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

阅读 / 问答 / 标签

为什么在国际经营过程中对企业经济环境的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企业国际化经营  什么是企业国际化经营?  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寻找更好的资源、追逐更高的利润,而突破一个国家的界限,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从事生产、销售、服务等活动。  企业国际化的动因  不同的企业走向国际化的具体原因千差万别,出于各自不同的考虑,受到各种不同因素的驱使。但是,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从根本上说都是出于整体战略的考虑,即为了寻求更大范围的竞争优势。企业国际化的动因包括三个:  (一)为现有的产品和服务寻找新的顾客。  企业从事国际化活动最直接的动因是开发海外市场,在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时为现有的产品和服务寻找新的顾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在需求偏好和消费习惯上有趋同的倾向,这使得企业有可能将产品和服务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二)寻找低成本的资源。  企业在海外市场寻找更优质和更低廉的资源,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得低成本优势。可以带来低成本优势的资源主要包括原材料、劳动力和技术。  (三)打造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企业比竞争对手更优秀的根本性的原因。企业将经营活动领域从单一的国内市场扩展到海外市场,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学习新的技术、管理经验,积累对顾客需求的认识,由此打造出更强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国际化经营环境分析  企业国际化经营环境远比国内环境更为复杂和多变。国际经营环境的复杂多变性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交织而成的,包括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所以,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必须对环境变量给予更加充分的重视,要在深入考察各环境变量的基础上精心准备应对之策。  (一)政治法律因素。  国际化经营中涉及的政治法律因素主要包含:  1.政治制度;  2.国家安全;  3.商品检验法规;  4.劳工法案;  5.知识产品保护。  (二)经济因素。  需要特别予以重视的经济因素包括:  1.经济体制;  2.经济发展水平;  3.经济稳定性;  4.汇率变化;  5.税收政策;  6.通货膨胀率。  (三)社会文化因素。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社会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居民共有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塑造了国民的行为方式和认知世界的方式。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哪一个对员工的影响更大?研究表明,民族文化对员工的影响大于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必须深入地了解东道国当地的文化,并以尊重、包容的态度融入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在国际化进程中,企业面对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在不同国家的多样化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国际化战略。  国际化经营战略选择  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选择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是本公司的国际化战略;二是选择适当的国际市场进入方式。  (一)国际化战略。  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是公司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发展规划,是跨国公司为了把公司的成长纳入有序轨道,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和环境适应性而制定的一系列决策的总称。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国际化进程,决定企业国际化的未来发展态势。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可以分为本国中心战略、多国中心战略和全球中心战略三种。  1.本国中心战略。在母公司的利益和价值判断下做出的经营战略,其目的在于以高度一体化的形象和实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获得竞争优势。这一战略的特点是母公司集中进行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协调,管理模式高度集中,经营决策权由母公司控制。这种战略的优点是集中管理可以节约大量的成本支出,缺点是产品对东道国当地市场的需求适应能力差。  2.多国中心战略。在统一的经营原则和目标的指导下,按照各东道国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生产和经营。母公司主要承担总体战略的制定和经营目标分解,对海外子公司实施目标控制和财务监督;海外的子公司拥有较大的经营决策权,可以根据当地的市场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这种战略的优点是对东道国当地市场的需求适应能力好,市场反应速度快,缺点是增加了子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协调难度。  3.全球中心战略。全球中心战略是将全球视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获取最佳的资源并在全世界销售产品。采用全球中心战略的企业通过全球决策系统把各个子公司连接起来,通过全球商务网络实现资源获取和产品销售。这种战略既考虑到东道国的具体需求差异,又可以顾及跨国公司的整体利益,已经成为企业国际化战略的主要发展趋势。但是这种战略也有缺陷,对企业管理水平的要求高,管理资金投入大。  (二)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可以通过进出口商品、许可协议、并购、合资以及建立新的全资子公司。每一种方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选择最合适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对于公司能否达成预定的国际化经营目标至关重要。  国际企业全球化战略的种类  国际企业的全球化战略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从初始阶段到完全的国际化经营阶段,国际企业的经营战略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产品出口战略;契约协议战略;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国际战略联盟。这四种战略表现了国际企业的纵向成长轨迹,但四者又不是可以完全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产品出口战略  产品出口战略不仅为试探国际市场行情的中小企业所广为采用,对于大企业,这一战略也是国际经营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全球化战略的起点,为更深层意义上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  对于大多数国际企业而言,通过出口直接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依然是一项重要的战略。然而维持国内生产基地,大力推动出口的本质特征已发生变化。比如从本土出口越来越少,而从建在其它国家的工厂的出口却在增加。这证明在全球经济市场中出口战略的日趋复杂性以及这一战略与其它战略之间所存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优点  1、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降低了国内市场萎缩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2、通过将国内产品直销海外,企业可保持对研究、设计和生产决策的很高程度的控制;而若生产设施分建在世界几个地区,或企业与国外公司有某种形式的经营瓜葛,这种宏观控制关系就不分有这样牢固。维持对研究与生产决策的紧密控制,对企业至关重要。因为这有利于保护关键性技术,并促进产品快速更新换代。  3、 出口战略使企业能够保持国内生产规模,继续利用国内生产资源。  缺点  1、企业必须对付外国市场的各种障碍,如关税及各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等。  2、汇率方面的不定期波动也使得国内企业在出口贸易上面临风险。  3、国外进口商保持成功的合作关系比较困难或代价高昂。  4、出口所需支付的各种名目的开支也会加重企业的负担。  契约协议战略  通过签订合作性契约协议这一贸易关系形式可以使企业无须在外国领土上进行大规模资金、技术投入也能在国际市场上分获一杯羹,成为国际企业实施全球化战略的又一选择。这种战略在用来避开外国政府设置的进口限制或投资障碍等方面成效卓然,同样也是国际企业建立更高层次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前奏曲。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合作性契约协议主要有许可证贸易、特许经营和分包这三种形式。  1.许可证贸易  指通过签订许可合同(Licensing Contract),由享有专利产品、服务或技术的输出方将一定限度的生产和销售权出售给输入方,输入方支付给输出方专利权使用费。  国际许可证贸易最初是在不同国家中的垄断企业之间进行,互换许可证以避免二者在竞争中形成直接冲突。最近在高新技术企业中,许可证贸易成为弥补研发费用的有效途径。  优点:  (1)不必耗费大量投资即可从现有的产品或技术中获利。  (2)它是穿透国外市场障碍的有力武器。  缺点:  (1)控制程度低  (2)培育竞争对手  2.特许经营(Franchising)  是许可证贸易的一种变体,特许权转让方将整个经营系统或服务系统转让给独立的经营者,后者则支付一定金额的特许费(Franchising fee)。  在美国,特许经营正成为增长最快的贸易形式。  优点:  (1)它是不需大规模资金投入即可打入国际市场的十分快捷的方法。  (2)通过出售一揽子特种经营权,提高了特许专业公司的知名度。  (3)特许经营使用费往往被记入到企业所收到的“预付款”中,可以说这是企业所获得的一笔十分可观的额外营业基金收入。  缺点:  (1)特许经营主要适用于那些服务行业,而对于高技术产业或一般制造业则不适宜,也很难推而广之。  (2)与许可证贸易相似,一旦特许经营协议签字生效后,管理上也易于出现失控现象,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政府干预经济或政局不稳等给监控当地经营活动带来困难。再则,文化和语言障碍也有可能抑制特许经营在国外的有效发展。  3.分包(Sub-letting)  是指一家企业将一具体的生产任务或将企业某一经营部门承包给另一家公司。  优点:  (1)精悍主业  (2)降低成本  (3)获得技术竞争优势。  缺点:  (1)自身生产能力的弱化,以及引致辞的将来企业整体运营的灵活性和管理控制能力的下降。  (2)生产经营的空洞化。  对外直接投资战略  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是指企业在国外进行的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目的的投资。其最大特点是投资者对所投资的企业拥有经营控制权,即投资者在所投资的国外企业中拥有控股权,能够行使表决权,并在经营管理中享有发言权。  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发动机。对外直接投资的蓬勃发展主要得益于世界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信息技术革命的日新月异,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以及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推进,只要这一趋势不变,国际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仍将作为全球化的引擎,推动世界经济向前发展。  国际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行扩张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采取新建(Greenfield)的办法;另一是兼并和收购(Mergers and Acquisitions)的办法。  1.新建企业(绿地投资Greenfield Investment)  即独资企业,其所有权全部属于投资者,投资者提供全部资金,独立经营,获取全部利润。  优点:  有效克服进口限制,比出口能更深入地打入目标国市场,营利机会要比使用许可证贸易更多。并且可以更深入地熟悉当地的销售网络和经营方法。  缺点:  创建新企业耗资大、速度慢、周期长、不确定性大。  特别是在许多国家实施各种吸引外资政策的影响下,新建企业成为国际企业实施全球化战略的一种重要方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的日益显现,新建企业在FDI中的主体地位已为另一种形式--合并与收购所取代。  2.跨国并购(M&A)  企业并购是企业兼并与收购的总称,前者是指在竞争中占优势的企业购买另一家企业的全部财产,合并组成一家企业的行为;后者是指一家企业通过公开收购另一家企业一定数量的股份而获取该企业控制权和经营权的行为。  目前国际企业的跨国并购领域广泛、规模巨大。这种空前的并购规模将有可能导致一个行业、一个区域甚至全球经济模式的重大转变。  优点:  (1)并购可以使企业迅速进入目标国市场。  (2)并购可以迅速扩大产品种类。  (3)并购与“当地化”战略相辅相成。  (4)并购可以从被“吃”企业的资产价值低估中获取好处。  缺点:  (1)并购过程中价值评估困难。  (2)各国企业在地理、传统、文化、企业形象等方面存在差异,并购很难使两个企业间的差异很快得到大的改善,并购后往往会出现貌合神离的局面,导致企业面临经营控制不灵的风险。  (3)企业并购使企业出现两极分化,会造成“太少的企业、太少的竞争和太高的价格”的格局,从而形成产品市场价格上涨,要素市场失业者众多,而企业则会出现惰性滋生,创新动机减弱,以及因规模过大而产生效率低下等问题。  国际战略联盟  国际战略联盟是指某个企业的结盟对象超越了国界,在世界范围内与自己发展有利的企业结成合作伙伴。这些企业的联盟是为了资源共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实质上是以合作代替对抗,是更高形式的、更为激烈竞争的开始。  1897年通用电气公司的创始人托马斯爱迪生与科宁玻璃制业联合建立了一个合作企业。东芝公司也早在1906年就开始热衷于建立联合企业。而缔结国际战略联盟最早是在1979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与日本马自达汽车公司结成第一家国际战略联盟。  1.国际战略联盟的形成条件  各自的比较优势  相近的战略目标  独立的法人资格  长期的合作伙伴  联盟的协同效应  面向全球的市场导向  2.国际战略联盟的类型  研究开发战略联盟  具有充分独立性的两个或多个国际企业,共同开发新技术和共同研制某种新产品,共同提供、共同分享开发所需资源、共担风险,共享研制所产生的利益,但不组成经营实体。  制造生产战略联盟  国际企业间通过相互提供用作生产投入品的零部件及相关技术而进行合作的一种形式。这一联盟将合作领域转移到了中游--产品的制造生产。在生产制造战略联盟中,常见是产品品牌的联盟。  联合销售战略联盟  国际企业间达成相互销售对方产品(或合作生产的产品)的协议。这是联盟合作领域进入下游所产生的状态。  合资企业战略联盟  是指国际企业将各自不同的资产组合在一起,共同生产、共担风险和共享收益。  3.优点  (1)提升竞争力。  (2)分担风险并获得规模和范围经济。  (3)扩张市场。  (4)防止竞争过度。  (5)挑战“大企业病”  4.缺点  (1)合作难度大。  (2)利益平衡很难达到。  (3)合作开发的技术被滥用。  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  (一)中国企业国际化进入新阶段。  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前三季度全国出口总值达到10245.1亿美元,较上年同比增长23.7%,其中出口5464.2亿美元,增长31.3%,进口4780.8亿美元,增长16.0%;累计贸易顺差683.4亿美元。对外贸易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3.5个百分点。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海外并购活动进入活跃期。  (二)中国企业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障碍。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虽然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国际化程度还不高,发展还不成熟,同全球著名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经营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影响中国企业国际化水平提高的主要障碍包括以下方面:  1.资金障碍。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普遍面临资金不足的障碍,导致发展速度低,投资规模小,生产经营不成规模,海外并购对象质量不高等情况长期存在。  2.人才障碍。国际化企业需要国际化的人才,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面临国际化人才匮乏的突出问题。国内企业现有人才不能适应海外市场,这是目前最令企业头疼的问题。由于缺乏具有国际化经营经验的营销人才、国际经营管理人才、法律人才,金融人才,严重限制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3.管理障碍。国际化经营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中国企业普遍缺乏跨国管理的经验,组织现有的管理能力很难适应企业国际化的需要。管理障碍突出表现在:一没有全球化的组织架构;二缺乏跨文化整合能力;三不具备全球化思维模式。  4.品牌障碍。品牌价值是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如何让自己的品牌得到海外消费者的认可,是几乎所有中国企业必须跨越的障碍。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途径  中国企业国际化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1.培养国际化经营人才。  2.建立全球组织架构。  3.进行跨文化整合。  4.从事国际品牌推广。  5.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希望我提供的这份资料能对你有帮助。

浅谈如何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摘要:应收账款是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环节,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正确运用赊销,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显得非常重要。不断完善收账政策,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制定完善的收账计划,对应收账款不正常的原因进行分析。对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应收账款;经济效益;赊销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在对外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等所形成的尚未回收的,被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的单位所占有的本企业资金,它具有流动性、时效性强的特点。一个企业的应收账款增加,使得流动资产增加,于是企业的总资产必然增多,这就造成了所有者权益大,负债低的假象。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客户的信誉情况制定企业合理的信用政策,这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为达到应收账款管理的目的必须合理制定的方针策略。 一、制订合理的信用政策 所谓信用政策,是指企业对应收账款管理所采取的原则性规定,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信用额度三方面。首先,确定合理的信用标准。信用标准是企业决定授予客户信用所要求的最低标准,也是企业对于可接受风险提供的一个基本区别标准。信用标准较高,能使企业遭受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减小,但会不利于扩大销售。反之,如果信用标准较宽,虽然有利于刺激销售增长,但有可能使坏账损失增加,得不偿失。其次,采用合理的信用条件。信用条件是指企业赊销商品时给予客户短期付款的若干条件,主要包括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等,信用期限是企业为客户规定和付款期限。 企业在制定信用政策时,要在增加的成本与收益之间做出权衡,不能为了增加销售而置应收账款风险于不顾,也不能为了减少应收账款的风险而影响了企业的正常销售。 二、加强销售、财务的监管 首先要在销售合同中明确各项条款,在与经销商签订销售合同时,要注意以下事项,以避免日后处理应收账款与经销商产生分歧而带来经营风险。明确各项交易条件,如:价格、付款方式、付款日期、运输情况等,明确双方的权利和违约责任,确定合同期限,合同结束后视情况再行签订,加盖经销商的合同专用章。其次,必须同经销商核对账款项目,以下几种情况容易造成单据、金额等方面的误差,大家要尤为重视:产品结构为多品种,多规格;产品的回款期不同,或因经营条件的不同而同种产品回款期不同;产品出现平调、退货、换货时;经销商不能够按销售单据或发票回款;要主动拒绝用货款垫支其他款项。以上情况会给应收账款的管理带来困难,因此要制订一套规范的、定期的对账制度,避免双方财务上的差距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而造成呆、死账款现象,同时对账之后要形成具有法律效应的文书,而不是口头承诺。再次,对产品铺货率的高低进行合理的配置。产品铺货率高,增加了应收账款的风险,反之,产品铺货率低,经营风险虽然降低了,但达不到规模销售的目标。所以正确、合理的解决产品铺货率问题,对降低应收账款,保证货款的安全性是有帮助的。因此建议在产品不同销售阶段,或根据产品不同的销售策略或根据市场推广的强弱而采取不同的产品铺货政策。 三、建立完善经销商的评估制度 要建立完善的经销商开户制度,当大家开拓新的市场或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时,对经销商选择进行充分、科学的评估是必要的,这不仅为将来的销售寻找一个合作伙伴,同时也降低了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所带来的经营风险。当我们面对着“买方市场”这个实际情况时,这是一个事半功倍的工作。因此,合作前对经销商进行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办公地点由高档向低档搬迁;频繁转换管理层、业务人员、公司离职人员增加;公司财务人员经常性的回避;多次破坏付款承诺。 四、应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信用标准是企业同意向用户提供商业信用而提出的基本要求。通常以预期的坏账损失率作为判别标准。如果企业的信用标准较严,只对信誉很好、坏账损失率很低的用户给予赊销,则会减少坏账损失,减少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但这可能不利于扩大销售量,甚至是销售量减少;反之,如果信用标准较宽,虽然会增加销售,但会相应的增加坏账损失和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信用条件是指企业要求用户支付赊销款项的条件,包括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和现金折扣。信用期限是企业为用户规定的最长付款时间,折扣期限是为用户规定的可享受现金折扣的付款时间,现金折扣是在用户提前回款时给予的优惠。提供比较优惠的信用条件能增加销售量,但也会带来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坏账成本、现金折扣成本等额外的负担。如果采用较消极的收账政策,则可能会增加应收账款成本,增加坏账损失,但会减少收账费用。在制定收账政策时,应权衡增加收账费用与减少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和坏账损失之间的得失。合理的信用政策应把信用标准、信用条件、收账政策结合起来,考虑三者的综合变化对销售额、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坏账成本和收账成本的影响。 根据应收账款管理制度,针对在企业应收账款分析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办法,解决公司在应收账款回收中出现的问题,加快公司的资金循环,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实现企业的效益目标。如果应收账款账户中子公司欠款额占总额的比例偏高,应加强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和监控,改善应收账款核算办法和管理制度,解决好公司与子公司间的账款回收问题,下面从几个方面给出一些建议: 1.加强管理与监控职能部门。按财务管理内部牵制原则,公司在财务部下设立财务监察小组,由财务总监领导配置专职会计人员,负责对营销往来核算和监控,对每一笔应收账款都进行分析和核算,保证应收账款账账相符,同时规范各经营环节要求和操作程序,使经营活动系统化规范化。 2.建立健全公司机构内部监控制度。针对应收账款在赊销业务中的每一环节,健全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制度,努力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的对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程序。 总之,应收账款对于每一个企业都起到重要作用,如果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就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加大企业的经营风险,必然使企业资金周转发生困难,资产的流动性下降,甚至陷入财务危机,因此不得不引起企业管理当局的重视,这就需要企业建立切实可行的对账制度,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建立起适合自身特点的信用管理制度,促使企业正常经营,稳定发展,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 [2]许文珍.《浅析应收账款管理》,税收与企业.2002.5[6]朱从敏.《应收项目与应付项目核算》.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浅谈如何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摘要:应收账款是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环节,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正确运用赊销,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显得非常重要。不断完善收账政策,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制定完善的收账计划,对应收账款不正常的原因进行分析。对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应收账款;经济效益;赊销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在对外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等所形成的尚未回收的,被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的单位所占有的本企业资金,它具有流动性、时效性强的特点。一个企业的应收账款增加,使得流动资产增加,于是企业的总资产必然增多,这就造成了所有者权益大,负债低的假象。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客户的信誉情况制定企业合理的信用政策,这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为达到应收账款管理的目的必须合理制定的方针策略。 一、制订合理的信用政策 所谓信用政策,是指企业对应收账款管理所采取的原则性规定,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信用额度三方面。首先,确定合理的信用标准。信用标准是企业决定授予客户信用所要求的最低标准,也是企业对于可接受风险提供的一个基本区别标准。信用标准较高,能使企业遭受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减小,但会不利于扩大销售。反之,如果信用标准较宽,虽然有利于刺激销售增长,但有可能使坏账损失增加,得不偿失。其次,采用合理的信用条件。信用条件是指企业赊销商品时给予客户短期付款的若干条件,主要包括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等,信用期限是企业为客户规定和付款期限。 企业在制定信用政策时,要在增加的成本与收益之间做出权衡,不能为了增加销售而置应收账款风险于不顾,也不能为了减少应收账款的风险而影响了企业的正常销售。 二、加强销售、财务的监管 首先要在销售合同中明确各项条款,在与经销商签订销售合同时,要注意以下事项,以避免日后处理应收账款与经销商产生分歧而带来经营风险。明确各项交易条件,如:价格、付款方式、付款日期、运输情况等,明确双方的权利和违约责任,确定合同期限,合同结束后视情况再行签订,加盖经销商的合同专用章。其次,必须同经销商核对账款项目,以下几种情况容易造成单据、金额等方面的误差,大家要尤为重视:产品结构为多品种,多规格;产品的回款期不同,或因经营条件的不同而同种产品回款期不同;产品出现平调、退货、换货时;经销商不能够按销售单据或发票回款;要主动拒绝用货款垫支其他款项。以上情况会给应收账款的管理带来困难,因此要制订一套规范的、定期的对账制度,避免双方财务上的差距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而造成呆、死账款现象,同时对账之后要形成具有法律效应的文书,而不是口头承诺。再次,对产品铺货率的高低进行合理的配置。产品铺货率高,增加了应收账款的风险,反之,产品铺货率低,经营风险虽然降低了,但达不到规模销售的目标。所以正确、合理的解决产品铺货率问题,对降低应收账款,保证货款的安全性是有帮助的。因此建议在产品不同销售阶段,或根据产品不同的销售策略或根据市场推广的强弱而采取不同的产品铺货政策。 三、建立完善经销商的评估制度 要建立完善的经销商开户制度,当大家开拓新的市场或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时,对经销商选择进行充分、科学的评估是必要的,这不仅为将来的销售寻找一个合作伙伴,同时也降低了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所带来的经营风险。当我们面对着“买方市场”这个实际情况时,这是一个事半功倍的工作。因此,合作前对经销商进行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办公地点由高档向低档搬迁;频繁转换管理层、业务人员、公司离职人员增加;公司财务人员经常性的回避;多次破坏付款承诺。 四、应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信用标准是企业同意向用户提供商业信用而提出的基本要求。通常以预期的坏账损失率作为判别标准。如果企业的信用标准较严,只对信誉很好、坏账损失率很低的用户给予赊销,则会减少坏账损失,减少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但这可能不利于扩大销售量,甚至是销售量减少;反之,如果信用标准较宽,虽然会增加销售,但会相应的增加坏账损失和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信用条件是指企业要求用户支付赊销款项的条件,包括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和现金折扣。信用期限是企业为用户规定的最长付款时间,折扣期限是为用户规定的可享受现金折扣的付款时间,现金折扣是在用户提前回款时给予的优惠。提供比较优惠的信用条件能增加销售量,但也会带来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坏账成本、现金折扣成本等额外的负担。如果采用较消极的收账政策,则可能会增加应收账款成本,增加坏账损失,但会减少收账费用。在制定收账政策时,应权衡增加收账费用与减少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和坏账损失之间的得失。合理的信用政策应把信用标准、信用条件、收账政策结合起来,考虑三者的综合变化对销售额、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坏账成本和收账成本的影响。 根据应收账款管理制度,针对在企业应收账款分析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办法,解决公司在应收账款回收中出现的问题,加快公司的资金循环,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实现企业的效益目标。如果应收账款账户中子公司欠款额占总额的比例偏高,应加强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和监控,改善应收账款核算办法和管理制度,解决好公司与子公司间的账款回收问题,下面从几个方面给出一些建议: 1.加强管理与监控职能部门。按财务管理内部牵制原则,公司在财务部下设立财务监察小组,由财务总监领导配置专职会计人员,负责对营销往来核算和监控,对每一笔应收账款都进行分析和核算,保证应收账款账账相符,同时规范各经营环节要求和操作程序,使经营活动系统化规范化。 2.建立健全公司机构内部监控制度。针对应收账款在赊销业务中的每一环节,健全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制度,努力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的对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程序。 总之,应收账款对于每一个企业都起到重要作用,如果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就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加大企业的经营风险,必然使企业资金周转发生困难,资产的流动性下降,甚至陷入财务危机,因此不得不引起企业管理当局的重视,这就需要企业建立切实可行的对账制度,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建立起适合自身特点的信用管理制度,促使企业正常经营,稳定发展,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 [2]许文珍.《浅析应收账款管理》,税收与企业.2002.5[6]朱从敏.《应收项目与应付项目核算》.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你如何看待“规模效益”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

