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

阅读 / 问答 / 标签

高中生物选修三卵细胞问题,达人进

1、那是因为卯母细胞处于减Ⅱ中期,并没分裂成第二极体和卯细胞。2、我只知马是这样的。也许只能用生物多样性来解析了。

高中生物选修三问题

还有人整选修三?

高中生物选修三中脱毒苗是用什么作为实验材料?

用芽尖,病毒少甚至无毒。

高中生物选修三和选修1区别大吗

宝宝得手口足病

请问有高中生物选修三教材电子版吗?pdf的

这有图片版的,http://www.pep.com.cn/gzsw/jshzhx/tbziy/kbshy/jsjb/xxsan/

高中生物选修三哪些要激素,哪些要血清

1、植物组织培养需要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2、动物细胞培养和早期胚胎培养需要血清3、胚胎移植时,对供、受体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做超数排卵处理

高中生物选修三

标记基因只能用来说明目的基因是否有导入到受体细胞中,但是他不能说明,目的基因是否表达,只有通过DNA分子杂交

高中生物选修3知识点

1.“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高中生物选修3复习内容。

详细点

高中生物选修3知识点归纳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专题1、基因工程什么是基因工程?1.1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一、“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一来源: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二功能: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因此具有专一性。三结果: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黏性末端和平末端。二、“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一功能:将切下来的DNA片段拼接成新的DNA分子。连接部位:磷酸二酯键,不是氢键。二两种DNA连接酶(E·coliDNA连接酶和T4-DNA连接酶)的比较:⒈相同点:都缝合磷酸二酯键。⒉区别:E·coliDNA连接酶来源于T4噬菌体,只能将双链DNA片段互补的黏性末端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而T4DNA连接酶能缝合两种末端,但连接平末端的之间的效率较低。三与DNA聚合酶作用的异同: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苷酸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DNA连接酶是连接两个DNA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三、“分子运输车”——载体(与细胞膜上的载体有什么区别?)一作为载体的必要条件: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具有一至多个限制酶切点,供外源DNA片段插入;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对受体细胞无害、易分离。二最常用的载体是质粒:是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的、独立于细菌染色体之外,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很小的双链环状DNA分子。三其它载体: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1.2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一、目的基因的获取(什么是目的基因?)一获取方法:原核基因采取直接分离获得,真核基因是人工合成。二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什么是基因文库?什么是基因组文库?什么是部分基因文库?三者间是什么关系?怎样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三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⒈什么是PCR技术?⒉原理:DNA双链复制。⒊PCR技术需哪些必要条件?PCR的结果是什么?⒋过程:变性→退火→延伸→多次重复。四直接人工合成。二、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该过程实际上是不同来源的基因重组的过程,是基因工程的核心)一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构建?二一个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复制原点+启动子+目的基因+终止子+标记基因什么是启动子、终止子?它们分别在基因表达载体上的什么位置?各有什么作用?标记基因有什么作用?三、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一转化的概念:是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二常用的转化方法⒈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其次还有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等。导入到了植物细胞的什么位置?⒉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技术。此方法的受体细胞多是受精卵。⒊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原核生物作为受体细胞的优点有哪些?最常用的原核细胞是什么?转化方法是什么?三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胞后,筛选含有基因表达载体受体细胞的依据是标记基因是否表达。四、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一首先要检测转基因生物的染色体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方法:DNA分子杂交技术。该方法的原理是什么?二其次还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方法:用标记的目的基因作探针与mRNA杂交。三最后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方法:从转基因生物中提取蛋白质,用相应的抗体进行抗原-抗体杂交。四有时还需进行个体生物学水平的鉴定。如转基因抗虫植物是否出现抗虫性状。1.3基因工程的应用一、植物基因工程:抗虫、抗病、抗逆转基因植物,利用转基因改良植物的品质。二、动物基因工程:提高动物生长速度、改善畜产品品质、用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作器官移植的供体。三、基因工程药物:细胞因子、抗体、疫苗、激素等。四、基因治疗:把正常的外源基因导入病人体内,使该基因表达产物发挥功能,多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是治疗遗传病的最有效的手段。1.4蛋白质工程的崛起一、天然蛋白质为什么不能完全适应生产和使用需要?实现蛋白质工程的基本途径是什么?二、蛋白质工程:指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基因工程在原则上只能生产自然界已存在的蛋白质)专题2 、细胞工程什么是细胞工程?根据操作对象不同,可分为哪几种?2.1.1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一、理论基础(原理):细胞全能性。一什么是细胞的全能性?在生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细胞为什么不会表现出全能性?二全能性表达的难易程度:受精卵>生殖细胞>干细胞>体细胞;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一过程什么是植物组织培养?什么叫脱分化?脱分化的实质是什么?(恢复细胞全能性的过程)脱分化的结果是什么?什么叫再分化?什么是愈伤组织,有什么特点?二地位:是培育转基因植物、植物体细胞杂交培育植物新品种的最后一道工序。三、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一过程植物体细胞融合遇到的第一个障碍是什么?温和的去壁方法是什么?把原生质体放在一起会自然融合吗?二什么是植物体细胞杂交?三意义:克服了不同生物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四传统的有性杂交与本节的体细胞杂交有何区别?(生殖方式;物种)2.1.2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一、植物繁殖的新途径一微型繁殖。什么叫植物的微型繁殖技术?微型繁殖技术有什么优点?(繁殖速度快;保持母本性状;不受自然生长季节的限制)二作物脱毒。无性繁殖作物染毒后有什么症状?什么是作物脱毒?三人工种子。天然种子有哪些缺陷?什么是人工种子?有什么优点?二、作物新品种的培育一单倍体育种。什么是单倍体育种?原理是什么?常用什么方法?有什么优点?二突变体的利用。为什么组织培养中易产生突变?三、作物脱毒、人工种子、单倍体育种比较。⒈相同点:培育过程均有采用微型繁殖的技术。⒉区别:作物脱毒强调取材一定是无毒的;人工种子只需培育得到胚状体、不定芽、顶芽和腋芽;单倍体育种本质上属于有性生殖。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人们利用的细胞产物主要有哪些?2.2.1动物细胞培养和核移植技术 动物细胞工程常用技术手段有哪些?其中哪项工程是其他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基础?一、动物细胞培养一概念:动物细胞培养就是从动物机体中取出相关的组织,将它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放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让这些细胞生长和繁殖。二过程:取材→分散→配制悬液→原代培养→传代培养。每一步分别是如何处理的?⒈细胞培养前为什么要对细胞分散处理?⒉什么是细胞贴壁?什么是接触抑制?⒊什么是原代培养?什么是传代培养?⒋为什么用于核移植的细胞通常为10代以内的?10代以后的细胞的什么特点?三动物细胞培养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及稳态对细胞有什么作用?)⒈无菌、无毒的环境。培养液应进行无菌处理。通常还要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培养过程中的污染。此外,应定期更换培养液,防止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⒉营养:合成培养基成分: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通常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成分。⒊温度和pH。适宜温度:哺乳动物多是36.5℃+0.5℃;pH:7.2~7.4。⒋气体环境。95%空气+5%CO2。O2是细胞代谢所必需的,CO2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四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制备病毒疫苗、干扰素、单克隆抗体、检测有毒物质、培养医学研究的各种细胞。五动物细胞培养与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比较比较项目 原理 培养基 结果 培养环境 培养目的植物组织培养 细胞全能性 固体;营养物质,激素 可培养成植株 离体 微型繁殖,作物脱毒等动物细胞培养 细胞增殖 液体;营养物质,动物血清等 培育成细胞群 体内或体外 获得细胞产物或细胞等二、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和克隆动物动物细胞培养为什么不能获得完整的动物个体?什么是动物核移植?什么叫克隆动物?一分类:胚胎细胞核移植(比较容易);体细胞核移植(比较难)。二选用去核卵母细胞的原因:卵母细胞比较大,容易操作;卵母细胞细胞质多,营养丰富。三体细胞核移植的过程:取供体动物体细胞→供体细胞培养→供体细胞与去核卵母细胞融合→重组细胞→早期胚胎→移入受体动物子宫→克隆动物。⒈受体细胞为什么要选用卵母细胞?选用的是哪一时期的卵母细胞?怎样去除卵母细胞核?⒉怎样使供、受体细胞融合?怎样激活受体细胞?激活的目的是什么?四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应用前景⒈加速家畜遗传改良进程,促进优良畜群繁育;⒉保护濒危物种,增大存活数量;⒊生产珍贵的医用蛋白;⒋作为异种移植的供体;⒌用于组织器官的移植等。五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存在的问题:克隆动物存在着健康问题、表现出遗传和生理缺陷等。2.2.2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一、什么是动物细胞融合?二、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原理基本相同,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类似,常用的诱导因素有聚乙二醇、灭活的病毒、电刺激等。三、动物细胞融合的意义:克服了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成为研究细胞遗传、细胞免疫、肿瘤和生物生物新品种培育的重要手段。四、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比较比较项目 原理 方法 诱导手段 主要用途植物体细胞杂交 细胞膜流动性、细胞全能性 去壁后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物理、化学方法 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获得杂种植株动物细胞融合 细胞膜流动性 使细胞分散后诱导细胞融合 理、化、生物法 制备单克隆抗体五、单克隆抗体:用单个B淋巴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形成细胞群,这样的细胞群就有可能产生出化学性质单一、特异性强的抗体。一传统抗体生产方法及缺陷是什么?B淋巴细胞有什么特点?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⒈动物细胞融合⑴取材:骨髓瘤细胞和经抗原刺激的B淋巴细胞。(选用小鼠体内两种细胞是因为同一物种的细胞杂交易成功;这两种细胞各有什么特点?)⑵融合:诱导可用物理、化学、生物法等(会有几种融合方式?);⑶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这类细胞有何特点?为什么?)⒉动物细胞培养⑴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杂交瘤细胞,从中筛选出能分泌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⑵体内或体外大规模培养。(鼠单抗能否用于人体疾病的治疗?)三单克隆抗体的优点: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能大量制备。四单克隆抗体的应用⒈作为诊断试剂:准确识别各种抗原物质的细微差异,并跟一定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具有准确、高效、简易、快速的优点。⒉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主要用于癌症治疗,可制成“生物导弹”(由哪几部分组成?各起什么作用?),也有少量用于治疗其他疾病。专题3、胚胎工程什么是胚胎工程?主要包括哪些技术?3.1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一、精子和卵子的发生一精子的发生⒈场所:睾丸。⒉时期:从初情期开始,直到生殖机能衰退。⒊过程⑴精原细胞→多个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⑵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⑶精子细胞→精子(其中细胞核变为精子头部的主要部分;高尔基体发育为头部的顶体;中心体演变为精子的尾;线粒体形成线粒体鞘;其它物质浓缩为原生质滴)⒋⑴精子细胞变成精子过程中,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细胞核和线粒体为什么都保留了?线粒体为什么集中在尾的基部?⑵成熟精子:形似蝌蚪,由头、颈、尾三部分组成。精子大小与动物体型大小有关吗?二卵子的发生⒈场所:卵巢。⒉时期:胚胎在性别分化以后。⒊过程:卵原细胞→多个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胞→次级卵母细胞→卵细胞两次减数分裂分别是在何时、何地完成的?⒋卵泡主要由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组成的,生长中的卵泡的卵母细胞与周围卵泡细胞突入卵泡腔形成卵丘。排卵:卵母细胞与周围透明带(由糖蛋白组成)、放射冠(透明带外的一层卵泡细胞)从卵泡中排出的过程。排卵后卵泡位置形成黄体。刚排出的卵是成熟的卵子吗?它在母体的什么部位与精子受精?三精子与卵细胞比较⒈相似点:最初阶段均进行有丝分裂,不断增加生殖原细胞的数量;经过两次减数分裂才能形成精子和卵子。⒉不同点:一个精原细胞→四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一个卵子;精子形状为蝌蚪状;卵子为球形;精子的形成从初情期开始,而多数哺乳动物卵子的形成和在卵巢内的贮备是胎儿出生前完成的。二、受精⒈概念:指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合子(即受精卵)的过程。⒉标志:在卵黄膜和透明带的间隙可以观察到两个极体时。⒊场所:输卵管。⒋过程⑴受精前的准备阶段准备阶段1-精子获能:即精子必须在雌性动物生殖道内发生相应生理变化后,才能获得受精能力的现象。准备阶段2-卵子的准备:即卵子在输卵管内达到减数第二分裂中期时,才具备受精能力。⑵受精阶段:精、卵相遇→顶体反应(→顶体酶释放→溶解卵丘细胞(放射冠)→穿越放射冠→接触透明带→顶体酶溶解透明带→穿越透明带)→接触卵黄膜→产生透明带反应→形成第一道屏障→精子被微绒毛抱合→精子外膜与卵黄膜融合→精子进入卵→产生卵黄膜封闭作用→形成第二道屏障→形成雄原核→形成雌原核→雌雄原核发育、移动、接触、合并→形成受精卵。①受精阶段主要包括哪些环节?②什么是顶体反应?什么是透明带反应?什么是卵黄膜封闭作用?它们分别起什么作用?③什么是雌、雄原核?分别是什么时期形成的?四意义: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十分重要。三、胚胎发育:指受精卵发育成幼体的过程。受精卵最初发育在输卵管进行有丝分裂。一卵裂期。特点:在透明带内进行有丝分裂,细胞数量不断增加,但胚胎总体积并不增加,或略有减少。二桑椹胚。特点:胚胎细胞数目达到32个左右时,胚胎形成致密的细胞团,形似桑椹。是全能细胞。三囊胚。特点:细胞开始出现分化(该时期细胞的全能性仍比较高)。外为滋养层细胞,将发育成胎膜和胎盘;聚集在胚胎一端个体较大的细胞称为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中间的空腔称为囊胚腔。什么叫孵化?四原肠胚。特点:有了三胚层的分化,具有囊胚腔和原肠腔。3.2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培养一、体外受精一卵母细胞的采集和培养主要方法:用促性腺激素处理,使其排出更多的卵子,然后,从输卵管中冲取卵子,直接与获能的精子在体外受精。第二种方法:从刚屠宰母畜的卵巢中采集卵母细胞;第三种方法是借助超声波探测仪、腹腔镜等直接从活体动物的卵巢中吸取卵母细胞。采集的卵母细胞,都要在体外经人工培养成熟后,才能与获能的精子受精。二精子的采集和获能⒈收集的方法:假阴道法,手握法和电刺激等。⒉获能处理: 在体外受精前,要对精子进行获能处理⑴培养法:将取自附睾的精子,放入人工配制的获能液中,培养一段时间精子就可获能。如啮齿动物、家兔和猪。⑵化学法:将精子放在一定浓度的肝素或钙离子载体A23187溶液中,用化学药物诱导精子获能。如牛、羊。三受精:获能的精子和培养成熟的卵细胞在获能溶液或专用的受精溶液中完成受精过程。二、胚胎的早期培养胚胎的早期培养:精子与卵子在体外受精后,应将受精卵移入发育培养液中继续培养,以检查受精状况和受精卵的发育能力。培养液成分较复杂,除一些无机盐和有机盐外,还需添加维生素、激素、氨基酸、核苷酸等营养成分,以及血清等物质。当胚胎发育到适宜的阶段时,可将其取出向受体移植或冷冻保存。不同动物胚胎移植的时间不同。3.3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一、胚胎移植。一什么叫胚胎移植?什么是“供体”?什么是“受体”?(供体为优良品种,作为受体的雌性动物应为常见或存量大的品种。)二地位:如转基因、核移植,或体外受精等任何一项胚胎工程技术所生产的胚胎,都必须经过胚胎移植技术才能获得后代,是胚胎工程的最后一道“工序”。三胚胎移植的现状和意义⒈加速育种工作和品种改良;⒉大量节省购买种畜的费用;⒊一胎多产;⒋保存品种资源和濒危物种;⒌可以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潜力,缩短繁殖周期,增加一生繁殖的后代数量。四生理学基础:⒈动物发情排卵后,同种动物的供、受体生殖器官的生理变化是相同的。这就为供体的胚胎移入受体提供了相同的生理环境。⒉早期胚胎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游离状态。这就为胚胎的收集提供了可能。⒊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为胚胎在受体的存活提供了可能。⒋供体胚胎可与受体子宫建立正常的生理和组织联系,但供体胚胎的遗传特性在孕育过程中不受影响。五基本程序主要包括⒈对供、受体的选择和处理。选择遗传特性和生产性能优秀的供体,有健康的体质和正常繁殖能力的受体,供体和受体是同一物种。并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母牛做超数排卵处理。⑴对供体、受体进行选择①供体:遗传性能和生产性能优秀的个体;②受体:健康和正常繁殖能力的个体。⑵处理:同期发情。具体做法:注射相关激素。⒉采集卵母细胞。方法:注射促性腺激素使供体超数排卵。⒊配种或人工授精。精子来源:同种优良的雄性动物。⒋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配种或输精后第7天,用特制的冲卵装置,把供体母牛子宫内的胚胎冲洗出来(也叫冲卵)。对胚胎进行质量检查,此时的胚胎应发育到桑椹或胚囊胚阶段。直接向受体移植或放入-196℃的液氮中保存。⒌对胚胎进行移植。⑴手术法:引出受体子宫和卵巢,将胚胎注入子宫角,缝合创口。⑵非手术法:将装有胚胎的移植管送入受体母牛子宫的相应部位,注入胚胎。⒍移植后的检查。对受体母牛进行是否妊娠的检查。二、胚胎分割一概念:是指采用机械方法将早期胚胎切割2等份、4等份等,经移植获得同卵双胎或多胎的技术。二意义:来自同一胚胎的后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属于无性繁殖。三理论基础:动物胚胎细胞的全能性。所以胚胎分割的时期为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桑椹胚或囊胚。四操作过程:用分割针或分割刀片将胚胎切开,吸出其中的半个胚胎,注入预先准备好的空透明带中,或直接将裸半胚移植给受体。使用的主要仪器是实体显微镜和显微操作仪。操作注意事项:⒈对囊胚阶段的胚胎进行分割时,要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原因是内细胞团一般到囊胚阶段才出现,它是发育为胚胎本身的基础细胞,其他细胞为滋养细胞,只为胚胎和胎儿发育提供营养。若分割时不能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会出现含内细胞团多的部分正常发育的能力强,少的部分发育受阻或发育不良,甚至不能发育等问题。⒉胚胎分割的份数越多,操作的难度会越大,移植的成功率也越低。五胚胎分割技术的缺陷⒈刚出生动物的体重偏低,毛色和斑纹还存在差异;⒉采用胚胎分割技术产生同卵多胎的可能性是有限的。三、胚胎干细胞一什么是哺乳动物的胚胎干细胞?二特点⒈形态: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⒉功能: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分化为成年动物体内任何一种组织细胞;⒊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ES细胞可以增殖而不发生分化。对它可以进行冷冻保存,也可以进行遗传改造。三主要用途⒈可用于研究哺乳动物个体发生和发育规律;⒉是在体外条件下研究细胞分化的理想材料,在培养液中加入分化诱导因子,如牛黄酸等化学物质时,就可以诱导ES细胞向不同类型的组织细胞分化,这为揭示细胞分化和细胞凋亡的机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⒊可以用于治疗人类的某些顽疾,如帕金森综合症、少年糖尿病等;⒋利用可以被诱导分化形成新的组织细胞的特性,移植ES细胞可使坏死或退化的部位得以修复并恢复正常功能;⒌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通过ES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定向培育出人造组织器官,用于器官移植,解决供体器官不足和器官移植后免疫排斥的问题。专题4、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4.1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一、基因生物与食物安全反方观点:反对“实质性等同”、出现滞后效应、出现新的过敏原、营养成分改变。正方观点:有安全性评价、科学家负责的态度、无实例无证据。二、转基因生物与生物安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反方观点:扩散到种植区之外变成野生种类、成为入侵外来物种、重组出有害的病原体、成为超级杂草、有可能造成“基因污染”。正方观点:生命力有限、存在生殖隔离、花粉传播距离有限、花粉存活时间有限。三、转基因生物与环境安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反方观点:打破物种界限、二次污染、重组出有害的病原微生物、毒蛋白等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正方观点:不改变生物原有的分类地位、减少农药使用、保护农田土壤环境。4.2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一、克隆人:两种不同观点,多数人持否定态度。否定的理由:克隆人严重违反了人类伦理道德,是克隆技术的滥用;克隆人冲击了现有的婚姻、家庭和两性关系等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克隆人是在人为的制造在心理上和社会地位上都不健全的人。肯定的理由:技术性问题可以通过胚胎分级、基因诊断和染色体检查等方法解决。不成熟的技术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之成熟。中国政府的态度:禁止生殖性克隆,不反对治疗性克隆。四不原则:不赞成、不允许、不支持、不接受任何生殖性克隆人的实验。二、试管婴儿:两种目的试管婴儿的区别两种。不同观点,多数人持认可态度。否定的理由:把试管婴儿当作人体零配件工厂,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早期生命也有活下去的权利,抛弃或杀死多余胚胎,无异于“谋杀”。肯定的理由:解决了不育问题,提供骨髓中造血干细胞救治患者最好、最快捷的方法,提供骨髓造血干细胞并不会对试管婴儿造成损伤。三、基因身份证否定的理由:个人基因资讯的泄漏造成基因歧视,势必造成遗传学失业大军、造成个人婚姻困难、人际关系疏远等严重后果。肯定的理由:通过基因检测可以及早采取预防措施,适时进行治疗,达到挽救患者生命目的。4.3禁止生物武器一、生物武器:生物战剂及施放它的武器、器材总称生物武器。生物战剂是指在战争中使人、畜致病,毁伤农作物的微生物及其毒素。二、种类:致病菌、病毒、生化毒剂,以及经过基因重组的致病菌。三、散布方式:吸入、误食、接触带菌物品、被带菌昆虫叮咬等。四、特点:致病力强、多数具传染性、传染途径多、污染面广、有潜伏期、不易被发现、危害时间长等。五、禁止生物武器公约及中国政府的态度。专题5、生态工程概念: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5.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什么是生态经济?怎样才能实现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一、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理论基础:物质循环。实例:“无废弃物农业”。二、物种多样性原理。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稳定性。特点:物种越丰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三、协调与平衡原理。理论基础: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四、整体性原理。理论基础:社会-经济-自然复合成的巨大系统。五、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一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理论基础:分布式优于集中式和环式。二系统整体性原理。理论基础: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5.2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一、生态工程的实例一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问题:农村中物质、能量的多级利用问题。对策:进行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二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问题:小流域水土流失问题。对策:进行综合治理。三大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问题:我国土地荒漠化问题。对策: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四湿地生态恢复工程。问题:湿地的缩小和破坏问题。对策:控制污染、退田还湖等。五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问题:矿区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对策:修复土地、恢复植被等。六城市环境生态工程。问题:城市生态系统面临的垃圾、大气、噪音等污染问题。对策:城市绿化、污水净化和废弃物处理等综合治理。生态工程也有局限性,只有预防生态破坏,发挥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才是根本的出路。二、生态工程发展的前景一“生物圈2号”的实验及启示是什么?二我国生态工程发展前景的分析与展望⒈西方国家生态工程的特点是什么?⒉我国生态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有哪些?

