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问题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是不是社会越发展,人越不幸福呢?

社会在发展在进步,人的需求就越来越大,那么为了追求幸福就要付出很多,心理问题就变得多了。

学困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分析及其缓解对策

学困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分析及其缓解对策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好好准备一份总结吧。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学困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分析及其缓解对策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说来,心理健康至少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则是从积极的、预防的角度提出要求,目的是要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心理处于最佳的发展状态。   就小学生来说,积极的心理状态表现在热爱学习,精力充沛,上进心强;对生活热爱,自尊自重,有强烈的责任心等等。相反,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以下症状,如缺乏自信、悲观厌世、抑郁、焦虑、失眠、逃避、恐惧、烦躁和过多的内疚自责等。说明已经出现困扰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其中的对学习对他人的严重焦虑、恐怖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交织在一起,成了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学困生心理问题来源的因素分析   一种现象的产生,总是有其原因。学困生的这些心理问题从何而来?分析起来,其来源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为外在因素,一为个人因素。   (一)外在因素   1、来自社会的困扰。日益进步的社会也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弊端。如社会竞争力的增强,从某一角度看,使得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出现人对人的信任度在降低。同时,对人的焦虑度在不断上升。这反映在学困生身上更是明显。他们总是觉得有人在不怀好意地注意自己,特别是在学习上遇到挫折时,如果发现有人在注意自己,心里就会感到紧张。他们经常觉得有同学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发现人家在背后议论他,他会感到讨厌。他们在游戏或与别人的竞争中输给了对方,就不想再干了。又如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诸如枪杀、盗窃、拐骗、桥塌、火灾、交通事故等也同样困扰着他们,使他们对整个社会充满了一种恐惧感。他们经常感到后面有人跟着自己。有些学困生害怕很多东西:害怕到高的地方去;害怕听到打雷声;害怕乘车穿过隧道或路过高桥;害怕黑暗,喜欢整夜开着灯睡觉。他们还常常做恶梦。   2、来自学校的压力。   (1)学业的压力。对于学困生来说,在学习上,他们无疑是一群落伍之雁。但是他们也有自尊,也怕难为情,也希望自己的成绩一天天好起来。于是,在学习上出现了种种焦虑情形。他们比别人更担心学习,在学习成绩不好时总是提心吊胆。他们在没有完成学习任务之前,总是担心完不成任务。甚至有人在夜里睡觉时,总想着明天的功课。   (2)考试的负担。在学校里,学困生最害怕的就是考试。他们一听说“要考试”,心里就紧张。一遇到考试,就担心会考坏。考试后,在没有知道成绩之前,他们总是放心不下。他们也经常做考试考坏了的梦。在考试成绩不好时,他们心里总感到不快,担心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3)同学间的竞争。长期的在学习上不如同学,使得学困生造成自卑心理,他们常常会自责。除了学习,他们在打排球、篮球、踢足球、拔河、广播操等体育比赛输了时,心里也会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他们在参加集体比赛失败时,总认为是自己的责任。大家受到责备时,他们会认为主要是自己的过错。和同学吵架以后,他们总是认为是自己的错。在别人笑他们的时候,他们会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碰到为难的事情时,他们常常认为自己难以应付。他们有时也后悔,那件事自己不做就好了。   3、来自家庭的影响。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有的家长能为孩子创设许多优越的物质条件的同时却忽略了更多促进孩子成长的因素。好大一部分学困生的家长自己忙生意、忙工作、忙着赚钱,平时从不关心孩子的学习,也没有时间陪孩子一起游戏、娱乐,当然也就更少深入了解子女的内心活动。他们认为赚钱是他们的义务,至于其他就要看孩子自己的了。也有些家长文化不高却很能赚钱,他们认为有知识不一定会有钱,有钱在一定程度上能替代知识。于是,他们并不怎么重视知识,孩子能认些字也就差不多了。还有一部分家庭中父母关系不和,整日吵着要离婚,今天你出门,明天我不回家,这星期跟着妈妈过,下星期就跟着爸爸走。不安定的生活,没有温暖的日子,又怎么能让孩子静下心来学习呢?长期的压抑、单调、苦闷的家庭生活使这帮学习上自叹不如的学困生又在生活中形成了严重的不利于发展的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他们在同学笑时,也不会大笑。和大家在一起时,也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有时觉得和同学一起玩,不如自己一个人玩,又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人。平时讨厌参加运动会和文艺演出,很害怕去人很多的地方。有时他们一个人在家时,又感到特别的孤独。经常会突然想哭,又想突然大声喊叫。他们有时也想过自己一个人到很远的地方去,甚至有学困生出现过“自己还是死了好”的念头。   (二)个人因素   1、个人生理因素有差异。由于遗传的因素和各种环境的影响,每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能力、记忆、理解、性格等都因人而异,这也是造成学困生上述心理问题的一个方面。   2、学困生的自我概念差。影响自我概念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其一,自我评价的高低。学困生的自我评价明显低于自己的实际情况,他们自我肯定不足,也有一部分人的自我全靠别人来肯定,他 的喜怒哀乐受制于别人对他的赞赏或贬损。许多学困生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人家怎么做,他也跟着怎么做。他们往往不敢追求本身能够实 现的生活目标,遇到挫折常常自责,生活态度消极、被动。其二,自我接受的程度。自我接受是指对自己的现实,特别是对自身的缺陷能够宽容。俗话说“人无完人。”一个人应该对自身的缺陷以及无法改变的生理特征(如相貌、身材、嗓音等)持宽容的态度。而部分学困生由于自己的懒散,不求上进,导致别人对他的疏远时,不加思索地认为是自己以上无法改变的缺点给自己抹了黑。于是,对自己的缺陷耿耿于怀。这样的人生活得非常痛苦,常常有挫折感,最后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   二、学困生心理问题的缓解对策研究   目前,我们正面临市场经济的大潮。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面对新世纪的挑战,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文明、民主程度的提高,经济体制、社会意识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都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的小学生将是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将很难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怎样使学困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呢?作为中队辅导员,笔者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按以下步骤努力缓解学困生的心理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建立档案   缓解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工作。因此,为了促进这项工作的开展,首先可以运用问卷调查、家访谈心等方法了解和掌握学困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建立起他们的心理档案。   1、问卷调查   (1)、对学困生实施测验的指导语是:“这个测题是调查你的心情和感受的,不是测验智力和学习能力的,与你的学习成绩无关,答案也没有好坏之分,请按照你平时所想的如实回答。”这样做,无疑首先舒缓了学困生的戒备心理。   (2)、回答方法:本测验每一问题都只有“是”和“不是”两种可供选择的答案,回答纸上相应地附有a、b两个可供选择的英文字母,请把你所选择的答案在相应的英文字母上画上,即:你如果选择“是”答案,就在回答纸相应的“a”字母上画上;选择“不是”答案,就在回答纸相应的“b”字母上画上 。按此方法对下列两个“例题”进行练习。   如、早晨起来,你是否感到头痛?   a、是 b、不是   如、你是否考虑今后的事情就感到头痛?   a、是 b、不是   经过100题的测验调查,把学困生的以上心理问题归结为六大类:一、对学习的焦虑;二、对人的焦虑;三、孤独倾向;四、过敏自责倾向;五、恐怖倾向;六、冲动倾向。可以根据答卷情况分析出该生偏向于那类心理问题,然后从家访入手,掌握造成以上心理问题的第一手材料。   2、家访谈心   家访就是深入学生家庭环境中,通过对家长及相关人员的询问、调查和座谈等有效形式,全面了解学生所受家庭教育及学生在家实际表现的过程,也是老师将学校教育信息及学生在校表现反馈给学生家长的过程。通过家访,我们发现,有的学困生在班上寡言少语,不大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而在家却异常活跃,性格开朗;有的学困生在校内表现积极主动,热爱劳动,乐于助人,深受师生的喜爱,而在家则表现得极为自私、懒惰,不愿为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有的学困生经过家庭离散的打击,性格大多孤僻、敏感,长期压抑的生活氛围更使其心理日趋失衡,学习生活受到影响,对家庭的失望,对父母的仇视恶化为对整个社会的漠然和敌视等等。针对种种情况,教师的谈心必不可少,或是对其有关人生的畅谈点拨,或是对其平时言行举止的宽容,或是对其生活上的嘘寒问暖,或是对其在学习上的督促检查等等,使这些孩子感到来自老师的温暖,明白自己没有被抛弃、被遗忘,有人在关心自己。教师通过这样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状况,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自身人格上的包容和生活真理,帮助他们形成真确的人生观念、健康的心理。当然,教育者要及时地把以上家访、谈心的情况做好记录,以便比较教育过程中的前后变化。   (二)、分析情况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我们要具体分析情况后分别对待。   如案例1:有一位父母双亡的学困生,靠穷困的祖母抚养。强烈的自尊心,使他在同学面前觉得抬不起头来。我们可以对他进行爱心教育,让他们受到集体教育后来抚慰他封闭的心灵。   如案例2:有一位学困生因父亲盗窃入狱后,性情变得压抑、自卑。我们可以让他仔细观察,到底同学对他的态度如何。经过观察,让他认识到:也有一部分同学对他有看法,但是大部分同学喜欢他,并且引导他,只要自己不做坏事就行了。   又如案例3:一位父母离异的学困生常欺侮同学(用刀子划人家),原因是:同学们常常笑他,他一见同学笑就生气。我们可以这样帮助他:要搞清同学们为什么笑?笑什么内容?从而使他认识到也有个别同学的笑不怀好意,但大多同学的笑是善意的。另外,告诉他笑是人的权利,不可能制止别人笑的权利。又如案例4:一位学困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己生得笨,这是无法改变的现实。于是,他自暴自弃,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外不做作业,有时还逃学。这时,我们可以给他讲童第周和爱迪生的小时侯以及一些名人名家大器晚成的故事,告诉他,只要肯努力,学习成绩一定能提上去。这种充满爱心的引导教育,如春风化雨,能滋润学困生的心田,开启学困生的心灵之窗,解除他们的思想包袱,让他们在宽松、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开设讲座   人的行为总是在心理支配下的行动,结合学困生实际开展心理知识讲座,使他们掌握一些心理科学知识,有助于心理发展,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行动。如:开学时进行“首因效应与成功”、“目标、进取、成功”、“成就感与成功”等专题讲座,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立下壮志;学习中,介绍预习、听讲、作业、复习等学习心理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进步;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不满意,悲观气馁时,进行“挫折、容忍、成功”等讲座,教导他们振奋精神,克服困难,取得新成就;当班级出现许多小团体,影响集体团结时,可作“小团体与集体”的讲座,教育他们处理好小团体与班集体的关系,关心班集体,同学间团结友爱,鼓励同学之间大胆交往,建立融洽的同学友谊。还可以作些有关心理咨询的知识讲座,帮助他们理解心理咨询的含义和实质,以揭开心理咨询的神秘面纱,引导他们大胆地进行心理咨询,消除各种心理障碍。   (四)、开展咨询   人的心理活动有其隐蔽性的一面,学生还希望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来解决心中藏而不露的一些心理问题。教师可利用个别谈话、个别教育的时机,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对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诱导,从而加强学生的个别教育。这里要求咨询员以平等、热情、友善、诚恳的态度关心咨询者,给咨询者以安全感、亲切感与信任感。   (五)、引导保健   正如生活中,人生了病就会被动地想法设法地去医治一样,要是没得病时能加强保健,就会极大地减少得病的机会。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要是平时教师能引导学生进行心理保健,则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如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爱听音乐的特点,在课前、课后播放一些轻柔舒缓的世界名曲供学生娱乐欣赏。此外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放松练习”、“投射练习”都可以进行心理保健,使学生既放松情绪,陶冶情操;又自娱自乐,有益身心。同时要引导学生,教会学生自我心理保健。   实践证明,作为一名辅导员,能运用好心理科学这个有力武器,去教育、管理好每一位学困生,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学习成绩。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任务的。但是我们坚信,只要有责任、有计划地分步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够具备较强的心理适应和心理承受能力,能够适应高风险、快节奏、强竞争的环境,使之成为心理健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拓展:中学生心理问题参考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极盛对北京市两万多名中学生跟踪调查得出结论:中学生中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占28%,中度的占3.9%,重度的占0.1%。因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   王教授说,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对学习影响非常大。如,有的学生患有强迫症状,明知自己不该做的事也不由自主地去做;明知自己一道题已经作过,还是一次次去做或检查,这大大影响了学习效率,严重的只能退学。他同时指出,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涵;没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很难适应21世纪的激烈竞争。另外,学生家长也应看一些心理方面的书,孩子发烧了,父母着急地带孩子去医院,而当孩子情绪不好,脾气暴躁时,却很少有人带他们去看心理医生,家长应该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及早治疗纠正,以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精神分析是一个比较新而且具有革命性的心理学分支。弗洛伊德发现它的基本原理还不到70年。它的理论核心是:我们本身的事情,有许多是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的。   比方说,一般人大都相信他们知道自己为什么那样想,那样感觉和那样做,精神分析却认为个体实际并不知道。它认为我们所想的、所感觉的和所做的事情,都受心理某一部分的指挥,而这一部分又是我们无法控制的。精神分析称这个控制的机构为潜意识。尽管它对我们生活影响很大,但大多数人却并不知道它的存在和力量。   以潜意识的理论做基点,精神分析想要探讨的是:一个人为什么是他这样子的真正原因。应用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陆续发展的特殊技巧和理论,它设法让个人意识地知道他曾经有过什么属于潜意识的心理。然后个人的自我认识才能获得充分发展。通过这种自我认识,心理分析家相信一个人有摆脱各种广泛的心理问题和情绪问题的可能。   弗洛伊德派精神分析提出下列6个问题作为了解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基础。   1.性是决定我们思想、感觉与行动的唯一具有威力的力量。不仅个人如此。我们生活的社会也是这样。   2.性的感觉可以追溯到摇篮时代,即使最幼小的婴儿也有。任何人看着婴儿玩的时候,都可以注意到他从身体得到快乐。婴儿对于从自己口腔、眼睛、双手、皮肤以及身上每一个部分得到的感觉表示非常地好奇。   3.情绪问题仍是由于潜意识抑制的影响引起的。这些抑制是个人和团体的禁忌造成的。它成为性感觉的负担。这些禁忌通常还在我们必须接受照顾时,便由父母实施于我们身上了——象不要做那件事!不要那样做!   4.即使在一般人身上,也有些不正常的因素以及性道德堕落的倾向。   5.在每个人身上,所有被潜意识压抑的性欲、性记忆和性偏爱都被保留和隐藏在潜意识里。   6.潜意识压抑的性感觉以社会允许的伪装形式反抗着、并想要挣到生活的表面来。它们借助许多方式进行;梦、神话、艺术、文学、语误、穿着,甚至玩笑和俏皮话都是例子。   时下正值盛夏高温酷暑之际,是肠胃病高发季节,每日肠道门诊和消化科的病人络绎不绝。几天前,张大夫接待了一位自称患了不治之症又求医无门的病人。患者是位年近四十的中年男士,这位李先生在某外资公司从事销售工作,由于工作关系,经常天南地北地跑,生活和饮食都很不规律。三个月前,李先生经常感觉没有食欲,饭后感觉腹中胀气,还经常出现腹泻。起初,李先生以为是一般的胃肠问题或脾胃不和,随便吃了些助消化的药物,很多天后,病情不但未见好转,反而越来越重。李先生去了很多家医院,腹部b超、纤维胃镜、消化道造影等检查都做遍了,未见异常,但不舒服的感觉像恶魔一样始终纠缠着他,李先生总觉得自己是得了胃癌一类的恶疾。   张大夫初步了解了他的病情,又向李先生询问了一些工作和生活中的事情。原来,已近不惑之年的李先生每天至少要工作10个小时,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还要辅导儿子功课,经常是一边为孩子做听写练习,一边打瞌睡。工作和生活压力时常使李先生觉得喘不过气来,每天像上了发条一样,脑子里的弦绷得紧紧的,时间一长,他经常感到腰背酸痛、周身乏力,有时还会失眠。前一段时间,工作更加繁忙,竟又添了肠胃不适的新毛病。   张大夫聆听完李先生诉苦,又仔细分析了他的各项检查结果,最终将其诊断为:功能性胃肠功能障碍伴发抑郁症。李先生对诊断结果吃惊不已,原以为自己是消化系统出了问题,怎么会是抑郁症呢?其实,早在上个世纪就有学者对情绪波动对人体胃肠运动的影响做过研究。研究显示,当患者情绪忧郁、恐惧或易怒时,可显著延缓胃的消化与排空,结肠运动也明显受到抑制。据统计,功能性的胃肠功能障碍患者中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的占30%以上,结肠功能紊乱患者中50%以上伴有抑郁。   由于人们对心理、精神障碍可以引起诸多的躯体症状认识不足,所以,很难想到这些消化不良、胃痛、腹泻等症状会是由心理、精神障碍引起的,其实如果能及时到医院就诊,经医生鉴别,如果消化道症状是由于抑郁引起的而非躯体器质性疾病所致,这些症状的消除就需要抗抑郁的治疗。抗抑郁治疗一般常用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患者可以从医生那里得到真诚的解释、劝告、建议和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当心理治疗效果不理想时,经医生诊断后可遵医嘱服用抗抑郁药物,如百优解等,一般都会取得较好的疗效。随着情感障碍的纠正,因它引起的身体的各种不适症状也会随之好转。 ;

男人喜欢看女性杂志,心理测试还有时尚杂志说明一个什么样的心理问题?

闷骚

儿童心理问题如何解决

儿童心理问题如何解决   儿童心理问题如何解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家人的呵护,培养宝宝的这种意识是要从小抓起的,父母要多多鼓励孩子,宝宝的情感认知还处在一个初级的阶段,儿童心理问题如何解决教你如何教育孩子。   儿童心理问题如何解决1    一、孩子心理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达不到心理障碍的程度,或者持续的时间较短,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儿童心理问题。   因此,健康的躯体和发育正常的大脑是心理健康的前提。父母双方的遗传因子,如肌体的构造、形态、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大脑等的特征都可以传给后代。还有许多遗传性疾病会伴有智力低下、精神异常或身体畸形等症状而影响心理的健全发展。另外每个孩子生下来即表现有不同的气质特点(气质的生理基础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这是遗传的。如细心观察的产房护士或父母会发现一些新生儿属于容易型:他们比较温顺,睡和醒、饥和饱、大小便都很有规律。而另一些孩子属于困难型:他们特别好动,不停哭闹,难以哄住,也缺乏生活规律性,属于难以照管的孩子。还有一些孩子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其他孩子则介于他们之间,这种与生俱来的气质虽然是遗传的,但可因环境和教育训练而发生一定改变。    二、孩子心理问题原因    1、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很多儿童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与家庭环境的恶化有着莫大的关系,而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往往更好。当今社会中,离婚率呈现着不断增高的趋势,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家庭的重组或者分裂,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2、教育方式   教育方式的合理与否,影响着孩子心理的健康状况。严格控制、严厉惩罚、专断型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产生不满情绪,并具有畏缩、不信任等个性缺陷。放任自流、随意型的教养方式,使得子女在个性上很不成熟。而过分娇惯子女,往往使子女自私、任性,易产生行为问题和社会适应困难。父母过分保护的子女,往往具有依赖性强、易激动、缺乏情绪控制能力等不良倾向。专家认为,同时强调关怀、严格要求和亲子交流的权威型养育风格最有益于儿童的成长。    3、学习压力   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过多的压力往往给孩子带来心理问题。有调查证实,80%以上的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为了让孩子上重点、考名校、出国留学,家长成天逼孩子认字、写作、弹琴、绘画、学外语。孩子缺乏应有的游戏时间,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因此,家长要降低对子女的期望值,提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思想,不以成绩高低论成败,并注意因材施教,从而使孩子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儿童心理问题如何解决2    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   家庭是少年儿童发展的基础和主要场所,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成员之间感情的融洽与否是影响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家庭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众多父母的期望,这种期望致使许多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有以下三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是对子女要求过高,在教育方法上苛刻,甚至有时不分场合当面训斥、打骂,要求绝对服从。这样会使子女自尊心受到伤害,心理压力过大,最终形成忧郁、孤僻、退缩、逆反心理。第二种态度是对子女娇惯溺爱,百依百顺,这容易造成子女自私自利、任性、蛮横、懒惰、依赖等不良心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少年儿童正常心理的发展都是有害的。第三种,就是忽视型,完全不关注孩子任何的动态,包括身体健康以及学习情况。此外,家庭破裂也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据研究表明: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产生消极情绪,不爱学习,敌视同学等,由此可见,家庭破裂会使少年儿童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    (二)少年儿童自身弱点的不良倾向   人的心理是由各种心理成分组成的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统一体。处在自我意识逐渐加强期的少年儿童,独立性与依赖性同在,自觉性与幼稚性并存,他们一方面发现新的自我,要求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表现得非常幼稚,缺乏必要的分析判断能力。他们年龄小、阅历浅、知识少,不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感情不稳定,因此,此时期的孩子经不起外界的诱惑,在环境消极因素影响下,容易形成狭隘的意识,不良的心态。因此,少年儿童自身的人格弱点是其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

