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

阅读 / 问答 / 标签

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交通量的不断增大,交通问题变的日益严重,人们逐渐意识到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nomy and society, increasing urban traffic volume, traffic problems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 people come to realize that

城市经济学与城乡规划的关系

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统称;对一定时期内城乡社会和经济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出自《城乡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文名城乡规划属性公共政策有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学科编号0833分类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快速导航概念分类工作原则有关法律阶段划分开设专业改革成效概念出处《在中国市长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城乡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制定好城市规划,要按照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兼顾,综合布局。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进行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遗产等一系列关系。通过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工作,促进城市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乡规划是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任务、促进土地科学使用为基础、促进人居环境根本改善为目的,涵盖城乡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所称的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概念分类按行政层级分为国家级规划、省(区、市)级规划、市县级规划;按对象和功能类别分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按所覆盖时间的长短分为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总体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编制本级和下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其他规划要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细化,也是政府指导该领域发展以及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特定领域相关政策的依据。区域规划是以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细化和落实。跨省(区、市)的区域规划是编制区域内省(区、市)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的依据。国家总体规划、省(区、市)级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5年,可以展望到10年以上。市县级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的规划期可根据需要确定。工作原则城乡规划编制是指各级人民政府根据一定时期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依法编制规划文件,以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功能布局,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一般工作原则包括:1、城乡规划要为社会、经济、文化综合发展服务当前我国正处在加速城市化的时期,即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各种社会、经济矛盾凸显,对政府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城乡规划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之一。城乡规划、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发展,不断优化城乡人居环境。实施城乡规划与城乡综合发展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据的。没有城乡的不断发展就不可能为实施城乡规划提供物质基础。在编制城乡规划时是否有利于区域综合发展、长远发展,应当成为我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简述新时期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 (1)任何革命和进步的改革,归根结底,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根本的就是要建立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社会生产力,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我国农村在经济体制改革前实行人民公社制度。经营管理上实行生产队、生产大队和人民公社三级管理体制,劳动产品分配主要以生产队为单位。当时我国农民在农业劳动中使用的生产工具比较简陋。这种生产工具要求的是个体劳动,所形成的生产力还比较低,基本上只能自给自足,还是自然经济。人民公社体制管理过于集中,完全脱离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产品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无法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违背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原理,使我国农村经济十多年徘徊不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人民公社制度的取消,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大量剩余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去发展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崛起,是人们未曾预料的大收获,农村中集体的、个体的及私营的企业迅速发展起来。改革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日益充分地发挥出来,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说明社会主义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大中型国营企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因此,增强企业活力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从1985年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这主要是:第一,国营企业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第二,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增强了市场经济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经过改革,城市经济生活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如何促进农村与城市经济和谐发展

1、农业发展与城市化农村体制改革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动力基础。大量剩余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推动了乡村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农业生产满足了非农产业发展的需要,农村经济发展与收人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向非农产业与城市转型的推动力,产生大量的刹余劳动力与一定的剩余资金,可以向非农产业与城市地区流动、集聚与发展。这是从一般意义上而言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农业生产在满足农民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有了大量的剩余产品与剩余资金;另一方面,可以解放出一部分剩余劳动力,二者结合,就促使了非农产业的产生,即乡村工业化的发展。2、乡村城市化道路的形成乡村工业化为乡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农民首先要实现非农产业转化,然后再实现空间转移与生活方式的转化,而乡村工业化模式的多样性有形成了乡村城市化模式的多样性。由于地理区位、历史基础和发展环境条件的差异,中国乡村工业化有多种模式。而乡村工业化模式的多样性必然造成乡村城市化动力和城市建设机制的差异。乡村工业化对乡村城市化的影响是复杂的;首先应该肯定,乡村工业化是中国城市化急速发展的一种强大推动力量,在市场机制引导下,它既大大减轻了政府推进城市化的负担,为城市化推进提供了非农产业活动支持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物质和资金支持,有创立了城市化的新模式,使其形成了多元推动、多模式发展的新格局,同时也极大改变了城市体系的结构。3、教育、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教育是关系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立国之根本,对于农业、农业人口、农村人口占较大比重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农村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农村教育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有基础性的推进作用。这里主要分析教育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一是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许多国家宏观研究报告指出,一个地区人学登记率或者平均教育水平越高,从这一地向其他地区的移民率也越高。由于教育设施的缺乏,加强了农民乡城转移的愿望。如果单纯考虑自身就业与收入一部分农民家庭在当地还是能够获得比较丰厚的收人或者能够够过上比较满足的生活,但是往往是由于在农村地区或者一些小城镇,甚至小城市教育设施缺乏的因素,促使他们选择进行乡—城转移。他们可以不为自己将来的发展考虑,也许对他们来说将来在当地会发展更好,但是必须考虑孩子的前途。孩子的前途首先表现在接受初等与中等教育上。在农村地区,有些村没有小学,有此小城镇没有中学,有些县城的学校教育质量不高,每年高考入学率不高,这些因素都会促使农民进人教学质量相对较高的县城或者大中城市,有一些农民企业家还会在省会城市或在沿海大城市买房子,以专门送孩子去读书。对于大多数没有条件的农民来说,县城可能是更为现实的选择。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化城市化就是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现代城市文明,让人们生活得更好、更舒适,不仅是扩大享受城市文明的人口数量,而且是提高所有居民生活的质量。一是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本身就是衡量城市化进程的一项重要指标;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农村居民的就业,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三是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如对于汽车、摩托车、冰箱、彩电、电视机、电脑等方面的消费以及通信费用,会大大促进城市非农产业的发展;四是农村墓础设施的改善,可以加强农村居民与城市的联系,让农村居民不仅在农村享受到现代文明,同时也可以通过便捷的交通、通信设施,享受到城市的各项服务;五是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城乡生活条件差异的缩小,居民向城市迁移的动力减小,也可以减缓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给城市带来的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压力。发展中国家的公共投资往往偏重于向城市分布。农村向城市移民至少能使某些农村低收人人群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由偏重城市的公共投资带来的不平衡的经济发展之中。5、城市发展的吸引刀、拉动才和扩散力城市地区相对较高的生产力水平以及优越、舒适、便利的生活方式,对乡村地区产生了磁力与示范效应,极大影响了乡村地区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吸引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城市化地区流动,促进生产要素在乡村、小城镇、小城市的集聚,带动了乡村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具体而言,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拉动力表现在三个方面:城市产业的吸引力,城市生活方式的拉动力,城市本身的发展从产业上与地域上向农村地区的扩散力。吸引力力,是指非农产业与城市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产生的较为稳定的高收益,高利润对乡村地区资金、劳动力的吸引力量。一般而言,非农产业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因而其收益也相对较高,就能够吸引农村的闲散资金与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流动与集聚,乡村工业化即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他成为乡村诚实话的重要一步,首先实现了产业的转型,为其他方式转型提供了提供了产业基础。这个乡村工业化推动乡村城市化发展的过程,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拉动力,是指城市的生活方式与较高的收入水平,对乡村人口产生的示范效应以及对人口产生的强烈吸引力量。他会引起大量的乡村人口直接向城市流动与聚集。城乡收入差别是引起乡村劳动理想城市转移的主要动力。在城乡之间的户口制约有所松动之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他们希望在城市能够获得较高的收入水平,最起码是获得高于在乡村的收入水平。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的差别,是引起乡村人口迁移的又一个动力。人们希望自己能够享受城市的生活,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接受较好的教育,有机会接受更多文明社会的熏陶。农民是农村社会的主体,其生活方式受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几有封闭性、落后性、生活节奏缓慢等特点;而城镇居民对于农民在就业、收人、文化生活、社会地位等物质和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抗拒的拉力。扩散力,指随着城市的成长、壮大,城市产业规模、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张,原来的城市从空间上不断向周边的郊区或者乡村地区蔓延与扩张的力量。这主要是,城市产业的规模扩张与升级换代,使得一些产业与投资向城市边缘区、周边的小城市或者小城镇扩展。城市中心地区由于地价上升,需要将一部分原有的初加工产业,或者占地面积较大的产业,或者市场竞争力下降的产业,向周边乡村地区转移,代之而起的是一些科技含量较高、能够创造出较高收益的产业,以便降低生产成本,创造更高的收益。这就促进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中上所述,乡村与城市的发展是相互补充的,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城市的也发展离不开农村。只有注重城市与农村关系的调整,工业与农业关系的协调,才能同时促进乡村与城市的同时发展,达到共同富裕。

区域经济是城市经济学内容吗

不是。区域经济不是城市经济学内容。区域经济学(RegionalEconomics,也称地区经济学)是经济学与地理学交叉而形成的应用经济学。空间经济学一词常作为区域经济学的同义词。当区域经济学的课题特别涉及到城镇时,则使用城市经济学一词。区域经济学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关系协调的科学。其与区位理论既有联系,也存在区别。区域经济学隶属于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

城市经济改革的举措有哪些?

