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

阅读 / 问答 / 标签

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评估报告通用文本的主要内容

重大事项的工作方案由各事项的负责人提出,街道办事处接受提案后,通过对该提案的可行性讨论后,认为可行的即发还该负责人,责其对该提案做出相应的评估报告,并确定提案人为第一负责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要围绕评估事项可能存在的稳定风险,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稳定性评估,确定不稳定隐患和问题的风险范围和可控程度。(一)评估合法性。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是否符合党的政策;法律政策依据是否充分;是否符合法定程序。(二)评估合理性。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否正确反映了绝大数群众的意愿;是否兼顾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否兼顾各方面利益群体的不同诉求;是否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三)评估可行性。是否符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能否为本级财力承受、能否为绝大数群众接受和支持;是否经过严格的可行性论证,经过专业的、严密的决策审批程序;是否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严密性,不会导致相关行业、地区群众相互攀比;出台的时机是否成熟恰当。(四)评估稳定性。是否严格执行了环保项目建设的有关规定;是否存在较大的社会治安问题,混乱地区是否得到有效整治;是否存在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是否存在公共安全等其他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风险程度和范围是否可控;化解矛盾问题的对策措施是否完善;是否有相应的预警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五)评估其他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相关因素。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定义是什么

这个貌似涉密

如何开展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决策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有言:“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决策机制。”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又提出:“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这一系列表述,深刻地揭示了开展重大项目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以下简称“稳评”)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近年来,陕西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重大项目和决策的稳评工作,为全省改革、发展、稳定的协调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开展稳评工作的重大意义对重大项目开展稳评,是以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重大项目的风险概率、影响程度和风险等级进行评估,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因决策不当而引发的矛盾和纠纷。这既是维稳关口的前移,也是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及社会稳定的保证。从实践看,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大多数矛盾,与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密切相关。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看,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必须和社会的承受程度有机统一。这就要求,在调整政策和出台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妥善照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诉求;在实施重大项目时,必须认真进行科学论证,准确把握人民群众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的平衡点。而建立重大事项稳评机制,就是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妥善解决重大事项实施中的不稳定问题,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推进事项平稳实施。事关民生的决策“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出现失误,不仅会造成重大损失,而且会造成党群关系紧张,危及社会稳定。当前,一些不符合群众期待、不符合科学规律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之所以会出笼,缺失稳评是一个重要原因。建立重大项目稳评机制,为各项决策设置“刚性门槛”,既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决策失误给社会稳定带来的冲击;也有利于推动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坚持以人为本,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还有利于强化对领导干部决策权的监督,促使领导干部更加谨慎、规范地用权。当前,群体性事件尤其是重大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而其发生、发展的主要诱因,多与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污染和企业改制过程中等违背群众意愿、损害群众利益的决策和行为有关。推行稳评工作,就是提前对重大事项实施过程中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风险进行过滤,从而提前做好配套措施和优化方案,消除隐患。总之,建立稳评机制,在重大政策出台前或重大工程项目审批前进行稳评,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有利于全面提升维稳工作,还有利于推动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等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值得大力推广。开展稳评工作的实践探索省工程咨询中心是省发改委下属单位。作为省内唯一一家综合性工程咨询机构,截至目前,该中心先后承担国家及省内重大项目的稳评咨询任务31项,涉及电力(发电、输电)、铁路和轨道交通、石化、煤矿、市政供热等多个行业和领域。所完成的各项重大项目稳评结论均被各级政府采纳,实现了良好的综合效益。工作中,该中心严格按照中省有关文件要求,结合具体项目实际,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如下经验和体会:一、基础资料是前提。评估工作前期,收集《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报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项目前期工作成果资料以及国家和地方性法规文件;审阅项目前期审批取得的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文物保护、水土保持、地质灾害等相关部门和当地政府出具的文件以及与本项目有关的相关规划和标准规范等,以便全面了解项目前期的工作情况,为整个稳评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材料。二、公众调查是基础。评估过程中,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充分听取受项目影响的群众和团体等的意见;通过召开座谈会和征求意见函等形式,征求当地各级政府和组织的意见;通过现场张贴公示、网络公示和其他媒体公示等形式,广泛收集社会特别是直接利益群体的意见和建议,从而真实地识别主要风险、潜在风险,为制定防范和化解措施提供重要情报。三、专家评估是手段。评估过程中,通过聘请专家(包括相关政府部门职员)召开评估会,对项目从“合理性、合法性、可行性和可控性”等各方面进行评估,实现评估的全面性、广泛性,有效保障评估不偏向、不走样。四、综合评估是关键。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出发,运用风险因素对照法、层次分析法、风险概率-影响矩阵法、风险综合评价法等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方式,分析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预测风险等级,制定和完善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落实责任主体,确保评估结果客观、公正。五、协同推进是保障。以稳评工作为契机,形成项目申报部门、审批部门、维稳部门、地方政府及技术咨询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局面,形成稳评工作合力,保障稳评工作和项目的顺利推进。建立健全稳评工作长效机制开展好重大项目稳评工作,既需要观念上的跟进,也需要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一、形成稳评工作合力。稳评工作针对的是“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稳定的因素”,因此,相关部门必须统一认识、形成合力,以避免稳评流于形式,或虚评过关现象的发生。二、精准确定评估对象。重大事项的承办部门在申报项目、起草政策、拟定改革方案时,应提前告知主管部门或决策机构,由其聘请机构和专家在研究阶段就先期介入,通过实地调研,确定该事项是否需要稳评,从而避免“当评不评”和“无须评而评”两种偏向的发生。三、合理确定评估主体。由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评估,是稳评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专业机构中立的身份和专业素养、业务能力,便于其与相关利益群体进行有效沟通,进而作出准确评估及风险化解方案。特别是重大项目的稳评,应由具有相当社会责任的机构承担,防止出现因利益驱动而导致的与事实不符的评估。四、科学量化评估内容。稳评应对项目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详尽测算,以准确评估其社会风险,并制定详细的应对措施和预案。例如,在分析征地拆迁给受影响者造成的损失时,要测算受影响人员的总体规模及每个受影响者损失的类型和损失的经济量、实物量;并根据每个需要安置人员的年龄、性别、文化、技能等各方面情况,量身打造安置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判断出项目实施的风险及其等级,进而制定出较为完备的风险化解方案。五、深度细化评估方法。稳评工作可借鉴吸收社会研究中的田野调查、公众参与、利益群体分析、机构分析、矩阵方法、专家评价、逻辑框架分析等方法,形成自己的方法体系。六、创新评估协调联动机制。稳评工作除应划分责任主体和协助单位外,还应积极创新,实现维稳部门、项目审批部门、项目所在地方政府部门和项目单位的协调联动,使维稳工作真正实现从事后处置到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的转变。七、推进稳评法制化进程。落实稳评工作机制,不能仅凭“一把手”和主要领导来推动,而要依靠法制。客观地说,稳评工作会拖长项目的评审时间,但没有它,重大事项的平稳实施就难以保障。为此,应适时推进稳评立法工作,以增强该项工作的法律约束力。

哪些重大决策需要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一)涉及土地等保管、利用、征集方面的事项。主要是涉及范围广、影响面较大的征集方式的改变、调整等。(二)涉及重大政府法规政策的事项。主要是涉及较多部门、涉及较多人员的政府政策的制定、调整和落实的事项。(三)涉及重大违法案件、处罚的事项。主要是涉及重要的违法案件和档案行政处罚的实施等。(四)涉及党政系统多数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主要是涉及党政系统干部职工的重大政策制定和调整。(五)其他涉及较多人民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

社会稳定风险分析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

重大事项的工作方案由各事项的负责人提出,街道办事处接受提案后,通过对该提案的可行性讨论后,认为可行的即发还该负责人,责其对该提案做出相应的评估报告,并确定提案人为第一负责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要围绕评估事项可能存在的稳定风险,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稳定性评估,确定不稳定隐患和问题的风险范围和可控程度。(一)评估合法性。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是否符合党的政策;法律政策依据是否充分;是否符合法定程序。(二)评估合理性。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否正确反映了绝大数群众的意愿;是否兼顾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否兼顾各方面利益群体的不同诉求;是否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三)评估可行性。是否符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能否为本级财力承受、能否为绝大数群众接受和支持;是否经过严格的可行性论证,经过专业的、严密的决策审批程序;是否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严密性,不会导致相关行业、地区群众相互攀比;出台的时机是否成熟恰当。(四)评估稳定性。是否严格执行了环保项目建设的有关规定;是否存在较大的社会治安问题,混乱地区是否得到有效整治;是否存在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是否存在公共安全等其他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风险程度和范围是否可控;化解矛盾问题的对策措施是否完善;是否有相应的预警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五)评估其他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相关因素。

四川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适用本办法。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指重大行政决策决定前,对重大行政决策存在的社会稳定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预防的行为。第四条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应当遵循科学合法、公开公正、权责统一和统筹兼顾原则,依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进行。第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和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相关决策主体、评估主体、实施主体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一)作出重大行政决策决定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是决策主体。  (二)对重大行政决策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是评估主体。  (三)组织实施重大行政决策的地方人民政府、部门或者其他组织是实施主体。  县级以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导协调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督促指导。第六条 评估主体负责组织相关部门或者专家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也可以委托中介组织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并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进行审查。  委托中介组织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评估主体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及省有关规定,通过竞争方式择优确定中介组织,依法签订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委托合同,约定评估内容、程序、经费、违约责任等。第七条 重大行政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经费和评估经费纳入同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预算予以保障。第八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省级行政部门应当根据省人民政府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建立本系统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第九条 省价格行政部门应当制定中介组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收费指导标准,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收费指导标准列入《四川省定价目录》。第十条 下列重大行政决策应当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一)涉及职工分流或者职工利益变动的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改制、重组、上市、拆迁和职工收入分配制度等重大事项;涉及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事项;  (二)涉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救助政策等重大调整;水、电、燃气、教育、医疗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商品、服务价格和收费标准重大调整;  (三)涉及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被征地农民补偿安置和移民安置等方面的重大政策和改革措施;涉及经济适用房等住房保障政策重大调整;涉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居民安置等政策重大调整;  (四)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涉及编制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及方案调整,组织开展蓄水验收,以及涉及人数多、关系移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敏感问题等事项;  (五)涉及行政区划重大调整;  (六)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或者存在重大环境风险的建设项目,可能造成重大安全事故隐患的建设项目,重大自然灾害后的重要恢复重建建设项目等;  (七)涉及人员多、敏感性强,可能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的重大活动;  (八)其他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可能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的重大行政决策。第十一条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内容应当包括合法性评估、合理性评估、安全性评估、可行性评估、可控性评估等。  (一)合法性评估应当包括决策主体、决策权限、决策程序、决策内容等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政策规定。  (二)合理性评估应当包括重大行政决策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等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现实利益、长远利益和合法权益。  (三)安全性评估应当包括重大行政决策是否存在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等隐患。  (四)可行性评估应当包括重大行政决策实施方案、实施物质条件、实施时机等是否符合地区、行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  (五)可控性评估应当包括重大行政决策存在的社会稳定风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等。第十二条 评估主体应当按照下列程序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一)根据重大行政决策涉及的内容,制定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方案,并征求有关方面意见;  (二)根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方案可以采取查阅文件资料、实地调查、问卷调查、民意测验、座谈走访、网络舆情、听证会、公示等方式收集相关信息;  (三)根据相关信息对社会稳定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确定社会稳定风险因素类别、概率、范围等;  (四)根据社会稳定风险因素制定预防措施;  (五)根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和预防措施确定社会稳定风险等级,风险等级分为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  (六)根据社会稳定风险等级确定可实施、暂缓实施、不实施的评估结论;  (七)编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应当包括重大行政决策基本情况、评估过程及方法、评估内容、分析论证、预防措施、风险等级和评估结论等内容。  涉及国家秘密的重大行政决策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应当遵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的主要范围和内容

对需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重大决策事项,重点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评估:   (一)合法性。决策机关是否享有相应的决策权并在权限范围内进行决策;决策内容和程序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是否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统一性。   (二)合理性。决策事项是否符合大多数群众的利益,是否兼顾了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会不会加重大多数群众负担或者对大多数群众生产生活造成过多不便,会不会引发不同地区、行业、群体之间的攀比;拟采取的措施和手段是否必要、适当,政策调整、利益调节的对象和范围界定是否准确,拟给予的补偿、安置或者救助是否合理公平及时;是否尽最大可能维护了所涉及群体的合法权益。   (三)可行性。决策事项是否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是否有机统一实施是否具备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相关配套措施是否经过科学严谨周密论证,出台时机和条件是否成熟;决策方案是否充分考虑了群众的接受程度,是否超出大多数群众的承受能力,是否得到大多数群众的支持。   (四)可控性。决策事项是否存在公共安全隐患,会不会引发群体性事件、集体上访,会不会引发社会负面舆论、恶意炒作以及其他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决策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是否可控,能否得到有效防范和化解;是否制定了社会矛盾预防、化解措施以及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宣传解释和舆论引导工作是否充分。 甘肃中北智汇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简称中北智汇咨询),公司围绕客户的需求持续努力,与客户真诚合作,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商业计划书、水土保持方案、资金申请报告、(国家、省市)项目申报、稳评报告、项目申请报告、项目评估、市场调查分析报告等领域构筑全面的专业优势。 我们坚持“诚信为本,品质为先”,坚持“客户利益高于一切”的职业道德观念,深刻理解客户需求并积极匹配客户意图,主动承担责任,不断努力提升客户体验和满意度,成就客户,实现与客户的长期合作与共赢。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怎么做?

框架介绍本案仅举其中的部分章节节选,以飨读者:第四章 可能引发的社会风险及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一、可能应发的社会稳定风险本项目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主要有:1、施工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噪音、粉尘,影响周围群众生活。二、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1、在居民区施工时,必须遵守“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中的相关条款,合法文明施工。尽量避免夜间施工,减少对当地居民的影响。2、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废水等有可能污染周围环境的,应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处理,不随意倾倒、排放,对短期占用的施工场地,施工后必须进行恢复治理工作。三、风险等级的判定本项目具有较强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项目建成后,不仅能有效加快地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而且还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本项目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宣传、解释,广大群众容易理解和接受。本项目施工简单,施工周期短,工程运行后不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本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等级为:低风险。

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报告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有什么不同

社会评价和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其实完全没有什么关系社会稳定风险分析主要就是大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为了审批必须要做的一个前置件儿和环评类似,主要是分析项目实施后可能产生什么风险,重点在不好的一面社会评价并不是为了审批项目而做的,因此比较客观,对项目好处和坏处,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师是做什么的?报考条件是什么?

1.考核及证书考核由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负责考核合格者由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2005年5月经原国家人事部党组批准成立、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事业单位人事服务中心(原中国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主办的国家级平台)颁发《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师》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证书。证书将录入“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人才数据库”可通过官网查询。该证书可用于能力评价、考核、聘用和继续教育学时等的重要依据,是表明持证者具有从事该职业必备的理论和技能证明,是从业和晋职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2.培训时间、地点及方式每月都有(线上线下同时进行)3、申报材料(1)2寸蓝底证件照片;(2) 身份证正反面;(3) 学历证书;(4) 职称证书;(5) 相关工作证明;(6) 学员本人填写的培训登记表。

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依据

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是社会影响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范社会风险的重要制度性措施。对符合有关政策法律规定、急需实施但又容易引发矛盾冲突的事项,在制订应急预案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做好群众工作。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是社会影响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范社会风险的重要制度性措施。在重要社会决策和重大工程项目制定、出台及实施前,对其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稳定的诸因素进行分析,评估发生危害的可能性,对不同的风险进行等级管理,做好危机预防工作,采取措施防范、降低、消除风险,对于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必须明确范围。 对关系到较大范围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重大决策;涉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有关民生问题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或修改;有可能在较大范围或较长时间内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的有关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及城乡发展规划和重点工程建设;关系到产权转让、职工身份转换、用工安置等重大利益格局调整的国有、集体企业及事业单位的改革改制;涉及到诸多利益群体或较大群体利益的行业政策调整、建设规划调整、教育卫生网点调整等等,都应当明确,只有经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后才能实施。 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必须明确内容。 一是合法性评估。包括重大事项的制定和出台,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否与现行政策、法律、法规相抵触,是否有充分的政策、法律依据;重大事项所涉及政策调整的对象和范围是否界定准确,调整的依据是否合法;是否坚持严格的审查审批和报批程序。二是合理性评估。包括重大事项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否符合大多数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超过当地财力和绝大多数群众的承受能力,是否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是否得到大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否兼顾了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三是可行性评估。包括是否经过严谨科学的可行性研究论证,是否充分考虑到时间、空间和人力、物力、财力等制约因素;方案是否具体、详实,配套措施是否完善;重大事项出台的时机是否成熟;重大事项出台后是否会造成其他地方、其他行业、其他群体的攀比。四是安全性评估。包括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较大的社会治安问题;是否存在引发群体性上访或群体性事件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是否会给周边的社会治安带来重大的冲击;当地群众对该项目建设有无强烈的反映和要求;是否会引发较大的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事件;是否会出现其他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等等。这项评估是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核心内容,要通 过一系列程序对实施评估事项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做出风险很大、有风险、风险较小或无风险的确定性预警评价。五是可控性评估。包括对可能出现的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问题,是否有化解不稳定因素的对策措施;对于风险较大或者风险很大的事项,是否需要做出“不实施”的决定;对于风险较小或者没有风险的事项,是否有相应的预测预警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能否将风险妥善控制在预测范围。 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必须明确程序。 一是确定评估事项,制订评估方案。对确定开展评估的对象,要成立专门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小组,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或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要建立专项档案,制订评估方案。方案要准确把握评估重点,明确评估牵头和协助部门责任,适时组织实施。二是收集社情民意,进行科学论证。认真做好重大事项出台前风险评估的准备工作。对确定为风险评估的重大事项,要通过走访群众、问卷调查、民意测验、召开座谈会、专家论证、收集文件资料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讨论,征求各方面、各层次特别是维稳机构、信访部门和政法机关等单位的意见,准确了解把握群众的心理动态和意见、要求,为预测、评估提供全面客观的第一手资料。三是汇总分析论证,形成评估报告。综合收集掌握的情况,对评估事项实施的前提、时机及后续社会影响、配套措施等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和研究论证,对实施评 估事项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做出风险很大、有风险、风险较小或无风险的确定性预警评价。对于风险很大、有风险的,还应当对有可能涉及的人员数量、范围和激烈程度做出评估预测。以上内容要形成评估报告并提出对策建议,同时制订相应的防范、化解和应急预案。四是运用评估成果,落实维稳责任。责任主体要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和政策草案、决策建议、改革方案、项目报告一并报送本级政府。本级政府在认真审核后,根据预警评价分别做出实施、部分实施、暂缓实施或不实施的决定,以政府名义向责任主体反馈。五是全程跟踪实施,分类调控风险。对已经评估付诸实施的重大事项,坚持全程跟踪并做好后续维稳工作,及时发现和化解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政策、决策的正确执行和改革举措、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对虽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但经评估决定实施的事项,要认真落实解决矛盾和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具体措施。对经评估决定暂缓实施的事项,及时研究对策,待化解矛盾、时机成熟后再行实施。对不能使绝大多数群众受益的事项、不能得到绝大多数群众理解支持的事项坚决终止实施。对符合有关政策法律规定、急需实施但又容易引发矛盾冲突的事项,在制订应急预案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做好群众工作。

什么是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如果这些都是已经没有风险了,一个社会是比较安定的。

社会风险评估是指什么?

是指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目标:降低民众的反对度和提升民众的满意度,始终不会动摇。但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则要认识到不同阶段的社会稳定评估具有相对应的科学定义,并且将是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持续优化和改进的动态过程。政策背景2019年05月08日,国务院出台的《重大行政决策暂行条例》国令第713号发布,2019年9月1日起施行,《条例》坚持将党的领导贯彻到重大行政决策全过程,对重大行政决策事项范围、重大行政决策的作出和调整程序、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重大行政决策的实施可能对社会稳定、公共安全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的,决策承办单位或者负责风险评估工作的其他单位应当组织评估决策草案的风险可控性。风险评估结果应当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标志着风险评估工作已进入新一阶段。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退市风险警示制度是什么意思

2003年4月4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于发布《关于对存在股票终止上市风险的公司加强风险警示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开始实行退市风险警示制度,并于于当年5月12日开始实施。所谓退市风险警示制度,是指由证券交易所对存在股票终止上市风险的公司股票交易实行“警示存在终止上市风险的特别处理”。是在原有“特别处理”基础上增加的一种类别的特别处理。其主要措施为在其股票简称前冠以“*ST”字样,以区别于其他股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处理的股票,其报价的日涨跌幅限制为5%

退市风险警示制度是什么意思,具体内容是什么?

股民常常会看到股评中出现退市风险警示制度*ST字眼,其实退市风险警示制度是指由证券交易所对一些存在股票终止上市风险的公司股票交易实行警示存在终止上市风险的特别处理,是在原有特别处理基础上增加的一种类别的特别处理(也就是ST股票),其主要措施为在其股票名称前加上*ST字样,以区别于其他股票,在股票交易方面,*ST股票和ST股票的日涨跌幅限制一样,都是为5%。   那么什么样的股票会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呢?一般来说分为以下5类:   (1)上市场公司在最近两年连续亏损的;   (2)因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重大会计差错或虚假记载,被中国证监会责令改正或公司主动改正,对以前年度财务报告进行追溯调整,导致最近两年连续亏损的;   (3)因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重大会计差错或虚假记载,中国证监会责令其改正,在规定期限内未对虚假财务会计报告进行改正的;   (4)在法定期限内未依法披露年度报告或半年度报告的;   (5)处于股票恢复上市交易后至其披露恢复上市后的第一个年度报告期间的。   其中第(1)类情形,原来实行特别处理,现改为实行退市风险警示。退市风险警示制度是根据《公司法》有关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的规定,为了向投资者充分警示上市公司存在的终止上市的风险,同时又与其他异常状况实行特别处理的风险警示区别而制定的。据沪深证券交易所有关人士介绍,上述问题2中的第(1)、(2)类情形是考虑到上市公司如果出现连续三年亏损,将被暂停上市,因此在其年报显示连续两年亏损时,有必要进行退市风险警示;而上述问题2中的第(3)、(4)类情形则鉴于上市公司没有按规定公开其财务状况,或者对财务会计报告作虚假记载,当其出现此类情形时,根据《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公司也存在退市风险需加以警示;上述问题2中的第(5)类情形是根据《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修订)》,上市公司股票在恢复上市交易后,如其恢复上市后的第一个年度报告显示公司出现亏损的,上市公司股票仍面临终止上市,故在此期间应向投资者揭示可能退市的风险。

如何规避股票退市风险?

最近,随着新股不断上市,我国上市公司的数量也在快速攀升,都说林子大了之啥鸟都有,股票投资领域也是如此,大家既然买了形形色色的股票,就得做好心理准备,承受因此所带来的各种风险,有些风险是属于交易性风险,这个可以直接转手,亏也亏一点了,好处是很快就把风险转移了,通过购买其他股票,也许没多久,收益就扳回来了。但是,如果遇到了另外一种风险,即存在系统性风险的股票,这时候网民发现被彻底套牢了,根本无法撤出,这种股票真是完全无法规避啊,比如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深交所号称养猪第一股的雏鹰农牧终止上市了,这是A市继中弘股份以来,第2只“面值退市”的普通股了。虽然近几年来,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与我国证券市场的日益发展现壮及资源配置功能的充分发挥要求相比,目前的退市制度仍存有许多缺欠,必须加以改进。小编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我国股票退市制度加以改进和完善:1 在即将修订的证券法中完善公司退市的相关条款虽然,沪深交易所通过《股票上市规则》规定了股票退市制度,但相关规则毕竟不属于法律,即便是新修订的交易所规则仍然停留在交易所层面上,因为交易所规则层次低,缺少法律强制力,往往在具体实施中难以执行。同时因为是交易所规则,诸如退市法律救济,股东权益保护、恢复上市等许多问题都无法体现,所以应尽快构建法律层面上的股票退市制度,在证券法中明确进一步完善股票退市制度,尤其是对退市的法律后果、法律救济及股东权益保护等方面做出相应规定,同时应由国务院证监部门颁布专门的上市公司股票退市管理办法,从法律层面上完善上司公司股票退市制度。2 取消ST缓冲程序目前我国实行的ST缓冲退市制度严重影响了股票市场效率,造成大量劣质公司在市场残留,这些劣质公司在ST缓冲期内通过操纵利润规避退市,由于证监部门和交易所畏惧市场情绪又没能严格审查,导致了大量劣质公司长期劣而不退,这些残留劣质公司往往又成为“壳资源”,在股票市场上被反复投机炒作。为提高退市效率,我国应该淘汰ST退市制度,建立新型退市流程,比如对于主板市场,可采用美国纽约交易所的实行停牌后长期调整制度,对触及退市的公司先停牌,防止其成为壳资源,再给以其2两年左右的复市调整期,两年调整期满,达标恢复上市,不达标直接退市,这样即挽留了公司、又保持了股票市场的活力。而对于创业板市场,应采取快速退市的方式,对达到退市标准的公司,立刻停牌,直接实行退市,以市场的方式优胜劣汰,加快上市公司流动性,持续改善市场主体结构。3 取消上市公司退市恢复程序美国、日本上市公司退市后可以到OTCBB市场、粉单市场、绿单市场等场外市场交易,而且公司退市后一旦计入场外市场交易就不再回主板市场。香港则根本就没有场外市场,公司基本一退到底。我国不妨借鉴境外股票市场经验,取消上市公司退市恢复程序,上市公司股票一旦退市到第三版市场交易后,即不再恢复上市,一退到底。因为在我国,退市公司大都是严重虚假上市或经营严重困难,或债务特别沉重的公司,这些公司几乎很难靠自身努力脱胎换骨根本改变,能达到恢复上市条件的公司大多靠重组、卖资产甚至虚假报表等取巧手段,而并非本身实质改变,让其恢复上市,并不利于上市公司主体结构的改善,同时,若退市公司很快又恢复上市,则必然会在退市前在市场上遭到疯狂炒作,疯赌恢复上市,从而使退市制度的意义大大则扣。所以建议取消上市公司退市恢复程序,实行一退到底。4 退市决定权移交证券交易所证监会《上市公司股票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规定:证监会倘若认为交易所的退市决定与相关法律法规和该《办法》相违背的,有权要求交易所纠正,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直接撤销交易所的决定。由此可见,我国上市公司股票退市的决定权虽然表面上给了证券交易所,但实际上,最终决定权仍然在政府手中,而政府决定时因为要考虑到社会稳定、投资者情绪等因素,往往又难下决定,这也是导致我国证券市场劣质公司长期劣而不退的很重要原因。政府决定权不利于退市机制的市场化运转,证监会的工作应该是对市场规则的制定与监管,而不是从事具体的审批事务。世界各大证券市场的退市规则一般都由证券交易所自己制定,并且独立执行退市程序,证监会不插手证券交易所的具体退市运作,而只做退市程序公正性的裁判。如香港联交所上市规则规定:交易所对它认为不符合上市标准的公司,有权终止其上市,联交所作出终止上市的决定,无须经过证监会批准。所以我国也应尽快将公司退市权彻底交给沪深证券交易所。5 健全投资者利益保护制度虽然我国的股票退市制度不断走向成熟,但是在投资者利益保护方面却仍然欠缺。我国关于股票退市后投资者利益保护的法律制度基本空白,缺乏完善的投资者诉讼制度,如集体诉讼制度和代位诉讼制度,在上市公司因虚假欺诈等原因退市后,权益遭受损害的投资者,特别是散户投资者很难维权,所以应当加快证券法、民法、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修改,早日建立健全股票退市后的投资者诉讼制度和投资者利益保护制度,维护证券市场的公平正义。

内部控制风险的中国企业防范内部控制风险的对策

(一)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通过强有力的执行健全的内部控制功效将得到充分的发挥。企业各层次的人员都要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而企业负责人的内部控制意识和行为又是关键。企业负责人应带头执行决不能破坏既定的内部控制程序,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或只对下不对上。除此之外内部控制运行计划的制定是企业内部控制运行的首要环节。为确保执行有力,企业管理者应将人员制度与内部控制运行流程结合起来,制定内部控制实施计划同时为了保证该计划的可行性,应在执行人员之间进行充分的讨论后予以最终确定。(二)切实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目前,要形成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关键的问题是必须改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不可否认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在致力于完善治理结构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以按照现代治理结构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变革,从促使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实现一致性入手,解决委托人和代理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对此,中国目前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如对国有企业派出监事会、财务总监开展职工民主理财、监督,促使上市公司吸收独立董事规定董事长和总经理不得兼任等。除此之外,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也是完善治理结构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对会计业务技术的培训,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三)加强信息流动和沟通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信息系统不仅处理企业内部所产生的信息同时也处理与外界的事项、活动及环境等有关的信息。要改变传统内控制度思维模式,把事后补救转为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建立良好的信息渠道和实时有效的控制系统。首先,应确保数据的全面和外部市场中与决策相关信息的充分,这些信息应当可靠、及时、可获,并能以前后一致的形式规范地供相关人员使用其次,建立有效的交流渠道,确保所有员工充分理解和坚持现行的政策和程序,并确保相关信息及时、准确传达到相关人员第三,控制人员若发现了内控制度的缺陷,都可以及时向相关管理层报告,并使其得到果断处理,降低企业内部控制风险。(四)强化内部控制监督在内部控制的监督上,克服重程序监督、轻对内部人”监督的偏向真正做到以下三点:首先加强对企业法人的内部控制监督,建立企业重大决策集体审批制度,以杜绝管理者的独断专行;其次,加强对企业部门管理的控制监督建立部门之间相互牵制的制度以杜绝部门权力过大或集体徇私舞弊;最后,加强对关键岗位管理人员的控制监督,建立关键岗位人员轮岗和定期稽查制度。

