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 全面促进消费

观点网讯:12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针对制约扩大内需的主要因素,围绕“十四五”时期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主要目标,坚持问题导向,明确重点任务。据了解,《方案》明确五点主要目标:促进消费投资,完善分配格局,提升供给质量,完善市场体系,畅通经济循环。《方案》提出了82项措施,包括全面促进消费、优化投资结构、推动共同富裕等。《方案》提出,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要持续提升传统消费,积极发展服务消费,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消费。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投资空间。要加大制造业投资支持力度,持续推进重点领域补短板投资,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健全现代市场和流通体系,促进产需有机衔接。要提升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加快建立公平统一市场,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内需发展动力。要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发挥对外开放对内需的促进作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厚植内需发展潜力。要持续优化初次分配格局,逐步健全再分配机制,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

榆林市十四五规划

法律分析:1、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围绕深化落实“12363”发展战略,加紧谋划推进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项目,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推进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创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2、要用足用活中省稳增长、促发展、惠民生各项政策,全力策划一批重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新型城镇化、社会治理类项目,加快补齐各项短板,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3、要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着力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构建各类创新平台上下功夫,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引领作用;4、要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要求,在流域治理、淤地坝、储备林、采煤沉陷区治理等方面规划建设一批生态环境治理项目;5、要超前研究,布局实施数字经济等新产业,依托榆林空域资源优势发展航空航天产业,提升铝镁合金材料产业发展水平,着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十四条 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第十五条 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其他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十四五”期间,我国关注推动政务信息化共建共用、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属于( )的建设内容。

【答案】:B本题考查的是十四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故此题正确答案为B。注意:此题为超纲题,除了老师上课补充的,平时还要多关注一些科技新闻、时事政治等。

十四五期间中国将实施哪些重大战略?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2、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实施制造业降本减负行动。3、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4、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5、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扩展资料: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参考资料:人民网-心怀“国之大者” ,“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这些“战略

“十四五”时期我国要实施的战略有哪些?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2、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实施制造业降本减负行动。3、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4、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5、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扩展资料: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参考资料:人民网-心怀“国之大者” ,“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这些“战略

我国十四五时期循环经济发展原则是什么?

1、坚持突出重点。以再利用、资源化为重点,提升重点区域、重点品种资源回收利用水平,大力提高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资源利用效率,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2、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健全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体系,强化科技支撑能力,补齐资源回收利用设施等方面的短板,切实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3、坚持市场主导。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增强循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4、坚持创新驱动。大力推进创新发展,加强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加大创新投入,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体系,强化创新对循环经济的引领作用。主要目标:到2025年循环型生产方式全面推行,绿色设计和清洁生产普遍推广,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显著提升,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更加完善,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能力进一步提升,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再生资源对原生资源的替代比例进一步提高,循环经济对资源安全的支撑保障作用进一步凸显。到2025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 2020 年提高约 20%,单位GDP能源消耗、用水量比2020年分别降低13.5%、16%左右,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 86%以上,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0%。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60%,废纸利用量达到 6000 万吨,废钢利用量达到3.2亿吨,再生有色金属产量达到2000万吨,其中再生铜、再生铝和再生铅产量分别达到 400 万吨、1150万吨、290万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到5万亿元。

“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法律分析: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十四五” 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要求,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制定本规划。法律依据:《“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第二条 第二款 坚持突出重点。以再利用、资源化为重点,提升重点区域、重点品种资源回收利用水平,大力提高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资源利用效率,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健全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体系,强化科技支撑能力,补齐资源回收利用设施等方面的短板,切实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坚持市场主导。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增强循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创新驱动。大力推进创新发展,加强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加大创新投入,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体系,强化创新对循环经济的引领作用。

想问一下企业十四五规划要怎么开展?

2021-2025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时期,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目前,各行各业“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已全面启动,这是我国进入新时代、确立“三级四类”规划体系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我国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四五规划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地方的重要发展规划,也是地方加快经济社会建设的关键要素。通过“十四五”规划,统一社会资源和力量为新时期的发展目标共同努力奋斗。通过“十四五”规划,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的统筹兼顾。通过“十四五”规划,制定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使政府能够以此为指引,履行和调整自身职能。通过“十四五”规划,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实现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十四五规划对个人的影响

法律分析:第一,十四五规划为大学生精神状态和理想信念有重要影响。我国已经进入到了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为未来就业展示了广阔前景。大学生要自觉地跟国家的发展目标融为一起,充满信心,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为之奋斗。第二,十四五规划对大学生人生发展的理想目标有重要影响。明确奋斗目标,树立远大的理想,自觉地把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与国家的十四五发展规划融为一体,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大学生要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认识,用先进思想武装头脑,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沿着正确的人生方向不断前进。第三,十四五规划对大学生专业选择和研究方向有重要影响。大学生学习专业是为国家发展服务的。十四五规划当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要注重基础科研领域的科技攻关,要实现共同富裕,这都给大学生提供了用武之地。要围绕国家发展大局,选择自己的专业,加强科学技术学习和研究,为国家贡献力量,更好地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第四,十四五规划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选择有重大影响。十四五发展规划已经明确,将会在一个时期之内指导大学生选择专业,也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总之,十四五规划给大学生的影响是多元的,也是深刻的。大学生要抓住机遇,刻苦学习专业文化知识,施展才华,报效国家。法律依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重磅!城镇规划、旧改棚改、新建学校…大理市“十四五”规划发布!

5月31日,《大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于大理市人民政府网站正式公布。纲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 “一心、两环、五区、多廊”的生态保护格局—— 一心:洱海生态保护核心。 两环:构建环湖滨生态缓冲带和环山麓生态隔离带。 五区:苍山生态 保护区、洱海南部山地生态保护区、洱海东部山体生态修复区、 东北片金沙江流域生态保护区、西南片澜沧江流域生态保护区。 多廊:城镇外的自然山水通廊、城镇组团之间形成约 束作用的结构性生态廊道,主要承担生态隔离和联通生态系统内 核心板块的重要功能。 “双核驱动、一轴传动、多点支撑”的城镇发展布局—— 双核驱动:提升做精下关-太和核心区、优化做强满江-凤核心区。依托南部主城区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以增强城市发展活力和竞争力为目标,优化资源整合共享,加强城市更新,提 升城市品质,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辐射带动能力,形成下关-太和与满江-凤仪双核驱动发展的局面,分别打造文旅康养中心、教育医疗中心、金融商贸中心、数字创新中心,全面夯实区域中心城市的公共服务功能。 一轴传动:培育壮大洱海西岸发展轴。以大凤路为轴线,依托苍山洱海自然风光、古城古镇古村古驿道历史文化、民族民俗 文化以及田园风光等世界级旅游资源,突出保护性开发,建设打造生态廊道、茶马古道、苍山世界级国家步道三大旅游文化路线,形成以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民俗体验、田园风光等为特色,以休闲度假、观光旅游、民俗体验、生态农业、文创、会展、演艺、节庆、体育赛事、康体、农耕体验等旅游产品为支撑的洱海西岸发展轴,传动促进大理镇、银桥镇、湾桥镇和喜洲镇一体化融合发展,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名城核心区。 多点支撑:夯实上关镇、双廊镇、挖色镇、海东镇、上和片区及太邑乡发展基础。上关镇、双廊镇、挖色镇、海东镇、上和片区及太邑乡,以生态廊道为纽带,以生态农业、特色加工、乡 村旅游、文化创意、康养休闲等产业为支撑,不断夯实大理城乡一体发展的基础。 重点推进5个主导产业,加快发展4个重点产业—— 5-1文化旅游业: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目标,以“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为发展方向,立足大理市区位、生态和历史文化优势,凸显观光休闲度假特色,擦亮“风花雪月”名片,优化旅游空间布局,加快推进文旅产业转型升级,重构旅游新生态,全产业链重塑旅游新优势,不断提高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品质,全力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名城。到 2025 年,旅游总收入达 680 亿元。5-2绿色制造业:加快经开区优化升级,积极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绿色制造业总产值突破 320 亿元。5-3健康服务业: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特色产业和 康养产业融合互动局面,促进多元化、多层次、全链条的康养产业发展。谋划养生度假、康复疗养基地、温泉小镇、生态文化小镇等康养项目,加快推进 大理慢谷 世界健康小镇 建设,全力打造国际一流健康创新产业基地和康养度假小镇,力促国际康养(医养)发展高峰论坛落地大理。5-4数字经济产业:面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产业布局优化需求,深入推进数字大理建设,力争到2025 年,数字经济产业产值达到110亿元。 5-5商贸物流业:加快推进大理滇西物流商贸城、上和物流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把大理市建成滇西连接成渝辐射全国、内地入滇连接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商贸物流集散基地。 4-1金融服务业:加强财政金融协同,完善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增强金融普惠性。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业体系,优化金融机构布局,积极引入优质外部资源,促进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 各类金融服务机构落户大理。4-2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先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示范区。到2025年,农业总产值达50亿元。4-3环保产业:加快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壮大。 4-4房地产业:抓住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机遇,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全面落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管理调控机制,科学制定房地产发展规划,完善住房供给体系,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加强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实现房地产市场供需平衡、结构合理、价格稳定。有序引导康养地产、旅游地产发展,重点发展文旅地产、度假地产、商业综合体等高品质地产项目,强化房地产产业服务管理,积极延伸拓展居住服务业,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到 2025 年,房地产业增加值达 60 亿元。 聚焦国际一流城市建设,统筹推进城市更新改造—— 提升城市品质: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丰富城市整体景观体系,增加城市绿地和公共空间,塑造山水城相融、具有大理文化特质的城市景观,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形象。结合美丽县城建设,加大下关、太和、满江城市更新力度,有序推进城中村、危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以西洱河、凤仪等片区和“两馆一中心”建设为窗口,以机场、高铁站、高速路收费站“三片区”等城市门户为突破口, 加快重点区域、重要节点品质形象提升。谋划打造者摩山、九顶山等城际森林公园和红山城市公园,加快公园城市建设。老旧小区改造:有序推进全市318个老旧小区改造和西洱河沿线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以征拆促棚改城改,以棚改城改惠民生,着力打造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宜业宜居的回迁新区。到2025 年,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棚户区改造:因地制宜开展城镇棚户区改造,采取原址重建、易地新建、实物补偿与货币补偿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加快推进沙河埂、龙尾关片区棚户区改造进度,有序推进滇纺片区、苍山饭店片区、楚大高速入口片区、福星村沿线片区、小关邑片区、大关邑片区、兴国路片区、文献片区、大理造纸厂片区、洱海宾馆片区、龙山东南片区等11个片区棚户区改造任务。 老旧产区改造:重点对凤仪、太和、下关、古城四个片区内老旧厂区进行功能置换,通过市场化方式发展设计咨询、科技、电子商务、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鼓励改造利用老厂房老设施, 引导发展为多功能、综合性新型消费载体,积极发展文化创意、工业旅游、演艺、会展等产业,大力发展商贸、健康、家政、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 坚持基础先行,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推进大理铁路枢纽扩能改造,加快大理北高铁站、动车所建设,实施昆楚大丽、大丽攀等一批重点高铁项目。发展面向临沧、瑞丽、攀枝花、昆明、 丽江方向客货运输服务,远期拓展至缅甸皎漂、中南 半岛 经济走廊,建设“三主二联多支一枢纽”的铁路网,打造国家级综合交 通枢纽和云南铁路次中心。加快推进楚大高速公路大理境段外移扩容改造、大漾云和大南高速公路建设,高标准谋划关巍大道、城市轨道交通、昆楚大“超级高速”等项目建设。配合推进大理机场三 期改扩建工程,积极拓展航线网络,不断提升机场吞吐量力争到2025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 500 万人次,努力建设区域性航空枢纽。 加快打造快速过境路网,推动南片区快速交通路网系统(绕城高速)、国道 G348、G214、G215 改扩建、关巍大道等项目,有效分离过境交通与城市交通。改造提升市政交通体系,构建环洱海慢行系统,形成过境交通、市政交通、环洱海慢行交通并行的畅通网络体系,打通客货运、居民、游客出行堵点,提升路网效率。打造古城-下关-快速路网。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塑造高中教育知名品牌—— 持续推进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推进农村“小、散、弱”中小学撤并工作,有效提升城区优质教育供给能力,全面化解大班额问题,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着力缩小城乡、校际、区域教育办学差距。 推进大理一中分院新建、大理五中、下关三中改扩建,提高优质高中教育供给能力。推进大理二中与华中师范大学合作办学,在巩固好新世纪中学教育集团的基础上,持续引进国内名校组建高中教育集团,着力打造滇西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聚集地。 以上为《大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部分内容的归纳总结,资料来源大理市人民政府网站,滇西房网综合整理。 附大理市十四五重点项目一览:

国有企业十四五规划

国有企业的十四五规划是具有宏观性、全局性、综合性和引领性的中长期规划,我们首先基于整体的视角,来全面审视国有企业十四五规划的编制思路。首先,需在承接中央政府十三五规划的整体回顾的基础上,客观回顾企业的十三五规划完成情况。真实、系统地复盘企业在十三五阶段的发展优势和不足,如实反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哪些制约条件的影响,争取在制定下一阶段目标的时候,能有更加完善的考量。其次,我国十四五开局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远甚于过往。2020年是我国十三五收官之年,同时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局势、经济格局、政治环境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相较于十三五时期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形势下,企业只有对宏观层面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才能在十四五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基于全局视角,更加深入的理解上级单位所提出的要求和建议。再次,十四五开局阶段,各行各业都面临不小的变化与挑战。企业无论涉足何种行业,都要对自身的行业性质、定位、内外部环境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判,充分调查研究市场行情,厘清与竞争对手之间的优劣势关系,研究科技创新发展变化及产业格局情况,审慎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及目标,科学的制定企业短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有效防范经营风险,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对企业而言,本次的十四五规划,不仅是一项上级布置的政治任务,更是企业全面、深刻审视未来三到五年发展的发展战略的契机。因此,企业在做十四五规划的时候,既需要着眼于当前,客观审视自身面临的实际情况,又需要站在未来看现在,提前谋篇布局,将企业的发展路径、关键战术和创新方向等方面,思考的更加通透。最后,企业经营目标以及其他指标的落地措施。国企在编制十四五规划过程中,既要站在大行业的发展中考虑问题,对未来发展和环境变化有一定的准备,又要切合企业发展的实际,稳步推进,体现出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规划制定过程中,要把战略分解成具体的动作,明确下一年、下一阶段,企业需要重点突破的关键环节,要把相对宏观的计划变成具体的动作,成为可衡量、可监督、可检查的量化指标,并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这样才能将战略完美地落地。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三条战略导向“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必须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推动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必须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持续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必须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

“十四五”时期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方向是什么?

中大咨询的官网中有一篇文章专门讲了这个内容,“十四五”时期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方向分为以下三点:1、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以深化改革促进产业结构政策的合理设计和有效实施。2、坚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产业结构政策建立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上。3、坚持把加快产业升级与推进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发展、高质量发展并增强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带动效应。加快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反映新一轮技术革命、工业革命趋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依托发展前景广阔的先进制造业带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十四五时期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方向?

“十四五”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关系到我国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目前“十四五”时期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传统优势产业外迁或转移的风险和高科技产业升级抑制风险。因此,从“十四五”时期到2035年,是分析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长期趋势的重点时段,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成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政策走向。十四五时期,作为决策者的政府要客观判断"十四五"期间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关注和防范产业风险,有针对性地实施产业发展战略,推动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企业则要根据国家发展规划,做好企业战略规划,根据产业经济发展适时进行企业转型升级。

十四五时期如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我曾向中大咨询咨询过有关十四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内容,当时谈到,十四五时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要坚持把加快产业升级与推进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发展、高质量发展并增强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带动效应。重点是加快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反映新一轮技术革命、工业革命趋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依托发展前景广阔的先进制造业带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加强新时期产业结构政策在培育主导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方面的综合作用,加强推进制造业升级与发展振兴服务业的政策联动效应。

云南发布了“十四五”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其中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呢?

其中关于十四五产业园区的相关企业信息,以及未来10年的发展规划,还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值得关注。

云南发布“十四五”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具体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据说一共有12个园区,会形成优势互补,会区域协同,这些方面的消息都是值得关注的。

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

近年来我们注意到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强对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学、先进制造、生物技术、先进通信网络等前沿领域的布局,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前谋划颠覆性、变革性产业发展,未来产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从国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新发展格局正在加快构建,对我国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我国不容错过的重要战略机遇。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三条战略导向“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必须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推动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必须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持续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必须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

对话“十四五”|北斗应用:更加巨大的市场正在形成

问:目前北斗创新应用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于贤成(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会长):近年来,北斗创新应用已经深入融合到许多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之中。“北斗+”和“+北斗”应用的双向发力趋势也更为明显。如在 汽车 、高铁、能源、矿产、邮政、移动通信、交通物流、互联网服务等领域的骨干企业,正在主动“ 北斗”发展,成为产业新生力量,从而极大促进了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整体发展,对提升行业经济效益的贡献正在显著提高。 同时,“北斗+”发展正在全面推动北斗与5G移动通信、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融合创新,以北斗提供的精准时空信息为核心的产品和服务,还将会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电子商务、移动智能终端、智能网联 汽车 、互联网位置服务中,这也必将更加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更加巨大的北斗应用市场。 冉承其(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好不好用取决于我们有没有应用。如今的北斗,是开放的北斗、融合的北斗。北斗作为提供时空基准信息的系统,只有与其他信息有机融合,才能产生价值,这是北斗应用只受想象力限制的本质特征。近年来,我们在北斗创新融合应用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北斗+”、“+北斗”应用案例推陈出新,类型颇多,凸显了北斗应用产业发展强大的生命力。 李冬航(中位协北斗时空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主要是大力推动“北斗+”创新融合与“+北斗”时空应用。在“+”字上做深做广,可以推动技术创新融合,推行行业生态优化,推升产业迭代进步,最终由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阶段,向“定位、导航、授时”体系与时空服务阶段迈进。 冉承其:我们要站在技术创新发展的高度,重新审视北斗开放融合的机理,要把握好、把握准北斗的内在客观规律,提高真开放、真融合的管理水平,让北斗规模化应用步入 健康 发展的快车道。 景贵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沿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北斗在真正面向重点行业的业务需求方面,还有不少的技术难点需要跨越,这也是国外的GPS、伽利略等导航系统都没有去做的。我们的北斗要去做,这就是原始创新。要突出产业互联网应用,实现新的信号网络、数据网络、用户网络。 刘经南(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北斗是智能时代赋予用户时空的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都离不开北斗。北斗开拓规模化应用的第一个重点是赋予其他技术(如信息、网络、能源、资源等)精准时空位置的感知认知能力,使他们提升到智能化管理控制阶段,同时实现管理控制过程的时空智能化。另一个重点是综合开发其通导遥一体化的独门优势,发挥其跨技术跨领域甚至跨时间域和跨空间域的空间智能作用。 孙广富(国防 科技 大学电子科学学院导航与时空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要看重技术创新如何转化。传统的成果转化机制已不适用于规模化应用,需要 探索 一种技术创新与应用创新相结合的新型研发机构。通过政府、高校、企业联合打造新型研发机构,将成为推动北斗规模化应用的有效途径。 问:如何看待北斗与5G之间的联合? 邓中亮(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导航卫星很强大、终端也很“聪明”,但二者合在一起也无法实现全空域全时域的定位导航服务、位置服务保障。这就需要把卫星和地面网融合起来,构成强大的天地一体化网络,推动定位导航从产业化走向位置服务的商业化。 北斗和5G融合发展将给这两大系统的应用创新提供新思路,最显著的就是“北斗+5G”有望打造精准位置服务能力,实现北斗“在地上用好”的目标;同时,“通导融合”将为5G产业化应用提供支撑,进而推动智慧 社会 建设。 蔚保国(卫星导航系统与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斗除了具有目前的基本能力以外,如果和外部的通信、GIS、遥感结合,还可以提供更新的服务。从位置服务角度来说,北斗+5G是全球城市环境理想的位置服务架构和网络体系,从时空大数据需求来说,北斗+5G协同体系也会成为时空大数据产生传输汇集的大平台,所以在推进综合信息化建设方面,北斗+5G确实是摆在我们面前重大的课题。(王雅婧 整理)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包括了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针对我国现有的严重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中期目标是到2025年,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空气、水、土壤环境质量均有明显改善,基本实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目标,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区域环境管理体系。2、绿色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中期目标是到2025年,国家生态公益林、天然林保护率、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移民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完成,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修复全面推进,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管控机制更加完善,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格局。3、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中期目标是到2025年,全社会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等关键指标有大幅改善,生产、消费方式逐步从粗放型向绿色型转变,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4、生态文明制度加快完善。中期目标是到2025年,坚持“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制度建设、法治化建设迈出新的步伐,优化环境治理政策、法规、标准,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的资金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评估和保护等机制进一步健全,生态文明与其他领域的协调合作有力推进,形成一系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有效实施的制度体系。5、生态文明观念和素质全面提高。中期目标是到2025年,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观念和素质全面提高,大力宣传科学知识,推动公民环保素质提升,形成一种以保护生态为核心的优秀文明品质,促进公民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程度显著提升。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什么为重点战略方向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也是党中央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降碳”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源的手段。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生态碳汇是对传统碳汇概念的拓展和创新,不仅包含过去人们所理解的碳汇,即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同时还增加了草原、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对碳吸收的贡献,以及土壤、冻土对碳储存碳固定的维持,强调各类生态系统及其相互关联的整体对全球碳循环的平衡和维持作用。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什么为重点战略方向

降碳。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也是党中央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降碳”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源的手段。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生态碳汇是对传统碳汇概念的拓展和创新,不仅包含过去人们所理解的碳汇,即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同时还增加了草原、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对碳吸收的贡献,以及土壤、冻土对碳储存碳固定的维持,强调各类生态系统及其相互关联的整体对全球碳循环的平衡和维持作用。

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1.一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有力。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发挥农业大市优势,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2020年,全市粮食面积、产量实现“双增”,粮食种植面积1210.76万亩,粮食总产112.77亿斤,较上年...2.二是农业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农业新六产,落实“百园千镇万村”工程,着力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全市省级农业“新六产”示范县、示范主体数量分别达到3家和32家,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

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

2021年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外公布。在规划的第七篇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第二条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活动,适用本法。本法所称乡村,是指城市建成区以外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综合体,包括乡镇和村庄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第三条  促进乡村振兴应当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充分发挥乡村在保障农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特有功能。"

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

2021年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外公布。在规划的第七篇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第二条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活动,适用本法。本法所称乡村,是指城市建成区以外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综合体,包括乡镇和村庄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第三条  促进乡村振兴应当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充分发挥乡村在保障农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特有功能。"

十四五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是什么?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一个是追求向内输入,满足了认知与审美的需求,一个是追求向外的价值输出,满足了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十四五规划乡村振兴内容

法律分析:1、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2、要持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质量导向,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3、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政策体系,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制度,进一步放活经营权。加强农业农村发展要素保障。健全农业农村投入保障制度,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土地出让收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农业农村力度。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第六条 国家坚持科教兴农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国家采取措施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业科技、教育事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

2021年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外公布。在规划的第七篇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第二条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活动,适用本法。本法所称乡村,是指城市建成区以外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综合体,包括乡镇和村庄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第三条  促进乡村振兴应当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充分发挥乡村在保障农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特有功能。"

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工作任务是什么?

