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阅读 / 问答 / 标签

王晴佳的学术论著:

《西方的历史观念:从古希腊到现代》(台湾允晨文化公司1998年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中西历史论辩集——留美历史学者学术文汇》,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 《台湾史学五十年:传承、方法、趋向》,台湾麦田出版社2002年版。 《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新史学讲演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全球史学史:从18世纪至当代》,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世鉴:中国传统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02月。 “关于西方史学的两个问题——与庞卓恒同志商榷”, 载《世界历史》1985年07期。 “简论朗克与朗克史学”,载《历史研究》1986年03期。 “历史学的发展需要历史哲学”, 载《世界历史》1986年08期。 “近代德国的历史思想和实践”, 载《世界历史》1990年06期。 “美国的中国学研究评述”, 载《历史研究》1993年06期。 “论民族主义史学的兴起与缺失(上)——从全球比较史学的角度考察”, 载《河北学刊》2004年04期。 论民族主义史学的兴起与缺失(下)——从全球比较史学的角度考察, 载《河北学刊》2004年05期。 “学潮与教授:抗战前后政治与学术互动的一个考察”, 载《历史研究》2005年04期。 “中国文明有历史吗——中国史研究在西方的缘起、变化及新潮”, 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科学史学乎?“科学古学”乎?——傅斯年“史学便是史料学”之思想渊源新探”, 载《史学史研究》2007年04期。 “张芝联先生与中外史学交流”,载《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04期。 ““大写历史”和“小写历史””,载《文化学刊》2009年01期。 ”从下层研究到后殖民史学“,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1月19日。 五四运动在西方中国研究中的式微?——浅析中外学术兴趣之异同,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历史学的“记忆转向”“,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03月02日。 ”互联网与史学观念变革“,载《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04期。 ”为何美国的中国史研究新潮迭出?——再析中外学术兴趣之异同“,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新文化史兴起反映史学转向”,载《社会科学报》2012年04月10日。 “历史研究的碎片化与现代史学思潮”,载《近代史研究》2012年05期。 “中国史学的西“体”中用——新式历史教科书和中国近代历史观之改变”,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从“域外”看朱维铮”, 载《文汇报》2015年05月04日。 当代史学的“情感转折”,载《光明日报》2015年8月23日。 Marxist Historiographies: A Global Perspective ,lead editor (with Georg G. Iggers) (Routledge Press,2015) Chopsticks: A Cultural and Culinary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A Global History of Modern Historiography, coauthored with Georg G. Iggers, with contributions from Supriya Mukherjee (London: Longman/Pearson, 2008), 380 Pp. (It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German, Greek and Russian; Korean, Spanish and Turkish translations are in preparation). Mirroring the Past: The Writing and Use of History in Imperial China, coauthored with On-cho Ng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5), 306 Pp. Inventing China through History: The May Fourth Approach to Historiography. (Albany 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1), 304 Pp. The Many Faces of Clio: Cross-Cultural Approaches to Historiography ,lead editor (with Franz L. Fillafer) (New York & Oxford: Berghahn Books, 2007), 484 Pp (introduction and a chapter). Turning Points in Historiography: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lead editor (with Georg G. Iggers) (Rochester: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2002; paperback, 2006), 362 Pp (coauthored introduction and a chapter). “Traumatizing History: The Nanjing Massacre Memorial Hall and the Shaping of Historical Memory in Contemporary China. ” Storia della Storiografia [History of Historiography], 58(2010), 116-131. ”Remembering the Past; Reconciling for the Future: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China-Japan Joint History Research Project (2006-2010)“. The Chinese Historical Review, 17:2 (Fall 2010), “‘Rise of the Great Powers"=Rise of China? Challenges of the Advancement of Global Histor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19:64 (March 2010),273-289. ”Is There A Chinese Mode of Historical Thinking? A Cross-Cultural Analysis.“ History and Theory, 46:2 (May 2007), 201-209. Adoption, Appropriation and Adaptation: the German Nexus in the East Asian Project on Modern Historiography, Berliner China-Hefte, # 26 (May 2004), 3-20. The Rise of Modern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Eighteenth-Century East Asia and Europe, Journal of Ecumenical Studies, XL:1-2 (Winter-Spring 2003),74-95. “Encountering the World: China and Its Other(s) in Historical Narratives, 1949-89,”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14:3 (September 2003), 327-358. “Taiwan"s Search for National History: A Trend in Historiography,” East Asian History, 24(December 2002), 93-116. “Time, History, and Dao: Zhang Xuecheng and Martin Heidegger,” 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1:2 (Summer 2002), 251-276. Between Marxism and Nationalism: Chinese Historiography and the Soviet Influence,1949-1963,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9:23 (2000), 95-111. History, Space and Ethnicity: The Chinese Worldview,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10:2 (Sept.1999), 285-305. “World History in Traditional China,” Storia della Storiografia [History of Historiography], 35(1999), 83-96. Images, Perceptions, and Foreign Policy: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6:15 (1997), 389-402. Modernity inside Tradi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in Modern China, Indiana East Asian Working Paper Series on Language and Politics in Modern China, 10(Winter 1996), 58-83. Interpreting the Chinese Revolution: Chinese and American Scholarship on Chinese Peasant Rebellions, Asian Thought and Society ,20:60 (Sept. - Dec. 1995), 221-240. Time Perception in Ancient Chinese Historiography, Storia della Storiografia [History of Historiography], 28 (1995), 69-86. Guests from the Open Door: The Reception of Chinese Students into the US, 1900s-1920s, The Journal of American-East Asian Relations, 3:1 (Spring 1994), 55-76. Histor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oria della Storiografia [History of Historiography], 22(1992), 3-22. Western Historiograph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49-to the present), Storia della Storiografia [History of Historiography], 19 (1991), 23-46.

戴超武的学术论著

一 专著《美国外交思想史》(60万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敌对与危机的年代:1954-1958年的中美关系》(45万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美国移民政策与亚洲移民》(25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二 其他著作《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世界文明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即将出版《当代美国》,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美国对亚太政策的演变》,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三 译著《中国与南亚》(分卷主编)《美国对华情报评估,1949-1972》,第8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2000年美国选举》(唯一)美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四 主要研究论文Roundtable Review of Cold War Island,H-Diplo, Volume X, No.5 (2009), pp.10-14.美国对1965年印巴战争的政策和反应(15000字)《世界历史》,2008年第2期基辛格-尼克松的“宏大构想”、尼克松主义与冷战的转型(13000字)《南开学报》,2007年第5期建立“亚洲反对共产主义扩张的堡垒”(8000字)《冷战国际史研究》(北京),第3期应对卡尔·马克思早已策划好的危局(20000字)《冷战国际史研究》,第3期布什主义与美国外交思想传统的继承和发展(12000字)《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北京),2006年第5期肯尼迪-约翰逊时期的外交与第三世界(15000字)《美国研究》,2006年第2期,美国社会科学与布什主义(11000字)《南开学报》(天津),2006年第1期The Impact of the Bombardment of Jinmen in 1958 upon Sino-Soviet Relations(10000字)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ol. XXVI, No.2(Summer 2005)美国的政策、英美“特殊关系”与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10000字)《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石家庄),2004年第3期中印边界冲突与苏联的反应和政策(30000字)《历史研究》(北京),2003年第3期Indian Diplomatic Policy, Relations among Big Powers and theSino-Indian Border Conflict of 1962(12000字)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ol. XXIV, No.2(Summer 2003)1959年10月中苏会谈(12000字)《中共党史资料》(北京),2003年第1期台湾海峡危机、中美关系与亚洲的冷战(13000字)《史学月刊》(开封),2002年第10期核武器、美国的政策与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18000字)《探究美国》,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911事件后美国对中亚地区的政策及其影响(8000字)《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南京),2002年第1期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与中苏关系的破裂(二,15000字)《当代中国史研究》(北京),2001年第5期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与中苏关系的破裂(一,17000字)《当代中国史研究》(北京),2001年第3期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和中苏关系(150000字)《二十一世纪》(香港),2001年4月号国家利益概念的变化及其对国家安全和外交决策的影响(12000字)《世界经济与政治》(北京),2000年第12期全球问题及其对中国的挑战(7000字)《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学报》(南京),2000年第2期国家利益:从理论概念到国家战略(9000字)《国际安全与安全战略》,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美国和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的结束(14000字)《国际关系评论》,第1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新冷战史”与当代美国外交史研究趋向(10000字)《美国研究》(北京),1999年第1期美国历史学家与五十年代台湾海峡危机(下,15000字)《当代中国史研究》(北京),1998年第5期美国历史学家与五十年代台湾海峡危机(上,16000字)《当代中国史研究》(北京),1998年第4期东南亚难民与美国1980年难民法(11000字)《世界历史》(北京),1998年第4期毛泽东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设想与部署(8000字)《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长沙),1998年第5期鲁道夫·维考利与美国移民史的研究(12000字)《史学理论研究》(北京),1998年第3期美国移民政策改革的基本趋势及其潜在影响(8000字)《世界经济与政治》(北京),1997年第5期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日裔美国公民的拘留政策(12000字)《日本问题研究》(保定),1997年第4期1952年移民法对亚洲移民和亚裔集团的影响(9000字)《东北师大学报》(长春),1997年第2期美国1965年移民法对亚洲移民和亚裔集团的影响(12000字)《美国研究》(北京),1997年第1期罗斯福、丘吉尔和原子弹(9000字)《延边大学学报》(延吉),1996年第2期美国结束太平洋战争的战略与原子弹的使用(12000字)《世界历史》(北京),1995年第4期美国的政策与战后日本战争赔偿问题(13000字)《兰州学刊》(兰州),1994年第6期美国外交史学家塞谬尔·F.比米斯(10000字)《世界史研究动态》(北京),1993年第11期外交中的原子:评阿尔佩罗维茨的《原子外交》(8000字)《美国研究》(北京),1993年第3期论朝鲜战争时期美国对中国的核打击政策(11000字)《青岛大学学报》(青岛),1992年第1期美国关于对日本使用原子弹问题的研究(9000字)《世界史研究动态》(北京),1991年第6期从卡萨布兰卡到广岛(8000字)《外国问题研究》(长春),1991年第4期原子弹与美国远东军事战略(8000字)《军事史林》(北京),1990年第6期五 学术综述和书评立足国际史研究:评《义和团战争的起源》(4000字)《社会科学报》(上海),第909期中国学者研究朝鲜战争的最新成果(9000字)《博览群书》(北京),2004年第1期冷战中的中国与周边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11000字)《历史研究》(北京),2003年第3期对国际关系理论的深层思考(6000字)《国际关系评论》,第1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面向新世纪的中国美国史研究(8000字)《美国研究》(北京),1999年第4期评《美国移民政策研究》(6000字)《历史研究》(北京),1998年第3期现代化与美国史研究的新视角(8000字)《美国研究》(北京),1997年第3期移民文化与美国族裔史的研究(5000字)《东北师大学报》(长春),1995年第6期

张广智的学术成果

(一) 主要论著《克丽奥之路:历史长河中的西方史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史学,文化中的文化: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史学》(与张广勇合著,第一作者)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西方史学散论》 台湾淑馨出版社1995年版《现代西方史学》(与张广勇合著,第一作者)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寻梦天涯》(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世界文化史》(古代卷,主编)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影视史学》 台湾扬智出版公司1998年版《西方史学史》(主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004年第二版《二十世纪中外史学交流》(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超越时空的对话——一位东方学者关于西方史学的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二) 主要论文(至2006年)《希罗多德:西方史学的创立者》 《复旦学报》1981年第1期《〈高卢战记〉与凯撒的史才》 《史学史研究》1981年第2期《大放异彩的古希腊戏剧》 《北京艺术》1981年第9期《利奥波尔德·冯·兰克》 《世界历史》1981年第6期,收入《外国历史名人传》近代部分中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981年)《爱德华·吉本》 《世界历史》1982年第2期,收入《外国历史名人传》近代部分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981年)《希罗多德》 收入《外国历史名人传》古代部分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982年)《阿庇安》 收入《外国历史名人传》古代部分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982年)《兰克与兰克学派》 上海市历史学会1981年年会论文选,1982年《试论修昔底德朴素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复旦学报》1982年第4期《略论伏尔泰的史学家地位》 《历史研究》1982年第5期《伊本·卡尔敦及其〈通史〉》 《历史教学》1982年第6期《卡莱尔和〈英雄与英雄崇拜〉》 《世界史研究动态》1982年第12期《给西方史学史一席地位》 《光明日报》 1983年3月16日史学版,收入《史坛纵论》(重庆出版社1984年)《中世纪时期阿拉伯史学的特点》 上海市历史学会世界史论集,1983年《新的资料 新的窗户》 《史学史研究》1983年第4期《塔西陀笔下的日耳曼人》 《外国史知识》1983年第11期《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史学史研究》1984年第2期《汤因比与〈历史研究〉》 《书林》1984年第1期《美国新史学派述评》 《世界历史》1984年第12期《西方史学史研究在中国》 《史学史研究》1985年第2期《米涅与法国革命史》 《外国史知识》1985年第10期《论李大钊对西方史学史的研究》 《江海学刊》1986年第3期《试论兰克对近代西方史学的贡献──兰克逝世百年祭》 《历史教学》1986年第10期《试论塔西陀的史学》 《上海市历史学会世界史论集》1986年《伯罗奔尼撒战争》 收入《外国历史大事集》古代部分第一分册(重庆出版社1986年)《略论古希腊史学中的人本观念》 《复旦学报》1987年第1期《“天才的闪光”──维柯史学思想述论》 《史学史研究》1987年第4期《有没有荷马及〈荷马史诗〉》 《文汇报》1987年9月15日《汤因比史学散论》 《复旦学报》1988年第4期《历史学家的文化视野》 《复旦学报》1988年第4期《重评托马斯·卡莱尔的史学思想》 《史学理论》1989年第3期《处于变革中的当代西方史学》 《复旦学报》1989年第6期《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四十年(1949-1989)》 收入《中国历史学四十年》一书(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我国四十年来对西方史学理论的介绍与研究》 《世界史研究动态》1990年第3期《近十年来关于引进西方史学理论的若干思考》 《光明日报》1990年5月23日《论“希腊的奇迹”:一项历史学的分析》 《江海学刊》1990年第2期《“理想类型”:马克斯·韦伯的方法论》 上海世界史学会编《世界史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一九九〇年全国史学理论研究述评》 《光明日报》1991年3月13日《现代西方史学新潮在中国》 《社会科学报》1991年3月21日《实用·多元·国际化──略论现代美国史学的特点》 《江汉论坛》1991年第6期《简论当代美国史学的多元性》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办《美国研究论文摘要专辑》(二)《近代以来西方史学反省的历史考察》 《史学理论丛书》(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11月)《史学理论:1990年综论》 《中国历史学年鉴》(三联书店1991年12月)《我国新时期的西方史学研究》 《复旦学报》1992年第1期《时代变革与近现代西方史学的反省》 《探索与争鸣》1992年第2期《关于深化西方史学研究的断想》 《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眼在远处 手在近处”──关于西方史学史教学的几个问题》 《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2期《略论世界史在二十世纪的重构》 《学习与探索》1992年第5期《现代美国史学在中国》 《美国研究》1993年第4期《我国新时期的美国史学史研究》 《世界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11期《“放眼世界 展示全球”──巴勒克拉夫的世界史理论与实践》 《复旦学报》 1994年第1期《论现代化进程中的美国史学》 《江海学刊》1994年第2期《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及其在中国的回响》 《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第2期《继承与超越:西方古典文化三题》 《探索与争鸣》1994年第7期《论古罗马的政治文化:一项历史学的分析》 《江海学刊》1995年第1期《民主政治、理性观念与中庸之道──试析古希腊人的“思想自由说”》 《复旦学报》1995年第3期《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古罗马兴衰的启示》 《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12期《罗尔德·阿蒙森传》 载《寻梦天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二十世纪前期西方史学输入中国的行程》 《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1期《二十世纪后期西方史学输入中国的行程》 《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2期《略论古希腊的城邦文明》 《湖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超越时空的对话:我国新时期引进西方学术文化的若干思考》 《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探索者的足印》 《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7期《一九八五年:中国西方史学史的一页》 《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3期《影视史学:历史学的新领域》 《学习与探索》1996年第6期《论基督教在中韩两国传播的现代命运》 《复旦学报》1997年第2期《历史认识论对现代社会的回应》 《学习与探索》1997年第3期《战后西方史学的重新定向》 《历史教学问题》1997年第4期《年鉴学派的演进》 《历史教学问题》1997年第5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新趋向》 《历史教学问题》1997年第6期《关于西方古典史学入华史的学术通信》 《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1期《论基督教在中韩两国传播的现代命运》 《韩国研究论丛》1998年第四辑《西欧社会从中古向近代转型的基础》 《探索与争鸣》 1998年2月《释“年鉴现象”》 《世纪论评》1998年2月《近代中国对基督教入华的回应》 《复旦学报》1998年3月《社会科学新史学派》 《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2月《历史学的新领域与新方法》 《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4月《世界史重构的新潮流》 《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6月《当代西方史学发展的前景》 《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8月《近20年来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 《史学史研究》1998年12月《宗教的力量——通向心灵重塑之路》 《学术研究》1999年第7期《历史学的重构》 《探索与争鸣》1999年第12期《恺撒的三月十五日》 《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4期《21世纪中国的西方史学理论研究诌议》 《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重现历史——再谈影视史学》 《学术研究》2000年第8期《西方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中州学刊》2000年第1期《西欧社会近代转型问题断想》 《浙江学刊》2001年第5期《吉本史学生涯随记》 《历史教学问题》2001年第5期《试论社会转型时期的基督教——以现代中韩社会为讨论中心》 《学术研究》2001年第7期《耿淡如与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 《史学史研究》2002年第4期《心理史学在东西方的双向互动与回响》 《学术月刊》2002年第12期《影视史学与书写史学之异同——三论影视史学》 《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1期《关于20世纪中西史学交流史的若干问题》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2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把历史交还给人民”——口述史学的复兴及其现代回响》 《学术研究》2003年第9期《论口述史的传统及其背景》 《江西师大学报》2003年第3期《“惩罚暴君的鞭子”:塔西陀的社会历史观及其他》 《河北学刊》2003年第1期《历史教育与现代影视》 《历史教学问题》2003年第2期《苏联史学输入中国及其现代回响》 《社会科学》(沪版)2003年第12期《西方文化形态史观的中国回应》 《复旦学报》2004年第1期《傅斯年、陈寅恪与兰克史学》 《安徽史学》2004年第2期《论基督教伦理道德的特征及其现代回响》 《基督教学术》(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苏版<世界通史>的中国回应》 《淮北煤炭师院学报》2004年第5期《论民国时期中西史学交流的特点》 《史学月刊》2004年第11期《“多面的历史”——西方史家掠影》 《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1期《兰克史学和它的世界影响》《论民国时期中西史学交流的特点》 《历史教学问题》 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历史学) 》2005第2期《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遗产传承中的几个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遗产传承中的几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最初实践与传播》《苏联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沉浮》《马克思主义史学与西方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勃兴》《再论20世纪中外史学交流史的若干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遗产传承中的几个问题》《苏联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沉浮》《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关于深化西方史学史研究的若干问题》《再论20世纪中外史学交流史的若干问题》《关于开拓史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以西方史学史为中心》《珠辉散去归平淡——苏联史学输入中国及其现代回响》

张剑平的主要学术成果

1、新中国史学五十年,学苑出版社,2003年8月初版,2006年再版;2005年获保定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版;3、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成就(合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11月版;4、速读《二十四史》(合编),蓝天出版社,2004年2月版;5、学生古代文化知识词典(合著),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5年9月版;6、《地方志人物传记资料丛书》(华北卷)(合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6月版。 1、马克思主义史学遗产的价值论说,《学术研究》2009年第1期;2、童书业史学研究的新境界,《史学史研究》2008年第2期;3、《新时期历史认识论的成就》,《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7年卷,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年8月版;4、《新时期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成就》,《河北学刊》2007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7年第5期;5、中国社会史论战的总结——何干之的《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马宝珠主编《20世纪中国史学名著提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6、重要的史学理论著作——华岗的《中国历史的翻案》,马宝珠主编《20世纪中国史学名著提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7、坚持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推进中国历史学的健康发展,河北省社科联编《河北省首届社科论坛论文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8、《论童书业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理论探讨》,《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6年第12期;9、《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命运简论》,《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10、郭沫若的古史分期方法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认识,《郭沫若学刊》2003年第1期;中国郭沫若研究会《郭沫若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全文收录,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11、郭沫若的古史分期学说及其引起的学术争辩 ,《郭沫若学刊》2003年第3期12、试论古史分期问题研究的价值 ,《延安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13、理论创新的思考——龚书铎教授访谈录 (合作),《吉林师大学报》2003年第1期14、社会经济形态与古史分期问题——李根蟠先生访谈录(合作),《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4期;15、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罗尔纲史学研究的影响 ,《学海》2002年第4期,瞿林东总主编《历史的嬗变——中国近现代史学研究》全文收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6、范文澜关于历史研究的方法的论述及其启示,《史学月刊》2002年第5期,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学》2002年第9期;17、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风采的再现——评介《范文澜学术思想评传》,《中国图书评论》2002年第5期18、略论白寿彝对《史记》的研究 ,《回族研究》2002年第2期19、罗尔纲的历史编撰成就,《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20、范文澜对马列主义理论的运用,《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学》2001年第4期21、《墨子》经注及其文化意义概说,《固原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22、墨学中衰原因探析,《延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1期23、范文澜太平天国史研究的价值——兼论新时期太平天国史的研究,《浙江学刊》2001年第6期

学术史属于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范畴吗?

学术史属于专门史方向 专题研究史学史和史学理论 和气有一定关系 但是这个专业更加注重理论研究理论性更强

朱文英的学术成就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主持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山东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主持院级科研立项和优秀团队项目各一项。以第一合作人身份参加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司法部和国家体育总局立项各一项。科研论文获潍坊市社科联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潍坊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 代表作为:论文:“21世纪的体育法:全球化的体育法”,载《民商法论丛》第34卷,2006.3;论文:“体育仲裁受案范围探析”,载《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1。CSSCI;论文:“意大利体育肖像权制度初探”,载《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8(该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体育》全文转载,《体育》2007.11)。CSSCI;论文:“劳动合同法视野下球员工作合同之解除”,载《武汉体育学报》2009.1。CSSCI;论文:“北京奥运会仲裁裁决述评”,载《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1。CSSCI;论文:论文:“裁判法律责任初探”,载《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CSSCI;论文:“我国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中的致害责任探析”,载《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6。CSSCI。

李政的学术论文

已发表学术论文40篇,其中2篇为ISTP摘录,8篇为EI摘录。抽汽汽轮机自整调节系统设计计算与优化方法,汽轮机技术,第32卷第5期,1990年10月 220t/h清华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建模与仿真,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会议论文集,西安,1994,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OF THE TSINGHUA 50 MWel CFBC BOILER. EUROPEAN SIMULATION SYMPOSIUM (ESS 94), ISTANBUL, TURKEY. OCTOBER 9-12, 1994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Of the 50 MWe CFBC Boiler,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Vol.3, No.4, 1994, 267-272 燃煤循环流化床锅炉监控与操作指导系统的基础数学,清华大学学报,Vol. 35, No.s2, 1995 Simulation Predicti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singhua 50 MW CFBC Boiler, CSPE-JSME-ASM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wer Engineering, May 22-26, 1995, Shanghai, China(ISTP摘录) General Mathematical Model of Chinese CFBC Boilers,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Vol.5, No.6, 1995(EI摘录) 220t/h清华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建模与仿真,燃烧科学与技术,Vol.1,No.3,1995 A new numerical -analytical hybrid simulation method for thermal power system, Eurosim Congress "95, Sept.11~15, Vienna, Austria, 1995(ISTP摘录) 热力系统中分布参数对象的数值-解析混合仿真方法,航空动力学报,1996年,第11卷,第1期(EI摘录) 220t/h循环流化床锅炉性能的仿真预测,动力工程,第16卷,第1期,1996 全图形化的热力发电厂热力计算系统,汽轮机技术,Vol.38,No.2,1996 Simulation analyses of irregular temperature state in the main combustion chamber of CFBC boilers,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iculating Fluidized Beds, May 28~June 1, 1996, Beijing, China 复杂换热器系统的动态特性计算,热能动力系统,1997年第四期,(EI摘录) 循环流化床复合压降数学模型,动力工程,第17卷第3期,1997 循环流化床整体物料平衡通用动态数学模型,清华大学学报,1997年,37卷,第二期,(EI摘录) 热力系统的计算机集成设计系统,清华大学学报,1997年,37卷,第二期,(EI摘录) A general dynamic mathematical model for the total mass balance of CFBC. 14th International ASME Conference on Fluidized Bed Combustion, May 11-14, 1997, Hyatt Regency, Vancouver, Canada 循环流化床(CFBC)锅炉系统仿真演示器的研制,系统仿真学报,1997年第三期 循环流化床动态灰平衡计算方法,燃烧科学与技术,1997年第二期(EI摘录) 燃煤循环流化床锅炉模型化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清华大学学报,1997年,37卷,第二期(EI摘录) 面向21世纪热能工程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清华大学发展研究文集,1998年,清华大学出版社 循环流化床实时动态数学模型研究,动力工程,第19卷,第2期,33-36,1999年(EI摘录) A Real Time Dynamic Mathematical Model of CFBC,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luidized Bed Combustion, May 16-19, 1999, Hyatt Regency, Georgia, USA 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调节用动态仿真试验平台研制,清华大学学报,1999年,39卷,第三期,100-102页 Shell 气化炉的动态建模和仿真,清华大学学报,1999年,39卷,第三期,111-114页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可视化仿真,清华大学学报,1999年,39卷,第三期,121-124页 A Full Working Condition Dynamic Mathematical Model of CFBC,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Combustion,August 23-27,1999, Wuezburg,Germany 循环流化床全工况实时动态数学模型应用,动力工程,Vol. 19 增刊, 1999:360-363 增压循环流化床锅炉建模中的几个问题,动力工程,Vol. 19 增刊, 1999:312-316 循环流化床整体质量平衡算法探讨,动力工程,Vol. 19 增刊, 1999:356-359 循环流化床全工况实时动态数学模型研究,动力工程,Vol.20(1),2000 能源领域世界科学发展趋势,清华大学发展研究通讯,2000年第6期,p1-7 我国“十五”能源领域发展战略的思考,清华大学发展研究通讯,2000年第6期,p8-14 基于H∞理论的状态变量控制在主蒸汽温度中的应用,动力工程,Vol.20(3),2000 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能源系统——资源/能源/环境整体优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工程科学,2000年,第2卷,第8期 对用生物质原料生产燃料用无水乙醇之我见,清华大学发展研究通讯,2001年第3期,p1-10 Texaco煤气化炉数学模型研究(1)—建模部分,动力工程,Vol.20(2),20012.出版的论著 (排列顺序:科学专著、其他著作、教材)《热动力系统建模与控制的若干问题》,科学出版社,1996

史学概论中认为学术论文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学术论文是指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预测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也就是在新的课题研究成果、创新、见解的一种记录)其显著性的特点包括: 科学性 创造性 理论性 平易性科学性主要是指:作者必须在理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创造性主要是指: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理论性主要是指:学术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罗列,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般来说,学术论文具有论证色彩,或具有论辩色彩。平易性主要是指: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科学道理,不仅要做到文从字顺,而且要准确、鲜明、和谐、力求生动。学术论文的格式:标准格式:标题(20字以内) ->作者->工作单位(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电话);(详情见例文)详情 登录 华腾期刊网

会计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有什么区别?

1、专业会计硕士(Maste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简称MPAcc[1] )是经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的一种专业学位。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系统掌握现代会计理论与实务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具备会计工作领导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2、区别就是会计专业硕士是个新事物,近二年才出现,专业硕士偏向社会实践,学术型的偏向理论研究,可以说目前是,专硕的好考点。3、考试科目的话,专硕初试考俩门,综合和英语二,综合包括逻辑,数学和作文,总分300, 复试考专业课,有的学校复试也考政治, 学术的话,数三,英语,政治,专业课,总分500。4、看学校招的是什么很简单的,学校会标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5、学费的话 专硕基本要交钱,一年一万左右,一般两年,个别学校不交钱,比如浙财呀的,学术型的话公费也有个比例,也得看学校,每个学校不一样,总的而言,专硕的学费贵点。6、985还有部分211现在实行奖学金制,奖学金很高,覆盖面也很大,学的好完全能够支付学费;普通学校实行公费制,统考时只要排名靠前就是公费。

徐海燕的主要学术论文

1.《论有限公司股权质押效力规则的反思及其重构》,《中国法学》2011年第3期2.《资产证券化担保法律问题研究》(合著),《法学论坛》2012年第1期3.《论业主大会决议瑕疵的司法救济制度:兼谈《物权法》第78条第2款的解释与完善》,《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4、《论停车位的权属》,《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5.《论食品安全法中的新型民事责任》,《法学论坛》2009第3期;6.《论证券公司与客户之间的代理关系》,《法学杂志》2008年第3期;7.《区分所有建筑物的管理规约研究》,《法学论坛》2008年第2期;8.《纯粹经济损失赔偿制度研究——兼论证券市场中介机构不实陈述的民事责任 》(合著),《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9.《公司法定代表人越权签署的担保合同的效力》,《法学》2007年第9期;10.《论禁止自带酒水的店堂告示的法律效力》,《当代法学》2007年第5期;11.《公共利益与拆迁补偿:从重庆最牛“钉子户”案看<物权法>第42条的解释》,《法学评论》2007年第4期;12.《完善会计师事务所民事侵权责任制度的若干思考》,《政法论坛》2007年第3期;13. 《论彩民权利的法律保护》,《法学杂志》2007年第1期;14.《商家最终解释权条款的法律探析》,《人民司法》2006年第12期;15.《论商事纠纷的裁判理念》,《法学杂志》2010年第9期;16. 《论复代理》,《当代法学》(北京大学版核心期刊),2002年第12期;17. 《我国导入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思考》,《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4年第7期全文转载;18.《物权法解读》等6篇文章,分别载于《法制日报》4月24日、5月8日、5月15日、5月22日、5月28日、6月7日。19.《彩票概念内涵辨析》,《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20.《论证券交易所的自律监管制度及其与行政监管的互动关系》,《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21.《论我国代理制度的完善》,《长江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22.《我国导入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思考》,《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4年第7期全文转载;23.《我国建立所有人抵押权制度的法学思考》 ,《国际商务》2004年增刊;24.《从两大法系代理制度的融合趋势谈我国代理法的完善》, 2003年《国际商法》论丛第5期;25.《运动员转会制度的法律分析》(合著),《当代法学》2002年第11期;26.《我国铁路企业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法学杂志》2000年第3期;27.《英美法系不容否认代理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年第3期;28.《市场经济与代理制度》,《法学家访谈丛书-中国民事权利与社会权利》2001年版;29.《间接代理制度比较研究》,《外国法译评》1998年第4期。(该文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民商法学》1999年第3期转载);30.《制定<欧洲民法典>学术讨论述评》,《当代法学》1999年第2期。(被《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文集》、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民商法学》第8期转载。)31.《论国企改革的立法政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年第2期;32.《英美法系追认代理的法律问题》,《外国法译评》1999年第2期。33.《论政府采购立法的几个问题》,《法制日报》1999年2月1日理论版,34. 《国际货物销售代理公约》、《英美法系中代理人和信托受托人的异同》等6篇,《法制日报》1998年8月1日理论版。(该系列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民商法学》1998年第12期转载);35.《1997年商法学研究述评》,《法学研究》1998年第1期;36.《1998年商法学研究述评》,《法学研究》1999年第1期;37. 《论国际商会关于合同保函的新规则》,(译作)《民商法论丛》第9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38.《西班牙商法典关于商人的规定》(译作),《法制日报》1998年7月18日,学术版;39.《人权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译作),《外国法译评》1997年第4期;40.《董事责任与支付不能的公司》(译作),《外国法译评》1995年第3期;41.《论美国的有限责任公司》(译作),《法学杂志》1994年第5期。

社会学的理论来解释一社会现象 要涉及一些学术期刊!