财务管理咨询企业内部风险控制要点

财务管理咨询企业内部风险控制要点   内部风险控制管理是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保证资产安全,有效防范各种舞弊活动,将风险降低至合理范围而制定的各项政策与程序。那么,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财务管理咨询企业内部风险控制要点,欢迎大家参考学习。   目前企业内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目前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认识上存在三种倾向   (1)集团企业在战略发生重大调整的时候,容易片面强调管控模式、组织结构变革的重要性,忽视了控制体系和方式的跟进和强化;   (2)习惯于满足传统的、或曾经是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方式,而面对新经济形式挑战,准备不足,难以接受大的、根本性改变;   (3)内控管理是企业财务部门的事,而事实是,在没有其他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情况下,财务部门无法建立,并组织实施企业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董事会职能没有充分发挥   董事长兼总经理,董事会成员兼任经营班子成员或部门负责人现象严重,造成董事会与经营班子之间权责不清,相互无制衡。有的董事长大权独揽一竿子插到底,集控制、执行和监督权于一身,几乎无所不管,其结果导致:   (1)企业经营决策、重要人事安排随意性大,制度朝令夕改;   (2)授权管理不清晰,裁判员与运动员混淆,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无所适从;   (3)企业办事程序经常由一个人操纵,部门之间的正常协调、配合被打乱,必然带来部门间职责不明确。   三、内控制度方面存在问题   (1)文字描叙的较多,清晰的流程图和配套表单较少,缺乏完善的流程保障   一套完整的"制度应包括文字性制度文件、工作流程图和流程说明、相关凭证等三部分内容。工作流程图作为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直观、清晰地了解业务程序、涉及部门和人员、以及相关责任和配套制度。在流程图的绘制过程中,能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风险点和不足,从而达到改进和控制的目的。   (2)救火式的较多,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企业运营过程中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相应地出台一个制度来规范:如今天发现应收账款多了,就制订一个财务叫停制度;明天发现库房管理有问题,就出一个发货监管规定等等;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缺乏统一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考虑不足。   (3)政出多门,相互矛盾   比如非生产性固定资产管理,没有严格施行统一的原则,总裁办公室、信息管理部、运营管理部、投资项目部都有管理权,而申报、审批流程、使用控制及日常管理又都不一样,存在重叠或矛盾现象,导致管理上失控。   (4)制度执行不利,是目前企业存在较普遍的现象   其原因大致有三:①制度本身脱离实际情况,随着企业形式的变化,制度没有适时跟进、修改和完善,从而使制度失去可操作性;②缺乏保证制度执行的机制,内控制度执行情况没有严格地监督、检查,以及奖罚措施,使制度丧失了严肃性;③是企业核心领导人,特别是民营企业领导人,带头违反和破坏制度,或这种现象又得不到有效制约,使制度最终流于形式。   四、没有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失真   在信息资源管理上,一方面没有统一,比如销售收入的指标从营销、财务、统计等口径报出的都不一样;另一方面过分依赖业务员,使企业的资源掌握在个人手中,极易造成企业对业务失去控制。   五、审计监督机制和职能不健全   目前很多企业都设立了审计部门,但是很多又隶属于财务部负责人,在内部控制的形式上就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另外,在内审的职能上,很多企业还在重复审核会计账目等外部会计事务所的工作,没有真正发挥评价、监督内部风险控制体系的职能和作用。   音符   内部控制方案解决的程序和步骤:   一、项目前期工作   (1)资料收集:企业战略目标与计划,行业发展及其状况分析,财务及审计报告,财务分析,财务及内控管理制度和有关文件等;   (2)内部访谈:访谈目的在于了解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及状况,内部控制应解决的难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困惑等访谈对象主要是企业总经理与财务负责人,以及与财务关系密切的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同时了解他们对上述问题的看法和对财务咨询的态度,以便在咨询过程中争取客户的理解、支持与合作;   (3)问卷调查:以财政部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为基础,设计调查表,针对访谈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对企业财务、统计、以及主管财务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以得出持有观点的比例;   (4)计算分析:将收集来的信息资料进行加工处理,计算各种指标值,并最好与企业历史最好水平、与同行业的水平相比较,发现异常情况和问题。   (5)锁定目标: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进行财务战略性及执行分析,对关键问题所在做出判断,确定财务管理咨询目标。   二、财务管理诊断和汇报   首先,对企业风险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进行系统的剖析,并做出相应的观点和结论;在关键性问题结论前,应与客户方的核心领导进行充分沟通,以达到共同关注,充分认识企业风险的严重性和紧迫性,警钟鸣示的目的。   三、对原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和再造,建立标准的业务流程   只有建立了规范的业务流程,才能基于集团的业务流程进行制度化建设。首先在风险诊断的基础上,针对企业的特点,将基本业务流程进行描叙,并全面、细致、深入地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形成总的管理流程。一般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1)重复性劳动过多,相关环节多余,影响了工作效率;   (2)数据缺乏共享,各部门与单位间出现信息孤岛;   (3)缺乏监控环节,易造成决策失误;   (4)部门与部门之间流程缺乏衔接;   (5)信息转递的时效性差、成本高。   四、建立、健全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   (1)集团财务内部控制总则;   (2)统一的会计核算和财务分析制度,包括明确财务分析的范围、内容和方法,以及分析例会等规定;   (3)财务人员管理办法,包括财务招聘、任免、绩效考核、培训,财务岗位职责,以及委派负责人的管理等;   (4)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明确预算目标、内容、和考核方法,绘制出预算报表   (5)资金管理办法,包括货币资金、筹融资、担保等经济业务的控制,以及运营资金调剂、资金成本、风险分析等;   (6)资产管理办法,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的管理;   (7)成本费用管理办法,包括成本预算、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以及费用开支标准的控制;   (8)对外投资与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包括投资项目开发、论证评估、投资决策、监督实施和运作管理等;   (9)采购与付款管理制度,采购管理是否严格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原则,付款流程是否符合内部控制要求以及重大合同管理和合同评审规定;   (10)销售与收款,包括销售发货流程、客户信用等级、应收账款管理规定;   (11)内部审计管理规定,包括审计权限和工作流程规定。 ;

风险导向审计与内控导向审计的本质区别有哪些

对审计风险考虑的内容和范围 会计系统和程序中存在的风险,控制环境中的风险因素,企业经营面临的外部风险。 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但没有考虑控制环境中存在的风险。确定重点审计领域的依据 对风险的评估结果 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风险控制调研报告

【 #报告# 导语】认真撰写调研报告,准确分析调研结果,明确给出调研结论,是报告撰写者的责任。以下是 整理的内部风险控制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篇一】内部风险控制调研报告   一、内部风险控制工作的难点   (一)思想认识不尽到位。人民银行内控制度主要目标在于控制风险,提高内控制度执行力对防范各类风险具有极端的重要性。但部分干部职工对此认识不够到位。一是少数领导干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对内控制度建设存在畏难情绪,未将内控真正渗透到各项业务、各个操作环节之中。二是部分员工认识不足,忽视内控制度在风险防范中的重要作用,在业务操作中凭经验、图方便,有章不循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制度本身不尽完善。一是部分内控制度不全面。一方面,有的业务从上到下制度缺失,比如关于同级监督,总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台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另一方面,部分单位自身内控制度缺失。如有的缺少科学决策和民主监督方面的内控制度,有的制订的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涵盖业务操作的各个环节等。二是少数制度设计的系统性不强。部分支行直接将上级行的规章制度作为自身的内控制度,有的内控制度是由基层行各个业务部门和部分综合监督部门分别制定,对业务职能发生交叉的部位和岗位之间相互制约问题考虑欠周,缺乏明确细致的规定。三是内控制度修订不及时。有的支行未根据人员、业务、环境的变化以及职能的调整及时修订内控制度,尤其在反洗钱、征信、外管服务方面的内控制度很少,内控制度建设迟缓。四是个别内控制度可操作性不够强。有些内控制度较原则,有些内控制度又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或与现实情况不符,不能为业务开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控制。   (三)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员数量不足。按照因事设岗的原则,每个岗位均有其职责并形成一套操作流程,因人员不足,难以满足相互制约要求,尤其在业务人员出差或休假等情况下,违规兼岗顶岗现象难以避免,强制休假和重要岗位定期轮岗制度难以完全实行,潜在风险较大。二是人员老化趋势严重。多年来,基层央行尤其是县级支行员工老化趋势日益严重。三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员工整体文化水平、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新业务发展的需要,加之系统的业务培训较少,员工在内控制度的理解和执行上有时难免出现偏差。   (四)管理体制不尽科学。一是由于人员流出渠道还不顺畅,县支行又无人员进出处置权,使少数不愿受内控约束的员工得不到严厉处理,制度威慑力不强。二是内审、纪检监察等再监督职能未能充分发挥。目前,基层行内审、纪检部门未配备专职人员,且工作人员行政关系在本单位,致使同级监督缺乏应有独立性。同时,干部提拔、职称评聘、评先评优往往都以票定人,一些监督人员因担心丢票而不愿打破情面,深查深究。   (五)相关机制不尽配套。一是内控建设评估机制不配套。目前,基层行虽然建立了内控评审系统,但因评审系统自身的缺陷而往往导致内控评审流于形式。二是内控制度执行的整改问责机制不配套。内控监督特别是同级监督发现问题责任认定难、整改难、责任追究难。同时,内控监督评价结果与工作人员日常考核结果较难挂钩,对责任人实施经济处罚或采取更加严厉的处理措施则难度更大。三是内控制度执行的激励机制不配套。内控制度执行尚无激励机制相配套,激励不足导致动力和活力缺乏,内控制度执行力下降。   二、对策建议   (一)狠抓宣传教育,强化内控意识。一是各级领导班子应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内控制度建设,把内控制度建设贯穿于全部工作始终;要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配备骨干力量,具体负责内控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监督、评价、考核等工作,使内控建设制度化、规范化。二是要不断加大对员工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的教育力度,加强内部控制理念的灌输,使全行员工自觉学习、执行内控制度,全面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三是通过内控讲座、专题调研、座谈讨论、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内控氛围。   (二)着力队伍建设,提高内控能力。一要合理配置人员。要以保证重要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为出发点,遵循风险可控、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符合实际的原则,将人员配备优先保证基础业务部门,严格执行岗位分离、交叉复核、印押证三分管等内控制度“底线”。二要强化培训增强员工素质。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岗位培训和业务知识学习,使每个员工学制度、懂制度、守制度,熟练掌握业务知识,提高风险防范的能力。三要定期轮岗锻造复合型人才。对重要岗位人员实行跨部门定期轮岗制度,让员工在不同的岗位上锻炼。同时,建立业务岗位后备人员管理制度,使业务部门在人员离岗外出而部门内部难以调整的情况,可由后备人员顶岗,以保证业务的正常开展和内控制度的正确执行。   (三)完善规章制度,堵塞内控漏洞。一方面,建议上级行有关部门对现已制定的全行性、部门性内控制度进行收集、整理,形成相对规范的各项制度蓝本或标准,解决下级行在建制过程中各自为政的问题。另一方面,基层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等不靠,通过整合自身内控制度建设资源,进一步提高内控制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内控制度要明确界定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做到岗位之间、部门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特别是对国库、会计、发行等要害岗位,要坚持相互监督、相互审查、相互复核,杜绝业务“一手清”现象,杜绝有法不依、有章不循、自行其事、违规操作的现象。   (四)推进体制改革,增强内控效能。一是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探索新的人员流出渠道,实施人员双向选择落聘待岗措施,强化人员管理,对违反内控制度并屡教不改的员工严厉处理,以儆效尤。二是实行业务整合。对部分政工类业务进行上收整合,以缓解县级人行人员紧张的状况。三是改革内审、纪检管理体制。对县级人行的内审、纪检业务实行派驻制,增强内审、纪检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同时,摆正内审、监察与业务部门的关系,发挥内审、纪检各自在强化内控管理中的职能作用。三是改革目标考核制度。特别是对事后监督、内审、纪检等人员在晋职晋级、评先评优考核中要侧重于工作责任心、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合理考虑群众的满意率,使其在履行监督职能时更敢于“亮剑”,督促内控制度落实。 【篇二】内部风险控制调研报告   这次调研是由叶飞老师带领,柳一鲲学长和李俊义、李英姿学姐,我和卢宇参与。名义上是去位于东营的中国万达集团和山东胜通集团进行企业实地调研,实际上还是本着学习的态度,趁着这个不可多得的机会去了解我们所学的课本知识和企业实际操作有什么不同。   一直也没有人告诉我调研报告该怎么写,所以我更倾向于把他写成一个采访报告。这次调研主要还是以采访的形式开展,因此做了好些笔记。回去以后我整理了一下笔记内容,主要还是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几个方面提出问题,回答当中加入了我自己的思考。其中有不对的地方还望斧正。   万达和胜通一个成立于1988年,一个成立1987年,据说成立之前两家公司同属一家,颇有渊源,所以非常具有可比较性。万达以轮胎、电缆为主导产业,胜通以钢帘线、机械制造为主导产业。两家企业都是山东乃至全国非常优秀的民企(中国500强),资产超过百亿。   关于企业对大学生的看法   一、不能吃苦,适应环境能力差。   像万达和胜通这一类以制造业为主的民营企业,员工70%以上都是来自专科和职业技术学院。这些刚毕业的新员工,还保留着一些在学校里养成的习惯,比如散漫、自以为是、不够努力。企业大多会评价现在的大学生不能吃苦,这已经是一种公认的普遍的看法了。负责接待我们参观万达轮胎车间的主任在谈到员工问题时解释道,企业厂房位于郊区的垦利县,位置偏僻且荒凉,招工时人家一听怕受不了这个苦就不愿来了。所以万达在厂房边上为员工筹建了员工活动中心、篮球场、超市以及员工宿舍。胜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尽管为员工配备超市等设施,还不具备员工要求层次。“虽然仍然不能改变偏僻的地理位置,但万达在这方面以及做的不错了,还是有一部分比较有自制力的学生愿意到厂里来的”。一方面,说明企业为吸引人才如今也在重视员工的需求并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也委婉地点出现在的大学生不能吃苦,环境适应力差的缺点。   二、心浮气躁,好高骛远,不能在一个岗位上长久。   如今的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更加倾向于比较稳当的公务员和国企、外企,尽管民企开出的条件或许并不差甚至更好,为什么民企还是很难赢得优秀的大学生的亲睐?。现在企业要发展,还是人才的竞争,民企的老总应该是爱才的,为什么企业很少到本科学校招工?显然两方都能满足对方要求,这就是一个逆向选择。一方面,大学生不能吃苦,民企压力较大,且中国人的铁饭碗观念和等级观念使民企在大学生在潜意识当中就比较排斥民企;另一方面,企业在招到一些比较优秀的大学生之后,培养了两年,投入还没有等到产出,大学生就跳槽走了,企业损失惨重。博弈的结果就是优秀大学生不愿到民企,民企不愿招收优秀大学生,反而是靠挖墙角将其他企业优秀人才挖过来。在于胜通老总交谈中,他告诉我们前两年企业在山财东方学院招了3、4名学生,都是很优秀的人才,到现在都已经考走了,没有一个留在企业里的,如果不走,应该是重点培养的对象。其中一个经理就感叹,自己出来工作就跟着老总干,虽然期间有几次机会离开企业,但都放弃了,知道今天觉得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对的。有时候大学生为了寻找机遇,频繁的跳槽,不一定是好事。   关于全面预算   全面预算是指企业对一定期间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财务活动等做出的预算安排。   万达:   万达集团实行全面预算也是一个逐步、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企业成立初期,企业刚起步,毛利润低,所以把内部控制的重点放在控制成本上。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企业高层意识到,外部的膨胀,内部管理也要跟上。所以企业引进国内咨询公司,以财务为管理核心,以会计内控为切入点,进行系统梳理,形成了由咨询公司为教练模式,全员参与,提升管理能力。   05年开始,万达内部就对全面预算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对预算的准确性。意思就是预算要做到尽量准确,量力而为;二是超越就是发展。意思就是不妨把预算做高一些,努力朝着目标发展。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万达采取的是第一种观点,即基于准确,反应情况。这样做的好处是企业能朝着一个期望值较低的目标平稳发展。   万达采用浪潮的预算软件,实行“两上两下”模式。所谓两上两下,就是由高层做出一个大体的目标下发到基层,再由基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具体目标,然后层层汇总到高层,高层再根据汇总后的"结果调整整体目标,最后下发到基层执行。实际操作过程中,财务部门的工作量将是巨大的。万达把公司分为九级,从细分部门及以下四级、专业公司、战略规划板块、母公司、总集团九层层层汇总,预算全员参与,无疑也是减少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   这里我们了解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预算可以为负数。当某些部门因为外部或内部的原因出现严重亏损时,在一定时期内,扭亏为盈又显得不太可能,我们可能会期待将这种亏损逐步缩小,但在做预算的时候,根据准确性原则,当然要将预算作为负数。   全面预算做出来了,就免不了因目标和实际数的差异而做出调整。这个工作是由公司一个常设机构负责的,叫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是由企业董事局主席担任主任委员,吸纳企业相关部门主管为成员,由此可以看出其权威性。万达在每个月16号会准时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会上由专门的咨询小组提出问题,寻找问题,细致地追究源头,牢牢把握预算的执行情况。   预算调整主要分为两块。一个是目标调整,每半年一次申请。这个就是大方向的调整,一般是宏观情况有重大变化才会发生。其申请过程也是极其严格,不仅要符合企业之前制定出的六条硬性标准,还要经过高层的严格把关。总之,一个企业的整体目标不宜轻易变动。另一个就是局部调整,每季度一次。这个是在预算目标范围之内可调,由预算管理委员会批准,相对就要容易的多。不过企业还是不鼓励预算调整,每次调整都会给考核扣分。   这里也就体现了全面预算的功能了。每个部门的预算都与自己的考核挂钩,完成了预算给考核加分,调整和不能完成预算给考核扣分。企业也是以这种管理方式使得预算不至于成为一纸空文。万达内部如今几乎人人都会关注预算,使预算成为内部控制的一个有力工具。   胜通:   胜通坦言自己全面预算这一块已经引起重视,但还未逐步落实。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胜通集团的支柱产业是钢帘线(橡胶轮胎骨架),上游原材料来自宝钢、青钢等钢铁集团,下游消费者是轮胎制造企业。也就是说胜通比较于万达,他的特点就在于它处于中间环节。所以它的上下游都受制于人,预算的浮动较大。如今面临的问题就是成本上升,价格上不去,利润空间缩小。所以胜通在做预算的时候有其关注的是成本的控制。胜通设置了一个成本核算中心形式预算的职能,通过牢牢控制成本降低企业风险。这也是一个完全合理的做法。   关于采购业务、销售业务   采购是指购买物资(或接受劳务)及支付款项等相关活动。   销售是指企业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及收取款项等相关活动。   万达:   万达根据产业的不同设置了三大供应(采购/物资)公司,实际上就是设置了专门的请购部门,负责本产业的采购业务。专业公司把采购计划报到物资公司,物资公司就会按需购买。   大宗采购应当采用招标方式。之前按照质量要求筛选一些投标企业,然后根据谁给出的价格最低当场成标。注意这里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给出的价格最低,这样是最经济划算的。为什么不选质量而价格可以接受的呢?因为在投标前要对供应商进行实地考察,这一步已经根据质量要求把不合格的竞标者淘汰出局了,如果选择质量而价格却偏高的产品,质量过剩也造成了一种浪费。招标是要由生产公司经理与财务人员一同参加的。   采购也是要做预算的,一般根据订单起点作预算。对市场的合理预测也是降低采购风险的一项工作,不过这个更多的是由采购部门进行预测。   仓库收货时采购的另一重要环节。万达建立起了采购、仓库、过磅、质检四个部门相互制约的体制来保证采购验收审核的严密性。首先采购部门有采购的单据,当一项原材料到货时,过磅部门首先称一下原材料是够足量,质检部门再抽样检查原材料是否合格。当三项数据符合时,验收员录入之后仓库就可以收货了。假如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不能收货。   销售最注重的就是应收账款。应收账款是由销售部催缴还款的,账款和业务员息息相关。一旦发生坏账,则要责任追究。万达还会对客户的信用评级。一般大单的汇款率为三个月,超过这个时限,则按账龄计提坏账准备。   胜通:   胜通集团下属多家分公司。分公司没有开设银行账户,设1名财务人员向总公司申请资金。这样的分公司虽然是独立法人,但仅相当于生产车间,只负责生产和供销。   作为主导产业的钢帘线,其原材料是来自宝钢、青钢等钢铁公司。进货渠道比较单一。原先企业用的钢材只有宝钢能生产,所以那时候还需要向宝钢预付定金。如今还有另外几家钢铁企业能生产,所以不需要定金,即需即买。大宗采购仍需要招标,取价格低者。   企业的客户也是制造业企业,及销售并不面向消费者,所以胜通和几家轮胎制造商都有战略性合作。一般是60天回款。据说还没有产生过坏账。   关于合同管理   合同指企业与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等平等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万达和胜通对合同的管理基本相同。集团公司设法律事务部,下设法律专员,负责审核合同,合同专用章就由法务部保管。合同的起草部门就是签订部门,比如销售合同就是由销售部门起草,交由法务部审核,通过审核后加盖合同专用章。 【篇三】内部风险控制调研报告   重庆泛嘉森和林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xx年1月14日,主要经营竹子的加工与销售,地址位于XX市XX区新南路388号天邻风景7栋16-1,注册资本100万,现有职工20人,内设人事行政部、财务部、运营部、项目部等机构,由于是今年才成立的新公司,因此目前的年产值和年销售额为0,目前主要是进行一些前期的投资,所以目前的经营状况是亏损的。公司的宗旨是创立泛嘉品牌、真诚回馈社会。公司的经营目标是大建设大林业、资源整合、规模化经营。公司的精神是创新:摒弃因循守旧、不敢于打破常规的旧观念,敢于创新、勇于用创造性思维处理业务;务实:一切从人本思想出发,我们倡导理念优化,但需要结合需要,盲从和过度的幻想不应在实际中体现;诚信:倡导诚信经营、诚信工作、诚信待人,今日的诚信理念,明日的诚信品牌;责任:企业责任、社会责任、岗位责任,让责任意识深入企业的每一个角落、员工的每一处意识,责任立业、责任立人。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是责任心:遇事不急躁、处事具风度、责任树根本;事业心:个人的成长和企业的发展同体,实业的做强和事业心的养成同源;创造性:合适的人员放在合适的岗位,合适的理念用在合适的产品,合适的“幻想”用于合适的创新。   一、重庆泛嘉森和林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加强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一)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1、内部控制是通过制定和执行与业务处理程序、科学的职责分工,使会计资料在相互牵制的条件下产生,从而有效地防止错误和弊端的发生,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可以让我们在工作中可以明确自己的主要职务,以便更加快速的完成相关工作。   2、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和程序来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提高管理的效率。目前公司没有完善、有效的内控制度,致使会计资料在传递过程中因相互脱节而发生问题,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所以,科学、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度是保证及时为公司工作提供可靠、准确的会计信息的基础。   (二)依法理财的关键。   1、为促进公司会计内控制度建设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强化内部自我约束机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法》明确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2、《会计法》是深化会计改革,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保障。而且,会计内控制度能够保证国家对各单位的宏观控制。国家制定的一系列财经纪律及法规都要求各单位通过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来落实,各单位通过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现自我约束。   二、原因分析   (一)内控意识相对淡薄,特别是“一把手的内控意识淡薄”。   内控意识是内控环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的内控意识是确保内控制度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重要保证。现在许多单位为了节约资源都是请一个人帮忙做很多事情,经过了解发现我还没有进入这家公司的时候只有一个人处理事情相关的。工作。使得在工作中经常出现舞弊的现状,导致了员工贪 污的种种不好行为的发生。   (二)资产管理和控制制度有待加强。   财务部门通常只能起到“核算”作用,对业务来龙去脉,对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但对资产的使用过程仍缺乏相关的内控制度。对于资金的用途不清楚会计人员只是在业务发生时将其登记到账簿上,对于产品是不是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核算中心管账不管物、单位管物不管账,“两张皮”现象更严重。   (三)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财务管理制度很不健全。   有效的管理控制需要有坚实的基础包括制度建设、人员素质等。可是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仍较薄弱还需要进一步的强化。我们单位迄今还没有单独制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许多财务事项的运作与管理措施仅是惯例,而没有相应的成文制度保证,谁也说不清应该怎么做,管理的随意性较大。有的单位虽有内部财务方面的管理制度,但很不完整。   (四)内部控制方法体系不够完善,业务流程不尽合理。   业务流程和控制方法体系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其合理、有效与否直接决定着能否实现控制的目的。目前公司内部财务与会计控制方法体系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岗位设置问题较多,不合理兼岗现象较为普遍。在实际工作中,基于编制有限、人手紧张等原因,许多单位都有不合理不合法的兼岗现象,不相容职务未能合法合理分离。   三、对重庆泛嘉森和林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进一步加强现金管理的见意   (一)加强单位负责人的自觉控制意识   内部控制成败如何取决于工作人员的控制意识和行为,单位负责人内部控制自觉意识和行为又是关键。有时内部控制本身也有局限性,主要是单位领导人控制的随意性,或不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使“人治”因素增大。因此,提高单位负责人自觉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二)完善内部控制   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权利、义务,对各项财产物资应采取限制接近措施,严格限制未经授权人员对资产直接接触,定期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盘点,并将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进行核对,出现不一致时应分析原因、查明责任、完善管理制度。对债权、债务应督促经办人及时核对、清理,避免和减少资产流失,坏账损失需按规定程序经批准后核销。   (三)增强会计基础工作,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严重制约了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预算的实施效果。因此,要提升内部控制水平,为财政“节流”奠定坚实的基础,还必须重视改进会计基础工作,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对会计基础工作的全面检查制度,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   (四)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收支两条线管理、部门预算、政府采购、会计集中核算、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等,都应建立适合其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如公司同时符合以上条件就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这项控制很重要,而且很有必要,单位内部的经济活动、管理制度是否合理、合规、有效,由内审机构进行评价,可以有效化解组织风险,对整治舞弊、促进廉政建设也起到一定作用。   经过近5个月的工作,我了解到自己在工作中有许多的不足和不懂之处。不过也让我学会了很多,在还没有工作时候我总是认为工作是那样的简单。我这次真正的工作了以后才了解,其实很多事情都不是想的那样简单!这次的工作和我原来的兼职是如此的不同,像他们说的只有你经历了以后才会了解。也只有经历了以后才能够明白更加多的道理,就比许多东西要在你真正失去了以后才能够懂得珍惜一样!现在我觉得自己就像是这样,虽然工作中有很多的不满,可是让我了解、懂得的东西和这些比起来又算的了什么呢!以后在工作中更加的是努力于坚持,如果你不坚持什么事情都不能够做好。坚持也是对自己的另外一种锻炼,只有坚持的人才能够成功。半途而废的人永远不可能到底成功的彼岸!   虽然在学校学习了许多会计的相关知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还是有许许多多的东西不能够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在工作中自己就像是重新从零开始学习,在遇到很多问题时也不清楚应该怎么样子去处理!在工作中通过不同人的指点和帮助,在通过自己慢慢的摸索和努力让我慢慢的了解到应该怎样才能更好的做好这份工作。我们需要把在学校学到的相关的专业知识通过自己不断地努力和细心的研究运用到在工作中,我们还要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更加要想想问什么要这样做。工作中需要我们非常的仔细、认真和小心,在开发票过程中要特别认真。虽然会计工作时常让人觉得很无聊和繁琐,可是自己只要把一件事情做的很好的情况下又为自己感到非常的高兴!这就是人们说的小小的成就感会让自己感到满足,可是当自己做一些事情做错时又会非常的失落和难过。这就是有错误知道改正这样才可以使自己进步吧!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真的很重要,我才进入公司工作时什么都不懂、不会!通过同事的帮助和指点让我慢慢的开始了解工作的相关的处理流程和相关的产品知识,在和客户想处得同时他们也很友善和体谅。如果你不能够以真诚、友善的心来对待你身边的人的话他们也不会用相同的心来对你,这样就会让你在和同事工作起来就不能够好好合作把工作做好。工作起来也是非常的累,工作效率也不能够提高!这样就让我们浪费了许多时间,在你有不明白的问题的情况下也没有人能够帮助你。我们做许许多多的事情更加多的是要体现团队的力量,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不管你自己的能力多好,也是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之间的帮助。松下幸之助说过: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慧及无可限量的潜能,当大家对此有所了解,并同心协力加以开发时,就能为社会带来繁荣!

