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

阅读 / 问答 / 标签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  )。

【答案】:C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于2001年6月7目发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结构改革的规定有(  )。

【答案】:A,B,C,D《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结构改革的规定有:(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

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1)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具体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②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 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构的学习。 ⑤建立发展性的评价考试制度,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⑥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以生为本,关注学生发展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从关注学科的课程价值取向转变为关注人的课程价值取向,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生为本、着眼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意味着教学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2)回归生活,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和谐统一 学校课程重返生活世界,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确立一种新的课程生态观,是当代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同样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3)自主学习,提升持续学习与持续发展的品质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 (4)民主开放,走向国际理解 民主开放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的又一基本理念。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凸显课程的民主化,使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分享课程管理和决策的权力,同时突破和超越了过去狭隘封闭的课程观,确立了开放的大课程观。

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的趋势。 (2)从“双基”到“四基”的趋势。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1996年在题为《学习——内在的财富》的报告中提出了四种支柱性的基本能力:求知的能力、在应变中做事的能力、共处的能力、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即做人的能力。 (3)加强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的趋势。 (4)加强课程综合化与实践性的趋势。 (5)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6)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

简述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与理念。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1)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具体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②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 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构的学习。 ⑤建立发展性的评价考试制度,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⑥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以生为本,关注学生发展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从关注学科的课程价值取向转变为关注人的课程价值取向,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生为本、着眼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意味着教学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2)回归生活,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和谐统一 学校课程重返生活世界,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确立一种新的课程生态观,是当代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同样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3)自主学习,提升持续学习与持续发展的品质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 (4)民主开放,走向国际理解 民主开放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的又一基本理念。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凸显课程的民主化,使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分享课程管理和决策的权力,同时突破和超越了过去狭隘封闭的课程观,确立了开放的大课程观。另外,新课程改革还强调树立国际理解教育的新理念。 如新课程改革所关注的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等目标内容,也是国际理解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德育、课改、均衡发展——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确定工作重点1、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教育部在工作要点中首先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各个方面。具体措施包括颁布《中小学德育规程》,推动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颁布新修订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提高中小学班主任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此外,教育部还将通过“形势教育大课堂”等多种形式,推动中小学深入学习和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为契机,深入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教育活动。组织好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迎接北京奥运会胜利召开。2、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根据工作要点,教育部要颁布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启动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教学指南》和《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研制工作。修改颁布《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启动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使用情况的调研工作。根据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育部还要完善教材审查机制,更新教材审查委员库。积极推进教科书循环使用。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强调,要推动建设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并完善中小学学业质量分析、反馈、指导系统。积极推行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制度,推广将部分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同时,教育部将继续扩大普通高中新课程试验范围。推动建立高中校本教研制度。研究建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参与指导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的高校招生考试综合改革。还要积极推动农村地区课程改革工作。以上这一系列措施,都是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最终服务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教学体系。3、 大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将继续把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作为工作重点,推动各地制定和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标准、教师编制标准和教师工资收入标准,实施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同时,教育部将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全部免除学杂费和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必要资助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对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的政策措施。还要加强对城市义务教育免费工作的跟踪和指导。教育部有关负责人透露,在争取各地统一解决教师地方津补贴的基础上,教育部将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推动各种形式的对口支援。他还表示,在加强大中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的调研的同时,推动各地以流入地和公办学校为主做好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教育部负责人强调,针对当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教育部将切实加强学校管理,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工作要点还提到建立和完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启动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启动“中国扫盲和能力增强计划”,引导民办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等。补充:以下资料可供参考: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0203/10/99507_2446933.htmlhttp://www.xdxx.com.cn/show.aspx?page=1&id=756&cid=5补充:第一,是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格局、政治格局、科学技术发展,对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个体,仍至儿童、青少年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要思考我们的基础教育究竟有哪些不适应?如何去变革?应该说这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所面临的共同背景。第二,在这样一个共同背景下,国际上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出现了哪些趋势?我们怎样去跟进这个趋势?怎样才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第三,就是我们的现实。这么多年来,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特别是80年代以来,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研究、实验研究,应该说从观念到理论、到策略,仍至管理制度,都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但是面对时代的要求我们还有很多方面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我们还没有形成一种课程制度更新的机制,我们的学校文化还有很多方面是需要我们重建的。江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怎样去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怎样建构一种有活力的、有精神感染力的学校文化?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去迎接时代的挑战。站在综合国力的提升,站在民族素质的提高这个角度,把我们放在一个全球背景下去看待,的确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肓负的使命、责任感,是非常重大的。也正是基于这样一些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积极参与下,全面展开了。

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解

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解如下:基础教育的改革对于国内教育有着很大的影响。首先,对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和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有一定的作用。基础教育就是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对于知识的理解与运动,能够真正的运用到生活中去,能够让学生们理解中国教育对于自身的价值所在,提升社会的责任感。在以后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能够从基础教育的改革方面对于基础教育有深刻的认知。其次,基础教育的改革对于国内教育的孩子影响着他们的多方面的知识。我们知道,目前大部分的基础教育都是通过老师和学生们之间的学习和交流产生的基础知识,而对于学生们来时只能够学习基础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增加更多更加丰富的课外知识,比如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这样在孩子以后选择的道路上会多一份出路,可能每个家长都会让孩子学习更多的知识,不仅是基础教育带来的知识,还有许许多多其他方式得到的知识。目前阶段,对于小学的基础教育,相对于还是比较依赖于课本上的知识, 对于我国的教育改革也是有一定的影响。因为孩子比较依赖书本上的知识,是非常严重的,初高中只能围绕着考点和一些考试大纲来展开对教学的复习是非常普遍的。但是,考纲和考点在与课本上的知识相对应还是会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不仅要在课程上做出改革,还需要在学校的发展和提升做出一些改变。因此,基础教育的改革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影响是非常大的,只有更好更加突出的教育改革才能够在课程改革进展上更加的突出,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去学习一些不仅是基础教育带来的文化知识。

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1)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三兰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知识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死记硬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解决问题和合作能力等。(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现状,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简述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

(1)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过于强调学科课程的现状,整体设置课程比例和综合课程,体现教育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生活和社会的联系,关注兴趣和经验。 (4)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倡导主动参与,培养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如何认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基本走向?

目标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五、建立与素质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基本走向一、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二、强化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趋势三、加强道德教育和的倾向四、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问题五、课程生活化、、实用化的趋势六、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七、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

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建议

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建议:一.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源在哪里?统一高考的考题难度越来越大,设及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有导数方面的,有空间解析几何方面的,有概率方面的,有奥数竞赛方面的。同时,部分大学的课程压入高中,高中的部分课程压入初中,初中的部分课程压入小学,从幼儿园就开始进课外辅导班。如果在幼儿园就输在起跑线上,就不能进好的小学,没有好的小学基础就不能进好的初中,没有好的初中基础就不能进好的高中,在统一高考中就会差分,高考差一分就落后几百人,差一分就进不了好的大学,不是好大学毕业就会找不到好的工作甚至就业都会困难。这一条龙的连锁反应,谁敢输在起跑线上?谁敢在统一高考前不拼命?关系到学生一辈子的特别重要的事情谁敢不重视!二.中小学不能施行素质教育的根源在哪里?中小学的课程太多,没有时间安排有关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这仅仅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中小学自身的竞争也很激烈。教育部门现在搞出一套竞争管理的套路,就拿初、高中来说吧,学校的排名主要看升学率,升学率高就会招收更多的好学生,就会吸引更多的好教师,就会获得更多的办学资源,办学就会处于良性循环之中,否则办学会陷入衰败循环;中学校长自然懂得这个道理,于是就要求教师竞争,教师竞争主要看班上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为此一般都采用学生多作业多考试的办法;学生课间不能休息,中午不能休息,晚上只能睡5-6个小时,学生整天在疲倦中应付学习。大家一定懂得,在这种紧张的局面下怎么可能去搞素质教育?三.为什么部分大学课程要压入中学?回顾一下我国统一高考增加难度的过程就清楚了。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需求大量的建设人才,于是教育部将教育市场化,首先在生源和经费方面搞市场化,教育市场的规模变得热闹起来;后来,教育部希望快速地培养、选拔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基于“少年班”的启发,教育部认为青少年的潜力还可以挖掘,于是尝试在高中逐步地增加了一些“极限”和“求导”的内容,理由是,进入大学后的学习会更加方便;这种尝试被教育部肯定且落实在高考中;后来这种局面愈演愈烈,高中学习和高考都增加了不少内容,题目难度也加大了。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包括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包括六大具体目标,分别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简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课程体系的设计构想。

