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性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在开始讲课之前先调动一下气氛,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上来。上课的过程中,如果学生不在状态,多半是内容枯燥、或者老师讲得过于枯燥。要想把内容讲得生动有趣,不能只是在课堂上照着教案、课本宣读一下就行了,这需要老师在课前花大量心思,做好充分的准备。但话又说回来,老师面对的是大量的学生,备课、改卷等等工作已经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课上能把课讲好就已经很不错了,至于讲的生动有趣,只能是部分内容,很难每堂课都做到。所以,关键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毕竟学生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教学生一些集中注意力听课的技巧,比如下面的这些:1、做课堂笔记。做笔记不仅能方便复习,还能使你集中注意力,在动笔记录的过程中加强理解。有些人还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和钢笔来做笔记,他们认为这有助于加强记忆。2、提问。当你确实有疑问时就应提出来,提问能增加你的课堂参与和加深理解。如果越上越不明白,就很难集中注意力。课后也可以重看一遍笔记,如果有不清楚之处,可以问同学,也可以下次向老师提问。3、参与。课堂参与很重要,应踊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当然,你不必每个问题都举手回答。回答问题可以让你注意力更集中,同时也能提高学习的兴趣。上完课还没有完,课后要及时进行复习巩固:1、课后回想一下课上学过的知识,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中过一遍。巩固一下知识,包括晚上睡前也可以花十几二十分钟这样做。2、学习一段时间后还要进行查缺补漏,找出哪些内容自己还没记住、哪些知识还没有搞懂、哪些知识以前忽略了、哪些题目做错了、做错的原因是什么等等。3、对于梳理出来的一些重要知识,陆续有计划地去记忆背诵。记忆背诵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尝试回忆法,学完后就尝试着回忆一下,回忆不起来的地方再回头确认巩固。至于一些提高记忆的方法和训练,大多是运用联想、思维的能力,比如“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软件”中:“编码定位记忆”通过“谐音、形象转化、意义转化”来进行编码方便记忆,再结合“人体、家居”等来进行定位记忆;“思维导图记忆”则是发挥思维的力量,对知识进行梳理后的结构化记忆。如果记忆力差、有时间的话,可以花点时间学习学习。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毫无疑义的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其主体意义体现在对信息的接收和加工,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对自我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和建构。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牵着学生走。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中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是践行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标志;也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重要而又根本的标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想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一、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ue004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进行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ue004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ue004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ue004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ue004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ue004二、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ue004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1、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ue004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如在教学《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A(代表1)与8,2与7,3与6,4与5。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ue0042、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ue004如教学《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当学生探究出竖式计算的“原始”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谈话,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烦”,需要“简化”。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出繁到简”,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ue004三、重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ue004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1、不排斥接受学习ue004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2、重视探究学习ue004“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量”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的竟拔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ue004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ue004“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四、重视学习情感的有效性ue004学生学习情感,直接制约着学习的有效性。课堂中营造教学的和谐性,建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而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教师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认真倾听和接受生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总之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形成探究、合作、对话的课堂教学文化。

小学科学教师教学论文 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几点做法(

如何实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小学科学课堂必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三维目标。促使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指标。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五点做法。(一)利用学生亲身感触,创设教学情境。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成为教学设计的有用资源。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着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背景,我们可以建立起“生活科学”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学习情境进行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之产生“情境效应”,它能有效地激励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从被动学进入主动学状态,从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地震》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课件打出字幕:新华网北京5月12日电 据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发生7.6级地震。接下来播放灾后损失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由于对这场大地震学生们非常熟悉,就使得学生在惊心动魄的事实和触目惊心的损失数据中深深地感受到研究地震现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会很自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去。这样,使我们的科学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用鲜活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概念,使学生实实在在感到科学知识有用,体会科学知识就在身边,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过程中。(二)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必须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情感和思想状态,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前提和基础。这些知识和经验可能是下一步学习的铺垫和助力;也可能形成思维定势,成为下一步发展的障碍。在《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教学中,我们分析学情后认为:学生对水中加盐能够增加水的浮力科学概念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教学了解到这一基础,就可以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增加物体的排水体积上,做好小潜水艇的沉浮实验上。这一课的过程和方法目标是“让学生亲历探究,找到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基于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积累,本节课就是要让他们再度体验和经历这一系列探究过程。(三)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促进有效探究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与材料亲密接触,是科学活动中重要的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些蕴涵着典型的科学概念的材料,会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带给不同起点水平的学生不同层次的体验和经历。在“观察水”的教学中,每组一套学生实验材料:牛奶(或有色饮料)、白醋、糖水、水装在烧杯里,准备几根筷子用于品尝。在教学中,如果选择替代实验材料一定要考虑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材料不当、分发材料的时机不当等都会造成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困难,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四)教师的有效指导,及时反馈和评价也是有效教学的保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肢体语言,及时了解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的程度和学习的状态,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行为:激励性评价、调节语气、讲话的频率及需要重复或细讲等,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引到课堂教学上来。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机会,及时、巧妙的进行激励性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的沟通,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我们还可以通过提问、分组讨论等形式从学生的表述过程中,及时准确地获得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方法、思维途径及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在实验课上可以问学生实验要控制哪些因素?实验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以及在分析实验数据、获取结论的过程中,当学生不能围绕研究问题展开时,当学生在交流中词不达意时,特别需要教师及时的有效指导。(五)通过及时复习,促使学生巩固科学概念。在课的起始阶段,适当的对上几节课的科学概念进行复习;在课的结束阶段,利用多种形式对本节课或单元的科学概念进行练习。练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信息反馈的过程,教师可以从学生做练习的准确性和速度的快慢程度来全面获取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和掌握科学概念的情况,而后根据反馈得到的信息给予恰当的弥补和点拨,以便使学生对科学概念有一个再学习、再理解吸收的过程。适时、适度的练习能够有效地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教学过程是一个鲜活的动态过程。所谓“教学有法,贵在得法”, 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要立足于学

如何理解“课堂教学有效性”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一)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有效性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用最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它包括三重含义:效果、效率、效益。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既然“有效”是针对“无效”、“低效”而言。那么“有效”就是通过老师的教学过程,学生学得开心,老师教得轻松。既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也把老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让老师有精力与时间进行知识的更新与补充或进行更高层次的教学研究,让学生有精力与兴趣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消化、吸收。(二)有效教学强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课堂教学教师要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再次要求教师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一)课前的有效准备 大凡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有效的备课必须体现出:目标的有效:清晰、简明。目标是方向,方向正确才能保证有的放矢,教学目标的高、多、空只能使教学任务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备课时制定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确立重点,优化教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内容的有效:适量、适度。一节课教师讲多少内容,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讲多了学生嚼不烂,讲少了学生又不够吃。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的练习,不能“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图便”。教法的有效:灵活、恰当。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法效果就会不同,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扬长避短选用教法。教法贴切,教学方有效。(二)课堂的有效组织 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到:语言组织准确、简练。纵观那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课,无一例外都是教师的喋喋不休、啰里啰嗦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一个教师,课堂上一定要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教者在备课时应预计,讲课时要调控。但有时候,因为课堂上不变的因素较多,也许不是重点内容的教学却占用了一些时间,这时候,教者一定要站在整堂课的角度来安排时间。不言而喻,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课的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教学组织面向全体学生。一位好的教师应该得到全体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一位好的教师应该使所有学生都受益。在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安排要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以个别提问、小组交流、课堂检测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情况。(三)课后的有效练习 课后练习不在多,贵在精。现在有的教师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大搞题海战,使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反复的抄写上,思维与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学情,因课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2、丰富个人知识储备 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3、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 从事当代教育研究的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二)注重提升教师的三种教学能力 1、课堂调控能力 上课是个动态的过程,课堂上许多生成性东西不可预见。面对课前没有估计到的这些教学问题,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改变既定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在教学活动上。2、信息反馈能力 课堂教学反馈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的过程。教师,站在讲台就是思想,就是智慧。这种思想与智慧,需要教师及时捕捉来自于学生的各种信息,通过分析,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引发新的学习。总之,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只有认真研究和解决教师有效教学观念淡薄、教学时间有效性差、课堂管理有效性缺失以及教学与课程实施的纵向、横向和内向结构失衡等问题,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之年,让我们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探究有效教学方法,用智慧打造高效课堂,大面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为把我校建成一流的品牌名校而努力斗。

公司搬迁,书面通知需要多久通知才视为有效性

公司搬迁,书面通知需要30天通知才视为有效性

管理评审输入内容中缺少上次管理评审跟踪措施的实施及其有效性的不符合报告

把上次管理评审得到的不符合项或整改项再写一个验证,什么时候完成的,效果如何,是否能起到作用,就行了。

如何提高检验检测机构内部审核的有效性

1 目的 为检查管理体系及其要素是否符合准则要求,体系文件的各种规定是否得 到有效贯彻,质量要素实施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以便采取纠正措施, 促进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必须规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活动,定期进行审核, 特制定本程序。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包括专项审核)活动的开展与管理。 3 职责 3.1 总经理批准管理体系内部审核计划。 3.2 质量负责人 3.2.1 策划质量审核计划纲要和落实审核所需的资源和设施。 选择合适的内审员,指定审核组长,并规定其职责。 批准纠正措施,组织内审员对纠正措施的完成情况进行跟踪验证。 批准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报告,对审核结果进行评定,向管理体系评审会议报 告审核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纠正措施完成情况。 3.3 审核人员 3.3.1 审核组长负责组织审核工作。 3.3.2 按本程序要求,准备、实施并报告审核工作。 3.3.3 在接受质量负责人委托后,对纠正措施的完成情况进行跟踪验证。 3.3.4 责任部门负责制订并实施纠正措施。 3.3.5 其他有关部门和人员应对审核工作进行全面合作。 4 工作流程 4.1制定审核计划 4.1.1 每年年初,质量负责人根据上年度管理体系审核、管理评审情况及本公 司年度工作制订“年度管理体系内部审核计划”报总经理批准后实施。 4.1.2 管理体系内部审核计划的内容包括: 1 审核的目的和范围; 2 受审核部门; 3 审核所依据的文件(标准、手册、合同等); 4 审核内容; 5 审核的时间安排。 4.1.3 通常对本公司管理体系各要素和各部门的审核每年至少一次。当出现下 列情况之一时,应追加临时内审: 1 发生重大质量事故; 2 因用户申诉而发现质量缺陷; 3 管理体系发生重大变化(如机构调整、隶属关系改变、重大人事调整、检测业务范围改变等)。 4.2 审核准备 4.2.1 根据内审计划安排,质量负责人于内审前两周任命内审员组成审核组, 并指定审核组组长。内审员应与被审核部门无直接责任关系。审核组由两人或两人以上组成,由审核组组长按“管理体系内部审核计划”的要求负责本次审核的具体组织工作。 4.2.2 特殊情况下,审核组吸收业务专家参加时,需经质量负责人批准。 4.2.3 审核组收集并审阅相关文件,制订审核专用文件,进行内审工作分工。 审核专用文件包括: 1 审核实施计划; 2 审核检查表; 3 审核记录表。 4.2.4 审核组长应在审核前3~5个工作日向受审核部门发出“审核通知”和“审 核计划”。 4.2.5 受审核部门收到“审核通知”和“审核计划”后,如果对审核日期和审 核的主要项目有异议,可在两个工作日内通知审核组,经协商后另行安排,但应在本季度内安排,并报质量负责人批准;如果对审核组的成员组成有异议,由审核组长报告质量负责人协调解决。 4.2.6 受审核部门要确定陪同人员,并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4.3 审核实施 4.3.1 审核组组长组织召开首次会议,说明审核目的、方法和有关要求,对审 核计划进行确认。审核组全体人员、受审核部门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参加首次会议。 4.3.2 审核员通过交谈、查阅文件、现场考核、收集证据、检查管理体系的运 行情况,公正、客观地做好审核记录。 4.3.3 现场审核中发现问题时,审核人员应当场取得该项工作负责人或操作者、 或陪同人员的确认,同意所发现的不符合事实,以利纠正,并做好记录。 4.4 审核结果评价 4.4.1 审核人员根据现场审核收集的客观证据,在审核组内进行讨论或评审, 确定不符合项。 4.4.2 对不符合项,应准确、清晰地进行描述和记录,编写不符合项报告。 4.4.3 审核员开具的不符合项报告应由受审核方进行确认,以分清是非,辩明 责任,便于有效地采取纠正措施。 4.4.4 根据各份不符合项报告,审核组长对审核的观察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对 管理体系、或管理体系要素、或某部门的质量活动,作出准确完整的评价,并指出改进的方向。 4.4.5 审核组组长组织召开末次会议,说明审核情况,宣布审核结果,报告审 核组的结论,提出对纠正措施的要求。审核组成员、受审核部门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参加末次会议。 4.5 制定和认可纠正措施 4.5.1 受审核部门不仅要对发现的不符合项立即进行纠正,还要分析造成不符 合项的原因,有的放矢地提出纠正措施的建议,其中应包括完成纠正措施的期限。 4.5.2 受审核部门提出的纠正措施建议应经过审核组的认可。经过认可的纠正 措施应形成文件,反映在纠正措施报告中,并应经质量负责人批准。 4.6 编制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报告 4.6.1 “审核报告”由审核组组长编写、签发,质量负责人批准。 4.6.2 审核报告内容包括: 1 审核的目的和范围;2 审核依据的文件; 3 审核员、审核组组长、受审核部门主要参加人员; 4 审核中发现的问题摘要(不符合项); 5 前次审核后纠正措施的执行情况及效果; 6 管理体系及其要素的符合性、有效性的评价性结论及改进建议; 7 附件:不符合项报告。 4.6.3 审核报告的发放范围: 1 本公司领导层; 2 责任部门和相关部门。 4.7 纠正措施的实施 4.7.1 责任部门收到“纠正措施要求表”后,在一星期内应对不合格项提交纠 正措施计划,包括采取的长期预防措施,报质量负责人批准后组织实施。 4.7.2 当审核中发现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有问题时,责任部门应立即采 取纠正措施,并立即书面通知可能受到影响的以前的所有委托方。 4.7.3 责任部门对“纠正措施要求表”不作反应时,质量负责人应加以追查并 向技术负责人报告。 4.7.4 如果不能就纠正措施要求或纠正措施性质达成一致意见时,质量负责人 应向技术负责人报告,由他来仲裁。 4.8 纠正措施的跟踪验证 4.8.1 当已到纠正措施预定完成的日期或质量负责人接到完成的通知时,质量 负责人应委托一名内审员验证其完成情况。 4.8.2 负责验证的内审员应检查纠正措施已完成并表现有效后,在“纠正措施 要求表”中的验证栏中签字。 4.8.3 在下次审核时,内审员应检查该纠正措施是否仍然有效,否则应重新发 出“纠正措施要求表”,在表中说明原来发现的问题。 4.8.4 如在商定的期限内未能完成该项纠正措施,质量负责人应委派内审员进 行跟踪检查,如无正当理由,或未能重新确定可接受的完成期限,质量负责人应加以追查并向技术负责人报告。 4.9 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中使用的全部记录由审核组长整理后移交办公室归档保管。 4 相关文件 1 不合格反馈和纠正措施程序(ZAJS/Ⅱ-14) 5 引用表格 1 管理体系内部审核记录表 2 纠正措施要求表(不符合项报告) 3 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报告

管理评审输入有遗漏,如对机遇和风险采取措施的有效性的不符合报告如何分析原

把上次管理评审得到的不符合项或整改项再写一个验证,什么时候完成的,效果如何,是否能起到作用,就行了。

何为教学有效性,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指标是什么?