注册会计师对内控进行初步评价时,在以下情况下,应认为控制风险处于高水平( )。D.控制政策和程度失效

【答案】:ABD对控制风险评价结果的记录在初步评价和再次评价时要求是相同的。&

实施内控考评防范企业风险

我们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的要求,不断完善和深化内部控制质量与效率的考评工作,较好的防范了业务操作风险,进一步强化了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有力地保障了经营安全。 一、制定考评办法,改善内控环境。 为加强对基础行处的内部控制与监督,创内部管理“四零”目标(即个人零违章,网点零差错,支行零违规,全行零案件),我们抓住内控关键点,完善内控管理体系,依据工总行《中国工商银行内部控制规定》的内容,按照“综合管理、系统评价、量化考核、绩效挂钩”的原则,制定了《荆州分行内部控制考核管理办法》,实行“专业管理、综合考核”的管理模式:即会计出纳、安全保卫、办公室、人力资源、纪检监察、事后监督、内控合规、计划财务、信贷管理、技术保障、资金营运以及银行卡业务等部门,根据本专业的内控管理要求,确定风险防范重点,按照内控检查结果和各行处内控管理的执行情况,按季进行百分制考评;内控办公室(内审部)按各专业的分值权重,综合出最终得分。这种以内部控制的管理状态、风险掌握状态为内容的量化方法,全方位考核各支行和直属部处的内控风险与内控管理情况,进一步健全了内控管理考核工作机制,持续优化了内控管理环境。 二、量化考评内容,规范考评程序。 为促使内控考评工作规范化,充分体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依据内控综合评价体系,我们制定了《中国工商银行荆州分行内部控制综合考评实施细则》,考评细则覆盖了全行所有专业的风险点和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内控考评细则的主要内容: (一)会计结算部门重点考核:业务操作管理,监督资料管理,会计要素管理,特殊业务,银行卡业务,电子银行业务,专业监督检查履职管理。 (二)保卫部门重点考核:安全责任制管理,领导责任制的落实,金库管理,守押管理,枪支弹药管理,营业网点安全管理以及安全设施管理。 (三)综合办公室重点考核:行政印章重要物品管理,公文管理,行务信息管理,信访工作,机要保密,档案管理。 (四)人事部门重点考核:人力资源配置管理,干部选拔任用管理,干部和重要部门、岗位人员离岗、轮岗和换岗制度管理,权限卡管理,绩效工资考核分配管理,岗位责任考核管理、专业检查制度执行情况,内 (外)审检查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内控评价工作完成情况。 (五)纪检监察部门重点考核:党风廉政建设,信访工作,案件管理与案件防范工作责任制管理,执法监察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工作管理。 (六)事后监督部门重点考核:监督核算质量管理,银企对帐管理,核算质量监督和检查。 (七)内控合规部门重点考核:内控制度建设与内控体系建设管理,内控风险管理,内控基础管理等,重点考核各项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和处罚落实情况。 (八)计财部门重点考核:财务规章制度及其执行管理,效益风险管理,财务报表信息管理,财务核算合规管理,授权管理,非信贷风险资产管理,信贷计划管理。 (九)信贷管理部门重点考核:五级分类管理,资产质量管理、信用评级管理,统一授信管理,贷前调查管理,贷后管理,贷款担保管理,银行承兑汇票管理,信贷档案管理。 (十)技术保障部门重点考核:网络外联安全管理,涉密管理,计算机病毒防范与运行安全管理。 (十一)资金营运部门重点考核:资金业务管理,资金风险评估管理,票据业务管理,债券业务管理,现金业务管理。 (十二)信用卡业务重点考核:信用卡办理,领卡管理,发卡管理,已打未发卡管理,作废卡管理,密码信封管理,透支管理,挂失业务管理。 在上述专业重点考评内容的基础上,还对以下情况,从严考评或作扣分处理。一是省、市分行内控综合检查,发现在内部控制、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安全保卫、案件防范等方面有严重问题的;二是省分行各类专业检查和内控检查,被点名通报批评的行处;三是各行处自查发现内部控制、安全防范、业务操作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有重大安全问题或隐患而隐瞒不报的;应查出而未查出较严重问题被上级行检查发现的;四级对上级行检查发现较严重的问题,因主观因素整改不到位、不彻底或影响本行业务发展的问题,对检查发现的问题整改不力,同样问题屡查屡犯的;五是发生重大案件、安全事故,造成直接或者间接经济损失的;六是省、市分行年度内部控制综合评价在三级以下的。 三、定期综合评价,完善激励机制 根据内控综合检查发现的各类问题以及各行处内控管理情况,进行分类整理和综合分析,制定对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的防控措施。对违章违纪较严重问题进行经济处罚或建议行政处理,对一般性问题进行通报批评。各专业管理部门每个季度侧重内控管理的风险点或薄弱环节,按内控管理考评细则和专业管理要求,实施百分制考评打分。一方面将评价结果纳入基层行处行长(总经理)责任目标考核内容,与绩效工资考核比例挂钩。另一方面根据每季内控检查情况,对各行处进行风险分析和内控综合评价,对季度内控考评前三名的行处进行通报表扬,鼓励先选;对内控管理综合评价的后三名行处进行通报批评,鞭策后进。通过定期开展内控综合考评,促进了全行内控管理水平的提升,增强了全行员工的依法合规经营意识。 四、强化风险控制,注重考评实效。 通过近两年的内控考评管理工作实践,全行上下内控风险管理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员的内控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内控合规管理和按章操作已成为全行员工的一种自觉行为,“全行内控、全员内控”的风险管理理念和内控文化氛围正在逐步形成。通过近两年的内控综合考评工作,我们的体会是: 一是开展内控考评,促使全行干部员工提高了对内部控制职能作用的认识。通过内控考评,促使基层行树立了“内控先行”理念,各级行领导对内控管理工作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一线员工正确处理内部控制与业务发展的关系,各项业务按章操作,各行一把手坚持一手抓业务发展,一手抓风险防范,为业务经营持续、高效、稳健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是开展内控考评,以点带面,促使全行加强内控管理,推动了全行内控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内控综合考评,一方面弘扬正气,树立在内控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做得好的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提升内控工作水平。另一方面鞭策后进,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促进管理,推动全行内控工作上台阶。某支行内控综合考评曾经徘徊在全市后三位,员工对各种内控检查厌烦和反感,内控风险意识比较淡薄,多次收到风险提示和限期整改。该行领导为彻底改变这种状况,他们从加强员工教育入手,广泛开展“守规章、比规范”活动,大力营造“办事按制度、操作依规程、岗位相制约、过程有监控、违规有处罚、创先有奖励”的良好内控氛围,增强了员工风险防范意识,提升了全行内控管理水平。 三是开展内控考评,进一步完善了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内控管理不再是单一的检查,而是由专业型检查向综合化管理和内控综合考核推进,在内控检查内容上,覆盖了全行各个业务流程和管理环节。从前台业务操作,到后台业务管理;从一般员工操作行为,到管理人员内部控制管理与监督。 四是实施内控考评,推动了内控管理工作规范化。内控考核按季由内控办公室(内审部)组织实施,分专业进行考核,考评结果与全中绩效工资挂钩,切实与员工的经济利益相联系,把防范风险和内控管理逐步钝化成全行员工的自觉行动,从而有效防范和化解了业务操作风险。 五是实施内控考评,推进了内控管理工作制度化。其一是通过内控考评,及时发现了现行制度中的“瑕疵”和“盲点”,加快了对规章制度的修订和整合,较好地实现了信息电子化条件下新流程、新业务、新产品与制度的“无缝”对接。其二是通过对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与反思,理性地将个案教训归纳升华为相关的内控制度,堵塞了操作和管理方面的“漏洞”。其三是通过定期内控考评,实现了对各类风险的实时评价和全面监测,促进了内控信息交流的制度化。 六是开展内控考评,促进了检查整改和责任追究。首先对检查中发现的各类内控管理问题,对照《中国工商银行稽核处罚暂行规定》、《中国工商银行解除违规违纪员工劳动合同的规定》、《中国工商银行关于对违反规章制度人员处理的暂行规定》和《中国工商银行关于加强基层机构负责人管理的若干规定》以及本行制定的有关处罚办法,对能够现场整改的问题现场纠正,对一时难以整改的问题定措施、专人落实整改,对违章违规的主要责任人进行处罚。近两年共检查发现各类问题669例,整改率达95%以上。针对重点和难点问题召开整改听证会10多次,研究解决内控管理方面的问题375例。两年中共处理问题责任人 242人次,保障了全行的安全经营和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其次实行内控问责制。对季度内控综合检查发现的问题和连续两次排名后三名的支行分管行领导,进行内控责任问责,先后对5名支行副行级干部或分管内控的行长进行责任追究。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屡查屡犯或整改不彻底的问题限期整改,从而强化了对重点人员、重点业务和重要环节的监控力度。

如何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

风险量化是衡量风险概率和风险对项目目标影响程度的过程,往往通过风险及风险的相互作用的估算来评价项目可能结果的范围。它依据风险管理计划、风险及风险条件排序表、历史资料、专家判断及其他计划成果,利用灵敏度分析、决策分析与模拟的方法与技术,得到量化序列表、项目确认研究以及所需应急资源等量化结果。风险量化的基本内容就是确定哪些实践需要制定应对措施,即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有利于企业或个人更好的了解、把握风险,并提前对风险做出防范措施。各企业(如:商业银行)提前进行风险量化和风险评估,有助于该企业提前根据风险量化结果,研究风险性质,分析风险影响,寻求风险对策等,当今社会,在金融科技迅速发展的趋势下,重复性的人工劳动已经被利用量化模型、算法系统辅助的风险量化逐渐取代,量化成为金融领域的科学方法。但这并不是说量化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而是说对于金融科技公司,需要利用风险量化来指导交易活动。关于金融机构风控“冷启动”和风险量化的难题,风信子风控云作为信贷全流程一体化金融科技平台,集数据、模型、规则、流程和机器学习于一体,通过大数据采集、分析、拦截、反欺诈、机器学习、特征、评分和决策等8大核心引擎来打造平台和解决问题,将信贷全流程管控以评分卡的形式量化,完整实现了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线上智能信贷评估。此外,风信子系列产品还有面向中小企业的信用分析量化平台——风信子观象台,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模型和风险决策模型,从不同维度为企业画像,向金融机构输出风信子四维企业分析报告,帮助金融机构做出最终决策。金融业如今正受风险量化的理念影响,识别、计量和控制风险等能力迅速提高,风险量化的管理水平也不断提升中,金融科技公司的一些业务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西安汉城湖属于低风险区吗

属于。西安,简称“镐”,古称长安、镐京,是陕西省省会。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截止到2022年9月29日,西安汉城湖属于低风险区,根据当地疫情政策,居民要减少外出,做好防疫措施。

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规定对信用风险计量方法有三种,分别是(  )。

【答案】:C,D,E《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对信用风险资产管理的计量方法规定为可采用标准法、内部评级初级法和内部评级高级法。

衡量股票风险的指标都有哪些?

衡量风险的指标有三个:第一个:贝塔系数:该指数的指标数值较大的话,就意味着该项目存在的风险会比较大。该指标能够展示出证券组合产品对于大盘的情况;第二个:波动值:波动率主要是反映对一个标的物资产产生的回报率进行的一个变化,数值越大,就意味着项目风险性较大;第三个:夏普指数:该指数的收益与其风险是成正比的。风险大的话,可能伴随的收益也就越多。投资者承担的风险越多,可能获益越多。”拓展资料: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安排2007年2月28日,中国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标志着正式启动了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工程。按照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水平和外部环境。短期内我国银行业尚不具备全面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条件。因此,中国银监会确立了分类实施、分层推进、分步达标的基本原则。(1)分类实施的原则。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业务复杂性、风险管理水平、国际化程度等方面差异很大,因此,对不同银行应区别对待,不要求所有银行都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银监会规定,在其他或地区(含香港、澳门等)设有业务活跃的经营性机构、国际业务占相当比重的大型商业银行,应自2010年底起开始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如果届时不能达到银监会规定的最低要求,经批准可暂缓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但不得迟于2013年底。这些银行因此也称为新资本协议银行。而其他商业银行可以自2011年起自愿申请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2)分层推进的原则。大型商业银行在内部评级体系、风险计量模型、风险管理的组织框架流程开发建设等方面进展不一。因此,中国银监会允许各家商业银行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时间先后有别,以便商业银行在满足各项要求后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3)分步达标的原则。《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使用敏感性高的资本计量方法规定了许多条件,涉及资产分类、风险计量、风险管理组织框架和政策流程等许多方面,全面达标是一个渐进和长期的过程。商业银行必须结合本行实际,全面规划,分阶段、有重点、有序推进、逐步达标。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类风险中,国内大型银行应先开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计量模型;就信用风险而言,现阶段应以信贷业务(包括公司风险暴露、零售风险暴露)为重点推进内部评级体系建设。

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规定了信用风险计量方法有三种,不包括(  )。

【答案】:AA属于对操作风险的计量方法。【专家点拨】操作风险的资本计量方法包括:基本指标法、标准法、高级计量法;考生在复习时一定注意不要将各类风险的资本计量方法搞混,注意区分。

请问衡量金融机构风险程度的指标有哪些(这些指标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你主要看看巴塞尔协议吧,这个是国内控制风险的蓝本。  1、巴塞尔委员会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巴塞尔银行委员会成立于1974年底,其秘书处设在总部位于瑞士巴塞尔的国际清算银行,简称巴塞尔委员会。巴塞尔委员会目前已成为事实上的银行监管的国际标准制定者。     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主要有四部分内容:  一是确定了资本的构成,即银行的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大类,且附属资本规模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100%。  二是根据资产信用风险的大小,将资产分为0、20%、 50%和l00%四个风险档次。  三是通过设定一些转换系数,将表外授信业务也纳入资本监管。  四是规定银行的资本与风险加权总资产之比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总资产之比不得低于4%。  2、《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根据新资本协议的初衷,资本要求与风险管理紧密相联。新资本协议作为一个完整的银行业资本充足率监管框架,由三大支柱组成:  一是最低资本要求;二是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三是银行业必须满足的信息披露要求。  这三点也通常概括为最低资本要求、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  三大支柱的首要组成部分是第一点,即最低资本要求,其他两项是对第一支柱的辅助和支持。资本充足率仍将是国际银行业监管的重要角色。新协议进一步明确了资本金的重要地位,称为第一支柱。巴塞尔委员会认为"压倒一切的目标是促进国际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健",而充足的资本水平被认为是服务于这一目标的中心因素。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此增加了两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是要求大银行建立自己的内部风险评估机制,运用自己的内部评级系统,决定自己对资本的需求。但这一定要在严格的监管之下进行。另外,委员会提出了一个统一的方案,即"标准化方案",建议各银行借用外部评级机构特别是专业评级机构对贷款企业进行评级,根据评级决定银行面临的风险有多大,并为此准备多少的风险准备金。一些企业在贷款时,由于没有经过担保和抵押,在发生财务危机时会在还款方面发生困难。通过评级银行可以降低自己的风险,事先预备相应的准备金。  第二个支柱即加大对银行监管的力度,监管者通过监测决定银行内部能否合理运行,并对其提出改进的方案。监管约束第一次被纳入资本框架之中。基本原则是要求监管机构应该根据银行的风险状况和外部经营环境,保持高于最低水平的资本充足率,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严格的控制,确保银行有严格的内部体制,有效管理自己的资本需求。银行应参照其承担风险的大小,建立起关于资本充足整体状况的内部评价机制,并制定维持资本充足水平的战略;同时监管者有责任为银行提供每个单独项目的监管。  第三支柱是市场对银行业的约束,要求银行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使外界对它的财务、管理等有更好的了解。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第一次引入了市场约束机制,让市场力量来促使银行稳健、高效地经营以及保持充足的资本水平。稳健的、经营良好的银行可以以更为有利的价格和条件从投资者、债权人、存款人及其他交易对手那里获得资金,而风险程度高的银行在市场中则处于不利地位,它们必须支付更高的风险溢价、提供额外的担保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市场的奖惩机制有利于促使银行更有效地分配资金和控制风险。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市场对金融体系的安全进行监管,也就是要求银行提供及时、可靠、全面、准确的信息,以便市场参与者据此作出判断。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银行应及时公开披露包括资本结构、风险敞口、资本充足比率、对资本的内部评价机制以及风险管理战略等在内的信息。  3、我国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安排  2007年2月28日,中国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正式启动了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工程。按照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水平和外部环境,短期内我国银行业尚不具备全面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条件。因此,中国银监会确立了分类实施、分层推进、分步达标的基本原则。  (1)分类实施的原则。国内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业务复杂性、风险管理水平、国际化程度等方面差异很大,因此,对不同银行应区别对待,不要求所有银行都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国银监会规定,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含香港、澳门等)设有业务活跃的经营性机构、国际业务占相当比重的大型商业银行,应自2010年底起开始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如果届时不能达到中国银监会规定的最低要求,经批准可暂缓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但不得迟于2013年底。这些银行因此也称为新资本协议银行。而其他商业银行可以自2011年起自愿申请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2)分层推进的原则。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在内部评级体系、风险计量模型、风险管理的组织框架流程开发建设等方面进展不一。因此,中国银监会允许各家商业银行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时间先后有别,以便商业银行在满足各项要求后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3)分步达标的原则。《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使用敏感性高的资本计量方法规定了许多条件,涉及资产分类、风险计量、风险管理组织框架和政策流程等许多方面,全面达标是一个渐进和长期的过程。商业银行必须结合本行实际,全面规划,分阶段、有重点、有序推进、逐步达标。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类风险中,国内大型银行应先开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计量模型;就信用风险而言,现阶段应以信贷业务(包括公司风险暴露、零售风险暴露)为重点推进内部评级体系建设。  4、具体风险,书本上一般都会说主要有: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你如果有时间可以去银监会网站规章中看看,有没有你想说明的风险,它是按照机构分的。http://www.cbrc.gov.cn/chinese/info/twohome/index.jsp?itemCode=213

衡量股票风险大小的指标有哪些?

衡量风险的指标有三个:第一个:贝塔系数:该指数的指标数值较大的话,就意味着该项目存在的风险会比较大。该指标能够展示出证券组合产品对于大盘的情况;第二个:波动值:波动率主要是反映对一个标的物资产产生的回报率进行的一个变化,数值越大,就意味着项目风险性较大;第三个:夏普指数:该指数的收益与其风险是成正比的。风险大的话,可能伴随的收益也就越多。投资者承担的风险越多,可能获益越多。”拓展资料: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安排2007年2月28日,中国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标志着正式启动了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工程。按照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水平和外部环境。短期内我国银行业尚不具备全面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条件。因此,中国银监会确立了分类实施、分层推进、分步达标的基本原则。(1)分类实施的原则。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业务复杂性、风险管理水平、国际化程度等方面差异很大,因此,对不同银行应区别对待,不要求所有银行都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银监会规定,在其他或地区(含香港、澳门等)设有业务活跃的经营性机构、国际业务占相当比重的大型商业银行,应自2010年底起开始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如果届时不能达到银监会规定的最低要求,经批准可暂缓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但不得迟于2013年底。这些银行因此也称为新资本协议银行。而其他商业银行可以自2011年起自愿申请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2)分层推进的原则。大型商业银行在内部评级体系、风险计量模型、风险管理的组织框架流程开发建设等方面进展不一。因此,中国银监会允许各家商业银行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时间先后有别,以便商业银行在满足各项要求后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3)分步达标的原则。《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使用敏感性高的资本计量方法规定了许多条件,涉及资产分类、风险计量、风险管理组织框架和政策流程等许多方面,全面达标是一个渐进和长期的过程。商业银行必须结合本行实际,全面规划,分阶段、有重点、有序推进、逐步达标。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类风险中,国内大型银行应先开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计量模型;就信用风险而言,现阶段应以信贷业务(包括公司风险暴露、零售风险暴露)为重点推进内部评级体系建设。

衡量风险的指标有;

衡量风险的指标有以下5个标准差方差变化系数协方差β值你自己对比一下吧。

西方寿险业如何构筑管控风险的第一道防线 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

□王福新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和持续经营等目标的角度看,建立管控经营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是寿险公司经营的前提和基础。国外寿险业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以后,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保险公司持续经营的重要性,因此,寿险公司在坚持稳健经营的前提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并成为寿险公司管控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和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 政府监管促进寿险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从国际经验看,保险监管者一个非常有效的监管方法就是督促保险公司完善其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实施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监管制度的基础和前提。从偿付能力监管的第一个层次来看,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涵盖产品开发、销售、承保、理赔、投资等保险经营的全过程,其中重点包括人力资源、业务、财务、法律以及信息技术管理等方面。 国际保险监管官协会在其有关保险监管核心原则中,将内部控制作为单独的一项原则提出,该原则指出,保险监管机构应当可以监管经董事会核准和采用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必要时要求其加强内控;可以要求董事会进行适度的审慎监管,如确立承保风险的标准、为投资和流动性管理确立定性和定量的标准。监管者有权要求保险公司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对公司进行适当控制和谨慎进行各项工作。在欧盟,这些“适当的控制”包括保险公司设立识别和控制承担风险和再保险的各种衡量指标。 加拿大和美国的动态偿付能力测试(dynamicsolvencytesting,DST)的发展促进了寿险公司内控制度的建设。动态财务分析(dynamicfinancialanalysis)通过分析在许多种假设组合下保险公司的现金流量变化,监测保险公司对将来可能发生的负面不利变动情况的抵御能力。动态财务分析报告由保险公司指定精算师负责,此报告被视为指定精算师与董事会和管理人员进行交流的一种工具,这样可以使风险更明确,并且有利于制定适当的策略以减少和管理风险。而且这一专业报告的特点是由指定精算师个人签署,并以个人的专业责任对其负责,指定精算师有责任从专业角度保证报告合乎要求。由精算师协会制定精算实践标准,以提高这些报告的一致性,确保重要事项包含在报告内。英国的监管部门现在要求保险公司内部的指定精算师(在专业指导中)对该公司进行动态财务分析,并且及时向公司的董事会及监管部门汇报动态财务分析结果。 将内部控制纳入公司整个风险管理体系中 海外许多公司在实际经营中将内部控制纳入公司整体风险管理体系,设立了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或者指定专门部门负责公司内部和外部风险的管理。如加拿大宏利人寿保险公司和台湾地区国泰人寿保险公司采取了两种不同形式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和模式。加拿大宏利人寿保险公司设有首席风险官和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而国泰人寿则采取了由专门业务部门负责特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模式。两种模式都对公司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风险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从海外寿险公司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实践看,尽管不同公司采取的风险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其内部控制一般都是通过完善的制度设计和有效实施机制来完成的。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国外许多寿险公司都建立了规范和完整的内部控制标准,并将内部控制标准融入到流程设计和流程改造中,对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将内部控制标准深入到所有员工的日常工作和行为中,以降低寿险公司的经营风险,维护公司的社会形象和股东利益。在岗位设置上,与国内寿险公司相比,国外寿险公司的最大特点是在于制度化的岗位设置。每一项工作均能做到程序化控制,根据业务经营的程序进行岗位设置,并做到重要岗位相互分离和监督制衡。同时,国外寿险公司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 形成比较完善的权限管理制度 国外寿险公司强调权利和责任的制衡。组织机构、管理部门和业务管理岗位间相互监督,彼此制约的特征十分明显。公司内部强调行政和业务双向管理,讲求制度第一、权利第二。重要职能与关键岗位的设立也存在一定的制衡。公司总经理在行政管理上,可行使直接决策权,但在涉及风险选择和业务决策上,却需要业务垂直管理的部门决策。同时,配备专职核保、核赔人员,实行承保与理赔职责分离,展业与核保分离;建立承保和理赔人员的分级授权制度,规定各级承保和理赔人员的授权范围和职责。同时,重视授权工作并严格权限管理。

操作风险监测指标

衡量风险的指标有三个:第一个:贝塔系数:该指数的指标数值较大的话,就意味着该项目存在的风险会比较大。该指标能够展示出证券组合产品对于大盘的情况;第二个:波动值:波动率主要是反映对一个标的物资产产生的回报率进行的一个变化,数值越大,就意味着项目风险性较大;第三个:夏普指数:该指数的收益与其风险是成正比的。风险大的话,可能伴随的收益也就越多。投资者承担的风险越多,可能获益越多。”拓展资料: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安排2007年2月28日,中国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标志着正式启动了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工程。按照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水平和外部环境。短期内我国银行业尚不具备全面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条件。因此,中国银监会确立了分类实施、分层推进、分步达标的基本原则。(1)分类实施的原则。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业务复杂性、风险管理水平、国际化程度等方面差异很大,因此,对不同银行应区别对待,不要求所有银行都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银监会规定,在其他或地区(含香港、澳门等)设有业务活跃的经营性机构、国际业务占相当比重的大型商业银行,应自2010年底起开始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如果届时不能达到银监会规定的最低要求,经批准可暂缓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但不得迟于2013年底。这些银行因此也称为新资本协议银行。而其他商业银行可以自2011年起自愿申请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2)分层推进的原则。大型商业银行在内部评级体系、风险计量模型、风险管理的组织框架流程开发建设等方面进展不一。因此,中国银监会允许各家商业银行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时间先后有别,以便商业银行在满足各项要求后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3)分步达标的原则。《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使用敏感性高的资本计量方法规定了许多条件,涉及资产分类、风险计量、风险管理组织框架和政策流程等许多方面,全面达标是一个渐进和长期的过程。商业银行必须结合本行实际,全面规划,分阶段、有重点、有序推进、逐步达标。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类风险中,国内大型银行应先开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计量模型;就信用风险而言,现阶段应以信贷业务(包括公司风险暴露、零售风险暴露)为重点推进内部评级体系建设。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公式为()。

【答案】:D式中12.5即为8%的倒数。按最低资本要求(8%的资本充足率)所计算出的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所需资本,即乘12.5倍将两项资本之和换算为风险加权资产。最后,再与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相加,即全部风险加权资产。故选D。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的操作风险包括( )。

【答案】:A、B、C、E在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该定义关注内部操作,重视过程导向,认为人员和人员失误起着决定性作用,认为外部事件包括自然、政治或军事事件、技术设施的缺陷、法律和税收以及监管的变化等,认为内部控制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

衡量风险的指标有哪些

衡量风险的指标有三个:第一个:贝塔系数:该指数的指标数值较大的话,就意味着该项目存在的风险会比较大。该指标能够展示出证券组合产品对于大盘的情况;第二个:波动值:波动率主要是反映对一个标的物资产产生的回报率进行的一个变化,数值越大,就意味着项目风险性较大;第三个:夏普指数:该指数的收益与其风险是成正比的。风险大的话,可能伴随的收益也就越多。投资者承担的风险越多,可能获益越多。”拓展资料: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安排2007年2月28日,中国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标志着正式启动了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工程。按照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水平和外部环境。短期内我国银行业尚不具备全面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条件。因此,中国银监会确立了分类实施、分层推进、分步达标的基本原则。(1)分类实施的原则。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业务复杂性、风险管理水平、国际化程度等方面差异很大,因此,对不同银行应区别对待,不要求所有银行都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银监会规定,在其他或地区(含香港、澳门等)设有业务活跃的经营性机构、国际业务占相当比重的大型商业银行,应自2010年底起开始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如果届时不能达到银监会规定的最低要求,经批准可暂缓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但不得迟于2013年底。这些银行因此也称为新资本协议银行。而其他商业银行可以自2011年起自愿申请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2)分层推进的原则。大型商业银行在内部评级体系、风险计量模型、风险管理的组织框架流程开发建设等方面进展不一。因此,中国银监会允许各家商业银行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时间先后有别,以便商业银行在满足各项要求后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3)分步达标的原则。《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使用敏感性高的资本计量方法规定了许多条件,涉及资产分类、风险计量、风险管理组织框架和政策流程等许多方面,全面达标是一个渐进和长期的过程。商业银行必须结合本行实际,全面规划,分阶段、有重点、有序推进、逐步达标。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类风险中,国内大型银行应先开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计量模型;就信用风险而言,现阶段应以信贷业务(包括公司风险暴露、零售风险暴露)为重点推进内部评级体系建设。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公式为( )。

【答案】:D选项D,式中12.5即为8%的倒数。按最低资本要求(8%的资本充足率)所计算出的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所需资本,再乘12.5倍,即将两项资本之和换算为风险加权资产。最后,再与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相加,即全部风险加权资产。

衡量股票风险的指标

衡量风险的指标有三个:第一个:贝塔系数:该指数的指标数值较大的话,就意味着该项目存在的风险会比较大。该指标能够展示出证券组合产品对于大盘的情况;第二个:波动值:波动率主要是反映对一个标的物资产产生的回报率进行的一个变化,数值越大,就意味着项目风险性较大;第三个:夏普指数:该指数的收益与其风险是成正比的。风险大的话,可能伴随的收益也就越多。投资者承担的风险越多,可能获益越多。”拓展资料: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安排2007年2月28日,中国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标志着正式启动了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工程。按照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水平和外部环境。短期内我国银行业尚不具备全面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条件。因此,中国银监会确立了分类实施、分层推进、分步达标的基本原则。(1)分类实施的原则。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业务复杂性、风险管理水平、国际化程度等方面差异很大,因此,对不同银行应区别对待,不要求所有银行都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银监会规定,在其他或地区(含香港、澳门等)设有业务活跃的经营性机构、国际业务占相当比重的大型商业银行,应自2010年底起开始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如果届时不能达到银监会规定的最低要求,经批准可暂缓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但不得迟于2013年底。这些银行因此也称为新资本协议银行。而其他商业银行可以自2011年起自愿申请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2)分层推进的原则。大型商业银行在内部评级体系、风险计量模型、风险管理的组织框架流程开发建设等方面进展不一。因此,中国银监会允许各家商业银行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时间先后有别,以便商业银行在满足各项要求后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3)分步达标的原则。《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使用敏感性高的资本计量方法规定了许多条件,涉及资产分类、风险计量、风险管理组织框架和政策流程等许多方面,全面达标是一个渐进和长期的过程。商业银行必须结合本行实际,全面规划,分阶段、有重点、有序推进、逐步达标。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类风险中,国内大型银行应先开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计量模型;就信用风险而言,现阶段应以信贷业务(包括公司风险暴露、零售风险暴露)为重点推进内部评级体系建设。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的操作风险包括( )。A.法律风险B.技术设施缺陷导致的风险

【答案】:ACE在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该定义关注内部操作,重视过程导向,认为人员和人员失误起着决定性作用,认为外部事件包括自然、政治或军事事件、技术设施的缺陷、法律和税收以及监管的变化等,认为内部控制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公式为( )。

【答案】:D选项D,式中12.5即为8%的倒数。按最低资本要求(8%的资本充足率)所计算出的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所需资本,再乘12.5倍,即将两项资本之和换算为风险加权资产。最后,再与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相加,即全部风险加权资产。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特别强调的风险是什么?

