为会计标准改革提供了前提。会计标准要与国家的法律。经济环境等因素相适应,中国会计标准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充分体现了两者的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为会计标准改革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机会,而相应地,会计标准的改革也促进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正是有了资本市场的建立,国有企业及其他企业为各种目的改制和发行股票并上市成为公众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发布实施,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会计标准作为维护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适时发布《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并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提升,适时调整会计标准,陆续发布了适用于公司制企业的会计制度及相关会计准则。没有经济体制改革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会计标准也不可能在20年中有如此大的变化。  会计标准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演变和推进的过程,她是随着会计理论的不断升华,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业务,随着会计理念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或提升的过程。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或更早期间,人们不可能想象如今会产生如此多的衍生金融产品业务以及所带来的诸多会计问题;社会实践中也不存在股票期权的问题,也就不会出现因以股权为基础的支付应确认为费用还是附注披露问题的争议;人们也无法预测当今社会出现如此多的企业购并行为,以及所带来的权益结合法与购买法的讨论和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会计标准的建设本身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随着会计理论的不断研究和创新、创新业务的不断出现而不断调整、提升和修正的过程。  2.中国会计标准改革与发展体现了渐进式的过程,同时也是改革与发展并存的过程。  由于中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而形成的管理模式。习惯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都会不可避免地在一定时期内影响改革的进程,会计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长期性的,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要破除旧有会计标准对人们长期的影响,又要建立新的会计标准,而且会计从业人员和会计报表使用者真正理解会计标准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会计准则和制度在实践中往往是逐步建立。分步实施的。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会计标准的改革始终瞄准资本市场信息需求这一主要矛盾,以夯实上市公司资产、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为主要目标,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发布或修订会计制度或准则,并随着条件的成熟逐步扩大至国有企业。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渐进式过程,与其经济。法律环境相适应,避免了过多会计政策变更的调整引发市场震荡,也避免了所有企业齐步走可能影响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稳步发展。如果1993年“两则”、“两制”时,要求所有企业根据其实际情况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估计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和预计净残值,即一夜之间将原由国家财务制度统一规定的企业折旧政策改由企业自行确定,可能会造成会计核算的混乱和税收征管的困难。从实际情况看,2001年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实施《企业会计制度》时,某些上市公司对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由公司自行确定仍然存在着适应的过程,在实务中也出现诸多随意调整折旧政策的情形;如果在1998年要求所有企业实施已发布的八项具体会计准则,或者在2001年要求所有企业全面实施《企业会计制度》计提八项减值准备,可能会引起在当时环境下难以解决的诸多问题,例如,国有企业资产损失金额如何确定、如何确定资产损失批准核销程序政策等。从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所走过的历程可见,会计标准的建立和完善是渐进的过程,而会计标准的实施也采取渐进的方式,即新发布的会计标准首先在上市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实施,并根据情况逐步扩大到所有企业,这种渐进式的实施策略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与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同时考虑到社会各界的接受程度。  3.中国会计标准改革与发展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过程。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会计协调以及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都为会计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我国每次经济的发展变化,每项新型交易的出现,会计都适时地为其提供相应的会计标准,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同时,中国的会计标准如何适应资本市场的发展,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如何适应中国企业到境外上市,减少筹资成本,也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难题。如何面对机遇、迎接挑战是我国会计标准制订者面临的重要任务。20年代,中国会计标准制定者积极应对资本市场不断提出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应对各种挑战。例如,积极应对因修改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准则所引发的对公允价值计量以及会计国际化的大讨论,表明态度并让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会计标准修订的现实和深远的意义;又如,要求上市公司计提八项减值准备引起上市公司净资产的减少和市场参与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疑虑,我们在与证券监管部门协调下,采取会计标准与监管指标计算分离的原则,较好地解决了上市公司的实际问题。每一次挑战,我们都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加以解决,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标准体系。实践证明,会计本身具有其局限性,会计标准不能解决经济发展中所有的问题,会计标准是提供信息有用性的基础,但是会计标准不能解决如监管、信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等问题;其次,会计标准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如果会计标准太超前,脱离其实施的环境,再好的会计标准也将无人间津。在会计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也有过类似的教训:但是,如果会计标准滞后,成为阻碍创新业务的瓶颈,不仅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也会失去会计标准改革与发展的良机。20年来,会计始终跟随国家的改革与发展步伐,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有今天的硕果累累。  4.中国会计标准改革与发展是体现了资本市场信息需求不断提升的过程。  中国会计标准改革始终围绕着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会计信息的目标而展开。资本市场的理性投资者不断增加,会计信息使用者由单一化变为多元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些为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随着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信息透明度问题变得更加重要而被提到议事日程,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对会计信息质量备加关注,因为只有高质量。透明的会计信息才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所用。正是有了“琼民源”利用关联交易构造利润事件,才有了资本市场参与者要求披露关联交易的信息,由此才有了我国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发布和实施,以及其后其他十几项具体会计准则的发布和运用。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社会责任也逐渐增强,会计信息为国家组织税源。资源流动、创造就业、资源配置,发展经济提供重要的信息来源。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呼声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国会计标准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自我完善发展。  5.中国会计标准改革与发辰的过程是相关各方博弈的过程。  在会计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会计标准制定者,要处理好不同的利益集团对会计标准的影响和要求、处理好环境对会计标准的适应性。处理好透明度与暗箱操作的关系等。来自各方的压力以及多重的考虑,伴随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全过程,所以会计标准改革发展的过程也是会计标准制定者与会计标准使用者等相关利益各方博弈的过程。当然,正是由于存在特殊的环境因素以及相应的正确处理,使我们的会计标准改革取得了如此多的成果。  6.中国会计标准改革与发展是伴随会计信息相关各方能力和要求不断提高的过程。  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和关注,不仅是会计标准制定者的责任,也是所有会计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共同的责任。为此,中国会计标准改革与发展中,不断提升会计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对会计标准的理解能力,始终贯穿会计标准改革与发展的全过程。会计信息应由具备一定会计知识的人能够理解,因此,中国的会计标准制定者在制定会计标准的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让会计信息提供者。会计信息监管者以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新的会计标准,以提高会计标准执行的有效性。  三、会计标准改革与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一)会计标准的建设及实践面临的挑战  时值今日,我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企业会计标准体系,但是,我们仍然面临诸多尚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会计标准建立与完善。随着会计国际协调进一步推进,世界各国对相同交易或事项采用同一会计标准共识的逐步形成。各国都为本国利益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协调,而中国也已融入国际会计协调之中,并正以积极的姿态在各种场合发表我们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意见以及采取积极的态度消除中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但是,我们仍面临诸多难题,一是国际会计准则在不断的修订和完善过程中。例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企业合并》第二阶段对已发布的第3号准则又作了部分修正,如果我们与现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协调制定发布了企业合并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在企业合并的第二阶段又作了修订后可能会出现新的差异。二是国际会计准则所规范的交易事项会计处理方法及理念与我国现有的社会实践存在某些不适应。第三,在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过程中。面临着正确理解国际会计准则的难题。国际会计准则有其制定的背景和准则体系的协调一致性,由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除了正式发布的解释公告外,通常不对其准则进行个别解答,我们对其有理解和消化的过程。第四,在建立新的会计标准的同时,还要考虑现有会计标准与之协调。例如,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如果区别共同控制和非共同控制下并采取不同的处理原则,这将会影响已发布的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投资等相关准则。在建立和完善中国会计标准体系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些难题,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准备迎接挑战。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处理好会计标准的建立与完善的关系,并采取积极和稳步推进的方式,做到在建立中完善,在完善中发展。  2.新兴业务的出现催生会计标准。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到今天,在外国资本流入的同时也带来了新兴业务,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企业普遍面临着与国外企业竞争的新局面。国内企业在加强公司治理的同时,开拓市场、创新业务,迎接市场竞争的挑战,由此也对会计标准提出了新的需求。例如,资产证券化带来了金融资产转让的会计处理问题,一些金融企业在境外进行衍生产品交易,也同样带来了对金融资产的分类以及确认计量的需求。这些我们过去不熟悉的交易或事项的呈现,需要我们在学习的同时规范由此产生的会计问题,即,既要学习不熟悉的交易并能够熟练驾驭,又要有针对性地解决由此产生的会计处理问题,也是我们所面临的难题之一。  3.会计标准执行的有效性。通常而言,会计标准的制定仅涉及少部分人,而执行会计标准则涉及广大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以及相关监管部门,会计标准的执行,特别是执行的有效性不仅仅是会计标准制定者需要关注的问题,而且也是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型交易事项的不断涌现,会计标准不可能涵盖所有的交易事项,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对个别案例考虑其经济实质并根据会计原则作出判断,才可选择恰当的会计处理方法。会计职业判断的引入,给予会计标准的执行者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标准执行的有效性。  (二)积极探索会计标准建设与实施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1.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协调,在协调中建立和完善会计标准。一方面我们应当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或者适时发表我们的意见,使国际会计准则能够更多地考虑除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以外的国家或地区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我们应当借鉴国际上已经成熟的经验和标准,在法律和经济环境适应的前提下对于相同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尽量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以减少制定和运用成本,为加速中国会计标准的建立与完善赢得时间。同时,在制定会计标准时应当考虑使用者的方便,尽量以简洁的语言。恰当的概括和表现形式、可理解的指引增加会计标准的可读性、可理解性和可实施性。  2.动员社会力量,共同为建立和完善中国的会计标准建设出谋划策。在会计标准建设中:(1)应当动员理论和实务界的专家积极参与,并为其出谋划策。(2)充分调动各地财政部门主管会计工作单位的积极性。(3)积极引导企业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等实务工作者将其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的新业务及时提供给会计标准制定机构,便于我们掌握并适时作出处理规定或者解释。  3.利用各种途径,提升会计标准执行的有效性。对于会计标准的学习、理解有其渐进的过程,为此,除了制定和发布各项会计标准以及相关解释外,还需要:(1)通过各种杂志,报刊进行广泛宣传。(2)借助国家会计学院的力量,以各种案例教学。专题研讨等方式指引会计标准使用者正确理解和运用会计标准。(3)组织专家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研究,提出会计处理时应重点关注的要点,并通过各种方式{如会计准则委员会网站)公开专家讨论的意见,结论和理论依据等,以便广大实务工作者在遇到相同交易或事项时充分考虑专家的意见,建议以及采取恰当的会计处理方法。(4)加强监管,防止随意理解和运用会计标准,以提高会计标准实施的有效性。

