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孔子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哲学思想分为:“仁”、“德”、“义”、“礼”,孔子的“仁政”思想是其哲学思想和统治理论的核心。对于“德”的哲学思想,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两种不容层面的“德”思想。孔子思想中的“义”涉及范围很广,主要指道义、礼义和仁义思想。在孔子的道德体系中,“礼”是维护其“仁”“义”“德”思想的表现形式,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意思是人们要维护当时的道德准则,维护传统的统治秩序,追求核心的人际关系和稳定的社会秩序。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所创的完整体系的哲学思想完全适应了当时统治,以现在的眼光分析孔子的统治思想,具有利、弊两方面。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天人感应”以及“大一统”思想。

孔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贵贱有序。孔子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抱有敬而远之的态度。孔子并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他明确表示:“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他还认为“不能事人,焉能鬼神”、“未知生,焉知死”,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孔子还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福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主张“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是春秋时代的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支配了中国两千余年,对许多东方国家如日本、朝鲜、越南等有过重要的影响,同时对欧洲的思想文化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可谓影响深广.我认为,要正确认识历史人物一一孔子,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必须按照列.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他与弟子的言论集《论语》一书中,另外、孔子编定的"六经"也反映了孔子的基本政治思想.孔子建立了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经济、历史、文学、美学等多方面的内容.他是通过"述"与"作"两方面的工作形成的,"述"是他把周以前的古籍文献作了系统的整理,编写删定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作"是孔子自己的著述,主要是《论语》.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体是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畴 1、关于仁 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 什么是仁?孔子在《论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涵义甚广,但其基本涵义有二:一是爱人.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说文》有个解释:"仁,亲也,从二人",甚合孔子思想.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爱有差等.按孟子的说法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是先爱自己的亲,然后普及到民,再推广到物;是先已后人,先内后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这是一种从人"自然本性"出发的"仁爱差别". 2、关于礼 仁的第二个涵义是克己复礼.在答复弟子颜渊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复礼"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这里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人们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守礼的境界,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都合于礼,这也就是仁的境界. "礼"也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周公就制定周礼.不过,孔子则是从多方面进行论述的第一人.什么是礼?礼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这是说,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孔子又说礼是"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是进行统治的根本法规,治国之纲.因此,"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

孔子是如何思想的?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最伟大的人物,从孔子开始,中国政治思想进入了体系完备的时代。孔子对于中国政治思想贡献在于,他系统地整理,继承和丰富了以往的历史遗产,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他与弟子的言论集《论语》一书中,另外、孔子编定的"六经"也反映了孔子的基本政治思想。孔子建立了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经济、历史、文学、美学等多方面的内容。他是通过"述"与"作"两方面的工作形成的,"述"是他把周以前的古籍文献作了系统的整理,编写删定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作"是孔子自己的著述,主要是《论语》。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体是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畴 1、关于仁 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 什么是仁?孔子在《论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涵义甚广,但其基本涵义有二:一是爱人。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说文》有个解释:"仁,亲也,从二人",甚合孔子思想。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爱有差等。按孟子的说法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是先爱自己的亲,然后普及到民,再推广到物;是先已后人,先内后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这是一种从人"自然本性"出发的"仁爱差别"。 2、关于礼 仁的第二个涵义是克己复礼。在答复弟子颜渊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复礼"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这里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人们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守礼的境界,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都合于礼,这也就是仁的境界。 "礼"也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周公就制定周礼。不过,孔子则是从多方面进行论述的第一人。什么是礼?礼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这是说,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孔子又说礼是"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是进行统治的根本法规,治国之纲。因此,"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礼记·礼运))。丢掉了礼,就要失去一切。可见孔子这里说的"礼"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二是礼仪上的规定,就是有关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丧嫁娶,侍人接物到生活细节,按不同等级、身分,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这叫"仪"。这里的"仪"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 孔子认为:礼和仪又是统一的,礼是根本的,仪是从属的,仪是礼的"节文"或形式,或者说仪是用行动规范和礼节的形式来巩固和体现社会的秩序和制度。因此,礼的实现既靠强制的力量,又靠习俗力量,是内外结合,所以礼又和乐相连。孔子,"克已复礼"实际上是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礼仪社会",即"秩序和制度社会"。 孔子主张礼仁结合,纳仁于礼,用仁来充实礼。这是孔子的创新。"关于礼仁关系,他认为,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仁是礼的最高境界,礼是实现仁的途径。就仁和礼的本质来说,仁,归根到底,反映的是根源于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礼,主要是规范社会的政治秩序和制度。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注重仁和礼的结合,实质上是注重了人道与政治的结合,从而对周礼作了重大的修改。仁与礼并不矛盾,因为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二者的结合,才是一种制度的完善。 3、关于德治主张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 1)重教化,轻刑罚。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在满足百姓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加强教化。在礼刑问题上,孔子主张礼教是根本的,不得已而用刑,必须慎用。认为宽猛相济,政事才会谐和。宽猛结合,就是文武两手并用,德治与刑治都要。 2)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义者,宜也,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过分,要适宜。 孔子看到了当时两极分化、贫富悬殊过大的现实,认为这是造成社会不安、国家颠覆的基本因素,因而提出来平均主义的经济主张。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 3)为政需正己。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已,正己才能正人。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所以孔子主张统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子",这样,为政者起表率作用,就会上行下效,自然就会政通民和国家得治。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一定的道德水平要求。 4)举贤才。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国君要治平天下,就必须举贤任能,发现和提拔优秀人才,参与国事。关于贤才的标准,孔子认为应该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就是要有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要依据仁的精神和拥有高尚的品德,还要能善于悯熟地运用业务知识和技能。简言之,贤才就是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治国才能。这是一个德才兼备标准。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资料来源:摘自张永东《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 二、孔子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在教育的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7]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本义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就说明了后一点。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8]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决断。 “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孔子的主要思想 简述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1、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说和礼说,主张个人层面上bai“仁”和“礼”的道德修养和品行,主张以德、礼治国。他强调人道主义,同时也强调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而孔子的这些思想适用于任何时代,从中可见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2、在经济方面,孔子崇尚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主张在利和义两者中应该更为重视义,在获取利益前要考虑所做的行为是否符合道义。孔子还重视民生,强调先使百姓富裕再施行教化。 3、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并创办私学,大量招收学生,打破了当时教育方面的垄断。他还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每个人的天赋、兴趣进行不同的教育,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教师只需对学生施以引导。 4、在美学方面,孔子主张“美”和“善”的统一。他提倡将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两者结合,将文学艺术作为促进社会和政治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在史学方面,孔子主张实事求是地进行历史研究,强调研究历史时要重视事实依据,同时极为反对表里不一、名不副实。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与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一大部分人近两千年。《论语》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纪录。孔子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宗教的创始人,但这是不正确的。孔子及少谈论神,拒绝讨论来世,避免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学。他是一位重视个人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哲学家,孔子把“仁”和“义”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 “仁”在有些时候可以解释为“爱”,但我们最好将他理解为对人类的关心。“礼”是道德,礼节,规矩,传统等观点的总和。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虽然当时的统治者没有采纳孔子的学说,然而在他死后,儒家成为显学。但是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儒家学说遭到贬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他采用法家的建议,下令“焚书坑儒”。以为这样就可以整齐学术,统一思想。然而,秦始皇的努力并不成功,在秦朝灭亡前夕,儒生们又开始宣讲儒家学说。西汉时期的汉武帝时代,儒家学说取得了独尊的地位。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中国科举制度,始于汉朝。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学生们对孔子礼教的理解程度。由于科举制度是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所以由汉朝开始,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国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在孔子的四书五经中打转。知识分子穷一生精力从事研究他的学说,一生都跳不出这个圈子。大大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孔子的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思想有哪些呢

1、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2、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3、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4、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 5、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孔子的思想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孔子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一是“礼”。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在孔子看来,“礼”是从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孔子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他认为讲“礼”,更重要的不在于形式,而在贯彻其内在精神。“礼”所讲的行为准则,也具有教化性质,要义是要求人们通过加强修养,自觉地约束自己,达到人际关系的协调,因而在精神上与“仁”、“德”互相渗透贯通,所以孔子明确地把二者结合起来,认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二是“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丰富了“仁”的内涵,升华了“仁”的意义,明确提出“仁”即“爱人”,并进一步阐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仁”,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深刻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这种思想贯穿于孔子思想学说的各个方面。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他在倡导“仁”、“德”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一种“大同”的社会理想,这实际上就是“仁”的精神得到充分而全面体现的社会。“大同”的理想难以实现,孔子退而提出“小康”社会的理想,这是初步贯彻“仁”精神的社会。三是“中庸”。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品德修养的意义。就方法论来说,其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孔子所谓“中”,是指在认识和处理客观事物时,要做到“适度”、“恰如其分”,而其基础就是从实际出发。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即不同事物之间,两方在地位和伦理关系上、责任和义务上各有不同,甚至在对待事物的观点方法上也有所不同,但通过彼此间的谅解与协调,可以达到关系的和谐与统一。孔子还提出了"和为贵"的观点,强调差别之间、不同等级之间关系的协调与和谐。这种强调协调与和谐的观点,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乃是一种有社会普遍意义的原则。四是“教”与“学”。孔子“教”与“学”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开平民也能接受教育的先河。对于学习目的,孔子提出“学而优则仕”,支持平民出身的学生从政施展才能。他强调学与见闻结合,学与思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方面要求把思考分析建立在学习探求基础上,另一方面又要求把学到、听到和见到的东西加以分析研究,变成自己的知识。他还强调学与行结合。他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的教育实践与经验,为中国传统教育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由于孔子思想具有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由于孔子思想积极入世的实践精神,由于孔子思想所具有的深厚历史感、文化感、道德感,由于孔子思想在传承历史文化上的自觉努力,它的价值观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价值观的主流。孔子思想“德治爱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新”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渗透到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孔子哲学强调阴阳互补、和谐与永恒变易以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成为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基础。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哲学、宗教、伦理、文学、艺术、科技、医药以至政治、经济诸多方面,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特别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极具现实价值,前者已被《世界人类责任宣言》确定为全球治理的“黄金规则”,后者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多元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和而不同”这一两千多年前的古老观念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仍然可以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目标,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

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主要核心思想是人

孔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孔子的思想是孝、悌、忠、恕、仁、义、礼、智、信。《孔子思想》在开篇详细讲述了孔子思想对中国及世界的九条意义,介绍了学习孔子思想必须要有的态度与方法。《孔子思想》的主体部分是《论语》,依据了朱子集注,发扬孔子思想,维护了儒学的纯正。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以及儒家的创始人,并提出了“仁”的思想。同时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U0001f342U0001f342一U0001f434U0001f40e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主要思想有“四治”,即“仁治”、“德治”、“礼治”、“人治”思想。一、仁治:“仁治”是孔子“四治”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一书中讲到“仁”有104处,君子107处。人与仁的概念,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是说所谓仁,就是人,亲爱亲人是最大的仁。二、德治:就是主张用“德治爱民”的思想治理国家。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是奉行德政者,人民就像群星环绕北极星那样,心悦诚服的接受统治。三、礼治:就是主张用“礼”的方式治理国家。孔子认为立身治国非有礼不可,在《论语》一书中有74处记载论礼。孔子说“为国以礼,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意思是礼是治理国家的法则,就像秤、绳墨、规矩一样的重要;不以“礼”治国就如没有耜(古代的农具,用于锄地)而要耕地一样。四、人治:在治国的问题上,孔子很重视统治者个人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提出为政在人。孔子认为,在“礼治”下,各级贵族都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个人的作用比较突出;而要实行“德治”,又必须以有德者能居高位为前提,否则便不能发挥道德感化的效果。因此,孔子特别强调统治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孔子的名言名句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3、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4、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5、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6、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9、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孔子的思想有哪些?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孔子的思想观点是什么

1、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2、“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3、“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孔子的教育思想:1、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2、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3、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4、“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5、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6、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意义: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孔子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在其一生的教育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史上宝贵的财富,处处都闪现着教育哲理的光辉。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普世价值,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现实问题出发去研究孔子教育思想,可以帮助我们从过去的实践与理论中找到借鉴,受到启发。孔子介绍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的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仁、义、礼、智、圣(信)、恕、忠、孝、悌等。部分内容介绍:1、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2、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3、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4、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5、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扩展资料:孔子提倡的“仁治”、“德治”、“礼治”、“人治”思想,在历经古代、近代血脉承继和修改完善后,已对中国的政治、伦理道德、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时隔2500年后的当代,仍保留着其它文化无法替代的作用,这是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一个复杂而又完整的体系。他的仁政德治和礼治思想被多位学者继承和发扬,进而形成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庞大系统。孔子的政治思想经过后世继承和发扬,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政治观念,并对东亚、东南亚、欧洲产生了影响。

孔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贵贱有序。孔子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抱有敬而远之的态度。孔子并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他明确表示:“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他还认为“不能事人,焉能鬼神”、“未知生,焉知死”,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孔子还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福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主张“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孔子有哪些教育思想?

孔子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意义:孔子以德为首、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等教育理念和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对现代教育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现代教育应注重道德教育,提倡全面发展;注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加强思维能力训练;注重对教师水平的提升,做到终身学习;注重学生身心发展,建立友好、和谐师生关系。孔子教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社会背景:孔子的时代正是奴隶社会逐渐衰亡,新兴封建制度逐渐兴起的历史过渡时期,他是这个过渡时期的过渡人物。孔子的思想基本上代表了当时比较开明的奴隶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前进的倾向和要求。书中第二章介绍了孔子出生于没落奴隶主贵族家庭,“少也贱”,长期生活在下层人物中,了解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同时,他又有与当权者交往的机会,进可为官,这就是孔子既忠君又爱民思想产生的原因。孔子出生的鲁国是当时文化的中心,周朝的典章制度在鲁国保存得最完整,孔子自幼受到西周文化熏陶,因而对周礼非常熟悉和钦佩,“吾从周”便是他发自内心的话语。

孔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的思想体系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经济思想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教育思想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 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核心思想是?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思想主张

孔子的思想主张八个字分别“仁治”、“德治”、“礼治”、“人治”思想。一、仁治:“仁治”是孔子“四治”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一书中讲到“仁”有104处,君子107处。人与仁的概念,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是说所谓仁,就是人,亲爱亲人是最大的仁。二、德治:就是主张用“德治爱民”的思想治理国家。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是奉行德政者,人民就像群星环绕北极星那样,心悦诚服的接受统治。三、礼治:就是主张用“礼”的方式治理国家。孔子认为立身治国非有礼不可,在《论语》一书中有74处记载论礼。孔子说“为国以礼,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意思是礼是治理国家的法则,就像秤、绳墨、规矩一样的重要;不以“礼”治国就如没有耜(古代的农具,用于锄地)而要耕地一样。四、人治:在治国的问题上,孔子很重视统治者个人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提出为政在人。孔子认为,在“礼治”下,各级贵族都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个人的作用比较突出;而要实行“德治”,又必须以有德者能居高位为前提,否则便不能发挥道德感化的效果。因此,孔子特别强调统治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孔子认为,统治者能否以身作则关系到国家的兴衰问题,因而他不惜修正周礼的“亲亲”原则,主张让非贵族出身的贤才也能参与国政。后人把这种主张叫做“人治”或“贤人政治”。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核心思想有很多,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中庸之道》,这是贯穿整个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根据人性与道德的特点,提出了儒家“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心传。称为:“执中贯一”法。

孔子的思想是什么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之道

孔子思想核心是什么

“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孔子提出“仁”学,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仁”的思想包括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正名,是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这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两者关系:仁,是一种道德规范,具有内在性。受制于礼,两者相辅相成。礼,是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制度。具有外在性。拓展资料: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3]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从事丧葬行业的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孔子

