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分子生物学中poly是什么酶

polymerase,聚合酶。就是合成DNA/RNA的酶,合成DNA的叫DNA聚合酶(DNApolymerase),用来做PCR反应的taq酶就是DNA聚合酶的一种;另一种即RNApolymerase,比如在转录生成mRNA时就要用它。这两种酶在各个物种中又有很多个更细的小类别。不过大家一般简写成pol.比如polα,polε等。

分子生物学中poly是什么酶

polymerase,聚合酶 。就是合成DNA/RNA的酶,合成DNA的叫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用来做PCR反应的taq酶就是DNA聚合酶的一种;另一种即RNA polymerase,比如在转录生成mRNA时就要用它。这两种酶在各个物种中又有很多个更细的小类别。不过大家一般简写成pol. 比如pol α, pol ε 等。

生物化学pol是什么意思

生物化学tf是“触发因子”的缩写。具有肽基脯氨酰基顺反异构酶活性,属于fkbp506家族,具有多种功能。是大肠杆菌中与核糖体大亚基结合的分子伴侣,帮助新生肽链的折叠。

生物名词英文缩写pol

是RNA-pol吗?polymerase?应该是聚合酶的缩写

生物化学pol是什么意思

聚合酶Polymerase的缩写

分子生物学中poly是什么酶

polymerase,聚合酶。就是合成DNA/RNA的酶,合成DNA的叫DNA聚合酶(DNApolymerase),用来做PCR反应的taq酶就是DNA聚合酶的一种;另一种即RNApolymerase,比如在转录生成mRNA时就要用它。这两种酶在各个物种中又有很多个更细的小类别。不过大家一般简写成pol.比如polα,polε等。

pool在生物信息学中怎么理解

pool在生物信息学中怎么理解生物信息学专业: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是一门交叉科学,它包含了生物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分配、分析、解释等在内的所有方面,它综合运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的各种工具,来阐明和理解大量生物数据所包含的生物学意义。它随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实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诞生,现已迅速发展成为当今生命科学最具吸引力和重大的前沿领域,为生物学、计算机科学、数学、信息科学等专业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天地。专业建设状况:我国生物学本科教育主要围绕两个专业——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进行,而生物信息学相关课程通常作为这两个专业高年级学生的选修课,且要求学生们已修完大部分专业必修课以及一些计算机课程,如C语言等。教学实践表明,这一安排基本上符合国内本科生教育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本科生们掌握生物信息学的基本知识和工作原理,激发他们今后深入研究的兴趣。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和企业都呼吁加快培养各类生物信息学人才。专业就业: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级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在研究和成果产业化过程中涉及到生物信息学的相关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主干学科:生物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主要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基因组学、生物芯片原理与技术、蛋白质组学、模式识别与预测、数据库系统原理、Linux基础及应用、生物软件及数据库、Perl编程基础等。

伪人会主动攻击人吗?它们是什么样的生物?

伪人并不会主动攻击人,不过当伪人感到威胁时,它们也会对其他伪人发动攻击。伪人的身体构造和一般的人类不太一样,它们的皮肤比较光滑,而且身体的各项器官都比一般的人类要小很多。伪人的视力很差,但听力很好,而且它们的嗅觉和味觉比人类要灵敏很多。伪人是网络上虚拟的生物,它们通过模拟人的五官表情和行为来慢慢取代人类,而且在大多数设定里它们无法被杀死。伪人出自于油管上一系列名为《曼德拉目录》的恐怖短片,一个名为曼德拉的小镇被一种超自然生物所袭扰,它们不直接攻击人类,但可以模仿人类的外表和声音。内容简介:小说讲述的是“我”,炮制出一位不存在的作家——波尼,并把他虚构出来的一生作为学术研究获取经费。主人公是矛盾的结合体,他看透问题的本质,却从不付诸行动;他藐视现实,又为了维持生活伪造课题。现实中的“我”、假作家波尼、波尼的虚构世界里被再次虚构出的假文体家哈维尔·佩雷斯,三者互相嵌套,互相凝视。

伪人是外星生物吗

伪人是外星生物。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出自模拟恐怖短片《曼德拉记录》中介绍的一种外星生物,可以伪装成人。

合成生物学是什么

合成生物学是生物科学在二十一世纪刚刚出现的一个分支学科,近年来合成生物物质的研究进展很快。与传统生物学通过解剖生命体以研究其内在构造的办法不同,合成生物学的研究方向完全是相反的,它是从最基本的要素开始一步步建立零部件。与基因工程把一个物种的基因延续、改变并转移至另一物种的作法不同,合成生物学的目的在于建立人工生物系统(artificial biosystem),让它们像电路一样运行。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830110.htm

合成生物学的理论背景

依据自组织系统结构理论 - 泛进化论(structurity, structure theory, pan-evolution theory),从实证到综合(synthetic )探讨天然与人工进化的生物系统理论,阐述了结构整合(integrative)、调适稳态与建构(constructive)层级等规律;因此,系统(systems)生物学也称为“整合(integrative biology)生物学”,合成(synthetic)生物学又叫“建构生物学(constructive biology)”(Zeng BJ.中译)。系统与合成生物学的系统结构、发生动力与砖块建构、工程设计等基于结构理论原理,从电脑技术的系统科学理论到遗传工程的系统科学方法,是将物理科学、工程技术原理与方法贯彻到细胞、遗传机器与细胞通讯技术等纳米层次的生物分子系统分析与设计。合成生物学(synthetic biology),也可翻译成综合生物学,即综合集成,“synthetic”在不同地方翻译成不同中文,比如综合哲学(synthetic philosophy)、“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综合(synthetic)医学(genbrain biosystem network - 中科院曾邦哲1999年建于德国,探讨生物系统分析学“biosystem analysis”与人工生物系统“artificial biosystem”,包括实验、计算、系统、工程研究与应用),同时也被归属为人工生物系统研究的系统生物工程技术范畴,包括生物反应器与生物计算机开发。“21世纪是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 - 也就是生物系统分析学与人工生物系统的时代,将带来未来的科技与产业革命” 。系统(system)、整合(integrative)、合成(synthetic)或综合生物学各有偏重点,系统(system)、结构(structure)、图式(patten)遗传学也存在偏重点,但整个属于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领域。系统科学方法与原理源自坎农的生理学稳态机理和图灵的计算机模型及图式发生的研究,又应用于生物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中的图形识别被翻译成“模式”,但生物学中又有将“model animal”翻译成模式动物,在认知心理学和发育生物学中也有的翻译成“图式”;因此,综合翻译成“图式”(patten),而且也包括了“系统(scheme或system)”与“完形(gestalt或configuration)”等含意。21世纪伊始,进入了系统生物学与工程迅速发展的时代,而系统遗传学与合成生物学(系统遗传工程或转基因系统生物技术)是其核心,并将带来的是系统医学与生物工业革命。1997年曾邦哲(Zeng BJ.)设计与操作的一个典型的系统生物学非加和性抗药细胞实验:CHO细胞用化学诱变剂甲磺酸乙脂处理一次筛选到抗10uM和20uM洛伐他汀的细胞系,再用甲磺酸乙脂处理一次抗10uM洛伐他汀的突变细胞系筛选到高到可抗70uM洛伐他汀的细胞系 ,70uM远大于2X20uM=40uM,说明基因与基因的相互作用是非加和性的,也就是系统遗传学的经典实验。

大肠杆菌E.coli JM109与BL21(DE3)各有什么特点?在分子生物学里面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E.coli Electro-Cells E.coli Electro-Cell JM109 制品名 TaKaRa Code 包装量 价格(人民币元) E.coli Electro-Cell JM109 D9022 1 Set (50 μl×10支) 300 ■ GenotypeE.coli JM109recA1, endA1, gyrA96, thi-1, hsdR17, supE44, relA1, Δ(lac-proAB)/F"[traD36, proAB+, lac Iq, lacZ ΔM15]■ 细胞浓度1~2×1010 Bacteria/ml ■ 保存-80℃■制品说明用高电压脉冲电流瞬间击穿大肠杆菌,从而导致DNA转入大肠杆菌内的转化方法称为电穿孔法。电穿孔法是各种转化方法中效率最佳的方法之一,比Ca2+处理的感受态细胞的转化效率高,在转化少量DNA时,特别能发挥其特有的威力。TaKaRa使用独自开发的菌体培养法,制作出了效果极佳的E.coli Electro-Cell JM109。 ■细胞种类α-互补性选择宿主E.coli JM109E.coli JM109在使用pUC系列质粒载体进行DNA转化或用M13 phage载体进行转染时, 由于载体DNA产生的LacZα多肽和JM109 F"编码的lacZΔM15的结合,显示β-半乳糖苷酶活性 (α-互补性)。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很容易鉴别重组体菌株。因为具有F"质粒,除可用于制作基因库、进行亚克隆等之外,也可作为M13载体DNA的宿主,调制单链DNA。■质量标准 使用10 pg的质粒DNA进行转化时:50 μl E.coli JM109 Electro-Cell/10 pg pUC19 plasmid转化时产生的菌落数>1×109 transformants/1 μg pUC19 plasmid F"质粒的稳定性检测对E.coli JM109使用pUC19 DNA进行电穿孔法转化后,在含有100 μg/ml的Ampicillin、0.2 mM的IPTG, 40 μg/ml的X-Gal的L-琼脂平板培养基上,产生的白色菌落在1%以下。 50 μl的E.coli JM109 Electro-Cell在含有100 μg/ml的Ampicillin L-琼脂平板培养基上不产生菌落。 --------------------------------BL21(DE3)pLysS细菌菌株 BL21(DE3)pLysS细菌菌株可以表达T7控制并核糖体结合位点的高效蛋白表达。BL21(DE3)pLysS对λDE3(1)是溶源性的。λDE3含有T7噬菌体基因I,编码的T7 RNA聚合酶受lac UV5启动子的控制。BL21(DE3)pLysS含有pLysS质粒,他携带编码T7溶菌酶基因。在T7启动子控制下,T7溶菌酶降低靶基因的背景表达但并不干扰由IPTG诱导的表达水平。包装: P9811 500μlhttp://www.promega.com/tbs/tb095/tb095.pdf

真核生物的基因在E.coli中如何表达

必须是mRNA反转录的DNA或类似的DNA基因,必须与大肠杆菌启动子、RBS序列、SD序列、起始密码子正确拼接、应该还有大肠杆菌终止子。最后还要转入大肠杆菌中才可能正确表达。

e.coli是什么微生物

E.coli(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它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肠道中,有些菌株对人体有益,但也有一些具有致病性。E.coli在环境中易于生存和繁殖,可以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给人类,引起食物中毒和胃肠道感染。尽管大多数E.coli菌株对人体无害,但某些菌株产生肠毒素,可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如腹泻、腹痛和发热等。因此,正确处理食品、保持卫生和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对预防E.coli感染至关重要。

举例说明为什么医学离不开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课程和细胞生物学科学研究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细胞生物学研究探索人类生老病死的机制.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思路和方案,最终为战胜疾病、保障人类健康做出贡献.因为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要想解释一切生命现象都离不开细胞生物学.haffcm55 2014-11-29

小黄人是什么生物

小黄人应该是一只鸭子

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药学院生物与药学专业报名人数

360人和140人。浙江工业大学官网显示,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药学院生物报名人数为360人,药学专业报名人数为140人。浙江工业大学,简称浙工大,学校位于杭州市,是东部沿海地区第一所省部共建高校。

谁知道卢丁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急!

Rutina的音译,一种维生素类药,分子式是“C29H30O16”。有助于保持和恢复毛细血管的正常活性,主要用于高血压的辅助治疗,亦可用于防治因缺乏芦丁所致的其它出血情况。   在人们的食品中,苦荞中含量颇丰

在百度中搜索到你也在问 用南京建成生物研究所的试剂盒 在计算结果时 稀释倍数怎么算

假设溶液体积为100,溶质体积为10,设加水的体积为x,那么可以列一个方程10除以(100+x)等于2%,解得x=400即稀释4倍,稀释倍数是针对溶液来说的。,

南京建成生物试剂盒 100T/48样 具体是什么意思啊?

很清楚,明明白白。

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怎么样

应该还不错吧,我们很多药品都是在那买的,反正名气比较大

赤峰初二地理生物会考时间

6月25日。根据查询赤峰市教育局信息显示,2023年赤峰初二地理生物会考时间为6月25日:9:00-11:00。

为什么美国大学没有物理本科的专业排名??全都是研究生物理专业排名?麻烦谁能告诉我这俩的区别?

2012年美国大学工程科学/工程物理专业本科排名新鲜出炉,天道留学为您独家抢先揭秘!下面就是我们第一时间为您整理的相关排名,共3所美国大学。  1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加州理工学院  2 Cornell University康乃尔大学  2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 Champaign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

生物化学词汇67

mycobacillin 分枝菌素   mycobacteria 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leprea 麻风(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trberculosis 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in 分枝杆菌素   mycobiology 真菌生物学   mycobiont 地衣共生菌   mycocide 杀真菌剂   mycoderm (菌)醭   mycoherbicide 真菌除草剂   mycolic acid 分枝菌酸   mycology 真菌学   mycomycin 菌霉素   mycophage 真菌噬菌体,噬真菌体   mycophenolic acid 霉酚酸   mycoplasma 支原体   mycoprotein 真菌蛋白   mycorrhiza 菌根   mycosis fungoides 蕈样肉芽肿病   mycotoxin 真菌毒素   mycotrophy 菌根营养   mycovirus 真菌病毒   mydecamycin 麦迪霉素,美迪加霉素   myelin 髓鞘质;髓磷脂   myelination 髓鞘形成   myeloblast 成髓细胞,成粒细胞,原粒细胞   myeloblastin 成髓细胞素,成髓细胞蛋白酶[一种丝氨酸蛋白酶,见于成髓细胞性白血病细胞系]   myelocyte 髓细胞,中幼粒细胞   myeloid stem cell 髓样干细胞   myeloid tissue 骨骨髓组织   myeloma 骨髓瘤   myeloperoxidase 髓过氧化物酶   myelopoiesis 成髓(作用),髓细胞生成   mykol 真菌醇   Mylar [商]聚酯薄膜[杜邦公司商标]   myoalbumin 肌白蛋白,肌清蛋白   myoblast 成肌细胞   myocardial infarction 心肌梗死   myocyte 肌细胞   myofiber 肌纤维   myofibril 肌原纤维   myofilament 肌丝   myogen 肌浆蛋白   myogenesis 肌发生,肌细胞生成   myogenin 肌细胞生成素,成肌素[具有螺旋-环-螺旋结构,可使多潜能中胚层细胞转变为成肌细胞]   myoglobin 肌红蛋白   myohemerythrin 蚯蚓肌红蛋白   myokinase 肌激酶   myoma 肌瘤   myomodulin 肌调蛋白   myosin 肌球蛋白   myostroma 肌基质   myostromin 肌基质蛋白   myotendinous antigen 肌腱抗原   myotonic dystrophy 肌强直营养不良   myotube 肌管   myovirus 肌尾病毒[一类噬菌体]   myristate 豆蔻酸   myristin 豆蔻酸甘油酯   myristoyl 豆蔻酰,十四烷酰   myristoylation 豆蔻酰化,十四(烷)酰化   myristyl 豆蔻基,十四烷基   myristylation 十四烷基化   myrmecophily 蚁媒[用于植物学]   myxobacteria 粘细菌   myxomecetes 粘菌纲   myxoxanthin 蓝藻黄素,粘藻黄素   myxoxanthophyll 蓝藻叶黄素,粘藻叶黄素   N nucleotide N核苷酸[见于免疫球蛋白和T细胞受体的重链基因,系重排过程中随机插入]   n orientation 正向(插入),同向(插入)[插入片段与载体同向]   N region N区[见于免疫球蛋白和T细胞受体,系重排过程中所插入]   nalidixic acid 萘啶酮酸   naloxone 纳洛酮[阿片样肽拮抗剂]   naphthol 萘酚   narcotic 麻醉药   narrow groove [DNA双螺旋的]窄沟   narrow heribatility 狭义遗传率[加性遗传方差在总表型方差中所占的比例]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鼻咽癌   nastic movement 感性运动[见于植物]   nasty 感性   natamycin 游霉素   native gel 非变性凝胶   natriuretic hormone 利尿钠激素[血浆量增多时,体内生成的一类能抑制钠泵功能和促进尿钠排出的物质]   natriuretic peptide 钠尿肽,利尿钠肽   nebramycin 暗霉素   nebularin 水粉蕈素   nebulin 伴肌动蛋白[骨骼肌的一种肌节基质蛋白,与肌动蛋白等长,可作用于细肌丝]   nebulization 雾化   necroparasite 致坏死寄生物[藉分泌物杀死寄生组织后在死组织上生存]   necrosis virus 坏死病毒   necrovirus 坏死病毒组[一组植物病毒,模式成员是烟草坏死病毒]   nectar 花蜜   nectary 蜜腺   negative interference 负干涉[染色体上一处发生重组,使同一染色体另一处重组率升高]   neighborhood correlation 相邻相关(效应),邻位相关(效应)[残基在一级结构上的距离与其三维结构中的距离相关]   neisseria 奈瑟菌属   neisseria gonorrhoeae 淋球菌   neisseria meningitidis 脑膜炎球菌   nematoda 线虫纲   nematode 线虫

生物测序中的de novo genome assembly是什么意思

de novo genome assembly从头基因组集会assembly装配双语对照词典结果:assembly[英][u0259u02c8sembli][美][u0259u02c8su025bmbli]n.立法机构; 议会; 集会; 装配; 复数:assemblies.很高兴为你解答!如有不懂,请追问。 谢谢!

海盗游戏《ATLAS》黄金时代遗迹生物被增强?战舰生存更困难

对于海盗 游戏 《ATLAS》的玩家来说,在 游戏 最重要的载具就是各式各样的战船,玩家也只有依靠它们才能前往海洋上进行 探索 ,特别时地图中的一些神秘岛屿,玩家没有战船是方无法到达的。而在以往的 游戏 中,玩家驾驶战船 探索 遗迹成本还是很低的,毕竟船只不容易被摧毁。 但是到了最近的一次更新中,官方就针对这一方面,对黄金时代遗迹生物进行了一定的增强。我在看了更新内容以后,心里默默的感到一丝丝遗憾,因为相对于之前的黄金时代遗迹生物,玩家前往 探索 的难度属实毕竟轻松。 而现在更新以后,在黄金时代遗迹生物中,比如火元素、岩石元素和独眼巨人等等,他们对玩家船只的伤害率都被增强了100%,也就是说在以后的 游戏 中,玩家前往遗迹 探索 ,很有可能就会落得一个船毁人亡的结果。不再是像以前那样,可以用复活的机制来不断的刷,直到自己成功 探索 。 并且在这一次更新当中,官方还将原先只要击中生物,就能奖励XP的机制,改成了要等到生物死亡以后才会奖励给玩家,虽然对生物在对玩家的伤害上,进行了20%的削弱,但是对于无数实力不够的玩家来说,现在遗迹生物想要 探索 成功难度不可谓不大。

Atlas生物图鉴大全

在Atlas中,有着各式各样的生物,各自有着神奇的技能,在被玩家驯养后,会给玩家提供不同的加成BUFF。但很多玩家对它们的详细技能效果一知半解,所以下面就给大家带来Atlas全部生物技能攻略大全,感兴趣的玩家不妨来看看哦。全生物技能一览猴子:站在肩膀上时扔屎鹦鹉:站在肩膀上时绝缘野猪:收获阿萨伊果和浆果公牛:茅草、木材、浆果、植物奶牛:牛奶、茅草、木材、浆果、植物熊:快速获得大量纤维,可运送货物(大炮),运输马:击退效果显著,造成大量**效果,负重400起,可运送货物(大炮),运输长颈鹿:快速收集茅草、植物、纤维的废柴,在骑行时让你眼前一片瞎。大象:以锥形攻击,能砍伐多颗树木,并且树木重量为原来的四分之一,可以收集水果,同时乘坐三人犀牛:能快速收集大量石头与矿石,蓄力攻击狮子:坐骑有两种攻击,即快速基本攻击(左击)和锁定咬合攻击(右击,CD10S)。咬合具有独特的功能; 狮子可以抓住目标并将其带到自己面前。在携带目标时,狮子仍可以冲刺,转弯,跳跃甚至基本攻击。在咬伤攻击中可以激活大自然的呐喊和治疗之触,让狮子在攻击中造成更大的伤害或自我治疗相信玩家阅读完上文,会发现驯养生物获得的收益对于日常游戏来说还是很重要的。赶紧上线Atlas游戏,去驯服拥有自己迫切需要的技能的生物吧。如果还有其他疑问,欢迎访问深空。

primer在生物里面是什么

primer在生物里面是引物。primer 指在核酸合成反应时,作为每个多核苷酸链进行延伸的出发点而起作用的多核苷酸链,在引物的3′-OH上,核苷酸以二酯链形式进行合成,因此引物的3′-OH,必须是游离的。

