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土壤中对农作物有利的有益菌有哪些?

一、枯草芽孢杆菌:增加作物抗逆性、固氮。二、巨大芽孢杆菌:解磷(磷细菌),具有很好的降解土壤中有机磷的功效。三、胶冻样芽孢杆菌:解钾,释放出可溶磷钾元素及钙、硫、镁、铁、锌、钼、锰等中微量元素。四、地衣芽孢杆菌:抗病、杀灭有害菌,五、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包括根结线虫),对鳞翅目等节肢动物有特异性的毒杀活性。六、侧孢芽孢杆菌:促根、杀菌及降解重金属,七、胶质芽孢杆菌:有溶磷、释钾和固氮功能,分泌多种酶,增强作物对一些病害的抵抗力。八、泾阳链霉菌:具有增强土壤肥力、刺激作物生长的能力。九、菌根真菌:扩大根系吸收面,增加对原根毛吸收范围外的元素(特别是磷)的吸收能力。十、棕色固氮菌: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增产。十一、光合菌群:是肥沃土壤和促进动植物生长的主力部队。十二、凝结芽孢杆菌:可降低环境中的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提高果实中氨基酸的含量。十三、米曲霉:使秸秆中的有机质成为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提高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十四、淡紫拟青霉:对多种线虫都有防治效能,是防治根结线虫最有前途的生防制剂。三种以上多种复合菌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抗土传病害效果远远大于单一菌种。有益菌群相互协同,共同作用,能使作物达到高产丰产的效果.1、促进快速生长:菌群中的巨大芽孢杆菌、胶冻样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植物内源酶,可明显提高作物对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吸收率。2、调节生命活动,增产增收:菌群中的胶冻样芽孢杆菌、侧孢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等有益菌可促进作物根系生长,须根增多。有益微生物菌群代谢产生的植物内源酶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经由根系进入植物体内,促进叶片光合作用,调节营养元素往果实流动,膨果增产效果明显。与施用化肥相比,在等价投入的情况下可增产15%—30%。3、果实品质明显提高:菌群中的侧孢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凝结芽孢杆菌等可降低植物体内硝酸盐含量20%以上,能降低重金属含量,可使果实中Vc含量提高30%以上,可溶性糖提高2—4度。乳酸菌、嗜酸乳杆菌、凝结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可提高果实中必需氨基酸(赖氨酸和蛋氨酸)、维生素B族和不饱和脂肪酸等的含量。果实口感好,耐储藏,卖价高。4、分解有机物质和毒素,防止重茬:菌群中的米曲菌、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能加速有机物质的分解,为作物制造速效养分、提供动力,能分解连作有毒有害物质,防止重茬。5、根际环境保护屏障:菌群中的地衣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施入土壤后,迅速繁殖成为优势菌群,控制根际营养和资源,使重茬、根腐、立枯、流胶、灰霉等病原菌丧失生存空间和条件。使植物根系细胞的细胞壁增厚,纤维化、木质化,并生成角质双硅层,形成阻止病原菌侵袭的坚固屏障。6、增强抗逆性:菌群中的地衣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侧孢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可增强土壤缓冲能力,保水保湿,增强作物抗旱、抗寒、抗涝能力;同时侧孢芽孢杆菌还可强化叶片保护膜,抵抗病原菌侵染,抗病,抗虫。

土壤中对农作物有利的有益菌有哪些?

  一、枯草芽孢杆菌:增加作物抗逆性、固氮。  二、巨大芽孢杆菌:解磷(磷细菌),具有很好的降解土壤中有机磷的功效。  三、胶冻样芽孢杆菌:解钾,释放出可溶磷钾元素及钙、硫、镁、铁、锌、钼、锰等中微量元素。  四、地衣芽孢杆菌:抗病、杀灭有害菌,  五、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包括根结线虫),对鳞翅目等节肢动物有特异性的毒杀活性。  六、侧孢芽孢杆菌:促根、杀菌及降解重金属,  七、胶质芽孢杆菌:有溶磷、释钾和固氮功能,分泌多种酶,增强作物对一些病害的抵抗力。  八、泾阳链霉菌:具有增强土壤肥力、刺激作物生长的能力。  九、菌根真菌:扩大根系吸收面,增加对原根毛吸收范围外的元素(特别是磷)的吸收能力。  十、棕色固氮菌: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增产。  十一、光合菌群:是肥沃土壤和促进动植物生长的主力部队。  十二、凝结芽孢杆菌:可降低环境中的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提高果实中氨基酸的含量。  十三、米曲霉:使秸秆中的有机质成为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提高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  十四、淡紫拟青霉:对多种线虫都有防治效能,是防治根结线虫最有前途的生防制剂。  三种以上多种复合菌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抗土传病害效果远远大于单一菌种。有益菌群相互协同,共同作用,能使作物达到高产丰产的效果.    1、促进快速生长:菌群中的巨大芽孢杆菌、胶冻样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植物内源酶,可明显提高作物对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吸收率。  2、调节生命活动,增产增收:菌群中的胶冻样芽孢杆菌、侧孢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等有益菌可促进作物根系生长,须根增多。有益微生物菌群代谢产生的植物内源酶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经由根系进入植物体内,促进叶片光合作用,调节营养元素往果实流动,膨果增产效果明显。与施用化肥相比,在等价投入的情况下可增产15%—30%。  3、果实品质明显提高:菌群中的侧孢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凝结芽孢杆菌等可降低植物体内硝酸盐含量20%以上,能降低重金属含量,可使果实中Vc含量提高30%以上,可溶性糖提高2—4度。乳酸菌、嗜酸乳杆菌、凝结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可提高果实中必需氨基酸(赖氨酸和蛋氨酸)、维生素B族和不饱和脂肪酸等的含量。果实口感好,耐储藏,卖价高。  4、分解有机物质和毒素,防止重茬:菌群中的米曲菌、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能加速有机物质的分解,为作物制造速效养分、提供动力,能分解连作有毒有害物质,防止重茬。  5、根际环境保护屏障:菌群中的地衣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施入土壤后,迅速繁殖成为优势菌群,控制根际营养和资源,使重茬、根腐、立枯、流胶、灰霉等病原菌丧失生存空间和条件。使植物根系细胞的细胞壁增厚,纤维化、木质化,并生成角质双硅层,形成阻止病原菌侵袭的坚固屏障。  6、增强抗逆性:菌群中的地衣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侧孢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可增强土壤缓冲能力,保水保湿,增强作物抗旱、抗寒、抗涝能力;同时侧孢芽孢杆菌还可强化叶片保护膜,抵抗病原菌侵染,抗病,抗虫。  

土壤中对农作物有利的有益菌有哪些?

一、枯草芽孢杆菌:增加作物抗逆性、固氮。二、巨大芽孢杆菌:解磷(磷细菌),具有很好的降解土壤中有机磷的功效。三、胶冻样芽孢杆菌:解钾,释放出可溶磷钾元素及钙、硫、镁、铁、锌、钼、锰等中微量元素。四、地衣芽孢杆菌:抗病、杀灭有害菌,五、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包括根结线虫),对鳞翅目等节肢动物有特异性的毒杀活性。六、侧孢芽孢杆菌:促根、杀菌及降解重金属,七、胶质芽孢杆菌:有溶磷、释钾和固氮功能,分泌多种酶,增强作物对一些病害的抵抗力。八、泾阳链霉菌:具有增强土壤肥力、刺激作物生长的能力。九、菌根真菌:扩大根系吸收面,增加对原根毛吸收范围外的元素(特别是磷)的吸收能力。十、棕色固氮菌: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增产。十一、光合菌群:是肥沃土壤和促进动植物生长的主力部队。十二、凝结芽孢杆菌:可降低环境中的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提高果实中氨基酸的含量。十三、米曲霉:使秸秆中的有机质成为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提高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十四、淡紫拟青霉:对多种线虫都有防治效能,是防治根结线虫最有前途的生防制剂。三种以上多种复合菌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抗土传病害效果远远大于单一菌种。有益菌群相互协同,共同作用,能使作物达到高产丰产的效果.1、促进快速生长:菌群中的巨大芽孢杆菌、胶冻样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植物内源酶,可明显提高作物对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吸收率。2、调节生命活动,增产增收:菌群中的胶冻样芽孢杆菌、侧孢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等有益菌可促进作物根系生长,须根增多。有益微生物菌群代谢产生的植物内源酶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经由根系进入植物体内,促进叶片光合作用,调节营养元素往果实流动,膨果增产效果明显。与施用化肥相比,在等价投入的情况下可增产15%—30%。3、果实品质明显提高:菌群中的侧孢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凝结芽孢杆菌等可降低植物体内硝酸盐含量20%以上,能降低重金属含量,可使果实中Vc含量提高30%以上,可溶性糖提高2—4度。乳酸菌、嗜酸乳杆菌、凝结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可提高果实中必需氨基酸(赖氨酸和蛋氨酸)、维生素B族和不饱和脂肪酸等的含量。果实口感好,耐储藏,卖价高。4、分解有机物质和毒素,防止重茬:菌群中的米曲菌、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能加速有机物质的分解,为作物制造速效养分、提供动力,能分解

土壤中用醋酸钠筛选法筛选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步骤、优点是什么?

在醋酸钠分离方法的基础上添加抗生素,能显著提高从土壤中分离苏云金杆菌的效率.当青霉素钠盐和硫酸庆大霉素的浓度分别达到400μg/ml时,除地衣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和日本甲虫芽孢杆菌有微弱生长外,其它9种杂菌均不能生长.对29个Bt亚种的生长抑制试验结果表明,仅4个亚种有轻度至中度的生长抑制,但仍能形成孢晶.其它各亚种均能正常生长和形成孢晶.醋酸钠-抗生素方法的可操作浓度为每克土壤稀释20倍,较醋酸钠方法可操作浓度高24倍.采用醋酸钠-抗生素方法分离Bt,总出菌率为7.5%,高于醋酸钠方法总出菌率(3.8%);分离菌株的基因类型较醋酸钠方法丰富,且相同基因型菌株的重复比例亦大大低于醋酸钠方法.

为什么火星的土壤怎么这么硬,NASA探测器在火星遇险,根本钻不进去?

这个可能是因为土壤强度太高,科技还需要发展

土壤微生物的检测怎么做,哪里可以做

土壤微生物检测:细菌、真菌、放线菌等。中科检测可以提供相关土壤微生物检测服务。

土壤污染物的特点

土壤污染是指通过灌溉、降雨、降尘、垃圾掩埋、喷施农药、施用化肥等进入土壤的物质或生物,导致土壤性质恶化,肥力下降,并对土壤中生长的作物产生危害。可分为 4 种类型: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生物污染物和放射性污染物。污染类型不同,特点不同:污染面广,危害大,导致土壤性质恶化,肥力下降,并对土壤中生长的作物产生危害。

农田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有哪些

好像铁 人环保这十几年都一直专做农田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这块的。

水和土壤中的重金属以及农药残留在哪检测

第三方实验室商检局环境研究所

植物体内以及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析要用鲜样吗?

土壤中的形态分析是非常复杂的,土壤中的形态分析有经典方法,你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查查文献有很多相关报道。

区域土壤重金属元素有效量评价标准

按照上述确定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有效量界限值的方法,Ⅰ级界限值采用元素含量小于等于背景值的根系土样品的有效量来确定。为此,对根系土中元素含量小于等于背景值的样品对应的元素有效量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即代表了土壤中元素有效量Ⅰ级标准界限值,结果见表7-17。表7-17 区域土壤重金属元素有效量Ⅰ级标准界限值注:Cd、Hg含量单位,10-9;其他元素含量单位,×10-6。将农作物无公害食品卫生标准、国家食品卫生标准中As0.5mg/kg、Cr1.0mg/kg、Cd0.2mg/kg、Cu10mg/kg、Hg0.02mg/kg、Pb0.4mg/kg、Zn50mg/kg等几项指标带入表7-14至表7-16的方程中,通过计算得到当农作物籽实中元素含量达到无公害食品卫生标准或国家食品卫生标准时,对应根系土中元素的有效量(AB-DTPA提取),即针对某种农作物的土壤重金属元素有效量Ⅱ级标准界限值(表7-18)。从中可见,在同一研究区内,通过不同农作物根系土与籽实中元素含量线性方程推算出的界限值并不一致,而且差异较大。表7-18 土壤中As、Cd、Cr、Cu、Hg、Pb、Zn有效量Ⅱ级标准计算界限值注:Cd、Hg含量单位,10-9;其他元素含量单位,10-6。农作物食品卫生标准:As0.5mg/kg,Cd0.2mg/kg,Cr1.0mg/kg,Cu10mg/kg,Hg0.02mg/kg,Pb0.4mg/kg,Zn50mg/kg。括号内为根据籽实含量随土壤元素有效量的变化趋势而推测的参考值。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对于农作物籽实含量与土壤有效量之间没有显著线性关系的元素,根据实际采集的农作物籽实中元素含量随根系土中元素有效量的变化趋势给出了参考值。与全量的标准界限值类似,它们不是真正的临界值,而是可以用于特定研究区的参考值。同制定元素全量评价标准一样,因为没有任何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可参照,对于Ni有效量评价标准的制定,就没有判断其品质优劣的元素含量界限值。此处只能根据全量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以满足地球化学方面的限定条件为主,结合土壤元素有效量对农作物籽实元素累积量的影响来做适当调整,结果见表7-19。表7-19 土壤中Ni有效量Ⅱ级标准界限值注:含量单位,10-6。表7-18和表7-19的结果是根据各研究区不同农作物种类制定的土壤中元素有效量的Ⅱ级标准界限值。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同一个试验区内,同种元素以不同农作物为研究对象制定的标准界限值差异可能很大。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农作物吸收元素能力的差异所致,另一方面也可能与试验研究过程中样品的代表性有关。因为试验研究过程中没有采集到元素在根系土中极大幅度富集的样品(实际上研究区内可能就没有元素含量高的根系土存在),这样就导致利用低含量样品确定的回归方程来推算高含量时根系土元素有效量与农作物籽实中元素含量时产生比较大的误差。为了增强评价标准的实用性,一个研究区以给定一个标准界限值为宜。考虑到要同时保证不同类型农作物的食品卫生质量达到要求,试验中只能选择其中更加敏感的一种农作物作为确定标准的对象,即针对存在两种或更多类型大宗农作物的研究区,有效量Ⅱ级评价标准界限值的选择采取保守的原则,以其中推算值更低的作为该研究区的界限值。表7-20 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有效量(AB-DTPA)评价标准推荐界限值注:Cd、Hg含量单位,10-9;其它元素含量单位,10-6。按照上述原则,汇总表7-17、表7-18和表7-19的试验结果,得到各研究区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有效量的评价标准如表7-20所示。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受环境条件、农作物本身根系发育情况、不同基因型农作物的选择性吸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在很多情况下,利用化学分析方法测定的元素有效量与农作物体内的元素累积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并不是很好。这也是农业部门在对农作物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氮、磷、钾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得到的结论,尤其用农作物籽实中元素含量作为农作物元素吸收量指标时效果更差。因为籽实是农作物体内累积各种元素量相对比较少的部位,并且不同环境条件下,不同品种农作物根系吸收元素能力有差别。由根系向茎叶器官运输的能力不同,由茎叶再向籽实运输的能力又不同,土壤中的元素需要经过复杂的养分循环过程才能最终到达籽实。因此,决定籽实中元素含量的因素比较复杂,用籽实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反映土壤中元素含量的能力远不如根茎叶。但是,对于粮食作物来说,籽实才是人类食用的主要部位,只能以籽实中元素的含量来评价其食品卫生质量,这也是研究中选择农作物籽实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土壤重金属的污染问题与防治路径论文

土壤重金属的污染问题与防治路径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土壤重金属的污染问题与防治路径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当今环境问题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土壤污染,土壤污染中危害最大、影响面积最广的是土壤重金属污染,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严重威胁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倡导下,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的防治修复的重要程度。本文通过对我国重金属污染的现状、造成污染的原因以及危害的简要分析,结合全国各地治理土壤污染的基本措施,总结出了防治土壤污染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    土壤污染;危害;防治对策;   1、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的现状与污染成因   1.1、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土壤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生存资源。人类从土壤中获得足以休养生息的物质财富,没有土地,人类难以生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土壤环境资源缺乏足够的保护意识,造成土壤污染状况日趋严重。近些年,我国工农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土壤环境污染程度越来越高,污染物的含量不断增加,种类也不断增多。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威胁着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比重大于5的金属或其化合物侵入土壤造成的污染,目前人们已发现包括镉(Cd)、镍(Ni)、铬(Cr)、锰(Mn)、砷(As)、汞(Hg)、锌(Zn)等大约45种重金属元素。我国受砷、镉、铅、铬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大约占全部耕地面积的1/5。据我国2016年农业部监测系统的调查数据表明,我国每年因为重金属污染土壤而使粮食产量降低1000万t以上。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污水灌溉区统计数据得出,我国有大约140万hm2的污水灌溉区,而有64.8%的土地面积遭受重金属污染。污水里的重金属污染物使土壤中的植物遭受二次污染。生物体吸收了这些有毒有害的物质,如汞、铅、锌、镉、铜等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等渠道进入到人身体内,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埋下巨大隐患,甚至会损害人体的生理器官,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1.2、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   土壤重金属污染原因广泛,主要有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工业和生活污染、交通污染等。化肥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物资,农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危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科学选用农药品种和使用方法的指导,造成土壤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化肥可以大幅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农民为了追求高产,长期施用过量的化肥,造成土壤酸化板结,不但降低了土壤肥力,还严重破坏了土壤耕地层的质量;长期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严重的土壤和农作物重金属的累积污染问题。工业和生活污染是指工业及生活污水和垃圾,其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有机物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将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直接灌溉农田,造成部分农田严重污染,破坏了土壤生态环境;凡以重金属和含有重金属的材料为原料的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如果将未经严格处理的废液、废渣、废水排放,都会造成重金属地污染。   2、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土壤能够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基本营养元素,当土壤中重金属超标时,将会影响植物对氮、磷的吸收,改变钾的形态,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引起植物生理特征的改变,高浓度的重金属会引起植物营养不足,降低酶的有效性。有的农作物可以富集重金属,造成农作物本身重金属超标,甚至有的逐渐转化为毒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以有害的浓度通过食物链的方式在人类体内蓄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人体摄入过多的重金属会引起免疫力降低,呼吸系统紊乱等病变。铅能通过破坏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儿童的智力和行为障碍,也能对成人的神经、消化、心血管等系统产生危害。摄入过量的`镉,可使骨折发生几率增加和骨密度降低,能够对人体的肾、肝、肺、骨骼,以及血液和免疫系统产生伤害。Pb、Hg能够通过影响人的妊娠,引发胎儿的流产、畸形、死亡等。砷能够造成肝脾肿大、肝腹水、抑制儿童智力发育,还能引发黑脚病、糖尿病、肾病、脑血管等方面的疾病。人体内积蓄过多的铜元素,会引起铜中毒,造成机体代谢紊乱,严重会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在土壤重金属污染、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三者中,土壤重金属污染很难得到有效治理。土壤中汇聚的多种重金属会对土壤环境、动物、植物、微生物都产生严重伤害。   3、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措施   3.1、制定管理和监督的法律法规   面对日益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应当建立和完善保障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工作顺利进行的政策和法律法规。2016年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2项法规都是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严格防治工矿企业、农业生产生活等方面的重金属污染,进行土壤污染法规标准的制定与问责。土壤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严控新增污染,分阶段分类别管理,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保护土壤质量,防治土壤污染是每一个公民和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   3.2、紧抓源头,防控土壤重金属污染源   严控土壤重金属污染源必须从源头抓起,针对污染源头分类分级管理严控污染源。必须遵循预防为主,防与治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对工农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的污染排放进行严格控制。采取有效措施,以削减、控制和消除污染源。大力推广清洁无毒工艺,减少或消除工矿企业重金属污染物的随意排放,对工业“废水、废液、废渣”必须进行回收和处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与浓度,避免重金属对土壤环境的二次污染。在农业生产化肥、农药的控制方面,要增强广大农民群体保护耕地质量的意识,加大土壤污染防治的宣传和教育;执法部门和农药监测部门定期对市场上流通的农药产品进行监测,禁止或限制使用剧毒农药,积极推广如除虫菊酯、烟碱等植物体天然成分的毒性小、效果好、残留低的农药;推广开展天敌防治法,既要消除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威胁,又要把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4、做好污染土壤的防治修复工作   面对我国日益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要充分认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4大特点———不可逆性、治理难且周期长、累积与地域性、隐蔽性,积极采取各种各样的修复治理措施,缓解土壤污染的程度,营造安全、美丽、幸福的生态环境。针对目前我国各地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采取的措施,一般有工程治理措施、化学治理措施、生物治理措施和农业生态治理措施4种方法。   4.1、工程治理措施   工程治理措施作为一种比较具有权威性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重金属的污染问题,但是实施起来工程量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员和资金,而且会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同时也需要处理置换出来的污染土壤。工程治理一般是通过客土、换土和深耕翻土等措施来治理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污染比较严重、面积较小的农业大棚的土壤污染适用客土法,把由别处移来的未被污染的洁净土壤加入到受污染的土壤里面,大多会选用质地好的人工土或沙壤土,降低土壤耕作层的重金属浓度,减少重金属对植物根系的毒害,加快土壤生态修复的速度。换土法是把受污染的土壤转移出来,更换没有被污染的洁净土壤。这种方法可以很快修复受损土壤,效果明显,但是换土法费时费力,成本较高。对于具有放射性污染物或含有难分解易扩散污染物的污染严重的景区花园和科研场所等面积较小的土壤可以采用换土法。污染较轻、耕作层较厚的土壤污染可采用深耕翻土法,翻土法是通过深耕技术,拌匀、翻动、混合耕作层土壤来降低土壤耕作层重金属污染物的含量。   4.2、化学治理措施   化学治理就是向污染土壤投入抑制剂、改良剂,以降低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度。化学方法治理效果明显,周期短、投资适中,但是不能确保治理效果的长期稳定性。   4.3、生物治理措施   生物技术治理污染土壤是一种正在被广泛推广的新型治理措施。是通过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某些特有习性抑制、削减和改良吸收、降解土壤中污染物,降低重金属毒性。植物修复技术是利用超富集植物吸收土壤中的过量重金属,投资小和维护成本低,具有较高美化环境的价值、二次污染小的特点,是一种新兴的、很有潜力的绿色安全修复技术,受到许多国家的青睐。微生物修复是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充分利用大自然中天然存在的或人工培养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群的微生物代谢功能,达到将其降解成无毒物质或降低有毒污染物活性的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实际就是生物降解,是利用微生物群具有繁殖快、个体小、易变异、适应性强的特点来达到对环境污染的分解作用,还可以降解和转化那些“陌生”的化合物。   4.4、农业生态治理措施   农业生态治理方法是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采用一些因地制宜的土壤耕作管理制度,种植合适的植物品种,改善土壤的生态环境,减轻或阻断重金属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合理规划农业种植区域,把高富集重金属的经济作物或树、花、草种植在重金属污染严重区域,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净化土壤;将低富集重金属作物品种植在基本适宜区,这样能够减少重金属在作物中的累积,提高土壤的质量。农业生态治理方法循环周期长、效果不明显。   5、结束语   土壤中过高重金属含量严重危害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对整个自然界地理环境都造成负面影响。采用单一的修复技术无法完全修复土壤,必须要以植物修复为主,优化特定微生物的筛选,建立相关基因库,培养超强工程菌,多种治理措施相辅相成,从而彻底清除土壤中的重金属。做好土壤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引导和宣传,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土壤生态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婧,杜阿朋.桉树在土壤重金属污染区土壤生物修复应用前景[J].桉树科技,2010(02):43-47.   [2]何容,杜佳佳,许波峰,等.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概况[J].山东林业科技,2008(01):85-87.   [3]王雪.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治理对策[J].速度(上旬),2015(09):290.   [4]何明清.土壤与固化废物监测技术问答[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5]唐会娟.浅析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技术[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06):128.   [6]王海慧,郇恒福,罗瑛,等.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植物修复技术[J].中国农学通报,2009(11):210-214.   [7]杨苏才,南忠仁,曾静静.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治理途径探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03):549-552.   [8]何凤鹏,谷雨,冯光辉,吴海勇,刘琼峰,李明德.不同类型土壤调理剂对土壤-水稻系统重金属含量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16(05):31-34.   [9]郭培俊,杨菁.重金属污染的土壤的修复与防治[J].科技资讯,2019(03):93-94.   [10]廖健.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化学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24):28,30.   [11]黄成敏.环境地学导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12]岳永德.环境保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13]李学林.农田污染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分析[J].南方农业,2018(24):161-162. ;

水体富营养化和土壤重金属哪个问题严重

土壤重金属更严重。1、工业化进程导致了大量的重金属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铅、汞、镉、铬等。这些重金属常被用于燃煤、矿山开采、化工生产等过程中,从而通过大气和水体污染物传播到土壤中。2、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化肥等化学品含有重金属成分,长期使用会导致重金属在土壤中积累。此外,畜禽养殖中使用的饲料和粪便中也会含有重金属成分,进而排入土壤。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原理?