请问孔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思想主张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历史背景分析“知人论世”乃是我们在研究历史人物的思想时所必须遵守的方法论原则,就孔子而论,即我们只有在搞清楚春秋时代的历史背景之后,才可能了解孔子思想的意蕴所指及其价值所在。然而,也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孔子所处的时代即春秋之际的社会性质到底怎样,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学术问题。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便是徒劳的,毋宁说这种状况恰恰显示了一种文本(text)对研究者的开放性,因为,思想家个体与历史时代这一整体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一种所谓解释学上的循环,即我们只有理解了整体后才有可能获得对部分的了解,然而我们又只有从了解部分着手才可能了解整体。这就是说,我们作为解释者在面对文本时必须放弃过去那种以寻求“正确的解释”为目的的思路,而应该将“有意义的解释”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毕竟人类是因为现实生活中遇到了问题才对历史发生兴趣,因而历史是不断翻新的。事实上,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代表性符号之一也是在这样一种不断被翻新的过程中而完满起来的。作为一位“轴心时代”的思想家,人们一直到今天还在通过与他的对话而获得对现实问题的启示,而且随着参与对话的人群的世界化,便可发现:我们原有的理解视野确乎过于狭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有许多对于现代化建设富有启迪意义的思想皆因“以阶级斗争为纲”等观念的制约而受到遮蔽。有鉴于此,笔者对于孔子思想的研究虽然也是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但我的目的不仅是欲从春秋时代来了解孔子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而且也是欲从孔子思想产生的具体过程来了解春秋社会的历史特点。影响毫无疑问,以“仁”、“礼”为中心内容的孔子思想,在中国、世界华人圈里、甚至全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时至今天,展望中国,人们对孔子思想的重视随处可见: 中国政府在治理国家的方略中,提倡公正,所谓“政者,正也”;同时,重视仁义,提倡在保持法制精神的前提下,“以德治国”。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三个代表”的主张中,最终的落点是“群众的利益”。在此方针指导下,目前,各级各地政府都把廉洁奉公、勤政爱民当成了自己的施政纲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的思想,对于世界各国的施政者都有指导意义。 在文化领域,孔子的影响力在2500多年之后,依然深入到人们的心中:在曲阜师范大学、孔子中学、曲阜实验小学等中国数以千计的大、中、小学校园内,孔子的塑像十分醒目――作为享誉世界的文化圣人、大教育家,孔子在学子们心中的地位仍然无可替代; 除了校园,孔子在整个中国文化界的影响力堪称无出其右:由中国孔子基金会等单位创办的《孔子研究》、《孔子与中国》刊物发行遍及世界各地;由国家旅游局举办的国际孔子文化节盛况一年超过一年,包括多位国际知名文化大师、中国政府高官、外国使节在内的贵宾都曾到会参与;以弘扬孔子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有关孔子的各类网站达100多家;孔子故里曲阜“三孔”,已经被列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无以数计的单位、企业把孔子的思想言论,框裱挂墙,作为公民道德建设、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市民素质、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教材,供人学习、体会…… 在经济领域,孔子的许多思想被人们广泛提倡、运用。生产企业讲究依靠产品质量打市场,正如孔子所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企业要求员工们要不断学习,才能进步,正如孔子所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企业讲究诚信经营,孔子有提“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请问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孔子宣扬“仁”的学说。他认为“仁”即“同情和爱人”。学生樊迟曾问老师孔子:“什么是仁?”答曰:“爱人”。爱别人,关爱别人,就是“仁”。即仁者爱人。他大声疾呼“爱人”、“安人”、“安百姓”、“泛爱众”、“博施济众”。表现了天下为仁的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 “仁”是孔子对春秋时期仁爱思想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社会政治伦理观念。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先礼后人,先上后下,先人后己,这是做人的准则。这即所谓忠恕之道。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克己复礼,正人先正己,约束修行,践行周礼,非礼不看、不听、不言、不行。一个有“恭、宽、信、敏、惠”的人,就能够身体力行,达到完美无缺的境界,而要想达到这个境界,先要做到爱人。“仁者”就要“爱人”。“爱人”是达到“仁者”境界的前提条件,而“仁者”是“爱人”的结果。为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要以个人的爱为出发点,最终形成人类的爱。“仁”是最高境界,是人在社会上立身处世的标准。“仁人”是品德高尚的人。孔子的仁学奠定了儒家以民为本的人本思想和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自古以来,慈善只是一种行为,一种精神。她既不是富人的专利,也不是穷人的专利。人人都可以慈善。这是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乐善好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提倡的时代精神。慈善是社会福利的一种补充。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参加。中国富人更应该奉行的一种社会责任。行善积德,让利于民,造福于民。千万不要把财富带进坟墓。那样做才是可耻的。多做好事多做善事,相信好人总有好报。这是心灵的净化,是道德理念的升华,是中庸精神的具体表现。由此说来,要做仁者,就要有爱心,就要有爱的行为,就要奉献,关心他人胜于自己。必要时牺牲自己保护别人。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中国慈善排行榜上富士仁人将会越来越多。富人中将会涌现出更多的“仁人”。 什么是“中庸”,这是了解孔子思想的一个难题。古今的学者对“中庸”的理解不完全相同,有的把握了一些“中庸”的本意,有的则与“中庸”的本意相去甚远。总的看,过去和现在的学者一是将“中庸”的含义机械化,二是将“中庸”的含义庸俗化,都没有把握到“中庸”本质意义。 孔子自己对“中庸”看得很高,“中庸之为德也,民鲜能久矣”。认为常人难以做到,就是他自己也难以做到。这说明,“中庸”是很高深的理论,高深的理论自然难以被人们掌握和在社会实践中加以应用。实行正确的方法行“仁”这就是中庸。所谓“庸”即用也,兼有中正中和的意思。后人子思做《中庸》以记之。由此可见,礼是修养,庸是方法,仁是目标。行礼、中庸、归仁,这正是今天我们要创建和谐社会所必需的重要途径。这对于我们研究孔孟思想体系,弘扬仁者爱人的思想道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与“礼”,“仁”是“礼”的基础,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孔子在“仁”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孝、悌、忠、恕、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内在的道德学说,并以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

孔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一、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而孔子的“仁”有多重含义:“爱人”,即是承认人是具有独立人格的,有独立意志和生存权利,“爱人”是超出等级、阶级和家族的界限的,强调对一般人民的重视。“立人”,孔子把爱人推及到修身养性,认为“恭、宽、信、敏、惠”则是立人的宗旨。“达人”,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仁”,或者说爱人。自己的满足首先要施与别人,要“博施与民而能济众”。二、“中庸”的思想。它的意义:孔子强调“中庸”,是强调人们之间要仁爱、谅解、关怀、宽容。处理事情要有标准,要合情合理合法,对待事物一定要保持平衡,要有标准,才能维持自身的存在。事物的平衡于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一味强调保持平衡和标准,就很难进步,所以在一定条件下要打破平衡。三、重人道轻天道。孔子认为天是存在的,是有意志有智慧的,天是人事的最高的决定者,因此人在艰难困苦是需要天的支持和信任,天是人的精神信仰和感情寄托,可以给人心灵的慰藉,但天不能代替人事,它不是发号施令的主宰。四、“为政以德”的思想。孔子的看法:主张“克己复礼”,主要是对统治者来说的,统治者要克服生活上的奢侈和政治上的僭越即有秩序、不越权。认为天下的“盛世”的标志就是天下有“礼”、“信”、“义”、“仁”、“让”,即有一整套典章制度和社会规范,这即是小康社会。扩展资料: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主张什么

1、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2、“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 3、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核心思想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扩展资料: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孔子的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思想是“中庸”。孔子强调“中庸”,是强调人们之间要仁爱、谅解、关怀、宽容。处理事情要有标准,要合情合理合法,对待事物一定要保持平衡,要有标准,才能维持自身的存在。事物的平衡于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一味强调保持平衡和标准,就很难进步,所以在一定条件下要打破平衡。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孔子的政治学说: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遵循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为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主要思想 简述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1、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说和礼说,主张个人层面上bai“仁”和“礼”的道德修养和品行,主张以德、礼治国。他强调人道主义,同时也强调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而孔子的这些思想适用于任何时代,从中可见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2、在经济方面,孔子崇尚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主张在利和义两者中应该更为重视义,在获取利益前要考虑所做的行为是否符合道义。孔子还重视民生,强调先使百姓富裕再施行教化。 3、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并创办私学,大量招收学生,打破了当时教育方面的垄断。他还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每个人的天赋、兴趣进行不同的教育,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教师只需对学生施以引导。 4、在美学方面,孔子主张“美”和“善”的统一。他提倡将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两者结合,将文学艺术作为促进社会和政治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在史学方面,孔子主张实事求是地进行历史研究,强调研究历史时要重视事实依据,同时极为反对表里不一、名不副实。

孔子有哪些思想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最伟大的人物,从孔子开始,中国政治思想进入了体系完备的时代。孔子对于中国政治思想贡献在于,他系统地整理,继承和丰富了以往的历史遗产,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他与弟子的言论集《论语》一书中,另外、孔子编定的"六经"也反映了孔子的基本政治思想。孔子建立了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经济、历史、文学、美学等多方面的内容。他是通过"述"与"作"两方面的工作形成的,"述"是他把周以前的古籍文献作了系统的整理,编写删定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作"是孔子自己的著述,主要是《论语》。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体是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畴 1、关于仁 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 什么是仁?孔子在《论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涵义甚广,但其基本涵义有二:一是爱人。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说文》有个解释:"仁,亲也,从二人",甚合孔子思想。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爱有差等。按孟子的说法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是先爱自己的亲,然后普及到民,再推广到物;是先已后人,先内后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这是一种从人"自然本性"出发的"仁爱差别"。 2、关于礼 仁的第二个涵义是克己复礼。在答复弟子颜渊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复礼"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这里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人们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守礼的境界,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都合于礼,这也就是仁的境界。 "礼"也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周公就制定周礼。不过,孔子则是从多方面进行论述的第一人。什么是礼?礼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这是说,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孔子又说礼是"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是进行统治的根本法规,治国之纲。因此,"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礼记·礼运))。丢掉了礼,就要失去一切。可见孔子这里说的"礼"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二是礼仪上的规定,就是有关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丧嫁娶,侍人接物到生活细节,按不同等级、身分,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这叫"仪"。这里的"仪"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 孔子认为:礼和仪又是统一的,礼是根本的,仪是从属的,仪是礼的"节文"或形式,或者说仪是用行动规范和礼节的形式来巩固和体现社会的秩序和制度。因此,礼的实现既靠强制的力量,又靠习俗力量,是内外结合,所以礼又和乐相连。孔子,"克已复礼"实际上是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礼仪社会",即"秩序和制度社会"。 孔子主张礼仁结合,纳仁于礼,用仁来充实礼。这是孔子的创新。"关于礼仁关系,他认为,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仁是礼的最高境界,礼是实现仁的途径。就仁和礼的本质来说,仁,归根到底,反映的是根源于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礼,主要是规范社会的政治秩序和制度。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注重仁和礼的结合,实质上是注重了人道与政治的结合,从而对周礼作了重大的修改。仁与礼并不矛盾,因为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二者的结合,才是一种制度的完善。 3、关于德治主张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 1)重教化,轻刑罚。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在满足百姓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加强教化。在礼刑问题上,孔子主张礼教是根本的,不得已而用刑,必须慎用。认为宽猛相济,政事才会谐和。宽猛结合,就是文武两手并用,德治与刑治都要。 2)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义者,宜也,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过分,要适宜。 孔子看到了当时两极分化、贫富悬殊过大的现实,认为这是造成社会不安、国家颠覆的基本因素,因而提出来平均主义的经济主张。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 3)为政需正己。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已,正己才能正人。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所以孔子主张统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子",这样,为政者起表率作用,就会上行下效,自然就会政通民和国家得治。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一定的道德水平要求。 4)举贤才。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国君要治平天下,就必须举贤任能,发现和提拔优秀人才,参与国事。关于贤才的标准,孔子认为应该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就是要有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要依据仁的精神和拥有高尚的品德,还要能善于悯熟地运用业务知识和技能。简言之,贤才就是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治国才能。这是一个德才兼备标准。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资料来源:摘自张永东《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 二、孔子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在教育的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7]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本义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就说明了后一点。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8]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决断。 “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孔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孔子的哲学思想分为:“仁”、“德”、“义”、“礼”,孔子的“仁政”思想是其哲学思想和统治理论的核心。对于“德”的哲学思想,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两种不容层面的“德”思想。孔子思想中的“义”涉及范围很广,主要指道义、礼义和仁义思想。在孔子的道德体系中,“礼”是维护其“仁”“义”“德”思想的表现形式,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意思是人们要维护当时的道德准则,维护传统的统治秩序,追求核心的人际关系和稳定的社会秩序。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所创的完整体系的哲学思想完全适应了当时统治,以现在的眼光分析孔子的统治思想,具有利、弊两方面。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天人感应”以及“大一统”思想。

孔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在儒家思想中,“仁”被孔子视为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孔子仁学以仁为中心,注重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将“仁德”视为每个人都应追求的目标。孔子的仁学思想起点立足于人,追求道德人格的理想境界,同时以“忠恕”贯穿始终,追求生命期契合、德性自觉,在践仁、行仁的过程众,强调躬行践履,注重实践。时至今日,孔子的仁学思想仍然具备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仁学思想不仅能够丰富立德树人的教育内涵,且能为很多家庭提供教育思路。

孔子的主要思想

导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孔子的相关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孔子的主要思想 篇1 ①主张“仁”:“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社会、以德治民),即要求统治者能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维护“礼”:“贵贱有序” ③要改良:制度因时而变。 孔子的.主要思想 篇2 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经济思想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 教育思想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 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 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孔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孔子生于鲁国,是中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的学术集是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核心学说的基础,对当时封建社会也产生重要的影响。其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巨作《论语》。 孔子思想主张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有“四治”,即“仁治”、“德治”、“礼治”、“人治”思想。 一、仁治: “仁治”是孔子“四治”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一书中讲到“仁”有104处,君子107处。人与仁的概念,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是说所谓仁,就是人,亲爱亲人是最大的仁。 二、德治: 就是主张用“德治爱民”的思想治理国家。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是奉行德政者,人民就像群星环绕北极星那样,心悦诚服的接受统治。 孔子的“德治”思想: 一是要求统治者必须减轻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削减苛捐杂税,使人民得到宽和惠。 二是注重犯罪的经济原因,认为盗窃的发生在于统治者的贪得无厌,百姓得不到好处而为,主张富民、裕民,先富后教,反对“不教而杀”。 三、礼治: 就是主张用“礼”的方式治理国家。孔子认为立身治国非有礼不可,在《论语》一书中有74处记载论礼。孔子说“为国以礼,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意思是礼是治理国家的法则,就像秤、绳墨、规矩一样的重要;不以“礼”治国就如没有耜(古代的农具,用于锄地)而要耕地一样。 四、人治: 在治国的问题上,孔子很重视统治者个人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提出为政在人。 孔子认为,在“礼治”下,各级贵族都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个人的作用比较突出;而要实行“德治”,又必须以有德者能居高位为前提,否则便不能发挥道德感化的效果。因此,孔子特别强调统治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统治者能否以身作则关系到国家的兴衰问题,因而他不惜修正周礼的“亲亲”原则,主张让非贵族出身的贤才也能参与国政。后人把这种主张叫做“人治”或“贤人政治”。 孔子简介 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孔子的思想有哪些??

孝、仁

孔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孔子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一是“礼”。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在孔子看来,“礼”是从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孔子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他认为讲“礼”,更重要的不在于形式,而在贯彻其内在精神。“礼”所讲的行为准则,也具有教化性质,要义是要求人们通过加强修养,自觉地约束自己,达到人际关系的协调,因而在精神上与“仁”、“德”互相渗透贯通,所以孔子明确地把二者结合起来,认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二是“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丰富了“仁”的内涵,升华了“仁”的意义,明确提出“仁”即“爱人”,并进一步阐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仁”,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深刻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这种思想贯穿于孔子思想学说的各个方面。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他在倡导“仁”、“德”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一种“大同”的社会理想,这实际上就是“仁”的精神得到充分而全面体现的社会。“大同”的理想难以实现,孔子退而提出“小康”社会的理想,这是初步贯彻“仁”精神的社会。三是“中庸”。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品德修养的意义。就方法论来说,其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孔子所谓“中”,是指在认识和处理客观事物时,要做到“适度”、“恰如其分”,而其基础就是从实际出发。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即不同事物之间,两方在地位和伦理关系上、责任和义务上各有不同,甚至在对待事物的观点方法上也有所不同,但通过彼此间的谅解与协调,可以达到关系的和谐与统一。孔子还提出了"和为贵"的观点,强调差别之间、不同等级之间关系的协调与和谐。这种强调协调与和谐的观点,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乃是一种有社会普遍意义的原则。四是“教”与“学”。孔子“教”与“学”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开平民也能接受教育的先河。对于学习目的,孔子提出“学而优则仕”,支持平民出身的学生从政施展才能。他强调学与见闻结合,学与思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方面要求把思考分析建立在学习探求基础上,另一方面又要求把学到、听到和见到的东西加以分析研究,变成自己的知识。他还强调学与行结合。他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的教育实践与经验,为中国传统教育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由于孔子思想具有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由于孔子思想积极入世的实践精神,由于孔子思想所具有的深厚历史感、文化感、道德感,由于孔子思想在传承历史文化上的自觉努力,它的价值观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价值观的主流。孔子思想“德治爱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新”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渗透到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孔子哲学强调阴阳互补、和谐与永恒变易以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成为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基础。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哲学、宗教、伦理、文学、艺术、科技、医药以至政治、经济诸多方面,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特别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极具现实价值,前者已被《世界人类责任宣言》确定为全球治理的“黄金规则”,后者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多元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和而不同”这一两千多年前的古老观念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仍然可以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目标,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

孔子的思想有哪些

1、孔子的政治思想: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方彰显最高尚的治国之道;2、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3、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而个性差异主要由于其所受的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所致的。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可能受教育,每个人应该受教育;4、孔子

孔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答: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孔子的思想是什么?

