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quest

阅读 / 问答 / 标签

请问webquest是什么技术?急需一用此技术的历史课件

可以

webquest的使用对象是谁

WebQuest是美国的Bernie Dodge和Tom March于1995年倡导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它把整个课程用导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结论六个基本模块贯串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web,但主要关注点不是对信息的检索,而是对信息的后期使用:包括对信息的分析、加工、评价、创新和传播的信息能力。2、适合于构建探究性的课题。对一些事实类的知识就不太适合使用这种方式来组织。

基于webquest的学习,可以从哪几个视角选择主题

1.你所选的题目必须符合当地的或者国家的课程标准。2.把那些你认为不满意的课用WebQuest表示出来。3.充分利用Internet资源和Web网页。4.你所做的WebQuest要稍微超过现在学生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范围。根据完成时间的长短,WebQuest可以分为短周期和长周期两种。短周期的WebQuest一般一至三课时完成,其教学目标是获取与整合知识,学习者需要处理大量新信息并最终形成对这些信息的意识。而长周期的WebQuest一般耗时一个星期至一个月,其教学目标是拓展与提炼知识,学习者需要深入分析“知识体”,学会迁移,并能以一定的形式呈现对知识的理解。首先列出面对这个问题直接的想法,可以找几个人交流看法其次,就是要判断我们的想法和观点是否有理有据最后,是我们要通过什么资料文献来证明我们的看法,找到与该案例相关的资料。搜索 选择 分析 探讨基本上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什么是Webquest?什么是HPS?

  “Web”是网络的意思、‘Quest"是“寻求”、 “调查”的意思, webQuest是一种以探究为取向的学习活动,在这类活动中,学生活动的内容往往都是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的,部分或所有与学生互相作用的信息均来自互联网上的资源,因此我们可以叫它为“网络专题调查”或“网络主题探究”。  WebQuest的作用在于架设从接受性学习向自主学习过渡的桥梁,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脚手架”策略,让学生使用信息而非仅仅收集信息,并帮助学生分析、综合和评价,使学生在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获得体验、内化各种策略。  按课程活动时间的长短分,WebQuest有两种学习方式:  短期WebQuest:大约持续1~3课时,其目的是知识的获取和整合。例如,我们设计出一个关于“黑客”主题的WebQuest课程单元,让学生调查“由于计算机黑客造成的破坏和损失,以及各国针对黑客犯罪而制定的相关法律,对我国的信息安全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这样学生不但知道了什么叫“黑客”,消除了青少年中经常存在的对黑客的盲目崇拜心理,还认识到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通常探究这样的主题和完成任务学生只要用2~3课时就可以完成。  长期WebQuest:大约持续3~6课时,其目的是深入分析、拓展和提炼知识。例如,我们可以设计WebQuest课程单元,让学生在网上进行调查,通过一系列的比较研究和问题解决,然后设计出一张与自己需要相符的电脑配置清单,同时还要学会商、Ik交易过程巾的各种手续,学生将获取并理解比单纯由教师讲授多得多的计算机硬件知识和社会知识。

什么是webquest

  “Web”是网络的意思、‘Quest"是“寻求”、 “调查”的意思, webQuest是一种以探究为取向的学习活动,在这类活动中,学生活动的内容往往都是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的,部分或所有与学生互相作用的信息均来自互联网上的资源,因此我们可以叫它为“网络专题调查”或“网络主题探究”。  WebQuest的作用在于架设从接受性学习向自主学习过渡的桥梁,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脚手架”策略,让学生使用信息而非仅仅收集信息,并帮助学生分析、综合和评价,使学生在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获得体验、内化各种策略。

如何选择一个WebQuest主题

()讲授讲授教师运用口语言系统向传授知识讲授种古教迄今止世界范围内应用广泛、普遍种教讲授基本形式教师讲、听具体说讲述、讲读、讲解三种...

高中体育教学中哪些主题适合采取webquest教学方式

单元主题WebQuest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单元主题WebQuest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2011-07-25 → 手机版广东省南海市石门中学 王跃 2001年初,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特别设立的必修课程列入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这项旨在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的课程形态,如果能够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即在学科教学中注入研究性学习理念、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必将在深度上和广度上进一步推动研究性学习。那么,怎样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呢?笔者在英语教学中尝试将WebQuest引入英语课堂,以课文每个单元的主题作为WebQuest探究活动的主题,开发单元主题WebQuest,结果发现WebQuest是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种不可多得的良好模板。WebQuest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伯尼u2022道奇(Bernie Dodge)等人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是一种以问题探究为中心(inquiry-oriented)、基于网络(Web-based)的调查、探究性学习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教师呈现给学生一个特定的假想情景或者一项任务,通常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一个需要完成的项目,为学生提供一些互联网资源,要求他们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来得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在英语教学中开展单元主题WebQuest,即依据英语教学课程标准,结合英语教学内容,以英语教材中每个单元的主题作为WebQuest的主题,来设计、组织和实施WebQuest的探究活动。一、x09单元主题WebQuest的目标设计WebQuest的教学方式从时间上看有短期的和长期的,从内容上看有学科内的和跨学科的。基于英语教学内容的单元主题WebQuest适宜于开展是短期的探究活动,这种活动可望达成如下目标:1、设计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需要进行大量阅读的任务,使学生在完成探究任务的过程中拓宽阅读面、丰富课文背景知识、增加英语语言输入量;2、 设计角色扮演和小组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掌握有效的合作方式,学会分工和承担责任;3、开发网上作业,为学生创造使用网络资源和数字化学习工具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信息利用和信息处理能力,创造信息环境让学生生存在其中,从而提高信息素养;4、依据教学内容,设计探究性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观察与发现、判断与推理、演绎与归纳等多种思维能力; 5、依据课文主题,提供相关网络资源,使学生在浏览各种信息过程中了解他国的风俗习惯、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提高学生的跨国文化理解力。二、x09单元主题WebQuest的主题设计单元主题WebQuest探究活动的主题即课本中每个单元的主题。然而并非每一个单元的主题都适合于开展WebQuest探究活动,对课文中的主题进行适当开发是必要的。设计WebQuest的主题可以采取三种策略:1、直接使用课文的主题。如Abraham Lincoln ( U13 SEFC SB1A ), Disneyland ( U1 SEFC SB2A ), Charlie Chaplin ( U5 SEFC SB2A ), Australia ( U3 SEFC SB3A )等。这一类的主题都有一些共同特点:主题明确、清晰且易于分解为具体的任务,任务和学生已拥有的知识之间存在信息沟,有较为丰富的相关网络资源等。2、对课文中的主题进行细分,选择某个或某些部分作为WebQuest的主题。课文的有些主题涉及的范围相当宽泛,如The Sea ( U16 SEFC SB2B ),Saving the Earth ( U9 SEFC SB2B )等,这时就有必要对它们进行细分。笔者在教The Sea这一单元时,开发了一个Exploring the Oceans的WebQuest探究主题,并分解出Getting to Know the Sea 和Threats to the sea两个二级主题,再依据这两个主题来设计任务。细分后的WebQuest活动,主题明确、任务清晰、难度适中,适合于学生在课堂上开展探讨。3、寻找相关主题来替代。如In the Lab ( U2 SEFC SB1A )讲述了一位化学老师在实验课上的故事,First Aid ( U8 SEFC SB2A )介绍了怎样采取急救的一些要点,The Green Trees of Tangsa (L18, U5 SEFC SB1A)介绍了印度一个村庄植树的故事,显然这一类主题不适合学生去进行网上探究,寻找相关的主题来替代很有必要。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WebQuest活动设计与实践