高中生物选修3知识点

基因的操作工具 针线:DNA连接酶:扶手(磷酸二脂键)不是踏板(氢键) 条件①复制保存②多切点③标记基因 种类:质粒、病毒 运输工具:运载体 ①染色体外小型环状DNA ②存在于细菌、酵母菌 质粒特点 ③质粒是常用的运载体 ④最常用:大肠杆菌 ⑤对宿主细胞的生存无基因工程 (基因拼接技术、DNA重组技术、转基因技术) 决定性作用 直接分离 常用鸟枪法 提取目的基因 人工合成(反转录法、根据已知AA序列合成DNA) 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同一种限制酶 110、基因操作步骤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细菌、酵母菌、动植物 CaCl2处理细胞壁 ( 受精卵好 繁殖速度快) 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标记基因、目的基因是否表达? 逆转录 碱基互补配对 mRNA 单链DNA 双链DNA 推测 推测 合成 氨基酸序列 mRNA序列 DNA碱基序列 目的基因 药(胰岛素、干扰素、白细胞介素、乙肝疫苗)111、基因工程的成果 治病: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基因替换) 新品种(转基因) 食品工业(食物) 环境监测(DNA分子杂交 探针) 生物固氮、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单细胞蛋白(微生物菌体本身)、单克隆抗体、生物导弹(单抗+抗癌药物)112、 间接联系 核心 核膜 高尔基体 内质网 细胞膜 线粒体膜 间接(具膜小泡) (内吞外排说明双向) 分泌蛋白:抗体、蛋白质类激素、胞外酶(消化酶)等分泌到细胞外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 内质网运输加工 高尔基体加工 成熟蛋白质 胞外113、生物膜系统(不等于生物膜):细胞膜、核膜及由膜围绕而成的细胞器 离体→营养物质+激素 适宜温度+无菌 植物组织培养 离体→愈伤组织→根芽(胚状体)→植物体 选无病毒 尖(生长点) 紫草素114、植物细胞工程 两种不同→杂种细胞→新植物体 植物体细胞 去掉细胞壁→原生质体→杂种细胞→新植物体 杂交 种间存在生殖隔离 不能有性杂交 好处: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障碍 培育新品种 是其它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基础 动物细胞培养 液体培养基:动物血清115、 动 取自动物胚胎或出生不久的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 物 用胰蛋白酶处理 细 原代培养→传代培养(细胞株→细胞系 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胞 灭活的病毒做诱导剂+物理、化学方法工 动物细胞融合 最重要用途:制备单克隆抗体程 理论基础:细胞膜的流动性单克隆抗体→指单个B淋巴细胞经克隆形成的细胞群产生的化学性质单一、特异性强的抗体(优点: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每一个B淋巴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共百万种) *杂交瘤细胞 *生物导弹116、微生物包含了除植物界和动物界以外的所有生物 质粒(小型环状DNA)控制抗药性、固氮、抗生素生成 核区(大型环状DNA)控制主要遗传性状 有的细菌有荚膜、芽孢、鞭毛 碳源:无机/有机碳源 自养/异养117、 微生物生长 氮源:加不加额外的氮源 所需的营养物质 生长因子:(维生素、氨基酸、碱基→构成酶和核酸) 水: 无机盐: 固体培养基:分离、鉴定、计数 物理性质 半固体培养基:运动、保藏菌种 液体培养基:工业生产118、培养基 天然培养基:工业生产 化学性质 合成培养基:分类鉴定 选择培养基 青霉素→选出酵母菌、霉菌等真菌用途 NaCl:金黄色葡萄球菌 鉴定培养基:伊红美蓝→大肠杆菌→深紫色和金属光泽自己设计实验:把混合在一起的圆褐固氮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区分开,并筛选纯种。酶合成的调节 诱导酶:基因和诱导物控制119、微生物代谢调节 酶活性的调节 结构改变 可逆 快速 准确 必需物质,一直产生 氨基酸、核苷酸、维生素 初级代谢产物 无种的特异性 多糖、脂类 120、代谢产物 非必需物质,一定阶段 抗生素、毒素 次级代谢产物 有种的特异性 四素 色素、激素 121、微生物群体生长曲线: 32 4 1 (1)调整期:代谢活跃,开始合成诱导酶 初级代谢产物收获的最佳时期(2)对数期:形态和生理特性稳定,代谢旺盛;科研用菌种,接种最佳时期(3)稳定期:次级代谢产物收获最佳时期,芽孢生成(种内斗争最剧烈) 及时补充营养物质,可以延长稳定期(4)衰亡期:多种形态,出现畸形,释放次级代谢产物 生存环境恶劣 与无机环境斗争最激烈的是4衰亡期。 营养物质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积累PH不适宜导致3.4时期的出现。注意:前三个时期类似“S”型增长曲线,但是多了衰亡期122、影响微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 PH值:影响酶的活性、细胞膜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温度:影响酶和蛋白质的活性O2浓度:产甲烷杆菌123、高压蒸汽灭菌法:1/5、1/2、2/3、75% 由里向外、细密、不重复 溶化后分装前必须要 调节pH 细菌培养的过程: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搁置斜面→接种→培养观察 实例:谷氨酸发酵(黄色短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 概念: 菌种选育:诱变育种、基因工程、细胞工程 培养基的配制:成分、比例,pH适宜 124、发酵工程 内容 灭菌:去除杂菌 扩大培养和接种:菌种多次培养达到一定数量 发酵过程:(中心阶段)控制各种条件,生产发酵产品 分离提纯 菌体:过滤、沉淀(单细胞蛋白即微生物菌体本身) 代谢产物:蒸馏、萃取、离子交换 应用 医药工业:生产药品和基因工程药品 食品工业:传统发酵产品、食品添加剂、单细胞蛋白等125、 C/N=4/1 菌体大量繁殖但产生的谷氨酸少(P79) 记住 C/N=3/1 菌体繁殖受抑制,但谷氨酸的合成量大增 溶氧不足: 产生乳酸或琥珀酸 pH呈酸性: 产生乙酰谷氨酰胺(P95)(55555高中老师看到得多感动啊,我现在还记着呢)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第一章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养料、 O2 养料 、O2外界环境 血浆 组织液 细胞(内液)代谢废物、CO2 淋巴 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血浆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其中无机盐中的Na+、Cl- 占渗透压的90%。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酸碱平衡的调节与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如血糖稳定、水盐平衡等) 内环境稳态 温度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酸碱度(PH值) 渗透压① 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② 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解网络③ 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等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第二章三、神经调节: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 树突突起 神经纤维轴突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功能:传递神经冲动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分析综合作用) (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刺激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外正内负,又叫静息电位);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外负内正,又叫动作电位),兴奋的传导放向以膜内传导为标准。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传递突触前膜 由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 ①突触的结构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细胞体的膜 树突的膜②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轴突→树突或胞体)③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④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四、激素调节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2、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 激素进行生命活动的调节称激素调节3、血糖平衡的调节①血糖正常值0.8-1.2g/L(80-120mg/dl) 来源:①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 ②肝糖元的分解 ③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去向:①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 H2O和能量 ②血糖的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 ③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②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布在胰岛外围)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浓度 由胰岛B细胞(分布在胰岛内)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 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血糖含量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促进血糖合成糖原、氧化分解或转变为脂肪(增加血糖去路);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产生和作用 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③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它们之间存在着反馈调节。4、激素的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 寒冷、过度紧张等 刺 激 ( 促进 ) (促进) (抑制) (抑制)反馈调节 (浓度高时)下丘脑有枢纽作用,垂体是内分泌的调控中心,激素分泌调节过程中存在着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5、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注: 激素是有机分子,信息分子,由腺体产生后,运输到各器官和细胞,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作用是间接的。6、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体温的相对稳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水盐平衡调节的重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7、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a、特点比较:b、联系:二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五、免疫调节1、基础:免疫系统2、免疫系统组成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 吞噬细胞 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 T细胞 (作用细胞) B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物质) 3、免疫系统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4、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非特疫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体液免疫 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若病原体两道防线被突破由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5、抗原与抗体: 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病毒、细菌、自身组织、细胞、器官) 抗体: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蛋白质。(具有特异性)6、体液免疫的过程: 抗原 吞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浆细胞 抗体记忆细胞 (二次免疫)a、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强,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b、B细胞的感应有直接感应和间接感应,没有T细胞时也能进行部分体液免疫;c、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的;d、浆细胞来自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7、细胞免疫的过程:抗原 吞噬细胞 T细胞 效应T细胞 淋巴因子 、 记忆细胞 效应T细胞作用: (二次免疫) 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破裂(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场所)8、免疫系统疾病: 免疫过强 自身免疫病 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 过敏反应 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获得性免疫缺陷——艾滋病(AIDS)a、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RNA; b、主要是破坏人体的T细胞,使免疫调节受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 c、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9、免疫学的应用: a、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 b、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c、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属细胞免疫),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第三章:六、生长素的发现:1、胚芽鞘: 尖端产生生长素,在胚芽尖端下部起作用(温特实验)2、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达尔文)3、琼脂块有吸收、运输生长素的作用;4、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5、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七、生长素的合成: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色氨酸→生长素) 运输:幼嫩部分:1.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又称极性运输;2.横向运输(受环境调节的影响,只在尖端才具有)。它们都是主动运输。 成熟部分:通过韧皮部极性运输(形上到下) 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素旺盛部位。八、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生长素是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2、作用:a、促进细胞的生长;(伸长、长粗)b、促进果实的发育(培养无籽番茄);c、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d、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3、特点具有两重性: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生长素发挥的作用与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有关(最适浓度:根〈芽〈茎)。九、其他植物激素:1、恶苗病是由赤霉素引起的,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5、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6、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7、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优点: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如:2、4-D、奈乙酸。第四章:十、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逐个计数: 针对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b、计算方法: 植物:样方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取平均值; 动物: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小动物,还可用取样估算的方法 器取样法) 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N=M ×n/m。 昆虫:灯光诱捕法; 微生物:抽样检测法、显微计数法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 c、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5、性别比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十一、种群数量的变化:1、“J型增长”a、数学模型:(1) Nt=N0λt (2)曲线(如右图) 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2、“S型增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曲线中注意点:(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K/2处增长率最大。3、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十二、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意义: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与纬度、环境污染有关。各种群的比例用优势物种、常见物种、稀有物种来描述。3、群落中种间关系: 捕食(甲图) 竞争(乙图) 互利共生(丙图) 寄生 4、群落的空间结构:a、定义: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b、包括: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意义: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 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十三、群落的演替:1、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类型: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过程: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顶级群落)(缺水的环境只能到基本植物阶段) 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发芽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第五章十四、生态系统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2、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能量:太阳能,物质:水、空气、无机盐3、结构:组成结构 生产者(自养生物) 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硝化细菌等 消费者 主要有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 (异养生物) 分解者 主要是细菌、真菌、还有寄生动物(蛔虫) 腐生生活的动物(蚯蚓,苍蝇、秃鹫);兰草等食物链 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分解者不在食物链中 营养结构 食物网 在食物网之间的关系有竞争同时存在竞争。食物链,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4、生态系统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1).能量流动 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 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b、过程:一个来源,四个去向(来源于光合作用或摄食同化,去向:存储于活生物体内;呼吸热能散失;被下营养级捕食;枯枝落叶、遗体被分解。)c、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第一营养级为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桑基鱼塘)            2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作物除草、灭虫) 1. 定义: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2、物质循环 2.特点: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3.举例 碳循环 : 碳循环的形式:CO2大气中CO2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减少温室效应的措施:1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新能源.2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作为物质循环动力5、实践中应用:a.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 b.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c.能量多级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d.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物理信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可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来自于生物。6、信息传递 ①信息种类 化学信息:通过信息素传递信息,如,植物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 行为信息:通过动物的特殊行为传递信息的,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都可以传递(如:孔雀开屏、蜜蜂舞蹈) ②范围:在种内、种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③信息传递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④应用:a .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产量。如:模仿动物信息吸收昆虫传粉,光照使鸡多下蛋b.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生物防治害虫,用不同声音诱捕和驱赶动物7稳定性 ①定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②种类 两者往往是相反关系 恢复力稳定性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③原因: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自我调节能力大小由生态系统的组分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和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但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自我调节能力限度的干扰会使生态系统崩溃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如:森林)抵抗力稳定性越弱恢复力稳定性越强(如:草原、北极冻原)④应用:a.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b.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保证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如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十五、生态环境的保护:1、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而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近百年来呈“J”型;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a、人均耕地减少 b、燃料需求增加 c、多种物质、精神需求 d、社会发展 地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沉重压力。3、我国应对的措施:a、控制人口增长 b、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c、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农业发展4、全球环境问题:a.全球气候变化 b.水资源短缺 c.臭氧层破坏 d.酸雨 e.土地荒漠化 f.海洋污染 g.生物多样性锐减5、生物多样性 ①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潜在价值 目前没有认识到的价值 ②多样性价值 间接价值 生态功能(使环境更加优良稳定,更利于各种生物的生存) 直接价值 食用药用 工业用 旅游观赏 科研 文学艺术   就地保护 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③保护措施 易地保护 将灭绝的物种提供 最后的生存机会 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关键)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6、可持续发展 ①定义: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是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发展。a.保护生物多样性 ②措施 b.保 护环境和资源 c.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高中生物选修三章节目录

高中生物课本里的知识多数是比较基础的,但需要牢记的知识点仍然比较多,下面是人教版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目录,希望对复习的同学有帮助。 基因工程 科技探索之路基础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基因工程 1.1 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 1.2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拓展视野历史不能忘记中国对PCR的贡献 1.3基因工程的应用 拓展视野神奇的基因芯片 1.4蛋白质工程的崛起 细胞工程 科技探索之路细胞工程的发展历程 2.1植物细胞工程 2.1.1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 2.1.2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 2.2动物细胞工程 2.2.1动物细胞培养和核移植技术 拓展视野核移植技术发展简史 2.2.2动物细胞融合与单体克隆抗体 拓展视野多利羊猜想 胚胎工程 科技探索之路胚胎工程的建立 3.1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 3.2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培养 3.3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 拓展视野话说哺乳动物的性别控制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性问题 科技探索之路生物技术引发的社会争论 4.1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4.2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 拓展视野是研究合作,还是基因资源掠夺 4.3禁止生物武器 生态工程 科技探索之路生态工程的兴起 5.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拓展视野前景广阔的沼气工程 5.2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高中生物选修三里面涉及的技术

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蛋白质工程,植物组织培养,动物细胞培养,植物细胞杂交/融合,动物细胞杂交/融合,核移植,单克隆抗体,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胚胎分割注意:PCR,分子杂交等等那些不与上面列出来的技术放在同一类,答题时要认真审题。同时要区别"技术"和"原理",这两个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高中生物选修有哪几本 各是什么主题

人教版选修( 全一册 ) 第一章:人体生命活动调节和免疫 第二章:光合作用与生物固氮 第三章:遗传与基因工程 第四章:细胞与细胞工程 第五章:微生物与发酵工程

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点第一章

只有知识才是力量,只有知识能使我们诚实地爱人,尊重人的劳动,由衷地赞赏无间断的伟大劳动的美好成果;只有知识才能使我们成为具有坚强精神的、诚实的、有理性的人。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点第一章,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第一章1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又叫做DNA重组技术。 (一)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1. “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1)来源: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 (2)功能: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因此具有专一性。 (3)结果: 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2. “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 (1)两种DNA连接酶(E·coliDNA连接酶和T4-DNA连接酶)的比较: ①相同点:都缝合磷酸二酯键。 ②区别:E·coliDNA连接酶来源于大肠杆菌,只能将双链DNA片段互补的黏性末端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而T4DNA连接酶能缝合两种末端,但连接平末端的之间的效率较低。 (2)与DNA聚合酶作用的异同: 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苷酸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DNA连接酶是连接两个DNA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3. “分子运输车”——载体 (1)载体具备的条件: ①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 ②具有一至多个限制酶切点,供外源DNA片段插入。 ③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 (2)最常用的载体是质粒,它是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的、独立于细菌染色体之外,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双链环状DNA分子。 (3) 其它 载体:λ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第一章2 细胞工程 (一)植物细胞工程 1. 理论基础(原理):细胞全能性 全能性表达的难易程度:受精卵>生殖细胞>干细胞>体细胞;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2.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过程: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愈伤组织→试管苗→植物体 (2)用途:微型繁殖、作物脱毒、制造人工种子、单倍体育种、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3)地位:是培育转基因植物、植物体细胞杂交培育植物新品种的最后一道工序。 (二)动物细胞工程 1. 动物细胞培养 (1)概念:动物细胞培养就是从动物机体中取出相关的组织,将它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放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让这些细胞生长和繁殖。 (2)动物细胞培养的流程:取动物组织块(动物胚胎或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 织)→剪碎→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瓶中进行原代培养→贴满瓶壁的细胞重新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继续传代培养。 (3)细胞贴壁和接触抑制:悬液中分散的细胞很快就贴附在瓶壁上,称为细胞贴壁。细胞数目不断增多,当贴壁细胞分裂生长到表 面相 互抑制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增殖,这种现象称为细胞的接触抑制。 (4)动物细胞培养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①无菌、无毒的环境:培养液应进行无菌处理。通常还要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培养过程中的污染。此外,应定期更换培养液,防止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 ②营养:合成培养基成分: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通常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成分。 ③温度:适宜温度:哺乳动物多是36.5℃+0.5℃;pH:7.2~7.4。 ④气体环境:95%空气+5%CO2。O2是细胞代谢所必需的,CO2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 (5)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制备病毒疫苗、制备单克隆抗体、检测有毒物质、培养医学研究的各种细胞。 2. 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和克隆动物 (1)哺乳动物核移植可以分为胚胎细胞核移植(比较容易)和体细胞核移植(比较难)。 (2)选用去核卵(母)细胞的原因:卵(母)细胞比较大,容易操作;卵(母)细胞细胞质多,营养丰富。卵细胞的细胞质可使体细胞细胞核全能性得到表达。 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第一章3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获取 1. 目的基因是指: 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 。 2. 原核基因采取直接分离获得,真核基因是人工合成。人工合成目的基因的常用 方法 有反转录法和化学合成法。 3. 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 (1)PCR的含义: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 (2)目的:获取大量的目的基因 (3)原理:DNA双链复制 (4)过程: 第一步:加热至90~95℃DNA解链为单链; 第二步:冷却到55~60℃,引物与两条单链DNA结合; 第三步:加热至70~75℃,热稳定DNA聚合酶从引物起始进行互补链的合成。 (5)特点:指数(2^n)形式扩增 第二步: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核心) 1. 目的: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传至下一代,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 2. 组成: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 (1)启动子: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片段,位于基因的首端,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最终获得所需的蛋白质。 (2)终止子:也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片段 ,位于基因的尾端。 (3)标记基因的作用:是为了鉴定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常用的标记基因是抗生素基因。 第三步: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1. 转化的概念:是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 2. 常用的转化方法: 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其次还有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等。 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技术。方法的受体细胞多是受精卵。 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原核生物作为受体细胞的原因是繁殖快、多为单细胞、遗传物质相对较少 ,最常用的原核细胞是大肠杆菌 ,其转化方法是: 先用Ca2+处理细胞,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 ,再将重组表达载体DNA分子溶于缓冲液中与感受态细胞混合,在一定的温度下促进感受态细胞吸收DNA分子,完成转化过程。 3. 重组细胞导入受体细胞后,筛选含有基因表达载体受体细胞的依据是标记基因是否表达。 第四步: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1. 首先要检测转基因生物的染色体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方法是采用DNA分子杂交(DNA-DNA)技术。 2. 其次还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mRNA,方法是采用分子杂交(DNA-RNA)技术。 3. 最后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方法是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4. 有时还需进行个体生物学水平的鉴定。如生物抗虫或抗病的鉴定等。 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点第一章相关 文章 : ★ 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 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框架 ★ 高中生物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考点 ★ 高二选修三生物教学计划

