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

阅读 / 问答 / 标签

文化产业经济学的内容简介

这些理论包括:博弈论、交易费用理论、信息理论、可竞争市场理论、企业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等等,重点研究文化企业、文化产业、文化市场三者之间的组织形式和相互关系。重点分析文化企业市场力量是如何形成和作用的;文化企业竞争策略及行为是如何产生和实施的;文化产业市场绩效与规制是如何表现和决定的。不难看出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这些基本理论的运用,对于文化企业如何培育和发展壮大、从而维持市场力量,以及政府如何根据文化市场结构和产业环境、市场力量来制定有效的文化产业政策都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本书分为三篇九章内容,包括:文化产业经济学概论、文化产业市场组织(包括文化产业市场结构、文化产业市场行为、文化产业市场绩效)、转型中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文化产业政府规制等。

产业经济学研究生就业前景

产业经济学研究生就业前景较好。一、就业前景产业经济学在当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的大背景下即便走向世界也有说服力。它主要通过讲述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组织及产业政策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的经济指标、基本方法,具有用基本理论分析现实中的某些经济现象和问题的能力,因此就业面相对来说比较广。二、专业介绍产业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领域,专业代码是020205,是现代经济学中用来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新兴应用经济学。该专业以产业作为研究焦点,是研究国民经济各个产业的发展、结构、组织和管理理论的学科,对形成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和进步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应用经济学里面比较热门的一个专业。产业经济学研究生院校推荐:一、中央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是教育部、财政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211工程”建设和首批“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该校建立起了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学科为主体,文学、理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16万余名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被誉为“中国财经管理专家的摇篮”。二、上海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源于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的商科,著名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杨杏佛任商科主任。1921年,随着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建设国立东南大学计划的实施,商科扩充改组并迁址上海,成立国立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这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商科大学,著名教育家郭秉文任校长,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任教务主任。

资源产业经济研究概述

崔彬1 资源与自然资源释义“资源”就是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一切能为人类形成资财的要素。这是广义“资源”的理解,也是经济学上对“资源”的理解。“资源”也有狭义理解,仅指“自然资源”,即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资源的解释:“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要素和条件”。本文所说“资源”是指“自然资源”。2 资源产业概念界定资源产业是指以资源发现、开发利用、保护、再生并使资源性资产增值为目的的经济部门。资源产业经济就是揭示这些经济部门在认识、开发、利用资源过程中经济运行规律的总和,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需求与资源供给之间矛盾过程中资源在当代和未来的配置及实现问题规律的科学”。综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可以说人类进化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不管是旧石器时代还是信息时代,人们都不可能离开资源而生存。古代人类早已具有对资源及其利用的原始经验,并产生了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著作。但人们对资源产业经济问题的研究则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对资源产业经济问题系统的科学研究只是到了资本主义诞生以后才成为现实,而资源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则是20世纪20年代。3 资源产业经济在中国,资源产业经济学研究较薄弱,1949年前,张德粹专门编制过《土地经济学》。新中国成立后受前苏联的影响,认为土地和资源问题不是公有制国家的经济问题,从而使我国的资源产业经济研究处于停滞状态,直到80年代才得以恢复,但发展较为缓慢。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口增加,资源、环境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资源产业经济的研究得到深入,一批奠定资源经济学科的著作相继面世。进入20世纪末,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对资源产业经济的研究又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批有重要影响的论著相继涌现。这些研究体现出定量化、资源环境一体化的研究特点,同时这些研究涵盖了市场-管理-制度的立体化研究成果,他们更多地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回答人类当代和未来发展的资源产业经济问题。从国内外对资源产业经济研究进展来看,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方法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研究内容不断扩大。从研究以土地为主的具有直接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经济问题,拓展到综合研究具有直接经济价值或间接经济价值的资源、环境、生态的综合经济问题;从研究资源的市场优化配置问题,拓展到研究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有效保护方面。(2)研究的重点有所转变。从重点研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满足问题,转变到重点研究资源、环境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支撑问题。(3)研究的理论不断更新和发展。从以古典经济学、马克思古典经济学、效用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为指导,到以福利经济学为指导理论研究资源经济问题。(4)研究方法不断发展。从以定性为主描述资源产业经济问题,拓展到以定量为主揭示评价资源产业经济问题。(5)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除研究本地区、本国的资源产业经济问题,拓展到研究全球的资源产业经济问题,同时人类将研究的触角伸到了地球以外的广袤宇宙。4 资源产业的类型划分资源产业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资源发现勘查开发利用业;一类是资源再生业。二者都是通过人类劳动的投入,达到资源不断更新、积累的生产过程。但是前者的生产活动是发现新的资源,使自然资源异地更新;后者则是以人类社会的直接参与促进自然资源的再生产过程,增加资源的积累或储备。也有其他一种分类法,就是划分为资源发现勘查业、资源开发利用业、资源保护业、资源再生业四个层次。资源产业按资源分类包括以下产业:①矿产资源产业;②土地资源产业;③森林资源产业;④草地资源产业;⑤野生动物资源产业;⑥水资源产业;⑦海洋资源产业。5 资源产业的理论基础开展资源产业研究,除涉及产业结构理论、产业联系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以及产业均衡理论等一般产业理论外,还必然涉及资源经济与管理理论。一般认为资源价值论、资源资产论以及资源核算论是资源产业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理论基础。5.1 资源价值论自然资源作为人类财富的源泉、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具有价值的。其价值决定于自然资源对人类的有用性、稀缺性和开发利用条件。在目前资源“无价论”危害极深的情况下,我们可先以财富论、效用论和地租论为基础理论,初步确立自然资源的价值理论。依此而论,自然资源的价值应包括自然资源本身价值和社会对自然资源投入的价值。可根据地租理论和生产价格理论,并参考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市场定价法、净价法、成本法和评价法,综合考虑地租、社会投入、平均利润,资源稀缺性和资金投入时间等因素确定自然资源的价值。5.2 资源资产论在经济学中能够带来收益的就是资产。自然资源可为社会带来财富,就必然看做资产。目前我国已明确将自然资源作为储备的资产由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统一管理,这确实是一大进步。因此我们可以将资源资产作为理论依据,把人类大规模开发资源,使资源消耗量大于增加量的事实看做资源资产的折旧,实际是损耗,并建立自然资源损耗基金,作为资源产业发展的重要财富。同时自然资源既然是资产,就必有产权界定和产权管理问题。5.3 资源核算论要摸清资源状况,明确家底,促使自然资源有偿利用,有效保护和不断再生就必须依据价值规律、市场原则、持续发展原则、综合效益原则等建立资源核算理论和方法,以科学评估和核算资源存量、价值、结构和潜力。可见资源核算问题是资源产业研究应尽快建立的基本理论之一。6 资源产业研究主要内容6.1 资源再生产社会再生产过程主要表现对自然资源不断加工,把物质和能量转化为更有价值的形式,以更有效地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均起始于对自然资源的占有,而且生产的全过程都要受自然资源状况的制约,同人类社会物质资料再生产相类似,自然资源也在不断进行着再生产的过程,在人类尚未出现之时或没有人类参与的情况下,大自然自发地进行着自然资源的自然再生产,在人类产生以后或有人类劳动参与下的资源再生产过程就是自然资源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目前这两个过程同时并存,甚至后者更强烈也更加重要。资源产业研究只有以自然资源再生产为主线,建立良性的资源产业运行机制,推进资源产业化进程。6.2 资源产业结构资源产业结构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资源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就应依据它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原则建立合理的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二是指资源产业内部的结构体系。这两种结构对资源产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因此,必须深入研究资源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相互关系、结构比例、资源产业的生产规模、发展进度和产业内部结构。6.3 资源再生产与资源消耗相互比例关系自然资源作为宝贵财富,一方面进行着再生产;另一方面人类大规模高速度地开发利用却使其存量不断减少,长此下去消耗量大于再生量,资源必然枯竭,这将危及人类社会的兴亡。因此,必须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建立自然资源供需比例平均模型,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依据。6.4 资源产业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目前,资源产业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发展动力,没有建立良性运行机制和完善的管理体制。在此情况下,已有的资源产业缺少活力和后劲,尚未建立的资源产业更是难以形成。7 世界发达国家矿产资源产业的经验根据矿产资源的禀赋状况和消耗状况,我们将发达国家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那些矿产资源储有量极为丰富,同时又消耗大量矿产资源的国家,但总体来说,这些国家的矿产资源对外依赖性较强,以美国为代表;第二类是本国矿产资源极度匮乏,同时对矿产资源的消耗又极大的国家,以日本为代表;最后一类是那些矿产资源储有量极为丰富,同时国内对矿产资源的消费量并不大的国家,以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为代表。下面将着重阐述具有代表性国家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战略。虽然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禀赋状况和消耗状况各不相同,具体的开发利用战略各有特点,与我国基本国情也有所区别,但依然可以从中得出世界发达国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正趋于一致的结论,并得到对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有所借鉴的经验。首先,必须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战略作为国家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次,应当依托我国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学技术优势等,在政治、经济和技术上开展全方位的“资源外交”,使得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渐从以本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模式转向全球范围内寻求矿产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的模式;再次,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以世界市场需求为导向,即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重点应随市场变化而变化;最后,必须十分重视矿产勘查和技术创新,以增加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总量。8 国土资源产业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管理职能范围,国土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海洋资源及这三类资源的环境功能,因而国土资源产业也就是对这几类资源进行发现、开发利用、保护、再生并使资源性资产增值为目的的企业集合。其主要生产活动包括: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土地整理、海洋资源勘查开发、环境资源的勘查和防治以及相关资源保护等内容。图1反映了国土资源产业活动的主要内容,以及这些产业活动的后续产业。国土资源产业具体包括: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尾矿利用活动,土地开发、整理及复垦,地质环境资源勘查开发、地质灾害防治,海洋矿产勘查、开发等活动。其中,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是这些产业活动的基础。国土资源产业按其产业活动目的的不同,则可以分为国土资源勘查开发产业、国土资源替代和再生产业、国土资源保护产业、国土资源技术服务产业和国土资源后续产业(如图2所示)。图1 国土资源与产业联系示意图图2 国土资源产业分类9 相关重要信息源9.1 相关信息源属性界定相关信息源属性可以有:(1)一级、二级、三级……;(2)人口、资源、环境、综合;(3)官方、非官方;(4)政府、机关、行业协会、学术机构、研究机构、教育机构、企业、其他;(5)国内、国外;(6)县区级、地市级、省级、部委级、中央级;(7)元信息、加工信息;(8)媒介:网络、报刊、书籍、报告、内部信息、通讯……(9)数据、报告、论文、专著、消息、报道、标准、法律、法规、规章……9.2 国内外相关重要期刊信息源(见表1~3)表1 国土资源经济相关中文核心期刊表2 国土资源经济相关中文非核心重要期刊续表表3 国外国土资源经济部分重要期刊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产业经济学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产业经济学 是关于产业的要素、结构、功能、性质、发展规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属于部门经济学范畴。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经济学科,仍在发展之中。虽然其完整学科体系的基本确立时间尚短,但其思想的形成则是源远流长,甚至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代。比如战国初期的著名政治家李悝就已经提出“重农抑商”的观念,而商鞅,荀子等则更是明确提出了“农本工商末”的思想,反映了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农业与工商业这两个经济组织集团之间关系的认识。产业经济学的各方面理论已经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它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产业经济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越来越大,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与应用已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研究意义:一、研究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意义有利于统一的经济学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沟通有利于应用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二、研究产业经济学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产业的合理布局,降低能耗,提高效益

产业经济学 什么是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 Economics),是应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分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新兴应用经济理论体系。产业经济学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产业”出发,探讨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间的关系结构、产业内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以及研究这些规律的方法。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 编辑本段研究内容 它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探讨资本主义经济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产业内的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经济发展中内在的各种均衡问题等。通过研究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为制定的产业政策提供经济理论依据。产业经济是居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是连接宏微观经济的纽带。

