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欣赏

阅读 / 问答 / 标签

黄庭坚《幽兰赋》书法欣赏

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评价:“黄庭坚论书、鉴画、评诗均以韵字为先,他引鹤铭入草,雄强逸荡,境界一新”。北宋诗人,书法家。号山谷道人,江西修水人。与苏轼、米芾、蔡襄等被称为宋四家。他进士及第后,便来到叶县任县尉,主管地方治安。《幽兰赋》正是他在叶县任职期间为皇帝书写的书法作品。清同治年问,知县欧阳霖为了纪念黄庭坚,索来《幽兰赋》勒石而立。现此碑藏于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明代叶县县衙内。《幽兰赋》原文 幽兰赋-----韩伯庸吏部员外郎臣黄庭坚奉勅敬书于绩溪殿中 阳和布气兮,动植齐光;惟披幽兰兮,偏含国香。吐秀乔林之下,盘根众草之旁。虽无人而见赏,且得地而含芳。于是嫩叶旁开,浮香外 袭。既生成而有分,何掇采之莫及?人握称美,未遭时主之恩;纳佩为 华,空载骚人之什。光阴向晚,岁月将终。芬芳十步之内,繁华九畹之 中。乱群峰兮上下,杂百草兮横丛。况荏苒于光阴,将衰败于秋风。岂 不处地销幽,受气仍别。萧艾之新苗渐长,桃李之旧蹊将绝。空牵戏蝶 拂花蕊之翩翩,未遇来人寻芳春而采折。既生幽径,且任荣枯。幂轻烟 而葱翠,带淑气而纷敷。冀雨露之溥及,何见知之久无。及夫日往月 来,时占岁睹,迈达人之回盼,披荒榛而见。横琴写操,夫子传之而至 今;入梦为征,燕姞开之于前古。生虽失处,用乃有因。枝条嫩而既 丽,光色发而犹新。虽见辞于下士,幸因遇于仁人。则知夫生理未衰, 采掇何晚。幽名得而不朽,佳气流而自远。既征之而未见,寄愿移根于 上苑。《幽兰赋》石刻全碑十二通,是黄庭坚晚年大字石刻行书作品的得意之作,为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它为大字行书,大小错落,大字逾尺,小字盈寸;避让得当,错落有致;整体和谐,极富韵致;苍劲有力,飘洒俊逸。实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境。下面我将从笔法、结体、章法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其艺术价值。一、笔法 黄庭坚书法用笔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其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此碑作为黄庭坚的大字作品用笔酣畅奔放,提按顿挫分明,犹如荡桨之沉着痛快,收放自如。其沉雄的笔力,曲铁般的线条,纵横浑脱,如“百”的横画、“阴”的捺画,皆有起伏,一波三折。正因为他这种独特的笔法,决定了其奇崛生涩的书法个性。此碑行笔快速,出锋爽利迅疾。如“处”“之”“艾”等字的捺笔在重按后提笔出锋,如利刃一般。另外“光”“风”等字在横笔末端的抛钩,先重压后奋力上挑,其钩极为锐利。关于用笔,他曾说“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所谓的“眼”,正是那夸张的提按顿挫,凝重涩劲的线条。此帖虽反复地跳荡腾挪、提按顿挫,笔锋却一直在画之中央。从具体笔划来讲,他的长横常逆锋入笔,一波三折以曲求平,如逆水行舟涩行运笔,手腕轻重动荡一笔出之,贵在自然。竖画,其实是长竖在一字中往往起着支撑作用,要写得挺劲有力,但仍有曲折之势,过直而无力、起笔向上回锋取逆势,然后行笔直下,中实而有变化,末了出锋有力,笔断后意仍顺惯性送出,在字外做收锋动作。撇划,落笔直下,行笔运至中途迅笔而出,以屈势取其峻险。捺笔,回锋直笔向右下铺豪,过三分之二处略停顿,调整笔毫提锋徐徐而出,将力送到尽头,不可轻飘草率而为之。 尽管黄书总体上是奇崛宕逸,但我们依然能从中找到清雅爽利、意态万千的艺术魅力。对于用笔,他认为“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锋在笔中、意在笔前”“心能转腕、手能转笔”,只有这样才能有“落笔奇伟,丰劲多力”的艺术效果。 二、结体 黄庭坚书法结字峻拔奇险,纵逸飘荡。此碑字形瘦长挺劲,尽展纵势,有顶天立地之概,如“什”“峰”“华”“月”等字皆高耸而立,颇富高格之气,不入流俗。黄庭坚虽以瘦长作为其字形的主调,但“不”“也”“上”“今”等字则不刻意变形,而是保留其宽扁的原型,丰富了字形的变化。其结字受苏轼的影响,以欹侧取势,字形多向右上倾斜。如“及”“夫”“况”“来”等字长笔尽展,画虽尽而意无穷。其结体中宫收紧,内紧外松,撇捺开张,如摇双橹。唐人创九宫说,所谓“中宫”,即为字心。更确切地说,任何一字,不管它的疏密斜正,必有其精神挽结的地方,讲字的长短虚实发布停匀于中宫旁的八宫,使其头目手足安置得所。如“将”“峰”“来”等字所有笔画都是气抱或者形接于圆心,使中宫收敛处更显得雄强茂美,表现出骨力道劲的气魄。