你认为在WebQuest教学中,教师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对学生的学习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WebQuest教学中,教师应该扮演学习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协作者、学生的学习伙伴以及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管理者。教师的作用就是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

webquest教学模式有何特点,如何结合地理专业学科特点加以应用

、地理学科教学改革的特点1、地理学科教学改革的几个重要形式(1)单纯记忆性内容要进一步减少,要体现了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地理教学中的一个特点就是除了必要的基础知识积累以外,单纯的记忆性知识应当弱化。即简单再现所学知识的内容应当弱化,但要求学生能在设定某一个情境,能将所学知识迁移、转化,特别是要能够体现“活学”、“活用”的基本导向。(2)地理图表应以丰富多样的方式加以呈现,体现地理的学科特色。地理教学与大量的图表分不开,可谓有图学图,无图也学图(脑中须有图)。而且,图表的呈现方式形式各异。有地理示意图、地理统计图、地理数据表等各种图表,图表反映了知识内容的背景资料。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不仅学习掌握通过图表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包括学生设计制作地理图表的能力。这一特点充分展现地理学科的学科特色,也是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中的特色:地图教学,重中之重。(3)关注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的热点问题,体现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人文精神。地理教学应当使学生能通过所提供的资料、设置情境,实现知识的再生能力。这里所说的“知识再生能力”是指在看到一个新问题时学生能利用已有信息和头脑中的知识进行判断、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包括判读图像、组织文字、整理系统等,在没有现成书本答案的前提下,能迅速地在脑海中作出反应、选择,判断等。这类问题的目的在于通过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使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对今后的地理教学具有正导向作用。

