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会

阅读 / 问答 / 标签

1950年党的七届三中全会创造三个条件是什么

:(一)土地改革的完成;(二)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三)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党的七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1950年6月,党在北京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和<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会议主要分析了国内外形势,提出了为争取在三年内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而斗争的中心任务,规定了实现财政经济好转的三个条件和八项工作,制订了团结大多数、集中力量孤立和打击极少数敌人的战略策略方针。这些决定是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行动纲领,对党领导人民战胜困难,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试述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1)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毛泽东指出,要获得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创造三个条件,即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针对一些地区在处理阶级关系上出现的打击面过宽的“左”的倾向,毛泽东强调,必须处理好同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知识分子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以便孤立和打击当前的主要敌人,而不要四面出击,树敌太多,造成全国紧张的不利局面。 (2)七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一次最重要的会议。会议的决议为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党的工作规定了明确的策略路线和行动纲领,对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推进什么体质

大力推进农村体制机制创新,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党举行了多少次三中全会

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第×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的简称,每届中央委员会都会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即三中全会),如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举行的第三次全体会议,之后还有十二届三中全会、十三届三中全会……,直到2008年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如果按顺序排下来,三中全会从六届到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共举行过十二次(一至五届中央委员会没举行过三中全会)

今年10月底才召开党的十七大,怎么就有了十七届三中全会了呢?

肯定是先有十七大,才会有十七届N中全会十七大召开的当年举行的叫一届全会以后一年一次,依次类推~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感想

你们牛鼻啥,初中生照样把导弹打到美国去,快把你的招兵政策改改,人员限制改改,有本事就把义务教育普及到大学。

关于党的十七界三中全会精神的问题

iioi

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我们农村有什么影响啊?

十七届三中全会 推进农村四大改革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事业,发端于农村。改革开放30年,围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包括数个中央全会文件和10个中央“一号文件”。 定于今天至12日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将专题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轨迹和未来走向如何?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段应碧介绍,30年来,中央分别在改革初期(1982年到1986年)和新世纪初(2004年到2008年)发出10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上个世纪80年代初,5个“一号文件”启动了中国农村发展的第一个重要时期。主要拉动力是农民首创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世纪5个中央“一号文件”,主线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说,30年来中央农村工作文件体现的基本精神和原则用一句话概括: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10个“一号文件”很好地把握了这条农村改革的“红线”。 现在农村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政府每年给农民的上千亿元财政补贴,有些被中间截留。二是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得不到很好保障,农民希望“我的事我作主”。陈锡文说,现在经常会收到农民兄弟的来信,其中反映最多的是承包田被侵占。段应碧表示,允许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是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符合党的一贯政策,广大农民也有这方面的强烈愿望。 今后农村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点在哪里?陈锡文介绍,农村有四方面改革需尽快推进: 第一,村级经济社会管理体制要深化改革。目前只改了一半,要继续改下去,确保农民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第二,乡镇机构改革应尽快取得实质性突破。国务院已明确本届政府要把乡镇机构改革搞完。我国有62万个行政村,3万多个乡镇,改革的目的一是乡镇提供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费用由公共财政承担;二是真正让农民实现基层自治。第三,尽快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现代农业发展的经济组织。现阶段,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简单视为企业是不对的,应在财政补贴、金融支持、减免税费等方面给予支持。第四,加快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他说,从我国实际来看,农民进城意味着三件事须解决: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总体来看,今后推进农村改革,“放活”是关键。无论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发育新型经济组织,还是促进生产要素回流农村,都需要“放活”。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

http://www.qthgd.com/Article/LMnewsBD/200810/19280.html看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结合自己实际写份心得体会,1000字左右

(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6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七大代表中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部分基层同志和研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部分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回良玉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一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来自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变化和自然界的严峻挑战,奋勇夺取抗击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圆满完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社会安定团结大局得到巩固和发展。 全会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特别是经济形势,强调我国总体形势是好的,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金融业稳健运行,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应对挑战。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国自己的事情办好。要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动科学发展,坚定信心、冷静观察,多管齐下、有效应对,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会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认为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系统回顾总结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进一步统一全党全社会认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道路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们党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并以磅礴之势推向全国,领导人民谱写了改革发展的壮丽史诗。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创造性探索,为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全会指出,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我们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更加自觉地把继续解放思想落实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伟大实践,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提供不竭源泉。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全会认为,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局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加倍努力,不断巩固和发展农村好形势。 全会认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抓住时机、乘势而上,努力开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广阔道路,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农村改革发展总方针是什么

  学习全会精神必须把握的几个问题:  1、科学判断  准确把握农村改革发展历史方位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会突出强调,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新形势下,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总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贯穿了这一总要求。全会强调,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伟大实践,“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一个“发展阶段”、一个“关键时刻”、一个“重要时期”,全会闭幕时发表的公报用简洁的语言,科学概括了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  对历史方位的准确把握,是作出战略决策的前提和基础。专家认为,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环节和突出矛盾,有了更为深刻、透彻的认识和把握,意味着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意义更加重大、时机更加紧迫、任务更加繁重。农村改革仍然是我国改革的关键环节,农村农业发展仍然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础。  2、目标任务  全面描绘农村未来美好图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之时,我国农村的面貌将会怎样?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6方面的基本目标任务,让广大农民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  “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明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要求,到十六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措施,再到党的十七大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专家梳理这一脉络后认为,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涉及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是我们党对农村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想的进一步细化,为8亿农民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奋斗目标。  全会还确立了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并在总结30年来农村改革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农村改革发展必须遵循的5项重大原则。专家表示,这一指导思想的确立和5项重大原则的提出,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确保了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向前推进。  3、三大部署  勾勒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路径图”  “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  30年前起步的农村改革,使我国广大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但我国农村的改革发展仍然面临不少挑战和问题: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无法适应构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紧迫要求;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保持农业稳定发展的难度加大;国际粮食供求形势紧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力增大;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仍未完全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许多农村的面貌仍然较落后,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重道远……  “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3个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和部署,既切中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又有力应对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为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勾勒了一幅切实可行、富有可操作性的“路径图”。  4、制度创新  夯实农村改革发展的制度保障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经过30年的不断探索,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已进入依靠制度创新的新阶段。全会紧紧围绕当前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围绕农村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对农村制度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改革最重要的制度性成果,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专家表示,全会提出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意味着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将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为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留下了更大的探索空间。  ——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全会立足地少人多的基本国情,突出强调要“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意味着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坚守18亿亩耕地这根红线,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各项制度。  ——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意味着我国将从农业投入、农业补贴、农产品价格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不断强化对农业这一国民经济基础和战略产业的支持和保护。  ——“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着眼于为农村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旨在从根本上破除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基础;“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根本目的在于加强村民自治机制建设,不断发展农村基层民主……  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并作出全面安排,必将从根本上优化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制度环境,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5、现代农业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首位  进一步明确发展现代农业的总思路,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另一重要成果——  全会强调: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早在2006年,我们党就提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并初步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总的思路。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总思路,必将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就新形势下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全会从7个方面进行了部署,引人关注的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被放在7项部署的首位。专家表示,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对粮食安全保持高度清醒的具体体现。  此外,全会还就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等作出了具体部署。  有关专家表示,全会针对我国农业生产中的薄弱环节作出系统部署,目的就在于从根本上改变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真正建立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在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的情况下,全会还研究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强调要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全程监控,切实落实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专家表示,这段表述虽然篇幅不长,却鲜明地表达了我们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可以预料,今后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控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6、八大举措  彻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基于对“三农”问题的准确把握,这次全会深刻提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措施:“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专家表示,长久以来,许多地方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通盘考虑,城乡发展二元化结构的长期存在,不仅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较慢,而且使城市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发展也面临后劲不足的问题,最终必然会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根据这一指导方针,把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目标。  专家认为,这是我们党对8亿农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表明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更加重视解决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既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就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全会从8个方面作出了具体部署。专家表示,随着一项项极有含金量的措施的陆续出台,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步伐将不断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崭新格局将不再遥远。相信在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进程中,8亿农民将分享到更多改革发展成果。  7、三个要求  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的一个传统和重大原则,也是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紧紧抓住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主线,着眼于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不断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水平,对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作出系统部署——  全会强调,要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组织建设,始终是做好党管农村工作的基础。全会提出,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全会还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专家表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整个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将以维护农民权益为重点,加强监督检查党的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切实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涉农违纪违法案件。全会作出的这一系列具体部署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必将对建设文明、清廉、和谐的乡村产生重大而积极影响。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宣讲提纲

《党政干部和党务工作者学习文选》http://cpc.people.com.cn/GB/67481/94156/135472/index.html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132813/index.html

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策略方针

不要四面出击

第17届三中全会是什么时候召开的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现在还有没召开。根据《党章》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一次,一般情况下中央全会每年召开一次;党的十七大是2007年召开的,选举产生了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并召开了十七届一中全会;2008年2月又召开了十七届二中全会,研究了召开第十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十一届全国政协会议有关事宜。按照正常情况,2009年才召开十七届三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大三中全会精神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6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七大代表中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部分基层同志和研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部分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回良玉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一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来自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变化和自然界的严峻挑战,奋勇夺取抗击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圆满完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社会安定团结大局得到巩固和发展。 全会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特别是经济形势,强调我国总体形势是好的,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金融业稳健运行,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应对挑战。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国自己的事情办好。要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动科学发展,坚定信心、冷静观察,多管齐下、有效应对,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会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认为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系统回顾总结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进一步统一全党全社会认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道路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们党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并以磅礴之势推向全国,领导人民谱写了改革发展的壮丽史诗。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创造性探索,为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全会指出,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我们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更加自觉地把继续解放思想落实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伟大实践,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提供不竭源泉。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全会认为,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局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加倍努力,不断巩固和发展农村好形势。 全会认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抓住时机、乘势而上,努力开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广阔道路,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 全会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全会强调,实现上述目标任务,要遵循以下重大原则: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 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全会提出,实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全会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办好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扩大农业对外开放。要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全程监控,切实落实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 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社会管理。 全会强调,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水平。要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农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加强对农村改革发展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调查研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健全党组织为保证、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把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拓宽农村基层干部来源,提高他们的素质,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要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增强党员意识,建设高素质农村党员队伍。要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弘扬求真务实、公道正派、艰苦奋斗的作风,以维护农民权益为重点,围绕党的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切实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涉农违纪违法案件。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集中群众智慧,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努力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 全会按照党章规定,决定递补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王新宪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于幼军同志问题的审查报告》,决定撤销于幼军中央委员会委员职务,确认中央政治局2008年9月5日作出的给予其留党察看两年处分。 全会号召,全党同志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改革,加快发展,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努力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

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十七和十七大三中全会的区别

“十七大”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简称,“十七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的简称。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权力组织。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有关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一般每五年召开一次,我们通常简称为“XX大”。比如我们所说的“十七大”,就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简称。根据惯例,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一般于下半年召开。如党的十七大是去年10月召开的。可以预计,党的十八大将于2012年10月前后召开。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就是我们平时简称的“中央”、“党中央”或“中共中央”。党的第几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就是第几届中央委员会。现任中央委员会是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所以称为“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 党的中央委员会一般每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全会”或“中央全会”。一般来说,每一届中央委员会总共召开五至六次全体会议,分别简称为“一中全会”、“二中全会”、“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等。 刚刚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的第三次全体会议。

