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情

阅读 / 问答 / 标签

根据我国国情,谈谈我国怎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把节水、节能、节材、节地与环保、降耗、增效结合起来,发展农业和国企改革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高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又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引入绿色GDP概念。 哲学方面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运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说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均资源相对缺乏。因此,必须始终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我国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必须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的原理。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的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它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将有力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实现良性循环、协调发展,这体现了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按规律办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3)联系的观点。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正确处理工程建设与治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调水与节水的关系,正确处理主体工程与配套工程的关系,正确处理质量与进度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的,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它要求我们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在局部和全局的关系上,要顾全大局,局部利益必须服从全局利益。不能为个人利益或小团体利益而损害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保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4)发展的观点。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不仅要看到它的过去和现在,还要看到它的未来,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无长远打算。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我国的人口问题由过去的以数量为主,向数量、质量、结构相互交织转变,使得中国人口问题的解决更具复杂性和挑战性,也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5)矛盾的观点。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既要追求经济效益,又要追求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全面的观点看政绩,就是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在实践中,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时,要恰当处理次要矛盾,统筹兼顾,防止“单打一”。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也必须注重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如果次要矛盾处理得不好,也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 (6)量变和质变。任何事物都有保持其一定质的数量界限。在一定限度内,量的变化不会改变事物的质,而一旦超出这个界限,量的变化也会引起质的变化。《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已经明确将“限制产品过度包装”列入其中,过度包装行为将在法律层面上受到前所未有的惩处,体现了做事情要坚持适度的原则。 (7)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且来源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关于加强未成年人生态环境道德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通知》,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进行节约资源的宣传教育等都体现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8)价值取向的有关知识。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的认识、实践活动有不同的导向作用。急功近利的价值观,不仅直接破坏生态平衡,而且最终影响经济的持续增长。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中国将加快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环保总局要求加强未成年人生态环境教育,诺贝尔和平奖首次把环境保护列入评选议程等都体现了正确价值观有利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政治方面 (1)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内对外职能都是为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和国家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新的发展观念,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有利于完善和发挥我国的国家和政府职能。国家的公共服务职能主要表现为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科学发展观涉及的大量问题属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因此,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完善国家和政府职能,特别是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体现的国家职能:①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②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生态环境是关系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国家维护生态,治理污染均体现了这一职能。③协调人民内部关系的职能: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利益上又是有差别的,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了人民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表现了国家行使处理人民内部关系的国家职能。 (2)国家机关的原则。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国家依法治理、整顿矿产资源管理秩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案,体现了实现依法治国的原则。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也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发展观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相贯通的。科学发展观是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按照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实施的发展战略,从这一点上说,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 (4)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体现了党对国家政治生活的领导。 (5)当代国际竞争。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国必须把握时机,加速我国的经济发展,使自己的综合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结合我国国情,分析我国存在哪些主要社会问题 主要原因和影响

社会问题在各时代反映的内容各不相同,在当代,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是:人口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劳动就业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和老龄问题.人口问题是全球性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当代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虽然它在不同国家的具体表现各异,但其实质主要表现为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失调,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增长而出现人口过剩.以中国为例,当前社会生活和发展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无一不直接地或间接地与巨大的人口压力相联系.首先,人口压力使社会在提供现有人口生活条件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突出表现为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需品短缺.其次,人口压力造成消费与积累比例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降低等.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它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重大障碍.预测未来社会问题的主要矛盾将集中到生态环境上.如不及早解决,它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甚至是全球性的、毁灭性的破坏.劳动就业问题源于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比例关系失调.这种失调在不同社会、不同地区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作为社会问题主要指人口过剩及经济发展缓慢或停滞,造成劳动人口失业或待业现象.中国的劳动就业问题,首先表现为就业不充分;还存在现有从业人员冗员严重、劳动生产率低下、就业及待业人员素质低下等问题.就业问题的社会后果,一方面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诱发社会动荡及社会犯罪;另一方面,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而威胁整个社会结构的稳定性.青少年犯罪指少年或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近30年来,世界各国青少年犯罪急剧增加,突出特点是:犯罪次数增多、犯罪年龄提前、蔓延广泛、手段残忍、团伙作案突出、反复性增强、改造难度加大.老龄问题又称人口老龄化问题,一般指人口中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从而影响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问题.人口老龄化是近年来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项重大社会问题.目前在发达国家较为突出,不发达国家则被高出生率造成的人口年轻化掩盖了这一现象.从人口年龄构成上看,中国将在20世纪末、下世纪初进入老年型社会.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中国老年人口总数都将居世界首位.人口老龄化给社会、政治、经济带来一系列影响和问题,它要求对社会生产、消费、分配、投资、社会保障及福利、城乡规划等都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结合我国国情,分析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内需拉动型的优势和可采用的措施

