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

阅读 / 问答 / 标签

我们是如何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

许介康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当前,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尚未根本摆脱粗放经营的方式。这突出表现在资金结构不合理,毛利流失,费用增支,潜亏增加。而所有这些,都与企业内部管理有关。针对企业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着力于建立和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以狠抓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来带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一、建立和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基础工作制度,促进企业管理整体水平提高。企业不论规模大小,没有一定的基础性的规章制度和运行规范进行指导和制约,就不可能科学、合理和高效地运转。制度现代化、科学化,企业才能现代化、科学化。企业内部各项财务管理基础工作制度,包括:原始记录管理及填报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产物资管理及清查盘点制度、价格管理制度、财务预算制度和财务分析制度。根据财务管理基础工作的要求,我们公司实行岗位责任制,它规定每个职工必须做什么、怎么办、什么时候做,在什么情况下应怎么做,在什么时间达到什么目标,以及什么不能做,做错了怎么办等细则。

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什么保密制度

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发布保密审查机制。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发布保密审查机制明确审查的程序和责任。保守国家秘密的工作(以下简称保密工作),实行积极防范、突出重点、依法管理的方针,既确保国家秘密安全,又便利信息资源合理利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的具体职责是:1、具体承办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事宜;2、维护和更新本行政机关公开的政府信息;3、组织编制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4、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保密审查;5、本行政机关规定的与政府信息公开有关的其他职责。保密原则: 1、安全优先原则。确保国家秘密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是保密法的首要考虑,当国家秘密安全与政府行政效率、信息资源利用、社会局部利益或者公民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当首先维护国家秘密安全。安全优先原则是由保密法的立法宗旨和保密法的性质决定的,体现了保密法的核心价值,奠定了保密法的立法基础。2、法定原则。国家履行保密职责、行使保密权力必须依法进行。为防止保密权力滥用,侵犯公民合法权利,也必须对保密行为进行法律规制,保密法定原则是确保保密权力健康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3、均衡原则。行政机关行使保密权力不仅应当在合法的范围之内,还应当在维护公民知情权、促进信息资源合理利用之间保持平衡。均衡原则是法定原则的一个重要补充,即政府行使保密权力不仅要合法,还要合理,在国家安全和利益、社会利益和公民个人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七条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审查机制,明确审查的程序和责任。行政机关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审查。行政机关不能确定政府信息是否可以公开的,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报有关主管部门或者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

国家建立什么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国家建立健全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医疗卫生综合监督管理体系。一、有序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1、进一步规范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完善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分级诊疗考核,落实牵头医院责任,调动牵头医院积极性,加强行业监管。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及康复、护理等机构参与医疗联合体建设。2、完善医保支付、人事管理、服务价格、财政投入等配套措施,促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远程医疗服务。3、及时总结地方经验,指导各地完善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等政策,拉开报销比例,引导合理就医。4、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善激励机制,落实保障政策,加强考核评价,优先做好重点人群签约服务,做实做细服务。5、探索和推动疾控机构、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落实财政保障政策,落实“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的要求。根据不同医疗卫生机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完善薪酬分配政策,推动医务人员薪酬达到合理水平。6、完善医疗卫生县乡一体化、乡村一体化管理,推动县域综合改革。可对基层医务人员实行县管乡用。7、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质量管理体制机制。二、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1、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研究出台具体措施,推动各地按照“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思路,加快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及时灵活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通过规范诊疗行为,降低药品、医用耗材等费用腾出空间,优化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重点优化调整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和检验等价格。2、落实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合理确定公立医院单体规模。落实政府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公立医院投入政策和对中医医院投入倾斜政策。3、研究制定财政投入与公立医院发展相适应的办法。4、及时总结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经验,推动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5、开展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及时总结推广医院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管理经验做法。建立健全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财务报告、信息公开以及内部和第三方审计机制。所有三级医院全面落实总会计师制度。6、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和行业党建工作指导。7、推动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改革。推进军队医院参与驻地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构建军民深度融合医疗服务体系。8、继续开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分配补助资金。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八十六条 国家建立健全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医疗卫生综合监督管理体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对医疗卫生行业实行属地化、全行业监督管理。

建立健全员工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员工激励机制   作为基层县级局,如何贯彻落实上级工作部署,切实完成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员工队伍建设是根本。如何满足员工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加快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是摆在县级局领导班子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下面是我为您收集整理的建立健全员工激励机制的内容,感兴趣的赶快看看吧!   一、建立员工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一是个人能力充分体现的需要。据有关调查研究显示,在缺乏激励机制的环境中,一个人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给予充分激励,他的能力则可发挥到80%~90%。个人在得不到重视的情形下,很有可能随波逐流,其能力就无法实现有效发挥。而激励机制能够使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是说,人的需要在过程中得到了满足,其能力也在过程中得到了更好的释放。   二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当前,人才竞争企业发展的最大竞争,而现实中却是即使有着丰富的人才资源,却不能完全的发挥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能为企业创造最大的利益价值,导致企业活力不足,管理不善,工作效率低下,经营陷入困境。其主要症结在于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来激发生产者和管理者的积极性,致使单个劳动者劳动效   率和工作努力程度普遍不高,甚至导致企业优秀人才跳槽,人才流失严重,降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无论拥有多么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硬件设施,如果不能激发员工的能力和天赋,不能被员工充分掌握并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依然不具备挑战国际市场竞争的条件。   三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烟草行业改革发展的历程,使我们经历了惨痛的教训,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客观因素,但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仍是我们走了很多弯路的主要原因。如今,烟草企业面临着入世后国际市场形势变化和国内控烟呼声高涨的双重压力,要实现“卷烟上水平”的更大突破,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强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   二、基层县级局员工激励机制现状   笔者认为,当前,县级局为增强员工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而采取的激励主要包括物质激励、精神激励、过程激励和综合激励四种。   物质激励主要表现形式为薪酬分配。主要包括:工资,即企业员工劳动报酬;奖金,即超额劳动的报酬;津贴,为了补偿和鼓励员工在特殊岗位和特殊工作环境下从事特殊劳动或额外劳动而给予员工的一种补偿性的劳动报酬,包含一线补助;罚款,是员工对工作过失或过错的一种惩罚性的补偿,能够刺激被处罚者吸取教训,从而激励其更好地工作。   工资、奖金、津贴、罚款都属于看得见摸得着的“硬通货”,无论采取哪种激励模式都必不可少。   精神激励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员工内心的荣誉感,采用目标激励、榜样激励、机会激励、考核激励等方法对员工进行激励,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激发全员争先进位意识。一是目标激励,通过推行目标责任制,将各项指标、重点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部门及每个员工,对目标落实情况优秀的部门及个人给予奖励;二是榜样激励,树立典型,以竞赛、评选等形式,挖掘各条工作战线上表现突出的员工,并予以荣誉奖励。比如评比表彰“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十佳职工”、“岗位能手”、“巾帼标兵”等;三是机会激励,将培训、考察学习等机会发放给合适的员工,使其更加主动地学习知识并灵活运用,以职代会、党员民主生活会等途径,建立党员干部和职工代表参与管理的长效制度,提高员工主人翁意识;四是考核激励,通过开展全员绩效考核,对每一个员工每个周期内的工作进行一次整体评价,工作效果直接与其收入挂钩,并作为年终评先表模的重要依据。   过程激励指的是在员工成长过程中,采取不同的培养形式,使其在企业管理、业务领域上成为中坚骨干力量,比如后备干部选拔、晋升,岗位技能鉴定等;对一般员工进行关心爱护、帮扶救助,解决他们的生活和身心上的困难,使其   始终臵身于企业大家庭之中,如探望、慰问生病住院或离世的职工及亲属。   综合激励就是在采取物质、精神、过程等引导其担负起对企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的激励措施的同时,以强制约束手段限制其违法违规行为,牢固树立员工正确的价值取向,良好的职业道德。如烟草行业行为规范、专卖行政执法“六条禁令”、党风廉政建设风险防范等系列规章制度的健全,为基层员工提供了行为指南,有效地维护和提升了烟草企业的社会形象。   三、现有激励机制存在的不足   一是平均主义盛行。很多企业虽然在引入激励机制时考虑到了全局整体发展,也采用了很多的激励措施,但却忽略了制定激励措施的最根本的目的,没有从每一个有机体的内在需要出发,而是堂而皇之地宣扬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对待不同岗位的员工采用同一种激励手段,一视同仁,虽有一时之功效,但很难激发员工长久维持争先的状态,久而久之,这种平均主义的激励措施也就没了价值。   二是物质追求至上。市场经济体制下,金钱对每一个员工固然重要,但不是全部也无法代表全部。有些企业一旦有所需要,就会立即采用物质激励要求员工加班加点,完成生产销售计划,认为只要给了员工奖励,员工就会积极地工作,而忽略了员工的真实需求。殊不知,员工有劳动也有休息的   权利,以及其他权利。有时,一句贴心的话语,一点生活的关照,胜过那量化了的物质奖励。   三是忽视过程激励。成长渠道狭窄,晋升通道有限,干部退出机制不畅。一次人事变动所带来的激励,胜过其他任何形式,晋升对每个优秀员工来说,不仅是能力的肯定,而且能够从物质和精神上获得“双丰收”,是其在某一阶段性工作的`最大荣耀。但是,晋升不等于终身,如果能够做到考核评价科学,晋退公平合理,既可以使晋升者扬鞭奋蹄,也能促进后来者快马加鞭。另外不可忽视的是,即便是一个普通员工,也要做好安抚工作,看得到希望就会有工作动力。   四是时机选择不当。有的企业不能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员工恰当的激励,导致激励作用削弱,工作效率降低。有的企业在规划员工职业生涯时存在不足,没有人尽其才,甚至培养人才目标不具体,出现关键岗位“断层”,用人容易引发员工不满。不合时宜的激励,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四、完善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设想   (一)因人而异,满足员工需求。首先,了解每一层次员工的需求,并根据每一层次员工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激励措施。其次,考虑每个员工的特殊需要,了解员工哪一层次的需要占主导地位,从而相应地为满足该层次的需要提供条件。再次,营造安全竞争氛围,使不同的员工均能获得不同的激励,有一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大安全的角度来说,   人的精神状态和行为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形成安全隐患。不管是哪一种激励,都不能违背安全第一的原则,也是打造“和谐烟草、责任烟草”的必然要求。   (二)统筹兼顾,实施全面薪酬。“全面薪酬”是物质和精神的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缺一不可。只有在不断满足员工物质需要的基础上,加强精神鼓励,使员工工作、生活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里,才能更好地激励他们为企业的发展多做贡献。一是鼓励引导。多鼓励或表扬,少批评和责怪。   二是提供平台。每一个员工都有表现的欲望,给他们一个合适的平台,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是大胆提拔。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优先选拔年轻人才,是激发员工潜能的有效途径。   四是关心生活。不是每个员工都能得到提拔的机会,但是每个员工都有生活上的困难,真正帮助那些有需求的职工,解决一些困难,员工才会真正地为企业当家作主,尽心尽力。五是文化引领。独特的企业文化,能够形成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六是职业规划。“望梅止渴”,给员工一个清晰的发展目标,使其努力能够得到回报,相信员工很难拒绝这种诱惑。   (三)科学考评,完善考核体系。一是以“142”为抓手,健全和完善岗位职责,明晰工作流程,明确工作目标,科学制定考评标准和关键业绩指标;二是严格督办考核,规范考评程序,确保考评过程公开、公平、公正,确保考评结   果和作用的时效性;三是灵活运用考评方法,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考核,同一岗位的不同员工也不尽相同,要将关键业绩指标体系法、目标管理法等方法具体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去;四是循环改进,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要及时反馈,不断修正,使之不断更新、不断完善,适应企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客观、公正、科学的绩效考核能够使员工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及时修正自身的行为及发展方向,不断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实力。   总之,建立基层员工的激励机制,必须认真分析当前形势,围绕国家局和省局提出的工作目标,结合自身实际,全面了解员工的真实需求,实行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干,不断释放员工的内在潜能。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推进各项基础管理进入“深水区”,不断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

北京:建立健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如何持续规范市场秩序?

那就要做到每时每刻都在监督市场秩序,一有动静就立马做出决策。

如何提高战斗力建立健全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 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党的十七届四 中全会又指出,“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培养造就高素 质干部队伍的关键”。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已成为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营造风清气正用人环境的重要目标,成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推动经济 社会科学发展的有力杠杆。干部考核工作,作为干部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 作,在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 用,干部考评结果是客观公正评价干部的重要途径,是党委选准用好干部 的重要依据,我们必须把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作为一项重要 任务抓紧抓好,切实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用考核引领和激励广大干部 举科学发展之旗、走科学发展之路、决科学发展之策、求科学发展之效。 近年来,荔湾区坚持先行先试,不断探索适合区情实际、具有荔湾特色的 干部考核新路子,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总结思考如下。 一、荔湾区建立健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主要做法和经验体会 我区从2000 年起开始探索处级干部考核工作新办法,经过多方考察学 习、广泛征求意见、反复斟酌修改,结合荔湾区情实际,制定了《关于对区 二级班子领导干部试行量化考核工作的意见》,并从2002 年开始,在全市率 先试行了处级干部量化考核工作。之后,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修改、完善、 提升,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导向鲜明、便于操作的领导干部考核办法,开 发了处级干部量化考核软件系统,增强了考核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得到国家、 省市组织人事部门领导的高度评价,中央、省、市等报刊杂志对此进行了报 道。2008 年,在此基础上,为贯彻落实十七大关于“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 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的精神,我们又在全市率先推行了体 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出台《区属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 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年度考核评价试行办法》,从完善考核内容、 改进考核方式、扩大考核民主、强化结果运用等方面不断提高干部考核工作 水平,有力推动了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我区科学发展提供 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具体做法如下: (一)完善考核内容,强化考核的激励性和约束性 ——加强数据分析,突出实绩考核。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推进经济 社会发展的情况进行定量考核,考核指标项目达65 项,包括部门考核指标 43 项,街道考核指标22 项。考核以纵向比较为主,横向比较为辅,形成客 观的定量考核评价意见,注重数据而不依赖数据。实绩考核由各负责单位进 行考核,区发改局、统计局提供数据。 ——强化民意调查,注重效能考评。效能考评由量化考核、检查评估和 公众评议三部分组成。其中,量化考评和检查评估由区委办、区政府办、区 监察局等对考评对象单位进行量化考核测评打分和组织检查评估;公众评议 包括自评、互评、“两代表一委员”评议以及服务窗口单位的群众满意度点 击评议。 ——细化操作细则,进行全面考核。突出对服务和促进科学发展实践中 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成效的考核,激发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解放 思想、开拓进取。强化对违反科学发展观行为的刚性约束,突出对人口资源、 社会保障、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民生改善、社会稳定、党风廉 政、干部任用、群众满意度等约束性指标考核,引导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 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统筹推进各方面的发展。 (二)改进考核方式,增强考核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增强考核科学性和准确性。领导班子民主测评指标体系坚持分类与 分级考核相结合,将全区所有考核单位分成七大系列。处级干部民主测评按 七大系列分“德、能、勤、绩、廉”五个大指标以及正职、副职和非领导职 务进行分类考核,更加关注对工作思路、工作基础、精力投入、作风转变、 效能提升、制度完善等过程性情况和发展趋势的考核分析。同时利用已经建 立的处级干部量化考核信息系统数据库,对历年考核结果记录进行分析比较, 通过数据的积累和分析,增强干部评价的科学性。 ——在干事创业中跟踪考察干部。紧紧围绕区内重点项目建设,如河涌 整治、迎亚运人居环境整治、旧城改造、五区一街建设、创文工作等,成立 区重点办及重点项目督查组,制定《区重点项目建设考核奖惩办法》和《区 重点项目建设工作落实情况督查办法》,倒排工期,列出责任人、协办单位, 做到责任部门、责任人、时间进度、任务节点“四个明确”。考核采取自我 评估与综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每月、每季、每半年、年度进行检查考核,考 核结果报区委组织部,统一纳入区属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实现在 干事创业中跟踪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治态度、负责精神、处理能力、 自我要求等现实表现。 (三)扩大考核民主,提升考核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完善民主测评。在民主测评参与面上,采取了“纵向延伸、横向拓 展”,从分管区领导评价分管单位的正处干部,区属班子正职评价副职,干 部职工评价领导干部,向“两代表一委员”、服务对象、群众代表评价领导 班子延伸;从单位内部测评向单位之间的相互考核机关效能拓展。使干部考 核工作既考虑了领导的认同度,又考虑了群众的满意度,既考虑了本单位的 评价,又考虑了相关部门和服务对象的评价,体现了对上与对下负责的统一、 对内与对外负责的统一。 ——建立监督队伍。由熟悉领导干部情况的干部群众和党代表组成群众 监督员队伍,负责广泛收集社情民意。由专家和熟悉干部工作的老同志组成 专家监督员队伍,就一些倾向问题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组织人事部门定 期听取监督员的意见,形成民意调查档案,作为干部情况信息库的一项重要 内容。 ——扩大评价范围。突出公众评议主体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包括服务对 象、“两代表一委员”、群众和同级部门;在政务服务中心以及服务窗口随 机抽取服务对象参加评议;强化有业务联系的职能部门和同一系列中的其他 部门等层面的互评;建立街道与部门的联系制度和街道对部门的测评制度。 (四)强化结果运用,树立考核的权威性和导向性 ——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调整和干部任用重要依据。领导干部连续 3 年被评为优秀等次的,记三等功一次,符合条件的按有关规定和程序确定 为后备干部,选拔使用干部时优先考虑;班子被评为较差等次的,班子成员 一年内不得提拔使用或平职交流到重要岗位任职;领导干部被评为基本称职 等次的,将实行诫勉谈话,一年内不得提拔使用或平职交流到重要岗位任职; 被评为不称职或连续两年被确定为基本称职等次的,将根据实际情况,组织 上对其工作进行调整或降职安排。 ——着力形成良好用人导向。及时公示考核结果,使实绩突出的干部有 荣誉感,实绩一般的有紧迫感,实绩较差的有危机感;强化考核教育功能, 通过集体谈话、个别谈心等形式指出考核对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帮助其寻 找原因,促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及时改正;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培养的重 要依据,应用考核结果认真分析考核对象的素质、能力等各方面的优缺点, 有针对性地对干部进行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 ——积极探索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探索以考评结果为主要依据的干 部任免制度,使干部实绩与职务任免紧密挂钩,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 用人机制。如直接提名制,即对连续三年考核优秀的干部可以直接提名;班 子调整制,对每次考核排名靠后且不称职票比例较高的班子进行调整。 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们认为要做好干部考核工作,要突出以下几个 方面: ——必须将科学发展的理念贯穿干部考核评价工作全过程,着力增强科 学发展的意识。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既要考核经济发展状况,又要 考核社会发展状况以及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既要考核当前,又要考核长远,重点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的 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重点看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程度; 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重点看是否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 平作为改革发展稳定的结合点;既要考核显绩,又要考核潜绩,重点看发展 的后劲;既要看主观努力,又要看客观条件,重点看通过努力发生的变化。 ——必须将德才兼备的标准贯穿干部考核评价工作全过程,着力树立以 德为先的导向。德才兼备,德为先决,才为支撑,两者缺一不可。在干部考 核工作中,要合理分布德与才的分值比例,既要突出党性修养,又要注重实 绩分析,不能偏废。既要把好政治关、又要把好才能关,真正把那些品德好、 同时又有真才实学、能力突出的干部选拔上来,让想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 者有舞台、不干事者没市场,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 ——必须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干部考核评价工作全过程,着力形成民 主参与的氛围。一方面,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落实群众的“四权”,让 群众广泛参与到考核评价中来。不断扩大参与民主测评会的范围,积极创造 条件让尽可能多的干部职工参与到民主测评中去;适当扩大个别谈话的范围, 把考核对象以往工作过的单位或部门纳入谈话的范围,全面了解考核对象一 贯的表现,增强考核工作的连续性。另一方面,要把严格管理干部与关心爱 护干部结合起来。通过考评结果,对综合测评优秀者要进行褒奖,勉励其戒 骄戒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综合测评较差者,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 帮助查找主客观原因,鼓励其振作精神、着眼长远,以压力为动力、变落后 为先进,而不能一棒子打死。 ——必须将改革创新的理念贯穿干部考核评价工作全过程,着力提高开 拓创新的能力。一方面,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考核理念、考核方式, 力求使考核标准更加科学合理、考核内容更加丰富详实、考核手段更加灵活 简便、考核结果更加准确客观,大力提高考核的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 权威性。另一方面,要通过科学的考核办法,引导广大干部树立创新理念、 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能够把中央、省委、市委、区委的精神与本 区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开拓新局面、创造新业绩。 二、荔湾区干部考核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及对策建议 应该说,我区多年来对领导干部考核工作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 实效,初步建立起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考核评价体系。但由于这本身是一 项探索性、开创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而且由于 干部考核工作的系统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因此,我 们在实践中,注重超前思考、注重总结经验、注重发现问题、注重补充完 善,力求使该项工作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具体可操作,努力建立起一套开 放性、包容性很强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具体说来,当前的考核工作存在 以下几点不足。 ——考核内容的设置还不够科学,激励性和约束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偏重考核经济建设情况,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维护 社会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情况重视不足;分类相对简单,共性内容较 多,不能突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领导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的特殊性; 偏重考核发展速度,对发展方式、发展质量的重视不够;偏重考核GDP 等显著政绩,对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重视不够,挫伤了一部分干部的积极 性。 ——考核方式的采用还不够灵活,系统性和完整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偏重年度考核,缺乏平时考核,存在以考核代管理的现象;偏重任前考察, 缺乏平时的跟踪考察,存在一次考察定前途的现象;偏重纸上或网上考察, 缺乏实地调查,存在考察失真现象;偏重现任职单位的考察,缺乏对曾任 职单位的延伸考察,存在考察不全面的现象。 ——考核的参与面还不够广泛,透明度和监督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考 核评价的范围过于狭隘,基本上局限于单位内部和分管领导,缺乏群众尤 其是服务对象的参与,不利于改善对上负责对下不负责的现象;缺乏部门 之间的互评,无法全面反映领导干部的真实政绩;考核内容、考核程序、 考核方法、考核结果等不够公开透明,影响了考核的质量与成效以及公信 力。 ——考核结果的运用力度还不够强,制度化和权威性有待进一步提 高。考核结果还没有与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培养教育、 管理监督、激励约束有效衔接起来,还没有使干部真正认识到考核工作的 重要性,有的干部认为考核就是走过场、搞形式,不认真对待,敷衍了事, 降低了干部考核工作严肃性和权威性。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工作实际,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 加强干部考核工作,不断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 价机制。 ——要进一步提高对干部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干部考核是干部工 作的风向标,是选人用人的指挥棒。干部考核考什么,就意味着干部要干 什么。干部考核工作是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的重要抓手。只有 用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考核内容评价干部,才能做到“让 善于科学发展的人上,不会科学发展的让,阻碍科学发展的人下”;干部 考核工作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平台。只有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 才能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 过的干部选拔上来,才能使选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考核 工作是加强干部日常管理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它使干部培训教育更有针对 性,使干部选拔任用更有公信力,使干部激励奖惩更有说服力。 ——要进一步加强对干部考核工作的领导。区委要把建立促进科学发 展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摆上重要位置,每年都要对考核工作作出动员和部 署。要认真分析考核结果,把其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改变不重 视考核结果的现象。要整合考核资源,防止重复考核、多头考核,改变政 出多门、基层不堪重负、干部牢骚满腹的现象。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起 组织部牵头抓总、区发改局、区经贸局、区财政局、区统计局等部门共同 参与、分工负责的考核机制。 ——要完善考核内容,提高考核的科学性。一要更加突出“德”的考核。 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体现到干部 考核工作中,就是要突出“德”的权重,量化“德”的标准,完善考察“德” 的办法。要从履行岗位职责中考察干部的工作动机、工作态度、工作作风、 工作成效以及工作中表现出的团结协作精神等;要从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考 察干部的胆识、意志品质和对群众的感情;要从关键时刻表现中考察干部的 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原则立场是否分明、大局意识是否强烈;要从对待个人 名利的态度中考察干部对待个人升迁的态度以及在利益诱惑面前,能不能保 持清醒头脑、不为所动;在荣誉面前,能否正确对待、真诚谦让、见贤思齐。 二要结合实际,围绕促进科学发展, 进一步完善考核指标,既注重考核经济 建设情况,更注重考核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 的实际成效。三是要按照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领导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 坚持共性内容与个性内容相结合,在重视结果性指标考核的同时,更加关注 对工作思路、工作基础、精力投入、作风转变、效能提升、制度完善等过程 性情况和发展趋势的考核分析。四是要加强考核内容的激励性和约束性。强 化对违反科学发展观行为的刚性约束,突出对人口资源、社会保障、节能减 排、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民生改善、社会稳定、党风廉政、干部任用、群 众满意度等约束性指标考核。 ——要改善考核方式,提高考核的完整性。一是在推进重点工作中考 核考察干部。加强对正在推进的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河涌综合整治和 社区人居环境整治、创文等重点项目进行任务分解,实施考核。考核结果 统一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在工作一线、在干事创业中跟踪 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治态度、负责精神、处理能力、自我要求等 现实表现,及时对干部的表现进行综合、分析、通报、反馈,鼓励先进, 鞭策后进,引导干部把注意力集中投向干事创业。二是继续通过干部考察、 个别谈话、专项调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参加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 党员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和年度工作会议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夯实平时考核 基础,健全完善日常考核体系,实行年度考核和平时考核相结合。同时, 要积极探索网上考察干部的新方法,注重发挥现代科技手段在干部考核工 作的重要作用,着力提高干部考核工作的信息化水平。要在总结开发干部 量化考核系统软件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推进网上推荐干部、评价干部的新 途径,进一步提高干部考察工作的效能效率。 ——扩大群众参与,增强考评的民主性。一是要扩大评价范围。要突 出公众评议主体的多样性,评议主体应全面包括服务对象、“两代表一委 员”、群众和同级部门。要突出公众评议主体的广泛性,采取定向抽查与 随机抽查相结合、网上评价与实地走访相结合,力求使评价主体涵盖干部 工作的全部范围。要突出群众满意度的权重,真正引导领导干部从“只唯 上”转向对下负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二是在 对职能部门的考核中,要强化街道对部门工作的评价。建立街道与部门的 联系制度和街道对部门的测评制度。街道的工作比较全面,与各部门的工 作联系紧密,对各部门的工作评价最有说服力,有助于强化各部门服务基 层、服务群众的意识。三是强化部门互评。对领导班子的民主测评,要根 据系列的划分,参加测评人员应考虑有业务联系的职能部门和同一系列中 的其他部门等层面,在领导班子中强化部门互评。四是加强干部考核群众 监督员和干部考核专家监督员队伍建设。加强培训,提高监督员队伍综合 素质,使其真正成为监督的行家里手。 ——加强考核结果运用力度,提高考核的权威性。坚持把考核结果作 为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的 重要依据,坚持从严治党、奖惩分明,对自觉坚持科学发展、善于领导科 学发展,坚持原则、勇于负责,敢抓善管、真抓实干,实绩突出、群众公 认的优秀干部,要表彰奖励、提拔重用;对不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办事, 急功近利、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不负责任、不讲原则、怕得罪人,以 及完成约束性指标方面发生问题的,要批评教育、诫勉谈话、督促整改; 对群众意见较大、不胜任现职岗位的,要及时进行组织调整,着力形成注 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正确用 人导向。一是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培养锻炼的重要依据。要对领导干部考 核结果进行认真分析,总结查找考核对象的素质、能力等各方面的优缺点, 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对干部进行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 二是把核结果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强化考核的导向作用,让善于科 学发展的人得实惠,不会科学发展的人有压力,阻碍科学发展的人挪位子, 真正做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给肯干能干善干的人好处,给不肯干不会 干乱干的人惩戒,真正做到对优秀者重用、对有潜力者培养、对落后者鞭 策。三是科学分析考核结果。具体到我们区的话,要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 处级干部量化考核信息系统数据库,对历年的考核结果记录,进行分析比 较。通过数据的积累和分析,增强干部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一年的考 核结果或许说明不了问题,但对多年考核结果记录进行分析比较,还是能 够反映干部的德才表现及工作业绩的。四是加强对结果的运用。对干部有 了一个基本评价,做到了“知人”,我们要把“知人”与“善任”有机结 合起来。要在考核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建立考核结果运用制度。如:直 接提名制,对连续三年考核优秀的干部可以直接提名;班子调整制,对每 次考核排名靠后且不称职票比例较高的班子进行调整。五是要进一步推进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直接涉及 权力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必须统筹推进,把握好时机、重点、力度和节奏。 干部考评机制的改革,必须有其他制度改革相配套,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否则,可能前功尽弃。当前,要进一步推进干部考核制度,必须把考核结 果与职务升降任免紧密挂钩,推进干部提名、干部考察、干部任免等方面 的改革,真正形成一套相互配套、相互衔接的制度体系,营造一个干部能 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环境。没有这样的配套措施,干部考核制度本身的合 理性就会受到怀疑,也无法凝聚起进一步改革的动力。但是,干部考评机 制的改革,作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部分,如果能取得切实的成效,得 到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对于推进其他方面的改革也具有借鉴和示范意 义。因此,我们将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完善、提升,力求以点带面,推 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

