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义不赂秦的义的意思 苏洵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2023-09-27 14:42:29
共1条回复
CarieVinne

1、义不赂秦的义是名词作动词,意思是“坚持正义”。

2、全句为“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意思: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出自苏洵的《六国论》。

3、全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

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4、译文: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

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待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啊!

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少胜多。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况且燕赵正处在其他国家被消灭了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啊。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

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着一统天下的大国,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相关推荐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出自何处?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翻译为: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扩展阅读:“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出自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原文如下:六国论宋代: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译文: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 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2023-09-10 07:29:161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出自苏洵的哪篇著作?

出自苏洵的六国论
2023-09-10 07:29:242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骆秦洛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出自宋代谁的六国

《六国论》的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出自(宋)代苏轼。《六国论》部分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日: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独完。故曰: 整在赂秦也。相应翻译为: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士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 (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整病在于贿赂秦国。“《六国论》:《六国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政论文。这篇文章通过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养士”的重要作用。作者认为六国诸侯卿相都争相养士,是他们得以久存的原因,并将“士”分为智、辩、勇、力四种,他们各有着自己的才能,从而获得自己的生存空间。作者认为战国时期之所以维系长久的关键,在于统治阶层能够给各种人才生存的空间和发挥才能的机会,古往今来笼络人才是统治的基石和关键。苏轼此论虽有失偏颇,但见解新颖,论述周详,有好辩善辩的风格。
2023-09-10 07:29:39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出自

出自苏洵的《六国论》,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
2023-09-10 07:30:193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什么意思

灭亡原因在原文中早有解释,总体而言就是都割地赔偿给秦国了,这必然就使得秦国越来越强大,其他各国越来越弱小,具体到某一国亦有不同的原因,翻译成白话文总结一下如下:1、齐国灭亡原因:当秦国对付其他诸侯国的时候,他与秦国交好,五国灭亡后,他自然也就成了秦国最后的对手,或者说是最后一个要对付的。患得患失的情绪让他失去了自我,也没有了反抗的机会。2、楚国灭亡原因:秦楚之间的关系忽远忽近,但是秦国一直都没有放弃对楚国的蚕食,而楚国却始终怀着别样的心思,同其他诸侯国一样,心思太小,格局太小,也终究难成气候免不了被灭国的下场。3、燕国灭亡原因:燕国地处边远,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一如六国论开篇所言:“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也就是说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其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
2023-09-10 07:30:26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解释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2023-09-10 07:30:412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句话是什么句式??

这是判断句式,表示对事物的原因解释和推理 《六国论》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2023-09-10 07:30:537

六国论六国破灭的原因原文回答

六国论六国破灭的原因。原本回答。这个正常。破灭主要是没经营好的原因
2023-09-10 07:31:114

六国破灭的原因有那些?

苏洵在《六国论》中,根据秦并吞六国而统一天下的历史事实,从六国相继破灭的角度,有理有据地论述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并分别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和“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两方面进行论证。如果从苏洵针对北宋存在的现实问题,从批判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主张团结抗敌的观点,是无可非议的。但从历史事实来看,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不是象苏洵所论述的那样简单。 从六国方面来看,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六国君主中了秦国的挑拨离间的诡计,造成六国之间相互怨恨、猜忌,致使不同心协力,不能“合纵”联合抗秦。其二,六国之间互相侵夺以及六国与秦的频繁战争,造成六国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死亡,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据历史记载,仅韩、赵、魏三国被秦杀死的人就有几百万。六国之间的战争,造成死亡的人数也不少。战争的频繁,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使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穷国衰,六国灭亡,势所必然。 从秦国方面来看,秦之所以能消灭六国,统一天下,是由于秦国有两个主要的主客观条件:一是秦国采纳张仪连横之计,引诱六国各自割地和秦,破坏六国合纵,挑拨六国互相残杀,削弱六国力量,秦乘机从中取利。六国合纵,对秦的存在是个极大威胁。于是秦派策士孙衍引诱齐、魏伐赵,破坏纵约;秦想侵夺魏的安邑,但又怕齐救魏,于是劝齐灭宋。当秦已得魏的安邑,又欲攻打韩国时,秦又说齐灭宋是不义的,劝诸侯去伐齐。二是秦国具有雄厚的经济力量和优越的物质条件,能支持连年的对外战争。秦国从孝公起,按商鞅的主张实行变法。经过变法,秦日益变得富强,疆土扩大了。关中地区,土地肥沃,农产丰富,巴蜀一带,盛产钢铁。这些主客观条件为秦国在七国中造成极大优势,这也使秦国成为有统一全国能力的强大国家。
2023-09-10 07:31:221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出自

出自贾谊的《过秦论》
2023-09-10 07:31:412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译文: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不如六国了。出处:北宋苏洵所作的《六国论》。原文节选: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译文: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苏洵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苏洵立论的根据;二是苏洵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苏洵撰写《六国论》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实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贵族占有大量土地,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六国论
2023-09-10 07:31:571

六国破亡,弊在赂秦意思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翻译为: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扩展阅读:“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出自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原文如下:六国论宋代: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译文: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 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2023-09-10 07:34:231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出自哪篇文章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出自哪篇文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 出自宋朝诗人苏洵的《六国论》六国论苏洵 〔宋代〕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2023-09-10 07:34:312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白话翻译为: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兵:兵器。善:好。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赂,贿赂。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出自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原文如下:六国论宋代: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023-09-10 07:34:441

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白话翻译为: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兵:兵器。善:好。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赂,贿赂。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出自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原文如下:六国论宋代: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023-09-10 07:34:571

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白话翻译为: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兵:兵器。善:好。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赂,贿赂。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出自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原文如下:六国论宋代: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023-09-10 07:35:111

六国破灭亡,弊在赂秦。

译文:1、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2、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3、待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啊!4、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少胜多。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5、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况且燕赵正处在其他国家被消灭了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啊。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6、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7、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着一统天下的大国,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扩展资料:《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1、苏洵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苏洵立论的根据;2、苏洵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苏洵撰写《六国论》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国论 (苏洵作品)
2023-09-10 07:35:29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解释

那啥,说句实在话 是真打不过(*u263b-u263b*)。
2023-09-10 07:35:499

六国为什么会灭亡

灭亡原因在原文中早有解释,总体而言就是都割地赔偿给秦国了,这必然就使得秦国越来越强大,其他各国越来越弱小,具体到某一国亦有不同的原因,翻译成白话文总结一下如下:1、齐国灭亡原因:当秦国对付其他诸侯国的时候,他与秦国交好,五国灭亡后,他自然也就成了秦国最后的对手,或者说是最后一个要对付的。患得患失的情绪让他失去了自我,也没有了反抗的机会。2、楚国灭亡原因:秦楚之间的关系忽远忽近,但是秦国一直都没有放弃对楚国的蚕食,而楚国却始终怀着别样的心思,同其他诸侯国一样,心思太小,格局太小,也终究难成气候免不了被灭国的下场。3、燕国灭亡原因:燕国地处边远,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一如六国论开篇所言:“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也就是说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其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
2023-09-10 07:36:381