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应当注重产业结构升级、注重产品的技术含量、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能力,以及产品附加值和盈利能力的提升   文/李义平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之所以能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无疑与我们既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关,因此,我们应当借危机之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这个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充分注重内需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以内需和外需两个轮子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二是有利于创新,有利于经济结构提升和自主品牌的建立。   两个“轮子”并驱   从一定意义上讲,美国次贷危机之所以能够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影响,是我国内需不足使然。中央政府高瞻远瞩,出台了一系列启动内需、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措施,所有这些都是十分及时和完全正确的。   从长远的、战略的角度看,注重内需在拉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应当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常态。   首先,中国是一个大国,大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同于小国的。   经济学对于大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应当不同于小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有着十分经典的论述。当代发展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霍利斯·钱纳里在其著名的《结构变化与发展政策》中进行了大国发展模式与小国发展模式的比较,其结论是:“大国发展形式的主要特征是较低的国际贸易水平。国家越大,且政策的内向性越强,它的经济就越趋于封闭经济的情形。在整个转变时期,典型的大国形式具有占国民生产总值12%的出口额,假想的半开放国家的出口额占6%。”小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同于大国。“那些在大国中导致有限贸易和平衡增长的因素在小国中产生了相反的影响。后者具有较少多样性的资源和较小的市场,这就使对外贸易的利益增加了,对大多数小国而言,外资也更容易得到”。这些论述,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大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基础。如果说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因为资本短缺,应当更多地依赖对外贸易,那么,在已经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且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就应当不失时机地转换经济增长模式,注重内需拉动,把注重内需拉动调整到一个战略性的高度。   其次,注重内需拉动经济发展,更直接的原因是美国次贷危机所带来的教训。   我国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曾经严重地依赖外需的拉动。一旦外需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就会产生如下的情形:一是经济发展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甚大。例如2004~2007年,世界经济处于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对我国产品有着较大需求,我国经济就会处于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然而一旦世界经济较为萧条,特别是对我国产品有大量需求的国家的经济发展较为萧条,减少了对我国产品的需求,我国经济发展就会相当被动。这就是我国当前的情况。二是在经济严重依赖外需的情况下,由于原材料在外和产品销售在外,上游产品特别是原材料价格上扬会导致国内产品价格上扬,形成输入性通胀。这就是我国2007年末到2008年上半年的情况。三是在国际贸易中处于逆差的国家会要求顺差的国家货币升值,以缓解本国的经济压力。这几乎是美国面对对日贸易逆差和对中国贸易逆差的惯常做法。处于逆差的国家要求处于顺差的国家货币升值,或者让本国货币贬值的做法对于顺差国的经济发展雪上加霜。面对市场,任何市场主体都应当自我保护。从保护的角度讲,我们也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我们并不否认对外贸易的积极作用,但基于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和基本国情,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取向应当是充分重视内需。即使就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而言,也应当如此。   再次,强调以内需拉动经济发展应当成为一种常态,是因为经济下滑时再去启动成本大于常态状态下的运行成本。   一旦我们从战略的层面理解注重以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模式的时候,注重内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就成为一种常态。作为常态,内需是在一直稳健地、不间断地发挥着作用,内涵着发展的惯性和经济规律的作用。而启动内需,是在经济发展出现下滑的时候,情急之下借助于行政力量发动的,通过提升国内需求,阻止经济下滑的政策举措,通常是应急的。如果把内需分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启动内需直接发力的是投资,其次才是由投资带动的消费。在我国特定的行政从属体制下,中央政府期望的目标和措施会在号召执行的过程中不断放大,甚至演化为亮点工程和形象工程。问题不仅在于此,问题还在于一旦经济下滑开始,再进行启动,就好像汽车停下来再重新发动一样,需要更大的动力。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把内需作为一种推动经济发展的常态,使我国经济健康、平稳地发展?   最后,一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必然是外需和内需两个轮子并举。   内需和外需是一国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主要依靠的是外贸这只轮子,那么,从长远的角度看,我国必须确立另一只轮子,这就是内需 ,是建立起一个消费型社会,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一种常态。只有当两个轮子都健全的时候,我们的经济才能稳健发展。   危机中的反思   在目前的大环境下,这个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应当注重产业结构升级、注重产品的技术含量、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能力,以及产品附加值和盈利能力的提升。   经济结构提升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经济结构提升就没有经济发展的质的飞跃。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再到第三产业,是经济结构提升引领经济发展的典型例证。试想,如果没有经济结构的突破,在一个不变的产业平面上,经济的发展总会有尽头的;一个不变的产业平面,不能包容无限的经济发展。   不能否认的是,我国产品的附加值低,产业层次低下,缺少竞争力。在萧条中受冲击最大的是广东省。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谈到面对这次危机的教训时指出:“当前的金融危机给广东上了生动的一课。过去利用廉价的土地、人力成本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而发展起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低端生产能力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深层次矛盾暴露无遗。”国务院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同样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产业层次主体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贸易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整体竞争力不强”,强调传统发展模式难以持续。进一步的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着力推进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何以爆发的案例同样佐证了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以及结构提升的意义。