为什么产业经济学是中观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书上写了的啦!这是概念。

产业经济学的学科领域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所谓的“马歇尔冲突”的难题,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主要是由张伯伦、梅森、贝恩、谢勒等建立的,即著名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理论范式(又称SCP模式)。SCP模式奠定了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基础,以后各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对SCP模式的继承或批判基础之上的。 产业结构理论主要研究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它主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产业间的资源占有关系、产业结构的层次演化,从而为制定产业结构的规划与优化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产业结构理论一般包括:对影响和决定产业结构的因素的研究;对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的研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对战略产业的选择和产业结构政策的研究;产业结构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应用性的研究等。 产业关联理论又称产业联系理论,侧重于研究产业之间的中间投入和中间产出之间的关系,这些主要由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法解决。能很好地反映各产业的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这是产业关联理论区别于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一个主要特征。产业关联理论还可以分析各相关产业的关联关系(包括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等),产业的波及效果(包括产业感应度和影响力、生产的最终依赖度以及就业和资本需求量)等。 产业布局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也是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产业布局理论主要研究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产业布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产业布局的基本原理、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产业布局的指向性以及产业布局政策等。 产业发展理论就是研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发展规律、发展周期、影响因素、产业转移、资源配置、发展政策等问题。对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有利于决策部门根据产业发展各个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律采取不同的产业政策,也有利于企业根据这些规律采取相应的发展战略。 从纵的方向来看包括产业政策调查(事前经济分析)、产业政策制定、产业政策实施方法、产业政策效果评估、产业政策效果反馈和产业政策修正等内容;从横的方向来看包括产业发展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从其作用特征来看包括秩序型(或称制度型)产业政策以及过程型(或称行为型)产业政策。 拥有应用经济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高校: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拥有产业经济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的高校(不含已拥有应用经济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高校):东北财经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暨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江西财经大学。 古希腊在经济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中,有色诺芬的《经济论》,柏拉图的社会分工论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商品交换与货币的学说。色诺芬的《经济论》,论述奴隶主如何管理家庭农庄,如何使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得以增加。色诺芬十分重视农业,认为农业是希腊自由民的最好职业,这对古罗马的经济思想和以后法国重农学派都有影响。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从人性论、从国家组织原理,以及从使用价值的生产三个方面考察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认为分工是出于人性和经济生活所必需的一种自然现象。这个社会分工学说,纵然旨在为他设想的奴隶主理想国提供理论根据,但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提出了一个理论分析。这种分析与中国古代管仲的“四民分业”论和孟轲的农耕与百业、劳心与劳力的“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的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与《伦理学》两书中有关经济思想方面的贡献,不仅在于他指出了每种物品都有两种用途,一是供直接使用,一是供与其他物品相交换,而且说明了商品交换的历史发展和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职能,指出货币对一切商品起着一种等同关系即等价关系的作用,从而成为最早分析商品价值形态和货币性质的学者。但是他对追求货币财富的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都从公正原则出发持否定态度。古罗马的经济思想,部分见于几位著名思想家如大加图(公元前234~前149)、瓦罗(公元前116~前27)等人的著作中。19世纪末期,随着资产阶级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演变,即更倾向于对经济现象的论证,而不注重国家政策的分析,有些经济学家改变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称。英国经济学家W.S.杰文斯在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1879年第二版序言中,明确提出应当用“经济学”代替“政治经济学”,认为单一词比双合词更为简单明确;去掉“政治”一词,也更符合于学科研究的对象和主旨。1890年A.马歇尔出版了他的《经济学原理》,从书名上改变了长期使用的政治经济学这一学科名称。到20世纪,在西方国家,经济学这一名称就逐渐代替了政治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主要是研究什么的???以后就业方向怎么样啊??

产业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分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新兴应用经济理论体系。 产业经济学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产业”出发,探讨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间的关系结构、产业内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以及研究这些规律的方法。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 Economics)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探讨资本主义经济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产业内的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经济发展中内在的各种均衡问题等。通过研究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为制定的产业政策提供经济理论依据。产业经济是居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是连接宏微观经济的纽带。涉及到的学科领域  一)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所谓的“马歇尔冲突”的难题,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   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主要是由张伯伦、梅森、贝恩、谢勒等建立的,即著名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理论范式(又称SCP模式)。   SCP模式奠定了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基础,以后各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对SCP模式的继承或批判基础之上的。   二)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主要研究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它主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产业间的资源占有关系、产业结构的层次演化,从而为制定产业结构的规划与优化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产业结构理论一般包括:对影响和决定产业结构的因素的研究;对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的研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对战略产业的选择和产业结构政策的研究;产业结构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应用性的研究等。   三)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关联理论又称产业联系理论,侧重于研究产业之间的中间投入和中间产出之间的关系,这些主要由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法解决。   能很好地反映各产业的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这是产业关联理论区别于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一个主要特征。   产业关联理论还可以分析各相关产业的关联关系(包括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等),产业的波及效果(包括产业感应度和影响力、生产的最终依赖度以及就业和资本需求量)等。   四)产业布局理论   产业布局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也是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   产业布局理论主要研究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产业布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产业布局的基本原理、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产业布局的指向性以及产业布局政策等。   五)产业发展理论   产业发展理论就是研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发展规律、发展周期、影响因素、产业转移、资源配置、发展政策等问题。   对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有利于决策部门根据产业发展各个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律采取不同的产业政策,也有利于企业根据这些规律采取相应的发展战略。   六)产业政策研究   从纵的方向来看包括产业政策调查(事前经济分析)、产业政策制定、产业政策实施方法、产业政策效果评估、产业政策效果反馈和产业政策修正等内容;   从横的方向来看包括产业发展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从其作用特征来看包括秩序型(或称制度型)产业政策以及过程型(或称行为型)产业政策。   七)“五力模型”   “五力模型”是产业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它是由著名的经济学家----麦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于80年代初提出,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包括: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产业经济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什么理论

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 Economics)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探讨资本主义经济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产业内的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经济发展中内在的各种均衡问题等.通过研究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为制定的产业政策提供经济理论依据.产业经济是居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是连接宏微观经济的纽带.  产业经济学是以"产业"为研究逻辑起点,主要研究科技进步、劳动力等要素资源流动、空间发展与经济绩效的学科以及产业的动态变动规律,主要研究经济数据的工具有计量经济学工具(用sas、spss eviews等软件运算) ,主要分析方法有博弈论分析方法、各种力量博弈、均衡与非均衡分析方法、主要思想来源是哲学中的矛盾对立统一思想、辩证法思想,主要模型来源于自然科学模型.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根本联系上是相通的、一致的.构建由微观开始、从而中观层次到宏观层次知识体系和逻辑大厦.试图寻求产业的发展规律性,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实体经济的踏实的学问.实体经济决定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是引擎,实体经济则是轮胎.产业发展必然由非均衡趋向均衡,”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东部、中西部经济发展失衡,必然东部会有”灾难“,经济危机对东部冲击是最大的.产业经济学是预测性较好的学科.

30. 我国学者对产业经济学研究内容的认识可以分为( )和( )两种观点?

我国学者对产业经济学研究内容的认识可以分为(产业组织理论四块板说)和(产业政策理论多板板块说)两种观点。扩展:中国学者关于产业经济学基本内容和学科体系的代表性观点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学者博采中外产业经济学教科书及产业经济理论、方法之众长,在中国本土化的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设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学者们的产业经济学内容体系可以归纳为三种流派:一板块说、四板块说、多板板块说,代表人物是汪祥春、于立和刘志彪。他们的观点与当前欧美国家流行的经典教材的观点一致,即认为产业组织和产业经济是同义语,产业经济学就是产业组织理论四板块说,代表人物是杨治,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均属此派。他们认为产业经济学的内容体系为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布局理论、产业政策理论多板块说,该派的代表人物是李悦。从其出版的产业经济学教材来其体系所包含的内容较为宽广。供参考。

简述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源渊及发展?

孩子 考试要靠自己

产业经济学是干什么的

其他信息:产业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产业经济学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产业”出发,探讨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间的关系结构、产业内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以及研究这些规律的方法。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材料补充:产业经济学的学科领域:1、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所谓的“马歇尔冲突”的难题,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2、产业结构理论:主要研究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它主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产业间的资源占有关系、产业结构的层次演化,从而为制定产业结构的规划与优化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3、产业关联理论:又称产业联系理论,侧重于研究产业之间的中间投入和中间产出之间的关系,这些主要由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法解决。4、产业布局: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也是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5、产业发展理论:就研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发展规律、发展周期、影响因素、产业转移、资源配置、发展政策问题。6、产业政策研究:从纵的方向来看包括产业政策调查(事前经济分析)、产业政策制定、产业政策实施方法、产业政策效果评估、产业政策效果反馈和产业政策修正,从横的方向来看包括产业发展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

三大产业经济贷款是什么

三农贷。三大产业经济贷款是三农贷,三农贷主要是贷给那些农业种植户,帮助他们进行农业生产,和帮助他们把产品销售出去。农村供应链金融:这主要是关于互联网等信息方面的贷款,为帮助那些在农村供应链中具有信息、资源等优势的企业。

暨南大学研究生院的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分别学什么,就业方向是什么?

金融学是从经济学分化出来的、研究资金融通的学科。传统的金融学研究领域大致有两个方向:宏观层面的金融市场运行理论和微观层面的公司投资理论。其主要学科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商业银行业务管理、中央银行业务、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等。金融学就业前景有,毕业生可以从事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工作。产业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 编辑本段研究内容它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探讨资本主义经济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产业内的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经济发展中内在的各种均衡问题等。通过研究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为指定的产业政策提供经济理论依据。产业经济是居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是连接宏微观经济的纽带。产业经济学就业方向:产业经济学专业学生可以在在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公司、企业等从事经营管理,经济管理,经济分析、预测和规划,政策分析等工作。区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是一门从宏观角度研究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各个区域间的相互关系的经济学科。本学科研究我国国民经济的空间结构和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系。具体研究范围包括: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政策,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我国城市化与城市经济问题,工业布局与项目评估及环境保护,中外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比较。区域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适合在政府部门、大型企业规划部门、咨询机构、房地产行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等领域,从事区域经济规划与管理、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资本运营、城市规划管理、房地产投资与营销、教学科研等高层次经济决策与管理及教学科研工作。国民经济学是综合性较强的应用经济类专业,它是从宏观、战略的角度来研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并对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做出预测与规划。该学科坚持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围绕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转轨过程中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分析。本专业毕业生适宜从事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研究工作;在政府有关业务部门、政策研究部门从事经济监管工作;在大中型企业、各类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高等院校、科学研究单位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哪一个比较好?

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不能一概而论,只能说,各有各的好吧。区域经济学,专业概览:区域经济学是一门从宏观角度研究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各个区域间的相互关系的经济学科。热门院校:第一档:兰州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河南大学。第二档:浙江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第三档:郑州大学、浙江财经大学、辽宁大学、内蒙古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黑龙江大学、新疆财经学院、广西大学、宁波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华侨大学等。就业前景:针对我国目前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区域经济学毕业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也比较好。就业去向:政府部门负责区域规划;研究机构负责产业区域等规划;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任教;西部等不发达地区,进行协调区域发展的研究工作。产业经济学,专业概览:产业经济学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产业”出发,探讨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间的关系结构、产业内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以及研究这些规律的方法。热门院校:第一档:浙江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第二档:武汉理工大学、辽宁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第三档:天津商业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南昌大学、安徽财经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石河子大学、湘潭大学、河南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扬州大学、贵州财经学院、河南师范大学、西安财经学院。第四档:广东商学院、长安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宁波大学、郑州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就业前景:产业经济学实用急需,就业前景较好。总体上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去向有: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公司、企业等从事经营管理;从事有关经济管理,经济分析、预测和规划,政策分析等工作;从事对外贸易等相关工作。

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哪个的前景比较好啊?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

我是学区经的 感觉学区经和地理没什么关系有一次和中国区经元老 陈栋生老师聊天 他说 学区经 一是考脑 二是考腿在学校的时候也接触到很多区经的项目 主要是市县一级的政府希望我们为他们的地方发展出谋划策 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起码是一个很实践的学科 要去解决一个地方发展的某些问题

暨南大学研究生院的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分别学什么,就业方向是什么?

