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建设工程合同风险分析及对策?

下面是中达咨询给大家带来关于建设工程合同风险分析及对策,以供参考。随着科技创新的迅速发展,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不断地被应用到建筑领域,使得现代工程的规模越来越大,使用功能高且多样化。参加建设的单位及专业也越来越多,而且工期要求越来越短。还有不可摆脱的自然环境,现场条件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几乎没有不存在风险因素的工程。承包工程是一项具有风险性的行业。由于工程项目建设关系的多元性、复杂性、多变性、履约周期长等特征及金额大,市场竞争激烈等构成了项目承包合同的风险性。因此,慎重分析研究各种风险因素,在签定合同中尽量避免承担风险的条款,在履行合同中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风险发生是十分重要的。1建设工程合同风险在实际建设工程中,由于合同人员素质不高或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承包商急于拿下此工程而做出一些不适当的让步等原因,导致签定的合同存在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合同中已明确规定乙方承担的风险大量的承包工程合同中都有对乙方承担风险的条款规定。例如,某工程合同协议条款中,规定该工程变更的费用总额当超过合同总价15%以上时,甲方对超过的部分应给予补偿。显然,乙方若遇到变更较多的工程,至少要先损失合同总价的15%。反之,当该工程变更较少时,乙方将会有较高的盈利。又如,某合同中规定,乙方采购运进场地的工程材料,必须经甲方工地代表认可后方能用于工程。在这里“认可”没有明确的标准,甲方代表可能会以此条款要求提高材料的档次,使乙方支付较高的材料费。1.2合同条文不完整,隐含潜在的风险某合同中规定每月20日支付上个月的工程进度款,但因甲方资金筹措受阻,连续三个月拖欠工程款。乙方为了工程的进度不受影响,垫入了大笔资金。但由于合同中没有具体写入拖欠工程进度款的处罚规定,导致乙方向甲方对垫支资金利息的索赔失败,蒙受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类似情况在当前合同中并不少见,有的合同中只规定了甲方提供施工场地的时间,但没有规定出具体范围和违约(没有按时提供)的处罚条款。1.3合同中仅对一方规定了约束性条款的不利合同风险某工程合同中规定,从甲方全部提供施工场地之日起15日开工,并按实际开工日计算工期,而后乙方应负延期一切责任。该工程合同开工日为1997年4月25日,由于场地搬迁碰到难题,到1997年6月30日才具备开工条件。基础工程因地下室面积大,正赶上雨季施工,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度缓慢。当乙方想起应提出索赔延期时,因合同签定的条款对乙方十分不利而致使索赔无力,乙方只好自费赶工,避免拖期受罚。2签定有利的工程合同合同风险是属于不确定事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但任何承包工程的乙方都愿意签定一个对自己有利的合同,减少工程施工中的风险损失,获得更多的利润。对于承包工程的乙方来说,对自己有利的合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定性的评价:1合同的条款、内容要完整、全面。对自己比较有利或比较优惠的条款都已明确表达,不会使对方发生误解。2合同价格较高,如在正常管理状态下,施工应有较好的盈利。3合同双方责权利关系比较平衡,没有苛刻一方的单方面约束条款。4合同内容条理清楚,责权分明,前后一致,概念准确,执行中不易产生争执。5合同风险较少,甲方承担的风险较多或对某些风险明确了乙方承担的责任等。但由于合同是甲乙双方共同协商达成一致的协议,许多对自己单方面的意愿在合同谈判中并非都能够实现。所以要签定一个有利合同,必须从制定投标报价、深入了解工程情况开始,尽可能掌握签定合同的主动权。安排精明强悍有经验的合同人员进行具体谈判,分析合同条款中各种可能情况下的不利因素。采取对特殊问题单独谈判的方法,逐步达到签定对自己有利合同的目标。3处理合同风险的对策合同中的问题和风险总是存在的,不可能绝对的完美和均衡。有利合同的签定,不可能完全杜绝风险的发生。合同一经签定,即使对自己非常不利的条文也是不可能单方面进行修改。因此,合同管理人员在合同实施中,首先是发现合同中的风险,然后是根据工程实际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采取技术上、经济上和管理上的措施,尽可能避免风险发生,降低风险损失。3.1采取组织措施对风险较大的工程项目应派一名得力的项目负责人,配备能力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及合同管理人员,组建精明强干的项目管理班子。对风险较大的某一项工程,应成立专门的指挥管理组织,配调经验丰富的专家组织攻关。3.2采取技术措施对工程设计变更及费用调整较大的合同款应采取技术措施为主的对策。如设计变更较多且费用调整受限制的工程,应召集有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全面分析可能变更的各种问题,提出甲方能够接受的,且乙方便于施工、费用少调或不调的合理化建议,从而减少乙方增加施工成本而得不到补偿的变更,或提出合理建议后甲方能主动提出修改设计,使问题脱离对乙方有风险的合同条款限制。3.3采取经济措施对工程风险较大的某一部分工作,为避免违约承担风险,可相应的采取经济措施减少风险损失。在工程中常见的情况有:在雨季施工前抢施地下室及基础工程;在冬季施工前抢施结构及湿作业工程;在竣工交用前大幅度增加人员,增加工作班次以保证工期。所有采取的这些抢施工程无非是增加了机械设备,增加施工及管理人员,增加工资、奖金或加班费用。但这些支出使乙方保证了施工进度,保持了信誉,避免了风险。从经济观点上说,所采取的经济措施费用比承担风险实际损失要合算得多。3.4加强索赔管理在工程施工中加强索赔管理,用索赔和反索赔来弥补或减少损失,是施工单位广泛采用的风险对策。认真分析合同,详细划清双方责任,注意合同实施中每一事件的详细过程,寻找索赔机会,通过索赔和反索赔提高合同总价。争取总价的调整,达到风险损失补偿的目的。3.5组建联合体,共担风险在一些大型工程项目中,由于专业技术、工程经验和处理工程风险能力的不同,乙方应注意发挥自己的长处,避免自己的弱项,与其他专业工程单位组建联合体,共同分担风险。由于专业公司具有各种情况下的施工经验,都具有较强的处理合同风险的能力。3.6争取对风险化解机会合同中必然存在的风险条款是合同双方中一方对另一方的制约条件。在合同实施中,当双方都能认真执行合同、履行自己的责任、合作满意时,双方都可能在不影响总目标的情况下,不甚计较个别条款的严格程度。乙方有时可利用这种友好的气氛,对一些隐含风险的条款进行有利于自己的解释,并作为合同的补充文件形成资料。使一些本来对自己不利的条款得到化解,使风险分担比较合理。3.7当履约比毁约损失更大时,果断毁约这是极少见的特殊情况,但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当采取欺骗手段签定合同时往往受骗一方只有当合同实施到一定程度时才发现自己上当受骗。这时应认真分析履行合同的后果,确定是否有继续履行的必要。当履行后的损失远大于毁约的损失时,应果断毁约。采取上述措施的效果取决于每一工程的实际情况,针对某一风险可以同时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但关键问题是管理人员的实际工程管理经验和对合同风险分析能力及应变能力。4风险跟踪,实行动态管理找出合同中的风险条款,确定了相应的对策,并不意味着风险问题的解决。在工程合同实施错综复杂的变化中,只有进行风险跟踪,才能更好的解决合同风险问题。风险跟踪可以起到以下作用:1进行风险跟踪,可以及时掌握风险发生、发展的各种情况。当发现与事先预料有较大出入时,可及早采取新的对策,调整工程安排,以控制风险的发展。2进行风险跟踪,及时对风险损失情况及采取的对策效果进行评价。对风险发展趋势和结果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以便采取果断措施。3在合同风险跟踪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新的索赔机会,为反索赔作准备工作。4进行风险跟踪,可以积累大量的防止或减少风险的实际资料,为制定新的风险对策,签定对自己有利的合同提供宝贵的经验。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建设分包合同监管风险防控措施?

随着中国的入世,我国建设行业的发展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驻中国,他们凭借雄厚的资金,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技术给我国的建设工程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国内建设工程企业要想提升自身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必须提高劳务分包合同管理的水平。但在现实生活中,劳务分包合同的管理存在制度不完善,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建设工程企业的健康发展。对管理劳务分包合同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是当前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1. 建设工程劳务分包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问题1.1 劳务分包合同的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很多建设项目在施工之前,不太注重对劳务分包合同的监督管理,缺乏一整套严密的合同监督管理制度。对于劳务分包合同的签订与执行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没有体现出劳务分包合同监督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与法制性。劳务分包合同的授权管理机制不完善,管理流程不明确。有些劳务分包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对于一些应该执行的手续不能够及时地执行,管理部门缺乏相关的审查与评估。一些建设单位在遇到一些劳务分包合同的时候,没有余力进行监督与管理,就将监督管理的责任委托给有关监理企业。1.2 劳务分包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法律意识比较薄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多劳务分包合同的双方当事人的法律意识比较单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劳务分包合同内的文字措辞相对不严谨,合同中的条款不完整,不利于合同的执行与监督;二是双方当事人对有关劳务分包合同的法律法规相当陌生,缺乏正确的认识;三是劳务分包合同中的一部分条款有失公正;四是劳务分包合同中的一些条款在可以变更的地方没有得到有效地变更;五是一些工程的承包商不想自己担责任,就利用其他建设承包商签订的合同来套用当前劳务分包合同规定,形成合同风险。1.3 劳务分包合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低劳务分包合同由于所涉及的法律条文比较多,专业面比较广,作为劳务分包合同管理人员来说,需要丰富的法律知识与专业知识来支撑。但目前很多劳务分包合同的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不扎实,也缺乏相关知识的培训,只是简单地把合同管理看成是一种日常管理工作,没有意识到合同管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劳务分包合同管理的风险。2. 防范管理劳务分包合同风险的方法2.1 健全劳务分包合同的监督管理机制国家相关部门依据劳务分包合同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合同的监督管理机制。首先要设置专门的劳务分包合同管理部门,设置专门的岗位与专业人员对合同进行实时的监督与管理;其次要制定严格的劳务分包合同监督管理制度与规定,并制定严格的处罚制度,对于违反有关规定的合同双方当事人要给予严厉地处罚,规范他们的工程建设行为,从而达到降低合同风险的目标。2.2 规避劳务分包中的转包风险建筑工程当遇到转包情况时,承包全部工程的转包人要把任务转给转承包人,这其中有工程任务的经济责任、劳务作业责任以及合同管理责任。而劳务分包的情况是劳务作业的发包人把工程的劳务作业分包给作业承包人。要想防止劳务分包合同被认定是转包合同,需要注意以下内容:首先要明确好既定的承包人对承包工程要承担项目管理机构派出的义务。项目管理机构要具有匹配承包工程规模、复杂技术的技术管理人员以及经济管理人员。这些技术负责人、工程项目负责人、质量管理人、财务负责人、安全管理人等需要和本单位签订过合法聘用合同,并且是本单位的人员。合同要明确出约定承包人需要对工程施工承担组织管理、工作协调、施工方案制定、质量检查责任等相关的合同义务,此外约定的承包人还需要提供设备、施工大型机具等义务,这些施工设备、施工大型机具要属于合同承包人自有或者是合同承包人租赁的,租赁施工设备、施工大型机具的人员不能是劳务分包人。2.3 规避劳务分包工程分包风险要想防止劳务分包合同误认为是工程分包合同,需要做的以下内容。首先是劳务分包合同有工程劳务的标的,劳务分包只能用在工程用工上,合同任务还有有劳务属性。合同的任务要按照规定资质的企业范围或业主应许的类型进行归类,这其中劳务内容要通过劳务工作量的状态表现出现。其次还要注意劳务分包合同里的工程单价要和劳务活动对应,结算依据是工费和工天。约定承包人的管理义务以及技术指导义务要进行明确,劳务分包方没有工程技术管理以及工程管理的义务。劳务队伍不能自行组织工程项目的质量检验以及试验检测。承包人通过合同承诺的施工设备、施工大型机具要由承包人所有或者是承包人租赁,租赁施工设备、施工大型机具的人员也不能是劳务分包人。在二十一世纪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加强对劳务分包合同的管理对促进建设工程单位的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劳务分包合同的管理不再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简单的问题,它已经演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风险管理问题。对于工程合同管理中出现的风险问题进行细致地研究,找出产生风险的原因并提出正确的解决措施,是当前建设工程单位必须面临的课题。以上由中达咨询搜集整理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施工企业如何规避建筑合同风险?

  律师观点:合同是施工企业从事具体经营活动的依据。建设工程合同的法律风险大致上可以分为3个方面,第一是招投标文件风险;第二是合同内容风险;第三是合同履行风险。  建议:在编制招投标文件时由律师提供法律服务,对通用条款进行研究和详细解读并参与专用条款的撰写,从法律层面上保证投标文件本身的合法性和严密性。由律师负责对合同内容进行详细审定,可以有效规避合同陷阱,防止出现不平等的合同条款,避免出现因合同文字约定不严谨、不明确给企业带来损失。由律师参与合同履行全过程,对从项目经理的任免、授权到项目过程的痕迹管理等每一个环节提供全面的法律服务,增强企业员工的合同风险意识,避免利益受损。

如何做好实验室安全,防范安全风险?

01 防火灾发生这是所有安全防护中的重中之重。措施:易燃易爆物品远离火源,配备灭火器,疏通消防通道,开辟易燃易爆物品或气体专置隔离区,并要求专人负责,定员管理,定期检查,确保万无一失。02 防水灾发生俗话说水火无情,水漫金山就会将仪器打湿,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措施:随时检查冷却循环水或自来水的龙头或管道及闸阀,是否存在隐患,做到人走水停,人走水断。03 防电磁辐射光谱激发时产生的电磁辐射,过量吸收会对人体措施危害。措施:尽量远离激发点(光源),有条件给电磁辐射较强的设备或仪器安装金属防护屏蔽罩;04 防弧光刺眼激发时产生的强烈弧光,时间一长就容易刺伤操作者的眼睛。措施:请勿用眼直视激发弧光,可适当配备防护镜,护眼墨镜。05 防电器电击如果仪器发生漏电,并且接地不良,就会产生机壳带电,又可能电击伤人。措施:所有大型仪器设备,一定要接好保护地线。06 防酸碱腐蚀做化学实验就要接触各种化学试剂或药品,这些化学品大部分都具有腐蚀性,如果存在不慎意外接触,就会导致酸碱腐蚀人体皮肤或肌体。措施:化学试剂或药品应专柜存放,工作时应当佩戴防护手套、帽子、防护眼罩和工作服,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在操作时一定要小心谨慎,避免直接接触。07 防有害气体实验室化学品挥发的有害气体,对人体存在危害。措施:有害物品应尽量密闭存放在阴凉处,减少挥发,实验室必须配备抽风橱柜或换气扇,操作时保证有害气体流动必须是在外吸(向外排出)状态下进行,避免有害气体回流。08 防粉尘危害实验室除了防止液体和气体对人体的危害,还要防止粉尘对分析人员的危害。措施:所以要保证室内地板的清洁,同时也应保持仪器表面的洁净,分析时残留的金属粉尘应及时清理(可用吸尘器,强力排风扇,)。许多职业病就是由于劳动者长期工作在粉尘环境中,呼吸了有害粉尘,日积月累造成损害人体的职业病,这是一个不可忽视问题,应引起大家的重视。09 防温度过高仪器工作温度过高,可能是仪器内部出现异常,应及时关掉电源请维修人员检查,如果是散热不良导致室温过高,温度过高使人难受心烦降低工作效率。室内保证门窗空气的流动通畅,确保仪器和室内温度不能过高,如果偏高应及时散热,温度过高应当安装空调降温。10 防湿度过大空气太潮湿对仪器和对人都有不利影响。措施:空气湿度过大会使仪器电路产生爬电,尤其是高压电路更是应注意干燥,有条件一定要配备抽湿机。11 防气压过高随时观察氩气、氮气、氧气、氢气、乙炔等气瓶压力表指示,看是否出现异常。如有异常应果断关断气阀,及时查寻其产生的原因。另外空压机虽然压力不是太大,也应当注意防止“爆管”,这样也会造成伤人现象。12 防气体泄漏随时观察氧气、氢气、乙炔等易燃易爆气体的管道、接头、减压阀、电磁阀等是否存在漏气现象,如有异常应果断关断气阀,及时处置,防止泄漏再次发生。13 防电线绊脚有人可能认为此事为小事,不足以引起注意,其实当室内地上布线凌乱,人在走动时未注意难免被拌住,这是相当危险的。在国外许多电器说明书里都这么一条警示:“电器的电线不能悬在过道或在儿童活动的地方”,由此可以看出此事并非小事,应当引起重视。措施:布线尽量走墙边或墙根,有条件可以走暗线。14 防噪音干扰噪声对人体的影响大家应该是熟知的,对于那些产生强烈噪声的设备如空压机,磨样机,车床,钻床,抛光机等远离仪器操作室,放置在隔壁或更远的房间。15 防心理干扰遇到烦心事要学会自我调整,团结同事,服从领导,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尽快适应自己的工作环境。一定要避免连续工作,疲劳作业,否则会造成情绪紧张,大脑反应迟钝,容易产生误操作,有可能出错报表或数据。16 防生理干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健康的身体,就无法很好地完成自己的本质工作。措施:平常要加强锻炼身体,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饮食上要注意营养搭配,提高自身免疫力,尤其是夏季,要防止蚊叮虫咬,否则会干扰人的操作,造成分心,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工作情绪。17 防射线危害个别实验室还要(如电镜,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仪等)防止对人体有害射线(如α,β,γ,X),这类实验室必须要通过严格的放射性计量检测,低于国家相关安全保护标准合格后,才能在此进行工作,工作时应尽量保持与放射源的安全距离,确保人体不受射线的损伤。18 防生物危害在实验室操作时,因不小心碰伤或划伤了手指或表皮,应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防止伤口感染,因为病毒和细菌随时随地都会危害人体的健康,如果伤口较深应挤出少量血液,用无菌水冲洗干净,碘伏消毒,包扎伤口,并及时到医院进一步就诊。若实验室发现有老鼠等应及时消灭,以防鼠疫传播。答案来自

如何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一、评定依据《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餐饮服务经营规模,建立并实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量化分级、分类管理制度。二、评定标准 1、动态等级评定标准分为:A级(代表食品安全状态良好)、B级(代表食品安全状态一般)、C级(代表食品安全状态较差)三个等级。2、年度等级评定标准分为:A级(良好)、B级(一般)、C级(较差)三个等级

未真实准确反映信贷资产风险什么意思

机构未能真实地反映其信贷资产的风险状况。“未真实准确反映信贷资产风险”这是一个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术语,意思是该机构未能真实地反映其信贷资产的风险状况,对其风险状况进行了隐瞒,会增加不良贷款。银行如果未真实准确反映信贷资产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四十六条,将会被进行行政处罚,罚款40万元左右。

从2002年起,我国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该制度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 )。

【答案】:A从2002年起,我国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该制度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

信贷资产证券化模式下,贷款信用风险由银行和投资者共同承担,是否正确?

【错误】信贷资产证券化模式下,银行不承担贷款的信用风险,而是由投资者承担,银行负责贷款的评审和贷后管理,这样就能将银行的信贷能力和市场的风险承担能力充分结合起来,提高融资的效率。

信贷资产的流动性越高,区域风险越小,是否正确?

【错误】答案为B。流动性过高或过低都可能意味着区域风险的上升。过高的流动性可能意味着资金利用效率不足,信贷经营处于低效率中;而过低的流动性意味着资金周转不畅或出现信贷资金固化。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目的

风险分类的目的:促进银行树立审慎经营、风险管理的理念;揭示 银行信贷资产实际价值,真是、全面、动态地反映信贷资产质量;发现信贷资 产在操作、管理、监控、回收以及不良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 施,加强信贷管理;为判断贷款损失准备金是否充足提供依据。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通过放款收回本金和利息,扣除成本后获得利润,所以信贷是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手段。包括授信业务、贷款业务、担保业务等。由于放款脱离了银行的控制,不能按时收回本息的风险较大,所以对信贷应在遵守合同法和贷款通则的基础上,建立严格的贷款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建立贷款关系,贷款申请,贷前调查,贷款审批及发放,贷后检查,贷款收回与展期,信贷制裁等制度。①根据贷款主体的不同,贷款可分为自营贷款、委托贷款和特定贷款三种。其中委托贷款指委托人提供资金,银行作为受托人按委托人指定的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和利率等条件办理贷款的手续,只收取手续费,不承担贷款的风险。特定贷款是指经国务院批准并对贷款可能造成的损失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后,责成国有独资银行发放的贷款。②根据借款人信用的不同,贷款还可分为信用贷款、担保贷款(保证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票据贴现等种类。③根据贷款用途的不同,可分为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工业贷款、农业贷款、消费贷款和商业贷款等种类。无论何种贷款,除了经贷款人审查、评估、确认借款人资信良好,确能偿还贷款的,可以不提供担保外,其他的借款人均应提供担保。

银行信贷风险应怎样防范和化解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从而使多年积累的金融问题日渐暴露,潜在的金融风险日益表面化。为此,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是国有商业银行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及早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 一、信贷风险的成因 第一,历史问题长期积累的集中反映。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实行的是分级经营、分级管理。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决策,向市场经济条件下按规范程序科学决策转轨,在这一过程中,原有的旧体制下潜伏的信贷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企业风险长期隐藏、积累后集中暴露,不良贷款集中出现。由于历史原因,银行与国有企业建立了密切关系,企业大部分资金来自银行,而银行的大部分资产也是对企业的贷款,两者唇齿相依,有着唇亡齿寒的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是按照国家计划,以完成计划任务为主要目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生产的产品由国家统一调拨,不会卖不出去,经营亏损由国家弥补,不需要企业自身承担。这时,企业的经营风险还没有形成,或者没有暴露出来。相应的银行贷款也没有风险或风险较小。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调节取代了计划管理,企业拥有自主经营权的同时,也要承担自负盈亏的责任。于是,企业长期积累的问题开始集中暴露出来。从而使不良贷款开始出现,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就转移为银行的信贷风险。特别是在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把历史遗留的人员负担、债务负担、社会负担大量留在老企业,使原来改制前的银行贷款被大量悬空。因此,目前银行的贷款质量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经营风险长期隐藏、积累后集中暴露的结果。 二是银行在过去发放了许多政策性贷款,现在基本上都成为不良贷款。在《商业银行法》未出台以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企业法人地位尚未确立,自主经营权没有落实,在地方政府行政干预下发放了许多政策性贷款。特别是在成立国家政策性银行之前,各商业银行都承担了相当数量的政策性贷款任务,这些政策性贷款是经政府协调后银行对单户企业、单个项目发放的。这些贷款的绝大部分风险很高。目前贷款质量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是政策性因素造成的。 第二,与国有企业负债过多、效益较差密切相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相当一部分流动资金,都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到80年代中期,实行“拨改贷”以后,财政基本不向企业增资,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来源,从财政拨款转向银行借款。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占用逐步增加。但国有企业的折旧率普遍偏低,自我积累不足,资产负债率越来越高,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靠大量占用银行贷款维持生产经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出现困难,国有企业改革举步维艰,国有企业大部分亏损,经营状况不佳,而这些企业负债的主要部分是银行贷款,而且短期借款长期占用,资金实力严重不足,资金周转不灵,抗风险能力很低。当市场略有变化,营销出现困难时,资金运动立即受阻,偿债能力大大降低,直接影响到银行贷款资金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风险势必会在相当程度上转嫁给银行。即使少数效益较好的企业,由于其资产负债率较高,利息负担较重,贷款到期也很难收回,企业能够按时支付贷款利息,不过是银行不断准予续借,贷款质量问题没有暴露出来而已。一旦银行停止续借,不良贷款立即显露出来。这是影响贷款质量的重要因素。 第三,与银行经营管理方式有关。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经营上把效益性放在首位,而忽视安全性。《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在表述上将效益性放在首位,而将安全性放在次位, 这对银行经营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效益第一的原则,使银行盲目追求效益,从而忽视贷款的安全性。因为国家财政每年给银行核定上缴利润指标,从财政部到总行,从总行到分行,层层下达利润计划,并将利润计划的完成情况与全行工资奖金、财务费用、基建支出等挂钩,完成利润计划成为银行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完成利润计划,贷款的安全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有的甚至不惜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来换取现实的效益性。比如:有的银行采取放贷收息;有的在对企业还款能力没有深刻了解的情况下,发放高额贷款等。对商业银行稳健经营、防范风险的要求,与对银行的利润指标管理存在矛盾。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企业效益很差,要很好地协调二者的关系非常困难,从而使牺牲前者而满足后者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也是形成不良贷款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二是银行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责权对等的管理机制。同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相似,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责权相当的管理机制,对有权决策人缺乏有效约束,有些个别商业银行甚至搞违规经营、帐外经营,加之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混在一起,银行自己经营权受到影响,一旦贷款出现问题,很难分清责任,更谈不上追究责任。 因此,目前银行贷款质量问题,既有银行内在原因,也有银行外部原因,两者综合作用、共同影响,使银行贷款质量问题日益严重,银行信贷风险越来越大。如何及时有效地解决贷款质量问题,防范与化解信贷风险,需要国家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体制;同时也需要银行自身努力,不断加强信贷管理, 增强职工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 二、提高贷款质量、防范与化解信贷风险的对策 第一,转变观念是前提。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首先要实现经营观念的转变。一是在经营指导思想上要实现由追求“数量”到注重质量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切实改变追求总量扩张,对安全、质量、效益较为淡薄的经营思想。因此,首先要树立安全、效益观念,把贷款的安全性和效益性视为银行信贷工作的生命线,在兼顾社会效益的同时, 确立效益最大化和资产质量最优化的经营目标。其次,要树立竞争观念,正视银行的现实,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拓竞争,改变粗放式管理,实行集约化经营战略, 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最后,要树立发展的观念,不断开拓业务领域,实施规模经营战略,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二是对信贷资产的管理上要实现由“高风险、低收益”到“低风险、高收益”的转变。首先,充分利用目前国有企业优化资本结构的良机,支持和帮助企业实现资产重组。把风险承担的主体转移到高效低险的企业,降低风险系数,提高信贷资产的收益。其次,建立信贷风险防范预警系统。从贷前调查入手,通过确立科学的贷前调查分析指标,全面分析贷款的安全性、效益性、可偿还性等指标,提出科学的贷前预报;贷后要建立跟踪检查系统,形成信贷资金网络风险管理,及时发现问题,起到预警、报警作用。再次,健全贷款放、收一条龙责任制,实行全过程的严格管理,逐步将过去追求规模、铺新摊子,以外延扩张为主的粗放式经营改变为注重效益,讲求效率,以内涵为主的集约化经营模式,从而使信贷资产达到高效低险。 第二,根据企业信用等级选择贷款客户,抓住优良客户,压缩中间客户,清理不良客户。企业信用等级是对客户质量的综合衡量,是决定贷款安全性和效益性的主要因素。信用等级高低,是贷款风险大小、效益好坏的基本标志。在信贷管理上,首先要抓住那些信用等级高的企业 (如AA级以上企业),把他们作为贷款重点投放对象;对信用等级低的客户(如BB级以下企业)因贷款风险较高,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清理;对中间客户(如A级、BBB级企业),目前贷款风险可能不大,但这些企业经营状况一般,潜在风险较大,对其贷款应以临时性为主,并逐步压缩。这样,三管齐下,逐步提高银行贷款客户的质量,保障新增贷款质量、稳步提高存量贷款的质量,使银行信贷资产运营步入良性循环。 第三,加大清收不良贷款的力度,积极寻求补救措施,化解风险贷款。商业银行目前不良贷款数量较大,清收转化的难度也大,而且大部分是历史上长期积累形成的,责任不清。为加大清收转化的力度,要广开渠道,充分依靠各级政府、各部门的帮助,抓住时机,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清理各笔风险贷款。同时,要采取适当奖励措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对清收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要根据不同的风险贷款,充分利用银行的优势、积极引导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企业还贷、付息能力,对扭亏无望的企业, 要及时停放贷款,积极处理抵押品,收回旧贷。

信贷资产的流动性越高,区域风险越小,是否正确?