生物—名词解释:转座子

转座(因)子是基因组中一段可移动的DNA序列,可以通过切割、重新整合等一系列过程从基因组的一个位置“跳跃”到另一个位置。复合型的转座因子称为转座子(trans—poson,Tn)。这种转座因子带有同转座无关的一些基因,它的两端就是IS,构成了“左臂”和“右臂”。两个“臂”可以是正向重复,也可以是反向重复。这些两端的重复序列可以作为Tn的一部分随同Tn转座,也可以单独作为IS而转座。-----------------------以下仅供了解-----------------转座子是细菌细胞里发现的一种复合型转座因子,这种转座因子带有同转座无关的一些基因,如抗药性基因;它的两端就是IS,构成了“左臂”和“右臂”。两个“臂”可以是正向重复,也可以是反向重复。这种复合型的转座因子称为转座子(trans—poson,Tn)。这些两端的重复序列可以作为Tn的一部分随同Tn转座,也可以单独作为IS而转座。Tn两端的IS有的是完全相同的,有的则有差别。当两端的IS完全相同时,每一个IS都可使转座子转座;当两端是不同的IS时,则转座子的转座取决于其中的一个IS。Tn有抗生素的抗性基因,Tn很容易从细菌染色体转座到噬菌体基因组或是接合型的质粒。因此,Tn可以很快地传播到其他细菌细胞,这是自然界中细菌产生抗药性的重要来源。两个相邻的IS可以使处于它们中间的DNA移动,同时也可制造出新的转座子。Tn10的两端是两个取向相反的IS1O,中间有抗四环素的抗性基因(TetR),当TnlO整合在一个环状DNA分子中间时,就可以产生新的转座子。当转座子转座插人宿主DNA时,在插入处产生正向重复序列,其过程是这样的:先是在靶DNA插入处产生交错的切口,使靶DNA产生两个突出的单链末端,然后转座子同单链连接,留下的缺口补平,最后就在转座子插入处生成了宿主DNA的正向重复。已知的转座因子的转座途径有两种:复制转座和非复制转座。1.复制转座(replicative transposition) 转座因子在转座期间先复制一份拷贝,而后拷贝转座到新的位置,在原先的位置上仍然保留原来的转座因子。复制转座有转座酶(transposase)和解离酶(resolvase)的参与。转座酶作用于原来的转座因子的末端,解离酶则作用于复制的拷贝。TnA是复制转座的例子。2.非复制转座(non-replicative transposition) 转座因子直接从原来位置上转座插入新的位置,并留在插入位置上,这种转座只需转座酶的作用。非复制转座的结果是在原来的位置上丢失了转座因子,而在插入位置上增加了转座因子。这可造成表型的变化。保留转座(conservative transposition)也是非复制转座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转座因子的切离和插人类似于入噬菌体的整合作用,所用的转座酶也是属于入整合酶(integrase)家族。出现这种转座的转座因子都比较大,而且转座的往往不只是转座因子自身,而是连同宿主的一部分DNA一起转座。 非复制转座可以是直接从供体分子的转座子两端产生双链断裂,使整个转座子释放出来,然后在受体分子上产生的交错接口处插入,这是“切割与黏接”(“cut and paste")的方式。另一种方式是在转座子分子同受体分子之间形成一种交换结构(crossover structure),受体分子上产生交错的单链缺口,与酶切后产生的转座子单链游离末端连接,并在插入位点上产生正向重复序列;最 后,由此生成的交换结构经产生缺口(nick)而使转座子转座在受体分子。供体DNA分子上留下双链断裂,结果 或是供体分子被降解,或是被DNA修复系统识别而得到修复。在复制转座过程中,转座和切离是两个独立事件。先是由转座酶分别切割转座子的供体和受体DNA分子。转座子的末端与受体DNA分子连接,并将转座子复制一份拷贝,由此生成的中间体即共整合体(cointegrat,)有转座子的两份拷贝。然后在转座子的两份拷贝间发生类似同源重组的反应,在解离酶的作用下,供体分子同受体分子分开,并且各带一份转座子拷贝。同时受体分子的靶位点序列也重复了一份拷贝。酵母接合型的相互转换也是复制转座所产生。酿酒酵母(Saccharomvcescerf—visiae)的生命周期中有双倍体细胞和单倍体细胞两种类型。单倍体细胞则有a型和α型两种接合型(mating type)。单倍体酵母是a型还是α型,由单个基因座MAT所决定。MAT有一对等位基因MAT。和MATα,在同宗接合(homothallic)的酵母菌株中,酵母菌十分频繁地转换其接合型,即从a转换成α,然后在下一代又转换为a。这种转换和回复的频率已远远高于通常的自发突变,表明这不是通常的突变机制。现在已经知道,在MAT基因座两侧有两个基因带有MATα和ATα的拷贝,这就是HMLα和HMRα基因。这两个基因贮存了两种接合型等位基因,当转座给MAT基因座时就发生了接合型的转换。因此,MAT基因座是通过转座而转换其接合型的。MAT基因座的序列转换成另一个基因的序列,这种机制称为基因转换(gene convertion)。------------------------以下仅供参考-------------------------1951年Barbara Mclintock首先在玉米中发现了控制元件,后来命名为转座元件或转座子(transposon)。转座子是基因组中一段可移动的DNA序列,可以通过切割、重新整合等一系列过程从基因组的一个位置“跳跃”到另一个位置。这一元件不仅可用于分析生物遗传进化上分子作用引起的一些现象,还为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可以在不了解基因产物的生化性质和表达模式的情况下,分离克隆植物基因,即转座子标签(transposon tagging),又称为转座子示踪法。其原理是利用转座子的插入造成基因突变,以转座子序列为基础,从突变株的基因文库中筛选出带有此转座子的克隆,它必定含有与转座子序列相邻的突变基因的部分序列,再利用这部分序列从野生型基因文库中获得完整的基因〔1〕。1984年,用转座子标签法首先在玉米中分离了bronze基因,该基因编码了玉米花色素合成途径的关键酶——UDP-葡萄糖类黄3-O-葡萄糖基转移酶〔2〕。此后还利用转座子标签技术分离了许多植物基因。1 转座子概述 转座子可以分为两大类:以DNA-DNA方式转座的转座子和反转录转座子(retrotransposon)。第一类转座子可以通过DNA复制或直接切除两种方式获得可移片段,重新插入基因组DNA中。根据转座的自主性,这类元件又可以分为自主转座元件和非自主转座元件,前者本身能够编码转座酶而进行转座,后者则需在自主元件存在时方可转座,以玉米的Ac/Ds体系为例,Ac(Activator)属于自主元件,Ds(Dissociation)则是非自主元件,必需在Ac元件存在下才能转座〔1〕。第二类转座子又称为返座元(retroposon)〔3〕,是近年新发现的由RNA介导转座的转座元件,在结构和复制上与反转录病毒(retrovirus)类似,只是没有病毒感染必须的env基因,它通过转录合成mRNA,再逆转录合成新的元件整合到基因组中完成转座,每转座1次拷贝数就会增加1份,因此它是目前所知高等植物中数量最大的一类可活动遗传成分。目前共发现了3种类型反转录转座子:Tyl-copia类,Ty3-gypsy类和LINE(long interspersed nuclear Clements)类转座子,前两类是具有长末端重复的转座子,LINE类转座子没有长末端重复。高等植物中的反转录转座子主要属于Tyl-copia类,分布十分广泛,几乎覆盖了所有高等植物种类〔4〕。 克隆转座子主要有两条途径:其一,利用抗体识别或cDNA探针从野生型植株中获得表达量降低或不稳定基因座的序列,再从突变体中分离得到相应的转座子:其二是根据序列同源性,在基因组的不同位置分离同一家族的转座子成员。目前已经克隆的植物转座子约156种(来自Genbank的报告),表1列出了常用于转座子标签的一些植物转座子。表1 常用植物转座子标签的转座子名 称 来 源 类 型 Ac(Activator) 玉米 Ⅰ类自主型转座子 Ds(Dissociation) 玉米 Ⅰ类非自主型转座子 Mu(Mutator) 玉米 Ⅰ类自主型转座子 Spm/En 玉米 Ⅰ类自主型转座子 Tam 金鱼草 Ⅰ类自主型转座子 dTphl 拟南芥 Ⅰ类自主型转座子 Tos17 水稻 反转录转座子 2 转座子标签的转座元件体系 1984年首次用转座子标签法克隆了玉米bronze基因之后,在其它高等植物中一直没有发现象Ac/Ds、Spm/En类转座活性很高的转座子,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利用玉米和金鱼草中转座性质较清楚的内源自主性转座子。B.Baker等人首先证明了玉米的Ac/Ds转座元件在转基因烟草中有作用,此后又发现Ac/Ds在其他许多物种中如拟南芥、蕃茄、矮牵牛、亚麻、马铃薯、黄豆和水稻中都有活性〔5〕。1993年用Ac元件从矮牵牛中成功地克隆了一个花色素苷合成基因,开创了用外源转座子在异源宿主中分离克隆基因的先河〔6〕。 目前植物基因工程常用的转座元件体系分为天然和人工改造两大类,前者包括自主元件单因子体系和反转录转座元件体系,后者主要是人工改造的双元因子体系。2.1 自主转座元件单因子体系:自主转座元件单因子体系利用了转座活性较高的自主转座子如玉米的Mu转座子、Ac转座子和矮牵牛的dTpH1转座子,已经克隆了拟南芥白化病基因(albino)、雄性育性基因、蕃茄的抗病基因Cf-9等基因〔7〕。这一转座体系具有两大优点:一是在植物中插入拷贝数高,如Mu元件每个基因组平均拷贝数可达100以上,因此可以在大田自然培养条件下获得大量突变个体;二是只需筛选相对较少量的植株就能标记所有基因。然而,这一体系也存在一些问题:自主转座元件高频率的转座有可能切除转座酶而留下一些序列导致永久突变;自主转座在体细胞内可能造成基因功能自动恢复;自主元件切除留下一些片段使转座元件不能与突变表型共分离,这些都增加了筛选克隆的困难,阻碍了转座子标签的推广〔8〕。2.2 反转录转座元件体系:虽然反转录转座子作为一个整体,在整个植物基因组中拷贝数很多甚至是最多的一类成分,但它包括了许多亚群,有的亚群仅由一个或几个拷贝组成,这些以单拷贝或低拷贝方式存在的成分比较容易识别,同时实验证明反转录转座子的转座活动在组织培养中能被激活,因此它们是一类很有潜力的转座子标签体系。1996年Hirchick等人就利用水稻反转录转座子Tos17建立了水稻基因敲除体系(gene knock-out system),Tos17可以在组织培养过程中被激活,插入水稻基因组中,使基因失效〔3〕。1999年Sato等利用这一体系分离了6个水稻kn1—型同源异型框基因,发现了引起水稻植株矮化的突变基因OSH15〔9〕。 最近Lucas等将烟草中的有活性的Ty1-copia类反转录转座子导入拟南芥〔8〕,发现它在后者中进行了转座,新的拷贝插入到其它基因的可读框中。之后又相继将它导入蕃茄和水稻中,在新的宿主中进行了表达,而且宿主的内源反转录转座子不影响新导入转座子的转座,说明反转录转座子并不受植物种类差异的影响。双子叶植物中的反转录转座子不仅可在异源双子叶植物中转座,也可以在单子叶植物中表达,这为反转录转座子用于转座子标签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2.3 双元转座子体系:双元转座子体系由一个非自主转座元件和一个改造过后自身不能转座的自主转座元件组成,后者仍编码转座酶引起前者的转座,分别构建含两个元件的植物表达载体,转化植物培育了分别含有非自主性转座子和转座酶的株系,再通过转基因植株杂交,在F2代就能获得大量由转座子引起的突变体。Shimamoto等培育了含Ds转座元件和含Ac转座元件转座酶(AcTPase)基因的两种水稻株系(图1),通过杂交筛选得到了大量矮化、花期改变的突变体〔10〕。图1 含有Ds元件和Ac转座酶的双元转座体系的构建A:缺失Ac元件的部分片段获得非自主性转座子Ds元件,加上35S启动子和潮霉素抗性基因。B:构建编码转座酶的转座因子,Ac元件的转座酶片段与35S启动子相连。 为了减少筛选子代突变体的工作量,可以在构建的转座元件上插入用于筛选转化和切除的标记基因如抗生素抗性基因、除草剂抗性基因等。Knapp等构建了带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的Ds元件DsHPT,并将该元件插入除草剂抗性基因(ABR)中(图2),潮霉素抗性基因用于筛选含Ds元件的转基因植株,BAR基因用于筛选Ds从T-DNA位点切除的转基因植株〔7〕。图2 Ds元件的改造注:BL T-DNA左边界区; BR T-DNA左边界区;Pnos胭脂碱合成酶启动子;HPT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BAR抗除草剂基因;P35S烟草花叶病毒35S启动子;NPTII新霉素磷酸转移酶II。3 标签的策略 根据利用转座子标签的目的不同,可以采取两种方式的标签策略:定向标签和随机标签。3.1 定向标签(directed tagging):定向标签是用一个稳定遗传的稳性纯合体与一个带有活跃转座元件的显性纯合体杂交,杂交后代可能产生3种表型:跟显性亲本表型一致,新的表型与隐性亲本表型一致,后两种子代是由于转座子插入了显性等位基因座。这一策略可以在F1代直接“标签”感兴趣的目的基因〔11〕。3.2 随机标签(random tagging):随机标签是将带有功能性转位因子的显性纯合系植株与不带转位因子的同种植株杂交,产生的F1子代再自交,在F2代中就可筛选到转座子随机插入引起突变表型的突变株,这一策略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鉴定带有多种不同特征的新突变〔11〕。4 标签基因的分离和克隆4.1 Southern-based分离法:这是转座子标签分离克隆“标签”基因的常用方法,它是通过杂交得到纯合突变株,构建该类突变株的核基因文库,以转座子片作作为探针从该基因文库中筛选中同源的转座子,因为转座子已插入目的基因中,于是就筛选得到含突变基因的片段,再将这一片段亚克隆标记作为探针,去筛选另一个正常植株的核基因文库,获得完整的正常目的基因。为了增加转座子插入特定基因的机率,需要采用高效转座子体系,如玉米的Mu元件,但它的标签群在一个基因组内可达100个拷贝,这又给Southern-based分离法分析突变现象,鉴定特定插入序列的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工作量,只能通过多代与含低拷贝数元件的株系杂交来减少每一植株中插入序列的数量〔12〕。4.2 PCR-based分离法4.2.1 反向PCR分离法:Souer等1995年设计了将反向PCR(Inver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IPCR)和差别筛选结合的方法,从矮牵牛W138中分离了高效转座子标签dTph1标记的基因(图3)〔13〕。W138中含有200个拷贝以上的内源dTph1元件,自交后代形成大量不稳定的突变本,包括花色素合成、植物和花发育、育性或叶绿素合成等方面的突变体,用常规方法分离新基因需花大量的时间将突变株与含低拷贝数转座元件的株系多次杂交。Souer等利用反向PCR扩增突变体和野生型的dTph侧翼序列,其中突变体的扩增产物克隆到M13mp18载体上,感染细菌,再以突变体和野生型的扩增片段为探针与噬菌斑复制滤膜杂交,筛选差示克隆,分离dTph1插入的侧翼片段作为探针,再从野生型基因文库中筛选基因。反向PCR和差别筛选结合的方法不仅仅可以用于分离高拷贝转座子元件标签的基因,而且可以用于克隆基它植物轻微变异株中被标签基因,加速低拷贝转座元件标签基因的分离。此外,采用嵌套的反向PCR引物可以提高有效扩增dTph1侧翼序列的产量〔13〕。图3 特异性克隆突变植株转座元件侧翼序列4.2.2 TAIL-PCR分离法:刘耀光等设计热不对称交错PCR方法,(Thermal asymmetric interlaced PCR TAIL-PCR)最初用于YAC和Pl载体克隆基因的分离,后又用于转座子标签基因的分离,取得了成功〔14〕。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多个嵌套的转座子插入序列特异性引物和一个短的随机简并引物(Arbitrary degenerate primer AD)组合,以突变体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多次PCR反应,特异性引物的Tm值一般在57-62℃间,而AD引物的Tm值则在44-46℃范围,采取高温特异性扩增与低温随机扩增相间进行的方法,最后获得转座子插入侧翼区特异性扩增片段,可作为探针,筛选分离基因(图4)。图4 TAIL-PCR特异性扩增插入位点侧翼基因组序列流程图 TAIL-PCR分离法可以降低非侧翼区特异产物的背景,同时它可以产生2个以上嵌套的目的片段,与其它方法相比TAIL-PCR方法具有简便、特异、高效、快速和灵敏等特点,已经在拟南芥和水稻中获得了成功。4.2.3 AIMS分离法:Gierl等建立的插入突变位点扩增法(Amplification of insertion Mutagenised sites AIMS)是以PCR为基础的分离转座子标签基因的方法,用它已经成功地从玉米Mu元件标签系统中分离了Bx1基因〔12〕。其原理如图5所示,用2种限制性内切酶消化突变植株的基因组DNA,酶切片段一侧加上接头序列,再采用一组嵌套的插入序列特异引物和一个接头序列互补的引物进行PCR反应扩增插入序列的侧翼序列,为了减少扩增产物的复杂性,在与接头互补引物3"末端加上一个碱基(A/T/C/G),分离的侧翼序列可作为探针筛选目的基因。 利用AIMS进行转座子插入侧翼序列的分离可以减少分析片段的复杂性,同时扩增产物可以不经任何纯化步骤,直接用作探针从cDNA文库或基因组文库中筛选目的基因。但是AIMS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难获得500bp以上的片段,可能是由于人工的未切动的DNA片段存在或是TaqDNA聚合酶不能完全扩增,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寻找一些更合适的限制性内切酶。5 展望 目前转座子元件是植物分子生物学操作和植物基因工程中分离克隆基因和研究基因功能最有力的工具之一,其中的一大类—反转录转座子具有分布广、异源转座高和受组织培养诱导激活等优势,因此它的发现和利用又为转座子标签的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此外通过对现有转座元件的改造以及转座元件作为载体改造的工具,也将大大加速植物基因和功能序列的分离与研究,如利用转座子元件构建启动子捕捉载体,效率比T-DNA标签高〔11〕。 但转座子标签推广还存在一些困难,例如筛选鉴定转座元件引起的表型突变体。目前,各种突变体筛选方法都在植物个体水平进行研究,先要得到基因型包含转座子插入突变的植株的种子,再在104~106个后代的群体中筛选突变体,工作量非常大,定向标签还要求有隐性纯合系可进行杂交。最近开始研究利用单倍体进行细胞水平的突变体筛选,因为单倍体可直接表达隐性基因,瞿绍洪等鉴定了玉米转座因子Ac在单倍体烟草中的转座活性,这将有助于在单倍体细胞中进行转座因子研究〔15〕。 对转座子标签突变体筛选、标签基因分离等方面的改进将使这一技术更为完整,不仅为植物基因工程发展分离了更多的基因,同时可以大大促进植物基因表达机制等基础理论的研究。 http://www.wanfangdata.com.cn/qikan/periodical.Articles/swjs/swjs2000/0001/000108.htm

生物翻译

5? 3 RACE从上述的叶或花的组织提取总RNA。5 RACE和3 RACE进行使用的首选RLMRACE的试剂盒(Ambion公司,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对于标准的5? RACE,5克总结扎RNA治疗后用小牛肠的RNA适配器磷酸酶和烟草酸焦磷酸酶。 5 RLM-RACE,RNA连接的RNA寡核苷酸适配器无需预处理。 cDNA为合成使用3?RACE的寡聚d(T)适配器所提供的制造商。进行巢式PCR使用嵌套的适配器引物和引物具体为声压级,SPL4的和SPL5。 RACE产品凝胶纯化并克隆到pGEM T Easy载体(Promega公司)为测序转基因植物声压级(ORF加上3吗?UTR)和一个序列缺乏3? UTR(声压级)PCR-扩增与pfu的TURBO(Stratagene公司),使用cDNA为模板。SPL3m所产生的预测miR156 7突变利用重组PCR的结合位点。扩增GUS-Plus是从pCAMBIA1305.1矢量和稠合在帧5?结束这些基因产生GUS标记的蛋白质。所有这些构造中克隆下游的CaMV 35S启动子在pEZR-CL。构造过表达公认的miR156前体所产生的克隆0.3-0.8 kb的基因间的基因组序列,含有该前体在这矢量。植物转化用蘸花法(贝尔德等人。1993)。GUS活性检测视觉(即非定量)进行分析GUS表达染色根据的Senecoff等人的方法的植物。 (Senecoff等人,1996)。上的表达35S :: GUSSPL3的各种突变的效果构造如下测定。 T1植物的种子处理用农杆菌1/2 MS培养基上生长50毫克/升卡那霉素,以确定转基因植物。抗性植株在96 - 孔的单位,并转移至土壤中,在持续光照下生长在22°C。叶3和4时采收植物大约有五个完全展开叶,并储存在-80℃下用于随后的分析。上视觉检测GUS开花,成人花环或茎生叶活性,以确定含有活性的转基因的植物。定量GUS存储从这些植物的叶子上进行分析。叶片呈地在液氮中的细粉末在微型离心管中,并悬浮在含有50mM磷酸钠(pH 7.0)中,10的缓冲mM的? - 巯基乙醇,10mM的EDTA,0.1%月桂酰肌氨酸钠和0.1%的Triton X-100。离心分离后,10升的上清液的时间是添加到预热GUS分析缓冲液(2毫摩尔4 - 甲基伞形酮-DGlucuronide的在GUS提取缓冲液)在37℃下,温育30分钟。停止反应升的0.2M碳酸钠,通过加入900?LS-50B荧光光谱仪和荧光测定(珀金埃尔默),激发和发射滤波器设置为455 nm和365

空气中碳是通过什么作用进入生物体的

植物是通过细胞膜直接把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吸收进入的。动物不能直接摄取空气中的碳,但可以把碳通过细胞膜排出体外。除单细胞藻类外,微生物也不能直接利用空气中的碳。

分子生物学里ATG和AUG代表什么?