怎么预防孩子有心理问题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是每一个家长的掌上明珠。可是,往往一些疾病的出现,使得我们的掌上明珠遭受折磨,心理疾病就是其中一种常见的病症。那么,小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心理疾病呢?我们一起来咨询一下心理专家吧。孩子也是人,是一个社会的人。他们也有心理活动,而且他们的心理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丰富、复杂。因此,他们除了有物质方面的需求外,还有心理上的需要和愿望。他们需要家长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给以情感上的支持和行为上的帮助。他们有自尊,需要理解。如果家长不能满足孩子们心理上的需要,对他们心理上的需要漠不关心,那么即使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非常优越,他们也会感到不满、苦恼,甚至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正如他们的环境和营养中缺少某些物质时会产生身体上的疾病一样。孩子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心理有发展的过程、规律和特点。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他们的心理特点存在差异,有不同的问题需要解决,有不同的需要应该满足。他们的心理更与成人不同。如果家长忽视了孩子的特点,把对成人的要求强加给他们,或用对其他年龄阶段的要求来对待他们,没有为他们提供解决这个年龄阶段的主要问题的条件,就会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问题,产生不信任感、内疚性、自卑感等等,并影响以后的发展。当外界的要求和孩子们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相距太远时,这种要求非但不能促进孩子的心理发展,而且会使他们的发展产生偏离。每个孩子都还是一个具体的人。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复杂影响,每个孩子都还具有他个人的特点,表现上有明显的个别差异。家长如果对儿童的个性特点敏感,采取适合于某个儿童特点的教养方式和态度,这个儿童的心理就能得到正常的发展。反之,如果家长按照统一的模式,采取不适合儿童的态度和方式,或根据自己的好恶对待儿童,家长和孩子之间就会产生不协调,甚至产生冲突,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些孩子的特点使他们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对这些孩子,家长更应该精心对待,防止他们的问题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有一个发展形成的过程,在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她不一定都以明显的形式表现出来,家长最好能在孩子们刚开始产生轻微的心理健康问题时,就及时发现并采取多种方法帮助他们解决。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我们不要忽视平时不引人注目的孩子的心理健康,包括那些大家都认为是“好学生”、“乖孩子”的心理健康。这些孩子,看起来很正常,没有什么心理上的问题,但实际上在他们身上存在着潜在的不健康因素。只是由于他们的性格特点,或由于没有突出的事件引发他们的心理问题,因而他们的问题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对于这些孩子,家长往往放松了关心和教育。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的问题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发展,以致达到了严重的程度。不少事例都说明了这种情况,我们要引以为戒。很多家长对孩子过于疏忽,他们认为小孩子的天性爱玩,只要让他们玩够了,不用管就可以。其实,孩子也是敏感的,,若没有过多的母爱与父爱,他们往往会产生自卑、怯懦等现象。因此,务必请您多抽一些时间陪陪自己的孩子。

何为心理健康?怎样评判学前儿童心理是否健康?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1、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观察事物,记得快、记得住、记得对。能就具体直观的事物进行概括。肯动脑筋,想像力丰富,善于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并能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问题。  2、爱父母,爱老师,爱小朋友。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对人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有同情心,适度怕羞。  3、跌跤或受点轻伤都不哭,游戏输了不胡闹。不惧怕黑暗和某些形象怪异的小动物。  4、不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提出过分的要求。热爱劳动,爱惜物品。喜欢种花和饲养小动物,喜欢听音乐、看图册、唱歌、跳舞、绘画和参加各种智力游戏,并能从中感到快乐。  5、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具体、简单的评价,能分清自己的和他人的东西。服从约束。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6、与大家在一起时比一个人独处时愉快,能遵守游戏规则和顺序,在玩法上服从大家的意见,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不故意找别人的麻烦,肯帮助其他小朋友,能为小朋友取得成绩而高兴。  7、在新环境或不熟悉的人面前 ,不过份的拘束害怕。不向小朋友、客人要东西吃。能自己到商店去买一些简单的生活日用品,能在车辆较多的马路旁的人行道上独自行走。三、小儿出现心理问题时的常见症状  多动  儿童的心理行为可以表现在儿童的行为上,有些儿童出现“多动症”。主要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受到严重影响等几个方面。  好动具体来说是喜欢跑动,或爬上爬下,摇椅子转身,离位走动,叫喊或讲话,引逗旁人,小动作不停,如咬铅笔、咬指甲、咬衣角等。  注意力不集中方面具体来说,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注意力涣散,易受环境干扰而分心,在课堂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凝神发呆。  自控情绪的能力差方面具体来说,表现为幼稚任性,克制力差,易激怒或冲动。情绪不稳,为了一些小事就喊叫或哭闹,脾气暴躁,常根据瞬间冲动行事,不考虑后果,可能突然做出一些危险举动及破坏行为。  焦虑  指突如其来的没有明显身体原因的恐惧状态。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过于敏感、食欲低落、无端哭闹。这类儿童陌生环境反应敏感,而担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显得过分焦虑。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哪些?家长该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

会非常自卑,会经常否定自己,会特别敏感,会脾气暴躁,自制力非常差;家长要观察孩子的学习状况,家长要给孩子鼓励。

我考试时心理问题比较大。。总是紧张

深呼吸,潜意识中不断地告诉自己看淡每一次考试。

高考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辅导策略

注意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饮食均衡,可适当饮、食用一些营养补品;心理上放松精神,别给自己太多的压力。把高考不要看得太重,轻松的面对他。累了烦了的时候可听一些轻音乐,以调节紧张的神经。祝你高考顺利,取得佳绩!! !!! !!!!

每次看了动漫动画那种都很沉浸在里面,是心理问题吗?

我认为不是的,是因为你有很好的共情能力,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心理出现了问题。

大学生群体中,有什么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吗?

大学里面攀比心特别重,尤其是一些在消费方面面的攀比。

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总是很多,这些心理问题从何而来?

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首先是大学生学业压力大导致抑郁,还有将来找工作不稳定,也可能产生焦虑。

如何看待大学生心理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着心理健康,对于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现今的大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满着色彩浪漫的情感,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心理问题和冲突。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而心理障碍则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身心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生活不适应每次生活环境的改变都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逐渐适应的过程。人的适应能力与自身的生活能力有关,并受到性格和智慧的影响。一般而言,在当代的在校大学生中,不适应问题在大一的新生中表现的尤其明显。大学生第一次离开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陌生的环境和一群陌生的同龄人生活在一起,心理上会发生强烈震荡。大学生活不适应问题是大学生心理问题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可以说,大学生的其他很多心理问题也是因为一开始适应问题没解决好而引起的,这应该引起高校教育的足够重视。(二)人际交往障碍从人的本质上来看,人是一种"社会性生物",人要想在社会上获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这种复杂的关系。尤其是对大学生而言,在集体环境中,更要学习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在与他人相处时,如果与周围人关系融洽,心情就会舒畅,关系冷淡或紧张,就会心烦意乱。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多方面的,如果处理不好,心理上就会产生孤独,情绪上自然低沉压抑。(三)学业问题在学习生活中,有些学生遇到竞选失败,奖学金没评上,学习成绩不理想、压力大,跟不上学校培养计划和教学进度,等等各种问题,这也是大学生会经常遇到的问题,如不采取正确的方法和解决措施,同样会引起很多心理健康问题。(四)恋爱问题大学生恋爱人数日益增加,而且越来越早期化。现在大学生中恋爱问题也是心理问题的主要方面。恋爱是大学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他们正处于所谓"恋爱季节",限制他们恋爱是不实际的,只能正确引导。围绕恋爱产生的心理问题有多种表现∶有的因没有异性朋友而难耐孤独,烦躁,情绪不定。二、 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诱发因素的剖析(一)抗挫折能力差,引发压力难以适应现在校园里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与过去艰苦年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相比,这一代大学生在抗挫折能力上有较大落差,而且目前有些学校对学生战胜挫折的心理教育不够重视。(二)性格偏执、情绪敏感,易诱发孤独、失落症当代大学生由于受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少在性格上以自我为中心,自信偏执,易于冲动,随心所欲。这种特殊环境形成的个性造成人际交往能力差,少数学生因个性、价值观的差异等因素迟迟不能很好地融入新群体而产生孤独感;交朋友特别是交异性朋友中喜怒哀乐的不成熟处理、自我认知和认知他人的偏差导致人际关系敏感,自卑失落,极易诱发心理问题和极端行为。(三)失恋等情绪困扰,诱发冲动控制障碍症现在大学里谈恋爱现象比较普遍,中年级学生就开始尝试建立属于自己的亲密关系,然而大学生谈恋爱成功率比较低,失恋问题突出。失恋对自己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往往很大,不良情绪酿成的事件比较多。失恋造成学生心理失衡,引发各种的心理问题。(四)经济条件的差异导致心理落差,引发烦恼、自卑症现代社会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社会分配存在较大差异,"富二代"、"官二代"等社会热议的问题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影响。来自贫困地区或家庭经济状况不如意的学生,与衣食无忧的"富二代"学生彼此的认同度有较大差距,容易导致情绪波动、价值观的动摇改变,并加剧同学间的矛盾。而且有的"富二代"学生由于对贫困学生缺乏同情心,也可能会在朝夕相处中伤害到贫困生的自尊,引发人际纠纷,导致贫困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和加剧。(五)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引发焦虑、恐惧症。当前在多元化价值观并存的市场经济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大背景下,青年群体面临着较重的生存压力、就业压力。不少毕业班学生有"就业综合症",主要表现在求职过程中的焦虑、急躁、心神不宁,以及达不到期望后的意志消沉和情绪低落。大学生一般就职期望值偏高,向往大城市,不甘心回小县城,同学间也必然会作收入、工作环境等方面的比较;加之,存在一些社会不正之风使学生看到录用人才的不公正,会使他们产生愤怒、不安、无奈、孤独等负面情绪。如果临近毕业而学校对学生这方面的心理关爱忽视,将使这方面问题难以化解。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分析及措施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的问题高校学生面临着人际关系、学习方法、生活方式等方的巨大转变。并且高学历、高薪金已成为众多大学生追求的目标之一。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压力和激烈竞争,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构成了巨大的威胁。随着大批独生子女进入大学,由于家庭教育的影响,大学生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过分脆弱,面对着知识观念的瞬息万变和越来越严酷的就业状况,当代大学生活力与压力并存,选择与迷茫并存,如果不注意心理健康,不仅会影响其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恐怕连生存与发展都会遇到困难。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十分严峻的已成为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势必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智能、技能的开发,有的甚至可以危害社会。二、如何利用高校体育教学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将心理学的基本常识直接或间接的有意识、有目的引入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体育运动的特殊优势,把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体育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要从整体上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则必须重视学生不良心态的疏导和心理障碍的消除,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心理调整、心理训练的基本技巧,贯穿在体育教学中。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并有阶段性的定期检查。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人的心理活动是由大脑神经系统支配的,生理变化影响心理活动,而心理品质也会引起生理的变化、影响人体的健康。经常保持精神愉快、心理舒畅是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高校体育运动、体育活动在促进人体健康的同时,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大影响。体育运动的竞争性可以对大学生产生激励作用体育竞技运动的本质特点就是在于"竞争",在于追求卓越性的这种努力。个人和个人、集体和集体的竞争使体育竞技运动和竞争处于不可分离的关系。一般说来,当有两个以上的人都想达到同一目标,且都认为自己有成功的机会时,就会发生竞争。而体育的竞赛活动是靠规则提供对等的条件进行竞争的,以体验—4 5 2—其过程和结果的乐趣。根据竞争的结果可以把学习的目标具体化,使大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更加明确。在从事体育竞赛活动时,自己给自己定任务,乐于向这个任务挑战,并通过这种自身的开发而感到喜悦。

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最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那就是:现在的大学生,是不是很多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呢?也许是一直在校园里待着,没有走出社会,所以和学生打交道相对比较多!但是,发现在这个交往的过程中,感觉有时候学生的心理总是有点怪怪的!有时候很任性、有时候很随心、有时候又比较娇气等,但是,有时候又是很正常!不知道是不是自己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了,把握不住他们的心理,还是因为其他方面的原因,让自己有时候真的感觉了解个学生好难哇!不知道其他在学校的老师有没有和我一样的心理想法哇!毕竟我想做个可以和学生聊心里话的老师波!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有哪些常见的心理问题

性格决定个人行为

大学生人际交往常见心理问题有哪些?

一、人际关系是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过程中,通过交流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人际关系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帮助大学生们正确处理人际交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1)自卑心理。自卑是指一种通过不合理不科学的比较,产生的过低自我评价,有一种事事不如人的感觉,主要表现为缺乏自信、自我否定、自惭形秽、畏首畏尾、害怕别人的拒绝和耻笑等。(2)自我中心心理。这些人通常以自我为中心,过多地关注自我,强调自我感受和需求,不会换位思考,往往有意无意造成对别人的伤害,引起人际关系的疏远。(3)自负心理。与自卑一样,自负也是一种不合理的心理,主要表现为夸夸其谈,盲目乐观等,认为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占有优势。(4)嫉妒心理。嫉妒是在与别人比较后才产生的,是一种因对别人的优点、成绩等产生的不悦、怨恨、冷嘲热讽等的心理不平衡体验;当产生嫉妒心理时,嫉妒别人的学生会觉得心里很难受,人际交往热情低下,交往圈子变小,人际关系变得紧张化。(5)猜疑心理。有猜疑心理的大学生,有时别人说者无意,但他却听者有心,认为别人说的就是他,常常心胸狭小,不信任别人;喜欢猜测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这会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

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一般而言,我们将儿童的心理问题分成一般性及特殊性二类。一般性的问题如:口吃、尿床、逃学、不吃饭、说谎、好动等;特殊性的问题如:自闭症、适应障碍、癫痫、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等。也许你会说,你所碰到的问题不只这些。的确;孩子的问题并不只以上所提及的。然而我们列举这些常见的心理疾病,并不是想对儿童的心理问题加以分类,而是想让父母亲了解孩子出现哪些行为时必须注意、甚至治疗。自闭症  典型自闭症的孩子,目光与言行都不与人接触,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而且脾气异常强烈,他们同时会固执的爱听某种旋律或某种玩具,甚至具有灵巧的动作及想法。日常生活中,他对「物」的兴趣比对「人」来得高,有时甚至会把人的肢体当成物体来玩;玩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重覆且节奏性的动作;对於喜欢的东西相当执著且一成不变。  产生自闭症可能的原因有:遗传、脑伤以及父母对子女冷漠的管教态度等。其治疗方法,积极方面:应注意自己的管教态度、适时提供爱及关怀、并妥为设计适宜的学习环境。消极方面:则应给予行为治疗,例如用代币学习或社会性增强等方式来建立自闭症儿童的人际关系,饮食行为等。过动儿  活动量过大的孩子容易坐立不定、整天跑东跑西、爬上爬下、话多、手势多、父母或老师往往非常讨厌这种孩子,他们有时会认为这些孩子是故意捣蛋的。一般而言,这些孩子的特徵有:  ·注意力难以集中。  ·肌肉协调不良。  ·缺乏抑制力,挫折容忍度偏低。  ·情绪不稳易发怒。  ·过度敏感。  儿童过度好动的可能原因有三种:一是家庭压力太大、二是轻微的脑部受损、另一种是天生就属於活动型的孩子。  治疗可分成二部分,积极方面应尽量减低家庭压力,怀孕时不要乱服成药;消极方面则可使用镇静剂,降低孩子的活动量(但不宜长久服用),在教学上则尽量安排消耗体力的或简单的活动,并时时给予必要的增强。恐惧症  儿童对鬼、神及不明物体的恐惧似乎是司空见惯,但是这种恐惧若持续不断地存在著,则将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  造成恐惧症的原因不外以下三种,其一是过去可怕的经验所引起--如突来的巨响、朋友或兄弟的恫吓等;其二,恐惧可能是焦虑的代替品;其三是社会学习而来。  矫正上应尽量避免危言恫吓;如果过度恐惧可以服用轻微镇静剂减低其恐惧程度,然後再使用系统敏感消除法除去其恐惧。  如果您的孩子没有以上的状况,那就恭喜你,如果有;也不要过度担忧,及早治疗可以让孩子未来充满希望!

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有:孤独感、自卑感、焦虑情绪、缺乏安全感、情感障碍。1、孤独感留守儿童通常会在家中独自度过大部分时间,由于缺乏亲人的陪伴和关爱,他们会感到孤独和无助。这种孤独感可能会导致他们产生抑郁情绪,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2、自卑感由于缺乏亲人的关爱和陪伴,留守儿童可能会感到自卑,觉得自己不如其他孩子。这种自卑感可能会导致他们在学校和社交场合中表现不佳,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人际关系。3、焦虑情绪留守儿童通常会担心亲人的安全和健康,这种担心可能会演变成焦虑情绪,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如果这种焦虑情绪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和治疗,可能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4、缺乏安全感由于缺乏亲人的陪伴和关爱,留守儿童可能会感到缺乏安全感,这种感觉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他们可能会变得胆小怯懦,不敢尝试新事物,甚至会对未来感到恐惧。5、情感障碍由于长期缺乏亲人的陪伴和关爱,留守儿童可能会出现情感障碍,这种障碍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他们可能会变得冷漠、孤僻,甚至会出现自闭症状。

[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研究留守问题的成因并实施相应的教育策略,关乎千万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笔者在对本校416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实施了相应的对策。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1.家庭监管不力,给孩子个性发展埋下了隐患。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把教育孩子的重任落在了祖辈肩上。祖辈对孩子的溺爱,影响了孩子吃苦耐劳等品质的形成,加上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不会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再者祖辈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很少到校了解情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配合上发生了“短路”,从而滋长了孩子个性发展方面的不良行为。   2.亲情缺失,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首先,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成员比较单一,孩子缺少交流对象,易产生心理封闭,这样对孩子思想交流不利。其次,大多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差,在家不听监护人教导,在校不遵守 规章制度 ,成了“问题儿童”。加之初中儿童正处于情感、态度、品德、性格、价值观等形成的关键时期,又处于逆反时期,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亲情缺失会使他们走向不良的方向。   3.教育不力,影响了留守儿童良好品质的形成   一方面大多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另一方面受外出打工的家长的影响,留守儿童易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还有些家长认为照顾不周便用金钱弥补,也容易让学生产生“金钱万能”的意识,不利于优良个性品质的培养。   二、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1.创新学校教育机制,搭建良好教育平台   (1)学校要积极营造关爱、温暖、和谐的学校教育环境,使留守儿童在集体环境中树立完美的个性品质。(2)应办好家长学校,适时开展留守儿童、监护人家庭教育培训,给予家庭教育科学、合理的指导,提高监护人认识水平和监护能力,更好地履行监护人责任。(3)开展有益于留守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达到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促进身心发展的目的。(4)加强班主任工作。在班级建立留守儿童跟踪培养记录,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大疏导力度,使留守学生的行为偏差和个性品质障碍得到及时矫正。(5)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要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要针对留守儿童的不同性格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6)关注留守儿童的闪光点,不给他们贴否定性的“标签”,在认可、赞扬和尊重中使其树立自信,张扬个性。   2.创新家庭教育方式,营造和谐教育氛围   (1)重要的是父母应转变心态,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这对培养孩子关爱他人、心境平和的个性品质相当重要。(2)父母应坚持定期通过打电话、视频等方式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3)平时多和孩子交谈,讲自己的经历、自己的艰辛,这不仅能沟通祖辈和孩子间的感情,还能促其礼貌团结的品质的形成。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关乎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严峻问题,营造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机制,需要教师做出不懈的探索和努力。   (作者单位 甘肃省西和县北川中学)

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是否都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

肯定存在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生活中没有任何的父爱,也没有任何的母爱会变得特别没有安全感。

组建“阳光家园”, 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

  (莒县东莞中心初级中学,山东 日照 276500)  [摘 要]在学校里,出现问题最多的往往是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最难实现家校联合的也是这些孩子。农村劳动力的流动,造就了这些问题。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关爱留守儿童,特别要防止过度同情,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阳光家园;成长   曾经看过一个留守儿童的作文里这样写道:“一个人就是一个家,一个人想,一个人笑,一个人哭……就连他们的样子都记不清了。”这些话引发我们对教育的深思。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1.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导致的学习心理问题   对于那些父母都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而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劳作,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监督和关注孩子的学习。这种孩子学习上有了问题,无处求助,久而久之会导致学习方法不适用、学习无动力等问题。   2.缺乏完整的家庭氛围及亲情抚慰导致的情感心理问题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由于青春期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变化,使得他们在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也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家人在这方面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或父亲、母亲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对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二、学校组建“阳光家园”   留守儿童的教育任重而道远,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要勇于承担这份重任。学校仿效于生物圈中有一种叫做“共生效应”的现象,组建了一处新的天地“阳光家园”,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快乐成长的蓝天。   1.健全档案,留下生命成长的轨迹   在“阳光家园”里,有每一个留守儿童的档案,这份档案记录的不仅有留守儿童的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而且有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兴趣特长、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等生命成长档案。阳光家园的老师要及时更新和完善档案资料,让每一位留守儿童留下生命成长的轨迹,为他们的成长指导提供有效依据。   2.开展学习互助,修正学习心理,激发学习动力   学校“阳光家园”在每天下午第三节课后开放,在这里有专门的老师辅导留守儿童做家庭作业,了解他们的学业情况,为他们提供学习指导和方法帮助。高年级的孩子帮助辅导低年级的孩子,一些孩子的成绩也慢慢提高了。   3.每周一节心理辅导课,开设专门的心语信箱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基础上,每周加开一节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课,主要针对感悟亲恩、调控情绪、换位思考、自信心培养等方面,教会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留守儿童具有的问题,往往因人而异,团体指导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就通过“心理咨询室”或“心语信箱”可以进行个别交谈,引导他们走出心理误区。   4.与镇妇联联合,聘请有爱心、有精力、有能力的教师、公务员、离退休人员等担任留守儿童代理家长   管思想、管学习、管生活,扮演留守儿童思想辅导员、情感交流员、日常行为监护员、健康成长指导员。   5.牵线举办一些亲情活动   如每个学期开展“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的活动,促进亲子沟通交流,感情融洽。同时,通过亲情免费专用电话、亲情QQ视频以及学校温馨家园化管理等有效方式全方位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的“缺角”。   6.教师要与留守儿童建立友情,鼓励他们勇于倾诉   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老师,他们更需要朋友。与留守儿童做朋友,就可以与之平等的交流,就会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也才可能贴近孩子的心,走进孩子的心灵。   责任编辑 沁 砚

农村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是什么?

