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

阅读 / 问答 / 标签

第二学期第一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第二学期第一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就算追也追不到,相信各位教学工作者这段时间来的收获肯定不少吧,先准备一份教学总结吧。那么如何做出一份高质量的教学总结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第二学期第一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学期我们数学工作围绕打造“合欢课堂”,课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努力促进全体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围绕学科研究主题,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在实践中诠释“合欢课堂”的内涵。    一、规范教学过程管理,加大教学规范意识。   本学期进行了每月的常规检查,包括教师期初的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期末的复习计划,每月的教学反思,练习册、作业本的作业。在检查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规范意识还不够足,在手写备课、作业格式要求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今后教学过程中在指导教师的督促帮助下有自我的调整与提高。    二、深化课堂教学研究,持续提高教学质量。   1、主题研讨,加强课堂实践有效性。   本学期数学组依据数学学科中教与学存在的问题及薄弱之处,制定了研究主题“关注过程,促进理解”,低年级以“几何概念”作为研究对象制定子主题“关注过程,促进概念的理解”,中高年级则侧重关注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方式,制定了“优化教与学的方式,提高学习能力”的主题。同时在单周三下午进行校级研讨活动,每个年级依据研究主题推选一堂研究课进行研磨。整个活动实行三个“一”活动:活动前一张告知单、每个年级一节实践课、每人撰写一篇评课。   研讨活动中老师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同年级的老师学习上课老师教学中亮点、依据研讨活动中老师提出的建议或意见,上好重建课,真正以教研促教学,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扎实改进课堂教学,打造“合欢”课堂。   2、备课组展示,力显主题研究成果。   我们数学备课组分别在4月13日和5月25日依据数学组主题“关注过程,促进理解”进行了备课组校级展示。   低年级备课组依据子主题“关注过程,促进概念的理解”,就“几何概念”作为研究对象,教学中关注让学生经历获得概念的过程,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活动中,由低年级段的任课老师就“几何知识”这一内容进行了章节、知识点、重点、难点四个方面系统的罗列与解读,谢文雯老师结合主题,就自己的研讨课阐述了自己的设计意图和教学反思,低年级组的老师们进行了点评,高年级组的数学老师们也在场外与低年级组的老师们进行了积极的互动。   而中高年级备课组侧重关注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方式,制定了子主题“优化教与学的方式,提高学习能力”。活动中五位教师分别从“画图分析问题”、“教结构用结构”、“数学课堂的有效互动”、“课堂笔记”、“思维导图+电子书包”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日常教学中优化教与学的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备课组校级展示活动展现了备课组在日常实践中的尝试与研究,同时也是促进互动、提炼经验、凝聚智慧的有效展示。    三、开展多种主题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合学校校园四季活动,开展了“春天的梦想改造”的数学周活动。   本次数学周以年级来开展各项数学活动:我的作业、有趣的数学王国、我的数学笔记、24点擂台赛。   活动中全校同学积极踊跃参加,“我的作业”和“我的数学笔记”展现了同学们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趣的数学王国”活动中一二年级的同学展开奇思妙想用数学、图形画出了各式各样、主题鲜明、生动有趣的图案;“24点擂台赛”是数学周的传统活动,活动中更是竞争激烈,从全班海选到每班3人参加年级赛,从分年级初赛到总决赛,经过层层选拔,三(1)班在年级组中脱颖而出,更是分别战胜了四年级和五年级组,获得了本届24点擂台赛的“擂主”称号。比赛中各班参赛选手展现了超强的数感和计算能力,班级啦啦队员们为选手们的精彩表现呐喊鼓劲。   数学周活动让数学充满趣味,让数学焕发光彩,更让学生喜爱数学,在数学乐园中享受数学、尽情快乐地学习,也促进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给学生们提供锻炼能力的机会和展示才华的舞台。    四、扎实开展电子书包项目研究。   (一)日常实践,研究常态化。   在本学期电子书包实验项目过程中项目组的老师共参与区级研讨课2节(共同体研讨课),常态课xx节,信息化活动xx次。   (二)信息化活动,应用扩大化。   结合学校活动,本学期共开展了5次信息化活动。在数学周活动的24点擂台赛中运用平台中抢答功能,充分体现思维与速度的一致。以往采用举牌抢答的常规形式,有时会因为0.01秒的微小差距肉眼无法辨别谁先抢到,难免有失公平。有了信息技术,哪些成功抢到(说明已有解题方法),哪个又是最快,学生的抢答进程一目了然,学生的思维的活跃性也一览无遗。技术的运用也受到学生的欢迎。而在一二年级表现性评价活动中更是在平台上展现将语数英的评价任务,学生在活动时人机互动,在有趣、快乐的氛围中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我们还开发利用平台的数据收集与统计,来帮助老师分析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方面的优劣势,以便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   (三)区级活动,研究深入化。   为加强校本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设计、应用与管理,深入基于数字化环境的语文学科拓展阅读研究,4月26日下午,学校举行了xx区电子书包实验项目专题研讨会。区教育学院龚耀昌副院长、区信息技术中心朱xx主任,xx女士以及区电子书包实验项目校,区二三年级语文备课组长近百位教师共同参加了本次研讨活动。   活动中叶萍校长作了主题交流。她以朴实的文字,大量的数据实证讲述着一所草根学校自2013年起自主架构学校“乐航”阅读平台至今,在数字化阅读这条道路上且行且思,不断探索的经历。青年教师王美芳和吴艳丽老师分别执教二年级绘本阅读指导课《我爸爸》和三年级整本书阅读分享课《宝葫芦的秘密》。两堂课基于学校的“乐航”阅读平台,以“六个会”体验阅读评价为载体,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经历,诠释了“个性化阅读”的理念。   在研讨环节中,龚耀昌副院长作了点评和指导。他和与会人员分享了他参与活动的体会。他对xx第一小学坚持在数字化阅读的道路上前行,不断探索表示由衷赞赏。学校对于参与数字化平台研究的几大的指标:统计,线上线下,更新,思考都做得较为完善。他指出,阅读素养的提升可以参考三个方面:价值取向,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入手。要处理好课外阅读课与常规意义上的语文阅读课的区别,理清单篇阅读和整本书的关系,要将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来自兄弟学校的实验教师代明强小学的盛霞萍老师和君莲学校的顾敏婕分别从语文、技术和学科拓展的角度参与了评课。   这次活动为学校后续的数字化阅读研究提供了更新更广的发展空间,相信在专业引领下,悦读“小玩+”会“玩”出更多的精彩。    五、不足之处:   1、数学常规仍需要加强,尤其是青年教师,对于常规的要求要时时刻刻提醒督促,检查反馈有跟踪再检查,让他们建立起规范意识。   2、主题教研活动开展中仍要让教师明确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在研讨活动中能真正有效。   3、数学活动准备仍有些仓促,在活动前可以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都能知晓活动内容,更加激发活动的兴趣。   4、其他:   ①电子书包项目的常态研究需持续不懈,贵在平时,而非有研讨任务才加大平台使用量,真正能常态化,有效促进课堂教学。   ②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   ③与学校活动结合开展信息化活动。 ;

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总结【5篇】

本学期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亲爱的读者,我为您准备了一些小学数学 教学 工作 总结 ,请笑纳! 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总结1 一年的时光就这样匆匆忙忙地过去了,回顾一年来的点滴工作,想说的真是太多太多。古人云:教师是蜡烛是春蚕;今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为了不辱没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下面就本学期的各项工作进行总结和 反思 ,以便在新的一年里更好地为 教育 ,为师生服务,向德艺双馨的教师迈进。 一、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提高师德修养 一年来,我在思想上严以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能够以党员的标准来要求、约束和鞭策自己,同时遵守学校各项 规章制度 ,与老师团结合作,能够正确处理好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特别尊敬老教师,把他们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 爱岗敬业 ,有奉献精神;能积极涌跃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形式的政治和业务学习,通过学习提高思想认识,端正工作态度,服从工作安排。向这次周老师生病,领导安排我带三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虽然我儿子即将面临中考,需要我付出很多精力去照顾,但我仍然二话没说不提任何要求把工作接受下来,从不叫苦喊累,只默默尽心去干好。 二、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工作可以说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首先除了坚持参加学校举办的业务学习外,还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自觉学习了解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并写了近万字的 学习心得 与学习笔记,而且在小学教育网上发表了十二篇关于教育教学的 文章 。其次,利用所学新理念结合我校学生具体情况创造性开展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先读教材,对教材作深入细致的钻研,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进行合理整合,确实做到了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然后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班上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设计方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为主线”的愉快式教学,从不搞满堂灌,而是讲练有机结合,尤其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给学生时间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学会正确评价同伴等。最后积极做好学困生的工作,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困生,不歧视、冷淡,做到“真诚、耐心”,允许他们学新知时暂时听不懂,给他们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尽最大限度保护他们学习自尊心和求知兴趣。 由于教育教学行为规范,能够因材施教,及时发现、研究、反思和解决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我所带班级的学生对数学学习不厌倦,学习数学的能力普遍得到提高,学困生面在逐渐减少。 三、班级常规工作,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本学期我班有54名学生,其中45人是外来借读生。这些学生的父母大多 文化 程度较低,居住环境较差,整天为生存而忙碌,因此很少关心孩子的教育成长,从而导致了很多学生一张口就出口成“脏”,一动手就“比武”不分胜负决不罢休,而且性格很拧,个个都象一匹匹小野马似的不好教育,针对这种情况,我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标准制定了每月工作重点,主要从下面几方面入手狠抓德育工作促行为习惯养成。 1.利用升旗和学校举行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向每周升旗仪式结束后,回到教室,我总是让学生说一说 国旗下讲话 内容,想一想自己受到了哪些启发和教育,本周打算怎样做。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无形中学会做人,做一个宽容、有爱心的人。 2.发挥“小干部”的大作用。班上的两操、纪律、卫生、作业等大胆放手让小干部们去做,我只从旁进行协助和指导。 3.利用班会、队会课请学生对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展自评、互评活动,评出“星级学生”和“明日之星”。 4.坚持做好“德困生”的教育工作。在做“德困生”转化工作时,以“爱”为作料,深入地理智地去爱学生,去发现他们值得其他学生赏识之处,进行帮助和鼓励,让他们明白通过努力自己完全可以该掉不良习惯,允许他们有反复,在不断的反复中把坏习惯该掉。同时对其犯错误不姑息、不迁就,而是帮其找原因,试想一下换一种 方法 处理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呢?教会他们用正确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 四、树立服务意识,努力做好工会工作 自从担任校工会工作后,始终坚持把老师们的利益、为老师服务放在第一位。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创建学校主页,学校校报,使教师们能及时了解学校最新动态和获取教育教学信息;组织教师开展双升、案例分析大家谈、教师秋季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及时和校领导及工会委员探望生病、孕产妇及家庭困难的教师给他们送去大家庭的关心和温暖。通过努力和改进工会工作,现在校工会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使工会真正成为职工们温馨的家园,深受老师们的喜爱和好评。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愿把一生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总结2 一年的时光就这样过去了,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本人始终以认真负责、勤恳的态度,履行 岗位职责 。这一年不仅担负着数学教学工作,兼任三班班主任,每周11课时;下半年同样担任一年级三班数学的教学工作,兼任三班班主任,每周11课时;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抓好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安全等教育工作,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的发展,因此,班主任责任更加重。这使我感到教好书育好人的责任更大。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吧! 现将一年来的工作,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思想方面 本人能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团结同志;在工作中,注意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本年度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20__年度考核优秀。 二、教学方面: 1、首先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大纲,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为了上好一节课,不打无准备之仗,我积极查找课件,制作课件,准备、制作教具,采用直观教学。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 教学方法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一般问题让中差生说或做,再让优等生补充说或批改,最后由老师点评讲解。及时肯定表扬和鼓励学生;做课堂练习时,注意对学困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课后写教学反思,找出不足。 2、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后进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使部分留级学生进步很大,如林琪、符才京、符智龙等同学,原来成绩很差,通过本学期我的耐辅导下,对于他们的每一点进步,给以鼓励,适时地去表扬他们。他们的学习进步很快,成绩大都在90分以上,现在他们变得积极主动的学习了。 3、小学生的作业,根据减负的要求,我把每天的作业经过精心地挑选,大多数在课堂完成作业,及时收回批改,存在问题及时纠正;因此我任教的两个班在期末统一考试成绩均超于上级要求的平均分。 三、班主任工作 首先抓好小学生的德育、安全等教育工作。学生的德育与安全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我当好班主任教育工作的秘诀就是“爱“与“勤”,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然而这种爱却有一种巨大的力量。爱就是了解。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知识基础、学习成绩、 兴趣 爱好 、性格气质、做到深刻了解。2、爱就是尊重。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要从 儿童 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信任学生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因此,只有爱才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勤是班主任勤到班级了解掌握小学生的心理、学习等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时,保持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共同教育好孩子,使他(她)们健康成长。 四、积极参加校内外教研活动 听公开课,取长补短,吸取精华;参加网上继续教育学习、写作业、写 学习总结 等。本人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受益菲浅,为今后的新课程教学工作指确方向。 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总结3 本学期,我承担二年级一班和二班的数学教学工作。由于自己的 经验 匮乏,能力有限,所以始终坚持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其他有中考经验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工作,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以促进以后的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对于各种中考题型积极征求其王主任和张晓华老师的意见,学习她们的方法,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工作。 四、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网上收集资料,对历年的中考试卷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了解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我利用中午午休时间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随之增加。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已有习惯的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有很多预想的目标没有达到,还有很多不足,主要在以下发面: 1、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学生之前没有养成良好的做题、批改,审题等习惯,导致学生吃等食、不做题、听课不认真、答上就对的思想严重,影响了中考的数学成绩。 2、给学生做题的时间不足,做题熟读强调不够。 另一方面,以后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1、从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识习惯。 2、充分调整课堂学习结构,让学生充分的落笔,培养学生良好的作题习惯,答题习惯。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少讲生多说。 4、加大对尖子生做题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做好 教学 工作计划 。 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总结4 一学期即将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总体看,全体数学教师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在继续推进我校“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课程标准走进教师的心,进入课堂 我们怎样教数学,《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本学期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紧扣新课程标准,和我校“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吃透教材,撰写教案,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说课、主讲、自评;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反复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实践表明,这种备课方式,既照顾到班集的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备课水平。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课前准备不流于形式,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研究,课后的反思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综合起来看教学活动兼顾到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而这些都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完成的。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修炼,提高文化水平与做人境界,这将是一个长期而非常有价值的努力过程。我们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不断反思教学,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不断地将公开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 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这几天我们学习了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的认识》,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收集、记录较远的路程,知道如何推测、估计较远的距离,在这方面是班里最好的。但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希继续努力。等级评定,优。”这个以定性为主的评语,是学生与老师的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知道了哪些方面应该继续努力。 本学期我们在作业评价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做法是老师对一日作业做出评价,学生自查后给予改正。 四、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教师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 学习态度 。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向40分钟要效益。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期中质量检测。为了使新课程标准落实进一步落实,引到老师走进新课程,抛砖引玉,对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及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体现。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总结5 本学期,我担任 六年级数学 教学工作,我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有的在课后写出教学反思。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教学质量。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三、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学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五、积极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本学期对学困生的帮扶还不够深入,对学生心理特点了解不够,教学方法还有待于改进,教学成绩还有待于提高。 七、今后整改 措施 教书育人是塑造灵魂的综合性艺术。在课程改革推进的今天,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立足实际,认真分析和研究好教材、课程标准,研究好学生,做好家访工作,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创造性地搞好学校教学各项工作,使我的教学工作有所开拓,有所进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总结【5篇】相关文章: ★ 2020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工作总结5篇 ★ 最新小学数学教师个人教学工作总结5篇 ★ 2020小学数学教师个人教学工作总结5篇 ★ 2020年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总结五篇 ★ 2020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5篇 ★ 小学数学教师工作总结最新汇总大全【5篇】 ★ 2020小学数学老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5篇 ★ 小学数学教师学期个人工作总结精选五篇 ★ 最新2020小学数学教师工作总结5篇 ★ 2020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工作总结范文【四篇】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渗透德育论文

   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进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和谐、文明的学习环境,进一步推动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渗透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让德育之“苗”在数学课堂“开花结果”,本文提出几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措施,更加有效地在小学数学教学各个层面中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 : 小学数学;渗透;德育    一、前言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当中明确指出,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授,还要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德育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为了更好地发挥德育教育的积极作用,需要在数学教学课堂上积极创造良好氛围,建立平整、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学知识与应用价值渗透德育教育,高效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措施   (一)小学数学教师要树立德育教育观念。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阅历较少的原因,自身模仿意识和模仿能力比较强。教师是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接触最多的群体,在学习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对老师的言行举止进行模仿。因此,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首先要提升小学数学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树立典范和言传身教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生自身精神道德的养成直接受到教师的影响,要在学生成长当中树立良好的德育观念,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文化素养以及专业素养,并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对教师的优良品德进行模仿和学习,以此达到渗透德育的目的。学校方面要积极采取多种手段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对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强化教学师资力量,提升人才水准。学校方面可以在校内积极组织全体老师进行德育教育经验分享和交流,还可以组织学校之间的德育教育交流活动,促使教学老师积极学习其他老师的优良思想品德,并吸取优秀的德育教育经验,提升自身道德素养以及专业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充分融入德育教育[1]。老师在实际教育当中,要建立德育教育观念,注意着装整洁、时刻讲普通话、多关爱学生,对犯错的学生不能过于苛责,语重心长地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建立师生良好关系,促使学生认可、亲近老师,并学习老师的正确言行举止,养成自己的优良品德和习惯。(二)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德育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渗透德育教育,需要教师积极地把握数学教材,深入地挖掘教学内容当中涉及到的德育思想,以此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融合知识点和德育思想,全面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文化教育。要将德育渗透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不是将德育作为重点进行具体教学,而是把握住教学活动当中有关德育教育的点,适时地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之前全面吃透教材内容,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并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内在德育思想,同时准备让德育之“苗”在数学课堂“开花结果”——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王秋华(山东省鄄城县红船镇中心完小274600)一些与之相关的德育教育资料,在渗透德育教育当中要言之有物,以此增加学生对德育内容的关注度,潜移默化地建立优良的思想品德。比如在备课过程中,一些章节当中会出现有关该数学知识的历史资料,像在学习小数的时候就会提到我国是最先提出小数概念的国家,老师就可以深挖这些历史资料背后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并对学生进行中国历史优良文化教育,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优秀,以增强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荣誉感。(三)联系生活素材渗透德育教育。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较少,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很难理解,而在抽象知识当中渗透德育教育效果也未必好。因此,为了有效地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渗透德育教育,并引导学生不仅能够学会并运用数学知识,还能联系数学知识建立优良思想品德,需要结合小学生思维特点,充分联系生活素材进行数学教学,并结合生活实例在其中渗透德育教育[2]。比如在学习位置这一课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一个游乐园场景,找5个学生扮演游乐园排队的人,让学生指出每个学生前后的人,并计算排队的任意一个人和某一个人之间隔了几个人。之后,设置条件:最后一名学生因为想要早点玩就挤到了第二个学生后面,此时队伍发生了变化,重新计算这个学生和其它学生之间隔了几个人。在这样的情境创设当中,不仅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知识学习活动当中,还能更深刻地理解位置的关系,老师还可以在这样的情境当中及时对学生进行遵守排队规则的德育教育。(四)将德育教育渗透进课后作业当中德育教育不仅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渗透,还要延伸到课后教育。因此,在设计小学数学课后作业的时候,也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德育教育,在全面考虑之下在作业当中融入德育活动,促使学生在巩固学习内容过程中一并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受到情感教育。比如在对数据收集整理学习完之后,可以在课后作业当中,要求学生收集整理家庭成员的爱好、兴趣、活动以及习惯等数据,并自编题目。学生在完成这一课后作业过程中,不仅能巩固学习知识,提升知识运用能力,还能增进和家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对家人多一些了解和关心,建立良好的价值观。    三、结束语   在学生数学教学中良好的渗透德育教育,让德育之“苗”在数学课堂“开花结果”,不仅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推动学生的全面成长。为了有效地将德育渗透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需要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的德育素养,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和生活素材,在课堂和课下对学生进行动态的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四凤.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与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6(8):46-46.   [2]秦建国.刍议德育工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科学咨询,2016(12):122-122.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新理念

小学数学教学有什么新理念,可以分享一下吗?

