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

阅读 / 问答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英语演讲稿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s the essence of socialist ideology reflected, is the common ideological basis of the party of the Chines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united struggle. Adhere to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requires that we must consolidate the guiding status of marxism, persistently arm the whole party with the lates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education, the people with the common ideal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cohesive forces to national spirit and patriotism as the core to the spirit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as the core, encouraging morale, with the socialism outlook for honor and dishonor to lead fashion, consolidate the party common ideological basis of the united struggle of all nationalities in China.1.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the key is to grasp the leading cadre"s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 of thousands of pieces, must grasp the key.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the leading cadres is the key. Leadership is guides lead, cadres should be one step ahead. Confucius said, "ZhengZhe, is also, handsome is children, which dare not?" "The body is, don"t make it, its a crooked stick, although make not from". Why did the ancients to increase the officials ethical requirements to national survival height? With the officials of a manager and a leader in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tatus points. Therefore, to every leading cadre to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s a mirror, sunshine, every province, lead by example, take the lead in a lot.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英语怎么说

core socialist values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英语怎么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The core values of Chinese socialism例句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We should foster and practice core socialist values, strengthen civic morality, and advance cultural and ethical progress.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英语怎么说

你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he core values of Chinese socialism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英语怎么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The core values of Chinese socialism假如对你有帮助,觉得我回答得好的话,请采纳谢谢!!!

新时代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新时代巩固和发展意识形态的方法如下:一是加强理论建设,系统回答新时代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问题,为加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奠定了根本前提。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指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意义、重要地位,深刻回答了事关意识形态工作的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问题,为新时代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二是强化理论武装,坚持不懈用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建立健全用新时代中国特色思想武装和教育人民的工作体系,开展集中性学习教育。加强和改进集中宣讲、网络宣传、专题培训、思政课堂等工作载体,建设“两中心一平台”,持续推进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走深走实。三是加强对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断增强中国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积极向国际社会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思想,精心组织主场外宣,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理解和认同。积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人文交流,持续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哲学范畴词汇,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也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它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而存在。人的意识形态受思维能力、环境、信息(教育、宣传)、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认知也不同。意识形态是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主张的精神形式,意识形态多在社会共同体中显示意义和作用。因而国外许多探讨意识形态问题的论著,常把它放在社会结构中,或在社会学中进行探讨。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目的和关键

目的是培养和形成正确的理念,关键是坚定四个自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和形成正确的理念,建设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是:坚定“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学思想,诞生于16世纪初,主张整个社会应作为整体。