“十四五”规划是在新时代、新阶段,新矛盾、新问题,新机遇、新挑战,新目标、新任务等。一系列新的背景下制定的对未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指导和引领作用的战略规划,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和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意义。工作任务:通过“十四五”规划,统一社会资源和力量为新时期的发展目标共同努力奋斗。通过“十四五”规划,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的统筹兼顾。通过“十四五”规划,制定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使政府能够以此为指引,履行和调整自身职能。通过“十四五”规划,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实现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时间

法律分析:3月13日,新华社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第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十五条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国家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十四五”规划划重点 20个主要目标下的投资机会

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3月12日,《规划纲要》全文播发。《规划纲要》全文共十九篇、六十五章,不仅设定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20项主要指标,还明确了包括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在内的若干重大举措和重大部署。“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战略导向贯穿了“十四五”《规划纲要》全篇。在“双循环”主导下“,十四五”期间消费行业可能会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投资机会。《规划纲要》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设立了20个主要目标,主要涵盖“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五个方面。相较于“十三五”规划,《规划纲要》扩大了板块覆盖,同时精简了指标总量。“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体现的政策转向,是各家机构解读《规划纲要》的重中之重。在经济发展方面,《规划纲要》首次没有设定5年GDP年均增速预期性指标,而是代之以“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况提出”的表述。同时,“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两项指标的目标设定,也挂钩GDP增长,前者要求“高于GDP增长”,后者要求“与GDP增长基本同步”。对此,华泰证券固收/宏观团队指出,不预设GDP增速目标,体现了《规划纲要》“重质轻速”。“一方面是考虑到外部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较大,另一方面意在引导重视发展质量、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为推进改革任务与经济转型留有空间余地,减少政策刺激饮鸩止渴,以短期换长远。”华泰证券称。在“创新驱动”方面,《规划纲要》要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指标要<7%,“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在将“十三五”规划中“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改为“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的同时,《规划纲要》新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指标,并设定了2.2%的增长目标(从2020年的7.8%提升至2025年的10%)。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研发投入仍有提升空间。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中国的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为2.19%,低于美国和日本同期的占比(分别为2.84%和3.26%)。粤开证券策略团队指出,上述变动意味着从政策端对加大研发投入给予支持,未来政策将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数字经济有望迎来快速发展机遇。在整体指标数量较“十三五”时期有所精简的情况下,《规划纲要》将“民生福祉”摆在了突出位置。在20条主要指标中,“民生福祉”类包含7条,占比超过三分之一,为历次五年规划中最高,指标覆盖了就业、收入、教育、医疗、养老、托育、健康等各领域。《规划纲要》纳入“城镇调查失业率”指标,设定目标为年均不高于5.5%。对此,浙商证券指出,调查失业率的目标更加明确,此次规划就业目标的重要性已经大过于经济增长。同时,《规划纲要》也新纳入“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等指标。粤开证券指出,这一方面体现了对于提升医疗水平的关注,另一方面, 也体现了针对当前老龄化趋势,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方向。《规划纲要》将“资源环境”板块更名为“绿色生态”,精简了部分国土开发和污染物排放指标。粤开证券和浙商证券等机构均指出,此部分指标的设定,更加关注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绿色生态目标更为聚焦于‘低碳",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是重点,与碳达峰、碳中和的中长期目标不谋而合。”浙商证券称。“安全保障”是本次《规划纲要》新设立的板块,共有“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两项指标,分别订立了“<6.5亿吨”和“<46亿吨标准煤”的目标。对此华泰证券指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6.5亿吨”的目标是底线思维的体现,重点是灾害防治、稳定产量;而我国能源产量在2019年仅达39.7亿吨标准煤,达到2025年“<46亿吨”的目标还需要2020~2025年均复合增速在3%以上,较过去5年增速仍需再上台阶,这主要是为了应对目前我国油气资源对外敞口过大的局面。多方热议投资机会除了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20个目标,《规划纲要》还以数十章、数万字的篇幅一一指明战略任务和举措,同时专门辟出章节规划实施保障。那么,本次《规划纲要》指明了哪些产业方向?围绕《规划纲要》,投资策略应如何布局?近日来,多家机构就上述问题作出解读。“‘十三五"着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十四五"则围绕国内国际双循环高质量发展布局。” 嘉实基金研究部副总监、消费基金经理吴越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投资机会的把握需要结合产业周期的节奏。“‘十四五"时期除去预期充分的半导体为代表的高科技领域外,要更加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基建、新能源绿色产业及数字化发展等领域,比如粮食安全、工业元件安全、能源安全等细分赛道。总的来看,硬科技、大消费仍然是未来投资主旋律,碳中和、碳达峰将带来能源结构调整等新机会。”吴越称。光大证券十二个研究团队联合对《规划纲要》相关的投资机会作出解读。其提出了四大核心关注点:“创新作为首位任务,如何打好核心技术攻坚战?内需上升为‘战略基点",内循环如何打通堵点?新增数字经济占GDP比重目标,5G如何能为中国赋能?‘十四五"期间,如何有序迈向碳达峰目标?”对此,光大证券环保电新团队指出,生态环境更强调质量约束,碳减排摆在重要位置。在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比20%目标明确的情况下,光伏、风电依然是重要倚仗。与“十三五”相比,以光伏、风电为核心的新能源装机将进一步快速提升。光大证券汽车团队指出,新能源汽车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22年以电动车为载体的智能网联技术将开启行业第三轮朱格拉周期。建议关注乘用车中电动化转型积极、车型周期强势的个股,以及具备全球供应研发能力,卡位电动智能优质赛道的零部件龙头。光大证券计算机团队指出,从“十四五”规划设计的数字经济重点产业来看,未来5年人工智能、云计算、工业互联网仍有望保持较快增长。未来5年需要突破关键数字技术和关键应用场景,关键数字技术聚焦高端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关键算法、传感器等关键领域。招商证券从产业趋势角度解读了“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对A股的影响。其指出,根据“十四五”规划,未来五年值得关注的产业趋势主要涉及科技、消费、医药、制造、能源五大领域。例如在消费领域,招商证券指出,要关注消费个性化、品质化;关注日化、服装、消费电子领域高端品牌崛起;关注消费配套的冷链物流建设;关注外循环相关的跨境电商。对此,吴越表示,在“双循环”主导下,“十四五”期间消费行业可能会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投资机会。“消费升级仍将是消费板块的投资主线。从大的资产结构来看,与居民文化生活相关的教育、医疗保健、养老、娱乐等消费服务业会迎来更快速的发展,与传统的商品消费一起,构建起更完整更坚实的‘衣食住行康乐教"居民消费生态场景。”吴越称。中信建投证券也组织了旗下六大研究团队联合解读本次《规划纲要》中的投资机会。中信建投军工及新材料首席分析师黎韬扬认为,当前军工行业正站在供需拐点和成长起点上,“十四五”期间有望成为大行业。“在供需拐点方面,重点推荐符合‘实战需求旺、储备型号多、量产节点至"三大标准的整机及核心配套公司,以及在实战化练兵背景下需求集中释放的相关公司。在成长起点方面:重点推荐符合‘行业空间大、国产化率低、转化效率高"三大标准的相关细分领域的龙头公司。” 黎韬扬称。中信建投房地产首席分析师兼建筑首席分析师竺劲指出,在房地产行业,《规划纲要》主要强调了“平稳健康发展”和“保障民生”,体现了中央对于房地产行业的管理在不断精细,要求在逐步提升。

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工作任务是什么?

2021-2025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时期,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目前,各行各业“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已全面启动,这是我国进入新时代、确立“三级四类”规划体系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我国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四五规划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地方的重要发展规划,也是地方加快经济社会建设的关键要素。工作任务必须突出发展规划的统领性作用注重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增强指导和约束功能,体现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及规范化。必须由虚转实,注重发展质量以“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现代化建设”为要求,从五位一体出发,系统谋划。 必须强化区域协同发展以“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作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抓手。必须提高规划的信息化水平利用信息技术引导目标设定和规划决策,建设智能化信息平台提高规划编制和管理的科学性。

新华社受权播发“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新华社受权于昨天全文播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 社会 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3月11号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 社会 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决定批准这个规划纲要。 纲要共分为19篇:“开启全面建设 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全面深化改革 构建高水平 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 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展 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 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提升国民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进民生福祉 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 社会 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健全党和国家监督制度”“坚持‘一国两制" 推进祖国统一”“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今天刊登纲要全文。