用社会学理论解释什么社会现象,社会现象那么多,楼主说的不清不楚,还不如直接去社会学期刊上找一篇不就得了。

陈巍的学术研究

(一)论著《儿童心理理论解释模型的新范式——具身模仿论述评》获2009年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二等奖。《经验的描述——意动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45万字,参撰10万字)(排名第三)。(二)项目主持江苏省科研基金项目、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培养项目各一项;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一项(排名第三)。(三)论文1.《社会认知是具身化的吗?》,《社会心理研究》,2010年第4期(译者)2.《寻找心智的生物学基础》,《科技导报》(中文核心,CSCD),2011年第2期(独立)3.《解释人类学习的新途径:进化教育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月11日-心理学版(第二作者)4.《进化认知神经科学:人类行为研究的新视域》,《自然辩证法通讯》(中文核心,CSSCI),2011年第2期(第一作者)5.《具身模仿论的回应:“模仿”需要“理论”吗?》,《哲学动态》(中文核心,CSSCI),2010年第8期(独立作者)6.《教育神经科学:检验与超越教学争论的科学途径》,《教育学报》(中文核心,CSSCI),2010年第5期(第一作者)7.《自闭症脑功能性关联障碍研究进展:来自fMRI的证据》,《中国特殊教育》(中文核心,CSSCI),2010年第6期(第一作者)8.《教室里的神经科学: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取向》,《外国教育研究》(中文核心,CSSCI),2010年第9期(第一作者)9.《关于儿童模仿能力的理论解释模型及其研究展望》,《学前教育研究》(中文核心,CSSCI扩展版),2010年第12期(独立作者)10.《从颅相学到认知神经科学——脑研究的百年演进》,《科技导报》(中文核心,CSCD),2010年第15期(独立作者)11.《第一代认知科学五十年:离身谬误与危机根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2010年第4期(第一作者)12.《具身认知观:认知科学研究的身体主题回归》,《心理研究》,2010年第4期(第二作者)(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10年第11期全文转载)13.《共享身体表征:心智阅读起源的具身匹配论》,《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文核心,CSSCI),2010年第5期(第一作者)14.《孤独症碎镜假说述评》,《心理科学进展》(中文核心,CSSCI,CSCD),2010年第2期(通讯作者)(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10年第6期全文转载)15.《重新发现屈尔佩:二重心理学思想的演进轨迹与启示》,《心理学探新》(CSSCI扩展版),2010年第6期(第一作者)16.《围绕符茨堡学派无意象思维实验的争论与启示——纪念符茨堡学派创立110周年》,《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CSSCI),2010年第6期(第一作者)17.《神经现象学的系统动力学方法论纲》,《系统科学学报》(中文核心,CSSCI扩展版),2011年第4期(第一作者)18.《脑与行为的进化史观:整合心理科学的“战役式”设想》,《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独立作者)19.《第三种文化在认知科学中的浮现》,《科技导报》(中文核心,CSCD),2010年第10期(独立作者)20.《镜观人猿揖别的里程碑——评丁峻教授的新著〈思维进化论〉》,《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2010年第1期(独立作者)21.《社会认知的双重机制:来自神经科学的证据》,《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扩展版),2010年第1期(第二作者)22.《具身化的情绪理解研究:James-Lange错了吗?》,《心理研究》,2010年第1期(通讯作者)23.《Human mirror neuron system and its plasticity》,《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SCI),2008年第3期(第一作者)24.《社会脑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CSSCI),2008年第6期(第一作者)(《新华文摘》,2009年第6期全文、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9年第4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2期论点摘编)25.《镜像神经元:从个体认知到社会行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中文核心,CSSCI),2009年第1期(第一作者)26.《具身认知之根:从镜像神经元到具身模仿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CSSCI),2009年第1期(第二作者)(《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2期全文转载)27.《建构抑或天赋——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元理论困境与出路》,《学前教育研究》(中文核心,CSSCI扩展版),2009年第3期(第一作者)28.《儿童心理理论解释模型的新范式——具身模仿论述评》,《心理研究》,2008年第4期(第二作者)(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29.《心理理论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反思》,《心理学探新》(CSSCI扩展版),2009年第1期(通讯作者)30.《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碎镜假说述评》,《中国特殊教育》(中文核心,CSSCI),2008年第11期(第二作者)31.《阐明心理理论机制的新途径:来自镜像神经元研究的证据》,《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CSSCI),2009年第1期(第二作者)32.《Mirror neuron system as the joint from action to language》,《Neuroscience Bulletin》(CSCD,Springer数据库、PubMed数据库收录),2008年第4期(第一作者)33.《幼儿信念推理、抑制控制与意图理解能力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CSSCI,CSCD),2009年第2期(第一作者)34.《情绪的具身观:基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视角》,《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2009年第3期(第二作者)35.《从认知神经科学到基于脑的教育:回顾与展望》,《教育学术月刊》(中文核心),2009年第4期(第二作者)36.《心理理论解释模型的整合实验:一个“阶段-分类”的框架》,《心理研究》,2009年第3期(第一作者)37.《具身模仿:从神经元到现象体验》,《求是学刊》(中文核心,CSSCI),2008年第5期(译者)38.《自我与他人同一性的神经现象学进路》,《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CSSCI),2008年第4期(第一作者)39.《镜像神经元与主体间性现象学》,《世界哲学》(中文核心,CSSCI),2007年第6期(译者)40.《灵长类动作理解的镜像神经机制研究进展》,《人类学学报》(中文核心,CSCD),2008年第3期(第一作者)41.《镜像神经元系统解剖结构研究进展》,《神经解剖学杂志》(中文核心,CSCD),2008年第3期(第一作者)42.《心理科学的“DNA”: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及其意义》,《自然杂志》(中文核心),2008年第4期(第三作者)43.《镜像神经元系统与模仿行为研究进展》,《中国行为医学科学》(中文核心),2008年第2期(第一作者)44.《镜像神经元研究概况述评》,《生命科学》(中文核心),2007年第5期(第二作者)45.《后悔的心理学研究进展》,《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CSSCI,CSCD),2007年第4期(第一作者)46.《自组织理论视野下的“新性善论”与德育观探赜——兼与檀传宝教授的商榷》,《教育学报》(中文核心,CSSCI),2006第3期(第一作者)47.《耗散结构视野下神经质症的发生机理与治疗———从森田疗法到新森田疗法的嬗变》,《医学与哲学》(中文核心),2006年第2期(第一作者)48.《感受性问题与当代心身关系功能主义的批判》,《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2008年第2期(第一作者)49.《像神经元系统研究视阈下心脑复杂巨系统举要》,《复杂性系统与复杂性科学》(科技核心),2007年第2期(第一作者)50.《Mirror system based therapy for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Frontiers of medicine in China》(Springer数据库收录),2008年第4期(第一作者)51.《功能主义对当代科学心理学研究的蒙蔽》,《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2期(独立)52.《近十余年来国外进化心理学研究进展述评》,《社会心理研究》,2008年第3期(第二作者)

考计算机专业的学术研究生和专业研究生区别,考的内容以及将来发展都有什么不一样

前面那个专家说的是学术和在职研究生的区别,而且里面有几条混的是专硕的,很混乱不细。给你贴一个很细的比较,学术和专硕(有咱们一般学生理解的那种专硕和在职研究生)的区别,你看完下面这几条,你就明白了。望采纳一、定义学术型研究生接收普通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的研究生教育,授予学位的类型是学术型硕士学位。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二、培养方向不同根据我国的有关规定,普通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一月考试,录取后获得研究生学籍,毕业后可获硕士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专业硕士是具有职业背景的硕士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1.学历教育:一月考试,毕业后可获硕士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这个就和我们学生理解的那个专硕一样了)2.非学历教育:十月考试,获得可以申请学位的资格,再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证书,无毕业证书。(这里指的是在职的研究生)三、招生条件不同专业硕士要求报考者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历(指在职的研究生的条件),而普通硕士则不需要。绝大多数专业硕士还要求在职人员报考需经所在单位或相应管理部门的同意,有的甚至要求所在单位推荐等。我们学生平时说的专硕是和普通学术型的一起报名,一起考试的那种,应届的往届的都是,和在职研究生的要区分开来。具体的报考条件上所要报考的学校的招生简章上去看,一般有明确说明,一般学生当然全满足了。三、招生考试不同对学生来说,普通硕士的招生考试只有年初的“统考”,而统考以外的专业考试则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阅卷。我们学生理解的那个专硕同样是统考,和学术的一起在一月份进行考试。专业硕士的招生考试有10 月份的“联考”和年初的“统考”两次机会,考生可以自行选择,而这两大国家级别的考试的专业考试,也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阅卷(这里偏向于说在职)。四、入学难度不同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统考)完全是严进宽出的代表。据统计, 2005 年研究生考试考生人数为117 万,招生人数只有32 万,录取比例为3.7:1。北大、清华、复旦等名牌大学,以及微电子、信息科学、生物医药、世界经济、国际金融等热门专业,由于报考者众多,录取率更低。据了解,一些名校热门专业的录取比例甚至为70:1。而一些二流学校的冷门专业却年年招不满。因此,入学难度取决于考生报考的学校和专业。专业硕士的招生考试有10 月份的“联考”(在职那种)和年初的“统考”(我们学生的理解的那种)两次机会,考生可自行选择。这两大国家级别考试的专业考试,是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阅卷。不同专业的入学难度各不相同,热门专业相对难一些。例如,2004 年上海复旦、交大、财大三所高校MBA 的录取比例在6:1 左右;2004 年全国法律硕士录取率则不到10% 。此外,“联考”和“统考”的难度也不一样,由于“统考”考生远多于“联考”考生,考试竞争激烈程度自然也大。不过,“联考”的考试虽容易,但录取时更看重申请者的工作背景和经验。(具体数据来自于中国考研网,仅供参考)五、学习方式不同普通硕士: 全日制学习。一般为3 年。专业硕士:半脱产,学制2-3 年(这里偏向指在职的)。具体的我们学生理解的那种学术和专硕,有两年、两年半、三年。具体以报考学校招生简章上显示的为主,具体学校具体分析了。六、学习费用不同普通硕士录取为国家计划内(非定向、定向)的硕士生按国家规定享受免学费待遇。录取为国家计划外(委托培养、自筹经费)的硕士生须缴纳学费,一般为8000 元/年,不同专业有所不同。对于自筹经费生、特困生等考生可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或者商业贷款缓解学费的压力。专业硕士学费按照不同专业类别差别较大。例如,MBA 的学费要十几甚至几十万元,而工程硕士的学费一般为3-4 万元。专业硕士学位一般不能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偏向于说在职研究生)。学费标准具体也以学校的招生简章上注明的为准。七、文凭颁发不同与普通硕士不同,大多数专业硕士(在职)只授予学位证书,没有学历证书。但也有例外,例如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建筑学硕士等,就同时颁发学位和学历证书。大体来看,“统考”生拿“双证”,“联考”生拿“单证”。我们学生理解的那种专硕也发双证的,和学术一样。八、认可度不同普通硕士:由于是全日制正规大学硕士毕业,拥有学历、学位双证,因此社会对这样的毕业生的认可度非常高。但企业在招聘时也会考虑到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弱点:光有理论,经验不足。特别对于硕士专业与本科专业方向完全不同,又从无相关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企业会有所顾忌。建议这类毕业生通过实习、兼职或考职业证书来加强自身的竞争力。专业硕士:参加1 月份统考的MBA 能拿双证,而工程硕士目前只能拿学位证,因此对专业硕士的市场认可程度略有差异。当然,随着近几年专业硕士种类不断增多,报考人数连年上升,因此人气带动了市场效应,其认可度和求职地位也逐渐上升,很多企业不再苛求学历证书,而是更关注专业学位证书本身的含金量。总之,好坏全是相对的,只要能力在就可以了,能力证明一切。

音乐教育学术论文摘抄

  音乐教育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音乐素养和修养的体现,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音乐教育学术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音乐教育学术论文篇一   论中学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教学   摘要:   民族音乐是指扎根于各民族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的,经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具有该民族的音乐形态特征的传统音乐。民族音乐文化具有两大特点:共同性与延续性。   一、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艺术,民族音乐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音乐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学习中国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可以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世界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指出:学校音乐教育首先要牢固地建立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我们要用最好的音乐来教育学生,最好的音乐就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民间音乐,充满美丽幻想和儿童式的浪漫主义的民间音乐,最富于人类的真情实感的民间音乐,和最能够使人的生理、心理处于安宁、愉快、积极、健康状态的民间音乐。   二、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现状的分析   根据徐皓、蒋薇两位老师对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普遍喜爱音乐艺术,但不太爱上音乐课。在中小学中,接触最多的音乐形式为现代流行音乐的占83.3%,为西方古典音乐的占10.3%,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占6.3%。可见,学生了解民族民间音乐的渠道和机会很少。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更是全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接触民族民间音乐最多的学生中,小学生占85%,初中生占15%,而高中生为0%!可见,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不高,而学校对民族音乐教学重视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喜好。两位老师感叹道:中小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如此淡漠,关注如此缺乏,情绪如此低迷,实在令人震惊!   三、中小学开展民族音乐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通过聆听来感受民族音乐   在音乐教学中,应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将“聆听音乐”贯穿整个音乐教学过程。随着科技发展,现代化的多媒体视听手段进入中小学的音乐课堂,人们普遍认为: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影视放映、可视形象、摄影照片、图标投影等方法,能够使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音乐形象。但是笔者认为,这恰恰违背了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这一基本观点。世界上所有著名的音乐教学法,没有一个是用视觉来引导听觉的,因为视觉会影响听觉。   在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只有真正做到让学生去聆听民族音乐,才有可能让民族音乐留在学生的心中,民族文化素养才有可能在学生身上产生质的变化。笔者想大声疾呼:请不要用视觉上的影像来影响学生聆听音乐、体验音乐。   (二)通过律动来体验民族音乐   律动是在听音乐的同时,使学生以身体运动的方式来参与音乐、体验音乐的一种音乐活动。在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中,律动是培养学生兴趣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要不断搜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代表性动作,作为民族音乐教学的律动素材,例如采集生产活动场景中的经典动作。例如朝鲜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中都有他们各自的律动特点,或粗犷豪放或悠长委婉。在教学中可以使用这些素材来引导学生领悟民族音乐的美,可以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热爱。   需要注意的是,律动不是模仿动作,不注重身体姿态或外表的形式。所以,律动的重点在于参与,在于体验,在于感受,在于创造。这样,学生将会体验到当自己的身体与音乐产生共鸣时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   (三)通过节奏来体验民族音乐   节奏是音乐中体现音的长短关系和强弱关系的统称。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单独存在,并且能够表达人类的思想感情,所以节奏可以作为一种单独的 艺术形式出现,堪称音乐的“第一要素”。在音乐艺术中,节奏是促进音乐表现和 发展的动力。   节奏感的培养和训练是音乐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训练的基础。节奏感主要是在学生的感受与体验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在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中要强调从节奏入手,结合 语言、律动、打击乐等多种手法,调动身体各方面的机能,“全方位”地去感知节奏,通过节奏去介绍和认识音乐,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全面的体验和理解。这些节奏是民族音乐的精华,也是学习和掌握民族音乐的必经之路。   (四)通过即兴创作来体验民族音乐   奥尔夫认为:音乐活动是人类最自然、最原始的行为,即兴演奏是最古老、最自然的音乐 实践活动。音乐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师生互动的创造过程,好的音乐教学一定是充满创造,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这是很重要的。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开展音乐实践活动。前面提到的聆听、律动、节奏等都是有益的创造性音乐活动,这些活动都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以上这些手段都是为了培养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 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每个人的音乐天赋是与生俱来的,而学习音乐的能力、能否有成就则要看后天的 学习、 教育、 环境,以及接触音乐的程度。   弘扬民族音乐是音乐教育 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但是,这必须建立在学生对音乐充满兴趣的基础上,否则,弘扬民族音乐只能是一纸空文。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还要提升学生的民族 文化素养,更要让学生认识到它在世界音乐宝库中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世纪民族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02)   [2]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10)   [3]徐皓,蒋薇.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08(01)   [4]李妲娜,修海林.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0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音乐教育学术论文

杨春的学术成果

(论文)  1. 《汤姆叔叔的小屋》新历史主义解读 湘南学院学报 2006 独著  2. 《英语拼读——急待解密的单词音基系统》 文学界 2009独著  3. 《英语单词的词群联想与词场效应》 华中师范大学《高等函授学报》2009独著  4. 《句式语标:英语句子分析形象化》 考试周刊 2011独著  5. 英语正字法和单词“点击”设计 华中师范大学《高等函授学报》2011独著  6. “相遇”哲学视野下的《智血》研究 赤峰学院学报 2011  7. 充满张力的意义构建——《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之读者反应批评研究 中国电力教育 2011独著  8. 后殖民语境下的《好人难寻》解读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独著  9. 文本世界理论视野下《邱园记事》的美学赏析 时代文学 2011 独著  10. Eveline: a Portrait of Paralysis——A Sty;istic Reading of “Eveline”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USA 2011独著

程玲的学术方向及成果

研究方向:日语语言 日语教学法《“副词+の+NP”结构及其成因探析》外语研究2009.2期《形容词的自主和非自主性界定及义项提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社科版)2009.6期《日语“に格”与“と格”的运用对比及其语义效果》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1期《多义形容词的属性界定与话语功能》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期《日语反身代词对应先行词的约束认知》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6期《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0期《论 “に”和“と”的意境条件制约》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期《隐喻在日语中的语用功能认知》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9.12期《从词义分类法看日语的类聚与聚合现象》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8.4期《语形成の分析》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0.8《日语的同义词与类义词》 福建外语 2000.8《职业大学日语专业课程结构改革的思考》鹭江职业大学学报 2000.3期《课时安排科学化 教学形式多样化》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0.4期《二外日语教材的选用及教学展望》教育评论(核心期刊) 2000.6期《日语能力测试应试全方略1级》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4《日语能力测试应试全方略 2级》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4《日语能力测试应试全方略 3级》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4《日本语能力测试听解全攻略 1级》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7《日本语能力测试听解全攻略 2级》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7《日本语能力测试听解全攻略 3级》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7《 日本语能力测试真题精解 1级2001-2006》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7.5《 日本语能力测试真题精解 2级2001-2006》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7.5《 日本语能力测试真题精解 3级2001-2006》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7.6《日本语能力测试词汇轻松背1级》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2《日本语能力测试词汇轻松背2级》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2《日本语能力测试词汇轻松背3级》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2《日语能力测试真题精解1级2002-2007》东南大学出版2008.3《日语能力测试真题精解2级2002-2007》东南大学出版2008.3《日语能力测试真题精解3级2002-2007》东南大学出版2008.3《日语能力测试真题精解1级2003-2008》东南大学出版2009.3《日语能力测试真题精解2级2003-2008》东南大学出版2009.3《日语能力测试真题精解3级2003-2008》东南大学出版2009.3《日语能力测试真题精解1级2004-2009》东南大学出版2010.4《日语能力测试真题精解2级2004-2009》东南大学出版2010.4《日语能力测试真题精解3级2004-2009》东南大学出版2010.4《新日语能力测试命题基准词汇精练精解N1》东南大学出版2010.5《新日语能力测试命题基准词汇精练精解N2》东南大学出版2010.5《新日语能力测试命题基准词汇精练精解N3》东南大学出版2010.5《新日语能力测试文法句型精讲精练N1》东南大学出版2010.5《新日语能力测试文法句型精讲精练N2》东南大学出版2010.5《新日语能力测试文法句型精讲精练N3》东南大学出版2010.5《新日语能力测试全真模拟测试与精析N3》东南大学出版2011.6参编教材1. 《功能日语系列教程技能训练①》江西高教出版社1999.82. 《功能日语系列教程阅读理解①》江西高教出版社 1999.8

林炜的学术论文

1.“财政分权理论与县乡财政困境研究——以赤峰为例”,《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1(中文核心)2.“财政支出规模变化趋势的理论依据与影响因素分析”,《商场现代化》2008.4(中文核心)3.“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理论、目标与绩效分析”,《经济论坛》 2008.11(中文核心)4.“中国环境税收的理论分析与政策建议”,《经济论坛》2008.4(中文核心)5.“我国环境税收的理论分析与政策选择”,《中国税收教育研究》2011.66.“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税收政策分析”,《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1.57.“中国现行税制的缺陷分析”,《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5.68.“核心服务产品:概念、特征与形成”,《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4.49.“内蒙古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分析”,《赤峰学院学报》2008.2

陈鹏程的学术成果:

  1、《试论诗经在春秋时期的社会功能》,《固原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  2、《试论左传歌谣的政治功能》,《兰州学刊》1996年第4期  3、《试论赵壹的辞赋创作》,《社科纵横》1996年第1期  4、《列子集释疑误辨正》,《文学遗产》1996年第3期  5、《三苗名称之由来》《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6年增刊  6、《列异传简论》,《教师科研丛刊》,内蒙古科技出版社2000  7、《试论高师院校古代文学课的教学原则》,《天津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专辑,2000年12月  8、《笑林简论》,《赤峰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2期  9、《试论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渊源》《天津师大学报》基础教育版,2001年增刊  10、《略论干宝的小说观》,《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2004年  11、《试论远古神话的文化功能》,《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2期  12、《简论诗经中的桑树意象》,《赤峰学院学报》2004年2期  13、《从〈诗经〉、〈尚书〉考察周人占卜文化》,《视域:语言·文学·文化——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论文集》,2005年5月  14、《试论诗经所反映的周人农业生产形态》,《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34期  15、《高中语文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6、《唯物史观的文艺生产理论及其实践意义》,《沧桑》2007年第6期  17、《试论诗经中的愁绪排解意象》,《山东文学》2007年第12期  18、《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观念对现代企业文化构建的积极意义》,《现代企业教育》2007年第16期  19、《犬在先秦社会中的文化功能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犬意象》,《焦作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0、《英雄慷慨之音: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剑意象及其文化成因》,《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1、《诗经田猎诗的文化内涵》,《燕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2、《从诗经酒诗看酒在周人社会生活的功能》,《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23、《试论诗经中的忧愁主题》,《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24、《唯物史观人性论刍议》,《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4期  25、《传统伦理观与现代人格构建》,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9.4,  26、《汉代<国语>学概述》,《兰台世界》,2009.12  27、《试论<国语>的谏辞艺术》,《焦作大学学报》,2009.4  28、《简论<国语>的政治哲学》,《岱宗学刊》,2009.2  29、《<国语>用诗探析》, 《长安大学学报》,2009.3  30、《<国语>所反映的君臣伦理》,《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7  31、《试论<诗经>中的戏剧因素》,《作家杂志》,2009.3  32、《试论<国语>的预言》,《新余高专学报》,2009.1  33、近三十年来大陆地区《国语》文学性研究 《社会科学家》 2011年第8期  34、简论《诗经》中的舟船意象 《山花》 2011年第10期  35、试论宁宗一教授的文学史观 《山东青年》 2011年第10期  36、试论邓毓怡的楹联创作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8期  37、论先秦文学中登高意象的产生和发展 《作家》 2012年第7期  38、周人田猎文化与《诗经》中的田猎诗 新余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  39、试论杨度的楹联创作 美与时代(下) 2012年第10期  40、试论徐世昌的楹联创作 兰台世界 2012年第28期  41、试论《史记》的自杀叙事 《新余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  科研项目: 先秦歌谣的文化功能,天津师大青年社科基金项目,2002年---2004年

韦森的学术成果

主要研究成果 有:《汉英习语负载的观念文化之对比”》(《译苑》2006年第1期);《中式英语口语的客观成因、表现及避免对策》(《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汉英时文翻译中句子连接手段的分类及应用》(《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源自英美文学作品的英语习语及解读》(《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英语习语的变异现象及其翻译》(《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习语在当代社会的功能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赤峰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电影语言中的习语》(《电影文学》2009年第2期);《近年来文学作品中语码转换研究的综述》(《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7期);《女性广告中语码转换现象的解读》(《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如何看待新制度经济学的学术地位

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西方经济学界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其代表人物科斯、诺斯于1991、1993年相继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大大提高了新制度经济学在西方的学术地位

王志明的学术任职

1、比利时国家科学研究基金会FWO奖金获得者2、四川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兼职教授3、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4、美国MEMSIC半导体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5、兰州理工大学学报审稿人6、兵工学会会员7、曾挂职常州市武进区科技局副局长8、镇江丹阳科技镇长团副镇长