此碑最大的特点是醒目的长笔,笔前摇曳而来,笔后潇洒而去,似欲不还,如“来”“入”“达”“什”等字突出主笔、纵横恣肆、四缘发散、纵伸横逸、气魄宏大、展左舒右,张弛笔势而能依旧用笔圆正,线条清劲委婉而筋脉舒展,其韵味十足而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种结字的方法突破了唐以来传统,创造了惊俗的“辐射体”。长笔写法多参以篆意,先向左回入中肚取势,以涩笔逆行作一波三折运动,以老取妍,道劲两全,但贵在自然,做作便俗。 另外,其结字主次分明, 《艺概》论道:“画山者必有主峰,为诸锋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主笔有差而余笔皆败,故善书者必争此一笔。”黄书于主次处理堪称老手,如“岂”“中”等字其主笔突出精彩,又如“主”独厚底横,用笔动作幅度大而形全神完,上两横为余笔,较通常更短,上留下放,意在陪衬烘托。此碑不仅每个字外形各异,别具匠心,当它们组合在一起又是左顾右盼,俯仰生情。其字与字之间以相应的歪斜之形作配合,如“今”字左低右高向左下倾斜,而“入”字则左高右低向右下倾斜与“今”自成互盼之势,产生出一种特殊的视觉审美,似那乱石铺街,寓乱于整。 三、章法 黄庭坚在章法上的处理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具有特殊的魅力。黄庭坚《幽兰赋》全篇12通。章法因字法自然生成,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行距稍宽,字与字之间紧密相连,甚至互相穿插,在整体章法上浑然一体。其章法富有创造性,他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如“梦”字上半部插入“入”字底部;“日”字上部插入“夫”字下部境内:“都”字撇笔斜插到“取”字右下部;“坡”字捺笔插到“来”字左上部。再如“为”和“华”“坡”和“荒”“时”和“占”“岁”等紧密相连的字组成了字组,域两字一组,或三字一组,使章法中出现了变化。这种处理,不但使行气更为贯通,也增加了疏密的对比,呈现爽朗自然的气象,于不用意处见其匠心独运,具有特殊的魅力。 由此可见,此作节奏感强,在跌宕的气势和强烈的节奏中,线条的轻重缓急以及疏密的处理得潇洒多姿。点画形态上更显神奇,画长点短,遍观全篇,其结构或长或短、或左或右、或开或合、或疏或密、或顿挫起伏、或静若微波,使作品的整体章法处理得轻松随意,而又具有理性,让人叹服! 总之,笔者认为《幽兰赋》作品是黄庭坚发展与成熟时期最具代表的大字碑刻作品之一,是山谷老人成功走向书法风格史和创作史的重要作品之一。而正因为此,他才因其个性鲜明的笔法,奇崛劲险的结字,富有创造的章法,行成了其长枪大戟、绵劲迟涩、追求意境的书风。并以高格的学养、刚正的品格、高雅的诗文、独特的书法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宋代书法尚意的开拓者。 参考文献: 1.《黄庭坚幽兰赋》.陈平.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2.《中国书法全集黄庭坚35》.荣宝斋出版社,2001. 3.《历代书法论文选(上.下)》.上海书画出版社,1983. 4.《行书浅鉴》.欧阳中石.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5.《黄庭坚书学研究》.陈志平.中华书局. 黄庭坚书《幽兰赋》的时代背景 宋徽宗赵佶虽然昏庸无能,但对书画却很有天赋,造诣颇高。黄庭坚的书法受到这样一位皇帝的青睐,足以说明他的书法水平。除了宋徽宗喜爱黄庭坚的字以外,还有特殊的思想基础和时代背景。徽宗初登皇极,在踌躇满志之时,有感于前代外受辽、夏侵扰,内忧王小波、李顺等农民起义的冲击,王安石变法又归失败,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宋王朝的统治地位岌岌可危。政治形势与赋中的“光阴向晚,岁月将终。况荏苒于光阴,将衰败于秋风。萧艾之新苗渐长,桃李之旧蹊将绝”,含意默契。有道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他不会不想扭转这样的局面,赋中的“生理未衰,采掇何晚。幽名得而不朽,佳气流而自远。薄秋风而香盈十步,泛浩露则花飞三田。岂众草之敢陵,信有慎乎伐剪”等意思,正与他的思想合拍。情调的谐振,可能会使这位新皇帝产生勃勃雄心,要“收拾旧山河”,因而敕书此赋,以抒其志。当然,从全文看,内容也有文人骚客抒发怀才不遇、清高孤芳之情,有寄希望于当权者的赏识,加以提拔之意。由于这是黄庭坚在晚年历尽坎坷后,受到皇帝的爱怜奉敕而书,其诚惶诚恐的心情及凝聚的力量可想而知了。所以此书的特点与前期比,在飘洒俊逸的基础上更加苍劲有力,奇倔脱俗,堪称他的“闪光”之作,不愧为我国书法宝库中的瑰宝。