【错误】流动性过高或过低都可能意味着区域风险的上升。过高的流动性可能意味着资金利用效率不足,信贷经营处于低效率中;而过低的流动性意味着资金周转不畅或出现信贷资金固化。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由谁负责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由县级联社或农村合作银行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信贷风险的形成是一个从萌芽、积累直至发生的渐进过程。在还款期限届满之前,借款人财务商务状况的重大不利变化很有可能影响其履约能力,贷款人除了可以通过约定一般性的违约条款、设定担保等方式来确保债权如期受偿之外,还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交叉违约条款”。交叉违约的基本含义是:如果本合同项下的债务人在其他贷款合同项下出现违约,则也视为对本合同的违约。一般来说,债权人都是以当事人未履行其在本合同项下的义务为由,追究债务人的违约责任,但交叉违约条款突破了这一限制,它颇有“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味道,即试图赶在借款人其他贷款合同项下的债务出现偿还危机之前采取救济措施,以避免自己处于比其他债权人更糟的处境。此种违约形态在中国现行法上虽无明确规定,但它并不违反合同法的有关法理及法律精神,现行《合同法》中的不安抗辩权可以作为其适用的法理依据。因此,交叉违约条款可以作为约定条款订入合同之中,以使贷款人能够及时全面的掌控借款人的信用水平。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由县级法人单位组织实施,并要专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风险管理部门,负责贷款分类结果的认定工作。风险管理委员会由理事长(董事长)直接负责,由主任(行长)以及风险管理、信贷、会计、稽核、监察等部门负责人组成。风险管理部门与贷款发放部门相互分离制约,作为贷款分类的日常管理机构。县级联社和农村合作银行本部信贷发放部门、基层农村信用社或分支机构要成立贷款分类小组,按照授权对贷款分类结果进行认定,并对需上报的贷款分类结果提出审核意见。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应遵循什么原则?

遵循原则:1、真实性原则;2、及时性原则;3、充分性原则;4、审慎性原则

如果一旦发生经济危机,什么行业承受风险能力较强?

在发生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农业和畜牧业承受风险能力是比较强的,最起码生产出来的物质可以自己消耗

什么是低风险信贷,含哪些方面?

低风险业务有中间业务,和承兑业务

量化风险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风险等级划分中的,量化范围指的是什么 风险评估是识别和分析相关风险并确定应对策略的过程,是选择恰当的控制活动的关键,它能够指明内部控制措施实施的方向。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不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了各项内控制度,特别是《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下发以来,基层人民银行更加重视内部控制机制建设。然而,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不能正确评估本单位的相关风险,采取的防范措施不能消除或降低风险,制约了内控机制建设的发展。因此,亟待建立符合基层人民银行实际的先进的风险评估体系。 一、建立人民银行风险评估体系的必要性 (一)是人民银行内控机制建设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明确规定:“分支行应通过科学、有效、可行的风险识别、分析和应对,对相关风险进行持续监控和有效管理,将相关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同时要求“分支行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对所有相关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科学界定,建立风险评估框架,正确评估本单位的相关风险”。而目前此项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成型的模式,没有相关标准,更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的体系,大家对风险的识别还停留在经验判断、主观分析上,很难全面、准确评估本单位的相关风险。 (二)是人民银行有效履职的需要。随着人民银行职能的调整,宏观调控职能的加强,征信管理、反洗钱等新业务的出现,现代化支付系统等信息技术的建设发展,确立了人民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但宏观调控政策中的传导风险、行政管理中的法律风险、业务现代化发展中的信息技术风险、履行职责中的效率风险等各种风险也随之而来,并与日俱增,而目前有的基层行还停留在对会计国库、货币发行、财务收支等传统风险的防范上,对这些新型风险认识不足,更没有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防范,以至出现了因行政执法不当被提起行政诉讼,因管理不善,重要业务信息系统被病毒破坏,因未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货币政策贯彻实施等问题。因此,人民银行要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维护金融稳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必须建立风险评估体系,防范各种风险。 (三)是正确评估各种风险的需要。通过建立风险评估体系,明确风险评估标准,规范评估程序,能有效地改变在以往的评估活动中,凭个人主观印象随意评估的现象。风险评估体系运用科学和技术手段,通过对形成风险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联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风险进行客观评估,对风险的影响进行科学预测,动态的反映内控措施与风险隐患的关系,有利于采取最适当的控制措施,使风险降到最低。 (四)是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前提。随着央行内部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入,审计方法应由传统的合规性审计向以加强和改善组织风险管理为目标的风险导向审计转变。风险导向审计就是以被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评审影响被审单位业务活动的各因素,并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确定实施审计的范围、重点,从而进行实质性审查的一种审计方法。可见能否对风险进行全面正确评估是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 二、人民银行风险评估的种类 根据评估的主体、评估的目的、评估的方式、评估的内容、评估的深浅程度等不同的划分原则,风险评估可以划分许多种类。根据评估的主体可以分为业务部门自评和风险评估机构评估两种,业务部门自评是指人民银行各业务部门根据领导安排,依据相关评估制度和已经发布的标准对本部门进行风险自我评估;风险评估机构评估是指由专门的风险评估机构成员组成的评估小组开展的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的时间可以分为定期风险评估和不定期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的内容可以分为对单位整体风险的评估和对某项业务、某个岗位或工作流程的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的方式......>> 问题二:风险评估是什么意思啊? 同学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风险评估 1. 在资本预算中,指用于确定和量化与项目相关的风险的方法。 2. 在审计中,指对潜在不利条件和事件,行使并整合专业判断的系统性过程。  取得CMA认证能帮助持证者职业发展,保持高水准的职业道德要求,站在财务战略咨询师的角度进行企业分析决策,推动企业业绩发展,并在企业战略决策过程中担任重要的角色。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您解决问题,如您满意,请采纳为最佳答案哟。 再次感谢您的提问,更多财会问题欢迎提交给高顿企业知道。 高顿祝您生活愉快! 问题三:量化分析是什么意思? 量化分析法是对通过定性风险分析排出优先顺序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尽管有经验的风险经理有时在风险识别之后直接进行定量分析,但定量风险分析一般在定性风险分析之后进行。定量风险分析一般应当在确定风险应对计划时再次进行,以确定项目总风险是否已经减少到满意。重复进行定量风险分析反映出来的趋势可以指出需要增加还是减少风险管理措施,它是风险应对计划的一项依据,并作为风险监测和控制的组成部分。 问题四:项目风险管理的风险量化 风险量化涉及到对风险和风险之间相互作用的评估,用这个评估分析项目可能的输出。这首先需要决定哪些风险值得反应。1、对风险量化的输入 投资者对风险的容忍度。不同的组织和个人往往对风险有着不同的容忍限度。2、工具和方法 不同工具和方法对风险量化存在一定的偏差。2.统计数加总 统计数字加总是将每个具体工作课题的估计成本加总以计算出整个项目的成本的变化范围。3.模拟法 模拟法运用假定值或系统模型来分析系统行为或系统表现。较普通的模拟法模式是运用项目模型作为项目框架来制作项目日程表。4.决策树 决策树是一种便于决策者理解的,来说明不同决策之间和相关偶发事件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图表。 问题五:陈神点老师常说的量化模型控制风险,是什么意思? 你好,量化模型是一种概念,运用大数据结合相关数据模型,得出的一个结果,程序较为复杂,一般人做不了,都是专业机构干的事情。 问题六:为何风险可以量化而不确定性不能被量化? 投资组合理论的风险指的是资产价格历史数据的波动,而波动可以用标准差表示,但是不确定性是指的是经济主体对于未来的经济状况尤其是收益与损失的分布范围,未来何以量化? 问题七:计算毁一生量化穷三代中的量化是什么意思 这主要是提醒投资者通过融资和配资放大股票投资杠杆背后风险的一种说法。融资应该是指在券商处参与融资买券的交易所获得的1:1左右的杠杆,配资指的是在非券商开展的场外给投资者放杠杆的做法,杠杆比例可达到1:5、甚至1:9。原则上杠杆放的越大,股票投资获利也就能成倍上升,但相应的风险也会成倍放大。 在实践中,大部分的配资方都会给投资人设定一个风险警示线和平仓线,,以1:9为例,由于还要考虑需要付给配资方的利息等因素,风险警示线可能在下跌6%,强制平仓线可能在8%,当个股波动剧烈的时候,可能单日就被打穿,而这时投资人只能补充资本金,让账户余额重新回到警戒线以上,要么就只能被强制平仓,那这时投资人自己投入的本金就会被全部亏完。换句话说,股票跌了8%,但对个人本金而言相当于血本无归,而且由于是强制平仓,连等反弹的机会都不会有。这就是放杠杆的风险。 问题八:非统计抽样不能量化中的量化是什么意思? 计算出来的意思。统计抽样可以利用复杂的数理统计公式来进行计算,从而可以量化抽样风险;而对于非统计抽样来说,并不涉及这样的计算处理,主要依赖于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并不能量化抽样风险。 问题九:金融理论中量化风险的基本指标 资产收益的波动率是现代金融理论中量化风险的基本指标,也是与风险管理和战略性融投资决矗的关键性信息。一般地说,金融市场上交易的金融工具越完善而多样,可以从它们的价格中获取的信息就越多;而信息越丰富,就越有利于资源配置的决策。 问题十:什么是期货量化交易?风险大吗? 量化投资理论是借助现代统计学和数学的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从庞大的历史数据中海选能带来超额收益的多种“大概率”事件以制定策略,用数量模型验证及固化这些规律和策略,然后严格执行已固化的策略来指导投资,以求获得可持续的、稳定且高于平均的超额回报 量化从一开始也不是作为定性的对立面而提出的方法,它是将定性分析中的技术分析策略用模型固化,替代过程中可以用电脑进行的部分并将其效用极大优化 量化交易策略几乎覆盖了投资的全过程,包括量化选股、量化择时、股指期货套利、商品期货套利、统计套利、算法交易,资产配置,风险控制等。风险也是有的,好好控制就行。华盛天成量化交易做的还不错,很有实力,推荐

请问券商风险管理部的量化分析岗都做什么工作?

券商的风险管理部主要研究开展新业务或者实际业务开展中,是否对公司造成风险。这风险是否可以度量,是否可以接受。其中包括流动性、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信息系统风险等方面的风险。量化分析类岗位的工作内容一般包括:1 负责研究和开发金融产品估值定价模型并计算相关风险指标;2 负责研究和开发市场、信用风险计量模型3 负责研究和开发数量化分析工具、对部门各组数量化分析需求提供支持

浅析当前农商银行信贷风险防控机制

当前,农商银行必须及时清醒、冷静总结、分析疫情下面临的信贷风险困境,如何化解风险,探讨合规路径,促进高质量发展,是农商银行当下尤为值得关注的重点。 当前农商银行信贷风险遭受的影响 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农商银行信贷业务主要是支持农业经济发展。农户和小微企业获得的贷款资金,大多投入到种植业、养殖业中。与非农产业不同,农业生产具有较多的生产周期,从投入生产到获得产出都有一定的时间周期。除此之外,农业生产具有较大的风险,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容易受到自身的影响和制约,从播种、养殖到收获整个过程都处于风险之中。因此,当借款者无法取得预期的收入时,就容易出现逾期风险。 受投资获利能力的影响。 农户及小微企业属于一个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群体,他们对金融知识缺乏了解,对市场信息的获取渠道也不够畅通,未能选择较好的投资方向。这无疑会影响贷款投资的获利能力,在客观上也增加了还款能力不足的可能性。同时他们信用意识比较淡泊,这些问题也将转化为一定的信用风险。 受行业风险加剧的影响。 近年来,受世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国际和国内制造业市场需求下降,供大于求、市场恶意竞争、生产大于销售、利润水平下降。不少中小企业附于大企业做配套,总是受他人控制经营,自身发展空间不大,财务成本又高,稍有不慎就面临亏损局面,导致行业风险形成。 受企业违约风险加大的影响。 疫情发生前后,企业经营出现困难,财务状况逐渐恶化,违约风险不断增大,银行势必会收缩信贷,甚至要求企业提前还款,这一举动往往会导致企业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经营困境,加大了企业违约风险,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不断下降,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持续反弹,关注类贷款上升明显,银行信用风险不断加大。 受连锁性风险逐增的影响。 企业互保引发的担保圈风险愈发突出,引起银行连锁收贷、压贷,任何一家关联企业都难以独善其身。因为参加互保的中小企业,一般都是行业内上下游企业,担保圈危机将加剧其经营困境,甚至导致其出现生存危机。 受道德风险骤升的影响。 企业经营者,尤其是中小企业经营者个人信用与企业资信密不可分,甚至直接决定了企业风险的大小。在经济下行期,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生存会面临诸多不利和困难,当企业经营者个人诚信意识淡薄或存在道德缺失的情况时,风险极易发生。 农商银行信贷风险防控的对策 进一步建立健全信贷制度。 一要创新信贷服务理念。受疫情影响,农商银行的发展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要切实做好把经营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把信贷业务由内部运作向“阳光操作”转变,把经营理念由被动服务向主动营销转变,把客户经理管理由一般约束向从严管理转变等工作。要不断提高信贷新产品的研发能力,改变过分强调抵押、质押的担保方式,采用联保式、多形式、差异化、替代式的担保模式,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不断创新手段、快捷方式、优质服务来赢得市场、赢得客户、赢得先机。二要健全信贷制度。对现有的制度进行一次全面梳理,通过修订完善,制定一套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规范和指导信贷工作、能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的信贷管理长效机制。从信贷经营原则、组织管理体系、客户对象和准入条件、信贷业务种类、信贷操作程序、贷后管理、风险监管及客户经理资源管理等方面,做出制度性规定,为各项具体信贷管理制度的建立和信贷业务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进一步构建防控管理体系。 一要完善管控体系建设。通过构建科学规范的贷款管控体系,实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实现信贷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使信贷管理理念由人治向制度治理转变,有力提升信贷风险防控水平。贷款管控体系围绕解决基层惧贷心理、强化内控执行、提高操作人员生产力、薪酬引导、增加客户经理人员、有效利用客户信息、合理下达贷款投放指标等方面具体展开,能够有效地解决贷款管理工作中不规范、不到位、不科学等问题,从源头上防范贷款风险。二要树立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要在风险可控与可承受的前提下实现业务快速发展与收益的最大化。树立全员风险防控意识。通过教育和引导,使全体员工树立人人关心风险、人人防范风险、事事考虑成本与效益的理念。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机制,按照“统一管理、分级授权”的原则,落实责任分工,建立各负其责的风险管理架构,降低决策风险。加大合规风险问责力度。建立“违规积分”制度,将个人违规与机构违规、干部提拔、员工转岗、机构内部考评等方面进行有机结合。 进一步采取多种激励措施。 一要推行客户经理等级管理。按照客户经理的管理规模、技能考试、工作业绩以及各级部门的考核评价,科学确定客户经理等级,明确准入和退出机制,对优秀的员工提高等级待遇,对业绩差的通过薪酬手段迫使其主动转岗。通过对全员各流程岗位梳理,尽量精简后台人员,充实客户经理队伍,同时强化客户经理培训,提升学习效果。二要提高薪酬机制激励作用。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促使客户经理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在积极营销、扩大贷款总量和覆盖面的基础上,注重控制风险,不断提高资产质量。进一步提高绩效薪酬的比重,按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拉开薪酬梯队差距,有效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进一步完善地方金融体系。 加快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区分政策性业务和市场化业务,切实帮助那些不能从正规金融渠道获得资金的中小企业融资。加强内部制度建设,深入推动农商银行“小额”、“分散”经营,鼓励其业务主要投向“涉农”行业,发挥小额贷款手续简便、快捷的优点,为需要快速融通资金的中小微企业、商户和个人提供信贷支持。 进一步创新金融服务方式。 进一步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本着资金取之于地方用之于地方的原则, 建立县域银行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机制;要紧紧围绕客户需要,加快“适销对路”的信贷产品创新,深入企业调查摸底、评级授信,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发挥金融优势,着力为企业搞好综合化服务。 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加强政、银、企三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建立定期联席例会和协调沟通机制,多部门协同,对一些政府引进的新项目,大力培植有效信贷载体,突出发展和推介一批符合产业政策、市场发展前景好、资金投入产出比高的优质产业项目,为银行贷款投放和企业融资创造对接平台。着力打造诚信环境,进一步创建信用村镇、信用企业和信用户,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多部门化解金融风险。通过政、银、企三方共同努力,建立起互信互惠、互利共赢、高质量发展的合作平台和工作机制。

银行贷款风险的防范措施有哪些

根据相关规定,银行在做贷款时需要严格遵守以下几点:1、加强准入管理。在授信环节,做到科学核定总量、明确区分种类、严格遵循权限;在用信环节,做到深入调查、详细审查、充分审议、严格审批,提出行之有效的限制条件和管理措施;在审查环节,探索建立独立审查制度、审查合议制度、审查咨询制度以及审查监理制度。对正常贷款,以加强维护和深度开发为主,持续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和信用便利;对关注贷款,密切关注不利因素的变动趋势,确保担保的有效性和充足性,抓住客户资产变现、对外融资、改制重组、经营改善等时机相机退出;对可疑贷款,果断、依法强制清收。2、加强预警监控。风险预警是防范信贷风险的一项重要举措。良好的预警机制,可以前移风险关口,达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的效果。要实现“多渠道”预警,创新信贷风险监测预警手段,综合运用信贷管理系统、专业统计报表以及各类媒体获取风险信息和数据,构建风险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形成“多角度观察、多方面分析、多渠道传递”的工作局面。要实现“零距离”预警,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提高监测的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3、加快信贷调整。市场经营条件下常盛不衰的企业不多,有前瞻性地加大信贷退出力度,才能有效防止信贷资产质量恶化。在客户退出上,要切实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事实风险退出向潜在风险退出转变。前移风险关口,动态跟踪各类贷款迁徙变化趋势,提高对发展趋势的预见性。二是由被动性退出向主动性退出转变。统筹规划,尽早打算,通过催收、核销、审批控制等手段,主动压缩规模小、效益低、前景差、风险高的企业贷款余额。三是由战术性退出向战略性退出转变。信贷结构调整不能操之过急,必须掌控好节奏和力度,防止在退出中形成不良。4、加强贷后管理。贷后管理就是要不断发现营销机会和客户风险预警信号,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策并付诸行动。要建立贷后管理考核体系,把客户检查过程、信息分析过程、预警预报过程、客户退出过程等纳入信贷工作整体考核范畴,针对每个管理环节和要素制定考核标准和依据,促使贷后管理人员经常、自觉、深入地实施贷后管理,让概念化的管理具体化。要建立差别化的风险监控制度,在密切监测风险变化的同时,做好对边缘贷款的动态跟踪和监测,制订完善的风险监控方案,及时化解潜在风险。5、培育合规文化。要注重培育客户经理良好的职业操守,做到始终不越思想道德这条“防护线”,始终不碰规章制度这条“警戒线”,始终不违犯法律这条“高压线”。要注重建立与合规文化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明确传递一种信息,即:奖励那些善于发现风险、揭示风险、规避风险的员工,惩罚那些违反贷款规则、制造贷款风险、不顾贷款风险的员工,切实在内部形成一种“不以效益为由简化贷款程序,不以发展为由变通规章制度,不以同业竞争为由放宽准入条件”的良好氛围。

贷款风险管理暂行办法

http://wenku.baidu.com/view/8d75bf3a87c24028915fc3f4.html就是这个 给我分

如何构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在管理信贷业务过程中一定要坚持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将风险意识落实到信贷业务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在拓展信贷业务过程中更要贯穿风险调整收益的思想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风险  市场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业是一个经营风险、批发信用的行业其风险远大于其他服务行业一家商业银行因经营不善形成的风险所造成的社会问题更是远远大于任何一个企业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商业银行的经营就是在风险与收益之间作出决策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在追求高回报、高效益、高速发展中往往隐藏着巨大风险一方面风险具有隐蔽性现在没有风险并不意味着将来没有风险;另一方面风险又具有迁徙性、流动性风险迁徙的“祸水”往往从管理水平较高的银行转移到管理水平较低的银行  作为企业商业银行的经营充满着风险和变数受各种因素、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商业银行发展信贷业务不可避免地要面对风险在中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益业务是信贷业务为了竞争和追求高额回报商业银行在高速发展信贷业务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不良资产这是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最大风险近几年中国启动了商业银行股份化改制一手注资一手剥离不良资产使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大幅下降但这并非源于体制上的根本改善贷款基数的迅速扩张以及贷款的长期化趋势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银行监管的相对缺失也局部放大了金融风险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原因剖析  中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虽然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良资产率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仍然对中国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深入分析可以发现银行机构管理信贷风险的能力仍然薄弱银行信贷业务仍然存在着严重的操作风险1.内部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是银行信贷业务操作风险的主要成因由于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历史上商业银行按行政区划设置带来的地域性政府管理政府色彩浓厚导致一些信贷业务内控程序在商业银行不同区域或不同层级呈现出非标准化特征缺乏统一规范的衡量标准行政化、人为因素过多增大了信贷风险隐患2.监督不力、责任认定不到位是信贷操作风险严重的另一个原因为加大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力度商业银行内部及外部监管机构组织了大量现场检查但这种检查多是自上而下运动式的、就事论事式的专项检查而非内在性的和制度化的检查由于这种检查不能从体制上查找原因并加以整改缺乏持续跟进的责任认定、追究机制诸多问题屡查屡犯的现象难以从根本上消除3.关键岗位制约制度执行乏力是信贷业务操作风险产生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尽管商业银行的制度中对一些关键岗位有明确界定但这些制度执行起来并不顺畅在许多情况下这些制度的执行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和借口而大打折扣从目前看认真分析每一笔不良贷款主要有贷款前调查风险、合同签订过程中的法律风险、抵押担保风险、贷款使用中的风险、清收中的法律障碍、受偿中的风险、处置风险等等从考核、发放、管理整个过程梳理分析半数以上是由道德因素造成的虽然形成的风险不同但原因相似就是贷前调查不彻底贷中审查不严格、贷后跟踪不深入甚至存在寻租行为或者因为个人的私利而放纵风险真正由于不可抗力造成风险还是很少其原因还是没有从信贷管理体制上贷款审批上建立个人负责制基础上的集体决策制实际上是无人负责制以前在我们的银行中都是一把手说了算这使得一把手蕴涵了非常大的道德风险贷款的决策至一家银行的兴衰成败都维系在一个人的道德和智慧上4.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防范权责不对称导致风险控制滞后一方面商业银行信息不对称依然严重银行间将借款人往往利用这种信息沟通不畅在多家银行获得远远超过其自身承债能力的授信导致各家银行竞相通过放松担保条件等手段进行竞争既不利于信贷市场竞争环境又增加了银行经营风险处置方面各商业银行间缺乏互换平台和制度规范一旦借款人出现总是各自为政出现了风险不能站在共同维护金融安全的高度上仅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压贷、置换等简单处置措施甚至出现对外发布虚假信息骗取他行信贷资金后自己抽逃的行为最终使系统性风险加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内部信息依然存在不对称的问题首先在授信过程中信息不对称调查员只反映借款人合规性信息而对借款人所存在的风险提及较少决策者只是在调查员提供的信息上分析决策无法掌握借款人的风险信息从而在贷款发放时难以对贷款风险全面掌握、客观评价和有效控制随着授信业务的进一步集中这种矛盾更加突出其次公司类贷款部门、零售类贷款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此种情况在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授信中突出存在再次目前信贷管理的风险识别与衡量体系仍以主观型、经济型和指标型为主银行授信与各项财务数据特别是资本规模、销售收入、利润、银行负债之间存在着强正向相关关系因此银行数据识别不到位造成信息缺失5.符合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要求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完全确立与之相适应的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机制有待完善以及金融生态环境也不利于商业银行控制操作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许多商业银行内部重视业务发展、轻视风险管理的认识倾向严重风险管理文化缺失也是操作风险形成的重要诱因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机制  信贷业务需要商业银行承担风险、控制风险并在风险管理中获得收益不断提升控制风险和管理风险的能力是商业银行实现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为此商业银行必须建立科学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形成风险控制的长效机制1.树立审慎经营、持续规范的发展观念以审慎经营、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落实商业银行的发展观念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管宏观环境如何变化坚持制止以牺牲信贷资产质量为代价追求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全面协调保证信贷业务发展与自身的调控能力和管理能力相适应;必须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保证短期发展服从长期发展的要求切实把握好发展的节奏真正做到对股东、银行、客户、员工负责  审慎经营的本质是要在依法合规的基础上将资本、效益和风险综合平衡的经营理念落实到信贷业务管理活动中实现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根本转变;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紧紧围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来制定实际的信贷业务发展战略明确资产经营理念、市场定位、发展模式和发展目标并持之以恒、贯彻到底促进信贷业务保持平稳、持续、健康发展2.彻底变革信贷管理方式努力实现从单纯速度向与效益相统一转变从粗放管理向规范集约管理转变;树立风险与收益相平衡风险与资本相匹配的理念坚持信贷业务高速度、高效益、高质量发展3.加快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步伐从体制上严防信贷业务操作风险的产生要尽快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视会制度引进国内外战略不断优化组织体系建立科学的信贷决策体系和风险管理体制建立审慎的会计财务制度和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关键是建立权利制衡机制对审贷权利加以制约同时强化外部监督的透明4.进一步完善风险防范体系一方面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降低支行贷款审批权限实行支行首贷户审批零权利;另一方面设立风险管理部、放款中心建立科学的授信业务流程同时从政策制定、指引授信、方案设计、行业授信、余额限制、项目进入与退出指引等方面加强对授信业务的管理使管理关口前移5.对信贷业务“三查”制度细化升级将信用风险度量尺度从传统的以担保抵押为主转变到以客户现金流量分析和还贷能力的判断、预测为主同时,全面落实风险责任追究制度,强化高管层及员工风险防范意识,逐级签订风险责任状,成功的构筑有效的“信贷风险防火墙”6.运用计算机系统进行信贷综合管理通过系统对业务的前期调查、复查符合、审查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业务分析、档案管理都设定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将信贷政策的制度固化到相应的计算机系统中如果违章操作系统会自动拒绝避免了人为因素7.要努力争取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呼吁尽快完善与金融业有关的法律体系打击债务人恶意逃债的行为保护债权人利益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诚然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风险控制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一系列外部条件的支持也有待改善因此在信贷管理中应树立审慎经营、持续规范的发展观尽快形成分工明确、责任清晰、有效制衡的内部管理架构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形成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实现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