急需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培优辅差的研究开题报告

  【分层教学提出的背景】  “分层教学”是一个永恒的教育科研问题。尤其是 90年代以来,许多学校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研究,在培养尖子生与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背景下行成的“分层教学”模式,已远不能适应当今教育发展的需要。为顺应新课改的要求,从教学的组织形式到教学的培养目标都必须来一个彻底的转变,因此“分层教学”的实验与研究必将日益彰显其重要地位,而且也将赋予重视个性张扬、追求人人发展、实现最优化教育等等新的内涵。  【分层教学作为研究课题的理由】  1.立足于客观差异:众所周知,民办学校在生源的素质水平上普遍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在水平差异、能力差异和素质差异面前,只要你还继续从事并且希望做好中学教育教学这个职业,你就没有别的选择,你就必须寻求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2.着眼于个性张扬:实施分层教学实际上是来自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呼唤。优层学生希望个性得到张扬,低层学生希望学有所获。我们不能总是习惯于埋怨低层学生不肯学,其实他们本来也有同样的知识渴求和知识欲望,大多因为我们的教学方式不妥,使得他们失去了获取成功的体验,久而久之便导致严重的知识缺漏和思维受阻,以至于不会学、不能学、不愿学的恶性循环。  3.服务于课程改革: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之际,形成面向全体、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不仅思想上要首先到位,而且在行为上也必须到位,否则就不能与时俱进。扎扎实实地搞好分层教学的研究无疑对落实新课标有着不可低估的助推作用。  4.效力于学校发展:作为民办学校的石岩公学,无时不在面临着学校能否持续性发展甚至是生存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总可以归缩到两点:一是生源的数量,二是生源的质量。而争取生源数量取决于我们加工低层次学生的水平,争取生源质量取决于我们打造优层次学生的能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层次教学的问题。  【课题预期成果及其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根据石岩公学创办名牌学校的发展目标,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状况,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必须紧紧围绕素质培养与能力提升这个中心,我们期望通过“分层教学”的实验与研究,构建民办高中分层教学的模式,促进教学质量、增加生源数量,推动我校健康稳步地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试图通过构建分层教学的模式凸现石岩公学办学的另一个特色,并且对民办学校乃至其他各类学校具有一定的普遍指导作用和借鉴价值。  【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  1.公平性原则——教育的公平理论认为,每个公民都享有公正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因此,应尊重学生个性,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条件,促进全体学生人人得到发展。  2.差异性原则——不同的学生在个性和行为上有相对稳定但又不完全相似的特征,诸如智力、兴趣、爱好、动机、气质、情绪等。在客观的差异面前,应因材施教,教学的全过程应采取灵活的、按层次施教的教学策略。  3.学习性原则——根据布鲁姆掌握学习的理论,只要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95%的学生可以获得成功。这就启示我们从学生差异出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策略,以达到减小学生个体差异以至成功教育的目的。  【课题研究的重点和基本内容】  1.研究的重点:构建分层教学的模式。课题研究将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着眼于备课、上课、作业、考试等教学环节的设计与落实。教学模式应突出针对性、实效性与可操作性,使学生在针对性分层教学的活动中,生动活泼的学习,主动和谐的发展。  2.研究的基本内容:本课题既有研究课堂教学过程的,也有关于学科训练与学法指导的,还涉及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等等方面,呈现多层次、多角度、多样化的特点。  【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本课题研究拟用三年时间完成,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04.3—2004.7) 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准备分层教学的第一手资料,2004年7月提交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 2004.9—2005.7)进入实质性的实验与研究阶段,2005年7月提交初步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 2005.9—2006.7)研究成果再检验、理论再提升,2006年7月提交规范而有推广价值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 2006.9—2007.2) 2007年2月,子课题论文成果整编成册,总课题提交实验报告。  【课题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其途径、方法】  课题研究包括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以及学法指导与情感激励等内容,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在研究方法与实验手段上应充分体现研究的针对性与动态调整的灵活性,在能力培养目标的设定上更要体现学科特点。  在课题研究的途径与方法上,采用调查研究方法,按学科理清学生能力层次,恰切的确定针对学生个性特点的能力培养目标;采用行动研究法,在动态的教学环境中,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达到彰显个性、全面发展的目标;采用经验总结法,在学科个例研究的基础上,对成功的经验进行分析与归纳,以逐步形成既行之有效又富有鲜明特色的分层教学模式。  【课题的创新之处】  本课题是在全新的教育培养目标之下进行的分层教学,其总体框架好比一个三维坐标系:一维坐标相当于按学科水平进行等级分层,二维坐标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科教学设计,三维坐标是学生不同学科的目标定位,整个空间是每一个学生在各个不同方向上的素质水平。其中一维坐标兼容可接受性(在教师指导、学生申请、家长理解的前提下进行行政编班)、细微性(行政编班只是相对的板块划分,但不同学科的水平绝不是“等高线”,因此需要进一步的层次细化)、灵活性(旨在水平变化时进行动态调整,这不仅是层次施教本身的需要,而且也利于把学生引入竞争机制);二维坐标是关键,要求教师在任教学科的教学环节上都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三维坐标是教师心目中对每一个学生目标培养的最大期望值;不难理解,对一个学生而言,在不同学科上将会有不同的空间坐标,即使说在个别学科上允许最低水平,但在另一类学科上却有特长发展。我们期盼实验这种真正意义的分层教学,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校本特色,以促进教师形成新形势下的教育理念,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课题研究的基本条件】  1.两位课题主持人都具有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不仅都有多篇论文发表在省级、国家级的专业刊物上,而且曾被评为市级课题实验优秀教师,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  2.课题组全体成员都是本科或硕士学历,职称都在中教一级以上,阵容整体实力雄厚、阵容结构科学合理。  3.15个子课题涵盖了8个学科,辐射了10个研究方向,内容充实具体、方法切实可行,形成了既彼此独立又纵横交织的立体研究框架。  4.课题组全体成员已经达成“大文章赖于小积累”的共识,切实保证时间投入和过程落实,整体安排拟用分散探索与集中研究相结合的办法,但每学期不少于两次集中研究,以保证本课题研究过程的宏观调控和子课题实验的微观落实。  基于以上科研队伍的现状和课题研究的框架,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学校教科所的指导下,经过全体研究人员的精诚合作和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成功进行本课题的实验与研究。  【课题主持人】 鲁加才 赵东旗  【课题组主要成员及分工】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习障碍学生辅导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无锡市广瑞实验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不断追求教育的理想,不断追求教育的卓越,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迎接挑战的主要对策。  国外调查研究资料表明,学习障碍儿童人数约占学龄儿童总数的4%~6%,在某一项或多项功课学习中存在困难的学生有13%。国内杭州地区的一项调查也表明,在校学生中有17%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从小学教育的现状来看,学习障碍学生的存在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并且是长期以来困扰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急待解决的问题。学习障碍学生是影响整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学习障碍学生的状况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势必会影响到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为21世纪培养合格人才目标的实现。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成长和素质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学习障碍学生来说,他们身上所反映出的学业水平的缺陷,与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心理品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造成学习障碍的诸多因素得不到及时排除,不仅会影响到自身潜能的发挥、人格的完善、心理的健康,甚至将不能成为有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  探索造成这些障碍的原因,找出诊断和排除障碍的有效策略,进行科学有效地辅导,对于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将对学习障碍学生的一生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我们开展学习障碍学生辅导策略的研究,正是希望从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帮助学习障碍学生排除学习方法、学习环境、学习心理等方面的障碍,使他们发挥自身潜能,促进素质全面发展。  二、相关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分析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对学习障碍的相关研究历史悠久。从1896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我国在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科研意识的提高,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此项研究已越来越引起各界的广泛重视和研究。为帮助学习障碍儿童摆脱困难,为促进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的质量,对学习障碍的研究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科研课题,而且向着跨学科、应用更多的现代化工具、着眼于改善学习障碍儿童的内部、外部动力系统、改进课堂教学等方向发展。  2、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学习障碍学生辅导策略的研究”从属“学习障碍”研究,主要是对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差的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环境、学习心理等方面的障碍进行识别和究因研究,探索总结一定的辅导策略,提高教育质量。  三、课题界定  1、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原指因神经心理功能异常,导致学生在听、说、读、写、算之学习,表现出注意力、知觉辨识、记忆、理解、推理或表达等能力有显著困难。但本课题所研究的学习障碍并非是从医学角度分析,而是指影响智力正常学生的学习,造成学习效果低下的阻碍因素。从学生内部系统看,认知方面主要表现为学习方法欠缺、学习习惯不良、在学习过程中有较明显的技能障碍等;情意方面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缺乏、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动力不足、懒惰、畏学、厌学、缺少毅力、自控能力不足等。从外部支持系统看,主要表现为周围环境严重影响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管理,教学行为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等。  2、学习障碍学生  学习障碍学生:在获取与运用听讲、说话、阅读、书写、推理等能力上有重大困难的学习异常儿童(中央教科所,陈云英、王书荃,1995)。学习障碍学生不等于弱智儿童,他们可能是正常的、潜在正常的、甚至是超常的;学习障碍学生又非盲、聋、哑儿童,但在读、说、写、听、推理等方面存在某些明显的困难。我们认为学习障碍学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差的学生,具体指在学习方法上有较大缺陷或因周围环境严重影响学习效果以及在学习态度上存在偏离常规行为,学习积极性不高,缺少毅力,动力不足,怕学,厌学,在学习能力、认知、理解、运用等学习环节中存在技能与心理障碍。  3、辅导策略  本课题所指的辅导策略是指在课题研究中,遵循教育规律,利用教育教学原理等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并且通过实践操作,摸索出转化学习障碍学生的多种有效方法。  4、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习障碍学生辅导策略的研究  开展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极大的改变,充分认识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真正把学生放到了第一位。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更多地关注探究学生的内心世界、心理健康,从学生、教师、家庭、社会各个方面来审视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关注学习障碍学生,诊断研究学习障碍的各种表现形式,探索造成学习障碍的原因,找出防治和排除障碍的有效策略,进行科学有效地辅导,促使学习障碍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健康全面发展,对学生、对社会、对教育事业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基础理论及前提假设  基础理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是一种探究定向的、内在驱动的学习,这种学习正是学习障碍学生辅导策略的一个基本主张。我们研究的是基于探究和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学习是一种建构性的学习,只有建构性学习才最符合学习的本质,最有利于开发人脑的潜力,最能促进人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可见,学习障碍学生辅导策略的研究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要求。  (二)教育科学基础  “新课程背景下学习障碍学生辅导策略的研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新课程背景下学习障碍学生辅导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学习障碍学生学习障碍的诊断、究因与辅导策略系统,该系统的建立与完成主要建立在教师的主导地位的基础上);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三)认知心理学理论  认知发展研究认为,人的发展不是一个完全外塑的结果,而是一个在认识、实践中的主动发展的过程。皮亚杰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深刻揭示出:认知源于主体与客体间“同化、顺应”的相互作用,他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的发展。”认知心理学认为,人是在活动过程中通过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历史文化经验而促进心理发展的。  学习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和能动的反映过程,认识起源于主客体方面的相互作用。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学习障碍学生排除障碍,提高学习质量的过程,既是其主动接受外部影响的过程,也是其内在主动发展的过程,这其中有学生的主体活动,更有教师辅导、帮助。  (四)情绪心理学理论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调节两方面的功能。  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阻碍和抑制作用。学习障碍学生辅导策略的研究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起学习障碍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他们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效能,给我们解决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以新的启示。  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组织或瓦解作用,即中等强度的、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的组织和进行,而情绪过强和过弱以及情绪不佳则可能导致思维的混乱和记忆的困难。学习障碍学生辅导策略的研究就是要使学习障碍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平气和、耳目一新,促进其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学习障碍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  前提假设:  (1)在小学阶段,对学习障碍学生进行学习障碍的研究和辅导,诊断研究学习障碍的各种表现形式,探索造成学习障碍的原因,找出防治和排除障碍的有效策略,进行科学有效地辅导,有助于其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其心理偏差及障碍的纠正、排除,有助于其学习效率的提高。  (2)有系统、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符合学习障碍学生身心特点的教育辅导、教育活动,对学习障碍学生的学习、身心健康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  (3)通过有系统、有策略地研究和辅导,学习障碍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心理将得到进一步优化,学习动力更加充足,情感上更加愉悦,行为上趋于自觉,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势。  五、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1、研究学习障碍学生学习障碍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及防治辅导策略操作系统,并进行总结、推广。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习障碍学生在心理方面更加健康,学习动力更加充足,学习习惯更加良好,学习方法更加科学,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学业成绩得到提升,诸方面都能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善教师的教学管理、教育行为,提高教师对于学习障碍学生教育问题方面的认识,进而卓有成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工作,为学习障碍学生排除学习障碍。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研究内容:  1、探索总结学习障碍学生学习障碍的多种表现形式、特点。  2、研究学习障碍学生学习障碍的形成原因。尤其关注学习心理障碍。  3、探究总结学习障碍学生学习障碍的防治以及辅导策略。  4、把握学习障碍学生的身心特点,探索学校、家庭、社会影响学习障碍学生学习障碍转化与排除的因素及其教育策略。  5、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善教师的教学管理、教育行为。重点研究“师源性学习障碍的诊断与转化”(“师源性学习障碍”指来源于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的学习行为、学习心理的障碍。如:教师个性人格障碍、教师思想观念障碍、教师专业技能障碍等。)  六、研究原则及方法  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学习障碍学生辅导策略的研究,是一项探索性的、创新性的研究工作,需要我们遵循教育科学的原则,使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去实验、去探求。  2、整体性原则:  人的素质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立体结构。在这个结合体中,任何一方面素质的欠缺,都会削弱整体的结构功能,影响素质的整体水平。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各方面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某一方面的素质得不到及时的、正常的发展,以后往往难以补偿。因此,在课题实验中,要坚持整体性原则,从学习障碍防治辅导入手,着眼于学习障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3、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指的是在“学习障碍学生辅导策略的研究”过程中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注意不同学习活动、心理活动等之间的联系,系统地多方面收集学习障碍学生的各种信息,从整体上把握他们学习的实际情况。  4、针对性原则:  学习障碍学生,就其学习障碍的程度,可分为严重学习障碍者、轻度学习障碍者和一般学习障碍者。就其学习障碍形成的原因,可分为情感缺乏、意志缺陷、性格不良、学习方法欠妥等各种不同的类型。因此,在实验中,必须坚持针对性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找准问题,对症下药,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主体性原则:  在学习障碍学生辅导策略的研究中,坚持主体性原则,就是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通过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的手段,以达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目的。每一个学习障碍学生,既是辅导实验的承担者,又是辅导成效的体现者。依据主体性原则,教师要把每个学生看作是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体,承认每个学生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承认他们有犯错误的权利,给予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采取各种辅导策略,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使他们积极地接受辅导,形成主体内部良好的心理品质。  6、渐进性原则:  一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行为习惯决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学习障碍学生防治辅导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渐进性原则,克服急于求成,一蹴而就的心理,对学习障碍学生,既要保持期望,又要允许反复;既要主动辅导,又要耐心等待。对于学习障碍学生每一点细微的进步,都要及时鼓励,大加赞赏,坚信滴水终能穿石。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了解国内外此类研究状况及成果,搜集相关理论依据与资料,为此课题提拱理论支持。  2、调查法:分析学生学习现象,确定研究对象,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3、行动研究法:采用教育激励,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等促使学生顺利克服障碍、有效学习。  4、个案研究: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  5、经验总结:从感性材料中注意提炼,及时总结,以形成有价值的成果。  七、研究步骤和计划  2007年9月――2007年10月  1、筹建课题组,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2007年10月――2008年2月  1、收集国内外有关学习障碍研究的资料,进行分析、学习。  2、对有关学习障碍学生成功教育案例进行收集、整理。  3、课题组成员参加各项教育科研培训。  2008年3月――2008年6月  1、进行“新课程背景下学习障碍学生辅导策略的研究”课题申报、开题论证。  2008年6月――2010年7月  1、在全校全面开展课题研究。  2、对课题的各个子课题进行具体研究。  3、建立不同年级段的个案研究档案。  4、开展课题中期汇报评估。  5、对学习障碍学生学习障碍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防治辅导策略进行经验归纳与总结。  6、进行阶段总结,并把成果以论文或典型案例、典型课例等形式发表、编印成专集。  2010年9月――2010年12月  1、撰写实验报告,完成课题结题鉴定并建立“学习障碍学生学习障碍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及防治辅导策略操作系统,进行总结、推广。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学校成立课题组,由分管校长挂帅,负责协调课题研究的各项具体工作。同时,教科室协同课题组负责实施具体的研究任务。具体分工如下:  总负责:林毓秀  顾 问:丁亚明、华颂宁  具体组织实施:薛志刚  课题组主要成员:徐志贤、王咏春、李静、尤伟、高燕萍、朱艳华、周荣舫、华如意、毛宴文、朱杰、夏春霞、邱彩娟、钱琴玉、陈吉  九、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加强本课题研究工作的领导,负责本课题的管理和调控。  2、通过问卷、访问、座谈等形式进行调查,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和总体目标。  3、组织本课题研究人员进行实验研究,选择实验班作为突破口,集中研究力量开展实验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定期召开教研的分析会、总结会、经验交流会。  4、组织研究成员学习和培训,更新观念,学习有关理论,掌握科研方法,树立信心,提高研究水平。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计划,聘请专家、学者为本课题研究进行指导,研究人员外出参观学习,吸收丰富经验,使课题研究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  5、课题研究实行责任到人、各施其职、各行其责。  6、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成员深入各专项研究小组进行指导并监督实验操作过程,同时在实验过程中与实验教师共同制定目标体系和检测体系。  7、定期召开研究组、专项小组、实验小组、实验教师的联席会议,不断探索新的研究内容、方法,交流信息,并及时总结经验。同时做好实验资料的收集、分类、归档工作。  8、学校对本课题研究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评选优秀研究论文和实验报告,对研究成绩突出者给予重奖,在评优评先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现教学创新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现教学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生活实例,知道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体验学习的重要,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现生活化 浅析怎样让小学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一、例题生活化,体验、感受数学 一提到数学这个词,大家都觉得只是“题”、是“数字”,学生学数学只要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的时候,有这么一道题: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底端滑动的距离是1米吗?很多同学的第一反应是下滑了1米,我让学生互相交流,并且动手建立模型、操作,发现答案并不是1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相互学习,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从而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 二、导入生活化,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把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讲解图形的轴对称问题时,我先拿出自己剪好的“囍”字,问学生:会剪“囍”字吗?如何剪?剪出的“囍”字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轴对称的美,发现这些图形的变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教学生活化,产生亲切感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天天与数学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数学熟视无睹,对数学缺乏兴趣,缺乏良好的数感,学与做无法同步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学和用的分离,把数学学习和生活需要割裂开来。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很有必要让数学回归生活,从而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如在讲一次函数问题时,我先出了这么一道题:学校为了鼓励节约用水,对自来水费按以下方式收取:用水不超过10吨,每吨按0.8元收费;若超过10吨,超出部分每吨按1.5元收费。①王老师六月份用了8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②李老师六月份用了12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③陈老师六月份平均水费为每吨1.0元,则陈老师六月份用了多少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当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我再让学生拿来当月的水费单子,让学生思考水费的计算公式,当用水量超过多少时,水费的单价会提高,从而让学生得出水费的一般计算形式。这个生活实际问题的提出,既让学生了解了分段函数,也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产生了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了节约用水的教育。 四、练习生活化,提高操作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这样一道题目: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制作使得体积较大?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①无盖长方体展开后是什么样?②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制作一个无盖长方体?③制作的无盖长方体的体积应当怎样去表达?通过这样题目的实践练习,学术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空间观念,体会了函数思想以及符号表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进而体验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发展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要生活化,但也要考虑学生实际。例如,以按揭购房、房屋装修、超市购物等充满城市文化气息的素材来创设“生活化”情境,会让城市学生感觉亲切和熟悉,但是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似乎是“天外来客”。“现行课程中的城市文化气息太浓,乡村文化缺乏体现。新教材中反映农村生活经历和实际问题的材料太少,而与农村生活有较大距离的背景内容又太多。”所以教学中除了注意“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外,还必须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收集生活素材,积累经验,更好地认识数学和生活的依存关系。 数学课堂通常被认为比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现教学创新的思考 (课题)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教 具板书设计教 学 过 程备 学 生(学生活动、学法指导等)反馈修改课后小结 浅谈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二、日常生活问题数学化 三、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四、组织开展生活化的课外活动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如何创新 随着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创新一词不仅被广泛的应用到经济和社会的改革领域,而且也被运用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性开发上。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数学更是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学科,因此基于这一点我们必须要对小学数学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创新,有更深层的认识,我们要本着对学生未来负责的态度,切实做好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工作,使得小学数学的教学水准得到明显的提高。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一)教学的模式相对落后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要求小学的数学教育应该注重课堂互动性和趣味性的提高,让课堂变得更加的开放和富有活力,让孩子在提高数学知识的前提下,可以从另一方面提高孩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孩子在各方面得以全面的提升。但是目前的大多数小学的数学教育只是简单意义上的按照教学计划的照本宣科,小学的数学教师只是依照现有的教材给孩子讲授知识,没有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的程度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和规划,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这种教学的模式不利于学生积极的思考,忽视了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且会让学生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也束缚了学生个性的成长[1]。 (二)教学内容缺乏创新 小学数学的教学很重视理论上的教学,这就使得教学的内容过于单一,甚至在数学的教学中主要是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缺乏创新性的方法让学生提高做题的技巧,提高做题效率和正确率。另外由于教师平时不注重教案的更新和课题的研究,所以数学的教学和教育受到教育内容的约束,这就使得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的思想变得很守旧。因此学生不光是学习知识,更重要是学习方法和技巧。 (三)学生的情况不均衡 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水平参差不齐,这使得学生的数学教学显得异常的艰难,因为每个孩子的水平不一致,而且每个孩子的智力发展情况也是极不均衡,因此学生接受和适应新鲜事物能力也有所不同,但是目前一些学校的小学数学教育就忽视了对于不同个性孩子的培养,而且家长和老师对于学生的数学教育并不重视,认为小学的数学教育只是简单的数学计算,这种现象一旦出现就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造成阻碍。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性对策 (一)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体现教学内容 进入网络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而且现代的新兴技术的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而且小学生对现代技术的接受速度也非常快,教师在数学教学当中应该充分利用微信和网络技术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推广,使小学的数学教育更加具有趣味性和生动性,使得教学的内容更加多元化。新兴技术的应用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逐步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技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另一方面,作为教师也应该积极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积极利用新技术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要寻找新的教学方法,使得自己的授课形式和内容进一步得以拓展。学校和教师应该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并且对于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和验证。教学创新之后,要想使教学模式创新经验得以应用,就要对其创新成果进行全面的论证,确保其创新成果满足实际需求[2]。 (二)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 教师应该以学生目前的思维发展水平为依据选择教材,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新知识得以充分接受,通过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新的知识与原来的知识融汇贯通。首先,小学数学教材应包含思维激发方面的内容,在教学创新和提高上,教材的选择也是教学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这一认识,在小学数学教材选择和应用中,需要保证教材中包含思维激发的内容,以此满足开发学生思维模式教学的目的。其次,小学数学教材应具有提高计算能力的内容。计算能力的提高可以为小学生未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计算能力的培养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过程中,应保证教材内容中含有计算能力培养和提高。再次,小学数学教材应该包含有新旧知识接续的内容。小学数学教学创新首要注意的是新知识和旧知识的相互衔接和续接。为此,在教材选择中,应含有新旧知识接续的内容,保证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够在形式和内容上得到高度的统一,使得孩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认知的高度统一,从而促进孩子身心的发展[3]。 (三)提高学生课堂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思考数学问题,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自身天性好动和可爱的本性的特点,教学的设计时尽量考虑教学形式和内容的趣味性,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对以后的学习充满信心;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选定一个习题,让学生通过这个习题找出不同的解题技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且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和同学进行交流和探究,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成绩好的学生带动落后的学生,使得班级的整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现有效探究 《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 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 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就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 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要提高数学课堂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减负增效 一、教师不给学生增加教材以外作业 教师不组织学生购买教材以外的教辅资料。不有偿补课,不引导学生参加各种补习班。不让学生做机械重复的数学习题。 二、教师要充分准备好上课内容,是减负增效的前提条件 要“减负”还要“增效”,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课堂40分钟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力。俗话说的好“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有一桶水”。随着教学技术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更是不断变化和创新,教师也应该不断吸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手段,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为高效的教学创造条件。教师应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备好一节课。我在备课时,认真阅读教材,弄懂本节教材在整个小学阶段数学教材中的地位及教材前后的衔接情况,把握教材重、难点,理解编写教材的意图,力争吃透教材。精心设计的练习题要突破难点,深化新知,具有启迪性、针对性,达到巩固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是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 (一)开展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在预习时,会对第二天要学习的知识有所了解,学习过程中,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 (二)开展课前预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中,常会有一些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课前预习,学生初步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也就会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讨论、提问,对学习、自己有了信心。长期坚持,自然不再觉得数学难学,对学习产生兴趣。 (三)开展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会在预习中逐渐掌握自学方法,将所学知识融汇贯通,学会举一反三,逐渐主动高效的学习新知识。 四、创设生动风趣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孩子喜爱的卡通人物等,结合教材内容,创设风趣幽默故事情境,让学生在故事中发现数学问题。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把枯燥的学习风趣化。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创设了熊妈妈分饼的故事,讲的是熊妈妈没有平均分饼引起小熊贝贝的不满,再由学生讨论出平均分配是最公平的,最后引出分数的故事。我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另外,教师上课教态要大方、面带微笑,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喜欢教师,也会对这位教师所任的学科感兴趣。 (二)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例如,我在教学“认识左右”这节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老师说:“请摸摸你的右耳”,学生摸右耳,“请摸你的左耳”,“请举起你的右手……”学生对这个环节兴趣颇浓,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在“动”的过程中,它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快学会了左右。 五、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按照课堂常规安排教学步骤,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组织教学,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想结合,创造轻松愉快氛围,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另外我还常对学生说“学数学,不仅会做题而且还要会讲题”。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让孩子易于接受,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我先出示课件海洋世界美丽的鱼的画面,让学生说一条鱼是由几个三角形组成的,接着我引导孩子学了前两句6的乘法口诀,然后放手让学生4人一个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剩下的几句口诀。让学生自己探索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引导者,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合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也符合了这节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口相结合。首先让学生照一照身边的物体、数字等,这时会有学生发现,如“镜子里的数字倒了。”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追问:“是上下倒了还是左右倒了?”学生通过动手照镜子,观察、思考后,再用自己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很容易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其次,让学生在课后看镜子里的数字或时间,运用两次镜子的成像将原像还原。这样的动手、动脑活动,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六、精心设计练习题,留给学生做练习的时间 (一)设计一节课的练习题不是一成不变的,以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去设计,要深化新知,突破难点,具有启迪性、针对性。练习题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又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做到重点知识反复练,又不能给学生增加负担,每堂课只有做到合理有效的练习,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每节新授课,给孩子留10分钟做练习的时间。练习过程是掌握数学知识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练习方式,不能以多取胜,要讲究练习的质量。学生做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孩子的优点,统计孩子犯错最多的知识点,及时纠正,并规范学生学习的态度,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七、关爱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至关重要。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对现阶段的学习有巨大的帮助,对于未来的学习,甚至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会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1.上课认真听课的习惯,别人回答问题,学会倾听,会说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2.让学生当“小老师”帮助其他学生改错题。例如:我有时上完新课,学生在黑板上做完练习后,我会叫一些学生来帮助检查,如果有错,让学生站在讲台上当小老师讲题,帮助做错题的学生纠正错误。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学生会觉得这节课很有趣,这样才会提高课堂效率。 3.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的习惯。在课堂上要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做完题,认真检查的好习惯,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错误。 5.书写整洁的好习惯。 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 浅谈如何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 (一)以小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二)巧设实践问题创设情境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课题研究总结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途径 (1)备课:研读教材、明确目标、设计预案,挖掘数学思想方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课前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教学适合渗透哪些思想方法一无所知,那么课堂教学就不可能有的放矢。受篇幅的限制,教材内容较多显示的是数学结论,对数学结论里面所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并没有在教材里明显地体现。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应只见直接写在教材上的数学基础知识与技能,而是要进一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隐含在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在教学目标中明确写出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并设计数学活动落实在教学预设的各个环节中,实现数学思想方法有机地融合在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使教材呈现的知识技能这条明线与隐含的思想方法的暗线同时延展。为此,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将教材的编排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如:怎样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怎么样才能唤起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数学思考?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如何依据教材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等等,教师只有做到胸有成竹,方能有的放矢。 (2)上课: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是知识与思想方法的有机结合,没有不包含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知识,也没有游离于数学知识之外的数学思想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揭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教给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获得数学思想方法上的点化。教师积极地在课堂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大智慧,也为学生的学习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可据其不同特点,恰当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以下面三种课型为例。 ①新授课: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形成,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知识发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也是其思想方法产生、应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典型的、正确的直观背景材料,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通过实际问题的研究,了解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再现数学形成的过程,揭示知识发展的前景,渗透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即学会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的过程中,深入到数学的“灵魂深处”,真正领略数学的精髓——数学思想方法。比如在质数、合数的概念教学中让学生用小正方形拼长 方形,把质数、合数的概念潜藏在图形操作(如右图),明白“质数个”小正方形只能拼成一个长方形,而“合数个”小正方形至少能拼成两个不同形状的长方形(含正方形),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再通过给这些数分类,引入质数、合数的概念,渗透分类思想。又如在《三角形分类》一课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三角形学具先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尝试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学生从关注三角形的角与边的特征入手,借助学具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分一分、想一想,寻找特征、抽象共性,在比较中将具有相同特征的三角形归为一类,在分类中抽象出图形的共同特征。这样的教学,学生经历了三角形分类的过程,渗透了分类、集合的思想,丰富了分类活动的经验,形成分类的基本策略,发展了归纳能力。 ②练习课:经历知识的巩固与应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知识的巩固,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等需要适量的练习才能实现。练习课的练习不同于新授课的练习,新授课中的练习主要是为了巩固刚学过的新知,习题侧重于知识方面;而练习课中的练习则是为了在形成技能的基础上向能力转化,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有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意识,在练习课的教学中不仅要有具体知识、技能训练的要求,而且要有明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求。例如在《6的乘法口诀》练习课中,学生在完成想一想、算一算的练习中,先让学生计算,再通过交流自己的算法,以“7×6+6”为例,借助图片用课件演示来理解式子的意义,运用数形结合启发将式子转化为8×6来计算,渗透变换的思想,懂得两个式子形式虽不同,表示的意义以及结果是相同的。又如让学生算一算每个图中各有多少个格子,之后教师要启发学生怎样将图形转化成同第一个图形那样的图形,可以直接用口诀计算?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动手剪一剪、拼一拼,转化成长方形后分别用6×3、4×3来计算,从而感受到转化思想的魅力。 “咱们要教给孩子们什么?”“数学的学习主要是学习思想和方法以及解题的策略”,因此我们要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探索,从中寻找共性,呈现给孩子最有价值、最本质的东西——数学思想方法。 ③复习课:学会知识的整理与复习,强化数学思想方法 复习有别于新知识的教学。它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体系、具备了一定的解题经验,学生基本认识了某些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上的复习数学。数学思想方法总是隐含在数学知识中,它与具体的数学知识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但它却无法像数学知识那样编为章节来教学,而是渗透于全部的小学数学知识中。不同章节的数学知识往往蕴含着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时在一章或一单元的教学中,又涉及很多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教师在上复习课前,教师要能总体把握教材中隐含的思想方法,明确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做到“瞻前顾后”,并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落实到教学计划中。复习时,除了帮助学生掌握好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外,还必须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适时地对某种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揭示、概括和强化,对它的名称、内容及其运用等予以点拨,使学生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把握知识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逐步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如在复习多边形的面积推导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各是怎样推导的?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提炼概括: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我们应用割补法把它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来推导;学习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我们用两个完全相同的图形来拼合或把一个图形割补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推导……经过系列概括提炼,学生得出其中重要的思想方法——转化思想。学生一旦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不仅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完善,还特别有助于今后的学习和运用。因为掌握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将懂得怎样去思考,真正实现质的“跃”。 (3)作业: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应用数学思想方法 精心设计作业也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条途径。把作业设计好,设计一些蕴含数学思想方法的题目,采取有效的练习方式,既巩固了知识技能,又有机地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一举两得。为此教师布置作业要有讲究,在学生作业后,要不失时机地恰当地点评,让学生不仅巩固所学知识、习得解题技能,更重要的是能悟出其中的数学规律、数学思想方法。再如一位六年级老师布置了下面这道课后思考题。 在作业讲评中,教师不仅要给出答案,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思考:你是怎样算的?是怎么想的?其中运用了什么思想方法? 结合上图引导学生概括出其中的思想与方法:类比思想、数学建模思想、极限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 (4)课外:培养兴趣、增长见识、培养能力,提升数学思想方法 学校开展数学课外活动是课内教学的重要补充。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在年段里开设有关数学思想方法内容的讲座,如果平时教学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点滴渗透是“美味点心”的话,那么专题讲座对学生来说就是“丰盛大餐”了,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了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应用,拓展学生的眼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数学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可以使二者相得益彰,定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可以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定期开展数学智力竞赛,不但激发优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考察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情况;学生编数学小报、出板报等活动,可以增长学生见识,了解较多相关知识。形式多样的数学课外活动,使数学思想方法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在学与用中提升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学的组织类型主要有

小学数学教学的组织类型主要有:接受型的教学组织、问题解决型教学组织、自主型的教学组织1、个别教学个别教学就是教师在同一时间以特定内容面向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办学规模小、速度慢、效率低,但却能较好地适应个别差异。2、班级授课即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进行教学的制度。3、导生制教师选年龄大些、成绩好些的学生为“导生”,先给他们讲授教材,再由他们转教其他学生,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所以它并未持续很久。4、分组教学为了适应儿童的学习程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对班级上课制实行改良或改革的实践。属于改良班级上课制的是分组教学。5、开放教学它强调尊重儿童的天性、兴趣和需要,强调儿童的自然发展, 不拘传统教学的结构,没有固定教学计划、教材和教室,不同年龄、不同程度的儿童聚集在一起,根据各自的爱好选择各种学习活动。开放教学依据的是资产阶级“进步教育”的理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合理地使用班班通