企业的规模效益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不同,规模效益可以使企业发展壮大,经济效益是暂时的,规模效益是长远的。

什么是企业经济效益?怎样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编辑本段]什么是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经济效益从其内涵与提高途径角度看,可分为潜在经济效益、资源配置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和技术进步经济效益及管理经济效益。   企业经济效益是指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用公式表示:    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 (C+V+M)/C+V   C:消耗原材料价值;    V:工人工资;    M:利润。 第一,要依靠科技,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这一点是现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最主要的方法和途径。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先进的技术设备、先进的生产工艺。具备这个条件,企业才能降低成本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相同的时间内生产更多的产品,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二是企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    只有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才能发挥其作用,才能促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那么什么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什么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呢?   ①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单纯依靠增加投资,铺新摊子,扩大规模,增加人员、设备的方式,来增加国民经济总量,这种增长方式又叫外延型增长方式。   ②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就是指在外部规模不扩大,人员、设备不增加的前提下,主要依靠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改进机器设备,提高劳动产品的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国民经济总量,这种增长方式又叫内涵型增长方式。   总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作用是十分直接的。   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方法,科学的管理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企业经营中涉及产品结构调整、市场开发、人力资源配置、产品质量等一系列环节,在经济管理中能不能分清经营中的“大石块”并首先处理好,是一个企业管理科学与否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可见,提高经济效益的另一条途径是——管理和科技二者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因为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科学,提高管理水平也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而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先进技术的有效使用。所以,如果说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是企业生产的最大目的的话,那么依靠科技和管理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两种方法和途径,它们是一致的,只是两个不同侧面而已。   ①运用科学的企业管理手段,有效地发挥人力、物力等各种资源的效能,以最小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②作为企业的组织者和经营者,既要合理安排企业,又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遵循价值规律,适时适宜地组织企业生产,把握市场信息,了解市场行情,提高产品质量,搞好售后服务等。   ③谁抓住了科技牛耳,谁就抢占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世界经济竞争实质就是科技水平的竞争,而科技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党的十六大期间科技代表强调指出:科技和人才是兴国之本,要牢牢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观念。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永恒规律,市场是检验企业经营管理的试金石,企业经营成功,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如果经营管理不善,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遭淘汰。因此,在市场竞争中,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出现企业的兼并和破产是必然的。我们应该如何来认识这两种现象呢? 第二,企业的兼并和破产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三、企业的兼并和破产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突出表现在,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但由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科学技术水平差别的现实存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然会出现优胜劣汰,因此,企业的兼并和破产是必然的。   兼并、联合、破产都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政府不能搞硬性的“拉郎配”,任何违背市场运行规律的做法都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政府要做的是: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不断完善兼并和破产制度,这样对于我国企业效益的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谈谈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

谈谈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   规范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的重要依据。在完成经济发展目标后,对经济的发展有全面的分析和详细的审核,促进经济管理模式的顺利开展,由此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企业经济的管理模式决定了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可以说是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保障。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的运营都会关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管理,因此,要想使得企业得以稳定健康的发展,就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方式,这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鉴于此,本文就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展开了叙述,以供借鉴。   关键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提高现代企业的竞争力,将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影响降到最低,就必须要重新审视现在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并且规范经济管理模式,这样才能使得企业有持续健康的发展。   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内涵以及特点   所谓的企业经济管理就是对企业所要进行的经济活动有一个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并进行适当的协调和控制。企业实施经济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最大程度上增大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控制企业产品的成本,预算产品的售价;根据员工表现给予员工合理的工资薪酬;组织企业的生产运营。目前我国的企业管理的特点主要是强关联性,强指导性以及强综合性。关联性是指企业资金之间的关联,指导性是指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在财务决策方面,综合性是指由于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存在范围较为广泛,几乎遍布于企业发展的每一阶段。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管理观念深入人心,不易改变   经济管理观念的转变成了制约企业发展不可忽视的一大因素,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由于管理层人员对经济管理观念转变的认识存在一些问题,仅仅是把经济管理当做空虚的理论,而忽视了经济管理在实际企业运营中的应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管理制度缺失   企业在经济管理制度上的缺失造成了企业的相关工作在完成之后缺乏有力的监督,这就使得一些企业在产品生产上有一定的失误。与此同时,一些企业在制定相关的经济管理制度时没有根据自身实际的企业生产运营情况,致使企业与制度之间存在着脱节的现象。企业制度的更新不能跟上企业自身发展的脚步,这是对企业现有资源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企业内部的相关管理存在问题   企业能够在激烈竞争中存活下来,一方面是靠外部因素,但更多的还是依赖于企业自身的因素。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对企业内部构造的有力考察,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内部的很多问题被暴露出来,这是阻碍企业经济管理水平提高一个极大的障碍。在当今市场经济发展快速的大背景下,仅仅依靠财务审计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在企业的内部必须建立更为系统的经济管理模式,设置专门人员对此进行监督和管理。   三、促进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的措施   (一)建立系统的经济管理体系和组织机构   建立系统的经济管理体系是促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的基础。建立全面和有效合理的经济管理体系对经济管理者自身对经济管理体系的熟悉度有很大的考验,只有对经济管理体系非常熟悉的经济管理者才能策划出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体系。同时,对于经济管理体系的设立,企业的相关领导人员也应对此提起重视程度,并且对员工进行适当的培训以引导员工更好的遵守经济管理制度,在工作中将经济管理制度落实。另外,企业设立相关的监督部门,确保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更加合理,也便于及时改正工作中出现错误。   (二)制定完善的企业经济目标的规划完善企业的经济目标规划是实现企业经济管理规范化的重要措施,企业进行制定相关的目标之前应当对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日后的发展目标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制定完善的经济发展目标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同时也规范了企业经济管理的模式。在完成经济发展目标后,对经济的发展有全面的分析和详细的审核,促进经济管理模式的顺利开展,由此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三)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素质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离不开工作人员对其的工作贡献,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素养与规范企业经济管理有着极大的关系。企业管理人员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要资源,因此,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胜算才更大。企业可以通过定期给相关工作人员做报告,组织工作人员参加培训活动,对工作人员开展一系列职业培训,是提高员工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并且也是规范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有效途径。   四、结束语   总之,规范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的重要依据。现代企业的发展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但经济管理依旧应当放于首要位置,转变经济管理观念,建立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体系,这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不二法门。企业也应当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实况,在企业内部进行经济管理的创新,优化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从而大幅的提高企业经济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逸初.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3(9)   [2]李圣祎.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分析[J].中国商贸.2014(16)   [3]肖飞,张鲁平.浅谈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J].时代金融(下旬).2014(3) ;

谈谈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措施

谈谈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措施   我国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并没有相应的提高,以及在现有这种背景水平下所衍生的各种问题,若进行探究溯源则会发现其根源是管理理念落后。   摘要: 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市场环境和形势不断变化,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已经成为市场的共识。本文则对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规范化发展探讨。   关键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规范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发展规模呈现逐渐扩大趋势,现代企业经济效益与经济管理模式息息相关,现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经济效益,需要制定和创新新型经济管理模式。而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就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准之一,是促进企业发展的主动动力和有效保障。   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重要性   企业经济管理是企业制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企业整合内部各项资源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经营价值的活动总称。企业经济管理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始终,将经济效益的提高作为总目标,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主要职能是开展生产经营管理,在尊重企业特性和生产经营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成本费用控制、制定合理价格、提供合理薪酬等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企业经济管理具有关联性、指导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其中关联性是指企业管理水平与经济管理相关联,二者不仅仅是简单的整体同局部的关系,更重要的是经济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与否;指导性是指企业经济管理中的目标制定、制度完善等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较强的指导性;综合性是指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和完善是为了促进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企业经济管理是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始终,并对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进行管理控制2[]。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规范化发展   (一)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理念   我国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并没有相应的提高,以及在现有这种背景水平下所衍生的各种问题,若进行探究溯源则会发现其根源是管理理念落后。而思想理念决定品质高度,因此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的大前提必须是创新管理理念。管理者树立和运用先进合理的管理理念从而对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进行指导,同时营造出了进一步发展的经济氛围,最终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注人源动力。而对于当今的现代企业来说,则尤其应注重强调战略管理理念以及危机管理理念的引人树立与运用。在战略管理层面,战略性的创新是管理之本,是从根本上促进传统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并将其发散到企业管理之中的每一个层面;在危机管理层面,现代企业在创新和规范经济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会面临各项难题,树立科学合理的危机管理意识,并培养员工的危机意识,并制定规范化的危机管理制度,有效地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水平。   (二)完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   首先,要转变落后的经济管理模式,根据企业自身经营效率和市场经济现状制定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将经济管理模式转化为符合自身特点的生产经营方式,带动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其次,要创新和规范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引导企业管理规范化的重要制度基础,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整合优化企业内部各项资源,现代企业要创新传统经济管理制度,在制度规范上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开展人性化的管理,能够为员工提供良好的个人发展平台。通过制度的创新和规范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经济管理制度,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的规范化。除此以外,还要汲取西方先进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并结合自身发展现状制定相应的`经济管理制度,并真正规范和落实企业经济管理的系列文件。   (三)规范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制定详细、有效地企业经济目标规划,并且按照规范化的流程实现经济目标,可以利用企业文化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在企业内部创建优秀的企业文化,使规范化的经济管理模式深人人心;要将企业管理的发展历史,目的意义以及各项原则、政策等形成规范化的文件,及时对企业员工公布和学习,形成规范化的管理氛围。企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少不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规范,规范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从而达到对企业的良好管控,从整体上对企业的成本控制模式进行规范。当前我国先进的现代化企业将预算管理作为成本控制的核心之一,利用科学的预算稳步管控企业内部财务,确保了企业经济安全。所以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模式是经济管理模式优化、良好监督和科学管理的重要方法。   (四)建立企业人才管理模式   现代企业人才管理理念已经逐步创新由过去的重在“管”转变成现代的侧重于合作与双赢。人才管理模式也相应地趋于“柔性化”和“人性化,。新型人才管理更加尊重员工的人格,提供良好的人生发展以及个人理想实现的平台,最终目标是让员工无形中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从而完成企业向心力的凝聚。在管理上,现代企业要减少对于员工的机械化的控制,大胆引导并强化员工的自我管理,提供员工职业发展的良好平台,将内部的传统企业组织创新发展成为网络状。同时要更加强调和注重员工的硬性薪酬和软性福利待遇,使员工在安全的心理环境中努力工作并把这种努力程度与职业发展直接挂钩,提高其积极性。另一方面,企业人际关系趋于日常化和简单化,这样的企业文化便更加纯粹,能够使员工在优秀的有安全感归属感的企业文化中不断创造个人价值和企业价值。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要抓住机遇,不断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理念、完善经济管理制度、规范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并建立规范化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敏关于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在现代企业中的探讨田金融经济(理论版),2014(5):123一125   [2]韩翠苹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规范化模式研究田合作经济与科技,2025(12):115一115 ;

农村经济管理与企业经济管理有什么区别

农村经济管理比企业经济管理范围大,涉及面广,内容多,来得复杂。

全面质量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

TQM的效益这是毋庸置疑,肯定的事儿 但是,这个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不是随意一家公司就能够去做的 当然了,局部或者某些枝叶上采取TQM中的一些理念或者技巧,这是常见的 事实上,要实现全面质量管理,这是一件浩大的系统行为,缺了谁,都只能是全面中的一面,或者几面 具体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言,有利有弊 对于赚钱有帮助的就是利 对于亏钱有帮助的就是弊 在某些区间内,TQM会只见成本不见收益 在某些区间内,TQM会猛见利润少见成本 所以,在肯定效益的大前提下,局部的效益如何,还得具体问题具体看待 不过,总的来说,TQM很难由一家企业凭空采用,都有一个结合自身发展基础和需要的渐次过程 而这效益,正是源自于自有特色的发展模式以实现效益的点面结合 追问: 你的回答我无法采纳啊~~太表面化了,能否给点具体的,不好解释的给点例子也行,谢谢,如能应用则会多加5分。 回答: 你的问题本就是一个宽泛的提问 你非要点儿具体的,那只能采用某个点作为说明,否则,没有几十万字,这个系统是没法简要说明的 你既然能提这个问题,那么,说明你对TQM的基本概念是了解的,甚至是理解的。 在这里,试从市场调查、产品设计、试制、生产、检验、仓储、销售、到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中择取一点做简要说明: 假设从产品的设计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到 优秀的设计人员其雇佣费用是非常高的,而且,相关的人力管理也是有非常高的要求,非一般简单管理就能够将其满足 否则,一个不顺心,拿着高收入的设计人员就会很容易带着自己的理念投奔他乡 于是,情感管理自然牵涉其中 如果引入情感管理 则,实施情感管理的管理人员本身的要求相对企业之前的管理水平来说自然是要有一个当量的提升 如此而言,管理费用可谓直线上升 也就是说,引入高层面的知识分子作为生产力的费用断然不会仅仅是体现在优秀设计人员这一个层面的费用之上 但是,企业设计部门的利润的直接体现却又仅仅系于这优秀的设计人员 于是,在简单的投入与产出的计算法则下,企业很容易发现——亏了 于是,好的设计人员,企业想,但是不能雇用 可,没有好的设计人员,在产品设计上就只能走简单低层面设计或者直接照抄人家已有的成果,然后做一个简单的不伦不类改动以避免官司上身 就这,还没有涉及设计人员的设计构思到产品体现以及设计和产品的完美融合与改善中所需要的各种资金成本、时间成本、人力成本、设备成本…… 如此多的开销,注定了成本的高昂——难不成提升了设计就不管相应的生产?有了设计、生产,那么物流、营销……这一些列的方方面面,该水涨船高还是丢车保帅、单兵突破? 反过来,高昂的成本注定了也需要高额的利润才能满足不断提升的追求 企业,有能力在先期的高额投入之后确保能让投入变成产出,乃至利润? 以产品设计为例,不知道对你的企业有多少合宜之地,在没有你的确切提问前提下,姑妄言之

会计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论文

会计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论文    一、会计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   (一)管理会计的决策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   预测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决策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决策”就是一个单位为了实现预定目标,在预测的基础上来确定是否采取某种行动,或者在两项以上的备选方案中做出恰当的抉择,选取最优方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做出决定,或“拍板定案”。西方管理学家通常认为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中心在决策,决策的正确与否是关系一个企业盛衰兴亡的大事。在预测经济前景和制定经济决策的基础上,确定最优经济目标,安排具体行动计划,制定有力措施,便于筹划企业的未来,使生产经济活动始终按照经济、合理、有效的原则进行,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这些都离不开管理会计的会计决策。首先,会计决策的目标就是提高经济效益,它要求在一定的时期内达到占用少量资金和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利润。其次,会计决策影响着企业其他决策,会计决策是以价值为主要标志的决策,它所决策的目标是进行其它决策的依据和对其评价的标准。例如为提高产品质量决策,要考虑对生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还是引进新的设备?是半自动化的还是全自动化的?产品的零部件是自制合算还是外购合算等。最后,管理会计所进行的会计决策是其它决策的综合反映,它综合地反映了其它决策所确定的目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占用的资金及投资的方向,劳动耗费和实现利润的途径。所以,会计决策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   (二)管理会计的控制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控制是通过一定手段对实际行动施加影响,使之能按预定的目标或计划进行的过程。控制的内容一般包括预算控制、成本控制和责任会计。控制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预算控制是实现目标的保证,企业要生存、发展,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要有符合企业发展方向、经营方针和管理要求的总体经营目标,并且要制定一系列服务于总体经营目标,来指导企业内部正常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具体工作目标,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就是实现经营目标,提高经济效益的过程。成本控制是企业实现良好经济效益的具体措施。在成本形成过程中,根据事先制定的成本目标,对企业日常发生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按照一定的原则,采用专门方法,进行严格的计量、监督和指导,本着厉行节约,杜绝浪费,讲究经济效益的精神,务使各种具体和全部的生产耗费不超过原来制定的标准和预算,如发生偏差,及时分析差异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巩固成绩,纠正缺点,以保证实现或超过原订的成本目标。可见,成本控制的直接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责任会计是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方法。责任会计是为适应经济责任制的要求,在企业的内部建立若干责任中心,并对它们分工负责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的一套专门制度。实行责任会计,各个责任单位的经营目标就是整个企业的经营总目标的具体体现,如有矛盾,应及时协商调整,便于把各个责任单位的经营目标和整个企业的总目标统一起来,促使各个责任单位为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而协调工作,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提高企业会计管理质量的几点措施   虽然会计管理工作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也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加强会计管理工作的质量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下面通过几方面内容来详细说明。   (一)加强对高素质的专业会计人员的培养   在会计管理工作中,会计人员是工作的主体,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也直接影响着会计管理工作的质量,因此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会计工作也有了实质的变化,从以往的会计工作演变成了新型的会计管理工作,这也就要求会计工作人员要与时俱进,转变思想观念,从而更好的适应会计管理工作的发展要求。因此,企业需要不断的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培养,不仅要在上岗前进行培训,在工作的过程中也要通过相应的培训来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会计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也是会计工作人员所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只有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全面培养,才能够更好的发挥会计人员的能力,这也是建设高素质会计管理团队的基础条件。除此之外,对会计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更好的建设好会计管理的队伍,这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建设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建立有效的会计制度并严格遵守会计谁则   会计管理工作也需要有相应的.制度标谁,只有严格按照制度标谁来进行工作,才能避免在工作中出现失误,因此对于财务工作人员来说,首先要清楚认识到会计制度的重要性,并且严格遵守会计谁则,这对于加强企业的经济安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在培养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同时,还要对会计人员的财务制度观念进行相应的考核,并且通过不断的完善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来规范会计人员的工作程序,从而使会计人员在更加健康、阳光的环境下工作,这样也有效的提高了会计管理工作的安全性。   (三)要利用现代新的科学技术进行会计管理   要加强会计管理,就要提高会计工作的有效性。而现代科技的运用正是加强会计管理的可性行操作。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现代科技取代过去传统、简单的计算工作方式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以新的计算机工具与网络系统,不仅可以缩短工作时间,还可以提高核算等工作的精谁度,而网络平台的运用也更有利于及时掌握与处理经济信息,有助于对当前经济进行正确的评估与预测。综上所述,会计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管理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因此,加强会计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在新市场经济背景下,通过会计人员、会计相关制度与会计具体工作内容与手段等方面来加强会计管理,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改善企业经济管理水平,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是按照市场需要,自主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现实资本保值、增值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加强会计管理是手段,提高经济效益是目的,企业发展是目标。    三、结语   在现代的企业生产经营中管理会计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为企业提供管理信息为科学合理地进行经营管理奠定基础,保证了企业的优化,从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 ;

森林工业企业经济技术指标如何定义?