上饶县二中 徐 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对于有效教学理论层面的探讨不少,但教师缺乏的不是理念的灌输,而是实践层面教师教学行为有针对性的引领。本文从教学有效性的三个向度时间、结果和体验入手,探讨有效教学教师教的行为的跟进与改善,寻找有效教学的路径,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它意味着学习效率,即学习速度的快慢,显然,学习速度快,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就少,效率也就高。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要求把时间用在学习上,要确立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意识。课堂教学不能把时间浪费在非学习上。第二,要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更快、更多?赞可夫提出的快速度原则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赞可夫认为教学进度太慢,大量的时间花在单调的重复讲授和练习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他主张从减少教材和教学过程的重复中求得教学速度,从加快教学速度中求得知识的广度,从扩大知识广度中求得知识的深度。他说:只要学生掌握了已经学过的知识,就向前进,就教给他们越来越新的知识。这意味着要不断地以新的知识丰富学生的头脑,不要原地踏步,不要单调地重复学生已经学会的东西。但同时不应当把这一原则同教学工作中的匆忙行事混为一谈。快速前进绝不意味着在课堂上匆忙做事,必须使教师和儿童都沉着地工作。在课堂教学中,内容频度少、节奏慢,容易导致简单问题复杂化,容易导致教师无效的教学行为,导致学生学习的少、慢、差、费。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进位加法竖式计算时,组织全班学生围绕竖式中的进位点展开了讨论:生1:我认为进位点应写在十位和个位之间,这样我就明白它是一个进位点。生2:我认为进位点应该写在十位上,这样就很明白它是十位上的数。生3:我认为它应该写成标准的1。生4:我认为它应该写成倾斜的点。在进位加法的竖式教学中,教的重点在于如何算出进位后十位上的数怎样相加,而不是如何写进位的1。教师组织这样的课堂讨论没有任何的价值,反而占用了学生的数学主题学习,从而把时间浪费在伪学习、假学习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对教学各个环节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作批判性分析,合理有效地利用教学时间,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发挥价值。让学生学得更多、更快,就是追求增值性的教学。教学论提出,教学可分为低值性教学、等值性教学和增值性教学。增值性教学表现为内涵丰富了,外延拓宽了,形态变化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死知识转化为活知识,知识内化为智慧,知识内化为品性。数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增值性教学。数学采用各种形式化的语言符号筑起自己的王国,它是抽象的;数学凭借无懈可击的逻辑证明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它是严谨的。然而,即使是数学科学,只靠逻辑演绎也难以推出多少新的数学思想、新的数学方法,还必须加上敏锐的观察、联想和直觉的猜想、顿悟。数学学习不能单纯沿着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演绎道路一往直前,而应将逻辑演绎而成的理论体系还原为生动活泼的知识生成体系。追求数学教学的增值性,一是将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数学的表现形式比较枯燥,常给人冰冷的感觉,但是数学思考却是火热的、生动活泼的。如何点燃和激起学生的火热思考,并欣赏数学冰冷的美丽,是数学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数学教师的任务在于返璞归真,把数学的形式化逻辑链条,恢复为当初数学家发明创新时的火热思考。只有经过思考,才能最后理解这份冰冷的美丽。二是从符号化知识向生命态知识转换。将结构化后的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重新激活,实现与三方面的沟通: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沟通。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重新息息相关,使它呈现出生命态。具有内在生命态的知识,最能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的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它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变化和提高。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数学教学论认为数学训练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知识堆积与解题术式的。它看得见,摸得着,易操作,但功能性弱,应用面窄。第二层是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式的。它与前一层比,程序性弱,不易复制,但功能性强,应用面宽。第三层是数学思想与数学观念式的。它是数学教育给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因此要让学生学得更深、更透,就要从知识方法观念三个层面,引导学生把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把知识内化为智慧。数学课要让学生学得更深、更透,其着力点在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强调数学思想与方法。第一,着眼于拓展数学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数学课上不仅仅涉及具体的命题、定理、概念和运算等具体的知识,同时要认识到数学教学对形成学生精确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的眼光和数学审美能力等育人价值方面的可能层次。教师不能仅仅对教材作知识层面的理解和把握,而要从育人的高度,充分解读教学内容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价值。教学为学生的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是最基本的立足点,唯有如此,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才能从不同的学科教学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小学数学对于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提供数学知识本身以外,还体现在:提供学生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系统,使学生具有数学的话语系统;提供学生认识事物数量、数形关系及转换的不同路径和独特视角,使学生具有数学的眼光;提供学生发现事物数量、数形关系及转换的方法和思维策略,使学生具有数学的头脑;提供学生一种唯有在数学学科中才可能经历和体验并建立起来的独特的思维方式。第二,着手于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的层次。一是以问题的方案或结果多样;速度是指学生解决问题快,速度快不仅与熟练有关,还与思路清晰有关。二是以质的方式来体现。质是指学生解决问题时想得全,即不重复、不遗漏、有规律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全部结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或结果的同时,使思维有序化和条理化。三是以结构化的方式来体现。结构化就是把数学研究对象按特征分门别类地进行归纳,概括出每一类别独有的物点,揭示各类别之间共有的特征,使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由点状向结构化提升。四是以数学化的方式来体现。数学化就是把数学研究对象的某些特征进行抽象,用数学语言、图形或模式表达出来,建立数学模型。第三,着力于克服学生表面化学习的倾向。教的行为如果不符合和学习规律,就有可能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生非投入的现象。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非投入现象,是学生作为主体对不认同的教的活动进行的抵制,在学生非投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产生了一种消极的交流和互动,教师浅层次的教学必然导致学生表面化的学习。课堂中大量存在的表面化学习过程,造成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浪费,正在剥夺儿童快乐的童年,也是学生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倒数的认识这一节课中,教师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情境:老师手上拿了一个布娃娃走进教室,孩子们的眼球很快被布娃娃吸引住了。教师把布娃娃转动180度,问:现在这个布娃娃怎么了?学生齐声回答:布娃娃倒过来了。老师接着说:在数学上也有这样倒过来的数倒数,倒数就是倒过来的数。如分数1/8倒过来就是8/1,请问分数8/9倒过来是几分之几?一个学生认为分数8/9颠倒过来是9/8。另一个学生不同意他的意见,说:老师,他错了,分数8/9颠倒过来应当是8/6,因为把这个数倒过来旋转180度,那9倒过来好像是6。一时间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教师也不知所措。基本概念教学非常重要,学生经历不同的学习过程将导致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达到不同的水平。本例中,孩子之所以出现理解的偏差,是因为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仅仅从字面上片面理解倒数的意义,而没有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建构倒数的意义,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因此要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就要把表面化的学习变成充满思考的数学学习过程,把解决问题作为数学教学的中心。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学习活动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体验。这是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考量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向度。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学习体验是教学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教学有效性的内在保证。英国新出台的《小学教学大纲》明确表明,要让所有学生充满快乐和成功地学习。卓越教学能够带给孩子应有的生命可能性,而快乐则是每个孩子生来就有的权利。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是最强有力的。孩子在兴奋和参与中会学得更好,可是什么能够引起他们的兴奋和参与呢?那就是卓越的教学!卓越与快乐小学阶段的教与学。享受学习的乐趣和欢乐是儿童幸福、人生幸福的前提,是养成学习习惯、确立终身学习意识的保证。在教育中,如果牺牲一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时间来培养和保护学生对学习、探索、创造的兴趣、爱好、热爱,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学生自己定会把这些推动的知识加倍地找回来;但是,假如牺牲了学生对学习、探索、创造的兴趣、爱好、热爱,甚至牺牲健康、身心与美德,用来让学生多学习和掌握一些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那么这些失去的兴趣、爱好、热爱不仅会使已经学习和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失去生命和光彩,而且在不久的将来会促使他们彻底失去学习、探索、创造的动机与愿望。因此,学生的个人体验、情感态度并不是什么边缘之物,它同知识素养一样重要,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要让学生学得更趣、更乐,教师要思考的是如何通过自己教学行为的改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原本并不是让人生畏、令人生厌,而是其乐融融、美妙至极的一件乐事。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特级教师黄爱华曾经上过一节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这节课以长江队和黄河队的竞赛为主线,采用趣味的游戏竞赛为载体教学,把全班同学分成两个队,精心组织学生开展三轮比赛,看哪一队摆出的四位数大。学生经历了从个位起,从低位到高位摆放、从高位起摆放和每次抽到的数学由抽签者自己决定放在哪一位的摆数过程,三轮竞赛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一气呵成,在有趣、好玩的数学竞赛中,深刻地体悟到数的大小与数位的关系。同时,三个数学活动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使课堂教学的产出获得了自然的增值。整节课学生痛痛快快地玩,开开心心地学,轻轻松松地悟,让学生的思维在成功的欢乐中跳跃。以上三个指标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它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考量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必须综合考虑这三个要素。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有效的教要着眼于围绕时间、结果和体验三个要素,让学生学出意义,让学生学有思想,让学生学得快乐,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何为教学有效性,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指标是什么?

上饶县二中 徐 凯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对于有效教学理论层面的探讨不少,但教师缺乏的不是理念的灌输,而是实践层面教师教学行为有针对性的引领。本文从教学有效性的三个向度时间、结果和体验入手,探讨有效教学教师教的行为的跟进与改善,寻找有效教学的路径,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它意味着学习效率,即学习速度的快慢,显然,学习速度快,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就少,效率也就高。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要求把时间用在学习上,要确立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意识。课堂教学不能把时间浪费在非学习上。第二,要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更快、更多?赞可夫提出的快速度原则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赞可夫认为教学进度太慢,大量的时间花在单调的重复讲授和练习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他主张从减少教材和教学过程的重复中求得教学速度,从加快教学速度中求得知识的广度,从扩大知识广度中求得知识的深度。他说:只要学生掌握了已经学过的知识,就向前进,就教给他们越来越新的知识。这意味着要不断地以新的知识丰富学生的头脑,不要原地踏步,不要单调地重复学生已经学会的东西。但同时不应当把这一原则同教学工作中的匆忙行事混为一谈。快速前进绝不意味着在课堂上匆忙做事,必须使教师和儿童都沉着地工作。在课堂教学中,内容频度少、节奏慢,容易导致简单问题复杂化,容易导致教师无效的教学行为,导致学生学习的少、慢、差、费。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进位加法竖式计算时,组织全班学生围绕竖式中的进位点展开了讨论: 生1:我认为进位点应写在十位和个位之间,这样我就明白它是一个进位点。 生2:我认为进位点应该写在十位上,这样就很明白它是十位上的数。 生3:我认为它应该写成标准的1。 生4:我认为它应该写成倾斜的点。 在进位加法的竖式教学中,教的重点在于如何算出进位后十位上的数怎样相加,而不是如何写进位的1。教师组织这样的课堂讨论没有任何的价值,反而占用了学生的数学主题学习,从而把时间浪费在伪学习、假学习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对教学各个环节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作批判性分析,合理有效地利用教学时间,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发挥价值。 让学生学得更多、更快,就是追求增值性的教学。教学论提出,教学可分为低值性教学、等值性教学和增值性教学。增值性教学表现为内涵丰富了,外延拓宽了,形态变化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死知识转化为活知识,知识内化为智慧,知识内化为品性。数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增值性教学。数学采用各种形式化的语言符号筑起自己的王国,它是抽象的;数学凭借无懈可击的逻辑证明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它是严谨的。然而,即使是数学科学,只靠逻辑演绎也难以推出多少新的数学思想、新的数学方法,还必须加上敏锐的观察、联想和直觉的猜想、顿悟。数学学习不能单纯沿着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演绎道路一往直前,而应将逻辑演绎而成的理论体系还原为生动活泼的知识生成体系。 追求数学教学的增值性,一是将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数学的表现形式比较枯燥,常给人冰冷的感觉,但是数学思考却是火热的、生动活泼的。如何点燃和激起学生的火热思考,并欣赏数学冰冷的美丽,是数学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数学教师的任务在于返璞归真,把数学的形式化逻辑链条,恢复为当初数学家发明创新时的火热思考。只有经过思考,才能最后理解这份冰冷的美丽。二是从符号化知识向生命态知识转换。将结构化后的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重新激活,实现与三方面的沟通: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沟通。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重新息息相关,使它呈现出生命态。具有内在生命态的知识,最能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的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 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它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变化和提高。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 数学教学论认为数学训练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知识堆积与解题术式的。它看得见,摸得着,易操作,但功能性弱,应用面窄。第二层是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式的。它与前一层比,程序性弱,不易复制,但功能性强,应用面宽。第三层是数学思想与数学观念式的。它是数学教育给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因此要让学生学得更深、更透,就要从知识方法观念三个层面,引导学生把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把知识内化为智慧。数学课要让学生学得更深、更透,其着力点在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强调数学思想与方法。 第一,着眼于拓展数学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数学课上不仅仅涉及具体的命题、定理、概念和运算等具体的知识,同时要认识到数学教学对形成学生精确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的眼光和数学审美能力等育人价值方面的可能层次。教师不能仅仅对教材作知识层面的理解和把握,而要从育人的高度,充分解读教学内容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价值。教学为学生的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是最基本的立足点,唯有如此,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才能从不同的学科教学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小学数学对于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提供数学知识本身以外,还体现在:提供学生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系统,使学生具有数学的话语系统;提供学生认识事物数量、数形关系及转换的不同路径和独特视角,使学生具有数学的眼光;提供学生发现事物数量、数形关系及转换的方法和思维策略,使学生具有数学的头脑;提供学生一种唯有在数学学科中才可能经历和体验并建立起来的独特的思维方式。 第二,着手于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的层次。一是以问题的方案或结果多样;速度是指学生解决问题快,速度快不仅与熟练有关,还与思路清晰有关。二是以质的方式来体现。质是指学生解决问题时想得全,即不重复、不遗漏、有规律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全部结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或结果的同时,使思维有序化和条理化。三是以结构化的方式来体现。结构化就是把数学研究对象按特征分门别类地进行归纳,概括出每一类别独有的物点,揭示各类别之间共有的特征,使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由点状向结构化提升。四是以数学化的方式来体现。数学化就是把数学研究对象的某些特征进行抽象,用数学语言、图形或模式表达出来,建立数学模型。 第三,着力于克服学生表面化学习的倾向。教的行为如果不符合和学习规律,就有可能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生非投入的现象。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非投入现象,是学生作为主体对不认同的教的活动进行的抵制,在学生非投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产生了一种消极的交流和互动,教师浅层次的教学必然导致学生表面化的学习。课堂中大量存在的表面化学习过程,造成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浪费,正在剥夺儿童快乐的童年,也是学生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倒数的认识这一节课中,教师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情境: 老师手上拿了一个布娃娃走进教室,孩子们的眼球很快被布娃娃吸引住了。教师把布娃娃转动180度,问:现在这个布娃娃怎么了?学生齐声回答:布娃娃倒过来了。老师接着说:在数学上也有这样倒过来的数倒数,倒数就是倒过来的数。如分数1/8倒过来就是8/1,请问分数8/9倒过来是几分之几?一个学生认为分数8/9颠倒过来是9/8。另一个学生不同意他的意见,说:老师,他错了,分数8/9颠倒过来应当是8/6,因为把这个数倒过来旋转180度,那9倒过来好像是6。一时间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教师也不知所措。 基本概念教学非常重要,学生经历不同的学习过程将导致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达到不同的水平。本例中,孩子之所以出现理解的偏差,是因为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仅仅从字面上片面理解倒数的意义,而没有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建构倒数的意义,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因此要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就要把表面化的学习变成充满思考的数学学习过程,把解决问题作为数学教学的中心。 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学习活动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体验。这是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考量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向度。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学习体验是教学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教学有效性的内在保证。 英国新出台的《小学教学大纲》明确表明,要让所有学生充满快乐和成功地学习。卓越教学能够带给孩子应有的生命可能性,而快乐则是每个孩子生来就有的权利。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是最强有力的。孩子在兴奋和参与中会学得更好,可是什么能够引起他们的兴奋和参与呢?那就是卓越的教学!卓越与快乐小学阶段的教与学。享受学习的乐趣和欢乐是儿童幸福、人生幸福的前提,是养成学习习惯、确立终身学习意识的保证。在教育中,如果牺牲一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时间来培养和保护学生对学习、探索、创造的兴趣、爱好、热爱,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学生自己定会把这些推动的知识加倍地找回来;但是,假如牺牲了学生对学习、探索、创造的兴趣、爱好、热爱,甚至牺牲健康、身心与美德,用来让学生多学习和掌握一些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那么这些失去的兴趣、爱好、热爱不仅会使已经学习和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失去生命和光彩,而且在不久的将来会促使他们彻底失去学习、探索、创造的动机与愿望。因此,学生的个人体验、情感态度并不是什么边缘之物,它同知识素养一样重要,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 要让学生学得更趣、更乐,教师要思考的是如何通过自己教学行为的改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原本并不是让人生畏、令人生厌,而是其乐融融、美妙至极的一件乐事。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特级教师黄爱华曾经上过一节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这节课以长江队和黄河队的竞赛为主线,采用趣味的游戏竞赛为载体教学,把全班同学分成两个队,精心组织学生开展三轮比赛,看哪一队摆出的四位数大。学生经历了从个位起,从低位到高位摆放、从高位起摆放和每次抽到的数学由抽签者自己决定放在哪一位的摆数过程,三轮竞赛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一气呵成,在有趣、好玩的数学竞赛中,深刻地体悟到数的大小与数位的关系。同时,三个数学活动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使课堂教学的产出获得了自然的增值。整节课学生痛痛快快地玩,开开心心地学,轻轻松松地悟,让学生的思维在成功的欢乐中跳跃。 以上三个指标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它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考量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必须综合考虑这三个要素。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有效的教要着眼于围绕时间、结果和体验三个要素,让学生学出意义,让学生学有思想,让学生学得快乐,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如何评估满意度调查的有效性

或者HR把某些员工的情况反映到了管理层,但是管理层却认为这个意见并不全面和客观,从而忽略。沟通的不畅让潜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却又滋生出很多新的问题。此时,对于企业而言需要一个好的交通输导工具-这就是我们说得员工满意度调查。 明确企业最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即管理的重点; 评估组织变化和企业政策对员工的影响。 员工满意度调查正是要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来实现以上功能。能够满足其最终目的要求的满意度调查才是真正有效的。那么我们不难发现,影响员工满意度调查有效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要评估满意度调查的有效性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信息的真实性 信息的质量是保证满意度调查有效性的基础。通常,信息的失真可能是由于员工不敢说真话,或是不愿说真话导致的。一方面,员工对调研的保密性、安全性有顾虑,担心一旦泄漏自己的信息会影响自己在公司的发展;另一方面,员工对调研的作用产生怀疑,领导真能根据调研的结果来改善公司管理,并付诸于行动。亦有可能调研根本不能引起员工的重视,对于不愿回答的问题避而不答,问卷信息的完整性得不到保障。另外,直接管理者的不支持和不理解,也会对员工参与调研的心态。 2、内容设计的针对性 满意度调查的内容包括很多方面,企业一般都会围绕工作环境、工作回报、工作本身、工作群体、企业本身来设置调研问题。但是因为企业的不同,或是企业处于不同的时期,调查的具体内容也应有所偏重。侧重点要根据调查目的、调查范围、公司所从事的业务及公司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3、数据分析的科学性 如果对调研数据不能进行定性定量的科学分析,那么也就不可能探索数据结果中可能隐藏的具体问题是什么,自然也提不出好的解决方案。即使前面的工作做的再好,信息在真实也不能达到满意度调查应有的效果。 4、具体措施的实施 一些满意度调查没起到作用的关键问题往往是企业只关注调查的本身,而没有拿出实实在在的解决方案。如果只是为了拿个数据看看,而不准备采取任何行动,员工会把满意度调查看成“形式主义”,今后调查的效果也会大大削弱,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要让满意度调查真正起作用并能不断深入,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计划是尤为关键的一步。