土壤修复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目前,我国土壤环境问题形势严峻。矿区开采、企业三废排放、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过量施用、畜禽粪便和垃圾处理不当,以及土壤酸化等造成土壤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如何高效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已成为修复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那么,什么是重金属污染?怎么对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修复?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一什么是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heavy metal pollution of the soil),是指因人类活动使得土壤中的微量金属元素含量超过背景值,因过量沉积而引起的含量过高,统称为土壤重金属污染。这些“重金属”包括汞、镉、铅、铬等毒性金属元素和类金属(如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元素,以及有一定毒性的锌、铜、镍等元素。土壤重金属污染少量是因自然原因产生,其主要来源还是因人为活动,如工矿企业生产的废水、污泥等含重金属废物;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杀虫剂;冶炼企业和汽车排放废气的重金属沉降等。土壤重金属污染对农业生产、人类食物、自然生态、水土环境、人居环境都会产生影响。近年来,随着“毒地”、“镉大米”等事件出现,我国对于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关注力度也在逐渐加大。重金属污染土壤元素难以被自然降解,只会发生形态的变化和迁移。因此,各种修复技术都是围绕“去除”这一核心来进行的。目前,重金属污染的修复主要有两种途径:1、改变重金属的存在状态,降低其活性,使其钝化,脱离食物链,减小其毒性;2、利用特殊植物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然后将该植物除去或用工程技术将重金属变为可溶态、游离态,再经过淋洗,然后收集淋洗液中的重金属,从而达到回收重金属和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双重目的。一般来说,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大致可以分为: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以及联合修复等。二土壤物理修复技术重金属污染土壤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工程措施、玻璃化技术、淋洗法、冰冻土壤修复技术、电动力学法和蒸气浸提修复。物理工程措施主要有排土、换土、去表土、客土和深耕翻土等措施。排土、换土、去表土和客土的修复施工工程量较大,且存在污土的处理问题。深耕翻土是采用深耕,上下翻动土壤层,降低表层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物理工程措施中较常见的是客土和污土相结合,将一定量的干净客土和污土成比例混合,从而使得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降低。深耕翻土在污染较轻的土壤修复过程较常见,客土和换土多用于重污染土壤修复工程。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在土壤污染较重的地区试行土壤重金属固化技术和挖土深埋包装技术。玻璃化技术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形成玻璃态结构,使得土壤中的重金属被固定稳定化。玻璃化技术能够从根本上去除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去除速度快,但技术工程量大,且费用较高,比较多的是用于对重金属污染很重的区域进行抢救性修复。土壤淋洗是通过注入和抽吸淋洗液,淋洗液和污染的土壤充分混合,土壤中的重金属通过溶解、乳化和化学作用渗入到淋洗液中,随淋洗液的吸出而去除的修复技术。该技术是将淋洗液注入污染的土壤,再用泵将吸附过污染物的淋洗液抽吸处理,一般需要用清洁的淋洗液反复多次淋洗,然后对污染的淋洗液进行收集处理与回用。冰冻土壤修复是围绕已知的污染源在地下以等距离的形式垂直安放合适的管道,再在管道内输送入无害的冰冻剂,冻结土壤中的水分,形成地下冻土屏障,防止土壤中的重金属迁移扩散。电动修复技术是通过电流的作用,在电场的作用下,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如Pb、Cd、Cr、Zn等)以电透渗和电迁移的方式向电极运输,然后集中收集处理。电动修复方法特别适合于低渗透的粘土和淤泥土,可以控制污染物的流动方向。有研究发现,土壤pH、缓冲性能、土壤组分及污染金属种类会影响修复的效果。有研究者模拟Cd污染土壤,在电场强度为1V.cm-1的条件下研究修复效果,且较低的pH值和较高的氧化还原电位都有利于Cd的解吸并加速修复过程。物理修复法是最通用的土壤修复法,广泛应用于各种污染土壤情况。根据不同土壤质地、通透性和污染物类型,以及具体的修复后土壤可再利用价值,就可以选择不同的土壤修复方法,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达到良好的土壤修复效果。三土壤化学修复技术相对于物理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技术发展较早,主要有以下几种:1. 土壤淋洗技术,可分为原位淋洗技术和异位淋洗技术两种。原位淋洗技术:在田间直接将淋洗剂加入污染土壤,经过必要的混合,使土壤污染物溶解进入淋洗溶液,而后使淋洗溶液往下渗透或水平排出,最后将含有污染物的淋洗溶液收集、再处理的技术。原位淋洗技术是为数不多的可从土壤中去除重金属的技术之一。影响技术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是土壤的性质,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壤质地和阳离子交换量。最适于砂粒和砾石占50%以上的、阳离子交换量低于10cmol/kg的土壤。淋洗剂对于促进污染物从土壤的解吸并溶入溶液是不可缺少的。淋洗剂应是高效的、廉价的、二次污染风险小的。常用的淋洗剂有水和化学溶液。溶液通常包括稀的酸、碱、螯合剂、还原剂、络合剂以及表面活性剂溶液等。1987~1988年间,荷兰曾采用该技术(原位土壤淋洗技术)对一个镉污染土壤进行处理。他们用0.001mol˙L-1 HCl对6000㎡的土地上大约30000 m的砂质土壤进行了处理。经过处理,土壤镉浓度从原来的20mg˙kg-1以上降低到1mg˙kg-1以下,处理费用大约50英镑˙m-3。异位淋洗技术:将污染土壤挖掘出来,用水或其他化学溶液进行清洗使污染物从土壤分离开来的一种化学处理技术。质地较轻的土壤适合于本技术,黏重的土壤处理起来比较困难。一般认为,黏粒含量超过30%~50%的土壤不宜采用本技术。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处理起来也很困难,因为很难将污染物分离出来。土壤清洗技术适用于各种污染物,如重金属、放射性核素、有机污染物等。美国的新泽西州,曾对19000t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和污泥进行了异位清洗处理。处理前铜、铬、镍的含量均超过10000 mg˙kg-1,处理后土壤中镍的平均浓度是25 mg˙kg-1,铜的平均浓度是110 mg˙kg-1,铬是73 mg˙kg-1。2. 原位化学氧化技术:主要通过混入土壤的氧化剂与污染物发生氧化反应,使污染物降解成为低含量、低移动性产物的技术。在污染区的不同深度钻井,利用泵将氧化剂注入土壤,从另一个井可将氧化剂抽提出来。含有氧化剂的废液可以重复使用。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适用于被油类、有机溶剂、多环芳烃、农药以及非水溶性氯化物所污染物的土壤。常用的氧化剂有K2MnO4、H2O2和O3,溶解氧有时也可以作为氧化剂。1997年,在美国的阿拉巴马州,曾采用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对一个受到高密度非液相液体污染的黏质土壤进行处理。3. 溶剂提取技术,这是一种异位修复技术。在该过程中,污染物转移进入有机溶剂或超临界液体,而后溶剂被分离进一步处理或弃置。溶剂提取技术使用的是非水溶剂,因此不同于一般的化学提取和土壤淋洗。处理之前首先准备土壤,包括挖掘和过筛。过筛的土壤可能要在提取之前与溶剂混合,制成浆状。被溶剂提取出的有机物连同溶剂一起从提取器中被分离出来,进入分离器进行进一步分离。在分离器中由于温度或压力的改变,有机污染物从溶剂中分离出来。溶剂进入提取器中循环使用,浓缩的污染物被收集起来进一步处理,或被弃置。干净的土壤经过滤和干化,可以进一步使用或弃置。干燥阶段产生的蒸气应该收集、冷凝,进一步处理。这种土壤修复技术在实施过程中,不带入新的污染物,不产生二次污染,不会对土壤环境、农作物和周边环境以及人群健康产生不利影响,风险可接受。四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土壤生物修复技术(Soil Bioremediation,也称生物恢复、生物整治等),其利用生物技术和方法来消除土壤污染并使土壤功能恢复。广义的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包括动物修复、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动物修复中,最常使用的动物是蚯蚓。蚯蚓作为大型土壤动物,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型,其生物量占据土壤动物总量的将近三分之二。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能够促进枝叶的降解、有机物质的分解和无机化,并为土壤增添部分速效成分,微生物活动对促进硝化细菌活动、改善土壤理化结构有积极作用。蚯蚓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作用,体现在蚯蚓对重金属的耐性、富集吸收以及活化作用。专家研究表明,蚯蚓对重金属有耐受性,并能够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并对重金属有富集作用,可以利用蚯蚓处理土壤和污泥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植物修复指利用由植物本身及其根际圈微生物组成的体系清洁污染土壤,一般认为植物修复是利用重金属超积累植物提取土壤中的重金属,并从土壤中去除 。超积累植物(Hyperaccumulator)这一概念最先由Brooks提出,用于命名茎中金属镍的干重含量大于1000mg/kg的植物。目前对超积累植物的认定已经不局限于对金属镍的积累,凡是能超量积累一种或者同时超量积累几种重金属元素的植物,都被认定为超积累植物。世界上已被认定为超积累植物超过400种,三分之二以上对Ni超量积累。根据修复植物在某一方面的修复功能,可将植物修复分为以下五种基本类型:植物降解修复(Phytodegradation)、根际圈生物降解修复(Rhizosphere biodegradation)、植物提取修复(Phytoextraction)、植物挥发修复(Phytovolatilization)和植物稳定修复(Phytostabilization)。植物修复对成本、技术要求较低,操作也简便,如小花南芥对铅锌复合污染的治理、蜈蚣草对砷污染的治理等。但同时对植株的生物量和耐受性也提出更高要求,且受土质和气候的影响较大,总体来看,还是处于发展中的一项技术。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不可或缺的生命体,微生物的丰度和密度可以指示污染土壤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具备修复土壤的潜能。微生物修复是指,利用天然存在的或者培养的功能微生物群,在适宜环境条件下(一般指适于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促进或者强化微生物代谢功能,从而将污染物的毒性降低或者无害化的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工作主要有筛选和驯化生物菌株,提高功能微生物活性和安全性,延长微生物寿命等。通过添加菌剂和优化作用条件发展起来的场地污染土壤原位、异位微生物修复技术有:生物堆沤技术、生物预制床技术、生物通风技术和生物耕作技术等。运用连续式或非连续式生物反应器、添加生物表面活性剂和优化环境条件可提高微生物修复过程的可控性和高效性。生物修复土壤技术研究已有一定的进展,但仍有许多技术和管理上的难题需要攻克。五联合修复技术重金属污染土壤中,复合污染普遍,污染组合类型复杂,污染程度与厚度差异大,而且修复后土壤再利用方式的空间规划要求也多不相同。这样,单项修复技术往往很难达到修复目标,而协同两种以上的土壤联合修复技术就成为土壤污染修复的研究方向。联合修复技术包括微生物-动物-植物联合修复、化学-生物联合修复、物理-化学联合修复、微波热解-活性炭吸附联合修复和溶剂萃取-光降解联合修复等。利用氮掺杂二氧化钛光催化技术修复农药污染土壤,也是土壤联合修复的一项新技术。联合修复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污染土壤的修复速率与效率,而且可以克服单项修复技术的局限性,实现对多种污染物复合、混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污染土壤的治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作为污染土壤的施害者,我们同时也成为了受害者。治理污染土壤关乎民生,随着“土十条”和“十三五生态环保规划”的发布实施,土壤污染在“十三五”期间也成为生态环保经济发展中的一场重要战役。——END ——墨泉生态建设让世界因我们更美丽!生态修复 | 农旅开发 | 小镇规划设计

土壤污染有何特点?常见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方法有哪些?

一、土壤重金属污染特点1、重金属不能被微生物降解,是环境长期、潜在的污染物;2、因土壤胶体和颗粒物的吸附作用,长期存在于土壤中,浓度多成垂直递减分布;3、与土壤中的配位体(氯离子、硫酸离子、氢氧离子、腐蚀质等)作用,生成络合物或螯合物,导致重金属在土壤中有更大的溶解度和迁移活性;4、土壤重金属可以通过食物链被生物富集,产生生物放大作用;5、重金属的形态不同,其活性与毒性不同,土壤pH、Eh、颗粒物以及有机质含量等条件深刻影响它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二、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1、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的检测分析;2、土壤重金属的治理方法。治理方法农业生态修复1、主要换土、客土和深耕翻土等2、植物修复技术a、植物提取和富集b、植物挥发c、植物稳定中国科学家发现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新途径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全球主要环境危害之一,并可能通过农作物进入人类食物链。合肥工业大学曹树青教授课题组通过一种新型基因工程技术,首次发现使植物能将有毒物质镉吸收后“转存隔离”的新机制,从而降低并解决土壤中的镉污染问题。中国首次土壤普查显示,中国有近20%的耕地存在镉、砷、汞、铅、镍、铜等重金属超标,这些重金属可通过农作物吸收进入食物链,严重影响食品安全并危及人类健康。据了解,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原因复杂,包括工业排放、化肥农药使用及地矿开采等,通过物理和化学手段治理非常困难,也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合肥工业大学生物某某工程学院曹树青教授课题组,采用新型植物修复基因工程技术,在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方面取得进展。他们首次发现了植物响应重金属镉胁迫信号转导的分子调控机制,使植物在受到重金属镉污染的土壤中仍可以茂盛生长,并将镉吸收后储存至液泡中。他们再对镉的植物进行处理,即可有效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 物理化学修复a、电动修复b、电热修复c、土壤淋溶化学修复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世界重视对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研究,并开展广泛的研究工作。根据处理方式,处理后土壤位置是否改变,污染土壤治理技术可分为:原位(Insitu)治理和异位(Exsitu)治理。异位治理环境风险较低,见效快且系统处理预测性较高,但成本高、对环境扰动大。相对来说,原位治理则更为经济实用,操作简单。根据治理工艺及原理的不同,污染土壤治理技术可分为:工程治理措施和物理化学修复两大类。工程治理措施主要包括:客土、换土、去表土和深耕翻土等措施;物理化学修复主要包括:固化/稳定化、电动修复、络合淋洗、蒸汽浸提、氧化还原、农业修复、生物修复等。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技术主要有:植物修复,原位化学淋洗,异位化学淋洗,土壤性能改良,固化修复技术,物理分离修复技术,玻璃化修复,热力学修复,热解析修复,电动力学修复,换土修复等。

我国土壤污染主要是什么

我国土壤污染主要原因是农药和重金属(尤其是镉)。土壤污染物是指使土壤遭受污染的物质。其来源极其广泛,主要包括来自工业和城市的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农药和化肥、牲畜排泄物、生物残体以及大气沉降物等,另外在自然界某些矿床或元素和化合物的高集中心周围。由于矿物的自然分解与风化,往往形成自然扩散带,使附近土壤中某元素的含量超出一般土壤含量。可以分为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其中以化学污染最为普遍,分为无机污染物,包括对动植物有危害作用的元素和化合物。主要有Hg、Cd、Cu、Zn、Cr、Pb、As、Ni、Co、Se等重金属,Sr、Cs、U等放射性元素,N、P、S等营养物质及其他无机物质如酸、碱、盐、氟等;有机污染物主要是有机农药,包括有机氮类、有机磷类、氨基甲酸脂类等。此外,石油、多环芳烃、多氯联苯、洗涤剂等也是土壤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采矿业是农业污染的一个重要渠道,有专家在湖南一个矿区进行了长期的健康调查研究,他们发现农民的血液中有一些重金属存在,不仅如此,由于采矿释放出的有害物质会深入空气和水流。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第一、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土壤污染,保障公众健康,推动土壤资源永续利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第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土壤污染防治及相关活动,适用本法。本法所称土壤污染,是指因人为因素导致某种物质进入陆地表层土壤,引起土壤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特性的改变,影响土壤功能和有效利用,危害公众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第三、土壤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风险管控、污染担责、公众参与的原则。土地使用权人从事土地开发利用活动,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减少土壤污染,对所造成的土壤污染依法承担责任。

土壤中有一点重金属超标,治理范围怎么计算

(一)常见治理方法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状态,使其由活化态转为稳定态;二是从土壤中除去重金属。 常采用的物理及物理化学的方法时热解吸法、电化学法和提取法。对于挥发性重金属可用加热方法从土壤中解吸出来。若重金属渗透性不高且传导性差则用电化学法除去。提取法可利用试剂和土壤中的重金属作用,形成溶解性的重金属离子或金属试剂络合物,回收再利用。 (二)工程物理化学法 工程物理化学法是利用物理、化学等方法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法。在重金属污染的初期,由于污染较集中,这种方法较为普遍采用,主要方法有:客土法、冲洗络合法、电动化学法、热处理法、物理固化法等。对于污染重、面积小的土壤运用物理化学法具有治理效果明显、迅速的优点,但对于污染面积较大的土壤则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与财力,而且容易导致土壤结构的破坏和土壤肥力的下降,因此对于大面积重金属污染地不宜采用这种方法。 热处理法是将污染土壤加热,使土壤中的挥发性污染物挥发并收集起来进行回收或处理;电解法是使土壤中重金属在电解、电迁移、电渗和电泳等的作用下在阳极或阴极被移走。 (三)生物修复法 生物修复是指利用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浓度或使其形态发生改变,从而使污染的土壤环境能够部分或完全恢复到原始状态的过程。修复措施主要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动物修复等。因其具有效果好、投资省、费用低、易于管理与操作、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污染土壤修复研究及工程运用的热点。 1、植物修复措施 植物修复措施是以植物忍耐和超量积累某种或某些化学元素理论为基础,一些重金属污染区存在着对重金属具耐性的植物,这些植物通过排斥或在局部使重金属富集,使重金属在植株根部细胞壁沉淀而“束缚”其跨膜吸收,或与某些蛋白质、有机酸结合生成不具生物活性的解毒形式,从而提高了对重金属伤害的忍耐度。利用植物及其共存微生物体系清除环境中的污染物是一门新兴起的环境应用技术。植物治理措施的关键是寻找合适的超积累或耐重金属植物,超积累植物可吸收积累大量的重金属,但植物修复措施也有局限性,如超积累植物通常生物量低,生长缓慢,效果不显著。 2、微生物修复措施 微生物治理是利用土壤中的某些微生物对重金属具有吸收、沉淀、氧化和还原等作用,从而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毒性。原核生物(细菌、放线菌)比真核生物(真菌)对重金属更敏感,利用此原理在土壤中培养富汞细菌,将这些细菌收集后,经蒸发、活性碳吸附等方法治理受汞污染的土壤。当前运用遗传、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培育对重金属具有降毒能力的微生物,并运用于污染治理,是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中较活跃的领域之一。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修复主要包括2方面:即生物吸附和生物氧化-还原。生物吸附是重金属被生物体吸附,如蓝细菌、硫酸还原菌以及某些藻类能够产生具有大量阳离子基团的胞外聚合物如多糖、糖蛋白等,并与重金属形成络合物;而生物氧化是微生物对重金属离子进行氧化、还原、甲基化和脱甲基化作用,降低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含量。 3、低等动物修复措施 土壤中的某些低等动物(如蚯蚓类)能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因而能一定程度地降低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韩国有科学家运用蚯蚓毒理学试验对3个废弃的砷矿及重金属矿区尾矿进行修复实验,研究表明蚯蚓对锌和镉有良好的富集作用。由此可见,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放养蚯蚓,待其富集重金属后,采用电激、清水等方法驱出蚯蚓集中处理,对重金属污染土壤有一定的治理效果。 (四)农业治理方法 农业治理是因地制宜的改变一些耕作管理制度来减轻重金属的危害,在污染土壤上种植不进入食物链的植物。主要有:控制土壤水分是指通过控制土壤水分来调节其氧化还原电位,达到降低重金属污染的目的;选择化肥是指在不影响土壤供肥的情况下,选择最能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化肥;增施有机肥是指有机肥能够固定土壤中多种重金属以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措施;选择农作物品种是指选择抗污染的植物和不要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上种植进入食物链的植物。 农业治理措施的优点是易操作、费用较低,缺点是周期长、效果不显著。 目前,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主要措施就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对于没有被污染的土壤以预防为主,切断污染源,提高土壤环境容量;对于已被污染的土壤主要是进行改造、治理,以消除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转化非常复杂,治理极其艰难,必须引起人类的高度注重,杜绝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城市绿化带的土壤重金属标准符合蔬菜种植的土壤重金属标准吗?

在正常情况下,由于汽车尾气排放对道路的影响,城市绿化带土壤表层重金属含量相对较高。如果种植蔬菜,它们通过根部吸收而富含植物,超过了安全标准。即使土壤中的重金属超标,种植的蔬菜也不一定超标。我们做了许多相关的实验。土壤有土壤安全标准,蔬菜有蔬菜安全标准,两者中重金属含量不一定呈正相关。土壤是由不同厚度的矿物成分层组成的自然体。它由各种颗粒状矿物、有机物、水、空气、微生物等组成。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土壤测试可以提供土壤的各种理化指标值,是确定土壤肥力的重要依据之一。土壤测试在农业、林业、畜牧业和其他行业得到普遍认可和重视。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铅、铬、镉、汞、砷、锌、铜、镍、氟等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其中大部分来自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排放,化肥和农药的施用以及其他农业生产活动。进入水和土壤后,这些无机元素被植物吸收并积累在植物的根、茎、叶和果实等可食部分,或通过叶子直接进入植物,从而对植物和动物造成毒性作用。因此,测定土壤、植物和农产品中无机污染物的含量越来越重要。[测试项目] 1。常规指标:酸碱度、总含盐量、氯离子、硫酸根、硝态氮、铵态氮、亚硝态氮等。2.重金属污染:铅、砷、镉、铬、汞、镍、铜、锌等。3.微量元素: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有效硅、有效硫、可交换钙、可交换镁、可交换钾、可交换钠等。4.肥力指数:有机质、有机碳、总氮、总磷、总钾、可水解氮、有效磷、有效钾等。5.有机污染物:矿物油、挥发酚、苯并(a)芘、总石油烃、适用于农田、菜地、茶园、果园、牧场、林地、自然保护区等地的土壤分析:养分分析和土壤污染分析。

土壤铅污染 能不能种农作物

要是拿来吃的,当然不能种了啊……如果你种植面积大的话,还是取样去附近的大学等研究机构测一下……但国内好像都是在农科院农科所一类的地方有这种服务。要是种植面积小,在没有确切数据的情况下,放弃这块地貌似对普通的种植者的损失太大。如果你对消费者的安全具有很强的责任感,在你没有测土的情况下换一块地种吧……要是实在不能放弃这块地,就弄点其他野草啊,杂草什么的在这块地上种上三五年,让重金属向土表富集,最后可能降低铅浓度最后一种高成本的但能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客土法。

影响土壤重金属化的原因来自哪些方面?

如果是说污染方面的话~主要是人为因素~人类的工业制造加工工厂~许多工业废料就地掩埋、弃置或排入河流,废水也引入河流,都会使周围区域土壤重金属化~当然现在发达国家将这些工厂都设在发展中国家了,而且它们在污染处理上也比过去更加严格了~另外的情况,很多地区有重金属矿是由于地壳运动的结果~主要就是这两方面了~

土壤有机质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是什么?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最活跃的部分,是土壤肥力的基础,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植物营养的重要来源,也是微生物生活和活动的能源。土壤有机质泛指土壤中以各种形式存在的含碳有机化合物,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是土壤中除土壤矿物质以外的物质,它是土壤中最活跃的部分,是土壤肥力的基础,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说没有土壤有机质就没有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七大作用。  1、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有机质中含有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可以直接或简接地为作物生长提供氮、磷、钾、钙、镁、硫和各种微量元素。特别是土壤中的氮,有95%以上氮素是以有机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因为土壤矿物质一般不含氮素,除施入的氮肥外,土壤氮素的主要来源就是有机质分解后提供的。土壤有机质分解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供给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需要。此外,有机质也是土壤中磷、硫、钙、镁以及微量元素的重要来源。  2、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有机质中的胡敏酸,可以增强植物呼吸,提高细胞膜的渗透性,增强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同时有机质中的维生素和一些激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3、促进土壤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改良土壤结构。有机质中的腐殖质是土壤团聚体的主要胶结剂,土壤有机胶体是形成水稳性团粒结构不可缺少的胶结物质,所以有助于黏性土形成良好的结构,从而改变了土壤孔隙状况和水、气比例,创造适宜的土壤松紧度。土壤有机质的黏性远远小于黏粒的黏性,只是黏粒的几分之一。一方面,它能降低黏性土壤的黏性,减少耕作阻力,提高耕作质量;另一方面它可以提高砂土的团聚性,改善其过分松散的状态  4、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土壤有机质中的有机胶体,带有大量负电荷,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能吸附大量的阳离子和水分,其阳离子交换量和吸水率比黏粒要大几倍、甚至几十倍,所以它能提高土壤保肥蓄水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土壤对酸碱的缓冲性。  5、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有机质供应土壤微生物所需的能量和养分,有利于微生物活动。  6、提高土壤温度。有机质颜色较暗,一般是棕色到黑褐色,吸热能力强,可以提高地温。可改善土壤热状况。  7、提高土壤养分性。有机质中腐殖质具有络合作用,有助于消除土壤的污染。对低产田来说,通过增加有机质含量可以培肥土壤,提高地力水平。对高产田来说,由于有机质不断分解,也需要不断补充有机质。腐殖质能和磷、铁、铝离子形成络合物或螯合物,避免难溶性磷酸盐的沉淀,提高有效养分的数量。  根据土壤有机质的这些重要性质和作用,不难看出,土壤有机质含量多的土壤,其土壤肥力水平较高,不仅能为作物生长提供较丰富的营养,而且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能减少养分的流失,节约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有机质含量较少的土壤,情况则相反。因此,应该千方百计地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才能充分发挥化肥的增产效益。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行为

重金属的来源非常广泛,传统上可以分为工业来源和农业来源。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有别于以往的为城市所特有的污染来源也随之产生。重金属来源如下:工业来源:工业能源大都以煤、石油类为主,它们是环境中汞、铅、镉、铬、砷等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在采矿、选矿、冶炼、锻造、加工、运输等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重金属污染。排放的废水、废渣等直接进入水体及土壤中,废气中的重金属经沉降也进入土壤等环境中,从而使得环境中重金属浓度严重超标。农业来源:在农业生产中,污水灌溉、农药、劣质化肥等的不合理使用是重金属污染的重要途径。以磷肥为例,生产磷肥的磷矿石成分复杂,含有较多的重金属如锌、铬、镍、铜、镉、铅等,因此如不合理的使用,劣质化肥中的重金属杂质会直接导致土壤被污染。城市来源:城市日益变成重金属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污染过程主要包括污水处理中产生污泥的堆放、垃圾渗滤液的泄漏、含铅汽油的使用以及汽车交通等。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如不经处理直接排放或者灌溉,会对土壤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城市垃圾在焚烧过程中产生的飞灰及堆放填埋过程中产生的渗滤液中的重金属通常也会严重超标。含铅汽油的燃烧是城市铅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汽车轮胎添加剂中使用的锌也导致城市土壤的锌污染。环境事故污染:近年来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骤增,其中重金属污染的案例占很大比例。突发性的环境事件会导致重金属在短时间内高浓度地进入环境,从而产生严重的污染。

种植有机茶要求土壤各种重金属含量低于多少

为了保护农村特别是广大茶区的生态环境,减少和防止由于使用农药、化肥等带来的污染,促进农村特别是广大茶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向社会提供高品质、无污染的茶叶及茶制品,推动中国有机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制定要点如下:1、向茶叶行业引入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基本准则,符合国际有机农业发展的方向,对保护和改善我国广大茶区生态环境、促进茶业可持续发展、向国内外消费者提供无污染的茶叶制品将发挥重要的作用。2、规定了有机茶生产的生态环境、品种选择、土壤管理、病虫草害治理以及茶叶加工、包装、贮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技术要求,是指导有机茶生产和加工的技术规范。3、规定了有机茶的产品标准,特别是产品的卫生指标高于国内外现行茶叶标准。4、规定了有机茶的颁证程序。本标准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提出。本标准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卢振辉、肖强、傅尚文、邬志祥 1 范围 Scope标准规定了有机茶生产的生态环境、品种选择、土壤管理、病虫草害治理以及茶叶加工、包装、贮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技术要求,是指导有机茶生产和加工的技术规范。本标准是有机茶的颁证标准,适用于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黄茶和白茶,以及以茶叶为原料或配料的茶制品。中国农业科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以下简称有机茶中心)依据本标准,对经实地生产过程检查和产品检测确认符合标准的生产者、加工者和经营者颁发有机茶证书,并允许其使用有机茶标志。2 引用标准 Cited Standards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的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实施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基本标准欧州经济共同体委员会法规性文件NO.2092/91: 对农产品有机生产以及农产品和食品有机标识的规定 GB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T5009.57-1996 茶叶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5084-1992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5749-1985 生活饮用水标准 GB7718-1994 食品标签通用标准 GB/T8302-1987 茶-取样 GB/T8304-1987 茶-水分测定 GB/T8305-1987 茶-水浸出物测定 GB/T8306-1987 茶-总灰分测定 GB9679-1998 茶叶卫生标准 GB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WMB48-1981 茶叶包装标准3 定义和基本准则 Definitions and Basic Principles3.1 定义 Definitions 3.1.1 常规茶园Conventional tea fields:系指允许使用化肥、 农药等措施来提高产量的茶园,它增加了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易造成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化等。 3.1.2 有机茶园Organic tea fields:系指采用与自然和生态法则相协调种植方式的茶园,强调应用使茶园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生产技术,而不允许使用化肥、农药、基因改良工程等技术。 3.1.3 有机茶Organic tea:采用颁发证的有机茶园生产的鲜叶为原料, 按照有机茶加工要求加工,经有机茶中心认证并颁发有机茶证书的产品。 3.1.3 .1 有机红茶Organic black tea:采用颁证的有机茶园生产的鲜叶为原料,按有机茶加工要求,以红茶加工工艺生产出来的红碎茶、工夫茶等,其基本工艺为: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和包装。 3.1.3 .2 有机绿茶organic green tea:采用颁下的有机茶园生产的鲜叶为原料, 按有机茶加工要求,以绿茶加工工艺生产出来的各种名优绿茶、炒青、烘青、晒青蒸青及精制产品等,其基本工艺为:杀青、揉捻、干燥和包装。 3.1.3 .3 有机乌龙茶Organic oolong tea:采用颁证的有机茶园生产鲜叶为原料,按有机茶加工要求,以乌龙茶(青茶)加工工艺生产出来的各类岩茶、铁观音、水仙、单枞、包种等,其基本工艺为:晒青、晾青、摇青、杀青、揉捻、烘焙和包装。 3.1.3 .4 有机黄茶Organic yellow tea:采用颁证的有机茶园生产的鲜叶为原料,按有机茶加工要求,以黄茶加工工艺生产出来的各类型黄茶,其基本工艺近似绿茶,只是在揉捻前、后或初干后增加了"闷青"过程。 3.1.3 .5 有机黑茶Organic dark black tea:采用颁证的有机茶园生产的鲜叶为原料,按有机茶加工要求,以黑茶加工工艺生产出来的黑毛茶及各类紧压茶等,其基本工艺是:杀青、揉捻、渥堆、做形、干燥、包装。 3.1.3 .6 有机茶白茶Organic white tea: 采用颁证的有机茶园生产的鲜叶为原料,按有机茶加工要求,以白茶加工工艺生产出来的各类白茶,其基本工艺为:晾青、干燥、包装。工要求窨的各种花茶;其基本工艺为:茶坯加工、鲜花窨制、筛分、干燥、包装。 3.1.3 .8 有机茶深加工制品Organic tea extracts:以颁证的有机茶鲜叶或成品为原料,按有机茶加工要求,采用提取、磨碎等技术生产的茶叶制品,如速溶茶、液态茶饮料、茶叶提取物、茶粉等,不添加任何合成的防腐剂。 3.1.4 有机茶标志Organic tea logo:系指标识产品为有机茶的文字和图案。图案由地球和茶树芽叶组成。地球为绿色,意指通过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方式生产,保护地球常绿,不受农污染物侵害;茶树芽叶为白色,意指是未受污染、高品质的茶叶及茶制品。 3.2 基本准则 Basic principles本标准采纳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关于有机种植和加工的基本准则: 3.2.1 生产出足够的优质食品,满足社会的需求。 3.2.2 提高耕作系统中包括微生物、土壤动植物、 植物和动物在内的生物循环和物质循环,保持和提高土壤的长期肥力。 3.2.3 在生产和加工中尽可能利用当地生产系统中的可再生资源, 促进水资源和其他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3.2.4 协调作物生产和畜牧业生产的平衡。 3.2.5 保持生产体系和周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 包括保护植物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3.2.6 使各种形式的污染最小化,生产生物可完全降解的产品。 3.2.7 使从事有机生产和加工的每一个人都获得适当的回报,满足其基本需求, 满意其从事的工作,包括有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并逐步走向享受优质的生活。 3.2.8 努力使整个生产、加工和销售向一个完整的有机生产链发展。4 有机茶园Organic Tea Fields4.1 生态环境 Ecological environment 4.1.1 茶地必须选择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 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地区。 4.1.2 茶地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包括大气质量标准、 灌溉水质标准和土壤质量标准。各项标准的监测及评价因子和浓度限值见表1、表2和表3。 表1 有机茶园大气中各项污染物的浓度限值(mg/g3) 4.6.2 生产者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完善的、可操作的转化方案,该方案包括:茶园及其栽培管理前三年的历史情况:制订保护和改善茶园生态环境的技术措施;制定能持续供应茶园肥料、增加土壤肥力的计划和措施;制定和减少防治茶园病虫害的计划和措施。 4.6.3 转化的时间安排Time plan of conversion 4.6.3 .1 生产者的第一块茶园获得颁证后, 其余的茶园原则上应在三年内全部转化成有机茶园。已转化的茶园不得在有机茶业和常规茶业之间来回反复。 4.6.3 .2 弃荒三年以上重新改造的茶园可视为符合本标准的最低要求而不需要转化期,新开垦地茶园也不需要转化期,在有能力持续供应茶园肥料、增加土力的计划和措施的条件下,可以在申请当年获得认证。 4.6.3 .3 如果有可以信服的证明材料证明在近三年内的生产管理技术符合本标准的最低要求,可以申请认证。 4.6.3 .4 在转化计划执行期间,有机茶中心将对其情况进行检查,若认为该茶园不能达到本标准最低要求,将要求延长转化期

如何通过植物修复技术治理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

利用物理的方法进行污染土壤的修复,主要包括客土法、翻耕混匀法、去表土法、表层洁净土壤覆盖法等。客土法(换土法)指重污染土壤则多采用客土或换土的方式,但换出的土壤应进行妥善处理;稀释法(翻耕混匀)指在污染土壤中加入大量未被污染的土壤来降低重金属含量;去表土法指将受到重金属污染的表层土壤清除,然后进行翻耕;深耕翻土法(旋耕法)指污染程度轻、土层厚、面积小的污染场地可采用深耕翻土的方法。 客土法对重金属污染重、面积小的农田,特别是设施农业局部大棚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非常明显的修复效果,不受外界条件限制,治理效果彻底;翻耕混匀法治理效果不明显;去表土法和表层洁净土壤覆盖法效果较好,但仍然需要注意下层重金属污染。天#猫美国进口普卫欣提示:雾霾天气出行记得做好防护。

哪种农业生产方式对土壤健康和生物多样性影响较小?哪种农业生产方式对土壤健康和生物多样性影响较小?