核心思想是仁爱。

孔子的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思想是孝、悌、忠、恕、仁、义、礼、智、信。《孔子思想》在开篇详细讲述了孔子思想对中国及世界的九条意义,介绍了学习孔子思想必须要有的态度与方法。《孔子思想》的主体部分是《论语》,依据了朱子集注,发扬孔子思想,维护了儒学的纯正。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以及儒家的创始人,并提出了“仁”的思想。同时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终生都在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超过两千多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一直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而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因此孔子的思想是孝、悌、忠、恕、仁、义、礼、智、信。

孔子的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礼”。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扩展资料: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孔子提倡仁爱,人要爱人,人人相好,人人互挤,人人相爱,共创美好的世界,人人同其美好,这就是世界大同。孔子要他的学生“远小人近君子”,君子之道是人间相同的大道,小人之道是崇尚自我难以容人的小道。

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仁爱”“中庸”“礼治”“天命”。一、仁爱孔子的“仁爱”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互相尊重、关心和帮助。他认为“仁者爱人”,即体现出了人性的善良和真实,要以爱心来对待别人,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美好。二、中庸孔子的“中庸”思想,主张在处理事物上要保持适当的平衡,不偏不倚,不过分追求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他认为“中正而诚信”,这种态度不会让人走极端和陷入境地。三、礼治孔子的“礼治”思想,提倡以礼治国、以礼治人。他认为社会需要有一定的规范和秩序才能够稳定发展,而礼则是规范社会行为的最基本方式。遵循合适的礼节,让道德准则更加普遍地贯彻于社会各个方面。四、天命孔子的“天命”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他认为天赋人类一定的使命和任务,在这样的前提下,个人应该谨小慎微,尽力服从天命,发挥自己的职责和作用。孔子的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后人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生于鲁国曲阜(今山东曲阜),是鲁国相府的一名臣子之子。孔子自幼聪明好学,精通六艺之首的礼、乐、射、御、书、数等。他曾担任过鲁国司空、司寇、《春秋》编修等职务,但由于清正廉洁,多次遭遇排斥和流放。孔子去世后,其弟子们编纂了《论语》等多部著作,记录了孔子言行和思想,这些书籍被后人尊为儒家经典之一。孔子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主张和思想影响深远,为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儒家思想

矛盾论的中心思想谁能给我分析一下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律就是对立统一规律。这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及其实在的过程。它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是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孔子的儒家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演变?各个时期统治者是怎样利用儒家的?

春秋时期便有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儒墨道法是当时最强的四个派别秦朝儒家倡导的仁义思想不能满足统治者的需要,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西汉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加以发挥,提倡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使其处于统治地位,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朝朱熹结合佛教道教改造儒家思想,发展为理学。理学思想满足了统治需要新文化运动时(1915年起)陈独秀等知识分子发起“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文化大革命时,四人帮“批林斗孔”现在,儒家倡导的仁义思想在世界有重要作用

1、从春秋战国到宋朝儒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人物、思想、代表作)2、汉代儒学发展成为正统的原因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家:孔子(创始人)《论语》。“仁” 。性相近。 孟子,《孟子》,“仁政”。性本善。 荀子,《荀子》,性本恶。 唯物主义汉代儒学“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董仲舒。三纲五常 汉初需要收拾秦朝苛捐杂税服役严重的烂摊子。修筑兵马俑长城运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所以采用修养生息的政策。无为而治。以恢复社会的生机。与此相应,在文化思想上则主要是推崇和提倡黄老道家学说。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时才有所变化。推崇“六经”。融合道家法家精神,儒家为尊。兼有法制,趋向完善。宋明理学 《易》和《中庸》正是以后宋明性理学家发挥儒学性命形而上原理,并用以与佛、道抗衡的主要经典依据。被推誉为理学开创者的北宋五子(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颢、程颐),无一例外地都是借阐发《易》理来建立他们的理论体系的。代表人物 朱熹。对“仁”的理学思考。汉代有董仲舒推崇儒学。他是唯心的。然后汉武帝推崇,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董仲舒对于儒学的发展不仅在于学理方面,而更在于他把儒学推向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的方向。融合道法墨家,成一家言。新儒学。其次是社会背景。想想那时候汉初动荡,百家争鸣后需要一家鼎立。

儒家思想的精髓?

孔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仁义"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儒家学说的经典思想在历史上发挥了什么积极的作用?

“仁”包含一切美德,是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大班第二学期班务计划指导思想4篇

大班第二学期班务计划指导思想1 班级情况 跟班上的孩子们已接处了两年,我们对孩子们在身体、认知、社会性三方面有了相当的了解。 身体发展方面 在不断地提醒下,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1.大肌肉动作:孩子能较协调地走,跑、跳,属于正常水平的约99%,学会了有组织有纪律,学做文明孩子的良好思维。 2.小肌肉动作:多数孩子小肌肉发展不够灵活,表现为画画时有的孩子握笔的姿势不正确等。 3.生活能力:一部分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普遍一般,自制能力和整理 床上用品较为困难。 4.自我保健:游戏中,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季节变化,还不太懂得自行增减衣物 认知发展 1.智力能力:学习了按物体的大小、颜色、形状分类。学习了运用视觉、触觉感知物体的大小、多少等,学会区分早晨、晚上,学会听琴唱歌、听音乐节奏拍手。 2.语言能力:学会了用举手请教表达自己的感受,能听懂语意,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愿望,但有些孩子发音不清,表达不完全或站立起来了不敢大声讲话。 3.自然概念:对身边的自然物感兴趣,在很多情况下会有顺序的观察他们的主要特征。 社会性发展 1.品德行为:使用礼貌用语、节约使用能源、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懂得收放玩具、爱护玩具和公物,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回家。 2.交往能力:多数孩子比较,不认生。但有个别孩子比较内向,爱独处,很少与小朋友一起玩。 3.个性特征:与逐渐形成遵守活动规则的意识;部分孩子依赖性较强,自制力较差,不能在短时间内专心做简单的事情。 工作目标 教学方面: 根据本班孩子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确立相应的目标和要求;在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引导他们学习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鼓励他们动手操作,学会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 保育方面: 随时对幼儿进行思想和卫生常识,对个别孩子进行重点指导,有认真按顺序洗手的好习惯,洗手时不玩水,会擦肥皂,会用自己的毛巾擦手;能正确使用餐具,有文明的进餐行为,细嚼慢咽,不挑食,精神集中地吃饭;保持桌、地面和的整洁,餐后会擦嘴和用水漱口;能安静入睡室,衣裤放在固定的地方,安静就寝,睡姿正确。 大班第二学期班务计划指导思想2 一个学期的时光,在转眼间,如划破天际的流星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不见了踪影,纵然如此,依旧会留下一道痕迹,正如我们班的孩子一样,他们的成长,也见证了我们师生共同走过的西段足迹。回顾上学期得工作,我们的班务计划得到了较好的实施,但也有令人深思的事情。因此,本学期我们三位老师将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取长补短,认真去完成本学期的各项工作,本学期我们根据我们班的实际情况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共同讨论制定了班务计划如下: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班幼儿人数为28人,其中男孩14名,女孩14人,通过一个学期的大班生活,大多数幼儿在性格上体现得活泼开朗,善于交往,喜欢接受新知识,喜欢参加集体活动,良好的生活习惯本学期我班幼儿人数为28人,其中男孩14名,女孩14人,通过一个学期的大班生活,大多数幼儿在性格上体现得活泼开朗,善于交往,喜欢接受新知识,喜欢参加集体活动,良好的生活习惯已养成。特别是幼儿的责任意识和独立学习,进步尤为突出。 在行为习惯方面大部分幼儿,对老师、小朋友热情、有礼貌。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表现出了一定的责任感。在性格方面,有个别幼儿胆子较小,不善于与人沟通,不懂自我保护,有事放在心里不愿向他人述说。在倾听习惯上,幼儿在学习活动中有随意讲话、插嘴的现象。在语言方面幼儿喜欢讲述与表达,但在用适量的声音谈话上有较大的问题,有的幼儿声音说话过大,有的却小的无法让同伴听到。由于年龄差异和能力的强弱,个别幼儿的动作发展和动手能力不够理想,学习思维不够积极,完成的速度较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还将继续加强培养幼儿生活、学习的良好习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作为工作重点。 二、保育工作: 做好班级卫生保健和生活常规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幼儿只有在良好的卫生环境下才能得到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本学期我班还是会注重幼儿得身体健康,严格按照我园的卫生消毒制度做好常规工作,卫生程序规范化,加强幼儿的体能活动,增强幼儿的体质,使每位幼儿在拥有健康体质的同时拥有健康的心理。本学期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1、搞好班级卫生,教室物品摆放整齐,定时清洗、消毒幼儿的生活用品和教玩具,保持室内外环境的清洁等。 2、做好春夏两季传染病的预防工作,保证幼儿的身体健康。 3、每天做好四个时间段的检查:即早上入园、中午饭前、午睡起床后、离园前等。 4、密切观察幼儿在园表现,发 5、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促进幼儿身信健康发展。 6、在日常生活环节中做好幼儿常规训练,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习惯。 7、教育幼儿要注意个人卫生,不要随便吃脏东西,随便把东西塞在鼻子、耳朵里等坚决杜绝传染病。 三、教育教学: 本学期我们根据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及以五大领域为中心制定初了合理得教学计划,促进幼儿个性全面的发展。 (一)蒙数: 1、通过“年历转盘”让幼儿了解一年有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并能在日历表上按顺序把日历缺少的日期补充完整,找出各种节日及自己的生日。 2、幼儿认识时间,整点及半点。 3、幼儿学习100以内顺数、倒数并感知数位个、十、百,进行数与量的对应关系练习20以内加、减法,10以内连减联加,整10加、整10减的练习。 4、运用除法板,让幼儿感知平均分配的概念,并进行二等分、四等分。 5、认识形与体得概念及它的特征。 6、认识货币让幼儿能进行对换尝试自己去用钱买东西。 (二)分阅: 1、幼儿感受阅读带来的乐趣,能积极主动地进行书面阅读认真阅读根据画面之间的前后变化猜测故事内容。 2、知道一本书的组成部分及其不同的功能,能在成人的帮助下制作图书。 3、在理解作品人物、情节或画面情境的基础上,学学习理解作品的主题。 4、乐意欣赏不同文学体裁、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 5、能理解画面内容,会用恰当的扩句和缩句进行说话练习。 6、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话态度自然大方,能根据场合的需要调节自己讲话的音量、语调和语速。7。尝试独立续编、创编故事、诗歌。 8、掌握基本的书写姿势,会按正确笔顺写自己的姓名。 9、能有表情地进行表演故事、诗歌等,并在阅历中伴随认识110个汉字。 (三)拼音: 1、学习18个复韵母,及16个整体认读音节和四个声调。 2、幼儿了解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的结合特点能读准音,认清形。 3、幼儿能以标调儿歌学会音节标声调并认读。 (四)生字: 1、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幼儿对书写的兴趣让幼儿学会基本的书写技能。 2、认识汉字及汉字笔画顺序的书写。 3、注重幼儿的坐姿、握笔书写姿势,发现幼儿书写姿势不对时及时纠正。 (五)日常: 1、培养幼儿基本的文明礼仪及让幼儿学会照顾环境,如:叠被子,擦桌子、浇花等。 2、培养幼儿的团结合作精神,责任感及道德信等。 3、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及耐心、自信心。 (六)感官: 1、通过视觉让幼儿来分辨颜色、形状的对比度及对颜色进行配对。 2、通过嗅觉了解生活中存在的气味,体会气味与味觉之间的关系。 3、通过触觉认识几何图立体组的特征和性质,培养逻辑思考能力。 4、通过味觉来辨别基本味觉的能力及了解各式各样的味觉促进幼儿的灵敏性。 (七)自然人文: 1、萌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懂得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了解热爱我们生存的环境,树立环保意识和责任。 2、了解家乡、祖国著名得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主要物产、传统节日及重大变化等,萌发幼儿热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3、初步接触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了解其不同的风俗和文化特点。 4、了解社区及城市的设施、景观,掌握简单的标志和文字,尝试用文字、符号等形式表现自己都意思。 (八)艺术: 1、能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形成对音乐的敏感及其表演欲望,并在活动中学习与他人默契合作、互相欣赏。 2、喜欢听音乐和观看美术作品,能借助动作、表情、语言,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学会表现物体的基本部分和主要特征。 3、能有目的地安排画面,表现一定的情节,喜欢使用各种材料、工具、方法进行拼装、制作,喜欢想象、创造活动。 4、学习用正确的姿势和自然的声音唱歌,用身体动作自由地进行歌表演、做律动,并能创编歌曲和动作。 四、安全工作: 队与安全防范教育,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着手,结合幼儿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安全教育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有利于幼儿的各种活动,时刻提醒幼儿意外就在身边,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让幼儿学会西些必要的保护措施,知道简单的身体保护方法,尽量避免事故的发生。使幼儿意识到“要玩的开心,但更要玩的安全”。在平时生活中告诉幼儿不攀高、远离电、火、车辆等不安全因素,不把异物放入口、耳、鼻内。不玩尖锐的物品等。知道外出时不擅自离开成人,不接受陌生人得食品和礼物。 幼儿意外就在身边,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让幼儿学会西些必要的保护措施,知道简单的身体保护方法,尽量避免事故的发生。使幼儿意识到“要玩的开心,但更要玩的安全”。在平时生活中告诉幼儿不攀高、远离电、火、车辆等不安全因素,不把异物放入口、耳、鼻内。不玩尖锐的物品等。知道外出时不擅自离开成人,不接受陌生人得食品和礼物。 五、家长工作: 家园共育是扩展教育时空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一种幼效手段,要做到家园统一是很重要得工作,我们老师在一天中要关注幼儿的表现,并及时和家长进行交流。 1、利用早晨来园和家长互相交流孩子在园、在家的表现,并有针对性性的进行指导。 2、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家访,了解幼儿在家情况。 3、通过躲种渠道与家长沟通,如:打电话、半日开放、家长会风方式和家长交流,同时我们让育儿有经验得家长为班级的家长提供好的教育方法、办法及建议,丰付富我们的家园联系。 4、办感我门的“成长足迹”丰富版面内容,定期向家长宣传新信息,让家长了解每月、每周的活动安排、并请家长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家园共育氛围。 5、积极带动“家长代表”发挥他得作用,促进我班的各项工作,并及时地反馈老师的配合、要求和家长的建议及意见,帮助老师实施各项活动。 以上是本学期的班务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将对班务计划进行补充和修改,业余之外我们会充分利用挖掘各种资源,发动家长收集废旧材料,投入活动区。同时我们会不断学习,积极探索,胖每一个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伤富有和性地打展。 大班第二学期班务计划指导思想3 愉快的暑假结束了,转眼间我们紧张而有序的开始了新的学期工作,新的学期新的希望,新的学期新的挑战,在园领导的信任和安排下,我担任了大一班班的主任,我会鼓足勇气,把压力变成动力,做好本职工作。 我为了积累经验,我努力寻找差距,结合上学期工作,我将把本学期的班务 工作计划 做了详细的计划如下;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幼儿34名,孩子们经过中班的学习生活,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在班级里,孩子们的自豪感,责任感,荣誉感均较强,各方面的能力也很强,大多数的孩子的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很强,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但他们的倾听习惯欠缺,还需加强.孩子们相互学习,自主能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培养,注意力及相互之间的情感在教育中还需重点指导。 1、大部分幼儿都可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素质,等方面都有很明显的提高,只有个别幼儿对老师教的动作记不住,动作不到位。 2、幼儿均能安静地进餐,就只有几个小朋友有挑食现象,如;周书畅,周定然等。大部分幼儿食量随着年龄的增长也随之增大,但个别幼儿进餐速度很慢。个别孩子午睡还没形成习惯,还待加强,孩子们的自理能力都有所提高,个别能力强的幼儿还经常帮助同伴。 3、大部分幼儿能用普通话进行日常对话,乐意与人交谈,对美术,音乐,故事,游戏等活动很感兴趣,但有几位幼儿在教学活动中思想不太集中。 我在《纲要》精神和《园务计划》的引领下,根据本班现有的实际情况,着重列出了这学期教育教学工作及常规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二、教育教学目标 1、继续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孩子的安全意识,不安全的地方不去,不安全的事情不做。 2、培养孩子主动跟老师反映身体情况的习惯,不舒服时要及时告知老师。 3、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幼儿自己能完成的,老师不代劳完成,让孩子在自己动手操作中,提高自理能力。 4、体验人与人相互交往,合作的重要和快乐,形成良好的协调意识,遵守规则,学习评价自己。 5、积极认真参加班级劳动,并能持之以恒,爱护公物,爱护周围环境。 6、在老师和家长的提醒下,保持穿戴整齐,基本能分清左右鞋,有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会使用剪刀,手眼配合协调。 三、常规工作目标 1、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进餐,洗手。咳嗽,喷嚏,仪表,坐姿,饭前,饭后的活动量等。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积极性,倾听习惯,认真完成作业等。 3、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培养良好的礼貌行为,参加社会活动落落大方。 4、能听音乐进行各项活动,培养良好的,有秩序的常规。 四、工作与措施 1、建立良好的师幼及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 2、开学初,提供机会让幼儿自领保洁任务,如;擦学具柜,擦玩具,学习做保洁区的清洁工作。体会为班级做好事的乐趣并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3、注意保护视力,每个月换一次坐位,经常与家长联系,控制幼儿看电视的时间,注意纠正不正确的书写姿势及坐姿。 4、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独立地将衣裤穿戴整齐,保持服装整洁,会将衣服,手套围巾等整齐地放在固定的地方。 5、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抓好教育<包括各种常规教育及行为习惯明辨是非的能力教育等>.认真观察幼儿的表现,加强随机教育。 五、家长工作 1、家长成为老师密切的合作伙伴,共同承担教育的重任,让孩子健康成长。 2、继续办好家长园地,每月向家长汇报孩子在园情况。 六、日常生活中渗透品德教育 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工作不是单独的说教,它是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对他们进行教育。 晨间活动:我们让早到的幼儿园,为小朋友们整理桌椅、然后迎接小朋友。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增强文明意识。 我们改变了传统的点名方法,让幼儿自己来点名,使幼儿学会关心自己的同伴,热爱班级体。 课间活动:在这时,我们教育孩子要相互关心、照顾学习差一点的孩子,帮助他们复习课上所学的内容;要学会谦让,好玩的玩具大家一起玩。 进餐:进餐时,我们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吃饭时不掉米粒、不剩饭菜,吃完后能自觉地将餐具收拾好,让幼儿克服“饭来张口、衣来生手”的不良习惯。 午睡:教育幼儿睡前将脱下的衣服叠整齐,并迅速入睡。 离园活动:要求幼儿不追逐、不吵闹,将自己的东西整理好,等父母。 总之我们应当把品德教育寓于幼儿各项实践活动中,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在情绪上感染幼儿。同班的两位老师协调配合,对幼儿提出一致的要求,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加强家园联系,共同努力来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为把孩子培养成为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而努力奋斗! 七.重点工作及安排; 1、做好本班的开学工作,做好班级环境布置, 2、对本班幼儿进行前测工作,观察,了解幼儿情况。并针对本班实际情况制定好各项计划。 3、让幼儿了解中秋节、国庆节、元旦等重要节日的有关知识。 大班第二学期班务计划指导思想4 新的学期新的希望,新的学期新的挑战。在经过中班一年的共同学习和生活后本学期,我班幼儿升入学前班,继续新的学习和生活,为了使孩子们能安全、愉快的成长,我班三位教师将以爱事业、爱孩子当作自己的天职,工作中尽量做到一切以幼儿利益为出发点,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幼儿渡过快乐的一学期,作为班级的老师,我们深深的意识到,只有结合自身特点,不断的学习、反思、总结经验,才能更有效的开展工作。本学期,我们将认真领会,在深入学习贯彻《新纲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以便孩子能更好的学习知识和养成日常行为中的习惯,具体计划如下: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班共有幼儿25名,大都是原大班直接升入大班的,新增幼儿一名。孩子们升入了学前班,成为了哥哥、姐姐,自豪感、责任感、荣誉感均较强,各方面的进步也特别快,三位老师观察到,我们班级的孩子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性格开朗、活泼、自主,富有个性。从整体看人际交往能力较好,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好,能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自我服务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能帮助老师、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需加强:1倾听的习惯需要加强,孩子们之间相互学习、自主性、决策能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培养。2个别幼儿饮食习惯差,挑食现象严重,进餐速度缓慢有待加强。3语言组织能力培养。4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培养,5幼儿礼仪仍需进一步规范。根据以上的具体情况,和我班进入学前班的年龄特点将针对幼儿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教育。 二、班务、教育教学工作: (一)本学期工作目标 1、认真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以开放教育为指导思想,学习最新的幼教理论。 2、积极为幼儿创设与教育内容相符合的教育环境,为幼儿营造游戏氛围,合理地布置与安排活动区,为幼儿提供自选、自主活力的条件与机会,让幼儿井然有序地愉快学习 3、给幼儿提供真实体验的机会,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获取更多的信息,体验学习的快乐。 4、加强各方面的安全防范意识。 5、强调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6、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开展阅读,计算,识字的活动,不断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有计划地引导幼儿阅读,激发幼儿看书识字的愿望和兴趣,注意幼儿正确的书写姿势,继续将读、写、算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7、注重日常的音乐活动,精选优秀的音乐作品,注重音乐活动在一日生活中的运用,让音乐活动成为日常活动的一部分。注重培养幼儿打击乐和大合唱的练习,加强军乐队的练习。 (二)工作内容与措施 1、生活方面 (1)开学初,提供机会让幼儿自领保洁任务,如:擦学具柜、操作架等,学习做保洁区的清洁工作,体会为班级做好事的乐趣。 (2)在生活区,手工区为幼儿准备剪刀、线等工具,学习剪刀、打结的方法;学习自制游戏用具,如:剪纸、打蝴蝶结等。 (3)天气转冷时,在老师的指导下,能添衣服,会耐心、独立地将衣裤穿戴整齐,保持服装洁;会将衣帽、手套、围巾等放在固定的地方并放整齐。 2、学习方面 (1)开展“读好书”活动,从各种途径收集好书,定期组织读好书的心得交流活动。 (2)以“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活动”、“整合”为主要课程建构形式,开展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主题活动。 (3)加大幼儿做数学练习的力度,开始学习20以内的进退位的练习,为上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卫生保健工作: 卫生工作是我班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三位教师将全力配合保育员,分工不分家,认真完成卫生工作,根据卫生工作常规,认真做好每日的卫生消毒及清扫,并坚持做到每周一大扫每天一小扫,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舒适、整洁的生活环境。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加强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尽量避免事故的发生。在生活习惯上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用眼习惯、午睡习惯、个人卫生习惯等。并根据学前班的特点,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学会收拾、整理、保管自己的物品;学会在户外活动归来,自己增减衣服;在完成这些工作之外,同时配合保健医生做好体检及预防各种传染病工作。 三、家长工作方面: 1、通过“家长园地”、“《家长作业》”等多种途径,促使家园教育协调一致。 2、组织好每月家长开放活动,增进家长对幼儿园和本班工作的了解,取得家长对我班工作的支持。 3、继续组建“学前班家长委员会”,由家长相互推荐,委员会成员参与我班咨询或为班级决策提供依据等等。 新的班级新的合作。相信通过幼儿园、教师、家长和社区的有益互动,能够达到最好的沟通效果,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我们一定会和孩子们一起愉快、顺利地度过学前班的第一个学期。 四、班级人员的配合: 本学期,我们将增强三位老师之间的配合,做到以班为家、爱园、爱班、分工不分家,严格遵守幼儿园的 规章制度 ,尽职尽责完成好自己的工作,随时沟通,随时交流,团结协作,以最佳的工作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顺利完成学前班的各项工作。