后者,是位于mrna上控制氨基酸合成,真核几乎永远是以aug为起始,但原核还有其他的起始密码,gug,uug,但比较少

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早期生物群———永康生物群

永康生物群来源于陈其奭 ( 1983) 所建的永康化石生物群。1991 年陈氏又改称为永康生物群。浙江省地质矿产局 ( 1996) 、蒋维三等 ( 1993) 等都引用并论述过永康生物群,但由于各家对永康群的含义略有不同,生物群内容也就有差别。一般认为永康群包括馆头组、朝川组和方岩组; 蒋维三等 ( 1993) 所指永康群仅包括馆头组和朝川组,认为它整合覆于横山组之上,以假整合或不整合伏于方岩组之下; 浙江省地质矿产局 ( 1996) 将馆头组、朝川组、方岩组、壳山组 ( 包括小平田组) 合称永康群,它均以不整合接触覆于横山组或祝村组之上,伏于中戴组或 “塘上组”之下。本书沿用的永康生物群系指馆头组和朝川组及与其相当岩层 ( 横山组) 中所产化石的总称。它下与建德群寿昌组或磨石山群九里坪组呈超覆不整合或不整合接触,上与方岩组下段或中戴组下段呈连续过渡关系。永康群因富产多门类化石,研究程度较高,且为广大地质古生物工作者所熟知。郝诒纯( 1986) 曾将永康群作为全国非海相中白垩统层序的代表 ( 白垩系三分观点) 。永康群产有植物、孢粉、轮藻、腹足类、双壳类、叶肢介、昆虫、介形类、鱼类、爬行类和恐龙蛋等化石,主要属种见表 7-2。表 7-2 浙江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早期永康群 ( 孔龙群) 化石分布简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注: ▲表示化石产出层位。现按化石门类分述于后。1. 植物Ruffordia-Zamiophyllum-Pseudofrenelopsis 组合。该组合由本次研究命名,适用于浙江早白垩世晚期地层。化石主要产于浙东南区馆头组 ( 孔龙群) ,主要属种有 Gleichenites nipponensis,Cladophlebis browniana,Onychiopsis elon-gata,O. psilotoides,Ruffordia goepperti,Pterophyllum lyellianum,Otozamites cf. beani,Zamio-phyllum buchianum,Brachyphyllum obesum,B. cf ningshiaense,Pagiophyllum crassifolium,Cu-pressinocladus elegans,Pseudofrenelopsis parceramosa,P. papillosa. P. dalatzensis 等, 详见表 7-2。本组合与早白垩世早期植物组合面貌和基本特征有显著的差异: 在属的类型上,前者比后者大为衰减,其中松柏类虽仍很繁盛,占有最显著的地位,但种数减少,组合成分也有所变化,发现了较多的可靠的欧美早白垩世重要化石 Pseudofrenelopsis; Pagiophyllum 取代 Cupressinocladus 成为最主要的属,真蕨类已退居次要地位,种数趋于减少,并以里白科为主,但出现了欧洲早白垩世重要化石 Onychiopsis psilotoides 和较多可靠的 Ruffordia goep-perti; 苏铁类则极大地衰落,其中 Otozamites linguifolium 已不复存在,但出现了 Zamiophyl-lum buchianum 这一欧美和东亚早白垩世晚期极为重要的种,银杏类已完全绝迹。这一植物组合的绝大多数已知种和可比较种都是世界几个著名早白垩世植物群的组成分子,其中 Pseudofrenelopsis 属分布广泛,在西欧、北美、北非及波兰、墨西哥和韩国等地为早白垩世常见分子,近几年在我国同期地层中屡有发现。应该提及,本区早白垩世晚期植物组合,其化石主要产自永康群的下部地层即馆头组及与其相当岩层中,上部地层以红层居多或由红层与火山岩组成,植物化石较少,据现已掌握资料,仅为单一的松柏类组成。中国北方的大拉子组、六盤山群马东山组与南方的葛村组、广德组、徽州组、灵乡群上部等地层中,也产有大致类似的植物组合。2. 孢粉本区早白垩世晚期孢粉化石可分为早、晚两个组合,现分述于后。( 1) Cicatricosisporites-Classopollis-Exesipollenites 组合第 ( 1) 孢粉组合与其上的第 ( 2) 孢粉组合特征相比差别很大。本组合中孢粉化石类型极其丰富,尤其是蕨类植物孢子含量丰富,属种繁多,占总数的 6% ~ 52%,其中Cicatricosisporites 孢子在组合中达到了鼎盛期,占总数的 2% ~ 36% ,伴生的蕨类孢子主要有 Schizaeoisporites,占总数的0 ~10%,Lygodiumsporites 占总数的0 ~6%,Plicatella 占总数的 0 ~3%,还有 Deltoidospora,Gleicheniidites,Cyathidites,Cibotiumidites,Toroisporites,Hsu-isporites,Stenozonotriletes,Aequitriradites,Perotriletes,Osmundacites,Pterisisporites,Lygodiois-porites,Lophotriletes,Echinatisporis,Polypodiaceaesporites 等孢子。根据国内外资料记载,Cic-atricosisporites 孢子在早白垩世早期的孢粉组合数量一般不多,类型单调,它的繁盛期主要在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孢粉组合中逐渐减少,显然本组合与早白垩世晚期的孢粉组合特征很接近。裸子植物花粉在本组合占总数的 46% ~90%左右,其中 Classopollis 花粉虽然仍有较高的含量,占总数的 21% ~60%,但已失去了主导地位,呈继续减少趋势,而白垩纪孢粉组合较特征的 Exesipollenites 花粉在本组合中属种繁多含量丰富,占总数的 3% ~49% ,此外繁盛于晚白垩世孢粉组合中的 Ephedripites 花粉普遍出现,并有一定含量,占总数的 0. 5% ~ 6%,伴随出现的还有 Sphaeripollenites,Psophosphaera,Laricoidites,Araucaria-cites,Taxodiaceaepollenites,Tsugaepollenites,Cycadopites,Concentrisporites,Monosulcites,Jugel-la,Pityosporites,Podocarpidites,Cedripites,Pinuspollenites,Alisporites 等花粉。被子植物花粉在部分地区孢粉组合中出现,主要为 Tricolpopollenites 三沟型花粉,含量一般小于 1%。上述孢粉组合与江苏葛村组、皖南徽州组下部、江汉平原五龙组、黑龙江鸡西盆地城子河组、广东三水盆地白鹤洞组等孢粉组合基本可以对比。( 2) Schizaeoisporites-Classopollis-Exesipollenites 组合本组合中裸子植物花粉含量一般高于蕨类植物孢子含量,前者占组合总数的 36% ~84% ,后者占组合总数 10% ~ 59% 。广泛分布于白垩系—古近系的蕨类植物 Schizaeois-porites 孢子以众多的类型和极其丰富的含量,占组合总数的 3% ~ 45% ,在组合中起主导作用,成为该孢粉组合的主要特征之一。在第 ( 1) 孢粉组合中极其繁盛的 Cicatricosis-porites 孢子在本组合中含量急剧下降,一般很少见到,仅占组合总数的 0 ~ 3% 。伴生的其他蕨类植物孢子属种类型基本上与第 ( 1) 孢粉组合相同,含量变化也不大,裸子植物花粉中 Classopollis 花粉含量占组合总数的 20% ~52%,Exesipollenites 花粉含量占组合总数的10% ~ 32% 。在第 ( 1) 孢粉组合中少量出现的 Ephedripites 花粉在本组合中开始繁盛,无论是属种类型还是含量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占组合总数的 3% ~19%。伴生的其他裸子植物花粉为少量的 Araucariacites,Laricoidites,Inaperturopollenites,Taxodiaceaepollenites,Spha-eripollenites, Piceaepollenites, Crytomeriapollenites, Tsugaepollenites, Bennettitales, Cycadop-ites, Concentrisporites, Monosulcites, Jugella, Pityosporites, Podocarpidites, Cedripites, Abi-etineaepollenites,Pinuspollenites,Parcisporites 等。被子植物花粉在本组中出现较普遍,但化石类型较单调,含量也不高,占组合总数的 0 ~11% 左右,其中以 Tricolpopollenites 花粉出现概率较高 Liliacidites,Magnolipollis,Quercoidites,Salixipollenites,Tricolpites,Triporopolle-nites,Ulmipollenites 等花粉少量或个别出现。3. 腹足类Brotiopsis ( Brotiopsis) -B. ( Songyangospira) -Melanoides ( Yoshimonia) 组合。该组合为本次对比研究所建,适用于本区早白垩世晚期地层。化石主要产于馆头组,此外在朝川组、横山组等也有少量发现,其主要代表有: Viviparus onogoensis,V. zhejian-gensis,Lioplacodes cff. cholnokyi,Yongkangia biconvexa,Amnicola meikiensis,Brotiopsis ( Broti-opsis) wakinoensis,B. ( Songyangospira) multicostata,B. ( S) altiturritella,B. ( S. ) koba-yashii,Melanoides ( Yoshimonia) pyramis,Galba yongkangensis,G. meikiensis,Gyraulus yong-kangensis 等,其中 Brotiopsis 属在我国松辽地区青山口组有分布,B. ( B) wakinoensis 是日本西南内带胁野亚群 ( Wakino Subgroup) 和朝鲜半岛南部洛东亚群 ( Nactong Subgrup) 中常见分子。B. ( Songyangospira) 亚属的 3 个种地理分布比较广泛,曾见于吉林东部铜佛寺组、辽西阜新孙家湾组、山东莱阳青山组和湖南桃源漆家河组,也见于韩国的洛东亚群、日本胁野亚群和石彻白亚群中。Melanoides ( Yoshimonia) pyramis 的形态特征与日本九州丰西群和吉母群所产的 Melanoides ( Yoshimonia) yoshimoensis 相似,此外,Gyraulusyongkangensis 在洛东亚群和胁野亚群也都有产出。该腹足类组合中出现许多新的分子,成为该组合的特征分子,同时也有从前一腹足类组合延续来的分子,但它们不占优势地位。4. 双壳类Trigonioides-Plicatounio-Nippononaia 组合。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双壳类研究者就提出 TPN ( Trigonioides-Plicatounio-Nipponona-ia) 蚌化石群或动物群,它是东亚特有的类型,非海相白垩系的标志化石,对地层划分和时代确定具有重要意义。浙江这类化石主要赋存于浙东南区馆头组和朝川组,计有 Trigonioides ( Trigonioides) ,Plicatounio ( Plicatounio ) , Nippononaia ( Nippononaia ) , Nakamuranaia 和 Sphaerium 5 属( 亚属) 。主要代表有: Trigonioides ( Trigonioides) kodairai,T. ( T. ) rotunda,T. ( T) kita-daniensis,T. ( T) . yongkangensis,T. ( T) kodairaiformis,Plicatounio ( Plicatounio) nakton-gensis,P ( P. ) kobayashii,P. ( P. ) tetoriensis,P. ( P. ) multiplicatus,P. ( P. ) zhejiangen-sis,P. ( P. ) manchuricus,Nakamuranaia chingshanensis,N. subrotunda,N. yongkangensis,N. ovalis,N. elliptica,N. elongata,Sphaerium spp. 等。这一组合是以类三角蚌类 ( Trigonioids) 为主,其壳饰新颖,铰齿特异,演化迅速,分布较广,在日本、朝鲜半岛南部,俄罗斯费尔干盆地,老挝、泰国,以及我国华南诸省( 滇、湘、粤、闽、赣、浙、皖) 与东北地区 ( 辽宁、吉林、黑龙江等) 均有分布。这类化石历经中外地质学家研究,迄今在探索其起源、分类、演化及其在地层中分布规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建立了一些新属、新亚属,按其发展阶段,可明显地划分为 3 个不同的组合,分别代表早白垩世早期、晚期与晚白垩世双壳类的组合面貌: 早白垩世早期为类三角蚌类的原始类型或早期代表,如 Koreanaia,Eotrigonioides 和 Eonippononaia 等; 早白垩世晚期属典型的盛极一时的 TPN 组合,3 个命名分子,即 Trigonioides,Plicatounio 和 Nippononaia 3 属兼而有之或前两属同时出现; 晚白垩世类三角蚌类急剧衰退,以 Pseudohyria 属为主,这反映了类三角蚌类演化的前进性和阶段性,以此作为地层划分对比及其时代归属的重要依据。本区产 TPN 组合的地层大致与滇中马头山组,滇西曼岗组,广西那派组、新隆组与大坡组,广东罗定群,湖南漆家河组与洞下场组抑或东井组,以及皖南徽州组等进行对比,它们均共有一些相同或可比较抑或相亲近的属种,其时代大致相近。此外,与松辽盆地泉头组顶部至姚家组,黑龙江依兰猴石沟组 ( 或下城子组) ,以及吉林东部大拉子组等所产双壳类可以比较,层位大致相当。浙江早白垩世晚期 TPN 双壳类组合中的某些分子,还出现于韩国的洛东亚群和新罗亚群,日本的赤岩亚群、胁群亚群、下关亚群、御所浦群和领石群,这些地层的时代,有的是通过海相化石层的控制而定,有的通过区域对比确定,大致在 Neocomian 期—Albian 期范围内。5. 叶肢介早白垩世晚期本区叶肢介化石可建 Cratostracus- ( Migransia) 组合。这一组合的代表层位是浙东南区馆头组,陈丕基等 ( 1982) 称之为 Cratostracus 叶肢介群。化石主要产于馆头组、横山组,包括 Cratostracus Orthestheria,Orthestheriopsis,Mi-gransia,Ellipsograpta,Aglestheria 等属,主要属种有: Crotostracus zhejiangensis,C. shanxien-sis,Orthestheria yongkangensis,O. intermedia,O. zhujiensis,O. multicostata,Orthestheriopsistongfosiensis,Migransia elliptica,M. rotunda,M. serratula,Ellipsograpta ovata,Aglestheria?zhejiangensis,Linhaiella mirifica 等,其中 Orthestheria intermedia,O. multicostata,Orthestheri-opsis tongfosiensis 3 种是从前一个叶肢介群延续上来的。这个叶肢介组合中 Orthestheriopsis比 Orthestheria 略占优势,Cratostracus zhejiangensis 是馆头组的特征分子,类似的标本发现于吉林东部大拉子组,Orthestheriopsis tongfosiensis 曾见于吉林大拉子组,O. scutulata 曾见于云南普昌河组,Migransia 主要发现于横山组下部。浙东南文成孔龙群产有 Zhestheria gracilis,Z. nemestheriformis,Z. wenchengensis,Z.zhengwanensis,Migransia spp. 和 Feiyunella zhedongensis 等。叶肢介研究者认为它与金衢盆地金华组所产叶肢介最为接近,时代归晚白垩世。本书考虑到叶肢介化石层之上还产有植物化石 Onychiopsis psitotoides,Ruffordia geopperti,故暂将孔龙群置于下白垩统上部,但也不排斥其属上白垩统的可能。6. 介形类浙江早白垩世晚期产有较丰富的介形类化石 ( 叶春辉等,1980; 蒋维三等,1993) ,归纳起来可分为两个组合,现分述于后。( 1) Cyprides ( Morinia) -Latonia 组合 ( 下组合)该组合赋存在浙西北区横山组底部或下部层位。化石以 Cyprides 属占统治地位,其中以 Cypridea ( Morinia) 亚属为主,并含 Latonia 属的代表,其他则是前一介形类组合延续上来的分子。Cypridea ( Morinia) hengshanensis 等个体较大,前背部横槽较深的类型只有在早白垩世中、晚期才出现,与滇中马头山组,浙东南馆头组、松辽平原青山口组,皖南徽州组等介形类化石关系密切。( 2) Cypridea ( Cypridea) -C. ( Morinia) -C. ( Bisulcocypridea) 组合 ( 上组合)该组合代表层位是浙东南馆头组,主要属种: Cypridea ( Cypridea) cf. unicostata,C.( C. ) cf. ampullaceousa,C. ( C. ) yongkangensis,C. ( C. ) aff. anhuaensis,C. ( Morinia)monosulcata,zhejiangensis,C. ( M. ) zhedongensis,C. ( M. ) paracompressa,C. ( Bisulco-cypridea) mononoda yongkangen-sis,Darwinula leguminella,Eucypris spp.,Ziziphocypris spp.,C. ( Cyamocypris) oblonga,C ( C. ) spp. 等,由上可知,这是一个类型多样的 Cypridea 属与单一个体 Darwinula leguminella 为主的介形类化石组合,以 Cypridea ( Cypridea) 亚属为主,伴少量 C. ( Bisulcocypridea) ,C. ( Morinia) ,C. ( Cyamocypris) 亚属,可与美国早白垩世阿普梯期介形类化石比较,我国其他地区含有这一类型介形类组合的地层有: 滇中马头山组、皖南徽州组、湖南漆家河组、松辽平原青山口组及甘肃河西走廊惠回堡组上段,以及苏南葛村组等。7. 昆虫Solusipanorpa 群。浙江早白垩世晚期已发现的昆虫化石稀少,仅发现于诸暨小溪寺馆头组,林启彬 ( 1980) 研究后,认为归 Solusipanorpa 群。8. 鱼类Paralycoptera-Pingolepis-Huashia 鱼群。本区早白垩世晚期鱼类化石仅发现于浙东南区永康、武义、缙云、丽水、文成、诸暨、天台等地,包括 9 个属,张弥曼等 ( 1977) 曾做过系统研究,建立副狼鳍鱼、秉氏鱼及华夏鱼 ( Paralycoptera-Pingolepis-Huashia) 为主鱼群,其主要属种有: Paralycoptera wui,Pingolepis polyurocentralis,Huashia gracilis,Chetungichthys brevicephalus,Yungkangichthys hsi-tanensis,Neolepidotes yungkangensis 等。这一鱼群真骨鱼类种类略多,鱼的体形比较多样化。该鱼群中以副狼鳍鱼、华夏鱼占多数,华夏鱼较狼鳍鱼进步,副狼鳍鱼在某些特征上向骨舌鱼方向特化的程度似乎比狼鳍鱼更大些。9. 脊椎动物与恐龙蛋化石浙江晚白垩世早期地层产有恐龙骨骼及恐龙蛋化石,1995 年 11 月 7 日 《浙江日报》报导在永康市古丽镇附近发现恐龙股骨和恐龙蛋化石。为此,1998 年笔者赴实地考察,在永康市文化局博物馆的协助下,见到了上述化石,恐龙股骨化石长约 1m,重 35kg,断面直径约 20cm,明显钙化,颜色白皙、纹理清晰,同时见到一窝恐龙蛋化石,共 7 枚,蛋呈椭圆形,直径约 10 余厘米,产于浅棕红色粉砂岩中。为了解化石的具体产地、层位及埋藏情况,在化石采集者黄德望同志陪同下观察了产上述化石的地层,并照相记录,证实化石产于朝川组顶部河流相地层中。另据仙居县文化局有关同志介绍,在仙居横溪附近拓宽公路时,在砾岩下面的红层中发现恐龙蛋化石,并请浙江大学地质系教师到现场指导,后因经费及工程进度等因素未保存下来。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有研究人员在天台盆地发现有恐龙碎骨及恐龙蛋化石 ( 浙江 1∶20 万仙居幅) ,近年来随着基本建设大规模开展,新发现化石点多达 70 余处,恐龙蛋化石形态各异,大小不等,据钱迈平等研究,已经鉴定的约有 7 属,至于恐龙骨骼碎片,也有多种类型,如鸟臀目 ( Ornithischia) 、甲龙类 ( An-kylosaurs) 、蜥臀目 ( Saurischia) 、兽足类 ( Theropoda) 等。上述化石以往都归在 “赖家组 a 段”或 “两头塘组”抑或 “天台群”,本书认为应属朝川组上部或顶部层位。2003 年4 月 《钱江晚报》 报道,在浙西北区兰溪市墩头镇梅坞村附近水库,发现一批恐龙蛋化石约 50 枚,化石产自横山组上部,这一新发现,为横山组的时代归属提供了化石佐证。众所周知,我国恐龙蛋化石分布较广,可作为晚白垩世的标准化石,从我国已知的17省 ( 区) 的产出层位及国外有关资料来看,也都已证实。目前,在国内外可靠的下白垩统地层中尚未见有恐龙蛋化石的报导,因此,产上述化石地层的时代大致为晚白垩世赛诺曼期—土伦期。永康盆地典型朝川组顶部恐龙股骨及恐龙蛋化石的发现,对区域地层对比有重要意义。这从化石上佐证了朝川组上部与 “两头塘组”或 “赖家组 a 段”层位大致相当,其时代似应归晚白垩世早期为宜。但也不排除早白垩世晚期产恐龙蛋化石的可能性。

生物学上process 什么意思

process 英[u02c8pru0259u028ases] 美[u02c8prou028ases] n. 过程; 工序; 做事方法; 工艺流程; vt. 处理; 加工; 审阅; 审核; vi. 列队行进; [网络] 进程; 流程; 的过程; [例句]There was total agreement to start the peace process as soon as possible.全体一致同意尽快开始和平进程。[其他] 第三人称单数:processes 复数:processes 现在分词:processing过去式:processed 过去分词:processed形近词: access recess precess

生物问题?

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进行区分。基因突变是染色体内的碱基配对出现错误(ATGC四种碱基两两配对,A-T,G-C),在进行有性生殖的高等生物中,基因突变的概率并不大。事实上,基因突变本身就是小概率事件,而且我们的DNA聚合酶在复制DNA时会进行校对(proofreading),确保碱基对正确表达。而基因重组则是父母双方的生殖细胞结合时形成的四分体进行交叉,互换部分遗传物质导致的。交叉是普遍现象,与突变是完全不同的。

请问一下分子生物学术语中的“de-orphanization” 在中文里面该如何翻译?

脱孤(de-orphanization)在研究受体和配体之间的对应关系时,需要对受体进行脱孤研究。

生物里的protocol是什么意思?

蛋白质么。。。?