【答案】: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①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②课程结构方面,课程的设置要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③课程内容方面,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④课程实施方面,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⑤课程评价方面,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⑥课程管理方面,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基础教育的改革历程

从1996年新课程改革的提出迄今已有十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96―1999年,课程理想的萌芽及其酝酿;第二阶段:1999―2001年7月,课程文件的研制、出台与实施准备;第三阶段:2001年7月――2004年7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和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形成;第四阶段:2004年7月至今,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反思、全面推广与高中新课程实验。高中课程改革于2004年秋季正式启动,截止到2008年2月份已有10个省市区参与实验。2004年秋季,海南省、广东省、山东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2005年秋季,江苏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2006年秋季,福建省、浙江省、安徽省、天津市、辽宁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2004年率先进入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的四个省市区将在2007年实施的新高考方案,其方案由各省市区制定,并于2006年上半年报教育部审批通过;江苏省2008年新高考方案也于2006年10月上报教育部审批。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负责人指出,从2007年起,高中课程改革将由过去的省市区申报进入调整为国家规划进入,2010年全国各省市区高中起始年级将全部进入新课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酝酿开始以来的十年里,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思想上也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发展历程。首先是激动、兴奋,新课程给人以刺激;其次是困惑、苦恼,传统与现代理念的碰撞产生的矛盾,使他们焦躁不安;三是论争、反思,寻找理论和事实依据,理清思路;四是理性行动,主动地、创造性实施新课程。

什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提出了目标要求,构成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在品德、才智、审美等方面的成长。 “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的目标核心、“过程与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随着其他“二维”的实现而实现,是在此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深层次开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的一生而言意义就更加深远,它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的完美融合。(2)稳固和加强基础教育,由“双基”教育向“四基”教育转变。(3)加强人文教育和道德教育,促进课程人文性和科学性的融合。(4)注重课程的综合化,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综合化,减少分科教育的缺陷。(5)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的个性化和多样化。(6)课程的生活化和社会化、法制化和民主化。

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优化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中国成立53年来,我国先后进行了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每一次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为当前的课程改革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课程是必须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的。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弊端明显地凸现出来:教育理念滞后、课程结构单一、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普遍,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和不良影响,证明了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以上,就是对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部回答。

结合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述当代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

【答案】:为了改变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必须在当代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1)主动参与的教学策略;(2)联系生活的教学策略;(3)尊重差异的教学策略;(4)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5)鼓励创新的教学策略。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基本内容是什么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第一, 改变过于重视教育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第二,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状况,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的发展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第三,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象,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知识技能第四,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接受信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合作能力第五,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的现状,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第六,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世界和我国的教育需要哪些创新,小学基础教育(城市和乡村)需要哪些创新, 说一方面也行,说思路也行,

创新一:比如:教育材料方面的采购,就是要减少许多中间环节,就可以节省许多教育资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有哪几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基础教育改革的含义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论述题本大题15分。试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答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为:(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的现状。(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为:(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的现状。(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解析:该题需要考生加以注意,因为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

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评价的有关要求。

(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2)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3)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4)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考试是学业评价的一种形式,应遵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按照不同的考试目的和性质,确定考试方法和考试结果的处理,考试的内容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和难题的现象。

1. 课程整合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的一个概念,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过去经验和现在学

  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  概括地说,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如前所述,现行的课程体系完成于工业经济时代。在工业经济时代,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对于国家实力的增强、经济的繁荣具有最直接的意义。因此,学校教育的使命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合格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工业生产的需要决定了学校教育课程的内容,而科学知识及其相关的技能对于工业生产的意义或价值是显而易见的。近代自然科学教育运动的倡导者赫伯特u2022斯宾塞对此曾作过详尽的说明。  工业经济对于“效率”的崇拜又决定了学校教育必须以简约、规范的方式来传授知识,因此,建立在对知识加以分门别类基础之上的分科课程就成为课程结构最重要的特色。此外,各门学科对于各自领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权威性”的追求,不仅造成了学科之间的森严壁垒,而且使教科书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尊严。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以教科书为载体知识便处于核心地位,成为制约教师和学生活动的依据。换言之,知识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目的。  现行课程体系的上述特征,都反映了这么一种教育理念或关于人的发展观:国家和社会发展集中地体现为经济的发展,因此,与生产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乃是学校课程体系应该追求的最高目标;同时,它也构成了人的“发展”的全部内涵。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始终萦怀于中国人民心中的“强国梦”,伴随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知识爆炸”,以及普遍存在于“后发型国家”一定发展阶段教育之选拔功能的突显等因素,又使我国学校的课程体系表现出下列一些特征:对于书本知识的热衷追求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厌学情绪不断加重,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现在,人们已经把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种种弊端概括为“应试教育”。  显然,如果不根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现存的应试教育的弊端,素质教育就不能推行。  7.如何理解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为了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同时针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这些目标构成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体现了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 统工程。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当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转变作为首要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在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深刻反思、对国际课程改革趋势进行深入比较、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后,本次课程改革在《纲要》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减少了课程门类,对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在保留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旨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新课程重视不同课程领域(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课程结构的这种转变,与课程功能的转变遥相呼应,折射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新时期的培养目标,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发展。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的这一转变,力争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使课程具有时代精神。此外,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课程内容切实反映学生生活经验,努力体现时代特点,将会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极大地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我们把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视为本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此次课程改革首先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儿童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课程 中获得有效的保障,并在新课程标准中倡导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倡导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且能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丰富多样的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这种转变,还意味着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得知识的。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由此带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也可能不一样,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就有可能不同。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即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一是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二是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以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三是要将评价看做是一个系统,从形成多元的评价目标、制定多样的评价工具,到广泛的收集各种资料,形成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每一个环节都是通过评价促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重视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记录,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主要方向。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新课程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本次课程改革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妥善处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现了集权与放权的结合。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次课程改革重新划分了国家、地方、学校在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中的职责分工,调整了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在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上增加了一定的弹性,让地方和学校拥有相应的选择余地。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运行,为课程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以及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且对于加速我国课程建设民主化、科学化进程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8.为了保证上述培养目标的实现,从事基础教育的实践工作者必须具备怎样的教育观念?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如果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这一点,课程改革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素质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同以往相比,这次课程改革在如何看待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课程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转变。  一、学生观  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对象,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学生,这是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学生观的核心内涵是,学生究竟是人还是物。至少在口头上,几乎任何人都认为学生是人,然而,在我们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却普遍存在着把学生当做任人摆布的物的现象。这涉及一个如何看待人的问题。这次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看法坚持了以下三个要点。第一,作为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学生具有“被决定”的一面。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阐述,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新课程必 须具有必要的统一性、规范性,这一点在课程标准中得到了体现。  第二,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形式的人,学生与无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正是这种主动性,使人能够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超越自我。因此,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第三,学生具有“未完成性”。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这种未完成性是指: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具有丰富的潜能,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蕴藏着对于复兴中华民族大业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源。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  二、发展观  自古以来,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然而,应试教育的模式严重地限制了“发展”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谓“发展”仅仅是指通过各种考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增加或熟练。这种专注于工具价值的发展观严重地破坏了人的内在的自然,从而严重地阻碍了人的本体价值的实现。应该看到,人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乃是内在地统一于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之中的。为了充分发挥课程之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这次课程改革除了在课程结构、教学过程、课程评价方面作了调整之外,还强调各科的课程标准都必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厘定应该达到的目标。只有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才能实现“发展”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发展乃是质而不是量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教育乃是养成学生的健全的个性或人格。  三、知识观  从前面的表述中,我们已经知道工业经济时代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传授知识,因而,系统的知识几乎成为“课程”的代名词。知识之所以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人们赋予了知识一些“神圣”的特征。知识不仅是绝对的,而且也是客观的,因而,知识成为了外在于人的、与人毫无关系的、类似于地下的矿物那样的客观存在物。对于知识而言,人们惟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发现”。对于学校里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任务乃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学校教育必然会出现书本中心、教师中心、死记硬背的现象。  这次课程改革坚持实践的观点,并吸纳当代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复杂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认为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换言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这次课程改革要求在师生关系、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都要有重大变革,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四、课程观  课程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直接受制于教育目的,所以,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课程观。“课程即教学的科目”或“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等是受到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需要明确指出的是,这里的“教学科目”或“教学内容”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传授分门别类的知识。这种课程观最大的弊端是: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这与以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毫不匹配,于是教育、课程便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实践中,与知识、技能的传授无直接关系的校内外活动,往往被看做是额外的负担而遭到排斥。这种知识本位的课程显然不再符合时代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应该全力追求的价值是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发展。为此,要积极利用并开发各种课程资源,除了知识、技能之外,人类创造的所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是构成课程的素材。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所有这些素材的教育意义都是潜在的,只有通过学生个人的经验才能够被激活而得以彰显。为此,必须拆除阻隔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融会贯通的藩篱。惟有如此,学生才会感到,学习不是生活的额外负担,而是生活的需要;而且,原先在被迫接受的“学习”活动中处于边缘位置(有时甚至作为教育的消极因素而遭到排斥)的情感、体验也将获得与理智同等的地位  另外,虚机团上产品团购,超级便宜