煤炭资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涉煤部分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涉煤部分   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   推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合理控制煤电建设规模和发展节奏,推进以电代煤。推进煤电灵活性改造。完善煤炭跨区域运输通道和集疏运体系。    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合理控制煤炭开发强度,推进能源资源一体化开发利用,加强矿山生态修复。    推动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和转型创新试验区建设,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工程。    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    提高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    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进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绿色化改造,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    强化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 科技 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着力提升粮食、能源、金融等领域安全发展能力。    坚持立足国内、补齐短板、多元保障、强化储备,完善产供储销体系,增强能源持续稳定供应和风险管控能力,实现煤炭供应安全兜底、油气核心需求依靠自保、电力供应稳定可靠。夯实国内产量基础,保持原油和天然气稳产增产,做好煤制油气战略基地规划布局和管控。   加强煤炭储备能力建设。    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立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监测预警和监管监察执法,深入推进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交通、消防、民爆、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安全整治,实行重大隐患治理逐级挂牌督办和整改效果评价。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加强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安全管理。加强矿山深部开采与重大灾害防治等领域先进技术装备创新应用,推进危险岗位机器人替代。在重点领域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全覆盖。    建设大型工矿企业、物流园区和重点港口铁路专用线。    推动煤矿、油气田、电厂等智能化升级,开展用能信息广泛采集、能效在线分析,实现源网荷储互动、多能协同互补、用能需求智能调控。    稳妥推进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山西晋北、新疆准东、新疆哈密等煤制油气战略基地建设,建立产能和技术储备。   (以上文字摘自《人民日报》3月13日刊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 社会 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新华社:未来五年 智能煤矿数量将超1000座  提起挖煤,你会想到什么?   漆黑的矿井,沾满煤粉的矿工,随时可能发生的塌方和瓦斯爆炸……   这是煤炭开采留给人们的固有印象。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构建基于5G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在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医疗等重点领域开展试点示范。这意味着将推动煤矿、油气田、电厂等智能化升级。   煤炭是目前人们生活和工业生产最重要的能源,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8%。   那么,煤炭是怎么生产的呢?   它分为采煤、洗煤、运输和销售四个环节,以前这些工作靠的是“矿工”。   “人工开采最大的痛点是安全,一例人员死亡事故可能就导致一个煤矿停产,而且从业人员越来越少,井下工人平均年龄超45岁,年轻人从业意愿低,招工难度大。”中煤集团 科技 环保部副总经理管增伦说。   近十年来,煤炭开采已进入机械化时代,相较于人工,生产效率已有极大的提高。   点着鼠标,推着摇杆,坐在办公室就能对井下几百米深处的设备发出指令,进行采煤作业——这是国家能源集团现在的煤炭开采画面,也是采煤从机械化向智能化转型的“雏形”。   未来五年,煤炭开采将开足马力向智能化转型升级。   “到‘十四五"末期,我国将建成智能化生产煤矿数量1000处以上,培育3至5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煤炭企业,组建10家年产亿吨级煤炭企业。”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纪委书记张宏说。 1月欧盟煤炭进口量同比降3.5% 欧盟统计局(Eurostat)数据显示,1月份,欧盟27国煤炭进口量接近550万吨,同比下降3.5%。 当月,欧盟包括英国在内煤炭进口总量为570万吨,同比下降6.6%。 1月份,欧盟国家中荷兰进口煤炭量最多,为210万吨,同比增长16.7%;波兰煤炭进口量超100万吨,同比增长2.35%; 另外,1月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煤炭进口量同比均略有增加,但其他地区进口量有所下降。当月,德国煤炭进口量为52.1万吨,同比下降34.6%。 尽管新冠肺炎疫情的限制措施仍对需求前景产生下行压力,但近期由于欧洲风电能力整体较低,欧洲市场也面临煤电增加风险,从而带动煤炭消费增加。

十四五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全面准确把握“三新”逻辑主线“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作为指导今后5年及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贯穿规划纲要的逻辑主线是“三个新”: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阶段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发展理念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阶段回答的是“我们在哪里,朝哪里奋斗”的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六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我们都是围绕着实现小康这一目标而奋斗的。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战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四五”规划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这是“十四五”规划的历史使命和基本定位。新发展阶段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大跨越。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从外部环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内部环境看,中国经济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也需要继续应对不少的风险和挑战。新发展理念回答的是“按照什么样的理论来引领新阶段发展”的问题。我们要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推动经济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原则、远景目标和“十四五”目标都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精神。规划纲要指导思想中提出,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规划纲要提出五大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坚持新发展理念,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规划纲要提出的其他四大原则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也都体现了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回答的是“我们怎么样实现新阶段新目标”的路径问题。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又一次升华,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的变革,对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具有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规划纲要专设战略导向一节阐述了构建新发展格局,并在全篇贯穿了这一战略导向。

十四五规划纲要主要内容

法律分析: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内容包括: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发展环境;指导方针;主要目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等内容。法律依据: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一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第一章 发展环境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污染防治力度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目标超额完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第二节 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兰州市“十四五”城市交通发展规划

法律分析:“十四五”时期是兰州建设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国家重要的商贸物流枢纽的关键阶段,也是重塑兰州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建设“精致兰州·畅享金城”高品质生活环境的关键阶段。为提升兰州面向“一带一路”、 兰西城市群等枢纽辐射能力,引领兰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城市建设,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对高品质交通出行环境的要求。兰州市自然资源局发布《兰州市“十四五”城市交通发展规划》。该专项规划范围为兰州市中心城区,包括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及皋兰县、榆中县的部分地区,并在中心城区、兰州新区范围内协调重要通道和枢纽布局。规划年限为2021-2025年。该规划紧抓“一带一路”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契机,支撑“一心两翼”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交通建设水平跃上新台阶。到2025年,兰州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主要组团间干路网骨架贯通,以轨道为骨干、快速公交为延伸的干枝状公交骨架基本形成,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环境有效改善,城市交通拥堵初步缓解。法律依据:《兰州市“十四五”城市交通发展规划》一、 规划目的 “十四五”时期是兰州建设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国家重要的商贸物流枢纽的关键阶段,也是重塑兰州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建设“精致兰州·畅享金城”高品质生活环境的关键阶段。为提升面向“一带一路”、 兰西城市群等枢纽辐射能力,引领兰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城市建设,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对高品质交通出行环境的要求,依据《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兰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和国省相关规划,特编制此专项规划。二、 规划要点 本规划立足兰州市发展定位,总结“十三五”期间城市交通取得的发展成就和存在问题,确定“十四五”时期城市交通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及指标,是2021-2025年期间指导兰州城市交通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相关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规划范围为兰州市中心城区,包括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及皋兰县、榆中县的部分地区,并在中心城区、兰州新区、榆中副中心范围内协调重要通道和枢纽布局。“十四五”期间,紧抓“一带一路”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契机,支撑“一心两翼”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交通建设水平跃上新台阶。到2025年,兰州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主要组团间干路网骨架贯通,以轨道为骨干、快速公交为延伸的干枝状公交骨架基本形成,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环境有效改善,城市交通拥堵初步缓解。

十四五交通发展规划

法律分析:一是深入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加强对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组织领导,完善部内运行机制,科学制定配套政策和配置公共资源,完善交通强国建设行业篇章,加强交通强国建设跟踪分析和督促指导,研究出台交通强国建设指标体系。二是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推动出台《“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制定各行业和专项规划,做好与交通强国建设及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目标任务的衔接。此外,推动交通强国建设试点落地见效,着力抓好重大工程。会议指出,2021年还将积极发展公铁、空铁、公空等联程运输服务,提升旅客出行服务品质。鼓励和规范发展定制客运。实现20个省份普及道路客运电子客票服务,推进实现“刷脸”进站乘车。持续扩大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与便捷应用。推动铁路、民航、城市轨道交通间安检流程优化。推广普及交通医疗急救箱伴行计划。着力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便利日常交通出行。深化推进“厕所革命”。建设300个“司机之家”。优化完善全国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技术保障、投诉处理、保通保畅和网络安全管理等机制。开展ETC服务专项提升行动。加强行业重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十四条 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第十五条 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其他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十四五交通规划

法律分析:交通强国;智能交通;现代物流;现代产业;农村振兴;都市圈交通。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适应道路交通发展的需要,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制定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并组织实施。第五条 国务院公安部门负责全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交通、建设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负责有关的道路交通工作。

《贵州省十四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贵州省十四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为加快推动贵州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着力补齐短板,增强有效供给,优化基础设施网络,提升运输服务效率和品质,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加快构建西南综合立体交通枢纽中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交通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开路先锋,要加速融入新发展格局,要加强对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起转”的支撑作用。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印发了《贵州省“十四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十四五”贵州交通运输发展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一、“十三五”交通运输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十三五”时期是贵州公路水路交通建设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支撑保障最优、发展成效最好、老百姓受益最多的黄金期。一是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力度空前。全省公路水运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197亿元,居全国第一方阵。二是西南陆路交通枢纽更加巩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7600公里,出省通道达到22个,与周边5个省(区、市)均实现3个及以上通道连接,省会贵阳到其他市(州)中心城市实现高速公路双通道连接。三是农村交通出行条件根本改变。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村村通硬化路和通客运目标,提前三年完成交通运输脱贫攻坚兜底性任务。四是内河航运通道能力大幅跃升。建成西部山区内河第一批通航设施,实现千里乌江复航。五是养护管理水平显著提升。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优良路率分别达到98.6%和56.8%。省市县三级应急储备体系基本形成,航道养护机制逐步完善。六是人民满意交通建设成果丰硕。全省公交运营线路总里程突破2万公里,9个市(州)中心城区、30个县(市、区)实现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累计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9个、省级示范县47个。互联网+货运物流”快速发展。快递网点实现乡镇全覆盖,建制村直接通邮。高速公路收费站ETC车道覆盖率达到100%。七是行业现代治理能力明显增强。“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开展科技攻关220余项,成立贵州数字交通研究院,建成数字交通创新示范基地,全面完成484个收费站入口治超设施建设,建成全国首个“体验式”西部山区道路运输安全教育培训基地,交通运输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较“十二五”末分别下降47.4%和46.4%。二、准确把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十四五”时期,贵州交通运输行业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一是我省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为交通发展创造新条件二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交通发展带来新潜力三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交通发展释放新活力四是交通强国建设全面推进,为交通发展带来新机遇;五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为交通发展拓展新空间。“十四五”时期,贵州交通运输发展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落实总书记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上讲话精神和视察贵州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的“一二三四”工作思路,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从需求和供给两端发力,注重把握“四个关系”,着力推进“四个转变”,全省交通运输以“435”行动计划为统领,抓好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五个转化”,服务“四个轮子一起转”,做到“四个轮子”转到哪里,交通就通到那里。三、明确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目标《规划》坚持服务大局、统筹协调、生态优先、创新驱动原则,提出到2025年,全省交通运输发展努力实现“五新”总目标,即交通强国建设迈出新步伐,综合交通发展达到新水平,运输服务能力得到新提升,交旅融合发展探索新模式,行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四、奋力开启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围绕打造“五新”发展总目标,“十四五”时期贵州交通运输发展聚焦“七大”重点,彰显“三大”亮点。(一)聚焦“七大”重点。一是强化基础设施网络供给能力。着力提升高速公路网覆盖范围和服务水平,到2025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9500公里以上。提升普通国省干线技术等级,提高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建强用好枢纽站场服务现代流通体系,加快水运出省通道建设,全力服务支撑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二是全面提高公路与航道管理养护水平。着力改善公路路况和服务品质,加强内河航道养护管理,提升养护决策和管理水平。三是提升客货运输服务效率和品质。着力构建优质便捷的客运体系,以及高效专业的货运物流体系。四是强化科技创新对交通运输的引领支撑作用。着力提升交通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能力,完善交通大数据基础设施,夯实交通大数据治理能力,深化智慧交通应用。五是构建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着力强化生态保护和资源集约利用,加强重点领域污染防治,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强化碳排放控制。六是切实提高交通安全水平和应急保障能力。着力提升交通设备设施本质安全水平,完善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体系,强化应急保障与救援保障能力。七是加快构建协同高效的现代化治理体系。着力完善行业管理体制机制,完善交通运输法规体系,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及使用机制,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二)彰显“三大”亮点。一是高质量完成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创新交通运输投融资模式,构建融合高效的智慧交通体系、特色鲜明的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体系、健全完善的“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体系以及完备可控的山区公路安全管控体系。二是把毕节市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完善高速公路网络,锻造公路发展长板;巩固普通国道改造成果,提高路网通行效能;加大普通省道及以下公路改造力度,优化路网结构;完善客货运场站建设,提升运输服务水平;发挥绿色水运优势,补齐水运发展短板;实施绿色交通工程,打造低碳环保体系。三是以市场为导向,竞相绽放交通企业新活力。打造交通产业贵州品牌,发行交通企业债券,做大做强交通基金,发挥交通担保、交通小贷金融优势。五、着力做好保障措施,确保规划顺利实施(一)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二)加强组织实施。按照“全省统筹、分级负责”的原则,探索交通运输发展协调机制,统筹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协调解决交通运输发展中的重大综合性问题。(三)强化资金保障。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四)完善政策支持。按照“全省统筹、分级负责”的原则,探索交通运输发展协调机制,统筹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协调解决交通运输发展中的重大综合性问题。(五)加强人才保障。继续实施“人才强交”战略,加大复合型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为贵州交通发展建设智库,为有关重大决策研究出谋划策。