医学生物化学病例分析

  一般将急性胰腺炎分为急性水肿型(轻型)胰腺炎(占88~97%)和急性出血坏死型(重型)胰腺炎两种。轻型主要变化为:胰腺局限或弥漫性水肿、肿大变硬、表面充血、包膜张力增高。镜下可见腺泡、间质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少量散在出血坏死灶,血管变化常不明显,渗液清亮。重型者变化为高度充血水肿,呈深红、紫黑色。镜下见胰组织结构破坏,有大片出血坏死灶、大量炎细胞浸润。继发感染可见脓肿,胰周脂肪组织出现坏死,可形成皂化斑。(系为胰脂肪酶分解脂肪为脂肪酸和甘油,脂肪酸与血中钙结合成此斑,所以血钙下降)。腹腔内有混浊恶臭液体,液中含有大量胰酶,吸收入血后各种酶含量增高,具有诊断意义。两型间无根本差异,仅代表不同的病理阶段。轻型较平稳、死亡率低,重型者经过凶险、并发症多(休克、腹膜炎、败血症等)、死亡率高,甚至可在发病数小时死亡。本病可累及全身各系统、器官,尤以心血管、肺、肾更为明显。  各系统的主要病理变化如下:  1.血容量改变 胰酶进入血流,激活纤维蛋白溶酶原系统,使激肽释放,血管扩张;同时胰酶使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血管通透性加大。致使大量血浆外渗、血容量减少,甚至可丧失40%的血循环量、出现休克。  2.心血管改变 胰蛋白酶进入血流,除使小动脉收缩,并直接损害心肌,抑制心肌利用氧,造成心肌梗死。胰酶还激活凝血因子Ⅷ、Ⅵ,使血小板凝集呈高血凝状态,还可损害血管内膜,造成DIC、门静脉血栓形成。  3.肺部改变 常并发ARDS是本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急性胰腺炎时释放卵磷脂酶,可分解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使气体交换明显下降。上述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及氧自由基对肺毛细血管内皮的毒性作用。使肺微循环障碍,致肺间质水肿、出血、肺泡塌陷融合,加之腹胀、膈肌升高、胸腔积液等均加重肺部改变,终致ARDS。  4.肾脏改变 除因血容量不足造成肾缺血外,胰酶产生的蛋白分解产物,成为肾脏的毒性物质,加重了肾脏的机能障碍。由于急性胰腺炎时严重感染,及血液高凝状态,可使肾小管受损,导致肾功能衰竭,以病后3~4日多见。  急性胰腺炎的病理变化的不同阶段其全身反应亦不一样即使是同样为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由于发病时间机体的状况亦可表现有较大的差异概括的表现是:急性水肿型胰腺炎主要症状为腹痛恶心呕吐发热而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症状除上述情况外又因胰腺有出血坏死和自溶故又可出现休克高烧黄疸腹胀以至肠麻痹腹膜刺激征以及皮下出现淤血斑等  腹痛为最早出现的症状往往在暴饮暴食或极度疲劳之后发生多为突然发作位于上腹正中或偏左疼痛为持续性进行性加重似刀割样疼痛向背部胁部放射剧烈的腹痛多系胰腺水肿或炎性渗出压迫刺激腹腔神经丛若为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发病后短暂时间内即为全腹痛急剧腹胀似向腹内打气样感同时很快即出现轻重不等的休克  恶心呕吐为迷走神经被炎性刺激的表现发作频繁起初为进入食物胆汁样物病情进行性加重(或为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很快即进入肠麻痹则吐出物为粪样  黄疸急性水肿型胰腺炎出现的较少约占1/4而在急性出血性胰腺炎则出现的较多黄疸的出现多由于:同时存在胆管结石嵌顿;胆总管开口水肿痉挛;肿大的胰头压迫胆总管下端;或因病情重笃因腹腔严重感染而造成肝功能损害  脱水急性胰腺炎的脱水主要因肠麻痹呕吐所致这是轻型的原因而重型胰腺炎在短短的时间内即可出现严重的脱水及电解质紊乱主要原因是因后腹膜炎症刺激可有数千毫升液体渗入后腹膜间隙似无形丢失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发病后数小时至10几小时即可呈现严重的脱水现象无尿或少尿  由于胰腺大量炎性渗出以至胰腺的坏死和局限性脓肿等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若为轻型胰腺炎一般体温在39℃以内3~5天即可下降而重型胰腺炎则体温常在39~40℃常出现谵妄持续数周不退并出现毒血症的表现  少数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胰液以至坏死的溶解的组织沿组织间歇可达到皮下并溶解皮下脂肪而使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则局部皮肤呈青紫色有的可融成大片状可在腰部(Grey-Turner征)前下腹壁亦可在脐周出现(Cullen征)  胰腺的位置深在一般的轻型水肿型胰腺炎在上腹部深处有压痛少数前腹壁有明显压痛而急性重型胰腺炎由于其大量的胰腺溶解坏死出血则前后腹膜均被累及全腹肌紧压痛全腹胀气并可有大量炎性腹水可出现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消失出现麻痹性肠梗阻  由于渗出液的炎性刺激可出现胸腔反应性胸水以左侧为多见可引起同侧的肺不张出现呼吸困难  大量的坏死组织积聚于小网膜囊内则在上腹可以看到一隆起性包块触之有压痛往往包块的边界不清少数病人腹部的压痛等体征已不明显但仍然有高烧白细胞增高以至经常性出现似“部分性肠梗阻”的表现这往往在腹腔或盆腔形成局限性脓肿应做B超检查和指肛检查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迄今仍是一个难题首先是对治疗方式的选择:非手术治疗抑或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怎样才能做到合理的补充血容量减少并发症等手术治疗时机怎样掌握手术怎样实施方为合理关于急性胰腺炎的非手术治疗和/或手术治疗已探讨了几十年随着对急性胰腺炎变理变化的深入了解迄今对其治疗已有较为明确的意义:急性水肿型胰腺炎以姑息治疗为主而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应根据情况予以治疗前者在急性胰腺中约占80~90%后者约占10~20%但急性水肿性胰腺炎与出血坏死性胰腺炎之间的界限是不能迥然分开的急性水肿性胰腺炎可以转化为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据统计约有10%左右可以转化因此对急性水肿性胰腺炎在非手术治疗的过程中需严密观察其病程的衍变  急性水肿性胰腺炎与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治疗观点已比较一致但对胰腺局限性坏死的治疗观点尚有所争议一种意见认为应手术引流另一种意见认为可以采取姑息治疗从一些文献报道和我们治疗中的体会我们认为对这一类型的胰腺炎亦应手术“清创”理由是:一方面坏死是不可逆的而坏死组织难以吸收即使可以吸收病程亦很长长期毒素吸收临床症状如持续腹痛发烧等经久不退另一方面在坏死组织中的毒性物质如血管活性肽弹力蛋白磷脂酶A等将引起胰腺进行性自我消化病变可能继续扩大则将导致全身中毒症状进一步加重以至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而致衰竭非手术治疗的一些方法亦是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术前准备  一.非手术疗法  急性胰腺炎的非手术疗法合理应用则大部分急性水肿型胰腺炎可以治疗同时也为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做了较好的术前准备非手术疗法包括:防治休克改善微循环解痉止痛抑制胰酶分泌抗感染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加强重症监护的一些措施等见表10  急性胰腺炎非手术治疗主要措施如下:  一抗休克  1.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  2.解痉止痛维持电解质酸碱平衡  二控制炎症发展  1.抑制胰液分泌  禁食鼻胃管减压  药物:抗胆碱能药物高血糖素等  抑制RNADNA合成:5-FuSandotatin  低温  胰腺照射△  2.胰酶的抑制:抑肽酶阿托品黄豆胰蛋白酶抑制剂  抗蛇毒抗毒素善得定(Sandostatin)  3.皮质类固醇  三阻断并发症  1.抗生素  2.胰岛素  3.抗酸  4.肝素纤维蛋白溶酶  5.低分子右旋糖酐  6.加压素  四支持及监护  1.ICU监护及肺肾的保护  2.营养支持  △为试用阶段,用于重型胰腺炎  (一)防治休克改善微循环  急性胰腺炎发作后数小时由于胰腺周围(小网膜腔内)腹腔大量炎性渗出体液的丢失量很大特别是胰腺炎导致的后腹膜“化学性灼伤”丧失的液体量尤大因此一个较重的胰腺炎胰周围腹腔以及腹膜后的渗出每24小时体液丢失量可达5~6L又因腹膜炎所致的麻痹性肠梗阻呕吐肠腔内积存的内容物等则每日丢失量将远远超过5~6L除体液丢失又造成大量电解质的丢失并导致酸碱失衡在24小时内要相应的输入5~6L液体以及大量的电解质若输入速度过快则将造成肺水肿为此对于大量输液又要减少输液带来的并发症应通过CVP和尿量的监测通过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和尿量比重的变化进行输液为改善微循环予以适量输入右旋糖酐右旋糖酐的分子量大小可灵活掌握在快速扩大充血容量时用高分子随即改为低分子以改善微循环并给以扩张微血管的药物如654-2等为扩充血容量并减少炎性渗出输入白蛋白此外根据血生化所检测的电解质变化以及血气所测得的酸碱结果给补充钾钙离子和纠正酸碱失衡  (二)抑制胰腺分泌  1.H2受体阻断剂:如甲氰咪胍(cimetidine)雷尼替丁(ranitidine)法莫替丁(farmatidine)等均可减低胃酸的分泌并能抑制胰酶的作用有人将H2受体阻断剂与5-Fu同时应用认为对胰腺外分泌有更好的抑制作用500~1000mg/日静脉滴入  2.抑肽酶(Trasylol):自Trapnell1974年大剂量应用于临床以来现已广泛的临床使用大剂量用以抑制胰液酶分泌它除了能抑制胰蛋白酶分泌以外并能抑制激肽酶纤维蛋白溶酶的分泌目前的剂量是2万单位/公斤体重加入静脉输液内滴注1周为1疗程据Trapnell的报道大剂量使用抑肽酶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水肿型急性胰腺炎的效果较好但对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效果尚不能完全肯定早在70年代80年代我们亦热衷于使用(但量较少)并未发现其有较明显的效果而且又可导致过敏反应之虞  3.5-Fu(5-氟脲嘧啶):5-Fu可以抑制核糖核酸(DNA)和脱氧核糖核酸(RNA)的合成在急性胰腺炎时用其阻断胰腺外分泌细胞合成和分泌胰酶5-Fu治疗急性胰腺炎始于70年代现已逐渐用于临床1979年Mamm用肠激酶作胰腺管内注射则诱发急性胰腺炎和高胰淀粉酶血症当5-Fu与肠激酶一同注入胰管则可阻止胰腺炎的发生1978~1981年学者报告用5-Fu治疗急性胰腺炎300余例能阻断其病程的发展并使淀粉酶胰蛋白酶下降死亡率与痊愈时间均减少  黄延庭等1989年报道10例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其中5例应用5-Fu治疗无1例死亡血尿淀粉酶平均2~10天内降至正常而另5例未用5-Fu组系按常规治疗仅存活3例死亡2例均死于中毒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用量是:500mg溶500ml液体中静脉滴注连续1周少数可用10天丹东市第一医院(1989年)报告17例坏死性胰腺炎经手术引流并用5-Fu治疗仅死亡1例  5-Fu的作用要注意要点:①免疫功能低下重型胰腺炎但淀粉酶不高者或做胰部分切除后不宜使用;②对水肿性胰腺炎而且淀粉酶很高者部分“清创”者应配合使用5-Fu则效果良好病人恢复顺利  禁食和胃肠减压:这一措施在急腹症患者作为常规使用急性胰腺炎时使用鼻胃管减压不仅仅可以缓解因麻痹性肠梗阻所导致的腹胀呕吐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胃液胃酸对胰酶分泌的刺激作用而限制了胰腺炎的发展由于食糜刺激胃窦部和十二指肠而致胰酶分泌通常要禁食时间较长当淀粉酶至正常后再禁食1~2周否则由于进食过早而致胰腺炎复发  (三)解痉止痛  急性重型胰腺炎腹痛十分剧烈重者可导致疼痛性休克并可通过迷走神经的反射而发生冠状动脉痉挛因此应定时给以止痛剂传统方法是静脉内滴注0.1%的普鲁卡因用以静脉封闭并可定时将杜冷丁与阿托品配合使用既止痛又可解除Oddi括约肌痉挛另有亚硝酸异戊酯亚硝酸甘油等在剧痛时使用之特别是在年龄大的病人用此既可解除Oddi括约肌的痉挛同时对冠状动脉供血大有益处  (四)营养支持  急性胰腺炎时合理的营养支持甚为重要若使用恰当则可明显的降低死亡率若使用不当有时可能增加死亡率急性重型腹膜炎时机体的分解代谢高炎性渗出长期禁食高烧等病人处于负氮平衡及低血蛋白症故需营养支持而在给以营养支持时又要使胰腺不分泌或少分泌因此必须掌握其内在的规律以发挥营养支持的最大作用  1.急性胰腺炎营养支持应考虑下列几点:①轻度胰腺炎又无并发症者不需要营养支持;②中重度急性胰腺炎早期开始营养支持(在血动力学和心肺稳定性允许的情况下);③初期营养支持应通过肠道外途径要有足够量的热量;④病人在手术时做空肠造口输供肠饲;⑤当病人的症状体检以及CT检查所显示的胰腺图像基本正常后再行口服饮食但含脂肪要少  2.急性重型胰腺炎的营养支持可概括与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应以全胃肠外营养(TPN)为主一般需2~3周;第二阶段通过空肠造口予以肠道要素饮食2~3周胃肠造口注肠道要素饮食(EEN)仍有一定的胰酶刺激作用因此EEN不宜过早使用;第三阶段逐步过度到口服饮食口服饮食开始的时间至关重要必须对病人的全面情况进行综合后再逐步开始进食  3.急性胰腺炎发病的一重要机理是:激活的胰酶使腺体和胰组织自化消化因此在治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要使胰腺分泌“静止”或“休息”在使用营养支持时一定要把握住何种营养成分从哪种途径进入体内可使胰腺不分泌或少分泌(指消化酶)现对下列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1)肠道营养和胰腺分泌:胃胰和肠胰反射则可刺激胰腺外分泌有人对狗胃十二指肠或空肠输注要素饮食(含葡萄糖脂肪氨基酸)与输注水对照进行研究胃内输注要素饮食后胰分泌量蛋白碳酸氢盐分泌量增加十二指肠内输注要素饮食后胰分泌量增加而蛋白碳酸氢盐的分泌无明显改变空肠内输注要素饮食后则胰外分泌量蛋白碳酸氢盐分泌增加对照组空肠输注不增加胰外分泌Stabile将不同剂量的乳化脂肪(Intralipid)注入实验狗十二指肠发现超过基础量的乳化脂肪则与蛋白和碳酸氢盐排出量的关系明显因此在急性胰腺炎的恢复期口服脂肪饮食的量要低而在肠饲中将脂肪饮食直接输入空肠排队胃胰肠胰的反射则胰腺外分泌减少  (2)胃肠外营养与胰腺分泌:  葡萄糖:Klein报道静脉输注葡萄糖可抑制胰腺外分泌可能与血清渗透性增高有关  氨基酸:Fried将晶体1-氨基酸输入犬瘘管模型发现胰蛋白分泌量无改变Stabile输注混合氨基酸液不增加胰腺分泌蛋白或碳酸氢盐的排出说明静脉输注氨基酸并不刺激人的胰腺分泌  脂肪酸:经研究证实十二指肠内注入脂肪酸有明显的刺激胰腺分泌作用而静脉输注脂肪酸则不刺激胰腺外分泌  (五)抗生素的应用  1.抗生素的血-胰液屏障:将胰液及血清经微生物法酶免疫法以及接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抗生素的含量发现抗生素在透入胰液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是在胰腺内存在着一种类似血-脑屏障的血-胰屏障抗生素在透过血-胰屏障时首先要透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和基底膜然后透过胰腺腺泡及导管的细胞膜而进入胰液由于细胞膜含有较多量的脂类故极性小脂溶性高的抗生素较极性大水溶性高者更易透过抗生素的血清蛋白结合率作为载体的结合蛋白分子量大小抗生素的pH值均可影响其进入胰液因此在急性胰腺炎时炎症影响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亦影响抗生素向胰液的透入既然胰液中含有抗生素胰组织中也应含有抗生素但胰液中的抗生素浓度能否代表胰组织中的浓度经实验证明胰组织和胰液中抗生素的浓度两者是平行的到目前经研究的30多种抗生素能够进入胰腺且能达到有效浓度的仅1/3在血-胰屏障作用下有的抗生素如青霉素G和一些头孢类抗生素不能进入胰组织四环素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进入胰组织很少不能形成有效的浓度  2.急性胰腺炎对抗生素应用的原则:能透过血-胰屏障;能在胰腺组织内形成有效浓度;能有效的抑制已知的致病菌近些年研究胰腺感染的菌种出现的频率依次为: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肠球菌金葡菌绿脓杆菌奇异假单孢菌链球菌产气肠杆菌脆弱类杆菌等近年来真菌(念珠菌)感染有所增加经研究发现超广谱的抗菌素亚胺配已能(泰宁)以及环丙氟哌酸能够抑制以上的细菌(脆弱杆菌除外);头孢他唑(复达欣)头孢噻肟西梭霉素利福平复方新诺明能够抑制上述9种中的5种菌氯林可霉素能抑制3种菌而甲硝唑只能抑制脆弱菌  3.急性胰腺炎时细菌的来源多由于下列两方面:①因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免疫力下降肠道菌谱失衡则某些致病菌生长繁殖从而发生肠道细菌易位;②TPN的因素在TPN时感染甚易发生特别是因导管的护理不当尤易发生  (六)腹膜腔灌洗  1.腹腔灌洗的方法:局麻下在脐下腹中线作小切口置入软而不易折断的硅胶管而后将硅胶管周围封闭灌洗液为等渗包括有右旋糖酐和葡萄糖15g/L钾4mmol/L肝素100IU/L氨苄青霉素125~250mg/L每15分钟灌入2L保留30分钟后再由引流管引出(又需15分钟)一个循环时间为1小时如此进行48小时或更长些时间(当视病人情况而定)一般为2~7天  2.灌洗的目的是将胰腺炎渗出液中含有多种毒性物质和有害物质如淀粉酶脂肪酶磷脂酶A胰蛋白酶元类前列腺素活性酶和激肽形成酶等引出体外减少中毒并能将继续坏死的胰组织引出体外在实施腹膜腔灌洗时要注意:在置管时切忽损伤高度胀气的肠管;灌注液按常规为每次用量约2L但由于急性胰腺炎常并发呼吸衰竭若在短时间内再增加腹内的容量则将加重呼吸衰竭因此必须减少灌注量和延长灌注时间同时要加强监护如定时测血气的改变;若用葡萄糖作为维持渗透压时要密切检测病人的血糖变化因重型胰腺炎病人的糖耐受量常有降低若有降低则可同时使用胰岛素  腹腔灌洗在早期由于减少了毒素物质的吸收减少了心肺的并发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其引流的效果仍不理想部分胰腺的坏死或液化物不能引出体外后期的引流灌洗效果不及开腹后经小网膜腔的胰周和后腹胰的引流效果好  3.我们曾采用折中的办法:对急性重型胰腺炎有炎性渗出液时在右下腹和左下腹分别做一小切口即放出大量炎性液体用环型钳将引流管分别送至双膈下及双下腹的最低位置此系在局麻下做小切口引流对机体扰乱不大效果较好  我们体会无论是腹膜腔灌洗抑或双下腹小切口置管引流在术前必须对胰腺的病理变化有所了解即经过B超CT检查若胰腺有坏死变化不能使用而且在灌洗的过程中仍应以B超和CT做动态观察当出现胰腺坏死并有感染时即改为剖腹探查按手术治疗原则进行病灶清除和彻底引流  (七)加强监护  (八)间接降温疗法  急性胰腺炎的间接降温方法可分为开放式间接降温和封闭式间接降温疗法两种前者是应用冷溶液行胃灌洗但并发症较多而改用封闭式间接降温  二.手术治疗  (一)手术指征及时机  1.手术时机直接影响到治疗的效果早期手术和延期手术问题有不少争议早期手术是指发病后2周内者而2周后手术为延期手术早期或延期手术必须以病情变化为出发点:如全身中毒感染腹部体征休克胰腺破坏程度MOF是否存在等因此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手术时机早期延期一般情况下是根据胰腺病理变化的进程而定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①外科急腹症的表现;②无法排除其他威胁生命的急腹症均应予以积极准备下手术探查  2.早期(或过早)手术的弊端:坏死的胰腺与非坏死的胰腺由于时间短病理变化的界限尚未明确的分出术中对坏死的范围和深度难以判断若充分的清除坏死组织往往很困难清除(或切除)过少病变仍在继续进行有时需第二次手术切除过多则增加了创伤因此许多学者支持延期手术Becker等指出: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发病3~6周胰腺的病变方能局限全身的反应终止若能将手术推迟至2周后进行则治愈率可高达85%而早期手术者(2周内)由于常需再次或多次手术死亡率达40%从实践中已认识到:无法阻断胰腺的自身消化和坏死的病程术后残余胰腺继续坏死和继发感染现已基本上取得一致意见不宜早期手术探查在术前对病人进行大力支持疗法抗感染TPN防治心肺并发症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以度过全身反应的剧烈期  3.延期手术的优点:坏死和非坏死区分界明显手术的难度以及手术的危险性均降低;病变已局限化手术范围缩小针对性强创伤小;手术方法简单合理可按清创术的方法清除坏死组织以至可以避免再次手术;手术效果明显改善术后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均大为降低  (二)胰包膜切开术  (三)胰腺规则性切除术  胰腺规则性切除是根据坏死的范围作胰腺的不同部位切除如胰尾胰体次全及全切除切除的界限应达到胰腺的正常组织有时胰腺切除应连同胰外受侵组织一并清除并相应做附加手术  (四)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  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是采用钝性钳夹法或用吸引器吸除法将坏死组织清除并在胰床小网膜囊双膈下以至双侧盆腔置管引流经过动态CT及CT增强扫描确定诊断后实施手术Beger自1982年以来推崇此术式1985年报道205例坏死性胰腺炎治疗的状况205例中79例为局限性坏死126例为广泛性坏死138例经细菌检查证明40.4%已有感染该组总的死亡率为24.4%其中50例行坏死组织清除和小网膜囊及腹膜后间隙灌洗引流者死亡率为6.0%Larvin等使用本法治疗死亡率为21%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时要注意:胰腺坏死组织有无血管通过若有血管通过时要仔细分解以免术中发生大出血并将血管予以处理否则由于浸泡在坏死组织中将发生不可制止的大出血;清除坏死组织不必强求过度彻底残留的少许坏死物可以经引流管排除若在术中强行分离撕拉则断面容易发生出血;肠系膜根部(在胰头体交界处)的坏死组织决不可强行分离解割在其旁置引流任其自行分解后排出  (五)腹部开放堵塞和安装拉链术  鉴于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病理变化是进行性则尚无一种术式可一次性彻底治疗本症针对于此而倡而了腹腔开放堵塞术其方法是打开小网膜囊后充分游离胰腺并清除坏死组织于暴露的横结肠系膜大血管上胃后壁上盖以非粘性多孔纱布保护再用盐水纱布堵塞腹壁可以疏松缝合;亦可采用“三明治”式技术将聚丙烯(Marlx)网片覆盖于暴露的内脏或网膜上再缝于切口双侧筋膜边缘外覆透明手术粘贴巾吸引管置于两层之间;每次换药时去掉粘贴巾切开网膜片入腹手术结束时缝合网片外覆透明粘贴巾又恢复了“三明治式”结构以上两种方法各有其利弊亦有人提出若干种关腹方法原则是要简单便于再次换药防止混合感染  (六)低温和冷冻外科治疗急性重型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的发病基础是胰腺细胞进行性坏死以及酶的自身消化低温可以降低代谢速度和酶的催化能力当胰腺的温度降至8~10℃时可抑制酶的分泌(外分泌)降至0~4℃时则发生不可逆性抑制冷冻外科(cryosurgery)治疗急性胰腺炎已应用于临床收到了一定的疗效通过冷探头(-160~-196℃)的接触以破坏急性胰腺炎产生的炎症组织及胰酶抑制自身消化达到治疗的作用它不同于冷冻治疗肿瘤它不要求破坏全部组织细胞只需抑制绝大部分胰腺细胞所产生的酶蛋白对其起一灭活作用阻断自身消化  急性胰腺炎的护理措施如下:  (1)保守治疗期间的护理  1)一般护理  ①绝对卧床休息:可取屈膝侧卧位,剧痛而辗转不安者防止坠床。  ②禁食期间有口渴时可含漱或湿润口唇,一般不能饮水。腹痛和呕吐基本缓解后可由小量低脂、低糖流质开始,逐步恢复到普食,但忌油腻食物和饮酒。  2)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坏死性胰腺炎、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心、肺、肝、肾)。  ①密切观察神志、生命体征和腹部体征的变化,特别要注意有无高热不退、腹肌强直、肠麻痹等重症表现,及时发现坏死性胰腺炎的发生。  ②观察呼吸:抽血做血气分析,及早发现呼吸衰竭。及时给高浓度氧气吸人,必要时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  ③观察尿量、尿比重,监测肾功能,及时发现肾衰。  ④观察有无出血现象,监测凝血功能的变化。  ⑤观察有无手足抽搐,定时测定血钙。  ⑥化验值的监测:包括血电解质、酸碱平衡和肝功能。  3)心理护理:指导患轳减轻疼痛的方法,解释禁食水的意义,关心和照顾其生活。  (2)术后护理:术后护理工作量大,持续时间长,病人应进监护室由专人护理,并使用气垫床。  1)多种管道的护理:患者可能同时有胃管、尿管、氧气管、输液管、气管切开管、肠道瘘管、T形引流管以及腹腔冲洗引流管等,护理上要注意:  ①了解每根导管的作用。  ②妥善固定:维持管道的正常位置,防止滑脱。  ③保持通畅:正确处理各种堵塞及引流不畅的情况。  ④保持无菌:防止污染,外接的消毒引流瓶、管子应定期更换。  ⑤准确记录各种引流物的性状、颜色、量。  ⑥冲洗液、灌注液要现用现配。  2)伤口的护理:观察有无渗液、有无裂开,按时换药;并发胰外瘘时。要注意保持负压引流通畅,并用氧化锌糊剂保护瘘口周围皮肤。  (3)营养方面的护理:患者需长时间禁食、留置胃管、又有多根引流管,机体消耗比较大,因此要注意及时补充营养,使机体达到正氮平衡,以利于组织修复。  营养支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完全胃肠外营养,约2~3周,以减少对胰腺分泌的刺激;第二阶段肠道营养,采用经空肠造瘘口灌注要素饮食,约3~4周;第三阶段逐步恢复到经口进食。做好TPN、EN的护理,防止并发症发生。有深静脉营养导管者,按中心静脉常规护理;进行肠道内营养者,给予病人饮食要注意三度(温度、浓度、速度)。  (4)做好基础护理及心理护理,预防褥疮、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并发症。  (5)防治术后并发症:及时发现,如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大出血、胰外瘘和胰腺脓肿或假性囊肿等。  (6)胰腺部分切除后,可能会引起内、外分泌缺失,如过去有隐性糖尿病者,术后症状往往加剧;或因胰液缺乏,出现脂性腹泻等。前者应根据化验报告,补充胰岛素;后者注意调节饮食,并补充胰酶制剂。

求生物股长 《真昼の月》的中文歌词,如果可以的话把罗马拼音也配上就更好了~

真昼の月正午之月いきものがかり作词:山下穂尊 作曲:山下穂尊真昼の月の光を浴びても就算受到正午的月光的洗礼言の叶の如く消えてく幻也就像说的话是渐渐消失的幻觉伝う涙は今宵も绮丽で 顺着的泪水今晚也是美丽的とめどなく溢れては消える调べ没完没了溢出了的是消失的音调想い驰せて焦がる人 暗中遐想着的人君ぞそれを愿えど待ち人你啊那个愿意等待的人巡る四季の中谁を恋ふて 循环着的四季中爱恋着谁一人夕凪に指を这わす一个人在风平浪静的傍晚慢慢的掰着指头 黄昏の风吹き止まぬよう 黄昏的风不停的吹动的样子睑の裏侧に祈りをして在眼皮的里边做着祈祷一抹の梦に身を委ね 在一缕梦里付托着身体白々光る发着银白银白的光真昼の月の光を浴びても 就算受到正午的月光的洗礼言の叶の如く消えてく幻也就像说的话是渐渐消失的幻觉伝う涙は今宵も绮丽で 顺着的泪水今晚也是美丽的とめどなく溢れては消える调べ没完没了溢出了的是消失的音调燃ゆる花のひらにとて 拿着可以燃烧的花瓣やがてそれも朽ち果てる定め不久那个也注定将是腐朽的结果霞む君の手よいつぞ消えて 朦朦胧胧你的手啊何时消失了かくも虚し気にまた时间を食む抓到的都是空虚的气还咀嚼着时间数多の光色褪せぬよう 不让那许多的光褪色的样子揺荡う星々をはた见上げて抬头看着挂满的摇荡的星星永远の梦を胸に缀じ 把永远的梦点缀在心里静かに浮かぶ静静的漂浮着滚る生命の岸辺を渡れど渡过沸腾着生命的岸边 君に辿り付かずしては眼醒める贸然的走向睁开眼睛觉悟的你放つ愿いは今宵も绮丽で 解放的心愿今晚也是美丽的届かずとも溢れる淡き调べ没送达的都是溢出的淡淡的音调真昼の月の光を浴びても 受到正午的月光的洗礼言の叶の如く消えてく幻也就像说的话是渐渐消失的幻觉伝う涙は今宵も绮丽で 顺着的泪水今晚也是美丽的とめどなく溢れては消える调べ没完没了溢出了的是消失的音调とめどなく溢れては消える调べ没完没了溢出了的是消失的音调

是微生物控制我们还是我们控制微生物?

我们终究还是可以控制我们的肠道的。今天一项新发表的论文阐述了这一诱人的发现,它揭示 了小鼠可以控制控制它们的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行为并且人类也有这样的潜能。这一发现充满前景而且颠覆了主流观念。主流观念认为存在于我们肠道中的复杂的生 态系统实际上是我们的主人,而我们只是提线木偶而已,它改变我们大脑的生化功能甚至对免疫系统也产生影响,使我们避免感染并帮助我们分解过量的汉堡和薯 条。哈佛医学院和和波士顿布里格姆妇女医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的研究人员在一些列精心设计的实验中发现老鼠粪便中充满了微小的非编码RNA,它们被称为来自胃肠道的微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s ),这些生物分子可能塑造并调节小鼠体内的微生物。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遗传流行病学教授 Tim Spector是《饮食神话:有关吃喝的真实科学》(The Diet Myth: Why the Secret to Health and Weight Loss Is Already in Your Gut)的作者,他没有参与这项研究,对此他说道:“多年来我们已经知道微生物会影响人体健康,并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一直怀疑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但这一想法从来没有被真正地定论。这项研究很好地解释了微生物和我们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它展示了在这个互动关系中,我们是如何影响微生物,这令人着迷。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员发现人类粪便与小鼠粪便中有17种microRNAs相同,这可能预示着人类与小鼠具有相似的机制。这也可能开辟一种包括移植microRNA在内的新的治疗途径。这项研究发表在杂志Cell Host & Microbe上,它的第一作者,哈佛医学院和和波士顿布里格姆妇女医院的神经学家Howard Weiner说道:“显然,它提出了一个迫切的问题:‘microRNA是从哪里来的,它们为什么在这里?"”Howard Weiner的团队能够通过比较正常的实验小鼠与肠道中那些先天缺乏特定microRNA的细胞来回答“microRNA是从哪里来的”的问题。特殊培育小鼠体内其它细胞的microRNAs并未改变但它们粪便中的microRNAs仍然缺乏,这表明通常位于肠道中的microRNA与粪便中的microRNA之间存在联系。他们从证据中总结出这些特别的RNAs来自两种胃肠道上皮细胞。研究人员也试图通过检查仅有18到23个核苷酸这样极小的RNA是如何运作来回答“为什么”这个问题。Weiner和他的同事们发现,这些由上皮细胞分泌的microRNA并不只是路人甲。令人惊讶的是,它们的作用似乎是非常精妙,并且能调节微生物本身。研究发现体内肠道microRNA少的小鼠更易患结肠炎。但当通过导管向这些病鼠肠道移植了来自正常小鼠的microRNA时,这些患病的小鼠开始产生更多的正常肠道组成物质。没有参与这项研究的Spector说这一系列实验设计“巧妙”。在确定这些关键发现后,研究人员还分别发现不同microRNA可以通过更自然的方式改变小鼠体内的特定细菌。研究人员向小鼠的饮用水中加入了有助于大肠杆菌生长的合成microRNA。在饮用这样的水两天后,小鼠粪便中大肠杆菌的含量增加了大概两倍,这证实了引入特定microRNA能够影响肠道。Weiner说:“我认为我们的研究为一种调节微生物的特别方法增加了可能性,我想它还打开了多种可能性。”此前,许多关于微生物的健康益处的焦点都集中在粪便移植的医疗应用上,它是将一个人的粪便移植到另一个人的结肠中,以期矫正受体肠道中的细菌。但是用不同microRNA去调节不同的特定细菌做法可能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替代方案。这是因为,从理论上讲,后者使用来自测序结果的基因草图来制造microRNA的模仿品(其与microRNA的作用对象相同),这种做法更简单,而且更有针对性,之后进行粪便移植并且确保它的安全。这个在未来有前景的潜在疗法出现与近期其它研究发现继续为我们理 解微生物增加了许多必要的细节。上周一个修订后的估算表明之前长期被引用的我们肠道中微生物是人体细胞十倍的近似值是不准确的。根据最近的基因分析和核磁 共振成像的实际数字是两者大致相同。与此同时,其它新研究也揭示了我们是如何获得特定肠道生物种群,它包括我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我们周围的人,还有遗传 学。关于这些可并不小。注:所有文章均由中国数字科技馆合作单位或个人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beta是怎样一种生物?

受是b,攻是a,俩人是舍友。本来关系挺好,可受因为舔自己的青梅小O,甘心做备胎来帮o钓攻,于是攻本来对受有好感,却因为受的举动而感到被利用和背叛就生气了,和受也疏远了。而受为了救小o被人轮jian了,于是在家人长期的忽视和被侵犯的痛苦中产生心理疾病,在花钱找牛郎做的时候才能产生心理慰藉。于是本来就对气味敏感的攻就更讨厌受了。受也知趣,再加上之前对攻的愧疚,也就一直默默忍着了。俩人就在微妙的平衡中相处,倒也相安无事。 (嗯……于是我就知道为什么说“自甘堕落”了……不过能接受啦嘻嘻嘻受也是不得已嘛。而且对于beta和这种性格的受我根本没有抵抗力,于是就接着看啦) 于是攻就发情期啦,于是就把受强制酱酱酿酿惹~受一边被强制一边想着“我完了虽然他现在温柔的叫我老婆但是等他醒了就会第一时间杀了我虽然这他妈不是我的错”哈哈哈笑死我了。攻清醒了果然光速搬走跟受划清界限,受也早有自知之明默默接受。但是一段时间后,受被小o和另一个不怀好意的a拐到酒吧下了药,千钧一发的时候在台上演出的攻救下了受,俩人再次酱酱酿酿。事后受主动提出离开并不再往来,攻却因为在doi后远离受的过程中对受产生了感情,一听受又要把他往外推就生气啦(攻真的好爱生气U0001f914),于是又强制嗯嗯啊啊(这是篇r文嘛理解一下)…… 俩人感情逐渐发展,但是小o总是出来作妖。又给受打电话说自己发情了啊不行了呀快来救我呀。在长年累月的相处和妈妈的施压下受对小o的好已经变成了习惯,一听就要去找他。攻嫉妒的不行于是把受拷了起来,给自己打了三针抑制剂去救完小o扭头就走。然而因为药量太大使得神经方面的疾病复发,进了医院。 哎,怎么说,攻和受真的太惨了。因为攻的精神状态有问题,需要强大的o来用信息素来缓和。

生物实验中的RACE是什么技术?

RACE (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是通过PCR进行cDNA末端快速克隆的技术,通过往两端延伸扩增,获得cDNA完整的3"端或5"端.http://baike.baidu.com/link?url=xeTGmRR7s57HYeMnz8s5tc9NK1Q1OpvEcRiWZzbu4gdD9P-o...

bio4是指哪几种生物识别技术?

Bio4是指结合生物特征的多模态安全身份验证系统,其中包括如下四种生物识别技术:人脸识别:通过面部特征识别技术,采集个人的人脸信息进行识别和认证;指纹识别:通过采集指纹的纹理、形态等特征信息,进行识别和认证;声纹识别:通过采集个人的声音信息,包括语音、音调、语音频率等,进行识别和认证;个人识别:包括基于DNA、虹膜、掌纹等技术的生物识别技术,这些技术采集人体各种生理特征进行识别和认证,具有高度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土壤微生物对土壤肥力有什么重要作用

如果是测定时用干土的话你还可以冷冻干燥放在冰箱里保存就好,但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的测定是用湿土进行的,个人建议不要等回来再做,那时候大半个月过去了,在冰箱中保存的土壤中的微生物量随着湿度温度等条件会有变化的(即使比放在外面变化小),这样会影响你的测定结果。而且这个测定大概1-2天就可以了,坚持坚持再回家不是更舒心?

微生物有什么作用

细菌、蓝细菌、放线菌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病毒,亚病毒 ( 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微生物的作用很多,总结起来可有一下几点:有害的作用:1.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2.有些微生物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当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它们可用来生产如奶酪,面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这点相当于上面所说的做为分解者)3.微生物能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有益的作用:1.很多菌种的次级代谢产物是对人类疾病非常有用的抗生素。如绿色丝状菌产生的青霉素。2.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3.由于微生物生长周期短,繁殖迅速等特点,被用于遗传育种上,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处了上面所说的还有很多,可以查阅一些相关资料,收获会很大的!]