一、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如何增强企业的活力。而要增强企业活力,首先应该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如上所述,在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下,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是,经济管理权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实际上是各级行政机构的附属物,缺乏必要的自主权和生气活力。所以,实行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应扩大企业自主权,以增强企业的活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1978年10月开始试点工作。首先在四川重庆钢铁公司、成都无缝钢管厂、宁江机械厂、四川化工厂、新都县氮肥厂和南充钢厂等六家企业开始。到1979年初,四川省试点企业已扩大到100家。制定了14条扩权办法。主要内容是:在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允许企业可以增产市场需要的产品并可组织来料加工,允许企业可以销售商业、物资、供销部门不收购的产品;允许企业可以试制新产品,并可自己组织展销。在增产增收的基础上,企业可以按工资总额和计划利润指标,进行计划内利润留成和超计划利润留成,职工可以得到一定的奖金;折旧基金留归企业部分由40%提高到60%。流动资金试行金额信贷,有的企业经主管部门同意,可以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可以利用外资对外装配加工等。以上试点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79年5月,国家有关部门也在京、津、沪等地选择一些企业进行试点工作。为了加强扩权试点工作的指导,1979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关于国营企业实行利润留成规定》、《关于提高国营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率和改进折旧费使用办法的暂行规定》、《关于开征国营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税的暂行规定》、《关于国营工业企业实行流动资金金额信贷的暂行规定》等5个文件。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选择企业试点。到1979年底,全国扩权试点企业扩大到4200家。到1980年又发展到6600家。这些企业占全国国营企业总数的16%、产值的40%和利润的70%,商业系统扩权试点企业8900个,占商业系统独立核算单位的50%。通过这些实验性的改革,使企业在责、权、利方面得到初步结合,特别是企业利润分配由过去的企业基金制度改为利润留成制,使企业经济利益与经营成果初步挂起钩来。随着国家对经济调整工作的进行,并在总结前几年扩权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1984年5月国务院又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即扩权10条),在生产经营计划、产品销售、产品价格、物资选购、资金使用、资产处理、机构设置、劳动人事、工资奖金和联合经营等10个方面,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企业自主权的扩大,初步改变了企业只按国家计划生产,不了解市场需求,不关心产品销路,不关心盈利亏损的状况,开始树立和增强经营观念、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观念,使企业的活力得到初步增强,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技术和进步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企业增产增收,国家和企业都增加了收入。二、全面推行经济责任制经济责任制是在国家计划指导下,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为目的,把责(经济责任)、权(经济权力)、利(经济利益)紧密结合起来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这种管理制度的实行,可以把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三者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提高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企业生产的发展和职工收入的增加。经济责任制要求企业的主管部门、企业、车间、班组和职工,必须层层明确在经济上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建立和健全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各项专责制和岗位责任制,并采取一定的考核和奖惩办法,它要求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三者的关系,把企业、职工的经济责任、经济效果同经济利益联系起来,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多劳多得,有奖有罚,克服平均主义。实行经济责任制,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方面是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即解决企业经营好坏一个样的问题(即企业吃国家“大锅饭”);另一方面,是建立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制,处理好企业内部的关系,解决好职工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即职工吃企业“大锅饭”)。贯彻经济责任制,企业所应遵循的原则是,必须全面完成国家计划,按社会需要组织生产,认真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保证产品质量;努力降低生产成本;职工收入只能在生产发展的基础增长;要有奖有罚;要把贯彻、完善经济责任制与技术改造结合起来,要统筹兼顾,加强领导等。国家对企业实行经济责任制在分配方面主要有三种类型:(1)利润留成;(2)盈亏包干;(3)以税代利,自负盈亏。具体形式有:基数利润留成加增长利润留成(适用于增产增收潜力较大的企业);全额利润留成(适用于生产正常、任务饱满、利润较稳定企业);超计划利润留成(适于任务严重不足,利润大幅度下降企业);利润包干(适用于潜力较大微利企业);亏损包干(对亏损企业实行“金额补贴,亏损不补、减亏留用或分成”等办法);以税代利、自负盈亏(适于管理水平高、生产稳定、有盈利的大中型企业)。另外,在二轻集体所有制企业由统负盈亏改为自负盈亏,并确定一个合理的课税所得额为基数,增长部分按一定比例减收所得税,税后利润大部分留给企业。1981和1982年,工业企业普遍推行了经济责任制。企业内部实行经济责任制,把每个岗位的责任、考核标准、经济效果同职工的收入挂起钩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调动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增产增收;(2)促进了企业的整顿,企业的经营管理得到了改善和加强;(3)比较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吃“大锅饭”、平均主义问题,使按劳分配原则得到进一步的贯彻;(4)进一步改变了对企业统收统支,捆得过死的状况,使企业有一定的机动财力,可用于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兴办集体福利设施,改善生活条件;(5)不仅对一线生产工人落实了经济责任,而且对领导干部、技术人员、业务人员和辅助人员等都有明确的责任,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建立起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6)促进了工业的调整。总之,经济责任制的推行,为工业企业在管理体制改革上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三、实行利改税制从1980年开始,曾在400多个工业企业中进行“以税代利,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试点工作,效果较好。试点企业销售收入的增长,明显地超过总产值的增长,特别是实现利润和上交税费的增长,大大高于总产值和销售收入的增长。而且在企业实现利润的增长部分中,保证了大部分以税金和资金占用费的形式上缴国家,企业所得也增加了。试点结果表明,上缴利润改为上缴税金的方向是正确的。1983年4月,国务院决定实行利改税的第一步,即税利并存制度(见1983年4月24日国务院批转《关于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在企业实现利润中,先征收一定比例的所得税和地方税,然后对税后利润采取多种形式在国家和企业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并从1983年6月开征国营企业所得税。根据规定,凡是有盈利的国营大中型企业,其所实现的利润按55%的税率交纳所得税,其税后利润,一部分上交国家,一部分按照国家核定的留利水平留给企业。上交国家部分,可根据企业不同情况,分别采取递增包干上缴、固定比例上缴、交纳调节税和定额包干上缴4种办法。有盈利的国营小型企业,根据实现的利润,按八级超额累进税率交纳所得税。交纳后,由企业自负盈亏,国家不再拨款。对税后利润较多的企业,国家收取一定的承包费,或者按固定数额上交一部分利润。对于亏损企业,继续实行定额补贴,超亏不补,减亏分成(国家政策允许的亏损)。凡属经营不善造成的亏损,责其限期整顿,在规定限期内,经财政部门审批后,适当给予亏损补贴,逾期不补。第一步利改税是税利并存。企业缴纳税利后,留用的利润,要建立五项基金,即新产品试制基金、生产发展基金、后备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和职工奖励基金。这五项基金必须分别管理、分别使用。一般说,前三项基金不得少于全部留利的60%,后二项基金,不得高于留利的40%。1983年实行利改税第一步的国营工业企业共26500户,为盈利企业总户数的94.2%。 1983年全国实行利改税的国营企业新增加的收入,以税金和利润形式上缴国家的部分约占70%左右,企业所得约30%左右。其中用于职工奖励基金的部分约为8%。第一步利改税实行后,企业的大部分利润以所得税的办法的办法上缴,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基本上纳入固定轨道,减少了过去那种争基数、争留成比例的现象,比较好地处理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体现了“国家得大头,企业得中头、个人得小头”的分配原则。不过,利改税第一步,仍有一些缺陷,主要是企业纳税后的税后利润,还须在国家与企业间进行分配,因而还不能真正体现企业的盈亏责任制。同时,利税并存,企业所得税和税后利润的分配,仍然是按照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来分配,因而行政干预自然存在。为了克服上述缺陷,中央决定自1984年10月1日起,实行第二步利改税。其基本内容是:将国营企业应当上交国家财政的利润按11种税种向国家交税,税后利润归企业自己安排使用。具体办法是,国营大中型企业按55%的比例税率交纳所得税,然后再按照企业不同情况,征收调节税。对国营小型企业则按新的八级超额累进税交纳所得税。实行利改税制是解决国家和企业在分配关系上的一条新的、正确的、有效的途径。它通过设置税种、税制进一步改善税制,可以充分运用税收的调节作用,更好地调节国家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同时利改税后,税率固定,企业同国家之间的分配关系固定下来;它既能使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均衡入库,又能使企业心中有数,有更大的压力和活力,来努力改善经营管理,以便争取更多的收入。另外,实行利改税后,还可减少部门、地区对企业过多的行政干预,国家也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利用税收杠杆,调节生产与分配,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四、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文化大革命”时“左”的指导思想,片面强调“一大二公”,人为地搞生产资料所有制升级,消灭个体经济,使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越来越单一化,结果生产停滞不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方针指引下,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实行国家、集体、劳动者个体一起上的方针,支持城镇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发展。同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以及外商独资经营的企业也发展起来。国家在支持城镇个体工商业发展的同时,还允许他们(包括待业青年和其他人员)根据生产需要申请合作经营,也可以按平等互利原则,与国营经济组织联营。集体企业在遵守国家法令和国家计划指导下,有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集体企业还可按照自愿组合、自负盈亏、民主管理、职工集资、适当分红、集体积累、自主分配的原则,自主经营管理。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引下,我国城镇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这种情况从社会劳动者人数的变化可以看出。如1978年,城镇个体劳动者人数为15万人,1982年发展为107万人,1984年更增加为339万人;农村集体和个体劳动者,1978年30250万人,1982年33278万人,1984年增加到35368万人。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人数1978年7451万人,1982年8630万人, 1984年8637万人。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人数,1978年2048万人,1982年2651万人,1984年增加为3216万人。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人数比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人数增长快,是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大力支持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结果。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分布在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科研文教卫生等行业。在支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同时,还大力发展全民、集体、个体经济之间的灵活多样的合作经营和联合经营,使整个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五、改革流通体制长期以来我国旧的流通体制是一种按行政区、行政层次统一收购与供应的单一的流通体制。这种流通体制,商品流通渠道少,流通环节多,流通网络不健全,不能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需要,而且给人民生活也带来许多不便。因此,必须进行改革。流通体制的改革,是要建立一种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减少流通环节的商品流通体制。建立和发展以社会主义国营商业为主体,以城市为中心的集体、个体、联合体等多种商业形式的流通体制。国营商业改革,要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区别行业特点和企业规模,实行多种管理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业经营者。中心城市的贸易中心,要坚持开放服务原则,进一步突破行业、部门、地区和所有制的界限,通过相互渗股而组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定分配的批发企业,发展多种批发方式,进行灵活经营。同时还要加强商业网点、设施的建设,减少流通环节。建立发展多种商品流通渠道。恢复货栈贸易,积极发展集体商业和个体商业,恢复城乡集市贸易,开展工业产品的自销,并试办农工商联合企业等。国营商业与供销社实行商品分工、城乡通开的新体制。农村供销合作社是集体商业组织,要在社员自愿原则下,继续扩大吸收社员股金或采取集资形式兴办企业。要充分利用遍布城乡的网点、人员、资金和设备等有利条件,逐步建立起生产、加工、运销等多功能的服务体系,并要从提供信息、原材料和推销产品等方面积极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各级供销社要积极发展跨部门、跨地区的多种形式、多层次的横向联合,发展多种流通方式。对于某些产地比较集中的产品,可组织专业企业联合集团,组织产销联营。在大中城市要逐步发展农副产品的批发市场,使产区与销区直接贸易,积极推行分购联销或联购分销的经营方式。关于生产资料的流通体制,长期以来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调拨分配方式、“条块分割”的封闭式的体制。其中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的通用物资,由国家计委平衡分配,称为统配物资;其余的工业品生产资料分为三类物资,一部分由省、市、自治区安排生产和销售,大部分由企业自销。这种体制的缺陷是,国家统得过多、管得过死,造成产销脱节,流通渠道单一,流通环节多,物资流通不畅,周转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国家不断缩小指令性计划分配物资的范围和品种,适当放宽了自销权力,因而扩大了市场交换的范围和品种,一些重要物资如煤炭、钢材等也进入了市场,逐步开放了生产资料市场。工业消费品则分别采取了统购统销,计划收购和订购、选购等多种购销形式。 1984年末,全国已建立工业品贸易中心1254个,建立生产资料贸易中心96个,下放工业品二级批发站489个。初步形成了多种渠道的商业流通网络。六、改革计划、财政体制(一)计划体制的改革。我国计划管理体制是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实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结果。宪法中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实行计划经济,需要建立一套以计划管理体制为主体的经济管理体制,计划管理体制涉及生产、建设、流通、分配等各个方面,它制约着其他各种经济管理体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普遍实行,生产队和农民在完成国家征购任务的前提下,有权自主地、因地制宜安排生产;国家同时减少了收购、派购农副产品的种类和比重。在工商业方面,也推行了经济责任制,通过扩权,使企业在计划安排、产品购销、利润分配、资金运用等方面比过去有了较多的权力。许多企业实行利改税、利润分成或利润包干等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城乡集市贸易空前活跃,有些商品价格放开,一部分计划分配物资由物资企业经营,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此外,在财政体制上价格体制等也进行了改革。所有以上情况,都涉及到计划管理体制,促使计划体制也进行了改革。我国原来的计划管理体制的缺陷,主要是统得过多,计划太死,日用品生产比较单调,人民生活不够丰富多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计划管理体制改为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三种计划管理形式。指令性计划,过去叫直接计划即计划执行单位必须坚决执行的计划。指导性计划,过去叫间接计划,即不是必须坚决执行的计划。市场调节,在“一五”期间和60年代调整时期实行过,其他时期均被忽视。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属于计划调节的范畴,市场调节是计划调节的补充。指令性计划,适用于国营经济中关系国计民生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和分配,尤其适用于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骨干企业。对于集体所有制经济也应根据需要,对粮食及其他重要农副产品的征派购下达一些具有指令性的指标。对指令性计划管理的改进,就是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范围,对大多数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要将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并努力提高指令性计划的科学性。指导性计划,适用于全民所有制的大量中小型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以及其他经济形式的企业,国家对这些企业下达指导性计划,并不强制执行,主要运用经济杠杆,必要性辅之以行政手段来促进计划的实现。计划执行单位对指导性计划有权结合社会需要和本单位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使计划更切合实际。市场调节,主要适用于各种各样小商品和农副土特产品。这些产品国家不作计划,由价值规律自发地进行调节,国家通过政策法令和工商行政工作进行管理。计划管理体制初步改革如下:(1)端正计划指导思想,克服急于求成“左”的影响,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讲求实效原则,在制定计划时力求速度和效益的统一。(2)重视中长期计划,开始健全计划体系。(3)注意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改变过去单一的指令性计划,减少指令性实物指标;允许企业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根据社会需要编制生产经营计划,逐渐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4)重视运用经济杠杆调节经济活动。通过调整价格发放银行信贷、健全税制、实行财政补贴等经济办法,促使了生产的发展、产品质量的提高、科技进步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如提高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产品收购价格,对这些农产品连续高产起了很大作用;调整油菜籽、烤烟的收购价格,实行浮动价格,调整奖售办法等,对这些农产品的按计划生产起了促进作用。对一些轻工业如烟酒、棉布、化纤织物和部分耐用消费品的价格也作了有升有降的调整,结果,打开了销路,减少了积压,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一部分小商品价格放开,产品生产和供应都有所改善,人民生活也较为丰富多采。对电子、化工、机械等行业的部分产品实行了浮动价格。信贷方面对部分基建和挖潜、革新、改造的投资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将流动资金的无偿使用改为有偿使用,企业必须还本付息,承担经济责任,因而提高了企业认真经营的意识。