下列不属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内容的一项是(  )。

【答案】:C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故选C。

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课程目标。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2)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知识技能。(4)课程实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合作能力。(5)课程评价。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6)课程管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包括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如下:(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中国基础教育数学改革经历了哪些阶段,有什么启示

中国基础教育数学改革经历了哪些阶段?第一阶段:启动 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2001年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先后提出了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任务。200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初步构建了符合时代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1999年开始着手调查研究,组织全国高层次专家进行了顶层设计。第二阶段:实验 2001年开始在全国38个县、区进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国家级实验,分层推进,滚动发展。到2008年,全国初中已实行了一轮,有的地区达到2至3轮,小学也接近一轮。第三阶段:深化 2010年将全部进入。除了一些尚未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的西部省份外,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已扩展到25个省份。有什么启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哪些

一、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体目标1、在于“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2、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3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5、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6、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7、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二、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 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消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三、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1、明确区分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2、突出学生的发展,科学制定课程标准;3、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5、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6、制定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满足不同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要。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是什么?

1、以学生为本的趋势。2、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的趋势。3、加强道德和人文教育。4、课程综合化的趋势。5、课程个性化个多样化的趋势。6、课程逐渐法制化。7、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趋势。

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要实现哪六个改变?

第一,改变课程过于注意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和形成正确价值的过程。第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或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优化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第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编、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个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第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进入教育课程改革具体目标就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培养适合社会发展建设的。合格人才。

我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③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⑤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扩展资料: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鼓励各地中小学自行组织毕业考试。完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管理制度,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要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内容,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有哪几种?

1、自主学习。学习者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2、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3、探究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传统学习的挑战,也是依次革命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引导,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读书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同时培养一种与他人相处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的处世态度和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的本身要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1、现在提倡快乐学习,老话也说好学不如乐学,于是我们会对当今令学生劳苦的教育存在怨言,但乐学不一定是学得轻松,而是内心的快乐,即使学的身体劳累而却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即为快乐学习,乐学在于内心。2、方法一次找不到,必须自己多次实验创新。有些同学在书上看过状元的学习方法后就进行使用,却只是邯郸学步,没有什么效果,还打乱了自己原本的学习习惯。殊不知状元的学习方法并不适合自己,原因是不同的人适应不同的学习方法,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学习能力,都适应不同的方法,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是经自己多次实验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创新得到的,他人的方法也许不适合自己。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有耐心,有勇气,有创新意识。我的方法也是从七年级开始到现在经历四年才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3、必须要培养出一种学习的责任心。即几天不学习就有一种空落落的感觉,像缺了什么一样。有了这种感觉就说明自己已有了热爱学习的心,学习的习惯也就更易保持。4、态度必须认真,不能有糊弄的心态。认真的做作业可以使自己从作业中学到更多,也使自己有更多时间对从作业中想到的拓展内容有更多思考时间。5、能力大都是后天培养,先天的智商影响很少。我就是一个不太聪明的人,从小到大一直到九年级,老师、家人都说我的学习主要靠努力,而不是靠聪明的脑袋,我也一直这样认为。但到了高中后班主任却说我很聪明,理解能力很强,这对我来说可真是破天荒的头一次。如今我想,智商也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来提高的,我就是在多年的锻炼中获得了提高。只要你肯付出努力。另外能力要有目的的培养,如培养逻辑思考能力,可以多做些此类的题目。

什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简单分析一下,详情如图所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是什么