微生物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你了解多少?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原生动物以及单细胞藻类)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学科影响 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必开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也是现代高新生物技术的理论与技术基础。 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及发酵工程就是在微生物学原理与技术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微生物学》也是高 等农林院校生物类专业发展及农林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之一。随着生物技术广泛应用,微生物学对现代与未来人类的 生产活动及生活必将产生巨大影响。 2、吸收多、转化快 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 大小以um计,但比表面积(表面积/体积)大,(插入表),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吸收,代谢废物排泄和环境信息接受面。这一特点也是微生物与一切大型生物相区别的关键所在。 举例:乳酸杆菌:120,000;鸡蛋:1.5;人(200磅):0.3 2、吸收多、转化快 这一特性为高速生长繁殖和产生大量代谢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举例:3克地鼠每天消耗与体重等重的粮食;1克闪绿蜂鸟每天消耗两倍于体重的粮食;大肠杆菌每小时消耗2000倍于体重的糖;发酵乳糖的细菌在1小时内就可以分解相当于其自身重量1,000~10,000倍的乳糖,产生乳酸;1公斤酵母菌体,在一天内可发酵几千公斤的糖,生成酒精; 3、生长旺、繁殖快 极高生长繁殖速度,如E.coli20-30分钟分裂一次,若不停分裂,48小时2.2×1043菌数增加,营养消耗,代谢积累,限制生长速度。这一特性可在短时间内把大量基质转化为有用产品,缩短科研周期。也有不利一面,如疾病、粮食霉变。 举例:Escherichiacoli(大肠杆菌)在最适的生长条件下,每12.5~20分钟细胞就能分裂一次;在液体培养基中,细菌细胞的浓度一般为108~109个/ml;谷氨酸短杆菌:摇瓶种子→50吨发酵罐:52小时内细胞数目可增加32亿倍。利用微生物的这一特性就可以实现发酵工业的短周期、高效率生产。例如生产鲜酵母时,几乎12小时就可以收获一次,每年可以收获数百次。 表 若干微生物的代时及每日增殖率 微生物名称 代时 每日分裂次数 温度 每日增殖率 乳酸菌 38分 38 25 2.7×1011 大肠杆菌 18分 80 37 1.2×1024 根瘤菌 110分 13 25 8.2×103 枯草杆菌 31分 46 30 7.0×1013 光合细菌 144分 10 30 1.0×103 酿酒酵母 120分 12 30 4.1×103 小球藻 7小时 3.4 25 10.6 念珠藻* 23小时 1.04 25 2.1 硅藻 17小时 1.4 20 2.64 草履虫 10.4小时 2.3 26 4.92 *为念珠蓝菌属(Nostoc)的旧称,与细菌同属原核生物。 4、适应强、易变异 极其灵活适应性,对极端环境具有惊人的适应力,遗传物质易变异。更重要的是在于微生物的生理代谢类型多、代谢产物种类多。 举例:万米深海、85公里高空、地层下128米和427米沉积岩中都发现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的种数,据1972年: 类型 低限 倾向种数 高限 病毒与立克次氏体 1217 1217 1217 支原体 42 42 42 细菌与放线菌 >1000 1500 1500 蓝细菌 1227 1500 1500 藻类 15051 23100 23100 真菌 37175 47300 68939 原生动物 24068 24068 30000 总数 79780 98727 127298 5、分布广、种类多 分布区域广,分布环境广。生理代谢类型多,代谢产物种类多,种数多。更重要的是在于微生物的生理代谢 青霉素类型多、代谢产物种类多。任何有其它生物生存的环境中,都能找到微生物,而在其它生物不可能生存的极端环境中也有微生物存在。 举例:青霉素生产菌Penicilliumchrysogenum(产黄青霉)的产量1943年为每毫升发酵液中含20单位青霉素,40多年来,经过世界各国微生物遗传育种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使该菌产量变异逐渐积累,加上发酵条件的改进,目前世界上先进国家的发酵水平每毫升已超过5万单位,甚至接近10万单位。微生物的数量性状变异和育种使产量提高的幅度之大,是动植物育种工作中绝对不可能达到的。正因为如此,几乎所有微生物发酵工厂都十分重视菌种选育工作。 微生物作用: 1、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作用 2、空气与水净化,污水处理 3、工农业生产:菌体,代谢产物,代谢活动 4、对生命科学的贡献编辑本段分类与命名 微生物的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每一分类单位之后可有亚门、亚纲、亚目、亚科... 以啤酒酵母为例,它在分类学上的地位是: 界(Kindom):真菌界 门(Phyllum):真菌门 纲(Class):子囊菌纲 目(Order):内孢霉目 科(Family):内孢霉科 属(Genus):酵母属 种(Species):啤酒酵母 种(species):是一个基本分类单位;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其他种有明显差别的菌株的总称。 ①菌株(strain)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及其一切后代(起源于共同祖先并保持祖先特性的一组纯种后代菌群)。因此,一种微生物的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物均可称为该菌种的一个菌株。菌株强调的是遗传型纯的谱系。 例如:大肠埃希氏杆菌的两个菌株:EscherichiacoliB和EscherichiacoliK12 菌株的表示法:如果说种是分类学上的基本单位,那末菌株实际上是应用的基本单位,因为同一菌种的不同菌株在产酶上种类或代谢物产量上会有很大的不同和差别! ②亚种(subspecies)或变种(variety):为种内的再分类。 当某一个种内的不同菌株存在少数明显而稳定的变异特征或遗传形状,而又不足以区分成新种时,可以将这些菌株细分成两个或更多的小的分类单元——亚种。 变种是亚种的同义词,因“变种”一词易引起词义上的混淆,从1976年后,不在使用变种一词。通常把实验室中所获得的变异型菌株,称之为亚种。 例如:E.colik12(野生型)是不需要特殊aa的,而实验室变异后,可从k12获得某aa的缺陷型,此即称为E.colik12的亚种。 ③型(form):常指亚种以下的细分。当同种或同亚种内不同菌株之间的性状差异不足以分为新的亚种时,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型。 例如:按抗原特征的差异分为不同的血清型 微生物的命名:微生物的名字有俗名和学名两种。如:红色面包霉——粗糙脉孢霉;绿脓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学名—是微生物的科学名称,它是按照有关微生物分类国际委员会拟定的法则命名的。学名由拉丁词、或拉丁化的外来词组成。学名的命名有双名法和三名法两种。 ①双名法:学名=属名+种名+(首次定名人)+现定名人+定名年份 属名:拉丁文的名词或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单数,首字母大写,表示微生物的主要特征,由微生物构造,形状或由科学家命名。种名:拉丁文形容词,字首小写,为微生物次要特征, 如微生物色素、形状、来源或科学家姓名等。 例:大肠埃希氏杆菌 Escherichiacoli(Migula)CastellanietChalmers1919 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aureusRosenbach1884 当泛指某一属微生物,而不特指该属中某一种(或未定种名)时,可在属名后加sp.或ssp.(分别代表species缩写的单数和复数形式)。 例如:Saccharomycessp.表示酵母菌属中的一个种。 菌株名称:在种名后面自行加上数字、地名或符号等 例如:BacillussubtilisAS1.389AS=AcademiaSinica BacillussubtilisBF7658BF=北纺 ClostridiumacetobutylicumATCC824丙酮丁醇梭菌 微生物的定义 现代定义: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形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但有些微生物是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等。)特点 个体微小,一般<0.1mm。 构造简单,有单细胞的,简单多细胞的,非细胞的。进化地位低,大多依靠有机物维持生命。分类 原核类: 三菌,三体。 三菌:细菌、蓝细菌、放线菌 三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类: 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非细胞类: 病毒,亚病毒 ( 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五大共性: 体积小,面积大; 吸收多,转化快 微生物; 生长旺,繁殖快; 适应强,易变异; 分布广,种类多。编辑本段类群 种类 原核: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 真核:真菌 、藻类、原生动物。 非细胞类:病毒和亚病毒。 一般地,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教科书中,均将微生物划分为以下8大类: 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细菌 (1)定义: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强的原核生物 (2)分布:温暖,潮湿和富含有机质的地方 (3)结构:主要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有球形,杆形,螺旋形 基本结构:细胞膜 细胞壁 细胞质 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4)繁殖: 主要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 (5)菌落: 单个细菌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当单个或少数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大量繁殖时,便会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落. 菌落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不同种类的细菌菌落的大小,形状光泽度颜色硬度透明度都不同.放线菌 (1)定义:一类主要成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分布:含水量较低,有机物较丰富的,呈微碱性的土壤中 (3)形态构造:主要由菌丝组成,包括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部分气生菌丝可以成熟分化为孢子丝,产生孢子) (4)繁殖:通过形成无性孢子的形式进行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 (5)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干燥,不透明,表面呈致密的丝绒状,彩色干粉病毒 (1) 定义: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非细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须依赖于活细胞. (2)结构:[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monospace; font-size: 13px; line-height: normal; white-space: pre-wrap; "]蛋白质衣壳以及核酸(核酸为DNA或RNA)[/font] (3)大小:一般直径在100nm左右,最大的病毒直径为200nm的牛痘病毒,最小的病毒直径为28nm的脊髓灰质炎病毒 (4)增殖:病毒的生命活动中一个显著的特点为寄生性。病毒只能寄生在某种特定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并利用会宿主细胞内的环境及原料快速复制增值。在非寄生状态时呈结晶状,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活动。以 噬菌体为例: 吸附→DNA注入→复制、合成→组装→释放 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示意图编辑本段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的化学组成 C,H,O,N,P,S以及其他元素微生物的营养物质 1 水和无机盐 2 碳源:凡能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繁殖所需碳元素的营养物质 来源 作用 3氮源:凡能为微生物提供所必需氮元素的营养物质 来源 作用:主要用于合成蛋白质,核酸以及含氮的代谢产物 4 能源:能为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源来源的营养物质或辐射能根据碳源和能源分类 5生长因子: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 能引起人和动物致病的微生物叫病源微生物,有八大类: 1.真菌:引起皮肤病。深部组织上感染。 2放线菌:皮肤,伤口感染。 3螺旋体:皮肤病,血液感染 如梅毒,钩端螺旋体病。 4细菌:皮肤病化脓,上呼吸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食物中毒,败血压症,急性传染病等。 5立克次氏体:斑疹伤寒等。 6衣原体:沙眼,泌尿生殖道感染。 7病毒:肝炎,乙型脑炎,麻疹,艾滋病等。 8支原体:肺炎,尿路感染。 生物界的微生物达几万种,大多数对人类有益,只有一少部份能致病。有些微生物通常不致病,在特定环境下能引起感染称条件致病菌。 能引起食品变质,腐败,正因为它们分解自然界的物体,才能完成大自然的物质循环。微生物的作用编辑本段贡献 现代生物学的若干基础性的重大发现与理论,是在研究微生物的过程中或以微生物为实验材料与工具取得的。这些理论包括:证明DNA(脱氧核糖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三大经典实验:肺炎球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实验、植物病毒的重组实验)。DNA的半保留复制方式(双螺旋的每一条子链分别、都是复制模板)。遗传密码子的解读(64个密码子各对应20种氨基酸及终止信号的哪一种)。基因的转录调节(operon, promoter, operator, repressor, activator的概念与调节方式)。信使RNA的翻译调节(terminator)等等……。 现在,很多常用、通用的生物学研究技术依赖于微生物,比如:分子克隆重组蛋白在细菌或酵母中的表达。很多医学技术也依赖于微生物,比如:以病毒为载体的基因治疗。编辑本段微生物在整个生命世界中的地位 当人类在发现和研究微生物之前,把一切生物分成截然不同的两大界-动物界和植物界。随着人们对微生物认识的逐步深化,从两界系统经历过三界系统、四界系统、五界系统甚至六界系统,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人Woese等发现了地球上的第三生命形式-古菌,才导致了生命三域学说的诞生。该学说认为生命是由古菌域(Archaea)、细菌域(Bacteria)和真核生物域(Eucarya)所构成。在图示“生物的系统进化树”中,左侧的黄色分枝是细菌域;中间的褐色和紫色分枝是古菌域;右侧的绿色分枝是真核生物域。 古菌域包括嗜泉古菌界(Crenarchaeota)、广域古菌界(Euryarchaeota)和初生古菌界(Korarchaeota);细菌域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和各种除古菌以外的其它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域包括真菌、原生生物、动物和植物。除动物和植物以外,其它绝大多数生物都属微生物范畴。由此可见,微生物在生物界级分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生命进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Brown等依据平行同源基因构建的“Cenancestor”生命进化树,认为生命的共同祖先Cenancestor是一个原生物。原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两个分支,一个是原核生物(细菌和古菌),一个是原真核生物,在之后的进化过程中细菌和古菌首先向不同的方向进化,然后原真核生物经吞食一个古菌,并由古菌的DNA取代寄主的RNA基因组而产生真核生物。 从进化的角度,微生物是一切生物的老前辈。如果把地球的年龄比喻为一年的话,则微生物约在3月20日诞生,而人类约在12月31日下午7时许出现在地球上。综述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 微生物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微生物千姿百态,有些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当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它们可用来生产如奶酪,面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 微生物非常小,必须通过显微镜放大约1000倍才能看到。比如中等大小的细菌,1000个叠加在一起只有句号那么大。想像一下一滴牛奶,每毫升腐败的牛奶中约有5千万个细菌,或者讲每夸脱牛奶中细菌总数约为50亿。也就是一滴牛奶中可有含有50亿个细菌。微生物能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莱明从青霉菌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中发现了青霉素,这对医药界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后来大量的抗生素从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中筛选出来。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还有一些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温、低温、高盐、高碱以及高辐射等普通生命体不能生存的环境,依然存在着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们发现的微生物已经很多,但实际上由于培养方式等技术手段的限制,人类现今发现的微生物还只占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微生物因为微生物很小,构造又简单,所以人们充分认识它,并发展成为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比起来,还是很晚的。尽管如此,人们已经在广泛的应用微生物了。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到微生物的存在和作用,也是最早应用微生物的少数国家之一。据考古学推测,我国在8000年前已经出现了曲蘖酿酒了,4000多年前我国酿酒已十分普遍,而且当时埃及人也已学会烤制面包和酿制果酒。 2500年前中国人民发明酿酱、醋,知道用曲治疗消化道疾病。公元6世纪(北魏时期),我国贾思勰的巨著《齐民要术》详细地记载了制曲、酿酒、制酱和酿醋等工艺。在农业上,虽然还不知道根瘤菌的固氮作用,但已经在利用豆科植物轮作提高土壤肥力。这些事实说明,尽管人们还不知道微生物的存在,但是已经在同微生物打交道了,在应用有益微生物的同时,还对有害微生物进行预防和治疗。为防止食物变质,采用盐渍、糖渍、干燥、酸化等方法。在我国隆庆年间就开始用人痘预防天花。人痘预防天花是我国对世界医学上的一大贡献,这种方法先后传到俄国、日本、朝鲜、土耳其及英国,1798年英国医生琴纳(Jenner)提出用牛痘预防天花。微生物学作为一门学科,是从有显微镜开始的,微生物学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形态学时期、生理学时期和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 形态学时期 微生物微生物的形态观察是从安东·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ck 1632-1732)发明的显微镜开始的,它是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人,他的显微镜在当时被认为是最精巧、最优良的单式显微镜,他利用能放大50~300倍的显微镜,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而且还把观察结果报告给英国皇家学会,其中有详细的描述,并配有准确的插图。1695年,安东·列文虎克把自己积累的大量结果汇集在《安东·列文虎克所发现的自然界秘密》一书里。他的发现和描述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世界。这在微生物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生理学时期 例如健康人肠道中即有大量细菌存在,称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细菌种类高达上百种。在肠道环境中这些细菌相互依存,互惠共生。食物、有毒物质甚至药物的分解与吸收,菌群在这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还不明了。一旦菌群失调,就会引起腹泻。随着医学研究进入分子水平,人们对基因、遗传物质等专业术语也日渐熟悉。人们认识到,是遗传信息决定了生物体具有的生命特征,包括外部形态以及从事的生命活动等等,而生物体的基因组正是这些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因此阐明生物体基因组携带的遗传信息,将大大有助于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奥秘。 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病原体的变异规律、毒力和致病性,对于传统微生物学来说是一场革命。 微生物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代表的生物体基因组研究成为整个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而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又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世界权威性杂志《科学》曾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评为世界重大科学进展之一。通过基因组研究揭示微生物的遗传机制,发现重要的功能基因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疫苗,开发新型抗病毒、抗细菌、真菌药物,将对有效地控制新老传染病的流行,促进医疗健康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壮大! 从分子水平上对微生物进行基因组研究为探索微生物个体以及群体间作用的奥秘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 为了充分开发微生物(特别是细菌)资源,1994年美国发起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计划(MGP)。通过研究完整的基因组信息开发和利用微生物重要的功能基因,不仅能够加深对微生物的致病机制、重要代谢和调控机制的认识,更能在此基础上发展一系列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基因工程产品,包括:接种用的疫苗、治疗用的新药、诊断试剂和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的各种酶制剂等等。通过基因工程方法的改造,促进新型菌株的构建和传统菌株的改造,全面促进微生物工业时代的来临。工业微生物涉及食品、制药、冶金、采矿、石油、皮革、轻化工等多种行业。通过微生物发酵途径生产抗生素、丁醇、维生素C以及一些风味食品的制备等;某些特殊微生物酶参与皮革脱毛、冶金、采油采矿等生产过程,甚至直接作为洗衣粉等的添加剂;另外还有一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可以作为天然的微生物杀虫剂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通过对枯草芽孢杆菌的基因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与抗生素及重要工业用酶的产生相关的基因。乳酸杆菌作为一种重要的微生态调节剂参与食品发酵过程。编辑本段世界地位 当人类在发现和研究微生物之前,把一切生物分成截然不同的两大界-动物界和植物界。随着人们对微生物认识的逐步深化,从两界系统经历过三界系统、四界系统、五界系统甚至六界系统,直到70年代后期,美国人Woese等发现了地球上的第三生命形式-古菌,才导致了生命三域学说的诞生。该学说认为生命是由古菌域(Archaea)、细菌域(Bacteria)和真核生物域(Eucarya)所构成。在图示“生物的系统进化树”中,左侧的黄色分枝是细菌域;中间的褐色和紫色分枝是古菌域;右侧的绿色分枝是真核生物域。古菌域包括嗜泉古菌界(Crenarchaeota)、广域古菌界(Euryarchaeota)和初生古菌界(Korarchaeota);细菌域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和各种除古菌以外的其它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域包括真菌、原生生物、动物和植物。除动物和植物以外,其它绝大多数生物都属微生物范畴。由此可见,微生物在生物界级分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生命进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Brown等依据平行同源基因构建的“Cenancestor”生命进化树,认为生命的共同祖先Cenancestor是一个原生物。原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两个分支,一个是原核生物(细菌和古菌),一个是原真核生物,在之后的进化过程中细菌和古菌首先向不同的方向进化,然后原真核生物经吞食一个古菌,并由古菌的DNA取代寄主的RNA基因组而产生真核生物。从进化的角度,微生物是一切生物的老前辈。如果把地球的年龄比喻为一年的话,则微生物约在3月20日诞生,而人类约在12月31日下午7时许出现在地球上!!有利有害!!

微生物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微生物千姿百态,有些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当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它们可用来生产如奶酪,面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微生物非常小,必须通过显微镜放大约1000 倍才能看到。比如中等大小的细菌,1000个叠加在一起只有句号那么大。想像一下一滴牛奶,每毫升腐败的牛奶中约有5千万个细菌,或者讲每夸脱牛奶中细菌总数约为50亿。也就是一滴牛奶中可有含有50 亿个细菌。微生物能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莱明从青霉菌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中发现了青霉素,这对医药界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后来大量的抗生素从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中筛选出来。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还有一些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温、低温、高盐、高碱以及高辐射等普通生命体不能生存的环境,依然存在着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们发现的微生物已经很多,但实际上由于培养方式等技术手段的限制,人类现今发现的微生物还只占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也相当奥秘。例如健康人肠道中即有大量细菌存在,称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细菌种类高达上百种。在肠道环境中这些细菌相互依存,互惠共生。食物、有毒物质甚至药物的分解与吸收,菌群在这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还不明了。一旦菌群失调,就会引起腹泻。 随着医学研究进入分子水平,人们对基因、遗传物质等专业术语也日渐熟悉。人们认识到,是遗传信息决定了生物体具有的生命特征,包括外部形态以及从事的生命活动等等,而生物体的基因组正是这些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因此阐明生物体基因组携带的遗传信息,将大大有助于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奥秘。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病原体的变异规律、毒力和致病性,对于传统微生物学来说是一场革命。 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代表的生物体基因组研究成为整个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而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又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世界权威性杂志《科学》曾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评为世界重大科学进展之一。通过基因组研究揭示微生物的遗传机制,发现重要的功能基因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疫苗,开发新型抗病毒、抗细菌、真菌药物,将对有效地控制新老传染病的流行,促进医疗健康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壮大!从分子水平上对微生物进行基因组研究为探索微生物个体以及群体间作用的奥秘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为了充分开发微生物(特别是细菌)资源,1994年美国发起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计划(MGP)。通过研究完整的基因组信息开发和利用微生物重要的功能基因,不仅能够加深对微生物的致病机制、重要代谢和调控机制的认识,更能在此基础上发展一系列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基因工程产品,包括:接种用的疫苗、治疗用的新药、诊断试剂和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的各种酶制剂等等。通过基因工程方法的改造,促进新型菌株的构建和传统菌株的改造,全面促进微生物工业时代的来临。 工业微生物涉及食品、制药、冶金、采矿、石油、皮革、轻化工等多种行业。通过微生物发酵途径生产抗生素、丁醇、维生素C以及一些风味食品的制备等;某些特殊微生物酶参与皮革脱毛、冶金、采油采矿等生产过程,甚至直接作为洗衣粉等的添加剂;另外还有一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可以作为天然的微生物杀虫剂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通过对枯草芽孢杆菌的基因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与抗生素及重要工业用酶的产生相关的基因。乳酸杆菌作为一种重要的微生态调节剂参与食品发酵过程,对其进行的基因组学研究将有利于找到关键的功能基因,然后对菌株加以改造,使其更适于工业化的生产过程。国内维生素C两步发酵法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菌株氧化葡萄糖酸杆菌的基因组研究,将在基因组测序完成的前提下找到与维生素C生产相关的重要代谢功能基因,经基因工程改造,实现新的工程菌株的构建,简化生产步骤,降低生产成本,继而实现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对工业微生物开展的基因组研究,不断发现新的特殊酶基因及重要代谢过程和代谢产物生成相关的功能基因,并将其应用于生产以及传统工业、工艺的改造,同时推动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 农业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认清致病机制发展控制病害的新对策 据资料统计,全球每年因病害导致的农作物减产可高达20%,其中植物的细菌性病害最为严重。除了培植在遗传上对病害有抗性的品种以及加强园艺管理外,似乎没有更好的病害防治策略。因此积极开展某些植物致病微生物的基因组研究,认清其致病机制并由此发展控制病害的新对策显得十分紧迫。 经济作物柑橘的致病菌是国际上第一个发表了全序列的植物致病微生物。还有一些在分类学、生理学和经济价值上非常重要的农业微生物,例如:胡萝卜欧文氏菌、植物致病性假单胞菌以及我国正在开展的黄单胞菌的研究等正在进行之中。日前植物固氮根瘤菌的全序列也刚刚测定完成。借鉴已经较为成熟的从人类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学信息筛选治疗性药物的方案,可以尝试性地应用到植物病原体上。特别像柑橘的致病菌这种需要昆虫媒介才能完成生活周期的种类,除了杀虫剂能阻断其生活周期以外,只能通过遗传学研究找到毒力相关因子,寻找抗性靶位以发展更有效的控制对策。固氮菌全部遗传信息的解析对于开发利用其固氮关键基因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环境保护微生物基因组研究找到关键基因降解不同污染物 在全面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滥用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也日益严重。面对全球环境的一再恶化,提倡环保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呼声。而生物除污在环境污染治理中潜力巨大,微生物参与治理则是生物除污的主流。微生物可降解塑料、甲苯等有机物;还能处理工业废水中的磷酸盐、含硫废气以及土壤的改良等。微生物能够分解纤维素等物质,并促进资源的再生利用。对这些微生物开展的基因组研究,在深入了解特殊代谢过程的遗传背景的前提下,有选择性的加以利用,例如找到不同污染物降解的关键基因,将其在某一菌株中组合,构建高效能的基因工程菌株,一菌多用,可同时降解不同的环境污染物质,极大发挥其改善环境、排除污染的潜力。美国基因组研究所结合生物芯片方法对微生物进行了特殊条件下的表达谱的研究,以期找到其降解有机物的关键基因,为开发及利用确定目标。 极端环境微生物基因组研究深入认识生命本质应用潜力极大 在极端环境下能够生长的微生物称为极端微生物,又称嗜极菌。嗜极菌对极端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极端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有助于从分子水平研究极限条件下微生物的适应性,加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有一种嗜极菌,它能够暴露于数千倍强度的辐射下仍能存活,而人类一个剂量强度就会死亡。该细菌的染色体在接受几百万拉德a射线后粉碎为数百个片段,但能在一天内将其恢复。研究其DNA修复机制对于发展在辐射污染区进行环境的生物治理非常有意义。开发利用嗜极菌的极限特性可以突破当前生物技术领域中的一些局限,建立新的技术手段,使环境、能源、农业、健康、轻化工等领域的生物技术能力发生革命。来自极端微生物的极端酶,可在极端环境下行使功能,将极大地拓展酶的应用空间,是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生物技术加工过程的基础,例如PCR技术中的TagDNA聚合酶、洗涤剂中的碱性酶等都具有代表意义。极端微生物的研究与应用将是取得现代生物技术优势的重要途径,其在新酶、新药开发及环境整治方面应用潜力极大。