[重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名词解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从过去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了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的轨道上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没有这样一个转变,中国15年来的一切变化就无从谈起。在我国尽管“左”的观念根深蒂固,“左”的势力不小,也发生过一些杯水风波,但从总体而言,这一转变并没有被扭转。意识形态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巳深入人心。   我们正面临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转变。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旧的计划经济的一套是不成功的,市场经济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最好形式,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意识形态为经济建设服务,就是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现在的问题是,在这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出现了被动和滞后的局面,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比较软的问题。很不幸,在许多方面,我们至今还在沿袭旧的意识形态中那些不合时宜的东西。而旧的、过去的意识形态的那一套,从体系到内容,工作方式和方法,都是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已经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释今天的现实,更遑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了。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过去的意识形态,该继承的继承,该屏弃的屏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土壤上重构我们的意识形态体系。   重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高度重视理论建设。也许有人要问,我们几十年来不是一直在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吗?你说的那个“坚持马克思主义”难道有什么不同吗?   确实不同。一种意识形态,一种思想体系要真正树立起来,真正成为全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支柱,就必须使之伦理化、实践化。也就是说,要把它变成大众的日常意识,让它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中去,成为人们处世的准则和信条,让人们切实感受到它对于生活、工作是有用的。以孔子学说为核心的儒家文化,绵延两千年,成为中国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和治国之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种作为社会统治思想的学说完全伦理化、大众化了,从而使它从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转化为妇孺皆知的日常意识和行为规范。而我们过去在意识形态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力图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的指导思想和人的精神支柱确立起来,但是,由于片面强调和突出了阶级斗争等政治内容,并使之教条化,忽视乃至抹熊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学了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并不能解决人们如何为人处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成了外在于个人实际生活的东西,结果,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是为了提高自己,去身体力行,而是为了应付他人,给别人看。这样,马克思主义怎么能真正入心入脑呢?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丰富的思想体系,它不仅具有阶级性,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而且还是关于人的学说、价值的学说等等。马克思、恩格斯毕生所致力的事业就是人类的解放与人的发展,唯物史观正是由对人的本质的科学揭示而建立起来的。可是多年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中的这些内容忽视了,淡忘了,给人造成的印象似乎是马克思主义离人的实际生活很遥远,马克思主义是冷冰冰的铁面孔。现在该是还马克思主义以全貌的时候了。重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现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重新改造,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日常意识。把马克思主义伦理化、实践化,决不是否定它的指导作用,而恰巧是巩固了它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领导地位。   重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精神文明这一手真正硬起来,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不能回避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新走向、新特点。如果我们对此不甚了了,没有正确的认识和估计,“重构”就成了一句空话。当前意识形态的新走向、新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多样性。从世界范围看,以往的两极世界格局正转向多极世界格局,这就决定了意识形态由对立的两极思想体系推演发展为多种思想体系。比如,仅社会主义学说就衍生出几十种,已成为一个庞大的思想家族。这种情形反映到国内来,推动人们从不同角度重新认识和理解已有的传统理论,导致多种思想体系并存。   多样性还表现在多种学科互相渗透。现代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其成果已移入人文科学。现代思维方式正改变着传统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使政治学、法学、伦理学、文学、哲学等出现了发展的新契机。如今,没有哪一个学科能够脱离其他学科孤立地生存和发展,也没有哪一个学科能回避当今社会的重大变革。   我国现阶段走向市场经济,决定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多元化格局,即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形式和分配形式并存,多种利益主体并存。这些社会存在反映到社会意识中来,使得人们的精神生活、精神交往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识形态反映着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利益主体的愿望和要求,具有很大的包容面,多种声音共鸣不可避免。   多渠道地干预社会生活,也是当代意识形态的特点之一。一方面,随着科技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日益成为国际间政治和军事斗争的重要手段,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力量;另一方面,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文化世俗化的浪潮,将越来越多的人裹挟到意识形态的创造与传播活动中,使意识形态的多种形式、多条渠道走向大众,从而影响和干预社会生活。   第二,冲突性。目前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被打破,充满活力的新的经济体制正初见端倪,这种新旧体制的碰撞与磨擦,不可能不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和发展。改革15年来,意识形态领域充满着新与旧、先进与落后、开放与保守的冲突和斗争。诸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判断是非标准的理论,无一不是经过激烈冲突,几经坎坷才成为全民族的共识。关于公有制形式的问题,关于产权的问题等,至今仍处于不同观念和思路的争辩之中。在法学、伦理学等领域,不同观念的对立冲突更为激烈。另外,我国地域辽阔,在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人们的看法和观念不尽相同,也会成为意识形态冲突的诱导因素。   第三,过渡性。大凡社会转型时期,必然伴随着意识形态的演变和更新。本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称得上是意识形态的一次革命。在我国从自然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意识形态肯定也会有一次新的革命。在这场意识形态的嬗变和演进中,新的与旧的,先进的和落后的并非一成不变,带有很大的非规范性,正如九曲黄河一般,千折百回。不仅如此。中国正以全方位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各种观念和思潮难免蜂拥而入,供我们筛选、消化和吸收,这就更加剧了意识形态的变动性和过渡性。   认识新的形势,把握当今意识形态的新走向新特点,将有助于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中国社会正告别走政治独木桥的昨天,步入了一个全面、多元发展的新时期。历史要求一代中国人特别是知识界的有识之士,开动脑筋,挥洒智慧,推陈出新,用新鲜的内容和方式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什么这四项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对,考试我就这样填的,请采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四项基本原则指的是什么?

四项基本原则是:1、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2、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3、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4、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粉碎“四人帮”后,社会上和党内出现一些思想动向,造成了一部分人思想混乱。针对这种情况,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了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邓小平在讲话中提出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重要内容写进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扩展资料: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于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拨乱反正的任务和解放思想之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启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党作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判断的基础上,被确立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一个基本点。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成熟。党的十三大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并列作为两个基本点,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道,共同成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项基本原则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什么这四项基本原则

四项基本原则是:“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国之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必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是什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

社会层面的价值观内容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指的是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即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内容: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哪几个层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丶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战略布局是?

在长期实践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凝练、凝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这两大布局,从全局上确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规划和部署。