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大的难点,因此,它必然成为新课程实验能否深入进行的关键环节。构建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教育评价体系,是新课程实验的重要任务之一。两年来,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迎难而上,伴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中小学评价与考试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评价的内容、方法及手段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里有表面的、看得见的,感同身受的变化,但更有深层次的、不易被察觉的却影响未来的变化。教师们创造着新的评价方式,用智慧诠释着评价的真正含义。在这看似平凡的评价中,升华了教育的境界,超越了传统的观念,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意义。1 评价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的确立,是对评价改革的重大突破。这一理念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与他人比较,而是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重视被评价者的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强调通过反馈促进学生改进,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用一句形象的比喻:评价不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泵。发展性评价,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方法,融入每一堂课,每一个教育环节之中,使其成为一种微妙的教育工具。2 捕捉最佳教育时机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是孩子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这种评价低起点,小目标,勤评价,快反馈的做法,学生最感兴趣,最容易接受,也最能拨动孩子的心弦。现代心理学表明,当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继续向更高层次需要做出积极努力。如今,口头评价已经成为教师教育智慧和能力的一种表现。评价的方法与技术也发生了变化,黑龙江宁安实验小学尹玉兰老师班里有一名留级女生,学习吃力,常常受到批评,精神压力大,每天总是用怯生生的目光注视着老师。一天,她的字写得特别认真,尹老师面带笑容地说:“来,握握手,祝贺你取得的进步。”放学后,她跑回家,兴奋地告诉妈妈:“今天老师和我握手了,我敢和老师说话了。”从此以后,孩子的目光不再躲避老师,每天有说有笑,学习也变得主动了。教师以满腔的热情、饱满的精神、丰富的情感,对学生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竖起大拇指的赞许、拍拍肩膀的激励、握握手的感激,都是评价,它像一丝花香、一股清泉沁人心脾。这种评价,简便、直接、有效,虽然没有量表,也无法记载,但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谁能说它不是评价呢?3 成长记录 记录成长实验学校在对传统评价方法进行改革的同时,还使用了科学、有效、简便、易行的新方法。成长记录袋(或档案袋)作为一种新的评价方式,在语文、数学、外语、科学、艺术等学科中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并通过学生的反思与改进,激励学生取得更高的成就。4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究竟谁是评价的主体?这是评价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以往,教师是评价者,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评价。如今,评价的主体在发生变化,实验学校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参与到评价之中,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也许有人会问:“学生究竟有没有自我评价的能力?中学生怎样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请看一位中学生的自我评价过程:一次,他交上一份写字作业,并给自己评分为A+,老师看了以后,打了一个A,并写了一句批语:“字迹要工整。”学生拿到作业本后,写了一句话提醒自己:“字迹要工整。”第二次完成作业后,他给自己评分为A++。老师判作业时,去掉了一个+,又写了一句话:“字太大了。”学生在完成第三次作业时,在本子上又写了一句话:“字要写小点。”作业完成后,他给自己评分为A++。这次作业老师满意地打了A++。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在每个教室的墙壁上都设了一个小展台,学生们随时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作业、有创意的作品、数学日记等贴上去,他们在这个空间里自主取舍,独立思考,学会比较、反思,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老师还为学生设计了一个记录册,里面设置了一些小栏目“今天我上学了,我能记录下来。”“今天我上课发言了,我给自己一颗星。”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用图画、粘贴为自己评价。如在“我有信心能做到”栏目里,学生认为自己做到了,就在相应的栏目里涂上颜色,在“我有进步”的栏目里,学生根据自己的进步,贴上红花、桃子。学生很喜欢这种评价方式,每一次填写的经历和感受,都在激励着他们学会反思。有一位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是:“我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认识了不少字,我对自己很满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树立了自信心,接下来的学习态度一定是积极的。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人在认识别人的品质时,就开始形成对自己的评价能力,只有在他人的评价中,才能不断调整自我的评价。在实验学校,教师不仅让学生自评,而且让学生互评。教师们说:“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要激发起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这就是实验区的教师,他们在新课程实验中,以艰辛的劳动和智慧,创造着崭新的教育评价,创造着孩子美好的明天。5 创造崭新的学习评价一年多的实验结果表明,新的评价理念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可和接受,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但是,由于评价与考试改革的各个环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局部的、单项的改革往往难见成效,必须同时关注评价的若干环节和整个过程。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如何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如何评价?仍然是课程改革所面临的最大的难题。学习评价是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评价,也是评价改革最核心的内容。为此,各实验区着重在学业成绩评价、考试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特点是什么?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知识观、学生观以及评价观的变革呼吁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启智、陶情、冶性、锤志、健体”。在新课程推广之际,教师对自身角色的重新审视与定位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 具备德高为范的政治素质 师者,人之模范。与社会上其他职业比较,“教师”这个职业对人的品性风范要求最为严格。因为教师的劳动对象不是土地,不是机器,而是活生生的人,是可塑性极强的少年儿童。教师的品性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无德无以为师。”教师的政治思想在教育中会渗透在全部教育过程中,它起的作业是难以估量的。因此,教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必须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处处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好作风、好道德、好思想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特别是在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一定要做到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金钱,分请真、善、美、假、丑、恶,以正确的价值选择人生志向引导学生、影响学生。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学生做人,做真人,做高尚的人,所以,教师必须讲政治,讲正气。 德高为范。师德不高,不仅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同时,还会使学生在内心看不起老师,疏远老师,并在行为上排斥他们,使他们在学生心目中“贬值”。 二、 具备学高为师的业务素质 教师要教人,必比人先知。学高才能为师。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对教师的学问,业务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常言所说:“要给人一杯水,必须有一桶水。”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多方面、多层次人才为目标,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既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了解相关学科的一般知识,做到一专多能。只有这样,教师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才能站得高,看得远,高屋建瓴,游刃有余。要走出“应试教育” 的窠臼,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就要转变教育观念,摒弃传统陈旧的教法,探索教学规律,掌握、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目前,我们正处在知识爆炸时代,知识更新很快,教师得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特别要注意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现代科技基本理论,提高业务水平,用最新最准确的科学知识去教育学生,用真才实学去吸引学生,使学生心悦诚服地“跟你学”。 三、 具备热爱学生的心理素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教师爱学生就要对学生尊重,理解,信任,与他们建立起平等、民主、亲切的关系。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教师要用全身心的爱去创造爱的氛围,在爱的氛围中教书育人。关爱学生,不仅仅是满足于教学现状,更应该是放眼未来,对学生的发展做出合理规划,积极引导学生预见未来,适应未来,构想未来甚至是创造未来,培养学生自我规划的能力。 四、 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 过去,我国课程资源物化比较严重,教师只是作为课程资源的使用者而存在,并没有被纳入到课程资源的行列中来,同时也没有被看作是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主体,实际上,教师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要素,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课程资源的开发水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在课程资源开发建设的过程中,要通过对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带动对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课程资源开发者的角色要求教师正确认识与理解课程资源的内涵,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意识:一,教师要改变角色,不仅扮演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利用者,而且也应该充当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和合作者;二,教师要能够开发、统计、筛选、管理、更新与完善课程资源;三,教师要能够依据地缘特性、地方文化特色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需求,建构校本课程;四,教师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学习与探索。 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既是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过程。对于教师而言,目前最关键的是要尽快融入到课程改革中,尽早找到差距,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以便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职能。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有哪些基本情况?如何评价?

我国基础教育基本状况 1、我国基础教育成绩巨大。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情况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即“穷国大办教育”。我国人口众多,财力比较薄弱,收入差距较大,财政投入困难。国家对教育的“欠债”也很多,邓小平说过“十年改革,最大的失误在教育。”“速度宁愿慢一点,也要把教育的事办好。”但目前基础教育仍然缺少必要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同时,我国基础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综合国力作出了巨大贡献。关于基础教育领域内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从各个不同层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2、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改革。当今世界在飞速发展,国家经济建设对教育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或者说,教育对国家建设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直接,越来越明显。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给教育金字塔最底层的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课程改革。世界各国在教育改革中,总是把课程改革放在重要位置,因为课程改革涉及到教育培养目标、人才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育价值观。它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最主要的依据。因此,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上,李岚清副总理指出:素质教育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当前要突出抓好的有四项工作:一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二是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三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四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李岚清副总理把课程改革摆在了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位置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将形成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十五”期间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素质教育取得明显成效的主要目标之一。

如何认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基本走向?