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基因工程是高中生物核心知识点。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点1 基因工程(DNA重组技术):体外、定向、分子水平 基本工具: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来自原核细胞,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 DNA连接酶: E·coliDNA连接酶(只黏性末端) T4DNA连接酶(黏、平末端也可但效率低) 载体:质粒、入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条件:①能在宿主细胞内稳定存在复制表达 ②一种或多种限制酶切点 ③标记基因(抗生素抗性基因、荧光基因) 基本操作程序: 1、目的基因的获取:(人工合成、体内提取) ①从基因文库获取 ②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模板、Taq酶(热稳定DNA聚合酶)、原料&能量(dXTP)、引物(过量) 五物混合,加热至90~95℃,DNA解旋,冷却到55~60℃,引物与互补DNA链结合,加热至70~75℃, Taq酶从引物起始互补链的合成 ③人工化学合成:基因比较小,核苷酸序列已知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基因工程的核心) 启动子:DNA片段,基因的首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 目的基因 终止子:DNA片段 ,基因的尾端 标记基因:鉴别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外源基因,从而将含有外源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 (复制原点:仅自我复制的需要,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再表达的不需要)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转化:是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 (1)导入植物细胞(体细胞、受精卵) ①农杆菌转化法(双子叶植物、裸子植物) 受损,伤口细胞分泌酚类化合物,吸引农杆菌移向,Ti质粒上T-DNA(上插目的基因)转移至受体细胞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上 ②基因枪法(单子叶植物) ③花粉管通道法 (2)导入动物细胞(受精卵)显微注射技术 (3)导入微生物细胞 优点:繁殖快、多为单细胞、遗传物质相对较少、对人体无害(大肠杆菌) 步骤:Ca2+ 处理细胞,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重组表达载体DNA分子溶于缓冲液中与感受态细胞混合,在一定的温度下促进感受态细胞吸收DNA分子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①DNA分子杂交技术:转基因生物的染色体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目的基因是否进入原核细胞) 转基因生物的染色体DNA(原核质粒)+有同位素标记的目的基因 ②RNA分子杂交技术: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 转基因生物的mRNA+有同位素标记的目的基因 ③抗原-抗体杂交: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 转基因生物的蛋白质+相应的抗体 ④个体生物学水平的鉴定:抗虫抗病的接种实验 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点2 蛋白质工程(自然界不存在的蛋白质) 预期蛋白质功能,设计蛋白质结构,推测氨基酸序列,找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人工合成基因,基因工程,蛋白质产品 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点3 细胞工程:(一)植物细胞工程: 1、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原理:植物体细胞的全能性 (2)过程: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脱分化(避光),愈伤组织(未分化,薄壁细胞),再分化,根芽,细胞分裂分化,植株 (3)条件:无菌(防止微生物污染) 营养(无机盐、有机物、水) 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1诱导脱分化,>1生根,<1生芽,激素杠杆) 离体 2、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克服生殖隔离(不同生物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二)动物细胞工程: 1、动物细胞培养: (1)原理:一些动物细胞在体外可生长增殖 (2)过程: 动物组织块,剪碎,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 原代培养:转入培养瓶,细胞贴壁(培养瓶内壁光滑无毒易于贴附),细胞有丝分裂,接触抑制 胰蛋白酶处理 分瓶继续传代培养(10代以内以保持正常的二倍体核型,50代以上癌细胞) (3)条件: 无菌无毒的环境:用具无菌处理;培养液中加抗生素;定期更换培养液(清除代谢产物,防止细胞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 营养: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血清血浆 温度和pH:动物体温(哺乳36+ -0.5℃),pH=7.2-7.4 气体环境:95%空气+5%CO2(维持培养液pH) 2、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动物)胚胎细胞核移植(易) 移入去核卵母细胞 3、动物细胞融合(细胞杂交):除物理化学法外,还可用灭活的病毒诱导 4、杂交瘤技术(生产单克隆抗体) (1)传统 方法 :向动物体内反复注射某种抗原,产生抗体后从血清中分离,抗体产量低纯度低特异性差 (2)单克隆抗体优点: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能大量制备 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点4 胚胎工程:早期胚胎或配子水平 (一)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 1、精子的发生:睾丸的曲细精管内,初情期开始 变形:细胞核—精子头,高尔基体—顶体,中心体—尾,线粒体—尾的基部的线粒体鞘, 其他物质—原生质滴向后脱落 2、卵子的发生:卵巢及输卵管 胎儿性别分化后:卵原细胞有丝分裂,并变成初级卵母细胞,被卵泡细胞包围形成卵泡 卵泡的形成和在卵巢内的储备在出生前(胎儿时期完成) 初情期后: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减二中期停——卵子、极体 马狗排卵 猪牛羊排卵 受精 卵子是否受精的标志:卵黄膜和透明带的间隙可以观察到两个极体 3、受精:输卵管内完成 (1)精子获能 (2)卵子的准备:达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3)受精: 顶体反应,释放顶体内酶,溶解卵丘细胞之间的物质,穿越放射冠、透明带,(精子触及卵黄膜的瞬间)透明带反应,精子外膜和卵黄膜相互融合(标志着精子入卵),卵黄膜的封闭作用&精子尾部脱离形成雄原核,卵子减二完成,排出第二极体,形成雌原核,比雄原核小,核融合(标志受精卵的产生) 防止多精入卵:透明带反应 卵黄膜的封闭作用 4、胚胎发育:卵裂期(透明带内,有丝分裂,胚胎的总体体积并不增加,或略有减小) (1)桑椹胚:细胞数目32个,全能细胞 (2)囊 胚:开始出现分化,内细胞团(胎儿);囊胚腔;滋养层细胞(胎膜胎盘) 孵化:透明带破裂,胚胎伸展出来 (3)原肠胚:内细胞团—外胚层、内胚层、中胚层,原肠腔 (二)体外: 1、体外受精: (1)卵母细胞的采集:实验动物、猪、羊—促性腺激素处理超数排卵,输卵管中冲取 大牛:屠宰母畜的卵巢中采集卵母细胞;活体动物的卵巢中吸取卵母细胞 人工培养至减二中期 (2)精子的采集和获能:假阴道法、手握法、电刺激法 获能处理:培养法(人工配制的获能液);化学诱导法(一定浓度的肝素或钙离子载体溶液) (3)受精:获能溶液或专用的受精溶液 2、胚胎的早期培养: 无机盐、有机盐、维生素、激素、氨基酸、核苷酸、血清 向受体移植或冷冻保存 3、胚胎移植: (1)意义: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能力;大大缩短了供体本身的繁殖周期;良种畜群迅速扩大,加速了育种工作和品种改良;不受时间地域限制,节省购买种畜费用;胚胎冷冻保存品种资源和濒危物种 (2)基本程序: ①对供、受体的选择和处理。选择遗传特性和生产性能优秀的供体,有健康的体质和正常繁殖能力的受体,供体和受体是同一物种。并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母牛做超数排卵处理。 ②同种优秀公牛配种或人工授精。 ③把供体母牛子宫内的胚胎冲洗出来(冲卵),胚胎进行质量检查,向受体移植或放入液氮中保存。 ④对受体母牛进行是否妊娠的检查。 (3)生理学基础: ①同期发情处理,为供体的胚胎移入受体提供了相同的生理环境。 ②早期胚胎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游离状态,不与母体子宫建立组织上联系,可以胚胎收集。 ③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胚胎可以在受体的存活。 ④供体胚胎可与受体子宫建立正常的生理和组织联系,但遗传特性在孕育过程中不受影响。 4、胚胎分割: 实体显微镜、显微操作仪 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桑椹胚或囊胚(内细胞团均等分割) 5、胚胎干细胞(ES或EK细胞): 来源于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 具有胚胎细胞的特性: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具有发育的全能性 体外诱导分化:(1)治疗人类的某些顽症 (2)培育出人造组织器官,解决供体器官不足和器官移植后免疫排斥的问题。 (3) 饲养 层细胞上或添加抑制剂的培养液中不分化,加入分化诱导因子(牛黄酸、丁酰环腺苷酸),是在体外条件下研究细胞分化的理想材料 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点 总结 相关 文章 : ★ 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框架 ★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高二生物选修三基因工程知识点与学习技巧 ★ 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中生物选修三胚胎工程知识 ★ 高二生物选修三细胞工程知识点与生物学习的12个好习惯 ★ 高二生物必修三重要知识点 ★ 高中生物必修三易错知识点汇总 ★ 高中生物选修一笔记整理 ★ 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3b57837d30f874be5607a657c671896b";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如何开展高中生物学生的实验

在高中生物课中,有很多演示实验,这些演示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在农村高中可以克服各个农村学校生物实验器材不足的缺点。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教育开始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生物实验教学在素质教育的路上探索前行,怎样上好一节生物演示实验课是每个生物实验教师必须不断探讨的话题。现在就怎样上好高中生物演示实验课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一、生物教师要极度重视演示实验高中生物教学不同于初中生物教学,已经摆脱了初中生物基础知识的范围更加重视专业知识。高中生物实验的极度专业性使我们的生物实验教学必须重视演示实验,在高中生物课程的设置上每个实践性的内容都对应着一个演示实验。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这就要求我们的高中生物教师想尽办法,不遗余力地开好每一个演示实验,提高演示实验的实验效果,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做演示实验,不能以学生看书代替实验,不能以教师讲解代替试验,否则,学生对生物学的许多知识就缺少感性认识。这样我们生物教师要明确每一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器材的准备要充足,实验步骤要清晰规范,避免实验事故的发生。二、细心设计演示实验为了确保演示实验的顺利进行,教师在实验前一定要做好各项必要的准备工作。生物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考虑每一个实验的演示时间和演示时机,在物质准备上课前要准备完备,要善于机智地处理在实验演示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事件,这样不至于出现问题乱了阵脚。教师要在实验前做好精心准备。例如,准备好演示实验中所需的仪器、药品、材料等。要清洗干净在实验中要使用的仪器,并放在相应的仪器架上,要把实验中需要的药品准备齐全,实验中需要的试剂要事先配置好。此外实验前,教师还要自制些实验室没有但在实验中很有实用价值的仪器。如,加热中常用的挡风板。又如,观察关节的结构实验,可以购买好猪的关节并事先解剖好。为了保证达到实验的良好效果,在课前教师要在实验室试做一次,这样有利于提高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缩短演示实验的时间,利于演示实验的正常开展,达到实验的预期目的。学生在实验前要充分预习,对实验中出现的仪器、药品名称、作用和操作方法有一定的认知,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这样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就有一定的方向性,避免无目的性地看热闹,有利于学生对实验有正确的认识。另外,开展演示实验还必须做好应急准备。一般来说,只有实验前准备工作做得充分,实验才会取得成功。为了保证实验的完满成功,教师还要准备好各种应急措施。比如,在用酒精灯隔水加热叶片使叶绿素溶解到酒精的试验中,如果因为教室的防风玻璃损坏,而影响酒精灯加热作用,这时如果事先带好一块自制的挡风板,问题就得到了解决。三、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演示实验演示实验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方法,为学生提供生物学知识的感性认识。演示实验要想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认真观察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学生要仔细地观察实验操作。这要求教师一定要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认真地观察,必要时也可以故意进行一些错误的操作,学生在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加深了印象,把握了正确的操作方法。这样做还可以为以后开展学生实验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做好准备。学生更要认真地观察实验现象,实验中的火焰、气泡、沉淀、颜色变化等现象。例如,在做鉴定骨的成分的实验时,用酒精灯煅烧骨时,骨的颜色就会慢慢发生变化,教师在颜色变化前要事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认真观察,才能通过看到的实验现象的变化情况丰富感性材料,从而提升为理性认识,为归纳总结实验结论提供了保障。四、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演示实验不仅要求学生发现实验现象,更重要的是分析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的原因,为归纳实验结论提供本质的依据。对演示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分析原因,教师不要一包到底,对分析不正确的学生不应过多批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探究,体验自己通过分析实验现象综合所学知识找到原因的那种成功的感觉,既巩固、强化、更新了所学知识,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欲望。教师要结合实验的进展,及时做好点拨和启发,为学生提供与实验有关的知识,降低学生分析的难度。如,在做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的实验中,教师要提供“淀粉遇碘显蓝色”的知识。在实验现象的分析过程中,教师要设计有效的探究问题,以问题的形式将学生的思维诱导到分析演示实验现象原因的方向上,这样既为推动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展开减少阻力,又为学生在分析实验中出现的现象的原因抓住要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教师要引领学生归纳实验结论,及时进行总结报告衡量一个演示实验是否成功的关键要看学生是否能自主地归纳出实验结论、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总结归纳实验结论不能能由教师包办代替。例如,在做鉴定骨的成分的实验中,将骨原来的物理性质与稀盐酸中处理后的物理性质进行比较,结合骨在稀盐酸中出现气泡的现象及其原因,学生就可得出:“骨含有有机物,且骨的韧性与有机物的含量有关”的结论。教师要将学生归纳的实验结论进行整理,去掉非本质的结论。对学生归纳出的正确结论,教师要让学生尽量锤炼自己的语言,让学生用尽可能简练易背易记的语言进行概括。面对学生错误的结论教师要善于引导,在对比中去伪存真,增强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纠正学生观察认识上的错误和不良习惯。当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认识能够达到正确客观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语言的精确性训练,使每一位学生在演示实验中获得的感性认识都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让我们教师、学生一起努力,还原实验本来面目,实现演示实验的真正目的。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有哪些实验过程中细胞具有活性1)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2)探究酵母菌的的呼吸方式(3)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4)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高中生物有哪些实验必须控制温度进行?

不知道,我们高中不需要做实验的

高中生物使用红细胞类实验及内容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吸水涨破,失水皱缩

高中生物中洋葱可用来做哪些实验

高中生物中洋葱可用来做如下试验: 1.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2.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3.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4.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5.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6.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7.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8.DNA的粗提取。 洋葱,别名球葱、圆葱、玉葱、葱头、荷兰葱、皮牙子等,百合科、葱属二年生草本植物。洋葱含有前列腺素A,能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粘度,可用于降低血压、提神醒脑、缓解压力、预防感冒。此外,洋葱还能清除体内氧自由基,增强新陈代谢能力,抗衰老,预防骨质疏松,是适合中老年人的保健食物。 洋葱在中国分布广泛,南北各地均有栽培,是中国主栽蔬菜之一。中国的洋葱产地主要有福建、山东、甘肃、内蒙古、新疆等地。

致高考:高中生物必考4个实验,你都会了吗

必修1的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重难点 必考点)必修2减数分裂;基因的复制、转录、表达;基因型的推断(重难点 必考点)注意遗传规律的试题必修3体液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应用(重难点 考点)选修1传统发酵技术(果酒,果醋,腐乳,泡菜)微生物的培养(常考点 高考必考)酶的研究与应用(纤维素酶、果胶酶、)DNA的提取与鉴定 PCR技术、 植物的组织培养(个人认为明年考的可能性几乎为0)、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个人认为明年考的机会很大)选修3由于没选 不知道补充:以上尽是大题的重中之重 其余建议:生物的复习必须细致 ,注重每个小知识点,不要大而化之,否则就会吃亏

高中生物实验中用到酒精的实验有哪些?

观察脂肪实验中要用到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多余的苏丹染液。望采纳,谢谢

求高中生物实验题

1. 实验设计题归类1. 1 课本实验重组改进型 例题1 据药理研究,一种茅草的根内含有降血糖的因子及多种有益于健康的成分,某公司将它开发成一种保健饮料。该产品是否适用于糖尿病患者,生物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以此作为实验研究课题。请你完成下面的实验鉴定报告。 (1)实验目的:鉴定一种茅草的根是否含有还原性糖和淀粉。(2)实验原理:还原性糖可用________试剂、淀粉可用_________试剂来检测。(3)实验器材:一种茅草的根、所需试剂、刀片、载玻片、酒精灯、试管夹、火柴、滴管。(4) 设计实验步骤:① 鉴定还原性糖: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鉴定淀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结果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在鉴定还原性糖的实验操作中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为2001年上海高考题。此实验设计步骤是以高二课本“实验一”为蓝本,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旨在考查学生利用课本实验基础知识对新情境材料的分析和探究能力。师生往往能从中得到启发,老老实实搞好课本实验的复习和形成基本的实验技能,因而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备受青睐。利用该题可引导学生比较“鉴定还原性糖”与生物课本中的步骤有什么不同、“鉴定淀粉”与化学课本中鉴定淀粉溶液有何不同。 〔答案〕(2)班氏试剂;革兰氏碘液。(4)① 将茅草的根切成薄片(或压碎),放在载玻片上,滴加1---2滴班氏试剂。将载玻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颜色变化。② 将茅草的根切成薄片(或压碎),放在载玻片上,滴加1-2滴革兰氏碘液。将载玻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颜色变化。(5)(6)学生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回答,但一定要求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结果分析一致(如:观察到有红黄色,说明有还原性糖存在,如没有红黄色,说明没有还原性糖存在。如果有蓝色或蓝紫色出现,说明有淀粉存在,如果没有蓝色或蓝紫色出现,说明没有淀粉存在。)(7)载玻片在火焰上加热时要来回移动,以免因加热不匀而爆裂。 1.2 实验程序知识完善型例题2 图1为细菌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1)要观察细菌的子细胞群体的特征,应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培养基,此菌的菌落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2)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主要为__________。(3)此菌若为生产疫苗的“工程菌”,则疫苗产量最高的时期为_________________期。(4)假定在细菌培养过程中,分离获得了不能合成某种维生素的营养缺陷型菌株,请设计一个实验以鉴定这种维生素的类型。 第一步:将变异菌株接种到__________________培养基上扩大培养;第二步:(简要写出以后的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果分析:细菌能________________所添加的维生素,就是_________的培养基中的维生素。 〔解析〕该题既考查与实验有关的生物学知识,又能考查学生利用生物学知识来设计实验的能力。这种常用题型将课本知识与实验技能比较好的有机的结合起来,很受师生欢迎。〔答案〕(1)固体;大而扁平、边缘呈波状或锯齿状。(2)温度、pH、氧气。(3)稳定。(4)生长;完全。第二步:配制系列培养基,每种培养基为只添加某一种维生素的“完全培养基”;将扩大培养的变异菌种分别接种到上述培养基中培养;观察细菌生长情况。实验结果分析:细菌能正常生长的培养基中所添加的维生素,就是该变异菌株不能合成的维生素。 1.3 实验步骤自主设计型例题3 空气中的含菌量是衡量空气质量的指标之一。为了检测学校生物实验室、教室、校长室、小树林四个地方空气中的含菌情况,请利用所提供条件设计一个简单实验。 (1)请用100 mL量筒、4副培养皿、煮沸过的洗碗水设计取样的实验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用4支试管、滴管、0.01%亚甲基蓝溶液设计检测的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结果的预测及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所设计的实验检测到的是________细菌的相对数量。〔解析〕该题考查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思路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或实验步骤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时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思考题目中实验材料(试剂)和实验装置的作用;二是不能随意增加实验材料(试剂);三是要充分考虑环境(如温度)因素对实验效果的影响。〔答案〕(1)① 用量筒量取等量的煮沸过的洗碗水分别倒人4副培养皿中。② 分别将以上4副培养皿暴露放置于题目所说的4个场所。③ 静置1-3 d后,同时加盖取回。(2)① 分别取等量放置过的洗碗水放人4支试管中。② 在每支试管内滴加5.10滴0.01%亚甲基蓝溶液,将试管置于温暖处。(3)根据4支试管内洗碗水在相同时间内褪色的程度来判定空气中的含菌量。褪色程度最大的,空气中的含菌量相对最高;褪色程度最低的,空气中含菌量最低。(4)好氧性。1.4 实验结果开放预测型例题4 AB(〕血型的分类是根据红细胞上的一种与血型决定有关的蛋白质(凝集原)有关,而在每个人的血清里又含有相应的蛋白质(凝集素),但每个人的血清中没有与自身红细胞相对抗的凝集素,各种血型的凝集原和凝集素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表1 各种血型的凝集原和凝集素之间的关系血型 红细胞表面的凝集原 血清中的凝集素A A凝集原 抗B凝集素B B凝集原 抗A凝集素AB A凝集原、B凝集原 无凝集素O 无凝集原 抗A凝集素、抗B凝集素 红细胞表面的A凝集原只与血清中的抗A凝集素发生凝集反应,在显微镜下能够看到红细胞凝集成团;而B凝集原只与抗B凝集素发生凝集反应,凝集原和凝集素有一一对应的关系。现在要对某一个人的血型进行鉴定,现有某人的血液两滴,请根据实验步骤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预测。第一步:在一块载玻片的左边的a处滴一滴A型标准血清(相当于A型血人的血清),在载玻片的右边b处滴一滴B型标准血清(相当于B型血人的血清);第二步:在a,b处各滴一滴该人的血;第三步:将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预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该题型要求学生根据题目所给信息材料和实验步骤,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考查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提炼及获得结论和联想质疑的能力,要求学生思维要开阔、思路要活泼、答案要开放,便于学生发挥个性特长。〔答案〕(1) 如果a,b两处的红细胞都发生凝集反应,说明此人的血型为AB型;(2) 如果a;b两处的红细胞都不发生凝集反应,说明此人的血型为O型;(3) 如果a处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b处的红细胞不发生凝集反应,说明此人的血型为B型;(4) 如果b处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a处的红细胞不发生凝集反应,说明此人的血型为A型。1.5 实验思路启发评价型例题5 为证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某同学制订了下列实验方案。(1) 实验目的(略)(2) 实验材料和用具(略)(3) 实验方法和步骤① 取2支试管,编号为A和B,各注人2m L浆糊。② 用凉开水漱口后,用小烧杯收集唾液。③ 向A试管内加人2m L唾液。④ 向2支试管中各滴加2滴碘液。⑤ 将2支试管振荡后放在37℃水中恒温10min,同时取出2支试管,观察试管内溶液颜色的变化。(4) 结论:唾液中含有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该实验的方法和步骤以及结论有没有错误?如果有请指出并改正。〔解析〕该题型是一种实验纠错评价题,体现了《考试大纲》中“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解释和分析以及理解探索性实验的一般方法”的能力要求。该题是对课本实验四和实验五的延伸和重要补充。〔答案〕实验方法和步骤中的错误:第③步应在B试管中加入2 mL清水;第④步和第⑤步应作对调,以排除碘液对淀粉分解的影响。结论错误:本实验只能证明唾液对淀粉的分解作用,但不能证明具体分解后的产物是什么。1.6 课题研究探索设计型例题6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进行“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课题研究时,确定了对“家庭煤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子课题研究,并制定了研究方案。请回答下列问题:(1) 你认为该研究方案应包括哪些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简述该课题研究的两点主要意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你对该课题研究做出的假设是_________;预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该小组开展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如下:取两盆生长状况相似的葱,一盆(编号1)置于阳台,另一盆(编号2)置于厨房煤炉旁,白天给予同样的护理,并进行同样的光照,经过一个月的观察,结果如表2:项目 编号 原来形态 一周后 二周后 三周后 四周后长度 1 4.8 5.1 5.8 6.7 8.1 2 5.1 5.3 5.7 6.1 6.6颜色 1 绿色 绿色 绿色 绿色 绿色 2 绿色 绿色 顶尖变黄 黄色扩大 顶尖枯掉① 该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你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如 果 让你完成该课题的研究报告,你的报告中应含有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课题研究是新教材最具特色的一项内容,要求学生学会制定课题研究的计划和方案,并按照计划和方案独立完成或协作完成课题研究任务。该课题研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调查研究环境污染对植物影响的一般方法,了解大气污染对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一个完整的课题研究方案应包括研究目的、内容、方法、形式、结论、研究报告等。该课题把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以已知信息出现,降低了题目的难度,同学们可从中领悟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能够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性研究,并制定课题的研究方案”是《考试大纲》中高考能力考查的高层次要求,是今后高考命题的重要题型之一。〔答案〕(1) 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结果预测、结论、完成时间、报告形式等。(2) ① 学会调查研究环境污染对植物影响的基本方法(一般方法)。②了解大气污染对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3) 煤球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会影响植物的生长。一段时间后,在煤炉旁生长的植物会出现一些明显的症状。(4) ① 实验法、观察法;②家 庭 煤 炉燃烧产生的气体影响植物的生长。(5) 前言 (包括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原理、意义等)、材料与方法、结果、结论与讨论、参考文献等。2. 巩固练习2. 1 请设计一个实验,判断种子胚细胞和胚乳细胞的死活。(1)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原料和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实验结果预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该实验最可能的结果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 某生物教师在学生学习了“生态系统”这一节内容后,要求学生利用下列所提供的材料、工具制作“生态瓶”,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演示实验。材料:1 0 00m L玻璃瓶1个,活小虾4-5只,池塘中的绿藻1小团。工具:石蜡、烧杯、电炉和干净的毛笔。(1) 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和工具写出该实验的实验原理。(2) 某同学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和工具,进行了如下操作:第一步:将玻璃瓶冲洗干净,装人约800m l,新鲜干净的河水,再向瓶内放人小虾和绿藻,然后盖上瓶盖。第二 步: 将石蜡放人烧杯中,用电炉升温使石蜡熔化,再用毛笔粘取石蜡液把瓶盖口密封好,使之不透气。第三 步:培养观察。发现这样做的生态瓶中的小虾,生活不久就死亡了。请回答:① 小虾死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要想让生态瓶中的小虾和绿藻能够长期生存下去,应该如何对实验步骤进行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巩固练习参考答案:2.1 (1)活细胞的细胞膜具选择透过性,死细胞的细胞膜具全透性。(2) 玉米种子;刀片;培养皿;红墨水;清水;放大镜。(3) ① 选取10粒大小相同的饱满、粒大的玉米种子放在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浸泡;② 涨大后将玉米种子用刀片从中线处切开,将其一半放人盛有红墨水的培养皿中浸泡;③ 一定时间后取出放人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漂洗,直到漂洗掉浮色为止;④ 用放大镜观察切片后玉米种子剖面的着色情况。(4) ① 如果胚和胚乳均为红色,则说明二者为死细胞;② 如果胚和胚乳均为无色,则说明二者为活细胞;③ 如果胚为红色,胚乳为无色,则说明前者为死细胞后者为活细胞;④ 如果胚为无色,胚乳为红色,则说明前者为活细胞后者为死细胞;2.2 (1 )在生态瓶中,小虾以绿藻为食,吸收绿藻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气得以生存;绿藻则利用自己和小虾释放出的二氧化碳、自身的叶绿素、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小虾排出的粪便由细菌分解正好是绿藻的肥料。两者互相依存。(2) ① a .生态瓶没有放在光照下;b.生态瓶在阳光下暴晒。② 第 三 步:将制作好的生态瓶放在窗台上;注意不能让生态瓶受到太阳光暴晒,以免水温过高,导致小虾死亡。

高中生物里用到同位素标记法的实验有哪些??