建立健全什么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物业服务纠纷

  A   健全完善“三调联动”机制 确保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三调联动”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已运行多年,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建设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当前“三调联动”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运行及作用发挥情况仍不能乐观,当前各种调解主体单打独斗的局面仍未改变,三种调解方式相互协调配合、“无缝衔接”的局面仍未形成。   一 、近几年民事纠纷概况   (一)从纠纷类型来看,农村传统纠纷仍占主要地位。农村新的矛盾纠纷的类型也逐渐增多,如宅基地纠纷、地企纠纷、合同纠纷、劳务、劳资纠纷也不断增多。   (二)从纠纷主体来看,个人与企业、村集体组织之间的纠纷呈上升趋势。   (三)从纠纷争执的动因上看,除利益之争,大多纠纷搀杂感情因素。   二 、“三调联动”矛盾纠纷解决机制运行现状   目前,法庭、司法所、公安派出所、村民调组织在纠纷的解决中占据主导地位。   (一) 法院诉讼调解——民事纠纷解决的主渠道。   (二) 人民调解——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主力军。   (三)行政调解——社会治安矛盾调处的常规机制。     三、 “三调联动”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三调联动”矛盾纠纷解决体系解纷效率不高,过于倚重诉讼解决纠纷的观念一时难以改变。尤其是“三调联动”多元化纠纷调处机制尚未形成合力,各部门之间缺乏充分的配合联系,不能完全及时、有效的回应社会和群众的需求。   (一)法院受案压力增大与非诉纠纷解决功能弱化。基于诉讼审判在社会公力救济途径中的核心地位,近几年来大量的案件不断涌进法庭,在法官人数有限的情况下,法庭审判压力逐步加大。与此形成对比,由于人民调解组织存在培育与发展不平衡,工作人员素质不高,调解规范和程序过于随意,调解协议效力缺乏必要的执行力导致的社会公信力不足、缺乏当事人信任等问题,纠纷解决总体数量徘徊不前,未能充分发挥对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替代补充作用。   (二)诉讼自身存在的弊端限制其在纠纷解决体系中主导功能的发挥。表现为:第一,诉讼解决纠纷成本高、周期长和刚性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诉讼途径的不畅和阻滞。第二,诉讼调解形式的单一降低了调解的灵活性和效果。实践中某些案件机械套用一贯的调解模式,调解集中于当事人到庭法官宣布开庭后至判决以前阶段,未能依案件具体情况灵活适用于诉讼过程的各个环节或者置于诉前和开庭前,调解成功率难有大幅提高。   (三)“三调联动”的纠纷解决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其有待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三调联动”机制已运作多年,但仍未规范化运行,发挥作用。首先,联动解决纠纷缺乏具体操作程序。第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与法院诉讼未能有效衔接。第三,部分干部认识不足,缺乏工作积极性,没有一套合理的制约办法督促其积极联动其他部门调处纠纷。最后,缺乏开展多元化纠纷调处工作的充足经费,除了联动程序运行需要专项经费支持外,对工作人员自身来讲未形成经济上的激励机制,多干少干一个样。   四、 健全和完善“三调联动”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建议和措施   (一)正确把握并夯实法院主导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地位   1、建立、健全相关奖惩机制。   对现行的法院岗位目标量化责任制予以修改完善,将指导人民调解组织开展工作、与其他有关部门联动调解纠纷工作、民调协议确认执行工作等等,作为法官的明确职责,实行量化考核,与法官的奖惩挂钩。通过制度设计,促成人民法院积极主导、融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之中,实现整体联动,功能互补。   2、多措并举提升诉讼解决纠纷的能力。   一是试行建立民事简易案件速裁机制。可以对证据完整,事实清楚,无须法院查证、请求单一、权利义务关系明确、当事人联系方便以及双方当事人利益冲突较小的或小额诉讼案件,实行快立快审快结,审理周期一般不超过15天,并一般实行一次开庭,当庭结案。与之相配套,分门别类制作各类民事案件的文书模版参考适用,简化裁判文书制作,实现裁判文书的繁简分流,以便案件能及时快捷处理。   二是加强诉讼调解,提高审判效率和质量:(1)与时俱进,拓展调解的深度和广度,研究总结适合个案实际的调解方法,培养精细、灵活的调解技艺;(2)改变调解阶段,实行立案前调解、立案后排期开庭前调解、庭审时集中调解、最后宣判前仍可引导当事人再次审视各自权利义务,促使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的调解运行程序,真正使调解贯穿于审判过程的始终,充分实现调解的特殊价值。   3、加强诉讼对非诉讼(主要是人民调解)的有效支撑。   一是完善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可成立人民调解工作指导小组,坚持“不错位、不越位、不缺位”的业务指导原则,通过定期对口联系提供咨询、疑难案件特别指导、联合司法行政机关组织授课、案例研讨、巡回审判点旁听审理等多种形式开展业务培训。   二是建立调解协议书评阅制度。法庭联合司法行政部门指导和督促各级调解组织建立台帐,凡是经过调解程序的案件均需要手续齐备,材料规范,结案后及时装卷、入档,以备检查。对于人民调解协议,法院和司法局选派专人定期评阅,对不足之处及时指出,帮助人民调解组织不断提高调解协议书的规范化水平。   三是完善对人民调解协议效力的司法审查,树立其应有权威。建议按照最高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和相关司法解释,就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审查和效力确认进一步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通过在审判中支持合法规范的人民调解协议,赋予有效的调解协议强制执行效力,提高人民调解协议的约束力、履行率和人民调解工作的公信力。实践中可将人民调解协议分成两种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达成合法协议后在一定期限内,一方当事人不履行也不向法院起诉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在规定期限内请求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如果一方或双方当事人在达成协议后又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法院应对人民调解协议进行合法性审查,如果协议内容合法,调解程序合法,且不违反自愿原则的,分不同诉讼请求直接或间接赋予其法律效力:若当事人起诉要求维持原调解协议,作出确认协议效力判决;若当事人是就原争议事项提起诉讼,则在判决中支持原协议条款。否则,应裁定协议无效后立案审查。   (二)加强法庭与非诉纠纷解决主体的衔接和互动   1、建立健全诉前分流、调解机制。   在法庭立案接待室专门设置由一名法官(或法官助理)和一名书记员组成的小组,对未经人民调解、治安调解的家事案件、小额的债务纠纷以及小额损害赔偿纠纷、邻里纠纷等一般民事案件和轻微刑事案件的当事人提示诉讼风险,告知其人民调解、治安调解的特点、优势并建议其首先选择人民调解、治安调解。当事人接受的,暂缓立案,开出《移交调解工作联系函》,转移至纠纷所在的乡镇(村)民调组织、公安派出所进行调解;对当事人坚持起诉或人民调解、治安调解未果的案件,可视具体情况由小组单独或联合纠纷所在地调解员、陪审员调解,若达成协议,当时下发调解书;对于不属法院民事受案范围或其他不符合起诉条件的民间纠纷,则告知当事人处理部门或函告纠纷所在地的民调组织做好调解息诉工作。   2、建立健全诉调对接机制。   法庭应加强与乡镇司法所、公安派出所、法律服务所、基层民调组织的协调,建立多方联动调解工作模式。对辖区内常见多发性纠纷,由各村民调组织进行先期处理。若村里调解不成,由村民调人员出具书面调解材料(盖章),告知当事人到乡镇司法所或法律服务所进行第二次调解。乡镇司法所或法律服务所在调解过程中遇到坚持诉讼的,则出具书面调解材料(盖章),告知当事人到法庭进入起诉阶段,同时应提示当事人立案须知及诉讼风险,尽可能做好息诉解纷工作。对于经过公安派出所出警调解处理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法庭可进一步与公安部门沟通,规范立案阶段证据材料收集和工作程序,避免因证据提交不能或有关事实、调解工作记述不规范问题导致的当事人立案难困境的出现。   3、建立健全委托、协助调解联动制度。   一是明确联动形式:(1)凡婚姻家庭、买卖、损害赔偿等适合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的纠纷,无论在诉前、立案审查期间、立案后开庭审理前以及庭审过程中,法庭均可以委托调解,并可同时于现场指导调解;(2)法庭在上述各阶段可邀(聘)请有关人员(不限于人民调解员)参与诉讼调解工作;(3)有关部门向法庭提供与纠纷有关的证据、起因等方面的信息,协助及时妥善调处纠纷。   二是规范联动运行。建议采取设立调解联络员加强沟通联系、制作名册明确委托、邀(聘)请对象范围、仿效人民陪审员制度制定相关工作规定等举措,使联动工作形成稳定的长效机制。   4、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由乡镇党委牵头,人民法庭、派出所、司法所、行政村定期举行例会,交流调解经验和做法,并适时就各部门纠纷调处工作衔接与配合的有关事项和问题进行沟通协调。另外,对某些新型的或疑难纠纷,商讨制定合法有效的解决方案,或联合请求上级部门提供处理建议。   (三)建章立制,按照“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做好矛盾纠纷预警和排查工作   1、尝试实行法官包片制度。   根据人口分布数量及所发生民事纠纷的特点,将法庭辖区划分为若干个区域,由各合议庭分管。合议庭法官定期深入分管区域,及时了解该地区发生的各类矛盾、纠纷信息,建立专门台帐登记备案。对发生的简易民事纠纷就地立案,当场调解;对影响大局的涉诉案件提前进行沟通协调,并将有关情况随时上报。   2、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系会议。   依托前述联席会议制度,乡镇党委、人民法庭、派出所、司法所、村(居)委会等组织单位定期召开会议对一个时期内较为典型的矛盾进行分析,并且互通信息,及时发现并掌握辖区内重大群体性纠纷或矛盾易激化性纠纷的苗头和趋势,合力引导群众合法有序地表达意愿和诉求,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调解、教育、协商等方法予以解决。   (四)互动配合,加强“三调联动”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宣传和交流力度   一是各有关部门互动配合,通过组织专项活动、发放宣传单、与村民代表座谈、组织村干部集中培训等方式联合进行法制宣传,一方面传授法律知识,另一方面讲解“三调联动”多元化解纷解决机制的运行方式和实践意义,提高群众对该机制的认知能力;   二是通过多种途径征求群众有关的意见和建议作为改进工作的参考;   三是在各有关部门备置载明各种纠纷解决路径的手册,加强对贫困群众或文化水平较低当事人的口头告知,引导群众形成正确、理性的选择纠纷解决途径的观念。   (五)配强力量,严格责任,切实保障“三调联动”矛盾纠纷解决机制高效运行   首先应进一步加大对该机制建立和完善所需的人、财、物的扶持力度,如可划拨专项资金或设立专项基金等。其次应建立责任追究机制,除了法院外,其他各有关部门同样应自行或统一由地方党委将参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有关事项纳入检查考核范围,根据考核结果对有关负责人予以奖惩,以确保该机制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总之,随着社会变革的加速推进和利益格局的持续调整,各类新的矛盾纠纷不断涌现,呈现出主体多元化、规模扩大化、行为激烈化、客体复杂化的特点,对调解这种化解矛盾的传统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加之由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种调解制度本身所固有的功能缺陷,从而使整合调解资源、优化调解方式、提升调解效果成为新形势下调解作用发挥最大化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这就需要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统筹各方面力量,建立和完善人民调解、行政司法与司法调解相互衔接和联动的“三调联动”工作体系,切实发挥调解作用,提高调解效率,从而更加有效地构筑起基层定纷止争、维护稳定的坚固防线。

如何整合监督力量,建立健全高效协同的监督机制高效协同监督机制

纪检监察机关作为执政党的专门监督机构,提高其监督能力是完善社会整体监督的关键环节,必须及时紧密联系具体实践,总结经验,分析问题,不断进行资源整合,以保证监督顺利、有效地实施。 一、明确任务,适时调整纪检监察的监督功能和目标《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明确提出,“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行政监察法》规定:“监察机关是人民政府行使监察职能的机关,依照本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实施监督。”由此可以看出,纪检监察机关监督系统的目标是通过加强监督确保公共权力廉洁高效运行,是对监督对象实施全面而有效的监督。因此,纪检监察机关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应确立“一个龙头两个拳头”的指导思想,即以责任制为“龙头”,运用好查办案件和执法纠风这两个“拳头”,既便于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组织协调作用,又能够突出纪检监察工作的重点,在实践中可取得比较好的监督效果。 二、 加强协调,整合党内外监督力量《党章》赋予了纪委协助党委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职能;我们党在长期的反腐败斗争中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因此,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利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组织协调职能,明确任务,分解责任,发挥人大监督、政协监督、财务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的各自优势,形成互补机制,扩充纪检监察监督系统的功能。如建立信息联席会议制度、办案协调机制等,借助其他监督主体的监督力量,实现系统内外的能量、信息交换,增强监督的效果。同时,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监督意识,加大监督投入,正确对待反腐败工作与经济发展争财力、争人力、争地位的问题,建立健全监督激励制度和失监问责制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监督积极性和创造性。各地应在实践中研究制定一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成效评价体系,通过量化考核建立绩效测评机制,并以此作为监督激励和失监问责的依据。 三、优化队伍素质和工作环境加强自身建设、改善工作环境是提高纪检监察机关监督能力的客观要求。 一要强化纪检监察干部的监督意识和政治素质。要牢固树立“加强监督是本职、疏于监督是失职、不善于监督是不称职”的观念。纪检监察干部要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把握党的建设、经济建设与强化监督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腐蚀与反腐蚀的斗争中站稳立场,做遵纪守法和清正廉洁的模范。 二要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业务能力。要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加大轮岗交流力度,重视干部的定期不定期培训。对现行纪检监察干部体制有必要进行改革,把纪检监察员真正作为专业职务,而不是解决职级待遇的手段,规定必须经专业培训考试合格后,方能持证上岗,才具有执纪执法办案的主体资格,确保我们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专业执法执纪队伍。 三要大胆创新监督手段。要大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用高新技术装备纪检队伍,提高纪检监察机关的高科技含量。要将一些有利于加强监督的手段纳入党纪法规的范畴,特别是对重大违纪违法案件的取证,要允许使用侦察手段。 四要完善纪检监察内部管理。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能定位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当前党务、政务环境的变化,科学设置职能机构,市州以下纪检监察机关内设科室不要强调上下对口,但要分工明确,在重点工作上安排足够的力量以保证监督的有效实施。纪检监察干部考察任用体制要在实践中完善,要严格选拔。领导班子的主要负责人在干部和群众中要具有导向作用和表率作用。对纪检监察机关干部的配备,要坚持能者上、庸者让、劣者下的原则,对不会监督、不敢监督、不愿监督、不适宜在纪检战线工作的要进行调整。 四、完善法纪,构建反腐倡廉法规保障机制遏制腐败的前提条件是以法控权,依法行政,这是法治国家的基本标志。 一是修缮条规。随着反腐倡廉工作的推进,我国先后出台了大量的党纪政纪条规,这对规范党政干部的行为、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必须看到这些制度中,重复雷同、操作性不强、缺乏法律支撑、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仍然存在。因此要全面清理已有的党纪政纪条规,对过时的要废除,对有缺陷的要修缮,对新形势下出现的违规违纪问题要尽快制订新的规范化要求。尤其是对条规的解释和实施细则要及时明了。 二是加强立法。如果不完善立法,严肃执法,强化监督,要根治腐败是不可能的。应把一些比较成熟的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相关的制度上升为廉政法规,要结合重大改革措施和新的行政、经济政策的出台及实施,制定相应的法规。建议制定出台《廉政法》、《监督法》等实体法规,并对已出台的法规条文作出权威的司法解释,增强操作性。现实生活中,违规人员多数心存“宁要饭碗不要党票,宁弃帽子不要铐子”的想法,客观上影射出纪律处分手段的乏力。因此要扩大纪检监察机关的立案权限,赋予纪检机构独立的案件调查权、处分权和对重大决策的“一票否决权”,并明确纪检机关调查取证的法律效力。目前,要改变纪委对同级党委成员的违纪问题有初核权,没有立案权;对下级党政机关和直属机关党政一把手的立案权不充分的现状。通过立法确定作为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必须要以法定的知情手段和处置权保证对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的融汇贯通。 三是完善制度。《党内监督条例》将现行党内监督制度归纳为十个方面的制度,这些制度是党在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中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是目前进行党内监督的基本依据。但这些制度本身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在实践中逐步细化、硬化和量化,不断完善。 五、理顺关系,改革现行的监督体制要克服监督软弱无力的问题,必须探索新的监督管理机制。《党内监督条例》明确规定:“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中的主要负责人”。这更加凸现出监督主体与监督对象的体制性矛盾。为此,应该改革现行的反腐败领导体制,确定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由上一级纪检监察组织管理为主,以保证纪检监察机关相对独立的主体地位。同时,进一步完善基层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组织建设和运行机制。可考虑从社会各界选举部分优秀党员担任纪委委员,增加委员的代表性和广泛性。必须完善纪委全会议事制度,改变目前开会不多联系少,讨论问题宏观多、微观少,讨论多、决定少的状况,建立全委会例会制度,经常检查常委会工作。必要时,对重要的监督事项以全委会的名义作出决定,以增强监督的民主性和权威性。

如何整合监督力量,建立健全高效协同的监督机制

纪检监察机关作为执政党的专门监督机构,提高其监督能力是完善社会整体监督的关键环节,必须及时紧密联系具体实践,总结经验,分析问题,不断进行资源整合,以保证监督顺利、有效地实施。 一、明确任务,适时调整纪检监察的监督功能和目标《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明确提出,“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行政监察法》规定:“监察机关是人民政府行使监察职能的机关,依照本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实施监督。”由此可以看出,纪检监察机关监督系统的目标是通过加强监督确保公共权力廉洁高效运行,是对监督对象实施全面而有效的监督。因此,纪检监察机关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应确立“一个龙头两个拳头”的指导思想,即以责任制为“龙头”,运用好查办案件和执法纠风这两个“拳头”,既便于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组织协调作用,又能够突出纪检监察工作的重点,在实践中可取得比较好的监督效果。 二、 加强协调,整合党内外监督力量《党章》赋予了纪委协助党委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职能;我们党在长期的反腐败斗争中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因此,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利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组织协调职能,明确任务,分解责任,发挥人大监督、政协监督、财务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的各自优势,形成互补机制,扩充纪检监察监督系统的功能。如建立信息联席会议制度、办案协调机制等,借助其他监督主体的监督力量,实现系统内外的能量、信息交换,增强监督的效果。同时,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监督意识,加大监督投入,正确对待反腐败工作与经济发展争财力、争人力、争地位的问题,建立健全监督激励制度和失监问责制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监督积极性和创造性。各地应在实践中研究制定一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成效评价体系,通过量化考核建立绩效测评机制,并以此作为监督激励和失监问责的依据。 三、优化队伍素质和工作环境加强自身建设、改善工作环境是提高纪检监察机关监督能力的客观要求。 一要强化纪检监察干部的监督意识和政治素质。要牢固树立“加强监督是本职、疏于监督是失职、不善于监督是不称职”的观念。纪检监察干部要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把握党的建设、经济建设与强化监督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腐蚀与反腐蚀的斗争中站稳立场,做遵纪守法和清正廉洁的模范。 二要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业务能力。要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加大轮岗交流力度,重视干部的定期不定期培训。对现行纪检监察干部体制有必要进行改革,把纪检监察员真正作为专业职务,而不是解决职级待遇的手段,规定必须经专业培训考试合格后,方能持证上岗,才具有执纪执法办案的主体资格,确保我们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专业执法执纪队伍。 三要大胆创新监督手段。要大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用高新技术装备纪检队伍,提高纪检监察机关的高科技含量。要将一些有利于加强监督的手段纳入党纪法规的范畴,特别是对重大违纪违法案件的取证,要允许使用侦察手段。 四要完善纪检监察内部管理。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能定位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当前党务、政务环境的变化,科学设置职能机构,市州以下纪检监察机关内设科室不要强调上下对口,但要分工明确,在重点工作上安排足够的力量以保证监督的有效实施。纪检监察干部考察任用体制要在实践中完善,要严格选拔。领导班子的主要负责人在干部和群众中要具有导向作用和表率作用。对纪检监察机关干部的配备,要坚持能者上、庸者让、劣者下的原则,对不会监督、不敢监督、不愿监督、不适宜在纪检战线工作的要进行调整。 四、完善法纪,构建反腐倡廉法规保障机制遏制腐败的前提条件是以法控权,依法行政,这是法治国家的基本标志。 一是修缮条规。随着反腐倡廉工作的推进,我国先后出台了大量的党纪政纪条规,这对规范党政干部的行为、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必须看到这些制度中,重复雷同、操作性不强、缺乏法律支撑、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仍然存在。因此要全面清理已有的党纪政纪条规,对过时的要废除,对有缺陷的要修缮,对新形势下出现的违规违纪问题要尽快制订新的规范化要求。尤其是对条规的解释和实施细则要及时明了。 二是加强立法。如果不完善立法,严肃执法,强化监督,要根治腐败是不可能的。应把一些比较成熟的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相关的制度上升为廉政法规,要结合重大改革措施和新的行政、经济政策的出台及实施,制定相应的法规。建议制定出台《廉政法》、《监督法》等实体法规,并对已出台的法规条文作出权威的司法解释,增强操作性。现实生活中,违规人员多数心存“宁要饭碗不要党票,宁弃帽子不要铐子”的想法,客观上影射出纪律处分手段的乏力。因此要扩大纪检监察机关的立案权限,赋予纪检机构独立的案件调查权、处分权和对重大决策的“一票否决权”,并明确纪检机关调查取证的法律效力。目前,要改变纪委对同级党委成员的违纪问题有初核权,没有立案权;对下级党政机关和直属机关党政一把手的立案权不充分的现状。通过立法确定作为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必须要以法定的知情手段和处置权保证对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的融汇贯通。 三是完善制度。《党内监督条例》将现行党内监督制度归纳为十个方面的制度,这些制度是党在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中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是目前进行党内监督的基本依据。但这些制度本身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在实践中逐步细化、硬化和量化,不断完善。 五、理顺关系,改革现行的监督体制要克服监督软弱无力的问题,必须探索新的监督管理机制。《党内监督条例》明确规定:“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中的主要负责人”。这更加凸现出监督主体与监督对象的体制性矛盾。为此,应该改革现行的反腐败领导体制,确定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由上一级纪检监察组织管理为主,以保证纪检监察机关相对独立的主体地位。同时,进一步完善基层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组织建设和运行机制。可考虑从社会各界选举部分优秀党员担任纪委委员,增加委员的代表性和广泛性。必须完善纪委全会议事制度,改变目前开会不多联系少,讨论问题宏观多、微观少,讨论多、决定少的状况,建立全委会例会制度,经常检查常委会工作。必要时,对重要的监督事项以全委会的名义作出决定,以增强监督的民主性和权威性。

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

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 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沟通是人类集体活动的基础,是人类存在的前提。可以说没有沟通和群体活动!正是沟通才形成了原始人群和部落,不断进化形成了人类社会。以下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 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1 沟通看起来很简单,但能否按正确地方式沟通,让员工心悦诚服非常关键。概括起来说,沟通中的35%是来自语言沟通,而65%是依靠非语言沟通。记得有人说过,沟通的关键不是沟通的内容而是如何用对方可以接受的方式来沟通。企业的员工与老板本身就是不同利益的两个主体。对企业老板来说,因为承担的风险和压力都很巨大,认为根本无须与员工沟通,尽职尽责是其本分,而员工截然不同。他看到的都是作为老板所享受的特权:比如吩咐下面的人做事,而自己可以不做;可以迟到早退;可以决定员工的生杀大权……。 一、对管理者来说,首先应意识到沟通的重要性。 沟通是管理的高境界,许多企业管理问题多是由于沟通不畅引起的。良好的沟通,可以使人际关系和谐,可以顺利完成工作任务,达成绩效目标。沟通不良会导致生产力、品质与服务不佳,使得成本增加。 二、在公司内建立起良性的沟通机制。 沟通的实现有赖于良好地机制:第一种就是通过正式的沟通渠道,如月会、周会、座谈会。第二种就是通过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如电子邮件、周末旅游、小型聚会等。无论是通过哪种形式沟通,只要让员工说话,并且是说自己愿意说的话。例:王总是深圳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他非常擅长与员工沟通。虽然,公司的营销网络遍布全国,业务队伍庞大,但是王总无论多么繁忙,都会在百忙之中抽空打电话或亲笔写信给员工。因而即使是一名身在远方的普通业务员,都会感到自己与公司的距离很近。公司每月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一线员工的建议书,并且这些建议被采纳的还会受到奖励。 三、老板是企业生产力的激发因素。 老板很重要吗?一般来说一定会说是的。但何以重要?是因为投资吗?不是。老板若是只有投资,也只能算是投资意义的老板。一个成功的老板应该具有非凡的领导力。他是企业生产力的激发因素,是企业精神的标志,也是企业文化的化身。而是否能建立良性机制取决于是否构建了这样的文化。有句话说“有什么样的老板就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为了建立一个开放的沟通机制,老板应该以身作则在公司内部构建起“开放的、分享”的"企业文化。 四、如何用员工可以接受的.方式沟通。 了解员工,不能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同样沟通必须采用员工可以接受的沟通方式来沟通。良好的沟通就是投资,一种无形的投资。而企业缺少的就是这方面的投资。实践证明,挖掘内部的生产力必须从沟通开始。 五、以良好的心态与员工沟通 与员工沟通必须把自己放在与员工同等的位置上,“开诚布公”、“推心置腹”、“设身处地”,否则当大家位置不同就会产生心理障碍,致使沟通不成功。 例:张经理曾在一家全国知名的企业工作过,任西南营销总部营销管理处的主任。回忆当时工作的情景,他说:“我和同事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团队精神。我重视他们的感受,并保持与他们沟通,听取他们的优秀的观点,让每个人的长处能够充分的发挥。上班他们叫我张经理,下班时他们就叫我张哥。这样的关系让我们的工作效率超越了其它部门。”所谓平民化沟通,让沟通的双方没有距离。 “五心”是沟通的前提 (一)尊重的心。 管理者应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员工,始终保持一颗平等的心态,更多强调员工的重要性,强调员工的主体意识和作用。员工感到自己受到尊重,因而被激发与企业同甘苦的心态。将尊重贯穿在企业中。尊重体现了管理者的素养,也体现了企业的素养。 (二)合作的心 绩效合作而非雇佣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利益矛盾是无法改变的,但是通过合作关系的确立,可以改写企业的工作氛围。 (三)服务的心 把员工当成自己的内部客户,只有让内部客户满意才可以更好地服务外部客户。管理者是为员工提供服务的供应商,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为员工提供工作上的方便以及个人的增值。 (四)赏识的心 学会欣赏自己的员工而非一味地职责。当一个人被赏识的时候,他可以受到极大激励。作为管理者,需要首先以赏识的眼光对待自己的员工,并且让他知道。 (五)分享的心 分享是最好的学习态度,也是最好的企业文化氛围。管理者与员工在工作当中不断地分享知识、分享经验、分享目标、分享一切值得分享的东西。 其实,管理其实很简单:只要与员工保持良好的沟通,让员工参与进来,至下而上,而不是至上而下,在企业内部形成运行的机制,就可实现真正的管理。一句话,让员工把工作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2 如何建立企业高效的沟通机制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的方法之法宝1:用“机制”解决问题 让专业的人有充分的空间做专业的事,明确职责分工,同时尽可能精简瀑布流水的环节。建议尽早在项目中形成明确的沟通约定以及较稳定的决策流程。 哪怕是一个已经在一起工作已久的产品团队,如果开始了一个新的子项目,我们依然建议召开一个简短的”启动会“。新项目的目标、重点、分工、沟通方式都是这个启动会可以帮我们明确的内容。启动会上所确定的基本沟通方式和分工,是之后高效沟通的基本前提。 约定各个主要产出物的决策审批流程,也是个很不错的方法。虽然团队会议可以充分交流意见并让大家都知晓方案,但我们依然需要一个“拍了板”的版本作为之后各环节的基准。向大家推荐OARP决策方式,约定并填写下表,signoff便明确了: 明确约定了分工责任以及沟通流程,大家也就知道了遇到什么样的事儿该找什么样的人!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的方法之法宝2:用“透明”解决问题 “透明”就是让项目进展及时、公开地展现在团队面前,这有着惊人的威力,其效果包括但不限于:及时发现进度偏差及纠正;及时预知项目风险;调动团队对全局把控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互动…… “透明”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周会、周报+电子化进度报表+仪表盘是最普遍的方式,每日站会和物理白板又可以向我们开启一扇新的沟通之门。也可以确定一些常用的邮件模板,帮助大家统一重要信息的沟通方式,如沟通样例。 同时,如何有效地通过周报日报的形式进行状态汇报,又是门不浅的学问。 当各种项目信息有着固定而方便的展示时,信息就变得随时随需可知,也就不再会有“上哪儿了解想知道的信息”的问题啦!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的方法之法宝3:随需改进,保持活力 对于沟通机制,“清晰”和“高效”缺一不可,所以尤其需要把握好“流程”和“灵活”之间的平衡。过于死板的强流程,会导致墨守陈规,甚至是“流程外拒绝沟通”;而过于灵活的沟通导致信息传播失控,没有一致的目标和标准,反而形成大量返工和扯皮。无论从哪个方面着手做沟通机制改进,都需要密切留意团队的氛围和活力状态。可以从最基本的OARP和周会周报开始,根据团队接受情况以及实际感受做持续改进。 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3 部门沟通协作的重要性 1、沟通途径问题 部门之间需要增进了解,沟通途径不够。片面性的信息往往会在某一问题暴露后,引发类似用人、工作量、职责的讨论,而这讨论的结果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疏通,极易造成相互间的隔阂。从目前状况看,沟通途径和效果比以前有所提高,但沟通的途径还是不够,需要不断加强。 2、暴露问题的力度不够 沟通过程中,会暴露更多的问题。很多人往往不希望将沟通会议的气氛搞僵,导致很多问题被掩盖起来。而暴露问题,特别是一些细节问题,恰恰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3、数据统计方法不够完善 部门基础工作期待加强。如生产、销售、品保、计划、采购等要害部门,对于数据统计,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有助于推动产供销,是否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需要必要的审核和监督。对于各个部门之间传递的数据,包括统计方法同样需要进一步审核和完善。不科学的统计数据对企业发展没有任何指导意义,甚至会将企业运作引入歧途。 4、部分管理文件需要更新和完善 部分岗位职责、内部制度、体系文件的内容已经不适应现有要求。公司虽表面上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并且这种管理体系的运行在现阶段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但如果想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这些文件必须进行完善和更新。 5、部门之间信息传递脱节 我们现在的信息传递和协调工作只能局限于某一时间段内进行。而这种协调的结果是:能够分清当前主次,解决当前的主要矛盾,而根本问题得不到解决,可能转变为后续的主要矛盾。因此这种协调的方法,其作用是有局限性的。 6、部门之间接口工作要规定好相应的职责,并对职责的履行情况定期沟通 现有的状况是,部分接口工作虽然一直有人在做,并且也有相应的分工,但相互之间没有相应的约束力,什么时候做完,完成到什么程度有的没有详细规定,或完成的部分达不到下一环节的需要,或是出现问题相互推诿。部门之间或是接口人员之间容易产生矛盾。而这些矛盾是可以通过进一步细化流程避免的。 解决方法 1)增加沟通途径 我们现有的沟通途径主要是周二生产例会、月报会等。而大家参与这些会议,一般都比较谨慎。一些细节问题很难在这种会议上体现出来。可以考虑采取报纸、看板、茶话会、内部联谊会、培训会等多种方式,通过不断变换讨论主题和环境,增进沟通,使部门之间能够增进了解,也使得各种问题能充分暴露出来。 2)关于问题的解决 对于各部门提出的问题,要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我们这一点现在做的比较好。但有些系统性的问题,不是靠解决一个或两个问题能够达到管理目标的,必须通盘考虑,避免做无用功,或是解决了一个问题引发另一个问题。要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充分的预测。

如何建立健全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按照公司法的规定由四个部分组成:   1、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由公司股东组成,所体现的是所有者对公司的最终所有权。   2、董事会:由公司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对公司的发展目标和重大经营活动作出决策,维护出资人的权益 。   3、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对公司的财务和董事。经营者的行为发挥监督作用 。   4、经理:由董事会聘任,是经营者,执行者。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四个组成部分,都是依法设置的,它们的产生和组成,行使的职权,行事的规则等,在公司法中作了具体规定,所以说,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以法制为基础,按照公司本质属性的要求形成的。

如何建立健全的薪酬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的薪酬管理制度是企业薪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确保员工的薪酬合理、公正和透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以下是建立健全的薪酬管理制度的具体步骤:1. 确定制度的目的和适用范围 明确薪酬管理制度的目的和适用范围,指导员工了解和遵守制度内容,便于管理和执行。2. 设计薪酬结构和标准 根据企业的特点和员工的需求,设计合理的薪酬结构和标准,包括薪酬组成、薪酬计算方法、薪酬支付方式、薪酬调整机制等,以确保员工的薪酬合理、公正和透明。3. 制定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 制定科学的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包括绩效评价指标、标准和方法、绩效激励方式和比例等,以确保绩效评价的公正和科学,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和吸引力。4. 规定福利待遇和补偿规定 规定员工的福利待遇和补偿规定,包括社会保险、公积金、带薪假期、补偿标准等,以确保员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5. 设计工资计算和支付流程 设计详细的工资计算和支付方式、时间、流程等,以确保员工的工资计算和支付的准确性和及时性。6. 确定调整和变更程序 明确工资薪酬管理制度的调整和变更程序和方式,以确保制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7. 制定违规处理规定 明确对工资薪酬管理制度违规行为的处理程序和方式,以确保制度的正常执行和维护。8. 做好制度的宣传和培训工作 对薪酬管理制度进行宣传和培训,提高员工的认识和理解,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和落实。

如何建立健全合理化建议组织?