目标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基本走向一、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 二、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趋势 三、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倾向 四、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问题 五、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的趋势 六、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七、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德育、课改、均衡发展——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确定工作重点1、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教育部在工作要点中首先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各个方面。具体措施包括颁布《中小学德育规程》,推动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颁布新修订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提高中小学班主任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此外,教育部还将通过“形势教育大课堂”等多种形式,推动中小学深入学习和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为契机,深入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教育活动。组织好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迎接北京奥运会胜利召开。2、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根据工作要点,教育部要颁布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启动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教学指南》和《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研制工作。修改颁布《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启动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使用情况的调研工作。根据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育部还要完善教材审查机制,更新教材审查委员库。积极推进教科书循环使用。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强调,要推动建设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并完善中小学学业质量分析、反馈、指导系统。积极推行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制度,推广将部分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同时,教育部将继续扩大普通高中新课程试验范围。推动建立高中校本教研制度。研究建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参与指导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的高校招生考试综合改革。还要积极推动农村地区课程改革工作。以上这一系列措施,都是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最终服务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教学体系。3、 大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将继续把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作为工作重点,推动各地制定和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标准、教师编制标准和教师工资收入标准,实施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同时,教育部将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全部免除学杂费和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必要资助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对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的政策措施。还要加强对城市义务教育免费工作的跟踪和指导。教育部有关负责人透露,在争取各地统一解决教师地方津补贴的基础上,教育部将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推动各种形式的对口支援。他还表示,在加强大中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的调研的同时,推动各地以流入地和公办学校为主做好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教育部负责人强调,针对当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教育部将切实加强学校管理,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工作要点还提到建立和完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启动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启动“中国扫盲和能力增强计划”,引导民办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等。补充:以下资料可供参考: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0203/10/99507_2446933.htmlhttp://www.xdxx.com.cn/show.aspx?page=1&id=756&cid=5补充:第一,是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格局、政治格局、科学技术发展,对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个体,仍至儿童、青少年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要思考我们的基础教育究竟有哪些不适应?如何去变革?应该说这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所面临的共同背景。第二,在这样一个共同背景下,国际上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出现了哪些趋势?我们怎样去跟进这个趋势?怎样才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第三,就是我们的现实。这么多年来,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特别是80年代以来,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研究、实验研究,应该说从观念到理论、到策略,仍至管理制度,都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但是面对时代的要求我们还有很多方面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我们还没有形成一种课程制度更新的机制,我们的学校文化还有很多方面是需要我们重建的。江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怎样去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怎样建构一种有活力的、有精神感染力的学校文化?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去迎接时代的挑战。站在综合国力的提升,站在民族素质的提高这个角度,把我们放在一个全球背景下去看待,的确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肓负的使命、责任感,是非常重大的。也正是基于这样一些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积极参与下,全面展开了。

基础教育包括高中吗?

不包括只有小学和初中`

基础教育包括高中吗?

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国民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扎实的基础,为全体适龄儿童少年终身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基础教育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多年来,国家坚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地位,并作为基础设施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予以保障。在我国,目前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一般为3-5岁)、义务教育(一般为6-15岁)、高中教育(一般为16-19岁),以及扫盲教育。其中涵盖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具有普及性、公共性和强迫性的特点,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基础教育参考》是核心期刊吗?

是的

基础教育参考的期刊简介

《基础教育参考》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指导,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是专门服务于基础教育各级行政领导、中小学校长、教育教学研究人员、骨干教师和关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各界人士的一份国家级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1-4889/G4,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1128,邮发代号82-127,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本刊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力求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创新和优质发展服务,是各位教育工作者瞭望世界的窗口、教育科研的资源、决策管理的参谋、借鉴参考的平台。本刊具有资料保存价值。

基础教育参考每月几号公布

一号。《基础教育参考》是面向全国发行的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期刊,该刊物每月公布的日期是一号。公布指的是公开发布的意思。

《基础教育参考》评职称有用吗

《基础教育参考》评职称有用。《基础教育参考》属于国家级教育期刊,主要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专门服务于基础教育各级行政领导、中小学校长、教育教学研究人员、骨干教师,非常适合这些人群评审职称用,因为专业非常的对口,并且审稿周期短,费用低,因此很多教师工作者会选择这本期刊,像“国家级”期刊指由国家部委事业单位、全国性团体、组织、机关、学术机构主办的刊物。《基础教育参考》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力求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创新和优质发展服务,是各位教育工作者_望世界的窗口、教育科研的资源、决策管理的参谋、借鉴参考的平台,具有资料保存价值。

基础教育参考查询方式是什么

官网查询。基础教育参考查询方式是官网查询。1、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国民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扎实的基础,为全体适龄儿童少年终身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2、基础教育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

浅谈怎样完善初中化学的基础教育

  初中阶段的化学课程是对最基础化学知识的学习,因此,这个阶段的教育对学生今后学习化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这个时期对基础化学知识掌握好了,今后的化学学习就会更好的开展。初中阶段教师需要教给学生最基本、最初步的化学知识,而这些知识就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基石,学生是否掌握这些知识对今后更加深入地学习、科研以及从事各种劳动生产工作关系非常密切。   化学是一门贴近日常生活的学科,它不仅仅是一些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实际操作,化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都会得到很好的应用。比如:环境保护、新内容、新能源、海洋、卫生保健食品等方面都与化学不可分离,由此可见,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联系多么广泛。新的《化学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密切联系实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总之,做好初中阶段的化学基础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才能搞好初中这个阶段的基础教育呢?接下来,我将依据自己的工作经验作以简要的阐述。    一、帮助学生树立学好化学的目标和理想   初中阶段的化学学习主要编入了四个方面的内容:1.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2.元素和化合物知识;3.化学实验;4.化学计算等知识。同时,书中还介绍了卢瑟福、侯德榜等许多中外著名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严谨的学风。这些知识都是学好化学这门课程的入门知识,必须牢牢掌握。   在这个阶段,教师必须让学生通过化学课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知道化学这门课程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在工业方面、农业方面还有诸如物质的合成创新、国防事业、医药科学、生命科学等等都有广泛的应用。当你没有接触这门知识时,你不会注意到它的存在,也对它的存在没有意识,而当你初步接触了这门知识,你就会发现化学知识随处可见、无处不在,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神秘,相反,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它对我们的工农业生产、国防事业的发展壮大以及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会使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行等等越来越丰富。教师要通过这些知识的传达,让学生对化学这门课程产生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化学的奥秘,让他们对化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好化学知识,并用化学知识造福人类、造福社会的目标,为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而刻苦学习化学,探索化学,钻研化学。    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说,加强实验是培养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兴趣的重要手段。做实验时,学生亲自动手动脑,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性,这对于学生记忆枯燥的化学概念等理论知识以及理解巩固知识,训练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提高思维的严密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涉及到实验,教师都应该尽可能带领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化学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来满足学生通过实验来认知化学世界的强烈求知欲。   化学实验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部分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结果数据要求非常精准,在这个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细致地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认真做好每一步。除了课堂上需要完成的实验之外,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课外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亲身实践感受,自觉地获取知识,并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以及成功后的喜悦。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探究未知的学习动力,而且在一些团队合作的复杂实验中,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互帮互助的精神,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日益浓厚,慢慢就会树立起学好化学的信心。    三、培养学生正确学习化学的习惯和方法   1.教师需提醒学生养成勤于练习,善于做笔记的学习习惯。 要想学习好化学这门课程,在初中阶段初步学习的时候,学生就要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预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下一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在面对新知识时也不会感觉唐突,难点也会更好的理解。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除了要把新课内容仔细读一遍外,还要在重点和难点的地方作出标记,同时,也可以在预习后做一些相应的练习题,这样带着疑问再去听课学习效率就会提高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要要求学生专心听讲,认真细致地做好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就告诉我们人的记忆是有限的,虽然课堂上的知识当时觉得自己已经掌握的很好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会慢慢的模糊,所以,在课堂上做好笔记是十分必要的。笔记有利于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巩固学习过的知识。   2.在教学中教师需联系生活教,学生也要联系生活学。前文提到,化学是贴近生活的一门学科,那么,化学的教学就要与生活联系起来。比如我们在讲述天然气这一个课题时,其中涉及到天然气的化学成分;以及天然气的燃烧产生的污染;与煤气燃烧相比天然气的热值的大小以及引导学生计算每立方米的价格问题等。这些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天然气知识的良好情境,带领学生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及热值与价格等多方面都获得了同步训练,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在这个过程中,为了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授课时需注意采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故事情节来授课,不能在思想上觉得理科课程就没有什么生动形象、故事情节的方面,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做好充足的准备,对教学内容做精心的设计、加工,将确定的重点、难点用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用语言,情节等情境设置让学生在化学课堂中能够得到教材中没有的新鲜材料,从而感到化学学习的无限奥秘和神奇。   总而言之,在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创新以改进教学方法,为初步学习化学的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有趣的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实验技能逐步熟练、规范准确,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轻松学化学、学好化学并应用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础教育科和教研室哪个更懂教学