运用“班班通”教学可以把不会说话的数学文字变为有声音的话来激励学生,使学生感到形象、生动,还能培养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班班通”不但为我们创设了教学情境,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特别是是音、形、像、色融为一体,使本来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情境,培养兴趣我们当教师的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愉快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乐学。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与严谨性,我们山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其枯燥乏味、难懂也难学,甚至有不想学数学的学生,要培养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就比较难,而利用好“班班通”就会改变这种情况。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利用CAI课件展示一只小花狗高兴的坐在一辆牛车上面往前开的图形,接着把牛车的轮子取下来,变成三角形、四边形、菱形等的形状,小猫使出全身力气,累得气喘吁吁地赶着着马,然而马车依然出现的是纹丝不动的画面,学生们忍不住大笑起来,纷纷说抢着说,这些轮子杂转啊?肯定是转不动的哦。然后有的学生说,把车轮子换成椭圆形的,我就换成了椭圆形的车轮子,马车每前进一小段,就出现小猫就在车上一颠一簸的情景,学生看后笑得合不拢嘴了,就争先恐后地说:“不行,不行,像这样的车肯定不好行驶。”我马上说,哪种轮子合适呢?有学生大声地说:“车的轮子是圆形的,圆的轮子肯定行!”,然后我问,圆形的轮子咋就可以呢?其它的三角形、四边形、菱形等就转不动呢? 这是咋回事呀?当我们班的学生在思考时,学习兴趣也就自然而然被调动起来了,兴趣也特别浓。所以,在轻松而愉快的学习氛围里,使学生学懂这堂课的知识就容易多了。所以我们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乐知者”,从内心深处想学,并学好。恰当地使用好“班班通”教育资源“班班通”的使用,使教育技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我们山区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到“班班通”为数学教学提供了其它教学设施无法替代的服务,我就运用“班班通”的各种信息资源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把一些复杂的概念用多媒体的信息来调动学生思考、理解。我利用“班班通”创设教学情境,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我教《比较数的大小》时,我播放出“动物赛跑的情景”的音视频资料,我班学生专专心心地看到动物在音乐声中不停地奔跑后,我引导他们认真观察,哪只跑得最快,哪些跑得慢,哪只会跑得最后呢?学生们看了视频,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找到了答案。在比较这些动物谁跑得快、谁跑得慢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学会了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学习小组一起探索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式的学习,学生就围绕共同的目标去认真的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共同探讨、交流,使教学过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不仅使他们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还通过共同学习和有效的沟通,解决了平时的一些“矛盾”,同学之间的情感在不在不觉中得到沟通,在互帮互助中共同进步。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找角、摸角,然后折角、画角,最后是玩角,这样5步来学习,我把我班学生分成8个小组,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我班学生先看实物,然后想出已经掌握并理解了的几何图形。在教学生画角时,我先出示“一点”,然后将这一“点”多点几下,显示出“顶点”这两个字,利用动画演示出两条边的画法,把“边”闪现几次,标出“边”。我用这种直观、形象、生动的演示过程,一步一步地展现出了“角”的图形和“角”的画法,我班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掌握了“角”的画法,也就在教学中更加突出了《角的初步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观与策略,我就巧妙的对自己及学习小组的愿望寄托在学生身上,如果学生和学习小组面临问题的时候,就能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同学进行帮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我就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引导学生思考、想象、探索,激活学生的互动技能和社会技能。给学生感观刺激,培养解答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师要让自己的说的话有声有色,是比较难的,因为数学学科不同于语文,不但十分严谨,还很有逻辑性,就不像语文那样形象生动。因此在教学中不讲究方式方法,就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我就尽量结合实际,用生活中的语言,给予鼓励性的表扬。因为我班全是彝族学生,入校时,有的连汉话也说不来,在小学低年级,也存在语言障碍,在解答应用题时,很多学生都感到困难,我就启发、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生认真学习之后,明白了这类问题的解题方法,提高了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学生领略数学教材中无声的语言比较困难,我就使我课讲得形象、具体些,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观刺激传递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学生的各种感观受到刺激后,更认真的学习。综上所述,“班班通”的数学教学,对深化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学生更好地获得新的知识创造了条件,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数学课堂教学都要在“班班通”教育环境下进行教学,而是要根据数学教学自身学科的特点,合理地运用“班班通”教育资源,并结合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班班通”教育资源进行筛选、加工处理,并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领会的基础上,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更多、更好的知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如何确定三维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师对教学结果的一种预设。作为构成教学诸多要素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点。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恰当,教学过程中目标的达成度如何,将直接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进而决定教学质量。在此,本人拟从目前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现象分析出发,就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理解、把握和处理三维目标的有关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在一些课堂上,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中,有这样的现象:教师为了突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尽其所能地创设了各种“生动”的教学情境,安排了大量的游戏、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等活动,并在教学中不时地加入一些贴标签式的“道德情感教育”,这样的课堂学生往往兴趣高涨,气氛热烈。然而在“热闹”之余,往往看不到教师在知识与技能形成的关键处给学生以必要的引导和点拨,学生在实践活动之后缺乏理性的总结归纳,很多课堂上没有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作业的时间。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成绩检测时,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往往达不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还有一种现象,在一些教师的教学中,仍然表现出只追求知识技能单一目标的倾向。看其教学设计,难见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与情感态度诸方面的目标表述;观其课堂教学,基本沿袭传统模式,学生主要通过听讲或简单的问答去接受知识。一节课下来,除了被动接受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生在其他方面鲜有收获。   以上两种现象反映了当前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两个极端,它们都偏离了课程改革的正常轨道,若不及时纠正,将严重影响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要纠正这些现象,除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理解课程目标外,还应:      一、在教学设计中整合三维目标,真正体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教师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应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两方面着眼,突出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例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第九册)教材分析:本课含有以下教学内容:(1)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2)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首先,这两个教学内容直接对应了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同时,教材中还蕴涵着丰富的发展性目标因素,即在推导公式的时候,如果不是由教师包办,而是让学生去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就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并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   1.使学生初步掌握平行四边形的计算方法,能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操作实践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并初步感知平移、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以上的教学目标中:第1条属于知识技能目标,它含有“理解并记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和“会用公式进行计算”这两个具体的目标。第2、3条则体现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过程性目标。   显然,此教学目标避免了前面所述两种现象中目标缺失不全的弊端,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二、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在过程中落实目标      教学目标一经确立,教师就要根据教学目标去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一切教学活动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去展开。   例如,根据以上所确立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该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1.以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引入新课。(“转化”的起点)   2.进入探求新知的环节后,可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再通过合作交流和教师的引导,明确转化的方向。   3.动手实践。学生通过剪、移、拼等操作活动,完成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的转化。此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延高剪开”的必要性。(转化的关键)   4.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师应作小结并再现公式的推导过程,同时启发学生去感悟平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落实数学思考目标)   5.保证课堂练习的质量和时间,以使学生牢记和熟用公式。教师要根据课堂交流和作业反馈信息,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度进行量化检测。(落实知识技能目标、解决问题的目标)   在此,我们可以设想这样的教学进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动手剪切、平移和拼接,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带着成功的喜悦,利用公式去解决求面积的各种实际问题……整个过程完全围绕预先设立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学生通过亲历这个过程,不仅能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S=ah这个公式,而且对平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了初步体验,在数学思维和学习方法上进行了一次有效的积累,感受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这样的教学中,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目标都得到了落实,而且各个目标之间在功能上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而这正是实施新课程的目的所在。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如何确定三维目标设计

  一、在教学设计中整合三维目标,真正体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教师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应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两方面着眼,突出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例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第九册)教材分析:本课含有以下教学内容:  (1)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2)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首先,这两个教学内容直接对应了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同时,教材中还蕴涵着丰富的发展性目标因素,即在推导公式的时候,如果不是由教师包办,而是让学生去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就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并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使学生初步掌握平行四边形的计算方法,能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操作实践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并初步感知平移、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以上的教学目标中:第1条属于知识技能目标,它含有“理解并记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和“会用公式进行计算”这两个具体的目标。第2、3条则体现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过程性目标。  显然,此教学目标避免了前面所述两种现象中目标缺失不全的弊端,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二、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在过程中落实目标  教学目标一经确立,教师就要根据教学目标去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一切教学活动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去展开。  例如,根据以上所确立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该着重把握以下几点:以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引入新课。(“转化”的起点)    2.进入探求新知的环节后,可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再通过合作交流和教师的引导,明确转化的方向。  3.动手实践。学生通过剪、移、拼等操作活动,完成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的转化。此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延高剪开”的必要性。(转化的关键)  4.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师应作小结并再现公式的推导过程,同时启发学生去感悟平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落实数学思考目标)  5.保证课堂练习的质量和时间,以使学生牢记和熟用公式。教师要根据课堂交流和作业反馈信息,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度进行量化检测。(落实知识技能目标、解决问题的目标)  在此,我们可以设想这样的教学进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动手剪切、平移和拼接,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带着成功的喜悦,利用公式去解决求面积的各种实际问题……整个过程完全围绕预先设立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学生通过亲历这个过程,不仅能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S=ah这个公式,而且对平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了初步体验,在数学思维和学习方法上进行了一次有效的积累,感受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这样的教学中,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目标都得到了落实,而且各个目标之间在功能上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而这正是实施新课程的目的所在。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

面积 面积的起源 古埃及尼罗河每年7月泛滥,11月洪水逐渐减退,洪水过后留下的淤泥,形成肥沃的土壤,同时也带来了土地要重新测量的需求。对于土地的测量,产生了几何学,实际上几何学本来就是“土地测量”的意思。土地的测量需要使图形成为数学的研究对象。土地的多少,图形的大小就是面积。 面积的教学 ①在多重体验中建构面积模型,理解面积意义 看一看:雪地上两对脚印的图片,分辨哪个脚印大? 摸一摸:找身边哪些物体上有面,用手摸一摸 。任选两个物体的表面进行比较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感受面离不开体。 涂一涂:给实物的面涂色,体会面积是区域的大小。 比一比:规则图形及不规则图形的大小比较,比较封闭与不封闭的面积,学生意识到只有封闭图形才有确定的面积。 拼一拼:拼摆七巧板,用七块板拼成一个正方形,让学生理解面的大小,形成单位意识。 ②面积认识和应用是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 3-6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对平面、曲面、表面的大小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3年级--平行四边形面积--梯形面积--三角形的面积--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5年级--圆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6年级) 对于面积的学习,需要在不断探究、不断体验、不断实践中感悟理解和应用。 截面 截面包括横截面、竖截面、平截面、斜截面。小学阶段一般是横截面,指平行于底面去截。 截面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很少组织一节课进行研究。但在练习中经常出现相关题型,对学生来说求截面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深入思考,经历和体会截面的含义。 活动1:切实物,引出截面 活动2:切正方体,体会同一个几何体不同截法,(横切、纵切、斜切)形成的不同截面。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切好的正方体土豆块,每组若干个。问题引领,如果任意切这个正方体切开后截面的形状会是什么样的?截面可能是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五边形,六边形,不能截出七边形,因为正方体只有六个面。 引导学生发现:从不同角度切一个正方体得到的截面,可能是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平面图形的边数由截面经过的正方体表面的面数决定。 表面积 定义:刻画表面积大小的数量及其计算公式。 所有立体图形所能触摸到的面的面积之和是这个图形的表面积。 我们常提到的表面积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可以触摸到立体图形的,每个面求出各个面的面积之和,而学生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之后,对其的拓展应用,有下面几种情况 ①求所能看到的面的面积之和 ②求露出的所有面的面积组合(几个图形叠在一起) ③将一个立体图形进行切割,求增加的面的面积之和火球切割后,所有立体图形面积之和。 ④求哪种方法包装最省料?(几个相同的物体捆起来) 表面积的教学思路: ①包装式的教学方法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立体图形,涂上鲜艳的外衣,(可以涂色,也可以贴材质)这件外衣怎么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想把立体图形的拿几个面进行包装。 ②化立体为平面的教学设计 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能够帮助学生在三维二维的相互转换中理解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课中引导学生沿着立体图形的棱剪开,将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引导观察图形,发现展开后的平面图形的立体图形。③,化平面为立体的教学设计 为学生提供一些纸板,然后提出以一起来做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原著的默写模型,在做的过程中,学生会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发现做一个长方体只要准备好数据合适的六个长方形就可以了,再把六个长方形按一定的方式用胶带围成一个长方体。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形成关于“面积”的初步概念。写一篇心得体会。

时代呼唤着教育教学改革,时代呼唤着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材。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小抓起。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因为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性,它能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思维素材,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得到培养,同时利用灵活多样的解法还可使学生在很小的年龄便开始养成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良好习惯,这样有利于思维灵活性和敏捷性的发挥。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首先要从创新意识抓起。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学的主阵地,自然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作了一些尝试。 一、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参与,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1、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思想、正确的学生观,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平等地对待学生。小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与创新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教师一定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作学生探求真知的引路人。 2、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教师威信,鼓励学生不迷信教师。 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确立“服务意识”:要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要热爱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发扬教学民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前提。因此,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对错误的看法要及时引导,对不完善的意见加以补充,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数学问题的解决往往有多种途径可遁,如有些应用题,其中有一两种方法是很明显的,在学生列出这算式后,教师就应在全班扩展、鼓励、诱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是不是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进行。通过这样的思考往往又可以发现很多的解题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智力得到了开发,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特别是充分发扬了教学民主,教师置身于学生之中共同研究探讨,启发学生思考,对那些个性较强,专爱提“新”问题,“怪”问题,不被彻底说服又不罢休的学生来说,创造潜能得到了发掘,从而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为发展学生创新意识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探求新知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研究学法,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时,会自己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1、创设情境,鼓励质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诱因,设置悬念,启动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引起探索新知识的动机;激烈的争辩讨论也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思维的一个有效途径,在讨论中使学生尝到自己获取知识的乐趣。 2、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解释和分析,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我称之为再创造方法。”即学生本人把要学的数学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根据数学的特点和小学生思维特点,借助实践活动等教学手段和群体互动等教学形式,能较好地将数学结论还原为生动活泼的知识生成过程,从而点拨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成为发现者。 (1)注重实践活动。 波利亚说:“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其重要性的地步,是学习数学的一种好方法。”对于从生活实际引发出新知识的教学,要尽量提供原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探索发现新知识,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时,在学生通过直观形象认识三角形、长方形等图形的周长含义后,给每人发一个长方形(大小不一),要求他们动脑筋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这时,可以发现学生都用直尺测量,但有的是量四条边的长,有的只量长和宽,虽然这两种测量方法,反映了学生智力水平的差异,但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了这一活动。在列式时,有的列:(长+宽)×2,有的列:长×2﹢宽×2,较多的是把四条边顺次相加。这时让学生大胆说出思考过程,在相互交流和讨论、分析、比较中,选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从而把低层次的数学知识上升到高层次的数学知识,这样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了数学。 (2)注重群体互动 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创设一种平等和谐,富有人情味的新型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中,克服思维障碍,开拓思路,促进了创新意识的发展。求解列方程求三角形中未知的高和底问题时,解题的思路是根据同一个三角形,对应的底和高求出的面积相等而进行的。学习后,教师要求小组讨论,用这样的解题思路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小组展开热烈的讨论,有人说:可以求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中未知的底和高(即将一个三角形中的等量关系扩展到两个三角形中)。由此,其他学生的思维也受到启发,立刻有人说:可以求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和平形四边形中未知的长、宽或底、高;求面积相等的长方形与三角形中未知的长、宽或底。高;还有的同学由此及彼地联想,求周长相等的长方形与长方形的长、宽或边长,工作总量相等时求未知的效率或工作时间……学生发现用同一种思路可以解决这么多问题,看到自己思维的成果,非常高兴。小组讨论,启动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情感,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优化练习设计,设置思维障碍,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对于一个问题,所求的答案往往不与他人相同,总有新想法,新设计,表现得很独特,就属于创新意识的基本表现。这种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和创新思维的基础。在课堂练习设计时,应不断设置思维障碍,不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去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根据教材特点,布置一些创造性的作业,以开放学生思维,激活其创新意识,如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后,教师打破常规,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学校一块空地旁,然后安排了一道题:“要在这块空地设计一个花坛,它的面积是60平方米,可以有几种设计方案?”当学生接触这道题时,积极性十分高涨,他们运用己学习的基础知识,加上丰富的想象,各种很有创见的设计方案展现在人家面前,这时,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正确的启发、引导、训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同时营造良好的思维氛围,使每一位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造活动中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形成关于“面积”的初步概念。写一篇心得体会。

时代呼唤着教育教学改革,时代呼唤着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材。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小抓起。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因为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性,它能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思维素材,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得到培养,同时利用灵活多样的解法还可使学生在很小的年龄便开始养成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良好习惯,这样有利于思维灵活性和敏捷性的发挥。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首先要从创新意识抓起。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学的主阵地,自然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作了一些尝试。 一、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参与,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1、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思想、正确的学生观,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平等地对待学生。小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与创新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教师一定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作学生探求真知的引路人。 2、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教师威信,鼓励学生不迷信教师。 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确立“服务意识”:要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要热爱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发扬教学民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前提。因此,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对错误的看法要及时引导,对不完善的意见加以补充,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数学问题的解决往往有多种途径可遁,如有些应用题,其中有一两种方法是很明显的,在学生列出这算式后,教师就应在全班扩展、鼓励、诱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是不是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进行。通过这样的思考往往又可以发现很多的解题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智力得到了开发,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特别是充分发扬了教学民主,教师置身于学生之中共同研究探讨,启发学生思考,对那些个性较强,专爱提“新”问题,“怪”问题,不被彻底说服又不罢休的学生来说,创造潜能得到了发掘,从而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为发展学生创新意识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探求新知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研究学法,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时,会自己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1、创设情境,鼓励质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诱因,设置悬念,启动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引起探索新知识的动机;激烈的争辩讨论也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思维的一个有效途径,在讨论中使学生尝到自己获取知识的乐趣。 2、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解释和分析,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我称之为再创造方法。”即学生本人把要学的数学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根据数学的特点和小学生思维特点,借助实践活动等教学手段和群体互动等教学形式,能较好地将数学结论还原为生动活泼的知识生成过程,从而点拨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成为发现者。 (1)注重实践活动。 波利亚说:“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其重要性的地步,是学习数学的一种好方法。”对于从生活实际引发出新知识的教学,要尽量提供原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探索发现新知识,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时,在学生通过直观形象认识三角形、长方形等图形的周长含义后,给每人发一个长方形(大小不一),要求他们动脑筋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这时,可以发现学生都用直尺测量,但有的是量四条边的长,有的只量长和宽,虽然这两种测量方法,反映了学生智力水平的差异,但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了这一活动。在列式时,有的列:(长+宽)×2,有的列:长×2﹢宽×2,较多的是把四条边顺次相加。这时让学生大胆说出思考过程,在相互交流和讨论、分析、比较中,选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从而把低层次的数学知识上升到高层次的数学知识,这样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了数学。 (2)注重群体互动 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创设一种平等和谐,富有人情味的新型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中,克服思维障碍,开拓思路,促进了创新意识的发展。求解列方程求三角形中未知的高和底问题时,解题的思路是根据同一个三角形,对应的底和高求出的面积相等而进行的。学习后,教师要求小组讨论,用这样的解题思路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小组展开热烈的讨论,有人说:可以求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中未知的底和高(即将一个三角形中的等量关系扩展到两个三角形中)。由此,其他学生的思维也受到启发,立刻有人说:可以求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和平形四边形中未知的长、宽或底、高;求面积相等的长方形与三角形中未知的长、宽或底。高;还有的同学由此及彼地联想,求周长相等的长方形与长方形的长、宽或边长,工作总量相等时求未知的效率或工作时间……学生发现用同一种思路可以解决这么多问题,看到自己思维的成果,非常高兴。小组讨论,启动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情感,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优化练习设计,设置思维障碍,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对于一个问题,所求的答案往往不与他人相同,总有新想法,新设计,表现得很独特,就属于创新意识的基本表现。这种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和创新思维的基础。在课堂练习设计时,应不断设置思维障碍,不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去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根据教材特点,布置一些创造性的作业,以开放学生思维,激活其创新意识,如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后,教师打破常规,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学校一块空地旁,然后安排了一道题:“要在这块空地设计一个花坛,它的面积是60平方米,可以有几种设计方案?”当学生接触这道题时,积极性十分高涨,他们运用己学习的基础知识,加上丰富的想象,各种很有创见的设计方案展现在人家面前,这时,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正确的启发、引导、训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同时营造良好的思维氛围,使每一位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造活动中去。

小学数学教学个人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个人总结7篇 数学每一章都需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对于某些章节,可以采用下面方法来使学生学的生动,灵活。你知道小学数学教学个人总结要怎么写吗?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小学数学教学个人总结,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学个人总结篇1 为了加强我镇小学教学常规管理,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使学生得到全面地健康成长,现就本年度的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情况作如下总结。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1、认真执行新课标,明确课程性质、目标和实施建议,从课程的三个维度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多数级科实行集体备课,重视安排好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评价方案,并落实到每节课中。 2、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认识、实践、批判和反思,把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按照学生实际需求加以组织、整合,实现对教材内容的再创造。 3、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实际,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注意在备课中突出教学重难点及突破的方法,注意问题设计的开放性、启发性,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二次备课。 4、教案实施之后,进行课后反思,以随笔或后记的形式批注在教案的后边。并坚持写教学反思,老师们进行交流,讨论。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1、严格按教学计划、课表上课,不随意调课或增课。做好课前准备,提前到班上候课,中途不离开教室,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教师不坐着讲课。 2、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语文课能抓住课文和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教法,教学思路和环节清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数学课能注重学生思维探究的训练,给学生思考和表述思维过程的机会。活动类课程要重视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 3、正确使用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活用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各种的教学手段,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注重实效,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教学时间分配得当,课内要有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质疑问难、反馈练习的时间;留有开放性、趣味性的家庭作业,以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 5、以身作则,仪表端庄,穿着整洁,美观大方,语言文明规范,教态亲切自然,教风朴实,条理清楚,板书规范,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三、作业与辅导。 作业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辅导是培养优秀学生和帮助“学困生”的有力措施。 1、作业内容要围绕教材的特点进行精选,并不断培养高年级学生自主设计(选择、确定)作业的能力,要有力于培养学生能力。不搞惩罚性作业,提倡因程度不同而布置分类作业。形式要有书面、口头、实践性作业相结合。 2、严格控制课外作业量,大部分作业应在课内完成。六年级控制在60分针之内。 3、对学生的作业严格要求,书写工整、格式正确,认真检查。 4、批改学生的作业要及时、认真、准确、规范。使用统一批改符号,注明批改日期。作业的.评价还要与学生的自主评价和自主订正有机结合,应严格要求学生错题订正,教师必须进行二次批改。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适当补充思考题,发展智能。 5、对“学困生”的帮助要做到有针对性,多启发、鼓励、诱导。作业可面批面改,并进行跟踪辅导措施,学习辅导与家庭教育相配合,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相结合,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互助。 四、教学评价。 评价是促进教师、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评价要采用开放、多元、多样的方式,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评价模式。对学生学习态度、兴趣、习惯、方法、知识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五、存在问题 1、有时编写的教案过于简单,抄教案集,没有自己的思考;有时没有写教学反思(提出后补上),有时教学后记缺少针对性。 2、作业设置与批改: ①作业量偏少。 ②学生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学生字迹较差、作业书写不够规范,没有很好地指导;有的作业本不整洁。 ③在批改方面欠规范。 3、培优辅差“辅导记录”措施不具体,缺乏跟踪记录,没有效果显示。 小学数学教学个人总结篇2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对于各种题型积极征求其王主任和张晓华老师的意见,学习她们的方法,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工作。 四、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网上收集资料,对历年的试卷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了解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我利用中午午休时间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随之增加提供。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已有习惯的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有很多预想的目标没有达到,还有很多不足,主要在以下发面: 1、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学生之前没有养成良好的做题、批改,审题等习惯,导致学生吃等食、不做题、听课不认真、答上就对的思想严重,影响了中考的数学成绩。 2、给学生做题的时间不足,做题熟读强调不够。 另一方面,以后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1、从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识习惯。 2、充分调整课堂学习结构,让学生充分的落笔,培养学生良好的作题习惯,答题习惯。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少讲生多说。 4、加大对尖子生做题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个人总结篇3 一、用德律己 我热爱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把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和接班人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甘为园丁,做到教育安心和专心,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热爱本职,踏实工作,不追逐名利。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与能力。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认真听取他们的教诲。 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上好每堂课。以满腔的爱心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循循善诱,管教管导,既教书又育人,对学生一视同仁。做到深入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多办实事。 本学期全勤,没有因个人私事而耽误学生一节课。能主动、认真地服从和配合学校各级领导安排的工作。承担五年级数学教学和五年级体育课的教学任务,所任教的学生总人数51人,每周8节正课,2节校本课。并且能够顾全大局,与同事们团结协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用功学习 “书山无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是无止境的,活到老,学到老。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博学多才对每一位教师来说当然很重要。因为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所以我在这学期里,能认真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如每周三的集体教研活动,每周四晚上的计算机培训等。特别在继续教育的学习上,积极争取学习的机会。每次听课或参加培训学习,都争取坐个看得清楚的好座位,以便能更好地作记录。本学期共听课22节,在年段上公开课1节,在学校上讲座一个。 本学期写教后记、教学反思多篇以及学习摘抄有《后进生学情研究及其转化》、《谈数学复习课的提高》、《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后记、“师道尊严新说”读后感、对出老师“绿化校园”一课的评课、学习“师德师风”、“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主动学习的探索”、“如何转化后进生”的文章内容摘抄等。此外,我还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电脑知识,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服务。我还在课余的时间里,经常到有关教育的网站查找学习的资料,浏览教育同行的优秀教案、课件、论文、教学札记和参与教学论坛的讨论。努力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经验,改变旧的教学观念,把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在自己教育教学之上。 三、用爱育人 虽然我已经不做班主任,但是全员育人的教育思想在我的心中已牢牢扎根。我常常教育学生要爱学校,爱班级、爱老师、爱同学。如果连自己身边的人和物都爱不好,谈何爱祖国、爱人民呢?因此我时常不失时机地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文明礼貌、思想品格等方面逐步渗透爱的教育。例如;对学生不愿佩戴红领巾的现象,教育学生自觉佩戴红领巾是一种爱祖国、爱学校、爱班级的具体表现。遇到学生因小事吵架,我会主动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告诉他们要学会关爱他人。 有一次我和学生一起在走道里发现一个废弃的零食袋,我没有叫学生去捡,而是亲自弯下腰把废弃的零食袋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我班有个学习落后的学生,时常没有作业本,家长没时间管,我买作业本给他,让他有本子完成作业。对于学习落后的学生,我没有放弃他们,时常鼓励和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的困难,使他们有信心继续学习。我用我的心去教诲我的学生,我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学生,用自己的行为给他们树立爱的榜样。 四、用心教育 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因此,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我在教学课堂教学中正确处好“教”与“学”,“学”与“导”的关系,把教与学的重点放在“学”上,在教法上着眼于“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参与认知结构的过程,促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我在上梯形公式的推导一课时,通过让学生用七巧板来旋转推拼平行四边型形,使他们在活动中,有机会探索,并有所发现。使学生们拼出了个各种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形,从中得出梯形的面积是同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我上课的第一工作就是使学生“动”起来,让学生以偷快的心情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如教学“小数乘、除法”时,我就创设了到商场购物的虚拟情境,让学生动起来。我把商场快报上的商品图案和价格一一剪下来,当作商品发到四人小组里,然后让学生每人每次购买两件商品,并算出这两件商品应付的钱数,要求在作业本上列出横式、竖式。比一比,谁列的算式最多,算得又对,谁就是大赢家。学生们兴奋起来,把课堂当超市,兴致勃勃地边选购商品,边写算式,非常认真。 我看到那积极参与的热烈场面,连平时不爱写作业的学生也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之中。新教学大纲提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发现数学的规律,教师应该转变角色,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能够主动地调动相关知识,积极思维,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正是如此努力地实现着这个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个人总结篇4 今年我所带的两个班级是五年级的一二班,这两个班级的数学成绩普遍来说算是比较薄弱的,所以这个学年我主要的任务也是提高学生们的数学成绩,改善原有的情况,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在数学这门科目上有更好的成果。一个学年过去了,总结下来,其实发现这两个班的总体成绩也还是有上升的,在此我也进行了一个简短的总结。 一、分组合作,互帮共赢 根绝各个班的情况,我主要用了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工作,把班内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且每个组选出一名组长和副组长,带领组员前进。每次测试中进行评比,小组和小组之间,组内成员之间,都是要进行比赛的。这样的一个方式,不仅创造了团队,也创造了竞争力。这样的机制让学生对数学这门科目也有了更大的兴趣,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不用再徘徊问哪个同学了,直接找组长或者副组长或者组内成员就可以了。这增添了大家的团结力,也让数学这门科目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 二、提高教学,整理思路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的教学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在我还是学生身份的时候我就知道,想要学好数学如果不去思考,不去动脑筋那肯定是不够的。那么对于学生都是这样,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就更应该去注重方法了,教师如果都没有一个好的教学方式,那么学生岂不是就没有一个好的学习对象了吗?这一年里,我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考,提高了自己整体的教学方式,也让自己的教学思路越来越清晰了,为我的工作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三、找到目标,逐个击破 这一学年,我让每个学生都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目标,我自己也制定了一个目标。之所以制定目标,为的就是要让大家明确自己的方向,当我们能够隐约感触到了希望的火花时,我们所有的激情都会迸发出来,从而督促自己更好的往前走,往前进了。对于我的这个目标而言,则是对我自己的一种督促,让我有一份重大的责任感,坚持着往前进。这一学年,的确有了很多收获,孩子们的成绩都提升了一些,班里那几个数学特别偏科的学生也差不多快纠正过来了。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效果,也是我追寻的一个目标,下一个学年,我会继续努力,继续成长的。 小学数学教学个人总结篇5 一、思想方面 本学期我在思想上严以律己,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与老师团结合作,能够正确处理好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特别尊敬老教师,把他们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爱岗敬业,有奉献精神;能积极涌跃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形式的政治和业务学习,通过学习提高思想认识,端正工作态度,服从工作安排。 二、教育教学工作 这学期,本人担任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能自觉做到认真钻研新课标、吃透教材,积极开拓教学思路,不断学习,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等能力。而且在教学中及时反思,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对策。 在教学中我能够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来设计课堂教学,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数学、会用数学。在课堂教学中,我能够积极地采取多种策略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以保证课堂效果更有效。 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也特别重视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学生每天做的作业我都及时的批改并讲解,并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找学生改错进行复批。 三、考勤方面 本学期,我每天坚持按时上下班。学校给我安排的各项工作我都能及时到岗,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而且整个学期没请过一天假。 四、在本学年教学工作中,我积极参加教学科研工作 参与了小学课题《培养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研究,同时撰写了多篇省市级论文。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我的努力下班级的教学成绩稳步上升,学生品行方面也有一定进步,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在三尺讲台上不断的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我深知,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努力地工作,更要掌握合理的工作方法,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我们在教会学生“活到老,学到老”的同时自也应该不断地学习,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不断的提高自己,这样才能给予下一代更好的教育!我相信一个善于思考的我,下学期的工作一定会更有成效。 小学数学教学个人总结篇6 一学年来,本人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为了下一学年的教育工作做的更好。 一、政治思想方面 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并做了大量的政治笔记与理论笔记。新的教育形式不允许我们在课堂上重复讲书,我们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不但注重集体的政治理论学习,还注意从书本中汲取营养,认真学习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 二、教育教学方面 一年来我一直担任二年级的数学学科,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要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主。首先,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思考权,尊重学生的发言权,尊重学生探究精神,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做到这些,才能够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探究。 三、工作考勤方面 我热爱自己的事业,本人不迟到、不早退,在工作中,尊敬领导,上级领导所教交给的任务准时的完成。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并积极运用有效的工作时间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 21世纪,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小学数学教学个人总结篇7 在我的意识里,一直认为自己是一名普通而平凡的教师,没有显赫的战功,没有骄人的业绩,只是在__小学这块沃土上默默地耕耘着。如果说有什么追求或目标的话,那就是努力要求自己能成为一名学生喜爱、家长尊重、同事信任、领导放心的“好教师”。基于对自身的这种定位,一直以来,我坚持以“勤学、善思、求实”为指南,认真、务实地走过每一天。因此,今天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也不是什么个人总结,而是自己工作这段时间以来的一些想法与做法。 一、完善自身建设,提高师德修养 “爱校、爱生”是我多年来坚持的信念。而“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更是我作为教师的基本准则。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他们、影响他们,让他们不仅学会知识,更学会做人。对学校的各项活动,我都倾尽全力,尽我所能。我刚到咱们__小学时学校要求我接三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了一年之后,学校要求我重新再接两个三年级班,一班和三班。刚刚和这两个班的学生建立起了感情,和两个班的班主任工作配合的也很融洽,没想到一年之后,学校又要求我改教三班和四班,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四班的数学成绩是全年级最差的,当时我心里非常不情愿,但是我也深深懂得“个人服从集体”“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的道理。因此,我二话没说,就尽我所能进行教学,而四班的数学成绩也由年级最后一名逐步提高,在上学期__区的调研考试中获得了__区第二名的好成绩。 二、不断努力奋进,提升业务水平 过去的五年,是我在小学数学教坛上不断探索,摸爬滚打的五年,同时也是我不断进步的五年。在一次次听课和培训研讨中,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自身发展的方向。因此,我经常向其他教师请教教学上的问题,多次积极参加市、区、学校组织的现场教研活动、培训等,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参加远程教育培训,每学期都认真完成上级领导分配的各项任务;及时归纳总结培训学到的知识。结合自身的情况,我努力探索,大胆尝试,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思路。 在备课方面,不断学习新课标,刻苦钻研教材教参,积极摸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体差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做到既备教材教参,又备学生;在课堂教学方面,更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建构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切实履行新课标提倡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位置;在课外辅导方面,耐心细致,培养优生,帮扶后进生,使每个学生都拥有自信、拥有成功,在快乐中学习,从快乐中得到发展,我也多次承担学校、区公开课任务。 三、与班主任、家长密切配合 经常与班主任互相沟通,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生活情况,共同管理好学生;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在家里、在社会、在假日的情况,并向家长报告学生在校的表现,互相沟通,共商教育孩子们的方法,使学生能健康发展。发现个别学生问题时,主动与家长联系,并力争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子方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共同培育好青少年一代。 点滴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教育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爱在左,责任在右,作为教师,我的追求不仅是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更要塑造他们健全完美的人格,使每个孩子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他们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

lings. If the kids resist, the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集

