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

阅读 / 问答 / 标签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体裁有什么不同

望岳:五言古诗春望:五言律诗石壕吏:五言古诗

关于杜甫诗三首 望岳、春望、石壕吏分别是什么诗?(古体诗或律师)

《春望》是五言律诗 《望岳》、《石壕吏》是古体诗,是五言古诗,五古. 为什么那么多人把望岳当作律诗呢?五言八句就一定是律诗吗?它押仄声韵,又不讲粘对,和律诗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翻翻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就知道了.《望岳》是收在第一卷五言古诗里边的,而且是第五首,打开目录就能看见.

求杜甫诗三首的翻译(望岳,春望,石壕吏)

望岳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三峡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 通: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三峡我就没见过了

杜甫的《石壕吏》是纪实文学还是艺术作品?

sdfdsfsdfdsf

“石壕吏”的翻译?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解析: 《石壕吏》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史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译文 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最近刚战死了。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丁了,只有个吃乳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条完好的裙子。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丛您夜归。 赶紧应付河阳需要的劳役,现在还赶得上做早炊。” 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Shi Hao Government official" original text The evening throws Shi Haocun, has the government official night to seize the human. The old man exceed wall walks, the old woman goes out looked. The history shouts a He Nu! Why bother does the woman cry one! Listens to in front of the woman to deliver a speech: Three male Ye Chengshu. One male attaches the book to, o male died in battle newly. Saving also drags out an ignoble existence, the dead long are over! In the room nobody, only has under the breast the grandson. Has the grandson mother not to go, the difference does not have the skirt. The old woman strength although fades. please turns over to from the government official night. Should the Heyang service, still prepare the early morning anxiously to cook a meal. The night of long sound of talking certainly, like heard sobs sobs. The day Minden future, alone leaves with the old man. "Shi Hao Government official" translation Evening seeks lodging for the night Yu Shihao the village, has the government official in the night to seize the human. The old man turns the wall to run away, the old woman goes out should be right. The government official yells the sound is such ominous, the old woman cries aloud the situation is such 凄苦. I hear the old woman to go forward to say that, □my three sons all serve participate siege war of the Ye city. Son asked the human to bring a letter, o just died in battle recently. Is living the human drags out an ignoble existence for the time being, the human which dies forever passes. In the family also did not have what person again, only then ate the breast little grandson. Because has the little grandson, therefore the daughter-in-law has not left this family, but does not pass in and out a plete skirt. Old woman I although the body is feeble, please allow me to turn over to with the clump of your night. Hurries service which deals with Heyang to need, now also catches up with on does early cooks a meal. □ At nightfall speaks the sound already has also vanished, but resembles hears sobs in a low voice sobs. Front the dawn I continue to catch up with the distance, only can with the old man farewell which runs away.

对《石壕吏>这首诗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吧。。

求石壕吏配乐

答:前半部分用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前半部分,很急躁的那一段,显示出有人捉拿盗贼时的那种紧张的气氛。后面老妇人哭述自己儿女生事时,比较哀伤,音色仿佛呜咽的哭泣之声,用埙演奏的《伤别离》比较适合。还有其它的方式,不过用古曲比较好。十面埋伏http://vip.lzzy.net/bbs/media/17.mp3伤别离http://61.156.7.14/upload/mp3/shangbl.mp3

《石壕吏》中的: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的翻译的是什么?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

石壕吏翻译剧本

时间:公元759年春,一天傍晚。 地点:石壕村,一家农户门前,矮墙,一副破旧板门。 人物:杜甫、老妇、老翁、差吏两个。 旁白:深秋,一破旧房子。房子大门紧闭着,秋风吹来,门有些晃动,门上的油漆已脱落了不少。不远处,立着一个刻有“石壕村”三个大字的石碑。风吹打着这弱不禁风的房子,让人为它担心。唉,也许,又将有一场悲剧在这开场…… 远处传来几声犬吠,屋子里时不时地传出孩子的哭声,诗人杜甫来到了石壕村这个房子里借宿, 杜甫:老夫我风尘仆仆,饥肠辘辘,看来,今天只有投宿这石壕村了。[敲门]有人在家吗?…… 老翁:[打开门,打量杜甫]官人是…… 杜甫:[作揖]下官姓杜名甫,去华州路过此地。现在天色已晚,请问老先生,可否借宿一晚,给碗饭吃? 老翁:官人为什么不去住驿馆呢? 杜甫:嗨,别提了!凡有驿馆之处早被叛军占据,哪里还容我住宿啊! 老翁:[为难地]官人住一宿倒没问题,可小老儿没、没一口饭给官人您吃呀!我们一家已是几天没沾米粒了--粮食都让官军给抢走了哇! 杜甫:[面带愧色作揖道谢]啊,没什么,没什么,能住一宿也已感激不尽了! 老翁:那官人就请进吧。官人,你看这是什么世道!老百姓没法活啊! 杜甫:是啊,我这一路所见,可谓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啊! [二人进门,老翁关门] `````` 吏甲乙拿火把、提刀枪上。[砸门] 吏甲:咚咚咚!咚咚咚!快开门,老子是官差。 老翁:[惊慌地]糟了,官兵又来抓丁了。官人呀,我先躲一躲,回来再和你聊吧。 老妇:快走吧!快从墙那边走。 老翁:[从后面下场] 吏乙:[咬牙切齿道]里面的人给老子滚出来!再不开门老子就劈门了! 老妇:[哭着走出来打开门]官爷,有什么事呀? 吏乙:[气势凶凶地]快把你们家的男人叫出来,邺城那边吃紧,去跟我们守城! 老妇:[越哭越厉害]官爷,不瞒你说,我家已经没有男人了。我那三个儿子,都去邺城打仗了,昨天老三捎信说,他两个哥哥[抽泣地说不出话来]……都战死了。呜呜…… 吏甲:就算了吧!仨儿子都死了,挺可怜的。 吏乙:[对着老妇吼]我说你找死呀!你老头呢? 老妇:他早就不在了。可怜我们孤儿寡母这可怎么活哟! 吏乙:那你孙子呢? 老妇:[可怜地说]孙子倒是在……。 吏乙:那还不快给老子交出来! 老妇:可他还在吃奶啊。 吏甲:那你们家还有什么人? 老妇;还有儿媳妇, 吏乙:那就让他去应征! 老妇:不能啊!她去了,孙子怎么办啊?而且她连件衣服也没有。我们家只有我身上这一件衣服,谁出门谁穿啊! 吏甲:算了吧,别再为难人家了。 吏乙:[对吏甲]你他妈不要命,我可要命![对老妇]反正你们家得出一个人! 老妇:[哭着说]实在不行,我跟你们去吧。 吏乙:[上下打量露出不屑的眼光]你?…… 老妇:我可以帮你们煮饭,现在去,还能赶上做明天的早饭。 吏乙:那--就赶快走吧! 杜甫:[上]且慢,这老太太你们不能抓走…… 吏甲乙:[大怒,对老妇]好哇你!你们家这不是还他人吗?跟我们走! 杜甫:本官赴华州公务,有度牒在此。怎么,你们连皇帝命官也敢抓吗? 吏乙:什么皇帝命官!老子只听守城将军差遣。你少管这里的闲事!不然,老子连你也抓走! 杜甫:[气得说不出话]你、你、你们……简直无法无天! 吏甲乙押老妇下场 旁白:天亮了,落叶飘落,几只乌鸦在树枝上鸣叫。 杜甫:[作揖道谢]多谢老先生留宿!留步,留步。 老翁:好,官人慢走,不送了。 杜甫:来时还有你家老妇,走时,却独与您老相别,唉!悲哉--世也! 老翁:官军比土匪还厉害呀! 杜甫:[悲愤地上路] 老翁:[叹着气回家,关门]

石壕吏用什么词语概括老妇女一家的遭遇?

用诗中的词语简要概括老妇人一家的遭遇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石壕吏》翻译成现代文该怎样开头?