金融学是从经济学分化出来的、研究资金融通的学科。传统的金融学研究领域大致有两个方向:宏观层面的金融市场运行理论和微观层面的公司投资理论。其主要学科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商业银行业务管理、中央银行业务、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等。金融学就业前景有,毕业生可以从事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工作。产业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 编辑本段研究内容它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探讨资本主义经济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产业内的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经济发展中内在的各种均衡问题等。通过研究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为指定的产业政策提供经济理论依据。产业经济是居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是连接宏微观经济的纽带。产业经济学就业方向:产业经济学专业学生可以在在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公司、企业等从事经营管理,经济管理,经济分析、预测和规划,政策分析等工作。区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是一门从宏观角度研究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各个区域间的相互关系的经济学科。本学科研究我国国民经济的空间结构和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系。具体研究范围包括: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政策,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我国城市化与城市经济问题,工业布局与项目评估及环境保护,中外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比较。区域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适合在政府部门、大型企业规划部门、咨询机构、房地产行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等领域,从事区域经济规划与管理、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资本运营、城市规划管理、房地产投资与营销、教学科研等高层次经济决策与管理及教学科研工作。国民经济学是综合性较强的应用经济类专业,它是从宏观、战略的角度来研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并对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做出预测与规划。该学科坚持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围绕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转轨过程中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分析。本专业毕业生适宜从事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研究工作;在政府有关业务部门、政策研究部门从事经济监管工作;在大中型企业、各类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高等院校、科学研究单位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

1、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和揭示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规律,探索促进特定区域而不是某一企业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措施,以及如何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为政府的公共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具体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性问题,包括区域特征分析,目标系吮与政策,手段,产业结构演进,人口增长与移动,城市建设与布局,区域国土规划,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区域比例关系。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有城市化与城市经济问题,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生产力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经济,区带规划及管理,区域投融资等。 2、产业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最早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日本发展起来。产业经济学以产业为研究逻辑起点,主要研究科技进步,劳动力等要素资源流动,空间发展与经济绩效的学科以及产业的动态变动规律,主要研究经济数据的工具有计量经济,主要分析方法有博弈论分析方法,各种力量博弈,均衡与非均衡分析方法,主要思想来源是哲学中的矛盾对立统一思想,辩证法思想,主要模型来源于自然科学模型。

考研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哪个就业更好啊? 说通常情况下,别说大路边上的那种看你能力之类

我本科学的是国际贸易,这个学科比较重工作经验,如果你以后想从事科研,研究生可以读这个,否则读产业经济学更具深度些

区域旅游产业经济研究之区域旅游交通规划原则有哪些?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旅游规划设计专家指出,区域旅游产业经济研究之区域旅游交通规划原则包括旅游交通规划的系统性原则、旅游交通规划的适度超前原则、旅游交通规划的“风景线”原则、旅游交通规划的“以人为本”原则以及旅游交通规划的保护环境原则,详细的介绍如下所示:1、旅游交通规划的系统性原则区域旅游交通规划受社会、经济、技术、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因此,在进行区域旅游交通规划时应运用系统的方法。即在充分了解区域交通现状的情况下,运用系统思维对区域旅游交通进行近、中、远期的规划,才能使制定的规划具有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区域旅游交通系统作为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要注意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从整体上发挥旅游交通系统的功能。2、旅游交通规划的适度超前原则交通作为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其现状条件和发展情况对区域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具有相当大的影响。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往往需要较长的周期和较大的资金投入,而旅游业一旦在区域形成则会以燎原之势迅猛发展,对旅游地包括旅游交通设施在内的各种旅游基础设施提出极大的需求。如果区域旅游交通网络不能适应旅游业的发展,将会成为区域旅游业稳步发展的“瓶颈”。因此。在进行区域旅游交通规划时就应采取适当超前于旅游业发展的策略,为当前和未来旅游的良性发展铺好路。3、旅游交通规划的“风景线”原则旅游交通对沿线的环境较之普通社会交通有着特殊的要求,环境的绿化、美化和净化至关重要。很多人以为景区内部的交通才称之为旅游交通。其实不然,旅游交通在游客离开家门时就已经开始了。因此,在进入景区范围以及连接景区之间的交通线路。无论是陆上的还是水上的。都要按照一定的旅游景观要求来设计沿线的景观。使得旅游交通规划线路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旅游交通规划要让游客把沿途风光尽收眼底,“处处皆景”的感觉油然而生。换言之。旅游交通线路既是交通路线。又是景观走廊。4、旅游交通规划的“以人为本”原则 参考:zhidaobaiducom/www.lwcj.com。baikebaiducom旅游交通的服务对象是游客。不同于一般乘客,因此必须适应游客多方面的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其具体表现为“方便、快捷、安全、舒适”。“方便”就是进得去、出得来、散得开。游客作出旅游决定时。首先想到的是目的地的交通是否方便。游客的出游愿望往往受制于出行的距离,对游客而言,距离包括实际距离和认知距离。相同的旅途长度,如果旅途交通快捷,节省了游客的旅途时间,就会缩短游客的认知距离,使游客产生一种“近了”的感觉,促使旅游动机的产生。因此,“方便、快捷”无疑是对旅游交通规划提出的要求,而满足这一要求的关键是实现区域外部、内部交通的有机结合,提高外部交通的通达性.使内部交通网络形成环网,换乘方便。所以,在旅游交通规划中,注重市域范围内整个交通网络布局结构的合理性,使得景区内外的道路连接成环成网;提高道路等级,尽快打通对外快速通道,并且增加有关的旅游道路配套设施。使得整个旅游交通网络系统达到“方便、快捷”的要求。“安全、舒适”则主要是针对旅游交通的工具和服务而言。安全是乘客对交通运输的基本要求;与一般乘客比较,游客对旅游交通运输的舒适度具有更高的要求。交通商品具有无形性,人们只能凭借宣传介绍、自身感觉和实际需要来选择。旅游交通部门必须不断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安全舒适的交通工具和优质的服务,促进区域旅游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5、旅游交通规划的保护环境原则旅游交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对区域环境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是占用土地、大气污染、噪声、破坏旅游资源和景观等。交通道路设施占用过多的土地.则意味着区域旅游未来的发展余地减少,甚至造成对旅游资源和景观的破坏。作为旅游地,其环境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进行区域旅游交通规划时不注意这些问题.不以保护环境为先的话,轻则破坏旅游资源和景观,导致游客的不悦,重则危害生物的生存环境、影响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健康,导致整个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在进行区域旅游交通规划时必须坚持保护环境的原则.这样才能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进行旅游交通规划时,尽量利用现有的道路网络,对规划的线路慎重考虑,以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占用以及对环境景观的破坏;引用中高档的交通工具,改善燃油结构和汽车排气系统,减少环境污染。

智慧城市建设与产业经济融合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与产业经济融合发展是指通过应用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手段,对城市进行化升级,构建智慧城市生态系统。同时,结合城市的产业发展特点,将产业经济与智慧城市建设相融合,推动城市产业升级和经济多元化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可以为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和动力。智慧城市建设可通过提高城市效率、优化城市发展环境、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吸引更多的投资、人才和企业来到城市,加快城市产业升级和提升经济竞争力。同时,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应用于城市产业经济中,通过创新模式和经营理念,拓展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城市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水平,推动城市产业向高端、化和品质化发展。因此,智慧城市建设与产业经济融合发展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推动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途径。

产业经济学内容

产业经济学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产业”出发,探讨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间的关系结构、产业内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以及研究这些规律的方法。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产业结构理论主要研究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它主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产业间的资源占有关系、产业结构的层次演化,从而为制定产业结构的规划与优化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产业结构理论一般包括:对影响和决定产业结构的因素的研究;对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的研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对战略产业的选择和产业结构政策的研究;产业结构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应用性的研究等。  (三)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关联理论又称产业联系理论,侧重于研究产业之间的中间投入和中间产出之间的关系,这些主要由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法解决。  能很好地反映各产业的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这是产业关联理论区别于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一个主要特征。  产业关联理论还可以分析各相关产业的关联关系(包括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等),产业的波及效果(包括产业感应度和影响力、生产的最终依赖度以及就业和资本需求量)等。  (四)产业布局理论  产业布局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也是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  产业布局理论主要研究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产业布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产业布局的基本原理、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产业布局的指向性以及产业布局政策等

产业经济学中的“波特五力模型” 包含什么内容?

1.新进入者的威胁2.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3.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4.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5.现有公司之间的竞争更多请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298108.htm

有研究生阶段是产业经济学或数量经济学的学长学姐吗?产经和数经哪个好呢?

产业经济学更好学一些,在中国的教学体系下。数量经济学偏重于建模,更偏重数学。产业经济学相对来讲有些虚,数量经济学更实一些,未来发展倾向数量化。

数量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哪个好

  无论是数量经济学还是产业经济学都是属于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分支,两者的研究方向不同,其好坏不能一概而论。因为都是经济学类的学科,因此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两者均会涉及,例如:数学、英语、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等。   数量经济学旧称经济数学方法,是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指导下,以质的分析为基础,用数学的方法和计算技术,研究经济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社会主义经济科学的一个新分支。   产业经济学是以产业为研究对象,探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的

数量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哪个好?

您好不论是数量经济学还是产业经济学都属于经济学一级学科下面的分支。二者好坏不能一概而论因为都是经济学类的学科,因此经济学的基本知识都要学会比如数学英语等等基础,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等等。在专业层面数量经济学注重数理分析,比如假设,模型分析等等,对于数学的应用要求会更高一些。如果不动模型构建,不会运用数学分析去推理,那数量经济学就无从谈起了。产业经济学注重产业分析,比如产业的组织,产业转移,产业发展的分析,这些仍然需要一些数学知识但是不会像数量经济学那样一来数学模型。就学校方面,经济学比较强的学校,那这两个专业也不错。一般学校只分到经济学专业就够了。数量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应该是研究生的专业名称或者方向。同样没有强弱可言。比如中国人民大学这两个学科都很牛。当然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应该是数量经济学强一些。未来就业前景还不错,产业经济学的话,公务员要机会会多一些,整体上经济学如果弄到硕士以上,还是以科研工作为主吧祝您学习顺利满意请采纳,O(∩_∩)O谢谢

数量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哪个好

无论是数量经济学还是产业经济学都是属于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分支,两者的研究方向不同,其好坏不能一概而论。因为都是经济学类的学科,因此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两者均会涉及,例如:数学、英语、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等。 数量经济学旧称经济数学方法,是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指导下,以质的分析为基础,用数学的方法和计算技术,研究经济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社会主义经济科学的一个新分支。 产业经济学是以产业为研究对象,探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的

为什么产业组织理论是产业经济学的核心?

产业组织理论是产业经济学的核心之一,因为它对经济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企业在特定市场结构下的行为和决策,并探讨这些行为和决策对市场竞争和效率的影响。具体来说,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了市场结构、市场力量、垄断和寡头竞争、企业战略、市场进入和退出、产品差异化等问题。它的核心思想是企业行为受到市场结构和竞争力量的影响,企业会根据市场情况来选择最优策略,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成果对于产业政策制定和市场监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对于竞争政策的制定,产业组织理论提供了评估市场力量和竞争程度的分析工具,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制定出更加有效的政策。同时,产业组织理论也对企业的战略决策和市场行为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因此,产业组织理论是产业经济学的核心之一,对于理解市场经济和指导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经济学的图书目录

前言第一章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第一节 厂商理论第二节 竞争理论第三节 交易费用理论第四节 区位理论第五节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第六节 马克思两部类理论本章小结主要名词复习题思考作业题第二章 产业组织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中国实践本章小结主要名词复习题思考作业题第三章 产业组织理论的应用分析第一节 产业组织的主要分析方法和工具第二节 产业组织的市场进入与退出第三节 企业市场行为与管理第四节 中间型组织的分析第五节 网络经济下的产业组织分析本章小结主要名词复习题思考作业题第四章 产业结构第一节 产业结构及其一般演进理论第二节 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第三节 产业关联应用模型与实证本章小结主要名词复习题思考作业题第五章 产业布局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原理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数理工具应用第三节 产业集聚的交易费用分析第四节 产业集聚的区域经济效应本章小结主要名词复习题思考作业题第六章 政府规制与产业政策第一节 市场失效的原理与规制机制第二节 政府职能与公共物品供给第三节 政府规制的分配效应第四节 产业政策与应用效应分析本章小结主要名词复习题思考作业题第七章 产业竞争与国家竞争力第一节 产业竞争的主要理论第二节 产业竞争理论的形成与主要分析方法第三节 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与应用第四节 产业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本章小结主要名词复习题思考作业题第八章 国际贸易与产业链构建第一节 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下的产业融合第三节 贸易增长与产业升级第四节 加工贸易的模式选择与中国产业链本章小结王要名词复习题思考作业题第九章 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第一节 产业规模与技术创新第二节 产业结构软化理论与实践第三节 技术进步与产业增长第四节 技术选择与产业升级本章小结主要名词复习题思考作业题第十章 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第一节 社会成本与产品价格第二节 企业运行与自然环境第三节 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本章小结主要名词复习题思考作业题参考文献后记

产业经济学的发展是是怎样的?