1979年后中国城市经济体系改革表现

【来自百度】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开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承包给农民家庭分散经营。从1982年开始,取消了原来的人民公社制度,恢复乡(镇)、村政权机构。同时,国家从1979年开始连续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从1985年起,国家取消了过去实行多年的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实行合同收购的新政策,把农业税由过去的实物税改为现金税,基本上确立了国家与农民实行等价交换的关系。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进行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的,已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了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1978年夏,四川省率先进行6个企业扩权试点,1982年扩大到全国6000多个企业。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198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此后,全国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移到了城市,开始进行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深化企业改革自1984~1987年,国务院为增强企业活力,逐步深化企业改革,先后发布了13个文件,作出了给企业扩权的97条规定,各地区、各部门也相继给企业下放了一些权力,使企业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通过1979~1986年的改革,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工业已由80%下降到68.7%,集体工业由20%上升到29.2%,个体和其他所有制形式已发展到2.1%。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主要是:①搞活消费品市场。通过对商业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和减少流转环节的改革,改变了过去消费品统购包销的制度。②建立生产资料市场③发展资金市场。④在一些大中城市进行开技术市场、劳务市场、信息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试点。⑤改革价格体系。改革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工资制度从1983年开始,实行了企业两步利改税和产品税、增值税。到1986年,国营企业留利比改革前增加了4倍。从1987年开始,又将折旧和大修理基金全部留归企业,增加了企业自主支配的财力。1987年,地方财政收入已占国家预算的49%,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在调整国家和企业、中央和地方分配关系的同时,还改革了工资制度,以调整国家、企业与干部、职工的分配关系。从1985年7月起,对国家机关干部和事业单位的公职人员实行了以职务工资为主的新的结构工资制度,将企业原有的300多种工资标准简化为3类产业5个工资标准,普遍给企业职工实行了升级和套级。1987年又实行了在国家规定的工资总额内,由企业自主决定内部工资和奖金分配的法,进一步落实了按劳分配原则。进行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发展横向经济联合从1980年开始,先后在全国72个大中城市进行综合改革试点,对9个城市实行了计划单列,赋予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在16个中等城市和哈尔滨市进行城市政府机构改革试点,在5个城市进行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在17个大中城市进行住宅商品化试点,并在全国1/3的地区实行了市带县的新体制。在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方面,到1987年上半年,全国已建立了3.2万个新的横向经济联合组织,组建了100多个大型企业群体和企业集团,形成了49个跨地区的横向经济联合网络,出现了一批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经济区,如上海经济区、东北经济区、西南五省区六方经济协调组织等。扩大对外开放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从1979年7月开始,对福建、广东两省实行灵活政策和特殊措施,对外开放。1980年,陆续兴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见中国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了沿海14个港口城市和海南岛,兴了13个经济技术开发区(见中国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带。随后又逐步开放山东和辽东两个半岛。到1987年初,在中国大陆已兴了7700多个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中国还在海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兴了270多个合资或独资企业。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增加,已达到700多亿美元。深化改革的长远目标是,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总目标,把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以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为前提,实现国家由直接控制为主向间接控制为主的转变,把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和商品经济的创造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起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体制,最终实现“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长远目标。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促进推动作用,使国民经济摆脱单一发展模式,在多种混合模式下快速发展,适应时代经济发展潮流,为中国的崛起奠定基础。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有以下内容:1、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2、所有制: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3、分配制度: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4、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1.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的过程中,城市在管理体制上、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等几个方面展开的;给企业松绑;简政放权、疏理流通渠道:真正在体制上进行改革还是从城市开始的、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2.使企业成为经营;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把企业搞活;主要是围绕着企业扩权试点:增强企业活力;实行政企分开、试行经济责任制;使工农业生产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在所有制方面.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混合经济:调动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或者说难点问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大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深化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等。二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尤其是加快资本市场要素市场建设。三是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通过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继续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健全资本市场,完善政府的投资和调控体制,尤其是要发挥经济和法律手段在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四是要深化与民生有关的体制改革,主要是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五是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乡镇机构设置、义务教育体制、县乡财政体制,以及土地征用制度、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分别组织编制全国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镇体系规划,用以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第十二条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城市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包括

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有以下内容:1、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2、所有制: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3、分配制度: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4、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1.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的过程中,城市在管理体制上、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等几个方面展开的;给企业松绑;简政放权、疏理流通渠道:真正在体制上进行改革还是从城市开始的、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2.使企业成为经营;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把企业搞活;主要是围绕着企业扩权试点:增强企业活力;实行政企分开、试行经济责任制;使工农业生产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在所有制方面.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混合经济:调动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或者说难点问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大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深化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等。二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尤其是加快资本市场要素市场建设。三是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通过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继续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健全资本市场,完善政府的投资和调控体制,尤其是要发挥经济和法律手段在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四是要深化与民生有关的体制改革,主要是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五是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乡镇机构设置、义务教育体制、县乡财政体制,以及土地征用制度、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等。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分别组织编制全国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镇体系规划,用以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第十二条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城市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有哪些内容?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有以下内容:1、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2、所有制: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3、分配制度: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4、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扩展资料: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要点是:(1) 简政放权。要使所有管理经济的政府机关同企业从直接的经济利益联系上脱钩,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2) 敞开城门。在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和由城市统一组织城乡的生产和流通的同时,打破封闭和分割。(3) 搞活企业。1981年开始,经国务院批准,沙市、常州、重庆先后进行了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1984年4月16日至25日,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在江苏省常州市召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包括