晚上在石壕村投宿

石壕吏本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全文翻译 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走出来查看情况。 差役吼叫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凄苦啊!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二个儿子最近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改嫁,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好像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后,我踏上前行的路,只能同老翁一个人告别。

石壕吏一诗的中心是什么

编辑本段作品概况 作品名称:石壕(háo)吏 创作年代:唐代 作者:杜甫 作品体裁:古体诗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石壕吏》诗意画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走出来查看情况。 差役吼叫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凄苦啊!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防守。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二个儿子最近牺牲。活着的人苟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好像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后,我踏上前行的路,只能同那一个老翁告别。 翻译成短剧 县吏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 →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 →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 牺牲了!” →县吏面露疑色:“把书信拿给我看看!” →老妇取出书信,必恭必敬地交给县吏,伤感的说道:“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希望能博得县 吏同情,高抬贵手。) →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 →老妇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 (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 用。) →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 →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 →县吏步步逼进:“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 →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有孙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请你们行行好,放过她吧!” →县吏半点容不得商量的语气厉声喝道:“少罗嗦,快把她交出来!” →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作品注释 (1)暮: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傍晚。 (2)投:投宿。 石壕吏诗意图(3)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一何:何其、多么。 (8)怒:恼怒,凶狠。 (9)啼:哭啼。 (10)苦:凄苦。 (11)前:上前向前。 (12)致:对……说。 (13)邺(yè)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4)戍(shù):防守。 (15)附书至:捎信回来。 (16)新:最近。 (17)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偷生:苟且偷生 (18)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指完结。 (19)室中:家中。 (20)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21)唯:只,仅。 (21)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孩子。 (22)未:还没有。 (23)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24)完裙:泛指衣服。“裙”古代泛指衣服,多指裤子和上衣。 (25)老妪(yù):老妇人。 (26)衰:弱。 (27)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一起回去。请:请让我。从:跟从,跟随。 (28)应:应征。 (29)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30)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31)备:准备。 (32)晨炊:早饭。 (33)夜久:夜深了。 (34)绝:断绝;停止。 (35)闻:听。 (36)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37)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 (38)独:惟独。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选自《杜工部集》。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 7 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 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2]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等九节度使步骑二十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 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2][3]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全诗一百二十个字,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句句叙事, 无抒情语,也无议论的话,但却通过叙事抒了情,表达了作者心中的义愤。其次,诗写得很精炼概括,前后照应,意见言表。[4]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读杜心解》),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这十三句诗,不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也决不是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读者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可能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 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本子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所以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儿媳妇低声哭泣。“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说,“民为邦本”,把人民整成这个样子,统治者的宝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诗人杜甫面对这一切,没有美化现实,却如实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丝毫没有给读者概念化的感觉。诗中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就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用了较短的篇幅,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杜甫人称杜子美(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5]

石壕吏课本剧(英文版)

Narrator: in the rebellion period, one night, there was a scholar, at a farmhouse in Shihao village stopped. He have a look it"s late, for the night. Du Fu: (softly behind door)...... Dong...... (voice) man:(frightened faces) Oh, not bad officials to arrest a person? What do we do now? Old woman: (from the door to look carefully): the old man, come on, be a scholar! (creaks, the door opened) scholar(refined and courteous bow): Xiaosheng surnamed Du single namea Fu, the son of the word beauty. Pass by here, since it was late,want in your homes spend a night, I do not know the two gentlemencan promise? Man: come on! Recently officials arrest hold tight,very grievance sir, only a grass shed! (the scholar with the old woman in the room, the old man immediately the door tightly shut)Narrator: in order to quell the rebellion, Guo Ziyi, Li Guangbi rate soldiers laid siege to the city, victory in sight, due to increasedTang Jun"s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coupled with the rebels to theforeign aid, the Tang army collapsed. At this time in order tostrengthen its military, the Tang army arrest people everywhereexile. General: (worried) week class head, you take some badofficials, to the nearby village to catch some men to. Li A (with great care): general, the men...... Men were caught in light. Li B: Yeah,head, the village young men on the battlefield. General: that as long as a man, could be of some use, whether it is always less,have brought on me. Go, do not add strength, we will fail. Li C:head, now? The weather has been...... (look up and have a look atday) official difference A: general orders, don"t go, you don"t want to be scolded a pour dog"s blood on? (wave, led the police under)bang! Bang! Bang! Bang! Bang! Bang...... (a hurried knock on the door, everyone in the room was unbearably hands or feet) the old woman (be thrown into a panic): not good, bad officials to arrest a person, the old man you go back! The old man (trembling): Oh,good...... Good...... Well, the old woman, you watch yourself. I went out to avoid! Sir you into the next run! (open the door in themoment before the officer put, man has escaped over the wall, but Du Fu is also hiding) official B (violent rude, came to the door with your eyes searched, big oh): your men are where, fast come out!The old woman (burst into tears): bitter ah...... My poor son! Li A(impatient): poor people, come on over. This world who are notpoor! The old woman (weep and sob story): my no man. My poorson!...... Yesterday one of my son wrote to tell me, my two sonshave been killed in the battlefield. He said, now dead is dead, butalive, also can drag out an ignoble existence, live one day at a time! Sir, I really did not. Li A (hand hold, with his eyes staring up at the old woman): your son lives me what! Now the war tensions, youin addition to your son isn"t there someone scolded? Soon up,otherwise we unkind to you. The old woman (timid): adults,home...... Home really again...... And no one else! (then the housesuddenly heard a baby crying, vaguely mingled with the womancries and to take the baby"s voice): (a) official A you dare to cheatyour grandpa, just not from the house came a child cry? Now, who else is in the room? The old woman (turned a head to see one eyehouse, no): Sir, I the only one is sucking grandson 840 official C:milk? Who eat milk? The child and mother. Don"t put her out (Du Fu heard this, at heart a surprised, want to go out to stop, listen...)The old woman (trembling beg): Sir, my grandchildren to have amother. But her husband has died in war. Because the sun is still small, need to mother, so did not remarry. Poor my daughter-in-lawin rags, even a presentable clothes are not. How to come out andsee you. Sir, you still go, sir...... Li A (black): you is also have to pay today, not to have to cross! Come, take me out! All officialsrushed into the room, the old woman daughter-in-law. Li A: today we have, at least not white run. To put that in 4062. (waved his hand, turned to go out) the old woman (flapping, pull the poorofficial, crying): Sir, you go, my daughter-in-law bitter ah. You took her away, what about my poor grandson? He has no father,

谁会用英语翻译《石壕吏》 谢谢

Sunset in stone village, there are collectors night catch people.Old man go over the wall, go out to see.Collectors to call one"s anger! Married to a blend.Listening to his speech before: "three male yecheng note.A man and attached to the book, two male new die.Save and live with the dead long gone!Chamber and none, but the milk under the sun.Have a sun mother not to go, and no dress.Woman is failure, please from collectors to nightUrgent should be Yang river, still have to prepare ChenChui. "Night long voice, such as the smell of tears whimpering.Dawn"s prospects, with the old man don"t alone.

石壕吏课文,翻译和改写

课文:暮投石壕村1,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2,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3。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4。一男附书至5,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6。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7。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8。急应河阳役9,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10。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注释1.石壕村:今河南省陕县东七十里。2.逾:越过。3.一何:何等,多么。苦:凄苦。4.致词:述说。致:对……说。邺城: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5.附书:捎信。6.且偷生:苟活。且:苟且。长已矣:永远完了。7.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小孙子。8.老妪:老太婆。请从吏夜归:请允许我跟你去。9.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应:应征。10.幽咽:不出声的哭泣。 译文:傍晚(我)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刚刚阵亡。活着的那些人只能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那个老妇人在隐隐约约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改写:杜甫已经无力再赶路了。他隐隐约约的看到前方有几点灯火,全身便好像刚充完电一样,径直的向灯光走去。杜甫隐隐约约的看到村口的石碑上刻着三个字:石壕村。杜甫在一个和蔼的老翁家吃了一顿红薯——这可是老翁家最丰盛的晚餐。之后,老翁把他安置在了他家的一个厢房里住。月至中天,不知何方飘来了几块愁云,叫朦胧变得昏黑了。一会儿,杜甫听到老翁家有点动静,他下意识的把窗户打开一条缝向外看:只见老翁从院墙上翻了过去,老妇赶快拿掉了梯子。有几处火把向这边移了过来,旁边还押着几个男劳力。啊!杜甫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是来抓丁的啊!”杜甫不禁打了一个寒颤。有两个捕差走出人群,向老妇家走了过来,杜甫的心顿时提到喉咙眼上:可别抓这家人啊!正当杜甫思忖时,两个差役已经叫开了门,老妇颤颤巍巍的从屋里迎了出来。杜甫看得清楚。两个捕差眼睛瞪得像铜铃,大声叫道:“死老婆子,把——你家里的男人,给我——统统的交出来,否则……哼!”他扬了扬手中的刀,老妇吓了一跳,她上下观察了这两个人: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一个手持一根水火棍,全身穿一件黑色袍子,上披一件印有“差”字的血红色的大衣,脚蹬一双黑布靴;另一个手握钢刀,身穿白袍,披了一件黄色大衣。!“啊,两位大爷,我家应该是有男丁的,可上一次你们一下子把我那三个儿子都带去守战了。前天,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说我那另外的两个苦命的儿子……刚刚……战死了……”说到此老妇伤心地大哭起来。“还有你家的老东西呢?”那胖吏恶狠狠地说。“听说俩儿子死后,我那老头子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结果老病复发,前天刚刚死去……”老妇声泪俱下,泣不成声,浑浊的泪滴像断线珠子一样滚滚落下。“嘿,你这糟老婆子,你敢跟我耍嘴皮子,小心我……。”这时从屋内传出一阵婴儿的啼哭声,这时一个捕吏上前质问老妇:“哎,我说,这是怎么回事?”“哎,哎,我那可怜的孙子啊,刚出生没几天就没爹了……你们也听见了,我那苦命的孙子还在吃奶,所以我那儿媳也还在家,可是 ,生活就是一天不如一天,儿媳出门,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啊!你们就可怜可怜我们吧……官爷……”老妇苦苦哀求着。两位捕吏听后私下嘀咕了几句,又冲老妇叫道:“哎,这么得了,我们可怜你那孙子,但你儿媳走了你可以养活,那就把……”“哎,两位大爷,这千万可使不得!”老妇赶紧打断了捕吏的话,“我老太婆虽然老了,但如果实在要我家去一个人的话,我愿意随你们前去,起码我还可以为你做饭啊!就让我和你们一块走吧,今晚就跟你们赶快回去应征河阳的兵役,为你们准备明天的早饭吧!”捕吏看了看她,不禁撇了撇嘴角,但又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就极不情愿地把她给带走了。就这样,老太太连个招呼也没来得及跟儿媳打,就被抓走了。杜甫眼泪盈眶,摇头深叹,哀伤不已。月已偏西了,杜甫辗转反侧,老妇被抓走后,他一直就听到隔壁的儿媳断断续续的哭声,杜甫听了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好不容易等到天亮,杜甫怀着伤痛的心,打好行李,继续赶路,送行的只有孤独的老翁一个人了……