【篇一】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集   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经验,以及这学期听了几节的示范课,我总结出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些心得与体验。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引发他们兴趣的学习情境。当然在情境设置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情境设置的一些要点。   小学数学课堂一定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突出小学生的特点,既要激发起学生对数学课的浓厚兴趣,又要科学正确地传授给学生以知识和能力,信息技术逐步变革着知识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方式,适时适度使用信息技术,对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必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兴趣是学习之最重要的动力,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所以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大家都知道小孩子对故事、童话、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学习数学是大有用处的。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展。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与学生平等对话,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只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篇二】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集   数学内容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感悟数学的价值。力求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必须认真学好数学。   (一)寻求知识背景激起学生内需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算理、法则等都可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知识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知识向前延伸,寻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二)利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建构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征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许多学生被动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佷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只要教师善于从学生生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进行教学,就能变抽象为形象,学生的学习也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   (三)用于现实生活领略数学风采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从哪里来,更要让学生知道往何处去,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顺利地解决“怎样去”的问题,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数学内容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感悟数学的价值。由于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注重机械的技能训练与抽象的逻辑推理,而忽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致于使许多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枯燥无用、神秘难懂的印象,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为此,我们必须摒弃过去“斩头去尾烧中段”的做法,力求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必须认真学好数学。   (一)寻求知识背景激起学生内需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算理、法则等都可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知识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知识向前延伸,寻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二)利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建构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征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许多学生被动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佷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只要教师善于从学生生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进行教学,就能变抽象为形象,学生的学习也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   (三)用于现实生活领略数学风采 【篇三】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集   停课不停学,也不停教研。吴正宪老师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如约于2020年3月10日在线上开展,这次数学教研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体会颇深、思考颇多。   一、数学教学的系统性   吴正宪老师在本次研修活动中提出,数学教学要有系统性,即小学数学的全部知识是系统的,是具备逻辑性的,是结构化的。同时建议所有小数人应该通读小学数学六个年级十二册课本,而不是只关注自己所教的年级,这样才能够发现小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性,才能够把知识的内在联系性体现在日常教学中,才能提高自己教学的整体水平,也能潜移默化提高孩子对数学知识的接受程度,这样才能在平时工作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   二、数学教学的主次性   吴正宪老师在本次教研活动中提出要聚焦数学核心内容,实现少量主题(多个单元知识整合)的深度覆盖。深入把握小学教学的核心概念和重要主题,建立1-6年级知识结构和数学单元的“承重墙”,打通各知识模块和教学单元之间的“隔断墙”,以核心素养统整教学,沟通知识间和教学单元间的内在联系,将碎片化的知识系统化、逻辑化、结构化。要求小数人要能够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梳理出来学科知识的“承重墙”和“隔断墙”,然后加以归纳,把数学知识的基础打牢固,才能在基础之上创造更多的教学模式。   三、本人对此次教研活动的思考及下一步行动   1.自己的数学教育知识必须要系统化,下一步要通读和精读小学十二册课本,逐步整理出知识架构和脉络;   2.要在系统化的基础上梳理小学数学的“承重墙”和“隔断墙”并想办法打通各单元教学的“隔断墙”。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3篇

【 #心得体会# 导语】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以下是 为您整理分享的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3篇,欢迎您的参阅。   【篇一】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学习教学常规,对照自己的工作找出不足,反思一下自己平时的课堂到底离有效教学有多远?通过对教学常规的学习,我对小学数学教学常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作为教师应该把劳动前移,严格按照备课要求进行备课,抓好备课、上课环节。不断学习新课标,理解新理念,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形成课后反思的好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首先,充分做好课前准备,认真钻研教材,做到心中有数。上课前,教师要整体把握教材,全面了解教材内容和目标,明确目标定位,确定教学目标,并充分查阅资料,准确掌握教学中涉及的概念和背景知识,还要做到了解任教学生的学习背景、能力水平和行为习惯等。   上课时,教师只有对所有的知识点做到了如指掌,传授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这样,学生就会在心里佩服你,就会喜欢上你的课,上课也会认真听讲。   反思自己的课前准备工作,发现有时候由于对教材的钻研不够,导致课堂上有些教学契机没能有效利用,只能将一些作业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放到课后作业整理时进行讲评,这样就使课堂有效率大打折扣。因此课余时间,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及个别差异,明确哪些内容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哪些是难于记忆的,哪些是容易被忽略的,哪些是容易错混的,做到心中有数。要根据学习主题要求和学生特点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获得体验   感悟。低年级适宜以活动体验为主。另外对于课前的准备工作,我们还可以结合学校现在的课间铃声,提前2分钟进课堂,因为数学课很多时候需要用到实物投影,提前进入教室可以使教师能更充分地做好课前准备,而且也能使学生尽快进入上课状态。   其次,课堂教学是每位老师的生命,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讲究教学的艺术,让课堂充分体现趣味性,吸引学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偶尔有着松懈之处。对自己上课的每一句话没有做到多加雕琢,有时是想到这个过度语就说这个。而且有时候发现自己还有一些废话,有人说过,教师应该把每一堂课当成是公开课,这样才能迅速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只有这样做才是对自己认真负责,对学生认真负责。《常规》中明确要求“应做到仪表端庄,语言规范”,反思自己虽说平时脾气比较好,但遇到那太差太皮的“朽木”生之时,我也会大发雷霆,哪里有端庄二字可言,学习常规以后,我要时刻提醒自己“忍”。当然,如果我在课堂上“讲究教态的艺术、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欣赏,学会用必要的肢体语言表情达意,使学生得到多方位的启示和感受”就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抓牢,也就无需烦恼自己在课堂中的失态。   再次,课后反思也必不可少,它是对自己整节课的回顾,是对自己课堂中得与失的重新思考。成功了,自己是如何成功的?依赖的是什么?下次遇到相类似的问题,我可以继续用这种方法应对;失败了,如何才能成功?通过什么方法可以做得更好?当时自己可以如何应对?通过这样的思考,对自己的教学帮助是很大的。   最后,作业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中介,也是联系教学目标和教   学评价的中介,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每次作业。经常做下水作业,并对习题进行有效筛选,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上合理安排时间,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作业的有效率可以有所提高。另外,重视每次错题的分析和整理。这样可以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总之,学习《常规》之后,应该给我更多的是思考,只有不断思考才能使自己获得更大的进步。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对照教学常规中的要求不断完善自己教学常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篇二】   新课改已经进入全面的实验阶段,通过一阶段的教学我感觉到,新的理念、新的标准、新的教材,带来了面貌一新的课堂教学。新的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的设置上都重视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基础。下面谈一谈我在教学实验中的几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创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并不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先在黑板上贴了一只可爱的小猴子,并对学生说:猴子妈妈因为小猴子爱学习,所以奖励给它两个桃子。说的同时,在小猴子面前贴上一个大盘子和两个新鲜的大桃子。小朋友你们看,小猴子是不是很开心呀?接着小猴子就开始吃桃子了。我先从盘子里取下一个桃子,这时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发现盘子里只剩下一个桃子了。)我接着问: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学生答:可以用1来表示。然后我又取下一个桃子,并说:小猴子又吃了一个桃子,这回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小猴子不知道了,小朋友们让我们来帮助小猴子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二、以新的理念为指导,自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只有用新的理念分析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才能真正体会编者的意图。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创造地运用教材资源,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54页上的第5题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把图上的文字读一读(左上图),再分四大组讨论图意,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全班交流。接着有学生自己上来表演:一人扮演我,后面有8人。(让学生随便上来,直到符合图意。)从而了解这队人分成哪两部分,然后让学生列式计算。这样问题很快解决了,不需要教师去讲解,都有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参与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也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三、组织有效的小组学习。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能力。   在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我们应该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前要考虑各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组内讨论交流,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合作的效果,讨论的情况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例如,在教学小学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时,我大胆地把教材中的两个例题作了变动,把它们设计成学生熟悉的富有生活情趣的情境,使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在教学例题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全班学生分四大组讨论,每组创设一个情境,再让学生根据内容列出连加(或连减)。   表演形式:一人叙述,几人表演。   第一组:有10只小鸟,先飞走了3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有几只?第二组:草地上有4只小兔,跑来了1只,有跑来了3只,现在一共有多少只?   第三组:河边有8只螃蟹,爬走了2只,又爬走了4只,还有几只?   第四组:草地上有7只小鸡,走掉2只,又走掉1只,草地上还有多少只?小朋友们表演得十分精彩,大家学得非常有劲。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巩固了知识,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运用生活,产生例题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最喜欢游戏活动了,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产生例题进行学习,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加、减混合时,我把书上的例题改成了游戏形式,我先对学生说: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接着,讲游戏的规则(先有7人在车上,接着下车2人,再上车3人)。然后,边放音乐边讲述:汽车从北厍开车了,(学生做动作、嘴里发开车的声音)吴江到了,停车(下车2人,又上车3人),汽车又开了。游戏结束后,让学生讨论后说说,现在车上有几人?有的学生说,现在车上有8人;有的学生说,原来车上有7人,到了吴江下车2人,又上车3人,现在车上有8人;有的学生说,从北厍出发时车上有7人,到了吴江下车2人,车上有5人,又上车3人,现在车上有8人。我对学生的各种说法先表示肯定,然后让学生讨论,你认为哪种说法?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知道现在车上有8人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知道:从8人里面去掉2人(要用减法算),又多3人(要用加法算)。这样学习加、减混合的例题,学生感到有趣、熟悉、自然,对数学的亲切感、兴趣感也自然产生了。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篇三】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思维学科,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与结构、思维方式与方法、数学思想与观念。而这些应该在每堂课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因而,我们的每一堂课就必须都实现有效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可谓是如鱼得水,但不可否认,一些教师的教学中,仍然是以老教材的思路要求学生,教育学生,学生仍然不是课堂的主人。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认真听数学为动手操作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   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首先,不能把操作流于形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第二,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等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认识意义上的重演。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部分地重新发现他们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索求得解决的问题,应大胆地放,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闹,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3、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课改以来,广大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合作学习的方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有的合作学习只流于形式,把合作变成了合坐。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除了要认真进行分组、组内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职责等工作外,具体实施时应注意:一是合作交流应建立在学生认知需求和交流需求的基础上。二是合作交流应以一定的时间作保证,并在学生进行了较充分的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没有独立思考为基础的小组合作交流必然是低效的。三是合作交流并不仅仅是学生之间,也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因此学生不仅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要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   4、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的方式,二者没有优劣之分。教师在教学中要使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一定会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挥个体作用,又发挥群体效应,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3篇_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反思(4)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篇3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2. 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大小比较和10的分与合,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 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uf06c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直尺、学具图片、挂图、数字卡片、小贝壳图片等。   uf06c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   老师请大家猜一猜。   a. 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它是谁?(贴图片0 )   b.能与0做邻居的又是谁?(贴图片1 )   c.在我们所学过的数字中谁最大?(贴图片9 )   d. 故事 :9知道它最大可骄傲了,它对0至8各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我大,特别是你——0,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可伤心了。1走到0的身边,和0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这时,9没话可说了。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学生可能猜出许多不同的办法,教师引出1和0的想法:   1和0联合起来,站在一起组成“10”,10是两位数,当然比9大。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我创设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既复习了9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又引起了新的教学思考:1和0用什么办法使9没话可说?引出新课题。这里可以使学生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   (二) 探究学习   板书:10的认识   齐读“10”。   1. 学习10的含义及10以内数的顺序。   (1) 联系实际,举与10有关的例子。   我们的身边或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与10有关的物体,你能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吗?   师: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像这样:人的手指、脚趾、一组的人数、气球个数、花的盆数等等,都可以用10来表示。   (2)做排队游戏。   请小朋友们站成一排(8人),问共有几个人?   (老师站进去)现在有几个人?(9人)   如果想让第一排有10个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数一数现在有几个人?谁是第10个人?你是从哪边数的?还有谁也可以是第10个人?怎样数?   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的设计,给每一个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活动平台,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空间中举出许许多多与10有关的例子,如:人有10个手指头、10个脚指头、10个同学组成一组等。通过让学生举例、动一动、说一说、数一数,知道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使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2. 10的位置与大小。   (1) 尺子上的数字。   同学们经常用到尺子,请小朋友观察,9在8的后面,10在哪里,为什么?   老师这里也有一把放大的尺子,谁知道空格里应该填几?   投影仪出示:   全班齐读0——10,再齐读10——0。   (2) 比大小。   10和9中间用什么符号来连接?   10 9 反过来 < 10   设计意图:   利用直尺教学10的位置,使学生一目了然,建立数感。同时,使学生再次认识到数字与生活密切相关。在比较10的大小时,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比较空间,这样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3) 10的写法。   我们学习了10的这么多知识,那我们该怎样去写10呢?   在田字格里练习写10。你是怎样写10的?   生答:左边是1,右边是0,要占用两格。   (由于学生已学过1和0的写法,所以书写时并不困难。)   (4) 10的分与合   (1) 情境引入   一个星期天,小明准备去看望奶奶,给奶奶带点什么呢?对了,这里有10个苹果,给奶奶带去吧!但是一个袋子装不下,就把10个苹果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明可能会怎样装这10个苹果呢?   (2) 五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请你拿出10个苹果学具图片,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们分成两堆。其中一人做好记录,说出不同的分法。(学生活动,老师展示苹果树图)   (3)汇报结果(学生把苹果挂到苹果树上的合适位置)。   (4)学生观察,巩固新知。   刚才大家通过分苹果,知道了10的组成,可是,要把这么多的组成都记下来,可真不容易。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可以减少哪些记忆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看一个,记两个,最后得出结论,只需记住5个即可。   10 10 10 10 10   1 9 2 8 3 7 4 6 5 5   用最快的方法记忆10的组成。   (5)游戏,组成10。   师生互动   教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取了从创设情境入手,以小组合作展开学习、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10的分与合。使学生人人都动口、动脑参与学习。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到了好的 学习方法 ,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 课堂作业   1. 看挂图填数。   学生模仿指挥员发出命令,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情景。   2. 猜数游戏。   正确猜出小贝壳下面的数字,奖励小贝壳。   (四) 课堂小结:   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内容,然后提问:   你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猜你喜欢: 1. 小学数学教学有趣故事6则 2. 小学数学教学小随笔3篇 3.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故事4则 4. 小学数学优质课听课心得体会3篇 5.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案例 6.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随笔3篇

略谈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小故事

  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很广,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启发式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那么。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以下是本人多年的教学心得,现特介绍给广大读者商榷。      1.启发式教学应从教师的“启”中引导学生的“试”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课堂中通过教师的“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试”,直接参与到数学的研究活动中,通过“试”去“发现”所学习内容的内在关系和规律,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出了这样的一道题: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然后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 )=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的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从教师的“启”中去“试”,通过“试”去“发现”并掌握计算的方法,这样变教师机械地“教”给学生计算方法为学生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掌握这样的知识就能牢固。      2.启发式教学重在“导”而非“牵”      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工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1)笔算:67×8,167×28;(2)试算:167×128,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这就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了教学思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启发式教学教师应把握启发点的“准”和“巧”      一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二要“巧”。在学有困难的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地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后。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含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师又问:“能化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地争论,而是适时地点拨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教师又出示3/15,先让学生判断,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含有其他质因数,它还能化成有限小数吗?通过观察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发现规律的前面,还得补充个前提“最简分数”。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4.注意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灵活运用      启发式教学是我们倡导和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好的作用。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讲授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   以上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对启发式教学的一点体会。总之。我认为,启发式教学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只有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坚持启发式教学,一定会给素质教育的阵地带来勃勃生机!