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有以下内容:1、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2、所有制: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3、分配制度: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4、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1.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的过程中,城市在管理体制上、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等几个方面展开的;给企业松绑;简政放权、疏理流通渠道:真正在体制上进行改革还是从城市开始的、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2.使企业成为经营;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把企业搞活;主要是围绕着企业扩权试点:增强企业活力;实行政企分开、试行经济责任制;使工农业生产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在所有制方面.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混合经济:调动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或者说难点问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大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深化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等。二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尤其是加快资本市场要素市场建设。三是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通过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继续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健全资本市场,完善政府的投资和调控体制,尤其是要发挥经济和法律手段在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四是要深化与民生有关的体制改革,主要是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五是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乡镇机构设置、义务教育体制、县乡财政体制,以及土地征用制度、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分别组织编制全国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镇体系规划,用以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第十二条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城市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主要是什么?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有以下内容:1、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2、所有制: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3、分配制度: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4、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扩展资料: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要点是:(1) 简政放权。要使所有管理经济的政府机关同企业从直接的经济利益联系上脱钩,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2) 敞开城门。在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和由城市统一组织城乡的生产和流通的同时,打破封闭和分割。(3) 搞活企业。1981年开始,经国务院批准,沙市、常州、重庆先后进行了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1984年4月16日至25日,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在江苏省常州市召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间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指城市的经济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改革的要点是要使所有管理经济的政府机关同企业从直接的经济利益联系上脱钩,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和由城市统一组织城乡的生产和流通的同时,打破封闭和分割。1981年开始,经国务院批准,沙市、常州、重庆先后进行了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1984年4月16日至25日,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在江苏省常州市召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在西部开发的思路中,呼吁在西部开辟“特区”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其实,“特区经济”只是形式,城市经济才是本质。东部发展并非仅仅是受益于进出口总额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在开放过程中的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投入以及要素聚集和相关产业的扩张。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超大型的三峡工程上马、黄河中上游水利综合开发、西部石油与中部煤田加快发展以及沿陇海线延伸的“第二条大陆桥”铁路线开通等对于推进西部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而言,这些项目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弱势地位。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是什么?

1、从本质上讲,解放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在不改变原有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变到市场经济,这是经济规律所客观要求的 3、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4、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 5、提高了综合国力 6、扩大了就业求采纳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措施,以及影响

从近期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或者说难点问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大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深化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等。二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尤其是加快资本市场要素市场建设。三是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通过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继续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健全资本市场,完善政府的投资和调控体制,尤其是要发挥经济和法律手段在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四是要深化与民生有关的体制改革,主要是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五是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乡镇机构设置、义务教育体制、县乡财政体制,以及土地征用制度、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等。六是要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促进生产要素的跨境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和政策,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水平,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国内外经济平衡发展,解决宏观经济存在的外汇储备过多等突出矛盾。七是推进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包括教科文卫体制改革,其中网友提到的卫生体制改革,现在国家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其基本思路是综合配套推进,医药卫生体制、药品产销体制和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其中,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关键是要解决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医药分离等问题。还要加大政府的公共卫生投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和监督,为广大人民提供价格合理、服务周到的医疗卫生服务。最后,还要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包括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推进依法行政,促进政治体制改革等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有以下内容:1、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2、所有制: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3、分配制度: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4、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扩展资料: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要点是:(1) 简政放权。要使所有管理经济的政府机关同企业从直接的经济利益联系上脱钩,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2) 敞开城门。在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和由城市统一组织城乡的生产和流通的同时,打破封闭和分割。(3) 搞活企业。1981年开始,经国务院批准,沙市、常州、重庆先后进行了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1984年4月16日至25日,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在江苏省常州市召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包括

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有以下内容:1、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2、所有制: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3、分配制度: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4、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1.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的过程中,城市在管理体制上、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等几个方面展开的;给企业松绑;简政放权、疏理流通渠道:真正在体制上进行改革还是从城市开始的、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2.使企业成为经营;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把企业搞活;主要是围绕着企业扩权试点:增强企业活力;实行政企分开、试行经济责任制;使工农业生产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在所有制方面.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混合经济:调动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或者说难点问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大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深化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等。二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尤其是加快资本市场要素市场建设。三是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通过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继续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健全资本市场,完善政府的投资和调控体制,尤其是要发挥经济和法律手段在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四是要深化与民生有关的体制改革,主要是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五是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乡镇机构设置、义务教育体制、县乡财政体制,以及土地征用制度、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分别组织编制全国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镇体系规划,用以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第十二条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城市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有哪些内容?

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2、所有制: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3、分配制度: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

请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有以下内容:1、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2、所有制: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3、分配制度: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4、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扩展资料: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要点是:(1) 简政放权。要使所有管理经济的政府机关同企业从直接的经济利益联系上脱钩,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2) 敞开城门。在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和由城市统一组织城乡的生产和流通的同时,打破封闭和分割。(3) 搞活企业。1981年开始,经国务院批准,沙市、常州、重庆先后进行了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1984年4月16日至25日,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在江苏省常州市召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的简介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实力最强、市场发育最好、产业关联度最高的区域之一,目前政府间的合作已经成为推动长三角的主导力量。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是以经济为纽带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其脱胎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上海经济区,始获雏形于1985年国务院划定沪苏浙三省市内的15座地级以上城市,是一个以上海河口为起点、半径300公里以内的扇形区域。至而今,长三角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正式成员扩大至16个。长期演进之下,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副省(市)长级别的“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二是长三角15城市市长级别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三是长三角各城市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会。其中,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是最具实质性的一个工作会议。  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的前身是1992年建立的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协作部门主任联席会议制度。协调会按城市笔画每两年在执行主席方城市举行一次市长会议,由市长或分管市长参加,一次工作会议。常务主席方是上海市,企业由长江经济带企业联合会联络,政府常设联络处设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  1992年由上海、无锡、宁波、舟山、苏州、扬州、杭州、绍兴、南京、南通、常州、湖州、嘉兴、镇江14个市经协委(办)发起、组织,成立长江三角洲十四城市协作办(委)主任联席会,至1996年共召开五次会议。  1997年,上述14个城市的市政府和新成立的泰州市共15个城市通过平等协商,自愿组成新的经济协调组织――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协调会设常务主席方和执行主席方。常务主席方由上海市担任,执行主席方由除上海市外的其他成员市轮流担任。协调会每两年举行一次正式会议。协调会在常务主席方设联络处作为常设办事机构,负责日常工作。各成员市的协作办(委)作为协调会具体的联络、办事部门。在2004年11月的第五次会议上,常设联络处改建为协调会办公室,常设联络处设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负责协调会日常工作;协调会的市长会议由两年一次改为一年一次。  在2003年8月第四次会议上,台州市被接纳为正式成员。  2010年3月26日,在浙江省嘉兴市举行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次市长联席会议上,合肥、盐城、马鞍山、金华、淮安、衢州等6个城市正式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会员。此次扩容后,协调会成员城市达22个。  2013年4月13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三次市长联席会议召开,正式吸收徐州、芜湖、滁州、淮南、丽水、温州、宿迁、连云港等8座城市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至此,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会员城市扩容至30个。至此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城市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全境以及安徽省的合肥、马鞍山、芜湖等5地市。

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的介绍

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的前身是1992年建立的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协作部门主任联席会议制度。为推动和加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联合与协作,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由区域内的上海、无锡、宁波、舟山、苏州、扬州、杭州、绍兴、南京、南通、泰州、常州、湖州、嘉兴、镇江(按城市笔画为序)等15个城市,经过沟通协商,于1997年升格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协调会按城市笔画每两年在执行主席方城市举行一次市长会议,由市长或分管市长参加,一次工作会议。常务主席方是上海市,常设联络处设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

市场经济体制和城市经济体制的区别

范围不同。市场经济体制是指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社会资源基本手段的一种经济体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共同富裕,推进社会全面进步,范围是全社会;城市经济体制是指城市的经济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目的在于促进城市发展,增强城市的辐射力吸引力等,范围是城市。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是通过运行的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和有效性来配置资源,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一个城市经济是否有竞争力 主要因素

中国社会科学院14日发布的《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城市的经济增长全球第一,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前10名城市有8个城市属于中国,依次是包头、呼和浩特、烟台、东莞、中山、惠州、潍坊、芜湖。全球增长前50名的城市中,中国有40个。  根据报告,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前十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青岛、天津、苏州、高雄。  本次报告的年度主题为:“城市,中国跨向全球中”。将中国城市置于全球坐标系上,探讨其地位及成因,建议其对策。  中国城市总体处在全球的中下水平,中国城市之间的竞争力差异巨大,中国城市的经济增长全球第一,中国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任重道远。中国竞争力最强的城市香港仅排在全球500个城市的第26名。  城市竞争力最强的十个省区依次是:粤港澳、台湾、江苏、浙江、山东、福建、辽宁、河北、内蒙古和湖南。  这份报告从环境、基础设施、结构、开放、科学技术、人才、企业管理、文化、政府管理、制度、资本、综合区位等城市发展的12个方面,对294个地级以上城市中的51个重点城市的分项竞争力进行了比较。  经济规模竞争力前10名的城市为:上海、香港、北京、深圳、广州、天津、台北、佛山、杭州、东莞。  人才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澳门、杭州、南京、重庆、天津。  资本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青岛、杭州、天津、澳门、南京。  结构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广州、杭州、北京、南京、佛山、澳门、台州。  综合区位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杭州、长春、澳门、沈阳。  环境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苏州、威海、香港、杭州、东莞、厦门、扬州、无锡、大连、绍兴。  文化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温州、深圳、青岛、台州、绍兴、东莞、惠州、香港、扬州、长沙。  全球城市竞争力研究项目组负责人、社科院住房与城市经济研究室主任倪鹏飞研究员说,这次还推出了十个最佳年度案例城市:苏州、北京、宁波、包头、重庆、南昌、广州、杭州、南通、佛山。