《六国论》中论述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023-09-10 07:36:566

六国破灭出自宋代谁的

“六国破灭”出自宋代苏洵的《六国论》。一、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二、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又两次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为谗言陷害被诛杀,(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负存亡的命运,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每日每月割让土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赏析: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2023-09-10 07:37:37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翻译

翻译: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2023-09-10 07:37:511

历史上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苏洵在《六国论》中,根据秦并吞六国而统一天下的历史事实,从六国相继破灭的角度,有理有据地论述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并分别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和“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两方面进行论证。如果从苏洵针对北宋存在的现实问题,从批判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主张团结抗敌的观点,是无可非议的。但从历史事实来看,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不是象苏洵所论述的那样简单。 从六国方面来看,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六国君主中了秦国的挑拨离间的诡计,造成六国之间相互怨恨、猜忌,致使不同心协力,不能“合纵”联合抗秦。其二,六国之间互相侵夺以及六国与秦的频繁战争,造成六国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死亡,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据历史记载,仅韩、赵、魏三国被秦杀死的人就有几百万。六国之间的战争,造成死亡的人数也不少。战争的频繁,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使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穷国衰,六国灭亡,势所必然。 从秦国方面来看,秦之所以能消灭六国,统一天下,是由于秦国有两个主要的主客观条件:一是秦国采纳张仪连横之计,引诱六国各自割地和秦,破坏六国合纵,挑拨六国互相残杀,削弱六国力量,秦乘机从中取利。六国合纵,对秦的存在是个极大威胁。于是秦派策士孙衍引诱齐、魏伐赵,破坏纵约;秦想侵夺魏的安邑,但又怕齐救魏,于是劝齐灭宋。当秦已得魏的安邑,又欲攻打韩国时,秦又说齐灭宋是不义的,劝诸侯去伐齐。二是秦国具有雄厚的经济力量和优越的物质条件,能支持连年的对外战争。秦国从孝公起,按商鞅的主张实行变法。经过变法,秦日益变得富强,疆土扩大了。关中地区,土地肥沃,农产丰富,巴蜀一带,盛产钢铁。这些主客观条件为秦国在七国中造成极大优势,这也使秦国成为有统一全国能力的强大国家。
2023-09-10 07:38:131

苏洵《六国论》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六国论 朝代:宋代 作者:苏洵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参考赏析 写作特点 1.借古讽今,针砭时弊 战国时代,七雄争霸。为了独占天下,各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最后六国被秦国逐个击破而灭亡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秦国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确立了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军事实力超过了六国。同时,秦灭六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走向统一的大势,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本文属于史论,但并不是进行史学的分析,也不是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论点,进行深入论证,以阐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因此我们分析这篇文章,不是看它是否准确、全面地评价了历史事实,而应着眼于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本文为论说文,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全文纲目分明,脉胳清晰,结构严整。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首尾照应,古今相映。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以六国与北宋对比。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 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在语言方面,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还有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再加上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的运用,使文章“博辨以昭”(欧阳修语),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2023-09-10 07:38:21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出自哪篇文章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出自《六国论》。《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023-09-10 07:38:291

六国为什么会被秦国所灭亡

灭亡原因在原文中早有解释,总体而言就是都割地赔偿给秦国了,这必然就使得秦国越来越强大,其他各国越来越弱小,具体到某一国亦有不同的原因,翻译成白话文总结一下如下:1、齐国灭亡原因:当秦国对付其他诸侯国的时候,他与秦国交好,五国灭亡后,他自然也就成了秦国最后的对手,或者说是最后一个要对付的。患得患失的情绪让他失去了自我,也没有了反抗的机会。2、楚国灭亡原因:秦楚之间的关系忽远忽近,但是秦国一直都没有放弃对楚国的蚕食,而楚国却始终怀着别样的心思,同其他诸侯国一样,心思太小,格局太小,也终究难成气候免不了被灭国的下场。3、燕国灭亡原因:燕国地处边远,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一如六国论开篇所言:“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也就是说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其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
2023-09-10 07:38:361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对吗?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翻译为: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扩展阅读:“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出自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原文如下:六国论宋代: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译文: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 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2023-09-10 07:38:531

六国破灭的弊端是什么?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白话翻译为: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兵:兵器。善:好。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赂,贿赂。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出自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原文如下:六国论宋代: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023-09-10 07:39:121

六国灭亡的原因

没有实力和资源
2023-09-10 07:39:296

六国破灭的弊端在哪里?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白话翻译为: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兵:兵器。善:好。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赂,贿赂。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出自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原文如下:六国论宋代: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023-09-10 07:40:06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翻译为: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扩展阅读:“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出自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原文如下:六国论宋代: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译文: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 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2023-09-10 07:40:201