  一、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与发展阶段  在经济学中,产业通常被定义为生产同一种(严格说来是具有较强替代性)商品的企业集合,此时,产业与“市场”是同义词,因为只有为同一市场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才能构成同一个产业,而同一产业内的各个企业都是在同一市场上相互博弈,展开竞争并追求其最大化利润目标的(马广奇,2000)。当然,这里的市场指的是狭义的局部市场,而非广义的一般市场。因此,产业经济学最初只是以特定产业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产业组织、产业的规模经济、产业内企业间的竞争垄断关系,后来逐步被经济理论界扩展到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政策等方面,并形成了相应的理论架构。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是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演进的规律性;①产业关联理论是从技术经济的角度来描述产业之间的关联性;产业政策理论研究的是有关产业的结构政策、组织政策、技术政策、布局政策等方面的内容。从研究范围来看,在欧美国家,产业经济学实质上是狭义的产业经济学,即围绕产业组织研究的产业组织学,它以成熟和完善的市场经济为前提条件,较少考虑体制性因素对产业组织的影响。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不完全竞争下的 SCP范式,企业的目标、规模和组织,与产业组织相关的管制与反垄断等公共政策。在日本和中国等亚洲国家,其经济理论界把产业结构、产业关联和产业政策也囊括在产业经济学中,从而使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得到扩展,并且习惯上称其为广义的产业经济学。  从发展轨迹来看,产业经济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萌芽阶段、形成阶段和深化阶段。  (一)萌芽阶段(1930年以前)  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说,产业经济理论的研究根源于社会分工的发展与新产业的不断产生。随着社会分工和社会化商品生产的发展,产业之间、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客观需要理论界对其运行规律进行研究。实际上,这种研究的需要早已随社会分工的深入演化而得到强化,理论界顺应这种客观需要也早已开始了其研究进程。这样,产业经济学萌芽的历史自然比较久远,最早可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Smith, A., 1776)那里。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后人所推崇的两个原理:一是市场竞争机制理论,二是劳动分工理论。这两个原理都论及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体制下厂商的市场行为问题,这对后来的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之后的英国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1890)吸取其理论营养,首创性地提出“产业组织”概念并引入到经济学中。他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讨论生产要素时,丰富了萨伊的劳动、资本和土地生产三要素理论,提出了第四种要素即组织,指出资源配置效率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企业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竞争活力的问题。他认为,追求规模经济必然导致垄断的发展,而垄断会阻碍和破坏价格机制的作用,使价格受到人为因素的控制,从而扼杀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自由竞争,使经济运行失去活力,破坏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因此,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之间的内在矛盾,被后人称为“马歇尔冲突”(Marshall Conflict)。  马歇尔所处的时代仍然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占统治地位,垄断现象并不常见。但是到了20世纪初,垄断性的经济组织逐步形成,20世纪30年代张伯伦、罗宾逊提出了不完全竞争理论,对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进行了分析,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尽管如此,此时的产业经济学还处于萌芽状态,真正意义上的产业经济学还未形成。  其间,产业结构理论也开始萌芽。早在17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W. Petty)就在其《政治算术》中论述了三次产业之间相对收入上的差距(即农业小于制造业、制造业小于商业),并指出,这种差距是劳动力在产业之间流动的重要原因。这为后来的产业间关系以及产业内结构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形成阶段(1930-1970年)  20世纪30年代,美国处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阶段,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以及企业组织的替代对市场竞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梅森和贝恩为代表的产业组织研究小组在哈佛大学成立,他们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美国几十年来产业组织政策的实践,运用经验分析、案例分析和经济计量方法,分析了大规模生产条件下的价格与成本,大企业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以及可竞争市场的条件,形成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完整体系。其标志性成果是贝恩的《产业组织》(1959年)一书的出版,在该书中,贝恩明确了产业组织的含义,把产业组织概括为产业内不同企业之间的各种类型的市场关系,即它们的交易关系、资源占有关系、利益关系、行为关系;提出了市场结构(Narket structure)、市场行为(Market conduct)和市场绩效(Market Performance)三个基本范畴,分析了三者的相互关系,并以研究市场结构为重点,构成了“SCP”分析范式。这就是后人所称的主流产业组织理论。此后,谢勒的《产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1970年)一书的出版,提出了更为完整的SCP范式,使产业组织理论更加成熟。  在哈佛学派看来,市场结构主要包括集中度、产品差异、规模经济、进入障碍和政府管制,企业行为主要涉及合谋和策略性行为、广告和研究开发等方面,市场绩效包括资源配置效率、利润率、生产率等。他们认为,这三者之间存在递进制约的因果关系,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而市场行为决定资源配置的绩效。因此,为了获取良好的市场绩效,必须采取积极的反托拉斯政策和政府管制,以改善市场结构,进而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由于哈佛学派十分重视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又称为结构主义学派。  在产业组织理论得以形成的同时,产业结构理论也得到迅速发展。20世纪30年代,澳大利亚经济学家费歇尔(A.G.B. Fisher)首次确立了三次产业分类法,把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物质资料的产业称为第一产业,即广义的农业;把对取自于自然界的生产物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产业称为第二产业,即广义的制造业 (其中包括矿业);把一、二产业之外的其他所有经济活动统称为第三产业。此后,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 G. Clark)在配第和费歇尔的研究基础上,运用多个国家的经济统计资料,进一步揭示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分布与转移的规律性,后被称之为“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同时,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W.G.Hoffmann)还对工业内部各产业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把工业又进一步细分为消费资料产业、资本资料产业和其他产业,论证了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的比例,是随着工业化的过程而不断下降的。并通过计量分析,得出了消费资料工业的比重逐步减少、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重逐步上升的结论,这就是“霍夫曼定理”。到20世纪中叶,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S.Kuznets)运用20多个国家的资料,深入考察了国民收入在三次产业间分布结构的演变趋势。列昂惕夫(W.Leontief)还创造了投入产出法,由此分析了产业之间的关系,对产业关联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深化阶段(1970年至今)  1970年以来,产业经济学进入到全新的深化发展阶段,以哈佛学派为代表创立的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一方面不断获得了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也不断受到批评和挑战。因此,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分化成了两条主线:  一条是代表主流学派,沿着SCP范式继续前进的“新产业组织学”,其代表人物有考林(Cowling)、沃特森(Waterson)、鲍莫尔(Baumol)等人。他们在研究产业组织问题中显示了以下几个特征:在研究方向上,不再强调市场结构,而是突出市场行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数学方法以及博弈论建立一系列的理论模型,以此来研究企业行为;对经济福利问题的分析较为深入,有许多独到之处。与谢勒的SCP范式相比,新产业组织理论对企业行为给予特别重视,将市场的初始条件及企业行为看作是一种外生变量,而市场结构则被看作内生变量,而且彼此之间不存在反馈线路。这些可视为对传统的SCP范式的修订和补充。  另一条路线是以芝加哥学派为首的其他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的崛起。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德姆塞茨(Demsetz)、布罗兹恩(Y.Brozen)等人。其中,斯蒂格勒的贡献最大,他在《产业组织》(1968年)一书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有:(1)探索了企业兼并的动因和根源,认为企业兼并的动因并不在于实现规模经济,只要没有显著的规模不经济,兼并仍会发生。(2)提出了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论述了企业内部分工和社会分工的关系,解释了产业内的专业分工和垂直一体化现象。(3)讨论了厂商的最佳规模。认为最佳规模取决于许多难以观察和计量的因素,创造性地提出了用“生存者技术”原则来确定最佳厂商规模的观点:即,凡是长期竞争中得以生存的规模都是最佳规模。(4)深入研究了“进入壁垒”问题。传统认为的规模经济、资本需要量、产品差异等进入壁垒因素,在他看来不再构成壁垒,而政府管制是主要的壁垒之一。(5)创立了信息经济学理论,并运用它来解释市场组织问题。认为信息也可以产生收益,获取信息需要付出成本,厂商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市场中人的决策环境是以有限信息为特征的,因此,没有必要把完全信息作为实现竞争的必要条件,只要市场中厂商数目众多,就能达到最佳竞争程度。(6)率先对政府管制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开创了“规模经济学”的先河。之后,德姆塞茨 (1973)在其《市场集中研》一书中,实证研究了获利能力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总结起来,芝加哥学派的理论特点主要是: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用严格的经济理论进行分析,并强调对各种理论的经验证明(泰勒尔,1988);反对强调“结构—行为—绩效”的单向因果关系,而强调三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对市场行为持自由放任主义观点,反对政府对产业组织实施干预。  正当欧美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如火如荼的时候,在太平洋的彼岸——日本,则非常重视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由此形成的产业政策是政府对产业组织、产业结构实施干预的集中体现。1945-1955年是日本战后经济恢复的时期,通过实施产业复兴政策和产业合理化政策,成功地实现了钢铁、煤炭、海运、电力、合成纤维等许多工业部门的产业重建和经济复兴之目的。之后,日本进一步通过产业政策的作用,使其经济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获得高速增长,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随着日本经济奇迹的出现,产业政策日益引起各国理论界的广泛关注。1970-1972年,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发布14个成员国产业政策研究报告,促进了“产业政策”在全世界的普及。日本学者如小宫隆太郎、筱原三代平、宫泽健一等对产业政策、产业结构等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囊括在第一本明确命名为《产业经济学》的书中,标志着产业经济学的正式诞生。

产业经济学开题报告

篇一:   [摘 要]产业经济学是介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中观经济领域,其研究对象是由狭义和广义产业组成的产业系统,因而说,产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的经济学学科.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向市场化的过程中,无论是产业经济学的理论还是产业经济学的实践都有着巨大的发展,在研究领域,对产业经济学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对西方产业经济学的几个主要理论和进展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在我国构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产业经济学.   [关 键 词]产业经济学西方理论发展中国特色构建   一、西方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及进展   1.“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   西方产业经济学分为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其中哈佛学派的核心观点为SCP范式,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便是此范式的主要构成要素.市场绩效的产生由市场行为引起,市场行为被企业所在市场结构所决定.在这一范式下,行业集中度高的企业总是倾向于提高价格、设置障碍,以便谋取垄断利润,阻碍技术进步,造成资源的非效率配置,要想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限制垄断力量的发展,保持市场适度竞争.   2.新产业组织理论:SCP范式的修订和补充   新产业组织理论兴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此理论对企业在市场上的行为进行了着重研究,致力于紧密结合产业组织理论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数学方法与博弈方法是此理论的主要研究方法,也就是说,对于此理论的研究主要以理论模型的建立来对企业行为的合理性进行探索,同时对经济福利问题进行强调.   在上述发展之外,新产业组织理论对产业组织的具体问题有了新的发展.以产品差别为例,在新产业组织理论中,以模型的建立为依据,产品差别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垂直产品差别,一类是水平产品差别.在古诺双头垄断模型下对进入壁垒问题进行考察,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满足能力决定了企业所拥有的优势,并且企业所能够承受的沉没成本的多少决定了企业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能力的大小.在博弈理论下,对厂商的竞争在不确定性问题和不确定条件下进行研究,可竞争理论诞生了.在此理论下,不赞成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强度对市场竞争的维持,提出企业市场的多少并非由较好市场绩效的市场结构所决定,认为可竞争性市场是进入市场的成本非常低,且已经在市场中的企业存在可感的潜在压力时的市场,在这种可竞争性市场中良好的市场绩效才会产生.   3.产业组织理论: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是与新产业组织理论同时发展起来的理论,与传统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相比,芝加哥学派所提倡的理论是截然不同的.在芝加哥学派中,其分析方法依据严格的经济理论,并对理论的经验证明进行着重强调,认为SCP中的结构、行为、绩效三个因素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是不科学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双向的、互动的,在市场经济发展方面,认为应该放任自由,而不是以政府为主导进行干预.   4.新制度经济学:“后SCP”流派   科斯、诺斯、威廉姆斯、阿尔钦等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对经济问题的研究以制度角度来进行,是新制度经济学这个新兴流派的主要特点.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其研究内容包括企业“黑箱”内部的产权机构、组织结构的变化、市场绩效受到前两者的影响,简言之,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已经深入到产业组织内部.所以说,在研究企业行为方面,与其他学派相比,新制度经济学拥有一个全新的理论施教,不仅对深化了产业组织的理论,更催化了其对企业行为产业的结果.对我国在产业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有着巨大的启迪意义.   二、构建中国特色产业经济学的设想   1.在研究对象方面   第一,概念方面.在我国,在研究产业经济学时依然继续沿用行业、部门等过时的概念,并没有以市场的角度来进行,也就是说还没有明确产业的概念.   第二,重点确定方面.与产业组织的内部研究相比,更加重视对产业之间关联关系的研究,因而在产业组织方面的研究缺乏深度.   第三,内容构成方面.使一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等原本不与产业经济学相关的内容纳入到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中,导致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内容过大、过杂,模糊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为了使上述问题得以解决,从而保证产业经济学的路径回到正轨之上,使市场机制和企业组织的运作机理得以突显出来,首要问题就是纠正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在学科体系方面   为了使中国特色在产业经济学中体现出来,必须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为依据,主体内容替换为企业组织和市场交易机制来对产业经济学的卢纶逻辑体系进行构建,同时压缩目前的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同,将关注点转移到研究和检验产业运作的实证上来,在对产业经济学体系进行探索时必须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层次差异相结合.   3.在方法论体系方面   规范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是研究经济学的两个基本的方法.其中,在规范研究中必须对经济事物的逻辑合理性与伦理价值观进行强调,在实证研究中,研究重点必须放在经济事物的实证检验方面.定量研究,指的是在考证理论与实践时的主要方式是经济计量、实证检验和模拟试验等,这是研究现代产业经济学的主要方法.我国在研究产业经济学时应当对这些方法进行吸收、借鉴.   4.在教育教学方面   在进行财经教育教学活动时,必须将当前的市场发展现状融入产业经济学的课程之中,对产业经济活动中产生的新为题进行探索,不断更新、创新产业经济学的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同时,将企业在市场决策中所遇到的新问题   纳入到研究范围之中.   三、参考文献:   [1]马广奇:产业经济学在西方的发展及其在我国的构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10   [2]刘志彪:产业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和研究方法[J].《中国经济问题》2002.1   篇二:新常态下滁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的发展经济学家Rostow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了主导产业理论,该理论指出经济的持续增持来源于“主导产业”的带动力,随之提出了这类主导产业的共性特征,即:依靠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能够获得持续而又高速的产业增长率、具备较强的扩散效应。并指出区位商和产业关联度是衡量主导产业的最为重要的参考变量。德国经济学家赫希曼(1991)基于贝恩的结构—经营—表现理论提出了HHI指数用以测量产业集中度水平,在其著作《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指出发展中国家应当优先发展后向关联度较高的最终产品产业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Hsu(2003)指出了产业集群是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迈克尔波特(2005)认为新兴产业就是新建立的或者是重新塑型的产业,其出现原因包括技术创新、相对成本结构的改变、新的消费需求或者因为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改变能使某项新产品或新服务获得市场化发展的机会。近年来,学者们对新兴产业的布局也多有研究。Hiroshi Yasuda(2005)从资源基础论和交易成本论两个方面比较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战略联盟的形成条件,认为获取资源的便捷条件是形成战略联盟布局形式的首要驱动因素。Leo Baas(2008)从技术圈的角度对荷兰鹿特丹港产业共生与产业集聚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技术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选题意义:   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1] Hirschman A.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2]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 江世银.论西部地区战略性产业结构的总体布局[J].新疆财经, 2005(6)   [4] 胡建绩,张锦.基于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9,4   [5] 乔芳丽,杨军,侯强.辽宁战略新兴产业选择评价研究[J]2010,3(3)   [6] 孙文清.AHP方法在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及选择中的决策分析[J].2011,1(23)   [7] 向贤敏,张梅青.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 2012,12(2)   [8] 王利,尚晓昆,蒋宁.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基于近现代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的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12(29)   [9] 杨以文,郑江淮,黄永春.传统产业升级与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基于昆山制造企业的经验数据分析[J].财经科学,2012,28(7)   [10] Hsu,Po-hsuan etc.Explor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cubators and Industrial Clusters:the Case of the Incubator in Taiwan[J].R&D Management,2003,33(1)   [11] Leo Baas.Industrial Symbiosis in the Rotterdam Harbour and Industry Complex:Reflections on the Interconnection of the Techno-sphere with the Social System[J].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08,12(5)