社会主义形成的艰苦过程

360百科目录理论发展流派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理论基础基本原理实现条件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 社会学思想本词条是多义词,共3个义项展开 社会主义(socialism)是一种社会学思想,主张整个社会应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19世纪30至40年代,"社会主义"的概念在西欧广为流传,发展出不同分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发展出了他们的理论体系,亦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社会形态。中文名称社会主义外文名称socialism来源拉丁文类别经济社会学思想代表人物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理论发展空想社会主义参见:空想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最初形态是空想社会主义,时间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30-40年代,其影响几乎遍及欧洲,并达于美洲。 社会主义最早产生于英国。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撰写了一部《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 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由此莫尔而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鼻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是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现实前提。16世纪的西欧,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劳动分工的细化,促进了商品生产;新航路的开辟,新大陆的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形成;手工业者和农民的两极分化速度加快,资产者和无产者两支新生的阶级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紧随英国之后的,是法国、德国等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从简单协作手工业到工场手工业,再到大机器工业阶段,期间经历了地理大发现、德国宗教改革、法国启蒙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有力催生和促进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并绵延经历了不同阶段。特别是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关系,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然而,在新的社会制度下,广大劳动群众处于新的枷锁之中,仍然是政治上无权,经济上更加贫困。资本主义社会活生生的现实,打破了启蒙学者对这个新社会的华美预言,无异于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在那个时代,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和《大卫·科波菲尔》等作品,都以辛辣尖锐的笔法,无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贪婪、凶残,描写了下层民众的悲惨处境,反映了劳苦大众的抗争。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改变社会现状的愿望和要求日益强烈。空想社会主义是适应早期无产阶级渴望改变现状的需要产生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利益根本对立的两大阶级,它们从一开始就存在着矛盾与斗争。最初,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和斗争是表面的,他们并不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不理解自己遭受剥削和奴役的真正原因,他们采取的斗争方式,多是本能的反抗和消极的抵制,往往把工厂和机器视为贫困的根源,采取破坏工厂、捣毁机器的行动。这些行动表明,当时的无产阶级还非常幼稚,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序幕从此拉开了。在不成熟的资本主义发展状况下,不成熟的无产阶级渴望改变自身生存条件的需要,导致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恩格斯指出:"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也是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直接思想材料。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的一些代表人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即启蒙运动。他们运用理性论的思想武器,对封建专制制度和维护这种制度的宗教神学进行猛烈批判。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好了舆论准备,而且促进了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意识的觉醒。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如让·梅叶、摩莱里、马布利、格拉古·巴贝夫等,就深受启蒙运动思想家的影响,他们的著作中充满了"理性"、"平等"、"公平"、"正义"、"和谐"等词句。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也受启蒙思想家的影响。恩格斯指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据称是更彻底的发展。"罗伯特·欧文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其主要特点是: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并用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从而预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设计未来社会蓝图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1824年罗伯特·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1214公顷土地,开始新和谐移民区实验,但实验以失败告终。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参见:科学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资本论19世纪30―40年代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总结欧洲工人运动的经验,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特别是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并使之与国际工人运动紧密结合起来,得以在工人阶级中迅速传播,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逐步走向衰落。 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写下的著作主要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神圣家族》、《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还有他们写的其他一些重要文章和书信。在这些主要著作、重要文章和书信中,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实现条件,形成了十分完备的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是什么?

集体主义是指一切言论行动以合乎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为最高标准的思想,它的科学内涵是:⑴社会利益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高于一切,人民的一切言论和行动都必须以这个社会的集体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⑵在保证社会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要把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结合起来,尽可能保证和满足成员的个人利益。⑶当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三者发生矛盾,申斥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为保护国家和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 社会主义是一个多层结构组成的综合概念。它的科学内涵有着人类理想和价值观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社会运动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与社会制度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三重含义。 我们先看人类理想和价值观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者和开创者。他们在前人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的伟大理想做过许多设想。人们虽然从他们的著作中难以找到一段关于社会主义全面、完整的定义,但是从其关于未来社会的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理想的大致轮廓。人们从他们关于消灭三大差别的主张中可以看到公正、平等的精神,从其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论述中可以看到自由、民主的精神,从其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尊重人权的精神,从其关于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论述中看到和谐本来就是社会主义的要义。总之人们从他们的著作中可以看到,公正、平等、自由、民主、人权、和谐等等,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倡导的社会主义理想、价值观的基本元素,也是构成他们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基石。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也是一种理想境界,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公正、平等观念的现代中国版。我们现代人所说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在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上述社会主义基本元素基础上的延伸和发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理想和价值观的基本原则是必须遵循而不能违背的。否则,那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了。 我们再来考察社会运动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一般认为,社会主义运动的目的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其手段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从社会主义诞生以来特别是无产阶级在部分国家夺取政权以后的社会实践看,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区别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界线已经不是那么分明了。这时候强调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很可能成为一部分人压制和打击另一部分人的借口。我国在“反右派”与“文革”中,就曾经随便给很大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扣上“资产阶级右派”、“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给党内很大一部分坚持正义和真理的同志扣上“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新资产阶级分子”的帽子。这些都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名义下进行的。社会主义运动还能这样进行下去吗?关于无产阶级专政,这本来的马克思提出的、列宁又大大发展起来的理论。但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中,也曾经一再遭到误读和扭曲。在前苏联的斯大林时期和我国的“文革”时期,无产阶级专政都曾经被误读为“和尚打伞,无法无天”;甚至被曲解为可以无视国家宪法和法律,乱杀无辜、滥设监狱的“群众专政”,专制主义的“宗派专政”和“个人专政”。对于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名义下给社会主义运动带来的伤害,确实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反思。何况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提出的无产阶级专政,指的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包括其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之前过渡时期的政治形态。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治形态,恩格斯说过:“关于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详细情况”“在什么时候,用什么办法,以及究竟是什么样的措施,我不认为自己有向他们提出这方面的建议和劝导的使命。那些人无论如何也会和我们一样聪明。”(《马恩选集》第4卷第642页)列宁非常强调无产阶级专政。他指出:“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是由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采取暴力手段来获取和维持的政权,是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政权。”(《列宁全集》第35卷中文第2版第237页)常识告诉人们,这只能是革命和战争时期所采取的特殊措施,把它运用到和平时期显然不合适。有鉴于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专政的实现形式应该是依法治国。过去用无产阶级专政解决的问题现在用依法治国来解决,肯定会更加严谨、更准确,也更加符合现代政治中的民主与法制精神。中国和越南的经验表明,把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制度作为社会主义运动的目的(用取代而不用推翻意味着不一定非要经过暴力革命),把改革开放(越南叫革新开放)作为社会主义运动的手段更为适宜。改革或革新就是要不断革除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东西,革除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东西,实现社会主义运动形态的与时俱进。开放就是要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融入世界,与各国人民一起共同致力于和谐世界的建设,把全球建成世界各国人民共同享受和平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这样的社会主义运动才更具有吸引力,从而成为世界各族人民愿意为之奋斗的理想目标。 然后我们研究在社会制度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把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看作一个历史发展的阶段。他们对未来社会的制度设计虽然也发表过一些意见,比如恩格斯就在其《共产主义原理》一书中回答过“这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应当是什么样的”等问题,但那些都毕竟太原则、太粗略了。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不久就去世了,也没有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形态做出更多的详细描述。前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结构是在斯大林领导时期建立起来的,所以人们也把这种社会主义制度叫做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其主要内容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三要素。实践证明,这样一种制度设计既有其优势,如依靠国家的力量加速推行工业化,更有许多严重的缺陷。其中最突出的弊端是单一公有制不利于调动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积极性,没有效率,甚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助长了配置社会资源上的主观随意性,窒息了经济发展的活力,造成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使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都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很难有说服力。按劳分配变成了在低收入水平上的绝对平均主义。经过长期的实践和艰苦的探索,中国和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对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结构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逐步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混合经济、市场经济、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四要素整合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新模式。这里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核心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与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也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最大区别。中国和越南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说明,这种社会主义制度的新模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构要素做出新的解释以后,还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吗?回答应该是大家可以讨论嘛!马克思恩格斯生前都千叮咛万嘱咐地告诉后人: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如果后人只会摘引他们的词句,而不能根据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做出新的理论概括,那不就是地地道道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吗?还有人可能提出,按照这种四要素的社会主义制度设计,从经济制度上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还有什么区别呢?大家都会记得列宁对他心目中的社会主义所开列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的总和=社会主义。在列宁给定的这个公式中,从经济方面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什么区别吗?经济制度设计完全属于一种技术手段。同样的制度设计,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一定要把它们用一条分水岭严格区分开来,对于社会主义充分吸取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会有好处吗?周新城教授著文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提出了一个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三维的定义。他说:“这些本质特征就是,政治上无产阶级政党掌握政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经济上,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思想上,马克思主义处于指导地位。”