(1)自我封闭,性格孤僻(2) 缺乏信任,敏感多疑(3) 自卑心理(4) 情绪问题(5) 学习问题。(6) 违法犯罪行为应对策略:(1)加强亲子联系。(2) 增进情感交流(3) 正确引导和教育(4) 做好分离的过渡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对策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整理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对策,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迅速发展,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为了增加收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由于受到户口、住房、上学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从而出现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些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怎样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成为当前社会需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比较突出的一个社会问题。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城乡间的差距也渐渐拉大,越来越多的农民青壮年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生活来到城市打工,而把他们的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随之而来,在广大农村也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因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上的偏离,一些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据调查,这个群体的人数在不断壮大,并且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由单亲或祖父母或其他亲人代为抚养以及自我监护的,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孩子。”进一步细化为“年龄在6~16周岁,寄留时间累积超过6个月的儿童。”留守儿童是我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根据全国妇联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近三成留守儿童的家长外出务工时间在5年以上。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79.7%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儿童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一、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   1.留守儿童一般生活状况   留守儿童多产生于中西部地区贫困的农村,由于家中经济困难,在吃、穿方面条件较差。由于缺乏身体所必需的营养,生长发育较慢,个子小、常被同学欺负,因此,易产生自卑心理,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易产生孤独感甚至是被遗弃感。   2.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最初摇篮,儿童的成长受父母双亲的直接影响,家长的言行对子女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他们的`性格特征、道德品质、心理状态、行为方式都是从孩提时养成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品质和生活习惯,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家庭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它能保证学校教育的效果并且更能促进个体的发展。学校教育着眼于一个班级的全体,而对个体的关注相对较少,而家庭教育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关注到个体儿童各个阶段的身心发展。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但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见面机会少,父母将他们交给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朋友照看,甚至有的儿童长期无人监护。由于父爱母爱缺失、与父母缺乏联系沟通、监护人素质低下且教育方式不良等原因,致使一些留守儿童产生了孤僻、内向、骄纵、霸道等不良心理问题。   3.学校教育缺乏关注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增长知识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主战线。儿童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尤其是对于留守儿童,他们大多寄宿在学校。如果学校和教师真正关注留守儿童,注重对留守儿童健康身心的引导和培养,就会促进他们健康发展,反之,若在活动中对他们表现出的勤奋和认真视而不见,则会给儿童的心灵造成一定的伤害。学校和教师能否及时发现并解决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和心理上的一些困难,也成了我们不得不重视的问题。事实证明,很多教师对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情况了解不够、关注不多,使儿童逐渐产生挫败感和失落感,在教师那儿得不到表扬也就越来越不自信,再加上学习的压力,他们慢慢变得自卑、易焦虑,影响自身的身体健康并最终影响到自身的生活和学习。   4.儿童的阶段特征   艾利克·埃里克森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理论家。他提出了人格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他认为人格的发展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个体的发展贯穿于人生过程的全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阶段性,而在不同阶段都有特定的环境、目标、任务和冲突,正确地对待和解决这些问题,就会使个体得到好的发展。埃里克森把人发展的整个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而我们所界定的留守儿童是处于6~16周岁的儿童和少年,对应而言,就是其中的第四个阶段(从六岁到十一、十二岁),也称为学龄初期,和第五个阶段(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也称为青春期。第四阶段学龄初期的重要事件是入学,发展危机是勤奋感对自卑感,儿童在这个阶段初入学校,由在家庭环境中的日常生活和游戏玩耍转为在学校环境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如果他们的努力和学业成绩能受到教师的关注,   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感。第五阶段青春期的发展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进入青春期,青少年生理方面快速发育,第二性征显现,但心理方面还不成熟,若不正确引导,自身的好奇心、无知和冲动会带来一些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如果这个阶段发展不健康,就容易产生抵抗社会的心理,甚至犯罪。由此可见学龄期和青春期对于一个人的一生至关重要,而留守儿童在最重要的时期如果得不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爱,也没有有效的心理沟通,就极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我们从新闻上也经常可以看到关于留守儿童犯罪的案例,数据也显示,在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的未成年人案件中,留守儿童的案件占到总数的四成。   二、对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也有学校因素。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只是靠外出务工人员或留守儿童单方面就可以解决的,应该由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环境,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政府方面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巩固、完善和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让农民尽量能在本地就业或打工,能真正的富起来,这是最根本的方法。另外,要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体制,让农民工子女也能在城市上学;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和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成立专门机构关注留守儿童的情况;与学校联手合作,建立留守儿童帮助系统,完善留守儿童的档案,明确监护人,时时加强关注;加强宣传力度,呼吁人们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与有关部门人员共同出谋划策解决问题。   2.学校、教师方面   学校要建立专门的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工作室,发现并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排解他们的忧愁,在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积极给予帮助,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自信、自立、自强地面对生活和学习;建立留守儿童帮助系统,完善留守儿童档案,教师要定期家访,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要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加强与家长和监护人的沟通和联系,让家长在外打工的同时也能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情况和心理状况,及早发现问题,并合作解决问题;教师要提高素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辅导人员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团体辅导,对一些出现心理行为偏差的留守儿童进行个体辅导;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一些孤僻的儿童多发言、多锻炼,使他们融入集体,丰富他们的生活。   3.家长方面   父母尽可能有一方留守照顾孩子。外出务工的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有效沟通,多打电话,多回家,拉近与孩子的距离,主动询问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给予子女来自父母的关怀;要加强与留守家中的监护人和学校、教师的联系,了解子女近况,共同配合解决问题。   留守的监护人同样要提高自身素质,多给予留守儿童关心和爱护,而不是放任不管,任其自生自灭,要经常了解他们在学校的近况;加强与学校的配合,对儿童出现的心理或行为问题早发现、早纠正;为留守儿童提供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儿童能安心于学习。   4.留守儿童自身方面   留守儿童首先要树立自立自强的观念,增强自身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有了困难要主动多与父母、监护人进行沟通,寻求安慰和支持;加强与教师的联系和交流,多参加班内、校内活动,让自己多交朋友,融入集体。留守儿童要努力为自己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同学、教师、亲戚、兄弟姐妹、邻居、亲戚等人以及班集体保持密切的联系。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积极向他人寻求帮助。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只有家庭、学校、社会相互配合,多管齐下,才能更好地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才能保证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胡昆,丁海燕,孟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   [2]唐开聪.留守儿童家庭教养方式、心理弹性、学业拖延的关系[D].广州大学,2012.   [3]骆鹏程.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人格、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7.   拓展阅读: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性格柔弱内向   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一遇到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   自卑心理障碍   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不求上进。   孤独无靠心理   父母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孤独,近而产生心里骚动和抑郁等问题。   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心理,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说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为此,我们根据以上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其分析和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了解,为了更好地让那些留守儿童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提出了建立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容易出现叛逆心理   在农村中比较调皮并且“突出”的学生中,留守儿童是占绝大多数。低年级的学生主要的表现就是上课迟到、早退、不按时完成作业,等到高年级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叛逆心理,经常与老师顶撞,不服从学校的教育,甚至出现小偷小摸的行为。   出现厌学和自卑的心理   现在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都会初心行为习惯比较差,对上课和学习没有兴趣,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甚至比较孤立不愿意与别人交流,自卑心理非常的严重,因为对现实生活觉得非常的空虚无聊,就会很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当中,当没有钱去上网的时候,就会出现偷窃、勒索的行为。   性格内向孤僻   因为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缺少父母亲爱的教育和滋润,许多留守儿童就会长期处在于自我封闭的状态,活在自己的世界当中,并且更不愿意与代监护人沟通,就会长期的沉迷在电视、电脑当中,有时候留守儿童更愿意去和小动物诉说自己的心情或者烦恼,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留守儿童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不愿意与人交流和沟通,口头的交际能力减弱,性格变得十分的内向和孤僻。 ;

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存在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存在心理问题   在我国农村,由于就业机会的缺乏以及务农收入的低下,很多父母都会选择到城市里面去寻找工作机会。在我国广大的农村,留守儿童逐渐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特殊,在于常年缺乏父母的关爱,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造成了很多心理问题。   也正因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普遍,很多儿童成为了问题孩子。家庭教育的缺乏让很多农村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现了危机,然而一直都没有得到重视,父母们为了生计往往也无法为孩子排忧解难。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学习成绩差   农村留守儿童成绩差,一方面是农村教育资源的不足,优质的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城镇。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劳动强度大,监管人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欠妥。因此,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有的厌学、逃学甚至过早流入社会。家长长期外出打工的孩子是最难管理的,学习也是让人最头痛的,成绩不好反映给家长,家长管不上,反映给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又管不了,老师如果管得太严,孩子又不听,所以造成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普遍差。    2、缺乏父母关爱   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父母的关爱对孩子的成长不可或缺。对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来讲,在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等方面有太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只有父母才能有效解决。而留守儿童的家庭不能充分给予孩子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帮助,这样根本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好多孩子甚至都希望父母能在家中而不出去打工,或者能跟在父母身边。许多留守儿童非常渴望亲情、父母的关爱。    3、心理问题增多   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管教,留守儿童在身心健康方面首先表现出来的是行为上不受约束。从调查看,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较其他学生多,在学校不遵守纪律,说谎、拉帮结派、欺负同学、小偷小摸、抽烟喝酒,在家不听监护人的话,在学校不听老师的话,我行我素。其次是亲情缺失,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父母亲长期外出,不了解孩子的成长变化,无法给予孩子亲情关爱,孩子的成长心理容易出现问题。加之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监管,年龄差距悬殊,和孩子在情感、思想沟通上存在着较大障碍,造成留守儿童心理抑郁、性格孤僻、消极悲观、冲动易怒等心理问题,对其人格的形成、世界观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    4、容易沾染不良习气   缺乏管教的结果是孩子沾染上不良习气。留守儿童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成为“问题儿童”。多数监护人因为自身和各种原因,往往只关心孩子吃饱穿暖,对法制、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严重缺乏,致使留守儿童溺水、触电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打架斗殴等违纪违法事件也呈上升趋势。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长期从生活中缺席造成的。孩子的童年本该是充满乐趣的,但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难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也就缺乏必要的乐趣。因此,父母在外出挣钱养家的同时,也应该多找出时间来陪陪孩子,预防孩子心理问题的产生。 ;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有哪些 应该怎么解决

问题:1、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2、“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3、在性格方面,较为突出的是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孤僻;4、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5、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走上犯罪的道路,误入歧途。 5、留守儿童周围的人现在的生存压力很大,他们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他们。 解决途径:1、思想预测。思想预测是指人们根据思想活动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事先估计和分析产生思想问题和不良品德行为的可能性,以求及早预防和早期纠正。“留守儿童”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缺乏父母之爱的生活环境中,经常产生思想矛盾,自卑心理严重,情绪常常处于很不稳定的状态。俗话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留守儿童”思想面貌的变化不管顺向进步还是逆向发展,预先总会有迹象。很多有经验的老师,为了预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形,往往有意特设一些情境,来预测心理健康的程度。像这种“征候预测法”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从细微之处入手,要善于驾驭学生发展的方向。教师在确定预测方法时,要明确预测目标,掌握“留守儿童”思想主流发展的趋势,或者可能产生的问题,以得到及时的指导。 2、心理保健。教师要有意识的教给“留守儿童”心理保健的方法,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自我心理调节,使其心理趋于稳定和平衡。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转移法:要学会自觉的转移自己的注意中心。对正在经受精神折磨的儿童,要让他设法摆脱眼前的情境,如倾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或者户外散步,呼吸新鲜的空气,可以通过一些群体的娱乐活动,如下棋,练习书法,画画等有有益的活动来消除当时不正常的情绪。 宣泄法:压抑、自卑,自弃等心理是“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状态,要让学生学会用恰当的方法得以排解:可以通过写日记诉说,给远方的父母写信或者打电话诉说,也可以在空旷的地方大声吼叫等方法,及时疏导心结,化解积郁,求得心理平衡。还可以找知心朋友和值得信任的师长,倾吐悲伤、委屈、苦恼、愤怒等情绪,以解除内心的冲突。 自我暗示法:成语中的"望梅止渴"、"草木皆兵"、"杯弓蛇影" 等,都是暗示作用的生动写照,暗示作用能够强烈地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能起显著的导向作 用。当记恨念头产生的时候,要用语言自我暗示,强制压抑自己萌发错误的动机和欲望。要不断的告诉自己,“我能行”、“我一定会处理的很好”、“我不比别人差”,不轻言放弃。经常性的努力,不懈的锻炼,会使你走出自卑的阴影。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既然留守儿童大都是农村的,可以在每个村庄建一个“快乐儿童天地”,让孩子们和照顾他们的大人一块,经常性质的团聚,玩乐,笑闹

针对留守儿童,家长要怎么关注心理问题?

应该观察儿童的一些表现,同时也应该开导儿童,经常跟儿童进行交流,了解儿童的内心想法。

留守儿童是否会有心理问题,父母应该如何做?

会有一定的问题。父母应当经常回家看一看孩子,并且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针对留守儿童,父母要如何关注心理问题?

父母一定要多陪陪孩子身边,一定要多夸奖孩子,一定要了解孩子的成长瞬间。

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这个问题太大了 不好回答

留守儿童易出现心理问题,该怎么才能有所改善呢?

可以加强对农村的补助,并且外出打工的父母尽可能的将孩子也带在身边,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如何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如何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一、“中国式”别离   随着春节放假结束,回乡过年者陆续返城。一年一度的相聚、一年一度的别离,这被网友们称为“中国式”别离。   在笔者看来,对于成年人来说,“中国式”别离某种程度还涵盖着离家奋斗(求学或者工作)的意味——现在网上热议的都是在城市工作者不舍老父、老母——那么,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中国式”别离则有着诸多的无奈。父母无法把孩子带进城里求学,只有舍下年幼的孩子进城,或者孩子虽然在城市求学多年,可因为无法在城市升学,只有从城市返回老家求学。   这是“中国式”别离的最大问题。也是与其他国家离别最大的不同——在其他国家,成年子女与父母也是聚少离多,不可能一直在一起工作、生活,但未成年人子女通常是不离开父母的,作为未成年孩子的监护人,法律规定监护人必须履行监护责任,与此同时,政府也为未成年孩子随父母流动创造好的求学、医疗保障、社会福利环境,让孩子拥有完整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全国妇联、全国心系好儿童系列活动组委会发布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由于长期远离父母,45.1%的留守儿童“感到心里孤单”,三成以上的孩子出现心理卫生问题。因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呵护,留守儿童们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现象,在调查中,相当多的孩子最想对父母说“爸爸妈妈,我好想你们”。   每一次春节,对于留守儿童来说,都可能是一次心理冲击——有的孩子的父母并没有回家,孩子只有在失望中熬过春节,据媒体报道,有的外出打工者已有10几年没有回家过年,见到自己的孩子,今年央视的特别报道也提到四川江安县一位7岁留守女孩照顾着5岁的弟弟,作业本上写满“想妈妈”,这让很多人心酸;有的孩子的父母回家过年,可是还没有过几天,父母又收拾行囊外出打工,父母当然不舍孩子,孩子们更舍不得,而父母是成人,还能够承受这种离愁别绪,未成年人的孩子,怎么面对这短相聚长别离?   全国妇联曾呼吁,进城务工人员把孩子带在身边。可是,有多少进城务工人员不想把孩子带在身边呢?他们不是不想带,而是没有条件带,或者环境不允许带。2008年,我国国务院明确要求各地政府以“流入为主,公办为主”的原则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求学问题,这为进城务工人员带孩子进城创造了“政策条件”,可是,这一政策在一些地区并没有落实,不少地方对随迁子女求学还设置了相应的门槛,另外,由于公办教育资源有限,有的地方,包括北京,随迁子女求学还得进打工子弟学校。   这仅是接受义务教育,接受义务教育后的考试升学问题,对进城务工人员是否带孩子进城影响更大,这一问题,即异地高考(以及异地中考)在去年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客观而言,相对于此前没有政策而言,全国各地出台的异地高考方案(或原则性意见),有着进步意义,但是,这离全面解决问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广东这些流入人口多的地区,设置的开放门槛还很高。   从长远看,只有创造所有孩子公平求学、升学的环境,才能缓解这种“中国式”别离,而眼下十分迫切的问题是,对于这几千万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该如何缓解?当父母离去,有没有人去关注这些孩子的心理,当地政府、社区、学校有何作为?此前的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这反映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严重缺失,在父母不能在他们身边的现实无法短期改变的`现实之下,全社会应该向这个群体伸出援手,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这才是关注“中国式”别离的价值所在。    二、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心理问题的表现   1.自卑心理比较普遍。据对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他们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   2.性格孤僻,行为怪异。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内心的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着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他们胆小懦弱,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极少数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团伙影响,出现了违纪行为或违法犯罪的现象。   3.逆反心理严重。不少留守儿童在校表现较差,人品较低,经常违纪,目中无人,不太合群,没有集体主义观念,有的还养成了抽烟、喝酒、沉迷网络游戏等不良习惯。往往许多留守儿童表面上来看都比其他孩子要更独立、更坚强,然而他们的心灵比其他孩子更脆弱、更不堪一击。他们心态极不平衡,情绪波动很大,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很容易受伤,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和仇恨心理,导致沾染上不良的习气,有的甚至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留守儿童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当前,留守儿童的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对留守儿童造成心理伤害,带来不稳定因素,也会给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隐患,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防范。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措施   1.加强家庭教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和监护人的责任。父母尤其是出外打工的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交流和沟通,除了关心孩子的生活、身体和学习外,更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这样不但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紧张、焦虑心理,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明白生活的来之不易,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负责抚养监护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应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不能过分溺爱和放任,给孩子以科学的管理和引导,从而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   2.发挥学校的主导教育功能。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要完善健康教育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要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心理上的体贴与温馨,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让孩子有一个稳定的情绪、积极的情感,营造和谐大家庭的氛围,满足孩子们的精神需求;其次,学校要组织班主任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和跟踪管理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对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管理。   3.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为全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要注重对留守儿童家长和其他监护人的培训,使他们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家校结合以更好地教育孩子。   4.留守儿童自身应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外因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我认为留守儿童本身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应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学会正确应对挫折和逆境,培养坚强的意志,为自己树立目标,培养各种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多与老师、同学接触,主动与父母沟通,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从而使自己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5.整合社会力量,共同搭建留守儿童爱心教育平台。政府要针对部分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的现状制定相关政策,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把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是仅仅靠个人来解决,而是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怀。 ;

农村留守儿童的5大心理问题表现

农村留守儿童的5大心理问题表现   导语: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以下是我整理农村留守儿童的5大心理问题,家长们要注意。   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人口也出现了大规模的流动,人们外出务工、经商,把子女留在原住地并委托给其祖辈或其他亲戚照料。这些留守的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农村留守儿童的5大心理问题    1、性格陷于孤僻   农村的留守儿童,自小便与父母相隔两地,得不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尽管身边有爷爷奶奶的陪伴,但这与父母之爱比起来还是有明显不同的,毕竟爷爷奶奶给不了他们想要的那种父母之爱。相对来说,儿童是很容易满足的,只要给他们好吃的.或者陪他们玩,他们就会很开心。   但是儿童也具有强烈的攀比心理,他们喜欢与其他的小朋友进行比较。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自觉没有资本与那些父母在身边的儿童相比,觉得自己家里贫穷,父母才会丢下自己外出打工。留守儿童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他们老觉得自己被父母抛弃了,所以他们感到无助、孤独,这种想法使一部分留守儿童产生了极大的自卑心理,从而造就了他们孤僻的性格。    2、不善与他人进行交流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莫不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从一无所知的幼儿期到开始成长的儿童期,孩子的性格也在慢慢地养成。这个时候父母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父母可以指导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可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与父母相隔千里之外,父母无法随时密切地关注孩子的成长,这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留守儿童身边没有父母的陪伴,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承担,就算受了委屈也要自己忍着,压抑着自己的情绪,久而久之他们也就不会向父母倾诉,更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世界。   所以,他们也就不愿意与老师、同学等进行交往,大多女生会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而男生则会惹事生非,严重破环自己的人际关系。随着父母在外务工时间的增多,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孩子就更不愿与人进行沟通交流。    3、产生厌学心理   父母在外务工,与孩子相隔甚远。大多数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在学习上不能指导孩子完成作业,而父母又不能有效地监管孩子的学业,再加上孩子的自控力本来就差,使得他们会放任自己去玩游戏、上网等,而使学业荒废。   另外,留守儿童心理比较孤单,可能会因对父母有些想念,在课堂上容易分散注意力,不能够专注于学习。在学习上不会的东西多了,就会感到学习压力大,厌恶学习,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有的儿童会放弃学习,产生辍学的想法。    4、对日常生活敏感   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乏父母的保护,心理比较敏感。生活中一点不愉快的小事情就有可能让他觉得自己被欺负了,在心里就会产生仇恨心理,对他人充满敌意。   大多数老人都比较疼爱小孩,对小孩的要求无论是否合理,都是做到尽量满足,这助长了小孩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围着自己转。可是一旦遇到自己不顺心的事,孩子就会无法接受,因而对他人发脾气、怨恨他人,产生极大的逆反心理。   另外,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有效监管加之保护自身安全的意识和能力都还很弱,人身安全也会出现问题,有的是受到他人的侵害,有的是来自儿童自己给自己带来的伤害。    5、养成不良行为习惯   儿童期是养成良好心理习惯的关键时期,而父母外出务工,不能够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有效的监管,使得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以自我为中心,违反学校纪律,对长辈的管教产生逆反等心理问题。   例如,一些儿童沉溺于网络游戏,整天坐在电脑前玩游戏;还有的孩子结交了一些社会上的不良朋友,诱使自己走上违法犯罪之路。孩子的自控能力差,不能控制自己的愤怒、贪玩等心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   在外打拼的留守儿童的家长,即使不能经常与子女见面,也应该最少一周打一次电话,多进行情感交流,让孩子体会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亲情。   另外,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实在太重要了。因为,它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

留守儿童易出现心理问题,需要怎么才能有所改善呢?