六国灭亡的原因

苏洵的六国论,开宗明义,指出六国被灭“弊在贿秦”。这一观点,在当代依然有积极的意义。面对强敌,只能韬光隐晦,强根固本,壮大自我,让敌人不战而退。妄想讨好敌人,让敌人高抬贵手,无异于痴人说梦!卑躬屈膝,牺牲自身利益一味退让,只会助长敌之气焰,让对方贪欲之心日盛!苏洵的《六国论》开篇就说“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破灭,不是兵器不锋利,也不是仗打得不好,而是一味地向秦割地求和。,助长敌人的侵略野心,促使自己走向毁灭。这种观点,放在当代同样具有现实意义。一个国家,一味地向他国示弱,难免会引起别国的不良企图。所以,发展自己的综合实力,让别人不敢随意欺负才是硬道理。朝,苏氏三父子以《六国论》的同样的命题去作文,且父子三人各自的《六国论》都长期被后人所传诵,这,在世界文论历史中,是绝无仅有的奇特现象!他们父子三人也和贾谊一样,是在讨论战国历史和秦朝的兴衰,但是,由于他们父子三人都是功底深厚的易学家,所以,他们的评论分析和观点,与贾谊是完全不同的.应该说,三苏父子的《六国论》,当属苏洵的《六国论》最为老辣,该文的立论标准,在所有的经书中都几乎是寻找不到的,笔者认为,他的《六国论》立论理论标准模型,应该是他从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中直接总结出来的社会人生经验!苏洵的《六国论》(见附录)认为,战国中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本来是可以形成联合政权的!但是,由于秦王朝一意要灭亡六国,而六国中,韩魏两个王朝有又是挡住秦朝军事力量东进的障碍,于是,秦朝在战略上采取了“远交近攻”,也就对韩魏两国后方的齐、赵、燕进行软硬兼施的办法,这样,这三个国家连同楚国都因为惧怕秦王朝的势力而力求自保,他们连连使用贿赂的方法试图去取得秦朝的欢心,结果,秦朝就把这些贿赂赏赐给自己的战将和降将,刺激得这些部属吞并他国领土的野心越来越膨胀,最后,导致韩魏两国的孤立,当秦朝攻击韩魏的时候,其他的国都坐视不救,最后造成秦国一个个的分化瓦解了各国,一个个的击破他们,最终灭亡了六国.苏洵的《六国论》的立论标准,是“衡”论,按照今天的话说,就是系统契约和平共处观.当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苏洵时代,人们还按照传统的史学观,认为秦朝属于暴政,他们是把同情心放在六国一边的,他们还没有去考虑国家的统一是历史必然的问题.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肯定,苏洵的《六国论》中的“平衡”世界观,是积极的!因为,事实上证明,秦朝自武力统一中国以后的两千年,中国一直就没有真正解决好两个关系,一个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二是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这两个关系中的种种问题,至今还拖着中国现代化的后腿!这就是说,我们应该承认,中国秦朝一统政权,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其也的确给后代留下了许多至今尚未克服的社会弊端,这些,都还需要今人去努力克服和重新建设新的文明文化形态.但是,我们应该承认,苏洵的《六国论》实际上揭示出了人类文明文化中的一个共有的重大问题,这就是人类文明社会文化心理中的契约和平观和自私自利的两种不同的社会结果问题.许多人,或者许多集体和国家实体,他们往往都很难意识到人类文明实际上是一种系统生态关系,是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当大家处于某种强势权力的压迫之下的时候,很多人都希望自保,且不顾及别人别单位和别国的安危,甚至都有种侥幸心理,总是以为别人别单位和别国被强势者吃掉与自己没有关系,于是,自己虚妄的以为,只要自己给强势权力者进行贿赂,去搞好与强权者的关系,于是,自己就可以从强权者那里获取到好处.结果,事实上是,最后大家全部被各个击破,大家都要被毁灭掉!苏洵的“权衡”思想,显然来自于秦汉时代的权衡观,特别是来自于西汉思想家扬雄的“太玄论”,这个“权衡”思想的原则,和现在的系统控制论有些相仿,唯一不同的是,现代系统论的理论模型,是来自于现代物理实验模型,是来自于独立于宇宙和人之外的物理模型,所以,现代系统控制论,在本质上是一种技术,而不是一种科学,特别不是一种人文社会科学!但是,中国古代的这个“权衡”观,则既是来自于物理世界中的“秤、水平”等物理原理,同时,又是来自于自然生态的平衡法则原理,还来自于古人对人心和宇宙关系的探索原则.所以,苏洵的《六国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在破解人类世界中的和平发展法则,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这就是说,如果人类的自私自利的狭隘思想不被改造!
2023-09-10 07:40:371

六国论古今词义

(1) 秦以攻取之外:之:助词,表限制,不译.(2)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3) 其实百倍:其实:古今异义.古义:它的实际.今义:实际上.(4) 诸侯之所亡:亡:丧失,丢失.(5) 则秦之所大欲:则:那么.(6) 固不在战矣:固:本来.(7) 思厥先祖父:先:古今异义.古义: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今义:时间或次序在前的.祖父:古今异义.古义:泛指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即爷爷.(8) 以有尺寸之地:以:连词,表结果,可译为“这才”.(9) 举以予人:以:介词,用,拿.(一说为连词,相当于“而”.)(10) 而秦兵又至矣:而:转折连词,“可是”.(11) 至于颠覆:至于:古今异义.古义:到…的结局,终究、到达.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颠覆:古今异义.古义:灭亡.今义:用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政府.(12) 理固宜然:理:名词用作状语,按理说.固:本来.宜:合适,适宜.然:形容词后缀.(13) 以地事秦:事:名词活用作动词,侍奉.(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否定判断句式,本文中心论点.(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式.而:就.亏:亏损,减弱.道:途径,原因.(3)六国互丧:互:古今异义.古义: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4)不赂者以赂者丧:以:因为,由于.(5)不能独完:完: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保全.
2023-09-10 07:41:341

六国灭亡的原因

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他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他认为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势啊! 李桢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他认为是天意,秦强大所以能灭六国,秦残暴所以早亡。苏轼: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他认为六国灭亡是因为他们对人才的收集太少不如秦国,人才是立国之本。秦灭也是因为对人才的坑杀。以上三种论点都有他们的背后意义,都是借古讽今。
2023-09-10 07:41:441

六国破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取胜,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锋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六国论——苏 辙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2023-09-10 07:41:521

在著作《六国论》中,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弊在赂秦
2023-09-10 07:42:028

六国灭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各国君主目光短浅只为一己私利。

苏辙《六国论》
2023-09-10 07:42:276

翻译: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翻译:况且燕赵正处在其他国家被消灭了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啊。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出自:《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翻译】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待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啊!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少胜多。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况且燕赵正处在其他国家被消灭了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啊。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着一统天下的大国,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2023-09-10 07:42:431

六国论中齐楚燕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灭亡原因在原文中早有解释,总体而言就是都割地赔偿给秦国了,这必然就使得秦国越来越强大,其他各国越来越弱小,具体到某一国亦有不同的原因,翻译成白话文总结一下如下:1、齐国灭亡原因:当秦国对付其他诸侯国的时候,他与秦国交好,五国灭亡后,他自然也就成了秦国最后的对手,或者说是最后一个要对付的。患得患失的情绪让他失去了自我,也没有了反抗的机会。2、楚国灭亡原因:秦楚之间的关系忽远忽近,但是秦国一直都没有放弃对楚国的蚕食,而楚国却始终怀着别样的心思,同其他诸侯国一样,心思太小,格局太小,也终究难成气候免不了被灭国的下场。3、燕国灭亡原因:燕国地处边远,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一如六国论开篇所言:“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也就是说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其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
2023-09-10 07:43:071

六国论中告诫当今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的句子是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023-09-10 07:43:242

六国灭亡的原因

不知道联和起来打秦国,也不变法!不死就怪了!而且秦国的有文有武,各个都好!有李斯!还有大将蒙括和蒙毅!
2023-09-10 07:43:368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出自哪里

六国论
2023-09-10 07:43:566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苏洵为何这样说?