十七届三中全会确认的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原则是什么?如何贯彻这一原则?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这为今后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一是层层落实责任,增强保护耕地的法定性和强制性。地方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应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总责。二是完善占补平衡等制度。耕地实行先补后占,不得跨省区市进行占补平衡,要防止只占不补、先占后补、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的现象发生。三是在全国范围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对承担耕地保护任务重、基本农田保护数量多的粮食主产区,由国家探索建立补偿机制,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地方政府特别是广大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一是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二是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强城镇闲散用地整合,鼓励低效用地增容改造和深度开发。积极推行节地型城镇更新改造,重点加快城中村改造,推广各类建设节地技术和模式。三是积极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加强规划统筹和政策引导,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优先开发未利用地和废弃地,积极引导城乡建设向地上、地下发展。 强化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家庭承包制的推行,实现了集体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决定》明确提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夯实了党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基础。农民对稳定土地产权关系的愿望非常强烈,必须依法保障农户享有的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完善土地承包权权能,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有利于减少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关系中内含的不确定性,使农民形成长期的预期。 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改革以来,国家一直实行允许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的政策,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有了一定发展。在总结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国家逐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和法律,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基本原则,并在不同时期对承包地使用权流转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政策要求。《决定》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与过去一脉相承,明确提出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决定》还提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三个不得”: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按照这一要求,必须禁止擅自通过承包地流转、“村改居”等方式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转为国有,确需转为国有的必须履行法定程序;必须坚持农地农用的原则,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得非法出让、出租集体农用地用于非农业建设;必须保证农户的承包权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归承包方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截留;必须防止采用行政命令去推进土地流转,积极培育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 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补偿机制 近年来,各地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在征地安置补偿和规范征地程序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征地制度仍然存在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土地征占规模过大,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对失地农民的补偿偏低,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是很大的难题。在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征用应当有利于富裕农民,而不是造成大批农民失地失业;应当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而不是扩大社会不公。《决定》对深化征地制度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 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但《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并未对公共利益作出明确界定,征地中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不分,征地范围模糊不清,大量商业性用地也打着公共利益的名义进行征地。按照《决定》要求,今后征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明确界定“公共利益”,缩小强制性征地的范围。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项目,将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并保证农民合法权益。 合理确定征地补偿标准。《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征收土地补偿费、劳动力安置补助费都是按照被征收土地前3年的平均年产值计算的,而与被征地的区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土地供求状况等地价因素以及土地征用后的用途和市场价值无关,造成对农民的补偿偏低。《决定》对完善征地补偿机制提出了新要求,即“依法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按照同地同价原则及时足额给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在规划划定的相同区片内,征地应采取统一标准补偿农民,征地补偿标准不应随项目性质不同而不同。在征地过程中,要维护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申诉权,逐步建立和完善征地补偿争议的协调裁决机制,为被征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 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问题。应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多渠道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在贷款、税收、场地等方面对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提供优惠政策。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按有关规定应纳入征地补偿安置费用,不足部分由当地政府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中解决,社会保障费用不落实的不得批准征地。对土地征用面积超过一定数量的村,可以在征地以后给农民留下一定面积的居住地、经营地,由村集体按照统一规划开发经营项目,使农民有长期稳定的收入。 改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 按照我国土地管理制度,土地权属分为国有土地和农村集体土地两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是指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及其居住生活的空间承载地,包括农村居住用地、农村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用地、村办及乡镇企业用地等。总体上看,我国土地要素市场还不完善,在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统一,特别是集体建设用地基本被排斥在土地市场之外。《决定》提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这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的重大政策导向。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进入市场,与国有建设用地享有平等权益,有利于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土地价格,建立与城镇地价体系相衔接的集体建设用地地价体系,促进土地在竞争性使用中实现更合理的配置。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是规范土地市场的需要。由于缺乏规划指导和法律规范,大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自发、盲目进入土地市场,造成违规项目不断出现,规划指标屡遭突破,建设用地供应总量很难有效控制,正常的土地市场秩序受到干扰。规范集体建设用地交易行为已成为今后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决定》明确提出,“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必须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资产价值已经充分显现出来。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可以防止以权力扭曲集体土地的流转价格,有利于充分挖掘集体建设用地的巨大潜力,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体系。 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 农村宅基地是指农村居民因居住生活而建造房屋等建筑物所占用的土地,包括住房、辅助用房与房前屋后庭院用地等。我国农村宅基地分布广、占地面积大,且近年来呈不断增长之势。《决定》对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 严格宅基地管理。严格执行农村一户一宅政策,控制超标准建房。农村宅基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大,开展农村宅基地整理,使农村居住由零乱分散变为集中有序、由自然形态变为规划形态、由土地零散使用变为集约使用,有利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应在坚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的原则下,合理引导农民住宅相对集中建设,加强对“空心村”用地的改造,盘活用好农村现有宅基地。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调剂为建设用地的必须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纳入年度建设用地计划,并优先安排满足集体建设用地需要。 保障农户宅基地的用益物权。农村宅基地作为一种重要土地资源,是国家为保护农民的利益和基本生活居住权利而实施的一种特殊制度安排。农民期望享有对宅基地更明确的财产权利。《物权法》明确了宅基地的用益物权性质。《决定》提出“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就是要保障农户宅基地依法取得、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当农户宅基地被征用时,对失去宅基地的农民应给予合理补偿。同时,要防止以扩大城镇非农建设用地来源为目的强行收回农民宅基地,损害农民宅基地权益。

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两会”精神

两会是人大会议和政协会议的简称。英文翻译成Lianghui,指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每年3月份“两会”先后召开全体会议一次,每5年称为一届,每年会议称某届某次会议。今年刚刚结束的两会是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 “两会”召开的意义在于:将“两会”代表从人民中得来的信息和要求进行收集及整理,传达给党中央,“两会”代表是代表着广大选民的一种利益的,代表着选民在召开两会期间,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选民们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地方每年召开的人大和政协也称为两会,通常召开的时间比全国“两会”时间要早。

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

D

为什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要研究中国农村改革问题?

三农问题是永远都要研究也是很难解决的问题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什么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认为,实践充分证明,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 )。 A.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三中全会后,转年中央1号文件便是三农问题,就是A项这三个。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确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以明确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奋斗方向和工作重点。 《决定》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全面提出了到2020年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确定了必须完成的重大任务,是我们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 准确理解《决定》确立的农村改革发展目标任务,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决定》确立的目标任务,涵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任务。 在经济建设方面,要实现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在政治建设方面,要实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在文化建设方面,要实现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在社会建设方面,要实现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通过农村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这些目标任务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形成了一个全面系统的农村改革发展目标任务体系。 第二,《决定》确立的目标任务,完整体现了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全面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这些新要求,是确定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目标任务的重要指导,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把这些新要求具体落实到自身的目标任务中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必须充分体现新农村建设“五句话、二十个字”的要求。《决定》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出发,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全面确立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就是对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的具体落实和完整体现。 第三,《决定》确立的目标任务,既鼓舞人心、又扎实可行。《决定》确立的这些目标任务,全面展现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非常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同时也是经过努力可以完全实现的。这些目标任务实现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会迈上一个新台阶,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将会出现一个大提高,农村整体面貌将会出现一个大变化。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这些目标任务有着很高的要求,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必须经过艰苦努力、扎实工作才能实现,每一项目标任务的实现都需要付出很大努力。因此,我们既要用这些目标任务激发热情、凝聚智慧、鼓舞斗志,又要奋力进取,扎实工作,埋头苦干,建立扎扎实实的落实机制,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狠抓落实,确保这些目标任务胜利实现。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发到各省、市、自治区讨论和试行。全会认为,全党目前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为此目的,必须首先调动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必须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具体措施是: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所有权和自主权必须受到国家法律的切实保障,不允许无偿调用和占有生产队的劳力、资金、产品和物资;公社各级经济组织必须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算报酬,克服平均主义;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人民公社要坚决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稳定不变,人民公社各级组织都要坚决实行民主管理、干部选举,帐目公开。今后一个较长时间内,全国粮食征购指标继续稳定在1971—1975年“一定5年”的基础上不变,绝对不许购过头粮。 为了缩小工农业产品交换的差价,全会建议国务院作出决定,粮食统购价格从1979年夏粮上市的时候起提高20%,超购部分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价50%;棉花、油料、糖料、畜产品、水产品,林产品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也要分别情况,逐步作相应的提高。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农用塑料等农用工业品的出厂价格和销售价格,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在1979年和1980降低10%到15%,把降低成本的好处基本上给农民。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后,一定要保证城市职工的生活水平不致下降。粮食销价一律不动,群众生活必需的其它农产品的销价,也要坚决保持稳定;某些必须提价的,要给予消费者以适当补贴。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

没错啊,你对那一句不清楚?这一句话的意思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 悬赏分:5 - 离问题结束还有 4 天 21 小时“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的是现阶段和下一阶段“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指对三农问题,国家已经给予重视,因为我国农业在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为了提高工业产量而一味压制农业,所以底子薄,效率低下“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指的是在长期接受农业哺育后,工业已“长成”,应该回报农业。工业反哺农业,是对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的一种概括,是对“农业哺育工业”的升华转化。“城市支持农村”:意思是城市的经济基础比农村优越,要支持、帮助农村经济发展“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是指对三农问题的方针政策,多予就是对农民要要多给予,少取就是要少从农民身上获取,放活就是要给农民便多的自由。总体上就是说:我们不要贫富分化加大,我们要利用宏观调控扶持落后的农业,因为农业的兴衰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我们最终要达到的不是两极分化、工农悬殊,而是共同富裕如果还有什么不懂,我的qq:410352477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  公议公报说,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全会强调,实现上述目标任务,要遵循以下重大原则: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三中全会

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入分析了当前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从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三个方面全面部署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在认识上有新突破,在理论上有新发展,在政策上有新举措,具有很强的战略性、指导性、针对性,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我关注的重点是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农村金融三大板块政策规定。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全面部署了什么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改革作出全面部署 不全面可以再百度哈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什么意思?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即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共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共最高领导机关,每5年举行一次,由中央委员会召集。大会选举新一届中央委员会,每届中央委员会在五年的任期内召开数次期中全体会议,即几届几中全会。  改革开放以来,每一届中央委员会通常要召开七次全体会议,即“一中全会”到“七中全会”。

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简介

十七届三中全会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6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七大代表中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部分基层同志和研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部分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 主要议程:1、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2、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讨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改革,讨论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审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文件,规划未来十五年农村改革蓝图。3、探讨应对世界金融海啸对中国的影响4、其他事项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为政治定调为经济改革启航中国共产党历届一中全会通常是选举出新的领导层,二中全会则是完成对政府人事进行调整,三中全会一般在一中全会后近一年的时间召开。此时人事调整基本到位并稳定,新班子进行了初步磨合。中央及各级领导通过调研等活动,基本掌握了国家内外部事务的大致情况。一些影响全局的问题在酝酿讨论中达成了共识,完成了各方面的设计准备工作,可以正式交由全会批准并向全民发布。