孔子的儒家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演变?各个时期统治者是怎样利用儒家的?

关于儒家文化的一孔之见 一、 先秦儒学属原创性文化,其思想逻辑是朴素、直观和不完整的。它很难与现代文化接轨。先秦儒学的思想逻辑也随着存在和意识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和深化。 孔子建立的仁学体系,更多地从内心觉悟和体验层次去阐发。孟子除了继续于孔子层次去建树,也从政治的主导层次和社会效应,即内心修养与觉悟所依托的社会外在环境因素方面去思考。显然比孔子思想上了一个台阶。荀子似与孟子有观念冲突(性善与性恶),却比孟子出色的就是扩大对人的外在环境因素去思考道德问题,因而侧重于“礼”的理念研究。礼的范畴是儒家本份思想的重要范畴,是纲常伦理的道德性范畴,是人的角色规范性的范畴。同时在本体论方面,礼的范畴也是社会等级结构性和秩序性的范畴,是事物运动过程的条理性范畴。,是人与人联结的社会关系性范畴。从礼的逻辑去体现“仁”的思想展开的社会实在,这是荀子对孔孟思想的重要贡献。后儒所研究的理一分殊的哲学逻辑,是礼的理念逻辑展开,研究人的本质,即性命学原理(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也与礼的逻辑衔接而来。从孔子的仁学、孟子的仁政,荀子的理学到荀子学生法的理念,汇流到儒家体系中,形成儒家的原创文化。 二、 在先秦诸子学说中,儒家仅属一家,各家争鸣,相互影响。对儒家影响最大的,就是道家和后来的佛家。儒、道、佛三家却在研究宇宙人生问题。道家观念十分明确“道法自然”宇宙本源为无,无中而生有,却又归于无。人自身是自然物,等同于物化“庄周梦蝶”,所以,人来去归属自然,一切人为因素,包括政治法律,仁义礼知,情念欲求等。都会违背自然会招致自然惩罚的负面结果。道家思想显然是违反人的社会存在的逻辑,不过也弥补了儒家思想的一脉。《易传》成为儒学经典,理道,理气,道器,象数,大中,易礼等系列范畴一直是后儒思想体系的重要范畴。人在顺应自然规律而从事物质生产过程中,如何进一步认识自然(知能)和享用自然(情欲),确定人在自然界的主体地位,以及道德主体的社会效益等问题上,先后产生“理在气先”,“道在器先”的宋明儒学和“理在气中,“道在器中”的明清儒学。 佛家比道家高明的地方,它不谈论自然,而是关注人自身问题。从汉初的无为政治,汉武的有为政治,到汉武有为政治的失败,接踵而来的西汉东移,南北朝动乱,人欲横流,致人为争斗,贫富悬殊,豪强兼并,社会动荡不已。政治作孽和人自作孽的现象十分普遍和明显,这些都不是道家自然观所能解释的。人为因果,轮回报应的佛家观念,教化人们善根善终,七情六欲全去掉,心定方六根清净。佛家理念也不符合人的社会存在的逻辑,不是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体系。但是,人为因果的理念融入儒家体系中,使后儒注重研究道德教化的社会效益。宋明道家所研究的社会效益就是整体的道德自觉,希图“曰利”的普及大众齐同于“曰义”的君子觉悟阶层,显然是不可能的,不符合人的社会存在的逻辑。明清实学坚持先儒道德调谐的主流大方向,视人的道德心态和人际的道德调谐,社会本体的健顺运作,发展社会物质效益的终极目标三者汇结到理道的逻辑原理里,这便是“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的理念逻辑。“消息者道也,劝天下之丰者和也,养衣食之源者义也,司财物之生者仁也”,“廉耻礼乐之情,为生物理财之本”其意蕴明了。 三、 批判和兼容道佛思想,复兴儒家文化,先后出现了宋明道学和明清实学。宋明道学和明清实学都在改变先秦儒学,但谁更能契合先儒思想,起着承前启后的衔接作用?我想,在坚持先儒主流方向的前提下,能否将先儒思想的朦胧性转向清晰化,朴素性转向博大精深,直观思维阶段走向辨证思维阶段,未涉及的哲学问题提挈出来,这些都是要考虑的问题。比如:情欲问题一直是困扰不断和急待解释的社会问题,先儒倡导的推己及人的观念和礼义规范化原理,并无排斥情欲,而要人们按照本份去合情适欲,也因生产力落后而提倡节欲。这是符合当前的社会存在。然而,情欲可走两极,义利相合相离。先儒直觉思维无法涉足,深化必走向辨证。明清实学所论“于天理达人欲,于人欲见天理,只为仁恕之别”,“情有不可而必可,匡之以义以扶之”。“智愚之别,义利之分;义利之别,利害之分。”辨证思想昭著,积极人生观可见。宋明道学则从道德教化走向人性禁锢,它强调理道至上的道德原则。在政治主导层次推崇君权至上和等级森严。在形下层次则以“定命”的本份思想去抵达整体的自觉。“天命之谓理”,“存天理去人欲,显然,它和道释一样,都是不符合人的社会存在的逻辑。明清实学批判地兼容道佛文化,克服了宋明道学的偏极性,走向经世治用,完成了先儒文化的更高复归。 儒家文化的更高复归可体现在两个方面: 1、 先儒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经秦汉——宋明阶段后的彻底消失,皇权专制弊病百出,严重地阻滞了社会的发展,已为明清思想家敏锐洞察予于深刻批判。一是消失了先儒的民本思想“以我之私,为天下之功。”“变天下之公法为一人之私法”。二是调衡的君臣上下关系转为森严的等级关系,“为上易骄,为下易谀;君日益重,臣日益卑”。如此政治环境,必然造成“势尊必蔽”的现状。加剧于政治黑暗和社会黑暗的局面。三是帝王世袭制乃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直接成因,“十数世有二、三贤君……其余非暴即暗,非暗即辟,非辟即儒。儒君蓄乱,辟君生乱,暗君召乱,暴君激乱。四是总结了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历史经验,提出“君相之权籍大——士庶之穷通生死——治乱循环之数亦大”的历史逻辑,明确地指出士庶之穷通生死,是推动治乱循环,改朝换代的社会主流力量。无疑从历史哲学的思维高度,丰富和发展了先儒的民本思想。 2、 先儒原创文化所具有的思维直觉性,朦胧性和不完整性,为明清思想家重新作时代性解释,转化为清晰性,辨证法和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如天人关系,“音容为天,言事在人”,主客体的哲学涵义清晰和明确。先儒的“天命之谓性”的命题。明清思想家改变为“天命之性其原,气质之性其都”,对人性问题的研究更具深刻化和丰富性。《易传》所述的象数范畴,非常含糊,而明清思想家思绪明朗:“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即象;“健顺五常,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即数。象数互生原理,与大中关系“大者,中之撰也:中者,大之实也。”及常变,《易》礼,理势等系列范畴联结而表明的社会实体运作的进化原理,产生继善成性的社会效果。.…..如果说明清实学是先儒原创文化的更高复归,进一步而言,明清思想比较接近现代思想,因而是研究古今,中西文化的契合点,是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立基点。 四、 先儒原创文化有个更高复归阶段,为什么没有发生应有的文化效应,至今仍未为我们所认同,这确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一个社会能否健顺发展,一是有赖于上层建筑所主导的经济基础,社会制度能否适应和促进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二是有赖于思想文化能否主导和引导社会意识文化走向健康和谐方面发展。明清之际的思想文化即有更高复归和启蒙(萧教授语)的双重意义,按照正常发展走向,专制王朝敲响丧钟,更新的社会制度年代出现,应该露出曙光。然而,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落后文化的满清皇朝对中国的统治,熄灭了更新时代的曙光。 1、 帝制不仅顽固地持续下去,甚至愈益奴性化。以皇帝与大臣互相称呼来讲,明朝之前以君臣相称,清朝则以主子,奴才称谓。民族分为等级,一满二蒙三汉,作为先进文化,且走向启蒙,文化复归的汉族人,处在被统治和奴役的位置,可想而知,在落后的社会上层建筑所统治的社会制度下,焉能对社会有福音。 2、 巩固满清统治,笼络汉人之心,满清统治者亦搞了四库全书等文化工作,但是他们不会让不利统治者的思想文化流传。明清思想家不同程度备受压抑和走向逃亡,反专制的书籍也被列为禁书,有复归和启蒙双重意义的思想文化逐渐寂静了。 五、 满清专制的加剧,明清实学的寂静,走向复归和发展的儒家文化中道夭折了,它严重地阻滞了近代和现代的文化进程,也使传统文化成为文化建设的沉重包袱。孔孟程朱合一的儒家文化模式的认可和沿袭,西方文化的撞击,显示了传统文化的滞后,苍白和无所适从。五四以来,一代代中国学人在探讨古今,中西文化问题上,流向年青反传统,年老入故书堆的无止循环。直到如今,海内外新儒家希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掘道德文化一枝,弥补西方文化的缺陷,愿望良好,却难越过中国国情文化这一关。特别是经过对文革的深刻反思,对传统文化演变规律性过程的认真研究,鄙人认为,孔孟朱程合一的儒家模式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贻害无穷。比如,先儒提出的“天命之谓性”的命题,是研究人的综合素质的范畴,它不仅有道德意义,并有知能,情才素质在内。宋明道学以的“天命之谓理”去取代“天命之谓性,”“性即理”,使先儒具有丰富内涵的哲学命题,流入到凝固的本份思想和命定的角色规范原理方面,成为一道封建礼教的枷锁。明清思想家提出“天命之性其原,气质之性其都”的命题,“天命之性其原”,表明人的综合素质所倚源的外界环境为客观条件,从而肯定环境造人,人的社会角色决定其综合素质的意蕴。但是,人的个性,自觉能动所具有的变化气质,包括对社会的洞察力,认知能力和进取能力等,都是“人能弘道”的积极因素,“我性自天,不能自亏;我才自命,不能自逸;我情自性,不能自薄”。这与定命不易的“天命之谓理”观念分途而行,汇流到“气质之性其都”的内涵里。 “天命之谓性”与“天命之谓理” 两命题逻辑相违。社会发展,也应该是人性逐渐开启和发展的历史。原创文化的人性本份思想向禁锢人性方面走入一步就是谬误。“天命之谓性”与“天命之性其原,气质之性其都”两命题有着直观思维走向辨证思维的逻辑衔接关系。孔孟程朱合一的模式错位,孔孟明清实学合一的模式符合儒家的文化逻辑和文化演绎。然而,明清实学的寂静,致孔孟程朱合一的模式沿袭至今。这是传统文化的极大不幸,也导致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种种误解。经过文革磨难的一代人,深切感受到宋明道学的文化弊症及对现代社会的负面影响,深切感受到明清实学对建设现代文化体系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将寂静的明清思想文化重新恢复,恢复到先儒原创文化更高的位置上,成为古今,中西文化合流,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立基点。