苏洵认为六国之所以破灭,其根本原因是在于 “ 赂秦 ” , 而忽视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以及必然性。
2023-09-10 07:44:126

大家分析一下六国灭亡的原因

秦国经七代努力,终有扫六和而并天下的结果。至于六国之所以破灭,秦之所以能一统天下,苏洵以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灭亡,确实不是因为兵不利,战不善,六国岂乏精兵良将。就赵国而言,灭国前期尚有李牧、庞煖两位名将,而且能数次大败秦军。但六国之弊却不在“赂秦”,秦与六国的根本区别在于“务实”。
2023-09-10 07:44:532

我们该有怎样你审美观1000字论文

第一,适应转变,认清使命 作为21世纪的主力军,当代大学生应该首先适应当前社会形势,认清时代提出的要求与使命,努力做到政治上、道德上、学科知识上、审美观念上的真实正确性,科学创新性,树立科学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审美生活,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与水平,从小事做起,为做好新世纪的接班人做好准备。第二,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我们当前在校大学生们正面临着人生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时代要求我们要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全方位面对和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我们要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奉献,这些都是我们将来面向社会和生活所必须具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其中,我认为最核心的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做一个符合国家繁荣富强与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并使之能协调发展的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一句话,做一个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在校大学生,必须从现在做起牢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与人生价值观。第三,加强素质修养,提高道德水平 从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存在有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比如在成才问题上,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奋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决心和恒心。这就需要在学校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完善自己。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心理行为训练的系统理论和知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帮助大学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营养,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审美观念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第四,追求高尚人格,不断完善自身 大学生是开创前进的一代新人,社会的进步和人生的发展,需要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和确立正确的成才目标。然而,人生理想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正确认识社会和科学理解人生的基础上,并将个人融入社会之中来思索和实现人生的未来。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并科学把握两者的关系,必须具有健康科学的审美观念。因为对人生理想目标的思考、选择、确立和追求,包含着许多自我因素和审美成份,如自我意识的全面、价值观念的正确、意志力量的坚强、社会情感的丰富、理性思维的发展等等。大学生只有正视现实,对社会和自身具有正确认识,对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作出正确评价,才能不断追求远大的理想目标,坚定实现理想的百折不挠的信念和意志,才能理智地面对社会,科学地思考人生,从而积极向上,一步一步地向成才目标迈进。 实践证明,审美观念健康科学的大学生具有相对稳定的人生观和理想信念,并以其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思想、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而带有审美标准障碍的大学生则缺乏切合实际的志向,理想信念不坚定,往往一遇困难或挫折就自暴自弃,产生气馁,悲观地看待人生。因此,健康的审美观是大学生实现理想和走上成才之路的基础和前提。
2023-09-10 07:40:281

关于人生价值的励志名人名言

人生价值是人生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价值“具体”在人生观领域中表现。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关于人生价值的励志 名人 名言 ,供大家参阅! 关于人生价值的励志名人名言精选 1. 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刘鹗 2. 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列夫·托尔斯泰 3. 在人生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乐。——鲁迅 4. 整个人生就是思想与劳动,劳动虽然是无闻的、平凡的,却是不能间断的。——冈察洛夫 5. 没有奋争,人生便寂寞难忍。——莱蒙托夫 6. 当争斗在一个内心中发生,他的生存就有价值了。——白朗宁 7. 在无限的时间的河流里,人生仅仅是微小又微小的波浪。——郭小川 8. 生活是一种绵延不绝的渴望,渴望不断上升,变得更伟大而高贵。——杜伽尔 9. 一个人在其人生道路上如果不注意结识新交,就会很快感到孤单。先生,人应当不断地充实自己对别人的友谊。——塞·约翰逊 10. 谁要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 11. 一个人的活动,如果不是被高尚的思所鼓舞,那它是无益的渺小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12. 生气的时候,开口前先数到十,如果非常愤怒,先数到一百。——杰弗逊 13. 能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他人的记忆中,生命仿佛就加长了一些。——孟德斯鸠 14.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鲁迅 15. 人只能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关于人生价值的励志名人名言经典 1. 最本质的人生价值就是人的独立性。——布迪曼 2.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3. 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布莱希特 4. 真诚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乔叟 5. 当一个人用工作去迎接光明,光明很快就会来照耀着他。——冯学峰 6. 在人生中最艰难的是选择。——莫尔 7. 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左拉 8. 人就个人而言终有一死,就整体而言则是不朽的。——艾普利亚 9. 生命的长短以时间来计算,生命的价值以贡献来计算。——裴多菲 10.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亚里士多德 11. 在人生中第一要紧的是发现自己。为了这个目的,各位时常需要孤独和深思。——南森 12.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孔丘 13. 人生,始终充满战斗激情。——惠特曼 14. 人生的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于能够屡扑屡起。——拿破仑 15. 常求有利别人,不求有利自己。――谢觉哉 关于人生价值的励志名人名言推荐 1. 强烈的希望,比任何一种已实现的快乐,对人生具有更大的激奋作用。——尼采 2. 真的算得勇敢的人是那个最了解人生的幸福和灾患,然后勇往直前,担当起将来会发生的事故的人。——伯利克里 3.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席勒 4. 应以事业而不应以寿数来衡量人的一生。——塞涅卡 5. 有真道德,必生真胆量。凡怕天怕地怕人怕鬼的人,必是心中有鬼,必是品行不端。——宣永光 6. 不可能存在没有真实的人生,真实恐怕就是指人生本身吧。——卡夫卡 7. 衡量人生的标准是看其是否有意义;而不是看其有多长。——普鲁塔克 8. 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 9. 我们应该成为历史的开创者,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有作为的人。——昂山 10. 不曾做过一番事业的人,不足以成为一个良好的顾问。——拿破仑 11.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程颢 12. 自己脑子里只装满了自己,这种人正是那种最空虚的人。——莱惠托夫 13. 人生不得行胸怀,虽寿百年,犹为天也。——何良俊 14.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__ 15. 工作就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欢乐,也是幸福之所在。——罗丹 16. 强烈的希望是人生中比任何欢乐更大的兴奋剂。——尼采 17.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吴玉章 18. 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达人之障。――吕坤 19. 处处热心的人生,是事事满意的人生。——帕克 20.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歌德 关于人生价值的励志名人名言相关 文章 : 1. 关于人生价值观的名人名言 2. 人生价值的名言名句 3. 关于人生价值的名言 4. 有关人生价值的名人名言 5. 体现个人价值的格言
2023-09-10 07:40:281

网络保险有哪些

网络保险种类有很多,保险产品种类一般分为财产险、人身险和健康险这三类。财产险一般有车险、家财险、信用险、保证险、企财险、工程险、责任险、船舶险、货运险、农险等;人身险一般有意外伤害保险、寿险等;健康险一般有重疾险、医疗险、护理险等。只要是有需求的,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到网上去搜索相应类型的保险去进行购买即可。互联网购买保险的优势:1、相比传统线下渠道,互联网保险价格更加透明以及便宜;2、客户在互联网线上购买的时候可以货比三家,在线提供选择的保险产品更多,不局限于单独某家产品;3、简单快捷的投保,不需要填写繁琐的信息,支付在线支付完成即可投保;4、通过电子邮箱即可接受电子保单,登陆邮箱或者官网即可轻松查阅各种购买的保险产品信息;5、理赔方便快捷,理赔的时候,客户只需要把保险公司需要的理赔资料按照要求上传到相应的途径,即可在线申请理赔。
2023-09-10 07:40:281