微生物作业帮帮我

1.微生物饲料微生物饲料主要有单细胞蛋白和菌体蛋白饲料、发酵糖化饲料及秸秆微生物发酵饲料等。单细胞蛋白和菌体蛋白饲料是利用微生物生长繁殖快,蛋白含量高,利用有机废物来生产蛋白饲料。由我国于1984年3月20日发现的可利用薯类薯渣等粗淀粉的混生配伍菌株生产菌体蛋白饲料,简称4320菌体蛋白饲料,我国又相继选育出在柠檬渣、甜菜渣、豆渣、酒糟和玉米渣等工业废渣上生长良好的混生配伍菌株,用来生产4320系列菌体蛋白饲料。发酵饲料是利用各种有益微生物,把秸秆类粗饲料加工成营养丰富适口性好的饲料。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也属微生物饲料类,主要有酶制剂、真菌添加剂、维生素类、抗生素类、氨基酸类、活微生物等。通过生物发酵工程制取的微生物及代谢物、转化物作伺料,正广泛应用于畜牧业生产中。2.生物农药常用生物农药种类 1) B.t乳剂。乳化性能好,杀虫谱广。主要防治对象有松毛虫、玉米螟、棉铃虫、黏虫、稻纵卷叶螟、茶毛虫等。B.t乳剂是一种胃毒剂,害虫食后能产生一种特殊的酶,这种酶可以分解昆虫肠道中的1种蛋白质,使害虫肠道穿孔,肠道里的东西流入体腔,最后得败血症死亡。使用时应掌握气温15℃以上,一般以20℃为适宜,施用时间应比施用化学农药提前2~3 d。 2) 青虫菌和杀螟杆菌。菜青虫吃了粘有青虫菌的菜叶,肠壁会很快穿孔,变成团团泥浆而死。杀螟杆菌用于防治稻纵卷叶螟、三化螟,还能防治苍蝇、蚊子、黏虫、松毛虫、白蚂蚁、稻苞虫等害虫。 3) 白僵菌。对防治松毛虫和水稻害虫黑尾叶蝉有特效。白僵菌液接触害虫后,通过体壁进入害虫体内,很快萌发菌丝,吸收害虫体液,使害虫变僵发硬而死。 4) 井冈霉素。防治水稻纹枯病有特效。抑制水稻纹枯病菌丝,有效期长达15~20 d,耐雨水冲刷,对人畜安全无毒。 5) 农用抗菌素和植物抗菌素。生产上应用的抗菌素有春雷霉素、庆丰霉素、多抗霉素、土霉素、灰黄霉素、放线菌酮链霉素等。如农抗120是一种新型的农用抗生素,对瓜、果、蔬菜、花卉、麦类、烟草的白粉病及水稻、麦类的纹枯病,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3.微生物能源沼气是由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而产生,甲烷是沼气的主要成分,它是复杂有机物经多种微生物共同作用产生。经过微生物的发酵,将作为燃料的碳、氢和作为植物营养元素的N、P、K等分离开,使它们各得其所,各尽其用,提高了能量和物质利用效率,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有机残体及废弃物不断增加,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生产生活带来不良后果。以沼气为纽带可促进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有多重循环利用。如我国北方开发的“四位一体”高效种养结合发展模式,即太阳能温室→沼气池→猪圈→厕所和南方的“猪圈→沼气池→果园”模式,可使一切有机残体和废弃物无害化和资源化,是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发展之路。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Penn State University)的布鲁斯·洛根(Bruce Logan)认为,微生物是生产甲烷的最佳原料。洛根及其同事在湿地、沼泽地和垃圾填埋场等处多次进行了实验,发现微生物可在通电情况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甲烷,其中水解细胞将电能储存在甲烷中的效率高达80%。 相关的实验报告刊登在《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上,洛根教授还在一份特别声明中强调了微生物生产法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当甲烷燃烧时,它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正好与当初吸收的数量相当,因而不会向环境排放额外的温室气体。不仅如此,假如生产流程中的电能来自于太阳能或风能,那么整个燃料循环过程都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根据洛根的解释,尽管这一生产过程无法固定碳,但它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从而实现碳中立。 与此同时,病毒亦成为工程学领域的新秀,新一代微生物电池的研制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其工作原理和燃料电池类似,即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产生氢、甲酸、氨之类的“电极活性物质”作为电池燃料,然后将化学能转换成电能。例如,美国航空航天局利用微生物处理尿液,将生产出的氨气作为电极活性物质,从而获得微生物电池,同时也解决了废物处理问题。在密封的宇宙飞船里,每位宇航员每天可排出22克尿液,生产47瓦电力。麻省理工学院的安吉拉·贝尔 (Angela Belcher)及其同事对一种名为M13的病毒进行了基因改造,成功地使其自行构造出改良版锂离子电池的电气网络。贝尔在实验报告中称,病毒型电池的能量和动力性能可与美国最先进混合动力汽车的充电电池相媲美。

微生物对人类的好处,坏处

导致传染病毒的流行,好处对

生物信息学中blast是什么意思

blast n. 爆炸; 一阵(疾风等); (吹奏乐器、哨子、汽车喇叭等突然发出的) 响声; 突如其来的强劲气流; vt. 击毁,摧毁; 尖响; 裁判高声吹哨; 枯萎:使枯萎; vi. 爆炸; 吼叫; 枯萎:枯萎; 攻击:严厉批评或猛烈攻击; [例句]There is a risk that toxic chemicals might be blasted into the atmosphere.爆炸后有毒化学物质可能会进入大气层。生物信息学中应该是枯萎的意思。

生物信息学中blast是什么意思?

blast:n.v.(1)信息爆炸.(2)信息吹风.

污水处理中,CODb表示污染物中可生物降解的浓度,BODL表示全部生化需氧量,两者哪个大?

反了吧?COD是化学需氧量,BOD是生物需氧量!COD大呀.

请问BOD指标实际是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时需氧还是污染物本身需氧?

(一)BOD简介BOD(BiochemicalOxygenDemand的简写):生化需氧量或生化耗氧量(五日化学需氧量),表示水中有机物等需氧污染物质含量的一个综合指示。说明水中有机物由于微生物的生化作用进行氧化分解,使之无机化或气体化时所消耗水中溶解氧的总数量。其单位ppm或毫克/升表示。其值越高说明水中有机污染物质越多,污染也就越严重。为了使检测资料有可比性,一般规定一个时间周期,在这段时间内,在一定温度下用水样培养微生物,并测定水中溶解氧消耗情况,一般采用五天时间,称为五日生化需氧量,记做BOD5。数值越大证明水中含有的有机物越多,因此污染也越严重。BOD,生化需氧量(BOD)是一种环境监测指标,主要用于监测水体中有机物的污染状况。一般有机物都可以被微生物所分解,但微生物分解水中的有机化合物时需要消耗氧,如果水中的溶解氧不足以供给微生物的需要,水体就处于污染状态。BOD才是有关环保的指标。编辑本段(二)BOD计算生化需氧量的计算方式如下:BOD(mg/L)=(D1-D2)/PD1:稀释后水样之初始溶氧(mg/L)D2:稀释后水样经20℃恒温培养箱培养5天之溶氧(mg/L)P=【水样体积(mL)】/【稀释后水样之最终体积(mL)】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的比值能说明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有多少是微生物所难以分解的。微生物难以分解的有机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更大。望采纳。

BOD在生物处理中到底指的是什么

BOD是生化需氧量或生化耗氧量(BOD5代表五日化学需氧量),是水中有机物等需氧污染物质含量的一个综合指示.说明水中有机物由于微生物的生化作用进行氧化分解,使之无机化或气体化时所消耗水中溶解氧的总数量.其单位ppm或毫克/升表示.其值越高说明水中有机污染物质越多,污染也就越严重. 与COD(化学需氧量)的区别:COD表示水中有机物的总量,BOD代表可被微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

污水处理中生物需氧量(BOD)定义是什么

生化需氧量:(简称BOD)是指在有氧条件下,水中的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时所需要的氧量。它是一种间接表示有机物污染程度的指标,有机物的生化氧化分解通常有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含碳有机物的氧化,称为碳化阶段,约需20天才能完成。第二阶段主要是含氮有机物的氧化、称为硝化阶段,约需100天才能完成。在公认的情况下,一般标准做法是在20℃温度下,培养5天,进行测定,测得数据称为五日生化需氧量。简称BOD5,因此BOD5表示部分含碳有机物分解的需氧量,生活污水的BOD5应约在70%左右。五日生化需氧量的测定,是取原水样或经过适当稀释的水样,使其含有足够的溶解氧,以满足五日生化需氧的要求,将此水样分成二份,一份测得当天的溶解氧含量,而将另一份放入20℃培养箱内,培养5天后再测定其溶解含量,两者之差乘上稀释倍数即为BOD5。BOD5测定过程中,正确选择稀释倍数至关重要。通常认为,选择的稀释倍数应使经过稀释的水样在20℃恒温箱内培养5天后,它的溶解氧减少在20%~80%时较为适当。但是,有时常因BOD5的稀释倍数掌握不当造成数值上的误差,甚至稀释倍数太小而得不到BOD5的数据。

ET为什么代表外星生物???

外星生物是指区别于地球生物以外的、存在于地球以外星球上的生命物质。外星生物即包括最简单的构成生命的最基本的氨基酸、蛋白质,还包括一些在某些流星上发现的不知名细菌,甚至包括至今为止没有发现的外星人。  EBE是ExtraterrestrialBiological或Entity,Extraterrestrial的英文缩写。在1947年罗兹威尔坠毁事件的相关官方文件,其中用以指称外星生物的官方用语。  ET这个用语被用在史蒂芬史匹柏所拍的电影之后,就成为外星人的通俗称呼了

关于生物分类

zh.wi我日,断一下,百度不让发kipedia.见谅org你去这里面看看,有的,我看过,搜生物分类总表

生物分类和生物系统分类的区别

翻书

生物五界分类系统的界 系 统

原核生物界 (Bacteria)原生生物界 (Protoctistans)植物界 (Plants)真菌界 (Fungi)动物界 (Animals)

需要一份生物学发展史

在自然科学还没有发展的古代,人们对生物的五光十色、绚丽多彩迷惑不解,他们往往把生命和无生命看成是截然不同、没有联系的两个领域,认为生命不服从于无生命物质的运动规律。不少人还将各种生命现象归结为一种非物质的力,即“活力”的作用。这些无根据的臆测,随着生物学的发展而逐渐被抛弃,在现代生物学中已经没有立足之地了。 20世纪特别是40年代以来,生物学吸收了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的成就,逐渐发展成一门精确的、定量的、深入到分子层次的科学。人们已经认识到生命是物质的一种运动形态。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它是由蛋白质、核酸、脂质等生物大分子组成的物质系统。生命现象就是这一复杂系统中物质、能和信息三个量综合运动与传递的表现。生命有许多为无生命物质所不具备的特性。例如,生命能够在常温、常压下合成多种有机化合物,包括复杂的生物大分子;能够以远远超出机器的生产效率来利用环境中的物质和能制造体内的各种物质,而不排放污染环境的有害物质;能以极高的效率储存信息和传递信息;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和自我复制能力;以不可逆的方式进行着个体发育和物种的演化等等。揭露生命过程中的机制具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现代生物学是一个有众多分支的庞大的知识体系,本文着重说明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分科、方法和意义。关于生命的本质和生物学发展的历史,将分别在“生命”、“生物学史”等条目中阐述。 在17世纪,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早期,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同物理学研究方法大不相同。物理学研究的是物体可测量的性质,即时间、运动和质量。物理学把数学应用于研究物理现象,发现这些量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并用演绎法推算出这些关系的后果。生物学的研究则是考察那些将不同生物区别开来的、往往是不可测量的性质。生物学用描述的方法来记录这些性质,再用归纳法,将这些不同性质的生物归并成不同的类群。18世纪,由于新大陆的开拓和许多探险家的活动,生物学记录的物种几倍、几十倍地增长,于是生物分类学首先发展起来。生物分类学者搜集物种进行鉴别、整理,描述的方法获得巨大发展。要明确地鉴别不同物种就必须用统一的、规范的术语为物种命名,这又需要对各种各样形态的器官作细致的分类,并制定规范的术语为器官命名。这一繁重的术语制定工作,主要是C.von林奈完成的。人们使用这些比较精确的描述方法收集了大量动、植物分类学材料及形态学和解剖学的材料。 18世纪下半叶,生物学不仅积累了大量分类学材料,而且积累了许多形态学、解剖学、生理学的材料。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作分类研究已经不够了,需要全面地考察物种的各种性状,分析不同物种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将它们归并成自然的类群。比较的方法便被应用于生物学。 早期的生物学仅仅是对生物的形态和结构作宏观的描述。1665年英国R.胡克用他自制的复式显微镜,观察软木片,看到软木是由他称为细胞的盒状小室组成的。从此,生物学的观察和描述进入了显微领域。但是在17世纪,人们还不能理解细胞这样的显微结构有何等重要意义。那时的显微镜未能消除使影像失真的色环,因而还不能清楚地辨认细胞结构。19世纪30年代,消色差显微镜问世,使人们得以观察到细胞的内部情况。1838~1839年施莱登和施万的细胞学说提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比较形态学者和比较解剖学者多年来苦心探求生物的基本结构单元,终于有了结果。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观察和描述深入到显微领域所获得的成果,也是比较方法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 到了19世纪,物理学、化学比较成熟了,生物学实验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因而首先是生理学,然后是细菌学和生物化学相继成为明确的实验性的学科。19世纪80年代,实验方法进一步被应用到了胚胎学,细胞学和遗传学等学科。到了20世纪30年代,除了古生物学等少数学科,大多数的生物学领域都因为应用了实验方法而取得新进展。系统科学源自对还原论、机械论反身提出的有机体、综合哲学,从C.贝尔纳与W.B.坎农揭示生物的稳态现象、维纳与艾什比的控制论到贝塔郎菲的一般系统论,系统生态学、系统生理学等先后建立与发展,20世纪70-80年代系统论与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等概念发表。从香农信息论到I.普里戈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将生命看作自组织化系统。细胞生物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发展,艾根提出细胞、分子水平探讨的超循环理论,20世纪90年代系统遗传学及系统医药学、系统生物工程的概念发表。随着基因组计划、生物信息学发展,高通量生物技术、生物计算软件设计的应用,带来系统生物学新的时期,形成“omics”系统生物学与计算系统生物学的发展,国际国内系统生物学研究机构建立而进入系统生物学时代

生物学发展历史

1865,开辟了现代遗传学http://www.cctv.com/science/20040706/100535.shtml1858,提出了进化论http://baike.baidu.com/lemma-php/dispose/view.php/28618.htm