[WebQuest在高职《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环境工程原理第三版pdf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在高职专业课程中实施WebQuest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具体实施将WebQuest学习融进日常的课程教学中,并提出了在高职《环境工程学》进行WebQuest教学的策略和理念。为高职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科学的创新。   关键词 WebQuest 高职课程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WebQuest――基于网络的探究式教学法或称网络探究学习法,是由美国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的Bernie.Dodge 和Tom.March于1995开发的一种课程设计方案。其实质是在网络条件下,由教师引导,以一定的任务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有意义的理解过程,实现学习者在较高的水平上思考。   当今,网络正在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网络环境中,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虚拟性以及隐藏在网络信息中的某些不良因素,给当代大学生的各种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和冲击,一部分自制力比较差的大学生,忽视自主学习、自律能力的培养,很容易掉进网络泥潭而难以自拔。特别是在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学生自身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有较大的关系。在此背景下,教师如何通过主动的、系统的引导,使学生正确、合理的利用网络来寻求、探究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通过在高职《环境工程学》课程中探索WebQuest教学模式,在运用网络优势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科学研究的方法来尝试解决问题,取得了比较好的应用效果。   1 实施WebQuest教学模式的意义   1.1 WebQuest模式契合《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特点   《环境工程学》是环境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课程教学实践性、操作性、创新性要求突出,特别是课程设计教学环节,需要学生从选题开始、选择工艺、绘图计算、设备选型及工艺布置,涉及的知识点众多,需要大量专业理论、实践知识的综合运用,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思维和自我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利用网络资源,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索中掌握环境工程设计、开发的基本思路。而这种自主探究式学习,正是WebQuest的优势所在。   1.2 WebQuest模式契合高职教育理念   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是否具有生命力,其方法本身是否具有新颖性、可操作性,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是关键。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从教的角度来设计学的过程,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教师“教”的过多,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维过少。而WebQuest正好抓住了“网络”这个高职大学生的“兴奋点”,将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利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开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被动为互动,而这也正契合了高职教育“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同时,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也表明:学生通过“任务驱动”在网络上自主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环境工程专业及今后所从事环境类行业的现状、及最新进展,有助于培养其职业的认同感和职业意识,有助于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所长来实施其行业内定位。   2 《环境工程学》WebQuest教学模式设计   根据课程知识点划分单元板块,有选择、有针对性地采用WebQuest教学模式。主要依据情景、任务、过程、资源、评估这五大模块为主线进行。   2.1 情境模块   情境导入模块是WebQuest教学模式的开始,通过这个基于探究主题而创设的虚拟情境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题构建以学习目标为依据、并且是学生目前认知和能力水平可及的范畴。   对于高职专业课的教学来说,WebQuest的主题应该来源于本专业或课程涉及的行业生产或经营实践中的真实任务,使学生能在一个真实事件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从而更好地掌握学习目标。   在《环境工程学》课程实践中,笔者根据课程板块单元实际情况,创设了多个不同形式的学习情境。如水处理设施运行现状调查,水、气处理工艺设计、选型等等。主题构建紧扣教学环节、突出实用性、可行性并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任务模块   任务驱动模块是教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即本次WebQuest教学过程结束时,学生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拿出什么样的具体成果。其成果可以是一件电子作品如PowerPoint、演示文稿等。具体可包括编纂、复述、判断、设计、分析等等,或是这些任务不同程度的综合。一个设计得很好的任务应该是具有可操作性并且吸引眼球的,是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的,而不仅仅是让他们简单的回答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针对前面设计的情景具体化了以下几个任务:浙江省城填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调查、某30,000t/d生活污水处理厂初次沉淀池的设计及说明、某500t/d电镀废水处理系统设备选型、评价某5t/h锅炉烟气除尘脱硫设计之优劣等。   2.3 过程模块   过程模块将为学生搭建一个思维的“脚手架”,引导学生体验整个思维过程。在“过程”模块中,教师给出学生完成任务将要经历的步骤,包括对任务的分解与分工,让学生知道完成任务的全过程,整个任务实施步骤应当是简明而清晰的。   以某30,000t/d生活污水处理厂初次沉淀池的设计及说明为例,在实际教学实施中我们要求学生通过浏览网络资源、查阅文献、相互交流完成以下几个子任务:(1)池型的选择及理由;(2)制订设计原则及设计参数;(3)工艺设计及计算;(4)草图绘制;(5)方案设计成果展示。   同时,我们将学生划分成几个相互竞争的小组,各小组中按各自特点分为网络资源搜索与认证、工艺设计计算、后期认证及制作等三个互助关联协作而又互有分工侧重的“工作坊”。   在整个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既要保持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相当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又要恰当地给予及时指导。如合理的分工与分组、搜索引擎专业数据库的推荐与使用、循序渐进的任务分解、关键步骤的把握控制、任务迷航时的疏通引导等等。过程模块,是WebQuest教学模式是否成功实施的关键所在。   2.4 资源模块   资源模块即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相关网络资源和工具,这些网络资源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如网站(网页)、期刊数据库、视频、邮件等。在我们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大量使用了课程(专题)博客(Blog)这一全新形式作为学生网络资源导航的主要手段。   将博客作为网络资源主要的提供手段,好处是:(1)博客的技术门槛低,且不需租用网络服务空间,维护手段简便,可以随时更新相关资源及内容;(2)博客提供开放的文档分类及检索功能、可以方便地提供学习资源链接,便于教师组织相关教学资源,同时也保证以便学生能在主题任务上集中注意力,而不是漫无目的地网上冲浪;(3)博客可以提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平台,同时还可成为电子作品的上传、展示平台,便于信息的及时传递。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博客中提供的资源内容大体分为:基础知识及相关标准;相关参考文献及样本;扩充知识及外网链接;作品上传区块等几个部分,并提供了相关检索及数据库运用的知识。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能力、精力所及,又提供有足够的开放空间。有序的、组织良好的资源模块建设,是确保WebQuest教学顺利实施的基础。   2.5 评估模块   评估及结论模块是对WebQuest学习效果与可行性的评定。评价过程不只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电子作品(PowerPoint、设计说明、演示文稿等)的质量水平,还要有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信息素养、作品演示等方面的综合评价。评价应注意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通常采用由各小组选派一位代表上台,一边展示本小组的电子作品,一边向全体师生介绍本小组的分工情况、WebQuest学习的主要过程、任务完成的情况。教师也会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同时,鼓励学生间相互交流、质疑,甚至争论,并促使之对WebQuest过程进行反思,拓展和概括所学知识。   3 教学效果总结   高职学生能力的培养重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一点在工程类的课程的教学中犹为突出。运用WebQuest进行学习实践,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虚拟的实践情景,在网络环境中,通过同学间协作的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启发专业兴趣,拓展专业能力。   通过我们在《环境工程学》课程中的WebQuest学习实践及后续的问卷调查,86%的同学对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持认可的态度,近70%的同学认为这一模式对自己的帮助很大。而在我们的期末理论考试中,我们发现与WebQuest任务主题相关的问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质量要明显高出一筹。   WebQuest学习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持续地关注,要求对学生的问题给予及时地反馈和指导,也对教师的信息素养、专业知识、创新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如何帮助教师提高指导和评价效率、如何有机应用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来达到教育资源的优化,这也是我们今后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杨从容.在高职教学中引入WebQuest教学模式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6):43-46.   [2] 安静.基于WebQuest的高职专业课专题教学[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3] 梁林.网络主题探究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以《教育技术学》网络课程为例[D].石家庄:河北大学,2009.   [4] 林莉兰.网络探究学习法Webquest的理论依据及实践[J].教育信息化,2004(10):67-69.   [5] 熊耀华.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难队开展之原因与对策[J].教育信息技术,2008(5):25-27.   

WebQuest模式与PBL模式有什么异同?

你说的这两个都是。一种课程计划,因为互联网资源针对的是某个学习的探究和研究性的学习,这个上面你可以到豆丁文库上面有详细的解答。

请简述Webquest的设计步骤

设计过程的最后阶段事实上是最容易的。为创建你的WebQuest,你已经搜集了所有的原始材料,而且考虑好了它的关键特征,现在你可以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了。

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webquest主题

1.你所选的题目必须符合当地的或者国家的课程标准。2.把那些你认为不满意的课用WebQuest表示出来。3.充分利用Internet资源和Web网页。4.你所做的WebQuest要稍微超过现在学生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范围。根据完成时间的长短,WebQuest可以分为短周期和长周期两种。短周期的WebQuest一般一至三课时完成,其教学目标是获取与整合知识,学习者需要处理大量新信息并最终形成对这些信息的意识。而长周期的WebQuest一般耗时一个星期至一个月,其教学目标是拓展与提炼知识,学习者需要深入分析“知识体”,学会迁移,并能以一定的形式呈现对知识的理解。首先列出面对这个问题直接的想法,可以找几个人交流看法其次,就是要判断我们的想法和观点是否有理有据最后,是我们要通过什么资料文献来证明我们的看法,找到与该案例相关的资料。搜索 选择 分析 探讨基本上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哪个部分是webquest的核心