如何打造小学数学教学高效课堂

其实学什么兴趣大于一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及反思5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及反思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学生借助观察年历卡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有关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各多少天,平年、闰年的天数,掌握判断闰年的方法。 2、能与生活联系起来,熟练地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二)能力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时间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培养学生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结合有关时间给学生以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其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记住各月的天数及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具准备: 年历卡及表格,课件 导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从一年级入学到现在,你们在这所学校上学大约多长时间了?那你们记得大约有多少个月吗?你们知道大约有多少天了吗? 2、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时间单位年、月、日。现在,老师和同学们一同努力来探究年、月、日的知识。 3、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教师板书相关内容。 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集中反馈解决问题 (一)总结年、月、日的有关结论 1、从20xx年到20xx年,在这近三年的小学生活中,我们每天、每月、每年都在快乐地成长,都在收获知识。让我们一起看看我们走过的那些快乐的日子。愿不愿意把这些快乐的日子数一数记录下来呢?请同学们拿出2004—20xx年的年历卡,把这三年1—12月份的天数填在表中,并计算出你喜欢的一个年份的全年的天数。怎样做既节省时间又高效呢?谁有好主意? 2、两人合作,全班汇报填写情况。 3、仔细观察表一,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给同桌同学。 3、汇报发现,教师相机板书。介绍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4、这么多月份,很容易把天数记混,怎么记住每个月的天数,谁有什么好办法?全班交流。 5、练习:儿童节、国庆节所在的月份是大月还是小月? (二)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1、计算20xx---20xx年三年的天数,发现天数不同的原因在2月份。查阅1997—20xx年2月份的天数填表二。仔细观察表二,从表中记录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说给你的小组同学听。 2、汇报。 3、根据所学知识判断20xx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4、出示资料,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解释与应用 1、判断下面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19xx年19xx年2400年1800年 2、思维训练 小明过了4个生日,他今年可能几岁?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说点什么? 五、作业布置 解答我们在这所学校学习了多少个月,多少天的问题,并写在数学日记中,也可以写一写其他与数学有关的事情。 六、板书设计:年月日 大月(31天):1、3、5、7、8、10、12 小月(30天):4、6、9、11 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七.附件如下: 表一:20xx年至20xx年各月份的天数记录表. 更多的收获。 表二:1997---20xx年2月份的天数记录表 识,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吧! 仔细观察表二,你一定可以有新的发现、收获新的知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力求体现以下教学理念: 一、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观察比较 二、注重学生学习的实效性——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设计开放性的练习题 《年月日》教学 教学反思 两次教学《年月日》,相同的教学内容,但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亦不相同。根据两次课堂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认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教学中这些方面需要改进: 一、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及时调控课堂,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控课堂教学,严格把握好教学时间,在教学重点、难点处,要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在重点、难点处给予点拨、引导,但教师不能引导过多,适可而止。 二、重合作过程也要重合作后的结果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思考后,合作交流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予以点拨,交流后有所收获,注重交流后得到的结论。 三、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思考 在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时间思考,不能提出问题后就急于找同学回答,这时回答问题的同学都是反应较快的同学,要注重学生的不同差异,面向全体同学。 四、习题训练量不足 要想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要加强练习题的训练,设计不同梯度的练习题,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以深化。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及反思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二、教学重难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四、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2.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3.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五)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及反思3 教学素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2、通过互相交流,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符号感。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和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进入有趣的数学广角。(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1)师: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小红。周末到了,小红的班上要组织一次游乐活动,她想邀请大家去参加,你们愿意吗?不过小红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当她遇到困难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帮助她。 师:既然是参加游乐活动,就要穿的漂亮一些,小红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穿什么衣服。 小红的衣柜里放着六件衣服(出示衣服图片),她可以怎样搭配?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学生活动策略: ①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衣服卡片,自己摆一摆。 ②引导讨论:有这么多种不同的穿法,怎样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呢?(教师结合课件演示,介绍连线法。) ③组织学生讨论:上装的件数和下装的件数,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什么关系? (2)妈妈为小红准备了丰盛的早餐: 饮料有:牛奶、豆浆 点心有:蛋糕、油条、饼干 如果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小红的早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学生活动策略: (1)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连线的方法自己找出不同的搭配方法。 (2)全班交流。 2、智闯五关。 第一关:帮小动物组数 教师出示三只小动物手拿数字卡片的画面,提问:用数字卡片4、5、6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学生活动策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数字卡片在数位顺序表中摆一摆,并作好记录。 (2)各小组汇报后,教师指定几名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进而引导学生发现组数的规律。 第二关:走路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出示情境图,告诉学生:从学校到少年宫有A、B两条路可走,从少年宫到动物园有C、D、E三条路可走。提问:从学校经过少年宫到动物园,一共有几条路可走? 学生活动策略:学生拿出课前老师发的线路图,自己用笔画一画。 第三关:足球比赛中的数学问题 2004年亚洲杯A组有4个球队参赛,每两个球队都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学生活动策略:教师请学生用字母A、B、C、D表示四个球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比赛场次清楚、形象地表示出来。 第四关:握手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出示画有四位小朋友的图片,提问:每两个人握一次手,四个人一共握几次手? 学生活动策略:每个小组选出四位同学实际做一做。 第五关:佳佳的密码箱。 教师出示情境图,告诉学生:佳佳的密码箱中的密码是一个两位数,左边有数字1、2、3,右边有数字4、5、6。可佳佳把提前设好的密码给忘了,她最多试多少次才能把密码箱打开? 学生活动策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出所有可能的结果。 在此题的基础上拓展: ★如果左边的数字有1、2、3、4,右边的数字有5、6、7、8,佳佳最多试多少次才能把密码箱打开? ★如果左边的数字有1、2、3、4、5、6、7、8、9,右边的数字有1、2、3、4、5、6、7、8、9,佳佳最多试多少次才能把密码箱打开?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四、机动练习 如果老师想给今天这节课表现最好的三位同学照一张合影,请同学们思考,三个人站成一行,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如果老师也参加进来,四个人站成一行,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同学们课下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及反思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排列与组合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初步感知它们间的不同,且能初步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通过相关的操作活动,能够找出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4、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及比较(类比和对比)等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排列规律的过程,能用不同的方法有顺序地来计算组合、排列数,初步了解简单事物组合和排列的不同。 三、教具、学具的`准备: 课件、衣服卡片、学生练习纸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和贝贝一起进入有趣的教学广角,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事先板书: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创设情境 1、衣服搭配中的组合问题 星期天,爸爸、妈妈要带贝贝去游乐园玩,既然是去游玩,就要穿得漂亮一些,贝贝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穿什么衣服(点击出示图片例1图(两件上衣和三件下装,电脑音问:这些衣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①生猜 师:谁猜的对呢?(你们是不是猜对呢?)我们不妨一起来验证以下,同桌合作动手摆一摆,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摆完后,用你喜欢的方法在练习纸表示出来。 展示成果并交流: 师:为了便于同学们表述,我们给这些衣服编上号。 反馈:让学生先反馈摆法,再反馈记录法。 评议。 师:他们的搭配方法中,有重复的吗,有遗漏的吗?他们再摆的时候,是怎样做到不遗漏也不重复的呢? 师:简单的说,他们是先确定一件上装,然后和不同的下装进行搭配,再确定一件上装,和不同的下装进行搭配,很快就摆出了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这样的思考方法,非常的——生:有顺序。 师:是啊,只要做到有序的思考,就能做到不遗漏也不重复。 师:然后他们按照摆法的顺序,用连线法进行了表示。你们也是用连线法表示的吗?有没有不是的?其实,我们还可以编号组合来表示,如①A……你们为什么都选择用连线法呢? 师:理解了摆法,学会了连线法,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3+3=6可以改写为2×3=6)算式中的2和3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2表示有2件上装,3表示每件下装有3种搭配方法。) 师:刚才我们讨论的是先确定一件上装的情况,有没有,思考的角度和他们不一样的同学? (有,就让学生上来用连线法边说,边记录。) (没有)谁能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呢? 师:谁能一边说,一边用连线法表示出来? 师:看懂了,举手,好,他是先确定,……虽然思考角度不同,但因为思考有序,也完整地得出了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2、早餐中的组合问题 等贝贝穿好衣服,妈妈也为她准备好了丰富的早餐,(看练习纸),有哪几种饮料?哪几种点心?如果饮料和点心各选一种,一共有多少种选法呢?你能刚学会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 (1)生尝试独立完成 (2)反馈谁想上来说给同学们听? (3)评议 师:他按照这样的方法选一选,连一连,你们赞同吗?大家都赞同的方法,肯定都是好方法,这种方法好在哪里呢? (他是先确定一杯饮料,与3种不同的饮料进行搭配,再确定一杯饮料,与不同的点心进行,这样,以此类推) 师小结:因为思考有序,所以做到了不遗漏,不重复,而且速度很快。 (4)会列式计算吗?每个数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5)他是从饮料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有思考角度和他不同的吗?(能换个角度思考吗?) (4)取一张饮料图放在练习纸上 师:如果再添1杯饮料,那有几种选法呢? 师:这么快,你们是怎样想的? (师引导学生说清楚每种饮料都有3种搭配方法,所以4种饮料就有4×3=12种配方法。) 师:啊,原来,用饮料的数量和点心的数量——生:相乘,就可以得到总的搭配数量。同学们学出点门道来了,那我来考考你们,再增加1种点心呢?如果有5种饮料,6种点心呢? 3、3个数的排列问题 吃好了早餐,就让我们和贝贝一起出发吧?他们先来到游乐园做个数字游戏,(课件出示) 用手势告诉我,你认为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3位数? 谁想的是正确的呢?(都认为是6个,有哪6个呢?)仍旧以同桌为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摆一摆,然后把你摆的数记下来。 (1)同桌合作完成(2)交流(3)评议 师:有重复的吗,有遗漏的吗?有顺序吗?他是按怎样的顺序摆出来的呢? 师小结:他是先确定百位上的数,然后剩下的2个数摆在十位和个位,然后交换十位和个位两个数的位置,就又得到了一个新的数,以此类推,得到了6个不同的三位数。 师:当他在确定百位上的数的时候,他又是按怎样的顺序来确定的?还可以按怎样的顺序来确定呢? 师:他是先确定百位上的数,换个角度思考,也可以——生(略)师:看着这6个数,你能列一个算式吗?说说想法。 师小结:每个数摆在百位,都可以有两个不同的3位数,3个数,就有3×2=6个不同的三位数。 4、拍照中的排列问题 做了这么长时间的数字游戏,可真有点累了,到开心屋去开心一下吧,这不,贝贝一家三口经过装扮,变成了这三兄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开心时刻,当然要拍照留念,他们有多少种不同的站法呢?为了方便记录,你们可以先给他们编编号。 (1)生尝试独立完成(2)反馈 5、比较例1和例2的异同,感受区别 学到这里,我们已经和贝贝一起解决了生活当中的4个问题,这第1个问题和第3个问题在解决过程中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衣服的搭配问题和顺序无关,数字的排列和顺序有关。)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开心吗?为什么开心? (四)完成课堂作业 五、课后反思: 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已经可以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本套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所以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继续学习排列与组合的内容。因为本课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所以我将本课的重点放在向学生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上。 本次教学内容安排的都是学生身边的事例和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如在例1中安排的是有关衣服的搭配问题,让学生找出不同的穿法,在“做一做”中安排了用活动数字卡片找出不同的两位数的活动;在例2中安排了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三位数的情景,在“做一做”中安排了照相时的不同站位的活动。 由于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所以我采取了让学生动手实践、同桌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从而让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采用罗列、连线等方式,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并能感受到有的与顺序有关,有的与顺序无关。 如教学例1时,让学生利用学具自己动手摆一摆(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制作好衣服的小卡片),看看一共有几种穿法。接着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把各种穿法记录下来,学生都用了连线的方法,所以我又简单地介绍了罗列法。之后把练习二十五中的早餐搭配问题做为了巩固练习,并且做了修改,增添了1种饮料,将横向摆放改为纵向摆放,以此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在学生顺利完成后,又了进行了加深,将饮料逐渐增加至5种,饮料逐渐增加至6种,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渐抽象为抽象思维,从连线法抽象为计算法。又如教学例2时,也是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看看用三个数字卡片一共能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并把它们记录下来,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接下来让每个小组进行汇报交流:你一共摆了几个三位数?你是怎样摆的?用什么方法记录既清楚明了又不重不漏?最后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小结:不管是怎样的摆放、排列,只要做到有顺序的记录,就可以保证不重不漏。 课程结束后,杨老师予以了细心的指点,在她的指点下,原本自己觉得混沌不开的地方,就豁然清晰了。 1、课堂中没有完成课堂作业本,显然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存在问题,经杨老师点拨后顿悟:教学内容主次不分名,如新授要引导到位,但练习在放手让孩子完成后,略微指导就过,而我花了几乎与新授等同的时间,细究原因,还是老师的本位思想在作怪,没能充分相信学生的接受能力。 2、教参要求,让学生初步理解例1与例2的区别,即有的与顺序有关,有的与顺序无关,但由于教学时间安排的不合理,以致于没能让学生经过讨论而匆匆指名说说就收场了,所以很多学生其实是不理解的。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及反思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曲”与“直”的转化,向学生渗透极限的思想。 3、通过小组会议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圆与转化后的图形的联系。 教具、学具:剪刀、图片,圆片4等份……64等份的拼图对比挂图 教学过程: 一、以新引旧、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回忆一下平面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4、小结:我们总是把新的图形经过剪、拼“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面积公式的。 5、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面积相等吗? 6、(出示图形):这是什么图形?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7、那些圆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该怎样推导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可复制5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可复制1 教学目标: 1、结合关于"嫦娥一号"的具体情境感悟比的意义,并学会比的读法、写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2.学生在经历将比改写成除法和分数的过程中,体会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从而掌握比、除法、分数的相互关系;感受比、分数、除法的区别。 3、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养成观察、思考和交流的习惯,并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4、通过比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感受比 1、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1)出示问题情境(根据月球探测工程中心掌握的资料统计,截至20xx年12月,人类对月球进行的探测活动,成功61次,失败63次。) 问:看完这则消息,你有什么感受? 师:你有这种感受是因为你对这则消息中的两个数量进行了比较,你是怎么比的?(板书:63-61=2) 小结:用减法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叫做相差关系。(板书:相差关系) (2)问:用除法可以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板书:63÷61=636161÷63=6163) 师:6361表示什么?6163呢? 小结:用除法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叫做倍数关系。(板书:倍数关系) (3)师:判断两个数量之间是相差关系还是倍数关系关键看什么? 2、研究同类数量间的倍数关系 (1)揭示课题 师: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板书课题:认识比) (2)出示:失败次数与成功次数的比是63比61; 成功次数与失败次数的比是61比63。 (板书:63比6161比63) 3、读、写比 (1)师:63比61写作63:61,(板书:63:61)这里的两点":"在数学里面叫比号,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板书:比号前项后项) 问:在63:61中,63叫做比的?61叫做比的? (2)指名1人写61比63,其余学生在草稿本上写。 (3)读比:63:61,61:63。 5、感受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 问:63比61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61比63呢? 问:63在失败次数与成功次数的比中是?(前项),63在成功次数与失败次数的比中是?(后项) 追问:同样是这个数63,为什么在前一个比中是前项,而在后一个比中却是后项呢? 小结: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达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不能颠倒两个数的位置。 6、进一步感悟比 (1)播放"嫦娥一号"发射画面 问:在这段画面中有没有听到比?(1:3) 问:大家现在看到的画面是"嫦娥一号"的模型,在这个比中,你认为是把谁的大小看作1份?"嫦娥一号"是几份? 追问:那么"嫦娥一号"的大小与模型的比是?(3:1) (2)完成"试一试" ①问:图中的四个比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②讨论: 如果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③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1:1表示洗洁液和水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相等) ④问:这四个比的前项都是1,能表示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体积相等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⑤问:用分数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3)①出示身高图片 师:这是一位六年级同学的照片,你估计她的头的长度与身高的比大约是几比几? ②出示身高与双臂平伸的照片 问:你估计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是几比几? 给出正方形后你怎么就能确定是1:1了? (3)师:比在生活中又岂止这些,这不,在我们的班级里就有比。 (出示:我们班有男生()人,女生()人。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可复制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加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2、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按指定度数画角的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了画纸、三角板、量角器、铅笔等学习用品。 教师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图片。 教学设计: 一、兴趣引入。 教师:(出示由各种角构成的图片),学生欣赏,说观察的感受。 生活中的这些美丽图案是怎样画出来的?(用各种角。) 这些角又是怎样画出来的?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画角? 引出课题:画角 二、尝试体验、探究新知。 师:接下来老师准备了几项活动,希望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画角的技能。 活动1:画出60°的角。 1、请学生猜一猜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度的角。 2、引导学生用三角板拼角,用这些角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说说所拼的角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角验证,小组合作完成。(在这个活动中师只是提出画角的要求,但是学生用什么方法没有限制。) 3、你用什么方法画出了60°的角? 学生根据自己的做法回答和演示。 活动2:画出85°的角。 1、师:如果要画的不是上面这些特殊角,比如画一个85°的角应该怎么办? (这个活动师仍然不提出具体的描画方法要求。学生会在活动中发现用三角板不容易画出这个角,应该使用量角器才能准确的画出这个角。这时引导同学提出:三角板在画角时是有局限性的,不是所有的角都能用三角板精确地画出来。) 2、学生自己动手画角,可以讨论后再完成。 活动3: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两个角组合可以画出15°、30°、45°、60°、75°、105°、90°、135°、150°、120°等角。) 活动4:画70°,115°的角。 1、说说你想用什么工具帮助你画出这些角?(用量角器画这两个角。) 2、学生动手画角。 3、活动后师及时问,怎样使用量角器画角? 活动5:归纳总结 1、先让学生说说画角的方法,再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2、让学生同桌讨论:画角时,当量角器有两圈刻度时,是看里圈还是看外圈? 小结:当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内圈的零刻度线重合,那么找点时就应该在内圈找所要画的角刻度线;如果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外圈的.零刻度线重合,那么找点时就应该在外圈找所要画的角刻度线。 3、用量角器画55度和140度的角,说说画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 4、初步判断所画的角是否正确。 学生举例。例如要画一个120度的角,结果画了一个锐角出来,利用角分类来判断就知道是画错了。 三、巩固练习。 1、用一副三角板画出75和45度的角。 2、用量角器画出15、80和165度的角。 (1)合作交流; (2)集体校对。 3、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45、135的角,让学生演示其折角的过程。 板书: 画角 (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可复制3 (一)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生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学习和是2-6的加法,认识加号,会读加法算式。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学生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4、学生在用加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二)学习内容 1、基础性学习包 (1)5以内数的加减法 (2)关于0的加减法 (3)6至10的加减法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思维导图 2、开发性学习包 精彩故事会 猴 王 出 世 小猴下山的故事: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它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它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小兔跑进树林子,不见了。 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认真,要有始有终。 猴子捞月: 一群猴子在林子里玩耍,它们有的在树上蹦蹦跳跳,有的在地上打打闹闹,好不快活。它们中的一只小猴独自跑到林子旁边的一口井旁玩耍,它趴在井沿,往井里边一伸脖子,忽然大叫起来:“不得了啦,不得了啦!月亮掉到井里去了!”原来,小猴看到井里有个月亮。 一只大猴听到叫声,跑到井边朝井里一看,也吃了一惊,跟着大叫起来:“糟了,糟了,月亮掉到井里去啦!”它们的叫声惊动了猴群,老猴带着一大群猴子都朝井边跑来。当它们看到井里的月亮时,都一起惊叫起来:“哎呀完了,哎呀完了!月亮真的掉到井里去了!”猴子们叽叽喳喳地叫着、闹着。最后,老猴说:“大家别嚷嚷了,我们快想办法把月亮捞起来吧!”众猴都义不容辞地响应老猴的建议,加入捞月的队伍中。 井旁边有一棵老槐树,老猴率先跳到树上,自己头朝下倒挂在树上,其他的猴子就依次一个一个你抱我的腿,我勾你的头,挂成一长条,头朝下一直深入井中。小猴子体轻,挂在最下边,它的手伸到井水中,都可以抓住月亮了。众猴想,这下我们总可以把月亮捞上来了。它们很是高兴。 小猴子将手伸到井水中,对着明晃晃的月亮一把抓起,可是除了抓住几滴水珠外,怎么也抓不到月亮。小猴这样不停地抓呀、捞呀,折腾了老半天,依然捞不着月亮。 倒挂了半天的猴们觉得很累,都有点支持不住了。有的开始埋怨说:“快些捞呀,怎么还没捞起来呢?”有的叫着:“妈呀,我挂不住啦!挂不住啦!” 老猴子也渐渐腰酸腿疼,它猛一抬头,忽然发现月亮依然在天上,于是它大声说:“不用捞了,不用捞了,月亮还在天上呢!” 众猴都抬头朝天上看,月亮果真好端端在天上呢。 由于众猴不了解井中月亮的真相,以假当真,所以空忙一气,又愚蠢又可笑。 3、拓展性学习包 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小学是在金坛仁劬小学度过的。因成绩不好,他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只拿到一张修业证书。华罗庚原来也是个很调皮和贪玩的孩子,但他很有数学才能。 有一次,数学老师出了一个中国古代有名的算题——有一样东西,不知是多少。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的数,还余2。问这样东西是多少?题目出完后,同学们议论开了,谁也说不出得数。老师刚要张口,华罗庚举手说:“我算出来了,是23。”他不但正确地说出了得数,而且算法也很特别。这使老师大为惊诧。 (三)实施途径 1、学科单元内整合:将本单元5以内数的加减法与6—10的加减法进行整合,在学习10以内加减法中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接着学习10以内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 2、学科间整合:把语文课本中的《美猴王》在本单元中加入,让学生对花果山和水帘洞简单的了解,满足好奇心,同时通过小猴下山的故事学习关于0的加减法,教育学生做事情不要三心二意。 3、把传统文化中的名人故事《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在本节课中整合。 4、课时安排:本单元学习共安排20课时。 (四)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 信息窗一 5以内的加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学会加法算式的读法,会进行5以内数的加法计算。 2、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初步学会思考问题,通过与同伴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过动画片《西游记》吗?你最喜欢《西游记》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师:有那么多的同学喜欢孙悟空,谁来讲一个关于孙悟空的故事?(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讲故事) 师:孙悟空的花果山对小朋友来说一定不陌生,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花果山看看,好吗? 二、 初步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来到花果山》的情景图,让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他们在干什么?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学习“你说我讲”红点中所示内容。 (1)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①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②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交流想法。教师巡视指导。 ③ 全班交流。 估计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方法一:一只一只地数一数就知道了。 方法二:我用小棒代替小猴,树上有3只,我就拿出3根小棒,树下有2只,我再拿出2根小棒,然后数一数一共有几根小棒就知道一共有几只小猴了。也就是把3和2合起来 (2)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 学生通过交流知道把3和2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3)认识加号。 (4)理解算法。 结合图意或利用学具摆一摆,让学生理解“3+2”的算法,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方法进行口算,只要结果正确就可以。 三、精讲点拨 结合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教学绿点标示的问题。 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在“问题口袋”中,到学到相关知识时再解决。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求一共有几只小鸟,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像这样把两部分合起来就用加法计算。 五、走进生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能遇到用加法解决的问题,你来说一说好吗? 六、谈收获 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自己学会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注: 5以内的加法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加法知识,创设学生熟悉的故事情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加法学习中。 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在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可复制4 教学内容:练习二 p38 教学要求: 1、巩固6、7、8、9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算式卡、小圆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算 生独立完成,请一生到黑板上练习。 二、画一画,填一填 先让学生画一画,再根据画好的进行填空,注意画图要与填算式相对应。 三、看图做题 1、第3题:生独立看图,完成题目,集体交流,答案不唯一。 2、第4题:先指导看清图意,体会大括号、问号的含义;再由生独立完成题目。 3、第4题的拓展训练。如果船上的总数是人呢? 如果捉迷藏的小朋友是4人呢 四、连一连 指导学生算出每个算式的得数,再把得数相同的用线连起来。指名两名学生板演。 五、小动物回家 先在黑板上贴出6、7、8、9四座小房子的图。再组织学生做贴卡片的游戏,帮助它们找回自己的家。找对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 六、数学游戏 先讲评游戏的玩法,再请学生同桌组成一个组玩一玩、填一填。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可复制5 教学内容: P10P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及几百几十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进一步体验除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迅速正确的计算 教学方法: 探索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练习,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 二、新授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渗透环保教育。提出问题:可以分多少组? 2、将学生列的算式及方法板书。并用全班学生一起复述,使每个学生弄白算法。 3、将答案完成在书上。 4、完成试一试第1~2题。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先说说用什么方法作,然后由学生完成。 三、练习。 完成P111~3题 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 做完后交流算法。 第2题:先让学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3题:先让学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数字信息。 四、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学了什么?自己学得怎样? 学生听算,做完后交流。 学生看图,从图中获得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探究算法,与同伴进行交流。 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交流算法。 从图中获得信息,然后独立完成。 学生自己完成,个别学生给于适当辅导。 学生互评,自评。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8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语言表达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逐步培养学生“说”操作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操作的思维含量和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察填空。 指名学生回答,并讲一讲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2倍,就是5的2倍,2个5等于10(只)的思考过程。 2.摆小棒。 老师在投影仪上摆5根小棒,然后问:老师摆了几根小棒?(5根) 提问:谁愿意到上面来摆小棒? 请一名小朋友到投影仪上来摆小棒,其他小朋友在桌面上摆小棒。 如果小朋友们摆的小棒是老师的3倍,应怎样摆?(学生继续操作。) 提问:你是怎样摆的?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 学生摆的根数是老师的3倍,就是摆5的3倍,5根5根的摆,摆3个5根,一共是15根。 板书:3个5根是15根 5的3倍是(15) 3.小结:我们刚才一起复习了有关“倍”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为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和探究方法的准备。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摆小飞机,认识“倍”。 师:(用5根小棒摆出一架飞机)小朋友们想不想摆小飞机呀? (请一名小朋友到投影仪上摆小飞机,其他小朋友在桌面上摆小飞机,教师指导。) 组织汇报交流,用多少根小棒摆了小飞机几架。 学生(可能)的摆法: 用10根小棒摆了小飞机2架;用15根小棒摆了小飞机3架;用20根小棒摆了小飞机4架…… (老师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信心。) 教师在投影上用15根小棒摆小飞机3架,也就是说15根小棒是5根小棒的3倍。接着提问:谁能说一说用10根小棒摆了小飞机2架,就是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几倍?用20根小棒摆呢? 让学生多说一说,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用小棒摆小飞机再说一说的活动,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在摆小飞机的活动中,经历了动手操作和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做所想的过程,逐渐抽象出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认识了“倍”概念,训练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再摆一摆,把对“几倍”的理解转化成“除法”问题。 教师用投影出示下图: 师:老师用5根小棒摆了小飞机1架,小朋友们准备用多少根小棒来摆小飞机?(15根)小朋友摆小飞机用的小棒数是老师用的小棒数的几倍?(3倍) (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因为5根小棒摆1架小飞机,所以15根小棒可以摆小飞机3架,15根是5根的3倍。) 师:谁能把这15根小棒迅速地摆一摆(不用摆成小飞机样子),能够让大家一下子就看出15是5的3倍来呢? 板书:15是5的(3)倍 请小朋友在投影仪上摆出下图,并说一说。 学生:把15根小棒,每5根小棒分一份,15根里面有3个5根,所以15是5的3倍。 板书:15根里有3个5根 师:如果你们用20根小棒来摆小飞机,所用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20根是4个5根,所以20是5的4倍。)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像上面摆小飞机就是求15是5的几倍。想:15里面有几个5,用除法算15÷5=3,所以15是5的3倍。说明“倍”是一种关系,不是计量单位,所以3后面什么也不用写。板书:15÷5=3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应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成“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问题。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提高了思维质量。 3.想一想,说一说。 (1)苹果3个,梨6个,梨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6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算6÷3=2。) (2)萝卜6个,茄子2个,萝卜的个数是茄子的几倍?(6里面有几个2,用除法算6÷2=3。)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实物联想到倍数关系,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3)摆圆片。(动手操作,再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几倍。) a.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8个○。 b.第一行摆9个○,第二行摆3个○。 (4)8里面有( )个4,8是4的( )倍 12里面有( )个3,12是3的( )倍 24里面有( )个6,24是6的( )倍 42里面有( )个7,42是7的( )倍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读课本第54页至55页的内容。 2.学习例3(思考回答问题)。 (1)仔细看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解决“唱歌人数是跳舞人数的几倍”。 (3)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5)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问题、思路引导分析解决。) 3.引导学生完成“做一做”。 4.归纳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学习探索。 四、巩固训练 1.练习十二第1题。 要求学生认真看图。(1)图中有些什么动物?(2)分别是多少只?(3)独立分析解决,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4)为什么这样列式?(5)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2.独立完成第2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2 教学内容 学习6——10各数,知道“几”和“第几”。 教学目标: 会读写6—10各数。使学生能够清楚“几”和“第几”的不同指向。认识“第几”时搞清是从哪个方向起。使学生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灵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第几个的含义。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挂图田字格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6-10的认识,会读、写这5个数字。教学几、第几,“几”表示事物有多少,“第几”是某事物排列的顺序号 教学目标: 会读写6—10各数。使学生能够清楚“几”和“第几”的不同指向。认识“第几”时搞清是从哪个方向起。 教学重、难点 理解几、第几个的含义。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学了很多数,你们愿意学吗/我们今天再来继续学习,我看谁的表现最好。 二、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 1、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图中有什么人?他们都在干什么? (老鹰捉小鸡游戏、赛跑、观看的小朋友) 2、跑步的有多少人?树、吊环、向日葵、足球各多少? 跑步的有6人,树有7棵,吊环有8个,花有9朵,足球有10个。(师板书各数) 三、学习“几”和“第几” 1.认识“几”。 (1)“图上当小鸡的一共有几个人?”(先让学生自己数一数,再请一位同学上台前来数一数,其他人看他数的是否正确) (2)你能数数跑步的有几个人吗?在一边看的小朋友有几个? (3)练习:数数我的手中有几枝粉笔?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有几扇门?有几扇门? 2.认识“第几”。 (1)在这幅图中,扎辫子的小女孩排在第几? “看看在这副图中谁排在第2,谁排在第5?你怎么知道的?”(请一名学生上台前来数一数,说说自己的想法) (2)教师引导:“同学们刚才都是从右向左数的,那么,有没有其他数法?”(全班讨论。通过学生的讨论,总结出数第几时要注意方向性,教师强调:按常理,排队应该从前向后数,在图中就是从右向左) (3)从这幅图中你还能说出什么? 3.小结:我们在数数时,要把所有物品合起来,数第几时,要先确定从哪个方向起,然后再数。 4.跑步的那个小朋友身上的“6”表示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交流 表示6号,谁还能说说我们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数?使学生明白有的数只是表示事物。 5、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谁排在最后?戴发卡的同学在第几?) 6、知道其他同学排第几吗?(互相说说图中的每个人排第几) 7、点拨:前面我们学习的1、2、3、4、5表示物体的个数,那么第几又表示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数的顺序) 所以:1、2、3、——10可以表示第1、第2、第3——第10 四、指导学生写6——10各数 学生观察6像什么? 教师板演: 6占左半格,由一笔写成,半圆要写圆滑 学生书空,描红练习。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7——10各数。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的“写数字” 五、拓展:同学们请仔细看看图,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没关系“问题口袋”等着我们呢? 六、巩固练习。 1、出示自主练习第4题。学生先观察,然后比一比谁涂的最快最好。(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说说你在小组里座第几个,自己站队排第几个。 七、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所学过得数数数,并学会了6——10各数的写法,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要灵活运用。 作业设计: 你掌握了吗?那我们一起数一数家里的东西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3 【教学内容】: 版本、章、节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设计思路】: 现本节课的教法学法及体现的理念支撑。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设计评价方案,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 教学反思 】: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4 10月17和18日,我参加了在xx举办的国基教育大讲堂《数的认识》教学操作指南研讨会。2天时间由各地优秀数学教师:xxx几位大师展示高水平数学课,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针对这次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 总体感觉,教师们共同的优点就是:声音有亲和力,甜美,语言精炼,教师无论是教学反思,还是回答当场提出的问题,大多都能很淡定、很全面的给予解释,有条不紊。对课标吃得透,具有很高的数学素养。这都是很值得我学习的。 一、教学收获 1、课件制作精美,动态的较多,更形象、直观的看出是平移还是旋转。鼓励孩子,只要你好好学习,你也可以完成这种任务,引起学生对研究数学的学习的一种责任感。 2、张xx老师的《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整节课气氛比较活跃,老师情绪高涨,说话幽默,能感染学生,她特别享受教的过程,投入,和孩子们融为一体,让学生很放松,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3、杨xx老师《生活中的负数》倡导的课前预习、师生互动、自主性学习、讲了如何处理课堂生成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每一环设计目的性要强,充分理解教材、预设要充分、你要放得开、收得拢〉。 4、许xx《认识分数》围绕“先分后数”这一分数实质巧妙的建立起整数、分数以及小数三者之间的联系。把各种数有机的串联起来,打通了各数之间的联系。短短的一节课,抛开了一般教学对分数的浅层的认识。从数,起源于数。出发,有落脚到分数也是用来数的。 5、吴xx老师《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了达成数的概念的建立,理解数的意义,整个过程,她不惜时间,充分让孩子操作,试一试,想一想,折一折,说一说,帮助学生出不见分数的概念,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室快乐的,接纳新知是不知不觉的,概念的建立是学生独立操作获取的,概念意义的裂解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是帮助学生有形象到抽象架起桥梁的工程师。 二、自我反思 听了两天的课,确实收获不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也被他们上课的那种激情所感染,在课中老师要先有情感,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他们不只是授课,更是与学生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以自己的那份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学会反思,学人之长,补已之短;在反思时要上升到理论高度,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反过来深入理解理论,再指导教学。在教学时要学会质疑,在质疑中成长,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5 教材分析 学习内容与任务说明 1.学习内容: ①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比较周长和面积的区别。 ②用网络图形构建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推导公式体系图,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③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任务说明:通过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的复习,使学生能应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完成任务的过程: ①各小组同学明确学习目标,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组内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②组长巡视,组织本组同学完成学习目标,汇总本组观点。 ③老师巡回指导,答疑解惑,汇总本组的观点。 ④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总结、评价、提升。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身心发展来看,本课的复习对象是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学生。虽然,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已具备了主动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对于老师提出的学习任务,他们有主动回忆,主动复习的内驱力。他们能对具体要求有序地进行思考、讨论,获得丰富的知识再现。并且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渴望与他人进行网上交流和合作学习。网络环境下的课程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应用,学生兴趣很浓,但对信息的分析能力欠缺,基于以上思考,我拟采用情景教学法和自主学习法为主,利用情境、合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熟练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②引导学生探究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学习整理知识,领会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 ①让学生在设计的网页上浏览复习内容,初步培养他们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比较信息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从贴近学生实际的身边出发,通过形象的动画演示,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学生体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 ②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学生探寻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根据它们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并应用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对策: ①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料,提出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上网学习,获取信息,分析归纳形成结论。 ②在老师引导下,通过交流协作,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 ①在网络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差异,完成自主协作学习。 ②教师怎样扮演好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 对策: ①巡视了解,观察学生的反馈状况,及时辅导、调整。 ②激励措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在线测试。 ③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的具体化。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6 一、巩固旧知进行铺垫 1、口算练习(出示口算题卡) 10+2= 4+10= 13-3= 12-10= 6+10= 10+5= 15-5= 17-10= [请一两个学生说一下你是怎样算的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一个十和几个一中去掉几个一剩多少] 2、数的组成的练习。 6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8个一和5个十合起来是多少? 46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28里面有几个一,几个十? [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巩固达到对新知识进行铺垫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 1.利用进行动画演示:小明要过生日,请了好多同学,妈妈带小明到商场去买酸奶。(显示妈妈领着小明到商场的情景。)售货员阿姨先拿给妈妈30瓶(显示30瓶酸奶在左边),又拿给小明2瓶(显示2瓶酸奶在右边),问: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请学生观察要买的酸奶,怎样放的,引导学生看到成排放置,每排10瓶,放了三排,还放了两瓶] 2.解决30+2。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一共买了多少瓶酸奶?师板演用小棒代替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板书:30+2=32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求30和2合起来用加法,依据百以内数的组成: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32] 3.还可以怎样列式解决2+30。 教师板书:2+30= 独立思考后写在练习本上,发表意见,进行全班交流。 巩固练习30+3= 6+20= 70+8= 9+40= 4.解决32-2。 教师问:现在我们知道妈妈给小明买了32瓶酸奶,仔细看图发生了什么事(小明拿走2瓶),还剩多少瓶?请列出算式,学生口答,教师板书:32-2=30。你能告诉大家是怎样计算的吗? 指出:为什么要进行减法计算,再依据减法的含义,从32里去掉2,计算32-2的结果,可以依据数的组成知识,32里面有3个十和2个一,去掉2个一还剩3个十,就是30;还可以这样想: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3个十和2个一加在一起就是32,从32中减去2个一,就剩下3个十即30。 巩固练习63-3= 57-7= 48-8= 29-9= [请多个学生说说怎样算的,新知的强化。让学生明白整十数加一位数与相应的减法的算理] 三、运用实践操作, 1.摆一摆,算一算,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请一名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摆小棒,请其他同学一起按要求摆小棒学生仔细观察后,提出问题在练习本上写出相应的算式,并由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先摆5捆,再摆6根(一共有多少根?) 50+6=56 6+50=56 先摆44根,再拿走4根。(还剩下多少根?) 44-4=40 2.填一填连一连 课本做一做第一题填空,个别同学在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 第二题数学游戏:在课本上连线,在展示台展示正确者奖励玉米图片 3.我当小法官 4+60=46 4+60=64 4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644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46 65-5=60 65-5=6 5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575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75 74-4=? 90+6=? [出示小兔和小猫他们那分别对应同一道题,结果不同,学生用手势比划小兔对还是小猫对,面向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出的是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学生在明白算理及仔细观察对比下选出正确的。最后一组题要求学生自己解答进一步巩固] 四、解决问题(第43页的第6题。) 在这里将首先出示一张春天的景_行情景创设,﹙春天到了,老师带同学们去春游,在出游时出现了一个小问题,需要你们来解决﹚运用多媒体出示课本上两人对话的场景(有老师3名,学生40名,45瓶矿泉水够吗?),看后先进行同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会用算式表达的同学,可以列出算式来。请个别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40+3=4343<45所以够﹚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什么知识?我们学的是整十数加一位数和几十几减几这样的减法,下课以后同学之间互相出题,互相说得数,回到家里,和家长互相出题,互相说得数,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7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在学生掌握了四则计算和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运算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 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加法的计算中和演算中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8 教学内容: 估算黄豆粒数 教学目标: 学会估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利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黄豆,杯子,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黄豆。 师:你们想知道这些黄豆有多少粒吗?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黄豆有多少粒。 二、小组讨论,确定方案。 师:你们可以用课桌上的工具。 (杯子,天平等) 三、小组合作,实施方案。 四、汇报交流 方案一: 先数一杯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杯,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二: 先测一把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把,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三: 先测100粒黄豆的重量,算出一粒的重量,再称出总重量,再用除法计算即可。 五、小结 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大家都要做留心观察的人。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5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1 [教材简解] 教材中,例题重点描述的是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让学生利用数数、几十多来比较相应数的大小,在“试一试”中再利用比较计数器所表示数的大小,揭示了其他两种情况: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接着在“想想做做”中,直接比较数的大小。这样由具体到抽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学会比较10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比较能力。 3、创新目标: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 4、德育目标: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比、怎样想的,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认识。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设计理念] 本节课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教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实际情境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同时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设计思路] 在教学设计上以为学生提供现实而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为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抓住“位数”和“数位”的排列顺序进行比较数的大小。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谈话导入法和和引导发现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观察、思考、讨论、练习相结合,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辅助验证,帮助学生获取有关数比较的方法,真正做到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了解家人的年龄,谁来汇报一下?(指名说) 2、刚才——×小朋友说他爸爸是36岁,爷爷是63岁,那么你们知道谁的年龄1大吗? 3、要比较年龄的大小也就是比较数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层次一: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1)将数按数位分类 多媒体展示:学生口答,教师课件展示 (2)比大小 多媒体显示: 一位数和两位数比大小,学生口答,教师多媒体展示 多媒体显示: (3)练习并小结: 课件出示题目,指明学生口答,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层次二:例题,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1)、出示多媒体主题图 教师讲述故事: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潮水退去以后,沙滩上露出了美丽的贝壳。一会儿,小松鼠、大白兔都捡了一篮贝壳。小松鼠数了数说:“我捡了38个贝壳。”大白兔数了数说:“我捡了46个。”小松鼠说:“我捡得多。”大白兔说:“我捡得多。”到底谁捡得多呢?你能给他们当一下裁判吗? 2、小松鼠、大白兔到底谁捡得多呢?为什么?请你把想法告诉你同桌的小朋友。 3、全班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表扬说得对的小朋友。 4、指出:比较两个小动物谁捡得多,也就是比较38与46的大小。(板书:46○38)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多种方法。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可以用学过的数学符号表示,谁来写一写? 5、指名板书后读一读。 6、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层次三: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1、多媒体显示63○68: 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3大。 2、试一试(出示计数器) (1)看着计数器把数写出来。(53、56;100、98) (2)这两组数我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学生在书上完成) (3)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小结学生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 三、组织练习,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2、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 (1)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个位是6的两位数,比一比哪个,哪个最小,去掉重复的,排一排。说说个位上是6的两位数一共有几个?是哪几个? (2)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十位上是6的两位数,比比哪个,哪个最小? 3、“想想做做”第5题 (1)看图,兔妈妈给小兔照了3张照片: 猜猜各是什么季节?各个季节的温度也不同,看了计温的温度计,老师写出了3个表示气温的数:2度、20度、35度。 (2)你能用符号表示3个数的大小关系吗? 4、“想想做做”第6题: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5、写数游戏:学生随意写一个数。 (1)以小组为单位从小到大排一排。 (2)比30大比60小的数站起来排队。 (3)个位是7的数站起来排队。 (4)大于60的数站起来排队。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2 教学内容分析: 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图形很多。教材通过飞机、蝴蝶和_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共同的特征,再做剪纸实验,然后揭示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教材中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内容,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图形的特征,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基本图形特征。学生学习这些知识,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一些已学过的图形特征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一些事物,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研究一些问题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用折叠重合这样的词语准确地描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能识别轴对称图形,并能确定它的对称轴。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欣赏想象、操作发现等数学活动过程,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其空间观念和审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主动参与画图形的活动,感受图形的对称美。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剪好的树叶、大树、葫芦、爱心和小衣服等。学生:彩纸3张、剪刀1把,直尺1把,学习材料1份。 教学重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简单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判断对称图形,做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老师在眼镜店看到这样一副眼镜,请你检验一下它是否合格,为什么?(出示课件:不对称的眼镜) 生回答。师揭示”对称”,并板书。 2、请看这幅眼镜合格吗,为什么?(出示课件:对称的眼镜) 生回答。 3、这是一只美丽的蜻蜓,你看它对称吗?如果是哪里对称? 生回答。 4、在生活中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对称现象? 生回答。 5、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生活的对称现象,请你欣赏一下。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并配有音乐。) 6、它们美不美?这只蝴蝶美不美,美在哪里? 生回答。 7、蝴蝶的家人和朋友带来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请你仔细观察: (出示课件:对折之后两边完全重合) 8、你有什么发现? 生回答。师揭示“完全重合”,并板书。 9、你能用双手表示“完全重合”吗?你能用一张卡纸表示“完全重合”吗?生做,师评价。 二、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1、就是这张简单的纸,老师可以把它变成很多漂亮的对称图形,你信吗?请 看老师手中的作品。(展示已经准备好的大树、葫芦、小衣服等简单的对称图形。) 2、你们想做吗?小手背后向前看,竖起耳朵仔细听,我们一起做一个爱心。(课件演示,教师用纸演示过程) 第一步:将纸对折,做到完全重合。 第二步:在合适的位置画出爱心的一半。 第三步:沿着刚才的画痕剪下来。 第四步:打开便是爱心。 3、请同学们准备好你的学具剪一个爱心。 生操作,师巡视。 4、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贴黑板上。 5、你们真是了不起的艺术家,能剪出这么漂亮的作品。我们把这样的两边一 样的对称叫做对称图形。 6、你还能剪出其他的对称图形吗? 生操作,师巡视。 7、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贴在黑板上。 8、打开你手中的对称图形,请你仔细观察,你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生:一条折痕。 师:揭示“对称轴”,并出示课件解释对称轴:它通常是一条直直的虚线,并能向两端延长。请画出你手中的对称轴。 9、仔细观察老师黑板的对称轴和你画出的对称轴,有什么区别吗? 生回答,师指导:当对称轴在真实物体上时是画不出延长部分的,只能再作品的本身画。而老师的作品是在纸上,所以能画出延长的部分。 10、像这样沿着对称轴对折,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并板书。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下面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课件出示) 生回答。 2、判断:下面的图形是对称的吗?如果是请画出对称轴。(课件出示)生拿出练习纸做题。 3、连线。 生回答。 四、回顾新知,总结提升 1、这节课的学习之旅即将结束,请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首先观察了什么?生回答。 2、通过剪一剪的活动我们发现轴对称图形有个显著特点:对折后两边都能完全重合,并且能留下一条很明显的对称轴。 3、同学们感受到了生活中对称的美,在课堂上也剪出了美丽的轴对称图形,此时你们的心情美不美?让我们带着这份美丽的心情来欣赏美丽的图片。(课件出示,并配有音乐。)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 对折→完全重合 教学反思 : 本课的教学我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首先通过不对称的眼镜和对称的眼镜对比,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的现象,再引入蜻蜓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共同的特点,引出“对称”的概念。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接下来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的活动发现对称轴,由此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一、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能思考和探究。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悬念,进而达到以疑激学的目的。本节课一开始,用生活中的眼镜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既熟悉又不熟悉的现象使孩子初步感知对称的美和价值。 二、搭建体验探索的平台,开展有序、有效的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本节课我在课堂上展开了观察对称图形——发现特点——动手剪对称图形——欣赏与应用等一系列有序的学习活动。例如:活动一:观察对称现象,感知对称图形。活动二:动手剪对称图形,在活动中加深体验。“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并尝试着剪一剪。这一活动的开展,激起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乐趣。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验数学的价值。因此根据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一种美感。我抓住对称图形的特点,精心设计:大红的中国剪纸、美丽的蝴蝶、蜻蜓、中国的京剧脸谱、各种建筑等图片,师生一起欣赏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对称图片,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接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对称图形,讲述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判断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是否是对称图形,从而感受身边的对称图形。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3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能在实物和平面图形中识别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作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培养学生探索与动手操作的能力。 3、使学生在认识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对称的美。教学重点: 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能识别轴对称图形 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现象引入教学 师:谈话引入:同学们,我昨天到眼镜店看到了一副眼镜,请大家帮我看一看,我要不要买呢?(用课件出示一副不对称的眼镜图片) 学生汇报:不买,因为两边不一样,不对称?? 师:大家都说眼镜不对称,到底怎样才是对称的呢?可以用手比划一下。 生:比划两边大小一样就是对称的了。师板书:两边一样 师:这两幅中买一个可以吗?看来眼镜我得选一个对称的才行。感谢同学们,真会出主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对称”的数学知识。板书:对称 二、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欣赏一下生活中的一些对称现象(课件出示图片:外国国旗、脸谱、飞机??) 师:春天来了,同学们都喜欢外出放风筝,看这两只风筝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生:左右一样,都有翅膀。追问:左右两边的翅膀长得怎样? 师:再看下面几张图,它们有着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对称的,两边都一样。 师:说一说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的对称现象吗?教师里有吗? 生:举例? 师:生活中的这些对称现象,把它的形状以图片的形式出现,就是图形。我这里请来了几个图形,认一认,(衣服、树、葫芦、箭头、医院十字形符号。) 师:请问这些图形是对称的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追问:你能用什么方法,动手证明它们是对称的?可以动手折一折。 师:衣服这个图形,谁来证明?(请生操作) 提问:你用的什么方法?(生:对折。) 怎样对折的?(生:左右对折) 然后你看到了图形的两边怎样了? (生:重合了,一样,不多不少。) 是一部分重合还是完全重合?(生:完全重合) 师:我用这四个字表示你们对折后看到的。板书:完全重合 示范表演:申出左手,右手对折完全重合。(感受完全重合) 师:下面再请4个同学用对折法,折一折这4个图形。依次说一说??。 如:生1:我把 生2:我把 边完全重合,所以它是对称的。 小结:同学们真棒!像这些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数学上叫:“轴对称图形”。现在你知道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图形吗?(生: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 师:我这儿还有一个图形,紫金花形图片它是对称的吗?用对折法试一试。(生:示范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他不是对称的) 三、认识“对称轴” 师:刚才同学们把这些图形对折后,中间都留下了一条直直的折痕,这条折痕刚好 把这个图形怎样了!(生:分成两边一样了) 师:可以把它分成左右两边,上下两边,斜着的两边一样了。我们也给这条折痕取一个数学名字:“对称轴” 师:衣服的对称轴,我们用虚线把它画出来,画的时候,要超出图形的两端,这样就更容易看到折痕所在的位置了。师依次画出每个图形的对称轴。指出紫金花图没有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四、练习巩固 1、找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指一指 2、找出轴对称图形,对的打“√”,错的打“×”。 3、数字、字母、汉字也可以写成对称的。 4、生活中的一些汽车,银行标志也是对称的。 小结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生:略) 五、实践操作 我们已经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一张白纸,你们能运用对称的知识用这张纸剪一件衣服吗?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来完成,好吗? (1)、折一折: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 (2)、画一画:在对折的纸上画线。 (3)、剪一剪:沿着刚才画的线剪一剪,会剪出一件上衣的图案。(出示课件)(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 2、你能剪其他图形吗?如:松树、桃心、葫芦等。 (1)、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剪一剪,选择松树、桃心、葫芦三种图形中的一种,看谁既会动脑又会动手。 (2)展示学生剪的作品。(把优秀作品贴黑板) 四、课堂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从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我们生活的周围处处可以看见轴对称图形,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图形,我们的生活才会装扮得这么美丽。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张贴学生及及教师的剪纸作品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4 一、活动目的: 为了提高全体数学教师的教材钻研能力,培养教学骨干,更深入的开展课题(数学优质课堂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技艺运用的研究)研究,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教师们能一展自己的风采,学校特举行此次数学教学设计比赛。 二、参赛要求: 1、参赛对象:以个人为单位,40岁以内青年教师参与。 2、比赛内容:为做到公平公正,参赛教师将抽取现任年级本册教学内容作为参赛内容。内容由评委选择确定,即从每个年级选择五至六个教学内容,再由各年级备课组长抽签确定本年级具体内容。 3、比赛时间定于第八周星期二下午2:00开始,地点阶梯教室,比赛时间为一小时。 三、奖项设置及评审办法 本次比赛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3名 四、比赛评委名单: 刘名松、李青松、廖香煌、王建明 五、评分标准: 见附表。 兴国县洪门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5 《7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类推能力,使学生自主经历口诀的编制过程,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2、掌握7的乘法口诀的特征,熟记口诀,并逐步提高灵活运用口诀的能力。 3、通过多角度的练习,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 1、引入 教师出示用七巧板拼成的图 教师:这是同学们用七巧板拼成的图案,都拼成了什么? 教师:拼一个图案要用几块拼板?是几个7?怎样列乘法算式?你能编一句乘法口诀吗?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1个7是71×7=77×1=7一七得七 教师:拼两个图案要用几块拼板?是几个7?对应的乘法算式或乘法口诀是什么? 教师继续完成相应板书。 教师:像这样,同学们能根据这7个图案试着编出其他的7的乘法口诀吗? 2、编制口诀 打开课本72页,尝试在书上填写。 3、全班交流 (1)汇报,并上黑板写 (2)根据学生汇报,课件出示7的乘法口诀。 (3)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说一说哪个算式可以表示拼4个图案所用的拼板的块数?相对应的乘法口诀是哪一句? 拼6个图案需要几块拼板?所用的乘法口诀是哪一句?根据这句乘法口诀你能联想到哪个乘法算式? “五七三十五”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七七四十九”这句口诀为什么只能计算一道乘法式题? 二、记忆口诀 1、刚才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大家编出了7的乘法口诀,下面请大家拍手齐读口诀,读后让学生自己记忆口诀。 教师: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中哪句容易记?为什么? 教师讲述动画片中的情境,让学生寻找7的乘法口诀,并运用联想记忆口诀。 教师:看,这些故事和生活中的俗语也能帮助我们联想到乘法口诀。 2、7的乘法口诀还有什么特点? 从上往下观察,口诀中的第一个数依次多1,第二个数都是7,积依次多7。 教师:为什么积依次多7? 让学生利用发现再次记忆口诀,之后再进行对口令的游戏。 三、灵活运用 1、看算式说口诀 7×3= 7×5= 7×6= 3×7+7= 7×4= 7×7= 7×2= 7×1= 7×7-7= 2、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事物、现象和故事与7有关呢? (1)算七星瓢虫身上的点。 (2)算诗的字数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是本周经典诵读古诗,你们会背吗?学生齐背。 这里有7吗?你们知道诗中一共有多少个字吗?怎么想的? 教师:每句7个字,所以又叫“七言诗”。 教师:加上题目一共有几个字?怎样列式? (3)编一编 1个矮人1顶帽,7个矮人7顶帽; 1个矮人2件衣,7个矮人()件衣; 1个矮人3条裤,7个矮人()条裤; 1个矮人()双鞋,7个矮人()双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6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记录数量,了解负数的价值; ⑴要求:听清信息,独立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信息准确简洁的表示出来。 ⑵师叙述,生记录。 师:客车到达A站,有8人上车,有6人下车。 我校本学期转进学生68人,转出5人。 老师8月5日在上个月的基础上续存20xx元,8月24日取出1500元。 ⑶反馈交流。 展示学生的记录情况:文字、+、、 师:哪种方法能让人很容易看明白其中的数据变化?统一到+、 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可以将+称为正号,将称为负号。 ⑷介绍你知道吗? 说明:数学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其实大家的这种记录思想,早在20xx多年前就有了记载。 投影出示,教材第9页的一段话。 ⑸点明意义。 师:其实,在客车到达A站时,有人上车,有人下车,其间数量的变化是相反的,出仓粮食的数量和入仓的数量的变化也是相反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此相关的数学知识认识负数。 二、联系生活,理解负数的意义。 1.教学例1 ⑴每天7:30,中央电视一台都有天气预报。在20xx元月的某一天,南京市的气温是零下3度到5度。 师:这一天的最高温度是多少度?最低温度呢? 出示教具(一个自制的温度计),提问:怎样在这个温度计上表示出这天的最高温度是5度? 请学生操作,追问:你是从哪儿数到哪儿表示出5度的?零下3度,在温度计上怎样表示呢? 让学生意识到表示表示零以下的温度有困难,引出 0。 确定0度以后,请学生重新表示出零上5度,零下3度。 师:你是怎样数刻度的? ⑵说明:20xx元月的某一天,最高温度我们是从零开始往上数,因此这个温度是零上5摄氏度记作+5℃。最低温度是从零开始往下数的,这个温度是零下3摄氏度记作-3℃。 ⑶正、负数的读写法。 说明:+5读作正五,在写的时候只要在5的前面加一个+正号。也可以省略正号直接写5。-3读作负三,书写时先写负号,再写3,符号不可以省略。 2.教学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利用香港的图片介绍摄氏度和华氏温度。学生读出温度,说说是怎样读的。 其余的温度让学生自己读,反馈交流读写的方法是否正确。 小结:用+5、19和-3、-11、-7区分了0摄氏度以上的温度和0摄氏度以下的温度。 3.教学例2 ⑴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与图片,师: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这里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海平面,什么是海平面呢?介绍相关的知识。 说明:比海平面高8844米,通常称为海拔8844米。比海平面低155米,通常称为海拔负155米。⑵提问:你会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学生尝试写数,反馈交流。 小结:用8844和-155区分了海平面以上的海拔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海拔高度。 ⑶提问:你能把我们刚才学过的这些数分分类吗? 小结板书:像+4、19、+88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 像-4、-11、-7、-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师:0是正数吗?是不是负数?为什么?结合例1和例2的图片理解0与正负数的关系? 板书: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三、巩固练习。 1. 练一练1 学生读数,在将相应的数填入圈里。 反馈交流,教师:8是正数吗?0该写到哪个圈里?为什么? 2. 练一练2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对负数有了什么样的认识? 五、课堂作业。 1. 读一读。 ⑴水沸腾的温度是100℃。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2 教学内容: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探究能力。 3、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判断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教具、学具准备:卡片、投影片若干 板书设计: 1/4=1÷4=0.25 9/25=9÷25=0.36 17/40=17÷40=0.425 5/6=5÷6≈0.833 3/14=3÷14≈0.214 16/33=16÷33≈0.485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复习导入) 1、把下面几个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看谁做得又对又快?3/10、39/100、1又51/1000 2、小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怎样化小数 3、请同学们和老师比赛,判断分母不是10.100.1000……的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4、揭示课题:为什么老师判断的这么快,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规律 二、合作探究(新授) 1、尝试练习 提出问题 出示例3 把1/4 17/40 5/6 3/14 16/33化成有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 根据计算结果,板书 根据结果,可以把这些分数分成几类? 根据分类,你想到了什么问题?本节课核心问题 2、自愿分组 共同探究 请同学们根据各自的研究方向,自愿分组讨论 教师参与学生讨论 3、汇报交流 形成成果 各小组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小结: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和分子无关;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分母能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并由学生分类。 4=2X2 25=5X5 40=2X2X2X5 6=2X3 14=2X7 33=3X11 小结: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分母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分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看教材怎样表述。 4、评价提高 实现优化 第2小组和第3小组的发现有矛盾么? 小结: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一定能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容易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三、巩固拓展 出示练一练2 同组同学互相出数,判断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四、全课总结 略 五、学生作业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度量、操作、探索、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获得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直观经验。 2.过程与方法: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已学知识,计算各种图形的周长。能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教学重点] 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图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市有哪些公园吗?有一个小朋友也去了一趟小公园,在这个小公园里,它发现了很多数学问题。老师今天也带你们去一趟这个公园,看看你们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出示小公园的挂图。这就是那个小公园,同学们,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2、在同学提出的许多问题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点研究其中的一个与我们这段时间学习的数学知识——周长有关的问题。 3、你能指出这个小公园的周长吗?如果让你来计算这个公园的周长,你需要知道哪些信息?你有办法获得这些信息吗? 4、现在老师告诉你们这些信息,你能求出这个小公园的周长吗?试试看。 5、让学生展示不同解法。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你们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求小公园的周长的方法吗? 2、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在这个小公园的附近,小动物们还拿着一些很有趣的事物和图形,你们认识它吗? 我们班有六个组,老师这里一共有六个图形,每个组可以拿几个?但老师想请每个小组算两个图形的周长,你们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 2、今天我们一起去游玩了一个小公园,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4 教材分析 学习内容与任务说明 1.学习内容: ①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比较周长和面积的区别。 ②用网络图形构建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推导公式体系图,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③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任务说明:通过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的复习,使学生能应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完成任务的过程: ①各小组同学明确学习目标,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组内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②组长巡视,组织本组同学完成学习目标,汇总本组观点。 ③老师巡回指导,答疑解惑,汇总本组的观点。 ④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总结、评价、提升。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身心发展来看,本课的复习对象是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学生。虽然,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已具备了主动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对于老师提出的学习任务,他们有主动回忆,主动复习的内驱力。他们能对具体要求有序地进行思考、讨论,获得丰富的知识再现。并且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渴望与他人进行网上交流和合作学习。网络环境下的课程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应用,学生兴趣很浓,但对信息的分析能力欠缺,基于以上思考,我拟采用情景教学法和自主学习法为主,利用情境、合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熟练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②引导学生探究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学习整理知识,领会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 ①让学生在设计的网页上浏览复习内容,初步培养他们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比较信息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从贴近学生实际的身边出发,通过形象的动画演示,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学生体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 ②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学生探寻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根据它们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并应用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对策: ①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料,提出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上网学习,获取信息,分析归纳形成结论。 ②在老师引导下,通过交流协作,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 ①在网络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差异,完成自主协作学习。 ②教师怎样扮演好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 对策: ①巡视了解,观察学生的反馈状况,及时辅导、调整。 ②激励措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在线测试。 ③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的具体化。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5 一、创设情景,生产问题。 播放时钟滴答声,学生倾听。 师:这是什么声音? 生:这是钟表行走的声音。 师:你真聪明,人们把这种声音比作时间的脚步声,同学们说像吗?(像) 师:这匆匆忙忙的时间的脚步声,是谁发出的呢? 生:秒针 师:对啦,老师这里有一个钟表,钟面上有我们的两个老朋友。一个是时针爷爷,一个是分针哥哥,现在这个时钟能告诉我们时间吗?生:不能,因为它只有时针和分针,不完整。 师:钟面上应该还有什么呢?生:秒针 师:我们可以给秒针起个名字,叫什么呢? 生:秒针妹妹(秒针弟弟) 师:除了秒针妹妹(弟弟),钟面上还有什么呢? 生:(数字、大格、小格)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钟表,这是什么钟表呢?(电子钟、电子表)师:谁会看电子表呢?生:XX时XX分XX秒。 师:我们今天来学习时分秒(板书:时分秒) 师:出示问题: 1、分针走1小格是()分,走一圈是()分 2、时针走一大格是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1时=60分 师:原来啊,分针哥哥走60分,时针爷爷就走1时,同学们想不想去认识秒针妹妹呢?那就和老师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秒的认识 课件展示秒针走一小格。师:这是多长时间?生:这是1秒钟 课件展示秒针继续走动。师:这是多长时间?生:这是10秒、30秒…… 小结:秒针走1小格是1秒钟。 2、教学秒和分的关系 分组活动:观察分针和秒针的运动。 课件展示,分针走以小格,秒针走一圈(60小格)小结:1分=60秒 师:原来啊,原来啊,分针哥哥走1分,秒针弟弟就走60秒。有谁知道时针爷爷走1时,秒针弟弟走多少呢。生:时针爷爷走1时,秒针弟弟走3600秒。师:为什么呢,能说说你的想法吗?生:…… 出示:1时=3600秒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同学们真聪明,知道那么多的时间知识,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些练习好么? 出示课堂练习: 1、做一做 3时=()分 4分=()秒120秒=()分 60秒=()分 2、比较大小 9分○90秒 4时○24分5时○500分 140秒○2分 3、在()里填上时、分、秒。 (1)一个小学生每天午睡1()。 (2)小芳吃饭大约用了25()。 (3)脉搏跳10次大约用了8()。 (4)一节课的时间是40()。 师:看来这些练习对同学们来说太容易了,你们愿意接受更艰巨的挑战吗? 练习:帮助小猫调钟表 体验1秒的价值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了那么多的时间知识,并且用这些知识解决了很多问题。那么,有谁知道有关时间的名言呢?生:…… 配乐,课件出示时间名言,先让学生默读、感悟。再指名让学生配乐朗诵这些时间名言。 师:听了同学们这么精彩的朗读时间名言,让老师心里产生了很多的感受。时间不会因为我们做任何事停下它的脚步,当我们听到“滴答“一声的时候,又1秒钟过去了,再也回不来了,同学们说,时间走的快不快啊?(快)时间走的真快呀,当人们说起时间的时候,总会用这些词语来形容它,这些词语你们认识吗? 出示“光阴似箭”“时光飞逝”“日月如梭”学生朗读。 师:这些词语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一秒,因为我们的生命就是由这一分一秒组成的,这样才有了一天、一个月、一年……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1秒钟能做些什么吗?(想)老师也很想知道,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活动:1秒钟能做什么 教师读秒,学生选做一些有意义的小活动 1、60秒能做什么? 2、10秒能做什么?师:1秒能做什么? 生:…… 师:其实啊,1秒钟还能做很多很多事情,1秒钟也可能发生很多很多事情。 课件展示1秒钟能做什么事情,可能发生什么事情。 师:日常生活中,1秒钟的价值是巨大的,希望同学们珍惜每一秒钟、用好每一秒钟。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呢?生:……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学生借助观察年历卡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有关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各多少天,平年、闰年的天数,掌握判断闰年的方法。 2、能与生活联系起来,熟练地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二)能力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时间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培养学生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结合有关时间给学生以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其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记住各月的天数及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具准备: 年历卡及表格,课件 导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从一年级入学到现在,你们在这所学校上学大约多长时间了?那你们记得大约有多少个月吗?你们知道大约有多少天了吗? 2、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时间单位年、月、日。现在,老师和同学们一同努力来探究年、月、日的知识。 3、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教师板书相关内容。 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集中反馈解决问题 (一)总结年、月、日的有关结论 1、从20xx年到20xx年,在这近三年的小学生活中,我们每天、每月、每年都在快乐地成长,都在收获知识。让我们一起看看我们走过的那些快乐的日子。愿不愿意把这些快乐的日子数一数记录下来呢?请同学们拿出20xx—20xx年的年历卡,把这三年1—12月份的天数填在表中,并计算出你喜欢的一个年份的全年的天数。怎样做既节省时间又高效呢?谁有好主意? 2、两人合作,全班汇报填写情况。 3、仔细观察表一,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给同桌同学。 3、汇报发现,教师相机板书。介绍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4、这么多月份,很容易把天数记混,怎么记住每个月的天数,谁有什么好办法?全班交流。 5、练习:儿童节、国庆节所在的月份是大月还是小月? (二)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1、计算20xx---20xx年三年的天数,发现天数不同的原因在2月份。查阅1997—20xx年2月份的天数填表二。仔细观察表二,从表中记录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说给你的小组同学听。 2、汇报。 3、根据所学知识判断20xx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4、出示资料,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解释与应用 1、判断下面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19xx年19xx年2400年1800年 2、思维训练 小明过了4个生日,他今年可能几岁?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说点什么? 五、作业布置 解答我们在这所学校学习了多少个月,多少天的问题,并写在数学日记中,也可以写一写其他与数学有关的事情。 六、板书设计:年月日 大月(31天):1、3、5、7、8、10、12 小月(30天):4、6、9、11 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小学数学教学学习评价方式有哪些