“十四五规划”: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赋能职业教育

近日《北京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发布,提出通过 科技 赋能教育,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升教育质量,助力减负增效,促进教育公平。正迎合国家进行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赋能职业教育的提倡。 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是在现代教育和管理理念的指导下,采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结合虚拟技术、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信息技术,具有专业实训特征和功能的跨时空和组织边界的实体的数字映射,可帮助学习者在实训基地内完成专业实训学习,有效且便捷的提升学习者学习积极性和技能实操能力,有效且便捷的提升学习者学习积极性和技能实操能力。 北京云中逐梦坚持为职业教育赋能原则,结合《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指南》,进行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以解决实训教学过程中高投入、高损耗、高风险及难实施、难观摩、难再现的“三高三难”痛点和难点。 1、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形成校内基础理论实习实训、实训实操实训、和现场实践 实习逐层次提高的实践教学环境,在基地内实现在管理企业化、设备先进化、环境真实化、人员职业化。 2、形成地域型共享的校企联盟的“双输入、双输出”的良性循环,为促进 社会 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3、基地与 社会 、与更多的企业形成深度合作关系,取得更多的 社会 效益和经济 效益,成为企业应用性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4、以基地建设带动相关专业建设。相关专业将更紧密地结合地方行业企业发展 对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作为职业教育的第二赛道,是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增加职业教育普适性的重要支点。北京云中逐梦愿于各大院校一道,通过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快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在总体部署上有哪些突出量

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在总体部署上的一个突出量是,强调创新驱动和科技引领。规划提出了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增强农业竞争力,加速农业转型升级。此外,规划也注重提升人才能力素质,扩大知识普及范畴,加强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农村人材人才素质水平,为现代化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此外,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推动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

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总体部署有哪些突出亮点

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总体部署有的突出亮点是1、加强人才培养。规划提出要加强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农业农村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农业农村人才教育培训改革,提高农业农村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2、优化人才结构。规划提出要优化农业农村人才结构,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推动农业农村人才向现代农业、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领域转型升级。3、推进人才流动。规划提出要推进农业农村人才流动,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之间的合理流动,提高农业农村人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4、加强人才引进。规划提出要加强农业农村人才引进,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到农业农村领域工作,提高农业农村人才的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

十四五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有什么新特点?

十四五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在总体部署上,有以下突出特点:1.强调人才培养。规划提出要建立健全农村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能力,培养更多的农村人才。2.注重人才引进。规划提出要采取多种引进方式,包括政府引导、市场化引导和社会化引导等,引进各类专业人才为农村发展提供支持,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3.强化人才激励。规划提出要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农村人才的支持和奖励力度,提高农村人才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热情。4.推动人才流动。规划提出要加强城乡人才流动体制机制建设,降低流动成本和流动壁垒,推动城乡人才的互动和交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总之,这个规划突出了人才建设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人才培养、引进、激励和流动等方面的任务和措施,为促进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

十四五规划农业内容,春化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内容,应重点围绕高标准农田、现代种业、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数字农业农村、动植物疫病防控、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强化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支撑。主要表现为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底线,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等。 一、十四五规划农业内容 农业农村部表示正在组织编制“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应重点围绕高标准农田、现代种业、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数字农业农村、动植物疫病防控、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强化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支撑。 1、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适应确保国计民生的要求,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底线,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智慧农业。 2、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1)将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将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加快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 (2)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3、深化农村改革 (1)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2)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3)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 (4)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5)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 4、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的帮扶机制,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 (2)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 (3)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 5、推进新型城镇化 (1)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2)从《建议》内容来看,“十四五”时期对农业农村发展是有利的,《建议》重点从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深化农村改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五个方面做出部署。 二、春化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春华作用是什么 (1)春化作用是一个复杂的代谢过程,不同时期对代谢抑制剂的反映也完全不同。 (2)春化要求是植物成花对低温的一种响应,是影响植物物候期和地理分布的重要因素,引种时需注意所引植物种或品种的春化要求。 (3)将小麦、油菜、燕麦等多种作物经过春化处理后,体内赤霉素含量会增多。一些需要春化的植物(如二年生天仙子、白菜、甜菜、胡萝卜等)未经低温处理,如施用赤霉素也能开花。 (4)实践证明,没有经过低温处理的胡萝卜,如每天用10微克赤霉素连续处理四周,也可以开花,这表明赤霉素可以某种方式代替低温的作用。 2、春华作用在农业生产中有何应用 (1)人工春化处理:利用春化处理可以在春天补种冬小麦,对春小麦种子进行人工春化处理,可适当晚播,以避免春季“倒春寒”所造成的伤害,也可以提早成熟。 (2)引种:在南、北方地区之间引种时,必须了解品种对低温的要求,北方的品种引种到南方,可能因为当地温度较高而不能满足它对低温的要求,植物只进行营养生长而不开花结实,进而造成损失。 (3)控制植物开花:低温处理可使秋播的一二年生草本花卉转变为春播,当年开花。越冬贮藏的洋葱鳞茎在春季种植前用高温处理以解除春化,防止它在生长期抽薹开花而获得大的鳞茎,增加产量。

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有哪些亮点?

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总体部署的一些亮点如下:1. 注重重点领域人才培养。该规划将注重人才队伍在重点领域的发展,其中包括现代农业、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2. 加强基层农技人才培养。规划中提到加强基层农技人才的培养,鼓励优秀人才下基层,提高基层农技人才的素质和能力。3. 推动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规划中提到推动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为农业农村人才的培养、吸引和留住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4. 建立人才评价体系。规划中提到建立人才评价体系,通过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来评价和激励人才,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平台。5. 推动留乡创业和引才回乡。规划中提到推动留乡创业和引才回乡,通过建立优秀人才服务体系和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农业农村人才。

十四五农业农村规划的重点项目有哪些?

十四五规划目前正在编制,还没有确定。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十四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十四五”规划的起止时间为2021-2025年,关于“十四五”的规划还没有正式出台,需要等到“十三五”末才能进行正式规划。希望这个回答能帮到你。

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发展规划在总体部署上有哪些突出亮点

3个坚持的亮点,如下。1、坚持立足全局服务发展,围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需求,按照“人事结合”的理念,将人才队伍建设与三农工作同步谋划、同步推进,促进人才规模、质量和结构与农业农村发展相适应相协调。2、坚持综合施策推动发展,着力破除阻碍城乡人才等要素双向流动的政策壁垒,推动工程、项目、资金等要素与农业农村人才一体化配置,坚持本土培育与外来引进相结合,实现人才队伍共建共享共用,集聚发展合力。3、坚持守正创新引领发展,在认真落实中央明确的各项人才政策举措“规定动作”的基础上,积极研究农业农村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的“自选动作”,加大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度,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形成人才引领发展的新局面。

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内容

法律分析:1、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是让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权利实现互联互通。要保障农民在乡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以及城乡融合过程中的人身财产安全、就业创业、体面居住、医疗卫生、养老社保、公平教育、政治参与方面的权利。2、未来要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落实土地政策改革成效,千方百计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放大产权制度改革经济效应,健全完善审批、财税、金融等政策,促进农村集体资源资产保值增值并创造实实在在的红利,释放农村集体经济活力。3、十四五期间,减税降费政策效应会大概率地进一步释放,民生领域仍然需要财政资金补短板,其他多元化财政投入需求巨大。在这种背景下,未来政府分配资源所依赖的项目制补贴方式会进一步改革。4、新时代的农业产业支持政策,一方面需要坚持保供给、调结构、转方式并行;应当支持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耕地有序休耕、轮作,坡度较高的耕地有序退出耕种或进入后备耕地。另外则要继续保障农产品供给,让城乡居民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食品。5、“十四五”时期则需要统筹国内资源、市场、制度,根据土地和淡水资源来合理布局农产品进口来源,以市场需求的力量驱动国内外资源为我所用。在国际农业合作的过程中,更多地参与推动国际贸易规则和多边体制改革。6、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也改进了政策执行和落实的方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虽然仍要激活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类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但是在手段上可以更加依靠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十四条 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第十五条 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其他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思路:聚焦七方面、保障粮食供给、加快高质量发展1、聚焦七方面聚焦“三个提升”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聚焦“三个建设”,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宜居宜业乡村,建设绿色美丽乡村,建设文明和谐乡村。聚焦“一个衔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保障粮食供给《规划》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规划》着眼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提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好地多产粮、产好粮。围绕种质资源保护、育种创新攻关、种业基地建设、种业企业培育、强化市场监管等方面,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牢牢掌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3、加快高质量发展坚持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加快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主动服务和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资本市场“十四五”要点出炉,哪些要点值得我们小散户们学习?

完善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深化新三板改革、畅通科技型企业,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提高农民土地增值收益分享比例,完善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创新更多适应家庭财富管理需求的金融产品

十四五税制改革的重点

202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全面做好“十四五”时期经济工作的意见》。其中,“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推动“十四五”经济工作的重要方针之一,税制改革作为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了十四五期间的工作重点之一。第一个重点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在实施税收、财政、海关等各类政策、措施时,还需建立全面发挥金融、保险等市场机制服务作用的长效机制和体制机制,更好地发挥金融等支持实体经济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积极作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二个重点是深化资源税改革。会计核算和资源统计的结构性差异等问题已经成为阻碍资源税改革的瓶颈。资源税改革将聚焦这些瓶颈,通过推动改革优化资源税政策、精准定位征收对象、完善征收依据等措施,构建全新的资源税制度。第三个重点是推动直接税制改革。推进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直接税制改革是普惠性减税、渐进性调剂的重要手段。目前,相应的改革正进一步推进中,力争形成更加公平、合理和高效的税收制度和税收体系。第四个重点是推动跨境税收合作和防止税收逃漏。加强跨境税收合作、推进税收共享、优化税务协调机制等措施,将税收的国际化纳入税制改革的核心议程,切实防止税收逃漏现象的发生。总体来说,税制改革是十四五期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税制改革的优化、完善是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正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复杂性和多层次的挑战。因此,在实践中,要综合并进一步挖掘税制改革的深层次,同时保持稳妥、稳定的方向,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更加完善、公平和高效的财税体制。

十四五税制改革的重点?