要在农村建设一个心理咨询站,这样可以关注到每个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可以得到更及时的沟通。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有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在我们的身边存在着一群这样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而他们被迫留在家乡,留在爷爷奶奶的身边,对于这些孩子而言,父母已蜕变为一年两年才露个脸、见个面的符号和概念。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以下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这些孩子在成长中因为缺少父母的关注和呵护,情感丰富而脆弱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严重,依赖性和独立性、冲动性和理智性、自觉性和任性并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1.自我封闭 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2.情绪失控 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3.认知偏差 内心迷茫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4. 敌对   “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从而导致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严重者有的参与盗窃、抢劫,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在我国农村,由于就业机会的缺乏以及务农收入的低下,很多父母都会选择到城市里面去寻找工作机会。在我国广大的农村,留守儿童逐渐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特殊,在于常年缺乏父母的关爱,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造成了很多心理问题。   也正因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普遍,很多儿童成为了问题孩子。家庭教育的缺乏让很多农村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现了危机,然而一直都没有得到重视,父母们为了生计往往也无法为孩子排忧解难。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学习成绩差   农村留守儿童成绩差,一方面是农村教育资源的不足,优质的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城镇。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劳动强度大,监管人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欠妥。因此,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有的厌学、逃学甚至过早流入社会。家长长期外出打工的孩子是最难管理的,学习也是让人最头痛的,成绩不好反映给家长,家长管不上,反映给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又管不了,老师如果管得太严,孩子又不听,所以造成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普遍差。   2、缺乏父母关爱   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父母的关爱对孩子的成长不可或缺。对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来讲,在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等方面有太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只有父母才能有效解决。而留守儿童的家庭不能充分给予孩子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帮助,这样根本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好多孩子甚至都希望父母能在家中而不出去打工,或者能跟在父母身边。许多留守儿童非常渴望亲情、父母的关爱。   3、心理问题增多   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管教,留守儿童在身心健康方面首先表现出来的是行为上不受约束。从调查看,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较其他学生多,在学校不遵守纪律,说谎、拉帮结派、欺负同学、小偷小摸、抽烟喝酒,在家不听监护人的话,在学校不听老师的话,我行我素。其次是亲情缺失,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父母亲长期外出,不了解孩子的成长变化,无法给予孩子亲情关爱,孩子的成长心理容易出现问题。加之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监管,年龄差距悬殊,和孩子在情感、思想沟通上存在着较大障碍,造成留守儿童心理抑郁、性格孤僻、消极悲观、冲动易怒等心理问题,对其人格的形成、世界观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   4、容易沾染不良习气   缺乏管教的结果是孩子沾染上不良习气。留守儿童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成为“问题儿童”。多数监护人因为自身和各种原因,往往只关心孩子吃饱穿暖,对法制、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严重缺乏,致使留守儿童溺水、触电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打架斗殴等违纪违法事件也呈上升趋势。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长期从生活中缺席造成的。孩子的童年本该是充满乐趣的,但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难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也就缺乏必要的乐趣。因此,父母在外出挣钱养家的同时,也应该多找出时间来陪陪孩子,预防孩子心理问题的产生。    孩子出现不良情绪怎么引导呢?    一、父母这样引导孩子的不良情绪   家长对于引导孩子情绪、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性格有着非常大的责任和作用,具体都应采取什么做法呢?   1.同理与接受宝宝负向情绪   既然喜怒哀乐是天生的,就没必要强迫宝宝压抑。在要求他“不可以坏脾气”之前,应该先为宝宝的情绪找到出口,譬如给他一个厚宽的拥抱平抚心情,然后试着同理他的感受:“我知道你珲想继续玩。”或“你害怕别人来抢,所以才推开他,是吗?”,而不要马上就叫他:“不准哭”、不准生气”。爸妈可先带开、抱抱安抚孩子,而不用急着处理事情。孩子有情绪,应先让他情绪安静;而当孩子有被了解的感觉,情绪也容易被安抚下来。如果家长和孩子都很着急,亲子之间就容易杠上。   2.鼓励宝宝以替代方式处理冲突   待宝宝情绪平衡些,爸妈可试着向他解释:“那个小朋友和你一样都很想玩,你愿意跟他轮流还是一起玩吗?”或“你只是一直哭、大叫,爸爸妈妈不知道你要什么,用说的好吗?”虽然宝宝年纪还小似懂非懂,但不讲他就永远不懂。如果是两个宝宝的冲突,孩子情绪起伏很快,应同理他的心理和立场,并且用中立的语词来跟他说,例如:他拿了别人的东西,不要说抢。也让他去理解别人的心情。并且教他可以用替代的方式处理冲突,例如告诉宝宝:你可以跟弟弟说,等一下借我玩好吗?   3.教导宝宝用语言表达怒气   研究证明,语言发展较好的孩子,遭受到的挫折感也比较少,因为他们懂得以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于是容易被满足;而且当他们说出自己生气难过的原因时,不仅有助于情绪宣泄,也能获得他人的了解和安慰。宝宝1岁半起不仅口齿逐渐清晰,而且使用的词汇与日递增。趁着这股学说话的热忱,爸妈可以在宝宝挫折、生气、难过的时候,教导他们用语言而非肢体表达怒气。   如果小宝宝懂的语汇少,可以教导一些缓兵之计与动作,譬如摇头表示拒绝,或赶快拿着玩具离开;但2岁以上的孩子,就要尽量鼓励他使用简单语言表达,像是:“我的”、“轮流”或“你等一下”、“我还想玩”等,端视宝宝的语言能力而定。由于小宝宝的表达和理解都比较简略,约3岁左右才能彼此沟通,彼此还是需要大人在一旁帮忙答腔。    二、提供正能量的环境,给宝宝树立EQ好榜样   除了科学引导,成长环境带给宝宝的影响也很大,满足他的基本需要,提供他安全信任有爱的环境,让他有被爱的感觉,就有安全感,情绪也会比较稳定。而且宝宝透过模仿学习如何面对情绪,如果家长情绪化,宝宝也会情绪化,所以父母亲本身情绪管理也是相当重要的。如何给予宝宝一个正向积极的环境,让他学会情绪管理呢?有以下几个建议:   1.帮助宝宝成功、不怕犯错,建立自信心   宝宝很想自己做又做不完美时易产生挫折感,其实就算是他只穿好一双裤子也可以赞美他,帮助宝宝制造很多的成功机会。也要允许孩子犯错,告诉宝宝做错没有关系,可以重来。爹地妈咪要知道宝宝能力到哪里,也鼓励他尝试,就算没有成功也给予他尝试和努力的肯定。有自信心和自我肯定的宝宝,挫折容忍度也比较高。   2.容许宝宝表达他的情绪   让宝宝可以哭、也可以生气,而不是不能有这样情绪,应该是在他表达这些情绪的时候可以告诉他,什么是别人可以接受的范围和方式。例如:不能哭太久,对身体不好;而生气的时候可以槌抱枕,但不要用打人的方式表达。   3.透过游戏、角色扮演,模拟冲突解决方式   平常可以透过游戏、角色扮演来模拟冲突发生的情况,让定宝练习;而看绘本上解决冲突的故事也是很好的方式,透过这些让孩子学会说对不起、学会同理他人。 ;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有三大心理问题:1、自我封闭 性格孤僻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2、情绪失控 容易冲动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3、认知偏差 内心迷茫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该如何解决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该如何解决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该如何解决,留守儿童就是父母外出打工或者离异,被迫留在家乡,这类孩子的童年大多是孤单的也会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那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该如何解决1    农村留守儿童三大心理问题   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而他们被迫留在家乡,留在爷爷奶奶的身边,对于这些孩子而言,父母已蜕变为一年两年才露个脸、见个面的符号和概念。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专家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三大严重心理问题。   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为缺少父母的关注和呵护,情感会变得丰富而脆弱——依赖性和独立性、冲动性和理智性、自觉性和任性并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自我封闭 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情绪失控 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认知偏差 内心迷茫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   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留守儿童急需3大心理素质的培养    1、自信心的培养   “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及时的管教,而隔代监护人爷爷奶奶等又常常溺爱或放纵他们的行为,致使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较差,成绩落后,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 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要死盯着自己的短处,要善于发掘和发展自己的优势,“避己之短,扬己之长”,对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   教师要指导“留守儿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帮爷爷奶奶做一些家务,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学会克服自己学习上的一些不良习惯等,即使很小的事,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起到增强自信心的作用。    2、抗挫折能力培养   原因体验到挫折感。他们的情绪常常处于失望、焦虑、沮丧等紧张状态。   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的分析,从主客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到受挫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要善于根据自己的优势确立奋斗目标,在前进过程中发现不切合实际时,要及时调整,化压力为动力。   其实,适度的刺激和压力能有效的调整机体的积极因素,正所谓“自古雄才多磨难”。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学会悦纳自己。    3、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愈来愈显得必不可少。但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定的实践逐渐形成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呵护,自闭心理较为严重,常常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压力较大。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为他们展示和表现自己提供一定的平台。应该鼓励他们克服自闭心理,试探着主动与人交往,慢慢获得成功的.体验。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该如何解决2    部分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敌对   “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从而导致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严重者有的参与盗窃、抢劫,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2、 人际关系敏感   “留守儿童”在情绪、性格上存在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其人际关系的发展。不合群,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不愿与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    3、悲痛、厌恶、焦虑、忧郁   “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较为突出的是情绪悲痛、焦虑、厌恶、怨恨、忧郁。    4、学习心态   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加之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不高,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因此,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不良心理。    如何处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1、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留守儿童”比平常人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大多处在小学阶段,一般都是未满14岁的少年儿童。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长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笔者认为,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搭建他们能够见面的桥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    2、寻找合适的监护人,并提高监护人的素质   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够及时的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祖父辈的监护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其学习给予帮助,可以为孩子请家教,使其获得个别化的教育,提高学习成绩。    3、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首先,作为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做到公平、公证,使“留守儿童”拥有与其他儿童同等对待的教育。教师本身应该注重身教而多于言教,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成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学校应加强制度管理,避免社会上的不良分子进入学校,以免造成不良影响,遏止了校内的不良成员进行破坏,避免“留守儿童”结识不良分子,一旦发现,学校、老师应给予及时的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使其人格发展能够“弃恶扬善”。    4、鼓励加强农业生产   “留守儿童”的数量之所以不断的增多,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没有条件把孩子带在身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父母外出打工这一现实问题。政府应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使农村的劳动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减少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现象。    5、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   首先,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社会有必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有效的弥补家庭教育对其关怀的不足,多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其次,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政府应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维持社会秩序,严厉打击犯罪分子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加强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严厉打击传播不良音像制品的行为,维护社会安定,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多组织社会公益活动,抓住对社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利时机,呼吁社会成员多关注“留守儿童”及其他弱势群体,给予他们热心的关怀与帮助,让他们感觉到国家及政府的温暖。    6、提高“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   “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自我体验,不同的自我控制,都会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使他们能够与其他同学一样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必须培养“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

留守儿童应该多重视孩子哪些心理问题?

你好,朋友,留守儿童应该多重视孩子哪些心理问题,最主要的就是注重孩子们的心理,遇到事情,害怕平时没有开心快乐,必须要自闭症,而且有,单独的,行动很少,不合群,所以这都是我留守了痛的弊端,特别是胆怯,害怕,因为没有父母的陪伴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解决措施

解决措施:1,父母加强和孩子的联系。哪怕不能经常和孩子见面,也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多打电话,视频等等。不然让孩子觉得你在忽视他。日常对话中,多向他表示爱意。留守儿童,归根到底是收到的关注不够,才会孤僻。要让他觉得父母爱他,关心他。2,学校老师,多教孩子与人相处的方法,让他们学会人际交往。3,政府加强对当地扶持力度。当地的经济发展起来,外出务工的人数自然会减少,留守儿童也就不会再留守。拓展资料:留守儿童指:父母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自我封闭,性格孤僻,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表现为较强的孤独感,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等等。极少的留守儿童会对父母产生怨恨的情绪甚至偏执的想法。

[城郊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偏执;敏感多疑;自卑、焦虑、寂寞、忧郁;学习态度不良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为此,本文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对城郊“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对策,以便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一、城郊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偏执 我们对“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发生矛盾时所采取的处理方式进行了调查统计,有43.3%的“留守儿童”会采取吵架的行为;16.2%表示自己会闷不吭声;28.9%表示会告诉老师;还有21.6%会采取其他发泄方式,寻找心理平衡。可见,“留守儿童”采取打架或其他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还是占绝大部分,由此,可以推断,“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特敏感等不良心理问题。   敏感多疑 “留守儿童”在情绪、性格上存在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其人际关系的发展。根据对“留守儿童”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统计显示:16.7%的“留守儿童”认为对活动不感兴趣,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显得不合群,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不愿与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46.6%的表示别人叫我去才去,显得内向,不积极;也有36.7%的表示非常愿意参加。   自卑、焦虑、寂寞、忧郁 “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自卑,焦虑、忧郁。调查统计显示,81.1%的“留守儿童”非常的想念父母,而18.9%的表示不太思念,对父母已经失去了那种浓厚的亲切感。再者,在调查中还发现,8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其中16.2%的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   学习态度不良 根据调查统计,89.2%的“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5.4%由亲朋好友监护,还有5.4%由老师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64.9%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加之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因此,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不良心理。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父母关爱的缺失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侬(Mack-innon,1950),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的一个总结。   我们对小学阶段的城郊“留守儿童”进行的调查,年龄多处在9—12岁之间。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的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调查结果中显示,16.2%的家长平均一周与孩子联系一次,10.8%平均每月联系一次,29.7%表示不定时的联系,43.3%的很少联系。由此可见,“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敏感多疑、怀有敌对、自卑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他们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激动、怨恨、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孤僻、内向、偏执,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临时监护人责任缺失 调查结果表明,89.2%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是行不通的;而5.4%是由亲朋好友做监护,还有5.4%的是由老师看管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现在大多数的学校、老师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   意志品质因素 以上引起“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 “留守儿童”本身的自我意志品质就是其内部因素。根据调查统计显示:21.6%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自控能力较差,16.2%的表示自控能力很差,54.3%的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为一般,只有7.9%的认为自己自控能力很强。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儿童”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般的“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的问题在很多地方还没有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因而需要营造一种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舆论力量。如果社会对留守儿童以足够的重视,那么留守儿童的现状会好得多,因此加强舆论宣传是当前的当务之急。我们在学校里的具体措施: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每年开学以后,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将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父母联系电话等记录在案,以便随时和父母联系、交换意见,加强家长与代理监护人的联系,随时提醒监护人对子女在学习上,生活上,思想上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及时发现孩子的一些不良倾向,对子女进行思想教育,心理疏导。   建立“家”“校”沟通网 教师要走访“留守学生”家庭,做到 “八必访”,即孩子有安全问题时必访,孩子情绪不好时必访,孩子生病时必访,孩子有不良倾向时必访,孩子成绩下降或上升时必访,孩子家庭有重大困难时必访,孩子有迟到早退现象时必访,孩子与同学争吵时必访。通过家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知识引导孩子,用爱心温暖孩子。   开展 “亲子交流”活动 发动广大“留守儿童”给家长写一封信、打一个电话,汇报一下学习和生活情况。加强“留守儿童”与家长的沟通,引导家长经常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   充分利用学校心理健康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学校已经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心理健康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等课程,及时化解“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惑。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改善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身心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不仅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关注,更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关爱。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4大表现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4大表现   在我们的身边存在着一群这样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而他们被迫留在家乡,留在爷爷奶奶的身边,对于这些孩子而言,父母已蜕变为一年两年才露个脸、见个面的符号和概念。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   这些孩子在成长中因为缺少父母的关注和呵护,情感丰富而脆弱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严重,依赖性和独立性、冲动性和理智性、自觉性和任性并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1.自我封闭 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2.情绪失控 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3.认知偏差 内心迷茫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4. 敌对   “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从而导致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严重者有的参与盗窃、抢劫,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