产业经济学发展是怎样的

一、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与发展阶段  在经济学中,产业通常被定义为生产同一种(严格说来是具有较强替代性)商品的企业集合,此时,产业与“市场”是同义词,因为只有为同一市场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才能构成同一个产业,而同一产业内的各个企业都是在同一市场上相互博弈,展开竞争并追求其最大化利润目标的(马广奇,2000)。当然,这里的市场指的是狭义的局部市场,而非广义的一般市场。因此,产业经济学最初只是以特定产业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产业组织、产业的规模经济、产业内企业间的竞争垄断关系,后来逐步被经济理论界扩展到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政策等方面,并形成了相应的理论架构。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是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演进的规律性;①产业关联理论是从技术经济的角度来描述产业之间的关联性;产业政策理论研究的是有关产业的结构政策、组织政策、技术政策、布局政策等方面的内容。从研究范围来看,在欧美国家,产业经济学实质上是狭义的产业经济学,即围绕产业组织研究的产业组织学,它以成熟和完善的市场经济为前提条件,较少考虑体制性因素对产业组织的影响。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不完全竞争下的 SCP范式,企业的目标、规模和组织,与产业组织相关的管制与反垄断等公共政策。在日本和中国等亚洲国家,其经济理论界把产业结构、产业关联和产业政策也囊括在产业经济学中,从而使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得到扩展,并且习惯上称其为广义的产业经济学。  从发展轨迹来看,产业经济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萌芽阶段、形成阶段和深化阶段。  (一)萌芽阶段(1930年以前)  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说,产业经济理论的研究根源于社会分工的发展与新产业的不断产生。随着社会分工和社会化商品生产的发展,产业之间、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客观需要理论界对其运行规律进行研究。实际上,这种研究的需要早已随社会分工的深入演化而得到强化,理论界顺应这种客观需要也早已开始了其研究进程。这样,产业经济学萌芽的历史自然比较久远,最早可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Smith, A., 1776)那里。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后人所推崇的两个原理:一是市场竞争机制理论,二是劳动分工理论。这两个原理都论及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体制下厂商的市场行为问题,这对后来的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之后的英国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1890)吸取其理论营养,首创性地提出“产业组织”概念并引入到经济学中。他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讨论生产要素时,丰富了萨伊的劳动、资本和土地生产三要素理论,提出了第四种要素即组织,指出资源配置效率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企业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竞争活力的问题。他认为,追求规模经济必然导致垄断的发展,而垄断会阻碍和破坏价格机制的作用,使价格受到人为因素的控制,从而扼杀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自由竞争,使经济运行失去活力,破坏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因此,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之间的内在矛盾,被后人称为“马歇尔冲突”(Marshall Conflict)。  马歇尔所处的时代仍然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占统治地位,垄断现象并不常见。但是到了20世纪初,垄断性的经济组织逐步形成,20世纪30年代张伯伦、罗宾逊提出了不完全竞争理论,对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进行了分析,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尽管如此,此时的产业经济学还处于萌芽状态,真正意义上的产业经济学还未形成。  其间,产业结构理论也开始萌芽。早在17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W. Petty)就在其《政治算术》中论述了三次产业之间相对收入上的差距(即农业小于制造业、制造业小于商业),并指出,这种差距是劳动力在产业之间流动的重要原因。这为后来的产业间关系以及产业内结构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形成阶段(1930-1970年)  20世纪30年代,美国处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阶段,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以及企业组织的替代对市场竞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梅森和贝恩为代表的产业组织研究小组在哈佛大学成立,他们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美国几十年来产业组织政策的实践,运用经验分析、案例分析和经济计量方法,分析了大规模生产条件下的价格与成本,大企业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以及可竞争市场的条件,形成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完整体系。其标志性成果是贝恩的《产业组织》(1959年)一书的出版,在该书中,贝恩明确了产业组织的含义,把产业组织概括为产业内不同企业之间的各种类型的市场关系,即它们的交易关系、资源占有关系、利益关系、行为关系;提出了市场结构(Narket structure)、市场行为(Market conduct)和市场绩效(Market Performance)三个基本范畴,分析了三者的相互关系,并以研究市场结构为重点,构成了“SCP”分析范式。这就是后人所称的主流产业组织理论。此后,谢勒的《产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1970年)一书的出版,提出了更为完整的SCP范式,使产业组织理论更加成熟。  在哈佛学派看来,市场结构主要包括集中度、产品差异、规模经济、进入障碍和政府管制,企业行为主要涉及合谋和策略性行为、广告和研究开发等方面,市场绩效包括资源配置效率、利润率、生产率等。他们认为,这三者之间存在递进制约的因果关系,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而市场行为决定资源配置的绩效。因此,为了获取良好的市场绩效,必须采取积极的反托拉斯政策和政府管制,以改善市场结构,进而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由于哈佛学派十分重视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又称为结构主义学派。  在产业组织理论得以形成的同时,产业结构理论也得到迅速发展。20世纪30年代,澳大利亚经济学家费歇尔(A.G.B. Fisher)首次确立了三次产业分类法,把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物质资料的产业称为第一产业,即广义的农业;把对取自于自然界的生产物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产业称为第二产业,即广义的制造业 (其中包括矿业);把一、二产业之外的其他所有经济活动统称为第三产业。此后,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 G. Clark)在配第和费歇尔的研究基础上,运用多个国家的经济统计资料,进一步揭示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分布与转移的规律性,后被称之为“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同时,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W.G.Hoffmann)还对工业内部各产业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把工业又进一步细分为消费资料产业、资本资料产业和其他产业,论证了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的比例,是随着工业化的过程而不断下降的。并通过计量分析,得出了消费资料工业的比重逐步减少、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重逐步上升的结论,这就是“霍夫曼定理”。到20世纪中叶,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S.Kuznets)运用20多个国家的资料,深入考察了国民收入在三次产业间分布结构的演变趋势。列昂惕夫(W.Leontief)还创造了投入产出法,由此分析了产业之间的关系,对产业关联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深化阶段(1970年至今)  1970年以来,产业经济学进入到全新的深化发展阶段,以哈佛学派为代表创立的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一方面不断获得了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也不断受到批评和挑战。因此,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分化成了两条主线:  一条是代表主流学派,沿着SCP范式继续前进的“新产业组织学”,其代表人物有考林(Cowling)、沃特森(Waterson)、鲍莫尔(Baumol)等人。他们在研究产业组织问题中显示了以下几个特征:在研究方向上,不再强调市场结构,而是突出市场行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数学方法以及博弈论建立一系列的理论模型,以此来研究企业行为;对经济福利问题的分析较为深入,有许多独到之处。与谢勒的SCP范式相比,新产业组织理论对企业行为给予特别重视,将市场的初始条件及企业行为看作是一种外生变量,而市场结构则被看作内生变量,而且彼此之间不存在反馈线路。这些可视为对传统的SCP范式的修订和补充。  另一条路线是以芝加哥学派为首的其他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的崛起。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德姆塞茨(Demsetz)、布罗兹恩(Y.Brozen)等人。其中,斯蒂格勒的贡献最大,他在《产业组织》(1968年)一书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有:(1)探索了企业兼并的动因和根源,认为企业兼并的动因并不在于实现规模经济,只要没有显著的规模不经济,兼并仍会发生。(2)提出了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论述了企业内部分工和社会分工的关系,解释了产业内的专业分工和垂直一体化现象。(3)讨论了厂商的最佳规模。认为最佳规模取决于许多难以观察和计量的因素,创造性地提出了用“生存者技术”原则来确定最佳厂商规模的观点:即,凡是长期竞争中得以生存的规模都是最佳规模。(4)深入研究了“进入壁垒”问题。传统认为的规模经济、资本需要量、产品差异等进入壁垒因素,在他看来不再构成壁垒,而政府管制是主要的壁垒之一。(5)创立了信息经济学理论,并运用它来解释市场组织问题。认为信息也可以产生收益,获取信息需要付出成本,厂商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市场中人的决策环境是以有限信息为特征的,因此,没有必要把完全信息作为实现竞争的必要条件,只要市场中厂商数目众多,就能达到最佳竞争程度。(6)率先对政府管制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开创了“规模经济学”的先河。之后,德姆塞茨 (1973)在其《市场集中研》一书中,实证研究了获利能力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总结起来,芝加哥学派的理论特点主要是: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用严格的经济理论进行分析,并强调对各种理论的经验证明(泰勒尔,1988);反对强调“结构—行为—绩效”的单向因果关系,而强调三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对市场行为持自由放任主义观点,反对政府对产业组织实施干预。  正当欧美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如火如荼的时候,在太平洋的彼岸——日本,则非常重视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由此形成的产业政策是政府对产业组织、产业结构实施干预的集中体现。1945-1955年是日本战后经济恢复的时期,通过实施产业复兴政策和产业合理化政策,成功地实现了钢铁、煤炭、海运、电力、合成纤维等许多工业部门的产业重建和经济复兴之目的。之后,日本进一步通过产业政策的作用,使其经济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获得高速增长,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随着日本经济奇迹的出现,产业政策日益引起各国理论界的广泛关注。1970-1972年,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发布14个成员国产业政策研究报告,促进了“产业政策”在全世界的普及。日本学者如小宫隆太郎、筱原三代平、宫泽健一等对产业政策、产业结构等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囊括在第一本明确命名为《产业经济学》的书中,标志着产业经济学的正式诞生。