初三议论文:研读国学精粹,探究儒家思想_2000字

国学,是国家的根本,是中华文明的灵魂,是连接炎黄子孙的心灵之桥。譬如风雅精神融会贯通的《诗经》、彰明较着的文化经典《论语》、洞察人生百态且词藻优美的《菜根谭》,都是国学,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如一杯茶,淡雅幽香,细细品味之中,便潜移默化、醍醐灌顶了。而中国两千多年悠久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厚重的国学,思想主导几乎一直是以一种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的学派——儒学为主。那么儒家思想是如何在中国的国学经典中体现的?它的精华与糟粕又有哪些呢?作为新时代文明继承人的我们,又应如何面对呢?   众所周知,在那动荡不安的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争鸣,学派林立。儒家之所以能在众多学派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时代的思想主流,除了一些儒学之士的推广——如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在学术价值。儒学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派,它关注于人类的生命、伦理,对人类的生命存在进行思考,而这也决定了它的基本精神是人文主义。它不似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也不似阴阳家,重视阴阳现象的发生及规律,将数术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它有如墨家,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相互相爱,反对侵略战争,重视礼乐、文化的传承,又如农家,顺民心、忠爱民。儒家以仁爱为怀,注重以和为贵,关注民生百态。   以《论语》为例。作为记录儒学之祖、“至圣先师”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古典书籍,它的思想核心便是儒家思想。譬如: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里,孔子提出了管理一个泱泱大国的基本方针,即“敬事”“节用”“爱人”“使民以时”,这也是对国家统治者如何治理国家提出的建议和要求。“敬事”,便是要求统治者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尊崇敬仰,怀着一颗崇敬的心去做事,规规矩矩的做自己的本分工作。这不仅是要统治者去如此行事,便是一位普通人也要如此,而这便是党xx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一词;“节用”,旨在强调节约国家的经济、自然资源,重视国资的使用与流通。在我看来,孔子之所以提出这个观点,是因为国家资源是维持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因素,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不可缺的一点;“爱人”和“使民以时”是相互关联的,“爱人”便要“使民以时”,而“使民以时”便也是“爱民”了。这要求统治者要关心民生疾苦,胸怀天下苍生之心,以民为本,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保障人民群众有幸福美好的生活。如此一句,即涵盖了儒家思想中对于国家管理的建议。   而诸如其他国家儒学经典,《诗经》描写了人民的生活,反映了人民的劳动耕种、男女间的情爱,贴近于现实生活,十分真实;《菜根谭》囊括了中国的处世智慧,“云中世界,镜里乾坤;冷静观人,理智处事;水滴石穿,瓜熟蒂落”,人生便是如此,要能在普通的生活中找寻快乐的因子,也要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上云卷云舒”,充满哲学的气息,洞察人生百态。   而儒学并不只有优点,它的弊端也是存在的。儒学的兴盛时期是在封建时代,而对于新时代的中国,一些理论是不实用的。我认为,儒学思想的弊端存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对于人格讲求过度忍让,不到最后关头、不痛到骨髓里不会反抗,这便造成了封建时代一些中国人的怯懦与妥协,并且墨守成规,以致于中国在清末遭外族践踏、蹂躏,甚至人民群众无法拧成一股绳,阻碍了人民的进取和创新意识;二是对于封建时期妇女的过度歧视,女子也有自己的尊严和人格。《论语》中提到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将儒家思想中对于妇女的歧视暴露无遗,体现出儒学将男权主义捧上点,而将女子的地位一再降低;三是对于法治的轻视,忽略了法律的存在及它对于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儒学认为在法与孝中,孝更为重要,“子为父隐,父为子隐”,倘若如此,做错了事、犯了罪互相包庇,互相开脱,那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如何能好呢?我国坚持实行依法治国,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真是因为它能为国家治安提供了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提出了”法治“一词。   国学在中国这片净土之上发芽生根,开花结果。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继承人,对于国学,我们不仅要读,还要讲究读时对于它内在学术价值、思想文化的思考与认知;而对于国学中存在的儒学思想,我们则要取其精华,领悟它对于人生价值取向、建立大同社会这一崇高的思想,学习它为人处世的准则,同时亦要去其糟粕,将对于新时代的人文主义价值观有所冲突且不适用于社会主义时代文明的封建思想予以摒弃,是自己的人文素养有所完备和提升,为以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道路积蓄并贡献力量。 初三:薛嘉雯

《论语》反映了哪些儒家思想

阿哥是个大事爱上对方萨菲大师傅打算sdgkasgfgsd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儒家思想核心,就个体而言,是仁义礼智圣德性论“五行”思想。就社会而言,是德道思想,即博爱、厚生,公平(涵盖“中”)、正义(涵盖“正”),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民主、法治等,它是我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石。儒家经典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关于学习的人生格言

【 #励志名言# 导语】成功与不成功之间有时距离很短只要后者再向前几步。自己打败自己是*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可贵的胜利。 整理“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关于学习的人生格言”感谢大家的阅读支持,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篇一:关于学习的格言警句   1、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2、不渴望能够一跃千里,只希望每天能够前进一步。   3、成功包含着黄连与蜂蜜,黄连在成功前吞咽,蜂蜜在成功后品尝。   4、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   5、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幺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   6、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7、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   8、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   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   10、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   1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12、学习的成功与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要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才能受到鼓舞,找出努力的方向。   13、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14、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   15、重复是学习之母。   16、不大可能的事也许今天实现,根本不可能的事也许明天会实现。   17、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18、成功呈概率分布,关键是你能不能坚持到成功开始呈现的那一刻。   19、成功的人是跟别人学习经验,失败的人只跟自己学习经验。   20、成功与不成功之间有时距离很短只要后者再向前几步。自己打败自己是*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可贵的胜利。   21、很多事先天注定,那是“命”;但你可以可以决定怎么面对,那是“运”。   22、平凡的脚步也可以走完伟大的行程。   23、让我们将事前的忧虑,换为事前的思考和计划吧。   24、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   25、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26、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27、一个人除非自己有信心,否则带给别人信心。   28、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29、再冷的石头,坐上三年也会暖。   30、障碍与失败,是通往成功*稳靠的踏脚石,肯研究利用它们,便能从失败中培养出成功。   31、一个高傲的人永远成不了大事,一个卑微的人亦是永远成不了大事。   32、东方初阳绽希望,里外热情禁不住。中国振兴需奋勇,学海无涯终报国。   33、只有受过教育的人才是自由的。   34、不渴望能够一跃千里,只希望每天能够前进一步。   35、莫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机会。   36、时间是一笔贷款,即使是一个诚实的还贷者也无法还清。   37、打盹会做梦,学习会圆梦。   38、纵使黑暗吞噬了一切,希望还可以重新点燃。   39、将规范*成一个习惯,把认真内化成一种性格,用恒心转化为一种动力。   40、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的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来的一切来造就自己。   41、不读书则愚,不思考则浅,不多练则生,不巧用则钝。   42、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43、人生没有失败,自信创造精彩。   44、做无悔事,无悔做事,做事无悔。   45、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46、战胜别人,先要战胜自己。(名人名言www.lz13.cn)   47、时间对每个人是公平的。我们应抓紧时间,努力把握住每一个今天,在今天尽量多做实事,使今天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48、自己不会的题目,去看了别人的一会儿就会忘记,但如果是自己思考出来的,就会记得很牢、   49、知识很宝贵,就好像是金矿。学好知识,掌握好本领,会对我终身有益。   50、一个人要取得成功,就要努力加拼搏,更重要的是不轻易气馁,才能取得成功。   51、永不言输。*层:不断地努力;第二层:知错就改;第三层:坚持下去,迎头赶上,争当*。   52、既然时间像东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那么*明智的选择就是要珍惜时间,永不停歇。   53、我们写作文,就应该多读、多看、多想,作文一定能写好。   54、学者,路慢兮兮,取且难,克之则成,屈之则败。   55、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56、脚踏实地海让路,持之以恒山能移。   57、学好英语,沟通世界。   58、生活中没有弱者,只有不愿努力的人。   59、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一定成功。   60、平坦的道路是坎坷走过的成因,优秀的成绩是努力学习的见证。   61、只会幻想而不会行动的人,永远也体会不到收获果实的喜悦。   62、学习就像一场拔河比赛,只要用坚持,就能获得胜利。   63、将失去生活成一种获得。   64、世上*快而又*慢,*快而又*短,*平凡而又*珍贵,*容易忽视而又*令人后悔的就是浪费时间。   65、明天、明天、明天,还有明天,我们应该把握住今天,让每个今天都大于小时。   66、青春,不只是拿书握笔的力量。   67、今天编织的双翼,决定着明天腾飞的高度。   68、前进的理由路是错误的时候,停下脚步也是一种进步。   69、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70、知识就是力量。   71、不渴望每天能够一跃千里,只希望每天能够前进一步。   72、人生代代无穷已,学识绵绵无绝期。   73、时间是一笔贷款,即使再守信用的借贷也还不起。   74、学到很多东西的决窍,就是不要一下子学很多。   75、掌握无论哪一种知识对智力都是有用的,它会把无用的东西抛开而把好的东西留住。   76、不实心不成事,不虚心不知事;不自是者博闻,不自满者受益。   77、信念是生活的太阳,面对它时,酸楚的泪滴也会折射出绚丽的色彩。   78、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   79、前进的理由只要一个,后退的却有无数个,给自己一个理由。前进!   80、生命是一条平静的长河,知识就是那可以激起浪花的石子。   81、聚精会神课堂中,保证课后无漏洞。   82、合理合排放弃高,快乐学习无烦恼。   83、学习就像登山一样,只有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才能登到*高峰。   84、只有创造,才是真正的享受,只有拼搏,才是充实的生活。   85、时间没有停止的一刻,学习没有滞留的一秒。   86、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87、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88、坚强,不是天生具有的品质,是自己慢慢调教自己去学会的。   89、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90、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91、此刻打盹,你将做梦。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92、人生中有时不去冒险比冒险更危险。   93、挑战自己,不管成功与否,都有自己的一番努力。   94、学习尤如登山,需要坚持,虽然过程是艰难的,但只要懂得享受,也能其乐无穷,当攀上顶峰时,便能饱览美景。   95、学习,不分贵贱,勤奋不分聪愚,成败,不分天才,时间,证明成就。   96、*穷是无才,*贱是无志。   97、拼,困难向我们低头;再拼,成功向我们招手。   98、立下人生志向,活出人生精彩;铺好今天沙石,走出明天大道。   99、学习改变命运,奋斗成就未来。   100、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的悲哀!       篇二:关于学习方面的名人格言警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时间对每个人是公平的.我们应抓紧时间,努力把握住每一个今天,在今天尽量多做实事,使今天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自己不会的题目,去看了别人的一会儿就会忘记,但如果是自己思考出来的,就会记得很牢.   知识很宝贵,就好像是金矿.学好知识,掌握好本领,会对我终身有益.   一个人要取得成功,就要努力加拼搏,更重要的是不轻易气馁,才能取得成功.   永不言输.*层:不断地努力;第二层:知错就改;第三层:坚持下去,迎头赶上,争当*.   既然时间像东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那么*明智的选择就是要珍惜时间,永不停歇.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荀况,战国思想家、教育家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荀况,战国思想家、教育家   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骜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   ——李大钊,革命家、政治家   讲到学习方法,我想用六个字来概括:“严格、严肃、严密。”这种科学的学习方法,除了向别人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靠自己有意识的刻苦锻炼。   ——苏步青,数学家、教育家   我们写作文,就应该多读,多看,多想,作文一定能写好.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的导师,书是知识的海洋,书是饥饿人的点心,书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学习的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当你遇到挫折的时候,不要灰心丧气.只要你是一个有心人,去努力,那么,你就会克服一件件难事.   知识就是力量.   勤奋是无价之宝.   只有从小刻苦勤奋,长大才能接受种种挑战.   信心是成才的基石.没有信心的人,将一事无成.   世界上没有不学习的人,知识是无边无际的,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   明天,明天,明天还有明天!我们应把握住今天,让每一个今天大于24小时!   勤奋是开启知识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人生只不过有三万多个日夜,不要到*后一天才后悔自己曾浪费那么多时光.   学习不要害怕吃苦,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冲到终点.   学好英语,沟通世界.   生活中没有弱者,只有不愿努力的人.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一定成功.   战胜别人,先要战胜自己.   知识很多,就像茫茫无边的大海,只有坚持不懈,不断获取知识,才会成为有学问的人.   世界上没有天生聪明的人,要想变聪明,就要用勤奋和努力去换取.   知识就像无边的海洋,我们每天所学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点滴积累也只不过是汇聚成溪,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向大海靠近.   人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只有不断取长补短,改正缺点,才能越来越完美.   学问不是上帝恩赐的,而是靠你平时一点一滴积累的.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有志者事竟成       篇三:关于学习的名言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高层。(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C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D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E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F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富贵不能*,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G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宋·叶适)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   H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J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数百年。(赵翼)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儒家经典语录,儒家思想的经典名言