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引起了

(1)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2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分)。(2)2013年盐城内陆三县人均GDP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1分)内陆三县GDP同比增长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发展速度快。(1分)(3)答案一:选择甲同学观点。①甲同学观点强调合作是正确的,但忽视了竞争的重要。②发展离不开合作,只有通过合作才能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加快地区建设,才能求得整体优化,优势互补,促进整体发展。③合作离不开竞争,合作往往是不同竞争对象之间的合作,合作之中仍然存在各种不同的利益,存在相互竞争。④只有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答案二:选择乙同学观点。①乙同学观点强调竞争是正确的,但忽视了合作的重要。②竞争能促进个人的成长、进步和全面发展,能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能促进企业增强活力,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经济效益。③竞争需要合作。竞争中需要交流信息,相互鼓励和支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④只有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4)①张贴体现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宣传标语;②发放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宣传册、宣传单;③举行体现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图片展;④组织宣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广场文艺表演等。 试题分析:(1)此题只要答出改革重要性和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作用即可。(2)此题是一道图表题,解题是仔细图表,对图表中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是正确答题的关键。(3)此题是一道判断分析题。读题可知甲方看到了合作的好处但忽视了竞争的重要性;乙方认识竞争的重要性但忽视了合作的重要。答题时除了要正确指出观点的合理和错误之处外,正确论述是非理由非常关键。(4)此题要求至少写出两种宣传的方式,这比较简单,比如张贴标语、发放宣传单,或者举行图片展等方式都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到二0二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必须坚持的工作总基调是

稳中求进

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如何从严治党

一、加强政治纪律进而从严治党。严明党的纪律,首在严明政治纪律,最核心的是坚持党的领导,最根本的是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的政治纪律是维护党的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的纪律,是党的组织和党员在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的行为规范。我们党是围绕自己的政治纲领、按照自己的政治路线、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而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本位主义,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要牢固树立党章意识,自觉用党章规范言行,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全党同心,其利断金,只要我们党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就能引领中国巨轮攻坚克难、乘风破浪。  二、改进工作作风进而从严治党。改进工作作风,“八项规定”和省市县的各项规定是一个切入口和动员令,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改作风不是一阵风,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求我们常抓不懈、常抓常新。我们必须时刻绷紧转变作风这根弦,不能松一阵紧一阵,不能敷衍了事,要敢于动真格,要真正出实招,改到点子上,改出亮点,改出干劲,努力提高党的凝聚力、干部的执行力、政府的公信力,切实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领导干部要能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  三、加大权力制约机制进而从严治党。政治权力制约指的是防止政治权力的滥用和腐败,保证政治体系的良性运转,依据一定的规则和手段,对政治权力运作进行控制和约束。历史已经证明,不受制约的权力,比然会被滥用,必然导致腐败。简单地说,腐败就是国家公职人员对公共权力的非公共利用,是以公共权力的运用超出社会制度,法律或道德规范允许为前提,为个人或小集体谋私利,对他人及社会造成损害的行为。腐败是社会毒瘤,清廉是群众期盼。我们基层乡镇长要慎用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从自身做起,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

二、为什么说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是划时

第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使我国改革实现了高度上的历史性跃升。 这次全会着眼于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着眼于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角度,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把对改革重要作用的认识上升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全会坚持从大局出发,将全面深化改革定位为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社会革命,合理布局了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形成了完整的战略设计。 随着全会精神的深入贯彻,全面深化改革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升到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战略新高度,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重大而深远影响。 第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使我国改革实现了深度上的历史性突破。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知识竞赛考试(八)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知识竞赛考试(八)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20题)  1、通过深化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服务、调节和市场监管作用,加快构建( )。  标准答案( B),您的答案( A )  A、三个载体、一个体系  B、一个载体、三个体系  C、 三个载体、五个体系  D、五个载体、三个体系  2、科学推进( )的新型城镇化,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探索推进人地挂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标准答案( A),您的答案( A )  A、以人为核心  B、以经济发展为核心  C、以工业化为核心  D、以稳定为核心  3、完善文化管理体制,需要遵循( )、政事分开的原则。  标准答案( A),您的答案( )  A、政企分开  B、市场规律  C、政策法规  D、透明公开  4、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应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 )机构,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  标准答案( A),您的答案( )  A、管理  B、监督  C、协调  D、监察  5、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需要严格新闻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重视( )运用和管理,规范传播秩序。  标准答案( C),您的答案( )  A、网络媒介  B、自媒体  C、新型媒介  D、微博  6、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应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在( )范围内流动。  标准答案( C),您的答案( )  A、市场  B、全社会  C、全国  D、全空间  7、对按规定转制的重要国有传媒企业探索实行( )管理股制度。  标准答案( D),您的答案( )  A、常规  B、国有  C、集体  D、特殊  8、在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过程中,应支持各种形式( )企业发展。  标准答案( A),您的答案( )  A、小微文化  B、网络文化  C、大众文化  D、通俗文化  9、在坚持( )特许经营前提下,允许制作和出版、制作和播出分开。  标准答案( B),您的答案( )  A、出版权、发行权  B、出版权、播出权  C、发行权、播出权  D、制作权、发行权  10、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建立( )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  标准答案( C),您的答案( )  A、文化产品评价  B、公共文化服务  C、群众评价和反馈  D、公益文化评价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是( )  标准答案( D),您的答案( )  A、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  B、非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D、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12、如何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 )  标准答案( B),您的答案( )  A、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B、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C、加大政府直接管理社会能力  D、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  13、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是( )  标准答案( B),您的答案( )  A、只有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B、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C、只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D、 非公有制经济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4、应健全什么样的现代产权制度?( )  标准答案( C),您的答案( )  A、健全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B、健全归属清晰、保护严格的现代产权制度  C、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D、健全归保护严格、不予流转的现代产权制度  15、所有制的核心是:( )  标准答案( C),您的答案( )  A、占有  B、处分  C、产权  D、受益  16、下面关于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和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表述正确的是:( )  标准答案( D),您的答案( )  A、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可以侵犯  B、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可以侵犯,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  C、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可以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可以侵犯  D、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  17、关于“混合所有制经济”,《决定》的要求是:()  标准答案( B),您的答案( )  A、限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B、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C、不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  D、不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  18、关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标准答案( A),您的答案( )  A、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B、不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C、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  D、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实现形式  19、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 )。  标准答案( A),您的答案( )  A、经济体制改革  B、政治体制改革  C、 社会体制改革  D、 文化体制改革  20、党的( )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标准答案( A),您的答案( )  A、十四大  B、十五大  C、 十六大  D、十七大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题)  1、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要紧紧围绕( )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标准答案( ABC),您的答案( )  A、坚持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作主  C、依法治国  D、以德治国  2、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要紧紧围绕提高( )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 × )  标准答案( ACD),您的答案( )  A、科学执政  B、文明执政、  C、民主执政  D、依法执政  3、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应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 ),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  标准答案( AC),您的答案( )  A、公平竞争  B、积极参与  C、优胜劣汰  D、合作发展  4、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需要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 )改造。  标准答案( AB),您的答案( )  A、公司制  B、股份制  C、市场化  D、企业化  5、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 )水平。  标准答案( ABC),您的答案( )  A、规模化  B、集约化  C、专业化  D、市场化  6、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允许参与( ),允许以控股形式参与国有影视制作机构、文艺院团改制经营。  标准答案( CD),您的答案( )  A、公开出版  B、电子出版  C、对外出版  D、网络出版  7、在坚持出版权、播出权特许经营前提下,允许( )分开。  标准答案( ABCD),您的答案( )  A、制作  B、出版  C、制作  D、播出  8、为了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应鼓励( )相结合。  标准答案( ABC),您的答案( )  A、金融资本  B、社会资本  C、文化资源  D、市场资源  9、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需要完善( )政策,扩大政府( ),加强( )。  标准答案( ABCD),您的答案( )  A、文化经济  B、文化资助  C、文化采购  D、版权保护  10、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整合( )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标准答案( ABCD),您的答案( )  A、基层宣传文化  B、党员教育  C、科学普及  D、体育健身  11、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 ),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标准答案( ABC),您的答案( )  A、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  B、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  C、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D、有差别地进行法律保护  12、关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标准答案( ABC),您的答案( )  A、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B、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  C、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D、不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  13、关于“国有资本投资运营”,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标准答案( ABC),您的答案( )  A、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  B、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C、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  D、要更多服务于民生改善  14、关于国有资本的“管”和“用”,以下说法正确的( )  标准答案( ABD),您的答案( )  A、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B、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二0年提到百分之三十  C、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二0年提到百分之四十  D、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15、要“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 )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标准答案( ABCD),您的答案( )  A、公平参与竞争  B、提高企业效率  C、增强企业活力  D、承担社会责任  16、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 )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标准答案( ABCD),您的答案( )  A、政企分开  B、政资分开  C、特许经营  D、政府监管  17、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决定》提出“深化企业内部( )的制度改革”。  标准答案( ABC),您的答案( )  A、管理人员能上能下  B、员工能进能出  C、收入能增能减  D、职位能高能低  18、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决定》提出“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 )”。  标准答案( ABCD),您的答案( )  A、薪酬水平  B、职务待遇  C、职务消费  D、业务消费  19、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调( )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标准答案( ABC),您的答案( )  A、国有资本  B、集体资本  C、非公有资本  D、虚拟资本  20、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指(   )。  标准答案( AC),您的答案( )  A、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B、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  C、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经济发展  D、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集体经济发展  三、判断题(每题1.5分/共20题)  1、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要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标准答案( √ ),您的答案( )  2、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主要是围绕经济方面,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可以以后再说。  标准答案( × ),您的答案( )  3、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标准答案( √ ),您的答案( )  4、应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  标准答案( √ ),您的答案( )  5、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应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标准答案( √ ),您的答案( )  6、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全能型人才。  标准答案( × ),您的答案( )  7、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标准答案( √ ),您的答案( )  8、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民办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标准答案( × ),您的答案( )  9、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标准答案( √ ),您的答案( )  10、为了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必须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标准答案( √ ),您的答案( )  11、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削减资质认定项目,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逐步改为认缴登记制。  标准答案( √ ),您的答案( )  12、严禁和惩处各类违法实行优惠政策行为。  标准答案( √ ),您的答案( )  13、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标准答案( √ ),您的答案( )  14、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各种类型银行等金融机构。  标准答案( × ),您的答案( )  15、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  标准答案( √ ),您的答案( )  16、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  标准答案( √ ),您的答案( )  17、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  标准答案( √ ),您的答案( )  18、“三个永无止境”指的是是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标准答案( √ ),您的答案( )  19、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凝聚了全党全社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智慧。  标准答案( √ ),您的答案( )  20、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标准答案( √ ),您的答案(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必须坚持的工作总基调是:

【答案】:B【答案】B。解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第一年的良好开局。故本题答案选B。