施进发的学术成果

1987年于重庆建筑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本科毕业,1990年在该校获硕士学位,1994年获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学位,后在北京理工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继续深造学习至出站。先后参与承担了原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航空科学基金等十几项研究课题。曾经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称号、郑州市优秀青年教师园丁奖。2000年被确定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001年被授予河南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015年2月6日上午,首届“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颁证仪式在郑州举行,施进发教授获此殊荣并参加颁证仪式 。基金资助期间,针对大型零部件曲面外形的非接触测量这一较重大的问题,在其原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激光聚焦对中、光电图像信息转换、伺服随动和软件插补等技术为基础的一种近似法线方向即准法线方向跟踪扫描的非接触测量理论与方法;建立了单像出结果、双像需随动的随动测量规则,探讨了测量头与被测量表面保持等距离的原理与技术;提出了集成创新的从三个方面克服测量盲区的方法;还研究了克服激光表面反射导致测量误差的实用涂层及后处理办法等,对于不宜接触的大型零部件或部位的形廓测量技术和工程实践有较重要的创新价值。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2篇,其中被EI收录4篇,ISTP收录1篇;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级优秀论文奖8项,成果鉴定3项。1、近三年申请者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1)河南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工程,2005KYCX001,网络环境下生产企业制造信息系统集成技术研究,2005.10-2008.10,20万+20万(配套),主持,河南省教育厅,结项;(2)航空科学基金项目,2008ZG55008,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008.10.01~2010.09.30,8万,主持,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在研;(3)横向课题,20091207,激光测距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研制,2009-2010,80万,主持,中航工业光电研究所,在研;(4)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0611052200,基于GIS的铁路水电设备空间数据库管理技术应用研究,2006.01-2007.12,2万,参加,河南省科技厅,结项;(5)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攻关计划,2007460024,基于Web的网络化分散制造电子服务(e-Service)平台的开发与应用,2007.1-2008.12,1万,参加,河南省教育厅,结项。2、近三年主要论文、论著及科技成果目录A.近三年主要论文(06年以来):(1)Jinfa Shi,Jianhui Sun. OVERVIEW ON INNOVATION OF TOPOLOGY OPTIMIZATION IN VEHICLE CAE,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Computer Technology (ICECT 2009):457-460 EI索引(2)Jinfa Shi,Hejun Jao,Jianhui Sun. Research on Collaborative Design System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for Networked Manufacturing. Proceedings of the 3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2008):2146-2153 ISTP索引(3)施进发,李济顺,焦合军,李晓东.基于优化支持向量机的网络化制造安全检测[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8(06):93-96(4)施进发,李济顺,焦合军.面向网络化制造的中小企业协同设计系统研究[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8(12):43-46(5)Shi Jinfa, Jiao Hejun. Research of Security Detection for Networked Manufacturing based on Optimized Support Vector Machine.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Human-Machine Systems and Cybernetics(IHMSC 2009):32-35,Hangzhou,China(6)孙建辉,施进发,谢金法,赵炎水.浅谈车辆工程CAE中拓扑优化技术的应用[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08(08):7-11(7)焦合军, 施进发, 李济顺. 网络化制造系统关键技术分析[J]. 价值工程 , 2007,(09):101-103(8)Shi Jinfa, Zhou Yuhui. Study on the rapid prototyping manufacturing technique of the vehicle body hull.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Transmissions(2006):1590-1593(9)焦合军, 施进发, 李济顺. 网络化制造资源状态估计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PCA)和加权支持向量机(WSVM)[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 2008,(02):78-80(10)施进发. 建立健全教学督导制度 确保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3):111-115(11)施进发. 加强本科实践教学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5):148-151(12)胡中艳,宗思生,施进发. RESEARCH AND REALIZATION OF PROGRAM ABOUT ALGORITHM OF BEZIER CURVE"S CONTROL POINTS. Proceedings of the 38r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2008):ISTP索引(13)Zhiqiang Jiang, Xilan Feng and Jinfa Shi.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Damage Mechanics of Ductile Iron.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Vol. 324-325, 2006, pp. 327-350 EI、ISTP-收录(14)Zhiqiang Jiang, Xilan Feng and Jinfa Shi. Influences of Heat Treatment on Structure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ast Fe-B-C Alloy.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AMR), 2008, Vol. 33-37, pp459-462 EI、ISTP收录(15)孙建华,张霖,施进发,严金波. RPW法在混合装配线工序同期化的应用,工业工程,2008,(01): 101-103,108(16)于永玲, 宗思生, 施进发. 基于MRPII思想的库存管理系统及高架库接口设计[J]. 中国科技信息 , 2006,(20):118-120(17)Jiang Zhi-qiang, Feng Xi-lan, Shi Jin-fa, Zong Xue-wen. Web Service-Based Study on BPM Integrated Application for Aero-Manufacturing.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LNCS), Valume: 3842/2006, pp.1049-1052. (SCI-BDV63收录,EI-2006279982372收录,ISTP-BDV63收录)(18)Zhiqiang Jiang, Xilan Feng, Jinfa Shi. A CR-Oriented Investigation of PCM Model based on PFSC for Aeronautical Subcontract Produ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2008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Modeling (KAM 2008), December 18-19, 2008, Wuhan, China. EI、ISTP收录(19)Xilan Feng, Zhiqiang Jiang, Jinfa Shi and Xuewen Zong. Windows DNA-based Study on the Integrated Applic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formation System.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Multi-Symposium on Computer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s (IMSCCS 2006), 20-24 June 2006, Hangzhou, Zhejiang, China. pp.372-377. (EI-20065110322815收录,ISTP-BEV98收录)(20)孙建华, 胡中艳, 严金波, 施进发. 基于多品种混合流水线的平衡设计方法研究[J]. 机械设计与制造 , 2007,(07):4-6B.出版著作:(1)施进发,游理华,梁锡昌编著.机械模块学[M].重庆出版社. ISBN 7-5366-3586-9,1997(2)蒋志强,施进发,王金凤等编著.先进制造系统导论[M].科学出版社.ISBN 7-03-016945-X,2006(3)施进发,孙建华,胡仁喜等编著.Dreamweaver CS4入门一与提高实例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ISBN 978-7-111-26473-6,2009(4)葛瑞锦主编,刘文等编写,施进发参编. 生产管理实用手册.航空工业出版社, ISBN 7-80134-520-7,1999C.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基于MRPII思想的企业现代生产管理系统及应用研究(横向课题HX200410),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河南省科技厅,第1完成人;(2)零部件外形非接触测量方法及其应用研究(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0021),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6年,河南省科技厅,第1完成人;(3)基于GIS的铁路供电段电力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横向课题),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7年,河南省科技厅,第1完成人;(4)DC-21型接插件端子挤压成形机的研制(横向课题),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年,河南省科技厅,第2完成人;(5)基于快速成型技术的节水滴头快速开发(省攻关0224310017),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4年 ,第2完成人;(6)三维曲面宏观形状非接触测量方法研究(航空基金98I55003),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河南省科技厅,第1完成人;(7)信用合作银行综合业务处理网络系统(横向课题),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第1完成人。D.获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有省级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二等奖15项(清单略)。E.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符寒光,蒋志强,施进发.一种低裂纹型高速钢轧辊及其离心铸造方法,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号:第340761号),专利号:ZL 200610041705.3,专利申请日:2006年1月19日,授权公告日:2007年8月15日。【公开号:CN 1803339,公开日期:2006-7-19】(2)蒋志强,符寒光,施进发.一种高速线材轧机导入钢坯用导卫辊及其制备方法,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号:第379220号),专利号:ZL 200610042770.8,申请日:2006年4月15日,授权公告日:2007年12月14日。【公开号:CN 1847439,公开日期:2006-10-18】(3)符寒光,蒋志强,施进发.一种用于耐磨钢铁材料的中间合金及其用途,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号:第426083号),专利号:ZL 200610104502.4,申请日:2006年9月5日,授权公告日:2008年9月3日。【公开号:CN 1916215,公开日期:2007-02-21】(4)蒋志强,符寒光,冯锡兰,宗学文,施进发,李明伟,张轶.一种低合金高速钢轧辊材料及其制造方法,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号:第474791号),专利号:ZL 200710018126.1,申请日:2007年6月26日,授权公告日:2009年3月4日。【公开号:CN 101078090,公开日期:2007-11-28】(5)唐朝伟,梁锡昌,施进发. 激光扫描曲面测量装置,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号:第166270号),专利号:ZL 93 2 38983.x,专利申请日:1993年7月9日F.省科技厅鉴定成果:(1)“基于GIS的铁路供电设备空间数据库管理技术应用研究”(横向开发课题),河南省科技厅鉴定成果,2007;(2)“改进型铸造高速钢的组织性能及应用研究” (省攻关0624250005),河南省科技厅鉴定成果,2007;(3)“基于GIS的郑州水电段电力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横向开发课题),河南省科技厅鉴定成果,2006;(4)“基于MRPⅡ思想的企业现代生产管理系统及其应用研究”(横向开发课题),河南省科技厅鉴定成果,2004;(5)“零部件外形非接触测量方法及其应用研究”(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0021),河南省科技厅鉴定成果,2004;(6)“基于快速成型技术的节水滴头快速开发”(省攻关0224310017),河南省科技厅鉴定成果,2003;(7)“DC-21型接插件端子挤压成形机的研制” (横向开发课题),河南省科技厅鉴定成果,2003;(8)“机载高清晰度显示器模具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省攻关0424250045),河南省科技厅鉴定成果,2004;(9)“三维曲面宏观形状非接触测量方法研究”(航空科学基金项目98I55003),河南省科技厅鉴定成果,2002;(10)“信用合作银行综合业务处理网络系统” (横向开发课题),河南省科技厅鉴定成果,1998。3、主要学术成绩、创新性贡献和推广应用情况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航空学会理事、河南省技术进步和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副会长。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河南省优秀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7项、二等奖8项;发表科技论文80余篇(其中EI收录13篇、ISTP收录9篇);出版著作4部;省科技厅鉴定成果10项;主持过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航空科学基金项目、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工程项目和横向开发项目等12项。河南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工程项目“网络环境下生产企业制造信息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区别于传统制造技术,提出了制造信息系统集成技术的一些原理和方法;研究了如何充分利用社会制造资源的理论和技术。“基于MRPII思想的企业现代生产管理系统及应用研究”,是为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开发的实用型生产管理系统。04年4月份该公司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评审验收,在当年通过省级技术成果鉴定,并于05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课题的研发奠定了研究企业制造信息系统相互间集成技术的基础。“基于GIS的郑州水电段电力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该项目是为郑州铁路分局郑州水电段研究开发的基于GIS的应用系统。该项目06年通过省级技术成果鉴定,并于07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基于GIS的铁路供电设备空间数据库管理技术应用研究”,该项目是为郑州铁路分局面向“数字铁路”工程迫切需要所开展的应用研究课题。该项目07年通过省级技术成果鉴定,现已进入实际应用阶段,为研究三维数字信息集成技术奠定了必要基础。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网络的虚拟制造技术研究”,探索了网络化制造技术的一些原理和方法;研究以非资产重组方式组合成的虚拟网络联盟的组织生产模式;探索通过网络合作将资产投资趋于最低而竞争优势趋于最大的方略。该课题的研发奠定了研究企业制造信息系统集成技术总统框架的基础。“信用合作银行综合业务处理网络系统”,该项目是为河南省南阳市信用合作联社研究开发的实用性横向课题。1998年通过河南省科委鉴定,居国内领先水平,并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相应的网络版软件Credit Cooperation Bank System(信用合作银行系统,简称CCBS2.0)获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该课题的研发奠定了研究异构数据库接口的技术基础。以上这些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目前已分别在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洛阳014中心(空空道弹研究院)和郑州博誉机械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推广应用,效果显著,每家企业都已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4、拟开展的研究工作项目立足服务科学与工程,基于现代制造服务理论,研究产品设计、作业管理、定置管理信息化服务的集成架构、理论,从图形信息、工程数据、管理信息服务共享的角度构建服务集成模型,探讨定置管理服务的优化算法,研发论证集成原型。项目研究目标(1)揭示现代制造信息化服务集成的体系结构、方法,提出现代制造定置信息化服务集成的理论、方法;(2)基于GIS原理,从产品设计信息化、定置管理信息化、作业计划管理信息化服务集成的角度,提出信息化服务集成模型、技术、服务驱动和优化算法,充实信息化服务集成理论基础;(3)通过信息化服务集成系统的原型开发,验证完善集成模型、算法及相关理论。项目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现代制造信息化服务集成研究。对服务科学与工程、现代制造服务业、共性服务共享技术及服务集成已有成果进行调研。以现代制造信息化服务为对象,分析信息化服务集成的体系结构,探讨服务集成的理论、方法、领域。(2)现代制造定置信息化服务集成理论框架的提出,主要在对现代制造产品设计信息化、现代制造管理信息化服务、GIS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产品设计信息化、定置管理信息化、作业计划管理信息化服务之间的关系,利用三者之间信息化服务的关联、共性部分,基于GIS原理,提出实现服务集成的理论框架。(3)服务集成建模。抽象规范统一定置环境、物等为定置几何模型,设计定置信息模型,设计图形信息归档结构,参照GIS信息模型,构造定置空间、关联关系信息模型;从产品设计获取产品各组成部分特征及结构信息构建产品特征、信息模型和产品结构关系模型,获取作业计划中产品与设备关系信息构建作业计划模型和设备、产品关系模型;构建信息存储模型。(4)服务集成驱动。探讨信息检索开发方法,规范信息检索功能,构建信息检索共性服务驱动的WEB服务封装模式;设计图形显示开发方法,构建动态显示服务驱动的WEB服务封装模式。(5)优化方法。探讨物料轨迹节点设备重合度模型,提出设备的空间、时间重合度网格及网格参数指标;提出物料轨迹节点设备搜索算法,统计网格节点指标值,采用阀值法,提出优化路径算法,探讨其有限解;以空间、关联关系为权重指标,提出优化定置求解算法,探讨利用辅助设计平台优化有限解。(6)人机工程的应用。探讨人机工程在信息服务集成建模、原型开发中的应用,提出在优化方法设计中人机工程的应用方法。(7)集成原型开发验证。针对合作单位进行应用研究,实地调研、分析,开发集成系统原型,测试论证原型的有效性,给出所研究的理论、方法的例证。

王霞的学术论文

王霞, 汪晓东,吕岿. 基于实数编码自适应遗传算法的膜系优化设计. 量子电子学报, 2004,21(1):51~55.王霞, 汪晓东, 王绍民. 实数编码自适应遗传算法及其在光瞳滤波器参数控制中的应用. 甘肃工业大学学报, 2004,30(3):130~133.王霞, 吕岿, 王茶香. 基于基因算法构建巴耳末公式.物理实验, 2004 , 24 (4) :3~5.王霞,吕岿. 改进基因算法在膜系自动设计中的应用.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2005,31(1):144~147.王霞,吕岿. 复振幅型三维超分辨光瞳滤器的优化设计.量子电子学报,2008,25(2):139~144.

同康德的明晰、理性、学院相比较,哈曼的学术特征是()?

同康德的明晰,理性,学院相比较,哈曼的学术特征是晦涩、感性和非学院。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本世纪初期。我国学者最早对国际上这股学术潮流作出应答的是宗白华。20年代他从德国留学回国任教于东南大学(旋即更名为中央大学),就以艺术学为题作过系列演讲,并写有体系完备的演讲稿 (注:宗白华于1926-1928年撰写的艺术学演讲稿见《宗白华全集》第1卷,安徽 教育 出版社,1994年。)由于种种原因,艺术学研究在我国长期处于沉寂中,它甚至迟迟未能像它的相关学科,如美学、文艺学、美术学、音乐学等那样取得应有的学科地位。80年代有些学者呼吁大力开展艺术学的研究,并尽快确立艺术学的学科地位(注:如吴火:《美学·艺术学·艺术科学》,载《世界艺术与美学》第3辑, 文化 艺术出版社,1983年;李心峰:《艺术学的构想》,载《文艺研究》1988年第1期。)。90年代中期,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张道一等人的大力倡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艺术学一级学科中增列了作为二级学科的艺术学。在此前后,我国一些高校如东南大学、北京大学、杭州大学等,分别于1994年6月、1997年9月和1998年3月成立了艺术学系。这表明艺术学的学科地位已经在我国得到确立。哈曼在1911年出版的《美学》和1922年出版的《现时代的艺术和文化》中,把艺术也看作为多层面的文化现象,其中审美因素同实践因素、功利因素、意识形态因素和其他因素浑然一体,因此,必须在广阔的文化史背景中考察艺术的发展。他认为美的本质不同于艺术的本质,只有认识到审美过程的本质,才能够既理解美学和艺术的密切联系,又不把艺术和美混为一谈。哈曼指出,有的艺术在功能上同孤立的审美体验相联系,他把这种艺术称作为“体验艺术”(Erlebniskunst)。然而,也有艺术把我们同生活联系在一起。例如,装饰实用艺术就不使我们隔绝于生活,而是使我们与生活紧密地相联系,它使整个生活变成艺术。基于对美和艺术的区分,哈曼主张艺术学的独立。

张福贵的学术论著

张福贵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鲁迅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中日比较文学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海内外相关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有的观点成为了国际性和全国性学术会议的主题。 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比较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 ,出版《惯性的终结:鲁迅文化选择的历史价值》、《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审判》、《中日近现代文学关系比较研究》、《“活着的”鲁迅:鲁迅文化选择的当代意义》、《“民国文学”的概念与文学史观的反思》 等学术专著7部,译著2部,主编学术著作和教材7部。论文80余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文摘报》等转载。《光明日报》、《文学评论》、《中国文学年鉴》、《中国比较文学》、《文艺研究》、《鲁迅研究月刊》、《文学遗产》、《文艺争鸣》等30多家报刊对其研究成果进行过评介,论著被引用1000余次。 有多篇论文被译成外文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

冯黎明的学术论文

A 文艺学基础理论研究1《文学接受与阅读主体》 《湖北社会科学》1988年第3期。2《文学艺术中的“反思”》 《学习与探索》198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89年第六期)3《创作家的“二律背反”》 《湖北大学学报》1989年第5期。4《同构与逆反:文学与现实关系新解》 《语言文学论丛》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5《语言学的文学本体论》 《湖北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1年第十期)6《论通俗文学的通俗性》 《通俗文学评论》1993年第2期。7《论文学话语与语境的关系》 《文艺研究》200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五期)8《文学性与文学理论的悖谬》 《中外文化与文论》第10辑,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3。9《汉语:一种天然的诗性语言》 《文艺报》2005年3月8日第二版。10《状物与文学性》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5年5期。11,《文学批评的学科身份问题》 《文艺争鸣》2005年第5期。12《明天谁来招安文学理论?》 《三峡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13《文本的边界——徘徊于历史主义和虚无主义之间的“文学性”概念》 《文学评论》200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6年第十期)14《怎样将丰富的阅历提炼成为优秀的艺术品》 《写作》1987年第11期。15《汉语批评八人谈》(合著) 《长江学术》2006年第3期。B 现代艺术文化研究1《一切艺术都趋向音乐:现代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美术思潮》1987年第4期。2《现代派:一幅关于绘画的绘画》 《真善美》1991年第1期。3《现代艺术与文化断裂》 《真善美》1991年5期。4《现代艺术中的人类渺小意识》 《语言文学论丛》 武汉出版社 1992。5《现代艺术与交流危机》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6《现代主义文化与娱乐形式问题》 《湖北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1992年第四期)7《圣徒?英雄?流浪汉——近代艺术中人格观念的变迁》 《湖北大学学报》1994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十期)8《战后西方青年运动述评》 《青年探索》1993年3期。9《现代艺术三题》 《通俗文学评论》1996年2期。10《现代主义艺术的反现代化倾向》 《长江学术》第1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11《后现代艺术中的“不确定性”》 《南方文坛》1997年第4期。12《新技术革命与新艺术革命》 《文艺研究》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六期)13《技术的“去蔽”与艺术的“出场”》 《江汉论坛》2002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十二期)14《终结与再生:关于艺术消亡问题的思考》 《文艺争鸣》2003年第2期。15《第三种文化与艺术的转型》 《文艺研究》2004年第5期。16《当代文学:认知文化的式微》 《文艺争鸣》2004年第5期。17《技术化社会与文学的意义》 《江汉论坛》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5年第四期)18《高新技术产业化时代的艺术》 载《人文讲坛讲演录第一辑(上)》(湖北大学文学院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19 <技术化社会中审美文化的转型> 载<襄樊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C 现代哲学研究1《现代西方哲学的社会生活基础问题》 《哲学研究》198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与哲学史》1988年第七期)2《现代哲学中的语言学问题》 《湖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1990年第七期)3《现代哲学的日常化倾向》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4《第三种文化:丧钟为谁而鸣?》 《长江学术》第8辑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5 &laquo;如何才能做一个体育爱国者?&raquo; 载<中外文化与文论>第14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D 文学史与当代文学现象研究1《也谈艾蒂安形象的阶级本质问题》 《武汉师范学院学报 》1984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1984年第八期)2《新时期文学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第一署名) 《当代文艺思潮》1986年第4期。3《孤独与选择:张贤亮与存在主义文学》 《语言文学论丛》,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9。4《人与时间的对话:沈虹光戏剧随想录》 《湖北作家论丛》第四辑,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1。5《人与艺术的对话:费力小说随想录》 《湖北作家论丛》第五辑,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2。6《中国古典文学类型学描述》 《湖南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1年第二期)7《文化心理的必然延展——漫谈古代艺术的手法》《云南社会科学》1988年第6期。8《天真的男子汉:作为`一种原型的莽汉形象》 《文艺争鸣》1990年第4期。9《古典人生哲学的解体——论〈红楼梦〉的时间意识》《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10《“新写实小说”评析》(第一署名) 《湖北大学学报》1993年第5期。11《论马克思恩格斯的鉴赏趣味》 《马列文论研究》第十一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2《全球化语境中当代汉语文论的二难处境》 《文艺研究》2005年第7期。13《接受的焦虑与重建的隐忧——西方现代文论影响下当代汉语批评的二难处境》 载《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王兆鹏主编,中华书局2006年版)14《文化的地域差异性与国家意志的总体化——中国现代性的两个方面》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7年第四期)15 <论技术文明对当代文学表意方式的影响> 载<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第二辑) (中华书局2007年版)16 《文化的转型与文学的式微》 <中外文化与文论>第11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17 《启蒙现代性之尴尬----与<五四遗事>有关的遗事》 <湖北大学学报>2007年第三期18《在崛起的时代》 《文艺争鸣》2007年第11期。

肖鹰的学术论文

1.《泛审美意识和伪审美精神》,哲学研究,1995年第7期2.《存在与艺术――自我的现代命运》,哲学研究,1996年第6期3.《当代审美文化的反美学本质》,中国青年研究,1996年第1期4.《论当代审美文化的表演仪式化》,文艺研究,1996年第3期5.《列奥塔美学评述》,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6.《作为当代形象的今日先锋》,求是学刊,1996年第4期7.《论当代中国自我的批判性重建》,浙江学刊,1996年第1期8.《无限的渴望:诗人之死》,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9.《论宗白华美学精神》,汕头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10.《审美文化:历史与现实》,浙江学刊,1997年第5期11.《传统中国美学的当代文化意义》,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12.《从美到自我:现代西方美学导论》,外国美学(丛刊),第13辑,商务印书馆,1997年13.《封闭的游戏》,今日先锋(丛刊),第5辑,三联书店,1997年14.《后美学与审美现代性批判》,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15.《诗与哲学:从柏拉图到歌德》,广东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16.《论中国艺术的哲学精神》,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17.《<阿姐鼓>与90年代文化》,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18.《为宇宙的艺术――西方艺术精神的哲学阐释》,文艺研究,1998第2 期19.《中西艺术本体的哲学阐释》,学术月刊,1998年第5期20.《现代历史中的美学》,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21.《90年代中国小说的历史化叙事》,浙江学刊,1999年第1期22.《从再现到存在――西方现代创造性艺术观的哲学阐释》,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23.《当前中国诗歌缺少什么》,文艺报(理论版),1999年12月14日24.《90年代中国文学――全球化与自我认同》,文学评论,2000年第2期25.《论新时期文学的现代主义转化》,文艺研究,2000年第5期26.《心外无物与天地意识――王阳明美学一解》,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27.《走向世界的朦胧――新诗潮再解读》,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28.《后先锋时代的文化空间:90年代中国文化透视》,文学前沿,2000年第2期29.《西方现代中的古典》,浙江学刊,2000年第4期30.《王阳明的良知本体论》,浙江学刊,2000年第5期31.《意统情志的王阳明美学》,文史哲,2000年第6期32.《论美学的现代发生》,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33.《与天地为一的审美精神》,哲学研究,2001年第2期34.《美学与流行文化》,文艺研究,2001年第5期35.《中国音乐美学的背反原则:乐与非乐》,中国音乐学,2001年第1期36.《文道同一的阳明美学》,学术月刊,2001年第4期37.《现实主义:从欧洲到中国》,甘肃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38.《20世纪中国文学的美学冲突》,浙江学刊,2001年第1期

张兴成的学术论文

2001年以来发表的部分论文: 《中国书法的哲学基础与文化特质——宗白华书法美学思想及其学术意义重审》,《文艺研究》2013年第11期。《“传统”与“西方”的双重误读——多元现代性与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论重审》,《重庆评论》2013年NO.1《傅山的庄子美学——以“四宁四勿”论为例》,《艺衡》第七辑,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年版。《中国书法的现代境遇与普世价值》,《书法导报》2012年12月19日第6版《文化断裂与转型中的学者书法——兼谈徐无闻书法与书学的学术意义》,《美术观察》2012年第8期《民族国家、民主国家与文明国家——梁启超对现代中国国家形象的构想》,《华文文学》2012年第1期。《赫尔德与文化民族主义思想传统》,《西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1期。《探寻书法美的本体精神》,《书画世界》2011年7月号,总第146期。《<砥柱铭>真假之争述评》,《重庆书学》2010年第3期。《书法导报》2011年2月23日第8期第七版(“书法理论”版)。《“重写书法史”与艺术经典的泛化问题》,《文艺研究》2011年第8期。《现代文化政治冲突中的“母语认同”》,《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2期《现代性的问题结构与反思》,红岩特刊《重庆评论》2011.NO.1《视角转换与本体追问——西方艺术理论阐释下的中国书法》,《文艺研究》2010年第6期《现代性与文化帝国主义》,《西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后现代性——电视媒介与当代审美文化变革》,《电视研究》2010年第11期。《“笔墨底线”与中国画的自信——赵晨的人物画与艺术追求》,《书画世界》2010年第7期。《中国书法的现代转型与文化价值反思》,《文艺研究》2008年第12期。《“现代性反思”与改革开放30年文艺史观的嬗变》,《西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5期。《电子传媒时代的文学境遇》,《人民日报》2006年8月10日“文艺评论”版。《人性化,还是“粗鄙化”》,《人民日报》2005年7月7日第9版“文艺评论”栏目。《东方主义的全球扩散与再生产》,《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3期。《评介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香港)《二十一世纪》2004年8月号。《汉语写作的意义》,《人民日报》2004年6月15日第16版“文艺评论”栏目。《东方主义的全球化逻辑》,《读书》2004年第3期。《总结·兼容·创新——新世纪中国文艺理论发展描述》,《人民日报》2003年11月4日第14版“文艺评论”栏目。《现代性、技术统治与生态政治》,《书屋》2003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科学技术哲学》2003年第12期全文复印。《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创新》,《人民日报》2003年8月19日第14版“文艺评论”栏目。《以古为鉴昭示未来——对近年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思考》,《人民日报》2003年6月24日第14版“文艺评论”栏目。《文化发展与中国形象》,《人民日报》2003年6月10日第14版“文艺评论”栏目。《市场条件下的当代文学》,《人民日报》2003年5月13日第14版“文艺评论”栏目。《东方主义话语的阐释与问题》,近7万字,收入王岳川编《文艺美学与当代中国思想》,韩国汉城:新星出版社,2003年2月版,第179-283页。《本土文化的重建与外来文化的利用》,《东方丛刊》2003年第2期。《跨文化实践中的东方主义话语》,(香港)《二十一世纪》2002年6月号。《福柯与赛义德:从知识—权力到异文化表述》,《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他者与文化身份书写:从东方主义到“东方人的东方主义”》,《东方丛刊》2001年第1期。《靠信仰延续的手艺————竹庵的书画旧约与生活艺术》,《笔墨旧约》序,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版。《闲花照影淡者屡深——王闲影先生的花鸟画艺术》,《王闲影花鸟画集》序,重庆出版社2014年版。

徐敏的主要学术成果

《歌唱的政治:中国革命歌曲中的地理、空间与社会动员》,《文艺研究》2011年第三期;《鸦片与轮船:晚清中国的物质、空间与历史叙述》,《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三期;《王朔与文革后期的北京城市漫游者:以〈动物凶猛〉为例》,《上海文化》2009年第一期;《都市里的人群:从文学到影像的城市空间与现代性呈现》,《文艺研究》2008年第三期;《“样板戏电影”:电影工业、文本政治与献身者的国家仪式》,《文艺研究》2007年第四期;《国家的代码:论〈新闻联播〉》,《生产》第三辑;《电影里的交通影像:中国现代空间的影像重塑》,《文艺研究》2006年第三期;《走向文学政治经济学》,《文艺新视野》2005年第三期;《汽车与中国现代文学及电影中的空间生产》,《上海文化》2005年第二期;《香车美女:身体的私有化与异性恋快感》,《今日先锋》第十二辑;《时尚化生存:传媒与社会再生产》,《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二期;《大众文化的快感理论:从美学到政治经济学》,《北京电影学报》2004年第一期。

湖南警察学院的学术研究

截至2014年,该校拥有物证分析、DNA提取、气相色谱、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电子取证、公安数字技术等53个校内实验室,有省级科研基地1个。 省级科研基地:湖南省公安理论与公共安全研究基地校级实验室:青少年犯罪研究所、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侦查对策研究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警务心理研究所、恐怖犯罪对策研究所、计算机取证研究所、警务射击研究所、警察公共关系研究所、群体性事件预防与处置研究所、湖南省鉴真司法鉴定中心等 ●图书资源截至2009年8月,学校有纸质藏书66.12万册,生均107.7册,中外文报纸、期刊1548种。 ●学术期刊1989年创刊的《湖南警察学院学报》是湖南省公安厅主管、湖南警察学院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法律公安类学术理论刊物(双月刊),A4开本。有当代中国农村法治、警学高峰论坛、刑事法学、法制长廊、侦查探索、警学研究、治安纵横、刑事技术、交通管理、公安教育等栏目。该刊系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入网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据化期刊群”入网期刊。