杨眉的学术与科普著作及文章

自1987年出版第一本有关个性心理学的著作以来,迄今已发表专著8本,150万字;编辑著作3本,65万字;研究文章16篇,科普文章66篇,并在英国和美国学术文献上发表教学与科研文章3篇。一、主要专著:1.《再塑一个你——个性心理探幽》,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1988年第二次印刷。2.《激情》,海天出版社,1993年;3.《青春期集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和实践——一种解决社交焦虑的模式》,文津出版社, 1995年;4.《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一种促进心理健康的模式》,(主写,主编,课题组长)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2001年第二次印刷;5.《与焦虑同行——社交焦虑与考试焦虑的调节》,北京出版社,2001年,2002年第二次印刷;6.《妇女热线咨询手册》,主编,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2003年第二版;7.《健康人格心理学——14种促进心理健康的模式》(教材),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75千字,2004年10月第一版;2010年3月第三次印刷;8.《送你一座玫瑰园-----能有效提升生活质量的心理学术语》,中国城市出版社,211千字,2005 年4 月;2011年再版后更名为《心理学关键词影响你的一生》9.《与未来中国的形象大使共同探讨生活——心理学课堂讨论实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52千字,2008年。二、主编著作:1 .《妇女热线咨询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第一版,1997第一版;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第二版;2 .《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一种促进心理健康的模式 》,中国青年出版社,第一版,1999 ;第二次印刷,2001;三、主要科研文章:1.大学生社交焦虑的集体心理治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年,第4期;2.Cognitive-behavioural emotional expression:group training for adolescents" social avoidance,Clinical Psychology Forum,UK,No.115-May 1998;3.从人格教育入手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年,第三期;4.再析人格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2000年,第四期;5.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格教育问题,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年,第6期;6.用质的研究方法做有关‘幸福感"的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第5期;7.大学生考试焦虑的认知—行为—情绪管理小组治疗,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第3期;8.普及自我心理防御机制说在促进学生心理卫生上的作用,国际中华神经精神科医学杂志,2003年,第6期;9.论救星原型与心理治疗师的衰竭间的关系——兼谈树立健康的助人观,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第2期;10.结构式集体咨询:社交技能训练小组,国际中华神经精神医学杂志, 2005年第 2期。11.灾区教师的自我心理保健,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7-09,2008/31/p82。12.“教养的本质是关怀”,新华文摘,2002年4月;四、主要科普文章:1 .“大学生不是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中国青年报,1999 年5月24日;2 .“走出误区,享受心理咨询”,光明日报,2000 年11月13日;3 .“让我们回到幼儿园”,中国青年报,2001年4月5日 ;4 .“从此以后学着不说理由”,中国青年报,2001年9月13日 ;5 .“教养的本质是关怀”,中国青年报,2002 年3月7日;6 .“让我们播种德行”,中国青年报,2002年6月13日;7 .“诚信:自信信人,自重重人”,中国青年报,2002年12月19日;8 .“慎独:从自律走向自由”,中国青年报,2003 年5月29日;9 .“自我接纳一小步,走向自信一大步”,中国青年报,2003年12月25日;10.“在承担责任中实现个人的成长”,中国青年报,2004 年5月20日;11.“假如死亡明天来临”,中国青年报,2004 年10月26日;12.“让我们学习仰望星空”,《中国青年报》,2005年3月1日;13.“上进:从规范、净化语言开始”,中国青年报,2005 年 5 月 17 日;14.与教师朋友谈心理健康系列文章连载,中国教师报,2006年1月4日, 11日,18日;15.“共情是一粒和谐的种子——核心人格特质训练”,中国青年报,2006年1月29日;16.“在高校心理咨询室回望高考制度”,中国青年报,2006年2月28日;17.“论道德的心理保健功能--兼谈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中国教师报,2007年3月28日;18.天气变暖和我有什么关系?杨眉就环保问题答《心理月刊》记者问,2007年7月;19.为什么而活?自杀预防:事关生死的心理救助,中国青年报,2007年9月23日;20.请理解、尊重并保护我们看到的灾区人的“麻木”,中国青年报,2008年5月19日;21.如何有效提升人际沟通能力,中国青年报,2008月11月14日。五、心理学科普博客“杨眉心理学科普的博客”

心理学有哪些二类学术期刊

《心理学报》

文学方面比较权威的学术期刊有哪些?

可以看看 读者

莫砺锋的学术成果

到二〇〇七年四月二十八日为止莫砺锋学术性著作:1、《江西诗派研究》(齐鲁书社1986年)2、《杜甫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3、《神女之探寻》(编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4、《中国文学史·宋代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朱熹文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6、《诗歌与道德名言》(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7、《古典诗学的文化观照》(中华书局2005年)8、《杜甫诗歌讲演录》(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9、《唐宋诗歌论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到二〇〇七年四月二十八日为止莫砺锋非学术性著作:1、《浮生琐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2、《莫砺锋诗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到二〇〇七年四月二十八日为止莫砺锋学术论文(1996年以后):1、评史蒂芬·欧文的初唐诗、盛唐诗,唐研究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2、朱熹韩文考异研究,国学研究第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3、论韩愈诗的平易风格,唐研究第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4、文学史学献疑,《江海学刊》1998年第3期5、重论杜甫卒于大历五年冬,杜甫研究学刊1998年第2期6、回顾、评价与展望--关于本世纪宋诗研究的谈话(莫砺锋、陶文鹏、程杰),《文学遗产》1998年第5期7、程千帆古代文学研究述评,文学评论1998年第6期8、江郎才尽新解,文学评论丛刊第2期(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9、评前野直彬中国文学史,学术思想评论第3辑(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怅望千秋一洒泪,《古典文学知识》1998年第5期11、杜诗伪苏注研究,《文学遗产》1999年第1期12、南朝山水文初探,《中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1期13、论欧阳修的人格与其文学业绩的关系,《中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4期14、一部引人注目的博士论文,《古典文学知识》1996年第115、论朱熹对历代散文的批评,《漳州师院学报》1999年第1期16、论中华文化的诗性特征,《中国韵文学刊》1999年第1期17、论朱熹的文学理论,《中国国学研究》第六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18、论朱熹的文学史观,《江海学刊》2000年第1期19、论朱熹对诗序的态度,《文献》2000年第1期20、论朱熹对历代诗歌的批评,《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21、论朱熹对作家人品的态度,《文学遗产》2000年第2期23、论朱熹的散文创作,《阴山学刊》2000年第1期24、批评与考证相结合的学术创获,《学术界》2000年第3期25、论朱熹的清远诗风,《宋代文学研究丛刊》第5辑,台湾丽文文化事业公司1999年26、长使英雄泪满襟--论杜甫对诸葛亮的赞颂,《杜甫研究学刊》2000年第1期27、新时期中国大陆宋诗研究述评,莫砺锋、程杰,《阴山学刊》2000年第2期28、程千帆评传,《学术界》2000年第4期29、论晚唐的咏史组诗,《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4期30、莫信诗人竟平淡,《读书》2000年第9期31、朱熹的文学活动,《人民政协报》2000年9月15日第4版32、怎样读杜甫诗,《古典文学知识》2000年第5期33、论朱熹文学家身份的历史性消解,《江汉论坛》2000年第10期34、郭祥正--元祐诗坛的落伍者,《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6辑,中华书局2000年35、论杜甫的文化意义,《杜甫研究学刊》2000年第4期36、诗以奇趣为宗--论苏诗的艺术个性,人文论丛2000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37、理学家的诗情--论朱熹诗的主题特征,中国文化17、18期(2001)38、从经学走向文学:朱熹“淫诗”说的实质,文学评论2001年2期 / 新华文摘2001年第6期39、关于汉语大词典书证迟后问题的管见,福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40、唐诗三百首中有宋诗吗,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41、论杨万里诗风的转变过程,求索2001年第4期42、论红楼梦诗词的女性意识,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2期43、论唐宋诗醇的编选宗旨与诗学思想,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44、从苏词苏诗之异同看苏轼以诗为词,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夏之卷45、朱鹤龄杜诗辑注平议,文史2002年第4期46、陆游读书诗的文学意味,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47、陆游诗中的学者自画像,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48、陆游诗中的生命意识,江海学刊2003年第5期49、陆游诗中的巴蜀情结,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5期50、再论夺胎换骨说的首创者,文学遗产2003年第6期51、台湾的中文系述评,东方文化2003年第4期52、读剑南诗稿校注献疑,中华文史论丛第76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53、杜诗学疑难问题举隅,杜甫研究学刊2004年第3期54、大家阴影下的焦虑--唐代诗人薛能论,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55、读陆游入蜀记札记,文学遗产2005年第3期56、宋诗三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57、论宋人校勘杜诗的成就及影响 杜甫研究学刊2005年第3期58、陆游诗中的自画像 文史知识2005年第11期59、贯通历代弥纶群言,文学评论2005年第4期60、论宋代杜诗注释的特点与成就,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第1辑61、台湾大学的学科评鉴,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5期62、论纪批苏诗的特点与得失,中国韵文学刊2006年第4期63、论后人对唐诗名篇的删改,文学遗产2007年第2期