传统的大规模农业生产方式通常会对土壤健康和生物多样性造成较大的影响,主要原因是使用大量化肥和农药、机械化作业和单一作物种植等。相比之下,有机农业和农业生态系统服务(Agroecosystem Services,AES)等农业生产方式对土壤健康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较小。1. 有机农业: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注重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和转基因技术,而是采用有机肥料、天然杀虫剂和生物防治等方法来保护作物。这种生产方式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同时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2. 农业生态系统服务(AES):AES是一种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方式,旨在提高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和农业生产的生产力。这种生产方式注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采用农业多样性、生态系统管理和农民知识等方法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ES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同时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总之,有机农业和农业生态系统服务是两种对土壤健康和生物多样性影响较小的农业生产方式。这些生产方式注重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采用天然的农业技术和生态系统管理方法,能够减少化学合成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同时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土壤化学与农牧业

土壤不仅是植物生长的载体,也是植物所需营养元素的主要来源。作物生长离不开土壤养分,而土壤中各种养分的供给水平关系到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土壤肥力水平、土壤养分的来源和形态,不仅影响了土壤养分的丰缺状况,同时也是作物产量和品质重要的控制因素。(一)植物营养及植物养分的吸收1.植物营养元素的类型目前,国际公认的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有16种,其中C、H、O、N、P、K为大量营养元素,Ca、Mg和S为中量营养元素,这9种元素在植物中的含量约大于植物干重的0.1%。Cu、Fe、Zn、Mn、B、Mo、Cl为微量营养元素,它们在植物干重中的含量一般小于0.1%。除上述16种元素外,还有一些对某些植物有益的元素,如Si、Na、Co、Ni、V、Se、Al、Ti、稀土元素等。Si和Mg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元素,缺Si或Mg时植物易倒伏。Na是某些盐土植物必需的元素,在非盐土植物中,Na也具有部分取代K的功能。稀土元素具有促进植物种子生根发芽的作用。在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中,C、H、O主要来自大气和水,除某些植物可通过固氮作用直接从大气中获得氮外,其他的营养元素主要从土壤中获取。一般来讲,农耕土壤中N、P、K的有效供应量少,而作物的需求量大,必须通过施肥来满足作物的需求。因此,N、P、K被称为植物营养三要素或肥料三要素。有些植物生长对某些微量元素需求量较大,若土壤中这些元素含量不足,可通过施用含微量元素肥料来满足植物的需求。虽然植物体内营养元素的数量差别较大,但它们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某些元素的特殊生理功能是不能被其他元素所替代的。如氮是蛋白质的主要成分,植物体内细胞的形成和增长都必须有蛋白质。当植物体内氮的含量不足时,蛋白质的合成受到影响导致植物体内叶绿素的含量减少,植株生长缓慢,严重时叶片小且发黄,种子小而少,粒重低,只有通过施用氮肥才能缓解上述症状。2.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植物主要是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后的供应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单向供应,即由根部将养分供应给茎和叶,这是多数植物输送养分的方式。另一种是双向循环,由根部吸取养分后,先输送至茎部和叶部,再将多量养分输回根部,如马铃薯等。(二)土壤养分的来源及养分的有效性1.土壤养分的来源土壤中养分的主要来源有:①土壤中无机矿物通过风化作用释放养分;②土壤中有机质分解提供养分;③土壤中由生物的固氮作用获得养分;④通过施肥补充养分;⑤大气降水或灌溉带入养分;⑥植物根系从深层土壤聚集养分。在耕作过程中,施肥已经成为土壤养分的重要来源和确保作物高产、稳产等的基础。2.养分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土壤中养分的有效性是指土壤中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特定形态的养分。土壤中养分的形态有:水溶态养分、交换态养分、有机态养分、缓效态养分和无效态。其中水溶态养分和交换态养分统称为速效养分。土壤中速效养分的数量是评价土壤养分的供给能力和判断是否需要施肥的重要依据。同时,植物缺乏营养时的一些症状也能反映土壤中养分的丰缺状况,当植物缺乏某些大量必需元素时,其症状先从下部老叶表现出来,而植物缺乏某些微量元素时,其症状先从上部嫩叶上表现出来。只有把植物缺乏营养的症状同土壤和植株中元素的测定结合起来,才能科学合理的指导施肥。我国土壤中N、P、K养分和微量元素养分的分级分别见表5-4和表5-5。表5-4 土壤供氮、磷、钾丰缺指标表5-5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丰缺指标(10-6)影响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因素主要有:土壤pH、Eh、土壤的水分、土壤的通气性、土壤中有机质和粘土矿物的含量等。土壤pH与养分有效性之间的关系见图5-1。在有机土壤中,当pH为5.5左右时,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普遍较高。在矿质土壤中,当pH为6.5左右时,N、P、K、Mg的有效性较高;当pH为5.5~6.0时,Cu、B的有效性较高;当pH为酸性时,Al、Fe、Mn、Zn的有效性较高;当pH为碱性时,Ca、Mo的有效性较高。氧化还原电位(Eh)制约变价元素的有效性。在同一pH条件下,还原态的溶解度要比氧化态的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可与土壤中的元素形成络合物或螯合物,并具有不同的稳定性。如铜、铁等元素与腐殖酸形成的螯合物的稳定顺序为:Cu>Fe>Ca>Zn>Mn>Mg。螯合或络合物越稳定,其养分的有效性越低。图5-1 土壤的pH与养分有效性的关系土壤水分对土壤溶液中的养分有稀释作用。在旱地土壤中,水分过多,养分的有效性降低。各种养分对土壤通气性的敏感度为:K<N<P<Ca<Mg。通气性通过控制Eh来影响养分的有效性。通气性大,养分的有效性好。3.地球化学在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地球化学在农业区划、种植业结构调整、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农产品品质的提高、土壤改良、矿物饲料开发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因地施种,发展名优特农产品农作物之所以能在某一区域或地区成为优势作物,是由于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形成了农作物对特定生态环境的良性依存,此即所谓的农作物的地域选择性。“隔界不长、易地而竭”,指的就是植物与地域依存关系。尽管育种、栽培条件、土壤类型等相似,但只要离开某地区,农作物就会发育不良,甚至品质退化,许多名优特农产品因仅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而成了土特产品。因此,应通过农产品生长的地质地球化学背景研究,查明制约名优特农产品品质的主要因素,创造名优特农产品生长的条件,扩大名优特农产品的种植面积,提高经济效益。据吴功建(2001)报道,我国的优质烟草产于碳酸钙含量低,钾含量较高,有效态B、Mn、Cu、Zn较高的中性土壤中;名茶产在高K,有效态Zn、Cu、B高的酸性土壤中。(2)合理施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在环境因素中,土壤肥力是影响农产品品质的重要因素。提高农产品品质的途径有:改良农产品的品种,培育新的品种,调整种植结构和合理施肥等。合理施肥是使土壤中的养分供应达到最佳水平的主要保证。合理施肥的依据在于对土壤中有效态养分的含量和土壤提供养分的能力进行测定,并结合农作物对某些养分具选择性吸收的特点和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这是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方向。还应指出,无机和有机肥的合理配比是科学施肥的重要保证。过量施用无机肥将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3)地球化学与牧业生产牧草是农牧结合的纽带,是牧业生产的物质基础,目前,世界上60%的畜产品是由牧草转化而来,所以,牧草的质量关系到能否向人类提供量多、质优、价廉、安全的畜产品。在草地生态环境中,食草动物主要是通过土壤-饲料(粗饲料和精饲料)-动物这一途径获取营养的。土壤中某种元素特别是微量元素缺乏或过量会通过食物链对食草动物产生影响,造成畜牧业生产下降和产品质量降低。如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国,已发现土壤和牧草中缺Co会使羊患消瘦病。土壤中过量的Mo可引起牛的腹泻,而且Mo过量还会诱发缺Cu;食草动物摄入Se不足时,会患白肌病,但摄入的Se过量时,食草动物会患急性“碱化病”和“眩晕病”。牛、羊等反刍动物具有独特的消化功能,因而能够利用粗纤维较高的牧草等粗饲料,所以,牛、羊等食草动物的饲养多采用以粗饲料为主,粗饲料中营养不足部分在用精饲料来补充的方法。在我国,由于过度放牧和自然环境的恶化,草场的退化比较严重。在目前放牧和相对集中喂养的生产模式下,对牛、羊的牧草饲料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牧草质量的主要途径有:选用优质牧草品种,提高土壤肥力、加强管理等。地球化学在牧业生产的应用研究中,首先要查明草地生态环境中必需微量元素的供应水平和营养的平衡状况,然后针对元素的丰缺状况提出补救措施,以促使牧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黄土高原是什么土壤?

黄土

咖啡种植需要什么样的气候土壤条件

1、咖啡树的原产地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咖啡树在植物学上,属于茜草科咖啡亚属的常绿树,而一般所俗称的咖啡豆,其实是咖啡树所结果实的种子,只因为形状像豆子,所以称为咖啡豆。 2、气候是咖啡种植的决定性因素,咖啡树只适合生长在热带或亚热带,所以南北纬25度之间的地带,一般称为咖啡带或咖啡区。 3、咖啡树最理想的种植条件为:温度介于15度-25度之间的温度气候,而且整年的降雨量必须达1500毫米-2000毫米,同时其降雨时间,要能配合咖啡树的开花周期。 4、当然,除了季节的雨量的配合外,还要有肥沃的土壤,要排水良好。含火山灰质的肥沃土壤,另外,日光虽然是咖啡成长及结果所不可欠缺的要素,但过于强烈的阳光会抑制咖啡树的成长,故各个产地通常会配合种植一些遮阳树。至于最理想的海拔高度为500米-2000米。

咖啡种植需要什么样的气候土壤条件 咖啡种植的气候土壤条件简单介绍

1、气候是咖啡种植的决定性因素,咖啡树只适合生长在热带或亚热带,所以南北纬25度之间的地带,一般称为咖啡带或咖啡区。咖啡树的原产地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咖啡树在植物学上,属于茜草科咖啡亚属的常绿树,而一般所俗称的咖啡豆,其实是咖啡树所结果实的种子,只因为形状像豆子,所以称为咖啡豆。 2、咖啡树最理想的种植条件为:温度介于15度-25度之间的温度气候,而且整年的降雨量必须达1500毫米-2000毫米,同时其降雨时间,要能配合咖啡树的开花周期。 3、除了季节的雨量的配合外,还要有肥沃的土壤,要排水良好。含火山灰质的肥沃土壤,另外,日光虽然是咖啡成长及结果所不可欠缺的要素,但过于强烈的阳光会抑制咖啡树的成长,故各个产地通常会配合种植一些遮阳树。至于最理想的海拔高度为500米-2000米。

咖啡种植的气候土壤条件简单介绍

1、气候是咖啡种植的决定性因素,咖啡树只适合生长在热带或亚热带,所以南北纬25度之间的地带,一般称为咖啡带或咖啡区。咖啡树的原产地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咖啡树在植物学上,属于茜草科咖啡亚属的常绿树,而一般所俗称的咖啡豆,其实是咖啡树所结果实的种子,只因为形状像豆子,所以称为咖啡豆。2、咖啡树最理想的种植条件为:温度介于15度-25度之间的温度气候,而且整年的降雨量必须达1500毫米-2000毫米,同时其降雨时间,要能配合咖啡树的开花周期。3、除了季节的雨量的配合外,还要有肥沃的土壤,要排水良好。含火山灰质的肥沃土壤,另外,日光虽然是咖啡成长及结果所不可欠缺的要素,但过于强烈的阳光会抑制咖啡树的成长,故各个产地通常会配合种植一些遮阳树。至于最理想的海拔高度为500米-2000米。

咖啡种植需要什么样的气候土壤条件 咖啡种植的气候土壤条件简单介绍

1、气候是咖啡种植的决定性因素,咖啡树只适合生长在热带或亚热带,所以南北纬25度之间的地带,一般称为咖啡带或咖啡区。咖啡树的原产地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咖啡树在植物学上,属于茜草科咖啡亚属的常绿树,而一般所俗称的咖啡豆,其实是咖啡树所结果实的种子,只因为形状像豆子,所以称为咖啡豆。 2、咖啡树最理想的种植条件为:温度介于15度-25度之间的温度气候,而且整年的降雨量必须达1500毫米-2000毫米,同时其降雨时间,要能配合咖啡树的开花周期。 3、除了季节的雨量的配合外,还要有肥沃的土壤,要排水良好。含火山灰质的肥沃土壤,另外,日光虽然是咖啡成长及结果所不可欠缺的要素,但过于强烈的阳光会抑制咖啡树的成长,故各个产地通常会配合种植一些遮阳树。至于最理想的海拔高度为500米-2000米。

柳江盆地土壤状况

柳江盆地是一个包括了红壤、黄壤和山地土壤等不同类型土壤的地区。红壤是较为常见的土壤类型,具有较高的肥力和适合农作物生长的特点。黄壤相对于红壤来说土壤较浅,有时会存在养分贫乏的情况,但也可以经过适当的土壤管理和施肥措施改良。总的来说,柳江盆地的土壤状况较为丰富,可以支持多种农业和林业活动。

我国四大农业土壤是哪些?

北方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有利条件:①夏季气温高,降水多,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较好。东北地区冬季积雪厚,夏季日照长;黄河中下游地区秋季晴天多,华北平原地下水丰富。②平原广阔,土层深厚。东北地区,黑土肥沃,人均耕地多,宜农荒地多,森林资源丰富。③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历史悠久。不利条件:①东北地区生长期短,热量不足,受寒潮影响大;西部风沙威胁大。②黄河中下游地区春旱、夏涝突出;水土流失和土壤盐碱化严重。农业活动特点:重要的农耕区,以旱作为主。长城以北一年一熟长城以南两年三熟。农耕区畜牧业为主。东北林区面积广大。农业在全国的地位:①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农业机械化程度高;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棉麦产区;黄泛区为全国最大水果带。②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黄淮海平原;棉花基地:冀中南、鲁西北、豫北。主要农产品:种植业-小麦(东北春小麦)、玉米、高粱(东北、黄土高原)、谷子(黄土高原)大豆、甜菜、亚麻(东北);棉花、花生、烤烟(华北)林业-用材林:红松、落叶松(东北);经济林:苹果、梨、柿、桃、枣、板栗(黄河中下游)畜牧业-黄牛、马、驴、骡、绵羊、鸡。水产业-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海带、对虾、贝类。南方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有利条件:①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资源丰富、配合好(台湾、海南、滇南西双版纳是全国水热条件最好的地区)。江淮地区梅雨适时适量,有利于水稻生长。②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河汊纵横,既灌溉便利,也利于发展淡水养殖;四川盆地紫色土肥沃;横断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树种多,人类影响小,利于发展林业生产。③长江流域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生产水平高。不利条件:①江淮地区伏旱期,气温高,降水减少,蒸发旺盛,易对水稻生产产生影响、南部沿海地区夏秋季台风影响很大。②长江以南地区为红壤分布区,土壤酸性强,土质粘重,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③云贵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土层薄,地表水缺乏,不利于农业发展。农业活动特点:重要的农耕区之一,以水田为主。长江以北一年两熟,长江以南一年三熟。农耕区畜牧业为主。淡水养殖发展很快。南部(海南、云南西双版纳等)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生产。海洋渔业发达,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沈家门港是我国最大的渔港。农业在全国的地位:①重要的商品粮、桑蚕、糖料作物、油料作物、棉花、黄麻、亚热带热带作物和淡水渔业产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四川盆地素有“天府之国”之美誉。②商品粮基地: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淮地区。棉花基地:江汉平原、长江三角洲。热带经济作物基地:海南岛、西双版纳。糖料作物基地: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四川。出口农产品基地: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淡水渔业基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桑蚕基地: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成都平原。用材林基地:横断山区、东南林区。主要农产品:种植业-水稻(最大产区)、小麦、棉花、油菜籽(长江流域)、甘蔗。林业-用材林:杉、马尾松、竹。经济林:茶叶、油茶、油桐、橡胶、剑麻、柑橘、香蕉、荔枝、桂圆、菠萝、蚕桑。畜牧业-水牛、山羊、猪、鸭、鹅、鸡。水产业-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带鱼、大黄鱼、小黄鱼、墨鱼、贝类。谈水养殖:青、草、鲢、鳙、蟹、虾等。西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有利条件:①夏季气温高,运量少,光照强,昼夜温差大。②牧场广大,宜农荒地多。③新疆、河西走廊有冰川融水灌溉,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有黄河水灌溉。不利条件:①冬长夏短,寒潮影响大,春季沙尘暴频发。②降水少,蒸发强,农业需灌溉,灌溉水源不足。③地表植被差,沙漠化严重,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盐碱化严重。农业活动特点:重要的牧业区。种植业以旱作为主,灌溉农业突出(新疆为绿洲农业)。一年一熟~两年三熟(南疆)。农业在全国的地位:全国最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新疆、内蒙古),最大的长绒棉基地,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新疆、宁夏、河套),重要的温带水果产地(新疆),重要的糖料作物基地(内蒙古、新疆)主要农产品:种植业-小麦、甜菜、瓜果、棉花、胡麻(内蒙古)。畜牧业-三河马、伊犁马、三河牛、骆驼、内蒙古细毛羊、新疆细毛羊、阿尔泰大尾羊、宁夏滩羊。青藏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有利条件:①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河谷地带(黄河、湟水、雅鲁藏布江)积温较高,有水灌溉。②草场广阔,柴达木盆地宜农荒地多。不利条件:海拔高,气温低,无霜期短。农业活动特点:著名的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农业在全国的地位:我国重要的畜牧基地(青海、西藏)。主要农产品:种植业-青稞(春小麦)、小麦、豌豆。 畜牧业-牦牛、藏山羊、藏绵羊

土壤培肥治理水土流失原理

土壤培肥,是指通过人的生产活动,构建良好的土体,培育肥沃耕作层,提高土壤肥力和生产力的过程。用地与养地相结合、

土壤学与水土保持学的区别?

