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

阅读 / 问答 / 标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律法规规章汇编的基础教育

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41行政法规、法规性文件及重要文献幼儿园管理条例/147残疾人教育条例/150扫除文盲工作条例/154中共中央关于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156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16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168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斤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176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18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189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193国务院办公斤转发教育部关于建立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制度意见的通知/19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20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的通知/206规章及重要规范性文件教育督导暂行规定/209县级扫除青壮年文盲单位检查评估办法(试行)/211普及义务教育评估验收暂行办法/213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216幼儿园工作规程/220小学管理规程/226中小学校电化教育规程/232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235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238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244国家教委关于颁发《小学德育纲要》的通知/248国家教委关于正式颁发中学德育大纲的通知/254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关于加强教育督导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和《督学行为准则》的通知/263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小学、初中国防教育纲要》(修订稿)的通知/266国家教委关于印发《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修订稿)》的通知/269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教育督导与评估工作的意见》的通知/27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277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285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290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297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301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305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中小学生毒品预防专题教育大纲》、《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的通知/310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317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322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327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330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33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335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督学聘任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338教育部关于贯彻《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341教育部关于规范普通中小学校检查、评估工作的意见/344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省级实现“两基”进行全面督导检查的意见/346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的意见/348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工作机构的通知/350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352教育部等P2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扫盲工作的指导意见/358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各地中考工作秩序的通知/36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362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和进一步完善中考改革的意见/365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367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372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377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通知/380

河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二处关于高中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全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工作,实现学籍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制度化,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省普通中小学校。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适龄儿童、少年,是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应当入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 第四条 学籍管理实行由省教育厅宏观管理下的分级负责制。高中学籍由设区的市(以下简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义务教育段学籍由县(市、区)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设学籍管理人员,负责学籍管理工作,学籍管理员要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及学习。学籍管理人员要求政治素质好,熟悉学籍管理的各项工作。第二章 入学与注册 第五条 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城市外来务工就业人员的子女或被监护人属义务教育年龄段的,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应依法主动与暂住地所属学校联系,送适龄子女或被监护人入学,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 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 义务教育段学校不得以任何借口拒收本学区(或招生服务区,下同)或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 第六条 新生应按时到校报到,按照规定程序办理入学手续。因特殊情况不能如期报到,须持有关证明及时向学校请假。 高中新生如在规定报到时间结束两周后仍未到校办理手续且未向学校请假,除因不可抗力等事由外,取消其入学资格。 第七条 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名义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第八条 严格控制班额。学校在接收正常入学、转学、复学的学生后,小学每班不超过45人,初中、高中不超过50人。 第九条 学校按照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要求采集学生学籍信息,并按规定时间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备案。 高中新生注册学籍时,如发现有伪造证件等弄虚作假行为或属违规招生的,不予注册;高中新生超出规定注册时限还未注册的,不再注册。第三章 转学与借读 第十条 学生不得随意转学。因家庭住址变化、户口迁移等因素确需转学的,由学生或其法定监护人提出申请,经转出和转入学校同意,并报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确认转学理由正当,可准予转学。 转学不得变更就读年级。毕业年级学生一般不准转学。 高中学生在本县(市、区)内不准转学。义务教育段学生在本学区内不准转学。 第十一条 高中学生在市内跨县(市、区)转学,须经转出学校同意、市级学籍主管部门确认、转入学校同意后,持户口簿或户籍迁移证明等材料,到市级学籍主管部门办理转学手续。 本省内跨市转学,须经转出、转入学校同意,并由转出方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确认后,持户口簿或户籍迁移证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证明、《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报告》等材料,到转入学校所在地市级学籍主管部门办理转学手续。 由外省(市、区)转入我省,须经接收学校同意后,持户口簿或户籍迁移证明、原就读学校出具的《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报告》或《成长记录》档案、转出省(市、区)相应考试管理机构提供的学业水平考试(或会考)成绩证明、学生已经获得的学分清单,经我省学业水平考试管理机构确认后,由市级学籍和学业水平考试管理机构及转入学校办理接收手续。 由我省转出到外省(市、区),须经转出学校同意后,持户口簿或户籍迁移证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证明、《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报告》等材料,经市、省学籍主管部门逐级审核确认后,办理转学手续。 第十二条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转学,须由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向转出学校提出申请,经学校审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确认后,持户口簿或户籍迁移证明、房产证或相关证明材料,到转入地教育行政部门申请办理转学手续。转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同意接收的,出具《同意转入证明信》。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持《同意转入证明信》到转出学校换取学生档案,由转入地教育行政部门按照相对就近的原则安排入学。《同意转入证明信》由转出学校存入义务教育档案。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迁入本校学区内居住或其监护人在当地有固定工作且工作一年以上的转学学生必须接收。如果接收学校确有困难,可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按照相对就近的原则,协调安排入学。 第十三条 军队转业干部子女随迁转学时,应遵照《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由安置地教育行政部门妥善安排。 第十四条 经学生及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申请,学校报请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可接收学生借读。 城市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中途到流入地学校就学但未办理转学手续的,按借读对待。 第十五条 凡要求借读的学生,应持原就读学校同意其借读的证明等相关材料,经接收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后,办理借读手续。 第十六条 学生借读,由原学校保留学籍,由借读学校负责做好借读生借读期间的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学科学习目标和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及成长档案记录),并适时提供给学籍所在学校。第四章 休学、复学与退学 第十七条 学生因病需长期治疗,可由学生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或成年学生本人持县级(含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证明、病历和相关医疗费用单据到学校提出申请,学校审查同意并报上级学籍主管部门核准后准予休学。 高中学生第三学年第二学期一般不准休学。 第十八条 学生患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乙、丙类传染病并在传染期的,学校应令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带其到具备传染病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接受治疗。治疗期在半年以上的,应令其休学。 患有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认定不能在学校进行正常学习的其他疾病的学生,学校可令其休学。 第十九条 休学期限为一年。学生休学期间保留学籍。休学期满仍不能复学者,应当持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证明,续办休学手续。 第二十条 学生休学期满需要复学者,应由本人提出申请,经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认定治愈或者认定可以正常学习,学校审查核准,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后,方可复学。 第二十一条 高中学生休学期满未申请复学的,学校应以信函等方式通知学生或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超过应复学时间一个月以上未答复或未提出继续休学申请的,按自动退学处理。高中学生连续休学两年以上,仍不能复学者,应予退学。 第二十二条 高中学生擅自离校,学校应通过信函等方式督促其返校,并将督促学生返校的相关材料副本存档。学生擅自离校一个月以上,学校可作自动退学处理,并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三条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除丧失学习能力者外,不准退学。擅自退学或因学校工作失误导致学生退学,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四条 学生死亡,学校应及时报告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注销学籍。第五章 升级、跳级与留级 第二十五条 中小学每一学段内升级采取直升式,不允许跳级或留级。 在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可以根据其学习能力安排在相应年级学习相应科目或其他学习内容。第六章 毕业、结业与肄业 第二十六条 凡完成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学生,均发给义务教育证书。高中学生修业期满,获得毕业要求学分、学业水平考试合格、基础素养评价合格、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合格的,准予毕业,按程序发给高中毕业证书。 第二十七条 义务教育证书和高中毕业证书,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备案,加盖钢印,由学校发放。证书规格由省教育厅统一制定。 第二十八条 修业期满但未达到高中毕业标准的离校学生,如学生需要,由学校发给结业证书;两年内达到毕业要求的,可以换发毕业证书,毕业时间按换发毕业证书当年学生毕业时间填写。 第二十九条 高中学生修业一年以上、因故中途退学的,或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如学生需要,由学校发给肄业证书。自动退学学生,不发给肄业证书。第七章 学生处分 第三十条 学生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中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或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学校要与家庭、社会配合进行教育,情节较重的可给予适当处分。义务教育段学生以批评教育为主,不得勒令学生退学或开除学生学籍。高中学生可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处分。 给予学生处分,由学校批准。给予高中学生开除学籍处分,学校应及时通知学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并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学校要建立处分学生的相关听证、申诉等工作制度,处分学生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适当。 第三十一条 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相关学校要做好学籍变动的管理工作,确保该批学生具备义务教育学籍。解除刑事处罚、收容教养、劳动教养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应允许其及时复学,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第八章 学籍信息管理与规范 第三十二条 学生学籍电子档案管理采用省教育厅监制的学籍管理系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等有关标准,省教育厅负责编定主管单位代码,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编定学校代码。主管单位代码、学校代码一旦确定不得随意更改。因行政区划调整等原因需要增减主管单位代码、学校代码的,需报省教育厅备案。 第三十三条 学校须建立健全学籍档案和学籍管理制度,依据教育部《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基本信息规范》的标准,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采集学生相关信息,为学生建立学籍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学生学籍档案应永久保存。 第三十四条 新生注册信息及学生转学、休学、复学、借读等学籍信息须于新学期开学一个月内,集中上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备案。第九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凡弄虚作假,乱开休学、转学、毕(结)业证明,涂改学籍档案,为学生建立双重学籍的,教育行政部门对其责任人视情节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第三十六条 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执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条例》(鲁教基字〔1992〕12号)同时废止。 第三十七条 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和外国学生的学籍管理工作,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十八条 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规定》,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评论|130网友都在找: 高中保籍费按默认排序|按时间排序其他1条回答检举|2010-07-30 17:20kjduuy774|一级学生学籍电子档案管理采用省教育厅监制的学籍管理系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等有关标准,省教育厅负责编定主管单位代码,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编定学校代码。主管单位代码、学校代码一旦确定不得随意更改。因行政区划调整等原因需要增减主管单位代码、学校代码的,需报省教育厅备案。

中国当代教育学会第九届基础教育(全科)论文大赛获奖花名

中国当代教育学会第九届基础教育(全科)论办比较顺利的

谁能介绍下中国基础教育研究会,区教研室要统一组织我们参加他们12的论文大赛了。

不存在这样的学会,只有中国基础教育学科研究会

新时代基础教育对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有哪些?

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新任务包括什么如下:1、教师专业化发展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新的任务,其中之一就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2、教师综合素质提升除了专业化发展,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还需要关注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包括教学能力、教育理论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全面提升。3、教师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为了满足新时代教师发展的需求,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还需要加强教师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培训机会和方式。拓展知识:1、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教育科研等方面的不断提高和成长。在新时代,教师的角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跨学科教学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等专业素养。因此,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注重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教师提供持续学习和成长的机会。2、教师综合素质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提升是指在教学能力、教育理论水平、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全面提升。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良好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能力,同时还需具备创新意识和跨学科思维。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需要通过培训、研修等方式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3、教师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教师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教师发展需求而建立的全方位培训机制。教师教育培训体系应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以及不同职称、不同学科的教师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教育技术应用、心理学知识等方面,同时也可以借助在线教育平台和远程教学手段,提供个性化、灵活性较高的培训方式。因此,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提供充分的支持和资源,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综合素质提升以及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创造有利条件,提高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基础教育改革给家庭生活期盼的基础教育带来什么?

是写给领导的还是写给家长的,我作为家长最大的感觉就是又上了一回学,什么都要跟着,这书念的。

【音乐课四大部分及教材教法浅析】浅析音乐课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

  鉴赏模块、歌唱模块、演奏模块、音乐与戏剧模块,是高中音乐课堂的4大组成部分。虽然每一模块围绕某一特定内容,以明确的目标从不同侧面发挥各自的教育功能和作用,但从宽泛的角度看,各个模块之间在教学方式上都有其相通与兼融性。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将体验、实践、探究、比较与合作的方法贯穿始终。   鉴赏模块音乐艺术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具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即体验方式。这是音乐鉴赏模块最典型的教学方法之一。音乐是一种直接的经验,必须通过直觉的方式去获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在聆听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比较和评论,在生动的教学活动中,实现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过程。高中的音乐鉴赏教学,强调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音乐作品绝非一般性接触,而要深入音乐作品的内涵、音乐风格和广博的文化内容,对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等有鉴别与判断的能力。音乐教育不谋求统一答案,音乐课堂不是结束真理的地方,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就应该大胆地让学生说“不”,即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批评性思维(求异思维),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向着创新的终级目标转化。   歌唱模块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在具有艺术性、音乐性的艺术实践活动中有机地渗透知识技能的内容,并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中探究音乐艺术的真谛。在歌唱模块的教学内容中,涉及合唱、重唱及独唱3种演唱形式。可见,从教学的角度看,这几种形式都是需要的,但为什么又要提出“以合唱为主”的建议呢?合唱是具有丰富艺术表现力的音乐形式,其音域宽广、音色丰富、体裁多种多样,是实施音乐审美教育、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和发展学生演唱的兴趣与爱好,增强演唱的自信心,发掘、发展其表演潜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提出以合唱为主的原因之一。   歌唱天然地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及情感交流特征,它有益于人际间的情感沟通,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而合唱在这方面的优势尤为突出。此外,参与合唱的人员远远多于重唱和独唱,学生受益的人数众多。这也是提出以合唱为主的另一原因。   较多地采用合唱这种表现形式,并不等于忽视其他的形式,尤其是对那些具有特殊爱好、又有一定音乐特长的学生来说,独唱、重唱等表现形式,对发掘、发展他们的音乐潜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演奏模块演奏课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意愿选择学习,参加演奏课的学生所学的乐器多种多样,尤其以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的竖笛、口风琴、吉它和常用打击乐器最为普遍。他们通常都会形成一个小型的乐队。因此,对演奏中的技法、句法、情感表现、音乐处理手法等要有一定的要求。在演奏曲目的选择上,虽然有独奏、重奏内容,但以多声部的合奏为主,这与歌唱教学以合唱为主有类似的理由。   目前存在教材与学生所学乐器产生矛盾的情况,如乐曲中应有的乐器,学生中缺少演奏者;学生能够演奏的乐器,教材中没有安排配器。针对这种情况,音乐教师应当根据乐曲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或临时改变配器。   音乐与戏剧模块戏剧艺术是集文学、表演、音乐、美术、舞蹈、科技为一体的综合性的艺术门类。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从戏剧艺术具有“故事性”“表演性”和“综合性”的基础特征出发,把握音乐在戏剧表演中的功能。一般说来,创编、排演戏剧小品或课本剧的程序大致有以下7步。   1)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并撰写一个有积极的主题意义的故事,作为戏剧小品或课本剧的“故事蓝本”。   2)锁定剧中人物,分析并梳理不同人物的身份、造型、性格特征、行为动作及人物间的相互关系。   3)设计和强化故事情节的戏剧性,突出人物性格与情节的矛盾冲突。   4)在确定主题、编写戏剧脚本的同时,选定有表演经验并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学生担任导演。   5)进入排练。从演员熟悉脚本、对台词开始,通过舞台动作、演员方位的调度及各种表现手段的合成,到演员化装彩排,完成戏剧人物形象的刻画,凸显戏剧主题。   6)正式演出。邀请有关领导、师生、家长等观摩指导。   7)听取评论,总结实践经验,不断修改完善,使学生创编和排演的剧目更加精彩。高中生进行戏剧表演,应引导他们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及自身的知识结构出发,选择适当的题材、体裁、规模。配乐朗诵和戏剧小品是音乐与戏剧结合的常见形式,同时也是进入戏剧表演的初期阶段,比较容易掌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对音乐的感受,从音乐中体会和捕捉灵感,不必过于拘泥于表演的细节和动作的标准化、程式化。表演中语言要力求自然、流畅,符合人物性格和情景,贴近生活实际。教学中可引入反思和评价机制,师生互动互评,多肯定多鼓励,增强学生朗诵和表演的自信心。   (作者单位:河北省玉田县林南仓中学)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的人员简介

王一军(1966-),男,江苏宿迁人,汉族。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江苏省督学,研究员,博士。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首届名教师。主要研究领域:基础教育政策、学校发展实践、课程与教学理论、教师专业发展实践。主持教育部重点课题《大众文化传播中的青少年价值观培养研究》、省重点课题《促进学校自主发展的教育行政行为研究》及《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改革认识、实践及问题研究》等多项研究。出版《儿童文化课程:理论、实践与案例》、《中国当代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研究》、《课程教学理念与实践》、《现代教育文化自觉中的学校变革》等专著多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张扬生:(1951--),男,江苏扬州人,汉族。原省教科院基教所副所长,现省教科院副调研员,高级教师,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专著2本。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政策,教育管理等。马维娜:女,江苏泰兴人,汉族。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出版专著1部,合著2部;在《教育研究》等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多篇分别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等转摘、转载或翻译。主持部省级重点课题4项,参与国家级与省级课题多项;获省政府奖2项。孙向阳:(1970-)男,江苏宿迁人,汉族。研究生学历 ,助理研究员。曾做过教师、校长兼书记。是市级优秀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从事基础教育研究以来,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科研、学校发展、课程与教学论。发表教育科研论文十多篇,主持或参与省级研究课题多项,出版了《教师教育科研最需要什么》、《品牌学校的五项修炼》、《品牌学校的六大核心要素》等专著.喻小琴:(1976-)女,江西九江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学、学校管理学、教育管理研究方法论。近年来,有《冲突管理:一种学校管理工作方式》、《比较视域中的学校对话管理现状与反思》、《校本管理旨趣的反思与建构》等10多篇教育科研论文在期刊发表。独立主持及直接参与研究省级以上课题多项。参与编写的著作有《走向和谐:素质教育新发展(案例评析卷)》、《教育管理学方法体系研究》、《教育管理学通论》等。翻译了编著《教育管理与领导》中的章节内容,撰写了《教育大百科全书(教育管理)》中的《教育管理过程与原则》的辞条。宗锦莲:(1983-),女,江苏溧阳人,汉族。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及教育社会学研究。有十多篇论文在例如《教育科学研究》、《当代教育科学》等全国核心杂志上公开发表,参与多部著作的撰写与编辑工作,同时还承担并参与了十多个国家级及省级重点课题项目。

贵州省基础教育学会论文有刊号吗?

  贵阳市教育局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拟定全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并指导、协调和监督实施。  二、综合管理全市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民族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指导、协调各区(市、县)及各部门有关教育工作,实施教育督导与评估;负责所属学校教育教学行政管理;管理和指导社会力量办学工作。  三、组织、协调全市教育体制和办学体制的改革,理顺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关系。  四、加强全市基础教育工作的统筹管理,以农村教育为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公共教育资源进一步向农村和民族地区倾斜,促进教育公平。  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加强中小学德育,指导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质量的监测工作。  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体制创新,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七、协调和推动全市教育经费、教育投入的落实;负责所属单位的教育经费、基建建设和基建投资的管理指导和财务监督与审计,以及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  八、管理和指导全市教师工作,组织实施教师资格制度;规划、指导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制定全市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继续教育计划并组织实施。  九、指导全市学校的德育、体育、艺术、卫生教育工作和国防教育工作。  十、编报市属普通高等学校和统招中学招生计划并组织实施;会同有关部门管理市属普通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十一、统筹管理全市教育系统的外事工作;负责协调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教育交流。  十二、负责全市教育基本信息的统计、分析与发布。  十三、加强民办教育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指导管理,贯彻落实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规范办学秩序,促进民办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十四、承担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和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具体工作。  十五、承办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如下: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传统的将智力看作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能力的认识,而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构成,并从新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以及发展的潜力等。这一理论向传统评估学生能力的观念提出挑战,对当前西方许多国家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近几年来,这一理论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加德纳在大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人的智能结构是由七种智能要素组成。这七种要素是:(1)言语——语言智能,指听、说、读、写的能力。(2)逻辑——数学智能,指有效利用数学进行推理的能力。(3)视觉——空间智能,指准确感知视觉空间世界的能力。(4)肢体——运觉智能,指善于运用整个身体的能力。(5)音乐——节奏智能,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6)交流——交际智能,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7)自知——自省智能,指认识、了解和反省自己的能力。多元只能理论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有这样的启示:1、每个学生都有成材的潜力2、教学应该到着眼于学生的多方面智能3、评价学生应该看到到学生的多方面智能

进行基础教育对培养人才,有哪些重要意义?

这样做的话能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且可以全面发展,能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能够得到孩子们的重视,能够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天津基础教育网络教研平台登录密码

初始密码是123456。1、打开浏览器输入网址,首次使用资源平台网站的用户可以使用学生的高中学籍号、初始密码123456登陆,如果不知道自己学籍号的用户可以询问所在班级的班主任或在网站点击点击查询账号查询。完成首次登陆后,系统需要用户绑定手机号和重置密码。完成后用户可使用手机号和重置后的密码登陆。

天津市基础教育网络教研平台登录不上去怎么回事

无法通过“统一认证登录”的用户,可暂时通过“平台内部登录”入口登录教研平台,但仅能访问教研平台。天津市基础教育网络教研平台已完成与天津市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用户对接,老师们可以通过“统一认证登录”入口进入教研平台。新用户注册以及用户登录、重置密码等问题请联系公共服务平台客服400-069-8603。无法正常登陆请尽快联系公共服务平台客服解决统一认证登录问题。

天津基础教育网络教研平台登录密码

学号。天津市基础教育网络教研平台是江苏金智教育信息股份和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合作开发公共服务平台,意在建立全市教育资源整合和教育数字服务。该教研平台为了方便学生使用,所以为学生制定的第一次登录密码都是自己的学号,之后学生可以自行修改密码进行登录。

天津市基础教育网络教研平台我的晒课怎么查询

1、打开天津市基础教育网络教研平台并登录。2、找到个人页面选择个人晒课记录即可。天津市基础教育网络教研平台是江苏金智教育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与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合作开发的公共服务平台。

在你看来,当前中国基础教育面临怎样的新形势、新问题?

你要写论文? 帮你想几点基础教育普及度有待上升 特指农村基础教育公平性不高 应该逐步取消重点校写作校等政策缺乏长远性和连续性 但是个阶段学生受教育程度缺乏公平性

什么是审美基础教育?

审美教育 正如美学史上“审美的”和“艺术的”未必常常是一致概念一样,教育史上,“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也不是任何时候都是相通的概念。本来的所谓审美教育(美育),意味着通过审美活动以及随之而来的审美能力的涵养,达到作为人类理想的圆满和谐的人格、完善的美的德性,属于广义的道德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承认艺术是审美价值乃至美的文化的代表,就能够通过艺术来进行审美教育,以至于审美教育实际上是作为艺术教育来实现的。在古代希腊,广为提倡作为培养人的目标的伦理美※理想,自由民的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的诸课程,也根据体现了完全性与和谐的这一目标来组织。但是,在这里,美和艺术一般不是相互覆盖的,特别是在柏拉图※的思想中,爱美(фlλοκαλοs)与爱知(Фlλοσοφ1α),都是达到世界最终真理——理念的途径,而艺术因为离理念远,具有模仿物的性质和诉诸人类感情、搅乱灵魂平静的反道德性质,因而受到斥责。在他的《理想国》里,除了特定的音乐家外,所有艺术家都有被逐之虞。总之,从这种观点看,伦理美即使是审美教育的理念,也不可能就是艺术教育的理念。

高分悬赏 后现代主义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或影响

分类: 人文学科 问题描述: 要求:一千到两千字之间 解析: 后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而言的。后现代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对我国教育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教育管理要有创造性,要事实与价值并重,要注重教育组织的特性和差异性,要以人为本。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后现代主义(postrnoderni *** )思潮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而此前西方社会则被“现代主义”(moderni *** )所统治。对于“现代性”,人们的普遍看法是“现代性表示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它由启蒙信念驱使、维持着,确信理性和科学的进步,确信技术能够征服自然,并坚信运用科学技术于社会改造,便能控制……人类的状态”。“现代化”的基本假设是:现实的世界存在着某些潜在的逻辑模式和固有秩序,只有运用“科学方法”(实证、实验、量化等),才能发现这些潜在的逻辑模式和固有秩序。人们通过这些发现便可控制事物的发展变化,对于运用“科学方法”以外的任何方法获得的知识则不屑一顾。 后现代主义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理智和文化信条进行质疑的一种方式”。其代表人物有法国的福科(Foucault.Michel)、德国的德里达(Derrida,Jacques)和伽达默尔(Gadamer.Hans—Geor)等,他们属于解构性(deconstructive)后现代主义一派,主张对传统进行彻底批判和颠覆,他们“消除了中心与主体,摧毁了本质与基础,否定了规律……割裂了历史”。另一派偏重的则是建构(construction),被称为建设性(reconstructive)的或“重构性的”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为罗蒂(R.Rorty)、格里芬(D.R.Griffin),他们主张保留现代概念的精华,用理性来反思现代主义世界观中的种种不是,力图以此建构一种整体的、有机的后现代世界观。后现代主义产生以来,在西方出现了从后现代主义视角研究教育管理的思潮,涌现出许多富有价值的成果,我国的教育管理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教育管理要有创造性 倡导创造性是后现代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格里芬认为,“从根本上说,我们是‘创造性"的存在物,每个人都体现了创造性的能量”,“但是,我们同时又是创造性的存在物,我们需要实现我们的潜能,依靠我们自己去获得某些东西”。在格里芬看来,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规定,这就是说教育管理不断进行创造是人的本质属性的要求。 福科认为,知识的形成是以局部的、情境性的条件为前提的,这些条件是人们正确理解知识的基础。福科运用系谱学”"对知识与学科(discipline)进行了分析,认为知识不仅是建构在某种意识形态基础之上的,而且学科就是“生产论述的操控体系”,它使“某种角度的知识”不断得以再生。这就是说知识不是普遍的、中立的、客观的,而是境域化的(eontexualizational)。可见,知识和真理不是必然的,而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创造,即“知识永远是某种角度的知识”。总而言之,知识的情境性甚于其普遍性。既然知识是情境的,就意味着一种非确定性。对教育管理而言,非确定性要求教育管理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因为稳定而确定的状况是不会有创造性的。 综观我国教育管理的现状,不难发现,存在着许多与创造性格格不久的东西: ●在管理思想上,严字当头,强调统一性、服从性、计划性; ●在管理内容上,满足于人、财、物的管理,忽视时间、信息与知识的管理; ●在管理战略上,缺乏整体性、长远性,形不成独特的办学理念,千校一面; ●在管理方法上,推崇量化管理,学校各部门被分割成块,管理靠表格,教师缺乏主人翁精神; ●在管理质量上,停留在浅层次,满足于已有教育资源的一般性守业型管理,忽视对教育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 ●在人才质量上,仅停留在全面发展的口号上,显然这种管理现状重在“守”,忽视了“创”; ●在目前教育组织所处环境从相对稳定变为复杂多变的情况下,重“守”的教育管理思想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 后现代主义思想启示我们,教育管理要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向前发展,才能永葆活力。 二、注重教育组织的特性和差异性 格林菲尔德(Greenfield.T.B)率先把现代主义观点运用到教育管理理论中,并对教育管理科学的“理论运动”进行了一场“格林菲尔德革命”。格林菲尔德认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人类发明论和自然系统论两种根本对立的组织管理观。自然系统论认为,组织管理是一个具有人类属性的可观察的实体,是一个能回应并适应其环境要求的有机体;人类发明论则认为,组织管理是人们在思考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是被发明的社会现实。格林菲尔德将他听建构的理论体系称之为人类发明论,即认为组织是人的创造物的理论: 格林菲尔德试图建立一种主体主义或解释主义的教育管理组织理论。他认为,“人不是在组织当中生活.相反却是组织生活在个体当中,通过个体而存在”,“组织是被意识到的社会现实,在那里人们作出决定.采取他们看来是正确的、合适的行动”。显然。在格林菲尔德看来.组织不是本体论的现实(Ootological reality),而是人们创造的社会性存在物,既然管理组织是人创造的存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创造,也就没有统一的标准化组织理论。 格林菲尔德的后现代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组织具有不同的组织性质和特征,即使是同一类型的组织,具体到每个组织本身的具体情况也有其不同点。反观我国教育管理组织现状,不难发现:(1)在实践方面,我们习惯于用统一的教育管理组织理论来涵盖各种不同的学校组织,而不注重对各种具体类型学校组织的研究,用统一的教育组织理沦指导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大学等丰富多彩的教育管理实践。这种把教育管理组织仅局限于某一范围的做法,最终只能导致其僵化灭亡。而且对我国教育组织和学校的现实而言,大多移植韦伯的企业管理科层制,韦伯科层制的五个方面特征(层级结构、劳动分工、规章制度、非人格化、职业定向)在学校组织中都有反映。这是一种更多强调等级、秩序,强调程式化与组织的纪律制度的组织体系,即注重组织理性的一面,很少或没有注意到其非理性的一面:(2)在理论方面,将西方企业管理的理论简单套用到教育管理领域中,如学校目标管理便是德鲁克(P.F.Drucker)目标管理学的移植。同时,没有考虑到我国的具体情况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因此,在我国教育管理组织方面,我们要更多地关注教育组织自身的特性和差异性,这是后现代主义对我国学校管理的又一个启示。 三、教育管理要做到事实与价值并重 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教授、剑桥大学客座教授、当代著名哲学家霍基金森(Hodgkinson.C)也是把后现代主义运用到教育管理理论中的学者。霍基金森对教育管理理论的贡献主要是对价值问题的重视。 在霍基金森看来,科学处理的是与价值陈述截然不同的事实陈述。他明确宣称,“在管理的每一阶段.价值都在发生影响并总是自我纠缠不清”。他认为,在一个事实与价值总是纠缠不清的管理世界中,价值领域是第一位的问题,而事实和逻辑的成分则是次要的。霍基金森说:“对所有的人类组织而言,不管这些组织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这些目标的产生源于人类的愿望或价值。”管理理论的中心议题不是科学问题,而是与价值和道德相关的哲学问题,管理不仅要涉及实然层面.更应关注应然层面。 在这一点上,格林菲尔德有同样的观点。格林菲尔德认为,管理科学是具有价值并从属于价值的科学(a science with values and of values),组织是建立在”观念、价值”之上的。任何决策都包含价值成分,任何决策都是一种价值综合体的象征。政策的制定不可能与价值无关,不存在“白板”状态,事实上政策的制定者是各怀先人之见进行探讨的、 后现代主父重价值的观点对我国教育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教育管理在研究方式上主要是以逻辑实证为基础的,逻辑实证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事实的关注,把重点放在管理技术的研究上,重在用明确的数据、具体的事实和可观察的行为来说明问题 它主张教育管理研究应是一种价值无涉(Value—free)的研究,对那些影响教育管理的价值、道德因素,应毫不扰豫地删掉。这样,学校就像所有客观现实一样,具有客观性和内在有序性,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客观的学校目标,通过奖励与惩罚,来维持学校的有序性。于是,管理人员就成了组织秩序的维护音,通过约束学校成员的任何非理性行为,防止学校成员偏离学校目标。 事实上,纯客观的原则和方法在教育管理领域是不存在的,诸如办学目标的确定、教育决策、教育发展战略、教育资源的分配与利用、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等,都内在地蕴涵着价值因素;把价值问题排除在教育管理之外而只重视教育管理的事实,实际上是把复杂的教育管理问题简单化了,这种教育管理是注定要失败的。因此,在我国教育管理的研究方式和实践中,要注意做到在注重事实的同时,把目光更多地放到价值一面,做到事实与价值并重,这是后现代主义给我国教育管理的又一个重要启示。 四、教育管理要注重以人为本 后现代主义推崇“本体论的平等”。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认为,任何存在的东西都是真实的,一个人无论是伟大的还是平凡的,一种思想亦无论是伟大的还是平凡的,他们都是真实的;没有什么东西比其他的东西更真实,一个“实在”并不比另一个“实在”多点或少点实在性。这种本体论上的平等要求摈弃一切歧视,接受和接收一切有区别的东西,“接收和接受一切差异”,对平等的的认同决定了后现代主义对“对话”的推崇.对话的本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更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改变双方的观点,最终达到一种新的视界;可见,真正的对话总是蕴涵着一种伙伴关系或合作关系,为使真正的对话得以进行,后现代化主义主张倾听一切人的声音,哪怕是最卑微的小人物的声音。 后现代主义的上述观点启示我们,在教育管理中要“强凋一种朝向人的、水平的管理风格,而不是朝向任务和功能的管理”,即管理组织应该“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尊重个体存在的价值和创造性,也就是说在教育管理中要尊重彼此的思想与存在,要认可与尊重他人,注重人与人的平等、相互理解。总之就是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我国教育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把教职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要;重视与教职工的平等对话、交流和沟通,与教职工建立亲密、友好、融洽的关系,强凋学校集体目标的实现与教职工个人目标的实现是同一过程,使教职工在工作中得到满足;简政放权,注重参与,教育管理不是以领导权威强加于人,不是以呆板的教条束缚人,充分重视并发挥管理集体和教职工的主人翁作用,让他们参与到管理中去,发表意见,提出决策,突出其存在的价值和重要性,使每个教职工的奋斗目标最大限度地得以实现, 后现代主义思想博大精深,也是当代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之一,它对我国当前的教育管理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但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后现代主义理论自身具有复杂性,后现代教育管理观还很不成熟;另一方面,我国还远没有进入后现代社会,我国的教育管理还处在由经验阶段向科学阶段的过渡时期。因此,我国教育界在借鉴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时候,要注意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

农村基础教育为农还是离农

农村基础教育是为农。1、为农强调农村经济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要求农村教育发挥为农村社会服务的功能。2、离农的教育,它以城市为中心,为城市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离开农村、农业进入城市主流文化而不是回归乡土文化的人才。3、我国农村教育价值选择悖论的产生有主客两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说,它根源于我国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从主观方面来看,它来源于人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消解农村教育“离农”和“为农”悖论的逻辑前提:1、可以从破解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和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入手来消解农村教育价值选择的悖论。其出路就是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学会进行系统化思维。2、城乡一体化是指打破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相互分割的壁垒,促使城乡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协调发展。3、城乡一体化消除了城乡二元对立社会结构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即城乡发展上的巨大差异和二者之间的分割与封闭。消除了城乡之间的分割与封闭,加强两者之间联系与融合,使得“离农”和“为农”教育之间的关系也不像以前那样非此即彼,完全对立,而是变成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请论述中国基础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什么?