体育学术论文写作的格式及要求

   一、我区体育论文参评情况汇总   我区参加省市级论文评审的论文数共有33篇,其中市级论文24篇,获奖论文13篇,一等1篇,二等5篇,三等7篇。参评论文能够结合当前课改重点、热点问题,如对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师生关系的研究;德育渗透、非智力品质、快乐体育等方面研究;教学组织、教学过程设计的研究;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材选择等方面的研究。这些都说明一线教师能围绕课改的教育理念,探究一些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重点、热点问题,这对今后提升教师更好贯彻实施课标能力打下良好基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 论文质量不高。有近一半的论文严格来说只是一篇学习体会即一个标题加一段或几段文字。论文基本属于经验性的文字材料。没有一定深度的提炼。(古人云:文字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这是由模仿到创造的必由之路。只要多看多记多想,结合体育实践,久而久之就会写出令自己满意的文章。)   2. 论文格式很不规范。很多教师缺乏对论文写作标准的认识。(吃亏)   3. 论文中论据的阐述说服力不强,引用的数据少,实例不充分。    二、关于体育学术论文写作的格式及作用分析    1. 关于论文的类型   以实验、测量等定量研究为主的论文,表达研究对象的特征大小、界限和程序范围主要以数量来表示,这类论文属理科性论文。以逻辑思维、理论分析等定性研究为主的论文表达研究对象的性质、特征,主要以文字表达属文科性论文。   就学校体育工作而言,我们所接触到的课题研究就属于理科性论文,而我们平时通过文献资料法,结合工作实践所写的论文大部分都属于文科性论文(从本次上交的省市级参评论文就可反映出来)。所采取的科研方法一般有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访问法、测量法、数理统计法等等。    2. 关于论文题目   题目又称题名、标题。论文题目的写作应具体确切地反映论文的内容及其研究范围和深度,应能揭示文中的重要内容和特定内容。题目切勿定得太大或太笼统,如:"浅谈小学体育中的素质教育",题目中的"体育"和"素质教育"范围很大,也很空泛,让人无从下笔。是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是教学主体小学生等等?是创新素质教育?艺术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还是其它什么具体的素质教育?这些都是作者所忽略的细节,也是最关键的环节。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科研的任务不是在于浅谈,而在于探索,研究它的规律与本质,因此结合上面两点,如果对标题加以限定,将研究范围层层缩小,使之具体明确容易把握,此题目改成"体育教学对促进小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初步探讨"相信意图会更明确,效果应该比前一个为好。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写一般性文章可以用的题目用来做论文标题。如:"课堂教学的新境界,新在哪里?"、"还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体验成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浅谈如何上好耐久跑一课"等等论文,从这些题名看,它反映的只是作者在体育实践中的反思、感悟与做法,严格来说不属于论文的范畴,评委从见到题名的第一眼起就基本把此类文章排除了。最后强调的一点是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为选定关键词、编制题录和索引等二次文献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综上所述,对学术论文题名的要求要做到四点:    准确得体   论文题目必须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即题要扣文,文也要扣题。这是撰写论文的基本准则。    简短精炼   题目用词需要精选,字数要少。尽管题目的字数多少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但-般-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30个字。   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则可利用正、副标题的方法解决,以加副标题来补充说明特定的实验材料,方法及内容等信息,使标题成为既充实准确又不流于笼统和一般化。    外延和内涵要恰如其分   命题时,若不考虑逻辑上有关外延和内涵的恰当运用,则有可能出现谬误,至少是不当    醒目   虽然论文题目首先映入读者的眼帘,但仍然存在题目是否醒目的问题。因为题目所用字句及其所表现的内容是否醒目,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论文的效果。"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这句话并不言过。   (以上实例采用的我区市级参评论文,引用只是为了说明问题,更具说服力,别无他意!)    3. 关于作者署名、工作单位和邮政编码   论文作者的署名标志着作者文言自负和拥有知识产权,署名的秩序按对文章贡献大小排列。    4. 关于论文摘要   摘要是对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作用是读者不用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论文的必要信息。   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论文摘要虽然要反映以上内容,但文字必须十分简练,内容亦需充分概括,篇幅大小-般限制其字数不超过论文字数的5%。例如,对于6000字的一篇论文,其摘要-般不超出300字。(正常情况下摘要篇幅一般在100-300字之间)   论文摘要不要列举例证,不讲研究过程,不用图表,不给公式,也不要作自我评价。   摘要:人的素质指的是人具有的特质所规定的活动能力及其状态。人的素质大致由身体、智力、心理(人格)、道德和社会角色5个层面构成。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人的素质的问题日益突出。素质教育是对教育本质深化理解的结果,是教育从社会本位向人本位发展的必然结果。身体素质是人的基本生命条件,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身体素质教育在我国长期被忽视,并带来严重的恶果。"健康第一"作为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确立是基于对学校本质功能的认识。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是学生获得健康身体素质的基本手段,获得"学会生存"各种知识技能的必要途径,对于学生培养健全人格,提升道德素质和社会角色素质,形成新时代的民族精神都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素质;素质教育;体育教育;身体素质   从我区上交的参评论文看,摘要部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1) 对摘要的概念不清,没有掌握其写作的基本要领与方法。   2) 在摘要部分过多引用别人的话语,而自己的思想体现很少,混淆了摘要与文摘的概念。摘要就是文章的概貌和缩影。而文摘是指选出来的文章片断或对文献内容所作的缩写表达。   3) 在论文摘要的写作中存在语句不通顺,词不达意,语言不精炼,过分简短又无法体现论文本意或包含同等的信息量即摘要部分不能对论文内容进行准确的概括。教师需要加强文学基本功的训练。   5. 关于关键词   关键词又称主题词,是将论文中起关键作用、最能说明问题、代表论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选出,供计算机检索之用。(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关键词一般每篇3-8个,几个关键词之间可以是毫无关联的词汇,但不要选同义词,要依据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排列。(可参见上述摘要部分的关键词)   我区上交的参评论文中教师对关键词的选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关键词只是从题目上进行分解选定,所以显得太少,这反映出教师没有理解透其含义,另外论文就根本没有关键词,再就是选定的关键词意义不大。建议各位教师有时间的话多浏览一些正规的体育刊物,来提高自己。(这里就不以实例展开)   另外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本次上交的论文中出现一个问题即前置部分的摘要、关键词以及主体部分的参考文献单独列出来成一页,这种做法是错误的,需要大家注意。   6. 关于引言   引言又称前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百,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的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引言的文字不可冗长,内容选择不必过于分散、琐碎,措词要简练,要吸引读者读下去。引言的篇幅大小,并无硬性的统一规定,需视整篇论文篇幅的大小及论文内容的需要来确定。   引言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要避免引言与摘要雷同或成了摘要的解释。   7. 关于正文   正文是一篇论文的本论,属于论文的主体,它占据论文的最大篇幅。论文所体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因此,要求这一部分内容充实,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力,主题明确。尽管国家标准对正文的内容末做统一规定,但对格式却有特别要求,尤其比较明确规定了图、表的绘制及引文等方面的.要求。这也是在我区及市里的参评论文中表现比较突出的问题。(不规范)如:   7.1 不用阿拉伯数字,末按层次标题编号。例如不同层次的标题用"1","1.1",,1.1.1",……依此类推,各层次的标题序号均应顶格编排,后空一个字,排标题。   7.2 表格绘制不规范,没有采用三线表的形式(市论文报告会报告论文)。   7.3 忽视了正文中引文的标注。引文是指在论文中需要引用他人已公开出版的著作或发表的论文观点。如果引用他人原话,必须加引号,如果是用自己的话转述他人的主要观点,则不必加引号。无论是直接引用不是间接引用,引文务必注明引文出处(用[1]、[2]、[3]…标注),其格式见下文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8. 关于结论   论文的结论部分,应反映论文中通过实验、观察研究并经过理论分析后得到的学术见解。结论应当体现作者更深层的认识,且是从全篇论文的全部材料出发,经过推理、判断、归纳等逻辑分析过程而得到的新的学术总观念、总见解。   结论的写作内容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本文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对前人有关的看法作了哪些修正、补充、发展、证实或否定。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或遗留未予解决的问题,以及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的关键点和方向。   "结论"部分的写作要求是:准确、完整、明确、精练。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大部分没有结论,当然如果不能导出应有的结论,论文就可以不写结论部分。这是严谨的科学态度,但我们需要搞清楚的是你是否有意识地去作结论还是根本就没有这个想法。   9. 关于致谢   在论文的末尾部分对曾经帮助过作者的有关人员和单位表示谢意。论文的致谢,实质上是作者署名的补充,涉及到被致谢的荣誉的权益问题,因而谢词要写得诚恳、有分寸。   10. 关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在学术论文后需要列出参考文献。其作用有:反映出真实的科学依据:体现严肃的科学态度,分清是自己的观点或成果还是别人的观点或成果;对前人的科学成果表示尊重,同时也是为了指明引用资料出处,便于检索。   参考文献内容务必著录清楚全面,标点使用正确,末尾用"."号;文献名后用[M][J]等分别注明图书专著、期刊杂志等。   常用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规定与示例:   (1) 期刊文献的著录格式   [序号]作者姓名(三人以内全部列出,超过三人,后写等) . 论文题名[J]. 期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示例:[1]曲宗湖 . 谈新世纪学校体育改革的三项工作[J]. 体育教学,20xx(1)   (2) 图书文献的著录格式   [序号]作者姓名 . 论著名称[M]. 出版社所在的地名:出处社名称,年:起止页码   示例:[2]董国良,田阳,张承英等 . 体育课程问题[M].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 在internet上检索的论文要注明网址   从上交的参评论文看大部分都没有参考文献,有参考文献的在格式规范上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前面的示例与分析相信各位教师应该在今后的学术论文写作中会避免相关问题的出现。

专家学术报告主持词开场白

【篇一】   各位学者、专家:   大家下午好!*******学术报告会现在开始。这次报告会由安全分院科研学术中心主办。我代表主办单位对大家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这里的语言是思维的碰撞,这里的思路是智慧的闪光,你有一个idea,我有一个idea,我们交流就每个人有两个idea,这是学识的增加。   今天我们请来了******和*****(可以加点汇报人简介)   下面,学术报告开始。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   谢谢******   5钟时间进行提问交流,有提问的请举手。   好,现在提问到此为止。谢谢******。   下面有请******   谢谢******5分钟时间进行提问交流,有提问的请举手。(控制在2个问题)   好,现在提问到此为止。谢谢******。   两位嘉宾的精彩报告,到此已全部完成,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两位嘉宾的精彩汇报。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勤学而交流,则博学而睿智,交流是知识保持鲜活的法宝,交流是学术不断创新的阶梯,学术交流,期待更精彩的交锋。   现在,我宣布,****学术报告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光临。 【篇二】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们的讲座现在正式开始。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来了×××,大家欢迎。   我们讲座的主题是   下面请允许我介绍今天为我们做报告的嘉宾。.   ×××,某大学副教授、某大学博士、陕西经济文化合作促进会秘书长。博士论文《我国信用服务市场培育和发展对策研究》荣获陕西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征文一等奖。   ×××曾多次应邀为陕西省各大高校的学生们做讲座,   并且在方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这次难得的学术交流的机会!   现在,请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有请×××!   非常感谢×××的精彩报告。   现在是提问环节。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提问环节到此结束。很遗憾不能让每位同学的问题都得到解答。大家如果还有什么疑问的话可以在活动结束后与×××进行深入的交流,他也会很乐意为大家解答的。   听了×××的精彩讲座,相信大家一定都获益匪浅,对【…..】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自己未来的道路有了更加坚定的目标。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的精彩报告!   我们今天的学术讲座到此结束。非常感谢大家的到来。谢谢! 【篇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这里是XX大学XXXX学院第十一期学术报告的XX分会场,我是主持人XX。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本期学术报告的主办方----XXXXX学院研究生会对各位评委老师和同学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   接下来,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来到现场的评委老师,他们是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们的到来!   XXXXX第十一期学术报告,于2013年4月19日正式开幕,共分为两个分会场,这里将要举行的是研究生公开学术报告的XX场。在今天的学术报告中,将会有9位研究生向大家进行公开学术报告,让我们认真倾听他们的精彩报告,在分享科研成果的同时,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在学术的冲撞与交融中催生创新思维。   在报告正式开始之前,请允许我向大家简单介绍本期学术报告对主讲人的评分标准,总分为十分,其中论文的学术性、创造性、和科学性(5分),缜密性、可读性及主讲人的现场表现(5分)。报告结束,将会以所有评委老师的平均成绩按从高到低的顺序评选出X位优秀主讲人。所以,接下来,期待今天X位主讲人精彩的表现。   现在我宣布,XXXX学院第十一期学术报告正式开始,首先请出第一位主讲人   感谢您的精彩报告,接下来将要进行的是评委老师的点评和台下同学的提问环节,时间3-5分钟,有请评委老师   感谢评委老师的精彩点评,接下来有请台下的同学提问交流(有请工作人员为提问同学颁发纪念品)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学术报告分会场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在今天的学术交流中,我们目睹了各位主讲人学术上的累累硕果,在分享知识大餐的同时,相信每一位同学也接受一次科研精神的熏陶。   请允许我代表在场的所有同学对各位评委老师表达最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评委老师和X位优秀主讲人上台合影留念,有请!   现在我宣布,XXXX第十一期公开学术报告XX分会场圆满结束,谢谢大家的参与,谢谢!

学术交流会主持人串词四篇

【 #主持词# 导语】主持词已经成为各种演出活动和集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主持词是我国艺术门类中很特殊的艺术形式,它往往依附于各种演出和聚会而出现,很少像诗歌、散文那样成为独立的艺术主体。以下是 为您整理的《学术交流会主持人串词四篇》,欢迎您的阅读。 1.学术交流会主持人串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学长学姐、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勤学而交流,则博学而睿智,交流是知识保持鲜活的法宝,交流则是学术不断创新的阶梯。很高兴能在这样一个美好的下午与大家相聚,共同探讨学术交流方面的问题。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到场的各位领导,他们分别是:   欢迎他们的到来!   下面我们欢迎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院孙副院长给大家讲话!   讲话ING   俗语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才能够进步。探讨交流学术相关的知识是今天我们聚到一起的主要目的,而这些学姐学长则是我们学习上的好榜样,下面让我们欢迎学姐学长为我们讲授他们学术方面的知识吧!   首先欢迎:   想必大家在做学术期间一定会遇到很多难题,想要咨询各位学长学姐。下面就把时间留给大家,大家好好把握机会喔。可以向在座的各位学长学姐自由提问   互动ING   感谢学长学姐们的精心指导,听了各位学长学姐的讲话,相信大家都能从中受益。由于时间关系,很遗憾不能让每位同学的问题都得到解答。接下来请交通运输管理学院李书记做总结发言,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   讲话ING 2.学术交流会主持人串词   各位学者、专家:大家下午好!   学术报告会现在开始。这次报告会由安全分院科研学术中心主办。我代表主办单位对大家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这里的语言是思维的碰撞,这里的思路是智慧的闪光,你有一个idea,我有一个idea,我们交流就每个人有两个idea,这是学识的增加。   下面,学术报告开始。   谢谢xx的精彩演讲,下面,大家有5分钟时间进行提问交流,有提问的请举手。(控制在2个问题)   好,现在提问到此为止。谢谢。   下面有请xx为我们带来的精彩报告。   谢谢xx的精彩演讲,下面,大家有5分钟时间进行提问交流,有提问的请举手。(控制在2个问题)   好,现在提问到此为止。谢谢。   两位嘉宾的精彩报告,到此已全部完成,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两位嘉宾的精彩汇报。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勤学而交流,则博学而睿智,交流是知识保持鲜活的法宝,交流是学术不断创新的阶梯,学术交流,期待更精彩的交锋。 3.学术交流会主持人串词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朋友们:   年终岁末,带着收获的喜悦,井下作业公司第xx届学术交流大会开幕了!   出席本次大会的代表有100名,分别来自公司各条战线的科研工作者、从事工程技术管理的基层领导和公司领导、机关相关部室负责人。   同时我们还荣幸的邀请到局老专家刘同斌同志和公司老专家陈国章同志,群贤毕至,欢聚一堂,共同进行学术交流。   在此,我谨代表公司党委、行政向莅临大会的各位代表、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奋战在生产一线的全体科研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本次大会是井下作业公司重组改制以来在学术交流方面召开的第一次盛会,对贯彻落实好管理局“****”发展规划,加快实现****“****”核心战略和“****”发展目标,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新的科技革命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更赋予了科研工作者不容推卸的历史使命。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企业谁先跟上科技进步的时代潮流,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谁就会走在时代的潮头。   “十五”以来,公司始终坚持“科技兴企”、“人才强企”战略,加大科研投入的力度,强化对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不断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使公司在**、***、****和****、****产品等方面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特别是广大科研工作者不辞辛苦,努力工作,支撑着公司建设和发展的大梁,为公司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   再次对你们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   立足现实,着眼未来。   我们要以本次大会为契机,通过定期举办高层次、高水平、综合性的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加强公司科研工作者技术分析、总结和学术交流能力的培养,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科研工作者知识、技术的充分交流与共享,并与公司人才选拔与激励政策形成合力,着力提高科研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增强技术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   同时,鼓励科研工作者在原始性创新方面有所作为,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使广大科研工作者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始终站在科学的前沿,成为公司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一支中坚力量。   我们还要通过举办本次交流会,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鼓励和发展跨专业、跨区域、跨单位的学术交流、科技交流、人才交流,加速“科技兴企”、“人才强企”战略的实施,为抓住发展机遇、迎接新形势下的挑战,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希望各位代表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认真分析总结公司当前在科研方面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积极为公司的科研工作出谋划策,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和新方式,走出加快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新路子。   广大科研工作者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勤奋不懈的良好工作态度,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井下的建设和发展再做贡献。   同时希望广大科研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科研工作者要发扬老一辈石油科研工作者的精神,把井下作为自己事业成功的摇篮,把扎实工作作为自己事业成功的起点,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工作,不断吸收国内外同行业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深入生产实际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各位代表、同志们,公司现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广大科研工作者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我们相信,在各级领导、专家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公司的科研工作一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再创新的辉煌!   最后,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4.学术交流会主持人串词   L: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Z: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下午好!   Z:欢迎来到自动化系学习生活经验交流会,很高兴能在这样一个美好的下午与大家相聚。   L:首先为百忙之中前来出席本次交流会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Z:“金风吐睿、锦囊探计”是本次交流会我们想呈现给大家的理念。希望本次活动能给同学们提供一个与老师和高年级学长交流的机会,了解学习和生活的经验。   L:这样我们就能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发学习动力,解决处理学习与工作关系问题的方法,建立合理的大学定位。就像苏格拉底曾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Z:恩,是这样,理想是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东西,大一同学作为新生刚刚步入大学校园,对大学的方方面面都比较陌生。通过本次经验交流会,希望06级新生们吸收到许多宝贵的学习生活经验,明确自己的目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L:走过大一,进入大二,这是心理问题的多发阶段,学习、爱情、人际交往都成为问题的来源。各种过级考试接踵而至,繁重的课业负担使他们难以喘息。人际关系方面也会遇到很多问题。   Z:到了大三呢,学生们往往会有压力感,而这是源于专业课学习的深入,大部分学生开始考虑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和考研问题,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茫然。   L:那么今天我们请来了很多高人来为大家指点迷津,大家好好把握机会哦,首先让我们为大家介绍今天到场的嘉宾,他们是XXXXXXXXXXXXXXX   L:好,接下来请…教授给我们做有关大学定位方面的指导。   Z:感谢…教授的精彩讲话,听了他的讲话,我相信大家从中都会有所收获。   L:苏轼曾说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那么为了让大家从各个角度体会大学生活,我们也请来了优秀学生代表。那么下面有我们为大家一一介绍。

如何评论《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这本学术期刊?

NSR是一本开放式的,经同行评审的杂志,旨在报道中国乃至全球科技的前沿发展。该期刊涵盖自然科学的所有领域,包括物理学和数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和信息科学。在Web of science 上检索发现,发文较多的领域有科学技术、工程、物理、化学、环境生态、地质学等。National Science Review是科学出版社出版一份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旨在以多种形式全面反映国内外重大研究进展,尤其是重点报道中国具有代表性的科学研究进展,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前沿科技突破和重要活动的高端平台。基于科睿唯安2019年度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NSR 的最新影响因子为13.222,位列全球多学科综合类期刊的第3名(4%,Q1),进入中科院分区综合性期刊1区。National Science Review旨在以多种形式全面反映国内外重大研究进展,尤其是重点报道中国具有代表性的科学研究进展,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前沿科技突破和重要活动的高端平台。基于科睿唯安2019年度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NSR 的最新影响因子为13.222,位列全球多学科综合类期刊的第3名(4%,Q1),进入中科院分区综合性期刊1区。

我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术期刊创立于上世纪什么年代

上世纪50年代《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57年创刊,是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主办的,我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专业领域创刊较早、发行较广,并具有权威性、综合性的学术理论与实践刊物之一。本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数据库等收录,进入中国期刊方阵,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本刊面向国、内外水文地质学科、工程地质学科以及环境地质学、农业地质学科研究,地质与环境工程建设、技术方法应用与创新、地下水资源监测与管理、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地质环境监测与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多学科以及交叉学科的著者、读者。主要栏目:基础与专题、应用与实践、经验与探索、综合述评、问题讨论、信息园地。并不定期开辟新栏目。

王朝闻的学术生涯

王朝闻童年时原名昭文,“郁郁乎文哉”之意,是注定要为中国文化奋斗一生的。后来取《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语义,更名王朝闻,更是表示以对真理不懈的追求为天职。其实,崇尚真理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天然属性,孔子早就说过“士志于道”,斯言矣!难得的是,心中的理想一辈子不离不弃,矢志的追求能不屈不挠,也即孔子所说“吾道一以贯之”。王朝闻早就著作等身,晚年仍以“夕不甘死”自勉,天天黎明即起,奋笔写作。王朝闻的美学思想和理论创见,已经影响了新中国五十多年来的几代美术工作者。他以几十部近达千万言的著述,成就了一座学术丰碑。王朝闻生于四川省合江县,1927年至1930年在成都求学期间,已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还写过剧本和中篇小说。1932年入杭州国立艺专学习雕塑,这一时期创作的木刻《三等车厢》曾参加上海“春地美术研究所展览会”,受到鲁迅关注。1937年日寇入侵,他放弃未完成的学业,参加了“浙江流动剧团”,画了大量抗日宣传画、连环画和漫画。1939年在成都任艺专教员期间,创作了许多反映战地生活的连环画、速写和文学作品。由重庆赴延安的前夕,曾选两三年所作百余幅作品,交友人拟转到香港出版,但因太平洋战争,不幸全部散失。1940年,王朝闻经重庆八路军办事处介绍赴延安。先在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工厂制作雕塑,后到美术系任教。期间创作了毛泽东像、斯大林像、鲁迅像等许多雕塑和速写作品,又为延安中央党校大礼堂创作大型毛泽东浮雕像。该作品虽已被胡宗南军队捣毁,但作为解放区美术的代表作之一,将永远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占有一页。后来,王朝闻在华北联合大学(后改为华北大学)美术系任教,曾创作张家口解放纪念碑,因张家口失守而中止。在良乡一起与华北大学师生待命的纷乱中,他还完成了《民兵》的草稿。解放以后,他为《毛泽东选集》创作了毛泽东浮雕像,为革命历史博物馆创作了圆雕《刘胡兰》、《民兵》等作品,这些都成了新中国美术的代表性作品。他首先是艺术创作的实践者,在他七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雕塑是很重要的一章。1941年,王朝闻在延安《解放日报》副刊上发表了文艺短论《再艺术些》,以反对公式化概念化倾向的鲜明态度引人注目。这也是他的第一篇文艺评论,为以后从事文艺评论和美学研究埋下了伏笔。1949年春开始,他在《进步日报》、《人民日报》、《文艺报》等九家报刊发表美术评论,十个月内连续发表文章52篇,产生了很大影响,1950年结集为《新艺术创作论》。其后,他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讲授创作课及全校文艺理论创作方法课,兼任《人民美术》主编,开始往文艺理论研究转向。从1949年到1966年的十七年期间,他共出版了六本论文集。继影响广泛的《新艺术创作论》之后,有《新艺术论集》、《面向生活》、《论艺术的技巧》、《一以当十》、《喜闻乐见》、《隔而不隔》等。他的文艺评论以造型艺术为主,也广泛涉猎文学、戏剧、电影、曲艺、民间文艺、摄影等领域。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融为一体。他的理论发现,源于直接和间接的审美经验,以鲜明的个性,独特的见解和生动的文风为人喜闻乐见,产生了广泛影响。1961年开始,他着手组织全国美学界的学术骨干主编高校文科教材《美学概论》,期间多次到北京大学等高校讲演和组织座谈,了解教学需要和学子的审美兴趣。《美学概论》自1981年出版以来,已印行29次,在中国当代美学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王朝闻1980年完成的红学专著《论凤姐》,源于“文革”被迫停笔时期,对极“左”思潮之下种种形而上学现象的观察和冷峻思考。在其后20多年中,他对美学理论的研究更趋系统和深入,研究对象不局限于文艺现象和文艺思潮,更注重审美关系和理论规律的揭示,注重从现实美、艺术美和审美心态角度阐述真知灼见。这期间出版的著述有《开心钥匙》、《再再探索》、《不到顶点》、《了然于心》、《审美的敏感》、《似曾相识》、《会见自己》、《审美谈》、《审美心态》、《雕塑雕塑》等,在关于艺术的审美特性和现实的审美关系方面,阐述了自己独特而且系统的见解。这一时期研究的重点,在于探讨审美关系中的审美特征,特别是审美主体心态的研究。王朝闻王朝闻担任过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美术理论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等职。在众多行政工作和社会活动中,仍抓紧一切时间进行研究和写作。晚年出版的著述除上面所说,尚有论文集《东方既白》、《一身二任》、《趣与悟谐》、《断简残篇》,专著《〈复活〉的复活》、《神与物游》、《吐纳英华》,《石道因缘》等。1998年,《王朝闻集》22卷出版,汇集了他在六十多年间的主要著述。这一段时间,他主编了《中国民间美术全集》14卷、《中国美术史》12卷、《八大山人全集》5卷,这些规模庞大的学术著述汇聚了学界的综合成果,代表着中国当代学术领域的进展,它们的出版为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七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王朝闻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副教务长、《美术》杂志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红楼梦学刊》主编、中华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顾问、全国政协第三、四、五、六届委员等职。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是他在五十年前受命筹建。他是一个富于实践品格的美学家,一个具有真知灼见的文艺理论家,一个把一生的光和热都献给了中国文化建设的学者,在中国文化艺术和学术建设的许多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是当代中国一座永远的学术丰碑。

吴攀的学术论著

专著:  1. 吴攀等著,贵州高砷煤矿区环境中砷的地球化学,贵州科技出版社,贵州贵阳,2013.  论文  吴攀,谢良胜.论黔西北麻窝山岩溶盆地土壤堆积.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1,9(6):83~87.  李本云,吴攀,张翅鹏,曾昭婵,谢欢欢.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平寨水库集水流域溶解态重金属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3, 13(3): 122-127.  曹振兴,吴攀,顾尚义,彭德海,杨绍章.贵州威宁麻窝山岩溶盆地剖面中Rbuff64Sr分布及环境信息.地质学报,2013,87(2):259~268.  曾昭婵,黄艺,吴攀,谢欢欢.贵州省万山汞矿区周围土壤中不同形态汞的空间分布特征.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2,31(5):949~956.  董慧,张瑞雪,吴攀,吴泽. 利用硫酸盐还原菌去除矿山废水中污染物试验研究. 水处理技术.2012,(05):31~35.  王丽智,吴攀. 贵州兴仁煤矿废水灌溉区的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经济损失估算. 北方环境. 2012,(02):32~34,36.  陈昊,吴攀,刘沛,顾尚义,曹振兴. 麻窝山小流域石漠化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水土保持研究.2012,(04):239~243.  曹星星,吴攀,王志强,李本云,楼明君.岩溶地区红土与碳酸盐岩上覆地层相关性及其指示意义—以贵阳乌当区剖面为例.地球与环境,2012,40(1):57~62.  杨绍章,吴攀,张瑞雪,董 慧.碳酸盐岩处理AMD生成的污泥除磷初步研究.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34(11):95~99.  杨绍章,吴攀,张瑞雪,张翅鹏,韩志伟. 入库支流对贵州阿哈水库水体Fe和Mn的贡献率分析.安全与环境学报,2011,11(5):98~102.  彭德海,吴攀,曹振兴,杨绍章,谢欢欢.赫章土法炼锌区水-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30(5):979~985. 2  杨绍章,吴攀,张瑞雪,董慧.有氧垂直折流式反应池处理煤矿酸性废水.环境工程学报,2011,5 (4):789~794uff61  谢欢欢,吴攀,唐常源,韩志伟,孙静. 酸性矿山排水污染的水库水体酸化特征.环境科学研究,2011,24(2):199~204.  熊玲,张瑞雪,吴攀, 杨绍章.改性锰砂对废水中锰的吸附特性研究.环境工程学报,2012,6(1):206-211.  刘宏, 吴攀, 张翅鹏, 曹振兴, 谢欢欢. 高砷煤矿废水灌溉区土壤砷的分布特征探究.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8):57~61.  熊玲, 张瑞雪, 吴攀, 杨绍章. 碳酸盐岩处理煤矿酸性废水的试验研究.水处理技术,2010,36(8):45~48.  杨艳, 吴攀, 陶秀珍. 碳酸盐岩抑制煤中有害元素的释放和迁移能力的研究. 环境科学学报,2010,30(7):1395~1400.  张瑞雪, 吴攀, 杨艳, 顾尚义. 贵州煤矿酸性废水“被动处理”技术的新方法探讨. 地球与环境,2010,38(2):250~254.  谢良胜, 吴攀, 顾尚义, 曹振兴. 盆地型喀斯特流域土壤侵蚀模数的沉积量测量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0,8(2):20~23,29.  孙静, 吴攀, 韩志伟, 张翅鹏, 刘宏. 高砷煤矿废水对表层岩溶水水质的影响分析.环境科学研究,2009,22(12):82~86.