个部分是什么的核心这个真的不清楚如果想知道这么复杂的问题可以在百度搜索中查找这样才能够找到这么高端难的问题真的是很难寻找。

怎样设计webquest

设计WebQuest时需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要与课程标准一致。代替那些不满意的课第一次设计WebQuest的确需要很多时间,第二次时间就会少很多。正因为如此,要重视第一次的设计。为了保证第一次设计的成功,最好选择已经教过、但并不十分满意的课,从而使这节课更为有效。很好地利用网络网络能及时提供最新信息,而且信息的呈现方式多样,可以是图片和声音,也可以是动画。教师在选择项目时,最好选择一个必须运用网络才能完成的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深层次的理解。有些内容不大需要创造性和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如西班牙语中的不规则动词,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等,这些内容用直接传授的方式效果比较好。但这些都不是WebQuest的好题材。教师应该选择那些需要创造性,有多种解释和多种观点的题材。

比较webquest和问题教学法的不同

WebQuest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统的伯尼·道奇等人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Web”是“网络”的意思,“Quest”是“寻求”、“调查”的意思,WebQuest教学法推崇的是一种以探究为取向的学习活动,就是引领学生利用因特网资源的授课计划或者是课程单元,让学生开展以探究为取向的活动。通过向学生提问一些本质性问题、提供进一步探索的机会、让孩子们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应用他们的知识,从而努力让孩子在较高的水平上思考。引领学生主动个性学习的作用在于架设从接受性学习向自主学习过渡的桥梁,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脚手架”策略,让学生使用信息而非仅仅收集信息,并帮助学生分析、综合和评价,使学生在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获得体验、内化各种策略。WebQuest模式的任务相对统一。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方式要以主题为中心,由教师引导以任务来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过程是开放性的;教师依据一定的框架可以建立自己的WebOuest课程网页,将那些学生感到无从下手的大问题分成一个个小的任务,并将它们根据一定的规律“搭建”起来,引导学生循着一定的思路探究下去,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思维模式。WebQuest模式是一种任务驱动式的学习方式。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分析利用各种网络资源,通过独立或者协作方式找出解决任务的方法(该方法是课本所没有的),并付诸实施。在这期间,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WebQuest能激发学生和老师的兴趣。在资源丰富的网络中,针对需要解决的任务,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出各种解决方案,而不必受课本或课堂的约束。教师在设计WebQuest时,可以采用与课本完全不同的资料,使学生通过新的方法建构知识,达到与课堂教学相同的目标,并获得好的教学效果。WebQuest是虚拟与现实的结合。它以Internet的虚拟空间为资源基础,却以现实世界的问题为任务。要求学生超越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在虚拟世界中分析和评价各种资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任务来自现实世界,故其解决方案必须是现实而可行的)。

什什么是较好的 webquest过程设计,具体来说有哪些特征

  WebQuest的组成部分:  一个WebQuest必须包括绪言(Introduction)、任务(Task)、过程(Process)、资源(Resources)、评估(Evaluation)、结论(Conclusion)等6个部分(关键属性)。除此之外还可以有诸如小组活动、学习者角色扮演、跨学科等非关键属性。  1、绪言(Introduction)  “绪言”部分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给学习者指定方向;通过各种手段提升学习者的兴趣。  为做到这一点,可以使主题看起来显得:  ◇与学习者过去的经验相关;  ◇与学习者未来的目标相关;  ◇充满吸引力,生动有趣;  ◇重要,因为具有全球性意义;  ◇紧迫,因为需要及时的解决方案;  ◇有趣,因为学习者将进行充实而有意义的角色扮演。  2、任务(Task)  WebQuest的“任务”模块对练习结束时学习者将要完成的事项进行描述。最终结果可以是一件作品(如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者是口头报告(如解释某一特定主题)。具体可包括编纂、复述、判断、设计、分析等等(参见右图),或是这些任务不同程度的综合。  3、过程(Process)  在“过程”模块中,教师给出学习者完成任务将要经历的步骤,让学习者知道完成任务的过程。其中可以包括把任务分块的策略,对每一学习者扮演角色或看问题的视角的描述等等。指导者还可在这一部分提供学习建议及人际关系建议,如如何组织头脑风暴活动等。整个过程描述部分应当相对简短而清晰。  4、资源(Resources)  “资源”是一个网站清单,这些网站指导者事先已查找过,能帮助学习者完成任务。资源经过了预选,以便学习者能在主题上集中注意力,而不是漫无目的地网上冲浪。需要说明的是给学生的资源并不限定在网上,也可以包括非网上的资源。没有道理说一个WebQuest的资源中不可以包括教科书、录音带、与他人面对面的交流。  5、评估(Evaluation)  “评估”是WebQuest中的新增模块。显然,如果我们要证明用网络来学习的花费是值得的,我们需要能够测评学习结果。由于我们寻求的学习在布鲁姆目标分类学(Bloom"s Taxonomy)中处于较高层面,因此难以用多项选择测试题来测量,需要有一个评价量规(evaluation rubric)。根据给予学习者的任务的不同,评价量规可以有不同的形式。  6、结论(Conclusion)  WebQuest的“结论”部分提供机会总结经验,鼓励对过程的反思,拓展和概括所学知识,鼓励学习者在其他领域拓展其经验。这一部分并不特别重要,但能进一步解释、说明文档,提示读者这是文章的结束。“结论”部分还可以给教师提供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全班讨论时可能会用得到。  教师设计活动  ★ 确定主题  ★ 选择任务  ★ 规划过程  ★ 提供资源  ★ 评估和结论  教师的教学设计建议采取如下步骤:  第一步,教师首先必须对网上资源进行了解。  第二步,确定一个与课程相关的主题。确定主题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明白将要通过网络学习什么和开展这项学习活动的目的意义。  主题的确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要。  第三步,根据主题,确定网上信息资源,对有关网址进行对比、筛选,选择较好的、观点没有冲突的网址。提供全面的、可利用的  网络资源清单,可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避免漫无目的网上冲浪。  第四步,利用模板设计自己的WebQuest。  学生的学习活动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①根据主题和任务,进行分工协作,明确各自的任务、目标;  ②利用网络资源(当然也可以利用其它信息源)进行资料的收集,找出发现能为己所用的资料;  ③利用网络工具,通过合作、探讨、交流等活动形式来进行演绎、归纳、综合、推理、发现、创新等思维过程;  ④对所完成的工作进一步进行分析、处理和重组,评估学习过程和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寻求超越、新思想、新结论;  1.熟悉相关知识领域的网上资源;  2.把这些资源组织成可供查询数据库、参考资料等类目;  3.鉴定适合课程标准且具备网上资料的主题;  4.从这些主题中挑选任务;  5.设计评价量规;  6.设计可供执行的步骤;  7.进一步加工,完成细节工作,使之符合美学原则。  至此,WebQuest的设计就大功告成了。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最困难的部分是选择任务,最耗时的部分是设计过程。