郑志刚的代表性学术成果

著作:2007,《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公司治理机制的整合》,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论文:2010,郑志刚,《研究偏好的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与最优学制设计》,《世界经济》,第12期2010,郑志刚,《对公司治理内涵的重新理解》,《金融研究》,第8期2010,郑志刚和邓贺斐,《法律环境差异和区域金融发展——金融发展决定因素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考察》,《管理世界》,第6期2009,郑志刚和孙娟娟,《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发展历史与现状评估》,《金融研究》第10期2009,郑志刚和吕秀华,《董事会独立性的交互效应和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政策效果的评估》,《管理世界》第7期2009,郑志刚,《代理成本、法律对投资者权力的保护和经理人薪酬合约的奖金设计》,《世界经济》第1期2007,郑志刚,《法律外制度的公司治理角色》,《管理世界》第9期2007,郑志刚、孙艳梅、谭松涛和姜德增,《股权分置改革对价确定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性的检验》,《经济研究》第7期2007,郑志刚,《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控制权的分享、承诺可置信成本和公司治理的股东价值导向》,《世界经济》第8期2007,郑志刚和范建军,《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性的评估》,《金融研究》第6期2007,郑志刚,《金融发展的决定因素》,《管理世界》第3期2007,郑志刚,《金字塔型的控股结构与产权安排的性质》,《中国经济问题》,第3期2006,郑志刚,《经理人掠夺视角的股权激励设计:承诺价值和外部法律环境的影响》,《金融研究》第12期2006,郑志刚,《法律问题的经济学分析方法的演进和法律经济学内涵的转变-以“私力救济”的经济学分析为例》,《制度经济学研究》,第11期2005,郑志刚,《股权激励:能否构成对股东价值最大化原则的挑战?》,《经济学(季刊)》,第4卷第2期,359-3682005,郑志刚,《金融发展的政治学视角:既得利益集团对市场经济的侵蚀》,《管理世界》第3期,163-1692005,郑志刚,《新兴市场分散投资者投资‘金字塔结构"公司的激励》,《经济研究》第4期,87-962005,郑志刚,《金融发展的结构理论与利益团体理论的争论和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借鉴意义》,《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3期2005,郑志刚,《接管威胁和有效的董事会监督所需要的外部环境》,《经济科学》,第4期2004,郑志刚,《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公司治理机制的整合》,《经济研究》第2期,115-1252004,郑志刚,《公司治理理论研究文献综述》,《南开经济研究》第5期(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编辑的《企业管理研究》2005年第1期全文转载)2004,郑志刚,《外部融资和控制性股东最优持股比例决定》,《中国社会科学评论》第1卷2003,郑志刚,《企业的经济角色》,《经济评论》第2期2003,郑志刚,《激励机制设计的新视角:从产权理论到通路管制理论》,《中国社会科学评论》(香港)第二卷第二期2003,郑志刚和吕文栋,《常规科研设备管理和科研资金分配体制的制度创新研究》,《中国软科学》,第3期2002,郑志刚,《生产商竞争与最优委托权安排的转变》,《中国经济问题》第2期2002,郑志刚,《存在非对称信息的防止集体背离纳什均衡》,《经济科学》第3期2002,郑志刚和范广哲,《不同性质财政支出的有效性对经济的影响》,《金融研究》第5期2002,郑志刚,《声誉制度理论及其实践评述》,《经济学动态》第5期2002,郑志刚,《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交易成本范式》,《南开经济研究》第6期2002,郑志刚,《我国旅游市场总体供需态势分析》,《中国软科学》,第8期2001,郑志刚,《产权作为提供专用性投资激励机制的缺陷和通路管制理论》,《南开经济研究》第6期(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编辑的《理论经济学》2002年第4期全文转载)科研项目:我国非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07CJY002),国家社科基金,2007.7-2009.12经理人超额薪酬:加强内部控制V.S.限薪?(项目批准号:71072143),国家自然基金,2011.1-2001.3.12主要受邀参加的经济学金融学会议和学术研讨会:2010,第10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陕西西安,9月),《公司章程、投资者权力保护与代理成本——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2010,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会计系 Seminar,“Why Executive Compensations Still Keep Dramatically Increasing Even With Few Equity-based Pay and Relatively Little Managerial Power? -Evidence from China"s Listed Firms”2009,第6届中国金融学年会(四川成都,11月),《股权分置改革实现了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的目的吗?》2009,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财务金融系Seminar,《法律环境差异和区域金融发展——金融发展决定因素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考察》2009,第9届中国经济学年会(浙江杭州,12月),《法律环境差异和区域金融发展——金融发展决定因素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考察》2008,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系Seminar,“Legal Investor Protection and Executive Compensation-Evidence from China"s Listed Firms”2008,第8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福建厦门,9月),《代理成本、法律对投资者权力的保护和经理人薪酬合约的奖金设计》2007,Seminar at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at Northern Bridge(LA, California,U.S.A.),“Manager"s Incentive Compensation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Governance: The Evidence from China”2006,第6届中国经济学年会(湖北武汉,12月),《股权分置改革对价确定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性的检验》2006,第6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山东威海,9月),《经理人掠夺视角的股权激励设计:承诺价值和外部法律环境的影响》2004,第3届中国经济学年会(上海,12月),《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公司治理机制的整合》

叶祥松的学术论文(核心期刊以上)

