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技术

阅读 / 问答 / 标签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的专业图书

1.《电磁场与电磁波》,B.S.Guru,机械工业出版社非常好的电磁场理论入门书,坛子上有中英文2个版本。2.《电磁波理论》,孔金瓯著,吴季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美国学界轰动一时的电磁波理论专著。内容丰富、涉及面很宽。内有大量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的习题。是电磁场和微波专业学生提高理论水平的一本重要参考书。美中不足的是此中译本有不少错译、误译存在,3.《微波工程》,D.M.Pozar,张肇仪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搞微波和射频的人的经典入门教材。一些限于篇幅未详细讨论的地方都不厌其烦的列出了大量参考文献,超赞。4.《微波固态电路设计》,I.Bahl等著,郑新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5.《单片射频微波集成电路技术与设计》,I.Robertson等著,文光俊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4~5是搞RFIC、MIC和MMIC的人的重要参考书。6.《天线理论与设计》第二版,W.L.Stutzman著,朱守正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7.《天线理论与技术》,卢万铮著,西电出版社。6~7对天线理论及数学工具讲的很透。8. 《无线网络射频工程(硬件天线和电波传播)》:(美)多布金|译者:李晋文 人民邮电出版社理论结合实际,深入浅出,想搞射频收发机最好看看。全书共分八章,主要内容包括无线网络简介,无线通信基础和无线局域网基础,无线发射机和接收机的架构、实现和性能评估,面向无线网络应用的天线理论基础和设计,电波传播,室内网络和室外网络等。(本段落摘自作者: lswluo 来源: 微波技术网 )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就业前景

前景好。1、工业领域:电磁场与无线技术广泛应用于通信、制造、电力、交通等领域,如无线传感器网络、智能制造、智能电网等。因此,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这些领域中找到工作机会,如通信工程师、电路设计师、无线网络工程师、电力工程师、自动化工程师等。2、科研领域:电磁场与无线技术是基础研究和创新技术的重要领域,如天线技术、微波技术、电磁波传播等。因此,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国家科研机构、高校、科技企业等单位从事科研工作,成为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

红外、蓝牙 等无线技术

蓝牙技术 :原文位置 bluetooth)技术是近几年出现的,广受业界关注的近距无线连接技术。它是一种无线数据与语音通信的开放性全球规范,它以低成本的短距离无线连接为基础,可为固定的或移动的终端设备提供廉价的接入服务。 无线电技术是按波长分类的:长波:波长>1000M, 频率3000KHz-30 KHz 。中波: 波长100M-1000M, 频率300 KHz- 3000 KHz 。短波: 波长100M-10M, 频率3MHz~30MHz 。超短波:波长1M-10M, 频率30MHz -300MHz。微波: 波长1M-1MM, 频率300MHz-300KMHz。红外:红外是红外线的简称,它是一种电磁波。它可以实现数据的无线传输。自1800年被发现以来,得到很普遍的应用,如红外线鼠标,红外线打印机,红外线键盘等等。红外的特征:红外传输是一种点对点的传输方式,无线,不能离的太远,要对准方向,且中间不能有障碍物也就是不能穿墙而过,几乎无法控制信息传输的进度;IrDA已经是一套标准,IR收/发的组件也是标准化产品。