石壕吏的翻译,理解性默写,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译文 傍晚我投宿于石壕村,有官吏在夜里来捉人。老爷爷翻墙逃走了,老妇走出去查看。 官吏吼叫得是多么的愤怒,老妇啼哭得是多么的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对官吏说道:“我三个儿子都去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了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在战争中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中再也没有其他人了,只剩下还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还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开,进进出出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从您夜里回兵营去走。 赶紧去应征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有人低声哭泣抽咽。 (诗人)天亮就登上了前面的路,我只能独自同那个老头告别了(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1.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2.石壕村:今河南三门峡东南。 3.暮: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傍晚。 4.投:投宿。 5.逾:越过;翻过。 6.一何:何其、多么。苦:凄苦。 7.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致:对......说。 8.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9.戍:防守 ; 念shù 10.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 11.且偷生:苟活。且:苟且;姑且。 12.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已经,这里引伸为完结 13.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孩子。 14.去:离开,这里指改嫁的意思。 15.完裙:完整的衣裙。“裙”古代泛指衣服,多指裤子。 16.老妪:老妇人。请从吏夜归: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犹得:还能够。妪:读yù 17.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18.请从:请求跟从。从:跟从,随从的意思。 19.夜久:即“半夜”的意思。 20.绝:断绝,没有。 21.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22.登前途:前面的路。 23.闻:听。 24.犹得:还能够。 25.应:应征。 26.独:惟独,只有 27.新:最近。 28.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9.偷生:苟且活着。 30.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31.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2.走:逃跑。 33.室中:家中。 34.更:再。 35.衰:弱。 36.啼:哭啼。 37.未:没有。

《石壕吏》的“听妇前致词”中的致词是什么意思?

致词各位兵爷,请听听老婆子我前来为你们说说情况吧致词 说的意思嘛

石壕吏一诗的中心是什么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把杜甫的《石壕吏》改写成现代文,

傍晚我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官吏喊叫得是多么得愤怒,老妇啼哭得是多么得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道:“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在最近的战争中才死了。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家中再也没有什么男人了,只有个吃奶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从您夜里走。 赶紧去河阳服役,现在还赶得上做早饭。” 深夜说话的声音已经消失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记叙文版: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寒冷的北风似乎要把整个人吞没掉。 我无精打采地骑在我那匹瘦马上,经过了一天的颠簸,终于到石壕村了。今天就 在这里住下吧,我的心里这样想。 我最终选择了一户人家,我轻轻地敲了敲门,只听见门里出现了一阵骚乱,忽然,有一个老头翻过了墙,向南跑去。过了一会儿,一个老妇人才慢吞吞地打开了门。我向她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她把刚刚逃走的老头叫了回来,并热情的招待了我。 进了她家的大门,我忽然发现我的选择是错误的,因为这家不是一般的穷,用来招待客人的不过是一些几乎没有多少米的稀饭,何况他们平时还舍不得吃这些简单的东西。 他们告诉我,自从唐军的进攻失败以来,李唐政府就在这一带实行“拉夫政策”,许多人都拿起武器,走上了战场,他们的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其中的两个儿子已经战死疆场。她不希望自己的老头去上战场,因为他年岁已高,怕是有去无回了。 夜晚,一阵嘈杂声惊醒了熟睡中的我,我躺在床上,认真地听着门外局势地发展。 开始,有一名成年男子的粗暴地喊声:“皇上有征兵令,每家出壮丁一名。”老头一听立刻逃走了。接着就是一阵敲门声,“快,把你们家的男人交出来。” 由于我急切地想知道事态地发展,于是透过窗户看门口的动静。 老妇人慌忙地去开门,还没有等她把门打开,就有人一脚把门给踹开了。原来是两名当地的差役。其中一人手拿一把大弯刀,另一人手持一根三尺木棍,个个都是凶神恶煞的样子,像是从地狱来的使者。 “快,把你们家里的男人通通交出来。”其中一名差役说道。 “我有三个儿子,都去镇守邺城了,一个儿子刚刚来信说自己的两个兄弟都战死了。哎!”老妇人叹着气,刚想继续说下去,被其中一名差役推倒在地。 “少啰嗦,快把男人交出来,”一个差役抽出了手里的弯刀,“你这是违抗皇命,是要杀头问罪的。” 老妇人慢慢地站起来,说:“我的家中已经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难道你们也要把他抓走吗?因为有这个孙子在,他的母亲才没有离开我们。” “你无法使我们相信,我们要进去检查一下,以证实你们家没有男人了。”两名差役对待这件事情是十分严肃的,他们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 “我们都是穷苦的人家,孩子的母亲都不敢出门,因为家里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怕到时候会让老爷见笑。”老妇人的语气变得很无奈。 “不行,我们是一定要进去查看的,这是我们的职责。”说完,两名差役推开老妇人,想要强行闯入房间。 老妇人无奈地说:“这样吧,我虽然年近七旬,但我不觉得自己很衰老,我可以和你们走,尽快到河阳去服役,以表达我的爱国之心,如果来得及,还可以为士兵准备早饭呢!” 两名差役发出了奸笑:“那好吧,你们家已经没有男人了,但是你替代你们家的男人去从军,实在是精神可嘉,你迟早是会得到战功的!” 看到这里,我十分想出去把老妇人拉回来,但是她的儿媳妇拉住了我,示意我现在不要出去。我就这样忍着,眼睁睁地看着老妇人就这样离开了。 那两名差役依旧在挨家挨户地寻找壮丁,直到后半夜,外面的嘈杂声渐渐停止了。但我好像听到了一阵哽咽声,大概是老头回来了吧! 我无法抑制住自己的激动,打开房门,一阵北风吹来,这时我才发现,门口已经有了很厚的积雪,大雪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下的。我走出房门,月亮似乎是孤单地悬挂在天空中,满天的星星不知到哪里去避难了。 天空渐渐亮了,雄鸡站在山上鸣叫,鸡啼声中处处充满了悲伤。我再次骑上我的瘦马,和老头告别,我看出他一夜未眠,眼睛是红肿的。不知是雪花飘进了我的眼睛还是我也感到了悲伤,我的泪水也情不自禁地往外流。我永远记得那一天,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

《石壕吏》《卖炭翁》《伤仲永》的翻译

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杜甫的石壕吏全文注音 ,注音

shí háo lì 石 壕 吏    táng · dù fǔ    唐 · 杜 甫    mù tóu shí háo cūn ,yǒu lì yè zhuō rén 。    暮 投 石 壕 村 ,有 吏 夜 捉 人 。    lǎo wēng yú qiáng zǒu ,lǎo fù chū mén kàn 。   老  翁 逾  墙 走 ,老 妇 出 门 看 。   lì hū yī hé nù ,fù tí yī hé kǔ !    吏 呼 一 何 怒 ,妇 啼 一 何 苦 !    tīng fù qián zhì cí : sān nán yè chéng shù 。   听 妇 前 致 词 : 三 男 邺  城 戍 。   yī nán fù shū zhì ,èr nán xīn zhàn sǐ 。   一 男 附 书 至 ,二 男 新  战 死 。   cún zhě qiě tōu shēng ,sǐ zhě cháng yǐ yǐ !   存 者 且 偷  生 ,死 者  长 已 矣 !   shì zhōng gèng wú rén ,wéi yǒu rǔ xià sūn 。   室  中  更 无 人 ,惟 有 乳 下 孙 。   yǒu sūn mǔ wèi qù ,chū rù wú wán qún 。   有 孙 母 未 去 ,出 入 无 完 裙 。   lǎo yù lì suī shuāi ,qǐng cóng lì yè guī 。   老 妪 力 虽  衰 , 请  从 吏 夜 归 。   jí yìng hé yáng yì ,yóu de bèi chén chuī 。   急 应 河 阳 役 ,犹 得 备  晨  炊 。   yè jiǔ yǔ shēng jué ,rú wén qì yōu yè 。   夜 久 语  声 绝 ,如 闻 泣 幽 咽 。   tiān míng dēng qián tú ,dú yǔ lǎo wēng bié 。    天  明  登  前 途 ,独 与 老  翁 别 