黄庭坚书法欣赏

黄庭坚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江西修水县人。生于1045年六月十二日(7月28日),北宋诗人,书法家,词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1105年九月三十日(11月8日)死于宜州贬所。黄庭坚的书法是宋四家之一,行书草书都非常优秀。他是苏轼的学生,文学书法俱佳,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黄庭坚书法初以周越为师,后取法颜真卿及怀素,受杨凝式影响,尤得力于《痊鹳铭》,笔法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倔,字体开张,笔法瘦劲,自成风格,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他著名的书迹有《松风阁诗》、《黄州寒食诗跋》、《花气熏人帖》、《虹县诗》等。黄庭坚出于苏轼门下,与张来、秦观、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后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兼擅行、草书。 黄庭坚在宋四家中的地位也不低,而且他和苏轼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典故传说,苏轼曾经说他的书法是死蛇挂树。而黄庭坚调侃苏轼的书法是石头压蛤蟆。黄庭坚的笔法,被称为勒字,也就是说他的,用笔比较坚劲厚重,笔力凝聚,字势奇崛,黄庭坚的书法特点正是在笔法的抑扬顿挫上,以体现庭坚自己与旁人不同的特点,十分注重一个“新”字。黄庭坚的书法是结合了各个学家的所长,又将各个学家的缺点加以改正,以形成了自己的书法特点。 黄庭坚书法的结字,也是欹侧取势,中宫较紧,外部笔画开张,像横竖撇捺都写得特别的开张,姿势比较奔放洒脱,视觉感比较强烈,也形成了黄庭坚书法的独特风格,被称为辐射体。黄庭坚的书法特点主要有不受原先字体形态的限制,自有自己本身的特点,结合各家所长,具有自家的风范,不古板,以“新”为突破。人们常提及,“字如其人”。黄庭坚书法的特点正正如同他的为人处世一般,豁达,不受拘束,坚持以“新”为突破,有自己特有的风格。 黄庭坚书法的章法,行书一般行列比较宽,字句比较紧密,行列笔画舒展空灵潇洒,笔画间互相呼应挪移,整体感非常好,草书章法大小、粗细、长短变化丰富,整体章法潇洒凝练。 黄庭坚不仅对字的结构和行、列做布置外,而且对整幅的空间构造作全面的改观。其中《黄州寒食诗跋》跋文从侧险中保平衡,在斜势中显稳势。从微处着眼,一行字时左时右,但从通篇看,已化为一体。这正是黄庭坚行书艺术的独特之处。所以他曾自信地说:“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学习黄庭坚的书法,可以从他的《松风阁帖》入手,此帖为行书风格,用笔凝练有劲,也很生动活泼,适合初学,有基础后可以再学习黄庭坚的草书或其他的手扎。