1.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水. 2.卡尔文追踪光合作用中碳元素的行踪,了解到光合作用中复杂的化学反应. 3.赫尔希和蔡斯标记T2噬菌体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4.米西尔森和斯塔尔标记DNA证明了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2, welkiss 举报 还有吗 1.光合作用中释放出的氧来自水还是二氧化碳: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这个问题,证明得到氧全部来自水而不是二氧化碳。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用大肠杆菌T2噬菌体作为试验材料,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S35和放射性同位素P32的培养基中培养细菌。然后用T2噬菌体分别浸染上述细菌,从而制备出DNA中含有P32或蛋白质中还有S35的噬菌体。接着,他们分别用被P32或S35标记的T2噬菌体去感染未被标记的细菌,经过短时间的保温,用搅拌器搅拌,离心,这时,离心管的上清液中就会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则含有被感染的细菌。从而证明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3.光合作用中固定CO2的途径标记的C的放射性同位素,从而证实C4植物光合作用中的C4途径发生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内,C3途径发生在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内,两者共同完成二氧化碳的固定。 4.各种生物膜在功能上的联系:科学家在豚鼠的胰脏腺细胞中注射H3标记的亮氨酸结果别标记的氨基酸分别出现在附着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高尔基体,细胞膜。从而证明各种生物膜在功能上是有联系的 5.还有一个就是用含有15N标记的NH4CL培养液培养大肠杆菌,让它繁殖几代,再将它转移到14N普通培养液中。然后在不同时刻收集它并提取DNA,再将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记录DNA位置。这个是来证明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

高中生物实验基本原理

http://wenku.baidu.com/view/8632431655270722192ef73c.html

关于高中生物实验

就是将装有培养基的试管倾斜放置,使之形成一斜面;35度左右

高中生物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有哪些

首先要明白三个观点:1、学习生物要有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习的第一位老师,有了兴趣,才会积极而愉快地投入,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2、要亲其师。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如果一个学生喜欢这个老师,那么这个老师所教的这门功课成绩他肯定不会差。3、要从高一抓起。高一是起点,是基础。打好基础,循序渐进,学习就不困难,就象登一座塔,看上去很高,有些怕,等到沿着阶梯一步步上来,其实并不困难。高中生物到底怎么学:1、 掌握规律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生物有自身的规律,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以及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的进化等。掌握这些规律将有助于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线粒体学习就应紧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规律:有双层膜,内膜向内折迭形成嵴,扩大了膜面积,有利于有氧呼吸酶在其上有规律地排布;因而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这样较易理解并记住其结构与功能。2、观察比较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不仅可以获得新知,也能验证已知。生物学是实验科学,观察是获得生物知识的重要环节。如观察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长发育等等,有效地发挥观察在生物学学习中的作用。而我们生物学的原理、规律都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得来的。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生物中能比较的东西很多,如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冬眠与夏眠等等。比较时注意对比较对象全面了解,然后确定比较项目,并做到简明扼要,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这两类生理过程,可从场所、条件、过程、结果、意义等进行全面了解。通过比较有利于理解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实质。中学生物概念多,易混难记,比较是有效的方法之一。3、综合归纳教师授课尤其是新授课,一般是分块的,但各块各知识点之间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各年级生物知识是连贯的,是一个整体。学习时要将分散的知识聚集起来,归纳整理成为系统的知识,这样易理解好记忆。 综合归纳要做到“三抓”。一抓顺序、二抓联系、三抓特点。抓顺序就是要将各知识点按照本身的逻辑关系将其串联,如高中遗传的物质基础知识可按中心法则这一主线串联。抓联系,如神经细胞与脑、脊髓联系点在于神经细胞分细胞体、突起两部分,细胞体组成:脑、脊髓灰质等。抓特点,就是要抓重点抓主流。综合归纳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是大杂烩,应该将次要的东西简化甚至取消。4、灵活运用这是学好学活生物的关键,认识的目的全在于应用。灵活运用知识才能记得牢,学了才真正有用。运用知识解理论题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后者正是中学生薄弱环节,必须高度重视。如高中学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弄清了这两种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行为的变化,运用这些知识就可用来判别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图。学了生态学等知识在自家尝试建设生态小区,发展庭院经济等等。只要有心,生物无处不在,无处不用,定能学好,学活。5、还需掌握好的记忆方法记忆是学习的基础,是知识的仓库,是思维的伴侣,是创造的前提,所以学习中依据不同知识的特点,配以适宜的记忆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记忆方法很多,下面仅举生物学学习中最常见的几种。a 简化记忆法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成为一种规则的双螺旋结构。b 联想记忆法 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例如记微量元素:铁锰硼锌钼铜这六种元素,可以用谐音记忆铁猛碰新木桶,这样就记住了,而且不容易遗忘。c 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以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独列出,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明显,容易记忆。例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等。6、最后要形成良好的学习常规。建立良好的学习常规,是学好生物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所说的学习常规,是指我们学习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几个步骤,包括预习、听讲、复习和作业,总结等步骤。

高中生物有哪些对照实验?哪些对比实验

对比实验,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比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称为对比实验。对比实验不设对照组,均为实验组(或互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是对照实验的一种特殊形式,即相当于“相互对照实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是对比实验。酶的活性受PH、温度等影响为对照实验。对照实验很多。

高中生物教材实验总结 [对高中生物教材中实验的探讨]

   [摘 要]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科学规范的操作程序和方法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但是,实验方法的多变性、思维方式的多向性、材料用具的多样性决定了每个实验的设计不是不可变更的。结合有关理论和教学实践经验具体分析了教材中“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两实验的不足之处,对降低两实验的难度和提高实验的可行性及如何具体改进做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高中生物 有丝分裂 色素提取 实验改进      要做好生物实验,科学规范的实验操作方法和程序是根本保证。高中生物实验都是为了验证一定的生命现象或生命运动规律而设计的。但是实验设计过程中牵涉的原理、材料用具、方法、步骤等因素,本身就不是唯一的,不是不可改变的。为了获得满意的实验效果,生物教师要敢于大胆创新,不断实践,以寻找比教材实验内容所述的更加便捷、效果好的实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实验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本文仅就现行高二生物教材中两个重要实验的改进,以教学实践为指导基础,做初浅的探讨。   (一)关于《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改进   本实验为高中生物第一册中重点实验。它化抽象为直观,验证生物体由细胞构成、生物体的生长以细胞分裂为基础等等理论知识。经过反复实验验证,该实验成功的关键可归纳为“取材精准,解离透彻,染色适宜,制片到位”。下面重点对解离、染色、制片三环节的改进做详细说明。   1.“解离时间”的改进。   教材中装片制作过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其中在解离这一步骤就将剪取2~3毫米的洋葱的根尖,立即放入解离液中,在室温下解离3~5分钟。经过多次的实验,发现效果不是很好,细胞仍未分散情况比比皆是。于是,把解离时间改为8~10分钟,这样改变一下,根尖酥软透了,按照教材所授办法进行压片,组织立即分散呈云雾状单层细胞,成功率极高。   2.“染色时间、方法”的改进。   教材中是将解离、漂洗好的根尖放进盛有龙胆紫溶液的玻璃皿中,染色3~5分钟。经过实验,此举有弊端,体现在:染色好后找到材料很困难,花时间;染色时间长,材料浸在染色液中观察不到染色程度,极易染色过深,导致实验失败。改进为:将解离、漂洗好的根尖直接放在载玻片的中央,用吸管取染色液滴一滴在根尖上,染色30~60秒。之后用滴管取清水小心洗去多余染色液,擦干载玻片即可。因为在上述解离步骤中根尖酥软透了,此时极易染色,也减少了染色时间,而且在载玻片上滴加的染色液量少,便于肉眼观察,把握好染色程度。   3.“制片方法”的改进。   此步骤教材中是盖上盖玻片以后,在盖玻片上加一片载玻片,用拇指轻轻压载玻片,以便使细胞分散开来。在做这一步骤时往往不容易做成功,毛病出现在:在取盖玻片上的另外加载的载玻片时,加载的载玻片跟盖玻片粘合,被一同取下;标本移动了,细胞分散混乱,不容易找到分生区。在做这一步时可以事先在材料上滴加一滴清水,然后盖上盖玻片(水不能溢出),在盖玻片上放1~2层吸水纸,再加一片载玻片,用拇指轻轻压载玻片,或者改为用带有橡皮头的铅笔,手持铅笔的一端,用橡皮头端轻轻地向实验桌上的盖玻片敲(此过程不能出现玻片间的滑动),重复几次,直到标本成云雾状,这样就避免了上面所述的不容易成功之处。   总之,本实验增加了解离时间,缩短了染色时间,实验总时间并无大变动,加上各步改进措施配合,降低实验难度,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成功率。   (二)关于《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改进   1.“色素提取液”的改进。   课本中应用“丙酮”做色素提取液,其弊端在于:①农村中学实验室通风设施差,学生人数众多,该药品高挥发性,有毒性,或多或少都会造成人身毒害。②药品价格不低。③在提取过程往往不能迅速的研磨充分,而丙酮早挥发不少,导致提取的溶液含色素少。针对此,可换用95%的酒精作为色素提取液,效果不错,最重要的保障了人身安全,降低实验成本,实验后废料对环境无遗害。   2.“画滤液细线工具”的改进。   要想使四种色素理想的分离开来,“画滤液细线”一环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其要求是“细而直”。教材安排用“毛细吸管”画线,因为人手用力的不均,尺度把握不准,其结果往往不是画粗了就是画弯了。因此,改变画线工具,换为“刮胡刀片”、“加工好的塑料片”、“系在镊子两尖间绷紧的细棉线”,效果很好。其优点体现在:①改进后的工具其画线面是直的,从而保证“滤液细线直”的要求。②改进后的工具其画线面是极薄的,从而保证“滤液细线细”的要求。③所用工具取自生活中的废料,制备极易,而且耐用。不像“毛细吸管”易脆,实验费用高。   3.“层析液”改进。   教材规定的层析液由20份石油醚、2份丙酮和1份苯混合而成,也可用93号汽油替代。不管前者还是后者,要么存在有毒的危险,要么存在易挥发,易燃烧的不安全隐患。于是,以95%的酒精作为层析液,其分离效果照样明显,而所花费的材料价格却低廉得多,更具重要意义的是保障了实验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4.“层析用具”改进。   进行叶绿体色素分离时,教材中介绍的是滤纸条层析法。该操作方法的最大缺陷是得出的分离色素带不够清晰,特别是四种色素中含量低的胡萝卜素很难在滤纸条上看清楚。在多年的实验教学中,笔者尝试了种种方法,发现用普通教学白粉笔来充当层析工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方法是:取一支完整无损毁的白粉笔,经充分干燥处理后,将较粗大的一端在色素过滤液中多次蘸取色素。该过程的关键为每次蘸的动作要快,而且每蘸一次要待充分干燥后再蘸下一次。层析时再将色素端朝下,把粉笔直立在一个装有适量层析液的小培养皿中进行层析。稍等片刻就能得到较清晰的分离的色素带,效果较滤纸条更理想。

高中生物重要实验归纳

我是一名生物老师,碰巧今年也高三任教,就高考实验方面,我有几点建议,都是出自自己想法,讲得不对的请谅解。一、高考生物高中生物实验题型归纳下:一种是选择题考查课本实验基础及知识点,关键就是要求学生掌握书本每一个实验的原理、选材要求、试剂选择、步骤、注意事项等等。第二种是填空题考查,难的可能要实验设计。我重点展开第二种情况。二、关于考查学生实验设计及实验填空和实验判断修改方面的题型,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掌握好“对照实验”的原理、步骤等。我们在专题复习实验时,重点讲解的也是对照实验的方法及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找出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获取两大信息,第一是实验性质,属于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这个将决定我们最后如何描述实验结果和归纳实验结论。比如:探究镍是否是小麦幼苗生长的必须矿质元素。这个实验目的表明的就是探究性实验,而我们最后回答结论时就必须分组讨论,如果实验现象是。。。,则镍不是小麦幼苗生长必须的矿质元素;如果实验现象是。。。,则镍是小麦幼苗生长所必须的矿质元素。第二,我们要从实验目的中找出实验变量,即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自变量就是题目要探究的量,镍就是这个实验的变量;因变量就是随着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量,比如小麦幼苗的生长状况;无关变量就是其他的一些可能会干扰和影响实验结果的量,比如光照、温度、水分、其他矿质元素、小麦幼苗的起始长势和每一组的数量等等。实验目的读完,就必须了解对照实验的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即对照组和实验组只允许一个变量即实验目的中得出的自变量,而其他的无关变量必须相同且适宜,这样因变量才会是由自变量变化导致的。最后是书写实验步骤,一般我们大致分为三步;:第一步分组与编号(分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就是没有对自变量处理的组而且也无法得出实验结论,而实验组是对自变量进行处理的组并且可以得出实验结论),第二步变量处理(无关变量与自变量处理,无关变量要做到相同且适宜),第三步观察记录检测等。例举一例:探究镍是否是小麦幼苗生长所必须的矿质元素得出信息:探究性实验,结果预期描述要分情况描述,结论也要分组讨论 自变量是镍,所以对照组添加镍,而实验组缺镍 无关变量:栽培过程要有相同的光照、水分、温度、和其他矿质元素,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小麦幼苗初始长势相同,数量相等,培养相同的时间等。步骤:取两个型号相等的烧杯,编号甲、乙 往甲乙烧杯中加入等量的完全营养液和缺镍的完全营养液(甲为对照组,乙为实验组),往甲乙两烧杯中放入相同长势数量相等的小麦幼苗,并用固定泡沫固定好小麦的根让其至于液面下,讲甲乙两烧杯至于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相同的时间 观察并记录甲乙两烧杯中小麦幼苗的生长状况实验预期与结论:甲乙长势相同,生长状况良好,镍不是小麦幼苗生长所必须的矿质元素 甲长势很好,而乙长势不如甲,出现了病症,镍是小麦幼苗生长所必须的矿质元素。

高中生物必修中,那些实验使用同位素标记法的?哪些没用

1、分别标记水与二氧化碳中的氧,探究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2、标记二氧化碳中的碳,探究光合作用暗反应中碳的转化过程 3、用P和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探究DNA是遗传物质 4、用H标记氨基酸,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5、用N标记DNA分子,探究半保留复制

高中生物实验如何分类?有几类?

高中生物实验如何分类?有几类? 验证类实验 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3.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5.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6.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7.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8.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9.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10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11.性状分离比的模拟 12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探究性实验 1.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3.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4.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5.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6.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7.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设计类实验 1.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3.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生物膜模型 4.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5.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观察其稳定性 6.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如何分析高中生物实验 1、明确实验教学目标。明确目标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思维才会有方向,操作才会认真。 2、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 3、加强实验教学的组织管理。 4、分析实验程式和分析实验现象。 5、加强设计型实验题训练。 高中生物实验 观察生活状态下的线粒体是用口腔上皮细胞,叶绿体的材料是小黑藻的,至于为什么不用菠菜叶,是因为菠菜较贵而线粒体少,难以观察

高中生物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高中生物实验操作注意事项一   通常,在高中生物实验课中,凡是涉及到在试管中反应有沉淀生成的生物实验,往往要考虑实验结束后沉淀物的清洗问题。在高中生物蛋白质实验操作中涉及此问题比较多。所以要掌握高中生物实验基本操作中的问题处理方法。   在高中生物实验中经常用到滴管,生物实验过程中,有许多学生不注意滴管的区别使用,造成对比实验失败;交叉污染药品导致试剂不纯,并且还会影响后面班级的实验,所以高中生物实验一定要注意清洁。    高中生物实验操作注意事项二   在高中生物实验操作中量筒的使用常被忽略。在生物实验中,有许多试剂的用量都是1ml或2ml。使用量筒量取,要求操作者要细心有耐心。有些学生觉得使用量筒麻烦,常常凭感觉来估计试剂的使用量。这会造成学生所做生物实验中试剂的使用量差别很大:同一组实验不同试管内的试剂量相差太大、不同组间试剂用量差别更明显。这样就不能保证生物实验的准确性,使高中生物定理实验的结果失去真实性。    高中生物实验操作注意事项三   在高中生物实验中显微镜的操作有许多不妥之处。如,用显微镜观察固定切片时,镜臂可倾斜一定角度。在观察其他生物实验中,将新制成的装片固定在载物台上后,为了观察方便,不少学生将镜臂倾斜较大角度,以致装片中的液体往下面流,污染了实验显微镜,并造成生物实验失败。    高中生物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四   高中生物实验多采用分组实验来验证生物实验。有的学生直接从书上找到结论,再做实验;有的不做实验,也有结论。生物定量实验不如实记录结果,凭空捏造数据,导致生物实验失去意义。生物实验失败后,之后还得重做生物实验,找到问题所在。所以在做生物实验是一定要认真。

高中生物教材有哪些经典实验

1、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重要)2、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 (重要)3、细胞质流动的观察 (重要)4、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重要)5、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6、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重要)7、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重要)8、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重要)9、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重要)10、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 (重要)11、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重要)12、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13、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14、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15、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16、调查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 17、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18、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9、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20、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 21、收集有关生态农业的信息,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情况,设计一个农业生态系统 22、学习微生物培养的基本技术(培养基制备、接种培养等技术) 23、收集有关生物工程产业发展的信息,并做交流报告 24、调查生物工程制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并写出调查报告

新课程高中生物演示实验多少个

(纯手打,鄙视复制帝) 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洋葱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 探究酶的活性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 人类遗产病的调差 DNA的提取与鉴定 探究生长素促进植物扦插生根的最适浓度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制作生态瓶 (选修部分就不讲了吧)

高中生物中用到假说演绎法同位素标记法的实验都有哪几个啊?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探究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过程,