领导体制与机制的方法健全的合理化建议组织领导体制与机制是卓有成效地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的基本保障。合理化建议活动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智力含量高、环节比较复杂,必须有坚强的组织领导和得力的工作机构,各方配合,分工负责,形成组织保证体系。(1)合理设置领导机构,建立健全组织网络体系。基层企业合理化建议活动的组织领导机构在大中型企业一般是分层设立,厂(公司)级通常设合理化建议委员会或评审委员会,领导由主管生产技术的企业行政领导或总工程师担任,委员由工会主席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科技人员、职工代表等组成。分厂、车间或小型企业则设评审小组和合理化建议领导小组。有些车间、班组设立合理化建议员,从而形成自下而上的组织网络体系。也有一些企业只设工人、领导和技术人员三结合的技术革新小组,负责合理化建议活动。(2)健全管理制度、形成高效的运作机制。国务院发布的《条例》以及原国家经委会同全总制定的《细则》,是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的政策性依据。各企事业基层都要从本单位实际出发,制定出行之有效、便于操作的“实施办法”或“管理规范”,使合理化建议活动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同时,还必须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如责任制、工作制、反馈制、评比考核制、统计上报制、评审奖励制和成果推广制。形成上下、左右协调的纵横相融的管理网络,保证合理化建议活动的正常开展,提高其成效。(3)工会是合理化建议活动的实际组织者和管理者,应积极推动合理化建议活动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的建立健全,并参加到合理化建议活动领导机构中,在制定活动规则,明确活动方向,落实组织措施,督促履责等重大问题上,代表广大职工的意愿,参与决策,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同时要注意搞好与领导机构中其他方面人员的配合。工会还要加强合理化建议活动中的民主管理,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对合理化建议活动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保证评审工作公正有效。同时,工会还要成立专门工作委员会或配专(兼)职工会干部,负责日常的组织发动等项群众工作。

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制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一是坚持绿色理念。这是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目标,通过政策引导和培育环境,汇聚社会各方力量,加强绿色技术供给和产业化,为经济社会向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提供基本动力。二是坚持市场导向。这是绿色技术创新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绿色技术创新领域、技术路线选择及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升企业在绿色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与现实需求的结合。三是坚持完善机制。这是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方式,激发创新活力,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形成绿色技术创新的体制基础。四是坚持开放合作。这是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条件,在创新资源全球配置背景下,绿色技术创新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要以国际视野谋划绿色技术创新,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国际交流合作。

如何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其中提出,今后5年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方面要取得较大突破。如何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中央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精神,按照统一部署,切实推进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结合学习《指导意见》精神,我就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谈几点看法。  一、什么是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  治理结构一般指治理的机构、体系及其内在控制机制,通常由决策层、执行层和监督层组成。我们理解,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是事业单位以实现其宗旨为目标,实行举办权与管理权分离,以决策层及其领导下的管理层为主要架构,由一系列激励和约束机制组成的制度安排;核心是建立不以举办权为基础的决策机制,实现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科学运行、相互协调;关键是引入事业单位外部人员主要是服务对象参与决策和监督;目的是确保事业单位公益属性,有效解决公益服务的公平和效率问题。  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是国外公益服务机构治理的普遍做法。在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已实践多年,取得比较成熟的经验。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与其相比,有相似之处,也有本质区别。相似之处是治理结构基本架构以及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接受法律和政府监管等方面;本质区别主要是:在属性上,前者是公益属性,法人使命是公益服务,后者是财产属性,法人使命是公司营利;在理念上,前者围绕公共利益,最大限度弱化所有权概念,后者围绕财产所有权,依资本大小决策;反映到组织设计上前者决策层中要体现利益相关者的职责、权益,后者则主要体现所有者利益。  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是我们对发达国家非营利机构治理实践经验的有益借鉴,是对我国相关改革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对事业单位发展规律探索的理论成果,是创新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的制度安排,对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意义  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建立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制度后,全国事业单位基本在各级登记管理机关登记为法人。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是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公益事业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根本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是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在计划经济时代,事业单位是政府的附属物,政事不分,没有自主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要成为独立法人,必须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政府和举办单位逐步减少对事业单位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不再直接行使对事业单位的具体管理权,而是通过委派理事参与决策,监督事业单位按照法律法规、有关政策和行业规划开展活动;事业单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直接拥有法人自主权,独立决策、执行,落实用人权、用工权和分配权,真正成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从根本上解决“有法人之名、无法人之实”的问题。  二是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有利于规范事业单位行为,强化公益属性。公益属性是事业单位的本质属性。举办事业单位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优质高效的公益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事业单位存在公益属性弱化的突出问题,主要原因是,在目前的体制机制下,事业单位对谁负责、怎样负责的问题没有解决好,难以兼顾相关各方利益,容易产生内部人控制等问题,偏离公益目标。通过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引入外部理事,在决策和监督中体现各方利益,能更好地规范事业单位的行为,保证其公益属性的实现。  三是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有利于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管。一直以来,对事业单位的监管主要来自政府和举办单位,它们同时也行使事业单位决策职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监管很难落实,监管缺位、监管滞后和监管手段缺失现象比较普遍。通过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政府、举办单位、事业单位各归其位、各行其职、各负其责,政府和举办单位把直接管理权交给事业单位,可以一视同仁地依法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管,有效解决“只管脚下、不管天下”的问题;同时,事业单位通过健全自我约束机制,加上有事业单位外部人员参与监督,可实现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共同发挥作用。  四是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有利于完善事业单位运行机制、提高效率、增强活力。目前,事业单位普遍存在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政府和举办单位、事业单位、服务对象以及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决策,可以有效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同时,事业单位可以更好地行使法人自主权,建立好激励机制,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内部活力,做到决策准、指挥灵、执行快、效率高、活力足。  五是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有利于实现事业单位投入主体多元化,推进构建公益服务新格局,促进公益服务市场健康发展。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使每个事业单位成为独立平等的公益服务提供主体,能够弱化因投入主体不同导致的事业单位在资源分配、政策支持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待遇差别,有利于促进解决公益服务供给方式单一、总量不足、事业单位“行政化”等问题,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公益事业的积极性,促进公益服务新格局的形成和公益服务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主要内容  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的范围,主要是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重点是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其他事业单位根据提供公益服务的性质、特点、服务对象以及与人民群众关系的密切程度考虑是否建立。不宜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事业单位,继续完善现行管理模式。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建立组织架构。决策层、监督层和执行层是治理结构的基本组织形式。决策层的主要形式是理事会,也可探索董事会、管委会等多种形式。理事会是事业单位的决策和监督机构。根据事业单位的规模、职责任务和服务对象等特点,兼顾代表性和效率,合理确定理事会的构成和规模。理事会的组成和决策是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内容,必须充分体现事业单位的宗旨和属性。首先,确定理事会的构成。一般分为三部分,即政府和举办单位代表、服务对象和其他方面代表,以及事业单位代表,前两者为外部理事。外部理事应占理事会多数,比较理想的构成是各部分均为1/3,任何一方均不占多数,防止任何利益方垄断理事会的决策权;其次,明确理事的产生方式。代表政府部门或相关组织的理事,一般由政府部门或相关组织委派;代表服务对象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理事,原则上推选产生,宜推选与事业单位服务有较直接、较稳定关系的服务对象,并兼顾理事履行职责必备的道德水平、能力素质、知识结构和责任意识。事业单位行政负责人及其他有关职位的负责人可以确定为当然理事;再则,确定理事会的决策方式。理事会决策采取“票决制”,外部理事和内部理事一人一票,不设权重差别。也可以单独设立监事会,负责对理事、管理层人员履行职责等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层是理事会的执行机构,由事业单位行政负责人及其他主要管理人员组成。事业单位行政负责人由理事会任命或提名,并按照人事管理权限报有关部门备案或批准。事业单位其他主要管理人员的任命和提名,根据不同情况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  二是明确职责定位。这是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良好运转的前提和基础。理事会依照法律法规、国家有关政策和本单位章程开展工作,接受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其职责包括:负责本单位的发展规划、财务预决算、重大业务、章程拟订和修订等决策事项,按照有关规定履行人事管理方面的职责,并监督本单位的运行。理事会对理事所代表的各方负责。管理层的职责包括:按照理事会决议独立自主地履行日常业务管理、财务资产管理、一般工作人员管理等职责,定期向理事会报告工作。管理层向理事会负责。  三是制定完善章程。事业单位章程如同事业单位的“宪法”,是法人治理结构的制度载体和理事会、管理层的运行规则,也是有关部门对事业单位进行监管的重要依据。根据有关规定和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制定事业单位章程。事业单位章程应当明确决策层、监督层和管理层的关系,包括理事会的职责、构成、会议制度,理事产生方式和任期,管理层的职责和产生方式等。章程草案由理事会通过,并经举办单位同意后,报登记管理机关核准备案。  四是健全相关制度。健全相关制度是法人治理结构良好运行的重要保障。研究制定事业单位法人治理准则,明确治理结构的基本原则、组织框架及职责定位,为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运行提供指导和规范。逐步建立事业单位信息披露制度,年度报告、理事会决议和涉及人民群众重大利益事项要及时向社会公开,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加强监督。健全绩效评估制度、离任审计等其他配套制度。建立充分体现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并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用人用工、工资分配等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坚持党的领导、完善党组织参与事业单位重大决策的程序和工作机制。  四、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工作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全社会的任务。各级登记管理机关承担着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的职责,熟悉事业单位法人运行情况,参与推进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责无旁贷。要按照统一部署,切实承担职责任务,精心组织,统筹协调,积极稳妥做好相关工作。  一是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认真学习《指导意见》及其它配套文件,吃透文件精神,把握改革全局,自觉破除一切与改革要求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模糊认识,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结合工作实际,抓紧研究和制订有关工作方案,抓紧研究与法人治理结构相关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如法人治理结构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原则,各类法人治理结构的区别和联系,管办分离的实现形式,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等,为推进改革工作提出意见建议。  二是坚定信心,形成合力。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是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的重大变革,是权力利益的深刻调整,也是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的必由之路。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相适应,与经济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法制化建设、社会文明程度、民众观念素质等状况相协调。目前,在一些先行试点单位中,普遍存在认识不统一,利益难协调,动力不够足的问题,使这项工作具有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要加强舆论宣传,进行正确引导,营造良好氛围,推动举办单位放下对事业单位独立运行的忧虑;推动事业单位本身克服安于现状、怕担责任、怕受监督、怕参与竞争的心理;推动事业单位服务对象实现从被动接受服务到主动参与有关决策和监督的转变,改革中一时可能有些人的利益受到影响,但要坚信改革成果最终会由人民共享,从而顾全大局,正确处理改革中的利益矛盾,自觉参与改革,形成改革合力,不断推进改革。  三是抓好试点,逐步推进。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是一项新任务,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必须坚持试点先行、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慎重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按照统一部署,积极开展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继续追踪全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5个试点省(市)试点单位的工作情况,总结和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同时,继续选取部分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条件成熟、有代表性、特别是具有改革内在动力的事业单位先行试点,并认真加以指导,逐步研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为全面推开这项改革奠定基础。

如何建立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

法人治理结构,又译为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架构。狭义的公司治理主要是指公司内部股东、董事、监事及经理层之间的关系,广义的公司治理还包括与利益相关者(如员工、客户、存款人和社会公众等)之间的关系。公司作为法人,也就是作为由法律赋予了人格的团体人、实体人,需要有相适应的组织体制和管理机构,使之具有决策能力、管理能力,行使权利,承担责任,从而使公司法人能有效地活动起来,因而法人治理结构很重要,是公司制度的核心。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公司法》的规定由四个部分组成:1.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由公司股东组成,所体现的是所有者对公司的最终所有权,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2.董事会,由公司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对公司的发展目标和重大经营活动作出决策,维护出资人的权益,是公司的决策机构。3.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对公司的财务和董事、经营者的行为发挥监督作用。4.经理,由董事会聘任,是经营者、执行者,是公司的执行机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四个组成部分,都是依法设置的,它们的产生和组成、行使的职权、行事的规则等,在公司法中作了具体规定,所以说,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以法制为基础,按照公司本质属性的要求形成的。建立法定原则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关系到公司投资者、决策者、经营者、监督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凡是法律有规定的,应当遵守法律规定。职责明确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各组成部分应当有明确的分工,在这个基础上各行其职,各负其责,避免职责不清、分工不明而导致的混乱,影响各部分正常职责的行使,以致整个功能的发挥。协调运转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各组成部分是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运行的,只有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能有效率地运转,有成效地治理公司。有效制衡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各部分之间不仅要协调配合,而且还要有效地实现制衡,包括不同层级机构之间的制衡,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制衡。

为实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目标,需要建立健全统筹协调,财力保障什么和监督评估等实施机制

规划建立统筹协调、财力保障、人才建设、多元供给、监督评估等五大实施机制,在强化政府职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广大群众更加方便可及地获得服务。——统筹协调机制。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的互动合作,促进各级公共服务资源有效整合,形成实施合力。——财力保障机制。拓宽资金来源,增强县级政府财政保障能力,稳定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人才建设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培训,强化激励约束,促进合理流动,相关政策重点向基层倾斜,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多元供给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监督评估机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完善信息统计收集和需求反馈机制,加强对本规划实施的动态跟踪监测,推动总结评估和督促检查。

国家建立健全同什么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国家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安排。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险制度是国家为了保障人民在各种风险和困难面前的权益而建立的一种保障机制。它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通过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由参保人员缴纳一定比例的费用,提供给参保人员在特定情况下的经济保障。社会救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是国家为了解决特定群体或个人的生活困难而设立的救济机制。它包括临时救助、特困人员救助、低保等。社会救助制度的目标是提供临时或长期的经济援助,确保生活无着的人群得到基本的保障。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是国家为了促进社会公平和人民福祉而建立的一种福利机制。它包括教育、文化、就业培训、住房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旨在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医疗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是国家为了保障人民的健康权益而建立的一种保障机制。它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医疗保障制度的目标是为参保人员提供基本的医疗费用支付和医疗救助,保障人民享有基本的医疗服务。养老保障制度:养老保障制度是国家为了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权益而建立的一种保障机制。它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养老等形式。养老保障制度的目标是为老年人提供养老金或养老服务,确保他们在退休后能够有基本的经济来源,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这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减少贫困、增加人民幸福感,使社会更加和谐和进步。它们是国家的基本责任和义务,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怎么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落实质量责任制:

好像内容就是题目的答案啊。。

如何建立健全党内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这是我们党对反腐倡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从源头上清除各种腐败的治本之策,标志着我们党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在不断完善监督机制的同时,把建立健全权力制约机制提到了党的建设重要议事日程。  同时,《决定》还提出“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落实和完善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继续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这些重大部署为建立健全党内权力制约机制指明了方向,笔者结合自己的研究为具体操作提出一些建议。  党代会和纪委发挥作用存在体制性障碍  从党的领导体制看,它是由党代会、党委会、常委会这三个层次组成的。其中党代会是由全体党员通过法定程序层层选举产生、代表全体党员意志的党的权力机关,在同级党组织中拥有最高的决策权和最高的监督权,是全体党员行使民主权利,决定党内重大事务,制约监督党委会和常委会,实现在高度民主基础上高度集中的重要形式。按照党章规定,党的领导机构三个层次的正常关系,是党代会领导党委会,党委会领导常委会。党委会要对产生它的党代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党代会在听取和审议党委会的工作报告时,可以通过批评、意见和建议等方式,对党委会实施制约监督。然而在现行条件下,每届党代会在选举产生党委会之后便不再开会。由于党代会权力的充分行使、作用的有效发挥离不开一定的会议形式,所以不开会就不可能听取和审议由它选举产生的党委会的工作报告并对其实施制约监督。应当说这种状况与党代会的职权很不相符,与党代会的地位很不相称。  由于党代会不是常任制,因而在党代会闭会期间,其职权就只能由党委会来行使,这就使党委会在实际上成了同级党组织的最高决策机关、最高执行机关和最高监督机关,集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体,成了同级党组织中的唯一领导机关,这就使党内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难以建立起来。与此同时,作为决策机关的党委会,本该实行集体领导制;作为执行机关的党委会,本该实行首长负责制,由于党委会集决策权、执行权于一体,何时实行集体领导去研究重大问题,何时实行首长负责制去执行重大决策,二者之间缺乏明确的界限。由于执行权是最为经常、最为具体的权力,又特别强调责任与效率,所以在实际生活中,决策上多用首长负责制取代集体领导制。正因为如此,对于重要决策的出台、重要干部的任免、重要项目的安排和大额资金的使用,往往缺少集体决策所必需的酝酿、讨论、表决等程序,而由少数领导决定。由此可见,在实行党代会常任制的基础上,明晰党的各级领导机关的制约监督关系,形成党代会制约监督党委会、党委会制约监督常委会的体制,对于加强党内制约监督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党代会的制约监督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从党的监督体制看,党的各级监督机关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贯彻和促进党风逐步好转方面起到了良好作用,但在现有的体制下很难完全履行党章所赋予的各项职责。目前纪委受同级党委会和上级纪委的双重领导,而实际上却是以同级党委会领导为主,纪委成员的提名、任命、调动和待遇都掌握在同级党委会手中,纪委所实施的监督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同级党委会的意图进行的,从而使纪委制约监督的有效性往往取决于同级党委会的态度,而同级党委会的态度又取决于主要领导的素质。这种体制上的局限性,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纪委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限制了纪委制约监督职能的发挥,特别是很难履行对同级党委会及其领导成员的制约监督,以致在查处的众多腐败案件中,很少有由同级纪委检举揭发同级党委会及其领导成员违法违纪行为的案例。  合理配置党内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设想  党的领导体制和监督体制存在的弊端,为我们适应党的建设的实际需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监督体制,合理配置党内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此,笔者建议,在实行党代会常任制的基础上,将党的决策、执行和监督职能适当分开,并对决策、执行和监督机构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定位,使其能够切实发挥各自的作用。党的权力机关为党代会。其常设机构为党代会常务委员会,由党代会选举产生,对党代会负责,受党代会监督,实行集体领导制,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党代会是同级党组织中的最高决策机关和最高监督机关,党的执行机关和监督机关由它产生,向它负责,受它监督。党代会实行常任制,每届任期五年,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在党代会闭会期间,其常务委员会代行党代会的部分职权。党代会的主要职责是讨论并决定党的重大问题,制定党规党法,选举、监督、罢免党的主要领导成员,听取和审议党委会、纪委的工作报告,裁决党的执行机关和监督机关发生争议的重大事宜,向国家政权机关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等。党的执行机关为党委会。其常设机构为党委会常务委员会,由党委会选举产生,对党委会负责,受党委会监督,实行首长负责制,以保证执行的效率。在党委会闭会期间,其常委会代行党委会的部分职权。党委会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实施上级党组织和同级党代会的决议决定,领导所属工作部门完成预定任务,任免所属工作部门的主要干部等。  按照上述思路改革党的监督体制,笔者设想的基本框架是:纪委作为由党代会选举产生、向党代会和上级纪委负责的党的专门监督机构,受党代会的委托,实施对党的执行机关的监督。纪委的常设机构为纪委常务委员会,由纪委选举产生,对纪委负责,受纪委监督,实行首长负责制。在纪委全会闭会期间,其常委会代行纪委的部分职权。纪委内部自成一体,实行垂直领导,其干部配备、经费来源和福利待遇等由纪委系统统一管理;其领导成员未经同级党代会或上级纪委的同意,不得在任期内随意调动。  对几种质疑观点的回答与解释  有人认为实行党代会常任制将增加会议成本。毫无疑问,实行党代会常任制就意味着每年要召开一次党代会。既然增加会议,就要相应地增加会议的开支,付出会议的成本。但会议成本的增加并不能构成否定党代会常任制的理由。实际上党的建设同经济建设一样,不可能没有成本。问题仅在于如何把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这就要求我们精简会议代表,提高会议效率,切实解决必须由党代会解决的问题。  有人认为加强决策机关和监督机关对执行机关的制约监督将影响工作效率。在我们党的政治生活中,执行机关担负着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规党法的繁重任务,党的领导职能和执政职能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执行机关的运作来实现的,因而执行机关能否合理地行使权力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如果执行机关滥用权力,党内的各种腐败现象就会滋生蔓延,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效率便无从谈起。因此,为了确保执行机关权力的合理运行,加强决策机关和监督机关对执行机关的制约监督是完全必要的。如果因此影响了效率,那也是保持党内政治清明所必须付出的一种代价,这种代价比权力不受制约监督所引发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代价要小得多。  还有人认为将党的决策、执行和监督职能适当分开是将西方的三权分立搬到党内。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列宁早就提出党内决策、执行和监督职能适当分开的设想,只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这种设想没有在党内实际生活中贯彻执行。我国国家机关实行的立法、行政和司法职能相对分开也有此意。这与西方的三权分立有着本质的区别。其根本点在于,我们讲的决策、执行和监督职能适当分开,是以保证决策权对执行权、监督权的领导为前提的。只有坚持决策权对执行权、监督权的领导,才能既保证党内各项权力的合理运行,又保证全党意志的集中统一。而西方的三权分立不同,它是以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的平起平坐为前提的,通过三权的分立和制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专断和腐败,但由于彼此之间摩擦成本较高,又与多党纷争成龙配套,因而实不足取。  (作者系空军指挥学院教授、空军大校)

企业如何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建立企业管理体系,即:明确的组织结构,准确的部门职能,精细的工作流程,严格的考核体系,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保证。

建立健全自驾车出差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你问建立健全自驾车出差管理制度的重要性的原因吗?建立健全自驾车出差管理制度的重要性的原因如下:1、保障员工安全:自驾车出差涉及到员工的交通安全。2、降低责任风险:如果员工在自驾车出差中发生事故,企业可能会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3、控制成本:自驾车出差可能涉及到油费、过路费、停车费等费用。4、提高效率:建立管理制度可以明确出差的流程和规范,包括行程安排、报备程序、车辆检查等。5、维护企业形象:自驾车出差时,员工代表企业形象。

如何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内控制度?

【摘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是企业自身的需要,也是企业面对市场风险与挑战的需要。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制定满足管理需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加以严格遵循实施,才能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财政部有关规章制度的要求,各单位(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它经济组织)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的规定,结合部门和系统内部的有关内部控制规定,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管理者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效果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等目的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监督决策、信息与传递以及自我检测等方面,从总体上透视了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其有效实施无疑会促使企业生产管理迈上一个新台阶,促进企业经营流程的合理化和正规化。   一、内部控制在实际工作中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外部社会经济活动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产生良好的效果   (一)确保企业制订的各项管理方针、目标的贯彻执行   内部控制制度由若干具体政策、制度和程序所组成,渗透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企业内部存在经营活动和管理环节,就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控制措施,从而有效地贯彻企业的经营方针,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   (二)确保会计信息及其他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防范经营风险   健全内控制度,可以规范企业各类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和汇总的过程和行为,确保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可靠,如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弊,有效控制企业的经营风险。   (三)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并加以有效利用   健全内控制度,能够科学有效地监督和制约企业财产、物资的采购、计量、验收等各个环节,对企业各种资源的利用和现金流动进行控制和管理,从而确保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防止资产流失。   (四)确保企业利润最大化   健全内部控制,使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做到活而有序,减少了不必要的成本费用开支,促进企业的有效经营,以求企业实现更大的盈利目标。   二、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从政府部门到企业管理层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不断提高,大部分国有企业都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在实际经营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 (一)内部控制环境不够完善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及有效运行,有赖于企业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现代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客观上需要一个规范的法人治理机构、加强内部控制,以保障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等的合法权益。但从目前情况看,大部分国有企业改制后,虽然在形式上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由于产权不明晰、出资人缺位,未形成有效的内部权力制衡机制,再加上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造成内控力度削弱,经济业务随意性加大,监督机制失效。 (二)会计信息失真、造假机率增大   有的企业由于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的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如常规性的印单(票)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及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等得不到真正的落实;会计凭证的填制缺乏合理有效的原始凭证支持;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设置账外账、乱挤乱摊成本、隐瞒或虚报收入和利润;资产不清、债务不实等等。造假现象在上市公司中已经屡见不鲜,在其他企业中的现状就更为堪忧。 (三)费用支出失控,潜在风险加大   有的企业对财产物资的内控管理相当薄弱,制度形同虚设,采购环节职责未按规定严格分离,经济往来中审查制度不严密,存货发出手续不完善,加之未及时与财务部门对账,造成多年来库存物资的毁损、报废、短缺未得到及时处理,致使潜在亏损增加,经营风险加大。有些企业在业务活动经费的管理中往往存在着较大的管理漏洞,为了搞活经济,允许部门经理支一定比例的业务费用,但对这部分费用的适用范围无明确规定,更无约束监督机构,导致部门经理大手大脚、挥霍浪费。 (四)内部审计形同虚设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本身就应从第三者的立场上客观公正地对企业的经济监督进行再监督,它的地位应当是超然独立的。但是目前企业大部分内部审计部门基本上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这样就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以致于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三、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当前深化企业改革,强化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企业内控环境,严格授权批准制度   在法人治理结构方面,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应形成权责分配、激励与约束、权利制衡关系,把各项管理落到实处。在管理部门设置方面,建立完善科学的、符合企业特点的内部组织结构,合理、有效地设置各部门和岗位,建立部门和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内部牵制制度,实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单位在确定和完善组织结构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单位的经济活动通常可以划分为五个步骤,即: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一般情况下,如果上述每一步骤由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实施,就能够保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便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   授权批准控制是指对单位内部部门或职员处理经济业务的权限控制。授权批准按其形式可分为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所谓一般授权是指对办理常规业务时权力、条件和责任的规定,一般授权时效性较长;而特殊授权是对办理例外业务时权力、条件和责任的规定,一般其时效性较短。不论采用哪一种授权批准方式,企业必须建立授权批准体系,明确各职能部门授权批准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相应职权,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经济业务,保证企业权责分明,科学管理。   (二)规范财务会计核算,全面推行预算管理   企业必须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法规,制定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处理程序,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建立严密的会计控制系统。在实行国家统一的一级会计科目的基础上,企业应根据经营管理需要,统一设定明细科目,集团性公司更有必要统一下级公司的会计明细科目,以便统一口径,统一核算。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薄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与方法,遵循会计制度规定的核算原则,使会计真正实现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提供信息、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为企业外部各有关方面了解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信息的目标。   预算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达到企业既定目标编制的经营、资本、财务等年度收支总体计划,包括筹资、融资、采购、生产、销售、投资、管理等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要以营业收入、成本费用、现金流量为重点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并对预算结果及时进行科学分析,对产生的差异进行有效控制。   (三)健全财产保全制度,防范市场经营风险   严格执行财产保全控制,限制未授权人员对财产直接接触,并采取定期盘点、账实核对、记录保护、财产保险、记录监控等措施,确保各种财产的安全完整。   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的预警、识别、评估、分析、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必要时可设置风险评估部门或岗位,专门负责有关风险的识别、规避和控制。   (四)完善用人制度,加强信息管理   人力资源要素的数量和质量状况,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忠诚、向心力和创造力,是企业兴旺发达的活力和强大推动力所在。因此,如何充分调动企业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人力资源的潜能,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任务。人力资源控制应建立严格的招聘程序,保证应聘人员符合招聘要求。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以更好地完成规定的任务;加强对职工业绩考核,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管理信息系统控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要加强对电子信息系统本身的控制。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利用计算机从事经营管理的方式、手段越来越普遍,除了会计电算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外,企业的生产经营与购销储运都离不开计算机。为此必须加强对电子信息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要运用电子  (五)建立内部报告制度,完善内部审计体制   为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企业应当建立内部管理报告体系,借助管理会计手段,如实反映经营状况,及时披露相关重要信息。   内部审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这是一个企业内部经济活动和管理制度是否合规、合理和有效的独立评价机构,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内部审计在企业应保持相对独立性,应独立于其他经营管理部门,最好受董事会或下属的审计委员会领导。内审部门负责审查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并将审查结果向企业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当局报告。内部审计工作越仔细,内部控制制度越健全,越能增强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与可靠性。

如何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内控制度?

【摘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是企业自身的需要,也是企业面对市场风险与挑战的需要。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制定满足管理需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加以严格遵循实施,才能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财政部有关规章制度的要求,各单位(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它经济组织)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的规定,结合部门和系统内部的有关内部控制规定,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管理者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效果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等目的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监督决策、信息与传递以及自我检测等方面,从总体上透视了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其有效实施无疑会促使企业生产管理迈上一个新台阶,促进企业经营流程的合理化和正规化。   一、内部控制在实际工作中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外部社会经济活动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产生良好的效果   (一)确保企业制订的各项管理方针、目标的贯彻执行   内部控制制度由若干具体政策、制度和程序所组成,渗透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企业内部存在经营活动和管理环节,就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控制措施,从而有效地贯彻企业的经营方针,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   (二)确保会计信息及其他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防范经营风险   健全内控制度,可以规范企业各类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和汇总的过程和行为,确保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可靠,如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弊,有效控制企业的经营风险。   (三)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并加以有效利用   健全内控制度,能够科学有效地监督和制约企业财产、物资的采购、计量、验收等各个环节,对企业各种资源的利用和现金流动进行控制和管理,从而确保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防止资产流失。   (四)确保企业利润最大化   健全内部控制,使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做到活而有序,减少了不必要的成本费用开支,促进企业的有效经营,以求企业实现更大的盈利目标。   二、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从政府部门到企业管理层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不断提高,大部分国有企业都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在实际经营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 (一)内部控制环境不够完善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及有效运行,有赖于企业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现代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客观上需要一个规范的法人治理机构、加强内部控制,以保障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等的合法权益。但从目前情况看,大部分国有企业改制后,虽然在形式上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由于产权不明晰、出资人缺位,未形成有效的内部权力制衡机制,再加上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造成内控力度削弱,经济业务随意性加大,监督机制失效。 (二)会计信息失真、造假机率增大   有的企业由于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的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如常规性的印单(票)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及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等得不到真正的落实;会计凭证的填制缺乏合理有效的原始凭证支持;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设置账外账、乱挤乱摊成本、隐瞒或虚报收入和利润;资产不清、债务不实等等。造假现象在上市公司中已经屡见不鲜,在其他企业中的现状就更为堪忧。 (三)费用支出失控,潜在风险加大   有的企业对财产物资的内控管理相当薄弱,制度形同虚设,采购环节职责未按规定严格分离,经济往来中审查制度不严密,存货发出手续不完善,加之未及时与财务部门对账,造成多年来库存物资的毁损、报废、短缺未得到及时处理,致使潜在亏损增加,经营风险加大。有些企业在业务活动经费的管理中往往存在着较大的管理漏洞,为了搞活经济,允许部门经理支一定比例的业务费用,但对这部分费用的适用范围无明确规定,更无约束监督机构,导致部门经理大手大脚、挥霍浪费。 (四)内部审计形同虚设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本身就应从第三者的立场上客观公正地对企业的经济监督进行再监督,它的地位应当是超然独立的。但是目前企业大部分内部审计部门基本上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这样就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以致于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三、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当前深化企业改革,强化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企业内控环境,严格授权批准制度   在法人治理结构方面,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应形成权责分配、激励与约束、权利制衡关系,把各项管理落到实处。在管理部门设置方面,建立完善科学的、符合企业特点的内部组织结构,合理、有效地设置各部门和岗位,建立部门和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内部牵制制度,实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单位在确定和完善组织结构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单位的经济活动通常可以划分为五个步骤,即: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一般情况下,如果上述每一步骤由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实施,就能够保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便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   授权批准控制是指对单位内部部门或职员处理经济业务的权限控制。授权批准按其形式可分为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所谓一般授权是指对办理常规业务时权力、条件和责任的规定,一般授权时效性较长;而特殊授权是对办理例外业务时权力、条件和责任的规定,一般其时效性较短。不论采用哪一种授权批准方式,企业必须建立授权批准体系,明确各职能部门授权批准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相应职权,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经济业务,保证企业权责分明,科学管理。   (二)规范财务会计核算,全面推行预算管理   企业必须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法规,制定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处理程序,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建立严密的会计控制系统。在实行国家统一的一级会计科目的基础上,企业应根据经营管理需要,统一设定明细科目,集团性公司更有必要统一下级公司的会计明细科目,以便统一口径,统一核算。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薄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与方法,遵循会计制度规定的核算原则,使会计真正实现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提供信息、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为企业外部各有关方面了解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信息的目标。   预算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达到企业既定目标编制的经营、资本、财务等年度收支总体计划,包括筹资、融资、采购、生产、销售、投资、管理等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要以营业收入、成本费用、现金流量为重点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并对预算结果及时进行科学分析,对产生的差异进行有效控制。   (三)健全财产保全制度,防范市场经营风险   严格执行财产保全控制,限制未授权人员对财产直接接触,并采取定期盘点、账实核对、记录保护、财产保险、记录监控等措施,确保各种财产的安全完整。   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的预警、识别、评估、分析、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必要时可设置风险评估部门或岗位,专门负责有关风险的识别、规避和控制。   (四)完善用人制度,加强信息管理   人力资源要素的数量和质量状况,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忠诚、向心力和创造力,是企业兴旺发达的活力和强大推动力所在。因此,如何充分调动企业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人力资源的潜能,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任务。人力资源控制应建立严格的招聘程序,保证应聘人员符合招聘要求。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以更好地完成规定的任务;加强对职工业绩考核,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管理信息系统控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要加强对电子信息系统本身的控制。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利用计算机从事经营管理的方式、手段越来越普遍,除了会计电算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外,企业的生产经营与购销储运都离不开计算机。为此必须加强对电子信息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要运用电子  (五)建立内部报告制度,完善内部审计体制   为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企业应当建立内部管理报告体系,借助管理会计手段,如实反映经营状况,及时披露相关重要信息。   内部审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这是一个企业内部经济活动和管理制度是否合规、合理和有效的独立评价机构,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内部审计在企业应保持相对独立性,应独立于其他经营管理部门,最好受董事会或下属的审计委员会领导。内审部门负责审查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并将审查结果向企业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当局报告。内部审计工作越仔细,内部控制制度越健全,越能增强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与可靠性。