病毒在生物发展的历程中有什么意义

生物学大事年表公元前5~前3世纪 中国古医书《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成书于公元前475~前221年间,对人体内脏的部位、大小、长短及功能已有一定认识,并指出人体的生理功能与生活条件及精神状态有密切关系.对男女的生长发育过程及生理特征也有比较切实的描述中国古书《尔雅》将植物区别为草本和木本,并将相近的物种排在一起,以示同类;将动物分为虫、鱼、鸟、兽、畜,亦将其中相近的物种排在一起;还使用了“鼠属”、“牛属”、“马属”等名称 公元前460~前370年 希波克拉底等建立希腊医学并提出了健康与病态理论,认为人体中的黑胆汁、黄胆汁、血液和粘液是否处于平衡和有无特殊变化,决定着人的健康与性格 公元前384~前322年 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描述了 500多种动物并予分类,将动物分成有血动物和无血动物.前者又分成有毛胎生四足类、鸟类、鲸类、鱼类、蛇类、卵生四足类;后者又分成软体类、甲壳类、有壳类、昆虫类,他还对一部分动物做了解剖和胚胎发育的观察.著有:《动物志》、《动物的结构》、《动物的繁殖》和《论灵魂》,是最早的动物学研究成果 公元前372~前287年 希腊学者狄奥弗拉斯特阐明了动物和植物在结构上的基本区别,描述500多种野生和栽培植物,著有《植物志》和《论植物的本源》等 公元23~79年 罗马博物学家老普林尼著《自然志》(又称博物志)37卷,概述了当时所知的自然知识和技术 公元129~200年 罗马医生加伦把希腊解剖知识和医学知识系统化,创立人体生理解剖学 公元533~公元544年 中国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著《齐民要术》,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来中国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其中含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如粟的品种分类,作物与环境的某些关系、一些作物的遗传性和变异性、一些作物的性别以及人工选择的某些成就等 公元1452~1519年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列奥纳多·达·芬奇由于艺术创作的需要,研究了人体解剖、肌肉活动、心脏跳动、眼睛的结构与成像以及鸟类的飞翔机制等.绘制了前所未有的精确的解剖图,首次提出一切血管均起始于心脏 公元1530~1536年 德国植物学家O.布龙费尔斯撰写并出版《草本植物志》,摆脱前人书本知识的束缚,根据自己的观察,对植物做了生动逼真的描述 公元1543年 比利时医学家A.维萨里所著《人体的结构》出版,首次否定加伦关于血液通过心脏中膈细孔而运行的论点,并作了其他修正,创立近代人体解剖学 公元1583年 意大利医生、植物学家A.切萨皮诺以果实为基础提出植物分类系统,完成巨著《植物》一卷 公元1596年 中国药物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52卷刻印出版.它记述了丰富的动植物知识,订正前人之误,明确规定部、类、种三级分类程序.分植物为草、谷、菜、果、木五部,分动物为虫、鳞、介、禽、兽、人六部.每部(除人之外)之下又各分若干类.类之下分种.对生物的形态、结构描述之仔细和以此为基础的较准确的分类,均超过了前人 公元1609年 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G.伽利略制造一台复合显微镜,并用于观察昆虫的复眼 公元1628年 英国医生、解剖学家W.哈维所著《动物心血运动的研究》出版,建立血液循环理论 公元1660年 意大利解剖学家M.马尔皮基观察到蛙肺里连接动脉和静脉的毛细血管,证实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公元1665年 英国物理学家R.胡克在显微镜下观察软木切片,发现蜂窝状小室,称之为“细胞” 公元1668年 意大利医生F.雷迪通过蝇卵生蛆的对比实验,为反对自然发生说提供了第一个证据 公元1677年 荷兰显微镜学家 A.van列文虎克用自制的、当时分辨率最高的显微镜进行了广泛观察,发现了由种种活着的“小动物”组成的微生物世界,发现了人的精子 公元1682年 英国植物学家N.格鲁编著的《植物解学》出版,其中也包括植物生理学的研究成果 公元1686年 英国博物学家J.雷所著《植物史》第一卷出版,以后继续出版第二、三卷,在其中讨论了种的定义 公元1727年 中国医学家俞茂鲲在《痘科金镜赋集解》中记载,人痘接种术起于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医宗金鉴》(1742)介绍了痘衣、痘浆、水苗、旱苗四种方法.据俞正燮(1775~1840)在《癸巳存稿》 中记载,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俄国已派医生来学“人痘法” 公元1735年 瑞典植物学家 C.von林奈所著《自然系统》第一版出版,把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分成纲、目、属、种.首先实现了植物与动物分类范畴的统一,其后又使用了国际化的双名制 公元1771年 英国化学家J.普里斯特利用实验证明,绿色植物可恢复蜡烛因燃烧而“损坏”了的空气 公元1777年 法国化学家A.—L.拉瓦锡确认动物呼吸是一种缓慢的燃烧过程 公元1791年 意大利解剖学家L.伽伐尼证明用静电刺激蛙神经,能引起与其连接的肌肉收缩;发现了神经的电传导现象 公元1796年 英国医生E.C.琴纳最先在欧洲采用牛痘接种法防天花,实现了人体的主动免疫 公元1797年 德国胚胎学家C.F.沃尔夫在《发生论》中,根据植物器官与鸡胚的发育,阐述了发育的渐成特性,主张后成论 公元1802年 法国生物学家 J.-B.de拉马克和德国博物学家G.特雷维拉努斯分别采用“生物学”(Biology) 这个术语 公元1804年 瑞士化学家 N.-T.de索绪尔阐述绿色植物以阳光为能源,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形成有机物和氧的光合作用过程 公元1805年 法国动物学家比较解剖学家和古生物学家G.居维叶提出各器官形态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关理论.他用比较解剖学方法研究绝灭动物的化石遗骸,提出灾变论 公元1809年 J.-B.de 拉马克所著《动物哲学》出版.该书系统地论述进化思想,认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物种进化的机制 公元1827年 俄国胚胎学家 К.М.贝尔发表《论哺乳动物卵的起源》,首次准确地描述了哺乳动物的卵.1828、1837年又出版了《动物胚胎学》这是最早的比较胚胎学著作 公元1828年 德国化学家F.沃勒发表《论尿素的人工制成》,第一次用非生命物质为原料合成原来由生物体产生的有机物尿素 公元1830年 中国医学家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他根据对尸体的观察,重新绘制脏腑图,改正中国前人旧说,正确地区分了胸腔、腹腔的部位,指出隔肌之上只有心脏、肺脏;其余内脏器官均在隔肌之下.记述了气管、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纠正了“肺有二十四孔”之误.提出“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还提出听觉、视觉、嗅觉均与大脑有密切联系的看法 公元1831年 英国植物学家R.布朗确认植物细胞内有细胞核 公元1838~1839年 德国植物学家M.J.施莱登和德国动物学家T.A.H.施万通过先后分别发表《植物发生论》、《动植物结构和生长一致性的显微研究》共同建立了细胞学说 公元1840年 德国化学家J.李比希所著《化学在农业和植物生理学上的应用》出版,推翻植物的“腐殖质”营养学说,创立矿物质营养学说 公元1848年 德国电生理学家E.H.杜布瓦-雷蒙测定了动物的肌肉与神经处于活动状态时产生的电流中国植物学家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记述了植物1714种,每物附图,绘图精审,有的可据以定科或目.它基本上按李时珍的系统进行分类,不同的是取消苔草类,增加群芳类.是中国19世纪的一部重要植物学专著 公元1849~1859年 法国生理学家C.贝尔纳发现并验证肝脏内的糖原生成作用,血管舒缩神经,胰液消化作用,箭毒与一氧化碳及其他毒物的作用性质,提出“内环境稳定”概念 公元1850年 德国生理学家 H.von亥姆霍兹发现肌肉收缩时形成一种酸(乳酸);测定了神经传导速度 公元1851~1855年 法国化学家 J.-B.布森戈证实植物中的氮来自土壤中硝酸盐;而碳源则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公元1852~1855年 德国生物学家R.雷马克与德国病理学家R.C.菲尔肖分别明确指出细胞分裂的普遍性 公元1857年 法国微生物学家L.巴斯德证实乳酸发酵是由有生命的微生物引起的 公元1858年 德国病理学家R.C.菲尔肖著《细胞病理学》出版,提出了“一切细胞来自细胞”的概念,发展了细胞学说英国生物学家C.R.达尔文与A.R.华莱 士联合发表阐述生物进化思想的论文.《论物种形成变种的倾向;兼论自然选择法所引起的变种和物种的存续》 公元1859年 达尔文所著《物种起源》出版 公元1861年 德国生物学家M.舒尔策证实植物与动物的生活物质和最低等生物的“肉浆”是同一种物质,并统称之为原生质 公元1861~1864年 L.巴斯德通过实验驳斥了F.A.普歇所支持的自然发生说 公元1862~1865年 德国植物学家 J.von萨克斯指出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以后又指出叶绿素包含在特殊的小体内(1883年命名为叶绿体) 公元1863年 俄国生理学家 И.М.谢切诺夫证实中脑和大脑里存在着抑制激发脊髓反射的机制——中枢抑制.开创了脑功能的研究 公元1864年 英国解剖学家R.欧文描述了1861年德国巴伐利亚索尔恩霍芬侏罗纪地层里的始祖鸟(Archaeopteryx) 的第一个较完整骨骼化石 公元1865年 奥地利修道士G.J.孟德尔宣读并于次年发表《植物杂交的试验》论文,报道他通过豌豆杂交试验所发现的两个遗传规律.后被称为遗传学的“孟德尔定律” 公元1866年 德国生物学家E.海克尔所著《形态学概论》出版,在其中首次创用“生态学”一词.该书还建议把原生植物和原生动物合并为原生生物Drotista,列为植物和动物之间的第三界 公元1869年 瑞士生理化学家J.F.米舍尔首次分离出核素(即核酸) 公元1875年 德国生物学家O.赫特维希指出受精是雄性原核与雌性原核的融合 公元1876年 德国医生、微生物学家R.科赫发现炭疽病病原体,并创建了细菌的培养技术 公元1877年 德国水生生物学家K.A.默比乌斯提出了生物群落(biocoenosoe) 的概念 公元1879~1884年 德国细胞学家W.弗勒明阐述了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德国植物学家E.A.施特拉斯布格阐述了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 公元1880~1885年 L.巴斯德研制出鸡霍乱病疫苗、炭疽病疫苗、猪丹毒疫苗、狂犬病疫苗等 公元1882年 R.科赫发现结核杆菌,并证明其传染性 公元1883年 英国生物统计学家F.戈尔顿论述了人体测量、人口数量及其统计方法.为了有目的地改良人类的遗传素质,他创建了“优生学”.他也是生物统计的奠基人之一比利时胚胎学家 E.van贝内登发现马蛔虫受精卵的染色体为雌性原核与雄性原核染色体之和;最早发现染色体的减数现象 公元1883~1885年 德国胚胎学家W.鲁、E.A.施特拉斯布格、O.赫特维希、A.魏斯曼等提出细胞核或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种质)的载体的设想意大利神经解剖及组织学家C.高尔基创建了神经细胞的硝酸银染色法并提出神经系统的网状结构学说 公元1884年 俄国微生物学家И.И.梅契尼科夫发现吞噬细胞 公元1886年 德国微生物学家H.黑尔里格尔、H.维尔法特用实验证明豆科植物能固氮 公元1887年 德国细胞学家T.H.博韦里确认生殖性细胞染色体减数现象的普遍性;提出染色体个体性 (cnromosome in-dividuality)学说,导致后来从染色体“行为”来解释孟德尔所发现的遗传规律 公元1889年 西班牙神经组织学家S.拉蒙·伊·卡哈尔发现神经细胞的树突和轴突 公元1890年 德国军医 E.A.von贝林发现动物感染某些疾病(如破伤风、白喉)后,其血清可产生相应的抗毒素.开创了医学上的“血清疗法” 公元1890~1897年 荷兰医学家C.艾克曼在今印度尼西亚发现脚气病同食物中缺乏米糠有关,成为研究B族维生素的开始 公元1891年 德国动物学家H.亨金发现染色体配对及其分离的减数分裂过程;观察到性染色体德国生物学家H.A.E.德里施发表海胆卵的实验将发育到两细胞时期的受精卵依分裂面分开,结果每个分裂球都能发育为完整的、但体形较小的幼体俄国微生物学家C.H.维诺格拉茨基发现细菌中的化能自养型细菌——硝化细菌 公元1892年 俄国微生物学家Д.И.伊万诺夫斯基证实烟草花叶病是由病叶的过滤提取液——过滤性病毒感染的德国动物学家A.魏斯曼所著《种质论》出版,主张种质可以世代连续相传 公元1896年 德国化学家E.毕希纳用无细胞酵母压出液发酵产生了酒精,首次证明离开活细胞的“酿酶”仍具有活性 公元1897年 德国微生物学家F.A.J.勒夫勒与P.弗罗施证明口蹄疫由一种过滤性病毒引起 公元1898年 中国思想家严复的《天演论》出版.《天演论》是英国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的意译,对中国思想界影响很大,介绍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思想 公元1899年 德裔美国生理学家胚胎学家J.勒布在不同时期用不同溶液处理海胆卵,实现完全孤雌发育,得到正常的幼虫 公元1900年 荷兰的H.德·弗里斯、德国的C.E.科伦斯和奥地利的 E.von切尔马克分别重新发现了孟德尔遗传规律奥地利免疫学家K.兰德施泰纳发现用不同人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血清作交叉试验,有时出现红细胞的凝集现象.次年发现A、B、O三种血型 公元1901年 德·弗里斯的著作《突变论》两卷于1901~1903年先后出版 公元1902年 英国医生A.E.加罗德发现黑尿症(现称苯丙酮尿症)是一种由于代谢途径异常而致的遗传性疾病美国细胞学家C.E.麦克朗提出副染色体(X)决定性别的设想德国化学家E.H.菲舍尔和另一位德国化学家F.霍夫迈斯特分别提出蛋白质分子结构的肽键理论英国生理学家W.M.贝利斯和E.H.斯塔林提取出“肠促胰液肽”(secre-tin)并命名为“激素”(hormone) И.П.巴甫洛夫首次提出“条件反射”的概念 公元1902~1903年 德国生化学家A.科塞尔和俄国出生的美国生化学家D.A.列文等从胸腺核酸中分析出胞嘧啶.在此前后(1879~1909).他们和其他科学家合作分析出核酸的4种碱基和两种核糖 公元1902~1904年 美国生物学家、医生W.S.萨顿和德国生物学家T.H.博韦里提出由于孟德尔式的遗传同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相平行,所以染色体是遗传物质基础的理论 公元1905年 美国细胞学家、胚胎学家、遗传学家E.B.威尔逊和N.M.史蒂文斯各自独立地以细胞学上的事实确定染色体同性别的关系.并指出XX为雌性,XY或XO为雄性 公元1906年 英国生理学家C.S.谢灵顿的《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出版,该书系统地阐述了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功能,深入地分析了脊髓的反射机制,提出了神经元和突触活动的基本概念 公元1907年 丹麦植物学家A.M.卢茨发现四倍体植物 公元1908年 法国外科医生,器官移植的先驱和实验生物学家A.卡雷尔在美国成功地在体外培养温血动物的细胞.此后,组织培养方法应用于生物学研究的许多方面英国数学家G.H.哈迪和德国医生W.魏因贝格各自独立发现,在一个不发生突变、迁移和选择的无限大的随机交配群体中,其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代代保持不变,后称哈迪-魏因贝格定律 公元1909年 丹麦遗传学家W.L.约翰森提出了“基因”(gene)、“基因型”(genotype)、“表型”(phenotype)等遗传学的基本概念 公元1910年 美国遗传学家T.H.摩尔根发现伴性遗传现象,第一次用实验证明“基因”坐落在染色体上 公元1911年 出生于波兰的美国生化学家C.芬克在英国从米糠中分离出具有活性的抗脚气病的白色晶体,并将这类必需的微量营养物质命名为维生素 公元1912年 英国生化学家F.G.霍普金斯用实验肯定了维生素的存在,并提出营养缺乏症的概念德国生化学家O.瓦尔堡证明在细胞中有一种激活氧的呼吸酶,并发现氰化物能抑制这种酶的活性,提出呼吸作用需要铁参加 公元1914年 美国生化学家E.R.肯德尔分离出纯甲状腺素 公元1915年 T.H.摩尔根和他的学生A.H.斯特蒂文特、C.B.布里奇斯出版了《孟德尔遗传原理》:用果蝇为材料的大量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形排列,发现连锁和交换现象,补充发展了孟德尔定律德国化学家R.M.维尔施泰特发现在叶绿素分子中镁离子间 4个氮原子相连,而氮则分别位于4个闭环的烃链上,从而提出了镁在叶绿素分子中的地位同铁在血红素分子中的地位相当英国微生物学家F.W.特沃特发现溶菌现象.1917年法国出生的加拿大人F.H.德埃雷尔将这种溶菌因素命名为噬菌体美国营养学家E.V.麦科勒姆发现维生素A,1922年E.V.麦科勒姆等又发现维生素D,并证明其与软骨病有关.他还把维生素分为水溶性和油溶性两大类 公元1916年 德国植物学家H.温克勒发现,番茄同龙葵嫁接后,在切断处生长出的芽,是四倍体.这是一个用人工方法取得的体细胞异源四倍体(嵌合体) 公元1917年 丹麦植物学家O.温厄提出.自然界的四倍体植物是由二倍体突变而成的理论美国遗传学家 D. F.琼斯建立了使玉米高产的双杂交育种法,这是根据1908年美国遗传学家G.H.沙尔发现的由于自交变弱的品种,通过杂交可以恢复优势的事实提出来的 公元1918年 ·德国胚胎学家H.施佩曼发现了胚胎诱导作用和在胚胎发育中的“组织者” (organizer)效应 公元1918~1921年 中国植物学家钟观光(1868~1940)用了约四年时间采集植物标本,足迹遍及华北、长江流域及华南的11个省,采得标本约16000余种,此后,在北京大学建立了用现代科学分类标记的标本馆 公元1920年 德国生物学家 J.von于克斯屈尔发表《理论生物学》把环境概念引入生态学 公元1921年 出生于德国,后来到美国的动物学家、遗传学家R.B.戈德施米特发表关于桦尺蛾(Biston betularia)的“工业黑化” (industrial melanism)研究的第一篇文章.这是一项持续25年之久的、阐述自然选择进化理论的研究奥地利出生的美国生理学家O.勒维在德国用实验证明,刺激迷走神经后,产生一种使心跳减缓的物质,称迷走神经物质中国生物学家秉志(1886~1965)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原东南大学前身)创建中国第一个大学的生物系(不包括外国教会在中国办的大学) 公元1922年 加拿大生理学家F.G.班廷和C.H.贝斯特提取出纯胰岛素中国科学社委托动物学家秉志、植物学家胡先骕和杨铨(杏佛)三人筹建的第一个中国生物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于1922年8月18日在南京正式成立 公元1923年 阿根廷生理学家B.A.奥塞发现垂体前叶对糖代谢,特别是对糖尿病的影响,第一次发现垂体对激素的控制功能瑞典物理化学家T.斯韦德贝里创立了第一台超速离心机美国生化学家E.A.多伊西分离出雌性激素 公元1924年 苏联生化学家А.И.奥帕林的《生命起源》出版,提出生命的化学起源学说波兰出生的英国生物化学家D.基林发现细胞色素.1927年又提出生物氧化过程电子传递的初步设想 公元1925年 美国细胞学家 E. B.威尔逊著《发育和遗传中的细胞》出版,这是他的《细胞学》(1896)的第三版,但在内容上作了重大修改和充实.该书总结了经典细胞学的研究,并努力在细胞水平上汇合胚胎学和遗传学中国生理学家蔡翘发现,在美洲袋鼠的中脑结构上,有一个视觉与眼球运动的功能部位一顶盖前核,又称“蔡氏区” 公元1926年 瑞典生化学家A.蒂塞利乌斯同T.斯韦德贝里共同建立电泳法美国生物化学家J.B.萨姆纳第一个取得纯酶-尿素酶的结晶,并证明酶的蛋白质本质 T.H.摩尔根的《基因论》出版(1928年修订).系统地阐述遗传学在细胞水平上的基因理论在英国生理学家、药理学家H.H.戴尔的建议下,德国药理学家O.勒维在自己于1921年发现迷走神经物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用毒扁豆碱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发现在刺激蛙心迷走神经后,有加强和延长乙酰胆碱的效果,从而证明乙酰胆碱是神经传导的化学递质.30年代H.H.戴尔作了一系列神经——肌肉的研究,证明乙酰胆碱是内脏及横纹肌上神经传导的化学递质,对突触传递的化学学说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公元1927年 英国生态学家C.S.埃尔顿所著《动物生态学》一书出版强调应对种群进行独立研究.他们的研究工作为种群生态学打下了基础美国遗传学家H.J.马勒发表了用 X射线照射果蝇的人工诱发突变的实验报告 公元1928年 中国生物化学家吴宪及其合作者进行了一系列素食与荤食动物的比较研究,证明素食动物在生长、发育等方面差,植物蛋白的营养价值也低于动物蛋白等.他们还编制出中国最早的《食物成分表》英国微生物学家A.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抑菌和杀菌作用荷兰出生的美国植物生理学家F.W.温特首次发现生长素中国生理学家朱鹤年的研究表明,美洲袋鼠间脑的室旁核具有神经分泌的特征奥地利出生的美国生物学家 L.von贝塔兰菲著的《现代发展理论》和在1932年著的《理论生物学》阐述了一切生物是时空上有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一种自然系统 公元1929年 美国生化学家C.E.科里夫妇发现肌糖原、血乳酸、肝糖原和血糖之间的转化,后称科里循环德国化学家A.布特南特提取出雄性激素的结晶 D. A. 列文发现核酸有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之分,但他提出的“四核苷酸结构假说”是错误的德国生化学家C.H.菲斯克、Y.萨巴-罗、K.洛曼从肌肉提取液中分离出ATP,1935年K.洛曼又阐明了ATP的化学结构中国植物学家李继侗和殷宏章发现光照改变对光合作用速率的瞬间效应.并得出准确的曲线图中国古生物、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在北京西南约50公里的周口店龙骨山发现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及用火遗迹,对研究人类起源有重大意义.1927年,北平协和医学院加拿大籍人类学家步达生曾鉴定在该处发现的臼窑化石为一人类新属,并定名为北京猿人(Sinanthropus pekinensis) 公元1930年 英国遗传学家、生物统计学家R.A.费希尔的《自然选择的遗传原理》一书出版,开始把孟德尔遗传学与自然选择理论结合起来 公元1931年 中国生物化学家吴宪提出蛋白质变性现象是由于蛋白质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是在蛋白质分子中紧紧缠绕的多肽链变为松散状态的结果 公元1932年 德国物理学家M.克诺尔和E.鲁斯卡创制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模型.1933年鲁斯卡改进的模型被认为是现代电子显微镜的原型德国生化学家H.A.克雷布斯同助手K.亨斯莱特发现尿素合成的鸟氨酸循环美国化学家H.C.尤里发现氘.开始了用重元素同位素标记代谢物,进行生物体内代谢途径的研究中国植物生理学家汤佩松发现在植物中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存在和作用中国生理学家冯德培在肌肉放热的研究中,发现了肌肉的“静息代谢能”因肌肉拉长而增加的现象,被称为“冯氏效应”.1936~1940年间,他在中国又开创了神经肌肉接头这一重要研究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有关物理、化学反应的研究 公元1933年 美国遗传学家T.S.佩因特发现果蝇唾腺细胞巨大染色体,为制详细的染色体图提供了材料 公元1934年 挪威生化学家J.A.福林发现苯丙酮尿症是由于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所致加拿大出生的美国解剖学家R.R.本斯利从豚鼠肝细胞中分离出线粒体,开创了细胞器的研究 公元1935年 德国生化学家G.G.埃姆布登、O.迈尔霍夫和J.K.帕尔纳斯等完成阐明糖原酵解过程的全部12个步骤美国生化学家W.M.斯坦利分离并结晶出烟草花叶病毒奥地利动物学家、个体生态学家K.Z.洛伦茨发表《痕迹》,发现动物的本能有些是遗传的,而另一些则是早期生活留下的印痕英国植物生态学家A.G.坦斯利提出了“生态系统”(Systems Ecology)的概念匈牙利放射化学家兼生物化学家G.C.de海韦希制得人工放射性磷,开始了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方法进行生物化学的研究 公元1936年 德国微生物学家M.施莱辛格报道了噬菌体的化学成分约含有等量的蛋白质和DNA 美国化学家A.E.米尔斯基和L.C.波林发展了氢键理论,并提出氢键在蛋白质结构中起着使多肽键形成稳定构形的作用.当变性时,这种氢键被破坏,构形也随之被破坏 公元1937年 俄国血统的美国遗传学和进化论学家T.多布然斯基发表《遗传学和物种起源》,把细胞遗传学同进化论相结合,建立了“综合进化论” H.A.克雷布斯在英国提出代谢的公共途径“柠檬酸循环”设想,1940年H.A.克雷布斯又用实验作了证实中国生理学家张锡钧创立“迷走神经-垂体后叶反射”假说,开辟了神经对垂体内分泌调节作用的研究 公元1940年 英国植物生理学家R.希尔测到离体叶绿体的放氧反应英籍奥地利裔病理学家H.W.弗洛里和英籍德国裔生化学家E.B.钱恩等成功地制备了浓缩的青霉素提取液英国生物化学家A.J.P.马丁和R.L.M.辛格建立色层析法,后来又发展为纸层析法 公元1941年 美籍德国血统的生化学家F.A.李普曼提出了具有高效传递化学能的高能磷酸键的概念美国生化遗传学家G.W.比德尔和生化学家E.L.塔特姆合作,提出“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假说美国生态学家R.L.林德曼发表了有关“食物链效率”和“能量金字塔”的研究报告,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国昆虫学家胡经甫著 6卷本《中国昆虫名录》出版.这是他历时12年采集、研究的结果 公元1942年

孢子虫与其他原生生物有哪些不同

  原生生物界  由化石得知,原生生物在15亿年前即已存在,他是由原核生物演化来的。大部分的原生生物为单细胞,因此常被认为是最原始、最简单的一群真核生物,是五界中在形态、解剖、生态和生活史上变异最大的一界。此界的界限不很明确,有些原生生物的演化分支很显然的延伸入植物界、菌物界和动物界中。有些原生生物的细胞非常复杂,虽然只是单细胞的个体,但必需像植物体或动物体执行所有的新陈代谢。由此可知,真核生物的起源是生物演化史上的重要突破。  五界系统中,将单细胞的真核生物归在原生生物界 (KingdomProtista) 。生物学家在 1970年代和 1980年代又扩充了原生生物界的界限,而包含了原本在五界中属於植物界和菌物界的多细胞生物,此种分类转移是基於细胞构造和生活史的比较而得的。例如由证据指出,多细胞的海藻比较接近单细胞藻类,而比较不接近植物。此种膨胀的分类法中,使原生生物界包含了类似植物的藻类、类似菌类的原生菌类和类似动物的原生动物类。因为 「protist」 一字意谓著单细胞型式,有些学者认为既然已扩张此界的界限,而建议改名为 「Kingdom Protoctista」 。不管名称如何,意即将所有不适合归入植物、菌类或动物的真核生物皆放在此界中。  凡是有水的地方就有原生生物,他们都很微小,需用显微镜观察,是重要的浮游生物 (plankton),在湖泊或池塘边缘的静止水面含量特别丰富,也有些底栖在海洋或淡水域。这些能行光合作用的浮游原生生物成为其他原生生物的食物来源。在潮湿的土壤、叶片上或陆地上也有他们的踪迹,也有一些是共生的,也有一些是会引起致命疾病的寄生原生生物。  大部分的原生生物在其生活史中某一阶段具有鞭毛或纤毛,纤毛较鞭毛短且数目多,他们像船桨一样有韵律的移动细胞。原核生物的鞭毛是与细胞表面相接触 (如细菌),而真核生物的鞭毛和纤毛则为细胞质的延伸,由微细管成束组成,外覆细胞膜,他们具有基本构造 (9+2型的微细管排列) 。  几乎所有的原生生物都进行有氧呼吸。他们的营养方式也是真核生物中变异最大的,有些为自营 (autotrophs) ,有些为异营 (heterotrophs) ,还有些为混合营养 (mixotrophs) 的,可行光合作用和异营 (如眼虫) 。因此可用营养方式将原生生物分为三群 :  类似植物的藻类 (Photosynthetic (plant-like) protists : algae) 一含有叶绿体, 行光自营营养方式。  类似菌类的原生菌类 (absorptive(fungus-like)protists,无特别名称)一吞噬有机物或分泌酵素,分解并吸收有机分子的异营营养方式。  类似动物的原生动物类 (ingestive (animal like) protists : protozoa)一吞噬大食物而为异营的营养方式。  一、藻类  藻类包括好几个相当不同的生物群,他们共同特点是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而且保有在水中生长的原始习性,藻类异於植物之处,在於(1)单细胞藻类(unicellular algae),其本身即可作为配子(gamete),(2)一些多细胞藻类(multicellular algae),其配子囊 (gametangium,产生配子的构造) 和孢子囊(sporangiun,产生孢子的构造) 为单细胞构造 ,(3)其余的多细胞藻类,其配子囊为多细胞构造,但每个细胞都具有生殖能力,各产生一个配子。藻类主要生长在淡水、咸水或半咸水的水域中,或泥土中,下雨过后的水洼、花盆外侧、墙上,或与菌类 (如地衣)、植物 (如满江红叶部空腔内的念珠藻)、动物共生。  目前已知的藻类种数约为23,000种,其分类主要依据 :  光合作用色素的种类,  贮藏物的性质,  细胞壁的成分,  鞭毛的数目和位置,  细胞内的细微构造。  依此可将藻类分为十门 。  藻类 (本段文包括原核生物界的蓝绿藻) 和人类有密切的关系,大气中50%的氧是由藻类行光合作用放出的。而且藻类也和高等植物一样,在生态系中扮演初级生产者 (primary producer) 的角色,尤其在水生生态系 (aquatic ecosystem) 中,藻类为其他初级消费者 (primary consumers) 如鱼、虾等的主要食物来源。有些藻类可以食用 (如蓝绿藻的发菜 (Nostoc),褐藻的昆布(Laminaria) 和群带菜,红藻的头发菜 (Bangia)、紫菜 (Porphora)、龙须菜(Gracilaria) 和菩提藻 (Grateloupia) ,有些大型海藻可以当饲料,有些褐藻可以当肥料。有些红藻的细胞壁含有石灰质,会堆积为暗礁;矽藻的遗体也会堆积成为矽藻土。此外红藻的细胞壁含有多醣类,可萃取而制成洋菜(agar) ; 褐藻的细胞壁含有藻素(algin),可制成凝胶 (gel) 或安定剂。尚有些红藻可用来配药,有些褐藻还可用来提炼工业用的石油。近年来更有许多藻类被经由人工大量培养而成为健康食品,如绿藻的绿胞藻 (Chlorella) 和连营藻 (Scenedesmus),蓝绿藻的螺旋藻 (Spirulina) 等。  藻类亦给人类带来困扰,当水域中某种营养盐过高时,容易造成某种藻类过度繁殖,而产生藻华 (bloom) 或红潮 (red tide)现象。在这种优养(eutrophication) 的状况下,当藻类死亡时,细菌分解藻类后,水中会缺氧而最后使鱼、虾死亡。  藻类的形状和大小,差异甚大 : 小者如单细胞的单胞藻 (Chlamydomonassp.),长度仅5-25m左右 ; 而大者如昆布 (Laminaria),长可达数尺。另有些为群体、管状、丝状或薄膜状。  藻类可以断裂 (fragmentation),或动孢子 (planospore) 或不可动孢子(aplanospore) 行无性生殖。当环境恶劣时,可以同形配子 (isogamy)、不同形配子 (anisogamy) 或精卵结合 (oogamy) 进行有性生殖。  藻类的生活史有三型:  合子生活史 (zygotic life cycle) 一生活史中的个体以配子体 (单套) 世代占优势,只在合子短暂的时期具有双套,并进行合子减数分裂(zygotic meiosis),原始的藻类多行此种生活史,如单胞藻。  配子生活史 (gametic life cycle) 一生活史中的个体以孢子体 (双套)世代占优势,只在配子短暂的时期具有单套,产生配子之前行减数分裂(gameticn meiosis),此种生活史似动物,如矽藻。  孢子生活史 (sporic life cycle) 一生活史中孢子体和配子体交替出现,具明显的世代交替,产生孢子时进行减数分裂 (sporic meiosis),藻类和植物多行此种生活史 ; 其中有些藻类的孢子体和配子体同型(isomerphic 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 如石莼, 有些则不同型(heteromorphic 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 , 如昆布 。  二、原生菌类  原生菌类如黏菌 (slime molds) 和水霉 (water molds),他们的外表特徵与菌物界的成员相似,且皆为异营,储藏肝醣,细胞壁含纤维素与几丁质 (chitin),因此有些分类学家仍将黏菌与水霉归在菌物界。但他们与菌物界的成员的关系并不密切,如他们有游走细胞 (swiwming cells),具鞭毛 ; 或行变形虫运动,而与菌类不同 ; 黏菌有吞噬作用,吞入固体食物,而菌类则分泌酵素,将食物分解而行吸收。此外,有些水霉会储藏一种碳水化合物一mycolaminarin,此物质很像褐藻中的储藏物质,但与菌类、植物、动物者不同。黏菌和水霉传统上被视为菌类,但经由以上特徵,他们较适合归在原生生物界。  黏菌又分为原生质体黏菌 (plasmodial slime molds) 和细胞性黏菌(cellular slime molds)。水霉又分为单鞭毛可动细胞 (uniflagellate motile cells)和双鞭毛可动细胞 (biflagellate motile cells) 。  三、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大都为可运动的掠食者或寄生者,可分为下列几类 :  具鞭毛的原生动物 (flagellated Protozoans) 一如引起非洲昏睡病的 锥体虫类(trypanosomes) 、 感染人类生殖道的滴虫类(trichomonads)。  似阿米巴的原生动物 (amoeboid Protozoans) 一藉伪足移动,如有壳 或无壳的变形虫 (amoebas)、有孔虫类 (foraminiferans)、太阳虫类 (heliozoans) 和放射虫类 (radiolarians)。  孢子虫类 (sporozoans) 一能滑行或不能运动,如疟原虫属 (Plasmodium)会引起疟疾。  纤毛虫类 (ciliates) 一利用众多的纤毛来运动和觅食,如草履虫。

生物的家族中包含有?

1、界最新的基因研究发现这种分类法并不十分正确,因此引入了域作为生物最高的类别。现有的生物被分入非细胞生物域、真核生物域或原核生物域,没有细胞核的生物(细菌和古细菌)被分入原核生物。只有在真核生物中还有界的分法。真核生物中分四个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总共九个界:  类病毒界、病毒界、古细菌界、细菌界、蓝藻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2、门动物界一共分为38个门,分别是  1 原生动物门 全都是单细胞动物,是最原始的动物,其中我们熟悉的有眼虫、草履虫   2 中生动物门 结构简单的内寄生动物,有记录的种类不多   3 多孔动物门 又称海绵动物门。海绵是原始的多细胞动物   4 扁盘动物门 到目前为止,此门被丝盘虫一种动物独占~~~厉害,不得不服~~   5 古杯动物门 顾名思义,“古”意思是此类动物已灭绝了,“杯”就是说它们长得像杯子   6 腔肠动物门 这里有水螅、水母、海葵和珊瑚,很熟悉吧,不多说了   7 栉水母动物门 也有人把这个门归入腔肠动物门,作为栉水母纲   8 扁形动物门 有涡虫、吸虫、绦虫等我们常听说的寄生虫   9 螠虫动物门 海洋底栖动物,身体呈柱形或长囊形   10 舌形动物门 全都是“吸血不眨眼”的寄生虫,分类地位尚难确定   11 奇怪动物门 在1994年新发现的一类动物,人类对它们所知甚少   12 纽形动物门 比扁形动物略高等的类似动物   13 颚胃动物门 体形很小,生活在浅海的细沙中,人们了解得不多   14 线虫动物门 一个庞大的家族,包含有很多人肚子里长过的——蛔虫   15 腹毛动物门 身体腹面长有纤毛的一类动物   16 轮虫动物门 很小,与原生动物类似   17 线形动物门 与线虫动物类似的一类动物   18 鳃曳动物门 生活在靠近两极的冷水中的海洋底栖动物,有记载的种类极少   19 动吻动物门 和鳃曳动物类似   20 棘头虫动物门 身体前端有吻的一类动物   21 铠甲动物门 1983年才发现的一个新门,目前没有准确分类   22 内肛动物门 苔藓状的小动物   23 环节动物门 蚯蚓、蚂蟥、沙蚕、水蛭……都是身体由功能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24 星虫动物门 与前面说的螠虫动物相似   25 软体动物门 包含有大量常见动物,我将在后面详细解说   26 软舌螺动物门 已灭绝   27 缓步动物门 很强的一类动物,能忍受高温、绝对零度、高辐射真空和高压   28 有爪动物门 身体呈蠕虫状,足呈圆柱形,末端有爪,近乎灭绝   29 节肢动物门 动物界中种类占三分之二以上的动物,留到下面介绍这个庞大的家族   30 腕足动物门 有时你会在街头地摊上看见一些像贝壳的化石就是这类动物留下的   31 外肛动物门 曾经与内肛动物为同一门合称苔藓动物,现已分开   32 帚虫动物门 又一个很小的门,又是只有10几种动物,又都是海洋底栖动物   33 古虫动物门 在5.3亿年前的生命大爆发中早就灭绝了,在近几年才发现   34 棘皮动物门 一个我们熟悉的门,有海星、海胆、海参和海百合   35 须腕动物门 没有嘴和消化管的非寄生动物,生活在深海中,分类地位有争议   36 毛颚动物门 只有50种左右,还是海洋动物   37 半索动物门 身体呈蠕虫形,有人将它们归入脊索动物门  38 脊索动物门 其动物界最高等的一门动物。其共同特征是在其个体发育全过程或某一时期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包括尾索动物、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下有三个亚门: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亚门植物1 藻类植物(Algae)   o 1.1 蓝藻门 (Cyanophyta)   o 1.2 裸藻门 (Euglenophyta)   o 1.3 金藻门 (Chrysophyta)   o 1.4 甲藻门 (Pyrrophyta)   o 1.5 黄藻门(Xanthophyta) (Chromophyta)   o 1.6 硅藻门 (Bacillariophyta)   o 1.7 绿藻门(Chlorophyta)   o 1.8 轮藻门 (Charophyta)   o 1.9 褐藻门 (phaeophyta)   o 1.10 红藻门 (Rhodophyta)   61 2 地衣植物门 (Lichenes)   61 3 苔藓植物门 (Bryophyta) 61 4 蕨类植物门 (Pteridophyta)   o 4.1 石松亚门 (Lycophytina)   o 4.2 水韭亚门 (Isoephytina)   o 4.3 楔叶蕨亚门 (Sphenophytina)   o 4.4 裸蕨亚门 (Psilophytina)   o 4.5 真蕨亚门 (Filicophytina)   61 5 种子植物门 (Spemaiophyla)   o 5.1 裸子植物亚门 Gymnospermae 5.2 被子植物亚门(木兰门)Angiospermae或Magnoliophyta或flowering plants 61 1 绿藻门(Chlorophyta) 3 角苔门(Anthocerotophyta)   61 4 苔藓门(Bryophyta) 5 叶苔门(Marchantiophyta在求详细的生物分类早到

原生生物中不是单细胞的生物有哪些

真菌

原生生物有细胞器吗 例如变形虫有内质网那些东西吗

原生生物都是真核生物,所以有各种细胞器

藻类属于原生生物?那么原生生物不是单细胞么,像褐藻不是单细胞啊。

藻类应该属于原生生物。原生生物不一定是单细胞。

原核生物界包括几个门

众所周知,生物界的分类是按:界,门,纲,目,科,属,种来分的. 长久以来,人们把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两大界.但为使分类系统更为清晰,以及收纳那些既非植物又非动物,或兼具动物和植物特征的生物,生物学家趋向以新的五界分类法.分别是: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原核生物. 可原核生物界包括所有缺乏细胞核膜的生物,主要是细菌.但由于细菌的种类极其繁多,而且生物学家们分类的原则还没有达成一致共识,所以这个界别并没有明确的分类.