1.学生对数学课的热情程度。2.学生投入学习的程度。3.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展示空间。4.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5.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疑难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互助学习、敢于发表新想法和新做法。真正形成开放性课堂,设计开放性问题,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培养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才有可能。小学数学应视为应用数学而不是理论数学,教学时应把抽象的书本内容形象化,枯燥的练习游戏化;让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身边疑难问题,感受到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变“要我学数学”为“我要学数学”。实验表明,改变教学评价对象,能促使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引出了备课、上课的一种新模式。更能体现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综上所述,实施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量化为:一、教师活动1.能把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2.根据重点、难点、疑点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实质性集体学习内容,用正确的数学术语进行学法指导,并渗透数学思想,培养能力。3.溶入学习小组,进行个别辅导。4.紧扣目标设计尝试、实践和创新练习进行思维训练。5.能采用质疑探究,小组交流,集体评价,作业自改互改,抽检等多种方法获得反馈,并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二、学生活动(一)自主性学习状态1.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2.独立思考,掌握学法,大胆实践,并能自评、自检和自改。(二)合作性学习状态1.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实行分工合作,各互其责。2.争论与和谐统一,有效地进行小组内的互帮互学。(三)创造性学习状态多向观察,善于质疑,变式思维,举一反三,灵活实践。

如何设计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一、 培养学生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方法的学习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课堂中的落实,首先需要学生头脑中具有“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方法”的学习意识,并形成一种长久的习惯。著名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少年局性,习惯之为常。”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们首当其冲的任务,同时新的课程标准还明确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进取的精神,并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纵观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自主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方法的意识淡薄,学习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单一被动问题,同时学生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习惯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教师更是观念落后,从而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怎样才能激发学生自主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方法,实现培养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与创新学习的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并具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自身的发展呢?下面结合新课程理念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意识的激发,以及形成习惯的培养。激发学习意识靠的是课堂教学中日积月累的引导和启发,只有这样持久的引导和启发,学生才愿意主动的去学习,才会形成持久的学习习惯。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一课时,课前我结合小学的年龄特点,制作了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上课时,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出示书本上《春游》的主题图,看到花花绿绿的图画,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一个个小脑袋抬的高高的,眼睛直勾勾的盯着大屏幕,迫切的想知道:图画里隐藏着什么数学知识,接着,我借助同学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细致的给学生讲解了什么是“分”,如何去“分”,什么样的“分”叫“平均分”等,学生们对“平均分”的字面意思就有了初步的印象,但是,紧接着就有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我知道了,分的时候每个人分的一样,就是平均分,但是平均分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分法呢?”听到同学们有这样的质疑,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我预设的激发学习意识的目标达到了,下来就可以顺理成章的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平均分”了,就这样,利用多媒体激起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接着学生自主动手的意识也随之而来,也就是说为“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迈出了成功的一步。“习惯成自然”,久而久之对学生进行这种学习意识的培养,习惯也就形成了。二、激发学生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方法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课堂中的落实,还需要学生具有积极的“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方法”的学习态度,而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恰恰就来自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索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有力的内驱力。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的教学活动,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自觉的积极的参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水平状况,创设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去获取知识,自觉地训练技能,以达到教学的目的。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好学者不如善学者,善学者不如乐学者”,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才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才能真正将新课程理念下三维教学目标之一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到实处。那么,下面我谈一下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调动学生经历数学过程,体验数学方法的积极性的。在教学《找图形的变化规律》一课时,我先是收集了大量生活中美丽漂亮的图片,然后利用多媒体将它们作为“壁纸”,装修了一间温馨的“卧室”,课堂上,我将这间美丽的“卧室”展示给同学们,并提问:在这间漂亮的“卧室”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知识?接着同学们带着问题饶有兴趣的欣赏起了这间“卧室”,欣赏完以后,大家开始汇报起了自己的发现,学生A说:“我发现了卧室中有四面墙壁,每面墙壁上都有美丽的壁纸做装饰。”,学生B说:“我发现了每一面墙壁上的壁纸颜色和图案都不一样。”,学生C说:“我发现每一面墙壁上的壁纸中,每一行也不一样。” 学生D说:“它们不仅不一样,而且排列好像都有一定的规律。”学生E说:……等等,同学们都开动自己的小脑瓜,展开丰富的想象,各抒己见,听到他们这样的回答,我就乘热打铁的追问:“刚才有一个同学提到,每一面墙上的壁纸排列都有一定的规律,那么有什么规律?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想不想知道呢?”,生答:“想!”,接着我又问:“如何才能知道呢?”生奇答:“我们动手摆一下就知道了!”,我刚说完这句话,还没有来得及说摆的具体要求,同学们就迫不及待的开始动手了。看到眼前的场面,我心里暗暗窃喜,这节课中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方法这一环节就不需要我再做过多的引导了,同时我也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带着这样饱满的学习热情将图形的变化规律探究清楚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起来,将学习的热情带动起来,课堂目标的落实就迎刃而解了. 三、 引导学生掌握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思想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转变角色,变“指路人”为”引路人”,引导学生掌握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思想的方法。新课程倡导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就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引导者,因此教师需要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改变以往的“教授者”,为“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独立自主的、自由的发展。尤其是在数学课上,教师不再是一种“经师”,而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具有反思能力,善于合作的探究者。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愉悦中达到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发展认知能力。从儿童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将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实践经验带到数学课堂中,促进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在愉快中学习,掌握新知识。如我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课前先引导学生回顾复习了“面积”的概念,即:“一个物体表面或者平面的大小”,然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段:师:同学们先根据自己对面积概念的理解,说一说你对长方形面积的认识。生汇报。师: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我们来一起总结一下什么是长方形的面积。生(齐答):长方形表面的大小。师: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长方形的面积,下面,大家来一起开动脑筋想一想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某一个确定的长方形的面积呢?生思考后汇报:动手实验。师:实验前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或者知道些什么呢?生回答(比较凌乱)师:下面先听老师说,我们要想知道的是长方形的面积,现在我们的学具中已经有无数个面积是1平方米的小正方形,我们是不是可以想办法利用这些1平方米的小正方形来知道刚才长方形的面积呢?(是)但是该利用什么办法呢?生:用这些面积是1平方米的小正方形摆满刚才长方形的面,摆了多少个小正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多少平方米。师:很好,我们刚才是探讨了一下想法,接着我们就来动手实验一下吧!实验完成。师:我们以后不论工作还是学习生活,其中一定还会遇到很多求长方形面积的问题,像刚才那样只用手摆肯定是不行的,下面你们接着边动手实验边探究有没有更好,更方便的办法。(比如:得出公式,利用公式来计算)生继续实验…… 上面的教学,我只充当了学生探究体验新知识的引路人,而其中的奥妙都是他们自己动手实践经历探寻得到的,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使“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到位,而且还迎合了新得课程理念。总之,“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一研究的继续,还需要广大工作在一线的数学教师的反复实践和探讨。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首先明确三级目标:教学目标、学科(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目标 一、不同历史阶段的数学教学目标 A、建国初—60年代 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双基”教学 B、60年代中——70年代末 不仅要加强双基,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加强双基,培养能力 C、80年代初——80年代末 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还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D、90年代初——90年代末 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还要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时发展 E、21世纪初始 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从这样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目标的认识一直在做“加法”而不是做“减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教育目标不断地丰富,不断地提高要求,这是时代的反映,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课程目标与课堂目标的分析 我们要注意的是上面所列举的目标指的是不同历史阶段的数学教学(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学完这一门课程应该达到的目标,而并不是在学习这门课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达到课程目标中所规定的目标,更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达到的目标。这里有一个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一个一般与特殊的区别,虽然整体目标是由一节一节课的课时目标累加起来而达到的,但决非每一节课都要“面面俱到”,因此准确制定和把握每节课时目标,才能最终完成课程的目标。 在现实教学实践中,会有一些小学数学课可以做到面面俱到——“鱼与熊掌兼得”,如既强调过程又注意结果,但多数的课只能做到要么得“鱼”、要么得“掌”,之所以两者只能得一,除了一些主观因素(比如教师本身)以外,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时间。课堂教学时间是一常量(40分钟),真正让学生经历与体验,真正让学生独立思考,真正让学生交流与合作,要实现任何教学目标,时间是一个保证要素。如果我们既要强调过程让学生体验充分,又要让学生落实“双基”,往往是行不通的。事实上,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不是在一节课上方方面面都突出,而是突出一两个方面。 三、准确制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对于数学教学目标,我们要有一个整体观念,一方面要认识到数学教育的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大目标,是通过一节一节课的教学,一个一个单元的教学,一个一个知识领域的教学,一个一个年级的教学目标组合起来完成的。另一方面,每节课都是整体中的一个部分,每一节课的课时目标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的一部分,即每一节课是对整体目标达成作出某一方面的贡献。如有一些课可能贡献“过程”,另一些课可能贡献“结果”。从整体上看,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但在涉及到一节课时,可能会在教学目标上有所侧重,这节课可能会强调过程、强调经历、强调体验,这样的课常常是探索性比较强的课;而另一些课,可能在目标上更侧重知识与技能的练习与巩固,或者是注重学习某种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的学习也一样,各种学习方法都有自己的独特作用,学生学习需要经历各种方式。这节课在强调过程上更加侧重一些,更加重视一些,学生就会对结论从多角度、多层次、多种感觉上去理解,对结论产生的理解会更深透一些,而下一节课可能是“双基”的落实做得更好一些,这就可能会对结论掌握的更加牢固,技能更加熟练,但总体上说,学生的“营养均衡”,这就达到了数学教学的课程目标。 我们在制定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时,首先考虑的是学生终身“受用”的因素,如主动学习的态度、学习的热情、学会学习、相互尊重、诚实待人等等。同时我们更应该注意到在新课标中,用来阐述目标的动词有二大类:一类是用“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目标动词;另一类是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这两类动词着手,我们可以把课分成两类:一类更侧重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另一类更侧重过程性目标的实现。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更侧重”,事实上任何一节课都会有知识与技能目标以及过程目标两个方面,这两类目标从理论上说是辩证统一的,在一个单元或更长的一个教学时段内也是没有冲突的,但在一节课中有时会有矛盾,因此我们在考虑课时目标时,应注意“更侧重”,否则就可能会出现两类目标都不能很好达到的现象。 在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常常有许多想法非常好,目标十分丰富,但当进入课堂真正与学生交流时,就会发现很多设想只有在“理论”上可以实行,实际上难以达到,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学会用“更侧重”的方法确定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怎样叙写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络,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如何撰写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例如,同样的“确定位置”一课,由于两位教师确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因而形成了两种不同水平的教学设计. 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基于这一目标,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写有第几列、第几行的卡片,让学生手拿卡片到前边站好,然后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应的位置.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汇报是怎样找到位置的,最后达成了教学目标.从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与教学过程设计来看,认知性教学目标是主体,尽管教学设计质朴,也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但却造成了学生的单一认知发展,而缺少良好的情感体验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另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络,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该目标的指导下,教师首先让学生尝试用最简捷的数学方法描述班级中一名同学的位置,然后把同学们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加以分类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不同的表示方法的共同特点──都是用“第3组、第2个”描述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的.此时教师指出,其实这名同学的位置还可以用(3,2)来表示,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就叫“数对”.在师生共同研究了“数对”的读写方法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教师用手指一个学生,请这个学生用“数对”说出自己的位置,其他学生判断正误;教师说“数对”,请坐在相应位置的学生起立,其他学生用手势判断对错.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享受了成功,体验了快乐. 通过对以上两个教学设计的对比,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 教育家的目标分类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基本依据,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对这三个目标领域统筹加以考虑,并把较高水平的目标当做影响内容的主题和根本目的来看待,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 如何制定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对学生的课堂发展起著调整和控制作用,并最终决定和支配学生发展方向和程度.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与学的活动所需要实现的学生行为变化.这种行为变化以教学完成时学生应达到的学习水平为标志.目标的具体界定则应根据大纲要求, 怎样确定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目标要具体 设计教学目标要联络实际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恰到好处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如何设计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一、 培养学生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方法的学习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课堂中的落实,首先需要学生头脑中具有“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方法”的学习意识,并形成一种长久的习惯。著名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少年局性,习惯之为常。”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们首当其冲的任务,同时新的课程标准还明确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进取的精神,并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纵观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自主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方法的意识淡薄,学习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单一被动问题,同时学生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习惯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教师更是观念落后,从而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怎样才能激发学生自主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方法,实现培养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与创新学习的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并具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自身的发展呢?下面结合新课程理念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意识的激发,以及形成习惯的培养。激发学习意识靠的是课堂教学中日积月累的引导和启发,只有这样持久的引导和启发,学生才愿意主动的去学习,才会形成持久的学习习惯。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一课时,课前我结合小学的年龄特点,制作了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上课时,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出示书本上《春游》的主题图,看到花花绿绿的图画,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一个个小脑袋抬的高高的,眼睛直勾勾的盯着大萤幕,迫切的想知道:图画里隐藏着什么数学知识,接着,我借助同学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细致的给学生讲解了什么是“分”,如何去“分”,什么样的“分”叫“平均分”等,学生们对“平均分”的字面意思就有了初步的印象,但是,紧接着就有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我知道了,分的时候每个人分的一样,就是平均分,但是平均分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分法呢?”听到同学们有这样的质疑,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我预设的激发学习意识的目标达到了,下来就可以顺理成章的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平均分”了,就这样,利用多媒体激起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接着学生自主动手的意识也随之而来,也就是说为“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迈出了成功的一步。“习惯成自然”,久而久之对学生进行这种学习意识的培养,习惯也就形成了。二、激发学生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方法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课堂中的落实,还需要学生具有积极的“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方法”的学习态度,而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恰恰就来自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索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有力的内驱力。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的教学活动,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自觉的积极的参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水平状况,创设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去获取知识,自觉地训练技能,以达到教学的目的。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好学者不如善学者,善学者不如乐学者”,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才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才能真正将新课程理念下三维教学目标之一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到实处。那么,下面我谈一下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调动学生经历数学过程,体验数学方法的积极性的。在教学《找图形的变化规律》一课时,我先是收集了大量生活中美丽漂亮的图片,然后利用多媒体将它们作为“桌布”,装修了一间温馨的“卧室”,课堂上,我将这间美丽的“卧室”展示给同学们,并提问:在这间漂亮的“卧室”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知识?接着同学们带着问题饶有兴趣的欣赏起了这间“卧室”,欣赏完以后,大家开始汇报起了自己的发现,学生A说:“我发现了卧室中有四面墙壁,每面墙壁上都有美丽的桌布做装饰。”,学生B说:“我发现了每一面墙壁上的桌布颜色和图案都不一样。”,学生C说:“我发现每一面墙壁上的桌布中,每一行也不一样。” 学生D说:“它们不仅不一样,而且排列好像都有一定的规律。”学生E说:……等等,同学们都开动自己的小脑瓜,展开丰富的想象,各抒己见,听到他们这样的回答,我就乘热打铁的追问:“刚才有一个同学提到,每一面墙上的桌布排列都有一定的规律,那么有什么规律?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想不想知道呢?”,生答:“想!”,接着我又问:“如何才能知道呢?”生奇答:“我们动手摆一下就知道了!”,我刚说完这句话,还没有来得及说摆的具体要求,同学们就迫不及待的开始动手了。看到眼前的场面,我心里暗暗窃喜,这节课中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方法这一环节就不需要我再做过多的引导了,同时我也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带着这样饱满的学习热情将图形的变化规律探究清楚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起来,将学习的热情带动起来,课堂目标的落实就迎刃而解了. 三、 引导学生掌握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思想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转变角色,变“指路人”为”引路人”,引导学生掌握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思想的方法。新课程倡导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就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引导者,因此教师需要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改变以往的“教授者”,为“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独立自主的、自由的发展。尤其是在数学课上,教师不再是一种“经师”,而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具有反思能力,善于合作的探究者。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愉悦中达到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发展认知能力。从儿童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将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实践经验带到数学课堂中,促进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在愉快中学习,掌握新知识。如我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课前先引导学生回顾复习了“面积”的概念,即:“一个物体表面或者平面的大小”,然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段:师:同学们先根据自己对面积概念的理解,说一说你对长方形面积的认识。生汇报。师: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我们来一起总结一下什么是长方形的面积。生(齐答):长方形表面的大小。师: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长方形的面积,下面,大家来一起开动脑筋想一想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某一个确定的长方形的面积呢?生思考后汇报:动手实验。师:实验前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或者知道些什么呢?生回答(比较凌乱)师:下面先听老师说,我们要想知道的是长方形的面积,现在我们的学具中已经有无数个面积是1平方米的小正方形,我们是不是可以想办法利用这些1平方米的小正方形来知道刚才长方形的面积呢?(是)但是该利用什么办法呢?生:用这些面积是1平方米的小正方形摆满刚才长方形的面,摆了多少个小正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多少平方米。师:很好,我们刚才是探讨了一下想法,接着我们就来动手实验一下吧!实验完成。师:我们以后不论工作还是学习生活,其中一定还会遇到很多求长方形面积的问题,像刚才那样只用手摆肯定是不行的,下面你们接着边动手实验边探究有没有更好,更方便的办法。(比如:得出公式,利用公式来计算)生继续实验…… 上面的教学,我只充当了学生探究体验新知识的引路人,而其中的奥妙都是他们自己动手实践经历探寻得到的,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使“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到位,而且还迎合了新得课程理念。总之,“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一研究的继续,还需要广大工作在一线的数学教师的反复实践和探讨。 怎样落实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1.把握教学内容设计,优化学生思维空间 教师依据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对其重难点进行课堂讲授是非常必要的,但在过程设计上 考虑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和把握问题的尺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实践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突出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2.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发主动探究欲望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难度,而经过自身努力又能够解决的问题。恰当的问题情 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 *** 学 生的学习欲望;二是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接触到 的不是现实的条件,而是一种情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 快学习的乐学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在此情况下,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形 式,它的内容应设计科学。必须能引发学生进行层层深入,津津有味的认真思考,能促进学生 进行有价值的思维活动,引起广泛的联想,从而得出规律性认识。 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和学习 课前精心备课,选择合适的教学过程。一堂课成功与否,与课前准备工作的好与坏有直接关系。教师应做好充分准备。如查阅各类资讯资料、储备丰富的相关知识,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准备合适的教学手段和用具,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应变能力,积累处理学生生成问题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掌握一定的地理技能等。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教师主动参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设计,创造性地整合、加工、运用教材,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教学学生学习、发展情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如何落实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研修计划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数学课程总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络,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与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

模型思想在数学思想方法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正是因为数学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但促进了科学和人类的进步,也使人们对数学有了新的认识:数学不仅仅是数学家的乐园,它特不应是抽象和枯燥的代名词,它是全人类的朋友,也是广大中小学生的朋友。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数学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数学,要贯彻《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注重渗透模型思想。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建模策略有以下几点: 首先, 精选问题,巧设情境,培养建模兴趣。 数学是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一门学科,每个数学模型都有着现实的“生活原型”.。“生活原型”是数学模型的构建基础,也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数学问题,巧妙地设置现实情境,通过这个现实的“生活原型”来引导学生以数学建模的方式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概念时,可以提出一个情境:8个男生和7个女生各为一组,进行演讲比赛,哪一组演讲的水平更高呢?学生们提出并讨论了一些比较方法,比如按每一组的最高分进行比较,或者按每一组的总成绩计算,这些方法都有着明显的不足之处,最终都被否定了,此时,提出按“平均数”进行比较的方法正是恰到好处.构建关于“平均数”的模型就成为了学生们解决问题的现实需求,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们直观深刻地理解了平均数概念及平均数模型的原型、条件、适用环境等,而且培养了学生们利用数学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其次,把握过程,抽象事物本质,实现模型完整构建。 要将数学模型渗透于数学教学中,就必须准确把握从现实的“生活原型”到抽象的数学模型的过渡过程.。设置生动具体的现实情境问题,只是数学建模教学的开始,这一现实原型仅仅给学生提供了进行模型构建的基础素材,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对从具体事物向抽象模型跃进的过程有着准确把握,并进行有效组织,否则就不能实现成功的建模.。 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老师应当引导学生从对具体事物的感知上升到对抽象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数学是一门“模型”的学科,数学模型是数学知识的核心内容,其作用当然也是数学应用的核心价值.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活用“数学模型”,将其渗透到实际教学环节中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模型,深刻领会所学知识,顺利地建构数学知识体系,进而使得学生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素质的稳步提升。 数学模型的构建,是为了解决实际的问题.而构建数学模型这一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对数学知识和现实背景的再创造。所以,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体验及自己的思维方式来经历并体验这种“再创造”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思维和应用数学模型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下面就一教学片段来说一说:【教学片段】出示情境图。师:谁来说一说第一幅图,你看到了什么?生:从图中我看到了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师:第二幅图呢?生:第二幅图中有2个小朋友去提水了,剩下3个小朋友。师:你能把两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吗?生: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走了2个,还剩下3个。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也说得很好。你们能根据这两幅图的意思提一个数学问题吗?生: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走了2个,还剩几个?生(齐):3个。师:对,大家能不能用圆片代替小朋友,将这一过程摆一摆呢?(教师在行间指导学生摆圆片,并请一生将圆片摆在情境图的下面。)师:(结合情境图和圆片说明)5个小朋友在浇花,走了2个,还剩3个;从5个圆片中拿走2个,还剩3个,都可以用同一个算式(学生齐接话:5-2=3)来表示。(在圆片下板书:5-2=3)生齐读:5减2等于3。师:谁来说一说这里的5表示什么?2、3又表示什么呢?……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在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这样的数学问题,5-2=3还可以表示什么呢?请同桌互相说一说。生1:有5瓶牛奶,喝掉2瓶,还剩3瓶。生2:树上有5只小鸟,飞走2只,还剩3只。…… 除了教学充分展开外,更主要的是渗透了初步的数学建模思想,训练的是学生抽象、概括、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且这种训练并不是简单、生硬地进行,而是和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相贴切——由具体、形象的实例开始,借助于操作予以内化和强化,最后通过思维发散和联想加以扩展和推广,赋予“5-2=3”以更多的“模型”意义。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

数学在本质上就是在不断的抽象、概括、模式化的过程中发展和丰富起来的。数学学习只有深入到“模型”“建模”的意义上,才是一种真正的数学学习。这种“深入”,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初始性特点,它更多地是指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和精神来指导着数学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教学片段】出示情境图。师:谁来说一说第一幅图,你看到了什么?生:从图中我看到了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师:第二幅图呢?生:第二幅图中有2个小朋友去提水了,剩下3个小朋友。师:你能把两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吗?生: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走了2个,还剩下3个。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也说得很好。你们能根据这两幅图的意思提一个数学问题吗?生: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走了2个,还剩几个?生(齐):3个。师:对,大家能不能用圆片代替小朋友,将这一过程摆一摆呢?(教师在行间指导学生摆圆片,并请一生将圆片摆在情境图的下面。)师:(结合情境图和圆片说明)5个小朋友在浇花,走了2个,还剩3个;从5个圆片中拿走2个,还剩3个,都可以用同一个算式(学生齐接话:5-2=3)来表示。(在圆片下板书:5-2=3)生齐读:5减2等于3。师:谁来说一说这里的5表示什么?2、3又表示什么呢?……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在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这样的数学问题,5-2=3还可以表示什么呢?请同桌互相说一说。生1:有5瓶牛奶,喝掉2瓶,还剩3瓶。生2:树上有5只小鸟,飞走2只,还剩3只。……除了教学充分展开外,更主要的是渗透了初步的数学建模思想,训练的是学生抽象、概括、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且这种训练并不是简单、生硬地进行,而是和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相贴切——由具体、形象的实例开始,借助于操作予以内化和强化,最后通过思维发散和联想加以扩展和推广,赋予“5-2=3”以更多的“模型”意义。再比如,在小学阶段,学生认识小数时主要是将它和分数之间进行意义上的关联,即: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按照螺旋上升的教材编排原则,上述内容大多分解在三、四年级分两次学完,三年级先认识一位小数。如何在三年级初步认识一位小数时就体现出“建模”的思想呢,我进行了如下教学:课始,教师出示到超市购买的一些物品和相应的价钱:水彩笔12元、美工刀3元5角、铅笔0.4元。当“0.4元”出现后,教师提问:师:知道“0.4元”到底是多少钱吗?生:0.4元就是4角钱。(板书4角=0.4元)师:4角钱有没有1元多?生:没有。师:看来,和1元相比,0.4元只能算是一个“零头”了。如果我们用这样的一个长方形来表示1元(出示图1),你能把它分一分、涂一涂,将0.4元表示出来吗?图1 图2(学生拿出练习纸画画涂涂,把自己的想法表示出来。交流时,寻找共性特点:平均分成10份,涂出其中的4份)师:为什么这样就将“0.4元”表示出来了呢?生:因为1元等于10角,平均分成10份,1份就是1角,4份就是4角。师:看着大家画出的图示,让我想起以前咱们学什么时,也是这样子平均分一分、涂一涂?生:分数!师:那0.4元如果用分数表示,如何表示呢?生:十分之四元。师:数学真是有趣,原来0.4元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十分之四元。(出示图2)师:老师购买了一块橡皮,它的价钱是多少呢?(出示:0.8元)0.8元是多少钱?生:0.8元就是8角师:又是一个不足1元的零头,如果我们还是用这样的一个长方形来表示1元,那0.8元又该怎么表示呢?学生模仿者刚才的方式表示出“0.8元也就是十分之八元”(见右图)。接着,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个空白的平均分成10份的长方形,任意涂出其中一部分,表示出一个小数和相应的分数。几个学生自由展示后,组织梳理,从0.1就是十分之一,0.2就是十分之二……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笔记本的价格,我给你一个图示(见下图),你知道它的价钱了吗?生:笔记本的价格是1.2师:刚才的小数都是“零点几”,现在怎么变成“一点几”了?生:现在有两个长方形了,第一个涂满了颜色,表示整1元。第二个平均分成了10份,涂了其中的2份,也就是2角钱,0.2元,合起来就是1.2元了。师:我买的钢笔的价钱是8.6元,如果让你画一幅图来表示它的价钱,你准备怎样画呢?生:我准备先画9个大小一样的长方形,然后把前面8个涂满颜色,第9个长方形平均分成10份,涂出其中的6份。……上述教学过程抓住了知识间的联系(小数和十进分数的关系)而展开,但又不是停留在教师直接的讲解和“告诉”,而是让学生充分展开探索过程,借助于直观图示的形象支撑,建立起了一位小数的“直观模型”(长方形等分、涂色)。这种形象的“直观模型”既搭起了小数和分数之间的桥梁,也具有强大的“扩展”功能,对后面学习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同样的长方形,只是平均分成100份、1000份)以及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具有统摄作用。从上述两例可以看出,运用建模思想来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建立起一种统摄性、符号化的具有数学结构特征的“模型”载体,通过这样的具有“模型”功能的载体,帮助学生实现数学抽象,为后续学习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持。当然,对学生“模型”意识的培养和“建模”方法的指导,要根据具体内容和具体年级而有层次不同的要求,低年级要恰到好处地结合日常实例和常规教学对学生进行“模型”及“模型意识”的渗透、点化,高年级则可以更明确地引导学生关注数学学习中“模型”的存在,培养初步的建模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故事

?”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乃问:“不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使弟子不惑。”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说着,便袖了这石,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其中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闲情诗词倒还全备,或可适趣解闷,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反空空道人遂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我纵抄去,恐世人不爱看呢。”石头笑答道:“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再者,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然一时稍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那里去有工夫看那理治之书?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事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就比那谋虚逐妄,却也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再者,亦令世人换新眼目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

简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特点

第一,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为基本特征,力求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以赫尔巴特(J.F.Herbert)为代表的传统的“三中心”,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和严格的纪律,把学生当作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以杜威(J.Dewey)为代表的“新三中心”,将学生比作太阳,把教师视为行星,把儿童独立学习的可能绝对化,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的教学方法避免了这两种极端,将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把这一教学的主要矛盾视为具有动态性、转换性、发展性和层次性的对立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对于情景问题,教师和学生有不同的认知准备,他们的想法也会彼此不同。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能够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教师能够将全班上课与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小组内提出并解释他们自己的想法,通过小组交流 或全班交流,学会数学地交流和交流地学习数学,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力、语言对思维的表达能力和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第二,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设计生动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感受数学的力量,体会数学的美妙,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即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第三,注重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习方法和解题策略多样化。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如计算教学,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结果,而不宜教师首先示范,讲解笔算法则和算理,限制学生思维。教师通过先出示带有一定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先估算,然后独立计算?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第四,着重研究学生,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让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逐步达到会学。学习方法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过程中所采取的、基本活动方式和基本思想方法,学法的研究和指导,是保证现代教法实施的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第五,在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外,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态度、情感、价值观作为学习的内驱力,在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动机的激发,强调师生双方的感情交流,充分利用情感的作用去开启学生认知结构的大门。第六,强调多种教学方法的交叉使用和互相配合。重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采用固定的教学方法,形成一套模式。随着现代教学论的发展、教学方法的增多以及对教学方法本质的深入研究,广大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因数学课题、所教的儿童以及教师的风格而有所不同;教学方法也不是“单一的”,可以有不同的组合。另外,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把形、声、光结合起来,生动、形象、鲜明,感染力强,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原理,通过结合形象的画面来讲解,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在我国开展的CAI、微格教学。都是应用现代技术手段的直接产物,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必须考虑到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的作用和地位。考虑到现代技术设备的引入对常规教学方法的冲击和变革,找到其中的组合点和发展方向,使其为教学方法服务。

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变迁

我国的数学教学大纲是随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进程而变化的,当代数学的课程是这个历史演变的产物,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我国的第一个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诞生于1952年,名为《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它主要是根据前苏联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编制而成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都基本上与前苏联的一致,形成了新中国数学教学的基本框架,对现在影响都十分广泛. 1955年,教育部对1952年的这个大纲草案进行了修订,制定了《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修正草案)》. 人民教育出版社按照“先搬后化”的原则,以前苏联八年级、九年级的数学课本为依据编译了我国的数学教材. 这与我国当时学习苏联,和国内暂无完整教学体系的实际情况一致,致使我国后来与世界教育大潮接轨进行教学改革和教材更新带来巨大的阻力. 1961年,通过对1955年的大纲修正草案进行修改,制定了《全日制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提出了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开始有了一点点自我的特点. 1963年,又在1961年大纲的基础上制定了十二年制的《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 这一大纲,首次提出了“培养学生正确而迅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它结束了我国完全机械模仿外国模式的数学教育,尤其是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三大能力的提出,使我国的基础数学教育在世界基础数学教育中日渐体现了强大的优势,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民数学素养的提高. 中学数学中提出对三大能力的培养,使中学数学教学有了自己的目标,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慢慢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它对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的影响是深刻而深远的,止今乃至将来的一段时期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十年动乱后,1977年10月恢复了中断多年的高考招生考试. 1978年,通过对过去的反思并以当时的国情适当吸收先进国家的数学教学的经验,根据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精简、增加、渗透”的“六字”方针,制定了《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1983年,在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背景下,制定了《数学教学大纲》. 这份大纲,提出了基本和较高的两种教学要求. 在基本要求中又设立了必学内容和选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甲种本和乙种本两种教材. 按照“降低难度、减轻学生负担,要求明确具体”的原则,1987年制定了《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 这一大纲属于过渡性大纲,将1983年增加确定的多数必学内容改为选学内容. 高考只考必学内容,它使选学内容形同虚设. 但这一大纲,明确提出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概念,教学中要求使学生学好“双基”,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 1990年,在调整数学教学计划的要求下,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修改稿)》. 这份大纲,把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任务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1996年,为了与九年制义务教育衔接,制定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数学》,于1997年秋季在“两省一市”试验中试用. 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分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选修分选修Ⅰ和选修Ⅱ,选修Ⅰ供文科学生使用,选修Ⅱ供理科学生使用,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都为高考考试内容. 这分大纲,首次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增设了“教学测试与评估”项目的要求. 这一大纲的出台,对我国的数学课程建设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有力地推动了数学教育教学的改革. 2000年,在“两省一市”试验的基础上,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版)》,大纲中首次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它基本完成了由大纲至课程标准的准备工作,也进一步推动着数学教育教学的改革. 我国的数学教学大纲的制定,使数学教育形成了注重系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教学,并以掌握知识与技能和训练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使我国的基础数学教育在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长期领先于国际水平. 但是,以往的数学教学,也存在着严重的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等多方面的问题,制约了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的创造性. 基于这些问题,通过研究当今发达国家的数学情况,并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于2003年正式颁了《普通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使我国的数学教育理念更加与国际接轨,也为广大数学教师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新课题.不成你去101学习辅导答疑网问问,最近一个月正在搞活动,赠送金币免费解答,那里都是老师在线解答疑难问题滴!