两者之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不能直接相比较。(一)研究范围不同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解决教育教学中的新问题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它范畴很广,包括了一切教育现象和教育过程及与教育有关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而教研主要研究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以及教学工作的组织和管理方面,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只是教育科研的一个微观方面。教研的直接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主要途径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如备课、说课、集体研讨、教材分析、试题设计、优质课评比、教学能手评选等。(二)研究的过程和要求不同教育科研要求有严密的科学性、客观性及最大限度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要揭示教育的本质,探求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以课题研究为主要途径的教育科研需经过课题开题论证、实施研究计划、答辩结题和撰写研究报告等环节。而一般的教学研究就没有这样严格的要求。教学研究经常以个别局部的经验为基础,所依据的材料没有教育科学研究那样严密。同时在研究中常常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在研究周期上,各类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时间虽然不统一,但一般需要一年以上,周期较长;而一般的教学研究则往往周期较短,大多问题的探讨一节课、一单元、一学期就可以解决。(三)研究成果不同:教育科研的成果必须具有规律性和创造性,它必须是从个别的偶然的表面现象中获得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是反映共性的、推广意义和价值的知识,主要表现形式为科研论文、研究报告、操作方案。而一般的教研成果则具有特殊性和具体性,其成果主要是教育实践的改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学业的进步或教学管理上的规范等。教学研究是实用性的教育研究活动,而教育科研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研究。虽然两者获得的成果有时可能是相通的,但不能相互代替,不能认为写出了研究报告就等同于教学效果,也不能用教学效果替代科学成果。

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库是正规期刊吗

**是的**,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库是正规期刊。它经国家批准正式出版,以光盘和网络为载体,连续出版的国家级专业资源库,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十五”国家重点电子出版项目、“十一五”国家重大出版工程项目《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和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入口

进不了^_^^_^^_^^_^^_^^_^^_^^_^(☆_☆)(☆_☆)(☆_☆)(☆_☆)$_$$_$$_$

海南省基础教育综合信息平台怎么弄的?

看里面的说明填就行了,不如说自我介绍就不要人家来教你了,然后里的东西可以看它一切说明来弄就可以了,只要你看懂说明就不会怕弄错了

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立项申报书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课题立项申报书的基本内容有三项:一、基本情况。包括课题名称、课题组成员简介、预期成果和预计完成时间。二、课题设计论证。主要是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三、课题的研究程序,这是重点。包括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目标、研究中的创新设计、预期成果的价值、对完成条件的可行性分析、研究方式资料设备和科研手段、课题研究的工作进度计划八个部分。

区域基础教育大数据支持下的精准教学研究 区域是什么意思

简单来讲,比方说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大数据教学分析,这不叫区域。但是以某个城市以市级或者区级为单位时,该市级或者区以下所有学校教学数据都会联动到该市级或区里。这样汇总一个区域级教学基础大数据,便于市级或区里教育统一管理,更有科学性和真实性。类似奥鸽大数据,有学校精准教学平台,也有区域学业监测平台。

《教学与管理》和《基础教育参考》哪个期刊更好一些?求指导!

基础教育参考的邮箱和联系电话您有吗?我想辨别下真假

《教学与管理》(基础教育)理论版 是北大核心期刊吗?

《教学与管理》目前是北大核心期刊,位于核心期刊表“G62/G63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除各科教育)类”的8。其他加任何后缀都涉嫌山寨或套号出版,请小心。 教学与管理复合影响因子:0.141 综合影响因子:0.066 主办: 太原师范学院周期: 旬刊ISSN: 1004-5872CN: 14-1024/G4邮发代号: 22-103现用刊名:教学与管理创刊时间:1984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1)(2008)(2004)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坚定不移抓好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

  为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加快推进广西教育发展重点工程和体制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各项任务的实施,2010年10月,广西启动了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项目实施近两年,在自治区统筹安排下,12个试点县(市、区)以中育有效教育研究所孟照彬所长主持的MS—EEP0有效教育体系为依托,克难攻坚,大胆探索,积极实践,谱写了全区教学改革新篇章。2011年11月,在玉林市玉州区召开的EEP0有效教育全国展示现场会上,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成果,获得了绝大多数与会代表的认同,更得到了顾明远教授的赞扬和肯定。   一、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的理念。   (一)让学生学得好。   广西实现“两基”目标以后,学生“进得来”、“留得住”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我们面临着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后“两基”时代,广西教育该如何发展?问题的关键恰恰是如何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为此,自治区确立了未来10年广西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核心要求是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体现在抓好“五个教育”: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公平教育,建设更多更好的优质教育,构建衔接沟通的终身教育,建立灵活高效的现代教育。广西有两个最大的区情:一是广西属于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西部边疆民族地区,二是广西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和北部湾开放开发引领作用凸显。必须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并结合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用10年时间,把广西建成一个面向东盟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高地和国家民族教育示范区。   围绕我区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着眼于加快发展、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重点,组织实施学前教育推进工程、义务教育巩固提高工程、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等10项教育发展重点工程;组织开展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等10项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为我区未来10年的教育发展夯实基础。   这些重点工程和改革试点,都指向一个目标:使教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好。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实现教育的真正公平,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其中深入开展学校教学改革,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变革,则是当前一切改革的核心和关键。   (二)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深刻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特别是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全党同志和全社会都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总书记的这些论述,给广西教育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80年前就深刻批判了“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旧的传统教育,大力提倡“创造的教育”,通过培养有创造力的儿童,以造就有创造力的国家。他所发出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的呐喊,至今依然振聋发聩。   当我们冷静地审视时代巨变对创新型人才的呼唤,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理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紧迫性时,深感形势逼人、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就广西而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我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多方面措施,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内部结构,强化学校常规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全区教育迈上了新台阶,为素质教育的推进奠定了好的基础。但是,广西教育工作的总体水平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代要求仍有不小差距。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学校,原来基础相对薄弱,教师进修捉高的机会较少,途径单一,效果不佳,致使广大教师教育观念比较陈旧,教学方式比较僵化,难以体会职业的尊严,享受创造的快乐。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地区还十分普遍,严重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扭曲了人的创造本性。这种情况充分说明,一省教育的发展,光有条件改善、结构优化、规范管理等远远不够,必须从教育的深层内核——一教学工作人手,大打教学改革攻坚战。我们真切期望,通过开展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项同试点,在专家引领下,探索出一条变革教学方式、建构学校文化、培养创新人才,进而全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崭新道路。也许有人会问,在广西这种欠发达地区,大规模、深层次的教学改革是否可行?我们的立场是:越是后发展,越要重视改革;越是后发展,越要奋起直追。   二、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效果。   衡量教学改革合理性的根本尺度,是看改革是否真正激发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以获得持续的自主改进和提高;是否真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促进其健康的成长和发展。换句话说,要看是否对学生长远发展有益,是否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有益。用这一标准审视我区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项目试点的实践探索,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方向正确,效果显著。   (一)试点布局取得重要进展。   项目试点覆盖了全区各类地区。12个试点县(市、区)分别分布在:中心城市、沿海城市、一般城市、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山区。项目实施一年多来,一些构想开始部分成为现实,表现在:   第一,中心三角区域开始成形。由玉州区领先,兴宁区、柳南区快速跟进,形成玉州——兴宁——柳南的三角结构,发挥着示范作用。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是课题吗

不是。因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不用进行核心概念的解读,而且可以采用总分结构进行精炼概括,所以不是课题。课题要反映现有的理论和实践的广度与深度,也要反映科研前景的广度与深度,需要创造力与想象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有哪些变化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1)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5)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政策的认识