石壕吏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全文翻译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走出来查看情况。差役吼叫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凄苦啊!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二个儿子最近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改嫁,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好像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后,我踏上前行的路,只能同老翁一个人告别。

石壕吏的翻译及改写

捉男丁 最后走了个老太

石壕吏二三段讲了什么

石壕吏作者: 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壕吏》语言凝练、质朴,内容比较集中,主要记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老妇一家带来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请求从军服役的经过。第二天天明,作者独与老翁别暗示了老妇已被抓走。全篇以老妇的致词为主,兼有动作描写,再加上对偶句的运用,使文章愈加生

石壕吏的翻译 改写跪求

《石壕吏》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史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译文 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最近刚战死了。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丁了,只有个吃乳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条完好的裙子。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丛您夜归。 赶紧应付河阳需要的劳役,现在还赶得上做早炊。” 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石壕吏中有什么词类活用、意动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之类的词

1 夜:名词作状语,在半夜。2 走:古义跑,今译行走。

石壕吏会考翻译吗?

不一定的叭,建议你去问问你的语文老师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唐代杜甫《石壕吏》全文翻译赏析)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艺术上,精炼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读杜心解》),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 *** 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著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这十三句诗,不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也决不是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读者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可能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    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著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喂奶给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本子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所以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余地。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说,「民为邦本」,把人民整成这个样子,统治者的宝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诗人杜甫面对这一切,没有美化现实,却如实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丝毫没有给读者概念化的感觉。诗中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就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用了较短的篇幅,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杜甫写的石壕吏翻译成现代文450字

傍晚我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官吏喊叫得是多么得愤怒,老妇啼哭得是多么得凄苦.我听到老妇上前说道:“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在最近的战争中才死了.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家中再也没有什么男人了,只有个吃奶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从您夜里走.赶紧去河阳服役,现在还赶得上做早饭.” 深夜说话的声音已经消失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记叙文版: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寒冷的北风似乎要把整个人吞没掉.我无精打采地骑在我那匹瘦马上,经过了一天的颠簸,终于到石壕村了.今天就 在这里住下吧,我的心里这样想.我最终选择了一户人家,我轻轻地敲了敲门,只听见门里出现了一阵骚乱,忽然,有一个老头翻过了墙,向南跑去.过了一会儿,一个老妇人才慢吞吞地打开了门.我向她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她把刚刚逃走的老头叫了回来,并热情的招待了我.进了她家的大门,我忽然发现我的选择是错误的,因为这家不是一般的穷,用来招待客人的不过是一些几乎没有多少米的稀饭,何况他们平时还舍不得吃这些简单的东西.他们告诉我,自从唐军的进攻失败以来,李唐政府就在这一带实行“拉夫政策”,许多人都拿起武器,走上了战场,他们的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其中的两个儿子已经战死疆场.她不希望自己的老头去上战场,因为他年岁已高,怕是有去无回了.夜晚,一阵嘈杂声惊醒了熟睡中的我,我躺在床上,认真地听着门外局势地发展.开始,有一名成年男子的粗暴地喊声:“皇上有征兵令,每家出壮丁一名.”老头一听立刻逃走了.接着就是一阵敲门声,“快,把你们家的男人交出来.” 由于我急切地想知道事态地发展,于是透过窗户看门口的动静.老妇人慌忙地去开门,还没有等她把门打开,就有人一脚把门给踹开了.原来是两名当地的差役.其中一人手拿一把大弯刀,另一人手持一根三尺木棍,个个都是凶神恶煞的样子,像是从地狱来的使者.“快,把你们家里的男人通通交出来.”其中一名差役说道.“我有三个儿子,都去镇守邺城了,一个儿子刚刚来信说自己的两个兄弟都战死了.哎!”老妇人叹着气,刚想继续说下去,被其中一名差役推倒在地.“少啰嗦,快把男人交出来,”一个差役抽出了手里的弯刀,“你这是违抗皇命,是要杀头问罪的.” 老妇人慢慢地站起来,说:“我的家中已经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难道你们也要把他抓走吗?因为有这个孙子在,他的母亲才没有离开我们.” “你无法使我们相信,我们要进去检查一下,以证实你们家没有男人了.”两名差役对待这件事情是十分严肃的,他们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我们都是穷苦的人家,孩子的母亲都不敢出门,因为家里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怕到时候会让老爷见笑.”老妇人的语气变得很无奈.“不行,我们是一定要进去查看的,这是我们的职责.”说完,两名差役推开老妇人,想要强行闯入房间.老妇人无奈地说:“这样吧,我虽然年近七旬,但我不觉得自己很衰老,我可以和你们走,尽快到河阳去服役,以表达我的爱国之心,如果来得及,还可以为士兵准备早饭呢!” 两名差役发出了奸笑:“那好吧,你们家已经没有男人了,但是你替代你们家的男人去从军,实在是精神可嘉,你迟早是会得到战功的!” 看到这里,我十分想出去把老妇人拉回来,但是她的儿媳妇拉住了我,示意我现在不要出去.我就这样忍着,眼睁睁地看着老妇人就这样离开了.那两名差役依旧在挨家挨户地寻找壮丁,直到后半夜,外面的嘈杂声渐渐停止了.但我好像听到了一阵哽咽声,大概是老头回来了吧!我无法抑制住自己的激动,打开房门,一阵北风吹来,这时我才发现,门口已经有了很厚的积雪,大雪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下的.我走出房门,月亮似乎是孤单地悬挂在天空中,满天的星星不知到哪里去避难了.天空渐渐亮了,雄鸡站在山上鸣叫,鸡啼声中处处充满了悲伤.我再次骑上我的瘦马,和老头告别,我看出他一夜未眠,眼睛是红肿的.不知是雪花飘进了我的眼睛还是我也感到了悲伤,我的泪水也情不自禁地往外流.我永远记得那一天,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

把石壕吏翻译成记叙文!!!

县吏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 →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 →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 →县吏面露疑色:“把书信拿给我看看!” →老妇取出书信,必恭必敬地交给县吏,伤感的说道:“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希望能博得县吏同情,高抬贵手。) →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 →老妇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 (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 →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 →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 →县吏步步逼进:“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 →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 →县吏半点容不得商量的语气厉声喝道:“少罗嗦,快把她交出来!” →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

杜甫的石壕吏,翻译成现代文需简节短小

傍晚我投宿于石壕村,有官吏在夜里来捉人。老头翻墙逃走了,老妇走出去查看。   官吏吼叫得是多么的愤怒,老妇啼哭得是多么的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对官吏说道:“我的三个儿子去驻守邺城,大儿子叫人捎了书信,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中再也没有其他人了,只剩下还在吃奶的小孙子。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开,进进出出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但)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第二天的早饭。”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有人低声地哭。 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人告别。

石壕吏 的翻译

* 回复内容中包含的链接未经审核,可能存在风险,暂不予完整展示!

杜甫的《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怎么翻译?