如何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重贷前,轻贷后。

如何加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 详细03

如何加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管理问题] 徐宏伟 约2270 字 随着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贷款增长迅速,有力地支持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增强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但是,信贷风险也日渐显现,不良信贷资产额和不良资产比率也直线上升。如何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已经成为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本人凭着多年的信贷工作经验,结合辽宁省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现状,就如何加强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管理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信贷风险管理的薄弱之处 辽宁省农村信用社自2005 年7 月正式挂牌成立以来,先后出台了几十个关于信贷管理的制度、规范和操作方法。通过将近 4 年的不懈努力,积极化解历史包袱,大力清收不良贷款, 严格防控新增不良贷款,有效提高了信贷资产质量。但是,把信贷管理上升到风险管理的高度, 在县级法人单位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还是近两年的新举措。从风险管理的要求看,辽宁省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管理还存在许多薄弱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信贷管理制度落实不严、内控制度不健全 一是贷前调查制度落实不严,基层信用社经常把贷前调查工作省略,将调查流于形式。这样的调查结构,只能片面注重抵押物变现这个第二还款来源,对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分析不准, 重视不够。二是贷时审查与贷款审批不够严密,在实行本部经营后,虽然贷款审批权集中到县级联社,但贷审会人员对借款人的基本情况所知甚少,难免会造成决策失误。三是疏于贷后跟踪,由于农村信用社贷款单笔金额小,笔数多,一些大额贷款发放后根本无人跟踪管理,对借款人的经营状况、资金使用情况不了解,一旦贷款形成风险,不能及时发现。 (二)抵押物落实不到位 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的规模有限,不能全面体现农村信用社“保增长”的信贷经营政策。对设施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社团贷款,通常能够帮助信用社实现贷款增量,这部分贷款多为抵押担保形式贷款。在实际操作中,尚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对抵押物的价值普遍存在评估偏高现象,在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不够处置抵押物时,其变现价值不足抵偿贷款本息,有的甚至还要付出昂贵的资产保全和执行费用;二是由于业务系统尚不完善,对担保人信息考察不全面,出现一人多保、交叉互保等情况;三是对抵押物的审核不全面,手续要求不规范,出现重复担保的现象,形成潜在风险。 (三)转据和以贷结息现象不能完全杜绝,形成风险隐患 由于旧的经营思维在一定范围尤其是较偏远的基层信用社还不能彻底摒弃,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隐患较为突出:一是贷款到期转据较多,贷款到期后,只要能收回贷款利息,诸多信用社都采取办理转据方式,有的大额贷款多次转贷,影响了信贷资金的流动性,掩盖了潜在的信贷风险;二是以贷结息现象依然存在,部分信用社为片面完成收息任务和盈余指标,一味追求虚假利润,不顾管理制度进行以贷结息,用新的违规行为掩盖了已经暴露的信贷风险。 (四)信息反馈不准确、不全面。 由于现有业务系统在程序上的不完善,与公安部门和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没有完全对接, 所以存在借款人信息不准确不全面、借款人关联信息不存在等情况,对夫妻双方一方已有借款和不良记录的情况不了解,造成存在一户多借贷、交叉借款、跨区域借款等违规借款的出现, 致使多头借款、一户多社交叉借款现象仍然存在。 二、农村信用社如何加强信贷风险防范 (一)坚持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 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真正落实国家“保增长”的经济政策,农村信用社在信贷投向上要始终坚持以服务“三农”为主,提高小额贷款占比,创新支农服务水平,占领和巩固农村阵地。在大额贷款实行县级联社审批的情况下,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权仍归属于基层信用社、分社,加大小额信用贷款的投放力度,还能够避免基层信用社信贷员没事干、不作为的情况;审慎对大额贷款的投放,严格把好放贷关,防止垒大户形成贷款风险。 (二)落实制度,严格规范信贷业务操作流程 一是全面实行贷款责任人制度。对每笔贷款的发放都落实清收责任人,做到“谁发放谁负责、谁发放谁清收”,该责任不受本人调离岗位的影响,为终身责任制;二是全面落实管理制度, 从信贷业务的受理、调查评价、审查、审批、发放及贷后管理、档案管理整个操作流程按统一的标准操作;三是强化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真正建立审贷分离的约束机构,县联社通过风险管理部严格实行审贷分离,把信贷风险从事后认定改为预警式管理;四是严格担保抵押手续, 规范抵押物的认定与管理,化解和转移信贷风险。 (三)加强对不良贷款的处置和责任追究。 对近期形成的尤其是新增的不良贷款,信贷管理部门要及时将情况反映给风险管理部门, 由风险管理部门牵头,稽核部门组织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对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和调查,按责任进行认定。现成贷款发放人及时落实清收,清收不力的情况下,工作小组及时按借款合同要及时进行资产保全或法律诉讼程序依法收贷,小组成员要按照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中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分清责任,对属于市场风险或违规操作进行定性,确定信贷主经营责任人与信贷岗位管理责任人的责任划分,再按照相关规定对责任人进行经济处罚、责任赔偿和行政处理,直至不良贷款执行终结完毕。同时对已经形成的不良贷款进行新老划断,采取责任清收, 逐步化解和盘活不良信贷资产,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总而言之,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程度越深,对信贷资产质量的要求就越高,信贷风险的防范工作就越重大。如何在新形势下不断完善信贷风险管理和防范工作,是一个需要不断探讨的课题,我们将在工作中不断摸索与总结,逐步完善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确保信贷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急!!!!!

风险: 一)信用风险   传统的信用风险被理解为违约风险,即借款人因为外在或自身的种种原因无力履约的风险。现代意义上的信用风险则主要表现在借款人对借款行为不负责任,没有按时偿还贷款的责任心,或者有意隐瞒真实目的、骗取贷款的欺诈行为。据统计,我国商业银行每年因客户的失信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几千亿。   (二)经营风险   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过程中遇到的市场风险,包括利率风险、股票风险、汇率风险等,或者采取不当的经营策略而引发的可能威胁商业银行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潜在风险等,都可以归并为经营风险。 在我国,随着消费信贷的逐年发展,制约该项业务发展的风险也逐步暴露和突出,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消费信贷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借款人风险。由于我国居民收入尚未完全货币化,收入来源多样化,透明度低,使得实际收入与名义收入差距很大。 而且借款人提供的资料只能表明当期情况,社会化保障程度不高的现实又使得未来预期支出变得不可测,很难用科学的评估方法来确认未来的状况,因而贷款期越长,发生变故的几率越大。再加上现在社会部门间信息沟通共享渠道不畅,没有个人信用劣迹的记录,则无从判断借款人的资信程度,也没有个人破产的制度,这给许多信用意识薄弱的借款人留下了可乘之机,因而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无法彻底解决。借款人的多头贷款、故意不还款或是恶意透支在目前个人信用体制不健全的状况下使得银行信息不对称,防范风险的能力大大降低。   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主要是由消费者和银行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由于缺乏个人信用制度,银行在监管客户的风险防范方面产生难度,信用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据世界银行的研究结果,利用征信系统即个人信用制度,大银行客户的违约率可减少41%,小银行可减少78%,因此我国有必要先在制度上弥补这一空缺。   3.法律风险。国家鼓励消费信贷开展的政策是明确的,但配套政策、法律法规、行政措施尚未到位,可适用法规不完善。目前,商业银行主要是依据《商业银行法》、《担保法》、《票据法》、《贷款通则》、《经济合同法》等对消费信贷进行管理,而这些法规调整的对象主要是商业银行与企业的信贷关系,以生产性贷款为约束对象。商业银行将以生产性贷款为约束对象的政策法规移植到消费信贷的发放与管理上,不可避免产生消费信贷风险防范和抵押物处置上的矛盾。   4.抵押物风险。一般情况下,银行为确保自身的安全,在对个人发放消费贷款时往往要求提供抵押物。当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时,银行就应该取得对抵押物的处置权,但抵押物可能会因各种自然、人为灾害或周围经济、交通环境的变化而造成价格下降或价值灭失。此外,目前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还不足以保障银行顺利实现对抵押物的处置权,法院往往会从社会安定、和谐的角度考虑,在债务人无力偿还贷款时,法院即使做出了判决,也往往难以执行,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信贷风险大大增加。   5.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的消费贷款尤其是个人住房贷款债权的流动性较差而产生的风险。目前在配套市场条件不健全的情况下,尚缺乏盘活这块资产的措施。由于目前消费信贷在各银行所占比例还较低,且经济较为疲软,整个社会资金需求不旺盛,因而银行资金充裕,流动性风险尚未暴露。但随着消费信贷的迅猛发展,其比重在银行资产中的增大,资金“短进长出”的矛盾会日益突出。当经济高涨,整个社会资金需求旺盛时,若这块资产还不能盘活,银行很有可能会出现流动性危机,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 现状: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至今,业务范围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扩大,主要包括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个人住房装修贷款、汽车消费贷款、个人存单质押贷款、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个人助学贷款、个人旅游贷款等业务。有的金融机构还开展了个人小额信用贷款、个人综合授信额度贷款等业务。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余额为24127亿元,是1997年的140.3倍。但在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市场,普遍存在着消费信贷总体规模仍然偏低、消费信贷增长速度明显下降、消费信贷中个人住房贷款占绝对比例的现象。 防范对策      1.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首先,加快个人信用征信机构建设的步伐,使其以商业化运作方式收集和使用有关个人信用档案的信息,同时兼顾公益性,逐步形成拥有全国基础信用信息资源的大型、综合性征信机构和众多提供信用信息评估等信用增值服务的各具特色的区域性、专业性征信机构,形成一个既能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发挥规模效益,又能适应不同征信需求,多层次、多方位的征信机构体系。其次,应加快全国统一的个人基础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目前,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构建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战略布局中,可以实行让一部分条件成熟的城市或地区先上的政策,先在一些信用消费发展较快的大城市推行个人信用制度,建立类似上海的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然后逐步向其他中小城市推广,最后形成覆盖全国的个人征信网络。第三,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整合协调和掌握各部门的个人信用数据、运用人民银行的网络形成全国个人征信的数据库,由一个专门性的全国个人信用管理局对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定价,产生一个个人信用档案的管理、查阅、购买信息的服务,从而实现市场化的运作。   2.建立健全消费信贷相关法律体系。一是要将消费信贷列入国家整个法律体系特别是经济、金融法律体系中,从总体上加以规范和完善,要尽快对《担保法》、《合同法》、《贷款通则》、《商业银行法》等相关经济、金融法规中的有关消费信贷条款进行相应修改、完善和补充,尽量简化手续、降低费用、放宽条件,使之有利于促进和规范消费信贷的发展。二是要根据消费行为和消费信贷行为的需要,制定专门的法律制度和具体的实施细则,让居民有参加消费信贷的积极性和还贷的约束性,让银行有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的动力和责任感,形成“居民对银行有信心,银行对居民能放心”的良好格局及“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信用秩序。三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抵押贷款担保制度、医疗制度等相关制度,从而分散和共担个人信用风险。   3.建立有效的内控体系,实行浮动贷款利率。首先,银行内部要建立专门机构,具体办理消费信贷业务,同时建立消费信贷审批委员会,作为发放消费信贷的最终决策机构,做到审贷分离,形成平衡制约机制,以便明确职权和责任,防范信贷风险。其次,要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的风险管理制度,从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几个环节明确职责,规范操作,强化稽核的再检查和监督。第三,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消费信贷风险的预警机制。对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本息的情况,或者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应当列入“问题个人黑名单”加大追讨力度,并拒绝再度借贷。第四,加强量化考核、质量监测,实行竞争上岗、奖罚分明,完善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提高信贷管理水平,促进消费信贷规范发展。第五,实行浮动贷款利率,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在利率浮动比率、贷款比例和期限安排上,给商业银行以更大的余地,以便商业银行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更好地防范风险。   4.采用科学的信用评分技术。首先,由于专家法评分模型的局限性,就要求商业银行高度重视个人信贷业务基础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建库工作,改进现行的业务系统,加强新受理业务数据录入完整性、准确性的监控管理,特别是对未获批准的申请人信息的收集。其次,商业银行应根据数据资源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发评分模型。建议对不同的产品设置不同的评分模型,由于目前各项基础条件较薄弱,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分产品分步推进。最后,必须将信用评分技术用于个人信用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建议国内商业银行尽快发掘银行内部贷款账户信息,开发欠款催收评分模型、风险预警评分模型等行为评分模型,进一步开发相应的自动化账户管理系统、催收管理系统,提高个人贷款贷后风险监测、不良贷款管理的效率。   5.转变消费观念,提高信用意识。我国居民长期以来有着“勤俭持家”、“量入为出”的传统消费观念,对于“负债消费”还比较陌生。商业银行应通过多种营销方式,向消费者大力宣传消费信贷,并创新服务品种、改进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率,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培育消费者的信用消费观念、创造信用消费需求,实现业务发展和观念转变的互动,使人们增加安全感,消除后顾之忧,提高即期消费欲望,从而积极使用消费信贷。同时,政府可以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各种媒介,形成强大、广泛的宣传和监督系统,提高社会群体的信用意识,以此来推动和保障信用制度的建立。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对于我们来说,仅仅是再造信用的一种手段,而提高整个社会的信用程度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我们要用信用的约束来促进社会公众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国内消费信贷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存在哪?是怎样管理的?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用风险管理机构方面存在问题。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负责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是贷款部门的贷款员,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  2.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而言,贷款的审批和发放主要凭借个人主观意愿,无论是贷前调查还是贷时审查,都缺少科学而完整的客观评价,且缺乏完善的贷后检查工作。贷款资金发放后,银行极少就企业对贷款资金的使用状况及企业的重大经营管理决策等进行必要的检查、监督和参与,这种只“放”不“问”的做法必然导致逾期、呆滞、呆帐贷款的增多。另外,贷款员的责、权、利与贷款质量不挂钩,缺乏明确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  3.信贷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企业信用分析时,采用定性方法者较多,缺乏系统科学的定量分析,信用风险分析主要停留在传统的比例分析阶段,缺乏建立在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方法基础上的信用风险量化测量工具,如缺乏对企业违约风险分析模型、企业破产失败预警模型等科学定量模型的开发和使用。对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也主要是由各个银行自己进行,评级的主观性强。另外,我国商业银行电子化起步较晚,很多银行缺乏关于企业详尽完整信息的数据库,缺乏像美国J·P·Morgan公司那样的成熟的信用风险管理专家系统。  4.信贷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部门缺乏大量的德才兼备的人员,信贷人员素质不高,风险意识薄弱,缺乏自觉维护银行整体利益的观念。信贷部门规章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完善,信贷人员的违章操作、越权、人情贷款、甚至以权谋私等行为皆有发生。  商业银行在现行制度下可以实施的相关对策  1.建立健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信贷管理机制。银行可根据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设置一些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贷款管理责任制度,包括贷款风险责任制度、审贷分离制度、贷款“三查”制度等。  (1)改变现在工商、农业信贷分口管理的模式为“审、贷、查”相分离的内部制约机制,成立贷款调查、贷款审查、贷款审批、贷款稽核等信贷管理机构,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能和权限。贷款调查主要是对借款单位、担保单位的法人资格和法人代表的合法性、抵押物的变现能力进行调查,对借款单位的经营状况和贷款用途及使用效益进行调查。贷款审查主要是对调查情况特别是核定的风险度进行核实,对贷款的类别、金额、期限、利率、方式以及是否违背国家产业政策等方面情况进行审查。贷款审批要成立专门的委员会主要是负责根据贷款调查和核实的情况,决定贷与不贷或贷多贷少。贷款稽核主要是对发生的每笔贷款定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及时提请有关领导和部门研究解决。  (2)信贷管理部门之间要相互独立,互相制约。信贷管理的各个部门都要对信贷质量和自己的信贷行为负责,实行贷款逐级审批责任制,建立权限管理、体制约束、风险逐级控制的内部制约机制。各信贷管理部门要根据自己的职责权限,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某一项工作结束后,迅速转移下一个部门,并不得影响和干扰下一个部门的业务。贷款质量出现问题,要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属于哪一个部门的责任,由哪一下部门承担,同时还要追究相关部门的失察责任。  (3)建立信贷管理部门第一责任人制度。信贷管理涉及各个部门,是以审批人为核心的层层负责、分级管理的贷款管理系统。各部门都要审批人负责,每个部门都要建立第一责任人。明确各部门第一责任人职责权限,本部门第一责任人对信贷管理中的问题负有直接的领导责任。  2.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商业银行也是一种企业,应当具有自身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哲学,使银行全体员工形成共同的理念和价值判断,以银行的使命目标、伦理道德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自觉自愿、心悦诚服地为使银行整体效益极大化、金融风险极小化而努力工作。  以强化风险意识为核心,全面增强信贷人员的素质和信贷人员风险意识。要解决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质量不高的问题,必须加强全员风险意识教育,从提高信贷人员素质这一基础性工作抓起。  3.建立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及企业信用风险等级评价模型。贷款风险预警体系可以对企业因财务变动、经营状况变动、重要管理人员变动等所导致的问题贷款的可能出现发出及时的报警信号,使信贷人员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对策,减少或避免损失。企业信用风险等级评价是就企业的管理状况、财务状况、信用状况、生产经营状况等诸多项目进行打分,然后加权平均得出总分值,并确定其风险级别,进而确定其贷款方式和贷款定价等。  4.实施贷款定价管理。随着市场利率体系的逐步完善和银行同业间规范竞争的发展,央行应放宽对贷款利率的限定,允许商业银行根据本行的预期收益、筹资成本、管理和收贷费用以及借款者的风险等级等构建自己的贷款定价模型,制定恰当的贷款定价策略。  5.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及财务制度的企业违约分析模型和破产预测模型,加强对贷款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的分析和监测,建立贷款企业资料数据库,加强企业违约、破产的预测、预报。  6.运用资产组合管理法,降低和分散信贷风险。贷款组合管理是西方商业银行广泛采纳的降低风险、增加收益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良好的贷款组合是广泛分散的组合,应综合考虑经济环境、行业前景、企业发展及银行利益等多方因素。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适当借鉴西方的一些做法,如“一揽子贷款证券化”、“贷款直接转让”、“浮动利率票据”、“双重贷币贷款”等。  总之,随着银行呆帐、坏帐的不断增加,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已成为一个日趋重要的问题。这里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首先,在实际操作中应综合使用各种方法,以取得改善资产质量的最佳效果;其次要注意,虽然上述各种方法在银行中是非常必要的,但仍不能完全确保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完善。

信贷风险管理的四个流程

一、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步骤的第一步。指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就通过预先设定的一系列方法将其前导因素变动及时辨别,并分析风险发生的潜在原因。风险识别中包括了感知风险和分析风险。首先,感知风险是识别风险的基础。只有了解到了风险的存在,才能进一步分析判断,找出影响风险的因素,并及时管理风险。感知风险通过将所有可能造成风险的潜在因素一一检查出来。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指在风险识别之后,对该风险如果发生对公司所造成的影响及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的过程。也就是对发生的概率,及其重大程度进行评估。三、风险监测风险监测是指在风险发生之后/以后,都对一些可量化的关键风险指标以及不可量化的风险因素进行监测。并将重要结果以风险监测报告的形式定期提交给决策层,以便及时制定相关政策控制风险的进一步发展的步骤。风险监测报告要注意到除一些常规指标之外,对因新变化而不再有影响的旧的风险遗存进行清理,对新出现或最近需要注意的风险进行重点提示。风险监测的另一个含义是指对某个风险事件有管理政策的情况持续跟进,监控其实施及结果。总之,风险监测及报告就是要满足不同风险层级、不同职能部门对风险了解的需求,以辅助其展业、决策。四、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指小额信贷公司对已经经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步骤的风险因素采取分散、对冲、转移、规避、补偿等风险管理策略对其进行管理和控制的行为。风险控制应该以已有的所有有效数据信息为基础,以减少风险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为目标,以整个公司的战略目标公司文化为背景进行。

银行信贷风险应怎样防范和化解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从而使多年积累的金融问题日渐暴露,潜在的金融风险日益表面化。为此,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是国有商业银行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及早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 一、信贷风险的成因 第一,历史问题长期积累的集中反映。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实行的是分级经营、分级管理。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决策,向市场经济条件下按规范程序科学决策转轨,在这一过程中,原有的旧体制下潜伏的信贷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企业风险长期隐藏、积累后集中暴露,不良贷款集中出现。由于历史原因,银行与国有企业建立了密切关系,企业大部分资金来自银行,而银行的大部分资产也是对企业的贷款,两者唇齿相依,有着唇亡齿寒的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是按照国家计划,以完成计划任务为主要目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生产的产品由国家统一调拨,不会卖不出去,经营亏损由国家弥补,不需要企业自身承担。这时,企业的经营风险还没有形成,或者没有暴露出来。相应的银行贷款也没有风险或风险较小。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调节取代了计划管理,企业拥有自主经营权的同时,也要承担自负盈亏的责任。于是,企业长期积累的问题开始集中暴露出来。从而使不良贷款开始出现,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就转移为银行的信贷风险。特别是在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把历史遗留的人员负担、债务负担、社会负担大量留在老企业,使原来改制前的银行贷款被大量悬空。因此,目前银行的贷款质量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经营风险长期隐藏、积累后集中暴露的结果。 二是银行在过去发放了许多政策性贷款,现在基本上都成为不良贷款。在《商业银行法》未出台以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企业法人地位尚未确立,自主经营权没有落实,在地方政府行政干预下发放了许多政策性贷款。特别是在成立国家政策性银行之前,各商业银行都承担了相当数量的政策性贷款任务,这些政策性贷款是经政府协调后银行对单户企业、单个项目发放的。这些贷款的绝大部分风险很高。目前贷款质量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是政策性因素造成的。 第二,与国有企业负债过多、效益较差密切相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相当一部分流动资金,都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到80年代中期,实行“拨改贷”以后,财政基本不向企业增资,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来源,从财政拨款转向银行借款。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占用逐步增加。但国有企业的折旧率普遍偏低,自我积累不足,资产负债率越来越高,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靠大量占用银行贷款维持生产经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出现困难,国有企业改革举步维艰,国有企业大部分亏损,经营状况不佳,而这些企业负债的主要部分是银行贷款,而且短期借款长期占用,资金实力严重不足,资金周转不灵,抗风险能力很低。当市场略有变化,营销出现困难时,资金运动立即受阻,偿债能力大大降低,直接影响到银行贷款资金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风险势必会在相当程度上转嫁给银行。即使少数效益较好的企业,由于其资产负债率较高,利息负担较重,贷款到期也很难收回,企业能够按时支付贷款利息,不过是银行不断准予续借,贷款质量问题没有暴露出来而已。一旦银行停止续借,不良贷款立即显露出来。这是影响贷款质量的重要因素。 第三,与银行经营管理方式有关。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经营上把效益性放在首位,而忽视安全性。《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在表述上将效益性放在首位,而将安全性放在次位, 这对银行经营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效益第一的原则,使银行盲目追求效益,从而忽视贷款的安全性。因为国家财政每年给银行核定上缴利润指标,从财政部到总行,从总行到分行,层层下达利润计划,并将利润计划的完成情况与全行工资奖金、财务费用、基建支出等挂钩,完成利润计划成为银行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完成利润计划,贷款的安全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有的甚至不惜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来换取现实的效益性。比如:有的银行采取放贷收息;有的在对企业还款能力没有深刻了解的情况下,发放高额贷款等。对商业银行稳健经营、防范风险的要求,与对银行的利润指标管理存在矛盾。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企业效益很差,要很好地协调二者的关系非常困难,从而使牺牲前者而满足后者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也是形成不良贷款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二是银行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责权对等的管理机制。同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相似,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责权相当的管理机制,对有权决策人缺乏有效约束,有些个别商业银行甚至搞违规经营、帐外经营,加之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混在一起,银行自己经营权受到影响,一旦贷款出现问题,很难分清责任,更谈不上追究责任。 因此,目前银行贷款质量问题,既有银行内在原因,也有银行外部原因,两者综合作用、共同影响,使银行贷款质量问题日益严重,银行信贷风险越来越大。如何及时有效地解决贷款质量问题,防范与化解信贷风险,需要国家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体制;同时也需要银行自身努力,不断加强信贷管理, 增强职工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 二、提高贷款质量、防范与化解信贷风险的对策 第一,转变观念是前提。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首先要实现经营观念的转变。一是在经营指导思想上要实现由追求“数量”到注重质量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切实改变追求总量扩张,对安全、质量、效益较为淡薄的经营思想。因此,首先要树立安全、效益观念,把贷款的安全性和效益性视为银行信贷工作的生命线,在兼顾社会效益的同时, 确立效益最大化和资产质量最优化的经营目标。其次,要树立竞争观念,正视银行的现实,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拓竞争,改变粗放式管理,实行集约化经营战略, 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最后,要树立发展的观念,不断开拓业务领域,实施规模经营战略,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二是对信贷资产的管理上要实现由“高风险、低收益”到“低风险、高收益”的转变。首先,充分利用目前国有企业优化资本结构的良机,支持和帮助企业实现资产重组。把风险承担的主体转移到高效低险的企业,降低风险系数,提高信贷资产的收益。其次,建立信贷风险防范预警系统。从贷前调查入手,通过确立科学的贷前调查分析指标,全面分析贷款的安全性、效益性、可偿还性等指标,提出科学的贷前预报;贷后要建立跟踪检查系统,形成信贷资金网络风险管理,及时发现问题,起到预警、报警作用。再次,健全贷款放、收一条龙责任制,实行全过程的严格管理,逐步将过去追求规模、铺新摊子,以外延扩张为主的粗放式经营改变为注重效益,讲求效率,以内涵为主的集约化经营模式,从而使信贷资产达到高效低险。 第二,根据企业信用等级选择贷款客户,抓住优良客户,压缩中间客户,清理不良客户。企业信用等级是对客户质量的综合衡量,是决定贷款安全性和效益性的主要因素。信用等级高低,是贷款风险大小、效益好坏的基本标志。在信贷管理上,首先要抓住那些信用等级高的企业 (如AA级以上企业),把他们作为贷款重点投放对象;对信用等级低的客户(如BB级以下企业)因贷款风险较高,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清理;对中间客户(如A级、BBB级企业),目前贷款风险可能不大,但这些企业经营状况一般,潜在风险较大,对其贷款应以临时性为主,并逐步压缩。这样,三管齐下,逐步提高银行贷款客户的质量,保障新增贷款质量、稳步提高存量贷款的质量,使银行信贷资产运营步入良性循环。 第三,加大清收不良贷款的力度,积极寻求补救措施,化解风险贷款。商业银行目前不良贷款数量较大,清收转化的难度也大,而且大部分是历史上长期积累形成的,责任不清。为加大清收转化的力度,要广开渠道,充分依靠各级政府、各部门的帮助,抓住时机,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清理各笔风险贷款。同时,要采取适当奖励措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对清收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要根据不同的风险贷款,充分利用银行的优势、积极引导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企业还贷、付息能力,对扭亏无望的企业, 要及时停放贷款,积极处理抵押品,收回旧贷。

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长知识了!感谢!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是什么?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是根据信贷资产风险程度对信贷质量的做出评价的分类方法。是以审核借款人偿还能力、偿还意愿、和偿还记录为主的一套更加审慎、更加全面、更加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 根据信贷资产的内在风险和损失程度,将其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资产。 正常: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信贷资产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 关注: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本息和其他债务,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债务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次级:债务人的偿债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 可疑:债务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和其他债务,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 损失:在采取所有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之所以会出台这么一个管理方法,一方面是为了减少银行资产的损失,另一方面也对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只有建立一套科学的、完整的金融借贷管理系统,银行才能正常进行相关的贷款业务,才能把钱借给可信赖,有需要的人。特别是现在的农村经济要发展,在没有本金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向银行申请贷款。如果银行没有健康的审核体系,这一笔钱断然是贷不下来的,那么农村经济发展也就无从说起了。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影响,银行要面对的客户千千万万,只有保证自身的系统没问题,才能做好服务,才能对整个社会经济起到良性作用。