影视音乐赏析论文

  影视音乐是音乐和影视的结合,当音乐一旦融入影视之后,就成为影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并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新的音乐体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影视音乐赏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影视音乐赏析论文范文一:影视音乐的审美意蕴研究   影视画面与影视音乐相结合,不仅可以使影视作品的画面更加有活力,而且还能将视觉的东西听觉化,让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更为深刻。比如,我们会在灯光闪耀或者是星光灿烂的时候用钢片琴表达,也可以用双簧管或者是长笛来描述生机勃勃的清晨,还可以在微风吹拂的时候加上一些小提琴的颤弓效果使这种感觉更形象化u2026u2026这样的情景交融可以让观众在视觉享受的同时感受听觉上的美,视觉和听觉相结合,共同感受作品的情感。以实例来说,钢琴所抒发的感情是非常优越的,因此,在纪录片《冬猎》中,当冰雪覆盖自然的景象出现时,就会响起一阵透彻且明亮的钢琴声,为了突出树挂的特色,钢琴快递下行的琶音就能形象地将枝头挂着冰凌的景象表现出来,通过音乐使整个画面更有激情,刻画的景象更深刻。音乐既能展现画面真实的感觉,同时还能将所要展示给观众的意境传达出来,在形似的同时做到了神似,使画面极富感染力。   画面往往只能表现主人公外在的一面,而往往主人公的内心是无法形象地表现的,这时,影视音乐就能很恰当地解决这个问题,它可以通过烘托背景氛围来侧面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1.烘托环境的氛围。影视作品的环境氛围是不能通过视觉观察出来的,而影视音乐则可以通过旋律和乐器的变换来烘托背景氛围。例如,电视剧《红楼梦》,这部作品主要是通过展示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悲情爱情故事,来展现一个封建社会大家族的兴盛和衰败,以此来表达封建社会注定会终结的主题。根据这一作品,作曲家创作出了一系列以悲为美的音乐作品。使整个作品从头至尾都贯穿着悲凉的气氛,细腻地表现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些音乐作品不管是歌词、旋律还是和音响,都将这种悲情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整个作品的背景都展现出一种悲伤的氛围,让剧中主人公的情感以及命运都在悲伤的氛围中得以最自然的流露。   2.烘托时代的氛围。影视作品还能通过影视音乐来烘托时代的氛围。比如,电影《祖国的花朵》,它的一首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曾经红遍大江南北,被许多的青少年所传唱。因为这部电影是一部有关儿童的电影,所以,这首插曲就能让人感受到浓厚的童真童趣。歌词和旋律刻画了一副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在美丽的北海公园划船游玩的景象。展现出孩子们在最纯真年代的幸福生活,将北海公园的美和孩子的欢乐描绘得出神入化,让我们每当看到这部电影或者听到这首歌曲,思想都能很自然地回到那个美好的时代。这正是影视音乐对时代烘托的最好的例子。   3.衬托地域之美。地域的美不仅从影视作品中可以感受得到,影视音乐也可以将其衬托得很完美。例如,电影《黑骏马》,这部影片揽尽了草原辽阔坦荡的风光,同时捕捉到了草原上豁达强韧的生命力,向观众呈现出一种宽阔的胸襟,而由腾格尔作曲的主题曲《天堂》更是完美地将草原的美通过音乐展现出来,每当音乐响起的时候就能让人想到辽阔的草原。   4.烘托民族的特点。音乐常常可以将一个民族的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张艺谋导演著名的作品《十面埋伏》,这部电影的插曲《十面埋伏》运用中国的传统乐器琵琶,将十面埋伏的那种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深化了电影的主题,同时也将我们的民族特点得以突出。   音乐对观众的影响往往是经过潜移默化的,它会带着观众走进影视作品中,感受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观众可以在听到影视音乐的时候自然而然联系到影视剧中的桥段,以此来将影视作品与影视音乐联系起来。例如,曾经红遍中国的香港电影《甜蜜蜜》,其中由邓丽君演唱的主题曲《甜蜜蜜》堪称经典。影片中的两位主人公在初次相遇时,既浪漫又心动,这首歌曲用甜美的声音唱出了主人公内心的甜蜜和幸福。随着故事的发展,由于现实的压力,主人公分分合合,最终在异乡无意间听到《甜蜜蜜》时四目相对,好像经历了好几个世纪,让主人公心中的情感得以表现,因此,这首歌曲贯穿整部作品,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描绘得生动、形象、具体。   自1893年爱迪生发明了电影视镜并创建“囚车”摄影场,“电影”就轰轰烈烈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的提高,电影制片商发现单纯的影视作品再也满足不了观众的需求,于是影视音乐登场,它在扩展电影内涵、丰富电影美感上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当时音乐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发展,结合影视剧情的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电视”也应运而生,它使音乐和影视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音乐更加富有内涵,而影视也更加传神。   (一)连接影视剧情   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太过繁复的剧情有时因为时间关系并不能细细讲述;而多个主线同时发生的时间也不能同时描绘。