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

一、教师必须有清晰的教学思路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师在熟悉教材、研读教材的同时,逐渐地会产生一个如何教的完整的思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诱导即是教学思路,诱导的过程,即是教学思路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一般地说,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主要是循着教师的思路进行的,因此教学思路就有了鲜明的实践性的特点。它不只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教案中,而必须转化为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思路清晰,英语课就会呈现清晰,学生的思维也会渐渐清晰,从而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启迪。教师的个人思维品质集中地体现在教学思路上,又以非常鲜明的个性化色彩,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教师讲授需把握分寸  教师的讲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但应把握分寸,恰当的讲。在教学的某个环节,恰当的讲解分析单元的某些词句段,对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是极为重要的。恰当的讲,才能促进学生对该单元的理解,提高其鉴赏水平。蜻蜓点水或过深过透地讲都无助于学生的文化积累和思维锻炼。教师若面面俱到,讲的太多太泛,学生听课时的思维会处于“休眠”状态;教师若引经考据,讲得太深奥,学生听课时的思维会处于“茫然”状态。从教学论的角度看,恰当的讲,还要注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特点。根据维果茨基的学习潜力理论,“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他们的年龄与心理力量所许可”,即遵循可接受性原则,强调因材施教,因“班”施教,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在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充分展示才华。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恰当的讲”的引导下,渐入学习的佳境。  三、教师应善于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思考  提问是组织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能帮助我们探索并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应熟悉教材和学生,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提问。提问应有一定的导向性,如导向文化感,导向品格修养等,促进学生的思考。这样的提问和由提问引出的讨论就有利于学生思维素质和思想素质的养成。另外,教师应善于运用教学话题,提供一个讨论中心,围绕这一中心引出多个问题,问题的解答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使课堂交流呈现多向性。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提问应叫开放式提问,它没有划一的或标准答案,不能用简单的“是”“否”之类的词来回答。它对学生的能力提出挑战,激励学生必须对该单元作进一步探究。开放式提问含有很大的容量,但决不是大得不着边际,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紧贴单元,让学生有开掘的天地,对单元作深入的、探究性的讨论。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多向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与教学任务相去甚远,教师应珍视学生的提问,保护学生的思考成果,真正的英语教学是应摒弃某种狭隘功利的。  四、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程度  叶圣陶曾说:“教师所务,惟在启发诱导。”这就是说教师应当启发诱导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地去想、去分析、去研究、去开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有专家指出:“考察英语教学效率的标准之一,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在一堂课上,如果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当代教学理论认为:尽管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过程,但是如果以为教师教的过程同时一定也是学生学的过程,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事实上,教师教的过程,学生未必在学,即使在学,很可能是被动地学,低效甚至无效地学。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要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因此,依靠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不争取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是无论如何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的。学生可以参与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质疑解惑、与他人合作和教学评价等教学的全过程。这样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状况,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从而做到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这一层面上,我尝试了“六段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它遵循整体性、基础性、发展性、层次性的原则,确立英语教学的六个阶段:即示标——铺垫(辅助环节)——自学——质疑——精讲——测标。这样的教学模式,从开始,教师就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确立学习的目标,教师则要强调、出示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思路。再这里,强调目标一点要结合学生的最近区的学习状况,结合要学习的单元内容进行,做到有得放矢;第二环节的铺垫,则是要学生明确:自学的内容、自学的方法、自学的时间、自学的要求,这样学生可以紧张的思维,学会自学的方法,增强自学的能力:第三环节是自学,在这里对对教师的要求更明确,那就是,不宜多走来走去,不能在黑板上写字,不能走出教室,不能东张西望,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并采用“窃窃增语”的方式提醒。同时在这一环节,还要采用提问、交流、板眼、书面练习等手段检测,检查自学的效果;第四环节:质疑。在前面自学的基础上,学生提出问题,为教师精讲做准备。第五环节是精讲。这里对教师讲的时间有明确的规定,(不超过15分钟),目的是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第六环节是:测标。既针对本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的检查,明确学生学习情况,为辅导和改进教学方法做铺垫,  “六段式”的教学模式,突显“学生为本”“训练为主”“重在培养能力”的观念,提高了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英语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许多卓有成效的英语教师之所以取得教学的高效率,其诀窍之一正是贯彻教学民主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即是典型代表。他不仅班级管理依靠民主,讨论问题发扬民主,就连每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跟学生共同商量。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因此,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如何评估动物模型有效性的生物标志物

为了得到正确的结论、在进行系统分析、预测和辅助决策时,必须保证模型能够准确地反映实际系统并能在计算机上正确运行。因此,必须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模型有效性评估主要包括模型确认和模型验证两部分内容:模型确认考察的是系统模型(所建立的模型)与被仿真系统(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模型验证考察的则是系统模型与模型计算机实现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个具体的建模项目来说,模型有效性评估贯穿于研究的始终。必须指出,模型实际上是所研究的系统的一种抽象表述形式,要验证一个模型是否百分之百有效是极其困难的,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另外,模型是否有效是相对于研究目的以及用户需求而言的。在某些情况下,模型达到60%的可信度使可满足要求;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模型达到99%都可能是不满足的。模型有效性的概念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各个学科和工程领域的普遍应用,模型有效性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1967年,美国兰德公司的fishman和Kivtat明确指出,模型有效性研究可划分为两个部分:模型的确认(validation)和验证(verification)。这一观点被国际仿真学界普遍采纳。模型确认指通过比较在相同输入条判和运行环境下模型与实际系统输出之间的一致性,评价模型的可信度或可用性。模型验证则是判断模型的计算机实现是否正确。尽管确认和验证在各文献中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对于二者之间的区别,专家的看法却是基本一致的。简单地说,模型确认强调理论模型与实际系统之间的一致性,模型验证则强调当前模型与计算机程序之间的一致性。在有些文献中也采用工程技术人员容易接受的“校模”和“验模”两个术语来分别代替“确认”和“验证”。模型的确认和验证与建模的关系见图 8.5。在图 8.5中,“问题实体”指被建模的对象,如系统、观念、政策、现象等。“理论模型”是为达到某种特定的研究目的而对问题实体进行的数学/逻辑描述。“计算机模型”(computerized Model)是理论模型在计算机上的实现。通过“分析与建模”活动可以建立理论模型。计算机模型的建立需通过“编程及实现”这一步骤来完成。经过仿真“实验”即可得到关于问题实体的结果。模型确认包括理论模型有效性确认、数据有效性确认和运行有效性确认三部分内容,其中运行有效性确认是模型确认的核心。图 8.5 确认和验证与建模的关系1)理论模型有效性确认理论模型有效性确认是对理论模型中采用的理论依据和假设条件的正确性以及理论模型对问题实体描述的合理性加以证实的过程。理论模型有效性确认包括两项内容:(1)检验模型的理论依据及假设条件的正确性。它具有两个含义,一是检验理论依据的应用条件是否满足,如线性、正态性、独立性、静态性等;该检验过程可以利用统计方法进行。二是检验各种理论的应用是否正确。(2)子模型的划分及其与总模型的关系是否合理,即分析模型的结构是否正确,子模型问的数学/逻辑关系是否与问题实体相符。理论模型经确认有效后,才能对其进行试运行。最后根据输出结果评估模型的精度。若理论模型无效,应重复分析、建模及确认的过程。2)数据有效性确认数据有效性确认用于保证模型建立、评估、检验和实验所用的数据是充分的和正确的。 在模型开发过程中,数据用于模型的建立、校验和运行。充分、正确、精确的数据是建立模型的基础。数据有效性确认包括对模型中关键变量、关键参数及随机变量的确认,以及对运行有效性确认时所使用的参数和初始值等数据的确认。 3)运行有效性确认运行有效性确认指就模型开发目的或用途而言,模型在其预期应用范围内的输出行为是否有足够的精度。运行有效性确认的目的是对模型输出结果的精度进行计算和评估。其前提是实际系统及其可比系统的数据均可获取。通过比较模型和实际系统在相同初始条件下的输出数据,可对模型有效性进行定量分析。与实际系统相类似的系统,确认为有效的解析模型、工程计算模型、以及经过确认的模型都可作为模型的可比系统。理论模型确认、数据有效性确认及模型验证是运行有效性确认的前提。经运行有效性确认被认为有效的模型即可作为正式模型投入运行,利用它进行实际问题的研究。若模型在运行有效性确认时被确认为无效,其原因可能是理论模型不正确、或计算机模型不正确,也可能是数据无效。具体原因的查明需从分析与建模阶段开始,重复模型的构造过程。若实际系统及其可比系统不存在或完全不可观测,则模型与系统的输出数据无法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只能通过模型验证和理论模型确认,定性地分析模型的有效性。理论模型有效性包括:1)表观确认,分析对与模型有关的所有信息进行评估,确定需要附加分析的内容,以提高模型的可信度水平;2)历史分析,对与模型有关的历史信息的评估,以评价模型对预期应用的适宜性。3)预期应用和需求分析,对预期应用的效果进行评估,以确定那些对资源的有效利用起关键作用的需求。4)模型概念和逼真度分析,对模型的算法和子模型进行评估,以辨识那些不适用的假设,并确定子模型的逼真度是否能保证模型的预期应用。5)逻辑追踪分析,通过模型逻辑评估模型中指定实体的行为,并确定这些行为是否都是所期望的"

简答评价模型有效性的准则是什么

1、线性行 2、无偏性 3、有效性 4、渐进无偏性 5、一致性 6、渐进有效性(李子奈编的书《计量经济学》35页就有啦~)自已的语言就自己在此基础上表达咯

用时间序列的知识回答简述如何检验一个模型的有效性?

  为了得到正确的结论、在进行系统分析、预测和辅助决策时,必须保证模型能够准确地反映实际系统并能在计算机上正确运行.因此,必须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模型有效性评估主要包括模型确认和模型验证两部分内容:模型确认考察的是系统模型(所建立的模型)与被仿真系统(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模型验证考察的则是系统模型与模型计算机实现之间的关系.  对于一个具体的建模项目来说,模型有效性评估贯穿于研究的始终.必须指出,模型实际上是所研究的系统的一种抽象表述形式,要验证一个模型是否百分之百有效是极其困难的,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另外,模型是否有效是相对于研究目的以及用户需求而言的.在某些情况下,模型达到60%的可信度使可满足要求;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模型达到99%都可能是不满足的.  模型有效性的概念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各个学科和工程领域的普遍应用,模型有效性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1967年,美国兰德公司的fishman和Kivtat明确指出,模型有效性研究可划分为两个部分:模型的确认(validation)和验证(verification).这一观点被国际仿真学界普遍采纳.模型确认指通过比较在相同输入条判和运行环境下模型与实际系统输出之间的一致性,评价模型的可信度或可用性.模型验证则是判断模型的计算机实现是否正确.  尽管确认和验证在各文献中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对于二者之间的区别,专家的看法却是基本一致的.简单地说,模型确认强调理论模型与实际系统之间的一致性,模型验证则强调当前模型与计算机程序之间的一致性.在有些文献中也采用工程技术人员容易接受的“校模”和“验模”两个术语来分别代替“确认”和“验证”.模型的确认和验证与建模的关系见图 8.5.  在图 8.5中,“问题实体”指被建模的对象,如系统、观念、政策、现象等.“理论模型”是为达到某种特定的研究目的而对问题实体进行的数学/逻辑描述.“计算机模型”(computerized Model)是理论模型在计算机上的实现.  通过“分析与建模”活动可以建立理论模型.计算机模型的建立需通过“编程及实现”这一步骤来完成.经过仿真“实验”即可得到关于问题实体的结果.  模型确认包括理论模型有效性确认、数据有效性确认和运行有效性确认三部分内容,其中运行有效性确认是模型确认的核心.  图 8.5 确认和验证与建模的关系  1)理论模型有效性确认  理论模型有效性确认是对理论模型中采用的理论依据和假设条件的正确性以及理论模型对问题实体描述的合理性加以证实的过程.理论模型有效性确认包括两项内容:  (1)检验模型的理论依据及假设条件的正确性.它具有两个含义,一是检验理论依据的应用条件是否满足,如线性、正态性、独立性、静态性等;该检验过程可以利用统计方法进行.二是检验各种理论的应用是否正确.  (2)子模型的划分及其与总模型的关系是否合理,即分析模型的结构是否正确,子模型问的数学/逻辑关系是否与问题实体相符.理论模型经确认有效后,才能对其进行试运行.最后根据输出结果评估模型的精度.若理论模型无效,应重复分析、建模及确认的过程.  2)数据有效性确认  数据有效性确认用于保证模型建立、评估、检验和实验所用的数据是充分的和正确的.  在模型开发过程中,数据用于模型的建立、校验和运行.充分、正确、精确的数据是建立模型的基础.数据有效性确认包括对模型中关键变量、关键参数及随机变量的确认,以及对运行有效性确认时所使用的参数和初始值等数据的确认.  3)运行有效性确认  运行有效性确认指就模型开发目的或用途而言,模型在其预期应用范围内的输出行为是否有足够的精度.  运行有效性确认的目的是对模型输出结果的精度进行计算和评估.其前提是实际系统及其可比系统的数据均可获取.通过比较模型和实际系统在相同初始条件下的输出数据,可对模型有效性进行定量分析.与实际系统相类似的系统,确认为有效的解析模型、工程计算模型、以及经过确认的模型都可作为模型的可比系统.  理论模型确认、数据有效性确认及模型验证是运行有效性确认的前提.经运行有效性确认被认为有效的模型即可作为正式模型投入运行,利用它进行实际问题的研究.若模型在运行有效性确认时被确认为无效,其原因可能是理论模型不正确、或计算机模型不正确,也可能是数据无效.具体原因的查明需从分析与建模阶段开始,重复模型的构造过程.若实际系统及其可比系统不存在或完全不可观测,则模型与系统的输出数据无法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只能通过模型验证和理论模型确认,定性地分析模型的有效性.  理论模型有效性包括:1)表观确认,分析对与模型有关的所有信息进行评估,确定需要附加分析的内容,以提高模型的可信度水平;2)历史分析,对与模型有关的历史信息的评估,以评价模型对预期应用的适宜性.3)预期应用和需求分析,对预期应用的效果进行评估,以确定那些对资源的有效利用起关键作用的需求.4)模型概念和逼真度分析,对模型的算法和子模型进行评估,以辨识那些不适用的假设,并确定子模型的逼真度是否能保证模型的预期应用.5)逻辑追踪分析,通过模型逻辑评估模型中指定实体的行为,并确定这些行为是否都是所期望的.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一、加强学习,加强课题研究意识 由于广泛宣传,我校教师对课题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达成了共识。随着我校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校专门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教导处主任为副组长,骨干教师为组员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校长组织召开课题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课题实施阶段性计划,及时总结研究经验,领导小组成员还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对实验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使教师尽快掌握和提高科研能力。 1、2013年9月,校领导把课题研究工作列入了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经研究决定,我校课题研究工作的第一阶段主要由语文教研组全面负责实施。 2、10月23日,校领导把课题研究工作列入了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副校长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科学课程标准》。10月24日,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思品课程标准》,再次明确教学各年段的具体任务。 3、10月28日课题组全体成员再次学习课题方案,明确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召集学校骨干教师讨论和研究实施方案,并利用业务学习等机会让教师们了解今期的课题主研内容,参与课题,实践课题,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想意识。 通过课题研究会以及业务学习等机会,组织教师学习有关《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的实验方案和本学期的研究计划,使全体教师增强了对课题研究工作的认识,提高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怎样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这样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 经验+ 反思。毫无疑问,教研活动正是教师集体经验总结、问题反馈、集思广益的良好平台,对教师个人的成长和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有着重大的帮助作用。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着、变化着的过程,光靠班主任或一、两个老师是不可能驾御好它的,而在经常的,开展正常的教研活动中,老师就可以互通信息,加深感情,建立团队协作精神,形成合力,共同把工作做好。同时,在对外交流的教研活动中,可以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就不会固步自封,可以使整个学校整体发展和提高,也可以帮助别人,使其发展,互利互惠。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的教研活动往往不能达到提高教师能力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目的,成了一项既定的教学任务而已,活动流于形式,教师们也没有积极性。下面,根据本人的一点认识,简单谈谈我们怎样才能让教研活动具有有效性和实用性。由于我是今年六月份才接手教导主任工作,以下的想法都是我的初步设想,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可能有不足甚至不合理的地方,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提高和完善:活动前:出现的问题一:目的不明。主要是主持者选定的研讨主题过于空泛,落不到实处,没有具体的针对性,结果是导致参与者要不是泛泛而谈,就是无话可谈,活动自然谈不上有效性。对策:教导主任和教研组长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和教师一起去观察、调查,寻找在教师中存在比较普遍的真问题;另一方面又不能就事论事,就问题谈问题。而必须通过认真研究,敏锐地发现问题的实质,从而将问题转换成一个明确的研讨主题,这样才能确保有“物”可研。活动主题不必要搞得“大而全”,“小而精”、“实用”的主题才是确保研讨成功和有效的前提。出现的问题二:教师积极性不高,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参加。提到教研活动,很多老师会说“我改作业的时间都没有,还搞什么教研啊”、“教育研究是专家的事,我们又不是专家”等等,这一方面是教师认识不够,但最终的根源在于:我们以往的教研活动没有时效性和实用性,导致老师们“不感兴趣”。对策:要让教师对教研活动“感兴趣”,前提是:一是教研活动必须对教师的成长有帮助,教师感到参加一次活动,让自己有所收获,得到提升;二是能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只有“有用”“实用”,才能让教师们及基地参与到教研的整个过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另外一方面,教研活动的主持人不是活动的主宰者,要把教师放在教研活动的主体地位上,从活动的策划、主题的遴选、活动后的落实、执行情况等都应该尽可能地让教师参与其中,而不是到了召开讨论会时教师才参与进来。正因为教研主题是在教师的参与下共同确定的,教师就清楚地知道了为什么要开展这次教研活动,这次教研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自己应该如何去主动参与,从而也就使教师从“要我参加教研活动”转变为“我要参加教研活动”。教师们对教研活动的来龙去脉都有所了解,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积极性也就发挥出来了。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一:对主题的研究不够深入:我们的讨论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对一个问题的讨论还在进行中,就因为某人一句题外话或一个幽默而偏离了讨论的中心,或者是跳到了下一个主题,导致研究不够深入,没有达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效果,最后不了了之。对策 :教研活动是一个科学、严谨的学术讨论会,主持人要牢牢地把握研讨的主基调,善于捕捉发言中的一个个“闪光点”,引导教师们围绕主题不断深入,层层剥离,呈现出问题的核心,并集中大家的智慧,找到解决的办法。出现的问题二:有始无终:也许有的问题并不是大家在一次活动中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对于一时间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的问题,往往就不了了之。对策:对于悬而未决的问题,教研组要及时地通过查资料、与教师交流等多种途径,尽快找到突破口,在下一次活动中提出来让大家继续研究,直到最终形成妥善的解决方案为止。出现的问题三:“研”与“教”脱节。我们以往的教研往往只停留在浅层次的上课、听课、评课、经验总结方面,始终是“就课论课”的形式,而没有指向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这样的教研是没有生命力的,显得苍白无力,谈不上有效性和实用性。