求城市经济学论文一篇

文章编号:1673-1751(2007)01-0019-03试论我国城市经济学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刘 扬(濮阳市建委测量队,河南濮阳457000)摘要:通过分析我国城市经济学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和一些可行的建议与方法,展望了未来城市经济的发展趋势。对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关键词: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一体化;城市理论体系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城市经济学自西方传入我国20多年来,在我国经历了从兴起到不断繁荣的发展过程,在许多领域取得了若干重大研究成果,为我国城市化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1 我国城市经济学科发展现状1. 1 国外城市经济研究现状国外的城市经济研究以解决城市问题作为出发点和己任,在不断进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城市实际问题的解决。在现实经济问题的左右下,近年来,国外城市经济研究的内容可集中归结为4个主要的领域:区位分析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化;城市化与城市体系的一般均衡模型设计;特定城市市场与城市经济模型的建立;城市经济问题、城市政府行为和城市经济政策分析。1. 2 国内城市经济研究现状国内的城市经济研究在改革开放后才起步但是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市经济学集中研究了城市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的城市化道路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全方位展开了城市化道路和城市化理论的研究,并对城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学科体系以及具体的城市问题、城市经济政策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概括而言,近年来国内城市经济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下述5个方面: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关系研究;都市圈发展与城市之间经济合作及协调分析;区位选择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进研究;产业集群与城市经济发展分析;城市政府职能与城市治理模式研究等。2 我国城市经济学的新特点城市经济研究直面时代重大问题。现代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等领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越来越需要城市经济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的需要促使理论工作者从经济学层面上积极进行探讨。就城市化和城市发展问题的认识而言,也取得了一些新认识和新见解。城市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日趋活跃。我国城市经济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中观层次和空间范畴上对城市经济问题进行了跨学科、跨部门的综合性研究。研究方式的多样化和研究手段的现代化。近年来,我国的城市经济学研究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出现了“个性化研究”的方式。与“个性化研究”方式相对应的是“群体化的跨空间协作研究”也正在兴起,出现了跨地域乃至跨国界的全球同步合作研究,这与网络化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密不可分。城市经济学研究方式的个性化、多样化,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发展的创新与突破。城市经济研究的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日趋活跃。改革开放为我国城市经济学者提供了与国外进行广泛交流和对话的机会,各研究机构或高校的有关单位经常派出学者到国外进修、讲学、参加国际会议,了解国外城市经济学发展的最新信息,同时邀请国外专家来华讲学,大大拓宽了我国学者的研究视野。城市经济学的学科组织建设和教学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时代呼唤着城市经济学的新发展,与此相呼应,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于2000年10月成立了城市经济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担负起促进中国城市经济学发展的历史重任,为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组织保障。随着城市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推进,城市经济学教学工作在国内各高校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约有20所大学开设了城市经济学课程,有10多所大学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近百名教师从事城市经济学及相关问题的教学和研究工作。3 我国城市经济学发展存在的问题城市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存在不足,城市经济理论基本观点的表述不规范,城市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部分分离。城市经济学研究存在薄弱环节。对城市化问题、城市经营与管理问题的研究存在不足,对城市竞争力问题研究不足。4 “十一五”期间本学科发展的主要领域及其趋势  城市经济学基础研究。一是在重视对特定城市进行实证研究的同时,关注统领全局的城市经济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背景下,对城市化和城市经济运行的规律性研究及城市经济学理论、方法、工具、经济模型的研究。其趋势是完善城市经济学基础理论体系,明确城市经济学的性质、研究对象、范畴、结构等问题,创建相关经济模型,提高研究的规范性和增强其实践的可操作性,规范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规范相关概念的使用。二是完善城市经济学学科体系与内容,应融会多个学科的理论方法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如可探讨建立科学的城市政治经济学,包括城市及城市区域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社会福利和行政区划等在内的问题,将制度性和社会性因素视为经济分析的内生变量,将所有权的分配、经济组织结构乃至社会政治制度结构都理解为城市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应创新和发展城市化理论,把城市化研究放到城市化时代的高度加以认识。应反思城市经济、社会、环境问题以及思想、制度和管理方面的原因。要提高城市经济学的实践性,研究城市发展的系统工程和价值工程,将城市经济学研究划分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研究。应研究城市化定理或定律,使之既接受实证主义的检验,又接受伪证主义的检验,成为经过科学论证和可以反复验证的结论及指导实际工作者实践的依据。城市化问题研究。一是研究城市化的方针政策。包括城市发展政策、城市产业政策、城市人口政策、城市户籍政策、城市土地政策以及城市社会治理的方针政策等。要加强以生产力为转移的城市化规律的研究、以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的发展阶段性的研究和国情与地区差异的研究。二是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具体措施,特别是政府定位及其作用的发挥。三是研究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如何抓住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契机,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较少关注落后地区的城市化问题,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四是城市发展的成本效益分析。从宏观的角度看,应加强对不同地区城市规模结构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城市规模效益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区域差别扩大与缩小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大城市化与城镇化的研究和不同地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规律等问题的研究。五是城市化的比较研究。如发达国家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可资借鉴;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也极具参考价值。六是研究城市化与教育、文化发展的关系。城市化不单单是一个经济过程,也是一个国民生活方式转变、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加强城市化对国民生活观念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的研究。七是城市建设的规划研究。应加强城市建设创新性与国际性关系的研究;加强民间建筑与公共建筑协调性的研究;加强城市建设方法论的研究以及城市规划法制性与指导性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管理问题研究。一是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中政府的职能与定位。这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首要和基本问题,相关的研究已有很多,但还不够清晰明确,指导实践的能力也不足,研究工作仍需加强。二是城市经营与管理过程中“三个效益”的统一问题。下一步的相关研究将集中在确立实现“三个效益”统一的原则和相应机制的形成与完善上。三是城市发展中的文化传承与保护。在追求所谓“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从经济学角度确立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机制,平衡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矛盾。四是城市文化与城市文明的建设。研究精神文明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探索政治文明的推进措施;建树“伦理经济”和“道德经济”的产业文化观念;剖析城市环境的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科学制定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发展城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新途径。城市竞争力问题研究。一是尽快建立一套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具有一定权威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这需要加强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二是以城市综合竞争力来评价城市发展状况,对大城市来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对于中小城市,特别是具有发展特色的中小城市则有失偏颇。因此,应建立可以用来评价具有发展特色城市的指标体系,使之与综合竞争力评价标准一起,构成完整的评价城市的指标体系。参考文献:[1] 何文超.重彩浓抹绘宏图—濮阳市城市规划建设回顾与展望[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6.[2] [加]伯拉舒特T J·城市测量与制图[M],北京:测绘出版社, 2001.