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在这个名称的背后,是一个脆弱的群体,一种酸楚的生活状态。当他们最需要父母拥抱的时候,父母却为了生活,远离家乡,一年到头只能见上一两次面。父母的外出,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细致的照料与关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以下是我整理的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欢迎阅读。   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篇1   一、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1、自我封闭 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2、情绪失控 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3、认知偏差 内心迷茫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4、 敌对   “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从而导致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严重者有的参与盗窃、抢劫,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措施   1、加强家庭教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和监护人的责任。父母尤其是出外打工的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交流和沟通,除了关心孩子的生活、身体和学习外,更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这样不但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紧张、焦虑心理,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明白生活的来之不易,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负责抚养监护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应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不能过分溺爱和放任,给孩子以科学的管理和引导,从而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   2、发挥学校的主导教育功能。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要完善健康教育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要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心理上的体贴与温馨,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让孩子有一个稳定的情绪、积极的情感,营造和谐大家庭的氛围,满足孩子们的精神需求;其次,学校要组织班主任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和跟踪管理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对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管理。   3、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为全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要注重对留守儿童家长和其他监护人的培训,使他们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家校结合以更好地教育孩子。   4、留守儿童自身应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外因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我认为留守儿童本身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应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学会正确应对挫折和逆境,培养坚强的意志,为自己树立目标,培养各种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多与老师、同学接触,主动与父母沟通,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从而使自己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5、整合社会力量,共同搭建留守儿童爱心教育平台。政府要针对部分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的现状制定相关政策,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把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篇2   1.认知障碍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一年中可能只有春节期间才能与孩子团聚,因此留守儿童容易形成三种错误认识:一是忽视父母的存在,由于长期不在一起生活,幼小的孩子逐渐淡忘了父母,父母好不容易回一次家,但孩子对父母敬而远之;二是挣钱重要,自己不重要,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父母很少关注孩子,即使关注也只能通过电话问候,缺少细微和深入的关爱,孩子就逐渐形成了挣钱重要的认识;三是挣钱重要而读书不重要,在外务工的父母大多数读书也不是很多,再加上把正在读书的孩子留在家里,孩子就形成了挣钱比读书重要这样的错误认识;四是有钱就有一切,由于隔代管护溺爱多于教育,物质满足多于心理满足,再加上父母一年半载回家一趟,为了弥补自己对孩子的思念与愧疚心理,便给孩子在物质方面较多的补偿,更坚定了孩子的这种错误认知。这样的认知使留守儿童极易形成厌学心理,进一步形成留守儿童的学习障碍。   2.情感障碍   城市留守儿童由于主要由祖辈管护,其次由亲戚或兄长(姐姐)管护,这些管护以物质方面的管护为主,缺少有效的沟通与教育,更缺少对孩子的心理指导与要求,孩子有了心理问题要么自己解决,要么只能与自己同样为留守儿童的同学交流,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留守儿童容易形成焦虑、冷漠、消极等情感问题。这些情感问题如果进一步发展,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3.人格障碍   留守儿童容易形成四个方面的人格障碍:一是自卑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与有父母的孩子相比,他们经常觉得低人一等,看见其他的孩子由父母领着上学或玩耍时,非常羡慕,他们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归宿;由亲戚管护的孩子,有寄人篱下的感觉,这些因素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自卑心理。二是内向孤僻,父母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父母之间的交流以及与孩子的交流对培养孩子的自信与人际交流能力十分重要,但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缺少这样的机会,因此留守儿童与别人交往的机会明显减少,容易形成内向孤僻的心理。三是任性,由于隔代教育对孩子的溺爱和娇纵,容易助长孩子任性的心理,这种心理对孩子走入社会又进一步带来负面影响。四是压抑,留守儿童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缺少解决的渠道,渴望父母关怀的愿望得不到满足,长期下去,就会形成压抑的心理。   4.行为障碍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监管不到位,他们在出现一些行为方面的`错误时缺少监督改正的机会,使小错误发展成大错误,逐渐形成行为障碍,主要包括小偷小摸、抽烟、打架、抢劫、敲诈勒索等。这些行为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解决,将会导致他们进一步走上犯罪道路。湖南作家阮梅在《罪童泪》一书中,介绍了11个儿童犯罪的案例,其中留守儿童犯罪占了多数。   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篇3   一、学习上有畏难、依赖的心理   二年级有个学生叫小威,该生在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整天想随心所欲地玩。在学习、生活上对家长有很强的依赖,如迟到了一定要奶奶把他送进教室,生病了一定是让奶奶帮做作业,当作业过多时,就不断地吵,并让家长帮做。成绩不理想。我家访的时候,他奶奶跟我说:“老师啊,说起来可笑啊,我的孙子有一次不会做作业就请教我,我说我不会做,他就哭着,闹着说‘你这么老了,难道不会做作业吗 ?快教我啊!"我说真的不会做。还给他解释,以前我要带弟、妹,不得上学的,我不识字。所以不会教你完成作业啊。”(心理健康论文 )后来她还给孙子讲了好多没有文化吃亏的故事。叫他不走自己没有文化的老路。面对这样的学生,我经常给他补课,找他聊天,还充分利用“心理辅导”和“主题班会”进行疏导他。平时他成绩一有提高,我就及时表扬,经过多方努力,该生发生了令人兴奋的变化,成绩直线上升。   二、生活上有孤单、恐惧、害怕的心理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幼小的心灵得不到呵护。有心理话无法与亲人表达,有委屈无处倾诉。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祖孙同堂”。他们之间沟通比较困难。容易产生孤独、冷漠、甚至恐惧害怕心理以及焦虑、任性、暴躁、叛逆、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少数留守儿童天不怕地不怕,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胡作非为;不听监护人的话,我行我素,甚至夜不归宿。如原来我班有个学生叫小卓,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中只有年老的爷爷,长期以来,缺乏沟通、交流,养成了孤僻、怪异的性格。有一次,爷爷喝酒醉了,没有做饭给孙子吃,小卓就去同学家吃饭、过夜。第二天下午,他爷爷才找到我说,他孙子昨晚上没有回家睡。不知道去哪了,叫我查看,是不是在同学家。我费了好大功夫,才打听到在同学的家(那位同学也是留守儿童的)。后来我经过了解知道,是因为小卓觉得生活上孤独,心理孤单,没有人和他说话,沟通,爷爷又照顾不周到。所以周末就到同学家玩,一整晚都不回家。我教育他,你夜不归宿是不对的,很不安全,小心被拐卖啊!这样做,爷爷找不到你,会担心的,父母也就不能安心做工了。你应该帮爷爷学做点家务活啊。他点点头。   三、心理扭曲,有轻生想法   “留守儿童”由于生活上缺乏血缘亲情的呵护,学习中最大的困难是“无人辅导”。监护人一般又没有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学习滑坡、厌学逃学。面对学习上的困难,不少“留守儿童”采取消极的态度,陷入恶性循环。如果“留守儿童”不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器重。思想上的疙瘩不能及时消融,长久的瘀结,他们或沉闷抑郁或自暴自弃。以上种种原因会产生心理扭曲,有轻生想法。我班三年级学生叫小科,父亲长期在外打工,母亲忙,很少管他。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总觉得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再加厌学、成绩差,同伴们的冷嘲热讽。有一天,他突然嘣出一句话,“我跳楼死算了”。我问他为什么想死,他伤心地说:“同学都不和我好,爸妈不在家。”我慢慢开导他,你吃的,穿的,用的都是父母做工得来的,他们还想攒钱给你读大学呢!至于同学不和你好,是因为你不合群、孤僻。当天的班会上,我还从侧面教育了他。从那以后,他的成绩提高了,他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对一名后进的留守学生,老师只要对他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就能让他体验成功和快乐。   我在班级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让他们学会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学会与人相处,与人交往。那个学期我们学校也开展“留守儿童‘亲情电话"活动, 使他们能听到爸爸妈妈的声音,让他们觉得父母虽远犹近,父母就在身边。从各种活动的交流和沟通中寻找温暖和友谊。 经过半年多来的教育活动和引导,加上他本人的努力,教育的效果是令人兴奋的。   我体会到,班主任教育工作要认真分析留守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在良好的集体环境中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要把学生看作朋友,主动接近他们,拿出更多时间与他们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他们谈话沟通,把他们的困难放在心上,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甚至给予特别的照顾,让他们把你当作知心朋友,他们就愿意跟你说心理话、说真话,将心中的苦恼、愤怒、悲伤向你倾诉。平时多创造一些愉快融洽的场合。在课文教学中与“留守儿童”问题结合起来,善于辨证地、发展地看待每一位留守学生,真正做到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关心爱护,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空间。使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有健康、快乐、幸福的童年。   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篇4   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的过程中,很多农村孩子成了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因为缺乏父母的管教和关心,情感丰富而脆弱,在认识、价值观上容易产生偏离,因而也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之后,留守儿童成为了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这也是一个充满各种问题的群体,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偏离正确的轨道。那么,我们要如何应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呢?   1、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达到某一目标或完成某一项任务的心理状态。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及时的管教,而隔代监护人爷爷奶奶等又常常溺爱或放纵他们的行为,致使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较差,成绩落后,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   留守儿童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要死盯着自己的短处,要善于发掘和发展自己的优势,“避己之短,扬己之长”,对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教师要指导留守儿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帮爷爷奶奶做一些家务,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学会克服自己学习上的一些不良习惯等,即使很小的事,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起到增强自信心的作用。   2、抗挫折能力培养   挫折可以称为是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紧张情绪状态。挫折感在留守儿童的心理上表现很明显,他们常常会由于考试的失败、学业的担忧、社交的障碍、缺少父母的关爱等方面的原因体验到挫折感。他们的情绪常常处于失望、焦虑、沮丧等紧张状态。   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的分析,从主客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到受挫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要善于根据自己的优势确立奋斗目标,在前进过程中发现不切合实际时,要及时调整,化压力为动力。其实,适度的刺激和压力能有效地调整机体的积极因素,正所谓“自古雄才多磨难”。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学会悦纳自己。   3、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愈来愈显得必不可少。但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定的实践逐渐形成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呵护,自闭心理较为严重,常常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压力较大。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为他们展示和表现自己提供一定的平台。应该鼓励他们克服自闭心理,试探着主动与人交往,慢慢获得成功的体验。 ;

留守儿童会有些什么心理问题?

1.留守孩子缺乏安全感,大都感情脆弱,自暴自弃,性格内向,有什么事自己承受,总觉得低人一等,性格孤僻,人际交往差,很难与人沟通;2.有的留守孩子认为自己是被父母抛弃的,甚至仇视父母,不想读书;3. 留守孩子的父母大都通过钱来表达对孩子的爱,致使孩子浪费钱、乱花钱;有的大把花钱去买吃买穿,有的到网吧玩游戏,有的通过吸烟、喝酒甚至打架等等不正常、不正当的渠道宣泄自己的情绪。4.留守孩子多数不服管教,因为长期于父母分离,没有稳固的亲子关系作为基础,父母管教孩子不听;老人想管也管不动,或者根本就更加溺爱孩子,造成孩子霸道、自我中心的个性;留守孩子在父母缺失的家庭中,因为缺失父爱母爱,他们成为了一群“心灵孤儿”,爷爷奶奶照顾得再好也不能替代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和关爱,亲情缺失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伤害。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随着越来越多的朋友外出打工,留守儿童这个问题也变得更加的严峻了,因为长时间父母不在身边,所以她们会感觉到缺爱,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那么你知道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问题的答案吧。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叛逆暴躁:留守儿童由于年少无知,会误认为父母不管他,放弃对他的教育,在心理上会造成反正没人管的叛逆心理。在农村学校违纪学生中,“留守学生”占绝大多数,低年级及学前儿童一般表现为逃学、迟到;不完成作业;小偷小摸;不诚实,经常说谎;高年级“留守儿童”开始出现叛逆心理,攻击意识很强,与老师顶撞,不服从管教,更有甚者还盲目冲动、打架斗殴。自卑:相对从小就有父母陪伴的同学,留守儿童心理会无形中形成自卑的心理,误认为自己是没有人关爱,没有父母可以撑腰。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   三观判断:隔代的教育问题有可能会导致留守儿童对现今社会造成有偏差的理解能力,由于父母从小就缺乏教育。留守儿童靠自己薄弱的理解能力,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甚至有可能自暴自弃,出现逃学辍学的行为,很早就迈入社会。情绪失控,脾气暴躁。由于孩子在身心发育的时期,但是并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加上意志薄弱,所以很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对周围的人都不信任,对陌生人总是产生敌对心理,也就很容易攻击别人。 关爱留守儿童的方法   增加自信心: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有可能会导致自卑的心理,以及社交的障碍等等。对于留守儿童,我们不能有别样的眼光看待,而是要力所能及去帮助留守儿童,多加开导,多与留守儿童交流,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共同体验生活中的乐趣,让留守儿童获得朋友,成功的体验,起到增强自信心的作用。   增强交际能力:留守儿童有可能会比较被动以及内向,由于自卑,不愿意主动与人交流。我们可以做主动的角色,有时候一个小小的行为,就可能改变留守儿童的一生。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为他们展示和表现自己提供一定的平台。应该鼓励他们克服自闭心理,试探着主动与人交往,慢慢获得成功的体验,让留守儿童明白,交流沟通只不过是一件简单自然的事情。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表现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表现如下:1、敌对:据相关调查表明,大多数“留守儿童”往往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以及搞破坏等不良的心理问题。除此之外,还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因此这样就会导致出现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需要大家注意的是,严重者还有可能会参与盗窃等,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2、际关系敏感: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其情绪、性格上往往会存在一些心理问题,而这样却会直接影响到其人际关系的发展。据相关调查结果统计显示,有16.7%的“留守儿童”认为对活动不感兴趣。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显得不合群,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不愿与人接触,甚至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还有46.6%的表示别人叫我去才去,非常为地内向,积极性不是很高。3、悲痛、厌恶、焦虑、忧郁:“留守儿童”大多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因此这样就会导致他们在精神上得不到满足,慢慢地就可以让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等,甚至会表现为情绪悲痛、焦虑、怨恨、忧郁。也就是说,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在不同程度上都会产生一定的情绪问题。

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你知道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什么吗?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在外打工,自己和爷爷奶奶生活的小孩子。他们因为和家长的接触比较少,所以一边都会有一些心理问题。下面我为大家分享一下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什么,感兴趣的朋友赶紧来了解一下吧。 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1 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1、情绪失控 “留守的花朵”缺乏父母关爱的阳光,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自己却被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在情绪上没有正确的引导,心理上的缺失,让他们对于社会的不平衡产生抵触甚至攻击。有些意志薄弱的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内心的敏感脆弱,就这样长期的影响着这些孩子。 2、自我封闭 孤僻、冷漠、散漫……当这些带着灰暗色调的词汇集中在一些农村留守儿童身上时,其凸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就变得不容漠视。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没有最亲的人在身边沟通,收到其他朋友的排挤,柔弱无助的孩子只能将自己完全与这个陌生世界隔离,保护自己。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久而久之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 3、认知偏差 缺乏父母的关注和相应的家庭教育,纪律涣散,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他们的内心变得敏感迷茫。少数留守儿童对父母的离去偏激怨恨。即使父母回家后,也疏远他们,情感隔膜。在他们人格定性的年代,正常的人生观、价值观都难以树立。也是现今社会留守儿童逃学、辍学比率不断增加的原因。 关注留守儿童,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是一两天所造成,如果能够依靠学校的精神培养,社会的关心,家长的辅助,我们从内心不要歧视,不要疏远,留守的花朵就能美丽绽放。当然,我们在此也建议一些忙于挣钱与孩子沟通较少的家长,负起责任,毕竟你们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2 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1、认知偏差 内心迷茫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2、自我封闭 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3、情绪失控 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有哪些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有:自我封闭性格孤僻、情绪失控容易冲动、认知偏差内心迷茫、敌对。1、自我封闭性格孤僻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2、情绪失控容易冲动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3、认知偏差内心迷茫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4、敌对“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

留守儿童长大后的有什么样的心理问题?

现在有很多小孩子都是留守儿童,那么留守儿童的话,会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如果家人足够重视,能够正确的引导,就会减轻这样的心理问题的压力,减轻对他成长带来的影响。首先,留守儿童长大之后会存在的心理问题就是行为比较孤僻。因为他是留守儿童,所以缺乏交流,缺少沟通,然后缺乏父母的一个关爱。他的行为就会变得比较孤僻比较冷淡,对待身边的人也会比较冷漠,长大之后就会行为比较孤僻。第二,留守儿童他的行为会比较极端。留守儿童他没有一个正确的引导他的一个行为,那么他很可能会误入歧途,并且性格比较偏激。做事情不会考虑到对别人的一个严重的影响,就会导致一种比较恶劣的结果。第三,留守儿童会比较容易轻信他人。正因为留守儿童,他缺少一个关爱的环境,缺少父母的一个关爱,那么他在成长过程当中就急需要弥补这样的缺失。所以他就很容易相信别人对他的一个关心,哪怕是一个细节,他也会觉得别人是对他非常好的,很容易轻信别人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最后,留守儿童容易心情低落。正因为留守儿童面临着很多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心理问题,那么他就会容易陷入低迷低沉或者是非常消极的一种想法。这些都会容易造成他的心情低落,充满负能量。当然留守儿童也并不是说每一个人都会充满这样的问题,要看家长对他的一个引导和调整,还有就是寒暑假的弥补。另外就是源于他身边的朋友和老师对他的一个引导,只要调整得当,那么这些留守儿童他也能够走向非常积极的一个生活。

大学生就业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大学生就业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下: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有期望值过高、消极自卑、焦虑、盲从冲动、嫉妒、失落六方面。1、期望值过高大学生往往希望选择效益好的工作单位,却没有正确认识和分析自身情况。2、消极自卑目前就业形势不太好,大学生很容易因为自己学历不够而感到自卑。大学生应该时刻给自己积极的自我暗示,认为自己能够做到。3、焦虑值过高大学生一方面希望尽早迈入社会自食其力,另一方面对在社会上生存感到恐惧。两方面矛盾相冲突,从而产生焦虑感。4、盲从冲动大学生心智不够成熟,不能够客观分析社会需要,对自己的竞争力缺乏自信,因此在就业时产生了随波逐流的盲从心理。5、嫉妒心理大学生找工作中的嫉妒心理会使自己与同伴疏远,人际关系冷漠,进而使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6、失落心理现实中就业岗位并没有大学生想象中美好,因此当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差距时,会产生失落感、挫败感。就业心理误区:期望值过高有些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了解的不够透彻,完全按照自己的理想一厢情愿的谋求高新高酬职位,由于目标不切合实际,在择业过程中屡屡碰壁,结果导致心灰意冷,甚至是丧失自信心。焦虑心理产生焦虑的原因就是对自己四年大学学习知识的不信任,一直都是出于一种对社会,对职场恐惧态度,不敢去面对挑战,面对新事物,所以在此建议大家,要做到自信,敢作敢为,要积极去接触不同的人和事,锻炼自己的交流能力和社会经验。铁饭碗情结一些大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固守着一次择业定终身的思维模式,希望一次择业就能抢占到生活的制高点,一劳永逸,其实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多次择业的机会,那种从一而终的传统择业观念违背了社会发展潮流,应该摒弃。

大学生网络交友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解决?

为了什么去交友,又是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网友,这是网络交友心理比较容易出问题的地方!

不相信任何人是心理问题吗?

不相信任何人,应该是心理问题。世上骗子虽然多,但也只是一部分,也还有一部分人是好的。如果谁都不相信,可能是以前受过某种伤害,导致内心敏感、多疑,这就属于心理上的问题了。

恋爱中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你好,谈恋爱是一种美好的经历,它不仅仅是两个人的感情交流,更多的是两个人在一起成长的过程。经过多年的恋爱,我深刻明白了以下几点。第一,谈恋爱需要的是真诚和沟通。很多人在恋爱过程中,往往喜欢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或者是太过于主观臆断对方的想法。这样的沟通方式很容易产生误解和矛盾,最终导致恋爱关系的失败。因此,我们需要学会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同时也需要用心倾听对方的想法和感受,寻找共同点,共同成长。第二,谈恋爱需要的是自信和尊重。没有自信的人很难在恋爱中取得成功,因为恋爱需要自信的表达和坚持。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尊重对方的独立和自由,在恋爱中彼此给予空间和支持,不要试图改变对方的想法和行为。第三,谈恋爱需要的是包容和理解。在恋爱中,难免会有摩擦和矛盾,但是我们需要学会包容和理解对方的想法和行为,尊重彼此的个性和差异。只有这样,恋爱才能长久地维持下去。第四,谈恋爱需要的是责任和承诺。在恋爱中,我们需要为彼此的幸福和未来负责,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做出承诺,并且要信守承诺,不要轻易地承诺却不能兑现。第五,谈恋爱需要的是成熟和包容。恋爱本身就是一种成熟的表现,因为它需要我们学会如何面对情感和责任。同时我们也需要包容对方的不足和缺点,不要轻易地放弃对方,因为每个人都会犯错和改进。总之,谈恋爱是一种美好的经历,它需要我们学会真诚、自信、尊重、包容和成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恋爱中取得成功,拥有真正的幸福。祝你好运。

大学生常见的恋爱心理问题

大学生恋爱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从众心理、攀比心理、嫉妒心理。从众心理:一些大学生虽暂时没有谈恋爱的需求,但因同宿舍的同学谈恋爱,看到人家亲亲热热,会激发起恋爱意识和行为。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对象,或没有人向其求爱,失落感就会涌现,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另外,有些人对恋人的看法缺乏主见。别人说好自己就觉得好,别人说不好则会觉得不好,往往因随波逐流而断送了自己的爱情。攀比心理:大学生因为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在决定做事之前缺乏慎重考虑。对待爱情也是一样,常常为了攀比而行动。同宿舍的室友,一旦有人恋爱了,其他人也跟着陆续谈起来,没有考虑是不是真正的爱情。嫉妒心理:在恋爱中产生嫉妒心理是非常普遍的。当得知自己喜爱的人同其他异性关系密切时,一种难言的痛苦滋味涌上心头,这便是嫉妒。爱情必须相互信任,而嫉妒是对信任的蚕食与伤害,甚至会破坏双方关系。如何调节恋爱中常见的心理问题:1.深入探索自己的情绪:有时候,情绪问题可能是深层次的,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可以尝试使用写作、艺术创作等方式,来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2.学会自我调节:情绪问题可能会导致不适感和焦虑,可以学习和使用自我调节的技巧,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以缓解负面情绪。3.保持积极的心态:尽管面临困难,但可以尝试保持积极的心态,并着重关注自己的优点和能力,以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4.建立有意义的生活:可以尝试建立一些有意义的生活习惯,如参加志愿活动、学习新技能或加入兴趣小组等,以增强自我价值感和满足感。