如何促进学校教研工作的有效性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这样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 经验+ 反思。毫无疑问,教研活动正是教师集体经验总结、问题反馈、集思广益的良好平台,对教师个人的成长和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有着重大的帮助作用。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着、变化着的过程,光靠班主任或一、两个老师是不可能驾御好它的,而在经常的,开展正常的教研活动中,老师就可以互通信息,加深感情,建立团队协作精神,形成合力,共同把工作做好。同时,在对外交流的教研活动中,可以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就不会固步自封,可以使整个学校整体发展和提高,也可以帮助别人,使其发展,互利互惠。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的教研活动往往不能达到提高教师能力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目的,成了一项既定的教学任务而已,活动流于形式,教师们也没有积极性。下面,根据本人的一点认识,简单谈谈我们怎样才能让教研活动具有有效性和实用性。由于我是今年六月份才接手教导主任工作,以下的想法都是我的初步设想,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可能有不足甚至不合理的地方,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提高和完善:活动前:出现的问题一:目的不明。主要是主持者选定的研讨主题过于空泛,落不到实处,没有具体的针对性,结果是导致参与者要不是泛泛而谈,就是无话可谈,活动自然谈不上有效性。对策:教导主任和教研组长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和教师一起去观察、调查,寻找在教师中存在比较普遍的真问题;另一方面又不能就事论事,就问题谈问题。而必须通过认真研究,敏锐地发现问题的实质,从而将问题转换成一个明确的研讨主题,这样才能确保有“物”可研。活动主题不必要搞得“大而全”,“小而精”、“实用”的主题才是确保研讨成功和有效的前提。出现的问题二:教师积极性不高,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参加。提到教研活动,很多老师会说“我改作业的时间都没有,还搞什么教研啊”、“教育研究是专家的事,我们又不是专家”等等,这一方面是教师认识不够,但最终的根源在于:我们以往的教研活动没有时效性和实用性,导致老师们“不感兴趣”。对策:要让教师对教研活动“感兴趣”,前提是:一是教研活动必须对教师的成长有帮助,教师感到参加一次活动,让自己有所收获,得到提升;二是能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只有“有用”“实用”,才能让教师们及基地参与到教研的整个过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另外一方面,教研活动的主持人不是活动的主宰者,要把教师放在教研活动的主体地位上,从活动的策划、主题的遴选、活动后的落实、执行情况等都应该尽可能地让教师参与其中,而不是到了召开讨论会时教师才参与进来。正因为教研主题是在教师的参与下共同确定的,教师就清楚地知道了为什么要开展这次教研活动,这次教研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自己应该如何去主动参与,从而也就使教师从“要我参加教研活动”转变为“我要参加教研活动”。教师们对教研活动的来龙去脉都有所了解,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积极性也就发挥出来了。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一:对主题的研究不够深入:我们的讨论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对一个问题的讨论还在进行中,就因为某人一句题外话或一个幽默而偏离了讨论的中心,或者是跳到了下一个主题,导致研究不够深入,没有达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效果,最后不了了之。对策 :教研活动是一个科学、严谨的学术讨论会,主持人要牢牢地把握研讨的主基调,善于捕捉发言中的一个个“闪光点”,引导教师们围绕主题不断深入,层层剥离,呈现出问题的核心,并集中大家的智慧,找到解决的办法。出现的问题二:有始无终:也许有的问题并不是大家在一次活动中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对于一时间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的问题,往往就不了了之。对策:对于悬而未决的问题,教研组要及时地通过查资料、与教师交流等多种途径,尽快找到突破口,在下一次活动中提出来让大家继续研究,直到最终形成妥善的解决方案为止。出现的问题三:“研”与“教”脱节。我们以往的教研往往只停留在浅层次的上课、听课、评课、经验总结方面,始终是“就课论课”的形式,而没有指向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这样的教研是没有生命力的,显得苍白无力,谈不上有效性和实用性。对策:教师的进步和提高、教法的完善,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的不断循环、提高过程,所以,在研究课题确立后,一定要边实践、边总结,再实践再总结,不断丰富和完善。在此期间,组内的老师们都要全面地了解课题的进展,把大家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共识上升为理论,再用这正确的理论去指导教改实践。总之,教研活动是一项为教师成长和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服务的教育实践活动,必须要“研以致用”,活动的各个环节要合理安排,需要教研组织者的精心设计,力争取得实效,才能得到教师们的支持,也才有生命力。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是一场以教育价值观转换为特征的教育改革,其核心理念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在教育中共同成长”。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三维整合”的“学科素养”教学目标。通过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赋予学习以学生精神成长的意义等等。新课程教学价值取向的转换,必然对传统意义上课堂教学的目标、过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标准,乃至整个课堂教学结构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缺乏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指导。因而,多数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仍停留在传统意义上“学科本位”的教“课本知识”的设计层面,缺乏对学习主体经验和需要,学习者建构的过程。缺乏对课程资源、学习情境、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学习群体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因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三维教学目标难以整合,教学质量和效率难以提高,课程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学生学习主动性未能有效激发。 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作用,高效地教与学。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这一课题的研究,它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观念转变,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创新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通过研究提高本校小学数学教师教学专业素养。新课程实施需要教师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创新设计者”。因此,创造性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方面。 通过研究提高本校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创新思维,学会把生活与数学结合起来,从而成长为社会有用人才。 二、本课题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研究现状 在查阅教育理论专著、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组织、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研究。这些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①改变或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②越来越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③对传统的“注入式”“操练式”教学方法的摒弃。 (2)趋势分析   新世纪的基础教育需要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实施有效教学,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2.本课题与之区别与联系 本课题的研究,使全体教师对新课程,新教材的内容有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通过对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索和实践,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使学校整体教学现状和精神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 明确“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主体性、质疑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原则。全面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在新课程背景下组织教学的能力,使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发生本质的改变,完成新形势下的教师“角色”的转换。由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抛弃“权威”意识,成为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合作者。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实质性的变化,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实现从对问题的单向认知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的转变,并能尝试通过合作学习,从“学生”角色向“社会人”角色的衔接与过渡。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关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2)关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验研究,形成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方法和策略。 (3)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设计与应用策略的实验研究,了解不同教师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及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促进每一个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培养一批观念新、业务素质高、实验操作能力强的骨干教师。 2.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试图通过组织、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及实施策略的构建,进行初步的理论概括,丰富和拓展现代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理论,促进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但怎样使课堂教学有效则是教学理论和实践长期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 1.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教学效果不取决于教学内容是否正确、是否丰富和教学时间的长短,而取决于有效的知识量。主要表现为: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 2.实际教学中启发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目的启发、问题启发、形象启发、比较启发等。最终是为了达到最优的启发效果。在教学中怎样在学生一定的有限的知识基础上,用大量典型的实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和艺术手段对学生输出教学信息。教学过程也就是由书本等知识媒体或教师头脑中的知识(贮存状态的知识信息)通过传输(传输状态的知识信息),成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贮存状态的知识信息)的过程。 4.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其相互影响和交织构成了教学活动的复合主体。教学活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复合主体中双边的关系。如融洽的程度、了解的程度等。作为当代教师合理的运用心理规律去组织课堂教学,是获取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我们通过关注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组织、实施有效的情境创设策略、有效的多元对话策略、有效的合作与交流策略、有效的课堂练习策略、有效的课堂评价策略,可以使课堂教学的各要素和环节充分发挥作用,教与学的效率自然能提高。 五、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1.课题的界定: 教学:按师生关系的角度来说,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活动,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活动;一种认为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互作用,是师生双方的矛盾和依赖的过程。我们认为,教学是由教师引起的、学生主动学习的师生双方的交互过程。 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首先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其次关注教学效益;第三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第四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最后,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性教学策略必须为实现这个理念服务,是教师为了实现这个理念而采取的教学措施。 2.支撑性理论 : (1)建构主义理论: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2)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是与科学主义相对立的现代哲学思潮。到19世纪,实证主义诞生、科学主义取得了理论形态。几乎与之同时,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也诞生了。人本主义讲人,讲的是个体的人,理性和感性相统一的人。人本主义理论十分注意人的个性、重视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它与新课改“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相统一。 (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一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只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理论揭示了学生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潜力。 (4)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他非常重视人的主动性和已有经验的作用;重视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倡发展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引组教材,自行发现知识,形成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引导他们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探索解决的方法。。 六、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1.通过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2.通过实践研究,形成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方法和策略。 3.通过实验研究,培养一批观念新、业务素质高、实验操作能力强的骨干教师。 七、研究内容设计(含子课题的设计) 本课题研究主要分以下五个部分: 1.组织、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的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 2. 组织、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的多元对话策略的研究。 3. 组织、实施小学数学教学有效的合作与交流策略的研究。 4. 组织、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的课堂练习策略的研究。 5.组织、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的课堂评价策略的研究。 组织、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是解决怎样做的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因此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八、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标 (1)准备阶段:(2007年1月——4月)调研本校数学教学存在现状,撰写开题报告,申请立项,成立课题组,明确课题组成员的任务。 (2)实施阶段:(2007年5月——2009年12月)加强理论学习、进行课题实验教学,收集研究资料、掌握实验数据。 (3)总结阶段:(2010年1月——2010年6月)分析整理资料、数据,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验收 九、研究方法设计 1.调查法:对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建立课题实验的现实基础。 2.文献法: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查找和研究,建立有效的理论支撑,并在各实验阶段指导实验工作。 3.行动研究法:及时记录在该问题研究过程中来自教师、学生、教法学法模式等,通过论证确定实际可行的实施策略。 4.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来构建开放的、多元化的、有效的课堂实施策略,并推出一批有推广价值的实施方案和经验。 5.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构建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并探索出有价值的研究经验。 十、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上级教学工作会议的召开,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推进研究为本课题的开展创设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 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科研力量强,有一批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教科研人员为课题的具体实验提供保障。 3.学校领导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为本课题的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4.完善管理制度。 (1)读书交流制度,通过读书交流,学习相关理论,提高理论水平,转变教学理念。 (2)教学反思制度,要求教师每课之后要进行反思,提高教学能力。 (3)论文制度,每学期要撰写一篇论文,积累研究资料。 (4)集体备课制度。 十一、预期研究成果 1. 论文 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以系列论文的形式参加市教学论文评比,编印论文集,并争取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2. 课例 争取在市级以上教学研讨会上上观摩课,编印教学设计和案例集,并保留教学实录的影像资料。 3. 结题报告 撰写5000字左右,通过专家评审力争在市级获奖或发表。 4. 资料汇编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的研究方案、结题报告,参加课题研究教师的课例、案例集,以及经验总结和科研论文集。

《初中数学课后作业有效性研究》实施方案

   《初中数学课后作业有效性研究》实施方案      (课题编号为:125YWX-2186)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理论背景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巩固消化课堂教学知识的有效手段,是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作业既是反馈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鉴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而随着素质教育问题的深入探讨和不断实践,作为教学重要环节的数学课后作业,也应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然而,数学课后作业由传统的题海战术,在目前初中数学课后作业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如学生课后作业较多,不能有效完成;因学生的差异对课后作业设计的要求不同等问题。因此,如何科学、合理、有效的布置课后作业,不仅要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重视,更应该倡导大家用分析与研究的态度去对待课后作业这一重要教学环节。鉴于此,我提出"初中数学课后作业有效性研究"作为研究课题,希望能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课后作业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把知识用于实际的初步实践,是教师了解学生和检查教学效果的一个窗口。课后作业抓好了,就能与课堂教学紧密配合,不断促进学生思维、智力、兴趣、意志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插补所学知识的缺漏,准备了第一手资料。教师在教学中掌握和运用课后作业的有效性策略,可以极大的提高课后作业的效果,把学生从题海战中解放出来,以此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达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他们学习成绩的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研究课后作业的有效性。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数学教学离不开数学课后作业这一环节,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学生通过作业掌握数学方法和学习技能,增强学习数学的体验性,而作业的主体式学生,而教师布置作业的角度往往有时站在自己的角度,为了批改好评,或站在优等生的角度,为了培养优等生,而忽略了后进生,为了每天按时交作业,被迫找抄作业而教师又很难了解到真实的学生学习情况,长期以往,班级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所以,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的.主体式学生,考虑学生,考虑学生的学习状况,要实施分层作业。      (二)提高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      (三)通过课题研究推动学科教研,在教学中研究,以科研促教学,提升学校教学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针对现在教学中所发现的问题,希望能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探讨有效课后作业的途径,寻找根治重复低效的数学课后作业的方法。改变教师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把数学课后作业和活动结合起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学会在学习中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创新,让学生在数学课后作业活动中,形成获取数学知识的技能,促进数学素养的提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好素质基础。力争使课后作业有效、高效,为促进初中数学课后作业的有效性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内容。因此,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研究:      (一)课后作业结构的设计研究。      (二)建立相应的作业评价方式。      四、课题研究的范围      (一)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      附属中学八年级(17)、(18)全体学生。      (二)研究内容的总体范围      课后作业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把知识用于实际的初步实践,是教师了解学生和检查教学效果的一个窗口。课后作业抓好了,就能与课堂教学紧密配合,不断促进学生思维、智力、兴趣、意志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插补所学知识的缺漏,准备了第一手资料。教师在教学中掌握和运用课后作业的有效性策略,可以极大的提高课后作业的效果,把学生从题海战中解放出来,以此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达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他们学习成绩的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研究课后作业的有效性。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      附属中学八年级(17)、(18)全体学生。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广泛收集、阅读、研究有关初中数学课后作业有效性"的教育教学文章和新课程的理论专著,并灵活地运用于课题研究之中,使研究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背景上。      (二)教育观察法。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观察记录、分析比较、课后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及相应的课后作业评价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技能与数学素养的提高。      (三)调查研究法。      对我校学生目前的课后作业情况做调查,以问卷、访谈、听课等形式对实验班和对比班的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观察,( )查找初中数学课后作业有效性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需要准备第一手材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四)案例分析法。      以听课、检查、交往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观察,进而分析研究实验操作的得失。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4.11—2014.12)课题确定与申报阶段。本阶段的主要目标为完成课题的申报工作,主要任务是确立研究课题并形成申报材料,完成课题研究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2014.12—2015.5)为全面开展课题研究阶段。本阶段的任务为对课题展开研究、收集资料、信息,寻求课后作业有效性存在的问题,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相关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结合教学实践观察记录,确定初中数学课后作业有效性研究的方案。本阶段的主要工作实施课题研究,以具体实践的形式推动本阶段的研究,总结提炼研究成果,并进行初步验证,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2015.5—2015.6)为课题研究结题阶段。本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完成课题结题工作。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整理课题研究材料,形成课题研究报告,撰写研究成果论文。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一)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二)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三)课题研究阶段性工作      (四)课题研究资料汇编(调查问卷、案例汇编及过程性资料等)      (五)围绕课题形成的论文      (六)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九、课题研究组成员      课题负责人及研究组成员:刘巧宁      十、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一)学校高度重视      我校高度重视教研活动,特别注重教师的微型课题研究,尽全力给予课题研究者指导和帮助。      (二)学校资源丰富      我校图书馆、备课室、网络教室储存大量关于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资料,能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优质的资源。      (三)课题负责人理论和实践功底扎实      本人自2007年毕业以来,一直在宝塔区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深入教学一线,刻苦钻研,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如何加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一、熟练掌握操作的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学具操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也要注意学具运用的方法,也就是让学生明白我们要利用学具要做什么,并且要知道如何去完成操作。例如,在一次常规听课中,一位教师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先让学生用小棒摆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进一步提出在规定的时间内,再摆出几个这样的图形。操作结束后,老师让学生计算一共用掉了多少根小棒,把摆好的图形用加法来表示。结果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各不相同:5+5+3+3;3+3++4+4+5;5+5+5+5; 4+4+4; 5+3+4+3+3;……从反馈的情况看,有的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摆出的不是同一种图形,这可能是由于老师在布臵任务的过程中,这部分同学没听清楚要求或者是没等老师说完就慌忙开始操作了。学生要是通过这些加法算式去探究乘法的意义,恐怕也成问题。通过这个课例,就涉及到在一个在学具操作前的指导问题。教师首先是要有目的明确的指导语,使学生知道这节课要“做什么”和“怎样去做”;其次是根据教学的需要配以教具的演示和必要的启发、讲解,从而展现学具操作的步骤及其内在逻辑性。当然,在学具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以便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学生加以指导。在上述课例中,如果这位教师能适时的介入学生的活动,可能反馈时不会出现上述问题了。 学生所在的年级越低,教师越要对学生加强指导。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的注意力难以持久。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常有不少学生在进行学具操作时被学具的形状、色彩等特点所吸引,不能在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尤其是当本节课的观察重点是操作的过程而非操作的结果时,更容易对稍纵即逝的过程缺乏足够的注意。因此,在学具操作的过程中和结束后,教师都要指导学生仔细进行观察,更要引导学生将仔细观察与学具操作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脱离学具后,也能在头脑中留下清晰、准确印象,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与创新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 二、准确把握操作的时机 数学学具的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要有利于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在动手操作之前给学生安排一个定向指导的环节,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可以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预习思考:①可以用什么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②如果把一个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它得什么变,什么没有变。预习思考后,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白萝卜和小刀,引导他们对照教材内容,以小组为单位,亲自去尝试具体操作,边做边想。如果失败了,再试,反复试。在反复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讨论、总结,最后解决上面老师提出的提问。这样,学生经过亲自切拼,亲身探究、讨论,最后总结出了长方体体积和圆柱体体积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不变的项目有:体积、底面积、高等;变了的项目有:侧面积、表面积、底面周长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培养。在教学中进行这样的安排,不仅能使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而且能潜移默化地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有效地运用好数学学具,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目标的制定至关重要,既要有一定的难度,能够唤三、合理叙述学具操作的过程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教师的讲解变少了,学生的活动增多了;课堂的气氛活跃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多了;课堂不再是教师个人的舞台,而是学生逐渐成为了主角。因而有效地运用学具操作完成课堂教学的模式应运而生。但是,在课堂教学中的学具操作,又有多少是内容,有多少是形式,它的有效性又将如何,怎样利用好学具操作的过程,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人们正是借助语言,把获得的感觉、知觉、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断,进行推理;又是通过语言,表达来调节、整理自己的思维活动,使之逐步趋于完善。因此,为了促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就必须要让学生能详细地描述学具操作的过程和产生的结论、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与此同时,教师要想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情况,也需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以在课堂教学中把指名发言和小组交流等不同方式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都有语言表达的机会。教师通过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发现学生在学具操作和思维过程中的出现的闪光点与存在的问题,以便给予肯定或纠正。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组织学生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观察与评价其操作过程及思维过程是否正确、合理。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可以选择教材配臵的学具进行操作,通过实际测量,让学生在底和长,高和宽分别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建立联系,初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底和长、高和宽分别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提出的问题是:这两个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面积大小怎样。然出问题:你能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吗,你是怎样做的。然后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的整个操作过程利用电脑动画进行演示。最后让学生把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思维过程进行整理,再利用语言叙述下来。通过学生的叙述,进一步明确了转化的过程:①作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②沿着这条高把它剪开;③把剪得的两个图形重新拼在一起,拼成一个长方形;④根据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即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地鼓励、帮助后进生进行发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总之,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小学生数学学习与具体的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充分重视学具操作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学具操作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如何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教师集体备课,是教师继续教育,实现专业成长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是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目前,小学数学教师的备课活动,流于形式,费时低效,不但不能成为教师的有益活动,反而成为负担,那么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 一、教师集体备课的内涵及要求 教师集体备课是指两个以上的教师集合在一起,就即将要实施的相同课程,各自发表其教育教学见解,以形成共识的一种整合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智慧开发活动。 其目的是充分挖掘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潜能,有效地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为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不难看到,教师集体备课活动展开的要求是: (1)必须有两个以上的教师参与; (2)须具备相同课程或相关性质的探究内容; (3)是教师因共同需要有目的进行的,而不是随意的; (4)通过活动凝聚智慧资源。 二、集体备课的意义。 1.深化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课程改革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所面对的是全新的教学内容,新老教师(包括骨干教师)都面临着重新熟悉新课程的重任。集体备课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促使教师熟悉教材,理解新课程的内涵。 2.借助合力提高备课的质量与效率,优化课堂教学。集体备课不仅仅是熟悉教材,教师还要对教法进行深入地交流,其结果是汇集个体的备课成果,形成集体智慧,这样必然提高备课效率和备课质量,为优化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3、提高教师的备课能力,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集备的过程除了要研究教材教法,迅速的理解教材,掌握算法;还要教师交流是如何收集材料、如何钻研教材的,提高备课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的交锋,使教师在争论、交流中,不断明确认识,使自身专业素质不断成长。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级各类学校都充分认识到了集体备课的重要意义,加大了落实力度,采取了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积累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经验,提高了广大教师的认识。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许多学校的集体备课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1、集体备课形同虚设,集体备课流于形式,人在心不在,没有真正体现了集体备课的功能; 2.集体备课中教师(包括主讲和其他教师)的准备明显不充分,一人主讲,他人旁听,组长事后补笔记; 3、集体备课中组长的带头作用不明显,核心作用没体现,准备工作不充分,组织工作不到位,如何进行集体备课组长心中也没底; 4、如何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心中有数,但是不愿意交流。 5、教干认识不足,老师没有认识到集体备课的重要作用,被动应付。 6、少数单位从网上下载教案,实现教师“自我解放”。集体备课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 原因分析: 一是集体备课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为什么要集体备课?); 二是社会发展机制不健全导致教师对事业的追求标准降低(集体备课能给我什么?); 三是技术层面还缺乏必要的“套路”创新(怎么进行集体备课)。 四、集体备课的做法 (一)个人初步备课 在每次集体备课之前,个人都要熟悉教材内容,把握知识结构,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学生的认知经验和水平,简要组织发言提纲,以便在集体备课时做到心中有数。 (二)集体研讨备课 1、备全册。 学期之初要制订学期教学计划。每学期开学前,以乡镇或学区的年级组(驻城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集体学习课程标准,通读全册教材、明确指导思想,分析学生现状,把握知识系统和结构,明确教学目的要求、分析教学重点难点,通盘考虑解决重点难点的策略,安排学期教学进度。 2、备单元。 根据集体备课情况拟定单元教学计划,掌握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教材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设计教学方法等。在单元测试后,还应该对测试情况作简要分析,同时制定补教补学措施,必要时同年级教研组可统一制定测试题进行补教补学。 每单元集体备课一次,每次有确定的中心发言人。计划的拟定一般提前两周进行。 同时注意:(1)单元备课必须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进行;(2)根据单元的侧重点,突出单元备课的创新性、开放性,切忌一人讲,大家听,搞形式、走过场;(3)不要把集体备课演变成教案审订,搞成“一人备课、集体定稿、分头使用”,使教学成为“千课一面”的机械表演。 3、备重点课时 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带动弱校弱师的教学上水平,对每单元的重点课时非常有必要进行集体备课。在集体研讨时,主讲人(可由骨干教师承担)要理清教学的环节和步骤,并就每一环节设计的理念或依据、达到什么目的讲清楚,在集体中进行讨论,最后确定出最佳方案,形成教案。有条件的单位在单元备课时可组织教师执教先导课,教研组内集体听评,进而改进教案,供其他教师参照。 语文、数学每周保证至少2课时、英语每周至少1课时的集体备课时间。其它学科的集体备课由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不作统一要求。同时各学科还应随时随地进行教学问题的研讨与交流。 (三)个人二次备课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要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确定教学结构和教具使用,科学设计作业,并要充分考虑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何应变处理等等。 1、确立“以学定教”的思想。 (1)备课时教师心中要有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教学最佳时间合理安排教学密度。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从学生的基础出发。 (2)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和他人经验。一是要先“钻”后“参”、不能以“参”代“钻”;二是对他人经验(或优秀教案)应采取联系实际,分析研究,消化吸收的态度,不可照搬照抄。 (3)对自己过去的同课教案,可以作为参考,十分满意的教案可以结合本班实际及教改要求,按照“教老课,有新意”及讲求实效的原则,旧案新备。 (4)要超前一周备课。不能临教临备,更不能教后再补。上课时,要进一步熟悉教案并作教前修改,准备好教学用具。 (5)连续任某学科不足3年的教师要写精案,3年以上的教师每学期至少写20课时的精案,50岁以上的兼课教师可以写简案。包班教师语、数可重点备某—学科,另一科可备简案。继续允许在保证实效性的前提下,进行备课改革。 (6)对于责任心强、业务精湛、成绩突出、课堂教学优秀的教干、教师的备课实行免检制度(免检不等于免备),教师自愿申报,各单位根据自己的情况按5%—10%的比例,将免检教师的登记表送县教研室审批备案。对免检教师采用推门听课等形式实行动态管理。各单位要充分发挥这些骨干的作用,让他们经常上示范课、公开课,做集体备课的中心发言人等。 2、备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明确,渗透落实三维目标,体现创新性与发展性; (2)准确把握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 (3)教学方法要讲究技巧,体现巧、活、新; (4)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估计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状态等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好教学活动,思路要清晰,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有利于启迪和开阔学生思维、发展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5)板书设计要简明扼要,形式灵活,有针对性。 (6)教学札记(反思)要结合教学实际,记录自己的教学得失、教学感悟,对教学设计有重建、有改进。