城市经济发展论文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将城市规划纳入城市发展的战略部署,并逐渐引导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城市经济发展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城市经济发展论文篇1 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经济发展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是显著提高城市交通运力供给的运输方式,可为缓解交通拥堵提供根本保障。因此,有必要对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加以深入探讨,并给出可行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方案。在这种背景下,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现状,进而探讨了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最后给出了合理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效率的关键点。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经济发展;作用;规划;关键点 一、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出现于英国,扮演着协力和促进城市与产业发展的重要角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汽车技术大幅跃进,加上公共汽车运输的普及,对城市交通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常规的交通运输方式已经越来越来成为约束城市发展的桎梏,在此情况下轨道交通运输的重要性逐渐式微。尽管在十九世纪之初轨道交通理论研究已发展相当成熟,但直到1863年1月10日伦敦地铁的正式投入运营,才标志着城市轨道交通体系的诞生。 城市轨道交通除了其列车的营运速度需达一定标准,车辆、路轨或操作等等都需要整体配合提升并系统化。依据国际铁路联盟(UIC)的定义,城市轨道交通是拥有专有路权,全线无平交道且行车绝对安全的铁路系统,不论是改良既有轨道路线(直线化、轨距标准化),或是铺设高速新轨道,多数均必须符合1435毫米轨距的国际标准轨。其组成包括车站、隧道、桥梁、路堤、路堑、维修基地等主要结构设施及车辆、供电、电车线、标志、通信、轨道等子系统。相较于公路经常有尖峰挤塞的问题,城市轨道交通以其高速、高载客量、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及高准点率等优点,成为近年世界开始广泛关注的新运输方式。根据运输工具间的替代效果,在一定范围的区域范围内,易受路况、浓雾等气候因素影响的城市公路交通运输恐失去其竞争力。 因循过去城市发展的脉络,运输系统的规划与城市的开发拓展关系紧密,一日生活圈的形成,对于人口以及产业的分布可能有重大改变,城市轨道交通的设站可大幅改善当地的可及性,此外城市轨道交通特定区周边的各项开发计划也对当地的产业发展有相当大的直接影响。有鉴于此,许多城市均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以提高运输效率和促进城市及产业发展。 二、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城市经济发展 运输建设在地方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对地方带来的影响可分为直接与间接影响;影响层面可分为交通、人口、产业三部分讨论。将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加入既有的运输系统之后,地方之间相对交通可及性将会发生改变,城市轨道交通有设站的地区因为城市轨道交通带来的可及性提升而直接影响当地的交通部门,可及性增加后,当地的人口、产业与土地使用部门也会受城市轨道交通的间接影响。此外,城市轨道交通特定区的各项开发计划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当地的人口、产业与土地使用部门。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因其方便快捷、定时定向的特点通常会成为居民出行的首选,其强大的人口内聚和扩散效应为地下商业带来巨大客流和商机。例如车站商铺和 广告 灯箱经营、区间通信网络使用权租赁、移动视频招商等,能为城市服务业发展提供新天地;此外,若地下商业资源与地面著名商场、商业区实现无缝连接,那更将使前者的交通优势与后者的品牌优势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立体、辐射面广的城市商业圈。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还将引导城市经济向集约化发展模式转变。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现有土地价格刺激明显,能带动沿线房地产开发,增加政府土地税收;利用地铁车辆段上盖物业,在其上兴建开发保障性住房和商业楼盘,不但可缓解城市低收入人群住房难问题,也为城市在保持总体规模不变的前提下,提供了更大开发空间,有助于避免城市规模的无序盲目扩张;此外,还可以引导人口、产业园区沿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所经过区域合理分布,形成不同类型组团,将城市中心地区过剩的资源疏导至城市新兴地区。前瞻网认为,城市轨道的发展和建立将带动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形成中心城市,并以此辐射周边城市,带动城轨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 (二)环境效益 根据相关研究 报告 可得知: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每次能源消耗为1小时,公共汽车是城市轨道交通的3.26倍,私人小汽车为城市轨道交通的5.61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均较公共汽车及私人小汽车低,因而为了发展较好的交通运输系统,节约能源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成为世界各国交通建设的重要课题。城市轨道交通设计中的特殊刹车系统可在刹车时回收再生电力,可节省更多的能源,且其在专用路线上行驶,可运用外来电力牵引,无须将动力设备置于车上,加上因城市轨道交通的钢轨钢轮间的滚动阻力较公路运输轮胎与路面的阻力为低,所以具有较佳的燃油效率。因此,能源效率高也是城市轨道交通的优势。 三、合理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效率 从历史的脉络不难发现,从前居民的生活及城市发展核心均延着交通系统扩展,车站几乎是每一个城市或市镇的经济重心。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发展快速跃进,安全、可靠、班次和票价都明显优于公共汽车,故诸多城市陆续以城市轨道交通做为国内重要城市的联系方式。然而,大众运输导向的城市规划理念,让许多规划者期待以大众运输系统开发新市镇或缩小城乡差距,使各区均衡发展,车站的数量及站位选择成为重要的关键决策,过多的车站数量将使系统的边际效益递减,选择太偏僻的站位若无搭配较好的辅助系统和配套 措施 ,将沦为浪费或导致人口外移现象。城市发展与大众运输的规划息息相关,若无审慎的思考,恐导致无法挽回的遗憾。 除此之外,运输系统建设涉及庞大的资金流动、复杂的范畴领域及带动产业发展的使命,城市轨道交通做为现今炙手可热的运输工具,可望带动城市其他相关的产业,而这就需要充分考虑各地不同的情形,来选择合适的建设方案。这可以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建设 经验 中取经。例如,台湾与韩国约于同一时期决定兴建城市轨道交通,但其两者采取不同的方式达成目标:台湾的政府部门首次在国内推动BOT的兴建及营运方式,虽过程波折、舆论不断,但不失为一个抛砖引玉的尝试,不仅广泛引起民众和研究单位对于不同型态的公私合作方式的重视,也为其日后其他公私部门合作提供借鉴;韩国政府则花费大笔资金向法国TGV购入技术移转及人员培训,多年之后,不仅能够独立研发新的技术成果,更能向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技术推销。不同的决策也导致台湾城市轨道交通和韩国城市轨道交通有着显著的区别,但两者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也各有优势之处,符合当地的发展。因此,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设立也必须紧密结合当地特色,提升系统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沈晓阳.浅淡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地铁与轻轨,2003年第1期. [2]袁振洲,毛保华,于星鹤.发展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应注意加强市郊铁路运输[J].科技导报,1996年第10期. [3]徐鹏.北京市轨道交通也庄线国产CBTC示范工程信号系统采购合同签约[J].都市快轨交通,2009年第4期. [4]朱国宏,__青,杨小勇.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间接经济效益[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年第3期. [5]刘江涛,冯雅薇.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年第8期. 城市经济发展论文篇2 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将城市规划纳入城市发展的战略部署,并逐渐引导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本文主要论述了城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并力求阐述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发展;作用 ;城市经济发展规划 ; 引言: 目前,城市规划为城市经济和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一定时期是城市发展的指向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规划的作用日益凸显,并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 一、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直接性影响 城市经济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它在资源占有、地域位置、人口素质、基础设施、周边环境等各因素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区别,所以,城市经济发展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我们要尊重其主体性,尊重其特有的城市发展规划以及经济发展方式。城市发展规划要充分尊重自身的地域特色,将城市规划作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使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相适应。城市在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时,应整合各类资源,加强对经济发展的研究力度,提高城市规划的实效,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 二、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主导作用 城市发展依赖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城市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科学的城市规划进行有力支撑,城市经济要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城市规划的有效调控。总而言之,科学、合理且具有前瞻性的城市发展规划能促进城市社会、环境和经济的良性发展,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城市规划为城市发展带来了经济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骄人的巨大成就,城市化进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在不断摸索和 总结 经验中,中国社会经济从计划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走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发展道路。在此过程中,城市规划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很有效率的引导了城市的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1)土地经济学角度,城市规划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供了土地开发市场所需的确定性,推动了绿地与人行道的合理划分; (2)市场经济角度,城市规划有效克服了土地开发中的市场失效问题,提高了市场经济效益; (3)发展经济学角度,城市规划能够有效地组织低效率的圈地发展,平衡工农业,可以很大程度上的促进农村向城市转换以及城市更好更快的发展。 以山东省济南市奥体中心项目为例,济南市为承办第十一届全国运动而规划建设,该项目规划选址于当时尚未大面积开发的济南城市东部区域,它的建设,提高了城市品位,带动了周边住宅和商业价值的提升,而且带动整个东部城区的发展,成为了当时济南的地标性建筑,全运会之后,它成了民众体育、活动、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再以济南西客站项目和济南 文化 艺术中心项目为例,这两个相继规划和建设的项目,选址于当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济南城市西部区域,它们的建设,拆迁了大量棚户区,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加上之后配套基础设施和路网的完善,带动了整个西部片区快速发展,成为了济南新的地标,成为济南近期投资热度最高、人气最旺的区域。 2.2城市规划有利于城市环保、低碳生态型发展 城市发展建设是具有长期性的,城市作为人民生活的环境,不仅要能满足人们生存的功能性需求,还要能够反映人文需求,所以我们应努力建立生态型城市,无论是文化传承,还是城市形象建设,都应该围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展开。反之亦然,个别城市的城市规划制定或管理者,他们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在获取经济效益和企业效益的时候是不惜一切代价的,对社会环境带来了污染和破坏,废气废水超标排放,滥砍滥伐使城市绿地覆盖面积大幅度削减等成了获取这一系列利益的代价,这样的愚蠢行为到最后带来的将会是惨痛的教训。科学的发展理念告诉我们,合理的城市规划能够非常好的将环境与发展进行有效的结合,有利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三、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对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 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可产生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政府的干预存在一定的弱点和缺陷。 市场经济有着自己的固有弱点和缺陷,城市规划在进行自我调节时无法准确、及时的反映经济发展状况。专门的城市规划工作人员在进行城市规划时经济利益动机相对薄弱,它也无法最终决定工程项目的建设与否。所以,政府在进行经济干预或城市规划时效率较低下。 3.2利益集团和政治集团的双重影响。 政府工作人员对城市发展实行政治干预,而城市规划人员只负责规划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规划人员的权力范围有限,无法最终主导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和最终决策。所以,政府的干预行为对规划管理上的倾向性无法起到实质性的效果。在实际的城市发展中,某些政治集团或者企业团体为了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进行不合理的城市建设。 3.3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目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增加了各种不稳定因素。城市在进行发展规划时一般采取人为干预的方式,但是由于各利益集团的相互冲突,人为干预也许无法发挥预期效果,影响到城市建设和发展。 四、寻求城市发展的有效管理措施,确保规划的行之有效 城市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状况不断涌现,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也要不断调整策略,及时修改规划中的不成熟部分,真正推动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既要严格执行政府的引导,充分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同时又要避免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迎接困难,面对挑战,积极发挥主动能动性,适时对城市发展规划进行调整、补充,使规划科学合理,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4.1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如在规划时不能为解决城市停车难等问题,擅自将原本的城市绿地、城市公园等用地改变为停车场用地。 4.2 合理规划居住区。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出行的便捷。 4.3 将工业化发展目标与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在进行新型工业化部署时,要综合考虑地域状况和城镇化特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4.4 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规划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实现。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4.5 合理布局城市空间结构和工业布局。城市在进行工业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厂址的选地,实现工业布局与空间布局的合理优化,形成专业的工业聚集区,引导人流、物流、资金流向,实现商业、服务业以及住宅区的优化整合,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 4.6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城市发展要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拓宽融资 渠道 ,尽可能实现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交通、通讯、地下网管等各项基础设施,为投资者营造和谐的投资环境,加快城市招商引资的步伐,促进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 4.7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已征土地的管理,规定土地建设期限,对于拖延建设期限的单位和企业法人追究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要求缴纳延迟赔偿金。规划管理部门必须严格制定最高建设期限,杜绝炒地现象的泛滥。 总结: 城市规划旨在引导城市经济朝着适应原有经济基础发展的方向前进,它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发展规律,成为城市发展的科学引导,实现城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 [1]张元;试论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经济师;2012(03) [2]贾晶晶;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黑河学院学报;2011(04) [3]高中清;__勇;试论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2(11) [4]耿毓修.对城市规划的几点研究[D].三联出版社.2010(8). [5]涂军飞.新时期城市规划的理念与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 2008,(14). [6]冯现学.浅析如何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5).