基础课程繁多,很多课程都是卖鳌头无切实的后续考核办法,如(汉文化类的某些课程)。教育政策下层执行欠缺,同时也是基础课程与现实不合的根源

《基础教育改革专题研究》教育专业在职研究生教学大纲

《基础教育改革专题研究》教育专业在职研究生教学大纲第一部分 课程说明课程性质《基础教育改革专题》是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硕士的专业必修课程。由于教育管理专业的教育硕士绝大部分来自基础教育第一线,因此,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状况,掌握基础教育各个方面的改革现状和趋势对于提高学员的理论水平和扩大学员的教育视野是非常必要的,教育专业在职研究生课程旨在使学员了解和掌握当代国内外基础教育主要方面的改革背景、起因、内容、过程、结果及趋势,培养学员的大教育观、教育历史观和教育未来观。本课程强调把基础教育改革放到宏大的社会改革背景中进行考察,注意将国内外的基础教育改革联系起来进行比较研究,力求挖掘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与教育理论变革的内在关系,辨析现实的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渊源,使课程立足中国,面向世界;背靠历史,面向未来;依据国情,面向现代化。课程内容将根据现实的基础教育改革理论和实践的变化而进行相应调整。课程目标教育学在职研究生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员对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有较为深入和广泛的了解,能把握基础教育改革与社会整体改革、基础教育内部各个部分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员的改革意识和教育改革的历史观、联系观和未来观,从整体上提高学员的教育改革素养。第二部分 大纲文本第一专题 基础教育改革的社会和理论背景第二专题 新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回顾第三专题 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第四专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五专题 基础教育德育改革第六专题 国外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和趋势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学力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开放网申报名中:https://www.87dh.com/yjs2/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是教育主管部门吗?

不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下属的一个研究机构,负责研究和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工作。虽然它是教育部的下属机构,但它本身并不是教育主管部门,而是承担研究和咨询的职责,通过提供政策建议和指导,为教育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支持。教育主管部门是指负责管理和监督教育事务的政府部门,例如中国教育部就是教育主管部门之一。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是行政机构吗颁发的获奖证书能不能评职称

严格讲教育行政部门指教育部教育厅教育局及各类高校述属于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术研究机构吧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算教育主管部门吗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并不是教育主管部门,但是它是由教育主管部门(即教育部)设立的一个研究机构。解释:在中国,教育主管部门是指在国家行政体系中负责管理教育工作的机构,即教育部。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是教育部设立的一个专门从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的机构,其主要职责是进行课程理论和实践研究,为教育政策制定和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这个研究中心并不具备主管教育工作的行政职权,也无法直接对教育工作进行决策和指导。但是,由于它是教育部的直属机构,因此在教育政策的研究和制定过程中,其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因此,虽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不是教育主管部门,但它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政策制定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参谋和服务功能。

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课题认可度怎么样

高。1、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课题认可度高,上课学习目标明确,教学严谨得到很多学员的认可。2、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课题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内容明确容易探讨,认可度高。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是什么性质的?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并不是教育主管部门,但是它是由教育主管部门(即教育部)设立的一个研究机构。解释:在中国,教育主管部门是指在国家行政体系中负责管理教育工作的机构,即教育部。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是教育部设立的一个专门从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的机构,其主要职责是进行课程理论和实践研究,为教育政策制定和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这个研究中心并不具备主管教育工作的行政职权,也无法直接对教育工作进行决策和指导。但是,由于它是教育部的直属机构,因此在教育政策的研究和制定过程中,其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因此,虽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不是教育主管部门,但它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政策制定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参谋和服务功能。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年第6期目录推进新课程的学校管理探索早读:语文教改不该忘记的角落用建模思想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刍议小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研究论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的有效整合再探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构建点、线、面相互融合的立体开放型数学课堂教学生命的跃动个性的张扬新课标解读中美语文课程标准比较谈新教材透视文教科书中课后练习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研究新课堂设计室初中科学问题设计的优化与实践刍议小学数学多元化作业的设计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任务型问题设计“元素周期表结构”探究方案的构建新课程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研究浅议数学课中如何导课问题设计在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设计:让《风筝》飞得更高化学教学中导课设计的实践点滴小学数学自主探索学习方式实施策略“借助汉语拼音突破英语单词关”在起始年级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浅谈“情感熏陶”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浅谈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教育游戏也谈研究性学习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思想品德课互动教学浅析小学语文课堂“形式”教学微探感受梅花精神弘扬民族音乐课堂教学应保持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和流畅性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关注意外生成促成有效探究引入故事和时政知识激活思品课堂浅析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组织实施谈“数学生活化”在教学中的应用浅谈《科学》学科实验的处理利用“图像”挖掘地理现象的规律性高中数学新教材课堂教学探究课堂评价引入课堂观察提升课堂质量教学反思小学语文教育应注重文学熏陶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尝试实践让“错误”成为学生排球练习的宝贵资源如何破解体育器材与场地不足的难题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也谈化学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法影响小学生统计图知识获得的因素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思考课程开发《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综合实践活动信念在叶芽间闪烁教育诊断初中生“习得性无助”问题的成因及解决策略共同关注农村小学生学习两极分化的现象农村学校体育特长生选拔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浅谈期盼“教育公平”的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教研纵览数学课堂教学新设想探索英语课文教学策略促进听说读写均衡发展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的分析与初探对政治综合探究课的教学探究新课程背景下的英语基础知识教学试谈建立变管理为引导服务的体育课堂新课程标准下的政治教学刍议多元智能理论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初探美术课堂教学该如何“把握”作文教学中的几个关键环节对语文教材的正确理解、把握和运用小学作文教学浅探生物课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浅谈探究性阅读内容的选择小学语文作业创新浅论让孩子的作文个性飞扬和孩子一起走进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充分发挥动手操作的有效性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初探激活政治课堂五法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效果摭谈构建理想课堂从关注学生开始关于中小学生进行气排球教学的可行性探讨浅谈语文教学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实效的探索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质量教学相长开启学生习作的两把金钥匙作文让学生充满快乐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小学语文教法初探读出兴趣:课外有效阅读评价之关键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优化识字策略提高识字效率语感:阅读教学之魅力在数学活动中享受数学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美术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浅谈对初中英语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习作教学中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尝试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中学生英语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浅议中学生物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历史图示教学新探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浅谈数学教学中对学困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浅谈政治课上学生辩论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教育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CAI与高三化学实验复习考试与辅导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三化学复习研读诗歌考纲蠡测2009考题浅谈区域地理的备考策略例谈转化思想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运用两耳多闻窗外事方能读好圣贤书精心设计练习提高解题能力教师修养关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学困生问题矫治教师课堂提问行为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育杂谈浅谈学校的“人民防空”教育浅谈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生命美育的方法新课改下中学图书馆当前工作之探索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核心理念