从总体上和局部上反映森林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成果的规模、速度、水平、比例关系,人力、物力和财力利用状况,以及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各种指标的总称。它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指标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每一指标都是由指标名称、数值和计量单位三个部分组成,具有特定含义和计算方法。它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管理、部门管理、企业管理,以及技术经济分析的实践,是正确计划、反映、分析、考核、评价、预测、决策和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手段。森林工业企业常用的经济技术指标主要有产品品种和产品产量指标、营林工作量指标、质量指标、劳动指标、设备利用指标、消耗指标、成本指标、利润指标、资金利用指标等。产品品种和产品产量指标产品品种,是同一种类工业产品中在具体性能和用途上有较大差别的部分。根据生产性质,森林工业产品可以分为木材采运工业产品、木材工业产品、林产化学工业产品和林业机械制造工业产品四大类。每一大类产品根据其使用价值、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的不同又可分为若干种类,如木材采运工业产品,可分为直接用原木、加工用原木和特级原木;木材工业产品可分为锯材、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木制品等。一般来说,同一种类产品的经济用途基本相同,但在具体性能和用途上往往还有一定程度的差别。这种差别较大时,形成不同的品种,差别较小时,形成不同的规格、型号或花色。如直接用原木按其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坑木、桩木、电柱、檩材等材种(品种);锯材可分为针叶树锯材、阔叶树锯材、枕木、铁路货车锯材、载重汽车锯材、罐道木、机台木等品种。森林工业产品的种类、品种、规格的划分是相对的,随着人们需要的变化和生产的发展而变化。一个企业生产产品品种的多少,反映着生产技术水平、林木资源利用程度和满足社会需要程度。产品品种指标有品种数、品种产量和计划品种完成率。计划品种完成率的计算方法如下:式中 计算完成产量,完成或超额完成计划的,按计划产量计算,未完成计划的,按实际完成的产量计算。产品产量,指生产的森林工业产品数量,是森林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成果。它反映着生产规模和水平,是计算各种效率、经济效果指标的基础。产品产量,通常用实物单位和货币单位计算。用货币单位计算的产品产量,称为产值,包括总产值、商品产值和净产值(见森林工业企业产值)。营林工作量指标反映营林各项生产作业规模和生产成果的指标。它是分析和检查以营林为基础方针贯彻执行情况和营林生产计划完成情况的主要依据。营林工作量指标种类很多,主要有迹地更新面积、荒山荒地造林面积、补植面积、幼林抚育实际面积和作业面积、成林抚育面积和出材量、林分改造面积和出材量、水湿地改造面积、采种数量、育苗面积、成苗产量、母树林抚育面积、新建种子园面积、森林防火设施修建和购置、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和防治面积、林产品产量等。质量指标产品质量指标和工作质量指标的总称。产品质量,是产品适合社会和人们需要所具备的特性。它包括产品结构、性能、精度、纯度、物理性能及化学成分等内在质量特性,还包括外观、形状、手感、色泽、气味等外部质量特性。这些特性可以概括为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等5个方面。产品质量,反映产品使用价值的大小、适合需要的程度,也反映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它是企业在竞争中图生存、求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键性因素。表明产品质量的指标,主要有:平均技术性能指标、合格品等级品率和平均等级指标。工作质量,是人们的工作达到工作要求的程度。它是产品质量的保证。森林工业产品质量,同企业各方面工作质量均有关系,但关系最直接的是直接从事产品生产的劳动者的工作质量。反映直接生产劳动者工作质量的指标,主要有:合格率、返修率和废品率。平均技术性能指标利用技术性能平均数反映产品质量一般水平的指标。技术性能平均数的计算,通常采用加权平均法。例如,某木材水解厂生产的酒精质量用度数衡量,某期生产80度酒精300千克,90度酒精500千克,95度酒精200千克,则其平均技术性能指标——酒精平均度数为:合格品等级品率某等级产品数量占合格品总量的百分比。在森林工业企业中常用的指标有:锯材一等品率,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一、二等品率,栲胶一、二等品率,松香优级品率等。其计算的一般公式如下:平均等级指标产品等级的平均数。是反映一批产品质量一般水平的指标。它通常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即合格率合格产品(或作业)数量占受检产品(或作业)总量的百分比,即在森林工业企业中常用的合格率有各种产品合格率、更新造林合格率、伐区作业合格率和成林抚育合格率等。返修率返修(改锯)品数量占受检产品总量的百分比,即废品率废品数量占受检产品总量的百分比,即此外,各项生产及其各个阶段的木材损失率,也是表明工作质量的指标。劳动指标表明劳动生产率(见森林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和劳动时间利用状况的指标。表明劳动时间利用状况的指标,主要有出勤率和工时利用率。出勤率出勤工日数占制度工日数的百分比,即出勤率反映制度工日数利用情况,因此,出勤工日数是实际出勤工日数减去公休日加班工日的余额,而制度工日数则是日历日数减去公休日数和节假日数的余额。工时利用率工作班内实际工作时数占出勤工时数或制度工时数的百分比。前者称为出勤工时利用率,后者称为制度工时利用率。设备利用指标表明设备数量、时间和能力的利用程度,设备状态,设备生产效率达到水平等指标的总称。常用的指标有设备数量平均利用率、设备日历台日数利用率、设备能力利用率、设备完好率、设备效率等(见森林工业企业设备管理)。消耗指标表明森林工业产品生产中林木资源、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消耗水平及其利用程度指标的简称。它包括单耗、利用率和损失率3个方面。单耗指标生产单位产品消耗某种物资的数量,其计算公式为:单耗指标的计量单位,既可以用实物单位,也可以用货币单位;既可以就一种产品计算,又可以就多种产品计算;既可以计算一种原材料的单耗,也可以计算多种原材料的单耗。因此,单耗指标有4种表现形式:①某种单位产品耗某种原材料数量,如生产每立方米木材耗林木资源数量,每立方米木材耗钢材数量,每立方米锯材耗电度数等;②某种单位产品耗原材料费;③单位产值耗某种原材料数量,如每百元产值耗钢材数量,每百元产值耗电度数,每百元产值耗煤数量等;④单位产值耗原材料费。利用率指标构成产品实体的某种原材料数量与生产该种产品消耗该种原材料总量的比率。在森林工业生产中常用的指标有采伐蓄积利用率、原条出原木率、锯材出材率、胶合板材出板率、家具生产木材利用率、金属材料利用率、松香收得率、栲胶浸提率等。损失率指标某种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损失的数量与其消耗总量的比率。它与利用率之和等于100%。损失率既可按最终产品计算,亦可分生产阶段计算。对木材采运生产来说,按生产阶段计算更有利于对林木资源消耗的控制。通常计算的指标有伐区木材损失率、运输木材损失率(含水运木材损失率)、贮木场木材损失率。成本指标见木材生产成本。利润指标见森林工业企业利润。资金利用指标见森林工业企业资金利用率。

如何处理好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安全生产之间的关系

企业最首要的是经济效益,有了经济效益,才会有社会效益。反过来说,有了社会效益,可以更好地产生经济效益。随后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但经济效益是基础。比如,一家企业通过生产电风扇,赚了钱。然后又开发生产了空调,又赚了更多的钱。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赚了钱,也促进了社会进步,使社会都知道了这家企业。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吸引了更多人才,开发更多的使社会进步的产品,最终成了业界的领头羊。如果没有经济效益,就不会有社会效益,或者说,即便有社会效益也不可能长久持续。比如,有家企业做慈善(这个只是举例,并不能说明做慈善是没有前途的),它赚的钱不够它支出用来做慈善的。虽然有好的社会效益,但时间一长,必须无法继续支持。但是要追求经济效益,就不能不考虑各种风险,市场风险、决策风险、品质风险,等等。这些风险如果解决或有效运用的话,是会增加经济效益的。比如市场定位准确,可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决策准确,可以占领先机;通过改进技术、工艺、原材料升级,来提高品质,可以提高品牌形象。而有一种风险对于企业来说,是只有投入不会产出的,但对企业的员工来说,却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安全生产。因为没有安全生产,会使损失更大;有了安全生产,可以减少损失。由于安全生产不能仅仅只是停留在口号,它需要投入,如,购买各种防护用品、防护设施、安全性能更高的设备、技术、工艺,并且要请专业的维保公司来定期维护保养这些设备设施,给员工定期体检、购买保险,等等。如果不投入这些资金,一旦发生安全生产事故,会损失更多的设备设施;造成人员的伤亡要支付大笔赔偿金。即便没有造成重大财产损失、没有人员伤亡,也可能因为设备设施的不稳定,需要花更多的钱去维修、更换。一旦企业发生安全事故,或经常发生安全事故,就会给人不安全感,造成社会效益下降,人才会流失,会进一步影响经济效益。

企业经济的卷首语

卷首语打开本期杂志,读者也许会发现许多栏目是陌生的。是的,我们增设了新栏目,因为中国的经济生活太丰富,太复杂了。作为以忠实服务于改革为宗旨的《企业经济》,试图以此来贴近中国经济生活的脉搏。“搞好搞活国有企业”是今年本刊的重头戏。我们的态度是:国有企业是必然存在的,国有企业也是能够搞好搞活的,但用计划经济的方法又是不可能搞好搞活的。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来稿,探索这方面的问题。本期发了两篇研究企业股权设置的文章,都有可读性。在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化、公司制的改造过程中,如何设置企业股权,事关国有资产权益,事关公有制经济地位,不能不予以关注。尹世洪《从中加两国对比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篇有份量的文章。作者刚从加拿大留学回来,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求了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文章的材料是很翔实的,整个论述论证的工作也是很严密的。

企业经济性裁员的后续工作是什么

法律分析:1、清偿社会保险欠缴的数额。裁员后单位缴清欠缴的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费,支付拖欠被裁减人员的工资和参加医疗保险前发生的医疗费。2、办理社会保险和人事档案的转移。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五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用人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用人单位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二年备查。

企业经济性裁员的后续工作是什么

法律分析:1、清偿社会保险欠缴的数额。裁员后单位缴清欠缴的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费,支付拖欠被裁减人员的工资和参加医疗保险前发生的医疗费。2、办理社会保险和人事档案的转移。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五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用人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用人单位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二年备查。

企业经济性裁员的后续工作是什么

企业经济性裁员的后续工作如下:1、清偿社会保险欠缴的数额。裁员后单位缴清欠缴的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费,支付拖欠被裁减人员的工资和参加医疗保险前发生的医疗费。2、办理社会保险和人事档案的转移。【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五十条,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用人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用人单位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二年备查。

企业经济效益的标准有几种?

从企业角度讲,一个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能够带动上游供应商及下游客户分销商等整个供应链的经济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从社会角度讲,一个大环境的状态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深远的影响。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企业经济效益是指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盈利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用公式表示: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 (C+V+M)/C+V其中C代表消耗原材料价值;V代表工人工资;M代表利润。切忌只根据一个因素就来判断经济效益的高低。它始终是两个因素的比例关系。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利润企业经济效益是指企业的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利润是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可见,利润是一个绝对数,而经济效益是一个相对数企业利润增加,并不一定意味着经济效益的提高。只有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利润才是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利润总量,一个是生产成本。企业利润增加,并不一定表明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在这里存在三种可能的情况:如果利润增长幅度大于生产成本的增长幅度,这说明经济效益提高了;如果是同比增长,则经济效益不变;如果利润增长幅度低于生产成本的增长幅度,则说明经济效益降低了。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之间既有严格的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劳动生产率是生产者单位时间内生产产品的能力,是单位产品与生产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之间的比例关系,它反映的是生产者的劳动能力;经济效益则反映的是企业"亏损"或"盈利"的经营效果,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消耗,但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一定意味着经济效益的提高。若企业生产的产品适销对路,质量合格,那么劳动生产率越高,成本就越低,其经济效益也就越高。若企业生产的产品不适合市场需要,或者质次价高,那么劳动生产率越高,意味着资源浪费就越严重,其经济效益就越低。发展速度如果企业经济效益高,意味着它获得的经济利益相对就多,这有利于增强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因此,企业经济效益高,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速度。但是,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益不一定高。如果经济发展速度快,而劳动产品有用程度不高,或者劳动消耗大,则经济效益并不好。如果发展速度快,有用劳动成果大,劳动消耗小,则经济效益就好。新型工业化科技含量高与经济效益好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有着深刻的统一性。新型工业化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要求,实际上就是要求工业化生产应充分运用高科技,同时又尽可能减少对原材料与能源的消耗,以达到工业产品品质的高智能化和经济效益的高水平的统一。经济效益好就是所谓的低投入、高产出。一方面,唯有大力发展高科技,同时注重它们在工业生产中的运用,才能实现工业生产的低投入、高产出,才能保证工业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另一方面,低投入、高产出就根本而言则是强调对原材料与能源的节约。

衡量一个企业经济效益的财务指标有那些?

企业盈利能力介绍哪些指标要考虑企业盈利能力是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经营效果。企业盈利能力的考量,不仅要考虑企业的财务报表,还要考虑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企业的经营策略。本文将介绍企业盈利能力考量时要考虑的指标。 一、财务报表指标财务报表指标是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企业盈利能力考量时,要考虑的财务报表指标有:- 净利润:净利润是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效果。- 营业收入:营业收入是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企业的经营能力。- 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企业财务状况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衡量企业财务状况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企业的流动性。 二、经营状况指标经营状况指标是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盈利能力考量时,要考虑的经营状况指标有:- 市场份额:市场份额是衡量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 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是衡量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企业在市场中的影响力。- 客户满意度:客户满意度是衡量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企业的服务质量。- 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衡量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企业的产品质量。 三、经营策略指标经营策略指标是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策略。企业盈利能力考量时,要考虑的经营策略指标有:- 市场定位:市场定位是衡量企业经营策略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企业的市场定位。- 产品定位:产品定位是衡量企业经营策略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企业的产品定位。- 市场营销:市场营销是衡量企业经营策略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 产品创新:产品创新是衡量企业经营策略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四、综合考量企业盈利能力考量时,要综合考量财务报表指标、经营状况指标和经营策略指标,以全面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市场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经营策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以上就是企业盈利能力考量时要考虑的指标,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市场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经营策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只有全面考量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状况和经营策略,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衡量一个企业经济效益的财务指标有那些?

十大企业效益指标:1、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销售净收入2、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总资产*100%3、资本收益率=净利润/实收资本4、资本保值增值率=年末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100%5、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总资产*100%6、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7、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8、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9、社会贡献率=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社会累积率=上交国家财政总额/企业社会贡献总额

衡量一个企业经济效益的财务指标有那些?

衡量一个企业经济效益的财务指标有那些? 衡量一个企业经济效益的财务指标有 销售毛利率 销售利润率 总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 这些是经营指标,衡量企业经营状况 资产负债率 流动比率 速动比率 利息保障倍数 净资产收益率 总资产利润率 企业经济效益是指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企业经济效益从其内涵与提高途径角度看,可分为潜在经济效益、资源配置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和技术进步经济效益及管理经济效益。 如何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财务效益分析 财务效益分析是在投资与费用估算的基础上,编制财务报表,计算财务分析指标,从专案(企业)等角度,考察专案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和财务生存能力,据此评价和判断专案财务可行性的一种经济评价方法。 财务效益分析的目标 盈利能力目标 清偿能力目标 财务生存能力目标 财务效益分析的基本报表 《利润表》 《现金流量表》 《借款还本付息计算表》 《资金来源与运用表》 《资产负债表》 现金流量表的结构 专案现金流量表(全部投资) 建立专案比较基础 现金资本金流量表(自有资金) 考察自有资金盈利能力,判断外部借款是否有利 投资各方现金流量表 按不同投资方分别编制 财务管理通过对资金的筹集、调拔、使用、核算、分析和考核,统治著各专业管理和各项经营活动。财务管理抓得好,各项活动就可能围绕企业追求利润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这个根本宗旨开展工作。 一、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 1.通过科学预测来反映企业未来可能达到的各项指标。企业的经营活动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决策基础上,而科学的预测是进行正确决策的前提和依据。财务管理则借助于已掌握的定性的、定量的会计资讯及其它有关资讯,利用一定的资料统计方法来分析研究资金运动的规律性,对企业未来资金运动的情况进行科学的预测,从而协调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比如,财务管理通过对资金的预测,可以对未来一定时期内企业经营活动所需的资金、资金利用效果以及扩充套件业务需追加的资金进行估计和测算,从而确定合理的筹集比例,降低筹集风险。同时,财务管理通过对利润的预测,可以对未来一定时期内企业的盈利情况进行事先了解。对成本和费用的预测,科学地测定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成本费用水平和变动趋势。这样通过科学的预测对企业经营的各种情况有了了解,从而分析市场行情,较准确地反映经营趋势,比较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使企业经营能在科学的预测指导下发展。 2.利用“量本利”分析法,确定盈亏临界点。企业能够避免亏损并获得利润,关键是确知边际贡献能否抵偿全部固定成本,在销售、成本一定的情况下,边际贡献的大小取决于销售水平的高低,所以,企业需要进行利润规划。制定目标利润,首先需要测定达到什么样的销售水平时,边际贡献能抵偿全部固定成本才能保本。这就需要运用财务管理中的量、本、利分析法,收入、成本、销量、利润这几个方面的变动所形成的差量相互联络进行分析,将各种变数归结为不同的数学模型,通过关系求解,得出“量佳值”。在此基础上,将企业现时或未来可能达到的销售水平,同保本销售水平进行比较,就能测定企业取得了利润或发生亏损,以便企业能有针对性地降低消耗,扩大销售量,制定最低的成本目标,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3.通过参与决策,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现代经济的发展使每个企业管理的重心落到决策上。由于企业对资金的形成、分配、消耗和补偿,进行计划、组织、核算和监督时,需要制订和选择财务活动方案,以规定企业的资金使用方向,确定各种活动目标及实现途径,因此,需要财务决策活动。而财务管理通过参与决策,就可以对企业商品质量、物资消耗、资金占用、成本费用、销售水平等进行认真分析,找出薄弱环节,促进企业制订和完善措施,使其达到正确反映过去,准确预测未来,有效地控制和作用于现在,起到广开财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 与此同时,财务管理通过事中控制与事后评价来考核分析,如实反映企业经营过程中各项经济活动的情况,为企业的目标预测、经营决策的落实,充当参谋,为企业取得最佳的效益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当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过程中,财务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如何搞好财务管理,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是企业领导在管理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工作: 1.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有明确的财务管理意识,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应该力求做到,凡有关经营方面的决策,都要让财务部门人员参加;凡开展经营活动的分析,都要让财务部门唱主角;凡有关市场变化、基础专案开发,都要请财务部门预测经济效益;促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在各项经营活动中发挥核心作用,保证经济效益指标的完成。 2.财务管理应积极更新观念,注意强化参与意识,建立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的财务预测、决策工作体系。在计划经济下,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围绕国家直接管理和监控企业进行的。而现代企业制度明确了企业法人拥有经营管理权,承担合法经营和依法纳税的义务。因此,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作用应由原来的服务于财务核算转变为服务于企业管理,其职能应由财务核算、监督管理和控制向经营管理转变,为了实现财务工作重心的转变,就应建立以优化资源配置为目的,以成本、效益的比较、分配为手段,最终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的财务预测、决策的工作体系。 在具体工作中,可依据企业确定的总目标,调查收集企业的内外有关资讯,协助企业管理人员建立模拟市场,确定与总目标有关的各因素目标,并协助企业管理人员,针对决策及目标进行预测分析,提出若干可行方案。其次,可依据掌握备选方案的各科学计量因素的资料,利用科学的技术方法预测各备选方案的预计收入和预计成本,编制比较分析表。依据各备选方案的经济效益来进行筛选,确定最优方案供企业决策者参考。再次,可依据所确定的方案,编制预算,将决策目标方案具体化和效益化,以便于执行和监控,并为考核和评价工作业绩提供一个适当的尺度和准绳 什么是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有那些? 经济效益,是通过商品和劳动的对外交换所取得的社会劳动节约,即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劳动耗费取得更多的经营成果。经济效益是资金占用、成本支出与有用生产成果之间的比较。所谓经济效益好,就是资金占用少,成本支出少,有用成果多。提高经济效益对于社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 (1)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 依靠科技进步,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1)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提高经济效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财务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哪些影响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财务管理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与传统的财务管理有了很大的不同。 (一)入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1.金融市场变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第一,企业筹资将更加艰辛,筹资的成本与风险将会更大。 无论什么性质的企业在金融市场都将处于公平竞争的地位,只能凭借其良好的经济效益、看好的市场前景与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而获得资金,企业无处不受到来自其他企业竞争的潜在压力,因此,企业的筹资难度将会更大,筹资的成本与风险也会更大,企业筹资的渠道和筹资方式必须慎之又慎,以力求保持最优的资金结构状态。 第二,投资机会与投资风险并存。 为了增强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具有雄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就应该在高新技术产业基础方面加大投资,但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又将使与之相伴的投资风险将会较大,企业要获得较高的投资报酬就必须努力降低投资成本和风险损失。 2.经济结构变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人世将导致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我国原有一些受保护的部门和资本及技术密集型部门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受到较大的冲击,一些资产素质较差的企业加速倒闭。一些企业为了强化和重塑其竞争优势而进行内部重构,或者采取并购、重组等资本运营方式实施外部扩张。 3.法规、财税环境变化的影响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熟悉新的法律法规环境,否则,将有可能导致财务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二)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特征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根据财经法规制度和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1.融投资已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现代企业可以通过吸收投资、发行股票和债券、向银行借款、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进行融、投资,是完全的企业行为。能否做到事前准确预测,事中严格控制,事后认真分析,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2.财务管理已上升为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 财务管理活动包括资金的筹集、投放、耗费、回收和分配五个方面。资金的筹集制约著企业的规模和发展;资金的投放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潜力;资金的耗费关系著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竞争能力;资金的回收影响企业的偿债信誉和资金周转;资金的分配决定企业的消费和积累,以及投资者、经营者、员工等各方利益。由此可见,财务管理工作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三)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地位 新形势下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成了自立经营的主体。企业效益的高低完全取决于外部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财务管理部门作为资金营运的管理部门,其重要性因而受到了高度重视。这主要表现为财务管理的综合性: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 1.从资金的筹集而言,财务管理要研究资金的筹集规模、筹集方式,如何借贷,还是发行股票,是内部集资,还是举债经营,要调节好自有资金与借贷资金比例,要充分考虑所能承受的财务风险,以避免造成以贷还贷的恶性回圈。 2.就资金的使用而言。财务管理要调节好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的比例关系,调节好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特别要调节好各产品之间的投资比例,以重点产品为主,次要产品为辅。 3.就经营环境而言,财务管理要研究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区政策、生活水平等。如果进入经济开发区,还是高科技园区,依据哪一方面的优惠政策能使企业取得最优的经济效益,以避免由于政策原因产生决策失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4.就市场营销策略而言,实行市场经济以后,企业从原料采购到产品加工、销售等一系列经营活动,都由企业按市场及企业情况自主安排,经营风险由企业自己承担,这样,企业就必须由财务管理部门对市场行情进行预测,对市场资讯进行蒐集管理,以制定营销策略。 三、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及改进 (一)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成本上升、效益下降是财务管理弱化的直接表现。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包括企业财务制度的改革逐步深人,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这在增强企业活力上的成效显而易见,但也存在着忽视对企业财务行为进行必要调控和严格监督的倾向,致使目前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 1.投资的决策和管理漏洞大。目前,许多企业的管理仍然停留在车间式管理水平上,对投资决策管理重视不够,甚至出现管理盲点。部分企业盲目铺摊子、上专案,一味注重投人,忽视投资决策和管理,以至投人不能有相应的产出,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严重的还可能危及企业的生存。 2.资金管理问题多。资金短缺是企业深感头痛的事。然而实际上不少企业的资金不是缺在总量上,而是由于管理不善,致使资金回圈不良。现在有些企业置上级三令五申于不顾,搞预算外资金,搞“小金库”,造成资金体外回圈,不仅影响了企业正常的资金周转,也为产生腐败提供了温床。 3.费用管理不严。有的企业短期行为严重,稍有积累便在非生产性上开支,有的处在亏损的困境中,挥霍性花费也毫不吝惜,其主要问题则是以权谋私。 4.成本管理不到位。许多企业对生产经营缺乏严格的科学管理,劳动无考核,物耗无定额,装置无人管,成本不核算,考核无奖惩。不少企业对如何在生产过程中堵塞漏洞,开发副产品,力争多产出不重视,造成浪费。 目前,部分企业财务管理出现较大滑坡,财经纪律松驰现象突出,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严重倒退,许多企业不同程度存在着账账不符、账实不符或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问题,以及虚盈实亏的间题。 (二)强化企业财务管理提高企业效益对策 1.更新财务管理观念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人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已成为市场的主体,生存、发展和活力已成为当今企业的总目标,市场经济要求企业生产经营者、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尽快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财务观。树立起自主筹资,自我约束观念、资金成本和时间价格观念、负债经营和财务风险观念、偿债观念。 2.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企业实施预算管理是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预算管理的核心在于对企业未来的行为事先安排和计划,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单位的各种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使企业按照既定目标行事,从而有效实现企业发展战略。 3.强化资金管理 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首先要合理筹集资金,确保资金占用和资金成本最低。另外还要考虑银行贷款利率的变动趋势,合理安排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的结构,以确保资金占用和资金成本最低;其次要合理使用资金,加强资金使用过程的控制,这就要求一方面财务部门与生产、流通部门合理调拨,另一方面加强对现金流出的日常监控,实行资金审批报账制度,以节约使用资金。 4.建立财务总监制度,完善财务管理 财务总监是由企业所有者决定,代表所有者对企业财务活动行使监督与管理职责。加强企业管理最经济的方法就是加强企业财务的监督和控制。财务总监作为财会工作负责人,直接参与企业的财务管理,并在管理中发挥监督的作用。 5.实现企业财务与业务一体化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管理环节越来越多,应将财务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公司的所有生产经营领域,做到细致人微,对每一岗位,每一项具体的业务都建立起一套相应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在实践中狠抓落实,实现企业财务和业务的一体化。财务管理和业务的协同发展是财务管理的最高层次,是业务和财务的完美结合。 四、结束语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中的重要部分,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的整个环节,因此有必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控制企业成本,加强资金管理合理利用资金,建立财务监督制度发挥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促进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为何要提高经济效益?你认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那些途径? 企业目的是营利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亏损且呈现连续状态,导致企业没有钱,就要破产倒闭。所以企业必须提高经济效益。什么是企业,经济的定义是什么?相关资料很难明确。和你所提问题一样,有些貌似简单的问题实际很复杂,并非无聊。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途径:产品或商品适销对路;价格公平、公道;拥有固定的销售物件、需求人员固定;资金周转畅通、现金流量充足且活跃。 绩效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 所谓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回圈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 绩效计划制定是绩效管理的基础环节,不能制定合理的绩效计划就谈不上绩效管理;绩效辅导沟通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工作不到位,绩效管理将不能落到实处;绩效考核评价是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这个环节工作出现问题绩效管理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绩效结果应用是绩效管理取得成效的关键,如果对员工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存在问题,绩效管理不可能取得成效。 绩效管理强调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一致性,强调组织和个人同步成长,形成“多赢”局面;绩效管理体现著“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中都需要管理者和员工的共同参与。 绩效管理的概念告诉我们:它是一个管理者和员工保持双向沟通的过程,在过程之初,管理者和员工通过认真平等的沟通,对未来一段时间(通常是一年)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达成一致,确立员工未来一年的工作目标,在更高层次的绩效管理里用关键绩效目标(KPI)和平衡记分卡表示。 绩效管理的作用 1、绩效管理促进组织和个人绩效的提升 2、绩效管理促进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优化 3、绩效管理保证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企业经济效益的标准有几种? 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计划目标标准,以企业确定的计划目标为尺度,这是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标准。 ②历史标准,将企业某项经济效益指标实际达到的水平与上年同期水平或历史最好水平进行比较。 ③行业标准:以国内同行业已经达到的先进水平作为评价的尺度。 ④国家标准,是指国家根据不同时期经济政策的要求和全国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情况所核定的评价经济效益的标准。 什么是企业经济效益?怎样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的经济效益是指企业的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方法 第一,要依靠科技,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二是企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 三、企业的兼并和破产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由哪些指标组成?