如何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内控制度?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内控制度:1、授权批准控制授权批准是指单位在处理经济业务的过程中必须经授权批准以进行控制。企业每一层的管理人员既是上级管理人员的授权客体,又是对下级管理人员授权的主体。内部控制要求明确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的责任和权限,以及每笔经济业务的授权批准程序。2、组织结构控制实行和完善内部控制,首先要从本单位的组织结构开始,主要包括:确定单位的组织形式,明确相关的管理职能和报告关系,以及为每个组织单位内部划分责任权限。3、会计记录控制会计记录控制的要求是保证会计信息反映及时、完整、准确、合法。一个单位的会计机构实行会计记录控制,要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对会计人员进行科学的分工,使之形成相互分离和制约的关系。经济业务一经发生,就应对记载经济业务的所有凭证进行连续编号,通过复式记账,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帐户中进行登记,以防止经济业务的遗漏、重复,揭示某些弊端问题。4、资产保护控制资产保护控制主要包括接近控制、盘点控制,广义上说,资产保护控制,可以包括对实物的采购、保管、发货及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控制。5、职工素质控制职工素质控制包括企业在招聘、使用、培养、奖惩等方面对职工素质进行控制。招聘是保证单位的职工应有素质的重要环节。单位的人事部门和用人部门应共同对应聘人员的素质、水平、能力等有关情况进行全面的测试、调查、试用,以确保受聘人员能够适应工作要求。如果管理层重视对单位内职工的投资、管理和使用,合理配置组织内的人力资源,职工所创造的价值必然会增加;反之,就会造成人力资源价值的不充分发挥,甚至损失和浪费。6、预算控制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批准的预算就是单位的法令,单位内部的各部门都必须严格履行,完不成预算,将要受到处罚。预算控制也是一个系统,该系统的组织由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考核等构成。预算控制的内容可以涵盖单位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包括筹资、融资、采购、生产、销售、投资、管理等诸多方面,也可以就某些方面实行预算控制。7、风险控制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按形成的原因一般可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大类。经营风险是指因生产经营方面的原因给企业盈利带来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又称筹资风险,是指由于举债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8、编制业绩报告业绩报告也称责任报告,是单位内部各级管理层掌握信息,加强内部控制的报告性文件,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业绩报告是为单位内部控制服务的,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因此,编制业绩报告必须与单位内部的组织结构和其他控制方式相结合,明确反映各级管理层负责人的责任。业绩报告可以有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并通过文件的形式予以规定。扩展资料:企业内部控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1、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健全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和汇总过程,从而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误,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2、有效地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要达到生存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中枢环节,是防范企业风险最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它通过对企业风险的有效评估,不断加强对企业经营薄弱环节的控制,把企业的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是企业风险防范的一种最佳方法。3、维护财产和资源的安全完整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能够科学有效地监督和制约财产物资的采购、计量、验收等各个环节,从而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并能有效地纠正各种损失浪费现象。4、促进企业的有效经营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利用会计、统计、业务等各部门的制度规划及有关报告,把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等各部门及其工作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各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整体的作用,以顺利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同时,由于严密的监督与考核,能真实地反映工作实绩,再配合合理的奖惩制度,便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及潜能,从而促进整个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纠错机制对于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工作中出现的什么等问题

建立健全纠错机制,对于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工作中出现的主体不适当、内容不准确、程序不规范、方式不合理等问题,上级党组织应当及时提醒纠正,并将有关情况体现到考评通报中。党组织应当将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工作情况作为履行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的重要内容,对下级党组织及其主要负责同志进行考核评价。考核评价可以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党建工作考核等相结合,结果应当以适当方式通报。扩展资料:实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责任追究制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规依纪追究有关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以及工作人员的责任,涉嫌违法犯罪的,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1、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擅自决定应当由党中央决定的重大事项,损害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2、履行领导责任不到位,对重大事项请示报告不重视不部署,工作开展不力的;3、违反组织原则,该请示不请示,该报告不报告的;4、缺乏责任担当,推诿塞责、上交矛盾、消极作为的;5、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请示报告内容不实、信息不准,造成严重后果的;6、违反工作要求,不按规定程序和方式请示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7、其他应当追究责任的情形。参考资料: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

如何建立健全问责机制

落实“两个责任”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大创新也是促进税收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全省国税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一项事关全局、长远和根本的重大任务,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各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在新的形势下,国税部门应进一步增强落实“两个责任”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着力在改进作风、健全内控、强化监督、严格追究上狠下功夫,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坚决把“两个责任落”实到位。  扎紧“制度笼子”,健全作风改进机制。落实“两个责任”,作风建设是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这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入推进改革的重要保证。国税系统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践者,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的同时,必须针对国税干部手中的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全面加强制度控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强化纪律约束,使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同步推进,实施“通电工程”,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促使干部严格贯彻执行上级决策部署,坚决防止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自为政、阳奉阴违。强化履职尽责,深入开展“岗位就是责任”专题教育,抓好“庸懒散拖”和“吃拿卡要报”专项治理,切实防止有岗不尽责、在岗不敬业、出工不出力等问题。强化服务保障,深入推进“便民办税春风行动”,依托信息化手段,进一步丰富优化自助办税、同城通办、12366热线、网上办税厅等便民服务举措,着力解决服务纳税人“最后一公里”、“最后一步路”的问题。强化监督惩治,坚持有纪必执,有违必查,维护纪律约束的刚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全省国税系统对涉及“庸懒散拖”问题的干部进行了责任追究。  搭建廉政风险防控平台,健全内控制衡机制。落实“两个责任”,监督制约是核心。全省国税系统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的要求,以加强权力监督制约为主线,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结合金税三期工程推行,深入推进内控机制建设,努力把内控机制打造成“制度笼子”的有效载体。坚持科学分权、过程控权、公开亮权的内控工作思路,扎实做好防控措施的动态管理和优化完善。结合“营改增”试点、金税三期上线运行后税收政策和业务流程的调整,及时修正高危风险点和防控措施,实现了对风险管理的持续改进;结合工作开展和案件查办情况,深入分析因管理制度相对繁杂、管理标准过高过细给基层带来的执法风险,及时清理规范制度文件和指标体系,有效降低了基层的执法和廉政风险;健全完善内控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优化考核指标,强化责任追究和结果运用,促进了内控工作任务落实到位。结合“营改增”等税制改革和征管改革,加强发票管理、出口退税等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的风险防控,及时捕捉工作中的苗头性问题,研究制定防控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积极推进简政放权,公开税收执法权力清单、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和纳税人信用清单等三项清单,规范税收自由裁量权行使和税收优惠减免,以公开促公平、公正。  发扬“钉钉子”精神,健全督导落实机制。落实“两个责任”,督导落实是关键。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全员参与的政治任务,需要全省税务系统发扬“钉钉子”精神,上下各负其责、共同努力,最大限度地聚集反腐倡廉的正能量。首先,各级党组和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履行职责。实施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任务书工程”,建立明责、履责、问责的主体责任体系,着力解决党组主体责任不清等问题。全面落实用人责任、纠正责任、制权责任、支持责任和管理责任,年初研究工作方案,平时加强日常督查,年末听取汇报、进行审议评价。其次,认真抓好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的落实。对班子成员落实“一岗双责”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可评价性的制度规定,将党风廉政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分管领导、各部门、各单位,明确廉政建设责任。班子成员定期研究、布置、检查和报告分管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情况,逐一梳理监管职责,对每一项权力都制定可操作、可倒查、可追究的预防腐败措施,真正把廉政要求融入分管业务工作之中。最终,纪检监察部门切实执好纪、问好责、把好关。积极推动税务纪检监察聚焦主业,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在监督内容上,重点加强对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正“四风”,党组执行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事项决策以及干部选拔任用等工作的监督。在监督方式上,对权力较为集中、廉政风险较大、群众关注度高的重点事项,由全程参与向重点监督转变,提升监督实效。  狠抓落地生根,健全责任追究机制。落实“两个责任”,责任追究是抓手。实际工作中,国税系统要求无论“一把手”还是副职,都要对承担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签字背书,出了问题就追究责任。全面推行绩效管理,坚持考核指标与对应工作责任相匹配,科学制定指标分解措施和方法,提高了考核的客观性、公正性,保证考评指标落地。对发生重大腐败案件和不正之风长期滋生蔓延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继续加大问责力度,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实施责任追究办法,形成责任分解、检查监督、倒查追究的完整链条。对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力的单位或部门,严格责任追究,既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又倒查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健全完善信访举报、案件线索报告和舆情处置等制度,加强函询和诫勉谈话,注重抓早抓小,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进一步加大执纪办案力度,注重从信访举报中收集案件线索,拓宽案源渠道,严肃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以及发生在税收执法领域和纳税人身边的腐败案件。强化涉税案件“一案双查”,及时发现并查处虚开增值税发票、骗取出口退税等重大涉税案件中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的违纪违法问题。及时对典型案件进行剖析通报,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关系我们党的前途命运和生死存亡。税务系统队伍庞大,又是执法部门,税务干部掌握一定的权力,廉政风险点相对较多。必须立足税收工作实际,健全制度机制,落实“两个责任”,以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动力,统筹做好当前各项工作,以风清气正的环境促进改革发展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坚实财力支撑,用新成绩体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实际成效。

建立健全问责典型问题什么制度

建立健全问责典型问题通报曝光制度。建立健全问责典型问题通报曝光制度是指建立一套制度机制,以公开曝光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问题案例,促使问责机构和相关责任方追究责任并加以解决。通报曝光典型问题可以起到警示作用,提醒相关人员和单位遵守法规、规章制度,防止问题的再次发生。其次,公开曝光问题可以增加问题处理的透明度,提高公众对问责机制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此外,通报曝光还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引导其他类似问题的解决路径,推动整体工作质量的提升。为了建立健全的问责通报制度,需明确相关程序和标准,确保公平公正。应设立专门的机构或部门负责收集、分析和处理问题,并定期进行通报和曝光。通报曝光制度的特色:1、透明公开:通报曝光制度重点在于公开曝光问题,使问题的整个处理过程对外透明化。通过向公众公示问题案例的背景、责任人、处理进展等信息,确保公众了解问题的真实情况,提高公众对问责制度的信任度。2、警示作用:通报曝光制度通过曝光一些具有典型性问题案例,起到警示和借鉴的作用。通过公开曝光已处理或正在处理的问题,向相关人员和单位发出警示,提醒他们遵守法规和制度规定,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3、示范引导:通报曝光制度可以引导其他类似问题的解决路径,为处理类似问题提供示范和参考。通过在通报中陈述问题的解决方式和相关的追责、解决措施,鼓励其他地区和单位采用相似的方法处理问题,促进整体工作质量的提升。4、全面客观:通报曝光制度应确保通报信息的全面客观。通报应包括问题的背景、责任人、处理进展以及相关的追责、解决措施等信息,力求客观、全面地呈现问题和问题的解决过程,避免片面和主观的呈现。5、统计评估:通报曝光制度应加强对问题解决成效的跟踪评估。通过对通报曝光的问题案例后续处理情况进行统计和评估,能够及时了解解决率和问责结果。这有助于评估问责制度的有效性和改进空间,推动问题的持续解决和改进。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

如何建立健全问责机制,推动"两个责任"落实

落实“两个责任”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大创新也是促进税收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全省国税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一项事关全局、长远和根本的重大任务,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各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在新的形势下,国税部门应进一步增强落实“两个责任”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着力在改进作风、健全内控、强化监督、严格追究上狠下功夫,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坚决把“两个责任落”实到位。  扎紧“制度笼子”,健全作风改进机制。落实“两个责任”,作风建设是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这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入推进改革的重要保证。国税系统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践者,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的同时,必须针对国税干部手中的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全面加强制度控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强化纪律约束,使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同步推进,实施“通电工程”,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促使干部严格贯彻执行上级决策部署,坚决防止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自为政、阳奉阴违。强化履职尽责,深入开展“岗位就是责任”专题教育,抓好“庸懒散拖”和“吃拿卡要报”专项治理,切实防止有岗不尽责、在岗不敬业、出工不出力等问题。强化服务保障,深入推进“便民办税春风行动”,依托信息化手段,进一步丰富优化自助办税、同城通办、12366热线、网上办税厅等便民服务举措,着力解决服务纳税人“最后一公里”、“最后一步路”的问题。强化监督惩治,坚持有纪必执,有违必查,维护纪律约束的刚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全省国税系统对涉及“庸懒散拖”问题的干部进行了责任追究。  搭建廉政风险防控平台,健全内控制衡机制。落实“两个责任”,监督制约是核心。全省国税系统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的要求,以加强权力监督制约为主线,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结合金税三期工程推行,深入推进内控机制建设,努力把内控机制打造成“制度笼子”的有效载体。坚持科学分权、过程控权、公开亮权的内控工作思路,扎实做好防控措施的动态管理和优化完善。结合“营改增”试点、金税三期上线运行后税收政策和业务流程的调整,及时修正高危风险点和防控措施,实现了对风险管理的持续改进;结合工作开展和案件查办情况,深入分析因管理制度相对繁杂、管理标准过高过细给基层带来的执法风险,及时清理规范制度文件和指标体系,有效降低了基层的执法和廉政风险;健全完善内控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优化考核指标,强化责任追究和结果运用,促进了内控工作任务落实到位。结合“营改增”等税制改革和征管改革,加强发票管理、出口退税等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的风险防控,及时捕捉工作中的苗头性问题,研究制定防控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积极推进简政放权,公开税收执法权力清单、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和纳税人信用清单等三项清单,规范税收自由裁量权行使和税收优惠减免,以公开促公平、公正。  发扬“钉钉子”精神,健全督导落实机制。落实“两个责任”,督导落实是关键。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全员参与的政治任务,需要全省税务系统发扬“钉钉子”精神,上下各负其责、共同努力,最大限度地聚集反腐倡廉的正能量。首先,各级党组和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履行职责。实施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任务书工程”,建立明责、履责、问责的主体责任体系,着力解决党组主体责任不清等问题。全面落实用人责任、纠正责任、制权责任、支持责任和管理责任,年初研究工作方案,平时加强日常督查,年末听取汇报、进行审议评价。其次,认真抓好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的落实。对班子成员落实“一岗双责”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可评价性的制度规定,将党风廉政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分管领导、各部门、各单位,明确廉政建设责任。班子成员定期研究、布置、检查和报告分管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情况,逐一梳理监管职责,对每一项权力都制定可操作、可倒查、可追究的预防腐败措施,真正把廉政要求融入分管业务工作之中。最终,纪检监察部门切实执好纪、问好责、把好关。积极推动税务纪检监察聚焦主业,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在监督内容上,重点加强对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正“四风”,党组执行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事项决策以及干部选拔任用等工作的监督。在监督方式上,对权力较为集中、廉政风险较大、群众关注度高的重点事项,由全程参与向重点监督转变,提升监督实效。  狠抓落地生根,健全责任追究机制。落实“两个责任”,责任追究是抓手。实际工作中,国税系统要求无论“一把手”还是副职,都要对承担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签字背书,出了问题就追究责任。全面推行绩效管理,坚持考核指标与对应工作责任相匹配,科学制定指标分解措施和方法,提高了考核的客观性、公正性,保证考评指标落地。对发生重大腐败案件和不正之风长期滋生蔓延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继续加大问责力度,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实施责任追究办法,形成责任分解、检查监督、倒查追究的完整链条。对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力的单位或部门,严格责任追究,既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又倒查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健全完善信访举报、案件线索报告和舆情处置等制度,加强函询和诫勉谈话,注重抓早抓小,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进一步加大执纪办案力度,注重从信访举报中收集案件线索,拓宽案源渠道,严肃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以及发生在税收执法领域和纳税人身边的腐败案件。强化涉税案件“一案双查”,及时发现并查处虚开增值税发票、骗取出口退税等重大涉税案件中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的违纪违法问题。及时对典型案件进行剖析通报,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关系我们党的前途命运和生死存亡。税务系统队伍庞大,又是执法部门,税务干部掌握一定的权力,廉政风险点相对较多。必须立足税收工作实际,健全制度机制,落实“两个责任”,以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动力,统筹做好当前各项工作,以风清气正的环境促进改革发展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坚实财力支撑,用新成绩体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实际成效。

如何建立健全问责机制,推动“两个责任”落到实处

  1、严格责任追究,建立健全问责机制。  严格责任追究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保障,也是从严治党方针的具体体现。  1)、有责必究,追究必果。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问责制结合起来,实施责任追究倒查制,出了问题从严从快处理,实行层层追究,不管查到什么人,都要坚决处理,不搞下不为例,杜绝以经济处罚为由,逃避执纪,或以集体决策失误为由,逃避个人责任,形成良性的责任导向;  2)、分清主次,抓住重点。在责任追究的重点对象上,要坚持以抓领导干部为重点,就各类领导班子而言,应以党政领导班子为重点,就各部门领导干部而言,应以重要岗位的主要领导干部为重点;  3)、宽严相济,区别对待。把出了问题积极查处与出了问题遮遮掩掩的责任分开,对职责范围内发生的问题进行掩盖、袒护,或者干扰、阻碍责任追究调查处理的作为责任追究的着重点,充分调动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切实履行“一岗双责”的责任意识。确保监督者也受监督,形成监督问责的闭环。  2、扎紧“制度笼子”,健全作风改进机制。  落实“两个责任”,作风建设是保障。党员干部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践者,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的同时,必须针对领导干部手中的行政管理权加强制度控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强化纪律约束,使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同步推进,实施“通电工程”,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促使干部严格贯彻执行上级决策部署,坚决防止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自为政、阳奉阴违。强化履职尽责,深入开展“岗位就是责任”专题教育,抓好“庸懒散拖”和“吃拿卡要报”专项治理,切实防止有岗不尽责、在岗不敬业、出工不出力等问题。强化监督惩治,坚持有纪必执,有违必查,维护纪律约束的刚性。  3、落实“两个责任”,监督制约是核心。  以加强权力监督制约为主线,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深入推进内控机制建设,努力把内控机制打造成“制度笼子”的有效载体。坚持科学分权、过程控权、公开亮权的内控工作思路,扎实做好防控措施的动态管理和优化完善。健全完善内控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优化考核指标,强化责任追究和结果运用,促进了内控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4、发扬“钉钉子”精神,健全督导落实机制。  落实“两个责任”,督导落实是关键。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全员参与的政治任务,需要全体党组织发扬“钉钉子”精神,上下各负其责、共同努力,最大限度地聚集反腐倡廉的正能量。  1)、各级党组和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履行职责。实施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任务书工程”,建立明责、履责、问责的主体责任体系,着力解决党组主体责任不清等问题。全面落实用人责任、纠正责任、制权责任、支持责任和管理责任,年初研究工作方案,平时加强日常督查,年末听取汇报、进行审议评价。  2)、认真抓好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的落实。对班子成员落实“一岗双责”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可评价性的制度规定,将党风廉政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分管领导、各部门、各单位,明确廉政建设责任。班子成员定期研究、布置、检查和报告分管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情况,逐一梳理监管职责,对每一项权力都制定可操作、可倒查、可追究的预防腐败措施,真正把廉政要求融入分管业务工作之中。  3)、纪检监察部门切实执好纪、问好责、把好关。积极推动税务纪检监察聚焦主业,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在监督内容上,重点加强对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正“四风”,党组执行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事项决策以及干部选拔任用等工作的监督。在监督方式上,对权力较为集中、廉政风险较大、群众关注度高的重点事项,由全程参与向重点监督转变,提升监督实效。  5、狠抓落地生根,健全责任追究机制。  落实“两个责任”,责任追究是抓手。实际工作中,无论“一把手”还是副职,都要对承担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签字背书,出了问题就追究责任。全面推行绩效管理,坚持考核指标与对应工作责任相匹配,科学制定指标分解措施和方法,提高了考核的客观性、公正性,保证考评指标落地。对发生重大腐败案件和不正之风长期滋生蔓延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继续加大问责力度,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实施责任追究办法,形成责任分解、检查监督、倒查追究的完整链条。对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力的单位或部门,严格责任追究,既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又倒查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健全完善信访举报、案件线索报告和舆情处置等制度,加强函询和诫勉谈话,注重抓早抓小,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进一步加大执纪办案力度,注重从信访举报中收集案件线索,拓宽案源渠道,严肃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以及发生在税收执法领域和纳税人身边的腐败案件。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健全什么管理制度

《商业银行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制定本行的业务规则,建立、健全本行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制定本行的业务规则,建立、健全本行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应当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

狂犬病是一种极为危险的传染病,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在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方面,应当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门诊规范门诊规范是指对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的医护人员进行规范的培训,以确保医护人员对狂犬病的认识、防治和处置达到一定水平,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保证门诊工作的顺利进行。二、采样处理及检测对于有狂犬病暴露史的患者,门诊医生需要进行采样处理,并将样本送至专业实验室检测。门诊应建立与专业实验室的紧密联系,确保检测结果及时,准确。三、疫苗接种计划针对不同狂犬病暴露程度和病情的患者,门诊应建立详细的疫苗接种计划,并对接种者进行监测和跟踪。对于更为严重的病例,应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四、开展宣传教育门诊应定期开展狂犬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公众对狂犬病的认识、预防和治疗的了解,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病意识,减少狂犬病的发生和传播。五、技术保障门诊应建立完善的技术保障系统,包括采样设备、专业实验室、疫苗冷藏等。保证门诊的技术能力和设备设施良好,提高门诊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六、应急预案门诊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狂犬病应急预案,明确疫情处理流程和防病应对措施,及时处置突发事件,减少疫情的扩散和传播。综上所述,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对于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提高门诊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如何建立健全保密管理领导责任制和工作机制

一、负责组织传达学习上级保密工作方针、政策、指示、决定等文件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措施;组织制定本机关保密工作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二、坚持定期召开会议,听取保密工作情况汇报,研究部署保密工作,着重解决保密工作实际问题。三、结合机关学习,对机关工作人员进行保密教育,做到警钟长鸣,增强保密意识,使机关工作人员自觉做好保密工作。四、对机关保密工作情况进行检查,针对问题及时组织整改,严肃追究违反保密法规的行为,配合上级认真查处泄密事件。五、及时掌握相关情况,负责向本级党组织和上级保密工作部门请示、报告保密工作情况。六、按照有关保密规定,落实保密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涉密载体、新闻宣传、对外提供资料、依法确定秘密、计算机及其信息系统和保密技术配备等方面的保密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圆满完成各项保密工作任务。七、认真总结保密工作经验,大力表彰在保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及时向保密工作报送有关信息。机关保密制度一、机关工作人员严格执行《保密法》及有关保密规定,自觉遵守保密纪律,履行保密义务。二、机关工作人员对工作办公场所负有安全保卫责任,严格遵守有关保密规定,在特殊情况下,当国家秘密安全受到威胁时,应挺身而出,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确保其安全。涉密岗位工作人员做到先备案,后上岗;先培训,后上岗,持证上岗。三、国家秘密文件资料及物品,使用统一登记帐簿登记管理,做到专人专室专柜妥善保管,定期检查核对,确保帐物相符。四、国家秘密文件资料及物品保密管理实行分管领导和保密干部负责制,在使用、传递、借阅、销毁、清退、保管等方面负有直接责任。未经上级批准,不准擅自复制密码电报、涉密文件、资料。五、严格执行密码电报收发管理规定,杜绝密电明传、密收明复等问题的发生;对密码电报定期核查,确保安全。六、落实技防措施,计算机及信息系统配备国家保密技术产品,切实加强计算机及其信息系统的保密管理,防止发生泄密事件。七、对涉密计算机、非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介质、非涉密存储介质统一进行登记、编号,落实保密工作责任制;涉密计算机做到专机专用,不得与国际互联网或其它公共网络联接;非涉密计算机不得涉及国家秘密和内部敏感信息。八、制定保密宣传教育计划,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保密教育,增强保密法制观念,自觉做好保密工作。九、加强对保密工作的领导和督办检查,督促工作人员按照保密管理规定正确处理电报、公文,严防发生泄密事件。十、严禁使用手机等无线通信工具谈论国家秘密事项;严禁移动存储介质在涉密计算机与非涉密计算机上交叉使用。十一、加强保密安全设施建设,对要害部位安装报警器、配备文件碎纸机、铁门、铁窗等安全防护设备,提高保密安全管理水平。十二、组织机关工作人员学习和掌握本机关保密范围,落实定密责任人,按照法定程序确定国家秘密;做好确定国家秘密登记,统计和上报工作。十三、机关党政组织和主要负责同志重视保密工作,定期召开会议研究保密工作并解决好实际问题;机关保密组织健全,分管领导和责任部门及职责明确,做到保密工作领导落实、组织落实、经费落实、工作任务落实。保密学习教育制度一、结合机关政治和业务学习,适时安排保密学习内容,对机关工作人员加强保密法制和保密知识教育每年度达到一次以上,督促依法做好保密工作。对拟安排在涉密岗位的人员,做到先备案、培训,后上岗,并持证上岗。二、机关保密工作领导小组对新进工作人员在岗前进行保密教育,明确保密规定和责任,教育其自觉遵守纪律和保密规定。三、机关保密工作领导小组对工作人员的保密学习适时进行检查,督促按规定完成保密学习任务。四、保密学习教育情况纳入班子民主生活会、党员民主生活会、干部年度考核和干部述职内容,督促机关工作人员认真落实保密工作责任制。五、机关保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年度保密学习教育计划,分阶段实施,采取专题教育、观看保密教育片、知识竞赛、知识测试等多种形式开展经常性保密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保密工作氛围。文件资料收发管理制度一、收文1、机关公文实行保密干部专人接收和管理。保密干部收到文件资料后,应看清来文单位、标题和内容,使用统一登记簿准确登记,不得漏登、错登。2、收到的文件资料,要认真填写好处理单,及时送有关领导批阅,按照批示意见进行传递、承办;保密干部对承办的公文应跟踪督办检查,严防丢失等问题的发生。3、文件资料办理完毕后,要认真进行清点核对,及时收回入柜,妥善进行保管;“机密”级以上文件资料和密码电报不准在保密室外过夜。二、发文1、本机关的文件资料经主要领导审核签发,对涉密的文件资料应依法确定密级和保密期限。机关发文要严格登记、准确注明文种、文号、秘级内容、份数、发往单位,做到手续清楚,去向明确。2、寄发涉密文件资料,一律通过机要交通传递或指派专人专车递送,严禁托人携带或通过普通邮件寄发。三、管理1、文件资料及物品实行保密干部专柜专盒专室保管,定期检查核对,保证账物相符。2、机关工作人员不准携带文件资料及物品去与工作无关地方;确因工作需要携带文件资料及物品外出,应经主要领导批准,对携带的文件资料及物品应密不离人,妥善保管,确保安全。3、借阅文件资料应履行批准和签字手续,办理完毕后应及时清退归还,防止发生丢失等泄密事件。4、机关除立卷归档和清退的文件资料外,其它所有文件资料不准变卖,一律送交市国家保密工作部门统一销毁,不准自行擅自处理。制发“三密”文件资料保密管理制度为了切实做好本单位制发“三密”(“绝密”、“机密”、“秘密”简称“三密”,下同)文件资料保密管理工作,防止发生泄密事件,根据《保密法》和有关保密规定,特制定本制度。一、 机关工作人员要加强保密知识的学习,熟悉本单位的保密范围和涉密事项具体内容,在起草文件资料时做好依法确定密级和保密期限,按照定密程序严格审查和报批。二、 经保密审查和批准打印的“三密”文件资料,应在本单位涉密计算机上打印,不准在非涉密计算机上打印;打印份数和分发范围严格按照批准的打印份数和分发范围执行。对发出的“三密”文件资料,应在文件资料的左上角加盖文件资料发文顺序号。三、 寄发“三密”文件资料应通过邮政机要交通寄发,不准通过普通邮件和挂号寄发;派人送达的“三密”文件资料,应履行交接签字手续;发往市内的“三密”文件资料应严格履行收文签字手续,不准通过文件交换站分发;在会议上分发的会议材料,应打印清单一并装入会议文件袋,会后由参会人员交本单位保密员登记保管。四、 对发出的“三密”文件资料,由发文单位保密员在第二年的第一季度组织对上年度的清退回收和关于审计,确保打印数与本单位存档数、外单位存档数、清退回收数帐物相符;收文单位对需要存档的“三密”文件资料,应打印存档清单交发文单位备案,发文单位在清退回收“三密”文件资料过程中,如发现丢失无法清退回收的,应督促收文单位查找并报市国家保密局处理。发文单位对“三密”文件资料清退回收情况应报市国家保密局备案。涉密电子文件管理制度一、涉密电子文件是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在处理公务过程中,通过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形成、办理、传输和存储的文字、图表、图像、音频、视频等不同形式的涉密信息记录。二、涉密电子文件的保密管理,遵循严格管理、严密防范、确保安全、方便工作的原则。三、各单位应当指定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本单位涉密电子文件的日常管理工作。管理电子文件的涉密人员离岗、离职前应当办理移交手续;被撤销或者合并的单位应当将涉密电子文件移交给承担其原职能的单位或上级单位,并履行登记、签收手续。四、制作涉密电子文件,应当依照有关规定标明密级和保密期限,注明发放范围及制作数量,绝密级、机密级的应当编排顺序号。五、传递涉密电子文件,应当履行登记、编号、签收等手续。禁止在任何非涉密网络上传递涉密电子文件。严禁在非涉密机上处理或存储涉密电子文件。六、因工作需要携带存储有涉密电子文件的载体外出,应当经单位主管领导批准,有二人以上同行,并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使涉密载体始终处于携带人的有效控制之下;禁止携带涉密载体参加涉外活动。七、阅读、使用、复制和销毁涉密电子文件,应经单位的主管领导批准,同时办理登记、签字手续。复制的电子文件视同原件管理。八、保存涉密电子文件的设备,应当选择安全保密的场所和部位,并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并由专人管理。九、涉密单位应该定期对涉密电子文件及载体进行清查、核对,发现问题及时向保密工作部门报告。十、需要归档的涉密电子文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档案法律规定归档,不需要归档的,应当及时销毁。销毁电子文件应当确保秘密信息无法还原,禁止将存储涉密电子文件的载体作为废品出售。(单位名称)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一、 信息公开原则推行信息公开,公开是原则,保密是例外。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和公开后可能会造成社会重大负面影响的信息以及法律法规规定免于公开的其他信息不得公开。除此之外的其他所有信息原则上都应当如实公开。如确实认为某项拟公开信息暂时不宜公开或不能公开的,须说明免于公开或暂不公开的理由,由保密审查责任人和分管领导审核确认。二、 信息公开保密审查程序信息公开工作中的保密管理总的原则是“谁发布,谁负责”、“先审查,后公开”。要严格执行信息公开保密审查、登记制度,严格审查程序。拟公开信息必须逐条通过保密审查后才能进入公开程序。信息发布单位和发布人员按审查确认后的内容予以公开。未经保密审查批准,一律不得公开。对于是否可以公开界定不清或有争议的信息,应报市国家保密局审定。要按照中央、国家机关与国家保密局制定的《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做好依法定密工作,准确确定属于国家秘密的事项,并用以指导本部门公开目录、公开指南的编制和拟公开信息、免于公开信息保密审查工作的开展,使信息中该保密的能够切实保密,该公开的能够及时公开。三、 信息网上公开的保密管理措施实现网上公开是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要加强对上网发布信息的跟踪检查,一经发现有涉密信息或重要的内部、敏感信息上网,应当立即删除,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迅速查明信息来源,并向市国家保密局报告。四、 信息公开的保密责任追究制度信息公开工作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必须把信息的公开管理与保密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规范高效的信息公开与保密管理新机制。要对信息公开中保密工作负主责,实行领导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各科室主要负责人对本科室拟公开的信息进行初审,并提出初审意见,分管领导和定密责任人进行复审把关,以最终确保信息公开的合法性和安全性。保密领导小组负责人和定密责任人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督促各科室落实信息公开保密工作责任制,指导依法定密工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工作的开展,对信息公开的保密工作进行指导;认真做好本单位的信息集中公开阶段有关目录、指南及内容的保密审核,发现有疑问的,可以要求有关科室暂缓公开;加强对已公开信息的全方位保密检查,及时发现泄密情况或泄密隐患,依法查处泄密事件。(单位名称)网络上发布信息保密管理制度1、 单位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国家保密法规知识,熟悉和掌握本单位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和内部敏感信息具体内容,自觉做好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和内部敏感信息保密工作。2、 单位建立网络上发布信息保密审查制度,未经保密审查批准的信息不得在网络上发布。3、 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和内部敏感信息不得在非保密网络上发布。4、 经保密审查批准发布的信息要做好登记,注明发布时间、发布人、审批人、发布范围等,做到有据可查。5、 对拿不准是否属于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和内部敏感信息,应报上级主管机关或市国家保密局审定,经审查批准后方可发布。6、 单位建立网络发布信息责任追究制度,对未经批准擅自发布信息造成泄露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和内部敏感信息,按照国家保密法规和党纪政纪的规定对责任人进行处理。涉密网络保密管理制度1、涉密网络建设应按规定报国家保密工作部门进行现场检测,经审查批准后方可使用;涉密网络建设应由有保密集成资质的单位进行施工。2、涉密网络不得与互联网和其它公共网络联接,做到专网专用。3、涉密网络由单位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做好使用情况记录。4、使用涉密网络时,应注意观察计算机的状态和提示,特别应注意系统文件的长度、日期有无变化,发现异常应先作好记载,并及时报告市国家保密局,得到明确答复后,方可使用或检修。5、对涉密网络应作好有关软件的备份工作,不得运行来历不明、未经安全检测的软件。6、对涉密网络的任何软件或硬件的改动,都必须征得市国家保密局的同意。7、对涉密网络不得尝试破解其它终端的口令及系统管理口令,不得试图进入未对用户开放的区域,不得攻击网上其它工作站。8、联网计算机网络应配备病毒防火墙等实时监测软件,并及时进行升级。9、在涉密网络上使用的移动存储介质应绑定使用,不得在其它网络上使用。10、涉密网络维修、报废应严格遵守有关保密规定,并报市国家保密局备案。涉密计算机及涉密移动存储介质保密管理制度一、涉密计算机及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必须严格执行国家保密部门的有关规定,专机专用,不得与内网和互联网连接。二、用于存储涉密信息的计算机,应落实违规外联监控等加密措施。三、操作使用涉密计算机,必须严格执行有关操作规程,不得随意安装软件、更改数据及程序。四、涉密计算机(含涉密硬盘、U盘、软盘、光盘)应统一登记、编号,指定专人使用和管理,明确管理责任;涉密计算机配置和变更情况应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并报国家保密工作部门备案。五、涉密计算机和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应绑定使用;涉密移动存储介质不得在非涉密计算机上使用。六、涉密计算机出现故障,应由保密干部现场监督维修或送到保密部门确认的维修点维修,外送修理前应拆下涉密计算机的硬盘等存储介质。七、编制程序、软件开发不得在涉密计算机上操作。八、涉密计算机(含硬盘、U盘、软盘、光盘)报废应经单位主要领导审查批准,报废情况及时报市国家保密工作部门备案,同时要将报废计算机上的涉密硬盘上交市国家保密工作部门进行集中销毁处理。非涉密计算机及非涉密移动存储介质保密管理制度1、非涉密计算机应统一登记、编号,落实专人管理,做到专机专用。2、严禁在非涉密计算机上处理涉密信息和机关内部敏感信息。3、非涉密计算机上不得使用涉密移动存储介质,非涉密移动存储介质不得在涉密计算机上使用。4、非涉密计算机,不得联入涉密计算机及保密网络。5、不得私自在非涉密计算机上安装规定以外的软件,因工作需要安装其它软件时须经领导批准。(单位名称)计算机及移动存储介质使用人保密责任书一、 认真学习和掌握国家保密法律法规和相关保密知识,熟悉本机关、单位国家秘密事项、工作秘密事项和内部敏感信息事项,自觉加强保密管理,履行保密义务,对党和国家的安全与利益负责。二、 按照保密管理规定使用和操作计算机,做到“涉密不上网,上网不涉密”;不在非涉密计算机上处理涉密信息;涉密计算机不与互联网联接;不在公配计算机上处理私人信息;未经批准不准外来拷贝信息;涉密计算机设置开机密码并严格保密。三、 按照保密规定使用移动存储介质,做到涉密介质与非涉密介质不交叉使用;涉密介质不在非涉密计算机上使用;非涉密介质不在涉密计算机上使用;公配移动存储介质不在私人计算机上使用、不准拷贝私人信息。四、 加强涉密计算机和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安全保密管理,经批准维修涉密计算机应在维修前卸下硬盘,在指定维修点维修。报废涉密计算机及其硬盘和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应交本机关、单位保密专管人员登记处理,不准擅自处理。五、 违反保密管理规定,造成计算机和移动存储介质泄密,接受党纪处分和国家法律追究。