如何基于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师集体备课,是教师继续教育,实现专业成长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是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目前,小学数学教师的备课活动,流于形式,费时低效,不但不能成为教师的有益活动,反而成为负担,那么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 一、教师集体备课的内涵及要求 教师集体备课是指两个以上的教师集合在一起,就即将要实施的相同课程,各自发表其教育教学见解,以形成共识的一种整合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智慧开发活动。 其目的是充分挖掘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潜能,有效地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为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不难看到,教师集体备课活动展开的要求是: (1)必须有两个以上的教师参与; (2)须具备相同课程或相关性质的探究内容; (3)是教师因共同需要有目的进行的,而不是随意的; (4)通过活动凝聚智慧资源。 二、集体备课的意义。 1.深化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课程改革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所面对的是全新的教学内容,新老教师(包括骨干教师)都面临着重新熟悉新课程的重任。集体备课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促使教师熟悉教材,理解新课程的内涵。 2.借助合力提高备课的质量与效率,优化课堂教学。集体备课不仅仅是熟悉教材,教师还要对教法进行深入地交流,其结果是汇集个体的备课成果,形成集体智慧,这样必然提高备课效率和备课质量,为优化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3、提高教师的备课能力,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集备的过程除了要研究教材教法,迅速的理解教材,掌握算法;还要教师交流是如何收集材料、如何钻研教材的,提高备课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的交锋,使教师在争论、交流中,不断明确认识,使自身专业素质不断成长。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级各类学校都充分认识到了集体备课的重要意义,加大了落实力度,采取了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积累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经验,提高了广大教师的认识。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许多学校的集体备课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1、集体备课形同虚设,集体备课流于形式,人在心不在,没有真正体现了集体备课的功能; 2.集体备课中教师(包括主讲和其他教师)的准备明显不充分,一人主讲,他人旁听,组长事后补笔记; 3、集体备课中组长的带头作用不明显,核心作用没体现,准备工作不充分,组织工作不到位,如何进行集体备课组长心中也没底; 4、如何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心中有数,但是不愿意交流。 5、教育认识不足,老师没有认识到集体备课的重要作用,被动应付。 6、少数单位从网上下载教案,实现教师“自我解放”。集体备课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 原因分析: 一是集体备课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为什么要集体备课?); 二是社会发展机制不健全导致教师对事业的追求标准降低(集体备课能给我什么?); 三是技术层面还缺乏必要的“套路”创新(怎么进行集体备课)。 四、集体备课的做法 (一)个人初步备课 在每次集体备课之前,个人都要熟悉教材内容,把握知识结构,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学生的认知经验和水平,简要组织发言提纲,以便在集体备课时做到心中有数。 (二)集体研讨备课 1、备全册。 学期之初要制订学期教学计划。每学期开学前,以年级组为单位,集体学习课程标准,通读全册教材、明确指导思想,分析学生现状,把握知识系统和结构,明确教学目的要求、分析教学重点难点,通盘考虑解决重点难点的策略,安排学期教学进度。 2、备单元。 根据集体备课情况拟定单元教学计划,掌握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教材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设计教学方法等。在单元测试后,还应该对测试情况作简要分析,同时制定补教补学措施,必要时同年级教研组可统一制定测试题进行补教补学。 每单元集体备课一次,每次有确定的中心发言人。计划的拟定一般提前两周进行。 同时注意:(1)单元备课必须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进行;(2)根据单元的侧重点,突出单元备课的创新性、开放性,切忌一人讲,大家听,搞形式、走过场;(3)不要把集体备课演变成教案审订,搞成“一人备课、集体定稿、分头使用”,使教学成为“千课一面”的机械表演。 3、备重点课时 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带动弱校弱师的教学上水平,对每单元的重点课时非常有必要进行集体备课。在集体研讨时,主讲人要理清教学的环节和步骤,并就每一环节设计的理念或依据、达到什么目的讲清楚,在集体中进行讨论,最后确定出最佳方案,形成教案。有条件的单位在单元备课时可组织教师执教先导课,教研组内集体听评,进而改进教案,供其他教师参照。 语文、数学每周保证至少2课时、英语每周至少1课时的集体备课时间。其它学科的集体备课由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不作统一要求。同时各学科还应随时随地进行教学问题的研讨与交流。 (三)个人二次备课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要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确定教学结构和教具使用,科学设计作业,并要充分考虑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何应变处理等等。 1、确立“以学定教”的思想。 (1)备课时教师心中要有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教学最佳时间合理安排教学密度。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从学生的基础出发。 (2)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和他人经验。一是要先“钻”后“参”、不能以“参”代“钻”;二是对他人经验(或优秀教案)应采取联系实际,分析研究,消化吸收的态度,不可照搬照抄。 (3)对自己过去的同课教案,可以作为参考,十分满意的教案可以结合本班实际及教改要求,按照“教老课,有新意”及讲求实效的原则,旧案新备。 (4)要超前一周备课。不能临教临备,更不能教后再补。上课时,要进一步熟悉教案并作教前修改,准备好教学用具。 (5)连续任某学科不足3年的教师要写精案,3年以上的教师每学期至少写20课时的精案,50岁以上的兼课教师可以写简案。包班教师语、数可重点备某—学科,另一科可备简案。继续允许在保证实效性的前提下,进行备课改革。 (6)对于责任心强、业务精湛、成绩突出、课堂教学优秀的教干、教师的备课实行免检制度,教师自愿申报,各单位根据自己的情况按5%—10%的比例,将免检教师的登记表送县教研室审批备案。对免检教师采用推门听课等形式实行动态管理。各单位要充分发挥这些骨干的作用,让他们经常上示范课、公开课,做集体备课的中心发言人等。 2、备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明确,渗透落实三维目标,体现创新性与发展性; (2)准确把握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 (3)教学方法要讲究技巧,体现巧、活、新; (4)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估计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状态等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好教学活动,思路要清晰,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有利于启迪和开阔学生思维、发展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5)板书设计要简明扼要,形式灵活,有针对性。 (6)教学札记(反思)要结合教学实际,记录自己的教学得失、教学感悟,对教学设计有重建、有改进。

如何基于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师集体备课,是教师继续教育,实现专业成长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是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目前,小学数学教师的备课活动,流于形式,费时低效,不但不能成为教师的有益活动,反而成为负担,那么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  一、教师集体备课的内涵及要求   教师集体备课是指两个以上的教师集合在一起,就即将要实施的相同课程,各自发表其教育教学见解,以形成共识的一种整合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智慧开发活动。  其目的是充分挖掘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潜能,有效地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为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不难看到,教师集体备课活动展开的要求是:  (1)必须有两个以上的教师参与;  (2)须具备相同课程或相关性质的探究内容;  (3)是教师因共同需要有目的进行的,而不是随意的;  (4)通过活动凝聚智慧资源。  二、集体备课的意义。  1.深化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课程改革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所面对的是全新的教学内容,新老教师(包括骨干教师)都面临着重新熟悉新课程的重任。集体备课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促使教师熟悉教材,理解新课程的内涵。  2.借助合力提高备课的质量与效率,优化课堂教学。集体备课不仅仅是熟悉教材,教师还要对教法进行深入地交流,其结果是汇集个体的备课成果,形成集体智慧,这样必然提高备课效率和备课质量,为优化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3、提高教师的备课能力,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集备的过程除了要研究教材教法,迅速的理解教材,掌握算法;还要教师交流是如何收集材料、如何钻研教材的,提高备课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的交锋,使教师在争论、交流中,不断明确认识,使自身专业素质不断成长。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级各类学校都充分认识到了集体备课的重要意义,加大了落实力度,采取了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积累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经验,提高了广大教师的认识。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许多学校的集体备课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1、集体备课形同虚设,集体备课流于形式,人在心不在,没有真正体现了集体备课的功能;  2.集体备课中教师(包括主讲和其他教师)的准备明显不充分,一人主讲,他人旁听,组长事后补笔记;  3、集体备课中组长的带头作用不明显,核心作用没体现,准备工作不充分,组织工作不到位,如何进行集体备课组长心中也没底;  4、如何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心中有数,但是不愿意交流。  5、教育认识不足,老师没有认识到集体备课的重要作用,被动应付。  6、少数单位从网上下载教案,实现教师“自我解放”。集体备课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  原因分析:  一是集体备课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为什么要集体备课?);  二是社会发展机制不健全导致教师对事业的追求标准降低(集体备课能给我什么?);  三是技术层面还缺乏必要的“套路”创新(怎么进行集体备课)。  四、集体备课的做法  (一)个人初步备课  在每次集体备课之前,个人都要熟悉教材内容,把握知识结构,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学生的认知经验和水平,简要组织发言提纲,以便在集体备课时做到心中有数。  (二)集体研讨备课  1、备全册。   学期之初要制订学期教学计划。每学期开学前,以年级组为单位,集体学习课程标准,通读全册教材、明确指导思想,分析学生现状,把握知识系统和结构,明确教学目的要求、分析教学重点难点,通盘考虑解决重点难点的策略,安排学期教学进度。  2、备单元。   根据集体备课情况拟定单元教学计划,掌握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教材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设计教学方法等。在单元测试后,还应该对测试情况作简要分析,同时制定补教补学措施,必要时同年级教研组可统一制定测试题进行补教补学。  每单元集体备课一次,每次有确定的中心发言人。计划的拟定一般提前两周进行。  同时注意:(1)单元备课必须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进行;(2)根据单元的侧重点,突出单元备课的创新性、开放性,切忌一人讲,大家听,搞形式、走过场;(3)不要把集体备课演变成教案审订,搞成“一人备课、集体定稿、分头使用”,使教学成为“千课一面”的机械表演。  3、备重点课时   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带动弱校弱师的教学上水平,对每单元的重点课时非常有必要进行集体备课。在集体研讨时,主讲人要理清教学的环节和步骤,并就每一环节设计的理念或依据、达到什么目的讲清楚,在集体中进行讨论,最后确定出最佳方案,形成教案。有条件的单位在单元备课时可组织教师执教先导课,教研组内集体听评,进而改进教案,供其他教师参照。   语文、数学每周保证至少2课时、英语每周至少1课时的集体备课时间。其它学科的集体备课由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不作统一要求。同时各学科还应随时随地进行教学问题的研讨与交流。  (三)个人二次备课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要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确定教学结构和教具使用,科学设计作业,并要充分考虑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何应变处理等等。  1、确立“以学定教”的思想。  (1)备课时教师心中要有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教学最佳时间合理安排教学密度。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从学生的基础出发。  (2)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和他人经验。一是要先“钻”后“参”、不能以“参”代“钻”;二是对他人经验(或优秀教案)应采取联系实际,分析研究,消化吸收的态度,不可照搬照抄。  (3)对自己过去的同课教案,可以作为参考,十分满意的教案可以结合本班实际及教改要求,按照“教老课,有新意”及讲求实效的原则,旧案新备。  (4)要超前一周备课。不能临教临备,更不能教后再补。上课时,要进一步熟悉教案并作教前修改,准备好教学用具。  (5)连续任某学科不足3年的教师要写精案,3年以上的教师每学期至少写20课时的精案,50岁以上的兼课教师可以写简案。包班教师语、数可重点备某—学科,另一科可备简案。继续允许在保证实效性的前提下,进行备课改革。  (6)对于责任心强、业务精湛、成绩突出、课堂教学优秀的教干、教师的备课实行免检制度,教师自愿申报,各单位根据自己的情况按5%—10%的比例,将免检教师的登记表送县教研室审批备案。对免检教师采用推门听课等形式实行动态管理。各单位要充分发挥这些骨干的作用,让他们经常上示范课、公开课,做集体备课的中心发言人等。  2、备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明确,渗透落实三维目标,体现创新性与发展性;  (2)准确把握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  (3)教学方法要讲究技巧,体现巧、活、新;  (4)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估计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状态等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好教学活动,思路要清晰,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有利于启迪和开阔学生思维、发展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5)板书设计要简明扼要,形式灵活,有针对性。  (6)教学札记(反思)要结合教学实际,记录自己的教学得失、教学感悟,对教学设计有重建、有改进。

教师如何保证策略教学的有效性?