什么叫原生生物

无核膜的细胞核(其实不能称之为细胞核,只能叫拟核)如细菌、蓝藻等等

什么是原生生物?

是最简单的真核生物。全部生活在水中,没有角质。可分为三大类,藻类、原生动物类、原生菌类。

原生生物

原生生物(protist / protoctists)大部分都是单细胞生物,它们的细胞内具有细胞核和有膜的细胞器。比原核生物更大、更复杂。有些原生生物可以利用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原生生物界至少包含5万种的生物。演化由化石得知,原生生物在15亿年前即已存在,它是由原核生物演化来的。大部分的原生生物为单细胞,因此常被认为是最原始、最简单的一群真核生物,是五界中在形态、解剖、生态和生活史上变异最大的一界。此界的界限不很明确,有些原生生物的演化分支很显然的延伸入植物界、菌物界和动物界中。有些原生生物的细胞非常复杂,虽然只是单细胞的个体,但必需像植物体或动物体执行所有的新陈代谢。由此可知,真核生物的起源是生物演化史上的重要突破。单鞭毛生物是其真核细胞中有单一个鞭毛,或至少其祖先有的一种生物。现今的研究猜测单鞭毛生物会是后鞭毛生物(动物、真菌和其他相关类型)和变形虫的祖先,而双鞭毛生物(有两个鞭毛的真核细胞)则是泛植物(植物和其近亲)、古虫界、有孔虫界和囊泡藻界等生物的祖先。单鞭毛生物具有一个三基因的融合,这在双鞭毛生物中是没有的。这三个于单鞭毛生物中,但不于细菌或双鞭毛生物中融合在一起的基因可编译成合成嘧啶核苷酸的酵素:氨甲酰磷酸合酶、二氢乳清酸酶和天冬酸碳酸转移酶。[1]这必定包含有两次的融合,一对很稀少的事件,使之成为了后鞭毛生物和变形虫的共同祖先。汤玛斯·卡弗利尔-史密斯曾认为单鞭毛生物的共同祖先有单一个中心粒[1][2],然而最近的观点是单鞭毛生物的共同祖先是有两个中心粒但只有一条鞭毛的生物,双中心粒(如动物细胞内由两个中心粒组成的中心体)的来源和双鞭毛生物上的不同,为趋同进化的一种。[1]原生物界五界系统中,将单细胞的真核生物归在原生生物界 (Kingdom Protista) 。生物学家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又扩充了原生生物界的界限,而包含了原本在五界中属于植物界和菌物界的多细胞生物,此种分类转移是基于细胞构造和生活史的比较而得的。例如有证据指出,多细胞的海藻比较接近单细胞藻类,而比较不接近植物。此种膨胀的分类法中,使原生生物界包含了类似植物的藻类、类似菌类的原生菌类和类似动物的原生动物类。因为「protist」一字意味着单细胞形式,有些学者认为既然已扩张此界的界限,而建议改名为「Kingdom Protoctista」。不管名称如何,意即将所有不适合归入植物、菌类或动物的真核生物皆放在此界中。生物特征特征o 原生生物包括简单的真核生物(即具有真正的细胞核,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多为单细胞生物,亦有部分是多细胞的,但不具组织分化。这个界别是真核生物中最低等的。o 单细胞的原生生物集多细胞生物功能于一个细胞,包括水份调节,营养,生殖等。原生生物(4张)o 营养的方式繁多,有些则似真菌,吸收外间营养;更有部份既行光合作用,亦可进食有机食物,例如裸藻。o 所有原生生物都生存于水中。分布凡是有水的地方就有原生生物,他们都很微小,需用显微镜观察,是重要的浮游生物 (plankton),在湖泊或池塘边缘的静止水面含量特别丰富,也有些底栖在海洋或淡水域。这些能行光合作用的浮游原生生物成为其他原生生物的食物来源。在潮湿的土壤、叶片上或陆地上也有他们的踪迹,也有一些是共生的,也有一些是会引起致命疾病的寄生原生生物。鞭毛大部分的原生生物在其生活史中某一阶段具有鞭毛或纤毛,纤毛较鞭毛短且数目多,他们像船桨一样有韵律的移动细胞。原核生物的鞭毛是与细胞表面相接触 (如细菌),而真核生物的鞭毛和纤毛则为细胞质的延伸,由微细管成束组成,外覆细胞膜,他们具有基本构造 (9+2型的微细管排列) 。营养方式概述几乎所有的原生生物都进行有氧呼吸。他们的营养方式也是真核生物中变异最大的,有些为自养 (autotrophs) ,有些为异养 (heterotrophs) ,还有些为混合营养 (mixotrophs) 的,可行光合作用和异养 (如眼虫) 。因此可用营养方式将原生生物分为三群 :类似植物类似植物的藻类 (Photosynthetic (plant-like) protists : algae) 一含有叶绿体, 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营营养方式。类似菌类类似菌类的原生菌类 (absorptive(fungus-like)protists,无特别名称)一吞噬有机物或分泌酵素,分解并吸收有机分子的异营营养方式。类似动物类似动物的原生动物类 (ingestive (animal like) protists : protozoa)一吞噬大食物而为异营的营养方式。原生菌类综述原生菌类如黏菌(slime molds) 和水霉 (water molds),他们的外表特征与菌物界的成员相似,且皆为异营,储藏肝醣,细胞壁含纤维素与几丁质 (chitin),因此有些分类学家仍将黏菌与水霉归在菌物界。但他们与菌物界的成员的关系并不密切,如他们有游走细胞(swiwming cells),具鞭毛 ; 或行变形虫运动,而与菌类不同 ; 黏菌有吞噬作用,吞入固体食物,而菌类则分泌酵素,将食物分解而行吸收。此外,有些水霉会储藏一种碳水化合物一mycolaminarin,此物质很像褐藻中的储藏物质,但与菌类、植物、动物者不同。黏菌和水霉传统上被视为菌类,但经由以上特征,他们较适合归在原生生物界。分类黏菌又分为原生质体黏菌 (plasmodial slime molds) 和细胞性黏菌(cellular slime molds)。水霉又分为单鞭毛可动细胞 (uniflagellate motile cells)和双鞭毛可动细胞 (biflagellate motile cells) 。原生动物分类原生动物大都为可运动的掠食者或寄生者,可分为下列几类 :具鞭毛的原生动物 (flagellated Protozoans) 一如引起非洲昏睡病的 锥体虫类(trypanosomes) 、 感染人类生殖道的滴虫类(trichomonads)。似阿米巴的原生动物 (amoeboid Protozoans) 一藉伪足移动,如有壳 或无壳的变形虫 (amoebas)、有孔虫类 (foraminiferans)、太阳虫类 (heliozoans) 和放射虫类 (radiolarians)。孢子虫类(sporozoans) 一能滑行或不能运动,如疟原虫属 (Plasmodium)会引起疟疾。纤毛虫类 (ciliates) 一利用众多的纤毛来运动和觅食,如草履虫。原生生物(protist / protoctists)是单细胞(亦有部份是多细胞)生物,它们的细胞内具有细胞核和有膜的细胞器。原生生物比原核生物更大、更复杂。有些原生生物可以借助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原生生物界至少包含5万种的生物。特征原生生物的特征:原生生物包括简单的真核生物(即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多为单细胞生物,亦有部份是多细胞的,但不具组织分化。这个界别是真核生物中最低等的。单细胞的原生生物集多细胞生物功能于一个细胞,包括水份调节,营养,生殖等。营养的方式繁多,有些则似真菌,吸收外间营养;更有部份既行光合作用,亦可进食有机食物,例如裸藻。所有原生生物都生存于水中。所有既不是动物、植物或真菌的真核生物就是原生生物,包括纤毛虫(ciliates),变形虫(amoebae),疟原虫(malarial parasites),粘菌,浮游生物(plankton),海藻(sea weed)和营光合作用的单细胞游动微生物,如眼虫等。按老的定义,原生生物包括真核和单细胞物种。原生生物(6张)藻类生物综述藻类包括好几个相当不同的生物群,他们共同特点是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而且保有在水中生长的原始习性,藻类异于植物之处,在于(1)单细胞藻类(unicellular algae),其本身即可作为配子(gamete),(2)一些多细胞藻类(multicellular algae),其配子囊 (gametangium,产生配子的构造) 和孢子囊(sporangiun,产生孢子的构造) 为单细胞构造 ,(3)其余的多细胞藻类,其配子囊为多细胞构造,但每个细胞都具有生殖能力,各产生一个配子。藻类主要生长在淡水、咸水或半咸水的水域中,或泥土中,下雨过后的水洼、花盆外侧、墙上,或与菌类 (如地衣)、植物 (如满江红叶部空腔内的念珠藻)、动物共生。分类依据目前已知的藻类种数约为23,000种,其分类主要依据 :光合作用色素的种类,贮藏物的性质,细胞壁的成分,鞭毛的数目和位置,细胞内的细微构造。依此可将藻类分为十门 。分类作用藻类 (本段文包括原核生物界的蓝绿藻) 和人类有密切的关系,大气中50%的氧是由藻类行光合作用放出的。而且藻类也和高等植物一样,在生态系中扮演初级生产者 (primary producer) 的角色,尤其在水生生态系(aquatic ecosystem) 中,藻类为其他初级消费者 (primary consumers) 如鱼、虾等的主要食物来源。有些藻类可以食用 (如蓝绿藻的发菜(Nostoc),褐藻的昆布(Laminaria) 和群带菜,红藻的头发菜 (Bangia)、紫菜(Porphora)、龙须菜(Gracilaria) 和菩提藻 (Grateloupia) ,有些大型海藻可以当饲料,有些褐藻可以当肥料。有些红藻的细胞壁含有石灰质,会堆积为暗礁;矽藻的遗体也会堆积成为矽藻土。此外红藻的细胞壁含有多醣类,可萃取而制成洋菜(agar) ; 褐藻的细胞壁含有藻素(algin),可制成凝胶 (gel) 或安定剂。尚有些红藻可用来配药,有些褐藻还可用来提炼工业用的石油。近年来更有许多藻类被经由人工大量培养而成为健康食品,如绿藻的绿胞藻 (Chlorella) 和连营藻 (Scenedesmus),蓝绿藻的螺旋藻 (Spirulina) 等。危害藻类亦给人类带来困扰,当水域中某种营养盐过高时,容易造成某种藻类过度繁殖,而产生藻华 (bloom) 或红潮 (red tide)现象。在这种优养(eutrophication) 的状况下,当藻类死亡时,细菌分解藻类后,水中会缺氧而最后使鱼、虾死亡。生态习性藻类的形状和大小,差异甚大 : 小者如单细胞的单胞藻(Chlamydomonassp.),长度仅5-25m左右 ; 而大者如昆布 (Laminaria),长可达数尺。另有些为群体、管状、丝状或薄膜状。藻类可以断裂 (fragmentation),或动孢子 (planospore) 或不可动孢子(aplanospore) 行无性生殖。当环境恶劣时,可以同形配子 (isogamy)、不同形配子 (anisogamy) 或精卵结合 (oogamy) 进行有性生殖。生活史藻类的生活史有三型:合子生活史 (zygotic life cycle) 一生活史中的个体以配子体 (单套) 世代占优势,只在合子短暂的时期具有双套,并进行合子减数分裂(zygotic meiosis),原始的藻类多行此种生活史,如单胞藻。配子生活史 (gametic life cycle) 一生活史中的个体以孢子体 (双套)世代占优势,只在配子短暂的时期具有单套,产生配子之前行减数分裂(gameticn meiosis),此种生活史似动物,如矽藻。孢子生活史 (sporic life cycle) 一生活史中孢子体和配子体交替出现,具明显的世代交替,产生孢子时进行减数分裂 (sporic meiosis),藻类和植物多行此种生活史 ; 其中有些藻类的孢子体和配子体同型(isomerphic 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 如石莼, 有些则不同型(heteromorphic 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 , 如昆布 。

眼虫在生物学上的分类地位

首先注意区分原生生物与原核生物。如果不是这里混淆,请看下边:五界系统中,将单细胞的真核生物归在原生生物界 (KingdomProtista) 。生物学家在 1970年代和 1980年代又扩充了原生生物界的界限,而包含了原本在五界中属於植物界和菌物界的多细胞生物,此种分类转移是基於细胞构造和生活史的比较而得的。例如由证据指出,多细胞的海藻比较接近单细胞藻类,而比较不接近植物。此种膨胀的分类法中,使原生生物界包含了类似植物的藻类、类似菌类的原生菌类和类似动物的原生动物类。因为 「protist」 一字意谓著单细胞型式,有些学者认为既然已扩张此界的界限,而建议改名为 「Kingdom Protoctista」 。不管名称如何,意即将所有不适合归入植物、菌类或动物的真核生物皆放在此界中。 凡是有水的地方就有原生生物,他们都很微小,需用显微镜观察,是重要的浮游生物 (plankton),在湖泊或池塘边缘的静止水面含量特别丰富,也有些底栖在海洋或淡水域。这些能行光合作用的浮游原生生物成为其他原生生物的食物来源。在潮湿的土壤、叶片上或陆地上也有他们的踪迹,也有一些是共生的,也有一些是会引起致命疾病的寄生原生生物。 大部分的原生生物在其生活史中某一阶段具有鞭毛或纤毛,纤毛较鞭毛短且数目多,他们像船桨一样有韵律的移动细胞。原核生物的鞭毛是与细胞表面相接触 (如细菌),而真核生物的鞭毛和纤毛则为细胞质的延伸,由微细管成束组成,外覆细胞膜,他们具有基本构造 (9+2型的微细管排列) 。 几乎所有的原生生物都进行有氧呼吸。他们的营养方式也是真核生物中变异最大的,有些为自营 (autotrophs) ,有些为异营 (heterotrophs) ,还有些为混合营养 (mixotrophs) 的,可行光合作用和异营 (如眼虫) 。因此可用营养方式将原生生物分为三群 :一是植物性营养,又称光合营养,如绿眼虫等;二是动物性营养,又称吞噬营养,如变形虫、草履虫等;三是渗透性营养,又称腐生营养,如孢子虫、疟原虫等。在原生动物门里,根据运动胞器、细胞核以及营养方式可以分成4个纲: (1)鞭毛虫纲。运动胞器是一根或多根鞭毛,例如绿眼虫、衣滴虫。 (2)肉足虫纲。运动胞器是伪足,伪足兼有摄食功能,例如大变形虫。 (3)孢子虫纲。没有运动胞器,全部营寄生生活,例如间日疟原虫。 (4)纤毛虫纲。运动胞器是纤毛,有两种细胞核,即大核和小核,大核与营养有关,小核与生殖有关,例如尾草履虫。综上,眼虫就应该归类于原生生物界。

原生生物有细胞器吗 例如变形虫有内质网那些东西吗

原生生物(protist / protoctists)大部分都是单细胞生物,它们的细胞内具有细胞核和有膜的细胞器。比原核生物更大、更复杂。有些原生生物可以利用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原生生物界至少包含5万种的生物。演化 由化石得知,原生生物在15亿年前即已存在,它是由原核生物演化来的。大部分的原生生物为单细胞,因此常被认为是最原始、最简单的一群真核生物,是五界中在形态、解剖、生态和生活史上变异最大的一界。此界的界限不很明确,有些原生生物的演化分支很显然的延伸入植物界、菌物界和动物界中。有些原生生物的细胞非常复杂,虽然只是单细胞的个体,但必需像植物体或动物体执行所有的新陈代谢。由此可知,真核生物的起源是生物演化史上的重要突破。原生生物界 五界系统中,将单细胞的真核生物归在原生生物界 (Kingdom Protista) 。生物学家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又扩充了原生生物界的界限,而包含了原本在五界中属于植物界和菌物界的多细胞生物,此种分类转移是基于细胞构造和生活史的比较而得的。例如有证据指出,多细胞的海藻比较接近单细胞藻类,而比较不接近植物。此种膨胀的分类法中,使原生生物界包含了类似植物的藻类、类似菌类的原生菌类和类似动物的原生动物类。因为「protist」一字意味着单细胞形式,有些学者认为既然已扩张此界的界限,而建议改名为「Kingdom Protoctista」。不管名称如何,意即将所有不适合归入植物、菌类或动物的真核生物皆放在此界中。编辑本段原生生物的特征特征 o 原生生物包括简单的真核生物(即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多为单细胞生物,亦有部分是多细胞的,但不具组织分化。这个界别是真核生物中最低等的。 o 单细胞的原生生物集多细胞生物功能于一个细胞,包括水份调节,营养,生殖等。 o 营养的方式繁多,有些则似真菌,吸收外间营养;更有部份既行光合作用,亦可进食有机食物,例如裸藻。 o 所有原生生物都生存于水中。分布 凡是有水的地方就有原生生物,他们都很微小,需用显微镜观察,是重要的浮游生物 (plankton),在湖泊或池塘边缘的静止水面含量特别丰富,也有些底栖在海洋或淡水域。这些能行光合作用的浮游原生生物成为其他原生生物的食物来源。在潮湿的土壤、叶片上或陆地上也有他们的踪迹,也有一些是共生的,也有一些是会引起致命疾病的寄生原生生物。鞭毛 大部分的原生生物在其生活史中某一阶段具有鞭毛或纤毛,纤毛较鞭毛短且数目多,他们像船桨一样有韵律的移动细胞。原核生物的鞭毛是与细胞表面相接触 (如细菌),而真核生物的鞭毛和纤毛则为细胞质的延伸,由微细管成束组成,外覆细胞膜,他们具有基本构造 (9+2型的微细管排列) 。编辑本段营养方式 几乎所有的原生生物都进行有氧呼吸。他们的营养方式也是真核生物中变异最大的,有些为自养 (autotrophs) ,有些为异养 (heterotrophs) ,还有些为混合营养 (mixotrophs) 的,可行光合作用和异营 (如眼虫) 。因此可用营养方式将原生生物分为三群 : 类似植物的藻类 (Photosynthetic (plant-like) protists : algae) 一含有叶绿体, 行光自营营养方式。 类似菌类的原生菌类 (absorptive(fungus-like)protists,无特别名称)一吞噬有机物或分泌酵素,分解并吸收有机分子的异营营养方式。 类似动物的原生动物类 (ingestive (animal like) protists : protozoa)一吞噬大食物而为异营的营养方式。

什么是原生生物

原始生命

原生生物界包括哪些?

额,硪知道有细菌。。但是……不知有没有记错、、

原生生物都有哪些

草履虫,单细胞藻类,黏菌等

什么是原生生物?

单细胞生物

谁知道生物分类可分为哪几个“域”?

目前生物分类以1969年魏泰克发表的“五界说”最为普遍,分别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然而由于五界说并没有纳入病毒、噬菌体、类病毒等,因此卡尔·沃斯等人于1990年发表了“三域系统”,将上述生物纳入其中,分为细菌域、古菌域、真核域. 原核生物界(Prokaryotae):三域系统中的古菌域与细菌域同归于原核生物界.五界说的原核生物界则是包括没有核膜的细菌等. 古菌域(Archaea):一般生存于极端环境,如深海、盐湖、火山口等.包括嗜盐菌、一些超嗜热菌、嗜酸菌等.参见古菌分类表. 细菌域(Bacteria):包括蓝绿菌(原名蓝绿藻)、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等.参见细菌分类表. 真核域(Eukarya) 原生生物界(Protista或Protoctista):五界说中最备受争议、也最为复杂的一群.主因是其他四界皆有明确之规定,而剩余的都被归于这一类,因此2000年、2006年的新分类法将原生生物界再细分成三界,但一般国高中教科书仍以五界说作为主要讨论内容,只有专家学者才会深入研究.原生生物多半为单细胞及单细胞复合体(即介于单细胞与常见的多细胞生物,能以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形式存活,可能在不同阶段、或因环境恶劣而改变形式.多细胞生物的定义是聚集、细胞间有分工以及讯息传递). 真菌界(Fungi):包括接合菌、子囊菌、担子菌、壶菌、聚合菌和微孢子虫.所谓聚合菌一般称为黏菌slime(即史莱姆).但事实上在五界说中,黏菌、壶菌会被归在原生生物界中,而且彼此关系甚远.但是在提到真菌fungi一词时,仍然会将之一起比较.参见真菌分类表. 植物界(Plantae):包含绿藻、轮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等.在五界说中,除了极少数在分类上有争议的绿藻部份为单细胞(争议点为归属于Protista),否则原则上植物界皆为多细胞.参见植物分类表 (NCBI).

谁知道生物分类可分为哪几个“域”?

目前生物分类以1969年魏泰克发表的“五界说”最为普遍,分别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然而由于五界说并没有纳入病毒、噬菌体、类病毒等,因此卡尔·沃斯等人于1990年发表了“三域系统”,将上述生物纳入其中,分为细菌域、古菌域、真核域. 原核生物界(Prokaryotae):三域系统中的古菌域与细菌域同归于原核生物界.五界说的原核生物界则是包括没有核膜的细菌等. 古菌域(Archaea):一般生存于极端环境,如深海、盐湖、火山口等.包括嗜盐菌、一些超嗜热菌、嗜酸菌等.参见古菌分类表. 细菌域(Bacteria):包括蓝绿菌(原名蓝绿藻)、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等.参见细菌分类表. 真核域(Eukarya) 原生生物界(Protista或Protoctista):五界说中最备受争议、也最为复杂的一群.主因是其他四界皆有明确之规定,而剩余的都被归于这一类,因此2000年、2006年的新分类法将原生生物界再细分成三界,但一般国高中教科书仍以五界说作为主要讨论内容,只有专家学者才会深入研究.原生生物多半为单细胞及单细胞复合体(即介于单细胞与常见的多细胞生物,能以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形式存活,可能在不同阶段、或因环境恶劣而改变形式.多细胞生物的定义是聚集、细胞间有分工以及讯息传递). 真菌界(Fungi):包括接合菌、子囊菌、担子菌、壶菌、聚合菌和微孢子虫.所谓聚合菌一般称为黏菌slime(即史莱姆).但事实上在五界说中,黏菌、壶菌会被归在原生生物界中,而且彼此关系甚远.但是在提到真菌fungi一词时,仍然会将之一起比较.参见真菌分类表. 植物界(Plantae):包含绿藻、轮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等.在五界说中,除了极少数在分类上有争议的绿藻部份为单细胞(争议点为归属于Protista),否则原则上植物界皆为多细胞.参见植物分类表 (NCBI).

谁知道生物分类可分为哪几个“域”?

目前生物分类以1969年魏泰克发表的“五界说”最为普遍,分别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然而由于五界说并没有纳入病毒、噬菌体、类病毒等,因此卡尔·沃斯等人于1990年发表了“三域系统”,将上述生物纳入其中,分为细菌域、古菌域、真核域。原核生物界(Prokaryotae):三域系统中的古菌域与细菌域同归于原核生物界。五界说的原核生物界则是包括没有核膜的细菌等。古菌域(Archaea):一般生存于极端环境,如深海、盐湖、火山口等。包括嗜盐菌、一些超嗜热菌、嗜酸菌等。参见古菌分类表。细菌域(Bacteria):包括蓝绿菌(原名蓝绿藻)、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等。参见细菌分类表。真核域(Eukarya)原生生物界(Protista或Protoctista):五界说中最备受争议、也最为复杂的一群。主因是其他四界皆有明确之规定,而剩余的都被归于这一类,因此2000年、2006年的新分类法将原生生物界再细分成三界,但一般国高中教科书仍以五界说作为主要讨论内容,只有专家学者才会深入研究。原生生物多半为单细胞及单细胞复合体(即介于单细胞与常见的多细胞生物,能以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形式存活,可能在不同阶段、或因环境恶劣而改变形式。多细胞生物的定义是聚集、细胞间有分工以及讯息传递)。真菌界(Fungi):包括接合菌、子囊菌、担子菌、壶菌、聚合菌和微孢子虫。所谓聚合菌一般称为黏菌slime(即史莱姆)。但事实上在五界说中,黏菌、壶菌会被归在原生生物界中,而且彼此关系甚远。但是在提到真菌fungi一词时,仍然会将之一起比较。参见真菌分类表。植物界(Plantae):包含绿藻、轮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等。在五界说中,除了极少数在分类上有争议的绿藻部份为单细胞(争议点为归属于Protista),否则原则上植物界皆为多细胞。参见植物分类表 (NCBI)。
 首页 上一页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