如何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目前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需要进一步探讨。我们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这是因为: 第一、这个提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在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完善和概括出来的。1847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19世纪70年代后期,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第三编《社会主义》中又说:“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考察这一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的性质本身,从而使负有使命完成这一事业的今天受压迫的阶级认识到自己行动的条件和性质,这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1885年恩格斯在《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中,进一步指出:科学社会主义要“深入理解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山此可见,研究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这三个方面,是革命导师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对象的完整表述。 第二、这个提法,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这门学科的特殊矛盾。

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及其内在关系。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在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中,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和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所决定的。具体原因是: 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 第二、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凭借自身的力量和手段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第三、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控制着生产和流通,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物质基础。 第四、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切实保证。 第五、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实现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 4.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所有制与非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区别: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关系,其核心是生产资料的归属问题。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社会或劳动者集体支配、经营生产资料并对产品进行分配的具体方式,它主要是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的内容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劳动作为人个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2.分配制度的内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分配制度。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由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 第一,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分配结构。 第二、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由于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承包经营等实现形式,必然产生按劳分配以外的各种分配收。 第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多种经营方式、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4.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第一,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需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第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就是在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时,把劳动报酬和劳动效率挂钩。在其它分配方式中,需把生产要素获得的利益,同各种经济的效率相结合。 第三,兼顾公平就是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做到合理分配,防止两极分化。 第四,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兼顾公平有利于防止收入的过分悬殊,保持社会稳定。 第五,在微观层次应坚持效率优先,侧重于效率实行;在宏观层次,侧重于体现公平。

人类最高的理想境界是()A和平发展B社会主义C共产主义D自由民主。

如果是政治考试,那么选C.如果是现实,我选D

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创立学科社会主义理论的?

两个人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神圣家族,这两部作品对于两个人的影响是比较大的,逐步的创立了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各自含义与区别

一、共产主义一般来说,“共产主义”包含三层含义:1、如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所说的,“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2、指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极大提高,阶级对立和“三大差别”最后消失,全社会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共产主义社会是一种没有阶级,没有政权,没有政党的社会。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 。3、共产主义理想具有实践性。共产主义既是一种制度,又是一种运动。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为最终目的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革命群众实践,就是共产主义运动。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中国共产党章程》二、社会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消灭贫穷,达到共同富裕,在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中国共产党章程》