如何解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土地制度改革精神

土地制度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战略部署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发布后,社会各界对于土地制度改革内容的解读出现了一些严重分歧、误解。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的期限、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流转几个方面。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提出“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从而使承包经营权分化为“承包权”和“经营权”。从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土地制度改革新论断的产生背景及其争论来看,法律工作者贡献不够、参与不深。因此,从法学的视角分析、梳理这些争论问题及改革新思路,对于贯彻落实《决定》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土地制度改革、保证土地改革又好又快推进意义重大。一、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期限《决定》继续坚持十七届三中全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基本思路。目前,围绕《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期限的主要争论或误解有两点:(一)长久不变是否为“永久不变”对于《决定》“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表述中“长久不变”的含义,自从十七届三中全会将原来制度确立的“长期稳定”改为“长久不变”以来,一直有不同理解。有观点认为,“长久不变”就是指土地承包期永久不变,但遭到了权威观点的否定。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后的解读是“从哲学上讲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永久不变,但是‘长久不变"肯定比现在的30年不变要长。实际上,农民对农地的承包经营权,尽管在大部分省区都是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30年来执行,但贵州省政府将这个期限定为50年并得到了中央认可。国家希望农民长久珍惜土地,持续投资土地,以及在从事别的行业时进行土地流转,因此,《决定》规定了这种承包关系长久不变。”[1]正确理解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的期限问题,首先需要了解土地承包经营期限的历史演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承包期限主要经历了两次调整:(1)从15年延长到30年,并明确提出“长期稳定”。1984年中央提出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1993年又提出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30年不变。199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将土地承包经营期限延长到30年。2002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在规定“国家依法保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的同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第4条。,又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30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第20条。。2002年修订的《农业法》再次重申“依法保障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农业法》第10条。。2007年颁布的《物权法》不仅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30年”,而且规定“承包期届满,由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物权法》第126条。,但没有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规定的“国家依法保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的内容。(2)从“长期稳定”到“长久不变”。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决定》再次坚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提法,这足以表明党中央坚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关系,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决心。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十七届三中全会将“长期稳定”的提法调整为“长久不变”,但这并没有在之后的立法中体现出来。2012年《农业法》修订时也没有改变原来“长期稳定”的表述。其次,对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期限的理解还应当考虑到现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以及农民的承包地至少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将担负一定社会保障功能的现实。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权威解读特别强调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不能动摇,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落实集体所有权”。落实集体所有权,不仅要落实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更重要的是要落实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内容。在集体土地所有权禁止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土地承包利益不再与集体分享的背景下大包干初期实行的“上交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这一分配土地承包经营收益的做法早已不再坚持。,如果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无限期或者永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就意味着农民集体的土地所有权将彻底成为“空壳”,未承包到集体土地的农民作为集体成员的成员权将在很大程度上被减损。从本质上讲,所有权是最为完整的物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基于土地所有权而产生的用益物权。在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处分权能被严格限制,收益权能被基本剥夺的情况下,如果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限永久不变,那就意味着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利属性不再存在,“落实集体所有权”将很难实现。而且,如果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限特定,即使经过流转,在承包经营期届满或其他原因受让人丧失土地承包经营权后,农民可以再次通过继续承包行为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这有利于巩固集体土地所有制,保护农民权利和维护社会稳定。从目前来看,《物权法》“承包期届满,由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的规定是比较好的思路,在现阶段赋予农民永久土地承包经营权并不现实。(二)“长久不变”是否指土地承包经营合同期限长久不变对于《决定》“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的表述,有观点认为“长久不变”是指土地承包经营关系长久不变,而不是指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合同期限长久不变。对此,需要予以澄清。“长久不变”指称的对象究竟是什么?土地承包经营关系“长久不变”已为《决定》所明确,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土地承包经营关系和具体的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的关系。无论从土地承包经营有关的文件、制度演变过程来看,还是从理论上分析,都应当肯定土地承包经营关系与土地承包经营合同二者本质上的一致性,“长久不变”也可以理解为土地承包经营合同期限“长久不变”。因为,从理论上讲,土地承包经营关系就是土地承包经营合同关系,正是由于发包方和承包方之间签订合同的行为,才使他们之间产生土地承包经营关系,这一关系的内容就是双方的权利义务。反之,如果没有土地承包经营合同,没有具体的发包方和承包方的存在,就不可能存在土地承包经营关系。由此可见,相对于土地承包经营关系,土地承包经营合同更具有本原性。因此,土地承包经营关系长久不变具体指的就是土地承包经营合同期限长久不变。二、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决定》对现行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一个重大突破性规定就是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决定》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抵押、担保”的表述本身需要进一步探讨。因为抵押属于担保的一种形式,从逻辑上讲二者不应并列。同时,不动产权利的担保形式主要是抵押,《决定》是否有在抵押之外创设其他担保形式的意图并不明确,而且,即使如此,也应当表述为“抵押或其他担保形式”。。对此,有观点认为,《决定》允许抵押担保的是从承包经营权中单独分离出来的经营权,承包权作为物权依然不许抵押。如果说这一争论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还停留在学术争论的层面的话,那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的提法已经将这种学术观点上升到了政策的层面。在这一背景下,更有深入探讨分析承包权和经营权关系的必要。主要理由是:按照现行法律,农民对承包地只享有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并没有处分权,而抵押是一种处分行为,一旦抵押担保,债务人到期无法偿还贷款,土地被处分给他人,就变成事实上的农村土地买卖,因此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允许抵押。而允许经营权抵押既能缓解农民的贷款难,又能做到风险可控,即便到期还不上贷款,农民失去的也不过是几年的经营收益,并不会威胁到农民的承包权。《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底线不能突破》,《人民日报》2013-12-05。那么,究竟《决定》允许抵押的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物权法》等法律规定意义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还是从土地承包经营权分离出来的经营权?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承包经营权的性质。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演变来看,当初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类似于国有企业的承包经营,这两种承包经营权均来自承包合同,属于债权性权利,只不过,前者的承包方的资格有特殊限定,表现在作为集体土地所有权共有主体的农户有优先承包的权利,这种优先权的根据就是农户对于农民集体的成员资格。然而,与国有企业承包经营不同的是,国家出于稳定土地承包经营关系、调动农民经营土地积极性的考虑,逐渐通过立法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固化为一种用益物权。也就是说,从《物权法》等法律的规定来看,土地承包经营权就是用益物权的一种,其特点就是作为集体成员的农户承包本集体所有的农业用地,从事耕作等使用行为的权利,这种权利以农民的成员资格为前提,通过农户的承包行为而产生,以承包合同约定的合同期限为存续期间,本质上就是农用土地使用权。因此,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抵押,实际上就是对承包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抵押。由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本身是有期限限制的用益物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所流转、抵押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有期限限制的,即使土地承包经营权因债权人行使抵押权等行为而被流转,受让土地承包经营权之人也只能获得土地承包期的剩余期限的土地使用权。期限届满之后,原土地承包经营权自动消灭,原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可通过继续承包土地行为重新获得土地使用权。因此,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抵押并不必然导致农户完全丧失土地使用权,除非国家法律赋予农民没有期限限制或者永久不变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之所以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出现对承包经营权抵押对象的不同看法,主要原因是对承包经营权作为一中用益物权本身的理解没有到位。从逻辑上讲,承包经营包含承包和经营两个先后相继的行为,承包经营权自然可以分解为承包权和经营权两个权利。经济学界将承包经营权细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的主张比较多见,法学界持这种看法的人也有。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切实保障农户的土地承包权、生产自主权和经营收益权,使之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然而,正如学者指出的那样,“承包权是成员获得承包土地的资格,还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财产权。当集体成员通过承包合同获取一份承包土地时, 承包权就转化为另一种形态的权利:承包土地使用权。承包土地使用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财产权, 表现为农户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2]因此,既然承包权仅仅为一种承包土地的资格,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权,而经过承包获得的土地使用权才是真正的用益物权,那么,流转、抵押的就只能是承包土地使用权。而且,流转、抵押意义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并不是强调其权利来源,而是强调其权利实在。此外,现行法律并没有禁止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对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处分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和《物权法》均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人通过转包、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就是对该权利的处分行为。当然,在现行法律制度之下,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处分权能是有限制的。《物权法》在规定“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抵押的同时,明确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物权法》第180条、184条。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或承包权)处分等同于土地买卖的观点,无疑是将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处分权等同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处分权。从法学理论分析,如果将承包经营权再次区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那么就需要从法律上重新界定承包权和经营权的性质。从目前权威观点的解读来看,似乎将承包权界定为物权,而将经营权界定为债权。但这一理解与《决定》允许承包经营权抵押的思路不吻合,现行《物权法》和《担保法》规定的土地使用权抵押都是物权抵押。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立的新提法面临以下理论困境:如果将承包权理解为从集体土地所有权产生的用益物权,而将经营权理解为债权,就需要澄清《决定》允许抵押的究竟是承包权还是经营权,如果是承包权,其与《物权法》等规定意义上的“承包经营权”究竟有何不同?如果是经营权,又如何落实《决定》允许承包经营权抵押的政策思路。所有权之上可以产生用益物权,但不能共存内容相同的两个用益物权。也就是说无法将承包权和经营权同时规定为用益物权。由此可见,当前迫切需要深入探讨“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实现途径。三、关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决定》指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对于《决定》的这一表述,有观点认为:“只有属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如过去的乡镇企业用地,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才可以进入城市的建设用地市场,享受和国有土地同等权利。”[3]另一种观点认为,经过前些年的改制,乡镇企业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乡镇企业用地的规模不大,将允许流转的土地范围仅仅限于既有的乡镇企业用地意义不大。需要指出的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是动态变化的,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应当统筹考虑不同用途土地的动态变化以及我国征地制度的改革方向。不仅规划调整、农用地转用、土地整理等会影响到不同用途土地面积的变化,征地制度的改革也会影响到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的范围。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改革征地制度,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再次强调“缩小征地范围”。在征地制度严格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的情况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增长是必然趋势。而且,从理论上讲,征收作为公权力强制剥夺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手段,只能以公共利益为前提,非公益的集体建设用地理应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因此,对于《决定》意义上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范围,应当统筹考虑征地制度改革、不同用途土地动态变化等因素,予以动态、适度把握。既不能将其等同于原来的乡镇企业用地(因为乡镇企业用地早已允许入市流转),也不能过度扩大范围,毕竟征地制度的改革需要时间。四、关于宅基地制度改革《决定》指出: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可以说,《决定》关于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内容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土地制度改革的亮点之一,同时也是当前争论比较大的问题之一。一种观点认为住房财产权可转让就是宅基地可转让,城里人就可以去农村买宅基地了,这是放开宅基地市场的信号,宅基地的改革方向就是自由流转。另一种意见认为:“改革的方向是进一步扩大权能,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而不是宅基地可以自由买卖。”“按照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农村宅基地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所分配的用于建房的土地。宅基地的取得是和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密切关联的,也就是说,只有本集体经济组织的人才能使用这块宅基地。所以,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无论是购买还是以其他方式使用占有农村宅基地,都是违反法律的,不受法律保护。”[4] “宅基地不等于农民住房财产权,这是一个误读。宅基地是我国的特有概念,简单来说就是‘自有的土地、自用的建筑",即只能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申请,用于自住,不能建商业住房。” [5]其实,对于《决定》关于宅基地改革基本精神的理解,应当从准确理解现行宅基地法律法规政策,全面把握当前宅基地制度担负的功能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进行全面、系统分析。首先,现行法律法规并没有禁止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国务院的规范性文件也只禁止城市居民通过买卖取得或变相取得宅基地使用权。1986年《土地管理法》第38条第3款仅仅规定“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尽管《土地管理法》已在1998年和2004年两次修订,这一规定至今没有改变。而且,实践中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没有停止过,有些地方政府推行的宅基地换房、换保障等改革事实上是变相的宅基地流转。其次,有权拥有宅基地使用权的也并非只有农民。1986年《土地管理法》有条件地允许城镇非农业户口居民使用申请使用宅基地。而且,城市居民可以通过继承等取得宅基地的使用权。第三,宅基地使用权人取得宅基地也并非完全无偿。2010年《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切实维护农民权益的通知》明确指出:经济条件较好、土地资源供求矛盾突出的地方,允许村自治组织对新申请宅基地的住户开展宅基地有偿使用试点。实践中,宅基地有偿使用也并非个别地区。参见1990年1月3日《国务院批转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的请示的通知》。第四,宅基地的闲置、浪费问题非常突出。“在全国2.4亿亩村庄建设用地中,‘空心村"内老宅基地闲置面积占10%至15%”。[6]第五,宅基地的非商品化、非资本化和非市场化,是造成当前市场发展中农民财产利益损失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住房大约占城市居民资产总量70%-80%的情况下,农民住房不能享受同城市居民住房一样的财产权利和可能获得的财产性收入,对农民来讲就不再是利益保护,而是一种财产利益的制度性损失。[7]最后,《决定》虽然没有使用宅基地使用权,而是使用了“住房财产权”这一现行法中不存在的概念,但农民在抵押房屋所有权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抵押宅基地使用权。从法学理论上讲,宅基地使用权作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一种特殊形式,即使不允许自由流转,也应当规定可能的退出机制,比如无偿分配宅基地已经丧失原来分配基础的,应当由集体统一收回,作为经营性建设用地允许集体流转并分配利益于其成员。对于宅基地的流转过于保守既不利于农民权利保护,也不利于土地的有效利用。因此,在试点、谨慎、稳妥的条件下,允许宅基地使用权与房屋所有权一并抵押、流转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参考文献][1] 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N]. 广州日报, 2008-10-27.[2] 刘俊. 土地承包经营权性质探讨[J]. 现代法学, 2007,(2):174.[3][5]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底线不能突破[N]. 人民日报, 2013-12-05.[4] 宅基地改革方向不是自由买卖[N]. 人民日报,2013-12-13.[6] 土地供应新思路:整理农村住房让耕地不再“吃紧”[N]. 经济参考报,2009-01-23.[7] 韩康. 启动农村宅基地的市场化改革[N]. 中国经济时报,2008-05-20.