衡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最重要最简单的指标营业增长率:拓展资料:经济指标是构成经济效益标准的要素。评价经济活动效益的指标体系是指由相互联系的若干个反映经济活动效益的指标构成的有机整体。目前,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等10项指标。 10项指标解释如下:(1)销售利润率:反映企业销售收入的获利水平。计算公式: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产品销售净收入×100%产品销售净收入:指扣除销售折让、销售折扣和销售退回之后的销售净额。(2)总资产报酬率:用于衡量企业运用全部资产获利的能力。计算公式为: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平均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100%(3)资本收益率:是指企业运用投资者投入资本获得收益的能力。计算公式:资本收益率=净利润/实收资本×100%(4)资本保值增值率:主要反映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资本完整性和保全性。计算公式: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期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资本保值增值率=100%,为资本保值;资本保值增值率大于100%,为资本增值。(5)资产负债率:用于衡量企业负债水平高低情况。计算公式: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与方法  2004-10-27  作者:彭国翔 湖北省审计厅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简言之,就是在真实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核、分析和评价,并围绕着提高经济效益这一目标提出意见和建议的一种经济评价活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和后续阶段,每个阶段都应遵循一定的程序,灵活运用恰当的技术和方法。  准备阶段 审计项目确定后,就要按照审计项目的具体要求,适当配备财会人员、经济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或有相应技术特长的审计人员,以便发现企业管理、工程技术等方面效益不高的原因,提出改进的对策和途径。在准备阶段中大量使用调查方法,采用抽样技术,选取调查样本,对其邮寄问卷、电话调查或者当面询问。派审计人员到被审计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和企业所在地的财政、税务、银行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对被审计单位的历史、现状、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素质和内部控制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同时,对相关行业的市场动态、各种可能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发生变化的信息等,都要予以关注。  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包括详细调查了解、实施审计测试,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酝酿审计意见三个方面的工作。  1、运用访谈等审计方法详细调查了解,进行初步测试。  在企业效益审计中,审计人员经常需要当面向有关人员了解情况,获取某些特殊证据,因此访谈就成了效益审计中常用的审计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加强对所审事项的理解,而且可以当面向访谈对象搞清楚有关事项的来龙去脉。如以访谈的方式详细调查企业的背景情况,生产经营的组织、方式及现状,企业的生产工艺特点,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及运行状况等。同时运用检查法、实验法、现场观察法等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制度、质量制度、劳动定额等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抽样测试。  2、实施审计测试,收集审计证据,分析原因。  首先,开展成本费用效益审计,促使企业减本增利。从成本费用的计划及开支范围的制定、控制措施的实施,到考核及评价的全过程,审查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等,考核成本费用的节约额和降低率,促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其次,审查销售活动的效益性,促使企业增收增利。从销售计划的制定、销售的组织,到销售完成的全过程,审查是否达到现有条件下的收入最大化,销售费用是否节约,销售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  再次,审查资金使用情况,促使企业合理运用资金。根据资金运动规律,从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到收回的全过程,审查资金的占用情况、周转情况以及获利情况,提出合理筹措和分配资金的建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最后,审查企业投资情况,促使企业降投入增产出。对固定资产投资要从立项、设计、施工到竣工决算进行全过程监督,审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施工计划、进度、工程质量及工程费用的发生情况。竣工投产后,对工程效益和投产后的使用效益进行全面分析评价。  在实施阶段,要设计出能反映所审计项目工作特征和成果的指标,然后寻找评价的标准去进行对比分析。其中的评价标准,需要从不同的渠道获取,如使用其他类似单位的指标、政府规定的标准、行业公认标准、请外部专家提供标准等。运用实际与计划或定额比较,本期实际与上期实际比较,本单位实际与同类外单位实际比较,本单位实际与行业、国际先进水平比较等对比方法,找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差距。  可运用适当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如因素分析法、平衡分析法、图表分析法、数学分析法、预测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等分析方法,分析、计算各项经济效益指标,分析其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关系,以考察是否做到了经济、效率和效果,分析经济效益欠佳的原因、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以及改进方案。  3、酝酿审计意见,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当审计证据基本收集齐全,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现状和提高效益的潜力基本了解时,审计人员应讨论、酝酿审计意见,哪些方面应当肯定,哪些地方可以挖潜,并初步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在实施阶段还要认真撰写审计日记,编写审计工作底稿,详细记录审计人员实施审计的具体过程、采取的步骤和方法,它不仅是撰写审计报告的基础,也是后续审计的重要参考资料,还可以用来评价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  报告阶段 报告阶段是对实施阶段的总结,通常应包含以下环节:归纳问题、综合分析、讨论审计评价、起草审计报告、征求单位意见、审定报告、做出结论、立卷归档。审计人员应核实在实施阶段中发现的问题,整理审计工作底稿,鉴定和补充必要的审计证据,评估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提出进一步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起草审计报告,讨论审计报告,正式发送审计报告。  值得关注的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不同于财务审计报告,它的目的不是为了证实财务状况的真实性,而是为了揭示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的高低及其原因,并做出评价,提出建议或措施。在多数情况下,由于被审计业务的专业性强,往往不能提出直接证据来论证审计报告的结论,为了使审计报告具有充分的说服力,需要广泛地运用间接证据和推理证据,这都需要在审计报告中加以详细的说明。审计报告一般应具备背景资料、审计结论、论证结论的证据、改进的建议或措施等内容。  后续阶段 后续阶段是指审计项目完成,经过一段时间后,对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回访性审计的过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决定了开展效益审计不仅着眼于对被审计单位或审计项目现时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更注重未来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在审计项目完成后,审计人员需对审计报告中提出的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回访性审计,促使被审计单位更好地执行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审计人员到达现场后,可以通过座谈、查阅有关资料、现场观察等方法,检查审计报告提出的建议措施是否执行,效果如何。对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查明原因,根据被单位执行不力或审计建议不切合实际等不同情况,督促被审计单位严格执行或者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摘自《中国审计》2004年第13期)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涵义及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难点,最后提出了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经济效益 审计难点 对策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涵义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审计组织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效益性进行的审查与评价,并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审计活动。   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是检查企业资源利用的经济性,经济活动的效率性和执行目标的效果性,借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促进企业找漏洞、挖潜力,改进生产技术,变革经营方式和调整管理机能,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从而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获利能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在经营中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否则,企业将惨遭淘汰。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重要经济管理部门,凭借着对企业经营情况较为了解的优势,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利润最大化服务。   内部审计所承担的经济效益审计主要包括:企业经营管理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投资的效益审计、部门和单位的内部控制检查、部门和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效益审计等。   二、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   (一)经济效益审计是在安排的审计项目范围以内,针对一定的审计目标来进行审计的   他不同于一般业务范围广泛的检查或分析工作,这类检查或分析工作一般无特定目标而注重普遍查找问题。   (二)经济效益审计要应用专门的审计程序   它依据审计目标,确定审计要点,采用审计方法,取得审计证据,然后对照评价标准,才能产生审计结论,再用以证实审计目标。   它经历的"这些步骤是一个系统的审计过程。   取得足够的、可靠的、相关的审计证据才能形成审计意见,产生审计结论,提出审计报告。   (三)经济效益审计是对审计项目范围内的经济活动体现经济效益优劣所做的评价   这种评价是以审计证据为基础而进行的证实活动。   它针对审计目标,通过证实效益优劣所存在的差距及其具有的潜力,促进被审计单位或事项消除差距、发掘潜力、提高效益。   (四)经济效益审计的结论   对被审计单位取得的经营业绩所作的证实,对其是否履行经济责任中有关经济效益部分进行的评价结论。   三、当前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难点和对策   (一)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难点   1、理论创新不足   近年来,虽然各级审计机构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对于如何有效的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局限于单个项目的审计,综合性的效益审计项目难以取得较大成效。   2、效益审计范围相对狭窄   目前的经济效益审计仍然是以财务收支审计内容为主,与严格意义上的经济效益审计还有距离。   对到底开展什么项目的效益审计,效益审计范围延伸到什么程度,仍然存在疑问。   存在这个问题的原因除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局限性,还有审计人员思维方式和技术知识水平的限制。   3、审计队伍专业结构难以适应经济效益审计的深入进行   目前审计人员大都是财务专业,对石油化工行业高度现代化的生产过程、复杂的工艺流程缺乏了解,尤其是对于生产技术指标相关的统计资料不能从根本上理解,原材料价格、生产消耗指标等可以横向对比的资料很难通过有效途径获得,造成经济效益审计难以深入。   4、计算机知识和信息系统运用不熟练,影响了经济效益审计的有效开展   信息系统审计在国外已经普遍开展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而目前我们审计人员往往只熟悉办公软件的应用,对于计算机的核心系统不了解,难以发现利用计算机舞弊的现象。   随着各种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单一的从财务数据入手的审计方法难以发挥作用,审计人员面临更大的挑战。   5、审计效果难以实现   尽管在审计过程中发现了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提出了改进建议,但从实际整改情况看,并没有改变发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同样的问题屡查屡犯,审计效果利用程度不高。   (二)几点对策   1、以人为本   审计人员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时,应将“查问题、追责任”的监督观念转变到“提建议、找措施”的服务观念上来。   一方面,审计人员特别是审计负责人要转换观念,深入认识经济效益审计是查找、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促进企业正常运行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在深入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加大在审计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力度,尽量达到务实、高效。   要有意识的在实际审计工作中不断总结整理,探索和寻求经济效益审计的新经验和新方法,通过从审计实践中提炼理论,再利用创新的理论指导实践。   2、调整审计人员结构,优化人力资源   加强职业资格考试,加大学习培训力度,促使审计人员精通掌握会计、审计、工程、法律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到生产一线实地实习等方式充分了解生产工艺流程;适当邀请相关部门专业人员直接参与审计过程。   同时,通过加强对企业审计人员的考核,增强她们的竞争意识,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使其适应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要求。   加强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加大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大力开展信息系统审计业务。   4、提高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程度   经济效益评价结果是十分宝贵的信息资源,企业应充分利用。   要运用经济效益评价结果为加强宏观控制、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和调整经营战略服务。   要运用经济效益评价堵塞企业经营管理的漏洞,促进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尹维劼主编.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精要.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李三喜.李春胜.徐荣才编著.经济效益审计精要与案例分析.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3]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探讨.审计文摘.2008

如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劳动者:1.提高职业技能 2遵守职业道德管理者:1.较高思想政治素质 2.良好职业道德 3.良好业务素质企业:1.依靠科学采用先进技术,使企业经济增长由粗放 型转向集约型 2.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利润

什么是企业经济效益?怎样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编辑本段]什么是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经济效益从其内涵与提高途径角度看,可分为潜在经济效益、资源配置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和技术进步经济效益及管理经济效益。   企业经济效益是指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用公式表示:    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 (C+V+M)/C+V   C:消耗原材料价值;    V:工人工资;    M:利润。 第一,要依靠科技,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这一点是现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最主要的方法和途径。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先进的技术设备、先进的生产工艺。具备这个条件,企业才能降低成本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相同的时间内生产更多的产品,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二是企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    只有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才能发挥其作用,才能促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那么什么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什么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呢?   ①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单纯依靠增加投资,铺新摊子,扩大规模,增加人员、设备的方式,来增加国民经济总量,这种增长方式又叫外延型增长方式。   ②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就是指在外部规模不扩大,人员、设备不增加的前提下,主要依靠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改进机器设备,提高劳动产品的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国民经济总量,这种增长方式又叫内涵型增长方式。   总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作用是十分直接的。   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方法,科学的管理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企业经营中涉及产品结构调整、市场开发、人力资源配置、产品质量等一系列环节,在经济管理中能不能分清经营中的“大石块”并首先处理好,是一个企业管理科学与否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可见,提高经济效益的另一条途径是——管理和科技二者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因为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科学,提高管理水平也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而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先进技术的有效使用。所以,如果说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是企业生产的最大目的的话,那么依靠科技和管理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两种方法和途径,它们是一致的,只是两个不同侧面而已。   ①运用科学的企业管理手段,有效地发挥人力、物力等各种资源的效能,以最小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②作为企业的组织者和经营者,既要合理安排企业,又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遵循价值规律,适时适宜地组织企业生产,把握市场信息,了解市场行情,提高产品质量,搞好售后服务等。   ③谁抓住了科技牛耳,谁就抢占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世界经济竞争实质就是科技水平的竞争,而科技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党的十六大期间科技代表强调指出:科技和人才是兴国之本,要牢牢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观念。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永恒规律,市场是检验企业经营管理的试金石,企业经营成功,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如果经营管理不善,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遭淘汰。因此,在市场竞争中,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出现企业的兼并和破产是必然的。我们应该如何来认识这两种现象呢? 第二,企业的兼并和破产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三、企业的兼并和破产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突出表现在,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但由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科学技术水平差别的现实存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然会出现优胜劣汰,因此,企业的兼并和破产是必然的。   兼并、联合、破产都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政府不能搞硬性的“拉郎配”,任何违背市场运行规律的做法都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政府要做的是: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不断完善兼并和破产制度,这样对于我国企业效益的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提高效益就是四个字,开源节流:x0dx0a提高销售,提高个人绩效表现,优化产销结构,优化库存x0dx0a控制成本,减少浪费和无故损失,提高资本资金自筹比例(减少债务比例)x0dx0a提高投资成功率x0dx0a培养开发优质市场和优质客户

什么是企业经济效益?怎样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经济效益是指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企业经济效益从其内涵与提高途径角度看,可分为潜在经济效益、资源配置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和技术进步经济效益及管理经济效益。 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利润总量,一个是生产成本。企业利润增加,并不一定表明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在这里存在三种可能的情况:如果利润增长幅度大于生产成本的增长幅度,这说明经济效益提高了;如果是同比增长,则经济效益不变;如果利润增长幅度低于生产成本的增长幅度,则说明经济效益降低了。 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消耗,但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一定意味着经济效益的提高。若企业生产的产品适销对路,质量合格,那么劳动生产率越高,成本就越低,其经济效益也就越高。若企业生产的产品不适合市场需要,或者质次价高,那么劳动生产率越高,意味着资源浪费就越严重,其经济效益就越低。

如何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适当选用以下方法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一、积极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向管理要效益。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企业良好运行的重要保障;管理是否顺畅和有效将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工作流程,进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比如:进行财务管理时,需注重全面预算管理、科学安排资金周转和财务审计等等;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需注重合理人才的培养、激励和储备等等;进行销售管理时,需注重产品与市场的有效结合点、销售方法的有效性和市场信息的掌控等等;进行装备能源管理时,需注重对设备的点检和维护管理、经济型状态预知维修管理、改进和大修管理等等;进行生产工艺和流程管理时,需注重工艺的改进、流程的优化、节能降耗方法的应用等等;进行安全管理时,需注重员工的安全意识培养、工作过程中危险因素的辨识与控制等等。二、建立企业完全成本管理体系,向完全成本要效益。比如:建立三全成本管理体系,即全员、全系统、全方位推行成本管理;进而加强对员工成本意识的培养和行为规范;查找和分析影响产品完全成本构成的因素;全系统地推行成本责任制;应用完全成本管理系统中的有效方法寻求成本改善空间和进一步降低完成成本。三、根据自身企业特点,适度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向规模化要效益。目前,向规模化要效益的企业比比皆是,但对于自身企业能否扩大企业经营规模,要考虑众多因素,比如:考虑自身企业所处行业的特点与前景、考虑自身企业的实际经营业绩、考虑企业的利润空间等等,做好充分的调研、研究、分析和评估等,方可决定是否向适度的规模化要效益。四、优化产业结构,开发合适的产品和服务,向产业结构要效益。比如:发展良性的循环经济;进行产品的深加工;开发合适的产品和服务等等。五、依靠科技,采用先进技术,向科技要效益。比如:通过自主开发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赢得核心竞争力;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工作方式方法的现代化,赢得市场先机和增加产品的附价值。六、注重营销策略和手段的创新,把握市场脉搏,向市场要效益。比如:通过有效的方法,及时了解市场上产品价格的波动,合理营销,使得企业自身产品卖高价。七、拥有高素质的企业经营者,向企业带头人要效益。因为企业带头人的素质往往影响甚至决定企业发展的方向,并对企业管理有重大影响,进而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构成潜在的甚至直接的巨大影响。八、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向产品质量要效益。比如:借助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化和有效性,来提升产品的质量;通过掌控原材料的质量、精细化生产、对产品质量严格把关等来提升产品的质量。九、对于部分企业的产品单一而且发展前景不乐观的,适度考虑深化改革,发展多种经营,向经营策略要效益。结合自身企业实际状况,适度开展改革和运营转型,在发展多种经营之前需要充分调研和研究,切不可盲目或不切实际地进行,需要注重近期和长期有效结合,更要贴合实际。十、向修旧利废、小改小革、节能降耗要效益。十一、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向员工要效益。员工素质直接决定工作水平,员工又是直接作用于产品的操作者和执行者,所以员工对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等各方面有着重大影响。通过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的传播、影响和深入,不断提升企业员工素质,进而使得员工从思想意识、工作水平、合理化建议提交和创新的开展等各方面发挥有效和积极作用,实现效益新的增长点。总之,企业结合自身特点,有选择性地考虑和应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为获得更大利润做出积极努力。

什么是企业经济效益?怎样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通过商品和劳动的对外交换所取得的社会劳动节约,即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劳动耗费取得更多的经营成果。经济效益是资金占用、成本支出与有用生产成果之间的比较。所谓经济效益好,就是资金占用少,成本支出少,有用成果多。

企业经济效益的标准主要有哪些!