所以经常会出现多个片段连续剪辑的镜头,这时,单纯的画面已不能圆满地表达清楚细节,就需要利用音乐来衔接剧情,让观众更深刻地领会电影内涵。比如在《无间道2》中,随着剧情的发展,倪家为了巩固自己黑帮的地位,而决定杀害其他四位合作者,而由于倪永孝心思缜密,计划周全,鞍山行动几乎在同时进行,所以导演用了大量剪切镜头分段描述刺杀四位头目的过程,这时背景音乐开始演奏,从行动开始就弥漫着一曲凄凉的口琴演奏,舒缓、哀伤、压抑。使观众沉浸其中,大量镜头的切换也显得自然、流畅,更让观众深刻地体会到男主角倪永孝的心狠手辣,也领悟到黑社会的残酷。设计非常巧妙,背景音乐在此时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衔接的作用。   (二)总结影视内容   在电影剧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各种因果尘埃落定之时,再多的镜头画面都不能更深入地表达内涵的时候,音乐的另一个作用就体现了出来,那就是总结、评价电影,给观众灵魂上以更深刻的冲击,而且如果使用得当既不会使音乐显得突兀,也不会让画面太过尴尬。比如:在电影《花木兰》中,战争开始,泥土血水漫天,战马旌旗飘扬的战场上,披坚执锐策马奔腾的花木兰出现。此时《木兰情》这首音乐开始演奏,词曲融入大量中国风,能使人产生较强的民族感,而且插曲旋律辽阔而大气,以马头琴为主、古筝为辅的演奏工具更鲜明地表现出战争场面的震撼,与影片整体以及场景非常符合,结合强势的背景音乐让观众看着在血流漂橹的战场上厮杀的花木兰,都会不禁心生感慨,为花木兰的命运多舛而感到同情,同时也为花木兰的坚强而自豪。这时的背景音乐就很完美地起到了一个点题的作用,无需再多的画面描述,花木兰那种在命运面前不轻易低头、勇于直面困境的顽强心态得以完整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而且以音乐的形式烘托出来更让观众有种只可意会的快感,更加强化了电影的效果。   (三)深化影视主题   一般来说成功电影的内涵并不容易让人轻易领会,但台词和音乐都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导演的真实想法,这就需要观众去结合音乐细细品味,比如:在《大话西游》中,初次看这部电影,大多数人都会以为这只是单纯的一部喜剧片,但如果你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在影片最后,孙悟空踏着七彩祥云出现,与紫霞仙子在空中纠缠时,背景音乐《天地孤影任我行》开始演奏,最后紫霞仙子为孙悟空挡住了牛魔王的一击之后说“我猜中了前头,可是我猜不着这结局”,音乐也达到了高潮,那种凄美的爱情结合苍凉雄厚、豪气悲壮的音乐顿时让人泪流满面,这时全篇主旨才慢慢浮出水面,观众才突然醒悟,这根本不是一部喜剧片,而是讲述凄美爱情的黑色幽默剧,剧情的转折固然有重要作用,但明亮庄严的音乐才让观众有了醍醐灌顶的觉悟。不得不说影视作品中音乐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可以深化影视的主题。   根据本文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背景音乐是影视艺术中一项重要的表现手法。音乐这种特定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种将人的情感超脱出画面,外化成为一种动感意向的形式,以虚幻又充满张力的声音运动帮助观众进行审美思维的塑造,最终成就了影视音乐独特的魅力。   影视音乐赏析论文范文二:浅论影视音乐的节奏艺术   一、影视音乐节奏与其他影视声音形成的复合的声声节奏   影视音乐作为声音要素在影视作品中与之伴随的还有人声和自然声,由于同属于声音物质,影视音乐的节奏一定会受到这两种声音要素的直接影响。在某些学者的观念里,整个影视声音就像是具体音乐,也就是其他声音就是音乐的组成部分,从而可以把整个影视声音作为特殊的音乐来认识。这里我们虽然不能完全同意这样的观点,但音乐与其他声1342013年第4期音之间的紧密关系我们不能忽略。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影视声音设计中,由于其他声音要素的客观性和确定性较强,而影视音乐却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机性。作为一个独立的声音要素,它在创作中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技术性和主观能动性,而其中重要的一个技术性原则就是节奏。下面,我们分别来分析音乐与人声、自然声形成的复合的声声节奏的形态特征。   (一)音乐与人声的复合节奏   在有对白的情节中,人声与音乐的的结合主要是纵向结合,它们结合形成的节奏形态可以分成主要三个类型:对应、对比和互补。在这里,我们不太可能也没有必要像多声部音乐一样去量化分析两个声音层的节奏,但我们可以用它们表现出来的节奏特征进行分析。在某些节奏点上,有时甚至可以用主观与客观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从多声部音乐的节奏特征来看,对应性节奏基本上不改变原来的节奏特征,但可以起到丰富和加强的作用。这在影视音乐与人声的结合中是一样的,比如快速的人声对白与快速节奏的音乐的结合。在影视作品中,音乐会加强对白的节奏,同时还会加强语言的情感性。节奏的对比就是一个节奏层为快速,另一个节奏层为慢速。从理论上来说,快慢速节奏的结合就是互相综合。如慢速的人声对白与快速的音乐结合时,人声的速度感增强,同时情感性增强。而快速的人声与慢速的音乐结合时,人声的速度感减弱。这种节奏形态带来的另一种情况就是节奏对比打破了视听联觉的习惯,音乐节奏成为前景,视听感官感受削弱,思想情感增强。音乐与人声的互补就是两者的节奏在横向上都是变化的,但在纵向上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复合的规律性节奏。在这里,由于音乐与人声形成的音色节奏的加入使节奏的动力性更强,如人声的节奏在横向上是快慢快的进行,同时音乐的节奏在横向上是慢快慢的节奏进行,那么人声与音乐就会在纵向上形成快慢结合,但在横向上却会保持相对稳定的声音的复合节奏。