如何理解全球化浪潮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跨世纪中国的可贵有利机遇1.美苏两极雅尔塔体制解体后、世界加快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在世界和平主潮中可望继续保持国际和平环境所提供的机遇在这个当今世界和平大潮中, 尽管局部战争增多, 但是新的世界大战的现实可能性总的说来不是越来越大了, 而是相对缩小了。中国有可能赢得更长的世界和平的国际环境, 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大业。在新的格局形成中, 一个超级大国为所欲为的时代已经结束, 多极共存中新兴力量发展机遇增多, 有可能突破旧格局的传统框架开创新的局面, 问题在于能否及时捕捉机遇。邓小平1990年3月在谈到国际形势时说:“我们可以利用的矛盾存在着, 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利用。”国际形势在利弊相较的总体上说是利多弊少的。2.新科学技术革命引起的新产业革命同步发展的机遇当代世界的新技术革命在世纪之交已进入新的突破时期, 以信息高速公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为先导将会引起了一场新的产业革命, 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新的革命性的变化。在这场大变革中固然现代化强国、科技大国占有基础和实力等多方面的优势。但是和前两次科技革命时引起的变化一样, 后起之秀往往会异军突起的。面对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经济交往与合作更加密切,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大的总形势, 发达国家和包括我国在内的有一定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在这场新的大变革中, 在一定程度上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这就给处于起飞时期中的中国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开发生产力的难得机遇。3. 经济和科技竞争为主要形式的提供的机遇和1945-1990年代时的美苏两极冷战格局以激烈的政治、军事较量不同, 走向21世纪的冷战后多极化格局, 转向了以军事、政治斗争为后盾而以经济和科技竞争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形式。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 意识形态的较量虽然一直存在, 但是它实际上并在许多情况下是以退居后台的形式表现的, 并不总是将意识形态因素或什么“反共主义”作为处理国际的和国家关系的固定不变的原则基础的。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求同存异, 各国有选择发展制度、发展模式的自由、不干涉它国内政等原则已越来越为国际反对霸权和强权政治的国家和友好国家所肯首。尽管西方国家不喜欢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也不喜欢西方国家坚持资本主义道路并把他们那一套制度和价值观强加在中国和世界人民头上。然而这并不是说, 我们警惕西方国家的“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就意味着要把意识形态因素夸大到其他因素之上, 以至忽略了导致苏东解体和新中国在一个相当长时期里发展不快的关键性原因。实际上对于不同会制度国家来说都不容以意识形态作为处理国家关系划线的准则, 都在实际上以利于国家利益的和平与发展为准则。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力的发展和速度、社会的和谐与保持稳定情况实际上是至关重要的。在跨世纪的90年代, 世界经济在起伏中保持增长势头, 而站在发展浪尖上的是亚太地区, 这对处于亚太地区中心地位之一我国来说, 显然是一个有利的发展机遇。4.西方国家周期性危机阴影的断续困扰、前苏东国家解体后尚未摆脱困境和某些发展中国家政局动荡危机客观上提供了中国的发展机遇邓小平在1983年说:“要抓住西欧国家经济困难的时机”1985年又说:“我们要抓住时机, 现在是改革的最好时机。”1991年说:“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 就是个机遇。......机会难得阿!”1992年他又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 关键是发展经济”“要抓住时机, 现在就是好机会。”别国的困难或动荡自然会影响自身的发展及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当然, 这样的机遇并不总是常在的。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发展建立在别国的困境和大发展缓慢的基础下, 而主要靠自身的政策调整和改革。在当代世界的改革潮中, 我国正是在世纪末改革潮中后来居上, 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国在改革开放政策调整上有较充分的回旋余地。5.振兴民族和文化新精神提供的新机遇在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和多样化并存的时代, 有一个在新的条件下再创民族文化新精神并在全球发挥影响的问题。中华民族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 有过举世公认的辉煌。自15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开始落后了。正如邓小平同志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 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 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 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我们知道15世纪前后正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这个一个由中世纪转向近代世界的时代,在这个关键时期的反差是中华民族迄今仍深受它的影响, 整整500多年的被动和挨打局面是我们永远难忘的。在走向21世纪的今天,人类社会似乎正面临着一场文化崛起的新浪潮。它的影响要比文艺复兴时期要广泛和深远得多, 但是人们对这场已悄然到来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的认识还相当滞后。这对于一个走在全世界全方位开放前列的中华文化无疑带来了一个极其难得的机遇。它既要在新的条件下充分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又可以充分地借鉴近现代西方和世界其它国家的优秀文化, 从而创造新文化,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一个团结振兴的新兴中华民族,在民族矛盾激化的当代世界具有竞争力;一个改革开放的中华文化,更具有竞争力。相形之下, 基督文化在总体上已经走过了它的高峰期, 而伊斯兰文化在一些方面与现代化的协调和创造生机的活力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二. 跨世纪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尽管中国发展的机遇难得, 但是面临的挑战和潜在危机同样是不能掉以轻心的。这里涉及社会生产力能否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能否建立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人口增长,政治经济社会改革协调的良性循环机制、能否真正实现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距的目标、能否保持和发展健康富有活力的民族精神、以及开创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环境等问题。客观地说,在这些方面同样面临这十分严峻的挑战。