李亚林的学术论文

1.李亚林,王成善,胡修棉,M. Bak,王进军,陈蕾,李祥辉,西藏南部始新世早期放射虫动物群及其对特提斯闭合时间的约束,科学通报,2007,52(12):1430-14352. LI Yalin,WANG Chengshan,HU Xiumian,M. Bak,WANG Jinjun,CHEN Lei, LI Xianghui,Characteristics of Early Eocene radiolarian assemblages of the Saga area,Southern Tibet and their constraints on the closure history of the Tethys,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7,52(15):2108-21143.李亚林,团队精神与地球科学研究生团队精神培养,中国地质教育,2007,(1):85-874.李亚林,王成善,胡修棉,M. Bak,王立成等,西藏萨嘎地区构造岩石地层新认识及其构造意义,矿物岩石,2007,55-625.黄继钧,李亚林,羌塘盆地岩石有限应变及地壳缩短分析,地质学报,2007,81(5):599-6556.刘玉法,李亚林,孙忠军,西藏洞错地堑构造及其对油气的影响,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7,(1):50-537.王立成,李亚林,王成善,藏南吉隆—萨嘎地区侏罗系两期变形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7,27(2):45-488.张玉修,张开均,李勇,李亚林等,西藏羌塘盆地东部中一上侏罗统沉积特征及沉积相划分,大地构造与成矿,2007,112(2):52-629.李亚林,王成善,伊海生,刘志飞,李勇.西藏北部新生代大型逆冲推覆构造与唐古拉山的隆起,地质学报,2006,2006,80(8):1118-113010.李亚林,王成善,伊海生,李勇,段志明,黄继均.西藏北部长江源地区新生代地堑构造特征与形成机制,地质通报,2006,25(1-2):204-21211.王成善. 李亚林. 李永铁. 青藏高原油气资源远景评价问题,2006,27(4):1-712.李亚林,王成善,王谋,伊海生,李勇,藏北长江源地区河流地貌特征及其对新构造运动的响应,中国地质,2006,33(2):374-38213.张玉修. 李勇. 张开均. 李亚林. 西藏羌塘盆地依仓玛地区中上侏罗统碳酸盐岩特征及其环境意义,中国地质,2006,33(2):393-40014.金玮,王成善,伍新和,李亚林,羌塘盆地托纳木地区上侏罗统索瓦组烃源岩特征,油气地 质与采收率,2006,13(2):40-4215.金玮,王成善,赵兵,李亚林,西藏羌塘托纳木上侏罗统索瓦组地层学特征,西北地质,2006,39(3):97-10516.金 玮,王成善,伍新和,李亚林,藏北羌塘盆地托纳木地区油气成藏条件,新疆石油地质,2006,27(5):530-53417.金玮,王成善,李亚林,西藏双湖托纳木地区上侏罗统雪山组物源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6,30(4):520-52518.李亚林,王成善,伊海生.青藏高原新生代地堑构造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讨论,地质论评,2005,51(5):494-50119.李亚林,黄继钧,王成善,伊海生,王谋.西藏羌塘盆地构造改造强度划分与油气远景区分析,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5,25(4):12-1620.李亚林,王成善,伍新和.藏北托纳木地区发现上侏罗统油页岩,地质通报,2005,24(8):783-78421. LiYalin,Wangchengshan,Yi Haiaheng,Li Yong. Rivers geomorphology of the Yangtze River source region and Neotectonic movement of North Tibet,2005(3),20HKT Abstract22.李亚林,王成善,西藏羌塘盆地托纳木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与油气保存条件,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23.王成善,李亚林,刘志飞,李祥辉,唐菊兴,R. Hebert,Cote D.,Varfalvyv,Hout F.,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再研究:从地质调查到矿物记录,地质学报,2005,79(3):323-32924.段志明,李勇,张毅,李亚林. 藏北唐古拉山木乃中生代末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意义.矿物岩石,2005,99(3):55-57 (EI 收录)25.段志明,李勇,李亚林. 青藏高原北部温泉活动沉积盆地的沉积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5,25(1):180-18826.段志明,李勇,张毅,李亚林.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中新生代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地质学报,2005,79(1):88-9727.段志明,李勇,李亚林,张毅,王谋.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口第四纪冰碛层划分及其地质环境意义. 中国地质,2005,32(1):128-13428.刘志飞,王成善,金玮,伊海生,郑洪波,赵西西,李亚林. 青藏高原沱沱河盆地渐新—中新世沉积环境分析. 沉积学报, 2005,23(2):210-21729.王谋,李勇,黄润秋,李亚林,张玉修. 青藏高原腹地植被碳同位素组成对沉积环境的响应. 山地学报,2005,23(3):274-27930.王谋. 李勇. 黄润秋. 李亚林. 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腹地高寒植被的影响,生态学报,2005,25(6):1276-128131.伍新和,王成善,伊海生,邹艳荣,李亚林,西藏羌塘盆地烃源岩古油藏带及其油气勘探远景,石油学报,2005,26(1):13-1732.C. Dupuisa,R. Hébert,V. Dubois- C&ocirc;té,C. Guilmettea,C.S. Wang,Y.L. Li,Z.J. Li,The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ophiolitic mélange (southern Tibet): new insights from geochemistry of ultramafic rocks,Journal of Asia Earth Sciences,25: 973~960,200533.V. Dubois-C&ocirc;té,R. Hébert,C. Dupuis,C.S. Wang,Y.L. Li,J. Dostal,Pet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evidence for the origin of the Yarlung Zangbo ophiolites,southern Tibet,Chemical Geology,214: 265~286,200534.李亚林,伊海生,王成善,李勇,伍新和,张玉修.西藏羌塘盆地盐相关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4,31(6):586-59135.张玉修,李勇,李亚林,康沛泉,周家云. 西藏羌塘盆地东部侏罗系生油条件与油气显示.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4,27(6):635-63936.白宪洲,李勇,李亚林,青海通天河盆地古新近纪沉积特征,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4(1),49-5537.王成善,伊海生,刘池洋,李亚林,等.西藏羌塘盆地古油气藏发现及其意义.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2):135-14338.周家云, 李勇, 李亚林,西藏唐古拉山地区三叠纪沉积环境分析,西北地质,2004,37(1):25-2939.Herbert R.,C. Dupuis,G. Carl,D. C.Viviane,F. Huot,,Wang C.S.,Li Y. L.,Li Z.J.,Liu Z.F. The Yalung Zangbu suture zone ophiolites Tibet: a report on a five-year assessment project. The Yalung Zangbu suture zone ophiolites Tibet: a report on a five-year assessment project,Aug.,2004,Italy,Florenc,32 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frence40.Liu Z. F.,Wang C. S,Alain Trentesaux,Zhao Xixi,YI H. S,Hu X M and Jin W. Paleoclimate Changes during the Early Oligocene in the Hoh Xil Region,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Acta Geologica Sinica,2003,77(4): 504-51341.李三忠,赖绍聪,张国伟,程顺有,李亚林,秦岭勉(县)-略(阳)缝合带及南秦岭地块的变质动力学研究,地质科学,2003,V.38(2),137-15442.黄成敏,王成善,李亚林,西藏五道梁地区古土壤研究,山地学报,2003(2),35-4143.李亚林,李三忠,张国伟,秦岭勉略缝合带的组成与古洋盆演化,中国地质,2002, 29(2),129-13444.王成善,伊海生,彭平安,李亚林,西藏高原油气资源战略研究及其评价,西藏地质2002,(1)469-48345. Li Yalin,Wang Chengshan,Yi Haisheng,Dengbin,Fang Weixuan,Characteristics of the Shuanghu graben and Cenozoic extension in the northern Tibet.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2001,V.44 (s):284-29146.李亚林,王成善,伊海生,等,西藏北部双湖地堑构造与新生代伸展作用,中国科学(D),2001,31(s):228-23247.李亚林,张国伟,王成善,等,秦岭勉县—略阳地区的构造混杂岩及其意义,岩石学报,2001, 17(3):476-48248.李亚林,张国伟,李三忠,等,秦岭略阳-白水江地区反向推覆构造及成因机制,地质科学,2001,36(4):465-47349.李亚林,张国伟,王成善,等,秦岭勉略地区两期韧性剪切变形及其地质意义,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28(1):28-3350.李亚林,王成善,伊海生,等,青藏高原新生代伸展地堑构造演化及动力学意义,第三届海峡两岸三地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151.伊海生,王成善,李亚林,等,构造事件的沉积响应—建立青藏高原大陆碰撞、隆升过程时空坐标的设想和方法,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1,21(2):1-1552.李三忠,张国伟,李亚林,勉略带三岔子蛇绿岩变质特征及构造意义,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1,Vol.31(1):89-94.53.方维萱,张国伟,李亚林,南秦岭晚古生代伸展构造及其意义,西北大学学报,2001,Vol.31(3):450-45454.Hébert,R.,Huot,F.,Varfalvy,V.,Beno&icirc;t,M.,Dubois-C&ocirc;té,V.,Dupuis,C. Wang,C.S.,Li,Y.L,Dostal,J. Geodynamics of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YZSZ): implications for origin of related Tibetan ophiolites. AGU Fall Mtg.. San Francisco,200155.李亚林,王根宝,秦岭龙草平结晶杂岩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矿物学报,2000,20(1),50-5456.李亚林,张国伟,方维萱,秦岭勉略构造带组成变形特征及与成矿关系.西北地质科学,2000,21 (1):69-7657. Li Yalin,Wang Chengshan,Wu Shan,Ding Xuelin. The balanced cross-section and shortening in Qiangtag terrain,Qinghai-Tibet plateau. Earth Science Frontier,2000,7(s): 18858. Li Yalin,Wang Chengshan. Tectonics styles in the southwest Qinling and relations with the geodynamics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Earth Science Frontier,2000,7 (s): 34659.Fang Weixuan,Zhang Guowei,Lu Jiying,Li Yalin. Complexity and geodynamics of ore-accumulating basin in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China.,Acta Geologica Sinica,2000,Vol.74(3):458-46560.李三忠,张国伟,李亚林,等,勉县地区勉略带内麻粒岩的发现及构造意义,岩石学报,2000,Vol.16(2):220-22661.方维萱,李亚林,黄转莹,小秦岭金矿床成矿构造地球化学动力学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0 ,Vol. 24(2):155-16262.Wang Chengshan,Yi Haisheng,Li Yalin,The hydrocarbon prospect of the Qiangtang basin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 review,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geoscience of the nor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200063.李亚林,张国伟,王成善,东秦岭小寨沉积岩系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意义,沉积学报,1999,17(4):596-60064.李亚林,张国伟,王根宝,等,陕西勉略地区两类混杂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地质论评,1999,45(2):19265.李亚林,张国伟,王根宝,等,大陆造山带研究的方向、趋势和进展,陕西地质,1999,Vol.17(1):47-5466.李亚林,张国伟,宋传中,王根宝东秦岭石界河群的古构造环境及其意义,西北大学学报,1998,28(1):83-87,67.李亚林,张国伟,宋传中,等,东秦岭二郎坪弧后盆地双向式俯冲作用,高校地质学报,1998,4(3):286-29368.李亚林,张国伟,北秦岭二郎坪群与秦岭岩群间构造边界的地质特征,陕西地质,1998,Vol.16(2):9-1669.李亚林,弧后盆地及弧后造山作用-以二郎坪弧后盆地为例,改造性盆地研讨会论摘要文集,199870.李亚林,张国伟,王根宝,等,小秦岭晚元古代闪长质侵入体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西北大学学报,1997,27.s):450-45471.李亚林,高风泉,从豫西熊耳群金矿特征看陕西熊耳群找矿前景,陕西地质,1997,Vol.15(1):51-5972.宋传中,张国伟,李亚林,东秦岭造山带北缘宜鲁断裂带特征及平衡,西北大学学报,1996,Vol.26(S):467-471

英文学术文献翻译软件有哪些推荐

Sharp tools make good work.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毕业季的结开始,各位本科生也开始了毕业论文的创作,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们肯定需要查询国内外该领域的论文,英文翻译因此也是必不可少的,不论是汉译英还是英译汉都在科研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今天,笔者将对常见的在线翻译工具进行评估,希望你能找到最合适的翻译助手。一、Baidu翻译大名鼎鼎的Baidu翻译,也是我在论文创作是最常用的翻译工具。这款软件的整体翻译效果无功无过,英汉翻译部分与GOOGLE类似,但其不会将论文里的Milk无脑翻译成牛奶。汉英翻译部分的翻译更加口语化,尤其是在SCI写作中,不推荐将汉英翻译后的文字直接使用。二、Bing翻译MC推出的翻译引擎,也是edge browser内置的全网页翻译引擎,具有与Google类似的翻译效果。在英汉翻译中,与Google翻译相比,一些句子的语序翻译更接近汉语的表达方式,但从句的翻译效果不如Google翻译。与Google相比,汉英翻译水平并不理想。然而,与Google翻译一样,它也是浏览器的内置翻译引擎,专注于翻译的速度和便利性。三、Google翻译作为一款入门级翻译软件,Google翻译基本上是家喻户晓的名字。Google浏览器内置了完整网页翻译引擎,无论是汉英翻译还是英汉翻译,都能基本满足科研需要。然而,它也会犯一些常见的错误。例如,当从英文翻译成中文时,它会将乳脂翻译成牛奶。但是,由于其广泛的适用性,Google翻译是相当好的快速阅读或粗略翻译文件的工具。总结:以上是笔者使用各种翻译工具与大家分享的一些感受和经验。最后,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领域找到适合自己的翻译软件。Cease to struggle and you cease to live.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审美文化学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是什么?

审美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项。当前社会正面临着一个文化转型,如从文化转型的过程来看审美文化这一子项,那么它不过是转型过程的一个方面,然而当我们从具体的文艺创作和接受等状况来审视,则当前审美文化的转型就不只是以一种变化可以说明的,在某种意义上它经历了一次革命,以至于当人们要言说它时,已不能简单地以审美文化中的当代状况来描述,而必须称之为当代审美文化了。在启用“当代”这一术语时,它的涵义是指当前的时代,当下的、现时的状况之义,那么,审美文化必冠以“当代”来言说它的存在状况,根本上还在于它确有其自身的特殊内涵。如果我们结合到文学的情形来言说,则其特殊性在具体的“创作/传播”过程中有下述表现。1、创作的准备阶段作家创作的准备阶段是一个难以定性的过程。他对自己某一写作计划的酝酿、构思算是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对生掐自觉的或不自觉的体验,他平时的阅读、交友,他平时与写作无直接关联的阅历,都可能对日后的创作产生这样那样、或隐或显的影响,我们将这些可能会影响到具体创作的过程都称之为创作的准备阶段。在创作的准备阶段中,创作者是生活在一个由多种话语交织的“场”之内,或者换句话说,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⑴。人是在由各种社会关系交织的网络中被定位的,因此人所感受到的信息就是由这多个方面而来,就此而言,过去与现在并没有什么根本的不同。但过去时代人们的社会关系是更倚重家族血缘的关系、宗教伦理的关系、政洽权利的关系等,而在今天则可能是新的关系在起作用,诸如在各种传媒的宣传中,有“车到山前必有路甫路必有丰田车”、“海尔,真诚到永远”、“星期日哪里去,仟村百货购物去”等。在这里,商业广告主要是在树立其品牌的知名度。我们看到的“真诚到永远”是对受众作为消费者的宽慰,可是“永远”更是在表达该产业集团将长久不衰的信念,从而使其牢靠感扎根在受众心目中,而这一意识是商品在商战中致胜的砝码。仟村百货是一家跨省的商业集团,在若干大都市建立了营销点,它的广告词以一种对话体来表达,仿佛是市民们家居生活的一个片断。作为百货营销企业,它的商点在装修方面追求档次,可在广告上又以土气的“赶集”来说,这其实是在投合人们的一种心理,即人们既要追新逐异,同时也对逝去的一种生活方式(诸如在乡村仍沿续的“赶集”式交易方式)有一种回顾和眷念,结果就是使人既感到它有档次,又感到它有几分温馨,在广告话语满足受众心理的同时,也就为其日后的销售服务工作奠定一个基础。而丰田的广告更是早已家喻户晓,已成为广告词中的经典。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广告话语实际上是商业行为的一个方面,在当今生活中广告的泛滥体现了商业的、经济的活动已愈益显示出强大的影响力。如果说在传统的社会中较多地体现出政治、宗教及家族关系的影响,使作家的创作较多地表达那些方面的声音,那么今天的作家则生活在一个新的话语空间中,即经济生活已从维持人生存繁衍的层次提升到了要从根本上改写人的价值观的地步。马克斯·舍勒将之称为“价值的颠覆”,这一颠覆并不是要否定价值的存在,而是要重构新的价值秩序。当我们说作家是灵魂的工程师的古训时,包含着一重意思,即作家是既有价值秩序的看守者,当价值秩序已变化时,那么作家在创作之前的工作的出发点也就会有所不同了。2、创作活动的阶段在实际的创作活动中,每位作家的具体操作步骤可以有所不同,但作家的写作活动在物质形态上是“码字儿”这一点是共同的。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从若干状况来说明。在今天,许多作家已改用电脑来代替了纸、笔的书写方式,这一点在文学理论的角度上看不能提升到创作方法、艺术表现手法、写作风格等理论高度来认识,但如对其视而不见,以为就完全无关紧要也是不对的。至少,在纸笔的操作中,作者的写作是一种留下白纸黑字的行为,它是一种显得比口述方式更为庄重、也更持久的“字据性”的存在,作家在这一过程中的改动也都清晰地存因下来,虽然是使作者个人化的精神创造在物性显现层次上留下的轨迹。托尔斯泰在写作《复活》时,对女主人公玛丝洛娃在法庭出庭时的肖像描写,先后易稿达20次,这些手稿至今存留在托尔斯泰纪念馆中。人们在纪念馆里观看大师因下的手迹时,也可以由此观看到大师生前创作所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而在今天已有相当数量的作者改用电脑写作。在这电子化的写作工具面前,作者的修改工作大大简化了,他只需按动键盘就可以任意调动句子顺序,也可以随其意愿将自己不满意的文句清除。因此,在电脑的写作中,大多只是留下一个定稿,它是一个比较满意的成品,是把过程中的中间环节都省去了的成品。作者在这一书写方式中,将会意识到写作的整个过程就元非是奔向这一最终结果。对于创作中的甘苦,由于缺乏一种物性记录的存留来强化感受,也就可能感到淡漠。更进一步来看,电脑写作中的宇句是体现为屏幕上的电子亮点,它是可以不留痕迹地抹去的,因此所谓的定稿也就在物性上失去了“力透纸背”、“一宇千钧”的白纸黑字给人心理上的威势,书写话语相对干口头话语的强势地位已有所减弱。今天的作家当然也可以用传统的纸和笔来写作,只是当一种新的书写方式出现后,它所体现的冲击效应是不管传统方式还有多少成分保留着的问题。就象书面文学出现后,也仍有大量的民歌、民间故事是以口头文学的方式来创作;就像印刷术普及后,也有许多文学作品是以手抄本方式来传播一样,书面文学和印刷术对于文学发展进程的影响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同理,电脑化写作也在今天显示出类似的影响。3.文学传播的阶段文学传播阶段可以是与创作同时,象即兴的、临时口占的诗词一类,当作者在对人词说其作品时,也正是他在“此刻”对作品的写作。不过更多的情形下,文学传播是后于创作的,但它又可能对创作的行为构成影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无论在文学上还是思想上的影响都是首屈一指的。对于鲁迅的创作,我们也较多地是从文学上与思想上来认识。这样做没有什么大的不妥,可如多我们能从一些中介环节来看鲁迅的文学创作,也许更为全面,即我们可以提出一些问题鲁迅的文学贡献和恩想贡献是经由哪些生活事件作为契机,鲁迅的创作与他同代人的运作之间的交互关系如何,鲁迅的个人生活经历与写作中的焦点有何对应点,等等。譬如,书迅杂文的犀利就与当时他的论战的状况有关;鲁迅在好些小说中将希望的亮色留给青年一代,也与他的教师职业以及他作为青年人崇慕的榜样有关~审美文化研究中具有一种当代情结.在这情结的作用下.研究者们不是以创拟一种更有深度、更有概括力的理论作为研究的追求目标.而是以对当代问题.而且还较多地是以当代审美文化中现象层面的问题来立论,这似乎比起美学传统中对于审美本质等作出思考和解说来说,已显得志向较为狭小了。当然,这一研究范式上的转换有其学科上的基础。在近百年来的审美文化上的变化,确实有许多问题是传统美学中不可能见到的。仅以影视艺术对社会的冲击效应来说,如丹尼尔·贝尔所说:“青少年不仅喜欢电影,还把电影当成了一种学校。他们模仿电影明星,讲电影上的笑活,摆演员的姿势,学习两性之间的微妙举止,因而养成了虚饰的老练。……他们遵循的‘与其说是……他们谨小慎微的父母的生活方式,不如说是…··咱己周围的另一种世界的生活”。⑿在这一论说中谈到了电影故事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人们有目共睹的,而真正值得体味的倒是言及“遵循”什么生活道路和模式的问题。在影视传媒出现之前,社会采用两条途径来教化青少年,一条是书本话语的教导,一条是青少年们身边父母、教师等人的言传身教。这两条途径的效果、所占影响力的比重对每个人有所不同,并且两条途径也可能有所低怪即书本的或课堂里的学习,同学生在家庭、社会的体验可能有异,但总的说来,这两条途径的并行成了社会培养未来一代的基本途径.这两条途径在目前正规的教育计划实施中仍然有效。但也正如贝尔所说,电影作品中明星的表演取得了艺术魅力之外的更大效果。电影表达是形象的,它有供人模仿的偶像的作用,其影响力可能超过青少年身边的师长和家长。文学著作的表达与受众生活隔了一层,是“从前如何”的讲述,而电影作品声像并举,它又是在一种公众传媒上展示,就兼有书本话语的权威性与师长、父母讲述的示范性。在传统社会中,这些长辈们的教导可能使年少一代感到不中听,但不会怀疑其权威性;而在今天,孩童们是从影视作品中看到令他们崇慕的人,也许是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完人、超人,由此再来反观他们生活中年长的一辈,那就显得太平庸了。这样就使一种新兴传媒对社会的秩序有了改写。我们顺着影视传媒兴起之后的冲击效应作进一步的分析。⒀在书本、印刷的文化中,作者是不出场的。他是一个观看者,他的笔触是一片镜头,镜头中的对象由作者来评说,对象是处于“被看”(hem looked at)的位置,这一“被看”Hg被评说、被支配。尤其是在18世纪浪漫主义运动赋予了作者主体性的极高地位之后,看的主体性是以被看者的屈从地位作为代价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化是以被看者的最大程度的可塑性作为前提,这种对被看者的不尊重也体现在对表演艺术的评价上。以一出戏剧来说,编剧是该剧本的写作者,他因创作出一剧之本而享有很高的声誉,而导演是联接剧本与舞台演出的指挥者,他既作为剧本内涵的诠释和演绎者,也是表演的设计师。这两种人不必亲自登场却倍受尊重,不是“被看”的对象。反过来,直接登场亮相的队员则是“戏子”,他们或以容貌上的皎好而受人青睐,但在人格上并不受到尊重。注 释:⑴马克思《关于贫尔巴哈的提纲》,见《马克恩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8页。⑵鲁迅《三闲集·序言》。⑶罗贝尔·埃斯卡尔史《文学社会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62-63页。⑷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陕酉师大出版社1986年版,第147页。⑸⑿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学术研究

学院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院汇聚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和美术理论家,他们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还以极大的热情投身美术创作和美术理论研究,业绩斐然,成果丰厚,在美术界和美术教育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提高了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知名度和学术地位,树立了美术学院的整体形象。为了发挥优势学科,美术学院先后成立了中国工笔画研究所(韦红燕为所长)、现代水墨画研究所(刘进安为所长)、现代美术研究所(尚扬为所长)、亚洲美术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尹少淳为中心主任)以及汉藏佛教美术研究中心(谢继胜为负责人)。这些研究机构在美术学院的科研、学术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2-2005年三年教师出版专著、画集、教材等126部,在核心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1篇,发表作品200多幅,多次参加省部级以上画展。其中五年一次的全国十届入选5幅,获奖2幅。国家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7项。出版美术学院画集5部。参加全国性美术作品展览 100 余次,参加省市级美术作品展览 150 余次,参加其它美术作品展览 80 余次,参加国际性美术作品展览 40 次,举办个人美术作品展览 8 次,参加各类联展 20 余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校庆纪念画展(2004年)、学术邀请展2次。美术学院在提高科研水平的同时,还进一步创造条件,加强对外联络与交流,先后与美国、德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展览交流。共计公派出国访问访学 5 人,其它渠道出国学术交流 30 人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 50 人次,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院讲学、交流、授课、讲座共计 100 余人次。在学术交流方面, 先后主持召开了多个颇有影响力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如 2004年举办的“国际艺术教育学会(InSEA)亚洲地区会议”、2005年举办的“高等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建构国际研讨会”、2005年举办的“视觉法兰西——法国艺术设计周”、2005年举办的“全国高校油画教学研讨会”、2005年举办的“全国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与实践研讨会”、2006年国际汉藏佛教美术研讨会等。 美术学院教师获得全国和省市级各类奖项共计 50 余项。教师共计出版学术专著30部,画册40余册,教材40余部(其中专业教材25部、中小学美术教材 15部)。在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篇,发表美术作品1300余幅。参加全国性美术作品展览100余次,参加国际性美术作品展览40次,举办个人美术作品展览8次。 中国工笔画研究所现代水墨画研究所现代美术研究所亚洲美术教育研究发展中心汉藏佛教美术研究中心

学术期刊到底还有没有不收版面费的?国家怎么也不管管?经济类的好刊物,请前辈多多推荐些。谢谢

这是国际惯例,做学术研究的每年国家都会拔相应的研究经费,而发表学术类的论文,单位都会给一定的补助。 您说的情况也有,如果您的学术论文被期刊采纳,有的期刊还会给您稿费。经济类的核心期刊推荐如下:1、管理世界 2、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3、地域研究与开发 4、改革 5、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6、开发研究 7、上海经济研究 8、宏观经济研究 9、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0、经济研究参考 11、生产力研究 12、城市问题 13、城市发展研究 14、中国经济史研究 15、资源科学 16、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17、经济体制改革 18、经济问题探索 19、资源、产业(改名为:资源与产业) 20、中国经济问题 21、南方经济 22、现代城市研究 23、消费经济 24、生态经济25、经济数学 26、中国流通经济 27、开放导报 28、特区经济 29、现代经济探讨 30、宏观经济管理 31、运筹与管理 32、改革与战略 33、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34、中国经贸导刊

何艳的学术简介

1. 主持的项目包括:(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临空经济区形成与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70903011)。(2)主持:辽宁省社科项目《辽宁省沿海经济带产业布局合理化研究》(L09DJL039)。(3)主持:辽宁省教育厅项目《海外并购的风险测度及调控机制研究》(2009B039)。(4)主持:大连市社科基金项目《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关联状况与促进机制研究》(09DLSK010)。(5)主持: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基金《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关联的研究》。(6)主持: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临空产业集群的区域效应研究》2011.01-2012.12(2011jytq032)。(7)主持:武汉市社科基金项目《武汉远城区城镇化路径研究》(11093),2012.01-2013.062.出版的著作与教材(1)第一著者:《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溢出效应——基于产业关链的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12月版。(2) 第二著者:《国际市场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3) 第三著者:《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3. 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外商直接投资的出口溢出效应——基于产业关联的分析》,《管理世界》,2009年第1期(2)《属地化改革后民用机场运营效率的研究》,《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年3期,pp.118-122(3)《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产业集聚研究》,《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年3期(4)《跨国公司在华社会责任与绩效的关系研究》,《江苏商论》,2011年第4期(5)《临空经济区发展的动力因素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第2期(6)《美国“双岸”经济带产业布局的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11年第5期,152-154(7)《我国国际机场运营效率研究》,《物流科技》,2011年第5期(8)《大连市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关联机制研究》,《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第5期(9)《FDI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出口溢出效应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2期(10)《我国地区经济差距与投资差距的实证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第2期,(10)

白凯的学术研究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客流跟踪的旅华游客目的地意象认知研究”(40901077),2010-2012.2. 陕西省软科学项目“陕西国家地质公园品牌特质及市场再定位发展战略研究”(2010KRM96),2010-2011.3.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结构创新与优化发展战略研究”(08E017),2008-2009.4. 陕西省社科联重点项目“基于博弈均衡的陕南旅游业发展生态补偿机制研究”(2009Z020),2009.5. 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西安农村旅游休闲资源深度开发研究”(08L09),2008.6. 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西安宗教旅游资源保护、利用和开发研究”(09W27),2009.7. 教育部关工委项目“就业压力下在校大学生行为响应及调控机制”,2010.8. 陕西师范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项目子项目“华人本土视角下的服务性企业组织形象研究”,2009-2010.9. 陕西师范大学理科重点研究项目“旅游流井喷效应的时空演化机理研究-以陕西省为例”,2009-2010.10. 陕西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研究项目“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基础核心课程优化研究”,2010.11. 陕西师范大学本科教学评价项目“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2005.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不同群体入境游客旅游行为模式研究”(40271037),2004-2006.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东-西递进演化机理研究”(40771058),2008-2010.3.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省提升旅游特色产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06E004Z),2006-2007.4.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图像的陕西大型景区三维虚拟旅游研究”(2006D03),2007-2008.5. 陕西省旅游局委托项目“陕西省旅游总体规划项目”主要参研人员,主要参编市场分析(第二),2006.6. 陕西省政策咨询委员会项目“陕西红色旅游开发战略研究”,2005.7. 西安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丝绸之路跨国旅游精品路线研究”,2006.8. “西安周至翠峰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主要参编人员,2005.9. “大明宫遗址区区域发展与产业规划”项目(第三),市场调查与分析,2008. 1. 白凯,马耀峰,李天顺,等. 西安入境旅游者认知、感知价值与行为意图[J].地理学报,2010,65(2):244-255.2. 白凯,吴成基.论旅游地生态旅游文化系统之构建[J].干旱区地理,2010,33(1): 144-149.3. 白凯,孙天宇. 旅游景区形象共生互动关系研究-以西安曲江唐文化旅游区为例[J]. 经济地理,2010,30(1):162-166.4. 白凯,郭生伟. 旅游景区共生形象对游客重游意愿及口碑效应影响的实证研究-以西安曲江唐文化主题景区为例[J]. 旅游学刊,2010,25(1):53-58.5. 白凯.旅游后悔心理的后续行为表现研究[J].旅游学刊,2009,24(2):36-40.6. 白凯. 城市民族旅游社区的外部认同研究-以西安回坊伊斯兰传统社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3):169-174.7. 白凯,马耀峰.旅游者购物偏好行为研究-以西安入境旅游者为例[J].旅游学刊,2007,22(11):52-57.8. 白凯等.环境感知因素对旅华背包客旅游决策行为影响研究-以西安为例[J].旅游学刊,2006,21(5):48-52.9. 白凯,李天顺. 国际旅游者出游的隐性相关因素分析-以我国主要入境客源国为例[J].旅游学刊,2007,22(5):34-39.10. 白凯,孙天宇,郑鹏.基于认知地图的旅游者决策影响因素研究-以西安入境旅游者为例[J].资源科学,2008,30(2):313-319.11. 白凯,孙天宇,谢雪梅.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符号隐喻关联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资源科学, 2008, 30(8): 1184-1190.12. 白凯,吴成基,陶盈科.基于地质科学含义的国家地质公园游客认知行为研究-以陕西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7,30(3):438-443.13. 白凯. 旅游目的地意象定位研究述评-基于心理学视角的分析[J]. 旅游科学,2009,23(2):9-15.14. 白凯,马耀峰等. 基于旅游者行为研究的旅游感知和旅游认知概念的思考[J].旅游科学,2008,22(1):22-28.15. 白凯,吴成基,苏慧敏,等. 陕北黄土高原窑洞文化与旅游开发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 25 (6): 76-79.16. 白凯,马耀峰.入境旅游者体验质量动态评价研究-以西安入境欧美旅游者为例[J].城市问题,2007(2):96-100.17. 白凯,马耀峰.入境旅游者对我国旅游形象认知的实证研究-兼论北京奥运旅游形象建设[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4):115-119.18. 白凯,吴成基. 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市场拓展策略研究[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3):104-108.19. 白凯,马耀峰,李天顺. 旅游目的地游客体验质量评价性研究-以北京入境游客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06(5):54-57.20. 白凯,马耀峰,周忠学. 入境游客消费决策行为影响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05(3): 66-71.21. 白凯,马耀峰,李天顺. 北京市入境游客感知行为研究[J].消费经济,2005,21(3):63-72.22. 白凯,马耀峰,李天顺.旅华法国游客认知及偏好行为研究[J].经济纵横,2005(11):18-21.23. 白凯,马耀峰,李天顺. 信息刺激对旅华游客决策影响度研究-以西安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6):58-62.24. 白凯,孙天宇.旅游后悔心理形成的因素探析[J].统计与决策,2008(12):109-111.25. 白凯,张春晖. 乡村旅游地品牌个性特征研究-以西安长安区“农家乐”为例[J].财贸研究,2009,20(3):114-120.26. 白凯,吴成基. 基于迁移理论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时间教学模式的建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2):137-142.27. 白凯,原勃.扎根理论下的印象分析[J].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1):15-19.28. 陈楠,白凯等. 入境游客对中国传统文化旅游产品满意度的实证研究-以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为例[J]. 旅游学刊,2008,23(6):24-29.29. 杨瑞,白凯.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以西安市大学生为例[J].人文地理,2008,23(5):104-107.30. 原勃,白凯. 创意旅游理论及实践[J].城市问题,2008(11):97-101.31. 马耀峰,白凯.基于人学和系统论的旅游本质的探讨[J].旅游科学,2007,21(3):27-31.32. 杨瑞,白凯. 大学生旅游动机的因子分析-以西安市大学生为例[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1):81-85.