音乐与人声形成的复合节奏的节奏形态对于我们在给影片进行声音设计时,特别是为一个有对白的情节配乐时,应该特别关注其他声音在音乐节奏中的参与。比如有时为了声音节奏的表现,我们会重新设计音乐的节奏。又如音乐可以参与复合节奏,但要考虑人声的内容的表现。明显的音乐节奏会影响语言内容的表达,所以特别在语言内容非常重要的地方,我们的声音设计应该是,要么音乐在声场中置于背景,而语言为前景;要么把音乐的节奏动力弱化。   (二)音乐与自然声的复合节奏   自然声与人声一样,许多时候会受到情节内容与画面的影响,所以它的节奏非常具有客观性和确定性。由于规律性节奏对于非规律性节奏的控制作用,当它与音乐结合时,人们会不自觉的让它参与到音乐的节奏中。我们抛开自然声的写实以及表情的功能,从节奏的角度来分析它与音乐结合的复合节奏的形态以及特征。自然声与音乐的复合节奏同样存在对应、对比和互补三种形态。如快步的脚步声与快速的节奏的音乐的结合就是节奏的对应;密集的枪声的快节奏与长音旋律的慢节奏的结合就是对比;格斗中偶尔一记重拳与紧跟的音乐重音形成的一个以自然音为重音开始的音响片段就是节奏的互相补充。这里有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因为人声的表意性大于它的节奏性特征,所以它参与音乐的节奏的倾向性较弱,而自然声的节奏特征却比较明显,所以在与音乐的结合时与人声不一样的是它参与音乐节奏的倾向性大大增强。此时如果自然声与音乐在纵向复合节奏上不能体现节奏的一致性的话,就会形成不协和节奏,如果不协和节奏不是我们此时的表现需要的话,一般在声场上采用音乐成为背景,而让自然声成为前景的声音设计,或者让音乐的节奏动力弱化,突出自然声的节奏和自然声的写实和表情功能。   二、影视音乐节奏与画面节奏形成的复合的声画节奏   (一)影视画面节奏的理论   从文章前面的论述我们知道:在音乐的节奏理论中,发音点、时值与停顿是节奏构成的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这可以认为是音符的一次运动或一个节奏点,而多次运动或多个节奏点就会产生节奏感。这种神经反射的时间间隔存在于听觉神经系统对声音的反应中以及其他所有的感觉系统中,如视觉对对象活动的反应所具有的时间间隔形成会构成视觉的节奏体验。用音乐的节奏观念,我们就可以来理解影视画面要素中剪辑、镜头、画内信息的节奏。在剪辑节奏的构成要素中,一个镜头的第一帧可以认为是发音点,持续时间可以认为是时值,最后一帧可以认为是停顿;镜头的节奏要素可以理解为镜头运动的开始,持续和结束,也就是从镜头的起幅到落幅的过程。而画内信息主要是人和物的运动,节奏也就是人和物的运动的开始,持续和结束。   (二)声画节奏观念   影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态,它不仅受其它声音要素的影响,而且也会受到画面节奏的影响。也就是说,影视音乐可以与画面结合形成影视声画节奏。在无声电影时期,音乐被认为是电影的伴奏,它的功能更多是增加娱乐性和满足人们的视听习惯。当然后来人们努力使音乐与电影协调一致,例如在情感和节奏上,但许多时候音乐与画面在节奏上基本没有什么联系。在有声电影时期,音乐成为画面的附属,画面的运动和节奏许多时候会配上相应节奏的音乐,这种方式被称为按动作配乐,也叫米老鼠式编曲。当今时代,影视音乐成为影视艺术视听要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不是单纯的附属要素,而是有机的成分,音乐积极的参与叙事,表情以及运动。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节奏成为重要的载体。电影中声音与画面结合所形成的声画节奏的形态特征的发展变化是一个从单一要素结合到多种要素复合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偶然、随机到主观、互动的的过程。影视作品中画面的节奏主要由剪辑、镜头运动和画内信息运动构成。在实际作品中,它们有时也有主次或前景背景之分。如某些画面节奏主要是由剪辑节奏构成,而有的画面节奏主要由镜头运动节奏构成。一般情况下谁的节奏速度快,谁就是主要节奏层次或者说是前景节奏。如剪辑节奏的速度超过镜头运动和画内信息运动时,剪辑节奏就是主要节奏层次和前景节奏。   (三)影视音乐与画面的声画复合节奏形态   与音乐、人声和自然声的节奏关系一样,影视音乐与画面的复合节奏主要有三种形态:对应、对比和互补。三种声画节奏形态体现不同的声画节奏表现特征。声画节奏对应就是音乐与相同节奏速度的画面剪辑、运动、信息节奏的结合而形成的声画复合节奏。当影视画面的节奏较快而此时音乐的节奏也属于快速的话,它们就属于对应性节奏。节奏对应时,声画节奏又可能出现两种状态,如以画面节奏为前景的声画节奏和以音乐节奏为前景的声画节奏。以画面节奏为前景时,画面内容的重要性被突出,内部节奏成为主要节奏层;音乐节奏为前景时,视听感受被突出,外部节奏成为主要节奏层。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它们互相都不是前景和背景的关系而是音乐的节奏点与画面的节奏点形成节奏重音。由于节奏要素的增加和节奏的一致性特点,节奏重音的动力性会大大增强。对比性节奏就是音乐的节奏速度与画面节奏的速度形成对比,也就是一个节奏层次的速度快而另一个节奏层次的速度慢。它们之间会形成节奏动力互相影响的情况。如快节奏的画面节奏与慢节奏的音乐节奏结合时,由于对比节奏的出现,外部画面节奏减弱,内部心理情感节奏感增强。由于视听节奏的不一致而使人们会去主动感受外部画面节奏之外的内部情节节奏。而当画面节奏为慢速节奏而音乐为快速节奏时,由于对比节奏的出现,外部视听节奏感增强。互补性节奏实际上就是画面节奏与音乐节奏两者的节奏点互相补充。如剪辑节奏为慢速时纵向上音乐节奏为快速,横向上当音乐节奏变为快速时此时纵向上剪辑节奏则变为慢速。互补节奏只是节奏的要素发生变化而节奏的特征保持不变。互补节奏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如由于要素的增加,它的声画节奏动力被加强;还有就是在情节中声音和画面互相加强而互不干扰。如在音乐与人声的互补节奏中,音乐与人声的相继出现可以使人声表达的信息内容不受到其他声音要素的干扰。   三、影视音乐与其他声音和画面形成的复合节奏
2023-09-10 07:40:241