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生态城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历史选择,生态城市建设与治理是社会进步、现代化进程中的头等需要,绿色、智慧、健康、宜居的生态城市建设是最大民生工程和时代要求。今后,我们将继续秉承独立、高端的学术风格,深入学习、系统研究生态城市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和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做好中国生态城市绿皮书年度编撰和发布工作,为美丽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将继续组织人员积极开展城市生态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同时以编撰生态城市绿皮书等重大课题为切入点,探讨世界各种模式的转型和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教训和趋势,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努力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和智力保障。  以创新精神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中国生态城市绿皮书主编 兰州城市学院副院长 刘举科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大致可概括为6类示范型生态城市,即环境友好型城市、资源节约型城市、循环经济型城市、景观休闲型城市、绿色消费型城市和综合创新型城市。  近年来,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生态城市建设理念深入人心,掀起了生态城市建设热潮。我国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等有关建设目标的城市已达259个,占地级市比例的90.2%。目前,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各城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抓手。生态城市建设的法规标准正在进一步完善,生态城市特色正在逐步彰显。  但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也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一是生态城市建设缺乏法制保障与顶层设计,生态化标准的执行力度弱化。生态城市建设缺乏硬性约束和法规保障。政府、企业往往偏重于经济发展指标,而相对弱化环境保护指标的落实。二是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未形成共识,忽视区域联系和城乡联动。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在我国现阶段进行的生态城市研究与建设中,只是片面强调各中心城市的生态发展,而忽视了城乡之间的生态关联和有机联动。三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合力机制未能形成,公众参与的广度不够。此外,生态城市建设不能因地制宜,建设重点和特色彰显不够。  生态城市的本质是追求人与城市自然和谐互惠共生结构,其思想基础是生态人本主义。遵循生态文明的理念和现代城市精神建设生态城市,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探索,既没有现成的模式,也没有固定的途径,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开拓创新之精神逐步推进。  要站在新的高度认识问题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城镇化,城镇化发展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工业化发展,使我国经济很快变得强大起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跟城镇化有密切关系。  同时,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生态环境问题逐渐突出,也是一个客观的现实。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充分体现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对于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是很广泛的,包括自然方面的问题,我们和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开发,也包括如何管理社会,管理我们自己,管理我们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欧美国家曾经总结出了值得我们参考、学习的经验。但是,欧美国家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今天它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很少变化,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表现在科学技术、对资源的利用程度、对环境的控制和管理程度都比较高,因此,发展中国家不能直接拿来就用。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发展阶段又处于中低的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我们要站在一个新的高度。  以城镇化为中心来思考转型和发展城镇化是一种强大的发展动力,从改革开放之后,每一步城镇化往前发展都推动了我们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从去年以来,中国的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自身内生的力量,这种自身内生的力量就是城镇化的进程。以城镇化为中心来思考转型和发展,带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升级,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当前,中国进入了城市化建设的加速期,进入了城市化建设的新时代,这个新时期就是以城市化引领工业化,以生态文明引领工业文明这样一个新的时期。尽管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将来的发展大有希望。上海的崇明岛,西安的浐灞国家森林公园,还有的甘肃嘉峪关,深入到各省市,可以发现很多生态城市建设的典型。以绿色的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这个态势现在已经形成了。  实际上城镇化的问题,无论是目的还是方方面面,都是涉及到人文精神的确立。“要让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怎样把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相衔接,走出中国特色城镇化的道路,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生态城市绿皮书所反映的是中国生态城市的年度性发展进程,对于城市建设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作用,它提供的是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支撑,对整个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发挥了积极有效的参考作用。

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排名

2016中国城市GDP详细排名:1.上海26688亿元,同比增长6.7%(人口:2415万)2.北京24541亿元,同比增长6.7%(人口:2171万)3.广州(广东1)20004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1667万)4.深圳(广东2)1930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1077万)5.天津1780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1547万)6.重庆17010亿元,同比增长10.7%(人口:3372万)7.苏州(江苏1)15400亿元,同比增长7.5%(人口:1060万)8.武汉(湖北1)11756亿元,同比增长7.8%(人口:1061万)9.成都(四川1)11721亿元,同比增长7.5%(人口:万1573)10.杭州(浙江1)11700亿元,同比增长10%(人口:889万)区间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作为前沿阵地的广东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前几年发展迅猛的成都进入经济结构调整阶段,经济增速有所放缓;杭州在长三角地区率先完成经济转型升级,进入新一轮高速发展期,未来几年在全国的排名有望继续前移。11.南京(江苏2)1045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824万)12.青岛(山东1)1010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871万)13.长沙(湖南1)9309亿元,同比增长9.4%(人口:743万)14.无锡(江苏3)9157亿元,同比增长7.5%(人口:651万)15.佛山(广东3)8600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735万)16.宁波(浙江2)8560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783万)17.大连(辽宁1)8150亿元,同比增长6.5%(人口:669万)18.郑州(河南1)7920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957万)19.沈阳(辽宁2)7644亿元,同比增长3%(人口:829万)20.烟台(山东2)7003亿元,同比增长8.2%(人口:702万)区间分析:南京、青岛前几年受举办国际盛会利好而发展迅速,但随着盛会结束,经济增速也随之放缓,进入相对平稳期;大连、沈阳受东北地区整体经济形势影响,发展速度相对缓慢。21.济南(山东3)680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706万)22.东莞(广东4)6770亿元,同比增长8.1%(人口:832万)23.泉州(福建1)661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851万)24.南通(江苏4)6607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730万)25.唐山(河北1)6474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780万)26.西安(陕西1)648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871万)27.哈尔滨(黑龙江1)627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1001万)28.合肥(安徽1)6200亿元,同比增长10%(人口:779万)29.福州(福建2)6050亿元,同比增长8.3%(人口:734万)30.长春(吉林1)5860亿元,同比增长7.5%(人口:767万)区间分析:济南最大发展障碍是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但一直没下定决心根治。号称第二条经十路的刘长山路二期工程一再推诿,如同“血栓于脑、偏瘫在身”,成为阻碍其快速发展的首要因素;泉州、福州受“一带一路”政策带动,短期内还将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31.石家庄(河北2)5822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1049万)32.潍坊(山东4)5746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927万)33.徐州(江苏5)572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867万)34.常州(江苏6)5700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470万)35.温州(浙江3)5110亿元,同比增长8%(919万)36.绍兴(浙江4)4800亿元,同比增长5%(501万)37.鄂尔多斯(内蒙古1)4678亿元,同比增长7.3%(人口:201万)38.济宁(山东5)462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808万)39.淄博(山东6)4400亿元,同比增长7.6%(人口:464万)40.大庆(黑龙江2)4350亿元,同比增长1.5%(人口:281万)区间分析:合肥承接江浙沪产业转移的同时,汇集安徽全省优质资源,提升了经济增速,未来几年仍有望保持;潍坊曾经是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增速放缓;大庆石油资源日益枯竭,发展趋缓,迫切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41.盐城(江苏7)438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721万)42.扬州(江苏8)4375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461万)43.昆明(云南1)4370亿元,同比增长6.4%(人口:726万)44.南昌(江西1)436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530万)45.临沂(山东7)4305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1124万)46.东营(山东8)4013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209万)47.包头(内蒙古2)3969亿元,同比增长7.6%(人口:276万)48.台州(浙江5)3930亿元,同比增长6.8%(人口:603万)49.泰州(江苏9)3924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508万)50.嘉兴(浙江6)3836亿元,同比增长6.8%(人口:455万)区间分析:扬州近年来的经济增速一直位居江苏省前列,良好的区位优势使其在省内的城市地位逐步提升。南昌、临沂作为红色旅游目的地城市,日益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经济增速持续高位运行。51.洛阳(河南2)3795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662万)52.厦门(福建3)3737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367万)53.镇江(江苏10)3706亿元,同比增长9.1%(人口:311万)54.金华(浙江7)3662亿元,同比增长7.9%(人口:536万)55.泰安(山东9)3630亿元,同比增长9.3%(人口:556万)56.南宁(广西1)3629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666万)57.沧州(河北3)3620亿元,同比增长7.6%(人口:680万)58.襄阳(湖北2)3600亿元,同比增长8.6%(人口:550万)59.宜昌(湖北3)3591亿元,同比增长8.8%(人口:405万)60.邯郸(河北4)3500亿元,同比增长6.5%(人口:917万)区间分析:厦门近年来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增速有所放缓,但发展质量显著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已跃居副省级城市前列;泰安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级市之一,随着“中外著名旅游目的地”品牌和旅游大项目建设,其经济增速在未来很长时间都有望高位运行。61.榆林(陕西2)3412亿元,同比增长5%(人口:375万)62.惠州(广东5)3390亿元,同比增长7.8%(人口:476万)63.呼和浩特(内蒙古3)3319亿元,同比增长7.1%(人口:300万)64.威海(山东10)3257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280万)65.中山(广东6)3213亿元,同比增长7.1%(人口:312万)66.保定(河北5)3150亿元,同比增长6.7%(人口:1017万)67.漳州(福建4)3111亿元,同比增长9.3%(人口:496万)68.贵阳(贵州1)3077亿元,同比增长11%(人口:468万)69.吉林(吉林2)3001亿元,同比增长6%(人口:441万)70.德州(山东11)2990亿元,同比增长7.5%(人口:650万)区间分析:威海作为世界宜居之都和中国首个国家卫生城市,其环保至上的发展思路带给今天的中国以深刻启示,其绝佳的城市环境未来将更好地推动实体经济增长。鞍山是老牌工业强市,在国家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带动下,未来几年的经济发展有望提速。71.鞍山(辽宁3)2988亿元,同比增长3%(人口:364万)72.太原(山西1)2985亿元,同比增长8.3%(人口:429万)73.聊城(山东12)2905亿元,同比增长7.4%(人口:591万)74.乌鲁木齐(新疆1)2824亿元,同比增长10.1%(人口:353万)75.衡阳(湖南4)282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734万)76.常德(湖南3)2819亿元,同比增长8.9%(人口:607万)77.岳阳(湖南2)2735亿元,同比增长7.9%(人口:559万)78.南阳(河南3)2720亿元,同比增长8.3%(人口:1009万)79.淮安(江苏11)2717亿元,同比增长8.9%(人口:564万)80.茂名(广东7)2679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601万)区间分析:乌鲁木齐受益于“一带一路”政策利好,近年来经济增速不断走高,并且还将长期保持这一势头。贵阳自从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其经济增速就不断提升,这给很多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的城市提供了很好的借鉴。81.滨州(山东13)2587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380万)82.芜湖(安徽2)2571亿元,同比增长9.5%(人口:365万)83.湛江(广东8)257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716万)84.菏泽(山东14)2550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843万)85.江门(广东9)2406亿元,同比增长7.4%(人口:448万)86.柳州(广西2)2401亿元,同比增长7.2%(人口:375万)。87.株洲(湖南5)2395亿元,同比增长8.2%(人口:395万)。88.许昌(河南4)2385亿元,同比增长7.5%(人口:431万)。89.咸阳(陕西3)2362亿元,同比增长7.6%(人口:527万)90.枣庄(山东15)2357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394万)区间分析:芜湖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相对滞后,随着其加快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的步伐,未来几年还会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咸阳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但并未像西安那样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发展仍有跨越式提升的潜力。90.廊坊(河北5)2312亿元,同比增长8.6%(人口:450万)91宿迁(江苏12)2306亿元,同比增长9.3%(人口:485万)92.周口(河南5)2299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880万)93.连云港(江苏13)2297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507万)94.湖州(浙江8)2238亿元,同比增长7.7%(人口:262万)96.兰州(甘肃1)2220亿元,同比增长8.2%(人口:401万)97.郴州(湖南6)217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469万)98.新乡(河南6)2133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600万)99.通辽(内蒙古4)2112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313万)100.遵义(贵州2)2100亿元,同比增长12%(人口:800万)区间分析:连云港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华东沿海地区垫底水平,因此有很大的可提升空间;遵义随着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总量的提升;兰州作为西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总量连续多年维持在全国100名左右。