大学生常见的恋爱心理问题有哪些

大学生常见的恋爱心理问题:1、找不到心上人在偌大的校园里,却找不到自己喜欢的人,这是一件很苦恼的事情。也许因为眼光太高,总想找一位自己理想中的且符合自己审美情趣的,可现实往往不遂人愿,现实与理想总是有很大的差距,可能这方面符合你的要求,而另一方面却让你担忧;也许自己过于内向,对自己喜欢的人怯于表白,以致错失了良机,郁郁寡欢;也许是自己过于自卑,因自己条件不好而担心被拒绝;也许是我有情,他无意等等。2、恋爱出发点不正确大学生谈恋爱很多都是一时性起,把谈恋爱当作是一种情感的体验,只是为了得到一时的精神享受,弥补一下空虚的心灵,找一个情感的寄托。一些人把恋爱当作了打发时间的工具,只为了充裕自己的空余时间,在大学生活中,我们没有了高中时为了考入理想中大学而日夜奋战的压力,身心得到了从未有过的放松,感觉生活是那么美好,却也陷入了无聊的困境中,因而就想找一位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异性;一些人把恋爱当作结婚前的实战演习,只为了获取那一丝的满足;还有一些同学恋爱是盲目从众,看到自己周围的人都是成双入对的,难免心里不好受,因而也想找一位异性来满足自己的自尊心。3、不能正确区分友情与爱情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大学校园里,异性交往是很正常的社交行为,同时也是大学生的一个社交障碍,总是把异性之间的友情当成爱情来对待。本来很好的一对异性朋友,亲密无间、无话不谈,却因为错把友情当作爱情,误认为对方喜欢自己,产生爱情错觉,导致彼此之间交流出现障碍,彼此之间的友谊也随之消失殆尽。4、导致学业荒废大学时期本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成才立业的时期,然而有些学生认为,大学里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因而把感情放在首位,每天回忆着和对方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幻想着以后的幸福时光,殊不知青春的大好时光就在幻想中溜走了。错过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的最佳时期。导致临毕业时,别人都忙着找工作,自己却一无所长,连最基本的专业知识都不知道,根本找不到工作,可惜后悔晚矣。5、恋爱方式不正确恋爱刚开始时,俩人天天粘在一起,恨不得昼夜不离,女生这边一有点事,男性就忙的不亦乐乎,虽然累,但是也不会厌烦;然而三四个月过后,感情骤然下降,特别是男性,过了新鲜感就不再考虑女生的感受,对待女友一副无所谓的态度,甚至是厌烦,殊不知这样让女友深感困惑,深感被忽略。导致俩人就会因为一点小事争吵不休,男生抱怨女生斤斤计较,女生抱怨男生对自己漠不关心,最终导致两人感情破裂,分道扬镳。6、表达爱的方式不文明恋爱中的大学生行为控制不当,在教学楼、食堂、校内小湖边、操场等公共场合若无其人过度亲密,行为不检点,表现恶劣,让同学不得不避开。这样不仅不受人尊敬,更会让人厌恶,在同学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7、婚前性行为增多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男性对此持有支持的态度,然而还是有很多女性不是特别赞成。一些女生一旦陷入热恋,就会对交往的对象过分信赖,无法自拔,缺乏控制自己的感情的能力,往往抵制不了男生的一再要求,迫于压力,从而发生性行为,甚至导致怀孕而休学,不仅给不少女生造成了心理及生理上的障碍。8、失恋之后难以走出失恋后会感到心情郁闷、郁郁寡欢、食不知味、精神恍惚,进而产生颓废、堕落的心理,陷入痛苦而不能自拔,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还有不少学生为此摧残自己的身体,甚至跳楼自杀;还有一些学生误入歧途,产生报复心理,触犯法律,将自己的一生葬送于此。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学习压力的加大,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也不断增多,尤其是13~15岁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都在迅速发展,且发展不均衡,心理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中学生心理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如何帮助中学生尽快走出心理泥潭,是学生本人、家长和老师共同关心的问题。    中学生心理问题原因之一:人际关系紧张   案例:15岁的张某是一名初三学生,目前以生病为由,请假呆在家里。初一时因为和班主任老师发生矛盾,担心老师为难自己,在第一学期结束后,强烈要求家长为其转学,说只要换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他就会努力学习。当时,家长认为孩子说得很有道理,就给孩子办了转学手续,可是,时隔一年,张某又因为和两位主课老师发生摩擦,再次提出转学。这时家长仍然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又动用关系为孩子选择了离家较远的学校。可是,张某升入初三半年来一直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常常感到莫名的孤独和焦躁,最后发展到拒绝上学。   分析:学生与老师发生矛盾是很正常的,可是有一些学生把这种普遍存在的矛盾任意扩大化,认为是很严重的事,进而推断出老师从此不公平对待自己的结论,结果给心理上造成了难以承受的压力。这时候,家长如果能够引导孩子进行换位思考和自我反思,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和处理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孩子的问题就能从根本上解决。但是,案例中的张某则不然,面对矛盾,他和他的家长选择了逃避,试图通过转学的方式回避矛盾,但张某的问题并没有解决。转学后,张某不得不去面对陌生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矛盾产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当同样的矛盾产生时,他依然没有解决矛盾的能力,结果必然出现行为上的进一步退缩用再次转学来回避矛盾,也难怪张某最终到了拒绝上学的地步。   这一案例很具有代表性,张某的心理问题是不良的人际关系造成的,所以,提醒广大家长平时一定要重视孩子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一旦孩子的人际关系出现了问题,教会孩子勇于面对和积极解决矛盾,才是教育的上策。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的那句老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中学生心理问题原因之二:错误认知   案例:薛某是从小由姥姥抚养长大的`,姥姥一生要强,从薛某懂事开始,就给他灌输只有考上重点中学才有考大学的希望;只有考上重点大学将来才有出路的思想。而薛某的现实是,成绩一直在班级中处于中下游,他的理想则是上重点中学。当新学期开学之初,离中考只剩下三个月的时间了,他才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差距,于是向家长强烈要求放弃今年的中考,选择复读。对于家长只要你努力了,考上什么样的学校都有成才的可能的说法根本不予接受,他坚持认为自己生来是和别人不一样的,他就是要上重点高中,考重点大学。究竟是参加中考还是选择复读,薛某的家长陷入了困惑,同时意识到孩子可能出现了心理问题,因而求助。   分析:从表面上来看,薛某目前的学习状况,使他看不到升入重点高中的希望,而这与他童年固有的观念相矛盾。所以,他强烈要求复读以回避中考可能带给他的失败。   然而,问题绝不是这么简单。从薛某简单的资料中不难看出,他存在只有考上重点中学才有考大学的希望,只有考上重点大学将来才有出路自己和别人是不一样的,我就是要上重点高中考重点大学以及如果选择复读,就有100%的把握考上重点高中这样一些错误观念和认知偏差。所以选择复读还是选择参加中考,不是薛某问题的关键所在,他应该首先接受心理治疗,从根本上纠正其错误观念和认知偏差,重新形成合理的认知,是复读还是参加中考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不过,他的材料过于简单,如果薛某还存在其他的问题则该另当别论。    中学生心理问题之三:考试焦虑   案例:17岁的杨某今年即将高中毕业,她高一、高二的成绩都在班里排前5名,是重点大学的好苗子,老师、家长都对她寄予厚望。自进入高三以来,学校的大考小考接连不断,奇怪的是,一到考试她就会莫名其妙地拉肚子,就连单元考试她都会如此。考试一结束,病又不治自愈。到医院反复检查,哪里也查不出毛病来。成绩因此受到影响,由原来的前五名逐渐下滑到十几名。现在每到考试前,她总是一遍遍地问家长和老师:我要是再拉肚子考不好怎么办呢?家长和老师都对她进行安慰,说她的基础摆在那里,拉肚子影响成绩是暂时的事。但这种事发生次数多了,家长心里也起了疑问:孩子该不是出了什么心理问题吧?   分析:杨某一考试就拉肚子,上医院检查哪里都没有毛病,这就可以初步推断,杨某拉肚子的根源不是消化道出了问题。   杨某的成绩一直在班级排前5名,被认为是重点大学的好苗子,老师和家长都对她寄予厚望,杨某是老师和家长的宠儿,平时一定得到了他们太多的关注。也正是因为如此,杨某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和排名是非常在意的,哪怕下降一个名次,在杨某看来都意味着失败。所以,面对越来越多的考试,她担心自己考不好,让老师和家长失望,心理由此产生巨大的压力,最终导致考试焦虑,进而引起了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拉肚子。杨某希望老师和家长认为不是她自己没有进步,而是拉肚子影响了她的考试成绩。一方面,杨某心理上觉得容易向老师和家长交代;另一方面,在老师和家长面前,杨某仍然能够保持好学生的形象,从而得到他们更多的关注。其实,杨某潜意识里是在逃避考试,归根结底是她自信心不足的表现。所以,杨某有必要采取自信训练的方法,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多进行自我鼓励,不要把考试看得太重,以增强自信心,考试焦虑就会得到有效缓解。 ;

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

1、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唯我独尊心理、厌学心理。解决办法有:从学校的课程、制度方案着手、调整学生的作息时间、培养学生习惯、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1)自卑心理。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作出过低的评价,感到己不如人的心理感受。适当的自卑感可以激发自己去弥补自己的不足,超越自己;但过度自卑会导致抑郁,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部分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冷、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2)逆反心理。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不少中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抗。(3)孤独心理。个人在群体中所产生的一种孤单、寂寞、无助的不愉快感受的心理状态。许多中学生性格孤僻、害怕交往,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或顾影自怜,或无病呻吟。他们不愿投入火热的生活,却又抱怨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一些中学生很少和别人交往,常常一个人背着大家独自活动、寡言少语,他们人际关系疏远化和淡化,崇尚做“超人”和“怪人”。而他们内心却感到孤独。(4)嫉妒心理。在中学,一部分学生漂亮的容貌、优异的学习成绩、优越的家庭条件、受到老师的宠爱,常常会引发另一部分学生的嫉妒之心。他们越是关心和重视嫉妒对象,越有可能会让绝望与恐惧感击中,从而发展为憎恶、敌意、怨恨和复仇这样一些恶劣的情绪。(5)唯我独尊心理。一些中学生只沉湎于自我实现和个人奋斗中,处处都得以自己为核心,遇到稍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雷霆、躺倒不干,或触犯到个人一点点利益就斤斤计较,对集体麻木不仁,对社会漠不关心。(6)厌学心理。厌学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感到学习没劲,丧失上进的信心,学习欲望低下,重者甚至对学习丧失兴趣,把学习视为苦差事,上课懒得开课本,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盼望着早点毕业以求解脱,更严重者根本不学习,终日浑浑噩噩,对老师缺乏感情,部分学生最终辍学流失。2、解决方法:(1)学校正规课程的适应。应着重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习的责任感、义务感。(2)学校规章制度的适应。要着重培养中学生的纪律观念和良好的作息习惯。(3)学校情绪生活的适应。应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积极体验学校生活的温暖和乐趣,防止自卑、恐惧、退缩、郁闷等不良情绪的产生。(4)学校人际关系的适应。教师应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交友指导。(5)学校课外活动的适应。应着重培养中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6)学校集体生活的适应。应着重培养中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荣誉感。(7)对学习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课后要养成复习、预习,整理书包等习惯还是挺必要的。(8)对生活作息的适应。入学了,对原来的生活作息有所改变,但应及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使第二天有充沛的精力学习。

大学生恋爱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恋爱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导语:大学生恋爱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呢?在恋爱的过程中需要双方都能够自觉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同时有相应的道德约束。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恋爱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大学生恋爱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篇1   一、大学生恋爱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1、从众心理   一些大学生虽暂时没有谈恋爱的需求,但因同宿舍的同学谈恋爱,看到人家亲亲热热,自然会激发起恋爱意识和行为。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对象,或没有人向其求爱,孤独感、危机感、失落感就会涌现,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另外,有些人对恋人的看法缺乏主见。别人说好自己就觉得好,别人说不好则会觉得不好,往往因随波逐流而断送了自己的爱情。   2、攀比心理   大学生因为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在决定做事之前往往缺乏慎重考虑。对待爱情也是一样,常常为了攀比,满足虚荣心而行动。同宿舍的几位同学,一旦有人恋爱了,其他人也不示弱,陆续谈起来,忘了考虑是不是真正的爱情。   3、嫉妒心理   在恋爱中产生嫉妒心理是非常普遍的。当得知自己喜爱的人同其他异性关系密切时,一种难言的痛苦滋味涌上心头,这便是嫉妒。爱情必须相互信任,而嫉妒是对信任的蚕食与伤害,甚至会破坏双方关系,最终导致感情的破裂。   二、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的调适   针对大学生恋爱中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我们应该努力地寻求积极交往的方式和合适的解决方法,培养健康的恋爱观。   1、正确认知爱情   只有正确地认知爱情,才能更好地面对爱情。爱情是相互给予而不仅仅为了得到,恋人之间彼此分享快乐、幸福和悲伤等。爱是责任,所有的爱情都包含一份神圣的责任,这种责任不是义务,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内心的自觉,即为自己所爱的人承担风险,而不只是感官上的愉悦与寂寞时的陪伴。爱是彼此尊重,真诚的爱是建立在双方平等与理解基础上的。   2、正确对待恋爱   大学生要正确对待恋爱,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即爱情与学业、爱情与友谊、爱情与道德责任。这三个问题解决了,常见的恋爱心理问题大部分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1)爱情与学业。青年学生进入大学后,专业方向基本确定,未来的事业逐步开始清晰,他们所面对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学业与爱情的关系。他们赞成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大学阶段应以学习为主,爱情应当服从学业;或者希望学业和爱情双丰收,既渴求学业有成,又向往爱情幸福。但是我们发现也有不少同学一旦坠入情网就不能自拔,学习同样受到严重影响。有的大学生整天沉浸在卿卿我我的甜言蜜语中;有的大学生中午、晚上不休息,加班加点谈恋爱,致使上课时倦意甚浓,无精打采;有的大学生干脆逃课,一心一意谈恋爱,成为恋爱“专业户”。爱情逐渐成为生活的唯一追求。可见,摆正学业与爱情的关系,是大学生难以控制而又必须正确处理的问题。摆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大学生应该把学业放在首位,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爱而放松了专业学习。   (2)爱情与友情。人际交往是人类的必然伴侣。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有的异性之间会产生友谊,有的异性之间的交往会产生爱情。这都是正常的结果。但是有的人会将爱情误认为是友情,有的会将友情误认为是爱情。作为大学生们应该了解爱情与友情的区别,处理好爱情与友情的关系。否则可能既丢了友情,又没找到爱情。爱情和友情是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虽然有相同之处,但也有着本质的区别。友情是同事、同学或朋友之间在相互了解和信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亲密、平等和友好的情谊关系。友情是个开放的系统,我们希望像这样的异性朋友越多越好。而爱情是一种彼此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专一而排他的感情。在爱情中双方都希望是彼此的唯一,一般比较排斥在其中掺杂了第三者或者更多的人。彼此间有着共同的责任和义务要去承担,自觉地为双方的未来打拼和努力。只有区别了爱情和友情之后,既能感受到友情的温暖,也能体会到爱情的甜蜜。   同时,还要学会处理好爱情对象与对象的朋友之间情谊的关系,别在对方的友谊里出现了误解和嫉妒的不必要烦恼。   (3)恋爱与道德。恋爱是一对男女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同时也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活动。在大学校园中随处可见恋爱中的情侣,在公共场所、在大庭广众之下,旁若无人,作出各种过分亲密的举动,似乎觉得“我的眼中只有你”,完全忽视了周围存在的其他人。情侣之间在私下场合举止亲密一些是无可厚非,但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应该尽量考虑周围他人的感受,遵守相应的社会公德。不要做出太过违背道德规范的事情。另外,恋人之间在相处的过程中也应该懂得相互平等,相互尊重,不要完全依附于对方或者让对方完全依附于自身。有些人认为因为当初是自己追的对方,因此就应该对对方言听计从。有些人认为既然是你来追的我,那我自然就应该比你高一等,你就应该完全对我百依百顺。但是在恋爱中如果完全失去了自我,彼此之间也就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爱情是很难长久的保存。   3、恋爱挫折的调适   对于爱情,每个人都希望在经历甜蜜的恋爱之后,有个幸福的结果,但并不是所有的爱情都会有预期收获,能够走到天长地久。在恋爱中也会有坎坷,有挫折。在恋爱中大学生们应该要学会去应对和调适恋爱中的挫折和坎坷,培养和提高自己爱的能力。恋爱挫折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   (1)单恋。在爱情中如果只是一方倾慕于另一方。而另一方完全不知道,或者对方完全不予理睬,那么这种感情就不能称之为爱情,只能成为是“单相思”或单恋。单恋并不能称为爱情,这样的感情只会让自己平添烦恼。单恋有时是自己的一时冲动,所以首先要冷静下来,理性地思考自己的这种感情。同时细心地观察对方对自己是什么感觉,如果对方完全没有爱情的意思,那就应该学会让自己对对方的感情进行转移,比如说转移到学业上,转移到其他的人际交往中,或者其他的目标上去。以另一种可能成功的活动来代替,从而获得成功的心理快慰。   (2)多恋。爱情具有专一性和排他性,它一般是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在恋爱的过程中需要双方都能够自觉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同时有相应的道德约束。如果一个人同时喜欢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异性并保持恋爱关系,或者同时接受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异性的追求,就是“三角恋爱”或“多角恋爱”。有的大学生把多角恋爱视为自己能力的展现、魅力的释放而引以为荣;也有极个别同学视爱情如游戏,以满足私欲或达到报复个人的目的。面对这样的状况,作为大学生们应该要保持高度的冷静和理智。傲慢和自卑、怀疑和妒忌、讽刺和狡诈,都不是正确的态度。要慎重地审视自己与对象之间的恋爱关系。当自己的恋人对他人产生了恋情,尽管很痛苦,但应该学会与对方坦诚交谈,作出抉择。另外,在必要的情况下要懂得“急流勇退”。如果发现自己闯进了别人的情网,或者发现与所爱的人的关系不可能发展下去,应该鼓起勇气,积极地退出来。这看似消极,实为解决多恋关系的一种积极策略。   (3)失恋。有恋爱就有可能失恋。当恋人因为社会现实、他人干预、情意不和等因素而感情破裂时,失恋的挫折就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生活和正常学习活动。从热恋关系中断裂出来,一下子失去了与自己最亲密的人,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痛苦的。失恋者经常表现为逃避现实,缩小人际交往圈,精神生活上既折磨自己又影响旁人的情绪,有人甚至向恋人进行行为或心理上的报复。失恋的创伤有时会带来严重后果,如自杀、伤害他人等心理。其实爱情并不是生活的唯一,不能为它耗费所有精力甚至抛弃生命。失恋者可以向他人倾诉自己的内心烦恼,倾吐内心的郁积情绪,缓解失恋的伤害。另外也可以适当应用心理保护机制,进行心理的转移,从而减轻痛苦。比如把热情投入到学业中去,在紧张的学习中逐渐减轻失恋对自己的影响。   总之,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将是解决大学生恋爱问题的根本所在。我们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的意义所在。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引导教育的好坏,是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重要方面,也是为社会文明进步作出的重要贡献。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拥有健康的恋爱心理。   大学生恋爱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篇2   (1)一夫一妻制   一些大学生在遇到自己喜欢的异性时会有爱,但不了解对方的情感态度,因此会感到困惑,羞于表达自己的爱,陷入单恋的折磨。一些大学生把自己的感情直接表达给自己所崇拜的对象,却遭到对方的拒绝。挫折心理在短时间内难以调整,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情绪得不到释放,使其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   恋爱中单身的大学生通常情绪低落、抑郁、恍惚,甚至对自己的生活一无所知。他们的情绪极不稳定,有时沉默寡言,有时坐立不安,哭闹自责。如果这种情绪不能得到有效的抑制,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变得孤僻、固执、自卑或消极,从而可能导致抑郁症。   (2)爱情的幻觉   爱的幻觉是一种单一的爱和错误的爱的感觉。一些大学生在强烈渴望自己的爱慕者的爱时,会过于敏感,产生太多的幻想。他们往往把对方的态度放在对自己主观需求的理解上,会把对方的善良和热情误认为是爱的表达。对方的一个表情、一个微笑或一句话将被视为单身情人对爱情的暗示或回应。在这种爱情幻觉的影响下,自恋者会感到自满,所以越是深陷其中,越是难以自拔。一旦他发现自己的幻想破灭了,他就会受到沉重的打击。因此,大学生应理性客观地掌握自己的知识,避免在爱情幻想中自欺欺人。   (3)多角形的爱   所谓多角形恋爱,是指同时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异性建立恋爱关系的人。在大学校园中,多角度恋爱现象不容忽视。大学生多角形恋爱有几种情况。   由于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发育还不完全成熟,缺乏生活经验,择偶标准不明确,无法确定哪种异性关系更适合他们,因此会广泛培养他们,以便选择最佳对象,从而产生多角度的爱情。   一些大学生择偶动机不好,心态浮躁,追求形式,抱着游戏人生的观念,没有一心一意的情感态度,渴望拥有一切美好的东西,于是他们进入不同的爱情角色,寻求刺激和满足。   一些大学生有很强的虚荣心。他们会为许多追求者感到骄傲。他们通过建立多角度的恋爱关系,展现自己的魅力,满足自己强烈的虚荣心。   也有一些大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固执任性,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嫉妒和占有欲太强。因此,他们会在他人的爱情关系中扮演第三者的角色,产生复杂的多角度的爱情。   多角形爱情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爱情观念。是对他人不尊重、不负责任的表现,是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多角形的爱也潜伏着巨大的危险。处理不当容易激化矛盾,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4)网恋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大学生普遍的交流方式。当一些大学生感到学习和生活压力过大,或孤独空虚时,他们会通过网络发泄情绪,寻求情感寄托,遇到志同道合的对象就会发展成网络恋爱。   由于虚拟网络的特点,网络恋爱主要是思想、情感、意识和观念的交流和交流,缺乏现实生活的基础。爱的双方不可能完全理解对方。只有通过自我陈述和表达才能实现爱。因此,它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虚假性。一旦双方接触,现实中的差距就会导致爱情的失败。我们不否认网恋的成功案例,但大学生在处理网恋时应保持冷静谨慎的态度,避免受到伤害或欺骗,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   (5)失恋   所谓失恋,是指爱情的一方单方面否定或终止关系,从而给另一方造成严重心理挫折的现象。失恋是一种痛苦的情感体验,会给失恋者留下创伤。   失恋会引起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应,如抑郁、失落、悲伤、孤独、抑郁、冷漠、绝望甚至报复。失恋的大学生往往悲伤、沮丧、沮丧、沉默。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冷静下来。他们容易自卑,对爱情失去信心,对生活失去兴趣。心理承受力差的学生甚至会因为严重的心理失衡而走向极端。   综上所述,大学生恋爱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会给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阻碍他们在爱情、婚姻和生活中的健康发展。因此,大学生应解决恋爱中的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为未来幸福生活铺平道路。   如何培养健康的恋爱心理。树立一个健康的爱情观。   人们都希望在爱的过程中建立和谐、亲密的关系,希望彼此相爱,共同创造完美的爱情,这就要求人们树立健康的爱情观,具体如下。   (1)相互尊重和开放   健康的爱情应该建立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在恋爱过程中,要尊重对方的个人感情和尊严,平等履行道德义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在生活习惯、朋友交往、工作学习等方面尊重对方的偏好和选择;在等待中尊重对方的思想和行为。   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恋爱双方都要坦诚相待。我们应该对家庭、经济和个人历史诚实。任何形式的隐瞒都会影响到恋爱关系的深入发展。在更稳定的爱情中,我们应该避免欺骗、隐瞒和背叛。只有真诚坦诚的交流,才能建立互信,增强心灵的透明度,使恋爱关系健康发展。   (2)遵守对方的承诺和责任   对于健康的爱情来说,信守诺言是爱情稳定成熟的重要标志。信守对方的承诺,是指双方都愿意通过努力履行自己的承诺,满足对方的需要,使对方幸福、快乐、满意。这也是爱的双方信守承诺、高尚人格和品质表达的基础。   所有的爱都包含着神圣的责任,这不是外界强加的义务,而是来自内心的自我意识和爱的巨大力量的表达。在爱情中坚持责任,就是和你爱的人一起长寿,敢于冒险,面对困难,努力工作,给对方幸福。相互的承诺和责任是爱情稳定发展的保证。 ;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办法有哪些?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学习障碍、情绪障碍、人际关系障碍、性心理障碍以及一些神经症的症状问题。解决方法:先对各自的自身情况进行评估,然后通过进行团体咨询、或个体咨询的方式进行。一、学习类问题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过大。学习方面(一)、厌学问题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学生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速度和质量降低。只是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勉强学习,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是恐惧厌恶(二)、学习疲劳问题学习疲劳是指长时间连续紧张学习后由于身心过度疲劳所导致的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它包括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前者指肌肉与神经系统的疲劳,后者指的是情绪烦躁、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反应缓慢等现象。(三)、偏科偏科是指学生喜欢的科目就刻苦钻研学习,成绩也较好;不喜欢的科目就厌恶放弃,成绩越来越差。形成偏科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对学科的好恶不同。二是老师的影响。三是错误观念的影响。(四)、考试焦虑问题考试焦虑是中学生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性适应障碍。二、解决方法:优化社会环境,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学校要重视和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制度。(l)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3)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4)创设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制作、体育活动、交谊活动、兴趣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举办家长学校联合学习讲座,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家长教育素质。加强对家长的教育方法的指导和帮助,让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独生子女的不良性格与行为习惯大多是在家庭中养成的,因此,我们主张要重视教育家长,应在各校普遍开设家长学校,系统地向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