简述产业经济学中SCP范式的核心思想。

【答案】:“市场结构-企业行为-经济绩效”分析是哈佛学派的主要贡献。其中,结构、行为和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占据了主要地位,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企业行为决定经济运行的市场绩效。因此,从改进市场绩效的角度出发,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产业经济学的scp分别指什么怎样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SCP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哈佛大学学者创立的产业组织分析的理论。最初由哈佛大学教授梅森首先提出。作为正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哈佛学派以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为基础,以实证研究为手段,按结构,行为,绩效对产业进行分析,构架了系统化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现代产业经济学的“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简称SCP范式。这一范式认为产业结构决定了产业内的竞争状态,并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及其战略,从而最终决定企业的绩效。乔.贝恩(Bain,1958)在吸收和继承马歇尔的完全竞争理论、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和克拉克的有效竞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SCP分析范式。该范式成为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分析企业竞争行为和市场效率的主要工具。他认为,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完全竞争模型缺乏现实性,企业之间不是完全同质的,存在规模差异和产品差别化。产业内不同企业的规模差异将导致垄断。贝恩特别强调,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规模经济要求,因而它们具有不同的市场结构特征。市场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关系决定了某一产业的集中程度,产业集中度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追求规模经济的必然结果。一旦企业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形成垄断,就会充分利用其垄断地位与其他垄断者共谋限制产出和提高价格以获得超额利润。同时,产业内的垄断者通过构筑进入壁垒使超额利润长期化。因而,贝恩的SCP分析范式把外生的产业组织的结构特征(规模经济要求)看作是企业长期利润的来源。SCP模型,分析在行业或者企业收到表面冲击时,可能的战略调整及行为变化。SCP模型从对特定行业结构、企业行为和经营绩效三个角度来分析外部冲击的影响。外部冲击:主要是指企业外部经济环境、政治、技术、文化变迁、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变化;行业结构:主要是指外部各种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所在行业可能的影响,包括行业竞争的变化、产品需求的变化、细分市场的变化、营销模型的变化等。企业行为:主要是指企业针对外部的冲击和行业结构的变化,有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包括企业方面对相关业务单元的整合、业务的扩张与收缩、营运方式的转变、管理的变革等一系列变动。经营绩效:主要是指在外部环境方面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在经营利润、产品成本、市场份额等方面的变化趋势。

通信业的产业属性及产业经济特性(中级)

学习提要 本讲内容包括掌握通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属性和通信产业经济特征。目的是熟悉和掌握通信与经济社会相互的特殊经济特性。 重点与难点 1.三次产业划分法 2.通信业的产业属性 3.通信业的产业经济特征 内容讲解 (一)通信业的产业属性 1.产业划分 (1)产业划分。产业就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它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 (2)两部门划分法。将国民经济各部门划分为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划分方法,它是以是否形成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来划分是否为物质生产部门的标准。 (3)三次产业划分法。三次产业的具体内容为: 第一产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狩猎业和林业 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和矿业、建筑业等 第三产业包括:运输、仓储、商业贸易、金融业、房地产业、旅游业、饮食文化、教育科研、新闻传播、公共行政、国防、娱乐、生活服务业等。 (4)四次产业分类法。在原来的三次产业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基础上增加一项产业即为第四产业。具体内容是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 2.通信业的产业属性 (1)通信业属于物质生产部门,这是第一种划分方法的结果 (2)按照三次产业法,通信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产业包含的内容非常 广泛可以分为中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流通部门、交通运输部门、通信部门、娱乐业、旅游业等;第二层次包括:教育、科研、文化、卫生等部门;第四层次包括:政府机关、军队、公检法系统和社会各团体。通信业属于第三产业第一层 (3)按照四次产业划分法,通信业无疑是属于信息产业,它与农业、工业、服务并列为国民经济四大产业,信息的地位无疑更加重要

通信业的产业属性及产业经济特性(中级)

学习提要 本讲内容包括掌握通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属性和通信产业经济特征。目的是熟悉和掌握通信与经济社会相互的特殊经济特性。 重点与难点 1.三次产业划分法 2.通信业的产业属性 3.通信业的产业经济特征 内容讲解 (一)通信业的产业属性 1.产业划分 (1)产业划分。产业就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它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 (2)两部门划分法。将国民经济各部门划分为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划分方法,它是以是否形成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来划分是否为物质生产部门的标准。 (3)三次产业划分法。三次产业的具体内容为: 第一产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狩猎业和林业 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和矿业、建筑业等 第三产业包括:运输、仓储、商业贸易、金融业、房地产业、旅游业、饮食文化、教育科研、新闻传播、公共行政、国防、娱乐、生活服务业等。 (4)四次产业分类法。在原来的三次产业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基础上增加一项产业即为第四产业。具体内容是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 2.通信业的产业属性 (1)通信业属于物质生产部门,这是第一种划分方法的结果 (2)按照三次产业法,通信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产业包含的内容非常 广泛可以分为中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流通部门、交通运输部门、通信部门、娱乐业、旅游业等;第二层次包括:教育、科研、文化、卫生等部门;第四层次包括:政府机关、军队、公检法系统和社会各团体。通信业属于第三产业第一层 (3)按照四次产业划分法,通信业无疑是属于信息产业,它与农业、工业、服务并列为国民经济四大产业,信息的地位无疑更加重要

技术经济及管理与产业经济学哪个好

产业经济学,根据查询中公教育得知。1、产业经济学属于经济类,属于中观范畴,中观经济学本身就是定位在微观和宏观中间的,和管理是不同的学科。2、产业经济学具有产业经济问题的观察分析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具有独立从事教学、科研和其他实际工作的能力。

产业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哪个更好就业

国民经济学。国民经济学比较好就业。与其他专业相比,该专业应届就业率指数属于中等偏上。国民经济管理专业是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对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而设立的应用经济学科。

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哪个专业就业前景更好?

产业经济学前景好,今年也比较热报考人数一直不低。国内清华北大就不用说了,除此之外还有人大,南开。。。。。

世界经济的研究生和产业经济学研究生的就业方向各是什么?

经济学专业学的基本上是纯理论的东西,对毕业以后找工作相比于其他专业没有什么优势,要么出国继续深造,要么就在国内读研,一般都是转入金融专业。想直接找工作的话,又是非名校的,,就不是一般的困难,我们班现在一半的同学都在奋斗考研,另外有几个准备出国,剩下的最近都在当面霸。 至于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了能干什么,就要看你自己喜欢干什么了。因为经济学本科涉及的课程非常广,几乎所有包含了所有经济领域的东西,会计学、金融、市场营销、国际贸易、资本经营、企业战略等等,学得太多,也就不会学得太精。 我现在大四,也在考研中,虽然这个专业对于就业帮助不大,但是经过几年的学习,感觉还是不错的,毕竟学到的东西和别人不同,眼界就自然和别人不同。(重庆交大) 不同学校经济学本科教学会有些不同的 经济学专业学的东西很宽泛 可以从事市场营销,经济管理,金融财会方面的工作 关键是在校要学好相关专业知识加强实践锻炼积累经验 但是出来以后所从事的职业可能不和专业对口的也很正常 (重庆邮电大学) 经济学 专业 可以从事的行业 很多 我的同学从事各个行业的都有 会计学 财务 证券 期货 投资 营销 市场 银行 金融 老师 …… 很多啦 几乎只要是 有关经济类的都可以 因为经济学专业学的东西很广泛 这也说明不够专业 所以就业之后还要自己学很多东西 如果是对于某一行业非常感兴趣 还是学点较为专业的东西比较好 学完之后感觉经济学专业学不到什么东西 但是又学到很多东西 多而不精 看个人的兴趣爱好了 上学的时候感觉自己可以指点江山 毕业时候才知道 没有一定的平台 什么也做不了 如果打算上到博士 那就学经济学吧 如果只打算上到本科就工作 还是学专业性较强的专业 像会计学 外语 等等 本科毕业后如果考研只是为了逃避就业 而不是为了考博士在经济学领域有所成就 那就不要浪费23年的时间了 (山东经济学院) 经济学是一个很泛的学科,只要和经济,商业有关的我们几乎都要涉及,但是如果本科毕业的话没有天赋是很难的,研究生毕业就厉害了。按过去的经验来看,好的话能在企业里做领导,而且不在少数,但更多的就是很一般的工作了,以药代为典型代表。在学校里我们参加的课外活动比别的系多很多,找兼职的人也最多,在大学期间就必须尽可能锻炼自己。 (中国药科大) 目前工作了,坦率的讲,在小范围内经济学是大而无用的,将来的出路是银行或者政府部门,但政府部门很难进。我曾经跨专业考研,管理学,很遗憾没考上。如果你弟妹上学,除非他们考进北大人大等经济学排名最靠前的大学,否则别轻易学经济学,金融学倒可以考虑。 (山东经济学院) 好,经济学进银行业的多,考上公务员的也有很少,一部分去公司做营销,再一个就是参加年底的全省邮政局、信雫~迷走的感言: 虽然不是很针对我的问题,但是还是给我了参考 谢谢了2009-06-09满意答案静女其姝8级2009-06-04世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由各国国民经济共同构成的、相互依赖、具有特殊运动规律的作为有机整体的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长期以来,我国从事世界经济教学与研究的理论工作者为这一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目前,已有几十本有关世界经济的教材和专著问世,这些称为“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概论”、世界经济学”和其他各种名称的著作虽然内容各异,但其作者都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那就是在“世界经济”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上,探索建立这一学科的基础理论框架及其逻辑体系统。 主要学习:世界经济概论世界经济学世界经济史产业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分支。  产业经济学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产业”出发,探讨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间的关系结构、产业内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以及研究这些规律的方法。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补充: 世界经济更偏重于理论,内容更宽泛,新兴专业,就业方向主要有,研究员和学者和国际商务官员,个人认为不如产业经济学就业广, 产业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很多时候和计量经济学,统计学,国民经济学,金融学,等等很多理论相互交织。