[WebQuest:信息化时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新视角]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摘 要:WebQuest是指基于网络的主题探究教学模式。WebQuest教学模式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目标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协作学习、激发创新思维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基于WebQuest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教学设计 主要包括情景设计、明确任务、资源提供、探究过程、评估总结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WebQuest;教学模式;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3-0077-04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理查德·E·迈耶认为运用多媒体学习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即“教学信息应该根据人类大脑的工作方式来设计。”他将人类的信息系统假设为加工语言材料系统和加工视觉材料系统,并经过大量的实验验证,得出“在努力建立语词和画面之间联系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获得比单独学习中从语词或画面中学习更深刻的理解”。[1]这种观点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的核心,为当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在当今信息化时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多媒体技术的深度整合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把“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明确提出“加快课程和专业的数字化改造,创新信息教学与学习方式,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也明确要求,广大艺术教育工作者要大力提高艺术教育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促进信息技术和艺术课程的整合,拓展教师和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以及选择的范围。正是基于上述理论范畴与政策支持,湖南理工学院在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过程中,紧密结合信息化发展趋势,特别是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新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   一、借助WebQuest理念创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WebQuest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B.Dodge&T.March等人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Web”指“网络”,“Quest”是“寻求”、“探究”的意思。从构词意义上看,WebQuest可译为“网络专题调查”或网络探究。国内学者也将其译成“基于网络的主题探究”、“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基于互联网的探究性学习”等等。其核心内涵是在互联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充分运用互联网络等多媒体信息和资源开展的学习活动。WebQuest 的组织实施必须依靠网络等资源,让受教育者在纷繁复杂的网络资源中,寻求解决目标问题的有效途径,“WebQuest主要关注的是如何运用信息,以帮助学习者锻炼分析、综合和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搜集信息”。[2]   WebQuest具有这样几个鲜明的特点:WebQuest有一个切实的中心问题,要求学生理解一个真实世界面临的问题,并对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和方案;WebQuest重视利用网络资源来学习,不单依靠书面资料;WebQuest注重通过搭“脚手架”①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高阶认知活动;WebQuest强调合作学习,学生在学习小组中都承担一定的角色。WebQuest教学模式赋予学生以明确的方向,给学生一个有趣可行的任务,并提供必需的、能够指导他们完成的任务和资源。无论是短期WebQuest还是较长期WebQuest,一般都包括引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和结论等六个组成模块。   学院在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紧密结合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推进现代教育技术与艺术学科的融合。特别是随着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学校在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和发挥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作用,提高公共艺术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水平。一是充分发掘网络公共艺术教育资源。学校在公共艺术教育的教育资源开发过程中,把网络资源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主要资源。网络海量的艺术图片、视频、音频等,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生动的教育资源,丰富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二是建立学校公共艺术教育资源系统。学校从2005年开始,着手建立了公共艺术教育的网上及远程艺术教育资源系统,包括世界名曲、世界名画、京剧脸谱、世界著名建筑等二十多个资源库。根据公共艺术课程的特点,研究开发了若干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课件),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工具。三是把网络媒介作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主要媒介。学校所有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师都具备网络教育教学的能力。教师利用网络技术与应用,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学校在长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形成了以WebQuest为主要内容的基于网络的主题探究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公共艺术学习的积极性,改善了公共艺术教育的效果。   二、基于WebQuest理念确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目标   通过对WebQuest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综合对照分析,我们可以发现,WebQuest教学模式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育目标之间存在内在统一性,两者的价值取向目标趋同。   WebQuest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学研究所前所长、教师教育方面的杰出专家J·布罗菲提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的内部动机理论,内部动机理论以Edward和Richard Ryan(1985,1991)的自我决定理论为基础,认为自我决定的原型是内部动机行为,这种行为涉及对周围环境的好奇、探索和自发兴趣。“不再需要动机结果,唯一需要的‘奖赏"是我们这样做时的自发兴趣与乐趣。”[3]这种学习动机理论很好地说明了WebQuest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的作用。WebQuest是一种基于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提出的问题是需要学习者切实回答的社会真正面临的问题;而且在WebQuest的模式下,给学生提供的网络资源丰富而真实,交互式人机界面图文并茂。学习者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网络等途径让大家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有利于调动学习者内在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动机,“人有可能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甚至创新知识的理想目标”。[4]这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所倡导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价值取向目标具有一致性。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质是一种审美教育,是一种融入审美意象中的情欲、观念内容的教育,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意象的形式中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也就是激发一种内在的对美的热爱与兴趣。特别是通过公共艺术教育获得一定的艺术鉴赏和艺术实践能力,能满足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这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正是内部动机理论研究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对于那些与他们现有知识技能水平匹配,并因此为他们发展自身能力提供恰当挑战的活动,人们还常会沉迷其中,并从中得到乐趣。”[3]