黄庭坚行书书法欣赏

  黄庭坚的书法成就主要表现于其行书和草书中。那么黄庭坚的行书书法作品是什么样的书法作品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黄庭坚行书书法,希望对你有用!    黄庭坚行书书法欣赏   黄庭坚行书书法图片1   黄庭坚行书书法图片2   黄庭坚行书书法图片3   黄庭坚行书书法图片4   黄庭坚书法评述   黄庭坚的书法,可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即他自称的元祐间书。是继承各家,融化为己。后一阶段,则极力创新。他对自己要求很高很严格,常否定元祐间即四十九岁前所写的作品。说:“元祐间书,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甚至在被贬戎州时说:“见旧书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字差可耳。”但我们从现今存世的黄书来看,只有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四十六岁时写的正书《伯夷叔齐庙碑》貌近褚遂良,尚未树立独特的风格。然他参用薛稷学褚的方法,步步顿挫,力避学褚不成,流入浮滑之病,最初奠定了他后来作品中用笔到处擒纵,笔笔凝练的基础。至于他的大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三十九岁时所书《游青原山诗石刻》,纵横开阖,浩逸雄伟,深得《瘗鹤铭》神髓.并融会成自己的面目。胜过古人羊欣学王羲之、薛稷学褚遂良的步趋惟肖。又如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四十二岁时,所书的《王长者墓志稿》,行楷妙得《兰亭》笔意。   近年出土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即他四十三岁时正书《王纯中墓志》和行书《糟姜帖》又受到苏轼影响。但他用中锋直落的方法,纠正了苏轼“腕着而笔卧”的缺点。《药方》则笔笔欲飞,后二行随意草草,置诸颜真卿《祭侄文》、《争坐位帖》两稿中,几莫辨出于两手。由此足见他学古人功力的深邃。但他在认真创作时,即立意创新,不屑蹈前人的陈迹。馀如《华严疏》、《发愿文》等,   尚未力趋险绝,可断定为元祐中书,采用颜真卿大字笔意,而把颜体缩短的笔画展之使长,成自己的面目。事实上黄庭坚书,在元祐间早已成家。但他志高气昂,没有丝毫自满。反而贬低了以往取得的成绩。他在书法艺术中,汲取了古今人之优点,融为己有后,还进一步不断改造,力创新奇,成为他晚年前无古人的独特风格。在《山谷文集》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晁美叔尝背议予书唯有韵耳,至于右军波戈点画,一笔无也。有附予者传若言于陈留,予笑之日:“若美叔则与右军合者,优孟抵掌谈说,乃是孙叔敖耶?”往尝有丘敬和者,摹仿右军书,笔意润泽,便为绳墨所缚,不得左右。予尝赠以诗,中有“字身藏颖秀劲清,向谁学之果《兰亭》。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石崖《颂中兴》。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不知美叔尝闻此论乎?   从这里可以看出黄庭坚对书法艺术,学古而不寄古人篱下,立志创新的宏志。他晚年所书《松风阁诗》尽管笔不称手,仍阻止不了他发挥创造力的才能。《经伏波神祠诗卷》是病后笔,自称合作。其后自题云:“若持到淮南,见余故旧,可乐之,何如元祐中黄鲁直书也?”以及《苏轼寒食诗卷后跋》,《范滂传》都是晚年合作。《范滂传》是他最后谪居宜州时所书,旋即身卒。老笔更为遒练。   黄庭坚草书的成就,在宋人中是最突出的。《宋史.黄庭坚传》中着重提出他“善草书”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旭)、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被谪四川入峡时,看到“长年汤浆,群丁拔掉”又见到石扬休家藏的《怀素自叙帖》,“纵观不已,顿觉超异”才悟到了藏真(怀素别号)笔法的三昧。脱去了“俗气”。张旭、怀素、高闲是以狂草闻名的。黄庭坚沦书以为:“楷法欲如快马入阵,草法欲左规右矩。”我们在其所书《李太白忆旧游诗》《诸上座帖》中可以看到他的狂草,虽满纸云烟,飞花乱坠。而格律很严,笔笔周到,无一笔轻率缭绕。《忆旧游诗》中的一个“楼”字,竞参用了绘画线条的笔法。《诸上座帖》则如轻云缓行,凌霄万变。而《花气诗帖》乃作草如正书,一变旭、素旧法,达到了极高的成就。   黄庭坚的正书盈尺大字《明瓒诗后题卷》,更明显地启示了后人掌握羊毫笔,发挥兔毫劲健作用的门法。小楷《李公麟五马图题字》,点画结字,可展至寻丈不失。真达到了“小字如大字”的高度艺术造就。   黄庭坚书的特点,在“笔阵”中,犹如严阵行军,步步为营,万弩张弦,相机齐发。步步为营言其点画之周到圆满,无一笔涉于轻佻。在作战中保证无失;张弦待发,言其取势之险,奇兵出袭,百战百利,以大自然界现象来比,其在静的方面,如岗峦起伏,奇峰争险。动的方面,如云岫环山,变化无际。黄庭坚在书法艺术创作上的构思,取得了动静两方面矛盾的统一。   若以黄书比之苏米,以唐诗为喻,苏犹李白,才气出于天然,“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不求细琢而自工,黄如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米则锦囊集句,到处雕虫,犹李贺鬼才,因此不便初学。学三家书,当以苏黄为体,米芾为用。诗宗杜甫,继读百家。可免仰攀不及,误入歧径。   凡事都应一分为二,大醇小醨,不可避免。要从整体和主流上着眼。苏黄之间,苏属前辈。黄对苏的文章道德,包括书法,都极钦佩。当时有人对苏书提出缺点:“东坡作戈多病笔,又腕着而笔卧。”黄氏以为“管中窥豹,不识大体。”黄氏书亦吸收苏法。但在南宋汪应辰所刻《成都西楼苏帖》中,可以看到苏书《赠秦少章序》大似黄体。说明他们之间,是相互学习,各取所长,彼此影响的。黄氏之书,至晚年,在一意创新过程中,过分求变,也带来了些习气。他把颜真卿正书中某些特别缩短的笔画放长,是他善变的一面。但有时放得逾制了。最显而易见的,如在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五十五岁时,所写《张大同乞书卷》的“舍”字上帽。这类习气,有人把它形容如长蛇挂树,舟人执篙。善学黄书者,也要酌量求变,不宜照画葫芦,瑕瑜兼纳。