官吏喊叫得是多么得愤怒 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官吏喊叫得是多么得愤怒,老妇啼哭得是多么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最近刚战死了。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家中再也没有什么男人了,只有个吃奶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丛您夜归。 赶紧去河阳服役,现在还赶得上做早饭。” 深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杜甫的《石壕吏》怎么改写成一个故事

你可以把它直接翻译稍加修饰就是一个故事了

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人的故事

石壕吏 翻译 (帮忙改写成散文)500个字的

最好是自己写哦,抄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翻译赏析

石壕吏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翻译及注释 翻译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注释 1、暮:在傍晚。2、投:投宿。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5、逾(yu):越过;翻过。6、走:跑,这里指逃跑。7、呼:诉说,叫喊。8、一何:何其、多么。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10、啼:哭啼。11、苦:凄苦。12、前:上前,向前。13、致:对……说。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16、戍(shu):防守,这里指服役。17、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18、新:最近,刚刚。19、存:活着,生存著。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2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22、室中:家中。23、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24、惟:只,仅。25、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26、未:还没有。27、去:离开,这里指改嫁。28、完裙:完整的衣服。29、老妪(yu):老妇人。30、衰:弱。31、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32、应:响应。33、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34、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35、犹得:还能够。得:能够。36、备:准备。37、晨炊:早饭。38、夜久:夜深了。39、绝:断绝;停止。40、如:好像,仿佛。41、闻:听。42、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43、明:天亮之后。44、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45、独:唯独、只有。46、石壕: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 石壕吏翻译及注释二 翻译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注释 (1)暮:傍晚。投:投宿。石壕村:现名干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2)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3)逾(yu):越过;翻过。走:跑,这里指逃跑。(4)呼:诉说,叫喊。一何:何其、多么。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5)啼:哭啼。苦:凄苦。(6)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前,上前,向前。致,对……说。(7)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戍(shu):防守,这里指服役。(8)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9)新:刚刚。(10)存:活着,生存著。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1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12)室中:家中。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13)惟:只,仅。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14)未:还没有。去:离开,这里指改嫁。(15)完裙:完整的衣服。「有孙」两句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16)老妪(yu):老妇人。衰:弱。(17)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18)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应,响应。河阳,今河南孟州,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19)犹得:还能够。得,能够。备:准备。晨炊:早饭。(20)夜久:夜深了。绝:断绝;停止。(21)如:好像,仿佛。闻:听。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22)明:天亮之后。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道路。(23)独:唯独、只有。 石壕吏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艺术上,精炼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读杜心解》),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 *** 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著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这十三句诗,不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也决不是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读者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可能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   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著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喂奶给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版本为「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所以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余地。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说,「民为邦本」,把人民整成这个样子,统治者的宝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诗人杜甫面对这一切,没有美化现实,却如实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丝毫没有给读者概念化的感觉。诗中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就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用了较短的篇幅,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石壕吏创作背景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石壕,也叫石壕镇,现在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石壕吏题解   这是杜甫著名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之一。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等九节度使步骑二十功赎罪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战争吃紧,唐王朝为补充兵力,到处征兵。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诗中刻画了官吏的横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自己痛苦的心情。 诗词作品: 石壕吏 诗词作者:【 唐代 】 杜甫 诗词归类: 【初中古诗】、【叙事】、【战争】、【同情】、【人民】

“石壕吏”的翻译?

弟弟你 没参考书吗?

帮忙翻译一下《望岳》、《春望》和《石壕吏》,急!!

希望给下分,谢谢

石壕吏扩写

?什么意思?

《石壕吏》中,诗人从头到尾都未发一句感慨议论,为什么?

  《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目录  题目解析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作品注释  创作背景  作品赏析  作者简介题目解析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创作背景  作品赏析  作者简介  展开 编辑本段题目解析  作品概况 作品名称:石壕(háo)吏 创作年代:唐代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诗人。世称“诗圣”,现代主义诗人,自称少陵野老。 作品体裁:五言古诗 选自《杜工部集》。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石壕吏》诗意画  暮投石壕村(1),有吏夜捉人(2)。 老翁逾墙走(3),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4)!妇啼一何苦(5)! 听妇前致词(6):“三男邺城戍(7)。 一男附书至(8),二男新战死(9)。 存者且偷生(10),死者长已矣(11)! 室中更无人(12),唯有乳下孙(13)。 有孙母未去(14),出入无完裙(15)。 老妪力虽衰(16),请从吏夜归(17), 急应河阳役(18),犹得备晨炊(19)。” 夜久语声绝(20),如闻泣幽咽(21)。 天明登前途(22),独与老翁别(23)[1]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人。老翁急忙越墙逃走,老妇赶忙走出来查看情况。 差役吼叫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凄苦啊!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都服役去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二个儿子最近牺牲。活 着的人苟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裙,而且食不果腹。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好像听到隐隐约约的哭声。天亮后,我登程赶路的时候,只能同那一个老汉告别。 翻译成短剧 县吏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 →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 →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 牺牲了!” →县吏面露疑色:“把书信拿给我看看!” →老妇取出书信,必恭必敬地交给县吏,伤感的说道:“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希望能博得县 吏同情,高抬贵手。) →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 →老妇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 (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 用。) →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 →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 →县吏步步逼进:“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 →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有孙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 →县吏半点容不得商量的语气厉声喝道:“少罗嗦,快把她交出来!” →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作品注释  (1)暮: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傍晚。投:投宿。石壕(háo)村:今河南三门峡市境内东南。 石壕吏诗意图  (2)吏:小官,这里指差役。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逾:越过;翻过。走:逃跑。 (4)一何:何其、多么。怒:恼怒,凶狠。 (5)啼:哭啼。苦:凄苦。 (6)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致:对……说。 (7)邺(yè)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戍(shù):防守。 (8)附书至:捎信回来。 (9)新:最近。 (1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暂且。偷生:苟且偷生。 (1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完结。 (12)室中:家中。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13)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孩子。唯:只,仅。 (14)未:还没有。去:离开,这里指改嫁的意思。 (15)完裙:泛指完整的衣服。“裙”古代泛指衣服,多指裤子和上衣。 (16)老妪(yù):老妇人。衰:弱。 (17)请从吏夜归: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请从:请求跟从。从:跟从,跟随,随从的意思。 (18)应:应征。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19)犹得:还能够。得:能够。备:准备。晨炊:早饭。 (20)夜久:即“半夜”的意思。绝:断绝,没有;停止。 (21)闻:听。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22)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 (23)独:惟独。 [2](24)选自《杜工部集》,杜甫字子美,又称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 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3]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等九节度使步骑二十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 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3][4]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全诗一百二十个字,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句句叙事, 无抒情语,也无议论的话,但却通过叙事抒了情,表达了作者心中的义愤。其次,诗写得很精炼概括,前后照应,意见言表。[5]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读杜心解》),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这十三句诗,不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也决不是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读者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可能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 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本子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所以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儿媳妇低声哭泣。“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说,“民为邦本”,把人民整成这个样子,统治者的宝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诗人杜甫面对这一切,没有美化现实,却如实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丝毫没有给读者概念化的感觉。诗中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就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用了较短的篇幅,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杜甫人称杜子美(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6]

石壕吏中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两句是?

时间地点:暮投石壕村事件:有吏夜捉人。人物: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石壕吏的字翻译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就是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强调是除了婴儿之外就没男丁了,都充军去了……