儒家思想的经典名言 1. 德者事业之基。《菜根谭》 译:道德是事业的基础。 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 译:做好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幸福,贯做恶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祸殃。 3.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译: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4.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尚书.周官》 译 :讲道德,心安理得;做坏事,心劳日拙。 5.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尚书.周官》 译:财富可以修饰房子,道德可以滋润人身,使人心宽体胖。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译:尊敬我的长辈,继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我的子女,继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子女。 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译:爱别人的人,别人永远爱他;尊重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重他。 8.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译: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这就是仁。 9.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译: 先顾礼义后求利益才算光荣,先求利益而不顾礼义便是耻辱。 10.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战国策·魏四》 译:别人对我有恩德,不应该忘怀;我对别人有恩德,不应该不忘怀。 11.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 译:对自己喜欢的人要看到他的缺点,对自己憎恶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 1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译:与朋友相交往,说话要守信用。 13.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译:君子以文章来交朋友,以朋友的帮助来培养自己的仁德。 1.为世忧乐者,君子之志也;不为世忧乐者,小人之志也. 《申鉴·杂言上》 译:为国而忧、为国而乐,这是君子的志向;只考虑个人得失,这是小人的志向。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汉·曹操《步出夏门行》 译:老马虽然卧在马槽子下,但它仍有行千里的志向。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美。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译:不学就不能增加才智,无志向就不能成学业。 4.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唐·杜甫《前出塞九首之九》 译:大丈夫志在四方,岂能害怕吃苦? 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过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宋·宋轼《晁错论》 译:古代创立大业之人,不仅有超世之才,而且必有坚忍不拔之意志。 6.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明·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立志》 译:志向不确立、犹如无舵之船,无绳之马,飘荡放纵,到何处去呢? 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吗?同朋友交往不诚实吗? 老师传授的学 业没有复习吗?”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译:自己作风正派,不发命令政教也能顺利实行;自己的作风不正,即使三申五令,别人也不听从。 9.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礼记·儒行》 译: 广泛地学习永不满足,身体力行永不懈怠。 1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译:羡慕水中游鱼,不如回家织网。 11.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孔子家语.颜回》 译:君子用行动说话,小人用舌头说话。 12.在上不娇,在下不谄,此进退之中道也。宋·王安石《上龚舍人书》 译:处在上位不骄慢,处在下位不谄媚,这是进退的正确态度。 13.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明·海瑞《治安疏》 译:有几分美就说几分,一丝一毫不虚夸;有几分过就说几分过,一丝一毫不讳饰。 14.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清·朱柏庐《治家格言》 译:做了好事就希望别人看到,这便不是真正做好事;做了坏事唯恐人道,这便是做了大坏事。 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译:富贵不能迷乱心意,贫贱不能改变志气,威武不能屈节,这才叫大丈夫。 16.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家语·在厄》 译: 品德高尚的人修身立人,不会因穷苦的境遇而改变自己高尚的品节。 1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译:君子心地宽阔,小人经常忧愁。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 译:玉如不琢磨就不能成为器物;人如不学习,就不懂道理。因此,古代贤君,建国治民,都把教育放在首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译:青色从蓝草中提取,但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变成的,但比水更寒冷。有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养子不教父之过,训导不严师之惰。宋·司马光《劝学文》 译:生养孩子却不加教育,这是父亲的过错,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这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4.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译:历来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就是传授道理、讲解知识、解答疑难。 5.雨泽过润,万物之灭也;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明·吕坤《 *** 语·礼制》 译:雨水超过了需要即成万物之灾害,宠爱过头,这是子孙的灾难。 6.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旅獒》 译:造一座高山,如果少最后一筐土,则将前功尽弃。 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译:温习旧知识能有新收获,便可以做老师了。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译:天资聪颖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译:过去的一切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不息地流逝。 10.人之于文学,犹玉之琢磨也。《荀子·大略》 译:人们对于文化知识,要象雕磨玉石那样精益求精。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梁·沈约《长歌行》 译: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一头白发的时候学习,悲伤难过也是徒劳。 提醒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不应浪费时间 12.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颜氏家训·勉学》 译:积聚万贯家财,抵不上读书有益。 13.天下未有不学而成者也。《中说·礼乐》 译:世界上没有不经过学习就能成功的人。 14.富贵比于浮云,光阴逾于尺璧。唐·杨炯《王子安集·原序》 译: 富贵犹如天上浮云,光阴才是无价之宝。 15.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宋·林逋《省心录》 译:知道自己不足的人一定好学,以下问为耻的人常常自满。 16.人不可以不学,犹鱼不可以无水。宋·陆九渊《与黄循中》 译: 学习既是智慧之源、进德之基,更是生存之本。 17.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宋·朱熹《劝学文》 译:不要说今天不学还有明天,不要说今年不学还有明年。岁月流逝,成长的时光无法逆转, 珍惜时光好好学习。 18.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惰。宋·张孝祥《勉过子读书》 译:学习无早晚,只怕开始勤奋后来怠惰。 1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加力索。《菜根谭·后集百九》 译:绳子可以锯断木头,水滴可以穿透石头,修习真理的人应该努力地去探索。 2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译: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2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译:做官的事情做好了,就更广泛地去学习以求更好;学习学好了,就可以去做官以便给更好地推行仁道 22.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近思录·为学类》 译:胆要大而心要细,智慧要全面而行为要端正。 2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小雅·鹤鸣》 译: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 2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2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2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论语·为政》 译:只读书而不思考无所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也只会疲惫不堪。 2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译:不能坚持到底,即使是朽木也不能折断。只要坚持不停的用刀刻,金属石头也可以雕成花饰。 28.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29.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刘开《孟涂文集·问说》 译: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不学就不会产生疑问,不问就不能增长学识。 1.诗言志,歌永言。《尚书.舜典》 译:诗表达志向,歌抒 *** 怀。 2.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译:不学习《诗经》,就不会说话。 3.万卷山积,一篇吟成。清.袁牧《续诗品.博习 译:只有积累丰厚学问,才能写出一首好诗。 4.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译:词以境界高为最好,境界高格调自然就高,自然就有名句。 5.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 译:文章是治国安邦的伟大事业,是传之不朽的大事。 6.所谓诗,所谓文,实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系焉。宋.郑思肖《心史总后叙》 译:所谓诗歌文章,实际上都与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相联系的。 7.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朱子语类》 译:道是文章的根,文是道的枝和叶。 8.观其文可以知其人。 清.袁牧《读书 译:看一个人的文章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思想品德。 9.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周易.乾》 译:同类的声音互相应和,属性相同的互相吸引。 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论礼》 译:天地相合而万物产生,阴阳相接而变化发生。 3.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荀子.天论》 译:天有四时,地有资材,人有治理自然与社会的能力。 4.天道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春秋繁露.阴阳义》 译:自然界的常规,是一阴一阳。阳是天的美德,阴是天降的灾祸。 5.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机,得有丧之理。《贞观政要.征伐》 译:前进之中有后退的含意,生存之中有灭亡的因数,得到了还有丧失的可能。 6.贫生于富,弱生于强,乱生于治,危生于安。《潜夫论.浮侈》 译:贫穷来自富有,脆弱来自坚强,混乱来自太平,凶险来自安全。 7.物极则反。唐.孔颖达《周易.乾》疏 译:事物发展到了顶点就向自身的反面转化。 8.无小而不大,无边而不中。唐.王勃《释迦如来成道记》 译:没有细小就无所谓巨大,没有边缘就无所谓中间。 9.天下之事,不进则退,无一定之理。《近思录.治体类》 译:天下的事情,不前进就会后退,没有静止不动的道理。 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译: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一定会遭遇突然出现的祸殃。 11.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十八》 译:愚笨的人只要勤于思考,也会有对的时候。成语“千虑一得”和“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本此。 12.公生明,偏生暗。 《荀子.不苟》 译:公正产生明察,偏见产生昏暗。 13.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唐.韩愈《原道》 译:坐在井底看天,说天是小的 ,其实并不是天真的小呢。 14.有名而无实,则其名不行;有实而无名,则其实不长。 宋.苏轼《策别安万民》 译:徒有虚名而无实际,其名声不会传之久远;有实际而不加以播扬,实际也会萎失消亡。 1.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2.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3.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4.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5.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6.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7.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8.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9.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儒家经典中一些有关感恩、孝道的名句 1、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出自:春秋孟子《孟子·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 2、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出自:春秋孟子《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孟子说:“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3、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出自:西汉戴圣《礼记·祭义》。 译文:孝有三等。第一等的孝是能光父耀母,第二等的孝是不钻辱父母的令名,第三等的孝是能够赡养父母。 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 5、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是什么

儒家经典著作有《易》、《周礼》、《仪礼》、《礼记》、《孝经》、《尔雅》、《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书》、《诗》、《孟子》。儒家的三大斗争:1、反暴力斗争从春秋到战国,兼并战争越来越频繁,所以《孟子》中反暴力的言论比《论语》中多得多。例如:“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猝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秦始皇以武力得天下,以武力治天下,二世而亡。汉高祖以武力得天下,以文功治天下,汉祚四百年。于是大家明白,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儒家反暴力的正确性对治天下己经得到证明。二次大战补充了历史。希特勒的纳粹武力未能统一西欧,各国民主协商的文功组成了欧盟,这是“不噬杀人者”能统一天下的证明。历史正在摆脱暴力轮回,实现儒家反暴力原理。2、反愚昧斗争儒家重视知识,努力教育,为华夏文化培植根基。道家和法家否定知识、提倡愚民,限制教育、以吏为师。老子说:“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民多智慧而邪事滋起”;“智慧出,有大伪”;“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韩非子说:“举士而求贤智,为政而期适民,皆乱之端”;“明主用其力、不听其言”;“愚者畏罪而不敢言,智者无以讼”;“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知识越多越反动,原来古已有之。3、反神秘斗争儒学没有天堂,没有彼岸,接近无神论。“子不语怪力乱神”。从商殷时代遇到大事必须占卜,到孔子不谈怪力乱神,儒家的反神秘斗争跨过了极大的一步。儒学不是宗教,这是不必多说的。但是受佛教影响,孔夫子居然遭受拉郎配,跟佛祖和道祖并坐一堂,接受香火膜拜,叫人啼笑皆非。学术必须非神秘化,真理最怕不许怀疑。

结合当前教育现状陶行知教育思想有哪些先进之处

结合当前教育现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先进之处:1、平民教育思想:陶行知主张教育救国,他已经开始认识到了教育对于普通民众的意义。陶行知积极付之行动,并走出第一步,因为陶行知深受西方民主主义的熏陶,加之以往的教育运动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2、乡村教育思想: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中希望通过乡村教育助民富,启民智,享民权,保民族。他提出教育与政治相配合,将生活用教育的方式加以改造,不是仅仅强调教育的中心地位。3、普及教育思想:陶行知组织成立各类国难教育救国会,他希望整合全部人民的力量,将中国民族正面临巨大的危机传播出去,在工学团推广军事课,医护培训等课程,并提倡大家相互帮助。

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及对现今教育教学的影响

摘要: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对我国的教育影响重大。生活教育思想是其思想理论的重要基石。关键词:陶行知; 生活教育思想; 启示 一、陶行知中国教育思想内容 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包含着对人的教育作用,教育随生活的变化而发展。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主要包含三个内容: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是什么样的,受到的教育就是什么样的,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不好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先生认为教育是源自于生活,生活本身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教育是为生活而服务的。你要什么样的生活,你就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来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但同时也要注意,教育和生活并不是对等的。教育对生活也具有反作用即教育改造生活,先生曾指出“教育是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人类解放之武器。”对于那些落后的东西,我们需要摒弃。对于人类生活有害有弊的东西在教育中我们需要将其抛去。从而使人的生活积极的、正面的向上方向发展,为生活的需要办教育;有了生活,便有教育。因此,教育与生活两者相辅相成共始终。 (二)社会即学校 “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以及教育之场所。”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伴随着生活即教育而来。因为社会比学校的外延更加的宽广,很多东西在学校是学不到的。因此要将学校扩大,让社会成为学校。凡是生活的场所都可以是我们受教育的场;社会即学校将书本知识的教育变成了社会活动的教育,教育不再只限于学校中的读书写字其范围延伸到了社会劳动中;社会即学校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一个延伸,扩大了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这一理念形成的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联系起来,成为了一个整体教育体系; (三)教学做合一 传统的教学是指老师只需要教,学生只需要学就可以了。陶行知先生认为这样的教育过于死板、封闭。因此他提出了“教学做合一”即“教的方法是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是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让教师与学生要在“做上教,做上学”将教学做合一,要在“劳力上劳心”不要将教育与劳动相割裂。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形也就是做,做是知识的源泉,是创新的基础。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去经历,去亲身体验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做”中,才能感悟真理,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 二、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评价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包括“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三个核心内容,简简单单的三个词却蕴含了深刻的教育理念。 “生活即教育”教育不能够脱离生活而存在,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注重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相关联。书本只是工具并不是学习的目的。我们之所以接受教育,是因为想要更好的适应生活。因此在教育知识的选择上面不要太过拔高与生活实际脱节。如果教育落不到实处,反而不能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还很有可能因为日常生活与它的距离太远,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够,接受程度不高,学习效率低下等情况发生。因此,教育需要紧密的联系生活。 “社会即学校”教育无处不在,我们不能将学校限定于方寸之地。这样的学校太过狭窄,学生能够获得的知识也是有限的不仅束缚了学生的视野也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能力。学生需要走出校门,去大自然中去听、去看、去闻,获得真实的感官体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学校是一座象牙塔,但里面的学生迟早会出来面对社会,因此我们需要学生去社会上体验,感受别人的生活。锻炼学生的毅力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但这也需要社会与家长的支持,社会需要提供学生合适的体验岗位,保证学生的安全。家长也要学会放手,让孩子独立成长。 “教学做合一”在课堂上,老师不能想怎样教就怎样教。需要考虑学生的发展情况。要将知识点交给学生,就需要老师学好这个知识点。在教的过程中,回想自己是怎么学会的,用自己学的方法来教学生。且要注意,在教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将学的方法教给学生,做到教会学生学。学生也不能没有目标的盲学,要找到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教与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如果教师想要成为一名好的教师,不仅要掌握教学技能,更要能够做研究。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理,学生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也是如此。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虽然有所遗憾——忽略了系统知识的传授。(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历史是流动的,社会情境也会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发生变化。而他们留下的知识却是亘古不变的。这些知识,我们无法将其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产生联系,也无法将其付诸于实践唯一所能获得的方法就是从书本上或者是由老师讲授。)但瑕不掩瑜,其内涵的丰富值得我们深究。 综上,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生活教育思想注重教学相长,老师不仅要教,在教的过程中也要学。不能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要发挥引导作用,将课堂交给学生。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育都不是很完善,低段的学生多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高段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也不是很好。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直观的教具、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联系起来。将知识化成孩子所熟悉的。让他们触手可及。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例如在上《小数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在引入部分设置生活情境。给同学们播放一小段超市内的视频,让同学们观察货架上那些物品的价格,在其中发现之前没有学过的小数。再让同学们讨论讨论它是什么数,除了在超市里,还在什么地方见过......引发同学们探索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翻开学生课本,我们能够直观的看到教材内容是紧密的联系生活的。比如在小学数学三年级上。数学广角集合一课中,教材选用了学生在学校与生活中都经历过的比赛让同学们展开讨论、找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挖掘教材中与生活有关的内容,设置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嘴多感官的参与。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大学人才培养的启示。 生活即教育,教育需要为生活而服务,学校教育要与生活联系起来。因此,除了课堂的理论教学,学生的实践部分也不能落下。为了能够让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适应自己的职业。许多大学都会安排学生在学习期间去到社会中见习实习。就比如许多师范大学的见习,先由学校安排学生与小学学校进行会面。再有小学方面安排任课的老师来负责对学生一对几的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向正在岗位上的教师咨询,请求教师解疑。提前体验教育工作,以便发现自己目前存在的问题或者不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更好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技能方面的培养与思想方面上的准备。这样的安排让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更好的适应工作,适应教师这个行业。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生活教育提倡办活的教育。让教学活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活起来。因此就要求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中。要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老师不仅要教,在教的过程中也要学。与学生一起融入到学习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的一堂公开课沉默的数据中,老师有这样一个提问说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沉默的数据能够举一个例子出来吗?马上就有一位女生举手回答了,她联系自己的生活,说到她的爸爸喜欢抽烟,他知道抽烟不好但他老是戒不掉烟,每当我妈妈让他戒烟的时候,他就说他身边有很多朋友都抽烟,也都没什么事儿。小女生的这个例子让张齐华老师大吃一惊,他没有想到在小学的课堂上,居然能够有孩子根据对他们来说比较抽象的一个概念讲出这样一个例子。他立刻表扬了这个小女生并且说到他的这堂课上过很多次,也给像他们一样同样优秀的孩子上过,但是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在课堂上将这个例子举出来。并且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张老师还提出今后一定会把这小女生的这个例子纳入到她的教学内容当中,向她学习学习。老师大方的表示要向学生学习,对学生的成果给予了很大的肯定,这无疑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一个尊重。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性质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性质为:批判和反对旧传统中封闭式的、僵化的教育;倡导开放型的、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新型教育。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安徽歙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等。作品《陶校长的演讲》选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9册,《自立立人歌》四首中前两首选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10册。

小孩子思想过早成人化,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过早的思想成人化不利于小孩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儿童还是要有一点儿童的天真啊!

儒家思想的发展趋势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元朝的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清进步思想家有一定影响。 (2)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3)清初:①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②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③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给予批判,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王夫之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同步导学 中国古代对治国思想的选择:史学界认为:自汉武帝至清末,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这种治国模式的形成,在秦汉以前经历了较长时期的选择和探索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生活原始粗放,民风淳朴,没有私有观念,人人平等相亲,过着一种美好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在氏族公社和部落联盟事务的管理上享有充分的民主,主要靠部落联盟首领的智慧和美德来教化民众,治理国家的思想处于萌芽状态。在奴隶社会随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产生了阶级和国家,统治者一方面制定了宗法等级制度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一方面以武力作为统治的后盾。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封建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西汉建立之初,由于长期战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以致人口锐减,农民流亡,经济凋弊,府库空虚。鉴于这种形势与秦之败亡,汉初统治者便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治,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生产力,以巩固统治。一方面对人民采取“轻徭薄赋”、“奖励耕织”以及缓刑等政策,以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安定民心;另一方面在当时郡国并行的制度下,对地方诸侯王采取不过多干涉的政策,以巩固封建统治。与这种形势相适应,黄老思想也就得到广泛流行,成为西汉前期起主导地位的治国思想。其核心是清静无为,因循而治。实践证明,完全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起到了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并出现了著名的封建盛世“文景之治”。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之道对中国古代政治有一定的影响。每当大的政治动乱之后,统治阶级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往往采用道家治国之策,与民休息,以蓄国力,以安民心,以固社稷根基。除汉初以外,唐、宋初年也有相似的做法。 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风骚,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变面目。先秦儒家没有为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甚至还遭到了秦始皇毁灭性的打击,这是由先秦儒家初创时自身的理论缺陷导致的。先秦儒学的内容体系充满着浓重的、温柔淳朴的伦理亲情色彩,显得“迂远而阔于事情”。例如,孔子的“仁学”,目的在于通过“正名”恢复“周礼”所代表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所以孔子的思想不会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孟子的“仁政”说,虽已转到新兴地主势力的立场上,但其“仁政”说是建立在“民为贵”、“君为轻”的基础上的,过分突出了小农利益,因而也不会得到统治者的赞赏。历史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儒学随之有了恢复生机的条件。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法国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圭臬。 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迫于经济凋弊、民心思治的社会形势,以退为进,奉行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试图达到无为而治。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到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有为政治,统治思想也必然面临新的抉择。 汉兴以来,除黄老之学外,儒家思想也一直比较活跃并有所发展,景武之际的董仲舒便是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以贤良对策。他在《天人三策》中提出,思想统治,也应遵循“大一统”的“常经通谊”,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因此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从理论上阐明尊崇儒学的思想统治原则,受到汉武帝赏识。随后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从而确立了儒学的统治思想地位。 建元五年(前136年),武帝设置儒学五经博士,同时罢免其他诸子博士,把儒学以外的百家之学排斥出官学,史称“抑黜百家,表彰六经”。元朔五年(前124年),武帝下诏批董仲舒、公孙弘建议,在长安兴办太学,用儒家经书教育青年子弟,从此儒学成为官办学校的主体内容。武帝改造选官制度,规定博士弟子成绩优异者可任为郎官,吏有通一艺者可选拔担任重要职务,还打破常规起用布衣儒生公孙弘为丞相。这样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封建政治与儒学密切结合起来,西汉皇帝诏令和廷议中多称引儒家理论,司法过程中以《春秋》义例决狱。武帝时遵循儒家思想,举行封禅、改正朔、修郊祀、定历数等重大礼制活动,初步形成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 需要理解的是武帝这一政策与秦代有很大不同,官学独尊后其它思想学派并未被禁止,所提倡的儒学本身也广泛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各家学说,统一的思想带有一定的综合倾向,因而获得了成功。儒家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是武帝的创造,在客观上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方面,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范式。但从本质上看,这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汉武帝运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抑制了民族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违悖了思想统一于真理的规律,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如何正确对待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一是国粹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甚至对二十四孝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一是西化派,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归之于文化传统,主张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全盘西化。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但是如何进行“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呢?我们认为:(1)对哪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都是很容易转化为新的时代的。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传统,更具有现实意义。(2)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具现实意义。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3)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