信贷风险管理的策略解析

信贷风险管理的策略解析   贷款风险分类,是指商业银行按照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不同档次的过程,其实质是判断债务人及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那么信贷风险管理的策略有哪些呢?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欢迎大家阅读!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   信贷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等程序,对风险进行评级、分类、报告和管理,保持风险和效益的平衡发展,提高贷款的经济效益。信贷风险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系列化的工作,贯穿于整个信贷业务流程,自贷前信用分析、贷时审查控制、贷后监控管理直至贷款安全收回。   信贷活动是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行为,在这一运用过程中,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管理风险,回避、转嫁,分散和自留就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基本策略。   一、信贷风险的回避   从根本上说,信贷活动是商业银行的一种主动行为,为了保证信贷资产的安全,商业银行首先要主动地回避那些不应承担的风险。   (一)坚持审慎原则   作为对社会有着广泛影响的金融中介机构,银行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审慎原则。银行与一般企业不同,一般企业根据其风险偏好的不同,既可以选择低风险低收益的投资活动,也可以选择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活动。而银行始终应作为一个低风险偏好者存在,它所追求的是可承受风险下的合理收益,而不是高风险下的高收益,这是商业银行风险选择的一个基本要求。从另一方面讲,银行的信贷活动所收取的只是相当于社会平均收益的贷款利息,这一收益比率也不允许它承担过高的风险。   (二)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审查   要及时回避信贷风险,就是要在授信之前,深入调查借款企业情况,客观评估借款企业信用,严格审查贷款项目,然后根据自己的风险选择,叙做那些适合自身风险要求的项目,放弃那些不符合自身风险要求的项目。简言之,信贷风险的回避就是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特点,凭借科学的手段使风险成为可控。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对信贷风险的科学评估之上,而我们对授信客户进行信用评级、核定最高风险限额和授信额度、细化各类授信业务审查格式就是为了客观评价信贷风险。所以,信贷风险回避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和统一授信、对项目进行评估和审查的过程。   二、信贷风险的转嫁   银行在将一笔贷款贷给一家企业的同时,即承担了该企业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的信用风险,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一方面要尽可能避免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要及时将风险转嫁出去。信贷风险转嫁,是指银行在承担借款企业信用风险的同时,用担保等方式把自己所承担的信用风险转嫁给第三者的一种风险控制方法,分为以下几种:   (一)担保转嫁   担保转嫁即通过办理担保,银行把本应由自己承担的借款企业信用风险转嫁给担保人,但银行在转移借款企业信用风险的同时,又承担了担保人的信用风险。所以用担保来转嫁风险,其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担保人的资信,如果担保人的资信水平较差,担保也就形同虚设。因此商业银行一般都要求担保人资信明显优于被担保人,担保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担保人必须具有足够代偿贷款本息或其他授信资金本息的资产,因此,担保授信额必须低于担保人能够提供的"担保资产的数额;二是担保人必须具有独立处理自己财产的自主权,如政府机关不能作为担保人。   根据以上要求,为确保担保人能够履行担保义务,银行必须对担保人进行严格的审查,担保贷款及其他授信业务的展期必须经担保人、借款人、银行三方协商一致,并订立新的担保合同,或者寻找新的担保人。展期改变了借款合同的期限,引起了借款合同的变更,延长了担保人的法律责任,必须经担保人的认可方能生效。   信贷风险的担保转嫁也包括抵押转嫁,抵押分以第三人财产抵押和以借款人自身财产抵押两种。在以第三人财产抵押的情况下,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转嫁给了抵押人;在以借款人自身财产抵押的情况下,虽然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没有转嫁给第三人,但是通过抵押能有效控制信贷资产损失,达到降低信贷风险的目的。   (二)保险转嫁   保险转嫁,即通过办理保险,将被保险人保险标的所遭受的财务损失后果转嫁给保险人承担的一种财务补偿技术。保险是人们处置风险的一种有效方式,它能为人们在受害后及时提供经济补偿,但并不是所有的风险都可以得到承保。银行信贷面临的客户信用风险是一种动态风险,亦即投机性风险,这种风险既有损失的可能又有获利的机会,这种风险是不可保的。银行信贷风险正是一种不可保的风险,一方面,贷款客户可能不按时归还贷款本息,使银行蒙受一定的损失,另一方面,客户也可能遵守贷款合同,按时归还贷款本息,使银行获得一定的利息收入。正是因为银行贷款具有这样的投机性,所以保险公司对于一般的银行贷款是不予保险的。但是,一个国家为了某种特殊目的,可能会对有限的银行贷款活动实施保险,出口信用保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出口信用保险是对托收、信用证等项下进口商拒付货款的风险进行保险,承保人多是由一国官方出面或由财政补贴的出口信用机构。目前在我国,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可以办理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用保险能有效地帮助商业银行转嫁对出口企业的信用风险,促进机电产品等资本货物的出口。   三、信贷风险的分散   信贷风险的分散是指银行在进行授信活动时要注意所选择地区、行业和客户的分散,避免信贷资金的投向过度集中,即“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以减少银行可能遭受的信用风险,从总体上保证银行信贷资产的效益。对于银行信贷业务来讲,既要集中资金支持效益良好、有发展潜力的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客户,又要注意信贷投向不能过度集中于某一个或少数几个重点,要注意做到地区分散、行业分散和客户分散。   (一)地区分散   地区分散是指银行在叙做贷款等授信业务时,应把资金投向于不同地区的企业,以避免由于某一个地区的经济状况剧烈变动而使银行蒙受巨大损失。当然,这主要是针对一些规模比较大、跨地区经营的银行而言。近几年,一些大银行在完善国内机构网络的同时,纷纷到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对境外客户叙做授信业务,一定程度上也是出于地区风险分散的考虑。   (二)行业分散   行业分散是指银行在对企业贷款时,要考虑到企业所处的行业,不能把大部分的甚至全部的资金只投入到某一个或少数几个行业的企业中。尽管一家银行可能对某一个或几个行业比较熟悉,但同样要考虑到行业分散,因为市场状况变化很大,我们所熟悉、看好的行业很可能会发生一些突然的、超出我们预料的变化,若银行的资金仅投资于这些行业,会使银行发生较大的损失。我国银行过去按专业分工,与行业分散的风险管理要求是相违背的,不利于银行经营的安全,因而近几年我国加快了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鼓励银行间的业务交叉和同业竞争,符合风险分散的原则。   (三)客户分散   为了避免贷款过分集中的风险,各国金融当局都规定了一家银行对同一借款人贷款的最高限度。例如:美国联储理事会规定了一家银行对同一借款人的放款不能超过银行股东权益的10%,同时还规定了对银行高级职员借款的金额和具体用途。我国《商业银行法》也规定,银行对同一客户的放款不能超过其资本余额的10%。所有这些规定都是从客户风险分散的角度来考虑的。   信贷风险分散要求银行动态地监控授信地区、行业及客户的分布结构,适时进行调整,这也就是所谓的贷款组合管理。消极的贷款组合管理只是简单的风险分散,而积极的贷款组合管理则是追求风险分散基础上的贷款收益最大化,它不是简单的风险分散,而是有机的风险分散。   四、信贷风险的自留与补偿   任何风险管理策略都要付出代价和成本。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新的金融工具大量涌现,风险控制技术日益发展,人们对风险的预测能力增强,对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的把握能力提高,为适应新形势下竞争的需要,银行积极寻求更为经济合理的风险处理方式,于是自留风险的技术得以重视和推广。所谓信贷风险的自留,也叫自担风险或保留风险,是指银行自行承担信贷损失的一种方式。任何风险管理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风险,银行自身必然要承担一部分信贷风险。   呆坏账准备金制度就是银行风险自留的一种有效方式。我国银行自1988年开始实施呆账准备金制度,目前,呆账准备金的计提办法是在每年初的应提贷款基数上按1%差额提取,也就是说,我国银行自留风险的规模基本上是控制在贷款余额的1%这样一个范围内的。   银行自留信贷风险必须考虑两个问题:一是一笔贷款数额的大小,损失的范围有多大,是局部受损还是整体受损,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有多大;二是银行有多少资金可用于应付呆账及意外的一些损失。也就是说,银行的呆账准备金和应付意外损失基金有多少。这两点是银行自留风险的前提,银行的财力限制着银行的风险自留能力,过度的风险自留会影响银行的正常经营。   商业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必然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此,商业银行需要根据各项信贷业务发生风险的概率,适度地安排各类业务规模,使风险得以分散,并确保各项业务收益足以补偿一般经济环境下的平均风险,使自身清偿力足以弥补一般经济环境下的最大风险。   信贷风险的回避、转嫁、分散和自留,都是信贷风险管理的基本策略,前两者偏重于具体贷款风险的管理,更多属于微观信贷风险管理的范畴;后两者偏重于商业银行整体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不管是风险分散,或是风险自留,都是以一定规模的信贷资产作为管理对象的,是属于宏观的信贷风险管理的范畴。 ;

.什么是信贷风险?农信社面临的信贷风险有什么特点?

1、需要将风险防控落实在每个环节,贷前严格审核,最大程度避免欺诈风险;贷中有效监控,对还款状态进行实时监测跟踪,避免贷后风险;贷后跟踪管理,通过及时提醒还款、专业催收及相关法律手段应对逾期。2、汇法风险信息网广泛用于客户准入、信用评估、贷后管理、欠款催收等业务环节。汇法风险信息网数据信息涵盖了各级法院的立案信息、开庭信息、裁判文书、执行信息、送达公告、失信名单等司法信息;全国各级税务局、工商局、海关、环保等行政管理部门的有关处罚信息数据。3、面对这些风险就需要做好对个人以及企业的信息的全面了解,这样才能把风险降低,所以可以选择更多的数据合作。

什么是银行信贷风险?

贷款放出去之后客户偿还不了

信贷风险和其他金融风险的关系

信贷风险在银行业务层面的语境中,是对信贷业务各类风险的统称,包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道德风险等风险类别;信用风险就信贷业务而言,专指借款人违约或信用等价下降的风险。除了信贷业务有信用风险,资金业务,证券交易都存在信用风险。因此,信贷风险和信用风险是从不同角度对特定类别风险的称谓,二者有交叉也有区别。信贷是一个大概念,贷款是个小概念。信贷包括贷款,因此信贷风险是包括贷款风险的。相关概念:信贷风险的形成是一个从萌芽、积累直至发生的渐进过程。在还款期限届满之前,借款人财务商务状况的重大不利变化很有可能影响其履约能力,贷款人除了可以通过约定一般性的违约条款、设定担保等方式来确保债权如期受偿之外,还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交叉违约条款”。金融风险指的是与金融有关的风险,如金融市场风险、金融产品风险、金融机构风险等。 一家金融机构发生的风险所带来的后果,往往超过对其自身的影响。金融机构在具体的金融交易活动中出现的风险,有可能对该金融机构的生存构成威胁;具体的一家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而出现危机,有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构成威胁;一旦发生系统风险,金融体系运转失灵,必然会导致全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信用风险是什么意思

信用风险又称为交易对手风险或履约风险,指交易对方不履行到期债务的风险。由于结算方式的不同,场内衍生交易和场外衔生交易各自所涉的信用风险也有所不同。采纳哦谢谢

信贷资产风险和贷款风险的区别

信贷风险是信用风险中的一种。信贷风险信贷风险的形成是一个从萌芽、积累直至发生的渐进过程。在还款期限届满之前,借款人财务商务状况的重大不利变化很有可能影响其履约能力,贷款人除了可以通过约定一般性的违约条款、设定担保等方式来确保债权如期受偿之外,还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交叉违约条款”。交叉违约的基本含义是:如果本合同项下的债务人在其他贷款合同项下出现违约,则也视为对本合同的违约。一般来说,债权人都是以当事人未履行其在本合同项下的义务为由,追究债务人的违约责任,但交叉违约条款突破了这一限制,它颇有“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味道,即试图赶在借款人其他贷款合同项下的债务出现偿还危机之前采取救济措施,以避免自己处于比其他债权人更糟的处境。此种违约形态在中国现行法上虽无明确规定,但它并不违反合同法的有关法理及法律精神,现行《合同法》中的不安抗辩权可以作为其适用的法理依据。因此,交叉违约条款可以作为约定条款订入合同之中,以使贷款人能够及时全面的掌控借款人的信用水平。

信贷风险控制的方法 消除风险

内容介绍掌控方法、规避技巧和所取得的经验启示。作者力求做到在传承中发展,在借鉴中创新,并让读者在阅读中汲取知识和在学习中分享前人的宝贵经验。由中国工商银行首席风险官撰著的《信贷风险管理》一书,是继《信用风险决策案例》之后的又一部力作。[1]编辑推荐《信贷风险管理》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全球市值第一大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在2006年实现了从股份制商业银行到国际公众持股公司的历史性跨越。这个让世人惊叹的蜕变创下了全球资本市场的多项第一。2006年,中国工商银行连续五次荣获金融界权威杂志——英国《银行家》评出的“中国最佳银行”和“新兴市场最佳银行”的称号。中国工商银行的跃进式成长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支持,离不开领导团队的发展决策和开拓创新,离不开管理者常年来的稳健经营和成功的积淀,离不开全体银行员工多年来的勤奋努力。他们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借鉴。如何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寻找资金的出路,使资金在参与社会价值创造中产生增值并发挥财富效应,直接关系到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面对外部环境的诸多变化,加快自身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推进经营的全面转型和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模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核心内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风险的高低不仅直接决定着自身的盈利水平,更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国家金融安全。

信贷业务主要风险点

信贷的风险有以下:1、不能正常还贷不能还贷指商业银行在贷款款项拨出后,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法律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其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的一部分。2、抵押不能变现抵押不能变现即抵押权的不能实现,是指抵押财产所担保的债权已届清偿期而债务人未履行债务时,由于抵押物的损坏、严重缺失,债务人的违法行为至使抵押物被收缴或征用,抵押设定无效或被撤销等原因,导致抵押权无法行使。3、质押不能实现质押不能实现是指债权已届清偿期而未获清偿,因质押物的损坏,灭失或已返还质物人致使债权人无法行使质权或质权的消灭。4、保证虚置保证是由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向债权人承诺,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由其代为履行或承担连带责任的担保方式。保证虚置则是因为保证人资格不适格,使保证不成立,或保证人无能力即没有充分的财产保证当债务人未履行债务时来代为履行等因素,使保证流于形式。5、担保无效担保是指法律规定的或当事人约定的确保债的履行,保障债权利益的实现的一种法律制度或法律措施。担保无效是指因担保人的主体资格不适格或担保内容的违法等原因,使担保失去法律效力或被有权权力机关撤销。

什么是低风险信贷业务

积极优化信贷结构,开拓全新的资金运作品种,为企业希望您提供能够承担贷款风险保理业务是为信用销售特别是赊销方式而设计的一种综合性金融服务,它是销售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

银行贷款三个指引

信用风险和信贷风险的区别在哪里?

定义上区别。信贷风险的形成是一个从萌芽、积累直至发生的渐进过程。在还款期限届满之前,借款人财务商务状况的重大不利变化很有可能影响其履约能力,贷款人除了可以通过约定一般性的违约条款、设定担保等方式来确保债权如期受偿之外,还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交叉违约条款”。信用风险(Credit Risk)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拓展资料:1.信贷风险控制指的是通过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等程序,对信贷风险进行评级、分类、报告和管理,保持风险和效益的平衡发展,提高信贷的经济效益。 2.信贷风险控制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它贯穿于整个信贷业务流程的始终,包括贷前信用分析、贷中审查控制、贷后监控管理以及贷款安全收回几个环节。 信贷风险控制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为了在规模、风险、效率和客户体验之间取得平衡,建立相关信贷标准、制度、流程和岗位配置。 在利率、资金成本、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规模和风险是影响信贷机构利润的两个重要因素。规模大、风险小,是所有信贷机构永远不变的追求。 但是,以上两者在实践中常常是矛盾的。3.过于追求信贷规模的扩张,往往会导致贷款逾期率的不断增加;过于追求风险控制的完美,往往会限制信贷规模的增长。正是因为矛盾的存在,实践中的风险控制才必须追求两者的平衡,既不能只要规模,不管风险,也不能只顾及风控,不顾规模。 4.例如,某信贷机构在现有条件下,规模达到了5亿,逾期率为2%是最佳选择,那么在信贷风控实践中,应始终以逾期率2%为前提,不断将规模扩大至5亿元。 由于放款效率和客户体验会影响规模,尤其在小微信贷市场竞争不断激烈的背景下,放款效率和客户体验也给信贷风险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5.例如,如果某信贷机构只需要客户提供身份证就能获取客户的身份信息、家庭情况、房产信息和职业状况等,那么,就无需客户提供户口簿、结婚证、房产证等,如此可以大大提升放款效率和客户体验,吸引更多的客户选择该信贷机构。 信贷风险包括多种不同的风险,比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政策风险等,信贷风险控制的目的就是在保证业务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风险。 从流程上看,信贷风险控制包括贷前准入和调查、贷中审查和审批、贷后检查和逾期催收。

信贷风险怎么评估?

  贷前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的核心。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比例普遍偏高,信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接下来请欣赏我给大家网路收集整理的。   信贷风险评估的方法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现状   信贷资产主要是各类贷款,银行不良信贷资产就是银行投放信贷后形成的信贷资产中不符合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原则,处于逾期、呆滞、呆帐***或按五类分类法为次级、可疑、损失类贷款***状态而使银行资产风险加大,并面临资本损失的那部分贷款。从本质上说,不良信贷资产就是现实或潜在的不能保证贷放出的资金本息安全回收的信贷资产。   从总体来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成“三高、三差”特点:一是不良资产比率高,信贷资产质量。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剥离近1.4万亿不良资产后,不良贷款率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截止2001年1月底,按“一逾两呆”口径计算,不良贷款率仍高达25.37%。按五级分类不良率更高,远高于10%的国家警戒线和人民银行15%的监管标准。同时,不良贷款结构形式严峻,呆滞贷款比例最高。据有关部门估计,不良贷款实际形成损失的约占全部不良贷款的7%以上。双呆贷款占不良贷款的80%以上,可疑类与损失类约占全部不良贷款的70%以上。二是信贷资产长期占用率高,信贷资产流动性差。贷款大量投放于固定资产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住房抵押贷款等长期贷款;大量的贷款被企业作为资本金使用,大部分流动资金贷款被企业长期占用,转化为铺底流动资金,部分承兑汇票因到期无法兑付形成垫款被迫转贷。三是信贷资金筹资成本高,盈利能力差。虽然近年银行综合付息率有所降低,但经过几次降息,存贷款利差不断缩小,资金收益率实际下降。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高,以至大量不良资产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银行体系本身的内在原因,又有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既有社会信用机制的原因,又有银行运作和企业经营方面的原因;既有国内环境的原因,又有国际大环境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   1、 *** 的行政干预使银行信贷风险不断累积   在专业银行时期,国有银行作为国民经济巨集观调控的工具,不以盈利为目的,根据计划发放贷款,以支援国企改革和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随着商业银行法的出台, *** 干预银行信贷工作有所好转,但在某些地方或某个时候,这种现象仍比较普遍, *** 的干预导致国有商业银行行为扭曲,使银行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2、 国家巨集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的影响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我国从“九五”时期就开始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并且步伐也随着加入WTO而加快,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必然形成朝阳产业和夕阳产业。一些产业因此而得到迅速发展,而一些产业却逐步萎缩,关、停、并、转的结果就使企业丧失偿债能力,形成大量的不良贷款,使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不断积聚。因此对于正处于转轨的我国来说,政策性风险仍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重要风险。   另外随着国际资本流动的加速,资讯跨国界的传播和电子网路技术的应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金融市场相互的影响不断加强,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经济动荡以及金融危机就会在世界范围内出现联动、蔓延的趋势。同国际时,金融市场和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不断膨胀,投机性资金流动增大了发展中国家融入经济全球化程序中的风险。这也同样增大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3、 企业经营不善   企业和银行之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根据美国银行家协会的一项调查表明:超过70—90%的问题贷款是由于企业经营原因导致的。对于国内企业来说,这一点就体现的就更为明显,尤其是企业管理行为直接关系到银行资产的安全,主要表现为:一是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弱化,财务管理能力低,间接加大银行信贷风险;二是管理层不稳定,使银行与企业的关系时常发生较大变动,直接影响到贷款的偿还;三是随着企业新制度和组织形式的建立,企业利用股权拆分、转让、兼并、并购、联营和重组等方式进行逃避银行债务。   4、 金融体系不健全和社会信用缺失   不健全的金融体系不但是诱发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而且不利于商业银行深化改革和运营效率的提高,最终不利于银行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形成恶性回圈。目前最突出的就是利率管制问题。我国目前实行严格的利率管制政策,2000年开放了部分外币存贷利率,人民币存贷利率仍没有实现市场化。利率限制加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负担,使商业银行无法自由地根据市场利率对资产负债状况进行调整,无法推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使资产风险与收益不能合理匹配。   社会信用的缺失对银行信贷资产构成道德风险,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目前还没有完全培育起来有些企业一致某个地区赖账思想严重,有些企业肆意挤占挪用银行贷款,企业之间相互大量拖欠形成难以解开的债务链,无法回笼资金偿还银行贷款。这些情况对银行信贷资产构成严重的道德风险。   ***二***内部因素   1 、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随着商业化改革的稳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意识不断增强,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贷管理体制,经营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从风险管理方面来看,仍有很大缺陷,主要是:***1***风险管理定位不准确;***2***缺乏风险预警机制;***3***风险分析工具不科学。   2、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完善   从制度体系上看,内部风险控制制度,贷款审查制度薄弱,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经营原则难以落实到位。从管理体制上看,组织结构不合理,条块分割,环节众多,责权不明确,未能形成齐抓共管的机制;各种风险管理综合协调程度不高,难以从总体上测量和把握风险状况;缺乏独立的风险监控程式,致使管理层,决策层不能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信用状况。从经营机制上看,决策机制不健全,对经营决策缺乏有效的约束;信贷人员的责、权、利不统一,激励约束机制没有充分货币化,贷款的安全性与个人利益不挂钩;另外,没有真正相对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   3、 员工素质整体水平不高   国有商业银行未能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风险管理队伍,风险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更多的满足于日常报表统计;信贷管理人员知识结构老化,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把握不准,无法适应新形势下风险管理的要求。   信贷风险的主要风险及对策   一、操作风险   1***操作风险的概念:入市承诺的兑现使得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度不断提高,本土商业银行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这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基于本土商业银行产权缺位、内部控制机制缺乏,流程设计失当等因素所造成的操作风险日益凸显。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在协议第段所给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操作风险依据风险成因又可细分为两类一类是操作失败或失误风险,包括人员风险、流程风险和技术风险等,另一类是操作策略风险,指在应对外部事件或外部环境时,如政治、税收、监管、 *** 、社会、市场竞争等,由于采取了不适当的策略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前者主要与内部控制效率或管理质量有关,又称为内部风险后者主要与外部事件有关,又称为外部事件或外部依存风险。   2***操作风险管理对策及建议   解决操作风险的方法,根据新协议,主要有基本指标、标准法和内部模型法三种,核心是根据不同的风险权重配置资本。但对中国商业银行来说,由于个人住房信贷操作风险资料收集困难和业务开展时间尚短,基本上无法采用统计法和资讯模拟,操作风险的不可预测性在中国尤为突出,因此比较现实的做法是把防范操作风险的重点放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强化流程的管理   1对现有流程进行检查和梳理,杜绝可能存在的漏洞。中国各商业银行虽然都设有法规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但没有具体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更谈不上个人住房信贷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在借款合同、借款流程上存在较多的漏洞,如果不及早进行纠正,将严重影响到业务的发展。   2对新开发的产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市场调研,避免盲目投入、无效投入和高风险投入。个人住房信贷业务的产品更新逐渐加快,各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在还款方式、担保方式、办理方式等很多方面进行了大量创新,但这些创新是否经过了充分的市场调研和严格的操作风险审查,值得怀疑。据了解,中国的商业银行在推出一个新的个人住房信贷产品前,很少进行精确的资料分析和预测,住往根据经验和领导的主观判断,这既是由于资料库尚未建立,也因为中国商业银行对市场调研的不重视。应急手段的建立和完善。对检查出来的漏洞和风险,应通过合理的手段进行规避和改正,尽量避免采用过急的手段和霸王条款进行处理。中国商业银行在这点上做得还不够,尤其是对提前还款的处理,银行在理解到提前还款可能造成的损失后,采用立即加收违约金和限制提前还款的措施,因在借款合同中并无相应规定,造成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

什么是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以信用关系规定的交易过程中,交易的一方不能履行给付承诺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在赊销过程中,信用风险是指买方到期不付款(还款)或者到期没有能力付款,造成货款拖欠或无法收回的可能性。可谓企业最大的、最长远的财产是客户,然而企业最大的风险也来自客户。信用风险的外部原因:1.交易双方产生的贸易纠纷;2.交易伙伴客户经营管理不善,无力偿还到期债务;3.交易对象有意占用企业资金;4.交易对象蓄意欺诈。信用风险的内部原因1.所掌握的交易对象的信息不全面、不真实;2.对交易对象的信用状况没有准确判断;3.对交易对象信用状况的变化缺乏了解;4.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缺少有效的沟通;5.企业内部人员与交易对象相互勾结;6.没有正确地选择结算方式和结算条件;7.企业内部资金和项目审批不严格;8.对应收帐款监控不严;9.对拖欠帐款缺少有效的追讨手段;10.企业缺少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

信贷风险的定义,以及和信用风险的区别?

以上说的都属于,信用风险主要是指一个人的还款能力,通俗点说是指在规定时间内能不能把债务还清,这是所有贷款机构最看重的指标。其他风险有的属于系统性风险,有的属于非系统性风险,为应对以上风险,大部分公司或者银行都会要求抵押或者担保。

个人信贷业务存在的风险

当前个人信贷业务存在的主要风险1、信用风险:借款人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由借款人到期拖欠还款和赖账行为而带来的风险。表现为个人贷款的风险相对较高。2、征信风险: 个人信贷业务是一个面向个人客户的营销的信贷业务,对个人的征信系统有着非常强的依赖性,征信风险是由于银行无法取得借款人客观、全面、真实信用,而导致的贷款损失。3、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因现行法律法规不健全,无法保障银行债权而出现的贷款风险。4、支付风险:支付风险是由于借款人经营及收入的不确定性,发生变化而失去足够的支付能力,导致不能按时还款付息,使银行贷款出现风险。5、自身风险自身风险是指银行在从事个人贷款业务中,因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人员素质差等原因造成的风险~

信贷风险的概念

信贷风险,是债务人因无力清偿债力出现的风险。它是信贷资产经营上的一种主要风险。为了避免或减少贷款风险,提高银行经济效益,银行不仅要掌握贷款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同时也需要加强贷款过程的内部控制,通过建立和健全银行内部贷款管理制度,防范贷款风险的发生。

什么是信贷风险

信贷风险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特征有:不对称性、累积性、非系统性、内源性。简介: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个人信贷风险如何防范

防范信贷风险的办法是,在贷款前,对借款人的贷款用途、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信用状况进行仔细的评估调查,审查是否发放贷款;而在贷款后,及时催告借款人还款。【法律依据】《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一条个人贷款申请应具备以下条件:(一)借款人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或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境外自然人;(二)贷款用途明确合法;(三)贷款申请数额、期限和币种合理;(四)借款人具备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五)借款人信用状况良好,无重大不良信用记录;(六)贷款人要求的其他条件。第十二条贷款人应要求借款人以书面形式提出个人贷款申请,并要求借款人提供能够证明其符合贷款条件的相关资料。第十三条贷款人受理借款人贷款申请后,应履行尽职调查职责,对个人贷款申请内容和相关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调查核实,形成调查评价意见。

信贷业务风险点与防范措施有哪些

风险点:(一)从商业银行外部因素看:(1)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职能转换尚未到位,间接投资为主体的格局远未打破,银行、政、企之间的关系还未根本理顺,这些都会给银行贷款造成体制性风险.(2)宏观政策的影响. 一是行业政策性亏损.二是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取向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给商业银行贷款既可能带来生机,也可能带来风险.(3)市场供求的影响.市场疲软首先给企业造成经营风险,继而又会通过企业导致银行贷款风险.(4)借款人经营管理状况的影响,导致或加剧银行贷款风险.(5)社会信用状况的影响.我国社会信用状况不够理想:一是行政干预贷款.二是借款人信用观念淡薄. 措施:(一)正确认识和把握贷款风险生长规律性,提高贷款风险防范对策和措施的适宜性与有效性.贷款风险生长经历风险萌芽、风险成长和风险爆发三个阶段,凸现贷款发放风险、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等五个生长节点.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其特征,采取有效措施,才能确保防范风险生长的效果. (二)重视正确区分风险因素的可控性和不可控性,采取不同的适当对策和措施.在影响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生长的一系列因素中,商业银行对其外部因素具有明显的不可控制性,但对其内部因素则具有较强的可控制性.首先,对于不可控制性的外部风险因素,商业银行可以督促和帮助借款人改善经营管理,加快资金周转,增强守信意识,对于深受外部风险因素影响的贷款种类和贷款对象,要求提供贷款担保或开办贷款保险,以转移贷款风险,若没有提供贷款担保或贷款保险则不予贷款,以避免不必要的承担贷款风险.其次,对于可控制性的内部风险因素,商业银行可以改善贷款政策、程序、制度以及内控机制,严格督促执行到位,加强贷款合法性、规范性、风险性和效益性的检查监督力度,加强贷款风险责任的追究力度.