信息技术课堂中的WebQuest_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新课标与WebQuest      1.新课程标准的指导理念   与传统课程注重“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相比,新课程标准注重探究、体验和创新学习,倡导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种理念指导下,信息技术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技术操作技能,更要培养他们利用技术有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交流协作的能力。因此,需要一线教师在实践中努力探索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途径,才能有效地实现新课程理念。      2.WebQuest教学模式   WebQuest模式是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以问题研究和解决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提供的网络资源和指导下,基于网络进行调查和自主探究,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目的不是收集信息,而是使用信息,并帮助学习者分析、综合和评价。严格意义上的WebQuest包括引言(Introduction)、任务(Task)、过程(Process)、资源(Resources)、评估(Evaluation)、结论(Conclusion)六要素,此外还可以有诸如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非关键属性。   WebQuest的主导思想是教师先创设某个特定情境,将学生引入其中,然后向学生提出某个具体任务,要求其独立或协作完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网络探究作为主要的信息来源和制定解决方案的依据。在《寻访“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 中,教学设计者就是从此考虑,应用WebQuest模式来进行教学的。      WebQuest模式设计      1.引言:以动画创设情境,易入主题   在WebQuest引言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假象情境,也可以创设一个实际情境,但是提出的探究主题必须是基于现实生活的问题,具有探究的可能并能引起学习者兴趣的。其实,WebQuest主题选择是一个耗时并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并非所有的课程内容都适合运用WebQuest来学习,因此,所选主题一定要恰当。   在该教学设计中,教师以漂亮的Flash动画配以优美的古典音乐,很快将学生引入特定情景之中,激发学生对古老丝绸之路的向往,再结合实际问题,很容易就提出了这节课探究活动的主题。      2.任务:由简到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与一般网络教学相比,WebQuest提供的任务是一个切实可行、易于实现且具有吸引力的任务。探究主题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而来的,在进行WebQuest任务设计时,这些主题并不仅仅是让学生通过网络来查找问题答案,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作出决策和判断,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如果教师所设置的任务过于简单没有挑战性,学生往往会陷入一种被动机械式的信息搜索过程,而无法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寻访“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分解出了三个任务:3~4人一组,首先利用“技术支持”中的课件及课本,共同学习完成任务所需的技术;小组协作交流扮演角色,确定主题,然后搜集资料、分析整理,根据技术要求制作相关主题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作品展示和评价。由于教师对任务进行了清晰的描述,这对学生的指导性很强。任务由浅入深,符合认识事物的规律,学生只有完成第一步对PPT中操作的技术学习,才能在第二步中制作出符合要求的演示文稿。值得注意的是,本案例中还采用了WebQuest中的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非关键属性,锻炼了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在案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四种不同角色:地理学家、历史小灵通、美食家和艺术家。通过赋予学生不同角色,无形之中将学生放入一个真实情景当中,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活动:注重教师对活动过程的有效引导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生的合作学习者、学习引导者、学习活动支持者与帮助者。因此在WebQuest的过程设计中,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教师提供的活动流程本身就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脚手架”,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任务。   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依据各组不同情况对学习给予相应的策略建议。   (1)在小组合作学习技术中,课前教师根据学生不同操作基础采用自愿和教师调整相结合的原则,组成异质小组,以便于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指导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强调学习方法及过程。此外,教师在学习网站中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不同支架,有基础的学生可以利用“快速通道”简单浏览本章知识要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利用Flash动画的详细讲解进行学习。   (2)在分配角色、确定主题过程中,教师在网站上提供了四个角色供选择,并为每个角色提供了探究的参考主题,在学生进行选择的时候提供一些帮助和建议。   (3)在搜索信息、下载资料的过程中,教师提供了参考网站和搜索引擎使用信息。   (4)教师对学生展示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引导。      4.资源:多视角的丰富资源提供方式   资源提供是WebQuest区别其他网络学习活动的一个特点。WebQuest注重学生对信息的有效利用,而不是简单搜索信息。   在该案例中,资源提供有两个方面:在网站“技术支持”页面中提供“历史教科书”(图1)和“范例赏析”(图2)资源。同时,在每个角色中又提供了个性化的资源网站列表,供扮演特定角色的小组阅读。         5.评价:结合实际,制定自评和互评措施   设计者设计提供了供自评和小组互评的“评价量规”,使学习具有针对性,有效保障了学习效果。   (1)从展示者的角度评价(自评):①我是否学会并应用了“对齐与分布”、“超级链接”、“动作按钮”、“预设动画”、“幻灯片切换”等技术?②我的演示文稿是不是只进行了简单的复制、粘贴,文字经过整理了吗?加入自己的思考了吗?③我的演示文稿排版美观吗?能做到图文并茂吗?④我的作品亮点在哪里?⑤制作过程中我遇到了哪些困难?有什么好的技巧向大家介绍?    (2)从观众的角度评价(互评):①演示文稿要有整体感、排版合理、有新意。②所学PowerPoint技术运用正确。③主题突出,内容直观、图文搭配得当;色彩搭配合理。④作品内容与形式有自己的思考与创新。⑤展示自然、流畅,有感染力。   虽然教师所设计制定的评价材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量规,但具有问题引导的独特创意,起到了帮促学习的良好评估效果。      6.结论:行动+反思+学习   结论是形成学习观点,并促进反思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对学生学习作品展示中发现的典型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和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制作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各个小组在课后经过进一步的修改,重新上传自己组的作品。      教学设计总评      总体看来,《寻访“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不失为信息技术课程中Web-Quest模式的成功应用案例。在Web-Quest中,有效整合了任务驱动、支架式、抛锚式等各种教学策略,体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特点,是值得肯定的。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寻访丝绸之路”网络探究活动调动学生使用技术来完成任务,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是一堂成功的WebQuest应用案例。   同时,这也是一个一定程度地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实现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案例。实际上,整合本来就是双向的,我们的教师对在各学科中与信息技术整合关注得比较多,而反过来对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实现与学科的整合强调得比较少,利用主题学习网站式的探究活动来实现整合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当然我们也需要注意分清主次,不能把信息技术课上成历史课、数学课等。本教学设计在这点上把握得就很好,充分体现了主题为教学服务的原则。   但是,该教学设计也同样存在着许多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首先,在实施过程中,如何能够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位成员都能够掌握教师提供的知识内容?其次,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与活动实施是同步进行的,造成有限时间段中要求学生同时掌握的东西较多,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课堂控制难度也大为增加,需要教师灵活有序地把握两者进度。第三,网站“结论”模块的作用在课堂中没有达到预计效果,需要作出改进。      结语      自从Bernie Dodge博士首创WebQuest以来,它已经风靡全球,受到了广泛关注。在中国,广大一线中小学教师对WebQuest也尤为喜爱,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教学实践案例。我们认为,WebQuest之所以在全球流行是因为它代表了先进的课程教学理念,建构了便于操作的实践模式。这种现象的背后至少表明了几个信息:首先,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他们欢迎WebQuest这样一种易于上手、可操作性强的教学设计模式。由于具备了相对稳定的内容结构(引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和结语)和一系列的指导信息,一线教师有了掌握教学设计理念的脚手架。这样,他们就可以在花费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情况下,设计和实施WebQuest了。其次,WebQuest的最终目标定位在帮助学生进行高水平的认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之上,而不是简单地检索收集资源。这种定位和设计思想,使它与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