不太了解水土保持学,单单说下土壤学吧。土壤学分为土壤物理(土壤温度、土壤水、土壤呼吸等)、土壤化学和土壤微生物学。

土壤的渗透性_圆盘入渗仪法测定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渗透性试验研究_许明祥

54 第18卷第4期 2002年7月农业工程学报 T ransac tio ns of th e CSA E V ol. 18 N o. 4J uly  2002 圆盘入渗仪法测定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渗透性试验研究 许明祥, 刘国彬, 卜崇峰, 贾海燕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摘 要:介绍了一种田间定量测定土壤渗透性的新方法——圆盘入渗仪法。应用该法和双环法对黄土丘陵区土壤不同利用方式(果园、农地、灌木、草地、林地) 下的土壤渗透性进行了对比研究, 并对比分析了该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在该试验条件下, 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的孔性及渗透性有明显差别。土壤有效孔径以灌木地最大, 为农地的5. 7倍, 果园的3. 5倍; 其次为林地和草地, 为农地的4倍多, 果园的2. 5倍多。果园的最初入渗率最大, 是林地的3倍, 草地的5倍。稳定入渗率大小顺序为:果园>农地>灌木>草地>林地。灌木地的导水率是农地的1. 5倍, 是林地的3倍多; 草地和果园的土壤导水率是农地的1. 2倍, 是林地的2. 8倍。两种方法测定的入渗率结果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说明圆盘入渗仪法适合于黄土丘陵区各种利用类型土壤的入渗测定。关键词:土壤渗透性; 圆盘入渗仪; 土壤利用方式 + 中图分类号:S 152. 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819(2002) 04-0054-05   土壤入渗是指水分进入土壤形成土壤水的过程, 它是降水、地面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土壤渗透性是描述土壤入渗快慢的极为重要的土壤物理特征参数之一。土壤渗透性越好, 地表径流就会越少, 土壤流失量就相应减少。目前, 土壤渗透性的测定方法较多, 如双环法、环刀法、定水头渗透仪法、变水头渗透仪法、模拟降雨法、土柱法、钻孔法、稳定通量法及渗透桶法, 但田间测定土壤渗透性一直是土壤水动力学研究中的一大难题, 虽然双环法比较通用, 但耗水耗时而且费力, 野外测定十分不便[1~3]。 本文介绍一种田间定量测定土壤渗透性能的新方法——圆盘入渗仪法(Disc permea meter ) [4], 并应用该法和双环法对黄土丘陵区土壤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渗透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 管特性、重力、积水面大小及水压大小所控制。 圆盘入渗仪法利用初始入渗速率和稳定入渗速率来区分受毛管力及重力所控制的土壤入渗流。此外, 通过选择水压大小, 可以计算出与入渗过程有关的土壤孔隙的大小。 对于均质土壤, 表面有一半径为r 0(mm ) 的圆形积水, 水势为j 0时, 稳定入渗速率q 为   q =πr 20(k 0-k n ) +4r 0j g (1) 公式右边第一项为重力势项, 第二项为基膜势项(受毛细管控制) 。q ——稳定入渗通量, mm 3 min ; k 0——水势为j 0(m m) 时的土壤导水率, -1 mm min ; k n ——初始土壤水势为j n 时的土壤导水率, 对于相对较干的土壤, k n 远小于k 0, 可忽略; j g ——基质势, 它与导水率的关系为 j g =k 0λc 率有关 [5~7]-1 图1 圆盘入渗仪示意图 Fig. 1 Schematic diag ra m of disc per meameter 1 原理和方法 1. 1 原理 圆盘入渗仪由蓄水管、恒压管和圆盘组成(见图1) 。恒压管是依据马斯瓶原理起恒压作用的。当土壤表面有积水面时, 入渗的初始阶段受土壤毛细管特性控制, 随着时间的延长, 水源大小和几何形状以及重力均影响水流速率。对于均质土壤, 入渗速率最终会达到稳定值。这一稳定流速是由毛细 收稿日期:2001-09-21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2000018606);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KZCX1-06) 作者简介:许明祥(1972-) , 男, 汉族, 助研, 博士生, 主要从事土壤质量及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诊断研究。陕西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712100 (2) 式中 λc ——毛细管长度, 它与土壤吸水率及导水 。 2 c 00-n 0  第4期许明祥等:圆盘入渗仪法测定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渗透性试验研究55 式中 θn ——测定前初始土壤体积含水率(土水势为j n ); θ0——水势为j 0时的土壤体积含水率; s 0——初始土水势为j n , 入渗水势为j 0时的土壤吸水率; b ——无量纲常数, 其值在1/2~π/4之间, 对于大田土壤, b 的平均值取0. 55为佳。 这样, 可得到 q =πr 20k 0+4r 0bs 20/(θ0-θn ) k 0=q /πr 0-4bs 0/πr 0(θ0-θn ) 2 2 查仪器, 查明漏气之处, 确保仪器的气密性; 7) 记录蓄水管中水位高度(H 0) , 并将仪器小心放在测定点上, 使其与沙面紧密接触; 8) 打开阀门, 等湿润峰通过沙层后立即开始计时(开始计时尽早不尽晚) 。入渗初期, 尽可能增加读数次数(如每15s 读数一次); 此后可以减少读数次 (4) (5) 数, 连续纪录直至稳定入渗阶段(相同时间间隔内入渗水量相等) (至少读数10次); 9) 入渗结束时, 移开入渗仪, 尽快铲去部分沙层, 取表层2~3m m 土壤(土样应在水层消失时尽快取, 且不能低于表层5mm ) , 放在密闭容器中, 称质量, 测其含水率(θ0) 。 1. 3 双环法及其与圆盘入渗仪法的差异 双环法即大渗透筒法。内筒直径35. 5cm 、高18. 5cm , 外筒直径50cm 、高18. 5cm 。具体原理及方法见文献[2,3]。 表1对比分析了两种测定方法的优缺点。可以看出, 尽管圆盘入渗仪法测定面积小, 入渗深度浅, 但该法省力、省水、省时、准确, 对于测定表层0~30cm 土壤的入渗特性有很大的优越性。 表1 两种测定方法之比较 Ta ble 1 Co mpa riso n o f tw o measur ement methods 双环法 费力, 费水, 野外操作不便双环入土时, 对土壤结构有破坏, 尤其是破坏表土。试验开始时, 向双环中加水容易破坏表土结构 读数误差较大, 尤其是初始入渗阶段。不便定量研究土壤初始入渗过程 费时, 需2~6h 才能达到稳定入渗 有压入渗, 不符合实际情况入渗深度大(50cm 以下) , 入渗面积大, 代表性强垂直入渗, 外环可防止侧渗 圆盘入渗仪法 轻便, 省力, 省水, 野外操作容易 在圆盘入渗初期, 毛管力控制的入渗与积水面积(圆盘面积) 大小无关, 在较短的入渗期内, 近似为一维入渗, 这样, 累积入渗量与土壤吸力有以下关系[5] 1/2 Q /πr 20=s 0t (6) 式中 Q ——总入渗量; t ——入渗时间; s 0(土壤吸水率) ——累积入渗量对t 1/2 的曲线斜率。 λc (宏观毛管长度, m m) 为平均孔隙长度, 它是一个概化值, 它简化了多维土壤入渗的计算[8,9]。λc 越大, 毛细管对入渗的影响就越大(相对于重力的影响而言) 。Philip(1987) 通过简单毛细管理论将λc 与 m (有效孔径, mm ) 相关联λ [2] λm =e /d g λc (7) 式中 e——土壤水表面张力; d ——水的密度; g ——重力加速度。在20°时, 对纯水, 有 λm =7. 4/λc (8) 在野外, 有2种方法可以计算λc , 方法之一是通过(3) 式来计算, 方法之二是利用提供不同的水压, 测定2次吸力, 可得 λc ≈2b Δj /[(s + /s _) 2-1] (9) 1. 2 操作步骤 1) 选择测定点, 尽量除去地表植被( 2) 将半径为10cm 、高3m m 的钢环放在测定点上并压紧, 环内铺满细沙(3m m 厚) 并用刚尺刮平, 然后将钢环移走; 3) 用带有塑料管的注射器调节恒压管水位, 设置水势(j 0) 。在本试验中, j 0设为-10mm 水柱; 4) 将圆盘入渗仪(圆盘在测定前应在水中浸泡数小时以确保其气密性) 放入水桶中, 用气管子抽气使蓄水管充满水后关闭阀门; 5) 取出入渗仪, 轻轻拍打圆盘以赶走其中气泡; 擦干圆盘上的水; 6) 检验气密性。将入渗仪置于一吸水物上, 看, 不扰动表土 读数准确, 尤其能准确测定初始入渗过程。可以定量研究土壤初始入渗过程 省时, 30min 左右即可达到稳定入渗 入渗水压可调节, 可以以负水压入渗 入渗面积小(直径20cm ), 深度浅(20~30cm ) , 代表性较差稍有侧渗 1. 4 试验设计 试验在黄土丘陵沟壑区中科院安塞水土保持综 合试验站进行, 土壤为黄绵土(堆垫旱耕人为土) 。2000年5月在试验站川地试验场分别选取了农地(黄豆) 、林地(柳树, 无地被物) 、灌木地(沙棘) 、草地(苜蓿) 、果园地(苹果) 各1块, 重复3次, 用圆盘入渗仪法和双环法对不同利用类型土壤的渗透性进行了对比研究。试验时水温为22℃。 2 结果分析 56农业工程学报2002年  2. 1 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的孔性 土壤总孔隙度、孔隙大小分布及弯曲度——即土壤孔隙的几何性状, 对土壤导水率及持水特性有直接的影响。土壤学中所说的孔隙直径, 是指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相当的孔径, 叫做当量孔径或有(实) 效孔径。有效孔径与土壤水吸力呈反比, 孔隙愈小则土壤水吸力愈大。每一当量孔径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相对应。宏观毛管长为平均孔隙长度, 它是一个概化值, 它简化了多维土壤入渗的计算。宏观毛管长越大, 毛细管对入渗的影响就越大(相对于重力的影响而言) 。土壤孔性受其质地、土粒排列松紧及有机质含量影响。 在本试验条件下, 土壤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孔性有明显差别(见表2) 。草地的孔隙度最大, 农地和灌木地次之, 果园较小, 林地最小。有效孔径以灌木地最大, 为农地的5. 7倍, 果园的3. 5倍; 其次为林地和草地, 为农地的4倍多, 果园的2. 5倍多; 果园较小, 农地最小。就宏观毛管长而言, 农地>果园>草地、林地>灌木。以上结果表明, 灌木地和草地的土壤水吸力最小, 而农地和果园的土壤水吸力较大。相对于灌木地和草地, 农地和果园的土壤水入渗受土壤毛管的影响更大。 表2 土壤不同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孔性 The charac teristics o f topsoil po re T able 1 in differ ent la nd use t ypes 利用初始含终止含 方式水率/%水率/%农地草地果园灌木林地 0. 0250. 0810. 0520. 0350. 052 0. 3700. 4910. 4110. 3760. 350 容重孔隙度有效孔宏观毛管 -3/g ·cm %/径/mm 长/mm 0. 8800. 7820. 9230. 8970. 992 0. 4570. 5170. 4300. 4460. 388 0. 1010. 4340. 1680. 5800. 469 75. 317. 147. 412. 816. 6 表3 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的入渗特性(圆盘入渗仪法) Ta ble 3 So il infiltr atio n cha 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measur ed using disc pe rmeamete r) 土地利用方式开始3min 平均入渗率 /mm ·min -1开始15min 平均入渗率/mm·min -1开始30min 平均入渗率/mm·min -1稳定入渗率/mm ·min -土壤吸水率/mm ·min -11/21 农地2. 6651. 6861. 3531. 1295. 2240. 563 草地0. 6051. 0120. 8160. 8602. 9970. 713 果园3. 0321. 6311. 2491. 1354. 6520. 723 灌木1. 8331. 1561. 020. 9992. 6070. 859 林地0. 9990. 5570. 4330. 3251. 7260. 251 导水率/mm ·min -  注:导水率指水势j 0为-10mm 时的土壤导水率。 通常, 在相同的土壤和供水情况下, 最初入渗率主要由土壤湿润程度决定, 如果开始入深时土壤较为湿润, 在湿润前锋的吸力梯度小, 最初入渗速率较低, 随后入渗速率降低也较缓慢。如开始入渗的土壤干燥, 吸力梯度大, 则最初入渗速率较高, 以后随时间延长入渗速率降低也快。从表1可知, 草地的初始含水量较高, 所以其最初入渗速率较低。此外, 由于草地表面有一层较细较干的有机物, 透水性较差, 影响最初入渗, 导致最初入渗速率偏低。 随着入渗的进行, 草地和林地最先接近稳定入渗(见图2) , 至30min 时, 各利用方式土壤基本达到稳定入渗。稳定入渗率大小顺序为:果园>农地>灌木>草地>林地。 从终止含水率和孔隙度测定结果可知, 入渗结束时, 农地和灌木地的充水孔隙占总孔隙的80%以上, 草地、果园和林地的充水孔隙比例在90%以上。说明此时土壤已接近饱和。 2. 2 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的入渗特征 在本试验条件下, 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的入渗特性有较大差异(见表3) 。就入渗率而言, 果园的最初入渗率(开始3min 平均入渗率) 最大, 是林地的3倍, 草地的5倍。尔后, 农、果、灌、林的土壤入渗率迅速下降, 入渗15min 时, 降幅分别为36. 7%、46. 2%、36. 9%和44. 2%。而草地的入渗率则增加了67%。入渗15~30min 期间, 各利用方式土壤入 土壤吸水率是基质势的反映, 基质吸力是由于 水对土壤颗粒表面和毛管孔隙的物理亲和形成的。有效孔径与土壤水吸力呈反比, 孔隙愈小则土壤水吸力愈大。从表2可见, 农地和果园的土壤有效孔径较小, 所以其土壤吸水率较大。这也是农地和果园土壤最初入渗速率较大的原因之一。 对入渗过程的拟合结果表明, 各利用方式下土壤入渗率随时间的变化具有显著的幂函数关系(图2) (y 农地=2. 9186x -0. 326, R 2=0. 916; y 果园= 图2 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入渗率 Fig . 2 Soil infiltr atio n rate in diffe rent la nd use types  第4期许明祥等:圆盘入渗仪法测定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渗透性试验研究 -0. 3129 57 2. 6922x 2 , R =0. 7625; y 灌木=1. 8321x -0. 364 2 -0. 0975 2-0. 2416 ,   从表4可以看出, 用双环法测定的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的入渗率与用入渗仪法测定之结果(表3) 有类似的规律。但从入渗15~30min 期间, 双环法测定的平均入渗率下降幅度与入渗仪法所测结果有所不同, 双环法测定的农地、草地、果园、灌木、林地入渗率分别下降37. 8%、41. 9%、13. 6%、23. 4%、24. 9%。 表4 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的入渗率(双环法) Table 4 Soil infiltra tion ra te in differe nt land use types(measured by double ring s) 土地利用类型开始15min 平均入渗率开始30min 平均入渗率 稳定入渗率 农地8. 195. 091. 24 草地4. 372. 541. 00 果园5. 214. 501. 63 R =0. 8321; y 林地=0. 6937x y 草地=0. 6383x 2 , R =0. 8097; , R =0. 7014) 。 导水率是土壤渗透性研究中重要的物理参数之一。在相同的供水条件下, 导水率的影响因素是土壤 孔隙的几何形状(孔隙度、孔隙大小分布及弯曲度) 。在本试验条件下, 灌木地的土壤导水率最大, 其次是草地和果园, 农地的较小, 林地最小。灌木地的导水率是农地的1. 5倍, 是林地的3倍多; 草地和果园的土壤导水率是农地的1. 2倍, 是林地的2. 8倍。 以上试验结果是就表层0~30cm 土壤而言, 对于深层土壤, 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此外, 在本研究中, 林地的稳定入渗率及导水率均为最低, 这是因为所测的林地在试验站内, 表层土壤几乎无有机质累积, 且土壤紧实(容重最大, 为0. 992g /cm) , 其测定结果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试验中所测定的导水率是水势j 0为-10m m 时上层土壤(传导层) 的导水率。在淹水条件下的均质土壤中, 它接近于饱和导水率。2. 3 不同方法测定结果比较 3 mm ·min -1 灌木3. 542. 771. 41 林地1. 851. 390. 47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两种方法测定的入渗率结果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图3) 。说明圆盘入渗仪法适合于黄土丘陵区各种利用类型土壤的入渗测 定。但由于本试验中双环法所测的样点数较少, 回归分析结果仅作定性分析之参考, 两种方法测定结果之定量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 图3 两种方法测定的入渗率相关性 Fig. 3 Co r rela tio n o f infiltr atio n ra te mea sur ed using two methods 3 结 论 1) 在本试验条件下, 土壤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孔性有明显差别。土壤有效孔径以灌木地最大, 为农 地的5. 7倍, 果园的3. 5倍; 其次为林地和草地, 为农地的4倍多, 果园的2. 5倍多。相对于灌木地和草地, 农地和果园的土壤水入渗受土壤毛管的影响更大。 2) 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的入渗特性有较大差异。果园的最初入渗率最大, 是林地的3倍, 草地的5倍。稳定入渗率大小顺序为:果园>农地>灌木>草地>林地。在本试验条件下, 灌木地的导水率是农地的1. 5倍, 是林地的3倍多; 草地和果园的土壤导水率是农地的1. 2倍, 是林地的2. 8倍。 3) 两种方法测定的入渗率结果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说明圆盘入渗仪法适合于黄土丘陵区各种利用类型土壤的入渗测定。该法省力、省水、省时、准确, 对于测定表层0~30cm 土壤的入渗特性有很大的优越性。 致谢:本文得到蒋定生研究员的指正, 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参 考 文 献] [1] 于东升, 史学正. 用Guelph 法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下富铁土的土壤渗透性[J].水土保持学报, 1998, 4(4): [2] 蒋定生, 黄国俊. 黄土高原土壤入渗速率的研究[J].土 壤学报, 1986(4):299~304. ]王文焰, . 研究[ 58 土保持学报, 1991(4):38~44. 农业工程学报2002年  [7] D 希勒尔著. 土壤物理学概论[M ].尉庆丰等译.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8. [8] Philip J R. Co mments o n “Stea dy infiltr atio n fro m spherical cavities ”[J].Soil Sci Soc Am J, 1985, 49:788~789. [9] Wo oding R A. Steady infiltra tion fr om a shallo w cir-cular po nd [J ].Wa ter Reso urce Resea rch, 1968, 4:1259~1273. [4] CSIRO Disc Pe rmeamete r-Inst ruc tio n M anual [Z ]. Canberr a, 1988. [5] W hite I, Sully M J, Per ro ux K M. The disk per me-a meter [J ].W ater Resour ces Resea rch , 1989. [6] W hite I, Sully M J . Ma cro sco pic and micr oscopic ca p-illar y length and time scales fro m field infiltra tio n [J].:1514~1522. W ate r r eso urce Research , 1987, 23 Experimental Study on Soil Infiltration Characteristics Using Disc Permeameter Xu Mingxiang , Liu Guobin , Bu C hongfeng , Jia H aiyan (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Ministry of W ater Resources , N orthw estern Sci -Tec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 Y angling 712100, China ) Abstract : A new kind o f soil infiltratio n m easurem ent method in field, i. e. , disc perm eam eter, w a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 Soil infiltratio n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la nd use ty pes in the lo ess hilly -g ullied a rea w ere studied using this new m ethod and traditional double ring s m ethod . The adv antag es a nd disadva ntages of these two methods w ere also co mpa red. The result sho w ed tha 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pore and infiltration w ere o bvio usly different with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in the co nditio n of the ex periment . Shrub la nd had the highest soil cha racteristic m ean pore size , w hich w as 5. 7times of that in cropland and 3. 5times of that in o rchard. Co mpa red with shrub land, soil cha racteristic m ean po re size in w oo dland and g rassla nd w as in the nex t place, which w as 4times of cropla nd and more than 2. 5times of o rchard. Orchard has the highest infiltra tio n rate, w hich w as 3times of w oodland a nd 5tim es of g rassland . The sequence of stable infiltratio n rate in different la nd use types w as orcha rd >cropland >shrub la nd>g rassla nd>w oodland. The soil hydraulic conductivity in sh rub land was 1. 5times o f cropla nd and 3tim es of w oodla nd. The soil hydraulic conductiv ity in g rassland and o rchard was 1. 2times of cropland and 2. 8times o f w oodland . The results on soil infiltration ra te measured using these tw o methods had sig nificantly linear co rrela tio n . The ex perimental result show ed that disc permeameter w as suitable fo r soil infiltration measurement in different landuse types in the loess hilly -gullied area. The new m ethod had g rea t advantag e in measuring topsoil infiltratio n o f 0~30cm w ith its merit o f labour saving, w ater saving, time saving and accuracy . Key words :soil infiltra tio n cha racteristics; disc perm eameter; la nduse ty pes

污染土壤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主要步骤有哪些

我国污染土壤人类健康风险评估的主要步骤包括以下步骤:1、危害识别:资料收集和分析;确定用地方式,用该用地方式确定相应的敏感人员;确定关注污染物。2、暴露评估:确定现场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的主要暴露途径和暴露评估模型,确定评估模型参数值,计算敏感人群对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暴露量。扩展资料:风险的计算:健康风险评估是估计具有一定健康特征的个人会不会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某种疾病或健康的结果。 常用的健康风险评价一般以死亡为结果,由于技术的发展及健康管理需求的改变,健康风险评估已逐步扩展到一疾病为基础的危险性评价。在疾病危险性评价及预防方面一般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建立在单一危险因素与发病率的基础上,将这些单一因素与发病率的关系以相对危险性来表示其强度,得到的各相关因素的加权分数即为患病的危险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健康风险评估

下列属于环境资源的是( )。 A.土壤资源 B.景观资源 C.水资源 D.气候资源

【答案】:BD自然资源可分为实物资源和环境资源两大类,在实物资源中,包括土壤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而其中又可进一步细分,如生物资源可细分为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海洋鱼类等。在环境资源中包括:环境容量资源、景观资源、生态平衡自调节资源、气候资源等。

农产品质量安全,同健康土壤有什么关系?

土壤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唯有良好的土壤品质才能确保农产品的关系品质。土壤一旦无法发挥功能,将使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亮起红灯。土壤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一旦受到污染,土壤品质即出现问题,连带农产品产量将立即下降,农产品的品质也受到影响,食品安全跟着出现问题,进而影响到地面水,最后地下水也会受到污染;因此土壤品质u2013作物品质u2013地下水品质要一起保护,三位一体。有了好的水土资源,才能运用各种生物科技去生产更多且更健康的农产品,因此许多国家的农业首要政策为:“确保水土自然资源的数量与品质”。土壤受到气候变迁或人为污染,因而丧失原有的功能,称为土壤退化或劣化,包括土壤物理性劣化、土壤酸化、盐化、氮过多、土壤受重金属或有机污染物污染、受冲蚀而流失、受压实而使根部不易生长、丧失微生物物种与活力等。土壤退化后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在产量方面会降低至少20%,甚至完全死亡;农产品品质亦明显下降,因而影响我们的健康。农田土壤一旦受到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及放射菌等菌数会急速下降,有机物释放养分的矿化作用及硝化作用会减少,生物活性也随之降低,因而导致农作物减产。重金属对农作物大多为毒性物质,仅铜与锌为动植物生长所必需,但是浓度太高时也会引起毒害作用;且土壤中过多的重金属会被作物吸收累积于体内,经由食物链直接影响人类食品的安全。所以说,健康的土壤才能种植出品质好的农产品。土壤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品质的好坏。

蔬菜停止生长,土地土壤变红是为什么?

污染了 菜不能吃了 搬家了该

简述我国环境污染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噪声现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答: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有三个方面: (1)急性危害:污染物在短期内浓度很高,或者几种污染物联合进入人体可以对人体造成急性危害, (2)慢性危害:慢性危害主要指小剂量的污染物持续的作用于人体产生的危害.如大气污染对呼吸道慢性炎症发病率的影响等. (3)远期危害: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一般是经过一段较长的潜伏期后才表现出来,如环境因素的致癌作用等.环境中致癌因素主要有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素.物理因素,如放射线体外照射或吸入放射性物质引起的白血病、肺癌等,生物学因放,如热带性恶性淋巴瘤,已经证明是由吸血昆曳传播的一种病毒引素的.化学因素,根据动物实验证明,有致癌性的化学物质达1100余种.另外,污染物对遗传有很大影响.一切生物本身都具有遗传变异的特性,环境污染对人体遗传的危害,主要表现2.有害化学药品对生物的危害 农药是一类常见的有害化学药品.人们在利用农药杀灭病菌和害虫时,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对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种生物造成危害. 许多农药是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被生物体吸收以后,会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致使这类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远远超过在外界环境中的含量,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作用.生物富集作用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加强.例如,几十年前DDT作为一种高效农药,曾经广泛用于防治害虫.美国某地曾经使用DDT防治湖内的孑孓,使湖水中残存有DDT,而浮游动物体内DDT的含量则达到湖水的一万多倍.小鱼吃浮游动物,大鱼又吃小鱼,致使DDT在这些大鱼体内的含量竟高达湖水的八百多万倍. 3.重金属对生物的危害 有些重金属如Mn、Cu、Zn等是生物体生命活动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是大部分重金属如Hg、Pb等对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毒害作用.生态环境中的Hg、Pb等重金属,同样可以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在生物体内大量浓缩,从而产生严重的危害 4.Hg对水蚤生命活动的影响 通过演示实验可以看出,Hg对水蚤有毒害作用.科学家们发现,自然界中的Hg在水体中经过微生物的作用,能够转化成毒性更大的甲基汞.在被甲基汞污染了的海水中,藻类植物改变了颜色,海鱼也大量死亡.科学家们还发现,质量浓度仅为4mg/L的PbCl2溶液,就能明显地抑制菠菜和番茄正常地进行光合作用.可见,Hg、Pb等重金属对于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是十分有害的. 5.富营养化对生物的危害 富营养化是指因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含量过多而使水质恶化的现象.水体中含有适量的N、P等矿质元素,这是藻类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但是,如果这些矿质元素大量地进入水体,就会使藻类植物和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这些生物死亡以后,先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使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明显减少.接着,生物遗体又会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产生出硫化氢、甲烷等有毒物质,致使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发生富营养化的湖泊、海湾等流动缓慢的水体,因浮游生物种类的不同而呈现出蓝、红、褐等颜色.富营养化发生在池塘和湖泊中叫做“水华”,发生在海水中叫做“赤潮”.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田排出的水中含有很多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这些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大量地排到池塘和湖泊中,会使池塘和湖泊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池塘和湖泊的富营养化不仅影响水产养殖业,而且会使水中含有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严重地影响人畜的安全饮水. 二.环境与人体健康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许多人终日呼吸着污染的空气,饮用着污染的水,吃着从污染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农产品,耳边响着噪声……环境污染严重地威胁着人体健康 1.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 大气污染主要是指大气的化学性污染.大气中化学性污染物的种类很多,对人体危害严重的多达几十种.我国的大气污染属于煤炭型污染,主要的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此外,还有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等.这些污染物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内,不经过肝脏的解毒作用,直接由血液运输到全身.所以,大气的化学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很大.这种危害可以分为慢性中毒、急性中毒和致癌作用三种. 慢性中毒 大气中化学性污染物的浓度一般比较低,对人体主要产生慢性毒害作用.科学研究表明,城市大气的化学性污染是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重要诱因.急性中毒 在工厂大量排放有害气体并且无风、多雾时,大气中的化学污染物不易散开,就会使人急性中毒.例如,1961年,日本四日市的三家石油化工企业,因为不断地大量排放二氧化硫等化学性污染物,再加上无风的天气,致使当地居民哮喘病大发生.后来,当地的这种大气污染得到了治理,哮喘病的发病率也随着降低了. 致癌作用 大气中化学性污染物中具有致癌作用的有多环芳烃类和含Pb的化合物等,其中3,4-苯并芘引起肺癌的作用最强烈.燃烧的煤炭、行驶的汽车和香烟的烟雾中都含有很多的3,4-苯并芘.大气中的化学性污染物,还可以降落到水体和土壤中以及农作物上,被农作物吸收和富集后,进而危害人体健康. 大气污染还包括大气的生物性污染和大气的放射性污染.大气的生物性污染物主要有病原菌、霉菌孢子和花粉.病原菌能使人患肺结核等传染病,霉菌孢子和花粉能使一些人产生过敏反应.大气的放射性污染物,主要来自原子能工业的放射性废弃物和医用X射线源等,这些污染物容易使人患皮肤癌和白血病等. 2.水污染与人体健康 河流、湖泊等水体被污染后,对人体健康会造成严重的危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饮用污染的水和食用污水中的生物,能使人中毒,甚至死亡.例如,1956年,日本熊本县的水俣湾地区出现了一些病因不明的患者.患者有痉挛、麻痹、运动失调、语言和听力发生障碍等症状,最后因无法治疗而痛苦地死去,人们称这种怪病为水俣病.科学家们后来研究清楚了这种病是由当地含Hg的工业废水造成的.Hg转化成甲基汞后,富集在鱼、虾和贝类的体内,人们如果长期食用这些鱼、虾和贝类,甲基汞就会引起以脑细胞损伤为主的慢性甲基汞中毒.孕妇体内的甲基汞,甚至能使患儿发育不良、智能低下和四肢变形.第二,被人畜粪便和生活垃圾污染了的水体,能够引起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等传染病,以及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疾病.第三,一些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如砷(As)、铬(Cr)、苯胺等污染水体后,可以在水体中的悬浮物、底泥和水生生物体内蓄积.长期饮用这样的污水,容易诱发癌症. 3.固体废弃物污染与人体健康 固体废弃物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丢弃的固体物质,如采矿业的废石,工业的废渣,废弃的塑料制品,以及生活垃圾.应当认识到,固体废弃物只是在某一过程或某一方面没有使用价值,实际上往往可以作为另一生产过程的原料被利用,因此,固体废弃物又叫“放在错误地点的原料”.但是,这些“放在错误地点的原料”,往往含有多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如果不及时加以利用,长期堆放,越积越多,就会污染生态环境,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4.噪声污染与人体健康 噪声对人的危害是多方面的:第一,损伤听力.长期在强噪声中工作,听力就会下降,甚至造成噪声性耳聋.第二,干扰睡眠.当人的睡眠受到噪声的干扰时,就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第三,诱发多种疾病.噪声会使人处在紧张状态,致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甚至诱发胃肠溃疡和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等疾病.第四,影响心理健康.噪声会使人心情烦躁,不能集中精力学习和工作,并且容易引发工伤和交通事故.因此,我们应当采取多种措施,防治环境污染,使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都生活在美好的生态环 三.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环境污染与“三致作用” 环境污染往往具有使人或哺乳动物致癌、致突变和致畸的作用,统称“三致作用”.“三致作用”的危害,一般需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才显露出来,有些危害甚至影响到后代. 1.致癌作用 致癌作用是指导致人或哺乳动物患癌症的作用.早在1775年,英国医生波特就发现清扫烟囱的工人易患阴囊癌,他认为患阴囊癌与经常接触煤烟灰有关.1915年,日本科学家通过实验证实,煤焦油可以诱发皮肤癌.污染物中能够诱发人或哺乳动物患癌症的物质叫做致癌物.致癌物可以分为化学性致癌物(如亚硝酸盐、石棉和生产蚊香用的双氯甲醚)、物理性致癌物(如镭的核聚变物)和生物性致癌物(如黄曲霉毒素)三类. 2.致突变作用 致突变作用是指导致人或哺乳动物发生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或染色体数目变异的作用.人或哺乳动物的生殖细胞如果发生突变,可以影响妊娠过程,导致不孕或胚胎早期死亡等.人或哺乳动物的体细胞如果发生突变,可以导致癌症的发生.常见的致突变物有亚硝胺类、甲醛、苯和敌敌畏等. aware可自测不用抽血祝您健康天 猫!3.致畸作用 致畸作用是指作用于妊娠母体,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导致新生儿或幼小哺乳动物先天性畸形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初,西欧和日本出现了一些畸形新生儿.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原来孕妇在怀孕后的30天~50天内,服用了一种叫做“反应停”的镇静药,这种药具有致畸作用.目前已经确认的致畸物有甲基汞和某些病毒等. 综上所述,环境污染的危害是巨大的,涉及面广,危害程度大,侵袭性强,且难以治理.我们必须做好每一步环境污染防止的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止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真正地把环境保护与治理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协调.