新协议由三大支柱组成:一是最低资本要求,二是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三是信息披露。 1.最低资本要求 从新协议的名称《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可以看出,巴塞尔委员会继承了旧巴塞尔协议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将资本金要求视为最重要的支柱。当然,新协议的资本要求已经发生了极为重大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风险范畴的拓展在当前的金融格局下,尽管信用风险仍然是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破坏力却在进一步加大。因此,新协议在银行最低资本要求的公式中,分母由原来单纯反映信用风险的加权资本加上了反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信用风险采用标准法或基于内部评级法确定(基于内部评级法又有基本法和高级法的区别,三种方法的复杂程度依次递增)。新协议允许银行根据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和业务的复杂程度灵活运用,并建议业务相对简单、管理相对薄弱的银行使用旧协议提出的标准法。这种方法是在外部信用评级机构对交易对手的主权风险、公司风险等项目评级的基础上确定风险权重。短期信用评级适用于长期债权和短期债权,而短期信用评级只能用于短期债权;如果一家机构同时拥有多个外部机构评定的信用等级,则选出两个最高者。若两个最高者级次相同,则使用这一级次的信用等级作参考;若不同,则取次级作参考。但由于外部信用评级机构信息的不充分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其评级结果的客观、公正、准确难以保证,因此,新协议要求银行尤其是实力较强的银行采用基于内部的评级方法。基于内部的评级方法比较复杂,要全面考虑构成风险的各种因素,并以此建立计算风险权重资产的风险权重函数,然后测算必须满足的最低资本量;包括利率风险、股票风险、外汇风险、商品风险和期权价格风险在内的市场风险存在较大的量化难度,因此,新协议建议各国监管当局在《补充规定》所提处理方法的基础上提足最低资本量,并对市场风险加以特别关注;操作风险也存在量化困难,新协议第一稿并未提出任何计量方法。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后,在新协议修改稿中给出三种计量操作风险的方法:①基本指数法,即以某种单一指数(如银行总收入的一个固定比例)来确定应对操作风险的必需资本量。②标准法,即把银行业务按公司资产、项目融资、零售等类别加以区分,分别计算操作风险指数,再乘上某一固定比例得出所需资本量。③内部测试法,这一方法的技术要求最高。在计量每种业务的风险时,银行都必须根据内部数据计算操作风险指数、引致损失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事件发生后的损失程度,再以所得数据与巴塞尔委员会确定的相应比例得出资本需求量。鉴于计量方法比较复杂,且合理性有待验证,因此,巴塞尔委员会注意到许多银行以最低资本的20%作为应对操作风险资本的做法,准备以这一比例作为广义的指导性准备标准。 (2) 计量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巴塞尔委员会在新协议中根据银行业务错综复杂的现状,改造尤其是创新了一些计量风险和资本的方法,这些方法的推出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旧协议相关内容过于僵化、有失公允的遗留问题,而且使新协议更具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计量资产风险权重的标准法是在1988年的旧协议中提出来的,新协议仍以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但在原方法的基础上作了重大改进。首先是OECD成员国的标准地位退居次要位置,主要是按外部信用评级的高低进行风险权重的计量,即使要对资产进行主权风险评定,也要求银行依靠自身的风险评估或是根据一些国际性评级机构的评定结果而定。这就基本上消除了风险权重上的国别歧视,有利于信用风险确定中信用标准的回归,也有利于纠正非OECD成员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融资市场上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其次是增加了风险级次,在原有风险权重的基础上,增加了50%和150%两个级次(对公司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银行资产的风险敏感度,从而体现出资产实际上存在的多样性差别。 鉴于标准法在信息充足性、时效性,方法的科学性以及信用评级的客观公正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巴塞尔委员会在新协议修改稿中更主张有条件的大银行提升自己的风险评估水平,打造更精细的风险评估体系,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精致的基于内部信用评级的资本金计算方法。为巴塞尔委员会提供决策支持的美国国际金融学院甚至认为,通过这套计算方法促进银行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评级体系,是新巴塞尔协议的一大核心内容。 基于内部信用评级的资本金计量方法分两步进行。首先是计算每个债项的风险权重,公式为:其中: 是指资产的风险权重; 是违约后债项的可能损失; 是债务人的违约概率,巴塞尔委员会将其定义为债项一年的平均违约率; 是债权的到期时间; 是对 的调整函数,依赖于 ; 则由另一公式决定,即 其次是确定每个债项对应的最低资本金规模,公式为: ,其中,EAD是违约时的风险暴露,对于表内业务来说,巴塞尔委员会将其定义为资产负债表上的名义未清偿额;而表外业务的EAD则可对照表内项目计量或由银行根据内部评级系统确定。显然,基于内部评级的资本金计量方法成功与否的关键是LGD、PD、EAD以及M等四个输入参数,巴塞尔委员会认为,银行可先由监管机构确定其中的LGD、EAD及M,条件成熟后,再全部由银行在对内部数据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自行确定。 推出基于内部评级的方法,巴塞尔委员会不仅要为资产风险权重及最低资本金要求找到一套科学、合理的方法,而且要为坏帐准备金的提取打下基础,为客户综合授信和金融工具的定价提供重要依据。 (3) 资本约束范围的扩大 针对各界对旧协议的批评,新协议对诸如组织形式、交易工具等的变动提出了相应的资本约束对策。对于单笔超过银行资本规模经营15%的对非银行机构的投资,或者这类投资的总规模超过银行资本的就要从银行资本中减除相同数额;对于以商业银行业务为主的金融控股公司以及证券化的资产,则重新制定了资本金要求,要求银行提全、提足各种类、各形式资产的最低资本金;此外,还充分考虑到了控股公司下不同机构的并表问题,并已着手推动与保险业监管机构的合作,拟制定新的相应规则来形成金融业联合监管的架构,以适应银行全能化发展的大趋势。 2、 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从新巴塞尔协议可以看出,巴塞尔委员会强化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职责,提出了较为详尽的配套措施。这反映出巴塞尔委员会仍然没有轻视银行作为利益主体利用信息的不对称作出违背监管规则的逆向选择、并由此产生道德风险的问题。有具体目标又有行为规范和措施的监管当局就显得尤为重要。巴塞尔委员会希望监管当局担当起三大职责:一是全面监管银行资本充足状况。银行可以分三个步骤进行。首先是判断银行是否达到充足率的要求,判断的依据主要有银行所处市场的性质、收益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以及以往的风险化解记录;其次是根据银行风险状况和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提出高于最低限度的资本金要求;最后在资本规模低于最低要求时,适当进行必要的干预。二是培育银行的内部信用评估体系。前面提到巴塞尔委员会鼓励银行使用基于内部信用评级的风险计量方法,这种方法分为低级和高级两个层次。对每个银行来说,都有一个由基础法向高级法过渡的阶段,监管当局在这一阶段的内部信用评估体系培育职责就是给出四个主要输入参数LGD、EAD、PD以及M中的前三个,并促成这一阶段的尽早结束。在此基础上,还要及时检查银行的内部评估程序和资本战略,使银行的资本水平与风险程度合理匹配。三是加快制度化进程。2001年的新协议修改稿特别要求,商业银行除了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规定行事之外,还必须向监管当局提交完备的资产分类制度安排、内部风险评估制度安排等,从而使得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新方法得到有力的制度保证。至于监管方法,新协议仍然强调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二者并用的主张。 3、 市场约束旧协议出台时,经济学家曾指出,信息的不对称应该是银行可能损害社会利益从而需要监管的重要原因,但巴塞尔委员会更多采纳的是银行信息不宜公开的观点。这些观点认为:银行业务具有与其他行业明显不同的特殊性,无论是吸收存款还是发放贷款,都涉及到客户的商业秘密;正因为银行是一个高负债经营的特殊行业,信息公开就会影响到银行乃至整个银行业的安全与稳定;此外,无论是银行的价格还是其资产的风险,都处于反复无常状态,因而信息披露的意义并不大。 新协议显然摒弃了这些观点,它更多的是从公众公司的角度来看待并对待银行,强调以市场的力量来约束银行,认为市场是一股强大的推动银行合理、有效配置资源并全面控制经营风险的外在力量,具有内部改善经营、外部加强监管所发挥不了的作用。作为公众公司的银行只有象其它公众公司一样建立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理顺了委托代理关系、确立了内部制衡和约束机制,才能真正建立风险资产与资本的良性匹配关系,从而在接受市场约束的同时赢得市场。资本充足状况和风险控制能力及控制记录良好的银行能以更优惠的价格和条件从市场上获取资源,而风险程度偏高的银行则往往要支付更高的风险溢价、提供额外的担保或采取其他保全措施。新协议修改稿以推进信息披露来确保市场对银行的约束效果。巴塞尔委员会首先提出全面信息披露的理念,认为不仅要披露风险和资本充足状况的信息,而且要披露风险评估和管理过程、资本结构以及风险与资本匹配状况的信息;不仅要披露定性的信息,而且要披露定量的信息;不仅要披露核心信息,而且要披露附加信息。其次是对信息披露本身也要求监管机构加强监管,并对银行的信息披露体系进行评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发展经过了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与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三个阶段。 资产管理理论是最早产生的一种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它的发展分为三种观点,即商业性贷款理论、转移理论与预期收入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是在金融创新中产生的一种银行管理理论,认为银行可以通过主动负债以增强其流动性。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兼顾了银行的资产与负债结构,强调资产与负债两者之间的规模与期限搭配协调,在利率波动的情况下实现利润最大化。 各国在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付诸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系列模型,主要包括线性规划模型、财务规划模型、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与存续期间缺口管理模型等。 西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以及资产负债表内表外统一管理四个阶段。 (1)资产管理(The Asset Management) 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商业银行为信用中介的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环境下,在当时较稳定的资金来源的基础上,对资产进行管理。 资产管理依其提出的顺序又有以下三种理论:商业性贷款理论、资产可转换理论、预期收入理论。 (2)负债管理(The Liability Management) 20世纪60年代,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心有资产管理转向负债管理为主。 负债管理的基本内容是: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和流动性管理,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来实施,也可以通过在货币市场上主动性负债,即通过“购买”资金来实施。 (3)资产负债综合管理(Asset-Liability Management)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伴随着金融自由化浪潮而产生的。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基本思想:在资金的配置、运用以及在资产负债管理的整个过程中,根据金融市场的利率、汇率及银根松紧等变动情况,对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进行协调和配置,通过调整资产和负债双方在某种特征上的差异,达到合理搭配的目的。 (4)资产负债表内表外统一管理(In Balance-Sheet and Off Balance-Sheet Management) 资产负债表内表外统一管理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 为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进行控制和监管,同时也为了规范不同国家的银行之间同等运作的需要,1987年12月巴塞尔委员会通过了《统一资本计量与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即著名的《巴塞尔协议》。 《巴塞尔协议》的目的:一是通过协调统一各国对银行资本、风险评估及资本充足率标准的界定,促使世界金融稳定;二是将银行的资本要求同其活动的风险,包括表外业务的风险系统地联系起来。 《巴塞尔协议》的通过是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完善与统一的标志。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理论吸取了资产管理理论和负债管理理论的精华,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通过对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在确保商业银行资产具有一定收益性、流动性的前提下,谋求经营风险的最小化。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理论主要是从资产与负债均衡的角度去协调银行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和赢利性之间的矛盾,使商业银行的管理走向科学化。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998年1月1日起,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标志我国从此已全面开始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两年来的实际运行情况表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在我国银行业的全面推行,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转变经营观念、明确经营方针,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并逐步增强风险意识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特定的经济转型时期及银行体制的特殊性,当前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作用 首先,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实施表明我国金融调控已逐步向间接方式转变,中央银行将更多地运用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利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整货币政策,有利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其次,用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能有效地防止货币和信用扩张;通过资产负债结构调整来优化经济结构还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全社会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第三,将促使国有商业银行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步伐,按照国际惯例运作,促使商业银行加强经营管理力度,形成“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机制。最后,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可为商业银行运作提供制度规范,保证商业银行资金在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方面的协调,使我国商业银行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存在的主要缺陷 从中央银行的角度来说,制定的监测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仍缺乏科学性,且监管乏力。首先是比例指标缺乏层次性。在总分行体制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应具有层次性,中央银行必须针对不同层次采取不同的监管指标。但是,目前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测、监控指标都是针对法人即商业银行总行进行考核,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也只是机械地用考核商业银行总行的指标来考核商业银行分支行,从而降低了考核指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次是一些指标适用性差。在商业银行一级法人制度下,资本集中于总行,故监控指标中所有涉及“资本类”的指标如“资本充足率”、“单个贷款比例”等都不适用于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同时,在上级行统一调度资金的情况下,用存贷款比例指标考核基层商业银行也没有意义。而另一个比例指标“资产流动性比例”即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的比率不少于25%的规定,亦缺乏科学性,按照西方国家的管理经验,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的比重(流动资产相对比率)在1.5~2的水平才能保证银行的支付能力,只对流动性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重(流动性比率)才作不少于25%的规定。最后,中央银行监管不力。目前的指标监控、监测仅限于几张报表,只作一下比例关系的统计分析,所报数据的真实性也缺乏强硬的监督控制。 从商业银行的执行情况来看,亦没有达到资产负债管理的真正要求。一级法人的银行体制使得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只注重存款规模的简单量的增长以及由此推动贷款规模的扩张,而忽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资产负债的风险管理。这种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导致资产负债管理结果上的缺憾:一是总量不平衡,一些商业银行上级行对下级行实行的贷款规模管理,存在“有资金无规模”和“有规模无资金”的矛盾,普遍存在不计成本揽存款和存款波动影响正常放款等被动经营和消极经营的问题,无法根据资金来源自主支配资金运用;二是期限结构不对称,商业银行的长期负债过多用于短期资产,实际上违背“效益性”和“安全性”的协调;三是资产负债结构单一,资产中贷款比重过高,其它资产比重极低,不利于银行分散风险,负债中绝大部分是一般性存款,其它负债如金融债券、拆入资金等比重极低,致使银行支付压力较大;四是资产、负债管理脱节,目前的资金统一高度管理体制迫使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组织的存款需上存,贷款审批权由总行层层下拔,使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无条件加强自身的资产负债管理。 三、完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措施 1、建立和完善以效益为核心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各项考核指标要以利润为目标,通过资产负债的量本利分析,合理确定资金的盈亏平衡点,并据以确定存款的成本、结构和贷款的规模及投向,改变存贷款经营方式;中央银行在制定各项考核指标时,要科学界定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经营侧重点,进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各商业银行总行也要以央行核定的指标为参考,按照优化配置、集约经营、提高效益的原则编制综合经营比例计划,并根据各一级分行不同情况,下达不同的考核指标和监测指标,对非比例范围的经营项目实行授权管理。 2、核定资产负债余额基数,区别资产负债存量和增量,实行分类管理,分别考核。针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脱胎于国家专业银行,受诸多因素影响,资金存量普遍存在资产质量较差、经营效益不高等问题,在彻底摸清家底后,以一定时点的资产负债余额为基数,实行新老划断。对新增资金严格按照资产负债管理的要求进行管理,对原有资金存量区别不同情况,认定基数,进行分类管理。 3、深化商业银行内部改革,激化各级经营行的积极性。在明确各级商业银行的职责和相应的考核指标的基础上,深化商业银行的内部机构改革,精简分支机构,适当扩大基层行的经营自主权;鼓励各级经营行发展一定的中间业务,允许负债结构的多样化,实现资产负债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经营效益;利用资金内部计价的利益驱动机制和把行长经营目标考核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考核有机结合的手段,充分调动各级经营行的积极性。 金融机构主动负债管理成为可能 今年4月27日人民银行颁布了《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券发行管理办法》,对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发行金融债券的申请核准、发行、登记托管兑付及信息披露等有关问题进行了规范。此前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只有政策性银行可以发行金融债券。该办法实质上为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发行债券进行主动负债管理打开了大门。目前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已经成功发行金融债券,发行总规模达270亿元。 对商业银行而言,发行金融债券有利于进一步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化解经营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中存款占到了87%,其中储蓄存款又占到一半左右。存款(尤其是活期存款)的期限不确定性较强,而且存款的期限一般在5年以下,而商业银行贷款资产中40%以上是中长期贷款,导致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都比较大。发行金融债券使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资产状况灵活调整负债的期限结构、控制负债成本,从而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降低经营风险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最低资本要求,涵盖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

【答案】:D《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内容将最低资本要求由涵盖信用风险拓展到全面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2018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信用风险计量备考知识点

【导读】 信用风险计量是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环节。 信用风险计量经历了从专家判断法、信用评分模型到违约概率模型分析三个主要发展阶段,特别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鼓励有条件的商业银行使用基于内部评级体系的方法(Internal Rating-Based Approach)来计量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违约风险暴露(EAD)并据此计算信用风险对应的资本要求,有力地推动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和计量技术的深入发展。 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应基于二维评级体系:一维是客户评级,另一维是债项评级。 一、客户信用评级 1.客户信用评级的基本概念 客户信用评级是商业银行对客户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的计量和评价,反映客户违约风险的大小。 客户评级的评价主体是商业银行,评级目标是客户违约风险,评价结果是信用等级和违约概率(PD)。 符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的客户评级必须具备两大功能: 有效区分违约客户;准确量化客户违约风险。 (1)违约(Default)的定义:PD、LGD、EAD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定义,当下列一项或多项事件发生时,债务人即被视为违约: ①债务人对于商业银行的实质性信贷债务逾期90天以上(含)。若债务人超过了规定的透支限额或新核定的限额小于目前余额,各项透支将被视作逾期。 ②商业银行认定,除非采取追索措施,如变现抵押品(如果存在的话),借款人可能无法全额偿还对商业银行的债务。 例题:单选。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列各项可判断为违约的是( )。 A.债务人欠息或手续费60天以上(含) B.银行将贷款出手并相应承担了经济损失 C.债务人对银行集团的任何重要债务逾期超过60天 D.银行同意债务重组 答案:B (2)违约概率 违约概率是指借款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发生违约的可能性。 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违约概率被具体定义为借款人内部评级1年期违约概率与0.03%中的较高者。巴塞尔委员会设定0.03%的下限是为了给风险权重新定下限,也是考虑到商业银行在检验小概率事件时所面临的困难。 违约概率是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需要准确估计的重要风险要素。 例题:单选。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为借款人内部评级1年期违约概率设置的下限是( )。 A.0.1% B.0.01% C.0.3% D.0.03% 答案:D 违约概率的估计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单一借款人的违约概率;二是某一信用等级所有借款人的违约概率。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估计其各信用等级借款人所对应的违约概率,方法有内部违约经验、映射外部数据和统计违约模型三种方法。 与违约概率容易混淆的一个概念是违约频率,即通常所说的违约率,也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客户违约的次数。违约频率是事后检验的结果,违约概率是事前,二者存在本质区别。 2.客户信用评级的发展 (1)专家判断法 即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是商业银行在长期经营信贷业务、承担信用风险过程中逐步发展并完善起来的传统信用分析方法。 ①借款人有关的因素:声誉、杠杆、收益波动性 ②与市场有关的因素: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利率水平 目前常用的专家系统中,5Cs系统使用最为广泛,以及对企业信用分析的5Ps系统。  5Cs系统:品德(Character)、资本(Capital)、还款能力(Capacity)、抵押(Collateral)、经营环境(Condition)  5Ps系统:个人因素(Personal Factor)、资金用途因素(Purpose Factor)、还款来源因素(Payment Factor)、保障因素(Protection Factor)、企业前景因素(Perspective Factor)。 专家系统的突出特点(或不足):个人主观性很强 例题:单选。在客户信用评级中,由个人因素、资金用途因素、还款来源因素、保障因素和企业前景因素等构成,针对企业信用分析的专家系统是( )。  A.4Cs系统  B.5Cs系统  C.5Ps系统  D.CAMEL分析系统  答案:C (2)信用评分法 信用评分模型是一种传统的信用风险量化模型,利用可观察到的借款人特征变量计算出一个数值(得分)来代表债务人的信用风险,并将借款人归类于不同的风险等级。 信用评分模型的关键在于特征变量的选择和各自权重的确定。 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①信用评分模型是建立在对历史数据(而非当前市场数据)模拟的基础上,因此是一种向后看(Backward Looking)的模型。 ②信用评分模型对借款人历史数据的要求相当高。 ③信用评分模型虽然可以给出客户信用风险水平的分数,却无法提供客户违约概率的准确数值,而后者往往是信用风险管理最为关注的。  (3)违约概率模型 违约概率模型分析属于现代信用风险计量方法。与前两者相比,它能够直接估计客户的违约概率。因此对历史数据的要求更高,需要商业银行建立一致的、明确的违约定义,并且在此基础上积累至少五年的数据。 3.违约概率模型 目前,比较常用模型有穆迪的RiskCalc模型和KMV的Credit Monitor模型、KPMG的风险中性定价模型和死亡率模型。 (1) RiskCalc模型:使用于非上市公司的违约概率模型 (2) KMV的Credit Monitor模型:适用于上市公司;借鉴看涨期权 (3)KPMG的风险中性定价模型:风险中立者,求违约概率:  Pn=(1+in-0-0Kn)/[(1+Kn)X(1-0) 例题:计算。假定目前市场上存在两种债券,分别为1年期零息国债和1年期信用等级为B的零息债券,前者的收益率为10%;如果假定后者在发生违约的情况下,债券持有者本金与利息的回收率为50%,根据风险中性定价原理可知后者的违约概率约为9.7%,则后者的票面利率应约为( )。 A.10% B.15% C.20% D.25%  答案:B 解析:根据公式及题意有:i1=10%,0=50%,P1=1-9.7%=90.3%,代入公式可求得K1=15%。 (4)死亡率模型(注意:并非客户自身死亡,而是贷款死亡,即客户违约,银行无法收回贷款而产生损失) 死亡率模型是根据风险资产的历史违约数据,计算在未来一定持有其内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债项的违约概率(即死亡率)。通常分为边际死亡率(MMR)和累计死亡率(CMR),其中贷款存活率(SR)=1-累计死亡率(CMR)。即: SR=(1-MMR1)(1-MMR2)u2026u2026(1-MMRn)=1-CMRn 例题:计算。根据死亡率模型,假设某信用等级的债务人在获得3年期贷款后,从第1年至第3年每年的边际死亡率依次为0.17%、0.60%、0.60%,则3年的累计死亡率为( )。 A.0.17%  B.0.77% C.1.36%  D.2.36% 答案:C 烟草交流群 323025437|国网交流群 605139252|银行学习群 490747023|铁路局交流群 343397035

衡量风险有哪些指标?

衡量风险的指标有三个:第一个:贝塔系数:该指数的指标数值较大的话,就意味着该项目存在的风险会比较大。该指标能够展示出证券组合产品对于大盘的情况;第二个:波动值:波动率主要是反映对一个标的物资产产生的回报率进行的一个变化,数值越大,就意味着项目风险性较大;第三个:夏普指数:该指数的收益与其风险是成正比的。风险大的话,可能伴随的收益也就越多。投资者承担的风险越多,可能获益越多。”拓展资料: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安排2007年2月28日,中国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标志着正式启动了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工程。按照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水平和外部环境。短期内我国银行业尚不具备全面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条件。因此,中国银监会确立了分类实施、分层推进、分步达标的基本原则。(1)分类实施的原则。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业务复杂性、风险管理水平、国际化程度等方面差异很大,因此,对不同银行应区别对待,不要求所有银行都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银监会规定,在其他或地区(含香港、澳门等)设有业务活跃的经营性机构、国际业务占相当比重的大型商业银行,应自2010年底起开始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如果届时不能达到银监会规定的最低要求,经批准可暂缓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但不得迟于2013年底。这些银行因此也称为新资本协议银行。而其他商业银行可以自2011年起自愿申请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2)分层推进的原则。大型商业银行在内部评级体系、风险计量模型、风险管理的组织框架流程开发建设等方面进展不一。因此,中国银监会允许各家商业银行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时间先后有别,以便商业银行在满足各项要求后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3)分步达标的原则。《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使用敏感性高的资本计量方法规定了许多条件,涉及资产分类、风险计量、风险管理组织框架和政策流程等许多方面,全面达标是一个渐进和长期的过程。商业银行必须结合本行实际,全面规划,分阶段、有重点、有序推进、逐步达标。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类风险中,国内大型银行应先开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计量模型;就信用风险而言,现阶段应以信贷业务(包括公司风险暴露、零售风险暴露)为重点推进内部评级体系建设。

2004年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第一支柱覆盖的风险包括(  )。

【答案】:A,B,D《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第一支柱是最低资本要求,它进行了两项重大创新:一是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中全面反映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二是引入了计量信用风险的内部评级法。因此,本题中A、B、D选项正确。

如何进一步加强债务风险管控,建立内控应对机制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管理者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效果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等目的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监督决策、信息与传递以及自我检测等方面,从总体上透视了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其有效实施无疑会促使企业生产管理迈上一个新台阶,促进企业经营流程的合理化和正规化。内部控制在实际工作中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外部社会经济活动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产生良好的效果(一)确保企业制订的各项管理方针、目标的贯彻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由若干具体政策、制度和程序所组成,渗透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企业内部存在经营活动和管理环节,就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控制措施,从而有效地贯彻企业的经营方针,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二)确保会计信息及其他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防范经营风险健全内控制度,可以规范企业各类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和汇总的过程和行为,确保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可靠,如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弊,有效控制企业的经营风险。(三)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并加以有效利用健全内控制度,能够科学有效地监督和制约企业财产、物资的采购、计量、验收等各个环节,对企业各种资源的利用和现金流动进行控制和管理,从而确保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防止资产流失。(四)确保企业利润最大化健全内部控制,使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做到活而有序,减少了不必要的成本费用开支,促进企业的有效经营,以求企业实现更大的盈利目标。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完善企业内控环境,严格授权批准制度在法人治理结构方面,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应形成权责分配、激励与约束、权利制衡关系,把各项管理落到实处。在管理部门设置方面,建立完善科学的、符合企业特点的内部组织结构,合理、有效地设置各部门和岗位,建立部门和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内部牵制制度,实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单位在确定和完善组织结构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单位的经济活动通常可以划分为五个步骤,即: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一般情况下,如果上述每一步骤由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实施,就能够保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便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授权批准控制是指对单位内部部门或职员处理经济业务的权限控制。授权批准按其形式可分为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所谓一般授权是指对办理常规业务时权力、条件和责任的规定,一般授权时效性较长;而特殊授权是对办理例外业务时权力、条件和责任的规定,一般其时效性较短。不论采用哪一种授权批准方式,企业必须建立授权批准体系,明确各职能部门授权批准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相应职权,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经济业务,保证企业权责分明,科学管理。(二)规范财务会计核算,全面推行预算管理企业必须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法规,制定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处理程序,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建立严密的会计控制系统。在实行国家统一的一级会计科目的基础上,企业应根据经营管理需要,统一设定明细科目,集团性公司更有必要统一下级公司的会计明细科目,以便统一口径,统一核算。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薄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与方法,遵循会计制度规定的核算原则,使会计真正实现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提供信息、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为企业外部各有关方面了解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信息的目标。预算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达到企业既定目标编制的经营、资本、财务等年度收支总体计划,包括筹资、融资、采购、生产、销售、投资、管理等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要以营业收入、成本费用、现金流量为重点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并对预算结果及时进行科学分析,对产生的差异进行有效控制。(三)健全财产保全制度,防范市场经营风险严格执行财产保全控制,限制未授权人员对财产直接接触,并采取定期盘点、账实核对、记录保护、财产保险、记录监控等措施,确保各种财产的安全完整。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的预警、识别、评估、分析、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必要时可设置风险评估部门或岗位,专门负责有关风险的识别、规避和控制。(四)完善用人制度,加强信息管理人力资源要素的数量和质量状况,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忠诚、向心力和创造力,是企业兴旺发达的活力和强大推动力所在。因此,如何充分调动企业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人力资源的潜能,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任务。人力资源控制应建立严格的招聘程序,保证应聘人员符合招聘要求。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以更好地完成规定的任务;加强对职工业绩考核,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信息系统控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要加强对电子信息系统本身的控制。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利用计算机从事经营管理的方式、手段越来越普遍,除了会计电算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外,企业的生产经营与购销储运都离不开计算机。为此必须加强对电子信息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要运用电子(五)建立内部报告制度,完善内部审计体制为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企业应当建立内部管理报告体系,借助管理会计手段,如实反映经营状况,及时披露相关重要信息。内部审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这是一个企业内部经济活动和管理制度是否合规、合理和有效的独立评价机构,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内部审计在企业应保持相对独立性,应独立于其他经营管理部门,最好受董事会或下属的审计委员会领导。内审部门负责审查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并将审查结果向企业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当局报告。内部审计工作越仔细,内部控制制度越健全,越能增强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与可靠性。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的操作风险包括( )。A.法律风险B.技术设施缺陷导致的风险

【答案】:ABCE在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该定义关注内部操作,重视过程导向,认为人员和人员失误起着决定性作用,认为外部事件包括自然、政治或军事事件、技术设施的缺陷、法律和税收以及监管的变化等,认为内部控制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公式为(  )。

【答案】:D式中12.5即为8%的倒数。按最低资本要求(8%的资本充足率)所计 算出的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所需资本,即乘12.5倍将两项资本之和换算为风险加权资产。最后,再与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相加,即全部风险加权资产。故选D。

简述新资本协议提出的三种操作风险计量方法

①基本指数法,即以某种单一指数(如银行总收入的一个固定比例)来确定应对操作风险的必需资本量。②标准法,即把银行业务按公司资产、项目融资、零售等类别加以区分,分别计算操作风险指数,再乘上某一固定比例得出所需资本量。③内部测试法,这一方法的技术要求最高。在计量每种业务的风险时,银行都必须根据内部数据计算操作风险指数、引致损失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事件发生后的损失程度,再以所得数据与巴塞尔委员会确定的相应比例得出资本需求量。鉴于计量方法比较复杂,且合理性有待验证,因此,巴塞尔委员会注意到许多银行以最低资本的20%作为应对操作风险资本的做法,准备以这一比例作为广义的指导性准备标准。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的信用风险量化

背景知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概述   《巴塞尔资本协议》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资产分为四大类,分别以相应的权重(K)反映其风险大小: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中央政府的债权风险暴露权重为0;   对于OECD的商业银行及OECD以外的中央政府的债权风险暴露权重为20%;   抵押贷款的风险暴露权重为50%;   其他所有商业银行、企业、个人的风险暴露权重都为100%。   符合监管要求的商业银行必须满足:资本/信用风险加权资产 > 8%。其中,信用风险加权资产为商业银行所有债项风险暴露额与对应权重乘积之和。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不仅构建了最低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市场约束三大支柱,明确最低资本充足率覆盖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大主要风险来源,而且对信用风险的计量提出了标准法、内部评级法初级法、内部评级法高级法三种方法。   【单选】下列关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及其信用风险量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提出了信用风险计量的两大类方法: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   B.明确最低资本充足率覆盖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大主要风险来源   C.外部评级法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的用于外部监管的计算资本充足率的方法   D.构建了最低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市场约束三大支柱   答案:D   信用风险评级分为外部评级和内部评级。外部评级是专业评级机构对特定债务人的偿债能力和意愿的整体评估,主要依靠专家定性分析,评级对象主要是政府或大企业;内部评级是商业银行根据内部数据和标准(侧重于定量分析),对客户的信用风险及债项的交易风险进行评价,并据以估计违约概率及违约损失率,作为信用评级和分类管理的标准。   巴塞尔委员会针对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不同,提出了信用风险计量的两大类方法:标准法,基于商业银行资产的外部评级结果,以标准化方式计量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基于商业银行自身健全和完备的内部评级体系计量信用风险,但必须经过监管*的技术检验和正式批准。   1.标准法   ①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分为对主权国家的债权、对一般商业银行的债权、对公司的债权、包括在监管零售资产中的债权、以居民房产抵押的债权、表外债权等13类;   ②对主权、商业银行、公司的债权等非零售类信贷资产,根据债务人的外部评级结果分别确定权重,零售类资产根据是否有居民房产抵押分别给予75%、35%的权重,表外信贷资产采用信用风险转换系数转换为信用风险暴露;   ③允许商业银行通过抵押、担保、信用衍生工具等信贷资产的风险敏感性,但缺点也很明显:过分依赖于外部评级,对于缺乏外部评级的公司类债权统一给予100%的风险权重,缺乏敏感性;此外,也没有考虑到不同资产间的相关性。   【单选】在计量信用风险的方法中,《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标准法的缺点不包括( )。   A.过分依赖于外部评级   B.没有考虑到不同资产间的相关性   C.对于缺乏外部评级的公司类债券统一给予100%的风险权重,缺乏敏感性   D.与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相比,提高了信贷资产的风险敏感性   答案:D   2.内部评级法   内部评级法要去商业银行建立健全的内部评级体系,自行预测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违约风险暴露(EAD)、期限(M)等信用风险因素,并根据如下权重公式计算每笔债项的信用风险资本要求(K):   (1)公司、主权及商业银行暴露   ①非违约风险暴露   ②违约风险暴露   (2)零售暴露   根据对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依赖程度的不同,内部评级法又分为初级法和高级法两种:   ①初级法要求商业银行运用自身客户评级估计每一等级客户违约概率,其他风险要素采用监管*的估机值;   ②高级法要求商业银行运用自身二维评级体系自行估计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期限。   初级法和高级法的区分只适用于非零售暴露,对于零售暴露,只要商业银行决定实施内部评级法,就必须自行估计PD和LGD。   【单选】《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鼓励有条件的商业银行使用基于( )的方法来计量违约概率、违约损失,并据此计算信用风险对应的资本要求。   A.外部评级体系   B.内部评级体系   C.宏观评级体系   D.微观评级体系   答案:B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认为银行承担的风险包括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由巴塞尔银行委员会制定,于在2004年6月26日发布。新资本协议以国际活跃银行的实践为基础,详细地阐述了监管当局对银行集团的风险监管思想,同时新资本协议通过对商业银行计算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和操作风险加权资产的规范,来约束商业银行内部建立完整而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以达到保证全球银行体系稳健经营的目的。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使用敏感性高的资本计量方法规定了许多条件,涉及资产分类、风险计量、风险管理组织框架和政策流程等许多方面,全面达标是一个渐进和长期的过程。 商业银行必须结合本行实际,全面规划,分阶段、有重点、有序推进、逐步达标。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类风险中,国内大型银行应先开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计量模型;就信用风险而言,现阶段应以信贷业务(包括公司风险暴露、零售风险暴露)为重点推进内部评级体系建设。

风险内控机制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内部牵制内部控制,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和完整概念,直到本世纪30年代才被人们提出、认识和接受。但在此前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早已存在着内部控制的基本思想和初级形式,这就是内部牵制(Internal check)。例如,在古罗马时代,对会计账簿实施的"双人记账制"--某笔经济业务发生后,由两名记账人员同时在各自的账簿上加以登记然后定期核对双方账簿记录,以检查有无记账差错或舞弊行为,进而达到控制财物收支的目的,即是典型的内部牵制措施。二、发展期——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首先提出了“内部会计控制”(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 system)的概念。审计程序委员会(CAP)下属的内部控制专门委员会1949年对内部控制首次做出了如下权威定义:“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及措施”。1953年10月,审计程序委员会(CAP)又发布了《审计程序公告第19号》(SAPNo.19),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1972年,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SB)在第1号公告(SASNo.1)中,对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提出今天广为人知的定义:(1)内部会计控制。会计控制由组织计划以及与保护资产和保证财务资料可靠性有关的程序和记录构成;(2)内部管理控制。管理控制包括但不限于组织计划以及与管理部门授权办理经济业务的决策过程有关的程序及其记录。这种授权活动是管理部门的职责,它直接与管理部门执行该组织的经营目标有关,是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控制的起点。三、成熟期——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架构1.内部控制结构(Internal Control Structure)1988年4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SAS N0.55),规定从1990年1月起以该文告取代1972年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1号》。该文告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Internal Control Structure)一词取代原有的“内部控制”2.内部控制整体架构(Internal Control一Integrated Framework)1992午,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on Fraudulent Reporting),所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发起机构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简称COSO委员会),在进行专门研究后提出专题报告:《内部控制一一整体架构(Internal Control一Integrated Framework)》,也称COSO报告。参与COSO报告的主要机构包括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师协会,财务经理协会,美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协会。)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影响,旨在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它认为内部控制整体架构主要由:控制环境(control environment)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控制活动(control activities)信息与沟通(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监督(monitoring)2004年10月,COSO委员会对《内部控制一一整体架构(Internal Control一Integrated Framework)》做了进一步的延伸和扩展,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一Integrated Framework)》。四、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历史沿革1999年10月31日,修订后的《会计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出原则要求。其中,第四章《会计监督》第27条要求,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2001年6月22日,财政部发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2006年5月17日,证监会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第29条规定“发行人的内部控制在所有重大方面是有效的,并由注册会计师出具了无保留结论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这是中国首次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提出具体的要求。2006年6月16日,国资委发布《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对内控、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总体原则、基本流程、组织体系、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监督与改进、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进行了详细阐述。2006年7月15日,财政部发起成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发起成立了“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指导委员会”。2007年2月1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明确提出上市公司必须建立信息披露内部管理制度。2007年3月2日,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公布《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规范的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意见。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一并公布的还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22项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以及《内部控制鉴证指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企业税务风险内控机制如何建立