(均为第一作者或独立作者)[1] 当代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互动——基于国际产业转移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A1类期刊)[2]宏观经济、金融稳定与产业发展——金融稳定与产业发展论坛综述,《经济研究》2010年第3期。(A1类期刊)[3] 德国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及其启示,《管理世界》1996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工业经济》1996年第8期全文复印。(A2类期刊)[4] 我国环境规制下的规制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1999-2008,《财贸经济》201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生态环境与资源》2011年第6期全文复印(A2类期刊)[5] 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八大难题,《经济学动态》1995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工业经济》1995年第10期全文复印。(B1类期刊)[6] 戴维·卡德与艾伦·克鲁格对经验微观经济学的贡献,《经济学动态》2015年第5期。(B1类期刊)[7] 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理性思考,《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5期。(B1类期刊)[8] 网络组织研究的最新进展,《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6期。(B1类期刊)[9]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述评,《经济学动态》2007年第5期。(B1类期刊)[10]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与完善,《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9期。(B1类期刊)[11] 美国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及其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1996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工业经济》1996年第9期全文复印。(B2类期刊)[12] 论美国货币市场构成及其特点,《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第3期。(B2类期刊)[13]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两个基本问题—兼评国有企业改革中若干不同认识,《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8年第1期。(B2类期刊)[14] 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的历史考察,《经济评论》1996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1996年第3期索引。(B2类期刊)[15] 上市公司国有资本股权结构和主体问题,《经济管理》2001年第1期。(B2类期刊)[16] 中外公司治理结构的比较分析,《经济学家》2003年第1期。(B2类期刊)[17]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经济学家》,200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6期全文复印(B2类期刊)[18] 劳动价值理论中的几个重大理论问题,《经济评论》2004年第5期。(B2类期刊)[19] 深化改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经济学家》2006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6期全文转载。(B2类期刊)[20] 几个重大所有制关系的梳理与重构——兼论“和谐所有制”理论体系的构建,《经济评论》2006年第2期。人大复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5期全文转载。(B2类期刊)[21] 旅游集团异质群体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以陕西旅游集团为例,《旅游学刊》2006年第8期。(B2类期刊)[22] 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组织形式新探——“农联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经济学家》2008年第1期。(B2类期刊)[23] 推进独立董事制度,完善法人制理结构,《求是》2002年第12期。(B2类期刊)[24] 显性契约还是隐性契约——公司和农户缔约属性的影响因子分析,《学术研究》2015年第5期。(B2类期刊)[25] 从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到现代虚拟经济,《学术研究》2013年第6期。(B2类期刊)[26] 新加坡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及其启示,《学术研究》199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工业经济》1996年第8期全文复印。(B2类期刊)[27] 意大利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及其启示,《学术研究》199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工业经济》1997年第6期全文复印。(B2类期刊)[28] 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几点想法,《广西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南大核心)[29] 发达农村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两个问题,《广西大学学报》1990年第6期。(南大核心)[30] 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市场经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专辑。(南大核心)[31] 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江汉论坛》1994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1994年第6期索引。(南大核心)[32] 论我国发达农村地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条件,《江汉论坛》1994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1995年第3期索引。(南大核心)[33] 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系统分析,《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1995年第1期全文复印。(南大核心)[34] 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若干对策,《江汉论坛》1995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1995年第11期索引。(南大核心)[35] 海外华人经济国际化趋势及其原因,《当代亚太》1996年第1期。(南大核心)[36] 海外华人和华人经济,《当代亚太》1996年第2期。(南大核心)[37] 论粤港经济运行机制的衔接,《当代亚太》1996年第3期。(南大核心)[38] 关于国有资产产权交易中的三个糊涂认识,《福建论坛》1996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1996年第5期索引。(南大核心)[39] 韩国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及其启示,《当代亚太》1996年第4期,载《东北亚论坛》1996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工业经济》1996年第10期全文复印。(南大核心)[40] 英国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及其启示,《国有资产管理》1996年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1996年第11期全文复印。(南大核心)[41] 巴西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及其启示,《河北学刊》1996年第4期,载《财经科学》1996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工业经济》1996年第6期全文复印。(南大核心)[42] 日本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及其启示,《当代财经》1996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工业经济》1996年第7期索引。(南大核心)[43] 西欧各国国有企业私有化对我国国有经济调整的启示,《当代亚太》1999年第11期。(南大核心)[44] 海外华人经济国际化趋势及其原因,《当代亚太》1997年第1期。(南大核心)[45] 现代企业制度呼唤现代企业家,《江汉论坛》199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工业经济》1997年第8期索引。(南大核心)[46] 关于国有企业托管的几个问题,《学术界》199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1998年第10期索引。(南大核心)[47] 国有企业托管中的误区,《财经科学》1998年第4期。(南大核心)[48]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演变及改革的目标模式,《国有资产研究》1999年第4期。(南大核心)[49] 马克思的经济均衡和非均衡理论是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中州学刊》1999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10期全文复印。(南大核心)[50] 试论对小平经济理论体系,《开放时代》2000年第2期。(南大核心)[51] 对上市公司国有资本股权结构和主体问题的探讨,《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南大核心)[52] 论马克思的产权理论,《经济经纬》2000年第4期。(曾载于《社会科学家》2000年第4期。)(南大核心)[53] 论我国国有独资公司的治理结构,《宁夏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7期全文复印(南大核心)[54] 国外农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及其应用,《甘肃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南大核心)[55] 论控制内部人控制,《青海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南大核心)[56] 不同国家公司治理结构及其比较,《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南大核心)[57] 两种不同国有公司治理模式及其评析,《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南大核心)[58] 论我国国有独资公司的治理结构,《广西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工业经济》2001年第7期全文复印。(南大核心)[59] 论我国国有公司治理模式,《开放时代》2001年第2期。(南大核心)[60] 论国有公司产权关系问题,《桂海论从》2001年第5期。(南大核心)[61] 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当代亚太》2001年第7期。(南大核心)[62] 略论东南亚华人经济,《当代亚太》2001年第8期。(南大核心)[63] 西部大开发之逻辑演进,《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南大核心)[64] 要素投入与创新支撑:广东制造业增长路径的实证分析,《南方经济》2013年第6期。(南大核心)[65] 2011年广东经济学会年会暨岭南经济论坛综述,《南方经济》2012年第2期。(南大核心)[66] 关于国有公司的国有资产所有权主体问题,《南方经济》2001年第4期;《吉林省经济管理班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5期全文复印。(南大核心)[67] 规范公司治理结构与治理行为初探,《现代财经》2001年第2期。(南大核心)[68] 关于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两个基本问题,《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南大核心)[69]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实施股票期权的八大难题,《中州学刊》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2002年第10期全文复印。(南大核心)[70] 两种不同国有资产管理和营运模式比较分析,《现代财经》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0期全文复印。(南大核心)[71] 论现代公司的产权关系,《上海经济》2002年04期增刊。(南大核心)[72] 国有企业实施股票期权的几个基本问题,《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3期。《新华文摘》2009年第5期索引。(南大核心)[73] 论我国上市公司的制度性缺陷,《求是学刊》2002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02年第9期、《工业企业管理》2002年第12期全文复印。(南大核心)[74] 内部人控制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失效,《西北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1期全文复印。(南大核心)[75] 推进独立董事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合著,第一作者)《求是》2002年第16期。(南大核心)[76] 日本公司治理结构的演变,《当代亚太》2002年第4期。(南大核心)[77] 独立董事制度的问题研究,(合著,第一作者)《中国经济问题》2003年第1期。(南大核心)[78] 对设立独立董事制度几个基本问题的认识,《西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南大核心)[79] 从价值理论到价格论的演变,《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5期。(南大核心)[80] 劳动价值论中的几个重大理论问题,《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2004年8期全文复印。(南大核心)[81] 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新模式初探——“农联”模式化的改革道路,《农村经济》2006年第1期。(南大核心)[8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探析——“农联”模式的集体化之路,《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南大核心)[83] 国有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问题研究综述,《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南大核心)[84] 我国“三农”问题形成原因的系统分析,《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南大核心)[85] 基于经济学视角对我国社会不和谐现象的分析,《经济问题》2008年第2期。(南大核心)[86] 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南大核心)[87] 农村集体经济的性质与内涵研究,《经济问题》2008年第7期。(南大核心)[88] 不确定性与我国农业多层次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南大核心)[89]我国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与创新研究,《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南大核心)。《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7期摘要。[90]我国农村机构改革存在问题及改革策略研究,《经济问题》2010年第1期。(南大核心)[91] 威廉姆森对企业理论的贡献与未来发展方向,《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南大核心)[92] 评“社会劳动价值论”,《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南大核心)[93] 在发达农村地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两个问题,《广西大学学报》,1990年04期。(南大核心)[94] 农业中的三维契约及治理机制研究,《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问题》2014年第11期全文复印。[95] 关于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行为的几个问题,《岭南学刊》2001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2001年第8期全文复印。[96] 关于国有公司国有资产所有权主体问题,《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01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5期全文复印。[97] 泛珠三角制造业结构转型的特点及演进趋势,《广东商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工业经济》2007年第3期全文复印。[98] 我国跨国经营的步骤与组织机构的探讨,《对外经贸实务》1995年第6期。(北大核心)[99] 关于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经营范围问题,《云南财贸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北大核心)[100] 科技进步、市场经济、第三产业,《广东商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北大核心)[101] 国有公司新老三会关系论,《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年第1期。(北大核心)[102] 关于国有独资公司法人财产权问题,《学术探索》2002年第3期。(北大核心)[103] 独立董事的涵义、职责、角色定位的探讨,《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北大核心)[104]国有股减持的理论研究综述,《生产力研究》2003年第1期。(北大核心)[105] 评“新劳动价值论一元论”,《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北大核心)[106] 应如何繁荣和发展我国理论经济学——与许兴亚教授商榷《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5期。(北大核心)[107] 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必需解决的几个问题,《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3年第1期。(北大核心)[108] 我国纺织业如何应对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商业时代》2007年第5期。(北大核心)[109] 谈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商业时代》2007年第7期。(北大核心)[110] 改进SA8000认证体系与市场秩序之我见,《商业时代》2007年第12期。(北大核心)[111] 广东民营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构建和完善,《特区经济》2007年第12期。(北大核心)[112] 构建和谐社会研究综述,《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4期。(北大核心)[113] 广东民营企业产权制度的变迁,《广东商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北大核心)[114] 论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的关系,《特区经济》2008年第4期。(北大核心)[115] 我的学术研究之路——近20年学术研究综述,《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4期。(北大核心)[116] 广佛同城化的博弈分析,《广东商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北大核心) 1.《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农联模式》,三联书店出版社,2014年出版,独著。2.《国有公司产权关系和治理结构》,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7月。独著。3.《东南亚华人经济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专著(第一作者)。4.《现代企业前沿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独著。5.《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独著。6.《国有企业改革—探索、借鉴、启示》,中国商业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独著。7.《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主编。8.《宏观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主编。9.《微观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主编。1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主编。11.《政治经济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主编。12.《政治经济学》,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主编。13.《政治经济学》,武汉出版社,1995年7月出版,主编。14.《实用政务大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年10月,副主编,撰写10万字。15.《土地有偿使用理论与实务》,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年11月,副主编,撰写4.5万字。

经济学学术期刊排名

你好,对于国内外的经济学学术期刊的排名如下:国内经济学学术期刊排名为:1.《经济研究》2.《经济学季刊》3.《中国工业经济》4.《世界经济》5.《金融研究》6.《经济学动态》7.《统计研究》8.《财贸经济》。《经济研究》期刊国外的经济学学术期刊前十名如下:1.Econometrica (计量经济学)2.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经济学季刊杂志)3.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经济学文献杂志)4.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美国经济评论) 5.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政治经济学杂志)Econometrica (计量经济学)期刊6.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经济研究评论)7.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货币经济学杂志)8.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经济学理论杂志)9.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博弈与经济行为)10.Journal of Economics Perspectives (经济学展望杂志)

国内知名的经济学类学术期刊有哪些?

《经济研究》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100836《经济学动态》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100836《财贸经济》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100836《中国工业经济》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100836《经济管理》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100836《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 100732《金融研究》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学会 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8号华融大厦 100037《财政研究》国家财政部、中国财政学会 北京市复兴门外三里河财政部内 100820《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市中关村大街31号 100080《经济科学》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市中关村北京大学法学楼四层 100871《财经研究》上海市武东路321号乙/200434,上海财经大学学术期刊编辑部《财经科学》西南财经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光华村 610074《财经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 辽宁省大连市黑石礁 116025《管理评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学院 北京市玉泉路19号甲 100039《南开管理评论》南开大学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4号南开经济学院大楼1011室 300071《中国经济问题》厦门大学 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大学 361000《经济评论》武汉大学 湖北省武汉市珞珈山 武汉大学 430072

黄霞的科研及学术成果

已经公开出版专著、教材6部,公开发表论文40多篇。在《现代法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江汉论坛》、《理论月刊》等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20余篇,《我国外贸代理制的发展与完善》等三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索引或全文转载。近五年先后主持或参与项目九项:①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级重点项目:《国有经济法律保障研究》,主要参与人员;②湖北省统计局:《中国证券市场的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课题负责人;③中房集团许昌房地产公司《管理制度设计及母子公司管理模式研究》,课题负责人;④陕西通力电厂《管理制度设计》,课题负责人;⑤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社科项目《股份合作企业法律制度研究》,课题负责人;⑥中国地质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法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技巧研究》,课题负责人;⑦中国地质大学网络学院及教务处项目《法理学》网络课件建设,课题负责人;⑧湖南建工集团深圳分公司《制度设计及总分公司管理模式研究》,课题负责人;⑨河南省焦作市《中国河南焦作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规划》,课题负责人。2002年主持的科研课题《中国证券市场的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被湖北省统计局授予第六届湖北省统计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年主持的《中国河南焦作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规划》课题,在2003年7月7日结束的全国世界地质公园推荐评审大会,云台山国家地质公园以103.85的高分获得第三名,与黄山、庐山并驾齐驱,成为全国7个获得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世界地质公园资格的景区之一。2002年通过武汉市洪山区选举黄霞副教授荣幸当选为洪山区人民陪审员。该同志长期坚持既教书又育人的原则,得到师生的认可,近五年来先后获校级“优秀党员”、“十大杰出青年”、“最受同学欢迎老师”、“女工先进”、“优秀班主任”、“三育人标兵”、“社会实践优秀指导老师”等称号。

万美容的主要学术论文

1.对话: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模式选择,思想教育研究,2010(01).2.21世纪初青少年流行文化的流变,中国青年研究,2009(04).3.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基本方式,思想理论教育,2009(03).4.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三大转变,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2).5.论信息社会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06).6.论思想理论教育方法发展的综合化特点,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09).7.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综合化趋势,思想理论教育,2008(11).8.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及其当代价值,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04).9.在大学生中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 2008(03).10.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融合发展,思想教育研究,2008(02).11.网络环境中宣传思想工作的方法创新,学习月刊,2007(24).1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论纲,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7(12).13.“韩剧”为什么这样热,河南教育(基教版),2007(05).14.外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04).15.透视星座文化流行背后的秘密,当代青年研究,2007(01).16.学校德育与社会环境矛盾关系之论析,中国教育学刊,2007(02).17.当前影响高校稳定的主要因素及其对策,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1).18.优选与创设:榜样教育创新的方法论视角,中国青年研究,2006(09).19.“韩剧”热与中国青少年的成长,中国青年研究,2006(03).20.叩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门之力作——评韦吉锋博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21.“体验快乐”的快乐一族,中国青年研究,2005(07).22.谋求德育方法的新发展,思想理论教育,2005(07).23.网络时代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特点,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24.关于运用网络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05).25.网站短信服务:青年手机族的新时尚,中国青年研究,2005(04).26.全面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纲领,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2).27.网络时代青少年道德教育机制及其建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0).28.关于湖北省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调查报告,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06).29.“学习‘三个代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桂子山论坛”综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11).30.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浅议,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3).31.湖北省中学生触“网”情况调查,理论月刊,2002(11).32.论主体道德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10).33.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江西教育科研,2000(05).34.试论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1).35.论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的建构,探索,2000(04).36.试论当代青年与社会思潮的互动作用,青年研究,1999(06).