高中生物绿色实验

高中生物绿色实验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因为涉及到许多专业性的名词或研究,所以在自主实验学习时,学生除了扎实教材上的内容,还需要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自己补充相关的知识。   摘要:   学生在学习高中生物课程时,最主要是培养自身的生物科学思想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探究能力。所以要端正自身学习生物的学习态度,重视生物学科的学习过程,有效利用现有的实验器材,设计安排绿色的实验方案,从而提升生物学习的质量。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逐步从理论知识的教学转变成了培养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学方式。本文阐述了目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并浅谈了绿色实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   高中生物;绿色实验   近几年随着自然资源的过多开发,绿色环保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作为培养新世纪优秀人才的学校,需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绿色环保的生活及学习方式,特别是对于高中生物的实验课程教学。在探讨绿色实验教学前还需了解学生在高中生物学习中的现有状态。   1高中生物实验课程教学现状   1.1教学模式:   在目前的高中生物教学实验中,学生对于此学科的学习并不重视,认为生物的学习就是“死记硬背”,对于生物实验无法提起兴趣,或者是在实验过程中因无扎实的理论基础及活学活用的学习能力,导致生物实验无法顺利进行。且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还会因为学生不积极配合,让教学氛围较沉闷,导致生物学习的思维过于浅显[1]。   1.2教学条件:   高中生物是一门结合理论与实验的科学学科,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将理论知识和实验教学有效结合,开展科学的生物教学活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总会发现学校的实验教学条件严重不足,实验教学器材缺乏或者过于陈旧,从而导致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高中生物实验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直接影响了生物课堂学习的质量。   1.3教学思想:   在现有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注入绿色教学的概念,忽略了实验中的环保思想的渗入。无法让学生形成绿色环保的概念,导致在实验教学中浪费大量的实验材料,且设计的实验方案不会考虑绿色环保,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污染。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必须要将生物实验课程中的绿色理念渗透在教学活动中,提升自主的学习的质量,增加生物实验学习的趣味性。   2绿色实验的教学   学生在学习高中生物课程时,最主要是培养自身的生物科学思想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探究能力。所以要端正自身学习生物的学习态度,重视生物学科的学习过程,有效利用现有的实验器材,设计安排绿色的实验方案,从而提升生物学习的质量。因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是以学生为主,所以在学习中,学生可以自行设计实验的教学内容,积极参与到绿色实验的教学中,利用媒体资源丰富自身的生物学习内容,加强实验的实际操作能力。   2.1高中生物绿色实验教学设计:   在生物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预先理解掌握教材中的内容,了解自身的学习能力,在老师进行教学时,将学习中所遇困难提出并与老师一起解决。可以在进行实验教学活动时,结合实际设置一套适合的教学任务及目的,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结合绿色实验的理念,设计更为人性化的绿色环保的实验的过程。   2.2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才能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完成高效的学习效率。因此学生在教学中需要做到尊重、培养、增强,即尊重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及教材内容,培养自身自主学习,增强实验教学的趣味性[2]。   2.2.1尊重。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课堂教学质量取决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相尊重和配合。在学习中,学生应该端正对生物学学习的态度,不能因为其非主要学科而态度散漫。国内的生物学教材相对于国外的生物学教材在编著上稍显差距,部分学生觉得学习“落后”的.教材没用。但教材的编著主要为培养学生科学的生物学习能力,所以学生在学习时应该认真对待,将生物学的理论知识透彻学习,为实验课程打下扎实基础。   2.2.2培养。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学生为主,所以学生在生物学习中需要培养自身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不断的实践学习中锻炼自己对学科的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实验教学活动时,充分使绿色环保的理念发挥作用,从根本上提高实验器材的利用率,从而增强学习的效率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2.3增强。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因为涉及到许多专业性的名词或研究,所以在自主实验学习时,学生除了扎实教材上的内容,还需要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自己补充相关的知识。网络媒体上所具有的资源很多,不管是最新的生物研究课题还是生物专业名词及其发展背景,都可以了解到。学生在课外为自身的生物实验学习补充能量,便于在进行绿色实验活动时可以完善设计方案,更能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对可能出现的或已经出现的意外状况解决并及时调整研究策略[3]。   2.3丰富教学内容,加强自身实践能力: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教学或者图片视频资料及生物研究的专业书籍资料进行更多的基础奠基,巩固自身生物学习的基础知识,采用多种方式增强生物学习的趣味性,为更好的进行绿色实验学习打下基础。生物除了理论知识外,还学要结合科学的实验才能加深对生物的理解与研究。但在实验教学中,可能存在许多限制。比如在研究树叶的细胞结构的过程中,在进行研究时,学生可以在课前到户外收集不同种类的树叶,将树叶的形状、颜色、树木品种及研究结果做详细的记录。让自己参与到绿色化的活动中,并加强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样不仅可以促使自己梳理实验方案,还能为以后的实验研究活动累积经验。   结束语:   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生物的绿色实验要从多方面渗入,在课堂教学中,需融合教师的教导,学生的积极配合,以及户外的体验等。   参考文献   [1]朱恩.高中新课程低成本实验的研究报告[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9:92-98.   [2]崔子昊.绿色理念在高中生物课堂的渗透[J].科技风,2016,03:71-72.   [3]佘巧玲,郑放先.高中生物探究式实验教学设计研究及案例分析[J].生命科学研究,2006,S2:149-153. ;

高中生物所有实验

生物实验总结 实验一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 绿色,RNA 红色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 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实验二 物质鉴定 还原糖 + 斐林试剂 砖红色沉淀 脂 肪 + 苏丹III 橘黄色 脂 肪 + 苏丹IV 红色 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 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 ★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 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 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 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考点提示: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2 )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 (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 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 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 浅蓝色 棕色 砖红色 (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 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 (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 切片的厚薄不均匀。 (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 洗去浮色。 (9)双缩脲试剂A、B两液是否混合后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样通过对比看颜色变化? 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 实验三 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1、材料: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原理: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 知识概要: 取材 制片 低倍观察 高倍观察 考点提示: (1)为什么可直接取用藓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 因为藓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而菠菜叶由很多层细胞构成。 (2)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时,为何要稍带些叶肉? 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较多的叶绿体。 (3)怎样加快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最适温度是多少? 进行光照、提高水温、切伤部分叶片;25℃左右。 (4)对黑藻什么部位的细胞观察,所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的现象最明显? 叶脉附近的细胞。 (5)若视野中某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在装片中该细胞的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仍为顺时针。 (6)是否一般细胞的细胞质不流动,只有黑藻等少数植物的细胞质才流动? 否,活细胞的细胞质都是流动的。 (7)若观察植物根毛细胞细胞质的流动,则对显微镜的视野亮度应如何调节? 视野应适当调暗一些,可用反光镜的平面镜来采光或缩小光圈。 (8)在强光照射下,叶绿体的向光面有何变化?叶绿体的受光面积较小有一面面向光源。 实验四 观察有丝分裂 1、材料:洋葱根尖(葱,蒜) 2、步骤:(一)洋葱根尖的培养 (二)装片的制作 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 解离: 药液: 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 : 1混合液). 时间: 3~5min .目的: 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 漂洗: 用清水漂洗约3min. 目的: 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并有利于染色. 3. 染色: 用质量浓度为0.01g / mL或0.02g / 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3~ 5min 目的: 使染色体着色,利于观察. 4. 制片: 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 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 目的: 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三)观察 1、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换高倍镜下观察:分裂中期→分裂前、后、末期→分裂间期。(注意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其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考点提示: (1)培养根尖时,为何要经常换水? 增加水中的氧气,防止根进行无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烂。 (2)培养根尖时,应选用老洋葱还是新洋葱?为什么? 应选用旧洋葱,因为新洋葱尚在休眠,不易生根。 (3)为何每条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时间是何时?为何? 因为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上午10时到下午2时;因为此时细胞分裂活跃。 (4)解离和压片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压片时为何要再加一块载玻片? 解离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压片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散开来;再加一块载玻片是为了受力均匀,防止盖玻片被压破。 (5)若所观察的组织细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么? 压片时用力过大。 (6)解离过程中盐酸的作用是什么?丙酮可代替吗? 分解和溶解细胞间质;不能,而硝酸可代替。 (7)为何要漂洗? 洗去盐酸便于染色。 (8)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什么? 染色最深的结构是染色质或染色体。 (9)若所观察的细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么? 因为在根尖只有分生区的细胞能够进行细胞分裂;分生区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处于分裂状态;不能用高倍镜找分生区,因为高倍镜所观察的实际范围很小,难以发现分生区。 (10)为何要找分生区?分生区的特点是什么?用高倍物镜找分生区吗?为什么? 染液浓度过大或染色时间过长。 (11)分生区细胞中,什么时期的细胞最多?为什么? 间期;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最长。 (12)所观察的细胞能从中期变化到后期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所观察的细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时期的死细胞。 (1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能否看到染色体?为什么? 不能,因为洋葱表皮细胞一般不分裂。 (14)若观察时不能看到染色体,其原因是什么? 没有找到分生区细胞;没有找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染液过稀;染色时间过短。 实验五 比较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考点提示: (1)为何要选新鲜的肝脏?因为在不新鲜的肝脏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会由于细菌的破坏而降低。 (2)该实验中所用试管应选较粗的还是较细的?为什么?应选用较粗的,因为在较细的试管中容易形成大量的气泡,而影响卫生香的复燃。 (3)为何要选动物的肝脏组织来做实验,其他动植物的组织的研磨液能替代吗?因为肝脏组织中过氧化氢酶含量较丰富;其它动植物组织也含有少量的过氧化氢酶,所以能够替代。 (4)相同质量的块状肝脏和肝脏研磨液,哪一个催化效果好?为什么?研磨液效果好;因为它增加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氢的接触面积。 (5)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下个吸管?为什么?不可共用,防止过氧化氢酶与氯化铁混合,而影响实验效果。 实验六 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丙酮或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分离色素 2、步骤: (1)提取色素 研磨 (2)制备滤纸条 (3)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 (4)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5)观察和记录: 结果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为: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 考点提示: (1)对叶片的要求?为何要去掉叶柄和粗的时脉?绿色、最好是深绿色。因为叶柄和叶脉中所含色素很少。 (2)二氧化硅的作用?不加二氧化硅对实验有何影响? 为了使研磨充分。不加二氧化硅,会使滤液和色素带的颜色变浅。 (3)丙酮的作用?它可用什么来替代?用水能替代吗? 溶解色素。它可用酒精等有机溶剂来代替,但不能用水来代替,因为色素不溶于水。 (4)碳酸钙的作用?不加碳酸钙对实验有何影响? 保护色素,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不加碳酸钙,滤液会变成黄绿色或褐色。 (5)研磨为何要迅速?要充分?过滤时为何用布不用滤纸? 研磨迅速,是为了防止丙酮大量挥发;只有充分研磨,才能使大量色素溶解到丙酮中来。色素不能通过滤纸,但能通过尼龙布。 (6)滤纸条为何要剪去两角? 防止两侧层析液扩散过快。 (7)为何不能用钢笔或圆珠笔画线? 因为钢笔水或圆珠笔油中含有其它色素,会影响色素的分离结果。 (8) 滤液细线为何要直?为何要重画几次? 防止色素带的重叠;增加色素量,使色素带的颜色更深一些。 (9) 滤液细线为何不能触到层析液? 防止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 (10)滤纸条上色素为何会分离? 由于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它们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就不同。 (11)色素带最宽的是什么色素?它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比什么色素大一些? 最宽的色素带是叶绿素a,它的溶解度比叶绿素b大一些。 (12)滤纸条上相互间距最大的是哪两种色素? 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13)色素带最窄的是第几条色素带?为何? 第一条色素带,因为胡萝卜素在叶绿体的四种色素中含量最少。 实验七 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1、条件: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活细胞,大液泡 2、材料: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具紫色大液泡),质量浓度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等。 3、步骤: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盖玻片一侧滴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液泡由大到小,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盖玻片一侧滴清水, 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质壁分离复原) 4、结论: 细胞外溶液浓度 > 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质壁分离 细胞外溶液浓度 < 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质壁分离复原 知识概要:制片 观察 加液 观察 加水 观察 考点提示: (1)洋葱为何要选紫色的?若紫色过淡怎么办? 紫色的洋葱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观察液泡的大小变化;让阳光照射。 (2)洋葱表皮应撕还是削?为何? 表皮应撕不能削,因为削的表皮往往太厚。 (3)植物细胞为何会出现质壁分离? 动物细胞会吗? 当细胞失去水分时,其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动物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因为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 (4)质壁分离时,液泡大小和颜色的变化?复原时呢? 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液泡变小,紫色加深;当细胞质壁分离复原时,液泡变大,紫色变浅。 (5)若发生质壁分离后的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其原因是什么? 细胞已经死亡(可能是外界溶液浓度过大,细胞失水过多或质壁分离时间过长) (6)高倍镜使用前,装片如何移动? 若要把视野中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上移动。若要把视野中左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左方移动,因为显微镜视野 中看到的是倒像。 (7)换高倍物镜后,怎样使物像清晰?视野明暗度会怎样变化?如何调亮?换高倍物镜后,应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得清晰;视野会变暗,可调大光圈或改用反光镜的凹面镜来使视野变亮。 (8)所用目镜、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9)物像清晰后,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和放大倍数的关系? 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越小,放大倍数越大。 (10)总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放大倍数具体指面积的放大倍数还是长度的放大倍数? 总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是指细小物体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 (11)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大小、多少、视野明暗的关系?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越大、数目越少、视野越暗。 (12) 更换目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目镜上;更换物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物镜上、移动载玻片,若异物移动,则异物在载玻片上。 (13)怎样利用质壁分离现象来测定植物细胞液的浓度? ①配制一系列浓度从小到大的蔗糖溶液 ②分别用以上不同浓度的溶液制成某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 ③用显微镜观察某植物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某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就介于不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和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之间。 实验八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考点提示: (1)鸡血能用猪血代替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不能提取DNA。 (2)鸡血中为何要加柠檬酸钠?为何要弃去鸡血细胞的上清液? 防止血液凝固;因为上清液是血浆,不含细胞和DNA。 (3)胀破细胞的方法?能用生理盐水吗? 向血细胞中加入蒸馏水,使细胞大量吸水而胀破;不能用生理盐水,因为血细胞在蒸馏水中不能吸收水分。 (4)该实验中最好应用玻璃烧杯还是塑料烧杯?为什么? 最好用塑料烧杯,因为玻璃烧杯容易吸附DNA。 (5)前后三次过滤时,所用纱布的层数分别是多少?为什么? 第一次用一层纱布,有利于核物质透过纱布进入滤液;第二次用多层纱布,能防止DNA丝状物透过纱布进入滤液;第三次用两层纱布,既有利于DNA透过纱布,又能防止其它杂质透过纱布。 (6)若实验中所得黏稠物太少,其原因是什么? 第一次加蒸馏水过少,细胞未充分胀破;第二次加蒸馏水过多或过少;第一次过滤用了多层纱布;第二次过滤用了一层纱布;使用了玻璃烧杯。 (7)两次加入蒸馏水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是为了使血细胞吸水胀破;第二次是为了降低氯化钠的浓度,有利于DNA有析出。 (8)实验中搅拌溶液时,为何总要沿一个方向搅拌? 防止DNA分子受到损伤。 (9)两次析出DNA的方法分别是什么?原理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是加蒸馏水,降低氯化钠的浓度,促使DNA析出;第二次是加入冷酒精,因为DNA不溶于酒精溶液。 (10)三次溶解DNA的液体分别是什么?原理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第二次都是用浓度为2mol/L的氯化钠溶液,第三次用的是0。015mol/L的氯化钠溶液。其原理是DNA在氯化钠中的溶解度,是随着氯化钠的浓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当氯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4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低。2mol/L的氯化钠溶液和0。015mol/L的氯化钠溶液对DNA的溶解度都比较高。 (11)鉴定DNA时为何要用两支试管?其现象分别是什么? 其中不加DNA的试管起对照作用。该试管溶液不变色,另一支加有DNA的试管溶液变蓝色。 实验九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原理: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 + 6O2 + 6H2O 6CO2 + 12H2O + 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C6H12O6 2C2H5OH + 2CO2 + 少量能量 2、装置:(见课本) 3、检测:(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实验十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1、目的要求: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2、材料用具: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 3、方法步骤: (1)在低倍镜下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2)先在低倍镜下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4、讨论:(1)如何判断视野中的一个细胞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还是减数第二次分裂? (2)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相比,中期细胞中的染色体的不同点是什么?末期呢? 实验十一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1、原理: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2、方法步骤: (1)洋葱长出约1cm左右的不定根时,放入冰箱的低温室内(4℃),诱导培养36h。 (2)剪取诱导处理的根尖约0.5~1cm,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0.5~1 h,以固定细胞的形态,然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 (3)制作装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4)观察,比较: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 3、讨论:秋水仙素与低温都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这两种方法在原理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实验十二 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1、 要求:调查的群体应足够大;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 2、 方法: 分组调查,汇总数据,统一计算. 3、计算公式: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 *100% 4、讨论: 所调查的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发病率是否与有关资料相符, 分析原因. 实验十三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1、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NAA(萘乙酸), 2,4-D, IPA(苯乙酸). IBA(吲哚丁酸)等 2、方法: ①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置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或一天。处理完毕就可以扦插了。这种处理方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荫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②沾蘸法:把插条的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 3、预实验:先设计一组浓度梯度较大的实验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设计细致的实验. 4、实验设计的几项原则: ①单一变量原则(只有溶液的浓度不同);②等量原则(控制无关变量,即除溶液的浓度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③重复原则(每一浓度处理3~5段枝条) ;④对照原则(相互对照、空白对照);⑤科学性原则 实验十四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1、培养酵母菌(温度、氧气、培养液):可用液体培养基培养 2、计数:血球计数板(2mm×2mm方格,培养液厚0.1mm) 3、推导计算 4、讨论:根据7天所统计的酵母菌种群数量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推测影响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实验十五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2、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搜集的数据。 实验十六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考点提示: (1)什么是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2)为了便于调查工作的进行,在选择调查对象时,一般应选单子叶植物,还是双子叶植物?为什么? 一般应选双子叶植物,因为双子叶植物的数量便于统计。 (3)在样方中统计植物数目时,若有植物正好长在边线上,应如何统计? 只计算该样方相邻的两条边上的植物的数目。 (4)在某地域中,第一次捕获某种动物M只,标志后放回原处。第二次捕获N只,其中含标志个体Y只,求该地域中该种动物的总数。 MN/Y (5)应用上述标志回捕法的条件有哪些?①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同样被捕的机会。②调查期中,没有迁入或迁出。③没有新的出生或死亡。 实验十七 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要求:(1)水族箱必须是密封的,且是透明的,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2)组成成分: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各生物成分的数量不宜过多,以免破坏食物链 设计实验步骤常用“四步法”。 第一步:共性处理实验材料,均等分组并编号。选择实验材料时要注意应用一些表示等量的描述性语言,如:“生长一致的”,“日龄相同的,体重一致的”等等。分成多少组要视题目中所给的信息而定,(一般情况分两组)。编号最好用A、B、C或甲、乙、丙,而不用1、2、3 避免与实验步骤相混淆。 第二步: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对照处理各组材料。方法为一组为对照组(往往为处于正常生理状态的),其余为实验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只能有一个实验条件不同(单因子变量),其他条件要注意强调出相同来,这是重要的得分点或失分点。至于变量是什么要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 第三步:相同条件培养(饲养、保温)相同时间。 第四步: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的预测(预期);首先要根据题目判断该题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如果是验证性实验,则结果只有一个,即题目中要证明的内容。如果是探究性实验,则结果一般有三种:①实验组等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无影响。②实验组大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正相关。③实验组小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负相关。 1.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2.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3.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4.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5.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6.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7.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8.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9.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10.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11.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12.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13.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14.调查常见人类遗传病15.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16.模拟尿糖的检测17.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18.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9.探究水族箱(或鱼缸)种群落的演替

高中生物的实验原则

【 #高一# 导语】高中生物离不开实验,那么高中学生知道的实验原则?下面 考 网将为大家带来高中生物的实验原则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对照原则   阳性对照:给对照组施以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处理因素。   空白对照:指不做任何实验实验的对照组或不给对照组以任何处理因素。值得注意的是,不给对照组任何处理因素是相对实验组而言的,实际上对照组还是要做一定的处理,只是不加实验组的处理因素,或者说相对于实验组而言,除实验变量外,别的处理与实验组完全相同。空白对照能明白地对比和衬托实验组的变化和结果,增加说服力。通常未经实验因素处理的对象组为对照组,经实验因素处理的对象组为实验组;或处于正常情况下的对象组为对照组,未处于正常情况下的对象组为实验组。   自身对照:指对照组和实验组都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不另设对照。自身对照方法简便,关键是看清实验处理前后现象变化的差异。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相互对照: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对照,其中每一组既是实验组也是其他级别的对照组。在等组实验法中,若不设空白对照,则大都是运用相互对照。相互对照较好地平衡和抵消了无关变量的影响,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条件对照:指虽然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是这种处理是作为对照意义的,给定的处理因素正是为了保证实验中对照组与实验组相比只是少了实验变量的影响,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意义的。通常施以条件因素的对象组为对照组,施以实验因素的对象组为实验组。   标准对照:生物生理、生化的某些项目也都有相应的标准,将观察测定的实验数值与规定的标准值相比较,以确定其正常与否的对照方法。   2、单一变量原则   理解该原则,应弄清几组变量:即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   ①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a.实验变量是研究者主动操纵的条件和因子,是作用于实验对象的刺激变量(也称自变量),自变量须以实验目的和假设为依据,应具有可变性和可操作性。b.反应变量(又称因变量或应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产生反应或发生变化的变量,反应变量是研究是否成功的证据,应具可测性和客观性。c.二者关系:实验变量是原因,反应变量是结果,即具因果关系。   ②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无关变量又称干扰变量、控制变量,是指与研究目标无关,但却影响研究结果的变量。额外变量,指实验中由于无关变量所引起的变化和结果。无关变量是原因,额外变量是结果,二者也具有因果关系。为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实验者应严格控制无关变量,防止额外变量的出现,否则实验结果的真实性无法得到认定,如我们常在实验过程中强调“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的幼苗”“数量大小相同的种子”“置于相同并适宜条件下培养”“加入等量的清水”等均是为了控制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所谓单一变量原则,就是要尽可能控制无关变量的作用,以确保实验变量的性。   【案例剖析】例如,生物课本内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实验变量是低温(冰),适温(60℃),高温(沸水);酶的活性变化即反应变量;试管的洁净度,淀粉酶的稀释度,可溶性淀粉的浓度,碘液的量和浓度,温度处理时间,操作程序等是无关变量。实验中不论有几个实验变量,都应做到每个自变量对应一个因变量,此外还要做到操作规范。在实验设计、实施的全过程中,应严格操纵实验变量,严格控制无关变量,尽可能消除误差,获取较为精确的反应变量。   3、等量原则   实验中要做到“单一变量”(即实验变量)外,其它变量需注意等量原则,即:   ①生物材料要相同:即所用生物材料的数量、质量、长度、体积、来源和生理状况等方面要尽量相同或至少大致相同。   ②实验器具要相同:即试管、烧杯、水槽、广口瓶等器具的大小、型号、洁净度等相同。   ③实验试剂要相同:即试剂的成分、浓度、体积要相同。即使使用不同试剂也要注意体积相同。   ④处理方法要相同:保温或冷却、光照或黑暗、搅拌或振荡都要一致。有时尽管某种处理对对照实验来说,看起来似乎是毫无意义的,但还是要作同样的处理。   4、科学原则:即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科学,包括原理、操作、程序、方法等。   5、安全原则:尽量避免危险性操作(如确需使用,应注明,防止环境污染和人身伤害)。   如: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使用丙酮时,强调指出:“用滤纸打孔盖住研钵进行研磨”以减少挥发。   6、可行原则:实验设计应注意取材方便、药品便宜、装置简单、经济实用、步骤简洁、操作性强、花时经济,在现有实验条件下能够完成。