程志刚的学术简介

研究方向  1.气候变化与气候模拟  2.公共气象服务  3.气象防灾减灾  在研项目  1.西藏地区未来气候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风险,四川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负责人  2.导线覆冰的天气精细化预报和风险评估技术,国家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第一主研  3.西南地区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能力构建范式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第二主研  4.21世纪江河源区水文水资源可能变化及其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响应,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引进人才项目,项目负责人  完成项目  1.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在西南区域气候预测中的应用,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项目负责人,2011年12月完成  2.数字冰区划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西南电力设计院,第二主研,2010年12月完成  3.四川雨雪冰冻及次生灾害综合风险评估能力建设,四川省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第二主研,2010年12月完成  发表论文  1982-2006年中国半干旱、干旱区气候与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生态环境学报,2012年2月,核心期刊,第三作者  21世纪青藏高原气候时空变化评估,干旱区研究,2011年7月,核心期刊,第一作者  陕西省植被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2011年6月,中国水土保持,核心,第三作者  21世纪长江黄河源区径流量变化情势分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11月,核心期刊,第一作者  青藏高原未来30~50年A1B情景下气候变化预估,高原气象,2009年6月,权威核心,第二作者  未来气候变暖情景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分布初探,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年12月,核心期刊,第一作者

美术教育艺术设计学术论文发表?

  艺术设计是美术的一种延伸,需要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对事物进行整体和具体的创造,使得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试论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育模式创新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深化,国家开始实行素质教育,并从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进行培养。全球进入经济一体化之后,国家更加重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尤其是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美术基础教育作为设计专业的基本课程对艺术设计专业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传统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新的教育观念等方面进行研究来讨论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育模式的创新问题。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 大学生   美术基础教育 教育模式 创新发展   大学教育普遍强调对学生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重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但随着对设计人才需求的增加,大批高校扩大了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招生范围。这就导致我国艺术设计方面的发展是不合理、不科学的,而出现的这些问题都表现在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育中。由此可见,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对美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就变得非常有必要。   1 艺术设计专业中美术基础教育模式创新的意义   随着我国对艺术设计的重视,各大院校纷纷加强了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导致艺术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广泛。美术基础教育与艺术设计是共同存在的,其目的就是让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基础学习过程中培养设计思维,美术基础教育是使学生走向专业设计的一个桥梁,也是美术与设计相融合的一个阶段。   传统的美术基础教育教学中,基本上都是采用以绘画为主的训练方式,因而评判的标准都遵循传统回话的标准,例如,焦点透视法、形体的准确法、这些都是传统美术绘画中的强调因素和审美标准。但是对着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创新,我们发现美术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意识。显而易见,这种传统的美术基础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和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也在不断的创新,因此,对美术基础教育模式的创新工作变得刻不容缓。   2 传统艺术设计专业中美术基础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教育模式只注重学生绘画的技巧和手法   传统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育模式是比较单一的,很多艺术院校的设计专业都是由美术学科发展出来的,在基础美术教育中基本采用原来的教学方法。这就导致学生只对画像进行细致的临摹和描绘,并没有发挥其思维能力,因此,设计的作品仍具有局限性。   2. 2 忽视了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于原有的教育模式比较保守,无法激发学生对艺术的 *** 和兴趣。在美术基础教育教学中单纯靠写生为主的教育模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学生艺术修养的局限性,抹杀了学生艺术设计才能的创造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无法适应教育改革的内容,也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2.3 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导致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与美术基础教育缺乏沟通   我国自开始发展艺术设计专业以来,不断对其教学模式进行学习和改进。我国引进国外涉及高校的设计教育模式后,更是使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有了全面的发展,有了参考的标准。但是对于美术基础教育的教学方式仍采用传统的模式,并没有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方式齐头并进,从而适应新的设计要求。还有一点就是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育教学中的老师大多都是绘画专业毕业的,并没有充分对艺术进行研究和探索,缺乏艺术的敏感度,并且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理解不够准确,这就导致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美术基础课程严重的脱节。   3 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学模式创新的理念与内容   3.1 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育模式创新的理念   ***1***根据教学大纲在同一时间上,系统地对培养学生对艺术设计知识和技能。***2***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应充分发挥才能,提倡创新改革。***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应用能力。***4***为学生设计专业的学习和毕业后入职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学模式创新的内容   ***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确定新的教学思想。从设计教育的整体性出发,根据不同设计要素的要求进行能力的培养。将原有的教学思维改为扩散思维训练、将教学内容分为不同的阶段和步骤进行教学、这些训练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和性质进行考察,在遵循自然规律与美学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目的,使学生从多角度获得思考,建立符合设计要求的思维方式。   ***2***依照新的教学思路,调整教学安排。保留美术基础教育中二维、三维设计的概念,将教学的重点向人文精神和思维能力方向改变,重视学生个性化思维表达能力。对于美术作品的形态而言,是对作品感知的再现,是将思维融入物质的一个载体,这也是在美术基础教育中学生必须体会的内容。   ***3***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创作灵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在美术基础教育中创作灵感的培养非常重要。利用多媒体教学装置培养学生美术创作的灵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并且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将设计的三个重要要素相结合,来开拓学生对艺术设计的发展空间,也就是讲设计的基础与个人兴趣想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 如何对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   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兴起比较晚,但是发展比较快,从对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育模式创新意义的分析,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对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进而实现对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育模式的创新。   4.1 加强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适应性   美术基础教程的创新改革是为了改变美术基础教育课程与艺术设计课程严重脱节的现象,使美术基础教育课程真正成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这就需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格局,培养学生的视觉管理能力和审美资讯的传递能力,开发学生对未知艺术领域的自主探索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努力使学生适应美术基础教育教学。   4.2 建立全新的设计基础教学内容   想要提高学生施加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加强时间性教学的比重,不断优化教学结构,建立完善的设计基础教学体系。这种做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和综合开发设计能力,保证教学内容的有序开展。   4.3 调整美术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   首先,重新确立课程体系,对美术教育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和创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将美术素描改为艺术素描,二是将注重写生色彩课程改为设计色彩课程,三是将单一的基础图案练习改为以结构与装饰基础相结合的练习,四是加强对图形创意及抽象性体的练习,五是增加开设综合材料激发语言课程。   其次,确立新的课程教学体系与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代替原有的纸、笔教学方法,例如,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摄像机等现代化工具应对涉及资讯量大、多等问题;二是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三是在学校开展师生作品的展示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气氛,推进美术基础教育的创新和改革;四是聘请专业的设计师来校进行讲座。   结语   随着我国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多,我们应该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改革对美术基础教育模式进行创新。想要完成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育模式的创新必须建立完整的美术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不断应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方法,开展各项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以更好地完成对美术基础教育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朱小芬.绘画与设计之间的桥梁――艺术设计专业中的装饰色彩训练[J].艺苑,2006,***23***:132-134.   [2]李木边.“对话”清华美术教学务员[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6,***07***:145-149.   [3]约翰内斯u30fb伊顿,杜定于泽.色彩艺术[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20***:160-172.   [4]孙妍彦.美国艺术设计的教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7***:33-34.   [5][美]伯特u30fb多德森.设计基础教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05***:10-11.   >>>下页带来更多的

文体用品与科技是正规期刊吗,正规的体育专业学术

是,正规的。省级普刊,你是做什么用呢?

跪求有关食品安全的英语标准学术论文(最好是外文期刊上的)!!!!

http://europe.ilsi.org/file/ILSIFSaf.pdf

ufeff《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结构

《黄帝内经》的成书标志著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其中《黄帝内经》学术体系是其关键。《黄帝内经》主要围绕人的健康、疾病进行阐述,形成了有关人的生命规律及其医学应用的知识和理论,而这些知识和理论的形成,必有古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的渗透与影响,它既是医学理论形成的基础,也是《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结构主要包括医学理论和医学基础两部分。 医学理论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医学理论的内容,基本上可以由历代医家对《黄帝内经》内容的分类来概括。在分类研究《黄帝内经》的诸注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唐代杨上善《太素》分19类,元代滑寿《读素问钞》分11类,明代张介宾《类经》分11类、李中梓《黄帝内经知要》分8类,清代沈又彭《医经读》分4类,虽繁简精粗不同、类别间有出入,但大体可以概括《黄帝内经》医学理论的内容。经过繁简修合、纲目条贯的整理,主要内容如下: 藏象:是研究脏腑经脉形体官窍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是《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核心。「像」,指外在的生命现象,既包括有形可见的躯体肢节脏腑血脉的形象及其动态变化,又包括各种无形的生理、精神现象;「藏」,是指藏于体内有形、无形的脏腑、经络、精气神及其永不休止的活动。藏象学说的内容主要包括脏腑、经络、精气神。同时,人的活动与天地自然、社会人事密切相关,因而人们在探索人体生命活动时,又将它们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因而也成为藏象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疾病:论异常的生命活动,有两部分内容:一是病因病机。病因即生病的原因。病机是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转归的机理和规律,其内容包括发病、病理、传变等。其中的病理,主要论述病变的机理,如表里出入、寒热进退、邪正虚实等的具体病变机理。二是论疾病的概念、分类及其临床表现,即病证。《黄帝内经》论疾病多以「疾」、「病」、「候」表述,个别之处提到「证」,与候同义。《黄帝内经》论疾病重其整体机能异常和阶段变化性质,后世概括为「证候」,体现了中医学疾病学理论的特色。 诊法:论疾病的诊断方法,包括疾病的诊断原理、诊察方法与判断法则。《黄帝内经》深刻地阐述了中医的诊病原理,主要是创造性提出望闻问切与四诊合参的直观察验的疾病诊察方法。此外,在疾病判断法则方面,《黄帝内经》的特点是以「审察病机」为中心的审机论病,并体现在疾病的脏腑分证、经络分证、病因分证等,实为后世「证候诊断」之源。 论治:《黄帝内经》除了阐述天人合一、心身一体以及治未病等治疗思想外,主要阐述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治疗原则,是指导治法、疗法的准绳和法则,如治病求本、调节阴阳、因势利导等。治疗方法又有无形的方略技巧与有形的处理措施之别,前者称治法,如解表清里、理气活血等;后者称疗法,如药物疗法、针灸疗法、饮食疗法、精神疗法等。《黄帝内经》记载了多种疗法,并论述了它们治病原理、使用方法与宜忌等。《黄帝内经》论治内容丰富,形成了完整的论治体系。 养生:即颐养生命,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无病之摄养,目的是健身缓老与防病。在对疾病和衰老的认知基础上,《黄帝内经》确立了「治末病」养生思想,并提出外以避邪、内以养正的原则和多种养生方法,建立了中医学独特的养生学说。二是病后康复。 以上内容,未将阴阳五行与运气学说包括于内。阴阳五行,是战国秦汉占主流的哲学,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在《黄帝内经》学术体系之中,它虽然含有具体的医学内容,但其主要作用也是论证和规范医学知识与理论的方法学工具,因而未列入医学理论,而是将其划归于医学基础的哲学部分。运气学说,不仅讨论气候变化规律同生物生存、人的生理病理关系,也探索论治、方药原理与原则,还富含藏象、病机、病证、诊法与摄生等内容,属于综合性理论,宜作专题研究,非医学理论固有组成部分。 医学基础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医学基础,无论其固有内涵、表述方式,还是其研究方法、形成过程,广泛涉及中国古代传统科学的各个领域,主要包括哲学、天文历法、气象学以及社会学等。 哲学:在战国秦汉时期,科学技术处于萌芽时期。在医学领域,对于动物和人体器官、组织,即使解剖也难以完全了解其机能,更难以将实质器官、组织与生命现象完全结合起来,医学研究只能在日常生活和医疗实践基础上,借助自然哲学进行,因而精气、阴阳、五行等学说,不仅成为《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方法学基础,渗透到中医理论的各部分,而且还借助其哲学术语表述医学概念。具体而言,哲学的作用,一是引导医疗活动的指向,赋予医学观察和医疗实践以特定内容;二是约定医学概念独特内涵及其表述方式;三是建立推理体系、理论模型。 天文历法、地理学、气象学:人生天地之间,气交之中,在广泛的时空条件下受着自然力量的制约,因而人类必须了解自然、把握自然,进而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同时,中医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它的建立、发展和成熟,也有赖于其他学科,成为医学理论形成和建立的基础。 社会学:《黄帝内经》中许多篇章阐述了古代社会与医学起源、发展情况。随着社会发展,私有制的建立,经济、政治、文化交往增多,疾病也渐致复杂,单纯的汤液醪醴不能适应临床需要,于是发展成为多种剂型、多种治法。此外,《黄帝内经》还有大量社会经济状况、风土习俗、人情心理以及社会地位变迁等及其与疾病关系的记载,并贯穿于病因、发病、诊断、治疗、养生诸学说之中。它将人与社会生存环境的失调作为重要致病因素,丰富了中医病因学理论;它重视在疾病防治过程中纠正社会性致病因素,并以此作为疾病防治的重要原则,完善了中医学疾病防治理论,为中医学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另外,农学、数学、物候学等,对《黄帝内经》医学理论的形成均有着重要影响,也是其学术体系形成的基础。

专业学术活动空前活跃

拨乱反正,为学术交流活动带来了新的活力,各个与物探有关的学术团体中的学术交流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自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后,积极开展活动,成为部门、院校间物探技术交流的重要纽带。为适应深入开展学术交流的需要,1980年7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了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和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1988年以前名为“仪器及观测系统委员会”),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又相继成立了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和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于1980年12月成立了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在1979年11月成立了“中国石油地球物理学家学会”(后改为“物探专业委员会”)和“测井专业委员会”。冶金、有色、煤炭、仪器仪表等学会也相继成立了有关物探技术的专业委员会或专业学组。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80年代10年中,仅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石油学会三大学会所属物探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大中型学术交流活动就超过100次。还有许多学会,如建筑、铁道、地震、铀矿、振动学会和声学会所属有关学术组织,也以不同形式举办了一系列有关物探专业的学术活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各部门建立的物探科技情报网,也开展了大量学术情报交流和学术研讨活动。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物探学术活动最活跃的时期。在学术期刊方面,在“文革”中被停刊后又复刊的《地球物理学报》、《物探与化探》、《石油物探》、《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测井技术》等刊物相继在1978年后被批准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同时,又陆续出现了一批新的专业期刊与物探化探成果公开出版系列,如《物化探计算技术》、《石油物探译丛》、《国外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学进展》、《国外测井技术》与《地质仪器》、《地质专报》、《国外地质勘查技术》及《勘查地球物理和勘查地球化学文集》等。除此以外,各部门还有30余种内部发行的物探专业刊物,其中到2000年仍在继续发行的有《石油物探信息》、《物化探科技消息》、《工程物探》、《航测与遥感》等。这些刊物、信息资料和专题的物探技术会议,对提高物探工作各个方面的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显示了我国物探事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也体现了我国物探事业的日益成长壮大。

请问哪些地质类学术期刊发表地质论文比较好发表呢?

给您推荐《科技传播》杂志国家级科技学术期刊百度空间有详细期刊信息

国家权威学术期刊参考名录汇总

国家权威学术期刊参考名录汇总 《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国法学》、《法学研究》、《民族研究》、《世界民族》、《求是》、《国际问题研究》、《人民日报》理论版、《解放军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自然辩证法通讯》、《马克思主义研究》、《国际共运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高校理论战线》、《自然辩证法研究》、《政治学研究》、《社会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孔子研究》、《中国行政管理》、《新华文摘》、《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国人才》、《经济法制》、《党建研究》、《中国青年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法学》、《法学评论》、《中国人口科学》、《史学月刊》、《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哲学动态》、《中国科技论坛》、《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道德与文明》、《社会学研究》、《社会》、《社会学》、《人口研究》、《中国人口科学》、《宏观经济管理》。 《中国语文》、《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辞书研究》、《文艺理论研究》、《古代语研究》、《红楼梦学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民族语文》、《文艺理论与批评》、《方言》、《民族文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中国语言学报》、《外国语》、《外语界》、《现代外语》、《美学与艺术学研究》、《语文建设》、《语文研究》、《语言研究》、《当代语言学》、《当代作家评论》《鲁迅研究月刊》、《文艺争鸣》、《新文学史料》、《中国比较文学》、《电影艺术》、《民族文学》、《明清小说研究》、《中国藏学》、《西藏研究》、《语言与翻译》、《回族研究》、《蒙古语言文学》、《中国民族教育》、《外语学刊》、《外语研究》、《外语教学》、《外语电化教育》、《外语与外语教学》。 《人民音乐》、《音乐创作》、《中国电视》、《舞蹈》、《黄钟》、《音乐艺术》、《中国书法》、《中国音乐学》、《音乐研究》、《中国音乐》、《美术》、《美术研究》、《中国摄影》、《舞蹈艺术》、《中国油画》、《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中国工艺美术》、《雕塑》、《装饰》、《中国纺织美术》、《中国服装》、《服装科技》、《中国包装》、《国外包装技术》、《中国广告》、《国际广告》、《家具》、《中国陶瓷》、《中国宝玉石》。 《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世界历史》、《近代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党的文献》、《历史教学》、《历史档案》、《文物》、《考古学报》、《中国图书馆学报》、《西欧研究》、《美国研究》、《考古》、《文献》、《考古与文物》、《中国钱币》、《中国博物馆》、《敦煌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情报学报》、《图书情报工作》、《图书情报知识》、《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资料工作》、《中国出版》、《出版广角》、《出版科学》、《出版参考》、《现代出版》、《我学报》、《我学刊》、《图书发行研究》、《出版发行研究》、《中国图书评论》、《我之友》、《科技与出版》、《中国地方志》.、《中国档案》、《档案学研究》、《档案学通讯》、《新闻战线》、《中国记者》、《中国广播》、《中国广播影视》、《中国有线电视》、《广播与电视技术》、《新闻大学》、《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电视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传媒》、《中国报业》、《中国我》、《中国摄影》、《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电视》、《现代广告》、《广播与电视技术》。 《政法论坛》、《比较法研究》、《环球法律评论》、《法学家》、《人民司法》、《人民检察》、《人民公安》、《法学研究》、《现代法学》、《刑事技术》、《公安研究》、《警察技术》。 《教育研究》、《心理学报》、《中国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心理科学》、《课程教材教法》、《心理科学进展》、《电化教育研究》、《人民教育》、《中小学教师培训》、《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体育与科学》、《教学与研究》。 《经济研究》、《经济科学》、《中国经济史研究》、《世界经济》、《计划经济研究》、《经济研究资料》、《国际经济评论》、《财政研究》、《财贸经济》、《国际贸易》、《中国统计》、《统计研究》、《会计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商业时代(理论版)》、《金融研究》、《审计研究》、《国际技术经济研究学报》、《保险研究》、《财政》、《中国人口研究》、《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工业产权》、《税务研究》、《投资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经济学动态》、《管理世界》、《旅游学刊》、《数理统计与管理》、《生产力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经济管理》、《中国软科学》、《国际金融》、《经济学家》、《财经研究》、《管理现代化》、《企业管理》、《现代国际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对外经贸实务》、《中国城市金融》、《农村金融研究》。 《数学学报》、《中国科学u2022A、B、C、D、E、G辑》、《数学年刊u2022A辑》、《数学年刊u2022B辑》、《数学进展》、《科学通报》、《计算数学》、《计算机学报》、《数学研究与评论》、《应用概率统计》、《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高校应用数学学报》、《应用数学学报》、《运筹学杂志》、《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软件学报》、《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工程》、《计算机工程与设计》、《机器人》、《自动化仪表》、《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电气自动化》、《电信科学》、《计算机应用与软件》、《自动化与仪器仪表》、《小型计算机系统》、《科技导报》、《中国能源》、《计算机应用研究》。 《物理学报》、《光学学报》、《声学学报》、《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高压物理学报》、《低温物理学报》、《化学物理学报》、《数学物理学报》、《红外研究》、《光谱与光谱分析》、《计算物理》、《物理实验》、《应用数学和力学(中英文版)》、《计算机科学》、《强激光与粒子束》、《波谱学杂志》、《红外与毫米波学报》、《物理学进展》、《低温与超导》、《材料研究学报》、《半导体技术》、《光子学报》、《量子电子学报》、《力学与实践》。 《化学学报》、《高分子学报》、《分子催化》、《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应用化学》、《环境化学》、《无机化学学报》、《物理化学学报》、《催化学报》、《感光科学与光化学》、《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化学通报》、《结构化学》。 《地理学报》、《地质学报》、《地质科学》.、《地质论评》、《天文学报》、《气象学报》、《海洋学报》、《海洋科学》、《空间科学学报》、《地球物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冰川冻土》、《经济地理》、《中国岩溶》、《地球化学》、《地层学杂志》、《岩石学报》、《沉积学报》、《古生物学报》、《岩矿测试》、《天体物理学报》、《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地震学报》、《地震地质》、《人文地理》、《干旱区地理》、《山地学报》、《地理科学进展》、《高原气象》。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古生物学报》、《动物学报》、《植物学报》、《动物分类学报》、《植物分类学报》、《昆虫学报》、《遗传学报》、《生理学报》、《植物生理学通讯》、《微生物学报》、《生物工程学报》、《生物多样性》、《中国生物工程杂志》、《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自然科学史研究》、《生物物理学报》、《古脊椎动物学报》、《生态学报》、《人类学学报》、《植物生理学报》、《生物化学杂志》、《真菌学报》、《病毒学报》、《生物数学学报》、《昆虫分类学报》、《水生生物学报》、《细胞生物学杂志》、《植物研究》、《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植物生态学报》、《植物保护》、《应用生态学报》、《生态学》、《中国生物防治学报》、《蛛形学报》、《西北农业学报》、《应用昆虫学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油料作物学报》、《畜牧兽医学报》、《麦类作物学报》、《保鲜与加工》、《中国马铃薯》、《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中国级别最高的学术刊物(物理化学等)是什么?

  1 低温工程  2 复合材料学报  3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4 摩擦学学报  5 计量学报  6 传感技术学报  7 煤炭学报(中、英文版)  8 石油学报  9 钢铁(中、英文版)  10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  11 机械工程学报(中、英文版)  12 中国机械工程  13 仪器仪表学报  14 振动工程学报  15 兵工学报  16 工程热物理学报(中英文版)  17 内燃机学报  18 动力工程  19 内燃机工程  20 热力发电  21 太阳能学报  22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3 电力系统自动化  24 电工技术学报  25 电子学报(中、英文版)  26 光子学报  27 光电工程  28 通信学报  29 电子科学学刊  (改名为:电子与信息学报)  30 电信科学  31 微波学报  32 电路与系统学报  33 计算机学报(中、英文版)  34 自动化学报  35 软件学报  36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37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中、英 文版)  38 控制理论与应用  39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40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41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4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报 (英文版)  43 化工学报(中、英文版)  44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45 高等学校化工学报(高校化学工程学报)(中、英文版)  46 燃料化学学报  47 纺织学报  48 中国食品学报  49 建筑结构学报  50 建筑学报  51 岩土工程学报  52 土木工程学报  53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54 城市规划  55 水利学报  56 水力发电学报  57 海洋工程  58 测绘学报  59 汽车工程  60 中国公路学报  61 中国环境科学  62 环境科学学报(中、英文版)  63 自然灾害学报  64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中、英文版)  65 宇航学报  66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67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这个是工学的,其中我们学校的公路在全国排名第一。  自然科学  1 中国科学(A-E辑)(中、英文版) 27 无机材料学报(中、英文版) 52 海洋学报  2 科学通报(中、英文版) 28材料研究学报(材 料 科 学 进 展) 53 海洋与湖沼  3 自然科学进展(中、英文版) 29 化学物理学报 54 经济地理  4 数学学报(中、英文版) 30 催化学报 55 地理学报  5 数学年刊(A、B辑) 31 化学学报(中、英文版)  56 遥感学报  6 应用数学学报 32 物理化学学报 57 生理学报  7 计算数学(中、英文版) 33 分析化学 58 遗传学报  8 数学进展 34 高分子学报(中、英文版) 59 动物学报  9 系统科学与数学 35 无机化学学报 60 植物学报(中、英文版)  10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 36 有机化学 61 生物物理学报  11 数学物理学报 37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英文版) 62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12 应用数学与力学(英文版) 38 中国稀土学报 63 微生物学报  13 力学学报(中、英文版) 39 中国化学快报(英文版) 64 实验生物学报  14 固体力学学报(中、英文版) 40 硅酸盐学报 65 细胞生物学杂志  15 空气动力学学报 41 天文学报 66 生态学报  16 航空学报 42 岩石学报 67 古生物学报  17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英文版) 43 空间科学学报 68 植物分类学报  18 物理学报(中、英文版) 44 地球物理学报(中、英文版) 69 动物学研究  19 光学学报 45 地震学报 70 兽类学报  20 半导体学报 46 气象学报 71 生物工程学报  21 中国激光(中、英文版) 47 大气科学 72 生物多样性  22 金属学报(中、英文版) 48 地球化学 学报 73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23 声学学报 49 地质科学 74 遗传  24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中、英文版) 50 地质学报(中、英文版) 75 中国应用生理学  25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中、英文版) 51 矿物学报 76 环境科学  26 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  这个是自然学科。

地球物理学报的学术地位

《地球物理学报》在历届中国科学院评比中均获一等奖,1992年和1996年该刊连续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1999年获首届国家期刊奖(科技)。1948年创刊以来,历届主编傅承义、顾功叙、翁文波和现任主编刘光鼎院士都是中国最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历届编委会委员均为知名的地球物理学家,本届编委中有院士13名,有8名国外编委,以及港、台地区的编委。目前本刊已被纳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在科技兴国方针指引下,我们努力将《地球物理学报》办成国际性学术期刊,努力为地球物理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幼儿园园长的述职报告和学术报告有什么区别

述职报告主要是幼儿园园长向上级、主管部门和下属家长群众陈述任职情况,包括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的成绩、缺点问题、设想,进行自我回顾、评估、鉴定的书面报告,评议自己任职能力,接受上级领导考核和群众监督,具有汇报性、总结性和理论性的特点。学术报告一般是针对具体的学术,尤其是先进的学术内容进行的科研报告,有前瞻性,实践性,总结性,对行业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比如对幼儿的心理研讨,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如何尽早发现并防止孩子的自闭等等。

罗仙平的学术成果

在学术方面,以第一作者名义发表论文100多篇(国际学术期刊20多篇,中文核心80篇,国际学术会议8篇),其中被SCI收录15篇,被EI收录20多篇,被ISTP收录5篇。代表性论著如下:[01] Luo X.-P.,Yan Q. and Peng H.-Q..Solvent extraction of gold from polysulfide solution[J].Hydrometallurgy,2006,82(3-4):144~149(Sci收录:080VF、Ei收录[02] 罗仙平,熊淑华,谢明辉,江乐勇.氧化金矿石强化氰化浸出实验研究[J].过程工程学报,2006,6,(Suppl.):26~29(Ei收录[03] Xian-ping Luo,Dan Feng,Qun Yan,Jun-wen Huang,Jian-chang Li.Domestic Wastewater Treatment of Infiltration System by Soil and Cinder Layered-filled[A].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 (MASS 2009)[M]:02-03-117.PDF.ISBN978-1-4244-4639-1(Ei收录:20[04] 罗仙平,赖兰萍,封丹,严群,韩磊,李健昌.分层填料土地渗滤系统处理生活污水[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09,31(6):132~136(Ei收录:[05] 罗仙平,李健昌,严群,刘俊,封丹,黄俊文.处理低浓度氨氮废水吸附材料的筛选[J].化工学报, 2010,61(1):216-222(Ei收录:[06] 罗仙平,严群,卢凌,曹旭静.江西有色金属矿山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矿业,2005,14(2):24-26,64[07] 罗仙平,刘北林,唐敏康.从钨冶炼渣中综合回收有价金属的试验研究[J].中国钨业,2005,(3):24-26[08] 罗仙平,严群,谢明辉,严志明.某氧化铅锌矿浮选工艺试验研究[J].有色金属:选矿部分,2005,(1):7-10,6[09] 罗仙平,王淀佐,孙体昌,邱廷省.某铜铅锌多金属硫化矿电位调控浮选试验研究[J].金属矿山,2006,(6):30-34[10] 罗仙平,王淀佐,孙体昌.会理难选铅锌矿石电位调控抑锌浮铅优先浮选新工艺[J].有色金属,2006,58(3):94-98[11] 罗仙平,王淀佐,孙体昌,等.难选铅锌矿石清洁选矿新工艺小型试验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27(4):4-7[12] 罗仙平,谢明辉 ,杨坤.采用土地处理系统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实验室模拟研究[J].江苏环境科技,2006,19(2):14~16[13] 罗仙平,谢明辉.金属矿山选矿废水净化与资源化利用现状与研究发展方向[J].中国矿业,2006,15(10):51~56[14] 罗仙平,程吉林,葛清海,王兴明,施勋偕.黄狮涝金矿尾矿整体资源化回收与利用研究[J] .中国矿业,2006,15(1):30~34[15] 罗仙平,龚恩民.酸浸法从含镍蛇纹石中提取镍的试验研究[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06,(4):28~30,42[16] 罗仙平,熊淑华,谢明辉,江乐勇.氧化金矿石强化氰化浸出的试验研究与工业实践[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6,26(5):34~36,44[17] 罗仙平,严志明,陈华强.会理锌矿尾矿中氧化锌的综合回收[J].金属矿山,2007,(8):86~89[18] 罗仙平,程琍琍,胡敏,王淀佐,孙体昌.安徽新桥铅锌矿石电位调控浮选工艺研究[J].金属矿山,2008,(2):61-65[19] 罗仙平,何丽萍,周晓文,付丹,程琍琍.浮选动力学研究进展[J].金属矿山,2008,(4):71-74,102[20] 罗仙平,付中元,陈华强,严群,邱廷省,何丽萍.会理铜铅锌多金属硫化矿浮选新工艺研究[J].金属矿山,2008,(8):45-51[21] 罗仙平,陈华强,严志明,邱廷省,严群,何丽萍.从会理锌矿铅锌矿石中分选铜的试验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8,(5):5-11[22] 罗仙平,付丹,陈胜虎,袁宪强,杨备,张俊.福建某钨钼矿石选矿工艺研究[J] .金属矿山,2009,(6):73-76[23] 罗仙平,付丹,吕中海,周跃,陈胜虎,杨备,袁宪强,周贺鹏.捕收剂在硫化矿物表面吸附机理的研究进展[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9,(5):5-9,28[24] 罗仙平.难选铅锌硫化矿电位调控浮选机理与应用[M].冶金工业出版社,2010.ISBN978-7-5024-5238-2申请发明专利情况见下表: 序号 专利名称 申请号 专利/公开号 1 铜铅锌硫化矿电位调控优先浮选工艺 200810136201.9   2 一种氰金尾矿的回收处理方法 200810136202.3   3 一种难选铜锌硫化矿浮选分离的工艺 200910115371.3 ZL200910115371.3 4 一种简易无动力浮选装置(实用新型) 200920185046.X ZL200920185046.X 5 一种简易无动力浮选装置(发明) 200910115370.9   6 一种含氨氮废水的处理工艺 200910115781.8   7 一种铜镍矿的选矿方法 201010533152.x ZL 201010533152.x 8 一种铜镍硫化矿的选矿方法 201010567483.5 ZL 201010567483.5 9 一种锂辉石矿的选矿方法 201210419883.0   10 一种分离提取稀土过程的氨氮废水处理方法 201310193495.x   11 一种风化壳淋积型离子稀土矿的浸出方法 201310193492.6