亚洲金融危机是多种因素促成的,但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亚洲各国虽然出口依存度在提高,出口的技术含量也在提高,然而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并不多,是发达国家出口平台政策的一种应用。发达国家出售知识产权,既可以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资源和劳动力,也可以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这是一个先天不足、极易受到冲击的受制于人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此次危机中,各类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表现。深圳的研祥智能集团生产用途广泛的特种计算机。他们曾经只是台商的代理,但前瞻性的思维使他们未雨绸缪,最终成为拥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的企业。仅用了10年时间就成为国内第一,世界第三。我国福建石狮市的休闲服装着力打造自主品牌、提升技术含量,国内市场广阔、市场结构合理。自主品牌和广泛的市场认同使其在供需双方的架构中相当于卖方市场,资金回流顺畅,受到经济萧条的冲击并不大。有了品牌也不能一劳永逸,要使品牌所包含的内容永立潮头,还必须不断提高品牌的技术含量。以玩具为例,一些传统玩具厂家虽然也有品牌,但由于技术落后而很难经营,而把玩具和动漫技术、机器人技术结合在一起的企业却产品销路看好。   上述分析说明,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提升经济增长的技术含量。   “全新”增长模式   当前的危机,是危中有机,是提升经济增长模式之机。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要旨是人力资本的聚集,提升和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安排。早在上世纪60年代,舒尔茨就认为应当有总括的资本的概念,不仅要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物质资本的概念,更要看到人力资本、充分认识人力资本的重要意义。马歇尔也曾经深刻地指出,“自然”在生产中的作用可以归结为收益递减,但“人”的作用则是收益递增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通过对增长过程的实际考察,认为在发达国家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超过了物质资本。   那么,提升经济增长的技术含量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没有矛盾呢?矛盾显然是存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通常是以人数众多、而不是人的素质的提高为前提的。是一种着重于经济增长总量而并非提升经济增长的技术含量的经济增长模式,而且其总量的增加也是靠更多的劳动投入而不是创新。   当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密集型经济增长模式也不能一下淘汰,我们可以在辽阔的地域内进行梯度转移,在发达地区率先转换经济增长模式。我们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应当是二元的,一种是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式的提升,另一种是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经济增长模式。   还应当指出的是,注重技术密集和人力资本密集的经济增长模式和保证就业并不矛盾。经济结构升级会在一个更高的平面上提供新的就业岗位,经济结构提升后等量资本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产业结构升级会在短时间内出现一定的结构失业,然而只要加强学习,重新就业的问题并不难解决,而且整个社会的素质也会提高。   我们还应当建立起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制度安排。这个制度安排首先是市场竞争机制,市场本身是有选择的,在一个开放的市场中市场机制会强制性地淘汰落后。激烈竞争是产业结构提升的杠杆。其次是一个社会的激励性和包容性。要激励创新,宽容创新过程中一开始的“异端”和失败。最后,在我国特定的体制背景下应当研究干部的考核标准和选拔机制,使干部的行为有利于创新、有利于提升经济结构,有利于长期行为和科学发展,而不是片面追求GDP。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国国情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我国的现实国情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生产关系、对外经济关系、科技教育、文化、政治体制、政治制度、民族传统、国际环境、水资源等等。自然地理环境:指人类生存的自然地域空间,是地球气相、固相和液相三种物质的交界面, 是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的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是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对外经济关系:指一个国家同其它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总称。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已经表明,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科技教育:通过以学生主动探索为中心的课程活动设计、引入业界广泛应用的软硬件平台、以及参与工程挑战竞赛活动,激发孩子们对科技的兴趣,帮助他们广泛地接触科技知识。国情,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也特指一个国家某一时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一方面指国家的情况,另一方面指国家的社会性质。

我国国情、国体、和政体三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我国国情包括哪些方面?

我国的现实国情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生产关系、对外经济关系、科技教育、文化、政治体制、政治制度、民族传统、国际环境、水资源等等。自然地理环境:指人类生存的自然地域空间,是地球气相、固相和液相三种物质的交界面, 是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的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是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对外经济关系:指一个国家同其它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总称。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已经表明,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科技教育:通过以学生主动探索为中心的课程活动设计、引入业界广泛应用的软硬件平台、以及参与工程挑战竞赛活动,激发孩子们对科技的兴趣,帮助他们广泛地接触科技知识。国情,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也特指一个国家某一时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一方面指国家的情况,另一方面指国家的社会性质。

我国国情是什么呢?

我国的国情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共有上下5000多年的历史,我国在长期的发展中,总结出了适合我国发展的正确道路。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行的是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现在实行的实际制度1、根本政治制度—我国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度;3、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实行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4、基本分配制度—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我国国情是什么呢?

基本国情,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基本国情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国的最基本国情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是我们需要自己认识的问题。

我国国情是什么啊?

我国的国情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一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