土壤检测取样标准

法律分析:1.确定播种作物,是蔬菜还是果树蔬菜、大田作物一般取土深度为20cm;果树为40公分,可分两层取样。2.确定播种面积如果整片地肥力相差无几,可以每50亩取一个样就行;否则要针对不同肥力水平的土地,分别取样检测。3.取样工具选择标准取样工具是取土器,如果没有,可以用平头钢锹代替。4.取样方法选择一般采用五点取样法或S型取样法。5.取样点取样方法用取土器时要垂直于地面,取到标准深度即可;6.取标准土样把取样各点土样充分混合,捡除石块、作物残体等,采用四分法取标准土样。把混合均匀的土样,一分为四,留对角线土样,去其他土样,然后重新把留的土样再混合均匀,重复上述步骤,至土样重量为1公斤左右时,即为标准土样。7.把标准土样置于阴凉通风处晾干,注意不可太阳曝晒。8.把晾干的标准土样放入取样袋 标注时间、地点、取样人等信息‘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第五十八条 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应当保养耕地,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增加使用有机肥料,采用先进技术,保护和提高地力,防止农用地的污染、破坏和地力衰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支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并对耕地质量进行定期监测。

土壤污染监管情况,存在矛盾和问题

土壤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资源之一。但同时,在各类环境要素中,土壤是污染物的最终受体,大量水、气污染陆续转化为土壤污染,损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由于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等特征,其对人类的危害将是灾难性的。  在中国,主要是缺乏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的专项法律法规。中国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在立法形式存在分散立法、附属立法、立法层级较低等缺陷,在立法内容上存在重复立法较多、立法冲突、原则立法过多、可操作性差、基本法律制度没有建立等缺陷。  此外,在土壤环境监管能力方面也很薄弱。目前中国土壤环境监管措施不完善,对土壤污染的历史和污染现状不明,土壤污染物(特别是有机污染物)的种类不清,对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危害的科学认识不够;土壤污染监测体系不完善,缺乏污染场地信息管理系统;土壤环境管理中缺少完整的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体系。目前全国只有9个省(区、市)开展了污染场地的监管,其他省(区、市)尚未开展相关工作。  从技术角度上说,中国的土壤污染治理技术尚不成熟,现有的土壤污染治理措施代价较高,净化周期长,而且效果不甚理想。大部分技术仍停留在实验室模拟研究阶段,缺乏具体的工程实践经验。

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是什么性质的单位

二类事业单位,直属于生态环境部,局级单位。

种植灵芝适合什么土壤

相对于土壤的话,灵芝的生长对周围环境及气温和湿度要求比较高,最佳生长适温为25~30℃,低于25℃子实体生长缓慢,高于35℃,子实体会死亡。种植的话要求培养基含水量为55%~60%,空气相对湿度为70%~80%。在子实体发育期,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90%~95%。如果低于80%,子实体会生长质量不良,总之人工种植灵芝对温度,湿度的要求非常精确,而且灵芝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光线非常敏感,菌丝阶段生长在无光黑暗条件下生长速度最快,在子实体生长发育却是不可缺少光照,在1500~5000勒克斯,菌柄、菌盖生长迅速。栽培基质的制作:原料配方为棉籽壳60%、杂木屑20%、麸皮20%,外加糖1%、豆饼2%、石膏、石灰各1.5%,硫酸镁0.4%。配制时先将主料干拌混合均匀,然后把糖、石灰、硫酸镁溶于水中,喷洒在主料中再进行翻拌,待含水量均匀时(60-65%)即可装袋。菌种袋最好采用17×35CM的丙烯简料,两头扎口,两头接种。每袋可装干料0.5公斤。装料时要松紧一致,两头袋口要扎紧。袋装好后及时进行常压(或高压)灭菌,当温度达到100℃时维持8-9个小时,停火后再闷上5-6个小时即可出锅晾袋。待料袋温度下降至30℃以下时即可接种。接种时要严格做到无菌操作,以减少污染。发菌阶段要使光线阴暗,空气湿度控制在70%以下,温度保持在24-28℃。每隔7-10天翻袋一次,发现污染及时清除处理。一般经过25-30天菌丝即可发满料袋,5-7天后即可扩种,扩种时菌丝培养与栽培种相同。

国家需要在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建立哪些重要制度

目前,我国现行法律中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主要有:《环境保护法》、《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等。另外,还有《土地复垦规定》、《闲置土地处置办法》、《矿产资源法》、《水法》、《森林法》、《草原法》、《农药管理条例》、《水土保持法》、《防沙治沙法》,等等与土地生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有哪些?如何消除和减少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污染土壤的重金属主要包括汞、镉、铅、铬和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元素,以及有一定毒性的锌、铜、镍等元素。过量重金属可引起植物生理功能紊乱、营养失调,镉、汞等元素在作物籽实中富集系数较高,即使超过食品卫生标准,也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此外汞、砷能减弱和抑制土壤中硝化、氨化细菌活动,影响氮素供应。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性很小,不易随水淋滤,不为微生物降解,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潜在危害极大。消除和减少土壤的重金属污染,首先应以预防为主。预防的重点应放在对各种污染源排放进行浓度和总量控制;对农业用水进行经常性监测、监督,使之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合理施用化肥、农药,慎重使用下水污泥、河泥、塘泥;利用城市污水灌溉,必须进行净化处理;推广病虫草害的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以及整治矿山防止矿毒污染等。改良治理方面,分为物理化学生物三类。但三种方法联合使用才是最佳途径。因重金属污染者采用排土、客土改良或使用化学改良剂,以及改变土壤的氧化还原条件使重金属转变为难溶物质,降低其活性;对有机污染物如三氯乙醛可采用松土、施加碱性肥料、翻耕晒垄、灌水冲洗等措施加以治理。这是针对污染严重且污染集中的土壤。生物方法,这是微生物和植物的作用大些。微生物的作用类似化学改良剂,将重金属粒子转化为难溶物质。植物的作用主要是吸附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粒子,将土壤重金属逐渐吸收。消除和减少土壤重金属一定要注意防止二次污染,即土壤中的污水要采取措施不外流,种植在污染区域的植物,生长在污染地区的动物,不能食用,不能进入人类的食物链。

土壤重金属超标会有什么危害呢?

近20年我国重金属污染农田增加了14.6%占总耕地面积的六分之一。重金属污染指由重金属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由采矿、废气排放、污水灌溉和使用重金属超标制品等人为因素所致。因人类活动导致环境中的重金属含量增加,超出正常范围,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并导致环境质量恶化。2011年4月初,中国首个“十二五”专项规划——《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防治规划力求控制5种重金属。中文名重金属污染外文名heavy metal pollution基本含义重金属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导致原因采矿、废气排放、污水灌溉。重金属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危害人体健康:重金属在人体内积累或吸收过量会引起许多健康问题,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肾脏、肝脏等的损伤,甚至导致癌症。2、破坏生态平衡: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例如对土壤、水体和空气的污染,可能引发生态链条的崩溃,破坏生态平衡。3、影响农业生产:重金属污染会对植物生长和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影响粮食和农产品的生产和安全。4、社会经济影响:重金属污染不仅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危害,还会引发社会经济问题,如农业受损、工业陷入困境,还会增加治理成本。

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有哪些危害

汞对骨骼铅对大脑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有哪些?如何消除和减少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污染土壤的重金属主要包括汞、镉、铅、铬和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元素,以及有一定毒性的锌、铜、镍等元素。过量重金属可引起植物生理功能紊乱、营养失调,镉、汞等元素在作物籽实中富集系数较高,即使超过食品卫生标准,也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此外汞、砷能减弱和抑制土壤中硝化、氨化细菌活动,影响氮素供应。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性很小,不易随水淋滤,不为微生物降解,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潜在危害极大。消除和减少土壤的重金属污染,首先应以预防为主。预防的重点应放在对各种污染源排放进行浓度和总量控制;对农业用水进行经常性监测、监督,使之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合理施用化肥、农药,慎重使用下水污泥、河泥、塘泥;利用城市污水灌溉,必须进行净化处理;推广病虫草害的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以及整治矿山防止矿毒污染等。改良治理方面,分为物理化学生物三类。但三种方法联合使用才是最佳途径。因重金属污染者采用排土、客土改良或使用化学改良剂,以及改变土壤的氧化还原条件使重金属转变为难溶物质,降低其活性;对有机污染物如三氯乙醛可采用松土、施加碱性肥料、翻耕晒垄、灌水冲洗等措施加以治理。这是针对污染严重且污染集中的土壤。生物方法,这是微生物和植物的作用大些。微生物的作用类似化学改良剂,将重金属粒子转化为难溶物质。植物的作用主要是吸附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粒子,将土壤重金属逐渐吸收。消除和减少土壤重金属一定要注意防止二次污染,即土壤中的污水要采取措施不外流,种植在污染区域的植物,生长在污染地区的动物,不能食用,不能进入人类的食物链。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有哪些?如何消除和减少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污染土壤的重金属主要包括汞、镉、铅、铬和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元素,以及有一定毒性的锌、铜、镍等元素.过量重金属可引起植物生理功能紊乱、营养失调,镉、汞等元素在作物籽实中富集系数较高,即使超过食品卫生标准,也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此外汞、砷能减弱和抑制土壤中硝化、氨化细菌活动,影响氮素供应.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性很小,不易随水淋滤,不为微生物降解,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潜在危害极大.消除和减少土壤的重金属污染,首先应以预防为主.预防的重点应放在对各种污染源排放进行浓度和总量控制;对农业用水进行经常性监测、监督,使之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合理施用化肥、农药,慎重使用下水污泥、河泥、塘泥;利用城市污水灌溉,必须进行净化处理;推广病虫草害的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以及整治矿山防止矿毒污染等.改良治理方面,使用才是最佳途径.因重金属污染者采用排土、客土改良或使用化学改良剂,以及改变土壤的氧化还原条件使重金属转变为难溶物质,降低其活性;对有机污染物如三氯乙醛可采用松土、施加碱性肥料、翻耕晒垄、灌水冲洗等措施加以治理.这是针对污染严重且污染集中的土壤.生物方法,这是微生物和植物的作用大些.微生物的作用类似化学改良剂,将重金属粒子转化为难溶物质美国进口普卫欣天 猫有效防雾霾出门做好防护植物的作用主要是吸附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粒子,将土壤重金属逐渐吸收.消除和减少土壤重金属一定要注意防止二次污染,即土壤中的污水要采取措施不外流,种植在污染区域的植物,生长在污染地区的动物,不能食用,不能进入人类的食物链.

无机盐生产会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吗

土壤重金属污染(heavy metal pollution of the soil)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土壤中的微量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超过背景值,过量沉积而引起的含量过高,统称为土壤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是指比重等于或大于5.0的金属,如Fe、Mn、Zn、Cd、Hg、Ni、Co等;As是一种准金属,但由于其化学性质和环境行为与重金属多有相似之处,故在讨论重金属时往往包括砷,有的则直接将其包括在重金属范围内。由于土壤中铁和锰含量较高,因而一般认为它们不是土壤污染元素,但在强还原条件下,铁和锰所引起的毒害亦引起足够的重视。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含量为多少时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危害?

土壤重金属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将金属加入到土壤中,致使土壤中重金属明显高于原生含量、并造成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重金属是指比重等于或大于5.0的金属,如Fe、Mn、Zn、Cd、Hg、Ni、Co等;As是一种准金属,但由于其化学性质和环境行为与重金属多有相似之处,故在讨论重金属时往往包括砷,有的则直接将其包括在重金属范围内。由于土壤中铁和锰含量较高,因而一般认为它们不是土壤污染元素,但在强还原条件下,铁和锰所引起的毒害亦引起足够的重视。 土壤一旦遭受重金属污染就很难恢复,因而应特别关注Cd、Hg、Cr、Pb、Ni、Zn、Cu等对土壤的污染,这些元素在过量情况下有较大的生物毒性,并可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带来威胁。 1、重金属的土壤化学行为 进入土壤中的重金属的归宿将由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和物理与生物过程所控制。虽然不同重金属之间某些化学行为有相似之处,但它们并不存在完全的一致性。当它们加入土壤后,最初的可动性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添加重金属的形态,也就是说这将依赖于金属的来源。在消化泥污中,与有机质相缔合的金属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仅有一小部分以硫化物、磷酸盐和氧化物而存在。熔炼厂的颗粒排放物含有金属氧化物;燃烧石油时,铅以溴代氯化物形式排出,但在大气和土壤中容易转化为硫酸铅和含氧硫酸铅。由于形态的不同,进入土壤中的金属离子的形态和量也很不相同,并直接影响重金属在土体的迁移、转化及植物效应。 在不同土壤条件下,包括土壤的重金属类型、土地利用方式(水田、旱地、果园、林地、草场等),土壤的物理化学性状(土壤的酸碱度、氧化还原条件、吸附作用、络合作用等)的影响,都能引起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存在形态的差异,从而影响重金属的转化和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 1)土壤氧化-还原条件与重金属的迁移转化:土壤是一个氧化-还原体系,土壤水分状况,土壤中有机质和硫的含量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土壤中的氧化还原体系是一个由众多无机的和有机的单质氧化-还原体系组成的复杂体系。在无机体系中,重要的有氧体系、铁体系、硫体系和氢体系等。由起主导作用的决定电位体系控制。其中O2-H2O体系和硫体系在土壤氧化还原反应中作用明显,对重金属元素价态变化起重要作用。 (1)O2-H2O体系:土壤中的氧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灌溉水也可带进以部分溶解氧。在水稻田中,稻根分泌的氧以及某些藻类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气也是来源之一。 (2)H2体系:在旱地土壤中氢气是很少的,但在淹水状态下的强烈还原状态的土层中,往往有H2的积累。 O2-H2O体系和H2体系是组成土壤氧化-还原体系的两个极端体系,土壤中其它的氧化-还原体系则介于两者之间。因此,这两个体系就构成了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上限和下限。 (3)硫体系:土壤中的硫以无机和有机两种形态存在,其含量一般在0.05%。在氧化条件下以硫酸盐的形式存在;在还原条件下以硫化氢或金属硫化物形式存在。 金属元素按其性质一般可以大致分为难溶性(氧化固定)元素和还原难溶性(还原固定)元素,例如,铁、锰等属于前者;镉、铜、锌、铬则属于后者。氧化-还原作用不仅会使重金属元素还发生价态变化,而且还会使重金属元素的形态发生变化。例如,在氧化还原电位低时(+100mv左右)砷酸铁可还原成亚铁形态,电位进一步降低,以致使砷还原为亚砷酸盐,增强砷的移动性。相反,土壤中铁、铝组分的增加,又可能使水溶性砷转化为不溶态砷。

土壤重金属污染有哪些表现?

  土壤重金属超标的原因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非人为因素,这是跟成土母质又叫土壤母质密切相关的。土壤母质是指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形成的松散碎屑,是形成土壤的基本的原始物质。   第二种是人为因素,是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除了农业投入品(农药、化肥等)和随污水灌溉进入土壤的重金属,从工厂或者汽车等排放出来的气体和粉尘,也会携带着重金属经过自然沉降和降水进人土壤。   土壤重金属污染 是由于废弃物中重金属在土壤中过量沉积而引起的土壤污染。污染土壤的重金属主要包括汞、镉、铅、铬和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元素,以及有一定毒性的锌、铜、镍等元素。主要来自农药、废水、污泥和大气沉降等,如汞主要来自含汞废水,镉、铅污染主要来自冶炼排放和汽车废气沉降,砷则被大量用作杀虫剂、杀菌剂、杀鼠剂和除草剂。过量重金属可引起植物生理功能紊乱、营养失调,镉、汞等元素在作物籽实中富集系数较高,即使超过食品卫生标准,也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此外汞、砷能减弱和抑制土壤中硝化、氨化细菌活动,影响氮素供应。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性很小,不易随水淋滤,不为微生物降解,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潜在危害极大,应特别注意防止重金属对土壤污染。   污染的主要特点:污染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污染隐蔽性、无法被生物降解,并可能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在生物体内富集,甚至可转化为毒害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对食物链中某些生物产生毒害,或最终在人体内蓄积而危害健康。

重金属污染土壤后会怎样危害人体健康?

重金属系指密度4.0以上约60种元素或密度在5.0以上的45种元素。砷、硒是非金属,但是它的毒性及某些性质与重金属相似,所以将砷、硒列入重金属污染物范围内。环境污染方面所指的重金属主要是指生物毒性显著的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还包括具有毒性的重金属锌、铜、钴、镍、锡、钒等污染物。随着全球经济化的迅速发展,含重金属的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造成土壤严重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可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下降,并可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的健康,也可以导致大气和水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恶化。因此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目前,世界各国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全世界平均每年排放Hg约1.5万 t、Cu为340万 t、Pb为500万 t、Mn为1500万 t、Ni为100万 t[1]。中国北方大城市的蔬菜基地和部分商品粮基地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如北京、天津、西安、沈阳、济南、长春、郑州等地;。南方相对较轻,如福州、宁波、上海、武汉、成都等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将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从中国土壤资源状况看,到2000年底中国人均耕地仅为0.1 hm2,而且随着今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如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及自然灾害损毁等,土壤资源将进一步减少。因而如何有效地控制及治理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改良土壤质量,将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有哪些,例如As,Cd,Cr,Cu,Hg,Ni,Pb,Zn.

我就是不说,哈哈哈哈。。。。

土壤中重金属超标如何处理?

(一)常见治理方法 x0dx0a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状态,使其由活化态转为稳定态;二是从土壤中除去重金属。 x0dx0a常采用的物理及物理化学的方法时热解吸法、电化学法和提取法。对于挥发性重金属可用加热方法从土壤中解吸出来。若重金属渗透性不高且传导性差则用电化学法除去。提取法可利用试剂和土壤中的重金属作用,形成溶解性的重金属离子或金属试剂络合物,回收再利用。 x0dx0a(二)工程物理化学法 x0dx0a工程物理化学法是利用物理、化学等方法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法。在重金属污染的初期,由于污染较集中,这种方法较为普遍采用,主要方法有:客土法、冲洗络合法、电动化学法、热处理法、物理固化法等。对于污染重、面积小的土壤运用物理化学法具有治理效果明显、迅速的优点,但对于污染面积较大的土壤则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与财力,而且容易导致土壤结构的破坏和土壤肥力的下降,因此对于大面积重金属污染地不宜采用这种方法。 x0dx0a热处理法是将污染土壤加热,使土壤中的挥发性污染物挥发并收集起来进行回收或处理;电解法是使土壤中重金属在电解、电迁移、电渗和电泳等的作用下在阳极或阴极被移走。 x0dx0a(三)生物修复法 x0dx0a生物修复是指利用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浓度或使其形态发生改变,从而使污染的土壤环境能够部分或完全恢复到原始状态的过程。修复措施主要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动物修复等。因其具有效果好、投资省、费用低、易于管理与操作、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污染土壤修复研究及工程运用的热点。 1、植物修复措施 x0dx0a植物修复措施是以植物忍耐和超量积累某种或某些化学元素理论为基础,一些重金属污染区存在着对重金属具耐性的植物,这些植物通过排斥或在局部使重金属富集,使重金属在植株根部细胞壁沉淀而“束缚”其跨膜吸收,或与某些蛋白质、有机酸结合生成不具生物活性的解毒形式,从而提高了对重金属伤害的忍耐度。利用植物及其共存微生物体系清除环境中的污染物是一门新兴起的环境应用技术。植物治理措施的关键是寻找合适的超积累或耐重金属植物,超积累植物可吸收积累大量的重金属,但植物修复措施也有局限性,如超积累植物通常生物量低,生长缓慢,效果不显著。 x0dx0a 2、微生物修复措施 x0dx0a微生物治理是利用土壤中的某些微生物对重金属具有吸收、沉淀、氧化和还原等作用,从而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毒性。原核生物(细菌、放线菌)比真核生物(真菌)对重金属更敏感,利用此原理在土壤中培养富汞细菌,将这些细菌收集后,经蒸发、活性碳吸附等方法治理受汞污染的土壤。当前运用遗传、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培育对重金属具有降毒能力的微生物,并运用于污染治理,是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中较活跃的领域之一。 x0dx0a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修复主要包括2方面:即生物吸附和生物氧化-还原。生物吸附是重金属被生物体吸附,如蓝细菌、硫酸还原菌以及某些藻类能够产生具有大量阳离子基团的胞外聚合物如多糖、糖蛋白等,并与重金属形成络合物;而生物氧化是微生物对重金属离子进行氧化、还原、甲基化和脱甲基化作用,降低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含量。 x0dx0a3、低等动物修复措施 x0dx0a土壤中的某些低等动物(如蚯蚓类)能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因而能一定程度地降低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韩国有科学家运用蚯蚓毒理学试验对3个废弃的砷矿及重金属矿区尾矿进行修复实验,研究表明蚯蚓对锌和镉有良好的富集作用。由此可见,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放养蚯蚓,待其富集重金属后,采用电激、清水等方法驱出蚯蚓集中处理,对重金属污染土壤有一定的治理效果。 x0dx0a(四)农业治理方法 x0dx0a农业治理是因地制宜的改变一些耕作管理制度来减轻重金属的危害,在污染土壤上种植不进入食物链的植物。主要有:控制土壤水分是指通过控制土壤水分来调节其氧化还原电位,达到降低重金属污染的目的;选择化肥是指在不影响土壤供肥的情况下,选择最能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化肥;增施有机肥是指有机肥能够固定土壤中多种重金属以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措施;选择农作物品种是指选择抗污染的植物和不要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上种植进入食物链的植物。 x0dx0a农业治理措施的优点是易操作、费用较低,缺点是周期长、效果不显著。 目前,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主要措施就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对于没有被污染的土壤以预防为主,切断污染源,提高土壤环境容量;对于已被污染的土壤主要是进行改造、治理,以消除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转化非常复杂,治理极其艰难,必须引起人类的高度注重,杜绝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土壤中重金属超标如何处理

(一)常见治理方法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状态,使其由活化态转为稳定态;二是从土壤中除去重金属。 常采用的物理及物理化学的方法时热解吸法、电化学法和提取法。对于挥发性重金属可用加热方法从土壤中解吸出来。若重金属渗透性不高且传导性差则用电化学法除去。提取法可利用试剂和土壤中的重金属作用,形成溶解性的重金属离子或金属试剂络合物,回收再利用。 (二)工程物理化学法 工程物理化学法是利用物理、化学等方法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法。在重金属污染的初期,由于污染较集中,这种方法较为普遍采用,主要方法有:客土法、冲洗络合法、电动化学法、热处理法、物理固化法等。对于污染重、面积小的土壤运用物理化学法具有治理效果明显、迅速的优点,但对于污染面积较大的土壤则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与财力,而且容易导致土壤结构的破坏和土壤肥力的下降,因此对于大面积重金属污染地不宜采用这种方法。 热处理法是将污染土壤加热,使土壤中的挥发性污染物挥发并收集起来进行回收或处理;电解法是使土壤中重金属在电解、电迁移、电渗和电泳等的作用下在阳极或阴极被移走。 (三)生物修复法 生物修复是指利用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浓度或使其形态发生改变,从而使污染的土壤环境能够部分或完全恢复到原始状态的过程。修复措施主要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动物修复等。因其具有效果好、投资省、费用低、易于管理与操作、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污染土壤修复研究及工程运用的热点。 1、植物修复措施 植物修复措施是以植物忍耐和超量积累某种或某些化学元素理论为基础,一些重金属污染区存在着对重金属具耐性的植物,这些植物通过排斥或在局部使重金属富集,使重金属在植株根部细胞壁沉淀而“束缚”其跨膜吸收,或与某些蛋白质、有机酸结合生成不具生物活性的解毒形式,从而提高了对重金属伤害的忍耐度。利用植物及其共存微生物体系清除环境中的污染物是一门新兴起的环境应用技术。植物治理措施的关键是寻找合适的超积累或耐重金属植物,超积累植物可吸收积累大量的重金属,但植物修复措施也有局限性,如超积累植物通常生物量低,生长缓慢,效果不显著。 2、微生物修复措施 微生物治理是利用土壤中的某些微生物对重金属具有吸收、沉淀、氧化和还原等作用,从而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毒性。原核生物(细菌、放线菌)比真核生物(真菌)对重金属更敏感,利用此原理在土壤中培养富汞细菌,将这些细菌收集后,经蒸发、活性碳吸附等方法治理受汞污染的土壤。当前运用遗传、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培育对重金属具有降毒能力的微生物,并运用于污染治理,是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中较活跃的领域之一。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修复主要包括2方面:即生物吸附和生物氧化-还原。生物吸附是重金属被生物体吸附,如蓝细菌、硫酸还原菌以及某些藻类能够产生具有大量阳离子基团的胞外聚合物如多糖、糖蛋白等,并与重金属形成络合物;而生物氧化是微生物对重金属离子进行氧化、还原、甲基化和脱甲基化作用,降低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含量。 3、低等动物修复措施 土壤中的某些低等动物(如蚯蚓类)能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因而能一定程度地降低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韩国有科学家运用蚯蚓毒理学试验对3个废弃的砷矿及重金属矿区尾矿进行修复实验,研究表明蚯蚓对锌和镉有良好的富集作用。由此可见,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放养蚯蚓,待其富集重金属后,采用电激、清水等方法驱出蚯蚓集中处理,对重金属污染土壤有一定的治理效果。 (四)农业治理方法 农业治理是因地制宜的改变一些耕作管理制度来减轻重金属的危害,在污染土壤上种植不进入食物链的植物。主要有:控制土壤水分是指通过控制土壤水分来调节其氧化还原电位,达到降低重金属污染的目的;选择化肥是指在不影响土壤供肥的情况下,选择最能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化肥;增施有机肥是指有机肥能够固定土壤中多种重金属以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措施;选择农作物品种是指选择抗污染的植物和不要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上种植进入食物链的植物。 农业治理措施的优点是易操作、费用较低,缺点是周期长、效果不显著。 目前,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主要措施就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对于没有被污染的土壤以预防为主,切断污染源,提高土壤环境容量;对于已被污染的土壤主要是进行改造、治理,以消除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转化非常复杂,治理极其艰难,必须引起人类的高度注重,杜绝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土壤中重金属超标如何处理?

(一)常见治理方法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状态,使其由活化态转为稳定态;二是从土壤中除去重金属。 常采用的物理及物理化学的方法时热解吸法、电化学法和提取法。对于挥发性重金属可用加热方法从土壤中解吸出来。若重金属渗透性不高且传导性差则用电化学法除去。提取法可利用试剂和土壤中的重金属作用,形成溶解性的重金属离子或金属试剂络合物,回收再利用。 (二)工程物理化学法 工程物理化学法是利用物理、化学等方法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法。在重金属污染的初期,由于污染较集中,这种方法较为普遍采用,主要方法有:客土法、冲洗络合法、电动化学法、热处理法、物理固化法等。对于污染重、面积小的土壤运用物理化学法具有治理效果明显、迅速的优点,但对于污染面积较大的土壤则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与财力,而且容易导致土壤结构的破坏和土壤肥力的下降,因此对于大面积重金属污染地不宜采用这种方法。 热处理法是将污染土壤加热,使土壤中的挥发性污染物挥发并收集起来进行回收或处理;电解法是使土壤中重金属在电解、电迁移、电渗和电泳等的作用下在阳极或阴极被移走。 (三)生物修复法 生物修复是指利用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浓度或使其形态发生改变,从而使污染的土壤环境能够部分或完全恢复到原始状态的过程。修复措施主要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动物修复等。因其具有效果好、投资省、费用低、易于管理与操作、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污染土壤修复研究及工程运用的热点。 1、植物修复措施 植物修复措施是以植物忍耐和超量积累某种或某些化学元素理论为基础,一些重金属污染区存在着对重金属具耐性的植物,这些植物通过排斥或在局部使重金属富集,使重金属在植株根部细胞壁沉淀而“束缚”其跨膜吸收,或与某些蛋白质、有机酸结合生成不具生物活性的解毒形式,从而提高了对重金属伤害的忍耐度。利用植物及其共存微生物体系清除环境中的污染物是一门新兴起的环境应用技术。植物治理措施的关键是寻找合适的超积累或耐重金属植物,超积累植物可吸收积累大量的重金属,但植物修复措施也有局限性,如超积累植物通常生物量低,生长缓慢,效果不显著。 2、微生物修复措施 微生物治理是利用土壤中的某些微生物对重金属具有吸收、沉淀、氧化和还原等作用,从而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毒性。原核生物(细菌、放线菌)比真核生物(真菌)对重金属更敏感,利用此原理在土壤中培养富汞细菌,将这些细菌收集后,经蒸发、活性碳吸附等方法治理受汞污染的土壤。当前运用遗传、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培育对重金属具有降毒能力的微生物,并运用于污染治理,是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中较活跃的领域之一。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修复主要包括2方面:即生物吸附和生物氧化-还原。生物吸附是重金属被生物体吸附,如蓝细菌、硫酸还原菌以及某些藻类能够产生具有大量阳离子基团的胞外聚合物如多糖、糖蛋白等,并与重金属形成络合物;而生物氧化是微生物对重金属离子进行氧化、还原、甲基化和脱甲基化作用,降低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含量。 3、低等动物修复措施 土壤中的某些低等动物(如蚯蚓类)能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因而能一定程度地降低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韩国有科学家运用蚯蚓毒理学试验对3个废弃的砷矿及重金属矿区尾矿进行修复实验,研究表明蚯蚓对锌和镉有良好的富集作用。由此可见,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放养蚯蚓,待其富集重金属后,采用电激、清水等方法驱出蚯蚓集中处理,对重金属污染土壤有一定的治理效果。 (四)农业治理方法 农业治理是因地制宜的改变一些耕作管理制度来减轻重金属的危害,在污染土壤上种植不进入食物链的植物。主要有:控制土壤水分是指通过控制土壤水分来调节其氧化还原电位,达到降低重金属污染的目的;选择化肥是指在不影响土壤供肥的情况下,选择最能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化肥;增施有机肥是指有机肥能够固定土壤中多种重金属以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措施;选择农作物品种是指选择抗污染的植物和不要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上种植进入食物链的植物。 农业治理措施的优点是易操作、费用较低,缺点是周期长、效果不显著。 目前,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主要措施就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对于没有被污染的土壤以预防为主,切断污染源,提高土壤环境容量;对于已被污染的土壤主要是进行改造、治理,以消除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转化非常复杂,治理极其艰难,必须引起人类的高度注重,杜绝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哈尔滨市林地熟化土壤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林地熟化土壤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黑龙江省森林管理条例》、《哈尔滨市林地林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林地熟化土壤的管理。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林地熟化土壤(以下简称熟化土壤),是指于造林前在林地内种植一定时间农作物或者其他经济作物,改善土壤结构,形成适宜新植林木生长发育条件的整地活动。第四条 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熟化土壤管理工作。区、县(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责权限负责辖区内的熟化验室土壤管理工作。第五条 熟化土壤方案,由区、县(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征求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后提出,经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纳入林地保护、开发利用规划。第六条 坡度15度以下的下列林地,可进行熟化土壤:  (一)宜林荒山荒地;  (二)郁闭度在0.2以下(不含0.2)的疏林地;  (三)无经营价值的灌木林地。  坡度15度以上(含15度)的林地,禁止进行熟化土壤。第七条 熟化土壤的期限,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宜林荒山荒地期限为5年;  (二)疏林地、灌木林地期限为3年。第八条 森林经营单位熟化土壤,应当提报调查设计书,经区、县(市)林业各市地政主管部门审核,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取得《使用林地许可证》后方可进行。第九条 熟化土壤需要采伐林木的,应当经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取得《林木采伐许可证》方可采伐。采伐的林木蓄积和木材分别纳入年森林采伐限额和年度木材生产计划。第十条 熟化土壤应当按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求采取防止林地滑坡、塌陷等措施,不得损毁批准用地范围以外的林地及林木。第十一条 森林经营单位应当在熟化土壤期满后的第一个造林季节,组织完成熟化土壤林地的造林任务。第十二条 在熟化土壤期满的林地造林和进行幼林扶育的,应当按有关操作规程执行。第十三条 在熟化土壤期满后的造林地内,允许间作农作物或者其他经济作物。间作中应当留出幼树正常生长所需的地面和空间,不得间作高棵、藤蔓和其他有碍幼树生长的作物。第十四条 在熟化土壤期限内的林地种植农作物或者其经济作物的,执行国家和省的有关优惠政策。第十五条 市和区、(县(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森林经营单位,应当分级建立熟化土壤管理专项档案。第十六条 市、区、县(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熟化土壤进行检查验收。检查验收标准,由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制订。第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区、县(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的职责权限,按照下列规定处罚。  (一)未经批准进行熟化土壤,经审查符合熟化土壤条件的,责令限期补办手续,并处以熟化土壤面积每平方米2元以上5元以下罚款;经审查不符合熟化土壤条件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熟化土壤面积每平方米5元以上15元以下罚款;  (二)在坡度15度以上(含15度)的林地进行熟化土壤的,责令限期造林,并处以每平方米5元以上15元以下罚款;  (三)未按要求采取保护措施造成林地滑坡、塌陷或者损毁批准用地范围以外的林地、林木的,责令限期采取保护措施或者赔偿损失,并处以损毁林地面积每平方米5元以上15元以下罚款;  (四)在熟化土壤期满后未及时完成造林任务的,责令限期组织造林,并处以相当于所需造林费用的罚款;  (五)在熟化土壤期满后的林地内间作高棵、藤蔓和其他有碍幼树生长作物的,责令限期铲除,处以每平方米1元以上2元以下罚款,逾期仍不铲除的,处以每平方米5元以上10元以下罚款。第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细则》、《木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黑龙江省森林管理条例〉》和《哈尔滨市林地林木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第十九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应当认真履行职责,不准利用职权徇私舞弊。对违反本条前款规定的,由其所在工作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二十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复议或者提行政诉讼。第二十一条 罚款使用的票据和罚款的处理,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执行。第二十二条 中直、省属国有林场、农场,铁路、公路、防汛护堤、水库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已确定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已确定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的林地和市、县(市)园林绿化用地,不适用本办法。