企业税务风险的规避对于企业的稳健发展和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个企业,要想真正做强做大,必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税务风险内控机制。每个企业的税务风险内控机制都不尽相同,只有根据自身情况出发建立的内控机制才能在企业发展中有效的发挥作用。解决办法:一般的公司在建立税务风险内控机制的时候,往往选用专家为其量身定做。目前,国内提供这方面项目业务的咨询公司有很多,业内实力比较强的咨询公司有麦肯锡、AMT、中大咨询等,这些公司在内控方面都有很强的实力。

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的第四章 风险控制

第十七条 委托人应当建立覆盖境内外市场的信息管理系统,实时监控投资市场、投资品种、投资比例、交易对手集中度和衍生品风险敞口等指标,确保依规合法运作。第十八条 委托人上季度末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监管规定的,应当及时调整境外投资策略,不得继续投资或者增持无担保债券、权益类工具、不动产或者相关金融产品。第十九条 委托人应当自行或者聘请投资咨询顾问,对受托人和托管人进行尽职调查,充分了解托管人选择的托管代理人,关注相关风险。第二十条 委托人应当根据《办法》、本细则规定及投资管理协议约定,定期评估受托人和托管人,审核投资指引每年不少于一次。第二十一条 受托人将保险资金交由母公司控制的其他专业机构投资管理的,应当经委托人同意,并承担转委托的最终责任。除上述方式外,受托人不得以任何名义或者方式,将受托资产转委托。第二十二条 受托人因市场波动、信用评级调整等因素,致使投资行为不符合《办法》和本细则规定的,应当在3个月内进行调整。第二十三条 受托人应当制定并执行交易对手选择标准,并经委托人认可。除券款兑付交易外,受托人应当选择信用评级在A级或者相当于A级以上的机构。受托人应当按照委托人最佳利益原则,选择经营规范、声誉良好的境外证券服务机构代理证券买卖,合理分配保险资金证券交易,确保交易质量,控制交易成本,并向委托人披露证券经营机构、证券经纪业务代理人的业务费用收取情况或者返还名称及收付方式。第二十四条 托管人应当根据托管资产类别、规模及提供服务内容,合理收取托管费用。托管代理人履职过程中,因自身过错、疏忽等原因,导致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损失的,托管人应当承担相应责任。第二十五条 托管人或者托管代理人应当妥善保管托管资产所有权文件正本或者证明全部所有权的文件正本,投资所在地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二十六条 委托人与受托人、托管人签订协议,应当符合监管要求及一般惯例,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或者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并由中国境内或者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仲裁机构裁决。前款所称协议,应当由律师事务所具有3年以上相关执业经验的专业律师出具法律意见。第二十七条 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当事人,不得发生合法佣金、税费之外的任何利益输送行为,不得利用保险资金获取不正当利益。第二十八条 保险资金境外投资不动产和未上市企业股权,应当参照境内同类品种相关监管规定,规范投资行为,加强后续管理,防范投资风险、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第二十九条 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可以运用利率远期、利率掉期、利率期货、外汇远期、外汇掉期、股指期货、买入股指期权等衍生产品规避投资风险,并遵守下列规定:(一)不得进行投机,衍生产品合约标的物价值总额,不得超过需对冲风险基础资产的102%;(二)运用金融衍生产品支付的各项费用、期权费和保证金等的总额,不超过各项需对冲风险基础资产的10%;(三)每个工作日应当对场外交易合约进行估值,与任一场外交易对手的市值计价敞口,不超过上年末总资产的1%;(四)场外交易对手已与受托人签订《国际掉期与衍生品主合同》(ISDA Master Agreement),并经委托人认可和授权。利率期货、股指期货和买入股指期权限于附件2所列交易所上市交易。投资指引应当明确衍生品交易的范围、种类、风险限额要求、交易对手选择、特别事项审批、信息提供与报告制度等事项。

如何建立风险与内控管理体系

仅供参考一、基础概念篇在这里,你将熟悉,内控体系具体是什么,建立内控体系需要解决的误区以及流程体系建立的作业流程。1、内控体系建设涵盖哪些东西,主要内容是什么?国家要求上市企业建立的内控体系是保证财务报告真实性而要求建立的体系,所以他的具体内容与外资企业的sox404体系差不多。一般整个内控体系涵盖的内容含如下几个内控手册,风险数据库,内控评价手册。内控手册为每个作业流程的描述,内容含流程描述、流程图、授权说明、岗位职责分离说明。风险数据库可能导致风险的现象描述的汇总。风险指导致公司资产不安全,作业不合规合法,运营效率效益低下,财务报表数据不真实等。内控评价手册具体含三部分,第一部分检查制度设计合理或者文档的齐全性,第二部分检查控制过程,第三部分检查会计帐务处理控制。2、内控体系与ISO质量体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目的不同:内控体系是以会计报告为主要目的,而ISO质量体系是以产品质量为主。控制活动不同:在现阶段18个指引来看,内控体系缺少对生产过程控制;而ISO质量体系则以产品质量为主,涵盖产供销价值链,但是缺少会计系统控制。涉及部门不同:在ISO体系内不存在财务部门,以研发、生产、采购、销售部门为主;内控体系几乎涵盖公司各部门,因为有句话说得好,只要是企业在运作的,其最后的运作成果就是财务数值。3、内控体系的控制活动的业务流程如何划分,如何做到将各业务流程进行涵盖?最简单的第一步就是拿到组织架构图,之后看到是否是以事业部为编制的,则是事业部的名称作为一级流程,事业部下属的部门分为二级流程,如果下属的部门涵盖多个职能则划分为三级流程。如销售事业部,则销售循环作为一级流程,下属的商务部负责订单处理的则作为订单处理作为二级流程。如商务部有两个功能除了订单处理还涉及到销售货品的备货计划制定。则订单处理作为二级流程,订单处理和备货计划制定作为三级流程。4、 单个作业流程具体怎么描述,怎么将业务流程所涵盖的信息进行归纳处理?作业流程就是描述一个为达到特定的价值目标而由不同的人分别共同完成的一系列活动。一个完整的作业流程应该包含6项内容,具体如下:流程控制人:参与到作业流程中的人,具体描述的时候应注意该控制人所涉及的部门及岗位具体名称。控制频率:作业的时间间隔控制。控制活动:流程是如何作业的。控制痕迹:作业完成后形成的书面痕迹控制方式:系统控制还是人工控制。异常控制:授权体系外的作业流程是如何控制的。举例如下:描述超市客服处对会员积点兑换控制流程,之前描述了一个出纳盘点流程,大家都熟悉,这次描述复杂点的。流程控制人:售后服务部的客服专员,客服主官控制频率: 客户不定期来兑换会员积分。控制活动: 客服专员根据会员要求兑换相应的赠品,同时在xxx系统内扣除积分,并在XX赠品台帐内要求客户签字。控制痕迹: 形成扣完积分的积分表和留有客户签字的赠品台帐。控制方式: 兑换的系统积分由XX系统内扣除。异常控制: 积分不够,如客户要求加钱补足积分,则客户专员需得到客服主管的口头授权,在收取钱款后并在赠品台帐做书面说明。总的一句话:客户不定期对积分进行兑换,提出兑换的物品,售后服务部的客服专员在XXX系统内扣除积分,同时手工登记赠品台帐,在客户签字的情况下,将赠品进行赠送。如积分不够,如客户要求加钱补足积分,则客户专员需得到客服主管的口头授权,在收取钱款后并在赠品台帐做书面说明。当天营业结束前,客服主管需要对赠品台帐和积分兑换系统进行核对。5、内控体系建立的流程是怎么样的?大致的作业流程是这样的:(1)组织架构:先建立内控小组,为了使内控体系得到有效落实和贯彻,所以内控小组的组长最好是总经理或者董事长。主要的作业人员最好是公司的内审部门或者新建的内控部或者风险管理部,如果没有此类部门则最好选一名懂财务的,如财务主管,另外加一名懂业务的作为内控小组的主要作业成员,最好另外辅助2-3名人员。(2)业务运作:总经理或者董事长开内控项目启动会,同时主要成员讲述内控系统的作业和具体要求。会议结束后,内控小组给各部门提交部门的制度,内控小组完成制度的对标和梳理工作。各职能部门限期内提交流程。内控小组根据内控指引对现有的作业流程的描述进行评价,同时开展小组会议对各职能部门未设置的流程及有缺欠的流程进行优化重组。内控小组根据谈论完毕的各流程进行内控手册的编制和流程图的绘制,最后形成内控手册。由总经理授权下发。(3)内控小组等类似部门不定期进行内控评价,并根据各职能部门的变化对内控手册进行优化等。6、如果业务部比较忙,无法绘制作业流程,那访谈怎么做?首先编制访谈计划,需要提供给部门接收访谈的人员一个访谈提纲。访谈一般安排2个人,1人访谈,1人记录。记录人不要求将每句话记下来,只要将讨论的主题,以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即可。访谈的时候,先讲明不是来指责部门的作业流程的缺失,而是主要是完善和建立内控体系。访谈的问题主要围绕作业流程进行,而不是扯淡的问,风险在哪里,自己说。7、流程图怎么绘制,采用什么软件?一般选择微软的visio绘图软件或者smart draw 绘图软件,这两者的区别是visio看上去比较正规,而smart draw 比较好看。8、作业现场是否需要绘制流程图?最好绘制流程图,因为在描述整个流程的时候,如果不绘制流程图,可能看不到什么遗漏。最好访谈完毕,直接将流程图绘制,之后与业务部门进行核对。9、如何完成制度对表的工作?制度对表的工作一般可以在进场后的或者访谈结束后,当场完成对制度的评价。制度的评价主要的风险点为:流程描述不清楚或者缺失,岗位职责人或者控制部门不明确,岗位职责未分离,异常流程未描述,控制痕迹或者流程的表单未明确,控制频率未明确,未体现控制方式。(即未描述存在手工或者系统控制。)10、如何完成风险点的汇总现场的风险点的汇总,不是访谈人说什么风险就是风险点。而是根据访谈人提供的风险点提示,内控人员通过系统或者会计凭证等书面资料核实完毕之后再归纳汇总至风险点。而且在完成风险点之后最好与被访谈人员再次作风险点确认。11、如何完成风险点的报告?风险报告主要是对现有的流程的分析,所以可以按照事业部,之后将事业部涉及的流程综述,之后对各流程进行评价。而不是一堆风险点的堆砌。看上去100-200张ppt但是看得头晕。而且汇报结束老板对你不爽。12、内控检查与内审的区别和联系在哪里?内控检查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和明确完整的作业流程、流程中的岗位职责、授权审批、保留书面控制痕迹。所以内控主要是流程稽核,主要的作业模式就是控制点有没有建立。内审的主要目的是保证业务事项的真实合理和提高运营的效率效益。所以内审的作业模式可以通过分析复核、重复计算、访谈等多种手段,核实业务事项是否真实合理。简单的说,就是。内控是检查你吃饭的顺序,如先吃菜再吃饭或者先吃饭再吃菜。内审就是检查吃法好不好,对于胖人吃大量的肥肉,可以建议减少摄入量。二、体系建立篇在这里,你将熟悉每个控制活动所涉及的每个流程应该做的内控要点以及关键控制点的描述。由于涉及的内容较多,我这里简单的作一个销售模块的内控体系建立,其他模块的建立可在模仿的情况下,分别建立。1、销售模式的确认一般销售的模式分如下几种,正常销售、国际贸易、团购,涉及到酒类或者其他制造业会涉及到品牌销售模式。这里解释一下品牌销售模式,即允许被授权商生产与自己相同的产品,贴自己的商标和品牌,收取品牌或者商标费的一种作业模式。2、正常销售的流程划分由于正常销售可划分为单次销售或者通过订货会或者其他模式先签订框架合同这种销售模式进行作业。其实这提到的可以将其作为一场流程进行控制。一级流程:为销售流程。二级流程:可以划分为销售定价、信用管理、合同签订、订单处理、备货处理、发货签收、收款入账处理、开票管理、应收款管理等。三级流程:其中销售定价流程可以划分为年度销售定价流程、中期价格变更或者临时价格变更流程。其中如果是系统控制,则需要明确哪个部门的什么岗位在系统中进行价格的录入和变更,最后由谁来审核。信用管理流程可以划分为客户准入评价流程,不定期评价流程及信用变更流程。由于这一块基本上很少有客户在进行作业或者处理,所以在调研流程的时候,可能客户不会提供该流程,所以在编制内控手册的时候,需要做好与客户的随时沟通。合同签订流程可以划分为合同起草、审核、盖章和保管作业流程。订单处理流程可以划分为正常订单处理流程,订单取消流程和逾期未处理订单流程等。备货处理流程可以划分为下发货通知单、物品调配流程和物品调配不足流程。发货签收流程可以划分为发货单制定流程、物流选择流程、出库审核流程和客户收货签收流程。收款入账流程。发票开具流程含客户提交增值税资质流程和开票流程。应收款流程含应收款催收流程、逾期坏账准备计提流程、坏账冲销流程。如果调研或者访谈的时候将上述流程调研清楚,同时在内控手册中描述清楚,那么销售模块基本上就完成了

中医的放血疗法真的能治病吗?会不会有什么风险?

中医的放血疗法在护理中的应用是有严格规范的,操作方法分为:点刺、挑刺、缓刺、围刺等,特别强调手法宜稳、准、轻,而不宜过猛,且放血不可过多。建议去正规的中医馆比如一脉传承经络镇痛中医馆,进行专业治疗。

境外投资的风险防范措施有哪些

目前,国内缺乏专门的海外投资风险评估机构以帮助海外投资企业分析和评估海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企业本身受信息渠道、自身评价或判断能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很难正确判断某项目在国外是否具有发展前景。由于部分海外投资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前期调查不充分、不科学,从而导致项目投资后经营亏损。 经营管理风险近年来,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很落后。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海外企业中盈利的占55%,其中多为非生产性企业;收支平衡的占28%;亏损的占17%,而且以生产性企业居多。我国企业缺少跨国经营管理的经验,管理体制尚不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需要,往往使得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遭遇意想不到的风险,这在国有企业中更为明显。 从管理体制上看,一些境外国有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机制,所有者代表监管不到位,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在实施跨国经营决策时,缺乏风险意识和风险制约机制,在投资项目、环境分析、地点选择、合作伙伴选择、经营策略的制定与执行等方面,都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因而往往造成重大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受到严重侵蚀。“中航油”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 从管理人才的培养来看,我国企业也缺乏一整套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许多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现代化的人力资本观念,对人才资源管理的认识仍旧停留在人事制度管理的层次上,导致外派人员专业能力和积极性都不高,远远不能适应当今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分散化经营与恶性竞争风险我国设立的境外企业分散化经营现象严重,使得企业不但无法在资本、技术、市场、信息以及生产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补,甚至反而会引发越来越严重的内部过度竞争。这说明这些企业投资母体之间缺乏联系和合作。 另一方面,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跨国企业都以兼并或建立策略联盟作为发展手段以实现规模效应,而我国企业显然尚未跟上这种跨国经营的潮流。由于我国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主体主要是国有企业,至今依然存在着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使得海外的国有企业分支公司即使在业务上有相似和交叉之处,也难以进行有效的合作和信息交流。 国有企业自身机制与国际上跨国公司的通行体制存在较大差距,限制、束缚了海外企业的经营活力和经营理念,使海外中资企业难以像跨国公司的子公司那样以各种手段进行兼并和联盟经营。在同一项目的竞争中,我国企业间往往出现竞相压价、恶性竞争的局面,难以建立起战略联盟,这也从内部进一步增大了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 在面对境外投资的风险时,企业与政府需要采取怎样的措施呢? 一、企业应采取的措施 1.对投资所在国政治、经济形势的正确评估。企业应在投资前对投资所在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政局稳定情况和对外国投资的优惠政策进行综合评估。境外企业设立后,也应要求海外经理人员及时提供当地各种政策动向的情报,并由专门机构进行分析。评估工作专业性较强,如果企业实力有限,就要注意发挥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的作用。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需要加强和完善公司治理机构,强化企业内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积极培养人才,完善人才管理。发展国际化经营管理,不仅需要金融、法律、财务、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有战略思想和熟悉现代企业管理的经理人才。目前,我国比较缺乏熟悉国际规则和东道国市场法律的人才,可以通过招聘优秀的国际人才来弥补自身培养的不足。 3.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企业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要策略。通过自主开发、合资开发、战略联盟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努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实力雄厚的企业品牌形象。通过兼并、收购、战略联盟等多种方式,运用市场化和国际化手段,增强与外国跨国公司平等对话的实力。 4.实行海外企业本地化战略。我国企业应加强对投资所在国的公关策略。在投资方式上尽量采用合资形式,以取得一定的本国企业身份,可以使合资方分担一部分投资风险;对资源开发等敏感领域的投资,可根据所在国情况以债务形式出资,通过产品分成获得收益,这样可以避免直接取得控股权所带来的国有化风险。如果投资主体具有品牌、技术、管理优势,也可以采取特许经营的形式,做到既节约资金、避免直接投资风险,又占领了市场。在境外企业经营中采用本地化战略,一方面多雇佣当地员工,另一方面尽量实现采购本地化。 5.合理安排投资结构。跨国公司可以通过调整经营政策和金融政策,把政治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调整的中心是把单独一家风险变为多个公司甚至把母国与东道国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可采取以下措施:跨国公司应设法在国际上寻找利益相关者,尤其是利用筹集资本的机会把风险分散在东道国或其他国家,以及国际金融机构或公司的持股者、客户身上。一旦东道国发生任何政治或经济风险,公司并不会承担过多的风险,而且还能受到国际性的保护。设法把东道国国内的子公司的原料、零部件等市场与其它国家市场连在一起,还可以把研究与开发设备的特有技术和关键部分集中在母国,以便一旦发生国家政治或经济风险时,可以让东道国也付出应有的代价。 6.进行周期性国际投资风险分析。对投资者来说,国际投资风险分析不只是投资前期的工作,它贯穿于整个投资期。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因大量雇佣当地劳动力,其政府没收的风险可能较低,但还存在着其它风险,如资金筹集、企业扩大再生产等。投资企业的外部与内部环境不断变化,国际投资风险也不断变化,所以投资方应密切注意各种风险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定期进行投资风险分析。 二、构建境外投资风险预警系统 从技术角度看,建立境外投资风险预警系统则是防范上述风险的具体方法,借助于该系统的有效运行,能够加强境外投资风险的事前管理。众所周知,风险预警系统是一种前馈控制系统,它是使系统在动态环境中保持一定稳定性或促使系统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换的活动。境外投资风险预警系统的运行应经过四个程序: (1)监测 大多数风险都是可以预测的,它有一个从潜伏到爆发,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风险预警的监测程序就是对风险表现和要素进行连续的追踪,以便及时掌握风险走向的第一手材料。需要指出的是,监测并不是对企业现象包罗万象的检测,它的目标应该非常明确,监测的终极对象就是风险;监测选用的程序和方法应当及时而灵敏地反映出风险的变化;监测获得的信息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监测信息越多,越易使主要问题不突出,并且信息越多越复杂,获取信息的费用就越高.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费用也会越多,所以监测系统应该讲究成本效益原则,以尽量小的支出获取最有用的信息。 (2)识别 该程序可以帮助管理者对监测得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和初步分析,使其更有条理,更突出地反映出风险的变化。应指出的是,由于监测到的大量的基础信息,既包含有用的真实信息,同时又不可避免地混杂着大量的误导性的错误信息和失真信息。通过鉴别程序可以对信息进行检查过滤,剔除其中的误导性信息,找出能反映风险的有用的真实信息;此外,预警依赖于监测,监测离不开指标。建立识别系统的关键是确定预报警情的指标体系,以观察境外投资是否存在风险的隐患。 (3)报警 在设计好预警系统警情指标后,该系统考虑的关键问题便是如何根据预警指标的变化,来预报警情、确定警度。该程序的基本任务:一是分析警兆。企业在警情爆发之前,总有一定的先兆,即警兆。风险预警系统就是要借助于财务指标的变化趋势分析,结合一定的经验和方法,确定是否出现警兆,从而作出下一步决策方案。二是预报警度。预报警度是预警的根本目的,根据警兆的变化状况,联系警情的警界区间,参照警度评价标准,并结合实际或未来情况来修正,从而预警实际警情的严重程度。三是寻找警源。警源是风险形成的原因,是产生风险警报的根源,是实施预控对策的前提。在进行预警源分析时,应注意根据预警对象的特点和变化规律,监测预警对象、确定警源。 (4)预控 风险预控程序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的行动,它有预知和计划,有明确的行动目标和方向,它是预先制定好的各种风险的处理计划和方案。比如,就境外投资管理协调机制而言,其风险预控方案应充分考虑:如何提高境外投资审批效率,有条件地放宽对境外投资的管制,为国内优势企业“走出去” 投资创造便利条件;如何合理制定一部调整对外投资基本关系的专门法律,内容包括从对外投资项目的审批,事后监管,到对外投资的促进、服务措施等,从而有效防范管理协调机制运行中的风险警报,提高政府对境外投资的宏观管理水平。 三、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1.完善我国境外投资保险制度。现阶段我国应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境外投资保险制度,它是有效保护我国境外投资的前提条件。我国境外投资保险制度的适用应以我国与东道国签订的双边投资保证协定为前提。目前我国已同20多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保证协定,并且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因此我国应加快与外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缔结双边投资保证协定,依靠国内立法与国际双边和多边协定的紧密配合来为我国境外投资提供担保。 2.建立投资工业园。企业走出去,尤其是中小企业,很难独自成功地避免政策风险。如果有国内好的中介服务机构或组织,可以在境外建立投资工业园,集投资咨询、法律顾问等一同到境外投资,如果出现政策风险,政府之间可以双边签订贸易、投资协议,以避免可能的政策风险,甚至可以避免汇率风险,国家计委、外经贸部、国家经贸委和外汇局可以协调,乃至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来做这方面工作。 3.建立境外投资咨询机构以及政府与企业新的协调配合关系。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复杂多样的,可能遭遇的风险类型和程度在不同的投资目的国也是不同的。有些国家的政治风险大,有些是经济、金融风险大,有些是汇率、债务风险大。企业要想及时分辨境外投资有无政策风险,就需要大量资料和研究来做判断。政府建立一个风险评估和咨询机构,将对企业境外投资给予帮助和扶持。

中国境外企业应对投资风险有哪些措施

(一)经营风险的防范  经营风险来源于企业的决策失误和无效管理,可能出现在境外企业的任何一个部门,也贯穿了境外投资的全过程。防范经营风险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境外投资要着眼于增强投资主体的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指企业在特定的经营中具有竞争优势的多方面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是不同技术系统、管理系统的有机组织,是识别和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核心能力的强弱是企业实施境外投资的首要制约因素,也是决定境外企业抗拒经营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不论在境外新设企业还是直接收购境外股权,境外投资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发挥和增强了投资主体的核心能力,如果只是盲目并购和多元化,往往导致经营失败。目前许多国内企业只关注境外投资的外在效果,如资本的集中、规模的扩大,却很少认真分析核心能力这个本质的东西,特别是一些有资金实力却并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把境外投资等同于攻城略地的扩张,导致收购境外股权时出价过高,也影响了境外投资的实际收益。  2、在加强境外企业管理的同时保持其经营的灵活性  投资主体应该明确跨国公司内部风险决策的权限,一方面防止完全放任海外子公司自行决策投资行为,造成子公司权限过大,投资失控;另一方面也要避免管得过死,一切投资或支出均须报请公司总部审批,影响海外企业的正常运营。  3、实行内部诊断制度,完善境外企业的治理结构和管理结构  没有健全竞争机制以及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海外经营比国内经营的风险大幅增加,因此,形成完善的治理管理结构是境外企业应对经营风险的前提条件。首先,通过加强对境外企业的财务监督完善其内控机制,目前国内投资单位选派到国外企业的财会人员,尤其是有经验的财会主管严重不足。很多海外企业内部账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多本账”问题严重,有的海外分支机构为节省开支甚至会计、出纳一人兼,这种不规范的财务制度往往成为贪污、舞弊者可资利用的漏洞,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这种情况要求投资主体不能对境外企业放任不管,要有专门的审计部门对海外子公司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审计,特别要防止将国有资产和外汇资金用于境外投机性炒作。其次,当海外企业的投资所在国外部治理机制健全,母公司可以借助外部治理环境的强监督作用来安排内部治理,实现对海外企业的有效治理和控制,例如很多跨国公司在境外企业的董事会中引入当地债权银行的代表和独立董事职务以加强对海外子公司的监督。最后,母公司应把内部诊断制度作为完善境外企业治理管理结构的重要手段,设立专门的机构,对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定期的内部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二)系统风险的防范  境外企业无法决定投资所在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因此,对于系统风险只能采用规避的方法,并尽量减少其不利影响:  1、做好对投资所在国政治、经济形势的评估,注意借助大型国际投资咨询公司的专业力量  企业应在投资前通过实地考察、专家咨询等方式,对投资所在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政局稳定情况和对外国投资的优惠政策进行综合评估,境外企业设立后也应要求海外经理人员及时提供当地各种政策动向的情报,并由专门的机构进行分析。评估工作专业性较强,由于一般企业实力有限,要注意借助咨询公司这类中介机构的专业知识。随着国外跨国公司的发展,出现了一批专为企业海外投资服务的大型咨询公司,如美国最大的汉密尔顿咨询公司始建于1914年,拥有1500名咨询人员,其中老资格的专家达800多人,他们的服务明显提高了客户海外投资的效率。由于目前国内没有成熟的海外投资咨询公司,对于大的境外投资项目,虽然咨询费用比较昂贵,但为减少投资风险,还是有必要委托国外的大型投资咨询公司进行评估。  2、改变投资方式,实行海外企业本地化战略,加强对投资所在国的公关策略  在境外投资中贯彻“双赢”策略。在投资方式上尽量采用合资形式,以取得一定的本国企业身份,使合资方分担一部分投资风险;对资源开发等敏感领域的投资根据所在国情况可以债务形式出资,通过产品分成获得收益,避免直接取得控股权所带来的国有化风险;如果投资主体具有品牌、技术、管理优势也可以像麦当劳那样采取特许经营的形式,做到既节约资金、避免了直接投资风险,又占领了市场。在境外企业经营中采用本地化战略,一方面多雇用当地员工,另一方面尽量实现采购本地化。境外企业必须注意塑造自己在当地良好的“公众形象”,对投资所在国有明确的公关策略,并将自身的发展积极地融入投资所在国的经济发展中。  3、通过保险手段减少系统风险产生的损失  企业可以通过加入保险等方法减少境外投资的风险,如世界银行于1988年成立了多边投资保险机构,它和国家之间的多边条约一起为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国有化等系统风险提供了条约保证,当跨国公司成为该公约或机构的成员之后,境外投资中的部分系统风险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控制,当损失发生时也可以申请国际赔偿,为企业的境外投资提供国际保证。

遍地开花的粮食收购站,运作方式、利润以及风险是怎样的?

这些粮食收购站他们的运作方式其实非常的简单。

管理网络安全风险的三个方向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即软件)的安全、网络资源的安全、网络存储技术安全。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及缺乏可操作性等都可能引起管理安全的风险。当网络出现攻击行为或网络受到其它一些安全威胁时(如内部人员的违规操作等),无法进行实时的检测、监控、报告与预警。同时,当事故发生后,也无法提供黑客攻击行为的追踪线索及破案依据,即缺乏对网络的可控性与可审查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站点的访问活动进行多层次的记录,及时发现非法入侵行为。建立全新网络安全机制,必须深刻理解网络并能提供直接的解决方案,因此,可行的做法是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和严格管理相结合。

基于生命周期的信息技术外包风险研究:外包项目生命周期

  【摘 要】本文在分析信息技术外包的概念、生命周期后,提出了一个基于生命周期的信息技术外包风险鱼骨图,着重分析了信息技术外包活动整个生命周期中可能遇到的风险。  【关键词】信息技术外包;生命周期;风险管理;对策   一、信息技术外包相关概念   信息技术外包是指在企业内部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人员、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等)有限的情况下,为了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用户公司通过契约关系将全部或者部分信息系统业务委托给信息技术供应商来完成的一种企业战略措施。常见的信息技术外包涉及信息技术设备的引进和维护、企业通信网络的建设管理、数据库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维护等。信息技术外包能充分利用承包商的技术、经验和设备,使外包方更关注自身核心竞争力,有效解决内部资源不足问题,还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信息系统的质量和应用水平,优化业务流程。   二、信息技术外包活动的生命周期   (1)外包决策阶段。外包方要确定是否要外包,为什么要外包,外包的目标、范围和形式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2)承包商选择阶段。外包方应该确定选择承包商的标准和方法,搜集和分析承包商的资料。(3)签订合同阶段。在合同谈判时,对采用的外包关系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做到合同尽可能的完备,并保持适当的弹性。(4)外包关系管理阶段。外包正式实施后,监管外包的执行情况,发展和管理与承包商的关系,采取控制措施,适时应对变化、调整和终止。   三、基于生命周期的信息技术外包风险   (1)外包决策阶段风险。第一,企业自身评估不准。企业对“是否要外包”评估不准确,不能正确的定位其核心竞争能力,无法客观评价现有的信息系统水平,不能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企业的外包方式,盲目外包而造成核心能力流失的风险。第二,外包目标定位不准。企业对“为什么要外包”即外包的目标定位不准确。主要表现为企业目标不明确,制定不切实际的外包目标,从而使外包的信息技术不适合企业的需求。第三,套牢风险。企业可能会由于过度依赖提供商而被其锁定,产生套牢风险。锁定风险的出现会导致企业控制信息技术的能力降低,使企业失去灵活性并增加企业运行成本。(2)承包商选择风险。企业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选择信息技术外包提供商,并与对方以契约的方式确定项目实施步骤。此时,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于:逆向选择风险。企业选择承包商时,一般都会成立专门的调查小组对承包商的信誉、业界的经验、专业能力、财务状况等评估。由于信息不对称,承包商往往比企业更了解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专业实力,为得到承包机会,有可能故意隐瞒自身能力缺陷而夸大其能力优势,向企业提供不充分或不真实的信息,这样导致企业选择了不适合自身情况的承包商。如果承包商无法满足外包项目的需求,导致企业在运行管理上的严重失控,最终影响外包项目的质量。(3)签订合同风险。企业外包的合同一般涉及外包服务的范围、各阶段的任务、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完成期限、付款方式、保密内容、项目验收、后期维护及违约处理、合同变更等一系列内容。在签订合同中,往往面临以下风险:一是合同不全面。签订合同时由于企业掌握的信息不充分,合同执行后会忽略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二是争议与赔偿机制不完善。目前外包市场关于合同的法律机制不健全,对合同实施后的赔偿责任与争端没有足够的约束力,双方在解决争议和承担赔偿时产生“扯皮”现象。三是合同缺乏灵活性。合同条款都是明文规定的,强调原则性,但缺乏灵活性,在面临市场环境改变、信息技术升级等状态无法做出相应改变。(4)外包关系管理阶段的风险外包关系管理阶段主要存在的风险有:一是承包商的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指委托人和代理人在签订契约时各自拥有的信息基本上可视为对称,但达成契约后,委托人无法观察到代理人的某些行为,或者外部环境的变化仅为代理人所观察到。在这种情况下,代理人在有契约保障之后,可能采取不利于委托人的一些行动,进而损害委托人的利益。承包商的道德风险具体表现在外包实施过程中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对工程放松管理,以及向企业的竞争对手泄漏企业的商业机密、文件资料等信息。二是外包企业失控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外包企业缺乏第三方监理,对外包实施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很多IT外包项目的失败是由于外包方对合约缺乏积极有效的管理,外包方应积极监控合约的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评估,并采取控制措施。二是企业对承包商过分依赖,丧失对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力、开发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三是环境变化风险。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外包市场环境变化非常快,无论是承包商还是信息技术本身都有可能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这种风险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承包商经营不善,可能导致破产。二是信息技术更新换代较快,新技术会迅速代替原有技术。这两方面因素使企业投入的大量资金“打水漂”,投入与产出面临不确定性,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李猛,张静.信息技术外包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10):31~33   [2]何勇.企业信息技术外包的风险及影响[J].情报探索.2010(3):43~44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思想是基于风险管理的思想。

浅谈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论文案例?