石壕吏文言文扩长

1.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原文: 石壕吏 【作者】杜甫 【朝代】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 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e68a84e79fa5e9819331333365666330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 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 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石壕吏 2. 中学课文《石壕吏》的扩写 傍晚时分,我投宿到石壕吏村一户老妇人家。家里虽然很简陋,但却很干净,屋顶和墙壁早已裂开了缝。床上睡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老妇人为我端来了一碗清水,叫我慢慢喝,不要呛住了,虽然,只是一句很普通的话,却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父亲早已年迈,但在这个时候,做儿子的,虽然不在她身边……想到这,我不禁伤感落泪。老妇人坐在我身边,向我诉说自己一家人以前虽然穷,但一家人都平平安安,什么难关都闯过了,可现在,现在……话没说完,老妇人便哭起来了。岁月的艰辛,早已在她面上留下道道痕迹,头上布满了银发,抬头纹和眼角纹都很重,她那两道淡淡的眉毛下面,一双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一双长满了硬邦邦的手上早已干燥的裂在了道道干沟,衣服早已褪了色,打了许多补丁。这时,从里面走出来一位老头儿,想毕就是这位老妇人的丈夫了。 夜晚,屋外传来阵阵叫喊声“你家剩几口人,这与我们无关,反正,这男的我们是带走的了。识趣的就赶紧放手,否则——!”接着是一群小孩和老人,妇女的哭泣声、叫喊声。老妇人和老头儿听到这一动静,都显得很紧张,两位老人相互对望了一眼,接着,老头儿便爬墙逃走。老妇人坐在椅子上,想起自己镇静下来,却怎么也不能冷静下来,茶杯在她手中抖动着,水流了出来,老妇人站起来想去拿布来擦掉流出来的水,却差点摔了一跤。老妇人坐回到椅子上,两手紧紧的握在一起,放在胸前,像是在祈祷,寂静的小屋传来了敲门声,老妇人像触了电似的,把头抬了起来,转向门口的地方。喃喃地说:“来了,来了,又来了,差役又来抓人了。”又传来敲门声:“开门!开门!”老妇人扶着拐杖踉踉跄跄的去开门。 “怎么这么久才开门,想累死爷们呀?!”“不、不,小的不敢,不敢。只是,只是,身体不太舒服,走路不快;望着这两位大爷多多原谅。”差役噪叫的声音多么凶横!老妇人哭哭啼啼的声音又多么叫人伤心。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有)三个儿子都去防守邺城了。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刚刚战死。(像我们这样)活下来的人都只是苟且偷生,死掉的人就永远没有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孙子在,她的母亲没有离去,但她出入都没有完整的衣服。(我)老妇人尽管年老力衰,但也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然后)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赶得上)准备早饭。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在哭。(诗人)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了。那老妇人已经被那差役抓去了服役。 3. 《石壕吏》扩写的官兵话用文言文怎么写 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头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 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 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 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4. 初二语文的25课(杜甫诗三首),把石壕吏扩写成文章,不少于600字 秋色如天,黄沙弥漫。西风凄厉,犹如鬼哭,那苍黄的夕阳就那么一点一点地跌落下去。我无精打采地骑在那匹瘦马上,寻找落脚地。那西方的天似乎被撕开了一个口子,黑幕正渐渐吞噬着大地。正当我一筹莫展时,前方出现了一个小村子,可是意外地是家家户户大门紧锁,屋前屋后都杂草丛生,甚至连村前刻着石壕村的石碑也已模糊不清,只能看见几个大字。我不禁打了个冷颤,胆战心惊地蹋入了这座“死城”。幸好,上天眷顾,我终于在这个凄凉之地找到了落脚处。 这是一座破败的房屋,窗户是用纸糊的,虽能挡风,但还是能清晰地感觉到丝丝寒意。房间小得可怜,但他们还是挤出一间小屋让给我,让我不胜感激。接待我的是位老人,岁月的艰辛,早已在她面上留下道道痕迹,头上布满了银发,她那两道淡淡的眉毛下面,一双眼睛布满了血丝。 夜深了,门外突然传来了一阵犬吠,叫得那么凄惨。接着就是一阵急促的而猛烈的敲门声。我披上大褂,透过窗户认真地看着门外局势地发展。“快开门,皇上征兵了,识趣地快交出你家的壮丁。”门外有一名男子粗暴地喊道。正在这时,我看到院子里正有个佝偻的背影,原来是老翁。老妇正焦急地催着他快逃,可是他毕竟放不下这个家,还在和老妇交代着家中的事情,门外的敲门声更响了。就在老翁刚刚翻墙逃走的那一刹那,门被踹开了。几个凶神恶煞的彪形大汉闯了进来,为首的一个一把把老妇推倒在地,恶狠狠地骂道:“妈的,你想把老子累死啊,这么迟才开门。快把你家的男人通通交出来。”差役噪叫的声音多么凶横!老妇人哭哭啼啼的声音又多么叫人揪心!“大爷,屋里实在没有别人了。我的三个儿子都去戌守邺城了。两个已经站死沙场,一个尚有音讯,可也是苟且偷生啊!”老妇哽咽的说。“少啰嗦,你家一共几个人关我屁事,反正今天必须交出一个.”差役瞪着眼说。“可家里没男人了啊!”突然,一阵哭啼从屋内断断续续地传来。“死老太婆,你还敢骗我们,谁说屋里没人?”说着便想要破门而入。老妇见势不妙,忙拉住差吏的袖子哀求道:“大人,那是我正在吃奶的孙子,尚未满月。因为他在,所以他母亲还不肯离去。你总不能让他上前线吧。如果不嫌弃,就让我去服役吧,兴许在天明前还能为战士们做上一顿早饭。”差役奸笑地说:“反正能交差就行,现在就快跟我们走。你可是功不可没啊。哈哈!” 我按奈不住内心的悲愤,推开门,任凭那呼啸的风肆虐地向我挑衅。抬头,仰望,只有那月亮被孤单影只地遗弃一旁,寻不见星星的足迹。我回屋后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夜不成眠。隔壁传来的抽泣声如刀绞般刺痛着我的心。 天终于亮了,细雨丝丝,那山头与我道别的就只剩下老翁。他的眼红肿着,我目送着他离去,那背影又是那么的瘦弱,令人见怜,留下的只是深深地无奈和自责。雨依旧在下,我牵马行走在羊肠小道上,早已分不清是雨还是泪。 5. 石壕吏文言文翻译(杜甫诗) 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6. 有关古文——《石壕吏》 作者 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号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 1.石壕村:今河南省陕县东七十里。 2.投:投宿 3.逾:越过;翻过。 4.一何:何等,多么。苦:凄苦。 5.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致:对某某某说。 邺城: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 6.戍:守卫,保卫。 7.附书:捎信。 8.惟:同“唯”(通假字),唯一的意思。 “惟有”:就是只有的意思。 9.且偷生:苟活。 且:苟且;姑且。长已矣:永远完了。 10.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11.完裙:完整的衣裙。 “裙”古代泛指衣服,多指裤子。 12.老妪:老妇人。 请从吏夜归:请允许我跟你去。犹得:还能够。 妪:念“yu”的第四声。 13.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应:应征。 14.请从:请求跟从。 从:跟从,随从的意思。 15.夜久:即“半夜”的意思。 16.绝:断绝,没有。 17.幽咽:不出声的哭泣。 译文 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官吏喊叫得是多么得愤怒,老妇啼哭得是多么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之战。 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最近刚战死了。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 家中再也没有什么男人了,只有个吃奶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 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丛您夜归。 赶紧去河阳服役,现在还赶得上做早饭。” 深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背景介绍 唐肃宗乾元二年春,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各率所部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为安庆绪所败,六十万大军溃于邺城之下。郭子仪退守洛阳。 朝廷紧急征兵拉夫。这时杜甫正从洛阳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因途中亲见而作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 因其基本上采用实录的笔法,所以有"诗史"之誉。然而诗人并非冷眼旁观无动于衷,他是怀着一颗炽热的仁者之心去审视国难民忧的:"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四郊未宁静,垂老未得安。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quot;"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藜。"诗人怀着深厚的同情之心为人民长歌当哭:"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天地终无情","塌然摧心肝"。他记下了战乱时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青壮年全都上了战场,新安吏只好捉少年充军;石壕吏夜间突袭捉人,也只能带走一位老妪;潼关吏正加紧修筑城防;新婚的妻子含泪送别新郎;"子孙阵亡尽"的老人悲愤无奈地出征;无家可归的老兵已无须与谁告别。 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是深重的,但深明大义的人民却强忍悲痛而同仇敌忾,勇于为国分忧。诗人笔下的老妪、新嫁娘、垂老者、无家者,都富于可敬的牺牲精神。 诗人写出了这些普通人朴实无华却可歌可泣的精神世界,令后人读之不免一洒"千秋之泪"。杜甫投宿石壕村,正碰上官吏捉人充军。 诗歌用素。 7. 谁能将初中的文言文 改成现代文 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人。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走出来查看情况。 差役吼叫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凄苦啊!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二个儿子最近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改嫁,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好像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后,我踏上前行的路,只能同老翁一个人告别。 翻译成短剧 县吏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 →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 →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 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 牺牲了!” →县吏面露疑色:“把书信拿给我看看!” →老妇取出书信,必恭必敬地交给县吏,伤感的说道:“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希望能博得县 吏同情,高抬贵手。) →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 →老妇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 (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 用。) →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 →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 →县吏步步逼进:“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 →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有孙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请你们行行好,放过她吧!” →县吏半点容不得商量的语气厉声喝道:“少罗嗦,快把她交出来!” →户禒膏溉薇防疙狮躬饯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作品注释 (1)暮: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傍晚。 (2)投:投宿。 石壕吏诗意图 (3)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一何:何其、多么。 (8)怒:恼怒,这里指凶狠。 (9)啼:哭啼。 (10)苦:凄苦。 (11)前:上前,向前。 (12)致:对……说。 (13)邺(yè)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4)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5)附书至:捎信回来。 (16)新:最近。 (17)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 偷生:姑且偷生 (18)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指完结。 (19)室中:家中。 (20)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更:再。 (21)唯:只,仅。 (21)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孩子。 (22)未:还没有。 (23)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24)完裙:泛指衣服。 “裙”古代泛指衣服,多指裤子和上衣。 (25)老妪(yù):老妇人。 (26)衰:弱。 (27)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一起回去。 请:请让我。从:跟从,跟随。 (28)应:应征。 (29)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30)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31)备:准备。 (32)晨炊:早饭。 (33)夜久:夜深了。 (34)绝:断绝;停止。 (35)闻:听。 (36)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 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37)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 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 (38)独:惟独。

急求--"石壕吏"的韵文翻译!!!