从企业角度讲,一个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能够带动上游供应商及下游客户分销商等整个供应链的经济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从社会角度讲,一个大环境的状态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深远的影响。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企业经济效益是指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盈利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用公式表示: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 (C+V+M)/C+V其中C代表消耗原材料价值;V代表工人工资;M代表利润。切忌只根据一个因素就来判断经济效益的高低。它始终是两个因素的比例关系。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利润企业经济效益是指企业的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利润是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可见,利润是一个绝对数,而经济效益是一个相对数企业利润增加,并不一定意味着经济效益的提高。只有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利润才是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利润总量,一个是生产成本。企业利润增加,并不一定表明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在这里存在三种可能的情况:如果利润增长幅度大于生产成本的增长幅度,这说明经济效益提高了;如果是同比增长,则经济效益不变;如果利润增长幅度低于生产成本的增长幅度,则说明经济效益降低了。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之间既有严格的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劳动生产率是生产者单位时间内生产产品的能力,是单位产品与生产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之间的比例关系,它反映的是生产者的劳动能力;经济效益则反映的是企业"亏损"或"盈利"的经营效果,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消耗,但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一定意味着经济效益的提高。若企业生产的产品适销对路,质量合格,那么劳动生产率越高,成本就越低,其经济效益也就越高。若企业生产的产品不适合市场需要,或者质次价高,那么劳动生产率越高,意味着资源浪费就越严重,其经济效益就越低。发展速度如果企业经济效益高,意味着它获得的经济利益相对就多,这有利于增强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因此,企业经济效益高,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速度。但是,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益不一定高。如果经济发展速度快,而劳动产品有用程度不高,或者劳动消耗大,则经济效益并不好。如果发展速度快,有用劳动成果大,劳动消耗小,则经济效益就好。新型工业化科技含量高与经济效益好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有着深刻的统一性。新型工业化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要求,实际上就是要求工业化生产应充分运用高科技,同时又尽可能减少对原材料与能源的消耗,以达到工业产品品质的高智能化和经济效益的高水平的统一。经济效益好就是所谓的低投入、高产出。一方面,唯有大力发展高科技,同时注重它们在工业生产中的运用,才能实现工业生产的低投入、高产出,才能保证工业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另一方面,低投入、高产出就根本而言则是强调对原材料与能源的节约。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方法很多,但按其按分析性质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什么分析和什么分析?

市场分析是对市场规模、位置、性质、特点、市场容量及吸引范围等调查资料所进行的经济分析。是指通过市场调查和供求预测,根据项目产品的市场环境、竞争力和竞争者,分析、判断项目投产后所生产的产品在限定时间内是否有市场,以及采取怎样的营销战略来实现销售目标。  市场分析的主要任务是:分析预测全社会对项目产品的需求量;分析同类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及竞争对手情况;初步确定生产规模;初步测算项目的经济效益。  市场分析是工业发展与工业布局研究的组成部分之一。按其内容分为3类:①市场需求预测分析。包括现在市场需求量估计和预测未来市场容量及产品竞争能力。通常采用调查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相关分析预测法;②市场需求层次和各类地区市场需求量分析。即根据各市场特点、人口分布、经济收入、消费习惯、行政区划、畅销牌号、生产性消费等,确定不同地区、不同消费者及用户的需要量以及运输和销售费用。一般可采用产销区划、市场区划、市场占有率及调查分析的方法进行;③估计产品生命周期及可销售时间。即预测市场需要的时间,使生产及分配等活动与市场需要量作最适当的配合。通过市场分析可确定产品的未来需求量、品种及持续时间;产品销路及竞争能力;产品规格品种变化及更新;产品需求量的地区分布等。在工业发展与布局研究中,市场分析有助于确定地区工业部门或企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规模,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有助于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竞争能力;有助于在运输和生产成本最小的原则下,合理布置工业企业。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原则是什么

(1)企业的资金,金融市场最大的金融市场需求,金融中介也因此成为主要场所,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2)在金融市场上主要的资本市场活动的业务领域中,最常见的是发行企业债券和股票。确定以何种方式企业到底的融资,除了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其主要优点是大小不同的融资之间的尺寸和成本的比较。 (3)业务在货币市场上的作用也非常重要。与在资本市场上的商业活动相比,往往是根据需求和供给的双重身份的基金出现。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意义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是指借助企业经济核算提供的资料,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人力、物力、财力的配备和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对企业取得的生产经营成果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研究,以不断寻求有效的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合理地安排生产和经营活动、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意义: 促使企业全面完成生产经营计划。督促企业的经营活动遵守国家政策法令和规章制度。推动企业建全经济责任制。为提高企业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提供决策资料。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方法

常用的技术方法有:①对比法,又称比较法。就是把有关指标的本期实际数对比本期计划数、对比上期实际数、对比本企业历史最优成绩或对比同行业先进实绩等,以找出差距,查明原因。②比率分析法。是把对比的数值改成相对数,计算出比率,然后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具体有趋势比率分析、构成比率分析和相关比率分析。③因素分析法。具体有连锁替代法、差额计算法和线性规划法等。连锁替代法又称因素替换法,是将影响某项指标的几个相互联系的因素合理地加以排列,顺次把其中一个因素视为可变,其他因素视为不变,逐个替代,以计算每一因素对指标变动的影响程度的方法。合理排定诸因素的顺序,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条件。因为变换因素替代顺序,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差额计算法是连锁替代法的简化形式,它以各个因素的实际数与基数(计划数或者其他对比的数值)之间的差额,计算确定各因素对指标变动的影响程度。线性规划法是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因素纳入一定的数学模型求解,得出一定限制条件下最优方案的方法(见线性规划模型)。在中国,有些企业定期地举行经济活动分析会议,由厂长或经理、总会计师、财务会计科长、经济核算人员和职工代表参加。它是专业分析与群众分析相结合、领导检查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的一种有效形式。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种类

按范围可分为全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车间或部门的经济活动分析、班组或柜组的经济活动分析;按要求可分为综合分析、典型分析和专题分析;按时间可分为定期分析和不定期分析;按任务可分为事前的预测分析、事中执行过程的控制分析,以及事后的检查分析等。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包含什么内容?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是,指借助企业经济核算(主要是统计、会计)提供的资料,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人力、物力、财力的配备和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对企业取得的生产经营成果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研究,以不断寻求有效的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合理地安排生产和经营活动、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内容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内容,决定于企业经营的特点。一般应当包括如下一些内容。1、企业经营方针和经营决策企业经营,需要有正确的经营指导思想,经营方针:各个时期的经营活动,取决于经营的决策,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分析时,就需要结合企业的经营方针和经营决策,了解各项经营决策的成功率,以及决策成功失误的原因,帮助企业采取改善和提高企业素质的措施。2、人员配备和劳动效率在进行分析时,应对企业人员配备,职工队伍的素质,工作时间的利用,劳动和工作的效率进行分析,寻找以较少的人力或工作时间,完成和超额完成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任务的途径。3、占用资金及资金运用在进行分析时,应对企业资金的占用情况,资金的使用方向和使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企业占用资金的合理性,取得资金的合法性,使用资金的效益性,寻找减少资金占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途径。4、生产耗费和成本升降在进行分析时,应当对生产耗费和经营支出进行分析,研究生产耗费和经营支出发生节约成本超支的原因,寻找减少生产耗费和经营支出,降低成本的途径。5、企业收入和经济效益在进行分析时,应当对企业取得收入、实现利润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影响企业收入和利润的原因,寻找增加收入和利润的有效途径。作用1、促使企业全面完成生产经营计划。通过对计划完成情况的检查,可以促使企业的各部门和职工加强计划的观念,提高执行计划的自觉性,提出保证完成计划的措施,使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能够顺利执行:也可以了解企业在制定和执行计划中,是否存在预测不准,计划不周,执行失控,监督不严等现象,以便从中总结经验,改进计划管理工作。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意义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是指借助企业经济核算提供的资料,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人力、物力、财力的配备和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对企业取得的生产经营成果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研究,以不断寻求有效的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合理地安排生产和经营活动、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意义:   促使企业全面完成生产经营计划。督促企业的经营活动遵守国家政策法令和规章制度。推动企业建全经济责任制。为提高企业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提供决策资料。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内容

经济活动分析的内容,主要取决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特点和企业业务的性质。在工业企业,通常有生产分析、成本分析、销售和利润分析以及资金分析,还有专项资金项目的经济效果分析。①生产分析。包括对生产均衡性、产品产量、产品品种、产品质量和生产成套性以及固定资产利用情况、材料供应和利用情况、劳动生产率、工时利用情况等影响生产各个主导因素的分析。②成本分析。主要包括对生产费用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全部商品产品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分析、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的分析、主要产品单位成本的分析、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变动对成本影响的分析,以及产品成本功能分析。③销售和利润分析。包括对产品销售和产品销售利润、其他销售利润、营业外收支,以及利润分配的分析。④资金分析。主要包括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状况的一般分析、固定资金利用情况的分析、定额和非定额流动资金的分析、流动资金周转率的分析、资金利润率的分析,以及产值资金率的分析。在商业企业,除资金、利润分析外,着重进行商品流转分析和商品流通费分析。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对企业的意义?

可以及时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济活动状况,便于从中找出问题,以便对症下药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为领导提供确实可行的财务数据,便于领导正确决策,使企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争取利益最大化。

浅析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论文

浅析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浅析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我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许多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企业必须加强经济管理的创新,结合自身经营发展的实际状况和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积极创新企业自身的管理理念,为企业提供发展的新动力,从而实现自身的长远、健康发展。   关键词:   新形势;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引言:   经济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企业一定要加强自身内部的经济管理,以保障企业的日常运营。在企业的不断改革与尝试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可是依然有不少企业还是用的比较传统的管理方法,以至于脱离了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能有效提升企业的管理质量和水平。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只有不断尝试并创新自己的经济管理策略,才可以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才能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形势下企业加强经济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企业经济管理质量的好坏,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一种体现,同时对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着积极的作用。面对着如今竞争愈加激烈的市场环境,各个企业都在尝试改革、创新,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而经济管理的创新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努力创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企业才能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   (一)适应宏观环境的需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一个联系密切的世界市场正在逐步形成,且已经初见雏形,给各个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挑战。不仅仅需要应对来自本国企业的冲击和挑战,还要承受来自国外企业的压力,而且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所有的企业都被卷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没有哪一个企业可以独善其身,也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在该行业永远处于垄断地位,稍有不慎就会功亏一篑,满盘皆输。所以,企业必须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创新自身的经济管理方式与方法,努力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尽快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通过创新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二)改善内部环境的需要。   企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摸索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经济管理体系,在一定时期,从一定程度来看,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下,很多企业并没有意识到改革、创新的重要性,也没有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在管理方法上,照搬其他企业的经验,其决策缺乏可行性的分析,从而影响到发展战略的可持续性。   (三)提升经济管理水平的需要。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其经济管理都是贯穿于自身发展的各个环节,从设计、研发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都离不开经济管理,只有对企业经济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才能对资金加以有效的利用,也才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从而为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各个企业都加强了自身内部的管理,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经济管理,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为企业今后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需要企业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缺乏先进的经济管理理念。   目前,不少企业经济管理的目光依然停留在怎样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上面,觉得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围绕着企业的经济利益着手,其管理显得过于死板和僵化,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提高其工作效率,自然也就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缺乏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   现阶段,不少传统企业的组织构架是呈金字塔形的,其机构设置过于复杂,而且职能往往有很多重复的地方,增加了工作流程,相关管理者对于政策的实施也不够顺畅,十分不利于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缺乏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   目前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不大重视本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对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制定的管理制度,很多时候只是流于形式,对企业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约束力,致使其经济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与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相去甚远,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新形势下企业创新经济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企业的战略创新,严格把控经济管理的方向。   企业的战略是一个宏观的命题,主要包括企业的发展战略、产品的营销战略、品牌的经营战略以及企业的经济管理战略等等,是企业基于自身的长远、健康发展而制定的发展目标,因此企业的战略具有规划性、长期性和整体性。建议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身各方面的资源优势,结合经济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科学把握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和更新自身的发展战略,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跟,以实现自己预期的发展目标。现阶段,从企业的发展状况来看,企业要想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对战略进行创新,从而为企业日常的经济管理提供正确的方向,不断进行全局性和前瞻性的创新,以创新经济管理方式为契机,全面提升企业各方面的综合管理能力和水平。建议企业在日常的经济管理过程中,要密切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加强对相关财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以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从而为企业的技术研发、产品推广和市场营销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帮助企业更好的应对市场竞争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二)加强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开展日常管理工作过程中管理方法与思维方式的体现,通过转变企业的管理思维和观念,以创新企业的经济管理方式,从而推动企业经济管理能力与水平的提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企业领导和管理者要加强对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式的学习,摒弃之前落后的管理理念,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创新经济管理部门的管理理念。二.对经济管理人员加强培训和教育,可以组织安排他们去其他先进的企业参观和学习,从而为自身创新经济管理思路提供参考和借鉴。三.建议企业积极搭建员工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多听取企业一线员工关于经济管理的看法和建议,博采众长,集思广益,对于那些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管理理念,应该坚决摒弃,努力形成科学的管理理念,积极开拓和创新企业的管理方法,以达到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目的。   (三)经济管理创新过程中要结合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企业要想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那么优秀的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为了能够吸引和留下人才,企业在其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必须结合以人为本的思想,为企业的发展汇集更多优秀的.人才。这就要求企业在其日常管理制度中,更多的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进行人本创新。改变企业之前在经济管理过程中以物为本的刚性管理方式,积极探索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方式,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尽快制定出一套灵活的管理制度,摒弃之前僵化、死板的管理制度。比如:可以设置员工自我管理与服务平台,让员工可以根据的实际需要进行请假、调动、加班和辞职等申请,财会人员按照公司的薪资标准对其工资加以核算和处理,如此一来,企业的管理不仅显得人性化,同时也更加有利于实现经济管理的公平、公正和公开,从而可以增强员工对本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其工作的积极性和效率自然就会大大提升,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四)积极调整和创新企业的组织结构。   在新形势下,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已经不再适用,它不仅不利于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甚至还会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建议企业积极调整和创新自身的组织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及时改变之前过于刚性的组织结构,可以建立一些临时性的、具有管理职能的组织,并充分发挥这些组织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以摆脱企业组织形式对经济管理的束缚,从而使得企业的经济管理变得灵活多样。二.努力推进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改变垂直多层次的企业管理组织结构,以解决信息传递和反馈比较慢、职能重复的问题,从而切实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幅度和效率。三.积极搭建虚拟化的组织结构。基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搭建一个虚拟化的经济管理组织,从而可以让企业员工在虚拟化的组织平台里面对经济管理创新畅所欲言,建言献策,同时也可以调动其积极性和参与性,形成群策群力的良好氛围,共同推进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以全面提升企业经济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   综上,在新形势下,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如果还是一成不变、不思进取,则势必会被时代的洪流所淘汰。企业要充分意识到创新经济管理思维和方式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同时要对自身经济管理方面的局限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并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及时改变和调整自身的经济管理方式,以增强对新形势的适应能力,以经济管理的创新带动企业的全面发展,从而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殷群玲.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刍议[J/OL].中国商论,2018.   [2]朱玉华.关于新形势下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探讨[J/OL].中国商论,2018.   [3]谢飞.浅谈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J].纳税,2018.   [4]穆松林.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J].品牌研究,2018.:108. ;

2003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企业经济统计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企业经济效益是满足人们需要的量与劳动消耗之( )   A.比 B.差 C.和 D.乘积   2.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 )   A.等于发电设备综合利用指标 B.小于发电设备综合利用指标   C.大于发电设备综合利用指标 D.与发电设备综合利用指标没有数量关系   3.用期末固定资产净值除以期末固定资产原值得出的系数是( )   A.固定资产磨损系数 B.固定资产有用系数   C.固定资产更新系数 D.固定资产拆除系数   4.企业生产设备按接近生产程度可分为( )   A.通和设备和专用设备 B.机械设备和热力及化学设备   C.带病运转设备和停机待修设备 D.已装完设备和实际使用设备   5.平均建设工期指标通常只能在( )   A.同行业内部比较 B.不同行业内部比较   C.比较时不受行业限制 D.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6.从能源供应的角度计算的指标称为( )   A.能源消费总量 B.企业收入能源消费量   C.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 D.企业能源最终消费量   7.企业原材料最低储备定额等于( )   A.经常储备限度 B.经常储备最低限度   C.保险储备 D.季节性储备   8.企业工业增加值的价值构成为( )   A.C+V+M B.C1+V+M   C.C2+V+M D.V+M   9.工业商品产值中不包括( )   A.用订货者来料生产的成品加工价值 B.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初期末差额价值   C.对外提供的工业性作业的价值 D.用自备原料生产的成品价值   10.增加值指标中不包括( )   A.劳动手段折旧价值 B.劳动对象转移价值   C.必要劳动价值 D.剩余劳动价值   11.在进行建筑工作量计算时,按分部分项工程完成量计算建筑工作量的方法是( )   A.单价法 B.扩大单价法   C.工序比重法 D.部位进度法   12.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的划分是根据( )   A.产品的使用价值划分 B.产品的用途划分   C.产品的质量划分 D.产品的表现形态划分   13.下列活动属于非生产性服务的是( )   A.商品经营活动 B.货物运输业活动   C.教育服务 D.对机械设备的修理   14.劳动成果是指企业职工投入劳动所得的成果,包括( )   A.未经开发的农村资源 B.未经开发的天然矿藏   C.外购的机械设备 D.经过加工的各种生产、生活用品   15.统计调查按调查范围不同,可以分为( )   A.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 B.一次性调查与经常性调查   C.统计报表与专门调查 D.直接观察法、采访法与报告法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决定企业生产能力的基本因素有( )   A.设备的数量 B.设备全年有效工作时间 C.单项设备生产能力   D.全年平均生产能力 E.本年新增生产能力   17.原材料储备量( )   A.就是原材料库存量 B.计算以仓库实际库存为准 C.包括盘盈量   D.扣除盘亏量 E.是一个时点指标   18.万元产值综合能耗( )   A.分子是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 B.分母是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 C.是能源产出率的倒数   D.是能源转换率的倒数 E.分母是产值指标   19.下列不作为企业劳动力统计的是( )   A.本企业退休人员 B.本企业付工资的代培人员   C.停薪留职人员 D.参军人员   20.按“工厂法”计算的企业工业总产值( )   A.受物质消耗转移价值的影响 B.受企业组织结构变动的影响   C.受企业生产起点变化的影响 D.不能确切反映企业生产工作量的变化   E.不能用来反映企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21.下列指标中,用于反映企业生产工作质量的指标有( )   A.合格率 B.废品损失率 C.产品质量分   D.返修率 E.质量损失率   22.企业工业总产值包括( )   A.成品价值   B.本期完成的工业性作业价值   C.半成品期末期初结存量的差额价值   D.在制品期末期初结存量的差额价值   E.已销售产品的价值   23.企业产品实物量的表示方法有( )   A.原始实物量计算 B.标准实物量计算 C.基期实物量计算   D.报告期实物量计算 E.以上都正确   24.在企业经济统计分析中,对生产条件、过程及成果的分析也就是投入一产出的分析,在产出方面有( )   A.产品产量、产值和品种分析 B.发展规模速度分析 C.计划完成情况分析   D.产品质量变动分析 E.产品销售预测分析   25.企业资本金很多表现为物质形态,故又称为资产,按它们在生产经营中周期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 )   A.流动资产 B.固定资产 C.无形资产   D.递延资产和其它资产 E.有形资产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数量是按______计算的。   27.反映企业劳动占用最综合的指标是企业的______.   28.已安装设备完好率是反映______占交付使用设备的比重。   29.原材料消耗量是以产品为对象计算的,而原材料消费量则是以______为对象计算的。   30.经常储备的数量大小决定于原材料______的长短和平均每日原材料消费量的大小。   31.若原材料利用率定额指数______于100%,则说明原材料利用率提高,节约了原材料。   32.内部损失成本是指产品交货______因未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损失的费用。   33.工业商品产值是指本期生产的可供______并能取得经济收入的产品价值总和。   34.产出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不同企业产出成果不同,区别表现在品种、_____和数量方面。   35.原始记录是按照______三种核算的要求,通过一定的表格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所做的最初的数字和文字记载。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6.企业生产能力   37.劳动生产率   38.生产税净额   39.企业生产定额   40.企业新增固定资产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41.应从哪几方面设置企业经营效益指标   42.建筑企业建筑材料消耗总量由哪几部分构成   43.工业销售产值和工业总产值有什么区别   44.按“工厂法”计算的企业工业总产值的作用是什么   45.什么是企业,工业企业与工厂有何区别   六、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46题10分,47题7分,48题8分,共25分)   46. 某企业附属劳动服务公司报告期经营情况如下:(1)销售商品45万元,已销售商品进价总额为19万元;(2)固定资产折旧2800元;(3)工资及奖金支 出37500元;(4)运费支出23000元;(5)旅差费支出13680元(其中14%为个人生活补贴);(6)支付保险费280元;(7)邮费支出 1800元;其他支出36400元(其中90%为物耗)。试计算其商业总产值,生产净值和增加值。(10分)   47.已知某地区某企业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500万元,投资完成额按构成分组如下:   (1)建筑安装工程350万元;   (2)设备购置125万元;   其中:建筑单位管理费4万元;勘察设计费3万元;房屋和牲畜购置费7万元;新建筑单位办公和生活家具购置5万元;施工单位转移费6万元;   (3)建筑部门未完工程期末期初增加量5万元;   要求:根据以上资料计算该建筑工业总产值。(7分)   48.某企业有关资料如下:   单位:万元   指标 上年 本年   企业总产值(按不变价计算) 1800 2000   产品销售收入 1456 1500   定额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 520 —   又知本年一、二、三、四季度定额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分别为516万元、500万元、494万元、490万元。   计算:①本年定额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1分)   ②上年和本年定额流动资金周转次数和天数;(4分)   ③上年和本年百元产值占用额流动资金;(2分)   ④加速流动资金周转节约金额。(1分)