1.实现2000年的“小康”目标是一个需要全力以赴的艰巨任务我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多次提出到本世纪末达到人均800美元的“小康”目标。这是按GNP10年翻一番的速度来计算的。 据1995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994年全年GDP总值是43,800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1.8%〖10〗按当时1美元等于8.45人民币的美元比价汇率和全国人口12亿计算为人均GDP3,650元,合432美元。而按1995年10月的通常1美元等于8.31人民币的美元比价汇率计算为439美元。从1995年1月1日到1999年12月31日结束后的2000年只有5年。以199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同样是11.8%来预测, 则到1995年底为48,968万亿人民币。这样“原定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将于1995年提前完成。”按此测算, 1980年时的国民生产总值13,686亿人民币左右。1979年时我国大陆总人口为97,542万。据此当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411元人民币。<<建议>>提出:要在“2000年, 在我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 这一目标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因为,按“九五”计划年增8%的速度计算, 则到2000年时国民生产总值预计达74,483亿元人民币, 按到1999年底我国人口预计12.75亿计算则人均5,841人民币, 超过比1980年翻两番的5,644元。而如果“九五”年增速在9%--11%之间, 则超过更多。然而, 形势还是不容乐观的, 第一, 控制人口增长是个严重的任务, 原定2000年人口控制在12亿, 现在到1995年初就被突破, 如果2000年全国大陆人口到13亿形势就相当严峻。第二, 这是按人民币计算的, 但如果按美元计算,则人均800美元的目标则就相当困难了。如到进入2000年时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比价为8:1计算, 则应为人均6400元人民币, 则12.75亿人口共81600亿人民币。按“九五”年增11.8%的速度计算, 到2000年时为76,505亿人民币, 实际人均750美元, 而如果到2000年时为12亿人口则人均为797美元了。而人民币和美元汇率如何直接影响到人均人民币和人均美元的计算。第三, 还有一个相当严峻的通货膨胀问题, 即必需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一位数之内, 因为连年的两位数通货膨胀率使11.8%的GNP增长率大打了折扣。当然, 到2000年时香港已经回归我国, 按全国人均计算会有所提高但是原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并未计算香港在内。2. 实现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是一项新的攻尖任务中共中央14届5中全会<<建议>>提出今后15年“为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宏伟目标。这是一项世代人梦寐以求的伟大事业。现代化的内含在不同历史时期标准是不同的, 有近代时期的现代化, 本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期的现代化, 90年代的现代化水平, 也有根据预测下世纪中叶时的现代化水平。根据世界银行历年提供的全世界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三类GNP和GDP来分析, 至少达到上中等国家发展水平时才够格称基本实现了现代化, 而在现代化国家中又有上中等国家、发达国家和最发达国家之区别。这里面的幅度和弹性是相当大的。中共中央<<建议>>:“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为实现这一目标在保持年均增长率7.2%的情况下就可达到。这时如设定2,000年是GNP为8万亿人民币, 人民币与美元比价为8:1不变, 则到2010年时为16万亿人民币合2万亿美元。这个数字比1992年的德国GDP的数字17,893亿美元要多. 比日本当时的36,701亿美元要少。但是按预测2010年时人口控制在14亿, 则人均GNP只有1,429美元。(未把香港的GNP计算进去), 而1992年时在中等收入国家中的上中等收入国家和下中等收入国家是按1992年人均GNP2,695美元划分的, 上中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NP是4.020美元, 全世界人均GNP是4,280美元。我们不妨以达到1992年时上中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NP是4.020美元为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如果人民币和美元汇率比价不变, GNP年均增长率保持7.2%不变, 人口在10年间增长1亿不变, 则2020年时为GNP 4万亿美元, 人均2,667美元; 2030年时为GNP 8万亿美元, 人均5,000美元。2040年时为GNP 16万亿美元,人均9,412美元。这超过了1992年时高收入国家人均GNP在8,356美元的标准。如果把香港、澳门的GNP计算在内, 如果在下世纪上半期内实现和台湾的统一, 无疑是大大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但是, 第一人口的增长控制每年增长在1%内, 2040年前稳定在不超过17亿人口是十分艰巨的任务。第二, 连续60年保持年增长率为7.2%以上的增长速度,这在世界历史上, 包括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史上是没有先例的。美国最快发展阶段的1869-1901年GNP在30年间翻了两番, 即15年翻一番。第三, 保持人民币和美元的稳定比价,使人民币成为国际上的硬币同样是十分艰难的。第四, 通货膨胀率务必控制在两位数以下, 否则GNP和人均GNP的实际增长率在相当程度上被抵消了。最后还有一个国际激烈竞争因素, 世界在发展, 中国的经济发展不是以包括发达国家的停滞发展为条件的,世界银行几乎每年都提高了划分上中等国家人均GNP的标准。1983年上中等国家人均GNP标准为2,050美元,1992年为4,020美元,几乎翻了一番。因此要到达21世纪中叶时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准, 当付出更加艰巨的努力才行。 上面说的只是GNP和GDP数字, 还有一些指标是同样需要重视的。如:能源使用石油当量人均用量1992年中国600千克, 美国7,662千克, 全世界平均为1,447千克, 我国为世界平均数的41.5%; 1970年每个医生负担的人口中国为1,500人, 美国为630人; 高等教育占年龄组的百分比1991年中国为2, 美国为76;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1970年为18,1992年为27, 在22年中增加9个百分点,据此速度城市人口超过50%将在21世纪的40 年代, 而美国1920年城市人口即占全国的51%, 1970年为74%1992年为76%。现代化最发达国家当推美国, 把中国的GNP和美国作一比较。1992年我国的GNP是5462.34亿美元, 而美国是59,355美元, 中国是美国的9.2%。按美国GNP年增长率为2%计算则36年翻一番。这样2028年时美国的GNP为118,510亿美元, 2030年时为123,298亿美元, 这时,中国的GNP为美国的65%。2040年时美国的GNP为150299亿美元, 中国为美国的106.45%, 超过了美国。但是如果美国的GNP年增长率为3%, 则24年翻一番, 2016年GBP为118,510亿美元, 2040年为237,020亿美元, 那时中国为美国的67.5%。2050年时, 美国的GNP为318,535亿美元, 那时中国的GNP为32亿美元, 略超过美国。不过美国人口只为中国的五分之一, 所以按人均GNP来说只是美国的20%左右。尽管如此, 再经过半个世纪的持续奋斗拼搏, 到2140-2150年间,在NGP方面超过美国, 这是中华民族世代英灵梦寐以求重振中华的宏伟大业!