如何构建高效的webquest

一、什么是WebQuestWebQuest是美国的Bernie Dodge和Tom March于1995年倡导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它把整个课程用导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结论六个基本模块贯串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web,但主要关注点不是对信息的检索,而是对信息的后期使用:包括对信息的分析、加工、评价、创新和传播的信息能力。2、适合于构建探究性的课题。对一些事实类的知识就不太适合使用这种方式来组织。3、WebQuest体现着一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并将这种理念最终形成一种可操作的流程。因此WebQuest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它可以用来设计长期和短期的课程。不管是组织一堂课,还是一个学期的课程,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实现。二、构建WebQuest出现的问题随着国内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很多中小学教师已经吸收并积极采纳了WebQuest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内容,或者一堂课,或者一个学期的课程。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不乏有问题出现,主要表现在:1、某些模块的设计空洞、可操作性不强。2、目标不明确,时间安排不够具体,实施起来出现困难。3、选题不够合理。三、WebQuest具体的构建过程(一)选择合适的主题WebQuest仅仅是教学方式中的一种,它并不是对所有类型的知识都适用,对于既成的事实性知识,并不适合使用WebQuest的方式来组织讲授。因此选题时,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1、主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完成任务。学习结果是开放的,不同的学生可以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结果。2、选题要有价值。实现知识掌握和技能发展同步进行,不能在发展技能就忽视知识的筛选。3、体现学科的综合。由于这种模式本身的探究性以及各类学科之间的自然交叉会最终形成学科的综合。为了保证问题研究的完整性,可能选择覆盖多个学科的主题更有意义。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表示主题的选择范围(三个部分的交叉部分):例如:走进篮牙、小小营养家、聚焦三峡(二)导言:创设问题情境情境创设是为了巧妙地向学习者提供探究的背景信息,类似于传统课堂的“引入新课”。要注意以下方面:1、与主题相关:可以采用类比、对比的方法。例如可以用日常病毒性感冒中的病毒类比电脑病毒。2、与学习者的经验相关。3、趣味性:引发学生探究的动机。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使用图文声像并茂刺激学习者的感观。(三)任务“任务”模块对学习者将要完成的事项进行描述,体现学习结果。因此在设计时要结合以下原则确定任务:1、科学性、知识性:体现教学目标。2、趣味性:引发学习者探索的积极性。3、可操作性:任务要具体,一般要形成一定的产品。4、开放性:任务完成可以采取不同的途径,任务解决没有固定答案。5、伸缩性:可以把任务分为基本题目和扩展性题目,满足能力较强的学生。依据以上原则,我们可以把任务分解。任务的最终结果可以是一篇论文、一份调查分析,或者是口头报告。(四)过程在“过程”模块中,细化探究学习的步骤,最终达到任务完成,从而形成探究学习的过程。在分解得到的不同“过程”中,应提供相应的相关资源。1、循序渐进的分解过程,例如:出发-深入探索-创作交流-汇报答辩。2、过程描述要解决的是具体问题:例如:阅读课文2遍或者搜集有关篮牙技术应用的案例。3、过程描述应提供清晰的教师指导,可以包括对学习者扮演角色或看问题的视角的描述、学习建议及人际关系建议等。4、保持一定的开放性。例如探究过程再次分解:(五) 资源“资源”模块提供的资源展示了WebQuest设计者为学习者搜索、筛选而提取出来的信息。这些资源大多是与主题相关的网络资源,因此既避免了学习者盲目的网上冲浪同时又兼顾了开放性的原则。但是纵观目前的WebQuest案例,其“资源”模块普遍存在资源描述不清、数量过多、组织无序的问题,因此笔者对此建议如下:1、对资源进行简要概括的描述和分类。方便学习者进一步选择信息。例如对网站简单描述,学习者就可以不用点击进入网站而了解其基本内容。2、资源和过程相结合,不同的过程或者任务提供与之相对应的资源。而不是把所有相关的资源一并罗列,不加区分。下图是笔者整理一个WebQuest网站资源得到的图例:3、尽可能地扩充资源。目前大多数WebQuest仅仅提供一些网站,再加上描述不具体,很难达到实用目的。笔者建议在资源模块中除了网站,还应包括传统印刷的书籍和文献、实际的参考资料、领域专家。4、保证资源的开放性、可扩展性。实际探究的过程本身就具有开放性。因此资源的提供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些阶段性成果,或者加工过的资源都可以作为后续探究的资源。(六) 评价评价是对探究学习效果与可行性的评定。评价应注意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WebQuest通常采用测评表来考察学生作品的不同方面(包括过程、结果、态度、情感等)。根据任务的差异,评价的对象可表现为书面作业、学生的作品、创作的网页或其他内容。下表是笔者将webquest设计者对于评价等级的描述以及一个具体的评价设计实例[3](郑剑非 制作 2002.8)结合生成的表格,第一行是webquest设计者的提示性描述,下面则是在设计具体的webquest时,制作者(郑剑非)根据此标准以及具体主题(阿Q正传)制定出的量化指标。这里具体的是把评价分成了五个环节:参与讨论,网上搜集资料、整合资料,协作与交流,作品创作和演示答辩,在每个环节中学生的表现分为起步、发展中、完成和典范四个等级。(由于篇幅所限,没有引用完整的评价量表)起步1发展中2完成3典范4得分规定的目标与表现描述那些可确认的、反映了起步水平的行为表现描述那些可确认的、反映了发展中水平和接近掌握水平的行为表现描述那些可确认的、反映了掌握水平的行为表现描述那些可确认的、反映了最高水平的行为表现参与讨论网上搜集资料协作与交流作品创作演示答辩设计者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设计不同的评价指标。(七) 总结通过总结可以提升完成这次探究学习形成的结论。这种提升对于探究过程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可以提示学生已经学到了什么,并鼓励他们把这种探究的经验扩展到其他领域。如果采用学生总结和教师总结相结合的话,一定会使探究学习更有意义!四、对WebQuest的发展1、模块的可扩展性。根据主题需要,可以适当地增加相应模块。例如在“走进篮牙”的设计中,设计者增加了“研究方法”模块,对学习者进行了研究方法的系统引导。2、实现课堂面授和课外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一套具体的实施方案。