无线技术的工作原理

假设满足天线传输窄带条件,即某一入射信号在各天线单元的响应输出只有相位差异而没有幅度变化,这些相位差异由入射信号到达各天线所走路线的长度差决定。若入射信号为平面波(只有一个入射方向),则这些相位差由载波波长、入射角度、天线位置分布唯一确定。给定一组加权值、一定的入射信号强度,不同入射角度的信号由于在天线问的相位差不同,合并器后的输出信号强度也会不同。 智能天线是一种伸缩性较好的技术。在移动通信发展的早期,运营商为节约投资,总是希望用尽可能少的基站覆盖尽可能大的区域,这就意味着用户的信号在到达BTS(基站收发信设备)前可能经历了较长的传播路径,有较大的路径损耗(path loss),为使接收到的有用信号不至于低于门限,要么增加移动台的发射功率、要么增加基站天线的接收增益,由于移动台(特别是手机〕的发射功率通常是有限的,真正可行的是增加天线增益,相对而言用智能无线实现较大增益比用单天线容易。在移动通信发展中为扩大系统容量、支持更多用户,需要收缩小区范围、降低频率复用系数提高频率利用率,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小区分裂和扇区化,随之而来的是干扰增加,原来被距离(其实是借助路径损耗)有效降低的CCI和MAI较大比例地增加了。但利用智能天线,借助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在入射角度上的差异,选择恰当的合并权值,形成正确的天线接收模式,即将主瓣对准有用信号,低增益副瓣对准主要的干扰信号,从而可更有效地抑制干扰,更大比例地降低频率复用因子(比如在GSM中使复用因子3成为可能)和同时支持更多用户(CDMA中)。从某种角度我们可将智能天线看作是更灵活、主瓣更窄的扇形天线。 要实现智能天线的下行发相对较困难,这是因为智能天线在设计发波束(transmitting beamforming)时很难准确获知下行信道的特征信息(特别是主要传播路径的出射角度),而理想的天线工作模式应是与信道相匹配的。一种方法是象IS-95上行功控一样,做成闭环测试结构,但它有以下缺点:浪费宝贵的系统资源、附加时延、受上行信道干扰等。还有一种方法是利用上行信道信息来估计下行信道,在TDD(时分双工)系统中这显然行得通,这也是中国提交的TD-SCDMA第三代建议(TDD方式)得到较多注意的主要原因。但在FDD(频分双工)系统中情况却并非如此由于上、下行信道使用的是不同频率(第三代系统相对第二代有更大的上、下行频差),上、下行信道的相关性是很弱的,很多参数并不相同,目前较多研究者相信的是上、下行信道主要传播路径的入射、出射角基本相同,所以我们只可能获得下行信道的部分信息,所形成的发波束也绝不会是最优的。下行信道包括控制信道和业务信道控制信道,由于是大家共用的,应该形成定波束,而对应各个用户的业务信道则应用窄波束传送,也就是说它们有不同的加机系数,这样控制信道(如导频信道)和业务信道实际经历了不同的传输环境,会有不同的衰落,而移动台在做下行接收肘通常利用导频信道来估计信道的幅度和相位畸变,以对业务信道进行相干接收,但这建立在两个信道有相同传输环境基础上,显然前者并不满足这一条件,而非相干接收相对相干接收有较大的信唤比损失。一些建议(比如CDMA2000)已考虑这一点,下行信道还有辅助寻频信道(auxiliary Pilot channel),可将它也以窄波束发送,但由于数目有限,更为可行的是将它分配给一群用户(此时形成的波束也应该对准这群用户,这可能发生在热点地区和基于激活用户数较多时进行的智能扇区化中)或某一要求链路质量较高的用户(如向他传送高速数据时)。 用智能无线实现下行发面临的另一难题是由于加权是在天线前端进行的(实际中多在基带或中频实现,因更容易更灵活),后级的滤波器、D/A数模转换器、混频器、天线阵元(各路的)特性变化必然使形成的发波束发生变化,而它又不可能或很不容易用常用的反馈方法来调整加权系数以抵消这种变化,一种可行但并不是很好的方法是周期性地对后级特性进行测试和调整。由于目前智能天线技术并不很成熟。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各种后选方案除了中国的TD-SCDMA,都只将智能天线作为可选技术,没有写入具体建议中,第二代系统也普遍未采用智能天线技术,智能天线作上行收时由于对移动台的发并未提出新的要求。很容易将其作为全向天线、扇型天线的升级版本用于已有基站系统,但当智能天线用于下行发时。通常会对移动台的收也提出新要求。牵涉面大,灵活性较小。目前的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窄带CDMA系统)存在下行容量超过上行的现象,即使考虑软切换的损失情况依然如此,从表面看提高上行容量是当务之急,但在第三代系统中高速数据、多媒体业务更可能出现在下行信道中,考虑到这种非对称需求,以后的瓶颈可能是下行,所以虽然存在上述的种种困难,研究智能天线的下行发依然是很必要和很迫切的。TDD方式下的下行发和上行收处理差别不大,这里不单独论述。 全自适应智能天线虽然从理论上讲可以达到最优,但相对而言各种算法均存在所需数据量、计算量大,信道模型简单,收敛速度较慢,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错误收敛等缺点,实际信道条件下当干扰较多、多径严重、特别是信道快速时变时,很难对某一用户进行实时跟踪。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基于预多波束的切换波束工作方式被提出。此时全空域(各种可能的入射角)被一些预先计算好的波束分割覆盖,各组权值对应的波束有不同的主瓣指向,相邻波束的主瓣间通常会有一些重叠,接收时的主要任务是挑选一个(也有可能是几个,但需合并后再输出)作为工作模式与自适应方式相比它显然更容易实现,实际上我们可将其看作是介于扇形天线与全自适应天线问的一种技术。波束切换天线中值得研究的有以下内容:如何划分空域,即确定波束的问题,包括数目和形状;挑选波束的准则;波束跟踪的实现,主要指的是实现快速搜索算法等;以及切换波束与自适应波束成型的理论关系。作为智能天线研究的基础,建立更合理的信道传播模型,研究天线各阵元的较优位置分布等都是很有意义的。 更多内容请看无线网状网介绍、Wimax技术与趋势、家庭无线局域网专题,或进入讨论组讨论。