课程政策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它集中地反映并支持着教育政策. 作为国家教育意志的体现,课程政策是在国家总的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制定的,它规定着课程的性质,关系到课程的决策,制约着课程的设计和实施, 对整个课程的改革有着重大影响,是整个教育改革的核“芯”.正因为如此,自20世纪中期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形势要求,不论是中央集 权的或地方分权的国家,都在积极地调整或制定新的课程政策.我国在近二十多年来, 尤其是实行素质教育以来,课程政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探讨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政策的发展历史、特点以及我国未来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一、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发展历史及特点课程政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变化.基 础教育的课程政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政治经济体制的变化也在不断地发展 变化.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此变化会形成不 同的历史时期. 但不管如何划分,它所经历 的几个大的历史阶段是不可跳过的,它在形成过程中几个标志性的政策文件是不容忽略 的.本文仅从课程权力主体这个角度来进行 审视,把我国墓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发展历史 分为三个阶段:“国家”模式阶段、“ 国家十地 方”模式阶段和“国家十地方十学校”模式阶段.(一)“国家”模式阶段此阶段的大致时间是从1977年“文革” 结束到1985年,是恢复正常的教育秩序和初步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时 期,也可以说是我国实行素质教育的酝酿期 或准备期.十年动乱期间,全国的教育事业 遭到了严重破坏,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各地学制混乱,中小学教材被全盘否定,盲目上马的 教材质量低劣且十分混乱.“文革”结束后, 我国教育就面临着恢复和重建的问题.其主 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这种情况下,全国重新编写和使 用通用的教材,采用统一的学制和教学大纲. 1977年,邓小平主持召开全国科学教育工作 会议,几次提出要编写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并要求1978年秋季新生入学时能够使用 新教材.根据会议精神,教育部采取了相应 的措施:一是成立“教材编写领导小组”,领导 教材编写工作;二是加强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中小学教材编写工作会议,编写中小学教 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三是确定中小学 十年制为基本学制,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 1978年1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 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为十年,同时教育部组织各 学科专家、学者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共 200多人,组织中小学教材编写工作会议,集 中编写全国通用的十年制中小学教材.这套教材从1977年9月开始编写,1980年基本完成,这是建国以来国家委托人教社统一编写 的第五套中小学教材.其显著的特点是所有 课程均为必修课程,没有选修课程.从历史 发展的观点看,这套教材对当时教育战线完成拨乱反正,汲取历史经验教训,以及进行教 学内容现代化改革,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做出 了突出贡献.因此,此时期的课程政策采取的是“国家”权力模式,课程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课程几乎完全由国家决定,地方和学校都没有课程决策的权力,只能执行国家的决定.这 是由当时的历史背景决定的,这种带有过渡 性的课程政策对尽快结束课程教材的混乱局 面,恢复和重建教育,保证全国教育的基本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素质,为建设新 时期的课程政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里需 要补充说明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 (包括这一时期),中小学教材实行国定制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选择,也是同我国当时的 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特别是对维 护国家的统一稳定、民族团结起到了重要作 用.不能因为现在实行了审定制.就对过去的国定制以及在国定制条件下编辑出版的部 编教材、统编教材、通用教材横加指责,任意 贬低、甚至全盘否定.对中小学教材国定制 的利弊得失,应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辩证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二)“国家十地方”模式阶段 此阶段的大致时间是从1985年到1999 年,这个时期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政治体制改革也不 断走向深入,国家在实行政府机构改革的伺 时,不断地下放权力,主要到地方层次,学校 层次仍然没有多少课程权力.当时在全国绝大部分省市区范围内,都有一小部分权力安 排地方课程或者说乡土课程,以适应不同地 区的需要.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针对政府有关部门对学校统得过死,使学校缺乏活力的现象,规定了简政放 权、分级管理的原则,这就逐步形成了“国家 十地方”课程权力模式.《决定》中强调:教育 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 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九 年义务教育,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 管理的原则,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九年义务 教育,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 利,更进一步深化了课程改革,并把全国的中 小学教材由以前的国定制改为审定制,在课程管理上进一步强化了“地方负责、分级管 理”的思想,1988年,经国家教委批准,上海 和浙江进行以地方层次课程决策为主的课程 改革试点;1989年,国家教委批准,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实际,编写多种不同的教材,并在 不同的地区进行实验,然后正式推广.另外, 还设计了“五四”和“六三”两种学制的课程计 划,以增强课程的弹性和可选择性,这样逐渐形成了“一纲多本”的局面.进入20世纪90 年代之后,我国政治、经济改革跨人了一个新 的历史时期,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进一 步提高,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规定了地方 课程,由地方政府规定统一的课程计划与教 学大纲,教材实行“一纲多本”,1993年2 月,我国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 必须大力加强,中小学教育要由“ 应试教育” 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全面提高学 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 的特色,1996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 学课程计划(试验)》中规定;学校应该“合理 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普通高中课程由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这是我国 课程改革的又一次转机,它可以说是校本课程的雏形,为后来校本课程的出台打下了基础. 此时期课程政策的最大特点就是实行了课程的多样化.无论从课程的管理、课程的 结构,还是从教材制度来看,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课程教材的弹性和灵活性,以适应不同 地区、不同学校与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这种多样化的课程政策体现在以下几点.首 先,表现在课程理念上的变化.把以前的“教 学计划”更名为“课程计划”,把中小学的全部 课程分为学科类与活动类两大类,把普通高 中学科类课程分为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 修三种方式.上海则确立了必修、选修与活动三大课程板块.这种名称上的改变实则是 课程理念的变化,它从强调“教学”到强调“课 程”,从强调知识到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进 而强调学生要学会学习.其次,是课程结构上的变化,在课程中不仅增加选修课程与活 动课程的比例,还给地方课程留有一定的发 展空间,以便各地结合本地实际编写乡土教 材.再次,就是实行一纲多本或多纲多本,根据不同地区发展状况,确立了面向经济发达 地区、中等发展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三类不 同要求程度的教材,根据学制的不同,确立了 .“ 六三制”和“五四制”两类教材,另外上海与浙江可以根据各自地区特点,制定大纲、编写 教材. 此时期课程政策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教 材由“国定制”改为“审定制”,并实行编审分开制度.从世界范围来看,教科书制度大体 上可以分为国定制、审定制、认定制、选定制 和自由制五大类,国定制是指由政府统一规 定使用何种教科书,而所规定的教科书往往是政府组织编写的.审定制是指由国家或地 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民间编写的教科书进行审 核,审核通过者才可作为教科书给以出版发 行.由国定制向审定制的转变,可以反映出课程政策权力重心的下移,1986年9月,我 国对现行的教材编写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实行编审分开,并成立了建国以来第一个权 威性的教材审定机构“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各学科教材审查委员 会” ,并设立了常设办事机构“国家教委中小 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履行对教材的审 查与审定职能.同时,颁布了一系列课程管理的重要文件,如《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 会工作章程》《中小学教材审定标准》《中小 学教材送审办法》等,规范了教材的编写与审 定工作.这种下放权力、引入竞争机制的课程政策对于提高教材质量,激发地方和民间 团体开发课程的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三)“国家十地方十学校”模式阶段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不失时机地 抓住历史机遇,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化,在“扩大学校自主权”“ 教育松绑”的呼声下, 我国课程的部分权力进一步由地方下放到学 校,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就是一个标志.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确定了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三级课程 模式,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 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规定要“调 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学校课程”. 实行三级课程政策是为了进一 步地简政放权,加强宏观的调控与指导,转变 政府的职能,适当扩大地方尤其是学校的课程权力,改变“坐等上级指示精神”的被动局 面,让不同的权力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 程决策、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去. 其实质是课程权力的再分配,意味着基础教育的课程要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 结合的双向政策机制.学校课程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是我们对国家课程反思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都 是以国家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致力于全国性课程方案的制定,以国家力量进行课程开 发,课程的决策权也基本集中于国家教育部. 因此,国家课程一直是我国的唯一课程,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教什么内容、教多少时间都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都是由国家统 一编写,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与强制性. 所以从教育行政领导到学校的教师以及教育 研究工作者,都只需要关注怎样教好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而不关心也不需要关心教什 么、内容.课程由学科专家主导,学校、教师与 学生乃至家长失去了参与课程的机会.对教 材不敢越雷池一步,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出现了“学校靠教科书,教师教教科书,学生背 教科书”的局面.教师只是一个执行者的角 色,而不是一个开发者,积极性、主动性与创 造性受到压制,学校也变成了知识加工的工厂,教师就成了没有灵魂的机器,学生就自然 而然地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如果说统一的国家课程在当时的历史条 件下对集中教育的资源和保证教育的质量还 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的话,那么随着我国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这种统一的课程政策的局限性和缺陷日益凸显:它无 法顾及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不利于适应 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的具体实际,不利于充分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自主性、积极性,不利于 教师与学生参与课程过程.而三级课程政策 对学校课程的强调,正好弥补了以上的缺陷, 它能以多样性来满足不同学校与不伺学生的不同需要,能很好地发挥学校的特色与培养 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发挥教师在课程开发中 的积极作用,有利于贴近学生与社区的生活, 便于生动活泼地开展课程活动,最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使课程真 正发生场所的“学校”在课程开发中占据其应 当占有的地位.新课程政策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 面.第一,民主性.课程政策的民主化,意味 着课程权力的合理合法的分享,也意味着课程权力由集中走向分散,由统一走向多样. 新一轮的课程政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充分 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优势,建立起 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出版部门和专家、学者、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 界广泛参与课程开发的有效机制,以保障不 同人、不同集团、不同社会力量的利益,最大 限度地反映各种利益团体的合理要求.同时,要增加课程决策的透明度.本次课程改 革不仅逐步地下放了权力,而且引人了竞争 机制,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实行招 标制度,使课程教材建设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第二,发展性.从这次课程政策的指 导思想和具体目标来看,确实体现了“以学生 的发展为本”的思想,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这 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必将走出目标 单一、结构僵化、方式机械的灌输模式,走向 强调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 展.第三,开放性.从封闭走向开放,可以说 是此次课程政策的显著特征.一方面,它强 调课程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强调课程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增强课程的社会性,培养学生的 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与关心社会生活的现 实态度,走向课程的生活化、社会化与实用 化.另一方面,它要实现课程的综合化,打破学科的人为壁垒,确立开放的课程体系.不 仅要加强文科之间、理科之间,更要加强文理 之间,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综合,使不同的学习 领域和学科之间能够互相渗透,向对方开放.我国正在积极实行的综合文科、综合理科和 综合实践活动等新课程,就是为了拆除学科 之间的壁垒,使学生在与自然、社会和自我的 关系中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并谋求学生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我国墓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从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的趋势来看,属于中央集权型课程权力模式的国家,开始逐渐实行权力的部分下放;属于地方分权型课程权力模式的国家,则开始逐渐采取权 力的部分集中.无论是下放还是集中,实质是一样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协调国家、地方、 学校三者之间的权力分配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三者的作用,使它们相互协调、相互配 合,共同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化.同世界上其 他国家类似,我国对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 权力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总的趋势是国家不断地简政放权,加强宏观的调控与指导,转 变政府的职能,适当扩大地方与学校的课程 权力,让它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决策、课 程开发与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去.我们可以从前面第一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发展历史 了解到,我国的课程改革曾经走过一段不平 凡的道路,实现了几次大的转变,但不管怎样 改革,似乎都离不开对国家、地方与学校三者之间的权力进行再分配这个核心.因此,从国际的大气候与我国的课程实 际来看,我国未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将更 加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从课程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上来看,我 国多年强调的是社会本位的课程政策理念.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基础教育的教育目标和官方颁布的一系列课程文件中得到证实. 在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 决定》中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1993年中共 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 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 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 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 课程计划的指导思想是“遵循教育要面向现 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 服务,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对学 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以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同时“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从这些 表述中,我们不难理解,这些课程政策基本上 是一种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我国 不失时机地把素质教育引向深入,课程政策的理念也在发生变化,“以学生发展为本,培 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国家和地 方共同选择的课程政策理念,形成了一种比 较明显的儿童发展本位的价值取向.上海在进行面向新世纪的第二期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方案中提出了三个基本的课程理念:以学生 的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 重点,构建新的学力观. 在一个具有一直强调社会需求取向的传统社会里,将儿童发展 本位与社会本位联系起来考虑是非常必要 的.上海课程设计方案提出“以学生发展为 本”,是基础教育本质的体现,是学生发展与社会进步需要在根本利益和价值体系上的统 一.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儿童、学科、社会 是对学校课程起制约作用的三个主要因素, 三大要素相互密切关联,不可或缺.无论忽视哪一个要素,或者偏重哪个要素,都会使学 校、课程失去平衡,以至不能完整地全面地实 现教育的培养目标.从这种价值取向出发, 我国素质教育的课程政策将朝着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方向努力.未来课程政策着 重强调以下三个方面:改革过分注重智育和 传承知识的偏向,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 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改革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 独立性、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倾向,加强课 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与选择性;改革在课 程内容方面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内容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 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体现 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和适应性.总之,要从学 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 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尊重学生 人格和个性,鼓励发现、探究与质疑,以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二)课程决策:走向均衡化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课程决策模式与这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政治体制上大体存在两种倾向:集权化与分权化.相应地,在课程决策上也存在着两种倾向:法国、前苏联以及我 国等国家在课程决策上具有集权化的传统, 强调中央对课程的开发、管理与控制;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课程决策上具有分 权化的传统,强调地方和学校在课程过程中 的自主权.这两种决策模式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弊端.当今课程决策的发展趋势是:集权化的课程决策开始重视地方和学校在课程中的自主权,分权化国家开始加强国家对课程 的干预力度.尽管在方式上存在不同,但殊 途同归,目的是为了课程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同时,随着人们课程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个人、团体和集团以及其他的民间组织 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课程决策中去,以使课程知识能够最大程度地体现最广大人民的利 益.在课程决策的过程中,除了行政部门、政府官员、课程专家的作用之外,一些科研机构、利益团体、高等院校、出版部门、社会团体 以及媒体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课程的决策 过程,教师、家长和学生在课程决策中的地位 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这说明,参与素质教育的课程政策主体 开始多元化,这里所说的政策主体可以被简 单地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一般分为官方的和非官 方的两大类,官方的是指那些具有合法权威 去制定课程政策的人们(当然,他们中的一些 人事实上可能会受制于非官方的政治党派或压力集团),包括政府首脑、立法者、行政人员 等等;非官方的是指利益集团、政治党派和作 为个人的公民等,它们的广泛参与是课程决 策走向均衡化的重要一步.(三)政策制定:走向科学化课程政策不仅是一个静态的文本,它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二过程包括四个最主要的环节:政策议题、政策决定(决策)、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从这个过程来看,素质教育的课程政策的制定尽管存在一定的缺陷, 但与以前的经验型政策相比,在政策制定的 科学性方面还是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就 政策议题而言,素质教育的课程问题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涉及面广,影响巨大,带有全 国性问题的性质,是政府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就政策决策而言,这项课程政策在理念上不 仅与世界先进的课程理念相适应,而且政策目标明确,这对于政策的评估也起到很好的 作用.就政策执行来看,尽管在不同的地区 也存在政策失真的问题,但实践的效果与影 响是巨大的“,所取得的成绩也是值得肯走的, 就政策评估而言,我们改变了过去只颁布与 执行政策,缺乏政策评估的局面,加强了对课 程政策的更新;修订、补充和完善,这种反馈系统的完善使政策过程始终处于良性的循环 状态,以利于课程政策走向科学化.由此来 看,无论从政策的透明度、适切性、可行性和 政策的延续性来看,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正在由“经验型” 向“科学型”转变.

我国基础教育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简单回答这就是应试教育别的地方搞到的课程政策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它集中地反映并支持着教育政策。 作为国家教育意志的体现,课程政策是在国家总的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制定的,它规定着课程的性质,关系到课程的决策,制约着课程的设计和实施, 对整个课程的改革有着重大影响,是整个教育改革的核“芯”。正因为如此,自20世纪中期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形势要求,不论是中央集 权的或地方分权的国家,都在积极地调整或制定新的课程政策。我国在近二十多年来, 尤其是实行素质教育以来,课程政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探讨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政策的发展历史、特点以及我国未来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 一、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发展历史及特点 课程政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变化。基 础教育的课程政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政治经济体制的变化也在不断地发展 变化。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此变化会形成不 同的历史时期。 但不管如何划分,它所经历 的几个大的历史阶段是不可跳过的,它在形成过程中几个标志性的政策文件是不容忽略 的。本文仅从课程权力主体这个角度来进行 审视,把我国墓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发展历史 分为三个阶段:“国家”模式阶段、“ 国家十地 方”模式阶段和“国家十地方十学校”模式阶段。 (一)“国家”模式阶段 此阶段的大致时间是从1977年“文革” 结束到1985年,是恢复正常的教育秩序和初步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时 期,也可以说是我国实行素质教育的酝酿期 或准备期。十年动乱期间,全国的教育事业 遭到了严重破坏,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各地学制混乱,中小学教材被全盘否定,盲目上马的 教材质量低劣且十分混乱。“文革”结束后, 我国教育就面临着恢复和重建的问题。其主 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这种情况下,全国重新编写和使 用通用的教材,采用统一的学制和教学大纲。 1977年,邓小平主持召开全国科学教育工作 会议,几次提出要编写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并要求1978年秋季新生入学时能够使用 新教材。根据会议精神,教育部采取了相应 的措施:一是成立“教材编写领导小组”,领导 教材编写工作;二是加强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中小学教材编写工作会议,编写中小学教 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三是确定中小学 十年制为基本学制,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 1978年1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 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为十年,同时教育部组织各 学科专家、学者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共 200多人,组织中小学教材编写工作会议,集 中编写全国通用的十年制中小学教材。这套教材从1977年9月开始编写,1980年基本完成,这是建国以来国家委托人教社统一编写 的第五套中小学教材。其显著的特点是所有 课程均为必修课程,没有选修课程。从历史 发展的观点看,这套教材对当时教育战线完成拨乱反正,汲取历史经验教训,以及进行教 学内容现代化改革,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做出 了突出贡献。 因此,此时期的课程政策采取的是“国家”权力模式,课程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课程几乎完全由国家决定,地方和学校都没有课程决策的权力,只能执行国家的决定。这 是由当时的历史背景决定的,这种带有过渡 性的课程政策对尽快结束课程教材的混乱局 面,恢复和重建教育,保证全国教育的基本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素质,为建设新 时期的课程政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里需 要补充说明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 (包括这一时期),中小学教材实行国定制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选择,也是同我国当时的 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特别是对维 护国家的统一稳定、民族团结起到了重要作 用。不能因为现在实行了审定制。就对过去的国定制以及在国定制条件下编辑出版的部 编教材、统编教材、通用教材横加指责,任意 贬低、甚至全盘否定。对中小学教材国定制 的利弊得失,应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辩证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 (二)“国家十地方”模式阶段 此阶段的大致时间是从1985年到1999 年,这个时期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政治体制改革也不 断走向深入,国家在实行政府机构改革的伺 时,不断地下放权力,主要到地方层次,学校 层次仍然没有多少课程权力。当时在全国绝大部分省市区范围内,都有一小部分权力安 排地方课程或者说乡土课程,以适应不同地 区的需要。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针对政府有关部门对学校统得过死,使学校缺乏活力的现象,规定了简政放 权、分级管理的原则,这就逐步形成了“国家 十地方”课程权力模式。《决定》中强调:教育 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 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九 年义务教育,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 管理的原则,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九年义务 教育,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 利,更进一步深化了课程改革,并把全国的中 小学教材由以前的国定制改为审定制,在课程管理上进一步强化了“地方负责、分级管 理”的思想,1988年,经国家教委批准,上海 和浙江进行以地方层次课程决策为主的课程 改革试点;1989年,国家教委批准,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实际,编写多种不同的教材,并在 不同的地区进行实验,然后正式推广。另外, 还设计了“五四”和“六三”两种学制的课程计 划,以增强课程的弹性和可选择性,这样逐渐形成了“一纲多本”的局面。进入20世纪90 年代之后,我国政治、经济改革跨人了一个新 的历史时期,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进一 步提高,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规定了地方 课程,由地方政府规定统一的课程计划与教 学大纲,教材实行“一纲多本”,1993年2 月,我国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 必须大力加强,中小学教育要由“ 应试教育” 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全面提高学 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 的特色,1996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 学课程计划(试验)》中规定;学校应该“合理 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普通高中课程由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这是我国 课程改革的又一次转机,它可以说是校本课程的雏形,为后来校本课程的出台打下了基础。 此时期课程政策的最大特点就是实行了课程的多样化。无论从课程的管理、课程的 结构,还是从教材制度来看,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课程教材的弹性和灵活性,以适应不同 地区、不同学校与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这种多样化的课程政策体现在以下几点。首 先,表现在课程理念上的变化。把以前的“教 学计划”更名为“课程计划”,把中小学的全部 课程分为学科类与活动类两大类,把普通高 中学科类课程分为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 修三种方式。上海则确立了必修、选修与活动三大课程板块。这种名称上的改变实则是 课程理念的变化,它从强调“教学”到强调“课 程”,从强调知识到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进 而强调学生要学会学习。其次,是课程结构上的变化,在课程中不仅增加选修课程与活 动课程的比例,还给地方课程留有一定的发 展空间,以便各地结合本地实际编写乡土教 材。再次,就是实行一纲多本或多纲多本,根据不同地区发展状况,确立了面向经济发达 地区、中等发展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三类不 同要求程度的教材,根据学制的不同,确立了 。“ 六三制”和“五四制”两类教材,另外上海与浙江可以根据各自地区特点,制定大纲、编写 教材。 此时期课程政策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教 材由“国定制”改为“审定制”,并实行编审分开制度。从世界范围来看,教科书制度大体 上可以分为国定制、审定制、认定制、选定制 和自由制五大类,国定制是指由政府统一规 定使用何种教科书,而所规定的教科书往往是政府组织编写的。审定制是指由国家或地 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民间编写的教科书进行审 核,审核通过者才可作为教科书给以出版发 行。由国定制向审定制的转变,可以反映出课程政策权力重心的下移,1986年9月,我 国对现行的教材编写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实行编审分开,并成立了建国以来第一个权 威性的教材审定机构“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各学科教材审查委员 会” ,并设立了常设办事机构“国家教委中小 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履行对教材的审 查与审定职能。同时,颁布了一系列课程管理的重要文件,如《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 会工作章程》《中小学教材审定标准》《中小 学教材送审办法》等,规范了教材的编写与审 定工作。这种下放权力、引入竞争机制的课程政策对于提高教材质量,激发地方和民间 团体开发课程的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国家十地方十学校”模式阶段 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不失时机地 抓住历史机遇,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化,在“扩大学校自主权”“ 教育松绑”的呼声下, 我国课程的部分权力进一步由地方下放到学 校,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就是一个标志。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确定了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三级课程 模式,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 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规定要“调 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学校课程”。 实行三级课程政策是为了进一 步地简政放权,加强宏观的调控与指导,转变 政府的职能,适当扩大地方尤其是学校的课程权力,改变“坐等上级指示精神”的被动局 面,让不同的权力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 程决策、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去。 其实质是课程权力的再分配,意味着基础教育的课程要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 结合的双向政策机制。 学校课程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是我们对国家课程反思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都 是以国家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致力于全国性课程方案的制定,以国家力量进行课程开 发,课程的决策权也基本集中于国家教育部。 因此,国家课程一直是我国的唯一课程,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教什么内容、教多少时间都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都是由国家统 一编写,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与强制性。 所以从教育行政领导到学校的教师以及教育 研究工作者,都只需要关注怎样教好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而不关心也不需要关心教什 么、内容。课程由学科专家主导,学校、教师与 学生乃至家长失去了参与课程的机会。对教 材不敢越雷池一步,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出现了“学校靠教科书,教师教教科书,学生背 教科书”的局面。教师只是一个执行者的角 色,而不是一个开发者,积极性、主动性与创 造性受到压制,学校也变成了知识加工的工厂,教师就成了没有灵魂的机器,学生就自然 而然地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 如果说统一的国家课程在当时的历史条 件下对集中教育的资源和保证教育的质量还 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的话,那么随着我国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这种统一的课程政策的局限性和缺陷日益凸显:它无 法顾及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不利于适应 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的具体实际,不利于充分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自主性、积极性,不利于 教师与学生参与课程过程。而三级课程政策 对学校课程的强调,正好弥补了以上的缺陷, 它能以多样性来满足不同学校与不伺学生的不同需要,能很好地发挥学校的特色与培养 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发挥教师在课程开发中 的积极作用,有利于贴近学生与社区的生活, 便于生动活泼地开展课程活动,最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使课程真 正发生场所的“学校”在课程开发中占据其应 当占有的地位。 新课程政策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 面。第一,民主性。课程政策的民主化,意味 着课程权力的合理合法的分享,也意味着课程权力由集中走向分散,由统一走向多样。 新一轮的课程政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充分 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优势,建立起 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出版部门和专家、学者、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 界广泛参与课程开发的有效机制,以保障不 同人、不同集团、不同社会力量的利益,最大 限度地反映各种利益团体的合理要求。同时,要增加课程决策的透明度。本次课程改 革不仅逐步地下放了权力,而且引人了竞争 机制,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实行招 标制度,使课程教材建设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第二,发展性。从这次课程政策的指 导思想和具体目标来看,确实体现了“以学生 的发展为本”的思想,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这 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必将走出目标 单一、结构僵化、方式机械的灌输模式,走向 强调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 展。第三,开放性。从封闭走向开放,可以说 是此次课程政策的显著特征。一方面,它强 调课程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强调课程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增强课程的社会性,培养学生的 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与关心社会生活的现 实态度,走向课程的生活化、社会化与实用 化。另一方面,它要实现课程的综合化,打破学科的人为壁垒,确立开放的课程体系。不 仅要加强文科之间、理科之间,更要加强文理 之间,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综合,使不同的学习 领域和学科之间能够互相渗透,向对方开放。我国正在积极实行的综合文科、综合理科和 综合实践活动等新课程,就是为了拆除学科 之间的壁垒,使学生在与自然、社会和自我的 关系中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并谋求学生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我国墓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 从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的趋势来看,属于中央集权型课程权力模式的国家,开始逐渐实行权力的部分下放;属于地方分权型课程权力模式的国家,则开始逐渐采取权 力的部分集中。无论是下放还是集中,实质是一样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协调国家、地方、 学校三者之间的权力分配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三者的作用,使它们相互协调、相互配 合,共同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化。同世界上其 他国家类似,我国对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 权力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总的趋势是国家不断地简政放权,加强宏观的调控与指导,转 变政府的职能,适当扩大地方与学校的课程 权力,让它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决策、课 程开发与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去。我们可以从前面第一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发展历史 了解到,我国的课程改革曾经走过一段不平 凡的道路,实现了几次大的转变,但不管怎样 改革,似乎都离不开对国家、地方与学校三者之间的权力进行再分配这个核心。 因此,从国际的大气候与我国的课程实 际来看,我国未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将更 加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从课程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上来看,我 国多年强调的是社会本位的课程政策理念。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基础教育的教育目标和官方颁布的一系列课程文件中得到证实。 在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 决定》中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1993年中共 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 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 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 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 课程计划的指导思想是“遵循教育要面向现 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 服务,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对学 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以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同时“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从这些 表述中,我们不难理解,这些课程政策基本上 是一种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我国 不失时机地把素质教育引向深入,课程政策的理念也在发生变化,“以学生发展为本,培 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国家和地 方共同选择的课程政策理念,形成了一种比 较明显的儿童发展本位的价值取向。上海在进行面向新世纪的第二期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方案中提出了三个基本的课程理念:以学生 的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 重点,构建新的学力观。 在一个具有一直强调社会需求取向的传统社会里,将儿童发展 本位与社会本位联系起来考虑是非常必要 的。上海课程设计方案提出“以学生发展为 本”,是基础教育本质的体现,是学生发展与社会进步需要在根本利益和价值体系上的统 一。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儿童、学科、社会 是对学校课程起制约作用的三个主要因素, 三大要素相互密切关联,不可或缺。无论忽视哪一个要素,或者偏重哪个要素,都会使学 校、课程失去平衡,以至不能完整地全面地实 现教育的培养目标。从这种价值取向出发, 我国素质教育的课程政策将朝着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方向努力。未来课程政策着 重强调以下三个方面:改革过分注重智育和 传承知识的偏向,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 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改革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 独立性、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倾向,加强课 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与选择性;改革在课 程内容方面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内容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 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体现 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和适应性。总之,要从学 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 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尊重学生 人格和个性,鼓励发现、探究与质疑,以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二)课程决策:走向均衡化 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课程决策模式与这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政治体制上大体存在两种倾向:集权化与分权化。相应地,在课程决策上也存在着两种倾向:法国、前苏联以及我 国等国家在课程决策上具有集权化的传统, 强调中央对课程的开发、管理与控制;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课程决策上具有分 权化的传统,强调地方和学校在课程过程中 的自主权。这两种决策模式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弊端。当今课程决策的发展趋势是:集权化的课程决策开始重视地方和学校在课程中的自主权,分权化国家开始加强国家对课程 的干预力度。尽管在方式上存在不同,但殊 途同归,目的是为了课程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同时,随着人们课程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个人、团体和集团以及其他的民间组织 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课程决策中去,以使课程知识能够最大程度地体现最广大人民的利 益。在课程决策的过程中,除了行政部门、政府官员、课程专家的作用之外,一些科研机构、利益团体、高等院校、出版部门、社会团体 以及媒体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课程的决策 过程,教师、家长和学生在课程决策中的地位 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这说明,参与素质教育的课程政策主体 开始多元化,这里所说的政策主体可以被简 单地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一般分为官方的和非官 方的两大类,官方的是指那些具有合法权威 去制定课程政策的人们(当然,他们中的一些 人事实上可能会受制于非官方的政治党派或压力集团),包括政府首脑、立法者、行政人员 等等;非官方的是指利益集团、政治党派和作 为个人的公民等,它们的广泛参与是课程决 策走向均衡化的重要一步。 (三)政策制定:走向科学化 课程政策不仅是一个静态的文本,它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二过程包括四个最主要的环节:政策议题、政策决定(决策)、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从这个过程来看,素质教育的课程政策的制定尽管存在一定的缺陷, 但与以前的经验型政策相比,在政策制定的 科学性方面还是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就 政策议题而言,素质教育的课程问题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涉及面广,影响巨大,带有全 国性问题的性质,是政府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就政策决策而言,这项课程政策在理念上不 仅与世界先进的课程理念相适应,而且政策目标明确,这对于政策的评估也起到很好的 作用。就政策执行来看,尽管在不同的地区 也存在政策失真的问题,但实践的效果与影 响是巨大的“,所取得的成绩也是值得肯走的, 就政策评估而言,我们改变了过去只颁布与 执行政策,缺乏政策评估的局面,加强了对课 程政策的更新;修订、补充和完善,这种反馈系统的完善使政策过程始终处于良性的循环 状态,以利于课程政策走向科学化。由此来 看,无论从政策的透明度、适切性、可行性和 政策的延续性来看,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正在由“经验型” 向“科学型”转变。

中国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的2011年度工作要点

2011年,基础教育二司将按照部党组的统一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特殊教育普及和提高;完善课程教材体系,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改善技术装备条件,提升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加强试点项目指导,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1. 全面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加强对各地行动计划制定和实施的指导、督查。建立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工作积极性。建立重大政策落实的跟踪研究和试验机制,围绕学前教育重大政策问题开展专题研究,破解难点疑点。加强对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地区试点工作的指导,及时总结推广经验。适时召开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2. 颁布实施学前教育专题规划。实施推进农村学前教育项目,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乡村幼儿园,配备必要的玩教具、图书等教育教学设备设施。实施学前教育资助项目,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予以资助。3. 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下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开展培训和宣传。修订下发《幼儿园工作规程》。加强对农村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指导。配合做好学前教育立法项目启动工作。 4. 颁布实施普通高中教育专题规划。召开普通高中教育工作会议,总结交流新世纪以来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成绩和经验,分析面临的形势和挑战,部署今后一段时期的改革和发展。5. 研究制定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基本路径和推进机制。组织开展普通高中改革试点,支持和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试验,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和特色。开展综合高中发展情况调研。6. 研究制定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纲要。推动学校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业、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制定普通高中工作规程,支持和促进普通高中依法办学。加强对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接受高中教育等政策的调研。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实施好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政策。 7. 继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推动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和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实施好国家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支持中西部地区新建和改建特殊教育学校。8. 大力推进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修订并下发《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强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提高随班就读质量。9. 制定并下发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研究起草在特教学校开展职业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继续推进创新“医教结合”新模式的实验试点工作,探索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新途径。配合做好《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起草有关工作。 10. 正式颁布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做好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宣传工作。组织开展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前的调研。11. 启动基础教育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研制工作。研究建立专业化工作平台和推进机制。在完成基础研究和顶层设计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能力结构的设计和论证,研发学业水平数据分析框架和测试工具。12. 进一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可信度和可操作性。加强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的研究和指导。建立并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各学科课程。13. 加强对各地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 颁发教研工作的指导意见,深入推动教学改革。颁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南,推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总结推广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典型经验,加强农村课程改革工作的指导。14. 全面启动义务教育阶段教材修订工作。制定教材修订送审办法,部署修订送审工作。15. 研究制定中小学教材选用管理办法。开展教材选用工作的调研,加强教材管理规章建设。16. 探索建立教材质量监管体系。完成义务教育教科书使用情况调研,继续做好高中教科书使用跟踪调研工作,大力推进中小学教材电子管理平台建设。 17. 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为农村中小学校配备教学仪器设备、图书,逐步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为农村中小学校每个班级配备多媒体设备,构建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18. 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研究制定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对今后五年教育信息化发展主要目标、基本任务和保障措施进行系统规划。加强优质资源的开发、整合,完善优质资源共享机制。与课程改革有机结合,大力提升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水平和能力。召开全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19. 继续推进中小学实验室和图书馆标准化建设。按照国家标准建设好实验室和图书馆,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重点抓好开齐开好实验课工作,推进中小学实验教育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改革。

最近几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的主要教学新模式有哪些?例如杜郎口自主创新的“三三六”模式,还有呢?