经济学术论文的选题有哪些方法和途径

1. 转换思维转换思维,即转换思维的角度,是指从与原有结论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或从不同的层面上来认识原有的研究对象,以形成关于对象的新的认识。这种认识的产生不以否定原有的结论为前提,它需要摆脱原来的思维定势和已有的知识影响,另辟蹊径。运用转换思维角度的方式发现问题的可能性的机会是较多的。因为人们对问题的认识是不可能一下子达到全面、深入、完善的。譬如对数学活动认识的研究,起初是从教师教的角度去认识其特点与规律的,后来又逐渐发现了活动的另一面——学生的学。于是,提出了一套完全不同于从教师教的角度看问题所能得出的结论。随着研究的深入,进而认识到只从教的角度或只从学的角度认识教学,都不可能得出全面的认识,而全面的认识也不等于把这两方面的结论相加;而应该从教与学的各种不同性质的相互作用中来认识教学的规律。这样一个视角的转化,就使我们有可能结合各门学科,引出一批研究课题,如语文教学中师生相互作用的模式辨,数学教学中的讲与练等。思维角度的转换是多类型的,常见的有如下几种类型。(1)在同一层次上的转换,从思考问题的一个方面转向另一个方面。例如,在学校教学工作中,历来把几门主要学科的教学放在第一位,而音乐、美术、体育等几门所谓次科一向不被重视。这些次科果真对学生的发展无足轻重吗?如果加强这些学科的教学会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什么影响?有人就从过去被忽视的方面展开了研究,从而改变了研究学校工作的视角。(2)在不同的层次上的转换。其中有的是从较抽象转化到较具体,有的则是从较具体的层次的研究转向较抽象的层次。如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对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研究就是一例。他努力用系统优化的理论作指导,寻找教学过程各因素、各阶段、各方面的最佳组合。(3)把研究的重点放到事物与事物之间,同一事物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结合部。这往往是人们容易忽视也是可开发出新课题的地方。如提出幼儿园与小学,小学与中学,中学与大学各阶段的教育如何衔接等问题,就属于这一类型。(4)通过比较。这种比较的问题(内容)是比较多的。可以是纵向的历史比较,如近代中国课程与现代中国课程的比较;也可以是横向的国家与区域的比较,如外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比较,中国城市中等教育结构与农村中等教育结构的比较等;也可以是其他的比较,如两个教育家教育思想的比较,两部作品的比较等。上述几种转换思维角度的类型虽有许多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是向研究较少、较薄弱的方面转化。2、类比移植类比与移植是通过与其他学科研究对象类比和借用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来发现本学科研究的新问题。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从别的学科研究中得到启发,找到发现问题的视角。因此,其关键是善于发现不同学科研究对象与思维方法之间的关系,善于借“它山之石”。我们可以根据现实需求从学科拓展和跨学科研究中选取新鲜题目,如近年来出现的公共关系学、市场学、地震社会学等研究成果都是基于选择了适应现代社会进程的新课题;如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观点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的课题,由于教育现象的复杂性与综合性,通过移植其他学科的思维方法和其他学科研究对象作类比而提出新问题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也是可取的。运用此种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懂得两类事物的相同或相似之处比较多,而且两类事物之间有一些本质相同之处,不注意这一点,运用类比法就容易出现错误。例如,达尔文知道某动物近亲繁殖产生良种,于是,他便和表妹结婚,结果,所生的子女都是智能低下或身体有缺陷的人。错误的类比,造成了达尔文终生的遗憾。3. 深入探究如果说,上述几种思维方法都与对事物的已有认识直接相关,那么,深入探究现象的思维方法则要求直接面向现象,从对现象本身的思考中提出新问题。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而变幻无穷的现象世界中,只要我们善于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发现许多值得研究的新课题。我们可以从现代社会的需求出发,去研究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利用,去研究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例如工业上各种新型材料的研究、政治上廉政建设系统工程的研究、教育上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探索等都是有现实意义的选题范畴。[4]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的探究指向应是其背后的实质。像牛顿提出苹果为什么落地,瓦特提出壶盖为什么会动那样,我们也可以提出为什么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提法是否恰当,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如何,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怎样。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出现一些新现象,诸如,市场经济给学校带来了什么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为什么当代青年的逆反心理表现较为突出等等。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现象,我们要善于捕捉,善于深入分析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较快地在新形势中处于主动地位。只有乐于思考、勤于思考与善于思考,才能对各种各样的现象提出新的问题,从而发掘自己的学术优势,源源不断地获得有科研价值的选题。4、1. 发现疑问一般地说,学科发展水平越低,值得怀疑的结论越多;实践越依赖于经验和常识,可信度越低。怀疑并不是随心所欲地乱猜疑,毫无根据的猜疑不可能提出有研究价值的新问题。怀疑的依据有两个,一是事实与经验;二是逻辑。作为怀疑依据的事实与经验,总是与现有结论或常规不一致甚至相悖的。逻辑是检验理论合理性的有效工具。对理论的逻辑推敲,可以从推敲概念,尤其是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做起。对于一时十分流行的概念也应仔细推敲。在教育理论中,有不少结论是通过演绎性推理得出的。例如,在粉碎“四人帮”以前,教育理论界十分强调教育的阶级性,而近年来,则又十分强调当年批判过的教育产业化特性。为什么同属于教育属性判断会这样大相径庭呢?差别极大结论的产生仅仅是因为政治路线的变化吗?有没有思想方法上的问题、逻辑判断上的失误?这一思路下去,我们就会发现,这两个表面看来截然相反的结论,都是采用演绎推演得出来的。在教育理论中出现的错误往往是从个别直接上升为一般,忽视结论适用的范围和条件的限制。如把在一定条件下获得成功的教学经验当作普遍规律,把某一种课的结构当作课的通用模式等。一般情况下,怀疑的产生具有上述两方面的依据,事实与原理相悖引起思索,思索又指向原理的逻辑合理性。通过怀疑提出的问题,经过研究后,有两种可能的结果。一是部分或完全证实了研究者的怀疑的正确性,提出了使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向真理更逼近一步的结论,科研获得成功,出了成果。二是与此相反,研究的结果证明研究者怀疑错了,其维持了原来的结论,科研没有成果。当然这是令人遗憾的结果。但研究者不要因此而失怀疑的勇气。我们应该坚信,即使是一次失败的科研,也不会一无所获。怀疑被否决,至少能使我们对自己曾经怀疑过的理论的正确性有更深入、更确切的认识。发现自己怀疑不正确的原因,也可以锻炼我们的研究能力。

安德明的主要学术著作

1、Handbook of Chinese Mythology (与杨利慧合著,第二作者,英文校订:Jessica Anderson Turner),Santa Barbara, Denver, and Oxford: ABC-CLIO, 2005年8月;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年2月再版。2、《重返故园--一个民俗学者的家乡历程》,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3、《飞鸿遗影--钟敬文传》,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4、《天人之际的非常对话--甘肃天水地区的农事禳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5、《金猴献瑞》(十二生肖文化研究丛书之一,与杨利慧合著,第一作者),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修订本。 1、《民间文学研究三十年--成就与困境》(《中国社科学院院报·理论月刊o专论》2008年6月26日)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的两难选择》(《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第14-20页);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08年第5期全文转载(第58-65页)3、《古村落保护的目的、对象和策略--来自街亭村的例子》(王恬主编:《古村落的沉思--中国古村落保护(西塘)国际高峰论坛论文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6月,第252-265页)4、《神奇传闻:事件与功能》(简要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8月25日)5、《神奇传闻:事件与功能》(《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5月夏季卷,第130-139页;收入吕微、安德明主编《民间叙事的多样性》,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3月,第129-144页)6、《美国当代民俗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第二作者,周星主编:《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商务印书馆,2006年3月,第595-638页)7、《民俗学家乡研究的理论反思》(《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4期,第8-11页)8、《美国公众民俗学的兴起、发展与实践》(《民间文化论坛》,总第127期,2004年6月,第91-96页)9、《家乡--中国现代民俗学的一个起点和支点》(《民族艺术》2004年第2期,第25~31页);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04年11期全文转载(第73~78页)。10、《民俗学与音乐文化学系的学生培训与课程设置》(第二作者,《民俗研究》2001年第3期)11、《万物有灵与人兽分开--猿猴抢婚故事的文化史意义》(《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第1期,第26-32页)12、《从农事禳灾看民间信仰中的地方神》(《中国民俗学年刊》1999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270~281页)13、《变异与永恒--民间文学的现状与未来》(《文汇报》1999年6月5日之文艺百家)14、《街子乡的社火》(第二作者,台北《民俗曲艺》第115期,1998年,第189-210页)15、《天水北部地区的闸山习俗》(台北《民俗曲艺》第112期,1998年,第1-22页)16、《天水的求雨:非常事件的象征处理》(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社会学人类学论丛第五卷:《象征与社会:中国民间文化的探讨》,王明铭、潘忠党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24-146页)17、《1988~1989年民间故事、传说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1988~1989年版,1997年4月,第507-512页)18、《农事禳灾:一种特殊的农事信仰》(《民俗研究》1997年第1期,第61-65页)19、《集体力量与阴阳先生》,(《广东民俗》1996年第4期,第21-23页)20、《田野调查中民俗学者的主观因素》(《中国民俗学研究》第2辑,中国民俗学会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38-43页)21、《天水求雨习俗》(《民俗研究》1996年第4期,第76-79页)22、《街子乡迷信习俗的调查与分析》(《民俗研究》1992年第2期,第51-57页) 1、《民间谚语的形成与发展》(祁连休、程蔷主编《中华民间文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641-661页)2、《谚语编》(对于《民间谚语的形成与发展》的修订和补充。祁连休、程蔷、吕微主编《中国民间文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2月,第581-608页) 1、《人文精神与严谨治学的结合--评欧达伟〈中国民众思想史论〉》(《中国图书评论》1996年第9期,第40-42页)2、《民俗学研究新探索--评高丙中〈民俗生活与民俗文化〉》(《民俗研究》1995年第1期,第100-101页) (一)专著:1、《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理查德·鲍曼原著,与杨利慧合译,第二译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二)文章:1、《民俗界定与研究中的传统观》(译文,与杨利慧合译,第二译者,《民族艺术》2006年第2期,第20-25页)2、《多尔逊对现代中国民俗学史的论述》(编译,《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6期,第66-71页) 1、《走向自觉的家乡民俗学》(与廖明君合著,第一作者,《民族艺术》2005年第4期)2、《一套普及中国民间文化的优秀读本--《中国结丛书》读后》,(《河北日报》之《文化周刊·读书》2005年5月27日,《文艺报》2005年6月16日第3版摘要转载)3、《诗人钟敬文--纪念钟敬文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群言》2003年第11期)4、《阿兰·邓迪斯:精神分析学说的执着追随者和民俗学领地的坚定捍卫者》(第二作者,《民俗研究》2003年第3期)5、《理查德·鲍曼及其表演理论--当代美国民俗学者系列访谈之一》(第二作者,《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6、《年味儿永在心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1月30日)7、《印第安纳大学访学札记》(与杨利慧合著,第一作者,《民俗研究》2001年第2期)8、《为何鞭炮难觅替代物》(《光明日报》,2000年2月12日)9、《政治运动中的半个政治家钟敬文》(《中华儿女》1996年第4期,32-38页;1996年第5期,91-96页,连载)