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初中毕业就学习一个餐饮行业的发展就多不错的, 学习好了工作也轻松,相当好就业的,可以好好的学习一下,真的是多不错的。不少的初中生选择学习是西餐,因为西餐这块的发展是真的比较不错的, 不管是在就业,还是在创业上都是很容易的。而且工作也轻松。 所以的话,你可以好好考虑一下,也不是干体力活的。

大学生恋爱出现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1、自身生理因素:大学生处于青年期,生殖系统成熟,性激素分泌影响生理平衡,对异性特别敏感。同时,大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成熟期,性意识增强,心理极度浮躁波渴望与异性交朋友,恋爱意识强烈。2、自身心理需求:缺乏安全感,自我意识不完善,渴望他人肯定,易产生从众,攀比心理。大学生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奋力。大学恋爱引发的心理失调:1、单相思与爱情错觉单相思与爱情错觉都是恋爱心理的一种认知和情感的失误,单相思使得某些大学生陷入痛苦的境界,处于空虚烦躁甚至绝望之中,处理不好,会影响学习,生活,甚至对以后的恋爱婚姻都有消极影响。2.、多角恋多角恋是爱情纠葛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质上是比单相思更为复杂更为严重的异常现象。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学习障碍、情绪障碍、人际关系障碍、性心理障碍以及一些神经症的症状问题。解决方法:先对各自的自身情况进行评估,然后通过进行团体咨询、或个体咨询的方式进行。一、学习类问题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过大。学习方面(一)、厌学问题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学生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速度和质量降低。只是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勉强学习,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是恐惧厌恶(二)、学习疲劳问题学习疲劳是指长时间连续紧张学习后由于身心过度疲劳所导致的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它包括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前者指肌肉与神经系统的疲劳,后者指的是情绪烦躁、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反应缓慢等现象。(三)、偏科偏科是指学生喜欢的科目就刻苦钻研学习,成绩也较好;不喜欢的科目就厌恶放弃,成绩越来越差。形成偏科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对学科的好恶不同。二是老师的影响。三是错误观念的影响。(四)、考试焦虑问题考试焦虑是中学生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性适应障碍。二、解决方法:优化社会环境,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学校要重视和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制度。(l)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3)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4)创设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制作、体育活动、交谊活动、兴趣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举办家长学校联合学习讲座,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家长教育素质。加强对家长的教育方法的指导和帮助,让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独生子女的不良性格与行为习惯大多是在家庭中养成的,因此,我们主张要重视教育家长,应在各校普遍开设家长学校,系统地向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

大学生常见的恋爱心理问题及调适方法

一、大学生恋爱中常见的心理问题1.从众心理。一些大学生虽暂时没有谈恋爱的需求,但因同宿舍的同学谈恋爱,看到人家亲亲热热,自然会激发起恋爱意识和行为。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对象,或没有人向其求爱,孤独感、危机感、失落感就会涌现,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另外,有些人对恋人的看法缺乏主见。别人说好自己就觉得好,别人说不好则会觉得不好,往往因随波逐流而断送了自己的爱情。 2.攀比心理。大学生因为发育还不成熟,在决定做事之前往往缺乏慎重考虑。对待爱情也是一样,常常为了攀比,满足虚荣心而行动。同宿舍的几位同学,一旦有人恋爱了,其他人也不示弱,陆续谈起来,忘了考虑是不是真正的爱情。 3.嫉妒心理。在恋爱中产生嫉妒心理是非常普遍的。当得知自己喜爱的人同其他异性关系密切时,一种难言的痛苦滋味涌上心头,这便是嫉妒。爱情必须相互信任,而嫉妒是对信任的蚕食与伤害,甚至会破坏双方关系,最终导致感情的破裂。 二、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的调适针对大学生恋爱中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我们应该努力地寻求积极交往的方式和合适的解决方法,培养健康的恋爱观。 1.正确认知爱情。只有正确地认知爱情,才能更好地面对爱情。爱情是相互给予而不仅仅为了得到,恋人之间彼此分享快乐、幸福和悲伤等。爱是责任,所有的爱情都包含一份神圣的责任,这种责任不是义务,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内心的自觉,即为自己所爱的人承担风险,而不只是感官上的愉悦与寂寞时的陪伴。爱是彼此尊重,真诚的爱是建立在双方平等与理解基础上的。 2.正确对待恋爱。大学生要正确对待恋爱,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即爱情与学业、爱情与友谊、爱情与道德责任。这三个问题解决了,常见的恋爱心理问题大部分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很多,比如说和同学处理不好关系,成绩不好哇,慢慢开导他呗,让他想开点儿

中学生青春期常见心理问题有哪几种

中学生青春期常见心理问题有哪几种   中学生青春期常见心理问题有哪几种,中学阶段是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育最为剧烈的时期,青春期的心理是比较多变的,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中学生青春期常见心理问题有哪几种。   中学生青春期常见心理问题有哪几种1   一、抑郁:总觉得苦闷、无精打采、提不起干劲。   二、焦虑:总感到莫名其妙的紧张、坐立不安心情烦躁、不踏实。   三、人际关系敏感:总感觉别人对自己不好、不理解、不同情自己;与异性在一起时感到不自在。   四、情绪不稳定:心情时好时坏、学习劲头时高时低、对同伴、家长和老师一会儿亲近、一会儿疏远。   五、心理不平衡:如果同学成绩比自己好、比自己有钱或穿得好就不舒服、总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公平。   六、、适应不良:对学校的各种科目都不喜欢、对学校生活不适应、学习困难。   七、强迫症状:总在想一些没有必要的事情、如总想考不好该怎么办、说错了话该怎么办;女孩总担心自己服装不整洁爱照镜子等。   八、对抗倾向:常发脾气、摔东西、大喊大叫、爱抬杠、有理不让人、没理搅三分、控制不住自己。   九、厌学:对学习失去兴趣、厌烦到学校上课、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会提前做计划。   十、自闭症: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与社会交往、接触、最后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   中学生青春期常见心理问题有哪几种2    1、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作出过低的评价、感到己不如人的心理感受。适当的自卑感可以激发自己去弥补自己的不足、超越自己;但过度自卑会导致抑郁、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部分孩子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冷、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逆反心理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不少孩子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抗。    3、厌学心理   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据调查,厌学学生在中学生中高达50、14%,其中初二,达66、18%。他们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感到学习没劲,丧失上进的信心,学习渴望低下,重者甚至对学习丧失兴趣,把学习视为苦差事,上课懒得开课本,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盼望着早点毕业以求解脱,更严重者根本不学习,终日浑浑噩噩,看到课本就头痛,坐进教室就犯愁,经常迟到、早退、旷课,对老师缺乏感情,部分学生最终辍学流失。    4、早恋问题   所谓早恋、指青少年中间过早地发生或发展着的恋爱现象。判断是否早恋的依据大致有两点:一是生活自立的程度;二是恋爱的年龄与法定最低婚龄相差的程度。   早恋是青春发育期容易出现的一种现象,伴随着身体的发育成长、生殖系统的成熟,中学生会在心理上产生对异性的好奇与向往,男女生之间易产生朦胧的好感,加上流行歌曲、言情小说、影视媒体的推波助澜,对孩子的性心理发育来说是种催熟剂,再加上家长、教师过于严厉的批评和监督,使学生产生了较强的逆反心理,这更容易使学生走入早恋的误区。    5、迷恋网络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网络在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弊端、比如说孩子迷恋网络的问题、有的学生自制能力很差他们走   进网络就走不出来了、就会迷恋上网络、比如说、有个咨询我的家长、他家有个孩子、读高中一年级的时候迷恋上了网络、呆在网吧里几天几夜都不出来、学校找不到他就通知了家里、后来在一个很隐蔽的网吧里找到了他、他就跟疯了似的、直上网吧跑、最后只好辍学在家。   中学生青春期常见心理问题有哪几种3    1、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作出过低的评价、感到己不如人的心理感受。适当的自卑感可以激发自己去弥补自身的不足、超越自己;但过度自卑会导致抑郁、严重影响身心健康。部分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冷、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孤独心理   人是社会性动物、所以人离不开群体、同样也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孤独是一种主观上认为自己被世人拒绝、遗忘、心理上与世人隔绝开来的主观心理感受。孤独感正是个人在群体中所产生的一种孤单、寂寞、无助的不愉快感受的心理状态。孤独是缺乏与人交往的结果、又是难以与人良好交往的心理问题。许多中学生性格孤僻、害怕交往、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或顾影自怜、或无病呻吟。他们不愿投入火热的生活、却又抱怨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一些中学生很少和别人交往、常常一个人背着大家独自活动、寡言少语、他们人际关系疏远化和淡化、崇尚做“超人”和“怪人”。而他们内心却感到孤独。    3、嫉妒心理   嫉妒是一种社会心理和意识。有人把嫉妒说成一种根本的、普通的、强烈的心理现象、心理工定义说:嫉妒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感觉、是忍着痛苦去看待别人的幸福的一种倾向。它产生在当现实的和期望的各种关系受到威胁之时、是一种既羡慕又敌视的矛盾的情感。在中学、一部分学生漂亮的身材容貌、优异的学习成绩、优越的家庭条件、受到老师的宠爱、常常会引发另一部分学生的嫉妒之心。他们越是关心和重视嫉妒对象、越有可能会让绝望与恐惧感击中、从而发展为憎恶、敌意、怨恨和报复这样一类恶劣的情绪。    4、唯我独尊心理   一些中学生只沉湎于自我实现和个人成功中、处处都以自己为核心、遇到稍不顺心的事便会大发雷霆、躺倒不干、或触犯到个人一点点利益就斤斤计较、对集体麻木不仁、对社会漠不关心。在处事中、只有别人关心他/她、他/她却从不去关心别人、一旦个人欲望满足不了、就想方设法去损害别人和社会的利益、甚至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5、迷恋网络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网络在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弊端。其中就包括中学生迷恋网络的问题、有的中学生自制能力很差、他们走进网络就走不出来了。比如我一个弟弟、读高一的时候迷恋上了网络、呆在网吧里几天几夜不出来、学校找不到他就通知了家里、家里乱成一团四处寻找、终于在一个极隐蔽的网吧里找到了他、回到家的他就跟疯了一样、总找机会往网吧跑、最后只好辍学在家。    6、追星问题   当五彩的.追光辉映着荧屏、舞台上游走着各种富于青春生机活力的歌星、影星以及体星、作家等成功者的身影时、一双双发自内心的崇拜目光、也在紧跟不舍地随着这些“星级”人物的身影、这成为青少年文化现象之一——追星族的涌现和“青春偶像热”的掀起。中学生的追星现象在初中一年级已经很明显了、有的孩子会不顾家人的劝阻、不顾个人安危一个人远赴外地去给他喜欢的明星接机、自己省吃俭用攒下钱来给自己喜爱的明星买价值不菲的礼物。甚至出现谎称学校交什么费用骗取家长的钱给主播刷礼物的现象。    7、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一种很复杂的情绪现象。它是由一定的应考情境引起、以担心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受个体的认知评价、人格因素和其他身心因素制约的考试时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表现为:一听说要考试就紧张起来,考前睡不好觉,考试时出现情绪紧张、心慌意乱、记忆卡壳等现象,某些平时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一到考试就慌了手脚,无法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据调查,在中学生中,对考试具有明显的焦虑症状约占11、18%。严重的考试焦虑不仅对学习具有极大的危害,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也造成潜在威胁。    8、情绪方面的问题   表现为:中学生情绪丰富而强烈,但情绪起伏变化很大,不稳定,而且容易冲动,往往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时,可能会因一点点小事而情绪激动,也可能为一点点小事而灰心丧气。多变的情绪,常常使他们难以专心致志、善始善终地做好每一件事,学习和生活也因此受到干扰。放任的情绪往往又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友爱和团结。由于中学生情绪起伏变化大,加上自我控制力较弱,很容易成为不良情绪的俘虏,以致影响自己的精神状态,妨碍自己积极向上的进取心,甚至违反校规,触犯法律。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人之所以有不愉快的情绪、是因为人们对事有许多不合理的信念。导致我们不愉快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不合理的看法。    9、学业不良问题   学业不良现象在学校中是很普遍的、其实质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未能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离教学的基本要求尚有一段差距。一般来说成绩极差的学生、其学业显然是不良的。这类学生就是我们常说的“差生”、也叫“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看重分数、把学习的结果简单地用分数来评价、我们不得不把学习看作获取分数的一次竞赛、在竞赛中注定大多数是失败者、使学生感到学习时很痛苦、因而也失去了对学习的乐趣。成绩不好的学生有着最敏感的心灵、老师、家长、同学一些不自觉的行为、一些未在意的话语、都会伤害到他们的自尊。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1、情绪方面。抑郁、焦虑、强迫、恐怖、厌烦、退缩等是常见的表现,具体表现为害怕学习,上课注意力涣散,思考乏力,听不好课,做不好作业,但又想把学习搞上去,产生焦虑;有些同学害怕或回避上学,或有恐惧反应,或呈萎靡状态;有些同学有矛盾观念和愤怒反应,易激惹,依赖性增强。2、行为方面。学习适应不良的同学均有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能力抑制。以往学习能力良好,成绩不错,适应不良后学习能力受到抑制,产生学习困难,上课无法做笔记,记忆力下降,作文写不出,稍复杂的题目无法解决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不能持续做一件事,莫名其妙地终止作业或看书,无目的地摆弄小物件或发呆等。第二,社会性退缩。与同学交往减少,学习、生活活动也减少,不愿发言,不想运动,体育课也提不起劲,成为同学活动的旁观者,游离于同辈群体之外。第三,品行絮乱。行为违反与年龄相符的社会规范和准则,如逃学、斗殴、说谎、偷窃、抽烟、离家出走等现象均有可能出现。还有些学生活动过度,寻求快乐和刺激,如沉溺于电子游戏机、不遵守纪律、袭扰他人。第四,行为倒退。行为像儿童,学习无目标,活动无计划,喜欢儿童游戏,不合群但不是因为退缩,而是和同学玩不到一块,谈不到一起。3、生理功能方面。表现在上课头昏、脑胀,入睡困难,以及腰酸背痛、心悸、乏力等,身体检查则没有特定的躯体问题。

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 如何应对心理问题

1、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唯我独尊心理、厌学心理。解决办法有:从学校的课程、制度方案着手、调整学生的作息时间、培养学生习惯、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 (1)自卑心理。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作出过低的评价,感到己不如人的心理感受。适当的自卑感可以激发自己去弥补自己的不足,超越自己;但过度自卑会导致抑郁,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部分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冷、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逆反心理。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不少中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抗。 (3)孤独心理。个人在群体中所产生的一种孤单、寂寞、无助的不愉快感受的心理状态。许多中学生性格孤僻、害怕交往,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或顾影自怜,或无病呻吟。他们不愿投入火热的生活,却又抱怨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一些中学生很少和别人交往,常常一个人背着大家独自活动、寡言少语,他们人际关系疏远化和淡化,崇尚做“超人”和“怪人”。而他们内心却感到孤独。 (4)嫉妒心理。在中学,一部分学生漂亮的容貌、优异的学习成绩、优越的家庭条件、受到老师的宠爱,常常会引发另一部分学生的嫉妒之心。他们越是关心和重视嫉妒对象,越有可能会让绝望与恐惧感击中,从而发展为憎恶、敌意、怨恨和复仇这样一些恶劣的情绪。 (5)唯我独尊心理。一些中学生只沉湎于自我实现和个人奋斗中,处处都得以自己为核心,遇到稍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雷霆、躺倒不干,或触犯到个人一点点利益就斤斤计较,对集体麻木不仁,对社会漠不关心。 (6)厌学心理。厌学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感到学习没劲,丧失上进的信心,学习欲望低下,重者甚至对学习丧失兴趣,把学习视为苦差事,上课懒得开课本,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盼望着早点毕业以求解脱,更严重者根本不学习,终日浑浑噩噩,对老师缺乏感情,部分学生最终辍学流失。 2、解决方法: (1)学校正规课程的适应。应着重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习的责任感、义务感。 (2)学校规章制度的适应。要着重培养中学生的纪律观念和良好的作息习惯。 (3)学校情绪生活的适应。应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积极体验学校生活的温暖和乐趣,防止自卑、恐惧、退缩、郁闷等不良情绪的产生。 (4)学校人际关系的适应。教师应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交友指导。 (5)学校课外活动的适应。应着重培养中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 (6)学校集体生活的适应。应着重培养中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荣誉感。 (7)对学习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课后要养成复习、预习,整理书包等习惯还是挺必要的。 (8)对生活作息的适应。入学了,对原来的生活作息有所改变,但应及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使第二天有充沛的精力学习。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办法有哪些?