yes

石壕吏的翻译

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注释:1.石壕村:今河南省陕县东七十里。2.暮:傍晚。3.投:投宿。4.逾:越过;翻过。5.一何:何等,多么。苦:凄苦。6.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致:对......说。邺城: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7.戍:守卫,保卫。8.附书:捎信。9.惟:同“唯”(通假字),唯一的意思。“惟有”:就是只有的意思。10.且偷生:苟活。且:苟且;姑且。长已矣:永远完了。11.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小孙子。12.完裙:完整的衣裙。“裙”古代泛指衣服,多指裤子。13.老妪:老妇人。请从吏夜归:请允许我跟你去。犹得:还能够。妪:念“yu”的第四声。14.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应:应征。15.请从:请求跟从。从:跟从,随从的意思。16.夜久:即“半夜”的意思。17.绝:断绝,没有。18.幽咽:不出声的哭泣。 19.等前途:前面的路。20.闻:听。21.犹得:还能够。22.应:响应。23.独:只;仅仅。译文傍晚我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官吏喊叫得是多么得愤怒,老妇啼哭得是多么得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道:“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在最近的战争中才死了。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家中再也没有什么男人了,只有个吃奶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从您夜里走。 赶紧去河阳服役,现在还赶得上做早饭。” 深夜说话的声音已经消失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记叙文版: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寒冷的北风似乎要把整个人吞没掉。 我无精打采地骑在我那匹瘦马上,经过了一天的颠簸,终于到石壕村了。今天就 在这里住下吧,我的心里这样想。 我最终选择了一户人家,我轻轻地敲了敲门,只听见门里出现了一阵骚乱,忽然,有一个老头翻过了墙,向南跑去。过了一会儿,一个老妇人才慢吞吞地打开了门。我向她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她把刚刚逃走的老头叫了回来,并热情的招待了我。 进了她家的大门,我忽然发现我的选择是错误的,因为这家不是一般的穷,用来招待客人的不过是一些几乎没有多少米的稀饭,何况他们平时还舍不得吃这些简单的东西。 他们告诉我,自从唐军的进攻失败以来,李唐政府就在这一带实行“拉夫政策”,许多人都拿起武器,走上了战场,他们的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其中的两个儿子已经战死疆场。她不希望自己的老头去上战场,因为他年岁已高,怕是有去无回了。 夜晚,一阵嘈杂声惊醒了熟睡中的我,我躺在床上,认真地听着门外局势地发展。 开始,有一名成年男子的粗暴地喊声:“皇上有征兵令,每家出壮丁一名。”老头一听立刻逃走了。接着就是一阵敲门声,“快,把你们家的男人交出来。” 由于我急切地想知道事态地发展,于是透过窗户看门口的动静。 老妇人慌忙地去开门,还没有等她把门打开,就有人一脚把门给踹开了。原来是两名当地的差役。其中一人手拿一把大弯刀,另一人手持一根三尺木棍,个个都是凶神恶煞的样子,像是从地狱来的使者。 “快,把你们家里的男人通通交出来。”其中一名差役说道。 “我有三个儿子,都去镇守邺城了,一个儿子刚刚来信说自己的两个兄弟都战死了。哎!”老妇人叹着气,刚想继续说下去,被其中一名差役推倒在地。 “少啰嗦,快把男人交出来,”一个差役抽出了手里的弯刀,“你这是违抗皇命,是要杀头问罪的。” 老妇人慢慢地站起来,说:“我的家中已经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难道你们也要把他抓走吗?因为有这个孙子在,他的母亲才没有离开我们。” “你无法使我们相信,我们要进去检查一下,以证实你们家没有男人了。”两名差役对待这件事情是十分严肃的,他们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 “我们都是穷苦的人家,孩子的母亲都不敢出门,因为家里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怕到时候会让老爷见笑。”老妇人的语气变得很无奈。 “不行,我们是一定要进去查看的,这是我们的职责。”说完,两名差役推开老妇人,想要强行闯入房间。 老妇人无奈地说:“这样吧,我虽然年近七旬,但我不觉得自己很衰老,我可以和你们走,尽快到河阳去服役,以表达我的爱国之心,如果来得及,还可以为士兵准备早饭呢!” 两名差役发出了奸笑:“那好吧,你们家已经没有男人了,但是你替代你们家的男人去从军,实在是精神可嘉,你迟早是会得到战功的!” 看到这里,我十分想出去把老妇人拉回来,但是她的儿媳妇拉住了我,示意我现在不要出去。我就这样忍着,眼睁睁地看着老妇人就这样离开了。 那两名差役依旧在挨家挨户地寻找壮丁,直到后半夜,外面的嘈杂声渐渐停止了。但我好像听到了一阵哽咽声,大概是老头回来了吧! 我无法抑制住自己的激动,打开房门,一阵北风吹来,这时我才发现,门口已经有了很厚的积雪,大雪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下的。我走出房门,月亮似乎是孤单地悬挂在天空中,满天的星星不知到哪里去避难了。 天空渐渐亮了,雄鸡站在山上鸣叫,鸡啼声中处处充满了悲伤。我再次骑上我的瘦马,和老头告别,我看出他一夜未眠,眼睛是红肿的。不知是雪花飘进了我的眼睛还是我也感到了悲伤,我的泪水也情不自禁地往外流。我永远记得那一天,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你下学期上初二吗?我也是……

帮忙翻译下白居易的石壕吏啊

是杜甫的!

夜久语声绝的绝是什么意思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1、夜久语声绝的绝释义:断绝;停止。 2、原文:《石壕吏》 【作者】杜甫 【朝代】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3、翻译: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杜甫的《石壕吏》

石壕吏翻译

不会自己想啊 也太懒了

《石壕吏》的翻译

(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壮丁。   老人越墙逃走,老妇走出来查看情况。   差役吼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可怜啊!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湘州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改嫁,(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诗人)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杜甫《石壕吏》全文翻译

lkjlklklkjljklk

石壕吏翻译

原文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  1.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2.石壕村:今河南三门峡东南。  3.暮: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傍晚。  4.投:投宿。  5.逾:越过;翻过。  6.一何:何其、多么。苦:凄苦。  7.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致:对......说。  8.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9.戍:防守;念shù  10.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  11.且偷生:苟活。且:苟且;姑且。  12.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已经,这里引伸为完结  13.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孩子。  14.去:离开,这里指改嫁的意思。  15.完裙:完整的衣裙。“裙”古代泛指衣服,多指裤子。  16.老妪:老妇人。请从吏夜归: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犹得:还能够。妪:读yù  17.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18.请从:请求跟从。从:跟从,随从的意思。  19.夜久:即“半夜”的意思。  20.绝:断绝,没有。  21.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22.登前途:前面的路。  23.闻:听。  24.犹得:还能够。  25.应:应征。  26.独:惟独,只有  27.新:最近。  28.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9.偷生:苟且活着。  30.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31.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2.走:逃跑。  33.室中:家中。  34.更:再。  35.衰:弱。  36.啼:哭啼。  37.未:没有。  38.备:准备。  39.炊:早饭。  注音:  壕(háo)  吏(lì)  邺(yè)  逾(yú)  戍(shù)  妪(yù)  役(yì)  炊(chuī)  咽(yè)  译文  傍晚我投宿于石壕村,有官吏在夜里来捉人。老头翻墙逃走了,老妇走出去查看。  官吏吼叫得是多么的愤怒,老妇啼哭得是多么的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对官吏说道:“我的三个儿子去驻守邺城,大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都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中再也没有其他人了,只剩下还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还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开,进进出出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到了夜深,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有人低声地哭。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石壕吏》翻译,字越多越好

上网搜

杜甫石壕吏赏析_杜甫石壕吏翻译

杜甫石壕吏赏析,这首诗揭露了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残酷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底层百姓的深深同情。本文杜甫石壕吏赏析由大学高考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导读: 石壕吏是杜甫现实主义诗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其原文如下: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石壕吏阅读理解: 1,诗中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诗句是? 答: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答: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 杜甫石壕吏翻译: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杜甫石壕吏字词解释: (1)暮:傍晚。投:投宿。石壕村:现名干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 (2)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逾(yú):越过;翻过。走:跑,这里指逃跑。 (4)呼:诉说,叫喊。一何:何其、多么。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5)啼:哭啼。苦:凄苦。 (6)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前,上前,向前。致,对……说。 (7)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8)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9)新:刚刚。 (10)存:活着,生存着。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1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12)室中:家中。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13)惟:只,仅。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14)未:还没有。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15)完裙:完整的衣服。“有孙”两句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 (16)老妪(yù):老妇人。衰:弱。 (17)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18)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应,响应。河阳,今河南孟州,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19)犹得:还能够。得,能够。备:准备。晨炊:早饭。 (20)夜久:夜深了。绝:断绝;停止。 (21)如:好像,仿佛。闻:听。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22)明:天亮之后。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道路。 (23)独:唯独、只有。 杜甫石壕吏背景: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杜甫石壕吏简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杜甫石壕吏中心大意: 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石壕吏赏析: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这十三句诗,不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也决不是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读者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可能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 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说:“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喂奶给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版本为“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所以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此诗如实地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面对这一切,诗人没有美化现实,而是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丝毫没有给读者概念化的感觉。诗中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就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用了较短的篇幅,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后世评价: 1,陆时雍《唐诗镜》: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二语,便当数十言。文章家所云要令,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 2,浦起龙《读杜心解》:起有猛虎攫人之势,……“三吏”夹带问答叙事,“三别”纯托送者、行者之词。 3,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 4,《批点唐诗正声》:语似朴俚,实浑然不可及。风人之体于斯独至,读此诗泣鬼神矣。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以上这篇杜甫石壕吏赏析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大学高考!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石壕吏的翻译是什么

《石壕吏》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史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译文 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最近刚战死了。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丁了,只有个吃乳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条完好的裙子。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丛您夜归。 赶紧应付河阳需要的劳役,现在还赶得上做早炊。” 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石壕吏》怎们翻译阿 帮帮忙

《石壕吏》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史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译文 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最近刚战死了。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丁了,只有个吃乳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条完好的裙子。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丛您夜归。 赶紧应付河阳需要的劳役,现在还赶得上做早炊。” 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石壕吏咋翻译,急急..........................