求助:对制度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的认识

<1>对产业经济学的介绍  产业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它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探讨资本主义经济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产业内的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经济发展中内在的各种均衡问题等。通过研究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为制定的产业政策提供经济理论依据。一)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所谓的“马歇尔冲突”的难题,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   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主要是由张伯伦、梅森、贝恩、谢勒等建立的,即著名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理论范式(又称SCP模式)。   SCP模式奠定了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基础,以后各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对SCP模式的继承或批判基础之上的。   二)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主要研究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它主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产业间的资源占有关系、产业结构的层次演化,从而为制定产业结构的规划与优化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产业结构理论一般包括:对影响和决定产业结构的因素的研究;对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的研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对战略产业的选择和产业结构政策的研究;产业结构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应用性的研究等。   三)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关联理论又称产业联系理论,侧重于研究产业之间的中间投入和中间产出之间的关系,这些主要由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法解决。   能很好地反映各产业的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这是产业关联理论区别于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一个主要特征。   产业关联理论还可以分析各相关产业的关联关系(包括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等),产业的波及效果(包括产业感应度和影响力、生产的最终依赖度以及就业和资本需求量)等。   四)产业布局理论   产业布局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也是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   产业布局理论主要研究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产业布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产业布局的基本原理、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产业布局的指向性以及产业布局政策等。   五)产业发展理论   产业发展理论就是研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发展规律、发展周期、影响因素、产业转移、资源配置、发展政策等问题。   对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有利于决策部门根据产业发展各个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律采取不同的产业政策,也有利于企业根据这些规律采取相应的发展战略。   六)产业政策研究   从纵的方向来看包括产业政策调查(事前经济分析)、产业政策制定、产业政策实施方法、产业政策效果评估、产业政策效果反馈和产业政策修正等内容;   从横的方向来看包括产业发展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从其作用特征来看包括秩序型(或称制度型)产业政策以及过程型(或称行为型)产业政策。<2>对制度经济学的介绍制度经济学是把制度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它研究制度对于经济行为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如何影响制度的演变。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始于科斯《企业之性质》,科斯的贡献在于的将交易成本这一概念引入了经济学的分析中并指出企业和市场在经济交往中的不同作用。威廉姆森等人对于这门新兴学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制度经济学的两个基本理论是:交易费用理论和科斯定理。制度经济学无论在理论思想上还是方法论上,都以“逆经叛道者”的面目出现,强烈反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这个过程经历了从凡伯伦到加尔布雷斯的几代人的传承。他们强调制度分析,强调非经济因素,强调人的选择的不确定性,强调整体和规范研究方法等等。然而,自科斯引入边际分析方法,运用交易成本概念对制度展开研究之后,制度经济学无论在方法论方面还是在理论思想方面,都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变化的趋势不是日渐远离主流经济学,而是趋与相同,以至于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自科斯以后的新制度经济学是可以被主流经济学所接纳的,甚至能够被归并到新古典经济学中去。科斯制度分析方法的微观化和具体化的倾向,诺斯以“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研究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更具有新古典色彩。   分析以上制度经济学在研究方法论方面呈现出的显著特点及其演化轨迹与发展趋势,可以使我们获得三点重要启示。第一、研究方法的选择、运用和创新,是为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进步服务的,他们二者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第二、研究方法具有相对独立性,一种方法可以为多种理论研究所运用,一种理论可以使用多种方法;第三、研究方法的创新往往成为理论突破的启动按钮和关键环节,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的引入往往可以为理论研究开辟新的领域,促成新的研究成果。也许可以说,制度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有待在方法论上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产业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二者的区别产业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都不一样。首先,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企业及其集合,主要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当然也包括不同产业之间,以及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而制度经济学主要是制度层面的额研究,对象是政府的作为,简而言之,就是说一个政府应供给什么样的制度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在研究方法上,产业经济学有自己的分析问题的范式,有理论层面也有实证的分析;而制度经济学着重从逻辑层面去推到某一政策或制度的适用性,不具有实验性。再次,从大的方面来说,产业经济学的研究目的在于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各产业内企业之间构建一种长期稳定的结构,实现良性发展,以达到好的市场绩效;而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在于为政府管理经济提供一种思路,也是为了使经济更好地发展。二者的联系产业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关联在于两者都涉及到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产业发展是产业经济学的主题, 无论是产业结构还是产业组织的调整与优化升级,其直接目的都是求得产业的更好发展,而产业的优化升级需要有更好的与之相配套的制度,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出现了一些新兴产业,新兴产业的出现必须出台一系列与之对应的制度。我认为一个产业涉及多个企业,在微观经济学中我们知道企业都是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这里边包含垄断企业[这些企业需要国家出台一定的政策对其进行管制,这就需要国家制定相关的制度对这些垄断企业进行约束 ],此外,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也是不可避免的,怎么使交易费用达到最低,提高资源的配置也是制度经济学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企业的发展需要制度来规范其行为,当企业的发展达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形成产业,甚至是产业群,但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市场机制本身难以克服“外在性”等问题。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外在性”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而产生“外在性”的根源则在于制度结构的不合理,因此,在考察市场行为者的利润最大化行为时,必须把制度因素列入考察范围。制度是内生变量,它对经济增长有着重大影响。因此,深入探讨制度的基本功能,影响制度变迁的主要要素,经济行为主体做出不同制度安排选择的原因,以及产权制度是经济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制度层面上考察产业革命,即重大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对社会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或人类交往的基本方式的作用和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分工和专业化趋势明显,产业集群的形成可以有效地改善由于专业化程度提高所引起的交易费用的增加问题。中小企业通过结盟与其他相关企业建立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在获得专业化程度提高生产费用降低的同时,通过集群降低了交易费用,降低了企业道德风险发生 ,产业集群制度的出现通过设定一系列规则能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提高人们认识环境的能力并规范人自身的决策行为,从而提高决策的质量的形成有效地抑制了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了道德风险的发生。因此,我觉得制度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为产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安排,从而保证产业的持续,健康的发展。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制度,先进的适合产业发展的制度会促进产业的发展,所以可以说产业和制度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目前的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优化路径是什么呢?

可以对体育产业进行更好的推广,进行更好的优化,也要对体育产业进行更好的改革,可以拉动体育行业的经济,也促进体育行业的发展。

在目前我国新时代背景下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策略是什么呢?

一定要加强市场资源的配置,也要增加体育产业的规模,要注意资金的投入,也要让体育产业高质量的发展。

运用产业经济学的理论,谈谈对我国产业发展政策的理解和看法

  21世纪我国产业发展与政策选择  摘 要:21世纪初我国产业发展已进入了以数量扩张为主转为以素质提高为主的新阶段,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由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由解决比例失调转为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面临着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压力。经济发展趋势对产业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对此,应确定未来产业结构政策的目标方向,选择适宜的政策,以促进21世纪产业发展。  关键词;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发展趋势  一、21世纪初的产业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从少到多的转变。从“十五”开始我国将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我国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实现从低到高的转变,在整体素质和效率方面,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一)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的新特点  1.产业发展己进入以数量扩张为主转为以素质提高为主的新阶段。我国产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除少数行业外,已主要不是在生产能力和产量方面的差距,而是在生产技术水平、产品品种和结构、单位产品物质消耗、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差距。今后我国产业发展的任务已不再是追求数量扩张,而是要在产业发展的科技水平和效率上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为此,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以数量扩张为主转向以提高产业素质和产业增长质量为主。  2.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由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目前我国大多数产品的生产能力已超出了市场需求而出现相对过剩,这是导致我国加工工业过度竞争,企业效益大幅下滑并造成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造成相对过剩的根本原因是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适应。2l世纪初我国将全面迈进小康阶段,人们不仅要求商品数量的满足,更要求质量档次的提高,花色品种的增加,服务水平的上升。所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使之与需求结构的变化相适应是解决生产相对过剩问题的根本途径,  3.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点由解决比例失调转为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从目前我国产业运行实际来看,各个产业之间比例失调的状况已不明显,结构性短缺的矛盾基本消除。当前制约我国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发展水平上的矛盾。表现在: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附加值高的产业的比重低;企业生产和销售的市场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低,产品结构落后。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一方面必须加大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的力度,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另一方面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此带动整个产业的结构升级。在21世纪初,我国的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将进入以高技术化、高加工度化的新阶段。  4.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面临着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压力。随着外资企业纷纷涌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尤其是我国即将加入WTO,我国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国际竞争不仅存在于国际市场,也存在于国内市场;不仅是商品数量的竞争,更重要的是技术、质量和效率的竞争。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传统比较优势正在弱化,而新兴产业领域尚未形成竞争优势,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提升我国产业的素质,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提高我国产品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以维护我国民族产业发展的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安全。  (二)经济发展趋势对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影响  1.市场化趋势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不断推进经济的市场化,是今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市场化趋势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市场将成为决定产业结构变动和产业发展的基础性、主导性力量。但对于存在市场失效的产业如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及公用事业、社会事业还要依靠政府予以扶持或由政府直接投资建设。对完全靠市场难以迅速成长的战略性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政府应通过实施产业政策及利益诱导机制,促进其高速超常规发展,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产业的发展。  2.城市化趋势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在我国20年来工业化高速发展过程中,城市化发展却一直相对滞后,城市化水平的滞后,造成了人口结构和资源占用结构的不合理,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悬殊,农业现代化进程受阻,大大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协调发展是各国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在21世纪,我们要以产业素质提升为主,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实现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化,从二元经济走出,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使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派生的非农产业群,由农村逐步转移到城市,城市化的发展程度将是我国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3.全球化趋势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经济全球化表现为资源配置国际化,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和带来新的国际分工。目前我国产业发展水平低,适应经济全球化能力差,高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发展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目前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人口素质低使知识经济发展受阻,将对我国未来适应经济全球化产生深刻影响;投资环境也需要进一步改善。这些方面若不进一步改进,努力缩小差距,我国的民族产业将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冲击。  4.知识化趋势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经济知识化趋势主要表现在?br>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张辉,. 造纸工业节能减排增效与向低碳产业经济发展之途径[J]. 江苏造纸,2010,(1)

不得不佩服这位最年轻的厅级干部

经济学本科的毕业论文能不能写关于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的情况?我觉得这个产业经济学是有关的。谢谢解答。