祝福你亲爱的 歌词

《老男孩》《我一定要得到你》《微幸福》《祝福你亲爱的》《火柴》《暴雨将至》《冬天》《你在哪里》
2023-09-10 07:40:232

手冢治虫名言

1、人的一生并非独自一人,有时必须两人三足的行走。 2、努力到最后才是生存的真正意义。 3、不管你担心与否,人的生命,在该终结时便会无情地终结。 4、所谓的合理化,与其说是消除空暇和游戏的时间,不如说是远离人类(最初的本质)。 5、装病是世界上最重的病。 6、相信别人,更要百倍的相信自己。 7、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 8、奇迹不会降临在没有希望信仰的人身上。 9、我们共同存在于这个无可替代的地球上,是同伴。 10、人生就如同一条漫长的道路。一个个障碍就如同一道道高墙。翻过一道后,又有一道更高的墙等着我们努力去攀越。 11、短暂的一生中,又能爬过几道墙呢? 12、故事从现在才刚要开始。 13、痛苦的病人为了活下去,甚至散尽家财也在所不惜。柯尔律治名言 柯尔律治名言 1、只有动情写作的作品才能动人以情。 2、哲学是科学中的科学。 3、沙粒之中亦有宇宙。 4、友谊是一棵可以庇荫的树。 5、原则本身都具有预言的一性一质。 6、一个饱经风霜而又明智的人,定能雄飞于明天的早晨。 7、倘若人不升空成为天使,毫无疑问,他将下沉成为魔鬼。他不能停留在兽一性一。最野蛮的人并不是野兽,他更坏,非常坏。 关于手的名言 关于手的句子 1、同我们角斗的对手强健了我们的筋骨,磨炼了我们的技巧,我们的对手就是我人的帮手。——埃德蒙·伯克 2、人才与策略不同,是无法被对手学习的。()——余世维 3、对火焰,要用冷水泼灭;对敌人,要用武力制服。——蒙古 4、如果你用拳头去打刺棒,最倒毒的还是你的手。——普劳图斯 5、吃饭打湿口,洗脸打湿手 6、直到再找不到对手,才收藏起自己的剑锋。——莎士比亚 7、家里有一个敌人,比门外有一千个敌人还坏。——阿拉伯 8、残疾人的成功通常不易招致嫉妒。因为他们有缺陷,使人乐于宽忍他们的成功。也常使潜在的对手忽视了他们的竞争和挑战。——培根 9、永远要把对手想得非常强大,哪怕非常弱小,你也要把他想得非常强大。——马云 10、我们所不会怀疑到的敌人,才是最危险的。——美国 11、头是宝库,舌头是钥匙,眼是勇士,手是财富。——哈萨克族 12、在我们与敌人之间严守中立的人们,似乎离敌人更近些。——尚福尔 13、敌人对我们的意见,比我们对自己的看法更接近真实。——法国 14、对你同样危险的是:你朋友的敌人,你敌人的朋友。——阿拉伯 15、不怕天寒地冻,就怕手脚不动。 16、对俯伏在你脚下乞怜的敌人,绝不可使他触及到你的剑。——欧洲 17、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18、成功者永远是比对手多做一下、坚持到底的人。——陈安之 19、只有先声夺人,出奇制胜,不断创造新的体制、新的产品、新的市场和压倒竞争对手的新形势,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黄汉清 20、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朋友,但任何人都能成为敌人。——欧洲 21、劳动的双手,能把石头变金子,不劳动的手,将把金子变石头。——朝鲜 22、要是狐狸演说,公鸡就要沉思。——阿尔巴尼亚 23、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 24、第二拳致伤,第二句话成交。——培根 25、一个人的最好朋友,就是他的十个指头。——英国 26、真正的对手会灌输给你大量的勇气。——卡夫卡 27、唯一能持久的竞争优势是胜过竞争对手的学习能力。——盖亚斯(AriedeGens) 28、可持续竞争的唯一优势来自于超过竞争对手的创新能力。——詹姆斯·莫尔斯 29、一个聪明人从敌人那里得到的东西比一个傻瓜从朋友那得到的东西更多。——格拉西安 30、辛勤劳动的人,双手是万物的父亲。——维吾尔族 31、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也许就是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阿瑞斯·德格 32、仇敌也许料不到会给你忠告。——德国 33、没有对手就没有动力,我永远感谢对手。——刘翔 34、靠着千座金山,不如靠双手。——土族 35、一定要比你竞争对手更努力。——陈安之 36、我感到我的拳头上有一支大军。——席勒 37、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 38、骂人无好口,打人无好手。 39、不是靠天吃饭,全靠双手动弹。——蒙古 40、在前一百米的冲刺中,谁都不是对手,是因为跑的三千米的长跑。你跑着跑着,跑了四五百米后才能拉开距离的。——马云关于手的名言 关于手的名言 1、自己的双手就是大自然的统治者。尼泊尔 2、一个人的最好朋友,就是他的十个指头。英国 3、辛勤劳动的人,双手是万物的父亲。维吾尔族 4、我感到我的拳头上有一支大军。席勒 5、头是宝库,舌头是钥匙,眼是勇士,手是财富。哈萨克族 6、如果你用拳头去打刺棒,最倒毒的还是你的手。普劳图斯 7、每一点滴的进展都是缓慢而艰巨的,一个人一次只能着手解决一项有限的目标。贝弗里奇 8、劳动的双手,能把石头变金子,不劳动的手,将把金子变石头。朝鲜 9、靠着千座金山,不如靠双手。土族 10、脚走的路是手修的。藏族 11、第二拳致伤,第二句话成交。培根 12、成绩是双手做出来的。阿富汗 13、不是靠天吃饭,全靠双手动弹。蒙古有关手的名言 有关手的名言 1、辛勤劳动的人,双手是万物的父亲。维吾尔族 2、每一点滴的进展都是缓慢而艰巨的,一个人一次只能着手解决一项有限的目标。贝弗里奇 3、头是宝库,舌头是钥匙,眼是勇士,手是财富。哈萨克族 4、成绩是双手做出来的。阿富汗 5、我感到我的拳头上有一支大军。席勒 6、第二拳致伤,第二句话成交。培根 7、劳动的双手,能把石头变金子,不劳动的手,将把金子变石头。朝鲜 8、如果你用拳头去打刺棒,最倒毒的还是你的手。普劳图斯 9、脚走的路是手修的。藏族 10、靠着千座金山,不如靠双手。土族 11、一个人的最好朋友,就是他的十个指头。英国 12、自己的双手就是大自然的统治者。尼泊尔 13、不是靠天吃饭,全靠双手动弹。蒙古 14、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 15、不怕天寒地冻,就怕手脚不动。 16、吃饭打湿口,洗脸打湿手 17、骂人骂脏口,打人打伤手。 18、骂人无好口,打人无好手。 19、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20、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 21、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治班格言 1、志在千里,壮心不已。 2、失败的尽头是成功,努力的终点是辉煌。 3、一朝习惯,万事易办。 4、立志漫长清华园,刻苦方能未明湖。 5、远大抱负始于高中,辉煌人生起于今日。 6、烈火铸就真心英雄,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 7、求真尚美,砺志笃行。 8、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 9、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 10、北大清华少年心,花香鸟语春天事。 11、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保证。 12、人的一生是漫长的,但关键的只有几步。 13、分数铸就辉煌,汗水凝聚实力。 14、行胜于言,超越自我,知识启迪智慧。 15、心态决定命运,自信走向成功。 16、每临大事,心必静心,静则神明,豁然冰释。 17、志存高远,心系天下。 18、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 19、与其对着太阳感叹时光,不如挥洒汗水收割阳光! 20、耕耘于分秒,收获于细微。 21、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22、时时有事做,事事有落实。 23、龙吟八洲行壮志,凤舞九天挥鸿图。 24、耕耘今天,收获明天。 25、惟理想点亮生命的精彩。 26、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考试高分来。 27、习惯改变命运,细节铸就终身。 28、从容应对,倾出所能,走过风雨,必现彩虹。 29、志不坚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30、明确的目标是前进的动力。 31、莫为失败找借口,多为成功找理由。 32、于细微处见真情,于无声处听惊雷。 33、怀大爱心,做小事情。 34、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35、人生能有几回搏,今日不搏何时搏。 36、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37、十年寒窗无人闻,一朝成名天下知。 38、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玺。 39、文学来自勤奋,高分源自拼搏。 40、彩虹风雨后,成功细节中。 41、非学无以成才,非志无以成学。 42、先做该做的事,再做喜欢的事。 43、习惯决定成绩,细节决定命运。 44、好方法事半功倍,好习惯受益终身。 45、我心一片磁针石,不读清华不肯休。 46、做一个有实力的人,不要让今天的懒惰成为明天的痛。 47、一个人不能没有梦想,汗水加泪水成就梦想。 48、用习惯和智慧创造奇迹,用理想和信心换取动力。 49、不夺桂冠誓不回,那怕销得人憔悴。 50、拼搏铸辉煌,状态定命运。 51、习惯往往比智商更重要! 52、安逸的环境造就不出时代的英才。 53、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54、要成就大事,先做好小事。 55、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56、态度决定一切,习惯成就未来。 57、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 58、弱者等待时机,强者争取时机,智者创造时机。 59、严格施教,辅以爱心和热忱。 60、要争就能赢,要拼才能赢。 名句作为警示自己的句子,希望以上《手冢治虫名言》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想获取更多名句内容可以点击 名言名句 专题。
2023-09-10 07:4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