《石壕吏》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史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译文 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最近刚战死了。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丁了,只有个吃乳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条完好的裙子。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丛您夜归。 赶紧应付河阳需要的劳役,现在还赶得上做早炊。” 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石壕吏翻译

杜甫的石壕吏全文注音 ,注音

shí háo lì石 壕 吏táng · dù fǔ 唐 · 杜 甫mù tóu shí háo cūn ,yǒu lì yè zhuō rén 。暮 投 石 壕 村 ,有 吏 夜 捉 人 。lǎo wēng yú qiáng zǒu ,lǎo fù chū mén kàn 。老  翁 逾  墙 走 ,老 妇 出 门 看 。lì hū yī hé nù ,fù tí yī hé kǔ !吏 呼 一 何 怒 ,妇 啼 一 何 苦 !tīng fù qián zhì cí : sān nán yè chéng shù 。 听 妇 前 致 词 : 三 男 邺  城 戍 。yī nán fù shū zhì ,èr nán xīn zhàn sǐ 。一 男 附 书 至 ,二 男 新  战 死 。cún zhě qiě tōu shēng ,sǐ zhě cháng yǐ yǐ !存 者 且 偷生 ,死 者长 已 矣 !shì zhōng gèng wú rén ,wéi yǒu rǔ xià sūn 。室中  更 无 人 ,惟 有 乳 下 孙 。yǒu sūn mǔ wèi qù ,chū rù wú wán qún 。有 孙 母 未 去 ,出 入 无 完 裙 。lǎo yù lì suī shuāi ,qǐng cóng lì yè guī 。老 妪 力 虽衰 , 请  从 吏 夜 归 。jí yìng hé yáng yì ,yóu de bèi chén chuī 。急 应 河 阳 役 ,犹 得 备  晨  炊 。yè jiǔ yǔ shēng jué ,rú wén qì yōu yè 。夜 久 语  声 绝 ,如 闻 泣 幽 咽 。tiān míng dēng qián tú ,dú yǔ lǎo wēng bié 。 天  明  登  前 途 ,独 与 老  翁 别

石壕吏原文、翻译及赏析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下面是CNFLA网我精心整理的原文,希望你喜欢,欢迎阅读。   原文:   石壕吏   作者: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翻译:   (作者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作者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人)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赏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不宜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可以设想,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或者……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读杜心解》),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史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本子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可见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儿媳妇低声哭泣。“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试想昨日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是何心情?诗人作何感想?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说,“民为邦本”,把人民整成这个样子,统治者的宝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诗人杜甫面对这一切,没有美化现实,却如实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毫无概念化的感觉。诗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矛盾双方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全诗一百二十个字,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乾元二年(759)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首诗。

石壕吏翻译及原文注释

《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为“三吏三别”之一。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本文整理了相关译文,供大家参考。 《石壕吏》译文 (作者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走出来应付差役。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 (作者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改嫁,(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诗人)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石壕吏》原文 【作者】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注释 (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石壕吏原文_翻译及赏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唐代·杜甫《石壕吏》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国中古诗 , 叙事 , 战争 , 同情人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艺术上精炼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线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读杜心解》),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镟。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 *** 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著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这十三句诗,不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也决不是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读者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寻,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可能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 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著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喂奶给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版本为“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所以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余地。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说,“民为邦本”,把人民整成这个样子,统治者的宝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诗人杜甫面对这一切,没有美化现实,却如实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创作背景 题解 这是杜甫著名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之一。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代·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唐诗三百首 , 国中古诗 , 感伤怀念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明驿墙 一作: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唐代·温庭筠《商山早行》 商山早行 唐代 : 温庭筠 国中古诗 , 写景思乡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唐代·白居易《望月有感》 望月有感 唐代 :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展开阅读全文∨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唐诗三百首 , 国中古诗 , 望月 , 抒情思乡

《石壕吏》文言文翻译

石壕吏 唐代: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注释 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18、新:最近,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2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2、室中:家中。 23、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24、惟:只,仅。 25、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26、未:还没有。 27、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28、完裙:完整的衣服。 29、老妪(yù):老妇人。 30、衰:弱。 31、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32、应:响应。 33、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34、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35、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36、备:准备。 37、晨炊:早饭。 38、夜久:夜深了。 39、绝:断绝;停止。 40、如:好像,仿佛。 41、闻:听。 42、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43、明:天亮之后。 44、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 45、独:唯独、只有。 46、石壕: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

石壕吏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作者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作者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诗人)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注释:   1、暮:在傍晚。2、投:投宿。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5、逾(yú):越过;翻过。6、走:跑,这里指逃跑。7、呼:诉说,叫喊。8、一何:何其、多么。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10、啼:哭啼。11、苦:凄苦。12、前:上前,向前。13、致:对……说。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17、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18、新:最近,刚刚。19、存:活着,生存着。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2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22、室中:家中。23、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24、唯:只,仅。25、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26、未:还没有。27、去:离开,这里指改嫁。28、完裙:完整的衣服。29、老妪(yù):老妇人。30、衰:弱。31、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32、应:响应。33、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34、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35、犹得:还能够。得:能够。36、备:准备。37、晨炊:早饭。38、夜久:夜深了。39、绝:断绝;停止。40、如:好像,仿佛。41、闻:听。42、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43、明:天亮之后。44、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45、独:唯独、只有。46、石壕: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    古今异义: 致词古:说话今:为某种活动所做的演讲前途古:前面的道路今:将来的光景    赏析: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石壕,也叫石壕镇,现在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咳嗽厉害厉害厉害厉害厉害

石壕吏文言文翻译(杜甫诗)

石壕吏翻译成白话文

傍晚时分我投宿到石壕村,这天夜里听到有吏在捉人。我住的这家老翁听到声,爬墙逃走了早抽身,老妇这才慢慢地走出屋去应门。 呵,县吏噪噪叫叫的那声音该有多么凶横!老妇哭哭啼啼的声音听着又有多么叫人伤心!我听到老妇诉说苦情:“我有三个儿子都去围攻邺城。最近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不久刚刚牺牲。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已招不回他们的灵魂!屋子里再没有一个人,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孙;他的妈妈虽没有离去,可是出出入人没有一件遮体的衣裙。我这老婆婆虽然年迈力尽,但我愿意连夜跟你们回衙门;然后好到河阳之当名伙头军,等赶到那里也许还来得及做饭而不会错过早晨!” 呵,夜深啦,语声已经都断绝,但这时候好像听到有人幽幽咽咽地,泣不成声。等到天明,我匆匆忙忙地奔向前程,而告别的呀,已独独只有那个白头老翁!

《石壕吏》简单的翻译

百度百科有

石壕吏原文

石壕吏_百度汉语作者: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的翻译

石壕吏全文的翻译以及重点词和句

《石壕吏》译文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最近刚战死了。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丁了,只有个吃乳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条完好的裙子。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丛您夜归。赶紧应付河阳需要的劳役,现在还赶得上做早炊。”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石壕吏译文

《石壕吏》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史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译文 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最近刚战死了。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丁了,只有个吃乳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条完好的裙子。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丛您夜归。 赶紧应付河阳需要的劳役,现在还赶得上做早炊。” 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石壕吏 翻译

石壕吏翻译

作品原文 《石壕吏》诗意画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走出来查看情况。 差役吼叫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凄苦啊!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二个儿子最近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改嫁,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好像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后,我踏上前行的路,只能同老翁一个人告别。 翻译成短剧 县吏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 →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 →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 牺牲了!” →县吏面露疑色:“把书信拿给我看看!” →老妇取出书信,必恭必敬地交给县吏,伤感的说道:“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希望能博得县 吏同情,高抬贵手。) →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 →老妇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 (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 用。) →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 →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 →县吏步步逼进:“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 →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有孙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请你们行行好,放过她吧!” →县吏半点容不得商量的语气厉声喝道:“少罗嗦,快把她交出来!” →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石壕吏的的翻译

十分详细的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55652.htm

石壕吏一句原文一句翻译 在线等 要写作业啊。

傍晚时分投宿于石壕村碰到有差使夜里来抓人。

石壕吏 翻译?????????

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走出来查看情况。 差役吼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可怜啊!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改嫁,(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打仗,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好像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后,我踏上前行的路,只能同老翁一个人告别(说明老妇已经被县吏抓去服役了)。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