2021年,我国将进入“十四五”规划阶段,税制改革也成为“十四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十四五”税制改革的重点方向:深化增值税改革:加大零税率和免税政策力度,进一步缩小纳税人税负差距,减轻企业负担。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继续推进个税数据共享与征管,建立全面梳理税制的体系,实现科技创新与税收改革良性互动。落实环保税制:完善税收政策,促进清洁生产,鼓励企业使用清洁能源和科技,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完善资源税制度: 改革开采权出让金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标准、调整资源税税制、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投资制度和框架等。开拓国际税收合作:提供国际互利税收服务,积极参与全球税收治理改革,打造互信共赢的国际税收新格局。以上是“十四五”税制改革的重点方向,通过改革获得更多的税收资源,优化税务环境,鼓励经济活力,稳增长,促进可持续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四五规划中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是指什么?与“现代农业示范区”有何关系?

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旨在培育现代农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点,强调从某一行政片区划出一部分主导产业做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地理位置上,现代农业示范区一般指的是某一个具体园区,可能是村级、县级的、市级的、省级的、或者是国家级的,目前大部分现代农业园区由企业运营性质重一些,有明确的主导产业。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是更强调功能示范的片区,起到引导示范作用,更偏重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不会特指某一个园区,范围较广,换句话说,有可能会出现在某一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内有多个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现象,包含多个主导产业。

十四五现代农业规划需要过环评吗

需要。“三农”工作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中之重。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编制本规划。环评即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人为活动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论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采取的防治措施和对策。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项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

十四五时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四五"时期(2021年至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1. 实现农业持续增长: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保证粮食和农产品供应,实现农业持续增长。2. 加强农村经济发展:培育农村特色产业和乡村产业集群,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3. 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服务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4. 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着力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农业固体废弃物处理等问题,加强农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5. 完善农村治理体系: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自治能力,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和乡村社会秩序稳定。6.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深化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努力实现农村地区全面发展和人民日益富裕。这些目标旨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促进农村地区的繁荣和乡村振兴。

“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具体包括哪些内容?重点任务有

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规划》提出,力争到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那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具体包括哪些内容?重点任务有这7方面! 一、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据了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体现在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实现路径可概括为生产设施化、社会服务化、产业融合化、生活便利化、环境绿色化、治理高效化、农民技能化和乡风文明化。 1.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内容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推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协调,优化粮食品种结构,稳定发展优质粳稻,大力发展强筋、弱筋优质专用小麦,鼓励发展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饲料,增加高油高蛋白大豆的供给。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促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 2.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内容二:抓粮食生产的力度只紧不松 一是抓好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规划提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提出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和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规划还围绕种质资源保护、育种创新攻关、种业基地建设、种业企业培育、强化市场监管等方面,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二是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及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规划提出稳定种粮农民补贴,健全产粮大县支持政策体系,提出健全完善粮食安全责任制,细化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主销区考核指标。 三是推进经营创新和机具创制创新。规划提出要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和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粮食作物育耕种、管收贮等环节先进农机装备研制,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 3.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内容三:三方面举措推动数字赋能 (3.1)建强基础设施 规划提出推动农村千兆光网、5G、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提升农村宽带网络水平,推动农业生产加工和农村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3.2)发展智慧农业 规划提出建立和推广应用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建设一批数字田园、数字灌区和智慧农牧渔场。 (3.3)建设数字乡村 规划提出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乡村数字惠民便民服务体系,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向农村基层延伸,促进农村教育、医疗、文化与数字化结合,提升乡村治理和服务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 二、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重点任务有这7方面! 1.三个提升 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2.三个建设 建设宜居宜业乡村;建设绿色美丽乡村;建设文明和谐乡村。 3.一个衔接 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以上就是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内容介绍,包括了农业供侧改革、粮食生产、数字赋能等。

十四五税制改革的内容

法律分析:1.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作出了营改增扩容的决定,并要求力争“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营改增改革。2.房地产税改革。下一步应及时总结上海、重庆房产税改革试点的经验,研究完善房地产税费改革的方案,逐步扩大试点。3.个人所得税改革。4.资源税和环境税费改革。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九条 税收基本制度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授权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比如,现行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车辆购置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资源税、船舶吨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烟叶税、关税等诸多税种,都是国务院制定的税收条例。

十四五税制改革的内容

1.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作出了营改增扩容的决定,并要求力争“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营改增改革。2.房地产税改革。下一步应及时总结上海、重庆房产税改革试点的经验,研究完善房地产税费改革的方案,逐步扩大试点。3.个人所得税改革。4.资源税和环境税费改革。

什么时候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

2021年12月24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为更好指导十四五农业农村科技事业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支撑引领作用,组织编制了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

常德市“十四五”中小学、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全员培训能得多少学分

教师继续教育不实行学分。教师继续教育不实行学分,但要求新任教师培训不少于120学时,教师岗位培训不少于240学时。

水运十四五发展规划政策解读

水运十四五发展规划政策解读日前,交通运输部制定发布了《水运“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水运规划》)。现就《水运规划》的制定背景和主要内容解读如下:一、制定背景《水运规划》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按照“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总体要求制定的。在制定过程中,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的目标,对标“四个一流”,以贯彻国家战略要求为导向,加强阶段特征分析、突出综合交通融合发展、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切实指导“十四五”时期水运行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二、主要内容《水运规划》包括现状与形势、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四部分内容。(一)现状与形势。包括发展现状、形势要求和需求预测。水运“十三五”规划目标基本完成,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水运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十四五”时期,预计水运需求将在高基数上保持中低速增长,2025年水路货运量、港口吞吐量将分别达到85亿吨、164亿吨,年均增长2%-3%。(二)总体要求。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基本原则包括:强化支撑保障、推进创新驱动、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开放融合、坚持绿色安全。到2025年,新增国家高等级航道2500公里左右,基本连接内河主要港口。世界一流港口建设提质增效,保障能力适度超前。智慧绿色安全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支撑国家战略能力明显增强。展望2035年,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水运体系基本建成,为建设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做好支撑。(三)重点任务。八项任务包括:一是集中攻坚,重点建设高等级航道;二是强基优能,打造高能级港口枢纽;三是统筹融合,推动联运高质量发展;四是降本增效,发展高水平水路运输;五是创新驱动,引领智慧水运新发展;六是巩固提升,推进绿色平安新发展;七是开放拓展,提升水运国际竞争力;八是深化改革,提升管理能力与水平。(四)保障措施。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加强组织实施、强化要素保障、做好监督评估。

在“十四五”时期如何对标管理培育世界一流企业?

一、要以精益化管理提升持续提高效率。地方国有重点企业要将推动各重点领域的精益化管理提升作为对标行动的重要内容,不断优化有利于提高效率的要素,剔除低效无效环节,推动企业管理持续迈向精益化。二、要以深化内部改革持续增强活力。“十四五”期间各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重点企业要进一步明确总部职能定位,加大授权放权力度。三、以强化创新驱动持续提升价值。在“十四五”时期要鼓励创新,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方法手段,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有企业管理体系。同时,中大咨询认为要通过加强管理,促进改革和创新不断深化,切实提升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影响力和控制力。

十四五农村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在总体部署上有哪些突出亮点

十四五农村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在总体部署上的突出亮点有1、提出要“大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乡村、善治理的‘三农"人才队伍”2、规划提出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农村人才队伍3、规划强调了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群众性、基层性和系统性。在十四五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中,通过明确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群众性、基层性和系统性等多方面的措施,使得农村人才队伍更加多元化、更加专业化、更加市场化,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总体部署上有哪些突出亮点

亮点:1、规划明确了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要大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乡村、善治理的三农人才队伍。2、规划提出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农村人才队伍。3、规划强调了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群众性、基层性和系统性。

十四五规划对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十四五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围绕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提出了一些突出亮点。首先,规划明确了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要“大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乡村、善治理的‘三农"人才队伍”。这是因为现代农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劳动力,更需要有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的农村人才,他们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其次,规划提出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农村人才队伍。其中,注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适应乡村产业升级转型发展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和科技创新型人才。这样能够使农村人才队伍更具市场竞争力。另外,规划强调了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群众性、基层性和系统性。其中,这也是其他部门发展规划中所没有的亮点。它会促进农村人才队伍多层次、全方位的建设,也可以让农村居民参与到队伍建设中去,并且在政策落实上发挥更好的作用。综上所述,在十四五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中,通过明确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群众性、基层性和系统性等多方面的措施,使得农村人才队伍更加多元化、更加专业化、更加市场化,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十四五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有什么新亮点

十四五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围绕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提出了一些突出亮点。首先,规划明确了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要“大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乡村、善治理的‘三农"人才队伍”。这是因为现代农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劳动力,更需要有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的农村人才,他们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其次,规划提出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农村人才队伍。其中,注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适应乡村产业升级转型发展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和科技创新型人才。这样能够使农村人才队伍更具市场竞争力。另外,规划强调了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群众性、基层性和系统性。其中,这也是其他部门发展规划中所没有的亮点。它会促进农村人才队伍多层次、全方位的建设,也可以让农村居民参与到队伍建设中去,并且在政策落实上发挥更好的作用。综上所述,在十四五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中,通过明确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群众性、基层性和系统性等多方面的措施,使得农村人才队伍更加多元化、更加专业化、更加市场化,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目标是什么?

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目标是即提高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能力。促进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风格。《规划》提出了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支撑点、推动牧业复兴、提升农机装备产品研发应用能力、完善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等每日任务。推动现代化农业。即提高粮食作物等主要农副产品提供确保水准。这也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中之重。《规划》提出了平稳粮食作物耕地面积、提升耕地保护与品质基本建设、确保别的关键农业产品合理提供、提升农牧业产业布局、协同推进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牧业抗风险能力等每日任务。即提高全产业链供应链管理智能化水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全产业链供应链管理智能化作出了布署。融合农业农村具体,《规划》提出了提升农村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农村产业园化结合发展、发展趋势农村新型产业业态创新、推动农村地区创新创业等每日任务。重点任务具体有即基本建设宜居宜业农村。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执行乡村建设行为规定,《规划》提出了科学合理推动村庄规划、提升农村基础建设、治理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加速数字乡村基本建设、提高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准、扩张农村消费等每日任务。即基本建设翠绿色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把推动品质丰农翠绿色丰农做为基本建设翠绿色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切实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制造,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预防,维护修补乡村生态体系,提高绿色发展理念支撑点工作能力,提升生态环保、高品质安全性农业产品提供。即基本建设文明建设农村。《规划》综合考虑到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明确提出健全乡村治理管理体系,提高农户高新科技文化素养,提升新时代农村文明创建等每日任务。

“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有哪些?