十八大三中全会的主题是什么

  研究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

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如何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如何解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土地制度改革精神

土地制度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战略部署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发布后,社会各界对于土地制度改革内容的解读出现了一些严重分歧、误解。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的期限、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流转几个方面。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提出“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从而使承包经营权分化为“承包权”和“经营权”。从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土地制度改革新论断的产生背景及其争论来看,法律工作者贡献不够、参与不深。因此,从法学的视角分析、梳理这些争论问题及改革新思路,对于贯彻落实《决定》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土地制度改革、保证土地改革又好又快推进意义重大。  一、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期限  《决定》继续坚持十七届三中全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基本思路。目前,围绕《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期限的主要争论或误解有两点:  (一)长久不变是否为“永久不变”  对于《决定》“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表述中“长久不变”的含义,自从十七届三中全会将原来制度确立的“长期稳定”改为“长久不变”以来,一直有不同理解。有观点认为,“长久不变”就是指土地承包期永久不变,但遭到了权威观点的否定。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后的解读是“从哲学上讲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永久不变,但是‘长久不变"肯定比现在的30年不变要长。实际上,农民对农地的承包经营权,尽管在大部分省区都是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30年来执行,但贵州省政府将这个期限定为50年并得到了中央认可。国家希望农民长久珍惜土地,持续投资土地,以及在从事别的行业时进行土地流转,因此,《决定》规定了这种承包关系长久不变。”[1]  正确理解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的期限问题,首先需要了解土地承包经营期限的历史演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承包期限主要经历了两次调整:(1)从15年延长到30年,并明确提出“长期稳定”。1984年中央提出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1993年又提出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30年不变。199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将土地承包经营期限延长到30年。2002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在规定“国家依法保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的同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第4条。,又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30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第20条。。2002年修订的《农业法》再次重申“依法保障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农业法》第10条。。2007年颁布的《物权法》不仅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30年”,而且规定“承包期届满,由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物权法》第126条。,但没有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规定的“国家依法保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的内容。(2)从“长期稳定”到“长久不变”。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决定》再次坚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提法,这足以表明党中央坚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关系,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决心。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十七届三中全会将“长期稳定”的提法调整为“长久不变”,但这并没有在之后的立法中体现出来。2012年《农业法》修订时也没有改变原来“长期稳定”的表述。  其次,对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期限的理解还应当考虑到现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以及农民的承包地至少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将担负一定社会保障功能的现实。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权威解读特别强调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不能动摇,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落实集体所有权”。落实集体所有权,不仅要落实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更重要的是要落实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内容。在集体土地所有权禁止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土地承包利益不再与集体分享的背景下大包干初期实行的“上交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这一分配土地承包经营收益的做法早已不再坚持。,如果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无限期或者永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就意味着农民集体的土地所有权将彻底成为“空壳”,未承包到集体土地的农民作为集体成员的成员权将在很大程度上被减损。从本质上讲,所有权是最为完整的物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基于土地所有权而产生的用益物权。在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处分权能被严格限制,收益权能被基本剥夺的情况下,如果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限永久不变,那就意味着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利属性不再存在,“落实集体所有权”将很难实现。而且,如果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限特定,即使经过流转,在承包经营期届满或其他原因受让人丧失土地承包经营权后,农民可以再次通过继续承包行为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这有利于巩固集体土地所有制,保护农民权利和维护社会稳定。从目前来看,《物权法》“承包期届满,由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的规定是比较好的思路,在现阶段赋予农民永久土地承包经营权并不现实。  (二)“长久不变”是否指土地承包经营合同期限长久不变  对于《决定》“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的表述,有观点认为“长久不变”是指土地承包经营关系长久不变,而不是指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合同期限长久不变。对此,需要予以澄清。  “长久不变”指称的对象究竟是什么?土地承包经营关系“长久不变”已为《决定》所明确,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土地承包经营关系和具体的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的关系。无论从土地承包经营有关的文件、制度演变过程来看,还是从理论上分析,都应当肯定土地承包经营关系与土地承包经营合同二者本质上的一致性,“长久不变”也可以理解为土地承包经营合同期限“长久不变”。因为,从理论上讲,土地承包经营关系就是土地承包经营合同关系,正是由于发包方和承包方之间签订合同的行为,才使他们之间产生土地承包经营关系,这一关系的内容就是双方的权利义务。反之,如果没有土地承包经营合同,没有具体的发包方和承包方的存在,就不可能存在土地承包经营关系。由此可见,相对于土地承包经营关系,土地承包经营合同更具有本原性。因此,土地承包经营关系长久不变具体指的就是土地承包经营合同期限长久不变。  二、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  《决定》对现行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一个重大突破性规定就是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决定》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抵押、担保”的表述本身需要进一步探讨。因为抵押属于担保的一种形式,从逻辑上讲二者不应并列。同时,不动产权利的担保形式主要是抵押,《决定》是否有在抵押之外创设其他担保形式的意图并不明确,而且,即使如此,也应当表述为“抵押或其他担保形式”。。对此,有观点认为,《决定》允许抵押担保的是从承包经营权中单独分离出来的经营权,承包权作为物权依然不许抵押。如果说这一争论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还停留在学术争论的层面的话,那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的提法已经将这种学术观点上升到了政策的层面。在这一背景下,更有深入探讨分析承包权和经营权关系的必要。主要理由是:按照现行法律,农民对承包地只享有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并没有处分权,而抵押是一种处分行为,一旦抵押担保,债务人到期无法偿还贷款,土地被处分给他人,就变成事实上的农村土地买卖,因此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允许抵押。而允许经营权抵押既能缓解农民的贷款难,又能做到风险可控,即便到期还不上贷款,农民失去的也不过是几年的经营收益,并不会威胁到农民的承包权。《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底线不能突破》,《人民日报》2013-12-05。那么,究竟《决定》允许抵押的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物权法》等法律规定意义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还是从土地承包经营权分离出来的经营权?  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承包经营权的性质。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演变来看,当初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类似于国有企业的承包经营,这两种承包经营权均来自承包合同,属于债权性权利,只不过,前者的承包方的资格有特殊限定,表现在作为集体土地所有权共有主体的农户有优先承包的权利,这种优先权的根据就是农户对于农民集体的成员资格。然而,与国有企业承包经营不同的是,国家出于稳定土地承包经营关系、调动农民经营土地积极性的考虑,逐渐通过立法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固化为一种用益物权。也就是说,从《物权法》等法律的规定来看,土地承包经营权就是用益物权的一种,其特点就是作为集体成员的农户承包本集体所有的农业用地,从事耕作等使用行为的权利,这种权利以农民的成员资格为前提,通过农户的承包行为而产生,以承包合同约定的合同期限为存续期间,本质上就是农用土地使用权。因此,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抵押,实际上就是对承包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抵押。由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本身是有期限限制的用益物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所流转、抵押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有期限限制的,即使土地承包经营权因债权人行使抵押权等行为而被流转,受让土地承包经营权之人也只能获得土地承包期的剩余期限的土地使用权。期限届满之后,原土地承包经营权自动消灭,原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可通过继续承包土地行为重新获得土地使用权。因此,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抵押并不必然导致农户完全丧失土地使用权,除非国家法律赋予农民没有期限限制或者永久不变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之所以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出现对承包经营权抵押对象的不同看法,主要原因是对承包经营权作为一中用益物权本身的理解没有到位。从逻辑上讲,承包经营包含承包和经营两个先后相继的行为,承包经营权自然可以分解为承包权和经营权两个权利。经济学界将承包经营权细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的主张比较多见,法学界持这种看法的人也有。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切实保障农户的土地承包权、生产自主权和经营收益权,使之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然而,正如学者指出的那样,“承包权是成员获得承包土地的资格,还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财产权。当集体成员通过承包合同获取一份承包土地时, 承包权就转化为另一种形态的权利:承包土地使用权。承包土地使用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财产权, 表现为农户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2]因此,既然承包权仅仅为一种承包土地的资格,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权,而经过承包获得的土地使用权才是真正的用益物权,那么,流转、抵押的就只能是承包土地使用权。而且,流转、抵押意义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并不是强调其权利来源,而是强调其权利实在。此外,现行法律并没有禁止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对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处分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和《物权法》均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人通过转包、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就是对该权利的处分行为。当然,在现行法律制度之下,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处分权能是有限制的。《物权法》在规定“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抵押的同时,明确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物权法》第180条、184条。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或承包权)处分等同于土地买卖的观点,无疑是将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处分权等同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处分权。  从法学理论分析,如果将承包经营权再次区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那么就需要从法律上重新界定承包权和经营权的性质。从目前权威观点的解读来看,似乎将承包权界定为物权,而将经营权界定为债权。但这一理解与《决定》允许承包经营权抵押的思路不吻合,现行《物权法》和《担保法》规定的土地使用权抵押都是物权抵押。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立的新提法面临以下理论困境:如果将承包权理解为从集体土地所有权产生的用益物权,而将经营权理解为债权,就需要澄清《决定》允许抵押的究竟是承包权还是经营权,如果是承包权,其与《物权法》等规定意义上的“承包经营权”究竟有何不同?如果是经营权,又如何落实《决定》允许承包经营权抵押的政策思路。所有权之上可以产生用益物权,但不能共存内容相同的两个用益物权。也就是说无法将承包权和经营权同时规定为用益物权。由此可见,当前迫切需要深入探讨“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实现途径。  三、关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  《决定》指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对于《决定》的这一表述,有观点认为:“只有属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如过去的乡镇企业用地,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才可以进入城市的建设用地市场,享受和国有土地同等权利。”[3]另一种观点认为,经过前些年的改制,乡镇企业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乡镇企业用地的规模不大,将允许流转的土地范围仅仅限于既有的乡镇企业用地意义不大。  需要指出的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是动态变化的,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应当统筹考虑不同用途土地的动态变化以及我国征地制度的改革方向。不仅规划调整、农用地转用、土地整理等会影响到不同用途土地面积的变化,征地制度的改革也会影响到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的范围。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改革征地制度,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再次强调“缩小征地范围”。在征地制度严格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的情况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增长是必然趋势。而且,从理论上讲,征收作为公权力强制剥夺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手段,只能以公共利益为前提,非公益的集体建设用地理应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因此,对于《决定》意义上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范围,应当统筹考虑征地制度改革、不同用途土地动态变化等因素,予以动态、适度把握。既不能将其等同于原来的乡镇企业用地(因为乡镇企业用地早已允许入市流转),也不能过度扩大范围,毕竟征地制度的改革需要时间。  四、关于宅基地制度改革  《决定》指出: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可以说,《决定》关于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内容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土地制度改革的亮点之一,同时也是当前争论比较大的问题之一。一种观点认为住房财产权可转让就是宅基地可转让,城里人就可以去农村买宅基地了,这是放开宅基地市场的信号,宅基地的改革方向就是自由流转。另一种意见认为:“改革的方向是进一步扩大权能,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而不是宅基地可以自由买卖。”“按照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农村宅基地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所分配的用于建房的土地。宅基地的取得是和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密切关联的,也就是说,只有本集体经济组织的人才能使用这块宅基地。所以,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无论是购买还是以其他方式使用占有农村宅基地,都是违反法律的,不受法律保护。”[4] “宅基地不等于农民住房财产权,这是一个误读。宅基地是我国的特有概念,简单来说就是‘自有的土地、自用的建筑",即只能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申请,用于自住,不能建商业住房。” [5]  其实,对于《决定》关于宅基地改革基本精神的理解,应当从准确理解现行宅基地法律法规政策,全面把握当前宅基地制度担负的功能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进行全面、系统分析。首先,现行法律法规并没有禁止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国务院的规范性文件也只禁止城市居民通过买卖取得或变相取得宅基地使用权。1986年《土地管理法》第38条第3款仅仅规定“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尽管《土地管理法》已在1998年和2004年两次修订,这一规定至今没有改变。而且,实践中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没有停止过,有些地方政府推行的宅基地换房、换保障等改革事实上是变相的宅基地流转。其次,有权拥有宅基地使用权的也并非只有农民。1986年《土地管理法》有条件地允许城镇非农业户口居民使用申请使用宅基地。而且,城市居民可以通过继承等取得宅基地的使用权。第三,宅基地使用权人取得宅基地也并非完全无偿。2010年《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切实维护农民权益的通知》明确指出:经济条件较好、土地资源供求矛盾突出的地方,允许村自治组织对新申请宅基地的住户开展宅基地有偿使用试点。实践中,宅基  地有偿使用也并非个别地区。参见1990年1月3日《国务院批转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的请示的通知》。第四,宅基地的闲置、浪费问题非常突出。“在全国2.4亿亩村庄建设用地中,‘空心村"内老宅基地闲置面积占10%至15%”。[6]第五,宅基地的非商品化、非资本化和非市场化,是造成当前市场发展中农民财产利益损失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住房大约占城市居民资产总量70%-80%的情况下,农民住房不能享受同城市居民住房一样的财产权利和可能获得的财产性收入,对农民来讲就不再是利益保护,而是一种财产利益的制度性损失。[7]最后,《决定》虽然没有使用宅基地使用权,而是使用了“住房财产权”这一现行法中不存在的概念,但农民在抵押房屋所有权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抵押宅基地使用权。  从法学理论上讲,宅基地使用权作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一种特殊形式,即使不允许自由流转,也应当规定可能的退出机制,比如无偿分配宅基地已经丧失原来分配基础的,应当由集体统一收回,作为经营性建设用地允许集体流转并分配利益于其成员。对于宅基地的流转过于保守既不利于农民权利保护,也不利于土地的有效利用。因此,在试点、谨慎、稳妥的条件下,允许宅基地使用权与房屋所有权一并抵押、流转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  [参考文献]  [1] 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N]. 广州日报, 2008-10-27.  [2] 刘俊. 土地承包经营权性质探讨[J]. 现代法学, 2007,(2):174.  [3][5]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底线不能突破[N]. 人民日报, 2013-12-05.  [4] 宅基地改革方向不是自由买卖[N]. 人民日报,2013-12-13.  [6] 土地供应新思路:整理农村住房让耕地不再“吃紧”[N]. 经济参考报,2009-01-23.  [7] 韩康. 启动农村宅基地的市场化改革[N]. 中国经济时报,2008-05-20.