  在对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概念两两辨析的基础上,认为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三者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即提高企业的期望收益水平。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篇一   《 全面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 》   摘 要:全面风险管理自产生以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和企业内部控制联络紧密,但又不是完全一致的。本文从全面风险管理的兴起与发展、其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关系、二者现存问题、解决方案及全面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在中国的应用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明确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促进我国企业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危机;完善;差异;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2   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与企业的运营息息相关,人们应该积极解决现存的问题,不断完善其体系,从而提高企业躲避风险的能力,加强内部管理控制。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兴起与发展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兴起与发展   20世纪30年代,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席卷了大部分的资本主义国家,大量企业倒闭,经济萎靡不振,人们开始认识到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随后,美国在实践中提出了“风险管理”理论并被大部分国家接受。至20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贸易向着复杂化前进,全面风险管理日臻成熟,理论体系更加完善[1]。然而,与理论的发展相比,实践中,全面风险管理制度的应用却不尽人意,世界上大量企业的内部存在严重漏洞,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有待提高。   二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竞争的激烈性增加了企业风险。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兼并、倒闭现象时有发生,人才流失也愈发严重,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风险增加,因此,只有通过全面风险管理,对各个风险进行评估,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对风险管理政策中的方案进行监督,才能帮助企业尽可能地 *** 风险,实现利益最大化。   2、企业内部的漏洞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灾害。在企业正常运营周期内,由于各种原因,会产生对企业致命的漏洞。众所周知,企业内部贪腐现象屡禁不止,每一次的经济政策波动都导致部分企业深陷泥潭,这样的现象屡屡发生,其根本原因是企业经营不善,体系不够完备。因此,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及时发现企业内部不足,是当今各个企业都应着手解决的重要问题。   3、有计划地为企业降低风险。由于全面风险管理能够根据较为准确的资讯,有效预测、评估风险,并及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因而,当面临风险时,企业能够应对自如,以最佳的策略解决当前危机,降低了企业的风险,帮助企业减少损失。   二、全面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关系   全面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自提出以来,人们对二者的关系如何界定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至今,依然有部分人把二者作为等同物来看待,事实上,二者并不是相等的,它们关系深厚,却不尽相同。   一全面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的不同点   1、工作重点不同。全面风险管理侧重于事前风险预算与评估。也就是说,全民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要首先蒐集风险相关的可靠资讯,并对其进行评估,然后要制定方案及措施,从整体上来看,全面风险管理以事前控制为主;企业内部控制则是过程性控制,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营的关键所在,包括技术管理控制、人员管理控制及会计控制等等,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对所产生的问题进行解决。   2、实施原则不同。全面风险管理,顾名思义以回避风险为主要原则,目的是实现企业风险最小化甚至零风险化,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使企业获取最大利益;而企业内部控制则以解决风险为原则,对企业所遭遇的风险,制定有效措施,使企业在风险中损伤最小,或者反损伤为盈利。   二全面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关系   1、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全面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最重要也是最明显的关系就是包含关系。企业内部控制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个子系统,同时为企业降低风险、保证正常运营而服务。   2、相互统一,并相互融合。虽然全面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是两个不同的体系,或者说是母系统和子系统的关系,但是二者的宗旨是相同的,并且二者的差异性也恰好在企业运营中所统一,并呈现出逐步融合的局面。[2]   三、企业在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混淆二者,缺少重点。尽管全面风险管理包含着内部控制,但是并不代表二者能够相互混淆。在金融业,如银行等企业中,应实施以全面风险管理为重点,企业内部控制为辅助的体系,而在大部分其它企业中,应以企业内部控制为关键,以风险全面管理为侧重点进行管理的现象。一味地混淆二者,导致企业内部缺少重点管理体系,是造成企业经营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缺少专业性,资料误差较大。在进行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导致了对风险评估的误差偏大,从而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危险。另外,由于企业内部体系不完善、工作人员专业水平的限制,致使企业无法发挥全民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作用,使企业难以躲避风险,实现利益最大化。   三蒐集资讯能力不足。科技的发展促使了经济的变革,当今资讯更新速度极快、包容量极大,因此,必须运用合理的手段进行有效资讯的蒐集。但是,不少企业由于自身现代化手段的限制,蒐集资讯能力明显不足,无法为风险评估提高可靠、准确、安全的资料,从而致使企业不能有效应对风险。   四对风险评估及其解决方案依赖性过强。由于各个企业在相关方面意识的提升,逐渐完善了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但是,正是由于较快的发展速度和较高的发展水平导致了大部分企业完全依赖于风险评估结果及其解决策略,因此,当企业面临意料之外的风险时,不能积极有效应对,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3]   四、企业应如何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   一从企业实际需要出发。一般情况下,银行类的金融性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以此为重点,对风险进行正确评估、制定解决方案,但是其它性质的企业,更需要完备的内部控制体统,及时发现企业运营中的问题并积极解决。因此,企业要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体系作为重点。   二建立并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意识。虽然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得到了质的飞越,但是在实践应用中意识依然有待提高,需要认识其重要性,一定程度上增加对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的投入,从而有效地为公司运营保驾护航。   三完善相关体系,制定实用原则。由于企业没有详细的实施准则,内部体系存有漏洞,当企业遇到问题时不能及时发现,更不能有效解决,导致企业难以度过危机。因此,各个企业必须不断完善和优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使其成为企业运营的得力助手。   四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性。部分公司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或内部控制体系,但是依然无法躲避风险,在各个危机中遭受巨大损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相关工作人员没有正确评估、没有及时发现问题以及在问题发生时没能采取有效措施,因此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很有必要。企业内部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不断获取新资讯的能力。   五、中国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   一我国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多元化及竞争的日趋激烈,中国企业逐渐开始重视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甚至风险管理的专门企业和网站也开始出现,可以说,我国在此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和西方百年来沉淀下的管理经验相比,我国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权责混乱,随意性明显。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明确进行责任制划分,常常出现大权力、小责任甚至无责任的现象,在进行风险管理中,没有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常常呈现出更多的随意性。   2、文化缺失。在我国大部分企业中,缺失风险意识,更缺少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文化,将公司现状与管理制度生搬硬套,盲目地进行风险评估与管理。   3、以静制动。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特别是内部控制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但是在我国部分企业中,常常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仅仅按照一套固定的制度实施,而不是按照一个过程,这样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显然是不科学的。   二我国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发展趋势   由于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我过在此方面也会向着更完善的方向发展。首先,资讯掌控能力提升。资讯的掌控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掌握准确、有效的资讯,才能正确评估风险并制定合理对策。因此,随着各方面特别是计算机和媒体的进步,我国企业对资讯的掌控能力将明显提升;其次,各企业会引进先进理念,不断创新。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文化,找到适合本公司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   六、结束语   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不是完全相同的,但更不是相互矛盾的,虽不是同一体,但却是统一体,当然,它们也是保证企业良好运营的关键,是企业长足发展不可忽略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王农跃.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河北:河北工业大学,2008   [2]周红梅.浅析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J].江苏:市场周刊,2013   [3]万里霜.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融合[J]湖北:统计与决策,2009.   篇二   《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关系研究 》   摘要: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被大多数企业所重视,内控制度对保证企业的经营管理合法、合规,提高财务报告质量,保护企业资产安全以及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实现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们知道风险是无处不在的,如何采取措施来规避和降低风险是现代企业应当重视的事情。本文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进行了深层分析之后,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 关系   在我国,风险管理一直是企业的薄弱环节,因风险意识不强,风险管理薄弱引起的风险事件屡见不鲜。内部控制对风险控制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这两者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一直倍受争议。笔者以为,两者属于不同的的概念范畴,可以说内部控制是以管理制度为基础,以风险防范和有效监管为目的的管理规范;风险管理则是对各部门风险因素进行的识别、分析与评估,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过程。在企业管理当中,两者之间又有密切的关系,既不是包含,也不是等同。基于此,作者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讨。   一、企业的内部控制分析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需要一定的规则及控制,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的各个事项都需要控制。控制有驾驭、支配的涵义,也就说由人主宰,一切尽在人的掌控之中,而不会超出规定的界限和范围。现代管理学给出的解释虽然不同,但大致意思相仿。任何企业在开展业务活动时,都希望有一种控制方法,为其提供准确、科学和可靠的资料资讯,以减少决策失误和工作中的缺陷。当这种控制方法被应用于企业内部时,便是我们常说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指组织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和充分有效地获取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而在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方法和程式。从其实质上讲,它是一种管理控制,是有效执行组织策略的必备工具。内部控制是促进组织或机构有效经营发展的工具,单位规模越大,其重要性更为显著。恰当地运用内部控制,有利于减少疏忽、错误与违纪违法行为,有利于安定人心,激励进取,使组织有效发展。   二、企业的风险管理分析   企业管理者管理企业的动机,主要在于追求最大的长期利润,当然也不排斥有满足创业欲望,为造福人类,为争取名誉等。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存续期中,会遇到风险,对风险的处理方式决定了企业经营的成败。有人认为,“风险就是事物的不确定性”。而美国学者在《风险管理与保险》中也指出:在特定环境下和特定时间内,事物发展的结果存在差异性。如果结果只有一个,那么结果无差异,不存在风险;如果结果存在多个,那么结果差异越大,存在的风险就越大。但是,事物发展的结果有利与弊之分,所以风险和机会并存。高风险、低效益的事谁也不愿意干,低风险、高收益的事谁都争着干。最为常见的是:高风险伴随着高收益、低风险伴随着低收益。从某种意义上讲风险常具有一种诱惑作用。   可以将风险分为两类,即投机风险和纯粹风险。投机风险是指与机会并存的风险,如企业发展投资,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介也可能因此导致企业经营失败。纯粹风险是指可能使企业蒙受损失的风险,对于纯粹风险企业应当设法避免。对于投机风险,应该适当的参与,而不是尽量避免,投机并非是贬义词,而是指把握时机,敢于投入,争取获利。合法的投机活动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必要条件,适度的投机对于投机者及整个社会都有好处。风险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风险管理仅考虑纯粹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并将其危害性降到最低程度;广义风险管理既考虑纯粹风险,又考虑投机风险,主要目的是减小纯粹风险危害,增加投机风险收益。   三、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一风险是内部控制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动力   内部控制是相对于内部不控制而言的,内部不控制会使企业的发展与目标产生较大偏差,而对这种偏差进行总结之后的运用便是内部控制。风险是未来的不确定性,它对企业的预定目标产生影响,对这种不确定性的认识刚好是过去教训的总结。由此可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存在风险,而内部控制是防范风险的必要手段。从企业内部控制的经验来看,有效的内部控制在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间接证明了内部控制对风险的防范作用。现代管理的效率观推动了内部控制的发展,严格的内部控制使企业目标实现得到最有效的保证,但如果有一般化的内部控制可以实现同样的目标,就没必要那么严格。因此,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分为两个层面,经济性和有效性。   二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所指出风险管理的单个策略包括:风险控制、风险补偿、风险对冲、风险转换、风险转移、风险规避、风险承担等。其没有对这些单个策略的概念进行解释,只明确了两个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即风险管理解决的外包方案和风险解决的内部控制方案。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指出单个风险应对策略是风险承受、风险分担、风险降低和风险规避四个选项。分别为:风险承受就是不对风险进行任何处理,放任其发展;风险分担就是通过积极的控制措施或借助他人力量将风险降低的可承受范围;风险降低则是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风险规避表现为放弃或者停止相关的业务活动。不过,虽然指引与规范中风险管理单个策略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将内部控制看成一种非常积极的风险防范手段。从客观上讲,内部控制是以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为基础发展来而的管理规范,它是无法对外部风险因素产生作用的,也就是说内部控制具有边界性,这一特性正是其发挥风险防范作用的最大限制。   总之,作者以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一种紧密的、相互依附的关系。注重内部控制而无风险管理意识,就像人的肉体失去了灵魂。注重风险管理而忽视内部控制,则任何目标都将成为泡影。   参考文献:   [1]张桂玲.基于“大”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研究[J].会计之友,2009,02   [2]张倩.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经济师,2010,09   篇三   《 浅议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西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理论,分析了ERM与IC-IF的关系,指出中国企业在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标准的同时,应结合中国企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要有中国企业自己的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标准。   关键词: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ERM框架 IC-IF框架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   那么什么是内部控制?理论界存在各种观点,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中,对内部控制首次作了权威性定义:“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这些方法和措施都用于保护企业的财产,检查会计资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企业坚持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   1992年,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由美国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国际内部审计人员协会、财务经理协会和管理会计学会等组织参与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释出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COSO报告”。该报告将内部控制定义为: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职员的影响,目的在于取得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当的法规等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   我国1997年开始实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九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定义是:“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式。”   上述三个定义具有几个共同特点:一是都将内部控制解释为一种政策或程式过程;二是都在定义中说明了内部控制的目标;三是都是从审计的角度做出的定义。   二、内部控制理论发展过程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大致可以区分为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风险管理框架五个阶段。   第一,内部牵制阶段。   相互核对是此阶段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设定岗位分离是内控的主要方式,这在漫长的几千年内被认为是一种最实用的控制方法。   第二,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内部控制制度有两类: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包括,不仅限于组织结构的计划,以及关于管理部门对事项核准的决策步骤上的程式与记录。会计控制制度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以及与财产保护和财务会计记录可靠性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措施。   第三,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内部控制被认为是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式,内部控制由三个要素组成:内控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式。   第四,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   1992年9月,COSO委员会提出了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1994年进行了增补,该框架指出“内部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为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第五,风险管理框架阶段。   2004年9月《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正式文字释出。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认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该框架拓展了内部控制,更有力、更广泛地关注于企业风险管理这一更加宽泛的领域。   三、关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研究报告   COSO释出的研究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是美国上市的公司需要重点研究的物件。   1992年《内部控制一整体框架》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以下简称为“IC-IF”框架报告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是:“内部控制是一个受到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的过程,该过程的设计是为了提供实现以下三类目标的合理保证: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法律法规的遵循性。”?它认为,内部控制系统是由以下五要素组成:   内控环境――内控环境是企业的基调、氛围,直接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识别、分析相关风险以实现既定目标,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每个企业都面临着诸多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风险,影响企业既定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设立一个机制来识别、分析和管理影响目标实现的相关风险,并适时加以管理。   内控活动――内控活动指那些有助于管理层决策顺利实施的政策和程式,是针对风险采取的控制措施。   资讯与沟通――是指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资讯必须被识别、获得并以一定形式及时传递,以便员工履行职责。资讯不仅包括内部产生的资讯,还包括与企业经营决策和对外报告相关的外部资讯。畅通的沟通渠道和机制使企业的员工能及时取得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资讯,并交换这些资讯。   监督――是对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进行评估的过程,可以通过持续性监督、独立评估或两者的结合来实现对内控系统的监督。   2002年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频布后,COSO于2004年释出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以下简称EBM框架。ERM框架是IC-IF框架的更新补充。ERM框架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明确了以下内容:1是一个过程;2被人影响;3应用于战略制定;4贯穿整个企业的所有层级和单位;5旨在识别影响组织的事件并在组织的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四合理保证;7为了实现各类目标。对比原来的定义,ERM概念要细化的多。   在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五个要素的基础上,COSO企业风险管理的构成要素增加到八个:1内部环境;2目标设定:3事项识别; *** 险评估;5风险应对;6控制活动;7资讯与沟通;8监控。八个要素相互关联,贯穿于企业风险管理的过程中。   COSO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义:“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的影响,包括内部控制及其在战略和整个公司的应用,旨在为实现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法规的遵循提供合理保证。”COSO-ERM框架是一个指导性的理论框架。为公司的董事会提供了有关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风险,以及如何进行风险管理方面的重要资讯。   ERM框架重视的是企业风险管理,IC-IF框架中内部控制则是企业风险管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OSO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前言中指出,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是建立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基础之上的,对企业风险管理内容的关注更加广泛与深入。ERM并非替代IC-IF,而是包容了IC-IF,在内控的有关概念上,两者保持了一致与连贯。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不仅可以满足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需求,也能促进企业建立更为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COSO框架是目前美国使用最广泛的框架。SEC也建议企业采用COSO框架,中国企业要实施全面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必然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标准,但不能照抄照搬,要适合中国企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要有中国企业自己的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标准。   中国企业要实施全面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必然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标准,但不能照抄照搬,要适合中国企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要有中国企业自己的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标准。 有关推荐:

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作用

  【摘要】我为你提供范文其它会计审计论文: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作用,大家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写出论文。   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不仅为内部审计自身提供了发展契机,而且作为企业内的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必要和有价值的组成部分,能够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无论内部审计还是风险管理都能在这一过程中提高效率、创造价值。   一、内部审计评估内部环境   董事会各委员会之间持续的交流和联系;在公司层面和分支机构、小组层面分配治理责任和活动;阐明横向及纵向的监督事项;持续可靠的、有效的信息流动可以上达董事会各职能委员会;对包括但不限于治理,道德规范和监督政策的总体政策进行清楚地描述和沟通。只有组织存在一个经过仔细考虑的结构良好的治理环境,公司治理的流程和程序才能有效。公司的治理结构和政策应当反映组织的法律、经营和报告体系及其组成部分,而且必须在各治理事项间清楚地分配责任。在结构和政策方面,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努力证实组织是否真正拥有这样一个公司范围的十分完整的治理、风险和合规环境,并评价其有效性,以帮助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如果企业没有完整的治理方法,内部审计可以帮助其建立。另外,内部审计还可以帮助促进与其治理目标、活动及发现有关的信息在治理结构的各要素之间(如各委员会)持续和无障碍的交流。要实现上述目标,内部审计首先评价董事会、执行委员会及其章程的结构,以保证组织具有改善公司治理的恰当政策。这些政策应当一方面保证董事会具有实质上的独立,而不仅仅是名义上的独立;另一方面为组织的其他部分建立一个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公司治理。内部审计在公司尚未建立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积极向管理层提出建立风险管理过程的相关建议。如果公司尚未建立风险管理过程,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提请管理层注意这种情况,并同时提出建立风险管理过程的相关建议。内部审计人员长期立足于本企业的具体岗位,比较熟悉公司的业务并能够随时深入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去了解掌握具体情况,通过周密详细的审前调查,收集到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中发现存在风险的隐患问题,并对其构建以内部审计为基础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进行风险分析,从而制定出全面且符合实际的审计工作计划,提高工作效率。并了解了企业风险管理内部环境中公司治理结构的情况。   二、内部审计评估目标设定的合理性   企业的管理层和董事会决定企业的目标、实现目标的战略、商业模式以及实施战略的经营流程。核心及辅助的经营流程与组织的供应商、员工、资本提供者、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研究客户及竞争者共同促进了战略的实施。除了决定这些外,管理层和董事会还要决定为实现其目标愿意接受多大的风险。对于某些组织而言,因为有较高的预期收益,管理层和董事或为组织本身,或为其他相关目标,愿意承担相当大的风险;对于另外一些组织,管理层和董事则不愿意承担过多风险。这种对风险的态度可称为“风险偏好”。战略及经营计划中隐含的整体组织风险为风险管理其他六个要素的运行提供了一个总体框架。这些目标及风险偏好为企业风险管理提供了总体标准。内部审计人员就是要系统地将组织战略和商业模式与对其实现构成威胁的风险联系起来,评估组织的战略目标、经营目标、财务目标、各个部门的目标的合理性。   三、内部审计评价风险事件识别的充分性   COSO概述的风险管理方法是以识别可能威胁组织目标实现的风险事件为基础的。事件识别以环境为基础,并需要针对可能的风险详细描绘所处的环境。内部审计人员针对现有内外环境(寿命周期、经验战略等)与经营过程,采用各种分析方法独立地推断所有潜在的重大风险,为评价企业是否合理制定风险管理策略与决定风险方案提供充分根据。风险事件的识别就是要将比可容忍风险更加严重的次要风险从主要风险中分离出来,并提供数据以有助于风险的评价和处理。我们把所有潜在的重大风险定义为风险征兆,风险征兆是风险因素与风险事故的结合,而这种结合可能形成风险损失的各种现实迹象。内部审计人员利用寿命周期分析法,SWOT分析法,KSF分析法,DCCS法,盈亏临界点分析法,财务、会计、统计指标分析法等捕捉风险征兆。   四、内部审计评价风险评估的合理性   经过风险事件的识别后,必须对风险事件量值(货币损失或事件发生可能性带来的负面影响程度)以及给定量值时不利事件发生的概率予以计量,为确定风险管理战略、政策与程序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重要的是,对于以前风险战略决策、政策与程序通过与实际业务的结合的评价,可以检查其设计是否合理、适当,执行是否有效,尤其是要找出需要修正、完善之处;对于实行风险预警机制的企业,经过风险评估后,能进行合适的预警;对于己经变成现实的风险,需要对风险的处理进行评价,以便检查控制执行的差异,找出原因,明确责任。   五、内部审计评价风险反应措施的恰当性   在风险管理战略方针和策略指导下,风险反应措施有规避、控制与抑制、接受、转移四种,每种措施的实施都经过了风险与收益的权衡。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的风险反应将风险划分为三种风险收益类别。一些风险的风险收益关系在现有的量值和概率水平下是可接受的,这类风险可以完全接受。另外一些风险的量值或概率非常大,以至于不能接受且无法经济有效地加以抑制,因而超出了组织的风险容忍度,必须通过放弃有关计划从而避免受风险的影响,或通过在源头上预防风险来消除这类风险。还有一些风险是企业经常遇见的,风险收益的权衡可接受,但如果管理层不采取一定的行动,则不可接受。一些风险可以通过保险、套期保值、衍生工具转移给别人,或通过合营、联盟和定价手段来分摊。内部审计人员判断风险管理措施是否恰当,最好结合对管理层风险偏好判断来进行:第一,欲避免某种风险也许不可能;第二,采用规避风险方法最经济,以使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研究收益小于控制成本;第三,避免一项风险可能产生另外新的风险。对于风险控制与抑制的评价,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对内部控制设计的健全性、执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而评价。对风险转移措施的评价应当考虑各种风险转移形式的优缺点。如果企业采用风险接受措施,内部审计人员则可根据三个条件来判断企业管理层采用的.合理性:处理风险的成本大于承担风险所付出的代价;估计某种风险可能发生的重大损失本身可以安全承担;不可能转移于他人的风险或不可能防止的损失。   六、内部审计评价控制活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许多风险可以通过经营过程的规划来控制,这些规划限制或减少所面临风险的可能性或量值。许多对交易和资产保护控制的内部控制程序或控制活动都是企业风险控制活动的例子。内部控制的时间一般应该针对总体和具体控制而言,因而分为一般(总体)控制和具体(应用)控制。总体控制从控制环境角度对组织业务进行总的控制;而具体控制则针对具体的程序和活动。如对采购业务进行控制,总体控制在设计时将这项业务分为招标、核定供应商名单一览表、对采购发票与合同一一核对、验收入库等具体活动,要求各活动间职责分离,而通过招标选择供应商只针对购货这一业务,这就是具体控制。内部审计人员应该从如下方面评价控制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一是审查相关交易过程的控制措施。好的内部控制的设计必须保证每项交易都备有证明文件,保证拒绝非法的交易,保证所有合法的交易能够被正确地处理。二是总体控制与具体控制。总体控制的缺乏会使具体控制失效。设计具体控制时,必须同时考虑相关的风险、报告的风险和发生的频率。三是多重控制。为防止一项控制措施不能发现和纠正错误的可能性,应设计多重控制。这里包括授权、职务分离、凭证、接触、实物清查等几个方面同时或交替的控制设计。四是对成本与效益原则的考虑。内部控制的设计应该遵从成本与效益原则,即将缺乏控制导致的损失与建立和实施控制的成本相比较,在寻求内部控制的独立性、有效性的同时,力求简洁与低耗。   七、内部审计评估信息与沟通的有效性   作为一个充满了生命迹象的有机体,组织的生存与发展牵涉到它的“健康”问题。影响组织健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对于当前大多数企业而言,沟通机制的缺乏或低效率是影响组织健康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组织内部存在着沟通的位差效应,即领导层的信息一般只有20%-25%被下级知道并正确理解,从下到上反馈的信息更是不超过10%;而平位论文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研究交流的效率则可以达到90%以上。组织中的信息不通畅、员工的情感或情绪问题得不到合理宣泄和回应,天长日久就会沉淀淤积,导致组织有效运行障碍和日后组织病变。因此,有效的沟通机制可谓是企业的安全阀,当企业内部不利于组织的能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它能以适当的通道来释放这些能量。从而始终保持组织运行中的动态平衡。在一个组织中最重要的是:高层管理者的战略、目标意图能否自由、迅速、通畅地传递给下级,并且下级是否能充分理解上级的意思表达,并将意见充分反映到上级。而管理层对员工意见的获取和采纳程度,以及组织是否有多种沟通道都成为内部审计人员关注的焦点。企业内部有多个主体都需要获得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过程的相关、可靠的信息。管理层想要获取信息,并可靠地告知他人,以证明自己正在履行受托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管理层也希望员工能够适当获取其所面临风险的信息,并将日常经营中出现的例外事项告知管理层。履行监督职责的审计委员会及外部董事通过确认风险得到恰当管理而得到安慰,他们也可以利用内部审计部门的确认报告作为其已经履行职责的证据。在一个组织中最重要的是:高层管理者的战略、目标意图能否自由、迅速、通畅地传递给下级,并且下级是否能充分理解上级的意思表达,并将意见充分反映到上级。而管理层对员工意见的获取和采纳程度,以及组织是否有多种沟通道都成为内部审计人员关注的焦点。企业内部有多个主体都需要获得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过程的相关、可靠的信息。管理层想要获取信息,并可靠地告知他人,以证明自己正在履行受托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管理层也希望员工能够适当获取其所面临风险的信息,并将日常经营中出现的例外事项告知管理层。履行监督职责的审计委员会及外部董事通过确认风险得到恰当管理而得到安慰,他们也可以利用内部审计部门的确认报告作为其已经履行职责的证据。除了那些直接负责规划和实施企业风险管理的人外,其他人也有兴趣获知风险和风险管理的信息。供应商、消费者及员工都希望获得关于组织的风险及风险管理过程的确认信息。另外,投资者和债权人、潜在投资者及负责管理企业的管理机构也都想获得确认信息,作为减少意外信息及资产损失的一种方式。上述所有主体都对风险及风险降低的过程感兴趣,并且都想得到高质量的风险管理正在发挥作用的确认信息。但是他们的具体需求不同。因而,内部审计验证信息的准确可靠性时需要予以权衡,要评价信息能否被适当主体获取。   八、内部审计评估风险监控的有效性   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监控实际上就是判定高级管理层的风险管理业绩的优劣,在这个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要对风险评估过程进行再次评估,并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出改进建议,实现其增值功能。通常,风险监控是对意外情况和情况变化的持续监控,IIA的最新分析工具-分解(decom Positfon)在风险监控方面有很好的作用,并且非常适合管理会计师用于风险评估,以及内部审计人员在监控风险时运用。分解方法将经营计量系统记录的业绩与计划和预算中的预期业绩以及同一时期的竞争者进行比较,是监控风险环境变化的一种有效方式。与预期值的差异可以按其原因或“起源”按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研究来解释,或者用风险分析中所指出的、环境或经营条件的变化超出了限度来加以解释。对原因进行相关、及时地计量和剖析便于管理层及时做出反应,也能更好发挥内部审计咨询方面的增值功能。   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的最新发展方向,其不仅为内部审计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而且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这是一个双赢的结局。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越来越复杂,风险管理技术会不断发展,同时内部审计本身和相应的审计技术也会向前发展,而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研究将来会有更广阔的前景。同时随着实践的发展,希望有更多的实务工作者加入研究的行列,不仅能丰富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更能提高研究结论的可行性。   总结:其它会计审计论文: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作用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

审计风险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内容太多了,给个具体的题目和邮箱。以下是一些参考,你看哪个有用。1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及应用研究 ,辛旭、刘佳,品牌, 2010 No.01 查看全文 2 煤炭企业内部管理审计风险及防范 ,丁在乐,中国煤炭工业, 2010 No.02 查看全文 3 国家审计风险及其对策 ,钱云飞,现代经济信息, 2010 No.02 查看全文 4 浅谈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 ,夏旭,煤矿现代化, 2010 No.01 查看全文 5 我国关联交易审计风险规避对策探讨 ,张肃琪,理论界, 2010 No.03 查看全文 6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控制 ,时东来,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No.10 查看全文 7 新会计准则下的衍生金融工具及其审计风险 ,刘宏洲,改革与开放, 2009 No.22 查看全文 8 论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及对策 ,李东艳,中国电子商务, 2010 No.02 查看全文 9 实施风险导向审计,防范高校内部审计风险 ,罗洪霞,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7 No.03 查看全文 10 关于审计风险的特殊考虑 ,王如燕,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2 No.04 查看全文 11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审计证据的关系及其图解 ,朱锦余,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2 No.01 查看全文 12 煤炭企业环境审计风险探析 ,张红轶、张芳梅,国际商务财会, 2010 No.02 查看全文 13 金融危机环境下审计风险的应对 ,徐蔚,审计与理财, 2010 No.01 查看全文 14 金融危机、财务舞弊与审计风险 ,刘芳芳,审计与理财, 2010 No.01 查看全文 15 浅析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及控制措施 ,赵艳,科学与财富, 2010 No.02 查看全文 16 谈企业内部审计风险 ,单琢,科技信息, 2010 No.02 查看全文 17 浅谈审计风险形成的主客观因素及防范 ,韩道琴、王淑晶,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Vol.24 No.01 查看全文 18 刍议医院内部审计现状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及防范建议 ,赵玲,经济师, 2010 No.02 查看全文 19 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邓芙蓉,北方经贸, 2010 No.03 查看全文 20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以及防范 ,唐元龙,大众商务(下半月), 2010 No.02 查看全文