6、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是什么?

不同层面的价值观遵循。伟大建党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揭示了不同层面的价值观遵循。正确认识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关系,是把握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关键所在,也是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之钙的内在要求。

弘扬以什么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什么深入开展社会主义什么宣传教

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是从伟大建党精神中升华理想信念。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红色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明确目标,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在新征途中凝聚起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的强大动力,向着光明的未来勇敢前行!二是要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校园生活。将英烈模范视为我们的榜样,让我们大学生在日常校园文化中将伟大建党精神内化于心。三是认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从课堂中深刻认识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不断从中汲取磅礴伟力洗礼思想、锤炼党性,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四是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融媒体平台。要发挥好媒体平台等网络渠道,用我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在社交媒体等各青年聚集平台中传播伟大建党精神,提升传播伟大建党精神的灵活性、生动性、互动性,创造富有吸引力的系列网络作品,让我们大学生讲好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的故事。

经济建设如何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就是要充分认识促进社会和谐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意义,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更好地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对于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广泛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发展,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充分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落实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不断扩大社会就业。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重视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是维护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社会和谐,要求我们建立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要加强基层建设,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形成对全社会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完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注重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工作,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的势头。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要增强执政意识和政权意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有机统一、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整体。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智力支持和良好的社会氛围,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国基本经济制度。含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包括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性质、基本方向、基本宗旨以及由此决定所必须采取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分配方式、发展方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确定。指导理论:概括地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不断解决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这两大课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单选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单选题】解答如下:【原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单选题】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C、中国共产党领导。D、社会主义制度。【答案】C。【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水平,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必然要求,也是政治制度的优势,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介绍:原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

均贫富,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是什么

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是公有制、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科学内涵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这一社会主义目标。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对实践的重大指导意义表现在: (1)它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2)这一概括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方向。 (3)突破把计划经济等一些原本不属于社会主义固有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 (4)这一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我们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国家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执行。要支持和保证国家政权机关依照宪法法律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

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中国有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上,全党全国必须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丝毫不能动摇。 文章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形象地说是“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 文章指出,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含糊、不能动摇。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现在就是的,他和资本主义国家不一样,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共产党得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包括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是:1、这个法律体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一国法律体系的性质由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所决定。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我们构建的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法律体系。2、这个法律体系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作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实践,为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波澜壮阔的舞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相伴而生、相互促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3、这个法律体系体现了结构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科学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与此相适应,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集中行使立法权的前提下,为了使我们的法律既能通行全国,又能适应各地方千差万别不同情况的需要,以便在实践中能行得通。4、这个法律体系体现了继承中国法制文化优秀传统和借鉴人类法制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始终立足于基本国情,从实际出发,坚持将传承历史传统、借鉴文明成果和进行制度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兼容并蓄,充分体现这个法律体系在文化上的先进性、包容性和广泛性。5、这个法律体系体现了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经过30多年的努力,目前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总体上做到了有法可依。但是,必须看到,社会实践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要求: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在三者的相互关系中,党的领导是根本,人民当家作主是政治基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强调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根本属性。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共产党员必须同党外群众亲密合作,共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往往需要经过岁月的风雨才能看得更清楚。

为什么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因为在四项基本原则中,坚持党的领导是确保我国朝中特方向前进发展的最大原则,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如果失去这个最大原则就不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了。建议好好学习“毛中特”你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中国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特点和特征,但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水平,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政治制度的优势。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抓住了中心工作这个牛鼻子,其他工作就可以更好展开。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人民。。。。。。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中 国 共 产 党 的领 导是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最 本 质 特 征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义最本质的特征