祝志勇的学术论文

1.国有企业改革的两个问题.[J].财经问题研究.1994(08);2.香港经济繁荣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特区经济.1994(05);3.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点-产权改革.[J].经济体制改革.1996(2);4.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产权主体多元化、独立化.[J].经济研究参考.1996(Z6);5.重庆市扶贫开发途径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2)6.重庆建成长江中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基本条件和对策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5);7.重庆市工业结构调整的举措.[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1);8.转型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J].南方经济.1999(05);9.转型时期相对过剩探析.[J].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3);10.90年代农民收入缺口的深层次原因解析.[J].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01(4);11.按质论价的经济学分.[J].同济大学学报.2002(03);12.农地流转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改革.2003(01);13国有制产管理体制创新的演进逻辑和方向.[J].中州学刊.2003(03)14.转型时期积极财政政策的一般理论分析框架.[J].河北学刊.2003(03);15.强化市场自主性增长因素的财政支出政策.[J].经济问题 2003(08);16.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的路径分析.[J].理论月刊2003(08);17.马克思剥削范畴的现代形式.[J].甘肃社会科学.2003(04);18.分风险:积极财政政策的中间目标.[J].中国软科学.2004(2);19.县乡财政困境的制度重构方案.[J]. 社会科学战线.2004(4);20.内生型制度因子的财政风险分析框架.[J].财经研究.2005(2);21.国有企业民营化改制的理论和实践约束.[J].财经问题研究.2005(3);22.创建与发展中国经济学策略等.[J].当代经济研究.2006(1);23.国有企业市场目标和社会目标兼容探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7(1);24.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对城市化影响研究.[J].改革.2008(2);25.统筹城乡发展中农地流转的多边利益平衡思考.[J].探索.2008(1);26.重庆市农业生产效率评价——基于DEA方法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27.财政压力与官员政绩的牵扯:细究地方投融资平台.[J].改革.2010(12);28.按劳分配制度的有效实现形式-基于包容性增长的微观基础视角.[J].当代经济研究.2011(7);29.扩大再生产的动态最优模型——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解说.[J].经济科学.2012(06);30.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第三财政演化的制度性因素分析.[J].地方财政研究.2013(01);

如何抓好部队基层理论学习_百度学术

面对当前基层党建工作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笔者针对各基层党组织的基本特性,就如何做好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谈几点建议:  (一)理清基层党建工作思路,增强按照党的建设新特点、新格局搞好基层党建工作的自觉性  基层党的建设到底怎样抓?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思路。首先,要围绕讲学习、讲正气的要求加强基层党的建设。讲学习是基础,讲政治是核心,讲正气是保证。各基层党组织要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基层党员干部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存在的“三不讲”的问题,努力改进工作,真正这样做了,基层党的建设就能出现新气象,达到一个新水平。其次,基层党的工作是教育人、引导人、凝聚人、塑造人的工作,不能停留在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层面上,必须着眼于提高党员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着眼于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行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上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党建工作抓深抓实,不断抓出阶段性成果。  (二)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突出工作重点,采取得力措施,努力提高基层党建水平  基层党建工作千头万绪,事务性工作很多,政治性任务也不少,眉毛胡子一把抓,平均用力,必然顾此失彼,忙于应付。要想“打好主动仗”,必须“唱响主旋律”,也就是要围绕中心工作,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实行重点突破。  一是抓基础,把党员管理经常化、科学化。首先要严把入口,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基层党组织要始终把发展党员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上,坚持实行“四化”管理:即申请公开化、确定民主化、培养制度化、考察规范化。严把“四关”:即发展对象的确定关、培养教育关、审批关、转正关,确保吸收的每一名新党员都是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其次是广泛开展党性实践活动。要把深入开展“党员奉献日”等党性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管理的重要途径,给党员干部压担子,交任务,有意识地把他们放到艰苦环境和关键岗位上挑大梁、唱主角、当先锋、做模范,经受实践的锻炼和考验,不断强化党性观念,提高工作能力。再次是加强党内监督。首先要强化监督意识,努力克服畏难情绪和无所作为的思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敢于碰硬、勇于负责的精神,理直气壮地履行党章和《条例》赋予党组织的监督职责,严格对每个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和掌握人、财、物权的党员干部的监督;其次要突出监督的重点。当前,必须要突出和加强严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的监督、发挥先锋作用的监督、贯彻民主集中制的监督、执行干部路线的监督、执行廉洁自律规定的监督。第三要完善党内监督的机制。做到组织监督和党员、群众、舆论监督相结合,更须重视专职基层监督作用,使党的纪律在党内监督中发挥应有的威慑效力,以此有力推动党内监督工作。  二是抓根本,把配套制度落实好。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做好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作保证。基层党组织要完善和坚持基层政治理论学习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党员目标管理制度、党内监督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等。制度重在建设,贵在落实,一经制定,就要严格执行,确保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三是抓作风,树立正气。基层党组织面对复杂的辖区环境,无时无刻部经受着各种诱惑的考验,因此,要认真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弘扬正气,反对歪风。在本单位官兵要大力提倡讲党性、讲原则、讲大局、讲奉献,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大力提倡为人正派、办事公道、清正廉洁、尽职尽责,反对以权谋私、假公济私、损公肥私、化公为私;大力提倡实事求是、光明磊落、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反对弄虚作假、瞒上欺下、言行不一、华而不实;大力提倡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反对铺张浪费、奢侈挥霍。总之,要在整个基层造成浓厚的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良好氛围。  (三)发挥党务工作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党务工作干部的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党务工作者  搞好基层党建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党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从基层的主要领导干部到各个干警、官兵,都要关心支持主要领导的党务工作,在了解业务工作的同时,还要了解党建工作和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方面的情况,为基层党组织了解中心工作、参与重大业务活动提供条件。基层单位在总结工作时,要在总结业务工作的同时,更要总结党建工作,要关心党务干部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复旦大学的学术研究