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书法欣赏

黄庭坚(公元1045年-公元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其书法亦独树一帜,行书凝炼有力,结构奇特,与苏轼、米芾、蔡襄一起被称为“宋四家”之一。 《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是黄庭坚晚年草书代表作。此作品用笔紧峭,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为黄庭坚草书之代表作。正如沈周在诗卷的题跋中所说:“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真(怀素)三昧,此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草圣"宜焉!”此时黄庭坚的草书艺术已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释文: 迢迢访仙城,卅六曲水回萦。一溪初入千花明, 万壑度尽[遗]松风声。银鞍金络到平地,汉东太守来相迎。 紫阳之真人,邀我吹玉笙。餐霞楼上动仙乐, 嘈然宛似鸾凤鸣。袖长管催欲轻举,汉中太守醉起舞。 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当筵歌吹凌九霄, 星离雨散不终朝,分飞楚关山水遥。 余既还山寻故巢, 君亦归家渡渭桥。君家严君勇貔虎,作尹并州遏戎虏。 五月相呼凌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行来北京岁月深, 感君贵义轻黄金。琼杯绮食青玉案,使我醉饱无归心。 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箫鼓鸣, 微波龙鳞莎草绿。兴来携妓恣经过,其若杨花似雪何。 红妆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写翠娥。翠娥婵娟初月辉, 美人更唱舞罗衣。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 此时行乐难再遇,西游因献长杨赋。北阙青云不可期, 东山白首还归去。渭桥南头一遇君,酂台之北又离群。 问余别恨知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心亦不可尽, 情亦不可极。呼儿长跪缄此辞,寄君千里(万)遥相忆。

黄庭坚书法欣赏

  黄庭坚的书法成就主要表现于其行书和草书中。我们分别就其行书和草书来探讨其艺术风格形成之渊源。黄庭坚在继承传统、学习前辈书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从而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书法方面对后世的影响非常的大。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黄庭坚书法,希望对你有用!    黄庭坚书法欣赏   黄庭坚书法图片1   黄庭坚书法图片2   黄庭坚书法图片3   黄庭坚书法图片4   黄庭坚书法特点   黄庭坚在继承传统、学习前辈书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从而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他的书法也存在某些缺点,如有些笔画过瘦过长,像苏东坡讥之为“树梢挂蛇”那样,的确   显得难看。