城市经济区,经济特区和综合经济区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城市经济区,经济特区和综合经济区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经济特区开公司有政策,城市经济区经济发展最好的地方,综合经济区包涵的就广一些了。 经济特区主要是指深圳 珠海等最早发展的几个特区 经济区是指一个地方的经济中心 三者没什么紧密联系 经济特区区旗和经济区区旗有什么区别 经济特区区旗国际上也认可,经济区区旗国内认可。不具有政治地位只有经济特征。 经济开放城市与经济特区有什么区别 通商口岸是被迫开放,是被动,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特区是主动开放,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东部综合经济区和南部综合经济区的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口岸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口岸既是国家对外开放的窗口,又是外贸进出口的通道。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强劲发展,外贸进出口持续快速增长。最新的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万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3.8%,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增幅已经连续6 年保持在20%以上。不断增长的外贸总量,促使我国口岸物流快速发展,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口岸物流发展环境越来越宽松,物流总体规模将持续增长。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把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现代物流业越来越受重视。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26.1万亿元,进出口贸易额将达到2.3万亿美元,外向型经济的持续发展,必将推动口岸物流总体规模的扩大,口岸特别是沿海大型港口作为进出口贸易枢纽,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开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 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大型综合性港口和机场以其强大的综合能力和广阔的影响区域,不仅在当今综合运输网络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资源。枢纽口岸在设施和后方集疏运系统的发展上积极配合,势必会营造更高效率的物流服务环境,并通过生产成本、流通成本的不断降低和信息服务的高效率,使口岸影响下的产业布局的范围得到拓展,口岸的服务和影响范围因此而扩大。 功能整合出现新的动向。口岸物流涉及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口岸通关、增值服务等物流过程,是进出口贸易的重要环节。口岸物流的快速发展,可以有效保证进出口贸易“物流、商流、信息流”的有效衔接,增强我国对外经济的竞争力。传统的港口、航空、公路优势与现代物流业相结合,将会出现物流功能依托口岸进行整合的新动向。传统口岸的设施、网络、技术和管理人才的优势,通过现代物流的手段,将中转、集散型口岸向综合服务型口岸转移。一批有现代理念和现代物流设施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或物流专业公司将在口岸地区进一步聚集,并与传统的口岸服务形成优势互补。 专业化分工更加明显,区域一体化步伐进一步加快。随着口岸物流量的增加,客户对物流服务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口岸物流的专业化分工将更加明显。有干散货和集装箱物流,普通货和危险化学品物流,还有常温和低温冷冻等方面的需求,加工、分拣、包装等要求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口岸与口岸以及口岸内部物流企业根据自身优势,发挥专业特长,通过口岸资源整合、流程重组,推动口岸物流社会化、专业化、一体化运作,增强口岸物流竞争力。口岸物流的发展必将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我国口岸物流发展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产业关系为纽带,国际与国内资源迅速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与环渤海地区集中。而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宁波,珠江三角洲的香港、深圳,环渤海地区的青岛、天津、大连等口岸城市的聚集效应已十分明显。全国公路、水路、铁路系统的“十一五”规划,已经贯彻了区域物流一体化的思想,必将促进口岸物流基础设施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协调,为口岸物流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区域经济与经济区域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区域经济是指某一下去的经济,经济区域是指某个经济的区域,比如某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等某个领域。 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有什么区别? 你好: 1、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在国内划定一定范围,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较国内其它地区更加开放和灵活的特殊政策的特定地区。在我国,是中国 *** 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实行特殊政策的地区。在经济特区内,对国外投资者在企业设备、原材料、元器件的进口和产品出口,公司所得税税率和减免,外汇结算和利润的汇出,土地使用,外商及其家属随员的居留和出入境手续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中国的经济特区:深圳(2020平方公里);珠海(1687.8平方公里);厦门(1565平方公里);汕头(2064平方公里);海南岛(33920平方公里) 实际上现在各个省、各个市都还有自己的开发区之类的实行特殊经济政策的区域,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经济特区,只不过没有正式的国家级名义而已。 2、经济开发区: 由国家划定适当的区域,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兴办一两项产业,同时是给予相应的扶植和优惠待遇,使该区域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建立经济开发区,有的是为了推动科学研究,开发高技术产业,故又称为技术开发区。有的是为了引进外资,扩大出口,故又常常把这一类经济开发区与出口加工区相提并论。经济开发区是国家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载体,在我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进程里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经济开发区是一个泛指的说法。是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科技工业园,高新技术开发区,各类产业工业园(比如农业开发区,化学工业园,汽车工业园等等)的一种通称,也简称开发区。根据开发区的规模等级,可以分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市级开发区等。 开发区由某一个地方 *** 规化一个专门的区域,成立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开发区投资有限公司,投入资金进行开发区的载体建设,比如《七通一平》,《九通一平》等等。开发区也具有 *** 职能部门的性质,开发区的主要管理人员经常是当地 *** 行政管理的高层人员来兼任或专职。 他们的区别,如同“总理”与“总经理”的区别一样,两者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但是,都是一样,国家定位的一定区域划分。 谢谢你的问题! 成渝经济区,成渝绵经济区有什么差别 原成渝经济区改名成渝绵经济区 为了扩大西部大开发的建设力度,成渝经济区将以成都, 重庆,绵阳三个支点城市为节点,建设成渝绵经济金三角 自贸区与经济特区有什么区别 自由贸易园区是指在贸易和投资等方面比世贸组织有关规定更加优惠的贸易安排;在 *** 国家或地区的关境以外,划出特定的区域,准许外国商品豁免关税自由进出。实质上是采取自由港政策的关税隔离区。狭义仅指提供区内加工出口所需原料等货物的进口豁免关税的地区,类似出口加工区。广义还包括自由港和转口贸易区。 中国 *** 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实行特殊政策的地区。在经济特区内,对国外投资者在企业设备、原材料、元器件的进口和产品出口,公司所得税税率和减免,外汇结算和利润的汇出,土地使用,外商及其家属随员的居留和出入境手续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二者区别: 1、选择标准不同 经济特区:对接港澳台,引进外资和技术。 自贸区:南北呼应,重在自我转型和升级。 2、使命不同 经济特区:“与国际惯例接轨”。 自贸区:新常态下主动应对全球化竞争。 3、目标不同 经济特区:对标港澳台的小经济体模式。 自贸区:对标美日欧的大国经济体模式。 4、着力点不同 经济特区的诱饵是政策优惠。 自贸区的诱饵则是消除政策壁垒。 中国到底有多少经济区和经济特区?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我国先后设立了: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5个经济特区; 确定了上海、天津、北海、湛江、广州、福州、宁波、南通、连云港、青岛、威海、烟台、大连、秦皇岛等14个城市为沿海开放城市;为了便于记忆——大、秦(晴)、天, 青、烟、通、云, 上、宁、温、福(浮), 广、湛(展)、北 开辟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环渤海地区等沿海经济开放区。 中国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大都位于沿海地区。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动中国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发展。

1984年,我国开始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其中心环节是什么??

你好,1984年,我国开始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其中心环节是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增强企业活力。望采纳,谢谢!

城市经济运行分析主要包含哪些方面?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1、经济发展总体状况(GDP增长及波动情况)2、经济运行状况(1)生产情况(工业、农业、第三产业);(2)需求情况(投资、消费、出口);(3)财政金融情况;(4)物价总体水平情况。3、城乡居民生活水平(1)城乡居民收入情况;(2)住房情况;(3)就业再就业及社会保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