一个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X年都是从一月一日开始

一个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小明今年10岁了,可他只过了两个生日,你想知道他在那一天出生的吗?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1、 让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学会数学的思维方法;3、 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4、 给学生阅读的方法;5、 让学生掌握操作方法;6、 使学生形成质疑问题、敢于提问的好习惯;7、 教会学生整理知识脉络,总结学习过程;8、 教会学生进行数学交流;

怎样撰写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怎样编写小学数学教案 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内涵 一个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一个或多处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应该描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典型的、生动的交往状态与外在行为,刻画他们丰富的、细腻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 二、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特征 1、素材真实性 案例所反映的应该是一个真实事件,即案例描述的是真人、真事、真情、真知,要能激发起大家的思考。 2、选材典型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叙述的是一个数学教学的典型事例,这个事例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括一些戏剧性的冲突,这些冲突主要集中在数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数学思维上的冲突。 3、情节具体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要能够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生动地描述出来。例如,反映某一个数学教师与学生围绕一个特定的数学教学目标和特定的数学教学内容的双边活动,不应是对活动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性的说明,而应是对双边活动的具体情节展示叙述,做到翔实、有趣。 4、时空广延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描述要把事例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案例的描述要放在一个现实的生活场景之中,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5、目标全面性 小学数学数学案例对行为等的叙述,要能反映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特性,涵盖教学目标的全部,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数学认知的思维活动,对教学的态度、情感,学习数学的动机、需要等。 三、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功能 小学数学教师写作案例具有以下功能: 1、记录功能——案例写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了一个记录自己教学经历的机会。案例写作实际上是对教师职业一些困惑、喜悦、问题等等的记录。如果我们说一个数学教师展示其自身生命价值的主要所在,是在课堂、在学校、在与学生的交往的话,那么,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师生命之光的记载。在案例中,有教师的情感,同时也蕴涵着无限的生命力。案例能够折射出教育历程的演变,它一方面可以作为个人发展史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社会背景下教育的变革历程。 2、导向功能——案例写作可以促使小学数学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能够成为案例的事实,往往是小学数学教师工作中魂牵梦绕的难题,或者是刻骨铭心的事件。如果你对案例写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工作方式,那么随着案例材料的增多,你就会逐渐发现你自身工作的难点在哪里,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3、反思功能——案例写作可以促进小学数学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教学工作的专业水平。如果把反思当成数学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一时冲动或岁末特有的行为,就可以极大地促进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其向专业化水平迈进。 4、传播功能——案例为教师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工作主要体现为一种个体化劳动过程,平时相互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案例写作是以书面形式反映某位或某些教师的教育教学经历。它可以使其他教师有效地了解同事的思想行为,使个人的经验成为大家共享的财富。同时,通过个人分析、小组讨论等,认识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复杂性,以及所面临问题的多样性和歧义性,并且可以把自己原有的缄默的知识提升出来,把自己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不证自明的知识、价值、态度等,通过讨论和批判性分析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四、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编制 1、编制原则 (1)客观性原则。一个案例就是关于某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不能用“摇椅上杜撰的事实”来代替,也不能用“从抽象的、概括化理论中演绎出的事实”来代替。坚持实事求是,尽量依据时间发展顺序客观记录事例。杜绝掺假现象,不会“合理构想”。不搞“文字游戏”,不因文字篇章的需要而扭曲或改变事实。 (2)独特性原则。在撰写案例活动中,倡导教师开展创造性的工作,不人云亦云,不见风使舵,要有个性的观察、个性的实践、个性的反思、个性的表述。 (3)价值性原则。撰写案例的目的在于推动教学的改革。因此,所选事例的先进性与实用性价值程度,与案例本身的实际意义成正比。所以,要站在时代的高度面向教学实际需要选择事例。 2、编制格式 分析有关案例不难发现案例的一般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的教学措施怎么写

篇一:小学数学教师工作计划一、教学目标:  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8、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资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元。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基本方法,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有关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内容。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利用统计图表虽便于作出判断或预测,但如不认真分析也有可能获得不准确的信息导致错误判断或预测,明确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的重要性。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体会如何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从而学习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多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整理和复习单元是在完成小学数学的全部教学内容之后,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整理,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得以梳理,由数学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为初中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四则运算,会使用简便算法,会解学过的过程。  2、掌握几何体形的特征,能够比较熟悉地计算一些几何体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并能应用。  3、掌握统计的初步知识,能够看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  4、能够比较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的六年一班共有30学生人,其中男生12人,女生18人。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空间观念较强。上课时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创造性的进行学习。但从上学年的知识质量验收的情况看,学生的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后进生的面还是大,针对这些情况,本学期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及格率和优生率。  四、教学方法设计: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5、学生能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能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6、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7、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8、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每位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  9、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爱学、会学,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10、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材施教,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础,创建问题情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进度与课时分配。  根据课程计划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不随意增减课时。确保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方案  (一)主要针对学生在课上的学习状态来评价。  1、看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否被激起,能积极地以多种感观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精神振奋,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2、看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中的数量、广度和深度是衡量主体地位发挥的主要标志,学生要全员参与,有效参与。  3、看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是否由个体学习到主动合作学习;是否由接受性学习变为探究性学习。  4、看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上的表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全身心地投入、是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解决问题,是否敢于质疑,善于合作、主动探究并有实效,是否围绕某一问题彼此间能交流、讨论、倾听,提出有效建议。  5、看学生学习的体验与收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90%以上的学生能够相互交流知识、交流、体会,交流情感由自悟——觉悟——感悟——醒悟,在获取丰富知识的同时形成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量化评价评价标准:第1项8分;第2项3分;第3项6分;第4项8分;第5项2分;第6项8分,总计35分。  (二)教学效果评价  1、看教学目标达成度如何,教师是否高度关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2、看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90%以上的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3、看课堂训练题设计,检测效果好。  量化评价标准:第1项4分;第2项7分;第3项4分。总计15分。篇二:小学数学教师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开始了,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根据实际情况我拟定以下个人工作计划: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读书学习——注重个人素质的培养,不贪名利,切实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力求为学生创造最好的教育。用教育理论武装自己,为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尽快的提高,读书是一种至关重要的途径,所以我在本学期要坚持读有关教育的书籍.,如:《师生沟通的艺术》,《教学策略》,《教育新理念》,《课堂管理的策略》。除了读有关教学的书籍外,我还要不断去读其它的书籍,来武装自己的思想二、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师德——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以人育人的职业。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仪表、气质随时都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必须“美其德,慎其行”,不能出现一点疏漏。加强自我管理——作为一名教师,我要时刻提醒自己,我服务的对象是很多的孩子,不能以自己的利益去牺牲孩子们的利益。本学期,我将严格遵守劳动纪律,不迟到,不早退,不随便串课要课。在工作中,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穿戴整洁、朴素、大方,举止文雅,带头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及公益劳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同时,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起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及良好的教师形象。三、潜心教研,提高素质教育教学离不开教学研究,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我要积极向同伴学习,多走进同组教师和优秀教师的课堂,并积极完成每周的教研,把握组内开展的各种学习机会,向同组教师学习.在同伴互助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尝试课堂创新,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教,学生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且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本学期中,我将运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对教材要认真分析,认真设计每一节课,并及时对每节课进行反思,认真分析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反思记录.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并能在自己的课堂上得到发展,能满足学生成长和走上社会的实际需要,有足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四、关爱学生,无私奉献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在工作中,要注意转变观念,端正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今后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中,我对学生要本着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的原则,不偏袒好学生,更不歧视差学生,要爱得有方,严得有度,特别是对后进生,决不讽刺挖苦他们,更不体罚和变相体罚他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为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工作中要有“四心“,即爱心、耐心、信心、恒心,以自己对学生的一片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诚,坚持不懈的做好本职工作,不惜时间,不计报酬。做好对学生的家访工作,尤其是对后进生要逐一进行家访,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帮助父母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找到孩子真正的致差的原因,变革教育方法,并有意识地诱导家长反省自己的失误,认识孩子的发展变化,变盲目配合为协作教育。总之,我会从自我做起,维护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严肃认真、全心全意地做好本职工作,以良好的师德回报社会。篇三:小学数学教师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  新学期的数学教育教学工作,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为导向,以教师成长促进学校发展为目标,以校本教研为突破口,以课堂教学“五还”为研究的抓手,打造一支个性鲜明、团结协作、充满智慧的研究型教师团队,塑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具有较高数学素养的学生群体,构建动态生成、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二、主要工作:(一)常规工作“日常化” 1.健全集体备课制度,以备课组为单位,关注日常教学,重视课后聊天式的学习研讨,重点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及时反思实践过程中的得与失。每周举行一次集体备课,做到“四定”:定专题、定中心发言人、定时间、定地点。根据行事历的时间安排进行有专题的集体备课(学习“新基础教育”理论;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新基础教育”的基本理念研究一些基本课型。)2.推行随堂听课制度,发扬门户敞开,随堂听课的优良传统,积极开展备课组内的相互听课、备课组与备课组之间的交叉听课、以教研组为单位的中心组的听课等活动,共同研究真实的数学课堂,课后进行自评与他评,在互动的过程中提升教师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逐步改变教师内在的一些观念。  3.建立学习沙龙制度,认真读好“新基础教育”的三本书,定期举行读书沙龙活动,交流读书心得,初步了解相关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教师逐步用“新基础教育”理论来指导实践;提供对话交流的平台,针对“新基础教育”的学习进行各种形式的专题研讨,充分利用华师大专家组理论引领和共同体的信息交流,及时了解新基础教育的研究动态,确定数学专题研究的方向。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基地学校的系列活动和各级各类的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4.加强常规管理制度,每月25日左右进行常规检查(包括教师的备课、反思、学生的作业。)主要由学科主任、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负责。每个学期举行期中、期末的质量检测,对考后情况进行质量分析,以便能更好地指导下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根据教材内容的变化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基础达标体系,每个年级每学期确定一项单项小型竞赛。5.改革考核评价制度,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考核评价上作进一步的调整,评价目标更加多元化,综合运用笔试与面试等方式,口算、笔算、操作等考核方式,在平时的教学中逐步渗透,以减轻期末考试时学生的压力。(二)研讨活动“专题化”研究过程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主义,活动的设计与推进考虑可行性与实效性。研讨活动以“新基础教育”的理论为依据,以课堂教学“五还”为研究为抓手,以全体教师的积极主动参与为准则,实实在在地在课堂实践中感悟“新基础教育”的基本理念。(三)教师发展“自主化” 1.自主选择——小课题的研究  老师们可以选择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感兴趣地问题,或教学中遇到的困难,自主选择,确定小课题,进行课堂教学研究。  具体操作如下:个人自主申报,自由组合,认真作好过程记录,学期末进行课题展示与交流。各小课题的研究做到“四重”要求:重研究、重过程、重实效、重积累。2.自主发展——业务素养的提升(1)积极参加常州市组织的青年教师素质比赛活动(2)在反思中成长  30周岁以下的教师每周有一篇至少有质量的教学反思;35周岁以下的教师每月至少有一篇有质量的教学反思;40岁以下的教师每学期至少有一篇有质量的教学反思。  (3)及时总结,撰写论文在学习理论、开展教改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4)同伴互动,取长补短  各备课组成员互相听课,每人每学期至少听课20节。每人每学期至少上研究课1节(包括备课组内研究课)。

创设乡村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论文

   一、课堂情境定义及创设有效情境的必要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余文森在《有效教学十讲》中提到“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情景的创设在小学课堂中特别是数学课堂中教学中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可以将学生更好地带入到学习中去。   以学习长方形周长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长方形学具、让学生自由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自行选择材料等,通过实际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式,这种有效的情境创设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二、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现在的小学教育已经得到重视,但是师资力量分配不均导致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参差不齐。   首先,教材内容本身抽象难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并且有的老教师一味照本宣科,使课堂十分沉闷,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并没有一种活跃、迸发数学思维的课堂情境和氛围,学生更是死气沉沉,不想参与其中。   其次,有些数学教材的内容、情境与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去甚远,学生难以理解。本来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就较差,如果没有吸引人的教学情境、教学方法,那么学生能做的也就只是表面的听课,而并没有真正用心。长此以往,小学的基础打不好,又何谈以后?   再次,一部分农村小学没有普及多媒体教室,教师对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不到位,更谈不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的创设利用。往往出现的是教师在讲台上漫漫而谈,学生在下面随耳一听,没有兴趣支撑的学习是难以实现高效的,甚至是没有效果的。    三、创设有效课堂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结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尽可能贴近生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也能更好地参与进来。如教“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先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提出生活中有关圆的应用,也就是让学生观察生活、体会生活,明白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力求让学生从教师的情境设置中学习知识,并能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其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二)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创设情境除了要贴近生活之外也要结合学生的特征,当然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而不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在学习“按比例分配”相关应用题的时候,教师可以以故事为切入点创设这样的情境:“有一天小山羊和小绵羊给羊妈妈收萝卜,羊妈妈把10筐萝卜按照1:1分给它们,那么每只小羊各分得几筐萝卜?它们分得的萝卜一样多吗?是平均分的吗?第二天,小山羊发现了一个收萝卜的小窍门,当他们再次帮羊妈妈收萝卜,羊妈妈特别高兴,就把10筐萝卜按照7:3分给了小山羊和小绵羊,那么今天小山羊和小绵羊各分得几筐萝卜?是平均分的吗?”教师在学生听故事的"过程中将问题问出来,既能够让学生学会按比例分配是什么,也能够让学生明白平均分配只是按比例分配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在大家掌握了按比例分配之后,教师可以适时给大家提出更多类似的问题帮助他们巩固知识。这种有价值的问题情境的设置能够更好地将学生带入到环境中,使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学会思考。   (三)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   现如今市面上各种的模型有很多,教师可以将同学分为五组,分别下发一个模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情境来学习知识。如在“圆的面积”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拿到的一片圆形草原的模型来达到教学目的。   1.演示实验   同学们会观察到,大家手里的草原模型上有一头小羊,被一条绳子拴住,以低头吃草的造型出现,这时候教师可以适时提问:这头羊能够吃多大范围的草呢?   2.动手操作   这时候,通常学生是不会说出教师心中的既定答案的,他们的说法往往各种各样,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大家动手操作,以中心点中心,拉直绳子围绕中心转一圈,这个范围就是小牛可以吃到草的范围,这就是圆的面积,从而知道什么是圆形。什么是圆的面积。   3.游戏   当然,在同学们进行课外活动的时候也可以接入情境,如丢手绢游戏,大家从某一同学开始绕圈跑回这一同学这里,所跑动的路程就是圆的周长。这些游戏更贴近他们生活的情境,往往能够帮助学生们学习知识。   (四)创设室外活动情境   除了室内活动,我们还可以创设室外活动情境,如估计学校围墙面积、计算粉刷材料、测量篮球场面积、在操场上画一个半径3米的大圆等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创设目标。下面以某小学测量篮球场为例。课外活动时,教师将学生带到篮球场,在中间休息时,向大家提出问题:这个篮球场的面积有多大呢?教师问同学们,同学们可定答不出来,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大家去量一量、算一算。同学们提出 “我没带尺子,怎么量啊?”突然,教师让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这时一位同学用手量课桌的情景浮现在的脑海里。同学对教师说:“我有办法了!我用手量,我的一拃是10厘米。”于是,同学们张开手掌,弯着腰就量起来。1拃、2拃、3拃……量得手都酸了,抬头一看,一条短边还没有量完。   学生觉得用这种方法不够科学,就站在原地思考起来。对了,学生的身高是80厘米,也可以借用啊!学生找来一根绳子,在和他身高一样长的地方做个记号,又用绳子量起来。最后,学生量出篮球场的长是它身高的30倍,也就是80×30=2400(厘米)=24(米),宽是学生身高的20倍,也就是80×20=1600(厘米)=16(米)。这个篮球场的面积是24×16=384(平方米)。教师听完了学生的汇报,对学生竖起了大拇指。   综上所述,情境的创设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的例子有很多,教师只要善于发现这些方法并加以利用,就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同学们。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掘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经历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关键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一、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必要条件。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学的知识作适当的"降格处理"。 所谓"降格处理",有的是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有感到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的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启发学生思考:①能不能把与 直接相加?②可以怎么计算?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通过这样的处理,教师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算法的探究过程,能充分利用已有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通分的知识学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 首先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2. 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3.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到总结出长、正方体的所有特征。 4.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长短不同的细木棒做棱,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 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三、设置认知冲突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因素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如"长、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先出示12个大小相同的1cm2小正方形,摆一个大长方形,有几种摆法?然后提问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你能验证吗?通过这样设计,层层深入,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是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四、因材施教,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前提条件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我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题可做。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出示了这样四个题目: 1. 车站堆放36吨货物,运走了 ,运走了多少吨? 2. 车站利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 ,恰好是10.8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3. 车站利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 ,还剩25.2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4. 车站利堆放一批货物,第一次运走了全部 ,第二次运走了全部 ,共运了7.2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在练习时,让学习程度中下等的学生做第1、2题,中上水平的同学在做完1、2题后,再开动脑筋做第3、4题。这样,不仅使多数学生能"吃得了",而且是少数学生能"吃的饱"。这样的分层练习不但在课堂上进行,在课后的练习中,我也采用这样的方法。有能力、学习好的留一些难题,中、下等的学生留一些较简单的习题。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问题情景和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的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小学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论文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下面是我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论文篇1   一、在生活情境中“找”数学   所谓情境,就是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情境中去。创设生活情境,能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与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都是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具体表现。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探索、创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在互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体验着学习的成功与乐趣。   二、动脑、动口、动手中“思”数学   在新教材的使用中,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摆正自己的位置,还学生主人的地位;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处理好师生间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多给学生创造动脑、动口、动手的时空。在《三角形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我先让大家看看自己脖子上的红领巾是什么形状?(三角形)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是的,生活中形状是三角形的物体有很多,除了大家刚才说到的,还有三角小旗、马路上的标志牌等。数学来源于生活。联系学生身边的实物认识三角形,动脑、动口说三角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再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几根小棒摆成一个三角形,动手画三角形,同桌合作拉一拉自己准备的学具长方形框架,看看会不会有变化。让学生在摆一摆、画一画的过程中,获得对三角形的感性认识,再通过议一议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地探究、思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三、在不同的玩中“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必然会想方设法去认识它,研究它,占有它,从而获得与此有关的知识与技能。教师要抓住低年级学生好玩的心理,设计不同层次的“玩”,由开始的跟着老师玩,到最后的合作玩,自己玩,让他们在玩中不停地思考、探索。   四、游戏中“悟”数学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把游戏引入课堂,可以把教学内容寓于游戏之中,变静态的课堂教学为动态的教学活动,进而使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获取知识。儿童注意的特点主要是无意注意,有意注意不可能持久。因此,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注意力就容易分散,精神不集中,思维不活跃。这时侯,用游戏的形式来完成剩下的教学任务,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游戏中“悟”数学,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数学与身边世界的联系,这样的教学方式,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遵循儿童的学习规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新课程教学实验的不断深入,通过家庭、学校的有效沟通和一系列的实验作业,既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数学。   六、开放的课堂氛围中“做”数学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课堂教学应顺应孩子的天性,依据孩子的爱好和兴趣设计教学,在学生喜爱的找朋友、送信、小鱼吐泡泡、送小动物回家等游戏中展示活动内容,让他们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使情感得以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表现自己和充分交流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在活动中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共同寻找、探究、体验,掌握数学的知识、思想与方法,充分感受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小学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论文篇2   社会在不断进步,旧的教育理念已经不适应社会的需求,要求我们的教育理念要进一步更新。《数学课程标准》是新形势下数学教学的.行为目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大部分教师正处在从原有的教学理念转变到新的教学理念的一个过渡时期。我们要真正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的精髓,既要突出新课标下的先进教学理念,又要发展传统教学中优秀的教学思想方法。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给学生充分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学生还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也能有所进步。实践结果证明,课堂教学的变化,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下面就自己对数学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转变浅谈一点自己的做法。   (一)建构新型学生观。   学生观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具体表现,也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出发点。新课程体系充分肯定学生的内在价值,将个性发展作为课程的根本目标。要实现这一理念,首先要求教师改变陈旧的学生观,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其次,要着力改变学生由来已久的自我认识和学习方法,通过自身教学方式的改变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生从被动的世界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的主体,要自己思索、自己动手、独立学习。具体说,教师应赋予全体学生比传统教学中多得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评价学生的学习,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体验,善待学生生命过程中的各种表现,给学生创造进行独立思考、辨析的空间,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往应是一种对话式的,平等式的“我——你”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师生双方以知识作为对话的文本,尊重彼此视界的差异,敞开精神,相互接纳,无拘无束的自由交流,最终实现视界的融合及知识的生成。对话式教学要求师生双方都作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丰富的人彼此真诚交流,每一方都把另一方看作可与之对话的“你”,双方都作为完整的人在完整的精神世界深处投入到对话中,互相接纳、敞开、理解。即教师不是作为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与学生共同探究、创生知识;学生也不再作为知识的容器被动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通过与教师的对话而与知识对话,并从中获得生活的意义。对话双方通过彼此心灵的互动与沟通,共同创生和开发课程,并探录、体验、感受知识之中、之外的世界或存在的意义。   (三)在快乐中“学”数学   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就必然会想方设法去认识它,从而获得与此有关的知识与技能。教师就要抓住学生好玩的心理,设计不同层次的“玩”,由开始的跟着老师玩,到最后的合作玩,自己玩,在玩中不停的思考、探索。在教《0的认识》一课时,先出示一幅空教室图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说说自己的看法。在我们的周围找一找什么地方有0?再让学生玩一玩、变一变?并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怎样的情况下,0表示起点。怎样的情况下,0表示没有。整个教学,学生在快乐中学会了“0”的有关知识。   (四)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新课程教学实验的不断深入,通过家庭、学校的有效沟通和一系列的实验作业,既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数学。   总之,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不断地形成新的基本技能,不再以知识形态来呈现,而是以行为的方式来呈现;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探索,以适应课程改革地需要。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0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3篇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你有什么研究成果呢?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1: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的数学课   数学这门学科,自古以来就被认为为是理性最强的学科,需要聪明的大脑和天赋才能学好的,其实不然,对于天真浪漫的小学生来讲,他们接受各种 文化 知识的能力是等同的,那么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分析,不论学生自身的因素还是学校、家庭环境对学生自身兴趣的影响都与教师有直接关系,就像邓小平曾说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同样,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也是在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呢?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又处于什么地位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见:   一、先从本身着手,让学生喜欢上你,从而喜欢上你的课。   作为教者本身来讲,要从各方面来完善自己,比如,师德修养,文体方面等等,让学生从内心尊重你,要和学生结交成各方面的朋友,从而使他们喜欢你的同时,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现在很多教师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时,经常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却忽视了自身的素质要求,如果自身不修边幅、口无遮拦的,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你,更不用说喜欢上你的课了。学生一开始就抵触你,即使你再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只是“剃头担子一头热”。   二、其次先要诱发兴趣,通过游戏性活动,让学生喜欢上你上的数学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 智力开发 的原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诱发学生从新课刚开始时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由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发展间接兴趣。因此,教师导入新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的 方法 ,让学生人人参加,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100以内二位数加减二位数中,我让一部分学生当作售货员,一部分学生当作买东西的顾客,让他们从实际出发,从一买一卖中得到乐趣,更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让学生们懂得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三、再次要设计疑点,激发思维火花,“勾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心理学认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会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通过换位思考,改变以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境况,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让学生产生“疑”。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出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四、通过让学生进行“争吵”,在争论中提出问题,开拓思维能力升华兴趣。   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劳动。学习的直接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升华的。一个懒于学习,不愿思考的学生,是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丰富想象,开拓思维。这样,对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升华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因此,教师可采用同桌、小组、全班等讨论形式,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触发,交流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 总结 概括。利用这个方法的目的是引起更深入地钻研某些问题的更高兴趣。   五、最后通过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喜悦,延长学习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还要想方设法使兴趣持久。因为小学生的兴趣既不稳定,又不长久。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意念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发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这种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也就是学生兴趣的源泉。对学生来说,老师的一点点鼓励,一次的肯定,一次表扬,都是他成功的标志,他都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时学生的兴趣就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就会浓厚、持久。  综上所述,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运用灵活多样的 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2: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摘要: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 新课标 生活情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u2026u2026”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 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 教育 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兴趣 爱好 、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二、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 儿童 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   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又如学过“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3: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思维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   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 渠道 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   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 故事 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   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   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五、注重教学 反思 ,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   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

翻转课堂会对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翻转课堂会对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它培养学生理性的思考。数学教学的核心是数学思考,思考是数学教学的根,思考是数学教学的魂。所以一节好的数学课,不仅要让学生快乐地学到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从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翻转课堂的课前预习视频和课前检测是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的一种重要方式。因为在小学阶段我们强调的 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教师必先深入思考数学学习,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依托于教师的思考能力,学生愿意思考是因为他们有质疑的意识,质疑的能力。而学生思考的动力源于教师的提问和引导。这就对教师有了一个全新的要求。教师一定要在课前对教材进行深入地钻研和思考,因为老师只有在全面深刻地领悟教材之后,才能更好地去驾驭教材,去充分挖掘自己的教学潜力。设计出独特高效的教学设计,课前检测。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重难点的突破处巧妙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此外老师更要根据学生的课前预习反馈信息,进一步思考,因地制宜地设计出学生的课堂活动方案,只要老师做足了功课,课堂上面对学生的问题才能更加灵活自如,解答起学生的疑问来才能更加游刃有余,此外老师还三、翻转课堂更有助于学生深刻领悟数学思想,掌握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  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大多数都会因学生操作生疏,动作缓慢,而让我们的教学任务无法当堂完成。翻转课堂教学法中学生因为有了有目的、有方向的课前预习,对课堂上需要的动手操作环节就会不再那么生硬笨拙。而是变得灵活自如,这就大大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孩子们在动手操作的自主学习中,也就把化曲为直、化圆为方、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的数学思想和数学学习方法根植在了自己的头脑中,在不断的探索中我想他们一定也能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领悟到数学学习的魅力,也就会让孩子们更加乐于对数学的探索和研究。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也就变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讨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与批判,通过交流,有认同也有碰撞

soap怎么读

soap 英[su0259u028ap]美[sop]n. 肥皂;肥皂剧;[化]皂,脂肪酸盐vt. 抹肥皂;用肥皂擦洗;<俚>拍…的马屁,吹捧(某人)vi. 用肥皂擦洗[例句]The soap opera has a long way to run.这场肥皂剧还长得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