身心不健康危害:1、犯错误。由于身心不健康,会导致一个人犯很多错误,有的甚至是犯一些低级错误。如:由于不善于控制情绪,有较严重心理问题,而与同事打架,夫妻之间吵架,甚至动手打人,轻则犯错误,重则触犯刑法。2、人生失败。很多人一辈子就碌碌无为,不仅事业不好,甚至婚姻也不好,其症结就是因为他们身心不健康。由于患心理疾病,他们不得不辞去工作,到处求医,有的长期受心理问题困扰,无心工作、学习和生活,被心理问题折磨得不成人样。如一些恐怖症患者、强迫症患难、疑病症患者、性变态患者等等,这样的人,很多连工作也被心理疾病弄丢了,他们苦恼、悲观、甚至绝望。3、人际关系糟糕。身心不健康者人际关系一般都非常糟糕。不但上司讨厌,同事也讨厌,回到家,爱人也讨厌。尤其是一些病态人格者,不但人际关系差,事业上也一事无成,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4、犯罪。身心不健康导致最严重后果就是犯罪。如常见报端连环杀手,这样的人心灵扭曲,仇恨社会,具有反社会人格和严重病态心理。他们杀一个还不解气,一直杀下去,直到被警方抓获为止。5、自杀。自杀常被人们说成文明病。自杀者绝大多数都是身心不健康者。身心不健康危害极大!!!后果极其严重!!!所以,每个人都应该重视身心健康!!!!!!!!!!!!!!!!!!!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下:1、自卑心理。自奥心理是指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作出过低的评价,感到已不如人的心理感受,话当的自鬼感可以激发自己去弥补自己的不足,超越自己。但过度自鬼会导致抑郁,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部分中学生由干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冷、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2、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不少中学生由干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音守纪要求消极抵抗。3、孤独心理。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所以人离不开群体,同样也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孤独是一种认为自己被世人所拒绝,所遗忘,心理上与世人隔绝开来的主观心理感受。孤独感正是个人在群体中所产生的一种孤单、寂寞、无助的不愉快感受的心理状态,孤独是缺乏与人交往的结果,又是难以与人良好交往的心理问题。许多中学生性格孤僻、害怕交往,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或顾影自怜,或无病呻吟,他们不愿投入火热的生活,却又抱怨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一些中学生很少和别人交往,常常一个人背着大家独自活动,寡言少语,他们人际关系疏远化和淡化,崇尚做“超人”和“怿人”。而他们内心却感到孤独。4、嫉妒心理。嫉妒是一种社会心理和意识。有人把嫉妒说成一种根本的,普通的,强烈的心理现象,心理_定义说:嫉妒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感觉,是忍着痛苦去看待别人的幸福的一种倾向,它产生在当现时的和期望的各种关系受到威胁之时,是一种既美慕又敌视的矛盾的情感。在中学,一部分学生漂高的容貌,优显的学习成绩,优越的家庭条件,受到老师的宠爱,常常会引发另一部分学生的嫉妒之心。5、唯我独尊心理。一些中学生只沉湎于自我实现和个人奋斗中,处处都得以自己为核心,遇到稍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雷霆、躺倒不干,或触犯到个人一点点利益就斤斤计较,对集体麻木不仁,对社会漠不关心。在处事中,只有别人关心他(她),他(她)却从不去关心别人,一个人欲望满足不了,就想方设法去损害别人和社会利益,以至于走上犯罪的道路。6、厌学心理。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据调查,厌学学生在中学生中高达50.14%,其中初二最高,达66.18%。他们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感到学习没劲,丧失上进的信心,学习欲望低下,重者甚至对学习丧失兴趣,把学习视为苦差事,上课懒得开课本,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盼望着早点毕业以求解脱。更严重者根本不学习终日浑浑噩噩,看到课本就头痛,坐进教室就犯秋,经常迟到、早退、旷课,对老师缺乏感情,部分学生最终辍学流失。

中学生的十大心理问题与矛盾

关于中学生的十大心理问题与矛盾   青春期的中学生内心存在很多冲突,最常见的十大心理问题与矛盾有:    第一,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   几乎每个中学生都有美好的愿望,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向往。他们幻想做一个有学问、受人尊重的作家、工程师、医生、企业家、领导干部等等,而实际上他们当中有一些学习不是很努力的,他们过一天算一天,虽然他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他们追求的全是实现理想后的种种荣誉与享受,而对实现理想需要从现在做起,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却想得不多,做得不够,形成了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教育学生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使他们明白,美好的理想需要艰苦奋斗才能实现。    第二,浓厚的享受意识与劳动观念淡薄的矛盾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中学生越来越讲究“实际”,加上一些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在孩子身上花钱大手大脚,使得中学生的消费欲望与日俱增。据我们的抽样调查,绝大部分学生每天都买零食吃,同学过生日,除礼尚往来外,还要摆酒宴。男生中“烟君子”、“小酒民”大有人在:女生中讲究穿着打扮的比比皆是,有的女生还随身带着高档化妆品,不断更换时髦的服饰。但这些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劳动观念淡薄,他们轻视劳动,甚至认为劳动是多余的,就连平时学校组织的大扫除也讨厌,可以说对劳动采取消极态度、厌恶劳动的思想在一些中学生中是相当普遍的"。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懂得爱劳动是人类的美德,通过劳动得来的享受是正当的、光荣的,不劳而获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中学生的十大心理问题与矛盾    第三,心理闭锁与渴求理解的矛盾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上,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其他许多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点。同时也由于其社会生活经验的逐渐丰富,他们开始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心心相印和心理不相容的差别。他们愿意对“知心朋友”倾吐自己内心的秘密,瞧不起那些用导师式口吻对他们说话的人,不愿意同这种人进行感情交流,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也不愿同长辈透露内心,实行自我封闭。调查中发现,有相当部分的中学生把心里话“对自己说”或“对日记本说”,向同学和师长隐匿秘密。由于他们把内心的感受隐藏起来,以致常常产生孤独感。这类学生往往通过记日记、画画、写字等来表现内心的苦闷和孤独感。他们很需要求得别人的理解,而调查发现有相当部分的中学生认为老师“不理解自己”和“不太理解自己”。解决这一矛盾要求教师和学生交朋友,对他们的行为表示理解,并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他们从苦闷与孤独中解脱出来。    第四,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的矛盾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心理日趋成熟,他们越来越感到自己是“大人”了,并开始从“听话道德”向“平等道德”过渡,要求从大人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对婆婆妈妈式的说教及过分关心会产生反感,个别学生会发生顶撞老师现象,甚至对学校、社会产生反抗情绪,可以说他们的独立意向、主体意识是十分强烈的,但同时他们又缺乏必要的知识与能力。这一是因为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方面重视不够,二是因为传统的家庭关系中的父母一般也不鼓励子女过早独立。调查表明,有相当部分的家长要求子女“只要能上大学,什么事都可以不管”,所以造成了中学生的实际上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不仅反映在经济上,还反映在生活上,出现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管学习,不管其他”的不正常现象。因此,教师要和家长一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办,逐步消除其依赖心理。    第五,情感与理智的矛盾   中学生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一方面,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调查表明,对国家的前途,绝大部分的中学生“充满信心”和“较有信心”。另一方面,他们的情感又极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容易发生冲动、波动,有时会因一件小事的成功而欣喜若狂,也会因一次小小的失败而心灰意冷,有时也会为一点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他们的情绪、情感总在两极摆动,不能冷静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激动时,如同一只打足了氢气的气球乘风飞舞;泄气时,则如同一只斗败的公鸡垂头丧气。他们对自己喜爱之事,积极性很高,对自己不感兴趣之事,则避而远之。这一切都说明了中学生的情绪、情感经常处于大起大落、彼消此涨的两极状态,而难以及时地用理智加以控制。解决这一矛盾,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用理智控制感情,遇事能不急不躁,冷静处理。    第六,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   中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这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是分不开的。但由于他们思考问题不周密,往往带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而有时片面地坚持己见,对教师或集体的要求,合乎己意的就去办,不合己意的就盲目地拒绝或顶牛,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事过之后又非常后悔。这一切都说明了他们意志品质的发展还不成熟,自制力、控制力还不强,形成了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化解这一矛盾,老师一方面要肯定学生的进取心,另一方面要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使他们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第七,信息视野的扩大与鉴别能力不足的矛盾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广播、电影、电视、录像等视听工具被广泛应用。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耳闻目睹,见多识广,视野开阔,认识空间得到极大拓展,从天文地理、空中来客、世界风云、计算机、市场动态到服装、发型、流行歌曲等,他们都十分热心好奇,并积极探究,但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力、鉴别力还不强,加之客观现实的错综复杂,因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显得偏狭,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出现认识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就很容易进入他们的心灵,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学生选择信息、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八,乐于助人与道德水准不高的矛盾   现在许多中学生能积极地为社会、学校、班级做好事,也能积极为同学做好事:当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能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当同学家有了不幸,他们能自觉地捐款、捐物。但有一些同学的道德水准不够高,他们靠偷窃来捐款,通过打架斗殴来为弱小同学鸣不平,利用考试作弊来帮助成绩差的同学提高分数。这很自然形成了助人行为与道德水准不高的矛盾。对这一矛盾,老师要巧于引导,先肯定其好的方面,再指出其不足之处,使其明白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助人。    第九,兴趣广泛与兴趣中心缺乏的矛盾   现代中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很多:他们不仅关心课内学习,而且关心课外学习;不但喜欢文艺读物,而且喜爱科技读物;不仅关心生活,而且对国内外大事津津乐道。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不少学生对事物外在形式的兴趣大大超过了对事物内容本身的兴趣,在广泛的兴趣中缺乏中心的兴趣。而且,他们的兴趣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情景性很强。化解这一矛盾,要求教师善于启发诱导,使学生从众多的兴趣中逐步形成一个稳定的中心兴趣。    第十,成才欲望与厌学心理的矛盾   从长远目标看,中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希望将来能成名成家,能干一番大事业;从近期目标看,大部分中学生都希望自己学习成绩优秀,不辜负老师、家长、亲朋好友的期望。但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又感到学习负担过重,学习太苦太累而难以持之以恒,厌学心理陡增,形成了想学与厌学的心理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教师要告诉学生,要成才就得有知识、有本领,否则将一事无成。学习是件苦差事,但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一定会苦尽甜来。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矛盾是复杂的,其产生的原因有生理的、心理的,有社会的、家庭的、自身的,还有教育工作上的疏忽等,正确认识这些矛盾,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工作。 ;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有哪些?

厌学,早恋等,现在社会太复杂,孩子也很复杂,多和孩子沟通,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下:1、自卑心理。自奥心理是指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作出过低的评价,感到已不如人的心理感受,话当的自鬼感可以激发自己去弥补自己的不足,超越自己。但过度自鬼会导致抑郁,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部分中学生由干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冷、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2、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不少中学生由干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音守纪要求消极抵抗。3、孤独心理。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所以人离不开群体,同样也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孤独是一种认为自己被世人所拒绝,所遗忘,心理上与世人隔绝开来的主观心理感受。孤独感正是个人在群体中所产生的一种孤单、寂寞、无助的不愉快感受的心理状态,孤独是缺乏与人交往的结果,又是难以与人良好交往的心理问题。许多中学生性格孤僻、害怕交往,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或顾影自怜,或无病呻吟,他们不愿投入火热的生活,却又抱怨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一些中学生很少和别人交往,常常一个人背着大家独自活动,寡言少语,他们人际关系疏远化和淡化,崇尚做“超人”和“怿人”。而他们内心却感到孤独。4、嫉妒心理。嫉妒是一种社会心理和意识。有人把嫉妒说成一种根本的,普通的,强烈的心理现象,心理丅定义说:嫉妒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感觉,是忍着痛苦去看待别人的幸福的一种倾向,它产生在当现时的和期望的各种关系受到威胁之时,是一种既美慕又敌视的矛盾的情感。在中学,一部分学生漂高的容貌,优显的学习成绩,优越的家庭条件,受到老师的宠爱,常常会引发另一部分学生的嫉妒之心。5、唯我独尊心理。一些中学生只沉湎于自我实现和个人奋斗中,处处都得以自己为核心,遇到稍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雷霆、躺倒不干,或触犯到个人一点点利益就斤斤计较,对集体麻木不仁,对社会漠不关心。在处事中,只有别人关心他(她),他(她)却从不去关心别人,一个人欲望满足不了,就想方设法去损害别人和社会利益,以至于走上犯罪的道路。6、厌学心理。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据调查,厌学学生在中学生中高达50.14%,其中初二最高,达66.18%。他们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感到学习没劲,丧失上进的信心,学习欲望低下,重者甚至对学习丧失兴趣,把学习视为苦差事,上课懒得开课本,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盼望着早点毕业以求解脱。更严重者根本不学习终日浑浑噩噩,看到课本就头痛,坐进教室就犯秋,经常迟到、早退、旷课,对老师缺乏感情,部分学生最终辍学流失。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焦虑症表现为考试前的紧张不安情绪,影响考试发挥,2.当今电子产品的发展使学生沉迷游戏网络,3.抑郁症学习压力太大,使心情长时间低落避免出现问题适当运动,比如散步、慢跑,舒缓焦虑的情绪。每天适当玩手机,听听音乐。与他人交流,通过适当的人际关系调整减轻抑郁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入学不良问题是中小学生常见的发展性心理问题。二、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包括学习疲劳,厌学等问题。三、人际关系失调问题。四、青春期性发展中的心理问题。

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有哪些表现

1)入学不适应。主要表现:对上学的态度消极。出现或多或少的学习困难。不能很好地与同学相处。缺乏责任感,经常扰乱集体的秩序。 (2)厌学。主要表现为:课堂学习、课外作业等学习活动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注意力分散,有意注意少,无意注意多,明显的分心状态。常常听课不专心、作业不用心、预复习无恒心,形成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他们往往一提到学习就心烦,对家长和教师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差。 (3)学习疲劳。学生年龄越小,越容易产生疲劳。 在情绪情感方面: (1)羞怯。主要表现:见到生人脸红,不爱说话,即使说话也慢声细语。上课时不敢举手,不敢大声回答问题。参加活动时主动性不强,不敢带头或自愿去做某件事。 (2)焦虑。分离性焦虑。主要表现:不愿上学,不愿离开家长,担心家长出意外,担心自己走失或被拐走。考试焦虑:主要表现: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害怕考试,考试时过分紧张。 (3)易怒。主要表现:自我约束能力差,情绪不稳定。说话、做事好感情用事、不能理智地处理问题。遇事易冲动、任性。在困难面前,不能持乐观的态度。对符合自己心意的什么都好,遇到不顺心的事则怨气冲天,满腹牢骚。 (4) 嫉妒心。主要表现:盲目骄傲,不愿意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常对别人挑剔和贬低。感情上自私,只要求老师对自己关心、重视,看到老师关心、重视别人,就生气,甚至怨恨别人。与同伴相处,喜欢显示自己,讥笑别人。发现比自己强的人或事,轻则有意视而不见,重则想破坏。 在行为方面: (1)说谎行为。主要表现:为了逃避惩罚或责任,故意说谎。为获得某些东西或荣誉而不惜说谎。 (2)攻击行为。主要表现:打人、骂人,欺侮弱小同学。占有欲、支配欲强,性情急躁。缺乏同情心和正常的人际感情。蛮横无理,粗暴的扰乱别人,甚至在课堂上做出各种小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应该怎样正确引导?

要看是什么方面的问题呀

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①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以上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绝大部分是普通中学,学生在中学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性还表现出教学内容过难,“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调查,80%的中学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②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许多教育家都强调指出,过难的教材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正确与否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生很大的影响。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于是厌学出现了,焦虑产生了。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如何解决中学生的心理问题?

父母积极主动和孩子沟通,学校老师加以引导,必要时找心理医生看看。

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在中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五种:一,学校适应不良型的心理问题;二,强迫型的心理问题;三,抑郁型的心理问题;四,焦虑型的心理问题;五,恐怖型的心理问题。一,学习适应不良型 学习适应不良型是中学生中常见的一种适应型障碍。中学生往往由于学校适应不良严重影响学习,更不上班级,甚至造成中途休学或辍学。主要表现在情绪、行为、生理功能三个方面。 (1)情绪方面。抑郁、焦虑、强迫、恐怖、厌烦、退缩等是常见的表现,具体表现为害怕学习,上课注意力涣散,思考乏力,听不好课,做不好作业,但又想把学习搞上去,产生焦虑;有些同学害怕或回避上学,或有恐惧反应,或呈萎靡状态;有些同学有矛盾观念和愤怒反应,易激惹,依赖性增强。 (2)行为方面。学习适应不良的同学均有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能力抑制。以往学习能力良好,成绩不错,适应不良后学习能力受到抑制,产生学习困难,上课无法做笔记,记忆力下降,作文写不出,稍复杂的题目无法解决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不能持续做一件事,莫名其妙地终止作业或看书,无目的地摆弄小物件或发呆等。第二,社会性退缩。与同学交往减少,学习、生活活动也减少,不愿发言,不想运动,体育课也提不起劲,成为同学活动的旁观者,游离于同辈群体之外。第三,品行絮乱。行为违反与年龄相符的社会规范和准则,如逃学、斗殴、说谎、偷窃、抽烟、离家出走等现象均有可能出现。还有些学生活动过度,寻求快乐和刺激,如沉溺于电子游戏机、不遵守纪律、袭扰他人。第四,行为倒退。行为像儿童,学习无目标,活动无计划,喜欢儿童游戏,不合群但不是因为退缩,而是和同学玩不到一块,谈不到一起。 (3)生理功能方面。表现在上课头昏、脑胀,入睡困难,以及腰酸背痛、心悸、乏力等,身体检查则没有特定的躯体问题。 二,强迫型 这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问题。自己能意识到这些表现不合理、不必要,但不能控制和摆脱,深为焦虑和不安。它对同学的学习、生活和在校适应有很大的不良影响,应及时接受辅导。具体表现为: (1)强迫观念。如脑内反复回旋某歌曲的旋律、别人对自己说的话;作业或考试后总觉得写错了字或做错了题,上学路上总疑惑忘带书或文具;总是担心考试失败、挨老师批评,担心自己会发胖;看到小刀就会想到会割破手;脑中总是出现一些如“1+2为什么等于3”、“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等无实际意义的想法。 (2)强迫冲动和强迫动作。如在考试时,总觉得想要大小便,但并不去上厕所;看到老师或父母总是想辱骂、吵闹或打架,但表面上却顺从平静;反复检查自己任何一次作业或试卷;总是在路上数石块数或步数。 三,抑郁型 这是有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种以持久的情绪低落状态为特征的心理问题,常伴有焦虑、沮丧、压抑、苦闷、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有这类心理问题的同学一般能基本适应学校生活,但心理压抑、情绪苦闷,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对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危害较大。具体表现为: (1)兴趣衰退。这类同学对生活的兴趣明显减退,不仅对学校、社会中各种新鲜事物不感兴趣,而且对自己以前的兴趣爱好也基本丢失。 (2)缺乏自信。自我评价过低、妄自菲薄,并有内疚后悔等自责倾向,多为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和对自己的失败估计。如学习成绩较好,但坚持认为自己学习很差,以后肯定不能毕业。 (3)精力衰退。自感疲惫无力,不能进行复杂思考和较强运动。这类同学往往感到听课、做作业时,头脑无法兴奋起来,但一般无杂念而是一片空白,体育课甚至日常生活无力或不想去承受,有力不从心之感。 (4)封闭退缩。不愿交往,情绪苦闷且封闭,不诉说也不写日记。这类同学通常能维持和其他同学、老师和一般性交往,但被动勉强,交往内容表面化,不作稍深的情感交流他们的退缩往往出于自卑和认为任何人都无法帮助自己。 (5)躯体不适。伴有躯体症状,如头疼、背痛、肢体酸痛等,还有失眠等睡眠障碍,有些同学有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之感。 (6)悲观失望。觉得生活中一切都没什么意义,感到前途渺茫;想前进、想成功,但看不到光明和目标;有时下决心改变自己,但没有付诸行动的勇气;无望、无助感强烈。四,焦虑型 个体处于一定的应激状态便会感到焦虑,这是正常的。焦虑型的心理问题是指一种无明确对象、无法摆脱的焦虑状态,可分为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两种形式。 (1)急性焦虑,又称惊恐发作。以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为典型特征,有“大祸临头”之感,并伴有心跳加快、呼吸困难、头晕目眩等,还可能有出汗、发抖、腹痛等。急性焦虑的发作急剧,很难预料,但持续时间不长,一般1~20分钟,长达数小时。发作后虚弱无力,但焦虑体验不明显,数日后恢复。 (2)慢性焦虑,又称广泛性焦虑。在焦虑型中较为常见。表现为持续性的紧张和不安;学习、活动时心烦意乱,记忆和思维受阻;交往中紧张、易激惹;遇事时惊慌失措,往坏处想等。明知客观上并不存在威胁、危险和失败结局,是主观上过滤,但无法控制,惶惶不可终日。同时出现心悸、口干、出汗、脸色苍白以及震颤、发抖、肉跳、紧张性疼痛和睡眠障碍、梦惊等现象。 五,恐怖型 这种心理问题指对某些特定的事物、情境,或在人际交往时产生异常恐惧并主动回避以消除不安。中学生中较常见的为社交恐怖和特异性恐怖,而且前者有增长的趋势。 (1)社交恐怖。主要特点是在人际交往中自感害羞、局促不安、尴尬、笨拙、迟钝、怕成为人的耻笑对象,而不敢在公开场合讲话、做作业、吃饭等,以至不能正常交往;看着对方即自感面红耳赤、表情异样,而且怕被对方觉察,从而回避目光相遇,严重者会发展到足不出户。 (2)特异性恐怖。指各种和个体自身活动的特异性有关的恐怖,如飞行恐怖、注射恐怖等。一些中学生对学校产生恐怖,如害怕看校门、害怕见到老师和同学、回避学校生活,又称学校恐怖。 以上对五种常见心理问题类型的介绍,目的是使大家对它们有一个初步了解。在青少年阶段出现上述的心理问题是比较普遍的,是可以理解的,大家不要害怕它,要敢于面对它,正确解决它。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如下:1、情绪方面。抑郁、焦虑、强迫、恐怖、厌烦、退缩等是常见的表现,具体表现为害怕学习,上课注意力涣散,思考乏力,听不好课,做不好作业,但又想把学习搞上去,产生焦虑;有些同学害怕或回避。上学,或有恐惧反应,或呈萎靡状态;有些同学有矛盾观念和愤怒反应,易激惹,依赖性增强。2、行为方面。学习适应不良的同学均有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能力抑制。以往学习能力良好,成绩不错,适应不良后学习能力受到抑制,产生学习困难,上课无法做笔记,记忆力下降,作文写不出,稍复杂的题目无法解决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不能持续做一件事,莫名其妙地终止作业或看书,无目的地摆弄小物件或发呆等。第二,社会性退缩。与同学交往减少,学习、生活活动也减少,不愿发言,不想运动,体育课也提不起劲,成为同学活动的旁观者,游离于同辈群体之外。第三,品行絮乱。行为违反与年龄相符的社会规范和准则,如逃学、斗殴、说谎、偷窃、抽烟、离家出走等现象均有可能出现。还有些学生活动过度,寻求快乐和刺激,如沉溺于电子游戏机、不遵守纪律、袭扰他人。第四,行为倒退。行为像儿童,学习无目标,活动无计划,喜欢儿童游戏,不合群但不是因为退缩,而是和同学玩不到一块,谈不到一起。3、生理功能方面。表现在上课头昏、脑胀,入睡困难,以及腰酸背痛、心悸、乏力等,身体检查则没有特定的躯体问题。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