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的精神有何不同

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的精神有发展方向的不同。根据查询相关公开资料显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着重研究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为什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用的是完善和发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用的是坚持和完善实际上道理不难理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讲的是改革,完善是讲改革,发展也是讲改革。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通盘考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其中有改的部分,也有不改的部分,因此我们要明确哪些是需要改的,哪些是不能改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都提到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首要任务有哪些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要任务作出经济建设改革决定历届党的三中全会,其中一项主要任务就是作出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方面的决定。这里有两方面意思:一是本次党代会关于经济建设方面的战略部署,需要在三中全会的决定当中具体细化。如何落实,具体的规定、规划。二是根据一年来国内国际的经济形势和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现状,到底有哪些需要重点突破、重点改革,对这些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涉及到改革、建设、发展和经济建设方方面面的相互关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什么决定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总论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  (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3)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4)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到二0二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包括多少个部分

3 第三,宪法法制仍然是改革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决定进一步强调,“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这实际上强调的是中国要继续走依法治国的道路。 近几年来,我们社会出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很好的利用法制这个武器来框架人们的行为,当然这也有法制部完善的地方。所有下一步我们一方面要完善法制体系,同时要加大执法的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任何人也不论是什么人都必须遵守法律、依法办事。要坚决维护法律权威和尊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对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第四、加快结构调整,释放改革红利。 改革35年以来,改革红利不断产生、不断积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增长,国家不断强大都是改革红利积累起来的,没有改革红利就没有当代中国伟大的发展,没有我们国际水平、国际地位的提高。 中国过去GDP增速居于全球第一位,超过美国好几倍的速度,中国经济增长、长期增长之后,直接带来的是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所以说全国人民腰包满了,生活质量提高了,人均寿命也增长了,国际旅游也多了,这是很好的现象。但是维持长期增长是以环境开发、土地资源的开发为代价的,中国长期增长另外一方面就是环境破坏。高速增长必然高度使用环境、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等,这个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的使用会损失环境,于是带来人们环境质量下降。人民现在不仅关心吃好、穿好、住好、用好,而且更加关心健康长寿,长寿和健康是人民评价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 为了更好地保护资源,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近两年中国主动地、自主地适度降低增长速度,经济增速下调到7%和8%。如果我们长期推动经济向9、10以上速度增长,中国资源承受不了、环境承受不了,因为高速增长必然要很大量使用资源、破坏环境,所以现在中国经济增长是健康的、理性的。从未来长趋势来看,7%左右也算是不错,在全球也是最高的。 4 另一方面,在中国过去30多年以来改革红利中,其中人口红利占据很长的时期,农民比较贫穷,经济发展需要产业发展,产业发展需要劳工,一大批农民工队伍进入各种产业,劳动成本比较低、工资比较低,这个时候红利大部分是人口红利、廉价劳动力红利。 十八大开始,中国就度过了人口红利时期,进入了改革红利过程中。那么进入改革红利就要寻求改革空间在哪里、改革的红利在哪里、哪些改革能够带来红利、哪些改革不能带来红利或者红利比较低,难度更大了。改革35年以来,改革不是越来越易,是越来越难,过去早期改革很容易办到,分田到户,经济增长发展了。现在深度改革越来越难,深度改革会带来各种利益矛盾的纠纷,各种利益阶层、各种利益集团的纠纷或者竞争是正常的,所以要实现经济增长、人民生活质量和环境的同步发展,积极探索哪些改革能够给全国大多数人带来红利才可以说异常艰难,比如;比如说钢铁行业是一个长线企业,要下调、要压缩。矿山要压缩,煤炭行业要转型,而这些行业转型势必要减员,这是就业问题。我们钢铁产业的钢产量大大饱和了,卖不掉了。怎么样安排就业问题,这些工人收入下降问题等等,这个问题有很多矛盾,究竟是保资源还是单纯保就业?究竟是保增长还是保环境?所以下一步的改革需要凝聚全国人民、全党的智慧,攻坚克难,才会取得成功。 第五,明确了改革的目标、路径、原则和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制度完善要体现和落实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上,只有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才能真正保证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国家治理体系是由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治理方略构成的,国家治理能力是国家统筹各个领域的治理,使其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能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是社会的、历史的,现代社会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有着时代的内涵和要求。当代中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改革的路径、原则和要求:“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政府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5 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第六,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原则。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其中的平衡点在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市场如何发挥作用,在什么样的程度上发挥作用?很重要的取决于政府怎么样管和在哪些事情上管,让“市场之手”发挥作用,不等于“政府之手”就可以一放了之。而是需要两只“手”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市场之手”缺不得,而“政府之手”也松不得。 如果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要规范政府的职能,不该管的要坚决不管,该管的要坚定不移的管好、管出水平。这就需要政府要加快转变职能,把政府对市场的监管能力加快提高,从事前的项目审批,加快向事中、事后的监管转移,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与能力。 原则和要求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两个“都是”实际上强调的是共同发展。在这个发展当中各自发挥自己不同的作用,特别是在这个里面要不断明确产权制度,加强产权制度保护,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基础上,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通过股权多元化,实际上包括国有经济在内的各类经济实体的制度模式和治理结构都会不断的得以完善,不断的从各自的基点向现代企业制度前进。 第七、二、六、十四几个数字 1、增设了2个新机构 全会通过并决定建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2、“六个紧紧围绕” 公告显示,全会提出六个“紧紧围绕”,分别是: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6 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3、“14项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 全面深化改革的14项主要任务分别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学习后对个人生活和领域有什么作用