简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答案】: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其主要内容有: (1)“生活即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联系。(2)“社会即学校”:传统学校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了一道高墙”,“社会即学校”就是为了冲破这堵“高墙”,从而把学校伸展到整个社会,在这所“伟大的学校”里,人人可以做先生,人人可以做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3)“教学做合一”: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论文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 教育 家,他的教育思想杯广泛的应用于学生的教学中。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一:《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教育启示》   内容摘要: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将“做”放在教学的中心环节,突出“做”的重要性,同时又不否定教和学的作用,将知与行统一,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强调“教学做合一”。这一教育思想对当前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关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启示作用。   关键词: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部分,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核心和杰出创造。在《教学做合一》一文中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 方法 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同时,他又说到:“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从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思想内涵的规定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1.“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即三者应该“合一”不应该分离。陶行知看到晓庄一位指导员的教学草案中把活动分为教的方面、学的方面、做的方面,认为这位指导员是把教学做分家,不是教学做合一。因而提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事实上,教学做是不能分家的,不然就教归教,学归学,做归做了。2.“教学做合一”强调必须以“做事”作为出发点。教师应该为教学生会做事、肯做事而教;学生应该为学会做事而学。所以“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否则教与学便没有明确的目标。3.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这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的必然,所以陶行知说:“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u2018做u2019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教与学在“做”中统一起来,这样的教才是真教,这样的学才是真学,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   可以看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把“做”放在教学的中心环节,“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教和学都必须体现在学生的“做”上,否则就不是真教学。但是,陶行知并没有否定教和学的作用,也不是简单地以“做”来代替教和学。他明确指出:“我们要反对两种不正确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领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之错误倾向。”前者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放任自流,后者则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置于被动位置。所以,教学活动中的“做”也不完全排除讲授、谈话、练习等方法。他只是针对“学非所用,用非所学”、重教轻学、重知轻行等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要把这些方法统一到实践上来,要求教与学都要与实践相结合,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实践中求真知,在实际生活中探求真理检验真理。正如他所说:“我们不能说种稻是做,看书是学,讲解是教。为种稻而讲解,讲解也是做。为种稻而看书,看书也是做。”对此他还进一步从“知”与“行”的关系上进行了概括,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所说的“做”实际上是知与行的统一,是广泛意义上的生活实践、 社会实践 和科学实验活动,教学做合一也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在教学领域的具体运用,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面对传统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种种问题,国家提出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重点而凸显出来,这启示着当前的教育者,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地从传统和现代的教育思想中去吸纳新的养分,以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步伐,为当前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陶行知说过:“最好的教育,要想让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u2026u2026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力的法子。”“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强调以“做”为教学的中心,如果教学不与做相联系,就可能会出现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的现象。针对传统教育观念存在的种种弊端,陶行知的这种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在解决当前素质教育提出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问题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启示:   首先,教法要以学法为基础而展开,做到因材施教。根据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教法要根据学法;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教学生学。因此,教师不但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法;要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研究教法,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规律之后的教,才是真教。为此,在课堂的教学中,我们要实行民主,形成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学生的身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规律,做到因材施教,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才有可能培养起来,对此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其次,教学要以做(实践)为中心,培养学生创造精神。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也是集中在u2018做u2019之一字”。“做”的涵义,按照他的解释,“单单劳力,单单劳心,都不能算真正之做。真正之做须是在劳力上劳心。”。“u2018做u2019”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u2018做u2019含有下列三种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之产生。”即“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所以他认为“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事实上也是如此,陶行知在回答朱端琰之问中说,就他所知,古今中外所发现第一流的真知灼见,无不是从做中得来。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是一部创造的史诗,是“做”出来的。由此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创造性人才,我们在课堂中就要始终强调教学做合一,并且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再次,教学要实行“六大解放”,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相信学生中隐藏着极大的创造潜能,在教学中头脑必须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根主线,即时刻要注意在“教学做”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调动学生创新和实践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在做中去尝试创新,要坚信这是完全办得到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为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我们要:(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说;(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知识,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这也即是陶行知所强调的教学要实行“六大解放”。   最后,教育者要更新传统教育体制,建立人才创新环境。“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显然已经不同于传统教育方式,从教师的角度看,应该是创造性的教,或者说在创造性的做中教或教中做;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师要引导他们创造性的学,或者说在创造性的做中学或学中做。从理论与实践想结合的角度看,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不同层次,虽然它本身也包含着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但同时又超越于它。这里,我们所强调的“教学做合一”相对属于一个比较高的层次,针对当前素质教育提出的目标,从这个新的层次出发,我们必须更新相应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与 教学方法 ,与“应试教育”相联系的那套考试形式也必须扬弃,即教育者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教育体制,要从当前的素质教育提出的目标重新设计教育体制,从而为创造性人才的塑造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   综上所述,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中心在“做”的教学思想,把传统教学中的以书本为中心,以课本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以实践为中心,以实际生活为中心,它克服了传统教育中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行,重教师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及教与学脱节、学与用分离的弊端,有助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教与学的结合,学与用的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从而真正地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一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五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二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4]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七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二:《解读陶行知教育思想,弘扬素质教育》   摘 要:解读陶行知“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学生自治”“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的教育思想,惊叹于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今天,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成为教师不断汲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   关键词:陶行知;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创造教育   《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 文章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学生自治”“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80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解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惊叹于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今天,我们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成为我们不断汲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   一、“爱满天下”是基础   爱就意味着奉献。从古到今,教育在人们眼中都是充满无私奉献精神的神圣职业。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的今天,一些教育者自觉不自觉地习惯用商业化与功利化的眼光来衡量自己的职业,以致逐步丧失了最崇高的精神境界。麻木、冷漠或者虚伪、势利弥漫在一些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之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先生正是以他这一颗伟大的爱心滋润着无数颗童心,也培养出了无数的爱心。这样的爱心,正是我们今天每一个教育者所需要具备的。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就产生教育效果。   二、“创造教育”是精华   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 文化 中的精髓。所谓创造教育,既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又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他由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言“恶是枯干”的话,引出他对创造教育的独到看法。   他认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当今,我们正倡导建立“引导自学型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旨在把握新世纪课堂教学改革的脉搏,推动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完善,这一教学模式的思想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其目标就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做合一”是保障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这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从传统的、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与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明确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而“不能引导人做之教育,是假教育;不能引导人做之学校是假学校;不能引导人做之书本,是假书本”。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 经验 ,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只有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四、“生活即教育”是核心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其内涵十分丰富,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联系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的教学应如陶行知主张的:人们应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的矛盾中和斗争中去选择和接受“向前、向上”的“好生活”。   “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在他所处的时代起过积极作用,就是对今天的教育和教学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生活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合理的人生”。陶行知有句 名言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是生活教育培养人的根本目标,所以说也是生活教育培养合理人生的最好注脚。“真人”的具体目标是:(1)做追求真理,为真理献身的人;(2)做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3)做有道德的人;(4)做整个的人,即有健康身体,有独立思想,有独立职业,手脑双全、智仁勇合一的人;(5)做主人,即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大自然的主人;(6)做创造的人;(7)做现代人。可见,生活教育培养的合理人生就是全面发展、不断创造、不断前进的人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u2018应试教育u2019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两相对照,不难看出,生活教育培养的目标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并不矛盾,是一致的。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的教育之路才刚刚在脚下展开,陶先生的教育思想自己也才刚接触冰山一角,让我们再次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弘扬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旗帜,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将终生献给教育。   参考文献:   [1]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01.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三:《试谈陶行知的创造性教育思想》   摘 要:本文通过对陶行知创造性教育思想中给出的"六大解放"的具体分析,举例论证如何才能培养 儿童 的创造力。开始结合目前儿童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创造性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借助对陶行知的创造性教育思想的深入理解和 反思 ,探讨现行教育体制下创造性教育的可行性。   关键词:创造性教育 幼儿教育   在我看来,对幼儿的创造性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二十一世纪人才最宝贵的素质。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卡卢夫德斯基所说:“幼儿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每个幼儿天生就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创造性的实验室,他们具有不受任何限制的 想象力 ,具有无穷的不可遏制的发展趋势。”的确,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学前期是创造能力的萌芽阶段,但还只是一种潜能,只有在正确的教育方法指导下,这种潜能才会得到进一步的挖掘。   在创立生活教育理论的过程中,陶行知提出了创造教育思想,他认为,“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应当解放和培养而不是压制甚至摧残儿童的创造力。因此,创造教育必须从儿童抓起。为了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他提出儿童创造教育的“六大解放”。   1.解放儿童的眼睛   首先,应明确观察目的,帮助孩子确定观察对象,鼓励孩子留心观察到底,不要轻易转移目标。   第二,有顺序、有步骤地观察。   第三,注意从多角度观察事物,不要局限于一个角度,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   第四,学会对同一事物、不同事物的比较,发现细微的差别,以提高观察能力。   总之,解放儿童的眼睛,就是鼓励孩子自由的,真实的去看呈现在他面前的真实的世界。   2. 解放儿童的大脑   有一位美国母亲拿了一个圆圈问自己的女儿,这是什么?已经上一年级的女儿非常肯定的回答这是“○”。而就是这个圆圈,在女儿上一年级前,这位母亲问同样的问题时,女儿有 “是太阳、是葡萄、象 乒乓球 u2026u2026”各种各样的答案。那么是什么禁锢了孩子的思维?后来,这位母亲毅然与学校对簿公堂,法院院判决学校败诉。   人们常说,思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人的想象力可以使无边无际的。这些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一个人的成长或者成功,取决于他对事物的看法,同样的问题,有些人只能看到表象,逃离不了传统的思维定式。而有些人却能放飞自己的思维,发会丰富的想象,从而找到突破点,最终通过努力实践而成功。而这种超乎一般的思维能力,正是我们在儿童时代要大力倡导和培养的。   3.解放儿童的双手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大家子人全部围着孩子转,过着“小皇帝”的生活。然而就在长辈为他们盛好每一次饭,洗好每一件衣服的时候,孩子却损失了一次次锻炼的机会。于是,就出现了学生能考上大学却不会独立生活的怪事。同样,高分低能的现象在中国 出国 留学 生中也普遍存在。这些学生大多文化成绩优异,但是缺乏实验室操作的经验,动手能力较差。所以,在现在的情形下提出解放学生的手显得尤为重要,什么事情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一做。对于生活中的动手能力,陶行知直言“不会种菜,不是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更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的动手。例如:在教孩子如何认识长方体时,我们应该让孩子们自己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寓教育于动手之中,以动手促进动脑,这样的认识效果可能会更深刻。   4.解放儿童的嘴巴   在实际的生活中,很多大人甚至包括我自己对孩子漫无边际的发问而感到厌倦,在应付孩子的提问时,有时我们委婉点的回答“你现在还小,以后就明白了”,而大多时候,我们会毫不留情地拒绝孩子的提问,“小小年纪,问那么多干什么,教你怎样就怎样,要听话”。现在看来,对于孩子来讲,我们是多么的无情地扼杀了孩子探究的欲望。因此,创造性教育的实现,就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鼓励孩子开动嘴巴,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他们的疑问。也许,一个不经意的疑问会在若干年后成为人类伟大的发明和创造。   5.解放儿童的空间   不要把儿童关在家中,让他们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扩大视野。解放空间,扩大学生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它包罗万象,奥秘无穷。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去体悟、去探寻,到社会中去磨炼是一条极好的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途径。谁都明白要让学生知道春天的美丽,最有效的办法是走出学校,走进大自然,让他们亲身去体会。我想这样的感受效果是任何华丽的语言所难以达到的不说,枯躁乏味的讲解还会使学生对这门课越来越失去兴趣。马斯洛在论述人的创造力时说,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创造力,而初始创造力常处于无意识状态,这种无意识能促进人发现与发明。因此,我们应该把本属于孩子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还给孩子。   6.解放儿童的时间   不要用功课填满孩子们的时间表,要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学问,并想一些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现在的学生在“应试教育”“精英教育”社会环境下,学生压力空前之大,睡眠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在1993年《夏令营中的较量》中指出中国 7-17岁的男女学生,平均身高、体重、胸围、肌肉、肺活量、耐力等指标都不及日本同龄学生。有关调查表明:80%以上的小学生每天的作业量为 2小时左右;我国中小学生平均锻炼的时间每天不超过半小时。有 46.9%的中小学生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睡眠标准( 9小时)。三分之一的学生感到睡眠不足, 71%的高三学生近视, 三分之二的学生感到考试压力大。然而,就在大喊“减负”的现在,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并没有真正减下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淹没了学生的星期天。   综上所述,只有对我们的孩子真正做到了以上“六个解放”,儿童的创造性教育才能实现,儿童的创造力才能发掘。   结束语   通过对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的学习和探讨,我真正感受到创造性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深感其推行和实施的复杂性。但我坚信: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参考文献:   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教育名篇).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陶行知. 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张传燧. 中国教育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1. 浅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 2. 陶行知教育思想探究论文 3. 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教学有关的论文 4. 关于陶行知教育研究论文 5. 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论文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孔子:仁爱,有教无类孟子,君贵民轻荀子仁义法制

论语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因材施教

改变思想!成就未来

当你无法改变世界时,改变自己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你就改变世界,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你就改变自己。 要适应环境生长,就要学会改变。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去适应世界,那么你就只能改变世界,让世界适应你! 但一个人的力量来改变世界,说实话,真的不容易!那么既然不能改变世界,又要适应生活,那就只能改变自己去适应世界,因为改变自己远比世界容易。当你无法改变世界时,改变自己! 改变世界对一个个体来说,是很困难的,但如果你一直纠结于世界不好的一面,你的烦恼不会消失,你的问题也不会解决! 尝试改变自己的态度,改变自己的性格,积极乐观的看待事情和问题,同时保留一个自己的底线,这样活着会相对轻松快活,多想想世界美好的一面,多想想世界善良的一面,其实世界很精彩!生活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复杂,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得到属于自己的精彩!才对得起自己的生命! “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你自己”! 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你就改变世界;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你就改变自己 Ifyoucan"tchangeyourself,changetheworld;Ifyoucan"tchangetheworld,changeyourself. 改变思想,成就未来:"思想决定成败,习惯改变命运,性格成就未来."这句话是作家伏尔泰说的!的确是,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改变思想,成就未来: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对于我来说读书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最好的娱乐方式。在阅读时,我能享受到平常所感受不到的一种快乐,那种快乐能消除烦恼,让我毫无忧虑的沉浸在忙忙书海之中!不仅如此,书籍还能让我们视野更开阔,学习更多知识,思想也能更深入,更有创意…那我们对自己的未来也更有信心! 书是我们前行道路上的指路人,书是雨中的伞,书是我们饥饿时的粮食。多读书,读好书,让我们的心不再干涸、荒漠,让我们的心充满绿色,生机盎然。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读书虽不求“黄金屋”、“颜如玉”,但蕴藏在书中的智慧却可以让我们受益匪浅。 读诗可以让我们心胸开阔,可以让我们领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景,读史可以让我们明智,正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读一些优美的散文也可以让我们心旷神怡。多读书、读好书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停止沙化,变得青山依旧绿水长流!!阅读带给我们的无疑是这样的登高远眺。尤其身陷现实的囹圄,跳出圈子凭借的力量就来自于各种各样的书,来自于潜心的阅读。有了这种能力,无异于推开一扇望向美好的窗。同样是长大,有了阅读相伴,尤其是阅读优秀、经典的作品,那是怎样诗意的宽松! 曾经读过一本书《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是日本女作家黑柳彻子写的。她写了自己小时候的亲身经历,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了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让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这本书写出了所有孩子的心声!还有其他好多书籍,都给了我好大的感悟!那些革命书籍更使我更懂事了!所以,从小我就知道,书是我最忠实最知心的伙伴了!只有漫步在书海中,我才能放下心来。我会静静地享受快乐!享受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 阅读开启人生。当代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老师说过:一个希望优秀的人,是应该亲近文学的,亲近文学的方式当然就是阅读。阅读那些经典和杰作,在故事和语言间得到和世俗不一样的气息,优雅的心情和感觉在这同时也就滋生出来……慢慢地,这阅读就使你有了格调,有了不平庸的眼睛……因为我们从有意识起,就在读书,所以,阅读是我们开始人生的第一步! 学习改变命运,知识成就未来!只有掌握了知识,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才更有信心!我们将来才能获得更好的成就! 阅读吧,只有知识能带给你最绚烂的人生!