宪法规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

法律分析:宪法规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有哪些

第一,这个法律体系体现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它的本质特征。 法律体系的本质特征是由它所包含的法律规范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而法律规范的性质是由其所处的社会制度的性质所决定的。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人民政协事业要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就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不是要否定和放弃党的领导,而是强调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本质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可靠的主心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 *** 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 提出的. 以 *** 同志为核心的中国 *** 第二代 *** 集体探索并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1992年初, *** 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联系我国实际说明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法律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是:这个法律体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一国法律体系的性质由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所决定。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我们构建的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法律体系。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所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在三者的相互关系中,党的领导是根本,人民当家作主是政治基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要求: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共产党员必须同党外群众亲密合作,共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简述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原因:bai1、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du国,就没有新中国的繁zhi荣富强。坚持中国共产党这dao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我们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国家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执行。3、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立和维护党的领导核心,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迫切要求,是保持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扩展资料: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取得,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关系。从历史发展来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的结果。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归根到底是由党的先进性决定的。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经历过艰难曲折,也犯过许多错误甚至是严重错误。但从总体上说,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发展阶段,都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本质特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最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本质要求:共享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全面依法治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

【答案】: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A、党的领导 B、社会主义公有制 c、人民当家作主 参考答案:A

中国社会主义本质特征

怎么社会主义本质在这的话 应该是符合这个国家与人民民主专政这些东西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

题主是否想询问“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为什么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

上你的政治书上找去吧

什么是中国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从哲学上讲,本质是事物的内在属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基本标志;本质特征则是代表事物发展方向和趋势的特征。一般来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进程和前途。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产党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决定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和前途。实际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多方面特征:经济建设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公有制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政治建设坚持共产党领导,实行人民民主;文化建设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建设追求和谐、公平、正义;生态文明建设力求可持续发展等。在所有这些特征中,党的领导是最本质的特征,因为党的领导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关键的因素,党的领导是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组织开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建设最重要的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中国的繁荣富强。坚持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包括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人民政协事业要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就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

社会主义本质科学内涵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这一社会主义目标。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对实践的重大指导意义表现在:(1)它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2)这一概括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方向。(3)突破把计划经济等一些原本不属于社会主义固有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4)这一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我们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国家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执行。要支持和保证国家政权机关依照宪法法律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优势是什么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党的领导的性质、地位、作用等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一个最重大最鲜明的论断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共产党领导 只有牢牢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不动摇,才能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中国共产党领导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深入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使自己的领导始终遵循客观规律、反映人民意愿、推动实践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旺盛生命力、巨大优越性的根本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特点和特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但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党的领导,对其他特征的实现起着根本保障作用。再次,在当今中国,党的领导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是中国社会稳定的最大压舱石,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只有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不动摇,才能把我们党建设好、建设强,确保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所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要求: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在三者的相互关系中,党的领导是根本,人民当家作主是政治基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任务。提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强调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根本属性。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共产党员必须同党外群众亲密合作,共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说是人民当家做主。。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A.科学立法B.人民代表大会制C.党的领导D.尊重法律权威正确答案:C

坚持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并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中国社会主义最基本的特征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中国的繁荣富强。坚持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包括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人民政协事业要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就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这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丰富与发展,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新概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这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的最根本保证,要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就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党领导人民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建立人民政权,就是要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做主,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各项事业,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这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的。要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就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序进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性地建立起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使人民群众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实质上都成为国家的主人,实现了内容广泛、层次丰富的当家做主。人民当家做主不是自发实现,不是靠朴素的民主意识和本能就能实现的。人民民主的实现,必须靠科学理论的指导、正确步骤的制定,只有党的领导才能为人民当家做主的实现创造雄厚的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什么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从哲学上讲,本质是事物的内在属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基本标志;本质特征则是代表事物发展方向和趋势的特征。一般来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进程和前途。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产党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决定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和前途。实际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多方面特征:经济建设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公有制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政治建设坚持共产党领导,实行人民民主;文化建设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建设追求和谐、公平、正义;生态文明建设力求可持续发展等。在所有这些特征中,党的领导是最本质的特征,因为党的领导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关键的因素,党的领导是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组织开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建设最重要的保证。

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是什么

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是公有制、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科学内涵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这一社会主义目标。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对实践的重大指导意义表现在: (1)它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2)这一概括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方向。 (3)突破把计划经济等一些原本不属于社会主义固有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 (4)这一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我们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国家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执行。要支持和保证国家政权机关依照宪法法律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所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在三者的相互关系中,党的领导是根本,人民当家作主是政治基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任务。扩展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要求: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共产党员必须同党外群众亲密合作,共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 特征有哪些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中国的繁荣富强。坚持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包括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人民政协事业要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就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所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在三者的相互关系中,党的领导是根本,人民当家作主是政治基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任务。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共产党员必须同党外群众亲密合作,共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能够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 特征有哪些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中国的繁荣富强。坚持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包括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人民政协事业要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就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所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最显著的标志。中国与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在历史和实践上有许多差别,在理论、道路、制度、文化方面有许多不同特征,但最本质的区别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党的领导都是摆在第一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促进繁荣的。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将不复存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所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在三者的相互关系中,党的领导是根本,人民当家作主是政治基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要求: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共产党员必须同党外群众亲密合作,共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