游戏化:通过将课堂游戏化,激发学生对游戏的热爱并将其转化为对学习的热爱。游戏化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并建立基本技能。个性化: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得学生更容易被教材吸收,并且更喜欢上课。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合作,分享彼此的想法并相互促进,以达到共同的学习成果。反思学习: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有针对性地改进和提高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采用以上策略,教师可以更好地关注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质量,从而保证策略教学的有效性。

知识产权有效性评估报告是评估啥

知识产权有效性评估报告是针对特定的知识产权(如专利、商标、版权等)进行的评估,旨在确定该知识产权的有效性和法律保护范围。该评估报告通常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专利有效性评估报告:针对专利进行评估,评估报告会对专利的技术创新性、独创性、先新性和可实施性等进行审查,以确定专利是否满足专利法规定的要求,是否具备有效性和可维持性。商标有效性评估报告:针对商标进行评估,评估报告会对商标的独特性、区分度和可识别性等进行审查,以确定商标是否具备有效性,并且是否能够在市场上作为标识某个产品或服务的标记。版权有效性评估报告:针对版权进行评估,评估报告会对版权作品的原创性、创作年代、作者身份和版权登记等进行审查,以确定版权的有效性和合规性。其他知识产权有效性评估报告:除了专利、商标和版权外,还可以对其他形式的知识产权(如工业设计、域名等)进行有效性评估,以确保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知识产权有效性评估报告的目的是为了评估特定知识产权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以帮助企业或个人确认其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是否符合法律要求,是否受到法律保护。这对于决策制定、法律争议解决、知识产权交易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专业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或专利代理机构可以提供有效性评估报告的服务,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审查。评估相关问题咨询请找 好评评估。

课堂有效性的几个基本要素是什么

科学学科担负着培养科学素养的重任,而课堂教学是科学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个科学教师务必认真思考的问题,而合理组合课堂要素进行教学是提高课堂教育有效性的有效方法。几个基本要素如下:一、合理组合要素,创设激发态的课堂,提高课堂有效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良好的学习状态是决定是决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如果学生是熟睡的教师再精彩的课堂也是白费功夫。因此创设激发态的课堂事在必行。具体方法如下:1、创设有效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科学学科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皮亚杰为代表的认识心理学家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教学放在学习环境四大要素的首位。知识是在一定的背景中获得的,在不同的背景中获得的知识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是不同的。如在上力的三要素时教师可设置游戏情景(老鹰抓小鸡),也可用学生推门、拍球等实际情景进行教学。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索欲望。从而使学生总是处于一种热切的求知,兴味盎然的激发状态。用有趣味的导语设疑创境 即把情境化问题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展示给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人们感兴趣东西都容易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结合课堂内容,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所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运用,以激发学生的需求感、好奇心,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用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语言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容易被学生接受。2、采用合理的布疑、启发使课堂处于激发态课堂提问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教师最熟悉、使用最频繁的一种教学方法。提问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交流思想的一种重要手段。多向的思维交流营造一种自然活跃的课堂气氛,是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基本条件。合理的布疑会使课堂处于永久的激发状态,依然以人的呼吸这躺堂课为例:在这堂课中学生对呼气和吸气时膈肌、肋间肌的收缩与舒张,胸腔内的容积的变化,气体的进出,这些知识难以理解,教师可设制以下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问题(1)、吸气时,气体为什么会进入?气体要进入胸腔,胸腔内外必须有什么不同?问题(2)、怎样使内外压强有差异,改变大气压还是改变胸腔内的压强?问题(3)、吸气时要使大气压大于胸腔内的压强胸腔容积变大还是变小?问题(4)、要使胸腔容积变大由什么来调节完成?利用逆向思维的方式使学生带着疑问畅游课堂,学生的思维就处于激发状态,那么课堂也就是激发态的课堂。3、合理动静转换使课堂处于激发态根据中学生的注意力特点,学生不会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于某一单一的思维,如果教师教学方法的死板,以及教学目标评价的单一,学生面对单一的教学方式会导致许多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不高,以及注意力分散等心理障碍,这些都需教师的调节,转换学生的学习方式,由静态的听转化为动态的讲,由动态的做转化为静态的分析归纳。使学生始终对课堂抱着极大的兴趣,如果下课铃声响了学生觉得那么快就下课了,希望上课时间长点,这样的课往往就是激发态的课。如当学生在学习呼吸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功能的时候,那么多的器官出现学生会感到非常的枯燥,当学生有这样情绪诞生的时候,教师可把静态教学转化为动态教学,让学生吸气体会气流通过的通道,把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一一由学生推导得出,学生在动静结合的学习过程中就不会感觉疲劳,也会感觉学以致用。4、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抽象知识多媒体教学是改进课堂环境的重要环节,能它能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传播媒体于一体,赋予教学信息的传播以交互功能。多媒体课堂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育对象的特点,对教学策略的设计。合理选择和应用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共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以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能使学生在最佳的状态中学习。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原因时,由于这个问题本身比较抽象学生对它缺乏一个感性的认识过程,对于这个定律的理性认识很难形成,学生往往一知半解而易忘。先利用磷与氧气反应的演示实验,然而用多媒体展示分子、原子微观角度演示了这一过程,这样就易激起学生兴趣。这种化抽象为具体、寓教于学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二、合理组合要素,创设活动态的课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所谓活动态的课堂就是尽可能的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做到动眼、动嘴、动手、动身、动脑,要动得充分,动得积极、动得有效。(1)、设计探究性活动提高教学有效性有效的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在活动中,教师的适时参与和引导对于达成高质量的活动成效是至关重要的。如电路的连接教学中,可设计探究性活动,由学生自己去探究电灯不亮的原因,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会有许多生成性资源的产生,因此活动教学能以鲜明、生动、直观的现象与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探究的动机。(2)、创设学与教结合的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有效性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在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述中,学生没有直接在课堂内利用所学知识的活动过程,此时会造成教与学的脱节,听完之后学生会稀里糊涂,无法把知识真正应用,如果在课堂上采用学案制,教师边引导学生边应用所学内容,在课堂上与教师同步动手、动脑、动笔,这样学生就能在思维活动的情况下学习,将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三、有效组合要素,创设交互态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谓的交互态就是要做到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地、互相尊重地讨论、交流、甚至争辩。体现一种既协作又竞争的态势。据资料表明:学生信息获取据资料表明:学生信息获取的有效度15%来自内容,30%来自声音,55%来自于表情动作和眼神。如果一节课上孩子没有交流,对孩子是难以发展的。小组合作学习,是eepo学习方式之一,有人说它是eepo学习方式的灵魂。良好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学习效益,实现要素组合的基本保证。“要素组合方式”课型,训练要有梯度,多向度,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迅速打开思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掌握知识,形成能力。(1)学习型小组交互。学生互提问题,方式多种多样。小组长提出问题,组员回答;个别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回答;同桌之间提问,互问互答;男生提出问题,女生回答;等等然后各小组交流、评比,这种互动式的小组教学,能够形成一种良性的学习机制,使学生在听中学,在思考中学,在合作中学,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使课堂的效果提高。(2)师生交互。同一个班的学生,不可避免存在着差异。面对学生差异性,我的方法是:要发挥智囊团成员(优秀学生组成)的积极作用。通常利用复习旧知迁移新知,首先使的智囊团成员过关,然后通过启发、讨论、质疑、互帮等措施使中等生掌握,最后在老师和智囊团成员的帮助下使学困生学会新知。这样,就改变了以往用同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做法,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保持了高涨的学习兴趣,实现了使优秀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的教学效果。(3)采用1+1生生交互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针对班级学生知识差异大的特点,特别是学困生知识错用现象严重,采用“手拉手,一帮一”的办法进行帮助。在学期初要求班主任尽量以好差生搭配坐的方法排位置,同桌或前后同学结成互助对子。当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的搭档“好伙伴”往往会主动帮助讲清出错的原因并启发改正错误。这种针对性查找问题的方法,能够最大限度的暴露学困生存在的疑难问题,优秀生通过对学困生的帮扶,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深刻,同时,还便于老师以点带面,掌握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是一个个永恒的话题,课的方式可谓变化无穷,这里说的激活态、活动态、互动态课堂的创设方法只不过是本人一点粗浅的体会,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着不同的要素组合方式,要素组合的目的是达成课堂有效性的根本。

如何提高反腐倡廉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工作开展合力不足。有的部门领导干部认为反腐倡廉教育单是纪检监察部门的事情,与己无关,充当“局外人”。有的部门领导干部对反腐倡廉教育的意义认识不深,重视不够,认为宣传教育工作太“虚”,教育工作可有可无,因此工作无计划、无思路。一些纪检监察机关没有积极主动争取相关单位的支持,发挥部门联动作用,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基本上是纪检监察机关自己在唱“独角戏”。 (二)教育针对性不强。受教育对象层次不清,把领导干部与一般党员干部集在一起,把特殊岗位干部与普通干部职工混为一谈,没有分层施教,分类施教。另外,教育内容太泛,千篇一律,一课到底,专题教育少,个性化培训少,欠缺针对性。 (三)教育灵活性欠缺。当前,教育方式比较传统、呆板和单一,主要体现在大多数教育仍是比较严肃传统的以会施教,听授课、学文件、看电教片等,远跟不上信息化、图像化、网络化的时代发展要求。未能把反腐倡廉教育寓于丰富多彩和为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化教育活动中,党员干部听不进去,普通老百姓难于接受。 (四)教育的效果不明显。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各个地区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基本上是“一阵风”或者“雷声大、雨点小”,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不少,效果却不理想。党员干部参与教育热情不高,有走过场、应付了事的思想;群众对其认可度也不高,“风”刮过后一切如故。 二、抓好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的对策 要想扭转这种不良局面,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上下联动,整合资源,增强教育的整体合力。开展反腐倡廉教育不仅仅是纪委一家的事,也不仅仅是党委政府的事,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把反腐倡廉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纳入总体部署,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纪委组织协调,各部门密切配合,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的“大合唱”场面,避免“独角戏”的出现。在开展反腐倡廉宣教活动中,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既当组织领导者,又当接受教育的带头人。带头参加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各项重大活动。充分发挥腐倡廉教育工作联席会议作用,纪委牵头,整合组织、宣传、教育、文广新、电视台、报社、公检法和妇联等部门的资源,调动农村两委组织参与,形成整体合力,构建“大宣教”工作格局。要建立“大宣教”工作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年初部署工作,年中进行总结,部署下半年工作任务。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沟通情况、研究问题,使各成员单位明确当前宣教工作形势、任务和工作重点,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各部门要定期报送信息,纪委汇总后,将有关情况进行通报,做到资源共享。同时,将宣传教育落实情况纳入年终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内容,对完成好的给予奖励,对完成不好的通报批评。 (二)明确对象,分类施教,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宣教工作应突出重点,因人施教,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分类分层次开展教育,使廉政教育更符合客观实际,更具有针对性,不能“一刀切”、“一锅煮”。可把教育对象分成五类:领导干部、一般干部、“双集”(权力集中部门、资金密集领域)干部、村两委干部和广大党员群众。对领导干部,要重点开展理想信念和从政道德教育,以典型案例和身边腐败案件进行警示教育,定期进行分级别的廉政培训或轮训,举办党纪政纪法纪培训班,促使他们正确对待和行使手中的权力。对一般干部,着重抓好依法行政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干部上岗任职前,开展任前廉政谈话和反腐倡廉基本知识教育,任职中,及时开展勤政廉政教育等。对易于滋生腐败的“双集”干部,积极推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通过加强宣传和引导,认真查找个人思想道德风险、岗位职责风险和单位的制度机制风险等,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有效前移预防腐败的关口。对村两委干部的教育不容忽视,因近年来村干部违纪违法现象不断增多,给当前反腐倡廉教育敲响了警钟。应对村干部开展宗旨意识教育,加强当前农村政策法律法规宣传,举办村“三纪”培训班,用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例开展警示教育等。对广大党员群众着重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崇廉、守廉、督廉,动员广大党员群众密切监督社会腐败现象,拒绝行贿,共同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气。 (三)拓宽载体,创新形式,增强教育的多样性。社会发展给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从贴近党员干部的思想、贴近群众生活、贴近当地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创新反腐倡廉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拓宽教育载体,丰富教育形式,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多样性。综合运用各种反腐倡廉教育形式,有机地把面向全党教育与面向全社会教育、他律教育与自律教育、集中教育与日常教育、政治理论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宗旨观念教育与纪律法律教育、示范教育与警示教育结合起来,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可以综合运用廉政谈话、任前谈话、述职述廉、民主评议、民主生活会、反腐倡廉成果展、重大纪念日、警示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影视资料、反腐倡廉文艺作品、编发手机短信、家庭内助、公益广告等多种有效形式,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六进”活动,把廉政与文化结合、把教育与艺术结合,创作并运用反腐倡廉文艺作品开展教育,如举办廉政书画大赛、廉政演讲会、廉政文艺汇演、开展读廉政书、唱廉政歌、讲廉政故事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廉政文化,进一步陶冶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反腐倡廉情操,增强廉政文化的亲和力、渗透力和感染力,营造廉荣贪耻、趋善避恶、从廉如流的社会氛围,让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观念在人们心中牢牢扎根。既要善于运用传统教育手段,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发挥其直观、形象、快捷、覆盖面广、感染力强的特点,赋予反腐倡廉教育鲜明的时代特色。通过电台、电视和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拓展教育阵地,构建反腐倡廉教育新的平台,做到“电台有声、电视有影、网络有图”,使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看得见、摸得着,由虚到实、由抽象到有形,进一步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建章立制,惩防并举,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反腐倡廉教育最终效果是看教育对象能不能严格遵守制度、接受监督,因此制度和监督是检验教育好坏的一个标尺。要使反腐倡廉教育出实效,应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反腐倡廉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治本性工作,也是一项常做常新的基础性工作,必须常抓不懈,形成长效机制,成为常态性工作。一是建章立制。建立完善管权、管人和管事的制度,用制度堵塞漏洞,规范行为,约束行为。建立反腐倡廉教育的培训制度,短期与长期相结合,临时与定期相结合,通过长期不断学习教育,在潜移默化中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二是检查监督。要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开展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考核,严肃追究,施加压力,确保教育工作落实到位,不走过场,增强和巩固教育效果。三是惩治腐败。要将教育与查办案件有机结合,才能突显教育的重要作用。对单位内出现的违纪违法问题要严肃查处,绝不姑息迁就。同时,要针对案件中暴露出的问题,在建章立制、堵塞漏洞的同时,开展反面典型警示教育,一案一说法,以案说纪,以此为戒,真正起到查处一案,治理一线,教育一片的效果,使廉政教育更有说服力,预防腐败更有推动力,反腐倡廉更有号召力。

如何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1)

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的新要求,是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根本举措。反腐倡廉要立足于教育,在惩治和预防体系中教育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和治本之措。 崇尚德治,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一大特色,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随着我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得到广泛重视,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浓厚的反腐倡廉工作氛围,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勤政爱民意识和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有力地促进了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但从客观上来看,当前的反腐倡廉教育开展的还不够深入,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缺乏实效性,教与学脱节;教育针对性不强,在效果上打折扣;教育方式方法不够灵活,缺乏吸引力和时代感;教育缺乏社会性和前瞻性等,一定程度地流于形式。 反腐倡廉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思想变异是滋生腐败的根源,所以我们必须从思想领域和意识形态入手,在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的同时,也要把等问题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基础性课题,不断做出积极有益探索。 一、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要更新反腐倡廉教育观念,因人施教,分类分层次地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由于党员干部在思想认识、行为实践上存在不同的层次,因此要区分对象,因人施教,开展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教育,不能“一刀切”、“一锅煮”。例如在反腐倡廉教育过程中,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四个重点教育”,即重点对象重点教育、重点部门重点教育、重要时段重点教育、重要内容重点教育。把全体党员干部划分几个层次,如党政领导班子层次、管理干部层次、一般干部层次和普通党员层次,针对不同层次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在党政领导班子中,重点围绕如何用自身的良好形象影响和带动广大干部,如何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双重”监督的教育;在管理干部中,重点围绕慎重对待自己所处的岗位,正确看待和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的教育;在一般干部中,重点围绕保持廉洁性,努力为职工群众更好服务和推动发展方面的教育;在普通党员中,开展党风廉政基础教育,及时开展廉政勤政诫勉教育。总之,把廉政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工作来抓,从而提高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和党纪国法防线。 从廉政教育的内容来讲,一方面,要针对反腐倡廉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把握党员干部思想脉搏,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关心关注和思想上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根据不同工作性质和特点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既要面向未来讲通“大道理”,又要立足现实讲透“小道理”。另一方面,反腐倡廉教育应该是一种素质教育、全面教育,应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完善自身的体系和内容,吸收包括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现代科技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使之有机结合,形成现代化的党风廉政教育观念。 二、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提高反腐倡廉教育效果,既要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做法,更要深入探索挖掘新的方式方法,致力于创建干部职工喜闻乐见的教育载体,为广大党员干部营造一个和谐宽松、寓教于乐的教育氛围,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在具体的工作中,要注重发挥三个方面的引导作用,即示范教育激励一批,警示教育约束一批,主题教育带动一批。 1、加强示范教育,增强引导性。 示范教育以树立党员形象、弘扬革命正气为目的,通过党课教育、网络媒体、报刊杂志等集中宣传等形式,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从正面加大反腐倡廉教育的力度。 强化示范教育要突出时代性,一是要学习具有时代特色的艰苦奋斗、勤廉兼优的典型,特别是领导干部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先进典型,像郑培民、牛玉儒、徐元林等,“树立一个,教育一片”,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激励作用。同时要注意总结、学习、宣传垦区系统和管理局内部的先进典型,让人觉得可信可学,使示范教育更加形象、具体,有说服力。二是要采取多种不同方式方法宣传典型,如进行党课教育、组织观看廉洁从政专题录像片、组织参观反腐倡廉图片展以及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心得交流等各种形式,来引导党员干部学先进典型,做勤廉公仆。 2、深化警示教育,增强警示性。 运用反面典型开展警示教育作为反腐倡廉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形象、生动、具体、实在的特点,对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警示教育用身边的事、身边的人开展,更具有生动性和说服力。通过对典型案件的分析,深入剖析,举一反三,达到剖析一个案件,教育一片干部职工的目的。在警示教育过程中,运用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教育效果,如反面典型电教片,举行案例剖析展等,时刻提醒党员干部,促进领导干部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另外管理局看守所警示教育基地的建设及开放,也是很好的尝试。

如何提高党风廉洁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的新要求,是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根本举措。反腐倡廉要立足于教育,在惩治和预防体系中教育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和治本之措。崇尚德治,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一大特色,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随着我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得到广泛重视,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浓厚的反腐倡廉工作氛围,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勤政爱民意识和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有力地促进了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但从客观上来看,当前的反腐倡廉教育开展的还不够深入,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缺乏实效性,教与学脱节;教育针对性不强,在效果上打折扣;教育方式方法不够灵活,缺乏吸引力和时代感;教育缺乏社会性和前瞻性等,一定程度地流于形式。反腐倡廉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思想变异是滋生腐败的根源,所以我们必须从思想领域和意识形态入手,在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的同时,也要把如何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1)等问题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基础性课题,不断做出积极有益探索。一、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育的针对性要更新反腐倡廉教育观念,因人施教,分类分层次地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由于党员干部在思想认识、行为实践上存在不同的层次,因此要区分对象,因人施教,开展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教育,不能“一刀切”、“一锅煮”。例如在反腐倡廉教育过程中,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四个重点教育”,即重点对象重点教育、重点部门重点教育、重要时段重点教育、重要内容重点教育。把全体党员干部划分几个层次,如党政领导班子层次、管理干部层次、一般干部层次和普通党员层次,针对不同层次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在党政领导班子中,重点围绕如何用自身的良好形象影响和带动广大干部,如何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双重”监督的教育;在管理干部中,重点围绕慎重对待自己所处的岗位,正确看待和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的教育;在一般干部中,重点围绕保持廉洁性,努力为职工群众更好服务和推动发展方面的教育;在普通党员中,开展党风廉政基础教育,及时开展廉政勤政诫勉教育。总之,把廉政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工作来抓,从而提高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和党纪国法防线。从廉政教育的内容来讲,一方面,要针对反腐倡廉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把握党员干部思想脉搏,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关心关注和思想上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根据不同工作性质和特点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既要面向未来讲通“大道理”,又要立足现实讲透“小道理”。另一方面,反腐倡廉教育应该是一种素质教育、全面教育,应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完善自身的体系和内容,吸收包括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现代科技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使之有机结合,形成现代化的党风廉政教育观念。二、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反腐倡廉教育效果,既要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做法,更要深入探索挖掘新的方式方法,致力于创建干部职工喜闻乐见的教育载体,为广大党员干部营造一个和谐宽松、寓教于乐的教育氛围,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在具体的工作中,要注重发挥三个方面的引导作用,即示范教育激励一批,警示教育约束一批,主题教育带动一批。1、加强示范教育,增强引导性。示范教育以树立党员形象、弘扬革命正气为目的,通过党课教育、网络媒体、报刊杂志等集中宣传等形式,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从正面加大反腐倡廉教育的力度。强化示范教育要突出时代性,一是要学习具有时代特色的艰苦奋斗、勤廉兼优的典型,特别是领导干部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先进典型,像郑培民、牛玉儒、徐元林等,“树立一个,教育一片”,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激励作用。同时要注意总结、学习、宣传垦区系统和管理局内部的先进典型,让人觉得可信可学,使示范教育更加形象、具体,有说服力。二是要采取多种不同方式方法宣传典型,如进行党课教育、组织观看廉洁从政专题录像片、组织参观反腐倡廉图片展以及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心得交流等各种形式,来引导党员干部学先进典型,做勤廉公仆。2、深化警示教育,增强警示性。运用反面典型开展警示教育作为反腐倡廉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形象、生动、具体、实在的特点,对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警示教育用身边的事、身边的人开展,更具有生动性和说服力。通过对典型案件的分析,深入剖析,举一反三,达到剖析一个案件,教育一片干部职工的目的。在警示教育过程中,运用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教育效果,如反面典型电教片,举行案例剖析展等,时刻提醒党员干部,促进领导干部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另外管理局看守所警示教育基地的建设及开放,也是很好的尝试。