这个产业经济学是有关的。谢谢解答。、需要我擅长

对工商银行怎么进行宏观经济和产业经济分析

从长期来看,一家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归根结底是由其基本面所决定的。影响投资价值的因素既包括公司净资产、盈利水平等内部因素,也包括宏观经济、行业发展、市场情况等各种外部因素。在分析一家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时,应该从宏观经济、行业状况和公司情况三个方面着手,才能对上市公司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一、宏观经济分析宏观经济运行分析证券市场历来被看作“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是宏观经济的先行指标;宏观经济的走向决定了证券市场的长期趋势。只有把握好宏观经济发展的大方向,才能较为准确的把握证券市场的总体变动趋势、判断整个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宏观经济状况良好,大部分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表现会比较优良,股价也相应有上涨的动力。为了把握国内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投资者有必要对一些重要的宏观经济运行变量给予关注。A.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或地区)经济总体状况的综合反映,是衡量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通常而言,持续、稳定、快速的GDP增长表明经济总体发展良好,上市公司也有的机会获得优良的经营业绩;如果GDP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宏观经济处于低迷状态,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也难以有好的表现。我国经济稳定快速增长,2006年GDP同比增长10.7%;07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率达到了11.1%。近一两年来,上市公司业绩的快速增长正是处于宏观经济持续向好、工业企业效益整体提升大背景下的增长,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上市公司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B.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持续普遍上涨。通常,CPI(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被用作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温和的、稳定的通货膨胀对上市公司的股价影响较小;如果通货膨胀在一定的可容忍范围内持续,且经济处于景气阶段,产量和就业都持续增长,那么股价也将持续上升;严重的通货膨胀则很危险,经济将被严重扭曲,货币加速贬值,企业经营将受到严重打击。除了经济影响,通货膨胀还可能影响投资者的心理和预期,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CPI也往往作为政府动用货币政策工具的重要观测指标,今年以来我国CPI高位运行,因此在每月CPI数据公布前后,市场也普遍预期政府将会采取加息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引发了股市波动。C.利率利率对于上市公司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利率是资金借贷成本的反映,利率变动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投资水平和消费水平,间接地也影响到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利率上升,公司的借贷成本增加,对经营业绩通常会有负面影响。第二,在评估上市公司价值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是采用利率作为折现因子对其未来现金流进行折现,利率发生变动,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利率上升,未来现金流现值下降,股票价格也会发生下跌。D.汇率通常,汇率变动会影响一国进出口产品的价格。当本币贬值时,出口商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以外币表示的价格就会降低,有利于促进本国商品和服务的出口,因此本币贬值时出口导向型的公司经营趋势向好;进口商品以本币表示的价格将会上升,本国进口趋于减少,成本对汇率敏感的企业将会受到负面影响。当本币升值,出口商品和服务以外币表示的价格上升,国际竞争力相应降低,一国的出口会受到负面影响;进口商品相对便宜,较多采用进口原材料进行生产的企业成本降低,盈利水平提升。目前,人民币正处于渐进的升值进程中,出口导向型公司特别是议价能力弱的公司盈利前景趋于黯淡,亟待产业升级,提高利润率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需要进口原材料或者部分生产部件的企业,因其生产成本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受益;国内的投资品行业能够享受升值收益也会受到资金的追捧。人民币小幅升值,房地产、金融、航空等行业将直接受益,而对纺织服装、家电、化工等传统出口导向型行业而言则带来负面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用以调控经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会影响到经济增长的速度和企业经济效益,进而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A.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财政管理体制和转移支付制度等。其种类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具体而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对于上市公司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减少税收,降低税率,扩大减免税范围。这将会直接增加微观经济主体的收入,促进消费和投资需求,从而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改善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而推动股价的上涨。———扩大财政支出,加大财政赤字。这将会直接扩大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刺激企业增加投资,提高产出水平,改善经营业绩;同时还可以增加居民收入,使其投资和消费能力增强,进一步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此时上市公司的股价也趋于上涨。———减少国债发行(或回购部分短期国债)。国债发行规模缩减,使市场供给量减少,将导致的资金转向股票,推动上市公司股价的上涨。———增加财政补贴。财政补贴往往使财政支出扩大,扩大社会总需求、刺激供给增加,从而改善企业经营业绩,推动股价上扬。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利于扩大社会的总需求,将刺激经济发展,而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则在于调控经济过热,对上市公司及其股价的影响与扩张性财政政策所产生的效果相反。B.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其调控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货币政策的工具可以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选择性政策工具(包括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等)。如果市场物价上涨、需求过度、经济过度繁荣,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中央银行就会采取紧缩货币的政策以减小需求。反之,央行将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手段以增加需求。———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央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上缴的存款准备金率,改变货币乘数,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最终影响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如果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将使货币供应量减少,市场利率上升,投资和消费需求减少,对公司经营产生负面影响,公司股价将趋于下跌。———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指央行对商业银行用持有的未到期票据向央行融资所作的政策规定,一般包括再贴现率的确定和再贴现的资格条件。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倾向于提高再贴现率或对再贴现资格加以严格审查,导致商业银行资金成本增加,市场贴现利率上升,社会信用收缩,市场货币供应量相应减少,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股价走势趋于下跌。———公开市场业务政策。当政府倾向于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时,央行将会大量购进有价证券,使货币供应量增加,推动利率下调,资金成本降低,从而刺激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使得生产扩张,公司利润增加,进而推动证券市场公司股价上涨。近年来,我国一直坚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维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防止出现“大起大落”。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当前要继续坚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要稳中适度从紧。流动性过剩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稳中适度从紧”货币政策的提出在于要努力缓解流动性过剩矛盾。二、行业分析由于所处行业不同,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会存在较大的差异。进行行业分析,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行业本身所处发展阶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影响行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对行业影响的力度;行业未来发展趋势;行业的投资价值及投资风险。行业与经济周期宏观经济的运行呈现周期性特点,一个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由于不同行业对于经济周期的敏感性不同,其业绩可能会出现比较大的差异。根据行业与经济周期变动关系,可将行业分为增长型行业、周期型行业和防守型行业。增长型行业的运动状态与经济活动总水平的周期及其振幅无关,主要依靠技术的进步、新产品推出及更优质的服务实现增长,如高科技行业;周期型行业的运动状态直接与经济周期相关,如钢铁业、耐用品及高档消费品行业;防守型行业的产品需求相对稳定,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小,如食品业和公用事业。行业生命周期通常,行业的生命周期分为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一般而言,处于幼稚期的公司比较适合投机者和创业投资者;处于成长期的行业,其增长具有明确性,投资者分享行业成长、获取较高投资回报的可能性比较高。根据行业与宏观经济周期的关系以及行业自身生命周期的特点,投资者应该选择那些对于经济周期敏感度不高的增长型行业和在生命周期中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行业。此外,一个行业的兴衰还会受到技术进步、产业政策、产业组织创新、社会习惯的改变和经济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行业内部的竞争结构也决定了竞争的激烈程度,根据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所提出的波特五力模型,行业内现有的竞争、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和供应方讨价还价的能力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决定了行业竞争的激烈度以及收益率水平。三、公司分析对于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把握,具体还是要落实到公司自身的经营状况与发展前景。投资者需要了解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所占市场份额、财务状况、未来成长性等方面以做出自己的投资决策。公司基本面分析A.公司行业地位分析在行业中的综合排序以及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决定了公司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行业中的优势企业由于处于领导地位,对产品价格有很强的影响力,从而拥有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盈利能力。B.公司经济区位分析经济区位内的自然和基础条件包括矿业资源、水资源、能源、交通等等,如果上市公司所从事的行业与当地的自然和基础条件相符合,更利于促进其发展。区位内政府的产业政策对于上市公司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当地政府根据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会对区位内优先发展和扶植的产业给予相应的财政、信贷及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措施,相关产业内的上市公司得到政策支持的力度较其他产业大,有利于公司进一步的发展。C.公司产品分析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公司盈利的来源。产品竞争能力、市场份额、品牌战略等的不同,通常对其盈利能力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一般而言,公司的产品在成本、技术、质量方面具有相对优势,更有可能获取高于行业平均盈利水平的超额利润;产品市场占有率越高,公司的实力越强,其盈利水平也越稳定;品牌已成为产品质量、性能、可靠性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拥有品牌优势的公司产品往往能获取相应的品牌溢价,盈利能力也高于那些品牌优势不突出的产品。分析预测公司主要产品的市场前景和盈利水平趋势,也能够帮助投资者更好的预测公司未来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D.公司经营战略与管理层公司的经营战略是对公司经营范围、成长方向、速度以及竞争对策等的长期规划,直接关系着公司未来的发展和成长。管理层的素质与能力对于公司的发展也起着关键性作用,卓越的管理者能够带领公司不断进取发展。投资者要寻找的优秀公司,必然拥有可长期持续的竞争优势,具有良好的长期发展前景。这也正是最著名的投资家巴菲特所确定的选股原则。以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公司股票为例,他所看重的是软饮料产业发展的美好前景、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长期稳定并能够持续增长的业务、产品的高盈利能力以及领导公司的天才经理人。1988年至2004年十七年间,可口可乐公司股票为巴菲特带来541%的投资收益率。公司财务分析公司财务分析是公司分析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一家公司的财务报表是其一段时间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缩影,是投资者了解公司经营状况和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的重要依据。上市公司公布的财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公司在某一特定时点(通常为季末或年末)的财务状况,反映了该时点公司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三者之间的情况;利润表反映的是公司在一定时期的生产经营成果,反映了公司利润的各个组成部分;现金流量表则反映公司一定时期内现金的流入流出情况,表明公司获取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我们通常采用财务比率分析,用公司财务报表列示的项目之间的关系揭示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A.偿债能力分析———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比率反映的是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公司流动资产越多,流动负债越少,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一般认为,流动比率应该大于2;但绝对数值并不能解释所有的问题,在运用这项指标的时候,,应该将公司的流动比率与行业平均水平、本公司近年来的流动比率进行比较。———速动比率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速动比率与流动比率一样,同样反映的公司短期偿债能力;不同的是在计算时,将存货从流动资产中进行了扣除,因为在流动资产中存货的变现能力最差。一般认为,速动利率应该大于1;同流动比率的运用一样,需要将其与行业平均水平、本公司历史水平进行比较,以分析变动趋势。———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资产负债率反映的是公司长期偿债能力,表示在公司总资产中借贷资金所占的比例。资产负债率较低,说明公司长期偿债能力较高,财务风险相对较低。不过,资产负债率过低也会使公司不能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影响到盈利能力。一般认为资产负债率在50%较为合理,但这也并非定式,不同行业的公司资产负债率通常也不太一样。———利息保障倍数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利息保障倍数反映的是每一元利息所能得到的公司盈利保障的倍数,也是用于判断公司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利息保障倍数越高,公司支付利息的能力越强。一般认为,利息保障倍数应该大于2,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同行业平均水平、公司历史水平的比较。B.营运能力分析———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平均存货其中:平均存货=(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存货在流动资产中所占比重比较大,其流动性对公司的流动比率有很大的影响。存货周转率用于衡量存货的变现能力强弱。一般而言,存货周转率越大,存货周转速度越快,存货的占用水平越低,变现能力越强。不同行业的存货周转率会有不同的表现,在运用此指标时也应该同行业平均水平、公司历史水平进行比较。———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应收账款其中:平均应收账款=(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的是年度内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平均次数,用以衡量公司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一般而言,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公司应收账款的收回越快。———总资产周转率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平均资产总额其中:平均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资产周转率反映公司资产总额的周转速度,周转越快,公司销售能力越强。公司如果采用薄利多销的策略,资产周转率会比较高;如果公司主要依靠单位产品的边际利润来创造收益,资产周转率相对就较低。C.盈利能力分析———主营业务毛利率主营业务毛利率=(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100%主营业务毛利率表示每一元的主营业务收入扣除主营业务成本后所带来的利润额。可以通过与行业平均毛利率的比较,一定程度揭示公司的成本控制及定价策略。———主营业务净利率主营业务净利率=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100%主营业务净利率表示每一元主营业务收入所带来的净利润,反映了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收益水平。一般而言,净利率越高,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强。———资产收益率(ROA)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其中:平均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资产收益率反映公司资产的综合利用效率,比率越高,表明公司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利用资产获利的能力越强。———净资产收益率(ROE)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年末净资产*100%净资产收益率反映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投资报酬率,是在考虑了负债经营因素后的资本回报率。通过财务分析,不仅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的了解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还有助于发现上市公司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或者识别虚假会计信息。在蓝田股份案例分析中,刘姝威教授就运用财务分析方法揭露了蓝田股份提供虚假会计报表的真相:2000年蓝田股份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分别是0.77和0.35,说明蓝田股份短期可转换成现金的流动资产不足以偿还到期流动负债,扣除存货后仅能偿还35%的到期流动负债;其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分别低于同业平均值大约5倍和11倍,短期偿债能力最低。且从1997年至2000年蓝田股份的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流动比率逐年下降,到2000年二者均小于1,其偿还短期债务能力越来越弱。再结合公司销售收入、现金流量、资产结构的分析(在此不一一赘述),刘姝威教授得出蓝田股份的偿债能力越来越恶化,扣除各项成本和费用后,公司没有净收入来源;不能创造足够的现金流量以维持正常经营活动和保证按时偿还银行贷款的本金和利息。公司估值方法进行公司估值的逻辑在于“价值决定价格”。上市公司估值方法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相对估值方法(如市盈率估值法、市净率估值法、EV/EBITDA估值法等);另一类是绝对估值方法(如股利折现模型估值、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估值等)。A.相对估值方法相对估值法简单易懂,也是最为投资者广泛使用的估值方法。在相对估值方法中,常用的指标有市盈率(PE)、市净率(PB)、EV/EBITDA倍数等,它们的计算公式分别如下:市盈率=每股价格/每股收益市净率=每股价格/每股净资产EV/EBITDA=企业价值/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其中:企业价值为公司股票总市值与有息债务价值之和减去现金及短期投资)运用相对估值方法所得出的倍数,用于比较不同行业之间、行业内部公司之间的相对估值水平;不同行业公司的指标值并不能做直接比较,其差异可能会很大。相对估值法反映的是,公司股票目前的价格是处于相对较高还是相对较低的水平。通过行业内不同公司的比较,可以找出在市场上相对低估的公司。但这也并不绝对,如市场赋予公司较高的市盈率说明市场对公司的增长前景较为看好,愿意给予行业内的优势公司一定的溢价。因此采用相对估值指标对公司价值进行分析时,需要结合宏观经济、行业发展与公司基本面的情况,具体公司具体分析。与绝对估值法相比,相对估值法的优点在于比较简单,易于被普通投资者掌握,同时也揭示了市场对于公司价值的评价。但是,在市场出现较大波动时,市盈率、市净率的变动幅度也比较大,有可能对公司的价值评估产生误导。B.绝对估值方法股利折现模型和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采用了收入的资本化定价方法,通过预测公司未来的股利或者未来的自由现金流,然后将其折现得到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股利折现模型最一般的形式如下:其中,V代表股票的内在价值,D1代表第一年末可获得的股利,D2代表第二年末可获得的股利,以此类推……,k代表资本回报率/贴现率。如果将Dt定义为代表自由现金流,股利折现模型就变成了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自由现金流是指公司税后经营现金流扣除当年追加的投资金额后所剩余的资金。与相对估值法相比,绝对估值法的优点在于能够较为精确的揭示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但是如何正确的选择参数则比较困难。未来股利、现金流的预测偏差、贴现率的选择偏差,都有可能影响到估值的精确性。新情况带来的新问题自2006年以来,上市公司的业绩出现快速增长,证券市场也随之走强。上市公司业绩高增长的原因,主要是上市公司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在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出口增长的拉动下,企业效益、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一些非可持续性因素也对上市公司业绩产生了推动作用,如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导致上市公司会计核算方式发生变化,造成会计利润的波动,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对其业绩产生正面影响;投资收益的大幅增加助推上市公司业绩高增长。A.新会计准则的影响在新会计准则的影响方面,对于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的划分核算最为证券市场所关注。以上市公司持有的法人股为例,在股权分置改革前主要以账面价值(历史成本法)计量,限售期结束后获准上市流通的法人股将以公允价值———二级市场价格计量。目前相关股份的二级市场价格普遍高于其账面价值,会计准则的调整将使持有法人股股权的上市公司所有者权益大幅增加,且在未来出售相关股份时还将给公司带来当期收益的大幅增加。按照新会计准则,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可以采用成本模式或公允价值模式两种模式中的一种,一旦确定不得随意更改。从原有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的,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调整留存收益;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不计提折旧或摊销,以资产负债表日其公允价值调整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拥有较多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业绩将的受到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波动影响。新会计准则的采用并不会从本质上改变一个公司的价值,在市盈率、市净率等相对估值法盛行的情况下,由于会计准则的调整可能会带来公司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等指标的波动,从而影响我们对其价值的判断,但是这种会计处理上的变化并不会影响公司的现金流,若采用绝对估值法评估,则公司的价值并不会发生改变。B.投资收益的影响目前,在利润表各构成部分中,部分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大幅增加,也直接推动了上市公司净利润的增幅超越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幅。投资收益的增长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体经济的投资收益上升———经济持续增长背景下的企业效益提升给上市公司带来实体经济投资的收益不断增加;第二,股权投资的虚拟资产增值———资本市场行情火爆,上市公司投资股票、基金的投资收益大幅提高以及上市公司交叉持股带来的投资收益大增;第三,会计核算的计量增长———如实施新会计准则后,允许上市公司对原持有的法人股在禁售期后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根据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划分,在当期或出售时将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损益。投资者在进行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时,需要结合宏观、行业和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市场估值水平等各类信息,同时区别影响上市公司股价的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可持续因素和不可持续因素,对上市公司作出客观、理性的价值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