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目标是即提高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能力。促进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风格。《规划》提出了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支撑点、推动牧业复兴、提升农机装备产品研发应用能力、完善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等每日任务。推动现代化农业。即提高粮食作物等主要农副产品提供确保水准。这也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中之重。《规划》提出了平稳粮食作物耕地面积、提升耕地保护与品质基本建设、确保别的关键农业产品合理提供、提升农牧业产业布局、协同推进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牧业抗风险能力等每日任务。即提高全产业链供应链管理智能化水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全产业链供应链管理智能化作出了布署。融合农业农村具体,《规划》提出了提升农村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农村产业园化结合发展、发展趋势农村新型产业业态创新、推动农村地区创新创业等每日任务。重点任务具体有即基本建设宜居宜业农村。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执行乡村建设行为规定,《规划》提出了科学合理推动村庄规划、提升农村基础建设、治理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加速数字乡村基本建设、提高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准、扩张农村消费等每日任务。即基本建设翠绿色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把推动品质丰农翠绿色丰农做为基本建设翠绿色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切实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制造,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预防,维护修补乡村生态体系,提高绿色发展理念支撑点工作能力,提升生态环保、高品质安全性农业产品提供。即基本建设文明建设农村。《规划》综合考虑到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明确提出健全乡村治理管理体系,提高农户高新科技文化素养,提升新时代农村文明创建等每日任务。

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目标是即提高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能力。促进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风格。《规划》提出了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支撑点、推动牧业复兴、提升农机装备产品研发应用能力、完善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等每日任务。推动现代化农业。即提高粮食作物等主要农副产品提供确保水准。这也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中之重。《规划》提出了平稳粮食作物耕地面积、提升耕地保护与品质基本建设、确保别的关键农业产品合理提供、提升农牧业产业布局、协同推进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牧业抗风险能力等每日任务。即提高全产业链供应链管理智能化水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全产业链供应链管理智能化作出了布署。融合农业农村具体,《规划》提出了提升农村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农村产业园化结合发展、发展趋势农村新型产业业态创新、推动农村地区创新创业等每日任务。重点任务具体有即基本建设宜居宜业农村。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执行乡村建设行为规定,《规划》提出了科学合理推动村庄规划、提升农村基础建设、治理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加速数字乡村基本建设、提高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准、扩张农村消费等每日任务。即基本建设翠绿色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把推动品质丰农翠绿色丰农做为基本建设翠绿色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切实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制造,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预防,维护修补乡村生态体系,提高绿色发展理念支撑点工作能力,提升生态环保、高品质安全性农业产品提供。即基本建设文明建设农村。《规划》综合考虑到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明确提出健全乡村治理管理体系,提高农户高新科技文化素养,提升新时代农村文明创建等每日任务。

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目标是什么?重点任务具体有哪些?

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农村,更好的推动农村科学发展,推动农村机械化发展,帮助农村有更好的生活。

云南省:印发《“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中国发展网讯 近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云南省“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促进云南省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规划》要求坚持“系统谋划、重点突破;市场导向、品质至上;创新驱动、融合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人为本、优化供给“5项基本原则。 《规划》指出,现代服务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现代商业模式、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和组织形式基础上的服务产业,不仅包括现代科学技术催生出来的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下具有新的核心竞争力的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是加快发展具有云南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云南省经济 社会 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规划》明确,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两个50%”的地位有效巩固,吸纳就业能力持续加强,质量效益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数字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融合和应用全面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显著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更加突出,现代服务业市场化、 社会 化、数字化、高端化、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成为促进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 社会 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展望2035年,支撑云南省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 社会 主义现代化的现代服务产业新体系全面建成,高品质生活服务供给保障打造 健康 生活目的地的水平显著增强,高质量制造服务供给引领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作用大幅提高,参与国内国际合作和竞争的优势明显提升。 《规划》明确布局导向,围绕云南省“滇中崛起、沿边开放、滇东北开发、滇西一体化”的空间布局,结合各州、市发展定位,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优化服务业功能分工和空间布局,加快建设多层次服务经济中心,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体系健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建设昆明区域性国际现代服务经济中心,建设滇中城市群西部现代服务业基地,提升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县城和沿边口岸城市服务功能,促进产业园区服务业加快发展。 《规划》提出重点领域, 一是持续壮大万亿级支柱服务业。 旅游 文化方面: 坚持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发展方向和全域 旅游 理念,以文旅深度融合为核心,以深度推动“ 旅游 革命”为路径,以 旅游 基础高端化、 旅游 服务智慧化、 旅游 产品特色化、 旅游 营销国际化为目标,实施 旅游 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推动 旅游 文化产业向全区域、全要素和全产业链迈进,促进“一流资源”转化为一流产品,形成一流产业,树立一流品牌,助力打造 健康 生活目的地。 现代物流方面: 以高度 社会 化、专业化、标准化、智慧化为目标,服务产业链,畅通供应链,打通微循环,发展新业态,建设“通道+枢纽+网络+平台”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努力将云南省建成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国际物流枢纽。 健康 服务方面: 聚焦“医、养、体、学、智”关键环节,以提高服务水平为核心,大力发展新兴业态,促进医疗 健康 与 养生 、 旅游 、互联网、金融和高原 体育 等深度融合,构建多层次多元化 健康 服务体系,建设国际康养 旅游 示范区,加快推动云南成为世人向往的 健康 生活目的地。 二是着力打造千亿级优势服务业。金融服务方面: 坚持高效安全、绿色普惠、开放创新、服务实体,健全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服务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大力推进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货币交易中心、云南省股权交易中心建设,推动云南金融从体量规模积累向核心功能凸显转变、从传统金融聚集向新金融生态圈转变、从带动周边向辐射南亚东南亚转变。 三是加快培育成长性新兴服务业。数字服务方面: 全面提升数字服务水平,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及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引导数字服务向市场、设计、生产、生活等各环节渗透,培育发展数字服务新业态。 科技 服务方面: 聚焦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 科技 咨询、 科技 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综合 科技 服务等重点,进一步推动 科技 服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 科技 服务业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发展,加快形成覆盖 科技 创新全链条的 科技 服务体系。 电子商务方面: 依托全省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强化电子商务平台与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建设,加快跨境电子商务模式创新,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跨境电子商务供应链和产业链。 家庭服务方面: 顺应人口老龄化和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的发展趋势,促进养老、托育、家政等家庭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 社会 化、品质化发展,有效增加服务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生活多样化服务需求。 商务服务方面: 对标国际标准加快发展商务服务,提升商务服务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水平。推动咨询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发展会展服务,提升“南博会”国际影响力,带动会展业全产业链发展,支持提升本地智库的服务能力,鼓励发展综合与专业相互协调支撑的各类高端智库。 服务贸易方面: 完善服务贸易管理协调机制,加强对服务贸易工作的宏观指导和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促进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投资政策的良性互动,形成政策合力。 环保服务方面: 加快发展生态环境修复、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估、排污权交易、绿色认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新兴环保服务业。强化节能环保服务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支撑作用。积极 探索 节能量交易等市场化节能机制。 《规划》部署重点任务, 一是全面拓展服务消费。 提升传统服务消费,培育新型服务消费,激活农村服务消费,完善消费者保护机制。 二是促进产业深度融合。 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制造业服务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促进现代服务业与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融合,鼓励服务业内部相互融合。 三是强化数字技术赋能。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数字技术创新,加快推广应用数字技术。 四是着力提升服务品质。 实施服务质量提升工程,提升服务标准化水平,健全市场化品牌培育机制。 五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深化市场化改革,推动服务领域双向开放,深度融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建设。 六是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深入实施龙头企业培引计划,加快发展专业化企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壮大新型产业组织。 七是持续激发人才活力。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展人力资源服务,创新人才激励政策。 《规划》强调,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支持力度、优化营商环境、强化统计监测、抓好督导评估,确保《规划》贯彻落实。 (孙淑红 汝晓文)

南京“十四五”供应77万套住房,其中保障性住房30万套

11月2日,江苏省南京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南京市“十四五”城镇住房发展规划》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南京城镇住房发展的主要目标,“十四五”期间,按照国家和省、市关于住房发展的新时期要求,围绕“高质量发展、高能级辐射、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发展主线,托底“全市常住人口突破千万”发展目标,着力改善供给、引导预期、调节需求、抑制投机,建成南京特色“保障+市场”住房体系。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有效供给,住房租赁市场有序发展,“租购并举”制度不断健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宜居生活需求不断满足,老旧小区改造、物业管理、房屋安全管理等长效机制更加完善,“智慧房产”建设深入推进。到规划期末,形成住房供应体系不断完善、供应结构更加合理、居住空间持续优化、居住品质全面提升、智慧服务显著升级的发展新局面,全面实现“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转变。具体而言,“十四五”时期南京的供应体系不断完善。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利用市场化手段满足多层次需求,加快住房保障对象从本市户籍家庭为主向覆盖城镇无房常住人口转变。规划期末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不低于28%。房地产市场调控城市主体责任切实落实,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方案稳妥实施,住房消费持续健康发展。租赁住房短板加快补齐,租赁住房多渠道多主体供应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和运营管理体系更加健全,住房租赁市场发展更加规范。同时,供应结构更加合理。“十四五”期间,南京全市计划供应各类住房约77万套。其中:保障性住房30万套,包括产权类(征收安置房、共有产权房)17万套,租赁类(公共租赁房、保障性租赁住房)13万套;市场化住房47万套,包括产权类(新建商品住房)40万套,租赁类(市场化租赁住房)7万套。居住空间持续优化。居住用地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有效支撑城市战略功能实施。全市年均供应居住用地800公顷左右。居住品质全面提升。住区环境建设改造和管理服务机制不断健全。完成2000年前建成以及部分2005年前建成、群众改造愿望强烈、市场参与程度高的老旧小区改造。“十四五”时期南京市的重点任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坚持民生优先,完善多元包容的住房保障体系。完善多层次住房保障供应,持续供应公共租赁住房,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房,加强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推进征收安置房按需建设,持续完善租赁补贴政策,“十四五”期间,全市计划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不少于12.5万套,供应给符合条件的无房新市民、青年人特别是从事基本公共服务人员等群体。二是坚持租购并举,构建平稳健康的住房市场体系。夯实城市主体责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保持商品住房平稳供给,“十四五”期间,全市年均新建商品住房上市量保持在8万套左右。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多渠道筹集租赁房源及加强住房租赁市场管理。三是共建美丽家园,夯实全面高质量发展宜居体系。以城市脏乱差片区内质量较差的非成套住房、成片危破老旧住宅为重点,有序开展居住类地段城市更新。持续推进剩余棚改区改造,“十四五”期间,全市棚户区改造面积不少于600万平方米。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十四五”期间,全市改造老旧小区不少于600个。四是统筹资源配置,优化人地房产业协同空间体系。全面提升江南主城区、江北新区、紫东地区和南部片区城镇住房综合供应能力和居住服务质量。提升重点片区人口承载能力,明确重点地区城镇住房建设导向。五是加强信息联动,建立住房发展智慧化支撑体系。构建房产大数据分析评估体系和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评估体系,为住房长效发展和政府决策提供有效支撑。