一个完整的webquest包括哪几个方面

WebQuest——主题导引式网络探究学习活动 编译:王天蓉 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 教科室WebQuest课程是1995年由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伯尼·道格(Bernie Dodge )和汤姆·马奇(Tom March)创立,由于它主要是一种基于因特网资源的授课计划或课程单元,所以将其命名为 “WebQuest”(网络探究)。WebQuest是一种以探究为取向的学习活动,课程单元通过呈现给学生一个特定的情境任务,通常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一个需要完成的项目,另外,由教师制作的web页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因特网导航资源,从而要求学生通过对信息的分析与综合得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WebQuest一般包含短期WebQuest(1—3课时完成)与较长期WebQuest(1周到1个月完成)。目前,全球已有数以千万计的教师建立了自己的WebQuest课程网页,我们可以到WebQuest的发祥地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网站http://edweb.sdsu.edu/中“The WebQuest page”,找到大批涉及科学、技术、数学、艺术与音乐、商业与经济、英语与语言、社会研究等各个学习领域,从小学到大学预科的大量优秀课例和培训资料。一、 构建WebQuest课程单元的基本模块 无论是短期WebQuest,还是较长期WebQuest一般都由导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和结论共6个模板组成。导言(Introduction):导言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吸引学生作好研究的准备。在这里的教学设计首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需要探究的缘由,并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还要罗列出关于整个 WebQuest 的一些概要问题。 任务 (Task):任务应使学习者把注意力集中于他们将要进行的活动上,特别是那些推动所有学习活动顺利进行下去的最终表现或成果。 过程 (Process):略述学习者将如何完成学习任务,为学习者设置完成任务的 “脚手架”,其中包括将完成任务的过程分解成循序渐进的若干步骤, 以及就每个步骤向学习者提出建议与策略等等。 资源 (Resources):完成任务所必须的信息导航资源,通常预设于万维网网页中,并被“嵌入”在WebQuest文档中。这些资源包括:根据年龄给予的适当资源,反映史实的第一手资料、适时信息;代表不同观点的信息:通过电子邮件联系的专家:交互式信息与视听媒体:网文本、在网络上的调查数据库,也包括传统印刷的书籍和文献等。 评价(Evaluation):罗列出需要完成这个任务相符合的评价标准,并为学习者描述他们的行为将受到何种评价。一般采用评价量表(Rubric)详细说明小组的工作及个体的工作是否都将有一个统一的等第。评价人员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家长或同学。 结论(Conclusion):结论用来对活动进行小结,总结学习者通过完成这项活动或课程将会学到的东西,同时也鼓励他们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通过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以促进学生把这种探究的经验扩展到其他领域。 教师页面(Teacher page):一个完整的WebQuest还应包括教师页面的设计,它实际上是关于这个课程单元的教学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学习者分析、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这个单元的教学建议与注释,以及一些学生学习的导例分析等等。教师页面是帮助其他教师实施这项WebQuest的信息,因此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这个WebQuest的教学指南。 二、 WebQuest的教学设计 WebQuest之所以在全球流行,因为它代表了先进的课程教学理念,建构了便以操作的实践模式。在设计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是:一个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探究:一个探究源于生活情境中的真实问题,这样的情境性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是具有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的。它不是外在于学生生活的学习,而是一种本源性的生存探究。 清晰明确的任务驱动:一个好的任务设计常常要做到使之聚焦与集中,以便学习者把注意力集中于他们将要进行的活动上;使之牵引与驱动,以便推动所有学习活动顺利进行下去;促进清晰的表达,以便使缄默知识成为清晰的知识。 提供一个合理的过程支架:包括必要的背景信息,把任务分解成若干子步骤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以及必要的过程向导。 提供适度组织的信息资源:可以按学习者不同的探究水平考虑信息资源的意义加工深度、物理分布的形态。 理解“角色扮演”在探究中的意义:角色扮演有其知识学的思考,也有其社会学的思考。角色扮演也是基于认知学徒学习模式与专家学习策略的思考。 如何设计评价量表:参与、灵活机变、概念地图与海报经常被作为评价的几个重要指标。 评价量表作为一种可参照的等级量表,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具有行为的参照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主调节自己的行为。参考资料: http://www.lookercn.com/x_zt_web_zt.htm

WebQuest是什么意思?主要内容是什么

“Web”是网络的意思、‘Quest"是“寻求”、 “调查”的意思, webQuest是一种以探究为取向的学习活动,在这类活动中,学生活动的内容往往都是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的,部分或所有与学生互相作用的信息均来自互联网上的资源,因此我们可以叫它为“网络专题调查”或“网络主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