然而,瑕不掩瑜,从总体上来说,黄书有他的独特风格。   一、中宫敛结,长笔四展:   黄庭坚的行书,每个字大都长横长竖、大撇大捺,但每个字的中宫(“中宫”即中心)似乎都有一个圆心,其他笔画从圆心中放射出来。这种“破体”的“辐射式”的字形结构,突破了晋、唐以来流行的那种方方正正、四面停匀的外形,而以其点画的借让,既把握重心,又夸张某些笔画,使他的书法表现出浑融萧逸的雅韵和骨力道劲的气魄。   二、欹侧变化,不受羁束:   黄庭坚的书法的第二个特点是字形的结构笔画欹侧,不受羁束。他写出的横画倾斜不平,竖画虬曲不正,每个字的各部分常以相乖或相应的歪斜之形作配合,一反前人横平竖直的平淡、呆板的结构,使他的字显得风神潇洒,瑰玮跌宕。苏东坡很欣赏黄书欹侧的特点,曾说:“鲁直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真实相出游戏法,以磊落人书细碎事,可谓u2018三反u2019。 (《东坡续集》卷四《跋鲁直为王晋卿小书尔雅》)。   三、点不挑起,一代奇书:   黄书的第三个特点是写三点水偏旁时,最下一点多不作挑起如《范滂传》中的“范”、“滂”、“汝”等字,《诸上座帖后记》中的“净”字,《松风阁诗》中的“涛”、“洗”、“洒”、。潺,、“沈”等字,特别如行书《经伏波神祠诗卷》,全篇有十七个三点水偏旁的字,除“泽”、“得”二字外,其他十五个字的最下一点全不作挑起。宋代袁文评黄庭坚的书法时说:“字之从水者,篆文作此*字,盖水字也。至隶书不作*字,乃更为三点,亦是水字,然三点之中,最下一点挑起,本无义,乃字之体耳;若不挑起,则似不美观。本朝独黄太史三点多不作挑起,其体更道丽,信一代奇书也。”(《瓮牖间评》卷四)。   四、撇改为点,蹙写上收:   黄书大多以大撇大捺、长笔四展见功夫,这是黄书的明显特点,但黄书也有时将一些字的笔画故意缩短和上收,其中最突出的如《王纯中墓志铭》、《诗送四十九侄帖》,《松风阁诗》等中的“修”字和“参”字,黄庭坚都将字中的三撇蹙写和上收为三点,这种异乎寻常的处理,使字体结构中的“展”与“蹙”形成对比,长笔短画,多姿多态,使这些字的笔画多变化和不重复。这是黄书的又一特点。   五、动静结合,和谐统一:   黄庭坚对一些下面带有四点的字,写时都将笔画连续,成一道波浪形,如《黄州寒食诗卷跋》中的“兼”字,《花气诗帖》中的“薰”字,《经伏波神祠诗卷》中的“马”字,《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牍》、《王纯中墓志铭》中的“无”字等。这样处理,使字的上半部较为端正、平稳,表现为“静”,而下面的四点写作波浪形,连续一笔而成,则显得潇洒飘逸,表现为“动”,这样便使字体结构动静结合,和谐统一。   六、不泥古法,得笔外意:   黄庭坚的草书如龙飞风舞,超轶绝尘,为世人所称赞。他虽师承张旭、怀素,但他不泥古法,力求创新。金代诗人施宜生称赞黄庭坚的草书时说:“行行当行止当止,错乱中间有条理。意溢毫摇手不知,心自书空不书纸。”(《中州集》卷二“跋山谷草书”)赵秉文在《题涪翁草书文选书后》说:“涪翁参黄龙禅,有倒用如来印手段,故其书得笔外意,如庄周之谈大方,不可端倪。”黄庭坚草书的有些字形虽与张旭、怀素所写的字有些相似,但他善于用笔,深得此中三昧,所以黄书的线条千姿万态,变化多端。旭、素的许多笔画虽也豪逸放肆,但多是一笔简单而过,而黄书则一波三折,或箨龙坼石,或轻梢遏云,妙兼数体,圆转卓绝。我个人认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黄庭坚的草书已超过张旭和怀素。另外,苏东坡说过:“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从生活阅历、文章学问等方面来说,黄庭坚远比旭、素丰富和渊博。