怎样评价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从事丧葬行业的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文化影响1.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2.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3.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注入了不少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也是非常具有一定的私吸取和紧以为戒的地方。

陶行知的四糖故事体现了什么教育思想

我们从陶行知的教育艺术中可见,对犯错学生的教育不是仅有批评和暴力这些手段,而应适时教育,尤其是少年学生就会得到更多的尊重、理解、欣赏和保护.

陶行知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什么地方

陶行知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一)生活即教育首先,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其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再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生活即教育”所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所反对的是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尽管它在生活与教育的概念相等同,忽视了教育的特殊性和系统的知识传授方面有所忽视,但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社会即学校”首先,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其次,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第三、“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首先,“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陶行知认为在传统教育下劳力者与劳心者是割裂的,造成“田呆子”(劳力者)和“书呆子”(劳心者)两个极端,所以在中国“科学的种子长不出来”。为纠此偏,就必须“(1)教劳心者劳力——教读书的人做工;(2)教劳力者劳心——教做工的人读书。”③“在劳力上劳心”是指“手脑双挥”,将传统教育下劳力和劳心的“两橛子”联接起来,“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人人在劳力上劳心,便可无废人”其次,“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陶行知批评传统教育历来把读书、听讲当成“知之始”,并以之为知识的唯一来源,习之既久,学生就“不肯行、不敢行、终于不能行,也就一无所知”。他认为,行(做)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创造的基础,身临其境,动手尝试,才有真知,才有创新。他形象地比喻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不仅个人如此,中国的教育也是如此,中国的教育也须从行动开始,而以创造为完成。其三,“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陶行知曾将“以教人者教己”作为晓庄师范学校的根本教育方法之一,要求教人者先将所教材料“弄得格外明白”,先做好学生。同时,教人者还要“为教而学”,即先明了所教对象为什么而学、要学什么、怎么学,“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有学有教”即“即知即传”,它要求:会者教人学,能者教人做。还要求:不可保守,不应迟疑,不能间断。去除“知识产权”的私有,树立“文化为公”的信念。“小先生制”就充分体现这一意义上的“教学做合一”。其四,“教学做合一”还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陶行知指出,注入式的教学法是以教师的教、书本的教为中心的“教授法”,它完全不顾学生的学,不顾学生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根据生活教育的要求,“依据做学教合一原则,实地训练有特殊兴味才干的人,使他们可以按着学生能力需要,指导学生享受环境之所有,并应济环境之所需。”或者说,“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则;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是服从于学的,而教、学又是服从于生活需要的。四、生活教育理论的七大特色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一生致力于中国教育改造,为中国教育寻找出路。他一面猛烈批判中国传统的“旧八股”和西化的“洋八股”教育,另一方面又在批判的基础上创立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实质上就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她与时代发展同步,既反映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发展的趋势,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生活力和创造力。具体地说,生活教育理论具有以下特色:第一、生活教育的目的——“造成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新生命”陶行知是一位坚定的教育救国论者,他认为要改造落后的中国,应先改革中国的教育。他经常对人说:中华民族的根本出路在于中华民族教育的根本出路,而中华民族教育的根本出路又在于中华民族乡村教育的出路。换言之,中华民族的乡村教育出路找到了,那么,整个中华民族的出路就找到了。为什么要从乡村教育入手呢?陶行知认为,中国以农立国,85%的人口在农村,全国85%的文盲也大多在农村,农村问题解决了,整个中国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如何解决中国的农村问题呢?陶行知认为:只有通过农村教育改革,培养农村所需要的人才,建立起适合农村需要和发展的新教育。通过教育的力量,最终达到:“使农民变成快活的神仙,农村变成西天的乐园”。陶行知一生致力农村教育改造,先后创办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其原因、目的也在于此。那么,在中国传统教育制度下的乡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一是农村学校数量很少,人口占大多数,学校却占少数。二是农村教育“完全走错了路”。用陶行知的话来说:“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他教农夫的子弟变成书呆子。”这种离农的“死教育”当然要彻底改造,彻底抛弃。陶行知要创办的乡村教育完全与此相反,他不培养“书呆子”,不培养“小名士”,不为少数人升官发财服务,而是通过乡村教育改造,使中国的一个个乡村都有充满活力的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华民国的伟大的新生命。”第二、生活教育的培养目标——“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人是陶行知的培养目标,真人就是真善美的人,真人就是德智体和谐发展的人,真人就是智仁勇俱全的人。首先,陶行知的真人培养目标是针对传统教育培养“假人”的教育提出来的。陶行知写过一首《假人》诗,“世界如何坏?坏在假好人。口是而心非,虽人不是人。”这种假人到处骗人,而且处处得手,使得社会一片黑暗。因此,陶行知要培养真人。真人读书不是为了文凭,“宁可真白丁,不要假秀才”。真人读书不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学到真本领。其次,陶行知的真人目标是针对传统教育为升学而读书,为做官而读书,为个人发财而读书提出来的。他要培养的真人是以改造社会、改造农村为己任,他能为中国农村、为农民的的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人从老百姓中来,最终又回到老百姓中去,为老百姓服务。真人不是人上人,而是人中人。真人具有为民族复兴而献身的牺牲的精神。第三,陶行知的真人是针对传统教育中培养“少爷”、“小姐”式的学生提出来的。这些少爷、小姐手无束鸡之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事事要人侍候。只会分利,不会生利。一生只会死读书,读死书,因此,他要培养的真人,要具备五种生活力:即科学的生活力,健康的生活力,劳动的生活力,艺术的生活力,改造社会的牛活力。从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的培养目标看,“真人”的标准就是三个条件:“第一有农夫的身手;第二有科学的头脑;第三有改造社会的精神。”第三、生活教育的内容——以“生活”为中心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陶行知认为,中国传统的教育内容是以文字为中心,是以与生活脱离的无用知识为中心,不能真正培养人的生活能力。也可以说,中国的教科书是应试的书,专供书呆子读的书。陶行知以当时通行的小学常识与初中自然教科书为例进行剖析,认为这些书,最多只配称做“科学的识字书”,“科学的论文书”而已。这些教科书不教你在利用自然中去认识自然,也不教你试验,也不教你创造,“它们只能把您造成一个自然科学的书呆子”。陶行知对教学内容的总要求是什么?他提出三条标准:第一,“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干了一个动作又要干一个动作的力量。”也就是说教科书要有引导学生动手的力量,使儿童的手从仅仅起握笔的作用中解脱出来,成为“万能的手”,“开天辟地的手”。"第二,“看它有没有引导思想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想了又想的力量。”一本好的教科书,要给儿童以启发、以思考、以创造的作用,从而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第三,“看它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产生新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根据上述三个标准,陶行知对教学内容提出一个总要求:“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按照上述标准和总要求,陶行知提出了十分广泛,且又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体系。大致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有关健康的教学内容。第二类有关劳动生活的教学内容。。第三类有关科学生活的教学内容。第四类有关艺术生活的教学内容。第五类有关社会改造生活的教学内容。很显然,陶行知所要的教学内容,不是应试的内容,不是升学的内容,而是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内容。第四、生活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生学”陶行知曾对中国的教师的教学方法作过调查研究,认为有相当多教师“只会教授,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读他,记他,把那活泼的小孩子做个书架子,字纸篓”。也就是说,教育界普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中心的现象。这从人们的日常称呼中也可以感觉到。辟如叫老师为“教员”,所从事的职业叫“教书”,教书的方法叫“教授法”。好像教师是专门教学生书本知识的人,似乎除了教书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便没有别的事做。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反对以“教”为中心,主张“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是国内最早主张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的人。他在南京高师担任教务主任时,“把全部课程中之教授法一律改为教学法”。陶行知认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根据这个基本思想,陶行知提出教学方法改革的三条思路: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如何教会学生学呢?陶行知认为,一方面先生负指导的责任,另一方面学生负学习的责任。老师不要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思想告诉他。通俗地说,不要把现成的小鱼给小猫,而是要“授之以渔”,教会小猫钓鱼。不要把现成的金子给学生,而是要把点石成金的手指头交给学生。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学生怎样学,先生就怎样教,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建立在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学习特点的基础上。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也就是说,教师要不断自我进修:才可以做一个好教师,才可以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总之,教学方法一定要从以“教”为中心,转到以“学”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学习。第五、生活教育的教学场所——社会即学校陶行知认为:传统的学校教育往往是与社会隔离的。一是形式是的隔离,学校围起高高的围墙,挂着“闲人莫入”的虎头招牌。学校自学校,社会自社会,互不相关。二是内容上的隔离,所学所非用,所用非所学,学校教育不能为社会“生利”服务,而社会也当然不支持学校发展。三是培养目标的隔离,学校所培养的人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完全是分利的书呆子,学校毕业就等于失业。基于上述原因,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口号,就是以社会为学校,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要把学校的围墙拆去,同时要把“各人心中的心墙”拆除。要把大家的感情,态度,从以前传统教育那边解放出来,改变过来。把整个社会变成—个大学校。打个形象的比喻,传统学校好比是鸟笼,学生好比是鸟笼中的小鸟。陶行知认为:鸟的世界应该是大森林,主张将小鸟从鸟笼中放出来,到大森林中自由飞翔。同理,学生的世界应该是大自然,大社会。为什么主张“社会即学校”呢?陶行知认为;把整个社会作为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因为用这样的办法,不论校内校外的人,都可以做师生。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晓庄师范就是这样的一所学校。“头上顶着青天,脚下踏着大地。东南西北是他的围墙,大千世界是他的课堂,万物变化是他的教科书,太阳月亮照耀他工作,一切人,老的、壮的、少的、幼的、男的、女的都是他的先生,也都是他的学生”。陶行知的晓庄师范的确体现了他“社会即学校”的思想。晓庄师范的活动是与周围40多个村庄连在一起的。如晓庄医院,晓庄中心茶园,联村自卫团,联村运动会等,都有是为农民服务的。正因为如此,晓庄师范受到了农民的欢迎,真正与农民,与社会打成了一片。第六、生活教育的根本——“道德是做人的根本”陶行知反复强调:“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为非作恶愈大。所以我在不久以前,就提出‘人格防"来,要我们大家‘建筑人格长城"。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那么,如何筑起人格的长城呢? 陶行知认为,首先要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性。要树立为博学而学习、为独立而学习、为民主而学习、为和平而学习、为科学创造而学习精神。其次,要修身养性,具有“大丈夫”的气概。所谓“大丈夫”的人格,就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还须有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思想,独立生利和耐劳的筋骨,耐饿的体肤,耐困乏的身躯,去做那摇不动的基础,即为建立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基础而奋斗不息:第三,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陶行知曾亲自为育才学校学生制订的“育才十二要”,即育才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每个学生自觉遵守。这十二要的具体内容就是:“一、要诚实无欺。二、要谦和有礼。三、要自觉纪律。四、要手脑并用。五、要整洁卫生。六、要正确敏捷。七、要力求进步。八、要负责做事。九、要自助助人。十、要勇于为公。十一、要坚韧沉着。十二、要有始有终”。总而言之,陶行知认为,道德教育对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是做人的根本”,因此,一定要加强道德教育。第七、生活教育的精髓——创造力创造教育是生活教教育理论的立足点和归宿。传统的教育,特别是应试教育制度下的教师,不但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还要扼杀她。陶行知的《糊涂的先生》一文,就曾深刻地揭露了这种现象。“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学堂成了害人坑!你的墨水笔下有冤魂!你说瓦特庸。你说牛顿笨。你说像个鸡蛋坏了的爱迪生。若信你的话,那儿来火轮?那儿来电灯?那儿来微积分”。那么,如何来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呢?陶行知在1943年月10月16日的育才学校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演说。提出教育者要研究教育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针对师生对教育创造的畏难情绪,陶行知满怀信心地表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性之人”,只要大家去努力,创造之神一定会降临我们中间。此后,陶行知又写了〈〈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具体提出通过“六大解放”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一要解放小孩子的头脑。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包缠了起来。因此,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大胆地想象,大胆地思考,大胆地创造;二要解放小孩子的双手。传统教育已是要求小孩静坐、静读、静写、不许小孩子动手,小孩的双手被束缚起来,就不能执行头脑的命令。因此,陶行知要求教师和家长,不要束缚儿童的双手,让儿童的双手在大脑的指挥下大胆地去干,大胆地动手,大胆地创造。三要解放小孩子的嘴。让儿童大胆地讲,大胆地提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大胆地提问是多么的重要。四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小孩从教室中、从校园中解放出来,在大社会、大自然、大森林中,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内在之创造力;五要解放儿童的时间,让儿童有自己的时间去创造。六要解放儿童的眼睛,让儿童自己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培养自己的观察力。陶行知解放儿童创造力,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思想正确地指出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大众的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教育理论。强调的是教育与生活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的合一。

试述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

  【参考答案】   (1)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游戏即学习。提出以幼儿园周围的社会生活、自然现象、家乡生产、风土人情为内容编成教材,以幼儿力所能及的地方为教室,以儿童所能接触到的事物为主要内容,参加种植、饲养等劳动,让儿童从中学习,自己解决问题,自己组织游戏,培养出具有“生龙活虎的体魄、活活泼泼的心灵”的儿童来。   (2)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   陶行知先生坚决反对教、学、做分家,他“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比如种田这件事是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   (3)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启发、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为他们提供手脑并用的条件和机会。具体包括五个方面:①解放儿童的头脑,把他们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和幻想中解放出来;②解放儿童的双手,给儿童动手的机会;③解放儿童的嘴,给儿童说话的自由,尤其是要允许他们发问;④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接触大自然、大社会;⑤解放儿童的时间,给他们自己学习、活动的时间,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知识,学一点他们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做一点他们自己高兴要做的事。

怎样评价儒家思想?

仁、礼、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2019·黄冈)“夫孝,德之本也”这个典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

比较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比较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如下:一、“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1、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认为教育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的过程。而陶行知在教育与生活问题上发展了杜威的思想,提出了“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认为生活含有教育的含义;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2、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一是有没有解决人们生活困难、教育困难的实际精神。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是把社会生活搬一些进学校,只安排儿童做些纺纱、织布、烹饪、木工、缝纫等活动,并没有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生活的能力。而陶行知注重人民生活的实际本领。二是能否培养真正的社会生活能力。陶行知认为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是“鸟笼式”的生活,即把社会里的生活搬一些进来,教育归教育,生活归生活,教育依旧与生活脱节。只有把整个社会当做教育的场所,实行“生活即教育”,使教育与生活打成一片,才能培养真正的生活能力。三是能否全面发展。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只是片面的零碎的生活常识,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则是生活能力的全面培养。综上,陶行知的思想主张以生活为中心,而杜威则认为生活只是教育的一个过程。二、“学校即社会”与“社会即学校”1、杜威的“学校即社会”认为学校应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把社会生活简化缩小为一个雏形的状态,呈现儿童现在的社会生活。而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强调拆去学校的围墙,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要打成一片。2、陶行知认为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鸟笼里面造森林,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根本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而“社会即学校”将教育延伸到社会宇宙和大自然中去,整个社会都是教育的范围。3、综上,陶行知的思想重视教育而忽视系统的教育,而杜威强调二者要相互契合。三、从做中学与教学做合一1、杜威的“从做中学”实际上也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倡导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静听”的模式,引导学生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2、陶行知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了“教学做合一”,即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情怎么做便怎么学,怎么学便怎么教,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3、综上,杜威的“做中学”更强调直接经验的作用,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既重视直接经验的作用,也重视间接经验的作用。

什么是儒家思想的内涵?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由孔子于前5世纪创立,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在广泛汲取古代典籍精华基础上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由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到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等,都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内容。儒学现代意义的两个重要原因: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我们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的全面民族复兴,此时此刻,必须回顾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第二,新的世纪,我们的国家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费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觉”的问题。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也必须有个对自身“文化”上的自觉。什么是“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说:“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人们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古",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内容是什么?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吸取和改造。这个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心。“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不断进取创造,旨在探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教育道路的理论,它体现了立足于中国实际,“去谋适合,谋创造”的追求。无论是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是要求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都是对学校与社会割裂、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的反对,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气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我们民族教育理论宝库中十分可贵的遗产。人物轶事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高兴地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男生惊讶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儒家思想何时成为官方哲学?

人,官之者
 首页 上一页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