高中生物酒精的作用知识点梳理

  酒精是高中生物的一种实验原料,酒精在高中生物实验中有很多的作用。下面我为大家整理高中生物酒精的作用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酒精的作用知识点   (一)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   1.1 作用:洗去浮色。   1.2 原理:苏丹Ⅲ是弱酸性染料,易溶于体积分数为50%酒精。   1.3 应用:   脂肪的鉴定实验。在该实验中,用苏丹Ⅲ对花生子叶薄片染色后,在薄片上滴1~2滴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可以洗去被染玻片标本上的苏丹Ⅲ染液浮色。   (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   2.1 作用:   ① 解离;   ② 析出提取含杂质较少的DNA。(DNA粗提取实验)   2.2 原理:   ① 解离原理: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1混合,能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② 析出提取含杂质较少的DNA的原理:DNA不溶于酒精,尤其是体积分数为95%的冷冻酒精,而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可以溶解于酒精。   2.3 应用   ①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②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三)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   3.1 作用:消毒杀菌。   3.2 原理:   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能够顺利地渗入到细菌体内,吸收细菌蛋白的水分,使其脱水变性凝固而失去功能,以达到消毒杀菌的目的。高于体积分数为75%浓度的酒精与细菌接触时,就可能使得菌体表面迅速凝固,形成一层薄膜,阻止了酒精继续向菌体内部渗透,待到适当时机,薄膜内的细胞可能将薄膜冲破而重新复活。在此高浓度下,酒精迅速凝固蛋白质的作用往往随着其浓度升高而增强,因此,其消毒杀菌的效果也就越差。若酒精的浓度低于75%,也因不能顺利地渗入到细菌体内而彻底杀死细菌。如果使用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既能使组成细菌的蛋白质凝固,又不能形成薄膜,这样,酒精可继续向内部渗透,从而达到较好的消毒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溶液的杀菌能力不是绝对很强,它对芽孢就不起作用。   3.3 应用:   学习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在接种开始时,待用肥皂将双手洗干净后,再用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棉球擦拭双手,然后在进行接种操作。   (四)无水酒精   4.1 作用:提取色素。   4.2 原理:   叶绿体中的各种色素均是有机物,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各色素在无水酒精中的溶解度较大,且酒精无毒,方便操作。   4.3 应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五)工业酒精(一般是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   5.1 作用:燃烧加热。   5.2 原理:   酒精是富含能量的有机物,燃烧能产生大量的热量。   5.3 应用:   此处包括各类必须加热的实验,如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DNA的粗提取与鉴定、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等。   高中生物实验中盐酸的用途   ① 有丝分裂的观察实验中15%盐酸与95%酒精等体积混合制成解离液,使组织细胞分离开;   ② 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用于水解细胞,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利于染液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开,便于染液与DNA结合。   (备注:酒精和盐酸都会使蛋白质变性失活,因此,实验中盐酸或酒精处理过的细胞都已失活,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都是死细胞。)   高中生物实验中常见的物质检测 方法 ,试剂及现象 总结   1、还原糖:用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检测,甲乙液混合使用,在水浴加热(50-65℃)时Cu(OH)2会被还原糖中的醛基还原成Cu2O砖红色沉淀。   2、蛋白质或多肽:用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检测,在碱性条件下,Cu2+会与蛋白质或多肽结合呈紫色络合物。因此,先加A液,再滴B液(不能过量)。   3、脂肪:与苏丹Ⅲ染液结合呈橘黄色,与苏丹Ⅳ染液结合呈红色。   4、淀粉:加碘液呈蓝色。   5、DNA、RNA的分布:用吡罗红-甲基绿染液,DNA呈绿色,RNA呈红色。   (粗提取的DNA也可用二苯胺检测,沸水浴处理呈蓝色)   6、CO2:细胞呼吸产生的CO2可用澄清石灰水检测(变浑浊),也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来检测(由蓝变绿再变黄)。   7、酒精: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检测,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8、染色体:用碱性染料(醋酸洋红或龙胆紫)染色。   9、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用到的几种试剂及作用:   ① 无水乙醇:提取色素(色素易溶于酒精)。   ② 二氧化硅:用于促进研磨,使研磨更充分。   ③ 碳酸钙:用于保护色素不被破坏。   ④ 层析液:用来分离色素(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   ( 备注:物质的检测与鉴定实验中,实验材料的选择尤为重要。利用颜色反应的原理检测时应注意材料本身颜色应尽量为浅色,便于观察,另外,材料中待检测的物质的含量应尽量高。)   高中生物实验中盐酸的用途   ① 有丝分裂的观察实验中15%盐酸与95%酒精等体积混合制成解离液,使组织细胞分离开;   ② 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用于水解细胞,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利于染液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开,便于染液与DNA结合。   (备注:酒精和盐酸都会使蛋白质变性失活,因此,实验中盐酸或酒精处理过的细胞都已失活,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都是死细胞。)   高中生物实验中常见的物质检测方法,试剂及现象   1、还原糖:用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检测,甲乙液混合使用,在水浴加热(50-65℃)时Cu(OH)2会被还原糖中的醛基还原成Cu2O砖红色沉淀。   2、蛋白质或多肽:用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检测,在碱性条件下,Cu2+会与蛋白质或多肽结合呈紫色络合物。因此,先加A液,再滴B液(不能过量)。   3、脂肪:与苏丹Ⅲ染液结合呈橘黄色,与苏丹Ⅳ染液结合呈红色。   4、淀粉:加碘液呈蓝色。   5、DNA、RNA的分布:用吡罗红-甲基绿染液,DNA呈绿色,RNA呈红色。   (粗提取的DNA也可用二苯胺检测,沸水浴处理呈蓝色)   6、CO2:细胞呼吸产生的CO2可用澄清石灰水检测(变浑浊),也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来检测(由蓝变绿再变黄)。   7、酒精: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检测,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8、染色体:用碱性染料(醋酸洋红或龙胆紫)染色。   9、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用到的几种试剂及作用:   ① 无水乙醇:提取色素(色素易溶于酒精)。   ② 二氧化硅:用于促进研磨,使研磨更充分。   ③ 碳酸钙:用于保护色素不被破坏。   ④ 层析液:用来分离色素(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

高中生物中需借助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的实验有哪些

您好:观察几种不同类型的细胞 脂肪的鉴定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希望对您的学习有帮助 【满意请采纳】O(∩_∩)O谢谢 欢迎追问O(∩_∩)O~ 祝学习进步~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二所以科学家的实验实验方法或结论及其贡献

有点多

高中生物实验如何分类?有几类?

验证类实验 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3.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5.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6.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7.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8.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9.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10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11.性状分离比的模拟12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探究性实验 1.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3.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4.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5.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6.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7.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设计类实验1.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2.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3.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生物膜模型4.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5.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观察其稳定性6.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现在考试考实验么?

高中生物中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实验有哪些?都是什么

结如下:1.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必修1P40简答题)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詹姆森等在豚鼠的胰腺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3min后被标记的亮氨酸出现在附有核糖体的内质网中;17min后,出现在高尔基体中;117min后,出现在靠近细胞膜内侧的囊泡中及释放到细胞外的分泌物中。由此发现了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途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囊泡→细胞膜→外排。2.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1939年,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然后进行两组对比实验:一组提供H2O和C18O2,另一组提供H218O和CO2。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分析出第一组释放的氧气全部为O2,第二组全部为18O2,有力地证明了植物释放的O2来自于H2O而不是CO2。3.光合作用中有机物的生成20世纪4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卡尔文等把单细胞的小球藻短暂暴露在含14C的CO2里,然后把细胞磨碎,分析14C出现在哪些化合物中。经过10年努力终于探索出了光合作用的“三碳途径”——卡尔文循环。为此,卡尔文荣获“诺贝尔奖”。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用35S、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再让被35S、32P分别标记的两种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经离心处理后,分析放射性物质的存在场所。此实验有力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5.DNA的半保留复制1957年,美国科学家梅塞尔森和斯坦尔用含15N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使之变成“重”细菌,再把它放在含14N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在不同时间取样,并提取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根据轻重链浮力等的不同,就分出新生链和母链,这就证实了DNA复制的半保留性。6.基因工程在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中,采用了DNA分子杂交技术。将转基因生物的基因组DNA提取出来,在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上用放射性同位素作标记,以此为探针使之与基因组DNA杂交,如果显示出杂交带,就表明目的基因已导入受体细胞中。另外,还可采用同样方法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不同的是从转基因生物中提取的是mRNA。7.基因诊断基因诊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如32P)、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作探针,依据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检测样本上的遗传信息,从而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另外,还可以用在植物有机物的运输研究过程中。示踪原子不仅用于科学研究,还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射线能破坏甲状腺细胞,使甲状腺肿大得到缓解。因此,碘的放射性同位素就可用于治疗甲状腺肿大。

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

高中新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高中生物教学也从知识的传授转向技能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教材内容中实验部分的增加,并且实验形式多样,实验要求多样,实验内容多样。要求学生们通过实验去发现,获取新的知识,并在实验过程中锻炼自身的能力。那么,如何开展好生物实验教学,如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我的建议是:一、重视分组,加强纪律教育和管理对于实验组织管理,重点要小组管理上着手。对于一个班级,教师无法深入到每个学生中,生物实验中往往要分组进行,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实验。很多老师的分组一般是由学生自由组合,或者按名单随机组合。这就容易让一些比较活泼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而对实验教学的开展和管理带来影响。所以教师在分组时,要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来进行分组,最好每一组的学生中有一至两名动手能力强,知识掌握全面的学生。这样,通过小组中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形成合力,可以使实验教学能够顺利完成。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由管理者变为引导者,不要过多干涉学生的操作。上好实验课的保证之一,就是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也就是能遵守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需要加强纪律教育和管理。特别是在实验课开始以前,就要向学生讲清道理,说明利害关系。要反复教育,让学生能够自觉遵守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划。二、做好实验准备工作,明确实验教学目标关于实验准备,教师要先动手做一遍实验,这是增强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教师先做一遍实验,既可让教师充分领会实验的教学目标,又能发现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检查实验材料是否达到了实验要求,操作环境是否达到了实验条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避免可能出现的实验误差,从而为学生提供成功实验的先决条件。此外,在实验教学中,总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而产生了不同的实验现象,如果教师对于实验现象了解不深不透,就会对学生的实验现象无法正确评价,出现的问题也无法解答。因此,实验教学前教师要亲自动手做一遍实验,提前预料实验中会出现的问题,既便于更好地改进实验,又能准确评价实验结果,避免诸多尴尬。很多教师在实验前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但往往忽视了学生在实验前的准备。只有让每个学生弄清每个实验的内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实验目的等。这样,学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操作。否则,实验中会产生许多问题,实验教学效果也受到影响。以“探究酸雨的危害”的实验教学为例,在实验前,如果学生对酸雨的成分、PH值、形成过程、种子发芽的条件等不是很了解。那么,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在配置溶液,选择小麦种子等方面就会出现问题,达不到实验的要求,严重的对实验结果也会产生影响。在以往的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只是机械地模仿教师的演示或照着书本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等实验结束了,可能还不知道实验的目标。因此,教师应向学生明确实验教学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并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是否达到了目标。如在“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教学中,在实验之前,教师应向学生明确细胞有丝分裂的图像,当学生实验后,再以是否观察到分裂图像来审视实验过程。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目前,实验教学观念仍停留在应试教育模式上,仍有一部分教师把实验课看成是理论课的补充,是一种辅助性教学。在实验教学中,重实验结果、轻实验过程;重知识巩固、轻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被动多于主动。实验材料、用具的都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实验步骤的实施是按教师或书本上的指令进行的。这种要我做实验的模式不仅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让学生形成做不做实验都一样,做不好还不如不做,多看看课本就可以的心态。这不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生物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变要我做实验为我要做实验。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实验计划的制订。这样,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实验了解,也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发展。如在“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教学中,教材上所选的实验材料是菠菜,教师可以准备好菠菜,然后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备用。实验结束后,对不同实验材料得到不同的结果进行分析。这样,一方面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实验的兴趣增加,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科学就在自己身边。另一方面学生在选择实验材料的过程中,对实验有了更深的了解。在用多种材料反复的实验中,进一步熟悉了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四、做好实验分析,注重培养学生实验分析的能力一个较为复杂的实验过程是经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反复摸索,最终才形成书本上的步骤。所以,在实验教学中,不能单纯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出现结果就行了。应根据学生程度和涉及原理的难易程度不同,由教师讲解或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去分析实验中每一步骤的作用,每一个步骤处理的意义以及各步骤之间的联系,从中学习处理问题的方法,为今后进行实验设计,制定实验方案打下基础。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不少学生只重视实验结果是否出现,不重视分析实验过程;只满足于实验的成功,而失败的实验不愿意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实验方案是精心设计的,但实验结果更多是动态生成的。选择不同材料来做同一实验,实验现象可能不同;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取材部位应该是在新鲜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紫色较深处。而有学生是在内表皮或紫色很浅的部位取材,这样往往观察不到或仅有很少紫色液泡,导致质壁分离的现象不明显。不同学生做同一个实验,也可能出现不同的现象。如在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有的学生滴加的清水过多,这样制成的装片中,气泡较多,严重影响观察。有的学生不是用镊子撕取洋葱表皮,而是用刀片削,导致取出的表皮较厚,在显微镜下也就看不到单层细胞。所以我们注重培养学生实验分析的能力,教育学生辩证地看待实验的成功与失败,找出错误产生的原因,这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进一步掌握实验操作技能;还可以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总之,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生物实验,很多学生是有兴趣,是非常积极主动的。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一种动手实验的快乐。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获取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习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技能。参考文献:[1]牟金芝: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J].考试周刊,2011.18[2]赵文宝: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2011.1.

高中生物演示实验的目录

序号   实验名称   实验类型  1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分组实验  2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分组实验  3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分组实验  4   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分组实验  5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演示实验  6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分组实验  7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分组实验  8   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   演示实验  9   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验   选做实验  10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分组实验  11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演示实验  12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演示实验  13   用当地某种生物做有性杂交实验   选做实验  14   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物系统的稳定性   选做实验  15   几种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演示实验  16   自生固氮菌的分离   分组实验  17   学习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选做实验  18   观察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影响   演示实验

高中生物必修中,那些实验使用同位素标记法的?哪些没用

你确定是实验吗?

高中生物实验方法

一个完整的实验方案一般包括:①实验题目的确定;② 提出假设;③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法和步骤;④预期实验结果;⑤观察和收集数据;⑥分析推理;⑦得出结论;⑧讨论与交流。

高中生物和化学中那些需要水浴加热的实验?请写出具体温度

高中化学: 1、银镜实验(包括醛类、糖类等的所有的银镜实验,水浴70℃~80℃) 2、硝基苯的制取实验(水浴温度为55℃~60℃) 3、酚醛树酯的制取实验(沸水浴) 4、乙酸乙酯的水解实验(水浴温度为70℃~80℃) 5、糖类水解实验(热水浴70℃~80℃) 高中生物: 1、用二苯胺鉴定DNA(沸水浴) 2、酵母细胞固定实验中煮海藻酸钠(热水浴70℃~80℃) 3、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这个实验中的水解(热水浴70℃~80℃) 4、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水浴调节温度) 5、用斐林试剂或班式糖定性试剂鉴定还原性糖(热水浴) 可能不是非常全,

高中生物都有哪些探究性实验?

人教选修 一讲的全是探究性试验你可以看下

谁有高中生物全部实验的总结,急需

实验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一、实验目的:1、学会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2、了解细胞的结构;3、学会制作临时装片。二、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可换)松针、动物血液、动物神经细胞永久装片三、实验用具: 载玻片、盖玻片、蒸馏水、滴管、镊子、土豆、刀片、显微镜(物镜5X、10X、40X)四、方法步骤:1、制作松针的临时切片:(1)取干净的载玻片一个平置于试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蒸馏水。(2)将土豆切成条状(截面约:0.5X0.5cm)取两条,将一根松针夹在两个土豆条之间,用刀片削成尽量薄的薄片,削时,手腕不动,靠大臂带动小臂移动刀片。切片数次。从中选取较薄的切片,置于载玻片的水滴上。(3)从一侧轻轻盖上盖玻片,不要产生气泡。用吸水纸轻轻吸去盖玻片周围的水滴,即完成临时切片的制作。2、观察切片:(1)取出显微镜,置于试验台上靠左的位置,打开光源。(2) 将上步制作好的切片置于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调整载物台位置,使盖玻片对准光源。(3)使用5X物镜观察切片,使松针切片在视野中心,换成10X物镜,观察松针叶面横切结构。(4)换成40X物镜观察,注意细胞及细胞内物质结构,画图。3、 动物血液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除了不用切片,其他类似)4、 动物神经细胞永久装片的观察。五、考点提示:1、松针的叶面结构是什么样的?2、动物细胞的结构是什么样的?与植物细胞又什么不同?3、显微镜的物镜倍数愈大,视野的亮度如何?物体的大小如何?4、如何调节焦距?5、如何才能使切片尽量的薄?切片的厚薄对显微镜下观察的效果有什么影响。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一、实验目的: 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阐明实验原理—颜色反应,识记和区分用于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鉴定的试剂及产生的特定颜色,初步掌握鉴定上述化合物的基本方法,学会描述实验现象,掌握NaOH溶液和CuSO4溶液的使用方法。二、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1、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可溶性糖类较多,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蔗糖。前三种糖的分子内都含有游离的具还原性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分子内没有,为非还原糖。实验中所用的斐林试剂,只能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而不能鉴定可溶性非还原糖。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 2O沉淀。如:葡萄糖 + 2Cu2+ + 4OH— 加热 葡萄糖酸 + Cu 2O↓(砖红色)+ H 2O即Cu 2+被还原成Cu 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淀粉遇碘变蓝色(直链)或紫(红)色(支链)。2、脂肪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脂等)统称为脂类。它是构成人体组织的正常成分,不溶于水而易溶于酒精、乙醚、氯仿等脂溶剂中。在化学组成上,脂类属于脂肪酸的酯或与这些酯有关的物质。脂类的主要功能是氧化供能。脂肪主要存积于脂肪组织中,并以油滴状的微粒存在脂肪细胞浆内。在病理检验中,脂类染色法最常用以证明脂肪变性,脂肪栓子以及肿瘤的鉴别。脂类染色使用最广泛的染料是苏丹染料,最常用的有苏丹Ⅲ,苏丹Ⅳ,苏丹黑及油红O等。脂肪被染色,实际上是苏丹染料被脂肪溶解吸附而呈现染料的颜色。经研究认为组织中脂质在液态或半液态时,对苏丹染料着色效果最好。根据这一原理,适当提高温度(37℃-60℃)对组织切片染色效果是有好处的。脂类染色,用冰冻或石蜡切片,以水溶性封固剂封固,如甘油、明胶和阿拉伯糖胶等。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橙红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胆脂素呈淡红色,脂肪酸不着色,细胞核呈蓝色。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三、实验材料: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经试验比较,颜色反应的明显程度依次为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4、淀粉的鉴定:马铃薯匀浆。四、实验用具:双面刀片、试管(最好用刻度试管)、试管夹、试管架、大小烧杯、小量筒、滴管、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载玻片、盖玻片、毛笔、吸水纸、显微镜五、实验试剂:1.斐林试剂(包括甲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 mL CuSO4溶液)2.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3.双缩脲试剂(包括A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 mL CuSO4溶液)4.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5.碘液6.蒸馏水六、方法步骤:一、可溶性糖的鉴定操 作 方 法注 意 问 题解 释1. 制备组织样液。(去皮、切块、研磨、过滤)苹果或梨组织液必须临时制备。因苹果多酚氧化酶含量高,组织液很易被氧化成褐色,将产生的颜色掩盖。2. 取1支试管,向试管内注入2mL组织样液。3. 向试管内注入1mL新制的斐林试剂,振荡。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甲液、乙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前才将甲、乙液等量混匀成斐林试剂;切勿将甲液、乙液分别加入苹果组织样液中进行检测。斐林试剂很不稳定,甲、乙液混合保存时,生成的Cu ( OH ) 2在70~ 900C下分解成黑色CuO和水;甲、乙液分别加入时可能会与组织样液发生反应,无Cu OH生成。4. 试管放在盛有50-650C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分钟,观察到溶液颜色:浅蓝色 → 棕色 → 砖红色(沉淀)最好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使试管底部不触及烧杯底部,试管口不朝向实验者。也可用酒精灯对试管直接加热。防止试管内的溶液冲出试管,造成烫伤;缩短实验时间。二、脂肪的鉴定操 作 方 法注 意 问 题解 释花生种子浸泡、去皮、切下一些子叶薄片,将薄片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用吸水纸吸去装片中的水。干种子要浸泡3~4小时,新花生的浸泡时间可缩短。因为浸泡时间短,不易切片;浸泡时间过长,组织较软,切片不易成形。切片要尽可能薄些,便于观察。在子叶薄片上滴2~3滴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染色1分钟。染色时间不宜过长。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染液,用50%酒精洗去浮色,吸去酒精。酒精用于洗去浮色,不洗去浮色,会影响对橘黄色脂肪滴的观察。同时,酒精是脂溶性溶剂,可将花生细胞中的脂肪颗粒溶解成油滴。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酒精,滴上1~2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滴上清水可防止盖盖玻片时产生气泡。低倍镜下找到花生子叶薄片的最薄处,可看到细胞中有染成橘黄色或红色圆形小颗粒。装片不宜久放。时间一长,油滴会溶解在乙醇中。三、蛋白质的鉴定操 作 方 法注 意 问 题解 释制备组织样液。(浸泡、去皮研磨、过滤。)黄豆浸泡1至2天,容易研磨成浆,也可购新鲜豆浆以节约实验时间。鉴定。加样液约2ml于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摇匀;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3~4滴,摇匀,溶液变紫色。A液和B液也要分开配制,储存。鉴定时先加A液后加B液。CuSO4溶液不能多加。先加NaOH溶液,为Cu2+与蛋白质反应提供一个碱性的环境。A、B液混装或同时加入,会导致Cu2+变成Cu ( OH ) 2沉淀,而失效。否则CuSO4的蓝色会遮盖反应的真实颜色。可用蛋清代替豆浆。蛋清要先稀释。如果稀释不够,在实验中蛋清粘在试管壁,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后会粘固在试管内壁上,使反应不容易彻底,并且试管也不易洗干净。附:淀粉的检测和观察用试管取2ml待测组织样液,向试管内滴加2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碘液不要滴太多以免影响颜色观察七、考点提示: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答: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2、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答: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 答: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 答: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 答:浅蓝色棕色 砖红色。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 答: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 答:切片的厚薄不均匀。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 答:洗去浮色。9、双缩脲试剂A、B两液是否混合后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样通过对比看颜色变化? 答: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实验三: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一、实验原理:1、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2、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对DNA亲和力强,使DNA显现出绿色,而吡罗红对RNA的亲和力强,使RNA呈现出红色。用甲基绿、吡罗红的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3、盐酸的作用① 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的跨膜运输;② 盐酸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便于DNA与染色剂的结合二、实验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三、实验用具:大小烧杯、温度计、滴管、消毒牙签、载玻片、盖玻片、铁架台、石棉网、火柴、酒精灯、吸水纸、显微镜四、方法步骤:1、取材ue004① 滴: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ue004② 刮:用消毒牙签在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ue004③ 涂:将牙签上的碎屑涂抹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中;ue004④ 烘:将涂有口腔上皮细胞的载玻片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烘干。ue0042、水解① 解: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装有30ml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的小烧杯中,进行材料的水解;② 保:将小烧杯放入装有30℃温水的大烧杯中保温5分钟。ue0043、冲洗涂片① 冲:用缓缓的蒸馏水冲洗载玻片10秒钟;② 吸:用吸水纸吸去载玻片上的水分。4、染色ue004① 染:用2滴吡罗红甲基绿混合染色剂滴在载玻片上,染色5分钟;② 吸:吸去多余染色剂;③ 盖:盖上盖玻片。5、观察ue004① 低:在低倍物镜下,寻找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移至视野中央,将物像调节清晰;② 高:转到高倍物镜,调节细准焦螺旋,观察细胞核和细胞质的染色情况。五、考点提示:1、取口腔上皮细胞之前,应先漱口,以避免装片中出现太多的杂质;2、取洋葱表皮细胞时,尽量避免材料上带有叶肉组织细胞;3、冲洗载玻片时水的流速要尽量慢,切忌直接用水龙头冲洗;4、用酒精灯烘烤载玻片时,不要只集中于材料处,而应将载玻片在火焰上来回移动,使载玻片均匀受热,以免破裂;5、烘烤后的载玻片不要马上放入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最好先自然冷却1分钟。