出纳的风险?

【热点导读】: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的研 管理会计中几种成本计算方法分析 管理会计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文章来源自 3 e du 教育网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当前各高校的会计规范化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降低高校出纳岗位工作的风险,文章就如何更好的降低和分散风险提出加强内部管理,规范资金的收付制度,建立健全轮岗制度,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等意见。 [关键词]降低和分散 出纳岗位 风险 按照现行的 高校会计制度,通常情况下行政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分别是独立的会计体系。一般负责基建会计业务的科室同时兼任多家小型校办企业的会计核算。这就造成了一般的普通高等学校产业财务科出纳管理多家校办企业的出纳业务。 一、出纳岗位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1.内部控制风险。从高校财务管理的角度看,现金、银行存款等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因此,其内部控制风险也是最大的。一般来说,各个企业单位对现金、银行存款等资产的收支及使用情况都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流程,从制度上讲应该是完善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在发现各种违规、违法、不合理的经济业务发生后,出纳人员却往往无法制止或纠正,其原因有如下几点:①很多人对出纳岗位的职责不了解,认为出纳人员应该无条件服从领导,只要领导同意,就必须付款。②管理制度设计尤其是审批制度不合理。目前,多数校办企业或单位对款项的支付都设计了垂直型的审批环节,即按照单位领导、主管领导、业务部门、财务部门等的顺序实行签字审批,但由于很多单位领导对各项财务法规甚至财务工作都不甚了解,仅仅根据管理工作或其他需要就认可了某些有问题的经济业务的发生,由于有了领导的签字,其他审批环节一般也是一路绿灯,等到出纳人员发现时,很多情况下只能将错就错,却已无法纠正或制止了。另外,很多校办企业和单位对各项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不够。如盘点制度、设立备查账制度、人员定期轮岗制度等在不少单位往往执行的不好。 2.会计核算风险。出纳工作并不复杂,工作程序也相对简单,但这却不意味着出纳工作难度低,要求低。由于一般单位出纳岗位均不多,相对于其他岗位而言,出纳岗位是接触人最多,业务量最大的。如某所高等专科院校,建设新校区,校区建设总计发生上十亿,同时8家独立核算校办企业的日常开销,均由一名出纳人员负责,其工作强度之大可想而知。与其他会计岗位不同,出纳岗位尤其是现金出纳岗位一旦发生错误往往是无法更正的,发生损失时,也只能由出纳人员自己承担,这样出纳岗位就面临巨大核算风险,同时也给出纳人员造成了巨大压力,可以说几乎所有出纳人员(尤其是现金出纳)均有过自己承担损失的经历。 3.职业道德风险。长期以来,在企业及其他单位部门的管理中,财务人员的工作强度高,压力大,收入偏低,升迁机会少等。而作为财务基础的出纳工作虽然重要,但在整个财务管理中受重视程度却不高,这是因为人们长期形成的一种观念认为,出纳工作相对程序简单,技术性不强,对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不高,所以出纳岗位大多由刚参加工作的新人或业务水平相对较低的人员担任,出纳岗位的设置仅从财务制度及财务管理要求、业务流程、人员配备等角度出发,并未过多考虑其岗位的特殊情况及要求,所以说,出纳岗位也面临着较大的职业道德风险。 1.加强内部管理,严格按照财务法规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并结合单位实际情况设定出纳岗位的工作职能。加强内部控制,切实做到不相容岗位的分人管理,对重要的证、章、票据严格管理,尽量实行分人保管并建立定期核查制度。对各项由出纳人员记录的日记账要由专人定期审核,建立健全备查账制度,出纳人员要严格按照规章办事,努力抵制白条入库,杜绝账外资金。 2.规范资金的收付制度,积极学习并掌握现代的各种理财手段,灵活运用网上银行、信用卡等现代电子商务技术进行款项的收付,尽量减少并严格控制现金收支业务,从技术上减少出纳岗位尤其是现金出纳岗位的核算风险。 3.建立健全轮岗制度,实行定期岗位轮换,建立岗位考核制度。财务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对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有较高的要求,但一般来说,会计核算主体的业务范围、管理流程等相对稳定,加之财务工作又严格遵照诸多相关的法规、规章、制度的要求,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财务工作又表现出很强的规律性,建立各个岗位的定期培训制度,加强财务人员的业务学习,除了综合性较强的一些工作外,使大多数财务人员包括出纳人员都能胜任各个会计核算岗位,应当努力给出纳人员创造良好宽松的工作条件,在出纳岗位上尽量做到人员的新老搭配,创造浓厚的业务交流学习氛围,从而疏导出纳人员的工作压力,降低会计核算风险。 4.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应当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道德典型,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实行奖惩结合制度,在明确岗位责任的前提下,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补偿,笔者认为有以下途径可以考虑:(1)可以尝试设立特殊岗位风险基金(2)针对出纳等风险性高的岗位,也可以考虑实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按照岗位风险的不同,设立额度不同的特殊津贴,从物质上给予支持,尽量减小出纳人员的心理压力。(3)建立健全岗位考核制度,设立不同的量化指标,设立考核机制,结合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岗位实行量化考核,对完成考核指标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分散职业道德风险。 总之,出纳工作是财务核算中最基本的环节,我们不应当仅从业务角度看待它,更应当关注出纳人员的选择和任用,改变以往的错误观念,支持、关心出纳人员,理解他们所承受的风险,努力为他们降低和分散各种风险,化解各种工作压力,这对我们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工作是非常有益的。 [2]张佰良. 会计岗位的内部控制要求[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2年第2期. [3]董丽英. 加强岗位风险管理 有效防范会计财务风险[J].吉林金融研究,2008年第4期. [4]冯秀岩,于晓春,赫艳辉.浅析会计人员意识的提高与风险防范[J].现代审计与会计,2007年第8期文章来源自 3 e du 教育网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信用风险名词解释

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它主要受证券发行人的经营能力、盈利水平、事业稳定程度及规模大小等因素影响。

银行贷款风险的防范措施有哪些

  1、加强准入管理。在授信环节,做到科学核定总量、明确区分种类、严格遵循权限;在用信环节,做到深入调查、详细审查、充分审议、严格审批,提出行之有效的限制条件和管理措施;在审查环节,探索建立独立审查制度、审查合议制度、审查咨询制度以及审查监理制度。对正常贷款,以加强维护和深度开发为主,持续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和信用便利;对关注贷款,密切关注不利因素的变动趋势,确保担保的有效性和充足性,抓住客户资产变现、对外融资、改制重组、经营改善等时机相机退出;对可疑贷款,果断、依法强制清收。  2、加强预警监控。风险预警是防范信贷风险的一项重要举措。良好的预警机制,可以前移风险关口,达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的效果。要实现“多渠道”预警,创新信贷风险监测预警手段,综合运用信贷管理系统、专业统计报表以及各类媒体获取风险信息和数据,构建风险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形成“多角度观察、多方面分析、多渠道传递”的工作局面。要实现“零距离”预警,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提高监测的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3、加快信贷调整。市场经营条件下常盛不衰的企业不多,有前瞻性地加大信贷退出力度,才能有效防止信贷资产质量恶化。在客户退出上,要切实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事实风险退出向潜在风险退出转变。前移风险关口,动态跟踪各类贷款迁徙变化趋势,提高对发展趋势的预见性。二是由被动性退出向主动性退出转变。统筹规划,尽早打算,通过催收、核销、审批控制等手段,主动压缩规模小、效益低、前景差、风险高的企业贷款余额。三是由战术性退出向战略性退出转变。信贷结构调整不能操之过急,必须掌控好节奏和力度,防止在退出中形成不良。  4、加强贷后管理。贷后管理就是要不断发现营销机会和客户风险预警信号,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策并付诸行动。要建立贷后管理考核体系,把客户检查过程、信息分析过程、预警预报过程、客户退出过程等纳入信贷工作整体考核范畴,针对每个管理环节和要素制定考核标准和依据,促使贷后管理人员经常、自觉、深入地实施贷后管理,让概念化的管理具体化。要建立差别化的风险监控制度,在密切监测风险变化的同时,做好对边缘贷款的动态跟踪和监测,制订完善的风险监控方案,及时化解潜在风险。  5、培育合规文化。要注重培育客户经理良好的职业操守,做到始终不越思想道德这条“防护线”,始终不碰规章制度这条“警戒线”,始终不违犯法律这条“高压线”。要注重建立与合规文化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明确传递一种信息,即:奖励那些善于发现风险、揭示风险、规避风险的员工,惩罚那些违反贷款规则、制造贷款风险、不顾贷款风险的员工,切实在内部形成一种“不以效益为由简化贷款程序,不以发展为由变通规章制度,不以同业竞争为由放宽准入条件”的良好氛围。

信用贷款如何控制风险?

信用贷款控制风险方法:贷前调查要充分,贷中操作要规范,贷后检查要及时,强化客户账户监管,侧面了解客户动向。 信用贷款是指以借款人的信誉发放的贷款,借款人不需要提供担保。其特征就是债务人无需提供抵押品或第三方担保仅凭自己的信誉就能取得贷款,并以借款人信用程度作为还款保证的。这种信用贷款是中国银行长期以来的主要放款方式。由于这种贷款方式风险较大,一般要对借款方的经济效益、经营管理水平、发展前景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以降低风险。 更多关于信用贷款如何控制风险,进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12fdb21615831987.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信贷风险是什么含义?

信贷风险的形成是一个从萌芽、积累直至发生的渐进过程。在还款期限届满之前,借款人财务商务状况的重大不利变化很有可能影响其履约能力,贷款人除了可以通过约定一般性的违约条款、设定担保等方式来确保债权如期受偿之外,还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交叉违约条款”。交叉违约的基本含义是:如果本合同项下的债务人在其他贷款合同项下出现违约,则也视为对本合同的违约。一般来说,债权人都是以当事人未履行其在本合同项下的义务为由,追究债务人的违约责任,但交叉违约条款突破了这一限制,它颇有“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味道,即试图赶在借款人其他贷款合同项下的债务出现偿还危机之前采取救济措施,以避免自己处于比其他债权人更糟的处境。此种违约形态在中国现行法上虽无明确规定,但它并不违反合同法的有关法理及法律精神,现行《合同法》中的不安抗辩权可以作为其适用的法理依据。因此,交叉违约条款可以作为约定条款订入合同之中,以使贷款人能够及时全面的掌控借款人的信用水平。想知道更多请到云掌财经!谢谢,希望采纳!

高校负债的筹资的风险及对策

高等教育经费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而负债筹资是高校发展解决资金缺口的重要来源,因此需要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促进高校持续稳定的发展。但同时我们应看到,贷款高校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如果高校到期一旦不能偿还银行贷款,甚至资不抵债,财务风险就会转化为财务危机,严重影响贷款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防范高校财务风险是政府和高校的共同责任。(一)宏观上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制定一套高等学校筹资的配套政策,优化高等教育的筹资环境。需要强化政府财政投入责任,保证贷款高校正常运转。高校是提供准公共产品的事业单位,高等教育扩招后所面临的问题和整个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政府应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增加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日常维持投入和发展投入,是贷款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另外还要完善高校利用信贷政策,保持高校利用贷款办法的可持续性:建立专门为高校提供融资担保的分级担保机构;政府应对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及教学设备等教学基本设施的贷款项目进行全额贴息,减轻贷款高校付息压力;规范和完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配套政策,允许社会闲散资金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在高校与高校之间引入竞争机制。也可以考虑组建地方高教投资公司,搭建多级投融资平台。组建地方高教投资公司,利用社会化低成本资金解决高校快速发展中短期资金不足的问题。高教投资公司的资金来源可以地方财政一次性拨款5-10亿左右作为注册资金,以后每年通过发行高教发展债券获取低利率融资资金。高教投资公司不以盈利为目的,只要求保持收回成本,资产不沉淀,现金能收回,能自我循环、良性发展。2.加强教育主管部门对贷款高校筹资活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建立高校负债筹资规模和投资项目的审批制度。高校负债筹资规模过大而引起的财务风险,教育主管部门缺乏宏观政策上的引导和监督。虽然高校是办学主体,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对贷款规模和投资项目有自主权,但从产权角度看,教育主管部门以所有者的身份有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施监督的权力。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高校银行贷款和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教育部和部分省市教育部门对高校贷款制定了相应制度进行规范,要求高校贷款的额度一定要掌握在可以偿还的限度之内,不允许学校用校产作抵押进行贷款,未经批准擅自向银行贷款,要追究学校及有关人员的责任。建立负债筹资及使用情况的报表制度。一方面,修订完善高校会计制度,对高校贷款及其使用、融资租赁等会计核算进行规范,全面反映高校负债筹资及使用情况,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专门的高校贷款及其使用情况的报表,要求贷款高校每月或每季度向教育主管部门上报贷款规模和投资项目的进展情况,以便教育主管部门及时对高校贷款及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以防止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 1.建立现代大学治理结构,逐步形成高校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建立现代大学治理结构,首先需要明确责任,提高筹资决策的科学性。建立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就是将高等教育由单纯的政府投资转变为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多渠道投资办学的发展模式,提高高校筹资和投资项目的科学性。因此,建议在高校建立大学理事会,对决策者权利进行有效的监督,实行民主管理。理事会的功能是监督学校的运行情况,制定有关整体建设发展规划,审核批准经费预算和投资项目。同时要求在计划财务处的基础上,设置筹资委员会和投资部,明确三者的职责,强化经济责任制,对贷款投资项目实行立项公开、论证公开和结果公开,自觉接受群众、银行和社会有关部门的监督,使学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承担起财务安全与风险控制的责任。另外还要建立高校多元化筹集资金机制。实践表明,高教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是解决高等教育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也是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因此,高校要打破传统筹资观念,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吸引社会闲散资金,通过社会投资、融资、教育国债等多种市场手段积聚教育资金,有条件的高校大胆探索股份制改革,创新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挖掘高校面向社会融资和自筹资金的能力,实现多方筹集教育资金的目的。2.优化筹资结构,降低高校举债风险:合理控制高校负债筹资规模。高校筹资规模就是高校事业发展过程中某阶段实际需要的资金与可能拥有的资金的差额。高校的办学成本由经常性成本和建设性成本两部分组成。合理的筹资规模就是确定贷款规模的均衡点,即学校收入扣出经常性成本后,剩余部分大于或等于银行利息。贷款均衡点的确定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效益性和合理额度的原则。优化筹资的时间结构。由于短期借款从风险上看要比长期借款高,而从资金成本上看,长期借款要比短期借款高,因此,要合理安排借款结构,将长期借款与短期借款相结合,权衡长短期负债的优缺点,尽可能以长期贷款为主,必要时辅以短期贷款。确定最佳的资本结构。资本结构是指各种资金来源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它是由筹资方式决定的。资本结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办学活力与能力和发展的潜力。反映资本结构、衡量财务风险承受能力的主要指标是资产负债率。高校必须确定最佳的资本结构,在筹资风险与筹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只要保持风险与成本的适当比例,高校才能取得效益的最大化。3.建立良好的“银校合作”关系,寻求商业银行贷款支持。一方面,高校加强与商业银行的联系,在贷款利率方面最大限度地争取优惠政策,力求降低贷款成本。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以“联合授信”方式合理确定贷款方向、投资量及偿还期限,在确定授信额度时尽量将贷款资金控制在高校还款的范围内,这样既控制银行的风险,也降低了高校的风险。同时,高校要把助学贷款作为银校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把助学贷款力度的大小作为学校选择开户银行的重要条件。通过助学贷款业务的开展,解决困难学生的欠费问题,提高学费收缴率,增强资金自给能力。4.建立高校财务预警系统,适时监控高校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就是在高校现有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基础上,设置相关量化指标,分析和评价学校办学资金使用的合理程度、财务管理水平和真实财务情况,及时揭示隐性问题,对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预警预报。具体包括:定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为高校提供现金可用度的预警信号;确定高校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如偿债能力、运营绩效、发展潜力等方面,建立长效的财务预警系统;应结合高校实际,采取适当的风险应对策略。在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后,当出现风险信号时,应采取预防性控制或抑制性控制,防止风险损失的发生或尽量降低风险损失的程度。

信贷担保的风险

  小额信贷的担保作为个人与银行信贷业务的一种中介,既是银行今后规避信贷风险的重要方式,又是个人信贷的一种重要手段。接下来请欣赏我给大家网络收集整理的信贷担保的风险。   信贷担保的风险   担保风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是按引发风险因素的层次性分类,可以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由于宏观经济政策变动等因素引发的风险属于整体风险,而由担保机构决策失误、操作等微观因素引起的风险为非系统性风险。   二是按风险暴露程度分类,可以分为隐性担保风险和显性担保风险。尚未暴露、处于潜伏期的风险称为隐性担保风险,扣担保业务操作中规章制度不严或违规操作,即使暂未出现问题,但潜在风险较大,随时可能出现问题甚至是大问题。已出现预警信号,风险征兆较明显的称为显性担保风险,如已经发生代偿的担保等。   三是按风险的可控程度分类,可以分为完全不可控风险、部分可控风险和基本可控风险。完全不可控风险是指由于完全无法预测的因素变动,且对这些因素变动事先无法有效防范所引起的风险因素变动,如环境风险等到;部分可控风险是指那些事先通过采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的风险,如信用风险;基本可控风险是指那些通过制定和实施科学严密的操作规程、管理措施、内控制度与监管措施后可以基本控制的风险,如操作风险等。   信贷担保风险的来源   一、来自中小企业的风险   中小企业的风险,是指受保企业的违约风险,这种违约风险的大小可能与中小企业整体存在的问题有关系,也可能与单个受保企业的状况有关系,包括以下风险:   (一)企业经营者素质和竞争力风险   企业经营者(领导者)素质包括经营者经历、经营者管理能力、道德水准、在职工中的威望和受教育的程度等。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经营者的文化层次普遍很低,尤其是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多数出身农民,文化水平较低,经营思想有很大的局限性。经营者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大小,经营者素质低下将导致中小企业脆弱的竞争力。在当前买方市场显现,市场竞争力升级为品牌竞争的情况下,低素质的中小企业发展便更难以为继,其所面临的竞争风险与经营风险明显增大。   (二)市场风险   中小企业所面对的市场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不仅中小企业之间相互竭尽全力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而且大企业也随时关注着中小企业市场的变化,一有机会或一旦发现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产品,大企业便会毫不犹豫地利用自己的资金与技术优势介入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因此,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市场风险是不可忽视的,有时甚至就是经营失败的直接原因。   (三)技术风险   技术创新对中小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然而,中小企业科技人员缺乏,生产技术落后,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有限。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中小企业技术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即使具有某方面的技术,也往往由于后劲不足而无法形成长远的技术优势。   (四)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包括会计核算组织、财务人员水平、会计处理方法和资金运作所造成的风险。例如:某公司在财务管理上,实行内部银行结算,分车间核算,车间设置会计人员和统计员,这些措施,可以提高财务数据的可信度,风险比较小。又例如:A公司贷款目的实际是归还欠款,B公司贷款目的实际是补交所欠税款,并没有将资金用于扩大生产,这使贷款担保的风险极大。   在会计处理方法上,某公司在对外会计报告中,以收付实现制原则核算,即以开具发票来确认收入,而内部会计报表以发货时间来确认收入。这两种方法计算的收入相差数百万元,比较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增加了判断风险的难度。   (五)关联风险   企业与企业的关联,包括资本的关联、人员的关联和业务的关联。资本的关联是一企业与另一企业有投资与被投资、持股与被持股的关系;人员的关联是一人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担当重要职务;业务关联是一个企业在一种产品生产或经营中处于其中的一个环节,该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上一环节和下一环节的生产或经营的影响和制约。从资金的角度考虑,关联企业的资金很容易在关联企业之间流动,造成贷款企业的资金流失,到期无法偿还贷款。同时,关联风险又是"关联保险",贷款人是善意的话,可以从其他关联企业调剂资金,归还贷款。例如A公司是在B公司已投入实物的基础上成立的,机械设备、资金和人员可在两公司之间调剂和转移。所以,负债和损失难以判断。同时A公司与B公司有着资金的关联与人员的关联,B公司的总裁是A公司的董事长,B公司的财务负责人又是A公司的财务经理,可以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A公司对B公司担保额上亿元,对B公司所属的美食娱乐城及所属的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担保上千万元。这样,贷款担保风险变得扑朔迷离。   (六)信用风险   这是指在信用活动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导致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信用最基本特点是到期履约、还本付息。然而如果债务人经营不善或客观原因,如战争、自然灾害等,或有意欺诈,到期不履约,保证人将遭受相应的损失。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信用已经成为个人和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通行证。他们通过良好的信用和较高的信用等级体现公司及自身的形象和价值,把信用当作自己的生命去看待。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信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却有不少企业和个人不把信用当回事。担保机构的服务对象,除政策性担保另有规定或少数其他领域的担保外,多数是以高科技中小企业为主,而这些企业的信用等级、抵押物有相当一部分是不被商业银行认可,或提供不了抵押物,另外,抵御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的能力也最为薄弱,这就使得担保机构处于更为复杂的市场环境中。   目前我国个人的诚信度尚不是很高,因此,担保业务目前存在较大的信用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不严加管制,会有数量众多的担保业务演变成呆坏账。另外地方政府扶持、控制担保公司,行政干预其业务办理,非市场行为极易引致借款人与担保公司信用缺失。   (七)"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信息经济学认为,在经济运行的具体交易中,信息不对称就会引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在信用担保活动中也是存在的。一方面,受保企业由于得到了来自担保机构的保证,其所做出的经营决策及自身行为即使引起损失,也不必完全承担有可能产生的损失,这便促使其倾向于做出风险更大的决策,以获得更大的利益。同时,为了获得更多的贷款与信用担保支持,受保企业还会通过采取提供虚假信息或隐瞒重要真实情况的手段骗取贷款与担保,或者在取得贷款以后,改变贷款合同与担保合同规定的贷款使用方向,使贷款风险增大,进而使担保风险增大。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大权往往掌握在企业法人代表手中,其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无论是贷款人还是信用担保机构都不容易把握。所以,担保过程中信息的不对称性,增加了信用担保机构的内在脆弱性。   二、来自政府部门的风险   政府部门给信用担保机构带来的风险主要来自政府不适当干预和中小企业政策的不稳定性两个方面。   (一)政府部门不适当干预的风险   古典经济学家在分析市场作用时,将引导协调人类生产交换活动的市场机制称为一只"看不见的手"。相应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则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管理称为另一只"看得见的手"。但是,"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并非完美无缺。比如,长期以来,由于体制性因素的影响,我国各级政府过度干预银行贷款,形成了"倒逼机制"怪圈和贷款供给制,以致我国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居高不下,存在严重的金融风险隐患,严重威胁国家经济、金融安全。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干预银行金融业务的能力大为减弱。信用担保业作为新生事物,由于其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普遍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从目前情况看,全国各地信用担保机构从组建到运作(尽管还很不规范),无一不体现着政府行为。如果这种政府行为得不到有效制约和规范,就会使信用担保重蹈政府干预贷款的覆辙。各级政府会以出资人身份,以发展地方经济和促进社会安定为理由,以行政命令指定担保等各种形式和途径直接干预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活动,将信用担保资金变为中小企业的救济基金或第二财政,使信用担保演变为"市长担保"、"县长担保"、"局长担保"、"条子担保"等指令担保。这些指令担保往往是以担保机构降低担保要求和标准为代价的,因而是没有安全保障的。   (二)政府政策不稳定性的风险   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过度干预对信用担保机构的安全运作带来不利,但是要使信用担保机构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又离不开政府的各项政策支持特别是财力上的支持。而这种财力支持力度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中小企业政策的稳定性。近两年来,在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岗位的宏观背景下,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比如,不少地方政府积极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组建工作,并根据本地的财力状况,给担保机构注入了必要的启动资金,成为目前信用担保机构的最大资金来源渠道,为确保担保机构的正常运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若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或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也可能会发生改变,或者政府减少对信用担保机构的资金投入,使信用担保机构没有稳定的资金补充来源,入不敷出,信用担保机构将难以为继甚至被迫倒闭。   三、来自担保企业自身的风险   (一)资本风险   担保行业属于高负债行业,按照国家规定,担保公司对外总担保额可以放大到其自有资本的10倍。因此,担保公司在降低银行贷款风险的同时增大了自身的风险。这就要求担保公司有较强的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二)业务操作风险   担保公司必须要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按照金融企业制度健全内控机制,从风险管理出发拓展各项业务。然而由于担保公司属于新生事物,众多公司具有金融从业经验的人员较少,有些担保公司的经营者以前几乎从未涉足过金融行业,对担保公司的职能、业务定位、公司治理结构、组织构架、风险管理等缺乏清醒的认识。而对担保公司进行审批的是工商管理部门而不是金融监管部门,存在着对管理者行为、信用记录等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审批把关难度较大。担保公司突破政策规制,个人、公司贷款担保业务齐头并进,大量开展动产、不动产、知识产权、股票等质押贷款担保业务,但由于缺乏专业的评估人员和风险评判人员,业务风险较大。目前担保公司的主管部门为经贸委,而经贸委不甚熟悉金融业务,对担保公司的业务流程、业务审批、业务范围的规定无法切合实际,过于笼统,以致无法指导和监控其业务发展。   (三)决策风险   这是指担保企业在审议担保或投资项目时,如对受保企业的资信、还款能力、还款来源未审议落实,导致决策失误;在决策过程中,未注意担保及投资需要投向不同的行业及企业,当业务向某一行业或企业过度集中时,该行业及企业的衰退就会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公司决策层不能从项目实际出发对担保及投资业务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而是受外在因素的干预,做出不利于公司利益的决策等。   (四)内部控制风险   这是指担保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全面,存在漏洞;制度执行不力,如对担保业务不坚持双人调查、双人撰写调查报告、放松贷后检查等;授权和相互制约机制不健全,部门与部门、岗位与岗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调与相互制约不够;考核指标体系不科学、奖罚机制不健全等。   (五)道德风险   以权谋私,内部人员贪污受贿,提供人情担保。个别担保机构业务管理人员利用其特殊职权营私舞弊,进行权钱交易,办理人情担保,这种情况虽然是极少数,但给担保机构资金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   四、来自银行的风险   (一)来自银行贷款操作的风险   贷款银行对贷款对象选择是不是很合适和准确,贷款操作是否规范,也直接影响着信用担保资金的安全性,如果贷款银行出于转嫁贷款风险的动机而有意放松贷款条件、企业的资信调查、贷款审查和审批,使本来不应该获得贷款担保的中小企业进入信贷程序,势必给信用担保机构留下巨大的潜在的风险隐患。同样,如果贷款银行将贷款安全性寄托在信用保证上,不如实履行信用担保关系中的义务与责任,信贷人员责任心不强,随意放贷,或者以贷谋私,违规操作,甚至银行与企业相互串通,提供虚假信息,共同骗取担保,则担保机构同样会遭受巨大损失。   (二)来自银保关系中权利和义务不对等的风险   这种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担保风险的分担上,协作银行往往只要求权利而不愿意承担义务,即要求担保机构承担100%的风险,这既不符合国际惯例,也使风险一边倒,加重了担保机构的风险;二是在保证方式的选择上,协作银行往往是坚持有利于己的连带保证责任方式而不愿意甚至拒绝采用一般保证方式,担保机构则处于被动地位。   五、来自担保体系的风险   (一)担保法律体系不健全的风险   长期以来,我国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束缚,在经济发展中片面强调发展国有大企业忽视中小企业的发展,与此相适应,法制建设上也出现了"跛行"的状况,至今为止,尚无一部与中小企业相关的专门法律或法规。由于缺乏基本的法律制度保障,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稳定性较差,内在风险也较大。更为突出的问题是,信用担保机构作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信用中介组织,其设立程序、法人地位以及运作方式等一系列问题都缺乏基本的法律规范和法律保障,实际中操作起来十分困难。尽管我国已颁布实施了《担保法》,为信用担保机构的运作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但由于信用担保机构属于专业担保的范畴,对于其运作过程中涉及的担保行为当事人及其法律行为活动,现行《担保法》中的部分条款规定过于笼统,不适应专业担保业务活动的需要,甚至某些条款在提法上值得商榷,在执行中存在自相矛盾,使信用担保活动无法可依,有法不依,信用担保机构的权利难以得到法律保障。比如,按照《担保法》之规定,保证方式可根据银保双方协商确定采用一般保证方式或连带保证责任方式,这在实际中很难行得通,因为几乎所有银行为了保全贷款债权,规定各分支机构一律采用连带保证责任方式。又比如,现行《担保法》侧重于保护债权人利益,对担保人的权益保护不够,担保范围较宽,包括主债权、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债权的费用,加上要求承担连带责任,风险一边倒,影响担保业的健康发展。   (二)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缺乏的风险   各国经验表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与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没有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的支撑,中小企业难以健康发展,信用担保机构也就难以实现良性运作。这是因为社会服务中介组织通过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咨询、市场分析、技术指导、经营诊断、管理咨询、人员培训等服务,能帮助中小企业提升经营管理与决策水平,帮助其对症下药,摆脱困境,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获得生存发展。中小企业素质提高了,信用担保机构的安全性才会增强。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严重滞后于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加之我国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而服务体系建设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对现有的各类社会中介机构(如信息咨询、科技开发、资产评估、产品推介等)进行重新组合、优化和发展。要完成这项工作,需要政府部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不同行业、部门的通力合作,也需要工程技术、经营管理、金融、财会、法律等多学科专业人才的积极参与。而这一切都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需要经过一个从无到有,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到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从而进一步影响信用担保机构的稳定发展。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 >>> 信贷担保的风险