“三三三一”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一、确立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坚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  1.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保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必须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地位并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切实予以保障。  2.“十五”期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坚持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扩大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范围,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0%以上,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在95%以上;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60%左右,学前教育进一步发展。  按照“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 的原则,不同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任务是:  (1)占全国人口15%左右、未实现“两基”的贫困地区要打好“两基”攻坚战,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积极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适度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学前一年教育。  (2)占全国人口50%左右、已实现“两基”的农村地区,重点抓好“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有较大发展,积极发展学前三年教育。  (3)占全国人口35%左右的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满足社会对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三年教育的需求,重视发展儿童早期教育。到2010年,基础教育总体水平接近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3.“十五”期间,基础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取得明显成效。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形成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及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格局,建立并进一步完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制度和招生选拔制度,有条件的地方要取得新的突破。全国乡(镇)以上有条件的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初步形成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教师教育体系,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显著进展,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明显提高。农村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和按时足额发放中小学教师工资的保障机制进一步落实,社会力量办学进一步发展和规范。  4.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有步骤地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挖掘现有学校潜力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完全中学的高、初中分离,扩大高中规模。鼓励社会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保持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合理比例,促进协调发展。鼓励发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的高级中学。支持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中西部农村地区发展高中阶段教育。  5.重视和发展学前教育。大力发展以社区为依托,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并发挥其对村办幼儿园(班)的指导作用。二、完善管理体制,保障经费投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6.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是涉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战略任务。农村义务教育量大面广、基础薄弱、任务重、难度大,是实施义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各级人民政府要牢固树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首先落实到义务教育上来的思想;牢固树立解决好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要依靠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思想,切实重视和加强农村义务教育。  7.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国家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审定教科书。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要通过转移支付,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扶持力度。省级和地(市)级人民政府要加强教育统筹规划,搞好组织协调,在安排对下级转移支付资金时要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县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农村义务教育负有主要责任,要抓好中小学的规划、布局调整、建设和管理,统一发放教职工工资,负责中小学校长、教师的管理,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要承担相应的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责任,根据国家规定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继续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作用。乡(镇)、村都有维护学校的治安和安全、动员适龄儿童入学等责任。  8.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责任。省级人民政府要统筹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和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规划,严格实行教师资格制度,逐县核定教师编制和工资总额,对财力不足、发放教师工资确有困难的县,要通过调整财政体制和增加转移支付的办法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问题。县级人民政府要强化对教师工资的管理,从2001年起,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管理上收到县,为此,原乡(镇)财政收入中用于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发放的部分要相应划拨上交到县级财政,并按规定设立“工资资金专户”。财政安排的教师工资性支出,由财政部门根据核定的编制和中央统一规定的工资项目及标准,通过银行直接拨入教师在银行开设的个人帐户中。在此基础上,为支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等中西部困难地区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中央财政将给予适当补助。  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师工资经费的监管,实行举报制度,对于不能保证教师工资发放,挪用挤占教师工资资金的地方,一经查实,要停止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扣回转移支付资金,并追究主要领导人的责任。  9.各地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继续做好农村教育费附加征收和管理工作。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的教育集资,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提倡农民通过义务劳动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  实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地区,要把农村税费改革与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结合起来,对因税费改革而减少的教育经费,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在改革后的财政预算和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中优先安排,确保当地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低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水平。  10.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农村学校建设列入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规划,高度重视农村中小学危房的改造,统筹安排相应的校舍建设资金。乡(镇)、村对新建、扩建校舍所必需的土地,应按有关规定进行划拨。  合理安排农村中小学正常运转所需经费。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农村中小学实际公用经费支出情况,核定本地区该项经费的标准和定额。除从学校按规定收取的杂费中开支外,其余不足部分由县、乡两级人民政府予以安排。  11.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刹住一些地方和学校的乱收费,控制学校收费标准,切实减轻学生家长特别是农村学生家长负担。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等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由中央有关部门规定杂费、书本费标准的“一费制”收费制度;对其他地区,由省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当地实际,确定本地区杂费、书本费的标准。杂费收入应全部用于补充学校公用经费的不足,不得用于教师工资、津贴、福利、基建等开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任何单位不得截留、平调和挪用农村中小学收费资金;严禁借收费搞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  进一步加强监管和检查,完善举报制度,对违反规定乱收费和挪用挤占中小学收费资金的行为,要及时严肃查处。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努力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12.针对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农村初中义务教育作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提高的重点,努力满足初中学龄人口高峰期的就学需求,并采取措施切实降低农村初中辍学率。将残疾少年儿童的义务教育作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提高工作的重要任务。要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继续抓好农村女童教育。  13.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学校布局调整要与危房改造、规范学制、城镇化发展、移民搬迁等统筹规划。调整后的校舍等资产要保证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  14.规范义务教育学制。“十五”期间,国家将整体设置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现实行“五三”学制的地区,2005年基本完成向“六三”学制过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行九年一贯制。  15.抓住西部大开发有利时机,推动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继续实施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省级人民政府也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继续实施“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 “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本地贫困地区学校工程”。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重视加强边境地区义务教育。继续办好内地“西藏班”、“新疆班”。  各级人民政府要完善并落实中小学助学金制度。从2001年开始,对贫困地区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进行免费提供教科书制度的试点,在农村地区推广使用经济适用型教材。采取减免杂费、书本费、寄宿费等办法减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负担。  16.巩固扩大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果,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和妇女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农村学校要积极参与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扫除青壮年文盲教育要与推广实用技术相结合。完善扫除青壮年文盲奖励机制,表彰先进。

在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些来,我省基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具有了良好基础。“两基”于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全国个实现“两基”的省份。到XX,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和.%;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学前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得到较快发展。教*继续教育全面展开,教*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新的提高。义务教育投入逐步增加,高中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初步形成,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现代教育技术开始应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探索逐步深入,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涌现出一批实施素质教育的典型。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看到,我省基础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基础教育发栈够平衡,农村初中辍学率呈上升趋势,普通高中教育需求和供给的矛盾突出;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不顺,拖欠教*工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公用经费匮乏,推广现代教育技术任务十分艰巨;教育教学改革有待深化,教*队伍调整优化不够,实施素质教育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两基”成果难以巩固,而且可能引发基础教育出现滑坡。   尽管基础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但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工作,强调搞好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工程,进一步确立了基础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进入新世纪,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将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我省具有重视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传统,经过多的`实践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使我们有条件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加快基础教育发展。   根据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从我省实际出发,省政府确定,“十五”期间,我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成与我省人口变化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满足社会成员基本学习要求,布局合理,教育设施和信息化程度达到全国中上等水平的基础教育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并切实落实到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形成符合省情,有利于基础教育持续稳定发展的教育体制和支撑基础教育发展的教*教育体系和法制保障体系。到XX,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以上;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提高到%;青壮非文盲率达到%以上。   加快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城市和经济发展较快的农村基本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建设一批示范性普通高中。   残疾儿童、少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或接近健康儿童、少的水平;幼儿教育有较快发展,城镇幼儿园(学前班)基本满足社会需求;少数民族教育水平有较大提高,“双语”教学科研和实践进一步加强,初步建立开放式、能适应未来竞争需要的民族教育体系。实现上述目标和任务,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在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各级政府要牢牢把握四点:一是要进一步明确搞好基础教育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首要任务,牢固树立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必须首先落实到义务教育上来的思想,继续把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二是要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突出创新,强化“发展是硬道理”的意识,以大教育、大产业、大市场的视角来研究解决基础教育问题,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全面推进改革。三是要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真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面向农村、服务农业、致富农民的问题,促进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四是要正确把握基础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摆到突出位置,坚持基础教育规模、质量和效益的统一,提升我省基础教育整体水平。   二、深化改革,努力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加快基础教育发展,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全面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走出一条符合我省实际、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路子。(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的两基指什么

“两基”是基本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简称。"两基"是国家教育部提出的为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实现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特制订的《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地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将有力地推动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国家基础教育精品课的开发依据是什么

国家基础教育精品课的开发依据是什么如下:国家基础教育精品课的开发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法律法规:国家基础教育精品课的开发必须符合国家教育法律法规的要求,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2. 教育改革方针:国家基础教育精品课的开发需要符合国家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如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等教育改革的要求。3. 教育教学理论:国家基础教育精品课的开发需要基于教育教学理论,如认知心理学、教育学、课程理论等相关理论的指导。4. 学科知识体系:国家基础教育精品课的开发需要基于学科知识体系,遵循学科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5. 教学实践经验:国家基础教育精品课的开发需要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借鉴和总结优秀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综合以上依据,国家基础教育精品课的开发旨在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什么是精品课如下: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校管家培训学校运营管理系统 能方便快捷解决学校招生、收费、分班、排课、签到、课消、财务、工资、人事、仓储物料等环节的管理问题。学校招生,收费、分班、老师排课、财务管理、人事管理、课消管理、家校互动、网上支付功能等 ,帮学校做招生、做管理、做服务,线下业务搬到线上,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成本。校管家手机端APP——师生信师生信是一款家校沟通手机APP,家长和学生可以查看作业、课表、上课通知、家校互评、语音对话、查看学校通知、公告、学校最新优惠活动、学校信息、网上报名支付等。同时 ,师生信老师客户端还具有强大的招生管理功能。基础教育精品课为教育部审定的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教材中的具体一课(节)所含知识。一课(节)如有多个课时,需分别制作多个微课,最多不超过3个课时。每课时微课包括微课视频、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单、课件、作业练习等,如有实验内容,可提供实验视频。相关模板可从云平台下载。

为什么我在2009年8月在《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上发表的论文《谈物理教学的语言艺术》在网上查不到

1.当时发论文时 ,期刊告诉你会被哪个网站收录没?2.您的文章我查了一下 知网、万方、都没收

基础教育开展舞蹈教育的意义

基础教育开展舞蹈教育的意义,主要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提高艺术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以及增进学生的自信心、传承民族文化和接触多元文化。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舞蹈是一种人体艺术,需要学生运用各个身体部位进行优美的动作表现。舞蹈训练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柔韧度、平衡力、力量、速度、灵敏度等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控制力。舞蹈训练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血液循环、呼吸功能、心肺功能等,增强学生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预防疾病。2、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提高艺术素养舞蹈是一种情感艺术,需要学生根据音乐、主题、情境等进行自由的身体表达。舞蹈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通过舞蹈动作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舞蹈教育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色彩、空间等艺术元素的感知和理解。同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3、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以及增进学生的自信心舞蹈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有助于表达人的思想情感。舞蹈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感,调节自己的情绪,用舞蹈动作传递自己的喜怒哀乐。舞蹈教育还有助于促进学生与他人的沟通和合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交技巧。4、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和接触多元文化舞蹈是一种文化艺术,反映了不同民族和地区的风俗习惯、历史传说、宗教信仰等。舞蹈教育有助于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舞蹈教育还有助于学生接触和学习世界各国的舞蹈艺术,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增进学生的跨文化理解。

大学生创业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是

培养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大学生创业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当代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改善就业结构和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充满活力和生机的一个群体,大学生蕴含着很高的床在热情和创业的潜能。

大学生创业基础教育一定要学吗

大学生创业基础教育一定要学吗:1受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应该成为专家,应该掌握至少是了解所有关于创业的内容。2应该向国内外创业教育较为成功的院校学习。合理之处在于,这些院校确实有很多创业成功的学生,创办了很多企业,特别是知名企业。值得思考的是:第一,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成功,社会所给予资源、教师的成功,还是所录取学生的成功?这些因素在成功中所占的比重大致是多少?第二,国内外大学生在创业方面所具备的基础知识是否相同。越来越多资料表明,国外大学生在高中,甚至更早就接触到创业方面的知识或实践。然而,在国内,至少官方的资料,很难看出国内大学生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内容。第三,国内大学生的优势到底在哪方面?很多人抱怨我国基础教育给予了大学生太多无用的知识,但问题是,很多有用正是建立在无用基础上的,关键是如何看待和挖掘。劣势满目皆是,但是否非要补全才可能成功,恐怕并非如此。进一步考虑的话,可以把创业知识进行分层、分类,应该为教授者提供资料,让他们知道哪些内容是大学阶段应该给予学生的,哪些应该是基础教育阶段应该给予的,如果缺少,怎样快速弥补必要内容而非全部内容。那么,需要研究的问题就是:接受教育者,怎样才算合格,这种合格的标准有谁来制定或怎样检验?这些标准之间是否有层次关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养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大学生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并且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潜在的创造力,他们是当今社会创新创业的主体。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全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就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基础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掌握创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及条件,获知应如何创新创业,怎样在创业中获得成功。因此,本文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基础教育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在哪个时间节点传授最有效率?哪种身份的人,或者哪种传授方式最合适?

评职称中国基础教育研究会的获奖证书可以用吗

可以填上去,有没有用要看评审怎么考虑

中国的基础教育存在着哪些问题呢?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中国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社会性、价值观、创造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脱离了学生经验。需要去关注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江西基础教育网上传资源的要求是什么

1、在首页右边网站帮助栏里有“如何上传资源”这一项,这可能对你有帮助。2、你登录后点击上传资源,在上传资源这界面上每一步都有提示,按照提示就行了。

福州十项举措加强基础教育人才队伍建设

   福州市 加强基础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十项举措近日出台,引进具有“品牌效应”的教育人才,并予以相应补助。其中,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领航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教师、“新世纪百千万工程”省级人选、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省级教学名师、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以上的成果主持人给予50万元补助,省学科带头人给予35万元补助。引进教育部领航名校长、省级名校长,给予50万元补助;引进省级名校长培养人选、省级骨干校长,可采取面试与考核相结合方式,并给予35万元补助。 在四城区购房 给予一次性补助   选拔教育类引进生,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全日制博士、硕士毕业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全日制博士毕业生,本科、研究生阶段均在“双一流”建设高校相应建设学科、境外著名大学、国家级研究机构的全日制博士毕业生,选拔引进到基础教育教科研机构、优质学校工作。由用人单位与引进生自主协定包干薪酬待遇,博士、硕士可分别直评并聘为高级教师、中级教师。   “十四五”期间,遴选30名优秀领军人才开展为期3年的重点培养,由市教育研究院根据学段学科特点,给予每人每年最高20万元教研培训经费。   对于市属校引进的本科、研究生阶段均在“双一流”建设高校相应建设学科、境外著名大学、国家级研究机构的教育人才,在鼓楼、台江、仓山、晋安四城区购房的给予一次性购房补助,其中博士50万元、硕士15万元,并可享受我市人才住房优惠政策。 优秀人才评职称 可走绿色通道   建立引进名校优秀毕业生快速通道,通过“榕博汇”“好年华,聚福州”等平台采用直接考核、面试、双向选择等方式引进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专业教育人才,不设参考人数与录取人数比例限制。   为“榕博汇”“好年华,聚福州”等平台招聘的优秀教育人才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博士参评中、高级教师职称不受用人单位岗位设置及任教年限、工作履历相关评审条件的限制;硕士在申报评审中既可以参加用人单位的正常晋升,又可以参加优秀人才专项评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其主要理论依据是( )。

【答案】:A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都强调让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的主要理论依据。

基础教育的校外教育

校外教育工作是培养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中小学的校外教育是在教育、文化、体育、工会、共青团、妇联和科协等部门齐抓共管、共同配合下,与有关部委共同进行的。1986年、1991年分别召开了第一、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工作会议并形成了一系列法规文件,指导中小学校外教育工作。目前,全国已建有校外教育机构10000多个,并配备了一支专(兼)职的校外辅导员队伍。校外教育始终坚持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原则。努力发挥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的独特教育功能。广大中小学生走出校门后,可以去少年宫、少年之家、青少年科技馆、儿童少年活动中心等活动场所进行各种科学、文化娱乐活动。校外教育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文艺汇演、体育训练、航空、航海和各种车辆模型竞赛,科技小发明、小创作、小制作竞赛以及各种夏令营、冬令营等等,通过活动陶冶情操,培养意志品质

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论文的开题报告

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论文的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利用日记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 背景:   现在的小学生尽管读了很多课外书,可提起写作总有“老虎吃天,无处下爪”的感觉,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写的作文千篇一律,内容空洞,脱离实际,毫无新意,不能表达出真情实感。俗话说“文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写作素材,学生只要认真观察,用心体会,就能写出好的作品。日记是积累素材的重要手段。    2、 意义   对于身边的人和事,社会上的一些现象,美丽的自然风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日记就给了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机会。在这里,他们有了自己的小空间,自由抒发内心的情感。在日记里,总会体现出学生新奇的想法和独到的见解,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我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用笔记录下他们的喜怒哀乐,久而久之,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日记只用来记录其内容的载体,作为一种文体,属于记叙文性质的应用文。日记的内容,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因此,可以记事,可以写人,可以状物,可以写景,可以记述活动,凡是自己一天中做过的,或看到的,或听到的,或想到的,都可以是日记的内容。   “关于日记对小学高年级学生习作的作用的研究”是指让学生通过观察、描写,收集写作素材,能对生活有切身的情感体验。姚雪垠先生曾经说过:“记日记,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也有益于知识修养品格修养。”同时,在指导学生写日记的过程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不再为写作文而发愁,让他们爱上写作。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20xx年5月~~9月)   确定课题,立项,确定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20xx年9月~~12月)    1、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日记是对生活的记录,“用我手写我心”是我对学生写日记的基本要求,鼓励学生记录自己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想,哪怕只是一两句话。同时,鼓励学生多参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室外活动、社会活动和读书活动,让学生们的世界精彩起来、丰富起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努力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日记源头,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 指导学生写日记的方法   学生在三年级刚刚写日记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该写什么,我就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从家里的`事、班级里的事、学校里的事写起,选择一件印象最深刻的事用一两句话写出来,慢慢地,学生就知道如何选材。长此以往,学生积累的素材就多了。掌握了方法,学生写起日记来就得心应手了。    3、 多鼓励,多表扬,为学生的写作创设平台   写好日记,贵在坚持。如何让学生能把写日记坚持下来,我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每节语文课上都有五分钟的“美文朗诵”,让优秀日记的作者朗读给大家听;把优秀习作收集在我的博客空间里;推荐优秀习作参加各类作文竞赛等等。如此的鼓励表扬,大大鼓舞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现在上了六年级还在坚持写日记,写作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第三阶段:小结阶段(20xx年1月~~2月)   整理实施阶段的各种资料,包括教案、反思、学生日记、作文等。    第四阶段:提升研究阶段(20xx年2月~~5月)   继续用实施阶段的做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整理相关资料等。    第五阶段:结题(20xx年5月)   完成结题报告,整理资料袋等。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 主件:结题报告    2、 附件:   (1) 学生优秀日记,在博文中出现。   (2) 学生优秀作文,在博文中出现。   (3) 调查问卷等。   (4) 研究随笔,教学反思等,发博文。   (5) 相关的一些图片、文字等。 ;

走进芬兰,以人性化自然教育为视角,领略世界第一基础教育的魅力

春天,万物生长,那些被我们所忽略的植物,开始萌发属于自己的独特力量,以一种不为人类所知的语言“碎碎念念”,催生着“自然学习大法”。 被誉为世界第一基础教育之国的芬兰,以人性化的自然教育称霸全球,引导孩子培养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建立 情感 连结。本文以芬兰儿童自然教育为视角,邀请爸爸妈妈和孩子们共同探究“植物力”,一起在挑战与实验中走进自然、触摸自然、玩转自然。 我们的第一项任务源自“感官大法”,是自然教育大法中重要的一部分,目的是通过“植物力”帮助孩子激活五感,养成爱观察、爱思考的好习惯。 道具:花 场地:家、院子或公园 难度系数:低 操作步骤:爸爸妈妈和孩子在家里、院子里或者公园中寻找到一朵花,360度全方位闻一闻它的味道,让它帮助你和孩子解封嗅觉,感受自然界植物的芬芳。 虽然这项任务非常简单,但千万不要小瞧它的作用。人类的嗅觉是非常强大的,嗅觉可以形成强烈的回忆,闻一闻花朵,与孩子聊一聊花的香味,问问孩子之前是否闻过这样的味道,以嗅觉引起孩子的思考并加深记忆。 如果孩子有兴趣,还可以猜猜这是什么花,甚至还可以为它画一幅小像。这项任务将感官与思维,嗅觉与视觉相结合,充分调动孩子的大脑潜能,是增强孩子记忆力、联想力的好方法。 这是一项关于科学与生命的教育任务,想要让孩子深层次地了解植物与植物力,没什么比尝试观察植物生长过程更好的方法了。 道具:准备6个小容器(例如:塑料杯、小花盆或者饮料瓶子)、种子(例如:花种子或者豆子)、土壤、铝箔纸、笔、空白标签、纸巾、水。 场地:家中 难度系数:中 操作步骤:给容器从1-6贴上编号,只给其中五个容器中倒入土壤,接下来,这六个容器将迎接不同的待遇并被贴上不同的标签。 贴上“没有光”标签的容器 选一个有土壤的容器,播种五粒种子在土壤中,给土壤浇些水,然后用铝箔纸将容器包裹严实,确保种子们无法接触到光。 贴上“没有水”标签的容器 选一个有土壤的容器,播种五粒种子在土壤中,不要给它们浇水。 贴上“没有空气”标签的容器 选一个有土壤的容器,播种五粒种子在土壤中,然后在容器中加满水,确保种子没有浮到表面上来,让它们无法接触空气。 贴上“没有温暖”标签的容器 剩下最后一个有土壤的容器,播种五粒种子在土壤中,给土壤浇些水将它放置到大约0 -5 的室外区域,如果室外温度不够低,可以将容器放到冰箱中,在冰箱中的容器旁边一定要放置一个手电简,让种子接触到光。 贴上“没有土”标签的容器 拿出没有土壤的容器,将纸巾放到容器底部,在纸巾上放五粒种子,然后撒些水使纸巾湿润。 拥有“光”“水”“空气”“土壤”和“温暖”的天选之容器,将最幸福的五粒种子播种在土壤中,给土壤浇些水。 最后,将五个容器(有一个在室外或放在冰箱中)放在窗户旁边,让它们充分接触阳光(除了“没有阳光”标签的容器),给它们浇水2-3周(除了“没有水”标签的容器),爸爸妈妈和孩子们一起观察种子的生长情况。 在这段时期内,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边观察,边聊一聊植物的生存需求,尝试总结生物科学原理。还可以一起寻找家里由植物制成的摆件,观察它们的形态与保护措施。 这项任务不仅能够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丰富关于植物生长的知识。还能在培育豆类植物的过程中,丰富孩子的感官体验,让他们知道劳动的不易,学会珍惜劳动果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植物是人类最早的食物,也是地球生态循环的基础,它们拥有能够影响世界的超级力量。与孩子一起了解植物,让孩子认识到植物的重要性,增强孩子与自然界的 情感 联系,才是真正的自然教育。 结束语: 爸爸妈妈们,让孩子们适时放下家庭作业,一起走进大自然,领悟生命的奥秘,开启“自然大法”的门径,享受在生活中学习的智慧和妙趣吧! 我是蒙正苑林,热心孩子的教育,欢迎留言、转发,谢谢关注!

二战后初期芬兰基础教育的特点,不包含哪个选项

二战后芬兰基础教育的特点 :教育平等化 师资严格化 自由化教师 科目多样化二战后初期:保守落后的教育体系开始向教育公平化改革迈进二战后初期,芬兰教育既不公平又不发达,当时的教育系统只能满足传统的、闭塞保守的、等级森严的农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不能满足现代工业社会的需求。尽管当时芬兰仍属于农业社会,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已明显开始。1950年左右,芬兰大部分学生只有机会接受六年初等教育便终止了学业,只有那些生活在乡镇或城市的学生才有机会进一步接受中等教育。当时芬兰中等教育分为明显的两轨,一轨是某些城市所开办的公民学校,只提供两到三年的初中教育;另外一轨是文法学校,提供五年的初中教育。从公民学校毕业的学生,大部分只能结束学业,只有极少数生活在大城市的幸运儿才能进一步接受一定的职业教育。而从文法学校毕业的学生,一般都能进一步接受学术性质的高中教育,并最终升入大学。二战之前及二战后初期,传统文化价值观占据芬兰社会主流,如人人争做守法好公民、权威至上、等级观念、集体主义、注重社会地位与形象、爱国精神等。但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越来越多的学术青年与大学生开始批判与颠覆传统文化价值观。同时期,芬兰和世界其它一些国家一样兴起了和平运动,这是一种以维护和平为宗旨的超越阶级、民族、国家界限的社会运动,如反对美国军队参加越战、呼吁裁军等。教育平等化穿芬兰改革脉络、促使政策成功的教育核心价值,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平等精神。当其他国家还在施行精英教育时,芬兰却反其道而行。从制度设计到资源分配,芬兰60万中小学学生,分布在4000所综合学校,平均每校约150人,班级人数不超过20人,小班小校的制度有利于后进学生,也没有贵族和平民学校之分。在芬兰的学校,对“好的成绩”定义非常广泛,不局限于在某一门或某几门学科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芬兰人为包括职业高中在内的学生提供了非常广泛和丰富的课程。另外,绝不放弃学习慢的孩子。提升学习迟缓者的学习能力,是芬兰专注策略的另一个重点。专门负责特殊教育的教委会顾问寇依薇拉指出,教委会的目的是让“每个”小孩都具备基本能力,当学生出现短暂学习困难时,老师会立即提出矫正计划,在课堂上或是放学后进行个别辅导,费用由政府负担。芬兰有将近20%中小学生接受额外学习辅导,OECD(世界经合组织)国家平均只有6%。芬兰反对对学生进行任何形式的“分类”或“排名”,整个社会花下巨资在教育上,为的是把可能的“差生”降到最低,以避免这些在学校的弱势者最终成为社会上的潜在问题或犯罪制造者。至于精英式教育,不是国家提供基础教育的义务,“学得快的人可以自己学,学得慢的人更需要帮忙。”“宁可让学得快的人等,也不能让不会的人继续不会”。那些拥有特殊才能和兴趣的孩子,普遍可以从初中起,选择那些额外加重了数学、运动、英文或者其他科目的学校去读。在九年一贯教育中,芬兰学生课本、交通和午餐费用,全由政府负担,经费则由中央政府出资57%,地方政府分摊43%。这个决策延续数十年至今,不因政党轮替而改变。在过去的20多年,芬兰教育的发展与芬兰的经济发展密不可分。1991年,每1000名芬兰人只有5人供职于研发部门,到了2003年,这一数字上升到22人,这几乎是OECD的三倍。2001年,芬兰在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排行榜上升至第一。这些创新和研发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芬兰社会的从业者为学校提供了强烈的信号,就是学校应该准备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和性格才能在新的经济体制中生存成功。这不但推动了数学、科学和技术这些传统学科,还推动了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项目。虽然芬兰在教育上投了很多资金,但芬兰不是砸更多钱办教育,而是选择“专注”策略,把资源配置在“最需要的地方”,也就是初级中学和学习迟缓者身上。在OECD国家评比中,芬兰是运用教育资源最有效率的国家之一。在大多数国家,高等教育学生平均分配到的经费最多;反观芬兰,投资在初级中学生的经费,每人平均达8200美元,在所有就学年龄中最高。教委会资深顾问劳卡南在瑞士洛桑大学演讲芬兰教改策略时说,之所以做这个策略选择,是因为“这阶段的小孩正发展自己的学习方法,需要最多的资源。”采用资源专注的策略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芬兰学生的学习表现并没有明显城乡差距。在PISA测验中,芬兰校际差距全球第二低,不到5%。不论是首都赫尔辛基,或是偏远北极圈的中学,测验成绩相差不大。这是“世界上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全球最严格的师资标准但如果不是老师大力支持,配合师资改革决策,芬兰教育绝不会有今天成果。自1979年开始,芬兰教委会就定调,中小学老师属“研究型”,必须具备硕士学历,这几乎是全球最严苛的规定。师资教育从原本的三年,延长为五年,高中生毕业申请师范学校时,除了要看在校成绩,还必须通过层层面试,确认有教学热诚与创新思维,才能挤进录取率仅10%的师范窄门。但这仅是芬兰教师教育四大突出特征中的一个。第二是芬兰强调提升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传统的教师培训项目常常将好的教学法视为普遍适用的。但由于芬兰的教师教育是由教师教育团队和学科团队共同负责的,因此他们将大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在未来的小学和高中教师的针对学科的教学法能力上。第三,所有的教师都被要求接受培训。学习如何诊断学生的学习困难,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习风格进行差异化教学。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特点,是芬兰教师非常注重临床经验。老师会参与学生的讨论,问题解决小组是芬兰学校的一个常见组织,它会经历策划、实施和反思评价这样一个循环过程,整个教师教育过程都会不断强化这种做法。专研师资培育的赫尔辛基大学教授坎萨宁指出,芬兰师范体系的唯一任务,是培育有能力的老师,并发展必要的专业品质,以确保教师生涯能够持续进步。换句话说,在芬兰,老师必须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与意愿。自由化教师尽管门槛高,又受欢迎,但教师在芬兰并非高薪工作。在ODEC的调查中,不论是新进或资深者,芬兰教师平均薪资都比先进国家和欧盟平均要低。一个中学教师每月收入扣税之后,大约有只2000欧元(约人民币2万多元),跟大学毕业生差不多。严格要求师资品质,芬兰政府也相对给老师和学校最大的教学自主权。教委会和教育部每四年制定并公布核心课程纲要,但在过去的20多年中,这些课程很少被细节化或规范化。国家核心课程纲要基本上只起到一个框架的作用。其他如征聘师资、经营管理则由各校自治,举凡班级大小、课程内容、学生课表,甚至是每年上课几学期都由学校全权负责;至于要教什么、怎么教、用什么教科书,则由老师自由选择。芬兰中小学并没有全国一致的联合评量,学校也很少有考试;芬兰官方也不进行教师评鉴。被问到是否要考核教师表现,任职教委会长达三十年的资深顾问劳卡南反问到:“为什么要评鉴老师?”他骄傲地说,芬兰根本没有不好的老师,每个老师都很自律,不需要打考绩。主管教育的中央教育部或地方政府,并不实施学校评鉴制度,对学校有绝对信任,再小的学校,也拥有绝对行政自主权。在有些国家,这几乎是异数。

如何区分小学教育,初等教育和基础教育?

你好!小学教育、初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是几乎相同的概念,可以说是教育阶段上的划分,主要涵盖了儿童接受教育的年龄段。一般情况下,它们可以用以下方式来区分:1. 小学教育:小学教育就是指对小学生进行的教育,通常是从6岁到12岁左右的儿童,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孩子获得基础的语言、数学和文化教育等。2. 初等教育:初等教育则是包括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主要是指为学龄期的孩子提供的基础教育,涵盖了6-15岁的学生,包括小学一至六年级和初中一至三年级。3. 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则更加广泛,除了小学和初中之外,还包括高中教育,同时也包括成人基础教育等方面。基础教育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为日后的职业和生活做好准备。

为什么说初等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

初等教育自产生以来,就处于不断改革和发展的状态,一方面它和其他教育阶段一样,受到来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变迁的影响,另一方面,它又受到对人、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其范围之大、速度之快、影响之深超出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给教育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而深远的。政治的多极化使得各国纷纷把教育发展与国家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教育也成为各国政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的全球化一方面加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刺激了各国之间经济竞争的加剧,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国家经济竞争服务。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不仅给教育的发展带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教育提出了新命题,引发了对教育的新思考。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初等教育改革此起彼伏,掀起了教育改革的高潮,初等教育也显示出了一些未来发展趋势。一、初等教育目标的深刻变化世界许多国家初等教育目标已经不再是掌握劳动与谋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初等教育的任务不是就业,而是发展;初等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或一次性教育,而是基础教育。初等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成为初等教育的主要目标,生长与发展成为初等教育目标的关键词。这一根本性变化反映在许多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律上。

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

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小学)和普通中等教育(初中和高中)。1、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包括广义学前教育和狭义学前教育。广义学前教育指所有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方面发展的有目的的活动;狭义学前教育特指幼儿园和其他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学前教育是孩子成长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可以说是一个人一生当中的教育发展黄金时期,要关注幼儿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家长和老师一定要认真对待,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孩子的身体素质相对较弱,这时期的孩子要更加注意保护,以及营养的补充。2、初等教育初等教育指凡年满六岁的儿童必须接受在校的教育。初等教育的学制为六年,一般为全日制普通小学。开设的课程有: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历史、地理、图画、音乐、体育等。小学教育阶段是孩子成长和发展的一个快速阶段,小学教育生涯从孩子的6、7岁开始,孩子从这个时间段开始,就处于一个身心快速成长的年龄。应该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小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3、普通中等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是指全日制普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等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及业余中学,对学生实施中等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它一方面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另一方面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普通中等教育是孩子身心压力比较大的一个成长阶段。由于在这个阶段我们的孩子面临着中考和高考的压力,而恰巧初高中教育阶段,孩子们都会经历自己的青春期,所以在初高中教育阶段,家长和老师应该既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又需要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是什么意思啊?

学生质量检测的意思是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测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依法监测、服务决策,科学评价、重在导向,准确诊断、探求规律的原则,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身心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学生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监测。准确地向国家报告基础教育质量的现状,为教育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和建议。通过监测数据和监测结果的发布,引导家长、教师、学校和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促进亿万中国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依靠北京师范大学在全国教育领域的资源优势,组织、协调全国各相关单位、各相关领域科研力量,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专家队伍,在实施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同时,指导各地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推动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网络的逐步建立。简介:1、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公民素养。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在自尊、自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保护环境、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具有社会责任感等思想品德和公民素质方面进行监测。2、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体育锻炼和个人健康习惯等身体健康方面进行监测,同时也对学生的情绪、意志品质、个人行为习惯、与他人交流合作等心理健康方面进行监测。3、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学习素养。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各学科的学业水平进行监测,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监测。

为什么说小学语文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就是让语文课运用到社会实践中,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什么?“语”,大家都认为是指语言;“文”,有人说是指文字,有人说是指文章,有人说是文学,有人说是文化.也有人考证这门课程定名的由来,认为“语文”是指“口头语”和“书面语”.我们说,“语文”应该包括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包括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文字以及有语言文字构成的作品都属于文化. 关于语文课程性质,多年来人们提到过基础性、实践性、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综合性等等.可见,语文课程的性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这里的“工具”是 一种比喻的说法.“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或者首先突出人文性.这两种想法都是不妥当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结合在一起的,语文课程要同时实现这两方面的目标是并不矛盾的.当然,要实现两方面目标的高度结合,必须在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上、在实施上下大工夫,而且首先要在思想认识上下工夫.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的目标,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 二、语文课程的地位语文课程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语文课程是基础性课程.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能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才能顺利地学习其他课程.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其他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也得到相应的发展,这些也有住于学好其他功课.因为语文课程是丰富的,语文素养也是综合性的,所以,语文素养在德、智、体、美诸多素质中也就处于基础的地位.因而,人的语文素养又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在内的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是人的语文基本能力,也是构成人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之一.因而,语文素养也是人终生发展的基础.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说:“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在过去的社会是这样,在未来的社会也是这样.性质决定地位.语文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承担的重要责任,决定了语文课程在学校教育,尤其是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对初入学的儿童来说,拼音是单调枯燥乏味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又少,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总是刻板单一地进行灌输,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把汉语拼音教学与童话、游戏结合起来,学生便全会学得有趣、主动. (一)在童话的王国里学拼音儿童都喜爱童话,因此,用童话的形式进行拼音教学,符合儿童年龄特点,极易被儿童接受. 1、使用童话语言.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教师使用童话语言能使他们感到亲切,如教学标点规则时,我编了这样一首童谣:a老大最大,老二老二ooo,老大不在我最大,老三老三eee,a、o不在我最大,i、u双胞胎,谁在后谁就大,老六老六üüü,他是我们的小弟弟.这样教学生兴趣浓,他们很快就学会了标调. 2、编童话故事,利用编童话故事进行拼音教学,能是学生把知识记得更牢. (1)记拼音规则时,一位执教教师编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有一天,小熊愚愚(ü)见到好朋友jqx,他高兴极了,赶忙伸出手,可是转念一想,不行我戴着墨镜和别人拉手是不礼貌的,于是小熊赶忙摘下了墨镜,先和j拉拉手(板书j——ü——ju),再和q拉拉手(板书q——ü——qu),最后和x拉拉手(板书x——ü——xu).通过这样富有情趣的教学,学生就牢固地掌握了j、q、x与ü相拼时,ü上两点省略的规则. (2)整体认读音节中编童话故事.汉语拼音的整体认读音节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我编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天,i、u、ü三个小朋友要出去玩,可是他们年纪小,又不认识路,怎么办呢?他们就请大y大w来带路,大y带着小i一块儿走(板书:yi),大w带着小u一块儿走(板书:wu).可是小ü没有人带,急得哭了.两滴眼泪流出来了.大y看见了,说:“小ü妹妹,别哭了,我来带你吧,不过,你的把眼泪擦掉.”小ü高兴地把眼泪擦的干干净净,拉着大y姐姐一块儿走[板书:yu].于是,大y带着小i和小ü大w带着小u高高兴兴地去玩了.这些强迫学生死记硬背的要好多. (二)、在游戏世界力学拼音游戏对儿童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它符合儿童“好动.好玩”的特点.当上到后半节课时,学生往往感到疲劳,若巩固练习与游戏结合起来,便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精神振奋. 1.找朋友游戏.复习巩固声母时,我把打乱的卡片放在讲台桌上,请一个学生上讲台“找朋友”.教师说,声母d,ddd.众学生也有节奏地拍着说,声母d,ddd.讲台上的这个学生取出d的卡片说,d是我们的好朋友.众学生说,对对对.d是我们的好朋友.用这种方法复习声母,收到了好的效果. 2.分水果游戏.教完声母和韵母,将拼音写在纸做的“苹果”上,房在一个大盘子里.教师把盘子里的“苹果”逐个出示.学生谁读的正确,就把“苹果”拿去.看谁的本领大,拿的“苹果”最多. 3.拍手游戏.教完16个整体认读音节,引导学生背诵时,可让同桌两面对面互相击掌.每击一次掌各人说一个字母,谁接不下去或说错了,就算输了.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一定会促使他们积极读书.每在复习韵母声母时也可采用着一游戏让学生背诵. 三、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中,教育理念成为一个时髦的语词,被人们广泛应用.那么,究竟和为理念?笔者理解,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指观念和思想;其次,它还是一种信念、一种追求、一种精神.例如,“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定义了四个方面:1、全面提高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个定义就比一般意义上的语文教育观念具有更丰富的含义:它既包括了怎样教、怎样学、学什麽,又包括了语文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包括了语文教育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它实际上是实施语文教育的“总纲领”.由此可见,我们平常所说的“升华教育理念”,就不单单包括更新教学的观念,还应包括我们的教育理想和追求,包括我们对于教育的基本信念. (一)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义务教育课程应适宜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设计的课程目标,获得现代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课程目标还必须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打下终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质的内涵丰富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这里面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我们必须注重学生语文素的全面提高,不能片面强调、突出其中的一个方面. 语文素养: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说法“语文能力”是指读写听说能力.《语文标准》所提出的“语文素养”包括了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观念等内容.“语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工具生”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或者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加强工具性,这两种想法都是不妥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的目标,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地位.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的内涵是丰富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表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这里体现了工具生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     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综合素养是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关于语文教育的特点,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将语文课程和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可以看到,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生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特创新的理解.     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3、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的语言心理机制为基础,具有对本国本民族文化背景熟悉的有利条件,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大量的实践机会,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4、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汉字是平面型方块文字,是形音义的综合体;汉字的形音义之间本来都存在一定的理据,汉字丰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长期以来,汉语和汉字对中华相互影响,也相互适应,汉语和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对语文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语文课程要充分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向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是适应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这种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     要帮助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鼓励学生的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自主学习,鼓励想像、质疑和创新;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省略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请问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教育部有给指定参考书目吗?如果没有,那些参考书比较权威啊?