如何开展社区的共驻共建,建立健全共建的长效机制

蓝图共绘 理清思路  按照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各地各部门积极指导和帮助结对村制定完善发展规划,充分利用结对村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深挖潜力、增强后劲,理清发展思路。  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立仙洪验区的战略部署,一年多来,试验区完成了14个乡镇、407个村镇发展规划的编制,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为全省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样板;选择鄂州市作为市州级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整区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在29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市)中选择7个县(市)开展脱贫奔小康试点,整县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全省88个县(市、区)各选择一个重点乡镇开展整乡镇推进新农村建设;采取组派省直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驻村帮扶措施,整合优势资源,指导和帮助驻点村开展新农村建设。五个层面的新农村试点工作,覆盖了全省近30%的乡镇和村,形成了全方位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格局,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项目共建 夯实基础  各地各部门坚持把“着力选准一个好项目”作为“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五个目标任务之一,整合项目和资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城乡上下采取“联建”、“共建”、“帮建”等措施,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乡村公路改造硬化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田土地改造工程,以及“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建设和村庄整治。同时,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形式的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先后投入专项资金2。9亿元,建设优势农产品板块基地2700万亩,支持46个粮食大县建设,发展30个畜牧大县,新增规模养殖小区200个,建设26个水产大县、100个高效渔业示范村和500个亩均效益过万元的高效养殖示范户,打造武嘉线50万亩百里蔬菜长廊、长江三峡200万亩柑橘板块经济区、200万亩精养水产品出口大板块经济区。  民生共保 完善服务  各地各部门把“城乡互联、结对共建”作为实现一二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无缝对接、上下联动的重要举措,建立健全城市与农村、机关与基层之间联动抓整改、保民生、促发展的长效机制。  参加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单位注重把“城乡互联、结对共建”与巩固扩大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成果、开展好第二、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展“百名局长联百村”、“百名常委联百企”、“千家单位联千村”、“万名党员联万户”等活动,集中力量帮助基层解决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目前,全省70多个县市开展了以“一建三改”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综合治理工程,已建沼气池36万口,建无害化厕所20万户,饮水安全受益的农户达到200万人。同时,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县(市、区)为单位全覆盖,扩大农民受益面;支持3400个村卫生室建设项目,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文明共创 丰富内涵  各地各部门以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为抓手,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发挥“帮、带”作用,形成了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格局。  省委、省政府把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程作为2009年全省“十件实事”之一,先后安排2000万元补助资金建设100个乡镇综合文化服务站,投入1750万元支持农家书屋建设,实施了120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项目。充分利用流动舞台车、流动图书车、流动电影放映车等,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以及“三下乡”、“四进社区”等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文化、艺术活动;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自编自演、自娱自乐、便于参与、健康有益的群众文化活动。  党建共抓 强化保障  各地各部门坚持把开展“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作为提升基层党建水平的重要途径,深化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扎实推进“五个基本”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  积极创新基层组织设置形式,在村与村、村与基地、村与企业、村与协会之间横向联合建立党组织,实现优势互补、以强带弱,促进共同发展。南漳县先后在18个产业协会、2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1个龙头企业、9个专业市场建立了产业党组织,产业党组织里的党员90%以上成为种养大户,3961名产业党员共与7960多个农户结成了帮扶“对子”,辐射带动产业农户25600多户,帮助12。5万多人走上产业致富之路。  同时,着眼竞争择优选人,全面实行公推直选,大力实施“回归工程”,把外出经商的致富能人请回来,全省首批共选聘826名大学生到村任职、支持100名有创业项目和能力的大学生“村官”创业,涌现出了一批立志扎根基层、服务农村黎锦林式的优秀大学生“村官”,农村党组织活力不断增强。

巡视组应当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什么安全保密制度

巡视组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一部分,执行着非常敏感和重要的任务,需要保障其工作的安全和保密。因此,巡视组应当落实主体建立和健全以下安全保密制度:1. 巡视组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保密法律法规,保守国家秘密和组织机密,确保巡视工作的安全和保密。2. 巡视组应当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巡视工作的信息安全,防范网络攻击和信息泄露等安全风险。3. 巡视组应当建立健全物理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办公场所的安全保卫、设备的安全管理、文件和资料的存储和归档等方面。4. 巡视组应当建立健全人员管理制度,包括人员招聘、培训、考核、薪酬管理等,确保巡视组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5. 巡视组应当建立健全紧急情况应急预案,应对突发事件,确保巡视工作的安全和顺利进行。总之,巡视组应当在安全保密方面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措施,确保巡视工作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2019年4月15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本消除。为重塑新型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二)基本原则——坚持遵循规律、把握方向。顺应城镇化大趋势,牢牢把握城乡融合发展正确方向,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突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构建促进城乡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整体谋划、重点突破。围绕乡村全面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破除户籍、土地、资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全方位制度供给。——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城乡融合发展阶段和乡村差异性,稳妥把握改革时序、节奏和步骤,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分类施策、梯次推进,试点先行、久久为功,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改革路径和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坚持守住底线、防范风险。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在推进体制机制破旧立新过程中,守住土地所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底线,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守住乡村文化根脉,高度重视和有效防范各类政治经济社会风险。——坚持农民主体、共享发展。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护农民权益,调动亿万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不断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主要目标——到2022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消除,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基本建成,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明显提升,农村产权保护交易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健全,经济发达地区、都市圈和城市郊区在体制机制改革上率先取得突破。  ——到203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镇化进入成熟期,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基本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全面形成,城乡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成熟定型。城乡全面融合,乡村全面振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二、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坚决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四)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有力有序有效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加快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增强中小城市人口承载力和吸引力。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全面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以及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较多的城镇倾斜政策。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提升城市包容性,推动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五)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制定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激励政策,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鼓励原籍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外出农民工及经商人员回乡创业兴业。推进大学生村官与选调生工作衔接,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扎根基层、发挥作用。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探索通过岗编适度分离等多种方式,推进城市教科文卫体等工作人员定期服务乡村。推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向乡村教师、医生倾斜,优化乡村教师、医生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引导规划、建筑、园林等设计人员入乡。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探索人才加入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六)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制度。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加快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并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强化规模经营管理服务,允许土地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七)稳慎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加快完成房地一体的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房屋。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允许县级政府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有效利用乡村零星分散存量建设用地。推动各地制定省内统一的宅基地面积标准,探索对增量宅基地实行集约有奖、对存量宅基地实行退出有偿。(八)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加快完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允许就地入市或异地调整入市;允许村集体在农民自愿前提下,依法把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动城中村、城边村、村级工业园等可连片开发区域土地依法合规整治入市;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所有权房地一体、分割转让。完善农村土地征收制度,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维护被征地农民和农民集体权益。(九)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鼓励各级财政支持城乡融合发展及相关平台和载体建设,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提高资金配置效率。调整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支持地方政府在债务风险可控前提下发行政府债券,用于城乡融合公益性项目。(十)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强乡村信用环境建设,推动农村信用社和农商行回归本源,改革村镇银行培育发展模式,创新中小银行和地方银行金融产品提供机制,加大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依法合规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房屋财产权、集体林权抵押融资,以及承包地经营权、集体资产股权等担保融资。实现已入市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在资本市场同地同权。建立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鼓励有条件有需求的地区按市场化方式设立担保机构。加快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推动政策性保险扩面、增品、提标,降低农户生产经营风险。支持通过市场化方式设立城乡融合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培育一批国家城乡融合典型项目。完善农村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十一)建立工商资本入乡促进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法律规划政策指导和诚信建设,打造法治化便利化基层营商环境,稳定市场主体预期,引导工商资本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资金、产业、技术等支持。完善融资贷款和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等政策,鼓励工商资本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农业领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进入乡村生活性服务业。支持城市搭建城中村改造合作平台,探索在政府引导下工商资本与村集体合作共赢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立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农地农用,防止农村集体产权和农民合法利益受到侵害。(十二)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健全涉农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和产学研用合作机制,鼓励创建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服务网络,建立科研人员到乡村兼职和离岗创业制度,探索其在涉农企业技术入股、兼职兼薪机制。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成果产权制度,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发挥政府引导推动作用,建立有利于涉农科研成果转化推广的激励机制与利益分享机制。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三、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十三)建立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鼓励省级政府建立统筹规划、统一选拔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为乡村学校输送优秀高校毕业生。推动教师资源向乡村倾斜,通过稳步提高待遇等措施增强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推行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和城乡教育联合体模式。完善教育信息化发展机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多渠道增加乡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推行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十四)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增加基层医务人员岗位吸引力,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改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条件,因地制宜建立完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体系,提高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加强精神卫生工作,倡导优生优育。健全网络化服务运行机制,鼓励县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建立县域医共体,鼓励城市大医院与县医院建立对口帮扶、巡回医疗和远程医疗机制。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实行差别化医保支付政策。因地制宜建立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十五)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推动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提高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推行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式管理模式,建立城乡居民评价与反馈机制,引导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推动服务项目与居民需求有效对接。支持乡村民间文化团体开展符合乡村特点的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立文化结对帮扶机制,推动文化工作者和志愿者等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农业遗迹、文物古迹、民族村寨、传统村落、传统建筑和灌溉工程遗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发挥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等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重要作用。(十六)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巩固医保全国异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建立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建立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为统一入口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创新多元化照料服务模式。(十七)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城乡社会救助兜底工作,织密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安全网。推进低保制度城乡统筹,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全面实施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提高托底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做好困难农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困境儿童保障工作体系,完善残疾人福利制度和服务体系。改革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统一城乡居民赔偿标准。(十八)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机制。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发挥群众参与治理主体作用,增强乡村治理能力。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引导其坚持为农村服务。加强自治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线上线下结合的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完善网格化管理体系和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四、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乡村,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加快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十九)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机制。以市县域为整体,统筹规划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布局道路、供水、供电、信息、广播电视、防洪和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统筹规划重要市政公用设施,推动向城市郊区乡村和规模较大中心镇延伸。推动城乡路网一体规划设计,畅通城乡交通运输连接,加快实现县乡村(户)道路联通、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完善道路安全防范措施。统筹规划城乡污染物收运处置体系,严防城市污染上山下乡,因地制宜统筹处理城乡垃圾污水,加快建立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长效机制。加强城乡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规划、建设和联网应用,统一技术规范、基础数据和数据开放标准。(二十)健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机制。明确乡村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定位,构建事权清晰、权责一致、中央支持、省级统筹、市县负责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机制。健全分级分类投入机制,对乡村道路、水利、渡口、公交和邮政等公益性强、经济性差的设施,建设投入以政府为主;对乡村供水、垃圾污水处理和农贸市场等有一定经济收益的设施,政府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并引导农民投入;对乡村供电、电信和物流等经营性为主的设施,建设投入以企业为主。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将城乡基础设施项目整体打包,实行一体化开发建设。(二十一)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管护机制。合理确定城乡基础设施统一管护运行模式,健全有利于基础设施长期发挥效益的体制机制。对城乡道路等公益性设施,管护和运行投入纳入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明确乡村基础设施产权归属,由产权所有者建立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专业化企业,提高管护市场化程度。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事业单位改革,建立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企业化管理模式,更好行使城乡基础设施管护责任。五、建立健全有利于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完善农企利益紧密联结机制,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二十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完善支持政策。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存量、提高效能的原则,强化高质量发展导向,加快构建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支持农业机械化政策,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加强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完善农业绿色发展制度,推行农业清洁生产方式,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和轮作休耕制度。(二十三)建立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机制。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依托“互联网+”和“双创”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变,健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民宿经济、农耕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新业态培育机制,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和农业众筹等新模式,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支持政策,实现城乡生产与消费多层次对接。适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制定便利市场准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政策,制定相关标准,引导乡村新产业改善服务环境、提升品质。在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安排一定比例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探索实行混合用地等方式。严格农业设施用地管理,满足合理需求。(二十四)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城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通过政府对公共生态产品采购、生产者对自然资源约束性有偿使用、消费者对生态环境附加值付费、供需双方在生态产品交易市场中的权益交易等方式,构建更多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市场体系。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维护参与者权益。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自然资源政府公示价格体系,推进自然资源资产抵押融资,增强市场活力。(二十五)建立乡村文化保护利用机制。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适度利用。建立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挖掘利用机制,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创新传统工艺振兴模式,发展特色工艺产品和品牌。健全文物保护单位和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机制。鼓励乡村建筑文化传承创新,强化村庄建筑风貌规划管控。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显化乡村文化价值。(二十六)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培育发展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推动城乡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把特色小镇作为城乡要素融合重要载体,打造集聚特色产业的创新创业生态圈。优化提升各类农业园区。完善小城镇联结城乡的功能,探索创新美丽乡村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模式,盘活用好乡村资源资产。创建一批城乡融合典型项目,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二十七)健全城乡统筹规划制度。科学编制市县发展规划,强化城乡一体设计,统筹安排市县农田保护、生态涵养、城镇建设、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建设,更好发挥规划对市县发展的指导约束作用。按照“多规合一”要求编制市县空间规划,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有机融合,确保“三区三线”在市县层面精准落地。加快培育乡村规划设计、项目建设运营等方面人才。综合考虑村庄演变规律、集聚特点和现状分布,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编制村庄规划。六、建立健全有利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体制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持续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二十八)完善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环境。推动形成平等竞争、规范有序、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统筹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就地创业就业。规范招工用人制度,消除一切就业歧视,健全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机制,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平等就业制度。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制度,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健全农民工输出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二十九)健全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机制。完善财税、信贷、保险、用地等政策,加强职业农民培训,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农产品优质优价正向激励机制,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共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让农民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完善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企业,通过利润返还、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培育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收。(三十)建立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机制。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加快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把所有权确权到不同层级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集体。加快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或者份额形式量化到本集体成员。对财政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鼓励各地探索将其折股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探索混合经营等多种实现形式,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农民收益。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完善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担保、继承权。(三十一)强化农民转移性收入保障机制。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完善对农民直接补贴政策,健全生产者补贴制度,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在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基础上,探索建立普惠性农民补贴长效机制。创新涉农财政性建设资金使用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项目。(三十二)强化打赢脱贫攻坚战体制机制。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一步完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着力提高脱贫质量。改进帮扶方式方法,更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推动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综合实施保障性扶贫政策。聚焦深度贫困地区,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以重大扶贫工程和到村到户帮扶为抓手,加大政策倾斜和扶贫资金整合力度,着力改善发展条件,增强贫困农户发展能力。七、组织保障各地区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意义,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根据城乡关系发展特征,把握节奏、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确保各项改革任务扎实有序推进。(三十三)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党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城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三十四)强化分工协作。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城乡融合发展工作协同推进机制,明确分工、强化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和跟踪督导。各有关部门要围绕人口、土地、财政、金融和产权等任务,制定细化配套改革措施。重大事项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三十五)压实地方责任。地方党委和政府要增强主体责任意识,当好改革促进派和实干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细化可操作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整合力量、扭住关键、精准发力,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三十六)注重试点引路。把试点作为重要改革方法,选择有一定基础的市县两级设立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支持制度改革和政策安排率先落地,先行先试、观照全局,及时总结提炼可复制的典型经验并加以宣传推广。

如何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个人觉得这个问题可以采用目前较通行的戴明循环去逐步解决,分别从企业经营的几大循环入手,了解作业流程,然后分析风险点及关键控制点,然后再确认企业目前的控制制度建立状况和执行落实度,逐步改善;但这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还需要高层领导的支持呀(这个最重要了)。

如何建立健全幼儿园的规章制度

一、让职工充分认识制度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教育工作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特别是国家较为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把幼教工作直接提到法律议程,通过依法治教,从严管理,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幼教事业的发展。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幼儿园也是如此,如果一个幼儿园没有一套健全的工作制度,只是盲目的工作,那么幼儿园就失去了活力,工作也就失去了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幼儿园制定的工作制度,就是衡量各项工作和工作人员的标准,也是大家工作中的座佑铭。为了让教职员工充分认识建立健全工作制度的重要性,首先要组织大家把某些制度建立前后幼儿园的工作效率及大家的思想变化等情况进行比较,让大家认真总结和分析。其次,让大家感受到建立规章制度在实际工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例如:幼儿园的“一日作息制度”,在没有建立时,家长接送孩子往往随随便便,打乱了幼儿园正常的工作秩序,造成了一日活动各环节时间较混乱的局面,制定了“一日作息制度”后,情况就截然不同了。家长不但每天按规定时间接送,而且还主动与本班保教人员密切配合,使各班的工作顺利进行。由此,使广大教职员工认识到,只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才能使大家有章可循、有所是从,工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工作效率才能不断提高。  二、让职工参与规章制度的制定  幼儿园的规章制度不是治人的手段,而是园长的意图被教职工接受的契约。如果没有被广大教职工认可,脱离了实际,违背了教育教学管理规律,那么任何一种制度都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在建立健全制度时,首先要向全体教职工进行规章制度的宣传教育,使全园各类人员理解制度的目的、意义,动员全员参与,激发大家献计献策,并因此增强制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其次,要以园长为核心,组织有关人员以幼教的法律法规为依据,结合实际,反复推敲,制订出有关制度的草稿;三是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将草稿提交职工大会充分酝酿、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四是园长将修订好的制度,在全园教职工大会上,逐项逐条通过并宣布执行。这样,在各类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大家能心中有数也易于接受,从而加强了教职工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如何建立健全幼儿园的规章制度

一、让职工充分认识制度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教育工作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特别是国家较为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把幼教工作直接提到法律议程,通过依法治教,从严管理,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幼教事业的发展。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幼儿园也是如此,如果一个幼儿园没有一套健全的工作制度,只是盲目的工作,那么幼儿园就失去了活力,工作也就失去了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幼儿园制定的工作制度,就是衡量各项工作和工作人员的标准,也是大家工作中的座佑铭。为了让教职员工充分认识建立健全工作制度的重要性,首先要组织大家把某些制度建立前后幼儿园的工作效率及大家的思想变化等情况进行比较,让大家认真总结和分析。其次,让大家感受到建立规章制度在实际工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例如:幼儿园的“一日作息制度”,在没有建立时,家长接送孩子往往随随便便,打乱了幼儿园正常的工作秩序,造成了一日活动各环节时间较混乱的局面,制定了“一日作息制度”后,情况就截然不同了。家长不但每天按规定时间接送,而且还主动与本班保教人员密切配合,使各班的工作顺利进行。由此,使广大教职员工认识到,只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才能使大家有章可循、有所是从,工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工作效率才能不断提高。  二、让职工参与规章制度的制定  幼儿园的规章制度不是治人的手段,而是园长的意图被教职工接受的契约。如果没有被广大教职工认可,脱离了实际,违背了教育教学管理规律,那么任何一种制度都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在建立健全制度时,首先要向全体教职工进行规章制度的宣传教育,使全园各类人员理解制度的目的、意义,动员全员参与,激发大家献计献策,并因此增强制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其次,要以园长为核心,组织有关人员以幼教的法律法规为依据,结合实际,反复推敲,制订出有关制度的草稿;三是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将草稿提交职工大会充分酝酿、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四是园长将修订好的制度,在全园教职工大会上,逐项逐条通过并宣布执行。这样,在各类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大家能心中有数也易于接受,从而加强了教职工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什么制度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的一项基本管理制度,主要指企业的各岗位人员对安全生产所负责的工作和应承担的责任的一种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目的为构建公司安全生产组织保障体系,加强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管理,保障安全生产责任制在安全生产管理中重要作用的充分发挥。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具体如下:1、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制度;2、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论证、评价和管理制度;3、设施、设备综合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安全设施、设备维护、保养和检修、维修制度;4、有较大危险、危害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设施、设备安全管理制度;5、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6、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二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履行下列职责:(一)组织或者参与拟订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二)组织或者参与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如实记录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情况;(三)组织开展危险源辨识和评估,督促落实本单位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措施;(四)组织或者参与本单位应急救援演练;(五)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及时排查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提出改进安全生产管理的建议;(六)制止和纠正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七)督促落实本单位安全生产整改措施。生产经营单位可以设置专职安全生产分管负责人,协助本单位主要负责人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第二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恪尽职守,依法履行职责。生产经营单位作出涉及安全生产的经营决策,应当听取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意见。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因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单位以及矿山、金属冶炼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任免,应当告知主管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企业应建立健全哪些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基本上可分为三大类: (2)各种单项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如安全生产教育制度、检查制度、劳动保护措施计划管理制度、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制度、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工伤事故管理制度、工业卫生管理制度、劳动保护用品管理制度、厂区交通运输管理制度、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电气安全管理制度、消防管理制度等。 (3)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它是各工种、各岗位操作工的具体操作规范。

如何建立健全良好的学校制度文化

一、通过加强学校物质文明建设,形成学校的物质文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其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能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校园物质文化既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要重视提高学校物质建设的文化品位,根据教育特点、区域特点、时代特点, 吸纳中外文化的精华,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 二、通过全员参与,开展各种创建活动,形成学校的行为文化 校园行为文化是师生文明素质的表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体现,表现在学生的文明行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学校的管理行为以及学校人际关系等方面。 校园行为文化既是学校文明程度的体现,也是学校教育、管理水平的体现。学校要认真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积极开展“文明修身”工程,在学生中开展修道德之身、修心灵之身、修健康之身、修溢美之身、修创新之身,引导学生开展基础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体育美育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要重视师德建设,增强广大教师争做光荣的人民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发广大教师严格自律,恪尽职守,树立人民教师良好师表形象。学校要依法治校,通过民主管理,调动每一位教职工的积极性,及时地排除和避免教职工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形成一个团结、和谐、统一的集体。 三、通过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才能规范师生行为,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学校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体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实施,要按章办事、不徇私情,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促进广大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提炼办学育人理念,形成学校独特的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孤立的建设活动,而应把它定位为各类创建活动的集合,与各级规范化学校、各类示范学校、各级文明学校、花园式学校、绿色学校等的创建工作结合起来,把它作为提高学校管理层次,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推动学校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有效载体;应重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广大师生全员、全程、全方位自主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让师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锻炼,提升知识品位、文化修养及价值观念,实现师生和学校共同发展,共同提高,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矿山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什么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

 (一)安全生产责任制《矿山安全法》第二十条规定:“矿山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矿长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依照《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的规定,矿山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行政领导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职能机构安全生产责任制、岗位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矿长(含矿务局局长、矿山公司经理)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负有下列职责:(1)认真贯彻执行《矿山安全法》和本条例以及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矿山安全生产的规定;(2)制定本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3)根据需要配备合格的安全工作人员,对每个作业场所进行跟班检查;(4)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职工劳动条件,保证安全生产所需要的材料、设备、仪器和劳动防护用品的及时供应;(5)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6)制定矿山灾害的预防和应急计划;(7)及时采取措施,处理矿山存在的事故隐患;(8)及时、如实向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和管理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报告矿山事故。(二)矿山安全的内部监督为了加强安全管理和企业内部监督,法律通过授权职代会、职工和工会的监督来形成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的内部管理机制。1.职代会的监督《矿山安全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矿长应当定期向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报告安全生产工作,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作用。”《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矿长应当定期向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报告下列情况,接受民主监督:(1)企业安全生产重大决策;(2)企业安全技术措施及其执行情况;(3)职工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及其实施情况;(4)职工提出的改善劳动条件的"建议和要求的处理情况;(5)重大事故处理情况;(6)有关安全生产的其他事项。2.职工的监督《矿山安全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矿山企业职工有权对危害安全的行为,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矿山企业职工享有下列权利:(1)有权获得作业场所安全与职业危害方面的信息;(2)有权向有关部门和工会组织反映矿山安全状况和存在的问题;(3)对任何危害职工安全健康的决定和行为,有权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工会的监督《矿山安全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矿山工会依法维护职工生产安全的合法权益,组织职工对矿山安全工作进行监督。”第二十五条规定:“矿山企业工会发现企业行政方面违章指挥、强令工人冒险作业或者生产过程中发现明显重大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有权提出解决的建议;发现危及职工生命安全的情况时,有权向矿山企业行政方面建议组织职工撤离危险现场,矿山企业行政方面必须及时做出处理决定。”(三)安全培训1.全员培训《矿山安全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矿山企业必须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未经安全教育、培训的,不得上岗作业。”依照《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六条的规定,矿山企业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应当包括下列内容:(1)《矿山安全法》及本条例赋予矿山职工的权利与义务;(2)矿山安全规程及矿山企业有关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3)与职工本职工作有关的安全知识;(4)各种事故征兆的识别、发生紧急情况时的应急措施和撤退路线;(5)自救装备的使用和有关急救方面的知识;(6)有关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建立健全各职业卫生制度应当建立多少台账

(一)对产生严重职业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危害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结果。 (二)向生产经营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设备的,应当提供中文说明书,并在设备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设备性能、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安全操作和维护注意事项、职业危害防护措施等内容。2、职业卫生制度(一)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度;(二)职业危害告知制度;(三)职业危害申报制度;(四)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培训制度;(五)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六)从业人员防护用品管理制度;(七)职业危害日常监测管理制度;(八)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九)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十)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危害防治制度。3、应建立以下台账(一)主要负责人、职业健康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教育培训情况台账。(二)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的设置、维护、保养情况,以及个体防护用品的发放、管理及从业人员佩戴使用情况台账。(三)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档案应包括劳动者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职业病诊疗,职业健康与劳动防护知识培训记录,正确使用与佩戴劳动防护用品培训记录,劳动防护用品发放记录

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哪些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法律主观: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制定职业病危害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下列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一)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度;(二)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三)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四)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制度;(五)职业病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六)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七)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八)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制度;(九)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十)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十一)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十二)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十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哪些制度和规程

是:(1)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需要设置时)和相关人员岗位职责;(2)特种设备经常性维护保养、定期自行检查和有关记录制度;(3)特种设备使用登记、定期检验、锅炉能效测试申请实施管理制度;(4)特种设备隐患排查制度;(5)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与作业人员管理和培训制度;(6)特种设备采购、安装、改造、修理、报废等管理制度;(7)特种设备应急救援管理制度;(8)特种设备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9)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管理制度。使用单位应当根据所使用设备运行特点等,制定操作规程。操作规程一般包括设备运行参数、操作程序和方法、维护保养要求、安全注意事项、巡回检查和异常情况处置规定,以及相应记录等。请看:《特种设备使用管理规则》TSG 08-20172.6 安全节能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2.6.1 安全节能管理制度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按照特种设备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特种设备使用安全节能管理制度。管理制度至少包括以下内容:(1)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需要设置时)和相关人员岗位职责;(2)特种设备经常性维护保养、定期自行检查和有关记录制度;(3)特种设备使用登记、定期检验、锅炉能效测试申请实施管理制度;(4)特种设备隐患排查制度;(5)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与作业人员管理和培训制度;(6)特种设备采购、安装、改造、修理、报废等管理制度;(7)特种设备应急救援管理制度;(8)特种设备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9)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管理制度。2.6.2 特种设备操作规程使用单位应当根据所使用设备运行特点等,制定操作规程。操作规程一般包括设备运行参数、操作程序和方法、维护保养要求、安全注意事项、巡回检查和异常情况处置规定,以及相应记录等。

煤矿企业为什么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你说的这个问题要回答的话范围很广,不过最起码的要点就是这是由国家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煤矿企业不光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还要建立健全矿长安全生产责任制、岗位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其二,它是面对煤矿工种繁多,危险系数高等特殊性所要求的。第三,它是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得以实施的更本保证,也是保护劳动者按章操作、按章办事,杜绝“违章”的前提条件。