化工废水对土壤的危害有哪些

纯净的水在经过使用后改变了原来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成为了含有不同种类杂质的废水。化工废水就是在化工生产中排放出的工艺废水、冷却水、废气洗涤水、设备及场地冲洗水等废水。这些废水如果不经过处理而排放,会造成水体的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污染,从而危害人类的健康,影响工农业的生产。那么,化工废水的危害有哪些?1、工业废水直接流入渠道,江河,湖泊污染地表水,如果毒性较大会导致水生动植物的死亡甚至绝迹;2、工业废水还可能渗透到地下水,污染地下水;3、如果周边居民采用被污染的地表水或地下水作为生活用水,会危害身体健康,重者死亡;4、工业废水渗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影响植物和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5、有些工业废水还带有难闻的恶臭,污染空气。6、工业废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会被动植物的摄食和吸收作用残留在体内,而后通过食物链到达人体内,对人体造成危害。

项目二 土壤地球化学采样

一、土壤地球化学采样的准备工作1.技术准备采样人员应熟悉测区的位置、交通,地理地貌、气候条件、人文情况,地质特征、矿产、矿床类型和成矿规律,矿床氧化淋失程度等,以及外围以往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工作程度和工作成果;了解测区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第四纪覆盖物(尤其是土壤)的类型,植被特征,人工污染情况等资料;表生作用对指示元素的影响及其表生赋存状态等。2.编写土壤地球化学找矿设计书根据任务书的要求和技术试验结果,编写设计书。内容包括:1)工作的目的及任务要求;2)矿区地层—地球化学景观特征;3)地质、地形、地貌、第四纪覆盖物类型以及地表地球化学环境和可能干扰的因素;4)工作方法及质量控制;5)样品的自然富集层位和粒度,工作比例尺和采样网度、深度及质量;6)采样介质和样品加工方案;7)指示元素和指标,分析方法与方法检出限的要求,以及质量监控方案;8)野外工作方法技术要求、技术经济指标和生产管理要求;9)预期提交的成果和资料;10)设计附图。二、测线、测网的布设1.测线布设测线布设的方向,应尽量垂直被探查的地质体的走向,并尽可能与已知地质剖面或物探测线一致。2.测网布设测网按被探测物的规模、产状和工作性质,分为规则测网和不规则测网(非网格化测网)。规则测网又分为有矩形和正方形网格两种。矩形网格适用于探测长、短轴相差较大的目标物;正方形网格适用于探测长、短轴相差不大或形态复杂的目标物。非网格化测网适用于探测比例尺为1∶1万~1∶2.5万或地形恶劣、施工条件差、规则网布设难度较大的地区的目标物。1)规则测网的布设。布设1∶2.5万和1∶1万比例尺的矩形、正方形网格测网,测网密度如表7-1所列。2)不规则测网(非网格化测网)的布设。一般沿山脊山脉或等高线布设稀疏的剖面测线。3)若以中小比例尺化探异常确定的测区,线距和点距布设可根据异常大小而定。一般情况下,线距应小于有意义异常长度的1/2,点距应小于异常宽度的1/3。保证至少有3条测线控制探测物。表7-1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比例尺与测网密度三、采样技术要求定点 测量和采样点的定位按ZBD/0002 《物化探测量规范》要求执行。面积性工作采用随机采样方法的,野外定点用GPS三维导航定点,要求保存航迹。样品编号 原则上同一工区的样品对应唯一的样品号。样品编号为:土壤样代号+测线号+线上的样品顺序号,如测线5上第3号样为T05—3。每件样品的样袋、样品签、记录表与数据库上的样品编号应该吻合。建立标志 每一个采样点均需用木桩建立明显标志。不能用标桩时,应使用红油漆写在采样点附近岩石、树上或用标志带建标,便于查证时找点,并在编录表中注明。四、采样方法1.采样点布置1)在测定采样周围点线距的1/10范围内采样,一般由2~3个采样点组合为一件样。采样应避免各种污染。遇有岩石露头、废石堆、沼泽、崩积物、河床堆积、水田等不能取样时可放弃该点,但应在记录中注明。2)重复采样应布设在可能出现地球化学异常的地段及可疑地段,或已发现的矿化及找矿标志部位。也可考虑按不同地质构造单元均匀布设。2.采样物质同一工作区应尽量采集同一属性介质、同一层位物质,一般采集距地表20~50cm深处的土壤B(淋失层)-C(母质层)层中的细粒级物质。采集样品的质量应根据测试项目多少而定,以保证过筛后送测试的单个样品质量满足分析要求为准。一般单样湿重不少于1000g。过筛(40~60目)送化验室后单个样品质量不少于100g,需要进行痕量金测试的样品,过筛后单样质量不少于200g。3.特殊地貌区的采样方法(1)在土壤发育不完善的山区,应采集植物根以下的残、坡积土,尽量不要带入腐殖质和碎石。(2)在湿热气候地貌区,发育有较厚的残坡积土壤。当金属硫化物在地表可能遭受强烈淋失时,应在距地表50cm以下土壤中取样。(3)在干旱或半干旱风成砂堆积地貌区,应透过风成砂土层,采集基岩上的残积物质并筛取+45~-5mm粗粒级部分。(4)在一些冲积物、风成土、冰碛物、火山碎屑堆积物、钙质土、耕植土或其他外来搬运物所覆盖的地区,通常应穿过这些覆盖物,在原地的残坡积层中采样。4.样品的防护采集的样品要防止污染。样品袋一般应是新的布袋,并经过洗涤后使用。潮湿的样品应在样袋外面套上塑料袋。五、采样编录每个采样点必须现场认真做好编录。1.编录内容编录内容及格式如表7-2所列。表7-2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记录表*备注栏主要记录描述矿体、矿体、蚀变、污染等相关地质、地球化学现象以及建标位置、弃点原因等。2.资料录入每天采样后,采样台班长应将采样编录资料整理完善、检查校对无误后由录入人员录入计算机。工区技术负责应抽查采样台班提交的资料。六、样品整理、加工、送样及管理1)采样人员每日采样结束后,应整理好样品,填写好移交单,将样品交给加工人员验收登记,加工人员检查时若发现错号、漏号和不符合要求的样品应及时通知采样人员更正或重采。2)样品应在阳光下晒干或在60℃以下烘干。在样品干燥过程中,应经常搓揉、用木槌敲打样品,使土壤的颗粒解体、防止土壤结块。3)样品干燥后,用不锈钢或尼龙筛进行筛分。过筛后的样品应采用对角折叠混匀,然后装入塑料瓶或纸袋中,筛分后的样品质量按设计要求确定。在加工处理样品时要防止样品间相互污染,每处理完一件样品,凡与加工样品有关的用具(样筛、台秤等)均要清理干净,方能进行下一件样品的加工处理。重复采样和重复分析样,需在筛分后经对角混匀、缩分后编号装袋。加工流程如图7-1所示。4)装袋的样品其外包装上应注明样品所在工区、样品编号,并填写“化探样品野外加工登记表”(附表5)。如为组合样,则填写“化探样品组合登记表”(附表6),每天加工完毕后均要进行质量检查,以确保样品加工处理准确无误。5)按设计要求填写“化探样品送样单”(附表7)。样品加工人员根据化探样品送样单进行样品整理装箱,然后送实验室分析测试。工区数据管理人员根据工作完成情况及时入库数据。图7-1 样品加工流程图七、野外工作质量检查1.日常检查采样台班和样品加工人员应做好日常自检工作。台班长应对每天所采样品、编录、点位、GPS测量数据等进行检查核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复核后的数据必须在当天由数据录入人员录入计算机。当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台班长应全面检查本阶段工作是否符合质量要求。2.方法技术检查工区技术负责(质检人员)应随同采样班组进入施工现场进行抽查,全面观察野外采样过程、样品加工是否严格按规定及工作设计进行。3.野外质量检查包括按一定比例抽查和跟班检查。应实地核对采样点位和定点误差,以及建标、采样介质、编录内容等。一般要求实地检查比例不少于5%。4.室内检查室内检查的比例一般不小于10%,检查内容为校对点位图、编录和样品成分等以及样品加工质量(样品加工程序、污染防止措施、筛分样品质量及重复过筛情况等)。各类检查结果要用文字或表格的形式记载下来,供工作质量评定时参考。5.采样质量评估重复采样和基本样品一同加工,统一编号送实验室分析测试。待获得分析数据后,对比第一次采样的基本分析值(C1)与重复采样的分析值(C2),计算两次分析值之间的相对偏差(RE%)值。其计算公式为地质勘查综合实训教程相对偏差(RE%)符合表7-3中要求者为合格。表7-3 重复采样监控质量参数合格样品应占全部被检样品数的70%以上。合格率小于70%时应查明原因进行处理或返工。八、资料整理工作1.整理内容1)各种原始记录(采样记录本(卡)、分析数据、测量工作的各种记录),实际材料图和质量检查、验收的记录和文据。2)解释推断中形成的各种数据记录、图件和异常登记表(卡)。3)成果报告(或总结)的底稿、底图。4)数据库及电子文档等。2.资料整理1)对各种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复核、编制各种基础图件;2)确定指示元素的背景值和异常下限,编制各种异常图和解释推断图;3)对异常进行分类、筛选、评价、登记;4)编制各种图件、附件。3.异常的解释和推断(1)背景值与异常下限值的确定方法根据元素数值及直方图的分布型式,选择适当的方法确定背景值及异常下限值,例如统计法、累积频率曲线图解法、概率纸图法、逐步剔除法等。(2)异常的筛选与分类1)异常的筛选、分类应在充分地掌握已知矿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测区的地质、物探、地貌各种有关资料进行。应特别注意覆盖物的类型和覆盖层的厚度对异常特征(异常规模、强度等)的影响。2)异常的筛选可采用各种有效的数据处理方法,亦可用经验的筛选方法。3)筛选后的异常可按找矿意义进行分类并登记造册(见附录一的《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中的附录D)。(3)异常的检查和推断解释1)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异常都应进行野外检查。检查工作除确定异常的形成原因外,亦要观察异常所处位置的地质特征和地貌特征,并补作必要的采样的工作。2)要注意地形及矿体倾斜引起的位移以及地表氧化引起的元素贫化。3)异常的推断解释应在充分了解掌握并分析所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实地踏勘结果,对异常引起的地质原因做出确切的解释,并对异常的进一步工作提出具体意见。4)异常检查应采取现场分析技术,如冷提取及各种偏提取技术。九、成果报告编写上述所有工作结束后,应编写成果报告。1.土壤测量成果报告的一般内容序言;地质、景观地球化学特征;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重点异常查证结果及异常解释推断;结论与建议。2.报告的附图位置交通图、剖面图、综合异常图、解释推断图、现场分析成果图。3.报告的附件异常登记表(卡)、异常剖析图册等。

为什么在分离土壤真菌时在培养基中要加入链霉素

因为链霉素可以杀死混合在真菌中的细菌,从而筛选出真菌,这种培养基叫做选择培养基。

土壤净化水的原理,是什么?

大面积种植水生植物可以优化生态环境。这些水生植物不仅具有观赏功能,还可净化水环境。水葱、千屈菜、芦苇等挺水植物能吸收水底淤泥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凤眼莲等腰三角形漂浮植物对营养物质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能直接从污水中吸收有害物质和过剩营养物质,从而净化水体。用水生植物净化水质是有效的,但不是万能的,是一种辅助手段。目前还没有找到一种能适应各种污染环境的水生植物。上海地区常见抗性强、净化作用大的水生植物有:芦苇、水葱、水烛(香蒲)、美人蕉、黄菖蒲、菖蒲、野茭白等。凤眼莲(水葫芦)治污力强,但要圈住,外溢后易造成公害。

我国不同土壤的特点分布

[编辑本段]土壤的形成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一、矿物质 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砂粒、土粒和胶粒)。土壤矿物质种类很多,化学组成复杂,它直接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是作物养分的重要来源。 二、有机质 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和矿物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一般耕地耕层中有机质含量只占土壤干重的0.5-2.5%,耕层以下更少,但它的作用却很大,群众常把含有机质较多的土壤称为“油土”。 土壤有机质按其分解程度分为新鲜有机质、半分解有机质和腐殖质。腐殖质是指新鲜有机质经过微生物分解转化所形成的黑色胶体物质,一般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85—90%以上。 腐殖质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作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腐殖质既含有氮、磷、 钾、疏、钙等大量元素,还有微量元素,经微生物分解可以释放出来供作物吸收利用。 (二)增强土壤的吸水、保肥能力 腐殖质是一种有机胶体,吸水保肥能力很强,一般粘粒的吸水率为50—60%,而腐殖质的吸水率高达400-600%;保肥能力是粘粒的6一10倍, (三)改良土壤物理性质 腐殖质是形成团粒结构的良好胶结剂,可以提高粘重土壤的疏松度和通气性,改变砂土的松散状态。同时,由于它的颜色较深,有利吸收阳光,提高土壤温度。 (四)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腐殖质为微生物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和能量,又能调节土壤酸碱反应,因而有利微生物活动,促进土壤养分的转化。 (五)刺激作物生长发育 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腐殖酸、有机酸、维生素及一些激素,对作物生育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增强呼吸和对养分的吸收,促进细胞分裂,从而加速根系和地上部分的生长。 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施用的有机肥料和残留的根茬。 许多社队采用柴草垫圈、秸秆还田、割青沤肥、草田轮作、粮肥间套、扩种绿肥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使土壤越种越肥,产量越来越高,应当因地制宜加以推广。 三、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很多,有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 和原生动物等。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也很大,l克土壤中就有几亿到几百亿个。l亩地耕层土壤中,微生物的重量有几百斤到上千斤。土壤越肥沃,微生物越多。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主要作用如下: (一)分解有机质 作物的残根败叶和施入土壤中的有机肥料,只有经过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才能腐烂分解,释放出营养元素,供作物利用;并且形成腐殖质,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二)分解矿物质 例如磷细菌能分解出磷矿石中的磷,钾细菌能分解出钾矿石中的钾,以利作物吸收利用。 (三)固定氮素 氮气在空气的组成中占4/5,数量很大,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土壤中有一类叫做固氮菌的微生物,能利用空气中的氮素作食物,在它们死亡和分解后,这些氮素就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固氮菌分两种,一种是生长在豆科植物根瘤内的,叫根瘤菌,种豆能够肥田,就是因为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增加了土壤里的氮素;另一类单独生活在土壤里就能固定氮气,叫自生固氮菌。另外,有些微生物在土壤中会产生有害的作用。例如反硝化细菌,能把硝酸盐还原成氮气,放到空气里去,使土壤中的氮素受到损失。 实行深耕、增施有机肥料、给过酸的土壤施石灰、合理灌溉和排水等措施,可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发挥微生物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 四、土壤水分 土壤是一个疏松多孔体,其中布满着大大小小蜂窝状的孔隙。直径0.001-0.1毫米的土壤孔隙叫毛管孔隙。存在于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分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同时,还能溶解和输送土壤养分。毛管水可以上下左右移动,但移动的快慢决定于土壤的松紧程度。松紧适宜,移动速度最快,过松过紧,移动速度都较慢。 降水或灌溉后,随着地面蒸发,下层水分沿着毛管迅速向地表上升,应在分墒后及时采取中耕、耙、耱等措施,使地表形成一个疏松的隔离层,切断上下层毛管的联系,防止跑墒。“锄头有水”的科学道理就在这里。土壤含水量降至黄墒以下时,毛管水运行基本停止,土 壤水分主要以气化方式向大气扩散丢失。这时进行镇压(碾地),使地表形成略为紧实的土层,一方面可以接通已断的毛细管,使底墒借毛管作用上升;另一方面可减少大孔隙,防止水汽扩散损失,所以群众说“碾子提墒,碾子藏墒”。镇压后耱地,使耕层上再形成一个平整而略松的薄层,保墒效果更好。 五、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对作物种子发芽、根系发育、微生物活动及养分转化都有极大的影响。生产上应采用深耕松土、破除扳结、排水、晒田(指稻田)等措施,以改善土壤通气状况,促进作物生长发育。 在19世纪末,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V.V.Dokuchaisv)从土壤发生学的观点,认为土壤的性质是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等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包括海、湖浅水区)。它是地球表面上的附着物,人力可以搬动土壤。 土壤形成因素: (1)土壤形成的母质因素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壳,其上部可称为土壤母质。如果风化壳保留在原地,形成残积物,便称为残积母质;如果在重力、流水、风力、冰川等作用下风化物质被迁移形成崩积物、冲积物、海积物、湖积物、冰碛物和风积物等,则称为运积母质。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质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母质代表土壤的初始状态,它在气候与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上千年的时间,才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产生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土壤形成的初期阶段最为显著。随着成土过程进行得愈久,母质与土壤间性质的差别也愈大,尽管如此,土壤中总会保存有母质的某些特征。 首先,成土母质的类型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不同造岩矿物的抗风化能力差别显著,其由大到小的顺序大致为:石英→白云母→钾长石→黑云母→钠长石→角闪石→辉石→钙长石→橄榄石。因此,发育在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和粘粒较多,含砂粒较少;发育在石英含量较高的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即含砂粒较多而含粉砂和粘粒较少。此外,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而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 其次,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深受成土母质的影响。不同岩石的矿物组成有明显的差别,使其上发育的土壤的矿物组成也就不同。发育在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含角闪石、辉石、黑云母等深色矿物较多;发育在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含石英、正长石和白云母等浅色矿物较多;其他如冰碛物和黄土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含水云母和绿泥石等粘土矿物较多,河流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亦富含水云母,湖积物上发育的土壤中多蒙脱石和水云母等粘土矿物。从化学组成方面看,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一般铁、锰、镁、钙含量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而硅、钠、钾含量则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石灰岩母质上的土壤,钙的含量最高。 (2)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气候对于土壤形成的影响,表现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直接影响指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经常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对土壤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的影响。通常温度每增加10℃,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2倍;温度从0℃增加到50℃,化合物的解离度增加7倍。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一年中土壤冻结达几个月之久,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而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 气候还可以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以及植被类型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一个显著的例子是,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低温的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随着温度、降水、蒸发以及不同植被生产力的变化,有机残体归还逐渐增多,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风化壳逐渐加厚 。 (3)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的本质特征——肥力的产生与生物的作用是密切相关的。在生物作用下从岩石到土壤的形成过程见图9-7。 岩石表面在适宜的日照和湿度条件下滋生出苔薛类生物,它们依靠雨水中溶解的微量岩石矿物质得以生长,同时产生大量分泌物对岩石进行化学、生物风化;随着苔藓类的大量繁殖,生物与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加强,岩石表面慢慢地形成了土壤;此后,一些高等植物在年幼的土壤上逐渐发展起来,形成土体的明显分化。 在生物因素中,植物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不同植被类型的养分归还量与归还形式的差异是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根本原因。例如,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而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通过啃食和搬运促进有机残体的转化外,有些动物如蚯蚓、白蚁还可通过对土体的搅动,改变土壤结构、孔隙度和土层排列等。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 (4)土壤形成的地形因素 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引起物质、能量的再分配而间接地作用于土壤的。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气候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地带分化。对美国西南部山区土壤特性的考察发现,土壤有机质含量、总孔隙度和持水量均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而pH值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1]。此外,坡度和坡向也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在陡峭的山坡上,由于重力作用和地表径流的侵蚀力往往加速疏松地表物质的迁移,所以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而在平坦的地形部位,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使成土母质得以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阳坡由于接受太阳辐射能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但水分状况比阴坡差,植被的覆盖度一般是阳坡低于阴坡,从而导致土壤中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差异。 (5)土壤形成的时间因素 在上述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它们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因此,土壤是一个经历着不断变化的自然实体,并且它的形成过程是相当缓慢的。在酷热、严寒、干旱和洪涝等极端环境中,以及坚硬岩石上形成的残积母质上,可能需要数千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土壤发生层,例如在沙丘土中,特别是在林下,典型灰壤的发育需要1000~1500年。但在变化比较缓和的环境条件中,以及利于成土过程进行的疏松成土母质上,土壤剖面的发育要快得多。 土壤发育时间的长短称为土壤年龄。从土壤开始形成时起直到目前为止的年数称为绝对年龄。例如,北半球现存的土壤大多是在第四纪冰川退却后形成和发育的。高纬地区冰碛物上的土壤绝对年龄一般不超过一万年,低纬未受冰川收用地区的土壤绝对年龄可能达到数十万年至百万年,其起源可追溯到第三纪。 由土壤的发育阶段和发育程度所决定的土壤年龄称为相对年龄。在适宜的条件下,成土母质首先在生物的作用下进入幼年土壤发育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土体很薄,有机质在表土积累,化学-生物风化作用与淋溶作用很弱,剖面分化为A层和C层,土壤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母质的特征。随着B层的形成和发育,土壤进入成熟阶段,这一阶段有机质积累旺盛,易风化的矿物质强烈分解,在淀积层中粘粒大量积聚,土壤肥力和自然生产力均达到最高水平。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以后,成熟土壤出现强烈的剖面分化,出现E层,并使A层和B层的特征发生显著差异,有机质累积过程减弱,矿物质分解进入最后阶段,只有抗风化最强的矿物残留在土体中,淀积层中粘粒积聚形成粘盘,土壤进入老年阶段,这一阶段土壤的肥力和自然生产力都明显降低。 (6)土壤形成的人类因素 在五大自然成土因素之外,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亦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典型例子是农业生产活动,它以稻、麦、玉米、大豆等一年生草本农作物代替天然植被,这种人工栽培的植物群落结构单一,必须在大量额外的物质、能量输入和人类精心的护理下才能获得高产。因此,人类通过耕耘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通过灌溉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通过农作物的收获将本应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剥夺,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状况;再通过施用化肥和有机肥补充养分的损失,从而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数量和微生物活动等。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是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同时由于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规律,人类活动也造成了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 ①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②对于土壤的形成来说,各种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其中生物起着主导作用。土壤是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活有机体作用于成土母质而形成的。[编辑本段]土壤结构的类型、特征及改良: ①块状结构体:近似立方体型,长、宽、高大体相等,走私一般大于3cm,1-3cm之内的称作核状结构体,外形不规则,多在粘重而乏有机质的土中生成,熟化程度低的死黄土常见此结构,由于相互支撑,会增大孔隙,造成水分快速蒸发跑墒,多有压苗作用,不利植物生长繁育。 改良方法:可在墒情合适时耙耱,冬季冻土后,辗压,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也可掺河沙或炉渣灰来改良。 ②片状结构体:水平面排列,水平轴比垂直轴长,界面呈水平薄片状;农田犁耕层、森林的灰化层、园林压实的土壤均属此类。不利于通气透水,造成土壤干旱,水土流失。 改良方法:松土施用有机肥,公园街道绿地行人常经过的地方,可进行透气铺装、种植地被植物或进行必要的围栏保护,结皮和板结的可采取适墒深翻,增施有机肥解决。 ③柱状结构体和棱状结构体:沿垂直轴排列,垂直轴大于水平轴,土体直立,结构体大小不一,坚实硬,内部无效孔隙占优势,植物的根系难以介入、通气不良、结构体之间有形成的大裂隙,既漏水又漏肥。 改良方法:通过深翻施肥和深翻种植绿肥。 ④团粒结构体:这是最适宜植物生长的结构体土壤类型,它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土壤肥力的水平和利用价值。其能协调土壤水分和空气的矛盾;能协调土壤养分的消耗和累积的矛盾;能调节土壤温度,并改善土壤的温度状况;能改良土壤的可耕性,改善植物根系的生长伸长条件。 中国的土壤污染 据报道,目前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 2000 万公顷,约占总耕地面积的 1/5,其中工业“三废”污染耕地 1000 万公顷,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已达 330 多万公顷。例如:某省曾对 47 个县和郊区的 259 万公顷耕地(占全省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二)进行过调查。其结果表明,75% 的县已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的潜在威胁,而且污染趋势仍在加重。 污水灌溉等废弃物对农田已造成大面积的土壤污染。如沈阳张士灌区用污水灌溉 20 多年后,污染耕地 2500 多公顷,造成了严重的镉污染,稻田含镉 5-7mg/kg。天津近郊因污水灌溉导致 2.3 万公顷农田受到污染。广州近郊因为污水灌溉而污染农田 2700 公顷,因施用含污染物的底泥造成 1333 公顷的土壤被污染,污染面积占郊区耕地面积的 46%。80 年代中期对北京某污灌区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大约 60% 的土壤和 36% 的糙米存在污染问题。 另一方面,全国有 1300~1600 万公顷耕地受到农药的污染。除耕地污染之外,我国的工矿区、城市也还存在土壤(或土地)污染问题。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陈同斌前后用了3年多的时间对北京市全市的土壤和蔬菜进行了大规模的取样分析和研究,发现土壤污染问题已经比较严重,并且已经影响到蔬菜等农产品的质量。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潘根兴在2002年初做过一个南京市各城区的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结果同样很严重。超过70%的采样区域存在重金属污染,测出的最高铅含量超过900ppm,超过国家标准3倍以上。 陈同斌在2001年对北京市的公园土壤重金属污染做了一项调查,结果让人吃惊。被公认为城市中环境质量优良的公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土壤重金属污染。而且公园建成的年代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程度成一个指数关系。 土壤污染的危害 1. 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农作物的污染、减产。对于各种土壤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目前尚缺乏系统的调查资料。仅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为例,全国每年就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 1000 多万吨,另外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 1200 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 200 亿元。 2. 土壤污染导致生物品质不断下降 我国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有许多地方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镉、铬、砷、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和接近临界值。 土壤污染除影响食物的卫生品质外,也明显地影响到农作物的其他品质。 有些地区污灌已经使得蔬菜的味道变差,易烂,甚至出现难闻的异味;农产品的储藏品质和加工品质也不能满足深加工的要求。 3. 土壤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作)物体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危害人畜健康,引发癌症和其他疾病等。 4. 土壤污染导致其他环境问题 土地受到污染后,含重金属浓度较高的污染表土容易在风力和水力的作用下分别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导致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其他次生生态环境问题。 土壤污染途径 当土壤被病原体,有毒化学物质和放射性物质污染后,便能传播疾病,引起中毒和诱发癌症。 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能传播伤寒、副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因土壤污染而传播的寄生虫病有蛔虫病和钩虫病等。人与土壤直接接触,或生吃被污染的蔬菜、瓜果,就容易感染这些寄生虫病。土壤对传播这些寄生虫病起着特殊的作用,因为在这些蠕虫的生活史中,有一个阶段必须在土壤中度过。例如,蛔虫卵一定要在土壤中发育成熟,钩虫卵一定要在土壤中孵出钩蚴才有感染性等。 结核病人的痰液含有大量结核杆菌,如果随地吐痰,就会污染土壤,水分蒸发后,结核杆菌在干燥而细小的土壤颗粒上还能生存很长时间,这些带菌的土壤颗粒随风进入空气,人通过呼吸,就会感染结核病。 有些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或与动物有关的疾病,也可通过土壤传染给人。例如,患钩端螺旋体病的牛、羊、猪、马等,可通过粪尿中的病原体污染土壤,这些钩端螺旋体在中性或弱碱性的土壤中能存活几个星期,并可通过粘膜、伤口或被浸软的皮肤侵入人体,使人致病。炭疽杆菌芽孢在土壤中能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被伤风杆菌、气性坏疽杆菌、肉毒杆菌等病原体,也能形成芽孢,长期在土壤中生存。破伤风杆菌、气性坏疽杆菌来自感染的动物粪便,特别是马粪。人们受外伤后,伤口被泥土污染,特别是深的穿刺伤口,很容易感染破伤风或气性坏疽病。此外,被有机废弃物污染的土壤,是蚊蝇孳生和鼠类繁殖的场所,而蚊、蝇和鼠类又是许多传染病的媒介,因此,被有机废物污染的土壤,在流行病学上被视为是特别危险的物质。 土壤被有毒化学物污染后,对人体的影响大都是间接的,主要是通过农作物、地面水或地下水对人体产生影响。在生产过磷酸钙工厂的周围,土壤中砷和氟的含量显著增高。铅、锌冶炼厂周围的土壤,不仅受到铅、锌、镉的严重污染,而且还受到含硫物质所形成的硫酸的严重污染。任意堆放的含毒废渣以及被农药等有毒化学物质污染的土壤,通过雨水的冲刷、携带和下渗,会污染水源。人、畜通过饮水和食物可引起中毒。 土壤被放射性物质污染后,通过放射性衰变,能产生α、β、γ射线,这些射线能穿透人体组织,使机体的一些组织细胞死亡。这些射线对机体既可造成外照射损伤,又可通过饮食或呼吸进入人体,造成内照射损伤,使受害者头昏、疲乏无力、脱发、白细胞减少或增多,发生癌变等。 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对癌物质的研究,还发现许多工业城市及其近郊的土壤中含有苯并(a)芘等致癌物质。 被有机废弃物污染的土壤还容易腐败分解,散发出恶臭,污染空气,有机废弃物或有毒化学物质又能阻塞土壤孔隙,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土壤的自净能力;有时还能使土壤处于潮湿污秽状态,影响居民健康。 土壤污染的特点 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废弃物污染等问题一般都比较直观,通过感官就能发现。而土壤污染则不同,它往往要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化验和农作物的残留检测,甚至通过研究对人畜健康状况的影响才能确定。因此,土壤污染从产生污染到出现问题通常会滞后较长的时间。如日本的“痛痛病”经过了10~20年之后才被人们所认识。 土壤污染的累积性。污染物质在大气和水体中,一般都比在土壤中更容易迁移。这使得污染物质在土壤中并不象在大气和水体中那样容易扩散和稀释,因此容易在土壤中不断积累而超标,同时也使土壤污染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土壤污染具有不可逆转性。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许多有机化学物质的污染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降解。譬如:被某些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可能要100~200年时间才能够恢复。 土壤污染很难治理。如果大气和水体受到污染,切断污染源之后通过稀释作用和自净化作用也有可能使污染问题不断逆转,但是积累在污染土壤中的难降解污染物则很难靠稀释作用和自净化作用来消除。 土壤污染一旦发生,仅仅依靠切断污染源的方法则往往很难恢复,有时要靠换土、淋洗土壤等方法才能解决问题,其他治理技术可能见效较慢。因此,治理污染土壤通常成本较高、治理周期较长。鉴于土壤污染难于治理,而土壤污染问题的产生又具有明显的隐蔽性和滞后性等特点,因此土壤污染问题一般都不太容易受到重视。 土壤污染物 土壤污染物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病原体,包括肠道致病菌、肠道寄生虫(蠕虫卵)、破伤风杆菌、霉菌和病毒等。它们主要来自做肥料的人畜粪便和垃圾。或直接用生活污水灌溉农田,都会使土壤受到病原体的污染。这些病原体能在土壤中生存较长时间,如痢疾杆菌能在土壤中生存22~142天,结核杆菌能生存一年左右,蛔虫卵