没有 中国史: 1、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2、 张岂之《中国历史》1-4卷 (高教版); 3、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人民出版社); 4、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5、 詹子庆 《中国古代史》(高教版); 6、 钱穆 《国史大纲》; 7、 张传玺《中国史纲》; 8、 周谷城《中国通史》; 9、 张大可《中国史学史纲》; 10、 晁福林、施建中《中国古代史(上)(下)》(北师大版); 11、 李侃、李时岳《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 12、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高教版); 13、 郭大均《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世界史: 1、 吴于廑《世界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齐涛《世界通史教程(3卷本)》 (山东大学出版社); 3、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十卷本)》(世界知识出版社); 4、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u2022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科版); 5、 王斯德《世界通史(三卷本)》; 6、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历史文选: 1、 周予同《中国历史文选》; 2、 张衍田《中国历史文选》(北大版)。 历史文献: 1、 杨燕起《中国历史文献学》; 2、 张传玺《简明中国历史文献》(北大版)。 史学史: 1、 张广智《西方史学史》; 2、 仓修良、魏德良《中国史学史》; 3、 宋衍申《中国史学史纲要》(东北师大版)。 史学理论: 1、 庞卓恒《史学概论》(高教版)。 历史地理: 1、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2、 蓝勇《历史地理》; 3、 李孝聪《区域历史地理》。这些最好多看看 现在历史学考的都不深 但很广 个人觉得初试的课本可以选如下几本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李侃、李时岳《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高教版)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教版 吴于廑《世界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然后再结合山东人民版 仝晰纲的《历史学基础辅导全书》配合北师大的习题 在买本齐鲁出版社的试题集 就OK了 至于其他所有列及的书目 关键是在复试的时候穿插着考 算是你的历史基本功了 平时复习之余也尽量多看看上面罗列的书目 当然不用全买 每种有一到两本就可以了 初试那几本一定要必备

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特别是要加大对什么基础教育的投

——随迁子女入学不再难。各地积极贯彻落实随迁子女入学相关政策,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安排随迁子女就学;进一步健全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入学办法,简化证明材料,降低入学门槛;全面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和“公民同招”,严禁收取借读费、赞助费,发现一起查处一起。2021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服务的占比达到90.9%。——家门口就有普惠幼儿园。党的十八大以来,“幼有所育”取得显著成效,各地以县为单位制订普惠性幼儿园布局规划,大力发展公办园,积极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同时落实政府投入为主、家庭合理分担、其他多渠道筹措经费的学前教育投入机制。2021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8.1%,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7.8%,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1.9%。——残疾孩子受教育机会大幅增加。按照精准核查、科学评估、分类安置的原则,各地就近就便优先安排适龄残疾儿童就读,对重度残疾、无法到校就读的残疾儿童提供送教上门服务。2021年,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95%以上,在此基础上,全面向学前、高中以上阶段两端延伸,确保各类适龄残疾儿童“应入尽入”。

衡水市城乡基础教育差距有多大

不大。根据查询衡水市官方信息得知,衡水市城乡基础教育差距不大。衡水,河北省地级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介于东经115°10′-116°34′,北纬37°03′-38°23′之间,东部与沧州市和山东省德州市毗邻。

1、基础教育美术课程包括哪些范畴?

基础教育美术课程包括四个学习领域,各学习领域分别由标准、教学活动建议和评价建议三部分组成。 "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 通过"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像力和创新意识。第二,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第三,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本学习领域中"设计"一词包括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现代设计基础和传统工艺。 通过"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 第三,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第四,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 "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 通过"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 第二,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第三,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①融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②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③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 通过"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差异与联系,学习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 第二,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开阔视野,拓展想像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基础教育美术课程包括哪些范畴?

1.满足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条件。2. 完善美术教学的基本材料和设置。各校应配齐必备的美术教学设备与器材,配置美术专用教室,并提供储藏教具、工具、材料的场所以及展示学生美术作品的场所。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学校应配备可供美术课使用的计算机软件。 3.丰富美术教学的图书和影像资源。学校的图书馆应配备美术书籍和其他美术资源,包括教师参考书、学生参考书、美术书籍和杂志、美术教育书籍和杂志、幻灯片和光盘等,供教师备课和上课、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以及自学或合作学习时使用。 4.拓展校外美术教学的资源。应广泛利用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艺术作坊和社区等校外的课程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民族、民间美术以及人类文化的遗物、遗迹也是重要的校外课程资源,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以及文物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 5.鼓励开发和利用网络美术教学资源。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开展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和国际的学生美术作品、教师美术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应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引进优质美术教学的资源,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 6.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美术教学资源。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包括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文体活动、节庆、纪念日、建设成就、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城市和农村的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尤其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 7. 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实现美术教育的公平,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突出地方美术教育的特色,因此应予以高度重视。地方美术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努力做好课程资源开发工作,有组织地在当地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充分加以利用。

1、基础教育美术课程包括哪些范畴?

基础教育美术课程包括四个学习领域,各学习领域分别由标准、教学活动建议和评价建议三部分组成。 "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 通过"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像力和创新意识。第二,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第三,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本学习领域中"设计"一词包括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现代设计基础和传统工艺。 通过"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 第三,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第四,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 "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 通过"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 第二,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第三,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①融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②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③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 通过"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差异与联系,学习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 第二,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开阔视野,拓展想像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从事职业教育好还是从事基础教育好

有组织机构和章程。职业学校的组织机构是指职业学校的内部管理机构,如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等,是职业学校运行的必要保障。职业学校的章程是指职业学校自主订立的、规范职业学校管理和教学等活动的自律性文件。是职业学校实行自主管理的基本依据,一般包括学校的名称、办学宗旨、办学方针、内部管理体制、教职工、学生参与民主管理与监督的制度、财务制度、人事管理制度、举办者、章程的修改程序等。   2.有合格的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师资的数量和质量,是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速度和培养人才质量的根本问题。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当具有法律现定的教师资格。此外,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可以聘请技术人员、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和其他教育机构的老师担任兼职教师。   3.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设施、设备。举办职业学校必须具备相应的校舍、场地、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这是举办职业学校的硬件设施。由于职业学校以培养学生生产技能为主,因此,需要有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设施、设备,如实验仪器、设备、标本、模型,与专业对口的厂、场、店等实习基地等。   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办学资金可以是通过财政拨款来的,也可以是以自有资金,还可以是通过社会捐赠等渠道筹集到的,总之,举办职业学校必须有一定的启动资金。同时,为了确保职业学校的发展,还必须要有稳定的经费来源,经费可以是政府拨款,企业、事业组织或个人利用自有资金,也可以接受社会捐赠,此外,还可以向学生收取一定的学费。无论哪种途径,必须是稳定的。 [编辑本段]为什么家长不喜欢孩子上职业教育学校   那是由于这样的家长还是在一种上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的梦中,而且,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失业问题还是没有让他们从他们的一厢情愿中醒来,更有甚者,加重自己孩子上大学的负担,一定要上好大学,上国外的好大学。但到后来,自己的孩子还是不能够在职场一展风采,原因就是没有一技之长。而我们的职业教育质量是一个问题,质量的问题导职业教育没有身份的问题,但这个问题一定会解决的。那些家长也会被社会的发展而逼着去重视职业教育。   [编辑本段]解决职业教育困境的途径何在?   1、职业教育具有大众性,是社会公共事业,应在政府承担主要投入的前提下,形成行业、企业等各种力量共同投入的多元化办学模式。  2.、各级职业学校应明确自己的定位,中等职业学校(中职、中专、技校)主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职、高专)主要培养高技能技术人才。  3、在正确定位的前提下,应研究宏观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状况,调研人才需求,制定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包括职业技术人才的通用目标和专业目标)。  4.、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应结合职业教育特点、结合技术现状、结合中国实际,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以职教学生特点(包括学习特点:形象思维较发达、心理特点:专注实用)为依据;以实践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为指导,创新教学模式,在专业课中广泛引入项目课程,尽量将教学活动至于真是环境之下,以使学生获得更加实用的能力;发挥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这有别于大学课程开发的专家主体地位),形成教师、劳动部门、内容专家等共同开发教材的局面。  5、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当前校企合作情况总的来说不太理想,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能够协调双方利益的双赢机制。学校应加大对企业人才需求的分析力度,以能够提供对口的高质量教学为前提,获得企业的资源(实训条件、资金投入)与实习、就业机会。  6、实施集约化发展模式。学校、企业、行业之内与之间应打破重自建,轻共享的传统,减少重复投入,采取诸如建立职教园区等方式,实施资源共享,实现集约化发展。 [编辑本段]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因此职业教育亦称职业技术教育或实业教育。  按照教育的四分类说,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  职业培训悄然壮大  在论坛上,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职业培训处副处长张凯利认为,目前,高校计算机教学滞后及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相当突出。通过岗位练兵提高职业技能,已成为目前我国现实条件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IT培训业盲目跟风多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游戏软件分会副会长刘金华表示,业内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许多企业并没有培训经验和实力,但也想分一杯羹。由于没有办学的实力,就恶性竞争,虚假宣传,抢夺生源,造成不良的影响。  北京清华万博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曾逊表示,IT职业化教育降低培训门槛是目前IT培训机构良莠不齐的重要原因。由于人才缺口大,近年来IT培训认证的人数呈爆炸式上升。IT培训中的很多种类不需要受到厂商的限制,诸多机构纷纷入行,导致培训机构水平参差不齐。 

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基础教育相对的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相对的是普通教育。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分基础教育部门、职业教育部门、高等教育部门等等,主要是是为了管理工作的方便。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一、基础教育发展概况我国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二、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基础教育实行在国家宏观指导下主要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国家教育部负责制定有关基础教育的法规、方针、政策及总体发展规划和基本学制;设立用于补助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师范教育的专项基金;对地方教育部门工作进行监督指导等。省级政府负责本地区基础教育的实施工作,包括制定本地区基础教育发展规划和中小学教学计划,组织对本地区义务教育的评估和验收;建立用于补助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专项基金,对县级财政教育事业费有困难的地区给予补助等。县(市、区)级政府在组织义务教育的实施方面负有主要责任,包括统筹管理教育经费,调配和管理中小学校长、教师,指导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等。乡级政府负责本辖区义务教育的落实工作。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学校教育是学历性的职业教育,分为初等职业学校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和高等职业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如对职工的就业前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等各种职业培训以及各种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教育等都属于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职业培训是按照职业或劳动岗位对劳动者的要求,以开发和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为目的的教育和训练活动。是非学历性的短期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形式多种多样,目前,我国的职业培训包括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职业培训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培训。设立职业学校的基本条件是保证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学校的设立,必须符合下列基本条件:1.有组织机构和章程。职业学校的组织机构是指职业学校的内部管理机构,如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等,是职业学校运行的必要保障。职业学校的章程是指职业学校自主订立的、规范职业学校管理和教学等活动的自律性文件。是职业学校实行自主管理的基本依据,一般包括学校的名称、办学宗旨、办学方针、内部管理体制、教职工、学生参与民主管理与监督的制度、财务制度、人事管理制度、举办者、章程的修改程序等。2.有合格的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师资的数量和质量,是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速度和培养人才质量的根本问题。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当具有法律现定的教师资格。此外,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可以聘请技术人员、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和其他教育机构的老师担任兼职教师。3.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设施、设备。举办职业学校必须具备相应的校舍、场地、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这是举办职业学校的硬件设施。由于职业学校以培养学生生产技能为主,因此,需要有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设施、设备,如实验仪器、设备、标本、模型,与专业对口的厂、场、店等实习基地等。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办学资金可以是通过财政拨款来的,也可以是以自有资金,还可以是通过社会捐赠等渠道筹集到的,总之,举办职业学校必须有一定的启动资金。同时,为了确保职业学校的发展,还必须要有稳定的经费来源,经费可以是政府拨款,企业、事业组织或个人利用自有资金,也可以接受社会捐赠。

基础教育管理软件系统开发公司有哪些(教育软件开发公司排名)

基础教育管理软件系统它包含学籍管理,考务管理,教务管理,招生录取,学生成长记录等基础教育信息化模块,这个系统的开发对软件公司的技术实力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在深圳有不少的软件开发公司,像我们一样能开发基础教育软件管理系统的公司也有,可以去看看。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思考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思考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充分体现了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根基,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对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奠基作用。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基础教育必须牢牢把握好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向,是基础教育的首要问题,集中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事业的根本定位与时代特征,是发展基础教育事业的立足点,也是我国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关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是事关方向性的大问题。首先,基础教育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基础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其次,基础教育要筑牢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根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再次,发挥基础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基础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各环节,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教育多位一体的育人格局。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这一中心任务,需要培养数以亿万计能堪当这一时代重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其根本宗旨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坚实基础,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支撑作用。夯实基础教育,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一方面,要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既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要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另一方面,要打造高素质的基础教育教师队伍。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位,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使每一位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担负起立德树人的职责,成为学生完善人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典范和引路人。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专门部署。教育是最受关注的民生工程,与每个家庭息息相关。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将来有所成就。基础教育是在读规模最大、学龄最长,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的教育。各地各类教育中,只有基础教育是全民性的教育,与每个家庭、每个孩子息息相关。基础教育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办得好不好;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的满意度,直接关系对整个教育的满意度。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办好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一方面,要在促进公平上下功夫。教育公平如今已成为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坚持以有教无类促进教育机会公平,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以因材施教促进教育过程公平,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以各得其所促进教育结果公平,缩小教育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的差距,加快教育数字化,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要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着在较好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基础上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强烈期盼问题,必须自觉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注重内涵提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工作机制和质量保障体系。

如何登录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教育平台

我一登就显示身份证已注册怎么回事

中小学生以及幼儿的基础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

为贯彻落实党的xx大关于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精神,深入了解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真实期盼,准确把握基础教育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落实管办评分离推进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建设,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15年4月至5月在全国各地开展了面向中小学生以及幼儿的基础教育满意度调查。   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分为三类,一是基础教育服务对象,即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受教育者,其中幼儿园阶段问卷由家长作答,小学阶段问卷由家长和学生共同作答,中学阶段问卷由学生独立完成;二是教育工作者,即幼儿园教师、中小学教师和校长;三是社会公众,即网民。针对三类调查对象八个群体设计了八套问卷,单题最低分为1分,分为7分,分值越高表示各群体对教育的满意度越高。每个群体的教育满意度指数满分为100分。每个群体的满意度调查内容均包含总体满意度指数和期望指数,教育服务满意度调查包括教育公平感知和教育质量感知指数;教育工作满意度调查包括条件与保障、学校管理、发展与机会等;社会公众满意度调查包括规划与保障感知、管理与服务感知指数。   本次调查基础教育服务对象和教育工作者采取分层多阶段不等概率抽样,按照国家—省—县—校分层,在各学校内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抽取。社会公众按区域、年龄、性别、家庭收入等指标抽取样本。覆盖全国31个省份370个县(市、区)、4925所幼儿园和中小学校,近8万人参与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2420份,其中学生(家长)46306份、教师17578份、中小学校长3718份,社会公众4818份。   学生和家长对教育工作总体满意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指数为79.16分,教育公平感知指数76.34分,教育质量感知指数75.27分,教育期望指数76.68分,反映出其对当前教育工作比较满意。   (一)在区域上东部地区满意度指数高于中西部地区   各学段的总体满意度指数呈东、中、西部逐渐下降趋势,东部比西部地区高2—4.2分。教育公平感知指数的地区差异略小,各学段的地区差异在2.03—3.85分之间。教育质量感知指数地区差异较大,各学段的地区差异在2.03—4.95分之间。西部地区学生和家长的教育期望也较低,各学段的期望比东部地区低2.03—4.95分。   高中学段的满意度指数地区差异。不论是总体满意度指数,还是公平感知和质量感知都是各学段差异的,东西部地区各指数差异在4—5分之间。   (二)在城乡上城市满意度指数高于农村   城区学生总体满意度指数及各有关指数大部分高于乡村学生,差距超过6分。幼儿园总体满意度指数城乡差异达到6.11分,幼儿园教育质量感知和教育期望指数城区均比乡村高5分以上,而教育公平指数几乎没有城乡差异。   (三)在学段上小学满意度指数,高中最低   幼儿园家长满意度指数为83.9分,小学生及家长满意度指数为84.9分,初中为76.7分,高中70.6分。幼儿园四个维度的反映趋势与中小学略有差异,教育公平感知与本学段其他有关指数相比相对较低。   (四)不同群体间满意度指数存在一定差异   1.外省户籍中学生满意度指数低于本省户籍学生。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流动儿童满意度及其各有关指数与当地儿童差异不明显。但初中和高中省外户籍学生的满意度各指数则多低于本省户籍学生。省外户籍高中生的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感知指数只有65分左右。   2.住宿生的满意度指数低于走读生。住宿生的总体满意度指数以及其他三个指数均低于走读生,学段越低差异越大。小学阶段住宿生和走读生的差异,四个指数差异在2.26—4.9分之间。初中在1.9—2.77分之间,高中阶段的各个指数上住宿生略低于走读生1分左右。   3.家庭社会阶层高的学生满意度指数高于低阶层学生。社会阶层一般采用收入、学历和职业三个指标表示。如将家庭经济条件根据当地的相对水平排序划分为五个等级,家庭经济条件的比最差的群体总体满意度指数及有关各指数高12—20分。监护人学历越高总体满意度指数及有关各指数得分越高,各个学段学生父亲学历在大专及以上的比小学及以下的高5—8分。从父亲职业来看,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子女比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总体满意度指数高5—6分。对母亲学历情况的分析结果也大致相同。   (五)学生及其家长对教师工作态度最满意而对课业负担重与校际质量差距大最不满意   各学段的学生及其家长高度认可教师工作态度。在单题满分为7分的情况下,班主任认真负责以及学习困难时老师给予帮助方面,各学段学生和家长评价较高,均超过6分。   小学及家长、中学生对教育工作评价最低的方面集中体现在课业负担重和学校质量差距上。小学生对放学后没有时间玩的意见,初中生抱怨睡眠不足,各学段均认为学校在国家课程之外的教育活动组织不够,突出表现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社团、选修课、阅读支持等方面做得不到位,评价最低。学校间质量差距也是学生和家长突出不满的问题,幼儿园阶段的评分只有4.04分。幼儿园“入园难”和“入园贵”等热点问题在本次调查中评价也很低。幼儿园、小学和初中的学生和家长对上学路远问题集中表达了不满。   (六)人均GDP高的省份满意度较高   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3年的人均GDP水平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人均GDP高的省份基础教育总体满意度及其三个有关指数得分均;处于人均GDP低水平的省份,其在四个指数上的得分均相应较低。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总体满意度指数在人均GDP组和最低组之间分别相差4.70、2.81、4.33和4.58分。学段越高,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影响越大。尤其在中学阶段,教育公平感知和教育质量感知的指数在GDP和最低组之间相差5—7分。   教师和校长对教育工作基本满意   (一)教师表示工作愉快但对保障条件不满   1.各学段教师总体满意度指数均达到60分。按照教师群体工作性质差异分为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两个群体,幼儿园教师总体满意度、学校管理和总体期望等指数在70分左右,中小学教师的三项指数得分在60—68分之间。幼儿园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的政府保障指数均较低,分别为56.85分和57.97分。   2.教师满意度指数东高西低。东部地区教师在四个指数上的得分均,西部教师得分均最低。东部地区幼儿园教师总体满意度指数69.41分,比西部地区高3分,学校管理指数、政府保障指数和总体期望的差异均约为5分。东部地区中小学教师总体满意度指数63.56分,比西部地区高5.67分,其他三个指数东部比西部高3—6分。   3.西部地区教师满意度城乡差异较大。从全国总体来看,城区、镇区和乡村教师的满意度指数依次降低,但实际分值差异只有1—2分左右。但分地区看,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各个指数城乡差异较大,总体满意度城乡相差达4分,表明西部地区城乡更为不均衡。   4.未评职称和高级职称的教师满意度指数较高。各学段都表现为没有评职称的年轻教师和高级职称教师的满意度指数较高。对教龄的分析也证实了新入职教师满意度,随着教龄增长满意度下降,教龄11—15年的教师满意度最低。   5.各学段教师学历与满意度关联性不明显。幼儿园教师学历越低,教师满意度及各有关指数越高,中等学历教师的总体满意度指数72.82分,高于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将近9分。在小学阶段则是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满意度,达到71.5分,专科和本科学历的教师没有差别,中等学历教师满意度最低。初中阶段表现出明显的学历越高教师满意度越高的趋势。研究生学历的满意度指数63.91分,比本科和专科学历教师高了5—7分。本科学历的教师在高中是主体,但满意度最低。   6.收入越高教师满意度指数越高。各学段都表现出教师月收入水平越高,满意度指数越高的趋势。收入提高对中学教师的满意度指数的影响比低学段教师更大。   7.教师对工作氛围和办学条件认可程度高,对待遇低、压力大、缺乏社会尊重等问题表示不满。教师最不满意的五项事项依次为:待遇过低、工作压力过大、政府制定教育政策法规时教师没有发表意见的机会、缺乏社会尊重。幼儿园教师强烈反映工资、保险、编制等方面保障严重不到位。

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在生活中,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调查目的   1、掌握三所学校部分学生家长、教师对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的认识和看法。   2、了解农村基础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以及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二、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三所学校的部分学生家长、教师、学生。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与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以访谈的形式为主。发放问卷是在三所学校放学之际,随机选择在学校门口等学生放假回家的的家长当场发卷填写,并当场收回的形式。共发出问卷30份,收回27份,回收率达90%。其中有效问卷24份,有效率为80%。并与部分老师和同学进行了访谈。    四、调查时间:   XX年1月10日—XX年1月12日    五、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了学生家长、教师对基础教育工作的看法、认识和对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农村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认识和建议等方面。    六、调查结果   就本次调查结果说明如下:   有87.5%的家长较少地关注农村基础教育,或者基本不关注,这与农村人们的工作繁重有关。农民在农忙时节的工作量大,一般无暇顾及其他事情。这项数字表明,农村基础教育在农村中的关注度严重不足。农村的学生家长对农村的基础教育了解并不多,对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知之甚少,这也与其家庭负担、繁重的工作有紧密的联系。   在家长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方面,学生家长做的也不尽如人意。很多家长平时在学生回家之后与学生的交流时间比较少,或者是基本没有与学生进行交流,这一部分的家长大多数是将孩子送到爷爷奶奶家中进行看护。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缺少交流的时间会造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父母的认识了解不足,甚至会对父母形成偏见,这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养成起着不良作用,对孩子的成长也很不利;另一方面,家长将孩子送到爷爷奶奶手中看护,也可能加重了老人们的生活负担,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尚未健全之际,这样做可能会引发诸多问题。就学生家长与学生谈的最多的话题来看,有的家长愿意与学生谈在学校中发生的事情,可以看出,这一部分家长倾向于了解学校的`内部情况,以及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情况;而有的家长更倾向于对学生教育为人处事,分析看,这一部分家长更愿意在学生性格的完善和道德的形成上多下功夫。   在家长们比较关心的学校收费问题上,虽然大多数家长对当前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国家规定免除表示叫好,但也有20.8%的家长认为学校巧立名目变相收取各种费用。这项数据表明,教育部门等在农村基础教育阶段总体上还能使人民满意,但也反映出政府、社会各界等对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农村的投入仍不够。在教育投入中,教育部门的投入重点仍在城市,而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虽然数目还可以,但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占的比重却偏小。而且,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对资金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教育、财政等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重视,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并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   在目前农村基础教育存在问题以及安全问题上,83.3%的学生家长认为,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父母缺乏相关方面的教育知识是目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究其原因,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不难得出,由于农村人们多为体力劳动,劳动繁重,加之文化程度偏低,人们一般无暇去学习相关的教育知识,拿不出时间来购买、阅读相关的教育书籍资料。针对此,父母要提高对基础教育的认识,增加相关方面的教育知识,做好学生的家庭教育工作,为学生从小就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此,学校应该定期召开家长会,对家长们进行宣传教育,并发放家庭教育知识小册子,以增加家长们的教育知识。针对全国关注的学校安全问题,调查显示,75%的家长对孩子所在学校的安全工作比较放心,可以看出本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安全工作做的比较到位。   在学校的内部管理与教学方面上,87.5%的家长希望学校的硬件条件要达到相应的要求,91.7%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就读于升学率高的学校。这反映出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推动着家长们思想观念的提高,家长已经不能满足于普通简单的教育模式,而是越来越倾向于教育质量高的学校。同时,家长们对农村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素质也有了较高的要求,有50%的家长认为有较高的专业技能,能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知识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素质。这也是当前社会发展、激烈竞争在教育上的表现。而与此同时,有87.5%的家长认为,学生在学校应该努力提高学习成绩,考取理想学校,而在为人处世和综合能力方面上的要求不高,这方映出农村学生家长对教育存在认识偏颇,重学习而忽视其他方面的提高。   在农村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上,95.8%的家长希望将农村基础教育与城市基础教育放在一个平衡的位置上。而在农村基础教育的资金支持来源上,家长们也普遍认为应将政府的投入放在第一位,并且希望能够获得企业、社会等各层面的支持,希望教育部门在师资力量方面实现均衡分配。   在与学校教师访谈中,教师们普遍反映基础教育的工作任务重、工资水平低,部分教师年龄偏大等存在的主要问题,经调查,教师的工资平均仅为1700元,相比较之下低于其他工作的工资,部分教师工资一直提高不上去。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希望教育部门正在逐步减轻教学任务,切实关注教师的地位,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并选拔、聘用年轻的、学历较高的教师到农村任教,为农村基础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七、调查体会   总体上来看,农村基础教育在农村中的受关注度不高,家长们对基础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并且缺乏相应的家庭教育知识与能力,政府部门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相对不足,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为此,提出几点看法:   (一)切实提高农村人们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认识与关注度,增强人们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加家长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一方面,学校应广做宣传教育,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分发家庭教育知识小册子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家长们进行宣传教育,以增加家长们的家庭教育知识。另一方面,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家庭在基础教育中的开支,从而增强家庭对基础教育的关注度与认识。   (二)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将教育经费向农村基础教育倾斜。建立基础教育资助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资助,发展残疾儿童康复教育。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等社会各方力量对农村基础教育进行捐助投入。   (三)完善法律法规,规范教育管理。加强对农村学校的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和安全责任制度,形成全覆盖的全市的教育安全防护体系。严厉查处违规办学的公、私立学校,做好对各类学校的监督工作,切实保障农村适龄儿童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四)依法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切实维护其工资、社会保障等权益,特别要提高农村教师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建立教师工资增长机制和保障制度,切实减轻农村教师的教学负担,健全农村学校的福利保障制度。 ;

急求!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区别 30---40字最好

职业教育与相同层次的基础教育比较起来,最大的一点在于职业教育更加注重技能的培养,在教学中,除了保证理论教学体系的完整性之外,学校比较强调实训环节教学,另外,职业教育的教师一般需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