自然科学与工程&医学研究 复旦大学诞生了中国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和第一个ALGOL-60编译器,第一台X.25分组交换机,第一套因特网监控装备、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在人类基因组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科技进展。医学科研的经费和项目数,已从两校合并初期的25%左右,增长到全校总量的一半。 1.科研经费&项目2010年度,学校理工科、医科共获得各类项目1393项,到款总经费108186万元。其中纵向项目1045项,到款经费93660万元;横向项目348项,到款经费14526万元。获得“973”计划项目2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获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6项。共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45项,获资助项目482项,获资助经费17465.9万元。其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54项,青年科学基金159项,重点项目10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2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获得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博导类项目资助20项,新教师类项目资助37项,资助经费为253.2万元。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9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39项,经费128.5万元。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资助立项3项。获得财政部、教育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4357万元。 2.论文发表2010年度,学校理工科、医科申请中国专利671项,数量较2009年增长近30%。授权专利数量164项,全校累计有效专利(维持中)841项。已完成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17项,为历年最高。全校2009年发表SCI论文1958篇,比上一年增长12.98%。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历年发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学校2004—2008年共发表SCI论文7269篇。其中有2419篇论文在2009年被引用,共被引用9106次,平均被引次数1.25次,位列全国高校第一。被引用达10次以上的论文有26篇,也居全国高校之首。被引用论文占发表论文总数的33%,位居全国第二。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医学研究院的研究成果被《自然》于2010 年2 月以连续两篇研究论文的方式发表,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论文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 3.科技获奖2014年度,该校医科共有2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科普类)1项。2013年度,该校医科共有1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另外周良辅院士荣获201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该校理工科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2012年度,该校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其中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2011年度,该校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其中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2010年度,该校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其中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 从2003年到2007年,该校文科研究和发展费用累计达到2.6亿元,承担国家社科基金146项、教育部课题194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236项。出版各类著作2200部,发表论文1.5万篇,研究报告2300篇,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222项。 复旦大学获获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各类奖32项、获上海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各类奖79项、获上海市第十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各类奖17项、获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各类奖80项。 馆藏资源 复旦大学图书馆前身为戊午阅览室,1922年正式建馆。由文科馆、理科馆、医科馆、张江馆、江湾馆(李兆基图书馆)、古籍部(国家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组成。截至2014年底,图书馆馆藏纸本文献资源约500余万册,其中线装古籍约40万册(包括善本6万册),民国时期图书10万册。订购中西文纸质期刊6124种,订购中外文数据库271个,电子图书233.93万种,中西文全文电子期刊6.52万种,特色馆藏包括古籍、民国时期文献、外文图书、复旦人著作以及各类专题赠书。其中复旦医科图书馆藏书刊40余万册,重点收藏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法医学、护理学等领域的中英文书刊。拥有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eb of Knowledge、EMBase、Proquest、OVID医学全文数据库、EBSCO的Academic Search Elite、Elsevier 的ScienceDirect、Kluwer等200多种数据库。 学术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要刊载文、史、哲、经、法等学科论文。创刊于1935年6月,1978年复刊,并为此组成了直接由校党委领导的文科学报编辑部。《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混版):创刊于1935年6月30日,主要刊登数学、化学、生命科学、技术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医学科学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快报、研究简报等。《复旦学报(医学版)》:其前身是《上海医科大学学报》,创刊于1956年6月。主要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等领域的以原创性研究为主的论文。《数学年刊》:2008年,该刊出版《数学年刊A辑》(中文版)6期,《数学年刊B辑》(英文版)6期,以及A辑中译英版C辑(英文版)4期(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Mathematics 《中国当代数学》,由美国阿伦顿出版公司在美国出版发行)。《复旦教育论坛》:已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并且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之教育类的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权威、核心期刊排行榜与指南》核心期刊。《新闻大学》:为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中国社科期刊学术论文统计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首批来源期刊,并被许多名牌大学在学术评审时内定为权威刊物。《当代修辞学》:为语言学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世界经济文汇》:属于CSSCI来源期刊,经CSSCI社会科学评价中心2008年的评审,杂志的综合学术影响力在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72种经济学刊物中名列第十,是排名前十的杂志中唯一一份来自北京之外的经济学学术杂志。《研究与发展管理》: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中国管理科学类重要期刊之一。《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获得2007年度“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称号。经过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遴选指标体系综合评价,被评选为2008年度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复旦大学核心期刊,被万方数据、中国知网及重庆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微生物与感染》:2008年,共发表述评3篇,论著25篇(其中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论著5篇,国家“973”和“863”计划资助的论著5篇,其他项目资助的论著3篇),综述21篇,其他文章34篇。《中国循证儿科杂志》:全年共发7期(包括增刊1期)。刊发论著42篇,专家对谈录7篇,讲座2篇,综述10篇,病例讨论2篇,病案报告7篇。《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0年起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5家期刊数据库收入并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为中国科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核心期刊)。《中华手外科杂志》:已加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临床医学》: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CJFD)、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全文收录;被国家图书馆、中国版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全文收录。《中国癌症杂志》: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入选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加入“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被北大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收录为中文核心期刊。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学术研究

截止到2013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设有18个跨学科研究中心(所),1个高级管理人员发展中心和1个管理咨询公司,1个《研究与发展管理》杂志社。列表如下: 复旦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 上海物流研究院 复旦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 复旦大学创业与创业投资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中国市场营销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企业人力资源研究所 复旦大学企业发展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企业管理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国际企业管理研究所 复旦大学统计实验与咨询中心 服务营销与服务管理研究中心 住房政策研究中心 复旦-大智慧金融工程实验室 复旦可持续创新和增长研究所 复旦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中心 1个高级管理人员发展中心:复旦大学正大管理发展中心的前身是复旦干训楼。一九九二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与泰国正大集团合作,成立了复旦大学正大管理发展中心,专注于企业内训及各级政府机构高级管理培训。 1个管理咨询公司:上海复理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原上海复旦管理咨询公司)成立于1992年,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所属唯一的管理咨询公司。 1个《研究与发展管理》杂志社。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恢复建院以来,广泛推行“走出去、引进来” 的国际化战略,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美国、意大利、挪威、英国、法国、新加坡、澳大利亚、韩国、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著名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关系。国际化战略已经覆盖到了学生、师资、科研、课程设置、企业联系、国际合作研究等各个层面。 2007年管理学院成为国际管理战略合作组织(PIM)成员学院。2009年成为GMAC(美国商学院协会研究生入学管理委员会)在全球的第173家正式会员。 学院每年不仅定期派遣部分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到境外大学交换学习外,还提供多项短期境外交流项目和知名企业实习项目,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申请参加。2010年全年管理学院共有60名本科生出国出境进行交流学习,约占在院同届本科生总数的40%。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发起了万事达卡管理大师论坛、兴业问学讲堂、复旦渣打聚劲论坛等各种讲座论坛,成为院企合作的纽带。学院还设立了专职团队,全方位对校企合作关系进行高效、有序地管理。包括花旗银行、万事达卡国际组织、史带基金会、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耐克体育用品公司、中国工商银行、松下集团、渣打银行、宝钢集团、上海证券交易所等众多海内外著名企业与学院开展了企业参访、学生实践、论坛合作、人才定向培养、案例研究、资金与物资捐助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并给予学院发展有力的支持。

监理员申请助理工程师职称个人业务自传,包括思想政治,完成本职工作质和量,工作业绩和学术、技术水平等

这个工作业绩与完成的工作要问你自己,外人怎么可能会知道?

刘曼红的学术成果

刘曼红教授于1994年获取康奈尔大学经济学博士,1993年-1997年曾在哈佛大学担任副研究员,她在中国风险投资领域有很多论著。所著《风险投资:创新与金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是中国最早的风险投资专著之一。作为第一本系统地介绍风险投资概念的书,这本书曾经为中国第一代本土风险投资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刘曼红教授是国内最早从事天使投资学术研究的学者之一,所著《创业投资圣经-天使投资理论与实践》是国内最早全面阐述天使投资理念的专著,是天使投资业界的“红宝书”。2013:《Renewable Energy in China:Towards a Green Economy》. Enrich Professional Publishing, Singapore,Septemper 2013;2011 ;《中国创投20年》.与陈友忠、廖俊霞合作.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年11月,获和讯年度最佳金融类图书奖;2011 <Green Economy and its Implementation in China>; Enrich Professional Publishing,Singapore,May 2011;2011 ;《绿色经济及在中国的实施》.与成思危合作.香港普罗出版社,2011年5月;2011 《风险投资学》.与Pascal Levensohn 合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2010 ;《投资管理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Environment and Policy in China>,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cadem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AIE2009)(CPCI-SSH检索);2010 <Equipment Pricing on the Decision-making of Patent Transfer and Renewal>,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cadem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AIE2009)(CPCI-SSH检索);2009 <New China Business Strategies: Chinese and American Companies As Global Partners (Hardcover)>,co authored with: John Miligan-Whyte,Howard Jiang and Dai min,Specialist Press International,Aug 2009;2009 《创业投资圣经——天使投资理论与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12月;2009 《公司理财(第2版)》(21世纪工商管理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英汉金融与投资实用词汇手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 Entrepreneurship Environment and Policy in China>,Congress of the Academ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2009,ChinaWaterPowe Press(ISTP). July 2009,pp424-430;2009 ;刘曼红,秋永霞.绿色风险投资推动绿色.GDP生产力研究[J],2009年7月上半月刊;2009 ;刘曼红,秋永霞.兰州学刊[J].议危机下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2009年11;2009 ;刘曼红,秋永霞.第六届创新与管理国际学术会议,Green Venture Capital in China,(被ISTP收录检索);2008 ;杨林,杨栋,刘曼红.《中国证券市场与外部信息的均衡性》[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12期;2008 Robert Vincin,刘曼红.《人类的珍贵资产》[J].环境保护,2008年13期;2007 《从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DJSI)到中国德益投资(EI)――社会责任投资指数的影响和意义》.《环境经济》,2007年第8期;2007 《倡导银行德益投资》.《中国科技投资》,2007年第5期;2007 《抵押担保机制在贷款契约中的有效性分析》.《中国金融》,2007年第8期;2007 《风险投资基金评价方法比较》.《商业时代》,2007年第7期;2006 <Consumer Credit Business and the Financing Dilemma of SMBs>;,《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2006;2006 <Government Role in China"s Venture Capital>;,《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2006;2006 ;《Chinese VCs vs. Foreign VCs: A Closer Look at China"s Venture Capital Marke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SSCI检索),Vol. 1/2,2006;2006 ;《中国本土风险投资为何不足?――一个人力资本视角的解释》.《经济管理》2006年第9期;2006 ;《银行贷款与中小企业融资》.《中国科技投资》,2006年第12期;2006 ;《风险投资软环境中的风险投资家――性质、作用机理和筛选机制》.《商业研究》,2006年第19期;2006 ;《中国风险投资新动向》.《新财经》,2006年第11期;2006 ;《中外风险投资对比研究》.《商业时代》,2006年第23期;2006 ;《中国风险投资特征》.《中国风险投资发展报告》,8/1/2006;2006 ;《国有产权交易市场的制度功能、效率及相关基础设施的构建》.《兰州学刊》,2006年第7期;2006 ;《中国创新经济与产权交易市场》.《税务与经济》,2006年第4期;2006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的误区与对策》.《生态经济》,2006年第7期;2006 ;《风险投资成功退出的风险识别与微观控制路径设计》.《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2006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风险与防范分析》.《社会科学家》,2006年第2期;2006 ;《股权稀释中的价值增值》.《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3期;2006 ;《英国的非公开权益资本与风险投资》.《国际金融研究》,2006年第2期;2005 ;《发展风险投资,克服创业者陷阱》.《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2005 ;《风险投资在构建创业企业治理机制中的作用》.《管理现代化》,第1期;2005 ;《外资进入中国风险资本市场浅析》.《科学管理研究》,第6期;2005 ;《十年风险投资》.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香港)《中国风险投资》第2期;2004 ;《民间资本的作用:企业家如何与中国的非公开权益资本对接》(与哈佛大学Bat Batjargal 合著).发表于美国核心刊物Organization Science,4月;2004 ;《风险投资理论:投资过程研究的理论发展和前沿》.《国际金融研究》,第三期;2004 ;《将外资引入国有控股风险投资公司》.《商业周刊》,中文版月刊第7期;2003 ;《天使投资与民间资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中外合资风险投资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科技与企业》,第10期;2003 ;《中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前景》,2003年3 刊于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风险投资在中国的发展》一书;2002  《风险投资的特征》.《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1月;2002 <VentureCapital in China>;. SPRIE Conference,Standford University,July ;2002 《西方金融理论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应用》.《证券市场导报》,1月;2001 《长期投资等待收益的教授》,《光明日报》,2月;2001 <Venture Capital and Business Ethics in China>;. with Stephan Rothlin.《 Profile of Poverty and Network of Power》, Madras,India,Feb. 2001;2001 《中国风险投资现状浅析》.《广东风险投资》,1月;1999 《中国风险投资谨慎十大误区》,《经济日报》,10月;1999 《风险投资的出口途径问题研究》,《证券市场导报》,4月;1998 《风险投资探析》,《金融研究》,10月;1998 A Note on India"s Venture Capital Industry,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