论文:内部审计风险的原因及对策

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探讨 摘 要:相对于技术、经济的快速发展,内部审计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内部审计风险的存在及其成因的多样化已成为影响内部审计发展的重大障碍,文章从目前内部审计风险的现状入手,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 内部审计 原因 对策   一、进行环境分析,加强内部审计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无法消除的,因而内部审计的核心应是风险管理,也就是针对内外环境进行分析,识别风险的根源,估测、评价内部审计风险,采取措施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减少固有的职业风险。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1982年第25号研究报告认为影响内部审计风险的内外因素有:(1)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质量;(2)管理人员的能力;(3)管理人员的正直程度;(4)单位规模;(5)会计系统的近期变动;(6)经营业务的复杂程度;(7)要职人员的近期变动;(8)资产的流动性;(9)单位经济环境的恶化;(10)快速增长;(11)单位的电脑化程度;(12)距上次审计的时间间隔;(13)管理人员对完成目标的压力;(14)政府法规的范围;(15)员工的士气状况;(16)外部审计的时间、次数、覆盖范围、重要性水平;(17)对公众的公开程度;(18)离总部的距离。通过对内外环境所涉及的风险因素的信息搜集和分析,内部审计人员应合理地识别、估测、评价审计风险,在此基础上,考虑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方法,作出审计决策。   二、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增强其独立性   1.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直属领导层次内部审计部门的直属领导层次高,其独立性强。企业应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内审领导体制,董事会中负责内审工作的领导者应有足够的权力,内审部门的地位应比其他职能部门高一级,内审部门经理的任免应由董事会决定。应建立内审部门与董事会的沟通渠道,内审经理应有权出席、参加由高级管理层或董事会举行的与内审职责有关的会议,通过在会议中提交书面或口头的报告,通报有关审计工作计划和实际审计工作信息。遇到重大问题,内部审计经理可直接向董事会中负责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负责人汇报、请示,以及时解决面临的问题或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可实行系统内内审机构的垂直领导或实行审计委派制,使内审部门的地位高于其他部门,以利于内审部门独立地、有权威地开展工作,减少审计工作中的阻碍。   2.明确内部审计职责。建立内部审计部门的单位,应配备合格的、专职的内审人员,内审人员不得参与或负责其他职能部门的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应当置身于具体的业务活动之外,不得承担经营管理责任,不能参与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和执行,而只应承担与检查、评价和建议相关的审计责任。在领导体制的选择上,要考虑审计活动与业务经营活动的关系,与财务工作的关系,避免一人既领导财务工作,又领导审计工作,既领导某项业务,又领导对该项业务活动的审计。在分配工作任务和指派内审人员时,应避免实际的和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和偏见。当内审人员因单位人员紧缺等原因被抽调去完成其他非审计工作时,他们以后不得审计自己所完成的工作。对从其他部门调入或借入的兼职审计人员,也不得安排他们审计他们原先从事的工作。通过明确上述审计职责,保证审计部门和人员在开展业务中的实质性独立,使他们能够自主地选择审计项目,评估审计风险,确定审计重点,编制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防范审计风险,高质量地完成审计工作。   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的内部审计人才   1.规范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强化其工作责任心。内部审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内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低造成的。职业道德水平低就可能使内审人员不关注审计工作质量,造成审计工作质量降低,这无疑会造成审计风险。规范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就是要使内审人员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就是要创造和保持一种以崇尚正直和威信为中心的经营文化和组织精神,就是要将职业关注和风险意识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从思想上、心理上防范审计风险。   2.执行合格的审计,编制良好的工作底稿。合格的审计要求制定完善的审计工作计划,通过审计计划促使内审机构和人员有效率、有效果地完成审计任务,满足组织的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2001《内部审计标准》第2010款要求:将审计计划与风险相联系;内部审计活动的参与计划必须以至少一年一次的风险评估为基础,内部审计部门的业务计划应该反映机构的风险战略。通过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集中人力资源于高风险领域,使内审部门和人员可以以最低的成本,对审计中风险性质严重、风险程度高的业务、程序及风险因素实施有针对性地审计,搜集形成审计结论所必须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从而在事前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   执行合格的审计,还应当遵守专业标准的要求,恰当地记录审计工作,编制良好的审计工作底稿;搜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恰当地评价审计证据;分配审计资源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确保识别重大差错和非法事项;对审计工作底稿实行监督、复核制度,对重大问题实行报告制度,对问题的解决实行追踪审计制度。合格审计的执行,可以使审计风险的管理与审计业务的执行统一起来,从而在审计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建立起风险的“防火墙”。   3.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其后续教育。内审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风险及风险损失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同时也反映着内审人员风险意识的强弱。因此,强化内审人员的风险意识,从而降低内部审计风险,必须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首先应配备合格的内部审计人员,要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工作责任心强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使内部审计队伍的构成从单纯的财务人员向具有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多元化高素质人才的结构转换。其次,应建立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考试和考核制度,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使内审人员掌握与内审有关的法规动态,把握新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的运用。再次,应建立严格的内部审计人员聘用机制,并对新聘用者进行适当的培训和监督指导,培养其风险管理意识和职业谨慎态度,从进人关上为防范审计风险打好基础。   四、树立风险审计观念,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风险导向审计是将被审计对象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内外部各个方面来分析评估审计的风险水平,并把风险意识贯穿到审计的全过程。风险导向审计程序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预备调查、分析性检查、了解、评估等方法确认重要的审计领域,目的是评估固有风险,它一般在审计计划开始时进行。   第二阶段,了解和评估重要的资料来源,考虑何处可能出错,确认与评估相关的控制,目的是寻找并确定控制弱点,一般在期中审计时进行。   第三阶段,执行初步风险评估(即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联合),首先考虑固有风险,再对控制风险做出初步评估,通过对管理意识、控制程序、职责分工等状况的判断,对控制有效或无效做出判断。如果有效,其可依赖程度如何,发生重大错误的可能性如何。通过风险评估,确定不同的风险程度,针对不同的审计风险,选择可靠的、有效益的、有效果的审计查核程序。   第四阶段,拟定与执行审计计划,通过实施审计程序获取审计证据。   第五阶段,执行全面评估,将审计结论形成书面文件,即作出审计报告。   由此可见,风险导向审计以风险评估为起点,注重从宏观层面上了解组织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内部审计风险,并将识别和评估的风险与审计程序相联系,设计和实施进一步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并通过审计程序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内审人员可以接受的水平。   五、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   1.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要想使内部审计创造价值,单位和组织就必须彻底转变观念,促使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由财务审计转向经营审计,逐步将审计内容扩展到企业发展战略及经营决策审计、投资效益审计、物资采购审计、生产工艺审计、产品销售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后勤服务审计、环境审计等方面,使内部审计有更多的机会为组织创造价值。内部审计人员也应当注重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用新思维、新视角审视内部审计,将工作重点转向利用内部审计创造价值,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当好管理者的高级参谋和得力助手,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广博的知识与技能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和影响,取得组织各级人员的信赖和支持。   2.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核心。内部审计部门应建立健全一套科学、严密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并把这套制度推行到每一个内部审计部门、每一个内部审计人员和每一项内部审计业务,促使内审人员按照专业标准的要求执业,在审计的每一环节上,识别风险因素,消除或减少内部审计风险,保证内部审计质量。通过全面、综合地考核与评价,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达到防范与控制内部审计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晓霞。企业风险审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胡春元。审计风险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来源免费论文网,免费论文网提供论文http://www.freelunwen.com

论文:内部审计风险的原因及对策

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探讨 摘 要:相对于技术、经济的快速发展,内部审计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内部审计风险的存在及其成因的多样化已成为影响内部审计发展的重大障碍,文章从目前内部审计风险的现状入手,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 内部审计 原因 对策   一、进行环境分析,加强内部审计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无法消除的,因而内部审计的核心应是风险管理,也就是针对内外环境进行分析,识别风险的根源,估测、评价内部审计风险,采取措施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减少固有的职业风险。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1982年第25号研究报告认为影响内部审计风险的内外因素有:(1)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质量;(2)管理人员的能力;(3)管理人员的正直程度;(4)单位规模;(5)会计系统的近期变动;(6)经营业务的复杂程度;(7)要职人员的近期变动;(8)资产的流动性;(9)单位经济环境的恶化;(10)快速增长;(11)单位的电脑化程度;(12)距上次审计的时间间隔;(13)管理人员对完成目标的压力;(14)政府法规的范围;(15)员工的士气状况;(16)外部审计的时间、次数、覆盖范围、重要性水平;(17)对公众的公开程度;(18)离总部的距离。通过对内外环境所涉及的风险因素的信息搜集和分析,内部审计人员应合理地识别、估测、评价审计风险,在此基础上,考虑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方法,作出审计决策。   二、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增强其独立性   1.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直属领导层次内部审计部门的直属领导层次高,其独立性强。企业应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内审领导体制,董事会中负责内审工作的领导者应有足够的权力,内审部门的地位应比其他职能部门高一级,内审部门经理的任免应由董事会决定。应建立内审部门与董事会的沟通渠道,内审经理应有权出席、参加由高级管理层或董事会举行的与内审职责有关的会议,通过在会议中提交书面或口头的报告,通报有关审计工作计划和实际审计工作信息。遇到重大问题,内部审计经理可直接向董事会中负责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负责人汇报、请示,以及时解决面临的问题或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可实行系统内内审机构的垂直领导或实行审计委派制,使内审部门的地位高于其他部门,以利于内审部门独立地、有权威地开展工作,减少审计工作中的阻碍。   2.明确内部审计职责。建立内部审计部门的单位,应配备合格的、专职的内审人员,内审人员不得参与或负责其他职能部门的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应当置身于具体的业务活动之外,不得承担经营管理责任,不能参与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和执行,而只应承担与检查、评价和建议相关的审计责任。在领导体制的选择上,要考虑审计活动与业务经营活动的关系,与财务工作的关系,避免一人既领导财务工作,又领导审计工作,既领导某项业务,又领导对该项业务活动的审计。在分配工作任务和指派内审人员时,应避免实际的和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和偏见。当内审人员因单位人员紧缺等原因被抽调去完成其他非审计工作时,他们以后不得审计自己所完成的工作。对从其他部门调入或借入的兼职审计人员,也不得安排他们审计他们原先从事的工作。通过明确上述审计职责,保证审计部门和人员在开展业务中的实质性独立,使他们能够自主地选择审计项目,评估审计风险,确定审计重点,编制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防范审计风险,高质量地完成审计工作。   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的内部审计人才   1.规范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强化其工作责任心。内部审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内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低造成的。职业道德水平低就可能使内审人员不关注审计工作质量,造成审计工作质量降低,这无疑会造成审计风险。规范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就是要使内审人员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就是要创造和保持一种以崇尚正直和威信为中心的经营文化和组织精神,就是要将职业关注和风险意识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从思想上、心理上防范审计风险。   2.执行合格的审计,编制良好的工作底稿。合格的审计要求制定完善的审计工作计划,通过审计计划促使内审机构和人员有效率、有效果地完成审计任务,满足组织的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2001《内部审计标准》第2010款要求:将审计计划与风险相联系;内部审计活动的参与计划必须以至少一年一次的风险评估为基础,内部审计部门的业务计划应该反映机构的风险战略。通过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集中人力资源于高风险领域,使内审部门和人员可以以最低的成本,对审计中风险性质严重、风险程度高的业务、程序及风险因素实施有针对性地审计,搜集形成审计结论所必须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从而在事前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   执行合格的审计,还应当遵守专业标准的要求,恰当地记录审计工作,编制良好的审计工作底稿;搜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恰当地评价审计证据;分配审计资源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确保识别重大差错和非法事项;对审计工作底稿实行监督、复核制度,对重大问题实行报告制度,对问题的解决实行追踪审计制度。合格审计的执行,可以使审计风险的管理与审计业务的执行统一起来,从而在审计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建立起风险的“防火墙”。   3.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其后续教育。内审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风险及风险损失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同时也反映着内审人员风险意识的强弱。因此,强化内审人员的风险意识,从而降低内部审计风险,必须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首先应配备合格的内部审计人员,要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工作责任心强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使内部审计队伍的构成从单纯的财务人员向具有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多元化高素质人才的结构转换。其次,应建立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考试和考核制度,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使内审人员掌握与内审有关的法规动态,把握新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的运用。再次,应建立严格的内部审计人员聘用机制,并对新聘用者进行适当的培训和监督指导,培养其风险管理意识和职业谨慎态度,从进人关上为防范审计风险打好基础。   四、树立风险审计观念,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风险导向审计是将被审计对象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内外部各个方面来分析评估审计的风险水平,并把风险意识贯穿到审计的全过程。风险导向审计程序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预备调查、分析性检查、了解、评估等方法确认重要的审计领域,目的是评估固有风险,它一般在审计计划开始时进行。   第二阶段,了解和评估重要的资料来源,考虑何处可能出错,确认与评估相关的控制,目的是寻找并确定控制弱点,一般在期中审计时进行。   第三阶段,执行初步风险评估(即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联合),首先考虑固有风险,再对控制风险做出初步评估,通过对管理意识、控制程序、职责分工等状况的判断,对控制有效或无效做出判断。如果有效,其可依赖程度如何,发生重大错误的可能性如何。通过风险评估,确定不同的风险程度,针对不同的审计风险,选择可靠的、有效益的、有效果的审计查核程序。   第四阶段,拟定与执行审计计划,通过实施审计程序获取审计证据。   第五阶段,执行全面评估,将审计结论形成书面文件,即作出审计报告。   由此可见,风险导向审计以风险评估为起点,注重从宏观层面上了解组织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内部审计风险,并将识别和评估的风险与审计程序相联系,设计和实施进一步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并通过审计程序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内审人员可以接受的水平。   五、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   1.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要想使内部审计创造价值,单位和组织就必须彻底转变观念,促使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由财务审计转向经营审计,逐步将审计内容扩展到企业发展战略及经营决策审计、投资效益审计、物资采购审计、生产工艺审计、产品销售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后勤服务审计、环境审计等方面,使内部审计有更多的机会为组织创造价值。内部审计人员也应当注重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用新思维、新视角审视内部审计,将工作重点转向利用内部审计创造价值,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当好管理者的高级参谋和得力助手,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广博的知识与技能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和影响,取得组织各级人员的信赖和支持。   2.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核心。内部审计部门应建立健全一套科学、严密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并把这套制度推行到每一个内部审计部门、每一个内部审计人员和每一项内部审计业务,促使内审人员按照专业标准的要求执业,在审计的每一环节上,识别风险因素,消除或减少内部审计风险,保证内部审计质量。通过全面、综合地考核与评价,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达到防范与控制内部审计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晓霞。企业风险审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胡春元。审计风险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来源免费论文网,免费论文网提供论文http://www.freelunwen.com

求毕业论文一篇!题目:电子商务的风险及其安全管理

  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研究  林黎明1 李新春2  ( 中国矿业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  摘要 该文基于目前电子商务安全所面临的各种风险问题,结合当前的一些风险管理方法,对电子商务系统安全风险管理进行一些基本的分析和研究,以期对企业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风险识别,风险控制  1 引言  随着开放的互联网络系统Internet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的应用和推广极大了改变了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无限的商机。然而,电子商务发展所依托的平台—互联网络却充满了巨大、复杂的安全风险。黑客的攻击、病毒的肆虐等等都使得电子商务业务很难安全顺利地开展;此外,电子商务的发展还面临着严峻的内部风险,电子商务企业内部对安全问题的盲目和安全意识的淡薄,高层领导对电子商务的运作和安全管理重视程度不足,使得企业实施电子商务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风险。因此,在考察电子商务运行环境、提供电子商务安全解决方案的同时,有必要重点评估电子商务系统面临的风险问题以及对风险有效管理和控制方法。  电子商务安全的风险管理是对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并在这基础上尽可能地以最低的成本和代价实现尽可能大的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2 电子商务面临的安全风险  由于网络的复杂性和脆弱性,以因特网为主要平台的电子商务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安全问题。一般来说,电子商务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安全风险:  1)信息的截获和窃取  这是指电子商务相关用户或外来者未经授权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截获和窃取他人的文电内容以获取商业机密。  2)信息的篡改  网络攻击者依靠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传输的信息进行中途的篡改、删除或插入,并发往目的地,从而达到破坏信息完整性的目的。  3)拒绝服务  拒绝服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网络系统或服务器服务系统的作用完全失效。其主要原因来自黑客和病毒的攻击以及计算机硬件的认为破坏。  4)系统资源失窃问题  在网络系统环境中,系统资源失窃是常见的安全威胁。  5)信息的假冒  信息的假冒是指当攻击者掌握了网络信息数据规律或解密了商务信息后,可以假冒合法用户或假冒信息来欺骗其它用户。主要表现形式有假冒客户进行非法交易,伪造电子邮件等。  6)交易的抵赖  交易抵赖包括发信者事后否认曾经发送过某条信息;买家做了定单后不承认;卖家卖出的商品因价格差而不承认原先的交易等。  3 风险管理规则  针对电子商务面临的各种安全风险,电子商务企业不能被动、消极地应付,而应该主动采取措施维护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并监视新的威胁和漏洞。因此,这就需要制定完整高效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规则。  一般来说,风险管理规则的制定过程有评估、开发和实施以及运行三个阶段。  (1)评估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电子商务的安全现状、要保护的信息、各种资产等进行充分的评估以及一些基本的安全风险识别和分析。  对电子商务安全现状的评估是制定风险管理规则的基础。  对信息和资产的评估是指对可能遭受损失的相关信息和资产进行价值的评估,以便确定相适应的风险管理规则,从而避免投入成本和要保护的信息和资产的严重不匹配。  安全风险识别要求尽可能地发现潜在的安全风险,应收集有关各种威胁、漏洞、开发和对策的信息。  安全风险分析是确定风险,收集信息,对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价以估计风险的级别,以便做出明智的决策,从而采取措施来规避安全风险。  (2)开发和实施阶段  该阶段的任务包括风险补救措施开发、风险补救措施测试和风险知识学习。  风险补救措施开发利用评估阶段的成果来建立一个新的安全管理策略,其中涉及配置管  理、修补程序管理、系统监视与审核等等。  在完成对风险补救措施的开发后,即进行安全风险补救措施的测试,在测试过程中,将按照安全风险的控制效果来评估对策的有效性。  (3)运行阶段  运行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在新的安全风险管理规则下评估新的安全风险。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变更管理的过程,也是执行安全配置管理的过程。  运行阶段的第二个任务是对新的或已更改的对策进行稳定性测试和部署。这个过程由系统管理、安全管理和网络管理小组来共同实施。  以上风险管理规则的三个阶段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图1 风险管理规则的三个阶段  4 风险管理步骤  风险管理是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并制定风险管理计划的过程。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方法,它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控制以及风险监控等四个方面。  (1)风险识别  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要求是通过对风险的系统评估而确认的。为了有效管理电子商务安全风险,识别安全风险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  风险识别是在收集有关各种威胁、漏洞和相关对策等信息的基础上,识别各种可能对电子商务系统造成潜在威胁的安全风险。  风险识别的手段五花八门,对于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来说,风险识别的目标是主要是对电子商务系统的网络环境风险、数据存在风险和网上支付风险进行识别。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都可以通过风险识别来进行管理,风险识别只能发现已知的风险或根据已知风险较容易获知的潜在风险。而对于大部分的未知风险,则依赖于风险分析和控制来加以解决或降低。  (2)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运用分析、比较、评估等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确定电子商务安全各风险要素的重要性,对风险排序并评估其对电子商务系统各方面的可能后果,从而使电子商务系统项目实施人员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对付为数不多的重要安全风险上,使电子商务系统的整体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风险分析是一种确定风险以及对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的方法,它是制定安全措施的依据。  风险分析的目标是:确定风险,对可能造成损坏的潜在风险进行定性化和定量化,以及最后在经济上寻求风险损失和对风险投入成本的平衡。  目前,风险分析主要采用的方法有:风险概率/影响评估矩阵,敏感性分析,模拟等。在进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分析时,由于各影响因素量化在现实上的困难,可根据实际需要,主要采用定性方法为主辅以少量定量方法相结合来进行风险分析,为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的控制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3)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就是选择和运用一定的风险控制手段,以保障风险降到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决定风险管理成败的关键因素。电子商务安全风险控制的目标在于改变企业电子商务项目所承受的风险程度。  一般来说,风险控制方法有两类:  第一类是风险控制措施,比如降低、避免、转移风险和损失管理等。在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比较常用的是转移风险和损失管理。  第二类为风险补偿的筹资措施,包括保险与自担风险。在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管理人员需要对风险补偿的筹资措施进行决策,即选择保险还是自担风险。  此外,风险控制方法的选择应当充分考虑相对风险造成损失的成本,当然其它方面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如企业商誉等。  对电子商务安全来说,其有效可行的风险控制方法是:建立完整高效的降低风险的安全性解决方案,掌握保障安全性所需的一些基础技术,并规划好发生特定安全事故时企业应该采取的解决方案。  5 风险管理对策  由于电子商务安全的重要性,所以部署一个完整有效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对策显得十分迫切。制定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对策目的在于消除潜在的威胁和安全漏洞,从而降低电子商务系统环境所面临的风险。  目前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对策中,较为常用的是纵深防御战略,所谓纵深防御战略,就是深层安全和多层安全。通过部署多层安全保护,可以确保当其中一层遭到破坏时,其它层仍能提供保护电子商务系统资源所需的安全。比如,一个单位外部的防火墙遭到破坏,由于内部防火墙的作用,入侵者也无法获取单位的敏感数据或进行破坏。在较为理想的情况下,每一层均提供不同的对策以免在不同的层中使用相同的攻击方法。  下图为一个有效的纵深防御策略:  图2 有效的纵深防御策略  下面就各层的主要防御内容从外层到里层进行简要的说明:  1)物理安全  物理安全是整个电子商务系统安全的前提。制定电子商务物理安全策略的目的在于保护计算机系统、电子商务服务器等各电子商务系统硬件实体和通信链路免受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造成的安全风险。  2)周边防御  对网络周边的保护能够起到抵御外界攻击的作用。电子商务系统应尽可能安装某种类型的安全设备来保护网络的每个访问节点。在技术上来说,防火墙是网络周边防御的最主要的手段,电子商务系统应当安装一道或多道防火墙,以确保最大限度地降低外界攻击的风险,并利用入侵检测功能来及时发现外界的非法访问和攻击。  3)网络防御  网络防御是对网络系统环境进行评估,采取一定措施来抵御黑客的攻击,以确保它们得到适当的保护。就目前来说,网络安全防御行为是一种被动式的反应行为,而且,防御技术的发展速度也没有攻击技术发展得那么快。为了提高网络安全防御能力,使网络安全防护系统在攻击与防护的对抗中占据主动地位,在网络安全防护系统中,除了使用被动型安全工具(防火墙、漏洞扫描等)外,也需要采用主动型安全防护措施(如:网络陷阱、入侵取证、入侵检测、自动恢复等)。  4)主机防御  主机防御是对系统中的每一台主机进行安全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对策以限制服务器执行的任务。在主机及其环境中,安全保护对象包括用户应用环境中的服务器、客户机以及其上安装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系统。这些应用能够提供包括信息访问、存储、传输、录入等在内的服务。根据信息保障技术框架,对主机及其环境的安全保护首先是为了建立防止有恶意的内部人员攻击的首道防线,其次是为了防止外部人员穿越系统保护边界并进行攻击的最后防线。  5)应用程序防御  作为一个防御层,应用程序的加固是任何一种安全模型中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加强保护操作系统安全只能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因此,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发人员有责任将安全保护融入到应用程序中,以便对体系结构中应用程序可访问到的区域提供专门的保护。应用程序存在于系统的环境中。  6)数据防御  对许多电子商务企业来说,数据就是企业的资产,一旦落入竞争者手中或损坏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加强对电子商务交易及相关数据的防护,对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和电子商务项目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6 结论  一般来说,风险管理有基本的三个对策,包括管理者采取适当措施来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管理者准备并实施一个意外事故应急计划以备不测;还有就是管理者什么都不做。对已选定的对策,应对其潜在的风险有充分的估计,并制定相应的应变计划,以使可能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  风险管理没有铁定的规则,对于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来说,首先是扫描和检测电子商务系统的内外部环境,检查系统的脆弱性和薄弱环节,及时打上补丁和追加设备,以便当风险产生时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其次是对电子商务安全风险进行充分地分析,然后制定相应的规划和措施,并在其实施的每个阶段进行监控和跟踪;最后是根据环境的变化随时调整风险管理措施,制定完备的灾难恢复计划。  参考文献  [1]甘早斌.电子商务概论(第二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9  [2]钟诚.电子商务安全.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6  [3]才书训.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与控制.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6  [4]易珊,张学哲.电子商务安全策略分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5  [5]高新亚,邹静.电子商务安全的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5.8  [6]郭学勤,陈怡.电子商务安全对策.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1.7  [7]李晶.电子商务安全防范措施.安徽科技.2003.4  [8]Greenstein M,FeinmanT M.Electronic Commerce:Security,Risk Management and Control[M].New York:McGraw-Hill Companies,Inc.,2000  [9]Charles Cresson Wood, Essential Controls for Internet Electronic Commerce[M].Network Security,1998  -------------------------------------------------------------------

国内火电厂风险安全管理问题与加强措施论文

国内火电厂风险安全管理问题与加强措施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国内火电厂风险安全管理问题与加强措施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本文对国内火电厂风险安全管理进行了分析,首先介绍了影响要素,然后提出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对策,希望可以对火力发电厂的风险安全管理实践带来积极的价值。   关键词:   国内火电厂;风险;安全管理;   一、风险安全管理对国内火电厂管理质量的影响   从控制环境方面来说,对国内火电厂的管理质量观念和方式带来影响。安全管理强调风险控制,大多国内火电厂都通过技术创新应用来增加电力产品供应的附加值,安全数据已成为国内火电厂的核心资产,所有管理质量都应该围绕安全数据展开,从观念上扭转。另外国内火电厂本身重视技术的应用,因此在控制方式上更加偏向于创新性技术的开发、应用。   从风险评估方面来说,安全管理带来的是更多的管理质量提升,但是现代技术发展所带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因此内在地要求国内火电厂加强数据风险预测、分析、评估、备案等等,评估的范围和手段更加复杂和多样,尤其是精确度。   从控制活动来讲,不仅要对传统的人进行控制,还要对电力运行数据、易燃易爆物质信息、安全检测软硬件等要素进行控制管理,同时重视控制的效率,防止出现风险。   从信息沟通来看,不仅处理好国内火电厂各部门之间的管理信息融通,还要处理好各类安全数据监控全面覆盖。安全管理更加强调管理中各个项目的流程处理差异化和个性,所以在横向沟通上面更加考验效率。   从内部监督来看,不仅要实现对人的监督,还要实现对机器设备、应用系统、程序数据信息的监督,比如针对有人恶意篡改安全指标、性能数据等行为要纳入监督范围中。总之,对内部监督的影响呈现为一种综合性、系统性、层次关联性的影响态势。   二、国内火力发电厂在风险安全管理当中的问题   (一)管理者的安全意识有待提升   国内火力发电厂普遍存在着一种“重生产、轻管理”的意识观念,认为工作产出才是最重要的,安全管理稍微重视一下就可以了,可见对安全管理不够重视,对安全抱有侥幸心理。尤其在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缺乏长效机制,通常是一个项目一个做法,缺乏稳定的安全管理文化建设。这也是国内许多火力发电厂容易出现安全隐患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相关监管缺位   安全管理需要相关的监管配套机制,如果监管缺位就会让安全管理形同虚设。当前许多火力发电厂虽然设置了监管岗位,但是没有很好地发挥监管职能,相关责任权能分配不清,出现问题时容易推卸责任,究责机制也形同虚设,无法对监管行使有效的法律裁定。另外,有些火力发电厂甚至没有任何监管岗位设置,长期以往不利于安全防范工作的认真开展。   (三)风险管理能力偏弱   由于长期不重视安全管理文化建设,不培养安全管理意识,不完善安全管理机制,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能力也无法得到真正的锻炼,在应对突发事件和具体的重大安全事故问题中,无法做到有效的解决,无法有的放矢,耽误了最佳解决时机,风险控制效率差,甚至使一些小的安全事件变得愈发不可控制,这都是管理能力弱化的具体表现。   (四)易燃易爆等材料安全隐患时有发生   火力发电厂作为生产部门,经常存放一些易燃易爆材料植物,比如盐酸和燃油等等,这些材料本身就具有易燃易爆的化学属性,因此需要加大安全管理的力度,否则如果出现安全问题,那么不仅会影响生产进度,还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还有像高压发电等器具管道设备也属于安全隐患较大的材料设备,这些都应该加大安全管理的力度,但是当前对于这方面的"风险管理不够,安全隐患时有发生。   (五)生产环境容易产生隐患   火力发电厂的生产环境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隐患。比如在生产过程中会接触到危险系数较高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本身也存在风险隐患,像硫化气体的排放很容易超过安全标准,发生易燃事件;像危险化学品运输中如果缺乏科学流程也容易产生风险;像石灰、石渣用量评估需要科学标准化管理,摆放位置要合理等等。当前国内许多火力发电厂的生产环境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   三、国内火力发电厂加强风险安全管理的措施   (一)做好安全需求调查评估的前期工作   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生产的前期、中期、后期都应该最好安全管理防范工作。前期中,要针对相应的安全需求做好调研工作,评估安全质量。比如对某个火力发电项目进行设计的时候,提前对安全需求做好调查评估,包括选址、工艺数据流程、布局等等,要有一个详细的安全需求报告,在此基础上开展安全管理工作。   (二)强化设备、设施和材料等方面的日常安全管理   管理中期要做好设备、设施和材料的日常管理,通过前期的调查评估,掌握了安全性能数据信息,参考安全标准进行日常管理,比如对相关材料的安全指标进行日常性质的评估,一旦发现隐患及时排查出去。   (三)加强生产阶段的风险管理   第一,加强对材料的风险管理。生产中,材料的风险具有变化性,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安全隐患,所以要根据其性质进行及时的评估判断,对生产环节当中的运输、存储等风险管控要做好预案准备。   第二,加强对相关设备检修维护的管理。设备的检修也是生产过程中必要的步骤,传统认为有了故障检修就可以,但是随着生产工艺的改进,生产技术的发展,高科技设备的广泛运用力度加大,因此要根据不同情况实施动态检修维护工作。   第三,完善安全操作控制流程。安全操作控制流程要符合项目的内容性质和标准,应该要求操作人员提高安全风险意识,加强操作技能掌握程度,提高控制能力,给操作控制标准预留一定的提前量。   四、结语   火力发电厂提供的电能产品是社会经济发展民生保障不可或缺的能源。加强风险安全管理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希望可以提供一些积极的参考思路,为国内火力发电厂的正常运营管理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刘文军.火电厂安全管理中的风险与防治策略[J].科技风,2018(21).   [2]韦云坡.浅析火电厂消防安全管理措施[J].科技资讯,2018,16(16).   [3]李勇秀.火电厂安全管理措施的研究[J].科技与国内火电厂,2016(2).   [4]杨小玲.火电厂安全风险辨识及防范措施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9).   [5]杨黎.火力发电厂基于风险的安全管理[J].中国高新区,2017(18). ;

采购风险对企业有什么影响

企业风险管理中风险来源的原因按照风险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  (1)企业外部风险包括:顾客风险、竞争对手风险、政治环境风险、法律环境风险、经济环境风险等;  (2)企业内部风险包括:产品风险、营销风险、财务风险、人事风险、组织与管理风险等。  立足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来进行企业风险评估,主要评估企业内部风险,兼顾企业外部风险。而从市场经济角度来说  第一为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是指因投资不当造成投产企业经营的效益不好,投资资本下跌。企业对此应采取:在项目投资前,一定要各职能部门和项目评审组一起进行严格的、科学的审查和论证,不能盲目运作。对外资项目更不能作风险承诺,也不能作差额担保和许诺固定回报率。  第二为经济合同风险。经济合同风险是指企业在履行经济合同过程中,对方违反合同规定或遇到不可抗力影响,造成本企业的经济损失。因此,企业在进行经营和产品合同签订后的履约及赔偿责任问题。合同签订后还应密切注视其执行情况,要有远见地处理随时发生的变化。  企业风险管理  第三为产品市场风险。产品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变化、产品滞销等原因导致跌价或不能及时卖出自己的产品。产生市场风险的原因有三个:(1)市场销售不景气,包括市场疲软和产品产销不对路;(2)商品更新换代快,新产品不能及时投放市场;(3)国外进口产品挤占国内市场。  第四为存货风险。存货风险是指因价格变动或过时、自然损耗等损失引起存货价值减少。这时企业应马上清理存货,生产时要控制投入、控制采购、按时产出,加强保管。有些观念保守的企业担心存货贬值,怕影响当前效益,长期不处理,结果造成产品积压,损失越来越大。  第五为债务风险。债务风险是指企业举债不当或举债后资金使用不当致使企业遭受损失。为了避免企业资产负债,企业应控制负债比率。许多企业因股东投资强度不够,便以举债扩大生产经营或盲目扩大征税,结果提高资产负债率,造成资金周转不灵,还会影响正常地还本付息。最有可能导致企业资不抵债而破产。  第六为担保风险。担保风险是指为其他企业的贷款提供担保,最后因其他企业无力还款而代其偿还债务。企业应谨慎办理担保业务,严格审批手续,一定要完善反担保手续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第七为汇率风险。汇率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进出口及其他对外经济活动时,因本国与外国汇率变动,使企业在兑换过程中遭受的损失。企业平时就要随时注意其外币债务。密切注视各种货币的汇率变化,以便采取相应措施。特别是在银行有外币贷款的企业更应如此。

风险管理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内部控制审计有啥区别

风险管理审计是指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进行以测试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各业务循环以及相关部门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管理及处理等为基础的一系列审核活动,对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过程效率,帮助机构 实现目标。风险导向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进行的审计,是审计专用术语。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请问大型企业的集团管控、风险防控、内控各是什么意思?