基础教育学的介绍

基础教育学,顾名思义,就是以教育学为基础。即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是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作为学科,教育学的对象是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教育学的性质是社会学科和基础学科,教育学的特点既是规范性的学科,也是解释性的学科。其意义在于超越日常的教育经验,形成专门的教育认识,为提高教育水平提供思路和理论指导,并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依据。学好教育学是从事教师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新基础教育读书心得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心得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心得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新基础教育读书心得范文(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基础教育读书心得1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丛书》一书中提出要重建学科教学价值观,拓展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指出“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认真地分析本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而不是首先把握这节课教学的知识重点与难点”。“每个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一个领域的知识以外,从更深的层次看,至少还可以为学生认识、阐述、感受、体悟、改变这个自己生活在其中并与其不断互动着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和形成、实现自己的意愿,提供不同的路径和独特的视角,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提供一种惟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升独特的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惟有如此,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才能从不同的学科教学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在发展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体验、认识、欣赏、改变、创造能力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体验丰富的学习人生,满足生命的成长需要。”   叶澜教授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认识人文地理的教学价值,人文地理教学的价值就在于让学生用地理的独特视角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类活动有更丰富的认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很多教师对教育价值的选择还停留在“传授知识”上,学生并未对人文地理中所描述的人类活动及社会现象形成深刻而丰富的认识。上学期听了“城市化”一节课就存在这样的问题。这节课主要内容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及城市问题。为了说明问题,有必要对这节课主要教学过程作简单的描述。   在“郊区化和逆城市化”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先用示意图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郊区化与逆城市化的含义,接着提问:“为什么中心城区的人口会迁移到郊区去?”“因为中心城区空气环境较差,交通拥挤,房价太高等造成的”“还因为郊区环境好”,教师肯定了两位学生的回答后,再次强调郊区化的表现。然后又以同样的教学方式进行“逆城市化”教学。   在“城市问题”部分的教学中,教师用景观图片的方式罗列出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交通问题、住房问题、就业问题等城市问题,然后让学生讨论:“为身边的城市问题献计献策”,学生提出一些诸如“少扔垃圾多种树”“多乘坐公共交通”等对策。   这样的教学场景在人文地理教学还是比较常见的,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作一些简单的交流,“植树造林”这样的答案可能在小学时就已经耳熟能详了。   那么如何让学生用地理的独特视角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类活动产生更丰富的认识呢?   首先,在人文教学中要结合案例进行教学。这节课的主题与城市有关,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性的大城市,应该以上海为案例,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开展教学,比如,对于郊区化的问题,教师可以呈现近几年上海城市人口分布的数据变化表,让分析上海城市化已进入哪一阶段,并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出现郊区化,郊区化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对于城市问题,教师也可以聚集一些上海出现的主要问题如交通、环境等,深究其原因,然后再让学生提出合理措施。   其次,人文地理中的一些人类活动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教师要将其视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加以利用,培养学生以多维视角分析问题。比如对于为什么中心城区的人口迁到郊区这一问题,就涉及了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大、城市市政建设、郊区交通条件、环境条件改善等多方面的因素。当学生的回答出现同质化时,教师要从思路上予以引导。再如,郊区化对于促进上海这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些都需要教师进一步去挖掘。   这节课的价值决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郊区化、什么是逆城市化,城市问题有哪些,而是将这些知识融在“如何让我们所居住的城市——上海进一步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这才是叶澜教授所倡导的对学科丰富育人价值的拓展。   新基础教育读书心得2   从素质教育改革到现今的新课程的近乎十年里,我们已经接触阅读了不少教育改革的理念和实践指导丛书,对改革的理念方向有初步的认识,同时在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经验。但自从阅读了了《新基础教育》这本书后,我感到对教育又有了更深层的认识,或者之前的一些困惑有所解除、或者隐在骨子里的信念变得更加明晰了。正如叶澜教授所说的,新基础教育不是只实用代引号的新基础教育,而是特殊的课题命题,包含普遍的因素。如反映当代的社会转型和当代人类社会发展对对中国基础教育学校现状提出的普遍挑张,关注世界和中国教育改革的趋势和特征在两者之间建立关联和进行比较增加了历史的维度,不是平时单纯的变革状态下的描述,是介入实践性研究的产物,它不满足于批判,更注重重建,本书框架结构明晰,我在阅览的过程中本书的新理念也逐渐显影在脑海里。   没有宏观和远见着实的教育理念,教育就必然如薄冰似散沙。或朝夕多变,人云亦云、劳民伤财、急功近利。本书最让我产生共鸣的是第一章节,即生存基础:人口资源于生态。时空上,它逆古至今的阐述或精要的点提了社会发展的一些重要环节,从经济、政治、历史、科技、人口、资源方方面面阐述很具社科人文性,恰恰教育就是方方面面的。它是一本高瞻远瞩洞悉力强的教育研究文献。通过学习阅读丰满了我们前线教师的教育资源库。国与国的的竞争、资源的合理利用,整个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少不了社科的研究和科学合理利用地球有限的资源,即要考虑现代又要考虑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所以教育小到家庭国家大到国与国之间,是密不可分。在因特网的世界,让我们有了更好的平台去了解和交流这一切了。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国与国的利益才会得到共享、权利才得到抗衡、世界的格局才会得到相对合理的重组,那么教育和人口素质尤为重要,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就重中之重了,只具有狭窄的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作为美术教师,我从来不因为自己有了一些技能而沾沾自喜,因为在我的理解里,美术除包含其本题艺术形式美以外,还需要各种丰富的土壤去孕育的,同时美术也包含着为社会服务,促进人类社会的心志发展,我们应该记得人类的文明创造始于使用工具和图形文字表达,而现今美术教育课标中强调的培养学生动手创造能力和绘画表现力,不就是同出一辙吗?在比如社会的腐化环境的恶化不久是出现在恰恰物资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吗,人们视金钱如命的年代,许多具有高知识和技能的人高素质人才也为之动容,这是道德缺失的产物,所以从小培养树立学生高尚道德的人生观将更深远的影响着未来国家的命运。人生观从道德审美中来。又如一个具有很高审美和创造能力和远见性的市长,他在建设城市规划环境时,一定会综合方方方面面,不是为了仿效某个大城市获得暂时的业绩去劳命伤财,看到柳州街道今非昔比,大街上树阴婆娑,建筑高低错落,掩露得体,自然与人工植物建筑形色和谐相得益彰,碧水蓝天工程的成效,处处散发出鸟语花香人文关怀的气息,不再是建筑整齐划一单调平板,或杂乱无序,乌烟瘴气、尘爱满天飞的景象。设想如果我们走在城市间极少见到人们撑阳伞、戴口罩,晚上很难听到轰隆的空调机喘鸣声,也许国家支付的医疗费也节省不少,环境美了、生活好工作效率也搞了,这一切假如没有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和高素质高审美能力的领导班子这一切成了空话。   美术的内函是人类心理真实的体验,美术外在作用是社会进步的推进器,而美育又将依附社会科学各方面日趋丰富。所以美术学科及其学科的扩展延伸尤为重要。当然这一切合乎人性有了美感才会让人珍惜,大到国家之间才能构建和平的世界。有一句话说得好,富有艺术气质的民族是聪明理智伟大爱和平的民族,至少是一贯性的。   这些年,有了太多感触,对于美术教师而言,要时刻不忘做到与时俱进,把学科与现实相互联系,不断构建具有丰富人文底蕴的美术课堂。   新基础教育读书心得3   在领悟社会转型与学校教育转型的背景下,“新基础教育”呼唤着一种富有生命活力的、健康的个体的出现。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出于每个人生命深处的呼唤与需要。正是由于回到了任何人都具有的“生命”这一原点上,“新基础教育”理论及其实践所面对的就不仅仅是少数人,而是拥有生命、向往生命发展的所有的人。“新基础教育”的召唤力正来自于此。它追求一种健康向上、积极达观的生命态度与精神状态,追求一种坚实的探究性的生命成长过程,追求一种自我寻求发展资源、积极实践、综合互动的复杂的思维方式,追求一种主动的生存方式。   “新基础教育”是相信生命的力量的,是相信学校教育的力量的。生命有着内在的力量,无论在何种情境下,有生命活力的人不会缺少希望、不会缺少信心、不会缺少力量。而学校教育,能够给生命以力量、给生命以阳光。   “新基础教育”追求着学生的生命成长。一个个新生的、充满绿意的生命,在全面的、全程性的学校教育改革过程中获得成长,这是“新基础教育”的一贯追求。   “新基础教育”关注着教师的生命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这句话,已经成为打动众多教师的一句名言。也许,这句话的亲和力与感召力,正来自于它对教师生命质量的深切关注。   随着时代的变化,教学的观点与理论、方法与手段也在不断更新,教师也要学习。教育不是把现成的东西像商品一样,放在你手里,你接过来,就学会了。知识的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传递的过程,它需要发生一个主体的转换。两个主体之间通过互动实现知识的一种转换,由外在的转化成内在的,成为构成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做教育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究,不断地探索,不断地重新认识。教育事业对喜欢挑战的人不会满足,当然光喜欢挑战还不够,还要热爱人、喜欢人。如果你对人没有兴趣,对别人不愿付出,你就别当教师。   传统的文化不把孩子当做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存在,而总是把孩子看做管的对象、哄的对象。其实孩子也有很多可以让成人深思的东西。成人没有孩子的心态,他不会去理解孩子,去尊重孩子。他总是用他的眼光、他的标准去看待孩子、去要求孩子。正因为这样去看待孩子,所以会把跟孩子打交道的人也看成是最卑微的。因为孩子卑微,所以你也卑微。这样一种社会的认识、文化的积淀折射到教育中来,逐渐变成许多教师自认的一种角色定位。有些教师教完了一次、两次、三次,以后他就认为我是老教师了,就把自己定位在是一个讲课的人,他也做得没味道。教师这个职业就这样去魅了。   所以,要使教师职业呈现出她原本就有的魅力和丰富性,在我看来,重要的是要重建教师角色的形象,重新认识教育的真谛及当代教育的使命和特征。惟有如此,才会看到当今教师的生活充满着挑战,教育是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事业。谁说教师的生活就是不断地重复了?恰恰相反,其实每天每节课都是师生在课堂中。共同创生的。教师要有不断自我更新的意识和能力。惟有如此,才能胜任在变化着的社会中当一个称职的教师,才能在促使学生发展的同时,使教师自己的职业生命也在发展。只有一个不但对社会有价值,而且让从事该职业的人也能感受到工作中创造的欢乐和自我发展价值的职业,才会成为最有内在魅力的职业。   新基础教育读书心得4   社会的发展、变革引起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而这些变化又势必影响到教育的改革。教育要革新,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更新。   在《新基础教育理论》书中就提有这样的论述:新教育观念系统是实施“新基础教育”的学校之魂,是变革传统学校的理论武器。   基础教育的观念更新,就是价值观、学生观和学校教育活动观的更新。   教育具有着未来性、社会性与生命性。这些新观点的提出,就是针对现在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学科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轻学生个体生命多方面发展价值的弊端。强调教育的“终身化”联系,体现了基础教育与个体生命关系上时间维度的变化。“教育不只是旧观念中个体生命里程的一个阶段,而是生命全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学生个体而言,教育须承担起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为其有可能创造有意义而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的责任。“人类最宝贵财富是生命的成长。”“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   通过读《新基础教育理论》这本书,能使教师认识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自己的心里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心人,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书中还强调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学生观的更新上,教师要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在这样的认识上,开展学校的育人活动,是注重沟通教育理想“彼岸”与学生发展“彼岸”的具有转换功能之“桥”。教育活动最常见的形态是持续渗透,犹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新教育活动观的核心是激活师生在教育活动中的生命活力,使教育活动真正成为朝着目标实现的方向而开展的师生积极互动。”   整本《新基础教育理论》从我国的人口、资源与生态到世界宏观变化、中国社会转型、古代中国的教育回溯与反思,侃侃而谈到当代中国教育变革的任务、策略,基础教育的重建论,甚至精细到日常教育实践(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详细地论述了教育的过去、现状以及面向未来的特殊意义,读来令人收获颇丰。   教育就是育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目标而存在。所以说,教育的核心,在于一个“人”字。   如果说教育理论是书写这个“人”字的一撇,那么具体的方式方法,则是构成“人”的一捺。在理论的依托与指引下,行使恰当的教育方法,最终能使书写出的“人”字完整且美观。   针对以上述,恰如书中所谈:当前我国学校教学实践中存在生命价值的缺失。大部分教师对教育价值的选择还停留在“传递知识”上,其中有一些教师虽已关注到学生技能、技巧,甚至能力和智力的发展,但大多仅为点缀。至于认识范围以外的目标则更少涉及。然而,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他主张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来改造以书本作为出发点的旧教育。同样,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构成,如果一个教师一辈子从事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意义对于教师和学生的人生无疑是重大的。   为实现拓展现有学科的育人价值,“新基础教育”要求教师先认真分析、认识、把握本学科对于学生成长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对知识进行重组,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书本知识重新“激活”,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学生经验、发现发展以及历史的沟通等。正是通过对统一制定的确定性教学内容的深度开发、重新组合和多向激活,通过把弹性因素和不确定性引入教学过程的设计,使教学设计为师生课堂教学的实践留出了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创造生成的可能。   教师是课堂的设计和引领者,但学生是教学的重要资源。一堂资源丰富、同时具有开放性与互动的课堂,再加上适当的拓展或实践活动,将对解放学生、活跃气氛起积极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堂的情感态度定会发生明显变化。而“活”起来的课堂,如果教师不能有良好的驾御能力,可能还是会回到习惯的老路上去。所以,书中又提出了更深一步的建议,我认为对当今教师是十分有用的。一、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的研究力度,使教师在设计中就有“结构”意识和形成“弹性化”方案。二,在上课时,要求教师学会倾听,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要提升及时做出合适应答,推进教学过程的能力。三,强调教师在教学角色中不仅是“呈现者”,“提问者”,“指导者”,“评价者”“管理者”等,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然而,实际的教学往往并不会完全依照着理论的发展而发展,一个教师尽管教的是同一门课,面对同一批学生,但他在每节课上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经历的过程都并不相同,每一堂课都是在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   所以,面对现代社会求新求变以及知识日新月异变化对人的能力提出的要求,《新基础教育理论》不仅强调了教师对变化的认识和行为的改变,而且还要从变化走向新的教学能力和习惯的养成。这也是体现了一个“人”字。由此可见,以人为本,或者说是更加人性化的教育对育人的重要意义,也是这本书读来我最深刻的感受。   新基础教育读书心得5   在寒假休息的两周时间里面,我认真地阅读了叶澜老师的《新基础教育论》,这本书是叶澜教授积十多年“新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交互研究撰写而成的,是一部关于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全景式力作。全书有3大编共12章组成。第一编是“当代中国教育变革社会基础论”,分别从“生存基础”、“世界变局”和“中国主题”三个层面作出阐述。第二编以“当代中国教育宏观变革论”为题,从宏观变革的反思和宏观变革的性质、人物、主体、策略等方面构建当代中国教育宏观变革的理论。第三编为“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重建论”,从中回溯了我国自1840年以来至改革开放前百年中国学校转型变革的历史,对当代中国学校转型性变革的内涵、学校教育日常实践和管理实践的重建作了系统论述。   我分三个阶段来读完这本书。第一阶段:初读,采用圈点式阅读的方法,将好的字句划出,经典的教育理念标记出来。第二阶段:详读,详细阅读文章,在每一章节中留下随笔。第三阶段:精读,特别经典的章节多次阅读,品味其中的精华,并撰写读书心得。   新基础教育在我校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这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几本新基础理论书籍,也聆听了许多优秀教师在新基础理念下的研讨课。不断地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实践。从“认同、接纳”到“实践、反思、重构”,都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富足。   今年寒假我又一次学习了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书中的只言片语触动着自己的内心深处。叶澜教授数次强调着“教师工作直接面对的`是生命,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教师的心目中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人……”   从导言中深深吸引我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不禁感触万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没有教师这个“重组者”角色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将有可能变成散沙一团,教学也会失去它的意义。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对师生来讲,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不仅仅是在教和学,不仅仅是在认识世界,不仅仅是在利用已有的文化资源,不仅仅是在围绕着书本转,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生命向着无限的可能性开放。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地在育人。   新基础教育读书心得6   利用假期阅读了“新基础教育"这本书,书中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落到实处。   “新基础教育"理论提出的“三观十性”,以及“把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发展的主动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的“四还"目标等为教师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育活动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精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展学生上,而不是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回答看作是一种对教师的配合,而是看作对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和教学过程创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叶澜教授在阐述新教育观念下的学生观时,认为新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这是教师在教育中努力探索的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逐渐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一教育行为产生的观念性前提。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最关注的是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能动性。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我很好地把每一个学生当作一个生命体了吗?回答是否定的。以前我们或多或少地存在把学生看作认知体,只要让他们认真学习,养成好习惯,在各式各样的考试中有一个好成绩,但并没有过多地考虑教育对于学生和教师生命成长的意义是什么。叶教授的文章让我真正开始认真思考:怎样的教育活动是最利于生命成长的?   首先我认为要改变我们教师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关注学生的表现,倾听学生的意见,开放课堂,给学生创造一个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氛围,改变学生的发言方式,用“我有个建议”、“我还想补充”,真正还课堂于学生;其次做好自我反思,就是针对课堂中出现的种种弊端进行思考,然后确定在以后的教学中该如何改进。出了问题,我不能只是一味的寻找学生的问题,也要反思自己。以前我认为只要上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踊跃,看起来热热闹闹,这堂课基本上就算成功了,就可以说把课堂还给学生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想法。真正意义上的好课,不仅要看这种表面的“活”,更重要的是学生从思维深处真正活起来,学生表面的“活”是基于他们经过理解而来的,而不是为了纯粹的表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不是一句简单的话。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特别仔细地去研读了其中第十章——班级建设改革,给我极大的触动。首先,叶老师对“班级建设”这一概念进行重新的界定。“新基础教育”是将“班级建设”作为一个完整的词来理解,用是指称学校中相对独立的实践领域,放在学校教育实践的总框架中来认识和研究。“新基础教育”把“班级”看作因学校行政划分而处于同一个班的学生组成的同伴群体。而“建设”是不断创造着班级内涵与个性的过程。“班级”与“建设”所构成的“班级建设”一词,不只是两个词的简单组合,而是作为有着内在关联、相互限定的复合概念来理解。“班级建设”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有关学生在班级中日常的社会生活质量提升型的建设;另一部分是有关班级集中进行的有主题、有设计的,具有专题性的班级活动系列的建设。只有真正理解了“班级建设”这一概念,才能明确“班级建设”是师生合作进行的教育实践,老师和学生是班级建设实践的共同主体。它和课堂教学相通,同样需要师生、生生之间的积极、双向的互动。由此也进一步提出了对班主任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去探究学生的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需求;研究、关注学生相关的成长;思考如何让学生提升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如何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等一系列的核心问题。   其次,叶老师又从独生子女人格的健康发展问题、当代中国社会的未来公民养成问题及学生自我意识与成长需要的发展问题,分析了当前形势下班级建设的意义。的确,如今我们接触的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一家人都围着他转。父母的经济收入都很高,生活条件相当优越,在这么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他们更多的感受是他人为自己服务,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特点强。父母长辈一方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另一方面又无形中去溺爱孩子。这样的状态,如何培养孩子心中有他人?如何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素质人才?“新基础教育”向实验班主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那就是改革现有班级管理状况,“把班级还给学生!”在“新基础教育”推广性研究过程中,又提出了“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的重建班级的口号。要让这一口号实实在在地融入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并非一件易事。   总之,通过对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论》的学习,对我的教育理念有了更大的提高。作为一名教师,一名班主任,平时要多进行理论的学习和提升,这样才能学到更先进的教育方法,才能更充分挖掘学生中的能源,积极鼓励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提高每位学生的服务、管理意识,使学校、班级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乐园。

政府的钱是以基础教育为主还是高等教育为主

这是一个很值得进一步分析的问题,即该保障哪些教育投入。是的,等待财政开支的地方很多,仅就教育来说,就有高等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等,每块都想分到一块蛋糕,但蛋糕也就这么大。在我国发展教育的过程中,一直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教育整体投入严重不足,这已不用赘述,到2009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仅占GDP的3.59%;二是教育投入的领域与应当承担的教育责任错位,总体看来,我国投入高等教育领域的比重过大,而在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领域投入过低,导致我国长期以来义务教育只是名义的“义务”,直到2008年才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全免学费;三是教育投入的主体和方式,高等教育主要依靠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基础教育主要依靠县乡财政,据有关统计,县乡财政在基础教育投入所占比例为80%左右,由于各地财政水平不同,这造成基础教育存在极大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和校际差异。根据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到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将达到4%,以GDP40万亿计算,每年将在目前的投入基础上新增1600亿元。这1600亿该怎么投、怎么花,就考验着我国发展教育的理念和职责认识。以笔者之见,确保1600亿投入新增到位,依靠中央财政是最有力的方式。同时,从发展教育的职责看,应该重点投向基础教育,尤其是乡村基础教育,以弥补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和乡村教育投入的不足,推动教育公平。事实上,通过中央财政保障义务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在不少发达国家已有成功的经验,法国中央财政承担了70%以上的义务教育经费,且把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直接划拨到教师的个人账户,日本中央财政负担了全部义务教育半数以上的经费,包括教师工资、学生补助和奖励、学校基本建设费、设备设施图书经费等,此外还承担了全部的教科书经费。从我国近年来的表现看,正采取增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方式,加大中央财政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比重,其中就包括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费,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按比例补足免除学费后的经费,数据显示,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转移支付规模,从2000年的108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7933亿元,年均增长28.2%;2000年-2008年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转移支付累计30338亿元,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总额的43.6%。2010年,中央财政投入100亿,解决中西部1100万特困生的生活补助,前不久,再决定,投入160万,覆盖解决2600万农村贫困生的营养改善问题。这传递出积极的信息。需要中央财政着力的地方,还有不少,当下有两个问题极为突出,其一,校车问题,这一问题一直困惑着我国学校安全,每次惨痛的校车事故之后,部门都发文件、发通知要求各地注意校车安全,去年,我国还出台了校车国标,可是国标在实际经费困难面前很难落地,要根治校车问题,必须把校车预算纳入中央财政或者省级财政范畴——纳入县乡财政,基本上意味着没戏,就像此前的营养改善计划,如果要各地自己筹资解决,不知道要到猴年马月。依据笔者的测算,为中小学配备安全的校车,总需费用约600亿,这在新增的1600亿里,完全可以解决。其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求学问题,目前采取的方式是“流入地为主,公办为主”的方式,由于流入地对此要承担投入责任,因此,大多难以维持长久的积极性,中央对此出台了奖励政策,但这起不到多少激励作用,要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求学,就需要加大义务教育的省级统筹以及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对此,高等教育界肯定会有意见,认为新增的教育投入都被基础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我国中央财政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包括推行政策和国家助学金政策——“瓜分”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怎么办,这是牵涉到高等教育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命题,就是要打破国家包办高等教育的局面,创造条件让更多民间资金进入高等教育领域,这既可以让重点投向基础教育领域,保障其应该保障的公共分,也可让高等教育增加财政独立性,获得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该是重新梳理教育发展理念,改变教育投入方式的时候了。

基础教育调查报告

  【基础教育调查报告】   基础教育是国之根本,基础教育调查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从而更好地进行改善。    一、调研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调研对象   此次我调查的对象就是针对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展开的。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 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有关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    三、调研目的   1、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和网上搜集资料,活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3、通过分析具体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的案例,切实掌握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5、探索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途径,共同探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    四、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投入有限,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绝大多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1.93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1.3亿人。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近年还不足30%。而且,在农村义务教育总投人中,政府财政拨款所占比例也不高。   尽管近年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达到64.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2001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而在国外,中央政府是义务教育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有的国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个基础教育投入的比重高达80%。   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事实上主要由农民承担。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乡镇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收取学杂费、教育集资等。   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责任。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大幅度减收,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2004年,我国农村地区危房比例仍然较高,全国小学和初中共有4542.3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   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约1750万平方米,因自然灾害受损的校舍约200万平方米,小学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为5.6%和3.7%。虽然2006年,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水平更低,从而最终导致农村学生流失。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1、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同时,家里有门路的、教学水平稍高的教师也想办法挤入城市。再加上这几年城市学校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   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由于师资的流失,贫困农村的中小学校里一个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农村许多学校,、机、、、美术等方面的教师严重缺乏,无法适应新课改后的需求。   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只能得到较差的师资来源。农村师资原本“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农村师资严重“缺血”。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以湖南省为例,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不到城镇的20%,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的一半,如衡阳市农村学校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为22.7%。尽管通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得到极大提高,但教师素质仍然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农村一些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是本镇(县)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一些初中毕业生也当起了教师,很多贫困县还有一部分教师小学毕业。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形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低素质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一些学校的生源逐渐流失。在一些地区,“村小学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到县城小学,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萎缩。   (三)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支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需要自己负担学费。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   农民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导致其子女失学、辍学。另外,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生在大学学的知识在农村派不上用场,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也就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五、营胜村基础教育案例分析   此次调研我来到了辽宁省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一个普通的乡村-营胜村,调研结果如下   (一)教育现状   据2009年数据显示该村约有人口1500多 ,学龄儿童接近200多 ,全村只有一所小学,六个年级共有教师9名,9名教师中无本科以上学历者,7名专科学历,2名初中学历,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调查发现,该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方面,师资力量缺乏教师不配套和跨年级上课现象严重, 很多教师 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 由于照顾不过来, 只能让 一些班级学生自习或做作业。   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 办公条件差, 农村基础教育岗位难留 人, 老师调动频繁。另一方面, 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 历低、职称低、素质低的“三低”现象。大部分教师为“民转公”教师, 由于他们的年 龄偏大, 业务素质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营胜小学全貌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 由于受政策因素的制约, 该村近 3 年未补充过教师, 导致教师严重不足和失衡。而镇上的中心学校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普遍超编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同时由于一批学历低、素质 不全面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 再加上“民转公”教师,   使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农 村课程改革对目前的农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它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角色行为必须实行全   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水 平、身心状况差异较大, 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2、 学校管理方面有待改进。一是校长结构欠 合理, 老的老了, 工作精力有限; 年轻的又过于年轻, 没有什么工作经历, 更谈不上有较好的工作经验。二 是部分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较为片面, 只注重学   校教学管理, 对教学管理以外的, 如学校安全管理, 学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 管理的力度不够。   3、 学校经费困难。实施“一费制”和“两免一 补”后, 人民群众的负担的确减轻了, 但学校的办公经费受到一定影响, 由于政府财力有限, 上面的拨款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 使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 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施, 如校舍建设、绿 化学校的创建等。    六、关于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困难,今年我国提出了实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政策、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所提供的援助。限于农村的基础,农村地区难以实现教育的自救,因此,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及时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救助就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教育经费方面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同时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缓解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力的问题。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责任。建议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严格规定农村教育投入的恰当比例。我国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被取消,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为了保证县乡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中央应确定一定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   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构建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承担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最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和保障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机会的长效机制。   2、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还没有达到完全支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水平,所以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村教育经费完全靠国家长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证外,还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筹措经费。   比如可以建立“义务教育基金会”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发行教育彩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的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同时建议国家出台农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证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二)师资方面   1、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   农村教师信息闭塞,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都与城市的教师有很大差距。因此,各级政府要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援助项目,加强对农村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同时在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方面对农村教师要有所倾斜,比如为农村教师提供免费的培训,适当增强教师培训名额等。   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要增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以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教师的双向流动。实施“教师交流机制”,把城里的老师交流到农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带动农村的教育;农村教师则到城市学校去实习,充实提高,以解决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从而有效控制辍学率。   比如河南省在1995年就硬性规定,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到农村支教一年,并把支教作为将来评职称的一项条件。同时给予支教大学生提前半年转正的优惠条件。2006年,郑州市又出台了新的教育救助政策,从2007年起,郑州市将在5年内实现所有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1年。   郑州市教育局文件规定:从2006年起,市直学校每年下乡交流人数应不低于全体教职工的10%。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对农村有所倾斜,比如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巡回授课,鼓励紧缺学科教师的流动等。   3、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由于农村学校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去。他们一是害怕无机会再进城市的学校,二是担心自己到农村会被同化。因为农村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新教师难以进行教学改革。为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政府就要给予到农村任教的师范毕业生一定的优惠政策。   4、充分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与条件开发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在硬件上相差甚远,在短期内不能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农村学校的教师也不能总是一味的抱怨,要充分利用农村一切可用的现有教育资源,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开发适合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lixuue86.com   (三)贫困家庭方面   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贫困家庭在社会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的享有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没有辅助性的机制保证他们得到教育的公平,那么贫困本身则有可能成为“世袭”的不幸命运。这种个人命运的恶性循环。最终使整个社会受到危害。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把对贫困学生的教育救助作为农村教育救助的重中之重。   1、建立稳定的教育救助机制   各级政府要成立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贫困学生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中小学救助受援捐赠中心”,同时还要增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设立中小学贫困学生救助专项资金,并将助学工作列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整合各方面力量,统筹协调和指导本地区的经常性助学活动,推进救助贫困学生工作。   2、加大教育救助力度   对贫困学生的救助要以政府资金为主,继续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并要落到实处。同时要以经常性捐赠活动为载体,组织和发动各界人士捐款助学,对口帮扶。目前,无论是政府的救助、社会的捐助,还是学校的奖励与减免,总体来看教育救助覆盖面不大,平均到人的额度较低,救助力度偏小。因此,各级财政要每年安排贫困学生专项救助金,加大救助力度。   3、努力扩大教育救助范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我国逐步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已成为可能。2005年1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记者招待会,教育部首次发布《全民教育国家报告》。该报告列出了我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时间表:到2007年,使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费),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   到2010年,全国农村地区将全部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到2015年,全国将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然而,政府、社会对高中教育的贫困救助问题,相对来说关注不够,虽然有一些相关政策,但执行中存在若干问题。从全国范围看,多数地区至今缺少刚性的制度和措施。因此,在进行教育救助时,要把救助的范围扩大到高中。   总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管齐下的教育救助体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救助政策,是农村教育救助及时性、长效性的重要保证。    七、启示与结语   通过几天时间的调研,我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以上就是这次实践活动所获得的一些具体情况,但光了解情况并不够,既然是调研报告,就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下面我将结合我校在09级学生中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具体内容,来简单阐述和总结下关于这次对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调研活动,以便更好的达到“关注民生,和谐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的目的。   从调研的对象——营胜村以及参考整个中国的农村基础教育来看,我认为,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之所以令人堪忧的原因有:   一是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农村本身的经济水平十分有限,而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教育对经济的促进就体现不出,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是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   二是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和不精。广大农村地区师资稀少并且专业度相比之下严重不足,这对农村教育是严重不利的。   三是农村家庭本身的贫困问题致使农村基础教育始终得不到提高,“没钱上学”是广大农村孩子受教育的一个严重的障碍。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问题是中国的重要问题,而农村的教育问题更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就本次调研的是营胜村而言,他们就亟待靠经济去帮助教育、靠教育去反哺经济、推动经济增长,以此来实现民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才能让营胜村变得富有,和谐,美好,才能让中国更加强大,富强,和谐,稳定!

新基础教育的五大核心理念是什么?

1、为所有人,为所有人。朱永新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们的生活条件和发展空间。我们应该关注学生和教师、校长、家长以及社会上所有人的发展。新教育实验的目标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2、是重视心理状态,提倡成功经验。虽然有些人活着,但精神不好,活着总比死好,与死没有区别。这与诗人赞可嘉的一首诗是一致的:“有些人活着,他死了。”尽管诗人有另一种含义,朱永新却用它来说明精神的重要性。重视精神,就是要使人不断地感到成功,从而不断地相信自己,不断地挑战自己,从一个成功到另一个成功。3、是强调个性发展和个性教育。朱永新说,这些特点并不意味着完美,但这些特点是卓越的。去年,美国《时代》杂志评选出全球9个新兴科技城市,苏州是唯一入选的亚洲城市。然而,苏州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一座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完美城市。它有一个双翼城市模式和2500多年的文化遗产。是外商投资的聚集地。学校也是如此。没有自己的特点,就不能说是才华横溢。4、是让师生以人类的高尚精神交谈。我们常说文化的发展是人类发展和延续的基础。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和老师真正融入社会,真正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正义感,我们必须与人类的高尚精神进行对话。他认为阅读中外经典是对话的最佳方式之一。扩展资料:基础教育面对挑战:1、基础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应同时并重、有机结合。中国基础教育普及的覆盖面大,只有在普及的同时,注重教育质量的提高,努力做到“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用得上”,才能使教育真正在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学习与生活中发挥作用。特别是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学生,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不仅能够影响学生个人、家庭、所在社区,还将对其后代,甚至未来一代人的素质产生深远影响。2、考虑到我国地域广阔、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与需求不平衡而长期以来使用统编教材所日渐显现的弊端,考虑到我国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做法已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考虑到课程结构与内容的改革直接关系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意义。应该特别理视相关性、灵活性、创新能力培养、学会学习等原则在课程改革中的融合与体现。3、从终身学习的角度审视我国基础教育,探索如何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未来教育的“四个支柱”渗透到学生的培养中。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调查报告范文3篇

基础 教育 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民对基础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且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趋势,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基础教育调查 报告 范文 ,仅供参考。 基础教育调查报告范文篇一: 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但也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需要、个人的价值观、学生的态度、学生的志向水平以及外来的鼓励紧密相联。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的核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能促使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从如下四个方面做了初步调查: 学生的知识价值观、学习兴趣、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和对学习成绩的归因。 一、 调查目的 1. 了解 八年级 学生目前的数学学习状况。 2. 分析八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效果与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 3. 教师该如何激发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二、 调查对象和调查方式 1. 调查对象:遵义县新站中学八年级二班学生 2.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三、 调查结果 (一)知识价值观 知识价值观即学生对知识价值的认识。今天尽管对整个社会、对个人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但仍可以看到在同样的教育环境里,在几乎相差无几的智力下,学习效果却有天壤之别。有人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奉为座右铭,但有些人却仍持观望态度,临渊羡鱼,得过且过。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 学习英语 只是为了考好试,考到一个好的大学。而“为了学习西方 文化 ”或“为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的人只占到大约18%;约有74%的人选择学习数学是为了考大学,或是为了工作。而只有8%左右的人学习数学是为了在解决生活问题。以上的结果都表明,八年级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价值认识比较局限,并非具有远景的目标,而是着眼于现实。这与社会、学校和家庭对于高考的关注度所带给学生的压力是分不开的。虽然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价值认识不足,但却构成了他们学好数学的重要动力。 (二)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内在动机在学习上的体现,它伴随着求知的动机、理智的情感和积极主动的 学习态度 。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学习的最佳动力。但调查结果表明,八年级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兴趣的人只占到不到11%,30%的学生表示数学没意思,并不能像生物、化学、物理等带来强烈的成就感。其中有60%的学生觉得数学太难。显然,从整体上来看,八年级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不是很高,其中与数学课的质量有很大关系。 (三)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 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也是构成数学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明确的定位能使学习的目标更为接近与自己的学习水平,从而产生好的学习效果。学习数学,显然女生比男生要吃力些,当然,这与 学习 方法 和 思维方式 有着很大的关系。 (四)学习成绩归因 学习成绩归因就是学生面对学习成功或失败寻找原因的一种心理倾向。一种是积极归因,一种是消极归因。积极的归因能够引导学生从正确的方向寻找问题所产生的原因,从而改善学习策略,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消极的归因则偏向于从外部找原因,例如将自己的失败归结于运气不好,或是题目太难,自己太笨等等原因,久而久之,消极的归因会逐渐削弱学习兴趣,极大地影响学习效果。调查显示,八年级学生归因策库水平相差不大,会较为客观的认识问题的原因。但也有大约9%的人选择“题目太难”或“老师教的不好”等等,这与其长期处于成绩低谷的原因是分不开的,难免出现归因偏差。而学习成绩的好坏又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 此四者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同时又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作用。共同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 四、 对数学教学的启示 上述结果告诉我们,对于数学教师来说,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给予一定的引导,才能产生不一样的学习效果。 首先,数学课堂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数学教师要从教法上做出调整,可采用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中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其次,对学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自身学习能力的评估,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认知,而且还需要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予以加强。这种肯定和鼓励,不仅在课堂上口头进行,也可以通过作业批改的寄语,考试过后的谈话和激励。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学习能力水平,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效果进行正确的归因,从而调整学习策略,争取更好的学习效果。 最后,数学教师应立足实际,唤醒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以八年级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中考已经成为他们为之奋斗的直接和最重要的原因。教师应给学生以导向,但不能纯粹的只是为了中考。因为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并不是动机水平越高越好,若是目标太过宏大,脱离实际,反而会让学生产生畏惧或是淡然的态度。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将目标分段,避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总而言之,数学教师应立足于四类学习动机,以提高数学学习兴趣为中心,积极引导学生个人学习策略的养成,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基础教育调查报告范文篇二: 调查时间: 20__ 年_月_日——20__ 年_月_日 调查地点:___ 乐育中学 调查对象: 高一学生及实习生、指导老师 调查方法: 观察法、访谈法、部分调查法 调 查 人:___ ) 调查基本概况: _ __ 中学是___ 市创办最早的中学之一。是一所百年老校,也是___ 区的一所普通中学 在那里一个多月的实习时间里, 我主要进行了生物教学技能的学习,以及班级的管理。在这期间我积极努力地工作,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同时,我还在实习期间针对生物这门课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工作,了解了在现阶段基础教育中的一些基本情况。 为了全面、详细地获取材料,我不仅只限于我实习所带班级的调查,而且还跨班级、年级调查。主要调查的形式是发放调查问卷。同时,我也积极地找学生谈话,同老师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情况。 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的调查的结果,谈谈高中生生物课的教与学。 一、老师教课情况 这所学校普遍采用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但有的采用单纯传统教学,有的采用多媒体教学。两种方式在我看来,它各有利弊。单纯传统教学它一节课就靠黑板、粉笔和老师的一张嘴,教师备课劳动量大,老师花在板书的时间过多,而且板书的时候还不利于控制课堂,相反多媒体教学就不一样,教师备课明显轻松了许多,且它大量节约了板书的时间,而且图文并茂使的要讲解的内容形象具体,尤其是对于我们生物这个新兴学期,采用多媒体教学很有必要。但并不是传统教学就一无是处,传统教学也有它的优点,那就是进度较慢,给足了时间给学生消化,而不像多媒体教学进度一般较快,照顾不到所有学生。还有就是本校的实验条件十分有限,这也限制了生物教学。这是教学的方面的问题,接着是课堂上的提问问题。 提问的时候,自己举手发言的学生很少很少。就算是回答问题,常常是那几个经常回答问题的同学,别的学生不知道在想什么干什么,据我观察,他们有的人悄悄说话,有的趴着睡觉,有的在做小动作,总之就是没有认真听讲。所以可想而知,这堂课没有达到它应该有的效果。这就关系到一个如何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的老问题。怎样让学生表现的机会,这是问题的关键。提问是经常性的,问题的设置、问法都要下功夫钻研,老师要调动学生的思维来积极解决问题,对于答得好的要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回答得不尽如人意的,决不能打击他的积极性,要鼓励告诉他下一次答得更好,并期待他在以后的听课中继续发言,继续保持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同时老师也要注意提问的技巧,对于那些常常回答问题的同学也不要故意不理他们,要适当引导鼓励,让他们起到示范作用。 课堂是整个班级的课堂,提高整体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我觉得老师在提问方式上有待提高。比如采取抽点学号的模式,抽到谁就让谁来答,这样的方法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许多学生并不是不知道回答,而是由于站起来回答的时候有限,内心羞怯,不敢回答而已,而且老师平时不太注意这些学生,让他们产生了懒惰心理,就这样不回答不思考,不仅消减了他们当中绝大多数学习兴趣,还有可能致使他们成为课堂上不安分的因子。因此随机点名回答问题,可以使他们受到关注,加注他们的学习热情,更使课堂上纪律松弛的现象减少; 老师可以少叫几次经常发言的学生,让课堂成为大家参与的舞台。对于那些平时已经养成了少思考,消极恶习的学生,老师采取随机点名回答问题,可能回答的不尽理想,但至少比一个或几个唱主角要好,至少可以一定程度上促进这些学生多多少少开动思维,减少逃避心理,不再抱着由其他人回答问题与我无关的错误思想,。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努力鼓励他们回答,积极引导,就算答错了也要求说几点自己的看法,时间长了,他们的思维总会慢慢向正确思路靠近,同时教师需要在旁边不断启发他们的思路,不能只站在那里听他们说,当他们投来求助眼光时要及时寄予帮助,同时当其因为回答出的问题错误太明显而招来其他学生笑话时,要极力压制这些不协调的声音。 整个班级的学业进步才是真的进步,这是体现一个老师的教学质量的重要部分,这与每天每刻的提问质量的好坏是分不开的。还有一方面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度的,许多学生会对连续教学产生不自觉的疲劳,怎样不断吸引学生探求知识,主动学习就成了老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有些有 经验 的老师试着适当加入一些与本课程学习内容有关的笑话或者 故事 来重新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来调动学生兴趣,或者缓和烦躁情绪。很多老师上课,都会创设教学类似的教学情景,带领学生走入轻松的学习氛围,一些一本正经,照本宣科的老师相比较起来就显得思想顽固僵化了。怎样保证这一切顺利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广泛的涉猎各项知识,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与理论水平,为自己教学提供不尽的感性材料与指导方针。你要给学生一桶水,你自己要先有一眼泉,就是说要想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首先老师得让自己的水平到达一定高度。这也体现出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老师只要认真投入教学,孩子就会积极配合。 二、学生学习情况 因为我实习的学校是一所普通中学,生源基础差,但他们资质并不差,只是比较懒,心不在学习上。学风对于无论对一所学校还是一个班级都相当重要,我想之所以出现差班跟好班这也是关键。生物是属于非主科,相比主科一直以来学生们对它都不够重视。他们认为生物不重要,相比主科,它是可有可无的科目,高考所占分数也不多。所以生物课堂上,据我观察交流和分析发现,出现了两局分化的现象,那就是学生要么很认真学,要么不学。从考出来的成绩也可以看出,分数分层很严重。很多重点知识老师在课上讲了一遍又一遍不断的重复,一考试学生还是没几个会的。像这个纯粹概念的问题都那么糟糕,这就是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问题了。他们的学习习惯差,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在预、复习方面不论年级都是偶尔预习和考前复习的占具一多半;2、抄作业的现象十分突出,练习册一批改几乎都是准确答案抄的,做试卷也几乎是相同答案;3、遵守课堂纪律方面的问题是:你上课是否会做小动作或讲小话而不听课?4、每天课余花多少时间学习?通过交流发现会这样做的同学真是少之有少啊!其他学习习惯如:是否制定 学习计划 ?是否作课堂笔记?是否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是否能按时完成作业?做错的作业是否会改?从统计的数据来看皆不理想。 三. 通过以上的调查,我认为在今后教学中,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老师可以多组织一些生物课外活动课,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叫学生在自己的参与中意识到学生物的重要性。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如 课前预习 ,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反复回忆,适当练习。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针对生物的具体情况就学习方法进行交流,并在此基础上组成兴趣小组,以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明确学习目标,端正求知态度。班主任要鼓励学生之间开展“一帮一”“结 对子 ”的学习活动,大家共同进步。 2、提高课堂气氛 “教师就是演员,表演好的时候学生看看你,表演不好的时候学生不理你!这就是一位语文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的慨叹。可是如果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又似乎情有可原。作为学生,一天要连续上七、八节课,是难以保证每节课都能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的。有些学生由于基础不好,上课时思维跟不上老师的讲课,显得很疲惫,因而容易开小差,可能一节课上完了,他们也不知道学了些什么;有时候,或许由于课文太难,或许由于天气问题,普遍学生的上课精神状态不佳,整节课都很沉闷:只有老师在唱独角戏,而学生却要么心不在焉,要么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效率太差了。如果老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节好课堂气氛,那么老师精心备的一堂课不就被浪费了?我们应当如何使学生在疲惫中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呢? 3、改善学生不良学习习惯 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1.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的目标;2.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具体意义;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4.表扬与批评相结合。 4、生物老师平时也要参加学生们组织的一些活动。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肯定学生的组织成果,更好地和学生融合。做学生的好朋友,消除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隔阂,让师生之间更和谐。 以上就是我在这次实习期间调查的有关情况。或许一些看法不够全面,但毕竟这是我通过实际调查得到的结果,我会学习其他优秀老师的做法,结合自己实际应用到今后的教学中去。 基础教育调查报告范文篇三: 一 、调查概况 我于2010年11月份 ,对我实习的一所小学的四年级学生的父母陪伴孩子情况进行了调查 。通过调查研究 ,对小学生的心理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动向,完善 家庭教育 以及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客观依据 。 二 、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当前小学生父母陪伴孩子的现状 2、当前小学生的心理需求 3、对策。 (二)调查方法 学生问卷,问卷调查在西航二校四年级三个班进行,共发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三、调查结果 通过对学生问卷的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如下: (一) 当前小学生父母陪伴孩子的现状 调查显示,72%的小学生一般每天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超过3个小时,23%的小学生一般每天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在一小时和三小时之间,只有5%的小学生一般每天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不足一个小时。这一调查结果表面上看似乎很理想,大部分孩子都有足够的时间跟父母呆在一起。 可是,调查还显示,小学生跟父母呆在一起说话的时间:28%的小学生在半小时以内,35%的小学生在半小时和一小时之间,超过一小时的只有37%。这表面父母在与孩子相处时,有效性很低。 (二) 当前小学生的心理需求 在每天和父母说话时最常谈的话题时59%学生回答的是学校中的有趣的事,31%的学生回答的是自己的心情,21%的学生回答的是课堂作业,9%的学生回答的是其他诸如关于朋友的话题。 而在“你最希望父母帮忙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一题中,54%的学生回答的是自己的心情或情绪,26%的学生回答的是课业升学,14%的学生回答的是生活。由此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四年级的小学生以及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心情、情绪上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在跟父母相处时,调查显示有95%的学生感觉很快乐,只有5%的学生回答的是不知道、没感觉。 四、调查分析及对策 四年级是 儿童 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家长都希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那就必须了解孩子,掌握孩子的年龄特点,家长只有按照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四年级孩子的一般年龄是9--11岁,处在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特点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同时,四年级孩子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心理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虽然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极其有限,社会交往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不安的开始。 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好好地陪伴孩子,给孩子正确的而完善的家庭教育,以帮助他们健康的成长。 第一,积极的陪伴有利孩子获得安全感 积极的陪伴可以给孩子依恋的情感,如果没有充分让孩子感到依恋情感,当孩子进入人群中(比如进入小学)时会有不安全感、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尤其在孩子一两岁时,家长一定要多花时间陪伴孩子。温馨的家庭氛围、包容与接纳,这些都是一种积极的陪伴,会让孩子感觉快乐、踏实、能安心地做自己的事情、更有成长的力量,并且敢于尝试。 第二,青春期之前不能对孩子太严厉 青春期之前不能对孩子太严厉,要给他足够的自主成长空间,这样到了青春期以后,孩子会有一定的能力去作自我调整、自我确认,而不会因之前受到压制而在此时集中爆发。 第三,需要家长的耐心与智慧 父母不能因为上班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从而产生的愧疚心理中就溺爱孩子,无论孩子要什么都给满足,这样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应该多跟孩子谈心,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从内到外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基础教育调查报告范文3篇相关 文章 : ★ 基础教育调研报告范文3篇 ★ 基础教育调查报告范文3篇 ★ 基础教育调查报告范文 ★ 教育调查报告范文精选5篇 ★ 基础教育调查报告范文(2) ★ 2017基础教育发展的调查报告范文 ★ 2017基础教育发展的调查报告范文(2) ★ 教育调查报告总结5篇精选 ★ 精选调查报告范文3篇 ★ 调查报告范文精选5篇