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的缺点

你好!1,注重短期,忽略长期可持续发展性。2,企业文化庸俗化,不利于人才吸引,与现在员工忠诚度提升。3,部门间重视本部门业绩,跨部门协调困难。在开创期为生存需要可着重“经济效益最大化”,正常运作后着重“长期可持续发展”,效益,管理、企业文化并重。如果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企业道德与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什么不冲突

企业道德和利润最大化本身并不矛盾,如果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又能获得自身的利润,这是最为理想的情况。实际上,企业更多的时候是在利益和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来进行经济活动的。从长期来看,企业的管理道德行与其经济效益的取得直接关联。企业在进行管理道德与经济利益权衡时,如果充分考虑到谋求长远利益的发展,就会进行讲道德的活动。同样的,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在面对以生产假冒伪劣商品获得暂时的生存还是以质量上乘的产品在市场上为自己明确定位来发展壮大的选择时,毫无疑问,管理道德将对其经营行为提供指导。可以说,企业的道德规范对其经营产生了很大程度的约束作用。应答时间:2021-03-31,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含义?

最简单的说就是:利益至上

企业经济和金融经济的区别

企业经济和金融经济的区别在于两者侧重点有所不同。企业经济侧重于研究宏观上的生产、消费、以及商品、服务及资源的分配问题。而金融经济侧重于研究及分析金融市场,以及具体的在金融市场上交易的金融资产的定价问题以及公司金融的运作和治理问题。

“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和自由企业经济”这种说法正确吗?

  “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和自由企业经济”,而且“是在经济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可以这样说,世界上是没有绝对意义上的“自由市场经济”的。任何意义上的“市场化”,都不是对“商品”之价格、数量、品种、质量、安全等要素的完全任性而为和放任自流。不仅企业对“这些要素”要进行深入的过问和注意注重(如生产毒奶粉的企业的不自律行为,导致了消费者的用脚投票和政府制裁的被踢出局),而且政府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市场经济之商或是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的“组织管理、规划计划、调节调控、监督约束”。只不过是随着企业自主权力的增大,政府对这些“商品要素”的管理监督、调节调控等,变得更宏观、更法度化罢了。即使是“家庭”那样的微观经营组织体,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商品之价格、数量、品种、质量、安全”等的投票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啊。世界各国对贸易往来的“商品之价格、品种、数量、质量、安全”等更是从来没有放弃任何“监督检验许可税收”等的权力和职能呀。也就是说,“管理主义文化”已渗透到对“各层级组织体和其成员”的无孔不入的“组织管理、规划计划、调节调控、监督约束”,尤其包括以“商品生产和交换”等为主业的“企业组织体”在其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的商品之“价格、数量、品种、质量、安全”等要素的“组织管理、规划计划、调节调控、监督约束”等的管理工作。而这种“管理主义文化”的渗透,不仅存在于政府那里,更存在于企业的自我管理之中。也即企业首先要对自己生产的商品之“价格、数量、品种、质量、安全”等要素进行负责和管理监督。而“政府和家庭”等组织体只是一种外在辅助性的管理监督体。  百度推崇的这个“定义”,只把“商品之价格”要素和属性提出来了,却抛弃了“商品之品种、质量、数量、安全等要素和属性,就其周延性而言就缺失一大块,难道政府、企业等组织体里的那些“质量检验部门、商品生产安全部门、商品数量、品种之规划计划部门(如减少过剩高污染高耗能之商品和产能)及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公共道德”等都是没事找事的呗?都不是针对“市场经济之商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循环和演变过程”的呗?很显然,这显然是讲不通的吗!  即使就“商品之价格论商品之价格”, “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也是不成立的。无论人类物质财富有多丰富,必竟还有个“贫富两极分化”客观存在于各个国家之中的。因此,特别是对于医疗、养老、教育、住房和粮食等农副产品、水电路气暖公交通信等的“生活必需品”绝大多数人的可承受“价格”,政府都还是要进行严格调控和管制的,否则让企业“各顾各”任性而为地“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那做一趟公共汽车50元,大家就都别上班了。而所谓的“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之歪理邪说,也就因此而不攻自破了。也即当前中国“房价”虽然调控的不是很有效(充满假动作),但政府N多个部门成年累月、声嘶力竭地监管引导必竟也是冲着这个“房价稳定”来的。  由此看来,“自由市场经济、自由企业经济”或是“西方自由主义市场经济”这类概念,无疑是一些无论从理论意义上,还是从实践意义上,都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伪命题。其所谓的“自由”都是相对而言的,这种“商品之价格、品种、质量、数量、安全”等要素的“自由度”的社会给予,不仅取决于企业、家庭等组织经营体,而且更取决于代表国家行使公权力的“政府”组织体和代表世界行使公权力的“世界性组织体”(如WTO世界经济组织体等)的法度和政策等的调控,绝对的“自由”对于任何一个“市场经济运行体”来说,都是不存在的。所谓的“市场自由定价机制”的作用,总是要受到来自各种因素的约束和调控的。即使发展到物质极大丰富的“以交换为纲”的“过剩市场经济”阶段的今天,也不可能对“商品之价格、品种、质量、数量、安全”等要素进行来自家庭、企业、政府、世界等各层级组织体的完全给予的放任自流和任性而为。

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的第三章 审计工作内容

第十五条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出资人财务监督工作需要,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主要内容包括:(一)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经营成果的真实性;(二)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财务收支核算的合规性;(三)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资产质量变动状况;(四)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对企业有关经营活动和重大经营决策负有的经济责任;(五)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六)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经营绩效变动情况。第十六条 企业经营成果的真实性是指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会计核算是否准确,企业财务决算编报范围是否完整,企业经济成果是否真实可靠,以及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与资产质量是否相匹配。主要内容包括:(一)企业财务会计核算是否准确、真实,是否存在经营成果不实问题;(二)企业年度财务决算报告合并范围、方法、内容和编报质量是否符合规定,有无存在故意编造虚假财务决算报告等问题;(三)企业是否正确采用会计确认标准或计量方法,有无随意变更或者滥用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故意编造虚假利润等问题。第十七条 企业财务收支核算合规性是指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财务收支管理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会计核算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年度财务决算是否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收支状况。主要内容包括:(一)企业收入确认和核算是否完整、准确,是否符合国家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有无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以及以个人账户从事股票交易、违规对外拆借资金、对外资金担保和出借账户等问题;(二)企业成本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有无多列、少列或不列成本费用等问题,以及企业工资总额来源、发放、结余和企业负责人收入情况;(三)企业会计核算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是否随意改变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标准或计量方法,有无虚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问题;(四)企业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和有关资料是否相符,有无存在账外资产、潜亏挂账等问题,有无存在劳动工资核算不实等问题。第十八条 企业资产质量变动情况是指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各项资产质量是否得到改善,是否存在严重损失、重大潜亏或资产流失等问题,企业国有资本是否安全、完整,以及对企业未来发展能力的影响。主要内容包括:(一)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有关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合理性及变化情况,以及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二)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资产运营效率及变化情况,以及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三)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有效资产及不良资产的变化情况,以及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四)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结果,及企业在所处行业中水平变化的对比分析。第十九条 企业有关经营活动和重大经营决策是指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做出的有关对内对外投资、经济担保、出借资金和大额合同等重大经济决策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及其企业内部控制程序,是否存在较多问题或者造成重大损失。主要内容包括:(一)企业重大投资的资金来源、决策程序、管理方式和投资收益的核算情况,以及是否造成重大损失;(二)对外担保、对外投资、大额采购与租赁等经济行为的决策程序、风险控制及其对企业的影响情况;(三)涉及的证券、期货、外汇买卖等高风险投资决策的审批手续、决策程序、风险控制、经营收益或损失情况等;(四)改组改制、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兼并破产、股权转让、资产重组等行为的审批程序、操作方式和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情况等,有无造成企业损失或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第二十条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要认真检查企业负责人及企业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核实企业负责人及企业有无违反国家财经法纪,以权谋私,贪污、挪用、私分公款,转移国家资财,行贿受贿和挥霍浪费等行为,以及弄虚作假、骗取荣誉和蓄意编制虚假会计信息等重大问题。第二十一条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在全面核实企业各项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账务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有关经营绩效评价政策规定,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经营成果和经营业绩,以及企业资产运营和回报情况进行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

企业经济性质中,集体是什么意思

集体就是集体所有制的意思。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企业性质分类,企业类型分类,企业经济性质分类,感觉特别混乱,谁能说清楚?

最后你的是他

企业经济性质如何划分

私营企业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国有独资企业个体经营者

工商登记企业经济性质如何填写

企业经济性质,根据自己企业实际情况填写,可以填完整的,比如国有企业,合资企业,私营企业等等,也可填企业性质代码。企业性质简称如下:1.国有;2.合作;3.合资;4.独资;5.集体;6.私营;7.个体工商户;8.报关;9.其他。

企业经济类型怎么填写

【法律分析】:企业经济类型分别是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外商投资、港澳台投资与其他经济类。国有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的一种经济类型,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归公民集体所有的一种经济类型,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私营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归公民私人所有、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一种经济类型。 【法律依据】:《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登记注册的类型为依据,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分为以下几种:内资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其他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合资经营企业(港或澳、台资);合作经营企业(港或澳、台资);港、澳、台商独资经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其他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其他外商投资企业。

工商登记企业经济性质如何填写?

企业经济性质,根据自己企业实际情况填写,可以填完整的,比如国有企业,合资企业,私营企业等等,也可填企业性质代码,企业性质简称如下:1,国有.2,合作.3,合资.4,独资.5,集体.6,私营.7,个体工商户.8,报关.9,其他.

企业经济性质是什么

摘要:企业经济类型是什么?企业经济性质是什么?我国按照新的标准将我国企业经济成份划分为9种类型,分别是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联营经济联、股份制、港澳台、外商投资、其它经济。企业类型主要是指公司的类型,是按照股东的责任范围对公司进行分类。下面来看看吧!【企业经济】企业经济类型是什么企业经济性质是什么企业经济类型是什么企业经济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企业运用依法获得的资源从事经济活动,在生产总值、生产规模、生产总量与效益、技术含量、营销手段等方面反映出来的综合情况。在意识或者文化引领下,企业运用“依法获得的资源”,推动经济向前发展。下面是企业经济类型的9大分类。企业经济类型分类我国按照新的标准将我国企业经济成份划分为9种类型。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的一种经济类型,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企业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使用国有资产投资举办的企业,也包括实行企业化经营,国家不再核拨经费或核拨部分经费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经营性活动的社会团体,以及上述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使用自有资金投资举办的企业。集体经济集体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归公民集体所有的一种经济类型,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包括城乡所有使用集体投资举办的企业,以及部分个人通过集资自愿放弃所有权并依法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定为集体所有制的企业。私营经济私营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归公民私人所有、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一种经济类型。包括所有按国家法律、规定登记注册的私营独资企业、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有限责任公司。个体经济个体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以个体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归劳动者个人占有和支配的一种经济类型。包括所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和个人合伙。联营经济联营经济是指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之间或者企业、事业单位之间共同投资组成新的经济实体的一种经济类型。联营经济只包括具备法人条件的紧密型联营企业。股份制是指全部注册资本由全体股东共同出资,并以股份形式投资举办企业而形成的一种经济类型。股份制经济主要有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两种组织形式。全民、集体、联营、私营企业等经济组织虽以股份制形式经营,但不以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登记注册的,仍按原有所有制性质划归经济类型。外商投资外商投资经济是指国外投资者根据我国有关涉外经济的法律、法规,以合资、合作或独资的形式在大陆境内开办企业而形成的一种经济类型。外商投资经济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3种形式。港澳台投资是指港、澳、台地区投资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涉外经济的法律、法规,以合资、合作或独资的形式在大陆举办企业而形成的一种经济类型。港、澳、台投资经济参照外商投资经济,可分为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和独资企业3种形式。其它经济是指以上8种类型之外的其他经济类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可能会出现新的经济形式,或遇到不易划清的,可列入其他经济类型。亦称“经济成份类型”。指国民经济的所有制构成,是反映一个国家基本经济状况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数据。1998年9月,国家统计局制定了《关于统计上划分经济成份的规定》,对我国的经济类型进行了重新划分。其主要内容包括我国的经济成份划分为两大类别,共五种成份类型。第一大类为公有经济,其中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两种成份类型;第二大类为非公有经济,其中包括私有经济、港澳台经济、外商经济三种成份类型。在具体确定企业经济成份时的推算方法是根据企业实收资本中的国家资本、集体资本、个人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商资本确定经济成份。即实收资本中的国家资本作为国有经济成份,集体资本作为集体经济成份,个人资本作为私人经济成份,外商资本作为外商经济成份。新的经济成份类型划分,为观察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提供了一个更为准确、全面的工具,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了客观依据,也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企业经济性质是什么经济性质是指该种经济成分内部的生产关系。经济性质是指企业的所有制性质,是由企业的投资主体自身的隶属关系决定的。我国目前拥有下列几种经济性质的企业: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私营企业、多种经济成分联营的企业和股份合作企业。企业经济性质和企业类型的区别是什么企业类型主要是指公司的类型,是按照股东的责任范围对公司进行分类。我国《公司法》将公司限定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中包含国有独资公司。此外,我国法律也规定了非企业法人性质的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企业类型包括:个体、个人独资、合伙(普通、特殊的普通合伙、有限合伙)、公司(有限《一人、国有独资》、股份)、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性质是指企业的所有制性质,是由企业的投资主体自身的隶属关系决定的。我国目前拥有下列几种经济性质的企业: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私营企业、多种经济成分联营的企业和股份合作企业。经济类型经济类型代码国有全资11集体全资12股份合作13联营14私有17其他内资19

怎样写工业企业经济分析

上半年,我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克服产品市场价格下跌、原材料价格波动变化大、能源紧缺等困难,仍呈现强劲增长态势。 我县共有3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较之2008年的23家规上企业,在企业家数、工业总产值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升。按现价口径,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13417万元,同比增长20.4%,销售产值 212564万元,同比增长10.8%;主营业务收入 202843 万元,同比增长5%。增加值 56261万元,同比增长25.6%。 一、 上半年规上工业企业基本现状 1、中型企业仍占据半壁江山。上半年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工业产值 90231 万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2.3 %;销售产值完成 90973 万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全部销售产值的42.6 %。中型企业数量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0.8 %,经济总量将近占半壁江山。因此,要想使我县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维持中型企业的快速运行。 2、小型工业增长迅速。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小型企业是33户,较上年增加14户,上半年完成产值123186万元,同比增长34.1% ,占规上工业产值的57.7%,首次超出一半。完成增加值 41407万元,同比增长37.1%,对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 73.5%,同比增长13个百分点。小型企业是规上工业的基础,它的快速成长,对我县工业平稳快速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3、重工业增势强于轻工业。上半年轻工业实现产值1465万元,同比下降56.3 %;重工业实现产值211952万元,同比增长为47.4 %,重工业增速远快于轻工业,重工业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81.1%上升到99.3%,提高了18.2个百分点。 4、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上半年,规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62234万元,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42.7%,较上年同期增长32.7个百分点。投资力度的加大,有效促进了规上工业企业快速发展。 二、当前我县规上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源型、高能耗工业比重过大。目前我县规上工业中资源型企业21户、高耗能企业5户,占据较大比重,工业发展主要靠这些行业支撑。这些企业为我县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但仅靠资源型、高耗能工业,节能减排的任务也相当严峻,将导致企业抗市场风险能力差,影响工业的长远发展。 2、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明星企业、名牌产品明显不足。我县在全国叫得响的明星企业、名牌产品至今为零,就是在市内享有盛誉的知名品牌也不多。一个好的产品可以支撑一个企业,而名牌企业的发展则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县工业在这方面明显不足。 3、技术人才缺乏,总体素质有待提升。 我县工业企业的技术人员短缺,影响了企业的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大部份企业员工是本地农民。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基本上是凭经验,缺乏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技术。 从规上企业户数看,全县37家规模工业企业中,没有一家企业有新产品产值。 4、产品结构层次、水平低。目前我县工业企业生产方式落后,部分企业使用的设备落后,不仅能源、原材料消耗高,而且产品档次低, 缺少自己的品牌,产品基本上是为大企业加工的原材料。 5、企业生存发展能力不强,应引起重视。今年我们对往年的规模工业进行清理,部分企业因生产要素价格上涨,能源、原材料等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企业利润被挤压的情况下再经受不住经济危机的打击而出现关、停现象。 三、对规上工业下一步发展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我县在推进工业增长方面作出大量努力,并取得显著成效,但目前全县工业经济的高增长仍是以消耗大量资源为代价的,高投入高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日益成为进一步发展的制约瓶颈。下一步我们要着重从加快增长方式转变和加大行业结构调整两方面入手,要坚定不移的发展新型都市工业,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依托科技园区载体建设,全力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用最先进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武装、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推进我县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1、进一步引导和扶持企业加强自身建设,保护企业家的创业热情,引导企业进一步增强保持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发展活力,从而为全县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 2、坚持科学发展观,把节能降耗、提高效率、提高经济效益作为解除资源瓶颈制约的有效手段和途径。要特别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通过持续健康增长来实现全面发展目标。 3、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鼓励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打造自己的名优品牌,确保产品在市场上的强劲竞争力。大力扶持和发展高利润、高附加值产业,以促进传统产业的赢利模式、市场需求、产品性能、生产组织方式、资源消耗等发生根本性变化,使其增长方式更加符合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要求。