参加学术活动总结报告

参加学术活动总结报告   导语: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研究生教育在观念、内容和方法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下我为大家介绍参加参加学术活动总结报告学术活动总结报告文章,仅供参考!   参加学术活动总结报告1   xx年9月,我如愿以偿的进入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这个心理学研究的学术殿堂。这一年半以来,我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认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感到受益匪浅,这些活动不仅对自己的学术水平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自己思维以及视野的扩展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现总结如下:   一.开学伊始的入学教育:进行研究必修的第一课   开学伊始,学校、学院以及发展所都对我们新生进行了入学教育,老教授以及各位老师们,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介绍了心理学院各方面的情况以及怎样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研究生学习和生活,更好的利用学校以及学院的资源,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应该说从那时起,就开始我在这个学术的浩瀚海洋中遨游,吸取养分的旅程。   在那次学校的入学教育中,董奇老师的一番话时至今天,我都还是记忆犹新。董老师希望我们能站在新的起点、新的位置,要对自己有新的要求,要达到新的水平。殷勤的期盼我们能在这几年的时间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对科研以及学科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力争做出学术的创新。他还告诫我们要志存高远,树立目标,摆正心态,鼓起劲头努力学习;以及希望我们能有科学的精神,求真、求实,要有社会的责任感和宽容心;要增强团队合作的意识,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以及要有诚实守信的品质,正确处理和控制、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去,从而脚踏实地的,从现在走向未来。董老师的话时时记在我的心里,使得我能够不断地鞭策自己,不仅在学术上,更在生活中。   在学院的开学典礼上,各个所的老师们向我们介绍了各自的研究方向和进展、现状,使我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初步了解我们学院研究的各个领域以及各自的进展情况,为今后自己的学习和研究生活提供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在所里的迎新会上,申老师主要从创新的角度对我们进行要求,希望我们能继承所里的优良传统,戒浮躁,加强对自己理论思维的培养。首先,把书读好,奠定基础,是最重要的。第二是做人,学会竞争与合作。要作为一个思考者,一个学术思想的追求者。张日升老师讲了“初心不忘”,不要忘了自己为什么要到这里来,不要忘记自己当初的梦想和追求。他还遵遵教导我们要学会做人,“入则孝,出则俤,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要大事理决,小事情出”。所有的这些我都谨记在心,时时处处提醒自己,鞭策自己。陈会昌老师的几句话,也给了我很大的启迪,他说“要想比现在更新的东西,学离现在最新的科学”,“做别人让你做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事”。让我知道兴趣是探索的最大力量,要学会处理兴趣和任务之间的关系。   我想这些都是我进行学术活动的源始以及最重要的启蒙。所有的这些,都给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非常重要的第一课。对我来说,至今还是受益匪浅,并且将受用一生。   二.心理学进展:全面接触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在第一学期时,学院开设了心理学进展一门课,请各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就本领域中最前沿的研究,向我们进行介绍。可以说,这是我全面接触心理学领域中最前沿研究的开端,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林崇德老师介绍的发展心理学的变迁与新进展,从宏观、整体的角度,介绍了发展心理学的变迁过程;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在发展心理学的变迁过程中,详细介绍了西方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原因,这主要是受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影响,以及近代西方教育发展的要求;还解释了发展心理学研究从研究儿童到研究生命全程的转变,其中主要介绍了转变的主要内容以及在此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心理学家。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中,只要介绍了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内容的变化以及变化原因。最后,介绍了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新进展,包括研究体制的进展以及研究方法、研究理论的进展。这对我们全面把握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以及当前的研究进展,及早确定自己的方向以及研究兴趣起了关键的作用。   在之后的时间内,各个领域的专家都想我们介绍了本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展现在我们面前色彩斑斓,丰富多彩的心理学研究,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视野以及知识。   中科院的张侃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堂工程心理学与人因学的简介。主要介绍了工程心理学的研究历史,研究内容以及一些研究理论和研究成果。彭聃龄老师介绍了关于汉语的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主要从为什么要研究汉语认知,为什么要研究汉语认知的神经机制,什么是汉语认知的神经机制以及当前研究的一些热点问题,最后介绍了一些我们的研究成果,向我们展示了脑神经科学的奥秘和精深。张志学老师则向我们介绍了另外一个领域,关于谈判的研究,主要从谈判研究的历史,谈判研究的现状,谈判研究的模式,还讲了一些谈判研究的有趣的结果。时勘老师讲了关于胜任力特征模型的人力资源开发的讲座,主要从胜任特征的概念,定义,类型,胜任特征的建构,胜任特征模型的应用方面向我们全面地介绍了关于胜任力模型的内容。   三.校内各种学术活动及讲座   师大浓厚的学习氛围是我们学术的种子生根发芽的沃土。在这一年半里,我积极地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使自己的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一堂《中国哲学方法之整体观、方法论》上,使得看到了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看到了哲学的方法以及修养对于做研究,特别是从事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影响。中国哲学是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主张要从宏观上把握事物,其次把握核心。这些思想都对自己的学习以及研究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在这之后,我总是在思索,时时在反思,自己看待事物的观点是否过于狭隘,是否偏颇,时刻提醒自己看待问题不要过于片面和绝对化。   在face to face系列讲座中,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带给我们异常丰富的学术盛宴。有关于心理健康的,有关于家庭婚姻的,有关于基础研究的,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这一领域的了解。唐登华老师的《心理健康的维护》,使我了解了现代人类面临的挑战,即心理卫生问题的现状;并具体介绍了如何运用心理学的知识保持心理健康,要善于赞赏他人,越会赞赏他人的人,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就越高,要对他人真诚和积极地关注;要学会理解情绪的人际转移性,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接纳个性空间,以及要开放心灵,并且学会与烦恼共处。这次讲座对自己的情绪控制,学会与他人相处,以及对这一领域的研究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伍新春老师主讲的亲子沟通的态度和策略,则向我们展示了家庭内部各个成员如何相处,特别是如何对待孩子的问题。从我国社会的变化对家庭的影响,家庭本身结构的变化,孩子不同时期的行为特点,父母的压力谈起,重点介绍了如何有效的沟通,倾听的态度和技巧等方面。伍老师的讲座,不仅对家长如何教育孩子有很大的帮助,对于我们学会如何与他人有效地沟通,同样有极大的作用,还使我接触到了家庭婚姻——这一对我而言全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扩展了自己的学术视野。   我还参加了一系列心理学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学术活动以及论坛。在2005年的社会心理学年会上,各位心理学界从事社会工作的学者给我上了关于心理学在实践中应用的一课,使我在看到心理学基础研究成果的同时,还看到了心理学的应用价值,获得了很多新的感受。乐国安老师的《社会心理学在刑事诉讼中案件中的应用》,向我们介绍了在破案以及审讯中如何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在王登峰老师的《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的报告中,使我明白了社会和谐的真正含义以及心理学如何在促进社会和谐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王二平老师《社会风险因素的辨认与对策》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如何从公众的态度出发,建立社会的风险预警系统,如何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安全。金盛华老师《自我的境界和心理的融合》从每一个体的心理出发,主张如何内安从而外和,每个人都自在、自由、自信、自尊、自知,从自我的和谐到社会的和谐。所有的这些都给自己的"心灵以很大的触动,促进自己学术修养的进一步提高。   这一年半中,我还参加了很多国际的学术活动,听了很多国外专家的讲座,不仅是本专业的,还有很多国际经济,政治,教育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这些都进一步增加了自己的学术修养,扩展了自己的视野。   四.自己主讲的内容及感受   在这一年半的时间内,自己主讲的讲座或专题主要有5次。在认知心理学的课程上,自己以及本小组的其他成员向大家介绍了国外2005年的关于儿童选择性注意的一项研究。在发展心理学的史与论这门课上,对自己感兴趣的一位发展心理学家的生平以及研究和理论进行了总结,向全班同学进行了介绍。在健康心理学课上向大家讲了一节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的讲座。在自己实验室的学术讨论会上向大家介绍了关于交通心理学领域的一项最新研究。最近,在学院的开题报告会上,向各位老师陈述了自己这一年半以来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自己的开题报告。经过自己的几次主讲,我发现了自己知识上的不足之处,以及其他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对自己学术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参加学术活动总结报告2   xx年4月15日——4月17日我有幸到**市参加了********学术年会,内心久久平静,胸中似有千言万语,却无从下笔。静静地疏理了的思绪之后,我想从几谈谈这次参加年会学习的一点感受和体会。   一、横看成岭侧成峰——对“高效课堂”的再认识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的主旋律,新课程的实施和教改理念的实践,素质教育的助推剂,教师和教育教学管理者是教育发展、学生成长的生力军。仔细审视现在的教育,了不的因素,如课件的滥用,教师在课堂上大秀的风采,把学生冷在一旁,要么放大耙子,让学生没摸着头脑就一人专研等情况。用“金玉其外,败絮”来形容当下的课堂教学一点不为过。于是掀起了“高效课堂”的热潮,“高效课堂”是由两个词语组成的短语——“高效”和“课堂”,关键词在于“高效”。“高效”应该包含学生的高效和教师的高效。所谓“高效课堂”用尽少的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那真正的高效课堂究竟是呢?是学生愿学、善学、乐学,力争课堂上60的学生80的课堂教学内容。这是所有教师所追求的课堂教学。而课堂学生上课像逛超市,学生有、有方法的预习后,也不用一节课端坐在课桌上仅仅听老师讲课;可以站着可以坐着,也可以围在一起;挥教鞭的主角变成了学生,同学讲完,同学可以给出评价,不同的意见。这是李炳亭为倡导的全新的高效课堂。而且他还给了“五步、三查”模式,按他说的只要是模式教学,每位老师的课堂都将是高效课堂。当然教师在的点拨、、作用也必不可少,才能学生原有知识的提升。“教育即解放、教师即开发、学生即、教室即成长”等新的新教育观念,意义很强。他为高效课堂了要的标准减负: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高效课堂要形似,更要神似。高效课堂让学生“先学后教”。“教者”变成“学者”,即和学生一起“上学”的人。他鼓励教师要勇于放手,放手对学生“放生”。   在我看来,高效课堂教育者的理想与追求,是理想的教学形态,紧紧“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点,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如若课堂是超市,学生就会都得,只要学生被激活,一切皆有。   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师生共成长   把教师比作荷花,那学生荷叶,荷叶更绿才能衬托出荷花的娇艳。在本次活动中,我一共聆听了十六节精彩纷呈的展示课,可以说是一场视听盛宴,在盛宴中我“大饱口福”。自我改行教数学,我一直都在思考数学课怎么上?为我班的学生班做得好?我努力地在找寻答案。这次听课,我的认识。次听课活动中,我尤为关注教师的课堂引入过程,如在教授《有趣的算式》时,教师是以孙悟空取经的故事导入;在教授《面积和面积》时,教师是以游戏导入,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在教授《()的汉诺塔》时,教师直接以问题的引入;而在教授《鸡兔同笼》时,教师是以典故引入等等。每节课都有亮点。教师的课件制作无可挑剔,的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云南一位教师在教授《三角形的特征》时,课件展示画三角形的高的方法,让我认识到了课件的强大功能。赞叹于教师极高的教学之余,也让我思考数学课其实也可以百花齐放。不同的主题有不同的上法。关键是看选择。 ;

王民的主要学术论文

1. 王民,蔚东英,袁晶,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师培训现状,环境教育,2006年第6期2. 王民,蔚东英,霍志玲,论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3. 王民,蔚东英,可持续发展教育专业区域中心的提出与案例研究,环境教育,2006年第2期4. 王民,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主题,环境教育,2006年第1期,总第67期P27-305.王民 王英,中学地理教材中的图像类型研究-以德国为例,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 第11期,总第239期6.王民,蔚东英,霍志玲,从环境教育到可持续发展教育,环境教育,2005年第11期,P21-255.突出特色 落实理念 方便教学,王民,地理教育2005年第一期总第145期6.心理地理影响因素及测量方法的研究,朱秀妹,王民,陈晨,地理教学,2005年第3期,总第175期7.我国环境伦理道德的研究综述,王民等,环境教育,2005年第1期,总第54期8.通过环境解说实施环境教育的研究,王民,蔚东英,陈晨,环境教育,2005年第5期p4-79.环境解说的历史及其理论基础的研究,陈晨,王民,蔚东英,环境教育,2005年第7期,P15-1710.环境解说的目的和目标之研究,王民,陈晨,蔚东英,环境教育,2005年第7期,p17-1911.北京南海子麋鹿苑的环境解说分析,王民,陈晨,环境教育,2005年第9期p8-1212.怎样进行价值观教学?王民,地理教育,2005年第6期(总第150期),P1113.20世纪英国地理教科书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王民,袁晶,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11期(总第265期), P94-9614.2004年,高中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探讨,王民,学科教育,2004.3.146.3.13-1715.从美国地理学杂志看国际地理教育历程与趋势(一),王民王英,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4 第一期16.《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地理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王民、仲小敏(专题四),2004.717.国外两次大的地理教育改革运动,王民,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3)18.基础地理教育改革步伐加快 新旧体系共舞 ,史培军王民,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3年第一、二合期19.国外全球观教育的背景和内容,王民,地理教学, 2003年第5期20.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王民等,地理学报,2003,58(1)21.中学生国际地理奥竞赛林匹克(IGC)分析与研究,王民,丁志军,地理教育,2003.5p55-5622.从1989-2000年美国地理杂志文章看美国地理教学方法的侧重,王英,王民,学科教育,2003.141.10.42-4523.中学生心理地图浅析,.王英,王民,左海芳,学科教育,2003.143.12.41-4324.我国新颁初中、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内容的结构分析,王民,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3)25.中国中小学生环境知识、态度和预期行为关系研究,王民,环境教育,2002,(3)26.论环境意识的组成,王民,环境教育,2002,(3)27.中小学生课外获得环境知识的不同渠道与其环境意识的关联程度,王民,学科教育,2001,(2)28.我国中学地理课程面临的问题与改革思路,王民,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3)29.德国中学地理课程结构变化近况,王民,地理教学,2001,(3)30.中学地理教科书叙述方式介绍与探讨,王民,课程·教材·教法,2001,(8)31.中小学生的家庭卫生习惯与其环境意识的关联程度,王民,健康教育杂志,2000,(8)32.环境意识概念的产生与定义,王民,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22(4)33.中小学不同课程与学生环境意识的关联程度,王民,学科教育,2000,(2)34.论环境意识的结构,王民,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5(9)35.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原则与教学方式,王民,学科教育,1999,(7)38.环境意识对人与环境关系的反作用初探,王民,环境教育,1999,(4)37.德国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中的环境内容,王民,学科教育,1998,(1)38.中国中小学生、教师对环境教育及活动的态度与建议,王民,学科教育,1997,(6)39.中小学生获取有关环境知识渠道的分析,王民,课程·教材·教法,1997,(5)40.中小学环境教育水平的方差分析,王民,上海环境科学,1997,16(2)431.中学地理课程设置顺序比较研究,王民,课程·教材·教法,1996,(10)42.世界一些国家中学地理课程展开方式的比较研究,王民,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6,(7-8)43.德国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的三种体系,王民,地理教学,1996,(6)44.十四个发达国家地理课程目标比较研究,王民,地理教学,1996,(4)47.中德就两国地理教科书中相关教学内容的互评,王民,学科教育,1995,(5)48.德国文理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的内容体系及表达方式,王民,学科教育,1994,(6)49.德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目的、内容与方法,王民,学科教育,1996,(11)50. Environment Awareness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in China,Wangmin,International Schulbuchforschung,1996,18(2)51. Environment Education in Chines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Wangmin,Geographiedidaktische Forschungen Band 27 Nurnberg,1995,(1)52. Geography Curricula Reform of Middle Schools in China,Wang Min,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2006

实用主义的学术解释

有学者以为,将Pragmatism译为“实用主义”,使汉语说话人容易对它产生一种贬义的理解.其实Pragmatism本来含有注重实效、实事求是的意思. 要分新老实用主义.新老实用主义由于批驳对象的不同而带来了很多差异.老实用主义者批判的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因而他们讨论得更多的是相对于理论思辨的信念和行动;新实用主义者批驳分析哲学,因而他们的话题更多地涉及语言和意义问题.与此相关,在反对旧哲学中的本质主义时,老实用主义依据的是“经验效果论”,新实用主义依据的则是“语言行为主义”.就这一点而论,新实用主义有老实用主义所不具有的优点:信念和行动都是主观的、个人的、而语言和意义则是主观际的、超个人的,后者优于前者更具有公共性意义上的客观性.新实用主义研究的问题较老实用主义更深入一些.比如反视觉主义本来是由詹姆士最先提出的,但罗蒂的论述比詹姆士要细致得多.又比如,老实用主义者本来也面临着相对主义的诘难,但他们并未作出全面的辩解,而新实用主义者则更加认真地探讨了这个问题.

王峰的学术专长

既然是学术专长就应当做学科带头人,不过现实中1般都是按资格来的,中国实现不了,有本事的人不能起主体作用。

权威性的医学类学术期刊有哪些?

了解更多医学类期刊,论文发表可在线QQ咨询

吴宗济的学术著作

《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与赵元任、丁声树、杨时逢、董同和合作) 商务印书馆1948年出版《普通话发音图谱》(与周殿福合作) 商务印书馆1963年出版《湖南方言调查报告》(与赵元任、丁声树、杨时逢、董同和合作) 台湾1974年出版 《普通话发音图谱》(合作,商务印书馆,1963年)《普通话语图参考册》《普通话单音节语图册》(合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谈谈现代语音实验方法》(上、下,《中国语文》1961年第10、11期合刊,第12期)《一种分析语音的重要仪器——语图仪综述》(《科学仪器》1963年第1卷第3期)《普通话元音和辅音的频谱分析及共振峰的测算》(《声学学报》1964年第1卷第1期)《汉语普通话辅音声学特性的初步分析》(《四机部一所电子技术会议录》)《实验语音学知识讲话》(合作,《中国语文》1979年第1、2、4、5、6期)《普通话辅音声学特征的几个问题》(合作,《第二届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什么叫“区别特征”》(《国外语言学》1980年第1期)《试论汉语普通话语音区别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中国语文》1980年第5期)《实验语音学与语言学》(《语文研究》1981年第2期)《普通话“语调”规则初探》(1981年)《普通话语调的实验研究——兼论现代汉语语调规则问题》(1981年)等。

饶小军的学术科研

饶小军教授亦是成绩斐然。作为教授级高工,他主持并完成了深圳市深南中路大剧院路段城市环境设计、合肥政务文化中心规划与环境设计以及深圳龙岗第二工业区旧城改造规划等几十项设计项目。他主持的设计项目,往往争取技术上合理可靠,与建筑相关专业配合妥当,而艺术效果方面既不沉闷保守,也不夸张喧闹,表现出一种精致而不失含蓄,典雅而不失积极的倾向,获得了全国不同地区的业主的青睐。

力之的学术著作

1 《招魂》考辨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7.12 《宋玉作〈招隐士〉考辨》驳议 《江汉论坛》1997.83 《远游》考辨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7.34 说范晔《后汉书》之“志” 《文献》1997.45 楚辞学三题 《广西师院学报》1997.46 试论唐初史家之文学思想 《广西大学学报》1998.27 《艺文类聚》之问题种种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4、5合8 《〈招魂〉考辨》补说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8.49 《闲情赋》之评价种种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8.410 《容斋随笔》刊误 《贵州文史丛刊》1998.511 《九辩》考辨:兼说其史料价值及在文学史上之地位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612 关于《文选》的编者问题 《文学评论》1999.113 试论赋之范围与汉赋“序文”之作者问题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114 《史记》《汉书》《后汉书》注札记 《内蒙古师大学报》1999.115 《楚辞》研究二题 《云梦学刊》1999.116 新的开拓 新的建构:读敏译《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9.317 建构宜 考辨精 系年详:读张志烈《初唐四杰年谱》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1999.518 《全汉赋》小补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1999.519 《文选·诗》与《文心雕龙》诗论和《诗品》之比较 《江汉论坛》1999.1120 《卜居》《渔父》作者考辩 《学术研究》199.1221 《文选》李注札记 《贵州文史丛刊》2000.122 《史记》引文札记与后世引文问题说略 《内蒙古师大学报》2000.123 《文心雕龙》论文不及当代乃因其“讹”不称于“休明”辨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0.124 从《楚辞》成书之体例看其各非屈原作品之旨 《四川大学学报》2000.225 总集之祖辨 《郑州大学学报》2000.226 “受屈为客卿”之“客”为王逸注原有辨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0.227 《远游》非唐勒所作辨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0.428 《楚辞章句》前十五卷的前序刘向作驳议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0.429 《文选》骚类李善注引《楚辞章句》小序均非原貌辨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530 论以他称写己与自我称扬:兼说屈宋某些作品之真伪问题 《云梦学刊》2000.531 《文心雕龙》不提陶渊明乃因渊明入宋辨 《社会科学战线》2001.332 《惜誓》非唐勒所作辨 《内蒙古师大学报》2001.633 关于《古今诗苑英华》的编者问题 《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34 《艺文类聚》杂志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1.435 关于《诗品序》与《诗品》价值取向的差异问题:兼辨“子卿双凫”与“谢客山泉”无误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136 关于《文选序》与《文选》之价值取向的差异问题:兼论《文选》非仓卒而成及其《序》非出自异手 《文学评论》2002.237《艺文类聚》刊误(一)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238 关于《文心雕龙》论文不及陶渊明之问题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239 王逸释《涉江》的“伍子”为“伍子胥”无误辨 《云梦学刊》2002.440 《文心雕龙·隐秀篇》补文之真伪辨 《东方丛刊》2002.341 关于《七月》之作者问题 《第五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2年)42 执中与超越:读敏泽《文化·审美·艺术》 《人民日报》2002年11月21日第十二版43 关于“骚”“赋”之同异问题 《中国楚辞学》第二辑(2003年)44 文学理论批评的自觉: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论之一 《江汉大学学报》2003.145 文学地位的提高: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论之二 《江汉大学学报》2003.446 《文选·长门赋》为司马相如作无疑辨 《第五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3年)47 关于《文选》编目次第的“失序”问题:《文选》编次作家“失序”与“彼此失照”现象研究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148 关于《文选》编目次第之“彼此失照”问题:《文选》编次作家“失序”与“彼此失照”现象研究之二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49 《东坡外集·蔡使君传》即《南史·蔡道恭传》辨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4.150 关于姚鼐章学诚批评《文选》分类之得失问题 《江汉大学学报》2004.351 综论《文选》的编者问题(上) 《江汉大学学报》2005.152 《文选》四题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5.253 关于《文选》的选文范围与标准问题 《河南大学学报》2005.354 关于日本古抄白文本《文选序》“略以时代相次”之“略”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455 综论《文选》的编者问题(中) 《江汉大学学报》2005.556 《文心雕龙》不可能对《文选》产生太大的影响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457 《楚辞章句》十九篇序文均王逸所作无疑辨 《中国楚辞学》第7辑(2005年)58 《艺文类聚》汪绍楹先生校语商兑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59 关于《艺文类聚》引书文之无序问题——《艺文类聚》研究之二 见:端木黎明.宋永培先生纪念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98-108。60 关于“事具……”所涉引文之略详诸问题:《艺文类聚》研究之三 《钦州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61 关于《文选》的编撰工作量、成书状况与编者问题:兼论《文选》成书时间研究之方法 《江汉论坛》2011年第5期62 《中国文学思想史》,合著(敏泽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本人写其中的第六章9万字)

杨清的学术简介

在《求索》、《齐齐哈尔大学学报》、《湖南文理学院学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等国内各级刊物发表论文十篇;出版专著一部;参与省级科研课题两项。

陈卫星的学术成果

近五年发表的主要成果如下:一、中国小说史研究:(一)专著:1、《胡应麟与中国小说理论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独著;2、《水浒传文化读本》,岳麓书社,2010(第二);(二)论文:1、《小说观念与中国小说理论史的构建》,载《天府新论》,2009年第1期,独著;2、《〈少室山房笔丛〉与鲁迅的古代小说研究》,载《兰州学刊》,2005年第4期,独著;3、《胡应麟年谱》补正,论文,《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独著;4、《展示中国文学的绚丽风景》,载《人民日报》,2008年3月2日,独著;5、《学说之别而非文体之分——〈汉志〉小说观探原》,载《天府新论》,2006年第1期,独著;6、《胡应麟小说思想研究综述》,载《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独著;7、《论胡应麟的小说史研究》,载《佛山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1;8、《胡应麟学术成就述论》,载《兰州学刊》,2009年第3期,独著;9、《从〈汉志〉小说观看历代史志小说家混杂面貌的历史成因》,载《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独著;10、《“五四”新文学观念对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影响》,《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年第2期,独著。二、古典文献研究:(一)论著:1、《容与堂本水浒传(点校)》,岳麓书社,2008年,独著;2、《古典文献与古代小说理论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独著。(二)论文:1、《〈太平经〉作者考》,载《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第1期,独著;2、《内礼还是大礼――〈上博楚竹书(四)·内礼〉篇名考辨》,载《华夏考古》,2009年第2期,独著;3、《〈坛经〉所载“九江驿”考释》,载《江淮论坛》,2009年第1期,独著;4、《诗薮》撰年新证,载《中国韵文学刊》,2006年第3期,独著;5、《胡应麟著述考》,载《图书情报论坛》,2007年第4期,独著;6、《〈世说新语〉书名考论》,载《天中学刊》,2006年第1期,第1;7、《承大师传统,成一家新说――评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载《文汇读书周报》,2007年10月19日,独著;8、《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学术研讨会召开》(学术信息),载《光明日报》,2007年1月26日,独著。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一)论著:1、《中学与西学--清末民初国学思潮的历史考察》,武汉大学博士后工作报告,2010年6月。2、《国学档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3、《巫山诗文》,重庆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三)。(二)论文:1、《世俗化、庸俗化与当代中国佛教发展中的问题》,载《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独著;2、《引领科举文化研究热潮,展示明代文学研究新貌》,载《武汉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独著;3、《〈红楼梦〉大观园的园林艺术》,载《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5期,独著;4、《编纂〈四库全书〉的功与过》,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独著;5、《鱼雁与书信》,载《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3期,第1;6、《〈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与胡适的国学思想》,载《时代文学》,2009年第3期,独著。四、其它:1、《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论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副主编;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分类精选》(大学教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3、《大学人文语文》(大学教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参编;4、《地方高校开放办学模式的思考》,《延边党校学报》,2010年第6期;5、《构建校地多维合作平台,创新高校开放办学模式》,《三峡高教研究》,2010年第4期。主要科研项目:1、《二十五史〈艺文志〉著录小说资料集解》,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子课题,主持,2011;2、《明清禁毁小说的传播学研究》,教育部规划青年项目,主持,2012;3、《明清禁书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独立承担,2011;4、《禅林宝训音义》点校,中华大藏经编委会,独立承担,2008;5、《平石如砥禅师语录》点校,中华大藏经编委会,独立承担,2009;6、《清末民初的国学思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独立承担,2007;7、《当代中国佛教的世俗化问题研究》,重庆社科规划项目,主持,2010;8、《文学类课程教学对中文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重庆市教委,主持,2011。主要获奖/社会荣誉:2009年4月,获第六次重庆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独);2008年9月,获重庆三峡学院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序5);2009年3月,获重庆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序5)。主要社会兼职/职务:重庆市万州区政协委员、常委;重庆市古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民盟重庆三峡学院总支副主委;三峡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

王青梅的主要学术成果(2001年以后)