2013教育局基础教育科上半年工作总结

为大家收集整理了《2013教育局基础教育科上半年工作总结》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XX年上半年,我们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指南,以东西湖教育“十二五”规划为依据,坚持育人为本,强化素质教育;坚持教育创新,强化课程改革;坚持减负增效,强化规范管理;坚持狠抓质量,强化高效课堂;坚持统筹兼顾,强化协调均衡,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位学生。全力为小、中、高考提供支持和服务,着力贯彻落实“一流的质量、向上的文化、鲜明的特色”,着力处理好“教与育、教与学、学与习”的关系,着力“有效德育”和“高效课堂”工程,积极推进教育的现代化、一体化进程,进一步促进教育的规范发展、内涵发展、优质发展、特色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现将半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教育管理工作,促进重点工作的推进 1月11日,在吴二中召开了-学年度东西湖区教研(备课)组建设总结表彰大会。 2月12日,在区教师进修学校召开了东西湖区教育局XX年新学期工作布置会。 3月25日,在吴家山中学召开了“初中学籍管理暨XX年中考报名工作培训会”。5月27—28日,根据市教育局要求,召开了市学籍管理系统由“离线版”升级到“网络版”的培训工作会。 4月18日,东西湖区“提升办学品位,提高教育品质”研讨会在北大附中召开。同时启动了东西湖区“有效德育”、“高效课堂”工程。 5月4日--5日,召开了初、高中四月调考质量分析会。 5月20日,在东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召开了东西湖区环境教育、减负增效先进集体与个人表彰暨管理调查反馈、小考工作布置会。 5月30日,在吴家山第四小学举行了东西湖区庆祝“六一”儿童节暨优秀学生表彰大会。 6月10日,武汉市高效课堂巡礼系列活动第八站“走进东西湖”在吴家山第四小举行。市教育局徐定斌局长和市教科院小教部主任李光杰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6月22日,在区教师进修学校召开了假期工作布置会。 二、加强学籍管理工作,促进普及程度的巩固 4---5月对全区小学、初中学籍管理工作进行了更细致、更规范的“回头看”复查,顺利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100%,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100%,外来务工子女入学率100%,小学辍学率为0,初中辍学率为0.71%。 1、规范程序促进步。对于区内学生入学管理,要求各中小学严把入学关,只录取该校服务范围内的学生,不得跨区域录取,以免干扰其他学校的正常招生。对于要求跨区域就读的学生,学校严把证件关,确定无误后报基教科审核通过后,方能入学。安排好外来务工子女入学,保证外来务工子女及时进校进班就读。对于要求转到区外就读的学生,严格审查学生手续,凡户口或房产证(购房合同)不在市内的学生,一律不得放行,坚决杜绝生源外流现象发生。对于借读学生,每年必须在借读学校和学籍所在学校报备,防止学生流失。对于休学学生,则要求必须有县(区)级以上医院的诊断证明和发票,防止学生假休学、真留级现象的发生。 2、防流控辍求严格。为落实《义务教育法》,建立健全五项管理制度,明确落实各学校和有关人员的控辍职责,严格控制辍学率。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防止学生因家贫、学困而放弃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学习,不因厌学而辍学。 3、毕业管理讲细致。由于今年的中小学《毕业证》、《完成义务教育证书》都更换了新版本,根据《武汉市学籍管理系统》中的学生信息,我们集中打印了全区《小学升初中分配表》、中学《毕业证》和《义务教育完成证书》,既减轻了各学校的工作负担,又能够使学籍管理更加规范,杜绝了不参加小考、中考等毕业考试就办理毕业证的现象。 4、学生档案要详尽。学生档案管理一直是学籍管理的重点。各校在学生入学时就及时采集学生信息,建立学生基本信息表,填写学生学籍表,录入学生电子学籍档案。电子档案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录入完成,上传到《武汉市学籍管理系统》和《湖北省学籍管理网络系统》。学生异动时,档案跟着学生走,以免出现档案离人现象。 三、加强以德育人工作,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 我区以回归基础、夯实常规为出发点,始终坚持“五抓、五促进”:即一抓习惯养成,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二抓校园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三抓队伍建设,促进班主任队伍专业素养提升;四抓常规管理,促进德育工作实际效果的显现;五抓特色创建,促进区域德育工作品牌的形成。 1、推进有效德育工程。东西湖区被确定为武汉市有效德育工程建设试点区。3月,组织25位校长观摩全市有效德育工程启动会,金银湖小学作为全市2个学校代表之一在 大会展示,吴家山四中、吴家山二中、金银湖小学被确定为市有效德育工程建设试点校,东西湖区被确定承担全市有效德育初中学段目标、策略研究任务。 2、开展学生评比表彰。组织开展全区中小学生习惯之星和十佳之星评比活动。组织召开全区“庆祝六一”暨优秀学生表彰大会,集中表彰100名行为学生行为习惯之星、100名勤奋学习之星、100名行为阳光运动之星,10名学生被命名为评学兼优之星等十佳之星,《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报道了此次活动。进行市级全区中小学优秀学生(“新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先进班集体评比,其中市级先进班集体51个、市优秀学生干部20人、市优秀学生95名。组织市级“农村女生优胜奖”评比,共有36人获奖,其中初中毕业年级6人获奖(享受中考优录政策),初中非毕业年级9个获奖,小学21人获奖。组织参加市级“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作品评比,其中一等奖4人、二等奖11人、三等奖13人。 3、落实班主任队伍建设。组织我区30多所学校班主任论文参加XX年全市中小学德育学术年会评比,共有94篇德育论文获奖,其中一等奖11篇、二等奖20篇、三等奖34篇、优秀奖29篇,获奖篇数与等级均比往年有较大进步。组织参加市第xx届“十佳”班主任、“百优”班主任评比。吴家山三中高能英被评为市“十佳”班主任,吴家山三小兰荣芳等4人被评为市“百优”班主任。 4、创建专项示范学校。XX年,吴家山三小、吴家山四小、区实验小学3所被评为湖北省示范家长学校;吴家山三小等3所学校被评为武汉市示范家长学校,慈惠中学等3所学校创建市禁毒教育示范学校。 5、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按市局要求完成了XX年17所初中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做好高中新课程改革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的信息收集和整理工作。 6、组织学生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免费参观武汉市科技馆、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等社会实践活动。继续开展计算机教室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吴二中、吴一小、区实小、吴三小、吴四小5所指定开放学校双休日、节假日计算机教室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接待学生4000多人次。 四、加强学前教育工作,促进学前教育的规范 全区城镇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和农村学前一年幼儿入班率均保持在95%以上。进一步加强了区级中心教研组建设,初步建立了教师培养长效机制,培养了一批区级骨干教师。幼儿园办园特色逐渐形成,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新世纪幼儿园主题探究课程》得到有效实施。办园行为进一步规范,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1、完善管理,促进幼儿园健康协调发展。一是开展网络化管理。以10中心片为单位,开展示范园、一级园与其他园“手拉手”结对共建活动,促进园际之间的共同发展。二是坚持依法办园。全面落实《武汉市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管理办法(试行)》和《市教育局关于纠正“小学化”、“学科化”倾向,切实加强幼儿园教育教学指导与管理的意见》。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规范各幼儿园办园行为。三是争创等级园。3月我区海丽达幼儿园申报武汉市示范性幼儿园预检通过,东西湖航天嘉园幼儿园、武汉东西湖晶晶恋湖幼儿园、东西湖紫荆花海景幼儿园、武汉东西湖精博常青幼儿园、东西湖园艺花城幼儿园等5所园胜利通过市一级园的评估检查,至此我区已有10所幼儿园成为武汉市一级园。另外万科四季花城海丽达幼儿园获武汉市课改基地园的称号。四是加强绩效管理。制订绩效目标管理责任书,开展绩效目标考核,促进幼儿园不断提高办园质量。五是加强安全管理。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切实如强园舍安全、消防安全、饮食卫生安全、接送车辆安全、活动安全等工作的管理,构建和完善安全工作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保障幼儿园安全工作规范、有序进行。六是科学规划。拟定《东西湖区学前教育上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今后三年的工作的任务和目标。 2、开展活动,促进幼儿园师生共同成长。4月下旬,组织幼儿园教师艺术领域的赛课活动和评课比赛活动,40余名教师参加赛课、30余名教师参加评课的比赛、300余人次参加了观摩、研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探索教与学的结合点,更好地形成和培养幼儿主体意识,促进幼儿主动学习与发展,师生共同获得有效的经验和能力。推荐骆辉教师参加市赛荣获市二等奖。年5月28日,东西湖区教育局、区妇联在东西湖区政府广场上共同举办了“东西湖区第xx届庆‘六一"幼儿园区域展”。30多家幼儿园创设了50的区域,500多名幼儿在中心广场上铺开长卷现场作画,教师、幼儿及家长利用废旧物品制做的教、玩具约1000多件,前来参加活动的教师、家长和幼儿约1万余人。该项活动已形成东西湖幼儿教育的品牌在全市有一定的影响。 3、加强研究,促进幼儿园高保教质量提高。不断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建立与幼儿园课程改革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关注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突破性的研究,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一是4月1日在兆丰如意幼儿园,来自东西湖区各个幼儿园近五十名教师,观摩了幼儿园主题探究的展示活动。二是4月2日在海丽达武汉花城幼儿园举行了《我爱我家》月主题展示活动,进一步提升教师在主题课程实施中的驾驭能力。三是3月9日组织开展了全区教研组长培训,引导教师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方式,探索幼教课程改革实施队伍的组织与培训的模式,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探讨园本培训的的方式和要求。四是3月28日海丽达幼儿园、构丽景湾幼儿园接待了市教科院开展全市,现场教研活动展示、交流和观摩活动,取得良好效果。万科四季花城海丽达幼儿园、马荣教育机构丽景湾幼儿园获武汉市五教研组称号。 五、加强常规管理工作,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 1、组织管理调查,强化小学管理。本年度小学管理工作延续了近3年的一贯做法,在全面管理的基础上,注重剖麻雀的管理方式,积极开展管理调查工作,效果明显。先后对吴家山地区的6所小学开展了管理调查工作,全面了解6所学校的环境卫生、班级文化、学生两操、阳光运动一小时、“三个习惯”的养成、兴趣爱好的培养、课程计划的执行、教学常规的落实情况等。将调查到的信息予以整理,分别向六所小学的领导和老师如实的、及时的予以反馈,并形成管理调查报告在全区中小学校长会上做了反馈交流。 2、开展评比工作,强化减负增效。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全市第xx届义务教育学校减负增效管理奖、教学能手奖评选表彰活动的通知》武教基([]43号)精神,我们在全区开展相应了的评比工作,共评选出东西湖区义务教育学校减负增效先进学校6所、减负增效教学能手30名、十佳减负增效教学能手10名。在区评的基础上,我们选送径河中学、实验小学张幕轩参加了武汉市第xx届义务教育学校减负增效管理奖、十佳教学能手的评比,并顺利通过了市教育局的资料评审和现场考察,另有几位教师被评为武汉市百优减负增效教学能手。 3、落实招生政策,强化教育均衡。认真落实XX年吴家山中学招收“宏志生”、“分配生”工作,现有5名学生报考吴家山中学“宏志生”,132名学生通过“分配生”的预录。自以来,全区分配了498名学生,参加吴家山中学的录取,此项工作的顺利推进,促进了全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4.推进高中课改,强化教育改革。继续以积极稳妥的态度应对高中课程改革,通过各种活动推进课改。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课程的学习。吴家山四中结合学校实际,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管理工作。为吴家山四中和吴家山中学每个教室装配电子白板,为每一位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完善计算机室的建设和管理,为高中课程改革提供教育信息化的物质保障。 六、加强专项教育工作,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 1、环境教育成绩斐然。积极开展环境教育评比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环保意识与习惯,本年度环境教育成绩斐然,硕果累累。我区中小学生在第xx届武汉市青少年环境表演大赛中,共获得一等奖8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3个,其中一等奖数列全市各区第一位;实验小学徐子谦、吴家山三中刘垚两位同学分获武汉市“十佳环保好少年”荣誉称号,另有11所学校的60名学生获得武汉市环境小卫士称号;东西湖区教育局普教科获第xx届武汉市青少年环境表演大赛首席优秀组织单位;吴家山二中高分通过武汉市绿色学校复评;有29件作品在武汉市环境教育优秀教案、多媒体课件比赛中获一、二、三等奖;有5所学校、37名学生在武汉市青少年“创模”环境知识(网络)大赛中获奖。全区学校环境教育率100%,走马岭中学的市级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2、科技教育高位推进。一是东西湖区承办了全市中小学知识产权素质教育现场会,5月,市知识产权局与市教育局在吴家山中学联合召开了全市中小学知识产权素质教育现场会,市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姜东兴,市知识产权局局长董宏伟,市教育局副局长徐定斌、东西湖区副区长韩民春等市、区领导出席会议,东西湖区教育局、吴家山中学、武汉市第六中学、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4家单位在大会做了经验交流。二是开展科技活动周活动、“防灾减灾”主题教育活动、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月、禁毒教育宣传月系列活动。5月,吴家山二中、吴家山三中、慈惠中学、三店学校4所学校500名学生免费参观武汉市市禁毒教育基地。三是XX年上半年,区教育局组织全区中小学生参加市车模、海模、建模、空模、无线电制作等6项市级科技竞赛中,共有200多项获奖市级项科技大赛。XX年4月,吴家山中学被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授予““武汉市知识产权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3、特殊教育形成常态。XX年5月16日是第21个全国助残日,为进一步形成关爱残疾人教育事业的良好氛围,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努力解决残疾少年儿童的实际困难和教育需求,激励残疾学生自强、自立、自尊、自爱,加强全区中小学生尊重残疾人、关爱残疾人的思想教育,构建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环境,区教育局召开专题会议,开展“改善残疾人民生,保障残疾人权益”活动,以“关爱残疾人,温情满校园”为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扶残助残宣传活动,在学生中进行广泛的主题教育活动,共计募得款项12513元。 七、强化综合治理工作,促进安全意识的增强 根据“创建平安校园”的总体布署,努力创建安全、文明、和谐的校园,在市综治专班和区综治办的指导下,区教育局与职能部门、单位积极协作,有计划、有组织地进一步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治理工作,各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一是健全机制,领导重视。区各级领导非常重视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成立了以区委常委、综治办陈主任为组长,以工商、公安、城管、交通、卫生、食品监督、环保、文体、街办、教育等10家单位为工作体系的工作专班。区教育局先后转发了《省级平安校园申报评选工作的通知》(学校周边治理[XX]2号)、《关于开展XX年全市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第一次集中整治活动的通知》(武综办文[XX]5号)、《关于开展全市学校及周边环境治理检查的通知》(东综治办[XX]9号)、《关于开展XX年第一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明查暗访的工作方案》(东安办[XX]12号)、《关于转发市安委会进一步加强校车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及《全区教育系统文明交通“百千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二是各方联动,集中整治。3月,教育局转发了《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全市中小学校及周边治安问题调查摸排工作的通知》和《市教育局关于XX年春季开学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集中整治行动的通知》。我局迅速组成专班和排查组队全区55所中小学、75所幼儿园开展地毯式摸排。共摸排出周边问题76个,下发整改通知书15份,其中4个问题为市级重点督办目标,其主要为问题涉及到食品、交通、占道经营、网吧等。3月底,区教育局制定了整治工作方案上报区综治办,由区综治办牵头明细了职能部门的责任和整治时间。 通过与各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分别采取了分块单独整治、属地管理的区域性整治及各职能部门开展的联合大规模整治行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整治中取缔黑网吧2家,查取违规经营4家,收缴*卡365张,取缔校门前占道摊点2个,整治卫生环境11个,整改校内安全隐患85个(其中寄宿制学校安全隐患11个),4个市重点督办问题全部整改完毕。 组建专班两次对全区校(园)的校车进行摸排整治,现已有74台办理了校车的标识并建档,对合格校车的管理监控时刻未放松。有20余台为非法营运车辆,我局将这一情况报交通大队及运管所等职能部门进行处理取缔。截止目前未发生一件安全事故,因此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 三是加强教育,防患未然。区教育局制发了《进一步开展全区法制到校长、城管副校长的摸底工作的通知》对全区中小学的法制、城管副校长进行重新登记和上报,规范法制、城管副校长的工作职责。要求学校主动与法制、城管副校长联系,商讨解决学校周边治安问题。并要求学校通过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会、告发家长书等多种形式,经常性地开展学生交通、溺水、食品卫生、防火、燃放烟花爆竹等安全教育,切实提高了全区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的能力。 八、加强科室建设工作,促进服务水平的提高 我们将“治庸问责”工作和“创群众满意满意科室”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科室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一是加强自身学习,采取分先学习和集中学习的方式学习相关的文件,把握文件精神,提高思想境界,强化服务意识,增强工作效果。二是完善科室制度,将完善后的科室工作职责、工作准则、工作思路上墙入心,不断建设科室文化。三是落实常规工作,在有效落实各项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科室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不断增强科室队伍的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科室工作的满意度。

2018年基础教育工作计划范文

  义务教育要有大发展。以下是我整理的2018年基础教育工作计划范文,欢迎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建设“教育强县”和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为契机,在局党组的的正确领导及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的正确指导下,以“强管理、抓质量、保均衡、促发展”为主线,狠抓学校内部管理、质量提高和学前教育建设,促进我县基础教育健康、均衡、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1、学前教育:实施学前教育XX年度建设计划,改扩建好武源、万水、土地、水东中心幼儿园等4所乡镇中心幼儿园、30所村级附属幼儿园,确保适龄幼儿接受三年学前教育率达65%,接受一年学前教育率达99%以上。指导创建4所县级示范性幼儿园和1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   2、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达100%,辍学率控制在0.5%以下;初中入学率100%,辍学率控制在2%以下;推动建好特殊学校,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城镇达到75%,农村达到60%。   3、高中教育:高一招收新生1400人,高中阶段在校学生达3000人;推动普通高中向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确保省、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年检合格以上。   4、学生思想品德合格率:小学生100%、中学生达99%,学生犯罪率为零。   5、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大课间体育活动,确保体质健康合格率城镇中学生98%,农村中学生96%,城镇小学生96%,农村中心小学93%,村级小学92%。   6、教育质量:小学合格率98%,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一次性合格率95%,7a人数达到10%,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一次性合格率90%以上,高考本科上线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狠抓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按规定开齐所有课程,力争体艺活动参加市级竞赛参赛项目和获奖人次有所增加。    三、工作任务与措施   (一)紧抓机遇,促进各级教育均衡发展   1、学前教育要有新举措   一是搞好中心幼儿园建设。实施学前教育XX年度建设计划。做强公办幼儿园,力争改建好武源、万水、土地、水东中心幼儿园和禾鱼完小附属幼儿园等31所村级附属幼儿园,努力提高学前三年普及率。召开学前教育现场会,全面推动学前教育发展。学习资兴、苏仙安仁县、宜章县农村公办幼儿园建设中好的经验,创建4所县级示范性幼儿园、1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二是规范幼儿园日常管理。推进标准化幼儿园建设,按照《湖南省幼儿园办园标准》和《湖南省简易幼儿园基本条件》等要求,建立幼儿园建设和管理指导、检查、考核与评估机制。加强师德建设,通过多种形式,提高保教水平。对民办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乡镇小学附设的幼儿班分别进行量化评估检查。对于办园、办班不合格的幼儿园、幼儿班进行整顿,限期整改到位,以达到端正办园思想,规范办园行为,改善办园条件的目的。建立幼儿教师用书及教育教学资源审查制度,全县所有学前教育机构都要使用省教育厅推荐的幼儿教材。充分利用郴州市幼儿园网上管理系统构建覆盖全市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办事效率。尝试幼儿园划片招生,杜绝恶性竞争。入园年龄不低于3岁,民办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小学以及今年改扩建的村级附属幼儿园逐步取消附设的学前班。三是积极扶持与规范民办幼儿园发展。努力争取资金用于扶持和奖励民办幼儿园,着力提高硬件设施好的民办幼儿园的管理水平和保教质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普惠性学前教育机构,力争新批规范化民办幼儿园4所。四是促进学前教育向前延伸。探索0—1岁以医为主、教支援医,1—3岁以教为主、医支援教的医教结合新模式,尝试构建3周岁以下散居婴幼儿早期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成立县婴幼儿早期教养指导中心和县婴幼儿保健指导中心,为婴幼儿早期教养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早教指导站可依托幼儿园成立,保健指导站可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   2、义务教育要有大发展   一是进一步理顺义务教育办学体制、完善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突出解决农村学校资源配套问题,积极推动城乡骨干教师均衡配置,因地制宜,区域推进,逐步提高;优先扶持薄弱学校,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二是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公平。保障残疾少年儿童受教育权益;探索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其入学保障和教育管理;探索进城务工和经商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三是巩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成果,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认真学习外地课改经验,努力培养课改样板校,打造有效课堂。四是推进中考制度、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充分发挥考试评价导向作用,不断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五是加强学籍管理,启动学籍管理系统,严格控制学生非正常流动,加快缓解义务教育大班额问题。进一步探索通过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优化城区教育资源配置,调整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启动扩容提质工程,努力增加义务教育尤其是小学学位,实行划片招生,确保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就学权利。严格控制城区学校班额,确保学生健康成长。严格把关学生入学年龄,不准留级,确保不浪费义务教育资源。六是努力建成覆盖面广使用便捷的管理服务平台,通过现代化信息手段促进基础教育的全面管理。    我精心推荐

基础教育调查报告评价标准怎么填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基础教育调研报告

基础教育调研报告范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基础教育调研报告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根据与学生零距离接触过程中对中学生心理状况的了解,阐述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倦怠"这一心理现象。分析来自于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压力,提出了转化中学生"学习倦怠"心理的对策。   一、调查概况   我于xxxx年9月份,对我实习的xx中学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调查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调查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研究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学生问卷,其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咸祥中学的在校学生之间进行,共发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5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三、调查结果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中学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1%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大学,16%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8%的中学生没有考虑,,5%的学生是受家庭逼迫。调查还显示,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青年人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10%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45%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学到实用的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有所帮助。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高中毕业后的打算,99%的学生有读大学的愿望。   (二)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的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但是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学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89%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的艰难性。此外,40%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37%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三)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1.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成因分析:   ①家庭、社会对中学生学习需要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中学生受到家庭的要求、态度和志向的影响。其次,社会风气和思想意识形态也影响中学生的学习需要。如目前随着经济体制转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实行激费上学,大中专毕业生不在包分配。这种现实使许多人有了"读书有什么用?钱要花很多,毕业后又没工作。"的观念,社会上新的"读书无用论"开始再抬头,这将直接导致中学生学习需要的降低。另外,有些人把学习、读书看成是一种"工具",达到另一个目的的手段,而学习本身并没有成为一个目的。因此当学习没有达到某种目的时,其积极性便荡然无存了。   ②学习兴趣低下:   (1)外因:学校教育方法欠当,如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各科作业量大等;升学压力大;师生关系紧张;家庭因素:由于家长期望值过高而导致严格要求;家庭人际关系冷漠;沉溺于优裕的物质享受;沾上家长的不良习气,如赌博。   (2)内因:价值取向逆转;学习目的模糊;学习成绩不佳;情绪不稳定;意志薄弱等。   2.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对策:   ①学习目的性的教育   首先应从中学生实际出发,采取生动而适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形式,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   其次要强调学习的内在意义,即强调学习对个体本身的价值,使之体会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享受,而不是负担。   第三,帮助中学生设立具体、适当的学习目标。学习目的教育不仅要使中学生具有远大的目标,而且还有使这种远大的目标与具体、切实可行的目标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学生脚踏实地去实现远大的学习目标。   第四,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一部分中学生和家长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实施等了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所以有必要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他们介绍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难以及未来的美好前景;向他们介绍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收费制度的公平性、保护性,分配制度的灵活性、公正性;向他们介绍素质教育实施的具体内容、价值和未来取向,以帮助他们消除误导。   ②及时反馈与适当评价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可以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机。为了充分利用反馈的促进作用,还应对中学生的学习结果进一步作出评价。运用评价时应注意:   第一,要使中学生对评价有正确态度。   第二,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以表扬为主,做到客观、公正,使中学生心悦诚服。   第三,对考试成绩不理想的中学生,不能单独看其分数高低,还要从他们各个学习环节的不同层次上,发现可取之处,并给与表扬和鼓励,让其看到自己的进步,以增强其自信心。   第四,注意中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心理特点。对低年级中学生多采用表扬方法;高年级中学生则应适当,最好通过集体舆论来进行表扬或批评,效果会更好;   第五,注意师生间关系的融洽,只有尊重中学生,教师才能提出恰如其分的表扬或批评;只有尊重教师,中学生对教师的表扬或批评才能重视。   ③科学使用奖赏与惩罚   奖赏具有促进活动的力量,是一种外在的激励因素,如分数、等级、奖金、奖品。奖赏是一种手段,若用之过多,则可能失去效力,甚至发生弊端。奖赏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不应使中学生变成物质或金钱的奴隶,否则,一旦取消奖赏,中学生将不再努力学习。从心里健康的角度,应注重奖赏而不去注重惩罚,因为这样可以减弱失败给人带来的恐惧心理。但也不能否认处罚在激发学习动机中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在学校,惩罚的目的在于克服学习中出现的不注意、拖沓、懒散和不努力,从而对学习起促进作用。但是,在使用时必须要小心谨慎,使用过分,可能激起极高焦虑水平。 ;