信贷风险的类型有哪些

1、操作风险入市承诺的兑现使得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度不断提高,本土商业银行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这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基于本土商业银行产权缺位、内部控制机制缺乏,流程设计失当等因素所造成的操作风险日益凸显。2、担保风险信贷担保只是发放信贷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发放信贷的充分条件。商业银行对信贷担保还存在一种错误认识,即过于看重信贷担保的作用,认为只要有信贷担保就可以发放信贷。信贷担保只是分散了信贷风险,提供了一种补偿功能,但它不能改变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也不能保证足额偿还信贷,因此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信贷风险。3、道德风险的概念道德风险是委托人与代理人签约后,在履行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有可能为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采取不利于他人的行动,侵占他人的利益,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委托代理关系,因此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在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中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和客观存在。中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仍然是信贷业务,信贷业务的道德风险问题也成为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研究重点。扩展资料:一般而言,小微信贷的贷前风控包含以下三个步骤:申请准入及预判、上门查看并收集信息和整合信息形成初判。申请准入及预判是指和客户初次接触,申请准入分两步走:首先,和客户介绍机构的信贷基本政策,包括产品五大要素、信用记录要求和其他禁止性要求,看客户是否能够同意,同时了解客户的需求,看是否与机构政策相匹配,相互明确合作的基础条件。其次,了解客户是干什么行业的?要多少钱?贷款是干什么的?确保客户是正当经营、用途和需求。这些条件满足了,基本上可以给予准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信贷风险

信贷资金的流向风险及防范措施

1、要说防范只能去查询对方的详细信息,比如在风险信息网上可以查询涵盖全国司法涉诉信息、行政处罚信息、市场监管信息、民间负债信息、多头借贷统计、工商风险信息关联、工商异常经营名目录等多维度、多层次、多领域的数据信息。信息覆盖面广、每日实时更新。2、通过“风险信息查询”系列产品,帮助金融机构解决信息不对称难题,展现企业客户或个人客户的风险图谱。3、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精准识别信贷风险,全面提高风险管控技术和风控能力。

个人信贷存在哪些风险,信贷人自身要注意什

按时还款,算好利息,没人找你麻烦

信贷风险是什么意思呢?

信贷风险的形成是一个从萌芽、积累直至发生的渐进过程。在还款期限届满之前,借款人财务商务状况的重大不利变化很有可能影响其履约能力,贷款人除了可以通过约定一般性的违约条款、设定担保等方式来确保债权如期受偿之外,还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交叉违约条款”。交叉违约的基本含义是:如果本合同项下的债务人在其他贷款合同项下出现违约,则也视为对本合同的违约。一般来说,债权人都是以当事人未履行其在本合同项下的义务为由,追究债务人的违约责任,但交叉违约条款突破了这一限制,它颇有“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味道,即试图赶在借款人其他贷款合同项下的债务出现偿还危机之前采取救济措施,以避免自己处于比其他债权人更糟的处境。此种违约形态在中国现行法上虽无明确规定,但它并不违反合同法的有关法理及法律精神,现行《合同法》中的不安抗辩权可以作为其适用的法理依据。因此,交叉违约条款可以作为约定条款订入合同之中,以使贷款人能够及时全面的掌控借款人的信用水平。想知道更多请到云掌财经!谢谢,希望采纳!

如何降低和分散高校出纳岗位工作的风险

【热点导读】: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的研 管理会计中几种成本计算方法分析 管理会计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文章来源自 3 e du 教育网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当前各高校的会计规范化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降低高校出纳岗位工作的风险,文章就如何更好的降低和分散风险提出加强内部管理,规范资金的收付制度,建立健全轮岗制度,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等意见。 [关键词]降低和分散 出纳岗位 风险 按照现行的 高校会计制度,通常情况下行政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分别是独立的会计体系。一般负责基建会计业务的科室同时兼任多家小型校办企业的会计核算。这就造成了一般的普通高等学校产业财务科出纳管理多家校办企业的出纳业务。 一、出纳岗位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1.内部控制风险。从高校财务管理的角度看,现金、银行存款等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因此,其内部控制风险也是最大的。一般来说,各个企业单位对现金、银行存款等资产的收支及使用情况都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流程,从制度上讲应该是完善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在发现各种违规、违法、不合理的经济业务发生后,出纳人员却往往无法制止或纠正,其原因有如下几点:①很多人对出纳岗位的职责不了解,认为出纳人员应该无条件服从领导,只要领导同意,就必须付款。②管理制度设计尤其是审批制度不合理。目前,多数校办企业或单位对款项的支付都设计了垂直型的审批环节,即按照单位领导、主管领导、业务部门、财务部门等的顺序实行签字审批,但由于很多单位领导对各项财务法规甚至财务工作都不甚了解,仅仅根据管理工作或其他需要就认可了某些有问题的经济业务的发生,由于有了领导的签字,其他审批环节一般也是一路绿灯,等到出纳人员发现时,很多情况下只能将错就错,却已无法纠正或制止了。另外,很多校办企业和单位对各项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不够。如盘点制度、设立备查账制度、人员定期轮岗制度等在不少单位往往执行的不好。 2.会计核算风险。出纳工作并不复杂,工作程序也相对简单,但这却不意味着出纳工作难度低,要求低。由于一般单位出纳岗位均不多,相对于其他岗位而言,出纳岗位是接触人最多,业务量最大的。如某所高等专科院校,建设新校区,校区建设总计发生上十亿,同时8家独立核算校办企业的日常开销,均由一名出纳人员负责,其工作强度之大可想而知。与其他会计岗位不同,出纳岗位尤其是现金出纳岗位一旦发生错误往往是无法更正的,发生损失时,也只能由出纳人员自己承担,这样出纳岗位就面临巨大核算风险,同时也给出纳人员造成了巨大压力,可以说几乎所有出纳人员(尤其是现金出纳)均有过自己承担损失的经历。 3.职业道德风险。长期以来,在企业及其他单位部门的管理中,财务人员的工作强度高,压力大,收入偏低,升迁机会少等。而作为财务基础的出纳工作虽然重要,但在整个财务管理中受重视程度却不高,这是因为人们长期形成的一种观念认为,出纳工作相对程序简单,技术性不强,对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不高,所以出纳岗位大多由刚参加工作的新人或业务水平相对较低的人员担任,出纳岗位的设置仅从财务制度及财务管理要求、业务流程、人员配备等角度出发,并未过多考虑其岗位的特殊情况及要求,所以说,出纳岗位也面临着较大的职业道德风险。 1.加强内部管理,严格按照财务法规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并结合单位实际情况设定出纳岗位的工作职能。加强内部控制,切实做到不相容岗位的分人管理,对重要的证、章、票据严格管理,尽量实行分人保管并建立定期核查制度。对各项由出纳人员记录的日记账要由专人定期审核,建立健全备查账制度,出纳人员要严格按照规章办事,努力抵制白条入库,杜绝账外资金。 2.规范资金的收付制度,积极学习并掌握现代的各种理财手段,灵活运用网上银行、信用卡等现代电子商务技术进行款项的收付,尽量减少并严格控制现金收支业务,从技术上减少出纳岗位尤其是现金出纳岗位的核算风险。 3.建立健全轮岗制度,实行定期岗位轮换,建立岗位考核制度。财务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对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有较高的要求,但一般来说,会计核算主体的业务范围、管理流程等相对稳定,加之财务工作又严格遵照诸多相关的法规、规章、制度的要求,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财务工作又表现出很强的规律性,建立各个岗位的定期培训制度,加强财务人员的业务学习,除了综合性较强的一些工作外,使大多数财务人员包括出纳人员都能胜任各个会计核算岗位,应当努力给出纳人员创造良好宽松的工作条件,在出纳岗位上尽量做到人员的新老搭配,创造浓厚的业务交流学习氛围,从而疏导出纳人员的工作压力,降低会计核算风险。 4.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应当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道德典型,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实行奖惩结合制度,在明确岗位责任的前提下,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补偿,笔者认为有以下途径可以考虑:(1)可以尝试设立特殊岗位风险基金(2)针对出纳等风险性高的岗位,也可以考虑实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按照岗位风险的不同,设立额度不同的特殊津贴,从物质上给予支持,尽量减小出纳人员的心理压力。(3)建立健全岗位考核制度,设立不同的量化指标,设立考核机制,结合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岗位实行量化考核,对完成考核指标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分散职业道德风险。 总之,出纳工作是财务核算中最基本的环节,我们不应当仅从业务角度看待它,更应当关注出纳人员的选择和任用,改变以往的错误观念,支持、关心出纳人员,理解他们所承受的风险,努力为他们降低和分散各种风险,化解各种工作压力,这对我们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工作是非常有益的。 [2]张佰良. 会计岗位的内部控制要求[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2年第2期. [3]董丽英. 加强岗位风险管理 有效防范会计财务风险[J].吉林金融研究,2008年第4期. [4]冯秀岩,于晓春,赫艳辉.浅析会计人员意识的提高与风险防范[J].现代审计与会计,2007年第8期文章来源自 3 e du 教育网

信贷风险的分析有哪些

信用贷的风险分析首先是借款人资质,还款能力,还款意愿等方面,这些都是银行风控必须要做的审查,尤其是无抵押物的信用贷,这就是为啥目前的优质信用贷主要锁定体制内单位的员工,另外就是喜欢组织团办,团体办理不容易出现违约。

银行贷款风险的防范措施有哪些

1、加强准入管理。在授信环节,做到科学核定总量、明确区分种类、严格遵循权限;在用信环节,做到深入调查、详细审查、充分审议、严格审批,提出行之有效的限制条件和管理措施;在审查环节,探索建立独立审查制度、审查合议制度、审查咨询制度以及审查监理制度。对正常贷款,以加强维护和深度开发为主,持续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和信用便利;对关注贷款,密切关注不利因素的变动趋势,确保担保的有效性和充足性,抓住客户资产变现、对外融资、改制重组、经营改善等时机相机退出;对可疑贷款,果断、依法强制清收。2、加强预警监控。风险预警是防范信贷风险的一项重要举措。良好的预警机制,可以前移风险关口,达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的效果。要实现“多渠道”预警,创新信贷风险监测预警手段,综合运用信贷管理系统、专业统计报表以及各类媒体获取风险信息和数据,构建风险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形成“多角度观察、多方面分析、多渠道传递”的工作局面。要实现“零距离”预警,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提高监测的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3、加快信贷调整。市场经营条件下常盛不衰的企业不多,有前瞻性地加大信贷退出力度,才能有效防止信贷资产质量恶化。在客户退出上,要切实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事实风险退出向潜在风险退出转变。前移风险关口,动态跟踪各类贷款迁徙变化趋势,提高对发展趋势的预见性。二是由被动性退出向主动性退出转变。统筹规划,尽早打算,通过催收、核销、审批控制等手段,主动压缩规模小、效益低、前景差、风险高的企业贷款余额。三是由战术性退出向战略性退出转变。信贷结构调整不能操之过急,必须掌控好节奏和力度,防止在退出中形成不良。4、加强贷后管理。贷后管理就是要不断发现营销机会和客户风险预警信号,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策并付诸行动。要建立贷后管理考核体系,把客户检查过程、信息分析过程、预警预报过程、客户退出过程等纳入信贷工作整体考核范畴,针对每个管理环节和要素制定考核标准和依据,促使贷后管理人员经常、自觉、深入地实施贷后管理,让概念化的管理具体化。要建立差别化的风险监控制度,在密切监测风险变化的同时,做好对边缘贷款的动态跟踪和监测,制订完善的风险监控方案,及时化解潜在风险。5、培育合规文化。要注重培育客户经理良好的职业操守,做到始终不越思想道德这条“防护线”,始终不碰规章制度这条“警戒线”,始终不违犯法律这条“高压线”。要注重建立与合规文化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明确传递一种信息,即:奖励那些善于发现风险、揭示风险、规避风险的员工,惩罚那些违反贷款规则、制造贷款风险、不顾贷款风险的员工,切实在内部形成一种“不以效益为由简化贷款程序,不以发展为由变通规章制度,不以同业竞争为由放宽准入条件”的良好氛围。法中拍拍专做房产过户

银行信贷风险应怎样防范和化解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从而使多年积累的金融问题日渐暴露,潜在的金融风险日益表面化。为此,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是国有商业银行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及早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 一、信贷风险的成因 第一,历史问题长期积累的集中反映。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实行的是分级经营、分级管理。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决策,向市场经济条件下按规范程序科学决策转轨,在这一过程中,原有的旧体制下潜伏的信贷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企业风险长期隐藏、积累后集中暴露,不良贷款集中出现。由于历史原因,银行与国有企业建立了密切关系,企业大部分资金来自银行,而银行的大部分资产也是对企业的贷款,两者唇齿相依,有着唇亡齿寒的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是按照国家计划,以完成计划任务为主要目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生产的产品由国家统一调拨,不会卖不出去,经营亏损由国家弥补,不需要企业自身承担。这时,企业的经营风险还没有形成,或者没有暴露出来。相应的银行贷款也没有风险或风险较小。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调节取代了计划管理,企业拥有自主经营权的同时,也要承担自负盈亏的责任。于是,企业长期积累的问题开始集中暴露出来。从而使不良贷款开始出现,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就转移为银行的信贷风险。特别是在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把历史遗留的人员负担、债务负担、社会负担大量留在老企业,使原来改制前的银行贷款被大量悬空。因此,目前银行的贷款质量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经营风险长期隐藏、积累后集中暴露的结果。 二是银行在过去发放了许多政策性贷款,现在基本上都成为不良贷款。在《商业银行法》未出台以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企业法人地位尚未确立,自主经营权没有落实,在地方政府行政干预下发放了许多政策性贷款。特别是在成立国家政策性银行之前,各商业银行都承担了相当数量的政策性贷款任务,这些政策性贷款是经政府协调后银行对单户企业、单个项目发放的。这些贷款的绝大部分风险很高。目前贷款质量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是政策性因素造成的。 第二,与国有企业负债过多、效益较差密切相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相当一部分流动资金,都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到80年代中期,实行“拨改贷”以后,财政基本不向企业增资,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来源,从财政拨款转向银行借款。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占用逐步增加。但国有企业的折旧率普遍偏低,自我积累不足,资产负债率越来越高,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靠大量占用银行贷款维持生产经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出现困难,国有企业改革举步维艰,国有企业大部分亏损,经营状况不佳,而这些企业负债的主要部分是银行贷款,而且短期借款长期占用,资金实力严重不足,资金周转不灵,抗风险能力很低。当市场略有变化,营销出现困难时,资金运动立即受阻,偿债能力大大降低,直接影响到银行贷款资金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风险势必会在相当程度上转嫁给银行。即使少数效益较好的企业,由于其资产负债率较高,利息负担较重,贷款到期也很难收回,企业能够按时支付贷款利息,不过是银行不断准予续借,贷款质量问题没有暴露出来而已。一旦银行停止续借,不良贷款立即显露出来。这是影响贷款质量的重要因素。 第三,与银行经营管理方式有关。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经营上把效益性放在首位,而忽视安全性。《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在表述上将效益性放在首位,而将安全性放在次位, 这对银行经营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效益第一的原则,使银行盲目追求效益,从而忽视贷款的安全性。因为国家财政每年给银行核定上缴利润指标,从财政部到总行,从总行到分行,层层下达利润计划,并将利润计划的完成情况与全行工资奖金、财务费用、基建支出等挂钩,完成利润计划成为银行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完成利润计划,贷款的安全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有的甚至不惜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来换取现实的效益性。比如:有的银行采取放贷收息;有的在对企业还款能力没有深刻了解的情况下,发放高额贷款等。对商业银行稳健经营、防范风险的要求,与对银行的利润指标管理存在矛盾。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企业效益很差,要很好地协调二者的关系非常困难,从而使牺牲前者而满足后者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也是形成不良贷款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二是银行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责权对等的管理机制。同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相似,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责权相当的管理机制,对有权决策人缺乏有效约束,有些个别商业银行甚至搞违规经营、帐外经营,加之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混在一起,银行自己经营权受到影响,一旦贷款出现问题,很难分清责任,更谈不上追究责任。 因此,目前银行贷款质量问题,既有银行内在原因,也有银行外部原因,两者综合作用、共同影响,使银行贷款质量问题日益严重,银行信贷风险越来越大。如何及时有效地解决贷款质量问题,防范与化解信贷风险,需要国家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体制;同时也需要银行自身努力,不断加强信贷管理, 增强职工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 二、提高贷款质量、防范与化解信贷风险的对策 第一,转变观念是前提。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首先要实现经营观念的转变。一是在经营指导思想上要实现由追求“数量”到注重质量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切实改变追求总量扩张,对安全、质量、效益较为淡薄的经营思想。因此,首先要树立安全、效益观念,把贷款的安全性和效益性视为银行信贷工作的生命线,在兼顾社会效益的同时, 确立效益最大化和资产质量最优化的经营目标。其次,要树立竞争观念,正视银行的现实,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拓竞争,改变粗放式管理,实行集约化经营战略, 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最后,要树立发展的观念,不断开拓业务领域,实施规模经营战略,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二是对信贷资产的管理上要实现由“高风险、低收益”到“低风险、高收益”的转变。首先,充分利用目前国有企业优化资本结构的良机,支持和帮助企业实现资产重组。把风险承担的主体转移到高效低险的企业,降低风险系数,提高信贷资产的收益。其次,建立信贷风险防范预警系统。从贷前调查入手,通过确立科学的贷前调查分析指标,全面分析贷款的安全性、效益性、可偿还性等指标,提出科学的贷前预报;贷后要建立跟踪检查系统,形成信贷资金网络风险管理,及时发现问题,起到预警、报警作用。再次,健全贷款放、收一条龙责任制,实行全过程的严格管理,逐步将过去追求规模、铺新摊子,以外延扩张为主的粗放式经营改变为注重效益,讲求效率,以内涵为主的集约化经营模式,从而使信贷资产达到高效低险。 第二,根据企业信用等级选择贷款客户,抓住优良客户,压缩中间客户,清理不良客户。企业信用等级是对客户质量的综合衡量,是决定贷款安全性和效益性的主要因素。信用等级高低,是贷款风险大小、效益好坏的基本标志。在信贷管理上,首先要抓住那些信用等级高的企业 (如AA级以上企业),把他们作为贷款重点投放对象;对信用等级低的客户(如BB级以下企业)因贷款风险较高,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清理;对中间客户(如A级、BBB级企业),目前贷款风险可能不大,但这些企业经营状况一般,潜在风险较大,对其贷款应以临时性为主,并逐步压缩。这样,三管齐下,逐步提高银行贷款客户的质量,保障新增贷款质量、稳步提高存量贷款的质量,使银行信贷资产运营步入良性循环。 第三,加大清收不良贷款的力度,积极寻求补救措施,化解风险贷款。商业银行目前不良贷款数量较大,清收转化的难度也大,而且大部分是历史上长期积累形成的,责任不清。为加大清收转化的力度,要广开渠道,充分依靠各级政府、各部门的帮助,抓住时机,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清理各笔风险贷款。同时,要采取适当奖励措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对清收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要根据不同的风险贷款,充分利用银行的优势、积极引导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企业还贷、付息能力,对扭亏无望的企业, 要及时停放贷款,积极处理抵押品,收回旧贷。

什么是信贷风险

信贷风险是信贷放出后本金和利息可能发生损失的风险。信贷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

个人信用贷款风险点

您好,这些风险原因主要为:信用风险。此类风险对于金融机构威胁最大,而且发生率较高。市场及政策的不可预知性风险。在贷款合同期内,由于市场因素,导致个人消费抵押担保因本身的市值发生大幅变化,致使借款人未偿还的借款债务高于其抵押物本身的价值,使借款人有可能违约以获取其中的差价推荐使用有钱花,有钱花原名“百度有钱花”,是度小满金融旗下信贷品牌,面向用户提供安全便捷、无抵押、无担保的信贷服务,借钱就上度小满金融APP(点击官方测额)。有钱花-满易贷,日息低至0.02%起,具有申请简便、利率低放款快、借还灵活、息费透明、安全性强等特点。和您分享有钱花消费类产品的申请条件:主要分为年龄要求和资料要求两个部分。一、年龄要求:在18-55周岁之间。特别提示:有钱花谢绝向在校大学生提供消费分期贷款,如您是在校大学生,请您放弃申请。二、资料要求:申请过程中需要提供您的二代身份证、本人借记卡。注意:申请只支持借记卡,申请卡也为您的借款银行卡。本人身份信息需为二代身份证信息,不能使用临时身份证、过期身份证、一代身份证进行申请。此答案由有钱花提供,因内容存在时效性等客观原因,若回答内容与有钱花产品的实际息费计算方式不符,以度小满金融APP-有钱花借款页面显示为准。希望这个回答对您有帮助。

信贷风险控制的方法

  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传统业务,信贷风险是世界各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对于以信贷资产作为银行主要配置资产的我国商业银行来讲,信贷风险管理的能力尤为重要。接下来请欣赏我给大家网络收集整理的信贷风险控制的方法。   信贷风险控制的方法   进行大数据风险控制主要为三部分:征信大数据挖掘,征信大数据加工,大数据风险控制应用。   征信大数据挖掘:   大数据互联网海量大数据中与风控相关的数据。   电商大数据进行风控,所有信息汇总后,将数值输入网络行为评分模型,进行信用评级;信用卡类网站的大数据同样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非常有价值。申请信用卡的年份、是否通过、授信额度、卡片种类;信用卡还款数额、对优惠信息的关注等都可以作为信用评级的参考数据;利用社交类网络关系数据和朋友之间的相互信任聚合人气。借款人被分为若干信用等级,但是却不必公布自己的信用历史;加上淘宝类的水电煤缴费信息、信用卡还款信息、支付和交易信息,已然成为了数据全能选手;小贷类网站积累的信贷大数据包括信贷额度、违约记录等等; 第三方支付类平台支付的方向、每月支付的额度、购买产品品牌都可以作为信用评级的重要参考数据;生活服务类网站的大数据如水、电、煤气、有线电视、电话、网络费、物业费交纳平台则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个人的基本信息,是信用评级中一类重要的数据类型。   征信大数据加工:   准备阶段:业务理解、数据理解、数据准备;   数据原料:个人基本信息、银行账户信息、银行流水数据、风控相关互联网大数据;   数据工厂:基于不同风控模型,数据挖掘于处理;   数据产品:信用等级、信用报告、身份验证、欺诈监测。   大数据风险控制应用:   接入鲜活大数据数据源和自动化决策评分卡,量化风控决策,对接大型电商平台、获得垂直信贷场景下的创新金融产品。目前国内神州融大数据风控平台,整合了全面的征信数据,在大数据风险控制及场景对接做的比较好。   信贷风险的应对对策   一、修订、完善各项信贷管理制度,保证各项制度之间的协调、配合和制约,确保各项信贷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首先,从制度上完善信贷档案管理。尽快制定、实施《信贷档案管理实施办法》,就信贷档案的收集、交接、检查进行明文规定,指派专人负责,并定期检查、考核执行情况。对企业财务资料虚假问题,可以考虑建立"四相符审核"和"财务报表审计失实责任赔偿制度"。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银行本身对借款企业的总账、明细账、原始凭证和重要实物进行核对,做到"四相符";另一方面可与会计师事务所签订合同,委托事务所对银行贷款申请人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作为银行审批贷款的依据,并同时在合同中规定,如因其报告不实而致使贷款损失,注册会计师本人及其所在事务所负责全额赔偿银行因此而受到的损失。   其次,进一步完善以贷款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授权授信、审贷分离、分级审批、集体审批、贷款"三查"等风险控制制度。包括:在办理信贷业务时严格按照业务流程、岗位权限以及行使权限的条件进行运作,加强不同岗位、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作用,实行对业务全过程的风险控制,杜绝各种违规行为的发生;制定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及贷后检查的办法和实施细则,规定应该包括的内容、调查方式、核实手段等,以避免流于形式。同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将信贷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人,严格考核,防止有法不依现象的发生。   二、建立健全信贷专门管理机构,防止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实行信贷决策民主化、科学化。首先要真正落实审贷分离制度,尽快将贷款的审查和批准权分别落实到不同的职能部门,明确贷款审查部门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规范贷款审批部门的工作制度、审批内容、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和审批责任。   其次,对大额贷款和疑难问题贷款,应建立专门的贷款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贷款审批决策问题。该委员会可以是一个非常设的机构,但应当由行政领导和业务专家组成,业务专家负责提供贷款申请人的基本信息、贷款风险分析报告及专家意见,贷款审批实行民主决策。   第三,将贷款风险评估具体落实到一个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职能部门。贷款风险定期评估是监测贷款风险度的一项具体工作,需要独立、科学、客观地对每一笔贷款生命周期中的风险状况作出量化评估,达到一定风险水平的贷款,就需要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化解、转移风险。因此,为了保证贷款风险评估的客观性、科学性、时效性,这项工作需要一个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其他部门来独立完成。设立专门的信贷管理机构是为了防范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利用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在信贷权力分配中建立起一道"防火墙"。但为了保证信息的流动性,保证各个部门都能充分占有、共享收集到的借款人的资信信息,还应该建立信息在有关部门流动的制度,防止划地为牢、公共信息被一个部门私自占有的情况发生。   三、建立借款人信用信息共享制度。上述两项措施旨在解决商业银行单个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问题,但是由于单个分支机构的业务领域仅限于某一地区,不可能全面掌握现有借款人,特别是未来借款人的资信情况。因此,商业银行还应该在其系统内建立借款人信用信息系统,让其所有的信贷业务部门全面掌握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地方经济运行状况、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宏观或微观经济政策。借款人信用系统可以收集有钱不还、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或者企业运行状况较差、贷款风险度过高的借款人的信息,通过在系统内交流"不良借款人黑名单"的形式,禁止其分支机构向不良借款人发放新的贷款,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收回旧贷款   信贷风险的主要特点   (一)客观性   只要有信贷活动存在,信贷风险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确切地说,无风险的信贷活动在现实的银行业务工作中根本不存在。   (二)隐蔽性   信贷本身的不确定性损失很可能因信用特点而一直为其表象所掩盖。   (三)扩散性。   信贷风险发生所造成银行资金的损失,不仅影响银行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多是引起关联的链式反映。   (四)可控性   指银行依照一定的方法,制度可以对风险进行事前识别、预测,事中防范和事后化解。