煤矿企业为什么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防止人员走失,有利于人员的保护、根据入井出井后的人员数量,间接的查知井下工人作业情况,有利与把握整个矿井的作业以及安全状况、有利于进行绩效考核、有利于井下安全。附制度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要建立健全哪些制度

一、在学习开始,要明确 “四学”,提升“四个能力”。一是学以明志,不断提升理想信念意志能力。思想认识的高度决定学习自觉的程度。要通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使各级领导和广大党员干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理想信念,始终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从政道德建设,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抓班子带队伍促群众,抓党风带政风促民风,引领社会风尚,切实增强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要提高认识自觉学。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党始终走在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是党领导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员先进性的紧迫任务,是紧跟新的形势、解决前进道路上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需要。因此,党员干部要把学习作为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党的建设,推动党的发展的重要环节,自觉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践行体系,学习掌握现代化建设所必须的各方面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理论水平和工作水平。二是学以健脑,不断提升知识智商更新能力。人无压力不进步,井无压力不出油,学习需要通自我加压刻苦努力。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新知识、新技能、新发明、新创造层出不穷。党员领导干部如果不注意学习,思想观念、能力素质就会很快落伍,就容易出现眼界不宽、思路不清、办法不多,难以应对复杂局面的问题。学习需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党员干部在读书学习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一定要有一种不学习就会被社会淘汰、不学习就成就不了事业、不学习就不是称职的党员干部的危机意识;一定要有一股子挤劲、钻劲、韧劲,树立形势逼人,不进则退,任务逼人,不学则退的紧迫意识,不断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什么档案

法律分析: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应当采取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主要包括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等,通过法律规定建立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是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采取下列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一)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二)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三)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四)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五)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六)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什么档案

法律分析:用人单位应当采取下列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第二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采取下列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一)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二)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三)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四)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五)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六)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哪些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法律主观: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制定职业病危害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下列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一)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度;(二)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三)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四)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制度;(五)职业病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六)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七)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八)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制度;(九)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十)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十一)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十二)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十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某国有控股企业为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企业内部逐步实行职工持股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

小题1:C小题2:A 小题1:试题分析:在企业内部逐步实行职工持股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制度的做法是探索在企业内部建立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新机制。并没有取消了按劳分配。国有经济的性质也未发生根本改变。故ABD项错误。本题选C项。小题2:试题分析:a、按劳动要素分配: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b、按资本要素分配:包括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c、按技术要素分配:科技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取得的收入包括技术入股和技术转让。d、按管理要素分配: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形式。职工持股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故本题选A项。点评:本题是一材多用型选择题。这种选择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分析说明评价同一事物和现象的能力。这种题型对知识综合性考查的要求很强,对考生发散性思维的要求较高。解答这种题型要求对材料认真分析,找出材料所反映的显性和隐性信息,领会其实质。认真分析备选项,然后对材料的信息加以对比,鉴别淘汰,选择题肢,找出正确选项。解答选择题的所有方法都可以用。

建立健全企业核心骨干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用什么知识

年终将至,又到了发奖金的时候,心里没数啊,觉得很烦火,都迈入管理时代了,很多企业还暗箱操作,气愤。为此,特发表几年前写的一篇文章,以此教育那些所谓的企业家。MBA的理论认为,企业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而且更多地取决于组织和领导生产经营的企业家、管理层能力及其发挥的程度。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建设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并指出要建立和健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层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其实对民营企业也是实用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去搞好经营已是迫在眉睫之事;建立完善的约束机制,促使他们勤勉尽责,不滥用权利,为企业创造最大效益已显得刻不容缓。为此,笔者就企业建造管理层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谈两点看法。一、激励机制分为利益激励和精神激励利益激励是企业管理层激励机制的核心部分。首先,企业经营管理层作为现代企业的领导者、推动者,是企业发展中的核心力量和中坚力量,同时也是一种特殊而又稀缺的资源,其人力资本价值很高。因此,要发挥经营管理层应有的功能作用,就应当承认其特殊的劳动价值,把他们的利益和一般职工的利益区别开来,做到拉开收入差距,提高其经济收入。其次,应当改变企业经营管理层收入形成的方式。比如股份制公司的企业中,董事长、总经理、、董事的工资标准和奖励办法应该由董事会提出方案,由股东大会批准;其他经理人员的工资标准和奖励办法,应该由董事长、总经理提出方案,由董事会批准。具体操作可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收入可以采用年薪制和股权分配制的形式:(1)年薪制。实践证明,如果经营管理层的收入不能与企业经济效益保持同步增长,他就会逐渐丧失追求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积极性,甚至可能采用种种不正当手段损害企业利益来增加自己的收益,以求得充足的补偿和心理平衡。而年薪制将经营者的工资与一般职工的工资分开来,其中很大部分和企业经营业绩直接挂钩,这就把经营者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结合在一起,因此有利于发挥经营管理层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年薪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基薪,二是经营目标风险收入。前者是用于解决经营管理层的基本生活问题,后者是对管理层经营管理工作的报酬,同时也是衡量其能力的标准,企业经营管理得越好,经济效益越佳,经营风险收入就越高;经济效益不好,经营风险收入就低,甚至可以为零或负(即:不仅没有风险收入且风险收入可能为负数,负出部分将从基薪中扣除)。在实践中,基薪应当与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相近,经营风险收入则直接与经济效益挂钩不受基薪水平限制;(2)股权分配制。这种方式是企业将一定数量的企业股份或股票让渡给经营管理层持有,在企业扩股时可以有优先认股权,管理层可以通过股份或股票的升值获得部分收入,而该部分收入又与企业经营业绩及成长性密切相关,从而使经营管理层的收益与企业发展相结合起来。在全国的大型企业中,长虹和海尔为股权分配制的典范。但是,鉴于目前的收入水平,经营管理者们不一定都能拿得出可观的收入积累购买本企业的股份或股票;即使能购买,要达到通过股权取得的收益足以激励经营者勤勉尽责的程度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在这方面,企业还须慢慢探索,但值得指出的是,国外的公司大都通行这种做法,还给予高层经理人员以股票期权,即允许他们在未来若干年以现在的市价购买一定数量的本公司股票。这种给付期权的方式使得经营者的报酬更富有弹性和激励性,能有效促使经营管理层与企业的长期发展共存共荣。精神激励也是企业经营管理层激励机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只有把利益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和持久的效果。首先应当强化企业经营管理层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中国进行WTO,国外各行各业都在不断涌入国内,作为国内企业,经营管理层都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企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都应当意识到自己肩负着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正如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所说:“企业家在面对一件事情时,必须要有我为什么要做它的强烈的使命感,这样才会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其次是要倡导和培养真正的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学习精神和强烈的成就感。在企业取得优秀成绩时,对成功的经营管理者给予相应的荣誉和社会地位,形成全社会、全行业尊重企业管理者,使其享受经营成功的精神乐趣,形成积极向上的动力,同时无形中也会产生不进则退的社会压力。二、约束机制的构建:以监督为核心有了良好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经营者的约束机制非常的重要。首先是要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健全的权力约束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及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采用所谓“三会四权”的制衡结构。“三会”是指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四权”是指股东会的最终控制权、董事会的战略决策权、监事会的监督权、经理的经营管理权。约束机制要充分、严格的按照《公司法》规定,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利与义务,制订各自的工作细则,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经营者的约束机制还必须有严格的监督体系。对经营管理层的监督体系应该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1)股东的监督。它的日常工作是由监事会来承担的。监事会的权利来自股东会的授权,因此监事会是代表股东对企业和经营管理层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为了使股东能够获得准确的财务信息,并防止经理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通过关联企业的非正当交易转移收入等,一般都在监事会(或者董事会)中设立独立于经理部门之外的财务审计委员会,以监督公司的财务活动;(2)企业职工的民主监督。一是通过进入董事会的职工代表进行监督。他们既参与公司重大问题的决策,又对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二是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三是通过工会对企业和经营管理层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3)党组织对党员企业经营管理层的纪律监督。企业党组织除搞好自身建设,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外,还必须发挥其保证监督作用。特别是监督党员高层经理人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遵守党纪党规,遵守法律法规,加强廉政建设;(4)法律法规的监督。国家和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有关的法律和法规,对疏忽和故意合谋造成企业经营失败或国有资产流失的经营管理者采取相应的法律惩罚,从而规范企业和经营管理层的行为。

为了促进培训成果的转化,建立健全培训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为了促进培训成果的转化,建立健全培训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具体措施有:1、 建立完善的员工培训体系。为保证培训的有效性和激励性,组织应紧紧围绕发展战略,系统制定各部门、岗位的培训发展计划,并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组织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为每个员工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搭建起个性化发展的空间,提供充分的培训机会,将培训与员工的发展结合起来。首先,把培训效果纳入对员工绩效考评的范畴,所设置的员工绩效考评制度,包含对员工知识与技能水平提高的目标要求;其次,把个体知识与技能水平改进状况作为动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依据,使员工培训与晋升、职业发展密切关联;再次,把培训作为激励员工的重要途径,依据员工绩效状况及对组织的贡献大小,确定员工受培训机会的多少及所参与培训档次的高低,使员工为获得培训的机会而积极进取。  2、 提高员工培训的针对性。组织进行员工培训的落脚点是为了实现组织的整体战略目标和生产经营目标,但同时也要考虑员工的知识技能现状、兴趣爱好、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工作岗位的特点、员工的年龄等等,培训应有计划地引导员工成长与组织发展相适应。不能为培训而培训,应从实际工作的需要出发,对组织需要、岗位要求、个人愿望进行分析研究,把握组织的需求与个人的需求,找到共同需求的结合点。根据组织的不同发展时期和员工的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学习要求,科学设置培训的目标,确定员工培训的内容,并分清轻重缓急,使每个员工接受培训后能在组织实际应用培训成果。  3、 采取灵活的培训方式。员工培训既可以采取在岗培训,也可以采取离岗培训。要突出在岗学习的价值和实践,要克服培训就是离岗集中学习的偏见。为使培训取得应有的效果,必须采取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改变理论讲授教学一统天下的局面,灵活采用案例研究、情景模拟、专题研究等方法,还可组织受训员工去外地参观著名企业,鼓励员工利用业余时间采用电脑网络教学法分散式学习。定期选拔优秀员工出国考察等,以拓展员工的视野、丰富学习经验。对现代组织的员工来说,有三种最具吸引力的培训形式:到高等院校进行进一步深造,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到国内外大型企业或科研机构联合开发项目或产品,在实践中获得培训和提高;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与同行业高层次人员进行交流。组织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以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  4、 增强员工培训的危机意识。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组织的不断进取和创新,要求员工不断地更新知识、更新技术和更新观念,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否则,就有可能被组织淘汰。在责权明确、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组织里,激烈的岗位竞争必然存在,员工承受岗位压力、产生收入差距不足为奇。员工只有通过参加各种培训,将压力转化成进取的动力,并形成一种自我学习、互相学习的风气,使自身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才能适应工作环境的不断变迁,缓解岗位竞争的压力。危机意识能促使越来越多的员工甚至组织全员参与学习,从而创建“学习型组织”。  5、 创造培训成果转化的环境。组织应把培训结果与岗位、薪酬、晋升紧密结合起来,实行培训与使用相挂钩的政策,把员工培训成效作为组织用人的依据之一。对于经过系统培训、考核后,知识、技能、行为、态度等明显提高的员工,组织要适时地承认其新的价值,使其逐步获得晋升的机会,对通过参加培训仍未达到岗位基本要求的员工必须离岗、转岗或下岗,将培训的层次和结果与员工个体发展空间紧密联系。通过营造培训成果转化的氛围,使员工都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并努力工作,做出突出的业绩,才有可能得到向上发展和提升价值的机会,以激发员工积极参与培训、努力学习的热情。

为了促进培训成果的转化,建立健全培训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一、加强对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随着员工培训工作力度的加大,培训工作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仍未彻底摒弃长期以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消极态度。企业领导及负责部门对员工培训的支持力度和工作态度是公司能否顺利开展各项培训的关键。 二、做好培训需求分析。有效的企业培训目标应是企业战略目标和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良好融合,‘只有当企业培训目标同时满足企业和员工个人的发展,才能发挥其推动企业经营发展的最大效用。因此,首先要让员工了解企业发展目标,并指导员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将个人发展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融合,以努力实现“双赢”目标为原则,提高员工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应根据每类员工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培训对策。对于老黄牛型的踏实肯干员工,可通过岗位竞争和定期的技术能力考核适当予以压力和危机感,激发此类人员的求学意识,鼓励并引导他们改善目前绩效;对于进取型员工,应及时关注他们的个人发展需求,主动引导他们将个人发展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结合,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更多的机会学习知识、开发潜能、积累经验,为他们提供广阔的舞台施展才华,同时通过制定相应的措施增加此类人员对公司的归属感,为公司做好人才储备;对于庸碌型员工,培训应集中在纠正行为问题、改善工作态度方面,避免此类员工影响公司形象和经营发展。 三、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及时掌握新技术在企业发展中的运用,关注员工在工作领域上取得的成果,加大新技术、新成果在企业内部推广学习的力度,鼓励职工自觉学习并运用新知识,提高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加职工相应岗位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课程和研讨会,鼓励职工不断更新和丰富原有的知识架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完善培训评估机制。要提高培训效益,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是不可忽略的一项工作。要制定相应的评估方法和标准,明确责任落实工作。培训效果评估的手段是多样化的,可以是问卷调查、面谈调查,也可以是对受训者进行知识和实操考核、培训前后相关数据对比等。培训组织部门在安排培训内容的同时应根据实际确定评估方法,做好监督指导工作,以确保培训质量。同时根据培训后的效果调查分析和信息反馈,改进相应的项目设置,并指导今后培训工作的开展。 五、完善培训结构,实现职业培训和发展培训并行。由于岗位种类和工作层次不同,所需掌握和使用的技能随之不同,因而必须有侧重地进行培训。职业培训主要针对操作人员,而发展培训则主要针对管理人员。近年来,随着管理人员年龄结构日趋年轻化,发展培训课程的设置对发挥员工潜能、实现员工价值、加强员工企业归属感、避免人才流失等方面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要建立健全哪些"三结合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遵循四项原则:(1)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原则。(2)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3)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4)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建立健全什么的教育网络

(多选题)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建立健全()的教育网络。A.学校B.社会C.家庭D.社区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道德知识。第二步,ABC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的颁布实施,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举措。意见指出,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ABC项符合题意,因此当选。因此,选择ABC选项。

基层工会应该建立健全哪些工作制度

基层工会工作制度一、 工会会员代表或会员大会制度1、 由全体会员代表参加的会议称会员代表大会,由全体会员参加的会议称会员大会。2、 大会主要内容:选举产生工会委员会和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审议和修改工会主席的工作报告,讨论决定工会工作的重大问题;邀请总经理作生产经营报告;大会有权对企业作出的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行为,依法提出建议并进行协商,行使法律所给予的民-主权利。3、 大会时间:一般半年或一年召开一次。每届任期3-5年。

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怎样的意义

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如下:1、能促进政府转变职能;2、有助于合理调节社会分配关系,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结合和统一;3、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实现民族昌盛、国家富强;4、现阶段完善医疗保险制度,要通过加快包括医疗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立法;5、整体推进医疗保险体制、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制度改革;6、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医疗保险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7、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整体合力,提高医疗保险管理水平等途径来实现。【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三条 医疗卫生与健康事业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健康服务。医疗卫生事业应当坚持公益性原则。第四条 国家和社会尊重、保护公民的健康权。国家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提升公民全生命周期健康水平。国家建立健康教育制度,保障公民获得健康教育的权利,提高公民的健康素养。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健康理念融入各项政策,坚持预防为主,完善健康促进工作体系,组织实施健康促进的规划和行动,推进全民健身,建立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将公民主要健康指标改善情况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全社会应当共同关心和支持医疗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发展。第七条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工作。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全国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工作。

建立健全档案数字化安全保密制度与数字化服务机构签订什么

建立档案数字化安全保密制度,与数字化服务机构签订安全保密协议。各单位应当加强对本单位档案数字化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建立健全档案数字化工作的相关制度,确保档案数字化成果在交接、加工、保管、存储和利用等工作流程中的安全保密,严防泄密事件发生。各单位组织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有条件的应使用本单位自有的信息设备并由本单位工作人员实施。绝密级档案及其他必须严格控制知悉、使用范围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应当使用本单位的信息设备并由本单位工作人员实施,不得委托外部机构或个人承担。各单位将档案数字化工作委托给档案服务机构时,应当与档案服务机构签订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安全保密协议,明确档案服务机构的保密义务与责任。安全保密协议签订十日内应当报同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和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备案。委托进行档案数字化的单位应当指定机构或专人,负责对保密协议的执行情况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各单位自行实施或者委托档案服务机构实施档案数字化工作,并负责对场所和相关人员进行监督、管理。

建立健全档案数字化安全保密制度与数字化服务机构签订什么

建立档案数字化安全保密制度,与数字化服务机构签订安全保密协议。各单位应当加强对本单位档案数字化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建立健全档案数字化工作的相关制度,确保档案数字化成果在交接、加工、保管、存储和利用等工作流程中的安全保密,严防泄密事件发生。各单位组织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有条件的应使用本单位自有的信息设备并由本单位工作人员实施。绝密级档案及其他必须严格控制知悉、使用范围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应当使用本单位的信息设备并由本单位工作人员实施,不得委托外部机构或个人承担。各单位将档案数字化工作委托给档案服务机构时,应当与档案服务机构签订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安全保密协议,明确档案服务机构的保密义务与责任。安全保密协议签订十日内应当报同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和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备案。委托进行档案数字化的单位应当指定机构或专人,负责对保密协议的执行情况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各单位自行实施或者委托档案服务机构实施档案数字化工作,并负责对场所和相关人员进行监督、管理。

怎么建立健全一把手党建述职机制,考评机制,落实机制

考评机制要建立一套网络盲评系统,网络无记名评定,具有评定资格的人是普通党员或群众,对具有评定资格的人给予评定号登录网络评定。

如何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

如何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1、建立健全内部稽核制度和内部牵制制度。内部稽核制度是会计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稽核工作的组织形式和具体分工;稽核工作的职责、权限;审核会计凭证和复核会计帐簿、会计报表等方法。  稽核工作的主要职责是:   (1)审核财务、成本、费用等计划指标是否齐全,编制依据是否可靠,有关计算是否衔接等;  (2)审核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财务收支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规定,若发生问题要及时加以改正;   (3)审核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的内容是否合法、真实、准确、完整,手续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定的要求;   (4)审核各项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并与帐面记录进行核对,确定帐实是否相符,并查明帐实不符的原因。   内部牵制制度规定了涉及企业款项和财物收付、结算及登记的任何一项工作,必须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分工处理,以起到一种相互制约的作用。例如: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帐目的登记工作,即“管帐不管钱,管钱不管帐”。通过内部稽核制度和牵制制度的建立,既能够保证各种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合法和完整,又能使各职能部门的经办人员之间形成一种相互牵制的机制。   2、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实施对会计的再监督。内部审计是实施再监督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健全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严肃财经纪律,查错防弊,改善经营管理,保证中小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在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时,要坚持内部审计机构与财务机构分别独立的原则,同时要保证内审人员独立于被审计部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会计的再监督作用。   3、建立财务审批权限和签字组合制度。中小企业建立财务审批权限和签字组合制度的目的在于加强企业各项支出的管理,体现财务管理的严格控制和规范运作。在审批程序中规定财务上的每一笔支出应按规定的顺序进行审批;在签字组合中规范了每一笔支出的单据应根据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完成必要的签名,同时还应规定出纳只执行完成签字组合的业务,对于没有完成签字组合的业务支出,出纳员应拒绝执行。小企业通过建立财务审批权限私签字组合制度,对控制不合理支出的发生及保证支出的合法性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4、建立成本核算和财务会计的分析制度。成本核算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成本核算的对象、成本核算的方法和程序以及成本分析等。特别要提出的是成本分析是财务会计人员的一项重要职责,企业的经营者必须定期了解企业的资金状况和现金流量。企业财会人员也要定期向管理当局提供成本费用方面的各种报表,以利于经营者进行成本分析、成本控制和效益衡量。中小企业通过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的建立,确定财务会计分析的主要内容、财务会计分析的基本要求和组织程序、财务会计分析的方法和财务会计分析报告的编写要求等,使企业掌握各项财务计划和财务指标的完成情况,检查国家财经制度、法令的执行情况,有利于改善财务预测、财务计划工作,研究和掌握企业财务会计活动的规律性,不断改进财务会计工作。   5、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工作的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应更好地认识到会计服务主体、核算范围,以及信息质量的新特点。会计工作要满足各类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宏观管理部门的需要,由于会计工作不仅影响到企业与国家的分配关系,亦影响到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因而企业应将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抵制和防范各种市场风险作为其基点,使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资金的运转情况、经济效益的提高情况及企业的发展前景。因而,企业应从保证国民经济高效运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角度,使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提高对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充分意识到会计这一基础工作的重要意义。同时以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为依据,健全中小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提高其会计工作水平。

如何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目前,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的现象严重:(1)一些单位根本不设会计机构,而另一些单位虽然设有会计机构,但岗位责任不分,会计人员无证上岗现象严重,会计主管人员不具备专业技术资格等现象不胜枚举;(2)中小企业帐目混乱,会计数据失真现象普遍存在,财产帐实不符;(3)“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不能按照规定的摊销期限记人相应期间的成本费用,而出现了人为调节利润的做法;(4)对企业资产进行任意重估现象严重;(5)由于没有健全合理的财务会计制度,不能按规定定期结帐和处理日常事项,特别是“待处理财产损溢‘长时期挂帐,不能及时加以处理。1、建立健全内部稽核制度和内部牵制制度。内部稽核制度是会计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稽核工作的组织形式和具体分工;稽核工作的职责、权限;审核会计凭证和复核会计帐簿、会计报表等方法。稽核工作的主要职责是:(1)审核财务、成本、费用等计划指标是否齐全,编制依据是否可靠,有关计算是否衔接等;(2)审核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财务收支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规定,若发生问题要及时加以改正;(3)审核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的内容是否合法、真实、准确、完整,手续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定的要求;(4)审核各项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并与帐面记录进行核对,确定帐实是否相符,并查明帐实不符的原因。内部牵制制度规定了涉及企业款项和财物收付、结算及登记的任何一项工作,必须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分工处理,以起到一种相互制约的作用。例如: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帐目的登记工作,即“管帐不管钱,管钱不管帐”。通过内部稽核制度和牵制制度的建立,既能够保证各种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合法和完整,又能使各职能部门的经办人员之间形成一一种相互牵制的机制。2、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实施对会计的再监督。内部审计是实施再监督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健全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严肃财经纪律,查错防弊,改善经营管理,保证中小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在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时,要坚持内部审计机构与财务机构分别独立的原则,同时要保证内审人员独立于被审计部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会计的再监督作用。3、建立财务审批权限和签字组合制度。中小企业建立财务审批权限和签字组合制度的日的在于加强企业各项支出的管理,体现财务管理的严格控制和规范运作。在审批程序中规定财务上的每一笔支出应按规定的顺序进行审批;在签字组合中规范了每一笔支出的单据应根据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完成必要的签名,同时还应规定出纳只执行完成签字组合的业务,对于没有完成签字组合的业务支出,出纳员应拒绝执行。小企业通过建立财务审批权限私签字组合制度,对控制不合理支出的发生及保证支出的合法性能起到积极的作用。4、建立成本核算和财务会计的分析制度。成本核算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成本核算的对象、成本核算的方法和程序以及成本分析等。特别要提出的是成本分析是财务会计人员的一项重要职责,企业的经营者必须定期了解企业的资金状况和现金流量。企业财会人员也要定期向管理当局提供成本费用方面的各种报表,以利于经营者进行成本分析、成本控制和效益衡量。中小企业通过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的建立,确定财务会计分析的主要内容、财务会计分析的基本要求和组织程序、财务会计分析的方法和财务会计分析报告的编写要求等,使企业掌握各项财务计划和财务指标的完成情况,检查国家财经制度、法令的执行情况,有利于改善财务预测、财务计划工作,研究和掌握企业财务会计活动的规律性,不断改进财务会计工作。5、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工作的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应更好地认识到会计服务主体、核算范围,以及信息质量的新特点。会计工作要满足各类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宏观管理部门的需要,由于会计工作不仅影响到企业与国家的分配关系,亦影响到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因而企业应将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抵制和防范各种市场风险作为其基点,便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资金的运转情况、经济效益的提高情况及企业的发展前景。因而,企业应从保证国民经济高效运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角度,使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提高对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充分意识到会计这一基础工作的重要意义。同时以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为依据,健全中小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提高其会计工作水平。相关热词: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制

如何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目前,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的现象严重:(1)一些单位根本不设会计机构,而另一些单位虽然设有会计机构,但岗位责任不分,会计人员无证上岗现象严重,会计主管人员不具备专业技术资格等现象不胜枚举;(2)中小企业帐目混乱,会计数据失真现象普遍存在,财产帐实不符;(3)“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不能按照规定的摊销期限记人相应期间的成本费用,而出现了人为调节利润的做法;(4)对企业资产进行任意重估现象严重;(5)由于没有健全合理的财务会计制度,不能按规定定期结帐和处理日常事项,特别是“待处理财产损溢‘长时期挂帐,不能及时加以处理。1、建立健全内部稽核制度和内部牵制制度。内部稽核制度是会计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稽核工作的组织形式和具体分工;稽核工作的职责、权限;审核会计凭证和复核会计帐簿、会计报表等方法。稽核工作的主要职责是:(1)审核财务、成本、费用等计划指标是否齐全,编制依据是否可靠,有关计算是否衔接等;(2)审核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财务收支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规定,若发生问题要及时加以改正;(3)审核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的内容是否合法、真实、准确、完整,手续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定的要求;(4)审核各项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并与帐面记录进行核对,确定帐实是否相符,并查明帐实不符的原因。内部牵制制度规定了涉及企业款项和财物收付、结算及登记的任何一项工作,必须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分工处理,以起到一种相互制约的作用。例如: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帐目的登记工作,即“管帐不管钱,管钱不管帐”。通过内部稽核制度和牵制制度的建立,既能够保证各种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合法和完整,又能使各职能部门的经办人员之间形成一一种相互牵制的机制。2、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实施对会计的再监督。内部审计是实施再监督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健全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严肃财经纪律,查错防弊,改善经营管理,保证中小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在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时,要坚持内部审计机构与财务机构分别独立的原则,同时要保证内审人员独立于被审计部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会计的再监督作用。3、建立财务审批权限和签字组合制度。中小企业建立财务审批权限和签字组合制度的日的在于加强企业各项支出的管理,体现财务管理的严格控制和规范运作。在审批程序中规定财务上的每一笔支出应按规定的顺序进行审批;在签字组合中规范了每一笔支出的单据应根据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完成必要的签名,同时还应规定出纳只执行完成签字组合的业务,对于没有完成签字组合的业务支出,出纳员应拒绝执行。小企业通过建立财务审批权限私签字组合制度,对控制不合理支出的发生及保证支出的合法性能起到积极的作用。4、建立成本核算和财务会计的分析制度。成本核算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成本核算的对象、成本核算的方法和程序以及成本分析等。特别要提出的是成本分析是财务会计人员的一项重要职责,企业的经营者必须定期了解企业的资金状况和现金流量。企业财会人员也要定期向管理当局提供成本费用方面的各种报表,以利于经营者进行成本分析、成本控制和效益衡量。中小企业通过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的建立,确定财务会计分析的主要内容、财务会计分析的基本要求和组织程序、财务会计分析的方法和财务会计分析报告的编写要求等,使企业掌握各项财务计划和财务指标的完成情况,检查国家财经制度、法令的执行情况,有利于改善财务预测、财务计划工作,研究和掌握企业财务会计活动的规律性,不断改进财务会计工作。5、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工作的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应更好地认识到会计服务主体、核算范围,以及信息质量的新特点。会计工作要满足各类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宏观管理部门的需要,由于会计工作不仅影响到企业与国家的分配关系,亦影响到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因而企业应将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抵制和防范各种市场风险作为其基点,便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资金的运转情况、经济效益的提高情况及企业的发展前景。因而,企业应从保证国民经济高效运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角度,使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提高对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充分意识到会计这一基础工作的重要意义。同时以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为依据,健全中小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提高其会计工作水平。相关热词: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制

如何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目前,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的现象严重:(1)一些单位根本不设会计机构,而另一些单位虽然设有会计机构,但岗位责任不分,会计人员无证上岗现象严重,会计主管人员不具备专业技术资格等现象不胜枚举;(2)中小企业帐目混乱,会计数据失真现象普遍存在,财产帐实不符;(3)“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不能按照规定的摊销期限记人相应期间的成本费用,而出现了人为调节利润的做法;(4)对企业资产进行任意重估现象严重;(5)由于没有健全合理的财务会计制度,不能按规定定期结帐和处理日常事项,特别是“待处理财产损溢‘长时期挂帐,不能及时加以处理。x0dx0a1、建立健全内部稽核制度和内部牵制制度。内部稽核制度是会计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稽核工作的组织形式和具体分工;稽核工作的职责、权限;审核会计凭证和复核会计帐簿、会计报表等方法。稽核工作的主要职责是:(1)审核财务、成本、费用等计划指标是否齐全,编制依据是否可靠,有关计算是否衔接等;(2)审核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财务收支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规定,若发生问题要及时加以改正;(3)审核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的内容是否合法、真实、准确、完整,手续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定的要求;(4)审核各项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并与帐面记录进行核对,确定帐实是否相符,并查明帐实不符的原因。x0dx0a内部牵制制度规定了涉及企业款项和财物收付、结算及登记的任何一项工作,必须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分工处理,以起到一种相互制约的作用。例如: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帐目的登记工作,即“管帐不管钱,管钱不管帐”。通过内部稽核制度和牵制制度的建立,既能够保证各种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合法和完整,又能使各职能部门的经办人员之间形成一一种相互牵制的机制。x0dx0a2、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实施对会计的再监督。内部审计是实施再监督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健全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严肃财经纪律,查错防弊,改善经营管理,保证中小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在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时,要坚持内部审计机构与财务机构分别独立的原则,同时要保证内审人员独立于被审计部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会计的再监督作用。x0dx0a3、建立财务审批权限和签字组合制度。中小企业建立财务审批权限和签字组合制度的日的在于加强企业各项支出的管理,体现财务管理的严格控制和规范运作。在审批程序中规定财务上的每一笔支出应按规定的顺序进行审批;在签字组合中规范了每一笔支出的单据应根据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完成必要的签名,同时还应规定出纳只执行完成签字组合的业务,对于没有完成签字组合的业务支出,出纳员应拒绝执行。小企业通过建立财务审批权限私签字组合制度,对控制不合理支出的发生及保证支出的合法性能起到积极的作用。x0dx0a4、建立成本核算和财务会计的分析制度。成本核算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成本核算的对象、成本核算的方法和程序以及成本分析等。特别要提出的是成本分析是财务会计人员的一项重要职责,企业的经营者必须定期了解企业的资金状况和现金流量。企业财会人员也要定期向管理当局提供成本费用方面的各种报表,以利于经营者进行成本分析、成本控制和效益衡量。中小企业通过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的建立,确定财务会计分析的主要内容、财务会计分析的基本要求和组织程序、财务会计分析的方法和财务会计分析报告的编写要求等,使企业掌握各项财务计划和财务指标的完成情况,检查国家财经制度、法令的执行情况,有利于改善财务预测、财务计划工作,研究和掌握企业财务会计活动的规律性,不断改进财务会计工作。x0dx0a5、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工作的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应更好地认识到会计服务主体、核算范围,以及信息质量的新特点。会计工作要满足各类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宏观管理部门的需要,由于会计工作不仅影响到企业与国家的分配关系,亦影响到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因而企业应将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抵制和防范各种市场风险作为其基点,便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资金的运转情况、经济效益的提高情况及企业的发展前景。因而,企业应从保证国民经济高效运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角度,使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提高对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充分意识到会计这一基础工作的重要意义。同时以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为依据,健全中小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提高其会计工作水平。相关热词: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制