浅谈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公正问题

  课程政策分析必须深入到价值层面。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看,公正性是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必备品格,课程决策应优先考虑公正原则。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政策优先考虑效率问题,对政策的公正性缺乏足够重视,有必要遵循补偿原则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扶持。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由国家主导的中国,课程政策本身的正当性如何,课程决策首先应遵循什么原则,如何处理弱势群体与优势群体的关系,都是人们必须审慎思考的问题。课程决策虽涉及技术问题,但更重要的是一个价值选择问题。课程政策分析不能只限于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视角,停留于课程政策合理性的技术层面和事实层面,而应引入政治哲学视角。政治哲学历来关注社会建制和社会政策的合理性,能使课程政策分析深入到社会公正层面;西方政治哲学近20年来的主题由自由转向平等。(注:这一转换是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约翰·罗尔斯完成的。启蒙运动以来,西方政治哲学在解放理想的指引下提出自由和平等两大主题。但启蒙哲学解决得比较好的是自由问题(约翰·密尔的《论自由》和《代议制政府》从自由的价值和制度两方面基本解决了自由问题),而在平等问题上却了无建树。1971年罗尔斯发表著名的《正义论》,第一次提出要认真对待和解决平等问题,标志着西方政治哲学主题的重大变换。)将社会正义视为政治哲学的首要课题,更使政治哲学成为审视课程政策不可或缺的视角。本文拟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分析课程政策,认为,公正是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必备品格,课程决策应赋予公正原则以优先性。    一、公正性是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必备品格   要讨论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公正问题,必须首先弄清楚什么是公正。恰如博登海墨等学者所说,公正问题像座迷宫,是一道跨学科的难题。[1]要弄清楚这一问题,关键要理清公正与公平、正义的关系,并与绝对平等区别开来。   我认为,公正是非实体性的,既不是人的行为本身,也不是某种社会制度本身,而是人的行为和社会制度后所隐含的使每个人获得其应得的东西(注:古罗马法学家乌尔庇安说:正义乃是使每个人获得其应得的东西的永恒不变的意志。穆勒.功利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48)的价值指向性。它要求人们和社会这样来对待他人或社会成员:给予他应得的东西;同时不给予他不应得的东西。这里的得与不得既包括利,也包括害。也就是说,以善报善是公正的,以命偿命也是公正的。由此,公正可定义为等利(害)交换[2],经济领域如此,其他社会领域也如此。公正不是最高的善,而是最低限的善。以命偿命是正义的,但不见得是仁爱和宽恕的,正义远没仁爱和宽恕高尚。   以上分析表明,公正与公平、公道、正义是基本相同的概念,它们都要求按等利(害)交换原则来分配社会成员的权利与义务。但公正不等于平等。正义虽然天生就要求平等,并必须通过平等来实现,但它小于一般意义的平等。平等包括两种:绝对平等(如总统和普通公民拥有完全平等的投票权)和比例平等(如一份贡献一份权利):将公正等同于平等,易使人把公正简单地理解为绝对平等,而绝对平等不见得是公正的。另外,平等既包括自然平等(如自然秉赋、性别、相貌的平等),也包括社会平等。无论是个人行为的公正还是社会制度的公正,都只能关注由人的自觉活动而造成的平等,而没有能力调节由自然因素造成的不平等。公正在促进人的平等上的作用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实现人的完全平等或所有方面的平等。   公正性之所以是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必备品格,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公正必须有一定的制度保障,正如罗尔斯所说:社会正义原则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是一种合作体系中的主要的社会制度安排[3]。属于基本结构的那些制度的作用将确保正义的背景条件[4]。故制度公正是实现社会公正的首要条件。而课程制度正是在一定的课程政策的持续作用下形成的,课程政策必将在课程领域导致某种制度架构。在我国,分级课程管理体制来源于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教材审定制形成于教材政策由一元化向多样化的转向。任何课程政策的调整,都是教育利益在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再分配,包括课程文化资源和可用教育资源的再分配,归根结底是人的受教育权和发展权的再分配。如果课程政策是不公正的,那么整个课程领域的利益分配和课程制度就不可能是公正的。在现代社会里,受教育权(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受教育权)是公民不可侵犯的基本人权,社会必须保证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公正性。    二、课程决策应优先考虑公正原则   要保证课程政策的公正性,就必须在课程决策中优先考虑公正原则。但什么是公正原则呢?   (一)公正原则辨析   因公正观不同。人们提出过各种各样的公正原则,如品德原则、才能原则、需要原则、平等原则和贡献原则等等。[2]那么,到底什么原则才是公正原则呢?所有公正都是社会权利和社会义务分配中的公正。根据我们前面关于公正乃等利(害)交换和给予其所应得且不给予其所不应得的理解,在权利义务的分配上,社会公正的总原则只能是贡献原则,即按一个人社会贡献的大小来分配社会权利的原则。其基本内涵是:社会分配给每个人的权利应与其贡献成正比而与其义务相等。但必须指出的是,社会成员的社会贡献分为基本贡献和非基本贡献,其社会权利也分为基本权利和非基本权利。权利乃人权,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最起码的、最低的、必要的权利,是满足人们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起码的、最低的、基本需要的权利。它来源于人的基本贡献,即每一位社会成员自其一生下来就自然地、不可选择地参与缔结和创建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分子,而为社会所作出的贡献。这种贡献是最基本的,但却是最重要的且人人平等的。因此,社会的基本权利就应完全平等地分配。非基本权利则是满足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比较高级的需要的权利,不能绝对平等地分配。因为由于个人才智和努力程度等因索66差异,社会成员的非基本贡献是不同的,非基本权利只能按一份贡献份权利的原则,即比例平等原则来进行分配,这才是公正的。以上分析表明,社会公正原则事实上可推演为两个平等原则:基本权利完全平等原则和非基本权利比例平等原则。它们构成社会公正的总原则。贡献原则不等于效率原则,后者不强调基本权利的完全平等。   那么,具体到教育领域,课程决策中的正义原则是指什么呢?前已指出,课程政策涉及教育利益再分配,最终指向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权和课程享有权。与其他社会权利一样,这些权利也有基本权利和非基本权利之分。基本权利是人们在一定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最起码的权利,应完全平等地分配;非基本权利是人们享受质量较高的教育和课程的权利,应有差别地分配。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应牺牲后者而保全前者。因为一个人无论多么渺小,其基本权利都源于其参与缔结社会所作的基本贡献,应优先于另一个人的非基本权利。故,在处理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利益冲突时,课程决策的公正原则体现在:(1)课程政策应切实保证弱势群体享有与强势群体一样的最基本的课程权利(底线原则)。例如,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必须制定最基本的课程质量标腔,并确保所有地区的所有学校有条件和能力给所有适龄儿童提供这种质量的课程;(2)对于非基本课程权利,政府可给予一定的政策空间,允许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按比例平等原则结儿童提供不同层次的课程。   (二)公正原则在课程决策中的优先性   公正原则的优先性,实质上是课程改革中弱势群体的基本课程权利的优先性:这一原则是在与效率原则和善的原则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这种优先性仅限于课程哲学视野,它并不排除从其他视角提出的优先原则,如科学性原则。   效率原则在我国当前课程决策中倍受重视。这一原则来源于功利主义传统,不论以J.边心、J.s.密尔为代表的古典功利主义还是以J.J.C.斯马特等人为代表的新功利主义,都突出强调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重要性;当一部分人的非基本权利与另一部分人的基本权利发生冲突时,效率原则出于功利的需要宁可牺牲后者而保全前者。体现在课程领域,当发达地区、先进学校等强势群体的较高层次的课程变革需求与非发达地区、弱势学校的基本课程需求发生冲突时,效率原则优先考虑强势群体的利益而忽视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   效率原则的最大问题在于:它只关心某一部分人的利益和社会幸福总量的`最大化,全然无视社会利益总量在个人间的分配,允许为了少数人或所谓社会的整体利益而牺牲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在课程决策中、它往往以课程改革要跨跃式发展和与国际接轨为由,牺牲农村和非发达地区的利益。某些课程政策本只反映发达地区的需求,却作为强制性课程政策要求全国所有学校实施。以致弱势学校连最基本的条件都无法保证。显然,这已经构成对这些学校所在区域儿童的基本受教育权的侵犯。如前所述,基本受教育权应优先于非基本的受教育权,为了满足一部分人的非基本权利而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基本权利是不公正的;然而,功利主义者听任这种非公正后果的发生,理由是:有公平,就无效率;要效率,就必须牺牲公平。事实上,公平与效率并不是矛盾的,因为公平不等于绝对平等,社会非基本权利的绝对平等分配将窒息人的积极性而导致效率下降。但公正的平等(即基本权利完全平等,非基本权利比例平等)却总与效率里正相关,因为它总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相反,不公正的分配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提高效率,它挫伤人的积极性。可见.公正原则不仅源于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的不可侵犯性,而且,即便为提高课程变革的效率,公正原则在课程决策中也废予以优先考虑。优势群体那些需要通过不公正的形式(侵犯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才能获得的课程利益,对整个课程变革而言,一开始就没有任何价值(既不公正,也无助于真正的效率),因而没有理由逾越公正原则的要求。   善的原则也不具有优先性。善的原则在处理不同个体和利益群体间的差异及权利冲突时主张:先让发达地区和优势学校的课程需求得到满足.等他们的课程变革达到一定高度后,再要求他们遵从行善之心(同情、人道、怜悯之心)给予薄弱学校和不发达地区以帮助。行善基于自愿,善的原则实际上只是效率原则的补充。社会成员因其参与缔结和创建社会而获得的最基本的受教育权。本是社会必须给予他的,但善的原则将这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兑换成优势群体可给可不给的恩赐和好处; 善的原则的不足,在此充分暴露要避免这种不足,唯一的办法是用公正原则来规定善的原则,即在课程决策中优先考虑公正性问题。    三、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公正性之审视   近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有很大变化,特别是分级课程管理体制和课程多样化政策的推行,给课程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但是,这些政策是否要付出某种代价,这些代价是否为文明社会所许可?如果存在不公正,我们是否该采取某种措施弥补呢?   由于历史、自然以及政府教育政策的原因,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资源和课程开发能力存在极大差距。这种差距尤其反映在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总体上看,我国中小学课程资源和课程开发能力都存在短缺。但城市学校、东部地区和重点学校存在的是发展性短缺,即获致更高质量课程时的短缺,而农村学校、中西部地区和薄弱学校面临的是生存性短缺,这种短缺得不到补偿,部分儿童的最基本的课程权利就格受到侵犯。很明显,两类学校在课程变革中分别归属于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考虑到这一情况,根据前述课程决策中的公正原则。即基本课程权利在所有利益主体间完全平等地分配,非基本课程权利按比例平等分配的原则,国家政策应采取强制性措施切实保证属于弱势群体的农村学校、中西部地区和薄弱学校有能力和条件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的课程需求,这类课程政策应是强制性课程政策。而对城市学校、发达地区和重点学校较高层次的课程需求,国家应只提供选择性课程政策,给他们以必要的发展空间。   遗憾的是.我国现有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对公正问题缺乏足够重视。表现在:(1)现有课程政策往往以发达地区、城市学校和重点学校的办学条件为依据.首先考虑他们的课程需要,甚至不惜将他们的发展性需要。作为基本需要以强制性课程政策的形式要求全国所有学校实行:(2)无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还是新颁布的各科课程标准以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的新课程计划,都表现出明显的城市中心取向和与国际接轨倾向,缺乏对农村及不发达地区的必要关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较好地把握了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终身学习等时代新要求以及原有课程在结构、内容、管理上的问题,但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教育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城乡间、地区间和学校问的巨大差异,对农村、中西部地区和薄弱学校实施新课程的条件保障没有提出应有的政策支持。[5]作为国家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3)新课程开发的前期实验大多数在城市和发达地区,很少关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一些新课程标准无论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还是在课程资源开发建议的陈述上,都基本以城市和重点学校为假想对象。(4)三级课程管理已成为我国的基本课程政策,校本课程已是学校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所有学校都必须开发校本课程,否则,学生的基本课程权利就必将受到侵犯。但现有课程政策只给责任,不给条件,成千上万的落后地区中小学和薄弱学校连校本课程的概念都没听说过,基本的教学都难以维持,校本课程开发更无从谈起。   从思想根源上看,上述课程政策来源于中国教育的精英主义传统和国家主义传统。中国社会历来是指精英主义导向的,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6]科举与教育过去曾是造就精英的两种互补方式,建国后层层设置的重点学校更是精英主义教育的制度表现。政府将学校系统建成一种等级化的公共体制,通过国家的政策性控制赋予其社会选拔与社会分层功能,为了精英,不惜牺牲常人的基本权利。为了国家,也可牺牲个人权利,哪怕是人之为人的基本权利。因为整体大于局部,国家重于个人,个人利益被化约为国家利益。在这样的文化背景里,课程公正问题很难引起决策者的足够重视。    四、政府在维护课程公正中的责任定位   上述分析表明,为维护课程公正,我国现有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有待调整。调整的具体途径可举出很多,如平等配置义务教育课程资源、促进课程决策机制的民主化、明确实行学校均衡化方针等。但最为重要的是,政府如何选择自己在基础教育课程领域中的责任定位。从理论上看,这具有基础性意义,政府的所有政策走向均导源于这里。[7]   一般而言、政府在基础教育课程上的责任是促进课程质量的提高与变革。但如何促进?怎样处理其中的利益冲突,特别是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的利益冲突?   回答上述问题的关键是人们如何理解社会及其制度的价值。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3]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公平正义既平等地兑现了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参与缔结人类社会时为社会所作的贡献,又能有效地促进社会发展。既然如此,政府在基础教育课程领域的首要责任便是维护课程公正。政府失灵必将导致不公正问题的积累,甚至完全失控。这不仅损害政府的威信,损害公众对政府建构与维护课程公正秩序这一合法性基础的认同,而且将削弱公众支持和参与课程改革的热情。[8]   那么,政府在维护课程公正中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呢?如前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领域最大的不公正来自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基本权利的侵害,而不是强势群体依比例平等所应享有的课程权利的不足。要维护课程公正,政府首先要制定强制性课程政策,切实保证弱势群体的基本课程权利,担当弱势群体的扶助者。特别要加强中央和省级教育财政的转移支付能力,改善弱势学校的课程实施条件,强化师资培训,提高其课程开发能力。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政府缺乏课程改革抱负。但历史业已证明,真正有效的课程改革是在政府所提供的平台上,由所有学校与政府共同推进的。试图独立推进课程改革的政府,往往既忘却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又因对课程改革干预太多而减少改革效能。我们呼吁政府对弱势群体的补偿。补偿论虽遭到R.诺齐克、F.A.哈耶克以及一大批功利主义者和社群主义者的洁难,但就社会公正而言,它是必需且正当的。    参考文献:   [1]博登海墨.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38.   [2]王海明.公正平等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5.40   [3][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帕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50.1.   [4][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82.   [5]钟启泉,崔允副,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C].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313.   [6]金生鈜.精英主义教育体制与重点学校[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4).   [7]张力.教育功能分化与政府责任定位[J].见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1)[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31238.   [8]何显明.阶层分化中的社会正义及政府职能的强化问题 [J].北京:中国政治(人大复印资料),2001(1).

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是一个概念吗?

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是一个概念吗? 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是不同的概念。 1、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与应试教育相对应。 2、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就如同盖房子先要打地基一样,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就要从认字开始。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 素质教育好还是基础教育好?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这是我们基础教育改的时代主题和紧任务。 ??什么是“应试教育”? ??这里所说的“应试教育”是指,偏离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单纯为迎接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也可以说,“应试教育”是一个贬义词。语词主体使用。由此,“应试教育”指什么,这本是一个规定性问题。规定性定义无正误之分,但有之别。约定俗成的理解或权威的理解,为优。 ??关于“应试教育”的定位及涵义,虽还并未完全达成共识,但已经有了一个相对权威的理解。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一纲领性文献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上标纲要》这一法律性档案中,在许多较正规的科学论文中,“应试教育”一词均被打上引号,表明它有特定的内涵,是特指义,被作为一个贬义词来使用。 ??把“应试教育”理解为一个贬词,并不是整个否定现行教育的概括,而是对现行教育。“应试教育”不是对现行教育中存在着的单纯以应考为目的而产生的诸多弊端的概括“现行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现实、完整的存在,其间有成就的方面(无疑这是主流和第一位的),也有问题的方面,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因素;而“应试教育”则是对“现行教育”这一现实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弊端的概括与抽象。 ??“应试教育”指什么,这是一个前提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认识不一,就无法理解克服“应试教育”倾向,摆脱“应试教育”影响的必要性。在这个问题上认识不一,就去争论素质与“应试教育”是不是对立等问题,是没有意义,也没有结果的。 ?? ??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如何? ??素质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络。人的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有什么样的素质,就应有与之相对应的素质教育。人的素质可大致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与之相对应,则有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教育。若详细划分,人的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与此相对应,则有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和劳动技能素质教育等。素质具有整体性。人的诸方面素质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制约、相互依存的整体。素质教育必须遵循人的素质整体结构的规律,从人的整体素质结构出发,使素质教育与人的素质结构相适应,养成人的整体素质。现代素质教育不仅深入到素质的生理与心理层面,而且扩充套件到社会文化层面。素质是个体性、群体性和民族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既重视个体的各种素质的教育,又重视群体素质的完善,还要致力于全民族整体的提高。 素质教育是个什么概念? 在很多年前就提到了,是一种在中国完成不了但又很理想的教育模式 素质教育基地是怎样的一个概念?详细一点. 有六人一间的和十人一间的,只有公共卫生间.没其他设施 我两年前去过```女生宿舍不知道```男生宿舍是20多个的 条件很差```宿舍没厕所 现在不知道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指的是一种教育吗?如果不是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基础教育指的是九年义务教育,而素质教育则是一种教育的理念,即以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目标的教育。 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关系 求高人指点区别和联络大概就行 谢谢 基础教育是相对高等教育而言,基础教育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而素质教育则不是能用三两句话说清楚的,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 素质教育概念、特点 目前,我国教育界对中小学素质教育内涵的研究,由于角度不同,给素质教育下的定义(或作的解释)不尽相同。有人依据“强调点”归纳“素质教育”有9类15个定义。这9类定义,有的属于词语定义;有的属於哲学定义;有的强调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有的同时强调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的强调公民素质;有的强调先天与后天相结合,有的把各种素质平列;有的试图划分素质层次;还有的强调通过科学途径充分发挥天赋。综观这些定义,虽然表述不一,但有着共同特点: 第一,认为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第二,认为素质教育要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有的定义虽然只提到人的发展,但并非是不考虑社会需要,而是针对“应试教育”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偏向而突出强调人的发展。 第三,在某种意义上,素质使人联想到潜能。这些定义都主张充分开发智慧潜能。 第四,不仅主张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而且主张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作为定义,既要简洁,又要能涵盖要领的本质特征。依据这一要求和以上的分析,可以试将素质教育定义为: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体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作为回答者,我个人认为,素质教育不单单是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教育,更重要的是家庭对儿女的培养教育,家庭对子女的素质教育比起学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作用更直接、更具体、更具操作性,效果更好,因为点点滴滴的小事都与素质教育密切相关,时时处处的行为都是素质教育的素材。家长、老师会在日常对子女和学生进行做好一切小事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当然做好每件小事哪能那么容易,这里面还需要有方法教育。比如:怎样用勺子盛饭,怎样洗碗,怎样整理书本、怎样包好书皮,等等。总之点点滴滴是培养,时时处处是教育。素质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素质教育的实施范围是在所有学校,还是义务教育?还是基础教育? 在所有学校,所有年龄阶段。针对应试教育,不一考试为目的,为了提高素质。 台湾教育是素质教育吗 台 对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非常重视,但提法和做法均与大陆有所不同。 大 陆的素质教育大多关注艺术、体育、小制作等方面的技能; 而台 的素质教育关注的是生涯规划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对“素质教育”有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对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有没有一个具体的评价标准?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具体的定义没有

基础教育包括哪些

基础教育包括哪些: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等。基础教育是指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到基础性作用的教育阶段,它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基础性教育,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基础教育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幼儿教育是指对幼儿期的孩子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旨在促进幼儿在身体、语言、认知、情感和社会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幼儿教育一般由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共同承担,主要的教育内容包括游戏、音乐、绘画、语言、数学等。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和全面性的特点,主要的教育内容包括科学、语文、数学、外语、体育、品德等。高中教育是继义务教育之后的又一重要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高中教育主要的教育内容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特殊教育是指针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如身体残疾、智力超常、听力或视力障碍等,进行的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教育。特殊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实现自我价值和潜能的发挥。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基础教育还包括一些补充性的教育内容,如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等,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未来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因此,各国政府和教育机构都非常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和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的未来和国家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近三到五年有关基础教育的专著 有哪些

基 础 篇(30部) 1, 《论语译注》, 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1980年版 2, 《学记评注》, 高时良编撰,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3, 《陶行知教育名篇》, 方明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4, 《爱弥儿》,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 《大教学论》, (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 《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 《教育漫话》, (英)约翰u2022洛克著,徐诚、杨汉麟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8, 《民主主义与教学》, (美)杜威著,王承绪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 《给教师的建议》,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 《和教师的谈话》, (苏)B.赞科夫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 《当代教育学》, 袁振国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 《中国教育史》(修订本), 孙培青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 《外国教育史教程》, 吴式颖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4, 《学与教的心理学》, 皮连生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15, 《儿童发展》, (美)劳拉u2022Eu2022贝克著,吴颖等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6, 《教育社会学》, 吴康宁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7, 《德育新论》, 鲁洁、王逢贤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8, 《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 (美)艾伦u2022Cu2022奥恩斯坦、费朗西斯u2022Pu2022汉金斯著 柯森主译,钟启泉审校,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9, 《有效教学方法》, (美Du2022鲍里奇著,易东平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0,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美)杨雷迪斯u2022Du2022高尔著,许庆豫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1, 《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 坎贝尔等著,王成全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22, 《终身教育引论》, (法)保尔u2022朗格朗著,周南照、陈树清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5年版 23,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4, 《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华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5,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美)内尔u2022诺丁斯著,于天龙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6, 《国际教育新理念》, 顾明远、孟繁华主编, 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27, 《素质教育学习纲要》,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 三联书店200年版 28, 《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部师范司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9,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朱慕菊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0, 《新教育之梦》, 朱永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拓 展 篇(50部) 31, 《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 华东师大、浙江大学教育系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2, 《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 华东师大、浙江大学教育系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3, 《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 任仲印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4, 《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 王承绪、赵祥麟编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5, 《中国近代教育文选》(修订版), 陈学恂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6,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7,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论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8, 《中国教育家评传》(精选本), 沈灌群、毛礼锐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9, 《外国教育家评传》(精选本), 赵祥麟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0, 《爱满天下——陶行知文学传记》, 周毅、向明,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1,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 (俄)塔尔塔科夫斯基著,唐其慈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42, 《人的现代化》, (美)英格尔斯著,殷陆君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3, 《自我实现的人》, (美)马斯洛著,徐金声等译, 三联书店1986年版 44, 《宽容》, (美)房龙著,迮卫、靳翠微译, 三联书店1985年版 45, 《赏识你的学生》, 孟繁华主编, 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46, 《伟大的笨蛋:中外名人的差生生涯》, 彭歌、陈敬著, 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 47, 《顺生论》, 张中行, 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8, 《教师人文读本》, 张民生、于漪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49, 《教育哲学通论》, 黄济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0, 《中国的智慧》, 韦政通, 岳麓书社2003年版 51, 《西方的智慧》, (英)伯兰特u2022罗素著,马家驹、贺霖译,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52, 《教育的奇迹》, 朱永新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3, 《发现母亲》, 王东华,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4, 《窗边的小豆豆》, (日)黑柳彻子著,, 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版 55, 《精神的雕像——西南联大纪实》, 李洪涛,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6, 《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 刘军宁主编, 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 57, 《教育的未来》, 温世仁著, 三联书店2001年版 58, 《朱兰质量手册》, (美)朱兰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9, 《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 (美)拉里u2022博西迪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60,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美)奥格u2022曼狄诺著,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61, 《更新教育观念报告集》,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2,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叶澜,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3, 《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 朱小蔓, 南京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64,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肖川, 岳麓书社出版2002年版 65, 《教师的情感与智慧》, 《教师博览》编辑部,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6, 《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 徐光兴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7,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皮亚杰著, 傅统先译, 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68, 《早期教育与天才》, (日)木村久一著,王传璧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9, 《教育过程》, (美)布鲁纳著, 邵瑞珍译, 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70, 《教育的经济价值》, (美)舒尔茨著,曹延亭译,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71, 《人的教育》, (德)福禄倍尔著,孙祖复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2, 《再论教育目的》, (英)约翰u2022怀特著,李永宏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73, 《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 (瑞士)裴斯泰洛齐著,夏之莲等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4, 《学校无分数三部曲》, (苏)阿莫纳什维利著,朱佩荣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5, 《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 (美)戴尔u2022Hu2022申克著,韦小满等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6, 《领导学:理论与实践》, (美)彼得;诺思豪斯著,吴荣先等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7, 《科学家论教育》, 周川选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8, 《成功智力》, (美)R.J.斯腾伯格著,吴国宏、钱文译, 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79, 《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 (加)大卫u2022杰弗里u2022史密斯著,郭洋生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80, 《第五项修炼》, (美)彼得u2022圣吉著郭进隆译, 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实 践 篇(20部) 81, 《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 高万祥等,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2, 《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 窦桂梅等,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3, 《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 于漪等,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4, 《帕夫雷什中学》,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85, 《班主任工作漫谈》, 魏书生著, 漓江出版社1995年版 86, 《爱心与教育》, 李镇西, 四川少儿出版社1998年版 87, 《向孩子学习》, 孙云晓主编, 晨光出版社1998年版 88, 《向瑞吉欧学习什么》, 屠美如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89, 《小学生心理辅导札记》, 毛蓓蕾,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0, 《教育诗》, (苏)马卡连柯著, 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 91, 《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 (苏)巴班斯基著,吴文侃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92, 《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发展》, (美)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著,唐晓杰、崔允潡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9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理科教师手册》, 左雅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94,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加)马克斯u2022范梅南著,李树英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95, 《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 (美)布鲁克菲尔德、普瑞斯基尔著,罗静、褚保堂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96, 《案例教学指南》 , 郑金洲,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97, 《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 李吉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8, 《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 陈向明,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99, 《青浦教育实验》, 顾泠沅,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00,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钟启泉等编,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

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是课题吗

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是课题吗如下:学成果指自己独自撰写的教学论文,在县教科所或市、省级教研室组织的教学实验成果评比中获奖,发给教学成果证书。或是,从教科所申请教研课题,经自己的实践实验上报材料后被上级选上,发给教学成果奖证书的。教学成果奖也是包含有很多的种类,有国家高等教育成果奖、省高等教育成果奖、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市区县教育教学成果奖还有各级的赛课奖。扩展资料正高级教师。1、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为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发挥了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作用,出色地完成班主任、辅导员等工作任务,教书育人成果突出;2、深入系统地掌握所教学科课程体系和专业知识,教育教学业绩卓著,教学艺术精湛,形成独到的教学风格;3、具有主持和指导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在教育思想、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创造性成果,并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4、在指导、培养一级、二级、三级教师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在本教学领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是同行公认的教育教学专家;5、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在高级教师岗位任教5年以上。

谈基础教育评价模式改变之作用

谈基础教育评价模式改变之作用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进行,教育评价方式的改变,高考模式也进行了改变,如何浅谈基础教育评价模式改变之作用?   论文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 教育评价 教育模式   论文摘要:基础教育的改革特别是教育评价模式的改变使得大学教育模式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才能更好的、为祖国培养更先进的人才呢?本文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学习目标、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述。不仅要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社会实践能力。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大学教育对于每个升入大学的学生来说都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要直接应用到社会实践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需要具有高素质的人才。也正因如此,教育改革也开始提上日程。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进行,大学的教育也进行相应的改革。当代的大学生不仅仅需要的是文化知识,更需要的是学习的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更具体一点的说是有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的能力。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进行,教育评价方式的改变,高考模式也进行了改变。由以前仅看成绩是否可被录取的封闭的模式改变为综合性的测评,也就是说每一位高考的考生,成绩只是笔试的部分、还要有实验操作的能力、课题的研究、行为观察、成长记录、活动表现等一系列的考察。这些考核综合起来才算是最后的总成绩,看你是否被某高校录取。这些能力的培养由此也改变了大学的教育。这篇文章主要从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这几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1 积极反馈,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不是说只有中小学的学生需要激发学习动机。实际上,大学生也需去激发学习动机,人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任何阶段的教学,动机、兴趣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在开始上课时,采用先复习旧课、考察预习作业、放一段影片或讲一个小故事等方法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些必须的步骤在大学教育也是可以用的上的。首先,我们教师应在每堂课开始时告诉学生课程规划及学习目标,使每位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学习,唤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其次,在课堂上可采用一些奖励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的动机。例如在实践课上面,可进行分组练习和操作比赛,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小组间的操作比赛,比赛后师生共同评出冠、亚军。并对表演优秀者给予口头表扬。此外,也可将课堂表现列入期末的总成绩之中,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有,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懂得如何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所提高等等。这些看似简单而细微的环节,也许有的老师认为他们已经是大学生了,这些完全是浪费时间。实际是不对的,大学生虽然是成年人,但是毕竟他们还不是很成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很高的学习欲望。所以这些看似简单而细微的动机引导还是很有必要的。如在理论部分教学中,指导学生以单元目标为准绳,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点掌握基本原则,避免死记硬背;在实习课教学中,指导学生在认真观看教师的操作示范后,按正确的操作步骤进行模仿,在教师确定无误后再反复进行练习以达到熟练掌握。   2 鼓励大学生自我探索,树立更高的奋斗的目标   在大学的教育阶段,目标导向作用是非常大的。以前的很多学生在这个人生的转折点迷失了自己的方向。紧张疲惫的`高中生活结束了,来到一个相对比较自由的大学校园,一下子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干什么?自己将来要干什么?有的甚至彻底放松了,觉得升入大学只要修满了学分就一切圆满了。所以好多的曾经在高中时是尖子生的同学,大学毕业也就是一个普通的毕业生,而没有发挥他们的优势。基础教育的改革,特别是教育评价模式的改变。让我们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个人的学习兴趣。升入大学后,需要鼓励他们继续他们的目标,进行更远的探索,更好的发展他们的才能,施展他们的才华。所以新一代的大学教育要求教师有更广阔的知识视野,能引导每一个学生走上自己的发展之路。以前的教育是老师首先帮助每一个学生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毕业后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老师要设置一些问题情景,这些情景可以是开展一些竞赛或是科技展览。也可以带他们参观一些有关历史文化的遗址。调动学生们去探究、去思考、去学习基础知识的极性。发觉他们的兴趣,使他们自己明白,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想干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而现在这些目标的确定一般在高中阶段就会有了。在高考前每一位学生已经有了相对正确的奋斗目标,现在的教育是继续他们的奋斗目标,进而更好的完成更高的的目标。基础教育的改革对于新一代的大学教育来说,不是降低难度,而是给予了更大的挑战。目标的确定关系着每一个学生一生的命运,更关系着社会的进步。   3 鼓励大学生勇于 “试误”,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   在现在的社会,各个大学为了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每一所大学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虽然基础教育的改革很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毕竟是基础教育,由于学生年龄及经验的限制,有一些实践必须是在大学里才能完成的。   在实践教学方面,根据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可知“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若加以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增强”。 ①我们着重考虑如何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直接运用到实践中。比如我们在软件开发这个课程的教学中,在课(下转第85页)(上接第54页)堂上我们讲了很多的关于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在实践的教学中我们还应做如下的实践安排:首先,精心设计实践内容。选择实践项目的时候,大量参照成功的软件工程实践项目,选择了10个经典的实践项目,其中包含在国外应用多年的“银河侦探”游戏的开发项目。也允许学生自选项目。其次,要求学生采用“项目小组”的形式,结合具体的开发项目进行设计,班级按项目小组进行分组,每组不得超过4 人。每个项目小组选出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经理,由其召集项目组成员讨论、选定开发项目。并要求学生选定软件过程模型中的某一种作为项目开发的过程模型。再次,学生分工合作,学习软件开发小组的组织和管理,将项目开发各阶段的任务明确,熟悉软件开发环境,培养团队精神,共同完成该项目的设计任务。项目中的每项任务要落实到个人,实验在规定的时间内,由学生独立完成。最后,提交文档。每个项目小组除了必须按照国家《 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 》中给定的文档规范标准提供项目文档外还必须提供一张表格中说明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所采用的软件工程理论并陈述何处体现了理论的应用。软件工程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②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的教授,更要重视这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像在我们这个快速发展的今天,实践、合作真的是非常的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新一代的大学生,大多是来自独生子女的家庭,实践、合作的机会少,所以说实践和合作的环节是更重要也是更难的一个部分。   4 积极尝试课题研究,促进大学生学习方法的融会贯通   大学的教育不同于中小学的教育,老师要系统的讲授知识,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大学生——他们已经有独立的思维,有雄厚的基础知识。如何才能让他们进入学习的状态,如何更好的掌握知识。例如,在大学教育中,安排大学生参加大学生数学竞赛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组织一批基础较好且对建模和数学竞赛比较感兴趣的同学,在指导老师的带动下,利用学生的空余时间进行辅导和培训。此时,学生已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在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引下,专业知识得到巩固,计算机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着开发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实验课题,并进行研究。在近几年的数学竞赛和建模这两个方面,各个大学的学生们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后续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在此阶段中,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教学方式。即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实施分层教学、安排实验,分类给予指导,使学生个个都有兴趣,在各自的层次上提高“用数学”的能力。社会越来越重视数学建模和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我们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加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条件。   综言之,改革后的大学教育模式相对来说更适应社会的发展,更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先进人才。   注释   ①潘淑.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②叶琳莉.桑代克学习理论在软件工程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9):2800-2807. ;