高中生物有什么实验用同位素标记法?所有的…

高中人教版的书中,利用到同位素示踪的实验有: 1.光合作用中释放出的氧来自水还是二氧化碳: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这个问题,证明得到氧全部来自水而不是二氧化碳.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用大肠杆菌T2噬菌体作为试验材料,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S35和放射性同位素P32的培养基中培养细菌.然后用T2噬菌体分别浸染上述细菌,从而制备出DNA中含有P32或蛋白质中还有S35的噬菌体.接着,他们分别用被P32或S35标记的T2噬菌体去感染未被标记的细菌,经过短时间的保温,用搅拌器搅拌,离心,这时,离心管的上清液中就会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则含有被感染的细菌.从而证明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3.光合作用中固定CO2的途径标记的C的放射性同位素,从而证实C4植物光合作用中的C4途径发生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内,C3途径发生在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内,两者共同完成二氧化碳的固定. 4.各种生物膜在功能上的联系:科学家在豚鼠的胰脏腺细胞中注射H3标记的亮氨酸结果别标记的氨基酸分别出现在附着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高尔基体,细胞膜.从而证明各种生物膜在功能上是有联系的5.还有一个就是用含有15N标记的NH4CL培养液培养大肠杆菌,让它繁殖几代,再将它转移到14N普通培养液中.然后在不同时刻收集它并提取DNA,再将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记录DNA位置.这个是来证明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如果你不是这个教材,我想应该都差不多.谢谢啦

高中生物所有实验的实验过程,方法,结论总结

生物实验总结 实验一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 绿色,RNA 红色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 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实验二 物质鉴定 还原糖 + 斐林试剂 砖红色沉淀 脂 肪 + 苏丹III 橘黄色 脂 肪 + 苏丹IV 红色 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 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 ★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 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 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 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考点提示: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2 )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 (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 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 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 浅蓝色 棕色 砖红色 (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 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 (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 切片的厚薄不均匀。 (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 洗去浮色。 (9)双缩脲试剂A、B两液是否混合后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样通过对比看颜色变化? 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 实验三 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1、材料: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原理: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 知识概要: 取材 制片 低倍观察 高倍观察 考点提示: (1)为什么可直接取用藓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 因为藓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而菠菜叶由很多层细胞构成。 (2)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时,为何要稍带些叶肉? 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较多的叶绿体。 (3)怎样加快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最适温度是多少? 进行光照、提高水温、切伤部分叶片;25℃左右。 (4)对黑藻什么部位的细胞观察,所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的现象最明显? 叶脉附近的细胞。 (5)若视野中某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在装片中该细胞的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仍为顺时针。 (6)是否一般细胞的细胞质不流动,只有黑藻等少数植物的细胞质才流动? 否,活细胞的细胞质都是流动的。 (7)若观察植物根毛细胞细胞质的流动,则对显微镜的视野亮度应如何调节? 视野应适当调暗一些,可用反光镜的平面镜来采光或缩小光圈。 (8)在强光照射下,叶绿体的向光面有何变化?叶绿体的受光面积较小有一面面向光源。 实验四 观察有丝分裂 1、材料:洋葱根尖(葱,蒜) 2、步骤:(一)洋葱根尖的培养 (二)装片的制作 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 解离: 药液: 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 : 1混合液). 时间: 3~5min .目的: 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 漂洗: 用清水漂洗约3min. 目的: 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并有利于染色. 3. 染色: 用质量浓度为0.01g / mL或0.02g / 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3~ 5min 目的: 使染色体着色,利于观察. 4. 制片: 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 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 目的: 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三)观察 1、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换高倍镜下观察:分裂中期→分裂前、后、末期→分裂间期。(注意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其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考点提示: (1)培养根尖时,为何要经常换水? 增加水中的氧气,防止根进行无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烂。 (2)培养根尖时,应选用老洋

高中生物都有哪些探究性实验

生物实验总结 实验一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 绿色,RNA 红色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 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实验二 物质鉴定 还原糖 + 斐林试剂 砖红色沉淀 脂 肪 + 苏丹III 橘黄色 脂 肪 + 苏丹IV 红色 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 紫色反应1、还原糖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 ★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 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 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 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高中生物常用的实验方法有哪些

对比,对照,单一变量,应该还有一个,不记得了。。。。。

高中生物中的实验方法哪些?

(1)显微观察法,如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等。(2)观色法,如观察动物毛色和植物花色的遗传等。(3)原子示综法,如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用18O2和14CO2追踪光合作用中氧原子和碳原子转移途径的实验等。(4)等组实验法,如小麦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实验,发现生长素的燕麦胚芽鞘实验等。(5)加法创意法,如用饲喂法研究甲状腺激素,用注射法研究动物胰岛素和生长激素,用移植法研究性激素等。(6)减法创意法,如用阉割法、摘除法研究性激素、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的实验,雌蕊受粉后除去正在发育着的种子等。(7)杂交实验法,如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的植物杂交、测交的实验,小麦的杂交等。(8)化学分析法,如番茄和水稻对Ca和Si选择性吸收,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等。(9)理论分析法,如大、小两种草履虫竞争的实验,植物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的实验,植物向光性实验等。(10)模拟实验法,如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分离定律的模拟实验等。

高中生物课要重视实验教学 高中生物知识点

  高中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是比较复杂和抽象的,而对于高中生来说,一些直观性的知识比较容易掌握。因此,教师结合课堂演示实验来讲授新知识或复习旧知识,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另外,通过演示实验,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各种实验仪器并能正确、规范地使用,从而在以后的学生实验中,使他们能够独立、高质量地完成各个实验。所以,演示实验是高中生物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直观教学手段之一,有利于把学生带入发现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分析实验问题之中和解决实验问题中锻炼思维能力。   一、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   生物学科主要研究生物的生命现象及其规律。在生物教材中,几乎每节课都穿插了实验内容,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生物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并不能很好地运用这一直观教学手段。一方面,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特别是一些农村中学,在实验室的设备配置和规范管理方面都比较落后;另一方面,在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下,部分生物教师依然穿新鞋走老路,还在采用照本宣科、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虽然在“时间加汗水”的强大阵容下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绩,但是却忽略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久而久之使学生的兴趣消失殆尽,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样的教育显然是一种失败的教育。新的教学形势要求我们生物教师在教学中端正认识,努力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实验环境,为他们创设亲身实践、动手操作、亲身感受与体会、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感和科学探究的成功感与自豪感。   二、如何运用实验教学   1.运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会激发学习的兴趣,而兴趣又是思维活性的触发剂,求知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发生兴趣时,就会围绕着这个问题积极地思考起来。但是,单纯由“实验”表面的“魅力”所引起的只是直接的兴趣,如果没有更深层次内涵的吸引,维持不了多久。要想保持学生持久的兴趣,就要善于“创造”种种诱因。比如,从生产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引出实验课题,不断明确实验目的、意义,不断提出有趣而又有思考性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等等。通过这些手段,及时地把学生的直接兴趣发展为间接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开学生的手脚,相信学生能成功完成实验;如果学生实验失败,也要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找原因,直至实验成功。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实验、去探究,从实验中体会,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运用试验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求实的态度。观察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正确的观察程序和方法,所以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对培养学生观察力是很必要的。观察方法的培养:①先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例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先用肉眼观察认识根的形态,掌握直根系、须根系、主根和侧根的形态特征,进而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根毛的位置,根尖的结构,认识和掌握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及根毛区的细胞结构特点。局部观察即细微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属性,捕捉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发现事物各个侧面的特点。比如通过解剖观察使学生认识两种不同类型的花在本质属性方面的区别。②对比观察。是运用纵横比较进行观察,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在脊蛙反射实验中,首先让学生把去脑的蛙进行翻身反射试验,这样来确定脑是否除净,这种实验要反复进行观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验证脊髓具有反射功能时,也应该重复使用不同浓度硫酸来进行刺激,反复进行观察,最后使学生认识在适宜的条件刺激下,脊髓能完成低级的反射功能。只有指导学生进行反复地观察,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   3.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环境污染作为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已经困扰了人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随着环境破坏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人类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环境破坏的现状,主动关心环境保护方面的大事,使学生逐步形成“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的环保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参观访问、组织各种科普活动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或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将环保意识渗透到整个社会中去,使学生在亲身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真正理解环保的概念和意义,更加珍惜和爱护周围美好的生活环境。   实验教学通过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现象,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中学习,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旦被调动,接受知识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从而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的学习走近路、走直路,用较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同时,在进行实验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有关演示实验的思路、设计方法、实验设备和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过程以及实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说明,而学生可以从中初步了解和掌握生物学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他们今后从事生物科学事业奠定一定的基础。   (作者单位:河南省巩义市市直高中)

【高中生物】不同实验中酒精的浓度及用途

1、50% :洗去浮色 。2、70% :防腐剂,消毒 。3、95% :解离时固定细胞分裂,洗去多余的试剂,提取含杂质较少的DNA,燃烧加热。4、100%:提取色素 。乙醇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易燃、易挥发的无色透明液体,低毒性,纯液体不可直接饮用;具有特殊香味,并略带刺激;微甘,并伴有刺激的辛辣滋味。易燃,其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能与氯仿、乙醚、甲醇、丙酮和其他多数有机溶剂混溶,相对密度(d15.56)0.816。扩展资料乙醇的溶解性: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可混溶于醚、氯仿、甲醇、丙酮、甘油等多数有机溶剂。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能溶解许多物质,所以常用乙醇来溶解植物色素或其中的药用成分;也常用乙醇作为反应的溶剂,使参加反应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应中,加入乙醇既能溶解NaOH,又能溶解油脂,让它们在均相(同一溶剂的溶液)中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乙醇

高中生物常用的实验材料有哪些

菠菜叶洋葱

高中生物 重要人物的实验

到这个网站看看,很全~www.longzhong.com.cn

高中生物实验的几种原则(如单一变量原则)有哪些?

以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为例一、单一变量原则(控制变量):除光照以外,温度、水分等其他条件都相同。二、对照原则: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一边明亮,一边阴暗三、重复实验原则一个组的平均值容易存在误差,不一定反映真实情况.如果全班六个小组,相当于做了5次重复实验,计算6次的平均值作为结果,可以减小误差.

高中生物实验有什么作用提高学生成绩

高中生物实验对提高学生成绩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 增强学习兴趣:生物实验可以让学生以更直观、实践的方式接触生物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2. 深化理解:通过生物实验,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生物学原理和理论知识。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动手进行操作、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等步骤,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生物学的核心内容。3. 提高实验技能:生物实验是一种非常实践性的学习形式,可以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实验技能,如样品处理、标本制备、实验设计与规划、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这些技能对于未来的科研或者就业都具有重要意义。4. 加强团队协作:生物实验通常需要同学之间合作完成,这有助于学生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以及互相帮助和促进的意识,这些都是未来社会中需要的重要素质。综上所述,生物实验对于提高学生成绩有着很大的帮助,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还可以深化理解、提高实验技能和加强团队协作等方面。

高中生物中常见的生物组织物质,它们的检测、鉴定方法,及反应现象

糖类 +斐林试剂 产生砖红色沉淀脂肪 +苏丹3 溶液变成橘黄色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溶液变成紫色 DNA +甲基绿 变绿RNA +吡罗红 变红 线粒体 +健那绿 变绿

高中生物实验

是Nacl,不能用0.0015mol/L的,要用2mol/L的。

高中生物,什么实验的材料是要解离的,什么要染色,请详细说明。满意的加高分。

如何高效开展高中生物演示实验

在高中生物课中,有很多演示实验,这些演示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在农村高中可以克服各个农村学校生物实验器材不足的缺点。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教育开始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生物实验教学在素质教育的路上探索前行,怎样上好一节生物演示实验课是每个生物实验教师必须不断探讨的话题。现在就怎样上好高中生物演示实验课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一、生物教师要极度重视演示实验高中生物教学不同于初中生物教学,已经摆脱了初中生物基础知识的范围更加重视专业知识。高中生物实验的极度专业性使我们的生物实验教学必须重视演示实验,在高中生物课程的设置上每个实践性的内容都对应着一个演示实验。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这就要求我们的高中生物教师想尽办法,不遗余力地开好每一个演示实验,提高演示实验的实验效果,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做演示实验,不能以学生看书代替实验,不能以教师讲解代替试验,否则,学生对生物学的许多知识就缺少感性认识。这样我们生物教师要明确每一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器材的准备要充足,实验步骤要清晰规范,避免实验事故的发生。二、细心设计演示实验为了确保演示实验的顺利进行,教师在实验前一定要做好各项必要的准备工作。生物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考虑每一个实验的演示时间和演示时机,在物质准备上课前要准备完备,要善于机智地处理在实验演示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事件,这样不至于出现问题乱了阵脚。教师要在实验前做好精心准备。例如,准备好演示实验中所需的仪器、药品、材料等。要清洗干净在实验中要使用的仪器,并放在相应的仪器架上,要把实验中需要的药品准备齐全,实验中需要的试剂要事先配置好。此外实验前,教师还要自制些实验室没有但在实验中很有实用价值的仪器。如,加热中常用的挡风板。又如,观察关节的结构实验,可以购买好猪的关节并事先解剖好。为了保证达到实验的良好效果,在课前教师要在实验室试做一次,这样有利于提高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缩短演示实验的时间,利于演示实验的正常开展,达到实验的预期目的。学生在实验前要充分预习,对实验中出现的仪器、药品名称、作用和操作方法有一定的认知,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这样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就有一定的方向性,避免无目的性地看热闹,有利于学生对实验有正确的认识。另外,开展演示实验还必须做好应急准备。一般来说,只有实验前准备工作做得充分,实验才会取得成功。为了保证实验的完满成功,教师还要准备好各种应急措施。比如,在用酒精灯隔水加热叶片使叶绿素溶解到酒精的试验中,如果因为教室的防风玻璃损坏,而影响酒精灯加热作用,这时如果事先带好一块自制的挡风板,问题就得到了解决。三、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演示实验演示实验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方法,为学生提供生物学知识的感性认识。演示实验要想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认真观察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学生要仔细地观察实验操作。这要求教师一定要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认真地观察,必要时也可以故意进行一些错误的操作,学生在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加深了印象,把握了正确的操作方法。这样做还可以为以后开展学生实验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做好准备。学生更要认真地观察实验现象,实验中的火焰、气泡、沉淀、颜色变化等现象。例如,在做鉴定骨的成分的实验时,用酒精灯煅烧骨时,骨的颜色就会慢慢发生变化,教师在颜色变化前要事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认真观察,才能通过看到的实验现象的变化情况丰富感性材料,从而提升为理性认识,为归纳总结实验结论提供了保障。四、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演示实验不仅要求学生发现实验现象,更重要的是分析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的原因,为归纳实验结论提供本质的依据。对演示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分析原因,教师不要一包到底,对分析不正确的学生不应过多批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探究,体验自己通过分析实验现象综合所学知识找到原因的那种成功的感觉,既巩固、强化、更新了所学知识,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欲望。教师要结合实验的进展,及时做好点拨和启发,为学生提供与实验有关的知识,降低学生分析的难度。如,在做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的实验中,教师要提供“淀粉遇碘显蓝色”的知识。在实验现象的分析过程中,教师要设计有效的探究问题,以问题的形式将学生的思维诱导到分析演示实验现象原因的方向上,这样既为推动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展开减少阻力,又为学生在分析实验中出现的现象的原因抓住要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教师要引领学生归纳实验结论,及时进行总结报告衡量一个演示实验是否成功的关键要看学生是否能自主地归纳出实验结论、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总结归纳实验结论不能能由教师包办代替。例如,在做鉴定骨的成分的实验中,将骨原来的物理性质与稀盐酸中处理后的物理性质进行比较,结合骨在稀盐酸中出现气泡的现象及其原因,学生就可得出:“骨含有有机物,且骨的韧性与有机物的含量有关”的结论。教师要将学生归纳的实验结论进行整理,去掉非本质的结论。对学生归纳出的正确结论,教师要让学生尽量锤炼自己的语言,让学生用尽可能简练易背易记的语言进行概括。面对学生错误的结论教师要善于引导,在对比中去伪存真,增强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纠正学生观察认识上的错误和不良习惯。当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认识能够达到正确客观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语言的精确性训练,使每一位学生在演示实验中获得的感性认识都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让我们教师、学生一起努力,还原实验本来面目,实现演示实验的真正目的。

高中生物哪些实验用到假说演绎法

细胞假说 遗传进化

高中生物观察实验哪些需要用死细胞观察

采用死细胞的主要有下面几个:1.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2.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3.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4.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采用活细胞的有以下几个:1、植物的质壁分离与复原(死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与复原)2、观察线粒体、叶绿体(健那绿是活性染料)3、制备细胞膜(用人体红细胞吸水胀破,必须是活细胞)4、研究细胞呼吸,酵母菌呼吸5、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6、探究叶绿体的功能7、观察黑藻细胞质流动的实验

高中生物里用到同位素标记法的实验有哪些

赫尔希和蔡斯标记T2噬菌体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米西尔森和斯塔尔标记DNA证明了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怎样进行高中生物的实验教学

一、重视分组,加强纪律教育和管理对于实验组织管理,重点要小组管理上着手。对于一个班级,教师无法深入到每个学生中,生物实验中往往要分组进行,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实验。很多老师的分组一般是由学生自由组合,或者按名单随机组合。这就容易让一些比较活泼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而对实验教学的开展和管理带来影响。所以教师在分组时,要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来进行分组,最好每一组的学生中有一至两名动手能力强,知识掌握全面的学生。这样,通过小组中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形成合力,可以使实验教学能够顺利完成。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由管理者变为引导者,不要过多干涉学生的操作。上好实验课的保证之一,就是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也就是能遵守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需要加强纪律教育和管理。特别是在实验课开始以前,就要向学生讲清道理,说明利害关系。要反复教育,让学生能够自觉遵守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划。二、做好实验准备工作,明确实验教学目标关于实验准备,教师要先动手做一遍实验,这是增强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教师先做一遍实验,既可让教师充分领会实验的教学目标,又能发现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检查实验材料是否达到了实验要求,操作环境是否达到了实验条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避免可能出现的实验误差,从而为学生提供成功实验的先决条件。此外,在实验教学中,总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而产生了不同的实验现象,如果教师对于实验现象了解不深不透,就会对学生的实验现象无法正确评价,出现的问题也无法解答。因此,实验教学前教师要亲自动手做一遍实验,提前预料实验中会出现的问题,既便于更好地改进实验,又能准确评价实验结果,避免诸多尴尬。很多教师在实验前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但往往忽视了学生在实验前的准备。只有让每个学生弄清每个实验的内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实验目的等。这样,学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操作。否则,实验中会产生许多问题,实验教学效果也受到影响。以“探究酸雨的危害”的实验教学为例,在实验前,如果学生对酸雨的成分、PH值、形成过程、种子发芽的条件等不是很了解。那么,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在配置溶液,选择小麦种子等方面就会出现问题,达不到实验的要求,严重的对实验结果也会产生影响。在以往的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只是机械地模仿教师的演示或照着书本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等实验结束了,可能还不知道实验的目标。因此,教师应向学生明确实验教学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并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是否达到了目标。如在“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教学中,在实验之前,教师应向学生明确细胞有丝分裂的图像,当学生实验后,再以是否观察到分裂图像来审视实验过程。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目前,实验教学观念仍停留在应试教育模式上,仍有一部分教师把实验课看成是理论课的补充,是一种辅助性教学。在实验教学中,重实验结果、轻实验过程;重知识巩固、轻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被动多于主动。实验材料、用具的都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实验步骤的实施是按教师或书本上的指令进行的。这种要我做实验的模式不仅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让学生形成做不做实验都一样,做不好还不如不做,多看看课本就可以的心态。这不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生物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变要我做实验为我要做实验。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实验计划的制订。这样,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实验了解,也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发展。如在“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教学中,教材上所选的实验材料是菠菜,教师可以准备好菠菜,然后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备用。实验结束后,对不同实验材料得到不同的结果进行分析。这样,一方面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实验的兴趣增加,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科学就在自己身边。另一方面学生在选择实验材料的过程中,对实验有了更深的了解。在用多种材料反复的实验中,进一步熟悉了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四、做好实验分析,注重培养学生实验分析的能力一个较为复杂的实验过程是经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反复摸索,最终才形成书本上的步骤。所以,在实验教学中,不能单纯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出现结果就行了。应根据学生程度和涉及原理的难易程度不同,由教师讲解或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去分析实验中每一步骤的作用,每一个步骤处理的意义以及各步骤之间的联系,从中学习处理问题的方法,为今后进行实验设计,制定实验方案打下基础。