  1.集团管控  集团管控一直是大型集团企业的管理难题,由于大型企业的层级和规模都比较大,在运行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大企业病”,内部沟通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不能突破规模墙的限制,持续获得高速成长,集团总部对子公司又爱又恨,即希望子公司发挥积极能动性,又怕子公司失去控制,于是,不停地在集权与放权中反复,失去机会。  集团企业管控体系作为一个宏观性的管理议题,里面包含很多内容和考虑因素,但各内容与子议题间既相互关联,又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系统。仁达方略管理咨询公司在长期的项目经验、管理研究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提炼出集团管控体系的一整套流程和方法论。  集团管控主要解决四个核心和关键问题:  选择何种组织模式  如何设计组织架构  如何规范责权体系和核心管理流程  如何进行业绩评价体系。  2.风险防控或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风险管理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  风险控制的方法  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  1、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投资主体有意识地放弃风险行为,完全避免特定的损失风险。简单的风险回避是一种最消极的风险处理办法,因为投资者在放弃风险行为的同时,往往也放弃了潜在的目标收益。所以一般只有在以下情况下才会采用这种方法: (1)投资主体对风险极端厌恶。 (2)存在可实现同样目标的其他方案,其风险更低。 (3)投资主体无能力消除或转移风险。 (4)投资主体无能力承担该风险,或承担风险得不到足够的补偿。 2、损失控制 损失控制不是放弃风险,而是制定计划和采取措施降低损失的可能性或者是减少实际损失。控制的阶段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事前控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损失的概率,事中和事后的控制主要是为了减少实际发生的损失。  3、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通过契约,将让渡人的风险转移给受让人承担的行为。通过风险转移过程有时可大大降低经济主体的风险程度。风险转移的主要形式是合同和保险。 (1)合同转移。通过签订合同,可以将部分或全部风险转移给一个或多个其他参与者。 (2)保险转移。保险是使用最为广泛的风险转移方式。  4、风险保留 风险保留,即风险承担。也就是说,如果损失发生,经济主体将以当时可利用的任何资金进行支付。风险保留包括无计划自留、有计划自我保险。 (1)无计划自留。指风险损失发生后从收入中支付,即不是在损失前做出资金安排。当经济主体没有意识到风险并认为损失不会发生时,或将意识到的与风险有关的最大可能损失显著低估时,就会采用无计划保留方式承担风险。一般来说,无资金保留应当谨慎使用,因为如果实际总损失远远大于预计损失,将引起资金周转困难。 (2)有计划自我保险。指可能的损失发生前,通过做出各种资金安排以确保损失出现后能及时获得资金以补偿损失。有计划自我保险主要通过建立风险预留基金的方式来实现。  3.内控  内部控制的简称。指一般公司企业内部的控制运作。  我国财政部对内部会计控制做了如下的定义: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一般有管理层直接负责,或专门设立部门,也有公司有财务部门负责。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运行机制优化后,规定由谁担任主席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运行机制优化后,规定由独立董事担任主席,通过查询得知,风险管理委员会由主任、常任委员和秘书组成。风险管理委员会设主席一名,由独立董事担任,负责主持委员会工作;主席在委员内选举,并报请董事会批准产生。

内部控制 选择风险应对策略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1、如果可能,完全消除危险源或风险,如用安全品取代危险品。2、如果不可能消除,应努力降低风险,如使用低压电器。3、在可能的情况下,使工作适合于人,如考虑人的精神和体能等因素。4、利用技术进步,改善控制措施。5、保护每个工作人员的措施。6、将技术管理与程序控制结合起来。7、引入诸如机械安全防护装置的维护需求。8、在其他控制方案均已考虑过后,作为最终手段,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9、引入应急方案的需求。10、预防性预测指标对于监视控制措施是否符合计划要求十分必要。

如何理解以风险控制为导向的内部控制

  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的方法有以下:  (1)。企业内控需要三步走:预测——控制——监督:  1、 预测:企业管理层根据资产、财务、以及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数据,经过识别、分析,得出企业经营发展的相关风险,合理确定各种风险的应对策略;  2、 控制:以企业预测结果为导向、以流程管理为方法,针对已经或者将要发生的风险进行提前控制。具体的控制对象包括:人力、财务、资源、工作流、物流等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风险的对象。通过E化的流程,企业可以做到任何工作流的有迹可循、经营活动的相对透明、财务的严谨真实;  3、 监督:企业内控监督是保证企业内控措施有效实行必要手段。企业内控监督的对象包括:企业人力监督:管理层与管理层、员工与员工、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相互监督;财务监督:公司对财务报表、流程、资金流等要求相对透明化,即企业和员工对企业财务管理享有的知情权;工作流监督:企业对经营活动的绝对监督,以E化的流程为基础,保证经营活动的透明化管理,把握细节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  (2)。加强规章制度体系建设的完善。一方面,以企业风险管理的整合框架为准绳,制定完善的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另一方面,需要对现行管理制度的清理、修改、补充和废止,及时发现并弥补制度设计和执行上的缺陷,不断完善制度体系。  加强常规性的调查分析。风险具有不确定性,总会在不同阶段和领域表现出一些征兆,应从消费领域、本行业相关企业的生产领域及企业内部各部门投入资金进行调查,收集有用的显性和隐性的风险信息,对企业可能发生的风险开列清单,预先予以警示。

内部控制风险类型有哪些

内部控制风险类型如下:1、信息技术风险。例如网络安全漏洞、数据泄露和丢失、系统故障、系统错误操作等,这些风险可能会导致企业信息安全、业务连续性和数据完整性等方面的问题。2、人为风险。例如内部员工盗窃、贪污、舞弊等行为,或者存在对公司利益产生威胁的雇员、承包商或客户。3、管理风险。例如管理层作风腐败、管理层缺乏责任意识、重要信息缺乏披露或披露不准确、缺少有效的管理过程等。4、物流风险。例如物流过程中的丢失、损坏或延误等问题,以及物流操作中存在的安全、环境和法律合规等方面的问题。5、法律风险。例如合同纠纷、诉讼、法规法律违规、政治冲突等问题,这些风险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信誉度以及公众形象等方面。总之,内部控制风险是企业日常运营不可避免的问题,企业应对这些风险采取有效措施和强化管理,以确保内部控制体系的稳定和可靠性,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控制风险的方法:1、识别风险。企业需要识别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类型,并对其潜在影响进行评估,以便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策略。2、制定风险控制策略。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建立相应的控制机制和规程。例如,可以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实行定期的好陆风险评估和监测,并采取相应的治理和预防措施。3、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包括完善的制度、流程、管理机制等。通过内部管控,在内部消除和降低风险,从而促进企业的正常运作。4、做好风险管理。采取多元化的风险管理手段,建立各种风险保障计划和策略,例如货物保险、法律风险缓解、财务风险缓解等,帮助企业在面对风险时能够有效解决问题,减少潜在损失,保障运营。5、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通过员工培训、意识教育等方式,提高员工对于风险的认识和防范能力,使员工更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避免造成额外的风险。6、可持续发展。控制风险是企业管理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的兆袜拆一项工作。企业应从识别风险、制定风险控制策略、加强内部控制、做好风险管理以及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等方面入手,有序地进行风险管理,保障企业的正常运作和可持续发展。

论现代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

摘要:文章通过现代企业风险的危害进行分析,阐述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构成以及风险控制的方法,强调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同时以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现状为例,对银行内部审计在风险性监管中如何发挥杠杆作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 杠杆 犹如没有人愿意得病那样,没有任何企业愿意遭遇风险。然而在经济管理领域,风险不仅种类繁多和无所不在,而且几乎象病毒一样无法回避和防不胜防。风险是不可捉摸的,既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也可能发生在竞争对手身上,还可能发生在全行业;风险又是难以判断的,风险既包含了导致失败的根源,同时又蕴藏着成功的种子,这两者往往让企业体验战略转折意义的“过山车”经历,优秀的企业会因此脱颖而出,平庸的企业却荡然无存,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风险是竞争命运最后迎头击下的重锤。 也许能让企业游走于危机边缘的因应之道就是风险管理。 一、 现代企业风险与危机 古典经济学家在19世纪就提出了风险的概念,认为风险是经营活动的副产品;20世纪以来,风险定义可分为两类:狭义风险和广义风险。狭义风险是指损失的不确定性;广义风险不仅指损失的不确定性,还包括盈利的不确定性。风险与收益是共生的,获得收益就必须承担风险。然而从众多风险定义来看,人们倾向于狭义定义,这是因为与收益相比,人们更警惕损失。越来越复杂的环境与激烈竞争,使企业现在面临的风险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大。因此,如何控制风险成为企业管理层必须考虑并掌握的问题。 事实上,风险与危机是形影不离的,没有爆发的危机称之为风险,失去控制的风险就是危机。 所谓风险,无非是特定条件下各种可能后果与预期后果之间的差异,尤其是某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对于具有结构化视野的管理者而言,风险是由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风险损失等要素组成。风险因素是引起或增加风险事故发生的机会或扩大损失幅度的条件,是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风险事故是指造成风险损失的偶发事件,是造成损害的直接原因。风险事故意味着风险的可能性转化成了现实性,只有通过风险事故的发生,才能导致损失。风险损失是风险事故所带来的物质上、行为上、关系上和心理上的实际和潜在的利益丧失。 危机就是风险事故,系指组织因内、外环境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对组织生存具有立即且严重威胁性的情境或事件。风险是危机的母亲,在适当的诱因下(常常是意想不到的)风险从海底浮出水面的部分就是企业眼中看到的危机。 现代企业的运营与风险是一对并蒂莲。现代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风险的管理一般处于次要的地位。现代企业走过发展的萌芽期,进入快速成长阶段,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便成为重要的工作。 现代企业的重大风险一般包括决策风险、财务风险和与运营风险。很多现代企业试图通过改善内控体系来防范风险的发生而未将风险管理看作一项系统的工程。 现代企业的风险表现主要有以下: 在迅速扩张的过程中,造成财务与业务失控,无法进行风险预警、防范; 缺乏正确的业务流程的指导和风险管理体系的保障,影响管理层对于风险的识别和分析,以及采取相应的决策; 缺乏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设置,存在政企不分、职责不清等问题,使企业目标发生偏移;有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设置,但运作上存在内部人控制和大股东控制等问题; 缺乏风险意识,没有积极、主动、系统地进行风险管理工作,风险的事前管理缺位、事中和事后管理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缺乏包含决策、管理和具体执行层在内的完整的风险管理组织; 缺乏业务操作手册,导致各部门和岗位的人员对其工作职责和操作程序不清晰,造成部门和岗位间互相推委或业务上的疏漏,从而使现代企业较难控制业务,降低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对现代企业的主要业务缺乏风险识别、评估、管理和监控;内部审计工作限于财务报表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缺乏对现代企业内控程序执行情况的检查和监督; 缺乏对风险进行定期的复核和再评估,降低了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管理和规避风险的能力。 二、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构成及管理方法 (一)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内部控制最初的思想———内部牵制产生于古埃及的国库管理,目的是防范财产风险。内部控制的现代思想是企业组织规模扩大和资本大众化的产物,在其发展过程中,企业风险管理的思想始终贯穿在内。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结合很早就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但对于两者关系的看法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内部控制存在于协助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程序之中,是风险管理的方式之一。另一种观点是将风险管理纳入内部控制体系,认为控制包含了风险。 2003年7月COSO委员会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讨论稿)》,该讨论稿是在1992年COSO委员会颁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基础上,吸收各方风险管理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COSO在其中明确说明,风险管理框架建立在内部控制框架基础上,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ERM框架中,企业风险管理被定义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这个过程从企业战略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的事件并管理风险,使之在企业风险偏好之内,从而合理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目标。而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对内部控制的描述是,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运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从定义来看,都有以下关键词:(1)是一个过程;(2)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3)被设计来提供合理保证。 (二)企业风险管理的其他构成部分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讨论稿)》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相比,风险管理框架的范围更为广泛,是对内部控制框架的扩展,是一个主要针对风险的更为明确的概念。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涉及的八个要素,除了包括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以外,还增加了目标设定和风险对策两个要素。内部控制要素之一风险评估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被分为事件识别和风险评估。其它相同要素也有不同程度的扩展。 1.目标设定的新发展。内部控制框架将企业的目标分为经营、财务报告和合法性;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也包含三个类似的目标,但是其中只有两个目标与内部控制框架中的定义相同,财务报告目标的界定则有所区别。内部控制框架中的财务报告目标只与公开披露的财务报表的可靠性相关,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的报告目标覆盖了企业编制的所有报告。此外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还增加一个目标———战略目标。该目标的层次比以上三个目标更高,不仅强调在整个企业范围内识别和管理风险的重要性,还强调应针对企业目标的实现,在企业战略制定阶段就考虑一系列备选方案的风险因素。战略目标的设定,需要董事会和管理层事先识别、评估相关信息。 2.事件识别的新发展。事件识别扩展了原有范围,提出潜在事件的概念,指出管理层需要识别那些影响企业战略和目标的潜在事件,并对其中带有负面影响的事件进行风险评估、选择对策。 3.风险对策的主要内容。风险对策是在评估了相关风险后,管理层需要考虑对那些带有负面影响的事件采取对策。对策的种类一般有规避、减少、分散和接受风险。作为风险管理的一部分,管理者应在企业风险容忍度范围内的假设下,比较不同方案的潜在影响,评估风险对策方案。在分别考虑了风险对策后,企业管理层应从总体角度考虑企业选择的所有风险对策方案组合对企业的总体影响。 从以上列举的三个要素的内容看,都涉及到识别、评估信息。这一过程仅在内部控制框架中是无法完成的,因为它是只能由人的职业判断完成。例如,在企业采购中货物运输发生意外,调度员了解到此信息后,应该立刻进行材料调拨或采取其它应急策略,保证企业顺利生产。采取怎样的应急措施是由该管理人员识别到风险并评估了风险对策后选择的,这个过程的顺利实施是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内部控制本身是不具备这种能力的。由此可知,企业进行风险管理,除了完善内部控制和掌握必要的技术以外,还需要管理者识别、评估风险信息的职业判断。 (三)企业风险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企业风险管理属于企业管理的一部分,但并不是所有的管理活动都是风险管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讨论稿)》中列举了四项不属于风险管理的管理活动,即确定战略、选择相应目标、业绩评价、选择并执行风险对策。根据风险评估,列出各种风险对策是属于风险管理的一部分;而选择特定的风险对策则不是,它应属于决策的职业判断。因此,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审计的范围不包括对决策系统进行审计。 (四)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方法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一般要经过一个较长期和痛苦的过程,经常要涉及到管理结构的调整,权力结构的整合,作业流程和财务流程的重整。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企业领导层应重视以下环境建设: 1、理顺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规范的决策程序,形成规范、良好的治理环境。同时建立起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提供风险管理的组织保证; 2、完善了公司风险管理体系,规范和加强了对风险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管理,提高公司整体抗风险能力,使企业能够适应不断变化复杂的内外环境; 3、有效识别、评价、监控、管理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降低公司失败的可能性和业绩表现的不确定性; 4、建立了合理的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制度,明确部门的职责、重要岗位的职责、部门之间的分工和协作关系,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5、根据业务流程明确信息的沟通途径,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6、将风险管理和监控融合在具体的业务流程中,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员工,实行全员的风险管理; 7、明确内部审计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完善内部审计流程和具体的操作手册;并确定内部审计在公司的重要地位,定期进行业务及管理稽查,完善和改进风险管理中的不足。 三、内部审计与现代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关系 (一)公司治理的核心是风险管理。 公司治理这一制度安排所决定的企业目标、决策人及风险和收益的分配都围绕风险展开;风险直接影响目标的实现;而决策人对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直接决定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及实现的程度;治理结构中各部分的人员需要承担所分配的一定风险并获得相应的收益。另外,从解释公司治理问题产生的经济学观点来看,无论是契约理论中提及的不完备契约,还是信息经济学中提及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代理理论中提及的代理问题,这些引发公司治理产生的因素究其实质都属于风险,都是使企业目标无法实现的各种潜在的、可能发生的事件。公司治理是组织应对风险的战略反应,其职责核心就是确保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案的适当性,因此公司治理中包含一些战略性的风险管理的因素。例如:公司董事会所设定的公司经营管理基调是风险偏好型或是风险规避型;再如公司高层管理*(CEO)在经营风格、理念、管理哲学中包含的风险态度等。这些战略性风险管理因素就是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的交汇点。因此,风险管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 (二)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部分,与风险管理密不可分   1、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联系日趋紧密。在决定内部控制政策,并在此基础上评估特定环境中内部控制的构成时,董事会应对诸多风险管理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比如:公司面临风险的性质和程度;公司可承受风险的程度和类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公司减少事故的能力及对已发生风险的影响;实施特殊风险控制的成本,以及从相关风险管理中获取的利益。执行风险控制政策是管理层的职责,在履行其职责的过程中,管理层应确认、评价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并执行董事会所设计、运行的内部控制政策。 2、内部审计理论的新发展。顺应内部审计理论及实务的变化,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1999年对内部审计重新定义,即“内部审计是用来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的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它以系统的、专业的方法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改善,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这一新定义将内部审计的范围延伸到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认为内部审计是针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改善所必需的。   3、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随着风险管理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也发生了变化,现代内部审计除了关注传统的内部控制之外,更加关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观念下,年度审计计划与公司层的风险战略连接在一起,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当前的风险分析确保其审计计划与经营计划相一致,使用风险管理原则改变审核过程。风险管理成为组织中的关键流程,促使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不仅是测试控制,而且包括确认风险及测试管理风险的方法。在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中,控制仍然重要,但分析、确认、揭示关键性的经营风险,才是内部审计的焦点。 (四)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风险管理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能够客观地、从全局的角度管理风险。风险在企业内部具有感染性、传递性、不对称性等特征,即一个部门造成的风险或疏于风险管理所带来的后果往往不是由其直接承担,而会传递到其他部门,最终可能使整个企业陷入困境。因此对风险的认识、防范和控制需要从全局考虑,而各业务部门又很难做到这一点。内部审计人员不从事具体业务活动,独立于业务管理部门,这使得他们可以从全局出发、从客观的角度对风险进行识别,及时建议管理部门采取措施控制风险。(2)控制、指导企业的风险策略。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处于企业的董事会、总经理与各职能部门之间,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充当企业长期风险策略与各种决策的协调人。通过对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的调节,内部审计人员可以调控、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3)内部审计部门的建议更易引起重视。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管理部门,其风险评估的意见可以直接上报给董事会,这会加强管理*对内部审计部门意见的重视程度。 鉴于内部审计在确保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运转及管理和控制风险等方面的独特作用,纽约证券交易所于2002年8月1日明确规定所有上市公司必须设置和保持有效的内审机构,否则不得上市或将面临退市。内部审计师已被看作是与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外部审计师构成有效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之一。内部审计师拥有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知识与技能,能帮助公司治理实现其核心目标:控制风险以促进组织目标实现。因此,在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不容忽视的一支力量。 四、现代商业银行风险述略 银行和贷款者之间有着契约,贷款者到期必须连本带利归还银行。银行和储户之间也有契约,到期之时银行向储户还本付息。可是,银行两边的契约的“硬度”不一样。银行和贷款企业之间的契约比较“软”。企业还不出钱来,银行只能靠法律手段逼债,万一贷款收不回来,只好等这家企业破产之后多少拿回来一些。我国的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就更软。国有企业还不出钱来而银行一筹莫展的事情已经司空见惯。可是银行和储户之间的关系就“硬”多了。除非银行破产,否则储户完全有权力拿回属于自己的资金。在某种意义上,银行把许多家企业经营风险集中到了自己身上。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面临以下几种风险: (1)信用风险:即交易对象无力履约的风险; (2)市场风险:是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动,银行的表内和表外头寸所面临遭受损失的风险; (3)利率风险:指银行的财务状况在利率出现不利的波动时所面对的风险; (4)流动性风险: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即当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了其盈利水平的情况; (5)操作风险:主要在于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 (6)法律风险:包括因不完善、不正确的法律意见、文件而造成同预计情况相比资产价值下降或负债加大的风险; (7)声誉风险:该风险产生于操作上的失误、违反有关法规和其他问题。 银行不能不发放信贷,可是,只要资金出了银行的大门就有收不回来的风险。从理论上来讲,绝对避免坏帐是不可能的。坏帐是银行经营的风险成本。在正常情况下,银行应当用自身的利润来冲销坏帐损失。只要银行能够保持资金的流动性,资金流通链就不会出现什么大麻烦。可是,如果银行的呆帐、坏帐越来越多,甚至资不抵债,总有一天这个问题会被揭露出来。一旦有一家银行失去了资金流动性,就会导发金融危机。 由于存在金融市场失灵的可能,一旦某个金融机构出现危机,即使政府出面干预也未必能够挽救这个机构破产(例如英国的巴林银行)。当大规模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即使国际力量联合起来也未必能够制止危机的蔓延(例如墨西哥和东南亚的金融危机)。由于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非常复杂,一家金融机构出现的危机会牵连到其他金融机构,例如,1974年英国由于房地产景气消失而出现银行业危机。日本在90年代由于泡沫经济崩溃而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危机。一家金融机构出现危机会损害公众对整个金融体制的信心,发生挤兑。例如,墨西哥和泰国金融危机。这种负的外部性在区域金融危机中表现得非常严重。 银行业务的本质决定了它需要承担各种类型的风险,因此了解这些风险并确保银行能妥善地计量和管理风险是银行监管的重头戏。 尽管我国近年来频频采取诸如向国有商业银行注资、关闭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加强银行监管等一系列措施,但高风险、低收益仍是国内银行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中国银监会研究局副局长杨再平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银行体系的总体风险近年来呈不断下降,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积聚的现实风险仍然较大,”这些风险主要表现为不良资产占比高,资本充足率明显偏低,市场风险逐步显现,操作风险上升较快等。 2004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减少3946亿元,下降4.56个百分点,已降至13.2%。但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仍处于高位,不仅已超过《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而且与国际先进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应保持在5%以下的要求相去甚远。 2004年,主要商业银行尽管实现了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的“双降”,但若剔除政策性剥离因素和新增贷款稀释效果的影响,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实际上是“不降反升”。 国内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明显偏低。到2004年底,中国131家商业银行有110家未达到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中国商业银行风险抵御能力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商业银行资本金的补充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银行业资本充足率还有继续降低的趋势。 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加快,使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成倍增长,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影响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同时,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变动频繁,特别是日元、马克与美元汇率近年波动剧烈,直接影响外汇资产及负债的市场价值,使拥有大量外汇资产和经营外汇业务的商业银行面临高汇率风险。 2004年以来,一些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识别与控制能力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薄弱,大案、要案频发,造成大量资金损失。专家认为,操作风险上升的原因与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有密切联系。 从盈利能力看,国内各银行与国际大银行相比水平明显偏低。其原因有二:资产质量差,银行大量资产以不良贷款的形式沉淀下来,可以用来盈利的资产很少;盈利渠道单一,中国的银行主要收入来源还是依靠传统的存贷利差,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非常小。 目前,中国的各家银行市场定位大致相同,客户群体也基本趋同。在竞争中,各商业银行往往并不是靠创新具有特色的金融产品来争取客户,而是竞相放贷或给予大额授信,降低贷款条件,其结果是银行的风险大大增加。即使部分商业银行进行了金融创新,大多也停留在被动模仿和同质竞争阶段。 五、积极采取措施,提高银行内部审计在风险性监管中的杠杆作用 为了保证银行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及许多国家的监管部门及银行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风险性监管正在我国逐步实行,我国很多银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了很大加强,但如发挥其在风险性监管中的杠杆作用,银行内部审计还急需发展。 1.确立内部审计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重要地位。风险管理已经被国内银行提上了重要位置,很多银行都设立了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但内部审计尚没有在风险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国外银行内部审计的职能不仅是监督,更重在评价与建设。但我国银行内部审计缺乏评价与建设职能。以一项制度的建立与执行为例,国外银行内部审计在其建立时就可以评价该制度的合理性,而我国银行内部审计只能在该项制度建立后,评价其执行是否合规。审计的层次低,因而在风险管理中作用小。所以当务之急是要通过提高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乃至整个银行中的地位,提高内部审计的目标定位,促进其作用的发挥。 2.拓展审计领域,充分发挥银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内部审计可以评估银行风险识别的充分性、风险衡量的恰当性及风险防范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发挥自己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需求日益复杂的情况下,银行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风险管理的关键在于防范。事前、事中的风险评估已成为国外银行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及早确认风险,限度地减少风险。但目前我国银行内部审计尚处在查错防弊、开展合规性审计阶段,局限于对经营部门及营业机构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开展各项业务情况的事后审计等,而对于相关决策部门经营战略确立的恰当性、规章制度制订的合理性、新产品新业务设计的完善性缺乏风险评估。例如很多银行往往是先有新产品、新业务,再有风险管理程序和控制方法。甚至是只有出了风险,银行才会制订相应的管理程序。审计的层次低,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十分有限。因而今后应积极拓展内部审计领域,强调事中及事前审计,要确保在经营战略的确立、规章制度的制订、新产品及新业务的设计过程中就有适当的风险管理程序和控制方法,使内部审计能够通过风险评估的结果、建议直接影响银行经营政策的制订,确保银行风险管理目标与业务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力求从源头上加强银行的风险管理,使银行真正做到“风险先行”。这种工作重心的前移,不但能使内部审计避免出现只重视细枝末节,忽略了主要风险的情况,而且有利于提升其在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3.严格区分内部审计部门与风险管理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权限与职责,保持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从国外的实践来看,随着银行内部审计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银行管理层甚至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常常会难以区分风险管理部门与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易把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变成风险管理措施的设计与执行者,从而使其丧失独立性。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在内部审计程序、审计委员会章程、公司治理等方面应严格区分银行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部门的业务范围。 4.提高内部审计自身的实力。在方法上,实行风险基础内部审计。风险基础内部审计扩大并重新定位审计的范围从重在监控转向重在评估。同过去的审计方式相比,风险基础内部审计更加关注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不但可以保证充分的审计覆盖面,而且对每一个领域都会根据其风险评价结果有不同的审计频率与深度,增强对风险的控制作用。在风险管理成为银行与监管*关心的首要问题时,风险基础内部审计的发展成为必然。在手段上,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审计,发展非现场审计。在人员素质上,除了需具备会计、审计、计算机、法律的相关知识外,应迫切提高风险管理知识水平。   5.内部审计人员要恰当处理与监管者、银行管理层及注册会计师间的关系。内部审计具有服务内向性的特点,内部审计人员既要借助与监管*的联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更要与业务管理部门增进交流,加强理解。只有在得到管理部门理解与支持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的杠杆作用。根据我国的现行规定,上市银行的财务报告需同时接受境内、境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他们在审计方面有很多丰富的经验。内部审计在接受其监督的同时,应积极加强与其交流、合作,学习其先进的审计观念及方法,促进自身的发展。

会计学、经济法、税法、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战略管理与审计的关系是什么

会计学、经济法、税法、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战略管理与审计的关系如下:会计学提供了财务信息的收集、记录和报告技能;经济法和税法则提供了有关企业运作和纳税义务的法律框架;财务管理涉及企业资金的筹集、分配和投资决策;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确保其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风险战略管理和审计则有助于企业评估其风险并采取适当措施来管理这些风险,同时也可以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审计和验证。因此,这些学科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财务和企业管理的综合体系。会计学是一门涉及记录、分类、汇总和报告财务交易的学科,旨在提供对企业和组织财务健康状况的精确描述和分析。它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审计等领域。经济法是指针对市场经济活动制定的法律规范体系,旨在保障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和公平竞争。它涵盖了合同法、公司法、金融法、知识产权法等多个子领域,主要内容包括经济组织的设立与经营、合同的订立与执行、财务会计、税收、知识产权保护、反垄断等方面的法律规定。学习财经类专业注意事项:1、培养数理思维能力:财经类专业涉及到大量的数据分析和计算,因此需要具备扎实的数学、统计和逻辑思维能力。2、关注实际应用:财经类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需要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因此需要关注行业动态和实践经验,参加实习和实践活动。3、多读经典著作:财经领域有许多经典著作,如《货币的性质和作用》、《证券分析》等,可以通过阅读这些经典著作来深入了解财经领域的核心理论。4、提高英语水平:因为财经类专业与国际市场密切相关,英语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建议提前学好英语,尤其是英文财经文献的阅读和理解。5、学会团队合作和沟通:财经类专业需要与其他专业人员和客户进行密切合作,因此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6、注意职业道德和诚信意识:财经类专业涉及到大量的金融交易和信息处理,需要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保持诚信,严格保护客户和公司利益。

内控与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应包括哪些基本要素

(一)董事会的监督控制; (二)高级管理层的职责; (三)适当的组织架构; (四)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方法

内部控制管理职能部门与风险合规部门是内部控制的什么方向

第二道防线方向。内部控制管理职能部门与风险合规部门在内部控制中属于第二道保险,就是第二道防线方向。内部控制制度是单位内部建立的使各项业务活动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措施、方法和规程。

银行内控管理、合规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

操作风险是银行需面对的主要风险类型之一,也是银监会根据巴塞尔协议确认的银行三大风险之一,即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指:由不完善或又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的风险。内控和合规关系较为密切,内控的概念较大,风险管理的合规管理以及稽核评价都可称为内部控制,也就是内控管理;合规管理可分为对内合规与对外合规,对内主要是对银行体系内部执行规章制度情况的管理,对外合规主要是符合监管部门和其他上级部门的管理。合规风险也就是出现不合规事件给银行带来潜在损失,如监管处罚等的风险。
 首页 上一页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