固体废物对土壤的污染危害有哪些?

固体废物长期露天堆放,其有害成分在地表径流和雨水的淋溶、渗透作用下通过土壤孔隙向四周和纵深的土壤迁移。在迁移过程中,有害成分要经受土壤的吸附和其他作用。通常土壤的吸附能力和吸附容量很大,随着渗滤水的迁移,使有害成分在土壤固相中呈现不同程度的积累,导致土壤成分和结构的改变,植物又是生长在土壤中,又间接对植物产生了污染,有些土地甚至无法耕种。例如,德国某冶金厂附近的土壤被有色冶炼废渣污染,土壤上生长的植物体内含锌量为一般植物的26~80倍,铅为80~260倍,铜为30~50倍,如果人吃了这样的植物,则会引起许多疾病。

水污染大气污染、固废和土壤污染之间的联系

水污染大气污染、固废和土壤污染之间的联系:1、水污染的直接后果会造成土壤污染;2、水污染产生的恶臭气体也能污染大气;3、大气污染的传染性很小,一般不会造成次生污染,因此大气污染是单一性的;4、固体废弃物污染,会因大气降水的淋滤而造成水体污染,进而污染土壤;5、土壤污染同样会被雨水淋滤、携带而污染水体。

南京土壤研究所是985吗

南京土壤研究所不是985。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南京土壤研究所是中国土壤学会、江苏省土壤学会和全国土壤质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挂靠单位;主办Pedosphere、《土壤学报》、《土壤》等3份学术期刊。

南京土壤研究所是什么院校?

  南京土壤研究所就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简称南京土壤研究所)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北京东路71号,南京土壤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其前身为1930年创立的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简称南京土壤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其前身为1930年创立的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自成立以来,南京土壤研究所一直肩负着为中国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重任,凝聚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逐步发展成为在土壤科学领域研究实力雄厚、分支学科齐全并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的国家级研究中心和高级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乃至世界土壤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南京土壤研究所紧密围绕中国科学院“三个面向”“四个率先”新时期办院方针,聚焦实施乡村振兴和建设美丽中国等重大战略部署,以土壤资源与信息、土壤地力与保育、土壤环境与修复、植物营养与肥料、土壤生物与生态等为核心研究领域,全面实施“一三五”规划,促进产出重大原创成果,率先开展“四类机构”改革,以优秀的成绩圆满完成了特色所试点建设的总体目标,为实现创新跨越发展、建设国际化一流科研机构奠定了坚实基础。  南京土壤研究所现有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土壤养分管理国家工程实验室、农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科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耕地保育综合性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研究平台;设有土壤资源与信息、土壤地力与保育、土壤环境与修复、植物营养与肥料、土壤生物与生态等5个研究部以及土壤资源与遥感应用、土壤-植物营养与肥料、土壤化学与环境保护、土壤物理与盐渍土、土壤生物与生化、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土壤利用与环境变化等研究单元;还拥有土壤科学数据中心(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土壤分中心)、河南封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江西鹰潭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江苏常熟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三峡工程生态环境湖北秭归实验站。此外,拥有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特约图书馆和亚洲最大的土壤标本馆;土壤与环境分析测试中心是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认定的国家计量认证合格单位。  开展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南京土壤研究所推动并参与实施了国家在土壤学及其相关领域的所有重大科技计划。截至目前,先后主持了国家“973”项目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8项,“863”重大项目1项,“863”重点项目12项,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项,重大科技专项课题4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公益性行业科技重大专项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大研究计划课题6项,基金重点项目19项,基金国际合作重大项目11项等一大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充分体现了我所在土壤学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主导地位和整体竞争实力。近5年来,累计获得18项各级科技进步奖,发表SCI论文1500多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1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0余部,授权发明专利90多项。  截至2018年底,南京土壤研究所共有在职职工306人。其中科技人员223人、科技支撑人员58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64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9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  南京土壤研究所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现设有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等3个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环境科学等11个专业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南京土壤研究所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与英国洛桑试验站、苏格兰作物科学研究所、日本农业环境研究所、澳大利亚Melbourn大学、Griffith大学等一批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和大学签订了长期全面合作协议。2018年通过竞争成功获得第23届世界土壤学大会举办权。作为全球数字土壤制图计划亚洲中心、国际氮素行动计划东亚中心、全球土壤伙伴计划亚洲中心、全球土壤修复网络亚洲中心,代表中国在国际土壤学组织以及重大科研行动计划中持续发挥了主导作用。  南京土壤研究所是中国土壤学会、江苏省土壤学会和全国土壤质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挂靠单位;主办Pedosphere、《土壤学报》、《土壤》等3份学术期刊,其中Pedosphere是我国唯一的土壤科学英文学术期刊且被收录为SCI源刊。 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学力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开放网申报名中:https://www.87dh.com/yjs2/

土壤中硝态氮的空间变异研究

邢永强1 李金荣2 李金玲3 常秋玲1 贺传阅1(1.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郑州 450016;2.郑州大学环境与水利学院,郑州 450001;3.河南省地质调查院,郑州 450007)《灌溉排水学报》,文章编号:1672-3317-(2008)-03-0106-03摘要 对10m×10m面积内的100个土壤样点取样分析其硝态氮含量,用地质统计学中的区域化变量理论和半方差函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含水率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在一定范围内均具有空间变异性,属于中等程度变异;硝态氮含量的半方差随着取样间距的增加而增加,最后趋于稳定,存在着空间变异结构,最后对其进行拟合,确定其变异程度及空间相关尺度。为进行大范围土壤的取样提供参考。关键词 硝态氮 空间变异 区域化变量 半方差分析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主要来源于土壤,施用到土壤中的氮肥,经过一系列分解转化作用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比如经过矿化、硝化与反硝化等过程,氮肥转化为无机态氮即氨态氮和硝态氮。我们知道适量的氮肥是保证农作物获得高产的基本条件,过量的氮肥不仅造成浪费,更为严重的是会引起作物、土壤、大气及地下水的严重污染。我国北方旱地土壤氮素形态一般以硝态氮为主,所以土壤中硝态氮的空间变异必然会引起该土壤中农作物的生长变异。所以开展土壤硝态氮含量空间变异性研究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制定农田施肥方案,提高氮肥利用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众所周知,土壤系统本身是一个形态和过程都相当复杂的自然综合体(雷志栋等,1985)。在时间和空间上土壤是一个非匀质的介质,而且有着明显的空间变异。灌区田间实际情况表明,在土壤质地相同的区域内,土壤特性(物理、化学及生物性质)在同一时刻,各个空间位置上的量值并不相同,这种属性即称为土壤特性的空间变异性(黄绍文等,2003;Triantafilis,et al.,2004;高鹭等,2002)。这种空间变异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成土过程,二是人为活动。特别是人类活动对空间变异的影响更显著。正由于此,一个田块内土壤的变异可分为系统变异和随机变异两部分。就研究方法来说,经典统计学忽略了土壤属性在空间上的相关性,认为土壤属性是空间上相互独立的,当然这与土壤特性的实际情况不符,因此经典统计学无法揭示土壤属性在一定空间距离上的相关性。空间变异理论(孙洪泉,1990)考虑到了土壤属性的空间相关性,因此研究土壤的空间变异性对指导各种先进的灌溉设施和农业水利技术的应用有着重要意义。1 基本理论土壤的空间变异理论(孙洪泉,1990)是以地质统计学(geostatistics)为基础。地质统计学的雏形是20世纪50年代,在南非矿业学家Krige提出的矿产品位和储量估值方法基础上,于20世纪60年代由法国著名的统计学家Matheron在此基础上做了大量研究之后建立起来的。他在提出来区域变量理论,使传统的地学方法与统计学方法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公式系统,又称地质统计学。地质统计学的半方差函数对土壤属性在空间上变化的结构性能够定量和精确描述。地质统计学是以区域化变量、随机函数和平稳性假设等概念为基础,以变异函数为核心,以克立格插值法为手段,分析研究自然现象的空间变异问题(Triantafilis,et al.,2004;高鹭等,2002)。1.1 区域化变量区域化变量Z(x)是指在空间分布的变量,是在区域内不同位置x取不同值Z的随机变量。它一般反映了某种现象的特征,比如不同位置各点土壤养分含量等。区域化变量具有结构性和随机性的特征。结构性是指在空间两个不同点处土壤养分具有某种程度的自相关性,一般而言两个点间距越小,相关性越好。这种自相关性反映了这种变量的某种连续性和关联性,体现了其结构性的一面。随机性是指在土壤系统内,任意空间点x处,其土壤养分的取值是不确定的,可以看作是一个随机变量,这就体现了其随机性特征。1.2 半方差函数半方差函数也称为空间变异函数(semivariograms),只要是与空间有关的变量,都可以用半方差函数来计算它。半方差函数既能描述区域化变量的结构性特征,又能描述其随机性变化。半方差函数是描述土壤特性空间变异结构的一个函数。假设随机函数均值稳定,方差存在且有限,该值仅与间距h有关,则半方差函数γ(h)可定义为随机函数Z(x)增量方差的一半。其计算公式为环境·生态·水文·岩土:理论探讨与应用实践图1 半方差图Fig.1 Sketch map of semi-variance其中n(h)是被向量h相隔的数据对的对数。当然,数据对越多,计算的半方差函数值的精度越高。对不同的滞后距h,式(1)可以算出相应的γ(h)值来。对于每一个滞后距hi,把诸点[hi,γ(hi)]在h—γ(h)图(图1)上标出,再将相邻的点用线段连接起来所得到的图形,称为实验半方差函数图(或实验方差图)。通过方差图可以得到半方差函数的3个极为重要的参数:即变程值a(Range)、基台值C(Sill)和块金值C0(Nugget),其中变程值反映了土壤性质的空间变异特性,在变程值以外,土壤性质是空间独立的,而在变程值以内,土壤性质是空间非独立的。块金值代表一种由非采样间距造成的变异,一般是指土壤性质的测定误差。基台值是指在不同采样间距中存在的半方差极大值。另外,块金方差/基台值可表示空间变异程度。2 材料和方法2.1 研究区概况试验于2006年在河南省浚县城西一实验田内进行,该区地形地貌类型为冲积平原,地势比较平坦,主要供试土壤为壤土,气候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该地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当季种植玉米。面积10m×10m,按照1m×1m设置网格,共有100个观测点(图2),采样深度为耕层10~15cm。采样期间晴朗无雨,采样时间分别是2006年6月12日(田间较干,平均质量含水率为18.3%)和2006年8月14日(田间较湿,平均质量含水率为23.5%)。图2 采样点平面布置图Fig.2 Sampling location of the area2.2 测定方法测定项目:质量含水率和硝态氮。测定方法及仪器:对田间所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风干,过1mm的筛,然后以5:1的水土比用1mol/L的KCl进行抽滤浸提,在实验室用酚二磺酸比色法进行硝态氮含量的测定。3 结果与讨论3.1 土壤中硝态氮测定结果的统计特征值利用Kolmogorov-Smirnov方法对硝态氮含量的总体分布进行非参数检验,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土壤硝态氮含量多数为对数正态分布类型。从硝态氮的均值来看,均值随土壤含水量的减小而增加,说明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减小硝态氮向下层淋洗的量也相应减小。另外前面已经述及,变异系数C1的大小可以反映土壤特性参数的空间变异性程度,一般认为:C1<0.1为弱变异性,0.1≤C1≤1.0为中等变异性,C1>1.0为强变异性。从表1中的统计资料来看,所测得的硝态氮含量变异系数的变化范围为0.17~0.31,均属中等变异性。因为硝态氮在土壤中相对比较稳定,所以其变异系数较少,这与硝态氮在土壤中比较稳定有关。本次实验中,土壤较湿(土壤平均含水率为23.5%)时,硝态氮的变异系数为0.31,土壤较干(土壤平均含水率为18.3%)时,其变异系数为0.17,所以土壤较湿时硝态氮的变异系数明显大于土壤较干时硝态氮的变异系数,这里可以理解为硝态氮变异系数受不同灌水量的影响,灌水量增加,变异系数增大,灌水量对硝态氮的转化和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表1 土壤硝态氮含量的统计特征值前面已经说过,硝态氮在田间的分布具有地学的结构特征和统计学的随机特征。这些统计值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样本总体,而不能定量地刻画土壤硝态氮含量的随机性和不规则性,独立性和相关性,要解释并进行定量化,必须进行空间变异结构分析。3.2 土壤中硝态氮的空间变异结构分析半变差函数图在一定范围内反映了不同观测点的观测值之间的依赖变化情况,可以检验土壤中硝态氮的空间变异性。从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半方差函数图(图3)可以看出,在一定范围内硝态氮含量的试验变差函数值均随采样点间距的增大而增加,从非零值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常数,即当其间距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半变差函数值在某一常数上下摆动时,这一常数就是基台值C(C0+C1),与这一基台值相对应的间距就是变程a,且变程a等于最大自相关距离。当h<a时,土壤硝态氮含量之间存在着空间上的相关关系,当h≥a时,土壤硝态氮含量值是独立的。当间隔距离h=0时,γ(0)=C0,该值即为块金值C0。图3 硝态氮含量的半方差图Fig.3 Semi-variance of soil NO3--N根据计算的两种不同含水率的土壤中硝态氮含量的实验变差函数值,然后选用球状模型进行拟合。用加权多项式回归法进行计算,编程序可得出球状模型中的各个参数(C,a,C0)(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硝态氮含量在含水率为18.3%的土壤中其块金值C=0.34,基台值C0=0.77,变程值a=2.1;硝态氮含量在含水率为23.5%的土壤中其块金值C=0.09,基台值C0=0.46,变程值a=1.75。对土壤含水率为18.3%的土壤,当h≥a=2.1m时,自相关函数的值为零,变差函数值趋于稳定,也就是说,当采样间距在2.1m之内,硝态氮含量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性,把硝态氮含量当作区域化变量处理;当采样间距大于2.1m时,硝态氮含量不具有空间相关关系,可以把硝态氮含量看做是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对土壤含水率为23.5%的土壤,当h≥a=1.75m时,变差函数值趋于稳定,同样,当采样间距小于1.75m,硝态氮含量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性,把硝态氮含量当作区域化变量处理;当采样间距大于1.75m时,硝态氮含量不具有空间相关关系,可以把硝态氮含量看做是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另外从表2 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来,含水率较大的土壤,其硝态氮含量的变程值稍微小于含水率较低的土壤,说明土壤的含水率也影响到硝态氮含量的空间变异,主要是因为土壤中水分可以滞留较多的硝态氮,因此实际野外采样时要根据土壤的含水率布置取样间距。含水率较小时,取样间距可以布置的大些;含水率较大时,取样间距相对布置的小。表2 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半方差参数值研究区土壤中硝态氮含量的空间变异既具有结构性,又具有随机性。它们对土壤属性的变异性影响程度如何,这可以从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C0/(C0+C1))来表示其空间变异程度,如果该比值较高,说明由随机部分引起的空间变异性程度较大;相反,说明由系统变异引起的空间变异性程度较大;如果该比值在1附近,则说明该变量在整个研究尺度上具有恒定的变异。从表2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这次研究区土壤的空间变异性主要是由土壤的空间结构本身引起的,而由随机部分引起的变异程度较小,不起主要作用。4 结论土壤属性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变异性,而地质统计学中的区域化变量和变差函数是研究这种空间特性的重要理论工具。土壤中硝态氮含量表现出空间变异结构,可以作为区域化变量。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含水率的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均具有空间变异性,变异系数的变化范围为0.17~0.31,均属中等变异性。含水率较高(土壤平均含水率为23.5%)的土壤中硝态氮含量的变异系数大于含水率较低(土壤平均含水率为18.3%)的土壤中硝态氮的变异系数。根据区域化变量和变差函数的理论,对不同含水率土壤中硝态氮含量进行空间变异结构分析,得到其变程值。对含水率为23.5%的土壤来说,其硝态氮含量空间的相关距离为1.75m;对含水率为18.3%的土壤来说,其硝态氮含量空间的相关距离为2.1m;在其相关距离范围内,土壤的空间结构本身对硝态氮含量的空间变异性起主要的影响作用。参考文献高鹭,陈素英,胡春胜等.2002.喷灌条件下农田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性研究.地理科学进展,21(6):609~615.黄绍文,金继运,杨俐苹等.2003.县级区域粮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与分区管理技术研究.土壤学报,40(1):79~88.雷志栋,杨诗秀,许志荣等.1985.土壤特性空间变异性初步研究.水利学报,(9):10~21.孙洪泉.1990.地质统计学及其应用.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Triantafilis J,Odeh I O A,Warr B,et al.2004.Mapping of salinity risk in the lower Namoi valley using non-linear Kriging methods.Arg Water Manage,69(3):203~231.Spacial Variations of -N in SoilXing Yong-qiang1 Li Jin-rong2 Li Jin-ling3 Chang Qiu-ling1 He Chuan-yue1(1.Sciencial Researchinstitute of land and resource of Henan Province,Zhengzhou 4504016;2.School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Environment Engineering,Zhengzhou Univ.,Zhengzhou 450001;3.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of Henan Province,Zhengzhou 450007)Abstract:One hundred soil samplers at a plot of 10m×10m were made at an interval of 1m with different soil moisture and different time.The -N in surface soil(10~15cm)were measured.the author analyzed experimental data by the theory of regionalized variable theory and studied the special variations of -N in the fiel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 at different soil moisture had spatial variability in a given spatial range.The semi-variances of -N were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lag(h).Fitting the results with linear regressions,the parameters of the semi-variograms were estimated,and their variable extent and space correlative scale were made.Key words: -N;spatial variability;regionalized variable theory;semi-variance analysis