浅谈以成本管理推动企业经济效益提升 成本管理方法

  【摘 要】随着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不断加剧,企业要想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就需要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不断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加强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措施。   【关键词】成本管理;经济效益;措施   随着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不断加剧,企业要想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就需要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不断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目前很多企业对成本控制和管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还有一部分企业对成本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在成本管理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导致企业的成本过高,经济效益逐渐下降。   一、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有效的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一些企业对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企业的领导者对企业生产管理比较重视,企业职工也没有很强的成本意识,很多企业的职工认为成本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领导和企业财务部门的工作,与自己的工作没有关系。造成了企业全体员工在思想上对成本管理的不重视,在工作中就不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2、成本管理内容不全面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指的是与企业的生产有关的所有费用。但是在目前企业的成本概念中只是包括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直接成本,包括生产中的人工费用,产品材料以及各种设备费用。但是企业在目前成本管理中还是将重点放在了对企业直接成本的管理中,没有对企业的成本管理形成全过程的、动态的管理模式。   3、成本管理方法落后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不断增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对消费者群体进行研究,根据他们的喜好生产不同的产品,企业的生产方式也由 原来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向小批量、多元化方向转变,这就要求在产品生产成本核算中使用分批次计算成本的方法。但是很多企业还没有适应这种变化,在成本管理中还保留着粗放型的成本管理模式。造成企业的成本管理跟不上社会的发展。   4、企业成本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企业的成本管理是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所以在企业的成本管理中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成本管理团队。但是在目前很多企业中,由于对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导致企业没有建立企业人才培养机制,企业的成本管理人员素质较低,在成本管理中对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也就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成本管理。   二、加强企业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   1、加强企业全体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   在当前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有效的成本控制和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只有不断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才保证企业利润的增加,不断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要加强企业全体成员的成本管理意识。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企业要不断加深对成本控制的宣传力度,企业领导要积极吸取新的管理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企业通过宣传和培训学习,使企业全体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养成节约的习惯,利用企业提供的成本控制信息,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积极参与到企业成本管理活动中,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的成本。   2、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机制   要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就需要完善的成本管理机制做保证,企业要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体制。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成本管理程序,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各部门在成本控制中的责任进一步明确。使企业各生产人员可以按照相关的制度和程序进行生产活动,从而不断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加强预算管理   要做好企业的成本管理首先就需要编制科学的预算计划,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要按照成本预算控制制度加强企业的预算管理,在要按照预算计划进行费用支出,对企业各项成本预算费用进行控制,防止企业生产中预算超标现象的发生。例如,在很多企业中采用定额管理标准,按照一定的定额进行预算编制,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预算的具体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其中企业的各生产部门对本部门在一定阶段内实际发生费用进行管理,然后由企业会计部门进行信息汇总,再与预算计划进行比对,对超出预算的部分要分析其原因,而且采用信息化的预算管理系统,还能随时对企业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这样企业的预算管理就形成了全方位的管理模式。   4、加强成本分析   作为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成本分析对有效控制企业成本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的实施中就需要建立完善的生产经营指标分析制度,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指标进行监督和控制,定期对企业生产中的指标进行分析,从而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有深入的了解,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及时进行解决。例如,在企业中建立三级成本分析机构,首先是企业高层成本分析,以价值分析为主,运用企划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对企业中整个成本活动进行分析。其次是企业管理分析,中层分析是兼职的成本分析小组,他们主要采用的方法是目标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定期对企业成本进行分析。最后是基层成本分析,主要是企业生产中的各生产小组对本小组的成本进行定期的分析,并且分析报告向全体生产人员进行汇报,通过这种全方位的成本分析能够有效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   5、加强企业成本核算   加强成本核算就是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对预算阶段的费用和实际发生的各种费用都应该进行有效的审查核算。在费用开支之前,所有费用的支出都应该有严格的审核手续,只有经过审核之后才能进行费用支付。在日常的成本费用管理中,加强管理。在费用发生之后,企业要根据各阶段中实际发生的费用,积极收集各种费用支出凭证,并且对总的费用进行核算,与预算标准的费用进行比较,看实际费用是否超标,对于超标的部分要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超标的原因,保证在以后的生产过程中尽量避免。   6、加强全过程全员的成本管理   全体人员在工作中进行成本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针对所有的环节制定相应的措施,将成本管理的目标落实到企业具体的个人,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例如,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实行成本责任制,企业首先从全局进行成本控制目标的制定,然后将总的成本目标分级落实,使企业的每一名员工都对企业的成本管理负责。企业的管理者要尽可能的降低管理中的各项费用,生产人员要采用新的技术,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有效控制企业运营中总的费用。   7、加强培训,提高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人员的素质对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有重要的影响,因为企业的成本管理是贯穿于企业的所有生产过程的,与企业每一个工作者都有密切的联系。所以企业必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组织他们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将学到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做好成本控制和管理工作,为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的成本服务。   三、结论   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扩大企业的经济效益。要加强成本管理必须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机制,采用正确的成本分析方法,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将成本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全过程中。   参考文献:   [1]刘瑞乾,李遵勇,宋金文.加强成本管理的几点思考[J].交通财会,2011(04).   [2]冯小玲.新时期企业成本管理思路探析[J].财务与会计,2005(10).   [3]梁华钢.论成本控制与提高经济效益[J].新闻世界,2010(08).   [4]郝思兰.新形势下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研究[J].现代商业,2011(03).   [5]杨胜奇.创新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09).   [6]李敏.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01).   [7]向世益.关于企业成本管理问题的探讨[J].铁道勘测与设计,2009(03).   [8]苏丽秋.谈谈我国企业的成本控制与途径[J].市场论坛,2011(11).

国民经济核算与企业经济统计是何种关系

从历史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国民经济核算从概念、框架及记账方法等诸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吸收了会计核算的思想。同时,国民经济核算也需要利用会计核算、特别是企业会计核算资料。因此,两种核算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但企业会计核算之间又绝不是完全对等、简单包容汇总的关系,而是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本文拟就核算对象、目标及核算要素、原则、方法等基本问题,对国民经济核算与企业会计核算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澄清对二者关系的一些认识问题。 一、 核算对象和目标 会计核算的对象是一个特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核算目标是通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为公众提供信息。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业所有者(业主)和债权人等投资者或潜在投资者以及企业管理者,为他们提供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财务信息资料。 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是一国国民经济活动整体。从内容看,它包括一国当期生产、分配、消费、积累、对外经济往来诸方面的活动;从主体上看,它包容了一国从事不同经济活动的所有经济单位。因此,国民经济核算与企业会计核算构成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各自独立的核算。在核算目标上,国民经济核算作为一个数据信息体系,主要是为了各种宏观经济分析、政策制定和决策服务的。与会计核算相比,更多地体现其分析性框架的功能。 不同核算对象和目标决定了核算内容的差异。企业会计核算明显地具有下述特点:第一,强调资金量的核算,以资产(资金运用)和权益、负债(资金来源)作为基本核算恒等式,把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归纳为“先进->购入商品存货->销售->收取账款->现金”的不断循环,视收入为货币资金的增加,费用为资金的消耗;第二,强调收益尤其是投资收益的核算,它体现了投资者关心的焦点,因而损益使企业会计最重要的报表,盈利是最受关注的问题。 相比较而言,国民经济核算所提供的数据资料尽管采用统一的货币单位计量,却更加重视经济过程中的实际流量,常常通过对价值量作物量和价格的分解,通过价格缩减,来观测经济流量及其变动状况。除在金融交易中是对资金量本身进行核算外,其余价值量资料更多地体现了对表现各异的经济流量以价格为同度量因素所做的综合。在具体核酸中,国民经济核算遵循生产。收入、支出三方等价平衡式为核算框架,以生产作为核算的核心;重视比之便冬季对经济总量的影响,强调以核算期市场价格作为估价基础。此外,国民经济核算特别强调国民经济内部各产业、机构部门的分量核算,从数量上测度各部门之间及内部的结构关系,整个核算的出发点从国内来看是全方位的。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在这些方面的差异是基本的,由此还导致出其他一系列差异。 二、 核算的基本概念 从构成两种核算的基本概念看,有些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与会计核算指标基本一致,有些则是企业会计核算无法体现或无法直接体现。下面对具有一定可比性的概念进行分析比较。 (一)资产、负债和权益(净值) 国民经济核算和会计核算对资产的定义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关于资产的分类。会计核算依据资产的流动性,将资产区分为流动资产、长期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国民经济核算则首先强调资产的形态,要求区分金融资产与非金融资产,然后再作进一步分类。这两种处理有联系也有区别。例如,会计核算将那些可以在一年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定义为流动资产,包括现金、存款、短期投资、应收给预付款项、存货等。这里,以“一年”为标准来区分固定资产与存货、长期债权与短期债权,这是国民经济核算所沿用的,但将存货(属非金融资产)与现金、存款等金融资产项目放在一起,则不符合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 关于负债和权益(净值),两种核算的定义表面上看来具有相似性,实际上,由于核算的立足点不同,相似的定义下包含着内容的重大差异。企业会计是立足于投资者(业主)投入资本之外对外承担的债务相应地,权益作为投资者(业主)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主要体现为投入资本和与此相关的资本公职、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中,将企业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统一明确为资金使用者与提供者的关系。其它部门作为投资者(业主)对企业的直接投资,企业会计是为权益,国民经济核算则是为企业对国家、居民、国外的负债。因此,利用会计资料进行国民资产负债核算,负债与权益资料必须中心组合。应将权益数据按照资金来源进行细分,分离出其它各部门对企业部门的投资。 (二)收入、费用、受益于总产出、中间消耗、增加值 收入、费用和收益是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概念;国民经济核算中在性质上与上述概念相近的是总产出、中间消耗和增加值。但这两组概念在内容上又是有区别的。 第一个区别是总产出的确认标准不同于会计对收入的确认。企业会计依照销售发生来确认收入,国民经济核算中的总产出则是依照生产而不是销售作为纪录的时间标准。不同确认标准的选择在于不同的核算目的。对企业来说,只有产品销售出去才意味着企业经济过程的终结和真正实现。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总量是当期生产总量,他不直接受是否销售的限制。产品生产关系到一国经济价值是否增加,而销售是一国内部的交易,只涉及产品在哪里实现(使用),不涉及是否实现问题。 第二个区别是费用与中间消耗的内容的不同。中间消耗是指生产过程中对各种非耐用物品和服务的耗费,即劳动对象的耗费(计算净增加值时,中间消耗还包括劳动资料的耗费即固定资产磨损),而会计中的费用除以上内容之外还包括或劳动的耗费(工资及工资性支付)和一些计入生产费用的税金(如烧油特别税)等。差异的根源依然和核算目的有关。企业会计从投资者(业主)角度认识问题,劳动者与政府是与投资者和企业对立存在的,对活劳动耗费和税金的支付是为获取收入而不得不完成的支付,外在于企业收益,因而应作为费用并在收益计算中扣除。国民经济核算强调在原有经济价值上的增值,只有原投入的中间产品消耗才属费用消耗,劳动者与投资者一样,使已投入生产要素参与企业生产、创造增值的主体,因而对劳动者的支付与对投资者的支付一样,都是新增加值的经济分配行为。 以上两个区别决定了利润和增加值的区别。一方面活劳动费用和生产销售过程中的纳税是利润计算的扣除项,但却是增加值的构成要素;另一方面,利润已销售为基础,是销售收入中实际实现的收益,增加值则以生产为基础,是当期生产价值中所包含的新增加值。这样,利用会计资料计算增加值,除利润资料外,还须从费用数据中分解出其它增加值要素部分,最后还要注意生产与销售口径差异的影响。 三、 核算原则 明确核算原则是为了规范核算行为,使整个核算保持统一的处理。有些原则是所有经济定量核算都应遵守的,如真实客观性,横向可比性、纵向一致性、反映及时性等。另外一些核算原则也是不同核算都须明确的,但由于多种原因是不同核算所做的规定可能不尽相同。还有一些原则则是某一种核算所特有的。下面我们就后两类原则对会计核算和国民经济核算进行比较分析。 (一)记账基础 记账基础即记账时间原则,一般有两种:依照经济活动自身发生的实践作为记账的依据,称为权责发生制;以货币收支实际发生的时间加以记录,称为现金收付实现制。 企业会计遵循权责发生制来记录其收入和费用,即收入应在销售完成之后加以确认,费用则应以实际消耗发生来确认,支出也以经济行为发生的时间和数额计入相应期间。对那些货币收支与经济业务时间不一致的情况,会计通过应收、应付、预提、摊销、递延等账户处理手段,反映在资产与负债诸项目中。 国民经济活动也有实际资源流和货币流量方面。由于国民经济核算比较侧重于经济活动实际流量的核算,因此它全面贯彻了权责发生制,涉及的范围包括产出、消耗、收入、消费、投资诸方面。 由此看来,两种核算在记账基础上有着一致的选择——权责发生制。但是,由于对收入有不同的确认原则,因此两种核算贯彻权责发生制原则,涉及的范围包括产出、消耗、收入、消费、投资诸方面。 由此看来,两种核算在记账基础上有着一致的选择——权责发生制。但是,由于对收入有不同的确认原则,因此两种核算贯彻权责发生制的前提并不相同。如果确认收入有三种试点选择及生产完成、销售完成和收回贷款,那么两种核算只是在否定第三种选择上取得了一致。国民经济核算是在生产层次上贯彻权责发生制,而会计核算则主要是在销售层次上贯彻这一原则。 (二)配比原则 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要求在核算当期盈亏(利润)时,要依照各期间内的相关收入和费用进行正确配比。这首先表现在从经济性质上应有因果关系,即收入是由于一定费用耗费而产生;其次是实践上的一致性,即属于某期间的费用必须与相同收益期的收入相配比。 国民经济核算在计算一部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当期净成果——增加值即国内生产总值时,强调要保证中间消耗与总产出相配合,中间消耗的计算范围要和总产出保持一致,以保证准确反映当期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这也是配比原则的应用。但是由于总产出与收入概念的差异,配比原则在此是建立在生产基础上而不是销售基础上,这是两种核算配比原则的基本差异所在。 还须指出,会计关于收入与费用的配比是在历史成本(实际交易成本)原则下在资金层面上成立的,是当期收入的资金与所花费的资金的配比。它注重内容上的配比,却不重视收入与费用中内涵的价格是否一致。而国民经济核算原理规定,在计算增加值时,中间消耗同总产出一样,都应按照现期市场价格估算。因此国民经济核算的处理方法,是以经济意义上的配比为基础,不仅在所属时期、所含内容上,而且在价格上都体现了配比。两种核算在这一点上的差异,在计价原则的比较中可详细看出。 (三)计价原则 会计原则和国民经济核算都是以货币为统一计量单位的核算,从而对资产及相关流量采用何种价格,两种核算都是为核算的关键问题。在可供选择的多种计价方式中,现行企业会计采用历史成本即实际交易成本作为计价基础,即对资产根据其购入成本计价,不考虑资产的重置和变现价值;使用资产形成的经营费用也一起历史成本加以估算。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使核算具有客观性,也十分符合企业会计从投资者角度核算资金及其收益的特点。但是这样核算的资产量是不同时期购买价的混合量,经营费用也是资产混合量在当期的派生流量,而收入则总是以当期价格计算。显然,只有在币值基本稳定前提下,这种计价才有效而合理。为货币购买力和物价持续变动(比如物价上升,货币购买力下降)时,如此处理的结果是一方面造成低估资产价值,另一方面因当期价格的收入与历史成本的费用向派别而高估受益,将持有资产产生的损益记入当期经营的利润并加以分配。 国民经济核算原则上规定,对各种经济交易均以当期市场价格作为基本计价基础,在没有货币交易情况下,估价则根据指出的当期成本和可参照的市场价格做出。通常称此为机会成本原则,即按使用物品与服务是预料到的选择机会估算成本,而不管以前的购买价格是多少。这里包含两个要点,一是强调核算期当期而不是历史各时期的价格,二是强调以市场价格而不是生产成本作为估价基础。 国民经济核算之所以采用了与企业会计不同的处理,主要因为国民经济核算是对经济流量与存量的核算,不是单纯资金量的核算。一国国民财产是历期积累下来的社会产品总和,而不是历期货币投资量的总和,它需要统一的价格作同度量因素来加以综合;同样,以当期总产出扣除中间消耗(本期或以往时期生产)计算当期国内生产总值,其前项与后项也应以同一时期的价格计价,以保证最终产品实物量与价格量的相互对应,使生产计量与分配、使用计量保持一致。 由于计价原则不同,造成了国民经济核算利用会计资料的最大障碍。首先,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有关资料不能直接汇集成企业部门和国民资产负债表,不仅因为前者是个时期价格的混合量,还因为会计核算对在制品和制成品存货适宜生产成本计价的;第二,会计中有关销售和存货资料不能直接推导出企业总产出;第三,会计中有关生产费用的资料不能直接调整为中间消耗;第四,会计中的利润资料不能等同于国民经济核算的企业部门营业盈余,这是由第二和第三点决定的。由此以下,许多流量包括企业部门可支配收入、储蓄、投资都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 (四)划分收支性质原则 企业会计核算原则规定,应将支出区分为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受益性支出是指为了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应计入当期损益,在损益表中反映;资本性支出是指与当期和以后时期收益有关的支出,应计列为当期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然后在本期和以后时期逐步计入费用。 依据收支性质加以划分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得到了更广泛地体现和定义,一般将与当期收益有关的手指成为经常性收支,与资产有关的收支则成为资本性收支。这一原则要求,第一,在计算增加值过程中,中间消耗应仅限于与当期生产耗费相关,不能挤入与未来使其收益有关的支出或耗费;第二,也是更重要的,要区分立足于增加值基础上所产生的经常性收支和与资产变动相联系的资本性收支。经常性收支涉及增加值的收入分配和消费、储蓄活动,它们不会影响支出者与收入者的资产负债变动;资本性收支包括实物投资、资本转移及金融交易活动,收支的发生会对交易双方的资产负债关系产生直接影响。 两种核算关于划分收支性质原则上的一致性,无疑有利于资料的转换和应用。尽管在具体操作上还须作细致的研究,但它为进行一下资料的汇集转换奠定了基础:从企业收益分配资料到国民经济分配核算的各种收入流量,从企业资本收支资料到国民经济有关投资核算的各种流量。 (五)其它 谨慎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所特有的,它要求在核算中对一切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都应合理预计入账,而对可能取得的收入则不能提前入账。这一原则从根本上说是要保证对投资者提供比较稳健的信息,防止其产生任何偏于乐观的收益预期。显然这一原则与会计核算的目的紧密相连。国民经济核算没有功利性目的,无须体现谨慎原则,企业会计在谨慎原则下采用的特有核算方法如坏账准备金计提,存货计价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法等,会影响国民经济核算对会计资料的应用,但这种影响不是根本性的。 另外,交易者分类原则和生产、收入、支出三方等价原则是国民经济核算特有的原则,对于以单个企业为核算对象的会计核算来说,这些原则是根本不必要的。 四、 核算方法 企业会计的基本核算方法是借贷记账法。作为一种复式记账法,它要求分项目建立T型账户,每一账户都分为借贷双方,分别记录与以账户有关的增加、减少及期末余额;任何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将以相等的数额分别计入至少两个对应账户的借贷方。 国民经济核算也采用了账户和复式记账方法。但由于宏观核算的特殊性,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与不完全等同于企业会计,主要差别在于: 第一,企业会计采用借贷记账法,账户要严格区分其性质,不同性质的账户借与贷有不同的增减含义。国民经济核算在大部分情况下(除国际收支表)均采用简单的复式记账,对每一账户的左右两方直接标以支出与收入、使用与来源、资产与负债表,每一项经济交易只要同时计入一个账户的收入(来源)方和另一个账户的支出(使用)方即可。 第二,任何一笔经济交易都涉及交易双方,同时引起实际资源和资金的相向流动。以复式方式描述这一交易,即可以用甲方放弃实际资源,乙方取得实际资源(或甲方取得资金、乙方放弃资金)来表示,也可用乙方取得实际资源放弃资金(或甲方取得资金放弃实际资源)来表示。企业会计核算始终以本企业为立足点,即站在交易的一方来描述企业与外部间的交易。国民经济核算在描述各交易主体(部门)之间在各种经济活动上的联系时,包括了经济交易的双方,是从两方分别描述的,因此在账户记录上表现为四式记账,即从甲、乙双方分别做复式记录。 采用复式记账方法,意味着国民经济账户有着基本一致的结构和平衡关系,从而为资料的利用转换提供了方便。但由于交易者分类原则和四式记账法这些特殊性,从交易一方描述经济活动的会计资料不一定完全满足国民经济核算从交易双方所做的描述。如果能对企业会计核算资料按照交易对方的性质加以区分,那么无疑会大大提高资料的可利用性。如投入资本和负债按照资金所有者的性质, 融资方式分组,产品销售按照购买者性质分组,不仅有助于正确记录企业部门的经济交易,还可为其他部门(企业部门对应方)的记录提供参考材料。 综上所述,由核算对象和目的所决定,国民经济核算与企业会计核算在概念、原则、方法等方面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国民经济核算要利用企业会计核算资料,必须首先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转换有关概念的内涵,尤其要将建立在销售基础上的一系列概念调整为以生产为基础的经济转换。如何实现上述转换,需进一步研究和在实践中摸索。 值得注意的事,会计核算模式也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以往几百年间,它形成了一套较为严谨并得到了公认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然而近几十年来,经济现实的变化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会计模式,使之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如出现了增值会计、通货膨胀会计等。会计的新发展使得它和国民经济核算的关系更加接近了。如增值会计注重反映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并对企业投资者和劳动者的关系做了重新认识;通货膨胀会计则着重反映国民经济状况对企业核算带来的影响,强调以现期成本作为估算资产、确定受益的估价基础。随着增值会计的出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开始由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的配比向生产收入与中间性消耗的配比扩展,等等。这些核算思路和内容,较之传统会计,要更加接近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我国推行的新会计核算制度仍然是国际传统会计方法。因此,我们在研究国民经济核算与企业会计核算的关系时,既要着眼于现行会计核算模式,又必须注意会计制度的新发展。 高敏雪 原载《统计研究》1994(1)