如何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目前,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的现象严重:(1)一些单位根本不设会计机构,而另一些单位虽然设有会计机构,但岗位责任不分,会计人员无证上岗现象严重,会计主管人员不具备专业技术资格等现象不胜枚举;(2)中小企业帐目混乱,会计数据失真现象普遍存在,财产帐实不符;(3)“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不能按照规定的摊销期限记人相应期间的成本费用,而出现了人为调节利润的做法;(4)对企业资产进行任意重估现象严重;(5)由于没有健全合理的财务会计制度,不能按规定定期结帐和处理日常事项,特别是“待处理财产损溢‘长时期挂帐,不能及时加以处理。x0dx0a1、建立健全内部稽核制度和内部牵制制度。内部稽核制度是会计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稽核工作的组织形式和具体分工;稽核工作的职责、权限;审核会计凭证和复核会计帐簿、会计报表等方法。稽核工作的主要职责是:(1)审核财务、成本、费用等计划指标是否齐全,编制依据是否可靠,有关计算是否衔接等;(2)审核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财务收支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规定,若发生问题要及时加以改正;(3)审核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的内容是否合法、真实、准确、完整,手续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定的要求;(4)审核各项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并与帐面记录进行核对,确定帐实是否相符,并查明帐实不符的原因。x0dx0a内部牵制制度规定了涉及企业款项和财物收付、结算及登记的任何一项工作,必须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分工处理,以起到一种相互制约的作用。例如: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帐目的登记工作,即“管帐不管钱,管钱不管帐”。通过内部稽核制度和牵制制度的建立,既能够保证各种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合法和完整,又能使各职能部门的经办人员之间形成一一种相互牵制的机制。x0dx0a2、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实施对会计的再监督。内部审计是实施再监督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健全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严肃财经纪律,查错防弊,改善经营管理,保证中小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在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时,要坚持内部审计机构与财务机构分别独立的原则,同时要保证内审人员独立于被审计部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会计的再监督作用。x0dx0a3、建立财务审批权限和签字组合制度。中小企业建立财务审批权限和签字组合制度的日的在于加强企业各项支出的管理,体现财务管理的严格控制和规范运作。在审批程序中规定财务上的每一笔支出应按规定的顺序进行审批;在签字组合中规范了每一笔支出的单据应根据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完成必要的签名,同时还应规定出纳只执行完成签字组合的业务,对于没有完成签字组合的业务支出,出纳员应拒绝执行。小企业通过建立财务审批权限私签字组合制度,对控制不合理支出的发生及保证支出的合法性能起到积极的作用。x0dx0a4、建立成本核算和财务会计的分析制度。成本核算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成本核算的对象、成本核算的方法和程序以及成本分析等。特别要提出的是成本分析是财务会计人员的一项重要职责,企业的经营者必须定期了解企业的资金状况和现金流量。企业财会人员也要定期向管理当局提供成本费用方面的各种报表,以利于经营者进行成本分析、成本控制和效益衡量。中小企业通过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的建立,确定财务会计分析的主要内容、财务会计分析的基本要求和组织程序、财务会计分析的方法和财务会计分析报告的编写要求等,使企业掌握各项财务计划和财务指标的完成情况,检查国家财经制度、法令的执行情况,有利于改善财务预测、财务计划工作,研究和掌握企业财务会计活动的规律性,不断改进财务会计工作。x0dx0a5、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工作的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应更好地认识到会计服务主体、核算范围,以及信息质量的新特点。会计工作要满足各类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宏观管理部门的需要,由于会计工作不仅影响到企业与国家的分配关系,亦影响到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因而企业应将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抵制和防范各种市场风险作为其基点,便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资金的运转情况、经济效益的提高情况及企业的发展前景。因而,企业应从保证国民经济高效运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角度,使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提高对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充分意识到会计这一基础工作的重要意义。同时以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为依据,健全中小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提高其会计工作水平。相关热词: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制

如何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针对党的建设目标任务、总体布局和具体工作思路作出一系列新的部署,为我们指明了当前党建工作的基本方向。国有企业基层党支部是党委工作的前沿阵地,是国民经济建设的“战斗堡垒”,关系企业安全稳定,协调发展,服务回馈社会的重要保障,加强支部建设,是基层党委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工作的抓手。因此,为基层党支部“把脉”,查找分析基层支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探索和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切实有效地解决基层党支部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采取有效手段,找到监督和展示支部工作整体水平的平台,督促其加强自身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自我管理,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最终促进国有企业在经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才能促进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企业基层党支部管理考核存在的不足  当前对企业基层党支部管理考核弱化的主要方面和成因,从总体上看,企业基层党支部在改革发展稳定和生产经营建设的各项任务中,较好地发挥了领头作用,但也存在着与新的形势任务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1、内外动力不足  (1)一些领导理念有偏差,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着重经营生产,轻支部工作的现象,把基层党支部放在从属的地位,忽视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领导。  (2)党支部书记队伍素质和能力有欠缺,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不强,做群众思想工作的能力不强,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不强。  (3)有的党支部学习活动流于形式,造成党员思想素质不够高,学习意识不强;有的党支部在引导党员上教条化,造成部分党员对共产党员到底应该是多干活,多拿钱还是应该讲奉献产生了质疑,工作不积极。  (4)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还不够,没有及时总结新经验推广新成果,营造重视党组织建设的良好氛围方面还有差距。因为上述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党支部作用的发挥。  2、基层党支部管理的几个问题点  (1)放松标准和要求。受制于企业中心工作任务和总体目标限制,为避免干扰中心任务和工作大局,企业基层党组织往往对所属支部建设的检查监督不能持续频繁开展,导致支部作用不明显,号召力不强,部分支部的工作停留在“嘴上、纸上、报告上”,往往思想政治建设已所有偏废,影响了在群众中的威信。  (2)监督检查手段不足。由于各支部所处的生产经营业务环节不一致,人员组成、工作标准也不尽相同,支部之间的可比性不确定,监督难度大,支部检查走过场,部分支部存在建设要求不高,定位不准,工作拖沓,认为支部工作没有严格尺度,没有刚性标准,没有参照物,今天做和明天做没有什么区别,多做点和少做点很难评判,借让路给行政工作的名义,放松自我要求。  (3)对创新能力要求不高,支部书记、支委班子的理论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学习动力,党员学习就“读读文件念念经”,支部创新能力差,习惯于过去长期形成的工作思路和方法,观念落后,办法陈旧,组织活动形式单一,工作效果不理想,难以适应企业的新形势新机制新要求。  (4)量化指标和考评体系建立不够。检查考评企业基层党支部工作好坏时,一般依据查阅资料台帐,这种形式通常不能过程跟踪,只能在半年度或年度结束时总结式评价,至于支部与支部之间的比较,更多地依据上级在检查考评时的主观判断,标准不够明确充分。  二、支部工作“同业对标”的构思  创新对基层组织建设的考核和管理,构建党支部“同业对标”的指标体系,明确对标周期,计分累积,做好过程控制。  1、党支部“同业对标”指标体系构建。以建设基层党支部“五个好”(班子好、队伍好、制度好、作风好、业绩好)为主线,在党支部工作规范化考核的基础上,侧重考评领导班子建设、组织建设、党风廉政、思想教育、企业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新闻宣传等工作,突出运用指标合理量化比对。如,将“班子好”指标量化为:班子健全,班子成员支委分工明确,班子团结协作,整体形象,“三重一大”民主决策执行,阶段性重点完成,规章制度工作标准执行,班子深入一线生产班组等一系列细化指标,确定对标分值,以扣分制计算该党支部的实际得分。  2、党支部“同业对标”的组织实施过程。党支部“同业对标”  工作组织的主体是上级党组织,对标实施的对象是基层党支部。上级党组织通过将“同业对标”指标体系量化的最终结果,即对标信息,每一周期(如季度末)在适当范围内予以发布,选定标杆支部,明确告知基层各党支部在各类指标中的得分情况和所处位次。该类指标信息用于指导该支部加强改善所指向的具体工作。  3、指标对照比较与工作改善。这项工作是党支部“同业对标”  的主要目的和利益获取阶段,是为了通过指标量化结果分析,评价基层党支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准确定位查找不足,指导支部进行自我完善和强制提高的过程。基层党支部应紧密围绕指标,开展自我剖析,由上级党组织督促改进提高,并通过下一阶段的指标变化,参考总结该支部前阶段整改提高工作的实际效果。  4、“同业对标”指标的差异排除。为了使同业对标指标更趋于合理,贴近工作实际,应考虑参与“同业对标”板块的差异性、阶段性,开展典型案例和板块综合分析,如根据企业各支部工作性质、人员构成的实际情况进行归类分解,将基层党支部划分到若干个板块,在每一组每项工作中都树立标杆,滚动编排,指出差距,分析不足。中国论文服务网创办伊始,致力于为各行各业职称评定客户提供企业管理论文下载、企业管理论文快速发表、职称论文发表快速写作论文写作指导等服务。  三、党支部“同业对标”的辅助手段思考  为了使党支部“同业对标”工作更臻于完善,准确把握支部工作的实际情况,需辅以自查自评、互检互评、组织考评等方式,不断查找缺失、摸排短板,推广支部特色和亮点,弥补存在的不足,促进支部自我完善,提高自身建设水平,从而进一步增强支部活力,培养学习力,激发创新能力,实现企业党支部建设工作管理考核工作新的突破。  此外,需要不断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进一步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日常党支部工作中,要把支部建设放在企业生产经营的重心上,以保证完成本单位中心任务作为党支部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加强自己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不断锻炼党员,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主要考虑把以下几方面作为“同业对标”权重的重点。  1、严把党员“入口关”。注重支部党员发展质量、优化结构的考核,促进支部通过多种途径,对党员纳新对象进行全方位培养和考察:一方面不断拓宽党员覆盖面,注重在企业生产一线特别是工人中发展党员;另一方面严格落实党员发展程序,进一步落实党员发展的关键环节,切实提高党员发展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2、党员学习教育。要加强党支部的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督促其制定切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学习制度,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通过学习不断提升支部党员自身素养。  3、考量党内活动载体。体系应突出企业特色,为党员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要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党员示范岗”、“党员活动日”等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拓展新形势下党建工作品牌特色。  4、考核加强组织生活工作质量。认真谋划同业对标的指标,考核基层组织生活提高实际工作质量,积极尝试创新,推广优秀的组织生活形式,以促进提高基层班子整体战斗力。  结语  党支部工作要从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为职工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基层党支部是党的建设的最基础的力量,只有建设好团结和谐、坚如堡垒的基层党支部、建设一支经得起考验、能打硬仗的党员队伍,就能促进和推动企业快速发展,深入调查研究,努力探索出一条新形势下适合企业党建工作的新路子,使企业的党建工作真真正正落到实处。

建立健全党支部工作“8+X”制度体系是什么意思

大体上分为5相基本制度:一、“三会一课”制度:每月1日过一次党的生活;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支委扩大会)和党小组会;每季度上一次党课。二、民主生活会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党员民主生活会,以交流思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增强党内的团结。三、联系群众制度:为密切党群关系,党支部要建立党员群众的制度,如召开群众座谈会;个别听取群众意见;党员分工联系群众等等。四、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民主评议党员是加强对党员经常性教育、管理和监督的一项基本制度,也是扶持和发扬党内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消除腐败分子和妥善处置不合格党员,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有效措施。民主评议党员,要严肃认真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分清是非,提高觉悟,增强党性。一般要经过学习、教育,自我批评,民主评议、组织考察,表彰和处理等阶段,每年终进行一次。五、请示汇报制度:党支部在职权范围内的问题要独立负责地解决,但遇重大问题或超过自己职权范围的问题,必须请示上级党组织。同时,党支部必须定期向上级党组织汇报工作,如遇特殊情况,应及时汇报。党员个人在工作学习中,如遇思想工作等矛盾,或发现工作中、同志间的矛盾、问题也应及时向党组织汇报,以便使组织上及时了解情况妥善解决矛盾和问题。

如何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的各项制度

第一,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离开了发展,一切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尤其是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西部地区,加快农村发展的要求更加紧迫、任务更加艰巨。加快农村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加强和改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其领导发展的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发展农村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火车头和排头兵。第二,选好配强支部一班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实践者。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而要使广大农民真正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当中来,就需要有一个团结务实、廉洁奉公、开拓创新的村级领导班子来带领。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最直接的组织者,农村基层干部是最基础的落实群体。因此,要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选准配强村级领导班子作为农村各项工作的龙头。通过强化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实践证明,建设一个好班子,特别是选好一个好书记,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关键。因此,要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把党性强、作风正、懂经济、会管理、能经营、受拥护的人选为党支部书记。按照“抓好一把手、带好一班人、建好一支队伍”的工作要求,把村党支部班子建设放在首位,切实加强教育、管理和培养,努力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使我们的每一个农村基层党员都能够成为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双带”能手,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村级党组织成为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坚强领导核心,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第三,在党员队伍建设上下功夫。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党的先进性就无从谈起。农村党员队伍是农村党建的基础,是党支部发挥核心作用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增强农村党员队伍活力,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实践“三个代表”和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可靠有力的保障。一是要不断壮大党员队伍。要把责任心强、有开拓奉献精神、有知识、有能力的农村青年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使之成为党外积极分子,对符合党员标准的适时吸收进党员队伍。要进一步改善党员队伍的年龄和文化结构,把那些年富力强、有一定经济头脑、具备一定科技文化知识、懂得经营管理的在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村办企业骨干、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充实到党员队伍及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中来,彻底改变党员队伍年龄偏大、素质偏低、作用偏弱、人数减少的状况,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巩固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和政权基础。二是要加强基层党员的学习和教育。在经济成份、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多样化的背景下,当前农村党员教育工作存在一些急需研究和加强的问题。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紧密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学习教育活动,加强基层党员的学习、培训、教育,强化对广大农村党员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邓小平理论、党的基本知识、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农村实用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广大农村党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提高广大农村党员的综合素质和致富本领,进一步增强农村党员的先进性。三是要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随着农村社会的不断转型和农民队伍的深刻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准确把握农民群众阶层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精神需求复杂化的新特点,摸清社会舆论和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站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角度,深入了解农民群众的困难和困惑,认真分析和研究,在解决农村群众实际生产生活困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经济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中,帮助他们转变观念,化解矛盾,理解和支持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四是健全各项制度,加强对党员的监督和管理。实际工作中,一些党员干部工作热情很高,但是由于工作经验不足,对政策法规不熟悉,容易出现盲目蛮干,甚至与党的路线方针背道而驰的现象。因此,必须加强对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约束和监督力度,规范监督机制,推进民主监督,全面推行村级政务公开,将干部的一言一行置于全体群众监督之下。要探索针对目前农村工作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建立健全层次清晰、责任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和约束力较强的监督运行机制和措施,以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贯彻执行。要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对党员不履行党章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不能发挥模范作用的,要经过党员民主评议,该劝退的劝退,该除名的除名。对于违法乱纪的腐败分子,必须坚决清除出党,确保党员队伍的纯洁和活力。第四,努力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要求。作为农村各项事业领导核心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站在历史的高度,围绕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新审视自身的方位,进一步明确职责和使命,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领导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能力,切实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历史性任务,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严峻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充分认识现实存在的问题,努力在更高层面上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一是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职责职能。农村基层党组织处于农村工作的最前沿,担负着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实现党在农村奋斗目标的重要职责,是党做好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内容上看,涉及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而且与以往党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又拓展了更新的领域、丰富了更多的内涵;从进程上看,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一项伟大工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重心。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针对新农村建设总的要求,把其作为新时期党在农村工作的总抓手,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实践中,当好组织者,做好推动者,成为实践者。二是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转变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方式、提高领导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它全面综合地反映着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实施如此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中央和国家的政策、项目、资金来扶持,需要千千万万农民群众去奋斗,更需要农村基层各级党组织的精心组织和有效服务,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适应农村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变革的要求,适应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协调发展的要求,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性、动态性和层次性的特点,努力改进领导方式,不断增强组织、协调、服务、带动功能,进一步提高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能力,切实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先锋队和领路人。三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舞台上有所作为。农村经济没有大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没有大的提高,农村面貌没有大的改变,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就会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一纸空谈。农村各级基层党组织必须紧紧把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些目标要求,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努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目标要求,集中全部智慧和力量,在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大显身手、大展宏图。

如何建立健全问责机制,推动“两个责任”落实

健全问责制度就是说企业在这方面还没有一个制度,需要建立起来,或者有了但是内容欠缺需要补充.规范问责制度就是要求企业不要将制度停留在文字上,要认真的按制度执行,要有人抓有人管.

如何建立健全绩效反馈机制

近年来,洛阳市以建立健全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为切入点,认真落实《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在干部队伍中树立了正确的用人导向,极大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一、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推进考核内容科学化绩效考核是为保障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性政府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中长期奋斗目标、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和阶段性中心工作、重要工作任务所进行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考核奖惩等措施和方法。为明确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市委研究制定了《洛阳市县(市)区绩效考核办法(试行)》和《洛阳市市直部门绩效考核办法(试行)》,绩效考核主要包括目标、业绩、过错三方面内容。目标,是考核的基本内容,包括各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职责性目标、任期目标、年度责任目标、年度安排的阶段性中心工作和重要工作任务等四个方面。其中,职责性目标是指方案中所确定的必须完成的目标任务;任期目标是各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在任期内向组织承诺完成的责任目标;年度责任目标是指市委、市政府年初与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签订的责任目标和追加目标;阶段性中心工作和重要工作任务是指年内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要求落实的,由市委督察室、市政府督察室负责确定。各县(市)区年度责任目标包括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投资和消费拉动,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教育、科技进步、人才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和社会稳定等目标,市直各部门年度责任目标包括确保完成的责任目标,争取完成的工作目标,承诺为基层、为企业、为群众办的实事,服务中心工作,制度建设,机关党建工作目标等。业绩,是在完成目标任务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所创造的优异工作成绩和突出贡献,分为重大业绩和重要业绩。重大业绩是指年内工作成绩特别突出,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业绩,取得重大荣誉的业绩;重要业绩是指年内工作成绩突出,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业绩。过错,是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因失职失信失误,影响机关工作秩序、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机关形象,且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其中重大过错实行一票否决,较大过错实行多项联合否决。目标、业绩、过错三方面内容各有具体的、细化的内容,以及核查认定部门。二、创新绩效考核方式方法,推进考核办法民主化一是整合考核力量。为加强绩效考核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绩效考核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市委组织部后备干部管理部门、市纪检监察部门,市委督察室、市政府督察室和市政府目标办、市人事局公务员管理部门组成,以合署办公的形式,具体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实施。市直34个部门作为绩效核查认定部门,做好相关绩效考核工作的日常监管、情况反馈及年终考评认定工作。二是落实考核责任。为力求考核结果的准确性,明确界定了责任范围,由承担提供考核数据、考核认定任务的职能部门,加强对业务范围内相关数据的监控,确保数据准确可靠;实行责任追究,对因主观原因造成考核结果失真、失准的,要追究主要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建立配套机制,不断加强对实绩考核工作的业务培训,提高考核人员的素质和考核工作质量。三是完善考核程序。考核程序主要采取各责任单位自查申报,各专项核查认定部门进行核查认定、分析论证和综合评定,并确定档次,市委审核,公布考核结果等步骤进行。对申报先进单位的被考核单位,实行量化考核。每个单位的最终得分为目标得分、业绩加分、过错扣分的总和,按照量化考核的绩效分多少进行排序,确定为先进单位、达标单位、未达标单位和否决单位。三、完善绩效考核日常制度,推进考核工作制度化健全考核工作程序和日常考核制度。在干部任职考核时,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标准、范围、程序进行考核,不偷工减料,或任意减少中间环节。同时根据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健全干部日常考核工作制度,保证考察工作严格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建立干部考核责任制。组织部门在明确干部绩效考核责、权、利的同时,拟订绩效考核程序、要求、纪律,并结合工作实际,建立了《干部绩效考核登记表》,对考核对象、考核方式、考核日期和考核组组成人员及考核组的结论性意见等情况进行填表登记,在每个环节、每个步骤明确专人负责,严格落实“谁考核谁负责”的责任机制。凡在干部考核中违反《干部任用条例》规定,泄露考核情况,隐瞒或歪曲事实真相,造成绩效考核失真的,根据实际情况,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坚持绩效考核沟通联系及公示制度。考核过程中,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考核前进行考核公示,公布考核人和监督电话,接受群众监督;考核中尽量扩大座谈范围,扩大考核内容,不仅考核八小时以内,也要考核生活圈和社交圈,力求全面掌握情况;考核后,公示考核结果,接受群众检验。坚持组织考核与业务主管部门考核相结合,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评价作为领导干部绩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把领导干部届中审计、离任审计的结果作为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并注意听取人大、政府、政协有关领导的意见。同时注意考察结果的资源共享,可把考察结果通报给其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人大等相关部门,提高考核结果的运用效益。建立考核监督制度。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通过聘请绩效考核工作监督员,开通监督举报电话和信箱等多方位的监督,促使考核工作人员以及相关职能部门严格遵守纪律,坚持考核程序,自觉做到公道正派,确保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四、科学运用绩效考核结果,加强领导干部的管理与干部奖惩挂钩。被确定为先进单位的,年度考核优秀比例可确定为18%,工作性津贴按标准足额发放,按规定发放年终一次性奖金;一次性奖励工作经费20万元,对其党政主要领导给予嘉奖。连续两年被确定为先进单位的记三等功一次,连续3年或累计5年确定为先进单位的记二等功一次。被确定为否决单位的,年度考核优秀比例下降为10%,工作性津贴下降一档发放,扣发年终一次性奖金。并视过错的性质和程度,分别给予主要领导诫勉谈话、通报批评、调整工作岗位、责令辞职、免职、党纪政纪处分等惩戒。与干部使用结合。在今年县乡人大换届考察中,我们运用绩效考核办法,对科学评价业绩、提高选拔干部准确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制定了《县(市)区行政正职后备干部选拔条件》、《市直单位(部门)正职后备干部选拔条件》,量化了近期可使用正职后备干部的基本条件、优先条件、破格条件和否决条件,根据干部的这些条件综合比较,突出政绩和群众公认,选拔出了2名县(市)区行政正职、2名市直部门正职。通过量化管理,让在经济一线和急难险重工作中业绩突出的干部得到了重用,树立了正确的用人导向,真正发挥了绩效考核的导向作用。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工作原则是什么?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制定本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工作目标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颁布以来,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认真抓好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任务的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形势仍然严峻,任务仍然艰巨。全党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坚定不移地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贯彻维护党章,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密结合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根据新的时代条件和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改革创新精神整体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各项工作,为实现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提供有力保证。  (二)基本要求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适应,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把反腐倡廉建设贯穿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各个方面,既发挥服务和促进作用,又推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逐步完善。  ——坚持改革创新、开拓进取。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思想作风和工作方法,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和改进惩治和预防腐败各项工作,总结新经验、研究新情况,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破解工作难题,使反腐倡廉建设更加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更加富有实际成效。  ——坚持惩防并举、重在建设。以建设性的思路、举措和方法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使惩治与预防、教育与监督、深化体制改革与完善法律制度有机结合,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做到惩治和预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形成有利于反腐倡廉建设的思想观念、文化氛围、体制条件、法制保证。  ——坚持统筹推进、综合治理。把改革的推动力、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制衡力、惩治的威慑力结合起来,把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阶段性任务与战略性目标结合起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增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  ——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紧紧抓住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以领导干部为重点,以规范和制约权力为核心,紧密结合实际,区分不同情况,加强政策指导,探索有效途径,不断取得新进展。  (三)工作目标  经过今后5年的扎实工作,建成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反腐倡廉法规制度比较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基本形成,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党风政风明显改进,腐败现象进一步得到遏制,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有新的提高。  二、推进反腐倡廉教育  (一)加强领导干部党风廉政教育  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教育。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贯彻,教育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认真学习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反腐倡廉重要思想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反腐倡廉的重要论述,认真学习党章等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加强党性修养和从政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和纪律意识,打牢廉洁从政的思想政治基础。制定《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反腐倡廉教育的意见》。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定期安排反腐倡廉理论学习。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带头讲廉政党课。把反腐倡廉教育列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及其他干部培训机构教学计划,定期举办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教育专题培训班。在领导干部任职培训、干部在职岗位培训中开设廉政教育课程。  加强党的作风和纪律教育。中央纪委会同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等部门组织开展党风党纪专题教育,教育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切实改进领导干部和党政机关作风,着力解决一些领导干部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强公仆意识,密切联系群众,做到为民、务实、清廉。继承党的光荣传统,牢记“两个务必”,弘扬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讲实话、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改进会风和文风。切实改进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作风,纠正一些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在国内外公务活动中奢侈浪费、违规公款消费、重大问题个人说了算以及对职工困难漠不关心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形成依法经营、廉洁从业、民主管理的风尚。切实改进高等学校领导人员作风,提高民主决策和校务公开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切实改进农村基层、街道社区干部作风,认真解决少数基层站所存在的干部吃拿卡要、刁难群众和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做到廉洁奉公、勤政为民。  (二)加强面向全党全社会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  把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纳入全党宣传教育总体部署,融入在全党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中。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宣传思想、文化教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部门要对反腐倡廉宣传教育作出年度工作安排。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格局。  落实《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建设一批反腐倡廉教育基地,丰富“三会一课”内容,创新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和主题教育形式,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加大反腐倡廉宣传力度。深入宣传党的反腐倡廉理论、方针政策、基本经验和工作成果,宣传勤廉兼优的先进典型。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和重点新闻网站、政府网站继续办好反腐倡廉专栏、专题节目。完善反腐倡廉新闻发布制度。做好反腐倡廉对外宣传工作。严格执行反腐倡廉新闻宣传纪律。加强反腐倡廉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开展反腐倡廉网上宣传和热点问题引导。积极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  (三)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按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制定《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结合企业文化建设,深入开展依法经营、廉洁从业教育。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结合农村传统文化活动,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按照《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深入开展廉洁教育,丰富青少年思想道德实践活动。在家庭和社区中倡导清廉家风和文明风尚。引导社会组织及其从业人员增强依法执业、公正廉洁意识。发扬革命传统,挖掘中华优秀文化的丰厚资源,实施“廉政文化精品工程”。推动廉政文化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创新,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  三、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  (一)完善党内民主和党内监督制度  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制度。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修订《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制定《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  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制定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的具体实施办法,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制定《关于在党的地方和基层组织中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健全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映、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修订《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  健全党内监督制度。建立健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在试点基础上,研究制定《地方党委委员、纪委委员提出罢免或撤换要求处理办法(试行)》。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试行)》。  (二)完善违纪行为惩处制度  制定《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的配套规定。健全对党的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民主党派机关公务员的纪律处分规定,制定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人员的纪律处分规定。制定在查处违纪案件中规范和加强组织处理工作的意见。  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控告申诉工作条例》。制定纪检监察机关依纪依法办案、规范办案工作的若干意见。制定国(境)外中资企业及其工作人员违纪违法案件调查处理办法。进一步规范纪检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相互移送案件工作。  (三)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具体制度  修订《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制定《国有企业纪律检查工作条例》和关于实行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  (四)加强反腐倡廉国家立法工作  建立健全防治腐败法律法规,提高反腐倡廉法制化水平。在国家立法中,充分体现反腐倡廉基本要求。适时将经过实践检验的反腐倡廉具体制度和有效做法上升为国家法律法规。在今后5年内有计划、分步骤地制定或修订一批法律、法规和条例。  四、强化监督制约  (一)加强对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  加强对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情况的监督。加大执行政治纪律力度,维护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维护中央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始终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确保党的十七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全面贯彻落实。  加强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监督。围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政策和措施进行监督检查,防止和纠正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行为。  加强对执行民主集中制情况的监督。认真开展对涉及全局性问题、重要干部推荐任免和奖惩等方面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党委全委会和常委会议事规则、决策程序的严格执行,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  加强对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情况的监督。重点治理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收送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收受干股,违反规定插手市场交易活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获取内幕信息进行股票交易,以及在住房上以权谋私等问题。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配偶、子女个人从业的有关规定。  加强上级党委和纪委对下级党委及其成员的监督,健全上级党委对下级党委常委的经常性考察和定期考核机制。加强常委会内部监督,主要负责人要自觉接受常委会成员的监督。加强同级纪委对常委会成员的监督。充分发挥党代表大会代表的作用,探索建立同级党代表大会代表、全委会对常委会工作进行评议监督制度。  加强巡视工作。制定《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继续加强对省(区、市)的巡视。加强对金融机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高等学校和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巡视。继续开展对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巡视试点。各省(区、市)党委要认真开展对市(地、州、盟)的巡视,并延伸到县(市、区、旗),逐步开展对所属国有企业、高等学校和直属机关的巡视。中央和国家机关可结合实际开展对直属单位、派出(驻)机构的巡视。  加强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制定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工作有关规定,完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对驻在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监督,协助驻在部门党组和行政领导班子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组织协调反腐倡廉工作。  (二)加强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权力行使的监督  加强对干部人事权行使的监督。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办法(试行)》。坚持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前征求同级纪委意见的制度,坚持和完善强化预防、及时发现、严肃纠正的干部监督工作机制。发挥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作用。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的监督,有效防范考察失真和干部“带病提拔”。严肃查处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坚决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加强对司法权行使的监督。完善纪委和党委政法委、组织部等部门在对司法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监督工作中的协作配合机制。重视人大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加强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强化公安、检察、审判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和互相制约。强化司法机关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坚决防止和纠正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的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对行政审批权和行政执法权行使的监督。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推行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实行接办分离和程序公开,保证行政权力依法、公正、透明运行。  加强对财政资金和金融的监管。开展对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政府非税收入和“收支两条线”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继续对“小金库”进行专项清理。强化对国有金融企业产权和上市金融企业股权交易的监督,规范上市金融企业股权激励制度。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健全金融企业内控机制,提升监事会和内审、稽核、合规、监察等监督机构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加强案件防控工作。  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政府职能部门和外派监事会的作用,加强对企业国有产权和上市公司国有股权交易、重大投资决策等事项的监管。加强对企业重组、改制、破产和国有资本运营各个环节的监管。加大对国(境)外国有资产监管力度。开展对国有企业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及重要人事任免等实行集体决策情况的监督检查。  (三)发挥各监督主体的作用  加强和改进党内监督。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切实改进民主生活会的方式方法,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原则性,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加强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相互监督。坚持领导干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会制度,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执行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实施地方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党内询问和质询办法,落实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和函询制度。推进党务公开,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落实党员在党内监督中的责任和权利,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切实保障党员批评、建议、检举等权利。建立健全党的纪检机关与组织部门有关情况通报制度。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自觉接受党组织、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支持和保证人大监督。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通过听取和审议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决算,听取和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组织执法检查,进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等方式,加强人大对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监督。重视本级人大常委会统一安排的人大代表视察工作,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  支持和保证政府专门机关监督。充分发挥行政监察职能作用,积极开展执法监察、廉政监察和效能监察。加强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严肃查处违反政纪的案件。加强行政服务中心的建设和管理。落实地(厅)级及以下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试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重点专项资金和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计。依法公告审计结果,促进审计结果落实。支持公安、财政、土地、建设、环保等职能部门依法开展监督。  支持和保证司法监督。支持人民法院依法受理、审理和执行行政诉讼案件,监督和维护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支持人民检察院依法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强化对刑事诉讼、民事审判活动和行政诉讼的法律监督。  支持和保证政协民主监督。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支持政协运用会议、专题调研、委员视察、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对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和廉政情况等进行监督。各级党委、政府要发挥政协、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作用,认真听取他们的批评和建议,定期通报情况,自觉接受监督。认真办理政协委员的提案和建议。

《建立健全惩防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是什么时候颁布的?