你认为基础教育应如何科学评价班主任的成绩才能促进教育事业?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基础教育阶段对于班主任的评价应采取综合评价的办法。 量化积分是重要的评价方法,但不应该成为唯一的评价指标,采取综合评价办法,才有利于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成绩显得尤为重要,多年以来,人们通常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一个学校,一个学生的重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 教育主管部门评价学校以学习成绩为标准,家长评价老师也是以学习成绩为标准,这就造成了把学习成绩看得比其它的都重要,这就是 应试教育造成的弊端。 在应试教育条件下,学校评价班主任的指标主要靠成绩,学校管理班主任的办法主要实行量化积分制,量化积分越高,表明班主任越优秀,量化积分越低,排名越靠后,表明班主任管理成绩不好,量化积分主要来自学习成绩。 这种管理方式比较好操作,比较简单。但也造成一个问题:成绩总有高低之分,学习成绩低,原因是复杂的,并不能完全代表这个班主任不努力,管理水平低,长期实行这种管理评价办法,就会严重打击班主任工作积极性,造成管理评价的片面性。 应该运用怎样的评价办法呢? 一是综合评价法。 综合评价法包括学生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学校领导的评价,课任老师的评价和量化积分评价。 二是比较评价法。 对班级进行纵向比较,担任该班班主任以来学生成绩的纵向提高程度、学生和家长的满意程度,作为一个重要指标。 三是综合量化积分法 是把学习、纪律、卫生、课外活动按一定标准进行量化积分,对学生和班级进行比较。 这种综合评价的好处就是减少“唯成绩论”,去除单纯依靠成绩进行评价的标准,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班主任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德育工作,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长,有利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也就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有无促进孩子的思考能力发展,我个人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人的成长和发展一定是不断思考的结果 科学、合理、准确的评价对于班主任队伍建设非常关键,也关系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班主任评价机制是一整套体系,希望以下回答给你一定帮助。 班主任工作评价 "评价"一词就其本意来说是评论货物的价格;今也泛指衡量人物、事物的作用或价值。班主任工作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部分,教育评价概念迄今尚未有一个确切的、统一的、被大家公认的科学定义,目前有几种代表性的界说:1.泰勒认为,教育评价是把实际的表现与理想的目标相比较的过程。2.克龙巴赫等人认为,评价是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3.豪斯、斯克里芬等人则主张评价是一种既有描述,又有判断的活动。是一种对优缺点和价值的评估。归纳上述观点,班主任工作评价可以界定为,根据教育目标、教育方针和政策,运用科学的手段,对班主任工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提高班主任工作质量,加强班主任队伍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的过程。班主任工作评价的现实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建设性措施;是加强班主任科学管理,实现班主任队伍整体优化的重要环节;是促进班主任工作的改革,大面积提高班主任工作质量的有效手段。通过班主任工作评价,可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把握方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劣势转化为优势,使各个工作环节相互适应,从而使班主任的工作质量不断提高,实现教育的既定目标。 班主任工作评价目的 班主任工作评价本身是通过教育价值判断过程,引导班主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质量观,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运用评价的导向、激励、鉴定和调节改进的功能,为班主任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树立一个客观标准。增强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通过对班主任工作的评价,可以使班主任工作中的成绩得到客观的、充分的肯定,使工作中的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起到适时调节、改进工作的作用。评价工作能为班主任考核、奖励、选拔、职称评定和聘任工作提供客观依据,启动其内在活力,调动其积极性,有利于加强班主任队伍的科学管理,实现班主任队伍的整体优化。实践证明,通过评价可以引起校内舆论和 社会 舆论对班主任工作的重视,使班主任在教育事业上获得应有的尊重与地位。 班主任工作评价标准 是评价班主任工作的准则、规范和依据。它是通过对班主任工作目标进行恰当分解后制定出来的,符合评价原则,并具有可测性、可比性的具体规定。班主任工作评价标准同其它教育评价标准一样,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效能标准,包括效果标准和效率标准。效果标准是指从班集体建设成果,班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发展成果和班主任对工作规律的研究 探索 成果等几方面,确定班主任工作评价的效能标准。效率标准是指班主任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工作任务。 2.职责标准,从班主任承担的职责和完成任务的情况确定评价标准。 3.素质标准,从承担班主任职责和完成各项任务应具备的条件确定评价标准。班主任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应包括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业务能力和心理品质四方面的素质。以上三个标准是相对独立的,但又具有统一性。评价标准确定的恰当与否,对评价工作的成败有极大的影响。评价标准要有先进性,符合新时期 社会 对班主任工作的要求,有时代精神;要有方向性,符合教育培养的总目标;要有可行性、群众性和能够激发协作精神的特点。班主任工作评价标准体现班主任工作的奋斗方向,也可以称为理想目标。确定评价标准应以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和教育理论、教育规律为依据。 班主任工作评价标准依据 班主任工作评价标准不是人们主观臆造的,制定评价标准要有一定依据。首先是依据 社会 对教育的要求,依据党和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班主任工作的要求和规定。第二,制定评价标准必须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教育理论。第三,制定班主任工作评价标准必须考虑评价目的和被评价对象的总体状况。评价工作是促使教育达到预定目标的手段,考虑被评价对象的总体状况才能保证评价的有效性。在制定班主任工作评价标准的过程中,具体可以依据的文件、材料有:1.《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2.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3.国家教委关于《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4.《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5.中小学培养目标、党和国家对中小学教育的有关要求。6.教育学、心理学有关德育方面的论述、教育管理学中有关班级管理方面的论述。7.优秀班集体成长规律的调查、优秀班主任工作经验和论述班主任素质方面的论文及文献。 班主任工作评价指标 指标通常指反映某种 社会 现象的数字,这些数字可以是绝对量、相对量或平均数。例如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总值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指标一般应以数字表示,但由于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及其特点,决定了教育评价的指标不能都用数字来表示,而是用反映评价对象某方面特征的主要因素和模糊量(如优秀、良好)或数字构成。评价指标是由评价标准分解而成,便于可比和可测,反映评价对象的特征,评价中根据每项指标可统计一定时期内评价对象在这方面实际达到的水平。指标一般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在分解评价标准形成评价指标的过程中,下一级指标必须构成上一级指标的整体,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关系的指标构成的整体形成指标体系。班主任工作评价指标是由班主任工作评价标准逐级分解后形成的。例如:班主任工作评价标准中素质标准分解为:政治思想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品质三项指标。对这三项指标再次分解为:政治态度、教育思想、职业道德、教育能力、教学能力、 情感 和意志几项指标。对以上几项指标在评价过程中用模糊量表示出达到程度,用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或A、B、C、D几个等级来表示。同样,对评价标准中职责标准和效绩标准进行分解形成各级指标。指标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有机地结合成为统一体,形成班主任工作评价的指标体系。 班主任基本素质评价 素质,是一种长期起作用,并能决定今后方向的潜在因素。班主任的基本素质是班主任做好工作的基础和条件。评价班主任基本素质应从以下方面确定评价指标。1.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其标准:(1)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引导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健康 成长。(2)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勇挑重担。2.具有广博的知识。其标准:(1)知识深广化。(2)知识结构网络化。3.有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其标准:(1)系统地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书籍,能掌握教育规律、原则和方法,并能在实践中运用。(2)具有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并能比较熟练运用学过的教育理论分析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指导教育实践,总结教育经验,并能写出有理论水平的教育论文。4.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其标准:(1)坚信党的领导,坚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 社会 主义方向。(2)顾全大局,和科任教师团结协作。(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待人热忱,作风正派,分析和处理问题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5.具有适应教育工作需要的智能结构。其标准:(1)敏锐、准确的观察力。(2)较强的口头、文字和体势语言能力。(3)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4)较强的教育能力。6.良好的心理品质。(1)保持良好的心境和稳定的情绪。有良好的道德感。深厚的理智感和正确的审美意识。(2)有自觉的行动目的和动机,有战胜逆境的勇气和毅力。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 班主任工作职责评价 评价班主任工作职责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班主任履行工作职责状况。第二、班主任坚持工作原则状况。班主任工作职责主要有:1.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2.教育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3.向学生进行 体育 、卫生和劳动教育,指导学生参加学校规定的劳动。4.指导学生参加有益于身心 健康 的 科技 、文娱和 社会 活动。鼓励学生发展正当的兴趣和特长。5.进行班级日常管理,把班级建设成奋发向上、团结友爱的集体。6.负责联系和组织科任教师商讨本班教育工作。7.做好学生思想、品德评定和奖惩的工作。8.联系家长、争取家长和 社会 有关方面的支持和配合。班主任工作原则有:1.调查研究的原则,全面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讲求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2.正面教育的原则,调动积极因素,以表扬为主,循循善诱,以理服人。3.尊重学生的原则,对学生热情关怀、耐心帮助、严格要求。禁止体罚和侮辱学生的人格。4.以身作则的原则,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在思想、道德、文明行为各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 班主任工作效绩评价 班主任工作效绩是班主任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是评价的重要方面。评价班主任工作效绩主要从两个方面:1.建设班集体的成果。衡量班级是否形成集体有五个标准:(1)班级有奋斗目标,目标符合教育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并做到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2)班级领导核心的形成,班主任具有教育的权威。(3)班级文明规范的程度,学生举止言行符合中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4)班级形成了正确的集体舆论和班风。(5)班级中形成尊师爱生、团结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2.班级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取得的成果。评价中应具体考核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水平,知识能力水平, 体育 卫生水平,美育水平和劳动教育水平。班级学生在五育方面发展的水平是评价班主任工作效绩的重要标志。另外,班集体获得的荣誉称号,班主任获得的荣誉称号和班主任的科研论文、经验总结在学校、区、市经验交流会上获奖或在区、市、全国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等成绩,可作为班主任工作效绩评价的附加指标,给予特殊的鼓励和表扬。 不予置评,才是最好的教育! 评价班主任要从班的纪律看起 班主任是中小学生在学校的"家长"。一定程度上,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学生。 同样是老师,但班主任的角色最重要。校方会以考核的方式来定班主任。由于班主任与学生直接接触时间最多,大多会以语文、数学等主科老师兼任。这样对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较为有利。学生和家长相对重视程度也较高。其次,爱心与师德水准、教学水平、沟通能力等等也是考核评判的条件。 其他的,同意前面几位的答文。 班主任是学校最基层的一级“领导”,在基础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科学公平评价班主任工作成绩至关重要。 一,看看班主任在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二,看看班主任在孩子身心 健康 成长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三,看看班主任在孩子审美教育 情感 熏陶终身学习等等方面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四,看看班主任能否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合理的具体任务。 五,看看班主任所带班级的文化科整体成绩能否达标。 科学评价班主任的工作,既保证班主任在正确的轨道工作 ,又能激发班主任的工作热情 ,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的 健康 发展。 我们做个比喻: 把一个班,比作是一个地球的话,班主任,这个职务,就类似于联合国秘书长,又类似于地球村村长。 由此,就可以明了:班主任的工作,非常重大。 基础教育,离开班主任,不客气的来讲,任课老师教的再好,整个班全体学生,在未来,综合成绩,肯定是参差不齐和下滑的。 不仅仅是班主任,其他的任何任课老师的评价我认为都应该一样,不是看他的班级成绩,而主要看他本人的工作态度、对待教育的热情、以及对学生的关怀,是否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学生家长是否认可等综合评价。 学习气氛

l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是什么单位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全称东北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是经国家计委和国家教委批准的国家级基础教育实验研究机构 。中心创建于1995年,1999年正式挂牌,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东北师范大学领导下开展实验研究工作。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和中外学术交流活动,组织了大型的师资培训和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与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和香港等国家与地区保持着专家、学者和中小学教师教育考察与学术交流互访机制。扩展资料2017年5月2日,长春新区与东北师范大学举行基础教育合作签约仪式,此次合作,不仅是东北师范大学拓展办学功能、扩大办学成果作出的战略选择,也是长春新区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决策。加强了政府与高校的教育战略合作,能够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充分发挥东北师范大学办学优势和长春新区资源优势,推动长春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东北师大为长春新区基础教育提供系统化指导服务。借助“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教育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等基础教育高端平台,对长春新区内中小学骨干教师进行轮训,拉动区内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同质化发展。组织资深教育专家团队,对长春新区基础教育学校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教师教学水平评价、诊断,切实提高教学能力与水平,促进课程改革。参考资料来源:长春新区-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培树基础教育样板—长春新区与东北师范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北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

亲们 帮帮忙 急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的试题 填空 选择 问答之类的 满意的采纳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试卷特别提醒:全卷共10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一、 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校本研究的基本含义答:校本研究是指把教学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以解决学校在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主要目的一种研究活动,并注意吸收校内外的其他力量。这样的方法我们称之为校本研究。更进一步说,“校本研究”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核心研究力量,理论工作者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开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研究制度。2.新课程中的教学观的基本内涵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没有师生的积极参与,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自身得到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建构的过程。3.案例的基本结构答:案例的结构包括:(1)主题与背景。主题可以是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每个案例都应有鲜明的主题,它通常应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或者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典型事例,要富有时代意义,体现改革精神;应是对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和背景(例如,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的客观描述。(2)情境描述。它应是环绕主题,剪裁情节,引人入胜。是案例的构成主体;撰写时要注意几点:描写要真实具体,有细节,不能从“预设目的”直接跳到“结果”;写作者要正视自己可能对描述对象存在的偏见,既要反映真情实感,又不能陷于感情宣泄;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案例,反映纵向的变化或横向的比较。(3)问题讨论。写作者或研究者根据案例情境中隐含的问题或困境提问,以使读者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进而提出基于自己观点的解决方法。(4)诠释与研究。这是案例的评析部分,是案例写作者或研究者从理性的角度对之进行总结和反思,也可以提出建议供读者借鉴或参考。应从多角度解读,回归到教学基本层面。4.学生发展的内涵答:学生发展的内涵是指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这里的发展既包括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也包括过程方法方面的发展,既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包括形成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求知与开发智力无疑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但不是惟一任务。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对于哪些因素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化进程,虽然没有定论,但是,良好的知能结构、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反思,成为优秀教师成长的关键要素。良好的专业功底和 合理的 智能结构,一般是“底部宽厚(即有广博的文化功底)、中部坚挺(即有雄厚的专业功底和优良的从事任教基本功)、顶部开放(即具有良好的开放的观念意向和学会学习、不断获知的本领)”。而一位新教师的成长,不仅需要自身的专业功底,而且有需要有一个合适的专业引领。有一个专业人士进行恰当的引领,更能加速新教师成长的步伐。反思与交流的习惯、能力和机会,强调有优良的反思能力,尤其是,对自己做学生时期的体验的反思,对自己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经验及教训的总结与反思等。同时,强调与其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和适当机会,包括对自己在学生时期所受教育的良好反思的意识和习惯。国内的相关研究也表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是反思教学。因为:1.反思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2.反思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探究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3.反思教学中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教育行动研究法,也就是一种教师通过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所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的特点,可以简单概括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教育教学,为了教育教学研究。4.反思教学也是教师的专业学习与全面发展的过程。反思教学不及只是改进教育实践,还可以改变教师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可以逐步实现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其中,支撑教师不断对教学反思的,是基于“关怀”的伦理观、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教学观等三种基本观念。2.如何理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简要阐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要方法。答: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般是指,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其核心在于教学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在这里,所谓“最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通常是指教学的实际效果至少不低于同类的一般水平。当前倡导的“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实际上在于倡导教学要有价值、有效果、有效率、有魅力。在这里,有价值是回答了教学是否做了值得去做的事情,而教学的价值体现在是否满足了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有效果回答了教学是否做对了应该做的事情,教学的效果体现在达成了学习者所要实现的目标;有效率回答了教学是否做到了尽可能的好,教学的效率体现在学习者用最少的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达成最佳的效果(至少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能有所增值,效果更佳);有魅力回答了教学是否有长久深远的感染力、穿透力与亲和力,教学的魅力体现在实际的教学能吸引学习者继续学习。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要方法:改善课堂提问体系,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师生的交流和互动,诱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原动力。强化师生积极互动的层次与 参与的质量,提高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和情感、意志、人格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活动时间,减少无效、低效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学科思维的层次和水平。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全面提高。3.简要阐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答:1、 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 体现课程的均衡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和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果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提倡选修课。3、 课程内容改革: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打好基础,注重学习的过程、方法和探究。4、 学习方式的变化: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 评价功能的变化: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摆正教学与考试的关系,不能以考试来代替评价。6、 三级课程管理:改变过去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4.如何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点?答: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二、 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1. 阅读下面的案例,回答有关的问题:有人搞了个别开生面的测试——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请被测试者回答这是什么。结果,当问到机关干部时,他们一个个面面相觑,都用求救的眼光看着在场的领导。领导沉默许久,说道:“没经过研究,我怎么能随便回答你的问题呢?”当问到大学中文系学生时,他们哄堂大笑,拒绝回答这个只有傻瓜才回答的问题。当问到初中学生时,一位尖子学生举手回答:“是零。”,一位差生喊道:“是英文字母O”,他却遭到了班主任的批评。最后,当问到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时,他们异常活跃地回答:“句号”、“月亮”、“烧饼”、“乒乓球”、“老师生气时的眼睛”、“我家门上的猫眼”u201eu201e事后,老人给这次测试起了个题目:“人的想象力是怎样丧失的?(1)读完之后,简单描述你的所想、所感。(2)这样的结果与我们的教、学方式有关吗?若有,是什么?并请思考这份材料对你的教学方式改变的启示是什么。第6/9页答:读完,觉得还是孩子天真无邪,小学生的思维束缚少,他们的思维是发散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束缚越来越严重,以至于答案,或者不敢回答。这些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过去我们的教育有关系的,过于教育强调接受式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造成的。过去的教育方式在扼杀人的想象力。通过以上问题发现、剖析、思考。这反映了我们在教学生时缺乏创新思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的发散发展。我们应该改革我们的教学,改革我们的教育理念,否则,中国永远出不了诺贝尔奖。这样的结果与我们的教、学有很大的关系。传统教学观念下, 学生被当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积极的创造性知识的使用者。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课堂上一切活动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教材、教师转。从课堂教学的整体过程看,教师决定一切,学生依赖教师;从课堂上教学双方的心态看,教师满足于灌输,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学方式应作以下改变:1.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突破定势,引发创新。2.激发兴趣,激发求知欲望。3.注重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鼓励质疑问难,鼓励求异思维。4.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捕鱼。5.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6. 启发想象。7. 发展直觉思维。2.下面的案例是一位初中教师的日记:作为一个初中数学教师,我在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一直兢兢业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认认真真地教好书,学生在统考中能取得好分数是我的自豪;课本给什么,我们教什么,自己并没有很强烈的创新意识。虽然“岁岁年年人不同”,但却“年年岁岁花相似”。但是,课改来了,它以锐不可当之势席卷了中国教育界;大浪淘沙,我们别无选择。逃避、应付、穿新鞋走老路,似乎都无法应对。一卷五颜六色的新书攥在手上,很多从未谋面的新角色出现在眼前,有别于从前的任何教材的的呈现方式写在字里行间u201eu201e。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编写组的报告似乎是“洗脑”的开始,也许两天的讲座所起的最大作用在于激活了很多人对“课改”两个字的思考;教研员或严肃或嬉笑地又具体化了许多的要求,愿听也好不愿听也好反正由不得你。正是夏末秋初,新一轮学生活跃在我们的“七年级”课堂上,摸着脚底的石头试着水深水浅小心翼翼地过河,逐渐注意到了自己的角色定位,慢慢地体会新课程的理念,细细地琢磨每一节课的切入点、呈现方式、情景设置,时不时发几句牢骚同时又甜蜜蜜地享受处心积虑地诱导下的学生们悄然发生的变化。我们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已投身于中国教育的一场巨大的变革当中,我们一不留神成了可贵的“先行者”。新课程刚刚实施不到两个月,实验区第一次研讨会在贵阳召开,作为贵阳地区代表,我带着自己稚嫩的一节课《从不同方向看》参加了会议,这节课后来进入了教育部北师大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正式出版推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光盘系列,获得光盘制作评比三等奖。在这次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实验区的老师们谈得更多的是教学中的困惑和对课本编写者的意见和建议,但我相信所有与会者都获益匪浅;2002年4月,我又有幸参加了在青岛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课改实验研讨会,这一次的规模、深度和收获确非第一次可比,教师第7/9页在逐渐成熟,课改在逐渐深化,好多新的思维成果、漂亮的课、成功的做法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专家们的报告又一次给大家“洗脑”,从理论上又“升华”了一次;我的一篇粗浅的论文《课改成功的几个重要因素——经历与探索》在这次会议上获得了一等奖。在我看来,青岛会议较之贵阳会议,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标志着这套新教材已经拥有了一大批理解了课改的理念并积极投身于这项事业的日趋成熟的教师队伍——而这,对于中国教育正经历着的巨大变革来说,是多么可贵又是多么必须呀!带着这些或耳濡目染的或潜心记录的东西,平凡的教学工作多了一个心眼,多了几分思考,多了一些目的性,也知道点滴总结自己的教学所得,记录学生的精彩表现(他们的确经常带给我许多惊喜)。就这样《意料之外——一堂没有完成计划的课》诞生了,这完全是某天一节真实的课堂实录,是我的学生们的精彩演绎,这篇文章让我在全市和全国的评比中都拿了一等奖,谢谢我的学生们。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逐渐地摸索到一些经验,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虽然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无论结局如何,我们都积累起一笔可贵的财富。课改给了我们一个平台,用以施展自己的才能;课改是一个契机,当挑战来临时,机遇也随之而来,重要的是迎接挑战的勇气和行动;我们不能墨守陈规,我们需要时时更新自己,这样,当挑战来临时,也就不那么被动了。透过这个案例,你能获得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哪些信息?就此简要阐述你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认识。答:首先,照搬自己固有的知识教学生的教师终有一天会被淘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深入了解教育对象,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逐步适应教师职业对我们的要求,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其次,如果教师只是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较好而没有在教学实践中认识自我,那么学科知识的非专业性与教育的专业性之间的差别就会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障碍,这将会使教师在职业生活中陷入各种各样的困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认识: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变化,每一个教师都将在这场改革中被重新“洗牌”,也必须在这场改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应,通过课程改革促进专业发展,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与新课程共成长。 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新课程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是多方面的,其核心是要求教师确立课程意识,从传统的教材教法走向课程。每一个中小学教师都必须以积极的姿态迎接这场挑战。(一)更新观念1.重新认识课程2.重新审视知识3.重新看待教学4.重新发现学生(二)转换角色,变革行为。1.做课程的开发者2.做学习的促进者3.做教学的研究者

基础教育的价值

基础教育指什么?包括高中教育吗? 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 目前中国事实上的基础教育,是指初中(含初中)以前的所有教育形式,狭义讲来指九年义务教育,广义讲来还应该包括家庭教育(简称家教,英文是tutor)和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有人也把高中阶段的教育归入基础教育范畴,但是目前中国还没有普及这种类型的教育,所以,在事实上高中阶段的教育还不是基础教育。 随着中国发展水平的提高,预计到2020年,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拓展资料: 所谓基础教育的独立价值,指的是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内部,具有它自己独立的、不依附于其他类型和层次教育的价值。 确立关于基础教育的这样一种价值观,是促进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非常重要的观念基础。 目前,“应试教育”的现象之所以如此顽强地存在于学校之中,重点学校之所以愈炒愈热,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基础教育的独立价值,而只是将基础教育的价值依附于更高一级的教育,以能否为高一级教育或学校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源作为衡量其价值的标准。这实际上也就是放弃基础教育的独立价值。 因而也就是否定了基础教育最根本的意义。 那么,什么是基础教育的独立价值呢?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这样规定的:“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则是更明确地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 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基础教育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它的对象和着眼点是全体人民,而不是一部分人,更不是少数人; 第二,基础教育的功能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它强调的是基本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专业或某些专门人才的培养。 因此,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育教学观念与思想,教学方法以及评估等,都必须服从这样一个基本的价值目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基础教育。 请论述中国基础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什么? 课程政策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它集中地反映并支持着教育政策. 作为国家教育意志的体现,课程政策是在国家总的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制定的,它规定着课程的性质,关系到课程的决策,制约着课程的设计和实施, 对整个课程的改革有着重大影响,是整个教育改革的核“芯”.正因为如此,自20世纪中期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形势要求,不论是中央集 权的或地方分权的国家,都在积极地调整或制定新的课程政策.我国在近二十多年来, 尤其是实行素质教育以来,课程政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探讨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政策的发展历史、特点以及我国未来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一、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发展历史及特点课程政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变化.基 础教育的课程政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政治经济体制的变化也在不断地发展 变化.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此变化会形成不 同的历史时期. 但不管如何划分,它所经历 的几个大的历史阶段是不可跳过的,它在形成过程中几个标志性的政策文件是不容忽略 的.本文仅从课程权力主体这个角度来进行 审视,把我国墓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发展历史 分为三个阶段:“国家”模式阶段、“ 国家十地 方”模式阶段和“国家十地方十学校”模式阶段.(一)“国家”模式阶段此阶段的大致时间是从1977年“文革” 结束到1985年,是恢复正常的教育秩序和初步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时 期,也可以说是我国实行素质教育的酝酿期 或准备期.十年动乱期间,全国的教育事业 遭到了严重破坏,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各地学制混乱,中小学教材被全盘否定,盲目上马的 教材质量低劣且十分混乱.“文革”结束后, 我国教育就面临着恢复和重建的问题.其主 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这种情况下,全国重新编写和使 用通用的教材,采用统一的学制和教学大纲. 1977年, *** 主持召开全国科学教育工作 会议,几次提出要编写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并要求1978年秋季新生入学时能够使用 新教材.根据会议精神,教育部采取了相应 的措施:一是成立“教材编写领导小组”,领导 教材编写工作;二是加强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中小学教材编写工作会议,编写中小学教 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三是确定中小学 十年制为基本学制,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 1978年1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 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为十年,同时教育部组织各 学科专家、学者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共 200多人,组织中小学教材编写工作会议,集 中编写全国通用的十年制中小学教材.这套教材从1977年9月开始编写,1980年基本完成,这是建国以来国家委托人教社统一编写 的第五套中小学教材.其显著的特点是所有 课程均为必修课程,没有选修课程.从历史 发展的观点看,这套教材对当时教育战线完成拨乱反正,汲取历史经验教训,以及进行教 学内容现代化改革,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做出 了突出贡献.因此,此时期的课程政策采取的是“国家”权力模式,课程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课程几乎完全由国家决定,地方和学校都没有课程决策的权力,只能执行国家的决定.这 是由当时的历史背景决定的,这种带有过渡 性的课程政策对尽快结束课程教材的混乱局 面,恢复和重建教育,保证全国教育的基本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素质,为建设新 时期的课程政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里需 要补充说明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 (包括这一时期),中小学教材实行国定制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选择,也是同我国当时的 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特别是对维 护国家的统一稳定、民族团结起到了重要作 用.不能因为现在实行了审定制.就对过去的国定制以及在国定制条件下编辑出版的部 编教材、统编教材、通用教材横加指责,任意 贬低、甚至全盘否定.对中小学教材国定制 的利弊得失,应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辩证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二)“国家十地方”模式阶段 此阶段的大致时间是从1985年到1999 年,这个时期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政治体制改革也不 断走向深入,国家在实行 *** 机构改革的伺 时,不断地下放权力,主要到地方层次,学校 层次仍然没有多少课程权力.当时在全国绝大部分省市区范围内,都有一小部分权力安 排地方课程或者说乡土课程,以适应不同地 区的需要.1985年《 *** 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针对 *** 有关部门对学校统得过死,使学校缺乏活力的现象,规定了简政放 权、分级管理的原则,这就逐步形成了“国家 十地方”课程权力模式.《决定》中强调:教育 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 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九 年义务教育,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 管理的原则,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九年义务 教育,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 利,更进一步深化了课程。 数学教育的价值包括哪些方面 有个开出租车的朋友跟我辩论,说他现在的生活和工作中几乎不需要数学,连算账都有计价器代劳了。 他问我:“在中学阶段学的数学到底有什么用?”。在我平时的教育实践中,也经常有学生问: “为什么要学数学?学了数学又什么用?”。 我发现,作为数学老师,虽然我也经常教育学生数学学习很重要、很有用,但到底数学到底有什么用处我也似乎不甚清楚。每次讲起来,我能应付的无非是“数学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数学能够培养人的思维”等等。 也难怪有些学生走上社会后认为,“学习数学除了应付考试以外没有任何价值”。这实际上涉及到了数学教育价值的问题。 其实,即便在数学家之间对数学价值的认识也常常在“有用—无用”之间徘徊。①毫无疑问,一切数学的发展在心理上都或多或少地是基于实际的。 但是理论一旦在实际的需要中出现,就不可避免地会使它自身获得发展的动力,并超越直接实用的局限。②可见,如果我们单纯地从实用的角度看待数学的话,有些数学确实是没有用的,或者说至少对一些人、或对某个阶段是没有用的。 举个例子来讲,最早用虚数的大概是卡丹(Cardano, Gerolama, 1501~1576),他在1545年的一本书上讲到三次方程的解法时偶然用到虚数。尽管后来别人越来越多地应用它,但是总认为它是无法理解的。 直到19世纪,借助于高斯的几何解释的帮助,人们才清楚地理解了虚数—复数。对复数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哈密尔顿(Hamilton W.R. 1805~1865)考虑了复数明确的力学意义,而这种力学解释对电动力学与相对论产生了重要的意义。 ③当然我现在讨论的问题主要还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的价值问题。我先从基础教育的价值谈起。 人有多种需要,不仅有生理和物质需要,而且有精神文化需要。人满足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手段和途径也有许多,但通过教育提高素质是基本手段和途径。 人接受教育不仅是为了满足现在的精神需要,也是为了通过素质的提高,为将来获得经济利益、满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能力奠定基础。④因此,人需要教育,教育能满足人的需要。 教育满足了人的需要既促进了人的发展、提升了人的价值,同时也实现和提升了教育自身的价值。教育价值是教育功能满足人的教育需要的有用性,是人根据自己的教育需要选择教育功能所形成的教育意义和作用。 教育的根本功能是满足个人对知识、能力、德性和社会对合格公民和专业人才的需要。⑤可见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的价值是满足了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对教育需要,为人学习基础知识、提高基本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进一步养成高尚德性基础和为成为社会合格的人才打下全面素质基础。 基础教育为人的发展奠定基础,以此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基础教育的价值是基础教育满足人的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属性的统一。由于基础教育处于特定的教育阶段,它的价值还具有其独特性。 它的独特性体现在,从素质教育的观念看,基础教育价值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脑科学的角度看,基础教育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成长发展。⑥另外,教育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活动。 这是我们认识教育活动的一个基点,也是分析基础教育价值的一个基点。⑦就数学而言,它自古以来就是基础教育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十分重视数学教育。柏拉图的《理想国》(Republic)中,苏格拉底设想了哲学王统治社会,而个人智慧则用来控制 *** 。 培养哲学王的计划的教育目标是要把学生带向对终极真理的认识。首先,为了实用的目的,也为了让学生思考数字的抽象意义,要让他们学习数学。 目的是帮助他们发现真理,而不是传授他们真理。苏格拉底认为对数学抽象意义的学习可以帮助人们把注意力从存在物的影像上移开,转向对“善”的光亮的光柱。 此后,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学习也起到同样的作用。除实际用途外,这两个学科也有助于学生把目光转向关于“善”的抽象世界。 ⑧由此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数学教育的价值不言而喻。数学价值不仅有其实际的用途,更有其数学的特殊性质带给人类精神层面需要的价值。 绝大多数人从事于数学是基于人类物质生活上的需要,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确实也使人产生一中精神上的需要:理性生活的需要。⑨并且这种深刻的精神需要带领人类朝着寻找世界和自我的终极真理不屈不挠地奋力前行。 这样看来,我们要讨论的已经不应该是数学教育到底有没有价值的问题,而是它在现代的教育中到底有哪些价值和我们如何理解这些价值?这个问题其实不容易回答。正如我开头所讲的,它也许没有一个供人们使用的现成的标准答案。 比如说,我们每个人都学习语言,有人只是学会了讲话,有的人学会了阅读,有的人高明一些可以写点文章,而更高明的人可以创造复杂高深的文学作品,甚至还有人专门以研究语言中的语法规则作为其专业。我觉得数学教育也是类似的。 正规的数学就像拼写和语法一样,是一种对约定规则的正确应用。这也许只对专业人士,比如数学家和从事数学教育的人,才有价值,也只有他们才能够理解。 有意义的数学就像用来讲述。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一、“二元论”长期统治我们的思想 人们的价值取向受制于他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由于种种原因,二元论的思维方式几乎成为我们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思维定式,强调对立统一的辩证法也被庸俗化。二元论,其核心是主客、心物等的二元分立,受此影响,我们的价值取向往往呈现为极端化和简单化的特征。 极端化就是只承认两极,忽视中间,不好则坏,非黑即白,不讲调和,割裂整体,甚至表现为人为设置对立面。 简单化就是过分强调确定和绝对,忽略变化和相对。在简单化的视野里往往是千人一面,结果也只会万马齐喑;而不能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眼光,欣赏“万紫千红总是春”的风光。这反映在教育教学上,就是教师缺乏宽容的心态和宽阔的视野,学生评“三好”投自己一票肯定是骄傲,雪化了答案只能是变成水。于是,学生人格的主体性和思维的积极性受到极大压制,唯唯诺诺、循规蹈矩者成了好学生,民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就会遥不可及。 物质基础决定价值取向? 课程要现代化,前提是其价值取向要与时代精神相一致。 现代课程应与文化为价值取向,知识是构成课程的基质,但须符合两个条件:必须经过适度提炼;必须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基础教育课程应准确反映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且以高度综合为目的的发展特征。 作为培养人才的蓝和学校教育的心脏,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学程或跑道。课程要现代化,前提是其价值取向要与时代精神相一致。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基础教育担负的“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的重任再一次空前地展现了出来。长期以来,理性化、逻辑化是基础教育课程的最高和惟一的价值追求,人文因素被忽略。 当前,课程设置应减少课程中惟理性及惟逻辑的负面影响,从文化的视角思考基础教育课程现代化问题。 一自建立学校基础教育制度后,教什么是普遍思考的问题。 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左右学校教育课程的是原子主义知识观和基础主义知识观,知识被看做是由不可尽数的观念、法则、定理等组合而成的结构,科学发展的路径就是不断地分化为众多的知识门类和构建精密的学科体系,其理想是引导学生进行无止境的科学探索,坚信科学可以使人获得真实知识,甚至可以使人达到最高目标。受其影响,基础教育的使命被定位在探索知识的基础、追求绝对化的知识及其授受上,学术精神和内在活力在一定程度上被荒芜和销蚀,哲学、科学、艺术三者难以在课程中获得统一。 1。生活世界被忽略。 依照胡塞尔的现象学观点,生活世界是日常的、知觉地给予的世界,它处于人的背后,是构成科学世界的基础和前提。充分认识到它的存在及价值,可以解决现代社会中人生与具体生活发生分裂的巨大危机,寻找到人生的意义。 但是,由于对基础教育理想的误解,在原子论以及基础主义知识观支配下的基础教育课程中却弥漫着惟理性、惟科学的色彩,生活世界被忘却,在高雅的学术殿堂前,理性知识的生活基础几乎不足道,各门学科中都存在着追求纯科学的倾向,纷纷试以无涉的科学知识来构建其知识范围与体系,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课程中的作用被所谓的现代文化所取代,人类文化中的精髓和富有灵性的部分难以在课程中得到充分反映。其结果是课程以培养知识化、理性的人为主要目标,其应有意义和价值属性消失殆尽。 2。知识的完整统一性被破坏。 在一定意义上,知识是人们以文化的方式感悟和认识世界的现实资料和条件,同时也是人向他人、向世界表现自己的文化体悟能力及文化水平的方式,其中既有主体进行理智探究的智力活动成分,也有情感体验和意志努力的成分,这两方面在其中相濡以沫、同生共长,构成了知识的完整统一性。因此,从发生学角度来看,生成中的知识与实践活动不可分,是情理交融的。 然而,理性主义知识观及在其影响下的课程却全然忽略了后一方面,情感体验,意志努力在知识生成中的作用被漠视。于是,课程致力于知识的逻辑性、可计算性、可操作性及可测控性的承载与传播,致力于对有助于学生在处理知识信息的各种认识能力培养的知识的构建,知识中本有的、应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部分被一次次地从课程中剥离出来,使其成为死知识。 理性知识成为课程中最重要、也是居主导地位的部分,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其中未能占据足够的地位,哲学、科学、艺术被肢解。科学,确切地说是自然科学成为课程中最重要的部分。 随着其重要性的不断凸现,导致人们对其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绝对化,人类文化中所包含的智慧、情感、意志等非理性成分被忽视,致使课程变得冷漠和枯燥。 3。 学科之间相互隔绝。对百科全书式的课程观来说,原子论是其立论的基础。 由留基伯及德谟克里特提出的原子论在方法论意义上,使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趋近世界的本体,从而对科学研究及其相关活动产生了广泛影响并在其基础上形成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据此理论,知识被看做是由不可尽数的观念、法则、定理等组合成的、具有独特结构的体系,众多的知识门类和学科体系正是由此发展构成的。 这也被看做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把握,即各门学科被看做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以不同的方法手段去研究客观世界的结果,而且,这也被看做是一种合理的、科学的认识方法。为此,各门学科都致力于建构自身的逻辑体系,以展现其独特的存在价值。 这样的结果,使各门学科走向了各自封闭,相互隔绝的专业化道路,距世界之本越来越远。 上述内容表明,惟理性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适应社会及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超越惟理性的误区,走理性与非理性、科学与人文和谐发展的路子是基础教育课程的必然选择。对此,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去看更有意义。 二科学技术在20世纪百年间所取得的成就使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初显端倪的知识经济,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深刻地变革着社会的价值规范和生活方式。 它对基础教育课程提出了许多新课题,迫切要求其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 培养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基础教育提出的重大课题。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使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规模性运。

基础教育课程是核心期刊吗

基础教育课程属于教育类期刊。《基础教育》的常设栏目有教育理论、教育政策、学校变革、教育领导、课程与教学、教师发展、学生工作、道德教育、教育心理、教育发展、国际教育、教育书评等,并附设特约稿、圆桌论坛等栏目,以全面、灵活、多样的形式反映基础教育的研究进展与动态。本刊欢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领域的实验研究、调查报告,并刊登相关的学术信息和研究评论。《基础教育》:关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展示基础教育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揭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脉络与实践走向,服务于国内外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行政管理者、基础教育学校领导者与教师,以及关注基础教育理论进展和实践研究的各界人士。《基础教育》宗旨:《基础教育》关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展示基础教育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揭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脉络与实践走向,服务于国内外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行政管理者、基础教育学校领导者与教师,以及关注基础教育理论进展和实践研究的各界人士。来稿要求:观点明确,结构严谨,数据可靠,文字精练。全文字数一般在9000-15000字之间。本刊同时欢迎内容精当,篇幅在8000字左右的优质稿件;来稿应包括题名、作者署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基金项目、作者简介、注释、参考文献以及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等。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