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 概括地说,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如前所述,现行的课程体系完成于工业经济时代。在工业经济时代,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对于国家实力的增强、经济的繁荣具有最直接的意义。因此,学校教育的使命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合格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工业生产的需要决定了学校教育课程的内容,而科学知识及其相关的技能对于工业生产的意义或价值是显而易见的。近代自然科学教育运动的倡导者赫伯特u2022斯宾塞对此曾作过详尽的说明。 工业经济对于“效率”的崇拜又决定了学校教育必须以简约、规范的方式来传授知识,因此,建立在对知识加以分门别类基础之上的分科课程就成为课程结构最重要的特色。此外,各门学科对于各自领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权威性”的追求,不仅造成了学科之间的森严壁垒,而且使教科书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尊严。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以教科书为载体知识便处于核心地位,成为制约教师和学生活动的依据。换言之,知识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目的。 现行课程体系的上述特征,都反映了这么一种教育理念或关于人的发展观:国家和社会发展集中地体现为经济的发展,因此,与生产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乃是学校课程体系应该追求的最高目标;同时,它也构成了人的“发展”的全部内涵。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始终萦怀于中国人民心中的“强国梦”,伴随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知识爆炸”,以及普遍存在于“后发型国家”一定发展阶段教育之选拔功能的突显等因素,又使我国学校的课程体系表现出下列一些特征:对于书本知识的热衷追求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厌学情绪不断加重,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现在,人们已经把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种种弊端概括为“应试教育”。 显然,如果不根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现存的应试教育的弊端,素质教育就不能推行。 7.如何理解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为了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同时针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这些目标构成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体现了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 统工程。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当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转变作为首要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在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深刻反思、对国际课程改革趋势进行深入比较、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后,本次课程改革在《纲要》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减少了课程门类,对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在保留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旨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新课程重视不同课程领域(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课程结构的这种转变,与课程功能的转变遥相呼应,折射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新时期的培养目标,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发展。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的这一转变,力争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使课程具有时代精神。此外,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课程内容切实反映学生生活经验,努力体现时代特点,将会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极大地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我们把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视为本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此次课程改革首先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儿童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课程 中获得有效的保障,并在新课程标准中倡导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倡导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且能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丰富多样的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这种转变,还意味着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得知识的。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由此带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也可能不一样,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就有可能不同。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即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一是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二是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以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三是要将评价看做是一个系统,从形成多元的评价目标、制定多样的评价工具,到广泛的收集各种资料,形成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每一个环节都是通过评价促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重视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记录,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主要方向。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新课程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本次课程改革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妥善处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现了集权与放权的结合。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次课程改革重新划分了国家、地方、学校在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中的职责分工,调整了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在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上增加了一定的弹性,让地方和学校拥有相应的选择余地。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运行,为课程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以及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且对于加速我国课程建设民主化、科学化进程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8.为了保证上述培养目标的实现,从事基础教育的实践工作者必须具备怎样的教育观念?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如果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这一点,课程改革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素质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同以往相比,这次课程改革在如何看待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课程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转变。 一、学生观 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对象,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学生,这是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学生观的核心内涵是,学生究竟是人还是物。至少在口头上,几乎任何人都认为学生是人,然而,在我们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却普遍存在着把学生当做任人摆布的物的现象。这涉及一个如何看待人的问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改进内容

人们常常以为课程改革就是改换教材,这是不正确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比如学化学,过去只是明确地告诉你什么加什么会产生怎样的反应,现在我们经常不告诉学生结果,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理解和记忆,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比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但很用功,只考了58分,没及格,老师可以给他60分甚至65分,以促使他更有信心地学习。6、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人们已经感受到了一些变化:各地用的课本是不完全一样的;老师上课不是“紧扣教科书”了;学生的“问题”多起来了;“中考”改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了;高中录取不是只看分数了。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是什么?

趋向于综合化的课程发展,主要还是借鉴了西方和欧美等罚些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 其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全人发展、回归生活、有效教学、从分科到综合、以评价促发展、民主管理。 拓展资料: 从哪些方面认识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 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 2.从"双基"到"四基"的趋势 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趋势 4.课程综合化的趋势 5.课程社会化和生活化的趋势 6.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趋势 7.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8.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 课程教材改革的法制化 最后,还有两个趋势也是值得高度重视的: 一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必须进一步沿着法制化的轨道健康前进。 也就是说,无论机构变化如何,也无论人事更迭如何,都将致力于探寻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处理好继承、改革、创新、发展的关系。 二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与改革的体制必将更加健全,队伍必将更加巩固,机制必将更加合理。 既有领导、管理机构,又有研究、开发机构,又有审议、评价机构。 既有国家队,又有地方队。 既有专业人员,又有 *** 人员。 既有教育专家、心理专家、课程专家、学科专家的投身,又有社会各领域专家和各界人士的参与。 任人唯贤,知人善任,唯才是举,量才录用。 这样一支队伍,既相对稳定,持之以恒,又适时调整,及时更新;既充满使命感、责任感,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我国基础教育的主体是什么: 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 中国的基础教育特点、优势是: 1、课程内容结构严谨,系统性、逻辑性强2、 学校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3、 重视对学生双基的培养4、中国特色的师生关系 5、强调正面的道德教育 6、国家统一的招生与考试制度 7、统一完整的教育管理川制 8、家长的期望和支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原因

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因为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此外,这次新课改借鉴了先进国家的课改经验,是对世界课程改革潮流的自觉顺应,这一点在高中课改中尤为明显。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下:1、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2、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是指课程的社会化、生活化和能力化,加强实践性,由双基到四基。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加强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4、加强课程综合化,从之前的分科教学为主转变为分科教学和综合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去发展。5、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6、课程的法制化。7、课程体系三级管理,是指国家、地方、学校。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哪些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以下这些: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我国传统的课程体系过分强调以知识为本,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忽视对学生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身心全面而健康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此作出了调整,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并且一改过去单一的知识传授倾向。强调课程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各学科的课程目标都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具体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全面发展的课程观。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内容方面的改革目标是什么?

本次课程改革在《纲要》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哪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如下: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勇,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新课改意义:1、教育思想的一次巨大突破。要使高中教育更好地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基础教育应该面向大众服务,而不再以服务精英教育为导向。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正视人口现状,通过合理的高中教育,培养适合我们发展现状的初、中级人才,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整个教育体系的迫切要求。从我国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的现实考虑,在普通高中教育尚未普及的背景下,普通高中教育对提升全民素质,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依然是重中之重,普通高中教育肩负着重要的社会使命。这是当前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2、教育观念的更新: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人的发展,始终是教育的核心,而究竟哪些素养是人成长中的关键因素,一直是教育界着力探讨的一个热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现在,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这个所谓的新人,就是以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正是这两样能力使他不论是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还是作为一个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有可能承担起各种不同的责任、胜任不同的角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如下(2001年6月8日 教育部印发):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课程结构3、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4、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5、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6、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三、课程标准7、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8、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9、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四、教学过程10、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11、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五、教材开发与管理12、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13、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样化。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中小学教材。建立教材编写的核准制度,教材编写者应根据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向教育部申报,经资格核准通过后,方可编写。完善教材审查制度,除经教育部授权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外,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及跨省使用的地方课程的教材须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地方教材须经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教材审查实行编审分离。改革中小学教材指定出版的方式和单一渠道发行的体制,严格遵循中小学教材版式的国家标准。教材的出版和发行试行公开竞标,国家免费提供的经济适用型教材实行政府采购,保证教材质量,降低价格。加强对教材使用的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向学校和社会公布经审查通过的中小学教材目录,并逐步建立教材评价制度和在教育行政部门及专家指导下的教材选用制度。改革用行政手段指定使用教材的做法,严禁以不正当竞争手段推销教材。六、课程评价14、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15、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鼓励各地中小学自行组织毕业考试。完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管理制度,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高中毕业会考改革方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继续实行会考的地方应突出水平考试的性质,减轻学生考试的负担。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要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内容,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七、课程管理16、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订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订国家课程标准,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施。经教育部批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单独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八、教师的培养和培训17、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有效、持续的师资培训计划,教师进修培训机构要以实施新课程所必需的培训为主要任务,确保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九、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18、教育部领导并统筹管理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并规划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1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始终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应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区,实验区应分层推进,发挥示范、培训和指导的作用,加快实验区的滚动发展,为过渡到新课程做好准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积极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中小学教师投身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支持部分师范大学成立“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开展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研究工作,并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各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并与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建立联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教育部门、家长以及社会各界有效参与课程建设和学校管理的制度;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引导社会各界深入讨论、关心并支持课程改革。20、建立课程教材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设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专项经费。为使新课程体系在实验区顺利推进,教育部在高考、中考、课程设置等方面对实验区给予政策支持。对参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单位、集体、个人所取得的优秀成果,予以奖励。参考资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引用时间2018-4-19]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