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信贷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信贷资产质量不高、金融风险不断加大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急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是由我分享的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希望对你有用。   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由于借款单位或个人不履行契约,合同,无力偿还或不愿意偿还贷款本息而形成的一种贷款风险。   (2)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又称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变动引起村,贷款利率在的期限,数量,方式上下部相匹配而给信贷机构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3)内部风险   内部风险又称管理风险或经营风险。   (4)流动性的风险   流动性的风险是银行掌握的流动资产数量的不足以满足支付的需要,银行因此出现清偿能力不足的可能性。   (5)竞争风险   竞争风险是指由于同业的竞争造成客户减少,成本的增加而利润下降的可能性。   (6)政策的风险   政策的风险又称国家的风险。这种的风险往往与国家经济的方针,政策,计划的调整相联系。   信贷风险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信贷档案资料漏缺严重。主要表现为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财务资料、贷款抵押凭证、贷后检查报告、催收通知书等资料的漏缺。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记录,它的漏缺,尤其是有些法律文件不全,不仅对贷款的风险分析造成困难,也构成了依法收贷的障碍。   二、没有严格执行贷款审贷分离制度。主要表现为:审贷分离机构设置迟缓;审贷分离机构流于形式,如信贷人员常常在贷款审批前已填好贷款合同、借据等法律文件和放款凭证,出现合同签订日期和贷款借据日期早于贷款审批日期,贷款金额和期限与审批金额和期限不同等现象。   三、贷款"三查"制度不落实。主要表现为:一是贷前调查流于形式;二是贷中审查报送不严;三是贷后检查对贷款人贷款使用情况跟踪表面化,忽视对借款人贷后资信情况、抵押物、质押物的变化情况以及保证人经营情况和或有负债的变化进行跟踪调查。   四、贷款经办人员法律知识薄弱,法律意识不强,贷款失去法律保护。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⑴保证人主体资格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⑵一些商业银行未对抵押物、质押物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认真审查;⑶按照《担保法》规定必须办理抵押登记的,未按法律规定办理抵押登记,造成抵押行为无效;⑷变更主合同主要条款、延长主债务履行期限或者加重主债务人债务数额,未征得保证人书面同意,致使保证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⑸不能充分运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断或中止的规定,维护银行的依法收贷权。   五、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信贷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忽视对管理者的管理。主要表现在:⑴一些基层行长权力过大,监督约束机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造成一些基层行长乱批贷款、乱投资、乱担保等;⑵贷款责任无法落实,最终导致无人负责,不了了之;⑶行长经营目标考核办法不科学,助长了行长经营上的短期行为,为了完成指标任务,不得不采取违规的做法。   六、违规账外经营严重。违规账外经营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 题。其违规经营主要采取私设账外账、乱用科目、调整账表和绕规模贷款等形式,并主要投向房地产公司或其他高风险收益领域。由于账外经营是在隐蔽情况下进行的,这部分资产没有处于有效的监督之下,甚至参与了违法犯罪活动,因而这部分信贷资产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造成违规账外经营的主要原因包括:⑴前几年规章制度不健全,下放基层行权力过大,加之地方经济发展过热,资金需求与规模控制矛盾突出,导致了一些基层行经营行为出现严重偏差,违规经营逐步扩大;⑵个别行领导受个人或小团体利益驱动,无视国家金融法规,置国家三令五申于不顾,存在侥幸心理,隐瞒不报,结果漏洞越来越大;⑶部分行经营管理混乱,内部控制不严,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从根本上看,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健全的信贷管理机制包括三个方面:制度、机构以及激励和约束系统。信贷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授权授信规定、信贷工作程序、信贷工作每一程序的内容和目标。信贷管理机构主要解决信贷工作中的权力分工,从机构这个角度确保信贷工作中的权力受到其他部门的制约,分清信贷工作部门的职责,保证信贷工作中的每一项权力都受到相应的监督和制约。激励和约束系统致力于发挥每一位信贷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通过明确信贷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加大对信贷工作人员的纪律约束,保证信贷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具   信贷风险的应对对策   一、修订、完善各项信贷管理制度,保证各项制度之间的协调、配合和制约,确保各项信贷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首先,从制度上完善信贷档案管理。尽快制定、实施《信贷档案管理实施办法》,就信贷档案的收集、交接、检查进行明文规定,指派专人负责,并定期检查、考核执行情况。对企业财务资料虚假问题,可以考虑建立"四相符审核"和"财务报表审计失实责任赔偿制度"。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银行本身对借款企业的总账、明细账、原始凭证和重要实物进行核对,做到"四相符";另一方面可与会计师事务所签订合同,委托事务所对银行贷款申请人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作为银行审批贷款的依据,并同时在合同中规定,如因其报告不实而致使贷款损失,注册会计师本人及其所在事务所负责全额赔偿银行因此而受到的损失。   其次,进一步完善以贷款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授权授信、审贷分离、分级审批、集体审批、贷款"三查"等风险控制制度。包括:在办理信贷业务时严格按照业务流程、岗位权限以及行使权限的条件进行运作,加强不同岗位、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作用,实行对业务全过程的风险控制,杜绝各种违规行为的发生;制定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及贷后检查的办法和实施细则,规定应该包括的内容、调查方式、核实手段等,以避免流于形式。同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将信贷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人,严格考核,防止有法不依现象的发生。   二、建立健全信贷专门管理机构,防止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实行信贷决策民主化、科学化。首先要真正落实审贷分离制度,尽快将贷款的审查和批准权分别落实到不同的职能部门,明确贷款审查部门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规范贷款审批部门的工作制度、审批内容、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和审批责任。   其次,对大额贷款和疑难问题贷款,应建立专门的贷款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贷款审批决策问题。该委员会可以是一个非常设的机构,但应当由行政领导和业务专家组成,业务专家负责提供贷款申请人的基本信息、贷款风险分析报告及专家意见,贷款审批实行民主决策。   第三,将贷款风险评估具体落实到一个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职能部门。贷款风险定期评估是监测贷款风险度的一项具体工作,需要独立、科学、客观地对每一笔贷款生命周期中的风险状况作出量化评估,达到一定风险水平的贷款,就需要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化解、转移风险。因此,为了保证贷款风险评估的客观性、科学性、时效性,这项工作需要一个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其他部门来独立完成。设立专门的信贷管理机构是为了防范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利用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在信贷权力分配中建立起一道"防火墙"。但为了保证信息的流动性,保证各个部门都能充分占有、共享收集到的借款人的资信信息,还应该建立信息在有关部门流动的制度,防止划地为牢、公共信息被一个部门私自占有的情况发生。   三、建立借款人信用信息共享制度。上述两项措施旨在解决商业银行单个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问题,但是由于单个分支机构的业务领域仅限于某一地区,不可能全面掌握现有借款人,特别是未来借款人的资信情况。因此,商业银行还应该在其系统内建立借款人信用信息系统,让其所有的信贷业务部门全面掌握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地方经济运行状况、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宏观或微观经济政策。借款人信用系统可以收集有钱不还、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或者企业运行状况较差、贷款风险度过高的借款人的信息,通过在系统内交流"不良借款人黑名单"的形式,禁止其分支机构向不良借款人发放新的贷款,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收回旧贷款。

企业信用贷款的风险有哪些

信贷风险是什么信贷风险是指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或逾期不归还而引起商业银行收益变动的可能性。从总体上,信贷风险可以划分为市场性风险和非市场性风险两大类。市场性风险主要来自企业(借款人)的生产和销售风险(即借款人在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由市场条件和生产技术等因素变动而引起的风险);非市场性风险主要指自然和社会风险。自然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因素使借款人蒙受经济损失无法偿还信贷本息的风险;社会风险是指由于个人或团体在社会上的行为引起的风险。个人信用贷款风险点您好,这些风险原因主要为:信用风险。此类风险对于金融机构威胁最大,而且发生率较高。市场及政策的不可预知性风险。在贷款合同期内,由于市场因素,导致个人消费抵押担保因本身的市值发生大幅变化,致使借款人未偿还的借款债务高于其抵押物本身的价值,使借款人有可能违约以获取其中的差价推荐使用有钱花,有钱花原名“百度有钱花”,是度小满金融旗下信贷品牌,面向用户提供安全便捷、无抵押、无担保的信贷服务,借钱就上度小满金融APP(点击官方测额)。有钱花-满易贷,日息低至0.02%起,具有申请简便、利率低放款快、借还灵活、息费透明、安全性强等特点。和您分享有钱花消费类产品的申请条件:主要分为年龄要求和资料要求两个部分。一、年龄要求:在18-55周岁之间。特别提示:有钱花谢绝向在校大学生提供消费分期贷款,如您是在校大学生,请您放弃申请。二、资料要求:申请过程中需要提供您的二代身份证、本人借记卡。注意:申请只支持借记卡,申请卡也为您的借款银行卡。本人身份信息需为二代身份证信息,不能使用临时身份证、过期身份证、一代身份证进行申请。此答案由有钱花提供,因内容存在时效性等客观原因,若回答内容与有钱花产品的实际息费计算方式不符,以度小满金融APP-有钱花借款页面显示为准。希望这个回答对您有帮助。银行信用风险是什么?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性影响,导致银行遭受损失,且不能获得额外收益的可能性。银行信用风险指的是什么?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指的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性影响,导致银行遭受损失,且不能获得额外收益的可能性,其中商业信用是企业间的直接信用行为。商业信用是指什么?商业信用指企业在商品或劳务交易中,以延期付款或预收货款的方式进行购销活动所形成的借贷关系,是企业间的直接信用行为,也是企业短期资金的重要来源。信用风险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信用风险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1、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处于经济扩张期时,信用风险降低,因较强的盈利能力可以降低总体违约率;处于经济紧缩期时,信用风险增加,盈利情况总体恶化,借款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足额还款的可能性增加;2、影响公司经营的特殊事件的发生。特殊事件发生与经济运行周期无关,但与公司经营有重要的影响。信用风险包括哪些?1、市场风险:资金价格的市场波动造成证券价格下跌的风险,如市场利率上涨导致债券价格下跌,债券投资者就会受损。期限越长的证券,对利率波动也越敏感,市场风险越大;2、违约风险:债务人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按期还本付息,不履行债务契约的风险。一般说来,借款人经营中的风险越大,信用风险就越大,风险高低与收益或损失高低呈正相关的关系;3、收入风险:运用长期资金作为多次短期投资时,实际收入低于预期收入的风险;4、购买力风险:即未预期的高通货膨胀率所带来的风险,实际通货膨胀率高于人们的预期水平时,无论是获得利息还是收回本金时所具有的购买力都低于最初投资时预期的购买力。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区别1、含义不同:非系统风险指由于某种特定原因对某特定资产收益率造成影响的可能性,可通过有效的资产组合来消除的风险;系统风险影响所有资产,不能通过资产组合来消除;2、与资产组合数量的关系不同:非系统风险是当组合中资产的个数足够大时该部分风险可以被完全消除,运用多样化投资可以分散;系统风险不能随着组合中资产数目的增加而消失,是始终存在的,通过多样化投资不可进行分散;3、致险因素不同:非系统风险是特定的企业或行业所拥有的;系统风险是影响整个市场的风险因素所引起的。

怎样降低信贷风险措施

  信贷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信贷资产质量不高、金融风险不断加大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急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是由我分享的怎样降低信贷风险措施,希望对你有用。   怎样降低信贷风险措施   (一) 内部风险   1、素质风险。是指因信贷人员个人素质原因导致的信贷风险,信贷人员个人素质包括业务素质和品德素质两个方面。业务素质偏低的信贷员一般很难对一笔贷款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使贷款的风险增大;品德素质较差的信贷人员则容易导致以权谋私、以贷谋私的道德风险。   2、程序风险。信贷审批程序复杂往往使得贷款风险变得不易控制,有时甚至加大风险。   3、管理风险。贷后管理是信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贷后管理能否落实到位是贷款能否正常收回的关键。从现行管理机制看,贷后管理仍不同程度存在流于形式、走过场或不到位的现象,给贷款的安全回收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4、政策风险。每一种信贷业务的开办和发展都以相应的信贷政策作为前提,但在现实中,信贷业务有时很难与信贷政策变化相适应。   (二) 外部风险   1、经营风险。对于借款人来说,一旦贷款到手,主动权就转移到借款人这边,贷款使用和归还主要由借款人把握,贷款人既不能参与借款人的经营管理,更不能干预其经营决策。借款人经营上的风险将直接影响农信社贷款的安全,从而导致农信社贷款的风险。   2、中介风险。一些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公司等中介机构为了眼前利益或某些不正当收益,会为借款人出具不真实的报告,隐瞒借款人的财务状况问题。这种做法使农信社在不真实资料的误导之下错误地发放贷款,造成较大的潜在风险。   3、行政风险。农信社作为非银行性金融机构,虽然在人事、行政、业务上不受当地政府管理,但并不等于不受当地政府影响,有时受影响的程度还比较大。   4、诚信风险。借款人还贷意愿与其法定代表的个人品德有关,还贷能力强的借款人还贷意愿不一定强;还贷能力弱的借款人,还贷意愿不一定差。   信贷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历史原因。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农信社在长期经营中形成的不良贷款已成为难以化解的历史包袱。由农行代为管理时,农信社成了农行的“小金库”,人行代管时,又成为人行“自留地”。这些由过去政府行为造成的不良贷款几乎占不良贷款总额的三分之一,至今落实债务难,收回更难,已基本形成损失。   (二)管理体制的原因。农信社自1994年和农行脱钩以来,虽然一直不停地进行改革,但总也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产权制度不明晰,管理体制相对落后,缺乏应有的自我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导致信贷资产管理成了“良心帐”,违规现象屡禁不止,无法适应现代金融企业的需要。特别是近几年,银监部门对信用社的风险等级进行评定,好多信用社成为高风险社或资不抵债社,为增加利润,甩掉帽子,很多信用社以存贷规模的扩大来掩盖信用社的风险,通过贷款规模的扩张稀释不良资产,重经营、轻管理,重规模、轻质量,重增量、轻存量,对到逾期贷款进行借新还旧,甚至以贷收息。表面上看降低了不良贷款占比,但不良贷款总额并未取得实际下降,且在社会上形成了极坏的负面影响,致使一部分贷户形成攀比意识,没有还款意识,甚至不愿还款。   (三)道德风险严重。一是人员素质低下引发的道德风险。由于信用社从业人员多为近亲繁殖,素质相对较低,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又没有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因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而引发的信贷风险愈演愈烈,成为农信社信贷资金的最大风险之一。二是信贷人员暗箱操作引发的道德风险。在业务操作中,信贷人员不按规章制度办事,放款的随意性大,关系贷款、人情贷款严重;有的信贷人员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吃、拿、卡、要现象严重,导致“老实人贷不到款,贷到款的不是好人”的现象,一大批信誉不好、人品低劣的人成为信用社的“黄金客户”;还有的信贷人员和贷户相互勾结,沆瀣一气,和贷户通风报信,致使贷款形成损失。三是用人不善引发的道德风险。信用社在选人用人上,缺乏科学考评机制,任人唯亲、任人唯钱、任人唯权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善于钻营的所谓“能人”走上了信用社的领导岗位。这些人将信用社的资金作为自己的“自留地”,放款随意,热衷于发放人情贷款、关系贷款、大额贷款。为了逃避上级部门的监管,违规操作,主要表现为化整为零贷款、冒名贷款,更有甚者,用假名字、假身份证发放贷款,真正的借款人一个字都没有签,一旦贷款形成风险,无法维权。   (四)信贷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一是贷款的“三查”流于形式,贷前调查缺乏科学全面的调查论证,信贷人员有时单凭贷款人口头陈述就草率做出决定,贷时审查有的其实就是社领导说了算,审贷小组形同虚设,贷后检查更是流于形式,仅填制档案时在贷后跟踪表上签个字了事,贷款放了以后,再无人过问。二是贷款担保抵押徒有虚名。无效抵押、抵押不足值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保证贷款实行夫妻互保、父子互保,联保贷款实行父亲贷款,儿子及妻子担保或贷款人互相担保等形式,纯粹逃避上级部门检查,起不到一点保证的作用。有些抵押品不办理抵押登记、造成重复多头抵押,形成不应有的贷款风险。四是责任追究不到位。对信贷资金造成损失的责任人,信用社没有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和损失赔罚制度,对那些给信用社资金造成巨额损失的责任人,上级管理部门不愿或不敢把他交到经侦部门或司法部门,内部处理最多给予下岗收贷或开除留用的处分。还有的领导指使或授意下属人员发放违规违纪贷款严重,造成大批贷款损失,一走了之,责任得不到追究,形成恶性循环。违法成本过低,无法形成有效的行业自律和他律机制,导致信贷人员有一种侥幸心理和攀比心理,形不成威慑机制。   (五)法制观念淡漠。部分信贷人员素质低下,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有的信贷员在发放贷款时,不知道如何防范风险,对抵押物不评估、不登记,或者抵押物不具备抵押资格,形成无效抵押,在发生风险时,无法优先受偿;有的在办理质押贷款时,不扣留质物,不办理质押登记转移手续,或擅自把质物退还本人,形成无效质押;有的发放冒名贷款、假名贷款不认为是犯法,而认为不过是贷款违规u2026u2026;清收过程中,不知道该如何维护信用社的债权,常常因贷款丧失诉讼时效而无法维权;等等现象体现出信贷人员法制观念淡漠的本质。   信贷风险的主要特点   (一)客观性   只要有信贷活动存在,信贷风险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确切地说,无风险的信贷活动在现实的银行业务工作中根本不存在。   (二)隐蔽性   信贷本身的不确定性损失很可能因信用特点而一直为其表象所掩盖。   (三)扩散性。   信贷风险发生所造成银行资金的损失,不仅影响银行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多是引起关联的链式反映。   (四)可控性   指银行依照一定的方法,制度可以对风险进行事前识别、预测,事中防范和事后化解。

信贷风险的类型有哪些

1、操作风险。入市承诺的兑现使得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度不断提高,本土商业银行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这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基于本土商业银行产权缺位、内部控制机制缺乏,流程设计失当等因素所造成的操作风险日益凸显。2、担保风险。信贷担保只是发放信贷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发放信贷的充分条件。商业银行对信贷担保还存在一种错误认识,即过于看重信贷担保的作用,认为只要有信贷担保就可以发放信贷。信贷担保只是分散了信贷风险,提供了一种补偿功能,但它不能改变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也不能保证足额偿还信贷,因此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信贷风险。3、道德风险的概念。道德风险是委托人与代理人签约后,在履行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有可能为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采取不利于他人的行动,侵占他人的利益,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

信用贷款的风险在哪里?

个人信用贷款风险点您好,这些风险原因主要为:信用风险。此类风险对于金融机构威胁最大,而且发生率较高。市场及政策的不可预知性风险。在贷款合同期内,由于市场因素,导致个人消费抵押担保因本身的市值发生大幅变化,致使借款人未偿还的借款债务高于其抵押物本身的价值,使借款人有可能违约以获取其中的差价推荐使用有钱花,有钱花原名“百度有钱花”,是度小满金融旗下信贷品牌,面向用户提供安全便捷、无抵押、无担保的信贷服务,借钱就上度小满金融APP(点击官方测额)。有钱花-满易贷,日息低至0.02%起,具有申请简便、利率低放款快、借还灵活、息费透明、安全性强等特点。和您分享有钱花消费类产品的申请条件:主要分为年龄要求和资料要求两个部分。一、年龄要求:在18-55周岁之间。特别提示:有钱花谢绝向在校大学生提供消费分期贷款,如您是在校大学生,请您放弃申请。二、资料要求:申请过程中需要提供您的二代身份证、本人借记卡。注意:申请只支持借记卡,申请卡也为您的借款银行卡。本人身份信息需为二代身份证信息,不能使用临时身份证、过期身份证、一代身份证进行申请。此答案由有钱花提供,因内容存在时效性等客观原因,若回答内容与有钱花产品的实际息费计算方式不符,以度小满金融APP-有钱花借款页面显示为准。希望这个回答对您有帮助。信用贷款靠谱吗?信用贷款是可信的,正规贷款平台的信用贷款是非常安全的,正规的信用贷款都是查看贷款人的征信的,如果贷款人征信出现问题是会影响贷款审批的,贷款机构可能会不放贷,个人征信报告中出现借贷逾期记录才是影响信用贷款审批的主要原因。选择中国很多银行都有信用贷款业务,例如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都提供信用贷款业务,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办理。信用贷款的“坑”无处不在,该如何避免被坑?信用贷款很常见,因为不需要抵押物,所以很多人在资金短缺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信用贷款。信用贷款是依靠个人的诚信、信用而产生的贷款方式,在目前有很多年轻人都有利用信用贷款来解决个人在资金上面的压力,信用贷款的门槛比较低,所以人们会认为它办理比较容易。误区一:信用贷款款门槛低≠无门槛与抵押贷相比,信用贷的门槛相对比较低,一般情况下,我们申请信用贷款的时候,贷款机构都会审核我们的信用记录,比如征信、芝麻信用等。其次,工作行业、职业和收入水平,对信用贷款的评估都会有很大影响。另外,国家也规定对未成年人(18周岁以下)原则上不发放信用贷款。对于部分年龄较大的人(55周岁以上),许多贷款机构也倾向于不发放信用贷款。符合以上的这些条件,借款人就可以获得贷款。误区二:信用贷款利率等于银行贷款利率信用贷款是贷款机构在我们没有抵押物的情况下放款,机构承担的风险比较高。而抵押贷款则不同,因为有抵押物作为抵押,如果借款人无法按时还本付息,银行也有权合法的处理抵押物。所以,一般情况下,信用贷款的利息会比抵押贷款高一些。如果借款人资信情况都非常好,部分贷款的利率也会更低一些。误区三:征信白户更容易贷款成功征信白户,顾名思义就是征信报告上面没有任何金融行为,但是这并不能代表你的信用好,银行更不能通过征信报告对你的偿还能力和信用情况作出评估,所以征信白户对于信用贷来说是扣分项。误区四:信用贷款≠身份证贷款。信用贷款通常只需要上传身份证就行了,不用提供什么复杂的资质资料,但并不表示有身份证就能贷款,毕竟贷款机构可不单只看身份证就行了,还会考察贷款人的征信、婚姻、收入等方面,任一方面存在不足拉低了综合评分,贷款就有可能被拒。误区四:只有不良信用会影响贷款审批要想获得银行贷款一定要闯过信誉关,这已经是众人皆知的秘密了。不过,你可能有所不知的是,银行在查看信用报告时,关注的不仅仅是你的还款记录,还包括了短期内你的信用报告被查询次数。具体来说,如果你信用报告近期被多次查询,在银行看来,则会怀疑你已向多家银行申请了信贷业务,考虑到借款人负债承担过重,还款能力不足,银行很可能会将你拒之门外。譬如,多个银行对此便做出规定,借款人信用报告近期若被查询四次及以上,则很难成功获贷。综上,信用贷款的“坑”无处不在,我们一定选对正规的平台,银行或者是机构!个人信用贷款都有哪些风险,这些地方你知道么您好,这些风险原因主要为:1.信用风险。此类风险对于金融机构威胁最大,而且发生率较高。市场及政策的不可预知性风险。在贷款合同期内,由于市场因素,导致个人消费抵押担保因本身的市值发生大幅变化,致使借款人未偿还的借款债务高于其抵押物本身的价值,使借款人有可能违约以获取其中的差价2. “借名贷款”一旦实际用款人丧失偿债能力,就会形成贷款风险。建议您在选择时注意两大要素,一是选择可信赖的大品牌;二是要注意借款产品的服务事项清晰透明,比如可借款额度,借款利率,还款时间,还款方式等。只有选择靠谱的借款产品,才能在满足您急需用钱的需求同时,保证您的个人利益也不受侵害。推荐使用有钱花,有钱花是度小满金融旗下信贷品牌,面向用户提供安全便捷、无抵押、无担保的信贷服务,借钱就上度小满金融APP(点击官方测额)。有钱花消费类贷款日息低至0.02%起,具有申请简便、利率低放款快、借还灵活、息费透明、安全性强等特点。和您分享有钱花消费类产品的申请条件:主要分为年龄要求和资料要求两个部分。一、年龄要求:在18-55周岁之间。特别提示:有钱花谢绝向在校学生提供消费分期贷款,如您是在校学生,请您放弃申请。二、资料要求:申请过程中需要提供您的二代身份证、本人借记卡。注意:申请只支持借记卡,申请卡也为您的借款银行卡。本人身份信息需为二代身份证信息,不能使用临时身份证、过期身份证、一代身份证进行申请。此答案由有钱花提供,因内容存在时效性等客观原因,若回答内容与有钱花产品的实际息费计算方式不符,以度小满金融APP-有钱花借款页面显示为准。希望这个回答对您有帮助。