  2008年06月23日颁布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制定本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工作目标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颁布以来,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认真抓好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任务的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形势仍然严峻,任务仍然艰巨。全党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坚定不移地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贯彻维护党章,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密结合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根据新的时代条件和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改革创新精神整体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各项工作,为实现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提供有力保证。  (二)基本要求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适应,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把反腐倡廉建设贯穿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各个方面,既发挥服务和促进作用,又推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逐步完善。  ——坚持改革创新、开拓进取。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思想作风和工作方法,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和改进惩治和预防腐败各项工作,总结新经验、研究新情况,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破解工作难题,使反腐倡廉建设更加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更加富有实际成效。  ——坚持惩防并举、重在建设。以建设性的思路、举措和方法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使惩治与预防、教育与监督、深化体制改革与完善法律制度有机结合,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做到惩治和预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形成有利于反腐倡廉建设的思想观念、文化氛围、体制条件、法制保证。  ——坚持统筹推进、综合治理。把改革的推动力、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制衡力、惩治的威慑力结合起来,把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阶段性任务与战略性目标结合起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增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  ——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紧紧抓住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以领导干部为重点,以规范和制约权力为核心,紧密结合实际,区分不同情况,加强政策指导,探索有效途径,不断取得新进展。  (三)工作目标  经过今后5年的扎实工作,建成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反腐倡廉法规制度比较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基本形成,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党风政风明显改进,腐败现象进一步得到遏制,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有新的提高。  二、推进反腐倡廉教育  (一)加强领导干部党风廉政教育  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教育。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贯彻,教育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认真学习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反腐倡廉重要思想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反腐倡廉的重要论述,认真学习党章等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加强党性修养和从政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和纪律意识,打牢廉洁从政的思想政治基础。制定《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反腐倡廉教育的意见》。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定期安排反腐倡廉理论学习。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带头讲廉政党课。把反腐倡廉教育列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及其他干部培训机构教学计划,定期举办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教育专题培训班。在领导干部任职培训、干部在职岗位培训中开设廉政教育课程。  加强党的作风和纪律教育。中央纪委会同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等部门组织开展党风党纪专题教育,教育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切实改进领导干部和党政机关作风,着力解决一些领导干部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强公仆意识,密切联系群众,做到为民、务实、清廉。继承党的光荣传统,牢记“两个务必”,弘扬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讲实话、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改进会风和文风。切实改进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作风,纠正一些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在国内外公务活动中奢侈浪费、违规公款消费、重大问题个人说了算以及对职工困难漠不关心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形成依法经营、廉洁从业、民主管理的风尚。切实改进高等学校领导人员作风,提高民主决策和校务公开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切实改进农村基层、街道社区干部作风,认真解决少数基层站所存在的干部吃拿卡要、刁难群众和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做到廉洁奉公、勤政为民。  (二)加强面向全党全社会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  把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纳入全党宣传教育总体部署,融入在全党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中。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宣传思想、文化教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部门要对反腐倡廉宣传教育作出年度工作安排。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格局。  落实《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建设一批反腐倡廉教育基地,丰富“三会一课”内容,创新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和主题教育形式,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加大反腐倡廉宣传力度。深入宣传党的反腐倡廉理论、方针政策、基本经验和工作成果,宣传勤廉兼优的先进典型。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和重点新闻网站、政府网站继续办好反腐倡廉专栏、专题节目。完善反腐倡廉新闻发布制度。做好反腐倡廉对外宣传工作。严格执行反腐倡廉新闻宣传纪律。加强反腐倡廉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开展反腐倡廉网上宣传和热点问题引导。积极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  (三)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按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制定《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结合企业文化建设,深入开展依法经营、廉洁从业教育。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结合农村传统文化活动,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按照《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深入开展廉洁教育,丰富青少年思想道德实践活动。在家庭和社区中倡导清廉家风和文明风尚。引导社会组织及其从业人员增强依法执业、公正廉洁意识。发扬革命传统,挖掘中华优秀文化的丰厚资源,实施“廉政文化精品工程”。推动廉政文化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创新,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  三、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  (一)完善党内民主和党内监督制度  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制度。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修订《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制定《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  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制定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的具体实施办法,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制定《关于在党的地方和基层组织中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健全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映、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修订《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  健全党内监督制度。建立健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在试点基础上,研究制定《地方党委委员、纪委委员提出罢免或撤换要求处理办法(试行)》。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试行)》。  (二)完善违纪行为惩处制度  制定《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的配套规定。健全对党的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民主党派机关公务员的纪律处分规定,制定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人员的纪律处分规定。制定在查处违纪案件中规范和加强组织处理工作的意见。  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控告申诉工作条例》。制定纪检监察机关依纪依法办案、规范办案工作的若干意见。制定国(境)外中资企业及其工作人员违纪违法案件调查处理办法。进一步规范纪检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相互移送案件工作。  (三)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具体制度  修订《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制定《国有企业纪律检查工作条例》和关于实行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  (四)加强反腐倡廉国家立法工作  建立健全防治腐败法律法规,提高反腐倡廉法制化水平。在国家立法中,充分体现反腐倡廉基本要求。适时将经过实践检验的反腐倡廉具体制度和有效做法上升为国家法律法规。在今后5年内有计划、分步骤地制定或修订一批法律、法规和条例。  四、强化监督制约  (一)加强对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  加强对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情况的监督。加大执行政治纪律力度,维护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维护中央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始终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确保党的十七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全面贯彻落实。  加强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监督。围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政策和措施进行监督检查,防止和纠正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行为。  加强对执行民主集中制情况的监督。认真开展对涉及全局性问题、重要干部推荐任免和奖惩等方面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党委全委会和常委会议事规则、决策程序的严格执行,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  加强对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情况的监督。重点治理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收送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收受干股,违反规定插手市场交易活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获取内幕信息进行股票交易,以及在住房上以权谋私等问题。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配偶、子女个人从业的有关规定。  加强上级党委和纪委对下级党委及其成员的监督,健全上级党委对下级党委常委的经常性考察和定期考核机制。加强常委会内部监督,主要负责人要自觉接受常委会成员的监督。加强同级纪委对常委会成员的监督。充分发挥党代表大会代表的作用,探索建立同级党代表大会代表、全委会对常委会工作进行评议监督制度。  加强巡视工作。制定《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继续加强对省(区、市)的巡视。加强对金融机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高等学校和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巡视。继续开展对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巡视试点。各省(区、市)党委要认真开展对市(地、州、盟)的巡视,并延伸到县(市、区、旗),逐步开展对所属国有企业、高等学校和直属机关的巡视。中央和国家机关可结合实际开展对直属单位、派出(驻)机构的巡视。  加强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制定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工作有关规定,完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对驻在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监督,协助驻在部门党组和行政领导班子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组织协调反腐倡廉工作。  (二)加强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权力行使的监督  加强对干部人事权行使的监督。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办法(试行)》。坚持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前征求同级纪委意见的制度,坚持和完善强化预防、及时发现、严肃纠正的干部监督工作机制。发挥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作用。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的监督,有效防范考察失真和干部“带病提拔”。严肃查处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坚决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加强对司法权行使的监督。完善纪委和党委政法委、组织部等部门在对司法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监督工作中的协作配合机制。重视人大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加强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强化公安、检察、审判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和互相制约。强化司法机关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坚决防止和纠正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的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对行政审批权和行政执法权行使的监督。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推行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实行接办分离和程序公开,保证行政权力依法、公正、透明运行。  加强对财政资金和金融的监管。开展对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政府非税收入和“收支两条线”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继续对“小金库”进行专项清理。强化对国有金融企业产权和上市金融企业股权交易的监督,规范上市金融企业股权激励制度。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健全金融企业内控机制,提升监事会和内审、稽核、合规、监察等监督机构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加强案件防控工作。  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政府职能部门和外派监事会的作用,加强对企业国有产权和上市公司国有股权交易、重大投资决策等事项的监管。加强对企业重组、改制、破产和国有资本运营各个环节的监管。加大对国(境)外国有资产监管力度。开展对国有企业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及重要人事任免等实行集体决策情况的监督检查。  (三)发挥各监督主体的作用  加强和改进党内监督。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切实改进民主生活会的方式方法,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原则性,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加强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相互监督。坚持领导干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会制度,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执行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实施地方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党内询问和质询办法,落实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和函询制度。推进党务公开,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落实党员在党内监督中的责任和权利,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切实保障党员批评、建议、检举等权利。建立健全党的纪检机关与组织部门有关情况通报制度。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自觉接受党组织、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支持和保证人大监督。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通过听取和审议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决算,听取和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组织执法检查,进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等方式,加强人大对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监督。重视本级人大常委会统一安排的人大代表视察工作,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  支持和保证政府专门机关监督。充分发挥行政监察职能作用,积极开展执法监察、廉政监察和效能监察。加强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严肃查处违反政纪的案件。加强行政服务中心的建设和管理。落实地(厅)级及以下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试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重点专项资金和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计。依法公告审计结果,促进审计结果落实。支持公安、财政、土地、建设、环保等职能部门依法开展监督。  支持和保证司法监督。支持人民法院依法受理、审理和执行行政诉讼案件,监督和维护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支持人民检察院依法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强化对刑事诉讼、民事审判活动和行政诉讼的法律监督。  支持和保证政协民主监督。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支持政协运用会议、专题调研、委员视察、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对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和廉政情况等进行监督。各级党委、政府要发挥政协、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作用,认真听取他们的批评和建议,定期通报情况,自觉接受监督。认真办理政协委员的提案和建议。  支持和保证群众监督。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推进政府上网工程,深化政务公开,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制度,推行社会听证、专家咨询等制度,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推进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监督作用。落实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健全信访举报工作机制,畅通信访渠道。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意见》,重视和支持新闻媒体正确开展舆论监督。各级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舆论监督,增强接受舆论监督的自觉性,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推动和改进工作。新闻媒体要坚持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和建设性监督,遵守职业道德,把握正确导向,注重社会效果。  发挥国家预防腐败机构的职能作用。加强对预防腐败工作的组织协调、综合规划和政策制定,对预防腐败的重要改革措施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建立预防腐败信息共享机制和腐败风险预警机制。总结预防腐败工作的有效做法,提高预防腐败工作水平。  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切实把防治腐败的要求落实到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各个环节,最大程度地减少权力“寻租”的机会。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怎样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这是个通用版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厂长(经理)安全生产职责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必须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其主要职责为:一、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方针、政策以及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组织制定并完善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二、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会议,分析安全生产形势和存在问题,研究和部署安全生产工作。三、认真坚持“五同时”原则,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工作时,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生产工作。四、认真执行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五、组织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按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技术措施经费,确保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六、督促检查安全生产工作,对发现的事故隐患应及时组织力量进行整改,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七、组织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器材和人员,并定期组织开展演练活动。八、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组织事故抢险救援,配合上级部门开展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并组织对所发生事故进行调查、分析、统计、登记和报告,事故处理要坚持“四不放过”原则。九、向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等报告生产安全事故情况,接受工会、股东、从业人员对安全生产事故工作的监督管理。十、组织开展对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活动,确保从业人员持证上岗作业。副厂长(副经理)安全生产职责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负责人应协助主要负责人做好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支持安全科(室)开展工作。其主要职责为:一、落实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奖惩制度。二、经常组织安全科(室)等有关职能部门或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对重大事故隐患,应向主要负责人报告,并制定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三、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例会,布置安全生产工作任务,并对例会讨论决定的事项负责组织贯彻落实。四、主持制定安全生产培训工作计划,并组织从业人员开展安全培训。五、协助主要负责人编制、审查年度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并做好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实施工作。六、协助主要负责人做好“五同时” 制度审查和执行工作。七、对在用的设备、工艺流程和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状况定期组织检查和检测检验,保证设施设备完好性,工艺流程的安全性和职业卫生状况符合有关规定和标准。八、对重大危险源进行登记建档监控,组织排除或治理安全生产隐患。九、及时修订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组织开展演练活动。十、接到伤亡事故(中毒事故)报告时,应立即赶到现场,组织抢救,保护现场,并向主要负责人报告。安全科(室)负责人安全生产职责一、负责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贯彻执行国家及有关部门制定的方针、政策、法规,以及本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规程。二、组织制定、修订本单位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规程,并监督执行情况。三、组织参加本单位安全大检查,监督不安全因素整改措施落实和按期完成。四、组织安全技术教育,按要求进行安全技术考核和新工人进厂的安全教育。五、 参加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分析处理工作,负责事故统计上报工作,参加工伤事故的鉴定工作。六、确保消防设施完好备用,定期进行演习,督促火灾隐患的整改。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安全生产职责总工程师对企业生产中的安全技术问题全面负责,副总工程师对分管业务范围内的安全技术问题负责,其职责是:一、组织开展技术研究工作,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安全防护装置,组织研究落实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方案。二、在组织新厂、新装置以及技术改造项目的设计、施工和投产时,做到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三、审查企业安全技术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项目,保证技术上切实可行。四、负责组织制订生产岗位尘毒等有害物质的治理方案、规划,使之达到国家标准。五、参加事故的调查处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重复发生。车间主任、副主任安全生产职责车间主任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副主任对分管业务的安全工作负责,其职责是:一、保证国家安全生产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在本车间贯彻执行,把安全生产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做到“五同时”;二、组织制订并实施车间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计划。三、组织对新工人(包括实习、代培人员)进行车间安全教育和班组安全教育,对职工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思想、安全知识和安全技术教育;开展岗位技术练兵,并定期组织安全技术考核;组织并参加每周一次的班组安全活动日,及时处理工人提出的意见。四、组织全车间安全检查,落实隐患整改,保证生产设备、安全装备、消防设施、防护器材和急救器具等处于完好状态,并教育职工加强维护,正确使用。五、及时报告本车间发生的事故,注意保护现场。六、建立本车间安全管理网络,配备合格的安全技术人员,充分发挥车间和班组安全人员的作用。班组长(工段长)的安全生产职责一、认真执行本单位有关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合理安排班组人员工作,对本班组人员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安全和健康负责。二、坚持班前安全活动,经常组织本班组人员学习工种安全操作规程,监督班组人员正确使用个人劳动保护用品,不断提高自保能力。三、认真落实安全技术交底,做好班前讲话,不违章指挥,不冒险蛮干。四、做好对本班组作业现场安全生产状况的巡回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报告有关部门或领导。五、认真做好本班组新进场人员的进场教育和岗位教育工作。六、发生因工伤亡及未遂事故后,要保护好现场,并立即上报有关部门或领导。车间安全人员安全生产职责一、车间安全人员在车间主任的领导下,负责车间的安全生产工作,协助车间主任贯彻上级安全生产的指示和规定,并检查督促执行。二、负责或参与制订车间有关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检查执行情况。三、负责编制车间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和隐患整改方案,并负责及时上报和检查落实。四、做好职工的安全思想、安全技术教育与考核工作,负责新入厂人员的二级安全教育,督促检查班组、岗位三级安全教育。五、参加车间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设计审查、竣工验收和设备改造、工艺条件变动方案的审查,使之符合安全技术要求,落实装置检修停工、开工的安全措施。六、负责车间安全设备、灭火器材、防护器材和急救器具的管理,掌握车问尘毒情况,提出改进建议。七、每天要深入检查,及时发现隐患,制止违章作业。工人安全生产职责一、认真学习和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不违反劳动纪律,不违章作业,对本岗位的安全生产负直接责任。二、精心操作,严格执行工艺纪律,做好各项记录,交接班必须交接安全情况。三、正确分析、判断和处理各种事故隐患,把事故消灭在萌牙状态。发生事故后,要正确处理,及时、如实地向上级报告,并保护现场,作好详细记录。四、按时认真进行巡回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和报告。五、正确操作,精心维护设备,保持作业环境整洁,搞好文明生产。六、上岗必须按规定着装,妥善保管和正确使用各种防护器具和灭火器材。七、积极参加各种安全活动。八、有权拒绝违章作业的指令,对他人违章作业加以劝阻和制止。厂(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安全生产职责厂(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的任务是:研究、统筹、协调、指导厂(公司)的重大安全生产问题,组织重要安全生产活动,其主要职责是:一、负责厂(公司)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管理标准及安全生产政策的拟订工作。二、综合管理厂(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分析和预测厂(公司)安全生产形势,拟订公司安全生产规划,指导、协调和监督厂(公司)所属各单位做好安全生产管理。三、负责厂(公司)安全生产信息的发布,对厂(公司)管理范围内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实施监督,组织、协调厂(公司)管理范围内安全事故的调查与处理。四、组织厂(公司)安全生产方面的宣传教育和厂(公司)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考核工作,组织指导并监督特种作业人员的考核和项目经理的安全资格审核等工作。五、监督检查各单位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及有关设备、材料和劳动防护用品的安全管理情况。六、监督检查各单位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和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监督检查各单位对重大危险源、重要环境因素的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工作。七、拟订厂(公司)安全生产科研规划,组织指导厂(公司)及所属各单位安全生产重大科学研究和技术示范工作;八、负责对厂(公司)重要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研究,审定并最终做出安全生产方面的重要奖罚。安全科(室)安全生产职责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及上级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令、法规、指示,在厂长(经理)和安全生产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二、负责对职工进行安全思想和安全技术知识教育,对新入厂职工进行厂级安全教育,组织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和考核,组织开展各种安全活动。三、组织制订、修订本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规程,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提出安全技术措施方案,并检查执行情况。四、组织参加安全大检查,贯彻事故隐患排查整改制度,协助和督促有关部门对查出的隐患制订防范措施,检查隐患整改工作。五、参加新建、改建、扩建及大修项目的设计审查、竣工验收、试车投产工作,使其符合安全技术要求。六、负责锅炉、压力容器安全工作。七、深入现场检查,解决有关安全问题,纠正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遇有危及安全生产的紧急情况,有权令其停止作业,并立即报告有关领导处理。八、监督检查安全用火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九、负责备类事故的汇总统计上报工作,并建立、健全事故档案。按规定参加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十、负责对企业各单位的安全考核评比工作,会同工会认真开展安全生产竞赛活动,总结交流安全生产先进经验,积极推广安全生产科研成果、先进技术及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十一、检查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搞好安全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和管理工作。十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网络,指导基层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定期召开安全专业人员会议,不断提高基层安全员的技术素质。设备管理部门安全生产职责一、贯彻国家、上级部门关于设备制造、检修、维护保养及施工方面的安全规程和规定,做好主管业务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负责制订和修改各类机械设备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二、负责机械设备、电气、动力、仪表、管道、通排风装置及工业建筑物的管理,使其符合安全技术要求。三、负责组织对工业建筑设备安装、起重机械、施工机具、炉具、压力容器、各种气瓶、防毒和防静电装置、机械和电气联锁装置、高压管件等的安全设施进行定期检查、校验工作,以及特种设备的登记工作。四、在制订或审订有关设备制造、改造方案和编制设备检修计划时,应有相应的安全措施内容,并确保实施。五、组织本专业的安全大检查,对检查出的有关问题要有计划地及时解决,按期完成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和事故隐患整改项目。六、负责本专业特殊工种安全技术培训和考核。技术部门安全生产职责一、编制或修订技术操作规程,工艺技术指标必须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并经常督促检查执行。二、制订长远发展规划,编制企业技术措施计划。三、严格执行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和使用的原则。四、组织并督促各生产单位对生产操作工人的技术训练。五、负责贯彻工艺纪律管理规定,经常检查工艺纪律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存在问题。六、负责组织工艺技术方面的安全检查,及时改进技术上存在的问题。七、组织开展安全技术研究工作,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安全装备。生产调度部门安全生产职责一、及时传达、贯彻执行有关安全生产的指示,坚持生产与安全的“五同时”。二、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组织指挥生产,发现违反安全生产制度和安全技术规程,应及时制止,严禁违章指挥。三、在生产中出现不安全因素、险情及事故时,要果断正确处理,防止事态扩大,并通知有关主管部门共同处理,认真做好记录。四、参加安全生产大检查,随时掌握安全生产动态。人事劳资部门安全生产职责一、新入厂人员(包括实习、代培人员)及时组织安全教育,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分配到车间。会同安全科(室)组织对职工的安全技术教育及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工作。二、把安全工作业绩纳入企业干部晋升、职工晋级和奖励考核内容。三、按国家规定,从质量和数量上保证安全生产人员的配备。四、与全体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五、临时用工协议书中应有安全方面的条文,并会同有关部门执行。保卫部门安全生产职责一、健全安全保卫制度,认真做好要害部门安全生产的保卫工作。二、负责企业内炸药、雷管、剧毒物品的管理和审批。三、掌握企业主要生产过程的火灾特点,经常深入基层监督检查火源、火险及灭火设施的管理,督促落实火险隐患的整改,确保消防设施完备和消防道路通畅。计划、财务部门安全生产职责一、在编制生产计划和总结生产完成情况时,必须同时计划和总结安全生产工作。二、在编制、检查基本建设和工程计划的同时,编制检查安全技术措施计划,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企业安全措施经费在固定资产、改造资金中提取10%—15%的规定,专款专用,定期核算。三、按照国家规定,为从业人员购买工伤保险和商业保险。四、保证劳动防护用品、保健食品和清凉饮料的开支,保证企业安全生产实际需要的经费。五、保证安全经费能够及时、有效的投入。工会安全生产职责一、贯彻国家及总工会有关安全卫生的方针、政策,并监督认真执行,对忽视安全生产和违反劳动保护的现象及时提出批评和建议,督促和配合有关部门及时改进。二、监督劳动防护费用的使用情况,对有碍安全生产、危害职工安全健康和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行为有权抵制、纠正和控告。三、做好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教育职工自觉遵纪守法,执行安全生产各项规程、规定,支持厂长对安全生产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违反安全生产规定的单位和个人给予批评和惩罚。四、参加企业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制订。五、对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进行监督,提出意见。六、对本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侵犯从业人员合法权益,提出纠正。七、对本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存在事故隐患,提出解决建议。八、对危及从业人员生命安全的情况,要求本单位组织职工撤离危险场所。九、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参加事故调查,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

如何建立健全维稳工作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维稳工作责任机制,把维护稳定工作措施落到实处。以综治维稳中心为平台,构建“大维稳”工作格局。健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完善领导干部包案机制,加强对重点人员和重大问题的稳控。完善信访机制,加强党政领导值班接访和下访活动。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机制,预防或减少各类刑事,治安案件的发生。完善预警机制。强化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现场处置机制。维稳即维持稳定,宗旨是:"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近几年来,随着官员腐败加剧,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人民基本权利得不到保护等原因,同时信访等法律规定的申诉渠道作用微小,底层人民不得不频繁作超出法律规定的反抗,部分地方政府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对这些活动持不支持甚至强硬打压的态度,即"维稳"。

企业应建立健全哪些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企业应建立以下三类安全生产规章制度:1以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全厂性安全生产总则;2各种单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如安全生产教育制度、检查制度、措施计划管理制度、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制度、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工伤事故管理制度、工业卫生管理制度、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电气安全管理制度、消防管理制度等;3企业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如何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成为新时期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不可或缺一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关系到党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还关系着党内和谐建设的进展,进而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那么如何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笔者作为一名党务干部、党员的“家”人,谈谈自己的设想。一、完善党内激励机制,催生“人人争上游、人人当先锋”的良好局面怎样才能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这面“镜子”更好地折射出良好发展的光辉?如何使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能够发挥得更好?建立健全党内激励机制,应从建立干部榜样机制、政治激励机制、绿色服务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上着眼,不断激发党员的活力。一建立干部榜样机制,发挥表率作用,增强干部使命感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干部”,“干部带了头,工人有劲头”。事实也是如此,无论做什么工作,干部带头作用就是对党员激励。因此,建立党内激励机制必须建立干部榜样机制,发挥干部的榜样作用。一是各级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提高政治素质,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工作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忠于职守,勤勉尽责,做争优创优的表率和勤于学习的楷模,成为员工利益的代表;二是牢固树立正确的业绩观,不断提高工作开拓创新的能力,经受住复杂局面和问题的考验,以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群众利益为重,团结带领党员、员工全面完成各项任务和工作目标;三是密切联系群众,体察群众情绪,关心群众疾苦,坚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在群众中有较高威望;四是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遵纪守法,清正廉洁,在党员和员工中树立良好形象;五是把党内激励机制的建立、健全、实践与领导班子和干部的业绩挂起钩来,在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时,考核其领导班子带领下的各级党组织推动“人人争上游,个个当先锋”的良好局面的形成,用确定的任务和指标,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奖惩,为党内激励机制的良性运转,创造优良环境。二建立政治激励机制,强化宗旨意识,增强党员的进取感一是从学习培训入手,提高党员素质。各级党组织要采取举办培训班、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学习十七大精神、《党章》、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基本知识。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等党员学习制度,确保广大党员及时、长期、经常、有效地接受教育,强化党员的党性意识、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二是从增强党员的服务意识入手,开展党员为民服务“双向承诺”活动。组织基层党员围绕自身工作实际,向所辖党组织和员工群众作出“双向”承诺,并将承诺装帖上墙,随时接受党组织和员工群众的监督,强化党员的服务意识,营造“有事找党员”的浓厚氛围。三是从着眼于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入手,开展“亮身份、作表彰、当先锋”、“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让党员全部亮出身份,有位、有为地履行职责,在无职党员中建立起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有效机制,促使无职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使命感。四是从增强党员的政治意识入手,实施“三培两推”工程。“三培两推”就是要把党员培养成生产技术能手,把生产技术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生产技术能手培养成区队长和企业管理人员。把党员生产技术能手推荐任班组长、工区(车间)干部,把优秀企业中层管理党员干部推荐到企业决策层,增强党员的进取意识。三建立绿色服务机制,高看党员一眼,增强党员的归属感一是开通“党员绿色服务通道”。在各矿(厂)设立党员服务中心,由各矿(厂)党总支班子成员、组织部门负责人轮流值班,解答党员提出的疑难问题和“烦心事”、“棘手事”,为党员说话办事开通直通车;二是在区队(车间)党支部设立“谈心室”。由党支部书记担当谈心人,在党员表现好时给予鼓励,在党员落后时给予激励,在党员出现错误时给予勉励。有效彰显基层党组织高看党员一眼的服务机制;三是建立“党员评比表彰机制”。基层党支部每月召开一次党员大会,对每位党员当月的表现情况进行点评,对先进党员进行表扬,对“落后”党员进行鞭策,鼓励其发挥主观能动性,走出落后困境。同时,在每年的“七一”对表现优秀的党员进行评比表彰,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四是建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以流动党支部为纽带,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地建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强化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使流动党员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四建立权益保障机制,落实党员“四权”,增强党员的责任感一是实行大事党内通报制,保障党员知情权。以支部为单位,在每月召开的党员大会上,对涉及企业、集体、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进行情况通报,让每一名党员都享有充分的大事知情权;二是实行党员“首议制”,保障党员的表达权。在遇重大事项及员工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拿意见、作决策时,遵循“先党内、后党外”的原则,先由党代会、党员大会进行讨论,提出建设性意见,再由企业党委、行政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做出决策,有效保障党员的优先表达权;三是推进民主议政制,保障党员的参与权。各矿(厂)每月固定一天的时间为党员“民主议政日”,让党员参与民主议政,增强基层党员参与企业管理的意识和热情;四是推行党务公开制,保障党员的监督权。在推行企务、矿务、厂务和区务公开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公司、矿(厂)、区队(车间)三级党组织党务公开制度,拓宽党内民主监督渠道,让党员享有更多的监督权。二、完善党内关怀机制,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党内和谐局面的形成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如何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更多地关爱党员,激发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是推动党内和谐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在建立和完善党内激励机制的基础上,要完善党内关怀机制,坚持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关怀厚爱党员。一思想关怀1、建立健全党内谈心制度,广泛开展党组织与党员、党员与党员之间的谈心交心活动,掌握党员的思想和工作情况,并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联系、交流与活动之中。谈心以“面对面谈心”、“一对一谈心”为主,党组织班子成员之间每年至少谈心2次以上,党组织班子成员每季度至少与党支部党员谈心一次以上。基层党支部对党员要坚持“六个必谈”,即:工作变动时必谈,受到表彰或处分时必谈,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必谈,出现矛盾和意见分歧时必谈,群众有不良反映时必谈,退休时必谈。通过谈心达到加强了解、沟通思想、增进团结的目的。2、建立健全探访制度。各级党组织要定期派人到党员家中探访,了解党员的困难和思想动态,帮助党员解决存在的实际困难和思想疙瘩。建立“五必访”制度,即党员生病、住院必访;思想波动时必访;工作、生活中有重大困难时必访;提职、降职或免职时必访;党员无故不交纳党费、不过组织生活必访。3、建立健全特殊群体党员定期慰问制度。在每年的“七一”期间和春节前后,各单位对老党员、长期患病的党员、生活比较困难的党员集中进行走访慰问。对下岗失业人员中家庭生活困难的党员,所在党组织每年至少走访慰问一次。走访时,要向党员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介绍企业改革发展情况,并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二工作关怀1、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和专题培训制度,使党员经常接受理论、政策和业务技能培训。各级党组织每月至少组织党员开展2次理论学习和业务技能培训,并根据党员的职业特点,适当增加相关培训内容,调动党员参加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本领。2、实施表彰奖励措施。全面掌握党员的工作绩效,营造创先争优的竞争条件和环境,确保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工作水平和工作成效得到明显提高。3、加强离退休职工党支部建设。完善离退休职工党支部组织设置,落实工作职责,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式。主动关爱老党员的身体,定期组织老年党员体检,建立健康档案。三生活关怀贫困党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作为企业员工,他们应该得到企业和组织的关爱。作为党员,他们还应该得到组织和同志们的一份关心和温暖。特别是对那些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无私奉献青春和汗水,现在又遇到困难的党员,要更加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让他们真正享受到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三、完善党内帮扶机制,实施“党内温暖工程”,整体推进党内互助帮扶工作对新洛公司而言,由于企业改制和主、客观条件的影响,还有部分党员处于贫困状态,制约了党员模范表率作用的发挥。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注重党员精神方面的慰问和激励,又给予党员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使他们体会到组织的温暖。1、开展“三个行动”,搭建党内帮扶平台。一是在企业党委、各矿(厂)党总支建立困难党员基本情况信息库。对困难党员本人基本情况、家庭情况、收入情况、困难状况及原因、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情况等进行细化登记,实行动态管理。同时,建立困难党员情况定期上报制度,制发《困难党员帮扶统计表》,由各基层党组织每半年将基本信息逐级报送上级党委组织部,做到党员情况有记录、平时党员有联系;二是在企业设立扶贫基金。采取“富裕党员捐一点、留用党费拔一点、企业补贴一点”三结合的方式,主要用于党员急待解决的资金困难问题,如子女升学、家人患病住院等,把分散、零星、随机的慰问帮扶常态化和规范化;三是建立困难党员子女就业帮扶机制。对困难党员子女未就业的,通过技能培训安排就业,扩大经济来源,渡过难关。2、建立四项制度,健全帮扶机制。一是建立50年以上党龄特(贫)困党员每月定补制度。分别制定适当的定补标准,使他们感受到组织的关爱和温暖。二是建立困难党员结对帮扶制度。实施“2115”工程。即:企业主要党政领导干部每人帮扶2户贫困党员户,其余领导干部每人帮扶1户贫困党员户;机关部门负责人帮扶1户以上贫困党员户;各单位党总支(支部)书记抓好5户党员脱贫示范户。三是建立特(贫)困党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符合条件纳入低保对象的特(贫)困党员,经过评议、评审、核查、公示无异疑后纳入低保对象;四是建立走访慰问制度。对家中因受旱灾、火灾和遇突发事件生活一时遇到特殊困难的党员,及时走访慰问,并利用每年“七一”、春节等重大节日以党组织名义定期到困难党员家庭进行走访慰问。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目标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党内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就是要坚持激发内部动力与外部帮扶相结合、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经常性帮扶与集中性帮扶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真正重视关怀、爱护基层党员,帮扶困难党员,推动“以激励为核心、关怀为宗旨、帮扶为途径”的党内和谐建设新机制,形成党内“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活泼和谐新局面,也使包括困难党员在内的所有党员在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模范作用,为企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增添活力。                 (作者单位:丰城矿务局新洛公司党委)

建立健全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坚持完善什么学习机制

建立健全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坚持完善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机制。如何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一、重视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应成为每个党员干部高度自觉的基础。1、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必须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建设。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在思想上始终保持纯洁,才能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提高精神境界不懈怠,才会保持其党性的纯洁。2、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必须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建设。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是江苏农垦发展的重大战略,实现这一目标任务,需要领导干部发挥表率作用,带动干部职工齐心谋事,跨越式发展。3、实现党员干部自我完善健康成长必须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社会价值更加多元环境下,个别干部甚至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二、联系实际突出重点是推进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关键。1、努力提高党员干部履职能力和水平应以加强理论学习为重点。理论成熟是政治成熟的先导。2、努力增强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应以开展各项主题活动为载体。这既是企业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各级领导干部坚持正确价值追求、带头保持纯洁性的具体要求。3、确保党员干部行为规范清正廉洁应以严明各项纪律为保障。党的纪律是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的重要保证。严明的纪律,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是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可靠保证。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