1. 涉外商务案例导读 省社联科普课题 2008年立项 项目负责人2. “法律与文学”研究的可能性分析 省留学基金项目 2006年立项 项目负责人3. 案例教学法于专门用途英语中的应用研究 省教育厅科研项目 2006年立项 项目负责人4. “文学中的法律”研究 宁波大学科研基金 2006年立项 项目负责人5.“涉外经济中法律文件的翻译” 宁大外语服务中心 2005年立项 项目负责人6. 不良自主学习效果的元认知理论分析学校科研基金 2005年立项 主要参加人7. 法律英语案例教学----案例研究 宁波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 2004年立项 项目负责人8. 话语与话语分析, 省社联项目 2003年立项 主要参加人9. 法律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宁波大学人才基金 2002年立项 项目负责人10.现实主义传统在美国先锋派戏剧中的再现 学校科研基金 2002立项 主要参加人 1. 国内外案例教学综述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版),2009-6-1,《宁波大学学报》教科版中列入英文要目2. 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综合调研报告中国西部科技,2009-6-13. “法律与文学”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009-6-14. 论案例教学法在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9-4-205. 图式理论与法律英语教学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版)2006-11-1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版中列入英文要目6. 法律英语的模糊性特征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版)2005-11-1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版中列入英文要目7. 法律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究---以案例教学法为例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版)2003-11-18. 广告英语的用词特点分析 呼兰师专学报 2001年9. 浅谈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1年并获黑龙江省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10.WHEN的多种译法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1年11.英语歧义分析 黑龙江教育学报学报2001年 1.实用法律英语教程(自编教材) 2005年立项 获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资助(待出版)2.大学英语四级全真题 外文出版社 2003年 编委3.鹤城御鉴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1年 校译

国家微重力实验室的学术带头人

胡文瑞院士,男,1936年4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微重力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国际宇航院通讯院士,2001年当选国际宇航院院士。胡文瑞院士八十年代率先开创了我国微重力流体物理研究,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微重力实验室,是我国微重力科学研究的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国际微重力学术界知名学者。现任Microgravity Quarterly杂志客座主编,国际宇航联空间材料和微重力研究委员会委员,中-日微重力科学学术会议的中方负责人;国家载人航天工程流体物理分系统和实践10号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兰州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各一项。龙勉研究员,男,1964年2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微重力实验室主任。198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90年在重庆大学获生物力学博士(中日联合培养)。1990-2000在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工作,1995年晋升为教授。1996-1999年在美国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作高访学者。2000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990年起独立主持细胞-分子生物力学实验室,目前主要从事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关系的生物力学理论、实验及其应用,以及空间细胞生物力学与工程等研究。在Nature、J. Biol. Chem.、Biophys. J.等杂志发表论文58篇,获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奖”。现兼任世界生物力学理事会(WCB)执委兼司库、国际生物流变学学会(ISB)理事、Cell. & Mol. Bioengi.亚洲区主编、Mol. & Cell. Biomech.杂志编委等。康琦研究员,男,1961年12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微重力实验室副主任。1981年底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1987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光学硕士学位,1995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实验力学博士学位。1995年进入力学所做博士后并留所工作,1998年聘为研究员。多年来开展了多项微重力流体物理地基和空间科学实验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微重力流体力学研究”、中-俄航天合作国际空间站空间实验等大型项目。现任国防科工委“十一u2219五”空间科学规划空间环境利用微重力科学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微重力科学专家组组长、国家载人航天二期微重力流体物理分系统主任设计师等职。发表SCI、EI论文40余篇,曾获中国科学院首届十佳“优秀博士后”和载人航天工程“优秀工作者”荣誉称号。刘秋生研究员,男,1959年8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微重力实验室副主任。1982年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1989年在北方交通大学获工程力学硕士学位,1994年在法国普罗旺斯大学获流体力学博士学位,1995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大学流体力学国际实验室从事客座研究,1997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长期从事微重力流体界面现象及其热毛细对流、蒸发对流、振动效应、空间液体润滑和流体管理研究。先后参加和承担实践5号科学实验卫星空间流体实验、国家攀登预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等研究项目,以及我国“十u2219五”和“十一u2219五”空间科学研究中长期发展规划工作。曾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优秀工作者奖。现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宇航联(IAF)空间加工与微重力应用委员会委员,《空间科学学报》副主编等职。发表论文60余篇。王育人研究员,男,1966年5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微重力实验室副主任。1987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1994年在北京科技大学获材料物理博士,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96-2001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其中1997-2001年在日本九州大学机能物质科学研究所任JSPS特别研究员。2001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理学研究所任研究员至今。长期从事固态及液态结构分析、晶体生长、合金凝固及胶体自组装研究工作,在国内外主要学术刊物如Phys. Rev. Lett., Appl. Phys. Lett.上发表论文44篇。曾作为主要研究成员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目前从事空间材料科学研究工作,曾主持并完成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在研973、国防科工委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陈启生研究员, 男, 1968年10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力学系,1992年在北京大学力学系获流体力学硕士学位,1997年在中科院力学所获流体力学博士学位。1997-1999年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机械工程系作博士后,2000-2001年为研究科学家。2001-2002年在佛罗里达国际大学作Faculty Administrator。2001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从事微重力流体力学及晶体生长模型化研究。首次利用流动稳定性分析方法证实了在大Prandtl数情况下,半浮区液桥的热毛细对流的临界振荡Marangoni数对体积曲线有明显的两支。提出物理气相输运法生长SiC晶体的流动-动理学理论,即输运由扩散及Stefan对流两种机制支配,而结晶速率与过饱和度成正比。在J. Crystal Growth, Int. J. Heat and Mass Transfer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被引用100余次。李凯研究员,男,1973年9月生,研究员。199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1年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获流体力学博士学位。2001-2003年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03-2007年在日本九州大学历任博士研究员、教务员和助理教授。2007年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并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目前主要从事计算流体力学,流动稳定性分析,微重力流体力学及晶体生长中的流体力学研究,并在J. Crystal Growth, Crystal Growth and Design, Int. J. Heat and Mass Transfer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靳刚研究员,1957年8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1984年在中科院力学所获激光物理专业硕士学位,1993年在法国巴黎皮埃尔u2219玛丽u2219居里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92-94年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Paris)任合作研究员;1994-96在瑞典Linkoping大学做访问学者;1996年至今任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客座教授;韩国亚洲纳米生物科技研究所国际研究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生物物理技术分会理事;中国微循环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科院知识创新十五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博导、纳米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发展战略重点规划专家(纳米材料和纳米器件);科技部纳米科技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纳米生物和医药组成员;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技术委员会纳米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德纳米生物技术协会特聘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和中科院研究生院优秀教师。解京昌研究员,男,1957年5月生,1983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分院获通信工程学士学位。1983起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1999年晋升为研究员。分别在1994年和1996年到日本早稻田大学作短期访问学者,2006年12月~2007年2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做高访学者。曾作为负责人及主要参加者完成863项目、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一期流体物理分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科院攀登计划、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交叉方向项目等研究;完成在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上进行的“不同重力下两相流流型微重力实验”、在我国神舟四号宇宙飞船上进行的微重力液滴Marangoni迁移空间实验等空间实验研究项目。目前开展的主要工作有返回式卫星空间实验技术总体、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二期、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等,从事微重力流体物理相关研究及空间科学实验工程技术与管理等。在J. Colloid Interface Sci., Int. J. Heat & Mass Transf., Int. J. Multiphase Flow, Microgravity Sci. Tech., Adv. Space Res.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曾参加《中国百科年鉴》、《中国神舟》编写。获国家人事部、解放军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联合颁发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章”及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担任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一期及二期应用系统流体物理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兼任空间科学学会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委员、微重力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赵建福研究员,男,1967年4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3年在浙江大学获流体力学硕士学位,1998年在武汉水力电力大学获水力学和河流动力学博士学位。1998-2000年进入力学所做博士后研究,2000年留所工作后被聘为副研究员,2004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目前主要从事微重力气液两相流动与传热方面的基础研究和相关应用研究工作,并担任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多相流与非牛顿流专业组组长、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科学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工作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工委“十一u2219五”空间科学规划空间环境利用专家组委员、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学位委员会委员、《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编委、Micrograv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客座编辑(2008,Special Issue Two-Phase Systems)。魏炳忱研究员,男,1971年2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95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院获材料学硕士学位,1999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材料学博士学位。1999-2001年进入力学所做博士后研究,2001年留所工作并聘为副研究员,2005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目前主要从事空间材料科学研究工作,重要研究方向为亚稳材料的形成和机理研究。在Phys. Rev. B、Acta Mater、Appl. Phys. Lett.等重要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6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段俐研究员,女,1966年1月生,研究员。1988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获物理学专业理学学士学位,1995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光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1998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力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做博士后,2000年出站留力学所工作,同年评为副研究员,2007年底评为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流体热质输运和界面行为的实验研究,并在相应科学需求的带动下进行先进流场诊断技术和挑战性空间实验技术的研究。研究工作涉及流体力学、材料和生物的物理过程、现代光学诊断技术和空间科学实验技术等,具有多学科交叉特征。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浮力-热毛细对流表面振荡研究”、载人航天空间科学实验项目以及“十一五”返回式卫星空间科学实验项目。发表SCI、EI论文40余篇,曾获全国博士后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急急急!! 跪求一篇关于【对当前房价的分析】的(学术)论文。字数在1200字---1500之间,标题下要有200字

注意查收 红弦祭 留个邮箱发给你

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区别

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如对职工的就业前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等各种职业培训以及各种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教育等都属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自“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在中央和各地的关注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模式不断创新。招生规模和毕业生就业率再上新台阶,驶上了发展“快车道”。据统计,2005年全国仅有中等职业学校11611所,当年招生537.29万人,在校学生1324.74万人。经过3年发展,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14767所,招生规模达810万人,在校生达205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已大体相当。“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成了我国职业学校,尤其是中职学校毕业生高就业率的秘诀。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05年起,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5%以上。2008年及2009年,尽管国际金融风暴使许多人就业困难,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仍没有回落,分别高达95.77%和 95.99%。2012年6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期间我国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保持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扶持建设紧贴产业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的专业,建设既有基础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又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师资队伍。逐步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中国正在举办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2008年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总数已经达到1100万人,在校学生总数已超过300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别占据了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一半。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因此教育体系中其它部分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到职业教育发展,有时这种作用甚至是非常巨大的。比如,当前中国职业教育规模的下滑,便和高校扩招带来的普高热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日本学校职业教育在20世纪70年代的萎缩,也和日本当时高等教育的急速发展有很大关系。而日本高等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再次急速发展后,甚至出现了中等教育阶段是否还需要职业教育的讨论。教育体系的发展,还可能影响到职业教育模式乃至课程。因为当职业教育发展遇到困难时,职业学校有可能会去寻求新的职业教育模式。如中国综合高中的出现,便和当前职业教育的困境有很密切的联系。中国许多职业学校在积极地寻求校企合作也和此密切相关。

刘铁群的学术研究

课题:《民初市民文学研究》 校博士科研起动基金,2003年至2005年《寻找亚当——中国现代女作家笔下男性形象透析》 校青年基金,2004年12月至2006年10月。《礼拜六》研究,校青年骨干教师基金,2005年10月广西现当代散文史,国家社科基金子项目抗战桂林文化城散文研究,人文强桂项目,2005年——2006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广西师大第六届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第二批委托项目,2007-2009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精品课程建设研究,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四批立项项目, 2008-2010年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多人口合作,本人参与并任副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演讲与表达》初中三年级上册(多人口合作,本人参与并任主编),接力出版社,2005年8月。《演讲与表达》初中三年级下册(多人口合作,本人参与并任主编),接力出版社,2005年12月。专著:《市民文学探寻》,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现代都市未成型时期的市民文学――〈礼拜六〉杂志研究》,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8月版。《桂林文化城散文研究》,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论文:《鲁迅研究中的儒学阴影》,《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第12期。人大复印《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8年第3期《历史的重创与现实的悲伤》,《甘肃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天龙八部〉的原型分析》,《广西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人大复印《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9期《“文化失望”三部曲》,《高校学术研究文库》,内蒙古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现代意义的自我审判》,《河池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脚踏两城”的民初文人》,《文学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版《“理水”者的文化自觉》,《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尘埃落定梦留痕——中国近代小说与梦》,《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意义:“水晶鞋”与“灰姑娘”》, 《文艺评论》2001年第1期。《叙述学:从形式分析进入意义》,《文艺评论》2000年第4期。《性别视角与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国女性文化》No.2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如何综合——文学研究方法论的探讨》,《文艺评论》2000年第3期。《综合与超越:女性文学研究方法论的探讨(上)》,《文艺评论》2001年第2期。《综合与超越:女性文学研究方法论的探讨(下)》, 《文艺评论》2001年第3期。《“水晶鞋”的意义与“水晶鞋”的选择》,《文学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版《温情与残酷的纠缠——评谢凌洁的小说》,《广西日报》2005年1月12日《真诚而有个性的声音》,《国土资源报》2005年1月31日《两性关系与社会和谐》,《广西日报》2005年9月1日《阅读是一次愉快的旅行》,《南方文学》2005年12月。《性别视角的开拓与双性解放》《职大学报》2006年第1期。《民初市民文学期刊的代表作——〈礼拜六〉》,《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礼拜六〉作家群的生态与心态》,《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社会之“瘴”和心灵之“瘴”》,《新马文学评论集》新加坡斯雅舍出版,2006年5月。《父权制,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广西党史》2006年第3期。《寻梦与自救――评杨丽达的小说》,《南方文学》2007年第2期。《女性:〈寒秋〉的亮色与魅丽》,《桂林晚报》2007年7月11日《寻找女人的桃花塘――评杨丽达的小说 <桃花塘记>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鸳鸯蝴蝶派作家与市民社会》,《兰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鸳鸯蝴蝶派作家的苏州情结》,论文,《小说评论》,2008年第5期。《震撼心灵的情感倒计时》,论文,《时代文学》,2008年第8期。《金庸的知识分子写作》,论文,《作家杂志》,2008年第7期。《穿越黑暗的飞翔――论巴金桂林文化城时期的散文创作》,论文,《东方丛刊》2008年第4期。

薛泉的学术成就

近年来,在《光明日报》、《武汉大学学报》、《江汉论坛》、《湖南大学学报》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出版过《李东阳研究――以政治心态、文学思想为核心》、《古文观止新编解读》、《宋人词选研究》、《明中后期文学流派与文风演化》等著作。近三年来主持完成省级科研项目2项,在研项目1项。 专著《宋人词选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李东阳研究:以政治心态、文学思想为核心》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李东阳评传》与尚永亮合著,第二作者。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编著《古文观止新编解读》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论文:2001年《两晋拟古诗成因浅探》(《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02期)2002年《略论陆机拟古诗的创新》(《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03期)《论明清小说续书的成因》(《殷都学刊》,2002年第04期)《王船山对“三曹”诗的评价》(《阴山学刊》,2002年第05期)2003年《略论宋代文人的轻词意识》(《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02期)《四库馆臣对词之起源及其“变”之认识》(《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 第04期)2004年《娱宾遣兴的词体观念与宋人词选的兴盛》(《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01期)《南宋选词范式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 第01期)《南宋词人黄升的渊明情结》(《湘南学院学报》,2004年 第01期)2005年《黄升<花庵词选>的编纂动机及其成书的文化背景》(《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 第04期)《试论李东阳的文体辨析说》(《殷都学刊》,2005年 第04期)《尊体意识与南宋词选之兴盛》(《求索》,2005年 第11期)2006年《南宋词人黄升隐居的社会文化动因探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01期)《宋人词选之词题的作者归属及其成因探赜》(《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 第03期)《李东阳复古文学思想探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 第03期)2008年《论柳永的仕宦意识及其成因》(《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03期 )《古代文学教学笔谈》(第六作者)(《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04期)《李东阳的文学传播意识》(《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 第05期)2009年《关于“词选”的界定》(《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03期)《宋代文化重心的南移与宋人词选之兴盛》(《名作欣赏》,2009年 第06期)2010年《宋代风俗文化的高涨与宋人词选的兴盛》(《江汉论坛》,2010年第02期)《论茶陵派之成立》(《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03期)2011年《七子派考略》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第03期)《文章典范——<古文观止>》( 《新教育》2011年 第05期 )

高建新的学术论文

略说风景旅游中的建筑景观,《社会科学家》1993年5期心灵感悟宇宙自然:宗白华文艺美学思想的一个特点,《甘肃社会科学》1994年2期烛隐探幽 察微知著:读林方直先生《红楼梦符号解读》,《内蒙古大学学报》1996年5期(署笔名“介心”)文明进化之渊源,《森林与人类》1996年5期尚“清”与魏晋人物品鉴,《内蒙古社会科学》1997年3期山水审美的“天人合一”境界,《内蒙古大学学报》1997年6期陶渊明生死观剖探,《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年3期“红学”研究新成果:《红楼梦符号解读》,《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年5期陶钓文理 杼轴中西:记林方直教授的学术研究,《古典文学知识》1999年2期南北朝乐府民歌比较分析,《内蒙古社会科学》1999年2期谢脁:山水诗发展中的转折,《内蒙古大学学报》1999年5期中国古代文人与酒之关系略论,《内蒙古大学学报》2000年1期诗人、作家自杀的文化观照,《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年2期陶渊明人格价值再认识,《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年2期王绩: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先声,《内蒙古大学学报》2001年3期陶渊明思想及其隐居再评价,《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年5期22.关于陶诗“自然”“平淡”的美学评价,《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年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2期摘要)论柳宗元山水诗中的悲情,《内蒙古社会科学》2002年3期略谈“瘦”字的审美意蕴,《汉字文化》2002年3期“以文为诗”始于陶渊明,《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11期全文转载)陶渊明在唐代的地位及其与王、孟之关系,《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4期“清”与“女儿是水作的骨肉”,《汉字文化》2003年1期从陶诗看陶渊明与酒之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年2期(CSSCI来源期刊)陶渊明在元明清及近代的地位影响,《零陵学院学报》2003年3期从《世说新语》看魏晋进步的妇女观,《内蒙古大学学报》2003年4期陶诗用字之妙,《汉字文化》2004年2期论文艺创作与大自然的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年4期阮籍:暗夜里痛苦挣扎的独行者,《内蒙古大学学报》2005年2期“山水惊知己”命题的美学意义,《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年2期杜甫“颜色字”略谈,《汉字文化》2005年3期山水风景游及其文化意蕴,《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3期再论“以文为诗”始于陶渊明,《内蒙古大学学报》2005年6期试论“韩孟”“元白”的山水诗,《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2期论《水经注》对中国山水文学的独特贡献,《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3期论初盛唐山水诗的特点,《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4期何逊山水诗略论,《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6期说“酒”,《汉字文化》2007年3期阴铿山水诗略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2期(CSSCI来源期刊)杜甫“诗史”略论,《内蒙古大学学报》2007年4期(CSSCI来源期刊)柳宗元山水游记略论,《柳宗元研究》总第十期,2007年12月陶渊明的现代意义刍议,《内蒙古大学学报》2008年2期(CSSCI来源期刊)“对酒不能言,凄怆怀酸辛”——阮籍与酒,《文史知识》2008年3期“返回到本源近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解读,《名作欣赏》2008年4期“胡地”与岑参边塞诗之奇峭美,《内蒙古大学学报》2009年1期(CSSCI来源期刊)“胡气”与盛唐诗,《苏州大学学报》2009年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4期摘要)内蒙古散文六十年,《内蒙古社会科学》2009年6期“三杯通大道 一斗合自然”——李白与酒,《博览群书》2009年10期五十年来“盛唐气象”研究述评,《文学遗产》2010年3期一首诗创造世界——张继《枫桥夜泊》的接受与传播,《苏州大学学报》2010年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1期摘要)海德格尔与陶渊明,《九江学院学报》2010年4期唐诗中的金河,《内蒙古大学学报》2010年5期“闲”与山水审美,《美与时代》2010年10期下普罗米修斯盗火神话及其文化意蕴,《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2期“乐天委分,以至百年”——陶渊明《自祭文》解析,《名作欣赏》2011年8期温汝能及其《陶诗汇评》,《九江学院学报》2011年3期王维诗中的西北边塞风情,《内蒙古大学学报》2011年6期火与人类早期文明新论,《内蒙古社会科学》2012年2期“火”意象与燃烧之诗情,《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4期陶渊明彭泽辞官及其文化史意义——以“归去来兮”为研究对象,《天中学刊》2012年6期铁匠:火光映照下的力量美,《阴山学刊》2012年6期唐诗中的西域民族乐舞——《泼寒胡戏》《剑器浑脱》《西凉乐》《霓裳羽衣舞》,《内蒙古大学学报》2012年6期唐诗中的西域“三大乐舞”——《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民族文学研究》2012年6期路上的风景与书中的风景——我的山水文学研究,《名作欣赏》2012年10期散文及山水美学随笔芭蕉得雨便欣然,《草原》1991年2期绿影扶疏意味长——谈叶子的观赏,《园林》1992年3期竹楼品傣味餐,《光明日报》1993年5月10日到西双版纳观光,《光明日报》1993年7月20日曼斗村的“泼水节”——西双版纳“民俗旅游村”纪胜,《光明日报》1993年9月27日柳宗元钟情山水间,《文汇报》1993年9月27日袁中道壮游天下,《文汇报》1993年12月19日有云更觉千山秀,《北京旅游报》1993年5月30日登高壮观天地间,《北京旅游报》1993年8月30日开窗放入大江来,《北京旅游报》 1993年11月30日西双版纳识红豆,《内蒙古日报》(周日扩版)1993年4月11日一字新声一颗珠——浅谈园林的命名,《园林》1993年6期小议中国的民间节日,《中旅之窗》1993年9期不死的龙血树,《森林与人类》1994年2期“貂蝉陵园”的断想,《文汇报》1994年11月6日江山也要伟人扶,《中国地名》1994年2期数声鸟啼百花风——略说“花信风”,《中旅之窗》1994年2期观山观水皆得妙,《旅游纵横》1994年3期宜于松者莫如风,《森林与人类》1994年5期话说“八景”,《内蒙古日报》(周日扩版)1994年5月8日等车,《文化与生活》1996年2期沙漠,美乎,《森林与人类》1996年2期面对风景,《内蒙古日报》1996年7月13日永远的诱惑,《旅游时报》1996年9月29日谢灵运:中国风景区的开创者,《绿化与生活》1997年1期布衣元好问之墓,《中国环境报》1997年5月4日独留青冢向黄昏(与林方直教授合作),《古典文学知识》1999年5期曲中红豆最相思,《旅游导报》1999年7月29日东林寺与陶渊明,《草原》2002年10期细说青城“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5月12日成都杜甫草堂,《内蒙古日报》2009年8月17日大兴安岭秋色,《草原》2012年1期张爱玲与香港大学,《名作欣赏》2012年1期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给萧乾先生的一封信,《文艺报》2012年1月20日第八版大学精神与人才培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3月7日第七版

王娟的主要学术成果

▲论文《论英汉文体特征的差异》,(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权威期刊)▲论文《预测解码与跨文化交际的变量》,(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8 (权威期刊)▲论文《中西文化群己观的差异对交际模式的影响》,(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1 (权威期刊)▲论文《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与策略原则》(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 10(核心期刊)▲论文《中西文化心理对礼貌语及行为选择的影响》(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核心期刊)▲论文《面子观与跨文化冲突》,(南京师大学报),2002.12 (核心期刊)▲论文《深化大学英语口语的教学改革》,(南京师大学报)2004.12▲论文《论跨文化交际中面子策略的负迁移现象》,(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2年第二辑▲论文《英语交际中说话规则的汉语负迁移现象》(外语研究)1996.4▲论文《论英语搭配的特点及其教学原则》(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6.4▲论文《论语言在实现交际功能中的变异》(扬州师院学报)1996英语教学研究专辑▲论文《加强语言基础提高运用能力》 (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8.1▲参编论著:《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译林出版社)2001年4月副主编一部教材,参编教材数部

专业型和学术型教育学硕士,哪一个就业前景广一些?

当然是专业型的了.水平高的老师,能猜到高考题的老师,手下门徒几百,培训班不要生意太好啊,

有哪些国内的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不收版面费?

比如橡胶工业,轮胎工业,饲料工业,中国水产。这些都是国内比较有权威的学术期刊,大家可以免费去查看,值得赞赏这个行为。

自动化专业学术硕士,研二出去实习,学术论文选题和学位论文怎么弄?导师比较忙

你的自动化专业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选题是大学生最困惑的问题,又是毕业论文写作的关键,学生必须高度重视,同学们要明白选题是论文成功的决定因素,选题决定研究思考的目标,决定研究成果的价值以及毕业论文写作的成败。在具体的毕业论文选题中,选择现实有意义、比较适合自己、比较容易出新意的题目,一定要掌握选题的步骤和方法,以及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写法。毕业论文的选题是决定论文质量的关键性环节,是研究工作实践的第一步,也是完成毕业论文的第一步。选题确立了,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创新点的判断、论证方法的选择等等,就为论文写作提供了依据。所谓选题就是选择毕业论文的题目。毕业论文的选题是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学生在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信息积淀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筛选、综合分析、反复推敲、想象提炼而产生的。因此,选题是广博和集中的有机结合,大学生必须尽早地掌握最新的信息资源,尽多地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尽快地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奠定扎实的基础。毕业论文选题的意义爱因斯坦说过,科学面前,“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因此,正确的选题,选到合适的题目,对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选题决定研究思考的目标毕业论文不同于命题论文,写什么题目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去选择。有的学生选题不当,研究思考进入了死胡同,写不下去了,只好更换题目,重新开始,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有的学生选题合适,很顺利就写完了。由此可见“题好文一半”,选题是论文成功的决定因素,它决定论文研究思考的目标。英国科学家培根说过“如果目标本身没有摆对,就不可能把路跑对...”一个人保持着正确道路的瘸子总会把走错了路的善跑的人赶过去,不但如此,很显然,如果一个人跑错了路,越加活动,越加迷失。选题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即确定研究思考方向目标。如果“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选题活动的动因在于发现问题,因为发现问题才能找到研究思考的目标。在选题的过程中,往往研究方向逐渐明确,研究目标越来越集中,最后就可以紧紧抓住论题开展论文写作了。选题决定研究成果的价值决定研究成果的价值有两方面: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理论价值就是在理论上有新突破,具有开拓性意义或者丰富和完善了原有的理论;实用价值就是在实践活动中有指导意义,对实际工作起到了推进的作用,产生实际效益。毕业论文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于选题关系密切。选题决定研究成果的价值。如果选定的题目,别人早就论证过并圆满解决,无法从另外的角度补充扩展,即使花了很多的功夫,文章的结构和语言也不错,论证再严密,也没有什么价值,选题有意义,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意义。选题决定毕业论文的成败选题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的质量的高低,决定毕业论文的成败。学生选题应考虑自己的知识结构、专业特长、研究能力、资料来源难易程度等具体条件、如果选题于学生应具备的主客观条件相差较远,研究就很难取得成功,论文难免以失败告终。选题是撰写毕业论文的奠基工作,题目一旦定下来,写作的全过程都要围绕它进行。信息的选择,论文点的确立,提纲的草拟,文献的选定,都要以它为中心来进行,偏离它随心所欲,论文就难免失败。选题决定论文的写作方向与速度,选题定了,写作的方向明确了,学生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尽快搜集到有关资料,尽快进入研究过程,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论文自然也就越快接近成功。

学术论文期刊有哪些

学术论文期刊有很多种类,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科学引文索引》(SCI):主要收录自然科学、生物、医学、农业、技术和行为科学等领域的学术论文。2、《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主要收录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论文。3、《工程索引》(EI):主要收录工程领域的学术论文。4、《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主要收录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的研究成果。

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是什么关系?

1.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预测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上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讨论或学术刊物上发表,或用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此外,学术论文可以按照按研究的学科、研究的内容以及写作目的分成三个基本类别。2.期刊是发表学术论文的主要渠道之一,但并非所有期刊都是刊登学术论文的,有些期刊主要发表新闻报道、评论、故事、文艺作品、科普文章等。从广义上来讲,期刊的分类,可以分为非正式期刊和正式期刊两种:①非正式期刊是指通过行政部门审核领取“内部报刊准印证”作为行业内部交流的期刊(一般只限行业内交流不公开发行),但也是合法期刊的一种,一般正式期刊都经历过非正式期刊过程。②正式期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国家科委在商定的数额内审批,并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办刊申请比较严格,要有一定的办刊实力,正式期刊有独立的办刊方针。

学术论文,期刊,文献三者是什么关系?

学术论文除期刊论文外,常见的还有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文献范围很宽,一切记录了知识和信息的载体都可以称为文献,包括图书、报纸、期刊、光盘、相像磁带等。狭义的文献仅指纸质的出版物。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预测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上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讨论或学术刊物上发表,或用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期刊是发表学术论文的主要渠道之一,但并非所有期刊都是刊登学术论文的,有些期刊主要发表新闻报道、评论、故事、文艺作品、科普文章等。学术论文除期刊论文外,常见的还有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文献范围很宽,一切记录了知识和信息的载体都可以称为文献,包括图书、报纸、期刊、光盘、相像磁带等。狭义的文献仅指纸质的出版物。扩展资料:学位论文根据所申请的学位不同,可分为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三种。按照研究方法不同,学位论文可分理论型、实验型、描述型三类,理论型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是理论证明、理论分析、数学推理,用这些研究方法获得科研成果。实验型论文运用实验方法,进行实验研究获得科研成果;描述型论文运用描述、比较、说明方法,对新发现的事物或现象进行研究而获得科研成果。按照研究领域不同,学位论文又可分人文科学学术论文、自然科学学术论文与工程技术学术论文两大类,这两类论文的文本结构具有共性,而且均具有长期使用和参考的价值。学位论文的特点:1、学位论文是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毕业生为获得各级学位所撰写的论文。2、学位论文是通过大量的思维劳动而提出的学术性见解或结论,具有一定的独创性。3、参考文献多、全面,有助于对相关文献进行追踪检索。4、一般不公开出版,单纯的文摘数据已无法满足读者需要,读者对电子论文全文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学位论文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