目前最常用的无线技术有哪些

2.目前最常用的无线技术有哪些?目前最常用的无线技术有哪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线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要元素。从家庭到办公场所,从城市到乡村,各种无线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那么,目前最常用的无线技术有哪些呢?1.Wi-Fi技术Wi-Fi技术是最为人所知的无线技术之一。它使用了无线局域网技术,并借助无线路由器将有线上网转化为无线上网。Wi-Fi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家庭、办公场所、酒店、商场等公共场所。2.蓝牙技术蓝牙技术是一种短距离的无线通信技术,它能够支持无线音频传输、文件传输等功能。蓝牙技术适用于连接耳机、键盘、鼠标等外设设备,已成为人们最常用的无线技术之一。3.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是用于移动电话的技术,它能够让手机用户通话、发送短信、上网等。常用的移动通信技术包括2G、3G和4G等。现在,随着5G技术的推广,将进一步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4.远程无线控制技术远程无线控制技术是一种可以远程控制设备的技术,可用于智能家居、安防、工业生产等领域。综上所述,上述无线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高效。但是,与此同时,这些技术的安全性也需要加强,以确保用户的隐私权不被侵犯。

为什么不能用无线技术来传送电力?

不可行.无线电虽然能传送声音.信息图象等但效率很低.目前有线传输是最经济的我们知道无线电传送这些要消耗大量电能的发射机.接收机端效率很低.国外有无线传送电力的试验.可在近距离一米内点燃电灯的例子.

为什么不能用无线技术来传送电力?

目前还不行啊!

无线技术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1.无线技术的发展历程是什么?无线技术的发展历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线技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无线技术是如何发展至今的呢?无线通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发明了无线电技术,这一技术的出现创造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无线电技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用于通讯,还用于军事情报收集和广播等。20世纪初,随着电视和音响技术的发展,无线电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无线电技术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射频技术和无线电传输技术也得到了重大发展。这一时期,无线电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广播、航空通讯和远程通信等领域。20世纪40年代,雷达技术和特种无线电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雷达技术使得我们可以远距离探测目标,特种无线电技术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军事领域。此外,无线电传输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成为了资讯传输、广告宣传等方面的有效手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无线通讯技术大幅发展。蜂窝式移动通信技术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通讯和信息交流。现代通讯技术的核心即是无线技术,它使得整个社会变得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到了21世纪,随着蓝牙技术、WIFI技术和4G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通讯技术正迎来新的一轮变革。今后,预计会有更多的无线技术应用于智能家居、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总之,无线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不断地与时间和科技前进紧密关联在一起。它在极大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奇迹。