如何提高“课堂小结”的有效性

下面我将从和谐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奥秘就是热爱学生。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应深入学习新课程理论,深入研究课堂,深入研究学生,反思自己的教学,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数学课堂教学,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促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由一个课堂的控制者转变为一个课堂的参与者。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热爱每个学生,用爱心去教化他们,课堂中老师的一句简单的肯定话语,一个关爱和肯定的眼神,一个简单的手势,平时一个简单的谈话,都可以让学生得到激励和感化,让师生距离缩短,使学生从内心上接受你,认可你,从而才能使学生对你所教学科感兴趣。只有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学生才能更主动的去学习这门课程,在我们的生活中,由于学生对有些老师不欣赏,导致对这门学科产生厌倦的事例到处可见,所以作为老师,我们要热爱学生,感化学生,让学生对自己有欣赏的眼光,老师同样对学生有欣赏的眼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的有效性(二)优化教学方法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学会适当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比如在讲立体图形与视图时,由三视图中的一种视图可以摆出几种实物图。此时可用长方体盒子来摆放,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在教学活动中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很多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精神。对此,我觉得是他们没有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对数学没有兴趣和爱好。针对这一点,在教学中要常注意抓住初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注重揭示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把学生带入一个“问题”的世界里,使他们总是在“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中,主动地去掌握知识。在取得独自发现结论的喜悦的鼓舞下,他们往往能产生更强烈的求知欲,迫切地想知道该做什么,怎么样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三)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一是课堂引入,二是抓住教学内容的关键,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推理出结果,在讲解例题中点评学生得出的结果,给出正确概念,三是学生的课堂练习,让所学知识得以及时应用,加深理解和知识点的巩固,四是课堂小结。(1)巧妙的课堂引入。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而上课伊始教师就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巧妙的方法,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其兴趣、启迪其思维,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对本节内容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如:教七年级《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课时,我特意带了苹果,高尔夫球,萝卜尖端部等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物,学生们大感好奇,这无疑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进一步探索的欲望。(2)抓住教学内容的关键,引导学生讨论,主动探索。课堂讨论是一种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知识。比如讲授“轴对称图形”时,出示树叶、衣服、蝴蝶、英语字母、双喜等图形,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具有的性质。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边都是对称的,这些图形的两侧正好能够重合……”。从而使学生自己得出了“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之后,可以让学生两两提问生活中的(比如数字、字母、汉字、人体、教室中的物体等)“轴对称图形”。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直觉、数据处理等思维过程。(3)不容忽视的课堂小结。这是由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教学内容、点明中心、突出重点、导出结论的结尾方式。学生通过小结,总结自己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不但要找出自己错误的原因,也要学会纠错,究错。学生每堂课的总结,可以让教师及时收集到本节课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反馈信息,以便于及时纠正学生的易错和易混点。总之,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不断优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才能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主学习,使不同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尽可能地学到无限的知识,更好地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利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内容、课程类型决定教学方法,只有从教学内容和课程类型的特点出发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才能收到实效。我们要求教师根据课程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对只要能达到教学效果优化、实现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教学方法就可以进行大胆尝试、创新。如唐立伟老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其主要作法:一是打破实验室和教室的界限,打破课堂理论教学与单元验证式的实验教学的界限,以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划分教学内容,把对知识的讲解和学生相应的实验技能训练穿插进行。二是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交流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低年级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摘要   年九月我校低年级组向区课题组申请了题为《低年级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研究实践》并于年十月份在区级立项。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不但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应关注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本文针对传统作业出现的种种弊端,从作业设计的趣味性、个性化、实践性、拓展性等方面去反思现状并根据调查到的几种弊端分析出相应的对策,对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进行研究,从而探讨出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的措施。从年十月到年七月我们课题组成员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本课题总体目标: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积极性;减轻学习上过重、不适当的心理负担和恐惧心理;创设一定的条件关注学生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改变作业的组织形式和呈现方式,让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在丰富多彩的作业内容和形式中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实现完美人格。 并在实践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学生个性化的作业方式。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创设利于学生发展的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作业兴趣。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开展他们喜闻乐见的作业形式,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其作业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创造、发现,促进学生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阶段,学会创造性学习。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经过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第二阶段:规划设计阶段。第三阶段:教学策略的实践操作阶段。第四阶段:结题推广阶段。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得出结论:在教学班中实行“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对于推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不可估量的作业。    二、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该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经验,使教师对新课改视眼下语文家庭作业的设计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同时对于学生,好的作业设计对课堂教学的收获是有益的补充,可以更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利于更好地做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和观察力,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主动积极地学习语文知识的好习惯;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学会创造性地学习。   (二)课题的提出及背景分析:   优化作业设计,实现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既能巩固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意识。《新课程标准》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深化指明了方向,也引领和提升了语文作业设计理念。近年来,全国各地对作业设计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视。但综观目前作业设计现状:传统作业设计的种种缺陷仍然有目共睹。为此,本课题组通过对大量课堂内外的作业进行调查、反思、分析归类和思考,发现了以下几种常见的弊端。   综上所述:虽然,传统的作业设计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它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却极为不利的,如果不加以改变必将使作业陷入机械重复的误区。学生终日陷于“题海“之中,苦不堪言,身心的发展也必将因此受到抑制。所以本课题在对目前作业的设计进行充分调查之后,吸取国内外优化作业设计的理论精华,提出相对应的对策形成合理的作业机制,从而构建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背景2:教师对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困惑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常可见这样的情景:快下课了,教师在学生的叫喊声中慌慌张张地进教室布置作业,教师的声音常常淹没在下课的铃声以及学生的喧嚣声中;上完课后让小老师将作业抄在教室的小黑板上,满满一黑板,学生下课急着抄,中午趴着抄,互相传着抄……   为系统了解教师对学生作业情况的了解,本课题组拟定了以下几个问题,并将结果加以归纳,反馈如下:   通过对教师的调查分析发现:许多教师都意识到作业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弊端。有心致力于作业设计有效性的教师反应:1、批改新课程下的作业加大了他们的批改难度:此类作业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思辫能力以及新视点的把握等具有很大的挑战。   2、部分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管面对学生的层次如何一刀切的实行只有部分优等生能掌握的作业,却忽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刻意拔高作业难度。3、批改作业所需的大量时间造成教师无法深入钻研教材,优化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背景3:学生对优化作业设计的渴望   我们课题组拟定了一份低年级学生作业调查表(详见附页)对全校低年级11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做作业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作业形式单一、没有选择的自由,成了压抑学生成长的工具。他们渴望作业形式的多样化和作业内容的开放性,渴望在作业中放飞自己的理想。另外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缺少必要的自觉性再加上教师对作业又缺少必要的指导,使得作业的有效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流于一种形式。   总之在实践中,仍然出现大部分教师对优化作业设计的片面理解和低效操作,对学生缺少必要的指导。本课题在分析这些低效作业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对策进行研究和验证。从优化作业设计的有效角度摸索出可推广的对策。   (三)文献综述:   “任务学习”认为:学生是作业的主体,作业的设计与指导应该围绕学生具体的、个性的学习活动展开,而不应是整齐划一的。作业的设计必须尊重学生的实际,教学活动开展的需要和学生现有的认知特点。它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有效性特指“从一定的标准来看是最好的”,标准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效果和时间,既提高质量,又不增加负担。“有效”不等于“理想”,它是特指一定条件下的最优。作业设计有效性是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点,将作业进行最优化设计,让学生对作业产生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本课题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阶段研究。   调查归因找准切入点   作业形式体现多样性   作业内容突出趣味性   作业评价构建人性化   作业方式力求兼容性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力差异是颇为复杂且客观存在的,不同学生感觉作业负担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业布置应该“因材而为”,要考虑学生不同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不同的思维和认知特点,不同的基础和潜力后,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内外的学习任务。在考虑适量作业的同时,注意在作业的设计上下功夫。   另外,国内外教学论研究中对作业问题也相当重视如:早期苏联的教学论专家凯洛夫、斯米尔诺夫,他们都将作业与课堂教学视为同等重要,把作业研究视为教学论研究的重要方面;美国学者库柏在世纪八十年代末,出版了专著《家庭作业》对作业的功能与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国学者吴也显在他的著作《教学论新编》中把教材分成三个系统:课题系统、图象系统和作业系统。   我们课题组成员吸取了任务学习理论的精髓所在,将它与新课程标准下的作业改革相结合,并以此作为我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及依据。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扬长避短。针对目前作业设计现状所出现的种种弊端进行调查,同时结合国内外的理论基础,对调查的弊端反思出相应对策并进行研究,实现作业的优化设计。   (四)研究基础   我们课题组的区级课题《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生活化研究》已于今年上半年完成。在结题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如何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与经验,促进其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学会创造性的学习等。这即是“识字教学生活化”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又是优化作业设计的宗旨,是它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因为优化作业设计的“生命力”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启发和引导,让学生以各种形式的作业设计,在趣味性、个性化、实践性、拓展性的作业中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和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每位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新课程的颁布与实施为优化作业设计创造了重要的契机。学校、家庭、社会已为优化低年级语文作业设计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也将会为此创造更佳的条件。    三、研究构想   (一) 研究内容   1.调查小学低年级语文作业设计现状,从学生作业有效性出发,分析学生作业的兴奋点,寻找   有效地激发学生作业兴趣的方法。如利用校园文化资源,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设计创造性的生活化作业等。   2.探寻保持学生作业兴趣的方法。当学生的作业兴趣被激发起以后,为了稳定和保持这种兴趣,也为了获取他们完成作业效果的反馈信息,可以采用竞赛、交流等方法。   3.挖掘教材特点科学地进行作业设计,科学地布置作业。   (二)研究对象   在《作业设计有效性》预试阶段和正式实施阶段,将年级组的几个教学班的学生及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三)研究工具和材料   准备阶段:本课题以调查分析为主要方法辅以文献法、问卷调查法等。调查对象以海门小学低年级语文作业设计为落脚点,分布到各个班的课内外作业设计中去。   实施阶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个案跟踪研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课外的作业设计中。根据两位对照班教师对同一课文设计的不同作业进行对比比较,结合课题研究,进行分析和对策归因。保证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个性化让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需要并开展一系列活动,并对几个典型的好、中、差学生建立个案,跟踪研究,以观察此研究的效果。   总结阶段:以经验总结法为主。这阶段教师将以论文,结题报告等形式对这一研究作总结,同时展示学生作业实践、比赛活动等照片。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作业的有效性的研究的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作为“课堂教学延伸和补充”的课外作业,仍停留在以“练”为主的机械操作式的作业模式中。数学作业设计客观性太强,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过多注重知识的反复练习,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过多的考虑作业量大小,忽视作业的优劣;过多的单一化、机械化作业,忽视作业的多样性。这种作业形式不但深深的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导致作业的实效性差,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与此同时,农村学校的家长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在外打工的也较多,平时不能很好地督促子女认真完成课外作业。于是,也出现学生不完成或不能完成课外作业的问题,甚至出现抄袭作业的情况。这种不良的学习严重影响着学生的有效学习,阻碍着学生的发展。 二、原因的分析 基于以上问题与困惑,笔者曾进行一定的调查并深入地思考,并加以反思其原因。 1、作业认识缺乏深度。 对于教师来讲,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对于家长来讲,为了提高自己孩 子的学习成绩,于是除了老师布置2—3中课外作业外,家长还会给自己的孩子补充一些课外作业,这种作业越多越好的认识误区,导致盲目的“题海战术”,从而使学生思维活动空间减小,不利于能力的发展,并且使学生作业效果降低,作业抄袭现象严重,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 2、作业设计缺乏灵性。 (1)作业布置的专制性。 为方便期间,一般作业的布置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对于优等生无论从作 业的时间看,还是从作业的难易程度看,都处于非常轻松地状态,导致学业上有“吃不饱”的现象,而学困生作业的时间和作业的难易程度都处于非常坚难的地步,整天埋头于这些非常难的作业,几乎没有玩的时间,做不对又得不到教师的理解,甚至得到教师的谩骂。长些以往,这些后进生对数学失去信心,数学成绩越来越差。 (2)作业内容的封闭性 从家庭作业布置现状来看,现在我们小学数学的家庭作业从内容上来讲, 基本上以同书本配套的数学作业本为主,在此基础上配以适度地同步练习。但这些作业内容是以大部分同学的接受能力为依据的,这样的作业虽然使大部分同学掌握知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限制了优秀学生的更好发展,而对于中下生来讲又过于困难。如此的作业设计,缺乏层次性,违背了“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原理。 (3)作业形式的单一性。 绝大多数的作业都是书面作业(笔头作业),基本上都是计算或列式解答, 书上的题目做完了就再做作业本或补习卷上的题目,给学生的印象:做数学作业就是解题,学生成了机械解题的“工具”。长此以往,这种清一色的练习型作业,缺乏理解、应用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容易是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乃至对这门学科失去兴趣。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显然是相悖的。 3、评价模式缺乏人文。 作业评价是向学生反馈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我们也发现,我们的数学教师为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批完作业,往往忽视一种人文性的评价,认为数学不是对就是错,这样的批改、评价方式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潜力。 三、实施的计划 (一)课题的界定 课外作业(extra—curricular work),又名家庭作业(homework)。 早在中国古代教育文献《学记》记载“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其中“正业”即正式课程,“居学”即课外作业。 本课题所指的“课外作业”是指学生不在老师直接监督下,在课后所完成 的作业;“有效性”是指确实起到效果并得到更好的作用。“有效的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有助于学生消化、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调查,了解当前我校学生课外作业的现状,结合现状,深入分析原因,并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为课题的实施与展开提供科学的依据。 2、通过实践,在课外作业优化设计、多样化设计等方面有所突破,既适合于学生的作业形式与内容,又体现教育教学目标的要求,为广大一线教师将课改新理念落实于教学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可借鉴的小学数学课外作业设计。 3、通过探究,探索出多样化的课外作业评价方式和批改方式。 4、通过实践,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数学课外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解决一些学生不完成或不能完成课外作业的实际问题。 5、通过互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和创造性。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结合课题研究的目标,本课题主要分成四大块的研究内容。 1、通过调查部分教师、学生课外作业的布置,以及完成数学作业的情况、数学作业的批改,对数学作业的情感态度以及家长的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农村学生数学作业的现状,并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进行深入反思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2、以人教版五年级教材为实验版本,如何提升课外作业有效性的实践探索。 (1)丰富作业形式,突出多样性。 (2)优化作业设计,关注发展性 3、如何批改和评价作业,促使每位学生最大的发展。 传统的作业批改,特别是数学作业的批改,只有两种结果,“√”或是“×” 没有人情味的批改是学生不喜欢作业的另一个原因。我们思考作业批改和评价形式的多样性,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行批改的能力。 4、如何解决学生不完成或不能完成家庭作业的问题。 尽管家庭作业非常重要,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我们农村学校的学生中,往往可能会出现学生不完成或不能完成家庭作业的问题,为避免这些问题再次出现或蔓延,通过各种措施,采取相应的对策。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学习有关理论,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为 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2、调查研究法:通过对学生、家长、教师的调查,进行结果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原因,并加以总结,形成一份调查研究报告,指导研究活动。 3、个案研究法:找出研究对象中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个案研究,积累资料,然后总结经验。 4、个案研究法:选取班级中1-2名有代表性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全面、系统的连续观察,并按时间进程记录其发展变化情况。 5、经验总结法:把研究过程中的事实资料和依据通过理性归纳,将局部的、个性化的经验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性认识。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2011.9—2011.12) (1)第一阶段: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研究内容。 (2)第二阶段:查阅和收集文献资料,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2.1—2012.12) (1)第一阶段 ①通过对学生、家长、教师的调查,了解当前课外作业的现状,并加以深入分析研究,完成一份调查研究报告。 ②在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组员讨论,制定一份具体可行的课题实施方案。 (2)第二阶段 ①通过家长会、我的学习我做主行动月活动、校通讯等方法,解决不完成作业和不能完成作业的这两类特殊情况的学生。 ②阅读有关课外作业的相关资料,在课外作业多样性、发展性、层次性等方面加以设计,并进行实践操作。 ③通过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和评价方法的研究,改善课外作业的评价模式。 3、总结阶段(2013.1—2013.3) ①全面收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材料。 ②对课题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撰写出课题结题报告。 (六)实施计划的框架结构