|看完整个三中全会的公告以后,深刻感受到了此次全会内容的精神,令人鼓舞,感觉到国家的改革站在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而且表现出空前的勇气和决心。一个方面是我们推动改革的条件,在不断准备和成熟。一是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历史实践当中带给我们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另外一个方面,经济社会取得巨大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条件逐步准备和成熟。全会公报里非常受鼓舞的是,改革的总体目标很清晰的提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很多基本特点,现在进一步清晰的浮出水面。这也为我们更好的处理改革、稳定、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更明确的方向。这也是新一代改革者的光荣使命。  这次三中全会提出了一种新的国家与社会、人民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其中的“治理”二字,不用与以往的统治和管理,治理是一个新的词汇,现在在全球也是比较流行的。它强调多主体,大家都是主体,国家管理者。现在我们的人民也是社会的主体,还有各组织、各单位,都是参加管理的一个方面的角色,都是主体之一,所以这是从过去的一个主体变为多主体。是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以及更好的实现民主的新体现。这也是从1987年三中全会以来改革一步一步取得的进步,人民的地位得到重视和提升,也是国家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升华。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更好的发展,权力掌握在大多数人手中,就可以更有效的运行权力监督机制,国家机制更加健全,社会经济和谐快速发展。再有就是渠道,过去是单向的,从上到下,我从上到下统治你、从上到下管着你。现在治理,既有从上到下,也有从下到上,甚至可以从中间向上、向下延伸开来、铺展开来。治理这个词也表明了这个方式的变化。   这次大会是开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一次重要会议,三中全会对制度反腐做了科学部署。从政治体制改革来看,最重要的还是围绕规范各方面的权力运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围绕着这样的目标进行多个方面的制度建设。这些方面必然会使未来我们国家的治理向着更加科学、民主、透明的方向来发展。现在腐败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也是能够威胁党和国家的一个敌人。从三中全会公报来看,要在权力上做文章,让它在阳光下运行,把它关在制度的笼子里。这里特别重要的是制度问题,因为反腐败问题是有几个阶段的,过去我们是战争时代,因为当时也不可能有太大的腐败,在革命根据地也有腐败的现象,那就是大家发现问题,举报,那就很快地查明了。后来我们进入社会主义时期,过去搞的是运动式的防腐败,效果就不太好。现在我们要进入第三个阶段,就是制度防腐。三中全会非常强调制度建设,如果把反腐倡廉制度化了,那么这将会使得政治更加透明化,更加合理,更加科学。只有制度完善有效,才能保证国家公权力运行的安全合理性。这样的制度可以预防贪污腐败,保证党的纯洁性,是人民更加相信执政党的能力。  这次大会还提出了全新的体制,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这次还提到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过去我们一般提党的建设改革,现在加上“制度”,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说明我们把党的改革重点放在制度改革上面。此外,第一次提到生态文明体制。过去我们一般提四大体制,我们是五位一体的建设,当时只有四位体制。这次五大建设格局,相匹配的是五大体制,也是五位一体的体制,这样就相吻合了。国家改革中心扩大,这也符合实现全面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生态文明体制,党的建设体制纳入体制改革,能够更好的全面实现国家发展建设目标。这也表现了我党对社会发展的全新认识,这样才能使我国更加快速稳定有效的发展。   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小组,这样是一种全新的制定。有专家指出:“既然我们要搞全面深化,我们应该有一个更高的统筹协调、权威的机构,当时也有人提出,希望中央成立这样的机构。现在看来,三中全会想我们所想,急改革之所急,成立这样的全党、全国最高的协调改革的领导小组。 ” 以前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但现在已经有更高层次的需要,就是要建立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就是要统筹规划、通盘考虑,加强各方面的协调。现在我们的改革进入深水区,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多矛盾盘根错节,要解决复杂改革的问题,需要有一个协调,所以我认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小组,是恰逢其时,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这次全会对我国改革有以下影响:  首先:它推动了改革从单一走向了全面综合。我们说以前的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改革还是比较单性的,尤其是比较偏重于经济体制方面。这次我们是全面的、综合的,刚才说有六大领域,六大提法,六大改革一起全面展开。  其次:我们从容易到艰巨复杂。相对来说,过去改革是比较容易的,就是我们比较简单、比较容易的问题先解决,比较复杂、比较困难的暂时放一放。现在我们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如果说过去我们是全身先动一发,今天我们就是一发而动全身,要动全身的一些问题。   再次:从表层到攻坚深化。过去的改革应该说是停留在表层性、浮在面上的问题,相对来说也比较零敲碎打一点,现在我们走入了攻坚深化,要啃硬骨头,拿顽瘴痼疾来开刀。  最后:从摸着石头到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也就是把摸着跟顶层设计更好地结合起来,全面推进和重点突出结合起来,所以公报当中提出这两个结合,很好。我想这样势必对我们的改革会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  这次学习党的十八界三中全会,让我意识到了社会是真的在进步,党是在切实的为国家发展做贡献,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求福利。从更多的方面重视发展问题,解决民生问题。认认真真做好人民的公仆。作为一名研究生,而且是入党积极分子,我觉得很光荣,希望可以早日成为中国共产党其中的一员。更让我骄傲的是,通过此次全会,我们国家会更加的繁荣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包括多少个部分

  包括16个部分: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  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三、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六、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八、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九、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十、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十一、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十二、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十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十四、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十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十六、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  )。

【答案】:A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故本题答案选A。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

【答案】:A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故本题答案选A。

你认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最大的亮点是什么?最大的遗憾是什么?请简述理由.

最大亮点和最大遗憾,都木有标准答案。每个人的看法不一。关键是你得通读三中全会公报一遍以上。我觉得比较有突破的观点是,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步入主动谋势新阶段,额这是国际关系来着。好了,正式回答楼主的问题。1、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是三中全会最大亮点。理由:从经济领域说,这次所讲的经济体制改革,强调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决定性作用。我们在1978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讲的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到了90年代,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提出的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到了十六大以后,我们提出的是“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这一回非常明确地指出,市场机制起决定性作用。2、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没有路线图。理由:农村户籍人员在城市中工作、生活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和不便,这是最大的社会不公。

十八大三中全会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般来说:  一中全会产生党内的领导。一般在党代会闭幕第二天召开。  二中全会推选国家机构领导人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建议名单。一般在党代会次年两会前召开。  三中全会研究经济改革,一般3-5天,出席人员包括中央委员、候补委员。  这次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可能的主要热点(目前的预测):  热点一:收入分配及户籍制度改革  ——出台收入分配改革实施细则,提高个税起征点,增加居民收入。  ——限制垄断性国企高管权力和薪酬的膨胀,缩小贫富差距。  ——由于户籍制度造成“城乡分化”。  热点二:土地制度改革  ——征地遵循“公平补偿”原则,补偿标准将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而动态调整。  ——土地自由流转,确保农民工权益。  ——扩大农地进入市场流通试点,这将利好地产及其投资产业链。  热点三:打破国有企业垄断  ——打破央企垄断,放宽进入市场限制,国企逐步退出,减少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的比重。  ——实现政企分开,改变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放宽入行门槛,创造公平的投资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热点四:推进城镇化  ——农村土地确权政策应先行一步,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农民可选择行业。  ——破除土地财政。  热点五:财税改革  ——“营改增”从交通运输和若干现代服务业扩大到电讯、铁路运输和建筑安装业并推广到全国。  ——启动个税向综合税改革试点,稳步扩大房产税试点  ——大幅度提高资源税税率和环保收费的标准。  ——显著提高医疗、社保、环保、新能源等支出占政府支出的比重,降低三公消费的比重。  热点六:金融改革  ——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进一步放松资本账户的管制,放松民资投资海外的限制。  ——利率市场化将面临最后一步:存款利率市场化。  ——进一步规范银行表外业务,让民间金融阳光化和合法化,杜绝吴英事件的再度发生。

十八届三中全会主题是什么?通过的纲领性文件是什么

请参考:主题:改革! 第1个关键词:新起点和自信心 第2个关键词第7个关键词:市场化。:党的执政能力第3个关键词:民主政治。第4个关键词:社会活力。第5个关键词:改革目标。 第6个关键词:行政审批。 第7个关键词:市场化。第8个关键词:城镇化。 第9个关键词:国企改革。第10个关键词:土地改革。第11个关键词:劳动就业及社会养老。第11个关键词:劳动就业及社会养老。 第13个关键词:生态文明。  第14个关键词:勤俭节约。 第15个关键词:创新驱动。 第16个关键词:打破垄断 第17个关键词:金融改革。第18个关键词:财税改革。 第19个关键词:公平公正。第20个关键词:自贸区。 总之重点是改革,就像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力量!

经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的中央机构是:

【答案】:C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故本题答案选C。

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是什么

  (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改革,涵盖了以下哪些领域的改革

价格、财税、金融、行政、土地、户籍等六大领域的改革,一、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二、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三、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四、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五、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六、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命题和新的战略任务是()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命题和新的战略任务是() A.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B.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C.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D.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正确答案:B

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措施有多少

1 关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我们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和驾驭能力不断提高,宏观调控体系更为健全,主客观条件具备,我们应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迈出新的步伐。  2 关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全会决定从多个层面提出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的改革举措。  3 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这次全面深化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是重点之一。   主要涉及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等。  4 关于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全会决定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5 关于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要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拓宽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的协商渠道。   深入开展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  6 关于改革司法体制和运行机制  全会决定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新举措,对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健全权责明晰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提高司法透明度和公信力、更好保障人权都具有重要意义。  7 关于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目前的问题主要是,反腐败机构职能分散、形不成合力,有些案件难以坚决查办,腐败案件频发却责任追究不够。全会决定对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进行了重点部署。  8 关于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  全会决定提出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目的是整合相关机构职能,形成从技术到内容、从日常安全到打击犯罪的互联网管理合力,确保网络正确运用和安全。  9 关于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主要职责是制定和实施国家安全战略,推进国家安全法治建设,制定国家安全工作方针政策,研究解决国家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10 关于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和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  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  11 关于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主要职责是:统一部署全国性重大改革,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协调各方力量形成推进改革合力,加强督促检查,推动全面落实改革目标任务。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到二0二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成立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成立了()。 A.国家安全委员会B.国家教育委员会C.国家经济委员会D.国家对外贸易委员会正确答案:A

十八届三中全会成立什么确保国家安全

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我国将成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2、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您帮助!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根据查询百度题库试题显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意义在于()。答案解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目的是更好适应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要求,建立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体制,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的指导。设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定之一。该举措与设立中央改革领导小组一道,被视为加强中央权威、实施垂直领导的两大创新,既是领导体制的创新,也是社会综治的创新,将为全面深化改革、实现2020愿景提供有力的机制体制保障。

二中全会和三中全会是什么意思

法律分析: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第XX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二中全会:中国共产党第XX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法律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 第十一条 党的各级代表大会的代表和委员会的产生,要体现选举人的意志。选举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候选人名单要由党组织和选举人充分酝酿讨论。可以直接采用候选人数多于应选人数的差额选举办法进行正式选举。也可以先采用差额选举办法进行预选,产生候选人名单,然后进行正式选举。选举人有了解候选人情况、要求改变候选人、不选任何一个候选人和另选他人的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选举人选举或不选举某个人。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基层代表大会的选举,如果发生违反党章的情况,上一级党的委员会在调查核实后,应作出选举无效和采取相应措施的决定,并报再上一级党的委员会审查批准,正式宣布执行。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代表实行任期制。

人民代表大会、党代会、三中全会,三者有什么区别?