李思桂书法欣赏 李思桂书法作品欣赏

  李思桂的书风大气磅礴雄奇稳健,作品融入画理,聚散疏密,粗细并存 ,大小相间,虚实互用,气韵生动,变化奇诡。将汉字注入灵性,趣味横生。是我国当代知名书法家。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李思桂书法,希望对你有用!    李思桂书法欣赏   李思桂书法图片1   李思桂书法图片2   李思桂书法图片3   李思桂书法图片4   李思桂个人简介   李思桂,祖籍广西桂林,著名书法家,创作室号"五知堂"。早期赴日本、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及地区举办个人书法展,引起轰动。购藏者趋之若鹜,被誉为"中国现代书法先驱者",奠定了其在中国书坛的地位。作品在国内一经推出,立即引起收藏热潮,衍生了一大批忠实的书法迷。其创新精神得到了诸多前辈的肯定和支持。05年应邀到香港及台湾举办个展,大获成功。传略和作品被编入《中国书法家大辞典》、《神州艺萃》、《中国现代书法集》、《中国当代诗书画人才博览》、《中国当代书法名家墨迹》等数十部辞书。现为: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家联谊会会员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委员东方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广西雅园书画院理事   书法中堂布局   中堂的书幅宽大,通常用整张纸书写。中堂书幅,以往都安置在堂屋的中间,故称为中堂。中堂因为写得、用得多,几乎和对联一样普遍,所以人们都很熟悉。中堂的文字内容,现在和过去很不相同。以前中堂的文字内容都很严肃,或用榜书写“福禄寿”,或只写一个“福”、“寿”大字的。现今中堂的文字内容,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多数人还是感到中堂文字不好选择。其实,对中堂的书写,除保持原有的形式外,对文义、书体的选用,大可宽泛一些,凡是有教育意义的诗、词、语录,一切通用的字体、书体,都可以选用。用楷书写作时,也可以写成有行无列,使得书幅更为活脱新美。至于那些以条幅、斗方为中堂的做法,显然是不符合中堂的格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