武汉地区土壤Hg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污染成因

刘红樱1 张德存2 冯小铭1 陈国光1 郭坤一1(1.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南京210016;2.湖北省地质调查院,武汉430056)摘要:本文结合武汉地区和全国土壤含Hg背景,研究了武汉地区土壤Hg的含量特征、全区和典型污染区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武汉地区土壤Hg含量为0.107mg/kg。全区土壤Hg污染面积239.3km2,分布形态上表现为以城市为中心构成的环带状、片状,城市区内部形成以工业区和老城区为中心的污染区,并向外围扩散。土壤Hg高背景区面积826.3km2,近总面积的1:10,分布于武汉三镇、蔡甸、阳逻等城镇和葛店化工区。清洁区大面积分布于蔡甸南、黄陂-新洲和江夏区。成土母质母岩、矿产和土壤本身不足以形成Hg污染,人为因素是造成城市地区Hg污染的决定因素。关键词:Hg;空间分布;污染成因;土壤;武汉地区汞(Hg)在整个生态系统乃至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过程中都是非常活跃的[1]。Hg是常见的土壤污染物,在土壤中以多种形态存在[1~4]。汞蒸气、无机汞盐(除硫化汞外)、有机汞均有毒,特别是无机汞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成的甲基汞毒性更大。土壤中的Hg可通过蒸气和粉尘进入大气,通过元素的活化迁移进入水圈,通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进入生物体。植物根部、动植物呼吸均可吸收金属汞;而甲基汞具有强水溶性,几乎可全被生物体吸收,且很难分解排泄[1~4]。武汉作为综合性大城市和老工业基地,长期以来由于高污染、高消耗的工业基础,工艺水平的限制和薄弱的环保意识等因素,城市工业固体排放物、废气飘尘、生活垃圾、污水均对武汉土壤环境产生着严重的污染。一些老工业区固体排放物大量堆积、某些大工厂周围和道路汽车尾气排放的汞等重金属污染在武汉城区不同地段存在。仅长江武汉江段24个入江排污口每年排放汞70.973吨,污染物平均含汞2.31μg/L,最高可达22.408μg/L[5]。武汉市郊易家墩土Hg含量0.095~0.516mg/kg,15个白菜样Hg含量0.0005~0.019mg/kg,2个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6]。加上长江、汉水在武汉交汇,府河、滠水、倒水、举水、巡司河等次级河流与湖库沟通流贯全区,形成交织水网。而水生生态系统中汞活动性较强,生物的浓集放大效应显著,生态后果也就更严重和突出[7]。但对于武汉区域性Hg分布特征和污染状况仍缺乏研究。鉴于此,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部署,我们对武汉区域性土壤Hg分布进行了调研工作,涉及武汉地区所属8个城区行政区,6个市郊行政区,总面积为8629.6km2的范围。调查区——武汉地区位于江汉盆地东缘,主体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地貌,北部少部分为低山丘陵区。市域南部的江汉盆地为主体部分,面积6890km2。区内广为第四纪河湖型冲积层所覆盖,间有少部分古中生界残丘山体。区内第四系,约占总面积的80%。其中,更新统由红色网纹状粘土、棕红色粘土、含砾粘土组成,基本发育于Ⅱ、Ⅲ级阶地上,构成垄岗剥蚀地貌;全新统属于一套现代冲积层、湖冲积层,分别由粉沙土、亚沙土、亚粘土或粘土、淤泥粘土组成,分布在长江、汉水及大别水系的冲积带内,构成诸水系Ⅰ级阶地。黄陂区北部造山带变质地体区,母质岩系分别为元古界红安群、大别群一套中高压区域变质岩系,主要岩性有石英片岩、片麻岩、浅粒岩等。局部地区为燕山期侵入的酸性岩体。武汉地区土壤发育以地带性土壤为主,含有7个土类,14个亚类,主要土壤类型为水稻土、潮土、棕红壤、黄棕壤。其中潮土集中分布于长江、汉水及其他水系形成的现代冲积平原区,棕红壤、黄棕壤则广泛分布于更新统、古中生界、元古界母质层上,水稻土作为一种后成土壤则穿插分布上述3类土壤之中。1 样品采取与分析系统采集0~20cm深度的浅层土壤样品和150~200cm深度的土壤深层样品。采样密度和采样介质按不同环境区进行控制,浅层土壤样采样密度在区内广泛分布的平原-垄岗地区为1件/km2,城镇居民工业区为1~2件/km2,北部浅覆盖的低山丘陵区为1件/4km2;深层样采样密度为1件/16km2;对全市域分布的1100km2的湖沼区,每平方公里采集1~2个湖沼底积物样替代;对分布于长江滩涂地区的淤积层,则视为未壤性化的土壤而采集表层样品。土壤样品布置于可代表本采样单元(浅层0.5~4km2、深层16km2范围)的地质单元、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别的地段。浅层土壤样采集时以一个采样点为主,周围50m范围内采集3~5个子样组合成一件样品,采样介质为地表向下约20cm连续土柱。深层土壤样根据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现状用取样钻采集150~200cm深度范围的30cm连续长度样品。除上述区域性样品外,另外还选择沿江滩涂洪泛冲积层区分层采集了剖面样,城区、沿江农地、主要厂区、湖区等典型景观地段采集了进一步研究样品。土壤采样点由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定位,在平面上基本均匀分布。样品经自然干燥,用木棒砸碎,过20目或40目筛后提取600g分析样。样品分析方案为:浅层样每4km2分析1件组合样,分析总数1628件;深层样每16km2分析1件单样,分析总数540件。典型地区采集了植物样品,经清洗、杀酶、烘干、粉碎后过40目尼龙筛备用。采集了汉口大夹街街区的人发样品。发样采自后枕部距发根约3cm以内,1%温热洗发液洗涤2次、去离子水冲洗数次、晾干。样品由国土资源部武汉测试中心用原子荧光法分析。测试过程采用国家一级标准物质监控、实验室内部和送样单位检查、密码抽查等质量监控手段。2 土壤Hg含量及其分布特征2.1 含量特征土壤中元素的原生背景含量,可通过土壤圈中相对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深层土壤的含量来分析,并与区域、全省、全国和世界土壤的含量相对照。在土壤化学元素调查试验工作中,已基本证实深层土壤(>150cm深度)能近似地反映第一(原生)环境元素分布、赋存状态,代表土壤背景特征;浅层土壤(<20cm深度)是土壤圈中与生态环境联系最直接的层位,也是近期受到人为干预最敏感的地带[8~9]。武汉地区土壤深层不受污染的汞环境背景基准值0.033mg/kg。武汉地区全区深层土Hg含量(0.039mg/kg)比湖北的低,与全国的相当(表1)。因此其深层土Hg含量作为全区土壤背景的体现,为一低“原始”背景。全区浅层Hg含量变化较大,平均含量明显高于深层及湖北和全国值,表明在浅层土壤中有Hg的添加,并存在明显的局部富集。表1 武汉地区土壤Hg含量特征 单位:mg/kg2.2 分布特征土壤Hg含量分区依据土壤环境质量和容量的研究情况[3,11~13],其含量范围和相应的污染指数见表2。表2 武汉地区土壤Hg含量分区标准 单位:mg/kg2.2.1 总体分布状况武汉地区土壤Hg污染面积239.3km2,多以城镇区和工厂区为中心,包括葛店化工区、江岸区城区、东西湖区古田工业区、后湖南部的盘龙古城和武昌城区。土壤Hg高背景区面积近总面积的1:10,分布于城镇和工厂区,其中以武汉三镇跨江区面积最大,其次为葛店化工区、蔡甸镇、阳逻镇等。清洁区大面积分布于蔡甸南、黄陂-新洲和江夏区,以及汉南-汉阳、东西湖、武湖-阳逻等的部分地区(表3,图1)。表3 武汉地区土壤Hg元素环境质量分区2.2.2 典型污染区特征江岸区汉口中心城区为老城区,其Hg污染面积88km2,污染中心在中山公园附近,其中,大夹街土壤Hg含量最高达38.114mg/kg,是土壤清洁区上限(0.15mg/kg)的254倍(图2)。其中,有机结合态和强有机结合态的Hg达3.41mg/kg,占全Hg量的14%。由于Hg在一定理化条件下可转化成零价汞,并在气温升高时不断气化进入空气形成“汞蒸汽岛”,而直接被人群所吸收,加上污染区土壤中Hg的高含量,且其中较高比例的有效态Hg。Hg污染的生态环境负效应已经显现:大夹街街区人发汞含量已超过。在青年路-集家嘴剖面上,Hg含量均远高于0.15mg/kg,且变化明显,存在大夹街、中山大道、地勘局等多个峰值点(图3)。江岸区汉阳城区包括作为中心污染区的汉阳味精厂、汉阳钢厂、农药厂等工厂区-居民区的和墨水湖、南太子湖污染扩散区。中心污染区Hg含量大于0.5mg/kg。汉阳钢厂和居民生活区南侧的墨水湖底积物Hg含量达1.394~1.633mg/kg。由墨水湖至南太子湖的排污渠中底积物Hg含量可达1.33mg/kg。汉阳建港小白菜干剂汞量1.33mg/kg,严重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图1 武汉地区土壤Hg元素环境质量分区图东西湖区古田工业区包括以有机化工厂、制药厂、联碱厂、电缆厂等厂区为中心的污染区和沿排污渠道至北部纳污湖群形成的污染扩散区。中心污染区污染面积20km2,Hg含量可达1.610mg/kg;排污渠中底积物高达1.249~1.802mg/kg(图4)。纳污湖区磨海底积物Hg含量可达1.539mg/kg。北部湖群养殖鱼类中毒死亡,湖区内莲藕的汞含量严重超标。武昌城区包括武昌老城污染区和几乎全部接受了武昌城区居民的生活排污及一些小工厂“三废”排污的沙湖、东湖、南湖三湖等纳污区。武昌老城污染区污染面积14km2,武昌造船厂附近Hg含量0.910mg/kg,排污渠中底积物1.177mg/kg,紫阳湖底积物可达2.219mg/kg(图5)。纳污湖区的东湖茶港底积物Hg含量2.316mg/kg。图2 青年路—集家嘴剖面土壤Hg含量变化图3 青年路—集家嘴剖面土壤Hg含量变化葛店化工区Hg污染以化工厂为中心,向周围扩散3~10km,武汉市域内污染面积达100km2,东侧鄂州辖区估计亦有相等的面积受到污染(图6)。厂区土壤Hg含量最高达53.443mg/kg,是土壤清洁区上限的356倍。整个污染已扩散到周边稻田内、山坡上的土壤以及周围水体,其Hg含量0.40~2.5mg/kg(图6)。由于葛化为一老厂,长期的Hg排放和积累对周围生态环境有较大的影响。阳逻Hg高背景区10km2,围绕新建的阳逻电厂分布。蔡甸Hg高背景区范围包括蔡甸城镇区及其南部大集一带,面积100km2。图4 古田工业区土壤Hg污染分布图2.2.3 浅深层Hg含量变化通过武汉市区浅层与深层土壤Hg元素分布的垂向对比,发现深层土Hg含量全部小于0.15mg/kg,为Hg清洁区,而浅层土壤存在253.5km2的Hg高背景区和126.9km2的污染区(图7)。历年来浅层土壤中的累积的Hg是深层土壤的2.75倍。汉口大夹街9号点为Hg污染严重地区,其土壤垂向剖面的汞含量变化曲线是中间高,上下低。0.7~1.5m段Hg含量最高,为38.114mg/kg;其次为1.5~3.65m段;最低的3.65~4.2m段原始冲积层,Hg含量尚有5.753mg/kg。说明老城区Hg污染有相当的深度。3 讨论武汉地区土壤Hg元素分布形态表现为以城市为中心构成的环带状、片状。城市区内部形成以工业区和老城区为中心的污染区,并向外围扩散。中心城区和厂区等污染源位置的土壤Hg含量极高,排污渠中底积物Hg含量也明显超出污染的水平。这些都显示出武汉地区的Hg污染与人为因素关系密切。武汉Hg污染区和高背景区的土壤类型主要为潴育型水稻土,其次为黄棕壤,葛店化工区还有灰潮土和棕红壤。这4种土壤也是武汉地区主要土壤类型。其中,水稻土和黄棕壤的有机质含量(2.80%~2.33%)[10]和粘粒含量(18.97%~16.77%)[10]偏高,pH值(6.1~6.2)[10]偏中性,对Hg有较强的吸持固定能力。因Hg进入土壤95%被吸持固定,其固定率与土壤有机质和粘粒含量成正比[1~3]。但是这些土壤类型本身的Hg背景含量为0.127~0.032mg/kg[10],武汉长江冲积源潮土为0.062mg/kg,远未到Hg污染的范畴。在蔡甸南、黄陂-新洲和江夏等地,其中无城镇和工业区坐落的大面积水稻土、黄棕壤、灰潮土和棕红壤分布区均为土壤Hg清洁区。因此Hg污染不太可能由土壤本身的Hg背景引起。图5 武昌城区土壤Hg污染分布图图6 葛店化工区土壤Hg污染分布图图7 武汉市区浅层土壤与深层土壤Hg元素分布对比图武汉Hg污染区和高背景区的土壤母岩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更新统红色冲积层、湖冲积层、坡-冲积层、洪冲积层和第四系全新统现代冲积层、湖冲积层、和湖积层,其次为泥盆-志留系碎屑岩类、石炭-二叠系碳酸盐岩类和第四系残坡积层粘土、亚粘土类碎石。这些母岩的Hg背景含量为0.072~0.032mg/kg[10],能释放的Hg有限。大部分汞污染区无矿产分布。仅葛店化工区范围赋存高岭土、建筑用石英砂矿和碳酸盐岩,而前2种矿产低Hg,碳酸盐岩仅为矿点。阳逻高背景区存在2个金矿点,但区内分布的污染点并不与之一致。因此矿产不是主要污染源。表4 典型区土壤、成土母岩和矿产状况注:(土壤类型)142为潴育型水稻土;31为黄棕壤;122为灰潮土;11为棕红壤。(成土母质母岩)Q4为第四系全新统现代冲积层、湖冲积层和湖积层;Q1-3为第四系更新统红色冲积层、湖冲积层、坡-冲积层和洪冲积层;Q为第四系残坡积层粘土、亚粘土类碎石;P-C为石炭-二叠系碳酸盐岩类;D-S为泥盆-志留系碎屑岩类。(产出矿产)K1为高岭土;Cb为碳酸盐岩;Sa为建筑用石英砂矿;Au为金矿,Gp为石膏;Cy为粘土。城市环境中的人为的Hg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三废”排放以及煤炭和石油的燃烧等[4,14~17]。排放Hg污染物的工业主要有冶金、电镀、化工、造纸、制革、制药、纺织和肥料等,氯碱、电器设备、涂料、仪器和农业等行业用Hg做原料或辅料[4,14]。对于武汉地区的几个Hg污染区而言,汉口中心城区包括17码头、天津路、六合路、黄浦路等排污口,其污染物含Hg0.243~0.967μg/L[5]。城市生活垃圾中Hg释放率可达54.8%[18],中心城区的城市生活排污污染也较严重。古田工业区包括有机化工厂、制药厂、联碱厂、电缆厂等,汉阳城区包括汉阳钢厂、农药厂等排放Hg污染物的工业企业。其中汉阳东风闸排污口污染物含Hg0.405μg/L[5]。机动车尾气、大气飘尘、粉尘和工业废气等通过气媒介造成的污染也不容忽视,据研究[19],大气总悬浮颗粒中重金属含量是土壤中含量的2~200倍,可释放比例也高于土壤释放率。阳逻电厂的烟尘飘落物可能是阳逻Hg高背景区的主要污染源。根据对阳逻造纸厂和化肥厂排污口污染物监测,含Hg1.115~0.199μg/L[5]。4 结论武汉地区深层土壤具低Hg背景,而浅层土壤Hg含量明显高于湖北和全国含量值。武汉地区土壤Hg污染面积239.3km2,分布形态上表现为以城市为中心构成的环带状、片状,城市区内部形成以工业区和老城区为中心的污染区,并向外围扩散。典型污染区包括葛店化工区、江岸区城区、东西湖区古田工业区、后湖南部的盘龙古城和武昌城区。土壤Hg高背景区面积826.3km2,近总面积的1:10,分布于武汉三镇、蔡甸、阳逻等城镇和葛店化工区。清洁区大面积分布于蔡甸南、黄陂—新洲和江夏区。成土母质母岩、矿产和土壤本身不足以形成Hg污染,人为因素是造成城市地区Hg污染的决定因素。参考文献[1] Boening D W. Ecological effects, transport, and fate of mercury: a general review. Chemosphere,2000,40:1335 ~1351[2] 孙铁珩,周启星,李培军.污染生态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4~297[3] 夏家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详解.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1 ~86.[4] 陈静生,邓宝山,陶澍,程承旗.环境地球化学.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21~325[5] 翟贵仙.长江武汉江段排污口调查.人民长江,1997,28(8):29~31[6] 邓明.汞、镉在城郊农业生态环境中的行为及影响研究.农业环境保护,1989,8(2):20~24[7] Kaiser J. Toxicolodists shed new lights on old poisons.1998,279:1850~1851[8] 朱立新,周国华,任天祥等.浙江杭嘉湖平原区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1995,4(3):172 ~180[9] Larocque A C L, Rasmussen P E. An overview of trace metals in the environment, from mobilization to remediation. Environmental Geology, 1998,33(2/3):85~91[10]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 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1 ~497[11] 夏增禄.土壤环境容量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1986.4~93[12] 夏增禄. 中国主要类型土壤若干重金属临界含量和环境容量区域分异的影响.土壤学报,1994,31(2):161~169[13] 魏复盛,陈静生. 中国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环境科学,1992,12(4):12~19[14] 刘天齐,黄小林,邢连壁,耿其博.环境保护.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37 ~256[15] Rasmussen P E, Goulding K W T, Brown J R et al. Long-term agroecosystem experiments: Assessing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and global change. Science,1998,282 (30):893~896[16] Markus J A,McBratney A B. An urban soil study:heavy metals in Glebe, Australia. Aust J Soil Res, 1996,34:453 ~465[17] Thornton I,Culbard E,Moorcroft S et al. Metals in urban dusts and soils. J Envion Technol Lett, 1985,6:137~144[18] Schreck P. Envirnmental impact of uncontrolled waste disposal in mining and industril areas in Central Germany. Envirnmental Geology,1998,35(1):66~72[19] Kashulin N A, Ratkin M E,Dauvalter V A and Lukin A A. Impact of airborne pollution on the drainage area of subarctic lakes and fish. Chemosphere,2001,42:51~59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Pollution Origin of Mercury from Soils in Wuhan AreaLiu Hongying1, Zhang Decun2, Feng Xiaoming1, Chen Guoguang1, Guo Kunyi1(1.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Nanjing 210016;2. Hubei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Wuhan 430056)Abstract: The contents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tics of mercury form soils in the whole region and the typical pollution areas of Wuhan Area are studies by contrast with the Hg background of soils in Wuhan Area and China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g average value of soils in Wuhan Area is 0. 107 mg/kg.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mercury pollution in the whole region, which acreage is 239. 3 km2,displays as zone-shaped and splinter-shaped surrounding city, formed the pollution areas surrounding the industrial park and old city zone within the city, and spread abroad. The high mercury background domains which acreage is nearly ten percent of the whole region distribute in Wuhan City Zone, Caidian District and G edian Town. The Mercury clear domains distribute in Huangpi District, Xinzhou District,Jiangxia District and the south of Caidian District. The soil parent rocks, mineral resources and soils themselves aren" t enough to form mercury pollutions, artificial effect is decisive factor which results in mercury pollution.Key words: Mercury;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Pollution origin; Soil; Wuhan area

南京土壤所怎么样啊?大家尽量详细点,什么方面的都可以,谢谢啦!!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其前身为1930年创立的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自成立以来,南京土壤研究所一直肩负着为中国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重任,凝聚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面向全国的土壤资源,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先后荣获国家级科技奖励4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00余项,逐步发展成为在土壤科学领域研究实力雄厚、分支学科齐全并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的国家级研究中心和高级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乃至世界土壤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研究所,该所确定的战略发展目标是:针对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中国家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和土壤学的发展需要,面向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围绕土壤资源与管理、土壤肥力与调控、土壤环境与健康三大研究领域,为我国食物安全、土壤生产力的提高和环境质量的改善提供决策依据和关键实用技术;积极参与国际土壤科学前沿的竞争,丰富和发展现代土壤学理论,建成国际一流的土壤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有固定人员:25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93人。研究员:32人(含院士2人),副高级研究人员:68人,中初级人员:9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百人计划"及"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入选者:4人。(以上数据截止至2005年9月30日) 博士后流动站及学位授予点: 现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以及农业资源利用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 拥有研究生180人,其中博士86人,硕士94人。在站博士后18人。(以上数据截止至2005年9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围绕土壤资源与管理、土壤肥力与调控、土壤环境与健康三大研究领域现设有9个研究室。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 土壤资源与遥感应用研究室; 土壤-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室; 土壤化学与环境保护研究室; 土壤物理与盐渍土研究室; 土壤生物与生化研究室; 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 土壤利用与环境变化研究中心; 农业生态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其中农业生态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包括中科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土壤分中心; 封丘农业生态国家实验站; 鹰潭红壤生态开放实验站; 常熟农业生态实验站; 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秭归实验站。 此外,该所还主办被SCI收录为源刊的《PEDOSPHERE》(土壤圈)以及《土壤学报》、《土壤》等3份中英文学术期刊;图书馆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特约图书馆,藏有中外文书籍和期刊23万册;土壤标本馆保存和陈列了我国不同类型及部分其他国家的近6万号土壤标本;土壤与环境分析测试中心是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认定的国家计量认证合格单位,拥有20多台大型分析测试仪器。 中国土壤学会和江苏省土壤学会均挂靠在该所。面向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国家需求,以土壤资源与管理、土壤肥力与调控、土壤环境与健康、土壤生物与安全为核心研究领域,在中国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生态与环境科技创新基地的组织下,推动系列重大科研计划的实施,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为中国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同时,瞄准国际土壤学发展前沿,强化现代土壤学理论的研究,继续发挥在中国土壤科学研究中的引领作用,产出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原始创新成果。加强支撑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野外台站功能,提高基础数据的获取能力。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的改革,打造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全面推进国际化进程,建成世界一流的土壤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围绕土壤资源与管理、土壤肥力与调控、土壤环境与健康、土壤生物与安全4大重点领域,把研究工作整合为8个主要研究方向,并组建了相应的8个研究团队,形成新兴学科领头、传统学科发展、理论与技术结合的研究体系。 方向1 土壤资源演变规律与可持续利用 方向2 土壤养分与植物营养调控 方向3 土壤污染机制及其对土壤健康质量的影响 方向4 土地利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及其反馈 方向5 土壤生物功能与食物和环境安全 方向6 区域农业与生态环境建设 方向7 农业与环境技术研发 方向8 现代土壤学理论研究目前该所正主持承担着"土壤质量的演变规律与持续利用"、"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环境质量演变机制与调控原理"2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太湖河网区面源污染控制成套技术"、"南方季节性缺水灌区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2个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863)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主要农田生态系统氮素行为与氮肥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等一批国家和有关部门下达的重大科研任务。沈仁芳 沈仁芳,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致公党江苏省委委员。1965年10月出生于浙江萧山。1986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现浙江大学)土壤农化系,获农学学士学位;分别于1989年和1993年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95年英国RothamstedResearch博士后一年,1998-2000年在日本农业环境技术研究所获STA支持工作2年,2000-2002年在日本香川大学获JSPS支持工作2年。200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任土壤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在国内外从事土壤化学、植物营养、植物生理、环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植物耐逆境(养分胁迫和毒害元素胁迫)的生理机制、作物养分高效吸收利用机制、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污染控制对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前后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19篇。主持的主要课题: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重要方向项目和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和创新群体项目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课题和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林先贵 林先贵,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南京土壤所-香港浸会大学土壤与环境联合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南京中科院跨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5年4月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土壤和环境微生物学科领域的研究,在菌根真菌、土壤微生物生态学、污染农田土壤生物修复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曾多次获得国际科学基金会(IFS)的资助,先后主持或参加过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等多项研究项目;在生物技术应用方面所主持的开发项目主要有灵芝等药用真菌的系列保健产品、生物肥料、设施渔业水质净化工艺与设备等,大部分成果已转化为商品。目前正在主持的国家项目有国家自然基金、国家“863”重点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等。获得过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和三等奖(2006)各一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1999)。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 研究方向: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环境微生物及其应用。熊毅 熊毅,1910—1985年,土壤学家,贵州贵阳人,曾名其毅。 1932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农学院。曾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主任。1947年赴美国留学,1951年获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历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是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毕生从事土壤研究工作,首先发现水稻土的淡色层是铁锰还原淋溶的结果,提出了水稻土形成与灰化过程和区别;在中国开创了土壤粘土矿物和土壤胶体化学的研究;组织并领导了华北平原土壤调查研究,对华北平原旱涝盐碱危害提出了综合治理的原则和措施,在国内首次采用“井灌井排”法治理盐碱地取得了重大成就。晚年从事土壤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对太湖地区水稻土资源及其合理利用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 主编了《土壤胶体》、《华北平原土壤》,合编了《中国土壤》等专著,先后发表科学论著、学术报告等二百余篇。赵其国 赵其国,著名土壤地理学家。1930年2月25日出生,湖北武汉人。1953年华中农学院农学系毕业。曾任南京土壤所所长,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国际土壤学会盐渍土分委员会主席,国际土壤学会土壤环境委员会第一副主席。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主任,国际山地研究中心理事,南京土壤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及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长期从事中国及世界土壤地理与土壤资源研究工作。在热带土壤发生上,首次明确提出中国红壤具有古风化过程及现代红壤化过程两种对立统一的特征。指出红壤元素迁移的顺序、红壤化过程目前仍在进行的论据,以及红壤相对与绝对年龄的范围。指出运用红壤渗透水组成、游离铁等作为红壤化过程指标的重要性,并首次对红壤的定量分类提出具体区分标准,对红壤的发生研究与定量分类指出了新的途径。总结了以橡胶为主的热带作物开发利用与红壤分布及土壤性质的相互关系,首次提出以热量条件、土壤性质为标准的热带作物利用等级的评价方案,为制定热作发展规划与布局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近年来,为促进土壤科学的发展,提出了“土壤圈”研究的新方向,建立了中国土壤学界第一个开放实验室-“土壤圈物质循环开放研究实验室。在长期从事中国南方红壤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总结,提出土壤分区整治、退化土壤改良,以及土壤生态与环境评价的多种规划与开发方案。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人员进行土壤调查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2003年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其前身是成立于1987年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圈物质循环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现任实验室主任是沈仁芳研究员,副主任是周东美研究员和徐华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是周健民研究员。实验室现有工作人员48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研究员26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获得者4名,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人才6名。 实验室重点研究高强度人为活动下土壤资源的演变规律和退化防治措施;土壤养分供应与植物营养调控原理与方法;土壤污染及其修复理论和技术;土壤利用与环境变化的相互关系;土壤生物过程及其调控技术。主要目标是:建立以土壤质量为核心的现代土壤学,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建立土壤资源信息系统,实现土壤资源数字化管理;发展水肥高效利用与农业清洁生产及污染土壤修复理论和技术体系;提出农业与环境协调的发展模式,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提高土壤生产力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服务。 2000年以来实验室共承担国家和地方各项科研项目200多项,其中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1项;获得国家和省部委科技奖励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200多篇,其中SCI刊物论文400多篇。 实验室积极与国内外相关学术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和交流。实验室设有开放基金,为国内外学者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工作平台和经费资助。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 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是于2007年2月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为基础成立的。 该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与发展目标是综合地运用地学、化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先进理论、方法和技术,主要针对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土壤环境污染问题和国家迫切需要的土壤环境污染监测和修复技术,围绕土壤环境监测与安全、土壤环境过程与健康、土壤环境修复与管理等三大研究领域,以环境污染物质为主要研究对象,多尺度地重点研究土壤内部、界面与相邻环境介质的物质功能、过程预测、监测评价、污染修复和风险管理等内容,旨在建立现代土壤环境学和土壤修复学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为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确保农产品安全,保障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以及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关键技术;建立国际一流的土壤环境科学和土壤修复技术研究中心和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在国际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科技研究中发挥引领与示范作用。土壤资源与遥感应用实验室 运用土壤学、土壤地球化学、信息科学的手段研究土壤资源的形成、分类、演化及其环境效应。通过土壤及其生态环境的监测研究不同利用条件下土壤资源质量演化的机理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3S”技术等研究土壤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研究和建立土壤-地体数据信息系统。从事土壤及其生态环境监测、预测、恢复、改良等方面的新方法新技术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可为国民经济有关决策和评价部门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也为从事农业、环境、生态科学工作者提供重要的先进技术。目前,研究室共有在职研究人员15人,博士后1名,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11人。 该所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同如英国洛桑试验站、日本农业环境研究所等一批国际著名研究机构签订了长期全面合作协议。设有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德国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共同资助的"中德土壤与环境联合实验室"以及与香港浸会大学共建的"土壤与环境联合开放研究实验室",并是"全球土壤修复网络(GSRN)"亚洲分中心的挂牌单位。在知识创新工程二期实施期间,研究所先后主持承担了3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项目,2项“十五”国家重点科技专项(863计划)专题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以及11项院重要方向性项目等。研究所共被SCI收录论文251篇,被EI收录论文63篇,被ISTP收录论文11篇,被CSCD收录论文857篇,出版学术专著13部。申请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有14项发明专利获得授权,16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授权。我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际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作为参加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此外,还获得了多项有关组织颁发的专项科技奖励。 《土壤学报》是由中国土壤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承办的中文(含英文摘要、图、表和关键词)核心科技学术期刊(双月刊)。 《土壤学报》反映土壤学各分支学科有创新或有新意的、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主要刊登土壤科学及相关领域,如植物营养科学、肥料科学、环境科学、国土资源等领域中具有创造性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前沿问题评述与进展和问题讨论。该刊主要读者对象为土壤学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高等院校师生和管理干部。《土壤学报》的前身是《中国土壤学会会志》,于1948年12月创刊。1952年更名为《土壤学报》。1955~1956年定期出版,为半年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57年起由半年刊改为季刊,全国各地邮局发行。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科研工作停顿,《土壤学报》也被迫停刊。1978年8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正式复刊。该刊为16开本,每期144页,国内外公开发行。2002年起由季刊改为双月刊。该刊历任主编:1948年主编是宋达泉教授;1950~1954年主编是马溶之教授;1955~1983年主编是熊毅教授;1984~1996年主编是鲁如坤教授。现任主编是季国亮教授。该刊编辑部现有编辑人员4人。

环境土壤类的核心期刊有哪些?

你可以去北大的图书馆网也上去查,应该可以找到你要的东西

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国内外有哪些期刊?

土壤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土壤通报,土壤,土壤圈(英文),中国土壤与肥料,其他综合农学期刊均包括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国外的有science,nature,plant and soil, et al.

土壤和土壤学报是同一个编辑部吗

《土壤》和《土壤学报》的编辑部都在南京土壤研究所,而且是同一栋楼、同一层楼。但是,它们是不同的编辑部,不同期刊。土壤的主编是赵其国院士,土壤学报编辑是史学正研究员。

土壤和土壤学报是同一个编辑部吗

《土壤》和《土壤学报》的编辑部都在南京土壤研究所,而且是同一栋楼、同一层楼。但是,它们是不同的编辑部,不同期刊。土壤的主编是赵其国院士,土壤学报编辑是史学正研究员。

土壤学报的期刊宗旨

《土壤学报》办刊宗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双百方针,为发展国民经济服务,为科教兴国服务,为农业现代化服务,为土壤学科发展服务。《土壤学报》创刊以来,一直坚持贯彻正确的办刊宗旨,刊登论文的学术水平和编辑出版质量不断提高,多年来该刊发表的论文直接或间接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有的为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指出了新途径或提供了理论依据,有的丰富和发展了土壤学科内容,有的提供了大量有益的基础资料。该刊反映了土壤科学研究的发展轨迹和理论水平的提高,并推动了科研出成果、出人才,同时该刊也是中国土壤学界与国际土壤学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土壤学报》在国际上与英、美、日、德等27个国家153个单位和个人建立了交换联系,发表的论文被国际著名的美国出版的CA、CAB文摘收录。该刊已成为国际同行所重视的学术刊物,在国内已是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刊物。该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技文献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的来源期刊和《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系统科技期刊群》的收录期刊。《土壤学报》在选题、组稿上能紧跟土壤学发展前沿,对科研工作起着导向的作用,深受广大读者和作者欢迎。

如何防止土壤污染危害(农药,化肥,水)

一、在源头上控制。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有毒有害的肥料和农药。二、利用生物技术降解土壤中的残留。 建议使用亚联微生物肥料,可以有效地降解残留,

土壤污染防治法第三条规定,土壤污染防治应当坚持

法律分析:土壤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风险管控、污染担责、公众参与的原则。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 第三条 土壤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风险管控、污染担责、公众参与的原则。

土壤污染防治 土壤问题要如何解决

1.土壤污染防治:是防止土壤遭受污染和对已污染土壤进行改良、治理的活动;2.预防的重点应放在对各种污染源排放进行浓度和总量控制;3.对农业用水进行经常性监测、监督,使之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4.合理施用化肥、农药,慎重使用下水污泥、河泥、塘泥;5.利用城市污水灌溉,必须进行净化处理;6.推广病虫草害的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7.改良治理方面,因重金属污染者采用排土、客土改良或使用化学改良剂,以及改变土壤的氧化还原条件使重金属转变为难溶物质,降低其活性;8.对有机污染物如三氯乙醛可采用松土、施加碱性肥料、翻耕晒垄、灌水冲洗等措施加以治理;9.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