来点通俗点的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是中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其成员是年满18岁有选举权的选民们选出来的;党代会是党的代表大会,是党员选出其成员的;三中全会或者几中全会是第几届中央全会的简称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司法改革的内容

推行员额制是错误的,这既不能确保案件质量,也不能建立高水法律人才,而且由于办案集中于少数几个,会大大浪费人力资源,由于员额办案任务过重,一年千多件,会过于疲劳,出现错案的概率更大,而其他法官无办案权,只是员额的助手与辅助人员,有力使不上,导致几人忙,多人闲,这个制度是荒谬的,其实要追究责任,谁办案谁负责,实行终身负责制,以以前审判员,检察员主办案件,也照样可以,但之前的检察员,审判员确有烂提的现象,推行员额制也不是不可以,但应扩大占比率,法院应提高到45%,检察院应提高到35%左右,而且不宜通过考试平定,而应凭实际办案能力考核评定,光考分高,并无实际办案能力的,不能提为员额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什么什么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您好这位朋友。司法部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司法行政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主要是要抓好六个方面:一是健全完善狱务公开制度,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不断提高监狱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能力和水平。二是积极推进社区矫正立法,健全完善社区矫正执行体系,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三是进一步完善律师制度,完善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机制和违法违规执业惩戒制度,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充分发挥律师在依法维护公民和法人合法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四是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制定完善法律援助工作制度规范,推动法律援助立法,推进法律援助事业不断发展。五是加强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推动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协调联动,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六是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切实提高全民法治观念和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祝福朋友幸福!

学习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 心得体会 【一】 近期,我局通过组织集体学习、自学等多种形式,在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通过结合我局工作实际,把贯彻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内容落实到具体的审计工作中,推动我局审计事业科学发展。 一是与统一全体审计人员的思想结合起来。十九届三中全会结束后,我局迅速召开全体人员会议,传达了会议精神,并要求全体审计人员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为契机,尽快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改革部署上来,进一步解放思想,探索创新,努力适应新时期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更好地担负起历史使命,更好地服务改革发展大局,实现审计工作的转型发展。 二是与科学谋划审计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围绕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加大对公共财政、政府性基金、社会保障基金等政府全口径预决算的审计监督力度,促进规范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大对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中违纪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促进项目科学管理;加大对社保、教育等重大民生资金的监督力度,确保各项惠民强民政策落到实处;加大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力度,促进权力在“阳光”下。 通过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的相结合,使得自己的思想认识能得到进一步升华,业务技能不断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九大精神上来,统一到“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上来。 要采取“紧扣主题、分层实施、联系实际、强化落实、加强监督”等手段提高学习效果,做到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统筹开展并完成自己所担负的审计业务的职责。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在思想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按照全局工作部署,不断强化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审计业务能力,以实际行动践行十九大会议精神。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强调改革必须贯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就要牢牢把握深化机构改革的四个原则,增强推进改革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党的全面领导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根本保证,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首要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努力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突出这个最本质特征、发挥这个优势。只有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把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和全过程,优化党的组织机构,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才能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 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根本宗旨所在,是党的一切工作所依,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改革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在各方面制度安排上。只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完善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保障人民权益、倾听人民心声、接受人民监督的体制机制,才能为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优化协同高效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着力点,改革的目标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优化就是要科学合理、权责一致,协同就是要有统有分、有主有次,高效就是要履职到位、流程通畅。 只有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加强配合联动,提高效率效能,避免政出多门、责任不明、推诿扯皮,下决心破除制约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才能使党和国家机构设置更加科学、职能更加优化、权责更加协同、监督监管更加有力、运行更加高效。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必须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坚持在法治轨道上进行,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相促进,依法依规完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既要发挥法治规范和保障改革的作用,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又要通过改革加强法治工作,做到在改革中完善和强化法治。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四个原则,既是深化机构改革的认识论,又是推进机构改革的方*,是改革沿着正确方向推进的重要保证。 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集中统一领导,牢牢把握、始终遵循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不折不扣抓好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我们就一定能确保完成各项改革任务,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为形成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造有利条件。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改革部署,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大举措,必将带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把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对我们在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解决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中存在的障碍和弊端,更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变得日益迫切和重要。“事之当革,若畏惧而不为,则失时为害。”必须深刻认识到,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一场深刻变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格局中,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其中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对各领域改革发挥着体制支撑和保障作用。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征程上,改革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方能破除制约发展的突出体制机制障碍,从根本上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确保通过改革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继续前进。 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体系,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武装力量体系,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是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目标。建设好这五个体系,有利于推动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协调行动、增强合力,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制度建设具有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作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既要立足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从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上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保障,又要着眼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注重解决事关长远的体制机制问题,打基础、立支柱、定架构,为形成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造有利条件。坚定不移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不断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必将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制度保障,为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激发强大动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在农村经济、城市企业、对外开放等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1979年9月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的经营自主权,发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包产到户”、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以全面攻坚为特点的农村综合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步步深入。特别是近几年来,农村改革取得显著成绩。实施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农民的利益和国家的粮食安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放开了粮食收购市场,特别是把通过流通环节对农民的间接补贴改为直接补贴,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2005年,全国有28个省份全面免征了农业税,从2006年起,我国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农民负担大幅度降低。 2.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取得突破 改革逐步确立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国有经济发挥了主导作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不断完善,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正在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已经建立并不断健全。 3.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 近几年,在放宽市场准入、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完善社会服务、改进政府监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民航、铁路、文化、出版和金融等重要领域的政策限制实现重要突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4.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日臻完善 在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只承认劳动创造价值,只允许劳动参与价值的分配。在经过不断的思想解放后,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后,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各种非劳动要素也可以参与价值的分配,强调要建立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体制。在实践中,各地早已允许资本、技术专利、管理等非劳动要素参与分配。建立了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机制。同时,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社会保障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强,初步建立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 5.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 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经济主要依靠国家计划进行调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能起到辅助性作用,特别是货币政策更是非常欠缺。经过30年的不断改革,原来的国家指令性计划已被现在的指导性计划和规划所取代,原来的国家计委已改为国家发改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越来越强。同时,我们还积累了越来越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通过不断进行行政、投资、金融、财政、税收、外贸、外汇、价格、流通等方面的改革,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宏观调控由原来的行政手段和计划手段为主逐步抓变为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以其他手段相配合。 6.市场价格机制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经过持续不断的价格改革,我们已将原来计划价格“一统江山”的局面改革为市场价格起主导作用。目前,除了利率、电价、油价、水价等金融、能源和城市公用事业领域的价格仍由国家计划控制外,绝大部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已由市场竞争决定。除了在通货膨胀严重时政府采取一些临时性价格管制措施外,大部分时候都由市场供求决定价格。

联系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谈谈行政改革的方法。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1)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提高相机抉择水平,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形成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机制,推动国际经济治理结构完善。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企业投资项目,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  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加快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建立全社会房产、信用等基础数据统一平台,推进部门信息共享。  (2)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  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  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  (3)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深化机构改革。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严格绩效管理,突出责任落实,确保权责一致。  统筹党政群机构改革,理顺部门职责关系。积极稳妥实施大部门制。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改革。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严格按规定职数配备领导干部,减少机构数量和领导职数,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总量。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形式是

【答案】D【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改革主要是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导形式的农村经济体制,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等基层政权,在家庭联产承包制下农民拥有土地的经营权和使用权,但没有所有权,土地依然实行集体所有制,所以答案选D,ABC三项不符合家庭联产承包制特征。考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点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行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国民党在南京召开了五届三中全会主要是哪些内容?

1937年2月15~22日,国民党在南京召开了五届三中全会。全会通过抗日派与亲日派的斗争,否决了汪精卫提出的政治决议草案,通过了一个实际上接受中国共产党主张的决议案。尽管这一决议案还没有制订明确的抗日方针,没有批评国民党过去政策的错误,但在国内政策上,它确定了和平、修改选举法、在某种条件下开放言论和释放政治犯等项原则。在对待共产党的问题上,虽然没有根本放弃反共立场,但它提出的谈判条件与共产党“2·10”通电的要求在原则上是大致接迫的。在对日问题上,表示如果让步“超过忍耐之限度,而决然出于抗战”,这是国民党第一次提出抗战。

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什么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怎样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有哪些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所阐述的深化六大领域改革的内容和现实意义

  1、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2、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如何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财税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

如何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财税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财税体制改革的描述是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我们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财政政策主要有1)完善立法2)明确事权 3)改革税制4)稳定税负5)透明预算6)提高效率。 以上改革部署涉及到财税体制改革自身,更关联一系列深化改革中的重大难题与协调配套问题。一方面科学的财政政策能有效的调节市场,合理的调动资源,促进社会的和平。另一方面财政政策的体制的改革有更好的服务于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那么现代化财政体制如何改革呢? 一是一是改进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制度与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预算审批包括收入、支出和收支平衡,但核心是收支平衡,而不是支出规模与政策,《决定》指出,稽核预算的重点要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这一原则命题说明我国以后的预算审批不仅要视收支平衡而且也会重视支出规模和政策,也揭示的重大政策转向是,税收不再是各级 *** 预算确定的任务,而是预期目标。这有利于税务机关按照法律征税,有利于加强法律的权威性,也可以避免 *** 为了完成任务而多交和少交的体制弊端。这一原则规定打破了各级财政原有的“重收入、轻支出”的倾向,有助于推动各级 *** 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有助于纳税人判断 *** 为社会成员提供的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数量和质量。预算管理制度的合理化可以使得国家资金的合理利用,发挥最大的效益。 二是完善税收制度。税收是 *** 收入的基本形式,是国家存在与公共治理的基础,也是实施巨集观调控、调节收入分配的基本工具。首先全面推进增值税改革乃至将增值税推广到全部服务业。这有利于减少企业偷税,漏税等情形的出现。然后把不动产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这有效的管理不动产。目前房地产税的法律不够完善,难以调控房地产的市场。我国会加快房产税立法和改革步伐。最后要加快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配套措施,逐步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从而使得富人多交税,保障穷人的基本生活,缩小贫富差距。 三是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事权划分是现代财政制度有效运转的重要前提。目前中央和地方 *** 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清晰、不合理、不规范,一些应由中央负责的事务交给了地方,一些适宜地方负责的事务,中央承担了较多的支出责任。而中央通过大量转移支付对地方进行补助,客观上影响地方 *** 的自主性。因此首先要把中央和地方 *** 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划分进一步的清晰化,合理化。明确划分 *** 间收入,再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进行调节上下级 *** 、不同地区之间的财力余缺,补足地方 *** 履行事权存在的财力缺口,实现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使得中央和地方都能保持各自的自主性。 如何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干部考核体制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如何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 *** 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 *** 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 *** 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 *** 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 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巨集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只要改革有成效大家都欢迎,但如果出现新的问题,也请大家多提意见。 十八届三中全会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 在政治体制改革领域, ***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会对执行力建设、权力制约监督、民主法治进步、简政放权减少干预、打破利益固化藩篱、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拓宽民众利益诉求渠道等诸多方面作出重要部署。 十八届三中全会:如何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47)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 *** 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援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 *** 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48)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 *** 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支援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群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在华境外非 *** 组织的管理,引导它们依法开展活动。 (49)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 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 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 (50)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路力度,加快完善网际网路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路和资讯保安。 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如何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干部考核体制的决定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巨集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和“两个凡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路线,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从此将中共中央的指导思想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从此中国逐渐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中国走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道路。因此三中全会亦被认为是建国以来具有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的会议。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