4A智能照明系统为什么采用无线技术

摘要:智能家居原理-工艺-技术篇:对4A智能照明系统中的有线、电力载波、无线等常见技术知识的详细讲解说明。4A智能照明系统为什么采用无线技术?可以实现照明智能化的常见方法有:有线、电力载波、无线三种,而索科特智能开关采用的是无线技术。索科特只所以选择无线,是因为相比之下无线技术是最适合中国家庭智能照明系统的。下面一一讲解:有线:有线的的代表是485总线和CAN总线。它的优点是信号传输稳定;传输距离长,可达1.2千米。顾名思义,有线控制需要布线,因此施工量较大,并需要专业人员作后期维护,它适合大型楼宇的照明智控。但,并不适合家庭,首先复杂地布线会带来成本压力,以及美观问题;另外由于总线系统搭建是整体式的,牵一发而动全局,一旦某线路出现故障,往往会导致整体瘫痪,会严重影响到住户的日常生活。电力载波:电力载波通讯是指利用现有电力线,通过载波方式将信号进行高速传输的技术。他的优点是不需要重新布线;传输距离很长,可达10千米以上。但它的缺点也同样的显著,信号损失严重。尤其我国电网中杂波过多,为了滤掉杂波,我们需要安装滤波器。另外还需要阻止各种家电所产生的杂波,所以需要对应安装多个阻波器。因此配套设备成本升高,并且这些设备都需要专业人员来安装,而我们无预见住户未来会新增什么电器,所以防预工作和后期维护非常棘手。无线:无线即无线射频技术,以433射频为代表。它的优点是不用布线,无线智能开关可以做到即安即用。但无线的传输距离短,在室内厚实的墙体的阻碍下传输距离仅为30米,而中国住宅单层面积超过400平方米的很少,即使为400米,其边长也不过20米,并且人的活动区域一般为居室的中央位置。所30米的传输距离已经可以适用绝大多数中国家庭了。另外无线智能照明系统的搭建方式是积木式的,某个开关出现故障,不影响其它灯光的正常使用。并且维护非常方便,在服务人员不能及时赶到的情况,用户甚至可以自己解决。经过对比这三种通信方式,无线技术是最适合中国家庭智能照明系统的。索科特基于433无线的基础上先后开发了触摸智能开关、触摸调开关、酒店开关,都可以实现遥控和远程控制,是4A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哪种智能家庭无线技术具有开放的标准,最多可连接 232 台设备?

在数据通信、计算机网络以及分布式工业控制系统中,经常采用串行通信来交换数据和信息。1969年,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IA)公布了RS-232C作为串行通信接口的电气标准,该标准定义了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通信设备(DCE)间按位串行传输的接口信息,合理安排了接口的电气信号和机械要求,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它采用单端驱动非差分接收电路,因而存在着传输距离不太远(最大传输距离15m)和传送速率不太高(最大位速率为20Kb/s)的问题。远距离串行通信必须使用Modem,增加了成本。在分布式控制系统和工业局部网络中,传输距离常介于近距离(<20m)和远距离(>2km)之间的情况,这时RS-232C(25脚连接器)不能采用,用Modem又不经济,因而需要制定新的串行通信接口标准。  1977年EIA制定了RS-449。它除了保留与RS-232C兼容的特点外,还在提高传输速率,增加传输距离及改进电气特性等方面作了很大努力,并增加了10个控制信号。与RS-449同时推出的还有RS-422和RS-423,它们是RS-449的标准子集。另外,还有RS-485,它是RS-422的变形。RS-422、RS-423是全双工的,而RS-485是半双工的。  RS-422标准规定采用平衡驱动差分接收电路,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最大位速率为10Mb/s),增加了传输距离(最大传输距离1200m)。  RS-423标准规定采用单端驱动差分接收电路,其电气性能与RS-232C几乎相同,并设计成可连接RS-232C和RS-422。它一端可与RS-422连接,另一端则可与RS-232C连接,提供了一种从旧技术到新技术过渡的手段。同时又提高位速率(最大为300Kb/s)和传输距离(最大为600m)。  因RS-485为半双工的,当用于多站互连时可节省信号线,便于高速、远距离传送。许多智能仪器设备均配有RS-485总线接口,将它们联网也十分方便。  串行通信由于接线少、成本低,在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产品也多种多样 .

我是电子科大电子学院大四学生,请问保研电磁场与无线技术方向研究生,推荐哪些学校

电子科技大学的电磁场与无线技术属于电子工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简称电子科大,坐落于有“天府之国”之称的成都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国家“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两电一邮成员,设有研究生院,是一所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中国电子类院校的排头兵”。根据2015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清水河、沙河、九里堤三个校区,占地面积5000余亩;设有22个学院(部),56个本科专业;有各类全日制在读学生33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2000余人;有教职工3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100余人,教授44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