高中生物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高中生物实验操作注意事项一 通常,在高中生物实验课中,凡是涉及到在试管中反应有沉淀生成的生物实验,往往要考虑实验结束后沉淀物的清洗问题。在高中生物蛋白质实验操作中涉及此问题比较多。所以要掌握高中生物实验基本操作中的问题处理方法。 在高中生物实验中经常用到滴管,生物实验过程中,有许多学生不注意滴管的区别使用,造成对比实验失败;交叉污染药品导致试剂不纯,并且还会影响后面班级的实验,所以高中生物实验一定要注意清洁。 高中生物实验操作注意事项二 在高中生物实验操作中量筒的使用常被忽略。在生物实验中,有许多试剂的用量都是1ml或2ml。使用量筒量取,要求操作者要细心有耐心。有些学生觉得使用量筒麻烦,常常凭感觉来估计试剂的使用量。这会造成学生所做生物实验中试剂的使用量差别很大:同一组实验不同试管内的试剂量相差太大、不同组间试剂用量差别更明显。这样就不能保证生物实验的准确性,使高中生物定理实验的结果失去真实性。 高中生物实验操作注意事项三 在高中生物实验中显微镜的操作有许多不妥之处。如,用显微镜观察固定切片时,镜臂可倾斜一定角度。在观察其他生物实验中,将新制成的装片固定在载物台上后,为了观察方便,不少学生将镜臂倾斜较大角度,以致装片中的液体往下面流,污染了实验显微镜,并造成生物实验失败。 高中生物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四 高中生物实验多采用分组实验来验证生物实验。有的学生直接从书上找到结论,再做实验;有的不做实验,也有结论。生物定量实验不如实记录结果,凭空捏造数据,导致生物实验失去意义。生物实验失败后,之后还得重做生物实验,找到问题所在。所以在做生物实验是一定要认真。

高中生物观察细胞的实验有哪

高中生物观察细胞的实验如下:1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2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3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4 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5 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6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7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8 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9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10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11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12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13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14 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15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16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17 环境因素对光和作用强度的影响18 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19 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20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21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22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23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24 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25 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26 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细胞体积的关系27 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28 观察叶绿体29 观察洋葱表皮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的复原30 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31 光和色素的提取与分离32 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33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34 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

高中生物的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 #高一# 导语】高中生物离不开实验,那么高中生物的实验操作有哪些注意事项?下面 无 将为大家带来高中生物的实验操作有哪些注意事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应注意实验选材的合理性   如:⑴所选材料应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如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中应选择“白色或近白色”的材料;   ⑵所选材料应容易获得:尽可能选择无明显季节性、地域性的材料;   ⑶所选材料应价格便宜   2、应注意操作细节的合理性   如:⑴溶液或培养基灭菌后是否要冷却后使用?冷却后   ⑵向淀粉糊中加了唾液后是否要振荡试管呢?要   ⑶酶促反应的试管如何加热?是直接加热,还是水浴加温?水浴加热   ⑷用酒精溶解叶中叶绿素时,酒精直接或隔水加热?隔水加热   ⑸使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进入动物体内的方法应如何操作?是饲喂,还是注射?甲状腺激素饲喂,胰岛素、生长激素注射   ⑹不同的情况下要合理地选用不同的水。如:清水、池水、凉开水、蒸馏水、生理盐水。   3、应注意操作顺序的合理性   例:为“验证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在如下实验步骤中,顺序应该是   ①在1-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0.5%的淀粉液2mL;   ②加完淀粉液后,向各试管中加入相应的缓冲液3mL,使各试管中反应液的pH依次稳定在5.00、6.20、6.80、7.40、8.00;   ③分别向1-5号试管中加入0.5%唾液1mL,然后进行37℃恒温水浴;   ④反应过程中,每隔1min从第3号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液,滴在比色板上,加一滴碘液显色,待呈橙黄色时,立即取出5支试管,加碘液显色并比色,记录结果;   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③②①④D.①③②④   答案:C   4、应注意实验方案的可操作性   例:为“验证镁是植物生活的必需元素”。请写出你的设计思路。   方案1:将幼苗中运载Mg2+的载体去掉   方案2:用去掉镁的砂性土壤培养幼苗   方案3:将植物体内的Mg2+分离出来   方案4:取生长状况一致的大豆幼苗,用符合实验要求的容器,对照组盛有含植物必需的各种矿质元素的完全培养液,实验组盛有不含镁离子的完全培养液,两组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观察比较两组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方案1、2、3均缺乏可操作性,正确思路应该是方案4。

求高中生物所有的实验(要求各个实验的步骤)

生物实验总结 实验一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 绿色,RNA 红色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 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实验二 物质鉴定 还原糖 + 斐林试剂 砖红色沉淀 脂 肪 + 苏丹III 橘黄色 脂 肪 + 苏丹IV 红色 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 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 ★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 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 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 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考点提示: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2 )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 (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 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 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 浅蓝色 棕色 砖红色 (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 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 (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 切片的厚薄不均匀。 (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 洗去浮色。 (9)双缩脲试剂A、B两液是否混合后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样通过对比看颜色变化? 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 实验三 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1、材料: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原理: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 知识概要: 取材 制片 低倍观察 高倍观察 考点提示: (1)为什么可直接取用藓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 因为藓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而菠菜叶由很多层细胞构成。 (2)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时,为何要稍带些叶肉? 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较多的叶绿体。 (3)怎样加快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最适温度是多少? 进行光照、提高水温、切伤部分叶片;25℃左右。 (4)对黑藻什么部位的细胞观察,所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的现象最明显? 叶脉附近的细胞。 (5)若视野中某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在装片中该细胞的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仍为顺时针。 (6)是否一般细胞的细胞质不流动,只有黑藻等少数植物的细胞质才流动? 否,活细胞的细胞质都是流动的。 (7)若观察植物根毛细胞细胞质的流动,则对显微镜的视野亮度应如何调节? 视野应适当调暗一些,可用反光镜的平面镜来采光或缩小光圈。 (8)在强光照射下,叶绿体的向光面有何变化?叶绿体的受光面积较小有一面面向光源。 实验四 观察有丝分裂 1、材料:洋葱根尖(葱,蒜) 2、步骤:(一)洋葱根尖的培养 (二)装片的制作 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 解离: 药液: 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 : 1混合液). 时间: 3~5min .目的: 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 漂洗: 用清水漂洗约3min. 目的: 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并有利于染色. 3. 染色: 用质量浓度为0.01g / mL或0.02g / 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3~ 5min 目的: 使染色体着色,利于观察. 4. 制片: 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 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 目的: 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三)观察 1、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换高倍镜下观察:分裂中期→分裂前、后、末期→分裂间期。(注意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其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考点提示: (1)培养根尖时,为何要经常换水? 增加水中的氧气,防止根进行无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烂。 (2)培养根尖时,应选用老洋葱还是新洋葱?为什么? 应选用旧洋葱,因为新洋葱尚在休眠,不易生根。 (3)为何每条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时间是何时?为何? 因为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上午10时到下午2时;因为此时细胞分裂活跃。 (4)解离和压片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压片时为何要再加一块载玻片? 解离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压片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散开来;再加一块载玻片是为了受力均匀,防止盖玻片被压破。 (5)若所观察的组织细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么? 压片时用力过大。 (6)解离过程中盐酸的作用是什么?丙酮可代替吗? 分解和溶解细胞间质;不能,而硝酸可代替。 (7)为何要漂洗? 洗去盐酸便于染色。 (8)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什么? 染色最深的结构是染色质或染色体。 (9)若所观察的细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么? 因为在根尖只有分生区的细胞能够进行细胞分裂;分生区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处于分裂状态;不能用高倍镜找分生区,因为高倍镜所观察的实际范围很小,难以发现分生区。 (10)为何要找分生区?分生区的特点是什么?用高倍物镜找分生区吗?为什么? 染液浓度过大或染色时间过长。 (11)分生区细胞中,什么时期的细胞最多?为什么? 间期;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最长。 (12)所观察的细胞能从中期变化到后期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所观察的细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时期的死细胞。 (1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能否看到染色体?为什么? 不能,因为洋葱表皮细胞一般不分裂。 (14)若观察时不能看到染色体,其原因是什么? 没有找到分生区细胞;没有找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染液过稀;染色时间过短。 实验五 比较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考点提示: (1)为何要选新鲜的肝脏?因为在不新鲜的肝脏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会由于细菌的破坏而降低。 (2)该实验中所用试管应选较粗的还是较细的?为什么?应选用较粗的,因为在较细的试管中容易形成大量的气泡,而影响卫生香的复燃。 (3)为何要选动物的肝脏组织来做实验,其他动植物的组织的研磨液能替代吗?因为肝脏组织中过氧化氢酶含量较丰富;其它动植物组织也含有少量的过氧化氢酶,所以能够替代。 (4)相同质量的块状肝脏和肝脏研磨液,哪一个催化效果好?为什么?研磨液效果好;因为它增加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氢的接触面积。 (5)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下个吸管?为什么?不可共用,防止过氧化氢酶与氯化铁混合,而影响实验效果。 实验六 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丙酮或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分离色素 2、步骤: (1)提取色素 研磨 (2)制备滤纸条 (3)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 (4)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5)观察和记录: 结果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为: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 考点提示: (1)对叶片的要求?为何要去掉叶柄和粗的时脉?绿色、最好是深绿色。因为叶柄和叶脉中所含色素很少。 (2)二氧化硅的作用?不加二氧化硅对实验有何影响? 为了使研磨充分。不加二氧化硅,会使滤液和色素带的颜色变浅。 (3)丙酮的作用?它可用什么来替代?用水能替代吗? 溶解色素。它可用酒精等有机溶剂来代替,但不能用水来代替,因为色素不溶于水。 (4)碳酸钙的作用?不加碳酸钙对实验有何影响? 保护色素,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不加碳酸钙,滤液会变成黄绿色或褐色。 (5)研磨为何要迅速?要充分?过滤时为何用布不用滤纸? 研磨迅速,是为了防止丙酮大量挥发;只有充分研磨,才能使大量色素溶解到丙酮中来。色素不能通过滤纸,但能通过尼龙布。 (6)滤纸条为何要剪去两角? 防止两侧层析液扩散过快。 (7)为何不能用钢笔或圆珠笔画线? 因为钢笔水或圆珠笔油中含有其它色素,会影响色素的分离结果。 (8) 滤液细线为何要直?为何要重画几次? 防止色素带的重叠;增加色素量,使色素带的颜色更深一些。 (9) 滤液细线为何不能触到层析液? 防止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 (10)滤纸条上色素为何会分离? 由于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它们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就不同。 (11)色素带最宽的是什么色素?它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比什么色素大一些? 最宽的色素带是叶绿素a,它的溶解度比叶绿素b大一些。 (12)滤纸条上相互间距最大的是哪两种色素? 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13)色素带最窄的是第几条色素带?为何? 第一条色素带,因为胡萝卜素在叶绿体的四种色素中含量最少。 实验七 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1、条件: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活细胞,大液泡 2、材料: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具紫色大液泡),质量浓度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等。 3、步骤: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盖玻片一侧滴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液泡由大到小,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盖玻片一侧滴清水, 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质壁分离复原) 4、结论: 细胞外溶液浓度 > 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质壁分离 细胞外溶液浓度 < 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质壁分离复原 知识概要:制片 观察 加液 观察 加水 观察 考点提示: (1)洋葱为何要选紫色的?若紫色过淡怎么办? 紫色的洋葱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观察液泡的大小变化;让阳光照射。 (2)洋葱表皮应撕还是削?为何? 表皮应撕不能削,因为削的表皮往往太厚。 (3)植物细胞为何会出现质壁分离? 动物细胞会吗? 当细胞失去水分时,其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动物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因为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 (4)质壁分离时,液泡大小和颜色的变化?复原时呢? 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液泡变小,紫色加深;当细胞质壁分离复原时,液泡变大,紫色变浅。 (5)若发生质壁分离后的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其原因是什么? 细胞已经死亡(可能是外界溶液浓度过大,细胞失水过多或质壁分离时间过长) (6)高倍镜使用前,装片如何移动? 若要把视野中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上移动。若要把视野中左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左方移动,因为显微镜视野 中看到的是倒像。 (7)换高倍物镜后,怎样使物像清晰?视野明暗度会怎样变化?如何调亮?换高倍物镜后,应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得清晰;视野会变暗,可调大光圈或改用反光镜的凹面镜来使视野变亮。 (8)所用目镜、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9)物像清晰后,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和放大倍数的关系? 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越小,放大倍数越大。 (10)总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放大倍数具体指面积的放大倍数还是长度的放大倍数? 总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是指细小物体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 (11)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大小、多少、视野明暗的关系?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越大、数目越少、视野越暗。 (12) 更换目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目镜上;更换物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物镜上、移动载玻片,若异物移动,则异物在载玻片上。 (13)怎样利用质壁分离现象来测定植物细胞液的浓度? ①配制一系列浓度从小到大的蔗糖溶液 ②分别用以上不同浓度的溶液制成某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 ③用显微镜观察某植物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某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就介于不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和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之间。 实验八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考点提示: (1)鸡血能用猪血代替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不能提取DNA。 (2)鸡血中为何要加柠檬酸钠?为何要弃去鸡血细胞的上清液? 防止血液凝固;因为上清液是血浆,不含细胞和DNA。 (3)胀破细胞的方法?能用生理盐水吗? 向血细胞中加入蒸馏水,使细胞大量吸水而胀破;不能用生理盐水,因为血细胞在蒸馏水中不能吸收水分。 (4)该实验中最好应用玻璃烧杯还是塑料烧杯?为什么? 最好用塑料烧杯,因为玻璃烧杯容易吸附DNA。 (5)前后三次过滤时,所用纱布的层数分别是多少?为什么? 第一次用一层纱布,有利于核物质透过纱布进入滤液;第二次用多层纱布,能防止DNA丝状物透过纱布进入滤液;第三次用两层纱布,既有利于DNA透过纱布,又能防止其它杂质透过纱布。 (6)若实验中所得黏稠物太少,其原因是什么? 第一次加蒸馏水过少,细胞未充分胀破;第二次加蒸馏水过多或过少;第一次过滤用了多层纱布;第二次过滤用了一层纱布;使用了玻璃烧杯。 (7)两次加入蒸馏水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是为了使血细胞吸水胀破;第二次是为了降低氯化钠的浓度,有利于DNA有析出。 (8)实验中搅拌溶液时,为何总要沿一个方向搅拌? 防止DNA分子受到损伤。 (9)两次析出DNA的方法分别是什么?原理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是加蒸馏水,降低氯化钠的浓度,促使DNA析出;第二次是加入冷酒精,因为DNA不溶于酒精溶液。 (10)三次溶解DNA的液体分别是什么?原理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第二次都是用浓度为2mol/L的氯化钠溶液,第三次用的是0。015mol/L的氯化钠溶液。其原理是DNA在氯化钠中的溶解度,是随着氯化钠的浓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当氯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4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低。2mol/L的氯化钠溶液和0。015mol/L的氯化钠溶液对DNA的溶解度都比较高。 (11)鉴定DNA时为何要用两支试管?其现象分别是什么? 其中不加DNA的试管起对照作用。该试管溶液不变色,另一支加有DNA的试管溶液变蓝色。 实验九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原理: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 + 6O2 + 6H2O 6CO2 + 12H2O + 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C6H12O6 2C2H5OH + 2CO2 + 少量能量 2、装置:(见课本) 3、检测:(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高中生物学实验有哪些

高考所考的实验、实习与研究性学习(1)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2)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3)细胞质流动的观察(4)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5)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6)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7)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8)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9)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10)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11)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12)DNA的粗提取与鉴定(13)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14)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15)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6)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17)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

适合参赛的高中生物实验

对于一些生的参赛的实验的话,我觉得可以选那种电解质的实验,这个是比较有难度的。

高中生物课本实验总结

  实验是高中生物的必考知识点,高中生物课本实验有哪些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课本实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课本实验 总结   实验一 低倍镜、高倍镜   1、是低倍镜还是高倍镜的视野大,视野明亮?为什么?   低倍镜的视野大,通过的光多,放大的倍数小;高倍镜视野小,通过的光少,但放大的倍数高。   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如果直接用高倍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对象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3、用转换器转过高倍镜后,转动粗准焦螺旋行不行?   不行。用高倍镜观察,只需转动细准焦螺旋即可。转动粗准焦螺旋,容易压坏玻片。   4、使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和要点是什么?   答:(1)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   (2)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并轻轻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楚材料为止。   5、总结:四个比例关系   a.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物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而目镜正好与之相反。   b.物镜头放大倍数与玻片距离:倍数越大(镜头长)距离越近。   c.放大倍数与视野亮度: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   d.放大倍数与视野范围: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   实验二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一、实验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 2O沉淀。   葡萄糖+ Cu ( OH )2 葡萄糖酸 + Cu 2Ou2193(砖红色)+ H 2O,即Cu ( OH ) 2被还原成Cu 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淀粉遇碘变蓝色。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二、实验材料   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   三、实验注意事项   1、可溶性糖的鉴定   a.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甲液、乙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前才将甲、乙液等量混匀成斐林试剂;斐林试剂很不稳定,甲、乙液混合保存时,生成的Cu ( OH ) 2在70~900C下分解成黑色CuO和水;   b. 切勿将甲液、乙液分别加入苹果组织样液中进行检测。甲、乙液分别加入时可能会与组织样液发生反应,无Cu ( OH ) 2生成。   2、蛋白质的鉴定   a. A液和B液也要分开配制,储存。鉴定时先加A液后加B液;先加NaOH溶液,为Cu2+与蛋白质反应提供一个碱性的环境。A、B液混装或同时加入,会导致Cu2+变成Cu ( OH ) 2沉淀,而失效。   b、CuSO4溶液不能多加;否则CuSO4的蓝色会遮盖反应的真实颜色。   c. 蛋清要先稀释;如果稀释不够,在实验中蛋清粘在试管壁,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后会粘固在试管内壁上,使反应不容易彻底,并且试管也不易洗干净。   3、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区别:   验三: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   1.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实验四:体验制备细胞膜的 方法   实验材料: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用这样的红细胞做实验材料就只有细胞膜一种膜结构。   实验五: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一、实验原理   1.叶绿体的辨认依据:叶绿体是绿色的,呈扁平的椭圆球形或球形。   2.线粒体辨认依据:线粒体的形态多样,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   3.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二、实验材料   观察叶绿体时选用:藓类的叶、黑藻的叶。取这些材料的原因是:叶子薄而小,叶绿体清楚,可取整个小叶直接制片,所以作为实验的首选材料。   若用菠菜叶作实验材料,要取菠菜叶的下表皮并稍带些叶肉。因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三、讨论   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不是静止不动的?为什么?   答:不是。呈椭球体形的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可以运动,这种运动能随时改变椭球体的方向,使叶绿体既能接受较多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   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答: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都有利于接受光照,完成光合作用。如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改变方向。又如叶子上面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比下面的多,这可以接受更多的光照。   实验六 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一、实验原理:   1.质壁分离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   2.质壁分离复原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吸水,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紧贴细胞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   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因为液泡呈紫色,易于观察。也可用水绵代替。0.3g/ml的蔗糖溶液。用蔗糖溶液做质壁分离剂对细胞无毒害作用。   质壁分离的方法(引流法):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临时装片。然后,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0.3g/ml的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即可。   质壁分离复原的方法:改用清水实验。   三、讨论   1.如果将上述表皮细胞浸润在与细胞液浓度相同的蔗糖溶液中,这些表皮细胞会出现什么现象?答:表皮细胞维持原状,因为细胞液的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相等。   2.当红细胞细胞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时,红细胞会不会发生质壁分离?为什么?   答:不会。因为红细胞不具细胞壁。   实验七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一、实验原理   鲜肝提取液中含有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和Fe3+都能催化H2O2分解放出O2。经计算,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和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相比,每滴FeCl3溶液中的Fe3+数,大约是每滴肝脏研磨液中过氧化氢酶分子数的25万倍。   二、实验注意事项   1.不让H2O2接触皮肤,H2O2有一定的腐蚀性   2. 不可用同一支滴管,由于酶具有高效性,若滴入的FeCl3溶液中混有少量的过氧化氢酶,会影响实验准确性   3.肝脏研磨液必须是新鲜的,因为过氧化氢酶是蛋白质,放置过久,可受细菌作用而分解,使肝脏组织中酶分子数减少,活性降低   4.肝脏研磨要充分,研磨可破坏肝细胞结构,使细胞内的酶释放出来,增加酶与底物的接触面积。   实验八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实验原理:   1、淀粉遇碘后,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   2、淀粉酶可以使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后不显色。   注:市售a-淀粉酶的最适温度约600C   实验九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实验原理:   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方程式(略)   2、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CO2的产生情况。   3、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在酸性条件下,变成灰绿色。   注意事项   增加水中氧气的方法:用橡皮球或气泵通入空气,并用NaOH溶液除去空气中的CO2   实验十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一、实验原理与方法   1.色素的提取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是有机物,不溶于水,易溶于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提取方法:用丙酮、乙醇等能提取色素。   2.色素分离的原理:层析液是一种脂溶性很强的有机溶剂。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分离方法:纸层析法。用毛细吸管在滤纸条的下端沿铅笔线划一条滤液细线,待滤液干后再划一两次,然后将滤纸条插入层析液中(滤液细线不能接触层析液)。分离结果:滤纸条上从上到下出现四条色素带:橙黄色(最窄,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最宽,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胡萝卜素与叶黄素之间距离最大,叶绿素a与叶绿素b之间距离最小。   二、实验注意事项   1.加SiO2为了研磨得更充分。   2.加CaCO3防止研磨时叶绿素受到破坏。因为叶绿素含镁,可被细胞液中的有机酸产生的氢代替,形成去镁叶绿素,CaCO3可中和液泡破坏释放的有机酸,防止叶绿体被破坏。   3.加无水乙醇是因为叶绿体色素易溶于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   三、实验讨论:   1.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   答: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如触及层析液,滤纸上的叶绿体色素就会溶解在层析液中,实验就会失败。   2.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什么?   答:提取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①叶片要新鲜、浓绿;②研磨要迅速、充分;③滤液收集后,要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紧,以免滤液挥发。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一是滤液细线要细且直,而且要重复划几次;二是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线。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