成都将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十四五”期间筹建25万套

据“成都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8月31日成都市住建局召开新闻通气会,发布和解读如何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今年6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首次明确了国家层面住房保障体系顶层设计。此后,成都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将着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成都市提出,“十四五”期间计划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25万套(间),其中2021年计划筹集建设6万套(间)。什么是“保障性租赁住房”?在国务院明确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制度中,“保障性租赁住房”主要解决符合条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以建筑面积不超过70平方米的小户型为主,租金低于同地段同品质市场租赁住房租金;“保障性租赁住房”由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多主体投资、多渠道供给,主要利用存量土地和房屋建设,适当利用新供应国有建设用地建设。具体租金标准如何?租金标准方面,《实施意见》明确了保障性租赁住房租金“接受政府指导”,租金年涨幅不超过5%。第一,符合成都市人才安居政策并承租产业功能区配套住房的,租金标准按《成都市产业园区配套住房租赁管理办法》规定执行;第二,在租住的保障性租赁住房所在区(市)县无自有住房,且在成都市未享受其他方式住房保障的,租金标准原则上为市场租金的90%;第三,对产业发展和区域功能完善有重大支撑作用的企事业单位,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可定向提供保障性租赁住房,具体准入条件、租金优惠比例由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确定。其中,市场租金标准按照市住建局定期发布的《成都市住房市场平均租金水平信息》执行。保障性租赁住房标准如何?在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建设标准方面,《实施意见》提出,保障性租赁住房以建筑面积不超过70平方米的小户型为主,最大不超过90平方米。其中70平方米以内户型建筑面积占比原则上不低于80%。根据《实施意见》,成都将充分发挥国有公司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引导多方主体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由政府给予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多渠道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为了促进实现职住平衡,《实施意见》提出,要在产业功能区、轨道交通站点附近、商业商务聚集区等交通便捷、生产生活便利、配套服务设施完善的区域,充分利用存量土地和存量房屋建设、改造保障性租赁住房。支持闲置商办改保障性租赁住房《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将在土地、财政等方面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例如,在土地支持方面,《实施意见》提出,新建普通商品住房项目可配建一定比例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并将配建比例纳入土地出让方案。再如,报经批准后,可将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商业办公用房、厂房等非居住存量房屋,在符合规划原则、权属不变、满足安全要求、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改建为保障性租赁住房。用作保障性租赁住房期间,不变更土地使用性质,不补缴土地价款。而在财政支持方面,《实施意见》提出,符合规定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任务,可以申请财政补助资金。此外,《实施意见》还提出,符合国家规定,纳入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按照居民标准执行。保障性租赁住房承租人可以按照规定申领居住证,居住证持有人按规定享受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公积金等基本公共服务。如何加大房源供给?在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房源供给方面,《实施意见》提出,保障性租赁住房由政府给予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国有公司示范引领作用,在先行先试、形成试点经验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多方主体参与,坚持“谁投资、谁所有”,多渠道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据成都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先行先试、分步实施的原则,保障性租赁住房将先在国有公司实施,待时机成熟后,再积极引导多方主体参与。目前,国有企业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房源筹集。盘活存量住房。鼓励国有公司将自有存量住房盘活后优先用于保障性租赁住房;支持国有公司将符合条件的市场存量住房(含符合条件的配建租赁住房)盘活为保障性租赁住房。现有商业办公用房、厂房等非居住存量房屋改建。支持国有公司将闲置和低效利用的现有商业办公用房、厂房等非居住存量房屋改建为保障性租赁住房。现有非居住存量土地建设。支持国有公司在企业集中、交通枢纽、配套完善等区域,利用TOD、公交场站等已取得的非居住存量土地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支持国有公司利用产业功能区中工业项目配套用地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单列保障性租赁住房用地集中新建。采取划拨、租赁、出让等方式,单列保障性租赁住房用地计划集中新建。现有集体土地存量房屋改造。支持国有公司利用已取得使用权的集体建设用地上存量房屋改造为保障性租赁住房。

南京“十四五”供应77万套住房,其中保障性住房30万套

11月2日,江苏省南京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南京市“十四五”城镇住房发展规划》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南京城镇住房发展的主要目标,“十四五”期间,按照国家和省、市关于住房发展的新时期要求,围绕“高质量发展、高能级辐射、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发展主线,托底“全市常住人口突破千万”发展目标,着力改善供给、引导预期、调节需求、抑制投机,建成南京特色“保障+市场”住房体系。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有效供给,住房租赁市场有序发展,“租购并举”制度不断健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宜居生活需求不断满足,老旧小区改造、物业管理、房屋安全管理等长效机制更加完善,“智慧房产”建设深入推进。到规划期末,形成住房供应体系不断完善、供应结构更加合理、居住空间持续优化、居住品质全面提升、智慧服务显著升级的发展新局面,全面实现“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转变。具体而言,“十四五”时期南京的供应体系不断完善。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利用市场化手段满足多层次需求,加快住房保障对象从本市户籍家庭为主向覆盖城镇无房常住人口转变。规划期末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不低于28%。房地产市场调控城市主体责任切实落实,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方案稳妥实施,住房消费持续健康发展。租赁住房短板加快补齐,租赁住房多渠道多主体供应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和运营管理体系更加健全,住房租赁市场发展更加规范。同时,供应结构更加合理。“十四五”期间,南京全市计划供应各类住房约77万套。其中:保障性住房30万套,包括产权类(征收安置房、共有产权房)17万套,租赁类(公共租赁房、保障性租赁住房)13万套;市场化住房47万套,包括产权类(新建商品住房)40万套,租赁类(市场化租赁住房)7万套。居住空间持续优化。居住用地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有效支撑城市战略功能实施。全市年均供应居住用地800公顷左右。居住品质全面提升。住区环境建设改造和管理服务机制不断健全。完成2000年前建成以及部分2005年前建成、群众改造愿望强烈、市场参与程度高的老旧小区改造。“十四五”时期南京市的重点任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坚持民生优先,完善多元包容的住房保障体系。完善多层次住房保障供应,持续供应公共租赁住房,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房,加强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推进征收安置房按需建设,持续完善租赁补贴政策,“十四五”期间,全市计划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不少于12.5万套,供应给符合条件的无房新市民、青年人特别是从事基本公共服务人员等群体。二是坚持租购并举,构建平稳健康的住房市场体系。夯实城市主体责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保持商品住房平稳供给,“十四五”期间,全市年均新建商品住房上市量保持在8万套左右。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多渠道筹集租赁房源及加强住房租赁市场管理。三是共建美丽家园,夯实全面高质量发展宜居体系。以城市脏乱差片区内质量较差的非成套住房、成片危破老旧住宅为重点,有序开展居住类地段城市更新。持续推进剩余棚改区改造,“十四五”期间,全市棚户区改造面积不少于600万平方米。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十四五”期间,全市改造老旧小区不少于600个。四是统筹资源配置,优化人地房产业协同空间体系。全面提升江南主城区、江北新区、紫东地区和南部片区城镇住房综合供应能力和居住服务质量。提升重点片区人口承载能力,明确重点地区城镇住房建设导向。五是加强信息联动,建立住房发展智慧化支撑体系。构建房产大数据分析评估体系和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评估体系,为住房长效发展和政府决策提供有效支撑。

十四五乡村振兴重点任务

“十四五”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包括:1、是要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2、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3、是深化农村改革;4、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战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四五”期间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要着重做好三件大事如下:1、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战成果,继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3、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不断推进农村现代化。必须遵循的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必须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推动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必须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持续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必须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第四条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促进共同富裕,遵循以下原则:(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维护农民根本利益;(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四)坚持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乡村社会生产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五)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循序渐进,顺应村庄发展规律,根据乡村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分类推进。

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思路

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思路:聚焦七方面、保障粮食供给、加快高质量发展1、聚焦七方面聚焦“三个提升”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聚焦“三个建设”,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宜居宜业乡村,建设绿色美丽乡村,建设文明和谐乡村。聚焦“一个衔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保障粮食供给《规划》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规划》着眼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提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好地多产粮、产好粮。围绕种质资源保护、育种创新攻关、种业基地建设、种业企业培育、强化市场监管等方面,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牢牢掌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3、加快高质量发展坚持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加快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主动服务和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国家大健康产业十四五规划

法律分析:在十四五“规划草案中提到要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打造健康强国。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期健康服务。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十四条 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第十五条 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其他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十四五时期完善现代税收制度主要内容

要优化税制结构,健全直接税体系,适当提高直接税比重。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推进扩大综合征收范围,优化税率结构。聚焦支持稳定制造业、巩固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优化增值税制度。调整优化消费税征收范围和税率,推进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规范完善税收优惠。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健全地方税体系,逐步扩大地方税政管理权。深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建设智慧税务,推动税收征管现代化。

十四五时期完善现代税收制度主要内容

法律分析:要优化税制结构,健全直接税体系,适当提高直接税比重。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推进扩大综合征收范围,优化税率结构。聚焦支持稳定制造业、巩固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优化增值税制度。调整优化消费税征收范围和税率,推进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规范完善税收优惠。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健全地方税体系,逐步扩大地方税政管理权。深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建设智慧税务,推动税收征管现代化。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第二条 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一)工资、薪金所得;(二)劳务报酬所得;(三)稿酬所得;(四)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五)经营所得;(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七)财产租赁所得;(八)财产转让所得;(九)偶然所得。居民个人取得前款第一项至第四项所得(以下称综合所得),按纳税年度合并计算个人所得税;非居民个人取得前款第一项至第四项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项计算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取得前款第五项至第九项所得,依照本法规定分别计算个人所得税。

十四五时期的税制改革重点是

十四五时期的税制改革重点是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十三五”时期,财税改革有三大重点任务,分别是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税收制度改革和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这依然是“十四五”时期财税改革重点。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称《建议》)全文公布,在“十四五”时期深化改革方面,财税改革是一大重点,并明确六大重点任务。《建议》提出,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具体到财税改革方面有六大重点:·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强化对预算编制的宏观指导。·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完善现代税收制度,健全地方税、直接税体系,优化税制结构,适当提高直接税比重,深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建立财税金融体制是一个新提法,统筹财税金融体制,有利于构建财政金融协调机制,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他认为,在宏观经济调控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目标的实现。近年来,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紧密配合,促进了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总体上看,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释放出合理的流动性,让宏观经济政策顺利运行。《建议》提出一批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战略,而这些重大战略落地离不开财力支持。因此“十四五”时期财税改革首要重点,是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

十四五时期财税体制改革基本内容

展望“十四五”,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授崔志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财政政策的方向是落实财税体制改革,强化绩效管理,借助预算管理一体化,引导资源配置。通过综合财务报告的公开和审计,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视事前科学决策机制,优化政府信用的评价机制。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划分明晰的基础上,地方的财源建设要与其事权相匹配。财税资源分配上除优化税种分配、共享税比例分配之外,还要重视对新经济、新业态的税收优惠。“‘十四五"时期,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发挥好逆周期调节作用,财税改革将继续在预算管理、税收制度、央地财政关系三大方面继续深化改革。”张依群表示,将政府过紧日子作为预算编制的重要原则,突出预算绩效改革,在推进政府机构职能转变的同时,合理优化政府预算支出结构,提高政府运转效能。税制改革将按照税收法定原则加快税收立法进程,特别是在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改革方面步伐会进一步加快,结合连续出台的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推进费改税和税费规范优化,合理减轻企业和城乡居民负担,大力鼓励技术研发和创新创业,充分调动各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央地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将进一步理顺和细化,中央与地方、地方以下各级政府责权利将更加统一,中央对地方的经济责任和转移支付将更加合理规范。扩展资料: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财政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龙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实施了包括减税降费在内的一系列积极财政政策。实践证明,减税降费政策,不仅在减轻企业负担、改善企业经营、增加企业研发能力和市场活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显示出了显著的宏观效应,成为助力经济企稳回升的重要因素。除了减税降费外,“十三五”期间,专项债发行量逐年扩张。从2016年至2020年,专项债新增限额分别为4000亿元、8000亿元、13500亿元、21500亿元、37500亿元。张依群表示,专项债的大规模发行及使用对稳投资、稳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参考资料来源:中国财经-“十四五”财税改革将步入优化区 新业态税收优惠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