如何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增加了新的内涵, 就是要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 充满个性和富有成效地进行学习。 如何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呢? 笔者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一、课前精心备课。课前精心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1.备教材 。 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依据。 教师在备课时要以思想政治教材为依据,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 做到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要结合教学内容广泛阅读时政报刊,搜集教学中可能需要的素材和资源。2.备学生 。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情况拓展或缩减教学内容,选用相应的教学方法,设计相应的练习,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提高教学效率。3.备教学方法 。 教学方法是围绕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授课方法,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笔者主要采用“目标体验”教学法进行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的主要程序是 : 导 入 新 课 ———展 示 学 习 目标———自学指导(提出思考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文)———问题探究(引导学生探究重点和难点问题)———反馈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自学和探究的情况精讲重点知识)———分层训练(包括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3个部分)———课堂小结(先由学生进行小结,然后教师进行点评)。4.备教学形式 。 思想政治学科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 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而且还要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设施,设计教学形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实践能力。 笔者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中,采用读(阅读)、议(议论)讲(精讲)、练(训练)、记(记忆)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相应的活动形式,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在讲“经济生活”第六课 “投资理财的选择” 这一内容时,组织学生设计投资理财方案;在讲“政治生活”中的“民主决策”这一内容时, 组织学生开展模拟听证会等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可以诱发和强化学习动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由消极被动地学习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想学、我要学、我能学”。例如,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内容时,笔者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提出了几个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是消费者, 每天都需要消费一定的物品。那么这些消费品是从哪里来的?我们每个人的家庭情况各不相同,我们应该怎样消费?什么样的消费观才是正确的?”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对教材的阅读和讨论之中,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教学。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教学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都处于变化之中的个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是教学过程的能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总是希望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过多地讲授挤占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消化吸收的时间,使学生获益较少,教学效率低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平等的师生观, 在课堂上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学生真正成为主动的、 活跃的、 发展的学习主体。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前 5分钟时政点评,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 对每天的时政新闻进行点评,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深入思考的习惯。 还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就相关问题进行辩论。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教师必须优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练习等。优化教学目标,要求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做到科学、全面,教学目标要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并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有所侧重。 例如,“经济生活”这一模块,重点应该是学习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党和国家的经济政策,而“哲学与生活”这部分关于人生价值的教学内容,重点应该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而不是单纯的知识教学。优化教学内容,就是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以及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就是根据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 采用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并适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避免“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皮讲到底”的陈旧教法。 优化课堂练习,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相应的练习题,练习题应“少而精”,要体现一堂课的重点和难点,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新颖性、启发性、层次性、科学性。 使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注重学法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学会怎样学习, 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学会动脑 、动口 、动手,培养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 、自主归纳、自主创新等能力。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如阅读课文的方法、讨论的方法 、做笔记的方法 、审题和解题的技巧和方法、 复习和记忆的方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等。要启发、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自主探究、积极参与讨论 、勇于质疑 ,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准确、全面而系统地掌握知识。笔者采用“学案导学法”进行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学习目标、自学思考题、问题探究、知识结构、课堂练习等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例如, 笔者在讲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中的“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一内容时,设计了以下学习目标:1.正确理解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2.正确理解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3. 正确理解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4.正确理解人生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自学思考题是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的阅读思考题。如,1.人生价值是如何创造与实现的? 2.个人与社会是怎样的辩证关系?问题探究是引导学生针对自学过程中发现的疑难问题或者教师预先设计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例如:“有人认为,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够实现人生价值。请你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知识结构是引导学生把一堂课所学的重点知识归纳、 整合成一个知识结构图表,以便于学生掌握重点知识。课堂练习是教师根据一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出相应的练习题,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学案导学法” 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五、认真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重要因素。 教学反思有多种方法,比如回顾教学过程、教学后记、同行互助、专家指导、案例研究等。教学反思涵盖的内容很多,比如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备课是否充分,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符合学生实,课堂教学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教学策略是否恰当,教学是否有效。教师通过审视、反思自己的教学,查找教学低效或无效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才能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真正走向“有效教学”的常态,不断提高教学实效。例如,在讲高一“经济生活”中“做好与自主创业的准备”一课时,开始,由于许多学生对我国的就业现状并不了解,所以有的盲目乐观,有的盲目悲观,教学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笔者经过反思,认识到这堂课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决定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 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围绕本地的就业问题制订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课堂上展示探究成果,并进行讨论和评价。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热情,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努力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积累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总结和提高。

浅谈怎样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有进步有奖励肯定更加有效……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那如何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之中,使小组合作入神、入境、入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几个月的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小组人数不能过多,以4个人为宜。如果人数过多,合作交流时,往往只有几个优等生在说,其他人则无事可做,也不想听这些同学说,就会说闲话或干其他事,毫无收获。如果以4人为一组,再加上合理分工,人人有事可做,交流起来距离也近,就方便多了,这样就更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合作学习,效果会更好一些。二、要把握好合作时机,学生学习兴趣才能农。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核心,小组讨论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和决定合作学习效果的优劣。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好讨论的契机,选择好讨论的内容,使讨论成为深化课堂教学、促进合作交流、参与互动、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1.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时。数学学科本身存在着许多有趣的规律和诱人的奥妙。当要概括学习内容、发现规律、提取思维精华时,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积极地去发现,主动地去探求,自觉地去运用,从而不仅理解知识,更重要是学会了方法,锻炼了思维,培养了能力。2.当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而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的时候。当知识出现难点、疑点,而使学生思维受阻,或优秀学生提出新见解而其他大部分学生不理解时,教师不能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应当及时组织小组讨论,促使学生思考探究,合作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3.当学生的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的时候;当某一问题有多种思路或解法时,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会勇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对有独到见解的同学要及时表扬鼓励。经常进行发散性训练,会使学生广开思路萌发创造性思维。4.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需要共同探讨的时候;教学中,教师不能把某一知识的重点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发现。因为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怎么做。三、加强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小组活动“活而有序”。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耐心扶助,注意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有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教具、身体语言等教学资源。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复习活动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在真实环境的创设下和真实任务的引导下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设计真实有效的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好.

成本效益分析可帮助项目经理确定规划的质量活动是否具有成本有效性,达到质量要求的主要效益么

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是通过比较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来评估项目价值的一种方法。成本效益分析作为一种经济决策方法,将成本费用分析法运用于政府部门的计划决策之中,以寻求在投资决策上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针对某项支出目标,提出若干实现该目标的方案,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计算出每种方案的成本和收益,通过比较方法,并依据一定的原则,选择出最优的决策方案。对一项投资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的步骤:1.确定购买新产品或一个商业机会中的成本;⒉确定额外收入的效益;⒊确定可节省的费用;⒋制定预期成本和预期收入的时间表;⒌评估难以量化的效益和成本。

中文翻译英文:本报告中执行的排放标准由客户提供,客户应对其真实性和有效性负责。

老公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5篇_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与学生行为分析

  摘 要: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学要具备有效性必定要有教师和学生的有效参与,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在教学活动的行为并非完全有效就使得教学往往趋于低效或无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行为是否有效又直接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高低,本文主要从学生行为这个角度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有效性 学生行为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能动参与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学的活动是不能被教师取代的。主体参与是教学活动产生的基础,没有主体参与就没有教学活动的产生,主体参与决定着教学活动的始发、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的有效性。在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行为尤为重要,因为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他们参与教学行为是否有效对教学的有效性的高低有着很大影响。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行为现状   为了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做全面研讨,笔者从学生角度展开抽样调研,选取了曲靖市麒麟区农村的西城小学、高家屯小学、晏官屯小学、雅户小学、黄泥堡小学等对四到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0份,通过问卷对学生行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开辟了另一通道。   有效课堂教学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有学生积极参与,老师才能使课堂教学的效益达到最大化。在学生问卷中,对于学生有效学习很关键的一个问题:“上课前是否提前做好预习”只有49.1%的选择了“总是提前预习”,29.9%“多数时候预习”,12.9%“很少预习”。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在语文课预习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做得很充分,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要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达到有效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   对于学生课堂积极思考老师的提问,有55.2%的学生会“积极思考,主动发言”,37.8%的学生会“积极思考但不愿发言”,10.5%的学生“从不举手”。教学是相长的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对话的过程,可这个数据表明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并不会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主要表现就是与教师展开对话。如果学生只思考而不把自己的见解在课堂上与他人交流,那么整个教学就会在封闭的环境中难以顺利开展,教师在没有学生充分参与的情况下要达到有效教学是很困难的。   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状态对教学的有效性影响很大。当问及:“你在语文课堂上常处于什么状态?”有高达73.9%的学生“以听老师讲为主”,17.3%的学生“常处于思考感受中”,8.7%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参与程度并不高,整个教学很少有学生的参与活动。尽管课改提倡要以学生为主体,但在现今的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形式依然占主角,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很适应这样的课堂。但从教学的有效性这个角度讲,学生以听教师讲为主,自主参与程度不高的课堂是很难达到教学有效性的。反映出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仍然缺少活力,教师给学生的印象比较呆板,或者说教师总是给他们一种很严肃的印象,使学生们不敢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造成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以听老师讲为主,不会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二、学生行为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学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学生行为是影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形成的因素之一。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因素直接影响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学生的一般特征。   学生的一般特征指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心理和社会特点,包括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学生之间的巨大差异表现在动机与兴趣、智力与认知方式、性格与气质等方面。对于不同的学习者来说,这些共同具有的每个性质在程度上是不同的:某个人可能可以快速阅读书面的文章,而另一个人却读得很慢而且疙疙瘩瘩。所有这一切都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当一个教师面对几十名学生的时候,如果不考虑学生在认知、情感、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那么,教学就难以收到好的效果。   2.学生的起点能力。   学生的起点能力指的是在教学开始之前学生原来具有的学习准备状态。不了解学生的起点,教学就很难做到“有的放矢”。所以,学生起点能力是教学的出发点。不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将学生的起点能力定得太高或太低,要么脱离学生实际,要么使学生在低水平的内容上做无效的劳动,都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从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起点能力包含三个方面:知识能力起点、技能起点能力和态度起点能力。心理学研究指出,先前学习的知识、技能、态度影响后继的学习行为,而不具备相应的学习某一任务的先前性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就难以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着学习兴趣和动机,因而也决定着教学的有效性。。   3.学生的学习方法与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控制方式。陈琦、刘德儒等将学习策略分为三大类: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精加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比如计划、监督、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如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管理、人力管理、其他人的支持等策略),这些才是“使学生成为独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的最本质要素。但遗憾的是,学生学习策略的重要性长期以来没有引起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而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学习策略与方法的形成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学习策略与方法的指导应远远大于仅教给学生知识内容本身。   4.学生的参与。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发展就是个体在活动中不断同化、顺应环境,将外部活动内化为内在心理结果的过程。个体参与活动是外部活动得以内化的前提,没有个体对活动的参与,就没有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也就没有学习。“真正的学习”通常不是正规教学的结果;相反,它往往来自个体的体验和思考,通过个体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而产生。它是一个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探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习得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不断增加自尊、自信和自立的过程。陈向明认为,以往我们在学校里度过的大部分时间都带有“教”的特点,可是学生按照这种方式所获得的效果往往与学生的“学”没有多大关系,很难使“真正学习”发生。只有学生以平等的参与者身份加入到学习的过程时,真正的学习才能发生,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才能形成,自主学习的品质才能形成。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参与,教学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教学的有效性就无法保证。

《操作系统原理》 设计现代OS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方便性,有效性,可扩充性和开放性

请下载

如何提高话题式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一)分析单元话题的内部结构小学英语教材编写的总体思路是以话题为纲,以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为主线,逐步引导学生运用英语完成具有实际意义的语言任务,即“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编写思路。所以当我们进行单元教材分析时,就可以发现PEP小学英语教材的每个单元便是一个特定的话题。在这些话题中,教材巧妙地安排了相应的语言结构和交际功能。同时,教材又为每一个话题设计了或暗示出相关的语言任务,让学生在完成语言任务的过程中掌握话题所要求的语言项目,并形成相应的语言能力。例如PEP小学英语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话题是My Home。与其他单元一样,教材把这一话题安排成A、B、C三个部分。A部分涉及的词汇是有关房间名称的。B部分涉及的词汇是房间内有关家具的名称的。为了巩固词汇教学,A、B部分都安排了相应的TPR活动“Let"s do”。在A、B部分的对话教学中,教材安排了询问地点和方位的交际功能项目。同时A部分的交际用语是单数形式,B部分的交际用语是复数形式,从而使学生在语言的运用中循序渐进地掌握相应的语言结构。在C部分教材安排了一些任务和操练性质的语言活动,让学生在语言任务中习得语言。在教学时,我们只有了解话题的内部结构后才具备了单元课时安排的基本依据。但要更好地安排单元课时教学,我们还要上溯下延地研究当前话题在整套教材中地位与作用。(二)注意话题编排的前后联系PEP小学英语教材遵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原则来安排各册教材中的话题。所以在前几册教材中出现的话题会在后几册教材的话题安排中进行扩展和提升。例如: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出现的Stationery 这一话题会在四年级上册中再次出现。第一次出现Stationery这一话题时,着重学习了文具的名称。而四年级上册教材中Stationery这一话题的讨论就扩展了其广度和深度。book一词已扩展到了Chinese book, English book, math book, notebook和story book等,同时又着重讨论了文具的数量等。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My days of the week”这一话题中,各科目的教材中又得到了再现。所以,当我们上溯下延地分析本单元话题时,我们就能更好地找到本话题教学与其他话题教学的联接点和发展点,从而确定当前话题教学的侧重点和难点。同时也可以为后续的话题教学做好铺垫和渗透。(三)理解话题与语言项目的关系在“话题式”英语教学中,我们要以话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在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互相沟通、彼此讨论的过程中来学习语言结构并体会其交际功能。例如在四年级上册“My Home”这个话题的对话教学中出现了“Is she in the living room?”“No, she isn"t.”“Is she in the study?”“Yes, she is.”这一句型。如果我们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这一句型上,我们就有可能会让学生讨论“Is she tall?”“Is she a student?”“Is she your mother?”等等。这样的教学没有把握好话题教学的重点,脱离了“My Home”这一话题的核心。事实上,在“My Home”A部分的对话教学中安排这一句型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运用这一句型来讨论小猫藏匿的房间,从而巩固学生对各房间名称的掌握与运用。在话题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别的句型来讨论这一单元的话题,但不必运用别的话题来操练一个句型,这便是话题式英语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区别所在。(四)安排好各课时的语言任务PEP小学英语教材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从三年级下册开始,教材在C部分安排了Task time 的教学内容。而话题式英语教学本身就需要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任务中运用语言,从而形成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用好教材所提供的语言任务,同时还要根据教材的暗示设计相关的语言任务。语言任务的安排,就是要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运用什么语言、如何运用以及完成什么任务有一个明确的安排。所以在话题教学中重视语言任务的安排,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

如何提高德育的有效性论文5000字

如何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我国历来重视德育教育,但是显而易见的是,我们的德育教育实效性不大,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原因固然是复杂的。在德育的内容和目标上,存在着“重大节,轻小德”倾向,缺乏层次性与可操作性。因此,新的德育工作,要更加重视德育教育,做到高要求,低起点,让德育教育真正具有实效性。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生成,一方面需要现代德育把人类在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传统美德作为道德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另一方面,必须引导人们自觉地加强德育养成。下面,本人谈一谈新时期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德育教育要适应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进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碰撞的时代,当代中学生作为对社会反映最敏感的群体,他们的道德现状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曾深刻指出:“在利益仍然保持着彻头彻尾的主观性和纯粹的利己性的时候,把利益提升为人类的纽带,就必然会造成普遍的分散状态,必然会使人们只管自己,彼此隔绝,使人类变成一堆互相排斥的原子”。受到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中学生也难以抵御社会中的各种负面影响,难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从而导致与社会主流道德的背离现象。如果我们的德育教育还是过去的老一套,那是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   而德育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必须推进德育教学改革,丰富和完善德育教学方式。在讲授德育课时,要正面教学为主,同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问题,在学生中展开讨论。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技术等形式图文并茂地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摄取较多的知识和信息。例如,学校一直在教育学生要做到“明礼诚信”,但触目所及的诚信缺失现象比比皆是:考试作弊,说谎,人际关系虚假等等。   学生诚信缺失不仅指其经济失信行为。还包括在生活、学习中违反道德或犯有严重过错的行为。利用课堂教学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政治经济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诚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行为规范,是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基本素质要求,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这就要求我们的年青一代养成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习惯,市场经济对人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就是“诚信”,诚信也是民法当中的“帝王条款”。诚实信用原则是社会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阶段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体现了人们在商品交易中的价值追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商业上的投机,欺诈所造成的后果也越来越严重。教会学生讲“真诚”,讲“信用”,我们年青的一代做到了“诚信”,那么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可能健康地发展。我们的经济才能繁荣,一个讲“无商不奸”的社会是不可能有真正的繁荣的经济的。再如,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合作精神,需要良好的交往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具有和谐、真诚的人际关系。这一切都有待于我们去探索,去研究,使我们的德育教育真正做到适合时代,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我认为,不光要在学校内开设德育教育必修课程,还要给学生建立起个人档案,及时掌握学生在校的德育教育情况。   二、通过课堂教学渗透道德教育   学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道德教育工作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但是,学校现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忽视了将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贯彻到学校全部课程的教学和各项工作中去,没有注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去,缺乏社会实践,致使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孤军奋战”,与其他学科的教育彼此独立,达不到预期的德育综合目的。“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应该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德育教育论文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文学类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计算机专业课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服务专业课注重了课前、课间、下课前的准备、服务等的培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数学课上教师通过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通过各个学科的相互渗透,使德育教育努力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学校与家庭、社会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忽视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父母对子女的启示和引导、社会对道德评价和认同,都会对学生的道德观念形成和能力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校要根据社会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道德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初步具有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能力;根据家庭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和职业道德品质。社会和家庭在学生公共道德培养和道德养成方面负有重要责任,尤其是家庭,对独生子女的个性品格和道德情感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我认为可以在学校各系部建立一份学生家长联系档案,辅导员,班主任定期与学生家长沟通。只有各方形成合力,共抓共管,道德教育才会卓有成效。   四、注重在日常管理中渗透道德教育   学校要营造一个文明、卫生、优美、高雅的学习生活环境,努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别要重视养成教育。养成教育羲在“教养”,要从点点滴滴做起,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不是一次教育就可以奏效的,在这里如何把“外压”变为“内化”,使我们的教育真正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笔者认为注重“量化管理”才能使养成教育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量化管理原来是经济管理中的一种方法。叶圣陶说:“无论是改掉学生身上的一个坏习惯,在一开始都要以一定的压力来强制。”量化管理就是在外力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强化的措施。量化管理就是充分利用“外压”,使学生从不自觉到自觉,最终变“外压”为“内化”,让学生做到自我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的校规校纪是学生应遵守的起码规范,它包含宏观和微观的德育内容。如: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就要通过点名、登记,按次数做出相应的处罚,又如:要学生养成不乱扔果皮纸屑的习惯。可以由学校组织检查每班的教室和寝室,根据情况进行打分,对班级及学生进行相应的处理,以促进学生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我们还可以通过班会主题活动,社团活动,用竞赛、评比、等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比如以“八荣八耻”主题,搜集材料,办板报。同时,学校应加强对精品社团的指导,倡导、繁荣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追求健康的文化味。   德育教育论文的确是一篇大文章,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探索、研究。新时期的养成教育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既要教育学生做勤劳、孝顺、忍让等传统美德的人,又要让他们成为一个有效益与竞争、开放与创新、民主与法制等观念的现代人。要处理好这一关系,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接合实际,坚持以德治校,进行探索、改进、创新的研究。
 首页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