宏观经济学管理学术论文

  宏观经济管理的要点在于把理论和政策的结合作为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办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宏观经济学管理学术论文,供大家参考。   宏观经济学管理学术论文范文一:经济信息下的宏观经济管理分析   摘要:综上所述,自我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以后,开始实施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而经济信息为实现宏观经济管理提供及时、可靠的智力资源,因此,研究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经济信息;宏观经济管理   1经济信息在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主要作用   1.1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   在发展国民经济的过程中,经济信息是进行经济政策制定的主要依据,更是调控并监督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推动各个经济部门与环节之间的沟通并协调发展,对市场经济中的生产管理起到指导与促进的作用。   1.2推动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从建设各国经济的实际情况来看,能够充分开发并利用信息资源的国家其经济发展的速度更快,发达国家发展自身经济的过程其实就是其对信息资源开发并利用的过程,通过创造性活动进一步实现其经济的发展。而且开发信息资源比开发物质资源的投资要小许多,同时见效很快,可有效推动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1.3催化开拓人类智力   信息作为存储与传递社会知识的一种载体服务于人们自身知识的增长与智力的开拓,人们要想有效地进行生产与实践,就必须获取大量信息,而人类知识的积累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接收、存储信息并进行加工、组合、产生新知识并输出信息的过程,而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人们要尽快开发并掌握信息资源,但是人的精力、智力与存储知识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将全部信息都储存进人脑之中,因此,这样的客观条件就要求人们必须采用先进通信工具来获取信息,并在一些特殊工具功能的帮助下存储信息,提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改造能力。   2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在应用经济信息中存在的问题   2.1未能充分发挥经济信息的作用   因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健全与完善,不但物质基础薄弱,同时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又不高,因此未能充分发挥经济信息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出信息资源的作用,才能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决策,进一步调整并优化市场经济结构,避免失误的现象发生,以减少损失。   2.2对经济信息投资应用的认识不足   由于经济信息学是一门新兴科学,而在我国改革开放前的应用并不多,虽然在改革开放后充分的运用了经济信息来进行一些运动,但是人们对于经济信息理论的研究不够深入,单纯地将经济信息作为一些活动的参考信息,甚至只是凭借以往的经验或是领导意志进行管理,不考虑客观经济发展规律,不能从科学管理角度出发进行决策,同时也不重视经济信息的作用,未能强化开发信息的力度,严重影响到经济信息在经济生活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要想全面的掌握系统化、有效化的经济信息,就必须借助一些信息收集设备,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然而由于人们对经济信息的认识不足,对于这方面的投入也极小,没有计算机等先进的收集信息的设备,人们是很难完全掌握有效经济信息的,因此,经济信息收集的及时、准确以及有效程度与人们对经济信息的认知程度与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的程度是成正比的。   2.3缺乏经济信息资源方面的人才   随着现代社会对信息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而国内本来经济信息专业出身的人才就不多,很多都是从事研究经济信息的人员,在一边工作的情况下一边学习并研究,因此很多时候有效、真实的信息得不到及时的反馈,而信息是具有时效性的,不同时期的价值是不同的,先掌握信息并能有效利用的人就能赢得胜利,因此,当今时代对经济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是极为迫切的。   3经济信息在实现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3.1合理设置宏观经济管理的机构   要实现我国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就必须合理地设置宏观经济管理机构,保证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第一,要依据管理的职能与任务要求来确定管理机构的原则,以机构所担负的管理职能与任务为主要内容,先拟定职能的具体任务,再定管理机构,取消或是合并以往直接影响经营企业的有关部门,强化过去承担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部门。第二,以保证管理机构的精简高效为主要原则,根据组织机构设置的内在联系来确定合适的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聘请精干的工作人员,减少多余的管理层,避免因管理机构重叠现象而导致经济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保证管理的效率。第三,统一国家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并确保制定的政策相协调,避免多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各行其政、管理混乱的现象。第四,将统管全局的权力落实到每个机构与领导管理者,建立有效、相关的责任制,实现责任与权力的统一。第五,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使组建管理机构与运行都能做到规范化、法制化。   3.2强化建设我国经济信息服务的机构   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机构主要包括最高决策机构、经济调节机构以及检查监督机构等,但是在受到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我国却忽略了在机构中设置有关的信息服务机构,即使有设立各类信息中心与研究中心的,也未将其使用到进行决策方面上,未能充分发挥宏观经济管理应有的效能,政府作为最大的信息收集者与生产、拥有者,其采集的信息是具备广泛性、宏观性、预测性等特点的,提供给各企业与全社会各种经济信息,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指导社会的经济活动。   3.3改革并合理建设运行机制   要实现政企分家,合理的取消或合并直接管理经济的相关部门,强化并完善宏观调控部门,同时实现管理部门的精简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充分发展社会协调、监督与服务的组织,分担部分管理任务,同时要与世界国际接轨,并强化廉政建设。   3.4完善人才选拔与任用制度   通过严格的考试来选拔德才兼优的宏观经济管理人才,对领导职务实行选拔制度,针对对象与岗位的不同特点,结合实际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拔,实行民主集中制,另外还要加强对人才的考核与培训制度,实行定期考核,以激励职员的上进心,进一步推动我国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   4结论   综上所述,自我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以后,开始实施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而经济信息为实现宏观经济管理提供及时、可靠的智力资源,因此,研究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我国现阶段宏观经济管理问题王积业;财经问题研究1987-01-31   2、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管理观——宏观服务刘长新;财经问题研究1987-09-28   宏观经济学管理学术论文范文二:宏观经济管理应用论文   摘要:综上所述,经济信息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现阶段其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大力地推动宏观经济管理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宏观经济;管理   一、相关概述   我国在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施行的是有形手和无形手相结合的形式,其中市场经济是主要的管理手段,而宏观调控手段予以配合,起到的是总领全局,引导方向的作用。宏观经济管理就是我国应用宏观调控手段对社会经济进行管理的具体体现。在社会经济运营的过程中应用宏观调控管理可以有效地避免社会经济发展的失衡,能够把握住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并且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管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其针对的是社会整体,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对社会经济进行调整。   二、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一)注重信息搜集,规范信息应用   要想强化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关键是要搞好经济信息的搜集和管理工作,使得宏观经济管理在进行的过程中可以快速高效的接收到准确全面的经济信息。就现阶段而言经济信息的搜集工作存在着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的特点,因此搜集到的经济信息经常会在准确性上存在不足,而且由于搜集渠道受到限制,因此搜集的经济信息在全面性和时效性上也难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不仅不会提升宏观经济管理的质量,有时还会起到一定的反面效果。所以,我国政府应建立起完善的经济信息搜集系统,并且要注重信息搜集的科学合理,做好经济信息的筛选验证工作,避免虚假信息造成宏观经济管理的失误。同时,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络应成为经济信息搜集的主要途径,通过互联网络的应用可以提升经济信息搜集的速度。   (二)加强信息管理,完善应用系统   宏观经济管理与经济信息的结合应为宏观经济信息管理,为了有效地对宏观经济信息管理进行落实,相关部门应建立起完善的宏观经济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健全系统的运作,提升宏观经济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具体来说在进行系统建设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首先应明确系统建设的意义,并对系统运作的工作目标进行设定,使得系统在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其次,要保障系统可以快速高效的进行运作,满足宏观经济信息管理对时效性的需要。不仅如此,政府在将经济信息应用到宏观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还应注重政策上的调整,为宏观经济信息管理的应用打好基础。具体来说政府应减少国有企业的数量,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金融体制的完善,保障国家经济发展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三)发挥导向作用,实现科学管理   宏观经济管理无论应用何种手段,采取何种方法,其最终都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国家经济的建设。因此在应用宏观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其应一直坚持这一最终目标,避免管理方向出现偏差而造成目标实现的困难。在没有应用经济信息之前,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一些管理方法的制定有时会带有着一定的盲目性和片面性,难以真正的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使得宏观经济管理作用难以发挥出来。因此在应用经济信息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经济信息的优势,将其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导向,通过分析经济信息加深对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了解,进而可以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制定出符合经济发展的管理策略,使得宏观经济管理更加的科学合理,更容易达成最终的管理目标。   三、总结   综上所述,经济信息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现阶段其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大力地推动宏观经济管理质量的提升。因此在今后工作过的工程中,我国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提升对经济信息的关注度,并构建完善的经济信息搜集系统,提升经济信息搜集的准确性、全面性和时效性,通过体制改革的方式为宏观调控经济管理系统的运行提供有利的条件,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于强化宏观经济管理的几个问题魏淑华,李国军高校理论参考1995-07-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