关联企业信贷风险

  关联信贷风险控制在银行信贷管理中十分重要。频频发生的关联企业巨额贷款损失案件暴露出我国现行关联企业制度的缺陷以及我国商业银行关联企业信贷风险控制机制的漏洞。下面我就为大家解开关联企业信贷风险,希望能帮到你。   关联企业信贷风险   一、关联企业信贷风险分析   关联企业是指在资金、经营、购销等方面,存在直接或间接的拥有或控制关系,以及在其他利益上具有相关联关系等特征的企业。关联企业是具有独立法人人格的企业之间以资产联系纽带为主要方式而连结成的联合体。关联企业体系内部利益上具有一致性。   (一)关联企业信贷的主要风险   关联企业信贷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用膨胀的风险。从形式上看,一般关联企业各成员的贷款金额不是很大,但由于其从属企业受控制企业的支配,从属企业以自己名义获取的贷款往往被控制企业挪作他用,控制企业通过从属企业获得贷款。如果将关联企业群体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来看待,则控制企业贷款量往往大大超过其授信额度,形成该关联企业整体的信用膨胀。   2.担保虚化的风险。信贷实践中,控制企业令从属企业为其贷款担保或为其他从属企业贷款担保的问题较突出。从属企业以自己的名义提供保证担保,在形式上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但实质上,由于从属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常常被利用作为追求整体关联企业整体或控制企业利益的资源和工具,因此从属企业往往没有相应的能独立支配的财产,担保虚化,增加了其风险程度。   3.信贷资金挪用风险。在关联企业中,从属企业以自身名义获取的贷款往往被控制企业挪作他用,不仅为违规经营提供了土壤和手段,也难以真正体现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增加贷款风险。虽然银行有权利对贷款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但由于现行财务制度的欠缺及银行与企业间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银行在实践中很难对贷款的使用进行真正的监督。   4.贷款偿还风险。由于我国关联企业法律制度中欠缺对公司股东滥用有限责任的规制,没有相应的制衡机制以规范控制企业利用关联交易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在此情况下,的法人制度实际上是严格的股东有限责任,加之当代信用基础和信用理念的薄弱,从而使商业银行在面对关联企业客户通过关联交易侵害银行债权时,难以找到真正合法有效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债权,最终导致贷款偿还出现风险。   (二)关联企业贷款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1.关联企业集团内在的特点是风险产生的根源   关联企业集团是通过资产纽带,把众多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联结在一起,内部成分复杂,成员企业参差不齐。集团公司常常通过产权纽带,对子公司实行财务监控管理,而集团公司内部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着不同形式的弊端。同时关联企业间关系极其紧密,其风险变化呈联动效应,一旦风险爆发,将迅速波及其他成员,出现所谓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关于企业贷款的分类   信用贷款   是指银行以借款人的信誉发放的贷款,借款人不需要提供担保。   按贷款期限分为:短期贷款、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   1、短期贷款:是指贷款期限在1年(含)以内的贷款。   2、中期贷款:是指贷款期限为1年(不含)至5年(含)的贷款。   3、长期贷款:是指贷款期限在5年(不含)以上的贷款。   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贷款是指银行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固定资产项目投资的中长期贷款。   按贷款用途分为基本建设贷款和技术改造贷款:   1、基本建设贷款:是指用于经有权机关批准的基本建设项目的中长期贷款。基本建设项目是指按一个总体设计,由一个或几个单项工程所构成或组成的工程项目的总和,包括新建项目、扩建项目、全厂性迁建项目、恢复性重建项目等。   2、技术改造贷款:是指用于经有权机关批准的技术改造项目的中长期贷款。技术改造项目是指在企业原有生产经营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推广和应用科技成果进行的更新改造工程。   企业抵押   企业贷款对象:工商注册的各类中小企业客户,经营情况良好。   企业贷款期限:一般为1-2年   企业贷款金额:10万~50万元   关于企业贷款的基本要求   1、注册于上海市的中小企业 。   2、持有中国人民银行核发的贷款卡,无不良信用记录。

银行小企业贷款风险控制

企业评级都是系统内的,无法实现体外评级,也就是说没有独立的评级系统。风险一般都转嫁出去了,这种贷款虽然无抵押,但普遍由第三方做连带责任保证。也就是说追加了银行认可的保证人,一般为担保公司或当地的中小企业担保中心。

信用风险是什么

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方不履行到期债务的风险,这种风险不只出现于贷款中,也发生在担保、承兑和证券投资等表内、表外业务中。信用风险是大多数银行面临的最大风险,源自其持有的贷款或债券不能部分或全部被偿还的可能性。按授信方的不同,信用风险可被分为国家风险、行业风险、个体风险。信用风险形成原因信用风险是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或银行贷款而违约的可能性。发生违约时,债权人或银行必将因为未能得到预期的收益而承担财务上的损失。信用风险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1、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在处于经济扩张期时,信用风险降低,因为较强的赢利能力使总体违约率降低。在处于经济紧缩期时,信用风险增加,因为盈利情况总体恶化,借款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足额还款的可能性增加。2、对于公司经营有影响的特殊事件的发生;这种特殊事件发生与经济运行周期无关,并且与公司经营有重要的影响。例如:产品的质量诉讼。举一具体事例来说:当人们知道石棉对人类健康有影响的的事实时,所发生的产品的责任诉讼使Johns-Manville公司,一个著名的在石棉行业中处于领头羊位置的公司破产并无法偿还其债务。

信贷风险控制方法

  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传统业务,信贷风险是世界各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接下来请欣赏我给大家网络收集整理的信贷风险控制方法。   信贷风险控制方法   进行大数据风险控制主要为三部分:征信大数据挖掘,征信大数据加工,大数据风险控制应用。   征信大数据挖掘:   大数据互联网海量大数据中与风控相关的数据。   电商大数据进行风控,所有信息汇总后,将数值输入网络行为评分模型,进行信用评级;信用卡类网站的大数据同样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非常有价值。申请信用卡的年份、是否通过、授信额度、卡片种类;信用卡还款数额、对优惠信息的关注等都可以作为信用评级的参考数据;利用社交类网络关系数据和朋友之间的相互信任聚合人气。借款人被分为若干信用等级,但是却不必公布自己的信用历史;加上淘宝类的水电煤缴费信息、信用卡还款信息、支付和交易信息,已然成为了数据全能选手;小贷类网站积累的信贷大数据包括信贷额度、违约记录等等; 第三方支付类平台支付的方向、每月支付的额度、购买产品品牌都可以作为信用评级的重要参考数据;生活服务类网站的大数据如水、电、煤气、有线电视、电话、网络费、物业费交纳平台则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个人的基本信息,是信用评级中一类重要的数据类型。   征信大数据加工:   准备阶段:业务理解、数据理解、数据准备;   数据原料:个人基本信息、银行账户信息、银行流水数据、风控相关互联网大数据;   数据工厂:基于不同风控模型,数据挖掘于处理;   数据产品:信用等级、信用报告、身份验证、欺诈监测。   大数据风险控制应用:   接入鲜活大数据数据源和自动化决策评分卡,量化风控决策,对接大型电商平台、获得垂直信贷场景下的创新金融产品。目前国内神州融大数据风控平台,整合了全面的征信数据,在大数据风险控制及场景对接做的比较好。   信贷风险的应对对策   一、修订、完善各项信贷管理制度,保证各项制度之间的协调、配合和制约,确保各项信贷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首先,从制度上完善信贷档案管理。尽快制定、实施《信贷档案管理实施办法》,就信贷档案的收集、交接、检查进行明文规定,指派专人负责,并定期检查、考核执行情况。对企业财务资料虚假问题,可以考虑建立"四相符审核"和"财务报表审计失实责任赔偿制度"。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银行本身对借款企业的总账、明细账、原始凭证和重要实物进行核对,做到"四相符";另一方面可与会计师事务所签订合同,委托事务所对银行贷款申请人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作为银行审批贷款的依据,并同时在合同中规定,如因其报告不实而致使贷款损失,注册会计师本人及其所在事务所负责全额赔偿银行因此而受到的损失。   其次,进一步完善以贷款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授权授信、审贷分离、分级审批、集体审批、贷款"三查"等风险控制制度。包括:在办理信贷业务时严格按照业务流程、岗位权限以及行使权限的条件进行运作,加强不同岗位、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作用,实行对业务全过程的风险控制,杜绝各种违规行为的发生;制定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及贷后检查的办法和实施细则,规定应该包括的内容、调查方式、核实手段等,以避免流于形式。同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将信贷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人,严格考核,防止有法不依现象的发生。   二、建立健全信贷专门管理机构,防止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实行信贷决策民主化、科学化。首先要真正落实审贷分离制度,尽快将贷款的审查和批准权分别落实到不同的职能部门,明确贷款审查部门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规范贷款审批部门的工作制度、审批内容、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和审批责任。   其次,对大额贷款和疑难问题贷款,应建立专门的贷款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贷款审批决策问题。该委员会可以是一个非常设的机构,但应当由行政领导和业务专家组成,业务专家负责提供贷款申请人的基本信息、贷款风险分析报告及专家意见,贷款审批实行民主决策。   第三,将贷款风险评估具体落实到一个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职能部门。贷款风险定期评估是监测贷款风险度的一项具体工作,需要独立、科学、客观地对每一笔贷款生命周期中的风险状况作出量化评估,达到一定风险水平的贷款,就需要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化解、转移风险。因此,为了保证贷款风险评估的客观性、科学性、时效性,这项工作需要一个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其他部门来独立完成。设立专门的信贷管理机构是为了防范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利用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在信贷权力分配中建立起一道"防火墙"。但为了保证信息的流动性,保证各个部门都能充分占有、共享收集到的借款人的资信信息,还应该建立信息在有关部门流动的制度,防止划地为牢、公共信息被一个部门私自占有的情况发生。   三、建立借款人信用信息共享制度。上述两项措施旨在解决商业银行单个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问题,但是由于单个分支机构的业务领域仅限于某一地区,不可能全面掌握现有借款人,特别是未来借款人的资信情况。因此,商业银行还应该在其系统内建立借款人信用信息系统,让其所有的信贷业务部门全面掌握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地方经济运行状况、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宏观或微观经济政策。借款人信用系统可以收集有钱不还、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或者企业运行状况较差、贷款风险度过高的借款人的信息,通过在系统内交流"不良借款人黑名单"的形式,禁止其分支机构向不良借款人发放新的贷款,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收回旧贷款。   信贷风险管理原则与内涵   (1)风险管理尽量前移,风险控制从选择客户开始。银行要支持能够盈利的客户,避免“风险投资式”的贷款,两者的风险报酬模式完全不同。因为管理“问题客户”的代价非常高昂,银行应尽量避开,“防止被骗的最好方式是不与骗子打交道”。   (2)重视第一还款(即借款人本身)来源,而不是将重点停留在关注抵押和担保(即西方商业银行所谓的“砖头”文化)上面。宁愿给好的企业提供无担保的贷款,也不给差的企业提供完全担保的贷款。担保仅仅是一种保证,但绝对不是主要的还款来源。现金流是判别能否贷款的主要依据。   (3)从贷款获得的息差不是简单的存贷款利差或利润,它只不过是作为对银行给相关借款人发放贷款所承受的相应风险的补偿。基于这一认识,西方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就必须找到能直接衡量其因此所承受的风险量化数据和模型:其中包括借款人的违约概率(PD)、预期违约风险额(EAD)和违约损失额(LGD)等。自然而然,量化信贷风险管理便成为西方先进银行在过去15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以至于应运而生了以提供量化信贷风险管理模型和数据为其核心业务的咨询服务公司,比如到2003年底,穆迪公司信用矩阵度量模型(credit—metrics)的客户已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目达2000多家。全球银行业对于量化信贷风险管理的需求强烈。   (4)贷款的收益有上限而本金损失无下限。从实际情况看,贷款的最大收益就是按与借款人所签订的贷款合同规定的利率,按期收回本息。但倘若借款人一旦违约,其涉及的损失则不会仅限于贷款本金本身。基于上述认识,西方先进银行在过去15年时间里逐步建立完善了一整套资本分配制度和贷款定价模型,其核心要素包括:要确保可持续的长期发展、有能力承受所持有风险资产的风险,银行必须从每年赚取的收益中提取足够的坏账准备以便冲减预期内损失;要在任何时间内均维持有足够的普通股本资本以应付预期外损失;通过合理信贷定价,确保从客户所赚取的收益,足以弥补呆坏账准备的提取,并保证获得相应的资本回报率。   (5)贷款集中不能像股票投资集中那样会带来额外收益,相反,它会造成额外损失。因为,预期外信贷损失或损失波动,不但取决于借款人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的波动,也取决于银行信贷资产组合的内在关系。为此,西方先进银行通常会从以下四个层面监察和测量信贷组合损失的内在联系,包括风险评级、行业、地理和单个大借款人(集团)风险,并通过对信贷资产实施多元化管理来降低和减少信贷资产组合在同一时间出现损失的几率,从而将预期外信贷损失的负面影响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基于上述认识,西方银行在其内部会增设专门负责对贷款发放后的信贷资产组合管理工作的部门,通过不同的金融市场不断优化其资产组合,以达到降低组合风险,提高组合回报。

银行贷款风险有哪些

银行信贷风险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信贷档案资料漏缺严重。主要表现为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财务资料、贷款抵押凭证、贷后检查报告、催收通知书等资料的漏缺。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记录,它的漏缺,尤其是有些法律文件不全,不仅对贷款的风险分析造成困难,也构成了依法收贷的障碍。  二、没有严格执行贷款审贷分离制度。主要表现为:审贷分离机构设置迟缓;审贷分离机构流于形式,如信贷人员常常在贷款审批前已填好贷款合同、借据等法律文件和放款凭证,出现合同签订日期和贷款借据日期早于贷款审批日期,贷款金额和期限与审批金额和期限不同等现象。  三、贷款“三查”制度不落实。主要表现为:一是贷前调查流于形式;二是贷中审查报送不严;三是贷后检查对贷款人贷款使用情况跟踪表面化,忽视对借款人贷后资信情况、抵押物、质押物的变化情况以及保证人经营情况和或有负债的变化进行跟踪调查。  四、贷款经办人员法律知识薄弱,法律意识不强,贷款失去法律保护。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⑴保证人主体资格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⑵一些商业银行未对抵押物、质押物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认真审查;⑶按照《担保法》规定必须办理抵押登记的,未按法律规定办理抵押登记,造成抵押行为无效;⑷变更主合同主要条款、延长主债务履行期限或者加重主债务人债务数额,未征得保证人书面同意,致使保证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⑸不能充分运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断或中止的规定,维护银行的依法收贷权。  五、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信贷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忽视对管理者的管理。主要表现在:⑴一些基层行长权力过大,监督约束机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造成一些基层行长乱批贷款、乱投资、乱担保等;⑵贷款责任无法落实,最终导致无人负责,不了了之;⑶行长经营目标考核办法不科学,助长了行长经营上的短期行为,为了完成指标任务,不得不采取违规的做法。  六、违规账外经营严重。违规账外经营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 题。其违规经营主要采取私设账外账、乱用科目、调整账表和绕规模贷款等形式,并主要投向房地产公司或其他高风险收益领域。由于账外经营是在隐蔽情况下进行的,这部分资产没有处于有效的监督之下,甚至参与了违法犯罪活动,因而这部分信贷资产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造成违规账外经营的主要原因包括:⑴前几年规章制度不健全,下放基层行权力过大,加之地方经济发展过热,资金需求与规模控制矛盾突出,导致了一些基层行经营行为出现严重偏差,违规经营逐步扩大;⑵个别行领导受个人或小团体利益驱动,无视国家金融法规,置国家三令五申于不顾,存在侥幸心理,隐瞒不报,结果漏洞越来越大;⑶部分行经营管理混乱,内部控制不严,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包括()。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包括()。 A.正常B.关注C.次级D.可疑正确答案:ABC

信用贷款如何控制风险

信用贷款控制风险方法:贷前调查要充分,贷中操作要规范,贷后检查要及时,强化客户账户监管,侧面了解客户动向。信用贷款是指以借款人的信誉发放的贷款,借款人不需要提供担保。其特征就是债务人无需提供抵押品或第三方担保仅凭自己的信誉就能取得贷款,并以借款人信用程度作为还款保证的。这种信用贷款是中国银行长期以来的主要放款方式。由于这种贷款方式风险较大,一般要对借款方的经济效益、经营管理水平、发展前景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以降低风险。

信贷风险的把控方法及预防措施

  信贷风险仍是主要风险,因为在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在我国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制度还未发生根本转变的情况下,存贷款业务依然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信贷风险的把控 方法 ,希望你们喜欢。  信贷风险的把控方法   1、贷前调查要充分,核实借款人资金需求,用途,还款来源,落实好担保,根据资金需求设定合理的借款期限。   2、贷中操作要规范,严格按照信贷操作流程不理,不形成无效担保,不接手有瑕疵的抵押物,尽量要求以本行存单做质押。   3、贷后检查要及时,贷款发放后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分类,15日内对客户进行回访核实其资金使用情况。   4、强化客户账户监管,要求客户提供有效的资金回笼证明,定期检查其货款回笼情况,如有异动须采取 措施 。   5、侧面了解客户动向,对于已形成客户群落的客户,信息收集应当不难,即客户与客户之间是同行业或上下游企业或是朋友,互相了解对方情况,可通过他们互相 进行了解。   信贷风险的防范措施   1、加强准入管理。在授信环节,做到科学核定总量、明确区分种类、严格遵循权限;在用信环节,做到深入调查、详细审查、充分审议、严格审批,提出行之有效的限制条件和管理措施;在审查环节,探索建立独立审查制度、审查合议制度、审查咨询制度以及审查监理制度。对正常贷款,以加强维护和深度开发为主,持续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和信用便利;对关注贷款,密切关注不利因素的变动趋势,确保担保的有效性和充足性,抓住客户资产变现、对外融资、改制重组、经营改善等时机相机退出;对可疑贷款,果断、依法强制清收。   2、加强预警监控。风险预警是防范信贷风险的一项重要举措。良好的预警机制,可以前移风险关口,达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的效果。要实现“多 渠道 ”预警,创新信贷风险监测预警手段,综合运用信贷管理系统、专业统计报表以及各类媒体获取风险信息和数据,构建风险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形成“多角度观察、多方面分析、多渠道传递”的工作局面。要实现“零距离”预警,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提高监测的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3、加快信贷调整。市场经营条件下常盛不衰的企业不多,有前瞻性地加大信贷退出力度,才能有效防止信贷资产质量恶化。在客户退出上,要切实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事实风险退出向潜在风险退出转变。前移风险关口,动态跟踪各类贷款迁徙变化趋势,提高对发展趋势的预见性。二是由被动性退出向主动性退出转变。统筹规划,尽早打算,通过催收、核销、审批控制等手段,主动压缩规模小、效益低、前景差、风险高的企业贷款余额。三是由战术性退出向战略性退出转变。信贷结构调整不能操之过急,必须掌控好节奏和力度,防止在退出中形成不良。   4、加强贷后管理。贷后管理就是要不断发现营销机会和客户风险预警信号,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策并付诸行动。要建立贷后管理考核体系,把客户检查过程、信息分析过程、预警预报过程、客户退出过程等纳入信贷工作整体考核范畴,针对每个管理环节和要素制定考核标准和依据,促使贷后管理人员经常、自觉、深入地实施贷后管理,让概念化的管理具体化。要建立差别化的风险监控制度,在密切监测风险变化的同时,做好对边缘贷款的动态跟踪和监测,制订完善的风险监控方案,及时化解潜在风险。   5、培育合规 文化 。要注重培育客户经理良好的职业操守,做到始终不越思想道德这条“防护线”,始终不碰 规章制度 这条“警戒线”,始终不违犯法律这条“高压线”。要注重建立与合规文化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明确传递一种信息,即:奖励那些善于发现风险、揭示风险、规避风险的员工,惩罚那些违反贷款规则、制造贷款风险、不顾贷款风险的员工,切实在内部形成一种“不以效益为由简化贷款程序,不以发展为由变通规章制度,不以同业竞争为由放宽准入条件”的良好氛围。   信贷风险的应对对策   一、修订、完善各项信贷管理制度,保证各项制度之间的协调、配合和制约,确保各项信贷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首先,从制度上完善信贷档案管理。尽快制定、实施《信贷档案管理实施办法》,就信贷档案的收集、交接、检查进行明文规定,指派专人负责,并定期检查、考核执行情况。对企业财务资料虚假问题,可以考虑建立"四相符审核"和"财务报表审计失实责任赔偿制度"。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银行本身对借款企业的总账、明细账、原始凭证和重要实物进行核对,做到"四相符";另一方面可与会计师事务所签订合同,委托事务所对银行贷款申请人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 报告 ,作为银行审批贷款的依据,并同时在合同中规定,如因其报告不实而致使贷款损失,注册会计师本人及其所在事务所负责全额赔偿银行因此而受到的损失。   其次,进一步完善以贷款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授权授信、审贷分离、分级审批、集体审批、贷款"三查"等风险控制制度。包括:在办理信贷业务时严格按照业务流程、岗位权限以及行使权限的条件进行运作,加强不同岗位、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作用,实行对业务全过程的风险控制,杜绝各种违规行为的发生;制定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及贷后检查的办法和实施细则,规定应该包括的内容、调查方式、核实手段等,以避免流于形式。同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将信贷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人,严格考核,防止有法不依现象的发生。   二、建立健全信贷专门管理机构,防止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实行信贷决策民主化、科学化。首先要真正落实审贷分离制度,尽快将贷款的审查和批准权分别落实到不同的职能部门,明确贷款审查部门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规范贷款审批部门的工作制度、审批内容、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和审批责任。   其次,对大额贷款和疑难问题贷款,应建立专门的贷款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贷款审批决策问题。该委员会可以是一个非常设的机构,但应当由行政领导和业务专家组成,业务专家负责提供贷款申请人的基本信息、贷款风险分析报告及专家意见,贷款审批实行民主决策。   第三,将贷款风险评估具体落实到一个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职能部门。贷款风险定期评估是监测贷款风险度的一项具体工作,需要独立、科学、客观地对每一笔贷款生命周期中的风险状况作出量化评估,达到一定风险水平的贷款,就需要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化解、转移风险。因此,为了保证贷款风险评估的客观性、科学性、时效性,这项工作需要一个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其他部门来独立完成。设立专门的信贷管理机构是为了防范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利用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在信贷权力分配中建立起一道"防火墙"。但为了保证信息的流动性,保证各个部门都能充分占有、共享收集到的借款人的资信信息,还应该建立信息在有关部门流动的制度,防止划地为牢、公共信息被一个部门私自占有的情况发生。   三、建立借款人信用信息共享制度。上述两项措施旨在解决商业银行单个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问题,但是由于单个分支机构的业务领域仅限于某一地区,不可能全面掌握现有借款人,特别是未来借款人的资信情况。因此,商业银行还应该在其系统内建立借款人信用信息系统,让其所有的信贷业务部门全面掌握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地方经济运行状况、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宏观或微观经济政策。借款人信用系统可以收集有钱不还、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或者企业运行状况较差、贷款风险度过高的借款人的信息,通过在系统内交流"不良借款人黑名单"的形式,禁止其分支机构向不良借款人发放新的贷款,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收回旧贷款。   信贷风险中的道德风险   1)道德风险的概念   道德风险是委托人与代理人签约后,在履行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有可能为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采取不利于他人的行动,侵占他人的利益,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委托代理关系,因此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在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中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和客观存在。中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仍然是信贷业务,信贷业务的道德风险问题也成为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研究重点。   2)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过程中道德风险层次及其表现形式   根据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管理体制和操作流程,道德风险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层次,并具体表现为: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决策层的道德风险:商业银行信贷的决策层主要是各级行的领导和信贷审批人员。在中国商业银行的产权体制下,进行信贷决策的个人大多不拥有与其职权相适应的产权,事实上并无足够的经济能力对决策结果负责,或者只负有微不足道的责任,而且在中国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机制下,决策人员对信贷所创造的风险和收益所承担的责权利也是不对等的,这是决策层存在道德风险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在决策行为的非市场化,对高级管理层的约束力软化,对违规行为反应迟钝等等。   商业银行管理层的道德风险:商业银行的管理层主要指各级管理行的信贷业务管理人员。决策层的道德风险增加了管理层的道德风险,如表达意见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迎合上意",利益目标短期化,在决策层对管理层的约束力软化的情况下,不同形式的越权经营,对下级违规行为反应麻木甚至默许,账外经营,操纵会计报表,人为调整统计数据,报喜不报忧等等。   商业银行经营层的道德风险:商业银行的经营层是指信贷业务的直接经办人员。他们是信息的收集者,是微观信息量最丰富的层次,由于其获取的微观信息量最大,当管理层的监督不到位时,成为商业银行内部道德风险发生频率最高的层次。如工作人员利用制度漏洞,高素质人员利用电脑作案,信贷及不良资产管理人员删除不利信息或提供不实信息误导管理层等等。   3)中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产生道德风险行为的防范对策   由于中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产生道德风险问题的原因复杂,影响因素较多,因此,要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就必须内外部、制度和人及产生道德风险的各层次进行综合防范。   首先,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应该说国内商业银行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作为中国商业银行主体的国有商业银行仍然没有完全摆脱政企不分的局面,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东作用仍然有限,产权不清、内部人控制等问题难以有效解决,股东大会及商业银行内部监督系统还无法实现对决策层和高级管理层的有效制约。必须真正建立起商业银行决策层以其自身权益对银行的经营效果负责,经营者直接承受经营失败的经济责任的管理体制,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的道德风险控制才可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其次,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将中国商业银行部门分散管理的风险管理方式变为流程管理和系统管理。根据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行为将风险控制分为业务流程的风险控制与管理流程的风险控制进行分别的研究与设计。要在既定的组织结构下,加强各部门内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有效控制各项管理工作及工作流程中的风险,从而充分发挥内部控制体系在道德风险防范中的作用。   第三,建立充分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外部监督,可有效地降低商业银行内部道德风险。   充分发挥银监会及银行同业公会的作用,如建立金融从业人员信息库,对不适合担任商业银行高级管理职务的人员信息予以充分披露,提高商业银行获取人力资源信息的能力;要求各商业银行提高对违规经营责任人员处罚的透明度等等。同时也要明确监管部门的责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外部监督的及时有效。从而促使商业银行在进行高级管理人员任用时不仅仅限于银行监管部门的资格审查,而且从自身的风险控制角度自觉加强人事任用的审慎性,降低商业银行信贷过程中管理层的道德风险。   第四,以法约束,加大对信贷人员从事道德风险行为的惩罚力度。   制订严格执行刚性的法律制度对防范银行信贷人员的道德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根据香港《防止贿赂条例》第九条(香港法例第201 章) 规定,银行信贷业务人员为本人或亲属接受客户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如金钱、礼物、职位、服务、优待等利益,从而在处理信贷业务中给予优待,即为违法,其最高刑罚是入狱7 年及罚款港币50 万元,同时将招致最高7 年的禁止担任任何法团或公共机构管理人员职位或在任何专业中执业的处罚。通过严厉的刑罚,发挥了其在维护金融秩序中的巨大威慑作用,遏制了信贷业务人员的贪欲,使信贷业务人员不以身试法,防止了信贷业务中的道德风险行为。   第五,塑造诚信 企业文化 ,建立廉洁高效的信贷人员队伍。   企业文化是决定企业运作的核心模式和信念。健全的道德文化,是各级员工处理日常事务的决策基础。如果各级信贷业务人员都能自发地维持高的道德标准,则银行无须担心违法活动的发生。通过建立诚信企业文化,加强对信贷人员的诚信管理。要经常留意各级信贷人员的行为,及早发现问题;要通过不同的人与客户进行联络,防止其对信贷人员进行腐蚀;要通过内部投诉机制,举报各种舞弊行为;要针对员工的具体情况,安排周密的培训计划,如经常开展案例分析,以案说法等防范 教育 ,使信贷从业人员认识到风险,加深其对法律、监管规定、道德标准的认识,提高其对道德两难问题的警觉性及处理有关问题的技巧。
 首页 上一页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