浅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概念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由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的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其目的在于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对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做出评价,借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需要指出的是,经济效益审计与由统计、财会或其他管理部门所进行的分析与检查,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评价活动,而后者则是有关部门结合各自业务工作所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特征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新的相对独立的审计形式,它具有独特的外延和内涵,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有着必然的联系,但也不等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归纳起来,经济效益审计主要特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体具有独立性。必须具有法定资格的专业审计机构和人员,这些机构和人员在审计中必须保持独立的地位和身份,保持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   二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客体具有广泛性。包括企业各种资金及使用资金的部门,甚至使用资金的计划、管理等各个环节。   三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具有规范性。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计算、预算、方案,业务规范、各种标准、技术经济指标及本单位和国内外同类行业历史水平。   四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具有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审计工作结束后只出具经济效益评价审计报告及审计建议书,一般不需作出审计决定。   五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具有多样性。除常规审计方法外,还包括一些现代经济管理技术。如经济活动分析、管理会计、统计分析、管理咨询、经济预测等领域内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   六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有建设性。主要是核实公共资金的效益,评价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明确其经济责任,提出审计建议。   七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目的具有宏观性。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率、效益性的评价,以促进企业资金支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程序   与其他审计程序一样,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也包括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但是,在这三个阶段中,经济效益审计所进行的具体活动,与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是有所不同的。首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更为全面和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其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编制更具体和细致的审计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实际操作难度更大。第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采取突击审计的方式,在实施审计工作前,要给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第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采取详式报告,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与其他审计有较大的区别。审计报告中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运用财务审计和财经审计的方法外,还要运用其他方法。专门运用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的方法包括经济活动分析方法、经济预测方法、现代管理方法等等。经济活动分析方法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它运用运筹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企业经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并透过各项指标及其关系,分析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企业的经济管理状况,拟定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和改善经营管理的措施。经济预测方法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预测经济效益的状况。此外,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所运用的现代管理方法还有决策管理法、统筹法、价值工程等。   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   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总体评价主要审查内容:(1)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主要是确定所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社会贡献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水平。(2)审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数与计划数、目标数相比较,确定完成程度。(3)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和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   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   3、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   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建与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活动的审查。   4、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   企业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考察效益水平的高低,既要看产出的多少,也要看投入的高低,而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主要是指企业所占用和耗用的经济资源。所以资源利用效益的高低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审查资源利用效益主要是分析各种经济活动中所消耗资源的大小,计算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措施。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查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固定资产利用效益、资金利用效益、能源利用效益等。   五、企业经济效益评价   一是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审计项目后,应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审前调查,了解主要业务的特征、生产工艺和技术特点、管理方式等,在遵循科学、有效、相关、可操作性原则基础上,确立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指标内容和计算,均力求简单,易于使用。   二是针对不同的效益审计项目,灵活运用审计指标体系。在实施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活动时,可能采用某一项标准,如当期的经营计划;也可能在同一项目或对其中不同的审计事实采用几个不同的标准,如既采用当期的经营计划,又依据历史水平,并考虑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等,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体现的效益优劣,并由此找出差距,发掘潜力,提高效益。   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应注意将上述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运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运用这些指标。否则,便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了使评价标准更适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便于将来审计建议的落实,在确立审计评价标准时应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认真分析研究评价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适用程度。在指标的使用上要考虑所使用的指标是否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紧密相关,要选取那些确实能反映其经济效益水平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在数量水平的选择上要具有先进性,同时也要具有可行性。   评价标准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审计人员作大量细致的工作。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注意经验的积累,积极收集有关经济活动资料,必要时要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努力把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资料搞扎实。有条件的内审机构可以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评价标准的测算和建立工作。   三是做出恰当评价结论。根据审计项目所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归集、整理、综合分析之后,就需要对照选定的评价标准,做出各个审计重点或分项目乃至整个项目的评价结论。   审计评价中凡涉及审计结论的重大问题,都要具体说明相关的标准、结果及原因,对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也应详细列明理由,便于与被审单位交换意见和部门领导审阅。审计结果是对履行经济责任的证实或是涉及对事、对人的处理,必须保持职业谨慎,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对不当之处进行修改。但是被审计单位提出的意见不合理、不符合事实的,审计人员应坚持原则,维持原有的审计结论。必要时可将被审计单位的意见与有关审计证据作为审计报告的附件,以供审核该报告和做出处理决定时参考。   六、企业效益审计成果的利用   企业效益审计成果的利用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财务收支审计报告中单独列出,另一种是以专题审计报告的形式出现。管理、体制、机制等效益方面的问题不同于合规性审计的违规违纪问题容易判断和处理。企业效益方面的问题有很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仅仅从某个方面和某个环节很难判断其对错优劣,必须从整体性和系统性上思考才能把问题说清楚。企业效益审计方面的问题不象合规性审计的问题简单明了,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直接规定,企业效益方面的问题有很强的状态依存性,条件不同,结论也不同。因此,企业效益方面的问题必须从公认的条件出发,经过严密的论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结论利益相关方才会信服和应用,企业效益审计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否则,条件不充分、论证欠妥当、结论不准确或者武断地给出结论,既不会得到利益相关者的认同,更不会积极进行整改,企业效益审计的成果就付诸东流。因此,企业效益审计报告应当采取专题审计报告的形式,而且这种专题报告要具有研究的性质。   根据企业效益问题的性质和范围,专题效益审计报告可分为针对特定项目(单位)的微观专题审计报告、针对同类项目(单位)的中观专题审计报告和针对普遍性问题的宏观专题审计报告。特定项目的审计报告由审计组完成,同类项目的审计报告由组织实施该同类项目的单位完成,宏观管理方面的审计报告由审计机关完成。如果问题容易分析和解决,专题审计报告的形式可以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提出建议的三段论方式;对比较重要且别人尚未意识到的复杂问题,仅仅提出问题也是可以的。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几种方法

分享到: 收藏推荐 社队企业要加强经营管理,全面提高经济效益,要求用最少的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取得最大的劳动成果。为此基层企业要开展经济活动分析,分析影响经济效益变动诸因素,计算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的潜力,从而达到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根据分析的目的,掌握的资料和管理的要求,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经济活动分析的方法。 (一)因素分析法(因素替换法)。求出两个有关经济指标之间的差额,然后深入分析影响这个差额各因素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其计算方法是报告期数,逐项代替基期数(或前期数,下同)。例如:企业“总产值”的变动,受工人人数变动、工作日数变动、每日工作小时变动和时劳动生产率变动四个因素的影响:_ 总产值=工人人数x工作日数x每日工作小时x时劳动生产率 根据这种因素关系,可以用因素替换法进行绝对数的效益分析,也可以分析相对数的变动荃响。例如:某企业两个月的生产情况如下表:基期报告期报告期/基期差额 总产值.‘元,{585,。”。{683,55{,“·“+98,550 工个杏弊‘人,…6。。

建筑企业经济类型指的是什么?

。。。找这道题的答案发现了个不得了的东西。。楼主给我邮箱,我发给你。你看了应该也会有所启发。

电厂通过节能改造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措施分析。请我一些这方面的资料 非常急~

以下是我们在培训时的一些资料,发给你,希望有用:【摘 要】经济运行分析,就是通过分析找到影响火电机组经济指标的各种因素,运行人员通过调整使机组效率得到提高,或通过设备治理可以得到改善,最终达到提高公司经济效益的目标。文章主要对火电机组经济运行分析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机组;经济运行;锅炉效率;循环效率;标准煤耗 【中图分类号】 TM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151(2006)07-0131-02 随着电力市场改革,各电厂进行了公司制度改革,这意味着各公司自负盈亏,必须依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单元机组运行经济性,是企业效益的根本所在,因此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应该从这一方面挖掘潜力。 发电厂运行经济性,一般是通过主要经济指标,发电标准煤耗和厂用电率来衡量的,这两个经济指标上去了,公司的效益就可以得到提高。同时,找出影响经济指标因素着手去解决问题,就可以找出不足,进一步提高电厂的生产和管理水平。 发电标准煤耗是每发1KW.h的电所需要的标准煤,bb=0.123/ηbηpηtηriηmηg其中ηb、ηp、ηt、ηri、ηm、ηg,分别代表锅炉效率、管道效率、循环效率、汽轮机相对内效率、汽轮发电机机械效率、发电机效率。厂用电率是机组每发1度电所消耗的厂用电量。 管道效率、汽轮机相对内效率、汽轮发电机机械效率、发电机效率,大小取决于设计、制造、安装,同时除汽轮机相对内效率偏低,约78%~90%左右,其他三个效率均在95%~99%左右,提高空间不大。锅炉效率、循环效率、厂用电量与运行调整关系密切,只要调整得当,仍有潜力可挖。下面着重从这几点着手讨论: 一、锅炉效率 锅炉效率是表征锅炉运行经济行的主要指标,它的计算方法是通过反平衡方法计算出来的,其影响因素主要有:排烟损失、化学不完全燃烧损失、机械不完全燃烧损失、散热损失、灰渣物理热损失等。 1.排烟损失在锅炉热损失中占最大的一项,排烟温度每增高10~20℃,可使排烟损失增加约1%。减少排烟损失措施主要有保证锅炉各受热面清洁,即进行炉膛水冷壁、烟道、空预器受热面吹灰,炉膛及时打焦,减少其换热热阻;在保证主汽温度的前提下适当降低炉膛火焰中心高度;减少炉膛烟道漏风,减少空预器漏风系数。 2.机械不完全燃烧损失。指的是部分固体碳粒在炉内未燃尽造成的热损失。通过运行人员调整,合理选择送风量维持最佳过剩空气系数,特别是低负荷做好稳燃工作,高负荷防止炉膛结焦、变工况时及时调整风量、改变配风方式,增加燃料在炉内停留时间;合理选择煤粉细度,增加风、粉混合,使各项损失之和最小。 3.化学不完全燃烧损失。指的是烟气中残留的可燃气体,控制主要通过调整燃烧,保证合理氧量,使燃料在炉内完全燃烧。 4.散热损失。加强各受热面保温,减少散热损失。 5.灰渣物理热损失。主要与煤中含灰量和灰渣温度有关。 二、循环效率 循环效率主要与主蒸汽参数、凝汽器真空、回热设备等因素有关。 首先,主汽压力是单元机组监视和调整的主要参数,主汽压力降低,蒸汽在汽轮机内作功焓降降低,使机组汽耗率增大;主汽压力太高,使锅炉、汽机承力部件应力增大,造成设备损坏,同时使汽轮机末级叶片湿度增大,叶片冲蚀,压力太高超过锅炉安全门动作值时,安全门动作,浪费工质。因此额定负荷工况,要保证主汽压维持在额定值。现在大机组也参与电网调峰,低负荷时一般采用滑压运行,应尽量保证调节汽门全开,以减少节流损失。 其次,主汽温度波动对机组安全、经济运行有很大的影响,主汽温度提高,可提高机组经济性,但温度过高会使金属材料机械强度降低,金属材料蠕变速度增加,机组寿命缩短,超温严重时,可能引起过热器爆管;主汽温降低,焓降降低,汽轮机汽耗增加,经济性降低,使汽轮机末级叶片湿度增加,对叶片冲蚀作用加剧,主汽温度下降过多,往往是发生水冲击的先兆。因此,机组运行中,要保证主汽温度在额定值。主汽温度调整手段较多,应优先采用改变火焰中心、烟气挡板、烟气流量等烟气侧调整手段,用蒸汽侧减温配合调节,尽量减少换热中的不可逆损失。 再次,凝汽器真空:凝汽器真空度对机组煤耗影响较大,真空度每下降1%,煤耗约增加1%~1.5%,出力约降低1%。真空降低太多,排汽缸温度升高,甚至造成轴瓦振动增大,威胁机组安全;还造成机组出力下降,若维持工况不变,势必增大进汽量,引起串轴增大。维持好凝汽器真空,不管对机组安全性、经济性都有好处。 影响真空的因素主要有:循环水量、循环水温、凝汽器铜管清洁程度,机组负荷、真空系统严密性、真空泵效率、轴封压力等。 第一,循环水量大小主要受循环水泵启动台数、管道阻力、循环水前池水位影响。应该计算一下多启一台循环水泵,提高凝汽器真空,对多发电量与循环水泵多耗电量进行经济技术比较,看哪个更有利。管道阻力增大时应及时清理凝汽器冷却水滤网,清理凝汽器水侧杂物;前池水位降低时,应及时补水保证循环水正常出力。 第二,循环水温主要受季节影响较大,同时与凉水塔散热好坏也有关系,应检查凉水塔淋水喷嘴喷水是否均匀。夏季可适当补深井水来降低水温。 第三,凝汽器铜管清洁程度可以通过投运较球清洗系统保证,也可以在机组检修时进行凝汽器清理工作。 第四,真空系统严密性可以通过真空严密性试验判断,也可以通过增启备用真空泵,真空提高的程度来判断,若是真空系统不严,应进行查找、消除。 第五,真空泵效率除与泵本身特性有关外,还于真空泵工作水温有关,水温升高时应采取措施降低水温。 第六,真空还与凝汽器热负荷有关,其中包括低缸排汽,汽缸疏水,管道疏水、高加危急放水,低加至凝汽器疏水,小汽机排汽,凝汽器真空较低时,应采取措施减少凝汽器热负荷。 第七,回热系统:保证各高加、低加正常投入,高、低加出口温度应与机组负荷对应工况相符,给水温度每降低10℃,煤耗约增加0.5%,水温降低时应及时查清原因消除;加热器疏水水位调节投入自动,要防止水位高,影响换热;水位过高,疏水返入汽缸,造成水冲击。同时要防止水位过低,排挤低一级抽汽。作好加热器维护工作,保证较高的高加投入率。 三、轮机经济运行的有关因素 轮机经济运行与下列因素有关:合理分配负荷,尽量使汽轮机进汽调节阀处于全开位置,减少节流损失;尽量回收各项疏水,减少机组汽水损失,减少凝结水过冷度,减少凝汽器端差;保证轴封系统工作良好,避免轴封漏汽量增加。 四、降低厂用电率 辅机运行方式合理与否对机组的厂用电量、供电煤耗影响很大,各辅机启停,应根据机组工况变换进行合理经济调度。对火电机组来说,给水泵、循环水泵,引、送风机、制粉系统所消耗的电量占厂用电的很大比例。 第一,给水泵是电厂内容量最大的辅机设备,节电潜力在于,机组启动过程中,及时切为汽泵运行;电泵运行中,给水流量达到循环关闭条件时,及时关闭,大部分电厂给水泵再循环门均存在漏流现象,浪费厂用电现象,应加强弥补这方面内漏缺陷。 第二,循环水泵节电,在于进行经济技术比较,在保证真空条件下,两台循泵运行时,及时停运一台。 第三,引、送风机节能:机组正常运行中或工况改变时,两台引、送风机均保持连续运行,要保证引、送风机节能,应主要从设备治理,保证引、送风机在高效率下运行;消除炉膛、烟道,空预器漏风;加强燃烧调整,工况改变时合理配风;保证电除尘良好投入,避免烟气中灰粒对引风机叶片的磨损;加强制粉系统热风调整等,均可以保证引送风机节能。 第四,制粉系统在电厂中厂用电节能潜力较大,主要是制粉系统运行受到影响因素较多,如煤质变化、钢球装载量、煤粉细度、木屑分离器、小筛子、粗粉、细粉分离器、回粉管再循环开度等,运行人员要作好对制粉系统参数的监视调整,根据煤质变化及时改变送风量,保证磨煤机出口温度在允许范围;钢球装载量减少时及时加钢球,保证磨煤机经济出力;煤粉细度要保证经济细度;对木屑分离器、小筛子及时清理,保证通道畅通。 第五,机组启动时,在条件容许时,及时切换厂用电,即将启备变电源切为本机带,尽量少用外购高价电。 五、提高电厂自动装置的投入率 提高电厂自动装置的投入率减少运行人员操作,减轻劳动负担,同时自动装置调整较人员调节及时,调节动作较快,容易保证设备和运行参数在最佳值工作,还有助于降低厂用电量。 六、根据机组状况,合理改变运行方式,使机组或辅机在最合理的方式小运行 七、加强设备治理,消除设备故障,彻底根除七漏现象,减少电厂工质浪费和材料损耗 八、优化电厂内机组负荷分配 优化电厂内机组负荷分配不同类型的机组,具有不同的经济性;即使同一类型的机组,由于设计、安装维护等原因,具有不同的热力特性,机组煤耗也不同。对机组本身而言,在不同工况其热效率也不同。因此,当中调对电厂下达总负荷指令时,在电厂内部可以对不同机组进行负荷二次分配,分配原则一般根据机组的煤耗特性或等微增率分配负荷,使全厂经济性最好。 九、优化机组启、停 当中调下达电厂停一台机组备用时,电厂在不考虑消缺因素时,要考虑让煤耗高的机组优先停运。多台机组备用,机组要求启动时,优先考虑启动煤耗低的机组,这样可以降低全厂煤耗,提高经济性。 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要提高效益,效益从何而来?从机组提高经济性而来。因此企业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要尽可能提高经济性,提高自己在电力市场的竞争力。

企业经济运行分析工作报告

   一、生产平稳增长,产销基本平衡   1-2月份,呢绒生产与上年同比增长较快,增幅明显高于上年水平。毛纱线生产累计同比增长3.37%,增幅略有下降(-2.78个百分点)。毛纺制品中的针织人造毛皮、毛毯、地毯生产1-2月份累计同比呈现明显增长的态势。1-2月份规模以上毛纺织、毛针织和毛纺制品业累计产销率分别为96.35%(+3.63个百分点)、99.49%(-1.67个百分点)和96.18%(-3.74个百分点),产销基本平衡。    二、固定资产投资   初步统计,1-2月份毛纺织和染整精加工、毛制品制造、毛针织品及编织品制造行业固定资产实际完成投资同比均有较快增长,显然随着两个市场的复苏,行业投资升温。    三、内外销市场   1、内销稳步回升   内销是毛纺行业走出困境,提高自身应对能力最重要的支撑力量。初步统计,1-2月份全行业内销市场与上年同期相比明显好转,规模以上毛纺织企业、毛纺制品企业完成销售产值同比均有明显回升,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34.85和29.86个百分点,显现出较好回升势头。其中,毛纺织业销售产值增幅略高于纺织业增幅。毛针织企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长11.70%,比上年同期增长6.59个百分点。分行业产品的内销比重进一步提高,内销市场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观察1-2月份主要毛纺产品国内零售市场销售情况,全国重点大型百货商场的男西装销售同比提高30.12%,比上年提高了41.49个百分点;羊绒衫及羊毛衫销售同比下降0.56%,回落0.54个百分点,与上年基本持平。   2、外销明显复苏上年一季度毛纺产品出口形势极为严峻,出现了严重下滑,因此,与较低基数相比较,今年1-2月份多数毛纺大类产品出口数量呈现明显回升。规模以上毛纺织、毛纺制品企业1-2月份完成出口交货值同比分别增长15.58%和13.05%,但仍低于同期纺织业出口交货值平均增长17.60%的水平。据海关统计,1-2月份毛纺主要产品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7.30%,提高41.57个百分点。各大类产品出口数量均出现明显的回升势头。总的来说,由于上年基数较低,1-2月份出口相比去年同期的困难局面有显着的好转,以羊绒为主要原料加工的"服装类上下游产品出口数量增长幅度尤为明显,只有羊毛地毯等个别品种出口数量出现下跌。毛针织服装出口数量增长7.84%,回落了19.43个百分点,单价同比增长32.46%。梭织服装及毛织物出口单价继续下跌。1-2月份毛纺产品主要出口市场除日本外,出口金额同比提高显着,欧盟、美国主要毛纺产品出口金额同比分别上涨24.17%和26.61%。   但主要出口市场出口份额萎缩,欧盟、美国、日本、香港等主要出口市场所占总份额为54.57%,比上年下跌了近10个百分点。从出口地区观察,出口额排在前五位、总额占比达67.26%的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广东等省市出口额均出现增长,其中浙江省回升速度最快,同比增长45.64%。    四、全行业效益   1-2月份规模以上3841户企业共实现利润9.60亿元,同比增长101.25%,高于纺织业83.14%的增幅,行业效益明显好转。亏损企业亏损额为4.12亿元,同比减少了22.82%,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7.99个百分点,亏损面为27.20%,仍高于同期纺织业亏损面20.02%的水平。   1、毛纺织行业   1-2月份规模以上1499户毛纺织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2亿元,同比增长27.97%;利润总额5.71亿元,同比增加2.89亿元(+102.12%),效益明显提高。   2、毛针织行业   1-2月份规模以上2104户毛针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26亿元,同比增长18.54%;生产与销售增长较快,相应的企业营业费用及管理费用同比增长。产成品同比下降了1.29%,应收账款同比减少了2.09%,资金周转加快。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21亿元,同比增加1.54亿元(+92.13%),行业运行质量同期显着提高,回升势头进一步增强。   3、毛纺制品行业   1-2月份规模以上238户毛纺制品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62亿元,同比增长32.51%;利润总额0.68亿元,同比涨幅高达147.90%。该行业复苏并恢复快速增长,效益提高。    五、毛纺业原材料市场   今年1-2月份国际市场羊毛价格增长较快,随着全球经济形势好转,主要羊毛出口国汇率走高,也助长了羊毛价格上涨。据海关提供数据,1-2月进口羊毛4.94万吨,同比增加29.48%(+49.24个百分点),市场需求旺盛。    六、上半年行业运行走势展望   1、利好因素   1)内外销市场回升向好。内销市场潜力巨大,国际市场明显复苏,一季度全行业运行各项指标均明显好于上年同期。2)围绕《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的关于企业管理、品牌建设等指导意见得到推进落实。有利于行业进一步加快调整步伐。3)企业积极应对危机,增强了自身的应对能力。企业更加重视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营销渠道建设、科学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注重提升内涵将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